小学师德论文:探析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摘要:农村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改善教师的物质条件,优化教育体制,改善教学环境,建立考评制度,完善社会监督等手段来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保证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促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 师德建设 影响因素 策略 师德是指教师拥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职责意识。小学时期是人生理以及心理的发育时期,教师的一些日常习惯以及对于学生的态度,都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育,尤其农村地区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十分的重要。 一、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因素 教师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以及道德修养决定着师德水平的高低。目前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农村学校难以接收优秀的师范专业毕业生,农村小学的任教老师基本是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培训的教师,知识构成比较简单,能力有限,传授的知识比较片面,难以全面培养学生。而且由于农村教师资源紧缺以及待遇较低等原因,教师没有提升自我的时间以及条件,这也限制了教师的发展。 (二)学校因素 绝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存在着学校制度不合理以及学校关于不重视师德等现象,制约了教师的师德水平。这些不良现象导致了学校还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上,一味要求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忽视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当出现教师出现严重的失德行为时候,学校往往为了留住教师选择忽视,导致失德行为愈演愈烈。 (三)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教育产业的市场化虽然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教育产业的发展,但是也产生了许多隐患。比如,由于城市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教育水平低下,使得教育专业的人才不愿意投身于农村的教育建设中。另一方面,有些农村教师面对城、村待遇不平等现象的时候,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等价回报,在工作中往往产生负面的情绪。 二、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改善教师的物质条件 加大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想水平是关键。提升教师的思想水平需要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改善教师的物质条件入手,通过内外结合,有效的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水平。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需要确立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教师“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以及生活中成为一个道德的榜样,为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改善教师的物质条件需要国家以及政策的支持,要加大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合理的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尤其是贫困地区,需要出台更多吸引教育人才的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保证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来。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的物质条件提高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扩充农村小学的教师人数,提升了教师的素质水平,强大了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 (二)优化教育体制,改善教学环境 优化的教育制度,改善教学环境有利于推动师德建设。教育制度的不合理制约着师德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需要打破教师终身制实现教师聘用制,从而不断地淘汰不合格的教师、为教育行业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保持教学的活力。同时也可以加强教师的危机感,促使教师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修养。有利于优化教育队伍。另一方面,也要改善教学环境,完善学校的教育制度,发展教师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注意教师以及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于师德的重视,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监督,促使教师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值得一提的是,当教师出现失德倾向的时候,学校领导要重视,不能放任;当教师出现失德的行为时候,学校不能姑息。 (三)建立考评制度,完善社会监督 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完善社会化的监督。师德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一套公平、合理且适用范围广的考评制,以此监督师德评价工作。并且需要将教育活动的残余分子都纳入评价的范围,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之间的评价来监督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定期整理评价结果,并且以为依据,整顿教师队伍,取消失德教师的任教资格。通过社会全方面的监督,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三、结语 教师师德缺乏导致儿童遭到虐待、猥亵的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农村儿童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长对于他们的保护力度更加薄弱,所以必须重视农村教师师德缺失的现象,要加大农村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对于农村儿童的保护力度,同时也促进农村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将其培养成健全的人才。 (作者单位:宁夏平罗县头闸九年制学校) 小学师德论文:浅议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是教师的灵魂。真正的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一、当前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职业荣誉感不强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在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教师。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荣誉感,但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少数教师只是把教师职业当作养家糊口的工作,缺乏事业心和成就感,在师德修养上是被动的,教学缺乏热情。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是不够的,每个老师也必须为教育事业负责,并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2. 缺乏责任心和爱心 做一个好老师,有很多的条件。老师的责任心尤为重要。如果缺乏爱心,那么教育工作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爱心的缺乏也反映在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小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不求上进,缺乏责任感,没有深入的研究教材和教学规律,对学生缺乏耐心。对学生的成长不关心,只管教书,不管育人。 3.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只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社会的飞速发展给教师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教师要面对职业、人际关系和家庭稳定等多重压力,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喜好模仿教师的特点。所以小学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时时处处做好表率。 1.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虽然有小部分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但还是有许多师德高尚的教师,这些教师虽然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年龄有大有小,他们有或好或坏的工作环境。但有一点是令人惊叹的是,他们深深地爱自己的学生!那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无私的,纯洁的。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基础和前提,爱是师德的核心。爱学生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部分。 2. 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教师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可以不再是一缸水,而应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口水井,泉水涌出不断。教师也应该有广泛的爱好和才能。由于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现代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而且他们认为教师什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是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应该珍惜它,而不是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开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三、学校提升教师师德的方法和途径 一个学校要搞好师德建设,必须为教师营造一个好的师德建设的环境。 1.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认真思考。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不是一本书、一份报、一段新闻,就能够提高的。要真心做一名有道德素质的教师就需要每天不停地反省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的人生底线。用一生去不断地提高素质和道德品质。所以学校可以定期对新老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 提升师德水平。 2. 组织学习优秀教师事迹 在优秀教师中,尽管他们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他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奉献、钻研和甘为人梯。优秀教师的言行能够感动每一位老师,让大家深受教育,同时也能激起大家效法之心。 3. 开展竞赛活动, 激发教师热情 学校可以通过“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征文比赛”来开展师德活动,让每个教师尽量参与。 4. 促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学校应该帮助教师学会合理调节情绪,安排生活,善待自己。学校领导对教师应提供有力的支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给教师关心和呵护。 小学师德论文: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培育 对小学教师德育素养这个问题的思考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做大学生德育工作。2006年,我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工作更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初等教育学院工作中,我接触的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及一线小学教师,从事的是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那么,今天的小学教师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呢?近日,中国教育学会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教师核心素养的思考。我认为,无论小学教师素养体系如何,都不能没有德育素养,德育素养是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 一、小学教师德育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那么,如何理解德育素养是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我们先来看看国家政策怎么说。 (一)国家教育政策对“立德树人”的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纲要》的“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三个坚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特别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2014年,教育部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于教师来说,无论进行哪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必须体现德育,都不能不“育人”。而实施德育工作离不开德育素养,所以说德育素养是每位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在此,需要提出的是,《纲要》中用的是“渗透”一词,我们也习惯了这一用法,“渗透”的提法将德育看作独立于各学科之外的,犹如盐入汤。但我认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不是渗透进去的,而是体现出来的。“渗透”和“体现”的内涵不同,“渗透”意味着由外进入内部,“体现”则意味着各学科教学本身蕴含着德育的元素和内容。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存在已经说明了“体现”一词,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各学科本身就有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若学科教学缺乏了德育的内容或目标,则可以肯定地说,教学没有完成它真正的意义,所以赫尔巴特说“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要求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及《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我院承担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工作。《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涉及了三个维度、十三个领域、六十条基本要求。在不同领域中都对小学教师的德育素养提出了要求,具体体现在六十条的“基本要求”中,如,第十条“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第二十条“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第三十条“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这三条基本要求分别从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三方面对小学教师的德育素养提出要求。由此更为清楚地意识到德育素养是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可以说,缺乏德育素养的小学教师不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 二、小学教师德育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的需要 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的现实来看,非常需要我们在教师教育中培养小学教师的德育素养。目前我正在负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在职课程标准的研制项目,我们走访了国内很多地方,听了很多节品德课,总结今天小学品德学科教师的状况,我认为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乏专业性;二是缺乏专职教师队伍;三是缺乏在职培训。为什么这么说?我以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 我们观摩了一堂“尊重他人”的小学品德课。当时老师选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来告诉学生“心中要有他人,要尊重他人”。这个故事能说明尊重他人吗?显然不能,那么为什么这位教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课后我们询问了校领导有关该教师的情况。原来这位老师原先是教育技术课教师,后来因为身体状况不好,学校就让他担任品德课教师。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目前很多小学的品德课都是由班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兼上。这样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语文老师通常是带着学生读书,题目读一遍,课文读一遍,这几行读一遍,那几行读一遍;数学老师就以做题的形式来上课,如果这个课堂内容不好出题的话,就直接改成数学课。这些不仅反映出教师对德育知识内涵的把握是相当缺乏的,也反映出小学缺乏专门的德育教师队伍。其实,品德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并非怎么上都可以,品德课教学对教师的德育素养要求更高。 (二)儿童生命健康成长的需要 不仅德育教师需要有德育素养,其实每一位教师都不能缺乏德育素养。教师职责的核心是什么?教育的意义何在?这与教师的德育素养有何关系?在此,我用三个故事说明。 1.一次作业影响一生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小学校长写的。这是我们在北京培训小学教学校长时,请他们写自己的生命叙事,一位小学校长写的自己的真实经历。故事的内容是:她上六年级时,班主任刘老师让学生每天都写日记,并且会不定期抽查。一开始,老师几乎每天都检查,可快到期中考试了,老师就停止了检查。但是,期中考试一结束,老师就让教室后排同学把日记本收上来。她是班里的一位好学生,由于忙着备考,几天都没有写日记了,看到课代表马上就走到自己身边了,心里一急就把“日记没写完怎么办”这几个字写到了日记本上,随后日记本就被同学收上去了。她的心情更为紧张了,一方面想自己是个好学生,没完成作业还算是好学生吗?另一方面想自己没完成作业,还问老师怎么办,这是什么学生呀?当然她还担心因作业没完成,老师会在全班面前批评她,让她丢面子。就这样,她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结果,等着老师找她、批评她。一天、二天,她想象的事情都没有发生,直到第三天老师将日记本发下来。一拿到日记本,她就迅速翻到那一页,急着想知道老师写什么了。只见“天塌不下来的!”几个字。 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过去几十年了,她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她原本觉得自己的自尊、面子等都会被这件小事弄得一败涂地,但刘老师没有那样做,而是无形中教给了她如何判断事情和看待问题的态度、思维与方法,使她终生受益。这是一位多么智慧的老师呀! 2.一篇作文影响一生 第二个故事是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位作家写她小学时经历的一件事情对她一生的影响。她说那时自己是一个内向、胆怯的孩子,课堂上英文老师从不叫她发言。有一天,英文老师让他们写一篇作文,她写了题为“每一片叶子都有一个灵魂,不知道他们会飞向何方”的作文。课上,英文老师轻轻地走到她面前,小声地问她是否愿意和大家分享她的作文,下课时,还把她叫住,说:“你可以坚持写日记,你将来可以从事这个方面的工作。”她说,这两点她都做到了。 什么是优秀的小学教师?站在不同角度会有多种答案,但最为重要的指标是能发现小学生的优势潜能,同时能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并能给出行动的方向与可行的方法。这位英文老师做到了。优秀的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生命样态与生命优势潜能要具有有意识的关注能力、敏锐的感受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有效的帮助能力,这是其德育素养的体现。 3.一件小事影响一生 第三个故事是我自己的,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几位令人敬仰的老师,其中,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是我初二时的班主任。他给我的影响很多、也很深。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是,当时我在班级里做学生干部,班里有一位女同学经常会用话“挑衅”我,导致我心里很不舒服,虽不想和她对抗,但也不想事情就这样。于是,我就把这件事情婉转地向魏老师说了,说完之后,我就站在那里等待着,等待着他批评我也好,帮助我也好。但他只是看了我一眼,然后就说了一句:“嗨,大事清醒点,小事糊涂点。”说完转身就走了。当时我傻了――这算是批评我呢,还是帮助我呢?什么叫做“大事清醒点,小事糊涂点”?经过许久,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而这句话也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每当我心烦、难过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这是大事还是小事呢?大事,要清醒了;小事,就糊涂点呗。这让我的人生过得很轻松。 什么样的教师德育素养高?教师高水平的德育素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显现?这个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诠释。我们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当孩子带着无助的眼睛求助于我们的时候,当孩子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究竟能给予他们怎样的关怀和帮助呢?做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才是教师德育素养高的体现。 三、小学教师德育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上述分析是否让大家认同德育素养是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如果我们能真正理解教育、理解德育、理解教师职业,是会认同这一结论的。那么,如何培育小学教师的德育素养?近十年来,我院主要从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开设系列德育课程 在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课程是主渠道,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培育也离不开课程教学。我来到初等教育学院工作后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德育类课程;二是缺乏针对小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德育教材,既有的《德育原理》类教材并不适合小学教师,因为小学教师并不是学习了德育原理就能做好德育工作,而是需要一个“桥梁”。故2006年我院在课程方案调整中增设了《小学德育实践》课程,并着手创编教材。 之后,不断地调整、加强德育课程在课程方案中的位置。我院课程结构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类,专业课程又分为三层: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2014年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将《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等课程设置为专业核心课,且一比一配套,即包括两个学分的理论课和两个学分的实践课。除此之外,我们还设置了“小学德育与少先队工作”“生命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国学经典教育”等兼教方向,各有10个学分、4-5门的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多视角的生命解读》《儒家经典选读》《道家经典选读》《生命教育课程与教学》《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小学品德课程与教学》《小学品德优质课评比》《儿童组织与教育》《少先队活动设计》及《少先队组织与指导》等。 (二)开发小学德育类教材 从2007年起,我组织研究生和相关老师历时五年创编了《小学德育实践》教材。这部教材立足于每一位小学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德育,提出了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环境德育、关系德育、课堂德育、学科德育、德育课程、管理德育、活动德育及教师德育等八大载体实施的。这本教材打破了“学”的框架,进入到小学教师该如何操作的层面。2014年,该教材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再有,2012-2015年我们创编了《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教材,这是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之一。这本教材围绕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两个核心词展开,其中品德发展是基础,道德教育是为了促进品德发展。在这样的关系定位之下,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建构课程框架,理论部分包括基础、规律和特点、内容和评价,实践部分为关系、课程、活动、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中,我们提出了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应把握三个层次,一是永恒的根基性美德,包括爱和智慧;二是传统的经典性美德,包括诚信、勤俭和自律;三是时代凸显的美德与价值观,包括责任、尊重、规则、公正、宽容和合作。 (三)小学德育干部、教师的在职培训 自2007年起,我们陆续在北京市远郊区县和城区分别开展小学德育副校长、主任、班主任、品德课教师的培训班,培训时间为一年或半年,关注教师的德育实践、德育研究能力和德育理论的提升。如,2012年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我负责的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的培训。全市有二分之一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参加了这个培训班,历时一年,开展主题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关爱生命研究”的培训。我们的一个工作体会是:改变德育状况要从改变教师状况开始,关爱学生生命要从关爱教师生命做起。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其实最先受益的是教师自己。 在这里也给大家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位责任感强、能力优秀的老师,她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处理好与女儿的关系。她想用她心目中优秀学生的形象要求自己的孩子,但这样的要求导致她与孩子的关系紧张,自己也得了“三高”。后来,她在培训过程中学会放松自己、改变自己,经历了从自我理解到儿童理解、从教育理解到教师理解的过程。一年之后,她告诉我,她的一切正常了,原先的“三高”状况也没有了。所以我们说德育不仅仅是育别人,同时也是育自己。目前这位老师所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以新的形式开展:老师们讲故事、学生们讲故事。不仅如此,他们还把毕业学生请回来讲故事,讲他们在学校时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收获。老师听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都忘记了“现在”才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时刻。 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培育,无论是职前的系统培养还是在职的有针对性培训,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有信心将这一项工作更加坚定、更加踏实地做下去。 小学师德论文:简析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社会急需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只有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才可以教育出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所以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从教师的专业素养着手,新时代的小学教师教学不只是要会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潜移默化的将道德修养渗透于教学之中,这样学生才会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期,也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部分。小学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仅决定教育的成败,更会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影响。本文笔者探究了目前小学师德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提出了一些提升小学师德师风水平的对策,期望对于强化小学师德师风的建设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强化 小学 师德师风 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被赋予教师名誉的一刻,他们的职业道德已不再是个人品德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关于社会意义和社会发展,因为他们关系千万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那么师德和师风的含义是什么呢?师德即教师需要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而师风是教师在教学之中体现出的风尚和风气。师德师风不是用言语便能体现出来的,必须在教学之中爱护学生,敬爱自己的职业,发挥好榜样的作用,默默为学生付出等这都在师德的范围内。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之时,对于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们的思想也受到物质的冲击,其不断凸显出较大的师德师风问题,着实令人担心。 一、目前小学教师凸显出的师德问题 根据小学教学观察发现,教师们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较低,对自己所在的行业产生了厌倦。教师入行教学的价值观被社会物质不断冲击,其自身的虚荣主义不断上升,使教师原本的师德价值观被破坏。2、学校对于教师的师德建设力度较小,没有严格执行师德的奖罚制度,且没有固定的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对于教师的师德师风的监管力度薄弱;3、教师在教学之中重学生的学习轻品德发展,未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的关系。同时,教师在言行举止和品质方面未发挥榜样的作用,且对自身的主观意识较强。这些都会导致教师出现默守陈规,不重视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严重缺乏创新教学的意识。 二、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1、不断更新教师自身的教育道德理念 建设完善的小学师德师风并不是朝夕便可以完成的,需要从三方面来做。第一,学校要强化对教师师德师风理论的学习,学校要为教师们多组织一些良好的培训课程,提升教师对师德师风必要性的认识。比如:对于教师的培训,学校可以为教师们多提供一些教材参考资料,为教师指定每学期的学习任务,监督教师对资料中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和实践,强调在实践中学到真知,在理论学习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同时,学校还可以不定期的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抽查,以此来激发教师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度。第二,多组织教师与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借鉴其优点,可以就一些典型学生的事件进行讨论和分析,以师德师风为核心探索出最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这便是体现师德师风实践的一个渠道。第三,学校要定期开会,引导教师们将自身的行为举止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到的师德师风进行对比,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师德师风,使自己逐渐发展成为合格的教师。 2、透过完善的制度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 透过完善的制度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这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点,分为四点:完善师德师风评价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互投,选出师德师风较好的教师,可以将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分为四个级别:优等;优良等、中等、差等,每个级别的教师都是由公平的投票而来。比如:学校可以设置5个优等,5个差等的名额,剩下的都是中等和优良名额,这样便可以使教师队伍形成相互竞争、学习、发展,形成较好的师德师风学习氛围和评价氛围。第二,还可以由学生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心中对教师各方面的需求,使教师意识到不符合学生需求的地方,进而严格要求自己。第三,学校要真正落实监督教师师德师风的行动,可以由学校的各个部门的主任对其进行监督和督促。第四,学校要建设师德师风举报箱、举报信和举报电话,激励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层次的人对教师不符合师德师风的行为进行举报,之后在进行真实的调查,如情况属实便要记录到教师的档案之中,这样便可以给教师较高的警告,使教师们真正的重视师德师风。同时,还可以建立奖罚分明的制度,这是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手段。 3、加强教师的榜样作用,建设的师德师风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道德标准之一,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榜样作用,同样,教师对于教师也有较大的榜样作用。在建设师德师风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榜样的作用,可以挖掘教师的优秀教学事迹,优秀好人好事事迹,以及各种评选事迹等深度的挖掘出来,将此榜样作用渗入到教师的思想之中。比如,“最称职教师评选活动,可以将教师们的突出事迹通过电视、网络等形式进行表扬,这样便可以达到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同时,还可以刺激教师们的心灵,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师德师风追求的目标,进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追求。 【总结】 综上所述,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先改变教师的师德师风理念,再通过规范的制度要求教师,最后通过榜样的作用,激发每个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这样才可以朝着正确的师德师风方向发展,在学校组建一支完善的师德师风教师队伍。 小学师德论文:小学教师师德的重要性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是在这一时期萌芽的。因此,小学阶段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的学习阶段,更重要的是,教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做人”。这就要求作为传授者、教育者的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师德。笔者将从教师为本,师德为魂这一方面,对于小学教师师德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与论述,希望笔者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小学阶段,教师师德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阶段;教师;师德 小学教师的师德对于小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不仅可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同时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促进学生自觉形成尊师重道的思维与习惯。从而通过学习与模仿,逐步的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利用正确的道德去认识与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从国家教育部到学校的基层,都大力强调教师的师德建设对于目前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上来说,全体国民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教师的师德建设水平,对于学生、对于教育、对于学校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建设等多个方面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师德建设的基本概念入手对于我国小学阶段教师师德的重要作用进行探索。 1.小学教师师德的重要性 我国在经济的发展之中,物质文明的逐渐丰盈,更加凸显出了精神文明的匮乏。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浪潮的出现,而教育作为道德建设的最基本因素,理应得到相应的重视。笔者将从小学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方面,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摒弃不良思想的干扰,专心学习。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精神层面受到了物质文明的建设。在各个方面与各个阶层斗鱼经济发展相挂钩的过程中,拜金主义的苗头越来越盛。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金钱至上的狭隘价值观。作为人民教师,很容易受到这些拜金思想的影响,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个人理想。同时,人们对于教师的尊重也随着社会风气的改变有所降低。这些都导致了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很多师德欠佳的教师。 目前社会新闻中常常爆出教师师德缺失的现象,每次都会引发社会的激烈讨论,显然对于师德的规范与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之中,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体系之中,教师是作为基础而存在的,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显然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在我国的传统文学名著之中一直建立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传统的教师,“解惑的能力”是次于“传道授业”的。保证对于道德,等基本做人准则的建设与传授,是师德的重要指标与标准。所以,师德建设有利于我国坚持传统思想体系,恢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与成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师德如果高尚,可以促进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对于学生的一生造成影响,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对于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建设。 2.进行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策略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那样,教师的师德对于学生发展、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些重要性,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教育经验,进行策略的分析与建议。首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对于已经在职的教师,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培训,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聘请道德模范标兵,感动中国人物等,具有高尚道德的先进个人到学校进行演讲或者培训。同时,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进行自我道德的修炼,对于那些道德高尚的教师,每个学期应该评选出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其次,从师德方面进行考察,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国家在老师准入过程中可以审核个人的资历,但是无法保证思想层面的师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老教师跟踪考核的方式,对于年轻教师的思想道德进行考核与量化。以此为基础,来评定该教师是否可以从事这个职业。加强师德的建设是保证教育事业顺利、高效、稳定发展的有利保证,完善的师德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队伍净化。再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净化教师队伍。现阶段我国小学阶段的学校应该做的就是奖励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教师,日常工作出现小错误的教师予以批评与适当的惩罚,对于那些严重影响教师队伍形象的教师,应予以开除的处罚,有效净化教师队伍建设。 3.结论 本文以小学教师师德的重要性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小学阶段的师德的基本现象与相关规章制度入手,分析小学教师师德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进行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策略。希望本文的成文可以有效促进小学阶段教师队伍的净化,促进国民思想道德修养的整体提高。 小学师德论文:一位农村小学老师的师德随想 师德如潺潺溪水,不在于惊涛骇浪,而在于润物无声;师德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真真切切。师德就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之中。 师德很多时候就在于一个细节。天热了,学生做操也怕热,被太阳晒得懒洋洋,蔫头蔫脑的,我们老师在前边领操,精神抖擞地给学生示范,让学生看到老师的光彩微笑,自己也精神了。而不是老师们怕热,躲到一边,哪怕是一巴掌大的阴凉处,只要遮住就行,每人一棵树,树下来乘凉。学生见了,会作何感想?! 师德在于耐心。小学生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小学生就是犯错的代名词。只有在犯错中才能成长。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花一点心思,花一点功夫,认清孩子本能的倾向,治水似的耐心地去疏导它,原来不好的地方很容易变好。学生作业不做,弄清原因,给他时间补一补就行了,何必又罚又抄呢?学生调皮捣蛋,我们何必把学生驯化成一个个小大人呢?作家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只要我们老师善加引导,顽皮的孩子都会成为一个主见鲜明、极具创造力的人。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了,我们何必耿耿于怀,大动肝火,帮学生分析分析原因,心平气和地明确努力方向,期待下一次。学生习惯不好了,要记得师者若水,水滴石穿。一个不起眼的习惯,我们进行多次强化,要知道孩子本来就是懵懂无知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教师应该保持一颗童心和好奇心。李吉林老师就是你我的榜样。她虽然年逾古稀,却童心未泯,童情永驻,童趣盎然。她的同事们普遍认为,不管是谁,倘能经常和李老师在一起,耳濡目染,定会褪去平日的“伪装”,卸下苍老的心态,淡化倦怠的感觉……教师成功的秘诀、创造力在于他首先是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儿童般的思维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活泼泼的儿童,面对的是成长、变化中的生命体,今天的儿童和明天的儿童绝不一样。我们只有怀着求变求新的思维才能面对长大中的儿童。如果我们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每天都在变,你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崭新的,你会发现你的学生每天都有不同。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只有学会用儿童思维,我们才能够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像李吉林老师那样,有真正童心、真诚童情和真醇童趣,才能真正拥有正确的儿童观,正确的儿童立场。 “我,一个长大的儿童!” 人作为自然人,要遵循自然规律;人作为社会人,还要遵守社会公德。一名教师,既是社会人,还是一名公家人,既要把社会公德行在脚下,还要把职业道德落实到行动上。 我们常说教育学生是“德育为首”,其实对于教师又何尝不是,教师所具有的师德高下,往往决定了学生的成长。因为教育工作是“心灵的艺术”,“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就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 一位教师,也许因为天赋的原因,师能有高低,但是师德没有天资等先天客观因素,每个人可以修炼师德,《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每个人特别是为人师者的道德都有不断向上向善而无止境。一位教师的师能也许受到天赋影响,但高尚的师德却能弥补师能的缺失。 小学师德论文: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方略谈 摘 要: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师德是每一位小学教师所必需具备的重要品质,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要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待工作应兢兢业业认认真真,要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言行举止要起到表率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方法 教师身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张张懵懂稚嫩的脸庞,一颗颗天真无邪的心灵,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师德水平不仅仅影响孩子的这一个阶段,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影响几代人。因此教师必须要严苛要求自己,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必须以师德修养为依托。 一、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授业解惑”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对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不要因为教师工作的繁重和复杂而产生负面情绪,时刻铭记“我所从事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及投入不言而喻,从近年来教师待遇不断地提升便可充分展现出来。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地钻研、探索,勇于尝试、大胆创新,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究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师绝不能停留于现有的知识面,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积极参与学校定期组织的教师评比、竞赛、观摩听课等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必定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二、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每天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懂得去爱他的学生,爱学生与教育工作是一体的。当今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行业精英哪一个不是从小学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们未来社会的主导者及建设者。当这些孩子在我们的培育下一步步地成长,步入初中、高中、大学,教师的内心会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每个人都会对爱有本能的需求,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与爱护。师爱可以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暖,当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他们会自然的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这样的情感体验差生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的不是溺爱、娇惯学生。这里的爱是指生活上的关心、情感上的关怀,学习上的引导帮助,爱是要与严格要求相统一的,教师在关心爱护学生的同时,要备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并积极地帮助其想办法进行改正。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感染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三、为人师表、做好榜样 小学教师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是学生崇拜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师的言行举止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学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上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注意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情感、道德、以及言行上去感染学生。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基本是学校和家庭,除了家长,与之接触最频繁的就是老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的大。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榜样,在严于律己的同时还要具备仁慈、宽厚、无私、善良、真诚、坦荡等美德;在教学方面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探索、刻苦钻研。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身负的使命,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要时刻铭记“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会产生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做一名好的教师的前提是要给学生树立起好的榜样。在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自己应先以身作则,真正起到模范作用。 四、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师德修养的完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应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积极提倡团结和谐、爱岗敬业、尊师重道、互敬互爱、尊重宽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宣传优秀的师德事迹,大力倡导师德培养,充分利用宣传媒介以鲜活的实例,以及身边的楷模来感召每一位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感染着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条件创设,使师德修养在教师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样和谐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中,师德素养的提升不言而喻。 五、加强年轻教师的培训 加强年轻教师的培训,帮助其快速成长。可以采取老带新、一帮一的方式,即一位实践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带一名年轻教师,将其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并以其高尚的师德感染着他们,激励着年轻一代的教师加快前进的步伐。多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上示范课、公开课,创造其去名校学习的机会,多看多学,借鉴别人身上的优点及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使他们在不断地学习实践过程中建立起职业责任感,在不断地自我提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师德修养。 小学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及使命,对学生终身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德修养是教育界从古至今一直讨论的话题。师德修养直接关乎学生的道德素养、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的发展,因此小学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进行自身文化、道德、思想的修养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我国拥有庞大的教师队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队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作用的关键在于师德建设。小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亦是我国教育系统的奠基部分。小学师德建设不仅关乎教育成败,更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师德建设,必须分析当前小学师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小学教师师德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被赋予教师名誉的一刻,他们的职业道德已不再是个人品德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关于社会意义和社会发展,因为他们关系千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 什么是师德、师风?师德,是教师需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在教师行业表现出来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出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都属于师德范畴。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也逐步升温,教师的思想观念亦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师德问题不断凸显,令人担忧。 通过对小学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小学师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差,对教师职业产生了倦怠感。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观不断受到社会物质发展的影响,功利主义和权力主义上升,干净的师德人文环境慢慢被染污;②学校对师德建设不够重视,师德奖罚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定时、定期组织教师对师德理论进行更新学习,对教师自身品德素养和专业素质的监管力度不够;③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智力而不是品德,不能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同时,教师对于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表率作用意识较差,仍然存在教师为上的主观思想。不少教师更是故步自封,不主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育观念,缺乏创新意识。 一、净化师德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在市场经济大潮快涨的影响下,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呈现出新姿态,尤其是对知识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有了重新认识后,教师的主体性得以张扬,教师群体开始不断谋求更高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虽然这种功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教师为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而积极工作,使教师的敬业精神得以弘扬。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功利缺乏理性的把握,在相关制约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教师很容易打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导致其在职业生涯中出现很多不良的现象,如校内授课形式化、校外补课赚钱多、过度追求职位上升、以我为尊体罚辱骂学生等,导致教师对教师职业失去信心、家长对教师行为持蔑视态度、社会对教师劳动成果不认可,教师“蜡烛、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渐渐被玷污,教师地位不断下降。 笔者认为,应从社会这个宏观环境开始净化师德人文环境、营造尊重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才是建设优良师德的重要一步。首先,要加强对优良师德的宣传力度,对具有高尚师德、树立榜样的教师给予奖励,如“最美教师”张丽莉,让教师知晓社会时刻关注自己,期待自己更优秀的表现;其次,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切实关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最后,大众媒体对师德师风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各类媒体应该以正确的舆论为指导,对为社会有贡献的教师进行宣传、表扬,对违反师德要求的教师进行批评、谴责,将师德放在阳光底下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以上措施,为师德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完善学校体制建设,建立公平奖惩机制 为了更好地建设优良师德师风,国家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但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这些政策、法规在小学阶段甚至整个教育过程都没有得到落实。学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师德建设中的带头作用,领导力度不足;多数学校的组织及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学校对师德建设的管理权力并不明确,校长、校党支部、工会、教导处、总务处,都对师德建设具有一定权限,共同管理教师,正是如此,造成了“谁都能管,但都管不好”的状况。而且学校实施师德考评制度,将小学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资级别挂钩,导致小学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和业务水平,忽视了提升师德修养的主动性。 师德考评制度是一种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被评价者的角度看,一些教师为了在师德考评中获得较高分数,甚至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使本不完善的制度产生反作用。为此,完善师德考评制度要从多方面抓起。学校领导要强化执行力,管理层要实事求是地选取师德考核内容,科学、合理、民主、公开地进行师德考评,让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亦能在考评制度中得到关于自己工作成果的肯定和奖励,转化为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这样的考评制度才能对教师起到激励和警醒作用。 三、与时俱进提升自我,亮化师德高尚形象 以上两种策略都是从外部环境重塑师德建设,教师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才是师德建设重要的一环,亦是师德建设能否获取成功的关键。当今社会要求个人做到全面发展,教师是教育人成才、成功的人,应时刻跟随社会发展。也就是说,现代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优秀的师德,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做学生知识的传递者、学生生活的引路者。 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塑造形象:①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仅担负起知识传递的责任,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用发展的眼光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和基础知识,掌握适合现代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运用智慧去创新教法学法,才能将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③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健康心理。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和规定越来越多,教师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心理健康受到一定影响,这也是师生出现矛盾的原因之一。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交往,在课堂上营造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有效开展教学工作。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要靠具备良好师德的优秀教师。小学教师是庞大教师群体的奠基石,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奠基人和引路者,承担着比初中、高中教师更重的责任,更多地影响着学生今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所以,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必须走在前端,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教学知识,还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更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呵护小学生这棵幼苗,使其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成为对国家、社会、家庭有用的人。 小学师德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摘 要: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教师对中小学生成长影响深远,承载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期望。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都到了进一步加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师德师风;整体素质;责任感;高尚的人格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师德整体状况良好,事业心和责任感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中小学教师作为学生思想成长的“领路人”、学习知识的“解惑人”,对中小学生成长影响深远,承载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期望。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令人担忧的问题:教师爱岗敬业观念有所淡漠,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对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产生了疑惑,表现为向学生推销资料、办补习班、学后班,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要求进步的思想缺乏,在岗位上不积极进取,不注重自身提升,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教师仍存在应试观念,学校管理也将学生成绩与教师教学质量挂钩,师德建设受到冷落和忽视。 以上所述,只是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个别现象,并不是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流。但是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加强师德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新的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此新时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小学教师不单要将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自身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让正在成长起步阶段的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可以使中小学教师更好地领会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从而在思想上转变成为教师行为的自觉准则和价值追求,这对于教师师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重视对教师的理论学习和继续教育 中小学教师知识、技能、性格,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身心发生变化和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中小学教师本身思想道德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学生思想道德的高低,决定着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就是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中小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起点上,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各个方面的进步与提升。中小学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在思想上和业务能力上共同进步,使教师的师德风范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和继续教育,一是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每年年初制订好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学习后开展必要的研讨和讨论,或者撰写心得体会。做到学前有计划、学后有总结;二是要开展各种样式的教师培训学习活动,如,开展师德教育讲座、各个学校之间进行经验交流、树立先进典型进行演讲。同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参加省培计划远程培训、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等等,让教师节省学习奔波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到业务学习和教学活动中。 三,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各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各个学校之间、各个教师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以学生分数评价教学质量的情况。这让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带有了很强的功利色彩,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取向有些扭曲,喜欢高分学生,排斥低分学生,同时也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影响。要加强师德建设,就要摒弃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这一传统观念,建立以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成长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考评制度。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参与,包括教师的师德表现,学生的思想健康状况、教师教学方法和实施情况。 四、完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师德建设要依靠教师思想上的自觉进步和提升,也需要政策规章的约束。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培训制度,严格考察教师的师德情况,把师德教育列为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指标。同时,把师德建设和教育工作一同列为学校的年终考核内容,定期进行师德检查或有针对性的抽查。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岗位竞聘、表彰奖励等方面,优先考虑师德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对师德差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师德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共同的追求。中小学教师要注意当代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用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和熏陶学生,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目标,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而神圣的称号。 小学师德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教师德育角色的转换 摘要 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手段苍白,效果甚微。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使笔者深深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 关键词 小学德育 角色 转换 一、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 要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首先要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学生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学生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遵循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小学,主要向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内容的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在统筹安排好德育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 三、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小学师德论文:新形势下中小学师德建设体系的构建 摘 要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出现了诸如职业理想信念模糊、上进心不强,责任心缺乏、育人意识淡薄、职业道德败坏、丧失教师人格等师德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要从领导管理机制、内部动力机制、长效机制等方面来构建中小学师德建设体系。 关键词 新形势 中小学教师 师德建设体系 构建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中小学师德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上能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生活上简单朴素、乐观向上,在职业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为人师表,展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然而,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形势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冲击,部分教师受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动摇了将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崇高职业理想信念,而将时时处处谋求个人利益作为生活目标,丧失了教师的基本道德操守,师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1.职业理想信念模糊,上进心不强 自古以来,教师职业都是一门受人尊敬、神圣的职业,无数仁人志士都以从教为荣,将毕生心血献给教育事业。然而,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职业荣誉感和事业心,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追求。他们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1],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模糊,工作意义不清楚,没有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息追求的神圣事业,而是将它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有甚者喧宾夺主,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主要投入在兼职上,而仅仅利用兼职以外的时间去完成教学工作,将教师职业当作了“副业”,也有部分教师工作缺乏激情与活力,萎靡颓废、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混日子。 2.责任心缺乏,育人意识淡薄 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倡“教育性教学”,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可见,教书与育人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教师不仅要在学业方面细心培养学生,做学生的“经师”,而且要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精心培育学生,做学生的“人师”。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消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的加剧,使得有的教师责任心减弱甚至缺失,育人意识淡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而无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 3.职业道德败坏,丧失教师人格 西汉末年文学家、哲学家扬雄在《法言・学行》里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可见,教师理应是学生做人的楷模。然而,由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中小学的深刻影响,一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败坏,如对自己所教学生实施收费辅导、有偿家教;在招生、学生评优评先评奖、入团入党、考试、保送大学等工作中利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甚至向学生及家长索要财物等,完全丧失了教师人格。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师德建设体系的构建策略 1.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 要构建完善的师德建设体系,前提在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第一,要强化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师德建设领导力。中小学领导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治校理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建设;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将师德教育、宣传、监督、考核等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当中。第二,要建立完备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管理。要成立师德建设的职能机构――师德建设处,保证经费和人员到位,并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以强化和推进师德建设工作;要以师德建设处为核心,由各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政教处、科研处、纪检监察处、工会等共同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以统筹协调师德建设工作。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督导与评估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师德建设督导机构,根据当前的新形势,精心设计并不断完善师德建设评估目标、评估内容与评估方法,加大对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并把师德建设纳入对学校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中。 2.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内部动力机制 要构建完善的师德建设体系,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内部动力机制。第一,要充分激发中小学教师参加师德建设的自觉性。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引导教师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师德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教育、班级管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引导教师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第二,要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2]。教师是中小学建设的主体,有参与治校议政的意愿与权利,要不断探索完善教师参与治校议政的机制;在涉及教师主体利益的活动中如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干部选拔中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依法保障教师教学活动、教育活动、班级管理活动、学术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的自主权;在对教师的各种工作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的过程中,要保护教师正当的申辩权、申诉权,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第三,要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要制定和完善一整套教师培训研修制度、学术交流制度、科研资助与奖励制度,要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培训研修、开展学术交流合作、进行课题科研,使他们的教学、教育、班级管理、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3.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中小学师德建设成效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师德建设缺乏长远系统规划,没有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实践表明,只有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进而从根本上遏制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1)创新师德教育机制,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 创新师德教育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事实证明,要想中小学师德建设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师德教育机制。首先,师德教育的目标要注意普适性和梯度性。师德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一批师德标兵、塑造一批师德楷模,而是要提升全部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素养。因此,师德教育的目标不宜定得过高,不能以师德楷模的标准去要求所有教师,要注意目标的普适性,保证普通教师通过接受师德教育和内省改进都能实现师德教育的目标。同时,师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设计多层次有梯度的师德教育目标――合格水平、良好水平、优秀水平,通过循序渐进的长时间教育,让教师从合格水平逐渐过渡到良好水平,最后达到优秀水平。其次,师德教育的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丰富性。师德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变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新标准和学校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道德素质的新要求,满足教师自身不断变化增长的新需要。如当前要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荣誉感教育、责任感教育、成功观教育、幸福观教育。再次,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师德教育中,除了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文件外,要更多地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组织开展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组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举办师德专题论坛、师德演讲比赛、师德故事交流会等方式,使教师在活动体验中明确师德内涵,体会教师职业的荣誉感,树立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最后,师德教育要贯穿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始终。从新教师入职培训开始,到合格教师培训,到成熟教师培训,再到专家教师培训都必须将师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选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优秀教师,必须将师德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2)加强师德宣传机制,培育教师重德崇德风尚 加强师德宣传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又一核心内容。师德宣传是师德教育的延伸,完善的师德宣传机制有助于提升师德教育的效果。加强师德宣传机制,首先,要高度重视师德宣传工作。要树立“师德建设,宣传先行”的思想;要将师德宣传纳入中小学宣传工作的体系之中,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要有专门的宣传机构与人员,要制定系统的宣传计划。其次,师德宣传的手段要体现时代性与多样性。除了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外,要充分利用当今互联网、智能手机的传播途径如微博、博客、网站、微信等广泛宣传报道中小学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感人事迹,营造全国中小学教师均重视师德修养、崇尚高尚师德、争创师德楷模的良好氛围。再次,要善于抓住师德宣传的契机。中小学师德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出现的时候就是师德宣传的绝佳时机。这时,要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如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进行关注、应对和正确引导。对师德难点问题要进行深入剖析、解读或引导广大教师进行讨论、辩论;对正面的师德新闻、人物要及时给予褒扬、点赞;对于负面的师德新闻、人物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鞭挞。要注意抢占舆论制高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师德正能量充满校园与社会。 (3)强化师德监督机制,预防教师师德行为失范 强化师德监督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构建中小学(包括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主体。中小学要充分发挥教务处、政教处、科研处、纪检监察处、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在师德监督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同事评议制度、学生评师制度,并建立教师定期家长会制度,充分发挥同事、学生、家长在师德监督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和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利用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约束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行为。其次,中小学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平台既包括日常办公场所、信箱、电话、短信等常规平台,也包括网站、博客、微博、微信、飞信、E-mail、QQ等网络平台。对于举报的师德失范行为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举报者,以确保监督举报的实效。 (4)健全师德考核机制,促进教师提高师德修养 健全师德考核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要坚持考核主体多元化。教师本人、领导、师德教育专家、同事、学生、家长都应参与教师的师德考核,并赋予不同的权重,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其次,要坚持考核内容全面化。既要对教师在教学、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又要对教师在班级管理、学术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既要对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又要对教师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再次,要坚持考核类型与方式多样化。要把集中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并侧重于平时考核、定性考核。要综合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座谈调查法、查阅档案法等考核方法。最后,要注意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要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对于师德考核连续优秀者,在评优评先评奖、职称(职务)晋升、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选培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奖、职称(职务)晋升、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选培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5)完善师德奖惩机制,引领教师提升师德境界 加强与改善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还要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和惩处机制。中小学对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教师要授予“师德模范”、“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并在物质上给予重奖,同时在评先评优评奖、职称(职务)晋升、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选培等方面优先考虑,给予精神上的奖励,以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的主动性。对于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要严格追责、严肃处理,要依规依法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警告、记过处分,降低或撤销专业技术(行政)职务、解聘或开除等;对严重违法甚至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小学师德论文: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是整体提高小学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改革在教师质量提升方面的中心环节。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未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提高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转变考核方式、鼓励创新教学、丰富教师活动、采取激励奖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重点介绍了如何采取措施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小学教育师德师风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可程度越来越大。但是在物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捧远远大于精神,使得某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待教育事业失去了曾经的高尚性或者说纯洁性,这些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出现素质低下甚至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现象,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但是受这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警惕,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呢?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感想与建议。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从转变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开始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本身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技能,还需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师风作为精神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那么,师德师风建设需要什么呢?我认为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职业道德观念。那么,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尽快转变自身职业道德观念呢? 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这需要学校积极组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培训学习活动,为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学习师德师风理论知识提供物质基础。例如,学校可以为每位教师定制多本教材参考书作为本学期的学习目标,督促教师将书中知识点进行记忆实践,强调在实践中掌握真知,在理论学习中获得精神的升华,为此,我还建议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师德师风检查,提高教师对理论学习的重视。 其次,教师和教师之间应该多交流,针对本班级出现的典型学生事例进行探讨,根据师德师风要求商量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处理策略,也是对教师处理事物能力的考验以及将师德师风建设付诸行动的策略之一。 最后,学校要及时召开会议,要求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到的师德师风方面需要遵守的突出问题进行自我对照,及时发现和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将自己培养成教学素质和精神面貌多方面优秀的教师。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完善制度建设中得到提升 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的高度来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步骤。因为,师德师风建设是涉及到全国教师素质的关键方面,只有提升到制度层面对其进行改革和强化,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建设实施的有效性。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首先,要完善师德师风评价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投票评价评选最团结友爱、师德高尚的教师,将全校教师在思想品德上划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每个等级根据学校规模都有固定的投票人数,如学校可以设定4个优秀名额,4个不合格名额,其余都为良好或者合格名额,其余人数规模的学校以此类推,从而在教师队伍当中形成相互比较、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师德师风评价氛围。其次,还可以在学生之中对教师的上课风格和品德品行进行调查、抽查,及时了解在学生心目当中最受欢迎的教师,促使教师在学生面前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相互渗透结合。再次,学校还可以动员级部主任、思想政治部主任、教务处主任等中层领导形成师德师风监督小组,切实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落实到实处。最后,学校还应该建立师德师风监督举报箱以及开设举报电话,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校长甚至是路人,将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举报上来,为教师投票提供依据,并将属实信息登记到教师个人成长档案,给职业道德不明确,心理放松的教师以警示,督促其正确对待师德师风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建立对优秀教师的奖励机制,也是督促新教师的一项重要举措,奖惩并进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教师榜样的作用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之一,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还告诉我们,教师也可以称为教师的榜样,在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宣传优秀教师事迹、评选全国最优秀教师以及教学能手、优质思想课、优质心理课评选等活动,将隐藏在教师队伍当中优秀榜样发掘出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例如,“最美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的评选活动中,通过将教师的先进事迹在电视广播中宣传赞扬,以达到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目的。树立优秀教师典范,不仅是对优秀教师作为的肯定,也是对优秀社会风气的推广,更是在每一名教师心目中形成一个需要学习的榜样和示范,又或者说是目标与追求,是给每一位教师心里播种了一粒师德师风建设的种子,只要教师以优秀的品德和切实的行动去灌溉耕耘,就会收获希望的果实。 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落实到教师职业道德的多个方面 我国中小学生师德师风建设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多个方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其中爱国守法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更作为一名中国公民,要将热爱祖国、遵守法律作为严格约束自己的一条准绳来要求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热爱教师职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孜孜不倦、业精于勤、任劳任怨、追求卓越、无私奉献是一名优秀的教师的特点,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更是一名优秀教师不断攀登事业高峰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只有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不辜负广大人民的信任与尊敬,作出有良心有真心的业绩,才能够得到他人的爱戴和自我的心灵满足。 五、结束语 循规蹈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埋头学习的学生,只有饱含教学激情、热爱教学事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能力高超的人才,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小学师德论文: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摘 要】众所周知,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名合格的农村小学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农村学校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本文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师德师风 建设 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包括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以及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状况。 一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教师师德师风的培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个人人格和品质。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应注重培养自身职业道德,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变为自身道德品质和实际行为。 第二,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是关键。教育的发展要依靠办学实力的提高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一支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重师德讲师风,才能促进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同时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扩大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校教育形象和声誉,增强办学实力。 第三,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用做人的威望和人格的力量去积极影响教育学生。坚决杜绝用体罚学生、辱骂学生的方式教育学生。只有教师的师德师风修养高,才能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提供示范,才能培养出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有用人才。 二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中中年教师比例高,学历层次差距较大。由于社会大环境发展速度快,师资队伍的结构中难免存在不合理因素,其中青年教师比例偏低,年轻教师大多存在工作经验不足、浮躁、傲气、缺乏社会阅历等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一系列问题,比如,怕苦畏难、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无大局意识等。中年教师学历低,接受新事物慢,又不注重学习深造,造成教学方法陈旧、知识层次偏低、信息老化、按部就班,无法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不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差。部分农村教师受社会风气和现实条件的影响,政治意识弱化,组织纪律性差,出现迟到早退现象、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想法等。个别教师将教师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责任意识淡薄,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责,不思进取。 第三,不重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对科研任务、职称学术问题推诿应付,不用心;缺乏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思进取;缺乏对现实的分析理解,只考虑个人利益,或是抱怨工作环境太差,或是觉得工资福利太低,少有反躬自问的态度和习惯。 三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 第一,加强教师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讲座、培训、自学等形式,让教师熟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规范自身言行,不断提高师德修养。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新教师参加上岗培训,骨干教师参加提高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二,结合岗位性质和特点,发挥创造性,准确定位本职工作,制定完善的《岗位职责》《师德师风建设规范》等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学校干部要做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人。鼓励教师有针对性的深入农村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通过个别回访,集中意见,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第三,纪委、教务处、人事处应严格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逐步开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定性和定量考查测评,严格日常考勤,明确奖惩措施。防止出现部门监督不严,“集体不作为”现象,对部门或个人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生活作风问题、不正之风现象年终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引入竞争机制,引进思想好、学历高、责任强的老师,淘汰在综合测评中成绩差的教职工。 第四,结合现实需要,学校适当改善教师办公设施、工作环境,适当提高部分岗位工资待遇,规范教师副业、兼职工作细则,不断提高教师工作热情,增强其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学校通过墙报、校报、媒体等平台,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宣传,使每位教师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意识,践行为人师表、德高为范的优良品质。 总之,师德师风的建设问题具有一定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必要做到正心、修身,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品格,做学生学习知识的老师、做人的典范。学校作为管理部门,对师德师风建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就一定能够见成效。
体育课论文:中学体育课理论教学探讨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学体育教 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为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学体 育目的和任务”一章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 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不注重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 的教育,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那 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又从何谈起呢?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 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 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摸的肓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及大多数县、市中学,体育场地及设施均很简陋,遇雨室外技术课即停已成不可改变 的客观事实。近几年的调查统计表明:每学期遇雨时间几乎占全期体育课的1/4以上,那么,中学的雨天体 育课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据笔者对川北地区的苍溪、营山、南充、岳池、武胜五县市10所中学的调查了解: 6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被其他教师占用而改上数、理、化等文化课;2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为棋牌活 动;1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让学生自习;只有10%的中学,利用雨天坚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在 对“四川省苍溪中学”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1985年,有关单位下来检查体育工作,随便问到一位学生 :“你们体操学了些什么内容?”该生回答:“学了‘打洋古蔸’。(实为“侧手翻”);另一位学生回答: “还有把腿杆挂在单杠上一摇一摇的,一下就翻上去了。”(实为“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这些动作名称及 术语的错误,并非教师教错了,而是学生当时学后,印象不深,记不住而造成的,从那以后,该[文秘站:]校体育组全体 教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大胆进行改革,坚持利用雨天体育课加强理论课教学,并将体育理论课列入期末考试 内容之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引此可见,中学利用雨天开展体育理 论教学,确实是一条使学生牢固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良好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雨天上好体育理论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 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 ,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 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 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 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 任务的必备条件。 2、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 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 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 ,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 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3、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 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 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 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 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 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 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 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 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 “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 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 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5、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 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 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 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6、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 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考核并非只局限于教师出一套题,让学生定时笔答。而可 以把这种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熔于平常的一些体育技术课中。例如,上武术课时,可以抽检学生出来做 示范,并要求学生边做边讲述动作要领,看其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还可适当布置课外理论作业, 教师收回笔改或在下一堂课进行随堂抽问,以此引起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总而言之,中学通过雨天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对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及体育 意识,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体育课论文:小学体育课在情境教学中结合“教”与“玩”游戏活动的初探 游戏是一项最受少年儿童喜欢的综合性、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它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而情境教学正是沉浸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少年儿童寻求现实生活场景,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并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学习田径、球类等项目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情趣圣战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和游戏相结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爱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比较容易模仿和接收新鲜事物,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侧重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渗透在教学中,寓教于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能在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并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一、以情境教学,提高“教”与“玩”结合和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与其它单个的体育动作有所不同,其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受广大小朋友的喜欢。在游戏教学中,我采用儿歌与游戏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活动,提高学生对游戏的积极性。例如“穿越森林”这个简单的游戏,假如老师不做启发,只是让学生绕着人群在跑,就感到很乏味、枯燥。在活动中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解抗日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穿越森林送情报的故事,激发学生活动游戏的情趣,游戏结束后,教师集中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也可以课间穿插一些趣味性更强的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采用叫号的方式把四列横队变成八列纵队,也可穿插其它一些花样等进行队列训练。这些方法都能使一些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 二、以情境教学,促进“教”与“玩”结合体现游戏的多样性 一项游戏只有一种游戏方法,而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如:“织鱼网”,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上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学生说用鱼网捕捉,教师讲解游戏方法,“织个鱼网”捕鱼,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教师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看那一组最先把布条系完那组为胜,然后再让学生把织好鱼网的布条解下来,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加活跃。接下来我再让学生用织好的鱼网捕鱼,先让三们同学手拉着手做鱼网,其它学生分散在半块篮球场上当鱼。用两张网同时捕鱼,捕后连接起来,三人的手不能分开,接着由五人组成鱼网,用两张网同时捕鱼,要求:1、不出圈,不破网;2、碰到就算抓到。通过教学我认为采用了多样的游戏方法,能激活了同学们的活动情绪,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 三、以情境教学,促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与“玩”的游戏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体育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活动行为和利用时机及时进行教育。例如:在“过草地”这一游戏中,有的学生在做游戏中不遵守规则,一边跑一边人为地破坏学校种的草皮;有的学生游戏活动不积极,出现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采取积极诱导,进行正面教育,并要对学生讲解花、草、树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它们,同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那些智力和体力较差的同学,及时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让老师也参与进去,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多和同学广交朋友,使师生在活动中关系融洽拉近了距离。 四、以情境教学,结合“教”与“玩”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教学中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提倡以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教学为主题的今天,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我经常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游戏教学。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还可以教师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与“玩”和谐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总之,多少年来,学校的游戏教学往往是单向式,指令式,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而情境教学便是通过创造一种“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在心理与教师之间距离缩短,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这种方法对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继续坚持运用和不断完善。使学校体育事业更加光辉灿烂。 体育课论文:浅析小学体育课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克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也正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对于强者,跌倒了,大不了再爬起来。而那些心理素质差的人,这时候自卑心理很快占据了主导位置,难以再站起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停留在自卑心理的形成时期——小学阶段。 一、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所谓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无法赶上别人,它有着很强的消极作用。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 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最后,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呢?小学生自卑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自己,害怕自己被伤害,却往往自己伤害了自己。所以教师在给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做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操作他们的自尊心,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好的 “医生”,只有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常说:“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起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感知觉情绪化比较明显。小学生自卑时,心情比较低落,面部表情暗淡,容易走神,喜低头,他的内心活动多写在脸上。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留心观察,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加其信心;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可以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三、通过比较,抵制自卑 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像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易采用。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四、优化环境,渗透熏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体现在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中。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有人称它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在其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校园精神环境的建设。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必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 2、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文化有不小的冲击力,所以学校在选择、引进时要注意识别,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渗透和熏陶,从而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 3、最后教师还要注意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旧的封建思想引起的自卑现象。总之,要抵制 一切对小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不利的因素,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为他们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要渗透思想素质的教育 体育课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这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出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在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则不够重视,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素质教育,做到寓思想素质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用八个字概括起来,就是“精心设计、寓教于乐”。 具体说来,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本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枯燥乏味的队列练习,可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学生,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向解放军学习,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锻炼毅力和耐力。再如垒球投掷课,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鬼子”游戏(在投掷区前划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看谁能炸着,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则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所谓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儿童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如跳单双圈时,有的学生因图快或不认真,常常踩出圈。可将之设计成“小猫捉老鼠”游戏,谁要踩出圈,就算被小猫捉住,这样再跳时学生就会很认真,又很有趣。又“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从而达到了锻炼和教育目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素质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便是体育课中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意外伤害处理的方式分析 一、第一步:有备无患,重在预防 “郑老师,不好了!王宇晕过去了!”一阵急促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八(2)班几个学生慌张地边跑边喊。我急忙向事故地点跑去,升旗广场边正围着一大群学生,王宇躺在地上。我正想办法进行处理时,学校的校医邵医生也匆忙跑了过来。 【事后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体育课上出现一些意外伤害在所难免,关键是体育教师对课上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要有一定的预见,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事先准备好危机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为此,我们制定了意外伤害三级应急预防机制。第一级:若本班学生从事危险性活动,或活动时有危险、同学之间争吵打架等突发状况时,旁边的同学无论男女都要加以提醒和劝阻。第二级:发生以上情况时,任何在场的班干部都要在第一时间告诉体育老师。第三级:如出现较严重的情况(如出血、跌倒不能爬起等),在场的班干部要维持现场秩序,另一名班干部或学生立即通知校医到场。机制建立后,我还利用体育课进行了模拟演练,以便学生熟记于心。此次意外,我和校医能在第一时间到场处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级应急预防机制。 二、第二步:临危不乱,镇定处理 此刻,学生们有些紧张地看着我,有的在小声议论。我和校医立即把王宇放平,掐其人中,不一会儿,王宇醒了。我首先安慰王宇不要害怕,又低声命令其他学生:“体育委员和组长留下,帮我扶王宇到校医务室;班长立即通知班主任到医务室;其他同学回去准备上课。”把王宇扶到医务室后,我问了组长的事情经过。原来王宇这组因游戏输了,被罚跑一圈。由于学校正在建塑胶运动场,体育课都在升旗广场和两边的中心路上进行,加之上体育课的班级多,空间较小,王宇和其他班级的一名男生发生碰撞,造成王宇意外跌倒。 【事后反思】 体育老师作为体育课管理的责任人,要临危不乱,事情往往没有人们预想中那么糟糕。体育教师要用所学的运动生理知识对出现的伤害事故进行及时科学地处理,而且要让受到伤害的学生尽快镇定下来,防止情绪恶化。另外还要做好其他学生的安抚工作,尽量不要让事情扩大,以免给自己和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三、第三步:积极主动,互动沟通 到了医务室,校医给王宇喝了一支葡萄糖水,此时班主任也到了,大家决定还是要到县人民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在赶往县医院的途中,班主任通知了王宇家长。医院对王宇进行了头部和胸部的CT,并做了全面的检查和治疗。安顿好王宇,他的父母亲慌慌张张的从乡下赶来了,我和班主任连忙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的告诉了两位家长,同时转达了医生的诊断结果。家长看到儿子没有什么大碍,就平静下来。和王宇家长充分沟通后,我们决定让王宇暂住急诊室一晚,以做进一步的治疗和观察。我们和家长互留了电话号码,以便有特殊情况时能及时联系。 【事后反思】 体育课上发生意外伤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体育教师是有一定责任的。老师和家长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出现较严重的意外事故后,除了及时地处理学生的伤情,视情就医外,还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家长,态度诚恳地向家长解释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谅解,以免让家长走向老师和学校的对立面。在处理意外伤害时,有时问题比较严重相对难处理,如:可能会涉及到多名学生、产生一定的医药费用等等,此时最好能有班主任、同组年长的老师或学校的中层干部在场,通过他们先帮忙稳定家长的情绪,然后再多方沟通交流,合力调解,共同商议处理,确保不留后患。体育老师不能抱着怕麻烦、逃避的心理,应积极主动地预防可能出现的纠纷,避免给自己、家长、学校带来更多的麻烦。 四、第四步:攻心为上,教育反思 经过一夜的观察,王宇没有大碍,第二天就到学校上课了。原来王宇因看到口腔出血害怕紧张出现晕血。尽管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事故,但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第二天的体育课,我做了一次专题的安全教育课,课上我列举了大量体育课上学生不注意安全对自身或他人造成的身心危害,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学生、家庭、学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课上还给学生介绍了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出现损伤后简单的处理方法,并强调和完善了体育课三级应急预防机制。 体育课论文:中学体育课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路径建设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学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即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体育课堂中的创新教育,一要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开发,二要注重创新教育的多样化和自主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现就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进行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三)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景,形成欢迎进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题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惟上、惟师、惟书”,反对的是“惟师命是从,惟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辩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 (三)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 体育课论文:开好体育课势在必行 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有些学校则干脆停开体育课。由此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发病率上升。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资、经费缺乏等,但最根本的思想上对体育课不够重视。要恢复体育课的“合法席位”, 一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认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积极性,把思想认识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 二是要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体育器材,能开的体育项目尽量开全。如广播体操、跳高、跳远、篮球、排球等项目,冬季的踢足球、踢毽子、跑步、滑冰等项目,一般的学校是有能力搞好的。画跑道、挖沙坑、钉跳高架、买些球是不难做到的。 三是要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师资力量,采取短训、自学等途径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努力开好体育课,不能等到师范院校分配来毕业生再去考虚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不能培养“出学校门,进医院门”的下一代,开好体育课势在必行。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怎样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积极性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耍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想就在体育课中如何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们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作各种活泼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譬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 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还要要求学生把锻炼身体同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启发他们为实现“四化”而锻炼身体,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树立他们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启发和引导他们。 但是,正如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那样,我们还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西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个从被动注意引导问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文秘站整理)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怎么吸引学生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呢?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磁化”是前提 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象演员那样“自我”罢了。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变化”是关键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采用小型竞赛 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感化”是目的 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苏霍姆费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文秘站: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只要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对他们给予了解、尊重和信任,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能把问题学生转变过来。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几个“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特征是:无组织无纪律,学习态度不认真,把老师的批评教育当耳边风。L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曾有一段时间经常逃课。班主任到处找他,但一见到班主任就躲,真拿他没办法。在一次课外活动时,我有意的接近他,“L同学,你的协调性很好,欢迎你加入健美操队。”一听这话,他来劲了,开心了。然后我话锋一转,“L同学,叶老师可以跟你聊聊吗?我们到那边草地上坐坐好吗?”他点了点头,跟着我来到草地上。“某某,叶老师很孤独,很想跟你交个朋友,你能答应我吗?”说完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叶老师,其实我也很孤单,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不愿意跟我玩,而且妈妈又出差了,我很想念他,恨不得跑到她身边去,可是学校又不让,所以我天天逃课。”“你觉得逃课这种行为对吗?还有,同学们为什么不跟你玩?”“不是的,上次我的手受伤的时候,同学们个个都很关心我,对我很好的,可是我的手好了以后,他们就……”就这样不知不觉我们在草地上坐了差不多一个钟头。经过这次的交谈,L同学愿意上体育课了。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突然后面有一个人大声的喊:“叶老师,我最喜欢你,也最喜欢上体育课。”我回过头一看,原来是L同学。听了这话,我心里甜滋滋的,突然间使我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一名人民教师是多么的神圣、多么的自豪,更加强了我当好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 总之,通过又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培养体育兴趣,使他们在外校这个桃李芬芳的家园里健康的成长。 体育课论文: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论文关键词:高技体育;女大学生;体育兴趣 论文摘要:培养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其内在动因,使其养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这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技能知识的传授、思想教育等方面着手,分析阐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知某种事物或获得某种技能与知识以后,兴奋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使其产生继续探求欲望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同情感密切联系,能使人们集中注意力,积极自觉愉快地从事某种知识的学习或某种活动的参与.兴趣产生以后会诱发主体对某种事物的参与和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后,会使主体逐渐在大脑皮层相关中枢产生定型,这种定型的不断完善就会使主体在神经高级中枢中形成主动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思想动因.从兴趣的产生到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但是,从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明确地发现。只有主体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以后,才能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使主体形成自觉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行为习惯.体育兴趣是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产生的浓厚程度取决于主体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它与个体的个性差异密切相关,特别是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进入青春成熟期,身体各方面已达到成熟女性所特有的特征,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变化,性格上变得爱美喜静、腼腆怕羞等等,对体育活动明显地降低了兴趣;特别是那些体育活动体验和经历较少、性格内向的学生,她们的体育兴趣会降得更低.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要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先从培养她们的体育兴趣着手,结合其身心特点,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诱发其内在动因,让她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逐渐地养成锻炼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思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体育教学去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阐述对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以求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在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1 高校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1 高校女生的生理特征 在枝女大学生的年龄多数是在18~22岁之间,她们的生理机能基本上已走向了女性成熟阶段,由于雌性激索的特殊作用,此阶段其生理形态与特征已和男生有了明显的差异.她们的生理形态已完全女性化,臀部增大,乳房突起,胸腹、臀部等身体部位的皮下脂肪丰富.她们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男生相比较,她们的每博输出量小,心率相对较快;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肌肉工作力量小,动作速率较缓;身体活动中容易产生疲劳,恢复时间相对较长;等等.由于她们的心血管、呼吸和运动等系统的生理机能明显的弱于男生,决定了其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都明显地差于男生.这些生理机能上的变化,导致了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减弱,体育课上参与活动的惰性较大,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薄弱. 1.2 高校女生的心理特征 高校女生由于年龄阶段、社会经历和生理变化的影响,心理上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她们变得性格内向,腼腆怕羞,文雅好静,喜易,怯难;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会对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自觉主动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一方面的心理变化是,她们变得求新、拾趣、爱美,追求时尚;高校女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阅历和鲜明的个性追求,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体育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她们在大学生活中一方面渴望提高自己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自己对体育的评价能力和欣赏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塑造自己健美的形体、优雅的姿态和高雅的气质,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和信心.从高校女生的心理变化来看,对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心态而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尽量克服其消极一面,诱发鼓励其积极一面,才能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2 培养高校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与措施 2.1 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针对高校女生的求知欲望和她们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扩大和加强体育基础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根据她们的需要,增加一些运动保健、运动生理和体育文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讲授和技术实践课中的随机讲授时间外,还可以利用课外座谈与讲座和课外活动锻炼等时间广泛接触学生,了解她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她们不断提高对体育锻炼的正确理解,激发其良好的健身锻炼动机,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兴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加深其对体育意义和目的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她们建立起对运动技术课学习时的信心和自信心,使其较快地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的正确练习方法,提高她们健身锻炼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另外,要根据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新理论,把体育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的需求,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使她们能够跟上现代体育发展的步伐.再则,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渠道观看到网球、台球、棒垒球、保龄球、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非课堂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学生们平时无法直接参与,对其规则和竞赛方法也十分陌生,但她们对那些项目中激烈的竞争场面、美妙的战术配合和紧张的现场气氛等方面抱有浓厚的兴趣,她们渴望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其欣赏的需要;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这些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提高她们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从而使其从中领略到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和由此带给她们的无限乐趣和喜悦.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参与欲望,不断促进其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渐形成. 2.2 结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台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 高校女生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她们的生理特点与特征出发,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和意识.首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内容设置;要有别于男生,因为女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明显差于男生,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在教学内容中多安排一些轻力量、慢速度、低对抗与防止疲劳较早产生的体育锻炼内容,多安排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为辅的运动项目,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小球类等等;教学内容与项目安排的合理恰当才能克服她们学习时的消极抵住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是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如果在练习中其强度、密度和运动量没有有效地控制,同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的准确度和参与活动的态度等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她们在心情愉快和满足的情况下积极地参与各项练习,喜悦与满足的体验才会激起她们继续尝试这种体验的欲望,只有这种欲望的产生才可能激发其兴趣的逐渐形成.另外,要根据女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周期特征适时地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实作好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教育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月经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克服其经期的波动情绪,消除其神秘感和恐慌感的心理阴影. 2.3 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女生由于生理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影响,心理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对她们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她们心理的负面影响,积极诱发和调动她们正面积极的心理影响因素,才能不断地激发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广开思路,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首先,在课堂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合理搭配与变换,压缩单调、枯燥和乏味的跑、跳、投等内容,增加学生喜爱的健美操、韵律操、舞蹈和形体练习等内容.其次,要克服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采用小型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把枯燥的跑、跳、投转变为有趣味的健身跑、健身跳和趣味投;可在课堂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有选择地安排一些韵律性强的徒手操和舞蹈动作等练习;主要教学内容可融入竞争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练习方法之中;等等.再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喜悦和快乐的积极情绪;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她们对某种练习注意力不集中或感到乏味时,应及时变换练习方法或内容,克服其消极抑制情绪的产生,以使她们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兴奋性. 2.4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爱干净、怕脏、怕羞、怕累、胆小胆怯、害怕失败等等,存在着有碍于她们专心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的种种不利心理因素.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她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可能会形成她们害怕学习体育的心理障碍.要克服这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练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降低难度要求,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要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做出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欣慰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消除她们的紧张惰绪,以增强练习的自信心;要加强练习帮助和保护措施,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保证场地器材的绝对安全,以克服她们的害怕心理,以此来增强其完成练习时的自信心.另外,还要考虑女大学生爱美、爱清洁的特点,在体育课场地选择时要尽爨选择一个优美洁净的练习环境. 3 小结与建议 高校女生在其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特征,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和利用这些特点与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满足她们对体育的需求与渴望,消除其对体育的心理障碍,激发和培养起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她们逐渐地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体育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建立起她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体育课论文: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准备活动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摘要: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自我锻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更是运动翻j练避免受伤的重要一环,一定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的备课,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使同学们身体顺利的达到锻炼目的。 论文关键词:准备活动;教学效果;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是体育训练和比赛之前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各部分身体活动练习。当肌肉进行紧张的运动时,有机物的强烈分解和能量的释放,需要大大加强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而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是由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来执行的。因此,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激烈运动时,内脏器官的机能不能适应肌肉运动的要求,不仅运动成绩下降,而且还会出现不良的生理反应,如头晕、恶习、呕吐、甚至休克等现象,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在高校体育基础教育中发现,教学效果好坏除了共同有的身体素质外,同学们对准备活动的认识程度也是他们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据调查体育课中所有的受伤,85%来自于准备活动的不充分。通过对我院部分公体学生的调查,95%的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前没有认真做准备活动,只有近5%左右的学生在认真的做。所以,如何安排好高校体育公共课每节课的准备活动,是保证上好每节课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意义 在绝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识里,有一个误区,认为准备活动仅仅是热热身,也就是使身体发热就可以了。由于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使学习运动技术效率低,锻炼效果不理想,最直接的是导致身体受伤、致残、甚至危急生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运动锻炼之前的准备活动。其意义有很多,我们列举几点主要的进行分析与探讨。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脑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使各组织器官较快地发挥较高的工作效率,适应运动的需要。准备活动可以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升高体温。有的人在一有较强的运动就感觉头晕目眩,肚子疼,其实就是内脏器官不适应引起的疼痛。准备活动做了,并有一定强度,这些症状就会减轻甚至不出现。 准备活动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改善心肺器官功能。趣味多样的准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这些功能的改善,能较快使学习运动者进入状态,提高学习效率,锻炼效果更佳;准备活动可以减少肌肉收缩的粘滞性,可以预防因大强度的运动而造成肌肉关节和韧带的损伤。所有的准备活动,在这一点上是最直接、最常见和最多的。 二、准备活动的安排和注意事项 准备活动分一般性和专门性两种。 一般性准备活动:徒手或持轻器械的练习,包括单人、双人徒手操,武术操,棍操,绳操等;走跑练习,包括各种形式的走、慢跑练习;队列队形和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游戏,可根据教材、学生情况,自编或参考游戏类书籍;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等,时问不宜长,最好同徒手操结合使用;舞蹈,这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一个新特点,最好配乐使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专门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包括一些模仿练习、诱导练习或辅助练习,应与教材结构节律强度栩类似。如:教材是掷铅球可以先做掷沙包等练习,教材是鱼跃前滚翻,可先做前滚翻。 准备活动的时间安排:准备活动是为上好一节课的基本部分做准备的,基本活动时间一般在20—25分钟,心律控制在每秒90~110次左右。根据季节的变化,冬天时间要长些,夏天应短些。运动过大,学生消耗过大,容易引起疲劳,影响教学效果。运动量过小,则失去准备活动的意义。 准备活动一般采用集体形式进行,但也可分组和个人任意进行。即可定位也可行进问做。应从易到难,从基本到多变。准备活动与运动项目之间(课的基本部分)要连接紧凑,问隔不可过长,否则就达不到运动效果。 学生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好坏和准备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没有认真做准备活动可导致受伤几率高出很多。要使锻炼效果到达预期要求,就必须做好充分相应的准备活动。随着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准备活动更应该是多姿多彩,使同学们在充满着快乐而有趣昧性的气氛中做准备活动。在安排好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老生常谈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这一话题上,我们强调每一任何运动锻炼者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体育课论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形式教学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俱乐部制形式 体育教学 考核评价 论文摘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应用体育基本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身心健康的提高。 1目前高校采用的主要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参与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注重现代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即强调体育教育应树立现代体育观念。因此,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即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以主、副项为切人点,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内外教学管理融为一体。课外辅导采用“侧重式”或是布置课外练习的方式进行,它对体育课起到了互补和延伸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得到消化,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能力拓展了空间。对体育能力差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 1.2多维目标体育课堂模式 依据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现代体育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游戏、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强化身体素质5个部分。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愿、积极踊跃地回答,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1.3体育合作模式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 1.4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园区模式 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特点,把社会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以及个体化等教育的精髓融合在一起。 2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运用 2.1课程方向 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投人到学习锻炼中去。 2.2课程目标 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掌握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3课程设置 (1)体育基础课:一年级第1学期为体育基础课,以院系、行政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体育课。 (2)专项运动课:第2学期至第4学期专项运动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任选自己喜爱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 (3)体育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4)运动训练课: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主力队员,开设以各专项运动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 2.4课程结构 (1)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 (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运动实践中穿插讲授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手段,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5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以专项健身理论、锻炼方法、运动技能等相关知识为主,教学组织以集体授课为主,根据项目特点安排专业教师授课,突出专项教师的作用。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1)体育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高等学校体育、体育卫生与保健、主要运动项目介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 (2)技术理论的教学内容:各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 (3)俱乐部开设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贻拳道、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田径、武术。 (4)体育保健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养生体育、运动处方、医疗体育、机体康复方法等。 (5)体育训练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各运动队教练员制定的专项训练计划、任务,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参加各类体育竞赛。 2.6教学管理 授课方法上,应改变过去的单一形式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将重心转移到重讲解、示范与分析上,在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方法上,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独特的学习方法,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设置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评价,积极主动学习知识。 2.6.1俱乐部制的教学管理体系 (1)选课程序 一年级第1学期由学生所在院系按行政班集体上课,其余学期全部由学生自由选课。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择2个以上的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学生每学期根据公体部公布的学习与i)}}练项目、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俱乐部,所选时间不得与其它课程发生冲突。第2学期至第8学期,学生可在校园网上选择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 (2)课堂管理 教学管理的改革在内容、方法、手段上,要真正做到为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为宗旨,强化体育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创建和谐、高效、务实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体育课合计6学分,学生在校4年必须修满6个学期6个学分。原则上要求第1至第4学期修4个学分,第5至第8学期可机动任修2个学分,每学期只能修1个学分。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类课程学分,则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资格。学生只有获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才能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 2.6.2考核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实行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定。在层次教学方法中,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单元阶段检测。在教学检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以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达到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的目的。 3结论与建议 (1)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2)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使体育课的功能得到了强化。 (3)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个性化发展和实践体育能力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终身健身的方法与技能,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体育课论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 论文关键词:学生主体 公共体育课 考核评价 达成性评价 论文摘要: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对学生体育成绩实行多元化、分年级、分层次的评定,淡化竞技,减少身体差异对体育成绩的影响,健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评价体系,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问题的提出 对学习的评价,尤其是对学习进步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其人格和尊严应有的关注。一直以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评价观念,受技能“肓”人的影响,多以竞技体育的要求,评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程度,评价标准刻板、单一,以一成不变的技能式的量性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性、后天的遗传性和在学习的发展过程。这就出现在体育课成绩考核中,一些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获得较好成绩,甚至有的项目不及格,有些学生单凭身体素质、先天优势,不锻炼就取得优异成绩(“锻炼身体,学习技术”以分数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校体育目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评价策略,不盲目追求客观与量化,认识到体育教育与考评的相对性,依据体育考评的互动性特点,建立起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学生之间学习效果的相对差距的横向评价,再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本文通过理论逻辑分析,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2.理论基础和依据 2.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2.2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习的逐级评价最终要使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而在逐级的评价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评价应使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通过发现、探索,学习知识,掌握规律。所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 2.3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成效、进步的幅度、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对于学习结果的肯定本身就是一种“报酬”或鼓励,它能产生或加强学习动机。知道结果,学生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思路,对优点进行肯定,对缺点进行改正。因此,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必须着眼于教学开始与结束时成绩的变化上,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4从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角度分析,学生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而考评制度作为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动机及体育意识、习惯的形成。合理的考评制度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 3.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评主要包括理论考评、运动考评、达标成绩和出勤率等方面,是以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评价采用绝对性评价:运动水平越高,成绩越好,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过分看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价作用,以至把“达标”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单一目标,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着“达标”,并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体育教育评价中过多地强调体育的功效性,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指向,使评价作为整个体育教育系统的闭合环节应起到的反馈检验作用与学校体育目标错位。因此,现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使一部分学生锻炼的信心受到挫伤,如此考核评价办法势必会引导学生努力掌握运动技术、片面追求运动成绩,而忽略了终身体育这一指导思想,偏离了高校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大多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只重视学生最终的考核结果,是成绩完全量化的结果,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先天性身体差异,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导向作用,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整体素质下降。 4.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现代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喜欢体育运动,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学评价要求,提出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4.1体育教学评价应从对体育教学的价值进行判断。体育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能充分了解体育的功能、体育运动的特点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需要,并逐步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自我构建。(2)学生真实的锻炼表现。(3)学生对体育锻炼方法获得的整体性。(4)学生合作锻炼及分析讨论能力的发展。 4.2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过去体育课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这在特定的时代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的概念不断得到延伸,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被包括在内。因此,再坚持强身健体的单一目标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育与健康目标内容需要不断得到丰富,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内容也要跟着作相应的改变。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总体来说,强调综合效应、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习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及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 4.3在体育课考核评价中,首先,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自身的横向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运动项目(例如速度耐力类项目、格斗类项目等)特点选择一至三项对学生的初始状况进行测试评价,课程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考核,按一定的标准评定学生的进步幅度,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指标,使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 4.4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初期,可以就明确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制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把教师被动的“教”变为学生主动的“学”,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4.5综合“达成性评价”考核标准。达成性考核标准要求制定各个运动项目对学生的最低要求,结合学生的初始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学生某一运动项目的最后成绩。 5.结论 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要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等方面的结合。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体育成绩实行多元化、分年级、分层次的评定,淡化竞技,减少身体差异对体育成绩的影响,健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增加学生自评、他评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实现大学阶段体育课的价值。 体育课论文: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 论文摘要: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已经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纲要》,推动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建立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使体育俱乐部活动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为丰富高校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寻求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终身体育 1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提出 1.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出的重要依据. 1.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念.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法,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母板,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实行“多班分组男女分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新鲜感,由原来的“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在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爱好的项目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情况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通化师范学院三年级10个班的各专业本科生,共计462人,以及担任体育俱乐部选项部分的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论文、资料,并了解相关方面研究发展状况.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所抽取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62份,收回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l%.对参加选项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100%. 2.2体育俱乐部开设的内容形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为主.俱乐部开设项目有排球、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武术等.运动训练课针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员,开设各专项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是针对身体特征和病、弱、残等特殊群体开设,以指导健康、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比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具有实用性、自我教育和健康性.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情趣性,更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 2.3课余时间训练采用会员制度 课余时间体育俱乐部教学采用会员制度的形式,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俱乐部中来.俱乐部会员可以凭会员证参加体育俱乐部举办的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或参加培训,尽管在体育俱乐部的花费不是很大,但这种“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让诸多的大学生加倍珍惜体育活动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学习并掌握一项体育运动,为将来工作以后仍能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 调查显示,9%的同学在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是从来不听的;有17%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回答是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的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主题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推行男女合班上体育课,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合理且好处较多,最大的一方面表现就是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有异性在旁关注,表现欲的程度自然加大,这一缘由势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 3.2对大学生体育教育健康意识的影响 创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型体育教学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自主性的特点,是以娱乐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健身的意识,并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我要锻炼”的自觉行为;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的最佳时机,而且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健身的愉快体验.当回顾这些经历时,觉得体育是愉快的,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及失败带来的教训,从而养成坚持长期锻炼的习惯. 3.3高校开设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是可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俱乐部是可行的.因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且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随机抽取在校生462人的调查中94%设赞同票,约2%投反对票,4%弃权,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说明我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可行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也是可行的.俱乐部组织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教师和参加的次数,使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灵活的选择.“俱乐部制”的教学采用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样化和娱乐性的情况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3.4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俱乐部教学不能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安排没有体现出层次变化和个体的针对性,不能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二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选项.三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4结论和建议 4.1建议 (1)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体育是高校的必修课,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体育场馆设施,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样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1、2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它时间都可以安排课程.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通过进修培训、师资引进等方式调整队伍结构,主动适应教学要求. (3)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制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必须淡化原有的行政班级,打破系、班的界限.如学校开设此项目,学校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针对有利条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问和场馆进行活动. (4)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整体体育文化素质的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5)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地,添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4.2结论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以生动活泼为前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优越互补,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念,虽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但其积极的实践意义不容否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体育课论文:浅谈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合作意识;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审美意识 论文摘要:离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挫折教育。运用激励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调解和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专业体育课。专业体育课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公共体育不但要提高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课堂。但是。高职公共体育课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没有受到一些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一些基本的技术。锻炼一下身体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认为。我也不是学体育专业的,将来也不从事体育工作,对付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人们对公共体育课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体育课。高职院校从入学到毕业也一直开设体育课,这就说明开设公共体育课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简单地学点技术,而是要学好技术,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一、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存在着合作的内涵,有整体合作、小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让每位合作者都发挥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队员要密切合作,场上队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表示一个战术。只有队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所学的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懂得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要求四名队员不但有合作意识,而且更要发挥好伙伴之间的协调的配合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它不但要学一些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身体的体验。每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产生许多不适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恐惧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心理障碍,如怕苦、怕脏、怕失败、怕丢脸等。尤其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过着“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没受到这样的“苦”。作为体育老师,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和战胜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从而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体育课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在学生已经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在疲劳时要求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并要求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这些都能起到挫折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2、运用激励手段。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生在体育课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 3、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在体育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体育课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入学开始大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学业不良,高考失败等打击,在心理上受到了无形的伤害,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目标模糊,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解和疏导,致使其消极行为加剧,变成病态的心理行为。体育课就能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解作用。众所周知,娱乐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最有效的良药,那么娱乐的项目又大多是体育项目,在健身房里、广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那些运动健身的人们,一个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就会让你忘记烦恼,一段节奏较快的健美操就会让你心情舒畅。因此在体育课上合理安排一些大运动量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为男生安排一些球类比赛;为女生安排健身操、游戏,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运动项目,让学生“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绪、委屈情绪等多方面心理压力释放出来,以达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 四、公共体育课能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公共体育课上学生所学的每一项技术,都要求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例如,篮球的胸前传球技术,眼睛看传来的球,大脑判断来球方向,手要伸出接球,腿要迈出选好位置;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在体育课中,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促进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会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育运动是美的运动,从动态到静态处处存在着美。在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场地、运动过程更是美的展现,一个篮球、一块田径场展示的是静态美;被称为“东方神鹿”的王君霞的奔跑动作、职业篮球队员的扣篮动作,展示的是动态美;艺术体操、健美运动、武术、太极拳优美动作以及各种动作之间和谐的编排组合,展示了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因素。当我们看到这些运动健儿那种健壮优美的形体、机敏灵活的动作、和谐舒展的造型时,会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2、通过体育课的培养让学生拥有美的行为 当我们亲自参加体育运动,从中体验到运动的美妙愉快时,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受到美感教育。高职公共体育课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育和观赏体育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感染,使观赏者获得美的享受。体育教学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体美的有机统一。高职公共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体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幼儿英语由于英语教材的不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大纲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教师分析了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开展幼儿的英语教育,指出幼儿英语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参与,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现状;实践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在不断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随着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这会有助于促进第二语言信息,也会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学习的能力。 一、研究目的、对象、方法 (1)研究目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不断加深,英语已成为各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英语教育也得到了诸多的重视。如今,学前英语教育被不断重视,作为一名幼儿英语教育工作者,对我国英语教育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开展幼儿的英语教育。这对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研究对象。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选取当地幼儿园的学生和教师,借助地理优势,方便课题的开展。以当地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幼儿的英语教育。 (3)研究方法。在这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查阅法以及访谈法,分析了当地几个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过程 (1)幼儿英语教学的现状。幼儿园英语教材不统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同。因此,幼儿英语教学对幼儿们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让幼儿们知道英语是一种有趣的语言,进而使他们对学习英语感兴趣。但是这种方法,很容易让幼儿产生误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游戏最重要。如果游戏不能让幼儿感兴趣,就不能达到让他们喜欢英语的目标。 (2)幼儿英语教学的分析。在语言教学中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我们把幼儿放在英国,那么他们会很自然地接受英文。同样的,把英国的幼儿放在中国,那么他们学习中文同样不会吃力。在幼儿英语教育的早期,没有写作的要求,仅仅只是在语言的交流上。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只是交流和沟通,为幼儿以后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需要加强幼儿的英语教育。 1)创设舒适自然的英语环境,寓教于乐。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首先需要一个相对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安全感,就能帮助他们学会接受英语。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学习英语的环境并不是很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英语是为了让他们用于交流,而不是应付考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英语交流。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环境,让幼儿穿上外国的服装,进行外国文化表演。同时,让幼儿用英语交流,模仿一些外国的故事情节。这既能让幼儿学会使用英语交流,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外国的人文情怀。 2)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根据我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倾向于某种事物和现象的心理特征。如果幼儿对英语有了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会有动力。因此,在这次研究过程中,我主要探讨如何让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幼儿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兴趣培养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通过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活动的元素,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克服对英语的障碍,从心理上慢慢接受英语,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另外,通过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幼儿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给幼儿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大声地说英语,然后通过游戏的环境纠正幼儿的英语,寓教于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通过游戏教幼儿学习英语。一是在上课的前半部分,教师可以穿插游戏环节进行互动。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动画片,或者是一些英文儿歌,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英语的乐趣。二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游戏环节对幼儿进行提问。三是利用游戏展示新知识。教师可通过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和手势等直观教学手段展示新知识。 三、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现在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普及。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中,英语教育在幼儿园已经有效地开展起来。幼儿的英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幼儿不断地积累。教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家长也应有科学的态度,不能对幼儿提出较高的要求,让幼儿丧失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幼儿的英语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只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他们学习英语的极大热情。 作者:张莉莉 单位:黑龙江省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及师资培养策略 [摘要]师资水平是决定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因素。从探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出发点,提出师资培养的基本策略。对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研究,目的是提高幼儿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师资培养 在21世纪,幼儿的英语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资质水平的高低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学前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培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培养幼儿听说能力是英语教育的重点 幼儿时期是幼儿第二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同时也应发展简单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应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听说资源,如英文童谣、动画片,引导幼儿在多言的听说环境中进行听说训练,这有助于培养幼儿语音语调的敏感度,也有利于幼儿初步交际能力的培养。幼儿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体现了其对语言的理解、对信息的加工水平,同时也能体现幼儿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是幼儿阶段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培养幼儿教育的多元文化知识和意识 通过对幼儿展开英语教学,丰富其文化知识,培养其对多元文化的意识,是学前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其对英语国家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进行了解,逐渐培养幼儿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进而培养其开放性的思维。 (三)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英语教育是教育与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英语教育应落实到教学质量。目前,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既要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不但具有教学能力,更兼具指引幼儿全面发展的综合才能。另外,基本理论、实践技能这些课程也要作为侧重点,以满足幼儿英语教育的专业培养要求。 二、幼儿英语教育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教师在幼儿的英语教育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幼儿,怎样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重要的问题。因此,对于幼儿英语教师而言,必须具备综合素质。 (一)心理素质 首先,幼儿英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幼儿的变化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还要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扎实的基础 想要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英语语言、词汇、语法等基本内容,所以,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国外相应的文化知识。 (三)教育理论和技能 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具备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对于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三、学前师资培养的基本策略 目前,幼儿的英语教学缺乏明确目标,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些问题需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应当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解决幼儿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一)明确师资分层培养目标 随着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普及,幼儿英语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每所幼儿园配备专业教师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待时日,所以,需要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分层培养教学方式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师资短缺这一问题,并且能够培养教师的口语交流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因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方面也是各有优劣,所以,培养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优势方面,有的教师英语专业技能较好,所以,可以培养这类教师给幼儿讲解单词、句型和语法构建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有的教师性格非常活泼,比较喜欢说,运动表演天赋较好,那么,就要培养这类教师带领孩子做一些有趣的英语小游戏,提升幼儿对英语口语练习方面的技能。这样采用各类教师综合教学的模式,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英语素养。 (二)实现师资培养“英语+幼教”双专业化 教师教学能力问题是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如果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英语发音不准确、英语交际能力和文化理解力较弱、儿童心理学把握不准等情况出现,会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全面提高。要实现幼儿英语教师双师专业的培养,这样能够有效确保幼儿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发音标准,口语流利,灵活地给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并且还具备幼儿教育专业知识,这样能够在了解和掌握幼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规律,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总之,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英语教学的早教化现象也变得日益明显,在幼儿教学蓬勃发展的前提下,要严格把关幼儿英语教学,因为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期语音和语调的形成具有长久化,如果教学内容不规范,那么,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孩子的错误无法马上改正。所以,幼儿师资队伍的素养要得到保障,培养专业化的幼儿英语师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幼儿英语教学的问题,提升幼儿英语学习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作者:盛慧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游戏教学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游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1.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动机 对于幼儿来说,其性格和学习方式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特性来进行。幼儿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该保持整个课程气氛的自由,提升课程的趣味性,让幼儿对英语差生浓厚的情趣,这样才可从根本上调动幼儿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的水平。 2.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关系 从幼儿英语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比较基础的关系类型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地进行课程的设置,同时还应该在学生们面前树立相对比较良好的形象。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的潜能。这些学习目标的实现都以建立科学融洽的教学气氛为基础和前提。要让幼儿学生们感受到人格的平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通过合作来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 从现如今的幼儿英语教学工作中可以看出,主要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通过幼儿之间的合作,可以提升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幼儿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学习和讨论,这本身就是游戏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幼儿之间必须要进行合作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可见这种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异。长此以往,幼儿的交往能力必然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幼儿在掌握更多英语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还能够加强和别人的沟通,可见,采用游戏教学法的作用比较明显。 4.有利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采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一直都处于相对比较轻松和自由的氛围内,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在学中玩,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游戏教学法的实施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可以在教学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素质教育的高效结合,进而推动幼儿英语教学的高效发展。 二、常见的英语游戏的形式 1.英语角色表演游戏 现代幼儿学习英语一般只停留在听与说上。而英语口语有时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翻来覆去地念肯定会让幼儿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利用游戏教学会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英语。这样的教学形式幼儿十分喜欢,也容易掌握和操作,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幼儿对这样的游戏十分感兴趣,通过动口、动手体验成功,满足幼儿的心理好奇,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2.英语智力性游戏 它以新颖、有趣的形式深深吸引幼儿。内容包括感知游戏,听力游戏,记忆游戏,猜谜游戏及计算机游戏等。它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而建立自信和产生依靠的情绪,从而更增添了学英语的兴趣。例如:在开展《水果》这个主题活动时,我以各种水果为道具,开了一个水果店。我准备了各种水果,然后我报一样,让他们拿一样,接着问“What’smissing?”让幼儿用英语说出什么东西不见了。此外,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英语智力游戏中也启到了很大作用。因为它能是幼儿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的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幼儿从中感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英语音乐游戏 热爱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因此,把音乐和英语活动融合起来,借助歌曲和节奏作为英语的载体,就能使幼儿在唱唱、念念、动作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从而培养对英语活动的兴趣。如:music chair,chant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将游戏作为教学的主线,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感受到上英语课是一件趣味性很强的事情。然后在游戏中掌握英语知识。不仅如此,还可以提升英语教学的高效性,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张静 单位: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科学途径英语教育论文 一、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的科学途径 1.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采用自己讲课为主的模式进行幼儿英语的教学,教学形式单一,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幼儿处于英语课堂的被动位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英语教学的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建立互动课堂,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建立互动课堂:互动课堂有两种——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自己再进行解答或者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英语教学中,倡导采用“合作、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英语对话等等。 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综合图画、视频、音频,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且比较形象直观,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综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心制作英语课件。 2.合理设置课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在部分幼儿园在设置英语课程时不合理,英语课程安排较多,占用了幼儿学习其他课程和正常游戏的时间,而且在选择教材时存在随意性,教学内容趋近小学英语,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导致幼儿英语学习负担过程,幼儿会产生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英语课程,使英语教学与其他课程、幼儿游戏的时间相平衡,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在选择英语教材时,一定要选择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课程标准和幼儿身心发展的教材。教师在讲授英语知识时,不要一味的扩充教学内容,根据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 虽然幼儿英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大部分的幼儿英语教师很少有科班出身的,幼儿园的领导大多认为幼儿英语内容简单,没有必要聘请专业的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师队伍的培训不够及时、考核不够严谨,这导致幼儿英语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难以提升幼儿英语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首先,在进行英语教师招聘时,要考察应聘者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切实招聘到高素质的英语幼师;其次,要做好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派英语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完善幼儿英语教师的考核制度,建立学生、家长、教师自身和学校四方的评价机制,综合幼儿的英语成绩和教师平时的课堂表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除此之外,还要采用激励机制,对于教学成绩突出的英语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教师们英语教学的热情。 4.组织英语活动,创设英语教学氛围 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我们可以组织一系列的英语活动,比如可以开展英语儿歌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还需要在创设一定的英语氛围,比如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要尽量说英语,也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英语的语言环境;同时,也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英语读书角,购置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英语读物,供学生进行阅读;或者,可以在教室内贴一些英语诗句、谚语、名人名言等等,让学生处在英语的氛围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英语能力。 二、结束语 英语教学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幼儿英语教学有效性是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对幼儿英语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未来的幼儿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合理设置课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组织英语活动,创设英语教学氛围,以此不断提升幼儿英语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英语能力的提高。 作者:李云 单位:郧阳师范专科高等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从儿童心理需求出发,认识幼儿不同阶段的特性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在不同阶段中心理活动和发展的特性。在设计游戏规则和内容的时候,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明确游戏的目的性,体现相关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游戏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并且要充分的考虑幼儿本身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从而循序渐进对游戏进行设计。其次,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猜测性的游戏,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使孩子们能够融入到游戏中去,要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孩子们的好胜心理,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另外,为了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设计英语游戏教学的时候,要从培养孩子们的预感和兴趣出发,重视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幼儿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游戏法 1.要充分做好游戏前的准备 首先,在游戏前要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等实物游戏品,同时也要准备卡片、录像以及板书等。其次,由于游戏对幼儿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是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知识的准备上,要充分掌握本次的教学内容,在做游戏前,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另外,为了使孩子们充分地了解游戏规则,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做游戏前,可以调节游戏的气氛,尽可能地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 2.引入竞争机制,注意游戏的公平性 在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幼儿好胜喜欢受到表扬的天性,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作为孩子,他们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在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会受到不公平结果的严重打击,导致他们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设计游戏的时候,首先,教师要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为了促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培养团队意识,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可以增加一些协作游戏。其次,教师不能歧视每一位学生,要公平客观的对待孩子们,对前后排的孩子们都要有所照顾,及时的纠正他们的发音。另外,为了帮助理解能力相对弱的孩子,教师要以孩子为中心,多给他们一些理解的时间,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照顾。 3.奖罚分明,注意纪律性 由于幼儿时期,孩子们都比较关注游戏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求胜心切,为了避免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情况,在游戏之前,教师就要对课堂纪律进行控制,充分的做好准备,对违反纪律的孩子奖罚分明。首先,要在游戏之前就把有游戏规则具体到如何得分上,对孩子们进行详细的解释,明确奖惩制度。其次,一般情况下,游戏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不要中途改变游戏规则。 4.合理安排游戏操作时间,增强游戏实施的多样化 首先,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时间会影响到孩子们,时间过长和过短都能对孩子们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的时间,充分的考虑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其次,英语游戏和一般的游戏不同,它是把游戏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孩子们可能在玩过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中,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游戏,不断的设计新的游戏。另外,在园中,很多游戏需要玩具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而游戏教学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受到坚硬玩具的伤害,因此,教师要采取保护措施,每时每刻都注意孩子关注孩子,避免孩子受伤。 三、总结 游戏教学方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一种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够把学习融于孩子们的嬉戏中,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开拓孩子们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教学法,从而为孩子们今后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凤芹 刘凤娟 单位:临沂市兰山办事处中心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智能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特性 1.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是由九种智力要素组成的,是多维的、相对独立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九种智能同等重要,教师应给予同等的关注。2.差异性。人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3]但以不同方式在每个人身上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组合,形成各自特点,即智力的差异性。差异性是由环境的不同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对不同的受教育个体产生影响所造成的。3.实践性。智能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智能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具有跨越性的突破。智能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面所具有的解决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实际问题尤其是难题的能力,重点指发现新知识或创造新产品的能力。4.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教育,或者说教师要帮助学生/儿童全面地开发其潜在能力,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完整的教育体系,确保采用精确的方法来描述受教育者的智能演变历程。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开发多种智能,并发现其特点,最终实现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幼儿英语在整个英语系列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幼儿是学习英语的黄金阶段 据有关资料显示,3~6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孩子早期接触并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还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原因在于,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课程,在学生的一生中,尤其是中考、高考、考研、出国中,都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 (二)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可以为将来学习、使用英语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英语缺陷具体表现为:中国式英语、哑巴英语等等,就是因为幼儿阶段没有接受正规、标准的英文发音而导致的,他们往往很难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只能进行简单的英语阅读和写作,或者说出一口别人无法听懂的蹩脚英语。在幼儿时期若能够进行准确、正规的英语发音学习,能够为日后的英语学习夯实基础。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应用 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启蒙性,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语言感知的敏感性,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信心。幼儿英语教学应以口语练习为主,关注听说能力,同时,科学选取和组织语言材料,帮助他们轻松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语言材料必须适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尽可能短语化、生活化、口语化。 (一)重视“听”的训练 根据幼儿的特点,幼儿英语“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后再说,说后表演”,所以,训练幼儿的听力是首当其冲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听力常常是被冷落的对象。教师应重视幼儿“听”的训练,生动性、形象性的听力训练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而多元智能恰恰能给“听”提供多种途径:1.模仿———开发幼儿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4]模仿是幼儿天生就具有的能力,通过模仿,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语言智能,而且开发了其逻辑智能。如教师可以放一些简单的录像片,让幼儿注意看好、听好。录像片内容是幼儿做自我介绍的游戏,如I’mDongDong,I’mfat,I’maboy等。放2~3分钟后停下,教师可让幼儿模仿,做一下自我介绍,也可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延伸开来,比如Ilikeswimming等,这样就可以促进两方面智能的发展。2.运用简单的英语儿歌来开发幼儿的音乐旋律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通过英文儿歌的欣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旋律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老师可以选取简单上口的英语儿歌及经典儿歌,如ABCsong,HappyNewYear,HappyBirthdaytoyou,《雪绒花》等。3.数字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逻辑智能运用数字听力,可以使幼儿掌握一些数字英语单词,如one、two、three等。教师也可以随意说一个英语单词,比如six,便于幼儿更好地加深记忆。4.运用人体自身部位的英语单词来开发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教师在帮助幼儿学习人体自身部位的英语名称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如Putyourfingeronyourhand(face,eye,ear,mouth)。老师说,幼儿做,然后,说、做对象互换。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游戏,学生就可以在快乐的游戏中记住人体部位,开发视觉空间智能。5.听听、做做,开发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在动中玩,开发身体运动智能。如玩找朋友“Lookingforafriend”的游戏。教师可以一边放儿歌,一边让幼儿做游戏,也可让幼儿边唱边做。6.分组合作开发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分组竞赛的方式可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加强凝聚力。如通过分组将幼儿分成Blue和Yellow组,分别设计口号:“Blue,Blue,Yeah!Yeah!Yeah!Yellow,Yellow,Yeah!Yeah!Yeah!”通过比赛结果来进行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来判定输赢,在合作比赛中培养了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7.运用教学内容开发幼儿的自我认识智能多元智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智能。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教文化,而且要“以人为本”,融入道德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认识智能。如英语故事“GoldenHouse”,虽然故事内容非常简单,但通过活动能使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道理,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二)培养幼儿“说”的能力 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作为主体,应为幼儿园的孩子准备丰富多样的口语句型,帮助他们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幼儿都能以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途径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1.语言。幼儿来园时,热情地与同伴、老师、身边的人打招呼:“Goodmorning!Howareyou!”吃点心、午餐活动时,幼儿会用英语介绍学过的菜名“carrot,egg”等。在进餐习惯上,幼儿会提醒同伴“Don’ttalkplease”。提问作答,教师说汉语,幼儿回答英语等活动,都可以很好地训练幼儿的口语。2.视觉空间。讲授monkey这一生词时,教师就拿出一个玩具monkey,展示给孩子们看,他们就会立刻被吸引过来。这时,教师可引导孩子们用英语回答“What’sthis”,“Thisisamonkey”。就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掌握更多的单词和句子,从而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3.身体运动。幼儿边说、边做可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孩子在学习bird(小鸟)时,边学小鸟飞边念儿歌“bird、bird飞飞”。学习elephant(大象)时,边学大象走边学儿歌“elephant、elephant走走”。这样,才能使这些英语单词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孩子们会很乐意参与进来,轻松学会。4.音乐。轻松、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很容易吸引和感染幼儿,尤其是简单好学的经典儿歌。如学apple这个单词时,就可配以短小易学的儿歌“apple黄,apple红,apple圆,apple啧、啧、啧甜”。一方面,幼儿熟悉了apple的发音,另一方面,把apple的特点也感知了一次,孩子们很轻松地就把apple这个单词学会、记牢了。5.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有表演的天分,尤其是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增强幼儿的表演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角色游戏中,《Lovelyfruits》就具有代表性。教师上课时可将教学场地装扮成一个果园,让幼儿扮演已经讲授过的水果:苹果、橘子、梨子、香蕉、桃子等。在游戏中,第一步让学生自己介绍,第二步打招呼,第三步找自己喜欢的水果/朋友。老师可以把要用到的句型写在黑板上,如:“I’manapple/orange/pear/banana/peach.”“Howareyou?I’mfine,thankyou.”6.自然观察。儿歌“ThisisMyTree”表达了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完后,可让幼儿到户外去观察,启发幼儿除了爱护树木外,还要爱护花鸟等,增强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向上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加德纳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学生观,他认为人都具有个体差异,不存在聪明或愚蠢,只是聪明的方面和程度不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针对性的引导和培训,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智能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幼儿园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设各种展现各种智能的场景,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帮助孩子们扬长避短,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二)“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多元智能教学观倡导“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幼儿可能在某方面展示出特别发达的智能,并倾向于不同的智能。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学。加德纳提出了“为多元智能而教”与学习应以“多元智能来教与学”的观点,这就是“对症下药”两个方面的含义。根据多元智能教学观,幼儿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和兴趣差异以及教学内容,选取和设计不同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观 教学评价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主的评价观,建立全面多样的评价体系。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在真实的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加德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评价。把幼儿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图片、涂鸦或图表、个别谈话记录等都放进个人档案中去。也可利用笔、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及时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幼儿整体活动情况,重要的是对幼儿的想法与人际交往以及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记载,这些都能揭示幼儿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方式。 作者:李云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二语习得对幼儿英语教育影响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在人类的交流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载体作用。熟练掌握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教育也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战略都对学习一门外语甚至二门外语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公民具备使用外语的基本技能。幼儿英语教学是根本,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文运用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来论述为什么儿童习得语言既快又好,探讨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教学互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手段,针对幼儿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概念和理论 解释人类的大脑具有极其复杂的生理机制,语言活动的产生和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紧密相联。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一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左额叶下回的布罗卡区主管语言产生———说话;位于左颞上回的威尔尼克区主管语言的理解———听和读。这些部位如果受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失语。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1959)通过对儿童失语症的研究,发现青春期的儿童(2-13岁)学习语言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他(她)们左脑的语言神经中枢受损的话会在右脑得到补偿。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在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黄金年龄。Lenneberg(1967)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CPH),系统地解释了语言学习关键期,他认为二岁左右的儿童是习得母语的关键期,那时大脑左右半球具备均等的语言学习的能力,从两岁到青春期之间大脑的语言区会逐渐左侧化,青春期以后大脑发育成熟,语言功能左侧化完成。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单侧化(lateralization)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如果成人的左脑语言区意外受损,会引起严重的失语,而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会较容易恢复到常态。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单侧化之前,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进行。Lenneberg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母语习得者,但一些研究者迅速把它拓展到二语习得领域,John-son(1989)与Newpor(t1991)的研究也证实了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他们认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同样适用。因此,学习第二语言也应在关键期内,开始得越早,学习效率就越高,特别是在语音和听力方面更具优势。 二、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下文规定,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从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开始,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教程。《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课程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采用国际惯例进行了分级设计,以满足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到小学六年级结束时的目标为: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倡导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在这种英语教育的大背景下,各种培训机构纷纷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肆宣传幼儿学习英语的好处,开展各种幼儿英语培训,双语幼儿园、各类英语培训班应运而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当然乐于顺应国际化潮流让孩子从小接受英语培训。殊不知,各类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千差万别,一些组织者认为少儿英语很好教,懂点英语就可以,他们直接把利益作为价值取向,招募一些在校的学生就开始搞教学。尽管有一些优秀的培训机构有合格的教师按照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可绝大多数幼儿家长对英语教育活动认知不足,缺乏甄别能力,很容易步入误区,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所谓的“培训班”,反而挫伤了孩子二语习得的积极性,影响到今后的学业。 一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教,让孩子弹钢琴、学绘画,参加右脑开发班,还得学一门外语,课余时间早已安排得满满当当,家长苦、孩子累,慢慢的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些家长主动“配合”老师,课余不忘监督幼儿英语学习,压着孩子背单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OK,幼儿对于家长、老师的夸奖都有一种额外成就感,他们会用一个好的分数来迎合成人的表扬,最终走上了应试教育的道路,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过程对于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现在英语培训机构教材繁多、老旧混杂、教学派别林立,五花八门的幼儿英语教材,任务型教学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法……弄花了家长们的眼睛,只好随便给孩子报一个英语学习班,孩子进去不适应,再换一个,一来二去,直接影响到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作为施教者的幼儿英语教师,师资来源不外乎三种:兼职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的英语教育教师以及外籍教师。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有很多是幼师毕业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绝大多数的幼儿园又不具备英语专业教师的师资条件,市场经济的需求让很多双语幼儿园的教师不得不顶上英语教师的位置,其效果可想而知。就算有专业英语教师,他们大多也不够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把教大孩子的方法用在幼儿教学上,难易程度把握不好。能聘请到外籍教师的幼儿园对家长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是很多家长不了解的。第一,这些外籍教师是不是来自于母语是英语的国家;第二,他们有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有没有从业资格;第三,很多外籍教师不会说中文,还需配备翻译,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对语言的理解。最后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我国缺少良好的二语习得外部环境。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欧洲学生(英国除外)在学习英语时,因为本国语言与英语同属一个语族,语音、语法体系相近,相似的文化背景也会增强语言能力的正迁移。中国学生的母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语音、句法、文字系统截然不同,他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难度明显大于欧洲学习英语的学生。 三、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启示 1.规范幼儿英语培训市场,培养合格的儿童专职英语教师 根据二语习得的年龄特征,教育部制定了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规定,英语教学应该从娃娃抓起。为了同国际化接轨和应对今后白热化的竞争,很多家长格外重视孩子的英语教学,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进小学吃“大锅饭”,老师顾及不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得让孩子提前“进补”。这一点客观上也促进了幼儿英语培训市场的空前繁荣,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不足以应对市场的急速膨胀,如前文所述的问题随之出现。不可否认,像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确实有一些做得非常不错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他们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目前我国最紧缺的是具备一定水平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专职英语教师。这需要教育决策部门的政策引导、扶持和培养一批热衷于此项事业的合格幼儿英语教师;改善幼儿英语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予儿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学习;有关教育部门能够组织专家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精品幼儿英语教材,摆脱传统教材完全依赖教师的模式,更好的激发幼儿学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英语培训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 2.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幼儿教师应该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英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切忌急功近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无定法,教师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成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幼儿有一种额外成就感,自己愿意去学,主动去学。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交流,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需要掌握多少语法、词汇和句型,关键在于大量的实践运用。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在语音,语言模仿能力及再现能力强,语音的可塑性大,负迁移小,一定要鼓励幼儿开口说,不怕犯错误,才能形成地道的语音语调。 3.母语与二语习得的联系 母语的习得是通过一种很自然的交流方式获得的,这种“全浸入式”的学习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者渴望达到的效果。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尽量去创设语言环境以达到类似母语学习的效果。搞“疯狂英语”的李阳曾提出用“想象语言环境”的方法来放大外部语言环境的作用,通过刻意的去模仿外国人的语音语调,想象自己在同外国人对话,突破情感压力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儿童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母语和第二语言不会相互干扰,且习得期越早,越容易同时学会几门外语,这一点在欧洲地区很典型。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同时会说几门外语的大有人在,这与欧洲人从小就接触数门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键期假说证明了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但第二语言习得的成效并不完全取决于年龄因素。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内外因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英语习得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给力的结果。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主观能动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中的“游戏”教学法 【摘要】 在教改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基于幼儿阶段所特有的身心发育特点,要想实现英语教育内容的高效落实,就要求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则能够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实现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落实。本文针对幼儿英语教育中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展开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英语教育;游戏教学法;应用;研究 幼儿英语教育作为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要想实现英语教学的高质量落实,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明确幼儿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实现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游戏本就是幼儿的天性,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则能够以兴趣为老师,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促使幼儿在游戏与娱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实现对幼儿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将游戏教学方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将游戏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应用,能够在实现幼儿英语教学有效落实的基础上,为实现对幼儿智力的激发以及能力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使然,结合教学内容来实现相应教学游戏的设计,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得到了开发,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挖掘与培养,进而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均衡成长奠定基础。此外,幼儿英语教育是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英语发音的锻炼能够为日后学习好英语、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提供保障。因此,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能够在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成才。 二、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目的性与激励性。首先,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目的性为出发点,即结合教学任务与目标来实现游戏的设计,而并非是漫无目的的随意开展游戏内容。在整个游戏中,幼儿能够通过英语的熏陶与口语的练习来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进而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其次,激励性。为了充分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需要制定一定的激励对策,在游戏的过程中,营造出竞争的氛围,对于获胜的个人或者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促使幼儿在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步与提升。第二,适应性与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要确保游戏的适应性,掌握好游戏的难易程度,确保以简单易懂的句子来实现游戏设计,并保证游戏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有所获;同时,游戏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结合幼儿实际需求特点来实现游戏的设计,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在幼儿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策略 1、明确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实际应用游戏教学法来落实英语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强化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角色的分量,进而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确保游戏教学法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要组织好游戏教学法下课堂教学的组织纪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游戏中,并引导学生出色的完成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注重幼儿对游戏的反应,创设游戏教学情境要想充分的发挥出游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就需要给予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以充分重视,要在明确游戏对幼儿所带来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对游戏是否感兴趣等这一心理状态的反应来实现对游戏的不断优化,并结合幼儿现有的能力素质来科学设计游戏,确保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实现对幼儿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等。同时,实现游戏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够为进一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基础,以寓学于乐这一教学形式来提高幼儿英语教学的质量。比如:学习水果类英语单词时,以水果蹲这一游戏的设计来进行单词的记忆与发音练习,幼儿能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单词、学会发音,对并幼儿的思维反应能力进行培养。 3、丰富游戏形式,实现游戏内容的合理设置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幼儿能够带着兴趣积极的参与到游戏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实现游戏形式的不断创新,并要针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的实际特点,并以实际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来实现相应游戏形式的设计,比如在讲数字1~10的英语单词时,教师可以以歌曲的形式来进行落实,在唱唱跳跳中促使幼儿记住这些单词,并学会相应的发音。同时,针对游戏内容的设计,教师要明确幼儿感兴趣的方向,并且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在幼儿认知的范围内实现对游戏内容的科学设置。比如:幼儿本身活泼好动,在讲述跑跳推拉这些动词时,教师就可以以相应动作卡片的绘制为基础,让幼儿说出动作对应的词;然后教师说出这些单词后,让学生做动作,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划分,通过比赛来评出做的最好的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每个人获得一颗小星星,每个小组积攒够十颗星星时可以兑换成一个骑士印章。实现游戏形式与内容的合理设置,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并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并提升其能力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将游戏教学法进行科学运用,能够为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实现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出游戏教学法的作用与价值,就要求教师要在明确应用游戏教学法所应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幼儿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并注重幼儿对游戏的反应,实现游戏教学情境的设置,同时要丰富游戏的形式、合理设计游戏内容,确保幼儿能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提高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杨秋飞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的多种途径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讲,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佳时期是3~4岁,这个时期的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最高,语言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最强,是幼儿词汇量飞跃发展以及语音口腔定型关键时期。所以说孩子从3岁入园就开始了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因此,寻找有效途径,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英语学习非常重要。 一、英语教育生活化,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言是人和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一旦离开使用和交流,就很难学好一门语言。英语学习就是一个听、说、学、用的过程,一旦脱离了使用环境对其的刺激,很快就会将刚刚学过的东西遗忘掉,特别是幼儿。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从一出生,身边的父母就用英语和他交流,那么他一定会把英语当作母语说的特别好。所以说,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氛围很重要。幼儿园是孩子学习英语的一个有效途径。孩子刚一进入幼儿园托班,就开始了英语学习之旅。作为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英语贯穿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例如:早上见面时,和孩子说“Goodmorning”,孩子上完厕所要洗手时,和孩子说“washyourhands”,课间休息时说:“Havearest”,像这样,把生活中经常要使用的话转换成英语,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了简单的日常用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幼儿回到家中,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也适当的使用英语,这样加上白天在幼儿园接受到的英语语言刺激,将会对孩子学习英语起到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二、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在参与和承担角色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水果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制作多种水果头饰,分别带到孩子的脑袋上,并告诉孩子们带上哪种水果的头饰,自己就变成了相应的水果,然后每个人进行自我介绍,”Iamapple”,“Iampear”,“Iambanana”……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让孩子们熟悉水果的名称,游戏过程中头饰需要轮流换带几次,让幼儿每样水果的角色都体会一次。角色扮演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幼儿非常钟爱的一款游戏。 三、合理使用电教设备,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语言刺激 教学是一个讲究方式、方法的过程,合理的利用教学道具,不仅仅可以降低教师的授课难度,还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可以利用单词卡片;教师在教授简单句型时,可以利用电视播放教学光盘;教师在教授英文儿歌时,可以利用录音机。利用电教设备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提供给幼儿更多的信息刺激。同时,电教手段的优势在于有色彩鲜艳的动画可看,有悠扬悦耳的声音可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符合幼儿对新鲜事物吸引的思维模式。因此,幼儿园可以利用早上孩子入园或者吃饭时间,用广播播放简单的英语儿歌,轻松悠扬的音乐不仅能放松孩子的心情,还能增强幼儿的律动感,幼儿可能听不懂歌曲表达的意思,但是长时间的音乐刺激下,孩子很快就能哼唱出来,在不停的哼唱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练习了口语。同样,在幼儿课间休息时,教师利用电视播放英语小动画,在新鲜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共同作用下,提供给幼儿一种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对幼儿培养语感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 四、创设英语物质环境,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积极性 所谓英语物质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幼儿各个活动区域进行环境布置(包括物品摆放、墙壁装饰等)、物质环境的创设应体现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装饰的物品一定不能脱离课本的知识,否则就失去了布置的意义。教师要时刻谨记你所布置的空间是用来让幼儿接受教育的,是幼儿主动进行口语表达的小课堂。物质环境的创设需要灵活多变,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要与当前的英语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幼儿每天到活动区域进行活动时,眼睛会受到环境的刺激,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之下,潜移默化的接受到英语教育。 五、引入奖励机制,激发幼儿参与语言学习的热情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3~12岁的孩子都是好强,好玩,好动,好学,好表扬的心理,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每项活动,奖励机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奖励机制在运用的过程中应遵循从面到线,从线到点,即全体的奖励,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奖励,个人之间的奖励。合理的引入奖励机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时刻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控制课堂纪律。3.吸引幼儿注意力。4.提高课堂幼儿参与度。5.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适当的组织一些教学活动,并配以各种形式的奖励,以表示对胜利者的赏识,对进步者的鼓励。教师可以说一些鼓励的话,如“Good”“Wonderfu”l“Youareclever”,或者给表现好的幼儿一朵小红花、一个漂亮的小粘贴,任何一种小奖励都会赢得孩子的欢心,增加他们继续好好表现的想法,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多种实践表明,幼儿园英语教学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开发幼儿的语言天赋,刺激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年的教学案例,幼儿园的孩子可以熟练说出日常交际用语,清晰的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愿,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歌曲等。幼儿在幼儿园期间,正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只要教师和家长合理利用这段时间,掌握正确的途径来引导幼儿,孩子的学习英语的质量一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作者:田翠娟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矿区服务事业部外围物业管理公司创业未来星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发展英语教育论文 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环境上的匮乏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需要相应的环境,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英语活动还是孤立的教学活动,缺少良好的学英语的、耳濡目染的语言环境及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不能学以致用,甚至不会运用,英语教育遇到很大的难题。 二、幼儿英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英语教育一定要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一边研究,一边教学;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并为幼儿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要根据英语知识结构、英语教学的规律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语言发展的规律等全面考虑幼儿英语教学,并进行研究。如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写、方法的研究及环境的创设等。 (一)目标的确定目标是行为的指南,我们应本着全面发展观、幼儿的兴趣特点以及幼儿最大的接受能力等提出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及任务,这就需要研究幼儿在学习英语中,接受能力与学习水平究竟怎样,从而确定目标,指导实践。 (二)内容的选择目标要通过教学内容才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以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前提选择内容,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为幼儿将来的身心发展,一定是经过幼儿努力可以学会的。所以,哪些英语教学内容可被幼儿接受,可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研究与探讨。 (三)方法的采用方法是实现目标、贯彻要求的手段,手段不当,就可能出现“欲速则不达”的后果。为此,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应采用哪些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应借鉴已有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幼儿英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组织形式,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四)环境的创设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环境,幼儿英语教育更离不开语言环境的熏陶,如何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就幼儿英语教育方面,本文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了两个解决策略,即在目前英语教育还未正式纳入幼儿园教育计划、还没有成型理论做指导的情况下,必须慎重聘用教师,必须重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幼儿英语教育质量,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杨丽丽单位: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探求幼儿师范学校英语教育的创新 1幼儿师范学杻英语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含义 (1)目的性 例如教师在讲授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语法一课时,目的性很明确,本节语法课意在教学生识记定语从句的分类及意义,理解并掌握定语从句在日常用语中如何运用的知识技巧。教师通过讲解可给同学们总结出:在英语语法中,根据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将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限制性定语从句在意义上与先行词关系密切,是不可缺少的定语,如果去掉,主句的意思就不完整或失去意义。从句与主句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不用逗号分开,关系代词作宾语时可以省略。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有who,whom,whose,that,which丨关系副词有where,when,why.例句1:Thisisthecomputer(that)Iboughtformysonyesterday.这是我昨天为儿子买的电脑。例句2:TheforeignerwhovisitedourschoolisTom''''sEnglishteacher.参观我们学校的这个外国人是汤姆的英语老师。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主句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只是对先行词作些附加说明,如果去掉,主句的意思仍然清楚,这种从句和主句之间往往用逗号隔开。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与限制性定语从句略有不同,除that,why不能引导外,其它都可以。例如:HeisAmerican,whichIknowfromhisaccent.他是美国人,那是我通过他的口音知道的(which指代整个主句的内容)《Sheheardaterriblenoise,whichbroughtherheartintohermouth.她听到一个可怕的声音,这使她非常害怕。以上可以说就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目的性。 (2)实践性 反思是与行动紧密联系,反思离不开行动,反思教学是在课堂中对教学进行反思,需要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解析,然后采取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各个方面的问题时,必须与行动相联系,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思考,而不付诸行动,这样的反思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教师更不可能获得成长和发展。不通过实践检验,教师只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没有运用他们获得的新理解来改进教学实践,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举出经典句型实例进行讲解,这是教学反思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特征表现。经典例句如下:EllenwasapainterofMrdsandofnature, .,forsomereason,hadwithdrawnfromallhumansociety.Awhich,BwhO)CwheretDwhom。解析如下:题干的意思是埃伦是一个画鸟类和自然的画家,出于某种原因,他已退出了所有的社会活动。forsomereason是插人语,可将其去掉,这时可以注意到该复合句中缺少主语。根据从句的语意可确定该从句的主语应是指人的,由此可确定答案为B。该从句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其先行词为apainter。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同学误将birds和nature作为从旬的先行词,从而错选which。再例如:By16:30,‘wasalmostclosingtime,nearlyallthepaintingshadbeensold.AwhichtBwhentCwhat.Dthat。解析:句意:到了16:30,差不多是关门的时间了,几乎所有的画都卖完了。此例句的定语从句缺少主语,使用关系代词which引导。When是关系副词,what不能引导定语从句ithat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因此答案是A。通过教师对以上例句的讲解和分析,使同学们很快地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反思的意向,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又为同学们进行要点的分析和思路的理清,这就是教师与同学们在知识的反思和教师教学的反思中共同完成了反思强化这一实践行动,这便是教学反思中的实践反思,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在反思中共同成长的实际体现。 (3)即时性 反思教学强调时间的短暂,毎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有限的,不可能容许教师长时间停顿下来仔细思考,否则,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就会被打乱。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多是一些突发性亊件,是我们先前不可能预测到的,因此,快速?反应式反思教学要求幼教老师保持冷静的头脑,思维的敏捷性和如何处理问题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教师在这种反思水平上作出的所有反应是惯性的、自动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新手教师对同一问题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2结语 总之,幼儿师范学校在英语教学中的教法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可完成的,是要经过广大的幼教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及课后教学反思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并通过努力探索,集思广益,共同来完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丰富教学思想,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目的。 作者:姚丽华单位:内蒙古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园英语教育 一、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遵循幼儿英语学习规律 教育指导应当以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目前幼儿英语教育理论界对幼儿英语学习规律的研究不足,而现实中幼儿园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英语学习规律,或是照搬小学英语教学方式,或是借用幼儿园教育其他领域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研究幼儿园英语教育的领域特殊性,在开展的有效性上存在很大问题。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首要研究并遵循幼儿英语学习规律,从幼儿英语信息的输入、认知加工、输出,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创设相应的英语语言环境,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尤其应当正确看待幼儿英语学习的“关键期”,提供多种通道的可理解性输入,在英语与汉语的关系上进行正确而恰当的引导,在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同时应当注重培养幼儿对英语的积极情感,并使之成为长期英语学习的动力。可见,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首要尊重幼儿英语学习规律,并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 二、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定位准确 幼儿园英语教育是新时期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其兴起和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幼儿英语教育在历史上带有“西方中心”的色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崇洋”性质,时代的变化要求重新审视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地位;此外,幼儿期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外语学习机制和规律也决定了幼儿园的英语教育与其他年龄段的英语学习有不同之处。因此,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应当有准确的定位。首先,对幼儿园英语教育本身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我国母语为汉语、并无官方的第二语言使用的情况下,目前幼儿园开展的英语教育实质上是外语教育。遵从母语语境中幼儿的外语学习规律,就应当区分其与生活在多语言背景中幼儿第二语言或双语学习明显差异。认清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性质是对英语教育定位有重大影响。其次,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有准确的目标。目前实施英语教育的幼儿园在目标定位上千差万别,但其共同的特征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此开展“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其中提及有关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及文化意识等目标要求,在实际运用中也让位于“知识传授”。有效幼儿园英语教育在目标定位上,首先应当将幼儿作为一个全人来考虑,将英语教育作为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英语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终身发展受益的品质;应当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对多种文化开放、宽容的心态,同时能够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以本民族文化为荣。其次才应当关注英语教育的语言层面,培养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当注意的是,有效的幼儿园英语教育目标定位的两个层面是相互融合的,如具有多元文化的意识也应当首先对英语感兴趣等。只有这样,幼儿园英语教育才不会偏离幼儿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幼儿园英语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开展首先应当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生活性,即幼儿是在生活中接触并了解语言的,而远非仅仅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强调幼儿教育和课程的生活性本质,布鲁纳在对幼儿语言的研究中也提及幼儿外语在生活中使用的重要性,即幼儿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真实生活中有用武之地,才能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活语言。因此,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注重为幼儿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机会,并加强英语教育的生活性,这也是从生活性的高度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的首要要求。 2、从幼儿园英语教育教与学的主体——教师和幼儿来看,有效的幼儿英语教师首先应当对英语学科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并有一定的英语文化素养;其二,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分、完整而又连贯的英语刺激,可用中文进行必要说明,但信息量不能超过英语,以培养幼儿听英语的习惯;其三,教师应保持相当的热情,给予幼儿正向、积极的评价和反馈,使整个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之前、之中、之后及时反思和自我评价,不断调整和修正教学。同时,进行有效英语学习的幼儿应当具有较高的参与性,能专注地,持续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具有一定活动性的。 3、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内容来看,有效的幼儿英语内容首先应当关注幼儿的已有水平,根据幼儿的英语能力选择不同难度层次;其次应当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从日常交际中选取素材,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语用能力,达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其三应关注英语教育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如采取与幼儿园学习活动相应的主题内容,中英文配合进行;其四应注重内部的逻辑性,新内容应有一定的重复、巩固和练习,使幼儿的发展循序渐进;最后,有效幼儿英语教学内容还应注重与小学内容的衔接,不能为了一味地按照小学标准提高难度,甚至超过小学水平。这样不仅为幼儿学习增加压力,也因重新教学而浪费了资源。 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过程来看,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应当始自充分的教学准备,即对幼儿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教育目标和准备教案。教案的设计应当留有充分的余地,使教师能灵活调整;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的开展得益于良好的教学策略。策略的选用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根据幼儿某阶段的需要和学习程度进行调节;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的保证源于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应创设机会形成互动场景,提问应根据内容和幼儿反应提出有难度层次的问题,同时还应对幼儿的反应给与积极的回馈和评价,使幼儿感受到参与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 4、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时间利用上来看,有效教学时间在总教学时间中的比重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学时间分配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学管理时间比重过大,教学准备和分配时间较长,有效教学时间缩短。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减少教学进程中的准备时间,通过将分配环节变为教学环节来提高分配时间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教学价值在于质量而非秩序,能够容忍幼儿积极参与形成的“混乱局面”,减少教学管理给幼儿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时间,增大有效教学率。 5、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环境角度来看,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应当是支持性的环境,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全、心理环境的相容等方面。班级中的英语区角应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幼儿在日常活动中也能够关注到英语区角,并利用区角中的英语信息进行活动;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还体现在教具的使用上,教具应丰富多样,并尝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或是采用刺激幼儿多种感官发展的教具;此外,有效的英语教育环境还体现在英语活动的氛围上,应当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氛围,教师充分意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洋溢着关爱的教学氛围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英语学习。 四、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创设情景教学法 幼儿处在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正常的教育情况下,此阶段幼儿词汇量已发展到3000个左右。由于此时幼儿对语言的学习完全凭借听、说来发展提高,这同样为幼儿学习第二种语言提供了可能。因此利用多种渠道,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外语学习十分重要。幼儿英语学习主要途径来自说、交往,但是良好的物质环境,在其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这里所讲的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师根据幼儿英语的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安排一定的情景画面、活动道具和动手材料,在观察、操作、游戏中,引发他们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 1.利用墙面布置。墙面布置是幼儿园环境中面积最大,最为醒目的画面。它如同一幅幅大的广告,浓缩着教育内容和目的,给幼儿以直接的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我们在室内、楼道、盥洗室等地,根据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的画面,写上相应的英文句子。如:幼儿饭后在楼道内散步,我们画上几个小脚印,写上Goforawalk或takeawalk(散步);在图书角画有一张嘴,上面竖着一个食指下面写有Pleasebequiet(请安静),在洗手池上面画有小朋友洗手和小水滴,水滴上写有Pleasewashyourhands(请你洗手)等等,这些有趣的画面,幼儿虽然不认识上面的字,却知道是英文,看到时就会引起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画面都在无声地给幼儿一种英语提示。在有鲜明主题的大墙面上,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水平进行设计。如:小班教育幼儿爱幼儿园,我们分三个阶段教给幼儿,首先是Wegotokindergarten(我们去幼儿园),然后是Weareinthekindergarten(我们在幼儿园),其三是Wearehappy(我们快乐)。这样既对幼儿进行了入园、爱园的教育,又教会幼儿用英语表达清楚画面的意思,发挥了墙面环境的多种教育功能。 2.创设英语角。英语角是一个让幼儿通过对图片、实物、头饰、贴绒、立体沙盘等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在游戏中运用英语的一个区域。教师的作用是投放材料进行引导。如:小班在学过苹果、梨、桔子等水果名称后,教师设置了1棵立体树,在角中放些橡皮泥,未涂色的水果卡片,幼儿捏出或涂色后用曲别针挂在树上,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说,英语得到反复的练习,而捏的能力、涂色的能力同时得到发展。有时幼儿会问桃子怎么说,西瓜怎么说,教师便教给他们,这样变被动学为主动要学。再如:在学习人体器官后,教师准备几个不同的组合人,在活动角中引导说:“我今天给自己画个像,你们看。”边出示各部分边用英语说:“Thisismyhad(这是我的头),Thisismyeye(这是我的眼睛)Thisismynose(这是我的鼻子)。”幼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争着来给自己画像,嘴里大声说着Thisismy…由于英语角的有趣和可操作,所以深受幼儿喜爱,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场所。 3.设置游戏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英语学习中,寓教于游戏之中,发挥幼儿无意注意优势,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对他们语言的掌握有很大作用。一次中班学习红、黄、兰、绿、白、黑几种颜色时,教师组织幼儿玩“汽车展览会”的游戏,幼儿每人手中一辆汽车,听音乐开进展厅,大厅内分不同颜色的汽车展区,幼儿按标志停放,然后教师边引导参观边教颜色和句子,同时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汽车,如Thisismyredcar(这是我的红色的小汽车)。幼儿为了把自己开的汽车介绍给同伴,便努力地去听、去学、去说,这样活动中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在参与,在反复地听、说中记忆、学习。再如在学习马、牛、羊、猪、鸡、鸭时组织幼儿玩“参观农场”。 总之,我们从实践中感到,幼儿园进行英语教育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创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欢乐和兴趣中学习。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学前英语教育论文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重心 幼儿期的语言习得源于听说,也就是口语交流,而读写能力则需要幼儿的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可以在听说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第二语言习得也不例外。幼儿期作为语音发展的关键阶段,使其更容易获得第二语言觉知。如果这一时期幼儿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听说训练,不仅有益于培养其语音意识,也将成为其进一步交流的基础。其中“说”不仪反映了幼儿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和幼儿外语信息加工水平,同时也是幼儿运用外语的主要形式,体现了语用价值。因此,对幼儿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重心,也是衡量幼儿英语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 (二)交流能力是幼儿英语教育的关键 充足的运用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基础,相关研究认为幼儿的英语学习必须在运用中进行。由于幼儿的学习离不开日常生活整合,因此在生活中进行英语会话练习是幼儿英语语言习得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加强以听说为基础的幼儿英语语用能力也就是交流能力,这也是幼儿英语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多元文化意识和知识是幼儿英语教育的深层次要求 通过幼儿英语教育,丰富幼儿的多元文化知识,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是学前英语教育的深层次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幼儿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对异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了解,逐步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开放和兼容性格,有利于培养幼儿合作精神,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此外多元文化教育也是对外语教育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其脱离英语作为单纯的语言工具的狭隘范围,从而使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具有更为广泛的价值。 二、幼儿外语教育对教师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教师在幼儿外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儿童时,如何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综合素质。 (一)心理素质 首先,学前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幼儿的表情和以及行为上的变化进行及时准确的捕捉,并依据这些变化对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并将其思维时刻引向教学活动的中心。其次,学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富于感染力性格魅力。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像演员一样富有感染力,通过综合调动语言、体态、表情等各种要素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对儿童有一颗爱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用心灵来感受和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依此为情感基础,真正与儿童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以情感体验为纽带使儿童获得学习知识的快乐感。 (二)语言素质 首先是英语知识。任何语言都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一种符号系统,并由二者的相互关系构成语言系统。因此不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英语学习,都不可避免地要去结识相应的语言规则,同时还需要学习和掌握构成该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项基本要素,因此英语知识是一个幼儿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其次是英语技能。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这些技能不仅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其中的听说能力对于学前英语教师更为重要,毕竟听说能力开发是学前英语教育的重心;最后是文化背景知识。语言运用能力是幼儿英语水平的重要的标志。而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学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英语基本技能还需要了解英语母语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相应的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三)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还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首先幼儿英语教师要具备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以及学前组织管理学等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能根据儿童智能发展特点和外语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要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例如,幼儿英语教师要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舞蹈知识,在教学方面要具有边弹边唱、伴奏、编舞的能力和音乐教学的技能技巧。 三、幼儿外语教师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英语教师的幼教化 1.培养思路 幼儿英语师资问题是影响着幼儿英语启蒙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鉴于社会上闲置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大,可以作为幼儿英语教学的重要师资来源。但她们绝大多数不是幼儿师范毕业,甚至不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这一群体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缺点是不熟悉幼儿教育。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此类闲置的英语人才经过适当的培训后充实到幼儿英语教师队伍中去。 2.培养方法 一是聘请幼儿英语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以及优秀的幼儿英语教师,对这些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培养重点放在幼儿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上。二是组织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和研讨,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运用的创新设计和实验。 3.培养目标和要求 首先,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力求简明、实用。如:基本知识以学前心理学、教育学的实际应用为主;其次是双基训练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培训活动尽量放在课堂上,通过授课教师与培训学员教学互动,促进学员感知和领悟所学知识;最后是学员在工作中提高的能力,例如如何多向其他教师学习、观摩,这是学员上岗之后逐步成熟的又一捷径。 (二)学前教师英教化 1.培养思路 随着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幼儿园英语课程的普及,幼儿英语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每所幼儿园都配备专职的英语教师并不现实,解决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对部分在职年轻的教师进行英语技能培训,也就是“学前教师英教化”。这种方式为解决幼儿英语教师短缺提供了新思路,并有助于教师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进行英语交流。 2.培养要求和方法 首先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基本性,实践上坚持速成性。我国的幼儿教师多为幼师毕业,通过系统培训,胜任幼儿英语教学不存在任何问题。唯一的欠缺就是英语语音基础和英语教学方法。因此,具体培训内容应以此为重点,保证培训质量和实用性。其次在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上,要考虑幼儿园的工作特点,采用节假日培训、邀请专家上门培训以及到先进幼儿园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三)幼儿英语师资正规学历教育 幼儿英语师资正规学历教育是最终解决幼儿英语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部分大学已经开设了“学前英语师资专业”。这些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注重幼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还对英语课程学习进行重点强化。在课堂教学上较多采用“模拟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在设置内容丰富、贴近幼儿英语教学实际的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经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毕业,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毕业后完全能胜任幼儿英语教学工作。 (四)幼儿英语教育科研及教研活动 幼儿英语教育科研及教研活动是提高幼儿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相关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英语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及时了解幼儿英语教育的最新动态。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彩,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培训与资格认证 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是幼儿园理想的英语教师,也就是幼儿教师英语化,英语教师幼儿教育化。而打破单一的教师培训体系,实行幼儿教师培训一体化,将幼儿教师的职前与在职双语教师培训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立多样化的幼儿双语教师培训体系,为幼儿英语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师资保证。持证上岗是目前我国对幼儿教育的明确要求,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出台“幼儿园英语教师任职资格”方面的文件,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师资规范问题进行界定。 (二)将培训与研究结合 相关教育研究的进步,是幼儿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保障,因此在幼儿英语师资培训中要力求推广相关的研究成果,把幼儿英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师资培训的内容。幼儿英语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的整合,一方面可以通过将幼儿英语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同步进行,通过研究活动达到培训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幼儿英语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异步进行,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在职幼儿教师能将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完善;培训主讲教师的要能通过在职教师的教学经验反馈,积极捕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的英语教育的早教化现象日益明显。在幼儿英语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幼儿英语教育目的的定位,并提供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是保证幼儿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幼儿英语师资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型专业化幼儿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是从根本上解决幼儿英语教育的对策,在这一领域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去思考和研究。 作者:娄沂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贯穿思路 一、注重幼儿英语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在儿童英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失去学习兴趣,觉得英语枯燥乏味,就会对英语产生一种厌倦感。幼儿每天能实际接触和感受到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事物,更能够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幼儿自身为中心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幼儿认识世界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我”是幼儿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一切产生探索的兴趣,如姓名、年龄、性别、爱好等等都是孩子讨论的话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幼儿学习表达的方式,灵活运用。如:“IamNancy.”“Iamfive.”“Iamagirl.”“Ilikejuice.”等。以幼儿家庭为中心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家是幼儿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也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许多与家有关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成为幼儿英语教育的内容。如:家庭成员──Dad,Mum,Grandpa,Grandma;居住场所──bathroombedroom,kitch-en;家用电器──TV,computer,fan;家居摆设──clock,table,chair,bed等等,在幼儿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并互相交流。以大自然为中心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大自然是孩子生活的乐园,不管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探索世界的奥秘。小鸟的家在什么地方?蚂蚁今天在干什么?……他们的小脑瓜里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是他们无比关注的亲密伙伴。这些也可以成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内容。如:植物———flower,tree,grass,rose;动物———cat,dog,rabbit,tiger,lion,coke,bird,bear;自然环境———mountain,lake,cloud,sea,river等等。 二、重视幼儿一日生活中英语的随机教育,提高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学习的关键一点在于经常使用,在使用中达到脱口而出,成为一种能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英语的最佳课堂。教师可通过来园活动、离园活动、进餐、盥洗、睡眠等各个环节进行英语教育。来园活动是幼儿一天集体生活的开始,早晨接待幼儿时,是教师进行个别教育的很好机会。每天早晨,教师亲切地用英语问候:“Goodmorning!”幼儿听上几天就会回应老师:“Goodmorning!”在父母接孩子的时候,师生可以互道“Goodbye”……这些对话,不仅让幼儿理解和运用了简单的礼貌用语,而且培养了幼儿“说”的兴趣和文明礼貌行为,提高了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进餐前,洗手时教师用英语要求“PleaseWashyourhands”(请你洗手)。在吃饭时,教师介绍饭菜,告诉幼儿米饭(rice)馒头(steamedbread)、鸡蛋(egg)、西红柿(tomoto)等名称,还可以请值日生来做“分盘子(dish)和勺子(spoon)”的工作。其他如请喝水,请拿水杯,请收玩具,上床睡觉,起床等,幼儿不用刻意去学,天天听好几遍。这些需要在专门教学中学上很长时间的大量词汇、句子,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听熟了,记住了。 三、注重英语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扩展幼儿运用英语的范围 目前的幼儿园英语教育忽略了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把英语当作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学习,而不是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其实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都可以与英语教育内容达到整合。幼儿英语教育可以和健康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如:户外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是由一群幼儿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请一名幼儿当狼说时间,从1点说到12点,然后狼开始转身追逐幼儿,目的是练习幼儿四散跑的能力。游戏语言就是简单的一句日常生活用语:“现在几点了?”(Whattimeisit?)这个游戏是幼儿熟悉而喜爱的,于是,教师改用英语让幼儿玩《Whattimeisit,wolf》。仅此一句话在一遍游戏中重复1、2次,轮流当狼的幼儿用英语从1说到12报时,这样句型、数字、时间很快都被理解、学会了。幼儿英语教育还可以和社会交往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如一次我们在进行“小鬼当家———超市购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孩子想拿货架上的物品,可是他太矮,够不着,主动跟我说:“老师,你帮帮我,好吗?”我迟疑了一下,心想,这不正是一个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吗?我蹲下来说:“Youshouldsay:‘Canyouhelpme?’”开始他们很迷茫地看着我,我就再重复一遍,并指指他们说:“Youshouldsayit.”我接着又加重语气说:“Canyouhelpme?”他们好像懂了我的意思,迟疑地说:“Canyouhelpme?”我赶紧回答说:“Yes,sure!”而且连忙大声表扬:“Good!youaresuper!Ilikeyou!”旁边的小朋友也赶紧模仿:“Canyouhelpme?”这样幼儿所学语言在其他活动中得到巩固、练习,久而久之,培养了幼儿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并解决了英语与其他学科泾渭分明,学时才说,上课时才用,平时放置脑后,容易遗忘的弊病。幼儿园英语教育是幼儿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我们应当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教育的规律出发,但就教育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所做的实践与探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今后我们会提高自身素质,将英语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相信幼儿英语教育定能结出硕果,成为基础英语教育中一朵盛开的奇葩。 作者:才晓静工作单位: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泵公司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英语教育现状调查思考 一调查方法 为了能客观地了解杭州学前幼儿英语教育现状,采用了三种方法。首先针对家长设计了问卷,共有37个问题,涉及到家长的职业背景、教育程度、教育理念、幼儿情况、幼儿园开设英语情况、课外上培训班情况、教师及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对象主要为杭州市主城区3~6岁的在园幼儿家长。为了保证采样的广度和信度,笔者分别在幼儿园、医院、各类早教机构、广场等地点进行随机调查,向被调查者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回收率达84%。其次是电话采访。笔者对27所幼儿园进行了电话采访,了解了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程的情况。最后是实地考察。笔者以家长身份带着孩子亲身体验了7家社会幼儿英语培训机构的课程和其他相关情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英语课程在杭州市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的开设状况 笔者随机抽取了27所公办幼儿园对其进行了电话采访,除了两所幼儿园表示开设了国际班有英语课程外,其他都表示没有开设正式的英语课程。在调查的公办幼儿园中,只有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国际部和浙江大学附属幼儿园试验园设有英语课程,授课教师为中国老师,前者为混龄儿童一起授课。有部分私立幼儿园也开设了英语课程,如杭州吉的堡双语幼儿园、杭州水景城双语幼儿园、小世界定安国际幼儿园等,这些幼儿园的主打课程就是英语,特色就是英语教学,而且部分为中外合作办学。另外笔者了解到有极少幼儿园开设有英语兴趣班,例如杭州市级机关幼儿园灯芯巷园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绿洲花园幼儿园等。我们了解到杭州市教育局为了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禁止在幼儿园开设语、数、外等课程。这可能是公办幼儿园没有开设英语课程的主要原因。与幼儿园不同,社会幼儿英语培训机构幼儿英语课程开办得如火如荼。笔者调查发现,仅西湖区文一路到文三路这一小区域里就有近20家社会培训机构针对3~6岁的幼儿开设了专门的英语课程。调查结果显示,19%的家长给孩子在幼儿园以外的社会英语培训机构报名学习英语;31%的家长表示目前还没报,但是正在考察中,打算给孩子报英语培训班;另有3%的家长表示专门请人对孩子进行个别英语教学;47%的家长表示目前还没有在幼儿园以外培训机构给孩子报名学习英语。由此可见,社会上超过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非常重视。杭州市主城区2010年在园幼儿人数为10万多[2]410,那么保守估计参与社会机构英语培训的幼儿人数也在5万左右。问卷显示,在孩子每年学习英语的花费上,42%的家长为500元以下;42%的家长的花费在500~2000元,15%的家长花费为1~2万元;另外少数家长的花费在2万元以上。据此估算,杭州市主城区每年花费在幼儿英语教育上的费用就有一个亿,但幼儿学习英语的效果不清晰。 (二)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幼儿学习英语的目的认识不足幼儿园、社会培训机构和家长对待幼儿学习英语基本都持支持态度。大部分家长(68%)认为学前幼儿学习英语非常重要和必要,绝对多数家长(62.5%)坚持幼儿应该在6岁之前开始学习英语。大部分家长也渐渐认识到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对幼儿学习英语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近55%的家长认为幼儿英语学习重在培养兴趣;18%的家长认同语言学习规律,认为幼儿时期开始学英语比较容易培养幼儿的听音辨音能力;也有11%的家长认为现在的英语学习是为了今后的考试;还有10%的家长是随大流;6%的家长为了孩子今后出国留学打算。此外,55%的家长认为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听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读、写能力。可见,虽然家长开始意识到培养幼儿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仍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儿学习英语带着功利的色彩,部分家长对于幼儿英语教育的目的认识不足。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幼儿英语教师和家长简单地把幼儿能读几个单词、唱几首英文儿歌作为幼儿英语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 2.幼儿英语教学师资队伍欠合理稳定 幼儿英语教师类型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幼儿英语教师既有中国教师,也有外籍教师;既有全职教师,也存在外聘教师。笔者在观摩课堂教学时发现,外教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纯真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对他们的英语语言学习来说应该是大有益处。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就能自然地、如同他们本国语儿童一般习得英语。可惜的是,这样的学习时间可谓短少,每周一次,每次约1个小时,这对于培训机构宣称的“习得”英语还差得远。此外,在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培训机构的外教并没有获得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书,外教的资质没有保证,且外教师资经常更换,不稳定。专职教师能对幼儿有更加全面的、系统的、延续的了解,从而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调查发现目前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外聘老师(约占30%),他们对幼儿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幼儿相处时间甚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常的英语教学,削弱了教学效果。其次,幼儿英语教师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结构不理想。幼儿英语教师大部分为本科学历,约占55%;大专学历约为39%,个别达到研究生学历。在这些教师中有47%的英语专业出身,40%的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剩余13%的为其他专业,从中可以发现,既具备英语专业技能,又具备学前教育素养的幼儿教师几乎没有。此外,还有33%为非师范类。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缺乏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和教学技能。因此,这些教师常常会遇到如下窘境:英语专业背景的老师不熟悉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无法有效地组织适合幼儿的课堂教学,通常课堂秩序混乱,不能引起儿童兴趣,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外教的课堂中;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学生虽能较好地根据幼儿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但在英语语音、语调和表达方面稍逊一筹,难免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再次,幼儿英语教师呈女性化及年轻化趋势,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幼儿英语教师女性化倾向特别严重,男女性别比为2∶7。男性教师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打破幼儿教育领域原有的女性单一的思维方式,使整个幼儿教育领域的专业发展思维更加多元化,有利于幼儿教育领域更全面和谐的发展[3]。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幼儿英语教师年龄在24~28岁左右,也有部分教师年龄还不到24岁,年轻教师充满热情,教学方式相对活泼,但相对缺乏教学经验,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受影响。 3.幼儿英语教材缺乏系统性 数据显示,在教材方面13%的教学机构采用国外原版教材,31%采用国内教材,25%采用自编、自创教材,还有31%的幼儿园或英语机构没有相关的教材。可以发现,许多幼儿园或英语机构依赖现有的教材进行教学,尤其是采用国内教材;也有部分实力较强的英语机构采用自编、自创教材。但是笔者对这些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后发现,所谓的自编和自创教材也是由现有的幼儿教材进行简单的拼凑和整合,还有一些幼儿园和英语机构索性不使用任何教材,教学内容直接由英语老师决定,教学内容欠系统性。根据笔者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家长对教材的反馈发现,半数以上教材配备了VCD和录音磁带等视频和音频材料(55%),同时也有卡片、挂图和指偶等其他辅助的教具;高达76%的家长认为其幼儿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兴趣度高;绝大多数家长(79%)肯定教材内容注重幼儿的听说能力培养。但是调查也发现部分教材知识化倾向严重,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兴趣。另外调查也发现虽然大部分教材都配有音频,相当一部分的教材配套音频语音语调不够生动,不能引起幼儿兴趣。另有16%的培训机构开发了与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比较受孩子欢迎。 三对策 (一)加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管理和指导 语言学大师Chomsky早在1957就提出了生成语言学理论,认为大脑中存在一个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或称普遍语法,它能够帮助儿童积极有效地习得母语,这个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在成人后就退化[4]。虽然学界对于语言关键期的起始时间有争论,我们认为在语言关键期内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对于幼儿学习外语,尤其是在听音辨音方面有相当优势。纵观杭州学前幼儿英语教育现状,开设英语课程的幼儿园为少数,家长只好转向社会上费用昂贵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一些中低收入的家庭由于条件的限制,家长即使意识到幼儿时期为语言学习的黄金期,也无法负担每年1~2万的学费。杭州市2010年用于教育科技的支出达到134.73亿元,增长24.3%,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22.2%两个百分点[2]34,杭州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更是达到了65%[2]410。这些数据表明杭州有能力在条件成熟的公办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程进行教学实验,为今后幼儿园全面开设英语课程积累经验。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语言学科的学习规律来设置英语课程,对幼儿英语教育进行全面管理和指导,制定严格的幼儿英语教师准入资格标准,加强幼儿英语教师聘用管理。对幼儿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指导,规范教材的使用。 (二)明确幼儿学习英语的目的 Krashen(1982)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消极态度(包括缺少动机或自信和学习热情)被认为是一种滤器,阻碍学习者对输入信息的运用,从而影响语言学习的结果[5]。兴趣是儿童活动的中心,而教师是教育的指导者[6],所以幼儿英语教育需把小孩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要通过培训和宣传,让幼儿园负责人、幼儿园英语教师及幼儿家长明确幼儿英语教育的目的。幼儿英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幼儿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通过语音输入刺激语言中枢,培养良好的听音辨音能力及语感,激发幼儿对英语发音和英语活动的兴趣。足够的听力输入量才能真正让孩子有开口输出的积累,缩短语言沉默期。 (三)开设学前幼儿英语教育专业,构建稳定合理的师资队伍 目前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并不理想,很少有既通晓英语专业知识,又熟悉儿童认知特点,精通幼儿教学法的教师。即便是诸多培训机构聘请的专职或兼职外籍人士也对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学了解甚少。目前的这一现状与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不无关联,因为国内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前教育是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而英语只是公选课;国内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根本没有学前教育这一模块方向。建议高校应根据社会和实际的需要开设学前幼儿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幼儿英语教师,或者在相关的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学生在英语发音、口语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具备必要的西方文化常识。英语专业在重视传统的英语听、说、读、写和译等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拓展“学前教育”的模块方向,让学生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掌握必要的幼儿教学法,真正意义上向社会输送理想的幼儿英语教学人才。 (四)科学选择系统化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分析了诸多国内幼儿英语教材后,我们也发现部分教材的内容“大龄化”现象严重———注重知识,忽略幼儿学习兴趣。由于幼儿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听音辨音能力的培养,因此建议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优先考虑有配套光碟或者磁带和MP3的教材,并且音频音质清晰纯真、语音语调生动活泼能引起幼儿兴趣,并坚持“瑞吉欧”的儿童中心说,发挥幼儿的学习主体性,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综合考虑幼儿不同年龄层次的心理、认知特点及教材内容趣味性、系统性、启发性选择教材。 作者:宋泽华陈乾峰邓丽芳工作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政府壁垒以及避免策略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具有更高的同质性的地方政府之间,应该得到更好的借鉴与效仿。尽管我国的总体经济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要保证我国经济后续发展及其长远目标,作为我国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各个地方政府,就需要突破各自为政的现状,更好的完善市场经济制度,采取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为中国经济发展灌输强劲动力。 论文关键词 区域经济 政府障碍 消除策略 一、政府壁垒相关概述 (一)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政策和规划时所造成的障碍 1.制定不合理的优惠政策。在我国资本总量供给不变且有限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通过博弈之后,为了吸引到更多的资金流入本辖区,一般会选择对整体经济最不利的结果,也就是采取不合作的恶性竞争措施,给予进入本地的企业低于市场成本的资源,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资源浪费的结果,并没有换来企业发展最佳配置,而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采取户籍优惠政策,医疗保障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等歧视性待遇。由于以上不对等制度的存在,人口的流动性就被限定了,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后顾之忧就得不到解决,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就很难实现。较少的人口流动,很难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障碍。 3.采取对本地区产业有利的经济政策。本地区的企业获得更大的税收减免,减轻及免除更多的收费,从而降低本地企业的成本,使得本地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当地政府可能会提供低于贷款利息的贷款以及其他优惠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限定外地产品的流入,设置行政壁垒,根本不给于其他外地企业进入本地的机会。即使产品可以流入,在经历了跨区域运输之后,高昂的路费也会增加成本,限制外地产品的竞争。 4.限制生产要素流出本行政区域。对于自然资源,地政府一般会限制本地自然资源的流出,而购买其他地区的自然资源。于此同时,限制劳动力的流动。为了增加本辖区的经济优势,地方政府一般限制高科技产业的外流。 (二)各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与规章时形成的壁垒 地方政府不仅有制定政策的行政权力,而且宪法中规定了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由于是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地方政府一般会考虑到本地区的经济利益,而规定上面政策中采取的措施,从而将之规定为法规规章,形成正式性的政府障碍,在此不再多说。而且法规规章具有滞后性,曾经有利于促进经济合作的规定,可能在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政府壁垒形成的原因 行政分权结果,造成地方政府在更多的领域内拥有更大的主动权,间接促进形成地方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高度集权,统一管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安排,各个地方政府只是中央地方政府政令的执行者,只要能够圆满完成上级任务即可,无法体现各地方政府积极竞争的情况。而中央政府分权后,相应地财政权与税收权由地方与中央共同行使,而地方政府同时取得了相应的融资权利以及企业管理权,就有机会取得地方财政收入盈余。然而事物都有双面性,原本为了激励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策略,由于地方政府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则出现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利益,往往放弃规模经济和产品更新换代,采取低效的地方保护,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形成。 1.我国的政绩考核制度间接地造成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在我国当前官员考核制度中,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考核官员的主要指标之一。考核地方官员,主要看当地GDP增长速度,以致地方官员将GDP指标作为任期的主要目标,形成了注重发展GDP而忽视经济效益的情况。有些地方政府,为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鼓励高税收及高盈利的产业进驻该地区,从而引起各产业重复建设,忽略了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2.地方政府大而全的职能,出现了与民争利的情况。地方政府本是市场经济裁判者和调控者,而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国有企业大量存在,地方政府又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分割也就慢慢形成了。 3.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地方政府壁垒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各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因此,也就形成了各具优势的不同产业,而由于相同行业在不同区域的重复建设,在地区经济竞争中,各地方政府为避免本地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往往采取“利己”的措施,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不能形成优势互补和产业梯度的转移,不但阻碍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而且加剧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4.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一些产业分配问题,由于先前的布局,难免会出现重新整合的阻力。于此同时为了获得一方百姓“父母官”的美誉,地方政府官员则可能束缚产业升级与转移,而只是的保持现有利益。 三、突破地方政府壁垒,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 1.改革政治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创立正确的政绩考核体系,避免各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首先,在中央改革集权化政权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适的情况,部分部门给予的权利过大,而有的则要求过于严格,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力越来越弱,所以有必要形成较严格的约束机制,以便地方政府在竞争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合作。其次,政府职能需要从积极的市场参与者转换到裁判者与调控者的角色,不仅不参与市场行为中,而且尽量能不调控的就有市场机制来约束,只有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时候,才可以谨慎的调控约束。再者,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下,快速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官员最重要的考核指标,难免会引起恶性竞争,这时,需要将更多的指标纳入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比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更新换代等等。更合理的考核指标,就更有利于减轻当地阻碍。 2.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竞争体制,继续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实现企业的自由竞争,形成规模经济和各地区竞争优势。第一,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应实行统一的市场经济原则,比如,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逐步取消妨碍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与政策规定,以及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第二,政府部门既是行政行为的实施者,有事市场竞争的参加者,拥有强制手段的政府为了取得更多利益,必然会约束其他主体地竞争。因此,要不断放宽对市场主体参与者的约束,逐渐改革国有企业制度,政企分开,使市场主体在平等的氛围中更加活跃的竞争。在企业主体都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生产与转移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就会慢慢的形成。 3.完善相关法制,将政府行为纳入到法律规定之中,利用制定法律时的预见性,将部分阻碍经济发展的行为规定为法律禁止的行为,在一方做出该行为后,需要按照法律承担有关责任。为了促进法律更好的实施,则需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严格依法行使,则可以很好的钳制政府官员实施“利己”行为。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区域内交通、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统筹与管理,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没有区域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地方经济就很难有效地流动。重复建设不仅不利于区域经济合作,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各地方政府间应该积极协调配合,完善各地区间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教育科技文化设施,遥相呼应。 5.借鉴国外经验,消除政府障碍,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首先,我国可以借鉴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经验,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间采取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式,而每种合作方式都有其有力的一面。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尚属欧盟。欧盟在发展区域间经济时一般会采取以下三种措施:制定相关的区域政策,成立负责执行区域政策的专门机构或部门,建立专门的基金,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在我国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时,可以做借鉴。其次,借鉴德国经验。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区域协调发展做得比较好的西方国家之一,其区域政策深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推崇,其主要手段是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它分为两类:财政性转移支付,即横向财政平衡,是在各州之间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即财力强的州拿出部分财政收入“捐给”财力弱的州,使各州及地方的人均税收平衡;收入性转移支付目的是使各地区居民收入相对均衡。若是我国可以实现这一制度,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就可以注意到平衡协调,并且避免不均衡的结果出现后在进行调整。最后,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鼓励地方政府之间签订相关的政府协定与协议,规划经济,基础设施,教育等社会因素,促进各地区间更好的合作。 四、结论 伴随着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辉煌成绩。然而,由于存在行政区域经济,较大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我国应当不断的消除行政区经济中的壁垒,取得区域间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并且实现规模经济且展现其中的竞争优势,避免资源浪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跨区域间转移,争取突破瓶颈,促进我国经济更上一层楼。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经济视域下高校人才的培养途径 “十二五”时期是石家庄市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赶超的重要时期,石家庄市委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中东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东部产业新城、大西柏坡、空港工业园、南部工业区四大战略性项目,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而石家庄中东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实现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从教育入手改变要素的供给状况,提高区域人才的总体竞争力,增加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具有决定性作用,它的基础性、战略性特征对一个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应用型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可以优化区域人才资源结构,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保证人才兴业战略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得以顺利实施,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最直接的动力源泉。 区域经济视角下,石家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1.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目前,石家庄实成功合作的案例使产学研联盟日益成为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一项“战略意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也在研究和实施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使学校的智力资源和区域产业密切相连。此外,有关产学研合作的政策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2012年度石家庄市产学研合作对接会”上,石家庄市11家企业与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单位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项目投资总额达2.43亿元。石家庄有关政府部门表示,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打造一流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自身优势,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成立校(院)企科技合作机构,加快科技成果向我市的转移和转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石家庄拥有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高校。石家庄地方高校和地方行业关系紧密,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天优势,积累了很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取得了显着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这些高校注重创新办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区域经济视角下,石家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当前,探讨、完善石家庄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加快提高石家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进而促进地方高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意义重大。 1.科学规划,明确石家庄地方高校的指导思想。市委市政府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做好“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的规划工作,统筹安排社会资源,切实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关任务。 2.努力提升石家庄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十二五”时期是石家庄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应改变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探索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创新高校的管理体制,走产学研结合的新道路,为石家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3.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当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要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把知识传授本位改为能力形成本位的教学模式;试行学院或专业群的大类招生改革,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增设学科平台课程;合理缩减理论教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逐步推进校内专业办学质量评估工作,强化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建设。 4.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应适应区域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目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相背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应符合区域产业分工和技术层次与生产组织过程的需要,要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地方高校要建立专业评估机构,改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依据区域产业分工的具体特点,使专业定位和产业结构转换、技术结构升级相协调。 5.要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明确服务区域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及地方资源来筹划学科专业建设。使学校的目标定位、学科规划、及人才培养目及管理制度,都围绕地方建设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进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6.坚持分工与协作。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真谋划高校办学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高校应当在自身所处的类型、层次上,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政府要支持、引导高校的办学发展思路。提供财力、信息资源等服务。比如,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投入,提高办学质量,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只有高校、政府、社会的共同参与、优势互补,方能实现合作双赢、互惠互利,促进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本文作者:于向阳、李红娜 单位:石家庄学院) 区域经济论文:中外区域经济政策的对比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行倾斜,力图促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尽管不同的国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差异分析 1、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体制背景差异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联邦政府的区域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都与美国奉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相吻合。尽可能让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始终是美国经济理论的主流,也是历届政府遵守的信条。与此相应,一方面,区域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以基础设施、兴办教育、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为主,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政策中渗透着尽可能不干扰市场机制作用的理论,非国有资产的流动,都遵循“逐利而往”的原则。 德国采取的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所谓“社会市场经济”是指在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时,又重视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所负有的责任,与其它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制定市场竞争规则,推动和保护市场自由竞争;二是允许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力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三是将经济成就同社会进步相结合。 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30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总体上强调区域均衡发展,同时优先考虑国防与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不断改革,我国在协调区域均衡发展方面的做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中外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对落后地区开发的时机差异 最早进行工业化的英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英国传统工业区的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导致失业率大幅度增加。同时,原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不断拉大。这既动摇了英国经济总量原来长期位居世界首位的地位,也带来了国内政治社会的不稳定现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成为西方国家中最早企图通过政府制定区域政策来干预和解决其区域问题的国家。 在原苏联,直到俄国发生1917年的十月革命以及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即苏联)的建立,才真正开始运用区域经济政策主动对其包括远东地区在内的欠发达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最初的考虑主要是开发利用东部欠发达地区的森林、水利、能源等具有世界意义的优势资源,后来又出于必须赢得卫国战争的军事需要和国防安全目的,将落后地区资源开发与建设战略大后方以及缓解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结合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西部落后地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开发。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工业偏集于沿海的状况,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以均衡发展为主线的宏观区域经济政策。第二次的实施背景是1995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1999年,同志在西安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3、中外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主体差异 美国基本上没有一个指导性的全国发展计划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其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主体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而改变的。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地区再开发计划的实施主体是地区再开发管理局。鉴于地区再开发计划存在的不足,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开发管理局也变为经济开发署。 德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是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来制定、完成的。联邦德国在1969年10月颁布的《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中规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由州来执行,联邦只起协调作用,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联邦提供区域经济促进费用的50%)。 中国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分工合理、职能明确的区域管理机构。区域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价都需要一定的机构来负责,这种机构不论采取何种模式设置,都是立法的产物。而且,必须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区域政策负责。根据1998年“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中国国务院组成部委共29个,国务院直属机构共17个,国务院办事机构共6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共9个。其中有许多涉及地方发展援助,各有一定的资源,但无一协调区域行动的机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部门与区域冲突有加剧之势,区域问题增多要求设置统一的区域管理机构。 二、中外区域经济政策共同之处 1、工业化过程中区域问题的规律性演化使得区域政策具有某种相似性 区域经济政策是为了解决区域经济问题而存在的。建国至今,中国的区域问题的变化,同其他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曾出现的区域问题的演变路径有类似之处。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区域问题的出现与演变存在一个规律:在前工业化时期与工业化初期,主要的区域问题是贫困落后与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平衡;而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后,区域差距扩大及由此而产生的区域经济矛盾与冲突成为重要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接近中等发达水平时,那些曾经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区域开始出现膨胀或萧条。 中国的区域问题同样表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前,突出的区域问题是贫困落后和生产力地区布局不平衡。改革开放后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剧了区域差距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区域间剧烈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近年来,老工业基地的老化和部分发达城市地区的膨胀问题也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2、国家计划对落后地区开发的宏观指导具有普遍性 自从区域政策开始被运用到对落后地区的开发中来,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就带有明显的国家计划的色彩,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国家干预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不论是在有计划经济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有自由经济传统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凯恩斯经济学称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以来,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如日本1950年便制定了《北海道开发法》,设置北海道开发厅,随后又制定了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九州、四国等开发计划也相继提出,并推动形成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的形成。 在对落后地区开发的过程中,国家计划的运用一般还与经济的不发达程度相关,即不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中的不发达地区,通常对国家计划的作用抱以更大的期望,希望通过国家计划对其进行 财政转移支付给予开发扶持,这些地区国家计划的作用程度常常比较深刻。 3、在开发落后地区过程中国家投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对落后地区的开发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几乎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国家投资的投向和规模对经济开发局面的形成是直接的、决定性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但国家投资的主体地位仍非同寻常,国家投资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差,所以外部资金的注入对其发展有特殊意义,但一般的工商业投资必须有利益预期的保证,现实的环境使之不愿冒此风险。商业性投资的观望加强了不发达地区对国家政策性投资的期望和国家投资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关键作用。 4、民族文化因素伴随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 英国是一个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个不同地区和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国内各地区间的离心和向心趋势自古有之。当英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兴盛时期,英国各个地区民族凝聚力增强,从而形成一个“紧密团结的国家”,但当国内经济衰退时,各个地区的离心趋势开始增强。促进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边缘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自然成为英国政府不可小视的一个问题。 巴西的地区经济差距属于殖民地时代的历史遗产。巴西在解决南北差距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长期的差距对国民心理的影响。1991年12月11日的巴西《这就是》周刊汇集了一些南方人对北方人的看法,被采访者大多使用了游民、无赖、懒汉等字眼,这种偏见构成了南方分立运动的思想基础。 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西部大开发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大举措。西部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6%,全国八个民族省区全部在西部,西部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正是因为西部是多民族的聚居与活动之地,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进程中,西部地区有扮演着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角色。所以,中国在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时民族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民族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各国的实践充分表明在解决区域经济问题、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政策的科学制定与实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地区差距明显、区域问题突出的我国,在运用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体制、时展背景等各方面的异同,在尽快设置统一的区域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遵循工业化过程中区域问题演化的规律,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民族感情,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尤其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区域经济论文:行政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行政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加快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创新体制,健全制度,严格监督,实现政府角色定位的准确化、行政行为的规范化、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行政效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1、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关乎形象,关乎企业和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当前十分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区域经济发展对软环境依存度越来越高,软环境已经成为一种高潜质的发展资源,软环境已经成为优势突现的竞争实力。哪个地方投资软环境好,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快。如果不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就会坐失良机。失去一次机遇往往就会失去一个发展阶段,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再说,现在的发展是在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过程中进行,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务实的政府机构与之相适应,要想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改善发展软环境,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有利于依法行政,创设市场经济法制环境。建设效能型政府,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政府行为法定化。行政效能建设犹如勒紧野马的缰绳,可以督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政府的决定、命令,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保障政令畅通;可以及时纠正各种不当行政行为,依法惩治行政执法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及消极腐败现象,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有利于高效行政,降低经济发展的商务成本。通过行政效能建设,可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规范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各类办事环节和相关收费,构建一个反应敏捷、效率一流的政府服务体系,凸显一个地区低廉的商务成本优势,从而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三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有利于廉洁从政,提供公平竞争的发展平台。通过行政效能建设,可以及时地发现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办法,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减少不廉行为的发生。通过效能建设,可以推进政务公开,使行政权力的运行更加透明,从而清除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污染源,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平台。 2、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符合投资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好的环境不仅能吸引投资,加快经济发展,也是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行政效能低下,不仅难以保证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还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政府的形象。 (1)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行政效能建设,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各级干部的发展意识、开放意识、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服务质量明显改进,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执行政策水平明显提高,“三乱”现象明显减少,努力营造开明、开放、优惠的政策环境,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环境,文明、诚信、热情的人文环境,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举措。通过行政效能建设,不断优化工作层面、政策层面、体制层面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投资成本,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开、公正、高效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对人才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实践“亲民、利民、爱民”的具体体现。通过行政效能建设,可以找准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切入点和结合,使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做到深入、深入、再深入,扎实、扎实、再扎实。特别是多到困难大、群众意见多、工作基础差的地方去,团结那里的群众一起克服困难,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通过及时的、持续不断的便民、利民活动,使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住房、医疗、环境、治安等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让群众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取得实际利益,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实惠。 二、当前行政效能建设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近几年来,各级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在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改变作风、服务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还有较大的距离,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服务态度差。当前,一些机关工作人员仍存在“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办事态度生硬,庸俗关系盛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机关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答复问题前后不一,不能做到一口清。二是办事效率低。一些单位人浮于事,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下;有些部门全局观念淡薄,部门利益至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不执行,拖而不办,不了了之;一些部门的办事环节繁琐,审批事项过多,达不到精简高效的目的。三是管理不规范。行政管理比较混乱和无序,不该管的到处管,该管的没管好,没有真正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随意性比较大,责权利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部分干部的服务理念淡薄。服务观念显失,不能换位思考,这是行政机关效能不高的首要原 因。有些部门的领导及部分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社会责任感淡漠,服务意识淡化,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过分强调部门利益和个人收入。有的还把手中的权力当作“私有财产”,随意处置。二是部门的职能划分不科学。首先是行政权力划分不合理,权力设置科学性缺少,表现在没有充分放权,没有科学分权,没有有效制权。其次是行政职能配置不科学。行政职能范围过于广泛和庞杂,即所有的社会事务都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其结果是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未管好。其次是行政职能方式过细。即过分重视微观管理,从而造成政府一方面越俎代庖,影响了社会基本单位的积极性,压制了社会活力;另一方面又无暇或无法充分顾及全社会的宏观性事务,导致宏观失控,带来人为的无序状态。三是监督机制严肃性缺乏。目前监督的机构多,队伍庞大,但监督的合力没有形成,且重事后监督轻事前监督,监督的实效没有真正体现,因此对行政权力的运用缺乏有效制约。另外,多数部门责任追究的意识淡薄,责任追究的办法缺少。 三、实现行政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途径 行政效能就是生产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区域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变为发展环境的竞争。谁能够率先营造一个与国际接轨、人们普遍向往的良好环境,谁就能率先抓住机遇,率先赢得发展。而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行政效能建设是根本途径。 因此,要实现行政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应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才能奏效。 (一)从理念层面必须强化四种观念 1、抓住一个核心,即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法为民。作为行政效能建设的主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的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主人,更不能是人民的老爷。因此,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应当是为人民做奉献,为群众谋利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力尽所能,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急难困苦。只有树立公仆意识、群众观念,尽力为人民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才能树立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围绕一个轴心,即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做到简政放权,减少干预。行政效能建设要坚持办事效率和办事程序的统一,在行政效能建设中,我们强调提高效率,主要是为解决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拖拉,遇事扯皮等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机关要加强宏观调控,简政放权,减少干预,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 3、突出一个中心,即变“管理型”为“服务型”,做到转变作风,优化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时刻要有“服务”意识,心里要有老百姓,要转变作风、优化服务,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变“管理型”为“服务型”。 4、紧扣一个重心,即变“允许型”为“禁止型”,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法制经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当今民主政治社会的主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制无法无天。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在各级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中依然存在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行政、不依法办事的现象。这不仅影响政府的效能,而且影响政府的形象,更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为此,要严格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变“允许型”为“禁止型”。 (二)从操作层面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改革拉动,为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创设体制机制性条件 一要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世贸组织规则相接轨的行政审批体制,深化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 二要积极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疏通干部进出渠道。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干部管理任用制度,减少委任制,扩大选任制,完善票决制。 三要逐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收支分离”。严格按照中央关于财政体制改革方面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新政策、新制度,努力实行收支两条线。 2、坚持制度推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平台 行政效能建设需要和依靠有关制度作保障,才能体现其公平性、持久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一要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实现科学化。决策的绩效是最大的绩效,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要完善决策规则,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决策后的责任制。凡是政府的决策都要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以避免决策的随意和不科学。 二要完善机关办事制度,实现公开化。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务透明度,保证一切行政行为都在阳光下操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探索推行网上申报、网上注册登记、网上审批、网上招投标等办公方式,以科学合理的办事流程,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限制公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保证行政决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三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行政机关要科学配置管理资源,优化机关管理要素,合理划分各个岗位和各个环节的事权,做到职责明确,关系理顺,制约有效,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整体效益。 3、坚持人文促动,激发服务主体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畅通信息渠道,体现预警性。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强化广大机关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和效能意识;继续深化行风评议工作,办好“行风直播室”,多渠道收集、整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畅通群众投诉渠道,花大力气建好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立健全各部门的投诉机制。 二要形成监督合力,加大追究力度,体现惩戒性。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财政、物价、审计 、监察等专门监督以及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等各种监督的作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纪检监察机关要突出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和重点对象,实施纪律检查和效能监察,哪里不落实就跟踪到哪里,哪里难推动就督查到哪里,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制订出台和严格执行有关损害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责任追究办法。各部门也要加强对“神经末梢”的监督管理,认真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切实解决“肠梗阻”现象。建立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 三要完善绩效考核,提高福利待遇,体现激励性。要明确牵头部门,抓紧调研测算,尽快实现工资外收入分配统一,提高公务员福利待遇,建立并逐渐增加公务员廉洁从政的收入预期和不廉腐败行为的成本预期,使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不愿以身试法。同时,加强绩效考核,从而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保护干部依法、高效、廉洁从政的利益格局。 区域经济论文:国际贸易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之我见 一、带来了区域内部经济的增长 由于地区经济自主权益性的增强,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研究具体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首先研究其经济增长问题。而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和联系,可见要表述为经济增长加经济社会进步等于经济发展。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量的个性,而进步是其质的特性。所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应注重增长问题的研究,才能运用其运动规律,通过产出总量的增长,为改善环境创造条件,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全球化发展使传统的发展战略所需的政策工具日益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传统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的重要性降低。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无论在主观需要还是客观条件上,我们都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通过积极吸引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并与自身资源相结合,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对区域内部产业结构推进起了巨大作用 从进口贸易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作用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进口贸易通过需求信号刺激区域供给机能发挥作用,推动区域新产业的滋生和成长,进口区内所没有的产品使消费者偏好逐渐向这些新产品转移,导致区域内需求结构发生变动,当这种需求刺激信息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吸引区域内投资于这类产品的生产:二是进口贸易通过引进国内外的技术或引进生产线,可以加速区域产业的成长。引进先进技术将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活的生产力因素,从而使区域经济活动集聚和吸纳功能不断增强,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系统优化功能的发挥。 值得指出的是,出口和进口不是孤立的对区域产业结构起作用,凡是成功地实施外贸推动经济起飞和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其进、出口之间都有很密切的经济联系。区域内部可有效地利用进、出口把区域内相对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较高的互补关系,不仅可以极大地实现地区的比较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本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提高了区域内部就业水平 解决就业问题,不应是一个被动安排现有劳动人口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努力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过程。根据贸易和就业的关系,当出口大于进口时,按照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贸易顺差越大,一国国民收入增加量就越大,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在通常情况下,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战略会促进就业较快的增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就业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要把就业放在世界范围内考虑,通过各种措施扩大国际交换,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争取把更多的就业岗位配置到我国来。就区域内部的情况而一言,“发展是硬道理”并不简单等同于GDP增长是硬道理。GDP规模再大,若就业规模没有相应的、按一定比例的增长,那么社会稳定就无法保证。因此,面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资源相对稀缺的区域内部,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开放服务业,巩固传统市场和开拓新兴的市场,积极吸引FDI,这样可以利用工业国的剩余资本,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丰裕是区域内部的优势,通过扩大劳务输出可以减缓就业压力。通常在进出口贸易中扩大劳务输出有两种措施:一是隐性劳务输出,在出口商品中提高物化劳动含量,在进口商品中提高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生产,充分利用对外贸易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国际贸易扩大潜在的就业含量;二是显性劳务输出,即劳务出口,让劳动力在境外工作或进入国际劳务市场,后者发展潜力很大。 四、加大了FDI的引入 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短缺是不发达经济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任何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支撑,从世界范围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大量资本的流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成为资本流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贸易量越大在现实条件下与其可得的外资流入量就越多,但在不发达的区域内部,其出口向资本品转换能力很弱,使之在获得资本品的国际借贷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大量外资的引进和利用,不但弥补了省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带动了产业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地区之间利用外资的差距比较大,发展很不平衡。随着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加速,区域内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获得了相应的支持与倾斜,在利用外资方面得到了重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形势更趋多样化,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弥补和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促进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从上面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以上几个方面的作用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反过来又可以综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区域内部地区开放经济体制下利用外贸作用机制促进其经济发展的表现。我们要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内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利用外贸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对策。 区域经济论文:谈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界定的法律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间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界定和发挥政府职能已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各省市政府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定位其职能进行探讨研究,统筹区域经济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建立区域经济协调机制,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论文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观调控 环渤海区域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环渤海地区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对外交往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作为中国北方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具备良好的基础,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尤为突出,同时环渤海地区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经济”和“大陆经济”的连接枢纽,强大的创新能力、发达的金融业也使这里成为外商在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其中40%以上设在北京;而天津拥有的外商投资企业有1万余家;大连的外资企业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达到一流。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区。① 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环渤海地区在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传统的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环渤海区域经济已进入到一个跨越式发展期,未来环渤海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会进一步增大,渤海区域沿海经济走廊相互协作的逐步深入,环渤海5省市提速发展的态势将会进一步明显。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由此带动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也将为“环渤海经济圈”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环渤海地区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环渤海经济圈是保证中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是“三北”地区发展的引擎,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沿,它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但随着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间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界定和发挥政府职能已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高层次的区域协调机制,消除地方保护,促进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 二战后,随着区域合作组织如欧盟、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非盟等等成立与发展,国际间这种经济合作组织已经迅速得以发展,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根据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有关国际上区域集团引起的“管辖权统一”的理论,“管辖权统一”对各种特殊利益集团是一种制约,它极大地减少了贸易壁垒的长度,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增长。奥尔森指出:“由于在相互独立的国家之间实行了自由贸易,就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再利用政府的强制权利来加强卡特尔组织所需要的对产出的限制了。同时,也没有任何方式在所有国家中间再去建立维护特殊利益集团利益的法律,因为并没有任何共同的政府存在。”奥尔森所谓的“管辖权统一”就是指国家间经济合作制度。“管辖权统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国际间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同样也适用于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省市之间的合作。 (一)进一步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的作用,加大区域间政府的合作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前提下,加强区域联合发展已成为环渤海各省市的共识。目前,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系会为代表的协调机制。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通过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为环渤海区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环渤海乃至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2004年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系会通过了《2?12廊坊共识》、《5?21北京建议》、《6?26廊坊框架》,第一次将环渤海的发展与东北亚的发展结合起来,第一次建立了官、学、商共同参与的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的对话磋商机制,第一次实现了环渤海地区领导人联手打造中国第三增长极的“全家福”;2008年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天津倡议》确定了环渤海区域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给环渤海区域合作带来崭新的工作局面。 自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以来,各成员市围绕《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天津倡议》和工作议案狠抓落实,环渤海区域合作不断扩大,经贸交流日趋活跃,合作成果日益显着,科技、交通、旅游、环保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和健全。同时,还分别成立环渤海区域环保合作网络组织、环渤海区域口岸合作组织、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环渤海地区项目合作签约仪式,集中签订了16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达182.69亿元。 (二)加强政府协调机制,逐步建立统一有效的权威性区域协调机构 政府要在环渤海城市群中发挥协调作用,逐步由低层次松散型到高层次紧密型的环渤海区域性协调机构,作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本着共同发展的目的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综合安排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融、资源开发等内容,协调解决区域联合的重大事项,制定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推进区域合作的进程,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指挥与协调权威性机构,以利于形成统一协调的行动。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政府协作、区域合作市场中介组织参与等法律制度,保证在区域横向合作活动中,政府逐步实现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有限型政府、从审批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高成本型政府转变为高效率型政府、从传统型政府转变为现代型政府的职能转变。 为了协调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保证区域横向合作 计划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还可以考虑成立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构或区域性的经济协调专业职能机构,负责区域经济开发的统筹、协调和监督。同时为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中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建立区域性联合经济自治组织,协调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区域性联合经济自治组织应由区域内各类企业自愿参与,代表区域内企业的共同利益,反映企业的共同要求和愿望,沟通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加强行业的内部协作关系,搞好区域内企业的自身管理,促进区域性各类企业的共同发展。 此外,为适应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渤海区域间政府应在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市长联系会作用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地建立环渤海区域间协调机制,包括社会团体、高等院校及学术机构、行业协会等之间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多元化的区域合作机制体系。还可以针对区域经济联合的具体合作内容成立相关专题工作组,协调区域合作中的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问题,以谋求共同发展的目标。 区域间各级政府多层次的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走向成功的关键。目前,环渤海区域发展的种种制约和障碍清楚地表明,区域内各省市间迫切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管辖权统一”,以消除地方壁垒,减小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约,促进区域“共同市场”的顺利形成。各级政府应当把握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从提高区域间联合紧密度、健全统一的市场机制、建立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提升区域合作层次等方面入手,通过组建环渤海企业合作促进会,从深层次上推动了区域合作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环渤海的科技资源优势,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各级政府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充分利用环渤海区域的强大科技资源优势,制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相关规定,鼓励本地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各地政府应推动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加快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并且,结合本地实际,对与外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重大科研课题合作研发的当事人给予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包括提供资金资助、给予物质奖励、优先职称评定和聘用等方面,以此发展研发机构,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培育自主品牌,提高技术研发转化能力。应建立健全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和区域性人才市场,完善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区域内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鼓励和保障人力资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各地政府应该对流动人才的户籍迁移、社会保障、子女的入学入托等问题给予当地居民同样待遇。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政府可以采取适当优惠扶持鼓励建立区域内技术市场,完善持续激励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体现技术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加大鼓励区域间技术服务优惠政策的力度,对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区域间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给予税收扶持;加强区域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市场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技术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结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面向社会、辐射全国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支持区域性技术交易网络的建设。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三、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制订区域宏观调控法律规范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区域间各省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不正当竞争、地区保护和市场条块分割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打破行政和市场壁垒,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则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美国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平衡,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并制定了相应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为了对落后地区进行治理开发和促进经济发展,美国分别于1933年通过了《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流域开发法》、1961年颁布《地区再开发法》、1965年《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等一系列法案,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领导、组织管理和规划落后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这些立法举措,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级主体的行为提供了法律规范,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协调机制。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注重依靠法律制度来保证其实施,这是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措施,这一成功经验,也完全适用于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制度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并且,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基本性宏观调控立法还处于空白。由于没有统一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基本法,从而也使得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制度难以建立,也就无法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尽快制订宏观调控基本法是极其必要的。但在没有基本法的前提下,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政府也应积极探讨制订相关的法律性文件,予以促进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自2004年以来,环渤海经济合作联席会议通过了《廊坊共识》、《北京倡议》、《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即《廊坊框架》),以及《中国北方环渤海11城市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环渤海信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等专门性文件。这些文件就其性质来看,都是政府间的协议,属于行政契约,而不是法律性文件;就其内容来看,大多是一些原则性规定,以及各省市政府间一种意向或共识,对于经济合作协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并不多,且缺乏相应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的规定。对于文件相关的解释、合作争议的解决、违约责任的承担等问题都没有具体的规定,这种缺乏法律强制机制和实施机制的区域经济合作不具有稳定性,也就无法起到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环渤海区域政府应当积极探索,本着合作的精神与共同发展的目的,达成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区域性法律规范文件,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环渤海区域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四、建立并完善环渤海区域性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促进公平竞争秩序的形成 一个区域性共同市场的形成,依赖于一个区域层次乃至全国层次的健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制度。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其内在要求是确保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上上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规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要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各省市政府应当制订适合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统一制度和政策,加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政府要从区域大局出发,修改、制订或逐步取消妨碍区域市场一体化形成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在税收优惠、招商引资、资金扶持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政策上力争统一协调,保证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享受同等待遇;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环渤海地区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的投资,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地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扶持和重视私有经济的发展,繁荣市场经济,增加环渤海经济圈的竞争力 区域经济论文:对区域经济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近20年来,国内外区域经济史研究异军突起,日益受到史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区域经济个案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区域经济史理论规范的探索,还显得比较薄弱。本文拟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对区域经济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以求教学术界。 一、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史研究是在一定时空坐标中,描述出一地方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归纳,以使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史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目前学者们对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主要关注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中心南移问题。所谓经济中心南移,是指唐宋以来全国经济中心自北向南的转移,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这个论题最初由张家驹先生在40年代提出,并由他本人在50年代进一步扩充(注:张家驹:1942年,《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上)》,商务印书馆;1957年,《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70年代末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一定发展,郑学檬的著作可为代表(注:郑学檬:1995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近来有关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诸如经济中心南移的阶段性以及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等问题。(2)地区性的个案综合研究。地区性个案研究自80年代起进入高潮,选题范围多集中在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杨德泉、荀西平对北宋关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专门论述(注:杨德泉、荀西平:1987年,《北宋关中社会经济试探》,《宋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斯波义信对宋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对高技术与高生产、高技术的传播对生产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注:斯波义信:1988年,《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以及对不同经济部门的个案研究,如关履权的《宋代广州香药贸易史述》,指出宋代广州的香药贸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贩运性的商业活动,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是变态的繁荣(注:关履权:1982年,《宋代广州香药贸易述论》,《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认为在宋代两浙区域市场,产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与商品生产比重小,区域内的专业分工,更多地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与外地市场的联系稀疏,缺乏全国性市场的配合(注:龙登高:1988年,《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吴旭霞的《宋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认为宋代江西农村中农作物大量投入市场,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注:吴旭霞:《宋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韩茂莉的《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通过对宋代川峡地区人口密度和土地垦殖率两项指标的考察,指出宋代是川峡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时期(注:韩茂莉:《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有关论著数量不少。(3)对全国经济区域性不平衡现象的分析。80年代,漆侠最早通过对宋代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考察,得出“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的结论(注:漆侠:1987、1988年,《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程民生的《宋代地域经济研究》具体阐述了漆侠的这一论述。包伟民的《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则从宋代国家财政制度存在的区域性差异的角度,来分析由此造成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注:包伟民:2000年,《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张其凡编等《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上述学者都对宋代区域经济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大大超迈了前人的研究水平,也反映了他们在史识上的独具慧眼,但也应该看到,在区域经济史领域仍有一定的学术空间可供拓展。在新世纪之初,对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内容进行反思与改进是必要的,尽可能地拓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领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 如何划分区域经济史的“区域”,进而确定具体的研究范围,是从事研究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对此,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地理学家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分别立足于自己的学科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过各自的划分标准。归纳而言,经济史学界曾提出了三种不同意见:(1)传统上以行政区划为主要标准,理由主要是“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也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便于使研究成果的借鉴作用得到发挥。”(2)按自然经济条件划分,“因为经济的发展往往不是行政命令或者行政区域硬性划分所能割裂开的”。如冀朝鼎在其著作《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依据农业生产条件与运输设施条件的优劣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一重要概念。施坚雅在《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一文中,按分水岭将中国划分为八大地区,颇有见地,但此说的着眼点是市场系统理论(市场系统与河川流域有密切关系),因此对于市场系统相对成熟的清代中国来说,比较适宜,但对于处在10至13世纪的宋代而言,情况就未必如此了。(3)80年代开始,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多元标准,既可以按行政区划,也可以按山脉走向、江河流域、市场网络和人文风俗的不同来确定(注:以上参见宋元强:《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第159页。关于冀朝鼎的论述,参见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关于施竖雅的论述,参见李伯重《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评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第148页。)。如:粟冠昌的《宋代的广西社会经济》(注:粟冠昌:《宋代的广西社会经济》,《广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陈伟民的《宋代岭南主粮与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注:陈伟民:《宋代岭南主粮与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雷家宏的《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注:雷家宏:《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程民生的《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注:程民生:《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等论著,都持这种观点。另外,80年代末,斯波义信在施坚雅“地文地域”说的基础上,提出“地文—生态地域”新说,即将生态环境的概念纳入中国古代经济区域划分工作之中,使之更为全面。当然,区域的划分也是与不同社会 的不同背景相适应的。原始社会以山川自然的形势进行划分:夏商周时期,总体上按民族分布和自然区域进行划分;秦代以后的帝制时期,在中原以郡县(后为州县)划分,并逐渐地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划分的内容越来越充实。 区域经济史研究应关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问题。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生态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学术成果,都应予吸收。这种跨学科的新史学的最早尝试可追溯到法国史学家H·贝尔在1900年创办的《综合历史评论》。但使这一方法赢得学术声望的是L·费弗尔和M·布洛赫1929年共同创办的《经济社会史年鉴》和由此得名的“年鉴”学派。他们反对西方传统史学专注于政治史的作法,提倡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总体历史”;反对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张运用跨学科方法,开展综合研究。“年鉴”学派对我们的启发是应该从多个角度、立体地考察区域经济。 检讨近几十年来的国内区域经济史研究,本文以为一个显著的弱点是缺少概念的创新。相比之下,西方学者在研究中的“概念化”或“模式化”倾向明显。从表面上看,“社会科学化”色彩过于强烈,大量的相关社科词汇的借用,似乎给人以流行时尚的感觉。但新概念的提出极有可能标志着一次方法论转换的完成,并为下一步的转换积累了讨论的前提,尽管这种转换和积累的幅度不尽相同(注:参见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历史学》,2001年第3期。)。任何研究都须时刻处于运动和发展之中,它需要史学工作者不断努力与探索,同时还需要信心和勇气。如在研究区域经济史的过程中,可引入经济学中用以描述区域间的经济扩散和极化效应问题的“发展极理论”(注:参见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用以研究区域专业化问题的“禀赋优势理论”(注:参见周起业等著:《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以及像“专业化产业区”、“集聚效应”(注:“专业化产业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专业化地生产其具有优势的产品的区域。“集聚效应”指由于要素(主要是人口)的集中而产生的联合需求,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中介组织的兴起。)等一系列在区域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新概念,有助于更加富有逻辑性地分析区域经济变化进程。当然,新概念的提出有时可以带来深入探讨之效,有时却未必,只是产生新瓶装旧酒式的作品。故新概念的出现,决非易事,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 应该说,迄今为止的区域经济史研究基本上以对大量史实的考察作为依据,就不同经济类型的个案研究结论而言,有相当的科学性。但大多数学者或是仅仅停留在个案结论的阶段,或是在试图将其上升为普遍性规律时往往出现一个逻辑断档,即在由个别到普遍的扩展过程中,缺乏逻辑的必然性。如施坚雅根据中心地理论,在其对长江上游区域经济结构的研究中提出,由于商业竞争、运输效能等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各商业中心互相间处于相对均衡的距离中,因而形成一个近似六角形的市场结构模式。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六角形模式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向我们展示了理论模式与历史实际之间存在的显著差距(注:包伟民:1998年,《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第44页。)。 要切实把握区域特征,勾勒区域经济发展概貌,需要进行不同区域间广泛的互比,即通过横的观照与纵的比较两条线索的梳理。前者是基于各地因自然气候、物产资源、交通条件等差异,造成地方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事实,对地方经济的区域性显著特点有相互比较的研究需要。如斯波义信的《末代商业史研究》(注:斯波义信:1968年,《宋代商业史研究》,(日)风间书房。),通过对西北和东南两大区域市场的经济的详细比较,说明两宋商业发展的层次性。后者是由于时段不同,区域经济具体的发展状况也不同。一般来说,时段愈短,区域经济变化就愈小:时段愈长,区域经济变化愈大,所呈现的“历史学”的特征更为浓厚。如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经济史》,各章研究所涉及的时间上限,远者上溯至秦汉,近者亦至唐代;下限则近者及于明代,远者延至民国,在这样的时间范围里,宋代的特点才显现得比较清楚(注:参见前引李伯重文第150页。)。当然比较研究要注意客观与辩证性的统一,防止扬此抑彼。 目前,对区域特征动因的分析既是薄弱环节又是难点、热点。它包括经济的,也包括超经济的因素,如地理、人文因素等等。前者从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辩证的关系。这不仅体现了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命运的关怀,而且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空间异同的关心。因为地理、气候、动植物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社会运动起着隐蔽的支配作用。如斯波义信的论文《宁波及其腹地》注意到由于钱塘江河口航道恶化对于宁波港所起的影响,并指出这是在地理环境上宁波港能够获得发展的关键性条件之一(注:参见斯波又信:2000年,《宁波及其腹地》,《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第470页。)。后者包括家族关系、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历史上长期起作用的要素,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个要素的分析,缺乏对地理空间内各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交互影响的总体认识。另外,区域经济特别是小区域经济,一方面是社会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整地“代表”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最多只能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认识”。近年来,不少学者试图以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描述来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动因。但是,这种尝试可否用来体现分化鲜明、类型多样的社会经济,引人深思。 二、关于方法论 任何科学的研究都涉及方法论问题,可惜在区域经济史的分析框架中,关于方法论问题的学术积累显然不够丰富。 目前看来,至少就宋代区域经济史的研究而言,虽然其研究对象是跨学科的,但是分析方法仍然停留在历史学的框架里面,主要是历史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本身具有一些不可克服的局限性:(1)叙事与论理。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白描,试图复原历史,理论创新不多,而且即使有所谓的“理论”也只是在一系列的现象陈述之后的归纳与总结,缺少逻辑的检验。如漆侠的《宋代经济史》,认为宋代生产力的不平衡发展表现在精耕细作的地区几乎达到封建时代的最高水平,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在这些地区脱颖而出是完全可能的。程民生的《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以河北与陕西两地经济顽强的发展为例及人口增长率高的现象,试图说明该时期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南方,因此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这些都只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某一侧面的叙述,从而归纳出一定的“理论”,却缺乏整体的逻辑检验。例如对应该如何界定封建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并未见有理论性的讨论:又程民生的论说,显然只是就北方而论北方,未能从南北方整体比较出发来看问题。(2)具体与一般。没有抽象就没有科学,任何历史首先都是具体的,但是作为历史科学,在力图描述历史的具体性的同时,必须要有一般的抽象含义,否则,历史分析将永远沉沦于叙述过去的陷阱中。尤其是区域经济史,其研究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重新展示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更要抽象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现实启示以及在更大区域范围上的解释能力。(3)假设与实证。历史学的研究传统一直排斥假设,直至20世纪初,人文科学在方法论上开始青睐于实用主义。从一定的假设条件出发构建逻辑自洽的理论,再从历史中寻找实证,比起在没有任何框架下只作对历史时间的复 原性描述而言更显理论的魅力。在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中,应该通过借鉴实用主义方法论,为研究提供分析框架,克服因史实的具体性而无法一般化阐述比较的困境。 在具体的研究方式上,近年来由于受新经济史学的影响,为摆脱旧史学模式的束缚,区域经济史研究开始主张用科学主义来规范史学的分析。如区域人口消长、生产增减、税赋变化等许多问题,可采用数理统计,抛弃举例式研究,以提高历史结论的科学性、说服力。然而作为一种研究手段,这种计量史学的方法并不能包罗一切,尽管在形式上由于数理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摆脱历史分析中的过分主观的判断,但事实上由于受资料的限制,统计通常很难达到高度精确的水平,只能对历史运动做出粗略的度量。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区域经济的考察不约而同的走入了过分依赖统计数字的误区,忽略了对历史本身演进逻辑的思考,以至认识上有失偏颇。新经济史家要想尽可能掌握历史复杂的真实情况,就不能过份依赖他们的几何学。 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场革命,实际上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法学、政治学和史学等一系列相关的社会科学领域。制度经济学强调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引导人们将制度因素作为考察经济行为和绩效的重要变量。如新经济史学家R·托玛斯和D·诺斯在研究欧洲从14世纪到18世纪的产业革命的四百多年兴盛史时发现,不同的国家(地区)面对相同的经济问题时,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制度而导致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最为典型的是当面对战争所需的财政问题时,英国、荷兰采取了不同于法国、西班牙的制度而导致了后来长达几个世纪的兴盛。制度经济学的从制度层面寻找经济发展根源的研究方法无疑对研究区域经济史有巨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方法论的意义在于较好的结合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具体分析和一般抽象分析,而这正是区域经济史研究中所缺乏的。制度经济学强调案例研究的重要性,是寻找“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这同时也是历史学所要完成的事。而在理解和解释“真实世界”的时候,必须运用一定的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并从中抽象出一般的可检验的理论来(注:参见周其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年春季号。)。因此,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就是要在历史的“真实世界”中寻找研究素材,并在充分的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将事实作一般化的抽象,由此提出可检验的理论来。 三、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区域经济史的学科性质,涉及到区域经济史与区域经济学、历史学的关系问题。区域经济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理应具有区域经济学与历史学的双重特征,即把区域经济学侧重研究经济的“共时态”与历史学侧重研究经济的“历时态”相结合。但这种结合,不应是机械地拼凑,必须根据学科的根本属性有所侧重,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特征。区域经济史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只能立足于历史学,着眼于从历史看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史与单纯的地方经济史研究不同。地方经济史一般关注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而区域经济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地方经济特色,而是经济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因为即使在前近代时期,一个区域内的经济也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而是或多或少交织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之中。前人的一些研究,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画地为牢”,就地方谈地方经济,视野集中于一处,围绕该区域的内部发展进行研究,这是需要加以提高的。区域经济史研究类似于自然科学,只是寻找一个实验室(区域),据此去研究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具体到宋代区域经济的研究,近年来已有一些较成功的典范,如张熙惟的《论宋代山东经济的发展》,作者在对唐宋间山东经济发展概述及水平评估基础上,指出学界提出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到五代基本完成’,‘南方的经济全面超过北方’以及宋代已是‘北不如南’”等观点,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注:参见张熙惟:《论宋代山东经济的发展》,《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第84-90页。)。这种通过区域“小经济”窥视社会“大经济”的研究方法,正是区域经济史研究的特点所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施坚雅(C.W.Skinner)指出不管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单元小到何种程度,它总是处于不均衡状态,在空间上永远存在中心地和外围区的差异。他的“区域——中心”研究理论,宣称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研究,可以推翻中国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的观点,在史学界一度引起巨大反响。当然,一个区域性的范式可否在不同区域反复运用,进而推广为普遍性的范式,仍需要认真推敲。 区域经济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未形成多数史学家认可的一致的学科体系和学术规范。首先,学科体系的指导思想尚有待进一步明确。国内史学工作者,包括著作等身的大家在内,不少人习惯于把马克思从西欧经济史研究中得出的某些结论,奉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这种歪曲历史和把马克思理论庸俗化的主观主义倾向,曾使区域经济史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使得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差距无法弥补。以宋代区域经济研究为例,就有许多学者按照马克思描述的西欧社会演变历程,坚持“资本主义萌芽”的传统理论框架,并殚精竭虑地阐述我国古代经济“典型”如何在宋生“变态”。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研究,仍未能使问题得到解决。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工场手工业和雇佣劳动生产关系几乎出现于中国每一王朝的商业繁荣时期。 其次,学科渗透的困境。不同学科理论的引进往往会带来一场变革,但是由于理论来源复杂多样,也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部分理论尚未形成可操作的方法,与传统理论不能相互衔接等。因为在相关学科尚没有很好沟通的情况下,对问题的理解、研究思路甚至阐释语言,都往往难以提供很好的可对话的渠道。经济学家热衷于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和模型框架分析区域经济问题,历史学家则沉迷于对史料考证的精雕细啄。目前,离跨学科的融合仍然相距甚远。 再次,学科发展的盲目性,这些年来,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研究得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研究得少;乡村经济研究得多,城镇经济研究得少;自然经济研究得多,交换经济研究得少;生产领域研究得多,流通领域研究得少;发达地区、汉族经济研究得多,经济落后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得少;古代及近代前期研究得多,近代后期和现代经济研究得少等等,学科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常常使得对区域经济作出科学的理论归纳的努力,得不到成功。 最后,区域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还应承担一般历史学所具有的为后人提供资政经验的功能。因此,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一般经济问题的描述,而应着重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总结历史上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区域经济史研究者而言,有意义的论题不是历史上经济区域社会地位的“上升”或者“下降”,而是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认识经济区域实际社会角色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如朱瑞熙、徐建华的《十至十三世纪湖南经济开发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在肯定湖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基础上,对湘北、湘中、湘南、湘西四个地理区的开发水平作了具体分析与比较,并客观地指出:“与全国发达经济区相比,这一时期湖南的开发程度还不可过高估计,但毕竟为十三世纪以后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注:朱瑞熙、徐建华:1995年,《十至十三世纪湖南经济开发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徐规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第181-197页。)类似的着眼点,的确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 四、现实意义 作为历史学发展趋向的一种重大变化,区域经济史的兴起决不是学者在史学探寻之路上 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一代史家在史学绝路上的刻意追求。区域经济史源于时代的需求,源于史学本身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史的研究,虽然纯粹是一个历史课题,但在当前却富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多样化已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必然,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兴起,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根据“后现代主义”的看法,当现代人用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意识形态状况去“写历史”时可能会面临一种困境,即理性解释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这使得我们研究历史十分注意典型学方法,避免追求普遍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区域经济史研究逐渐受到多数历史工作者重视的原因。一个自称普遍性的模式,如无法在一个简单的个案中得以证实,便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式。区域经济虽不能称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缩影”,但它具有一定的说明意义,且是现实关怀的投影。 纵观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它领域的研究相比,显得比较幼稚。特别是中国大陆的区域经济史研究,虽然从最初不为传统史学主流所承认的边缘位置起步,到21世纪初以一个生机勃勃的前沿性的姿态展现于史学界,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尚不多见,学术规范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等等。 最后仅引美国新史学派创始人鲁滨逊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人类各种学问的范围本来是临时的、无定的、常常变化的。各种学问的界线是互相交错的。……假如历史学家要发展到最高的程度,它就不能不放弃个人主义的倾向,而且要承认:历史只是研究人类的方法中的一种。” 区域经济论文:川南五市(乐山、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区域经济协作前景分析 川南五市(乐山、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区域经济协作前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已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时代趋势和现象,而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增长极有产业和空间两种相辅相成的表现形式:产业上表现为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增长的“主导产业”;空间上表现为“主导产业”所在地形成的“增长中心”。对于人口众多的区域经济来说,这种增长极,单靠个别产业和个别城市是无法承担的,而必须依靠主导产业体系及其所在的城市群共同支撑。在有城市群的经济区域中,由于整个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形成区域增长极,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整个区域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在城市群内部,多个经济增长极构成网状系统,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各个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地区都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城市群本身也得到快速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城市群无可置疑地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处于集聚和创造财富的中心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群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群逐步成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实现形式,特别是沿海地区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富有开放性的城市体系。整个东部省份,无一不具有两个中心城市及其所带动的城市群:如辽宁省14个省辖市,基本分为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城市群和以大连为中心的沿海城市群;山东除了发展较快的省会城市济南之外,也形成了以副省级城市青岛为核心的青、烟、威半岛城市群;另外还有江苏的南京、苏州及其苏、锡、常城市群;浙江的杭州、宁波城市群;福建的福州、厦门及其厦、漳、泉城市群;广东的/!/广州、深圳及其深、珠、惠、中山、江门城市群等等,有力地拉动了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目前,四川在西部已基本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成德绵城市群。这个城市群符合中央提出的以特大城市为龙头,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标准,这个城市群对带动四川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与东部省份相比,四川仅有一个城市群作为增长极是不够的。而地处成渝腹心地带的内江、自贡、宜宾、乐山、泸州5个川南城市,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城市群。 川南五市地域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0;人口2100万,占全省近四分之一;本地生产总值1360亿元,占全省五分之一,是除成、德、绵之外的四川第二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率比较高,5市全部工业增加值53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也高于成都、绵阳的比重。五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0亿元,占全省的24,工业利润73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强。在川南打造重化工业城市群,有五大有利条件: 第一,有协作基础。从地域区位和历史渊源上看,川南城市群互动发展、区域整合有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川南城市开发较早,布局紧密,在地理上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群。另一方面,川南五市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在市场的互补性、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补性及经济发展的依存度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已经呈现出分工与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态势。 第二、有产业支撑。一是化工,川南有全省最集中的天然气化工、盐碱化工、化纤、高分子化工等产业,覆盖无机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等全部领域,在化工科研,特别是高分子合成材料研究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二是食品,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占了全省名酒的一半,产量占了全省的70,名酒的品牌效应在全国屈指可数。三是通用机械,有锅炉、机床、起重机械、泵阀等。四是新材料,川南的高分子材料、合金材料、碳黑材料、焊接材料、磁性材料、核材料,在四川唯一,全国领先。国家商务部已意向性同意在自贡建新材料出口基地。川南五市大中型企业科技力量较强,有1.69万人从事科技活动,占全省的23。五是旅游,乐山、宜宾、自贡的大佛、恐龙、竹海、石海、古镇、民俗旅游等资源得天独厚。川南的以上五大产业,已基本形成产业集群,正拓展产业链,其产业优势在全国同行业中有领先地位或独占优势。经过培育壮大,不仅能支撑川南的发展,而且能拉动全省的经济发展。 第三、有资源依靠。川南具有较为齐全的能源资源。天然气虽已走过盛产期,但储量800亿立方米,仍占全省储量的30以上,支撑川南发展是有保障的。具有全省最多的煤炭资源,其保有储量占全省储量120亿吨的65,是支撑全省火电发展的主要煤炭基地。宜宾向家坝水电站,是目前四川开发的最大水电站,装机规模超过四川现有全部电力装机的一半。川南的能源配置,可以确保川南有最佳的水、火电结构,也可为全省的水、火电结构合理化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川南的盐卤资源200亿吨以上,还可开采上千年,这为川南的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川南农产品资源丰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1,粮食产量占全省的23,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第四、有交通支持。川南是全省唯一有条件发展立体交通的区域。五市间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全部通高速公路,等级公路比重为70,比全省水平高4个百分点;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46.54公里,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货运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占全省的22和28。其中内宜高速公路贯通三市,是四川公路出海大通道的必经之地。五市全部通铁路,其中内昆线是四川到广东最短的线路。五市境内有宜宾、泸州机场,虽然规模较小,但宜宾机场是目前全省唯一盈利的支线机场。五市大多通航运,其中乐山、泸州、宜宾是省内主要的水运港,泸州是全省唯一发展的集装箱港。如能对沱江航道进行整治,使内江、自贡也能进入航运,则川南有全省最便宜的出海通道,由此可以构建云、贵、川三省的物流结点。 第五、有腹地依托。川南城市群不仅可以依托川渝广大的盆地作为其依托的腹地,而且可以辐射贵州的遵义、毕节、六盘水地区及云南的昭通地区。 加强川南区域经济合作,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市场、科技、政策、资本四个方面加强产业整合,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比较优势和特色经济是经济合作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川南五市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历史基础。如何进一步加强产业整合,加快形成比较优势突出、互补性强的特色产业集群,是加强协作区内经济合作的首要任务。我认为,应重点从市场、科技、政策、资金四个方面加强整合,把各地区的资源市场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结合起来,以市场拓展引导产业方向,以科技开发提升产业层次,以政策统一降低交易成本,资本运作支撑产业发展,形成带动各地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 综合优势。市场上,消除一切人为的市场壁垒,形成商品自由流动、人员自由进出、合作自由进行的统一市场。重点是全面建成各协作市区间全方位的“绿色通道”,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在各地市场上取得“绿卡’,并有在各地市场销售的权利,各地的经营主体都可以平等取得经营权资格等。 科技上,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流和智力支持,可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优势强、带动效应大的高新技术项目,以此为载体加强各成员之间的科技、人才交流合作,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政策上,应参照WTO的基本精神,制订和修订产业政策,包括产业发展纲要、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区域性产业转移、产业分工和整合、鼓励扶持补贴政策等,鼓励各类经济主体自由地进行资产重组、企业并购和产业转移。 资本上,应在吸引社会投资资本和国内外投资银行的同时,在经济协作区域内统一行动,加快产业资本证券化,培育各级各类金融市场,为企业增加募集资金的渠道。 第二,从方式、内容、主体、组织四个方面创新合作机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合作方式上,要从偏重于单个企业,逐步转向行业组合、条块联手、内外结合等方面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合作内容上,要从偏重于投资办厂,转向既有投资、又有技术管理、市场拓展、教育培训、咨询信息等各种服务相互渗透的合作。合作主体上,要从偏重本地国有企业转向动员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联合协作区及区域外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合作组织上,要从偏重于一般性的牵线搭桥,转向统筹协调、政策引导、规划导向和改善环境的综合性组织。 第三,从互信、投入、机制、产业四个方面协调行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搞好环境保护,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仅与川南五市的发展环境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大计。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关联性,需要经济协作区内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统一行动。要形成建设西部美好家园的共识,增强互信,加大投入,建立机制,形成产业,联手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各方应互不向对方城市和农村扩散污染工业,不新建污染企业,互不允许开办从事破坏绿色植被、水体、空气的产业,相互配合处理好各种纠纷。二是各方共同努力争取国家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特,继续抓好长江上游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共同防治区域性环境污染。三是各方共同努力,促进国家尽快建立合同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形成合作共建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和生态利益共享机制。四是各方统一规划环保产业,协同发展循环经济,共同推进无污染、无公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川南城市群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国家相关部委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协调和推动,也需要川南五市之间的合作和努力,同时更离不开重庆经济协作区发展的带动。为此,在考虑川南城市群的构建中,应重点研究好以下问题: 一、城市群发展规划问题 城市群的发展必须以一个统一的规划为基础。应加强对川南城市群区域规划的组织协调,由省里组织省内相关部门、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川南五市配合,联合编制川南城市群发展规划,将规划制定落实到一批跨地区的、有利于共同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态环境等建设项目上,并列入全省“十一五”期的项目建设的重点,从资金、政策上加以支持。同时,建立川南城市群组织互动机制。作为规划区域主体的川南五市,应着手建立一系列有效的组织工作制度,如定期的五市政府领导峰会、五市企业家峰会、五市经济协作会、政府职能部门对流会以及方便社会各界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五市之间的协作桥梁。 二、中心城市建设问题 中心城市是城市群发展的制高点,其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因此,加强川南中心城市建设是发展川南城市群的当务之急。中心城市的加速发展有其内在必然性,市场机制将扮演越来越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完全自发的市场活动并不能使城市规模、布局结构达到最优,所以建议省政府能够有意识地选择1-2个基础和发展潜力较好的城市作为重点支持城市,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促进要素集聚,增强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推动其加速发展成100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并成为川南城市群的中心。 三、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规模经济建设,城市群内有一个规划统一、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节约投资又提高效率。因此,川南各市应在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来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子规划。要加强全区域的统一规划与协调,在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既要考虑满足各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从全区域的整体发展需要出发,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当前,应以打造五市1小时经济圈为目标,在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布局上,从总体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形成全区域统一、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加速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有效解决各城市资源有限和市场不足的问题,得以更好地发展,进而形成高效方便的现代化城市群。在机场建设上,以宜宾机场为基础,通过改造扩建提高其运输能力;在港口建设上,实施沱江航道整治、加快泸州集装箱港口建设,改造、建设乐山、宜宾、自贡各主要码头;在铁路建设上,启动由峨眉至乐山、自贡、隆昌的峨隆路项目,连接成昆线、成渝线,提高川南五市的铁路综合运输能力;在公路建设上,新建乐山经宜宾、泸州至重庆、乐山经井研、自贡到泸州的高速公路,向南延伸隆纳高速公路至贵州界,向东延伸内宜高速公路至遂宁,打通川南至川中的快速通道,加上现有的成渝、内宜、隆纳三条高速公路,形成川南城市群三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络。 四、产业分工问题 强化产业整合,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增强全区域的竞争能力,是建设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问题。各市不宜强调在自身行政区划内培育和形成所谓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避免生产力布局重复和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确定川南五市产业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五市在省里的统一协调下,重点在产业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专业协作等方面合理规划,在川南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地配合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我认为,当前,川南地区应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一是能 源工业。以煤电、水电相结合,抓紧向家坝、溪落渡等特大型水电站前期工作,建设川南最大的筠连煤田及宜宾黄楠庄火电站、筠连坑口电站,有效发挥自贡电力集输中心和西电东输的枢纽功能,从而使川南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水火并举的大型能源基地。二是化工产业。综合开发硫磷、天然气、岩盐和盐卤资源,继续扩大盐化工、天然气化工优势,加快建设硫磷化工,使之逐步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综合化工基地。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三点两带格局,即以自贡、泸州、宜宾三城市为核心,沿长江和内宜铁路及其支线形成两个化工产业带。宜宾以硫磷化工为主,发展高效复合肥料,并依托天原化工厂发展氯碱和精细化工;泸州以天然气化工为主,发展尿素、磷铵、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乐山、自贡以盐化工为主,发展两碱、甲烷氯化物、氟材料和其它精细化工。三是旅游产业。整体开发以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和自贡恐龙-宜宾蜀南竹海风景区为重点的川南旅游资源,突出自然生态旅游、佛教文化旅游、盐史文化旅游和名人故里红色旅游四个主题,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建设一批经典景区。在围绕上述三大产业发展的同时,各市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着力于发展特色产业,提高食品、机械、造纸、新材料等重要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实行差别化发展,以形成区域内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进而实现川南城市群产业趋同化竞争到产业协作化互补、由产业的点分布到产业带聚集的转变。构建川南城市群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区域发展的创新实践,不但需要积极的态度,也需要务实的作风,更需要创新的勇气。 区域经济论文: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究 一、数据处理与测算 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河北省统计年鉴》及《河北经济年鉴》。(1)提取主成分。利用SPSS19.0软件对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前3个主成分累计总方差达到91.123%,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前三个主成分来概括原始变量。(2)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以表示为三个主成分与其对应的贡献率乘积的累加,即得到各主成分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由此计算得到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如表2所示。(3)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预警区间。根据3σ法的理论,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选取1倍标准差和2倍标准差作为预警区间的界限。由SPSS19.0得到统计指标数据的均值E=1.389和标准差σ=1.165。根据3σ法计算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预警区间,其中,(-∞,-0.941)、(3.919,+∞)为异常区间,(-0.941,0.224)、(2.552,3.919)为基本正常区间,(0.224,2.552)为正常区间。 二、研究结果分析 由指标的组成可知,本文中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指数表示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相适应程度。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小,表明房地产业发展相对于区域经济而言过于缓慢;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大,则表明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超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这时便会出现房地产业市场过热的情况,并且有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将表2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视化为折线图,如图1。由图1可看出,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总体处于较稳定状态。从2001年到2009年,协调度指数K波动上升,到2009年达到目前最大值,之后逐年下降,开始稳定波动。结合原始数据以及图表分析可得,2002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此时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较差,协调度指数为0.835,位于基本正常区间。从2003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稳定,此时协调情况有所好转,协调度指数进入到正常区间。2004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情况又趋明显,此时协调度指数减小,滑落到正常区间的边缘。2005年以来,国家在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均加大了调控力度,河北省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从2005年到2008年,协调度指数保持在正常区间范围。2009年,河北省跟随国家政策,出台了相关政策刺激房市,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协调度指数骤然增大到4.110,处于异常区间的边缘。201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政策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先后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河北省房地产业的供需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因此,协调度指数从2010年开始下降,2010—2012年均处于正常区间范围。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河北省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指数的计算,可以得出,从2001年到2012年,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基本处于正常状态。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对以上所得结论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建议。1.建立完善的房地产业预警指标体系,完善房地产业预警系统。在建立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定量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预警体系指数的实时监控,及时纠正房地产业运行过程出现的偏差,为房地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2.探索建立保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房地产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从制度和科技两个方面考虑。在制度方面,根据国家对房地产相关政策,如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财税体制和住房保障等政策,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价格监督机制;在科技方面,通过对住房信息的普查,建立完善的住房状况信息系统。这可以为科学分析住房需求、建立长效机制提供部分信息基础。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经济学论文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厦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 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厦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第一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厦门 [正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厦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当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优先、快速发展工业的同时,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使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 一、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指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制造业,一般说来,其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生产效率高;三是创新能力强。对于厦门来说,发展先进制造业首先是适应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快速发展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业强市的必然选择;再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构建“厦门制造”、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就失去了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就难以提前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也就难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1、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厦门特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结构体系。综观厦门制造业,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一是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厦门作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利用外资水平较高、对外贸易活跃,加上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使落户厦门的企业发展空间较大,整体竞争力较强。同时,经过这些年快速发展涌现出的一大批制造业骨干企业,如戴尔电子、金龙汽车、翔鹭石化等,也形成了较强的后发优势。二是较强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厦门地方不大,面积仅1569.3平方公里,但高等院校密集,尤其是厦门大学享誉海内外,每万人中大学生比例高居全国前列,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内地城市中排名第九位。三是有一定的市场优势。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目前已经和周边地区以及江西、广东等地初步形成了相互开放、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统一市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厦门先进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集中体现在产业整体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条较短,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必须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 2、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纳米、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制造科技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厦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就必须依靠高新技术,突破传统产业的限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例如光电产业、动漫游戏产业、环保设备制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机结合。发展先进制造业,宜采取“点上突破,面上提升”的发展思路,督促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的同时,加大用高新技术及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通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使其能够满足原先不能达到的市场需求,并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促使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从而推动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为此,首先要通过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淘汰落后的技术与装备,并推进企业产品标准化,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这是传统产业接纳高新技术的前提与基础。其次,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当今世界信息革命浪潮所带来的契机,全面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高制造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最后,坚持投资扩大与结构优化并重。要继续坚持实施投资带动战略,抓住扩大投资不放松,着力引导各种资金投入主导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重要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同时,搞好投资结构的调整,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提高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及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新的低成本支撑,为城市现代化拓宽多元化就业空间,为“富民优先”开辟低门槛创业途径,为经济结构调整建立节约型产业模式,为可持续发展创造绿色增长方式,为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供全面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厦门服务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均服务业占有量比重较大,但是,随着gdp的增长,第三产业产值虽然有所增长,但比重却呈下降 趋势。因此,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服务业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厦门经济发展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充分认识厦门发展服务业存在的差距、潜力和目标任务,要像重视发展制造业一样重视发展服务业,以抓开放型经济的力度来抓服务业。 1、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 一是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是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组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厦门有港口、交通、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前景广阔。为此,我们要以打造国际中转港、赶超高雄港为目标,加快港口开发开放步伐,积极扩展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深化“大通关”建设,推进区港联动、厦漳港口组合和海铁联运等三项工作,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力争把厦门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二是科技服务业。要建立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要建立财政资金支持创新创业的机制,健全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要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公共科技平台,提高科技资源社会共享程度。 三是金融服务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厦门发展金融业要以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着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精心培育金融市场,积极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特别要充分利用好与台湾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五缘”优势,抓住四大对台基地(即祖国大陆对台通商基地、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基地、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基地和农业合作基地)建设的契机,勇挑建立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的重任,大力引进台湾金融资源,吸引台资金融机构入驻,力争使厦门成为台资金融机构汇集地,并最终实现从经济特区向金融特区的转变。 四是会展服务业。会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厦门充分发挥沿海城市、经济特区的优势,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为会展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要继续以“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重点,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举办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会展,把厦门培植成海峡西岸的高层次会议、展览中心。要着力整合会展资源,扶持发展会展企业,加快会展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会展服务体系和整体功能,争创厦门会展业的品牌优势。要充分发挥会展业的集聚辐射效应,延伸会展业产业链,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大力培育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 一是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系统集成、软件等信息内容服务业和数字平台、网络等信息工具服务业。党的十六大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信息服务的新技术、新业态,坚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鼓励扩大信息消费相结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能力。要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发展基于数字平台、移动通讯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信息增值业务,不断拓展网络增值服务,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 二是旅游业。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对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城市活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均具有重大关联带动作用。20__年厦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712.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0.93亿元人民币。今后要围绕建设旅游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对台旅游区位优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旅行社等大中型骨干旅游企业的培育和建设,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延伸旅游产业链,壮大旅游产业经济,建设并形成东南沿海的重要旅游口岸和国际性海滨旅游城市。要加强旅游区域协作,发展与邻近的漳州、泉州、龙岩的旅游互动,开辟跨区域旅游线路,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力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市场格局。要积极争取国台办的政策支持,将现有的厦金旅游审批权下放至厦门,并开放大陆居民走厦金航线赴台旅游。要抓住厦门成为台胞包机新增航点的契机,加大厦门旅游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台胞、国际游客在厦通关、登陆。 三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建设海峡西岸和东南沿海文化名城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尽力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业集团。要充分利用厦门的环境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音乐、艺术、舞蹈等特色教育,特别要发挥厦门作为全球三大油画生产基地的优势,从政策引导、产业规划、环境营造、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下功夫,提升油画产业的层次,做大做强油画产业。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厦门与台湾有着很密切的文化渊源,对台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厦门作为闽南文化的汇聚地,闽南的各种文化都能够在厦门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积极发挥先锋和主力作用,充分利用与台湾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地理位置毗邻的优势,狠抓有闽南特色(如歌仔戏)的文艺精品创作,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全方位推进对台文化交流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消费性服务业 一是现代商贸业。一方面,要从“扬长”出发,依托厦门的人文优势、区位优势、口岸优势和服务配套设施较完善等优势,以推进流通现代化为主线,加快商贸零售业态升级换代,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制等多种现代流通方式,努力构建聚散能力强、辐射面广、高效益、高容量的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三大流通体系,初步形成区域商贸中心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从“避短”出发,通过新建、调整、提升,促进城市商贸等级网络体系的形成,支持商贸业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促进商贸业专业化发展,重点 培育石材、汽车、it电子等专业市场,同时以专业街为载体,支持专卖店、精品店、品牌店为主的新兴商业业态的成长;扩大商贸业吸纳辐射能力和范围,努力提高商贸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二是社区服务业。要坚持以方便百姓和增加就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服务业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创办服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要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建设中心村,促进农村人口的集中居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进城务工的组织和就业培训服务。 三是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几年,厦门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但行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今后要重点规范土地市场管理,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合理调整房地产结构,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当前,要积极探索建立房地产政府调控体系,定期分析房地产市场形势,建立房地产信息预警系统,加强监测引导,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提升第一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厦门作为沿海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城市,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虽然仅有2%,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厦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没有厦门农村的城市化,就没有厦门城市的现代化;没有厦门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厦门全市人民的小康。为此,一要继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厦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银鹭集团、大洋集团、如意食品集团等,已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今后,我们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运作规则,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扩大订单农业规模,组织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延伸农业产业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实现农户与市场、农业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二要抓住当前对台形势转变的时机,加大农业对外特别是对台开放力度。一方面,通过农业科研部门及相关民间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大力引进台湾名优新品种和台湾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保鲜、加工等前沿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防疫检疫、食品安全卫生技术等多方面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建立台湾农业技术引进示范区,提升厦门农产品品质,增强厦门农业的比较利益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小三通”和业已形成的台湾水果中转地等有利条件,以及大嶝对台贸易区的有利地位,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新设备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把厦门建成对台农业合作基地和台湾农副产品到大陆中转集散基地。三要围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环保”的要求,适度开发观光农业。根据厦门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观光农业宜主要开发以下两种类型:一是观光果园。如荔枝园、草莓园、花圃、台湾水果园、柚子园等等,让游客入园摘果、赏花,享受丰收的喜悦和陶冶情操;二是休闲农场。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实现住宿、美食、度假和游乐于一体,丰富厦门旅游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经济特色的创新创业 摘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高职校的性质、高职生自身特点等多种因素决定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必须区域化,与区域经济特色相适应。为此,必须解放思想,强化乡土教育教学,重构培养体系,政府、社会、学校联动,共同组建高职生创业平台,开设适合区域经济特点的新研究、新专业、新培训。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区域特色;成功创业;教育 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有所区别,体现自己的特色。对五年制高职校来说,紧跟时代潮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应当是一个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理念,它有利于提高高职生创业的成功率,是当前高职生成功创业的新引擎。地方高职校为地方经济服务,抓住区域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抓住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牛鼻子。 1.大学生创业的高失败率促使我们重视区域特色创新创业教育 对区域创新创业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创业过于理想化、概念化,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找不到符合区域实际的项目,是高职生创业成功率如此之低的重要原因。近几年,高校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广大师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许多高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许多大学生也满怀激情投入创业之中。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却极低。据有关资料表明[1],社会上创业失败率为70%左右,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左右,毕业后自主创业率也不过1%,可见同社会上的创业相比,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是不容乐观的。 2.经济区域化趋势引导着五年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顺应这个时代潮流的创新创业则更容易取得成功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和经济的个性化。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地聚集于有特色的地区。区域特色因个性而存在,个性成为区域价值的依据,如深圳经济区域、苏南经济区域、苏北经济区域等都有自己的特色。 3.五年制高职校的现状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化的方向 地方高职校应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探索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渠道的培养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各地高职校、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职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地发挥,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高职毕业生区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不强,不愿意在本地创业。因为经济相对落后,毕业生大多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亦将他们向发达地区企业推荐。 4.高职生区域化使创业倾向区域化 高职生的生源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即大多来同一个地方,尤其是五年制高职生几乎全来自本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极为熟悉,区域化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创业的展开,并提高成功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对立志创业的五年制高职生如何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参考模型。他们应该试图建立宽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多与人沟通,并与社会网络成员建立广泛的事务关系。而区域化则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抓住以上问题,五年制高职生创新创业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山重水复之际,出现柳暗花明。那么,如何进行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呢?各个区域有自己的特色,下面以江苏宿迁为例,作一简单说明,以期抛砖引玉。 宿迁市属于苏北经济区,建市十多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经济增幅连续几年全省第一,被社会誉为宿迁现象,区域经济特色初现,但仍属于经济发达省份的落后地区。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的培养的人才大量的流失,同时,我们还发现引进的外地人才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一、以区域特色教育为中心,重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并建立长效机制 1.强化乡土教育与创业教学,增加高职生对区域创新创业的了解,培养高职生区域创业之心志 五年制高职生年龄较小,阅历也浅,对创新创业问题认识不深。区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许多高职生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未必对当地区域全貌及历史文化等有透彻把握;再加上中学阶段的升学率教育,许多学生曾经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外界所知甚少。但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快,转化的效率也惊人。因此高职校宜及时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为其补上这一课,让学生受到丰富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强化学院学生扎根宿迁、建设宿迁,在宿迁创业的坚定信念。 宿迁市编写的《宿迁创业文化读本》,是了解宿迁市市情及创业状况的较好的资料,适合在高职校中传阅。同时,开放教学内容,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查阅区域性报刊、网站等,并逐渐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及时了解区域最新信息、创业文化,学会运用信息,跟上区域经济发展潮流。 2.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丰富创业内容,调动高职生持续的创业热情,培养高职生区域创业之智能 五年制高职生的创业热情很高,但其持续性不强,往往遇到一点困难就全部放弃。对此,我们要倍加呵护,为高职生成功的区域创业提供充分的课程准备。课程体系应调整为能够涵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环境、艺术、社会发展知识、区域创业优惠政策等诸方面,满足时代需求的体系。增加区域市场与经济、环境与发展、人文与道德等课程门类,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指导的关系。尤其注重适当的艺术教育,从内外激发高职生创业激情。 抓住教学这个中心环节,通过教师将区域创业教育内容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营造一种民主、 平等、热烈的教育氛围,以此提高高职生学习与创业教育有关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评估机制。考试制度的改革应立足于知识的运用、整合与创新,采取书面考试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相结合的形式,并且提高能力测评项目比重。 二、政府、社会、学校联动,共同组建高职生区域创业平台 宿迁全民创业的热潮正蓬勃兴起,高职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单位,应积极地参与其中,以补充自身,并逐步将社会资源化为己用。可以这样断定,凡是没有明确指明不让学校参加的活动,学校都有参加的可能,凡是没有指明不准让学校利用的资金、资源,学校都可以利用。 1.充分利用社会培训,积极争取联建创业实践基地。宿迁市政府非常重视创业文化建设,并于年初始组织了多次创业培训,设立了专门的创业服务中心,出台了许多创业优惠政策。学校应带领学生积极利用这些创业平台,带领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积极争取联建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进基地实践获得经验,让基地的成功者引导学生更好的创业,通过基地寻求创业机会。 2.以项目带动创业创新,发挥高职校师资优势,带领学生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我国企业没有技术自我研发的传统,大多没有设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一些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却还没有,宿迁市企业多属于后者。 高职校要跳出只管教书育人、不投身经济战场的封闭办学圈圈。教科研人员不在生产第一线,对企业的需要不了解,但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领师生集体攻关,积极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三、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解放思想,开设适合区域经济特点的新研究、新专业、新班级、新培训,以满足五年制高职生区域创业的需求 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和经济的个性化,对高职生创业有新的要求,需要高职生不断补充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这两者促使高职校不断进行新的研究,创建新的专业形成,而不应该仅仅是文凭的发放点。形式上可采取专项培训、短期培训等。 这儿的问题是许多高职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这种开拓的勇气,不是根据区域优势,而是根据自身优势来设置专业,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学生的感觉还是没学到知识。我们在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更要教以致用。也许有人会说,高职校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开,有些专业即使是区域所需、学生所需,学校也想开,但缺乏实力。对于这类问题要分类对待,只要对区域创业有益,完全可以尝试着来做,下面试着列举几种情况来说明: 1.区域成熟产业,看其前景决定是否发展。若是无公害、日不落产业,大力发展,引导学生在此创业,如宿迁花木产业、高效农业、畜牧业等等,都应当深入研究,应当开设此类专业,或者类似短训。师资可以就地取材,从当地聘用即可。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 2.区域初步发展产业,看其趋势,趋势良好的朝阳产业,则开发新专业。如电子产业等,应用广泛,适合深入开展研究,形成自己优势,同时也可以组织集体攻关设计。对学生加大教育力度,为学生开拓创业领地。 3.对引进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集中力量创设此类新专业。宿迁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不断接受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外,还应该瞄准国内、乃至国际精密技术前沿。可以尝试以学校为依托,招先进项目,让学生亦实现跨越创业。 创业虽然也属于就业,但它是就业的深入,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因此,对于一些敢于“吃螃蟹”的高职生,只要基本条件具备,学校就应为其顺利创业提供机会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根据高职生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职业岗位,用自己所学,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宿迁是人口大市,如何化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成功的区域性创业教育是致关重要的。宿迁的高职校应抓住这个机会,努力提升自己,培养创业人才,为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区域经济论文:现代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热潮。如何认识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首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人们对现代物流业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也将关系到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 一、关于现代物流业的基本认识 1.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传统上的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日益完善,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外的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环节中蕴藏着巨大潜力。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开始寻求成本优势和差价优势,对物流各环节的功能进行扩充和整合,使其实现总成本最小化。他们首先将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内一个独立部门和职能领域。之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不再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为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即“第三方物流”企业。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及表现出来的快速发展趋势表明,专业化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化分工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述可知,物流理念被引入产业界后,其内涵一直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充。短短几十年间,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长为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服务产业,并已进入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所谓现代物流业,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进行一体化管理,以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因此,国际上通常把降低物资消耗而增加的利润称为第一利润源泉,把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带来的利润称为第二利润源泉,而把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润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着名管理权威P.F.德鲁克则把现代物流业称之为尚待开掘的“黑大陆”。 2.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物流活动存在已久,但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第一,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现代物流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 第三,现代物流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3.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发展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商品流动过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系统也就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 系统;二是信息化趋势。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整个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物流业正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三是专业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为精干主业,提高效率,逐渐把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够发挥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物流合理化,从而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仓储现代化表现为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的人、机、物系统;运输的现代化则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五是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传统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但现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三流合一。 二、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它不仅涉及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经营企业,还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包装、 通信等设备的制造和经营业;不仅涉及农业、工业、货代、仓储、包装、堆场、电子商务、邮政、通信、银行、保险、消费者等生产经营和物流服务企业以及用户,还涉及政府、税收、海关、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因此,现代物流业几乎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的所有领域和部门,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和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越发展,专业分工就越细。专业分工越细,也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专业比正是现代物流业的一个显着特点,它使生产者、经营者能压缩存量资本和不必要的物流投入,使消费者的需求能更便捷、更好地得到满足;使电子商务、全球卫星定位通讯技术等先进科技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使物流经营者能更专致于物流服务;使物流设备和技术、管理进步更快;使物流资源向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方向配置,形成集约化的物流经营,产生规模效益。 2.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地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东部、中部、西部产业相近系数高达0.95左右。规模形不成,厂商生产和销售成本高,消费者购买价格高,可谓两者俱损。因此,各地区应依托资源优势从事生产和经营,形成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协作,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贸易发展奠定交易基础。而地区分工造成的生产区域化与消费全球化矛盾则通过现代物流业得以解决。这样,不仅使各地区和企业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盲目竞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能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3.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好属于需要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地位。而且,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带动相关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的发展。这样既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绝对数量,还提高了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济。此外,发展现代物流业也是创造再就业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劳动就业将出现新的格局。 4.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潜在需求巨大,相对传统的物流业,它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高效率物流服务的需求,将使传统物流业获得新的业务拓展领域,变单纯的仓储货运为现代物流,提高附加值,走出新路。 5.现代物流业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把综合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考察条件,来判断项目投资的效益。例如,上海浦东刚建成就吸引了 世界500强中的不少企业登陆,而当他们发现那里居然没有一个物流中心,不少企业憾然离去。痛定思痛,一个由上海市相关部门组成的物流促进委员会开始着手建立物流中心改变其投资环境。 6.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物流业的发展又将推动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近年来,我国不少港口城市通过实施“以港立市”发展战略,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建设日益完善,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港口城市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7.现代物流业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物流运作方式下,企业各自搞物流,形不成经济规模,造成采购成本高,人员和运力利用率低。现代物流业通过集中采购、集中运输、集中储存、集中管理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极大地提高人员和车辆、仓库等物流设备和设施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企业物流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8.现代物流业是现阶段实施港区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在港口(包括海港、内河港、空港)与保税区合作中,依托港口的运输功能和保税区的保税仓储、加工贸易、国际中转贸易功能,发展现代物流业,使港口的优势和保税区优势得以互补,为实现港区一体化创造有效的途径。 9.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直接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例如,美国物流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几乎是高技术产业的两倍,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日本在近20年内,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据统计数据,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我国约为16.7%,这说明,我国物流成本的节约空间还非常大。因此,如果能够在物流合理化方面加以改进,将该比例降低一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将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的物流成本,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10.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能够起到完善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质量和抗御危机的作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人们在分析和总结东南亚各国和各地区的情况时发现,以现代物流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新加坡和香港具有较强的抗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通过上述探讨可以看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应作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优化生产力布局,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素质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三、成都发展现代物流业孕育巨大商机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商贸流通和货运仓储相当发达,发展现代物流业理应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成都明确提出:将成都建成西部物流中心的战略举措。2000年9月2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成华区内建设“成都物流基地”。目前,成都物流基地已与北京赛普京良、深圳平湖两大物流基地签订 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国未来的三大物流基地。 物流基地的建设为其服务辐射半径区域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给区域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冲击。在过去几年,成都市成华区因基础设施差、改造成本高而制约了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成都其他各区。在成都市约400万平方米的专业市场总量中,成华区仅有10多万平米。自2000年正式被市政府批准建立物流基地后,成华区专业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建成成都八里庄二仙桥钢材市场、成都512建辅建材市场、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圣灯陶瓷玻璃橱具酒店用品市场等大大小小的市场共40余个,在建的还有富森·美家居装饰材料批发市场、中国西部塑料市场等20多个专业市场。根据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介绍,计划到2005年成都全市市场需新建近500万平方米,其中,成华区就规划有118万平方米,约占全市新建市场的25%。到2005年,这一地区将建成一个以生产资料为主的,集仓储、运输、物资配送、信息咨询、餐饮娱乐、通讯、金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市场群,形成高起点、高效率,极具辐射力的现代化物资交 易中心、仓储中心和信息中心。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200多亿元,与金牛区金府路生资市场群及五块石市场群和武侯区红牌楼汽配市场群及高新区火车南站消费品加工贸易区批发市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成华区的成功实践引起了青白江区的高度重视,区政府开始积极探索促进本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加快青白江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青白江区提出了“建成一流卫星城,跨越发展青白江”的发展目标。可历史及实践都证明: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和有效的物流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良好的物流条件,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成华区为何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开发者?为何能成为一片投资热土?究其原因,投资者都不约而同地看中了这里良好的物流条件。为此,青白江区提出紧紧围绕交通区位优势的特点,依托工业基地、大型企业、铁路枢纽,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充分发展物流经济的思路。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其自身的优势:(1)青白江区是成都市东北的门户,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国家公路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经过成都的两条(上海—成都)、 (二连浩特—河口)均经过青白江区(成绵高速、成南高速),另有国道108线和省道唐巴公路,还有7条县道,区内公路密度达132.9km/km。区内现有国家铁路4条——宝成、达成、成渝、北环线,另有1条企业专用铁路,有火车站5个,其中大弯站、青白江站、城厢站属成都枢纽站,有国家铁路二级口岸1个。青白江区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而且地价便宜,只相当于成都二环路附近地价的1/5。(3)青白江区有充足的水、电、气资源。工业渠流量8万立方米/秒,并已建成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区内建有西南地区最大的500KV枢纽变电站,总变电容量178KVA,具有国、地电网双线供电优势;四川省南北两大输气管道及两座大型天然气配供中心都建在区内,天然气管道铺设完备,天然气日供量400万立方米。(4)区内建有华铁国际储运有限公司,配有先进的物流设施,具备“一关三检”查验功能,已开通成都 上海“五定班列”,以及与上海、天津、青岛、连云港、广州、深圳等沿海口岸的进出口业务,具备良好的物流基础。(5)经铁道部批准,将把青白江火车站由原来的13股道扩建为24股道的大型货运编组站,成为成都北货站,这是青白江区发展物流业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6)青白江区是全国和西南地区着名的化工、冶金基地,拥有川化、成钢、成桥、蓝风等12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有中日合资川化味之素、美国成都宝洁、成都王牌农用车、四川升达杯产等10多家合资、独资公司及联办企业,形成了以化工、冶金、机械、建材、轻纺五大支柱产业。雄厚的工业对物资储运有巨大的需求,可以为物流业带来充足的货源。 由上述可知,青白江区已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条件,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引起青白江区经济的重大飞跃。第一,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增强本区对德阳、金堂、新都等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而且可以与同处成都市北面的“成都物流基地”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增强成都市对中国西南地区物资、人员、信息等的辐射作用;第二,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区内物流资源的整合及优化配置,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率;第三,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为区内大中型企业提供“准时供应系统”、“即使供应系统”和“零库存系统”等第三方物流服务,使工商企业降低管理费用,压缩存量资本和不必要的物流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第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会大大改善青白江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和项目落户青白江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短与周边地区和先进区县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大大提高青白江区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可以带动周边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这将进一步增强青白江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随着物资、信息、资金和人员的集散,又会直接推动餐饮娱乐、金融、信息通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最终也会对房地产的开发形成新的需求,以商业房地产开发带动住宅房地产的建设。 然而,上述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对现代物流业的大力发展。可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确对区域经济有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经济与公路运输的关联性 公路运输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所占比重很大,公路运输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成为地区间更直接、更有效的主要运输方式。其发达程度能够衡量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协调性理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成为国家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公路运输是以公路为运行基础,公路网由通道与结点组成,公路网覆盖到了乡村、城镇、工矿企业、港站码头。公路运输是由公路和汽车两部分组成的,是以站场为基地,以车辆为工具,实现旅客和货物位移的生产活动。如今,公路运输所具有的优势正逐步得到发挥,公路运输的优点包括公路运输的广泛性与便利性,公路运输因其公路网分布的广泛性成为区域内唯一的运输方式,使我们能够随时利用生产和生活运输;公路运输基础建设的延伸性和通达性很好,是最为普遍适用的运输方式。并以其通达程度深、延伸性较强等特点为农村运输提供了便利,具有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服务;公路运输的缺点是运载量小、能耗大,运输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安全性、舒适性低;公路运输的适用范围适合于补充和衔接其它运输方式,能在短时间、低投入的情况下开辟,对国土开发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区域经济的形成受到多方面条件作用,由此决定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区域经济的特征包括区域性、综合性(系统性)、开放性和权益性。区域经济最基本、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区域性,它受该区域的自然、技术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区域经济联系是各种产业间和地区间经济联系的综合与交叉,区域经济发展要综合考虑多种方面的系统协调,因此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开放,区域经济更加注重区际之间的流通与交换,使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为了获得本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的增加。 二、梯度及区域经济梯度发展 梯度的涵义是描叙事物在空间内不均匀分布状况,区域经济梯度发展是指经济在地区之间呈现一种的不均衡发展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由高梯度地区转移到低梯度地区推进。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协调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协调是具有目的的即实现系统的总体的演进目标,协调的含义包括:把协调看作是一种组织管理工作,把协调当作事物发展的一种态势。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性是指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公路运输子系统内部元素、区域经济内部元素、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区域经济和公路运输与人口、资[:请记住我站域名/]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状况。主要由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特殊关系所决定。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性的表现形式公路运输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投入下产出最大或一定产出水平下的投入最小。梯度经济发展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高、中、低梯度区,公路运输的区域效应是增强区域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使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愈加明显和集中,使区域经济系统的非平衡性提高,加强了区域经济的集聚作用,增加对投资的吸引力,促使区域经济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区域经济的公路指向效应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加强,运输需求的增长是刺激运输供给,提高的区域实力。 三、应用DEA评价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协调性 公路运输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一个协调发展的系统应该是有效率的,要求和谐一致、良性循环,评价需要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称DEA,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借助于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以凸分析和线形规划为工具的进行评价,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可以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来求解出最优权系数和效率值。特点是适用于多输出一多输入的有效性综合评价问题,建立模型前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输入输出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无须任何权重假设,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在具体应用时,首先要进行区域经济梯度发展指标的选取。指标的选取原则是指标数据应易于获取、指标数量不宜过多、指标要具有较强的分辨力、根据“决策单元”区分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要保证其统一性。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评价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协调性,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公路运输高效化、一体化。 四、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规划公路的运输结构以及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它要求我们要做到加大公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路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管理力度,提高公路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应注重及时调整公路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进一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要充分考虑等级公路的建设规模,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方案刺激经济发展,加大移民力度,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修路通车,对地区进行公路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管理应考虑全面,坚持执行国家的实行松紧适度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满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公路交通的要求。 在加大公路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道路的养护,先扶植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兼顾已建成公路的运营效率,以加快公路运输的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重建轻养的思想。应以市场经济为调节手段,区域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台阶,让公路运输业为区域经济贡献更多的力量,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区域经济论文:试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货币政策选择 在理论界,一直以来的典型观点是财政政策实行结构调节为主,而货币政策实行总量调节为主,因而强调在货币政策上的全国统一性,而以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但是,对于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政策的可行性应该比政策的一致性更为重要,特别是,面对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反思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很有必要。联系到最优货币区理论,差距较大的国家不能组成单一货币,如果把最优货币区理论运用到一国范围内,在各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时,实行全国统一货币政策是否有其不当之处呢?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在我国范围内的应用 二战后,在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中,蒙代尔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他认为,在单一货币的流通区内,人们无需兑换货币,节约了社会资源,也无需承担汇率风险,扩大了经济交易范围,有利于经济发展。因而,一种货币的流通范围越大就越能促进微观经济效率。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经济周期也不完全同步,此冷彼热是经常现象,这时就需用货币政策加以调节。从这个角度考虑,货币区就该尽量细分,货币区越多越好。这样,当某一地区经济紧缩时可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避免经济衰退。反之,如出现经济过热,则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经济降温。如上所述,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需要增加货币种类,缩小货币流通范围,微观经济效率则需扩大货币流通范围,减少货币种类。那么,货币种类的最恰当范围,即最适度的货币区是怎样确定的呢?蒙代尔认为,判断一个货币区是否最优货币区,关键在于要素的充分流动性。如果一个货币区域内要素能充分流动,区域外则存在流动性障碍,该货币区便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值得注意的是,他同时指出,最优货币区既可能大于一国范围,也可能小于一国范围。最优货币区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蒙代尔之后,不少经济学家对最优货币区的划分标准,提出了多种见解,比较典型的有经济的开放度与通货膨胀的相似性。 正如蒙代尔指出的那样,最优货币区既可能大于一国范围,也可能小于一国范围。一个国家使用一种货币并不等于说该国就是一个最优货币区,除非在经济方面满足一系列条件。因为一国通行一种货币主要是国家主权的表现,由政治力量主导,其货币流通范围取决于国家政权力量所能达到的地域,而最优货币区则主要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但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几个国家的货币联合组成一个更大的货币区上。实际上,这隐含了一个条件:各国本身已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均衡的小国来说,或许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但对一个大国,特别是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着差异,该国本身是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或者说,是否存在实行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的条件是值得探讨的。下面,我们按照上述对最优货币区划分标准的典型观点,对我国是否是最优货币区加以判别。 从生产要素具有高度流动性来看。我国户籍制度管制严重,各地差异甚大的社会保障标准,都极大地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另一种主要要素——土地,其高度流动性更是无从谈起。 从经济的开放度来看。经济开放度可用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整体经济开放度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地区之间外贸依存度存在着巨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放度高,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从通货膨胀的相似性来看。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方面的具体条件不同,我国各地的通货膨胀率也存在很大差异,如1994年全国通货膨胀率达21.7%,最高的陕西(25.9%)与最低的上海(15.6%)相差10.3%。在其它时期,地区间的通货膨胀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物价水平的不一致,使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存在相当困难。 二、统一的货币政策对西部地区经济的不利影响 按世界标准来衡量,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达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而落后地区仍处于世界最贫穷国家(地区)之列。存在这么显着的地区差距,无论从哪个判断标准看,我国都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因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存在困难。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看,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不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也引起了一些地区或明或暗的抵触。 首先,由于东部在全国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因而全国经济状况的判断就主要是基于东部地区的形势而做出的。东部地区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其经济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东部地区要快于西部地区。现实情况就很可能是东部已过热,而西部则仍属正常范围。此时,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就对东部来说是适宜的,就全国整体来说,也可能是适宜的,但对西部这一局部范围来看,则不啻于一记闷棍,使发展势头良好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因而,我们说这种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在改善整体经济状况的同时阻碍了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 第二,货币政策最终效应取决于宏观经济主体与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灵敏程度。货币化程度高的东部地区,货币资金的运动对整个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为显着。而在货币化程度低的西部,在经济发展中有一个货币化程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因而即使相同的货币政策力度调控力度,对东西部产生的实际作用也不同。就“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机制来说,简单地,货币乘数=1/(法定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由于法定准备金率是全国统一的,而西部地区的货币化程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因而其现金漏损率较高,再加上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资金漏出,使西部地区货币乘数低于东部地区,从而使西部地区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远远少于东部地区,带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市场经济较发达。一般而言,受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影响最大的是国有企业,东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小,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也就意味着同样的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对东西部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东部地区受到的影响要比西部小。 第三,同样的利率客观上造成对东西部的差别利率,东部在享受“优惠利率”。根据经济理论,利率的范围在0与利润率之间。资金的使用效率受到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影响,而在诸多方面东部都要优于西部,造成东部地区的资金使用效率较高,企业的利润率较高。企业是否借用资金,关键在于,所借资金获得的利润能否补偿成本后仍有剩余。就是说所借资金的边际利润率是否高于借款利率。由于全国统一的利率政策,东西部的借款利率基本一样,而资金的边际利润率存在差异,东部要高于西部。东部资金利润率高于西部而实行统一利率,其隐含意义就是东部地区实际上在享受“优惠利率”,不可避免地造成西部资金需求旺盛但同时又有大量资金流出的现象,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三、用区域货币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地区差距是各国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度被广泛认为只是暂时现象,市场力量将使之达到平衡,但现实无情地击碎了对市场的迷信。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的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理 论认为,存在地区差距时,既有回波效应,即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力、资金、资源并增加发达地区有效需求,从而有利于发达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力量;也有扩散效应,即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传播技术、购买原料等有利于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力量。但在市场的力量下,回波效应通常总大于扩散效应,也就是说,更可能造成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差距。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缩小本国地区间差距上,都是通过自觉的调整来促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采取有差别的区域性货币政策。如美国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成立区域开发机构以保障区域扶持政策的落实;意大利则对到相对落后的南方地区投资的,给予特殊优惠和信贷支持。 我国的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问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将带来不小的影响。这一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也采取了一些财政转移支付措施,但收效不明显。前面我们论述了我国范围内本身还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因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不适宜的。实践上,我国原来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客观上是对东部地区的“优惠”,进一步加大了地区差距。自然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实行有差别的货币政策,以缓解地区差距,是目前可行选择。 1、针对东西部地区差距,实行有差别的利率、准备金率 目前,我国利率仍未市场化,中央银行可对西部地区实行有别于东部地区的贷款利率,使其与西部地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对西部金融机构在税收和利润留成上给予一定优惠,以弥补贷款利率所带来的损失。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也对西部实行优惠,同时规定西部银行必须为所在地提供较大比例的贷款,防止银行资金通过拆借等形式流出西部。我国现行存款准备金主要作为资金调节的工具而非作为安全性的保证措施,可将东部地区的存款准备金率定得稍高于西部,使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中央银行的调节流入西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2、在各地经济冷热存在明显差异时,根据一地的经济冷热决定实行紧缩或松弛的货币政策 我们已说明了由于全国的经济周期不同,西部地区在一个经济周期中慢于东部地区,根据东部地区的经济状况来决定货币政策的松紧,实际上形成了对西部经济的损害,对西部而言难免有“瞎指挥”之嫌,这也就是为什么西部对治理整顿屡有怨言的关键所在。我国中央银行已建立大区分行,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扩大其制定本辖区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权,针对本区实际决定实行松或紧的货币政策,或者至少在松紧幅度上具有自主权。 3、适当放宽西部企业直接融资条件,为西部发展筹集更多资金 目前,我国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资格是全国统一的,不利于西部企业在股票、债券市场上筹集发展资金。我国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数不到全国的20%,通过一级市场融资的比例更低。西部地区的资金积累能力薄弱,如果不能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则难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论文:关于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讨论 交通运输系统在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它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业是一个不创造新的可见物质的产业部门,其生产活动不提供具有实物形态的产品,只是实现旅客和货物的时空位移。区域经济发展直接涉及交通运输的建设,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相互影响的一般表现及规律是:当区域经济发展迟缓、乏力时,它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和投入能力萎缩,表现为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限制和阻碍,当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时,它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迫切,投资积极性旺盛,但因交通运输发展本身的技术经济特点,不可能迅速显出效果,因而表现为交通运输发展滞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首先,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内部条件,同时又是区域经济系统中一个创造产值的物质生产部门。其次,交通运输是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先行,是区域产业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先决条件。区域资源的开发包括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海陆生物资源及旅游资源等,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与技术工艺,将这些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状态的潜在物产,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现实财富,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再次,交通运输是区域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现代化发展的保证和动力。我国的四个现代化中,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事实上,它们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支持、保证作用。在区域工业现代化方面,生产规模化、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多元化、多向化、网络化,与高技术和分工专业化及布局临空化相联系的信息化是其突出的技术经济特点。这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在区域农业现代化方面,商品性专业化的生产、外向型农业及农工贸经营公司的运作、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十分活跃的生产、商贸活动,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和地域性流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提升等等,靠传统落后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信息传输状况,绝然无法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为避免在经济发展中各省市区自成体系、重复生产、重复建设,客观上要求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交通运输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实现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对应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动态发展的保障交通运输发展形成的效益应在区域社会成员、部门及地区,按社会分配原则公平分享、把交通运输建设对环境生态的危害降到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能够容许与消解的最适程度。这些也正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区域经济联系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区域联系网络的基础结构可以分为交通运输、通讯、动力设施网络等,在这些传输性基础结构中,实现人与货物流动的交通运输网是最基本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以区际贸易为主包括要素流动在内的区域经济联系的变化。公路交通运输网的完善,可以从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交易的空间成本两个方面来促进区际贸易。区域贸易不但受本地需求的影响,同时受伙伴区域进口需求的影响。作为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运输成本对贸易价格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影响伙伴区域的进口需求和区域间的贸易。运输成本随距离的扩大而增加,这会产生空间组织中的距离衰减规律,两地之间的距离越近,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贸易量越大,贸易种类越广。这使得贸易首先发生在相邻区域之间。如果运输费用大到极点,任何距离的运输行为都变得不合理,那么区域贸易就不会发生,各个区域只能靠自给。随着运输成本的逐渐下降,区域间的相互需求扩大,区际贸易也不断扩大。在现代交通的基础上,区域间的运输成本不仅取决于实际距离,更取决于覆盖它们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密度和结构,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和升级不仅要满足当前阶段的贸易需要,更要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的区际贸易需求。 第三,政府加强制度管理。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作为交通运输管理当局,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制度,扩展政府资金来源与投入方式,以达到解决目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须”制约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从发达国家成熟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借鉴经验,将交通运输各种方式的发展看作一个综合、有机、相互补充而又相互制约的整体来加以规划、建设和发展,变革并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只有按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固有规律,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方案,才能达到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益与均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环保教育论文:论化学教育与环保教育 一、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大气、噪声的环境污染在我国十分严重,不但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破坏生态平衡,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损失,同时也威胁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危及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化学和环保教育密切相关,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有密切联系。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重视环保教育,使学生对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化学教学对环保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我们应当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做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性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3.结合环保专题讲座和录像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书刊报纸、科普读物等,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如废旧电池、塑料、酸雨、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仅我国一年农业受酸雨的影响损失可高达15亿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邀请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近几年来在环保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开阔眼界,增强环保意识。 4.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化学实践进行环保教育。 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来水厂、钢铁厂、水泥厂等,进行工业废水的排污、处理的情况调查;深入郊区、农村,参观农药厂,调查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化肥、农药施用情况。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时要求学生从目前的存在问题、形成原因、解决方法等方面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指导下检测、分析空气质量,了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树立环保观念,规范自己的环保行为。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因为含磷的洗涤废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最好少使用塑料袋或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不随便丢弃废旧的碱性电池,等等。另外可通过“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活动,在浓厚的环保气氛中体会植树造林、加强环保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化学教师的环保意识。 建设一支懂环保知识、热心环保教育的化学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参加环境化学的学习班等进行充电,并和校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密切结合,使校内、外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践活动联动,使环保教育活动开展得深入持久、丰富多彩。 人民环境意识和国家环保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学教师要把环保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尽一切努力把环保教育落实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人类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环保教育论文:幼儿生活中的环保教育 原文作者:买文慧 摘 要: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激发幼儿环保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的自觉性。把握教育契机,与生活中的季节、节日相结合,进行环保教育。 关键词:因地制宜 了解大自然 投身到大自然 热爱大自然净化环境 保护资源 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环保教育旨在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界生物的意识。所以,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工作实践中的摸索,我觉得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幼儿自然就会萌发保护自然及身边环境的意识,使幼儿成为一个环境的保护者既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珍惜保护环境。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看到听到的凶猛的洪水,泥沙流、风尘暴,资源困乏……这种字眼越来越多,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全球面临的迫切任务。环境教育其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所以,环保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而幼儿园是幼儿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一日生活中,我们组织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激发幼儿环保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的自觉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充分利用优美的环境教育幼儿爱护环境。 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就是一种适宜的环保教育,幼儿园生活环境首先要做好绿化工作,从碧绿的小草到美丽的花朵,从缠绕的绿藤到参天的大树,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设立提示牌布置有关环保内容。如:小草是我们的朋友,请爱护它;美丽的环境我们的家;在垃圾桶上标有:你不要的都给我。还可以利用远足活动、散步、户外活动等形式,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拉近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增强孩子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万物生长离不开好的环境。 在种植区,让孩子把青菜或花籽的种子种下去。安排好值日生,经常浇水、施肥,并组织幼儿认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空气、阳光、水,从而更直观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样充分利用环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使幼儿感受到美和和谐的教育。 二、环保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蕴含着不少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是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界最好时机。如盥洗时常发现不少孩子喜欢玩水、浪费水,可以水为话题,启发幼儿讨论“水有哪些用处。”“沙漠上为什么没有水。”“什么是污水?”等,向幼儿说明我们人类的水资源越来越贫乏,工厂和生活用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湖海洋中,会造成许多河流、湖泊的污染,以至于有水也不能用,好多小鱼、小虾会毒死……通过活动中的议论激发幼儿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进餐时,鼓励孩子不挑食,不浪费饭菜,并通过故事等形式教育幼儿拒食野生动物,知道保护动物也是爱护环境,初步了解人与植物、动物之间的关系,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潜在意识。 三、把握教育契机,与生活中的季节、节日相结合。 环境教育活动的时间与季节性也很强,我们可利用节日,时令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注意把握教育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争取多样化形式进一步落实环境教育的良好作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如结合春季的植树节,了解树对土壤、动物、人类的用处,知道树可以净化空气,让我们乘凉,是小动物的家。又如结合4月份的爱鸟节开展“我们的朋友——小鸟”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鸟后,再认识小鸟的家在哪儿,它帮人类做了哪些事情等。再如,秋季开展“给树叶找家”冬天来了一起玩耍,参与“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等大型综合活动,做环境小卫士……借助生活环境及氛围的影响,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大自然,投身到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解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把环保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生活之中。 提高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也是每个家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引导幼儿从生活小事做起,与家长共同做一些环保小事,如在外就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收集废旧挂历纸做手工材料或用反面画画;外出游玩时不乱丢废物弃物;节约水电,养成洗衣、洗菜水二次使用的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为环保尽力。 当今社会上,大家对环保也越来越重视,鼓励孩子参与社区中一些环保活动,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垃圾的不同性质特点,知道各种标志的垃圾分装桶,了解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废旧物品能净化环境,保护资源。让孩子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习惯。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保教育是幼儿园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在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有着积极有益的作用。 环保教育论文: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 论幼儿的环保教育 【摘 要】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但现如今的地球环境已经出现了危机,而造成这种危机的正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球环境出现危机与我们所受到的环保教育缺乏有关。正所谓,教育要赶早。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孩子环保教育。对于当代的幼儿教育,我们也应该尽早的将环保意识灌输到幼儿的脑海中。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然而没有环保意识就必然不会拥有环保的行为。本文就重点研究如何在幼儿的教育与生活中,给予幼儿环保的意识,让幼儿在最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环保,懂得环保,知道珍惜身边的环境,给孩子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关键词】 环保教育 幼儿教育 环保意识 1 引言 现在的地球,生存环境岌岌可危,造成这样后果却正是我们这些具有控制地球能力的人类。人们过多的去追求自身利益价值的实现,却在追逐的过程中忘记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生存的环境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我们的追逐还是否真的有意义呢?造成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因为教育的疏漏,学生们上学学的都是一些科学文化知识,都在了解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是这些观点中太少包含如何爱护我们的家园,或者这种爱护家园的意识太过薄弱。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幼儿时期就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让环保意识根深蒂固扎根在每个未来希望的幼儿心里。也就是说,对于幼儿的环保意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2 让环保意识萦绕在幼儿的生活中 寓环保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萌发幼儿环保意识,增加幼儿环保知识。一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计划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如在“6·15世界环境日”之际,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带幼儿外出观察,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中色、形、声的美妙,产生对美好环境热爱的情感。同时,通过讲故事、观看录像、欣赏图片、谈话讨论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针对四、五月份沙尘暴天气,让幼儿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环境被破坏后,我们的生存条件会变得怎样?”并通过对比,知道良好的环境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从而,教育幼儿减少废物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如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及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幼儿用水后关紧水龙头的习惯。针对“地球上的水可以用完吗?”等问题,组织幼儿在观看录像“宝贵的水资源”后,找出地球仪和地图上有水的地带,知道海水和淡水,知道水来之不易,如果不节约用水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幼儿园还可在各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如故事《窗外的垃圾》教育幼儿环境美好,人人有责;歌曲《小手娟》,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 二是环保教育应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将环保教育与生活习惯的培训紧密结合,是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之一。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育幼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杂物;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说话、走路要轻;爱护图书,爱护玩具;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纸张的好习惯。 平时,多组织孩子收集废纸,易拉罐,玻璃瓶,果冻盒等废弃物品,把它们再利用,做成各种新颖、有趣、立体、直观的教具,既可以节省材料,又可以减少污染。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环保的基本要求。另外,我们还十分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创设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如桌椅、玩具摆放整齐,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同时,对活动室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一边是题为“绿色世界”的植物园墙饰,一边又是“我为环保出份力”的主题墙画,窗台上,设置了养殖园、种植角,让小朋友亲自养殖各种动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在感受了付出时的艰辛,长大后的喜悦时,孩子们会更加自觉地去关心身边的动植物,从而唤起他们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 三是把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同幼儿观察、实践和行动结合起来。为了激发幼儿环保意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带领幼儿去实地调查,让幼儿听马路上的喧哗声、市场上的叫卖声和朗朗的儿歌声、优美的音乐声,通过比较、感受,明白好听的声音叫声乐,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从而了解噪音污染对人们情绪及听觉的影响。另外,通过观察,增进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到马路边观看车水马龙的情景,让幼儿知道废气的来源,亲身感受到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把环保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组织幼儿拾落叶、扫垃圾、为花草树木浇水、整理图书、玩具等,这也正是他们保护环境的行动体现。 四是充分利用户外丰富的环境资源开展教育。孩子一出生,就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他们喜欢大自然,眷恋大自然,自然界中鲜艳的花朵、飘动的云彩、飞舞的蝴蝶以及高大的树木、碧绿的小草等都会使孩子乐不可支,流连忘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自然是兴奋的和愉快的,保护环境的情感便会自然萌生。 3 教师以身作则,环保意识为人师表 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如注意自己的着装整洁、手脸干净,物品摆放有序;看见废物主动捡、看见破坏环境的行为主动管。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会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4 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应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如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乱扔瓜皮果壳;在家里,听音乐、看电视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幼儿园适时向家长发放环境教育意见征求信,虚心接受家长的环保建议,并结合植树节等节日、纪念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植树种草,到大自然中游玩,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随时清扫废物,以此,带动所有的人都爱护环境,保护家园。 5 结语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幼儿教育中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毁坏自身家园的就是我们自己,而导致这一后果却正是因为我们缺乏环保的意识,也或者是环保意识在我们的心中并不深刻。幼儿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未来世界观确定的主要时期,让幼儿从小就了解环保,重视环保,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环保,发展环保的大计。 环保教育论文: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重视环境问题,不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化学教学中,很容易接触到有害有毒物质,因此,必须将环境意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化学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建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法制观念,为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为营造优美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讲碳族,可适当穿插碳的氧化物(co、co2)的来源、危害及防治等和温室效应;讲氧族,可适当穿插含硫化合物(so2、so3、硫酸酸雾、硫酸盐气溶胶等)的来源、危害及防治等和酸雨;讲氮族可涉及氮的氧化物(no、no2)的来源危害及防治等。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如高一化学课本,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介绍了环境保护初步知识,在按照教材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渗透一定环保资料,如环境污染对人体、农作物、生态平衡、气候效应、工业建筑等的危害实例。类例的内容在化学教材中很多,只要教师能提供适当的环保信息和事件课堂上加以渗透,就一定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化学实验,特别是制备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教师必须组织好学生进行实验,不管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过程中都要提倡学生不仅要有环保意识,更要有环保的行动。有害气体一定要做尾气吸收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进行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在环保活动中教师更应时时处处起榜样模范作用,以保证化学实验的清洁化。 再则,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污染空气。再如,液溴贮藏时水加封和用蜡封瓶口,溴水现配现用,防止溴蒸气逸散空中污染环境。 三、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常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无意识或麻痹失误造成的。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外,还要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指导,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树立起人人、时时、处处、事事的环保意识,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水用电,不吸烟,不乱扔拉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使用太阳能,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切实减小环境污染。 四、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印染厂,制药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用办手抄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通过渗透环保知识来进行化学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化学教学,又能促进学生爱护环境习惯的培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真正做到低碳经济,从我做起,这也是提高全民族环保素质的需要。 环保教育论文: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摘 要:高中化学教材紧扣当今时展主题。教材中渗透着环保意识,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生态的恶化会带给人类严重的后果,教师可从环保的重要性,结合现行化学教材让学生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形成及危害原理,以便更好地了解环境恶化的本质。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到改善环境的方法,在授课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环保教育 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现代工业高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能源消耗几何级增长,环境污染程度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既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珍惜保护环境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看到听到的凶猛的洪水、泥石流、沙尘暴、资源困乏……这种字眼越来越多,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全球面临的迫切任务。环境教育其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高中化学教材中渗透着环保意识,作为一位高中化学教师更应该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把环境保护教育贯穿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现状,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让学生树立“化学无污染”“生活无污染”奋斗目标,实现废物“不乱排放”和“零排放”。 一、由全球问题看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工业“三废”的大量产生,使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资料记载,1943年9月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了光化学污染,即“沼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在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显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温室效应”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态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植被荒芜、沙漠化严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全民族特别是在校学生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从中学化学课开始抓好环保教学。 二、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1、结合现行教材,利用化学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化学教材中涉及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如氯气的制备、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炼铁炼钢、电解与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而且在中学化学课本中,有很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制备及性质实验,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在化学教学时,应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2、环保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低碳生活,尽量做到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处理,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现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的意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物质的化学性质、制备都是通过实验去验证。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则,注意减少污染,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对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后废物的处理等,学生自身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自觉把废液、废渣倒人废液缸中,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三、利用环保法规,强化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环保教育论文: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提高环保意识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教材,使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保教育;生物教学;自然环境;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告诉我们。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让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在生物教学中。 一、提高环保意识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环境破坏现状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人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三、通过作业强化环保意识 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后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总尔言之,地球只有一个。破坏自然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 通过作业、课外活动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四、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保护环境的意识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水俣病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广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2 292m3,而我国青岛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 ,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进行渗透具有可行性。 环保教育论文: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 【摘要】作为当今的中职生、明日国家的建设者,对化学理论和环境污染的认识,将对祖国未来建设产生影响。而环境教育要从现在抓起,从学生抓起。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 【关键词】环境保护;爱护环境;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我们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而现在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各种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地球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环保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化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中职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中涉及环保的知识不少,那么我们教育者就应该把这些知识与环境保护教育结合起来。如:在讲铅的化合物这些知识的时候,首先可以举例铅中毒的事例。如,2006年1月河南省三门峡卢氏县港里镇南苏村,全村615名村名中有380名中毒。所有中毒者出现食欲不振、胃疼、失眠、便秘、恶心、腹泻、疲劳等直接危险着人们的生命,其原因是旁边有一个铅矿山,在开采铅矿时没有注意到铅的污染问题。在讲碳的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中的烃的燃烧时,我们可以讲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危害,大量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迅速积聚,使全球气温升高,使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个国际大城市。在讲二氧化硫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大部分二氧化硫来自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石油炼制等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会刺激人们的呼吸道,减弱呼吸功能,并导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诱发呼吸道的各种炎症,危害人体健康,等等。书本上还有很多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例出了。 二、结合阅读材料进行环保教育: 在我们中职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保方面的阅读材料,我们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教育的好机会。如:书上《氧和硫》这章内容时有两个与环保有关的阅读材料分别是“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和防治”和“空气污染指数(api)与空气质量”。结合这两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给同学们讲每年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仟万吨,它们单就使我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15亿元等。受中等污染的空气对敏感体质人群有明显影响,对一般人也有可能出现眼睛不适,气喘,咳嗽痰多等症状。当空气受重度污染时,健康的人群也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运动耐受力降低,可能会提前出现某些疾病,应避免户外运动。在讲《过渡元素》这一章时书上的阅读材料是“重金属的污染与防治”,一些工业废水含汞或铬或镉这些重金属,50年代日本九州水俣湾一带居民吃了被二氧化汞、有机汞化合物污染的海鲜、海贝类产品,使1000多人中毒,200多人死亡,发生了震惊全球的“水俣事件”。因此,工业废水排放之前一定要先进行处理,最好是变废为宝。 三、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如在制备氯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时,逸出的气体往往会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可将多余的气体或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毒气,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的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同时尽量减少废渣、废液的产生,能回收利用的就回收,不能回收的就应倒在规定的地方。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 四、结合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化肥厂等), 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五、结合选修课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现在的中职学校在上完必修的课之外,还一般开设了很多增加同学们知识、扩大同学们视野的选修课。在选修课中我们可以开设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课,让同学们更加理解和明白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的来说,环境保护教育,我们就要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他们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不但要有能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以防止化学污染;而且要让年轻的一代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为绿色化学作出应有的贡献。为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环保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一、将环保教育渗透到相关的知识点去 环保教育应该基于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纲,进而实现环保教育的连接和拓展。比如,在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绿色植被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联系到目前人们对绿色植被的恣意砍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老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充满绿色植被地区的图片,然后再展示一些植被被大量砍伐地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一下绿色植被对于环境健康发挥的重要保护作用。通过一些植被破坏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如果绿色植被被广泛砍伐,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以此来激发学生保护植被的欲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生物教学中灵活渗透环保教育 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加入了环保的理念,因此,老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改变原来那种让学生自由阅读的教学方式,将这部分内容重视起来,带领学生进行共同学习,在老师的讲述中渗透环保教育。比如,老师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有关知识点时,通常不会将“在山坡种草来保持水土”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只是让学生记住这种保持水土的措施。然而如果要在生物教学中深入环保教学,就不能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忽略,而应带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向学生讲述水土流失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水土流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的生态问题,在学生掌握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后,再向学生讲述避免水土流失的相关措施,实现环保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灵活渗透。 三、重视课程的探究活动 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中有许多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身边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进行探究,了解这些环境破坏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危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能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环境破坏产生的危害,进而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将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四、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的渗透不仅要联系课堂,还应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在生活实践中落实环保行动。比如,学校可以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去海边捡垃圾,组织废旧电池回收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有真正将环保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在初中生物课堂渗透环保教育是对当前建立生态环保社会的积极响应,而且将知识的传授与社会公德教育的传授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也为我国的环保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王玲峰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逸挥基金中学 环保教育论文: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思考 一、融会贯通,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告诉幼儿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果皮杂物等;爱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师在给幼儿上语言课的时候,可以将环境保护的知识融入到故事中,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小故事,幼儿可以获取到各种环保的知识,并且幼儿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平时的手工课上,教师在教幼儿制作各种小动物,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告诉幼儿各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使幼儿知道,小动物们也有爸爸妈妈,也要吃饭,还有各种小动物如何生活,我们应该怎么给小动物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鱼类,鱼类在水里或者深海里生活,所以我们就要保护水资源,给鱼类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家。还可以在科学课认识水的过程中,穿插入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等常识教育,使幼儿了解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的社会现实。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共育实践活动,强化环保行为 幼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会受家庭因素、幼儿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这三类大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三个要素紧密联合起来,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身心,并且深化和巩固了幼儿的环境保护行为。健康发展,唯有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并使幼儿的环保行为得到强化和巩固。家长的环保教育在对幼儿环保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为幼儿做个好的榜样,让幼儿去模仿学习。比如,在公共场合不抽烟、不随地乱扔果皮、不大声喧哗;在家里或是公共场所看视频、听音乐的时候要把音量调小,以免影响他人的生活。幼儿环保教育要得到家长的全力支持,让家长了解幼儿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出环保简报、开家长会等活动让幼儿家长参与进来,使家长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环保知识,使家长能够积极地去配合和支持对幼儿的环保教育。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能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幼儿的环保行为和意识。如: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保护野生动植物等,还可以邀请家长多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创设一些家园同乐亲子运动会、郊游活动或区角活动,我们可以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组织家长幼儿观看评比。通过活动,不仅可以展示教师和幼儿的劳动成果,还可以使幼儿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家长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结合当地特色,从身边事物中开展主题活动 不同地区的幼儿对“白色污染”“大气污染”“节约用水”这些书面性、概念性较强的词汇会有不同的理解。城市幼儿可以看到的最直观的就是交通拥堵而造成的汽车尾气排放过多而造成的“大气污染”,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倡导幼儿“绿色出行”;而农村有许多特色、贴近幼儿生活的选材。如:幼儿经常可以看见的小河,由于乱扔垃圾、不按规定排放污水,造成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漂在水面死掉了。教师以此为课题,与幼儿展开讨论,因其真实性、亲历性,幼儿了解到水污染对环境、生物造成的危害,可以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还有如农村烧荒时产生的黑烟,可对幼儿进行大气污染教育;旱季时干涸的鱼塘,抽不出水的井,让幼儿了解水对生命的意义,灌输节约用水的观念。这些选材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容易被幼儿接受,并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 四、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不仅自身要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更要用切实的行动、科学的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指导、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时刻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最得体、最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还如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注意自己的着装、个人卫生,物品摆放有序;主动捡起看到的垃圾、并以自身行为去影响教育身边的人。这样,幼儿就能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养成好的环保习惯。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随时密切注意幼儿的环保行为,以保证能做到教育。如果发现幼儿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乱丢垃圾、随意践踏草地摘花等行为,教师应及时制止并纠正,不断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提高幼儿的环境保护能力。 五、结语 总的来说,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在幼儿时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对祖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保护环境,教育为本,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的未来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更加强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幼儿的环保教育。 作者:孙瑜 单位:甘肃渭源县教研室 环保教育论文:分析化学课程环保教育的有效渗入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化学与环境关系极为密切,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在大中专、职业院校的化验专业中分析化学实验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每天都有大批学生在做各种化学实验,虽然每次排放污染物的量不大,但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累积的污染不容忽视。另外,与化学工业固定生产方式不同,化验专业实验所用化学试剂变化多,学生在校期间将使用数百种化学药品,造成排放的污染物成分相当复杂,可以说每个化学实验室都是一个小型的污染源。如果对化学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处置不当,必定会对环境造成一些难以预测的污染,因此,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努力把治理污染转变成预防污染。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现代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的环保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问题现象。作为分析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仔细分析教材,充分挖掘用于环境教育的素材。现行分析化验类教材中,水质分析、土壤分析、气体分析、煤碳分析、石油产品分析等内容都是极好的环境教育的素材,而在具体运用这些教育素材时,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改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分析化验知识的兴趣,强化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工业发展现状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既要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问题理论的认识和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要看参与和解决环境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增加药品回收利用的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中有很多药品可以进行回收利用,如用硝酸银测定自来水中氯离子含量的实验中所生成含银废液,COD 分析废液中含有大量的贵金属银盐及巨毒的汞盐,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既造成大量贵金属银的流失,又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我们可以设计回收贵金属的实验,让学生深切感受化学学科的两面性和消除污染的可能性。 三、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上重视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 化学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应注意试验后废弃物的处理,强化对处理方案设计的探究。对于危险化学废弃物应尽量先进行减害性预处理,如:含钡废液处理方法,在废液中加入Na2SO4溶液,过滤生成的沉淀后,即可排放;Cr(Ⅵ)不管在酸性还是碱性条件下,总以稳定的铬酸根离子状态存在,将Cr(Ⅵ)还原成Cr(Ⅲ)后进行中和,使之生成难溶性的Cr(OH)3沉淀而除去。分析化学实验教师不但要注重实验课上产生的化学废物的处理,还要教给学生化学废物的处理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每次实验完毕,教师应启示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学生养成从我做起,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高尚品德。 四、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上运用现代信息及仿真技术代替实验操作,节约环保 现代信息技术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平台,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使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可以通过视频或者现代仿真技术来实现有毒有害实验的完成。仿真化学实验室在计算机中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化学实验室。滴定管、烧杯、锥形瓶、滴定台、容量瓶、试剂瓶、漏斗、导管等这些真实实验室中的器具,在仿真实验室中也有尽有。用户可以自由地搭建实验仪器、添加药品,并让它们进行反应。用户可以完全自由地搭建各种实验设施,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都可以用仿真来实现。虚拟实验室不但可以展示逼真的现象,还能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以供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了节约和环保。 五、教师要加大微型实验的研究与应用 微型化学实验是近年我国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领域中新发展起的一类微型化学实验,引起了国内化学教育界极大关注。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尽量小的实验仪器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通过常规分析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微型化改造,对分析化学实验进行了一系列微型化滴定实验探索。当试剂用量降低到原用量的1/5时,仍能得到符合常量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实验结果,从而节约了实验试剂、实验经费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大大减少了化学污染物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化学实验微型化是目前教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呼吁社会,让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来倡导环保,应用微型实验。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适当进行环境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更直观,更现实,更生动,其效果更显著。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环保知识,注重环保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又认识到环境污染改造的可能性,通过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使他们成为环保的主人。 环保教育论文:加强农村幼儿环保教育重要性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因而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开始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已非常必要。环境教育其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 一、利用自然资源,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资源。如:在草丛里,幼儿可以观察到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毛毛虫变成蝴蝶、蜘蛛吐丝织网、螳螂怎样捕食等。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同时增强幼儿保护自然的强烈情感。 二、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就要从生活上的每一件事情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经常指导幼儿的生活和卫生。如通过儿歌、故事、歌曲、游戏来反映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不能再生的和不可缺少的资源;认识垃圾会污染环境,应尽量减少垃圾,为环境减轻负担,增强孩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 1.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教育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随机的环保教育。我们要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每个教育机会,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提高幼儿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游戏活动中的环保教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是他们的主体性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树立环保意识,在玩中接受环保教育,从而增强了自己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3.教学活动中的环保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把环保知识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手工制作等活动,使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内容儿童化、趣味化。 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学得更生动、有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环保知识,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组织家长积极参与,让环保教育得到延续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中开展环保教育可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环保知识,帮助幼儿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因此我们应努力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配合在家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如结合主题《环保小卫士》,我们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环保标记,督促家人节约用水用电;请家长带幼儿认识与环保有关的宣传标语,帮助幼儿收集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并可带到幼儿园进行废品再利用,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利用废品制作亲子作品。另外我们也向家长提出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珍惜幼儿萌发的环保意识。 五、教师自身的环保行为是幼儿的环保教育典范 幼儿具有模仿性强和易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例如在平时的活动中,看见有的小朋友或家长用完水忘了关好水龙头,我就赶快把水龙头拧紧,并教育幼儿不能浪费水。小朋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学会了节约用水。 总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需通过长期的环保教育,使幼儿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的自觉性,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环保教育论文:把环保教育融合到美术课堂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和生存。因此,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环保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儿童是世界的未来,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将决定将来的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可见,让儿童接受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能使学生在发现美时想到如何维持美,在欣赏美时懂得如何保护美,在废旧物品前如何来创造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我们的学科教学进行环保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几点尝试,现与大家一起来探讨、研究。 一、绘画教学,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绘画是美术教学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绘画教学中,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范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不仅能直观地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我们的家》这一课时,我准备了这样两张范画:一张是山清水秀的美景图,另一幅画的内容是:被砍伐过后的森林,树桩上长着一颗新芽,一只鸟立在树桩上的斧头柄上,低下头在看着前方乌黑乌黑的河水,背景中竖立着冒着黑烟的烟囱。看完这张画,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只小鸟在做什么呢?它是不是飞累了需要休息?”学生们都抢着回答“:因为树木被砍伐光了,小鸟没有自己的家了。“”水被污染了,它们都没有水喝了。“”空气也被污染了,他们停下来换气。” “家都被毁了,它很伤心,看着这颗小嫩芽,它幻想着自己的家。”……通过对这幅范画的分析,让学生知道鸟类生活在树林里,那里是它们的家,我们要保护鸟类,首先应保护树林、河水等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让鸟儿、鱼儿、人类有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接着让学生谈谈身边的美景和被破坏的景色,以及自己应该怎样去保护我们的环境?然后用画笔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通过这堂绘画课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手工教学,引导学生变废为宝 手工课是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在手工课中渗透环保教育,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搜集的废旧物品来制作美术作品,将其变废为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各种造型的纸盒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做成一辆辆漂亮的小汽车或者是一个个有趣的小动物;一些废旧的瓶子再加上些其它的装饰就能成为一个实用的笔筒;包装纸盒中的瓦楞纸,不仅可以做出漂亮肌理的纸版画,还能够做成各种立体构成的装饰品等等。当然,站在美术角度来说,环保教育拓展了美术制作的材质,丰富了美术的表现手段。反之,站在环保的角度来看,由于美术的介入,使得环保教育更生动,更有趣味,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知道了废物再利用对保护环境的意义。 三、欣赏教学,唤醒学生关爱环境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而环境美又是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例如在教学《动物朋友》这一课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好的环境对于动物乃至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动物和环境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大量欣赏各种野生动物的图片,学生们由衷地赞叹于丹顶鹤优雅轻盈的身姿、金丝猴奇特美丽的皮毛、东北虎威武剽悍的体形、大熊猫憨态可掬的神态……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解由于地球环境的逐渐恶化,这些可爱的动物正处在濒临灭绝的境地,每年都有一些物种从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没有了这些可爱的动物,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们说:“地球将会变得死气沉沉,人类也会面临灭亡。”这样的欣赏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各类野生动物,更引发了他们对野生动物的热爱和对世界环境现状的忧虑,从而对环保问题倍加关注。 21世纪已扣响我们的门环,我们的地球能否在21世纪永葆绿色的青春,取决于今天孩子们心灵绿意的深浅。知识就是力量,绿色的知识就是绿色的力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时代的发展,把课堂中落实环境教育这项工作做好。为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而积极行动,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为我们的地球缔造一个绿色的明天! 环保教育论文:探求幼儿园环保教育应对策略 摘要:幼儿是未来地球的主人,从小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很有必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从而逐步养成幼儿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习惯。 关键词:环境教育;养成;共育 学龄前儿童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可塑性最大。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其从幼年时代起就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 一、美化环境,建立一个绿色的儿童乐园 心理学、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论文百事通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我园致力于为幼儿创设与环境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环保教育的良好氛围。由于我园面积较小,我们就因地制宜,在教室前的小园里种上花生、葱、蒜等,让幼儿观察其生长过程;充分利用走廊和墙面,布置优美的寓意深刻的环境,让幼儿从环境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并在教学楼前种上花草树木,走廊两侧培养绿色植物,还特意为各班设置种植园地,让幼儿在种植园观察种子生长发育需要的自然条件,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现在,绿缎般的草坪伴着花红叶绿的果树,各色鲜花散发着阵阵幽香……环境的现代美感与园内绿化、美化都充分发挥着环境对幼儿的美的熏陶和潜在的环境教育的作用。 二、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多年以来我园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在一日生活中、在常规培养中、在游戏活动中都渗透环保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一些浅显的环保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 在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不能单独设科,更不能枯燥说教,而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上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在艺术活动中,也能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教育思想。 (二)在一日生活中渗透 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无时无刻不与环境发生着关系。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要求幼儿轻轻地搬动桌椅,轻轻地走路;要节约用水,爱护图书,不涂画墙壁等。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游戏中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还可以结合幼儿爱唱、好动、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把环境保护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如通过表演游戏“大树爷爷笑了”,让幼儿在表演中领悟植物与人的关系。此外,还结合环境保护教育的有关内容设计和编制各类游戏,如科学游戏“空气变脏”,体育游戏“植树造林”,表演游戏“可恶的黑烟怪怪”“动物医院”,音乐游戏“小青蛙”,等等。 三、培养幼儿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幼儿懂得了水是珍贵资源后,洗手时知道把水龙头开小,懂得随手关紧水龙头,还知道保护水源的清洁,不往水里扔垃圾杂物;懂得爱惜粮食,吃饭时不掉饭;懂得不随地乱扔垃圾,学会垃圾的分类和回收;爱护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外出游玩时,幼儿能把果皮、饮料瓶扔进果皮箱,不采摘路边和公园里的花朵,懂得爱护公共设施。在幼儿园里我们要求幼儿上下楼梯靠右边行走,并且养成说话轻、走路轻、做事轻的良好习惯。环保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知道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四、家园共育,培养环保小卫士 在开展环保教育中,我们还积极争取家长们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如发动家长和我园小朋友一起开展变废为宝教玩具制作的活动,让家长认识到活动的目的就是为培养幼儿节约资源、废物利用、减少垃圾的环保意识。让家长与幼儿都获取了大量的环境保护的感性知识,进一步加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落实在行动上,铭记在心中。家长们都能愉快地接受并十分欣赏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和行为,给我们的环保教育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及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维护和发展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环保教育论文:乡村学校环保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垃圾问题以及因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已成为一个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学区校一直坚持垃圾分类,实现资源的回收,彰显环保教育特色。桥驿镇有秀丽的麋峰山水、悠久的古驿文化、美丽的农庄村落。而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和医疗废弃物焚烧场位居其中,学校结合目前垃圾的处理与运行状况,以虔诚之心待环保,就垃圾分类减量等环保教育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开发环保教育校本课程,让环保知识入脑 进行环保教育,涉及一种文明习惯的养成、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环保教育没有系列教材,于是,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结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特点,组织教师编写了一套资源包——《环保与生活》,开设了环保与生活校本课程,对环境污染成因进行了深刻剖析,对环保知识进行了系统介绍,对环保实践进行了认真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环保知识入脑。本套资源包分三册,在每个年级各开设一节校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与课程实施上,我们做了以下4点:一是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我们将本镇环保的实情作为选择的知识范围,而“本土化”的背景是全世界通用和最新的环保理念。二是知识性与实践性统一。其具体体现是由专业性知识到实践性知识的转化。我们构建了“你说我说”“知识课堂”“相关链接”“课外拓展”“实践活动”等学习板块来实现书本与生活的对接。其中“实践活动”一般包括“小小调查员”“动手做一做”以及“问题探究”等形式的活动,着力于学生环保习惯的培养。三是通俗性与专业性整合。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在编写资源包时尽量运用通俗化的、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语言来对环保知识进行二度编辑,并坚持把握本土特色、环保镇情以及当地优势来选取内容。尤其书中所选图片素材,很多来自镇内各学校(幼儿园)、各村(社区)的环保实践活动。四是美观性与实用性的协调。资源包的设计力求美观,适合孩子的审美需要。在使用上采取循环方式,体现了“节约”特征。 二、组织环保系列实践活动,让环保行为形成习惯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对乱吐、乱扔、乱画现象不以为然,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破坏了生态环境。我们特别重视实践教育,让大家身体力行,让环保行为形成习惯。 (一)养成好习惯,崇尚新生活 好的环保习惯能减少环境污染。我们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学校建立了垃圾分类回收站,并有专人管理。2016年下学期,全镇2300名中小学生回收书报纸1840千克、饮料瓶575千克、包装纸1500千克、杂纸1150千克、废电池5000余节……总计获得回收资金5198元,而比上学期同期减少垃圾清运费20%。通过对垃圾的分类与整理,培养了学生好的生活习惯,优化了学校和家乡的自然环境。 (二)坚持常态活动,启迪新梦想 一是举行环保纪念日活动。近年来,在“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我镇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如今年“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我们围绕“环保”,组织与会者签名、观看环保专题片、诵读《长沙市民文明公约》、表演精彩节目、聆听“环保达人”的报告。大家心灵深受震撼,认识到讲环保不仅是义务,更是责任,我们应该担当。二是组织参观考察活动。老师们带领学生参观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和医疗废弃物焚烧场,当学生得知长沙市5个区和长沙县每天产生垃圾达到8000余吨,全世界平均每天新增垃圾490万吨时,深感震撼,从而深切感受到低碳生活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三是开展环保征文活动。我们一直坚持开展以“爱我家园•文明校园•美化环境”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并将征文中的优秀作品编成环保文集《新绿》给学生分享,旨在通过征文活动,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善于发现美,努力创造美垃圾 在高度分类后绝大部分是可以利用的,这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变”废为宝。“变”的过程让学生增长了环保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做法为创作手工艺品、环保服装、亲子环保制作等。通过运用“实践教育”理念,教师率先垂范,学生既需劳动,又长见识,从中享受到环保的乐趣;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我们从影响一个学生到影响一个家庭,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营造了“人人讲环保、个个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激励考核机制,让环保意识入心 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曾联合发文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村,全国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可见,环保教育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持续性、复杂性的教育过程,是重大民生事业,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让环保意识入心。首先,建立考核激励制度。我们将环保教育考核内容纳入“文明创建与百姓城管”的二级指标体系一并考核,主要考查4个指标:环保课程设置、环保活动开展、环保习惯养成、环保志愿者服务水平等。其次,建立资金补助制度。为督促班主任带领学生落实好垃圾分类的学习与实践,各班级将回收物品按市场价卖给学校,镇学区校再采取1∶1的比例给予同等金额的资金补助。资金可用于资助特困生、开展班级活动等。最后,建立环保评优制度。 近年来,我们在学生中坚持开展了“雷锋式环保小卫士”的评选;在教师中开展了“雷锋办公室”的创建,形成了长效的奖评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的环保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学生的带动下,现在全镇讲环保的文明之风已蔚然成风,垃圾分类已成自觉行动。我们作为桥驿教育人,以虔诚之心待环保,环保理念已在学校发芽、在家庭生根、在社会开花。 作者:李建宏 单位: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学区校 环保教育论文:美术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要点探讨 一、美术欣赏,唤醒学生关爱自然 美术欣赏中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欣赏艺术与自然界中的美,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通过审美人类可以和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建立起美好、和谐的关系。美术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欣赏各种图片、艺术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细心的美术老师一定能在大量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环保教育因素。 二、绘画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环保习惯。 绘画创作应当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丹纳在论述艺术品的本质时提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现代的一些中国画家也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所以美术教师更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共呼吸。在这个举国上下提倡绿色环保精神的时代里,我们决不能躲在象牙塔里,带着学生闭门造车、空穴来风地创作一些毫无意义的作品。美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创作一些环保题材的绘画,用画笔宣传环保。 三、手工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促进环保习惯的延续。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环保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节能减排。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节约”正在成为一种逐渐被遗忘的美德。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福水”中泡大的,很多人浪费成性,东西不想要了,“啪!”就给扔掉了,下次用着了再去买。如此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了生活垃圾的排放,加重了环境污染的状况。对此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来感染学生,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的风尚,让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四、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实践性。综合探索领域涉及美术学习地各个领域,也涉及其他学科,更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这为综合探索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1.在与语文、科学、音乐、英语等课程的结合中渗透;2.利用主题性的广泛的宣传活动,以及在各级的绘画竞赛中渗透;3.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宣扬环境保护主题。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很多学科的领域,它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再现社会生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必需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在美术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的相关因素,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且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做好环境保护,让美术教学与环保教育巧妙而有机地融汇灌入,我们期待也相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一批绿色环保小卫士正在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作者:托娅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南门外小学 环保教育论文:物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分析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社会发展的副产品。现在,社会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保问题,经济发展不应该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物理学有许多涉及环境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物理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物理教学和环保教育的有机结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物理源于生活,很多物理知识都是物理学家从生活中总结而来的。把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例如,我们为什么可以听见来自于周围的声音。其次,拓展到噪音污染。在这里,可以对噪音污染进行一些拓展。从物理定义而言,振幅和频率上完全无规律的震荡称为噪声。最后,用一个真实发生的例子引起学生的重视。比如,在1981年,美国举行的一个露天音乐会上,由于音乐声过大,现场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噪声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内一些噪音污染问题,工厂、铁路、飞机场等产生的噪声危害周围居民的事件,让学生清楚噪音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之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或是减弱噪音污染,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内化,实现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的有机结合。另外,教师要教育学生要有社会意识,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妨碍他人,并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向他人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二、物理实验和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作好防护,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验中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在做“光的折射”实验时,需要以激光作为光源,但是激光是一种高密度的光能,微弱的激光直射肉眼,会感觉非常刺眼,稍微高功率的激光,会让眼睛暂时失明,大功率的光强度能直接伤害人的眼部神经,导致失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激光危害性教育学生不要用眼睛正对光源观察,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避免身受激光的危害。通过物理实验的演示,学生对光学的污染有了具体感知,之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介绍一些光学污染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如,光污染。城市高大建筑的玻璃会反射太阳光,反射光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严重的会引起火灾。这些事例,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所存在的污染问题,并有所思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环保意识的人才,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 三、物理实践与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可以通过物理研究课题的提出,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通过实践了解物理,探究环保问题,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考察、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比如,学生近视问题的研究。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教师可以布置研究课题“近视的原因调查和解决方案”,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并仔细分析形成近视有关的各种因素,最终得出结论: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是视觉环境,而不是用眼习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国情,使学生了解当今环境保护的急迫性,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热情。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生活中观察体验,懂得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体验终日笼罩在粉尘烟雾中的水泥厂,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体验邻近机场飞机呼啸而过的噪音,使学生了解噪音危害的严重性。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解了环境科学知识,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当前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扛起环境保护的大旗,引导学生加入到环境保护队伍中。 总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环境保护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要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增强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培养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做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环境保护教育和物理知识有机结合,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实现国家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李志 单位:江苏高邮市临泽镇临泽初中 环保教育论文:高中学校环保教育思考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高中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不仅要传授环保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从而促进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学校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更是我们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环境保护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高中学生已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识别能力,学校应把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日常学习中,并开展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自觉遵守环保行为规范,成为创建环保型社会的助推力。 二、高中学校环保教育的途径 (一)环保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为了让环保意识真正渗透到教学中,应该对现有的环境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应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让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改革考试方式,通过采取制作环境教学片、环境知识竞赛等形式,来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比如,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重视环保。如在做气体制备实验时,对于二氧化硫、硫化氮等气体的制备,由于这些实验的尾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教师应对气体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气体进行化学处理,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此外,试验后的废品也要尽量收回,若不能回收利用,就应放置在规定的地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并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二)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将环保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融合,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开展环保教育,具体内容如下:1.将环保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有机融合。学校应以环保教育为主题来开展一系列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树立环境法规意识,自觉遵守相关规范,小到维护校园的整洁,大到维护社会环境的整洁。2.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开展环保教育。诚然,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的首要阵地,但是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展开环保教育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是提高环保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环保教育,还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开展环保教育。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造纸厂等,同时对周边环境及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这样不仅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直观的认识,还提高了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对策,环保知识的学习也更深入。3.将环保教育和学校主题活动有机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和宣传栏,对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进行宣传。同时,联合地理、化学和生物学科老师来开展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专题活动,还可以聘请专家来校担任辅导员,安排相应的专题讨论会,并开展环保知识竞赛,从而实现环保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突出试听功能,学校可以将环境宣传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在学校设置专门的环保教育宣传栏,配合多媒体课件的宣传,让学生能够对环保教育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受,引起对环境保护的共鸣。其次,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在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环境教育渗透到爱国教育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环保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开展与环保有关的故事、小品、歌曲、知识竞答等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环保知识。 三、环保教育通过社团活动推进 社团活动是以组织的形式借助一系列活动达成目标,因此,可以通过以下社团活动来推进环保教育。首先,在公共环保宣传日印发一些环保图片和环保小知识,借助周末双休日,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发放资料,宣传环保知识。其次,从参与社团活动的每个同学开始,开展节能活动。比如“停止用电一小时”的活动主题,每天固定的一个时间,每位同学都停止使用身边的电器,比如“绿色出行”的主题活动,出行时尽量使用自行车或者公交车,并邀请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参与这些活动。再次,开展垃圾分类学习活动,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讲述分类的意义和好处,并在身体力行的同时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参与,为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将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做好环保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程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 环保教育论文:中学历史环保教育的有效路径 近几年,随着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遭到破坏,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环保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最为迫切的生存诉求。但是,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大家普遍认为是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的“专利”,与历史学科无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素养已成为历史教学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中学历史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环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而现行中学历史文本关于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还比较匮乏,再加上许多中学历史教师本身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中学历史环保教育还比较薄弱,与时代的诉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环保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实现学生环保教育的有效路径: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与渗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生态环保素养。 一、环保意识,始于唤醒 环保教育,意识现行。当前,中学生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严重缺失,尤其缺乏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日常生活中,中学生随手乱扔乱丢、随手折损花木、任意踩踏草坪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更缺乏对同伴的环保提醒。因此环保教育首先要从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始。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唤醒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通过环境破坏的现状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当下,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悲剧频频发生,环境污染的残酷现实呼唤中学生首先要树立环境忧患意识。“每天,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有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每天,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每天,……”这些数据都来自于环保权威机构的,令人触目惊心、心惊胆战。近两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遭遇雾霾天气,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雾霾让人们知道了PM2.5。面对空气污染,钟南山院士更是尖锐的指出:空气污染再这样发展下去,若干年后肺癌患者可能成几何级数增加。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肺癌患者的确越来越多。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保护好人类的家园———地球环境,已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忧思。在全民中进行环境教育、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以上这些案例足以说明中国的环境污染确实十分严峻,教师将这些素材及时传递给学生,通过环境破坏的悲剧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直观有效。 2.通过课堂教学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譬如,在讲述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时,导入可以引用搜狐网的一段网友改编的《沁园春•雾》一段材料:“北国风光,千里尘封,万里霾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不见滔滔。PM二五,连续爆表,欲与一千试比高。须何日,看蓝天重现,分外妖娆。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行人咳弯腰。惜芥子毒气,范围太小;沙林药雾,稍逊风骚。工业污染,汽车尾气,让人想起七三一。具往矣,数肺癌患者,还看今朝。”(搜狐网)是否只有经过一系列的环境悲剧发生之后,人类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开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呢?这段材料是在雾霾频繁到来时的时候网友的一段调侃,如果能合理的使用,既能激发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一定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时至不迎,反遭其殃。”环境污染在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只有首先教师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环保生态意识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并由他们影响周围的人群,最终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我们防治环境污染的使命。 二、环保教育,重在浸润 环保教育,重在浸润与渗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既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依托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1.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环保教育只有立足于课堂,充分利用文本中有关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渗透,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低碳意识。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一课中,就有生态环境方面的描述:“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老子》强调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违反自然的行为。”这些素材虽然内容不多,但非常珍贵,教师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中学生开展一场环境教育专题讲座。纵观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涉及到环保教育的素材少之又少。以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为例,文本只强调了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等等。而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危害却却只字未提。为了有效地对中学生教学环保教育的浸润,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可以进行适量的材料补充。高考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挥棒,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历史试卷(小高考)第37题,就以“环境保护”为主体进行的测试。教师在讲授本课时,可以将该题的材料引入教学。材料如下:材料一: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摘自汤艳梅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摘自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提出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这道高考试题主题是“环境保护问题”,对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能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在处理以上两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展示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强调和拓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从材料中来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史料得出史实,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概括。概括内容如下:问题一:“雾都”之所以成为伦敦的标签,与工业革命直接相关,工业革命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时的公民环保意识还十分缺失,再加上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环境盲目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将成为必然。问题二:英国政府在针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及时地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倾力治污,采取多种举措:依法治污,不断调整能源结构,及时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等举措。重新使伦敦的天空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较好的实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虽然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有关环境保护素材存在缺失,但只要一线教师重视环保教育,通过适量的材料补充,定能引起学生反思人类对生态文明的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报复的沉痛教训,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在带给人类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历史教学既要观照现实又要弘扬主旋律。党的十八大倡导建设“美丽中国”,从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明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也反映了顶层设计对主流价值观引领的考量,英国政府的环保举措值得我们借鉴。 2.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以博客、微信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传输便捷,这些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主动接触网络。有关环保教育的素材很多,教师可以将最具代表性的环保素材介绍给学生。譬如,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党的十八大倡导建设“美丽中国”、钟南山院士的新环保观以及201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检索,也可以由教师从网络下载后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班级同学群,让学生及时知晓国家的环保政策及相关环保信息。知识学习,行之不远。今天的时代不是以量取胜的时代,是以智取胜,知识点再多有没有什么了不起,在网络上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出来,比老师讲得更加细致、全面。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关注思维方式。“信息革命”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现代社会人人都离不开互联网,这种趋势对中学历史教育同样无法回避。教师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通过文化墙、文化角、科普画廊等宣传环境知识,也邀请环保专家到学校做环保专题知识讲座。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并自觉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动。 三、环保素养,需要体验 保护环境,善待地球,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血液,转化为环保行动。环保教育,一半在课堂,一半在生活。环保教育,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我校先后被评为邳州市、徐州市、江苏省、国家级绿色学校,在环保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之内,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这可能也是历史课堂的价值所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到社区、乡村、机关、街道。通过参观、调查研究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现状。譬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邳州当地的一些污染企业,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近期,随着麦收的进行,许多农民焚烧秸秆的事件频频发生,空气污染严重,让人睁不开眼睛,呼吸困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现状,通过召开“秸秆禁烧”主题班会,发放“关于禁烧秸秆,禁止公路打麦晒场”倡议书,让家长阅读,用实际行动做好“秸秆禁烧”工作。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道,通过调查研究,亲身感受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公民的环境行为。当面对农民焚烧秸秆时,每一位同学都能通过劝阻、向政府部门报告或求助于媒体等各种合法手段,积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真正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环境目标。通过一系列研究性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发他们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倡导低碳生活,利用科普画廊、国旗下讲话、环保知识讲座等宣传环保知识。也可以举办环境知识竞赛、黑板报比赛、办展览、搞讲座等形式来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爱护自然资源的教育,宣传生态美好愿景。 环保教育既要顶层设计,又要仰望星空。中学生是最需要进行环保教育的群体,只有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素养,并通过他们的行动来影响周围的人群和整个社会,最终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我们防治环境污染的使命与责任。通过环保教育,使原生态、绿色、低碳、有机成为关键词,生态环保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素养。谦虚和谨慎是一种美德。人类对自然界的刻薄态度必将受到惩罚,祸及子孙后代。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点,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活。这说明,环保教育要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善待自然的环保情怀。历史教学在教会学生热爱自然的同时还必须教会他们敬畏自然,才能重塑学生关爱地球、热爱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要环境污染。”要让民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宋波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 环保教育论文: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思考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得到加强”,“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平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然而,由于人类对环境认识的不足导致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给人们的生活、生命带来了种种威胁:凶猛的洪水、漫天的风沙、资源的减少……因此,响应国家号召,提高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处于学前期的幼儿,他们的认知、情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从小就了解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于他们日后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行为的自觉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环保教育应从幼儿抓起。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结合自身的实践活动,谈一些体会。 一、利用自然环境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大自然是环境保护最直观、生动的教育课堂。为此,我们经常带领幼儿来到大自然中,通过观察、比较、测量、采集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动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如幼儿散步时,发现地上有几个废旧的塑料袋。怎么办?有的幼儿建议将它们捡到垃圾桶里,有的幼儿建议用火烧掉它们,还有的幼儿建议把它们埋在地下。为了让幼儿切实感知塑料袋对人类生活的危害,我带领他们将塑料袋埋在自然角的花盆里;同时,又在旁边埋了一些废纸。一个星期后,当我们挖开土,幼儿惊奇地发现:废纸已经烂的不成样了,而塑料袋却完好无损。亲身经历使他们认识到:塑料袋虽然方便,但它污染环境,埋在土里不容易腐烂,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生活中应尽量不用塑料袋。 又如,一次带幼儿远足时,几个幼儿忽然大叫起来:“老师,有小鸟。”“小鸟真漂亮!”“我们家小区里为什么没有小鸟呀?”于是,我趁机引导幼儿讨论城市里小鸟比农村少的原因。我问幼儿:“小鸟成长需要什么?”“需要虫子”“需要粮食”“需要树”。“小朋友想想,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树多吗?”孩子们想了想说:“不多,城市里都是高楼。”“造高楼时把树都砍掉了。”通过讨论,小朋友知道了砍伐树,鸟减少,害虫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幼儿继续讨论:“怎样小鸟才会喜欢住在城里?”他们纷纷表示:不能随便砍伐树木,要保护大自然;要多栽树和花,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绿、更美丽;要爱护小鸟,和小鸟做好朋友。 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幼儿年龄小,活动范围窄,对环保知识所知有限。为了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教育,我们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例一,小班语言活动:《鱼宝宝生病了》。活动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对鱼宝宝的关注,鱼宝宝为什么生病?接着,教师将鱼宝宝分别放在干净水和脏水里,他们明白了,原来,鱼宝宝长时间生活在脏水里,所以会得病。通过故事和实验,幼儿知道鱼宝宝喜欢生活在干净的水里,如果水被污染了,鱼宝宝就会死亡或生病,所以小朋友不能向河里扔东西,要爱护河水、湖水。培养幼儿初步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例二,中班科学活动:《宝贵的土壤》。 教师请幼儿拿着小铲到户外挖泥土,引导他们探索土壤里的东西。幼儿从中发现土壤上生长着各种花草、农作物,蚂蚁等小虫子在土壤上跑、爬;在土层下发现枯树叶、树根、草根、死虫子、废纸、骨头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土壤的用处。土壤是小动物的家,肥沃的土壤为各种植物、蔬菜树木、花卉、水稻、草的生长提供养分,这样,人们就有粮食和蔬菜吃,动物也有了食物。而动物死后,土壤中一些看不见的微生物,又把动物腐烂成肥料,使土壤肥沃。通过讨论,幼儿对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有了更全面、具体的了解,知道土壤很宝贵,没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长,人和动物就没有食物吃,有的动物也就没有家,由此,引发幼儿珍惜土壤、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三、设“变废为宝区”延伸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生活之中,随时、随地可见到被丢弃的废物的踪影,如汽水的瓶子,食物的包装袋,清洁用品的外壳等,他们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提供很多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我们将这些不起眼的废品收集起来,加以重塑,使之成为好用的东西。如我在活动室内为幼儿设置了一个“变废为宝”区,以废旧物品为材料,鼓励幼儿自选材料、自主设计、自由操作,为幼儿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借此对幼儿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通过活动区的创设,幼儿知道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可以制作出精美的物品,使幼儿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无形中给幼儿变废为宝的启示,让幼儿发现周围环境中什么都可以利用。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赋予废物新的“价值”,创造出另一种幼儿艺术小天地,形成环保新形态。 四、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提高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在幼儿生活环节中,蕴含着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环境保护行为练习的最好机会。如盥洗时,我启发幼儿不要浪费水,引导幼儿发现水的来源,以及沙漠地区缺水的情况。进餐时,我鼓励幼儿不挑食,不掉饭粒,从而培养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游戏活动中,我创造环境让他们体验,与同伴分享玩具,共同游戏的欢乐。让他们亲身感受自己与周围环境及同伴的依存关系,让孩子们在行为练习中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感受到:环保教育一定要从娃娃做起,要本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精神,从大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使每个幼儿都具有环保意识,养成自觉的环保行为,这样,地球才会更清洁,家园才会更美丽! 作者:郭慧玉 单位:昆山市锦华幼儿园江苏 环保教育论文: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总要求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人们日常的谈吐可以看出:大家都知晓“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和根本。但事实上,也是人类自己在糟蹋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环境,现今的“地球世界”是千疮百孔,出现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淡水资源减少、森林锐减、沙尘暴、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可见,爱护地球、改善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人类永久性的话题和紧迫的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政府做必要的工作外,还得使我们新一代的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学会保护环境的方法。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功能,小学语文教科书入编的课文中就有很多是与环境相关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积极地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教育,发掘课文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融环保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教育,使每个学生从小就成为能够保护环境且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球公民”。 一、情境感知,阅读思考,领悟环保的意义 形象和贴切现实生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平素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可利用小学生可塑强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课文的内容有机渗透环保教育,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科书中很多的文章都是环保教育的好素材,我们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反复朗读、多次感知,促使他们领悟环保的意义。如,苏教版第八册《云雀的心愿》一文讲了小云雀和妈妈飞到沙漠、大河、森林的上空,发现由于人类的乱砍乱伐,森林变成了沙漠,河水变得咆哮起来,冲垮河堤,淹没庄稼,最后飞回家———森林中的一棵大树,体会到树的作用,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到沙漠去植树造林,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来体会环保的重要性,再结合平时的生活实践知识,使其了解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如河水遭到污染,小鱼失去了家园;人类饮用遭到污染的水源;化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导致村民得不治之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这部分内容配上相关的视频,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他们如临其境地感知不保护环境的可怕、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深挖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活动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但不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讲环保,这样反而没有什么效果,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日积月累。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三言两语就可以了,关键是我们要深度挖掘教科书,紧扣相关内容,巧用计策掌握“火候”。 (一)巧用多媒体,唤起环保意识图片、动漫或视频等,这些都是能有效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宝贵资源。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动漫或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引学生用脑思考,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时,可利用黄果树瀑布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场景状态与声音之响,再结合“银雨洒金街”的录像,让学生对黄果树瀑布形成初步印象,产生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二)移情感悟,激发环保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环保教育,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他们进行环保的“危机教育”,促进他们环保责任感的增加和使命感的增强,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参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之中。如,在苏教版第十册教学《灰椋鸟》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进行体验:如果你是作者徐秀娟,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壮观场面,你有什么感想?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猎鸟、吃鸟,使得一些鸟类绝种。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教师适时打开网页让学生观看更多的例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只是对鸟的关心,而是上升到人类的命运、地球存亡的角度来产生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强化文章关键语句的分析、朗读和运用,提升学生的环保愿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与环保相关的关键字词和语句让学生进行剖析、朗读和运用,把他们带入优美语段的字里行间中,启发他们大胆地进行想象,将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他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愿望。 三、深入浅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可知: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长篇大论或高谈阔论,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毫无效果。环保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让他们从小就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和从事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所以,我们应深入浅出地、巧妙地结合文本,有的放矢地逐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指导他们从事适当的环保活动。如,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时,课文主要描绘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给荒山野岭带来了一片新绿,改变生态环境的情景。在体会文本中植树造林给动植物、小河、环境带来的变化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植树节是哪一天?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打算做些什么呢?学生在感悟了热闹的植树场景之后,明确了植树的意义,进而产生植树造林的愿望,争做环保小卫士。教者这样做,可谓是深入浅出,注重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总之,融环保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只要教师遵循新课标和教学的规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找准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就一定能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地球公民。 作者:陈明霞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迎宾路小学
个案护理论文:奈韦拉平致患者重症皮疹的个案护理 【摘要】报告1例奈韦拉平治疗艾滋病患者致重症皮疹的护理体会,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患者皮疹好转,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 奈韦拉平 重症皮疹 护理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1981年首次发现在美国的患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西肉瘤的男同性恋者中。到80年代中期,艾滋病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其病原体确定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正在HIV的疫苗尚未研制出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仍是治疗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皮疹是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奈韦拉平(NVP)是Wlt0在发展中国家推荐的一线方案中药物之一,出现皮疹是服用NVP后出现的主要毒副作用,资料显示NVP的皮疹发生率34%,其中重型皮疹的发生率在3%之内。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54岁,1-年前,患者于当地疾控中心确诊抗HIV阳性。半月前开始行抗病毒治疗(AZT+3TC+NVP),规律服药。近期CD4 33个/U。5天前,患者出现全身散在皮疹,伴发热,体温最高39℃,伴咳嗽。于当地诊断行抗感染治疗,病情继续加重,出现四肢水肿,肢端皮疹融合成片。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5月6日来我院以“AIDS、药疹”收入院继续治疗。入院时T: 39.4℃ P:110次/分 R:21次/分 Bp:126/74mmHg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散在或密集大量水肿性红斑、丘疹及水疱,部分水疱有破溃,表面无溢脓,皮肤灼热,部分呈靶形损害,口腔糜烂明显,眼睑及睑缘可见红斑。住院期间停用奈韦拉平及可疑交叉致敏药物,给予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替硝唑、阿奇霉素、康复新液、炉甘石洗剂、百多邦等药物治疗并加强健康教育。住院11天,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的水疱明显好转,部分开始脱屑,T: 37℃,住院17天,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的水疱消失,破溃皮肤已结痂,并开始脱屑,于2011年5月26日出院。 1 护理措施 1.1.1 保护性隔离 重症药疹患者最好安置在单人房间,病房应每日用紫外线灯消毒60分钟,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为患者更换经高温消毒的棉质床单、被褥,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每天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物品和清洁地面;进出病房的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陪护人员,限制探视次数,防止交叉感染。 1.1.2 心理护理: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身体功能的进一步衰竭,患者大多不愿继续治疗,应及时地向患者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必要性,树立其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通过转移艾滋病患者的思维注意力,消除其不良心理,,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改变病人的情绪及心态。加强心理疏导,关心、鼓励和安慰患者,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 1.1.3 饮食护理 患者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口腔溃疡严重时,可给予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可经鼻饲管注入食物,以保证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1.1.4 病情观察 此类患者免疫力差,极易发生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衰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尿量、皮疹的颜色,口腔黏膜有无溃疡、白斑,皮疹的消退情况、有无新的皮疹出现,观察患者有无腹痛、烦躁、黑便等内出血表现,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1 皮肤护理 采用暴露疗法,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拖、拉、拽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以防皮肤损伤。对于小水泡或松弛渗液少的水泡尽力保持泡壁完整,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对于水泡糜烂渗出明显的部位应先用碘伏消毒,再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加16万的庆大霉素浸湿的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更换两次。对于患者手指、足趾的破损,可用无菌纱布把其独自分开,防止粘连。恢复期患者全身布满大少不一的痂皮,往往出现脱痂,此时应向患者讲解强行撕去痂皮的危害,可用无菌剪刀轻轻修剪。测量血压时,应在袖带下垫纱布,防止摩擦皮肤,测量完毕及时取下袖带。定时为患者翻身,每两小时一次,必要时加强翻身次数,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2.2 黏膜损伤的护理 2.2.1、 会阴护理 阴囊红肿、糜烂,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时,每天用0.5%的聚维酮碘消毒两次,再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湿无菌纱布湿敷阴部,这样可以防止阴茎与阴囊粘连。解大便时禁用便盆,最好在臀下垫一次性尿布,便后用清水清洗后,再用无菌软纱布轻轻擦拭,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2.2.2、 口腔护理 每日为患者行口腔护理两次,并嘱患者饭前饭后坚持用2%-4%的硼酸溶液漱口,口唇有结痂张口困难的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再涂用红霉素软膏,软化结痂后用无菌镊子慢慢清除,动作应轻柔,切勿用力,以防出血。注意观察口腔有无真菌感染,必要时可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2.2.3、 鼻腔护理 鼻腔内如有结痂影响呼吸时,可滴石蜡油软化结痂,再用无菌血管钳轻轻夹出,涂用红霉素软膏 2.2.4、 眼部护理 及时清除眼部分泌物,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对眼睑不能闭合者可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双眼。 3、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合理休息,心情愉快,加强营养,尽量穿棉质衣服,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向患者解释重症药疹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并告知患者致敏药物的名称,避免以后再使用该药,每次就诊时应主动将过敏药物告诉医生,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红斑、风团时,应考虑药物过敏的可能,及时就医,以免发生重症药疹。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2型糖尿病个案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和护理要点。方法 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做好心理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及做好健康指导。结果 经过系统护理干预后顺利有效通过治疗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做好2型糖尿病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2型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作用缺陷而导致以慢性血葡萄糖(即血糖)水平增加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本病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失眠、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症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深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史继心脑血管病、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位致人死亡的疾病,患者人数以加速度上升,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了90%-95%。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病率正在明显增加,已经与欧洲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相似,我国糖尿病的总人数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位,超过4000万,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6000万。糖尿病合并感染其发生率为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九十,感染时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引起糖尿病死亡率明显上升的重要原因。[1] 一、 临床资料 患者李惠琼女性,68岁,退休医生,已婚,无过敏史。于2012-4-20患者因口干,多尿约十年,加重2天,呕吐半天入院,查T36.4℃、P100次/分、R20次/分、BP108/74mmHg。入院后科测血糖HI,遵医嘱予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抗感染及三餐前优必林70/30 18u、18u、18u皮下注射及监测餐前血糖等治疗。于2012-4-27出院。 二、 护理 1、 心理护理:评估病人对疾病的反应、对健康和生活的信心、有无焦虑、悲观失望甚至恐惧心理、对疾病抱消极的态度、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关心和理解病人、及时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预后告知病人和家属、使他们了解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饮食控制、终生治疗、规律生活和适当体育锻炼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长寿、鼓励病人说出心理感受、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并与之交流、沟通、帮助病人认识病情、说明不良情绪与病情加重密切相关、解除焦虑、紧张心理、与病人家属共同商讨制定饮食、运动计划、鼓励亲属和朋友多给与亲情和温暖、使其获得感情上的支持,鼓励病人参加各种糖尿病病友团体活动、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胰岛素治疗 :遵医嘱予小剂量胰岛素把高血糖调到132mmoL/L ,餐前食用优必林70/30来调控血糖 ,使用胰岛素时要注意不良反应:如a、低血糖反应,b、胰岛素过敏,c、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该部位注射后可缓解自然恢复。 3、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眼底、体重等,以正确判断病情。 4、 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本措施之一,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健康教育科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控制疾病,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教育内容包括: (1)、 糖尿病知识指导:采取举办集体讲座,提高有关学习资料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有效地指导,是病人和家属认识糖尿病是一种需终生治疗的疾病,了解各种治疗方法在控制疾病,防治并发症中的作用,自觉地配合各项治疗。 (2)、饮食指导:饮食治疗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合理膳食可以使患者逐渐恢复到理想体资。病人应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如控制热量、合理配餐、定时进食、食物选择等。 (3)、运动指导:让病人了解体育锻炼在治疗中的意义,掌握体育锻炼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运动时随身携带甜食和病情卡片以应备急需,运动中如感到头昏、无力、心悸等应立即停止运动。 (4)、用药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不良反应的观察和低血糖反应的处理。 (5)、疾病监测:用使血糖测定仪者应学会其血糖仪的使用方法,测三餐前血糖,并记录结果,作为药物剂量调整的参考。 (6)、并发症预防:规律生活,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全身皮肤、尤其是口腔、足部和外阴的清洁,如有破损或感染应立即就医告知病人避免引起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等的诱发因素。 (7)、定期复查:指导病人出院后定期复查与糖尿病控制的有关各项生化指标,一般每三周复查果糖胺,每2-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定期对眼底、心血管和肾功能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慢性并发症,及时得到治疗。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报道3例使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和停药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护理 总结3例使用头孢类药物患者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治疗与护理,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健康宣教等。 头孢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使用于治疗由敏感菌所引起的一系例感染。使用本品期间常有2例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一例停用2天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经对症、治疗和护理,患者症状消失和痊愈出院。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44岁,因上感伴发热在门诊给予头孢哌酮钠治疗,每日4克每天1次静脉输液,输液后第四天,饮白酒20ml,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全身皮肤潮红,去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查体全身皮肤潮红,心率110次/分,血压120/60mmHg,经积极对症治疗患者症状消失痊愈回家。 例2:患者,男,36岁,因上感伴扁桃体肿大,吞咽不适,在门诊给予头孢孟多脂治疗,每日3g每天1次静脉输液,输液后第二天,饮酒100ml,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全身皮肤潮红,伴全身酸痛就诊长治市妇幼保健院。查体面色苍白,四指冰冷,呼吸急促,心率120/分,血压110/55mmHg,经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 例3:患者,男,46岁,在某医院工作因支气管肺炎在门诊给予头孢呋辛,每日3克每天1次静脉输液,停药后第二天,饮酒120 ml约2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乏力,面色苍白,就诊于长治市人民医院,查体全身皮肤冰冷,心率116次/分,血压110/60Hg,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 2治疗及护理措施 患者就诊后边抢救边询问病史,立即使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中流量氧气吸入,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药物。快速补充晶体液,使用地塞米松、非那根等药物,对症处理。床边备齐急救器械及药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率、心律、意识及尿量,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休克等。 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因起病急、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均有紧张感、恐惧心理。护士应安慰患者,劝慰家属,向其说明病因,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病情好转或康复后,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患者在用药期间及停药1周(最好10天)后均应禁酒或使用含乙醇的食物、饮料或药品,避免此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3讨论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代谢受阻,造成乙醛在体内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头孢类等抗菌药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期间及停药7天内饮酒或使用含乙醇的食物、饮料或药品,身体会产生严重不适,可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恶心、呕吐、气促、心率加快、血压降低、嗜睡、幻觉甚至休克等症状。因此,对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患者,应仔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及饮酒史,要特别提醒用药期间及停药1周(最好 10天)后,均应禁酒和避免使用含酒精的饮料和药物。护士应加强健康宣教,告知患者饮酒的危害性,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个案护理论文:从急性心梗个案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的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疾病。笔者临床上诊治了1例以恶性心律失常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检查、治疗及舒适护理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患者xxx,男,中年。主因“胸闷伴心律失常2天”入院。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闷并伴有恶性心率失常,在我院急诊科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心电图示: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 mV,Ⅲ导联病理性Q波。考虑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率失常,予以除颤108次后,恢复至正常心率。为求系统治疗,遂来我心内科住院,及时予以扩冠、溶栓、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未行支架植入术,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复查ECG示Ⅱ、Ⅲ、AVF导联ST段回到等电位线,T波倒置;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轻度病变。3周后患者出院。 2 临床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对一些以往没有冠心病史而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往往易漏诊、误诊,患者本人也极易忽视,据文献报道,大约有 25%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有24%~3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未获诊断[1]。许多文献介绍了以头痛、下颌痛、右肩关节痛、膝关节痛、腹痛、晕厥等特殊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2],尚可偶见无痛性心肌梗死以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情况[3],或者以呼吸系统的一些症状,如胸闷、咳嗽、气喘等为首发症状,这些不典型的症状更应引起医生的重视。本例患者以“胸闷、恶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虽无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现,但伴有心血管疾患的相关表现,经过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伴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好转出院。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急性心肌梗死的低龄化趋势日趋明显。青年人群中发病多急骤,考虑与缺乏缺血性预适应以及侧枝循环尚未建立及痛阈低等有关[4]。有研究,对于中青年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较老年期心肌梗死高[5],所以早期进行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更是十分必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可以出现ST段特征性改变和异常Q波,但并不是所有的中青年患者均有此改变,对于少数不具备心电图特殊改变的患者应根据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做出判断。 3 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的恢复程度与梗死面积有关,也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分不开。只有配合临床护理才可以发现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相关疾患的蛛丝马迹,减轻患者因疾病、并发症造成的多重打击,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3.1 一般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及心电监测情况和疼痛变化[6]。患者发病12h内绝对卧床休息[7],吸氧是AMI 治疗中的重要措施[8],可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缓解疼痛,减少心律失常,阻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 3.2 饮食护理 急性期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进食不宜过饱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少食多餐,保证热量供应。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水果,避免过热过冷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诱发心律失常。戒烟限酒。有研究发现[9]冠心病发病率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保持大便通畅。如果排便时用力不当,可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氧,诱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对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的患者,给予开塞露外用,并以排便时不使腹压增高为原则。 3.3 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可以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3.3.1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多数患者无心理准备加上发病时伴有强烈的疼痛及窒息感,患者常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如恐惧、焦虑、绝望等负性情绪。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心理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解释工作,讲解病情、治疗及预后,解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疑惑,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并适当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简单的应急抢救措施,消除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保持平和、乐观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 3.3.2 疼痛护理: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症状,有效的止痛措施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不可忽视,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减少梗死范围。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及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并尽快给予哌替啶或吗啡止痛,并可减轻患者的烦躁及焦虑情绪。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及血压的变化,防止镇痛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3.3.3 环境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病情整洁,适宜的湿温度,尽量减少患者体力活动及家属探视,各种操作及检查要尽量集中,提高环境的舒适度使患者得到足够的休息,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也有利于缓解疼痛,防止不良刺激。 随着医师的临症经验、监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种护理技术的不断创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是,临床上还存在大量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误治的情况,对此,临床医师应该提高 作者单位:310006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个案护理 【摘要】视网膜母细膜瘤(Ritinoblastoma)的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胚胎性核层细胞的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危及生命。视网膜母细膜瘤以婴幼儿占大多数,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偶见于成人。确切原因不明,6%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4%为散发病例。其中25%为遗传突变。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白瞳症”,瞳孔区有白色反光,俗称“猫眼”[1]。2009年1月,我院收治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由于发现早通过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膜瘤;恶性肿瘤;白瞳症;护理体会;义眼片 1 病情摘要 患儿,男性,1岁,因发现右眼白瞳孔半月来就诊,诊断:视网膜母细膜瘤,而收入院作进一步治疗,体查:T:36.8℃,P:96次/分,R:20次/分,余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右眼视力多次检查:当遮盖左眼时患儿会双手乱抓东西,同时用电筒光照射患儿右眼,患儿右眼对电筒的光无反应,右眼视力检查显示:黑。左眼视力检查:当遮盖右眼时患儿双手不会乱抓,同时用电筒光照射患儿左眼,患儿左眼会追随电筒光,并伸手拿电筒。右眼眼压:指测Tn;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瞳孔区有白色反光,瞳孔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晶体无混浊,眼底难窥进。左眼眼压:指测Tn;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晶体无混浊,眼底难窥清。B超检查示右眼球内肿瘤,左眼正常;MRI检查后考虑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左眼无异常发现。结合患儿临床表现确诊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生长期)。经会诊后送手术室在经喉插管全麻下行“右眼眼球摘除术+义眼座植入术”,眼球上残留视神经约3mm,植入18mm珊瑚义眼座于肌锥腔,术程顺利。右眼眼球送病理分四部分检查:球后筋膜1:灰红组织一粒,约0.2cm;球后筋膜2:灰红组织一粒,约0.2cm;视神经:灰红组织一粒,约0.3cm;眼球:左右径2cm,前后径1.5 cm,切面灰白,质脆。诊断为右眼球视网膜母细胞瘤,未浸润至眼球外,视神经及球后筋膜组织未见肿瘤累及。 2 护理 2.1 手术前的护理: 2.1.1 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安静,以利患儿休息,在入院时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儿交流,适当的奖励和心理辅导,如组织一点文娱活动、讲故事等,以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利于患儿配合各种的治疗。 2.1.2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必须密切观察有无呼吸道感染如咳嗽、流涕、鼻塞等现象,以防影响到术中全麻的操作。患儿术前因禁食而饥饿,精神紧张且伴恐惧,术中全麻患儿全身放松,患儿会感觉冷,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可适当开暖气,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患儿不能穿紧身的衣服,不能戴项链或手链。 2.1.3 根据医嘱完善各种相关的辅助检查,如眼部B超、MRI或CT、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术前建立静脉通道,选用24号留置针,并给予夹板或绷带固定,以保持静脉通畅,方便术前用药进入手术室。 病人入手术室前,检查并核对病人术前禁饮食、用药情况。 2.2 术中护理: 2.2.1 手术室控制好温湿度, 备好麻醉用品,包括麻醉插管盘、麻醉药品、急救药品、麻醉机等。协助麻醉师检查麻醉机、氧气及吸氧用管,备好吸引器及吸痰用物。吸引器应处在良好备用状态。接心电监护机,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儿入室前由家人陪同,减少患儿恐惧感,患儿平卧平车上头侧向一边,入手室前在麻醉师的诱导麻醉下,麻醉诱导时,护士应与麻醉师密切配合,保护患儿,防止麻醉意外,让患儿处于昏睡的状态下送入手术室,减轻患儿术后的心理阴影。 2.2.2 体位的摆放 :患儿年龄小,再加上手术时间长,体位的摆放很重要。既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又要注意循环系统的功能还要充分暴露术眼。不论何种体位都要使患儿舒适,应用约束带固定患儿肢体,骨突、关节外用软垫垫好,四肢用绷带固定,以免肢体受压影响手术进行。同时也要注意肢体的供血情况,若出现肢体发绀,应放松包扎的部位。 2.2.3 手术所需物品准备好,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根据手术步骤进行密切的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毕术眼涂眼膏绷带加压包扎,以防术眼出血。术中操作注意消毒隔离,做好防护措施,用完物品要严格用1:2000 的氯消净浸泡液浸泡所用器械,一次性物品未用完丢掉送医疗垃圾处理站处理,器械经高压消毒二次后才可再用。以防肿瘤细胞污染和扩散。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患儿安返病房休息,若麻醉未清醒的,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根椐患儿的情况低流量吸氧,注意控制氧气流速,以防氧浓度过高。 2.3.2 患儿术后绷带加压包扎术眼48小时,清醒后患儿会哭闹,注意技巧哄小孩,防止眼泪水湿润包扎纱块和绷带导致术眼污染。 2.3.3 注意观察术眼情况,如有出血、疼痛或患眼分泌物增多、刺激性症状明显加重要、发热等要及时告诉医生作处理。 2.3.4 患儿手术后6到8周眼结膜没有异常改变的,可安装义眼片。家属在安装义眼片前要清洗手部,依照医生的方法轻放入结膜囊,避免用力太大损伤结膜囊,并定时滴抗生素眼水,保持结膜囊清洁,义眼片取出后,需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再放入结膜囊内。患儿的家属要严格掌握义眼片的安装和清洁方法,并注意自身的保护。 2.4 讨论: 2.4.1 视网膜细胞瘤是一种小儿恶性肿瘤,预后很差,肿瘤轻重程度及诊断迟早和治疗措施合理有重要的关系,根椐有关文献报道,一侧患者,5年存活率为50%,双侧者如行一侧摘除,另眼行其它治疗,5年存活率为35%[1]。出院后都应定期复查:3天或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等复诊一次,密切观察健眼的情况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白瞳孔、视力下降、斜视、眼球震颤、眼痛等不适症状随时就诊。定期作眼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有转移的迹象,以便合理采取治疗方法如放射治疗、冷冻治疗、光凝治疗或化学疗法等。并坚持随诊5年以上。 2.4.2 患儿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肓阶段,体格心智均未发肓成熟,注重患儿的心理治疗,由于眼球摘除容易引起其它同龄小儿的歧视,导致患儿自卑的心理,在患儿外出或同其实小朋友玩时注意带义眼片,建议家属适当作一点正确指引和心理辅导,应经常鼓励关怀患儿,不要打击、冷漠和训斥,要热情扶持耐心诱导。使他们感到温暖和高兴,更应该百般鼓励,耐心地向其解释,以便让患儿尽快度过心理郁闷期,让患儿调整好心态重建信心,正确对待义眼片的使用方法。 2.4.3 Ritinoblastoma的治疗从过去的以眼球摘除为主逐步被综合治疗所取代。 积极地化学减容联合手术及局部治疗可以大幅度地提高Ritinoblastoma的控制率,从而降低患儿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儿的眼球乃致视力,患儿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个案护理论文:1例顺产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的个案护理 摘 要产妇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在临床上较少见,本文对一例阴道直肠瘘产妇的个案护理进行探讨,总结护理阴道直肠瘘的措施:即加强患者的伤口护理, 制定饮食计划、抗感染及全身支持疗法、排便的护理、协助舒适的哺乳姿势、 加强心理疏导及出院指导,以期指导临床。 关键词顺产;阴道直肠瘘;个案护理 阴道直肠瘘是指阴道与直肠之间的病理性通道,又称粪瘘,主要表现粪便积于阴道内,从阴道排出,稀便时更为明显,如此,往往会导致患者难言的病痛,阴道不洁易感染,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我科2009年12月收住1例顺产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产妇G1P0 孕39+4周,腹痛一天入院,产程顺利宫口开全后20:30肛查发现产妇直肠前壁粘膜有一0.5×1.0厘米大小缺损,无活动性出血,22:16会阴侧切保护下顺娩一男婴,3600克,Apger评分10分,胎盘自娩完整,总出血量200毫升。检查会阴伤口发现阴道后壁与直肠相通,直肠粘膜有一1.5×1.5厘米环形缺损,立即请外科会诊,考虑先天性阴道直肠瘘,于局部麻醉下行阴道直肠瘘修补术。 2护理措施 2.1 加强会阴护理 术后保留导尿5天,会阴伤口7天后拆线,术后一周会阴伤口碘伏消毒q8h一次,氯霉素阴道灌洗bid,指导产妇勤换卫生巾,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2.2制定饮食计划 指导产妇前三天禁食,过后进无渣流质一周,防止大便形成及排出。可供进食的流质有:米汤、各种蔬菜汤、鱼汤、肉汤、冲泡的蛋白质粉等,一天可多次进食。 2.3排便管理 产妇于术后第5天自排出黄色稀便,指导产妇用温开水1000毫升加柏洁洗液20毫升洗净会阴,保持局部干燥。指导产妇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活动以保持大便的通畅。禁止灌肠或开塞露纳肛,以免损伤伤口。 2.4抗感染及全身支持疗法 根据医嘱用二联抗生素静脉滴注bid,静脉补充钾每天2~3克、复合维生素及脂肪乳剂、氨基酸。指导产妇合理的安排休息时间,协助产妇及家属照顾新生儿,保证产妇每天7~9小时的睡眠时间,使产妇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2.5加强心理疏导 产妇及家属因不了解病情,会有恐惧、紧张、焦虑的心理,护士应当向产妇及其丈夫适当解释病情,告知经过治疗和仔细的护理疾病可以治愈,不会影响以后正常的生活。 2.6哺乳指导 当产妇采取坐位哺乳时,会阴部伤口受压严重,血运不畅,容易引起伤口水肿,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应协助产妇以侧卧位环抱式姿势进行母乳喂养,并指导喂养技巧。 2.7加强出院指导 指导产妇出院后饮半流质一周,如肉末炖蛋、各种粥、馄饨、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可借用塞露肛塞。每天适当起床活动,避免手持重物和长时间下蹲等使腹压增加的动作。绝对禁止性生活三个月。产后一个月、三个月外科门诊随访。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护理查房对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影响 摘 要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查房对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内科接收的44名护理本科毕业生随机分为实验组20名和对照组24名,实验组采用个案护理查房教学方法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带教。结果:实验组护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 个案护理;护理程序;整体护理 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书写合格的护理记录,是培养临床实习护生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1]。我们在带教中发现,护生的在校理论教学往往抽象、枯燥,与实际脱节,临床工作中缺乏沟通技巧,难以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工作缺乏责任感。2008年8月~2009年6月,我们采用个案护理,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心内科2008年8月~2009年6月接收的44名护理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22岁。随机分为实验组20名和对照组24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带教,实验组采用个案护理查房形式进行带教。 1.3 考核内容 将护生个案护理、护理查房实际完成情况及个案护理记录质量纳入科室考核。护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护理诊断不正确、不准确,无主次;护理措施不具体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TX-*4]±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程序应用能力比较 见表1。 3.2 两组护理记录成绩比较 实验组护理记录书写成绩平均为(91.8±3.6)分,对照组平均为(72.5±6.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7,P 3 个案护理查房 3.1 个案护理选材 按教学大纲,有目的地选择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作为个案护理题材,必要时根据教学目的对临床真实病例进行适当加工与整理,使之具有代表性和示教性,符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2]。 3.2 个案护理查房形式 3.2.1 科内讲授、自学 通过展示个案病例,分析讲解病例,说明教学内容,并在讲解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护生了解整体护理程序、如何进行护理查体、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护理诊断的提出及制订护理计划和进行护理评价,布置护生系统自学该疾病的护理理论。准备时间一般为2~3 d。 3.2.2 个案护理查房实践 护士长、带教老师和护生一同来到患者床边进行护理查房。错误与遗漏之处由带教老师补充纠正,护士长加以总结、点评。最后在示教室针对临床实际与书本理论知识相对照,大家共同讨论,重点问题加以强调。在讲解个案护理特殊性的同时,也学习了此类疾病的护理普遍性,使知识融会贯通,将护理理论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回答护生提出的问题。带教老师指导护生实施护理计划,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师生共同解决护理实践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把护理措施切实落实到患者身上,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具体的护理活动。护理记录应及时准确、真实完整。要求护生填写护嘱执行单,确保各项护理措施得到及时准确实施。同时督促及时、连续护理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护理计划,使之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4 讨论 4.1 可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护生的在校理论教学往往抽象、枯燥,临床工作中缺乏沟通技巧,难以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从而工作缺乏责任感。采用个案护理,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指导其运用护理程序完成整体护理、书写护理记录,以点带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在较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更好地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较好地实现护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变。 4.2 能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果显示,个案护理可提高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效果,是比较适应临床护理教学的一种方法。个案护理相当于把护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形象、具体的个案情景,可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参与意识,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更好地发挥护生的工作潜能。 4.3 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整个个案护理查房教学中,临床带教老师负责恰当选择个案,拟定教学方法,创造良好讨论氛围,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纠正不足。要做到上述诸多方面,就要求带教老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又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教学策略,从而促使带教老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实现护士长-带教老师-实习护生业务水平的良性循环。 4.4 选材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与典型性 个案护理查房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突出教学内容,锻炼临床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个案护理查房选材要做到几个方面:实事求是,科学选材,所选个案最好是临床上完整的个案,或是根据教学目的、对临床真实个案的加工与整理,切忌凭空编造,致使个案失去真实感;依据教学进程,系统选材,所选个案要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并结合护生认知和接受能力,起初选择短、小、精、悍的个案,每个个案突出1~2个护理诊断,然后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注重实用,所选个案必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既要具有相关的病因、诱发因素,又要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与明确的护理诊断等,具有临床实用性与典型性,充分体现个案护理的代表性与鲜明的示教性,以便为护生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个案护理论文:PBL教学法在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 通讯作者:陈香 【摘要】 目的 为适应新的医疗护理模式,探索合适的护理查房形式,提高护理人员专科业务水平,提高临床护理查房质量。方法 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查房中,查房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规范了护理查房,拓宽了护理查房内涵,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结论 个案护理查房中运用PBL,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分析和解决患者临床问题的能力,能提高护理查房的效果,可以在护理查房中应用。 【关键词】 PBL; 护理查房 个案护理查房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护理活动,是护理管理中评价护理程序实施效果,了解护士工作质量的一种基本方法[1]。为了提高临床护理查房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以来单月组织一次传统的护理查房,双月采用以 “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 -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并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传统的查房模式 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护士、护生进行查房。主要是责任护士汇报病情及护理问题及措施等,其他人补充,护士长和护理部主任评价、总结。传统的查房形式相对较单一,参加查房人员主动性欠缺,并且获益较少,查房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潜在问题。 2 PBL查房模式 PBL(Problem - Based Learning)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lrow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2]。目的是培养护士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护士及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和愿望,逐步形成勇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得新知的意识和习惯。其具体方法如下。 2.1 选择病例 由责任护士选择具有专科性或疑难病例作为查房对象,然后通知全体护士,护生提前看病例,评估患者,并向护理部汇报,以便参加查房者提前做好准备。护士长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以取得患者配合。 2.2 提出问题 护士长首先简要说明查房的内容和目的,然后由责任护士根据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提出护理问题,然后按问题的难易不同发给不同年资的护士,每位护士根据这些问题,寻找具有有效性、临床适用性的答案。 2.3 责任护士简单汇报患者病情,提出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针对疾病进行健康宣教等。 2.4 床边体查 按照护理查房程序对患者进行检查,仔细倾听患者的心声,并观察患者的心理感受、睡眠、饮食等情况,发现现存问题。 2.5 再次回到护士站,护士长对患者的护理情况给予评价,由责任护士把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一列出。然后各位护士补充,提出各自发现的问题,对不理解的问题,责任护士进行解答或进行引导,从而增强学习氛围,引发多角度思维。 2.6 归纳总结和评价 护士长分析本次查房中存在的隐患及可取舍之处,调查参加人员对本次查房的满意度,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情况等,最后护理部主任进行点评指导,加以补充和修改,提出护理新观点、新方法,从而达到专科业务指导作用,得出最佳护理方案,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并增强临床护士与护生的学习兴趣。 3 结果 与传统护理查房模式相比较,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更能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并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护士、护生对PBL护理查房模式予以肯定。 3.1 两种查房模式的反馈情况 传统护理查房模式,大家认为听的多,想的少,而且容易忘记,获益较少,满意度84%;患者认为讲的太多,一时记不了,且对患者也没有很多的建议,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只有82%。 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临床护士和护生认为查房前虽然花费不少时间查找有关资料,但能更好地掌握病情,并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满意度98%;患者认为查房前,护士长有预先告知,并且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能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对患者的康复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达到96%。 3.2 两种查房的比较 护理部考核各科护士对患者基本情况(八知道: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治疗、饮食、护理)的掌握程度。传统护理查房模式:护士掌握“八知道”情况90%。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护士掌握“八知道”情况100%。 4 讨论 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能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并使其参与到其中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分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确定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然后对收集的信息进一步整理、分析,相互交流,形成解决护理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护理查房方式的单向教授为互动学习,学习内容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使理论与实际护理工作联系起来。不断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程序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护理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一个标志[3]。因此,按照护理程序制订查房程序,规范护理查房,有利于引导护士掌握和应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问题,深化整体护理服务内涵,查房过程不仅解决患者需求的问题,还能够更好地观察病情,教会患者行为训练的方法,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健康宣教等,同时护士与患者沟通、宣教和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也得到了提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PBL激发护士对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准备查房过程中通过大量资料的查阅,培养了自主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加深了对查房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了对知识的吸收,使护理查房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个案护理论文:眼底荧光造影4例典型不良反应个案分析及护理对策 眼底荧光造影术(FFA)是临床眼科诊治眼底病变的常用技术,能直接反映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的病理生理情况,对眼底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光凝治疗机预测视力预后等有很大帮助。但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下面对4例典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FFA的1162例患者资料。男624例,占53%,平均(64±2.1)岁。女538例,占47%,平均(57±1.6)岁。完成造影检查的1162例患者中有92例出现不良反应(7.9%)。出现恶心、呕吐58例(63.1%),心慌21例(22.8%),荨麻疹12例(13%),饮水不当引发急性尿潴留1例(1.1%)。筛选其中4例典型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 1.2 FFA方法 荧光素钠由美国Alcon Laboratories,Inc生产。皮试为10%荧光素钠原液在上臂内侧行划痕试验,15min后无不良反应,遵医嘱将10%荧光素钠原液5ml快速静脉推注。 2病例分析 2.1案例1 皮肤荨麻疹。男,48岁,否认过敏史,皮试阴性,FFA检查后患者未诉不适,离院。夜间感皮肤瘙痒,自认为蚊虫叮咬,未做处理,次日全身大范围起风团、荨麻疹、瘙痒难耐,遂到院就诊;秆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口服开瑞坦,指导患者着纯棉衣物,避免抓挠,保持皮肤完整,多饮水,饮食清淡。3d后皮疹消退,出院。护理问题:荧光素钠迟缓反应导致过敏症状。 2.2病例2 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男,42岁,造影时选择手背静脉,用生理盐水建立通道,推注荧光素钠前常规抽回血再推注,患者手动,导致针尖刺透血管壁造成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周围皮肤发黄。立即予30%硫酸镁冷湿敷,制动,1h后疼痛缓解,仍感肿胀。24h后,予硫酸镁热湿敷,肿胀消除,皮肤仍有黄染。72h后,皮肤黄染消退,无局部组织坏死。护理问题:未正确选择血管及造影过程中患者配合不当致药液外漏。 2.3病例3 诱发青光眼。女,58岁,否认青光眼病史,造影前查眼压正常。造影6h后,眼胀痛、头痛、恶心、呕吐而就诊,测眼压od:42mmhg,os: 46mmhg。立即予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滴乐青眼液5min 1次,待瞳孔缩小后改为2h 1次,同时口服醋甲唑胺降眼压,缓解紧张情绪,次日眼压降至正常。护理问题:造影前病史询问不详细,患者对造影引起不良反应不重视。 2.4病例4 急性尿潴留。男,76岁,有前列腺肥大史,造影后大量饮水造成急性尿潴留,经诱导排尿后症状不缓解,安置保留尿管。留置尿管3d,期间指导膀胱充盈后放尿液,保持膀胱收缩功能。拔尿管后可自行小便。护理问题: 造影前忽视前列腺病史,只告知大量饮水有利于药物排出,未观察患者小便情况。 3护理对策 3.1重视患者病史及过敏史的了解,进行造影前知识宣教。 3.1.1向患者详细解释造影的目的、方法、过程,造影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应激能力;高敏体质者检查前30min,可予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扑尔敏口服或地塞米松肌注,告知过敏反应的相关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3.1.2造影前,询问病史,对有青光眼病史者可指导在暗室等待,予小瞳照相,或在YAG激光虹膜周切治疗后行眼底造影。造影后暗室外休息10~20min,及时用缩瞳剂缩小瞳孔,无不良反应方可离院。 3.1.3有前列腺肥大史者,告知饮水一次性不宜过多,小便后再饮水。小便不畅者,耻骨上膀胱区热敷或针刺等治疗仍不能排尿,可予导尿。安置尿管时,应间歇缓慢放出尿液,每次500~800ml,避免快速排空膀胱,膀胱内压骤降而引起膀胱内大出血。 3.2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水平是防止药液外漏的关键。注射前评估患者静脉情况,选择前臂正中静脉,粗直易于固定静脉,注射时动作轻柔,穿刺准确,确认成功后方可推注,并防止患者晃动手臂。拔针后帮助患者按压穿刺处3~5min,防药液外渗。症状较重者,24h内做冷敷以减轻局部疼痛。疼痛剧烈,可用2%普鲁卡因局封。24h后可做热敷或理疗,促进药液吸收。 3.3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种类制定详细的宣教单、视频、音频,向患者全面介绍FFA注意事项及术中配合。保持检查室空气流通,室温在22~28℃,播放舒缓音乐,随时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停止检查。检查完毕后,指导病员留院观察30min左右,无不适再离院。 实施以上措施后,我科2014年4月~10月共做FFA检查624例,只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1.3%),恶心呕吐4例,心慌3例,药液外漏1例。 综上所述,造影前进行宣教,增加患者相关知识;重视患者病史及过敏史;减轻恐惧感,获得有效配合,可有效降低FFA不良反应发生率。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管理模式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选取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医疗中心住院符合入选条件的5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时间顺序将5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个案管理,两组均接受出院后6个月随访。分别收集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3、6个月的脑卒中影响量表(SI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两组入院时、出院时的SIS、HA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的SIS、HAMD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结论 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个案管理;脑卒中后抑郁;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为25%~79%[1],常于患者卒中后数天、数周或晚至数月出现,若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疾病转归,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2-3]。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要求个案护士参与患者诊断、入院、治疗、出院、返回社区的全过程,通过沟通、协调、教育及提供资源,使患者得到延续性及整体性的护理服务[4]。为了更好地了解个案管理护理在P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医疗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住院的28例PSD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评估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中心首次发病住院的104例脑卒中后患者,符合入组标准53例。纳入标准:知情同意;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均由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8分,症状持续2周以上。排除标准:①脑出血;②有精神病史、家族史、癫痫病史;③意识障碍、认知障害、失语、失认。按住院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25例及实验组2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1~77岁,平均(57.31±5.43)岁;其中小学及以下14例,占56.00%;初中和高中6例,占24.00%;大学及以上5例,占20.00%。实验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52~75岁,平均(59.44±5.64)岁;其中小学及以下16例,占57.14%;初中和高中6例,大学及以上6例,各占21.4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按医嘱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PATHEON France,法国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分装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10)20 mg口服,1次/d。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每例患者院内干预4周,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体格检查、干预措施、效果等,采用信息化对档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1.2.1 对照组 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按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治疗、用药、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等干预,出院时由医疗小组制订出院计划,指导患者遵照出院指导自行锻炼、服药,出院后3、6个月最后1个星期回院随访,由研究小组成员进行生活质量、抑郁程度测评。 1.2.2 实验组 成立PSD个案管理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以防治原发疾病、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干预为重点,制定护理计划,进行个体化的个案管理护理。 3.1.5 制度支持 在传统护理模式中,护理的工作职责不包括出院后的随访。在本研究中,管理者将患者院外随访纳入正常的护理工作程序中,并制订了相应的护理规范、护理岗位与护理职责。 3.2 个案管理护理的实施效果 3.2.1 有效提高了PSD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PSD患者情绪低落,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丧失主动康复的动力,配合训练的主动性差。本研究结果表明,PSD患者SIS总体生活质量得分及力气、情绪、日常活动能力、行动能力、手功能、社会参与得分可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但不同的干预可致增长趋势明显不同。接受个案管理护理患者的SIS六个领域及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患者,说明个案管理护理的PSD患者更易从个案护士处得到可靠的专业信息及针对性的指导,与医生及康复治疗师的沟通更顺畅,康复效果更明显,更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3.2.2 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状态 PSD患者常因突然出现的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担心成为负担及社会、家庭地位、角色的转变,产生焦虑、急躁、失望和悲观情绪,甚至厌世。个案管理护理不但在院期间提供专科护理、健康教育、信息支持与心理支持,直接解决患者的不适,且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连续指导帮助,促进其自我调适。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与个案管理护士建立了密切的护患关系,遇到疑问可以随时咨询,这种交流加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个案管理护士通过建立和谐关系、关心和理解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加强与家属的沟通等关怀照护行为,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个案管理模式护理扩展了PSD的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了从医院到社区的个性化、整体性及延续性的护理,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减轻了患者的抑郁症状,增强了患者的康复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个案护理论文: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的相关内容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的作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3年11月~2014年3月之间的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和随访的基础上,实验组还要进行个案护理管理。分别在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个、3个月和6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个案护理管理后,试验组在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个案护理管理办法,提高患者治愈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护理效果 一般所说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与克罗恩病(CD),其英文名为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简称IBD,其是指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炎症性肠病多见于欧美国家,但是近几年我国发病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IBD在青壮年中的发病率较高[1]。UC的症状主要为小腹或左下腹疼痛、绞痛并伴有便血、较轻程度的腹泻;CD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呕吐及因此引起的营养不良,或是病人很长时间内出现低热也可能出现由其他病症造成的高烧,或是引发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症状。由于目前对与引发IBD的原因还不明确,所以对其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与药品。但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个案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治愈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改善痊愈后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获取资料 取2013年11月~2014年3月在我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炎症性肠病病患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30例、女40例,年龄5~50,平均年龄为30.4岁。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根据研究与对比两组病人的各个条件均相似,所以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的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都接受常规的护理和随访。常规的护理的内容如下: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熟悉并叙述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熟记对造成患有IBD疾病的若干原因。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时刻观察患者病情康复的情况。实验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要进行个案护理管理,其内容包括:(1)对病患的初步了解并进行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籍贯、生活环境、营养状况、了解病人的患病史、婚姻状况及家属和本人的文化程度、入院时的症状及时间、诊断方式、患者的体重、生命体征、有无过敏史、患者的联系人等[2]。(2)对患者的症状的进行详细的记录。溃疡性结肠炎多发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其特征为多发性溃疡、弥漫性炎症、结肠上皮的脱落或排除。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持续并反复的出现腹痛、腹泻等,出现或重或轻的全身症状,出现关节炎等肠外症状,严重的急性发爆发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中毒、肠穿孔、结肠扩张等症状。克罗恩病多发于胃肠道各部位主要以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其特征为肠粘膜呈铺路石样,是被正常组织隔开的粘膜溃疡,病变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表现为,右下腹、脐周围反复出现腹痛、腹泻或腹部出现肿块,伴有全身症状,形成瘘管并存在肛门周围的病变。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肠梗阻、吸收性营养不良、脓肿、肠穿孔等。(3)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对于腹痛的患者要耐心解释出现腹痛的原因并嘱咐患者在并发是需要卧床休息,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建议病人多与他人进行交流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减缓病痛,增强患者的自信心,鼓励其积极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治疗。对患者进行用药的指导详细解释用药的机理及用药的时间、方式。例如服用水杨酸制剂需要引用大量的水,以便其中的磺胺的排除。对于腹泻的患者要观察其大便的颜色及量。急性病或全身症状的患者应嘱咐其卧床休息,适当保暖防止腹部受凉以便减弱肠道的运动进而减少排便的次数。饮食要注意清淡,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禁食生、冷、硬、辣等刺激性食物。对病人进行保留性的灌肠,并注意灌肠时的卫生及其注意事项。使用思密达进行止泻后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身体虚弱的病人,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生活,陪同患者外出检查,嘱咐患者坐起动作要缓慢防止直立性症状低血压唇线心悸、眼前发黑、头晕的出现[3]。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发展、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的变化、饮食情况、体重的变化等,贫血的病人进行输血,给予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输血浆、人血蛋白的措施,重症的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焦虑的患者进行耐心、细心地疏导,使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取得家属及病人的信任,鼓励家属及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 评价的方法 观察60例IBD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个、3个、6个月的治疗效果,且分为非常好、好、一般、差四个等级。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要求他们如实地填写问卷。收回问卷进行整理,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尚可、差四个等级。对上述的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具有较显著地效果,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优于常规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是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的配合医院相关的治疗,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个案护理科以提高病人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医院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发展。所以在IBD治疗与研究的过程中实施个案管理护理师非常重要的性,医院有关部门要切实地做到这一点。 个案护理论文:延伸性护理在乳腺癌患者个案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设计个案管理表格对出院后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跟踪管理。方法:选取2008年-2011年60名乳腺癌患者应用个案管理模式,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延伸性护理,包括建立个人档案、电话随访、心理护理和信息咨询等。比较两组患者的出院后满意度、复诊率和复诊时所需就诊时间。结果:本次调查60人,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2.6±3.86岁。对照组满意度为73.3%,实验组满意度为93.3%,两组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 =4.32,P=0.038<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复诊率差异有显著性( =0.13,P>0.05; =10.75,P<0.01; =22.26,P<0.01),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复诊的就诊时间三年均有增长趋势,但实验组复诊时间增长幅度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就诊时间三年均有显著性差异,(t=81.33,P<0.01; t =80.25, P<0.01;t =83.84, P<0.01)。结论:延伸性护理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满意度,可以提高患者复诊率,可以缩短患者复诊时的就诊时间。 【关键词】乳腺癌;延伸性护理;个案管理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指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出现异常增生现象,以致超过自我修复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临床上以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据统计乳腺癌在我国女性所患癌症疾病患者中居首位,而且每年以3%―6%的速度增长,且发病率开始趋于年轻化。传统观念认为,对患者的护理只限于住院患者,出院后就终止了护理服务。研究[1]对新疆自治区7所医院的护理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有33.3%的护理人员认为患者出院意味着护理服务的结束,40.5%的患者出院时没有获得相应的指导,说明国内部分地区属于护理常规的出院指导尚未真正落实。事实上,虽然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大部分健康问题都得到解决,但很多患者在回家后仍不同程度的出现健康问题,因此出院后的患者仍有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2]。延伸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及出院护理的延伸,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疗后的恢复期中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因病情恶化出现再住院的需求,增加卫生服务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3,4]。个案护理管理(Case Management)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医疗费用上涨的问题,通过推出个案管理方式,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亦保证了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得到必需的医疗服务。个案管理是一个充分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评估、计划、执行、协调、监督和评价来选择医疗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通过多种交流和选择治疗条件而达到医疗服务高质量,收费又合理的结果。 对乳腺癌患者的个案管理中,采用延伸性护理,具用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出院的60名乳腺癌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进行延伸性护理管理,以期获得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以2009年5月31日为界,前后各随机抽取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30人,之前收治的患者30人设为对照组,之后收治的患者30人设为实验组,患者全部为女性,均为能清楚表达自己意愿的成年女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建立健康档案 在建立病案信息的同时,对实验组的30名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进行个案管理,包括入院个人信息、手术记录、病理报告、免疫组化、化疗方案、置管记录、检查结果原件复印件记录、复查报告和出院电话随访记录,以及对乳腺癌患者出院后的各种需求满足情况的记录。 1.2.2 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治疗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缓解各种压力以提升患者延长生存的信心和积极性。 1.2.3 电话随访 每半年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提醒复查时间,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1.2.4 信息咨询 护士随时帮助乳腺癌患者解决伤口问题、导管护理、门诊预约、报告查询、治疗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询。 1.3 数据收集 运用我院护理部根据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治疗的评价及个人对所获服务的期望设计的患者出院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由负责此项工作的护士向病人讲明调查的目的,填写要求,统一发放和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60人,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2.6±3.86岁,含其他合并症12例,转移2例,无死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2 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22人对护理服务满意,满意率为73.3%,实验组患者28人对护理服务满意,满意率为93.3%,两组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 =4.32,P=0.038<0.05),实验者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2.3 3年内患者复诊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复诊人数第一年为25人,复诊率83.3%,第二年为17人,复诊率56.7%,第三年为12人,复诊率40.0%;实验组复诊率第一年26人,复诊率为86.7%,第二年为28人,复诊率93.3%,第三年为29人,复诊率96.7%.两组比较第一年复诊率相当,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复诊率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果见表1: 2.4 3年内患者复诊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复诊时间呈渐长趋势,3年内复诊时间从120±4.21增加到150±5.66h,实验组复诊时间也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低于对照组,3年内复诊时间从30±4.36h增加到35±4.94h,两组间就诊时间三年均有显著性差异,(t=81.33,P<0.01;t =80.25, P<0.01;t =83.84, P<0.01),结果见表2: 3讨论 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化疗、生物治疗、放疗、康复心理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手段与手术治疗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病人的生存率,并延长了生存时间。然而这些治疗手段的结合,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需要采用的治疗方案,在规范化的基础上也应该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个案管理是一种适应临床和市场需要,建立在掌握病人信息基础上的护理模式。 个案管理中对病人连续性保健护理的服务管理和运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个案管理”是一种全新护理模式[5,6],由科护士长和其他个案管理护士一起为患者提供全程化的个案服务。从患者的基础体征来讲,各人身高、体重不一样;器官的功能、药物在体内所达到的血药浓度所需要的时间和代谢率甚至一些遗传的因素都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不一样;从病理类型分析,有容易转移的,有容易复发的;所有这些因素决定治疗方法的差异性调整。而这些患者的个体信息,医生是很难通过短的问诊过程中得到充分了解的,需要护士长时间同患者的接触沟通中全面了解,即开展延伸性护理,并同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患者出院后的内分泌治疗都是在院外进行,个人档案的建立作为延伸性护理的手段之一,方便医生了解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病情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服药剂量。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并且每半年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提醒复查时间,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心理满足感和被关爱感。通过个人档案的建立,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复诊率、提高工作效率、患者满意率,为病患提供安全、有效、全程的最佳治疗护理措施,延长生命时间。个案管理护士会全程跟踪乳腺癌患者治疗的全过程,专家小组(科主任和患者原主管医师)对个案病例进行讨论,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监督患者的治疗是否按计划完成,并且是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当患者确诊乳腺癌后,面对突然的巨大压力,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负面情绪需要发泄,此时护士会倾听并耐心开导;当患者对乳腺癌的治疗感到恐惧和焦虑时,护士会及时提供必要的治疗流程、疾病概况、康复问题等信息支持。患者不仅能从医生那里获得医学上关于乳腺癌疾病的治疗信息,还能从护士那里得到心理和营养等方面的知识支持;并能从病房的病友那里得到互助互爱、互相勉励方面的精神支持。同时护士可以随时帮助乳腺癌患者解决伤口问题、导管护理、门诊预约、报告查询、治疗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治疗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缓解各种压力以提升患者延长生存的信心和积极性。 延伸性护理乳腺癌病人个案管理的全程治疗护理中,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达到护理工作的追求目标,更是现行创建优质护理病房服务的有效措施,但是,本次研究我们也发现在短期内各方面效果不明显,但延伸性护理在乳腺癌患者个案管理中具有长期效应,可以为医疗护理工作积累一定的临床资料值得推广使用。 4 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实行个案管理是有效的;延伸性护理在个案管理中是行之有效的;延伸性护理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满意度,可以提高患者复诊率,可以缩短患者复诊时的就诊时间。 个案护理论文:肺结核大咯血急救护理个案一例 咯血是肺结核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根据咯血量,临床将咯血分为痰中带血,少量咯血(每天100ml,中等量咯血(每天100-500ml)和大量咯血(每天500ml 或者一次300ml)四类,临床上大咯血在肺结核咯血中的发生率为20%[1],若处置不当,是导致肺结核病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近日发生结核病患者大咯血1例,经积极救治、有效护理,患者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患者,张某,男性,36岁,因咳嗽、间断咯血1月于2013年5月2日以左下肺结核伴空洞收住我科。5月6日14:20,患者午睡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3分钟内咯血量约350ml。患者情绪紧张,呼吸急促,端坐位,面色苍白,全身细汗,口唇紫绀,P 132次/min,R 24次/min,Bp 82/56mmHg,医护人员立即予以急诊救治。患者左侧卧位,建立双静脉通道,其中一条为颈外静脉通道,0.9%NS 20ml加入垂体后叶素6U快速静脉推入,然后用生理盐水100ml加入12个单位垂体后叶素静脉维持;同时给与氧气2-3升/分[2,3],处理后患者咯血未得到明显改善。立即改患者平卧位,PENTX EB-1970K支气管镜从患者鼻腔进入,边进边吸引,镜下明确出血部位在左下肺叶背段,给予冰生理盐水50ml冲吸后,予以0.01%肾上腺素2ml病灶喷洒,止血效果欠佳,改在支气管镜下于左下叶置入波斯顿球囊扩张器5841,给与4个大气压约20分钟,逐渐松压后,未见活动性出血。缓慢退出球囊扩张器,支气管镜小心清除各支气管管腔部分血凝块后,镜下未见活动性出血,后缓慢退镜。整个过程35分钟, 由3名护士参加急救,协助患者调整体位,准备好床边电动吸引器,吸引管。安慰患者的同时,立刻建立静脉通道。氧气2-3升/分吸入[4];遵医嘱静脉给于垂体后叶素。同时严密观察有无咯血窒息先兆,随时做好窒息护理的准备;协助医生进行支气管镜镜下止血治疗,遵医嘱给与冰生理盐水、肾上腺素。同时准备好球囊扩张器,压力泵,配合好医生进行球囊扩张器的置入;抢救成功后,向患者及其家属给与饮食及绝对卧床宣教。 护理体会: 大咯血多危机患者生命,多数患者精神紧张、恐惧,抢救要做到争分夺秒,严格把握每一个抢救的时间节点,首先在科室要建立一套大咯血患者急救护理的工作路径,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其工作流程,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掌握与急救医生的配合技巧[5],实践证明:严谨的工作态度、成熟的工作流程、高超的护理技能,默契的医护配合是提高大咯血抢救率的关键。 个案护理论文:浅析34例个案追踪法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究34例个案追踪法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使用追踪法中的个案追踪法去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上的追踪检查,同时进行全面分析治疗、护理和服务当中的一切不安全因素,并且规划应急方案。结果:经过使用个案追踪法的评价与分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解决了问题,同时还明显地减少了急诊科护理的风险,病人的满意足也有所提高,也有利于拉近病人之间的关系。结论:个案追踪法是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上改进的开始点,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是确保病人的安全,同时也是保护患者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个案追踪法;安全管理;护理;应用 安全管理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关键质量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护理管理的探究重点。一般的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在整体的治疗护理过程当中,对于出现的种种焦躁问题实施了及时、科学与有效的措施,也减少了病者的伤害或者是不好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了意外、错误以及偏误,做种实现了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效果。由于急诊科是医院的特殊窗口,是医院设置用来专门接待急危重患治疗的看护点,这样子的护例工作都伴有忙、急、易于感染以及多学科性的特征,有关护理的安全隐患大多数都是会穿插在整个抢救治疗的过程当中。所以为了要提高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上的应用,本医院从2011年具开始采用个案追踪法,并且在急诊病患中实施治疗的全部过程进行了追踪检测,安全管理使用于急诊上仍然要保持时刻完善,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有关追踪法的实施措施 1.1成立追踪调查的小组 首先任用该科护士长作为小组的组长,和急诊科的其他护士人员建立追踪调查检测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检查小组,同时还要组员们学习追踪法的应用原理与基本原理中的知识,并且要熟悉掌握其中的步骤和内容。 1.2制定有关追踪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所要追踪的对象;规划好追踪的路线,实施表格规划图,同时还要包括院内与院外的急救;确定检查的内容,并且要以中国医院颁布的十大患者安全作为基本目标;给小组成员安排任务,每位组员必须完成2例院内或者是院外急救的病人追踪检查;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追踪小组的会议,并且进行研讨、汇报、分析整个追踪法在护理安全上存在的问题,快速做好防范措施以及改正。 1.3有关追踪的步骤 1.3.1实施有计划的追踪 首先确定追踪的目标,作为检查人员英爱使用随机抽样与有意向选择来相结合实施有效追踪,在文章中就已脑挫裂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就是追踪的项目,该项目就是使用科学的追踪法进行辅助追踪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表现。再次就是追踪的方法,依据病人所接受的护理治疗方法来确定所需要的追踪路径,在这次的追踪过程中实行追踪的是急诊科的病患。 1.3.2具体的追踪内容 ①先收集有关病人的基本资料,其主要是包括:症状、病史、护理、体征与治疗。②调查清楚病人在急诊科治疗的整体护理步骤,也包括就诊的准确率,病人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就诊,同时还要保证在就诊的过程当中得到严格的护理治疗,作为护理人员要严谨执行整体的护理步骤,熟练急救的技能。对于病人能够使用准确的急救药物,在做护理报告上应该做到详细汇报。③应当熟悉掌握患者复诊的有关程序、病人的病情记录以及评估。对于治疗上需要的仪器应该实行严格监管检测,得出的最后结果要及时通知其病患的家属,并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④作为追踪的人员要在患者入院的两三天之内进行一次随访,缓解病人的压力。⑤及时追踪病房和急诊科两者的交接程序,主要体现在收住病房和急诊科运转的交流,同时还要注意调查病患的住院流程。 2 追中的结果 在追中的调查下发现急诊科的预检不够详细,分诊建立的制度不完善,也没有做到24小时的监护。不过经过了使用个案追踪法的评估与分析,很快就能够找到并且解决了问题,这样子的追踪法不仅仅是得到了很有的完善,还降低了急诊护理上的风险,也促使了安全管理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病人的满意度有所提升,病人与护理人员的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讨论 使用个案追踪法的护理上的应用是能够创新管理的观念,在护理的过程上也得到了注重,同时也避免了护理质控检测上的形式工作;在检查的方法上提高了护理安全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经过检查追踪还可以找出管理上的很多不足。个案追踪法在这方面上还体现了人文理念,并且对于病人的治疗全部过程都实施了很好的质量改进,痛是也能够很好地提升护理的治疗,避免了护理上的风险,保证了病人得到优秀安全的治疗服务。 总的来说,个案追踪法的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应用对于整个急诊科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个案护理论文:应用个案护理关键点培训低年资护士的效果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培训的效果。方法:将本院120名低年资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方式进行培训,试验组按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进行培训。比较两组护士在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情知晓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价两种培训模式的效果。结果:两组的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个案护理; 关键点; 低年资护士; 护理培训 个案护理是针对临床实践中某个或某几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病例的个性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对特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或是一对一的护理方式,以探索疾病在医护工作中的个性特征和共性规律,也是对各专科住院HZ护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关键点是找出疾病的个性特征及共性规律总结出关键的护理要素,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培训与指导。 2010年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在整体护理模式运行中责任护士深入病房,全面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全程化优质护理服务[1]。要提供优质护理必须要有优质的护士,而低年资护士在病情观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等方面均达不到临床对优质护理的要求,且低年资护士在护士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本院共有护士337名,其中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5年)占全院护士的70%,短期内培训好低年资护士,对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及创优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本项目拟采用通过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以达到尽快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年本院工作年限≤5年的低年资在职护士61人,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年本院工作年限≤5年的低年资在职护士59人作为试验组,临床低年资护士界定标准:多数研究者以工作年限5年为界,夏玲等[2]虽按不同护士学历层次对护士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也以护龄≤5年为研究对象。两组护士均参加过护理部制定的为期1年的轮科计划,轮转过相同的科室,每个科室轮转2个月。两组护士的年龄、学历、轮转病区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人员均参加本院组织的岗前培训,为期1周,培训内容以本院制定的岗前培训教材为准。 1.2.1 试验组 入科后参加以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的培训。(1)制定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查房表格,各专科选出3~5名高年资护士,在专科护士及护士长领导下,列出本专业的常见病种,参考专业书籍,制定本专业的个案护理关键点,制定后交由护理部及科主任审核通过。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主要内容为本专业常见病的病情观察要点,并发症、护理措施、常用药物观察、危急值,形成培训指导内容运用到培训中。(2)进行人员培训,培训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护理查房模式。(3)实施三级查房制度,一级查房:低年资护士每班针对所管患者,对应个案护理关键点,逐一落实;二级查房:护理组长每日定时对应个案护理关键点,针对低年级护士所管患者进行护理查房,评价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并针对性进行即时指导;三级查房:护士长每日定时针对疑难病例、新入院、危重患者进行查房,评价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并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即时指导。护士长每个月对查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统计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对不符合部分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在下次查房中检查培训后护士执行情况。 1.2.2 对照组 入科后参加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小讲课、操作演练等培训,根据各科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 1.3 考核与评价指标 1.3.1 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 考核内容为各专科护理内容;考试形式:案例分析、理论考核、患者评估,操作技能考核等。考核时机每个月一次,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合格。 1.3.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不良事件是指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医疗异常事件[3]。本研究对两组低年资护士1年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 1.3.3 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 病情八知道是指护士知道患者姓名、诊断、主要病情、心理状况、治疗、饮食、护理措施、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将以上内容采用问卷形式每月考核护士一次,每次考核时,在护士所管的患者中抽查3例患者的情况进行考核。如每个患者的八方面护士都能掌握,即为100%知晓。 1.3.4 患者满意率 是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同程度,对服务满意的人数与接受服务的总人数的百分比。满意率的测定根据医院设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内容包括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能力、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等方面。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现场收回的方法,每个月发放一次,保证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用Pearson's Chi-squared test分析,以P 2 结果 试验组的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年轻护士临床实践时间短,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运用到实际工作时存在一定的转换困难,实际工作忙于执行医嘱和基础护理,缺乏对病情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护士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4-7]。 3.1 传统培训方法的不足 王日芳[8]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化培训、实施护士岗位轮转,使低年资护士掌握了多学科知识,通过授课与听课互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护士在理论与技能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临床工作应用能力加强。但传统的培训方式通常是在护士下班后集中护士理论讲座,或进行操作演练。多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往往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方面、没有契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护士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解决不了患者的实际问题。而且,培训时间往往是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护士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参加科室内组织的培训,导致护士对培训热情不高,个别护士仅将培训当作日常任务,不认真对待[9]。传统的操作培训,绝大部分采用从示范、辅导到操作考核均在示教室完成,导致操作培训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培训内容无法应用到临床实际操作中去。操作前不做病情评估,或病情评估能力差,不能按照具体情况处理问题,导致护士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3.2 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 实行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的培训,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有据可行,对每个患者该观察什么,该提供什么护理措施,非常清晰;个案护理关键点贯彻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有利于培养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病例的护理评估中,更准确的评估病情,有利护理措施的落实;突出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理组长级护士长及时落实三级查房,检查低年资护士护理患者的情况,对照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查房表格,及时发现护理不足之处,从而起到一个前瞻性护理质控的作用,保障了护理的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针对查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低年资护士给以业务指导与帮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技能。查房时通过三个层级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分析、措施落实、评价这条主线不断推进,明了各层级护士的职责,通过各级护理人员的参与、互动,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经验传导为主体。在实践中学习,使得年轻护士得到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提升了低年资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同时也对高年资护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培养高年资护士的临床评判性思维,善于发现、总结、分析临床的各种现象。通过开展三级查房,使全体护士在病情掌握方面有了整体的提升[10]。 本研究表明,试验组护士在专科技能考试合格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而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行以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将日常工作贯穿与培训中,对短时间内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专业能力确实可行,值得推广。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产后出血的个案护理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 产后出血是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3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占分娩总数2%-3%。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临床表现为产道出血急而量多,或持续小量出血,重者可发生休克。同时可伴有头晕乏力、嗜睡、食欲不振、腹泻、浮肿、乳汁不通、脱发、畏寒等。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sheehansyndrome)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和护理工作。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0岁,已婚,即墨市环秀小韩村,孕40+6周,孕期在外院建卡,产前不定期检查5次,于2012年5月5日16:00,自述孕足月,下腹部不规律腹痛3小时步行入院。入院时情况:一般情况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隆,肝脾触诊不明显,双下肢无浮肿,腱反射正常。产科检查:宫高38cm,腹围104cm.头先露,胎位LOA,已入盆,胎膜未破。胎心150次|分,胎心监护反应型。阴道检查宫口未开,宫颈容受70%。入院诊断:孕40+6周G1P0LOA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低流量吸氧,指导胎动计数,密切观察胎心胎动。5月6日行缩宫素引产,产程顺利,于15:10宫口开全,于16:40在会阴侧切下,顺娩一女婴,体重4100克,评10分。胎盘娩出后宫缩乏力,出血急、量多约1000ml,色鲜红,血压90|60mmhg,心率100次|分。急救护理予缩宫素静脉输注,输注红细胞4u,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后。两小时后子宫收缩良好,血压100|70mmhg,心率85次|分。转产后予预防感染、补血、对症治疗,泌乳量足,子宫复旧佳,恶露量少,色暗红,大小便正常,会阴切口愈合好,住院3天,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应急护理 2.1.1协助医生执行止血措施。①宫缩乏力性出血 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以加强子宫收缩。胎盘若按摩止血效果不理想,及时配合医师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②软产道裂伤 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若为阴道血肿,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缝合止血。③胎盘因素 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滞留、粘连,可徒手剥离取出;胎盘部分残留,则需刮取胎盘组织,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④凝血功能障碍 若发现出血不凝,立即通知医生,同时抽血作凝血试验及配血备用。 2.1.2 协助产妇采取平卧位下肢略抬高,给氧气吸入,注意保暖、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观察皮肤、粘膜、嘴唇、指甲的颜色,四肢的温度及尿量,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2.1.3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可采取周围静脉留置注射两路输液,必要时腔静脉插管),加快输液输血的速度,以维持足够的循环血量。 2.1.4留置尿管,保持尿管通畅,注意尿量及颜色。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生命体征的变化 2.1.5 产妇休克恢复后,仍应加强护理,严密观察,防止再出血的发生,并加强营养,注意,改善产妇的一般状况。 2.1.6 生活护理 进食营养丰富,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进食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2.2心理护理 提供产妇与家属的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应保持镇静的态度,工作要紧张有序,并给予同情和安慰,以增加安全感,适当地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有关病情和实施处理的目的,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指导加强营养,增加活力,逐渐地促进康复,调整产后指导计划。 3 体会 产后出血对母婴危害甚大,因此建立三级妇幼保健网,妊娠期 ;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 及时识别并治疗高危妊娠,如贫血、妊高征等。正确估计胎儿大小、胎方位及骨盆情况。分娩期 ; 临产后,维持孕妇正常的营养及水电平衡,防止产程延长,必要时给镇静剂保证孕妇的休息。第二产程,严格无菌操作,指导孕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作会阴侧切,胎肩娩出后立即肌注催产素以加强宫缩减少出血。胎盘娩出后注射缩宫素,进一步促进子宫收缩。第三产程,准确测量产后阴道出血量,在胎盘剥离征象出现后,及时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仔细检查软产道,如有裂伤,及时缝合。产后; 产后2h内,产妇仍需留在产房接受监护,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阴道流血及会阴伤口情况,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对高危孕产妇,应注意保持静脉通道,充分做好输血和急救准备。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这就要求助产人员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助产技术,能及时筛选出高危孕妇,要加强分娩期监护,以便能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高危孕妇分娩时加强管理和监护。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讨论方式在哀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个案讨论方式在哀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以个案讨论方式来收集和分享各小组成员的单元病案信息和处理方式。结果 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对患者进行哀伤护理后,在医院的QA检查中病人相关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自身通过个案讨论方式在经验交流中可获得更多收获成长和心理支持。结论 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哀伤护理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为哀伤对象提供帮助,为哀伤护理提供理论方法,哀伤小组成员自身也受益,提高满意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关键词】 个案讨论方式;促进;哀伤护理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1]。面对疾病的威胁,病人要经过一个对疾病理解并接受治疗的复杂心理适应过程。护士通过为病人提供关于疾病和治疗信息,并且运用个案讨论方式的交流技巧,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可以促进病人对这一紧张状态的调整适应过程。 1 哀伤护理及个案讨论方式相关概述 1.1 哀伤护理是指专业护理人员以医学心理学的多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协助哀伤者(指遭遇失落或被夺取心爱的人或物者)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协助哀伤者处理因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2] 1.2 个案 个案就是由某项目特定部分有关的信息的总和。 个案概念化-所谓个案概念化,指咨询员依据某种心理咨询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个案讨论方式即以个案的形式对个案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个案概念化,运用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的方式。 2 资料与方法 2.1 对象 在特定时间场合产生的因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的住院病人及其陪护家属及相关护理人员。 2.2 方法 制定具体工作方法及哀伤护理委员会工作月报表及哀伤护理学习包课程,以个案讨论方式进行定期学结,并对参与个案讨论前与讨论后进行满意度和认同度对比评价。 2.2.1 个案讨论方式收集资料 将全院各护理单元设立哀伤护理成员1名,定期学习相关知识,讨论疑难、复杂案例,分享、交流经验,以个案讨论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提交于哀伤护理委员会,并传达来自委员会的信息于每一位成员。由成员介绍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护理情绪不良病人及家属的具体案例,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然后由心理专科医生或心理专科护士针进行逐一地分析,并与成员们共同探讨,同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实战演练,以求得针对不同案例、不同情景最合适的交流、解决方式。基于成员及全院护士的需求,病人的状况,分析、讨论下阶段的计划,做出书面的行动指南。开设一些哀伤护理相关的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哀伤护理、心理专家授课。 2.2.2 委员会工作月报表内容 护理单元:XXX,哀伤护理成员:XXX1。①组织部门内哀伤护理活动几次,其中小讲课几次,案例讨论几次,解决了多少位情绪不良病人及家属的问题。②典型的案例;③需跟大家分享的经验;④不能解决的难题;⑤有何建议。 2.2.3 哀伤护理学习包 每位哀伤护理委员会成员都必须在新加人组织的一年内,完成由委员会提供的以下课程的学习,并完成至少1份相关的学习体会,学习包课程:哀伤护理;临终关怀;病人心理特点与护理;交流沟通技巧;同理性的关怀;病人抱怨的有效管理;愤怒病人的管理;与压力共存;哀伤护理相关科研选题及论文写作方法等。 3 结果 个案讨论方式为哀伤护理提供了一种组织和交流的平台,成为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陈佩仙等医疗工作者从哀伤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应用中指出,从对照表及工作实践中可知,通过哀伤委员的心里指导后,患者提高了对病情的知晓度,从而对医疗工作的配合及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参与哀伤小组的成员经过系统理论的学习及哀伤个案讨论方式的学习,对再次处理类似案例的经验值也明显提升,这在每年360度的同事间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 体会 4.1 以个案讨论方式收集资料,让每个人体会着不同的感情体验和情感碰撞,体会着不同交流方式所带来的成效。每个人对哀伤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人从理智层面去分析,有的人从自身角度去体会,每个小细节都是富有意义的。我们述说经历时感觉伤痛,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表现,述说同时也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令我们的内在得到释放,对事实接受程度提高,会产生新的动力。 4.2 哀悼是一个痛苦整合的过程,痛苦之后要对其进行消化梳理。事情刚发生时让经历的人立即述说并不可取,我们要尊重他人,更多地陪伴他们。其实就如同妈妈对哭泣的孩子一样,拥抱等肢体语言就是无形的巨大支持。当经历哀伤的他们愿意并能够表达时,我们再做其他。 4.3 从临床案例中通过运用个案讨论方式整理出一些哀伤护理的思路和可供参考的方法:①满足对方的基本需要如递纸巾,温水等,传递关心和温暖。②当事人没有心情处理的问题,通过其他资源,协助处理,减轻负担。③与哀伤对象的家属结成联盟,从另一角度给予支持。④交流过程中多观察对方是否能接受,如感受到对方的抗拒情绪,则应该先把时间留给对方。交流过程中,我们有责任首先保证倾诉者的安全,包括环境安全。⑤患者出院后,也可根据情况对其本人和家属进行持续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总有一条小路永远为他们通行着,由此带给他们希望。 4.4 哀伤护理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新颖的护理体系 丁焱、陈瑜等医疗工作者从临床角度对哀伤人群的心理护理提出了建议。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哀伤护理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为哀伤对象提供帮助,为哀伤护理提供理论方法,哀伤小组成员自身也受益,提高满意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中的现状与对策 1.我国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行政岗位冗杂 公立医院较其他企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是高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复杂系统也是多角度多层次提供社会服务的系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公立医院院的行政管理岗位设置过于复杂和冗余,主要包括上级管理部门的卫生部门,医院内部相应的接待机构;医院的科研机构与相应的项目办公室;医患关系处理部门等部门,这些部门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重合,导致官办机构与民办机构错综交叉。 1.2行政队但素质偏低 大多数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一般来自于医院晋升的医疗人员,没有系统的学习行政管理知识,缺乏行政管理经验。一些行政人员还兼职临床和科研活动,无法全身心的投人行政管理工作,从而影响医院行政办事效率,降低了行政管理水平。 1.3行政部门职责不明确 在大多数公立医院中,行政部门之间关于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划分不够明确。导致行政管理工作处于医院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外,导致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与市场的需求的发展不相符,导致医院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1.4行政管理流程落后 现代管理流程的科学化是行政管理效率的保障。我国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流程主要设计到医院的核心业务,如临床、患者就诊、科研等工作。二是辅助流程主要涉及人事管理和后勤保障。由于公立医院的行政管者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对行政管理的核心流程专业程度较低以及对辅助流程的管理不熟悉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医院的核心业务,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行。 1.5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力资源是每个行业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医院现代化的管理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医院必须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但大多数医院由于长期受传统人事制度的影响,使得人事关系复杂,对于新人的培养和提拔存在重重障碍,且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发展体系。同时,医院对职工的培训机制不完善,造成医院资产的浪费,这对医院的正常运行存在极大的影响。 二、提高公立医院行政管理水平的措施 2.1规范行政部门职责与权限 公立医院应该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责和权限,制定行政管理细则,保证各部门都能够按照行政管理细则尽职尽责的完成本部门工作,以此提高部门的管理效率。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合力。医院行政领导应该针又寸医院长期存在的权责不明的现象,落实行政管理中的细则,从而促进公立医院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2.2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公立医院应该与时俱进实现医院现代化的改革,尤其是行政管理上要借助于现代化管理系统,如大多数企业使用的现代化HIS、PACS管理系统。以此武装医院行政管理方式,促进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达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医院实际情况,以为医院的核心业务医疗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便捷服务为目的,尽可能简化行政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促进医院行政管理实际效率的提升。但由于我国公立医院信息化行政管理水平低,行政管理者在信息化管理上水平比较低,所以需要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为医院实现现代化行政管理提供保障。 2.3行政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工作过程中尊重员工,激励员工,充分调动员工作的积极性。行政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做到依靠制度管人同时又人性化的管理,从而营造和谐民主、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增强医院工作人员主人翁感受,促进职工与医院形成生命共同体,同发展共进退,达到和谐管理医院,促进医院良性发展的目的。 2.4强化行政队伍建设 首先对医院现有的行政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其次,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有效的人才选拔、培训体制,实行竞争人职机制以及聘任制,实现行政干部的竞聘上岗。再次,为行政人员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行政人员关于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最后,促进医院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方向发展,让懂行政管理、能管理、想管理的人员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医院行政管理水平。 2.5完善人事任用机制 在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在各部门的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公立医院的行政人事任用应该按照任人唯才原则,科学安排行政管理人员,选择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在管理过程,充分发挥行政工作的才干,确实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以此完善医院行政管理模式,促进医院行政管向现代化发展。 三、结语 公立医院应该仔细研究自身在行政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对应措施,促进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为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提洪保障。 作者:杨志勇单位:冷水江市人民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新形势的医院行政管理探究 1医院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行政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 目前,医院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一人独大”的情况。主要以管理者个人的意志来直接决定行政管理的工作。家长制、一言堂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管理者特殊的地位和权力,使得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完全失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气氛和背景的影响之下,完全看领导眼色行事,使得医院内部员工的积极性消失殆尽,极大地降低了医院行政的效率和活力。这无疑会对医院正常、健康、有序地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1.2医院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 随着医疗机构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了体制不健全,机构冗杂和规章制度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而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一些医院就是因为没有科学设置符合医院自身情况的行政管理机制,就直接导致了“无章可依”或“有章不依”的情况出现。不仅如此,由于行政管理体制不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行政管理不利,导致医院管理混乱,医务人员在工作上毫无主动性可言,重复工作,逃避工作的现象时有出现,直接造成了医院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 1.3医务人员的素质低下,业务水平也不高 目前,很多医院的行政管理出现问题,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医院内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低下,在平日的工作中往往无法完成医院发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这样,在行政管理部门行使权责的过程中,这些素质低下的员工根本无法有效地去执行,行政管理部门也直接引起了其他部门的排斥和反感。所以,无积极性和创造性,毫无工作热情,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直接导致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低下。 2完善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完善医院行政管理机构,健全医院行政管理领 导体制医院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拥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机构。制定一套符合医院自身实际情况的监督体制,以确保监督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对自己本职工作细心负责共同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而促进医院实现效益最大化。 2.2要建立和完善医院行政管理的各项制度 良好的医院管理制度一定会保证医院健康有效的发展。通过制度建设正本清源,成为医院员工明确遵守的信条。此外,还要明确工作的细节和程序,例如一些表格、图表、文件的统一和规范,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法治秩序等。通过这些制度的确立,可以使得医院有法可依,用制度规范大家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医院内部的科学分工,实现管理层次的权力保障和执行部门命令的有效实施,进而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 2.3精简机构,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在医院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机构设置冗杂直接影响到了医院的效益实现,这与现代医院的行政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要想使医院行政管理高效实施,就必须对医院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尽量减少管理层次,突出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性,确保行政管理的有效畅通。 2.4加强医院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想保证医院行政管理部门的有效畅通,就必须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的结构,要增加懂经济、懂法律的人才比重。此外,还要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以确保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总之,医院行政管理的优劣与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内部安全紧密相关,是医院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各地医院对医院行政管理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医院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高效科学的医院行政管理能极大发挥全体职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增加行政管理的效益,能协调部门间和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实现管理的无缝连接,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丽平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某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时间管理调研 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利用和运筹时间的具体行为中。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对行政人员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导致时间紧迫感倍增,迫使他们必须具备科学管理时间的能力。加强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时间管理的过程,其实也是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优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的过程,针对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时间管理研究不可或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南京市某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发放105份问卷,收回96份,有效问卷为87份,卷有效率为82.9%。对该院的医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95份,回收83份,有效问卷75份,卷有效率为79.0%。按同样的方式,在该院的护士中发放95份问卷,回收89份,有效问卷81份,卷有效率为85.3%。 2.研究工具。本研究以黄希庭和张志杰(2001)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为原型,由于测量群体差异性而进行了适当修改。问卷采用Likert5点自评式量表,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量表有44道题,由3个分量表构成,包括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对新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测得α系数如表1所示,可见该表信度良好,可以反应该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的特征。此外,要求研究对象填写性别、年龄、工龄、学历、是否兼职临床工作等资料。3.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对数据进行录入,并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研究结果 1.该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各因子上的得分。 1.1该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时间管理倾向均值为3.9060,得分较高,时间管理情况较好。 1.2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得分均较高,说明他们普遍有较为正确的时间价值观,已经意识到时间的短暂性,重视时间对个人以及社会的价值。 1.3与其他两个维度相比,在时间监控观维度上,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得分相对较低。在其中五个因子中,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设置目标和反馈性两个因子上的得分较低,说明他们目标不清晰,反馈性较差。优先级和时间分配两因子的得分较高,说明他们能比较好的认识事情的优先顺序,也能做出合理分配。而计划这个因子则处于中间。 1.4在时间效能感上,得分也较高,表示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对时间管理的信心较强,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也较为充分。 2.分别以性别和是否兼行政工作作为自变量,以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3和表4所示,经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得男女两组、是否兼行政两组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上的得分均满足方差齐性;进一步分析得该院不同性别的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管理倾向及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两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兼临床则对该院行政人员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的得分没有影响。 3.学历、年龄、工龄与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得分的相关分析该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与其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观的得分存在显著相关,而与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相关;该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年龄、工龄与其时间管理倾向及各子维度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相关。 4.该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医生和护士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上的差异。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该院的医生和护士组得分。由表7和表8可知,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管理倾向上的得分与医生和护士两组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而后两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同理,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上的得分与医生和护士两组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医生与护士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处不再赘述。 讨论 1.时间监控观有待提高。该院行政管理人员普遍重视时间的价值,有较强的信心利用好时间,对时间管理行为的估计也较为充分,但他们在时间监控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观念和能力,是时间管理倾向这三个维度中可操作性最强的一个,是一个人进行时间管理的具体的实施阶段,它体现在一系列外显的活动中,时间管理的技巧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具体体现出来[6]。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监控观上的问题,正意味着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时间管理技巧有待完善。 2.性别差异。该院行政管理人员中,男性在时间管理倾向及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虽然同在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岗位,但男性和女性的工作存在一定差异,决策层中男性的比例较高,负责制定目标和安排任务,而女性更多的是处于执行层,较多地是执行上层指派的任务,实际运筹和管理时间的能力相对较弱,也较少得到锻炼。另外,由于生理和社会分工的差异性,相对男性而言,女性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家庭方面,时间紧迫感更甚,用于制定目标、交流反馈等的时间更是挤不出来,时间管理情况自然要比男性稍差一些。 3.学历影响。本次调查显示,该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与其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观的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相关。学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个体的知识储备,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学历越高的人可能更容易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思维更具开阔性,自我控制能力可能也较高,能运用较为系统的知识妥善处理各事务之间的关系,更善于安排计划和设置目标等,故而在时间监控观维度上的表现要较低学历者更胜一筹。 4.该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时间管理能力优于医生与护士组。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及子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医生和护士组,说明较临床工作人员而言,他们更加重视时间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管理时间的能力和信心都更强。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他们作为管理人员对于“时间”这一管理要素自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也更能为自己所用。他们也会在非工作时间自主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正响应了公立医院改革中倡导的管理队伍职业化的要求。 建议 时间管理理论的核心是人的自我管理,学习时间管理的目的,是加强自身管理,而不是单纯地提高工作效率。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时间管理上的行为习惯也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5]。时间管理研究已经证明,可以在后天的培养学习过程中不断改善时间管理倾向。试图将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监控观上的问题迅速解决是不切实际的,时间管理技巧的培养应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个体和医院两个角度来培养他们建立适当的时间管理策略,着重用时间管理知识武装自己,从而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1.加强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对时间的自我管理 1.1明确目标。通过调查显示,该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目标不清晰,甚至没有目标。汉语字典中,对于目标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没有明确的目标,则往往缺乏导向性和内部动力,这是造成该院行政管理人员时间利用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制定目标往往需要结合自身能力、性格和科室工作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应当遵循SMART法则:specific明确的:即目标的范围是明确的而不是宽泛的;measurable可度量的:即最终实施的目标需简化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attainable可实现的:目标应当是可实现的而不是理想化的;result-based结果导向的:目标应该基于结果而非基于行动或过程;Time-based时效性:即目标应当有时间限制。 1.2制定计划。众所周知,管理是有计划、有目的过程,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任务分析是制定计划过程中颇为关键的一步。可以运用“色拉米战略”,将任务分成多个单独的部分,根据每个部分所需的时间及其重要性安排出处理的先后顺序,然后逐步完成任务。对于各类工作的具体协调和处理,则应当学会运用艾森豪威尔原则,即:(1)对于重要又紧急的突发事件,要管理者本人亲自、立刻处理;(2)对于重要而不紧急的,则要管理者本人花最多的时间去进行战略规划;(3)对于紧急而不重要的工作,要减少对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可以酌情委托给下属去处理;(4)对于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工作则可以不去处理。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初步估计每项工作需要耗费的时间,进行时间定量分配,制订出时间消耗标准。最后将时间分段,尽量将需要集中精力、重点的、难度大的事情安排在精力旺盛的时段完成。 1.3实施控制。有了计划之后,需要控制行为予以支持,确保所制定的目标和工作计划得以落实。彼得.德鲁克提出通过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集中自己的时间来进行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起点是明确了解时间消费的现状,利用记事本将每天的时间花销记录下来,如同记账一样,按时间先后做成时间表,使得工作内容和时间花费都有案可查;同时也要保持时间利用的连续性,管理好电话和电脑等通讯工具,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1.4增强反馈性。每天工作结束后,检查记录时间消耗的记事本,对全天的工作进行整体回顾,反思工作完成情况,与原工作计划的差异,剖析时间的使用情况,评价时间花费的有效性等等。积极找出其中的问题,在必要的地方进行及时修正和调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利用医院内部网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彼此的时间管理技巧,相互监督,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时间消耗。 2.医院在促进时间管理方面的作用。环境对于个体时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公立医院应该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时间管理的教育活动,提供平台来指导他们对时间进行妥善管理,并规范其时间管理行为。 2.1强调制度建设。目前,在对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还没有针对时间管理行为的内容。时间管理能力的优劣应作为考核行政管理人员的指标之一,对于表现优异的职工可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强化其改善时间管理行为的内部动机。在医院行政管理中应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人,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特殊的周期性,医院每年的教研活动和聘用工作等都会呈规律性、周期性变化,通过制定详细的制度来指导和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可以帮助行政管理人员节约大量时间。 2.2培训。公立医院应该增加时间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内容,开设短期时间管理培训课程,将职工进行时间管理技能训练作为培训的新视角。培训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自主学习活动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帮助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自主制订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时间管理策略,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陈莉王志梁鲁翔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机制改革措施 医院缺乏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医院缺乏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也是医院行政管理改革面临的一种重要问题。首先,在当前我国医院的发展运行过程中,我国医院行政管理的重点依然集中在一起行政活动中的具体事务上,比如说办公室管理和文档管理等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不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其次,医院相关管理层的决策失误,缺乏合理的决策体系。某些医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在医院经营思路、经营方向以及对外扩展等等有关医院发展的重大决策上,缺乏事前的调查预测,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查预测,备选方案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医院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医院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如果医院领导者缺乏一定的专业管理知识,就无法建立合理、科学的医院管理体系,造成了医院整体工作的效率低下,影响医院最终的经济效益。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经验少。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是行政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结构复杂,学历、专业以及年龄结构都不尽合理,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管理技能落后,很难满足现代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其次,医院行政管理干部思想落后。在医院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医院的发展实际,大搞形式主义,表面做文章造成了医院资源的浪费;再次,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高。当前医患问题非常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矛盾的激化。 创新医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分析 1、建立独特的医院行政文化和经营理念 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医院行政文化是医院行政建设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指导着医院及其职工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以及服务理念等方面。构建全新的医院行政文化,需要重视调查研究,需要审时度势,确定新的行政管理思路和经营理念。医院的经营管理理念关系到医院对人本身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问题,它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医院的经营理念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贡献于社会,并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特征,明确自己独特的服务领域,建设起有远见卓识的经营意识和行政价值观。 2、创新医院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首先,完善医院领导层职能机制。医院领导层“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切实把医院领导层职能定位在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后勤服务和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上,医院管理层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医院领导职能。同时,要积极协调医院领导层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到分工明确,政令畅通。其次,完善医院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加强全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写作,提高医院的行政办公效率;再次,“激励”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全院医护人员工作的活力。 3、加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医院行政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素质。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其次,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原则,认真听取患者的要求,有微笑来化解医患之间的矛盾,为保证医院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再次,加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创造一个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不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长期动员各方面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结论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和医药分开的全面启动,国内医疗服务行业的大门将向世界打开,医疗市场总体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即患者拥有了选择就诊医院的权利。面对新的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医院应该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高度重视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创新医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周瑾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强化策略 一、行政管理在医院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行政管理作为医院战略管理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个软指标,但抓好行政管理却是一个硬道理。 1.行政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涵盖医疗管理之外的全部内容。是医院全面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好行政管理是凸现医院军事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2.行政管理是确保内部安全的关键安全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核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医院的发展环境不断提出新的矛盾和考验。立足安全抓行政,是为医疗工作顺利展开提供保障的前提。 3.行政管理是培养过硬作风的载体医护人员的工作作风、认知能力、遵守纪律程度是对行政管理工作范畴的基本要求。没有高质量的行政管理,医疗中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4.行政管理是展示医院内外部形象的关键医疗形象、人员形象、精神面貌都需要高质量的行政管理做后盾,没有行政管理的高效益,就难以体现医院的本质内涵。 二、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行政管理的基本理念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把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1.尊重人,营造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 尊重医护人员,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医护人员在事业上、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合理需要,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用柔性手段解决钢性矛盾,从而更好地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积极创造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能使医护人员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使医院成为“命运、责任、利益共同体”。⑴相互尊重,形成民主生活方式领导层平时经常性地开展谈心、走访,深入基层倾听医护人员心声,医护人员也可以随时找领导作朋友式的交谈。在工作、生活中形成上下级之间及同级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宽容的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这既是医护人员的心理要求,也是能够舒心工作、同心奋斗的必要条件。⑵主体参与,完善民主管理制度通过严格落实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领导分工负责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同时又通过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座谈了解,广泛听取大家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医院再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这样较为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能够进一步激发官兵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⑶公开公正,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坚持落实民主生活会、中层以上干部述职述廉述学、全院官兵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使领导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确保清廉办院。 2.信任人,完善和谐高效的管理机制 医院要和谐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秩序、稳定的机制、健全的规章制度做保障。那么,实施能级管理,有效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是充分发挥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⑴明确各级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责医院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应当清晰划分主官,分管副职、部门领导,机关人员和中层领导三个管理层次,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院党委研究制定医院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主官确定“干什么”;分管副职和部门领导则要确定“怎么干”;机关人员和中层领导要落实“具体干”。在工作中各层级既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又要做到服从、支持、配合,形成合力。⑵发挥支部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党支部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会愈加明显。发挥好支部作用,落实好各项党的制度,及时发现情况、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反馈意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党委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正确依据。⑶提高“两支队伍”在医院管理中的效能党员和干部队伍是医院建设的核心群体,他们之中既有官又有兵;既有行政人员又有医疗人员;既有管理者,还有学科带头人;涵盖了医院建设的方方面面。医院党委在发挥“两支队伍”上下工夫,留给了他们充分施展的空间和天地,最大化发挥他们的开拓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两支队伍”建强了,效能发挥好了,医院全面建设的基础就牢了。三个层级,一个支部,两支队伍,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发挥了每一个管理人员的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提高了管理的实效。 3.激励人,建立和谐公正的考评体系 行政管理工作,要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严格的考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⑴坚持目标激励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每年提出医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各科(室)建设的发展要求,并把长期战略化解成短期目标,把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同时还要明确达标后的奖励标准。⑵坚持考评激励制定贴合医院实际的《工作质量标准实施细则》,将行政管理工作纳入《实施细则》,依据《实施细则》量化管理,实施奖惩。制定《实施细则》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人,而是为了引导人、激励人,使全院医护人员明白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⑶坚持榜样激励认真总结各岗位先进事迹,让医护人员学有榜样。安排新老医生、新老护士结对,加强帮带。安排学科带头人开示范课,提高业务素质。并坚持为学科带头人、骨干发放奖励的制度,年底评功评奖给予倾斜,以激励骨干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 三、加强行政管理带来的效益 1.凝聚人心,极大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加强行政管理工作,创造的是一个规范化制度下的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广大医护人员在这个环境中能够顺心、顺气,这样不但激发增强了责任感和自觉性,而且极大地释放了医护人员在工作上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加了管理的效益。 2.规范管理,各部门(科室)进一步协调一致加强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一式管理在部门(科室)工作协调中出现的漏洞,各部门(科室)之间关系进一步密切,协调进一步一致,做到了事事有人管,实现了无缝连接。 3.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了适应新发展的能力加强行政管理,使医院处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能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上的越来越高的追求,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同时,提高了医院适应新发展的能力。 四、和谐管理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医院拥有多个部门,要想实现和谐运作除发挥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等作用外,还特别应该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医护人员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他们还希望更多地受到尊重、关心,并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因此,医护人员的价值、意志、情感、心态等因素越来越应该受到重视。同时,管理者还要通过理想信念的培育,感情的交流,形象的感召,情绪的感染和心理的共鸣等来激发被管理者的内在动力,以达到和谐发展。 2.要防止管理中一团和气加强行政管理要防止和克服轻制度,重人情,轻管理,重和气;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出现人情味过浓,制度观念弱化,以情代管,放任自流的问题。因此,在行政管理当中,要切实搞好思想统一,提高思想觉悟;切实发挥好各级各类人员作用、协调好各类关系;切实把握好情与理的度,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防止一团和气。 3.制定管理措施要强化“理”管理措施要合乎大众认同的人伦、人性、人道、人权等基本理念。要管的合理,日常管理要有理性,危机管理要有理智,冲突管理要立足于理解,避免情绪化、极端化、片面化、绝对化。防止“小事弄大,大事弄炸”;管理过程要顺理成章,管理行为要合情合理,要尊重合理化建议和合理要求,鼓励医护人员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多调理,少折腾,多一些微调,少一些“一刀切”,尤其要关注医护人员的情绪变化,爱护积极情绪,调动疲劳情绪,转化消极情绪,化解极端情绪。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模式思考 1行政管理人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现阶段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现状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1],即“业务转型人员”、“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军转人员”,其中以“业务转型”的行政管理人员居多。这些人主要是从医师、护士、医技部门转岗到行政岗位,他们通常在本单位工作多年,具有学历高、职称高的特点,部分人员在担任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兼顾临床工作,往往存在着在实际行政管理工作中投入的精力不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院行政管理教育和培训等问题,在工作中主要依靠经验的传统管理方式。第二类“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医院行政管理岗位,普遍年纪轻、学历高,掌握了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医院的工作环境特殊,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对于医院工作的流程和特殊性缺乏实践经验。第三类“军转人员”,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医院,由于部队的管理对象、管理方式方法与地方医院不同,因此“军转人员”要尽快适应地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特点。 1.2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1.2.1管理经验少。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多样,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具有管理专业学历者少,在学历、知识和年龄结构上均欠合理,多凭资历、经验和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工作中缺乏科学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管理技能严重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医院行政管理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由于当前医院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如卫生技术人员,加之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大多数行政管理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效率低下[2]。 1.2.2行政人员个人因素。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没有更高的追求,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知识,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开拓和研究能力。同时,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奖金收入普遍低于同级的临床医务人员,也是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2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部门职责交叉重叠 医院行政管理中,存在各部门和各级职务的职责范围过于笼统,缺乏更加精确明晰的界限,以及内部管理相关职责和规定长期呈“静止”、“慢跑”状态,无法满足管理活动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部门职责范围和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造成职责“真空”地带,为推诿扯皮等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3]。 2.2部门之间协调机制运转不畅 医院科室是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和装备密集的单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的科室逐渐由多专业相对集中的大而全转向以学科、以专业划分[4],且这种划分呈现越来越细的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能够促进医院医、教、研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增加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但同时复杂的组织机构也带来了沟通协调方面的问题:复杂的机构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方式,面对复杂的工作状况时难以高效运转;上级机关因其关注点不同,往往对下级机关提请的协调事项置若罔闻,导致自下而上的协调存在难度;有的部门领导主动协调意识不够,平级协调的难度较大,若一个事项涉及多个部门,有时主办部门积极与同级协办部门协调,却因协办部门的“冷落”而挫伤积极性;有的分管领导之间缺乏积极性或缺乏沟通意识,增加协调的复杂性和协调成本,现有的协调机制常常难以应付。 2.3行政管理流程不合理 现代化医院业务流程可以分为核心流程和辅助流程。与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流程,如门急诊流程、住院流程、临床诊断、临床检验等均属于医院的核心流程;而人事管理流程、科研管理流程、后勤管理流程、事物汇报和审批流程等行政流程,属于辅助流程[5]。当辅助流程设置不合理,给临床科室带来很多困难和压力。例如,当医疗设备、耗材购置审批流程不合理时,临床科室要申请购置新设备、使用医疗耗材,需要跑很多部门,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2.4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停滞不前,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统筹规划,人才短缺与过剩、人才流失与浪费并存,有些人力资源的潜力未能得到合理的发掘和培养,有些培养后的人力资源无法合理利用,教育培训成果难以转化,产生一定程度的浪费。 3完善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对策 3.1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1.1人是行政管理的主体,医院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管理活动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医院行政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品德、才能、知识等方面的修养和学习,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的规律和特点,使每位管理人员成为具有全局意识、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良好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全面型优秀管理人才。 3.1.2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的主要途径。对于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教育培训,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素养。例如:以全脱产、半脱产或继续教育的形式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管理业务知识及能力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由医院组织人员到外单位短期进修实习培训或请专家教授到医院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课培训。 3.1.3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管理的执行力。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组织成员的活性化是当代管理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概念之一[6]。在活性化组织中,管理工作绝不只是简单化的命令和控制,而是要激发职工责任感、增加知识面及释放被约束的创造力,为职工提供做好工作和不断成长的环境。医院领导者应采取物质、精神激励的方式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管理人员敢于承担责任、积极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以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增强管理执行力。 3.2完善医院行政管理体制 3.2.1完善医院内部协调机制,增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要增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协调意识,变被动协调为主动协调;因体制原因,医院办公室与决策层是上下级关系,与其他科室部门是平级关系,协调力量和作用有限,可以通过适度授权来增强办公室的协调力量;利用非正式沟通的协调作用满足组织成员社会交往的需要,提供快速、有效的沟通途径;医院各临床科室和职能处室之间必须消除利益壁垒,相互之间积极协作,为完成医院整体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3.2.2有效消除管理职责的“真空”地带。根据管理工作需要,调整各部门内部管理职责,细化管理职责的内容,使每个部门的职责都能够符合组织整体管理和发展需要。定期总结工作中新出现的工作内容,落实到有关部门职责中。尽量避免部门职责交叉,不能避免时应明确主次关系,避免出现工作无部门负责现象。当决策层领导调整和变动时,要及时明确和调整分工,避免因工作失去指导而造成脱节。 3.2.3优化医院行政管理流程。医院行政管理流程设置的原则是在为临床科室提供直接、快速、全面服务保障的基础上,支持、督导和评价临床科室工作,努力为核心流程的效益最大化做贡献。设置行政流程时应充分考虑如何方便临床科室,尽量对临床科室采用“一站化”服务模式,即凡涉及临床科室的工作只需要申报或审批一次即可[7],要严格设置申报或审批时间,避免拖沓。 3.2.4加快推进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医院管理职业人团队。对医院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充分利用现存人力资本,做到能级对应。以“三角形”模式制定适合医院发展的人才需求计划,为有效实施人才的选拔、配置、教育和培训奠定基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人员良好的素质可以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准,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形象,能够为医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方向探析 1当前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作为医院战略管理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全面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确保内部安全、展示医院内外形象的关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传统行政管理工作模式也受到了很大冲击。这主要是因为某些医务人员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的影响,价值取向产生偏移。或是对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不理解,有抱怨和畏难情绪,其价值观与医院发展要求相左。或是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与医院的关系,不能自觉规范工作中的言行举止,损害了医院形象。因此,加强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化解医护人员、医患人员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培养医护人员良好的工作作风,展示医院的医疗形象、人员形象、精神面貌是当前医院管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尊重”、“信任”、“激励”是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最佳途径 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是一种事无巨细的“干预式”管理模式,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对下级进行指挥,所以压抑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对象过于被动,管理方法过于机械。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务人员在素质、心理、技术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行政管理工作者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集权的、多层次的、经验型的管理方法不再完全适用。因此,行政管理工作者必须以全新的思维、全方位的角度,切实做好有针对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为提高医院的整体素质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认为,其最佳途径是实施人性化管理,通过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简单地说“,尊重”、“信任”、“激励”是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最佳途径。 2.1“尊重” 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尊重医护人员在工作上、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合理需要,尊重医护人员的人格和权利,用柔性手段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各种矛盾,从而更好地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谈心、走访了解医护人员的心理世界,在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宽容的前提下,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通过严格落实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领导分工负责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和落实好各项管理制度。 2.2“信任” 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需要全院上下齐心协力,这种合力的形成来源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包括管理人员之间的信任、管理上下层次之间的信任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加强“信任”可从加强管理者的自身建设入手。首先,管理者要加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认真掌握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其次,管理者要实行民主管理,公正决策;身体力行,廉洁自律。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应当清晰划分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明确各级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责。同时,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反馈群众意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党委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正确依据。 2.3“激励” 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全院医护人员工作的活力。在实施过程中:(1)要打破静态考核模式,实行动态考核,把考事和考人结合起来;(2)完善考核机制,制定切合医院实际的《工作质量标准实施细则》,依据《实施细则》量化管理,增强考核的实效性;(3)抓好典型培养力度,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让医护人员学有榜样。努力营造“学典型、比典型、赶典型”的浓厚氛围,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医院建设全局工作的开展。 2.4“尊重”、“信任”、“激励”的行政管理措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的因素,创造了一个规范化制度下的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满足了人们对精神和物质上的越来越高的追求,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但激发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而且也极大地释放了医护人员在工作上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加了管理的效益。在管理实践中,既要防止和克服轻制度、重人情、轻管理、重和气的思想;又要避免情绪化、极端化、片面化、绝对化“,小事弄大,大事弄炸”的现象。因此,在行政管理当中,要切实搞好思想统一,提高思想觉悟;切实发挥好各级各类人员的作用、协调好各类关系;切实把握好情与理的度,日常管理要有理性,危机管理要有理智,冲突管理要立足于理解,管理过程要顺理成章,管理行为要合情合理,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配置路径思考探讨 【摘要】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医院管理要适应新形势,行政管理人员的优化配置日显重要。通过文献查阅和人力资源盘点,分析A医院行政管理的人力资源现状。自2012年实施紧缩性人员配置措施以来,行政管理人员出现年龄、学历、职务、职称等结构失衡,对医院和个人均产生负向影响。结合医院实际,提出校院共建实习基地,建立进修学习网络,工作项目服务外包,管理培训生项目,内部晋升和外部引进,常态招聘等内外部人力资源配置路径,优化行政管理人力资源配置,对其他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路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短缺;人力资源盘点;路径;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给各大医院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就行业而言,医疗资源供求关系和医患关系紧张、开展分级诊疗和取消药品加成、三级医院等级复审、新的医院财务和会计制度正式施行以及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等现实情况,已经成为近年来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推手[1]。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变得复杂起来,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对于医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原有的医院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医院的需要,这些管理经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弊端,对于新时期的管理工作要求不能达到其标准,医院的行政管理体系要进行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为医院的管理工作服务[2]。医院行政管理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行政管理人员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使行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才能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3]。因此,本文通过对A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配置的现状分析,问题发现,创新性的提出行政管理人员的配置路径,对于完善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和人才梯队,提升医院管理效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A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配置现状 A医院是一所大型三甲综合性公立医院,医院在职职工约54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81%,行政管理人员占4%,后勤辅助人员占15%。囿于长期以来“单位制”思想的影响,A医院的行政管理呈现“机关化”态势,人员队伍日益庞大,机构臃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了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服务意识弱,工作效率低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长远发展,因此,A医院决定从2012年起不再新增人员直至自然消减至合理水平后,再注入新鲜血液。实施紧缩性人员配置政策的五年,行政管理人员通过退休、辞职、死亡等自然减员约30人。由于A医院普遍存在着重视临床工作忽视行政管理的思想,不注重医院行政管理制度建设,面对行政职能低效的问题,只是简单粗暴的通过大浪淘沙的方式逐渐淘汰“老人”,逐渐导致配置的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成为医院管理的“短板”,极大地限制了医院的战略发展。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共234人,其中男性是99人,占42%;女性是135人,占58%。分布在医院办公室、医务处、人事处、科教处、护理部、财务处、纪检处、总务处、信息处、社保处、老干处、党委办公室、审计处、工会等14个的行政管理部门。现从年龄、学历、职务、职称等四个方面盘点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现状。 1.1年龄结构分布 行政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25~30岁的22人,占9%;31~35岁的41人,占18%;36~40岁的38人,占16%;41~45岁的37人,占16%;46~50岁的47人,占20%;51岁以上的49人,占21%;整体趋向老龄化。理想的年龄结构应为金字塔型,年龄越大,人数越少,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呈现倒金字塔型,年龄水平的升高,意味着工作能力、工作经验、工资待遇的增加,同时也表示体力、企图心、吸收新知识的可塑性、工作效率的降低。其中护理部、纪检处、社保处、财务处、总务处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 1.2学历结构分布 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博士3人,占1%;硕士41人,占18%;大学161人,占69%;大专及以下的29人,占12%。作为知识密集型,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医疗系统,对行政管理人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理想的学历结构应为梯形,学历越高,人数逐渐减少,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的学历水平不高,硕博士与大学及以下学历比例严重失调。学历水平过低,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其中财务处、总务处、信息处对于学历水平较低的职工需加强培训和发展。 1.3职务结构分布 行政管理人员的职称结构,处长12人,占5%;副处长26人,占11%;科长38人,占16%;副科长44人,占19%;科员及以下114人,占49%。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组织层级和领导职位较多,领导职位和基层职位将近1:1的比例,容易导致领导本位思想,协调性差,分工过细,工作程序复杂化,将多兵少,知识多,执行少,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增加,基层人员工作负荷增大。其中人事处、护理部、纪检处的领导职位与基层职位比例失调。 1.4职称结构分布 行政管理人员的职务结构,正高级7人,占3%;副高级29人,占12%;中级64人,占27%;助理级及以下64人,占27%;无职称的70人,占30%。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整体职称水平不高,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比过低,无职称者占比大。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职称晋升通道不畅通;职称晋升的难度高,且激励性不大;专业技术能力有待加强。其中纪检处、总务处、党委办公室、工会的职称方向受限。综上,目前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现状具体可以归纳为:“四多四少”的结构特征:即高年龄的多,低年龄的少;低层次学历的多,高层次学历的少;领导管理层多,基层人员的少;低层次职称的多,高层次职称的少。 2行政管理工作的四个层次 区分各行政部门的管理和事务性工作,将行政管理工作分成“简易繁难”四个层次:“简”,代表简单重复,流程单一的事务性工作,如开具证明,发放证照,批准假期,资料归档等。“易”,代表已形成管理系统或者流程的制度性和规范性工作,界于事务性和管理性工作之间,如人事信息系统,考勤系统,奖金系统,考勤系统等。“繁”,代表多个流程相扣,工作量大,繁杂的项目类工作,如社保业务的办理,卫生技术考试报名,组织规培学院出站考核,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等。“难”,代表根据新形势和新政策,与时俱进,持续改进的开发性,解决性和创新性工作,是各部门的工作核心,属于管理工作的范畴。如人力资源盘点,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的搭建,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绩效管理等。 3A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配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行政管理工作“简易繁难”四个层次的分类,分别阐析四个层次存在的问题。 3.1“简”的工作面临发展与成本的矛盾 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变得复杂,政策改革和调整频发,医院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模式都产生了明显变化,工作任务不仅在数量上裂变式增长,内涵也日益扩宽和丰富,目前的工作量已逐渐超越饱和,需要相应的补充人力资源;但是自公立医院实施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的成本核算更加严苛,行政管理属于辅助部门,长期被认为是成本中心,而非效益部门,人员补充和人力成本将更加紧缩。 3.2“易”的工作,影响工作积极性 首先,医院往往对于承担着医疗服务核心流程的临床人员给予诸多的政策支持,更加专注于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认为医院的发展是临床一线业务人员所创造的,却忽略了医院管理人才的潜在效益,且员工难以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导致医院管理人才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样的,在聘任、晋升或者员工评比过程中,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也被置于第二位的从属位置。因此,大多数行政人员共性的感觉到不被重视,不被理解,不被认可,迷茫消极的思想大大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行政管理的流程性工作,是管理绩效的浓缩,但行政管理属于非主营业务,缺乏影响力,难以评价绩效和衡量产出的效益,没有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临床工作对管理流程上的协作和配合不畅,隐形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繁”的工作负荷过重,限制创新 一方面,医院行政工作具有事务多、责任重、政策性强的特点,医院的发展带来工作量的大幅上升,工作任务复杂,紧急突发性工作多;另一方面,行政管理的层级和领导职数多,将多兵少,忙闲不均,人员短缺,大部分人员身兼多职,工作负荷重。由于工作量过大,行政管理人员成日忙于完成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提升品质和改革创新,管理工作容易停留在表面,较少深入挖潜前瞻性、规划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能投入的管理精力较少,创新受限,能为领导提供的真知灼见也较少,陷入恶性循环。 3.4“难”的工作要求与行政管理人员人才梯队建设的冲突 现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出现停滞不前,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统筹规划,人才短缺与过剩、人才流失与浪费并存,部分人力资源的潜力未能得到合理的发掘和培养,还有部分培养后的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导致教育培训的成果难以转化,并且出现一定程度的浪费。行政管理人员的短缺,人才梯队不完整,储备人才不足,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内部运作出现问题[4],导致医院发展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医院可持续发展。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下降,企业整体的文化氛围和服务质量会出现下滑状态。 4对行政管理人员配置路径的建议 根据行政管理工作的“简易繁难”四个层次的问题,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策略。“简”的工作,建议与高校建立实习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根据各科室的需求,确定所需实习生的专业、人数和素质要求,制定实习生招收计划,定期由高校派送学生到单位实习。每个行政部门都作为一个实习基地,定制带教实习生的实习计划,本部门对“简”的工作内容进行罗列梳理,注明工作流程,完成标准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形成工作手册,对实习生进行一对一培训教学,让实习生尽快掌握工作内容和技巧,将“简”的工作融入实习计划中。“易”的工作,借鉴院内临床科室进修生的付费带教模式,与全国各地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建立合作网络,医院层面根据下级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进修需求和人数,分时期分批次安排到各部门的进修。部门层面按照进修生的学习需求,制定规范化的进修计划和时间表,确定各进修阶段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需要了解进修生的工作情况和专业技术知识背景,实行“个性化带教”[5],进修内容主要是介绍先进的管理方法,流程,制度,技术,系统等,提供实践机会,培养进修生迅速承担和熟悉系统性和流程性的管理工作,另外进修生可以分享自己医院的管理经验,互相学习;也可以提出工作遇到的管理难题,与带教导师和团队共同诊断,充分讨论,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建立长期的工作联系,不断完善双方的管理过程。“繁”的工作,尝试使用服务外包的形式,各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的甲方,与人才服务市场,考试服务中心,培训服务机构等乙方合作,将各个“繁”的工作打包成一个待完成的项目,按项目外包给相应的机构。甲方要做到事前筛选业绩比较好的、价格比较合理的,有完整标准化体系、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供应商作为合作对象,细化外包的工作内容,操作流程,完成时间和验收标准;事后根据双方约定审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按标准进行验收。“难”的工作,各部门根据医院的战略发展规划及其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盘点基本情况,部门业务发展以及人才梯队建设的实际需要、人员辞职或退休等情况预测人员需求的数量,层次,专业和能力模型,制定人员招聘计划。对于低层次的年轻管理人员,可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做法,组建管理培训生项目,通过校园招聘应届毕业生,新进人员需要完成为时一年的科室轮转学习,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制定轮科计划,完成轮科进行考核,优胜劣汰,同时根据轮科表现,双向选择最合适的工作岗。中高层次管理人员可采用内部晋升或外部引进方式补充,外部引进强调“点”与“面”结合的原则,“点”招聘是指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招聘,在发展平台和薪酬待遇给予倾斜,从而吸引人才,“面”招聘则通过同行推荐,社会招聘,猎头等方式完成[6]。争取常态招聘,录用人才,降低招聘成本。医疗人力资源危机初显,面对新一轮健康产业的大发展,危机会进一步加重,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尽早储备人才,才会在人力资源战略中占得先机“简”之层次,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走进社会之前认知并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性质,帮助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前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分担了A医院行政管理“简”层次的工作,提升A医院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达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8]。“易”之层次,创新性的提出建立管理进修生的付费带教合作网络,一方面可以加强医院间的管理经验沟通交流,资源共享;还可以锻炼行政管理人员的带教能力,提升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向合作医院培养和输出管理人才,将管理能力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造医院管理学的黄埔军校。“繁”之层次,服务外包的举措,不仅降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将行政管理人员从繁重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还能精简机构,减少人手,降低人力成本,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难”之层次,通过科学拟定人力资源补充计划,建立低层次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生项目,中高层次管理人员的内部晋升和外部引进,环环相扣,层层嵌套,使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在动态中达到人员供求的良性循环和绿色生态。 作者:冯雪娜 詹建湘 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公立医院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公立医院建设的完备性和运转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公立医院的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公立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在当前医院改革的大形势下,改变医院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模式,提出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有力的推动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医疗 随着公立医疗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推广,在不断发展专业技术、提升医疗质量的同时,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将直接影响整个医院运行的效益。 1公立医院行政管理的及其发挥的作用 当前,行政管理是公立医院战略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份,是公立医院发展竞争中的软实力。行政管理涉及到医院基础建设、发展方向等各方面内容,是保障医院医疗专业技术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体现了公立医院医务工作的整体水平。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扩展与发展完善,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显露出诸多的弊端,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大潮流。 2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分布较单一 公立医院都是从基层医院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往往只重视到医疗核心技术的不断健全完善,而忽视了行政管理的同步发展,导致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应的行政管理功能不够健全,组织结构较为单一,不具有多样性,还维持着旧的运行模式,对于新增的工作项目和要求,没有专门负责的部门,导致工作无法正常有效的开展。 2.2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强 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有从医疗技术岗位转为行政岗位的、军队转业复原人员、旧制度顶替上岗的人员、高校毕业大学生等。原先在医院就职的老职工多数都是凭着个人以往工作的经验进行,这就造成工作形式和效果一成不变,缺乏创新和突破。而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的实践经验,导致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发挥实效。 2.3行政管理流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 公立医院行政管理的各项流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些办事流程过于繁杂,中间将浪费许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申报和报批流程设置过于复杂,出现一些无关紧要的程序影响办事效率。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也过于宽泛,没有明确的职责界限,对于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只有简单的分类,未能依据工作的实际性质划分科室,导致行政管理工作不够细致严谨。 2.4行政管理部门协同工作效率低下 一些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人的协调沟通意识不够强,科室之间协同工作较为复杂,如果一项工作任务涉及到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这项工作往往缺乏牵头的主办部门;或者相互协同的行政管理不嫩之间工作积极性不够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3解决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有效对策 3.1不断完善行政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置行政管理部门 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系统内部的规矩,医院的行政管理也是一个小的子系统,只有将系统内的制度明确了,系统才能完成合理的整合和有效的运转,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将行政管理工作规定在合理的框架内,规范职工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创新工作理念等方面,并根据时代的特征和步伐不断构建属于本医院的行政文化系统。同时合理的部门设置和岗位设置直接影响着医院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只有将部门和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利用现有的实际资源,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可以大大提升整个医院的运行水平。 3.2不断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水平 当前公立医院的人员队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原有的工作模式、人事管理制度、任务分配比例制度等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需要。公立医院应不断的优化现有的人员队伍,通过招录高学历、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为行政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活力;鼓励老职工和新员工通过“师徒带”、“传帮带”等形式,更好的将两者之间的经验优势和理论优势结合在一起;加大对员工行政管理能力的培训,不断提升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更符合当前改革的先进理论知识。 3.3科学合理设置行政管理流程 医院的行政管理流程是配合医院业务运行流程的,它涉及到医院运行的方方面面,因此科学合理的设置工作流程能够辅助临床业务科室更好的开展专业技术工作,将行政管理科室按照不同的职能责任划分,简化工作程序,形成合理的工作流程系统,加快行政办事工作效率,从而更好的为医院服务。 3.4加强行政科室之间协调配合 细化工作岗位职责之后,科室部门势必会增多,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协调,那各个部门就会各为一体,无法履行好各自的岗位职责,因此要强调各科室之间的主动性和协调性,有效的运用科室的权利,调动整个行政科室的积极性,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协力完成好工作任务。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医院内部运行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医院行政管理工作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更有利于增强医院整体的核心凝聚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和进程,促进医院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王文丹 单位:天津市西青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OA系统在医院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行政管理工作在任何行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效率的表现,直接地影响着医院其他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间接地影响着为病人服务的质量。传统的医院行政办公方式是纸张作为数据的基本载体,纸质文档既费时又费工,严重影响办公效率及质量。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是将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行政公文运作、医务工作监控、基本信息查询、医院档案管理、医务综合信息管理等功能在局域网的环境下实现信息共享化和一体化,通过在系统进行流程设计,医院内各科室、部门的行政工作都按照系统设计的程序流转,规范管理,降低了办公成本,机关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负担减轻,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1OA系统的概述 OA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相互结合起来的一种现代办公方式,属于信息化社会的产物。OA系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将日常办公、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融为一体的现代行政办公综合性信息技术处理系统。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而医院办公自动化则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OA系统已经发展到第二代,正逐步向第三展。 2OA系统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国家卫生部在《2003-2010卫生信息化远景规划》中提出了:“各级各类医院要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医院基础信息交换和医院间医疗资源的共享,提高医院行政管理水平”的新要求。在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级各类医院争先恐后尝试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改变医院目前的传统办公方式,那么实现医院行政办公自动化就成为大多数医院改变传统办公方式的首选,OA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方法,理顺了医院的管理程序体制,降低了医院办公成本,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医院整体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OA系统的主要功能 OA系统具有公文处理功能强大、群体可接受性强和具有较强扩展性等功能特点,主要设有公文管理、医务协作、文档管理、基本公共信息查询等4个功能模块。 (1)公文管理。公文管理模块中包含有收发文管理、公文流程管理、行政公文信息查询、行政公文交换等基本子模块计。其中流程管理的子模块在公文收文开始阶段就对整个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督办,可以准确了解公文流转的具体情况,免除了在传阅过程中的等待和联系。 (2)医务协作。医务协作包含新交办事项、代办事项、待办事项、超期需督办事项等子模块。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交办事项进行全程跟踪了解督办,解决了涉及需多单位、多部门、多科室协调配合办理工作事项的协作办理问题,很好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3)文档管理。文档管理中的子模块包含:个人基本信息文档、医院重要档案性文档和医院病患的基础信息查询。医院的办公人员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完成文档处理后,将被OA系统直接自动保存到相应的子模块中。同时,可以设置管理权限方便相关人员进行查询。 (4)基本公共信息查询。基本公共信息版块包括医务档案管理、职工信息管理、医院新闻宣传、医院科室业务讨论情况、医院其他工作安排等5个子模块。医院职工在登录系统后会看到一个弹出的窗口,通过窗口,医院每一位职工可以利用平台了解医院最新行政信息和业务信息,还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全院职工信息共享和快速检索,同时也使医院内部的信息交流渠道更加快捷、通畅。 4OA系统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作用 (1)简化了行政管理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办公成本。OA系统是通过医院局域网系统将办公电子化、无纸化,把办公室琐碎的事务提升到计算机管理的水平,将需要多部门配合完成的、日常重复性的一般办公事务在医院局域网络环境下处理,比如行政公文传阅、重要会议的通知、医院重要文档的常规管理、重要信息跟踪督办等日常具体事务,精减了批示、传阅等工作程序,大大减少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办公运行成本,确保了医院公文、重要信息传递的有效、及时,使得医院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更加便捷,有效解决了“办事找不到人”的尴尬局面,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地保证医院各部门正常、高效、高质地运行,为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供了有效保障。 (2)规范了办公工作流程,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医院的每一办公工作事项都有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对网上请假审批、网上办公用品申请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医院医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对相关部门的经费进行准确、有效的管理。例如:我院对医院办公室的党政公文进行信息化管理,取消了原有的打印复印室,减少工作人员2名。在OA系统的公文办公信息管理流程对每一步骤进行了详细设计,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了工作流程,减少了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错误,使各部门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使得行政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轨道。同时,OA系统在公文流转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各部门可以对未完成的待办事项进行实时监督,确保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3)提高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素质。OA系统对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医院行政办公人员不仅要掌握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具体使用方法,还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在平时的日常学习工作中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的办公自动化技能,才能适应OA系统下的行政管理工作和保障医院日常工作办公的顺利进行,这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从而让全院的行政管理水平、医务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都发生质的变化,间接地促进了医院信息现代化建设。公立医院使用OA系统,将摆脱日常办公工作中对纸质文件的过分依赖,目前各类医院实行绩效考核,可用资源正在逐渐减少,无纸化办公是符合当前时展的主流和“节能减排”的国家方针。在OA系统日常操作过程中,需要行政工作人员不断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来适应新的技术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讲,OA系统的应用有利于督促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不断学习,以此来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日常业务工作能力,符合当前医改形势大背景下的信息化要求。 (4)促进决策科学有效,突显管理工作人性化。OA系统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使医院领导层所作出的决策更科学、更接地气。医院的领导层可以通过OA系统及时了解医院各部门的运行情况和业务工作开展情况,比如基层医务人员对某一问题的意见建议、年度、季度医院财务收支状况分析、就诊人数统计(门诊、住院、手术数)、后勤、课题等信息数据。通过OA系统能够准确全面充分掌握医院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基层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意见建议,为医院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同时,也畅通了医院领导层与一线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增强医院领导与一线职工之间的感情,确保了医院的民主化管理和决策工作的有效进行,有效地促进了医院管理走向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 (5)提高了医务协作能力,促进了各职能部门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了医院整体凝聚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在通过OA系统在短时间内获得医院的各类权威信息,所有人员都可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和工作任务,省去了信息传送工作当中繁琐的周转环节,有效地提高了行政工作的执行力。另一方面,在OA系统中,还提供了医院内部信息交流模块,比如讨论区、职工家园、青年医生俱乐部等,通过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医院领导、医院的专家骨干、青年医生都能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有利于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还有利于增强医院广大基层职工的医务工作积极性和整体凝聚力。 5结语 在医院数字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OA系统在医院的应用,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有着积极作用。OA系统是医院各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将医院的信息系统功能延伸到临床科室应用领域,将极大地缩减病人的等待时间、提高医生的责任意识和治疗效率,使患者得到了最快、最佳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OA系统医院的每一位职工按照相关要求可以查询医院的各种信息,比如:工资、奖励和惩处情况,将所有信息放在阳光下,将充分调动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对增强医院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医学业务能力,降低医院的行政办公成本有着积极作用,为推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朝着无纸化、集成化、数字化、信息一体化发展拓宽了道路。 作者:张浩 单位:达州市中心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中行政沟通的作用 医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服务型机构,它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是否高效直接关系着病患者的切身利益,由于医院的日常工作较为复杂,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会有一定的繁琐和困难。行政沟通作为医院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医院的内部管理工作起到及时的信息交流和传递作用,对于医院来说,要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就要先做好行政沟通工作,对存在的沟通障碍及时消除,确保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一、行政沟通的重要作用 医院作为社会服务型机构,由于其日常的工作量较大,内部结构的设置众多,各项经营活动的开展需要综合的考虑分析,这就给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变现较为明显的就是行政管理,这一方面的管理不仅包括医院的重大医疗政策,而且也包括医院内部的各种行政改革命令,这些都是关系着医院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这一方面在信息传递上缺少了及时性,就会导致很多的政策命令难以顺利下达,导致信息传递出现延误,会给医院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医院自身是一个健全的运行系统,它的内部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部门间的工作交流较少,医院的正常运行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共同努力,协调合作以发挥整体的最佳作用,在行政沟通上如果缺少了及时性和完整性,就会造成医院的各项工作难以正常的开展。可以说,医院的良好运行除了必需的经营策略外,离不开行政沟通工作的支持,它可以保证各项行政信息交流的及时完整性,有助于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二、医院行政管理中行政沟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沟通的方式单一 在医院的行政沟通工作中,上级部门在传达各种管理信息时,往往采用的一种形式就是召开会议,在进行会场的布置和其他的准备工作中,不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还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在召开会议之后,另一种有效的形式就是文件资料的发放,会议人员把记录的文献资料发放给下级部门,把会议的精神传达到各层各部门,这样的资料是繁多而又无序的,导致会议的实质精神难以被各层各级部门理解,这种沟通方式显得十分的单一,不利于行政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沟通。 (二)信息的缺失 医院的下级部门在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或者反馈经营状况时,会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在逐层的传递过程中出现丢失现象,使得最后到达反馈部门时的信息并不完整真实,这就形成了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现理解上的误解,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不利于医院的正常稳定运行。 (三)信息的交流困难 行政信息的交流是行政管理水平的一种反应,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信息的及时传递,但是,在实际的医院管理工作中,由于沟通工作的缺失,不论是上级部门的信息还是下级部门的信息反馈,在进行传递时,由于传递的结构层次较多,结构冗杂,使得原有的信息出现失真,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及时、不完整,对于信息的传达没有正确合理的形式,导致信息的交流十分困难。 三、加强医院行政沟通的有效措施 (一)丰富行政信息传递的渠道 在当前信息化时展下,信息的传达交流工作十分重要,对各个企业的经营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空间,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交流形式就是网络,医院可以根据时展的形势,建立内部的信息交流网络,实现内部信息交流的共享,在进行信息的传达时,可以利用网络提高时效性,例如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的形式,可以实现信息交流传达的跨地域性和时空性,确保信息不会丢失,保证完整性。 (二)增加行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从上述分析来看,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涉及到诸多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很容易出现信息的混乱和失真现象,这就需要对管理的透明度增加,建立医院管理的专用网站,对医院的动态及时的公布,对医院的各种经营策略工作制定监督机制,这样就可以为上下级部门的交流提供方便,减少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同时行政管理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还可以帮助医院工作人员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进而完善自身技能水平,配合各个部门保证管理决策的顺利执行,进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沟通技能的多样化 我们从沟通的实质来看,沟通工作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的学科,它是沟通双方情感和信息的传达,对于沟通双方来说,不仅需要具备说的技能,还要具备聆听技能,可以从说话者的表达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以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在医院行政沟通工作中,上下级之间要及时的沟通交流,利用当前先进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并合理采用。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要以真诚的态度和耐心,学会灵活认真的沟通。 四、结束语 医院内部结构中,行政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沟通是重要的内容,由于医院的结构设置较为众多,日常的工作较为复杂多样化,在进行行政沟通时,需要确保信息交流传达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证信息传达时效性,并对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予以正确处理,以确保行政沟通工作的重要作用高效发挥。 作者:蔡丽萍 单位:萍乡市人民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研究 一、当前医院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 纵观当前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首先较多医院欠缺良好全面的管理系统,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阶段中欠缺必要的规范理论加以引导,因此即便创建形成了管理系统也并不健全。使得医院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员工日常工作中没能树立主人翁意识,而是频繁出现磨洋工的问题,使得医院整体经济效益与后续较多工作受到了阻碍影响。行政管理者更是收入有限、员工待遇较其他人员低出许多。久而久之将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拼搏奋进的热情形成不良制约。再加上医院欠缺有效的激励管理体制,导致一些行政管理人员虽然具有过硬的素质、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却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工作业绩更是大打折扣。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其管理结构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而积累的管理经验却十分不足,没能通过参加正规教育培训上岗工作。不论是人员的年龄层次还是其整体学历水平、专业配置上均包含一定的不合理性。当前,较多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习惯于上传下达的工作模式,在日常管理中欠缺应有的创新意识,不仅采用的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同时实践工作与创新理念也是一个较大的短板。这样一来导致医院建设发展受到了不良制约。由于欠缺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层面的科学认知,使得较多医院没能将创新行政管理工作看做是重要任务,使得较多行政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倍感压力,无法快速的把握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科学途径。当前,社会各个行业之中的行政人员其构成均十分复杂,医疗系统亦是这样。由于医疗行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且知识密集程度高,即便如此亦无法符合当前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医院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多元化、体现福利特征的经营性部门。陈旧滞后的管理模式对当前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形成了不良制约影响。而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构成上的复杂多样性成因在于,一些具备医疗卫生技术的工作人员或是部队转业人员、顶替就业人员成为了行政工作的主力军。 二、强化医院行政管理对策 1.激发医院行政管理职能,提升行政人员非权力影响。 现代医院为强化行政管理工作,应积极争取更多的机会、开辟多重渠道使行政管理人员拥有充电、学习的机会,定期组织各个层面的教育培训活动。例如,举办医院管理、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强化交际能力、树立团队精神的多层级培训教育活动,全面激发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多重职能。日常工作阶段中,行政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水平不尽相同,这对激发行政管理工作功能价值极为重要。就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其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便是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方能通过自身具备道德管理才能带领医院全员不断创新,针对各类复杂的工作事务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调节,具备更广阔的知识面。事实证明,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的影响力具体包括权力以及非权力两类。其中外在因素也就是权力影响力。而内在因素上,由于职务的升迁、各岗位的不同职权,管理者的工作状态、总结的知识经验、品质道德、个人素质的不同,均关系到非权力的影响力。另外,并不是各类事项均需要通过权力才能处理应对,在某些层面非权力影响力也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我们应针对非权力影响力的牵制因素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全面优化行政管理工作效果。 2.完善医院激励管理制度,明确行政人员工作责任。 一般来讲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日常生活以及实践工作中会遇到各类不同的困难问题。医院负责人应通过物质以及精神的双重激励模式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通过业绩考核、质量管理、效率管理同奖金待遇挂钩的模式,提升激励工作实效性。应关注员工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辅助他们排忧解难,激励并引领行政管理人员敢于勇敢的承担责任、不断的创新发展,提升核心潜能以及行政工作执行力。医院行政管理阶段中,不同岗位员工应清晰自身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之上,在权力以及责任两个范畴之中把握好平衡性。针对上级的任务应全力配合并积极完成。而对于下级工作则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管理工作中应与员工大众默认的自身权力等理念全面适宜,管理行为上应通情达理并达到顺理成章的良好效果。 3.和谐化、人本化管理。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理念应是以人为本,在实践工作阶段中应将尊重员工、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渗透到管理工作的整体过程。行政人员应利用培养信念理想、真切的情感交流、形象生动的感召、真情的渲染、心理共鸣等方式激发管理对象内在动机,打造形成主动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令广大医护人员形成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同医院构建形成利益、命运以及职责的共同体,真正实现和谐共荣、同步提升的目标。 4.医院应确定管理职称系列,激发行政人员积极性。 当前,我国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统一一致的医院行政人员晋升评定职称的制度标准,一些医院实行行政人员职员管理制度,而一些医院则设立医院管理研究系列,相同一所高校附属医院也会执行不一样的评聘方案。当前,一些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之中一部分由专业技术岗位选聘,他们中不乏负责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因此其支撑评聘系列为医师岗位。而一些人员由始至终在医院行政岗位上工作,即便他们工龄长达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然而在当前医院没能为行政人员创建管理岗位体系的状况之下,令其职称较难上升达到副高及以上。这部分人员势必存在困惑、不满的情绪。针对近年来新进行政员工来说,职业前景一般包含两类通道,即职务以及专业技术通道。而对非医学专业的行政人员来讲,上述两个通道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现象,现代医院只有创建完善的管理职称体系,为行政人员多谋出路,关注他们的心声,为其开辟更多的晋升、发展通道,方能真正激发行政工作人员积极性,使他们甘心情愿的为医疗服务行业鞠躬尽瘁,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结语 总之,现代医院经营发展阶段中存在较多的不足,尤其是对于行政管理工作没有给予全面的重视,导致其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行政管理工作对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只有针对不足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方能真正强化医院行政管理实力,为医疗服务提供必要的指导、辅助与保障,推动现代医院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作者:左芸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政策法规医院行政管理论文 1政策法规在医院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1政策法规能够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于医院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医院能够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医院一切工作必须以服务患者为重心,行政管理也不例外,他们或者直接服务于患者,或者间接为患者提供服务。而对于患者而言,医院行政管理中能够将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等运用其中使患者实实在在地感到医院带给他们的温暖和关心,也就无形中树立了行政管理及服务的品牌。 1.2政策法规是医院行政管理的后盾 医院的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在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政策法规则成为了运转的坚强后盾。在我国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传达、组织、协调、督促等任务。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树立“临床第一”的服务理念,将相关政策法规熟记于心,并且善于运用政策法规去解决科室间的关系,能够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尽可能地减轻医务工作压力,把行政管理功能发挥到极致[5]。此外,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一线科室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保证一线能够正常运转。 1.3政策法规能够提高医院整体效益 医院行政管理在我国现行医院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政策法规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管理人员掌握政策法规并且正确、合理地运用,将直接影响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运行,它制约着全院的整体效益。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等人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说到: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政策法规则是“做正确的事”。医院的行政管理并不应该背离政策法规而独立存在,两者应该共存。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着眼于政策法规,然后再更好地完善行政管理[6]。医院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更是一个高技术含量、多专业协作的特殊专业,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相对较大。医院应该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管理主动性,让他们能够根据政策法规充分激发人力资源潜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从源头上促进医院整体效益的提升。 2讨论 医院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管理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要做到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宏观调控,通过多种综合手段提高医院的总体效益。同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它是医院依法运营的基础和前提,加强行政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建立团队作业的组织文化,互相监督,促进医院持续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医院职工的积极性。此外,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将工作进行分解,如:甘特图、顺序图等,保证行政功能能够有力推进,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作者:傅宝宏 覃立耿 单位:象州县卫生局 象州县人民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科研工作探究 一、我国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构成和存在问题分析 1.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构成。 我国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其一是由多年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护士以及医技科室的人员转岗而来的,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职称,所学的专业大多是医学、护理、医技等,其中有的人还一直兼顾着临床工作。有管理学、行政学、公共管理专业背景的比较少,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其二是刚刚走出校门、直接进入医院行政管理岗位的大学生,他们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年纪轻、工作热情高而且具有一定管理理论知识,但是由于他们刚刚步入社会,对医院工作流程、岗位性质并不了解,在短期内还难以独当一面,灵活自如地处理日常事务。其三是从部队转业到医院的干部,由于他们长期在部队工作、生活,军地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尚需适应较长时间后才能逐渐进入角色。其四是从其他科室抑或是医院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临时借调帮助工作的人员。 2.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长板”与“短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院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平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公关危机管理、统筹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偏少,无法以创新思维、创新手段去积极开展工作,大多处于按领导的指示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凭借经验、行政手段处理日常事务的状态。再加上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很少有学习、提高抑或是外出接受再教育、培训的机会,鲜有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技能、方法的机会,对日益增加的新状况、新事物、突发事件等疲于应对。 3.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与主动学习态度。 由于许多医院奖金激励机制明显向一线科室倾斜,行政管理人员奖金、加班费等低于一线科室,存在着“干多干少都一样”的状况,因此,个别管理人员心存“能不干就不干”的想法,只要不出问题就可以了。 4.行政管理人员不同于医务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提升通道不畅,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晰,有交叉重叠现象。 在医院行政部门设置、职责划分、权力归属等问题上,相关制度长期存在着不清晰、不明确,相互交叉、重叠的问题。岗位设置不尽合理,加班多,责任大,不能正常休息,节假日值班非常多;不出问题还好,出现问题就会挨“板子”。凡此种种,给他们思想上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5.行政管理人员事务性工作繁多杂乱。 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每天光是处理各种日常工作、突发事件、领导交办事宜、迎来送往等等,都忙得不可开交,无法抽出时间来进行科研工作和创新机制的研究。 二、我国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一家医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切实打造医院的软实力,真正拥有一支其他医院所没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支人才队伍中除了闻名遐迩的医学专家、具有真才实学的医护人员外,还必须拥有一支能够将医院的各种资源、力量凝聚在一起,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指挥与协调各方面的医疗力量,确保医院的各个部门都能够有效运转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无论是三级甲等医院,还是二级乙等医院,都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就像自行车上链接链条的“销子”,只能通过这些“销子”才能将链子的每一个环节连接起来,并通过外力,将整个自行车飞快地运转起来。管理人员如同医院管理层、各科室广大的医务人员与中层干部之间的“销子”,通过他们的作用,才能将医院这部“自行车”快速、健康地运转,将整个医院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挽救人民群众生命的关键时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鉴于此,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不可小觑。 三、美国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资质与相关情况 在美国,大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卫生服务专业硕士学位抑或是公共管理、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才能有资格进入这个岗位。要想拿到卫生服务专业硕士学位,必须先具备学士学位,之后需要在一个卫生保健中心工作一年的时间,才能再去拿硕士学位。小型私人医院的管理者需要被“州私人医院管理委员会”认证,并且要在卫生保健场所为老年人服务一段时间。卫生服务管理者通常是开始在大医院担任管理员助手,或者是在中小医疗机构、服务场所做助理。日常工作时间之外,他们要进行医学管理研究、开展广泛的创新机制建设,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并有所进步。另外,卫生管理部门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考试,考核他们对处理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事故的处理和公关能力。 四、如何提高我国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1.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科技引领发展,统筹推进改革”的道理。 认识到在当今时代,只有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提升自己的内涵,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因此,要在完成本职工作、处理好日常事务之余,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与自己工作范畴抑或是相近的领域,深入基层,调查和掌握一手信息,摸清运动规律,针对医院的功能定位、人员结构、发展规划、重大投资决策、财务资产监管、绩效考核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撰写出真知灼见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科研论文和研究成果。 2.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与时俱进,自我增压,从平凡的工作中找到科研创新的亮点。有人认为自己每天都在平凡琐事中忙忙碌碌地度过,找不到能够引发自己科研、创新乃至写出科研论文的思路。还有人认为,我国是论文大国,数以千万计的前人将所能看到和想到的课题都选完了。实际并非如此,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中自己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深刻体会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要性,就一定能够从平凡的点滴小事中捕捉到闪光点,拓展创新思维,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来。 3.医院高层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鼓励行政人员参加科研政策方面,要与一线医务人员同等对待,积极支持管理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再教育、专业培训、外出交流、研讨会,支持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对医院的各项工作、重大决策、相关信息进行专题调研,在科研课题立项、展开、深入剖析过程中,医院主管领导要从资金、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课题完成之后,要帮助寻找发表和交流的机会,为行政管理人员的科研成果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使之尽快转化为促进医院发展的动力。 4.医院科研部门要在医院党委、院长的领导下,协调财务、人力资源。 对外宣传、图书资料等部门,对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论文的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孵化器”,针对他们在写作、科研、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会诊”,提供图书、资料、宣传方面的支持;同时,还要建立科研平台和信息大数据,对全院临床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以及其他各类人员的科研状况进行调查摸底,互通信息,提供帮助;同时要增加创新研发投入,促进创新链、科研链与临床服务链的有机衔接,使每一位医院干部职工都争当创新驱动的先行军。 五、结语 “建立一个新机制,构建一个新格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今后我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广大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肩负着非同寻常的重任。因此,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要以全新的思维,坚持探索创新原则,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开展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医院决策者提供更多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亮点,从而为医务人员增添动力、为医院发展增添后劲。 作者:陈少波 崔森 余静 单位:十堰市太和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精细化医院行政管理论文 1.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应该对工作内容、工作分工精细化,组织协调好各部门间的职责范围,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效率意识,运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医院工作进行优化和整合。 1.1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精细化工作的能力和意识 提高管理人员在精细化工作方面的素质是推行医院行政工作精细化,合理分配医院既有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达成资源运用最优目标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精细化的意识,从主观上引导和开发管理人员工作精细化的觉悟,是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医院工作效率,提升医院口碑,从而对未来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精细化具有深远意义。医院可以组织开展培训课程,邀请精细化管理方面的专家开办讲座,利用培训具有的战略控制性和激励性的特点,让精细化管理观念深入人心,为未来医院进一步推行精细化的行政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明确医院行政管理各部门的岗位职责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复杂,如果不能将各个部门职责进行合理明确的划分,就会出现部门间职责界限模糊,职责交叉重叠,或者出现职责真空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不协调等后果。因此,应根据医院自身条件,结合医院自身特点,精细明确地划分各部门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实现职责安排系统化,职责划分精确化,职责描述明确化。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灵活的管理手段,统筹协调医院各部门间的责任承担和工作分工。 1.3优化医院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 医院性质和社会职责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工作要快速高效的需求。为保证医院各部门工作系统协调,人力资源合理运用,工作流程顺畅无阻,就要设计科学的组织控制程序,制定明确规范的操作指导手册,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事件,避免因业务不熟练而产生的混乱,导致的部门运转不畅,工作效率下降。通过对重点问题的针对解决,帮助部门和人员的运转和活动,提升医院整体的办公效率与工作效率,实现工作运行效率最优化的目标。 2.结语 推行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是提高医院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实现医院既有资源合理运用,优化医院运转效率,提升医院口碑,增加医院的市场收益和价值的有效手段,也是医院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重要保证。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更是每个医卫工作者应该支持和推动的事业。 作者:潘达 单位:湖南湘乡市人民医院
农业管理论文:对农业机械数据管理体系分析 1系统分析 (1)应用背景。联合收获机、拖拉机等典型农业机械载荷谱数据包含了多种机型,涉及到不同工况中的项目论文、载荷谱的基础数据、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相关试验技术报告等多个方位的数据来源。所以有关信息是否被及时采集录入、更新、以权限控制为基础的共享和最终顺利完成的表达与管理,这些项目所提供的数据都影响到以后在有关疲劳寿命研究的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下面将谈谈在此应用背景之下,原有数据存储和展示方法中所存在的缺点。有关数据管理的规范性,原有的载荷谱数据数据管理方法,基本上是依靠经验来进行手工作业的管理模式,各类试验报告、基础数据数据之间也缺乏一个完整的联系网络。此外,由于手工作业的操作人数较多,这就降低了信息录入与保存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引起信息资源结构的不规范,并最终使数据的管理和存储出现混乱。数据管理效率,随着收集的信息量逐渐增多,手工管理中的信息管理者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多,这就导致了越来越慢的资源查询和更新的速度,无法快速准确地定位、计算和分析数据,降低了日常的工作效率。数据安全性,现有的技术论文、成果、报告等大多使用电子存档的方式,但是电子文档也具有易复制、易丢失的特点。旧的手工管理模式,只是基于资源读写权限基础上单一且缺乏灵活的模式。因此,现今迫切需要实现对种类较多且数据量大的载荷谱数据资源能有在相关权限之上完成读写和管理。数据共享性,依旧使用旧的管理方式,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形式单一。缺乏一个可实现高效共享的平台,使得信息分布零散,也减少了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 (2)系统功能设计。基于以上的应用背景,将设计思想结构化,再对系统功能进行分解,按顺序设计相关系统模块的结构。结合农业机械载荷谱数据库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和现状,实现系统中应有的载荷谱实测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维护和通用信息资源管理这三个模块。运用自上而下分析法,用一些简单的功能单元代替复杂的功能模块。①载荷谱实测数据资源子系统。在后期对典型结构部件的载荷谱编制中,载荷谱的实测曲线数据一项关键性的基础资源。要求能够提供快捷而高效的管理接口来综合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实测数据包括工况、试验机型、实测编号、实测时间、曲线数据的存储路径、标定数据等资料,最终实现标准化的录入、更新和删除等。要求具备高效的实测数据统计浏览和查询等功能,能够通过编号、工况、时间等因素对其进行定位与排序。②通用的信息资源管理子系统,通常的技术标准、报告和论文都是多样化的格式保存,因此信息资源管理子系统也需要为其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录入法。信息资源有清晰的分类,方便管理者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信息类别。还要求具备便利的查询方式,通过关键字段就能实现信息的查询,或者在需要检索的关键词或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相应标签类别实现查询。③管理和维护子系统。鉴于有不同部门多个人员对其进行使用操作,所以系统应能实现灵活的权限管理,有效过滤掉非法人员的操作,进一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在后台管理时,可设置对规范性模版、系统的运行基本参数和访问者操作日志等来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2系统结构设计 实测载荷谱数据的工况种类较多,数据量较大,考虑到管理中繁杂的业务逻辑,成熟的载荷谱实测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大多使用C/S模式。还要求系统具备可拓展性和可共享性,因此在逻辑相对简单的模块融合了部分B/S系统。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混合架构体系,即采用的是C/S模式与B/S模式交叉的混合模式来构建的。在载荷谱实测数据分析、处理和在载荷谱实测数据的曲线展示中调用了C/S中的客户端程序实现实测数据的读取,并使用其事务处理功能来分析处理曲线绘制和数据后期的相关工作。 3系统的实现 (1)C/S模式系统的开发。C/S模式系统是针对载荷谱的数字信号来完成的,因此可以实现浏览、计算参数信号、变换处理等功能,是一套在Window环境中结合了应用软件工程相关步骤之后,开发出的可视化高效软件系统。模块化结构由许多功能模块构成,使得系统可以进行不限量的更新、扩充、裁减和移植,来不断满足使用和功能的需求。通过功能块划分和层次分离,降低了系统开发与维护中的复杂程序,进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C/S模式系统不仅实现了物理量峰谷值的检测、数据采集、计数法的选择与统计的处理、二维低载截除、中值谱、谱型选择和编制、载荷数据库中储存图形绘制等功能,而且应用到了标定实测现场、试验现场、后期的数据处理以及处理之后的数据管理等。 (2)B/S模式系统的开发。在对系统B/S模块的开发采用了微软公司提供并得到推广的技术,它结合了.NET框架紧密,还遵循.NETFramework的相关规范。通过使用公用层次类库和通用语言运行环境所提供的工具,来提速开发的过程,并开发出驻留微软的IIS中,能够运用诸如SOAP和Http等Internet协议的Web应用程序。同时使用隔离驱动开发模式,平行开发数据层和陈述层。最后,设计业务层去适应后期需求的变化和扩展的要求。通过封装,把需要执行的返回记录集、SQL语句等数据库操作进一步封装为数据访问类型,这样,不仅避免了因改变数据库而带来的改变其相关代码,还消除了不必要的代码重复。 4结语 在混合模式下的联合收获机、拖拉机等载荷谱数据资源管理系统,集成了B/S结构和C/S结构所具备的优点。在实践中,此套结构也具备载荷谱数据资源管理的相关特点,不但体现出了B/S结构具备的共享性好、易于扩展和维护的特点,还体现出C/S结构中高事务处理和数据操作性能。二者紧密联系,构成了管理载荷谱数据的一套最为实际的方案。 农业管理论文:某县农业投入品经营现状及管理对策 农业投入品(主要指农药、化肥、种子、蚕用物质等)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的利益和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也是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监管的工作重点。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目的在于摸清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我县的管理模式,促进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业及农业生产健康、稳步发展。本次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材料133份,涉及经营企业133户,分布全县各个乡镇,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1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基本情况 至20__年6月,我县有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340余家,其中农药化肥企业240余家,种子经营户100余户,分布在全县37个乡镇及部分行政村。其中乡镇政府所在地占80余户,占总数量的23.5,其余大部分分布在人口相对集中和交通相对便利的行政村。所经营的化肥品种有50余个、农药品种有100余个、种子品种有50余个,基本满足我县农业生产的需求。 2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及从业队伍的现状 2.1 经营渠道多样化。 从过去单一的供销系统独家经营农资产品和农业系统经营种子,到目前供销系统、农业系统及部份个体经营户(主要是种子)三驾齐驾的格局。我县目前所有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中,农资系统占142家,占总量的59,农业系统占98家,占总量的41,同时也形成了一批松散型的规模经营企业;种子个体经营户18家,占全部种子经营企业的18,其余则由农业三站和农资系统经营。市场的多样化促进了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竞争格局。 2.2 经营品种系列化、配套化。 过去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所经营的产品,要么是农药化肥,要么是单一的种子。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种子、农药、化肥、农用配套设施等一系列品种,为消费者提供一条龙服务。 2.3 网点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农业投入品经营网点已从乡镇所在地向规模行政村和交通相对方便的自然村发展。据统计,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75以上分布在行政村。由于网点众多,市场竞争加强,商家从单纯追求销售数量转为服务质量的提高,送货上门、缺货预约、夜间营业等等,部分资金实力较好的经营户还在农忙季节对困难农民赊货,大大方便了消费者,同时也发展了自己,扩大了影响面。 2.4 经营人员法制意识增强,专业知识逐步得到提高。 从过去的单一经营体制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市场格局,经营者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增强,专业知识也得到进一步充实。一是管理部门举办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参加的人数比例逐年扩大,自觉办理上岗证的人员也逐年增多,持证上岗比例从过去的85左右扩大到20__年的98。进货时严把质量关,从主观上杜绝假冒伪劣,行动上遵守法律法规。 同时通过近几年管理部门组织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经营者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从过去单纯的卖货到现在能为消费者提供使用知识、注意事项及技术咨询,自身的信誉也等到了提升。 3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存在的问题 3.1 经营规模偏小、流通体制不健全、发展壮大难。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从数量来看已基本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的需求,但总体规模小,大多处于分散状态,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据调查,大部分经营企业的注册资金都在5万元以下,从参与调查问卷的133经营企业显示的数据,60的经营户年经营额在10万元以下,10-20万元占26,年经营额在30万元以上的只占14,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全县只有2户。 企业规模小,加上流通体制不健全,就很抵抗市场风险,同时也不能产生较好的经营效益,也难以不断壮大自己。 3.2 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是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队伍的一个弱点。所有经营人员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只占总数的35,40岁以上的占65,其中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30,60岁以上的也不在少数。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3,其中部份还是小学文化;高中以上文化只占总数的37。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势必难以适应市场千变万化,同时在日常经营中也很难有作为。 3.3 经营队伍不稳定、经营年限短、变更频繁。 经营队伍的不稳定,也是制约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经营者没有长期打算,干一年算一年,从20__-20__这三年中,农药化肥经营企业转让或者关门歇业的有近30家,占总数的12.5;还有部分设在行政村的经营点处于半歇业状态,主要表现为货源不足、经营无规律等,一些松散型联合体因无制度约束,分合频繁。 目前我县所有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以农药化肥经营户为例),经营年限普遍较短。从参与调查的情况看,经营年限在5年以下的有50户占40,10年以上的35户占27,其余为中间类。 3.4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货源渠道混乱,产品质量不容乐观。 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后,在一定程度繁荣了市场,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现在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大多是承包性质,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加上经营行为准则的缺乏,无序竞争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竞争是市场规律,它可以起到优胜劣汰、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的作用,使消费者等到实惠。但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后果是产品质量的下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加上目前部分经营者进货渠道混乱,进货随意性大,甚至靠流动批发商,致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给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留下可乘之机,管理部门查处的伪劣农资产品和种子案件,货物的来源大都来自于不规范进货。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的受害者是农民消费者入。 3.5 专业性不强、经营品种混杂,不利于专业化经营体制。 由于以承包经营为主,规模小,大多数没有形成专业经营体制,他们在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和种子的同时,兼营日杂用品、日用百货;一些行政村的经营点还有兼营副食品现象存在,甚至有主业变付业。根据我们对参与问卷统计,同时兼有经营日杂用品和日用百货的农资产品经营企业有75户,占55,极易产生安全隐患。 3.6 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业利润低,物价不稳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市场 刚开始转型,经营农资产品利润大,经营企业发展快。而近几年市场基本饱和和竞争的激烈,利润已大不如前,一些大宗产品甚至出现保本或亏损。其中化肥的零售利润已不足3-5,农药和种子也仅在8-10左右,加上生产企业成本不断攀升,价格不稳定,涨价频繁。以尿素为例,在20__年下半年吨价还是1300元左右,到20__年上升到20__元,上升幅度近54,20__年又创新高。 3.7 无证无照经营现象多,冲击合法经营企业。 由于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加上我县地域广、交通不发达、监管部门协调不够等原因,一些乡村小店无证无照经营农业投入品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大多经营规模小、无长期打算,时常出现坑农事件,特别是种子质量问题尤为突出,但出现纠纷以后消费者往往无法得到合理解决。据我们调查,几乎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有无证无照经营农业投入品情况,不完全统计,多达365户。这种现象的存在,除了容易发生坑农事件外,由于他们大多是经营食品小百货的小店,也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4 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管理对策 农业投入品市场健康稳步的发展,除了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还必须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模式和适合于我县的经营思路,以及部门协作、行业自律和经营人员素质的提高,具体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经营人员守法意识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科技宣传、咨询等机会,宣传农业投入品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知识,以提高经营者遵法、守法的自觉性,使各级领导支持、重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工作;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维权,利用96323这个举报投诉平台,抵制和举报假冒伪劣产品,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监管机制。 4.2 加大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我县的农药、化肥、种子经营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以我们现有的人员配置、执法手段难以适应我县面广、点多、交通不便的现状,从而不能对所有的经营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除了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执法水平亟待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和实践来提高外,地方政府应重视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基础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从而保障执法经费、完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能力、稳定执法队伍。 4.3 重视岗前培训,规范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 为规范市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实行一定的准入制度,对经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应该成为一个经常性的制度,经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经营者知法、懂法、守法;二是专业知识培训,使经营者掌握一定的经营理念、懂得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方法、能指导农民科学用肥用药用种;同时引导经营者自觉规范经营行为,合理公平竞争,不卖假劣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4.4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推行信誉承诺制。 要使农业投入品经营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借鉴连锁超市经验,推行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改变现有规模小、散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现状。我县可以发展2-3个连锁实体,推出2-3个经营品牌,实现经营连锁化、品牌统一化、进货渠道规范化,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同时推行信誉承诺制,一旦发生质量纠纷,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举报、投诉和索赔。 4.5 加大违法查处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对零售环节杜绝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抽检力度,严把流通关。除了平时不放松的同时,积极开展“绿剑”集中行动,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屡次违法不改的经营户从严处罚,特别是对经销明令禁止销售农资产品行为要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经营者在处罚的同时,要通过各种媒体予以曝光,增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增强管理机关的影响面和威慑力。 4.6 开展诚信企业建设活动,增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在做好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和重视培训等工作的同时,联合工商、质监等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诚信企业建设活动,对守法经营、信誉好的企业授予“诚信企业”称号,奖优惩劣,籍以增强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意识。 4.7 加强部门协作,共同规范和繁荣市场。 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除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外,应联合其他执法部门,如工商、质监等,共同探讨一套长效管理模式,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同时,作为农资产品经营主渠道的供销和农业部门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利用技术优势,开展综合防治、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等技术的宣传和咨询,大力推广配方肥、专用肥、高效低残留新农药、新种子、新技术,使广大农民用上放心肥、放心药、放心种,造福于广大农民消费者。 5 结束语 以上观点是从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角度对我县农业投入品的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对策三个方面在通过问卷调查和近几年来在执法监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初浅的探讨。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和执法人员,必须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以繁荣市场、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己任,促进我县农业生产快速稳定的发展。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国内农业旅游管理的探索 摘要:农业旅游管理的根本保障在于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将政府、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当地农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更好地处理旅游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农业旅游发展较快,但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农业旅游管理目标、理念及重难点,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农业旅游旅游管理策略 农业旅游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根本保障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农业旅游区的当地农民之间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国内农业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内部整合机制。农业旅游目前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浅层次开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状态,尚未建立内部整合机制。对于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整体营销宣传等公益活动,大多数农户认为不能得到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投资共建,往往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重复,阻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1.2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对于分散型农业旅游(“农家乐”)区,一堵堵围墙、一道道篱笆已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障碍。对于集中开发的农业旅游(“农家乐”)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化等“三化”现象严重,建筑物密度大、无特色,与周围的乡土环境不协调,与城市环境反差不大,游客缺乏乡土环境体验的真实感受。 1.3缺乏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不管是分散型农业旅游区,还是集中型的农业旅游区,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等多个部门都能插手管理,存在旅游管理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管理力度不能深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农业旅游管理机构有时也会因级别低、管理权有限而无法解决。 1.4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旅游开发经营中由于缺乏生态意识,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生态环境营造,往往一开发便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农业旅游始终不同程度存在脏、乱、差现象,加上缺乏规范化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未经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低,饮食卫生难以保证,整体接待水平低下。 1.5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关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很健全,比如对于发展“农家乐”形式的农业观光旅游,现有的法律法规显得条款粗、规定不到位且不易操作。 2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目标与管理理念 2.1旅游管理目标。应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为游客提供真实的旅游体验,实现农业旅游管理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推动农业旅游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2.2旅游管理理念 2.2.1生态管理理念: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最大特色应在于“生态”二字,因此在旅游管理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要把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看作是具有生态性的个体,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2.2.2全面质量理念:农业旅游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旅游管理的好坏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农业旅游区的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应有全面质量的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农业旅游管理中去。 2.2.3服务至上理念:农业旅游的旅游产品尽管是以农业生态体验为主,但其核心内容仍然是服务,因此其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尤显重要,这就要求在日常管理中要培育“游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进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3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难点与重点 3.1旅游管理难点 3.1.1管理对象复杂,既包括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又包括游客和当地农民,特别对农业旅游区中由农民转化过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 3.1.2管理范围广,有的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涉及旅游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休闲娱乐、餐饮与住宿等各个方面。 3.2旅游管理重点。农业旅游的最大卖点应在“生态”上,因此,其旅游管理应在“生态”上做文章,管理范围应先重点放在农业旅游规划园区内,注重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公共安全、旅游环境卫生和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 4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策略 4.1建立健全农业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农业旅游区一般涉及多个行政村(镇),管理工作强度大,应将一般管理权统一集中到一个管理机构,从而有利于整顿开发秩序、规范开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宜建立农业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对农业旅游区进行直接管理, 并能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当然所设立的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还要接受上一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局)的领导。 农业旅游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应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为旅游、农业、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宗教、环保、工商、税务、交通、建设、物价、财政、招商等部门负责人。对农业旅游区来说,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就农业旅游发展中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方针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旅游活动等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协调好旅游与其他产业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该机构是一个非常设机构,主要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如旅游局)应建立健全办公室、规划统计科、饭店餐饮科、财务科、人事教育科等职能科室。 4.2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共同推动农业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上程,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实现旅游向科学有序的规模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旅游管委会必须做好总体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要把对各项建设项日的环境影响评价放在首位,重点抓好以下工作:①实施旅游环境监控,包括对旅游环境状况监测、旅游环境容量控制以及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保证农业旅游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实施环境治理工作,尽快改变目前传统农业旅游所造成的旅游资源耗损与环境恶化状况,对农业旅游区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③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法,大力提倡使用农家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④开展生态恢复和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实现最大面积的立体复合型结构,形成稳定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加强绿化工程、生态恢复工程,体现出布局的合理性、设计的艺术性,形成有特色的景观格局,从而更有利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 4.3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4.3.1制定并不断完善和农业旅游区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①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清理不适应的旅游法规,废止或修改过时或与事实不符的法规。②针对农业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实施管理细则,加强市场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落实行业管理规范。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前提下,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合作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落实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确保产品与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的旅游市场形象。③协调与其他法律部门包括涉及游客权益较多的民法、商法的内容 4.3.2制定符合农业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政策。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基本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等;②特殊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政策、旅游产品政策和旅游技术政策等;③保障内容,即上述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手段和保障体系,如实施保障体系、旅游体制保障体系等。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体现出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规划设计、手续办理、费税收取、资金筹措、土地使用权属和农民就业转型、农家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力度,如不收管理费、经营1~3年不收税费、强化安全问题、土地承包30年不变等,以吸引更多的农户与外来投资商参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4.4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走社会化服务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推动。特别是在当前农民市场意识还不够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从业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加快发展步伐,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扶持。尤其是在高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宣传上,需要政府扶持,以形成规模特色,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开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要求农民经营向区域规模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走社会化的服务道路,使分散经营的众多农户,逐步纳入区域化、专业化经营的轨道,形成产业化格局,获得较好的群体效益。具体做法: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要求,由农业旅游管委会统一领导,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这样的组织,负责协调关系、 市场营销等服务,基本形成事事有人抓、户户有人管的分级服务网络。 4.5成立农村旅游经济自律组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应是以农业旅游区内的经营业主、旅游接待农户为主要会员的非赢利性社会组织。其主要作用是代表和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在政府与会员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形成有益补充,发挥其灵活高效的作用。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的主要职责是:①制定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公约并督促执行;②推行分工合作,指导农业园区有序发展;③发挥行业的自律作用,协调各会员之间的关系;④协助政府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⑤促进旅游经营者互助和经验交流;⑥为会员提供建议、咨询和培训服务;⑦加强农业旅游网站建设,方便游客获取信息。 农业管理论文:农业项目财务管理强化措施 一、农业项目内容及特点 农业项目包括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农补贴项目(生产资料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农业救灾项目等等。农业项目的特点是数量多,省级农业项目多达上千个,涉及面广(涉及到农村、农业的方方面面),项目之间资金额悬殊较大,大的农业补贴项目一1-亿元,基本建设项目多的为300万一500万元,小的财政支农项目3万一5万元。项目执行面对的人员多数为农民,规范执行难度较大。因此,农业项目的执行人员和资金管理人员在资金使用上要吃透政策,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要突出项目重点,实行项目集中区域安排,要抓好关键环节,并积极进行优势整合,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二、强化农业项目规范管理 (一)加强农业项目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施农业项目应严格执行项目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审批制度,农业部下拨的农业专项资金要按照项目申报时确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批;省级财政支农资金要按照项目指南和项目用款计划进行审批。项目执行时要严格按上级部复下达的文件执行。项目资金数额较少时(100万元以下)要建立专账,项目资金数额较多时(100万元以上)要建立专户。项目资金使用时要执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要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内容或实施内容在具体实施人和负责人签字后按程序进行开支。对资金数额较多(100万元以上),实施地点较集中或者在一个地方就可实施的农业项目,为了节约资金和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同时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增强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约束力,应积极示范推广支农项目招标制度。只有这样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才可以真正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和保证项目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 (二)加强项目宏观监管,注重总体绩效评价 项目宏观监管应把握好个环节:一是项目整体设计要符合国家政策对农业投入的内容,在项目立项时,要有政策依据,要符合国家对农业T作的扶持方向。二是对每一个农业项目都要制定具体的项目管理办法,并将财务管理写入其中。三是强化行业监管和行政审计监督,保证农业项目能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合理使用资金并实施好项目建设的全部内容。省级农业项目主持单位应结合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各市项目执行单位定期对项目执行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省级农业财务主管部门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有效合理使用。要定期组织业务部门和审计监管部门的财务专业人员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实行有效监管和指导,发现资金使用不合理的,及时进行改进和纠正。项目完成后要组织财务及各方面的专家进行验收,以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从而有效地保证农业项目资金不挤占、不挪用,保证农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得好的实施效果。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高效使用专项资金 (一)处理好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的关系 财务管理对于项目执行而言是贯穿始终的,从项目的立项、实施方案的批复、资金拨付以及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检查、项目完成后的验收,每一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紧密相连。项目资金按进度及时拨付,财务监管T作有效,农业项目实施的效果就好。农业项目的执行主体是业务部门,业务部门要根据项目的指南、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选择项目实施地点,对实施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在项目实施中专业人员还要进行观察、记载和分析总结,项目完成后要建立资料档案,要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进行验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协调好关系,衔接好每一个环节,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项目的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 (二)处理好项目点和面的关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定要按照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进行。一个好的成果先要搞好点上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点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大面积技术成果推广。试验点一定要选择在地力肥沃、水利条件好、管理人员素质较高、交通便利的 !水利、地力、交通等方面条件较好的村,规范地种植新选育的品种,并要有技术人员进行观 察记载和管理,才能确保该项目点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的圆满完成,并以此点为样板,示范带动大面积项目区高效全面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对基本建设投资较大的项目,也应先建设一个标准的工程模式,然后仿效该模式进行实施推广。 (三)处理好关键环节与常规技术的关系 农业项目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服务现代农业的公益性事业,一般是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具有示范效应的关键环节,如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等。资金的投向主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并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资金向这些方面倾斜。而对于已经普遍应用的常规农业增产技术措施,如优良品种的推广等成型技术,关键是加强推广力度和推广速度的问题,应以良种补贴项目为载体,搞好技术培训和组织工作,全面加快良种推广速度,尽快发挥项目资金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业管理论文:试论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取消农业税 行政体制改 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个由“以农养政”到“善政养民”的政策进步,它使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根本解决农村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的基层政府。 中央在全国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整整三年,它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强烈关注的问题,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干群关系改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使县乡村三级特别是乡村两级收人大幅度减少,给乡镇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政府如何适应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本级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切实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民生现状,保障农民享受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在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真反思,只有顺应改革发展趋势,把握内在规律,才能在农村真正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内动力 建国后,从农村汲取发展资源的思路使农村“养”的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也使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剩余。这样,“以农养政”和“以农补工”的格局,形成了整个国家的资源输送渠道和模式。“以农养政”的模式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为基础,在有的农村地区导致了乡镇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紧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轮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乡镇一级成效并不明显,其难点是职能转变和人员分流,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农养政”的模式一直延续至2006年1月1日从制度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免征农业税使我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告结,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取消农业税是建国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对农村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方面显现出来,给基层政府改革提供了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它促成农村行政管理必须以“善政养民”为政府唯一合法的目标,即基层政府必须顺应对农产品收益进行的重新分配,通过自身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由原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转变为服务者,围绕提供廉价优质的公共物品和进行高效的社会管理来再造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是对农村行政管理角色的回归。这种对“善政养民式”的政府合法性追求,为转换基层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创造了条件。 二、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1、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乡村债务化解难度加大,组织功能弱化,公益事业发展困难。这是取消农业税后最直接和首先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不取消农业税,由财政困难导致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这是基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必然结果,取消农业税无非加速了这一结果的到来,它迫使乡镇思考今后的政府改革问题。从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状况分析,“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使农村基层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和成本比过去增加;而财政收入上移,支出责任下放的分配,却使乡镇财政收入与事权的扩大不同步,乡镇财政状况十分拮据,甚至逐渐大面积地发生赤字。因为取消农业税基本切断了过去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至使乡级财政形势严峻,旧账不能归还,新的赤字还在发生,财政难以为继。值得一提的是,废除农业税,被取消的不仅仅是农业税本身,还有和农业税有关的“搭车”收费。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的统计,这笔资金起码在1600—1800亿元左右,至少是农业税的3倍。财政困难导致农村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弱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无力为公共事务如社会治安、水利设施等投入基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有相当的差距。 2、乡镇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难分流,运转效率低。乡级财政紧张,直接结果是养不起人,发不出工资,在取消农业税后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只有中央、省、县三级政府,而我国却有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乡镇一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共青团、妇联、人武部等各种组织一应俱全。此外,还有财政所、民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农经站、农技站、农机站、水管站、土管站、乡镇企业办公室、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七站八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使农村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发生困难。为减少乡镇行政支出成本,许多地方开始了乡镇合并,但是,合并后的乡镇又不得不面临另一难题,就是乡镇管辖区域面积扩大,在贫困山区由于路远和交通不便,客观上损害了农民获得公共资源的机会,读书和看病的困难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解决。人员分流是乡镇机构改革中最难的,一方面无处分流,另一方面即使能够分流,由于乡镇财政拮据也难于补偿,人员不愿走、政府补不起的问题不解决,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无法深入。 3、乡镇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取消农业税后,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在“以农养政”时代,乡镇人员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收取税费、催收粮款。取消农业税后,政府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服务主体的乡镇干部必须具备一技之长和过硬的富民本领,才可能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服务,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贫困地区的乡镇干部大多能力欠缺,普遍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不知道今后“乡镇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 三、深化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要解决全面取消农业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释放农业生产发展潜力,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深入推进,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增强行政管理职能的服务性、责任性和参号陛,这是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通过上层建筑的适应性调整才能巩固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基础变革的成果,从制度上为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以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撑,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夯实物质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自身具有较强的整合社会资源和调动公共资源的能力,因为政府是责无旁贷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农村群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乡镇政府如何才能履行好这些职能呢?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乡镇政府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只有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政府职能的履行才能落到实处。基于此,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农村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切人点和生长点,尤其要通过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科技示范,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等多种方式来引导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2、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3月2H,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政府和学界就轰轰烈烈地讨论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可至今从实际情况看,乡镇机构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进。取消农业税是农村分配关系和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按照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政府的要求,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注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注重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效率,以及农村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立等,削弱、淡化、转移、合并那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处理好国家、市场、农民的关系。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二是优化政府机构。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严守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切实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的运行机制,妥善安排分流人员,解决高成本、低效能的问题。三是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以农养政”时代向农民收取税费的角色,转变为“善政养民”时代服务者的角色,需要提高乡镇公职人员的服务能力,为此,应完善对公职人员的选任和考核评价机制,推行上级考核和社会公众评议的双重机制,让农民拥有按法定、民主的程序选举和评价公职人员的权利,使考评对象始终“对下负责”,服务于农民,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人和维护人。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做好市场监管、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应借助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改革助推力,推进职能转变,全面提高政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机构在无法向下汲取资源的情况下,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上级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对此,必须规范和完善财政体制,解决乡镇财政收支的巨大缺口和巨额债务,保证免税的好处真正使农民受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额度和力度。对取消农业税后形成的财政缺口,应及时足额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齐。除保证用于县乡基层组织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村优抚和五保户供养等方面需要的转移支付资金外,还要加大对乡镇承担的社会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力度,避免过多的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二是要按照属地化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提高乡镇财政的分配比例,保障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人员应有的行政成本的开支。三是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应以农村的公共需要为前提,要有利于推动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制的形成,确保财政支出主要用在民生问题上。 4、理清社会事业的性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传统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的特征是国家办事业、运作行政化和管理主体非自主化,这阻碍了社会事业自身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社会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为此,应在科学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逐渐建立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除政府所属的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外,对乡镇农业、畜牧、农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农民工培训等服务性事业单位进行整合,条件成熟的应转制为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实现政事分开和经营性事业企业化管理,将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市场,逐步减少财政投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社会事业产品的筹资渠道,形成农村社会事业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减轻政府财政的公共产品供给压力。 5、培育农村自治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方式不能再依靠过去强制性的税收手段,二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尊重农民的基础上,归还农民自我管理的权利,通过农民自愿组织的农村自治组织,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良性互动。农村自治组织,包括村委会、各种经济合作社、协会等,它是农民可以自由进退的互助性、服务性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民以一家一户为独立主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农业大市场,在农产品的销售、农用物资的购买、农业信息的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弱;同时,原子化的农民也需要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因此,培育农村自治组织,完善农业服务网络,强化农村自我管理能力是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填补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后形成的管理空白,而且能够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服务,是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型途径。 农业管理论文:更新理财观念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摘 要: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就更新理财观念和强化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理财观念;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研院所已由过去单一的科研型转变为科研经营型,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组建公司或企业集团,与之相应的是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变化。本文就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问题作如下探讨。 1 更新理财观念,加强财务管理 过去科研单位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一般只限于事业费(人头费)、基本建设费和科研专项费三大块,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科研单位转型后,实行“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运作机制,其经济形势也相应发生变化,资金来源除了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出的一部分财政事业费拨款外,大部分来自市场,如科技开发、技术咨询、科技企业经营、房产租赁、地产开发、服务行业、兴办民营院校、社会各类赞助以及资本营运(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等。为确保科研单位顺利转轨变型,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5a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和科研开发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基本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赋予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外贸进出口权;支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等等。但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科技企业的资金往往同时分布在科研、科技开发、生产、商贸和技术服务中,因而,科研单位的资金相对有限。为此,要使有限的事业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就需要更新理财观念。笔者认为,在强化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确立如下理财观念。 1.1 商品经济观念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济观念。会计人员要参与市场预测和分析,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供领导参考;要参与生产经营决策和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参与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预测和控制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 经济效益与风险收益协调的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知识含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单位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单位的经营、收益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协调的理财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1.3 负债经营观念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给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应采取向上争取,向外争贷;以物折贷,赊帐计息;眼睛向内,深挖细掘;加强横向联合,开展多种贸易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会计人员要敢于负债,善于负债,采取多种方式引进资金,达到人为我用、借水行舟之目的。同时,要掌握负债适度及效益原则,促进科研与开发共同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1.4 人本化与知识化相结合的理财观念 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这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与此相适应,单位的财务管理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化管理。因此,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增强理财知识的同时,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单位顺利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1.5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的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掌握信息,以不断增强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协调本单位与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6 由对内管理到向信息管理转变的理财观念 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加强内部管理至关重要。但单位光靠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市场,掌握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2 科学、严格管理财务,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实力 一是合理制定创收分配办法,调动各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兼顾单位、部门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包括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二是合理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方面除了努力争取国家高科技研究项目以外,还应鼓励发展横向科研,积极进行应用科学研究,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开发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以取得更多的科研协作与科技转让收入。三是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和管理,确保为单位提供稳定的利润;大力支持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以形成拳头产品。 2.2 严格成本费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要求我们对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追求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上要以利润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基础,合理组织和管理科研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为此,要对科研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具体落实到各个专题或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人人讲成本,个个讲效益。 2.3 加强财产物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在资产管理上,应建立健全现金和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存货的采购、收发、保管、清查盘点等管理制度,还应着重加强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登记、验收、使用、损坏赔偿等管理制度。二是合理调剂闲置的资产,使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三是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正常的转让渠道,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 2.4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 步入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时代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把财务与生产、供应、销售、计划、统计等联系起来,做到任何一项变动因素出现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全面的、最新的信息。 2.5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首先,财会人员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经常研究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拓进取;其次,要能周密而严谨地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抓住重点环节,做好上下左右的协调工作,将单位领导的理财意图变为部门的自觉行动,以推动领导决策的顺利和正确实施;再次,要善于在科研单位经济活动中,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对科研单位经济运行情况实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防止信息误导。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行为主体;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和灾害补偿的有效方式,是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之一,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农业保险主体(农户、保险机构、政府)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借鉴国外在立法、政府补贴和推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和诱导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2)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3)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农业风险对于农产品产量和市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风险是可以管理的(Wenner and Arias,2003)。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农作物保险和定价策略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产量和价格风险。即便如此,农业保险还是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保险计划可以用保费收入来支付赔款支出和管理费用。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但真正发展还是在1982年以后。随着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轨,1993-2003年间农业保险业务不断萎缩。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发展农业保险。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角度来阐述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一)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多品种经营、寻求非农收入、自己承担风险和政府救济等手段。这些风险管理手段与农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替代性,特别是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从1990年的50%下降到2004年的36%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风险占农民所面对的总风险比重正在下降。此外,多品种经营又降低了农业风险的集中性,分散了一部分农业风险。农民规避风险手段的多样化,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加上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实行的初始成本保险(即生产成本保险)以及较高的保险费率,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农业风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严重、风险不能大范围地分散等问题,造成农业保险的纯商业化经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冰雹险、暴雨险等单一风险的经营成功之外)。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这与保险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因此,保险机构纯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很低。随着城市保险市场的日趋饱和,保险机构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8亿潜在客户的农村保险市场,因此,效益较差的农业保险也成了获得其他盈利性较好险种(例如家财险、寿险、健康险等)的“敲门砖”。即使经营农业保险,保险机构也会偏向那些盈利性较好的险种,这和农业保险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农业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等手段,而自然灾害补偿机制是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补偿方式还是以政府救济和灾害扶持为主(占总补偿的90%以上),而保险赔款占总补偿的比例很低。从1992年开始,由于一直经营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业化转轨,农业保险在农村自然灾害补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2003年农业保险赔款仅占总补偿额的5%(曹前进,2005)。我国财力有限又决定了政府救济和农业保险之间存在替代性,因此,目前政府以灾害救济为主的灾害管理行为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主体行为的影响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和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连续作出了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有何影响呢? (一)农业保险政策对农户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2004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开办了畜牧业保险,即使没有补贴,农户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42.6%,不愿意的占57.4%;如果政府开办了补贴性保险,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73.4%,不愿意的占26.3%。从调查数据来看,如果政府给予一部分保费补贴,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会提高。因此,在新一轮试点过程中,大部分试点地区或多或少地都给予了农民保费补贴。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由于有了政府补贴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如农业保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互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商业性保险机构都在经营农业保险,并且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以寻求更多的风险单位来规避经营风险。如江苏省淮安市和浙江省的一些保险机构则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共担风险的做法;上海安信、吉林安华两家农业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再保险合同;黑龙江阳光互助保险公司按保费收入的10%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等等。 (三)农业保险政策对政府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农业保险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转变政府补偿灾害的方式;其目标就是由目前的政府救济为主向农业保险为主转变。为此,政府提供了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等,以支持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和浙江省还采取政府与保险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减轻了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除此之外,相关农业部门人员还参与到农业保险展业、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中来,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存在的顾虑 (一)来自农户的顾虑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农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1)如果在保险期内发生了灾害,能否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能拿到多少、得到赔偿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大?(2)政府补贴多少、能持续多久?(3)如果几年没受灾怎么办?(4)保障水平有多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普遍不太信任保险公司(因为在20世纪90年生过某保险公司因为不想理赔而退还保费的事情)。另外,保障水平太低也是制约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重要原因,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符。 (二)来自保险机构的顾虑 保险机构对经营农业保险的顾虑有四个方面。(1)对政策的顾虑。政府给予的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包括以险养险、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一些与农业保险相配套的政策(如生产贷款必须参与农业保险)?(2)对经营风险的顾虑。一方面是经营能否不亏损,即从目前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看,种、养业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政府给予的经营管理费用以及以险养险能不能弥补这一部分的亏损;另一方面是规避经营风险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能不能实现?(3)对政府财力的顾虑。如果保险机构选择了与政府共保的模式,万一出现大灾,政府财力能否兑现其保险责任?(4)费率制定和操作的顾虑。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制定科学的费率难度较大,这也是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来自政府的顾虑 政府顾虑有中央政府的顾虑和地方政府的顾虑两方面。 中央政府的顾虑是:(1)政府支出的补贴资金需多少。由于目前农业保险规模不大,政府补贴资金还可以到位;但如果以后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的补贴资金能否到位。如果按照美国《农业风险保障法》的规定,政府每年给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将会超过30亿美元,那么政府首先必须考虑财力问题。(2)补贴资金的效果如何。Nolson和Loehman(1987)认为,在理论上,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却成为一种损失转嫁给政府或者保险机构的成本高昂的风险转移机制。如果情况跟Nolson和Loehman(1987)阐述的一样,那么政府还不如采用救济的方式,因为救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财力来控制救济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政府所要负担的赔款额会不会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 地方政府的顾虑是:(1)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其他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2)地方财政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需负担多少补贴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地方财政能否负担得起政府兜底的责任?(4)怎样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范围?是选择关系粮食安全和地方社会稳定的农产品进行补贴,还是选择效益较高、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进行补贴? 四、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的实施,刺激农户购买农业保险 在财政补贴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地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研究表明,即使农民收入较高的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给予适量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自愿投保积极性也很低。墨西哥有关经验表明:政府的保险费补贴若低于2/3,大多数农民不会自愿投保;美国的参保率则随着补贴率的不断上升而上升。因此,美国、日本、法国等农业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给予农户较多的保费补贴。 农业保险发达国家还采取了强制性保险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灾害补偿法》中就提到了强制性保险。印度、菲律宾则规定农业贷款户必须参与农业保险,形成准强制性保险。美国《1994年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中也提到政府将干旱、雨涝、雹灾、风灾、火灾、病虫害等风险损失,与其他一些福利性农业计划(价格支持与生产调节计划、农民家庭紧急贷款计划、互助储备计划等)联系起来进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 除了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促使农户使用农业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1989年美国农业部专门针对那些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过一次调查,让他们将不参加农业保险的原因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首要原因就是保障太低,占24.8%;其次是保费太高,占23.3%;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的占23%。因此,保障水平的提高,加上政府提供较高比例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自然会增加。 (二)保险机构降低经营风险的做法 保险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降低经营风险:一是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应用;二是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的实施。保险市场金融和技术上的创新,提供了处理农业风险的新办法,特别是气候风险;而资本市场的应用是金融创新的一部分,这减轻了农业保险提供者面临的风险(skees,et a1.,2002)。另外,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准备金是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两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都采用这两种风险分散手段。 1、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应用。随着气象测量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国际资本市场上转移农业巨灾风险的金融产品被逐渐开发出来。例如巨灾风险(cAT)债券,它主要用于为飓风、洪水、地震等巨灾保险提供保障。除了CAT债券之外,资本市场上还出现了基于气象指数的气象衍生金融工具,如气象指数期权等。 另一个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使用就是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它是将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来分散和化解农业的巨灾损失。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发展的风险证券主要有三类:巨灾证券、应急准备金债券和巨灾股票。由于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具有极小的相关性,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寻求分散农业保险风险是可行的;而且,资本市场资金充裕,这对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分散也很有效。 2、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农业保险经营中对于道德风险的控制,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农民的投入情况,如耕作、灌溉、种植时间等;再就是改进保险合同的条款,如规定免赔款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道德风险。但这通常会面临高成本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应运而生。 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分为收入保险和产量保险两种,其赔款方式与畅通农业保险赔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创新的地方,即只有当承保区域的整体平均产量或收益受损到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理赔点时,保险公司才进行赔付。如果整个区域的平均产量没有受损到理赔点,那么单个农民的产量受损再大也不会得到赔付。这样一来,农业生产者(投保人)之间有了提高自身产量的积极性,既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团体险通常都要求某个区域的农户全部参保,避免了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险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比较适合农村低保障或者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孙立明。200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系统性风险;它不需要农业产量的历史数据作为费率制定的标准,而是依靠系统和精确的气象测度。这就使得保险合同的制订是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为主要依据(庹国柱、李军,2003)。相对而言,这种合同制订更科学,减少了由于合同制订不科学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 3、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再保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在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发达国家的再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大概为20%,凸现了再保险市场的重要性。例如,日本采取农业共济组合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进行部分分保,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又向农业共济联合会提供超额赔款再保险;1966年法国在大区范围内还创立了再保险机构,众多的地方互助保险合作社由大区社再保险,大区社又由中央社再保险(龙文军,2004)。发达国家还普遍建立了巨灾风险基金制度(除西班牙外),例如日本的农业共济基金的原始资本为30亿日元,由中央政府和联合会以1:1的比例共同投资组成。巨灾风险基金制度使得农业风险在空间上得以分散,提高了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稳定性。 (三)政府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 发达国家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应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实施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稳固、全面的农作物保险体系,以取代作为农业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政策一部分的政府灾害救济计划,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进国民福利。” 在控制保险机构经营风险方面,政府给予了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一般为保费收入的20%-25%)、免除各种税收以及再保险支持等。另外,政府为了满足保险机构对于大额风险单位的要求,结合各种贷款政策和福利政策以促使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发达国家现有的精确的费率与政府的努力不无关系,因为农业风险区划工作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人力,并不是某个保险公司或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例如,法国政府在1980年以后投入巨资资助大学和有关部门专门从事农业风险科学研究。 五、政策建议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或诱导农业保险主体的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 1、有关部门应尽早着手起草《农业保险法》。前面分析的我国保险主体存在的一些顾虑,大部分可以归咎为农业保险法律的缺失。因此,《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作用、税收规定、资金运用、财政补贴方式等方面,应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明确,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2、财政支持和应用各种政策推动农业保险。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对农业保险的保费和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费给予一部分补贴。具体额度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保险产品而定。二是给予农业保险业务经营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应建立行为主体各方的激励机制,将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贷款、灾害救济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3、做好农业风险区划,实行与农业风险相匹配的保险费率。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地区普遍存在费率厘定不科学的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农业实际损失率,无法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费率厘定的不科学,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农业区划体系。但农业区划工作耗费大、涉及面广,并不是保险机构就能完成得了的。因此,建议由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和保险机构,拨付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农业风险相关研究工作。在全国各区域农业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农业风险区划工作,为制定农业保险保费与费率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国家应出资组建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或是在中国再保险集团中成立农业再保险部,独立核算。以国有性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为主,其他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补充,确立农业再保险经营主体;国家对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服务的公司给予适当的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目前很多试点地方也在探索一些积累风险准备金的做法,但都缺乏保障。国家可以整合部分农业直接补贴资金、农业灾害救济金、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等,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农险盈余,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或风险基金,并以法律形式规定每年风险基金的提取比例。 (三)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主要基于几个考虑:一是农户的风险规避手段比较集中,有利于管理;二是农户对农业保险有较大的需求;三是节约了交易成本。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统计已经表明了在畜牧业推行农业保险具有可行性,而且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牧业农业保险经营经验。因此,选择畜牧业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作为重点试点地区的可操作性强,并能为进一步推广农业保险积累经验,毕竟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在稳定中求发展。 农业管理论文:浅谈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农业税;政府机构;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政府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政府职能转变才会成功。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有利于乡镇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 农业税的取消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一个新时代,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起点。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发展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农民权益保护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乡镇政府管理却面I晦着一系列难题。首当其冲的是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缺失。农业税的取消拆除了收费平台,断了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乡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随之萎缩。其次是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法定职权缺失。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规定乡镇政府具体的职责范围,事权分配不清。第三是乡镇负债累累。农业税的取消并没能解决乡镇财政运行问题,反而使乡镇债务有增无减。第四是乡镇社会规范及管理能力减弱。取消农业税后,一方面由于不准乡村组织对农民使用强制手段,削弱了乡村组织的权威;另一方面随着乡村干部与群众相互接触变少,村民们对干部的态度变成一种“没事不理你、公事不管你、有事就找你、出事就告你”的局面。 虽然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管理面临一些困境,但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机关,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农村众多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地方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政权组织无法替代的。因此,必须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一、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机构改革 1、调整机构、精简人员,因地制宜,撤乡并镇 针对乡镇机构运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对现有乡镇政府的职能进行结构性调整,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弱化经济管理职能,与此相应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机构,合并职能相近的机构为中心站,从而减少部分机构和人员。同时对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农民素质较高的小乡镇,可考虑撤乡并镇,减少行政事业人员,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而对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应稳定政府机构现状,但调整其内部分工,精简、合并可有可无的作用发挥差的事业服务中心及其人员,加强最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机构和人员。最后,根据中央要求,实现机构和编制法定化要求,加强对乡镇机构行政事业编制的控制,每过2—3年,核定一次编制,并通过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改革乡镇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县乡公务员考录制度 针对乡镇公务员小农意识严重、效率观念差、功利主义盛行而导致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我们认为,首先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改革传统干部任免制,推行合同聘任制,打破干部人事制度的铁饭碗,充分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干部的业绩考核,指定科学的考核和量化标准。通过考核,让那些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干部继续留任或者进入领导岗位。其次是完善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一是扩大县乡公务员选拔录用视野,彻底打破身份、地域限制。第一,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参与社会竞争的同等权利;第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地区封锁政策,促进人才交流选拔。二是改革和完善考试方法,努力建立健全规范专业的考试录用制度。第一,采用现代化的结构性考试方法。公务员考试应根据公务员工作的特点采用结构性考试方法,其结构由笔试、面试、心理测试、考核等构成。不同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率,根据不同的职责尤其是不同的职位要求来确定。第二,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应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特别是专业科目试题库。可以按照统筹规划,分头开发,成果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组织有条件的省市共建专业科目考试题库和面试试题库。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增强考录工作的透明度。第一,借鉴高校招生考试的经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监督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纪检、监察、公证机构、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的代表组成,并随时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第二,明确监督内容。主要监督招考程序是否按规定进行、报名及资格审查是否按招考公告的规定进行、笔试与面试命题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有无泄密问题以及考核录用是否客观公正。第三,完善监督方法。(1)建立考试录用工作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2)建立录用工作报告制度,接受上级政府人事部门的监督;(3)建立咨询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3、合理划分权限,理顺各种关系 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在很多方面并不是执法主体,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手段,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很大。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来看,乡镇政府都不具备独立的决策权和完整的财政权。乡镇承担了大量上级交办的事务,却没有足够的权力,还要为执行结果负责。相对于县级政府的“权大于责”,乡镇却是“责大于权”,以有限的权力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乡镇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甚至是某些职能部门的办事机构。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合理划分与上级(主要是县级)政府的权限。一是还权于乡镇,解决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问题,严格按照“权随事走,财由事定”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的事权;二是明确与上级(主要是县级)部门的关系。县级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县级部门不应对乡镇政府实施直接发文等行为。三是县级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在工作上应接受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协调、监督,工作人员的考核、任免、奖惩等,应征求和尊重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其次要理顺各种关系:(1)理顺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关系,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2)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乡镇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同时扩大和强化社会自身管理的功能,由社会的各种组织按照各自的性质和任务,共同承担社会义务;(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乡镇政府主动退出,只管一些市场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以弥补市场失灵。同时积极培育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 二、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1、目前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之后,乡镇政府突出的问题是干了许多不该干的事情,而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又没做好。首先是在中央转移支付不能足额足量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政府为了维护正常运转和偿还债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财政收入,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发展企业和招商引资,有的乡镇甚至通过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获得制度外收入;其次是有些乡镇超越经济能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又没进行科学规划和很好地利用市场力量,结果导致许多小城镇成为一无产业基础、二无市场依托、三无居民社区的“空城”,更导致乡镇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第三,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低下。南于管理体制、经费保障等许多因素,许多诸如农业技术推广、文化宣传等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甚至基本丧失,导致农村社会公共事业长期受到冷落,发展滞后。 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大的方向,这为我们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到基层乡镇政府,我们认为它基本上不具备履行经济调节智能的能力,也几乎没有市场监管的能力,真正需要抓实抓好的应该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体制改革中的乡镇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削弱、淡化、转移、合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具体说来,(1)更新观念。这是转变职能的关键。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农业走向休养生息阶段,随着原有的乡镇工作格局的打破,旧机制必然被新机制所代替,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工作重点开始发生全新变化。在观念上,要迅速从去强管理、轻服务,重人治、轻法治变为重服务、重法治,主为老百姓出主意、想办法、找路子,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2)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收农业税了,国家每年都会有数千亿的财政资金转移到乡村,乡镇干部应从收税费转变为农民提供安全、保卫、科技服务和有效信息,乡镇政府应当更直接提供教育、乡村道路建设、社区医疗等公共产品;(3)规划、建设和管理小城镇。乡镇政府要合理规划集镇和新村,抓紧建立和小城镇相配套的劳动保障机构,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有序流动提供保障;(4)培育新型现代农民。乡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用全新的文化科技知识武装农民,特别要做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他们的效益观念、科技观念、法律意识、人权观念及竞争意识,造就出一批具有现代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农民;(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当前农村地区仍然是人口超生的重灾区,各地乡镇政府在这一点上的职能一直没有放松,但是在新形式下,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方式、手段应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自然、经济等环境千差万别,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乡镇职能转变才会成功。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 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不仅仅是乡镇政府为了履行职责而进行的职能转变,更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而进行的机构改革,而应该把这一改革放到国家、社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高度上,放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去研究,从而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到乡镇政府管理模式转型和创新的高度,用现代治理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改革,重构国家、社会、农民关系,城乡关系以及体制与机制等各方面的关系,并使乡镇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从纵向分析,其重点在“治官”而不是“治民”,在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约束和规范政府应该干什么,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做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和谐统一,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服务优先、依法行政、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1.乡镇政府职能界定准确。按照“因需设岗”、“因事设人”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职能,界定乡镇机构的责、权、利。(1)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明确落实党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2)保障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用水、用电、通讯、交通条件,改进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科学配置乡镇机构规模。乡镇机构规模主要由乡镇的个数、乡镇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三部分构成,而乡镇内部机构设置的规模是重点。一般说来,乡镇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它的设置根据政府有效管理的地域、人口而定,要考虑到政府的行政能力、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相关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因素,最终以乡镇能否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满足农民群众公共需求为准。3.乡镇权力机制的科学管理。权力机制是多方治理的核心部分,只有构建民主、科学、合理的权力机构,才能实施有效的治理,才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乡镇权力的产生要从过去的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决定权;其次,乡镇权力的运用必须依法行政,规范乡镇政府行为。 从横向分析,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治理应该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参与的结合,强调管理主体的多样性。在管理的性质上强调政府对公民的服务,在管理技术上强调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建立起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元治理体制。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乡镇政府多元治理的构成,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社会中间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管理和民主参与乡镇社会事务的权利,分清政府应当承担和做些什么事。具体说来:1.强调乡镇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这是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机构存在的理由;2.完善农村中间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乡镇政府让渡出来的一些社会事务承担起来,将城市文明导入乡村社会,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市场之间发挥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3.倡导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和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最终取决于农民的自主和觉悟,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权益,尊重农民的政治参与和自我管理,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也只有政府通过各项政策引导,让近9亿农民获得更多社会资源,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农民建立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和行会,扩大它们的生存空间,让农民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政府才能真正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 农业管理论文:试论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取消农业税 行政体制改 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个由“以农养政”到“善政养民”的政策进步,它使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根本解决农村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的基层政府。 中央在全国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整整三年,它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强烈关注的问题,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干群关系改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使县乡村三级特别是乡村两级收人大幅度减少,给乡镇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政府如何适应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本级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切实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民生现状,保障农民享受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在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真反思,只有顺应改革发展趋势,把握内在规律,才能在农村真正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内动力 建国后,从农村汲取发展资源的思路使农村“养”的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也使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剩余。这样,“以农养政”和“以农补工”的格局,形成了整个国家的资源输送渠道和模式。“以农养政”的模式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为基础,在有的农村地区导致了乡镇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紧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轮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乡镇一级成效并不明显,其难点是职能转变和人员分流,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农养政”的模式一直延续至2006年1月1日从制度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免征农业税使我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告结,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取消农业税是建国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对农村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方面显现出来,给基层政府改革提供了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它促成农村行政管理必须以“善政养民”为政府唯一合法的目标,即基层政府必须顺应对农产品收益进行的重新分配,通过自身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由原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转变为服务者,围绕提供廉价优质的公共物品和进行高效的社会管理来再造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是对农村行政管理角色的回归。这种对“善政养民式”的政府合法性追求,为转换基层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创造了条件。 二、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1、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乡村债务化解难度加大,组织功能弱化,公益事业发展困难。这是取消农业税后最直接和首先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不取消农业税,由财政困难导致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这是基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必然结果,取消农业税无非加速了这一结果的到来,它迫使乡镇思考今后的政府改革问题。从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状况分析,“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使农村基层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和成本比过去增加;而财政收入上移,支出责任下放的分配,却使乡镇财政收入与事权的扩大不同步,乡镇财政状况十分拮据,甚至逐渐大面积地发生赤字。因为取消农业税基本切断了过去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至使乡级财政形势严峻,旧账不能归还,新的赤字还在发生,财政难以为继。值得一提的是,废除农业税,被取消的不仅仅是农业税本身,还有和农业税有关的“搭车”收费。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的统计,这笔资金起码在1600—1800亿元左右,至少是农业税的3倍。财政困难导致农村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弱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无力为公共事务如社会治安、水利设施等投入基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有相当的差距。 2、乡镇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难分流,运转效率低。乡级财政紧张,直接结果是养不起人,发不出工资,在取消农业税后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只有中央、省、县三级政府,而我国却有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乡镇一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共青团、妇联、人武部等各种组织一应俱全。此外,还有财政所、民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农经站、农技站、农机站、水管站、土管站、乡镇企业办公室、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七站八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使农村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发生困难。为减少乡镇行政支出成本,许多地方开始了乡镇合并,但是,合并后的乡镇又不得不面临另一难题,就是乡镇管辖区域面积扩大,在贫困山区由于路远和交通不便,客观上损害了农民获得公共资源的机会,读书和看病的困难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解决。人员分流是乡镇机构改革中最难的,一方面无处分流,另一方面即使能够分流,由于乡镇财政拮据也难于补偿,人员不愿走、政府补不起的问题不解决,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无法深入。 3、乡镇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取消农业税后,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在“以农养政”时代,乡镇人员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收取税费、催收粮款。取消农业税后,政府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服务主体的乡镇干部必须具备一技之长和过硬的富民本领,才可能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服务,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贫困地区的乡镇干部大多能力欠缺,普遍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不知道今后“乡镇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 三、深化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要解决全面取消农业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释放农业生产发展潜力,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深入推进,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增强行政管理职能的服务性、责任性和参号陛,这是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通过上层建筑的适应性调整才能巩固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基础变革的成果,从制度上为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以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撑,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夯实物质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自身具有较强的整合社会资源和调动公共资源的能力,因为政府是责无旁贷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农村群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乡镇政府如何才能履行好这些职能呢?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乡镇政府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只有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政府职能的履行才能落到实处。基于此,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农村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切人点和生长点,尤其要通过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科技示范,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等多种方式来引导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2、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3月2H,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政府和学界就轰轰烈烈地讨论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可至今从实际情况看,乡镇机构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进。取消农业税是农村分配关系和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按照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政府的要求,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注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注重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效率,以及农村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立等,削弱、淡化、转移、合并那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处理好国家、市场、农民的关系。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二是优化政府机构。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严守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切实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的运行机制,妥善安排分流人员,解决高成本、低效能的问题。三是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以农养政”时代向农民收取税费的角色,转变为“善政养民”时代服务者的角色,需要提高乡镇公职人员的服务能力,为此,应完善对公职人员的选任和考核评价机制,推行上级考核和社会公众评议的双重机制,让农民拥有按法定、民主的程序选举和评价公职人员的权利,使考评对象始终“对下负责”,服务于农民,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人和维护人。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做好市场监管、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应借助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改革助推力,推进职能转变,全面提高政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机构在无法向下汲取资源的情况下,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上级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对此,必须规范和完善财政体制,解决乡镇财政收支的巨大缺口和巨额债务,保证免税的好处真正使农民受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额度和力度。对取消农业税后形成的财政缺口,应及时足额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齐。除保证用于县乡基层组织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村优抚和五保户供养等方面需要的转移支付资金外,还要加大对乡镇承担的社会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力度,避免过多的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二是要按照属地化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提高乡镇财政的分配比例,保障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人员应有的行政成本的开支。三是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应以农村的公共需要为前提,要有利于推动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制的形成,确保财政支出主要用在民生问题上。 4、理清社会事业的性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传统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的特征是国家办事业、运作行政化和管理主体非自主化,这阻碍了社会事业自身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社会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为此,应在科学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逐渐建立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除政府所属的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外,对乡镇农业、畜牧、农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农民工培训等服务性事业单位进行整合,条件成熟的应转制为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实现政事分开和经营性事业企业化管理,将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市场,逐步减少财政投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社会事业产品的筹资渠道,形成农村社会事业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减轻政府财政的公共产品供给压力。 5、培育农村自治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方式不能再依靠过去强制性的税收手段,二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尊重农民的基础上,归还农民自我管理的权利,通过农民自愿组织的农村自治组织,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良性互动。农村自治组织,包括村委会、各种经济合作社、协会等,它是农民可以自由进退的互助性、服务性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民以一家一户为独立主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农业大市场,在农产品的销售、农用物资的购买、农业信息的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弱;同时,原子化的农民也需要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因此,培育农村自治组织,完善农业服务网络,强化农村自我管理能力是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填补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后形成的管理空白,而且能够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服务,是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型途径。 农业管理论文: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严格执行项目投资概算;把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要求,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完善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价款支付、内部监督等相关制度;准确做好项目建设的财务信息披露等措施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财务管理 措施 探讨。 一、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背景 为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之后,农业部于2003、2004年相继修订和颁发了《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财发[2003]38号)、《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9号,)等一系列关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度和法规。近年,随着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监督检查的深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暴露出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职能缺失等情况,严重的甚至导致项目不能按期完成,达不到预期建设目标。因此,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有效的项目财务管理,要完成项目依法、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做到科学概算、规范执行和有效监督,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的损失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管理任务,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尤为重要。 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实践中,不少单位从领导到财务人员不熟悉新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部分资金不能专款专用,甚至改变资金用途。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财务人员的职能限于会计核算,既不参与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又无法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主动参与监督,造成被动应付,弱化了项目财务管理的职能。 (二)重“争项目”、轻“建项目”。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设计内容粗糙,不适应项目实际建设需要,项目执行时难以按正常的程序做出合理的调整变更,随意调整建设内容。 (三)项目概算不合理,深度不够,项目设计和概算不能准确核算项目成本。同时,由于项目预算细化不够,无法事先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导致概算不适应财务国库支付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需要。 (四)配套资金不落实。有些单位不熟悉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编制概算时,随意或虚报配套资金,用实物抵顶自筹资金,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五)管理不到位,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有些单位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没有聘请正规的监理公司进行施工监督,不符合基建管理程序,基建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 三、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投资概算力求细化,把握投资概算与概算执行的一致性, 1、科学、准确、真实、细化的投资概算是项目财务管理的基础。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因具体建设内容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差别很大,概算是否科学、真实、准确,是否符合特定建设项目的需要,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有效执行,因此,在编制项目细化投资概算时,还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再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保证项目的各项实际支出都能体现在概算中,为项目的概算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严格执行项目概算是完成项目设计目标的关键。 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定》(农计发[2004]10号)中规定:对于变更项目地点等重大的项目变更,必须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非重大变更项目的一般项目变更,应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保证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落实、保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整体规划的实现。 (二) 把握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要求,做好项目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按规定设置独立的银行账户,专项专户核算项目建设资金 做好项目的资金管理,应按规定开设独立的项目银行账户,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避免将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混存混用,从账户源头上避免挤占、挪用建设资金。 2、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体系、准确进行项目成本核算 财政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及其补充规定(财会字[1998]17号)对项目的会计一级核算科目的设置及核算内容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但是,由于基建项目尤其是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千差万别,要准确、全面地反映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本支出,在实际的项目成本核算中,还应对照项目的概算内容,以会计科目能够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实际支出为原则,相应增设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的科目级次,以达到项目完整核算的要求。 3、重视项目资金管理的限制性规定 为保证项目资金能够切实地用于项目建设上, 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解释通知(财建[2003]724号)中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作了一些限制规定,例如: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费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概算投资规模比例确定,最低0.1%,最高1.5%;项目业务招待费的比例,不能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的10%。;项目竣工验收时的收尾工程资金,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概算的5%,超过5%的,不能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等等。 4、切实做好项目配套及自筹资金的筹集和核算 对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配套和自筹资金往往是财务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用实物抵顶自筹资金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为此,农业部在2003颁布的《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中明确:“用于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的各种资金,都应纳入概算,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因此,项目配套及自筹资金应与财政专项资金一起,设立专项项目账户进行专户核算,审计署等《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审投发[1996]105号)也将项目配套和自筹资金是否按时落实到位作为验收时项目重点审计的内容。 (三)完善项目财务管理的相关环节,保证项目完成的综合质量 1、完善项目招投标管理。 完善项目招投标管理,对于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中的招、投标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应忽视项目招标工作,而要严格遵循招、投标的原则和程序,从确定招标的组织形式、招标的范围、招标书的制作、开标、评标等方面,切实做好项目的招标工作,保证项目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2、完善项目政府采购工作制度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的概算管理,财政部在《中央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财建[2002]338号)中规定,将在基本建设支出中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并把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按国库支付和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规定编报细化概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概算作为项目验收时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结合细化的投资概算,周密计划,完善并做好项目政府采购工作,直接影响项目验收时的综合评价。 3、合理支付工程合同价款 合理支付工程合同价款,可以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但是,在按项目合同支付工程资金的同时,还应把握工程价款支付的几个原则。一是包工包料工程的预付款,一般不低于合同金额的10%并不高于30%,对重大项目,还应按工程计划逐年支付;二是没有签订合同的工程建设,应按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不得预付工程款;三是有合同并根据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的,工程价款控制在60%—90%的额度扣减预付款后支付;四是在工程结算后,应保留合理数目的工程质量保证金(不低于5%),在工程合理保修期满后支付。 4、完善项目执行的内部监督制度 完善项目建设的内部监督制度,是防范项目管理、尤其是项目财务管理中的差错与舞弊,提高资金效益的最后一环,由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外,还应建立和完善与项目财务管理有关的岗位分工与授权审批控制、决策控制、概算执行控制、价款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为项目的资金运行和支付安全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四)及时、准确、规范、完整地编制项目会计报表,做好项目建设的财务信息披露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到项目实施及完工验收,时间跨度大,为了全面反映项目的建设情况,按时编制报表、做好信息披露,是做好项目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是通过及时、准确、规范、完整地编制报表,可以直观、全面、清晰地反映项目建设的进度、资金流向,为把握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起到参考作用;二是通过项目财务会计报表,比较项目概算与概算执行的差距,可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时纠正;第三,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是项目竣工验收考核的重要内容;第四,及时、规范、准确地编制并上报项目会计报表,也是项目主管部门汇总项目执行情况的要求。 农业管理论文:浅论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研;知识系统;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综合农业知识系统理论和知识管理系统,提出了农业科研的知识管理系统概念,该系统将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一体化的方法集成其中,农业科研人员是活动的中心.分析了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以及它对农业教育、研究、推广所产生的影响,认为该系统是一个交流协作的知识网络平台,促进了农业科研的知识共享、协同和创新,并实现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三大功能。 引言 二十一世纪,尽管有重大的科技进步,但环境恶化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问题,世界仍存在着城市和农村的贫穷,农业必须给不断膨胀的人口提供足够的粮食.面对日益复杂挑战,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农业的发展将继续依赖于农业科研,因此,人们必须行动起来,开发一个新的农业知识管理系统,充分应用农业科研所产生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收入,消除贫困,增加粮食生产,提供就业机会,保证粮食安全,同时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知识系统的理论 Roling提出了农业知识系统的定义:“一个农业知识系统(AKS)是一组农业组织或人,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它们主要用于信息的产生、传递、存储、集成、扩散和使用,目的是进行有效的协作,支持决策、解决问题和进行农业领域的创新.” 首先,农业知识系统必须包括人,集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人员和农民,由社会所构建的,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学习,加速农业相关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产生、共享、应用和创新.其次,农业知识系统将软件系统思想应用于农业知识管理过程中,随参与者在系统中行动的功能和目标而变化,即系统的实际构成依赖于特定情境下参与者的集合,以及评估在创建可持续创新环境中每个参与者的潜在作用.另外,农业知识系统关注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交互作用.这些参与者期望组成一个有关联的整体,每个参与者都对其它人有所贡献,那么,他们的协同、差异、连接、集成和协作有助于创新. Engel(1995)阐述了农业知识系统的三个主要观点.第一,知识过程是社会构建的,参与者要设法影响和管理知识过程.第二,交流是一种社会交互形式,这样的交互作用,其体现了每个参与者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兴趣、关注点和目标.第三,AKS观点的中心在于创新是知识系统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总之,农业知识系统是社会构建的,它看到了不同参与者的交互作用以及各种不同的界面,并通过集体学习、协商和共同理解的社会过程,分析如何创造转化条件来达成一致的决策. 2 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中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进行管理和利用,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以达到提高组织创造价值能力的这一目的的一种过程.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隐性知识能够表述出来并转化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组织拥有的知识库和信息交流平台也能帮助每一个人内化集体的隐性知识,并不断发展和成长.它强调对隐性知识的组织管理以及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其成功实施不仅与组织、文化密切相关,而且依赖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创建.知识管理系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它不单指一种技术,而是索引、分类和信息检索技术和为获得用户所需结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它用软件的形式把部分知识管理的概念加以实现,是一个人机互动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应用系,将人和社会的创造、创新能力融人知识的创建和分布过程中,促进包含了知识创造、创新、激励和沟通等活动的个人和社会过程.知识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相关技术构建而成,一方面,它将根植于个人或集体惯例的知识表面化和明晰化,通过捕获、编码、存储和组织成为一种可控制的人工品,促进了知识的转化、传播与交换;另一方面,它对已存在的知识进行提取、挖掘、过滤和组合,以最适合的方式来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向用户提供最相关的内容或知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将人、信息和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和平台,为知识的共享和协作发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互动空间,有利于实践社群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刺激了人的创造性. 3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与其它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合作相比较,国外农业研究的国际合作走在前面,比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织CGIAR(ConsultGroupfor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的建立就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和成就,后来的GFAR(GlobalForumforAgriculturalResearch)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研的地区合作与开发.从农业研究系统ARS到农业知识信息系统AKIS,再到农业创新系统AIS,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及其系统在农业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3.1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概念 知识是农业科研中的决定性资源,农业科研存在的问题,诸如科研重复、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缺乏协作与交流、知识孤岛等,其主要原因是知识与信息的流动不畅,各参与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手段和渠道,因此,需要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作为知识管理的驱动器,对农业科研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用软件的形式把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的概念加以实现,也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网络平台.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中,农业科研人员同时也是教育者,处于“知识三角形”的中心(如图1),农业科研是活动的中心。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一体化的方法[6]集成于该系统网络,农业科研是一个社会构建过程,主要的参与者是研究者、推广人员、农民,他们之间通过知识系统平台共享科学知识、技术、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双向的连接、交流、对话和协作.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农业知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和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具有农业知识系统的特点:知识由社会构建;重点在于交流协作;目标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同时,与知识管理系统一样,它”由两个个相互补充的部分构成”: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社会;技术部分寻求获取、打包和传递有形的、文档化的农业知识产品,而社会部分使研究者、推广者和农户等系统参与者能够进行协作、连接和思考.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嵌入组织的科研活动过程中,寻求知识处理能力的技术和人的创新能力的最佳组合,高效地完成知识产生、知识传播和服务于社会的任务. 3.2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过程 3.2.1 知识需求或问题 识别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收集和整理农业市场行情和国家农业科研政策,经过周密而详细的调研,识别出农民的知识需求,才能进行课题的申报和面向需求的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也才能被推广并被农民所接受.但是,知识需求或问题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民个人的爱好以及研究者和推广者的偏见(NAGEL,1980),可能由农民自己清楚地说明或者由研究人员、政治家来定义,因而,需求识别是农业科研知识系统中最难的功能. 3.2.2 创新知识的产生 创新知识输入是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输入,没有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将是陈旧过时的,现代农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的输入.农业科研机构承担了创新的任务,其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更关注应用研究,所以该系统必须充分过滤并应用外部、内部的知识和技术,要求在当地环境下通过应用研究测试知识的适应性.在农业科研过程中,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刺激,点燃创新的火花,新的思想和知识随之而产生并添加到知识管理系统. 3.2.3 知识的实用化 研究结果变为有用的形式就是知识的实用化,它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研究、田间试验以及参与者的个人经验.一方面,研究结果需要处理,使之适用于农民;创新必须转化为推广机构进行技术扩散的一组推荐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推荐要适用于特定地区的农业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知识的实用化是一个创新在耕作条件下的真实测试,技术必须不断修改直至满足农民的需求,否则必须放弃技术或只能推荐给有限的农民群体;在知识实用化这个技术筛选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与农民、推广人员协同工作. 3.2.4 知识的传播 创新的传播为知识的产生和大规模农田应用之间的鸿沟架起了桥梁,它要求知识的双重转换,第一步转化到推广机构,第二步转化为农民所需的知识.经过一个成功的实用化过程,技术可以向农民进行推广,但要求向农民提供灵活的或可修改的推荐选择.换言之,技术是基于科学原理的,对这些原理进行解释,就能使参与者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会如何应用一项新技术是不够的,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通过教育和学习,理解了为什么和如何工作,他们才能改进新的实践. 3.2.5 知识的应用 产生的新知识如果不以某种方式富有成果地应用,那么新知识就毫无价值.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内的知识应用,意味着农业科研活动所产生的新知识集成到系统中并被农民采纳和应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所以,农业科研结果的采用率是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绩效的关键指示器. 3.2.6 经验的评估 Nagel(1980)把评估定义为:”用户对信息输人(知识)绩效的判断”.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估是系统功能是否提高了农业科研的效率和成果的转化率、降低了重复率,即衡量农民的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经验评估能对技术的不足之处快速反应,监测到系统出现的错误,并立即进行校正,其功能愈显重要. 4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产生的影响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Web知识网络系统,它包括了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农业研究、教育、推广之间的传统线性关系由动态交互过程所取代,改变了农业科研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并对农业的教育和推广都产生了深刻的改变. 4.1 对农业科研的影响 农业科研的知识管理系统把不同机构的研究成果或行动组合在一起,扩大了研究合作的范围和协作研究机制,出现了一些诸如研究联盟、联合研究和许可证协议等新型组织形式,它们以一种更敏捷、灵活的方式通过多学科的联合研究项目将研究机构拥有的资源在一起.科研知识网络把其下游的推广者、农户聚集在一起,跨越时空,更适应研究、教育、推广的动态创新,增强了农业科研的有效性. 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中,快速扩张的Web出版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存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增强了获取在线数据库、知识库和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智力资产进行保护,提升信息和知识的价值;与农业研究技术相关软件的重大进步以及其它学科领域的进展嵌入知识系统,大大加速了农业科研过程,使之更加有效;开启了科研人员与工作于同领域或课题的同行社群的广泛交流与协作,他们能实时交互,创建一个科研者的虚拟社群,改变了人、社群的生活和交互方式.与传统网络相比,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产生以下深远的影响:农业科研系统的成员之间的知识循环和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必要等待每半年或一年的定期会议;一个改进了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识管理技能的网络系统,能处理的信息和知识量呈指数形式增长;提供了进行联合研究的可能性,因为研究者能够实时交互,就有可能集中分散于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能力;实时双向交流的新技术使交互知识的开发成为可能,对话不仅促进了知识交换,也能从各种不同知识源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新的知识;最生要的是,知识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实现了捕获非编码知识的动态过程,并将隐性知识集成到指定的现在知识库中,丰富了它的内容,加快了创新知识产生的速率。 4.2 对农业教育和推广的影晌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在促进农业科研进展的同时,还要培养农业人才并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任务.培根说:“知识是力量,知识的价值不仅决定于其价值的本身,还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价值也依赖于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农业教育和推广实质上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过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要接受知识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流,或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是截然分开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存在着严重的障碍.现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共同的使命感、语言和共享的系统概念,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一体化,从时空上跨越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户的社会距离,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信息系统的连接,能够将科研所产生的新知识和技术快速地传播,让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在网络中寻求所需的人和知识,进行交互式的教育和学习过程,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并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员.一个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只要有了基本的读书能力和键盘操作技巧,他就能够在这个系统中方便地检索、操纵各种数据,与其它地方有着相似问题经历的研究者、推广人员、农民进行交流、讨论,在参与者之间开启了动态的、前瞻性的知识流和交互作用,通过基于这些交换信息和知识流的学习过程,使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能力。 5 结论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组织的社会情境综合起来,构建了一种将人、信息和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网络平台,为知识的共享、协同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协作互动空间,高效地实现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三大功能。 农业管理论文:更新理财观念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摘 要: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就更新理财观念和强化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理财观念;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研院所已由过去单一的科研型转变为科研经营型,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组建公司或企业集团,与之相应的是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变化。本文就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问题作如下探讨。 1 更新理财观念,加强财务管理 过去科研单位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一般只限于事业费(人头费)、基本建设费和科研专项费三大块,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科研单位转型后,实行“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运作机制,其经济形势也相应发生变化,资金来源除了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出的一部分财政事业费拨款外,大部分来自市场,如科技开发、技术咨询、科技企业经营、房产租赁、地产开发、服务行业、兴办民营院校、社会各类赞助以及资本营运(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等。为确保科研单位顺利转轨变型,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5a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和科研开发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基本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赋予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外贸进出口权;支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等等。但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科技企业的资金往往同时分布在科研、科技开发、生产、商贸和技术服务中,因而,科研单位的资金相对有限。为此,要使有限的事业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就需要更新理财观念。笔者认为,在强化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确立如下理财观念。 1.1 商品经济观念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济观念。会计人员要参与市场预测和分析,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供领导参考;要参与生产经营决策和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参与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预测和控制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 经济效益与风险收益协调的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知识含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单位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单位的经营、收益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协调的理财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1.3 负债经营观念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给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应采取向上争取,向外争贷;以物折贷,赊帐计息;眼睛向内,深挖细掘;加强横向联合,开展多种贸易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会计人员要敢于负债,善于负债,采取多种方式引进资金,达到人为我用、借水行舟之目的。同时,要掌握负债适度及效益原则,促进科研与开发共同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1.4 人本化与知识化相结合的理财观念 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这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与此相适应,单位的财务管理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化管理。因此,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增强理财知识的同时,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单位顺利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1.5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的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掌握信息,以不断增强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协调本单位与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6 由对内管理到向信息管理转变的理财观念 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加强内部管理至关重要。但单位光靠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市场,掌握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2 科学、严格管理财务,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实力 一是合理制定创收分配办法,调动各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兼顾单位、部门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包括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二是合理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方面除了努力争取国家高科技研究项目以外,还应鼓励发展横向科研,积极进行应用科学研究,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开发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以取得更多的科研协作与科技转让收入。三是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和管理,确保为单位提供稳定的利润;大力支持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以形成拳头产品。 2.2 严格成本费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要求我们对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追求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上要以利润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基础,合理组织和管理科研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为此,要对科研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具体落实到各个专题或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人人讲成本,个个讲效益。 2.3 加强财产物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在资产管理上,应建立健全现金和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存货的采购、收发、保管、清查盘点等管理制度,还应着重加强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登记、验收、使用、损坏赔偿等管理制度。二是合理调剂闲置的资产,使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三是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正常的转让渠道,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 2.4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 步入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时代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把财务与生产、供应、销售、计划、统计等联系起来,做到任何一项变动因素出现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全面的、最新的信息。 2.5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首先,财会人员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经常研究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拓进取;其次,要能周密而严谨地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抓住重点环节,做好上下左右的协调工作,将单位领导的理财意图变为部门的自觉行动,以推动领导决策的顺利和正确实施;再次,要善于在科研单位经济活动中,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对科研单位经济运行情况实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防止信息误导。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行为主体;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和灾害补偿的有效方式,是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之一,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农业保险主体(农户、保险机构、政府)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借鉴国外在立法、政府补贴和推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和诱导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2)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3)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农业风险对于农产品产量和市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风险是可以管理的(Wenner and Arias,2003)。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农作物保险和定价策略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产量和价格风险。即便如此,农业保险还是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保险计划可以用保费收入来支付赔款支出和管理费用。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但真正发展还是在1982年以后。随着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轨,1993-2003年间农业保险业务不断萎缩。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发展农业保险。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角度来阐述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一)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多品种经营、寻求非农收入、自己承担风险和政府救济等手段。这些风险管理手段与农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替代性,特别是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从1990年的50%下降到2004年的36%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风险占农民所面对的总风险比重正在下降。此外,多品种经营又降低了农业风险的集中性,分散了一部分农业风险。农民规避风险手段的多样化,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加上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实行的初始成本保险(即生产成本保险)以及较高的保险费率,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农业风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严重、风险不能大范围地分散等问题,造成农业保险的纯商业化经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冰雹险、暴雨险等单一风险的经营成功之外)。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这与保险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因此,保险机构纯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很低。随着城市保险市场的日趋饱和,保险机构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8亿潜在客户的农村保险市场,因此,效益较差的农业保险也成了获得其他盈利性较好险种(例如家财险、寿险、健康险等)的“敲门砖”。即使经营农业保险,保险机构也会偏向那些盈利性较好的险种,这和农业保险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农业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等手段,而自然灾害补偿机制是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补偿方式还是以政府救济和灾害扶持为主(占总补偿的90%以上),而保险赔款占总补偿的比例很低。从1992年开始,由于一直经营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业化转轨,农业保险在农村自然灾害补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2003年农业保险赔款仅占总补偿额的5%(曹前进,2005)。我国财力有限又决定了政府救济和农业保险之间存在替代性,因此,目前政府以灾害救济为主的灾害管理行为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主体行为的影响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和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连续作出了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有何影响呢? (一)农业保险政策对农户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2004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开办了畜牧业保险,即使没有补贴,农户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42.6%,不愿意的占57.4%;如果政府开办了补贴性保险,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73.4%,不愿意的占26.3%。从调查数据来看,如果政府给予一部分保费补贴,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会提高。因此,在新一轮试点过程中,大部分试点地区或多或少地都给予了农民保费补贴。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由于有了政府补贴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如农业保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互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商业性保险机构都在经营农业保险,并且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以寻求更多的风险单位来规避经营风险。如江苏省淮安市和浙江省的一些保险机构则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共担风险的做法;上海安信、吉林安华两家农业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再保险合同;黑龙江阳光互助保险公司按保费收入的10%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等等。 (三)农业保险政策对政府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农业保险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转变政府补偿灾害的方式;其目标就是由目前的政府救济为主向农业保险为主转变。为此,政府提供了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等,以支持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和浙江省还采取政府与保险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减轻了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除此之外,相关农业部门人员还参与到农业保险展业、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中来,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存在的顾虑 (一)来自农户的顾虑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农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1)如果在保险期内发生了灾害,能否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能拿到多少、得到赔偿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大?(2)政府补贴多少、能持续多久?(3)如果几年没受灾怎么办?(4)保障水平有多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普遍不太信任保险公司(因为在20世纪90年生过某保险公司因为不想理赔而退还保费的事情)。另外,保障水平太低也是制约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重要原因,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符。 (二)来自保险机构的顾虑 保险机构对经营农业保险的顾虑有四个方面。(1)对政策的顾虑。政府给予的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包括以险养险、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一些与农业保险相配套的政策(如生产贷款必须参与农业保险)?(2)对经营风险的顾虑。一方面是经营能否不亏损,即从目前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看,种、养业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政府给予的经营管理费用以及以险养险能不能弥补这一部分的亏损;另一方面是规避经营风险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能不能实现?(3)对政府财力的顾虑。如果保险机构选择了与政府共保的模式,万一出现大灾,政府财力能否兑现其保险责任?(4)费率制定和操作的顾虑。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制定科学的费率难度较大,这也是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来自政府的顾虑 政府顾虑有中央政府的顾虑和地方政府的顾虑两方面。 中央政府的顾虑是:(1)政府支出的补贴资金需多少。由于目前农业保险规模不大,政府补贴资金还可以到位;但如果以后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的补贴资金能否到位。如果按照美国《农业风险保障法》的规定,政府每年给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将会超过30亿美元,那么政府首先必须考虑财力问题。(2)补贴资金的效果如何。Nolson和Loehman(1987)认为,在理论上,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却成为一种损失转嫁给政府或者保险机构的成本高昂的风险转移机制。如果情况跟Nolson和Loehman(1987)阐述的一样,那么政府还不如采用救济的方式,因为救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财力来控制救济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政府所要负担的赔款额会不会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 地方政府的顾虑是:(1)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其他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2)地方财政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需负担多少补贴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地方财政能否负担得起政府兜底的责任?(4)怎样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范围?是选择关系粮食安全和地方社会稳定的农产品进行补贴,还是选择效益较高、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进行补贴? 四、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的实施,刺激农户购买农业保险 在财政补贴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地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研究表明,即使农民收入较高的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给予适量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自愿投保积极性也很低。墨西哥有关经验表明:政府的保险费补贴若低于2/3,大多数农民不会自愿投保;美国的参保率则随着补贴率的不断上升而上升。因此,美国、日本、法国等农业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给予农户较多的保费补贴。 农业保险发达国家还采取了强制性保险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灾害补偿法》中就提到了强制性保险。印度、菲律宾则规定农业贷款户必须参与农业保险,形成准强制性保险。美国《1994年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中也提到政府将干旱、雨涝、雹灾、风灾、火灾、病虫害等风险损失,与其他一些福利性农业计划(价格支持与生产调节计划、农民家庭紧急贷款计划、互助储备计划等)联系起来进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 除了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促使农户使用农业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1989年美国农业部专门针对那些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过一次调查,让他们将不参加农业保险的原因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首要原因就是保障太低,占24.8%;其次是保费太高,占23.3%;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的占23%。因此,保障水平的提高,加上政府提供较高比例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自然会增加。 (二)保险机构降低经营风险的做法 保险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降低经营风险:一是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应用;二是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的实施。保险市场金融和技术上的创新,提供了处理农业风险的新办法,特别是气候风险;而资本市场的应用是金融创新的一部分,这减轻了农业保险提供者面临的风险(skees,et a1.,2002)。另外,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准备金是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两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都采用这两种风险分散手段。 1、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应用。随着气象测量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国际资本市场上转移农业巨灾风险的金融产品被逐渐开发出来。例如巨灾风险(cAT)债券,它主要用于为飓风、洪水、地震等巨灾保险提供保障。除了CAT债券之外,资本市场上还出现了基于气象指数的气象衍生金融工具,如气象指数期权等。 另一个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使用就是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它是将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来分散和化解农业的巨灾损失。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发展的风险证券主要有三类:巨灾证券、应急准备金债券和巨灾股票。由于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具有极小的相关性,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寻求分散农业保险风险是可行的;而且,资本市场资金充裕,这对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分散也很有效。 2、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农业保险经营中对于道德风险的控制,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农民的投入情况,如耕作、灌溉、种植时间等;再就是改进保险合同的条款,如规定免赔款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道德风险。但这通常会面临高成本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应运而生。 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分为收入保险和产量保险两种,其赔款方式与畅通农业保险赔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创新的地方,即只有当承保区域的整体平均产量或收益受损到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理赔点时,保险公司才进行赔付。如果整个区域的平均产量没有受损到理赔点,那么单个农民的产量受损再大也不会得到赔付。这样一来,农业生产者(投保人)之间有了提高自身产量的积极性,既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团体险通常都要求某个区域的农户全部参保,避免了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险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比较适合农村低保障或者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孙立明。200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系统性风险;它不需要农业产量的历史数据作为费率制定的标准,而是依靠系统和精确的气象测度。这就使得保险合同的制订是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为主要依据(庹国柱、李军,2003)。相对而言,这种合同制订更科学,减少了由于合同制订不科学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 3、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再保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在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发达国家的再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大概为20%,凸现了再保险市场的重要性。例如,日本采取农业共济组合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进行部分分保,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又向农业共济联合会提供超额赔款再保险;1966年法国在大区范围内还创立了再保险机构,众多的地方互助保险合作社由大区社再保险,大区社又由中央社再保险(龙文军,2004)。发达国家还普遍建立了巨灾风险基金制度(除西班牙外),例如日本的农业共济基金的原始资本为30亿日元,由中央政府和联合会以1:1的比例共同投资组成。巨灾风险基金制度使得农业风险在空间上得以分散,提高了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稳定性。 (三)政府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 发达国家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应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实施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稳固、全面的农作物保险体系,以取代作为农业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政策一部分的政府灾害救济计划,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进国民福利。” 在控制保险机构经营风险方面,政府给予了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一般为保费收入的20%-25%)、免除各种税收以及再保险支持等。另外,政府为了满足保险机构对于大额风险单位的要求,结合各种贷款政策和福利政策以促使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发达国家现有的精确的费率与政府的努力不无关系,因为农业风险区划工作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人力,并不是某个保险公司或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例如,法国政府在1980年以后投入巨资资助大学和有关部门专门从事农业风险科学研究。 五、政策建议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或诱导农业保险主体的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 1、有关部门应尽早着手起草《农业保险法》。前面分析的我国保险主体存在的一些顾虑,大部分可以归咎为农业保险法律的缺失。因此,《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作用、税收规定、资金运用、财政补贴方式等方面,应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明确,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2、财政支持和应用各种政策推动农业保险。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对农业保险的保费和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费给予一部分补贴。具体额度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保险产品而定。二是给予农业保险业务经营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应建立行为主体各方的激励机制,将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贷款、灾害救济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3、做好农业风险区划,实行与农业风险相匹配的保险费率。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地区普遍存在费率厘定不科学的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农业实际损失率,无法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费率厘定的不科学,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农业区划体系。但农业区划工作耗费大、涉及面广,并不是保险机构就能完成得了的。因此,建议由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和保险机构,拨付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农业风险相关研究工作。在全国各区域农业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农业风险区划工作,为制定农业保险保费与费率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国家应出资组建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或是在中国再保险集团中成立农业再保险部,独立核算。以国有性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为主,其他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补充,确立农业再保险经营主体;国家对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服务的公司给予适当的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目前很多试点地方也在探索一些积累风险准备金的做法,但都缺乏保障。国家可以整合部分农业直接补贴资金、农业灾害救济金、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等,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农险盈余,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或风险基金,并以法律形式规定每年风险基金的提取比例。 (三)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主要基于几个考虑:一是农户的风险规避手段比较集中,有利于管理;二是农户对农业保险有较大的需求;三是节约了交易成本。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统计已经表明了在畜牧业推行农业保险具有可行性,而且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牧业农业保险经营经验。因此,选择畜牧业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作为重点试点地区的可操作性强,并能为进一步推广农业保险积累经验,毕竟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在稳定中求发展。
管理行政论文:浅析影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及对策 【论文摘要】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矛盾多,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城市管理的职能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最大限度地调动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是城管执法机关履行职责、维护城市环境的明亮、整洁、有序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城管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推动城管事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城管执法队伍,就必须充分调动起广大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是当前城管执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在城管工作最基层的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现结合几年来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中的实践,对当前影响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作简要分析,并就对策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管执法 积极性 原因 建议 第一章 当前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表现 (一)不良心理表现 作为城市管理主力军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在保障良好的市容环境秩序的同时,由于职责多、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影响大等诸多压力,使得部分城管执法队员们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工作积极性不高。有如: 1、特权心理。认为城市管理就是简单的处罚,自己头顶国徽,身穿制服,就可以为所欲为,处罚随意性大。在执法时追求结果,忽视与执法对象和群众的沟通,缺少执法艺术,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甚至出现暴力执法的现象。 2、自卑心理。由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办公条件、通讯设施、车辆装备等均与其他执法部门有较大的差距。而且由于城市管理的自身特点,造成了管理松了群众不满意领导要批评,管理严了群众不理解社会不支持,同时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也多是对城管工作的负面报道,更主要的是作为一支行政执法队伍,在人员编制方面许多试点城市的城管行政执法队员未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编入公务员序列而仅仅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相对其他执法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城管执法部门的执法地位并不为社会所认同,由此导致部分执法队员不同程度的产生了自卑心理。 3.厌烦心理。由于城市管理工作反复性较大,经常是反复清、清反复,使队员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时间一长,就会对工作丧失信心,缺乏兴趣,不认真履行职责,对违章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之,暴力抗法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但给执法人员造成了身体伤害,也使得大部分执法人员在出勤前,就背上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4. 矛盾心理。当前城管工作的执法对象很多是下岗、无业人员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其困境往往能赢得很多群众包括城管执法队员的同情。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城管队员不可避免地产生既要对他们屡教不改的违法现象坚决取缔,又由于看到其生活艰辛而产生同情的矛盾心理。 如果忽略执法队员存在的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不对其加强引导,势必会造成执法队伍思想松懈、作风倦怠、行为放任,从而使得城管执法工作难以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敬业精神退化,政治信念淡化,缺乏岗位意识和干劲。 一是精神状态差,不思进取。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对城管执法业务知识缺乏钻劲,满足于学校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实践的直接经验,学习新知识少,钻研法律少,从实践到认识的理性思索少;二是价值观扭曲。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城管执法队伍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使一些执法人员滋长了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等思想,以致执法人员,横向比福利,纵向比职级,怕吃苦,怕吃亏,追逐名利,谋求享受;三是服务意识低。“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综合素质不高。 近几年,各级城管执法机关都很重视学历教育,鼓励执法人员参加自修、函授大专、本科等学习。城管执法队伍的学历层次上升了,但在这些学历文凭中,“水货”多,含“金”量少,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许多城管执法队员不能将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也不能写作出水平较高的调研性文章更好的为上级领导出谋划策。 (四)违法违纪问题突出。 一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徇私舞弊,对违法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开绿灯;二是执法犯法,办“人情”案,只重视实体法,不重证据、不遵循法律程序;三是“三乱”现象屡禁不止。 第二章 当前影响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因 (一)人员编制落实不到位,执法力量不足。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__]63号)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__]17号)文件的规定,“作为试点城市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应当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行政机关,不得作为政府一个部门内设机构或者下设机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要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采取考试、考核等办法从有关部门和社会条例条件的人员中择优录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脱节情况。如笔者所处的宁波市来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通过笔试、面试、考查、公示等一系列复杂的考核程序,并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军式训练和严格的执法证考试,最终取得上岗条件和执法资格。但由于编制问题,目前宁波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仍未能按照《关于在浙江省宁波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复函》(国法函[20__]135号)文件中所规定的享受公务员待遇,而只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此种情况不仅仅是宁波市个例,作为试点城市的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这种执法人员编制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担负着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重任的执法队员们由于不编制问题未能妥善解决,时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作为政府的执法 人员却不属于公务员,社会地位与执法效力可想而知。同时由于根本的编制问题没有严格落实,导致执法队员的其他福利、待遇、工资、奖金只能与事业单位相同,由此严重影响了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长期超负荷运转为队伍建设埋下诸多隐患。目前,城管工作十分繁重,工作一个接一个,保障任务一项接一项,从各种检查到各类专项整治,队员们几乎天天在加班。这样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一是给队员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二是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日益低落,三是队员每天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几乎没有培训学习的时间,其素质的提高自然也难落实。管理的职责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标准越来越高,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虽然我们非常重视日常长效管理,也希望通过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赢得百姓的认可,但因管理职责较多,执法依据不明确,人手有限,有时也只能靠突击整治、疲于应付来处理工作,而广大群众也对城市管理的这种工作方法和表现也产生本能的反感,容易使本属人民内部矛盾激化,造成冲突。 近几年来,各地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只重建设,不重管理”的观念已经大有改变,自1997年全国各地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来,城管执法的职能越来越多,城市管理工作也越来越繁重,现有的执法力量与繁重城管执法工作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的执法力量与城管执法机关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现在,城管执法人员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执法人员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去拼,用自己的健康去搏。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长期超负荷大能量的运转往往会造成执法人员心理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就也是工作不积极的原因之一。 (二)管理、保障体制不顺。 城管执法保障体制不完善,这也是产生暴力抗法的主要因素。在城管执法队伍中配备公安干警,形成公安协同配合机制在全国许多城市都有,实践证明它对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减少暴力抗法和妨碍公务有很大的作用,但就目前全市城管系统而言还没有形成该项机制,这就给城管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宁波作为寸土寸金的沿海开放城市,外来人口众多,各种利益矛盾十分突出,因而在城管执法中暴力抗法时有发生,城管队员因缺乏应有的手段和保障,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况,经常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一方面会降低城管执法队伍在社会上的威望,另一方面也大大挫伤了队员的工作积极性。 现行的城管领导体制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各级城管执法机关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城管执法机关的业务指导。在这种领导体制下,城管执法机关的业务工作、人事管理和经费保障都受地方党委政府管理,容易出现许多弊端。地方领导运用权力,以言代法,以情代法,阻扰城管执法机关正常执法,或指派城管执法机关参与一些非执法类活动,浪费执法资源。以致于对于城管的职责和定位,别人搞不清,自己吃不准。可见,管理体制不畅、职能设定不清,也会影响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经费保障不力。 经费保障问题一直是制约城管执法机关可持续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城管执法工作任务日益加重,经费不足问题愈加突出。现行城管执法经费供给体制实行的是“以块管理,分级负担”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等原因,不愿负担或无力负担,严重影响了城管执法工作的发展。客观地讲,城管也是一种职业,执法人员从现实生活和理性考虑出发,也要以谋取工资待遇来解决生活来源,保障家庭收入。进入市场经济时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提倡奉献精神,但是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精神补偿也要跟上。可想而知,经费严重不足的后果必然导致城管执法工作被动,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市财政每年按规定给每位在编执法人员一定补贴,不足部分及其他费用(如办案取证、通讯、交通装备等费用)全部由各区和街道自行解决。这样一来,加大了各区和街道的经济负担,从而引起一定的矛盾。同时,有关文件所确定的津贴、目标管理奖等数额与执法人员的工作强度明显不符,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同程度受挫。 (四)友邻单位及社会支持不够。 城管执法的综合性遭遇执法环境孤立性的尴尬。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上级的业务指导、友邻单位的相互配合。然而行政综合执法机关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的“独生子”,执法环境是相对孤立的,没有统一的执法模式,全国80多个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甚至连执法的范围、权限、标准也不尽一致,其他友邻单位的配合力度不够,群众参与度不够,致使在很多情况下城管执法部门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执法重心下移后双重管理的规范性尚需探索。宁波市实行市、区、街道办三级管理的模式,尤其是区与街道办这一级实行双重管理,目前两级管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到双赢互动还没有形成规范性,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有些街道办事处与执法中队关系处得好,有些就不尽人意,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一些一线执法队员常常“几头受气”、“吃力不讨好”,致使心理状态非常糟糕,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 部分媒体的宣传也较为片面,社会的发展对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部分媒体片面宣传执法人员应该文明执法,应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对于群众阻碍公务是违法的,是要受处罚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威摄力。甚至有些媒体一味追求新闻效应,在一些事情尚未证实的情况下即行报道,给城管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现实中,城管执法工作也缺乏群众的理解支持,城管执法威信度下降,直接削弱了执法人员的自豪感。很多违章者(包括居民)对城市管理法规了解甚少。他们认为:无证设摊也是规规矩矩地做生意,不偷不抢,干嘛非要取缔?城管执法工作管理的对象大多为社会低收入阶层,城管队员在对这些对象采取强制措施时,因群众有同情弱者的心理,自然要遭到种种非议和阻拦。再加上改革开放势必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缺乏对城管法规的了解,把对政府的不满都发泄到城管人员身上。而作为当事人的摊主,为了维持自己甚至一家人的生计,城管扣押其经营工具就是“端掉其饭碗”,矛盾不可谓不激烈。几乎每一个基层执法人员在执勤的时候都会遇到的:当事人不积极地配合执法工作、人们的漠视、嘲讽、抱怨、谴责,甚至发生暴力抗法。在我们城管执法人员认真工作后,听不到群众的一声“谢谢”,我们的付出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得不到支持。 (五)政绩判定失当。 内部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完善。一些城管部门没有把执法人员的业绩与利益直接挂钩。奖勤罚懒不兑现,奖优罚劣得不到体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是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调动和激发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干部的任用上,未能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以及“公开公平竞争”的用人原则,未能做到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摆脱不了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甚至是人情风、关系网的困扰,由于没有任人唯贤,不是以德才和政绩取人,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这些年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相继建立了一批城管法规,但至今为止我国仍没有一部关于城市管理的全国性法典,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导致当前城市管理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不少涉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化,有很多缺乏可操作性和强制性。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市民反映强烈的随地吐痰、随地便溺、乱扔垃圾以及机动车辆在人行道路上停放等行为。虽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处罚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拒不接受处罚的情况非常多,城管部门也因缺乏相应的后续强制措施,最终不了了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精神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第三章 调动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主人翁意识。 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这是调动和激发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各级城管执法机关要对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执法队伍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在全体城管执法人员中开展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执法人员公仆意识、执法为民意识和忠诚意识,使每个执法人员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讲政治的高度进行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并实现九个转变,即是:由以管人者自居向为民服务的转变;由行政约束向自我约束的转变;由工作被动服从向自觉尽力的转变;由无过便是功向无功便是过的转变;由无为也有位向有为才有位的转变;由干多错多,缩手缩脚干工作向敢闯敢做的转变;由因循守旧向开拓创新干大事业的转变;由“ 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由“要我忠诚”向“我要忠诚”的转变。 在定期的政治业务学习以外,同时要针对队员各个时段情绪波动而进行单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如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家对城管队员进行心理咨询和医疗,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通过思想交流工作,及时掌握队员的性格特点和情绪波动,消除队员的疑虑和担忧,强化队员的责任意识,培养队员从事城管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使队伍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为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一起小小的违章能涉及城管、规划、公安、工商、环保等方面,因而部门协作到们显得尤为重要。城管执法机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与各有关业务部门的联系,经常互通信息增进感情,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双管齐下或多管齐下,才能卓有成效地把城市管理好。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树立“大城管”意识。有些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几次整治就能管好的。城管是一盘大棋,不是城管执法局一家的努力就行的。例如超出门墙占道经营,本身店铺经营面积小,里面放不下几张桌子,如果不出店经营,根本无法维持生存,而在核发营业执照时就没有这方面的前置条件;例如人行道违章停车当事人处理率不高的问题,城管部门因没有象交警部门一样的后续制约措施而无可奈何;又如涉及到环保、规划等方面的一些案件,需要相关部门相当大的配合力度方能较好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予以协调,进一步建立各部门长期联动机制方能有效解决。再比如“牛皮癣”的问题,光靠城管单兵作战力量太薄弱,除了必要的发动群众参与,明确城市建筑物及其他设施、场所的所有者、管理者的市容环卫责任,做到群防群治外,一方面城管部门要取得通讯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暂停这些通讯工具的使用;另一方面更要取得公安、卫生等部门的配合,加大对假文凭、假证件和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对“牛皮癣”进行遏制和打击。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到位的宣传对城管工作来说必不可少,它能减少工作中的直接矛盾冲突,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居民的自我约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共建共管的氛围,有利于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树立新城管、新形象;除了城管战线自身要加强宣传外,还要充分发挥舆论在城市管理中正面导向作用,多加强城市管理的正面宣传,让人民群众关心城管人、城管事,理解城管人、城管事,彻底正确展现城管在群众中的形象。对市民进行城管相关法规的教育,使其深入人心,提高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教育广大市民不要以自身利益、个人好恶为评判标准,而应当从维护公共秩序和城市管理的角度,从代表城市形象的高度“换位思考问题”。在重点难点路段要与沿街店主多沟通多交流,这样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强制取缔时能保证减少群众阻力。 (三)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不断完善城管执法队伍的长效管理机制。执法人员的等级评定要与经济利益、政治待遇、末位调整等队伍管理措施挂钩,并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教育培训机制、治队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执法保障机制等,真正发挥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整体作用。同时,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城管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尽力挖掘优秀干部的潜力,调动工作积极性,改革过去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僵化体制,充分显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全面推行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双向选聘、任职资格考试、末位调整、分离培训等工作,离岗培训后仍不合格者,坚决予以辞退,彻底打破城管执法机关“铁饭碗”,激发队伍活力。 (四) 切实解决城管执法人员编制问题,提高队伍的保障力。 执法人员编制问题是解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员工作积极性的重中之重,各试点城市只有严格按照(国办发[20__]6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的规定,切实将城管执法人员编入公务员序列才能正确的摆正城管执法人员的位置,从而全面激发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各级政府更应当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笔者建议市、区每年能划拨专项城市管理执法资金,并能与有关城市管理职责相联系,确保基层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能正常有序开展,因为无论是环境的改造还是管理的深入,都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同时要提高执法队员待遇,解决城管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也需要经费的投入,在目前的体制下,每个街道还存在着城管协管员,这些协管员在日常工作中和执法队员一样工作,有的甚至更辛苦,他们大多是街道聘用的临时工,无养老、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待遇低,也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基本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 各级城管执法机关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情况,对执法人员的工资、装备、办案等所需经费综合考虑,制定相应最低保障标准,并适当逐年递增,同时要充分考虑城管执法机关的特殊性和执法人员工作强度、压力,切实体现“从优对待”原则;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确 保执法人员的基本工资、补助、岗位津贴等应享受的政策性经费按时足额发放;要落实年休假制度,确保执法人员得到一定的时间的休息;要建立执法人员定期体检制度,确保执法人员每年体检一次;要关心执法人员的生活环境,千方百计为执法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切实解决执法人员的住房和家属、子女就业等问题。 (五)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维护城管执法权威性。 首先,各级城管执法机关要在执法工作中培养、选拔身边的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学习先进典型氛围,从而充分激发每一位执法人员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超越先进的意识,激发执法人员从事城管执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爱业、敬业、乐业意识,满腔热情地积极投入到城管执法工作中。其次,城管执法工作与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开展执法工作前后,应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积极与当地政府及新闻媒体进行沟通与协调,做到既依法办事,又合情合理。第三,要注意抓住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和广大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执法工作,注重加强舆论宣传,谋求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树立城管执法的权威性和增强城管执法人员的优越感。 对于暴力抗法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其他试点城市设立“委屈奖”,对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耐心细致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受到群众攻击时,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同时加大对“钉子户”的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抓几个典型,刹一刹歪风。这样,既弘扬了正气又解决了城管队员的后顾之忧。此外,可建立健全公安配合协同机制,向上级公安机关力陈其必要性和现实性,建立城管公安特勤支队,有效维护城管执法的严肃性。 (六)尽快为“城市管理”专门立法。 依法行政是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要实现有效的城市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还需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持其先进性和适度的超前性。 明确理顺城市管理的职能范围,完善制约机制,使执法权限与执法责任相匹配,考核对象与相应的职权相结合,加强行政执法力量,并把执法人员的管理权下放到街道,与其相应的责任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对这支执法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政治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执法者的素质,促进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水平。 第四章 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转换改革的进行,在城市管理体制方面的综合执法机制势必长期进行下去。作为一种新的行政执法形式,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社会的安定与进步。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行政执法队员更是队伍建设的解决因素。笔者通过近几年在执法第一线的实践,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影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积极性的原因,并结合实际由浅及深地提出提升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具体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最大限度地调动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全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城管执法队伍,推动城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管理行政论文:深入先进性教育 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济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2003年8月成立的,党委下设1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7名。2004年8月中旬至11月底,他们按照省、市委的要求,立足机关实际,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扎实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找准问题,高起点开展教育活动。执法局是新成立的单位,干部职工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进入的,其中党员占到了80%,整体素质比较高。但是也存在发展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和管理范围的扩展,亟待提高执法水平等问题。他们接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任务后,感觉到这既是市委对他们的高度信任和鞭策,又是对党委驾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严重考验,任务光荣、责任重大。对此,党委连续两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省、市委精神,分析形势,统一思想认识,认为试点工作是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良好契机,明确提出,把教育活动作为党委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完成,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为此,他们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从组织人事、机关党委、纪检监察等处室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开展这项活动。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他们印制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摸底调查表》,从"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本单位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有何意见和建议"四个方面,在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中进行摸底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摸清了局党委、基层支部和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了努力方向,进一步理清了开展教育活动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把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要求细化分解,具体到每一天,落实到每个人。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突出主题,抓住四个环节,高标准搞好学习培训。执法局围绕深化党员干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这一主题,抓住四个关键环节,强化学习培训,保证了学习的内容、人员、时间"三落实"。一是搞好思想动员。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座谈会、开设专题宣传栏等形式,对教育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激发了广大党员参加学习教育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主动性。二是突出三个学习专题。他们把整个学习培训阶段分成三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明确了学习重点。第一个专题重点学习市里编发的学习资料,加深对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领会;第二个专题重点学习《党章》、党的两个条例,明确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掌握党员基本义务、权利和党内纪律规定。第三个专题重点学习城管执法的有关知识,提高党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严格学习纪律。他们根据机关人员比较容易组织的特点,规定每周二、周五下午和周六全天为以支部为单位进行集中学习的时间,其他时间由党员自学。并建立了严格的请销假、补课制度,制定了专门的考勤登记表,把每个缺课人员的缺课时间、原因、补课安排和责任人记载清楚,切实作到不漏学一人、不漏学一课。党员参学率达100%,集中学习时间达到50学时。四是创新学习形式。改变过去一人念、大家听的模式,坚持边学边议,边学边实践。在集中学习的前半时进行集中辅导、交流和观看录像,大会交流时采取点名的方式发言,领导带头;后半时进行自学或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每周进行一次读书笔记评选,把优秀的读书笔记在宣传栏上交流;学习阶段结束前,召开了全局党员学习经验交流大会,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邀请市委党校的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组织全体党员赴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重温"两个务必"和入党誓词,提高党员对先进性的时代内涵和如何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认识。积极开展"执法为民、党员争先"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到街头、景点等公共场所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帮助特困户、残疾人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在实践中深化学习的效果。 在搞好学习,提高党员素质的基础上,局党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讨论的通知》,引导全体党员列举"自己心目中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启发每位党员按照党章规定,结合单位、个人思想工作实际,认真思考,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发展意识、坚持党的组织原则、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加强道德修养等方面,动脑动手列举出自己心目中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通过党员答卷、小组讨论、支部汇总、制定标准、征求意见、党委研究六个步骤,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反复讨论,制定出了符合机关实际的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8条和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14条。 三、坚持标准,严格程序,高质量组织开展分析评议。一是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问题。组织局机关和督查大队党员,深入到建筑施工工地、有关厂矿企业、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家中,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放《征求意见书》300余份、《致经营业户的一封信》900余封。重点到违章占道经营的贫困残疾人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经过归纳梳理,征求到关注弱势群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树立良好形象、提高执法水平等5大类189条意见和建议。局党委召开会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初步提出改进意见;属于党员个人的问题如实反馈。在此基础上,引导党员对照先进性标准和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查找存在问题,剖析思想根源,写出了2000字以上的党性分析总结。二是深入开展谈心活动,做到思想见面。开展谈心活动,让党员面对面地征求意见,相互沟通思想,是查找自身问题有效措施。为此,局领导班子带头,找全体中层干部和部分党员谈心;要求各支部成员与全体党员谈心;一般党员谈心面要在支部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注意引导党员到平时对自己有意见的党员群众家里谈心交流,借此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增强了谈心效果。全局67名党员相互谈心545人次。谈心结束后,根据谈心情况,进一步修改党性分析总结。普通党员的党性分析由所属党支部把关,党支部书记的党性分析由局党委把关,局党委成员的党性分析报市委督导组把关。对问题查找不准不全的、根源挖得不深不透、下步努力方向不明确的,要求重新进行修改,使党性分析总结真正触及了思想和灵魂。三是开展民主评议,给党员划档定位。他们严格按照市试点办规定的程序规范操作,精心组织好评议工作。评议前,把每个党员的党费交纳情况、参加党内活动情况、模范作用发挥情况、工作情况在机关全体党员职工中进行了通报,使大家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支部为单位召开大会,采取一人说、大家评的形式,从领导开始逐人评议,最后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每位党员进行综合评价。评议过程中,注意吸收一定数量的群众参加,确保评议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经过评议,共评出优秀党员13名,占党员总数的19.4%,合格党员54名,占党员总数的80.6%。四是召开民主生活会,展开思想交锋。他们把民主生活会作为帮助党员进一步查找问题,深化认识,促进整改的重要环节,切实组织好。会议召开前,按照市试点办"三个不能开"的要求,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对5名同志的会议发言材料提出了修改意见。会议中,采取"一人谈、大家帮、逐人进行"的形式,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一针见血、触及问题、促人警醒。会后,各支部对民主生活会情况进行了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四、抓整改,建制度,在促进教育活动见实效上下功夫。"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是教育活动的根本落脚点。在教育活动中,执法局把整改贯穿始终,坚持边学边改、边评边改、边整边改,在确保教育活动见实效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好党组织和党员突出问题的整改。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局党委针对大家提出的"关心同志、关心一线执法队员不够;与同志们谈心交流、沟通思想不够"等问题,建立了党委成员周六恳谈日制度,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上午为局党委成员谈心日。各党支部针对理论学习抓得不紧、活动开展不够活跃的问题,建立了定期政治理论学习等制度。党员针对自己在思想、工作、作风、宗旨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他们还开展了党员个人整改措施观摩活动,集中半天的时间,将每位党员的整改措施进行书面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向社会公布了城管执法的三项承诺和五项禁令,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决制止粗暴执法行为。制定了《济南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设三年纲要》,明确了今后三年城管执法建设的总体规划,力争在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方面有一个大的提高,跨入全省、全国行政执法的先进行列。三是建立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常抓不懈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的意见》,规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每半年上一次党课,每周五下午为党员学习活动时间。对每个党员进行定岗定责,由党员填写《党员定岗定责工作量化表》,支部定期进行考核,作为党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督查大队第二党支部还制定了《党支部建设目标管理工作细则》,进一步规范了组织生活、密切联系群众、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 通过试点工作,他们体会到搞好教育活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集中力量、全心全意抓教育。从局党委到普通党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全员参与,使各级党组织"活"起来,党员"动"起来,齐心协力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二是要加强沟通、思想见面。在教育活动的每个阶段和关键环节都要召开一定形式的动员会和思想见面会,与党员群众及时沟通,打消思想顾虑,激发党员参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和民主生活会等环节中,要深入挖掘思想根源,真正触及灵魂,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要贴近党员思想、机关特点和工作实际,把工作做到实处,使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融于实践,增强针对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管理行政论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构建 [摘要] 城市管理是新时代的产物,体制相对不是很健全,加之城市管理对象复杂、多变,使得城市管理行政体制在实施过程中问题诸多。目前,我国各种体制都在进行改革,城市管理行政体制也是改革范围之一,如何改革、强化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力度,构建有效的城市管理行政体制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革新提供创新依据,并指导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实践,实现我国城市的善治。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对策分析 0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渐城市化的新时代,城市是社会环境的中心地带。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管理来支撑,行政执法则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的对象复杂且多元化,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执法难度。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要进行革新,也就是行政执法体制的创新。创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可以解决现行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城市环境和执法队伍之间的冲突,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因此,需要改革现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力求在行政执法方面有新的突破,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行政体制,促进城市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1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行政执法管理对公民的参与不够重视 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多数执法机关并没有足够重视当地公民的参与。公民是城市发展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公民参与没有得到认可,公民参与管理城市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得到执法机关的认同,一定程度上照旧是行政执法机构自行实施管理,导致人民大众对执法机构的不满,心生怨气,进而削弱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会给城市发展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1.2执法分力与执法不力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属于城市综合行政部门,因此,有一部分权利是从其他的行政机关分过来的,涉及一些权利分权的问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管理的范围广,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各个部分之间的权利做具体、详细的划分,导致在行政执法上出现各部门对处罚的认识的偏差,部门之间配合不默契,工作不积极,遇事就相互推托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公民中的形象,也导致了执法机关办事效率低。 1.3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 城市发展很快,但在城市的一些繁华地带,经常出现小商贩占道的现象,他们经常成为城管管理的对象。在我国经常会出现商贩和城管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的状况。商贩处于弱势,而城管处于强势,因此城管在一个城市中是名声最不好、最不招人民大众喜欢的公务员,没有之一。商贩和城管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的频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集体性暴力抗法和集体性暴力执法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极为不利。 2完善和革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 2.1重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执法 一个城市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城市管理也是为公民的利益做后盾,城市管理执法离不开公民的参与。相关的行政机关应该足够重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一种与公民互动的行为。老百姓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居住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对城市各方面的建设、改进、管理也是最了解的人。因此,当地城市管理综合部门应大力鼓励我国公民参与城市管理,这既能体现我国民主、尊重人民大众的理念,还有利于增强公民与城管之间的交流,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注重公民的参与是一个地区的政府能真正做到体恤百姓,为百姓服务,为百姓谋利的职能。城市管理加入众多的民主、公平、公正的执政执法元素,才能更好地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综合能力。让更多的公民有“城市是我家,保护城市靠大家”的公众意识,公民自主参与“家庭”的建设、环境的保护,能提供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就能实现我国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2.2集中执法权利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中,由于法律没有给出具体而详细的权利分布界定和划分,往往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因此,相关的行政执法机构应重视权利分布的情况,明确规定执法权力集中于某一个部门。如凡涉及城管监察组织行使的行政处罚权,除了城管以外的部门不可再参与此事的管理处罚,城管监察组织承担了处罚违法行为之后,不能再对这种处罚专门设立处罚机构,就是要维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权利的唯一性。构建城管管理行政执法的新体制,一方面避免混乱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能保证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公正性,有利于城管机关的发展。 2.3加强城管教育与公民教育 目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暴力抗法和暴力执法。因此要优先解决这个问题,这影响着我国城市和谐发展的未来。在城市管理中,有关部门应该对城管进行教育,让城管多体恤百姓,能温和执行的就采取温和执行的方法,城管的目的是为广大公民谋福利,小商贩也是我国公民重要的一员。同时,城管还可以设立专门地带,在不影响公众生活的情况下,按程序让商贩在专门地带进行买卖。当然,应对小商贩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城管的工作宗旨,行政执法是城管的工作之需要,小商贩还应提升自己的素质,在买卖的过程中不影响城市生活的发展,不遗留垃圾影响市容。可以与城管进行协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发生。因此,加强城管和小商贩公民的教育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尤其重要的,不仅能推动新的行政执法体制的产生,还能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 3结语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经历一个漫长而喜悦的改革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体制不断成熟的过程。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是行政执法体制革新过程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有利于转变传统行政执法管理中不合理的执法过程,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合作性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效益,同时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理念和方式更加的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人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等等。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探索出符合新时代城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促进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不断创新。 作者:袁礼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管理行政论文:高校管理行政管理论文 一、研究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的必要性 (一)为提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加强校内教学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学生要完成一个手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组织气氛决定了组织的发展。对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的组织气氛维度进行研究,有利于管理者了解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的内部组织特点,从而为制定具体措施来改变和影响组织气氛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二)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止2014年7月9日,我国的高等学校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增长率为2.18%,比2013年下降了0.63%;民办普通高校444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77%,呈逐年增加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校数量非常大,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研究的结果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另外,从2014年的我国高校数据来看,未来民办普通高校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在高等学校的比重也会逐渐上升。民办普通高校的加入推动了教育市场的改革,加大了公办高校的竞争压力。公办和民办高校要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就要重视行政管理,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的研究 (一)研究思路 首先,将国内外的组织气氛维度的学说进行比较整合,选择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气氛维度因素。其次,根据选择的气氛维度因素制作调查问卷的题目。考虑到调查的深度,此次调查的维度因素控制在5个左右,调查问卷的总题目数控制在40道左右。再者,选择合适的样本高校,向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二)研究方案 1.组织气氛维度因素选择。根据对国内外的学说研究中的因素进行对比,发现领导支持、领导方式、士气、激励、冲突、绩效、人际关系、管理制度、控制过程九个因素的出现频率比较高。本文选择这九个因素来进行研究。然而,根据研究思路,需要缩减到5个因素,因此要对这九个因素进行研究。从性质来分析,冲突属于人际关系中的范畴,而领导支持其实是领导方式中的一部分。从因果关系分析,士气是激励的结果,绩效是激励的出发点,因此冲突可以归入人际关系当中,领导支持可以归入领导方式中,而士气、绩效都可以归入激励的研究范围。经过合并后,九个因素可以缩减成领导方式、激励、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和控制过程五个因素。 2.调查问卷阶段。首先,根据选择的五个维度因素,制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题目设置为40道,平均每个维度因素8道题目。其次,考虑到群体组织气氛维度在一定区域内的稳定性,调查对象要选择同一个区域内的高校来进行,对象数量尽量比较多。最后,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从各高校中的行政管理群体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向调查对象发出调查问卷,记录问卷的发出数量。回收问卷后清算问卷数量,清除不合格的问卷。在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三、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研究结论的应用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选取五个维度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一个区域内的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的组织气氛维度进行研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本区域内的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的组织气氛维度对组织气氛的影响力排比分别是:控制过程>领导方式>人际关系>管理制度>激励。 (二)研究结论应用 根据研究的结论,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以下的建议:一是高校行政管理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管理制度。虽然管理制度在五个因素的影响力排行的位置比较靠后,但是控制过程因素在排行中位于第一的位置,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控制过程的前提。控制过程因素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具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严格依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最终实现管理过程民主化。首先,要制定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制定过程要民主公正。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是实现民主管理的前提。制定高校管理制度的方式要民主,制度对各部门的职责规定要明确,工作分配要做到公平公正。其次,要严格依照制度进行管理活动。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活动有利于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加强管理部门对高校行政活动的监督,避免出现互相推脱的局面,提高高校行政活动的效率。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守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规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高校各级领导要坚持依照有关规定行使管理权限,实现科学管理。最后,要加强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因此,控制过程因素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履行程序,加强行政管理监督力度,实现民主管理。二是高校的领导要注意领导艺术,使领导方式要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在研究的五个因素中,高校领导的领导方式对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的影响仅次于过程控制,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高校各级领导必须重视自己的领导方式的科学性与人性化。首先,高校的领导要深入基层,了解行政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只有了解行政人员的生活需求,才能实现决策科学化和人性化。其次,高校各级领导要加强与基层人员的联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领导与工作人员的感情基础越强,领导决策推行的阻力就会越小,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越高。最后,高校各级领导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领导者素养的层级水准,关系到管理的效果。领导者要采纳适宜特性的领导艺术,在平日之内的管理强调基层人员的主体作用,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基层人员的权益,关心基层工作人员的生活。在高校行政工作的日常管理中,不应当是单向领导的特性,而是经由互通及协商,获取各方管理意见,预留足量的选择空间而做出的。 作者:温小丹 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行政论文: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设定研究 摘要: 行政处罚的设定是行政立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行政机关行使社会管理职能行使处罚权的法律依据。行政处罚几乎涉及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地方性法规在设定行政处罚时,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合理性与适当性,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两部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立法为背景,以当前地方性法规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的设定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其中的问题,并对完善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的设定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地方性法规;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立法 一、引言 行政处罚权是行政权中的一项重要的权力,也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一项有效的行政手段。近年来对行政处罚力度的不合理暴露出地方在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立法中违反上位法规定的问题,行政处罚的设置是否合理合法会对行政相对人的基本权利造成重要影响。为了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就以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四地为例对其城市管理的行政处罚的具体条例进行分析。 二、地方性法规对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设定的实证分析 1.城市大气污染方面。《大气污染防治法》第48条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并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限期治理的决定权限和违反限期治理要求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是财产罚即罚款并规定其最低额为一万元最高额为十万元而且没有加重处罚规定的情节。 1.1法律规定:对大气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行为罚:责令限期治理财产罚;财产罚:罚款,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1.2北京;一是排放不符合国家或本市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二是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总量指标。行为罚:责令限期治理;责令停业关闭,查封设施。财产罚:罚款,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 1.3上海:一是未持有排放许可证而排放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是有排放许可证,但排放主要大气污染物超过核定排放总量指标。行为罚:责令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责令停业关闭。财产罚:罚款,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1.4天津:一是未持有排放许可证或无临时排放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二是有排放许可证,但排放量超过核定排放量;三是有临时排放许可证,但经限期整改排放量仍超过核定标准。行为罚:责令停止排放污染物;吊销许可证,责令限期治理;责令停业关闭财产罚:罚款,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1.5河北:被处罚的对象主要是已经取得了持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未按许可证的具体规定排放污染物。行为罚:责令限期整改财产罚:罚款,五千元至五万元。《防治法》只规定了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这一种处罚情形。针对《防治法》规定的处罚情节四地的行政处罚均在其范围之内而对于加重处罚的情节却不尽相同,在加重处罚的情节即污染排放超过总指标的,北京处五万到五十万的罚款并可责令停业关闭查封排污设施,上海、天津也规定了责令停业关闭的行为罚但处罚数额还在一万到十万之间,在无证排污方面方面天津罚款数额在十万元以下,而上海却在五万以上五十万以下;河北的行为主体更细化是单位、个体经营者,因此规定的罚款数额也更小,在五万元以下;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四地行政处罚的行为罚和财产罚的设定都符合法律规定,对于情节严重这一处罚情节,四地都做了不同的处罚规定,这些规定的合法性还有待进探讨。 2.城市市容环境方面。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管理条例》第37条规定,凡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改造或者拆除;逾期未改造或者未拆除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强制拆除,并可处以罚款。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是行为罚责令整改或拆除和财产罚罚款。但对罚款数额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这就给了地方立法机构在罚款数额上一定的裁量权。 2.1法规规定:针对的是不符合容貌标准、环卫标准的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行为罚:责令限期改造或拆除;责令强制拆除财产罚:罚款,未具体规定。 2.2北京:规定较为具体,主要涉及在临街的建筑物擅自增加各种装饰物,在建筑物顶部或其周围堆放物品;及街道两旁和主要地区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市容和环卫标准,并应当保持干净整洁。行为罚:责令限期改造整治;责令强制拆除。财产罚:罚款,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 2.3上海: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街道及公路两侧以及其他公共场搭建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城市环境卫生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行为罚:责令限期改造整治。财产罚:罚款,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 2.4天津:可主要概括为违反城市容貌标准的;若对道路两旁和风景地区之内的建筑物进行重装、改建的,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并且改建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应符合城市容貌标准。行为罚:责令限期改正。财产罚:罚款,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2.5河北:对于违反规定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上张贴宣传品的单位及个人,应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规定的期限和地点张贴,期满后及时撤除.行为罚:责令限期改正.财产罚:罚款,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法规规定了行为罚责令限期改造,但对罚款数额没有规定。四地均设有责令限期改正的行为罚,在财产罚的罚款数额上就有一定的差别。北京、上海、河北三个地区的罚款数额就相对较低,最低罚款数额只有五十最高也只有五百,罚款数额最高的则是天津为五千。在上位法未规定行政处罚的数额时,地方性法规应如何设置其罚款数额,首先应合法其次应合理。因此北京、上海、河北三地罚款数额的设定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天津的设置是否提高了罚款数额应进一步研究。 三、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立法权行使的改进建议 在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的设定等方面,地方立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法创设、越权立法的问题,其中以法扩权、借法设罚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需要对地方行政处罚的立法权进一步规制。法律、行政法规对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规定的较为原则时,地方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某种违法行为规定了罚款的具体数额,地方立法不能增加或减少,即使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也不能修改。法律、行政法规对某种行为并未设定罚款的,地方立法不能擅自设定罚款处罚。对于违法行为较轻,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可以依情况不设定罚款。对严重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范围内增设加重罚款的情节,但也应有具体的罚款数额幅度。 作者:崔亚楠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管理行政论文:道路运输管理行政程序论文 摘要: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根据道路运输管理法规、规章中的行政程序,阐述了行政程序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道路运输管理;行政程序 我国目前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中,县级以上地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包括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其日常的执法活动必须按照行政法及道路运输有关法规、规章中的行政程序进行。 所谓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即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空间与时间表现形式。 在我国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法律文化传统一向不重视程序法规范的作用。目前的现状是行政权力膨涨,运用混乱、控制不力,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同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要求能有高效率的行政权力行使。 基于此,行政程序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行政权力的恣意行使,防止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遭受行政权力的侵害;二是使行政决定具有确定性、合法性,维护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例如,《行政处罚法》第一条就表明了立法目的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道路运输条例》第一条规定“保护道路运输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规定》第一条规定“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旅客、货主和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为体现上述精神,道路运输行政法规及规章设立了一系列具体的程序来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略述如下。 1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 行政处罚种类繁多,它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对这种权力的行使规定一个正式而严格的程序以保障相对人的切身利益。然而,其中一些较轻的处罚如警告、小额罚款等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甚小,而正式、严格的行政程序一般手续繁琐、费用较高,国家所付出的较之当事人受到保护的利益更大。《交通行政处罚规定》第十条规定了道路运输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即:“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第十五条规定“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对案件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即为道路运输行政处罚的普通程序。两种程序的不同在于普通程序有着严格的调查、质证、抗辩、决定、送达等规定,而简易程序较为简便,可以“当场”作出决定。 2听证程序 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重大利益,因为听证能扩大相对人的行政参与权,收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便于行政决策切实可行,通过为当事人提供辩论、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以避免行政机关片面地作出行政决定。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五条确定了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在普通程序基础上,对“交通管理部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证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规定行政许可的听证程序“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交通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它涉及公共利益的行政许可事项”〔第二十条〕;“交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关在作出交通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力”。 听证程序的核心是抗辩,即当事人可以对于自己不利的证据提出异议并要求指控方加以证明,同时可以提出利于自己的证据。当事人通过这种参与、介入对行政行为的事实和理由加以论证,防止了行政专横和自由裁量权的恣意行使,保持了行政权力与相对人权利的平衡。 3申辩和质证程序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执法人员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申请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这些规定,一方面可以使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注意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促使依法行政;二是允许当事人申辩、质证,可以澄清事实、避免失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可以促进法治观念的形成。当事人在申辩质证过程中,可以增强维护主体权利的意识,受到生动的法制教育,有利于法治观念的培养。 4职能分离程序 (1)办案与决定处罚相分离。在普通程序中,规定由执法人员调查或检查、收集证据,而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罚决定,重大复杂的违法行为导致的行政处罚还应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在听证程序中,要求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2)罚款决定的机关与收缴罚款的机构相分离。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不得自行收缴罚款,由当事人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的银行交纳罚款。同时罚款必须全部上交国库,任何行政机关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私分截留。 5说明理由程序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一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讲认定的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告知当事人”。第二十条“交通管理部门…告知给予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实施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的,…说明理由…” 理由,是行政决定作出者对法律、政策和自由裁量权所持的观点的解释说明,也就是对行政决定的事实依据和法律政策适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认识。行政机关如果不对这种理由作出说明,就会使得行政权力行使趋于草率、专横,当事人往往也无法明了其理由及行政机关所执行的法律政策的意义,不利于法律和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说明行政处罚决定的理由有助于限制自由裁量权力的恣意行使、促进合理、谨慎行政,有助于行政处罚决定的可靠性、稳定性,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也有助益能成立。 6资讯公开程序 资讯公开是现代行政程序的重要制度之一,指有关行政主体活动的情况和资料,凡是涉及相对人权利义务、不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保密的范围,都应依法向社会公开,任何公民、组织均可依法查阅或复制。资讯公开制度是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的体现,可以增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加强公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调动公民参与行政的积极性。此外,也便于公民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都确立了公开原则,规定对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结果必须公布,后者还规定了进行公示的方式。 7通知程序 通知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或其他管理活动时,将应该让公民了解的事项通过一定的途径告知。通知的对象不仅指利害关系人,有时也针对一般公众。听证程序中规定,行政机关应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道路运输管理行政程序,如时效、回避等,在此不一一详述。就前者,《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调查、送达、听证等法定期限;关于后者,明确规定了在听证程序中“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管理行政论文:浅析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问题 摘 要:新型农村社区不仅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更是创新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平台,旨在打破具有行政依附性的传统农村治理体制,为农民自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提供制度保障。探讨了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的表现,分析了导致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的原因,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去行政化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突破点是群防群治,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体系,通过群众自治,让群众自己组织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努力把城乡社区建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新型农村社区正是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出现的,它相对于传统村落拥有更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更民主的管理方式,相对于城市社区它是以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支撑起的以农民为主体的自治管理单元。然而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的自治管理仍存在明显的行政依附现象,影响了社区自治管理中公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的表现形式 (一)自治管理工作重形式、轻实质 可以说,“现有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是在保持政治与行政控制的前提下,形成一种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假象,用基层自治的表象掩饰了基层社区中政治与行政管理实质,对建立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模式极为不利。”[1]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在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上,赋予了社区居民自主决策的权力,是对农民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农民自治能力提升的一种体现。但是在社区实际建设和管理中,多年形成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力剥夺了农民的这种权利,农民往往成为公共决策的被动接受者,计划的被动执行者,尤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征地补偿、社区规划等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事务,农民更是缺乏合法有效的参与途径。“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中,管理者和农民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甚至有些情况下演变为对立和冲突,导致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无法执行。”[2] (二)社区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之间传统隶属化关系没有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曾明确规定基层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中,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之间也应该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现实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传承了传统农村自治体制中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实际上主管着新型农村社区自治单位的大部分公共事务,社区居委会也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完成政府安排的任务上。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公民的公民意识不断加强,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迫切要求建设更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而行政化色彩较浓的社区自治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三)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现象增多 邓小平指出“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3]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制度化的产物,社区在兴建过程中常因征地拆迁、评估分房、资金补贴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民群众产生利益纠纷。同时新型农村社人员流动性大,公民异质性增强,公民的价值观发展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也增多,这就需要新型农村社区建立起民主的自治管理体制。但目前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中,一些公民因参与渠道不足和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常采用非制度化或非法的参与形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例如因征地拆迁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和因自治选举导致的暴力事件等。2009年辽宁省北镇市赵营子村村民李东辉在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后,因“有贿选行为”遭到举报后未能成功担任村干部,一怒之下他将举报人一家5口全部残忍杀害。非制度化或非法的参与形式的存在是在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模式下,政府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缺乏民主协商,群众基础不足、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导致了一些公民的非理性化的参与方式。 二、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的原因 (一)国家行政管理的过多干预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像西方国家社区的形成那样是经过长期自然地形成,更多的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保障和后盾。一般来讲基层群众自治是对基层政府行政权利的消解,层政府为保持对基层社区绝对的控制,促进行政任务在基层社区的顺利推行,常决定和干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相关事务,“往往将自己的权力渗透到最基层的社区,使基层的自治管理行政化,基层社区组织的权力也经常变为地方行政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4]所以在社区管理中基层政权组织一般把村民自治组织看作下属机构,直接对其发号施令,形成一种领导与服从的关系。基而社区管理者因忙于应付基层政府的任务安排,挤压了社区自治管理的空间,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行为效度,压抑了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社区管理严重依赖于政府行政部门。 (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一方面,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关系不明确。基层政府把社区居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社区管理者的选任、财政拨付等重要事项均由乡基层政府控制,基层政府常以操纵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影响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社区居委会对此只能是“忍气吞声,任劳任怨”;另一方面,社区党支部与社区居委会关系不协调。《村民自治委员会组织法》只明确了党组织领导的核心地位和基本职责,却没明确具体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导致有的社区党支部过多地干预社区公民自治。“有的社区支部书记把党的领导简单理解为社区支部的领导,甚至是支部书记的个人领导,而有的社区居委会产生后,认为自己是社区多数公民选举出来的,有群众基础,腰杆子硬,因此,不把党支部放在眼里,重大事情不向党支部请示报告。”[5] (三)自治管理资源的匮乏限制了自治管理能力的发展 社区资源是指能够服务社区管理的人、财、物、技术的各种要素,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出发点,我国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普遍存在资源匮乏的问题。首先是物质资源的匮乏。马克思曾说“消除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6]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只能从其外部获取资源以实现治理。但政府部门对社区管理财政的投入相对甚微,社区系统和外界进行资金、物品、信息等交流的时候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其次是人力资源的匮乏。目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者多是传统村落原班人马,大多数参与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社区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所具有的管理知识多与时代脱节,缺乏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能力,难以满足社区对高质量专业管理的需求。所有这些又进一步增加了社区自治理管理对政府的行政依附。 三、改善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的措施 (一)加强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十二五”规划中针对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要“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7]在新型农村社区基层选举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以“三个代表”思想和改革创新精神,选拔思想好、作风正、有创新意识和市场头脑的中青年人才,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行岗前培训,实践能力培训。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干部现代化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带头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切实促进实施乡村精英参与社区管理,因为乡村精英对本社区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资源、农业特色等情况熟悉,可以制定出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策略。通过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中干部人才的更新,从内部提升社区自治管理的执行力度,能有效防止对政策的行政依附。 (二)改革两委及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在上下关系的结构上消除行政化 基层党组织对于农村社会管理实施主要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在新型农村社区内部通过基层党支部参与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基层党组织主要监督和规范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民主规范执行,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实施居民自治民主选举,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社区发展。基层政府部门应以支持者、协助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通过行政管理方式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促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公民有效参与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文化氛围,而不是直接对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中的公共事务进行操纵。同时,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权力由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共同支配,事关社区的重大决策需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在权利上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自主决定社区的公共事务提供更大的运行空间。 (三)调动开发内外资源,提升社区自治管理水平 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需要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类组织、普通公民多元参与新型管理体制。同时注重新型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重构,社会资本是农村社会中基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相同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而形成的人际及组织关系网络[8],是强化公民社区归属感,促进公民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其次,逐步完善社区财务制度。就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新型农村社区财务来看,政府拨款仍是社区财力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来源。这种主流的财务模式很难维持社区长足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问题严重,这种情况不仅导致社区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同时也加重了社区对政府的依赖。社区管理者需主动寻求外界的财务支持主体,同时加强社区内部成员的财务管理,保障社区管理经费来源多元化,通过内外协调来保障社区管理的独立性、自主性。 管理行政论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1996年国务院在《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中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认真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结合本地方实际提出调整行政处罚权的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城市管理综行政执法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初步解决了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与此同时,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与行政相对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探寻能够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的策略和途经,对构建和谐美好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执法队伍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暴力冲突现象存在 近年来,网络上频频曝光城管执法人员暴力执法的恶性事件,让这支队伍似乎体现出越来越多“污名化”的“负面特征”。汕头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圣华说:“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城管和摊贩无形中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对城管来说,维护城市秩序、形象是职责所在;对摊贩而言,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每天和城管上演“躲猫猫”的游戏,为的只是寻求一个生存空间。由于缺少相应的行政强制力和行政执法保证,城管从一开始就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不使用暴力,则执法几乎没有效果,但使用暴力则要遭到谴责”。近年来有些城市管理者也在不断改善执法方式,但各地不时曝出放大的城管暴力执法事件,都让这些传递出的善意衰减。[1]城管暴力执法引发城管与小贩之间频发冲突,影响社会稳定,也践踏了法律的尊严,毁坏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二)执法队伍人素质参差不齐、协管员流动性大 由于城市管理业务工作的量大人少,工作很难铺开,许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聘用了部分没有编制的协管人员,来帮助开展日常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这部分人与正式城管队员相比较,往往呈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偏低和收入偏少等特点,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实群众工作技巧,对突发事件处理无所适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管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往往给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带来被动局面,也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日益复杂的执法考验。 (三)执法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执法人员行政处罚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难以体现公正公平。在当前经济社会金钱至上,金钱大于法的错误思想引导下,部分违反规定的当事人,走歪门邪道想方设法,花钱想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部分领导凭主观意志办事,相信“人治大于法治”在执法人员办案过程中打招呼、递条子,干扰行政执法;加上执法人员个人判断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加入, 容易造成行政处罚权的滥用,处理问题随意性很大,反复无常,不同情况相同处理,相同情况不同对待,产生不良后果,执法过程没有做到公正、公平,更加激发社会矛盾。 (四)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城市管理工作仍处在依靠“运动式”、“突击式”、“集中式”整治,长效化、常态化、长期化的举措不足,使得整个城市管理工作始终在低水平、低层次徘徊,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城市管理的现状是: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一直是嘉兴市城市管理没有走出的怪圈。 (五)城管执法监督不到位 一方面,城管体制上存在先天性不足,我国城管机构在设置上被描述为“中央无部委、省里无省局”,纯粹属“地方部队”,只为地方利益服务,缺少上级对口主管机关,用群众的话说就是“只有公公,没有婆婆”,规范行政存在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对城管执法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2]社会舆论、媒体的监督也更多地关注一些社会热点,负面影响较大的问题,也没有起到正面积极的效果。群众监督在实践中所能发挥的成效和作用显得比较有限,因此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缺少监督约束,造成了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意性。 二、完善城管行政执法工作的途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定位、新课题、新要求。只有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日渐复杂的形势,才能迎接新的挑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城管法律法规 正如《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必须有相关的法定授权或者合法授权,委托赋予其行政处罚权”,城管行政执法部门的主体资格需要法律明确赋予,因此迫切需要全国人大进行专门立法,在赋予城管行政执法部门主体资格的同时也对城市管理部门的执法范围进行明确和细化,明确城管行政执法的职责范围和程序,[3]“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在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才能保证行政执法行为本身的公正、合理,才能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只有权责清晰,才能依法行政,只有消除了法律依据在理论上的困惑,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才能得到进一步认可和推广。 (二)转变执法理念 基层执法人员应当深刻理解和领会法治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明确执法工作的目标和端正态度,转变传统的执法观念,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文明执法和严格执法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人权观念,自觉尊重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执法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以满足人的需求、体现人性化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执法对象着想,变“严格执法”为“理性、文明执法”。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执法过程中更注重从源头控制和末端警示来解决问题,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多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思想,才能得以和谐执法。城市治理这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时刻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发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强化人员业务素质和操作能力 城管是一个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行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要特别注重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根据城管执法工作岗位不同,分类提出要求,根据干部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可将学习内容分为公共部分和专业部分两类;实行考试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安排工作、调整岗位的一个依据。基层执法人员在实践中,要注重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法,处处行法,在执法过程中既要重视实体行为,也要注重执法程序,在日常执法工作中运动法律思维解决各种执法难题。 (四)城市管理需要发挥公众参与的 没有其他社会成员(包括机构和个人)的参与和配合,上百万人口的现代都市,仅靠数百人、数千人的城管执法队伍实在无法管理好。应该将公众参与引入城管执法工作中,鼓励公众参与,增进政府、社会、居民三者之间的沟通理解,把城市管理由单纯靠政府转变为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把政府的强制性变为市民的自觉性。在城市管理中建立沿街商户共建机制,与商户签订共建共管协议书,充分调动沿街商户的积极性,开展城市管理知识普及宣传,与群众一起齐抓共管,共同治理城市问题。 管理行政论文: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理论基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不仅带给人们更多的实惠和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理城市,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各级政府专门成立城市部门,负责解决城市和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颁布的《行政处罚法》中,明确提出城市行政执法应当以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为依据进行执法。然而,在城市综合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执法机构职责不清、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程序违法等等诸多问题。因此,立足于城市综合执法的实践,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研究我国城市综合执法法律规范建设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和对策,能够对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行政执法;理论基础 引言:城市涉及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园林绿化、公安交通、市政、城市规划、工商行政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进行的其他方面的城市管理,其目的在于维护城市的正常秩序,保障市民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建立和谐的城市家园。从城市管理的内容来看,它与市民的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是城市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所以,系统地研究与城市行政执法相关的理论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和推进行政执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城市行政执法的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执法主体地位与职责不明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可以由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但是,只有公安机关能够行使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城管作为一个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被赋予了庞大的行政权力。在2000年和2002年,根据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63号)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文件明确要求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不得作为政府一个部门内设机构或下设机构,而应当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行政机关。然而,在事实上,城管部门直接由地方政府管辖,这样很容易成为完全附属于地方政府的工具。 1.2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机制不健全,在工作中往往容易让人钻空子。从内部来看,对于城管监督的设计忽视了人的利益,未从“经济人”出发。引人市场经济之后,“经济人”逐利行为难免在城管执法活动中存在,城管执法人员寻租行为的出现自然而然。现行的内部监督制度没有对于城管执法活动进行完整监督的制度,仅仅是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当前所有的监督均未从“经济人”角度出发制定标准,使得执法趋利化,“钓鱼执法”“经济执法”“选择性执法”等现象层出不穷。 从外部来看,外部监督机构分工不清。外部监督体系的设计主要表现在监督的“交叉带”和“空白带”两个方面,每个部门表面上严抓严打,但时效性差。在城管执法过程方面的监督仅仅局限于上级法制部门监管,其他部门“无人问津”,有损群众权益。 1.3城市执法工作的理念滞后 城市执法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限模糊,往往将许多不属于自己职能的事件纳人自身范围,尤其当全国范围内普遍进行清查活动时,各地城市执法人员往往四处遍布,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歧视现象,造成越权执法和不遵守法定程序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百姓心目中留下不良印象,而且极易产生冲突,甚至导致暴力抗法现象。 2、公共利益优先的依法治国理念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核心则是行政执法。所以,理清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也就明确了行政执法的理论基础。治国理念总是建立在既有的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哲学及其反映的民族精神对于治国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们不需要争“物”的和谐,显然是真正的和谐,因为这种和谐满足了每个人的愿望。权利是用来保障公民利益的,所以当公民利益得以实现的情况下,权利就成为被动的“看客”。国家依据法治原则,赋予公民权利,确保公民在“争”的过程中尊重并遵守规则,即法律。所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和分配者,其管理和执法的公正与否对于公民利益直接产生重大的影响。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作为行政管理者或者行政执法者,从管理和服务公众的度来看,道德层面上应该是高尚的“自愿者”,其承担的职位在剥离“权力”的味道之后,就只剩下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因为从党的先进性及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得出,行政管理或执法的承担者必须在道德层面具有高尚性,在思想层面具有先进性,将为公众服务作为终极目标是行政执法者理所当然的选择。所以,明确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法治目标具有基础上的指导意义,因为行政目标必须服从于法治目标,而法治目标决定了行政目标的指向,即对公众的服务性和行政执法者的高尚性、先进性。与其相应的是,行政执法者的选拔和考评以及公共监督制度对于我国的行政执法相关制度的建立将具有指导意义。 3、“市民社会”理论与权利本质 “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就不能带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的人便成为特殊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过同他人的关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自己。”黑格尔认为,在家庭之中,每个人都受家庭伦理的约束,以“爱”为纽带,置身其中。然而,就像人无法摆脱家庭一样,人同样也无法摆脱社会群体,所以人就同时具备了家庭与社会的二重性。与家庭中的关系不同,人不能奢望在社会交往中一定获得在家庭中的“爱”的联系,所以在市民社会中,“人是目的”便成为主要特征。在黑格尔看来,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首先为自己着想,而且其他人则成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媒介。但是由于这种思考和行为模式是每个人的特征,所以就具有了普遍性。每个人在满足自己愿望之前总是要满足他人的愿望,从而达到满足自己愿望的目的。 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与道德的界限经常被混淆。在很多情况下将本应该是法律要求的事项表述为道德诉求,将遵守法律和尊重法律混为一谈,常常使人误解遵守法律是一种道德义务。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社会的发展在倡导高尚品格的同时,必须铺设坚实的基底规则,或者底线规则,而这个规则的基本原理是:遵守法律,即是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对于每个人来说,遵守法律不是一个道德要求,而是现实的自我利益保护的要求。遵守法律本身并不体现为高尚,而是体现了对自我利益的认知。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生的很多事件,都是基于对于守法道德化的误解而产生的。很多执法者不懂执法的根据乃至法律的内在涵义,只知执法,不知违法;同样很多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不知法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常常会成为暴力事件的旁观者,被冷落到了一边。 结语:城市行政执法作为依法行政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在理论源头上为其执法搭建制度框架,形成究责机制,使行政执法不再是对于“事件”的事后补救,而是在合理的制度设计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和谐执法。 管理行政论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又在不同地域富有不同的特色的概念。近年来,城管暴力执法或小贩暴力抗法的事件屡屡进入人们视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极不利于政府形象、社会和谐。因此,如何改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现状、寻求积极有效的对策尤为重要。论文通过对国内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着重理出2013年社会影响较大城管执法案件,进而从执法队伍自身、执法对象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度分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执法人员的选拔机制、优化执法环境、完善社会保障、探索执法方式方面探求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管理;暴力冲突;执法队伍;执法环境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相关研究的综述 对于“城市管理”内涵的界定,张民省、王淑梅(2004)认为:城市管理是以发挥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效益为特征的、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的综合管理。高梅生(2007)认为城市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涵盖范围广的大系统,是人们对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所进行的控制和治理活动的总称,其目的在于满足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它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之一、也是一门专项科学。王琳、费蓬煜(2012)则强调城市管理与城市化之间的重要关系,认为城市管理贯穿于城市发展整个环节,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发展呈正相关关系,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指出城市管理需要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保证城市规范有序运行,而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不配套、不健全是目前执法问题层出不穷源头,且城市管理中监察职能与管理职能未分离是影响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关键性因素。陈玉和、孙作人(2006)等学者运用“系统动力学”在分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具有自组织耗散结构的高阶次、多变量、多回路、强非线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法律地位不稳固、管理体制不统一、职能界定不清等客观原因。吴军飞(2006)从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角度出发,阐明了建立科学的综合执法体制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内部各部门科学、有效的运作,降低执法工作的“缺位”、“越位” 及推诿扯皮等不良现状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大都是从城市管理法律缺失、监督机制不完善,针对全国还没有出台一部针对城市管理和执法的独立法律文书,绝大部分城市的城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借法执法行为来探讨,缺少了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现状可改善的现实性指导意义,法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对于目前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困境应多从现实可行性角度分析,探讨从现实层面可积极改善执法现状。 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队伍自身素质较低 从我国频频发生的城管执法人员与被执法对象的暴力冲突事件中,不难发现城管人员的组成往往鱼龙混杂。依据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国家公务人员;二是非国家公务人员。由具体调查得知,非国家公务人员在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构成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比重,而这部分人员往往是由临时工、雇佣工组成的非正式的执法人员。这个现状直接导致了在工作表现方面和国家公务人员几乎无区别的非国家公务人员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执法不当的隐患问题。城市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执法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对执法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而部分执法人员文化水平偏低,政治观念薄弱,对方针政策理解的不到位,则直接导致了执行不力的状况发生,所以执法队伍自身素质建设急需加强。 (二)执法对象流动性强 就我国目前的执法现状而言,城管的执法相对人大部分是外来务工者、下岗工人、失业群体,以及鳏寡孤独、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这部分人往往知识文化有限,谋生能力相对较弱。当他们面临城管人员的执法活动时,往往采取躲避的措施来对抗执法。久而久之,执法人员与屡劝不改的执法相对人的矛盾冲突升级,可恰恰对于这些群体来说,在城市各个街角流动摆摊经营是维持生活的全部,在没有合适的出路选择之前往往不会轻易放弃已有的基础,所以他们顽强“抵抗”,一旦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往往容易以暴制暴,情绪偏激,致使矛盾不断升级。 (三)执法社会环境差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大量的外来人员不断向城市进军,使得城市人口剧增,各种社会矛盾激增,城市管理日趋复杂。一方面,流动摊贩往往无孔不入与执法人员长期打“游击战”,这给执法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并且对执法人员的工作耐性要求很高。长期一来,执法人员采取暴力行为执法的概率就上升了。另一方面,部分市民的意识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管理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当执法人员在按正常程序执法时,碰到执法对象胡搅蛮缠或是老婆孩子齐上阵的可除模样时,围观的市民往往会倾向于看上去比较弱势的一方,继而是舆论的批评与指责,使得城市管理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对策研究 (一)强化化执法人员的选拔机制 针对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参差不齐的现状,必须要优化执法人员的选拔机制。首先,要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培训,尤其是加强执法人员的道德、法律的方面培训,使得执法人员在对方针政策的解读上更趋正确性,在政策的执行上更趋合理性,这样才能有效缓解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再次,在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录用中,需采取合理的聘任机制。可采取统一考试或者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方式进行考查,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解聘,以保证执法队伍的素质。最后,对在执法工作者屡次出现不文明执法的工作人员,应严格进行教育,给以严厉的措施,例如罚款、待岗甚至下岗的处罚政策。 (二)优化执法环境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应树立“为民执法”的正确理念,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保证公正执法,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并加大执法工作的宣传力度,寻得市民的理解,在市民中重塑良好形象。例如可借鉴北京市城市管理局的做法,在市里各大电视台、广播、报纸等传播媒介中设立城管专栏,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提高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的难度。再者,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应加大打击力度,对有团伙、有预谋的暴力抗法、严重干扰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切实保障城管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执法对象大多是生活在底层没有社会保障的困难群体,如果政策能提供他们能过上基本生活的保障,冲突将大大减少。例如,可以仿效上海的模式,划一片指定区域允许流动商贩经营,而不是一味的驱赶他们。正如俗话说的“关了一扇门,需开一扇窗”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探索新型城管执法方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在进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这虽然有集中、统一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的优点,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决策与监督并列”不能有效监督的问题。在执法活动中,执法人员和执法相对人往往是“水火不相容”,但以暴力方式解决并不是执法者的本意,这样只会更加剧矛盾升级。本文认为有必要探索一种第三方监督执法的模式,第三方是独立于执法人员和执法相对人的平等群体,一方面更好的约束执法人员管控好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对执法相对人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留下更多的社会隐患。 管理行政论文:改变高校管理行政化、企业化倾向 有关部门对北京的11所市属院校、7所部属院校以及上海和西部地区的9所高校进行的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是一个活力和热情不足、教学和科研积极性比较低落的群体。 办好大学,有效地激发教师作为教学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功能,必须遵行管理大学、激励教师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改进高校管理的制度模式和决策程序,改变当前的行政化、企业化倾向,让教师更广泛地参与学校决策,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此建议: 1.教师作为教学科研主体的地位应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权利、收入和待遇不低于甚至在某些方面高于行政人员。只有当教师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教学、科研是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另一个群体强加给自己的任务,并且自己能够根据科学规律和管理规律自主地支配教学和科研过程时,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高涨起来。 2.建立公立高校校长的资格证书制度。对中层行政职务应进行岗位资格考试。高校管理应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为基础,校长和党委书记应是高等学校管理专家,而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专家或行政官员。 3.学校的教学、科研事务应该以教授委员会为主进行决策。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专业职务设置和聘任教师招聘和录用、专业人员考核、校内各类科研项目的设定和评审、学术奖项的设定和评选等,均应根据教授委员会的意见做出决定。 4.教职工代表大会应参与学校重大行政事项的决策。包括校内的干部制度、资金使用、工资制度、福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凡关涉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应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王晓龙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顾问) 管理行政论文:城市规划管理行政服务标准化问题刍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乡规划建设逐步健全完善,人民的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积极作用,对城市规划管理和行政审批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管理;行政服务;标准化 城市规划决定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整体布局,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科学有效的行政服务工作是保证城市获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市从实际出发,遵循合法、合理、效能、责任和监督的原则,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规划管理上,不断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提供高效快捷服务,城市规划管理效能得到进一步深化。但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不够具体完善、规划审批与技术审查还没有完全分离、“建字口”部门联动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建设单位或中介机构诚信执行力不够等等,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大规划管理法制化建设力度,健全完善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不断提升规划审批和服务标准化工作效能,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确保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做好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要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和行政服务工作,首先要端正态度,摆正位置,时刻牢记职责和使命,正确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牢固树立“人民公仆”和“服务员”的思想,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和服务标准体系,不断规范行政审批和执法行为,为城市规划管理和行政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持续性。要坚持以民为本的方针,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快则快、能优则优”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积极构建便捷通畅的规划审批服务通道。要加强窗口人员配置和对窗口审批工作的授权,逐步建立起“一站式”审批办证的服务平台,不断提高窗口现场办结率。每一名窗口工作人员都要主动作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对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要积极开展“贴身服务制”、“绿色通道制”,努力落实“项目代办制”,真正把服务的意识、便民的理念体现在审批标准和流程的制定上,把“方便让给公众”的宗旨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以主动高效的积极姿态为社会、为企业、为群众提供快捷、便利的规划服务。 二、要统一规范,建立体系,为做好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服务标准化的精神在于“统一”,标准化之下的所有行政行为都应遵循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以保证整个审批服务过程流畅、顺利进行。一是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城市规划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要通过调研分析,本着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采取走访群众、现场察看、问卷调查、电话回访、客户评价等多种形式,了解体察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切实掌握公众群体对规划审批工作的需要和期望。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或借鉴先进市区规划管理和行政服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系统分析本市区本部门标准化的运行体系及运行特点,积极探索广泛适用性又有鲜明特色的服务标准化工作路子,认真研究编制适合本市区规划管理和行政审批工作要求的标准化体系。二是注重实际,科学编制。规划审批过程中因建设主体、用地位置和性质、建设规模等内容不同,导致审批工作存在复杂、多样、不固定性,也增加了规划审批服务工作的难度。鉴于规划审批的特殊性,编制规划服务标准化法规文件,就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实用,操作性要强。必须要进一步加大“一书两证”审批规范力度,健全完善规划服务标准化体系,要切实让报建单位非常清晰,技术指标规定多少就多少,申请方案符合标准就批掉,不符合标准就不批。对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做不到位怎么办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性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克服行政审批工作的随意性,不断增强行政审批效能。三是优化创新,改进完善。标准化体系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持续改进”,只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完善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才能增强行政机关对社会环境、对公众群众的适应性和公信力。为此,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优化业务流程,修订规划审批标准体系。如,解决规划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的问题。突出抓好专业审图中介机构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扶持工作,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将原本由政府包揽的图纸审查全面推向市场,改由具备法定资质的专业审图中介机构依照国家规范进行审查,规划部门只根据专业中介机构的审查结果,签发格式化的审批意见书。另外,“建字口”项目涉及的部门多,应建立联合审批运作机制,在方案图纸的审定上,可由建管、消防、规划、气象等单位进行联合审图,实行“牵头受理、报送相关、信息共享、资料互认、联合勘察、会议协调、超时追责”,确保建设单位只要跑一个地方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三、要加强学习,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规划管理和行政服务本领。学习是提升能力、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规划工作者必须要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宽知识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能力素质,不断增强为公众、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规划管理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是一项全局性、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服务标准化对窗口和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有时间和质量限制,还有相应的服务标准和具体事项。要出色地完成规划审批、规划服务和规划监督等任务,就要加强规划服务标准化体系知识的学习,既要熟悉规划审批法规政策,又要清楚掌握行政服务标准化的相关知识,知道规划审批流程、标准和要求是什么,每项工作内容、每个工作环节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真正达到“时时处处学习标准化、人人事事实践标准化”效果,从而有效避免走弯路、出差错。二是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行政审批和服务质量的好坏。要维护好城市公共利益和规划法规的严肃性,就要熟悉掌握规划业务中涉及到的相关指标和技术规定,如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退后道路红线、公共设施配套等强制性内容,知道哪些是“钢性的”,坚决不能超;哪些是“高压线”,坚决不能碰;哪些是违反原则的,坚决不能办,切实维护好法律法规的权威,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每一块土地都列入规划,不留下空白;每一个方案都按标准报建,不随意审批;每一个项目都按规划实施,不盲目建设”。三是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城市规划管理是涉及不同利益主题的行为,政府、开发商、投资者、普通市民等与城市的规划管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规划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规划业务知识,而且社会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要过硬。为此,要坚持“技管”结合,进一步加强复合人才的培养。要结合本职岗位和实际工作需要,采取请进来辅导、走出去培训、组织业务轮训、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鼓励干部职工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的加强规划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规划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加快办事效率,提高审批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 四、要严格管理,规范行为,不断增强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实效。严格、正规的日常管理是确保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有效落实的根本保证。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要切实加强规划审批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区分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坚持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规划部门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部门行政审批管理的领导和监督;部门分管领导要全程参与,负责把关,并协助解决和指导审批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科室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有效落实。切实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科室负责人具体抓”的的良好机制。二是严格要求,规范行为。行政服务中心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言行举止代表政府部门的形象。为此,要严格按照行政服务标准化要求,从行为规范、项目办理、硬件环境等具体事项入手,要求每个工作人员一言一行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都要严格把关,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做到用管理服务标准,用标准规范管理,切实形成“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结果”的有效机制。三是积极宣传,广泛参与。要加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支持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保证在规划管理行政审批时,能充分听到有关利益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呼声,不断扩大规划部门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要完善规划信息公开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安排一些公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的活动或平台,如将办事流程绘制成流程图,在流程图的每一个环节下面标明相应的服务标准,并通过印制宣传手册、报刊或网上等各种有效途径向社会公开,做到规划审批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公开化、透明化,让办事群众一目了然,既方便了群众办事,也有利于对服务结果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四是加强监督,严格考核。要加强规划审批工作的监督管理,每一项工作程序都要有计划、有执行、有监督、有反馈,对工作进展到哪个环节,都要有严密的跟踪,对出现的问题要立即进行整改,确保服务质量持续改进。要以网上审批为支撑,以电子监察为保障,建立网上监督运行机制。把规划审批的标准和流程固化到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全面实施网上申报、受理和审批办理,做到规划审批“规范、透明、效能、可究”。要积极做好绩效管理和考核工作,不仅注重年终考核结果,更要注重平时服务过程,切实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实绩”的陈旧思想,不断提高绩效考核的客观真实性和公平性。 管理行政论文:分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管罚不明、执法强制力弱、执法成效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发展。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原因,进而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管理 行政执法 问题及对策 原因分析 1.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罚不明确 城市管理的内容几乎涵盖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环保、工商、交通、规划、绿化等,这就要求城管必须行使全面化管理的职能。但是,现阶段执法局集中实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其他的行政部门的职责或多或少的被削减,并不进行日常事务管理,这就相应的增加了执法局的日常工作量,而城市管理多而杂的工作,必定会影响到执法效果。如在城市流动摊位和店外店管理中,一般情况下,要求市容和工商齐抓共管,但是,在行政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谁许可,谁管理”,也就是说,这些小商贩仅仅服从于工商管理,而对市容单位却不具有依从性,因此,在工商管理不执行的情况下,小商贩的违规经营行为很难得到遏制。 1.2执法强制力弱 执法强制力是保障执法效能的关键条件,但是,在执法工作中,并没有相应的强制手段作保证,这就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行政相对人不配合执法、机动车乱放、垃圾乱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市容、市政。由于强制性保障的缺失,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往往不具有强制性,其只有管理而并没有执法的权力,若进行过渡管理,则会出现一些暴力抗法和暴力执法的行为,进而会造成一些不良社会影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管后期管理。 1.3执法方式单一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和谐发展。在人们思想观念开放化的今天,城市管理的方式也应发生多元化的改变,尤其在构建人文城市的环境下,城市管理的方式应当适应于人们的要求,坚持人本管理的原则。但是,现实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方式相当单一,仅仅停留在“罚款”管理上,这就不免会使人产生抵触心理;而尤甚的是,一些执法人员将自己的职责和权力定位不清,在面对抵抗管理的行为时,会以暴制暴,这就有悖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原则,从而起不到城市管理的目的。 1.4执法成效低下 执法成效低下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行政执法是为了促进城市发展,维护人民利益,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造成此目标很难实现。其一,城市管理的范围较广,且内容较多,这就增加了行政执法的难度,影响了执法成效。其二,在执法过程中,一些执法人员受到被管理者的言语威胁,甚至是行为威胁,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或是措施,使得人多城管无法正常行使自身职能,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就影响了执法工作成效。 2.问题原因分析 2.1权责定位模糊 执法局的职能范围虽然有一定扩大,但是,从只能效果来看,仍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其关键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定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权责。其一,权职不对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工作范围虽然广泛,但是国家并没有出台专门性的法律法规规定城管执法范围,城市管理工作只是根据地方政府的文件行使部分职能,这就相对降低了执法管理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管工作的权力。其二,责任没理清。在相关性法规缺失的情况下,管罚范围、管罚力度并没有全面规定下来,执法局在具备行政执法权力的同时,也将相应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面对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执法者很难明确自己的实际管理责任。 2.2执法法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缺乏专门而独立的城管法律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性较强,缺乏统一性,如一些地方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而受地域保护观念的影响,其中的一些法规与中央制定的法律具有一定冲突性;很多地区仅仅依靠地方性的法规作为执法依据,而没有国家正式法律的支持;一些法律仍旧停留在十几年前,如很多地方仍旧采用1992 年颁布的《城市绿化条例》进行绿化管理,这就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进而影响了执法效能的发挥。 2.3执法模式滞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定要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模式与现代经济相适应,但是,很多地方仍旧坚持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造成执法效力不高。其主要体现在:管理停留在“见面管理”上,信息滞后,管理被动;政府管理缺位,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管理粗放,常利用运动式、突击式管理;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造成事发后推诿责任。 2.4执法人员素质较低 执法的实施的过程,归根结底是执法人员发挥其职能的过程,这就需要执法人员具备强硬的城市管理专业技能,但是,现阶段仍存在违规执法、暴力执法的行为,这集中反映出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其主要体现在:执法专业性缺失,在执法过程中,仅仅认识到自己要执法,而并没有认识到如何执法;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一些城管利用制度漏洞,采用“走后门”的方式进入城管队伍,还有一些城管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经受不住经济诱惑,往往出现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暴力执法等行为。 3.解决问题的途径 3.1健全城管法制,理清权责 法律法规是实现执法的最权威的保证,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性的法规,以明确城管局的权责范围以及规范城管的行为。其一,健全法制。制定规范城市综合执法的法律,统一全国各地现行的相关规范,实行集中行政处罚权,健全地方法规,将综合执法纳入各行业法律法规之中,为城市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制定统一的《城市管理法》,明确执法组织的权责、地位、人员编制、组织管理等,从法律上为综合执法提供保证。其二,明确主体。城市管理的主体有具有城市管理权限的行政机关和社会群体,因此,在城市管理中,要以立法的方式,确定该行政机关的权责,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将学校、企业、媒体等社会各方因素吸引到城市管理之中,以有效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3.2更新执法方式,坚持人本管理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城管要改变原来单一的执法方式,从服务民众的角度出发,全面更新观念,转变行为,切实做到服务于城市发展和人民利益。其一,加强沟通。在执法过程中,要以教育和沟通方式为主,向被管理者宣传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在提升意识的基础上,实现民众与城管的协作,创建一个和谐的执法环境,禁止采用强制性的暴力执法行为。其二,设置场所。针对一些无照经营的游商,在适当的地方设置专卖区、解禁区,并规范其经营,这既能实现管理之目的,又保护了民众利益。 3.3加强执法监督,提升执法效力 一方面,加强内部监督,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对执法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根据执法人员的行为表现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或是惩罚,以有效规范执法者行为。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网络公共平台、信箱等,调动社会群体参与到执法监督中,并公示典型现象,以此实现城市管理的有效性。 3.4提升人员素质,强化执法专业性 一支高素质的城管队伍是实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加强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学习等方式,促使执法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技能、法律法规;实行竞争上岗制,展开公开竞争、择优录用,以此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和素质建设,增强城管的责任心,使城管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执法人员的正义感和抗压能力,保证公正执法、严格执法。 4.结语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保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执法模式,树立人本管理的观念,提升执法人员素质,采用多样性的执法手段来实现执法效能;同时,相关部分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强化监督,以提升城管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强制力,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进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江苏 溧阳 213399) 管理行政论文:高校学生管理行政立法的定位与完善 摘 要 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与学生间的法律纠纷日趋增多,其原因是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纠纷的解决方式未护明确,即高校学生管理在行政法上的定位不清,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归宿则是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行政立法。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行政立法 广义的高校管理应为高校对国有财产、师生员工的全面管理;而狭义的高校管理是指高校对学生管理,即学生管理。所谓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本文仅从狭义角度探讨高校学生管理在行政法上的定位。高校是复杂的事业单位,其组织内部具有主体众多、法律关系多样的特点。既有学校与教师间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也有教师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既有民事法律关系,也有行政法律关系。这就必然地导致了高校管理的复杂性。总体而言,高校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研究的出发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所,高等教育更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己任。为此,高校必然要强化对学生的管理,但这之中也存在着管理方式简单,甚至不依法管理的情形。同时,当前部分高校中学生问题也多,这些都说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是势所必然。可现实是,诸多高校,包括很多名牌大学在努力加强学生管理、为学生的成才呕心沥血时,却作为被告被自己的学生“无情”地推向法院的大门。这一巨大反差引起了社会各界包括法律界的深刻关注,高校成为人们关心和研究的热门话题。 然而,当前对高校的研究,“大量的探讨都集中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扩招及学费的提高等热点问题上。相形之下,对高校的角色定位,职能性质,法律责任的承担等问题却很少有人论及。而这些问题却正是近年来刘燕文这类案件在各地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远期讲,则有可能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只有完善和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明确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和职能,清晰地把握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校被诉之类问题,才能将高校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至。 2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在行政法上的定位 2.1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职能及法律地位 一般而言,高校的性质为事业法人,属于民事主体。但它又与普通的事业单位有别,在性质上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它的主要职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本是一种国家职责,因为各种原因,国家将其交由高校来实施。以管理者的身份,单方行使国家职能,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以期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这类活动理所当然地带有明显的行政管理色彩。高校在行使这些管理职权的行为也就顺理成章地是行政行为。 2.2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高校在对学生实施教育行政管理的时候,是授权组织。顾名思义,授权组织在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行政管理权时,是行政主体,因此,此时它与学生是一种当然的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但是,亦不能因此认定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完全的行政法律关系。在有的情况下,它们之间却是民事法律关系。明确了高校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后,应进一步了解高校对学生违反教育法律规范以及高校自订的校纪校规后,对学生的处理决定等问题。依照《教育法》的规定,高校享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可见,法律赋予了高校对违纪学生的处分权。 2.3高校学生管理中教育行政纠纷的救济 本文的教育行政纠纷,仅指高校在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管理职权时,与学生发生的行政争议。即学生对高校对已作出的纪律处分和其它处理决定不服,而在高校与学生间发生的纠纷。现今教育方面的法律规范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是不具体、不全面的。正如前文所言,学校在对学生管理时,是行使法律授予的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按照行政法理论,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既可申请复议,也可提起行政诉讼。 3完善高校教育行政立法 我国教育方面的立法从总体上说已比较完备,基本形成体系,但是,由于这些法律规范性文件多是多年以前的产物,仍带有较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滞后性日趋明显。所以,修订完善教育行政立法已刻不容缓,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育法》第28条将学校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等规定为学校的“权利”。笔者主张,这些“权”都属“行政权”,宜改为使用“权力”二字更准确。并应在此基础上将学校的民事权利和行政权力分门别类予以规定。如此,方能实现高校对学生的行政管理有法可依,学生以高校为被告提起诉讼和法院受理有法可据。 3.2明确高校管理中对违法乱纪的学生所作处理的形式 如对《教育法》第42条第4款,就应在原有法条基础上,进一步具体明确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提出申诉来的期限,向何地、何级、何类具体部门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宜应明定因侵权行为性质不同,可提起民诉或行诉。
配送管理论文: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设计论文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历程相对较长,在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中,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模式已被我国职业教育界逐步接受与认可,并在该种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 一、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定位 近年来,物流行业的发展迅速,其对相应岗位的从业人员要求也持不断提高的趋势,这就要求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对仓储与配送管理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定位。和仓储与配送相对应的业务主要包括信息服务、配送、包装、搬运、装卸以及仓储等,其涉及到的具体岗位有单证操作员、送货员、防损员、理货员、仓管员等。因此,高职院校需定位于培养基层管理与相关业务操作高技能型人才,确保其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拥有更为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2.1不够明确的课程定位 仓储与配送的业务自身与行业特点关系密切,就商品对象这一点来说,生鲜商品与普通干货业务有着较大的差异;就涉及到的领域而言,连锁百货的自营物流仓储与配送业务也和第三方物流的相关操作流程有着明显差距。总而言之,不同行业间的仓储与配送环节的流程不一,很难确定一套标准化的流程操作,而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其后续教学关键点就是如何依据行业背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确定。但是,目前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依然只是介绍通用的标准知识和理论,对课程的定位还不够明确。 2.2较单一的教学目标 实现方式尽管教学手段开始日渐丰富多样,比如课程网络平台、案例讨论、多媒体课件等,但与高职学生侧重培养动手能力这一定位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更加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除了需要引进一些代表相关行业发展方向的教学硬件设备,更需要引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目前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实现方式相对单一,尚未实现多元共生的教学方式。 2.3缺乏全面系统性的课程考核 就目前来说,大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将成绩构成分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也不例外。简要来说,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考勤与作业等,一般占据30%至40%左右;期末是通过开卷或者闭卷理论的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通常占据60%至70%左右。该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其实际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系统、合理、科学的检验。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3.1理论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依据能力要求通常将教学内容分七个模块,分别是基本概念、仓库布置与设备选用、仓库作业管理、仓储经营管理、配送作业管理、回收作业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管理。(2)教学目标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仓储与配送作业的基本管理方法和技术、主要业务流程等,使其具备配送线路优化能力、配送中心内部的规划布置能力、库存管理能力、商品养护与仓库安全管理能力、依据仓库管理流程进行相关的仓储作业管理能力以及草拟仓储合同能力等。(3)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需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使其独立思考问题与适应岗位梯度变化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掌握具备创造性活动的程序、特点、经验以及科学思维方法。具体来说,项目教学法是依据物料流通的过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七项,使学生通过学习每个项目,学会一项技能,其特点是能够构建出一个研究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并由此使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另外,也可依据课程的内容与性质,对多种教学方法作灵活使用,比如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使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得到训练。举例来说,在讲解仓储出库流程的过程中就可以选用讲练结合法,即教师先讲解相关理论,再要求学生绘制出入库作业的流程图,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入库业务流程,从而强化记忆。此外,为使学生在教学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大高职院校与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现代教学观,推行交互式、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积极性得到激发。 3.2实践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主要是确保学生能够熟悉仓储管理现状、设备与流程,掌握现代仓储管理所需的计算机软件、自动化立体库操作与仓储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对配送线路与运输调度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其能够对仓储与配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判断、分析与解决。(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校内进行仿真模拟演练。具体来说,可对校内物流模拟真实训练室的设备、设施进行充分利用,并开展与之相应的实训内容,例如模拟超市配送、自动化立体仓库操作、仓储管理软件的仿真模拟、托盘堆垛的货物训练以及叉车操作等,确保学生掌握各环节的相关操作技能,并做到规范而熟练。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训的参观学习,使学生的知识面与分析判断能力得到有效的拓宽与锻炼,充分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在进行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参观的要求、目的、方案与实施步骤等,并在结束学习后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保证参观学习效果,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此外,校方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全国性物流大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并使其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 3.3课程考核方式 就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考核而言,可选用企业现场项目和任务的考核方式,依据工学结合现场开放式的考核题库,并由专兼教师进行相关的考评工作。考核的重点应包括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学习态度、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岗位职业能力等,比重的划分则包括课堂考核30%左右,模拟实训30%左右,实习成绩40%左右。针对一些在大型比赛或者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适当给予加分,使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得到调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全球经济的运营环境已日趋复杂化,现代物流业也势必向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并对一线操作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仓储与配送管理作为一门拓展性、系统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科学,在课程设计中需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偏重实践与能力提升为导向,使传统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转变成能力培养型的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确保其走出校门后能够尽快适应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工作需求,成为真正具备高技能与产业发展方向一致的仓储与配送管理人才。 作者:吴秀奎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配送管理论文:基本药物采购统一配送管理办法 为贯彻落实《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精神,结合《2014年度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配送企业招标文件》条款,制定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一、工作目的 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管理;二是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的监督管理;三是规范配送企业的配送行为;四是明确医疗机构和配送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五是明确医疗机构和配送企业的违约责任。 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流程 区卫生局采购中心与配送企业签订采购配送合同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本院和村卫生室用药情况,按照区卫生局根据国家和省基本药物目录选定基本药物的药品名称、品种、规格、数量、生产厂家制定药品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报区卫生局采购中心审核采购中心通过《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采购与监督平台》向配送企业发出采购单配送企业对采购单响应(包括及时回复采购中心、对采购单信息进行处理)配送企业将采购药品配送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验收入库或退货。 三、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的管理(责任和义务) (一)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提供的药品需达到下列规范性要求: 1.药品的规格、计量和数量:交付药品的规格必须与采购合同规定的规格相一致;计量、数量单位应该使用国家通用的计量、数量单位; 2.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应与国家有关部门最新颁布的相应标准和规范为准; 3.有效期:除非医疗机构对有效期另有规定,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所提供药品的有效期不得少于一年; 4.专利权: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保证医疗机构在使用中标品种时,不受第三方提出的侵犯其专利权、商标权或保护期的起诉; 5.包装:除非医疗机构对包装另有规定,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提供的全部药品均应按标准保护措施进行包装,以防止药品在转运中损坏或变质,确保药品安全无损运抵指定地点; 6.每一个包装箱内应附一份详细装箱单,每个批号的药品应提供一份质量检验报告书;包装、标记和包装箱内外的单据等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包括医疗机构提出的特殊要求; 7.价格:在合同有效期内,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提交药品和履行服务的价格是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中标价格。 (二)交货时间、数量、运费的承担: 1.配货时间:每次供货配送的时间以医疗机构的采购计划和网上订单时间为准; 2.交货数量:以医疗机构的采购计划和网上订单数量为准; 3.交货时间:急救药品在接到医疗机构订单后4小时送达,一般品种在24小时内送达,部分缺货品种在一周内送达; 4.交货方式:一般采用现场交货方式,其他交货方式在合同特殊条款中规定。现场交货的方式由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办理运输和保险,将货物运抵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定仓库现场。有关运输和保险的一切费用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承担。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将药品送到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定仓库后,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及时组织人员与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配送员或托运人共同按照乙方的《销售清单》(随货同行联)进行验收入库,且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验收(收货)人员须配合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人员在商品销售回执(签收)单或托运单上签字以确认货物全部签收。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场验收,如发现药品名称不符、零货数量短少、整件数目不符或药品外包装挤压、破损的,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当场签字确认。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药品名称不符、零货数量短少、整件数目不符或药品外包装挤压、破损的,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必须在收到医疗机构书面或网上通知24小时内与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联系并到现场确认,超出上述时间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未确认的将以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认数量为准。 5.所有货物的交货日期以运抵采购人收货签字日期为准。 (三)伴随服务: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必须提供下列服务项目。 1.产品的现场搬运或入库; 2.提供产品开箱或分装的用具; 3.对开箱时发现的破损、近效期产品或其他不合格包装的产品及时更换; 4.对储藏有特殊需求的,要进行现场讲解或培训; 5.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具备解决紧急问题的能力,如医疗机构在使用药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及时到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场解决。 (四)质量保证及检验。 1.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交付的药品质量应符合国家承认的相应标准,并与报价时承诺的质量相一致,以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有效; 2.如果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认需要进行药品质量检验,应及时以书面形式把质量检验的具体要求通知配送企业。如果配送企业同意进行药品质量检验,或者通过检验证明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则进行药品质量检验的费用由配送企业承担。检验在配送企业交货的最终目的地的法定机构进行; 3.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接收药品时,应对药品进行验货确认,对不符合合同质量、数量、包装、标识等要求的,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权拒绝接受。配送企业应按上述规定的时间提供合格的药品,不得影响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用。 (五)转让和分包:配送关系一旦确认,在采购期内,生产企业、配送企业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让其应履行的合同。 (六)及时响应采购中心的网上订单。 (七)配送过程中提供真实证明。 四、医疗机构的管理(责任和义务) (一)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履行采购合同。生产企业、配送企业无违约行为,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无正当理由中止合同。 (二)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完成合同约定采购量(相应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同期内的实际需要量)的采购。如在合同规定的采购周期内合同采购量未能完成,则应顺延至下一个采购周期继续采购,直至合同采购量全部完成。 (三)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要求生产企业、配送企业按实际价格如实开具发票,并如实记帐。 (四)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收到合同项下最后一批配送药品60天内,需付清配送企业全部货款。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月与生产企业、配送企业结算到期货款。每次付款均应包括当月应结算的全部药品款项。 (五)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生产企业、配送企业的任何扣款(包括但不限于代垫费用、破损、短少及质量原因等)应事先以书面形式通知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并确认,未经其书面认可,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擅自扣除生产企业、配送企业任何款项。 (七)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生产企业、配送企业提出除合同项以外的集体或个人利益。 (八)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生产企业、配送企业索要任何名义的赞助或捐赠。 (九)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时编制合理采购计划,每次采购计划量原则为本单位(包括社区服务站)一月用量,尽量减少增补计划,采购计划中药品必须是省、市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于每月25日前将采购计划报区卫生局采购中心。 (十)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进行标外采购(采购非目录药品)、违价采购或从非规定渠道采购。 (十一)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按照《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采购与监督平台》规定价格采购及销售(零差率销售)。 五、违约责任 (一)误期赔偿:如果配送企业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配送药品并提供伴随服务,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从货款中扣除违约金,但应不影响合同项的其它补救办法。每延误一周的违约金为迟交药品货款的5%,直至交货或提供服务为止。一周按7日计算,不足7日的按一周计算。违约金的最高限额是合同总价的10%,一旦达到违约金的最高限额,医疗机构有权终止合同。 (二)配送企业在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应尽的交货义务。 (三)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发现药品存在质量问题(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检验报告)或与报价时所作的承诺不一致,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权中止部分合同或全部合同。 (四)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接收药品时,应对药品进行验货确认,对不符合合同质量、数量、包装、标识等要求的,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权拒绝接受。配送企业应按上述规定的时间提供合格的药品,不得影响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的使用,如影响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并造成损失,配送企业应承担责任并赔偿相应的直接损失,但由此引起医疗纠纷的损失也应赔偿。 (五)如配送企业未能履行《配送企业责任和义务》中约定的条款,区卫生局采购中心有权责成其改正,违约超过3次以上时区卫生局采购中心有权终止部分合同或全部合同。 (六)如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按合同的规定按时结算货款,配送企业有权要求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付违约金或终止合同。 (七)如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能履行《医疗机构责任和义务》中约定的条款,配送企业有权向区卫生局采购中心要求责令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改正,甚至终止合同。 六、不可抗力 (一)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不可抗力而导致合同实施延误或不能履行合同义务,不承担支付违约金或其他赔偿责任。 (二)配送企业因不可抗力而导致合同实施延误或不能履行合同义务,不应该承担误期赔偿的责任。 (三)本条所述的“不可抗力”是指但不限于:战争、严重火灾、洪水、台风、地震及其他双方商定的事件。 (四)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配送企业应尽快以书面形式将不可抗力的情况和原因通知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另行要求外尽实际可能继续履行合同义务,以及寻求采取合理的方案履行不受不可抗力影响的其他事项。不可抗力事件影响消除后,双方可通过协商在合理的时间内达成进一步履行合同的协议。 七、结算方式 (一)结算条件:配送企业向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付款要求时,要提交已交易药品的发票以及合同规定的其他义务已经履行的证明。 (二)付款方式: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支票、电汇或银行汇票方式予以结算(支票不得开具延期支票或空头支票)。货款划入配送企业指定的银行帐号。 (三)结算流程: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根据上月配送企业配送药物金额做还款计划报区卫生局集中采购中心审核院长修改还款计划报区卫生局集中采购中心审核签字报区卫生局规财科局规财科转款至配送企业的银行账号 八、区卫生局职责 1.负责全区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含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管,做好日常事务性、技术性、辅助性工作。 2.签订采购合同。区卫生局采购中心、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配送企业签订《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合同》。 3.组织审核把关。严格对药品采购发票进行审核,防止标外采购,违价采购或从非规定渠道采购。并定期向市卫生局上报本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工作情况。 4.做好监督检查。接受有关单位或个人对医疗卫生机构,配送企业违规行为的举报,并核查处理。对本区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配送企业网上采购,货款返还,药品配送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对未按照规定履行义务的配送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5.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相关规定制订具体监督管理细则,定期进行督导。对药品采购供应的品种价格、药品质量、药物合理使用情况、合同执行情况、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考核评估,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区卫生局对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九、争议的解决 因合同引起的或与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将争议提交起诉人所在地的仲裁机构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配送管理论文:汽车企业JIT配送管理模式研究 长安铃木是地处重庆内陆的中型汽车制造企业,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其物流配送体系有其独特性。因此在借鉴国外先进配送模式同时,也在探索一个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全新模式,首先参考丰田模式建立高效率的JIT配送系统,然后结合长安铃木供应商及自身物流特点,通过实施同步配送以解决JIT配送存在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配送效率。 1背景说明 1.1JIT系统实施 长安铃木生产装配线均设有信息采集点,通过扫描车体条形码,对基础数据进行跟踪。在MRP质量管理系统的帮助下,长安铃木销售、售后、采购、生产形成整体的联动,零件最终在提前7个工作日被排定交货计划。通过ERP系统可以清楚地反映零件的实时状态,为下一次的物料准备提供基础数据。 1.2JIT配送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安铃木在实施JIT配送以后,明显降低了库存,提高了配送效率,但是在具体实施JIT配送的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按顺序提供的零件无法实施JIT配送。长安铃木生产现场是混线生产四种车型,这四种车型根据各自配置的需要,外观件又可以有很多种颜色可以选择,以前后保险杠为例的外观颜色件采用JIT配送,通常总装部门经常会出现按计划涂装下线的车体因划痕问题需要重新返回涂装车间的生产线进行补修等意外情况。这样就带来了新的问题,JIT配送系统所计算的涂装部门生产线和总装部门上线车辆顺序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按照车型配置一一对应的关系,库存需求、配送关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对于多种零部件通用的车型,这样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车型的专用件和外观颜色零部件来说,这样的顺序变更很容易造成由于车体顺序变化带来的生产现场零部件库存不一,非常容易造成总装部门生产线的停线情况,易引起混乱。因此,为暂时解决这样的问题,临时对策就是增加生产现场相应零部件的安全库存量,以降低停线的风险,避免引起混乱。但是由于生产现场空间毕竟有限,且受生产现场工位的场地限制,如果仍然出现缺件的情况,只能采取车体通过该装配工位暂时不装配零件,等后续追加采购的零件配送至生产现场的工位后再实施安装。由于人员水平和管理水平限制,类似的装配问题在长安铃木经常发生,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进度,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方法彻底解决,以提高整车的下线速度。 1.2.2大型零件占用生产线的空间多,库存待优化。JIT配送虽然实现批次送货,将库存尽可能地降低,但由于某些供货商距离较远,每天送货批次有限。长安铃木根据每日的生产计划提前计算零件需求量,尽可能要求供应商减少配送频率,按照每班产300台整车(共有白天晚上两个勤)的情况,加上零部件的安全库存,通常生产现场装配工位旁会有600多台车零部件的堆放,但是对于某些大型的零部件,如制动器总成、轮胎总成等来说,这些零件会占用大量的生产现场库存空间,不利于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1.2.3如遇特殊车型试作时,JIT配送无法满足需求,容易导致混乱。长安铃木经常有新车型的试作计划,新车型的装车数量可能非常少,且在生产现场的装配工位非常分散,对于这样的小批量配送,JIT配送混乱的概率相对较大,造成生产线停线的几率也相对增加。针对以上问题,特别是外观颜色件的顺序配送问题,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JIT配送进行优化设计。同步配送是JIT配送的高级形式,通过实施同步配送的研究,可以在降低中间库存、进一步提升仓储配送中心的主观能动性、减少成本等方面做出有益的贡献。 2同步配送的实施研究 2.1实施同步配送零件的两个前提 2.1.1车体的装配顺序在通过总装的数据采集点(装配顺序确定点)以后就不再改变; 2.1.2车体的数据采集点(装配顺序确定点)距离某同步配送的零件的装配工位要有足够的距离(足够的时间),即要有足够的零件准备时间。以上两个前提条件同时成立的时候,长安铃木就可以在车体经过数据采集点,未到零件装配工位的这一段提前准备期,按照各车型的装配顺序组织零件备货和运输。当车体沿着总装装配线流动到某装配点时,相应的零部件也被同步配送到该工位,从而实现拉动式生产,消除中间库存,提高配送效率。 2.2同步配送零件的分类 2.2.1单件同步配送:主要针对有配送顺序的外观颜色件(如前后保险杠总成),以及根据车型配置变化的零部件如发动机总成、轮胎总成等。当车体上线后,以24车副为送货批次,每30分钟向仓储下达配送指令,按要求提供相应配送零件至生产线; 2.2.2批量同步配送:批量同步配送是在单件同步配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是批量同步配送针对非顺序装配的大型零部件,如制动器总成,减震器总成等等。它也是以24车副为送货批次,并设置有延迟时段,当后一个时间段的车体上线以后,仓储才开始发送前一个时间段的零件,这样才不会在生产现场的产生中转库存,以节约空间。 3同步配送的意义 3.1库存准确性提高,生产现场管理增强由于单件同步配送几乎实现零库存,批量同步配送的生产现场库存不多,且可以通过生产管理系统计算生产现场库存,准确性进一步提高。2009年12月生产现场物料盘存,零件实物数量与生产管理系统比较,准确率比2008年12月明显提高。 3.2现金流占用减少,配送成本降低同步配送有效地解决了外观颜色件、大型总成件的配送问题,同时降低了配送过程中的库存配送数量,使得供应商和长安铃木的现金流被占用得以减少,中间成本降低。 3.3生产现场的管理加强同步配送与JIT配送相比,生产现场的库存大大减少,而且通过扫描收货票及整车下线来计算现场库存,得出更准确的现场库存量。通过2009年底对生产现场的库存零件盘存,差异率是0.04%,比2008年底生产现场的库存零件盘存的差异率(1.3%),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结束语 同步配送解决JIT配送存在的瓶颈问题,是现阶段符合长安铃木实际发展情况的配送模式。通过降低中间库存,优化物流周转,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配送管理论文:物流管理配送技术 一、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的发展环境变化 首先,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发展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条件。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商品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了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 其次,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发展培育了必要的微观基础。 推进企业改革,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的进展体现在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使国有企业从计划的执行者逐步转变成为市场主体。到目前为止,全国30多万家国有企业中,绝大多数实现了市场化经营,承担国家计划的企业只有1万多家。140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1/3以上实行了公司化改造,国有小企业完成改组、改制的已达50%—70%。与此同时,由于所有制理论的突破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使得一大批非国有经济市场主体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经济力量。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品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中国物流和配送的快速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技术基础。现划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中大量使用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商品物流技术,这些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日趋完善。目前已有相当多的物流和配送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并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条形码技术、计算机支持的信息管理技术、EDI、MRP等。 第四点,政府对物流和配送的政策支持。为了大力促进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为了促进连锁经营等组织形式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对商品物流和配送采取了积极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了配送中心对发展连锁经营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国内贸易部在《全国连锁经营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出了发展配送中心的政策措施。在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政策中,鼓励国外资本投资于物流和配送设施等。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物流配送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相当多的实行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为企业内部的连锁网点提供物流配送服务,一些连锁企业配送商品比例已经超过企业经营品种的50%。在社会化物流配送方面,一些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和大型零售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开展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如北京亿商集团、西单商场等;外资在物流配送服务领域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如中国储运总公司与日本岗谷钢机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了天津岗谷物流公司,是集配送、加工、仓储、寄售、租赁、修理、展销和技术咨询为一体的新型流通组织。像这样的合资物流公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已有10家之多,它们主要是为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提供物流配送服务,成为跨国公司角逐中国市场的有力竞争武器。 二、影响和制约中国物流配送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一,中国企业对物流和配送缺乏正确和充足的认识。虽然对物流和配送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学术界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物流和配送有较多的了解和认识,但就全社会而言,对物流和配送的认识还非常模糊,特别是企业。 第二,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是物流和配送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国外物流和配送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在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二是部分商业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三是在各国物流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倡导下,全面开展了物流和配送的职业教育。使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是培养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最重要和经济的方式。许多国家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和配送方面工作。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在高等院校中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1%;研究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职业教育更加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据北京一家专门为外国企业服务的猎头公司介绍,一些外国公司或其所属合资企业时物流经理的需求近年来开始增加,北京市场上基本符合企业要求的物流经理人选非常少。 第三,物流和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物流与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方面,也就是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制度环境或市场环境,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方面的改革,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重新配置。而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根据经济合理原则对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就会受到阻碍。例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选择外部物流服务时,由于企业处置原有的仓储、运输等设施和人员时遇到障碍,必然会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改善。因此,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物流和配送发展的必要条件。新晨 三、我国物流与配送发展的前景与展望 目前中国经济中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物流与配送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从长远来看,在不断推进改革的条件下,中国物流与配送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前景十分可观。从近期来看,物流和配送发展还会受到上述问题的制约,难以迅速发展,但也不排除在一些产业领域中的发展机遇,主要是:第一,在外国投资企业中,发展物流和配送的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第二,在市场竞争中规模逐步扩大的优势企业,发展物流和配送的市场需求开始萌生;第三,以中小型零售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正在快速发展的连锁商业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事业开始起步并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总之,为了促进物流和配送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作出更积极的努力,充分在必要的领域发挥作用:1、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发展,为物流和配送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2、加强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训,要在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给予物流教育一定的地位;鼓励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和培训;3、在物流和配送领域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在物流与配送技术、教育、管理咨询等领域加强与国际物流领域的联系合作。以上是本人对物流管理和配送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简单认识,有不足、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予指导。 配送管理论文: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管理 网上交易使“商流”有了革命性的进展 随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交易的发展,商品的交易时间已经可以达到马克思所言的“等于零或者趋近于零”的境界,网上交易使商品交易发生了巨大的革命,不仅时间缩短,交易速度加快,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商业交易的交易成本,尤其对于个性化不强的商品,对于现代经济中大量按标准生产的,有严格品种、规格、质量标准约定的产品,可以在网上实现全部商业交易活动,就此而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交易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个性化商品大多为生活资料;而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商品,大多为生产资料。也就是说,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交易更适合于生产资料。就电子商务的类型而言,这是BtoB型的电子商务。 网上交易更适合于BtoB型,这并不等于说BtoC的网上交易就没有前景。事实上,就基本消费者而言,个性化的需求只是其需求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也可以从网络中获取信息、进行比较、完成一定程度的交易谈判,也能够有效优化和支持个性化商品的交易活动。何况,在新的世纪,基本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商品的标准化与个性化也会有效地融合,人们可能用更多的时间追求服务,而力求节约商品的购买时间,通过服务来获得满足而不是通过亲自购买商品获得满足,在这种情况下BtoC形式的电子商务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所以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交易,对于商业交易活动来讲,是一次革命性的进展。 不能把电子商务只理解成网上交易 从现在的理论和实践来看,网上交易对于商品交易的作用,是获得了广泛肯定的,然而,网上交易只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局部,做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过程,正如一个完整的商品流通过程一样,如果进行细分,可以分解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等4个主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次商品流通过程,包括完整的电子商务,也都是这“四流”实现的过程。现在看来,商流、信息流、货币流可以有效地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在网上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是这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也就是说,尽管网上可以解决商品流通的大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物流”的问题。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一些偏差,以为网上交易就是电子商务。这个认识的偏差在于:网上交易并没有完成商品实际转移,只完成了商品“所有权证书”的转移,更重要的转移,是伴随商品“所有权证书”转移而出现的商品的实体转移,这个转移完成,才使商品所有权最终发生了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转移要靠取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实现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之后,这个转移则就要靠配送,这是网络上面无法解决的。所以,网上交易就等同于电子商务,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很容易把电子商务引上歧途。按照这种偏颇的认识指导实践,必然出现现在大部分电子商务网站所面临的困难,甚至反过来对电子商务进行自我否定。 需要说明的是,发达国家的某些著名公司,对于电子商务的表述是:企业、供应商、用户的网络联结。这种表述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无疑是正确的,其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流通系统和配送服务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有效地对于网上交易的结果用配送服务来实现实物的交割。因此,只要利用互联网实现了“网络联结”,以后的事情,有成熟的社会配送服务系统去解决。但是,在中国,这就行不通了。在中国,电子商务的建设,如果不包含配送服务在内,就不可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这是中国的国情,是我们几十年忽视配送系统建设对我们的惩罚。 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一体化的产物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经济,是“新经济”的核心,网上的信息传递和信息经营,网上的交易,网上的结算等等都是依托互联网新的经济运作方式,也是网络经济的重要内容。 配送方式又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物流思想的综合产物,和人们一般所熟悉的“送货”有本质上的区别。从新经济的角度来看,被认为是新经济中新生产方式的“零库存生产方式”和本文一再提到的典型的新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等等,配送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配送也应当纳入到新经济的体系之中。当然,配送对于经济发展意义,不仅局限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在于它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手段。从历史上曾采用的一般送货,发展到以高技术方式支持的,做为企业发展战略手段的配送,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许多国家甚至到八十年代才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国外一篇文章提到,“在过去十年里,这种态度和认识有了极大转变。企业界普遍认识到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主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企业创造出更多盈利,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这种新经济形态,是由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共同创造出来的,是两者一体化的产物。如果表述电子商务的内涵,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公式: 电子商务=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配送 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必须通过信息流、商流,货币流、物流等4个流动过程有机构成。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就在于,信息流、商流、货币流是主要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这就是人们概括的“鼠标”,电子商务的另一半是不可能在网上实现(最多可以用网络来优化),就是人们概括的“车轮”,即配送。所以,电子商务等于鼠标加车轮,这是对上述公式的一个通俗的解释。 当然,和网上交易相配合的实物运动,也不排除在一定时期还可以采取取货和传统送货的手段,尤其是新经济运行的启动期和初期,采取各种适用的经济手段和管理方式是必然的过程。这不仅是对实物运动而言,也包括补充的或者占主导地位的网外信息传递、网外结算等等。上述公式应该理解成理想的或者理论的电子商务公式。 电子商务对物流方式的选择 作者在另一篇论文中指出:经济界对电子商务现在还没有进行细分的认识,电子商务还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根据市场学原理,按照电子商务购销双方地位和主导作用不同,可以细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卖方做电子商务,是销售型电子商务,称第一方电子商务。 在买方市场前提条件下,卖方做电子商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产品销售。通过电子商务,争取买方、扩大销售、占领市场。电子商务是卖方的一种营销手段、竞争手段。 第二种是买方做电子商务,是采购型电子商务,称第二方电子商务。 在买方市场前提条件下,买方做电子商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采购实现供应,优化本企业的供应,同时大幅度降低供应成本、稳定供应渠道、建立供应链。 第三种是中间方做电子商务,是服务型电子商务,称第三方电子商务。 这种电子商务可以由市场上与买方和卖方沟通的中间经纪人、中介机构、人民团体甚至政府去运作,也可以由专业电子商务企业去运作。这种电子商务的主旨在于建立购销双方平等运作的电子商务平台,有效通过社会力量沟通买方和卖方,降低社会总交易成本,使买卖双方及社会都获益。 很明显,第一方电子商务,在买方市场前提下,卖方必须把送货或配送作为一种服务手段,这样才能够争取到用户、占领市场。对于B2B型电子商务而言,由于销售量比较大,采取传统送货方式是可行的,也是常见的。但是,对于B2C型的电子商务,如果采取传统的送货方式,送货成本会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配送方式,使物流规模化以降低成本是非做不可的事情。 第二方电子商务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买方市场前提下,买方的主导地位,使他可以不但提出将货物送货上门的服务要求,而且必然提出以低廉的代价获取这种服务。对于卖方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无论买方的采购量有多大,也必须以这种服务形态去争取买方,虽然也尽量采用成规模的配送方式,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送货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C2B型电子商务,传统送货是经常采用的。 第三方电子商务是最容易和配送紧密结合的电子商务类型。因为它可以统筹多个用户和多个供应者的物流,很容易汇集成较大的流通规模,达到规模效益,从而为采用配送方式创造条件。这就是现代社会备受推崇的“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所在。 由此可见,三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几乎完全不可能采取传统购销方式的取货物流方式,而将配送作为理想的物流方式。 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 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是现在谈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实际上,网络安全问题、网上结算问题虽然很多人称之为“瓶颈”,但是实际上,现在的科学技术、管理和实践都已经证实,这些问题都构不成瓶颈。中国一千多家上市公司,每天几百亿人民币的网上交易和结算,已经成功运作很多年,就已经证实了这些问题都不是所谓的瓶颈。应该说,唯一的不可回避的是物流瓶颈。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在我国现在的主要表现是,在网上实现商流活动之后,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物流配送系统对实物的转移提供低成本的、适时的、适量的转移服务。配送的成本过高、速度过慢是偶尔涉足电子商务的买方最为不满问题。新晨 总之,物流瓶颈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认识: 第一,互连网无法解决物流问题。可以依靠互联网解决商流及其相关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物流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绝大部分被物流所占有,因此,物流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我们可以说,现代经济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然而物流的特殊性就决定无法象解决商流问题一样依靠互联网来解决物流问题。互联网为平台网络经济可以改造和优化物流,但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物流问题。物流问题的解决,尤其是物流平台的构筑,需要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 第二,物流本身发展的滞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比,即便是发达国家的物流,其发展速度也难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并驾齐驱。在我国,物流更是处于经济领域的落后部分,一个先进的电子商务和一个落后的物流,在我国尤其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头,会加剧物流瓶颈的作用。这问题,表面上看是我国物流服务问题,其背后的原因,是我国为物流服务运行的物流平台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关注电子商务的同时,以更大的精力建设基础物流平台系统和与电子商务配套的配送服务系统,逐渐改善我国的物流平台,建立物流产业,应当是需要引起决策层和经济界重视问题。 经济的发展,协调、同步是规律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尽量减少制约和瓶颈的出现,尽量降低经济发展所付出的成本。一个国家物流和环境的改善和物流系统建设,虽然可以“跨越式发展”,但它毕竟是基础性的东西,需要一点一滴的建设和积累,所以物流的瓶颈作用不是很短时期或者轻而易举可以解决的。 配送管理论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新经济呼唤新的商业模式,连锁经营是其中的主流发展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连锁经营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型、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连锁经营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它顺应了现代经营模式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行业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课程设计进行探析。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物流配送;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教育人才的方式已经从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向新教育模式转换,满足社会需求,加强技能教育。连锁经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物流配送》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际操作很强的一门课程,对《物流配送》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物流配送》课程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分工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连锁经营作为总部管理哲学的具体化管理方式,连锁总部必须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员工进行培训、工作安排、员工的职责、员工的服务标准、店面的陈列、广告宣传、市场营销、顾客关系,顾客抱怨处理程序、存货控制程序、会计程序、现金和信贷管理程序、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处理等所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连锁店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予以规范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商品学、物流配送等学科,其中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目前物流配送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的存在着问题 1.教学内容没有统一规范化的标准作为依据 首先《物流配送》曾经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在专科到博士生的升学体系方面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办学等级方案,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单一的专科办学,无法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全面发展,只有极少数的本科院校设置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绝大多数的教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教育上,在该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太过度依赖于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课程,而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是和《物流概念》、《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等重点课程自动形成管理体系,而连锁经营管理是《物流管理》、《物流配送》、《门店营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为核心与培养该专业方面的人才方案所形成的体系,但绝大多数连锁经营专业的老师仍依照《配送管理》的课程教学来组织课程,甚至更有的院校老师将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与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的课程内容混为一谈,内容几乎是雷同的,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可以说是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划等号。高职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倾向于宽泛的课程内容,内容的主次欠缺,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产生了学到的知识没有什么用处的想法。 2.教学层次顺序不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过程 现在的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安排大致是:案例引入、课本理论知识讲解、实际操作、布置作业等这么个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层次顺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高职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大不同,物流配送是一个车辆运输货物的过程,学生没有实际的观看过物流配送的整个流程,只靠想象是很难了解其中的细节,跟不上老师授课的思维,而老师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不让学生实训观察,即便学生非常努力,也无法了解物流配送的全部内容。因此这种教学层次顺序让学生们失去学习兴趣,在上课时选择逃课、玩手机等厌学行为。 3.老师的教学方法达不到统一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方法不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就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教学效果。现在的课堂教学还保留着一支粉笔、一个课本、一个老师和一群学生的理论教学授课方式,粗疏的教学状态,还有很多学校老师盲目跟从这种授课方式,后来发现很多环节都不能协调,导致最终别的教学方式被搁浅,比如学生在实训时,受到学校实训条件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的关系限制,只能接触到初步的知识层次,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针对《物流配送》这门课程,高职老师就没有一个独立的系统化教学方式。 4.教学资源比较短缺 《物流配送》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校想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果只是依赖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解和课后的简单操作训练是很难达到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的。但是现在的物流配送专业课除了相关的精品课程符合教学资源的要求外,别的课程除了老师的讲解,学生想要继续扩展学习是难的,与课程相符合的教学资源比较少,所以要达到想要的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太可能的。 三、改变《物流配送》课程的教学思路 1.建立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的课程标准 建立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的课程标准,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组织起来,让物流配送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规范的教学体系,符合专业的标准与培养目标,怎样防止同一节课老师们的上课内容不同,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同,让课程符合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满足社会需要的岗位条件,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快的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促进其在职场上的发展。改进《物流配送》课程的教学思路,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和课程技能要点,再根据院校、企业的需要,把课程内容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必修课是非常主要的,重点突出了企业的运行机制,所以,学生应该将与工作紧密联合的技能要点学习的扎实稳固,抓住主次。老师在教学资源准备上,应该准备足够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得以学习。 2.教学层次顺序需要合理安排 老师在教学层次顺序的安排上,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将课本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实际,方便学生理解接受。老师需要先将教学内容和课堂时间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尽可能的将一堂课设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单元,让课堂保持独立连贯性,然后对教学层次顺序做一个合理安排。《物流配送》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很强,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学习目标,再将课程进行梳理,然后在播放相关的物流配送视频,让学生们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与实训课相配合,让学生找到学习方式使学习渐入佳境,同时老师可根据视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点或简单的说明,在做最后的知识总结,老师还要结合教材与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告诉学生在工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些学校的条件比较好的话,可以同企业合作拍摄教学视频,以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做成合辑,完美的将工作过程还原,结合专业特色贴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学生在上课时就像看电影一样,在看视频时就吸收了里面的知识要点,无需老师在进行讲解。上理论课,老师需将课堂上的内容做好总结,再将下次要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部署,找一些思考题给学生,学生也可根据老师的下次所授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上实训课,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做好实训课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学习兴趣,提高老师的课堂质量。 3.教学方式的更新 《物流配送》课程的特征比较明显,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复原配送管理工作的情景,进行实训追踪、总结评价等一系列完整的教学系统,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实施的具体方案是:明确教学任务、做好教学前的准备、进行教学实施的讨论、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教育成果的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4.补充教学资源 学生怎么才能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满足行业需求,仅靠课本上的知识是无法达成的,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立以物流配送课程为主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提高,满足行业需求。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物流配送》课程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的实践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物流配送》课程需与物流管理管业的课程区分开,改进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层次,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充实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便于熟悉自己的岗位,满足行业需求。 作者:邓攀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配送管理论文:物流配送信息管理模型设计研究 1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中条形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RFID的优势 1.1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中条形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利用条形码对货物进行信息读取和识别的基础之上的,条形码技术也一度对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其应用的实践深入和信息化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新要求,其存在的局限和问题越来越多。首先条形码的易损性使得其兼容性和可读性较差,造成了物流配送中心货物信息和相关物流信息较低的采集率和准确率,订单数据不规范,货物盘点周期较长以及库存货物损耗较高等;其次,条形码技术不能有效的满足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不能为物流配送业务中相关主体间的业务协调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从而使得物流配送中的配送能力相对于动态变化的客户需求来说缺乏应有的弹性和柔性。 1.2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中RFID的优势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建立在无线电技术之上,其在货物信息读取和识别中具有很多优势,诸如可以读取不可见的货物标签,可以不在精确对位下实现快速读取,可以同时实现对多个货物标签的信息读取、写入和修改,同时在数据防伪和数据安全中还有很多优良表现。建立在RFID基础之上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经营运作成本的降低和运作效率的提升;可以为库存中的每件货物提供一个唯一编码,防止货物假冒行为的发生;大幅度提升货物配送过程中物流信息的准确度;可以在供应链环节上下游成员中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将货物当前物流状态和空间形态快速存储下来。因此,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在实现物流信息精确化的基础上实现物流配送的快捷和柔性反应。 2面向供应链的物流配送中心业务流程分析 2.1以零售服务为基础的供应链物流配送中心业务流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主要面向零售商物流服务,囊括了从原材料物资采购、生产制造、加工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搬运、货物配送、产品回收及信息管理等一系列作业,因此必须从供应链运作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物流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本文引入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来构建物流配送中心面向零售业服务时的业务流程和内容,如图1所示。从图1来看,零售物流配送业务主要包括订单需求管理、货物库存管理、货物运输管理和货物配送支持管理等内容,考虑到我国商品零售业供应链运作的现状可以得出面向零售业的物流配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即货物入库、货物存储、理货和出库。 2.2基于RFID的零售业物流配送业务系统框架 零售业物流配送业务的四个主要环节中每个环节的物流管理和控制的内容各不相同。货物入库环节的关键在于保证入库货物信息的准确和完整,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注重入库货物的验收规划及其流程设计上;货物存储环节的关键在于实现存储货物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完好性,为此要做好库存货物盘点制度的设计和实现对库存货物信息的实时处理;理货环节的目标是根据配送订单需求及时地将货物整理好能够即刻实施配送任务所需要的状态,为此就需要实现对配送订单需求信息和储存货物信息的实时处理;出库环节的目标是确保根据配送订单需求将符合需求的货物送达到目的地或目标客户手中,为此要实现对配送订单需求信息与等待发货区域的整理和匹配。根据以上分析图2给出了基于RFID的零售业物流配送业务系统框架。 3基于RFID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模型设计 3.1系统设计目标 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中起着核心枢纽作用,它不仅链接着供应商、生产制造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其他相关客户,而且通过信息共享手段有机地将存储、捡货、理货、收货、加工、流通、配送等环节整合起来,从而来控制和安排各种物流资源高效率地运作,同时对相关业务信息和客户信息进行基于商业智能的分析以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面向商品零售业提供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应该能够有效地满足各种便利商店、连锁超市对货物的销售需求,同时还应该将相关货物的商品信息和库存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上游供应商,以帮助其及时正确地制定各种补货计划,从而保证各种零售商店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商品供应。配送中心还应该对各个零售商店的销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帮助其制定各种货物采购计划和进货数量,从而在此基础上来制定自己的货物配送计划,并最终实现物流配送中心的精细化运作和管理。 3.2系统功能分析 图3给出了基于供应链的面向零售商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结构组成,该系统将面向零售商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划分成了五大模块,即客户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与原材料物资供应商、货物承运人、客户以及其他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联系和信息沟通,将外部的供应链环节与物流配送中心的内部业务职能有机地链接起来,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价值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订单管理系统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客户的货物配送订单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后续环节诸如货物库存信息、客户信用资质审查、货物发票管理、货物分拣归类分配等进行处理从而做出如何履行订单的决策。卓有成效的订单管理可以帮助供应链相关企业实现库存管理的优化、缩短订单履行周期、提高订单履行绩效,从而加速仓库货物的周转速度。库存管理系统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涵盖了从货物入库开始直到货物出库为止的所有环节,包括货物分拣、上架、加工、包装、捡货路线、工作量安排、捡货员职责划分、库存水平控制等环节,同时使用一些库存管理控制的先进方法和思想来提供库存管理水平。配送管理系统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货物运输车辆的调度、零散货物的拼车与整装、运输路线的优化和选择、在途货物的跟踪和监控、客户意见投诉的处理以及运输费用的计算和控制等。财务管理系统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配送成本费用的计量、应收应付货款的记录与登记、发票的开具、货物对账单证的整理和收集、货款收付等财务核销管理等。 3.3系统架构设计 (1)层次结构。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划分为3个层次,即数据层、业务层和决策层,每层的关系及其包括的内容见表1。数据层存储整个系统的业务数据;业务层处理对来自数据库中的报表信息、合同信息和票据信息进行计算处理;商业应用指将来自业务处理所得的信息应用于实际配送业务,诸如仓库作业计划、运输路径选择、库存管理实施;系统控制指对物流作业中的智能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完成动作指令和执行结果等情况进行反馈;决策层是指通过构建物流配送作业分析模型来辅助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物流战略和计划的制定。(2)系统架构。图4给出了面向零售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架构。图4所给出的系统架构从底层至上层依次包括以下部分,即系统安全环境、基础信息设施、支持平台、物流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应用、信息展示、客户端以及外部链接系统等。系统安全环境可以保护系统免受外部攻击威胁和非法入侵,从而保证整个系统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基础信息设施构成了整个系统运行的平台,它主要包括一系列RFID设备仪器、条形码标签、GPS设备、网络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相关网络协议等;支持平台的作用和功能是保障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它可以对系统性能的优化、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系统的管理和可靠运行以及相关应用的可操作性提供支持;物流服务平台可以为相关物流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维护提供辅助性功能,从而简化相关应用程序开发的流程和任务;物流服务应用是该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它负责整个系统物流服务核心业务的逻辑,定制各种物流作业流程,并通过对业务单元组建的调用来完成各种应用;信息展示主要面向各种商用应用终端,为其制定具体的信息表达方式和显示模式,将物流服务应用中的各种逻辑计算结果提交给客户端系统并负责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客户端是客户与服务器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媒介,包括各种浏览器、移动终端设备、java客户机等;外部链接系统与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主要包括银行的支持网关、客户认证中心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系统等。在构建面向零售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时,根据零售物流服务货物配送的特点,一般会包括多种类型的技术架构,其中建立在WebService基础之上的集成式B/S架构模式最为常见。 4总结 基于RFID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帮助整个物流配送供应链构建起具有主动反馈机制的精细化供应链,实现对库存货物的实时管理,从而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面向零售商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采用网络与信息化的思维基于RFID技术设计了其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旨在实现对物流配送中心的精细化管理。 作者:方淡玉1冯艳茹2李艳涛3工作单位:1.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通信系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3.重庆大学 配送管理论文:论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常见问题及优化措施 摘 要:电力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在电网建设中,加强配电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就物资配送而言,不仅仅是运输货物,还涉及到如物流、仓储、供应等多项环节,加强物资配送的科学合理性,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力物资;配送管理;措施 前言 物流系统的终端是物流配送,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当前电力物流配送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库存成本高,配送不及时、信息技术低程度、配送人员素质低等问题,为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本文对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常见问题及优化措施进行了探讨。 1、物资配送的主要模式 随着科技、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不同环境和社会需求下,形成了许多种不同的配送模式。我们由配送对象状态、性质、配送的工艺装备、配送的工作流程等特点将现有的配送模式分类,将相似的模式归纳为同一类。按照以上的方法,配送模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三方配送: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企业不拥有自己的任何物流实体,将商品采购、储存和配送都交由第三方完成。 共同配送方式: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联合多个客户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遵循横向联合、集约协调、求同存异以及效益共享的原则,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通过规模化物资配送方式降低作业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企业配送方式:企业通过独立组建配送中心,聚合专业的流通企业形成相对较独立的企业配送方式。独立的对内部各部门、厂、店的物资配送,在满足企业内部生产材料供应、产品外销、零售场店供货和区域外市场拓展等企业自身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由于长久以来管理模式的僵化,并且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实际物资配送中往往会出现计划之外的现象,在物资配送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将直接影响电力物资配送效率,由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 2.1配送方式选择不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对物资配送需求随之增加,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电力物资配送管理,在配送过程中设立中转站,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物资配送时间,遵循配送要求完成任务,并且有助于降低企业配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就我国电力企业而言,对物资需求较大,导致物资配货规模增加,尤其是一些救急物资,应摒弃中转站配送方式,采用更为直接的配送方式,将物资直接送到指定地点,能够大大节省配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 2.2库存管理水平较低 库存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主要在于部分产品库存量不足以及库存产品积压,这种现象在当前物资配送管理中较为普遍,严重制约着物资配送效率。从物资实际配送角度出发,多数企业未能遵循库存管理原则,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考量,过于局限的遵循预定计划进行物资采购,导致使用率较高的物资出现长时间的短缺,电力工程建设时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只能通过借调的方式来满足一时之需;库存产品积压主要是指大量产品处于闲置状态,长时间未能得到合理使用,除了占用库存面积没有其他作用。由此看来,这种库存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成效偏低,难以有效解决库存不足的问题。 2.3物资筹措不稳定 物资筹措的不稳定现象,会增加筹措成本,在物资配送过程中物资筹措不稳定现象,主要在于同供货商家未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导致在物资筹措中出现偏差,不是多就是少,并且为每一次物资筹措支付大量的费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电力企业中,物资筹措不合理在于施工后导致设计出现变化,对物资的需求过于急迫,进而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去筹措物资,来满足电力企业的工程建设需求。 2.4部门协调性较差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和环节都具有相应独立的信息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而导致部门之间物资衔接不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严重降低了物资配送效率,增加了配送成本,不利于电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电力物资配送管理的优化措施 电力行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行业发展水品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由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优化物资配送管理,才能为我国电力行业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保障。 3.1全面推行科学化物资配送方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对于物资配送需求随之增加,相应的对供应商的供货要求也在增加,加之受到客观因素影响,配送时间要求较紧,对于物资配送效率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通过物资配送方式的科学化管理,能够极大的提升物资配送效率,节省时间和成本。诸如在年底以及夏季前夕,对于物资配送需求度较大,为了节省配送时间和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可以减去中转站配送环节,采用配送点直达用户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满足电力物资配送需求,为电网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3.2实行专业化的物资库存管理 实行专业化的物资库存管理,逐渐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对于配送物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实时的监督物资库存情况,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及信息互相工作,有机协调库存物资的使用,以求全面提升物资库存管理水平和周转效率,降低库存物资积压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严格监督物流服务中心相关物资的进出库,工作人员在将配送物资入库后,及时的核对材料数量,并将所记录的数据和信息储存到管理系统中,进行统一调配。对于库存物资的进出库,应严格按照进出库标准以及施工需求进行调配,防止库存物资出现不合理调配现象的出现,影响电力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 3.3物资配送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全球信息交流愈加便捷,而电力企业能否对信息及时的采集和调配,是影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先人一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物资配送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协调统一信息流、物流之间以及资金,健全和完善相应信息化体系,来全面优化电力物资配送管理。此外,在电力物资配送中,应充分结合电力工程建设物资计划需求,仅仅围绕企业发展计划进行,在国内建立物流服务中心,这种物流服务中心能够实现对物资配送的协调和管理,将各项物资配送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以便于为后续企业生产物资需求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电网系统建设持续进行。 3.4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 工作人员在上岗以前,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明确物资管理工作的内容以及重要性,同时,还要应该加强工作人员思想道德建设,从根源上杜绝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保证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督促工作人员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术,及时对工作方式进行研究,不断创新,实现不同工作方式之间的有效融合,提高工作质量。 4、结语 总之,对电力物资物流配送进行优化管理,对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配送服务质量,确保电力企业正常建设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电力物资物流配送管理中,要积极整合配送流程、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实现对物流配送各个环节的统一调控,同时还要配备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不断提高物流配送管理效率。 配送管理论文:军事物流配送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研究探讨了军事物流配送管理,针对现阶段在我国军事物流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譬如缺乏统一的物流标准,配送能力不足、保障模式落后等,尝试从推行标准化管理和军地一体化,优化军事物流配送中心与配送调度等方面简要分析军事物流配送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军事;物流配送管理;问题;对策 一、现阶段军事物流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条块未有机统一 目前在军事物流配送管理当中行政与业务未能有机统一,业务和业务之间相互分离,同时管理结构也未能实现简单清晰。据笔者观察发现,现阶段无论是军用物资还是物流资源根据其不同的用途仍然归属于不同部门进行管理,譬如在军械仓库当中涉及装备部、司令部等部门管理,同时其他军需物资又归属联勤部管理,部门与部门之间很难做到统一协调调度和科学管理,并出现重复建设物流配送设备,物资缺乏应有的完整配套性,严重影响了军事物流配送管理的效率。 (二)缺乏统一的物流标准 基本上军事物资主要依靠陆路运输,只有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才会使用空运,但实际配送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运输方式往往有着不同的物流标准,比如说海路运输和陆路运输对于集装箱的装载标准不一,因此在更换物流方式过程中常常需要重新拆装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除此之外,物流标识经常更换,无法相互兼容的物流信息大大影响了物流信息的准确性。 (三)配送能力需大力提升 我国绝大部分军事仓库地处偏远山区,虽然军事仓库基本都有专门的铁路运输路线,但复杂的地形地势、崎岖的道路、分散的仓库等均严重影响了物资装载速度。特别是物资在进出仓库过程中还需要先使用卡车运输之后再转运上火车,另外综合性仓库和物流配送中心数量严重不足,很难形成综合补给,而部队在领取物资时也需要分别前往不同的仓库,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保障模式还较为落后 现阶段在我国军事物流配送管理当中主要采用的是由上级传达领取物资的命令后,部队自提物资的方式,这样导致储备物资的周转时间被延长,速度被拖慢。同时军事物资当中老旧物资数量较多,其精确性和准时性也有待提高。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部队对于军需物资也有着个性化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不仅如此,后续的军事物流服务保障也存在问题,譬如维修和退换军用物资的保障未能及时落实等等。 二、解决军事物流配送管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建立起统一的、建立在后方仓库基础之上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保障部队。同时积极拓展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强化管理采集物资与配送物资环节,努力建立起完善通畅的物流配送管理体系;鉴于当前保障实体职能比如物资采购、仓储、运输等处于单一化状态,可以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对其进行有效组合,组建起一支能够实现综合物资保障和补给的专业军事物资保障部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军事物流配送管理当中也需要积极引入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技术,利用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将所有物资配送信息转化成电子数据进行跟踪处理和相互交换,不仅能够有效增强物流结构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 (二)需实现军地一体化建设 在非战争状态当中,“平战结合”是保障军事后勤系统高速运行的重要途径,积极推动军地实现物流合作及一体化发展,鼓励民用设施装备及现金技术等在合理条件下服务军事物流,能够有效减少军队的经费成本同时大大提升军事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在和平年代,部队只需要对弹药等特殊军用物资等进行妥善存储即可,其他通用性物资可以依靠地方物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还需要实现军民物资仓储信息共享,一方面在平时可以用于运输各类物资,另一方面在战争时期可以迅速准确地完成军事物资运输,做好后勤补给保障工作。另外一般的生活保障和日常服务等物流配送项目可以尝试外包给第三方,将节省的国防经费用于部队核心建设当中,但考虑到国防机密性,战术层面的物资不建议使用外包服务,可利用预备役部队完成物流配送。 (三)优化军事物流配送中心 在选择军事物流配送中心的位置时需要充分考虑其伪装性、隐蔽性、抗打击性以及交通便利和机动能力等,提升军事物流配送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另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建设、库存以及运输成本,尽可能将更多的部队经费用于引进使用高新设备和先进技术,在选址时还需要考虑气象、地质以及水文等指标,预防因洪涝灾害、低温霜冻等恶劣自然条件导致粮食、食品等军需物资受潮发霉以及影响军事物流的配送速度。在建设军事物流配送中心时需要制定若干建设方案,并从中挑选出建设成本最低、收货和出货能力最强、包装、装卸、运输、调度等能力最佳的最优方案,并确保配送中心在完成物流作业的同时还可以完成计算机作业、办公事务作业、劳务活动作业等其他辅助性活动,进一步拓展军事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 (四)优化军事物流配送调度 优化军事物流配送调度主要需要优化配送路径和运输调度两方面。在配送路径方面需要考虑距离最短,路况最好,隐蔽性和抗打击性最佳的路径,这样能够在军事物流配送的过程当中节省运输成本,提升运输经济效益同时有效保障运输物资的安全性。而在优化运输调度方面需要对物资仓库的供货量以及部队用户的需货量及二者之间的运输价格进行统计计算,挑选出最优的配送调度方案。 结束语 总之,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军事物流配送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提出建立标准化的运输配送管理体系、实现军地一体化、优化军事物流配送中心和军事物流配送调度等多方面解决实际问题,以期能够有效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后勤补给保障能力。 配送管理论文:电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近些年,中国物流业随着电子商务的繁荣呈现爆发式发展。“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由于其与客户接触最密切而成为举足轻重的部分。然而我国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现状却不容乐观,配送成本高、服务质量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都已成为影响电商物流配送发展的关键点,如何选择最佳的配送模式?通过何种措施构建电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管理体系?本文将对这些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配送管理体系 一、引言 电子商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6.4万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网络购买同比增长36.2%,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 物流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块短板,随着电商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目光应该聚焦于如何完善物流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而在物流体系中末端配送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末端配送,就是广义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是指物流配送的最后一段路程,是货物从最后的区域站点到客户手中的供应链环节。[1]而“最后一公里”虽然重要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国务院副总理在2013年召开的物流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紧迫性,并提出只有“多措并举,远近结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图1-1 2011-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 图1-2 2011-2018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 二、我国“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现状 物流专家指出“主要通过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一阶段,电子商务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已不再是如何吸引消费者,而是如何完善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从而提升顾客满意度。在整个物流体系中,难度最大、问题最多的就是物流配送的关键――“最后一公里”。 目前,各快递公司主要采取直接配送和自助提货两种模式应对“最后一公里”。虽然我国“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多样,但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电商末端配送及时率常年居于60%左右,远远低于85%的电商物流标准规定,与此同时英国电商及时到货率已达到了94%的水平。2013年快件破损率为6%,而丢失率则高达16%。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占总成本的30%以上。“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其中85%为一线操作技能岗位,可目前物流专业年毕业人数仅为40万人。速度、态度、准度都是决定客户满意度的关键,这些数据都表明目前我国配送服务质量低、配送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突出,“最后一公里”的建设仍任重道远。 三、“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分析 (一)直接配送模式 直接配送模式即快递员根据顾客要求的时间和地点直接将快递送至顾客手中。直接配送模式具有充分的便利性并且保证了包裹的安全性从而已成为电商“最后一公里”主要的配送模式。但由于直接配送模式需要与顾客协调送货时间,投递失败则会导致多次投递,增加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二)自助提货模式 1.与便利店合作 电子商务企业或快递企业和便利店合作,将包裹送至便利店暂存,成为最后的节点,实现了货物的集中收货和自提功能。《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统计表明,网络零售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是占比57.7%的天猫,排名前列的电商中,天猫、亚马逊和一号店主要采用与便民店合作的方式提供自提服务。 表3-1 主要电商企业配送模式选择比较分析 天猫 京东 苏宁 亚马逊中国 一号店 市场份额 57.7% 20.7% 5.7% 2.3% 1.6% 物流选择 第三方物流 自营物流 自营物流 第三方物流和自营物流 自营物流 “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 自助提货为主 ①直接配送模式 ②建立专门自提点 建立专门自提点为主 与便利店合作为主 与便利店合作为主 2.建立专门自提点 电子商务企业或快递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经过合理规划布局,建立专门的自提点网络。京东、天猫、苏宁等电商企业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自提点。苏宁凭借线下1600多家门店资源,最早提出了“门店自提”的配送方式,消费者可以在线上下单,选择合适的苏宁实体店自提;京东选择与学校、物业、健身房合作设立自提点;天猫已在全国设立了近一万个自提点。2013年,苏宁举行了首次打通线上、线下资源的“O2O购物节”,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线下自提。[4] 3.自助提货柜 自助收发箱模式中,派送员无需将货物送至顾客手中,由顾客当面确认签字,而只需将货物送至指定自助收发箱中,由顾客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自行提取。[5]收件人可以24小时随时取货,方便了顾客的同时节省了成本。自助提货柜模式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助提货柜的配送模式需要承担自提柜的购买成本、维护成本、安置成本等。二是自提柜出现失窃、签收错误、放置差错等问题的几率更高。 (三)配送模式分析比较 表3-2 配送模式比较分析 配送模式 优势 劣势 适用条件 直接配送模式 1、损坏损失等问题可以及时处理 2、保证包裹的安全性 1、人工成本、时间成本高 1、距离近、体积小的情况 与便利店合作 1、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不存在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 2、提高便利店的客流量,达成双赢 1、损坏损失等问题可以及时处理 2、便利店存储场所有限,对包裹的大小和数量有一定限制 3、便利店分摊了快递业务的利润 1、体积较小,价值不高的商品配送 2、区域配送量不大的情况 建立专门自提点 1、消费者可当面签收商品,出现货损、货差等问题时可及时处理 2、对包裹的大小,数量没有限制 3、可承担区域配送中心的职能 1、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高 1、区域内配送量很大的情况 2、承担区域配送中心职能 自助提货柜 1、便于对暂存货物集中管理;取件时间的灵活性;降低配送成本 2、消费者完全自助式服务,方便快捷 3、通过监控设备可以界定货损,货差的责任 1、在物品的安全、退换货、商品的属性存在局限性 2、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高 对包裹的大小,数量有一定限制 3、对货柜所在地的安全要求高 1、体积较小、价值不高的商品配送 2、写字楼等高档客户群集中区域 四、我国“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问题 (一)配送服务质量低 1.配送时效性差 “时效性”是物流配送的重要衡量指标。目前,京东已有25个仓储中心,平均每天产生120万以上的订单,并且在360座核心城市建有300多个自提点、850多个配送站。显而易见在面对顾客投诉、退换货需求时,反应速度越快顾客满意度越高。 2.货物破损率高 为了激发快递员的工作热情,快递公司往往采取计件工资制,导致快递员采取扔、投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使得货物的完整性不能得到保障,致使破损率居高不下。 3.人员服务意识低下 2015年10月,邮政管理局通过消费者申诉电话和申诉网站共受理消费者申诉6万多件,从投诉类型来看,消费者对投递服务的投诉占比最高达46.3%。据调查显示,我国物流岗位吸纳的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000万人,但由于我国的流物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员缺乏,物流的专业知识不够,在招聘人员时,加入物流企业门槛低,物流企业对于新进人员岗前培训不到位,大多数物流服务人员对现代物流认识不到位,导致了人员服务意识低下。 (二)配送成本高 统计数据显示,“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占全部物流配送成本的30%以上。由于庞大的客户群和快递配送区分散,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统一指挥的调度和合理的路线规划,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空驶,增加配送成本。目前,我国有着500万辆长途货运车辆,而这些车辆由于信息阻隔等多种原因,空驶装货率超过40%。 (三)配送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资金原因,国内多数快递企业在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程度方面均比较落后,首先,我国物流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低,配送往往采取“人海战术”,工作人员仍然手工进行分拣、扫码、装卸等工作,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人工成本高,落后的信息系统不能对货物进行实时跟踪,不能及时满足顾客需求,使得配送企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7]其次,自用型配送点较多,城市自营配送占据了浙江物流配送60%,因此大部分的配送网点是面向企业的,缺乏社会共享的分配节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组织效率低下,并且自营物流配送成本高,工作量不大,会造成资源闲置。最后,城市配送道路设置不合理也是较突出的问题。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拥挤,同时在大多数地方没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配送通道区域。 五、构建电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选择最佳配送方式 目前,基于电子商务的配送,电商企业或快递企业常常选择直接配送、同便利店合作、自提点建设和自提货柜配置等方式。如表3-1所示,多种配送方案各有其优势及局限性,所以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存在的问题,应该根据地本地实际,趋利避害的制订最佳配送方案。 (二)提高配送企业的服务质量 首先,对入职人员进行配送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不断增强其服务意识。其次,要提高在职人员工作效率。通过绩效考核方式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货物破损率、平均每天配送数量、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中,建立健全的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政府关注与重视,做好支持与保障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有关部门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改善物流业政策环境。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现代物流重大工程包,协同其他部门开展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作。商务部积极推动城市共同配送试点,重点支持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交通运输部继续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公路货运枢纽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车型标准化等。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各有关部门清理物流领域各类行政审批和许可项目,运营车辆二级维护有望取消。交通运输部加快运政网络信息系统建设,方便货车司机的同时降低了物流成本。 (四)优化配送车辆通行措施 交警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结合物流的交通需求,出台相关政策,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给物流配送车辆提供方便;同时交警部门应根据需要提供车辆流向、流量和流时,了解城市配送的需要,进行配送车辆时段和区域的确定。此外,还应该全面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建立的通行许可发放制度真正的合理和公平。 六、结语 本文阐述了企业选择不同配送模式的优、劣势,通过现状分析引出“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物流配送管理体系的措施。目前,我国末端配送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各个电商企业都在为“最后一公里”做各种尝试,各种派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都会不同程度的得到解决,最终探索出一条高效、快捷、方便、经济的派送模式,实现共赢的书面。但勇于尝试的先行者必得先机。 配送管理论文:医院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应用 摘 要:文章对医院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内涵进行了表述,分析了物资信息化管理网络安全问题,并着重介绍了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总结了物资信息化管理对提升后勤物资管理品质所带来的明显成效。 关键词:物资配送 服务流程 信息化管理 医院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的管理是医院医疗活动的基础,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管理活动。如何提高各类物资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浪费和库存占用,优化物资管理流程,加强物资的定额管理等,是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以信息化网络建设为平台,以计算机管理为技术支持的后勤各种物资配送服务流程管理,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全院实行各种物资的统一招标采购、统一供应配送、统一信息化管理、统一成本核算。经过几年的运行,医院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各种物资采购成本大幅度下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医院物资内部流转过程和科学管理中,强化了医院物资管理意识,确保医院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减少管理中的漏洞,营造了良好的物资管理环境。 一、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重要性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更新及时等优势。以我院为例,对后勤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历来十分重视,但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内部行政职能科室、后勤部门、临床科室共同配合与协调才能完成。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的财会、审计部门重点加强对后勤物资采购配送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进行监控,采用多元化内部监控措施,把内部控制渗透到医院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降低医院的成本消耗,缓解就医者看病贵的突出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深化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的信息化建设,真正地建立了良好的物资管理体系。物资信息管理很好地保证了物资流通处于较佳的运行状态。 二、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及升级不及时。我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传递信息这一过程中,高效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物资招标采购环节到物资验收入库出库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系统。但是,由于硬件老化及计算机的不稳定因素,系统故障会严重影响到物资流通过程中繁重的运算和大量的数据流处理,影响工作效率。硬件引起的故障,硬盘数据丢失,会使多年来保存的各种数据、重要文档资料等丢失。为此,不断进行计算机设备的更新,配备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系统,才能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更流畅,数据保存更安全,更稳定、可靠。 计算机病毒防护及安全意识不强。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级医院纷纷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络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项工作的拓展,开放网络的使用波及到网络数据的安全,致使计算机病毒在医院系统内部网络上大范围的传播,影响到网络整体的速度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网络安全关系到物资部门专用软件的稳定运行,也关系到物资重要数据的保存和传输安全,使得我们在网络应用中不得不对数据安全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三、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应用 1.明确权责、网络监督。我院物资的采购供应由后勤部门统一负责。医院成立有招标采购民主管理机构及物资招标采购选标工作组,成员由院长、主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后勤服务中心、财经处、监审处等有关人员组成。做好医院物资管理的宏观调控,把握投资方向。主管院长负责指导医院物资采购项目的评审和决策。临床科室对使用的医疗物资进行技术性的综合评估。财经处对相应物资的定价和成交价格进行核定,同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物资采购项目提出评估意见。纪委监察、财务、审计等有关部门履行对招投标及审核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医院招标采购民主管理机构建议。后勤物资配送部门对全院物资采购、物资管理、物资分配进行全面统管,改变过去医院物资管理粗放分散型的运作模式,遵循合理分工与相互制约原则、协调原则和责任到人等原则,使医院物资管理突出集中统一,责权明确,网络监督,充分体现物资管理的透明性。 2.分类管理、统一核算。大型医院物资分类方式较多,通常按物资的功用分类、价值分类和自然属性分类,目前,我院物资的分类根据物资的用途和价值来分类。我院物资的采购与配送分属于后勤物资器材科(配送部)和后勤财务部共同管理,由物资采购员和财务会计员统一核算,责任明确。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医院后勤物资储备采用ABC分类库存管理办法,并设置三个分区库房:医疗器械库、医用耗材库、行政材料库。ABC分类库存管理法,就是按照“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原理,将品种繁多的物资按其重要程度及资金占有的不同进行分类。对品种少但资金占用多的A类物资集中管理,经常检查,并尽可能按经济批量原则储备,以免过多占用固定资金。对次重点的B类物资,采用分散和集中结合的管理方法,适当控制库存,并且定期检查。对品种多而资金占用少的C类物资,可批量进货,据实灵活储备,以便将精力投入到AB两类物资的储备管理。凭借网络优势将各个库房的物资材料的账务数据全部汇集到后勤财务部统一处理、统一核算、汇总统计。后勤所有物资的消耗统一参与医院内部的经济核算。 3.借助网络优势,实现一体化管理。一是严格物资“零库存”;二是网上物资申领流程;三是计算机出入库、库存管理;四是贵重物资监控管理。贵重物资如导管和介入材料等,采用从采购入库到请领、病人的使用、收费环节等全过程监控,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失误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 4.优化物资财务管理流程和质量。我院运用新建立RHP的电算化财务软件系统,以最快的时间,最经济的办法,及时编报准确可靠的财务报表,真实反映后勤中心的工作业绩,同时为做好事前的预测、事中决策、事后分析提供依据。严格执行材料入出库管理制度,出库定额制度,交旧领新制度,计划领料制度,库存物资账目清楚。本着“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加强资产日常监管,并将每年的1月1日和7月1日作为资产清查基准日,制作《科室固定资产台账》下发到科室,首先科室对资产自查,在科室资产管理员的配合下不定时地对设备资产进行实地清查。 四、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成效 1.财物流通秩序不断规范。后勤物资从采购到配送的各个环节,都受到经济管理的制约,计算机网络全方位监督,较好地发挥了物资经费的整体保障作用。改革传统物资管理的思维定式、管理模式和方法。新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医院材料从需求计划、采购、订单、入库、移库、出库、科室耗用的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物资在每个环节的管理监控,杜绝了“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消除管理“盲点”。推行院领导、后勤、临床科室等集体理财、经费专管、物资统一保管,纠正了采购、管理、供给、核算各环节的不可控性,确保了财物管理的科学有序,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2.物资消耗成本大大降低。医院物资消耗费用与医院支出费用关系密切,材料费用的下降是医疗费下降的关键环节。物资的统管统供,大大地增加了资金运筹的灵活性。通过计划采购、定额供应,变成本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以达到医院总体成本的降低,实现管理出效益的最终目的。通过对采购的物资价格与市场价格分析,一次性耗材最高范围可降低30%左右,办公用品可降低20%,后勤物资可降低15%。 3.物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物资的采购渠道到物资的供应环节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管理,因此,可以进行各种物品消耗分析、采购分析以及打印各种物资账务报表,不但为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物资分析,也把会计、保管员从繁琐的账务处理中解放出来。物资的采购、入库出库可以随时查询,并根据库存情况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或人工编制进货单,既保证了临床一线的使用、又避免了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提高了采购资金的循环利用率。我院物资配送部门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工作效率增加一倍,管理人员却减少了一半。 我院实施临床科室效益单独核算,各病区在物资部门领用的物资全部计入科室成本,杜绝了科室的物资浪费现象,努力采取增收节支措施,促进了科室的成本管理意识。 五、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展望 物资保障信息化管理过程就是多种资源整合的过程,管理、信息、人员、事务等都要通过信息化整合在一起。目前物资部门既懂得业务知识又懂得信息化的人才稀缺,人才匮乏已经成为物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瓶颈。我们应尽快完善物资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发展战略,大力进行对具有网络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骨干的培训,尽快建立起物资部门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适应信息经济和物资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配送管理论文: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物流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电网企业中的配送管理逐渐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这一情况给电网企业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困难,增加了工作难度。鉴于此,本文结合多年的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方面的经验,分析了当前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并对未来电力物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期望在电网企业集约化物资采购基础上逐步完善物流经济配送体系,保证电网建设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电力物流 经济配送 集约化管理 物流配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用户要求,完成货物的包装、分割、组配,然后按照需求送到指定地点。从物流配送流程可以看出,该管理模式实现了物流与商流的有效结合。与此同时,在电力物流经济中,涉及到法人、管理部门、财务部、供应商等多个环节,所以对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电力物流还要不断降低成本,兼顾内外部影响,才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力物流经济配送在管理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而产生了很多问题,不利于其稳定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物流成本高 相关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相比,国内的物流成本更高。然而,虽然我国货物运输量呈现大量增长,但实际完成的增长比例却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大量物资被积压,并且,尽管当前物流业产值逐年上升,但服务质量却无法提高。(这些)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具体的规划。比如,在税收方面向物流企业给予扶持,减少物流所需的交通费用。以上两点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物流成本高的现状。 2、办理手续复杂 电力物流配送的程序比较复杂,在送货到财务结算期间,还包括验收、调度、发货、收料手续等环节。供应商需要携带各种单据与发票在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物流中心来回奔波。若这期间ERP系统正常运行,办理好所有手续至少需要两天。同时,大部分供应商将这部分业务交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物资验收单据再返回供应商这边时,又需要延长时间,前后办理累计所需时间长达一个月。 (二)物资需求单位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成本管理不重视 企业基于生产、管理而生成的成本,称之为成本管理费用。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企业必须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减少管理费用,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核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然而,很多单位在进行成本管理时,由于重视不够,以致没有建立系统的管理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导致管理效果不佳,甚至直接造成财产损失。比如,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企业损失速度明显更高。再如,当企业在控制物资成本时,没有足够重视管理成本控制,就很有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这样,便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并且影响未来成本计划。针对以上现象,国家电网公司采用了统一的物流管理模式,实现了从标准到采购、监造、配送、核算的一体化管理,形成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解决了企业顾此失彼的管理问题,降低了成本风险,最终创造了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重视供应商价格 影响经济成本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供应商价格因素非常关键。在提供商品过程中,供应商本身就在成本上增加了折扣,进而成功地将自身成本转移到采购方。因此,在采购方的成本中,也包含了供应商成本。 3、国家电网集约化效果 相关资料显示,国家电网公司加强物流管理后,节约了大量成本,效果显著。同时,电力企业自从应用ERP系统后,采用了新的物流管理模式,不仅减少了管理成本,而且取得了更大的收益。除此之外,由于企业分管得当与安全防控工作做得扎实,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据此综合分析,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依然受到供应商、需求单位的影响,而且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现象。鉴于此,在物流环节中,各部门不仅需要做好各自的协调工作,还要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避免出现突发意外状况。 二、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的发展趋势 电网企业在当前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为适应现代化物流环境的发展要求,电力物流还要不断改变思路,创新工作模式。 (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 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必然要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采用信息化发展模式,能够将各类数据信息编成代码,便于实时传递,同时,在处理数据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数据计算数字化。另外,还要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力度,促进数据、信息的实时交换,快速反馈。 (二)努力提高自动化程度 实现物流信息化后,还要推进自动化发展历程。从外在形式上来看,自动化就是无纸化、无人化,采用自动化程序后,显然节省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降低了运行成本。此外,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由于人为因素出现的差错。目前,经常使用的自动化设备包括条码、自动存取系统、自动跟踪系统等,该类设备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石化系统、烟草系统。然而,由于电力系统物流管理尚在磨合期,自动化技术应用,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推进配送管理网络化 在网络信息时代,必须实现配送管理网络化,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与多个数据平台结合,共同打造了一个集约化的物资信息管理体系。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后,实现了各种物流经济配送的全封闭管理,其物流管理模式与国际标准更加接近。除此之外,还促进了供应商与设计单位的交流,使得物资集约化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电力物流行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并且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电力物流经济配送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增加了成本,不利于其快速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最后,总结了未来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的发展趋势,希望可以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配送管理论文: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配送作业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过程,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改变以往单方向的知识灌输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构建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形式,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系统的规划,以此来保证任务的实现。以《配送作业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任务驱动法在其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高职教育任务驱动配送作业管理高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所以在人才的技能培养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配送作业管理》是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实践性课程,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对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更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为学生设置不同等级的任务,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实践,实践操作技能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有利于促进《配送作业管理》教学效果的增强。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构建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并且通过设置任务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显著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任务为主线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任务为主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任务而开展,所以在任务的设计方面,一般是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设计思想,使学生可以在不断的探寻中发现学习的乐趣,既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以学生为主体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但是却并不明确指出唯一的解决途径,而是由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再进行加工,通过自己的探索完成任务。这种主动的探究相比传统课堂教学被动的接受知识,在学习效果方面更加显著,而且也更加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保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使学生可以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组织和协调,但是却不干预学生的思考,只有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配送作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的设计 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基础,要将知识点隐含在不同的任务中,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了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目标。进行任务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任务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保证其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范围相匹配;其次,任务要具有具体性和实践性,避免设计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任务;再次,任务的设计要有创新性,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最后,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任务的设计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让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性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了保证任务设计的科学性,《配送作业管理》的教学任务设计采用美国沃顿商学院“整合式教学模式”,以配送中心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各个基础性的任务进行串联,包括配送中心选址、内部规划、订单处理、货物分拣、路线设计等。 2.任务的引入 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为课堂引入任务,是进行驱动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任务创设相应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力,从而将任务引入到课堂中。如在《配送作业管理》中涉及到货物堆码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在仓库中堆满了各种不同形状的物品,现在需要仓库管理员将其进行合理堆放,以此来节省空间,提高仓库管理效率,这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仓库管理员,然后适时的提出任务,让学生将仓库物品堆放的堆码图绘制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已经被引入到仓库中,而且在针对货物对方进行各种想象和规划,学生的思维已经处在活跃状态,因此在任务的实施效果方面也更好。为了使《配送作业管理》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需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地区、行业以及企业等,也可以规划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每个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这种参与式的情境创设模式,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3.分析任务 分析任务是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教师要对任务进行合理的分析,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简单的步骤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学生面对任务时盲目选择解决路径而导致时间浪费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做出任务分布之后,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完成任务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需要完成哪些基础环节、遇到没有学习过的知识点,如何去求助或者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由学生自行讨论和分析,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指导,但尽量不要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获得的信息独立完成任务。比如,在“配送中心总体平面设计”的任务环节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完工的平面设计图,然后让学生针对该设计图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且以此为依据对任务尽心规划,需要经历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分析之后再让学生开始自己的任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轮廓,再加之教师的指导与提示,就可以让学生顺利的完成任务,而且对平面图规划有更深刻的理解。 4.评价任务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且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后环节,有效的任务评价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任务评价时,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也可以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情感沟通。需要注意的是,任务评价的过程只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避免对学生个人的行为进行评价,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如完成上一个平面图规划的设计之后,可以从中选择几个完成的相对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由执行任务的学生讲述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与其他学生分享,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任务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也可以通过任务的实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配送作业管理》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在进行任务设计以后,教师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获得良好的任务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地完成任务,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知道他们如何寻求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当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时,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自然被调动起来,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团结协作意识。 2.开放式的学习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层级的任务,这与以往的教学课堂中预设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任务的设置具有开放性,由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以后,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给予足够的自由空间,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务,而教师则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激励和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完成任务,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情感。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发展动向,才能保证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因此,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也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能力的强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配送作业管理》课程中应用的相关问题,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不断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水平,同时也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专业操作技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任务的实现过程,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职业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走入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强化。 配送管理论文:电力物资配送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电力行业发展水平高低,将直接关乎到国计民生,在电网建设中,加强对电力物资配送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的电力物资配送方式较为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物资配送应用了更为高科技的配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电力物资配送结构。就物资配送而言,并不仅仅是运送货物,而是涉及到物流、仓储以及供应等多项环节,加强物资配送的科学合理性,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奠定未来发展基础。由此看来,无论是电力行业还是其他行业,为了谋求长远发展,健全科学合理的物资配送管理模式十分有必要的。 一、电力物资配送概述 物资配送主要是货物的运输,是物流中一种综合的活动形式,但是配送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运输而已,同样还涉及到物流、仓储、配货、配送以及供应等多项环节。就物资配送本质而言,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对于提升配送末端的经济效益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当前物资配送模式主要分为独立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以及集团配送模式等。独立配送模式,是当前电力物资配送中较为常见的配送模式,主要是通过企业自身建立的配送网络实现物资运输服务,这种运输服务直接省去了中间仓储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配送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共同配送模式,这种物资配送方式同其他企业共同配送,能够节约企业成本,进一步优化了物流配送方式;集团配送模式主要是指将专业流通企业集合在一起,成立相应的物流配送集团,实现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需物资进行配送。这种配送方式,是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使用相同的配送设施,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成本,谋求更高经济效益。但同样的这种配送方式需要现代化前沿信息技术支持,建设相应的配送网络,才能最终实现高效的指挥。 二、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由于长久以来管理模式的僵化,并且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实际物资配送中往往会出现计划之外的现象,一旦出现此类情况,电力企业只能依靠其他电力企业的物资支持,才能解决面临的困难。但是这种方法在应用中流程复杂,对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要求较高,所以很难有效解决货物供应短缺的问题。在配送过程中,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将直接影响电力物资配送效率,由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 (一)配送方式选择不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对物资配送需求随之增加,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电力物资配送管理,在配送过程中设立中转站,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物资配送时间,遵循配送要求完成任务,并且有助于降低企业配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就我国电力企业而言,对物资需求较大,导致物资配货规模增加,尤其是一些救急物资,应摒弃中转站配送方式,采用更为直接的配送方式,将物资直接送到指定地点,能够大大节省配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 (二)库存管理水平较低 库存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主要在于部分产品库存量不足以及库存产品积压,这种现象在当前我国物资配送管理中较为普遍,严重制约着物资配送效率。从物资实际配送角度出发,多数企业未能遵循库存管理原则,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考量,过于局限的遵循预定计划进行物资采购,导致使用率较高的物资出现长时间的短缺,电力工程建设时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只能通过借调的方式来满足一时之需;库存产品积压主要是指大量产品处于闲置状态,长时间未能得到合理使用,除了占用库存面积没有其他作用。由此看来,这种库存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成效偏低,难以有效解决库存不足的问题。 (三)物资筹措不稳定 物资筹措的不稳定现象,会增加筹措成本,在物资配送过程中物资筹措不稳定现象,主要在于同供货商家未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导致在物资筹措中出现偏差,不是多就是少,并且为每一次物资筹措支付大量的费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电力企业中,物资筹措不合理在于施工后导致设计出现变化,对物资的需求过于急迫,进而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去筹措物资,来满足电力企业的工程建设需求。 (四)部门协调性较差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和环节都具有相应独立的信息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而导致部门之间物资衔接不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严重降低了物资配送效率,增加了配送成本,不利于电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电力物资配送管理的优化措施 电力行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行业发展水品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由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优化物资配送管理,才能为我国电力行业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保障。 (一)全面推行科学化物资配送方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对于物资配送需求随之增加,相应的对供应商的供货要求也在增加,加之受到客观因素影响,配送时间要求较紧,对于物资配送效率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通过物资配送方式的科学化管理,能够极大的提升物资配送效率,节省时间和成本。诸如在年底以及夏季前夕,对于物资配送需求度较大,为了节省配送时间和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可以减去中转站配送环节,采用配送点直达用户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满足电力物资配送需求,为电网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二)实行专业化的物资库存管理 实行专业化的物资库存管理,逐渐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对于配送物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实时的监督物资库存情况,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及信息互相工作,有机协调库存物资的使用,以求全面提升物资库存管理水平和周转效率,降低库存物资积压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严格监督物流服务中心相关物资的进出库,工作人员在将配送物资入库后,及时的核对材料数量,并将所记录的数据和信息储存到管理系统中,进行统一调配。对于库存物资的进出库,应严格按照进出库标准以及施工需求进行调配,防止库存物资出现不合理调配现象的出现,影响电力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 (三)物资配送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全球信息交流愈加便捷,而电力企业能否对信息及时的采集和调配,是影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先人一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物资配送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协调统一信息流、物流之间以及资金,健全和完善相应信息化体系,来全面优化电力物资配送管理。此外,在电力物资配送中,应充分结合电力工程建设物资计划需求,仅仅围绕企业发展计划进行,在国内建立物流服务中心,这种物流服务中心能够实现对物资配送的协调和管理,将各项物资配送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以便于为后续企业生产物资需求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电网系统建设持续进行。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电力行业作为经济建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应的对电力物资配送模式以及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行业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物资需求度随之增加,为了更好的满足电力行业现代化建设需求,应构建相应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电力物资配送的科学化管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提升物资配送效率,进而推动电力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国网四川物资公司) 配送管理论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电力工业的规模也迅猛增长,电力物资的需求和使用量也随之迅速增长,因此对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电力物资管理部门必须要科学规划,保障物资采购、供给、使用处于动态的循环中,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有鉴于此,本文阐述了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的意义,分析了当前仓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供电企业;物资仓储;管理配送;存在问题 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与我国电网正常运转息息相关,提升电力物资仓储管理的水平,可以实现电力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一、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特点以及意义 1.1 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的特点 与一般公司相比,供电企业的规模较为庞大,其建设过程中需要的物资种类以及数量也非常庞大,这无形中加大了物资仓储配送的压力。从整体上来讲,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有如下3个特点。 (1)仓储数量巨大。电网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物资种类非常多,而且姐帮你上所有的电力物资生产周期都比较长,没有办法运用零库存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只能够采用物资储备的方法来进行管理。 (2)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电力企业物资的仓储和配送过程中会很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市场行情的变化、市场供给的变化、电力系统自身需求变更等等,这些因素增加了物资仓储与配送的不确定性。 (3)对管理工作人员有非常高的要求。供电企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涉及到的物资种类多、数量大,因而物资仓储和配送的工作量也就随之增大。供电企业物资管理的这些特征要求从事物资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水平。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电力行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可以清楚地认识电力工程每一个环节需要的物资的规模与数量,从而有根据的对各种物资进行仓储与配送管理;而且管理人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以便于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物资仓储配送的喜喜欢管理。 1.2 提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的意义 供电企业物资长处配送管理工作意义非常重大,电力工程每一个环节的建设和运营都会涉及到大量物资的仓储与配送,只有提升了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才能确保电力企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降低供电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可以使电力物资形成一个完善的循环链条,管理人员可以有根据的决定相应的采购、仓储与配送规划,尽可能的避免物资积压带来的成本提升问题。 (2)提升物资的配送效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可以提升物资的配送效率,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储备配送计划科学性不足 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且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经营的工作,在工作中还需要有现代化的仓储配送理念进行指导,这样才可以确保仓储配送管理的先进与高效。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供电企业的物资仓储配送管理能力水平还比较低,对于工程建设中物资的供需关系认识不深刻,在实际工作中频繁出现一些物资存量超标,一些物资存量不充足,无法对所需物资进行及时有效的配送,导致物资周转率极低,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2.2 物资仓储配送的管理标准严重滞后 现在,供电企业物资仓储和配送管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编码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编码可以覆盖的物资种类是非常有限的,远远无法实现对仓储物资的精细化管理。另外,从我国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的整体水平来观察,我国供电企业采用的管理标准已经严重滞后于西方发到国家。 2.3 仓库空间布局不合理,配送协调能力不足 供电企业物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这都对仓储配送带来了全新的困难与挑战。现在供电企业在物资的仓储中运用分级、分层以及分片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仓库的空间布局非常分散。这种不合理的仓库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资的配送。同时,不同仓库间缺乏统一的物资调度和管理标准,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物资积压以及频繁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另外,空间布局分散的仓储需要强大的配送能力来进行弥补,但是几乎所有电公司都并未成立专门的配送机构和团队,物资配送能力极为薄弱。 2.4仓储配送管理的信息化水有待提升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与信息化产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供电企业的仓储配送管理想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但是实际上,供电企业的仓储配送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程度非常有限,即便部分供电企业装设了信息化系统,但在物资仓储与配送方面只发挥着非常有限的作用。信息化水平不足,就会导致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无法进行现代化改革,严重制约了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 三、提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的策略 3.1 采用最新管理理念,优化仓库的空间布局和物资储量 最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供电企业呢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基础,。因此,供电企业物资管理部门要向下灌输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前对电力工程建设所需的物资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优化供电企业物资仓库的空间布局,制定科学的物资储备和配送规划,即既要满足电网建设以及正常运转的物资需求,也要使物资的储备量处于一个合理范围内,避免物资的过量积压,有效保障物资的流动与循环,从而提升电力物资的配送效率。 3.2 统一标准,实施标准化管理 供电企业想要提升物资仓储配送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要认真思考并总结公司本身在物资仓促与配送管理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充分认识到统一标准的中重要性。应该要求物资管理部门和仓库使用统一的仓储配送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之上再扩展可实行编码的物资类型,提升供电企业仓储配送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3.3 提升仓储配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供电企业在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升物资仓储配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物资仓储配送管理软件,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依靠信息化系统来实现物资仓储与配送的精细化管理。 3.4 提升物资仓储配送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由人来进行管理的,所以想要提升其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素养。同时,物资管理部门也要提升对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仓储技能的重视程度,努力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团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1)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的思想培训,提升其思想觉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2)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结束语 供电企业的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并且责任重大的工作,想要提升物资仓储配送的管理水平,不但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还需要最新技术以及管理方法的职称,同时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对本身的管理能力进行审视,动态的分析物资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析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中学) 摘 要:初中三年级语文学习作为中考总复习阶段的巩固与提升,是对学生之前所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阶段。那么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有不同于初一、初二年级的教学方法。主要从初三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入手,来探讨教师应该秉承的具体教学方法。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以中考为导向,注重提升学生素养。第二部分主要讲解扎实复习并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及方法。第三部分则介绍如何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作者观点。 关键词:中考导向;基础知识;理解能力 一、以中考为导向,注重提升学生素养 初中三年级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习氛围会比较紧张,休息时间会比较少,同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初三阶段的语文学习内容比较多,因而也需要花费一整年的时间进行梳理、总结并复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该以中考为导向。如何以中考为导向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带领学生练习每年的中考真题,通过集中训练,学生能够对中考的题型有所掌握,逐渐熟悉中考题的思路。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并带领学生一同总结,学生也能够对中考的命题规律有所了解,以做到知己知彼,这样在真正面临中考试题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慌不乱,稳中求胜。另外,在帮助学生熟悉中考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作为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工具,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语文知识,能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对学生日后的成才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对于初三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以中考为导向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严加要求,不能得过且过。对于应该背诵的文章、诗词,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完整地背诵;对于应该了解的背景知识,也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去了解。这样,学生在不断做中考题的过程中可以熟悉考试思路与题型,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又可以扎实地学到很多知识,不至于除了考试内容之外什么都没积累。所以,教师应该以中考为基本导向,同时严格要求学生积累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扎实复习并巩固基础知识 初三阶段的学生需要复习的基础知识非常多,而且比较杂,所以刚开始复习的时候学生会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不过一般而言,语文老师都会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并带领学生一同复习。对老师来说,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知识,也就是字词、古诗、诗歌以及文章内容的背诵等等。因为中学阶段还是学生学习汉字的时期,所以对学生掌握汉字的要求比较高。中考语文考纲中会详细列出所有需要学生记忆的汉字以及读音以及对特定字词的解释等等。学生需要对比着考纲进行逐一背诵、练习,必须保证每一个字都扎实记住,不留疑惑或者漏洞,切忌心存侥幸心理,扎实复习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汉字,就是在为自己的中考语文争分。老师在给出学生需要记忆的字词的时候,一定要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念。跟着教师的步伐,学生最终一定会将所有的字词全部记住,因为总复习并不仅仅是一遍,而是需要进行好几遍,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同时坚定信念。另外,对于古诗词、文言文等等,教师更要严格要求,因为在中考试卷当中会出现一道学生曾经学过的文言文阅读,分值在20分左右,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复习好每一篇文言文阅读,学生只有掌握充分才能在考试的过程中完整答题。对于古诗词也是一样,学生平时背诵的足够熟悉了,考试中才会感觉答题很顺利。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更高一些,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稍弱一些,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中考和高考的试题,抛开作文不看,中考试题中的考试内容包括古诗文默写,学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阅读,字词的注音、默写以及一些其他的内容等。而高考语文试卷中包含的内容则主要是阅读,分为实用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等等,另外还有6分的古诗文默写。从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初中阶段主要还是考查基础知识,除去作文,可以说中考语文试卷当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来自于课内。而高考语文试卷中,除去6分的古诗文默写以外,所有内容都是来自课外,而且大分值的试题都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从中也可以看出高中语文学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虽然初中阶段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会促使学生语文水平的总体提升,而且老师在这个阶段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感知,对学生日后的继续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高中阶段学生就可以不那么吃力,就可以在比较适应的节奏中稳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论 之,对于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方法,老师应该时常总结,并且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要以中考为导向,帮助学生不断提升人文素养。第二,基础知识非常关键,要带领学生扎实复习,切忌心存侥幸心理。最后,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日后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试论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模式 摘 要: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阶段,是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一个年级。一方面,教学的侧重点由拼音和识字逐渐转向阅读和写作,另一方面,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基于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有所变化,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将对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一些适宜教学模式作一个浅析。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模式 一、造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明显落差的原因 1.从学校领导方面来看。 过去强调抓两头带中间,认为低年级是“基础”要加强,高年级是“关键”应把好质量关,三年级则无所谓,可以“慢慢来”,因而对三年级的教学工作抓得不够。 2.从教师力量配备来看。 由于领导上存在上述思想,有经验的教师被安排到基础班、毕业班去了,三年级教师则新手多,教学有困难的多,力量相对薄弱。 3.从学生心理特征来看。 三年级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发展时期,学生心理特征有明显变化。他们不象低年级儿童那样听话,专心学习,表现得比较好动贪玩,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的求知欲在增强,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教师往往不注意三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不仅思想教育跟不上,教学方法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要么照套低年级的老教法,学生感到厌烦,要么硬搬高年级那一套,学生感到玄乎,教学效果不好。 二、改进的措施 1.以理服人。 教材选编的课文,特别是三年级的课文中很多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东西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的资料。如何运用教材揭示的客观事实教育学生?俗话说:“眼见为实!”让事实说话,学生更愿意接受。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先观看课件演示。用眼目睹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再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用心感受这个村庄怎样消失。最后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熟悉的镜头,用口说说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能自然地认识到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自觉地思考环境和生存的联系,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意识,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材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如,《她是我的朋友》《掌声》等文章中的主人公均为学生树立了榜样。针对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要能借助教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树立楷模,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榜样作用。如《灰雀》中,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列宁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是有他的用意的。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小男孩?”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直接问”的各种原因,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列宁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列宁爱护少年儿童的伟大形象,逐渐树立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更加敬仰列宁,产生一种向列宁学习,得到别人的敬爱与尊重的愿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也令自己敬佩。这样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有真实感。通过典型事例影响学生,激励他们向这样的人物看齐,在他们的心中树立了健康的偶像。 三、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 四、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 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论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是向三年级小学生讲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可以有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三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三年级语文教学的特征,并提出了各种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小学教育 一、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分析 其一,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三年级学生可以敏锐地感知别人对自己的鼓励,通过被鼓励,学生会变得更加自信。如果评价过低会导致学生自卑心理出现,学生会因为成绩不好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受到周围学生的嘲笑,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但是如果评价过高则会让学生表现为自负和骄傲,会存在藐视他人和不尊重他人的情况。其二,小学三年级是小学课程由浅入深的关键节点,在这一阶段,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因为天资聪颖而缺乏努力,随着知识的逐步加深,学生的粗心大意会让学生的成绩迅速下滑,成绩的提升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三年级作文和阅读的出现也会增加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学生自己、教师、家长都会更加重视三年级的教学成绩。 二、三年级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分析 三年级语文课程重点考察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三年级语文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让三年级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以较好的逻辑能力和语言的连贯性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在三年课程中学习一定的语文知识,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这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之所以会成为交流的工具,是因为具有古代和现代的文化传承和积累,才会让沟通具有特点,不会空洞和无效率,因此,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表达和语言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表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提升语言的表达技巧。四是三年级语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文章,教师应当尽量让学生体悟文章的优美之处,在语言的使用、思想的表达和环境刻画中了解到文章的妙处。 三、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使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20世纪50年代左右在西方出现的,我国从70年代引入并进行了改良,主要内容是教师为了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结果,在考虑了各位学生的特点之后,设置一个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放松身心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学生的共鸣和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理解水平。这种方法从心理上更为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颠覆了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方式,主要优势在于寓教于乐,将学生的情感、行动和知识进行了多方位的整合和概括。 (二)如何使用情境教学法 1.充分结合三年级语文的课程特点 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主要在于如何创造一个语文学习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影视、音乐、情境剧等多种方式演示美好的画面,将艺术要素和语文学习充分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快领悟到文字的魅力。 2.提高学生体会和感悟的能力 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能力,学生的爱好、兴趣、态度的培养和改变很大情况下是靠教师来培养的,通过教师对课堂的熏陶和渲染,让学生可以在情感上对语言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这方面来看,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这样,教师所建立的教学情境才有深刻的意义,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3.快速引导学生融入语文的学习 在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 4.让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予欣赏和包容,还要给予引领和点化: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时尚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创新的语言习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习作的语言真正地生动起来。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教育均衡发展与高中三年级语文教学研究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在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如何在高中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呢?本文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设计;课堂作业的布置;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究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语文教学;研究 长期以来,在高考这种导向下,学校的影响力和学校的品牌都取决于学生的高考成绩和高考升学率,可以简单地认为学校获得的效用水平取决于学生高考成绩的高低。因此,许多教师都把学生考试成绩当做终极追求,所以大多老师只重视传统教学,特别是针对有可能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而忽略了一部分同学,这些学生或时间,或精力,或兴趣不高,索性放弃学习。高中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情况令人惋叹,令人不满,甚至令人愤怒。以人为本的教育均衡发展观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追求教育质量的均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如何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美好愿望,以怎样的方式才能使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教育均衡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教育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目标,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仅仅体现在资源配置、硬件建设方面的均衡,还需要关注更深层次的教育均衡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即要追求教育机会均等,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课堂教学与教育机会,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更要重视质量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种观念应该贯穿于教师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老师必须把功夫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质量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课时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授课前将所授课班级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个大体的掌握,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在普及教育的现实下,老师都知道或观察到,在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其实都是很独特的个体。面对一班混合能力的学生,他们有不同的成长经验及背景,拥有不同的长处和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特性及学习动机亦有明显的差异。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早前学习的缺失,未能很好地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及技巧,他们正痛苦扎,忙于追赶课程容;但另外一些的学生,可能只需稍稍点拨,便可以直达终点。教室明显地出现各种不均衡的情,教师“一刀切”地组织教学,显然有悖均衡发展的观念。只有知道不同的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有梯度,要设计得符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现状,要设置到“让学生跳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高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比如复习成语运用的专题时教学目标设定为:①积累并理解初高中十二册课本中的成语;②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及解题能力。这样设置目标,部分未能很好地掌握某些基本知识的学生可根据课文注释、思考和练习、现代汉语词语表加以摘录,积累起数量可观的成语。因为近几年高考成语题所涉及的成语绝大多数取材于教材,切实掌握课本中的成语,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就已经是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而另一个目标则是针对部分资质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让他们能够运用多余的精力锻炼自身解题技能。这样便能够为不同能力的学生造就更有效的学习机会,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尤其是在上古文时,这部分非常重要,但是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学习目标,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接受不到,讲得再多也是枉然;或者讲的内容太浅显,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说了同样白费劲。 二、授课内容的确定 授课内容的确定更应在备课的关键,在讲新知识点时侧重些差生,复习和练习时可以侧重优生(多出点有难度的题),每堂课的容量和强度都要达到学生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确保课堂大容量、快节奏,围绕学习目标,加大课堂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根据271法则,授课内容应安排为20%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教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即使再好的备课,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整个课堂也是失败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分层次设置的教学目标落实,这样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环节,又有兼顾优、后进生的环节。而中等生是重点把握的对象,他们有极大的潜能等待开发,同时利用他们在认知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总会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问题,那么在提问比较简单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尽量让后进生来回答,最好是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充分发现,然后在他们不举手的情况下指名来回答,在他们正确时,要及时予以鼓励。他们偶尔做对事情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应该抓住时机,适当的表扬他们,让他们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让他们也能在同学面前有“骄傲”的时候。 在我们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总会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尖子生在小范围内非常容易骄傲自满,所以此类问题就要让这些学生来回答,通过引导使他们有危机感和使命感。他们想保证有充足的后劲,不断进步,只有继续努力,不断巩固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重点培养,尖子生在每次考试中都能正常或超常地考出应有的水平和亮出他们的风采。 讲解语言严谨而不乏机趣,激活课堂气氛。以前,经常会听到老师在埋怨:学生们太不懂事,怎么能利用上课时间睡觉呢?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师的败笔。学生们在课堂上睡觉,很大原因在于课堂气氛过于死寂,或是讲的内容太深,听不懂,或是讲的太浅,没意思。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言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而又能让全体学生领会。如积累文言虚词、实词也是一大难点,如果把这些虚实词连缀成句那么记忆效果就会好很多了。比如“书”的义项连缀成句就是:(把)奏章、文书、书信的文字记下写成书籍《尚书》,虽然不是优美的一个句子,但却是一个很好的记忆方法,相信各种不同的学生都能记得住。 四、课堂作业的布置 课堂作业的布置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优秀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而对于一般的学生,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他们取长补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在完成课堂作业的同时进行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所学知识。老师要及时批阅作业,及时反馈,并做好个别学生的面批和谈话,强化落实。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很重要。对任课教师而言,均衡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评价要遵循“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原则。所以在课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给予口头上的肯定和表扬。由于学生的个性、智力、兴趣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分层次进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采用的语言也应适当的变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陈某,基础较差,自信心又不强,我对他的评价就是“你的不足就是你的潜力所在,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变不利为有利,唯有弥补你的不足之处,变差为不差。” 例如学生曾某,比较聪明,但自高自大,骄傲自满,从高二时就说自己考个二本没问题,学习失于浅尝则止,不听老师的教导,所以成绩一直在班级12名左右,没有突破。我让其认真再做曾经讲解的练习题,促使其领会实质,后来,思想转变了,成绩也进到了班级5名左右。 对于均衡教学我们需要做得还很多,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是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在高三复习课堂,轻松开拓出一片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共同成长进步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小组学习的探讨 摘 要: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的方式,是随着各种改革而形成的很多种教学方法中效果最好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大中小学教育特点中,又尤其适合小学生教育,根据小学教育语文学科的特性,整理出一套与小学语文对应的合作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小组学习 在教育体系变革的大方向下,合作学习小组是老师通常使用的教学办法,在小学阶段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通常比较跳脱,不能踏实稳定地学习,也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不被动要求,一般不会主动学习,这就要求老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同学之间配合鼓励,可以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一、正确地安排学习时间及内容 在学校中对较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和高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就需要老师精心地制订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内容,要按照低年级学生身边的实例来安排他们需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能够让他们更容易地自己分析理解,从而加强独自分析的能力,而对一些他们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就靠老师正确的指导了,而对学习内容正确安排时,对学习时间的安排也不宜过长,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年龄较小的学生自制力较弱还比较贪玩,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学习,所以,很容易造成无效学习,老师要把握好这个度,从而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生词练习 在语文课的教育中,低年级的学生主要学习生字,而在基本掌握了生字之后就要进一步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比如老师可以就一些词语问题让学生各自组合到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学习,老师可以在难度上层层递增,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一个好的学习氛围里,也能很好地提高学习质量,而在学习词语时,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进行对话交流,学习小组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理解,从而更容易地掌握词语知识,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词语问题,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辅助,集思广益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毕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掌握知识,这种形式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怎样合作学习生字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生字学习是占有比重大的一部分学习,所以是很需要老师的帮助的,如何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掌握生字是需要老师思考的一个大问题,而在熟悉掌握了生字之后,让学生两两成对进行生字练习是能让学生增强记忆提高效率的好办法,多练习,多出题,在回答问题后互相检查,这样错误的生字可以及时改正,记忆也很深刻,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互相朗读课文 锻炼听说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可以让学生激发更多潜能,增强学习的综合能力,普通话是要从小就开始学习锻炼的,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很好地纠正生字生词的发音,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将课文分段朗读,比如老师在课文中选出一篇,让各个小组自行商议怎样分段朗读,还可以互相比赛,朗读最好的学生可以着重表扬,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育学生怎样写作 小学生在写作上是不同于高年级学生的,没有什么写作意识,只是完成老师留给的作业,但是写作可以很好地积累学生对于词语的运用,提高书写能力,还能通过对平时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观察进行思考创新,还能加深平时学习生字的印象,而在这个阶段教材中,又经常有写作学习任务,这就需要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让学生3~5人组成小组,对写作内容进行商量,互相提供灵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可以很好地提高作文能力。 六、评价对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 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其中,这样可以观察了解到每个学生,及时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指正,而在每次组成小组学习之后,老师要对每个组的学习过程做出正确的评价,表扬奖励正确的,及时指正错误的,让学生将正确的继续保持,错误的及时改正,还可以形成好的竞争氛围,更好地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团队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爱,设定一些实物奖励或精神鼓励,也会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 总之,让老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沟通,缩短距离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能让他们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沟通交流,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小组学习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倡运用小组学习教学方式。小组学习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采取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小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小学三年级语文的教学特点,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三年级 语文教学 小组学习 一、引言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小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运用。小学三年级学生思想还不是十分成熟,思维方式比较简单,这个时期的学生还比较贪玩,不能理解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时间相对比较少。这就要求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小组学习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学习语文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小组学习的具体方法 小学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格外关注学生。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不能听从老师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因此,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通过以下具体措施进行教学。 1.生字合作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苏教版教学中,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认识生字。在认识生字以后,让同桌组成小组,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两个同学相互提问并检查生字。一个学生进行听写生字,另一个学生进行监督,然后角色互换。最后两个同学针对错的生字再次回到原文学习,及时纠正对方的错误,并提高双方的学习效率。这样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在课堂上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词语练习 在小学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学中,学生认识基本的生字以后需要对词语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小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学到更多词语知识。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增加学习难度,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小组分析。教师让学生说出词语“热闹”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时,需要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掌握知识程度不同,通过大家的观点集合在一起,在能够回答出教师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还能判断哪些是近义词,哪些是反义词,挖掘到更多词语。另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朗读合作 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不断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字词发音,从小锻炼学生学习普通话。教师可以将课文的长度合理划分,让学生分层次进行朗读,并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把文章分成哪些层次,再让学生朗读,也可以根据小组进行朗读比赛,看看哪一组同学的朗诵最具有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写作教学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涉及写作。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写作探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求在教师安排写作内容以后,对小组分析的形式进行讨论,正确把握写作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在小组讨论中,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灵感,提高写作思路。 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 在三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运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但是有些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当代的教育需求。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教学效率,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以下几种小组模式。 1.常规小组模式 小学三年级在进行分组时,要合理分配学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组,要求小组成员合理分配任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合理分配任务,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其中,使得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发挥自身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2.兴趣爱好形式 小学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不同产生了一系列个体差异。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性格及兴趣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学习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学习。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喜爱植物的同学分成一个小组,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方式形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分组,使得小组成员能够在一个平等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学生喜欢朗读课文,有的学生喜欢默读课文,有的学生喜欢拿笔记录。通过教师观察,将具有相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这样能够使得学生之间能够高效率地配合学习,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四、结语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在小组学习中,能够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摘 要]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期,也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步入三年级后,学生短时间比较难适应这个学段的学习,他们在课堂上还没有养成最基本的动手与用心的习惯,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取决于他们对课堂的兴趣,所以有效提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我们要特别关注课堂效率,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周密安排教学时间,灵活设计课堂活动,积极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作业效率,学会欣赏学生,以只争朝夕和时不我待的精神,将提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进行到底。 [关键词] 如何;提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一、三年级语文学情基本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期,也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步入三年级后,学生短时间比较难适应这个学段的学习。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课文的篇幅更长了,生字较多,教材中没有注音,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大,每个单元都有作文的要求,学习变得更加吃力。二是行为自控能力不强,没有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地集中自己的精力,他们在课堂上会随意地说笑、打闹。三是完成作业责任意识薄弱。相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这种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只在乎完成作业的数量,对于作业质量常常应付了事,出现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甚至是涂鸦式的作业。 另外,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还没有养成最基本的动手与用心的习惯。他们对课堂参与的热情取决于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二、提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要特别关注课堂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如何引领所有的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起来,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精心设计授课内容。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水平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精心建构要讲授的内容。教材有时候只是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水平,教师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编排,通过对知识的合理整合,增大课堂知识含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方面。 (2)周密安排教学时间。紧凑、有序的课堂时间安排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尤其是课堂的开始和结束一定要有细致的安排。正式上课前,督促学生备齐学习用品并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是十分必要的,这样避免了上课期间因不断翻找东西而造成无谓的时间浪费和精力浪费。上课铃声一响就立即进入积极的备战状态,一直持续到下课铃声响起,这样为学生的有效听课提供了保障。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合理分配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积极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年级的学生对教师更有一种畏惧情绪,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一些轻松幽默的话语、一个小小的玩笑、一次轻轻的抚摸,这样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既有助于问题的处理,又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重。教师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提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只有在教学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极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才能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3.要关注作业效率 对学生的作业要有一定的规划。教师要分好作业的层次,不要到了下课时才临时想起什么内容让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往往缺少针对性,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对学生的作业要有一定的预见。教师要预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将这样的障碍在课堂上做好疏导,这样既减少了作业的出错率,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又减少了教师作业讲评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总结。总结的内容既要考虑学生集中出错的知识点还要考虑题目本身的典型性,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处理,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学会欣赏学生 欣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得到来自教师的欣赏与尊重,只有获得这种需要的时候,他们才会重新抬起头来审视自己以往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开辟一条学习的新路子,他们自身的潜力才能得以发挥。 (1)在课堂上欣赏学生。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欣赏学生的主要舞台。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再多,时间再紧,也不能放弃对学生的欣赏。课堂中学生一个正确的回答,一个新颖的提问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笔者学校进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要求教师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对每个上台展示的学生,笔者都给予由衷的欣赏和赞美。结果笔者发现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比以往更加积极。由此可见,欣赏学生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从学生的长处出发,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展示自己的精彩。反之,如果学生因表现不佳而采取当场批评、直指缺点的做法,教学效果一定不如人意。 (2)在批改作业中欣赏学生。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渠道,也是沟通师生感情的一座桥梁。例如,发生在笔者与学生之间的一件事。有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在作业本上给笔者写了一封短信,他为自己屡次在语文考试中失手而懊恼,觉得辜负了教师的期望,信的末尾问老师是否对他感到失望。笔者在回信中肯定地告诉他,老师为他的努力骄傲,告诉他不要对一两次的成绩太在意,老师相信他的能力。后来在他的眼中笔者看到信心和士气,期末检测中他取得了班级第二名的好成绩。 (3)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应细心地探索学生的世界,审时度势,掌握火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何在学生身上找出闪光点,点燃心灵的火花,化缺点为优点,这是最关键的。因此,教师要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在日常生活细微中学会欣赏学生。要尽可能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要善于设计多种情景和机会让学生能“表现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尽量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和满足;要积极开展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受到启发和教育;让他们动手动脑,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 的确,学生的自信会在欣赏中建立,良好的习惯会在欣赏中形成,优秀的品质会在欣赏中得到塑造。 教学无痕,润物细无声。提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只有继续努力,以只争朝夕和时不我待的精神,才能将提升教学质量进行到底。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基础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我国语言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出发,联系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进行全面论述。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使学生在课堂后能够有更多的收益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起探讨。 1.造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明显落差的原因 1.1 从学校领导方面来看。过去强调抓两头带中间,认为低年级是"基础"要加强,高年级是"关键"应把好质量关,三年级则无所谓,可以"慢慢来",因而对三年级的教学工作抓得不够。 1.2 从教师力量配备来看。由于领导上存在上述思想,有经验的教师被安排到基础班、毕业班去了,三年级教师则新手多,教学有困难的多,力量相对薄弱。 1.3 从学生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发展时期,学生心理特征有明显变化。他们不象低年级儿童那样听话,专心学习,表现得比较好动贪玩,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的求知欲在增强,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教师往往不注意三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不仅思想教育跟不上,教学方法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要么照套低年级的老教法,学生感到厌烦,要么硬搬高年级那一套,学生感到玄乎,教学效果不好。 2.改进的措施 2.1 以理服人。教材选编的课文,特别是三年级的课文中很多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东西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的资料。如何运用教材揭示的客观事实教育学生?俗话说:"眼见为实!"让事实说话,学生更愿意接受。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先观看课件演示――用眼目睹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再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用心感受这个村庄怎样消失。最后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熟悉的镜头――用口说说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能自然地认识到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自觉地思考环境和生存的联系,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意识,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2 发挥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材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如,《她是我的朋友》《掌声》等文章中的主人公均为学生树立了榜样。针对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要能借助教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树立楷模,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榜样作用。如《灰雀》中,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列宁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是有他的用意的。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小男孩?"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直接问"的各种原因,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列宁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列宁爱护少年儿童的伟大形象,逐渐树立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更加敬仰列宁,产生一种向列宁学习,得到别人的敬爱与尊重的愿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也令自己敬佩。这样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有真实感。通过典型事例影响学生,激励他们向这样的人物看齐,在他们的心中树立了健康的偶像。 3.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虑。 4.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5.注重朗诵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跃"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规定的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这些文章都是些经典片段,是有美好的语境描写,语言的运用也是极妙,期思维表达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语感的提升有几大帮助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行朗诵这些课文时培养孩子语文功底的最佳方式之一。为了使这些出色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但是,因为课堂教学时光的有限,在短短几十分钟内教师无法将课文中的出色之处各个让学生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生阅读时应该抓重点,引导学生在对文字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够尽快悟出语言的抽象内涵,意义内涵,感情内涵等。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高高在上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弥补空缺。如我们在进行《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最好这样引导学生这样点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挑选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学生就能充分表述他们的实在感触感染,有的说:"文中第一和终尾自然段中的'有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目纲'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形特色及优良质量都引见给我们听了,她不愧是我邦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自豪。"这样引导学生挑选自己阅读感悟的精髓,进行详细表述,进一步升华认识。 6.器重丰盛少彩的语文理论运动 如:学习《春天》后,组织学生来郊外一行,寻觅大自然的脚印,发详大自然的风度,摸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自不同角度,采取没有同的道路取得学问才能。 道集中识字后的三年级阅读教学语文论文要念充足施展集中识字的劣势,为四、五、六年级读写教授教养奠定良好的基本,抓佳集中识字为根基的三年 级浏览学学是非常主要的。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现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好素材。我们若能抓住契机,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不但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养成教育,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现在,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以情感人 三年级教材中许多课文是以具体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特征,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恶。因此,在教学中,要能抓住凸显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品读、体会、领悟人物的品质,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写的是老师引导孩子懂得了关心父母的事,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情景。在学习这一故事情节时,让学生联系实际“和他们相比,你觉得自己做得怎样呢?”学生在体味人物情感变化中,在心灵深处发生碰撞,为他们懂事而喝彩。这样通过教材中的故事情节的学习,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荡涤灵魂,使学生从中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二、以理服人 教材选编的课文,特别是三年级的课文中很多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东西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的资料。如何运用教材揭示的客观事实教育学生?俗话说:“眼见为实!”让事实说话,学生更愿意接受。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先观看课件演示――用眼目睹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再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用心感受这个村庄怎样消失。最后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熟悉的镜头――用口说说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能自然地认识到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自觉地思考环境和生存的联系,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意识,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三、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材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如,《她是我的朋友》《掌声》等文章中的主人公均为学生树立了榜样。针对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要能借助教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树立楷模,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榜样作用。如《灰雀》中,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列宁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是有他的用意的。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小男孩?”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直接问”的各种原因,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列宁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列宁爱护少年儿童的伟大形象,逐渐树立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更加敬仰列宁,产生一种向列宁学习,得到别人的敬爱与尊重的愿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也令自己敬佩。这样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有真实感。通过典型事例影响学生,激励他们向这样的人物看齐,在他们的心中树立了健康的偶像。 四、发挥插图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多达几百幅,教材插图就是“物”,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色彩斑斓的图案的吸引,即使图案看不懂,他们也不愿意去阅读旁边的文字说明,尤其是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更没有耐性去阅读。然而,纯粹的说教,孩子也是不买老师的账。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图画的陶冶作用,达到德育的目的。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一文生动地描绘了孔子拜师的感人场面,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学文前,先让学生说说孔子拜师时的情景,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说说从图上看懂了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孔子拜师时的真诚。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进一步引导学文,以激发学生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还有待于深入细致地尝试与探索。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教育均衡发展与三年级语文教学的研究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提倡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平等教学法。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了,教育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个个能成功,人人有成就,是教育均衡发展在具体教学中之所在。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语文;语文教学;研究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它的主要精髓是平等教育。那么如何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正做到平等教育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钻研课本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的前提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提倡让学生在享受教学资源相对均衡,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课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根本的信息途径在于教师先钻研、理解课本,明确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均衡发展。否则,便会南辕北辙,难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中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因为他们对识记、理解记忆比起中等生和优秀生来说还比较迟钝。此外重点培养中等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有对优等生的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我的语文执教生涯中,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字词句,为了扫清障碍,我总是认真把课文读几遍,发现问题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给予指导。一篇课文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没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的教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多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均衡的发展。 二、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那么他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就会获得成功。那么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学好语文呢?我认为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例如:学习《生命生命》时,我播放音乐《命运》,并动情地讲述了少女默然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故事,又介绍了课文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毫不放弃生命的事迹。在教学《死海不死》时,设计了五个问题,全面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这五个问题是:第一,“死海”得名的原因?第二,“死海”为什么又“不死”?第三,“死海”的浮力为什么会那样大?第四,“死海”将来会怎么样呢?第五,死海的蒸发量难道固定不变吗?学生对前四个问题均能对答如流,因为在文中都能找到答案,可到了第五个问题就被卡住了,但学生对这个问题特感兴趣。学生讨论激烈,最后得出结论:海水不断蒸发,它的面积逐渐缩小,蒸发量也随着减少,死海不一定会死(干涸)。这个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推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如讲《鹰》一文时,把几种动物的图片投影给学生看,让他们说出自己了解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再投影鹰的图片同时把文中精彩的段落放给学生听,或由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学生引入动物世界,来激起他们的高度热情。 三、注重转变学困生和鼓励优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提出: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接受的教育条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学生本无优、差之分,只是个性有差异。有些个好学习,有些个好活动,因此学习有好差。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好。同样道理,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差。他在这方面是差,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好,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习差生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这们才是把学习的差生的学生转变为学习的好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为了寻找机会让学习差生表现自己,特别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学习差生,这些“软骨头”抛给学习学困生,让他们一口就能把它啃掉。当他们答对时,我总是不失良机鼓励他,表扬他,让他高兴、愉悦。当他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后,身心就愉悦快乐了,也就爱学习了,这样日积月累,学习差生就不再差了,教学不就均衡发展了吗? 学习的优生也不一定样样都好。为什么呢?学习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都是最好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最差的。比如说,我们常常发现,学习好的学生善于思考,听从教育,但动手能力欠佳,不爱说话,诡辩能力较差。相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动手能力特别强,语言表达能力强,诡辩能力强。再说人是在变化的,学习差的学生也会转变为学习好的学生,同样,学习好的学生也会变为学习差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法中要防止学习好的学生变为学习差的学生,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出现,我们就要善于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勇往直前,达到好生更好的目的。 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因此,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进入了三年级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和对学习目的的深入认识,学生喜欢独立完成作业,需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语文课中,他们不只希望知道故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而是想更深一层地了解故事的情节、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文字表达的精彩。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按照他们的心理特征和需求,逐步把他们的学习思维引向纵深。例如可以针对学生爱提问题的特点,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让他们各抒己见,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转变为知识运用的能力。如: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同学们学习了“抓住特点写景”的写作方法后,老师指导同学们写我校的校园小景时,同学们就能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主要景物写出它的特点,同学们便会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想象……经过不断的学习、训练,学生们在学习新课时,就懂得了应该怎样提问题,怎样预习课文,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发挥评价作用是均衡发展的保障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这些独特也许就是他们成功的起点。课中我们的教师能利用评价这一关键的环节,欣赏自己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这样就能让学生尝到被赏识的快乐。我在一次上课时,在小组评价这一环节,其他小组都得到了奖励,只有一个小组什么奖励也没有,这时我把一颗大大的星星送给这个组――“公平星”,激励这些孩子说:他们组虽然没有得到其他小组那样的荣誉,但是他们的心里想的是他人,他们把荣誉给了别人。发给他们小组星星,这比老师无数次的教育力量更大。我觉得这一颗星比哪颗星都灿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荣誉让给他人,在荣誉面前心里想者他人,这是多么崇高的品质啊!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我所教的三年级有一名学生,他上其它课都没有兴趣,作业不爱写,可是他特别爱画画,针对他的特点,我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经常鼓励他有特长,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慢慢的,他对这门课就有了兴趣,作业越写越好。后来,他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教育均衡化必须与时具进。在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应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教育均衡化的内涵发展方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提高办学水平,高质量、抓特色、扬优势,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样的一代新人辈出之日,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之时!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摘要】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被有趣的课堂吸引,我想那纪律的管理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他们“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关键词】趣味 培养 鼓励 阅读 这个学期我教三年级的语文,开学三个月了,在教学当中问题频频出现,值得我深思和探求。有人把小学的学习比作一个英文字母“u”,也就是说三年级的孩子处于最关键的转折时期,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被有趣的课堂吸引,我想那纪律的管理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吧。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签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学生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有这么一句话“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语文课有激情,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2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他们“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虑。 3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乡村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 要:对于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讲,其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帮助学生收获知识,为未来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那么,如何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就成了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事情。简要对乡村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枯燥地在讲台前带领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内容的讲解,学生麻木、机械性地记录笔记,背诵段落。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其还处于好学、好动的年纪,单调的教学方法会禁锢住学生创新的思维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奠定未来坚实基础。 一、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是一种求知欲望的体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事物。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授时,应创建灵活的教学氛围,进而调动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一课《燕子》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燕子是一种什么类型的鸟,它的外貌特征是什么,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田间地头,找寻燕子的踪迹,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课本内容。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更仔细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有着绝对的权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才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例如,教师在教授小学三年级的课程中,学生会有一些不认识的生字,教师不应直接进行讲解,应引导学生自主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查找工作,完成识字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仅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自行探索,提出自身的观点,教师进行辅助,帮助学生更灵活地掌握知识。 三、重视情感朗读,培养语文欣赏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文字优美的作品,教师应培养学生情感朗读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欣赏水平。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三课《荷花》课程,教师应先为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分段讲解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含义,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自行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讲解喜欢的理由,更好地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欣赏能力。 四、将课内同课外相联系,完善学生自身发展 在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将行为停止在课堂上,同 时应延伸至课外,进而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内容,完善自身发展。例如,教师定期开展春游的活动,同时可以为学生讲解课本中《咏柳》的古诗文,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亲眼关注柳树的形体,体会作者的感情,更好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同课外相结合,同时提升教学成果,完善学生的自身成长。另外,语文的教学活动也应同家庭、社会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来讲,有很多教学模式可以利用,进而创建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及课程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乡村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是值得乡村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玉溪镇池村小学)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教育均衡发展与三年级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部向教育战线提出的教育战略方针。如何把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呢?本文从教师深入钻研课本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的前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均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三个方面探讨教育均衡发展与三年级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语文课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语文课本的感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均衡发展。 什么是教育均衡发展呢?如何把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呢?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得到相对均衡、在接受教育条件得到相对均衡、获得教育效果得到相对均衡。要把教育均衡思想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简言之,教育均衡发展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如何在三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呢?以下谈谈我的浅薄体会: 一、教师深入钻研课本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的前提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提倡让学生在享受教学资源相对均衡。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让学生在享受教学资源相对均衡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要先钻研、理解语文教科书,要“在语文教科书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均衡发展。如果教师自身对语文教科书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语文教科书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享受教学资源上达到均衡。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在语文教学中,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课文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这样的良好习惯让我受益匪浅,课堂教学也颇为轻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均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共同去获取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生获得知识的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均衡发展。因此,我在三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点滴体会 摘 要: 几年来,我一直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优化课堂: 教材; 自我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与马慧琴校长、同年级姚金荣、李萍等老师讨论、总结。我个人也在不断地反思,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经验暂不能完美地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一直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看过的文章觉得写得很好,很有针对性。自己的感想是: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5.课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大胆地说”进而“编造地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语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门学科,记得自己上学时铺天盖地的都是语文压抑了人性,对语文教学的批判。现在的新课改让我看到了欣喜的动向,可是,真的很怕矫枉过正,一味的不负责任的“创新”“活动”让语文的文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头脑中的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始终相信,语文的阅读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大量自主的默读、静思培养的是语文的素养,没有足够的阅读做基础,过多的“对话”是无法达到感悟和体验的。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试论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基础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我国语言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出发,联系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进行全面论述。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 语文 教学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使学生在课堂后能够有更多的收益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起探讨。 一、造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明显落差的原因 1.从学校领导方面来看。过去强调抓两头带中间,认为低年级是“基础”要加强,高年级是“关键”应把好质量关,三年级则无所谓,可以“慢慢来”,因而对三年级的教学工作抓得不够。 2.从教师力量配备来看。由于领导上存在上述思想,有经验的教师被安排到基础班、毕业班去了,三年级教师则新手多,教学有困难的多,力量相对薄弱。 3.从学生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发展时期,学生心理特征有明显变化。他们不象低年级儿童那样听话,专心学习,表现得比较好动贪玩,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的求知欲在增强,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教师往往不注意三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不仅思想教育跟不上,教学方法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要么照套低年级的老教法,学生感到厌烦,要么硬搬高年级那一套,学生感到玄乎,教学效果不好。 二、针对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落差的一些策略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扭转过去只注意抓两头而忽视中间年级的思想。做到低、中、高年级一起抓,骨干教师合理配备。并力求相对稳定,师资条件较好的学校,可实行教学小循环或大循环。三年级的语文教研组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学期、分阶段提出教研任务。逐个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三年级教学第一线,亲自听课或任课,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淘气贪玩,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求知欲强,善思好问。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一方面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他们守纪律,爱学习,为建设四化学好文化;另一方面,要爱护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既不能象教一二年级那样,降低教学要求,也不能搬用高年级的教学方法,跳跃太大。要防止教师包办代替,想方设法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要明确教学任务,切实搞好三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 1.由识字教学过渡到阅读教学。一、二年级识字是重点,三年级虽也有识字的任务,但重点已转到阅读上。语文教材取消了集中识字和给独立阅读课文全部注音的形式。因此,识字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预习课文和查字典,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与词句教学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完成。阅读教学在三年级既是重点,又是新课题。提高阅读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习普通话,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借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能复述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要抓好句段的教学。大纲规定,三年级要“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法上可先教学生学会记叙文一般的(老三段)分段法,再教他们学习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故事情节来划分段落,并指导学生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句,概括段落大意和课文主要内容。句段教学抓好了犷学生初具分析、概括能力,就为高年级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基础。 2.由一类课文教学过渡到三种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对三年级三种不同类型课文,应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一类课文是重点课文要着力教好,以“扶”为主,为学生学、三类课文作好示范。二类课文要指导好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以必要辅导,使之读懂读通。三类课文要慢慢放手让学生阅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讲读、半独立阅读、独立阅读三类课文的教学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一是不要以讲代读,要以读为主,讲读结合,二是要紧扣字词句篇进行教学,注意防止和克服仍以识字为重点和架空分析这两种偏向。此外,还要根据三年级学生求知欲旺、记忆力强的特点,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篇,使之终身受益。 三、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 1.课堂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三年级的《灰雀》一课为例进行说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天真无邪、活泼好动的年龄,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这一课的导入就简单了,首先给学生介绍灰雀是一种什么鸟类。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新奇的小动物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好奇心,由介绍灰雀导入新课,能够使学生在好奇心的促使下积极、认真地学习。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技巧,能够使其终生受益。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生字,利用好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己查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其次,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租住讨论,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小天地,让他们自主发表见解、相互探讨切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切忌将课堂的主动权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利用好教学课堂。 3.开放与创新,多样化的学法和快乐的巩固 识字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汉字本身是一门“艺术”,在汉字的学习中,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都可以得到发展,让学生小组探讨,自己创造识记生字的方法,字谜、口诀等都可以用。学生在讨论中,不仅可以多学生字,还可以多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成为了一种快乐。而在巩固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道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回答者都给予奖励.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试论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则。多年来,许多教师就文道统一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但是,文道统一不仅仅是文与遗怎样结合,如何统一的问题,而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中的“道”的具体内涵,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遗”的第一要义,就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论理,道德教育,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重视和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我们的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文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发展市场经济,加强了人们的商品意识和观念,人们开始注重自我,讲究实惠,也富于开拓、敢于冒险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主程度的逐步提高,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日趋强化。但是在另一方面,人们又往往过分强调自我,许多人鄙弃理想、荣誉,一些人甚至违法乱记,党风、官风、民风中出现了许多消极,腐败的现象。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今天的中学生较之过去,知识面广了,视野扩大了,他们注重实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但是过去普遍信奉的集体主义,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在他们心目中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他们在开放的感召下良莠不辨地接受新东西,把好的传统也丢掉了。不文明,没礼貌已不是什么个别现象,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一切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塑造和培育一代新人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深刻思想,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准,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而是教育的大方向问题,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给经伦理道德教育以突出的位置和重视,才能使语文教育走出困境,使之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二、重视和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重责。 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晓之以为人之理,是非美丑善恶的观念,历来为语文教学行家所重视。我国古代的孔子就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统治者要做到“为政以德”,对人们要“导之以德,齐之以扎”,使之行为“有耻且格”。孟子则极力推崇“教以人伦”。记录孔子和孟子言行的《论语》、《孟子》以及秦汉之际成书的《大学》、《中庸》,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也是伦理道德著作和封建科考的重要经典。深受爱戴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所提出的著名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其中也包合了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语文学科是中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科,它集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于一体,它所向学生展示的,是生活、社会、历史。人们的思想感情,其中蕴合着极其丰富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这一点是其他学科,包括政治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就语文教材而言,作为信息载体的语文课本,差不多包括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积淀,上至天文,下及地理,草木虫鱼,声光化电,飞禽走兽、世态人情,无所不有,特别是多方面地表达了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者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体现了各个时代,作者所认定或贬斥的各种道德规范。正如在巴尔扎克《守财奴》和王愿坚《普通劳动者》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学会正确处理和谐调人际关系;高尔基的《母亲》、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课文,则表现了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作者高尚执着的追求,从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现,加强他们对人生、社会的责任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人民的勤务员》、《说谦虚》、《哥白尼》、《中国石拱桥》等课文,或体现了高尚的道德风范,或表现了热爱科学、坚持真理、不懈探索和追求的人类精神。所有这些,为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这也正是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所在。 从语文教学的原则看,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的“道”的第一义就应当是伦理道德,它包括处世立身的丰富内涵,诸如良心义务,荣誉幸福,爱情婚姻,职业人生,集体现念,国家观念,是非观念等等,这些都是中学生所需要而没有真正学到的。不难想象,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的好坏,对我们的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准确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所必需的,把伦理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教育的首位,这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看,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并不是取消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恰恰相反,正是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发挥它的特有功能。对此,叶圣陶先生一九七三年写给江苏常州的一位中学教师的信中,已有概括的说明,他说,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讲词义和章段结构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语文教学大师于漪对这个问题说得更为具体,她说,语文课“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她还特别指出:“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漪强调,“认为只要讲清文章的字词句篇,就‘水到渠成’也进行了思想情操教育,这不仅把‘文’与‘道’等同起来,而且表现出教学的随意性,不符合培养人的教育规律。”叶老和于漪的话,十分明确地闻述了语文 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很明显,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一篇篇具有一定情感和思想的课文,培养和塑造人,这里‘育人最基本的,也是经常起作用的。最有生命力的就是公理道德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强调伦理道德教育2是由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 从语文教改的目的来看;也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的伦理道德教育。多年来,语文教学为在教改中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但是,这些改革和尝试,过多地着眼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堂结构等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注意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尤其忽视了语文学科伦理教育的特殊功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撼。我认为,衡量语文教改成功的标准,固然要语文深传授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能力,但更重要的则是‘‘育人”。育人,就是要按照时代事业,社会;未来的要求塑造人,而塑造人首先就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出兵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叶圣陶说过,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善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点,正是我们语文教改的方向。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的学问,语文教学道德就要研究人,不仅要研究今天的人,而且要研究明天的人,研究未来对人的要求。今日的中学生是九十年代和下个世纪的主力军,塑造他们,不仅要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语文教政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真正体现“育人’的教学目标,否则,改革“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于’。 三、必须认真探讨语文教学进行始理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并不是抽象空洞的伦理道德概念的灌输,不是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也不能同’强迫命令”仍方式要学生这样做而不那样优。它应当是“文”与“道”的和谐统一,应当是落实到课文实处的,能引起共呜的,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自觉自感接受的食陶和需要,因此,因文释道是十分重要的。假如在讲授《窦娥冤》时;根据课文特点,联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人民在关剧和杜诗中处于怎样的不同地位?二、,怎样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作者个人因素方面看待这种木同?引导学生认识,‘关剧与杜诗都是为民奔走呼号的绝唱,但杜诗中人民只是同情的对象,而关剧中人民已成为抗争的主要体现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杜甫与关汉卿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杜甫自觉地举着本阶级的意识和以君王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这就决定了人民在其诗歌中只能作为被同情者,到了关汉卿时代,这种意识和观念已发生了交化,汉民族把外族入主中国看作是英大的耻辱,这一点在当时民族压迫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表现得尤其突出,关剧的揭露能如此大胆和彻底,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学到了分析作品的知识和方法,也增强了道德修养和评判善恶是非的能力,在感知,认识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 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遗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接受教育的每’个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的感化和熏陶,增强作人的素质。因此,这种教育必须把握沉重的共性与个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特点和素质,而“个性”别是指这个整体中不同层次的对象,而不是指个别的人。例如们面对着九十年代的中学生,他们与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与七、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在知识水平、思想修养、社会阅历年都有着许多不向,把握这个整体特征,我们的教育才能切合实际,而不至于泛泛而论。另一方面,对城镇学生与对农村学生,对高年级学生与对低年级学生,对可望升学的学生与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对男学生与以对女学生等中学生的这些’个性”又有所区别,视这些不同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道他4n所欲道,给他们所欲得,我们的教育就会深入学生心田,真正适合每个学生的人生需要。命而,语文教学中的论理道德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 它的出发点应该是“文”,它的一切依据也应该是“文”,在教学中把“文”与“道”、“文”与“人’结合起来。例如讲授〈祝福〉一文时,对女学生,主要引导她们认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历史的责任,学会自强、自尊、白爱、自信,加深对女性美德的认识,加强自身的修养,对男学生,则引导他们去认训男权社会的不合理,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加强他们这方面的道德修养,学习《回忆我的母亲》,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如可看待继续深造与走向社会的问题上,联系《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使他们有正确的理想和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现、价值现、事业现、生活现,激发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种教育,以课文为纽带,紧紧联系着“道”与“人’,形象面生动,学生往往会欣然接受,受教而不知在受教,甚至师生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境界。伦理道德教育是古老的,同时又是崭新的,语文教学的内容、特点、任务、目的,都决定了在“文”与“道”的结合中给论理道德教育以突出的地位,发挥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适合社会、时代的需要,适合未来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根本上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据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仅应该,面且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论理道德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语文教学艺术内在与外在的特征及其功能 【摘要】: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语文教学的审美化。清晰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特征,可感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它们又分别表现出具体的一系列美学特征。语文教学艺术 具有启发动机和乐学两大功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清晰性;可感性;动机;乐学 教学是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支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表现为教学系统内在逻辑的清晰性),作为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特征可以纳入“教学艺术”的范畴中,从而结束“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艺术的功能。 一、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引论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地发挥。前者是内隐的,支配后者,使其在一定的规则内运行;后者是外显的,使前者在可信的基础上更可爱。二者合一,才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当前许多研究成果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观点:并不是将所有的教学而是把那种整合各种教学因素,从而能够形象、主动、有效、创新、美感地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操作方法或教学操作成果称为“教学艺术”。有人把现有的关于教学艺术的说法归纳为技巧说、创造说、审美说、规律说、素养说、特殊说、整体说等。实际上,这些说法和被称为“教学艺术”的各种教学方法或成果基本分为两个层面:[1]一是以教学美的欣赏、表现、创造为立足点的层面,二是侧重把教学艺术归纳为遵循教学规律,使教学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或一种教学情景、境界与方法的层面。两个层面均表明: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灵魂,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是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则,也正是教学是一门科学的精神实质,这是教学艺术之美的内在品格(特征);教学技能、方法是教学必须遵循的行为要领,当技能、方法熟练到“自动化”的程度就形成了教学技巧,当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浸染了教师的审美创造的灵气,就具有了把教学原则、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教学艺术特质。我们通常将这样的教学方法系统称为教学艺术。 张武升是这样归结“教学艺术”的本质的;“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的认识记忆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2]李如密认为教学艺术的含义有三层:其一,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其二,指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其三,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活动等。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乃是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因此他把教学艺术定义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李如密对教学艺术的含义的解释是妥当的,把教学艺术的定义定位于“教学活动”也是妥当的。 我们认为:教学艺术就是审美化的教学活动。学术界对教学艺术的探讨,对于我们认识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具有借鉴作用。 所谓语文教学艺术,是指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行为或者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不仅要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而且要使语文教师愉快地教语文。语文教学艺术在关照教学对象的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审美关照。要达到这个境界,就离不开创造性的教学谋划和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谋划中的运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对学生学习力的判断艺术、对自我教育力的估价艺术是谋划的科学依据,对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可以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课堂之上。语文教学艺术中谋划的物化产品就是教学设计方案,这是我们对语文教学艺术的相对静态的认识。语文教学艺术的动态性特征就表现为教学的行为艺术。如果说设计艺术属于“战略”这个范畴,那么行为艺术则属于“战术”的学问。一切课堂教学的技术、技能.只要具有了创造性的审美特质,就可以包括在行为艺术中了。 语文教学审美化,又叫审美化语文教学,是可以与语文教学艺术划等号的。 韦志成归纳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五大“基本特征”: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他认为“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首要特征”,[3]语文教学必须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理论的指导性;教师熟悉并驾驭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使教学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沟通,以便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学习,扩大、深化学生固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得到教养、教育和发展。否则就谈不上语文教学艺术了。韦志成说,创造性是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的因子”。施教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创造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塑造灵魂,创造的手段是教学方法,创造的内容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创造的产品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最佳效果,创造的本质是求异。他是这样解释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的:文章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教学中,只有这“三情”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语文教学艺术的灵活性,与教学的固定模式、刻板僵化无缘,而同教学的千变万化紧紧相连,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处理的灵活度。至于“魅力性”,他界定为:“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种悦人心目、审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励追求的感染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教学功力而启迪学生的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教学吸引力……”。[4]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教学美的集中体现,是教学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把仪表美、教态美、导入美、语言美、提问美、结构美、板书美、节奏美、结尾美等综合形成教学美,从而产生教学魅力。他认为,以上五大基本特征“集中起来绽开了教学艺术千姿百态的花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5] 韦志成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观意图是想揭示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品格。只不过,他还没有抽象出语文教学艺术区别于一般艺术和教学艺术的个性特征来,更没有深层次地说明这些审美品格是依附什么而换发出来的,作为一本专论“语文教学艺术”的著作,做到这一点是完全必要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教学艺术和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或品格的研究,普遍存在这样 的缺点:一是堆砌一些“××性”“××化”这类的概念,玩弄花哨的术语,其实并没有什么新见解;二是划分其特征的标准不一致,交叉现象严重;三是这些特征之间的内部关系不清,在论题中的地位不明;四是没有把自己的概念范畴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依据上,因此无法耸立起自己的理论大厦;五是空泛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缺乏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落实下去的操作性要领;六是没有对新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做出回答,回避矛盾。赵伶俐建构的“审美化教学”理论克服了这些弊端。她深入考查了“当代中国教育演进及改革历程”,对“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归纳,以美育心理学、现代系统理论、心理生理学、现当代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以教学实验和实践为支持建构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审美化教学体系。所谓“审美化教学”,是指将教学的所有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过程,使原传统的生硬呆板的教学关系转化为生动、积极的审美关系的教学。“完整的意义上的教学艺术,也便等价于审美化教学或教学审美化。”[6]因此,我们把语文教学艺术视为审美化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清晰性、可感性,它们又进一步表现出一系列美学特质。 二、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特征是清晰性 科学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语文教学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教学运行过程逻辑的清晰化,尤其是教学目标、学科知识、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之间内在逻辑的清晰化,从而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简洁、续密、雅致、有恰当自由度的内在美学特质。这就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清晰化特征,包括语文知识逻辑的清晰化、语文教学系统各个要素内部逻辑关系的清晰化、语文教学过程逻辑的清晰化。[7] (一)语文知识逻辑的清晰化 首先,把握语文知识的类别。语文知识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语文规律方面的知识,如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写作等知识。第二类是有关语文学习方法论的知识,如思维方法的知识、听说读写方法的知识、运用工具书和网站的知识。第三类是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如有关作品时代背景的知识、社会人生体验的知识、风土人情的知识等。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因各地使用的教材版本有所不同而有一些差异。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文学史常识以及文化常识等。其次,把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分布情况,形成知识网络。语文基础知识在教材中出现的形式和位置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以短文或系列文章的形式集中出现在每个教学单元之中或每册书的末尾,这类形式所介绍的知识容量大,有系统性;另一类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别出现在课文前后的“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之中,这类形式所介绍的知识容量小,比较零碎。总之,语文学科存在着它自身的基本知识、概念体系。语文教材教学内容逻辑的清晰化,是教学内在逻辑清晰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部教学出现科学美的基础。作为教材编写者,当然要为教学着想,努力把教学内容编制得精粹、实用、好懂;作为教师,要尽力理解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脉络,不断积累,把知识点编织成网络。 (二)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逻辑关系的清晰化 语文教学目标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各种期望在教学中的转化与实现。而这主要靠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内在联系的揭示与把握。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弄清知识体系的逻辑,而且还要清楚地知道语文教学目标是什么,它与知识的关系是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怎么紧扣目标以及知识内容进行等,这也就是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评价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清晰化。语文教学目标,绝不只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指通过教学之后学生应达到的发展,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人格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既是即时性的发展,也是延时性的发展。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不同,那么传授的侧重点和方法就会不同。教学方法是指在操作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和策略。任何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无论表面上是多么的“新奇”,但终究是华而不实甚至是干扰教学的。只有建立起教学方法与目标、内容之间清晰的逻辑关系,教学方法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的特质。语文教学评价是对语文教学目标达成度以及有关影响因素合理性的估量,即对教学后学生发展实际状态与教学目标预期状态之间进行比较、水平分析、诊断问题,并提供进一步调整教学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反馈与策略的活动。提倡在分数基础上充分运用语言评价,尤其赋予分数以积极意义的解释,是当今教学评价的追求。 (三)语文教学过程逻辑的清晰性 语文教学过程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操作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部活动历程。教学过程逻辑是最能体现某种教学思想和理论价值的操作部分。教学过程由若干环节构成,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与一定的教学内容、操作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指向与达成相关。教学环节的排列最基本的要求是“有序”,“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8]一个学段、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大大小小的语文教学过程,无序则乱,就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 上述三个方面“清晰化”显示出简洁、缜密、雅致、有恰当自由度的内在美学特质。简洁,指以最简单、干净的面貌呈现教学因素及其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缜密,指教学各因素、各环节之间谨严细腻。雅致,指相对独立的教学因素呈现出精美的整体形象。有恰当的自由度,是指教师思维的自由性的限度或内在逻辑前提下的自由。语文教学艺术,是科学前提下的艺术。语文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然后才是艺术。只有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才能显示出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品格是清晰化的美,是科学之美,并确保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品格不走样、不变味、不跑调。 三、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是可感性 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是:语文教学因素及其过程中那些直观可感部分在内在逻辑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舒展多样,显示出形象、生动、丰富、自由的美学品格,使语文教学具有充分的外在形式的感性美[9]。形象,指充分运用视、听方式对有关教学因素及其过程的外部形态轮廓或逻辑形态进行描绘,使之形成清晰可感的“象”,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生动,指有关教学因素及过程充满动感和趣意,活跃善变,意味无穷,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信息加工状态。如教学幽默、教学内容的动态呈现、教学手段方式的变化等。丰富,是指教学材料、教学事例、教学方法手段等在合乎教学意图和内在逻辑需要前提下的尽量充分。但这种充分是以保证清晰、简洁的内在品格为条件的。任意、无限的充分不是丰富而是浪费。自由,是指外在形式的多样化、开放性、变异性,但要“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些“外在品格”是通过感性化的途径表现出来的。 一是语文教学行动的感性化。语文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操作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身体动作。包括教学口语、体态语、板书、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行为。教学语言或教学言语是最首要的教学直感因素或重要的形式构成面,是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智力时的言语活动,也包括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上进行的组织管理学生时的言语活动,还包括少量的教育性言语活动。语文教学言语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有学者认为:正确与规范、清楚与明白、简洁与具有启发教育性,这是对教学言语的基本要求;生动、情感、个性化,这是对教学言语之美的要求;简约与繁丰、含蓄与明快、朴实与华丽、缜密与疏放、典雅与俚俗、庄重与谐趣、豪放与柔婉、理智与情感,这是教学言语风格的形态;讲述、讲析、解说、描述、讲评、抒情,这是教学言语的表达方式。[10]教学体态也是一种教学语言,也有人称之为副语言、身势语。这种无声的教学言语行为艺术,是最直观形象的教学行为,是教师身体姿势、表情、手势以及服饰等的恰如其分的、和谐组合的体现。教 学板书是另一种无声言语行为,板书逻辑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的完美统一是板书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的特质。教学管理行为,是教师教学多重角色自我调节及其组织才能的充分呈现。语文教师可以调整成为符合教学情境的领导、父母、兄长、朋友的角色,并作出学习要求的具体规定。另外教师教学时提问的设置,语气、眼神的运用,教学水平和人格较力,对保证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行为的重要构成面。教师可通过口语和体态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作出评价。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材料的感性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指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序的操作样式(启发式、讲授式等)和采用的物质化媒介与载体(计算机、投影仪、录像带等)。其实,教学手段也是一种直物质化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方法以切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为前提,以多样化、直观化、生动性为美学追求。语文教学材料的感性化,是指对课文的感性化处理,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形象性的语言描绘,有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课文的再创造,有出示教具或实物帮助对课文的理解。 三是语文教学环境的感性化。教学环境是指围绕在师生周围的一切现象或因素的总和。分为物质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如校内外的山川、草木、房屋、街道、教师、教学材料等,这里蕴藏着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要很好地开发利用;教学心理环境指师生的心理交流,包括思维、情感、人格、需要、兴趣的互相传递、接受、共鸣等。感性化的教学环境有显著的暗示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信息支持,对语文学习具有增力作用。 我们发现,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是教学外在行为和外在形式所表现出的审美特征,它与内在特征组成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 四、语文教学艺术的功能 语文教学艺术之所以是衡量或鉴别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高低的尺度,是无数语文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就在于它本身具有独特的功能。国内外学人发现教学艺术和语文教学艺术有诸多功能,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动机功能和乐学功能两个方面。 我国台湾学者王克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中说:“一个人的学业成绩由两种因素来决定:一是智力,一是动机。学习本是自动的吸收和积极的反应,而不是被动的行为。教师不能给学生智力,更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内在的驱策和激励。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语文教学艺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语文学习有三种主要功能,即指引学习方向的功能、集中注意力的功能和增添活力的功能。由于语文教学艺术以内在的和外在的领力吸引学生,学生就容易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专心致志,攻克一个个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学者根据“长期的观察、调查与思考”,把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以依次递升为序排列划分为六种类型。[11]一是无所谓型。语文学习不为什么,无所谓动机。二是模糊型。学习语文为什么,不太清楚。三是任务型。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履行一种义务,自己对语文学习并无多大兴趣。四是直觉型。觉得语文课有趣味、语文教师教得好,就学,否则就不愿学。出于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考虑或师生的感情考虑,才学习语文。五是功利型。这类学生最多。把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掌握,因此要学习,这是正确的一面;把学习语文仅仅是归于应付考试,就未免过于偏颇了。六是深远型/学习语文是为了发展自我,陶冶性情,将来报效国家和人民。这则材料说明,语文教学启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是当务之急。优秀的语文教师是能够凭借自己的“点金之术”,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作用,并用适当的教学难度和教学氛围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至此,语文教学艺术的动机功能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语文教学艺术具有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获得身心愉快的乐学功能。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与掌握语文的感情倾向。皮亚杰认为,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强迫学习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对于教学,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强制”与“吸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教学的效果也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越学越乏味;“吸引”学习,就是运用精湛的语文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学记》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艺”,就是教学艺术,这是手段;让学生由“知之”“好之”进而“乐之”,这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有人试验,对奶牛弹琴,牛可以多生产奶;让一些猴子听音乐,过段时间将它们同没有听过音乐的猴子比较,发现前者比后者聪明、伶俐、活泼;对大白鼠进行试验,同样发现了音乐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据此,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创造了“乐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把学习和音乐(唱歌)、游戏、演戏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言语的清晰性、可感性,作为语文教学艺术的两大特征无不是反映了语文教学的美感特征。“当课堂教学达到艺术化水平时,人们坐在课堂上便不再感到被迫和痛苦,他们一方面仍是为了需要学习知识获得能力而来,另一方面他们是为了欣赏美、追求美、享受美而来。”“在教学的理性与感性中,只要教师和学生能够从教学中看到自己的精神体现,便会产生由衷的喜悦。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乐学境界。 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化特征,并通过艺术化的教学谋略与课堂教学行为,充实语文教学艺术的多方面的功能。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化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教育的应用 从文化上看,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是由其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汉语国家句子如水般柔性流动、迂回转折随遇而安,着重追求内部的文气畅通,使语言能够成为作者思想流动的镜像。近几年来诸如《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之类的电影能够卖座,得到年轻人和广大观众的喜爱,电影中的情节和一些桥段也成为大家街头巷议的话题,其原因不仅仅在精良的制作,演员出色的表演,而更在于它能够吸收不同国家的故事题材、独具匠心的构思、且不断地推陈出新。话说回来,如果电影没有这些交融的文化背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效果。 1跨文化理念的内涵 语言的功能即人们要求语言所能干的事情,然而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同时客观世界也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都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这样功能就看似千变万化琢磨不定,但是我们仍能够将其加以归纳,得到更加抽象的所有语言都应该具备的“元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将其分成三个方面即:概念、人际、语篇。概念元功能是指语言所对应的静态的世界意义或者说是逻辑命题;人际元功能是指以某种方式向他人灌输自己的思想,以及说话人所携带的感情态度;语篇元功能即人说话写文章要整体上考虑,恰当的安排布局,不能显得零零散散不协调。哈利德和汤姆森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保持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其中给予和需求是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给予的可以是货物和劳务,也可以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信息。 2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2.1研究的交流方式较为单一 语文课堂上多数采用一问一答的单线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及学生的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普遍较沉闷。这也是我国的语文乃至语言教育的缺陷之处,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的理解无法很好地通过交流的方式得到总结、改进。 2.2研究活动中学生的思考不足 在学生的研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式单一的,即常常只是以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而这种学习模式,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留下的问题。虽然近几年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好地改善了这一现象,但在很多基层教育单位,由于升学压力和生源竞争的增加,许多学校仍旧将分数视为较重要的考核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旧缺乏思考,较多生搬硬套。 2.3写作缺乏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作文写作上,拟题和构思没有给学生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必要的条件,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地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表达和探究创造。 2.4教学内容适用于现实,可以适当延伸 情景虚拟,内容实际。因客观受限,教师不可能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教学,只能是在摹拟的或近似于真实生活场景的情景中组织教学,但虚拟也是以真实为基础的虚拟,它不代表虚幻。虽然学习者只能在虚拟的情景里进行课堂操练,但因为学生在英语课学习的语言知识是要用于现实生活,否则会影响学习的实践效果,所以教学的主题与他们的真实生活密切联系,都有可能出现在他们的真实生活中。 3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教育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 语言的“人际功能”表现在一个人所讲的话能够透露其社会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和其对事物的感受评价等,同时,语言的“人际功能”还能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随着文学表现方式的发展,文本具有更大的空间张力,表现力也得到增强。在这种写法指导下,表述者常常突兀地中断原来的叙述加入随性的想法和念头,或者对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方式进行评价。以下将重点分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 3.1教学中注重介绍词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指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文化意义是指某一文化群体对一客体本身所作的主观评价,同一客体在不同文化的人中产生的联想意义不同。 3.2在语言教育中注意网络文化的地位 步入21世纪,网络的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学生交流、学习、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和传承方式,作为网络世界一员的学生必然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对网络文化的领悟和感受相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滞后,很多词汇的涵义在网络环境中已经发了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学习,及时向学生传播积极的网络知识,从而促进语言教育。 3.3教学中比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在交际中,由于交际者双方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经常出现矛盾,降低交际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正确的价值观,并介绍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在交际中做出正确的预测。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并提供大量的文化信息的另一种文化教学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观察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所展现的不同学习风格。这实际上也是对某些文化信仰和态度的体现。 结论 总之,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意识到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重视对目的语文文化背景的教学,并采取相应对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对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研究 一、寻找教材和德育教育的切合点,树立良好思想道德观念 语文教学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每一篇优美的文章都充分展示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先辈们为反抗外来侵略和奴役、反压迫,争取独立和解放而前仆后继,使学生为先辈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肃然起敬,从中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对学生们进行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优良的道德品质熏陶。如,在学习《我的战友》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情节感染,绘声绘色的讲解,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深溶入到那为祖国而战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学习《长征》中,通过学习,同学们被红军那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精神所折服;在学习《詹天佑》中,同学们被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的狂妄自大,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的爱国精神所叹止。笔者由此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使学生更深一步地领略文章中的内涵,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由此而找到教材内容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合点,教育学生从小树立为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繁荣而奋斗的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年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因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讲究教育的系统性,突出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纵向有次序、有阶段。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低、中、高三个阶段。低年级学生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我多想去看看》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旗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日月潭》、《葡萄沟》、《王二小》等教材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很大、很美,台湾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应以先烈为榜样,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常做有利于祖国、人民的力所能及的事。对中年级学生,要多从侧面、更大的范围,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通过《大海的歌》、《参观人民大会堂》等教材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辉煌成就和美好的四化建设未来,增强学生生长在伟大国度的光荣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高年级学生,除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2.横向有重点、有联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仅凭借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必须联系思想品德、历史、自然等教材,其中,思想品德是重要的德育教育材料。让学生认识到:想做一个新世纪的优秀接班人,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优良的道德情操。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社会实践进行德育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不能空洞说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求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小事做起,做到学习文化和德育教育两不误。小学生年龄小,往往易染上坏习惯,我们必须要求他们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如,自觉拾起操场上的废纸屑,自觉扶起教室一角的扫帚,看到水龙头没关自觉去关上,发现坏人坏事要敢于站起来揭发,自己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早上来早了要自觉进教室读书,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拾到东西要交公,不贪小便宜,等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这样,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2.课内课外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单靠课堂是不够的,还必须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进一步接爱教育。结合世界反恐怖活动,开展以“学和平卫士,做新世纪的优秀接班人”的少先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恐怖行动的事实真相,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增强学生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新世纪品学兼优的可靠接班人。 3.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道德好坏,应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检验。为此,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集体活动,通过爬东罗岩,看到学生们互帮互助的情景、互让开水和饮料时,笔者顿感宽慰。平时,还在学校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增强他们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为集体增光的荣誉感。通过不懈的努力,笔者所在班级的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们也深深地认识到思想品德在他们成长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梁雪亮 [内容] (广东化州官桥红峰中学 梁雪亮)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 初中生——作为中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对象,他们正处在人生学习征途的关键路口。因为年纪小,贪玩,“成就动机”尚不可持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冷热、焦虑等情态,这就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适时地不断地给予激励,使他们出色地迈好中学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如何充分发挥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效应呢?本文拟从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目标激励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如同飞机上的操纵杆,航船上的方向盘,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定向,导航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作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确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又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激励。 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初中新生入学时,便根据“知识结构”的理论,巧妙地采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形象地为学生确立了初中语文知识远期学习目标。魏老师还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把握的部分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无异于为每一个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而魏老师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课型课堂教学法中的第一步“定向”,则是在上课之始师生共同讨论拟定的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短期目标。 魏老师在开学之初,一课之始,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足见他对目标激励的重视,这也是他在语文教学上的重大创举,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成功经验。 诚然,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越能发挥他的潜能,登上一个个新的台阶;但是若一味地提出擂台式的目标,学生无法尝到成功的甜头,只能是渐渐地失去信心,败下阵来。因此,我们运用激励原理为学生确立目标时,应象魏老师一样,不越俎代庖,而是师生共同研讨,使目标既针对学生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目标过高过低的负效应,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二)动机激励 动机有别于目标,目标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观原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而“起动器”的开启有多种途径。 笔者以为,首先要融洽师生关系,方可打开动机激励之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引起和维持。这一点往往易为人们忽视,误以为“教不教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把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教者单方面的纯知识传授,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淡漠了搞好师生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学生也就冷漠了对语文的学习。笔者曾结识过这样一位同事,他本人能力极强,精语文,通数学,晓外语,还能快速解物理难题。可他在教学活动中,时时以自己的水准衡量学生,处处讲求师道尊严,动辄大加训斥,使学生对老师及其所教的学科“敬而远之”,无法引发起学习的动机,造成教学的失利。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是十分重视融洽师生关系的,魏书生老师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管理艺术,而其管理艺术的精髓就在于讲求“民主”,凡要求学生做的,都充分地与学生商讨,共同研定。他认为师生之间是“船工”和“过河人”的关系,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若教师能多一点“民主”之心,少一点“民王”之气,和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一起解决问题,则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若师生关系紧张,相互之间不信任,及至于相互对立敌视,则会出现对抗心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要重视反馈作用,才能探准动机激励之道。反馈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产生正效应。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反馈,或得到满分,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都可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充满上进心和好胜心,即便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只要能得到及时的激励,常常也会咬咬牙,急起直追。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善于利用反馈的正效应,不断地为学生已涌起的动机浪涛推波助澜;同时也要注重排除反馈所引起的负效应: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失败造成的悲观泄气,以及甘居中游。不求上进等多种心理颓势,力求把这些不利因素杜绝于萌芽阶段。可见,“反馈”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对学生施以动机激励的信息源、主渠道,舍此,教师的激励便只能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了。 (三)需要激励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则是一切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引发维持和加强的动力源泉。需要愈强烈、愈迫切,由它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就越有力。语文教学中的需要激励,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促使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坚持不懈的行为求得自身的满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保护差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是需要激励的关键。自尊是学生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等方面的愿望的心理体验;马斯洛关于需要的金字塔形象地表明,只有实现了“尊重的需要”,才有可能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最高境界。一个学生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自信力这个成功的第一要素,其能力的提高 只能是空话一句,更不用说有什么成就了。 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班级总有几个同学书写一塌糊涂,考试一路红灯,可他们仍不思进取。这种劣势心理的产生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在他们学习上开始出现挫折时,不仅没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激励,反而遭到同学们的冷眼,教师的冷遇,使他们渐渐地失去了自尊心、自信心,在这最需要拉一把的时候,教师却往往出于“恨铁不成钢”,施以“责任田在向你们呼唤,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向你们招手”的强刺激,导致他们本就近乎崩溃的精神防线彻底塌方。就这样,失败——打击——失败,钻进了恶性循环的魔圈,一路滑坡,不能自拔。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千个儿童中,弱智者和智力超常者仅占千分之几,差异并不很大,别的同学能达到的,几乎大家都能达到。部分同学之所以未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自己特点所需要的学习帮助和学习时间。事实正是如此,笔者曾接到一个差班,该班初一时的语文教师年老多病,无法正常教学,作为该班第四任语文教师的我,从激励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着手,主动地关心差生,不时地对他们细小的进步表示赞赏,在全体同学面前重新树立他们的形象,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同学们对自己的期待。在他们再次失利的时候,告诉他们“耕耘多,收获少”的现象亦经常出现的道理,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科学的道理,激情的话语,不断的赞赏,真诚的相帮,填平了他们心中的缺欠,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之火,激起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这时候,我因势利导,趁热打铁,让他们完成《语文与生活》、《学习语文的苦与乐》等作文练习,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又处处可以学到语文,而要享受学习语文的快慰,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等道理,进而树立起为了更好地从事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排除一切困难学好语文的决心。经过两年的努力,该班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全区五个乡镇之首,高出县平均分10多分。不断地给学生以语文需要的激励,使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需要激励不仅适用于低年级语文教学和差生的转化工作,也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根据需要是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态,使激励常激常新,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五光十色的语文学习殿堂。 长跑健儿跑过几千米的跑道,登山英雄昂首挺立于数千米的峰巅,或打破纪录,或夺得冠军,这是他们长期汗水的结晶,也离不开师友们一声声热烈的喝采助兴。语文学习之路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是一座没有顶点的峰峦,艰辛地跋涉于其上的莘莘学子,企盼着师友们的激发鼓励。有志于语文教学的同仁们,让我们把一根根激励的“柴火”不失时机地投掷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火盆中,使之燃成熊熊大火。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卡片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就等于交给了学生打开文化 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此,笔者从1988年就开始分别在初中和高中学段进行了“卡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 教学试验。教会学生动手制做知识卡片,使他们能够独立寻找知识点,提高依托旧知、掌握新知、积累与类化 知识的能力。 卡片法,是用卡片形式来摘记知识精华、提要读书内容的阅读方法。由于卡片的制做要经过分门别类、理 解消化、筛选笔录等一系列感知、思维活动,所以获得的印象比较深刻。它的内容比列表法单一,形式比做读 书笔记灵活,制做时散装活页,使用时可分可合,是古今中外学者治学的基本功,是积累资料的好方法。 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说过:“只要你积累了两万张卡片,你就会成为这门学科的专家。”温元凯也讲过: “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我让学生把这两句名言写在卡片的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长期坚持制做卡 片的驱动力。 我们制做的卡片分为5类,基本上涵盖了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中的大部分。现分述如下,以供同行 参考。 一、语文常识与字词卡片。卡片正面包括8项:1.课题,2.出处,3.体裁,4.作者,5.线索,6.顺序,7.中 心句,8.写法。卡片反面填写本课的生字、生词,并注音解释。每课一张,结合预习和复习两个过程完成。此 种卡片重在强调记忆和积累。 二、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卡片。语法包括:文字、词汇、短语、单句、复句、句式变换和修改病句。修辞 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比、对偶、通感、移用、反馈、投问、反问、呼告、委婉、映衬、 双关、拈连、回环、顶真、引用。每篇课文教师仅举一例,让学生在卡片上留出空白,通过3年的学习,让学生 每种修辞都补上10个例子。 三、古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文化常识卡片。语法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语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动宾 、定语后置、宾语提前、成分省略、凝固结构、重点虚词。常识包括:天干地支纪年法、帝王庙号纪年法、古 代职官、古代典籍、古代人名地名异读、重要作家集团和重大文学现象。此种卡片属于纵深式的知识积累。同 时,每课讲完后,还让学生制做本课的“语法分析表”大卡片,这属于横向式的知识类化。两者相辅相成,互 为补充。 四、议论文写作方法与资料卡片。为了解决学生整天囿于学校的小圈子里,因感受生活、接受信息较少而 造成的写作时无米下锅、无法操作的弊病,笔者设计了一组资料性较强的写作卡片。一方面提供纵向式、横向 式、比较式和关系式的写作技法;另一方面又提供了含有论题、论点、论据和写法的写作资料。 现举一写作卡片实例如下: 题目:《奔向未来》。引论:在漫长的生活跑道上,并没有人向我们发出那激动人心的“起跑”枪声,但 在我们的四周,却处处是无声的“起跑”信号。论据:西方人托夫勒指出:世界发展已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浪潮发生在英国,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第二浪潮发生在美国,标志是电的发明。第三浪潮还是发生在美 国,有4个标志:原子能、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但托夫勒认为西方的开发已经接近尾声,第四浪潮正 在悄悄地拍打着太平洋的东海岸。这是西方人的看法。那么,东方人呢? 李政道博士说:“十年后领导世界科学技术的将是华人!”为此,邓小平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太平洋 世纪!” 看看我们的邻国: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正在飞速发展,方兴未艾;而亚洲四小虎:泰 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又要崛起!世界科技财富在美苏两国,前苏联有15万一流的科技人才,而美国则 有24万一流科技人才。美苏共有核弹头50万个!可以毁灭地球10次!当年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 景。他幽默地说:“我认为第四次世界大战将是又一代的原始人用石刀石斧在对打。” 结论:落后就意味着死亡。因此,我们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迅速起跑,奔向太平洋世纪!写法:可用先分 后总的结构。 这样的卡片我预制了35张,又编选了100个题目准备与学生长期共同制做。这种卡片的好处是使学生具有新 鲜感,诱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议论思辨的材料基础。缺点是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路。 五、现代文快速阅读技法与示例卡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先生在他的报告《 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是否具备快速阅读的 能力,正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引导学生将快速阅读的主 要技法制成卡片。例如计时阅读法、程序阅读法、线式阅读法、面式阅读法、变速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在领 会和掌握方法的前提下,我再用《语文周报》上发表的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和北京八十中特级教师宁 鸿彬先生编选的课外阅读资料来充实课堂练习,让学生获得快速阅读的实践体会。 总之,卡片只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当然, 更不能仅以此法而取代或影响了其他更好的学习方法。同时,这种方法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更有待于实践 的检验。愿能引起同仁的重视。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客观需要,是发展的唯一路径,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化的必然选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绝好素材。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中,重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学科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关键词:激发兴趣 培育创新 激励创新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客观需要,是发展的唯一路径,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化的必然选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意识 如今的许多教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口号是“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授课思路还是老一套“满堂灌,自导自演”。这与发挥学生潜力是事与愿违的。其实,他们身上的“淘”的缺点,正是我们所说的“潜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同学,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火花的绽放。从此他们便成了老师固定枷锁中的“模型”。就是教师常说的“老实,听话”型学生。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切忌不要使学生成为“方格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深度的语言,精心设计,合理引导,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我们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坚决抛弃“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第二、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意识支配行动。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为此,需不断激励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兴趣是推动创造力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对自己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进行创造提供能激起创新的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在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中心。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指导和观念的问题。原苏联着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第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创造主动性,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传统教学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当前的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分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搞“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问题的做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用来思考,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在面对问题或结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四、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 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其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如《地球是圆的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科学世界》说:“地球真的是圆的吗?地球并非是完善的球体,它更像一只撒了气的皮球,这种不匀称是由于地壳内的温度变化引导地球深层无能无力造成的。”我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正如同志早就指出的那样,凡答案都对而当有创造性的,则给60分,凡有创见的,即使没有都答对,也可打120分。 五、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才能灿烂绽放。 六、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次要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应创新、引导创新、培养创新,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几个方法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语文教学怎样的变化和改革,都要在原有教学体系上来完善和添加,创新,创的不是形式,创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的来学习语文知识的技巧。本文就从传统基础教育出发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课堂发言不积极 上课学生兴趣低下,这使课堂变得没有任何生机,有的学生不喜欢主动发言,得过且过,甚至很多学生害怕上课回答问题,这是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正确的引导孩子认识到课堂的意义,主动举手发言是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的关键。举手发言不仅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动能力,也是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好的途径,在讲课堂习题的过程中有个知识难易渗透的标准。 2.学生学习成绩差距大 从初中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是参差不齐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师的教学手法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等等。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否则将会导致学生偏科严重,久而久之对语文产生厌倦的情绪,甚至抵触。初中生大多处于叛逆期,可塑性很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从而认真的学习语文知识。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学好语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更能够拓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成功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使教学呈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很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原因在于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的引导方法不正确等等。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定位语文在学生未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语文产生一个整体的新认识,重塑学生对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二、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1.让学生主动发言 培养学生举手发言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每节课都要有发言,然后积分,回答一次得一分。每天每周都有lunwen. 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奖励和惩罚。每天发言好的学生,发言次数最多的,分出前三名,根据发言的内容,适当的减轻他们的作业。虽然有的学生积极举手没有答对,但是通过举手也能在站起来的那一会努力的想答案,这就是一个进步。所以,不要让学生害怕举手,要让他们知道,举手是一件值得夸奖的举动,这样才会调动学生们主动举手的兴趣。 2.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学习的能力都不同,一个班级当中学生学习成绩定是良莠不齐的,所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共同进步。每个小组中都必须有不同基础的学生,这样有利于相互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层次,难易程度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相对简单明了的问题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提问,较难的问题则由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整个课堂就会“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保证了课堂的质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语文的学习,本身是个枯燥的东西,字、词、句、段的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这些基本的掌握还是要从课文当中寻找。所以能把一篇文章读的熟练,理解的好才能更好的掌握字词的应用。分角色来朗读、复述课文、讲故事等都是学习课文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方法。比如《木兰诗》的教学,可通过以上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就能更好的掌握文言词、句、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情境和氛围的设定是很重要的。 ⑵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当中,要调动学生身体上的每一个感官、每一个部位。一般初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们要尽量调动他们各个部位去感受,去触摸、去闻、去听等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当中感觉快乐,重要的是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比如《看云识天气》这节课,讲的是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窗外的云。然后提问学生,我们的双眼发现了外面有哪几种不同的云彩,然后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把不同的云彩画下来,之后再到课文中看一看,文中的云彩是什么样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当中的知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⑶善用激励手段 俗话说的好,好孩子都是夸大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对学习有兴趣有激励时时都存在,并不仅仅针对于课堂之上。 语文课堂上掌握知识固然最重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积极地学习习惯更是重中之重。所以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和改革,作为教师,必须主动地探索钻研更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乐在其中。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语文教学中应坚持听读说写相辅相成的原则 听读说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四个主要方面。就其作用和特点来说,四个方面既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为一 谈,不能互相替代,又有严密的联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明确和处理好听读说写的关系,对中学生能 力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听读说写四个方面中,读是前提。从前,人们习惯地把上学叫读书,读过书的、有文化的叫读书人。这一 方面可以看出“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知识从读中来(这里说的读包括下面要说的听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读来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读来获得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感情熏陶。通过读还可 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和创造能力。读给写提供内容,提供范例。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读这 一环是狠抓不放的。如果一堂语文课没有一点读,课前也未布置学生预习,教者对教材又不熟悉,那他很难完 成这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再说教师不读熟课文,就无法制定教学计划,也就无法上课。即使上课,也只能是无 的放矢,乱说一通,学生会听得莫名其妙,教者应传授的知识传授不出来,学生应学的知识学不到,更谈不上 对写作有多大的帮助、语言表达能力有多大提高了。当然,并不是说只有读过书的人才会说话,一般的人都会 说话。一个人生下来后,只要不是天生的聋子哑巴,只要不是什么猪孩、狼孩,他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说话。 不过,一个未读过书,也未受过别的什么有关训练的人,能把话说得很好、很准确、没有语病、语效也高,这 恐怕就很难了。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法中,主张“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首先提到的就是“读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就是说,作者写一篇文章,他都有一定的思路,读 者只要顺着这条“路”,就能读懂文章的内容,明白文章的要旨。不读,怎么找到“路”?找不到“路”,怎 么“识斯真”?读一篇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识斯真”,不读是不行的。 听,其实也是读,是读的另一种形式。读接触的是无声的语言,听接触的是有声的语言。读的对象是直观 的书面语,听的对象是抽象的口头语。读是通过视觉接收文字符号,送入大脑储存;听是借助听觉接收声音, 送入大脑储存。两者形式不同,实际上是殊途同归,最后的目的作用是相同的。听和读结合得好,可以扩大知 识面,增加信息量。一个中学生,完全靠书面的读来获得知识,是不够的,因为视觉读的速度毕竟比较慢,同 时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有读物,要有适当的光线和场所。而听觉的“读”则不然。听的声音不分来处,可以 是广播的,可以是说话的;听的声音不分形式,可以是悦耳的,可以是刺耳的,可以是文雅的,可以是粗野的 ;听的声音不受场所和光线的限制,坐能听,走能听,明处能听,暗处也能听。这些听大多是兴趣性的、欣赏 性的,无教学意识。对中学生来说,除了这些听,更重要的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有教学意识的听,那就是课堂里 的听、学校里的听、听报告、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听集体讨论等。听可以减轻目读的负担,可以和目读 互相调节、互相补充,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增加知识的广度,为写提供更多的范例。以前有人说,“熟 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有道理的。读得多了,知识积累就多了,智力也就发展了,即所谓“ 见多识广”,这无疑是对写作有促进作用的。 教过中学语文的都知道,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两个大方面,读是一方面,写是另一方面。两个 方面都重要,但不好说谁比谁更重要。如果把人脑比成一个大水库,那么人脑里的知识就好比水库里的水,听 读使知识进入人脑,就好比水流进水库。水储存在水库里,不是永久的,而是暂时的,是为了更有计划地、更 合理地、更有效地利用,用于灌溉、用于发电、用于饮用等。知识储存在脑海里,也是暂时的,也是为了更好 地利用。人们利用知识来观察事物、辨别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也就是所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储 存的知识越丰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从人脑里输入输出,如水库里的水流入流出一样, 只是水库里的水如果没有补充,流一点就会少一点,而知识从人脑里输出后,原知识不会减少。知识从人脑里 输出的过程,就是利用的过程,就是说写的过程。人脑这个知识水库,是听读的归向,是说写的源头。 对中学生来说,写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作业练习,一方面指写作。当然写作也是作业,这里我们不 妨把它分开说。作业练习是对听读获得的知识的消化、巩固;而写作是对知识的运用,它对读起到深化作用, 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进入人脑,只是作为信息储存起来,是死的,只有输出后才能活起来,才能 起作用。写就是知识的输出。无论多么正确的观点、高明的见解或先进的发明创造,不说出来,不写出来,谁 也不会知道,那等于没有。 通过写可以发展需要,使听读更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任何一个中学生都是从小学生过来的。从语文课来说 ,小学注重的是读书识字。根据其特点,在三四年级才有简单的作文练习,到五六年级才有初步的成篇的作文 。到了初中一年级,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读的范围扩大了,对读物的内容的领会也比以前深刻了。从 知识的积累和模仿、想象、表达能力的提高来看,是开始练习写比较复杂的作文的时候了。但是,刚开始,还 未形成这种能力,这就要认真引导,使学生从以读为主逐步过渡到读写结合方面来,逐步养成在老师指导下独 立作文的能力。中学的写作训练主要以记叙、说明、议论为主;按其难度大小是先记叙文,再说明文,后议论 文。中学的写作训练就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中学的语文教材读的内容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安排的。不难看出 ,读和写是相互结合、同步进行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掌握这些内容,学习其写法,有计 划、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 随着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生在写作上逐渐形成特长和爱好。在这种情况下, 单靠教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他们还会自己去寻找课外读物来阅读。这时教者就应因势利导,给他 们创造条件,帮他们选择读物,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写作训练。 选择读物的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好、思想性强的,通过阅读,起到加强思想教育的作用;二是 艺术形式好、对学生有感染力、规范又典型、有模仿价值的,学生只有通过写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任何 一种艺术品,最先受到感染的都是作者自己。学生从读中受到教育,从写中可以进一步深化读中受到的教育。 写是书面形式,说是口头形式;写是无声的说,说是有声的写。要把获得的知识利用起来,把读获得的信 息输送出去,只能通过说和写两种形式。运用哪种形式,可根据需要来选择。说和听结合,是信息交流的重要 途径之一;说和写结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听读说写是密切结合而并存的,是相互依赖而起作用的。听读是说写的基础, 说写是听读的发展。就“双基”教学来看,这两个方面目标相同。听读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说写是基本技能的 训练,但总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学生丰富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然将这四个方面合理安排,有机结合,既要把每个方面抓得好,又要使四个方面配合得好,切不可轻视或偏 废某一方面。要做到扎扎实实、一丝不苟、亦步亦趋、环环紧扣。这是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在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语文课是学生的一种生命方式,是一架生命建构和生成的阶梯,是生命火箭发射的基地。它的真正贡献是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和学习研究,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不懈的追求,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为立足点和引发点,通过师生双边认知、选择并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学习、探究方式的创造过程。 一,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教学上的互动参与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会停留在表面,留于形式。师生之间可能提问很多、回答率也很高,并且也有同桌之间的讨论,但结果往往是“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的交流与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构建。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的。 要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是密切相关的。我记得语文七年级(上)有个口语交际,是“采访任课教师”。一开始布置这个作业,我只是考虑锻炼一下学生的胆识。最初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人一组,同学们意见很大,认为人多,分工不均,不能人人参与。最终按照同学们的意见,分成四人一组,采访的时间、内容、谁提问、谁记录、谁汇报,都让他们自己商量。我只是在三天后听汇报。三天后同学们的汇报和在课堂上临时进行的采访活动令我刮目相看。学生的参与精神与口头表达能力深深感动了我,也启发了我。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趣味性和能让学生参与讨论的练习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语文教学上的参与是要求语文教师积极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创新的教学要从课本走向课外、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的范围既包括开放教材,也包括开放课堂,充分拓展学生视野,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务求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也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同时教师还要努力使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学习外延,就是丰富知识内涵。 在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上,首先课堂知识应向课外延伸。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其次,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历史课开放,了解与语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了解当地的历史名人;语文课也可向地理课开放,如让学生了解当地村名、地名的由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搜集民间传说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如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语文教学上的参与是注重要求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 文秘站: 翻开《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的转变。如何才能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知识和答案呢?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而明白的知识,我们都应该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的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的建构起来了。 比如,仅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我就引导学生多次质疑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如《诗经》中的《蒹葭》有这样两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文中对“溯洄”的解释为:逆流而上;对“溯游”的解释为: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而我却告诉学生:通观全诗“溯洄”与“溯游”是相对的,如果“溯洄”的解释为:逆流而上;那么”溯游"就该灵活的解释为:顺流而下。只有这样才符合诗歌反复渲染追求意中人不到的意境。再如,李煜的词《虞美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有这样一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文下对“朱颜”的注解为:红润美好的容颜。显然文中把“朱颜”理解为女子的美好容颜,而我却引导学生质疑此解释。我认为“朱颜”是与前面的“雕栏玉砌”相对的,是指以前宫殿的颜色。“朱颜改”指以前宫殿颜色已改,其实是暗指江山已改。还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在讲课时我就对学生说:此处标点有误,正确标点应该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当时就赢得不少学生认同,结果在一年后教材果然把此处标点改正了过来。 我想一个老师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启迪学生思维的心灵,那么你就会教会学生如何去质疑和如何去探索。 四,语文教学上的参与教学是要求建立在多元化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建立一种多元化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单纯的学科性教学变为语文的社会性、活动性、实践性、科学性的和谐统一的教学模式。操作程序为学生自读课文,查阅资料或社会调查,拓宽语文领域的范围或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部分问题,又提出新问题——又深入探索——总结评价——展示成果,延伸拓展语文教学内容或社会专访,现场采访.查阅资料,课堂讨论或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即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读后感).每周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等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呈现多元性的特点。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业与态度、情感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创建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与建构的方式,确保整个学习过程处于积极、主动、活跃、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一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引导学生进入自己授课的海洋,主动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分析知识、应用知识,诱发他们开发自身的知识境界,拓宽他们学习知识的素质。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凭借对具体语境的感悟,从而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感”.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目标的达到,关键在于“读”的训练,读是由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通过“读”来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 一、境中诱读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配乐、多媒体图片以及生动的画面,从而引发学生读文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例如,《野荷塘》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美丽的野荷塘,进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文本,去感受对野荷塘的向往之情,引发情感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深刻领悟文本,达到“语悟其情”的目的。 二、读中引读 通过教师的范读,引领学生进行品读,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促进学生理解感悟。教师引读:野荷塘白天如此美丽,夜晚的荷塘更别具特色,作者终于按捺不住想要去欣赏那美丽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体会:明月下野荷塘的金色(整体美)和霞光下橘红色(朦胧美)还有虫儿鸣唱的(意境美)。又如,“金色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塘叶子和花瓣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橘红色的轻纱。”真的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真美啊!这样,教师再一次把学生融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中,加上背景音乐,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三、说中带读 谈话带读,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说话的形式去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通过说的过程,把握文本的主旨。学生本身为了说得更具体清楚,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读文本,如此对文本的“讲”与“读”就达到和谐。例如,教学《藏羚羊跪拜》一课时,教师抓住重点片段,引导学生感悟“藏羚羊的崇高母爱和老猎人的慈善情怀”.同时抓住了“当老猎人拿着枪对准藏羚羊时,藏羚羊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交流,与文本对话,通过与文本对话,交流感悟,让躺着的文本站立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朗读想象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抓住“望、跪、泪”的情感主线反复进行诵读,在读中悟情、动情,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进而达到以读为本的目的。 ! 四、练中导读 语文教学中,教师设置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卡,引导学生读文感悟,例如,《藏羚羊跪拜》一文的结尾部分,教师能抓住时机,要求学生精读感悟的同时,设置这样的问题:藏羚羊跪拜的同时它是怎么想的?此时,你想对藏羚羊和老猎人说什么?你的心情又如何?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表达,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又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评中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把“以读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落到实处,达到“多读自悟”的目的。必须体现读的多样性,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扎实、高效,使学生充满学习乐趣,进而达到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实效。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初探幼儿双语教育问题 摘要: 文章通过对幼儿双语教育的辩证思考,重点讨论幼儿双语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同时,分析我国现阶段幼儿双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当然,一切都是为了使幼儿双语教育能走向成熟化,能真正为我们广大孩子的语言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关键词: 双语教育 幼儿语言发展 问题分析和策略 关于幼儿双语教育的问题,目前,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声音。人们对在中小学开展双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似乎没有什么异议,但对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则一直有争议。我个人则比较倾向于支持双语教育一方,我还是相信,如果对学前儿童施加有效的双语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 俗话说,要正本就得先清源。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我们后面的讨论才有意义。有些人可能会问,关于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似乎并没有讨论的必要,其实不然,现在很多幼儿园之所以开展双语教育收到的成效不大,固然与师资、教学环境有关,但同时不能忽略他们对于到底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的定位并不准确。 我个人认为,所谓幼儿园双语教育在我国指的是从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而出发,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探讨的双语教育,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两门语言的学科教学,而是把双语教育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同时,把行为和情感目标作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中心。 换句话说,教师能用流利的两种语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组织幼儿开展各个环节的教育活动,在发展好幼儿的母语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使其对第二语言有积极情感的体验和听说的兴趣,并促进其认知和素质的发展,为其今后的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强调一下,双语教育不是一门学科教学,也不是全英语教育,更不是汉语和英语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采用合适的方法和自然习得的原则,为幼儿创设一种适宜的双语环境和氛围,对幼儿进行双语的启发,培养他们初步使用第二语言的口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以及初步使用外语思维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幼儿双语教育的理解和界定,我觉得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和适宜的,至于如何实施,是否有效,则是后面所要探讨的问题了。 二、幼儿双语教育的必要性思考 首先,幼儿双语教育应该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的。大量研究表明,双语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增强儿童的人际关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言,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媒介,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日显其成熟性和重要性。教育要面向世界,对幼儿进行双语教学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声,更何况,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程的起始环节,理应在素质教育上先行一步。因此,我认为,开展幼儿双语教育是有必要的。 当然,对幼儿开展双语教育,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里的有条件指的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双语教材指导用书,适合儿童双语学习的环境等。具有以上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在这方面展开一定的探索与实验。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幼儿教育实验不能受家长和社会对孩子在双语学习与发展方面的“期望”所左右。 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如果不能及时从事协调的活动,或者说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避免学龄后期才开始的外语教学中出现的本族语对外语的前摄效应,减少本族语与外语之间的中介活动。如果更进一步,从幼儿语言学习的目标角度看,语言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听说语言的能力。学习英语的方法大致有这么几条途径:直接模仿与所代表的事物联系;利用已知外语来解释或作比较;利用已知的本族语来解释、对比和翻译。很显然,幼儿双语教育涉及英语的部分,更多是将第一种学习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而这种途径恰好与学习本国语的过程大体相同。因此,幼儿双语教育是适宜的。 总的来说,对于学龄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我认为是必要的,我们并不是说,要让每个孩子将来都能自如地进行双语的交流。但是,单从儿童语言本身的发展机制来看,有效的双语教育确实有利于幼儿认知,乃至于情感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我认为,幼儿双语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三、幼儿双语教育策略 探讨了幼儿双语教育的必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儿双语教育则是现在大家所关注的焦点。语言、游戏和绘画是构成幼儿时期生活的要素。幼儿双语教育也应充满生活气息。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时,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双语学习的环境,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以教唱幼儿喜欢的儿歌,组织幼儿开展绘画以及肢体活动等,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双语环境。比如,我们可以在园内走廊、活动室周围粘贴一些标有双语的图画,摆放一些标有双语的玩具和实物模型,让儿童时时感受到这种视觉刺激。同时,教师与儿童之间可以进行有一点“英国味”的交流,如Silence,please!Yes,Madam.(请安静!安静了)Follow me please.(跟我学)Let’s play a game.(让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等等,这些语言可以深入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幼儿学习英语的重要渠道。而有些幼儿通过这种环境渠道获得的听说能力甚至比在课堂获得的还多。 其次,内容处理要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在幼儿学习双语过程中,开展绘画、角色游戏及肢体活动也能培养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至于活动的具体形式,各园情况不同,不能一刀切。总之,我们应把培养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作为首要目标,我们要做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灌注者,千万不能因为我们的方法不当而影响孩子对双语的兴趣。 再次,重视基本语言能力训练。刚才主要是从整体上谈到对于幼儿双语教育,应该怎么做。接下来,具体的双语教育细节问题也十分重要。第一,要利用和培养幼儿的双语感。幼儿的双语感是学习双语的动机,当他们听到一种语言的词汇时,会问另一种语言怎么说,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头脑中,每一个名称都有两种说法,而且他们对另一种说法感兴趣。因此,利用和培养幼儿的双语感,能为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需要及早为幼儿提供双语环境。第二,提供双语的阅读材料。好的双语阅读材料,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第三,鼓励双语间的语码对调。双语对调的练习,可以是口语上的,也可以是书写的,视儿童的能力而定。单词、短语、段落、都可以成为语码对调的材料。只要内容符合儿童的兴趣,不超出儿童的双语能力,这样的练习或活动就有助于儿童双语的掌握。 四、现今我国幼儿双语教育问题分析 钟启泉教授说过,“双语教学”的实施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绝不能伤害“母语教育”,不能以牺牲“母语教育”为代价。“语言就是文明”,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民族的符号、民族的旗帜和民族的“命根子”。正因为如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极其重视“母语教育”。英国有一句谚语比喻了母语的重要性:“即便脱离英国,也不想脱离莎士比亚”,倘若一个民族的语言被同化、被别的语言取代了,那么,这个民族还存在么?日本著名文化教育学家岸根卓郎说,“丢弃母语,就是通往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丢弃母语等于亡国。因此,我们倡导的“双语教学”应当是有边界的。 基于此,虽然我个人主张进行幼儿双语教育,但是,对于目前我国所进行的某些双语教育还是要提出质疑。争取能从问题中找到解决的方法,进一步做好幼儿双语教育。目前我国的幼儿园双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对双语教育理解有偏差。在前面已经提到,双语教育绝非简单的语言学科教学,但社会上有些幼儿园仅仅开设了一两个英语兴趣班,或稍微强化了英语教学,就冠名为“双语”幼儿园。这明显是对我们所说的“双语教育”的模糊理解,或者是某些幼儿园为了某种利益而设的噱头。其次,对双语师资的要求存在偏差。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幼儿园认为,只要稍微懂一点英语就可以当老师,其实不然。我觉得,一名合格的幼儿双语教师既应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精通幼儿心理学、教育学,还应具备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技能。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普遍的双语教学来看,教学能力差,双语教学方式不恰当应当是一大制约因素。再次,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与目标存在偏差。很多幼儿园把英语当成一门知识来教,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日常的习得。更有甚者,在幼儿园里只用英语,完全抛弃母语的训练,这样做,只能是丢了西瓜,还拣不到芝麻。 面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首先,要加强幼儿双语师资的培养。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已经成为幼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其次,建立健全幼儿双语教育体系。建立一种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双语教育体系,将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恰当地分配到儿童的各种活动中是幼儿双语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它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幼儿双语教育的成败。第三,开发多媒体教育资源,辅助幼儿双语教育。最后,加强幼儿双语教育的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指导着实践的开展,对幼儿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幼儿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而且直接影响到幼儿双语教育活动的实施,进而影响幼儿双语能力的发展。 总之,开展幼儿双语教育确实存在着某些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幼儿双语教育就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及其对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的启示 【摘要】以色列大学英语教授B. 斯波尔斯基罗列的第二语言学习条件及相关研究成果,对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幼儿园教师应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幼儿双语学习的动机水平,降低焦虑水平;宜采用非正式的自然语言学习方式,提高幼儿双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幼儿园双语教育;动机条件;焦虑条件;开放环境条件 为探讨双语学习的规律,更有效地开展双语教育活动,以色列大学英语教授B.斯波尔斯基(Bernard Spolsky)在多年语言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74种基本条件,用来解释“谁在怎样的条件下学习何种语言到什么程度”这一基本问题。这些条件涵盖心理、社会、文化、语言等多个方面,对第二语言教育本身以及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的开展均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一、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 B. 斯波尔斯基把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因素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必要条件 (necessary condition)、 典型条件 (typical condition) 和分级条件 (graded condition) 。必要条件是指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必需因素,如果缺乏这些因素,学习将无法进行;典型条件是指应用在典型情境中的条件,但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这些条件不是必须存在的;分级条件强调的则是该条件在数量和程度上达到的水平对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影响。以上三种基本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可能同时属于一种或两种因素。 在界定了第二语言学习条件基本分类的基础上,B. 斯波尔斯基将其进一步概括,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条件的基本公式: Kf=Kp+A+M+O Kf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将要获得的知识和技能;Kf是学习者现有的包括母语技能在内的相关语言知识和技能;A代表不同的能力组合,如生理、智力、认知等方面的技能;M代表其他影响个体第二语言学习的因素,如个性、态度、动机、焦虑等;O代表学习第二语言的机会,包括接触第二语言的次数及持续时间,接触第二语言的正式或非正式语境等。 公式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会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任何部分的缺失都会导致第二语言学习无法进行;反之,任一部分的作用增大,第二语言学习的整体效果也会增强。此公式不仅包含了第二语言学习因素的基本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对学习的影响,而且能区分各个因素对学习效果影响的不同程度。第二语言学习条件的基本公式不仅适合思考宏观层面的语言发展,也适合分析微观层面的单项语言学习过程。在宏观领域,公式中各个部分的影响错综复杂,而在单项学习中,各个影响因素发生作用的过程又很简单,并且可以相互包含。 B.斯波尔斯基罗列了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74种基本条件,〔3〕其中属于“学习者现有的包括母语技能在内的相关语言知识和技能”(KP)的基本条件包括内隐知识条件、外显知识条件和双维知识条件等。内隐知识条件属于典型条件、分级条件。语言知识的分析和重新组合过程有可能是直觉的、无意识的,不容易被学习者察觉到,因而成为内隐知识条件。外显知识条件也属于典型条件、分级条件。学习者的语言分析与运用也可能是外显的过程,学习者可以说出语言规则,并能解释使用某个语言形式的原因。双维知识条件归属于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习得双维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强调语言知识的习得,也注重语言技能的应用。 属于“不同的能力组合”(A)的基本条件包括生理状态条件、智力条件、记忆条件等。其中生理状态条件是指任何生理或生物上的缺陷都会导致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因此这一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智力条件是典型条件、分级条件。在标准智力测验中得分高的智力项目与以学业为中心的第二语言学习效果呈高度正相关,而与自然状态或社会情境中的第二语言运用无明显关系。记忆条件则是必要条件、分级条件。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记忆力越好,其词汇掌握速度越快,词汇量也越大。记忆条件在视觉和听觉这两种不同学习方式上的效果有所不同。 “与个体第二语言学习相关的其他影响因素”(M)包括期望条件、焦急条件、动机条件、态度条件等基本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均为典型条件、分级条件。期望条件是指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结果的期望与其自身的个性相互作用,会对学习者策略的选择产生一定影响。焦虑条件是指学习动机较低、学习效果不佳的学习者容易产生较高的一般性焦虑,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会造成一定阻碍。动机条件表示学习者的动机越高,用于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也越好。态度条件表示学习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学习动机的发展,并进而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效果。 属于“学习第二语言的机会”(O)的基本条件包括接触条件、练习机会条件、开放环境条件等,其中接触条件和练习机会条件属于必要条件、分级条件,开放环境条件属于典型条件、分级条件。接触第二语言的时间和次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同样,练习第二语言的机会越多,越容易达到流利使用第二语言的效果。开放环境条件则是指第二语言学习如果发生在开放的、非约束的环境条件之中,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二、对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的启示 B. 斯波尔斯基提出的74种条件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规律的一般阐释,由其构建的语言学习理论适用于多种情况下的第二语言学习。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各个环节无不受上述条件的综合影响。本文将着重从与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动机条件、焦虑条件以及开放环境条件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典型条件的改善来提高幼儿双语学习的效果。 1.动机条件及其对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启示 B. 斯波尔斯基认为,语言学习与其他课程领域的学习有所不同,它要求个体能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和整合另外一种文化中的各种因素。因此,个体对目标语文化的反应将是影响个体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个体对文化的不同反应直接或间接决定了个体语言学习的动机。动机自身结构复杂,主要包括目标、行为、愿望、态度四个方面。Gardner和Lamber认为,按照个体对目标语文化反应的差异,动机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融合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4〕前者主要体现为学习语言的兴趣和目的是要与目标语人群接触,并与其交流;后者则强调第二语言学习的实用性,没有任何要与目标语群体交流的兴趣。显然,和第二种动机相比,第一种动机至少更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发音等方面形成地道的体系。 在早期接触双语的过程中,幼儿主要从学习语言的兴趣或与目标语群体交流的角度出发,形成自身的动机水平,从而成为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语言学习者。〔5〕为保持和增强幼儿双语学习的兴趣和交流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适当介绍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如幼儿的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发生在他们身边的趣事等。通过这种简单的介绍,教师帮助幼儿了解到目标语同母语一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目标语是为了“了解更多有趣的事,了解生活在地球其他地方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从而提高幼儿双语学习的兴趣。〔6〕态度的转变会增强幼儿语言学习的愿望,从而促使其积极参加各类双语活动。在动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幼儿双语学习的整体参与度及幼儿双语学习的长期效果均会发生积极变化。此外,为提高动机水平,教师还可以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给予幼儿正向的情感认同,着眼于双语教育活动的真正价值,如沟通的重要性、运用的趣味性、学习的必要性等,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 2.焦虑条件及其对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启示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焦虑条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较低、学习效果不佳的学习者容易产生较高的一般性焦虑,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在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焦虑确实被认为是具有阻碍作用的最关键的心理变量之一。〔7〕偏离正常阈值的焦虑会造成学习者的交流理解障碍、测试焦虑以及对消极评价的一般性恐惧。语言学习中的焦虑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者自身性格特点以及个人自我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涉及教师的教法和态度、教材难易度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 一般而言,幼儿的双语学习不存在明显而急迫的学业考试压力,幼儿参与双语活动的一般性焦虑要比学龄儿童低。但如果家长没有正确把握幼儿双语教育活动的定位和价值,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幼儿双语学习焦虑仍可能产生,并会对幼儿日后的双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B. 斯波尔斯基指出,减轻或克服第二语言学习焦虑的关键在于成人对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给予足够重视,注意观察学习活动中幼儿的言谈举止,善于发现那些因焦虑而无法正常参与活动的幼儿,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将幼儿的焦虑降到最低限度。对待这类幼儿,教师应当态度友好,面带微笑,切忌过于严肃,避免给幼儿带来更大的压抑和紧张;提问应当抓住时机,具有艺术性和针对性,切忌过分强调幼儿的焦虑,或在全体幼儿面前扩大这种焦虑;还应组织轻松、愉悦、目标任务性适中的活动,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双语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应当多与家长沟通,尤其是对性格上存在焦虑倾向的幼儿,教师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协助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与家长一起营造鼓励、友好、和谐的环境,培养幼儿对双语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幼儿对双语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并为其今后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开放环境条件及其对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启示 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是影响双语学习的重要社会条件。正式学习又称教室学习,教师不仅是唯一的目标语言的流利使用者,通常也成为目标语言学习的中心和主导者,如掌握学习的内容、进度等;儿童跟随教师的步骤,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学习的空间和步骤均受一定的限制。非正式学习又称自然语言学习,通常是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者与熟练的目标语掌握者进行开放的、以交流为目的的语言互动,交流双方关注的是语言的内容而非形式,语言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与正式学习的“指导性”相比,非正式学习是“自发性”的,两者区别明显。 开放环境条件通常发生在非正式学习条件中。一般而言,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虽然主要在幼儿园或培训机构的固定场所中开展,但与学龄儿童的正式学习相比,幼儿园双语教育更倾向于在自然语境中进行,是一种以交流为主要目的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在双语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相对自然的第二语言交流环境,以游戏或其他形式开展贴近幼儿生活、引起幼儿兴趣的各类活动。〔8〕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的应当是幼儿语言运用的情况,如幼儿与同伴、成人交流用语的选择、对语境的理解以及交流的有效性等,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问题上,如语法规则的使用、固定句式的掌握等。B. 斯波尔斯基认为,非正式的自然语言学习能使学习者以自发状态运用目标语言的整体系统,接触不同的语言表达风格,并与自身的母语知识体系相匹配。非正式的自然语言学习活动通常能激发学习者语言运用的潜力,从而使双语交流获得成功。〔9〕 B. 斯波尔斯基提出的涉及语言本身、个体差异、文化差异等方面的74种第二语言学习基本条件及其语言理论,为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第二语言学习与幼儿园双语教学提供了清晰完整的框架,对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切实的借鉴价值。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关于幼儿园双语教育几个问题的讨论 【摘要】幼儿园双语教育是指运用两种语言组织幼儿活动的幼儿园教育模式,它与外语教育、第二语言教育有本质区别。幼儿习得外语具有一定的心理优势,这种优势在双语教育中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在满足了幼儿有学习外语的需要、幼儿园能配备合格的外语教师、课程设计和组织中能合理分配两种语言、有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教育目标等条件的基础上,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是可行的。 双语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双语教育已经存在5000多年,〔1〕但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双语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宏观的国家语言政策,曾经在解决民族冲突,“加强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促进各个种族群体和各个民族之间和平共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时至今日,双语教育已成为一种更加微观的课程编制策略,其目标是为日益全球化的社会培养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才。我国的幼儿园双语教育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本文拟从幼儿园双语教育概念、幼儿学习英语的可能性、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可行性等几个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入手,讨论我国方兴未艾的幼儿园双语教育热现象。 一、幼儿园双语教育概念界定 在西方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对“双语教育”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例如,《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词典》将“双语教育”界定为“在学校里运用外语或第二语言教授知识性的学科”;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双语教育”指的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语言的教育系统,这两种语言未必要同时使用”;《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双语教育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传授科学、数学等学科内容的情景”;〔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双语教育用来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4〕 尽管这些定义对双语教育的表述各有侧重,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双语教育是相对于单语教育而言的。从宏观层面上讲,双语教育是国家的一项教育政策,最终目的是促进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和相互尊重,实现两个民族和两种文化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学习两种语言只是国家教育政策的目的之一;从微观上看,双语教育是一种整体课程编制策略,而不是某一学科的教学策略,指的是在整体课程中存在两种教学语言,部分课程内容使用一种语言组织和实施,其他课程内容使用另一种语言组织和实施。双语教育课程通常包括用母语组织的活动和用外语组织的活动。仅仅使用一种语言组织活动,而“这种语言并不是儿童的母语”,或者“课程中设有其他语言的教学科目”等情景,均不属于双语教育,“使用同一语言的两种变体(如标准语与方言)的教育系统”通常也被排除在双语教育范畴之外。〔5〕那种认为双语教育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先用一种语言组织活动然后用另一种语言翻译一遍的观点,其实是对双语教育的误读。 幼儿园双语教育可以理解为以两种语言组织幼儿活动的幼儿园教育系统。具体到教育实践层面,幼儿园双语教育强调将母语和外语作为幼儿活动的交往媒介语言,教师要在不同场合或不同时间使用这两种语言,而不仅仅是教授两种语言。幼儿园双语教育强调创设真实的语言交往环境,要求教师在用外语组织的各类活动中优先培养幼儿的外语倾听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围绕一定的话题或任务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活动。在使用两种语言组织的游戏、生活、散步、观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习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 与幼儿园双语教育有关的另外两个概念是幼儿园外语教育和第二语言教育,它们也经常出现在一些讨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文章之中。外语教育或第二语言教育是指以外语或第二语言作为教育内容的学科教学活动,目的是帮助幼儿感受和学习不同于母语的另外一种语言,学习与说该语言的人进行有效交流。一些国家还对外语教育和第二语言教育作了明确的区分。例如,在英国、加拿大等国的语言学研究中,外语教育特指在教育机构进行的引导儿童学习一种国外的并且不用于国内日常交际的语言的学科教学,第二语言教育则指在教育机构进行的引导儿童学习一种非本民族通用的但在国内特定场合可以作为交际媒介普遍使用的语言。但也有一些国家,如美国,对外语教育和第二语言教育一般不作区分。在这些国家,外语或第二语言教育既指引导儿童学习一种外国语言,也指帮助儿童学习国内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6〕由于外语教育和第二语言教育同属学科教学范畴,且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方法具有同一性,因此,这两个概念在本文中相互通用,泛指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另外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的学科教学体系。 严格地说,双语教育与外语教育分别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存在本质的区别。 首先,在双语教育、外语教育中,外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双语教育中,外语和母语都是教师组织活动、与幼儿交往的语言工具,教师和幼儿关注的是有实用价值和真实内容的游戏、生活等活动本身,而不是外语;而在外语教育中,外语是教师组织幼儿学习的内容和对象,对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否使用外语进行交往没有提出特别要求。 其次,双语教育与外语教育追求的目标不同。在双语教育课程体系中,用外语组织的活动与用母语组织的活动相互关联,在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帮助幼儿获得与他们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外语能力;而外语教育则主要追求提高幼儿外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虽然也有可能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产生消极影响。 再次,幼儿学习外语的方式不同。在双语教育系统中,幼儿主要是在用外语组织的活动中运用外语而无意识地习得外语,在活动中幼儿关注的不是教师使用的语言而是语言所指的内容,幼儿的外语能力是伴随有意义的活动习得的;而在外语教育中,外语是教育活动的唯一重要内容,幼儿需要通过有意识地练习习得外语(余珍有,2002)。 单就让幼儿学习外语而言,通过两种语言组织幼儿活动的双语教育比仅仅在课程中开设外语课或者组织外语学习兴趣班更加有效。这是因为双语教育符合幼儿语言习得的规律,如果运用恰当,双语教育不仅不会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而且有可能在倾听、模仿、互动等活动环节中帮助幼儿自然习得外语。 二、幼儿学习英语的可能性 关于“幼儿园是否应该教幼儿学英语”的争论一直存在于幼儿园的实践探索和相关理论研究之中。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幼儿学习英语的可能性和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可行性两个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幼儿处在语言学习的最佳期或关键期,存在学习外语的优势,他们赞同幼儿学习英语。〔7-9〕另外一些学者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对语言学习关键期尚没有定论,而且国内幼儿学习英语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有人甚至明确提出,“在我国,让年幼儿童学外语既不科学亦不经济”。〔10,11〕也有人针对我国现有的幼儿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学习英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还会造成英文字母与汉语拼音的混淆,不利于小学阶段汉语拼音的学习。〔12〕 在众多争论中,有关幼儿期是否存在外语学习优势的争论最为激烈,争论双方均以国际上有关语言学习关键期或敏感期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论据。赞同者的依据主要来源于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假设。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假设最初是由Lenneberg(1967)提出的,其基本内容包括: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可塑性和语言学习的潜能将逐渐丧失;青春期前是左脑语言功能定位的完成时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期,青春期前的儿童“能够从少量的语言接触中自动或不自觉地获得”外语能力;起始学习年龄越小,外语学习的效果越好。〔13〕有关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和听力损伤研究的临床资料为此提供了证据,一些实证研究也支持Lenneberg的观点。Asher等人(1969)以71个在美国生活了5年以上的7~19岁古巴移民为被试,进行语音测验研究。结果表明,和7岁以后移民美国的儿童相比,6岁以前移民美国的儿童在语音、语调方面更加接近当地儿童的发音。〔14〕Johnson和Newport(1991)分别对成年后和4~16岁间到美国生活的两组中国人进行比较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开始学外语的年龄越小,越能习得外语,受母语语法的影响越小;如果成年后才开始学外语,此时受母语语法影响较大,较难习得外语语法规则。〔15〕 反对者则较多引用了国外反对语言学习关键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认为,成人可以和儿童一样学好外语,甚至学得更好。Snow等人(1978)对初到荷兰以外语为母语的人和已经在荷兰生活了18个月的人学习荷兰语的效果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并对初学者的发音、词汇、语法等进行测验,还以当地本土荷兰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2~15岁儿童和成人被试在学习荷兰语最初几个月的进步最大;一年后,8~10岁和12~15岁儿童在各项测验中表现最好,而3~5岁儿童成绩最差,而且差异明显。〔16〕Krashen等人(1987)对年龄与学习外语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年龄越小学习外语效果越好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的研究还进一步证实,当接触外语的时间和数量保持一致时,在学习初期,成人的外语能力发展比儿童快;大年龄儿童比小年龄儿童学习外语的速度快。但他们还认为,在自然情境中习得外语时,和成年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相比,从儿童期就开始学习外语的被试最终获得的外语能力更强。〔17〕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设是否成立,仅仅以语言学习关键期作为赞成或反对幼儿学习外语的理由是不充分的,这是因为关键期并不是影响幼儿学习外语的唯一因素,幼儿的母语水平、语言输入特征、教学方式等因素同样会对外语学习的最终成绩产生影响。〔18〕Snow(2000)认为,决定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年龄,而是“最佳配套条件”,其中包括正确的语言学习及使用观念、适合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语言输入及互动机会、正面的回馈及鼓励等。〔19〕在这些影响因素(或配套条件)中,语言输入及互动机会的质和量起着核心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幼儿拥有学习外语的优势,特别是习得外语的天然优势,幼儿学习外语的“最佳配套条件”相对容易满足。例如,幼儿思维发展的直观性和对新经验的开放性使幼儿在学习外语时较少受到已有习惯和先前经验的影响;〔20〕幼儿在使用外语与人交往时自我控制可能更少,说话机会可能更多,他们还可能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也很少因出错而烦恼,教师或家长也会积极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使用外语进行交往。〔21〕 当然,过了幼儿期甚至青春期,只要能满足“最佳配套条件”,成功掌握外语也是可能的。Bongaerts等人(1997)对部分青春期后开始学习并成功掌握英语的荷兰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这些荷兰人学习英语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有很强的学习动机,曾经或一直大量真实地接触和使用英语并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等。如果像目前一些幼儿园进行的外语教育那样,幼儿每周接触外语的时间只有几节课,这种早期引入外语教育的方法“是不会产生更好效果的”。〔22〕只要不超过青春期,“最好晚一点开展外语教学”,因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下,“晚一点学习的学生很快就能赶上早学的学生”,〔23〕这一观点也被一些实证研究证实。 三、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可行性 目前对幼儿园双语教育是否可行大致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具有一些学习外语的优势,有条件的幼儿园或家庭教幼儿学英语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在目前国内缺乏合格教师和合适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大张旗鼓地在幼儿园教幼儿学英语是不合适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幼儿园无法满足自然学习英语的条件,幼儿没有自然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和生活的需要,也没有可供幼儿吸收原汁原味英语的环境,因此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不具备可行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面对幼儿英语学习热,“不能简单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更不容置身事外”,而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研究,〔24〕应当像探讨“是否可以教幼儿学舞蹈”一样,研究“如何因势利导,回归幼儿教育及语言学习的本质,探讨适龄适性的教学模式和实施原则”,〔25〕研究“如何为中国文化环境中的幼儿英语学习定位,如何指导幼儿积极有效地学习英语,如何让幼儿的英语学习不影响并对母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周兢,2004)。 从目前已有的少量研究成果看,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需要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第一,外语已经成为幼儿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前提。当幼儿能够经常接触说外语的人,能够在图书、玩具、服装、电视节目以及生活场景中经常看到或听到外语时,幼儿便会产生学习外语的潜在动机和欲望,学习和了解外语就会成为幼儿生活、游戏和学习的一种自然要求。如果缺乏足够的环境支持,幼儿很难真正产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双语教育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幼儿园必须配备合格的外语教师,这是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关键。外语教师必须是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外语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和其他活动,能够合理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是对外语教师在幼教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同时,外语教师的外语发音必须准确、熟练、流利,而且符合外语国家的文化特点。除了需要掌握比较牢固的外语知识外,幼儿园外语教师还要能比较自然、流利地使用外语组织幼儿的各类活动,使用的外语应当具有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而不是生硬的课本式外语。教师还要能够熟练使用非言语手段,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外语。这是对外语教师在外语运用能力方面的要求。 在配备了基本条件之后,幼儿园要开展双语教育,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双语环境。双语教育的核心是用两种语言分别为幼儿创设两种自然或模拟的语言环境,因此,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除了需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的母语交往环境外,还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幼儿创设一个外语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自己要尽量使用外语,鼓励但不强求幼儿使用外语进行交往。 其次,幼儿园双语教育课程包括用母语组织的活动和用外语组织的活动,这两类活动应当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如何在整体课程中分配两种语言是设计和组织双语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幼儿园双语教育有三种典型的分配语言方式,即以教师、活动时间、课程领域或学科分配两种语言。在以教师作为参照物分配两种语言的双语教育系统中,一位教师在带班时间内一直使用母语,无论是在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还是正式学习活动时,他使用的语言始终保持不变。另一位教师则在带班时间内始终使用外语。在以活动时间为参照分配两种语言的双语教育系统中,每周的某几天,所有教师在全日活动中均使用母语,另外几天则全部使用外语。在以课程领域或学科为参照分配两种语言的双语教育系统中,教师在某些领域的教学活动和部分日常生活环节中使用母语,在其他领域活动及生活环节中使用外语。〔26〕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采用某一典型形式分配两种语言的双语教育系统很少,幼儿园通常是每个班有一位教师在一日活动的部分时间内全部使用外语组织活动,而在其他时间以及另外一位教师在所有时间内都使用母语。这样既能保证幼儿每天接触外语的时间达到一定的量,又能为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留有余地,因为并不是所有活动内容都适合用外语进行组织。 对幼儿而言,以外语歌曲、儿歌、故事等为材料组织的音乐游戏、表演游戏和体育游戏等比较适合用外语进行组织,因为这几类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相关的外语材料容易与游戏规则融为一体,既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也可以实现幼儿外语学习的目的(余珍有,2000)。 再次,外语学习是幼儿园双语教育追求和伴随实现的一个目标,用外语组织的活动除了能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之外,还应该能实现外语学习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不是表现为幼儿对语言形式(如单词、句型等)的掌握,而是表现为获得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对外语的敏感性和与外语文化有关的经验等。用外语组织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外语、外语学习和外语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对外语发音、语言结构的敏感性(如对外语发音特点、语句构成特点、念诵节奏、歌曲韵律等产生敏感),帮助幼儿了解外国儿童生活、游戏等方面的经验,理解和学习与生活、学习有关的外语单词和歌曲等。这些目标虽然是教师有意追求的,但对幼儿来说却是在无意之中自然获得的。 如果幼儿有学习外语的需要,幼儿园配备了合格的外语教师,在课程设计和组织时考虑到合理分配两种语言,并能提出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双语教育目标,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是可行的。 双语教育以两种语言作为课程实施的手段,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是幼儿学习外语的一种重要策略。但是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如何开展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可能产生何种长期影响等问题尚未得到实证研究的验证。因此,在合格的外语教师和足够自然的外语交往环境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贸然大面积开展双语教育显然不合适,有时还可能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必须谨慎行事。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幼儿园的双语教育 幼儿园双语在我国大体是1996年前后开始的,虽然它已在我国各地幼儿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就幼儿园是否能学双语说法各异。本文谈了一点幼儿双语教学的浅薄见解: 近年来,双语教育已在我国各范围内的幼儿园中开展的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理论的支撑,缺乏坚实的实践研究基础,人们对双语教育理解上存在较大偏差,还没有形成共上识。那么幼儿园阶段是否有必要进行双语教育,如何开展双语教育的问题还极大捆扰着人们的教育理念及活动。本人自2002年以来任我园“双语”教学活动,就想这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一双语教育的概念见、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最早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Bilingual Educalion)问题。他所说的“双语”指希腊语和拉丁语。鉴于罗马学问发源于希腊,在语音学习上昆体良主张先难后易,即让孩子先学习希腊语,再学习罗马通用的拉丁语,然后两种语言齐头并进。 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再次提出幼儿实施双语教育,与昆体良的提发相近。所谓幼儿园双语教育指的是从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识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幼儿园是否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当今世界,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学会第二种语言(特别是第二种语言)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幼儿园是否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是实践工作者讨论较多的问题。有人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声”“汉语教学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能培养强烈的学习欲望”等等,但是持否定态度的对此不以为然,如:“汉语教学对母语教有较大的干扰,不利于成长”等等。这些认为上的差异造成人们行为的犹豫。 (一)基本观点 我认为,孩子完全可以,应该学习汉语。 对幼儿双语教育,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里的有条件指的是1.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双语教材。3.适合儿童双语学习的环境。 (二)理由说明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要求都要讲普通话。那么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来讲,是不是也是一种双语教学活动呢?显然是的。抛开上述定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属一个民族他们的地方方言也是千差万别的。孩子们进入幼儿园都要学习普通话,在家庭的生活环境中,他们都在使用方言。其实,把它放大一点说,他们也是在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再如果他的母亲是武汉人,妈妈是新疆维吾尔族人,他起码可以掌握三种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上学期我园来了一个河南的小朋友,刚来时一口河南话,老师听不懂他的话,他也听不懂老师的话,只是一个劲的哭。可是前几天我见到这孩子他和同伴开心的玩着,己经完全适应这里的一切,包括语言,可这期间只有短短一个学期。 那么,婴幼儿期可以学到多少种语言为限?只要有条件,他就可以学。但条件是重要的,没有条件交流语言是不可能的。这个条件就是“自然习得”的机会。习得是指在所学的语言环境中自然的获得语言。 2.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角度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可以用本族语言进行,也可以用外国语进行。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敏感乃指外界刺激的接收与反映较快)它是指在某一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者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很容易,如果不能及时从事协调活动,或者说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如1.5-3岁被认为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的最佳期等等,在着生命最初6年,是语言的敏感期,在这敏感期是学习第二种语言最强的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学可以避免学龄后刚开始的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本族对汉语的前摄效应,减少本族语与汉语之间的中介活动(心译活动)。幼儿母语还未发展好,学习英语受母语干扰少,又山于幼儿机械记忆能力强,易接受和掌握英语知识。中国古代有识之士说:“三岁之魂,百岁之才”,“三岁至老”这些至理名言也可以佐证幼儿时期形成的智力将决定终身的智力水平。因此,幼儿学习双语教育是适宜的。 三.幼儿园如何开展双语教学 (一)给儿童一个学习的语言环境 儿童的语言,主要是靠潜移默化而不是靠死背的。也就是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要给他们创造一种自然习得的条件。简言之,就是在他的生活环境中,自然的获得语言。条件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老师只能是条件的创造者,活动的协调者,过程中的引导者。我们是一个使用中文母语的国家,不可能有100%的环境,幼儿园可以在环境布置上讲究一下,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一下。比如我们在走廊,活动室周围粘贴一些标有双语的图画和摆放一些标有双语的玩具,让幼儿时时感受到这种视觉刺激。也可以经常放一些汉语磁带给他们听,这些磁带可以是故事、歌曲,影视片等。日常生活中老师可以加进一些汉语口语,一旦幼 儿熟悉了一种语言的音,以后的学习仅是将声音与意义联系起来,就容易多了。 幼儿期是言语学习的最佳时期,“识音在前,识字在后,识音为主,识字为辅。”是幼儿语言发展的程序性规律。有实验证明,在幼儿无意识活动中,多种感官参加的无意识记忆效果较好。目前,在幼教领域影响较大的蒙台梭利方法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幼儿的感官(或称感觉)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受其启发,我―认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双语的学习。 我自开展“双语”教育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幼儿对学汉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大班的孩子已能听懂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在活动中能主动用运日常用语表达意愿。当好幼儿的汉语教师,不在于多高的学历,关键是要花心思,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只要你花心思融进幼儿的生活,你便能够很快找到教育他的方从而促进他的发展。具体来说,发音要美,漂亮,声调活泼,让孩子们在听你说汉语时有一种美的感受。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孩子学汉语,不是靠矫正而来的,而是听熏陶出来的。你应该用正确的话影响他,渐渐的去影响他,孩子们都是高明的模仿者。不是提出教学目的先设计教学活动,而是以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更不要造成孩子们对老师的依赖。要是孩子们学会主动地学习『交流,使他们明白他们是一个探险家,甚全是一个发明家,从而使孩子们获得大量的『好的生活中语言交流的直接经验。 我用实践证明,孩子可以学并且能学好双语的。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教学活动实践策略 摘要:双语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育教学,在幼儿教育方面同样为其英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全新的视角。然而,这些幼儿园的英语教育尚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理论来进行相应的指导,实践过程中困惑多、问题多。 关键词:双语教育;幼儿教育;教学活动 现代儿童语言获得机制研究中何克抗教授的“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模型”与话语分析理论一致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交际。真实的、有效的交际,是儿童能真正获得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充分条件。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对以感性接受知识为主的幼儿群体显然是不适宜的。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教育对象是4岁-6岁的幼儿,他们对于词汇的发音、拼读、句子结构及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和知识都是完全陌生的。因此,更需要与幼儿进行互动,实现真实有效的交际,让儿童自然地学习第二语言,在交际和实际运用语言中逐步习得,掌握第二语言。在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目标,原则和的“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模型”指导下,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3个主要方面进行,即情感态度培养、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和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培养。 一、设置良好的语言环境 第一,利用幼儿无意识记忆的特点,滚动播放双语动画或录音。幼儿的记忆是短暂、随机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适时的对幼儿进行随机的教育。让英语在幼儿的头脑中反复出现,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记忆特点,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例如,在幼儿游戏、吃饭、午睡前的时间,教师放上一首英文歌、英文歌谣、儿歌等,使幼儿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注意不强迫幼儿听录音。家长尽量在家创设与幼儿的学习内容相关的语言环境,播放教材相关的动画或录音,起到复习、巩固的效果。 第二,创设双语活动专用区。双语活动专用区是创设双语环境的有效途径。它包括双语情景表演区、幼儿多媒体(双语课件)操作区、户外游戏区、听说区等形式。如给班级的每个幼儿取一个好听的英文名字,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在扮演外国小朋友,要像外国小朋友一样交谈和游戏,在活动室里设置双语操作区,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各区参与活动,各区域里应配有专门的英语口语能力强的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活动,幼儿在各区域里听、说、唱、玩、操作,运用感官和肢体反复地看、听、玩,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双语。幼儿在活动中能接受多少是多少,不必过分强求,主要在于调动他们的多种感觉,幼儿不但可以在玩乐中自然而然地习得了英语的一些单词和句子,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能力。 第三,营造学习小环境。英语标志是对幼儿直接的视觉刺激,它使幼儿能够时刻感觉到英语的气氛。每个班级在区域活动中要增添双语活动的内容,如字卡、纸偶、头饰等。墙面布置也要体现双语活动的内容,如在卡片上标上孩子们的中文名和英文名。将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出现的比较简单的物品用英语来标示等。活动内容应与幼儿日常生活和经验相连,英语标志也应随时更换。 二、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因此在组织英语活动时我们尽量让幼儿把学习语言活动作为一种游戏,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以动作、表情和语言等形式参与活动,使他们在动身体、动手、动口的活动中感受英语、运用英语,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然有效地习得英语。如在创编的双语游戏中将双语与运动相结合,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使之符合幼儿“好玩”的年龄特点,又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然有效地习得了双语。 三、适当放宽对幼儿英语表达的要求 对幼儿的英语表达要持宽容的态度。因为当孩子刚接触英语时,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我们允许孩子对教师的问题用汉语或体态语做出反应,对幼儿在运用英语表达时的语言错误也持宽容的态度。只有这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才不会受到影响,他们才有可能大胆地说,大胆地念和大胆地唱。 四、打破教育的围墙,实施家园同步教育 幼儿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家园配合,协同一致,为幼儿学习双语提供更为宽泛的环境。首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之窗、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介绍幼儿学习双语的目标和方法,并向家长展示双语活动,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双语的情况,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与需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变单纯追求孩子掌握单词量、句式为把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使家园教育协调同步。其次,要指导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建议在家里设置英语角,让孩子在听英语磁带,看双语VCD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信息。最后,还可以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一些双语的亲子游戏,运用己有的知识进行亲子间的交流,既使幼儿的学习在家庭中得到有效的延续,又增强了孩子与父母间的亲情关系。 五、拓宽领域,开展社区双语活动 利用幼儿园周围的地区优势,设法邀请外教,留学生或外语系大学生来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多游戏活动)。让他们与第二语言“熟悉者”亲切自然地交流,体现了玩中乐、玩中学的思想。多为幼儿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可以开辟社区双语角,相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活动,对提高幼儿英语表达能力有很有帮助。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新疆双语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同其它各行各业一样发展迅速,特别是双语教育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学习双语的热情异常高涨。新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双语教育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在新疆各地建起了数千所双语幼儿园,国家对入园幼儿不仅不收学费、杂费,而且还每年每人补助1000元的伙食费,90元的书本费,300元的公用经费。新疆的双语教育正在逐步普及,这对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加快新疆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作为一名双语幼儿园的教师,对如何较好完成双语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当一名合格的幼儿双语教师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在双语幼儿园当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双语。新疆双语幼儿园的基本情况是民汉合园,即幼儿园既收少数民族幼儿,也收汉族幼儿,特别是县城双语幼儿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我县县城现有六所双语幼儿园,每所幼儿园有幼儿350---500人,其中60%以上为少数民族幼儿。农村双语幼儿园有的少数民族幼儿占90%以上,有的全部是少数民族幼儿。幼儿园所配备的教师农村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县城幼儿园少数民族教师和汉族教师各占一半。虽然各种文件一再要求双语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懂双语,即会汉语和维吾尔语,并要求少数民族幼儿教师的汉语水平达到HSK5级以上。但因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幼儿教师真正达到要求的数量有限。因此我认为,在新疆双语幼儿园当教师,除具备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不仅要求少数民族幼儿教师要掌握汉语,汉族幼儿教师同样要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这样才能较好掌握和理解幼儿的心理,同幼儿家长进行交流。有些汉族教师认为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必要,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观点种观点。至少汉族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日常用语,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同其家长和幼儿沟通,才能更好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二、要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少数民族有些生活习惯的确不可取,有不讲卫生,封建迷信的痕迹,但也有一些习惯有其积极意义,如使用流动的水洗手和脸,在长辈面前不吸烟、不喝酒等就是好的生活习惯,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在学到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后,就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对一些丑规陋习予以摒弃,对一些好的生活习惯予以发扬光大,你这样做了,同样可以得到少数民族教师、幼儿及幼儿家长的尊重。俗话说“走乡随俗”就是这个道理。 三、要大张旗鼓宣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幼儿园虽然不像小学中学那样开设《新疆地方史》,讲新疆自古至今同内地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幼儿教师绝对不能忽视对幼儿进行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幼儿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图片,玩具,儿歌等教具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起爱国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幼儿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四、要把加强民族团结落实在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要讲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但光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实例让幼儿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除将报纸上、电视里的实例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以外,在班级里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活动,如“一帮一”、“结对子”,每天学一句汉语、学一句维语,互交朋友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摸索和总结,把民族团结这一工作落到实处,体现在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幼儿的思想是单纯的,可塑性较强,只要教师本人没有民族成见,一视同仁对待各族幼儿,就可以使各族幼儿成为好朋友,好伙伴。 五、要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民族分裂主义更有欺骗性,更能迷惑青少年,在少数民族幼儿的心灵深处也难免打上烙印。新疆的大部分少数民族信仰的是伊斯兰教,教规教义传播广泛,深入到所有人的心目中。因此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从小耳濡目染,影响深刻,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家长经不起宗教教职人员的蛊惑,让少年儿童也去学习宗教内容。宪法规定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犯罪。在这个问题上,幼儿教师要立场坚定,旗帜宣明,要通过多种方法坚决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让青少年儿童从小就接受正确的教育。非法宗教活动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两码事,幼儿教师要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区别两者的不同,做到既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又使幼儿不被宗教所影响。 七、要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幼儿。绝对不能歧视少数民族学生,在有些方面还要对少数民族幼儿予以特别关照,如:有些少数民族幼儿由于汉语水平差,造成理解能力差,学习效果跟不上其他幼儿,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就要耐心做工作,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补课,多提问这些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再如有些少数民族幼儿家庭生活困难,幼儿教师就要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少数民族幼儿脏了,要给他们洗一洗,衣服破了要给他们补一补,要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这样就能取得少数民族幼儿及其家长的信任,各方面的工作做起来就顺利得多。 这几个方面是最基本的内容,每位幼儿教师还要根据所带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只要坚持不懈,各方面的工作一定会取得成效。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实施双语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老师在幼儿园实施双语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游戏化语言教学。尊重幼儿发展水平,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汉语。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双语教育;培养;途径 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幼儿习得双语的科学规律出发,谈谈幼儿园实施双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幼儿自然快乐的习得双语 1、推行幼儿园浸入式教学,在生活和学习中自然习得汉语。 浸入式教学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指在幼儿园的全部时间内,少数民族儿童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语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教学为少数民族儿童使用第二语言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儿童能够有效地学习并使用第二语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认知与人际能力伴随语言一起发展。幼儿在自然成长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顺利的获得听说的能力。因此,要让少数民族幼儿在生活化、情景化、综合化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又主动的习得双语,获得学习的行为体验、情感体验。 2、开展游戏化语言教学,快乐学习。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自由、快乐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时要遵循游戏活动教学化和教学活动游戏化原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语言学习要被纳入到教师的视野之中,受到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和促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的语言技能经验再回到游戏中加以表现和巩固。同时将语言教育目标、内容、要求融入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在组织语言教学活动时,注重运用幼儿视觉、听觉、运动觉多通道的学习,让幼儿在听、说、看、唱、跳的游戏中愉快自主的学习双语;提倡在情境练习或实际运用中提高幼儿语言能力,避免单纯的机械识记练习。 3、尊重幼儿发展水平,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特点实施双语教育。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对教育要求的可接受性。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时要尊重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满足幼儿汉语能力提高的层次性需求,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利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促使语言能力的有效习得。 在小班,每班应配备一名民族教师,使用简单、常用的民族语言与他们进行交流,消除语言障碍,放松他们恐惧、孤独的心理,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适应新环境,习惯于幼儿园的生活。汉族教师对入园的民族幼儿也会更多一点关爱,多和他们用汉语交谈,逐渐融入语言环境,消除孤独感,对老师产生信任。3~4岁的幼儿喜欢模仿,且语音发展迅速。因此,从培养学习汉语的兴趣入手,不强迫幼儿说汉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恰当运用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活动内容,多为幼儿进行示范朗读,使幼儿听清听懂语音和语意。用说儿歌、律动、看口型学发音等方法,引导民族幼儿多做词汇的发音练习,鼓励幼儿张开嘴,清楚的发音。设计有趣、上口、易懂的常规语言指导幼儿一日生活,使民族幼儿逐渐能够听懂汉语,明白老师的要求,乐于参与汉语的学习。 在中班,4~5岁的幼儿已能适应幼儿园的语言环境,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思维具体形象,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够意识到自己发音的弱点,并有意识的回避自己不会发的音,对于第二语言出现了沉默期。针对这一特点,要设计直观形象的语言课堂情景,运用图片、木偶、玩具、实物、录音等直观教具,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创设生动形象、有趣动态的课堂情境,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在语言游戏和情景表演中学习运用汉语。多为少数民族幼儿创造学习和个别表现的机会,增强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的自信心,鼓励少数民族幼儿多说多练,积累词汇,提高汉语口语水平。 在大班,5~6岁幼儿认知能力增强,好学好问,情绪较为稳定,大部分少数民族幼儿已能听懂教师和同伴语意,简单的进行汉语交流,个别幼儿能够准确的发音,清楚的讲述故事,并在同伴面前表演。为提高幼儿运用汉语的能力,在日常班级教学中,进行讲故事、情景表演、故事表演等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幼儿开展“双语”口语比赛。在幼儿学习语言的同时,在表现力方面的提出了要求,有表情地发出语音和声调,正确的表达文学作品的情绪情感。 在学前班,6~7岁的幼儿学习能力和规则意识不断增强,爱表现、具备初步的竞赛意识。入园三年以上的少数民族幼儿汉语口语水平已和汉族幼儿相差无几,但由于家庭生活用语仍为母语,获取汉语的信息仅仅依靠幼儿园,词汇量缺乏,使民族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理解和运用知识时会遇到困难。在这一阶段,重点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做好幼儿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准备。为学前班多配置图书、卡片,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帮助幼儿积累词汇。为幼儿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分民族开展口语比赛、才艺展示、讲故事比赛等,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做好幼小衔接,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 二、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双语 民族幼儿学习双语,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幼儿适应新的环境下,培养他们的口语及标准发音,提高民族幼儿的母语和汉语表达能力,缩短他们与汉族幼儿同步学习的差距。 1、遵循幼儿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感受到接纳他们,关心他们的友好学习环境。避免单一的、呆板的说教。让他们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小朋友有信任感,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给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他们语音发展的关键时期,创设一个标准的语言交流的环境。以民汉幼儿混合的形式编班,每班配备两名以上汉族教师。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为孩子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孩子有话愿意讲。每天谈话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身边发生的事、家里的事、幼儿园的事讲出来;活动区中,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进行语言的学习和交流;在自由活动中,及时地鼓励孩子们进行表述,从中也让老师了解到该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个性特征、情感爱好等等;同时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展个别教育。 3、开展各种民族团结主题活动,教育各族幼儿和睦相处。通过系列的集体活动“大家一起过生日”、“民族娃娃在一起”、“招待小客人”等,让幼儿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分享快乐;每年五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组织民族团结联谊会,民汉小朋友唱歌跳舞手拉手,互送礼物交朋友,幼儿一对一的互相学习语言,汉族幼儿教民族幼儿学说汉语,民族孩子教汉族孩子学说维语。通过这些活动,对幼儿进行了民族团结教育,使少数名族幼儿与汉族幼儿和睦相处。 三、家园合作,形成家园共育的双语教育局面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将我们的教育计划与方案的实施告知家长,并要求家长配合,协助共同教育;每学期向家长发放民意测评表,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积极运用离园交流、家访、电访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架起家园友谊的桥梁;每学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理念,及时掌握孩子在园的情况;开办家长学校、开展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指导家长工作,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形成家园共育。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关于幼儿双语教育的思考 摘 要 幼儿教育教学对学前教学阶段的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全面培养学前儿童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幼儿双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幼儿 双语教育 双语课程 思考 1 幼儿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知存在偏差,理论与实践经验明显不足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幼儿教育发展中,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不足,部分学校没有开设相应的幼儿双语教育课程,即使开设了课程,师资质量也不高,致使教学经验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幼儿双语教育的发展缓慢。通过调查,很多幼儿教师都表示在教学工作中十分吃力,很多教师都表示自己不能胜任教学任务,并希望得到关于英语口语的培训。即使部分教师对于幼儿教学的理论比较明确,也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是与幼儿双语教育的需求还相差甚远。① 幼儿双语教育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致使在双语教育中过多地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单词和句型的难易,导致忽视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学习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更无法做到英语知识的利用,不利于后期英语的学习。②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只会一味地灌输,幼儿所需要做的只是单方面地模仿和死记硬背,不利于知识的学以致用,导致教学结果违背了双语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利于儿童自身能力的发展。 1.2 师资力量分配严重不合理 幼儿园的教师大都来自师范类学校,其应用水平处于初中的水平,为了顺应教育的发展,幼儿园中逐渐开设了英语课程,这无疑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提高,致使部分教师难以胜任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工作。考虑到学生基础的问题,对于教材的选择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难度过低的教材直接导致现在的幼儿教师的英语水平仍然得不到提高,最终使幼儿园的双语教育陷入艰难的境地。 另外幼儿园双语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保证幼儿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幼儿教师着手编制适合儿童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本着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和简单有趣的原则,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双语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都非常红火,但是在对双语教育活动调研过程中仍然发现很多幼儿教师在埋怨,他们很多都没有受过正规幼儿双语教学的教育。如果想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尽快达到双语教育的要求,就只能自己慢慢强化英语知识,这样势必耗费大量的精力。③为了满足双语教育的要求,有些幼儿园高薪聘请一些英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尽管在英语造诣程度上,这些教师再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们缺乏对幼儿的教育技巧和实践能力。甚至有的学校聘请外籍幼儿教师,完全没有考虑全英文的课程幼儿是不能接受的。 当前幼儿双语教育的显著难题是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双语教师的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难以符合幼儿双语教育发展的需要。很多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只能用汉语代替英语表达,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机会很少,真正的双语教育环境很难建设,和双语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④而对于一些高薪聘请英语教师或者外籍教师来说,虽然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相当扎实,语音也十分规范,可以给幼儿提供很好的模仿对象和榜样,但他们并不了解幼儿的特点,对于幼儿教育的技巧十分匮乏。 1.3 课程、教材选择无序 调查发现幼儿园双语教材十分繁杂,双语教材参差不齐。⑤几乎每一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论和相应的教学方式。比如说,有的从英文的基础字母单词出发,有的从生活中常见事物出发,有的从儿童每天接触的次数、运用的机率来考虑,有的则按照单词的难易程度进行编排,等等。有些教材需要幼儿教师经过专业的培训以后才能真正掌握。而且,每种教材的具体适应性也不同。双语教材种类多样,但是缺乏权威性,使双语教育尚未成熟的幼儿园和家长都感到十分困惑,面对各种各样的教材宣传和不断的上门推销,对于教材的选择,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感觉十分盲目,孰优孰劣,很难选择,因此大多数学校在教材使用上十分随意或者盲目跟风。 2 幼儿双语教育在教材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的强化 2.1 幼儿双语教育在教材方面的强化 幼儿双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教材,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幼儿双语教育的发展,需要从对教材的研究和编制着手,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从当前的形势着眼,应用于幼儿双语教育的教材主要有“现代教育英语”、“快乐儿童英语”、“洪恩英语”、“剑桥少儿英语”、“阶梯英语”、“迪斯尼神奇英语”、“马宏英语”、“新概念英语”、“浸入式英语”等。不同的教材,其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规范教材市场,为幼儿双语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教材,为幼儿双语教育的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持。⑥ 2.2 幼儿双语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强化 幼儿双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教学模式的支撑,因此要结合英语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积极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育活动和儿童心理的研究,把英语的教学作为合理的教学媒介,积极推进幼儿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使英语真正成为一种工具,幼儿在学会简单英语歌曲的同时,练习英语发音,逐渐学习英语到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英语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地将英语教学整合到已有的课程中去,在不增加幼儿负担的基础上,调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随着对幼儿双语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师资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培养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3 结语 幼儿双语教育不仅仅是教幼儿几个英文字母、单词,学习几句简单的英语口语或者课堂用语,也不仅仅是学习几个英文舞蹈和歌曲。而是在幼儿数学、美术、音乐、游戏的教育中,以中文为主,穿插英语的教学,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能够更好地掌握母语和英语。更重要的是在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的时候要努力创造一个具有英语特色的学习环境,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熏陶,让幼儿更轻松地学习英语,掌握好第二语言。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幼儿园双语教育初探 【摘要】如何开展幼儿园的双语教学,作者从为幼儿创设双语游戏情境,为幼儿创设双语教学情境,为幼儿创设双语社会情境等几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游戏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 1为幼儿创设双语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和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儿童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离不开游戏。兴趣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双语教育也不例外。也要借助于游戏情境来激发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从而使幼此向往双语学习,觉得双语学习是快乐的。如:体育游戏“catch the fish”(抓那条鱼),孩子们玩传统的抓小鱼游戏,当抓到某个“小鱼”时,幼儿问“who arc you?”(你是谁),被抓的“小鱼”回答“I am…”(我是……),幼儿在他们原有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轻松偷快地习得了英语,学会了I am…的句式,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在玩中学习并获得了发展。同时,在游戏情境中,幼儿注意力集中,他们的合作、选择、交往的能力也得封了提高。在这种情境下,幼儿觉得学习英语很有趣、很好玩,学习双语最初的兴趣能够使幼儿较长时期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兴趣还可以迁移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中。 2为幼儿创设双语教学情境,有利于幼儿主动进行口语表达 根据幼儿的需求,在幼儿的兴趣点上生成双语教学情境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要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双语情境中,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使幼儿能够自由地思维、想象,就要为幼儿创造自由的心理氛围。首先得使幼儿敢说,.而幼儿只有在感兴趣、主动求知的情况下才敢表达、乐于表达。所以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在幼儿兴趣、需求中挖掘教育价值,生成双语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教师发现孩子们总是在一起谈论着周末和爸爸、妈妈去吃麦当劳的情况,说到高潮时,孩子们手舞足蹈,脸上还洋溢着甜甜的笑容。而且几乎每天角色区都在进行着服务员与顾客的游戏。教师及时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设计麦当劳主题情境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来到麦当劳,请他们吃食品,孩子们高声欢呼,许多幼儿都说:“我来过麦当劳。”有了这么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就扮演服务员,为幼儿递上了美昧的食品;同时,用英语表达了各类食品的名称,幼儿在品尝食物、体验当顾客的情境中,对食品的英文名称记得更加牢固,也纷纷模仿教师的口吻用“l want a hamburger.”(我想要汉堡包。)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回到幼儿园,教师同幼儿一起创设麦当劳活动区,孩子们便主动收集麦当劳食品,他们自己分配角色,把在麦当劳看到的情景迁移到角色表演上,主动运用所学的英语开展活动。教师在孩子们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过程中,帮助幼儿运用第二语言,使幼儿主动进行口语表达。 3为幼儿创设双语社会情境,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3.1双语社会情境中,重视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幼儿是在自身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认识自身行为意义的。我们要注重在社会环境中,适时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用良好的情感教育去感染他们。幼儿园中每周都要举行升旗的活动,教师抓住这个爱祖国、爱国旗教育的契机,开展“小小升旗手”活动,对幼儿实施直观陡强、有极大感染力的情感教育。让幼儿结合自己的能力为爱祖国做些什么,幼儿纷纷想出办法:唱国歌、制作国旗等,教师在其中渗透双语词汇及短语,幼儿在升旗的情境中,在与教师、同伴互动中丰富了英语单词词汇,提高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2双语社会情境中,运用开放式的双语活动,扩展家园合作:家长工作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这就需要幼教工作者将家庭教育纳入幼儿教育的整体中去,使更多家庭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且尝试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在双语活动中,只有与家长的共同教育和合作,双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在对家长开放过程中,家长的身份由参观者变为了参与者,例如:在开放日活动中,我们打破了以往家长只是被动看活动的模式,设计了“咪眯餐厅”,家长扮演进餐者,幼儿扮演服务员。 服务员可以加上身体语(手势)与问候语(Hello Can I help you?),家长更进一步了解了孩子学习双语的水平,同时也与孩子进行了亲子沟通,实现了家园合作,使家园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双语发展。 4为幼儿创设双语生活情境,让双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幼儿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事物去认识世界、发展双语语言的。为了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创造更多使用双语的机会,教师要为幼儿设一个双语生活情境。 在双语生活情境中,幼儿学英语是自然的、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习得过程,而且是无压力、无负担的。创设双语生活情境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种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幼儿在自然、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需要一问一答,教师鼓励幼儿说出来,和幼儿处于平等的地位,并参与他们的谈话,如:晨间入园时用“Good morning.”(早上好)问好,进餐时说“Dinner is ready!”,起床时说“Get up!”,及幼儿小便、洗手等,抓住孩子们某种生活体验或兴趣点作为切入口,将双语生活情境贯穿幼儿一日生活中,不断用双语与他们交流,使幼儿做到在生活情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这样,孩子们渐渐地感到双语交流的乐趣。然而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还要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发挥幼儿能力互补的作用,孩子之间的交流要远远多于与成人的沟通。这样,就会使双语生活化,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敢说英语、爱说英语中获得主动发展。同时,在生活情境中,可以渗透一些肢体语言,使他们进一步体验交流英语的乐趣。 在双语活动中,教师设计相应的游戏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主动学习。同时,相应的情境也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双语游戏,在社会情境中体验生活,因此,双语情境教育又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 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为幼儿准备一个自由宽松,不受干扰又丰富的学习环境。我们正是注重为幼儿营造多种双语情境,在这里,幼儿从“要我学习英语”转变为“我爱学习英语”,并能主动使用英语,参与活动,尽情地表达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改善了家长的教育观念,而且也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浅析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现今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尚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合格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师也严重匮乏,目前各幼儿园把“双语教育”作为金字招牌来招生,争取生源,但师资力量却远没有达到要求。这严重影响着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文章从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阐述了幼儿园双语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有效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幼儿园;双语教育;双语教师 双语教育是由英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国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不下几十种,但可以把它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两种: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的教育。 一、幼儿双语教育 幼儿双语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 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如果不能及时从事协调的活动,或者说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为了使双语教育处于协调状态,从而丰富幼儿多种语言经验,促进幼儿汉、英语倾听、欣赏、识记、表达与表现能力协调地发展,进而优化幼儿的整体素质。我们在语言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时注意使这些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符合幼儿的能力、需要和兴趣,与幼儿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产生一定的联系。在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时,注重幼儿的认知经验,使经验成为两种语言学习的纽带和载体。如,在学习动物单词时,我们就借助幼儿对动物认识的经验,配上图片、实物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幼儿就能一下子了解这一单词的意思,并不需要教师刻意的翻译。我们以主题为线索,力求做到将母语与英语的内容相统一,使语言与其他各科的内容相协调。 在英语教学模式上我们采用的是“浸入式英语”,浸入式是指用外语或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幼儿在幼儿园的全部或是一段时间内被“浸泡”在一种目的的语言环境中,除此之外还尝试在一日生活、游戏和其他学科中渗透英语,进一步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潜能。 一、 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1.具有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师因面对的是幼儿,不同于中小学生,所以外语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懂得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卫生学等幼儿教育专业知识,能够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和其他活动,能够合理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是对外语教师在幼教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教师使用的外语应当具有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而不是生硬的课本式外语。这不仅是对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师,还是对所有的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2.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师不一定非要具有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但必须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如英语发音必须标准、规范。教师的每一个发音给天真无邪的幼儿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牢固的。如果教师使用的是错误的语音,无论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怎样修正,幼儿心中“杂乱”的痕迹都很难抹平。同时教师的英语书写也必须规范,英语口语的运用也要熟练,表达流畅,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组织幼儿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3.掌握英语教育的技法、技巧。幼儿双语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国内外英语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及国外教学法的各种流派,如“听说”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功能法。 “听说”教学法又被称为“口语法”、“结构法”、“陆军法”。其代表人物是埃比里弗斯等人。听说法建立在刺激——反应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把目标分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但是重点在听、说技能方面。本教学法采用大量(听说)“反覆练习”(drills)的教学模式,课堂活动通常会着重在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及反覆练习。 情景教学法也称“视听法”,其代表人物是古根汉和彼塔尔·吉布里纳。该法主张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教学,教师要努力创设真实的情景,如进行角色扮演,把教材中的知识还原到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授。该法主张要尽力调动一切手段,来充分刺激学生的感知觉,如音乐、灯光等,目前大多都充分利用电脑,来进行多媒体教学。该法也主张听说领先,强调语言的反复练习,重视语言运用能力。 功能法又被称为“交际法”。威尔金斯是其创始人。该方法吸取了听说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的长处,该教学法认为,由于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的差异,人们对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外语教学应该以功能为纲,教学过程注重交际化,创造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样学生学到的才是活的语言,能够灵活应用的语言。 幼儿双语教师应能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把这些教学法理论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创设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以人为本”。 二、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师的培养途径 现阶段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师的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途径。 (一)职前培养 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是指对幼儿园双语教育感兴趣的人员进行就业之前正规的和专门的教育和培养。职前培养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完成。 1.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增加学前英语教育课程。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师可以由师范大学、幼儿师范学校,或者是综合性大学等来培养,有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作资格认证。目前有些大学,已经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但还需要完善。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幼儿双语教师,培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增设幼儿英语教育教法课程,教授幼儿英语的多种教法,如情景教学法、游戏法等。同时还要开设幼儿园日常英语口语课程及英语语音课程,加强学生的英语语音和口语训练,因现在大多数教师教的是“哑巴英语”,很多学生缺少听说训练,致使许多学生口语能力太差,发音不准,很难承担幼儿双语教育的工作。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去参观双语幼儿园,组织学生听课,并让学生参与评课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理解更为深刻,学生也在听课的过程中,对幼儿双语课如何组织,语言如何组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组织学生模拟讲课。学校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讲课,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然后对着全班讲课,其他学生可当小朋友,配合他讲课。讲完后教师、学生要互相点评、讨论,使学生充分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得以改进。 (3)培养学院要与双语幼儿园合作,多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步会更快。师范大学或幼儿师范学校(学院)要与双语幼儿园合作,定期选派一部分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习,把自己所学的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好的教学方法。 (4)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是优秀的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它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和自我完善。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幼儿双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在学生每讲一次课,最好能把整节课录像下来,学生讲完后,可以反复看,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也可让学生每上完一节课就写教学反思,然后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提高。 (二)职后培训 目前要解决幼儿双语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职后培训是其主要途径。职后培训即是通过对在职的幼儿双语教师进行双语教育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使其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有个全面的提高,并能够上任其教学职务。 1.职后培训的方式。第一,培训的方式以在岗培训为主,可以在节假日集中进修,对其中优秀者,有条件的尽可能送往国外进行或短期或较长时间的深造,使他们从事双语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加扎实。第二,还可以邀请幼儿双语教育研究专家来幼儿园开展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培训和讲座。第三,幼儿园可以买一些幼儿双语教育光碟,组织教师观看。第四,幼儿园还可以对教师所教课程进行录像,组织教师进行观看并讨论。 2.职后培训的主要内容。 (1)加强幼儿双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要促进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但目前许多幼儿园英语课只是让幼儿机械地学习,不注重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应摒弃这些旧有的观念,树立新观念,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来武装教师,势必影响到双语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应认识到从幼儿阶段就开设英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激发幼儿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同时,双语教师也要具有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这些思想性问题已成为幼儿双语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幼儿园要多请幼儿英语教育专家来园讲学,逐步转变幼儿双语教师的观念。 (2)英语教师的幼教化。英语教师的幼教化是指对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幼儿理论知识,幼教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上任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工作。 目前许多幼儿园的英语教师都是外聘的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的学生,对幼儿教育理论知之甚少,备课时更多的关注英语知识的输入,而对幼儿的心理和特点关注很少,不能有效组织幼儿化的英语教育活动。所以要对这些教师多进行幼儿教育理论、幼教技能以及关于如何组织幼儿英语活动方面的培训,使教师们更深入地理解幼儿,为有效组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幼儿教师的英教化。幼儿教师英教化即对幼儿园现有的教师进行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教育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英语教学的任务。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大多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这对实施幼儿双语教育带来很大困难。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正规的英语语音训练(英语发音和语调的正音训练),英语口语训练,教学组织语言的训练以及英语背景知识的训练等。英语教育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备课,英语教学方法的运用,英语教育活动的组织,教具的使用,英语学习环境的创设等。 同时要注意,幼儿园要实行双语教育,就得在园内形成所有教职人员都能讲英语的良好氛围,所以英语知识的培训尽量要面对全体教职人员,所有教职员工及幼儿都视英语为幼儿园的第二“园方”语言。只有这样,双语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成功开展。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幼儿双语教育师资现状探析 摘 要:中国加入WTO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内掀起了一股幼儿学习英语的热潮,并成为幼儿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关键词:双语教育;师资现状;幼儿 一、幼儿双语教育师资现状 1.认识上的偏差 什么是双语教育?对于这个问题说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双语教育就是能用母语和英语共同开展教学;有些从事幼儿双语教育工作的人认为,双语教育就是英语教学。笔者认为,双语教育是在遵循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让幼儿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能体验到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化,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1)幼儿双语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性别结构上,幼儿双语教师绝大部分是女性。学历结构上,以大中专学历为主,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尤其在口语方面,学历教育和英语水平并不成正比。专业结构上,幼儿双语教师以幼教专业为主,英语专业教师较少。虽然有些幼儿园会聘请中小学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但对于幼儿教育的规律及特点,他们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目的和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龄结构上,以一至三年为主,从事幼教时间不长,实践经验不够丰富,教学经验不足,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2)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培训力度不够。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许多教师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但是,这些培训主要是针对幼儿英语教材的使用进行的,或是对教师教学进行的专业素质的培训,而关于组织教学、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内容很少,更谈不上对幼儿双语教师进行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培训。而且,有些幼儿园教师参加这种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3)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层次低。受经费等因素影响,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培训主要是园本培训,培训层次较低。从培训效果来看,经过培训后,教师有了可以参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幼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大多数培训手段和培训内容与幼儿双语教育脱节,许多教师机械模仿培训者,缺乏创造力,从而导致幼儿双语教学收效甚微。 二、建议与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双语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第三条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要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所以,广大幼教工作者必须明确,实施幼儿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在遵循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让幼儿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能体验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以刺激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促成他们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向幼儿灌输大量似懂非懂的英语知识,背离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这个出发点。 2.大力开展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培训 (1)开阔视野,实行多渠道幼儿双语教育师资的培养。一要遵守“英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英教化”的原则,即对非幼师专业的英语教师进行幼教基本知识技能的培训,对幼儿园现有的教师进行英语基础知识和幼儿英语教学法培训,让他们可以胜任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工作,这是解决幼儿双语教育师资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二要使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学历教育正规化,即通过高等院校开设独立的幼儿英语教育专业,为我国培养合格的幼儿双语教师。 (2)扩展培训内容,多方面提高幼儿双语教师素质。培训内容必须包括英语专业知识、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英语教育技能、教研能力。英语专业知识培训应该包括纯正的语音训练、课堂教学用语的训练、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训练等。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包括幼儿教育学知识和幼儿心理学知识培训,这有助于教师根据幼儿的思维特征和心理特点来组织双语教学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英语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课堂备课、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运用、教具使用等。当然,还可以借助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聘请优秀英语教师或幼儿双语教育专家来园讲座、观摩幼儿双语教学光碟等方法来实现。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关于幼儿双语教育的综合探讨 摘要:双语教学是指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使学生的外语能够替代母语或接近母语水平,在生活中可以双语互用,促进语言的彼此进步。但是,是否进行双语教学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深层剖析双语教学的利弊,认为双语教学符合国际发展的需求,并应从幼儿阶段开始,但须慎行。 关键词:幼儿 双语教学 慎行 一、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现今国内双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三年级学生开始进行英语学习,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形成了落差,外语的学习也因此出现了间断和跳跃。为了使学生尽量缩短这一差距,弥补在起跑线上的不足,笔者建议相关部门从幼儿阶段实行双语教学,制定可行有效的方针政策,以确保幼儿园双语教学成果与小学英语教学平稳接轨,实现连续性的英语学习。 二、双语教学如何进行 1.人类语言的认知感来源于大脑语言中枢的转化,人的大脑结构由感觉语言中枢和运动语言中枢组成,它们分别管理人的理解和表达的功能,人脑中的语言中枢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发生一定的转化,自发地适应并对此做出反应,也就是之后的自主答话。但是不同的刺激程度对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射,同一个刺激程度对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接收程度,即每个婴儿理解、诠释语言的能力是有一定差异的,并有一定的限度,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2.进行合理分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是否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按接受能力或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给他们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勇于创新。 3.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切不可盲目牵引,赋予他们自主说话的权利,每个人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而避免个别学生的思维代替其他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民主平等的合作交流。 4.及时反馈和反思。不管是教师教学任务内容和进行方式,还是学生接受程度和效果,一定要进行深度审核,对不利于教学的方式进行更改和完善,对有成效的步骤进一步深化,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升华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双语教学的好处 1.及早培养幼儿兴趣爱好。婴儿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在幼儿阶段给他们营造一个外语环境,如教师进行适量的双语教学,父母与幼儿进行简单的双语沟通,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能及时培养他们对外语的兴趣。 2.熟能生巧。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在听说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从小身临双语的环境,可以通过教授幼儿英语歌曲,玩一些英语的小游戏等,经常听、经常说,使其对语言的形式不再陌生,学习起来自然也得心应手。 3.生活课堂同时教学。在生活和学习中,幼儿都能充分接触到汉语和英语,将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和父母可以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引导孩子深层次地领悟语言的奥妙,做到从两个不同生活层面同时教育孩子,达到时时刻刻提高孩子素养的目的。 4.语言相辅相成。随着幼儿对语言的理解,汉语与英语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增加知识总量的同时,提高学习信心。 5.双语教学毋庸置疑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呈现了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知识国度。这使中国的就业紧张的状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双语教学的弊端 1.教学制度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双语教学在给中国带来一片憧憬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弊端。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双语教学,在一个没有语言基础的情况下硬性要求孩子接受,无异于空中楼阁,既不利于学好母语,也不利于非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这种定向的培养使幼儿的兴趣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时间、空间有限的形势下,幼儿只能僵硬地接纳枯燥无味的语言培养,将孩子的兴趣爱好扼杀在摇篮里,也不能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天赋,不利于幼儿多方向、多角度地发展。 3.过多的学习任务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把孩子每天局限在书桌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好处,甚至造成负担,在思维方面,思维的三维性狭窄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和提炼。这也是现今亚健康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中国现状是大部分教师的英文发音并不准确,中式英文现象普遍,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盲目进行双语教学,只会将幼儿推入“四不像”的误区。 五、总结 双语教学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但我们切忌盲目跟从。幼儿的认知能力几乎全部来源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倘若让这群孩子在中式英文的教育下成长,这不仅不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外语水平的提高,甚至于让学生陷入先入为主而难以更正的局面。因此,幼儿双语教学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幼儿园双语教育初探 摘要:如何开展幼儿园的双语教学,作者从为幼儿创设双语游戏情境,为幼儿创设双语教学情境,为幼儿创设双语社会情境等几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游戏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 一、为幼儿创设双语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双语兴趣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和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儿童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离不开游戏。兴趣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双语教育也不例外。也要借助于游戏情境来激发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从而使幼此向往双语学习,觉得双语学习是快乐的。如:体育游戏“catch the fish”(抓那条鱼),孩子们玩传统的抓小鱼游戏,当抓到某个“小鱼”时,幼儿问“who arc you?”(你是谁),被抓的“小鱼”回答“I am…”(我是……),幼儿在他们原有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轻松偷快地习得了英语,学会了I am…的句式,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在玩中学习并获得了发展。同时,在游戏情境中,幼儿注意力集中,他们的合作、选择、交往的能力也得封了提高。在这种情境下,幼儿觉得学习英语很有趣、很好玩,学习双语最初的兴趣能够使幼儿较长时期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为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为幼儿创设双语教学情境,有利于幼儿主动进行口语表达 要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双语情境中,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使幼儿能够自由地思维、想象,就要为幼儿创造自由的心理氛围。首先得使幼儿敢说,而幼儿只有在感兴趣、主动求知的情况下才敢表达、乐于表达。所以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在幼儿兴趣、需求中挖掘教育价值,生成双语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教师发现孩子们总是在一起谈论着周末和爸爸、妈妈去吃麦当劳的情况,说到高潮时,孩子们手舞足蹈,脸上还洋溢着甜甜的笑容。而且几乎每天角色区都在进行着服务员与顾客的游戏。教师及时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设计麦当劳主题情境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来到麦当劳,请他们吃食品,孩子们高声欢呼,许多幼儿都说:“我来过麦当劳。”有了这么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就扮演服务员,为幼儿递上了美昧的食品;同时,用英语表达了各类食品的名称,幼儿在品尝食物、体验当顾客的情境中,对食品的英文名称记得更加牢固。 三、为幼儿创设双语社会情境,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 1、双语社会情境中,重视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 幼儿是在自身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认识自身行为意义的。我们要注重在社会环境中,适时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用良好的情感教育去感染他们。幼儿园中每周都要举行升旗的活动,教师抓住这个爱祖国、爱国旗教育的契机,开展“小小升旗手”活动,对幼儿实施直观陡强、有极大感染力的情感教育。让幼儿结合自己的能力为爱祖国做些什么,幼儿纷纷想出办法:唱国歌、制作国旗等,教师在其中渗透双语词汇及短语,幼儿在升旗的情境中,在与教师、同伴互动中丰富了英语单词词汇,提高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双语社会情境中,运用开放式的双语活动,扩展家园合作 家长工作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这就需要幼教工作者将家庭教育纳入幼儿教育的整体中去,使更多家庭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且尝试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在双语活动中,只有与家长的共同教育和合作,双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在对家长开放过程中,家长的身份由参观者变为了参与者,例如:在开放日活动中,我们打破了以往家长只是被动看活动的模式,设计了“咪眯餐厅”,家长扮演进餐者,幼儿扮演服务员。服务员可以加上身体语(手势)与问候语(Hello Can I help you?),家长更进一步了解了孩子学习双语的水平,同时也与孩子进行了亲子沟通,促进幼儿双语发展。 四、为幼儿创设双语生活情境,让双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幼儿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事物去认识世界、发展双语语言的。为了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创造更多使用双语的机会,教师要为幼儿设一个双语生活情境。 在双语生活情境中,幼儿学英语是自然的、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习得过程,而且是无压力、无负担的。创设双语生活情境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种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幼儿在自然、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需要一问一答,教师鼓励幼儿说出来,和幼儿处于平等的地位,并参与他们的谈话,如:晨间入园时用“Good morning.”(早上好)问好,进餐时说“Dinner is ready!”,起床时说“Get up!”,及幼儿小便、洗手等,抓住孩子们某种生活体验或兴趣点作为切入口,将双语生活情境贯穿幼儿一日生活中,不断用双语与他们交流,使幼儿做到在生活情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这样,孩子们渐渐地感到双语交流的乐趣。然而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还要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发挥幼儿能力互补的作用,孩子之间的交流要远远多于与成人的沟通。这样,就会使双语生活化,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使他们进一步体验交流英语的乐趣。 在双语活动中,教师设计相应的游戏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主动学习。 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为幼儿准备一个自由宽松,不受干扰又丰富的学习环境。我们正是注重为幼儿营造多种双语情境,在这里,幼儿从“要我学习英语”转变为“我爱学习英语”,并能主动使用英语,参与活动,尽情地表达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改善了家长的教育观念,而且也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幼儿双语教育论文:幼儿双语教育的影响因素解析 摘 要:本文对目前新疆幼儿双语教育,主要是少数民族幼儿所接受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影响幼儿双语教育的因素。 关键词:双语教育;幼儿;语言 目前我国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即少数民族居住区的民族语—汉语双语教育,外国移民区的外语—汉语双语教育和单汉语区的汉语—外语双语教育。那么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地,我们所指的双语教育就是第一种模式即民族语—汉语双语教育。 为了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新疆维吾自治区党委、政府在2005年7月制定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各地州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制定了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规划并积极的付诸实施,随后又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教育指导纲要》等通知,截至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学班6714个,在园少数民族幼儿26.67万人(含民考汉),学前双语教师7832人,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来发展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在双语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虽说已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不够、教学目标明了,教学组织形式不恰当等,这些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双语教育认识的偏差 幼儿双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基础上,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培养他们对第二语言(此处指汉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初步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换言之,教师能用流利的两种语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组织幼儿开展各个环节的教育活动,在发展好幼儿的母语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使其对第二语言有积极情感的体验和听说的兴趣,促进其认知和素质的发展,为其今后的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双语教育中,语言本身的地位是双重的,它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双语教育通过将语言渗透于不同学科,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双语能力,也就是我们的双语教育并不是一门学科课程,并不等同于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简单的相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因此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融入汉语所承载的特定文化的过程。而且语言也是思维的外壳,学习不同的语言也就是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双语教育”是一门综合课程。 二、双语教学组织形式的偏差 笔者调查到,在很多双语幼儿园,大多数老师将“双语”当做一门学科“汉语”来授课,只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创设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情景教学,培养幼儿的习得经验。而且教学有明显的“小学化倾向”,有的甚至全盘拒绝母语,从一开始要求幼儿学习拼音、然后到写字、认字,教学方法也是单一的注入式的讲授法,要求幼儿背诵记忆生词等,这不仅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一方面因为处于3-5岁的幼儿生理和心理的还不成熟.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不宜过高。而且幼儿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感受、顺应和内化而习得关于语音、词汇和言语经验运用的过程,所以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语言教育的规律及教育的原则,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幼儿喜爱和容易接受的游戏为主,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到运用语言的魅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来获得直接经验,同时在教师创设的可操作性的环境中,通过老师言语教育活动的示范、讲解、文学作品的赏析、情景表演等多种方法来也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自我构建;另一方面,学前阶段属双语启蒙教育时期,重在培养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教育内容宜以实用性强的口语和儿歌、诗歌为主,并不是从拼音、识字、和汉语发音等的学习。有些老师在幼儿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纠正幼儿的汉语发音,从而造成幼儿表达的障碍,很多幼儿被老师纠正过以后甚至“停止发声”,因此在双语教学组织中,要鼓励幼儿运用汉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及时的给与幼儿适当的鼓励、积极吸引幼儿利用汉语与老师和同伴交谈,积累语言交往的经验。准确的来讲,幼儿对于语言的掌握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习得”而来的,目前很多幼教专家都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环境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允许多种与幼儿语言发展有关的符号参与,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对母语学习的规律来创设适应的语言情景、心里环境来引导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利用环境潜移默化的的熏陶,促进幼儿在外界环境有利的刺激和强化下,产生用汉语交往的需要和愿望,进而培养他们初步具有汉语语言思维和使用汉语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双语学习打好基础。 三、双语教学目标的偏差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幼儿园指导纲要》实施细则(试行)》里面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幼儿的双语教育”中对于幼儿“汉语”领域的目标规定是:“乐意听、说汉语,具有初步的听和说的能力,逐步运用汉语学习和交往,体验与各族小朋友学习合作、共处、共存的重要和快乐。简单来说就是“以汉语听、说训练为主,重点解决汉语言表达问题,培养幼儿应用双语的能力”。有的双语幼儿园在幼儿在双语学习过程中,老师以量化的指标去要求幼儿的双语学习,单纯的追求幼儿会讲多少汉话,会识多少汉字,会背多少诗歌等,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枯燥复杂的语言训练,甚至还以听写,考试等方式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评价。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我们双语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不仅阻碍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严重的还会造成幼儿语言学习的负担,从而产生厌学的情愫。学前双语的另一个目标是为少数民族幼儿未来学习汉语打好基础,因此在幼儿园老师在平时学前双语评价时要把握好评价的目标,不能一味的追求表面的教学效果,造成幼儿心理的负担,从而影响到将来的双语学习。 四、结论 以上几种就是从教育层面上分析幼儿园双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将影响今后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我们在积极提高幼儿双语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幼儿言语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创设有利于提高幼儿双语能力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开拓以幼儿兴趣点和经验范围内的双语学习的模式。并探讨以园所机构为依托,争取少数民族幼儿家长对幼儿双语学前教育的理解,积极主动的配合和支持幼儿园的双语教育教学,形成家—园—社区为一体的学前双语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论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堂教学论文: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学生提问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的过程。 当今中学生具有“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会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他们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因此,巧设疑问,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然而,从笔者最近对29所初级中学音乐教学所做的调研,以及全市中小学音乐优质课、创新课评比活动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不善提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艺术性的提问,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理应成为每一音乐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 本文试图对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情境进行粗浅的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之主旨。 一、创设情境,进行提问 (一)设计形象性情境进行提问 如何使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化的、易被学生所接受并吸收的教学,是每一教师所关注的话题。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设计形象的提问情境,也应该是一个提问艺术探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教师的提问不仅仅在于考学生,而是在提问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共振点。譬如,欣赏《摇篮曲》(浙教版中学教材第三册)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介绍《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催婴儿入睡时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它结构简单,节奏摇荡,旋津优美、情意甜蜜,常为女声唱或合唱形式。在这之后,分别播放戈待尔和舒伯特的《摇篮曲》音乐,从外部音响感知人手,这时教师配以适宜的体态语言(轻柔、摇摆作摇篮动作或怀抱小孩入睡动作,脸上露出母亲慈祥特有的甜美笑容),此刻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音乐形象情境的感召下,已深深地体会到《摇篮曲》温馨的意境,以及它所包容着的深深母爱,在《摇篮曲》旋律的陪衬下,教师提问:《摇篮曲》的特点怎样?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填表方式,由学生经过讨论逐步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将学生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 因为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来充分发挥学生大脑的整体功能,诱发形象思维。教师利用讲故事、现代媒体和舞蹈等方式能创造一种宽松、讨论式的课堂提问氛围,调[,!]动学生脑海中贮存的感知表象。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正确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内容。这是值得教师尝试的一种提问方式。 (二)设计问题性情境进行提问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也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提问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竟。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喜.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像这类问题性情境的设计方法比较多,如:诱发学生兴趣后设问,激发学生悬念后提问,从已有问题中提出问题,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寻求问题的答案。以“诱发兴趣后设问”为例,对其分析如下: 诱发兴趣后设问。其理论根据为:学生的思维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吧自己的理解、感觉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譬如,在学习《下雨真好》这首作品时.教师请学生闭眼听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于把学生融人大自然,脑海中渐渐会浮现出熟悉的雨中情境……。这时教师问道:“你愿意告诉我你在雨书的心情,并让我们知道你雨中26故事吗?”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讲述雨中曾发生过的一件件趣事。接着,教师运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组极富诗意和生动气息的画面----雨中即景。教师提问:“你能给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起个名字吗?”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其结果有《雨中小唱》、《童年的而天》、《下雨真有趣》、《雨中情》等等。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崔化剂。 (三)设计竞争情境进行提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开始在乎周围人的评价,回答问题也存在顾虑。这是学生自尊心加强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头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争时高得多。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抢答、辩论等,从而使竞争情景得以形成。譬如: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李焕之)作品欣赏教学时,完成初步感受分段教学后,为了巩因时至“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分析.教师提出:复听全曲后,以小组讨论、抢答的形式,回答作品四个部分力度、速度、场景是如何变化的?逐段重播音乐,逐段小组抢答。这样,学生的情绪会异常高涨激烈,纷纷争着回答。集体荣誉感会使他们战胜自我,勇于挑战,热烈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设计竞争情境时,应采用各种方法,如集体讨论法、自由辩论法等。因为相同中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心境的教学对象来说,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才能使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和自由的辩论中逐渐完善自己.最后经过 老师和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对某一音乐作品或音乐基础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通过以上几种提问情境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提问情境的设计是在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加以形成的。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环境,才能设计出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提问情境,才能使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益。 二、及时评价,激励参与 教师提问需要一定的艺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更需要艺术。只有两者和谐的结合,才能使提问更具艺术。因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特别是激励性的评价,更有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和方向。 为此,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对每一回答或者有回答欲望的同学尽量表扬和鼓励,努力捕捉他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习上不断得以提高。对于素质较好的同学,由于他们成功率较高,自信心强,教师在给他们提供表现机会的同时,评价更要从严,使他们能有往更高的标准和目标,发奋努力;对于素质较差的同学,也要多给他们感情投入,记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他,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可先把目标定低些让他们优先回答比较简单的、复习性的提问,使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快感。这样照顾到所有的同学,使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不断提高水平,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提问艺术与评价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音牙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论文: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 一、构建课改新理念,践行模式新做法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在深思,如何能结合本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学生厌学现象比较严重的实际,变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管理,探索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我校教学领导多次深入教师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调研,与骨干教师一起分析、缜密思考,达成共识,提出了“一三五”教学策略。即一个主题: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三个环节:预习指导、精讲点拨、课堂达标;五个步骤: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交流预习—引导探究,小组展示—精讲点拨,质疑释疑—小结提升,达标检测。并自行编制了与之配套的教学案,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评价标准。成立了课改工作室,完善了电子教案备课制度。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设置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解决,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了学生交流、沟通、合作、整合表达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竞争意识与独立钻研的精神。学校将课题立项研究、主题教研、联片教研、校本教研有机整合到一起,并通过课的形式展示和评价,发现好的做法,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教师研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建设,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我校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四人一个小组。加强小组文化建设,本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组名、口号、组训、组规、分工、目标等,以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打造向心力,这个过程不需要教师参与。学校定期组织组长培训,建立健全小组的各种评价与评比机制,这一点尤为重要。“四人合作”小组学习的新模式彻底颠覆了我校原有的旧格局。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强制灌输变为弹性浸润,教学态度由消极应付变为积极参与,教学角色由高高在上变为平等交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方法由死记硬背到巧思妙解,学习方式由单骑闯关到合作探究,学习效果由一枝独秀到百花争春。 二、形成文化新特色,彰显课改新成果 一所学校的环境会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每位师生的信念,具有潜在的巨大教育功效。一个好的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教学形式难以替代的,学生可以从好的环境中顺利习得知识和受到感染。为了使课改实施更加顺利,学校营造了浓厚的课改氛围。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外“成功路”两侧设有标语牌;各教学班安装了多媒体系统;建设校园文化橱窗,用优秀学生和教师的事迹感染身边的人,体现以生为本、以师为荣的理念,让榜样引领我们前进。2013年9月我校成功承办了大安市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并荣获了白城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回顾课改前,我校学生流失严重,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两极分化特别突出。2011级学生在入学时,小学排名前百名的学生仅有15人来我校就读,并且没有高分生。教师也因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经过了三年的努力,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不受重视的学生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能力,以前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被学生讲解得清清楚楚,以前上课就睡觉的学生也开始拿起书本和老师、同学互动,更大地拉动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进步,明显减少了两极分化现象。课堂教学改革,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这是课改带给学生的实惠。我校从2011年中考至今重点率逐年刷新纪录,2014年有39人升入重点高中,重点率达30.5%.学生在演讲、书画、手抄报、蓝球、排球、课间操、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特长之星等多项评比中有3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地、市、校级奖励。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感受着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课改中创造着自己人生价值,感受着课改带给他们的喜悦与幸福。课改激活了教师、激活了课堂,促进了学校发展。近年来教师在课堂教学大奖赛中3人获得省级优质课,15人获地级优质课,22人获市级优质课。教师参加教学论文、课件制作、课题研究等竞赛获奖达56人次。2013年9月学校成功承办了大安市初中教学观摩现场会,得到了局领导、同行们的高度赞誉。现场会之后有多所兄[!]弟学校200多名教师来校听课学习。白城市教育局领导、教育学院专家多次来校指导教学,为我校课改注入了新的动力,我校的课改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大安市课程改革的进程。2014年9月荣获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在课改的路上,我们师生在充满期待中快乐发展,学校在积极探索中蓬勃向前。我们愿意携手更多的同行者一路求索,共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愿意成为行走者、欣赏者、体验者、感悟者、思考者、分享者,坚定不移地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 课堂教学论文: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突破 [内容摘要]:顺应新课改的历史潮流,坚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努力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突破。本文从突破课本和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破单纯传授历史知识,关注现实;突破“满堂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作业的单一性,布置自主、开放性的作业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理念、突破、拓展、主体能力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一般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对上历史课不是那么感兴趣。因此,学习历史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受到压制。现在,随着新教改和新课程的实施,《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理念的提出和新课材的推行,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为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历史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实现以下新突破: 一、突破教材内容的制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现在实行新教改和新课程,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因此,像过去那样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显然是不够的。新教材的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不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材对一些历史知识进行压缩,没有对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或来龙去脉作出概括性说明,没有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作出明确的解释,加深了学生学、老师教的难度。 因此,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材料补充内容。假如要做到面面俱到,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要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是根本不可能的,更谈不上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历史必修1》中的第16课《辛亥革命》的内容较多,包括“清末民主革命风潮”、“武昌起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发动的背景、准备、过程、结果、意义。而旧教材的《辛亥革命》共用一章的内容,分四节四个课时的时间去讲授,新课程却把它浓缩为一节课的内容,只用一个课时授课。假如不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调整,大胆取舍,一节课的时间是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 因此,在讲授第16课《辛亥革命》时,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出调整,进行大胆地取舍。这一课新课标要求: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在初中对辛亥革命有一定了解的实际,在学习“清末民主革命风潮”一目时,我提出问题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采取略讲。学习“武昌起义”一目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武昌起义”片段,也是略讲。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这一目。重点让学生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明理由。”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我还补充展示2005年的广东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变化。(2005年广东高考试题)[材料]: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根据材料,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 学生通过思考,基本能回答: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不够深入。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大胆取舍,突出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本有关的课外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启迪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二、突破小课堂的束缚,拓展大课堂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过去,广大历史课教师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历史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这显然是不够的。 现在,根据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光靠小课堂,要敢于突破小课堂的束缚,树立“历史”大课堂的观念,要把小课堂和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不仅要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历史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走向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要充分利用课外有关的历史书籍、报纸、互联网等获取历史知识。如古今中外曾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孙中山、、、邓小平、华盛顿、马克思、列宁等等,在历史教材只是蜻蜓点水般提到,想要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伟人的事迹,可以阅读相关的人物传记。学生还可以通过订阅《高中历史报》、《中学历史教学》月刊等报刊来了解相关的历史信息。现在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查阅资料的平台,在讲授第16课《辛亥革命》时,我提供孙中山纪念馆网址,让学生上网去阅读有关孙中山革命事迹的材料,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多思考为什么?以此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与历史课堂相关的课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视野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突破单纯传授历史知识,关注现实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对于每天都在发生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比如,反腐倡廉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科技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休戚相关。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对之视若罔闻。教师应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这是当今社会赋予历史教育的职责之一。从而实现历史的借鉴功能和育人功能。 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中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理所当然地希望了解这些,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神生活积极、充实,甚至非常热烈”。如讲到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杨秀清等定都天京后,大兴土木,兴建华丽宫殿,开始讲究礼仪、享受,争权夺利,远离群众,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由此,联系当今国家在大力惩治腐败的问题。 在讲到两晋之际中原地区的人口大规模南迁的原因是为了逃避战乱、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由此联系当今的环境保护问题。在学习《历史必修2》的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中的“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的内容时,引导学生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区域经济(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因为“腐败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区域经济问题”等都是学生感兴趣并能意识到的现实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 四、突破“满堂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着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传统教学实行“满堂灌”,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现在,新课标的理念对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 北师大教授周玉仁曾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图片、史料、视频等材料,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尝试,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如我在第16课《辛亥革命》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作为旧官僚的袁世凯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接着,我展示图片《袁世凯与北洋军阀部分将领合影》、《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的合影》,史料:1、“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 ----张謇(立宪派)给袁世凯的密电2、章太炎(革命党人)声称:“革命军起,革命党消。”3、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也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归纳。 结果学生组织的答案比较全面:袁世凯能当上临时大总统的原因是:1、手握重兵;2、得到列强的支持;3、立宪派的支持;4、革命派的妥协;5、袁世凯的个人因素。这样,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 五、突破作业的单一性,布置自主、开放性的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改革以往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习题。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学完第16课《辛亥革命》,我布置这样开放性的作业题:1、在学习和生活的周边环境中,以“中山”冠名的地方(如:街道、公园、医院等)有哪些?你到过这些地方吗?你知道这些地名的来历和演变吗?建议同学们对这些地名的来历和演变进行调查,你有兴趣吗?2、在孙中山“振兴中华”呼声的鼓舞下,中国迎来了革命的新曙光。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伟大的历史进步。试撰写一段200字的辛亥革命纪念碑的碑文,赞颂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的不屈不挠和献身精神。 还可以结合课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历史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历史、用历史;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如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世纪伟人孙中山》,让学生讨论:孙中山的哪些崇高革命精神值得学习?这种开放性、自主性作业形式,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无奈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给予更多的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顺应教改的历史潮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努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技巧,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突出他们的主体学习作用。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够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 课堂教学论文:“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通过音乐新教材(人教版)的实验,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其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础。 “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教学模式的建构体现了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求异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程序 (一)审美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开展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二)自主、模仿、探究、拓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每个学生充分地聆听体验音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主动地去模仿,探究式地学习音乐。 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和即兴创作,表现的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有唱、奏、舞、相声、小品、诗歌、剪纸、绘画等,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三)创造表现、合作交流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造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 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玲教授说:“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不能一次求完善,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她的话富有哲理,对我们音乐教学也很有启发。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造表现,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给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去大胆设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创造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创造表现的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歌舞、合奏等表演,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方法与策略 (一)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体验与感受 音乐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牢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美传递给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二)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重新设计学生的座位排列顺序,可将学生的座位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排成圆形、半圆形,两组对坐等形式,从形式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其次,师生可共同体验一种情境。例如,教《唐僧骑马路得略》时,同学们分别扮演正面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教师扮演反面人物老妖怪,师生共同参与表演,一起唱,一起跳,共同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中进行表演与创造。 (三)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采用自主、模仿、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形成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时,可结合本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特点,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谈出对秋天的认识与感受,这一问题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兴趣盎然,侃侃而谈,接着教师,再问,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心清是怎样的? 学生答,是非常欣喜、激动的。接着问,那人们在丰收的季节用哪些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呢?这时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许多种表现形式,教师可随即引导学生自由组合,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秋的喜悦。同学们集思广益,于是就出现了用舞蹈、唱歌、器乐演奏、手工、剪纸、诗朗诵、书法(写对联)、绘画、小品等多种表现形式,同学们以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方式形象地表现秋的喜悦。学生在兴趣中,在美的熏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新知,培养了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让班级的学生组织一台庆丰收的联欢会,以上几种表现形式的组合堪称一台精彩的表演。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也突出了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改变了以往那种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四)情境陶冶,激发学生创造表现欲 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秋季丰收的喜悦,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个丰收的小院。将教室看作是一个农家小院,自己动手剪彩条,拉花,写对联等方式来布置,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把教室布置成很像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同学们在这个小院里欣赏《庆丰收》,手舞足蹈,无比喜悦,在音乐中体验丰收及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提高了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表现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内容 实验教科书在编写体系、结构上有其明确的特点,每单元、每课都设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师有责任围绕主题选取音乐材料,延伸教材。例如,教学《祖国颂》时,可选取《我的祖国》《祖国、祖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作品补充进来。教学《金色的秋天》时,围绕主题,选择《好收成))(好日子》等歌曲来表现金秋人们的喜悦心情。教学《亚洲之声》时,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几个国家乐曲、歌曲之外,可让学生搜集其他国家的音乐作品并了解其地理、人文等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及参与的积极性。 构建“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的教学模式是一次新的尝试,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使它更加有效,更加完善。 课堂教学论文: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的尝试与实践 1、问题的提出 网络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技术领域中新崛起的前沿技术,网络教学作为1种新的教学方式正在我国方兴未艾地开展起来。在选修课、研究课的实践中已经认识到网络教学的资源共享性、多媒性、交互性3大优势,但它能否适合于45分钟内的课堂教学?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呢?为此,以地理课“澳大利亚”1课为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尝试与实践。 2、实践的步骤 1.网页的制作 依托校园网这1局域网络环境,制作澳大利亚网页。主页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分为自然环境、资源与发展、居民与城市、特有动物4个部分。 在自然环境的网页中又分为位置、景观、地形、气候4部分。位置的1页中与突出澳大利亚轮廓的“世界地图”,“澳大利亚地图”,回归线有动画效果的“澳大利亚领土组成图”及相应有关位置的文本材料链接。地形的1页与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大分水岭的景观图片,有动画效果的“地形图”及文本材料链接。气候1页中与各种气候类型下的景观图片,“气候类型图”及文本材料以及典型地点的“降雨量分布图”、“气温曲线图”链接。此外,景观的1页中还与大堡礁、艾尔斯石、蓝山等澳大利亚独特风光的图片和材料链接。 居民与城市的网页中与有关人种构成,民族组成,语言宗教等材料和图片,还有“人口分布图”,库克登陆地图链接。城市1页中与城市风光建筑景观,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等材料介绍链接。 特有动物1页中与有关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材料、图片介绍,还有澳门利亚外来动物对澳大利亚的影响等材料链接。 资源与发展的1页中与“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澳大利亚矿产出口图”、“澳大利亚铁路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及有关工业发展的影音文件,文本材料介绍链接。 网页信息来源较为丰富。主要由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图片扫描、文本嵌入、光盘复制等渠道。网页之间的链接即按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的跳转,并利用检索功能将发散的思维聚焦于1点。总体设计出发点是教材,但内容丰富,深度、广度横向、纵向延伸。网页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在电子阅览室或网络教室通过浏览器登陆访问。 2.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澳大利亚1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1.5课时。前半个课时,同学们在澳大利亚网页自由浏览,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确定兴趣小组。接下来1课时,分为5个环节。 (1)情境创设典型的图片,优美的语言引出学生对景观、动物、居民、发展的兴趣。布置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带着专题任务去澳大利亚考察。对于学习目标不清楚的学生,教师要通过适宜的学习情境的设置诱发其形成阶段性目标。 (2)小组协作将同1兴趣小组的同学安排到附近的微机上,小组内部可以分工也可以共同进行,通过查找本小组专题内容信息,并通过语言交流或98短信息等交流方式共同将本小组专题知识结构完成。 (3)全班同学会话交流第1小组就澳大利亚自然环境专题主要内容及建构的知识结构向全班同学,其他小组在接受的同时,思考、观察,将迷惑的问题向的第1小组同学提问,或将自己更了解的问题与小组或全班同学交流切磋。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交流的内容及时启发、引导、点拔、评价。第2、3、4小组依次进行。 (4)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据全班同学的对话交流,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丰富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完成本节知识结构的建构。教师则以学生的角色将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拿出供同学评价、借鉴。 (5)练习巩固将要落实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做成趣味练习上传到网页中,学生通过有趣味的练习加深自己对本课的理解。 3、指导实验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的指导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课所采取的教学法是支架式教学。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学生因为有向全班同学、发表、展示的机会,针对初中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期望值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尽可能多的查阅、练习、交流,主动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习是目标指引的每个学生都将自己考察的专题内容给其他同学作为真实任务,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又都不是教师施加的,而是学生自己确定的。同时,学习目标的形成与真实任务有关,学生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始终面对结构不良的或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因此他的学习目标只产生其学习过程内部,或产生学习者、教师、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中。 学生的学习是累积性的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要有1个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则通过同化或顺应重建知识结构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1个平衡进入另1个平衡状态。学生的学习中,知识是累积的,不仅有量变,更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质变。 学生的学习是建构的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并将其与其它信息关联起来。学习者对世界的认识有自己知识建构的理解,也有同学间共享协作的认知,他的学习是建构的。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是为学习者对建构知识的理解提供1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1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便于学习者理解并逐步引向深入。(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以认知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本课中网页的制作除了给其信息外,网页的结构就是给学生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小组内部的协作,组间的对话都是围绕问题情境进行的。(3)自主学习:教师提供有关线索,学生自己分析,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渐攀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结果的基础上,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课堂教学论文:对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策略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读写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近年来,笔者紧扣“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主导原则,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优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以下结合教学案例,谈谈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实际应用中的四种方法。 一、对文本留白的续写或扩写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当“以用为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词句的品悟、美读逐步感受到了文本的深层内涵,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句,体味情感,还要通过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宣泄自我阅读的情感。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们总有对完美事物追求的心理,当看到某些事物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时,大脑就会产生积极兴奋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留白”,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对文本进行扩写或续写,这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学习、宣泄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语言、形成的价值取向等在实际应用中得以体现与展示。而长期、有效的此类训练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读写能力的平衡发展。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在备课中发现,课文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起枪声……”这段话对老人们的叙述较简略。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留白处展开想象,对老人们惋惜悲痛的语言、行动等进行扩写练习。有了对前文的理解和对雨来的情感体验的铺垫,学生大胆想象,在习作中融入自己对雨来的敬佩、赞赏、痛惜之情。再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在反复阅读、理解、品悟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延伸想象:“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会发生什么事?桑娜和渔夫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这样的延伸想象式练笔符合学生追求故事完整性的心理,促使学生书写内心的理解、感悟,使学生的阅读情感得以延续,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二、以文为范的仿写训练 现代认知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迁移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对新课题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在提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基础上发生的学习的转移。模仿文本进行的仿写练笔正是运用迁移的原理,将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仿写训练符合小学生爱模仿的心理特点,遵循从效仿到创作的语言学习规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持续发展。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注意寻找读写切入点,让学生模仿文段的某些特点进行语言运用训练,教会他们“描”得合情合理,“仿”得恰如其分。学生对范文中的遣词造句、中心思想产生认同感,自然能够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有助于为其语言风格的形成、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介绍小艇的写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事物的特点,运用比喻、列数字等方法介绍一种新型事物——软性铅笔。由于课文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软性铅笔长、软的特点,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写出了一段介绍软性铅笔的生动文字。 三、角色转换的语言重组训练 语言的重组转换训练是一种形式多变的语言创新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这样的转换训练包括句式的转换重组、文章繁简的转换重组、文体的转换重组等。在阅读教学研究中,侧重于根据文本阅读经验所进行的角色转换的语言重组训练。新课程改革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学习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教师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创设便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得以参与自主、探究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点的体验更为深入、深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新型玻璃》中,教师与学生一同创设推销产品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推销员,给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写一段新产品解说词。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抓住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对课文语言进行修改、加工、想象重组后,写出了具体、生动、有趣的片段。教师再次指导学生转换角色,以新型玻璃自述的方式描述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学生在自述过程中创造性地为新型玻璃添加了人的个性特征,不仅使文本内容铭刻于心,更为课堂学习平添了几分生趣。 四、师生互动的学后感笔记 学后感笔记与一般的读书笔记不同,它侧重于记录学生学习后的感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习作教学则强调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学后感笔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置的课堂延伸性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要注重师生互动的学后感笔记的积累,使不同的思想意识得以交流,促使新感悟的产生,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英法联军的暴行激发了学生的愤慨之情。课堂上,课文的知识点虽已讲授完毕,而学生的情绪仍未平复,教师可抓住时机让学生写下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写下了自己对此事件的评论、感悟或思考,课堂教学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学后感训练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语言能力,同时展示了学生个性阅读的体验与思考,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原理告诉我们:“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成螺旋式上升。”学生学习课文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阅读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阅读认知延伸到对语言的实践阶段,使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文本内涵的探究与学习,表达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悟。学生在读写结合训练过程中发展了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论文:研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论文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力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要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历史 改革 研究性 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 一、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选题。选题也必须从实际出发,重点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选定的课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空想象。二是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要量力而行,从主客观条件(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物质条件等)方面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选题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选题提出的依据要充足,内容要明确,还要考虑学校或社区是否能提供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三是创新性原则。指导学生选题时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原有的实际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力求所选课题新颖独特,要敢于选择别人没有思考或正在思考而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够好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探求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造,不唯书本,不唯教师,不唯权威,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学生提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价值,也要对他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其质疑意识,然后再分析问题的价值,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钻研,使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比如,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教师回避不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问题。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大多数新王朝的建立者,能够从前代的覆辙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放宽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当时的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教材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是应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置疑,转而去看“治世”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维护其“家天下”的封建统治,看清楚封建时代的“治世”是建立在奴役人民的基础上,近而明白封建制度下的“治世”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比教师简单地传授和讲解要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过程中培养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是终生受用的东西。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往往只注意到地图语言的直观形式,即各种地图符号,但对地图语言的历史内涵却熟视无睹,这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地图的作用。有鉴于此,可在高三专题史复习时,专门开辟“图说历史风云”等类似的专题。在简单的示例指导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教材和地图册中图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向学生介绍教师的发现与感悟。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足以让教师惊讶的能力。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历史知识的教学应当是基础,是历史教学整体目标中不可割裂的具体目标。没有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学生一切的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的能力也都难以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无从谈起。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合理整合教材内容。三是适当充实辅助材料。要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潜能。譬如,从关贸总协定的缔结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可联系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真正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的历史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论文:历史地理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历史地理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从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所以值得重视。 1.运用历史地理观念,深刻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一张色彩鲜明的历史挂图,能够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可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地图所展示的历史环境的理解。 例如,在讲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的形势时,首先要设计绘制一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前后的全国形势图,表明此时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于1927年4月28日在南京建立了反动的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又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在北方,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他们控制了全国各大城市,并在那里疯狂地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通过此图,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全国一片白色恐怖的情景,进而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就必须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发动武装起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起义,12月又发动了广州起义,中国革命于是进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运用历史地理观念,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为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的过程,设计绘制一张抗日战争前夕的形势图,在挂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被日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的我国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侵占的上海,1932年在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1933年入侵的热河等等。同时教师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同国民党反动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国民党政府承认日本占领东三省和热河省合法化,并制造了河北东部的非武装区,成为日本入侵我国华北的门户;接着讲述1935年日本又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何梅协定》,妄图使我国华北五拾自治”,最终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通过地图所示自然导出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如“一二·九”运动,如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等。这样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3.运用历史地理观念,提高历史的概括能力。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后期这一历史阶段时设计绘制一张中国政区图,用四种不同的颜色代表这一历史阶段的四个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标出四个不同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范围、重要会议的地点、重要战场的位置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就可以使学生概括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和领导全国人民走向胜利的过程和特点,还可以掌握每个时期的发展线索,并区别不同时期的党的会议所完成的不同的历史使命。 运用历史地理观念,还可以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等,可待开掘的领域很多,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论文: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桐乡有个经济开发区是全省十强经济开发区之一。我们高一(7)班的同学对它十分感兴趣,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利用暑假时间对它进行一些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与今天这堂课关系较为密切。下面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该小组组长熊泳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研究的一些情况。 学生导入问题 同学们,我们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对象是浙江省桐乡经济开发区。我们准备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桐乡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区位优势;②桐乡经济开发区对桐乡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③对开发区内一些知名企业的调查以及集聚成因的分析研究;④开发区污染问题及治理措施。前段时间我们小组已经利用周末时间前往开发区进行了一些调查(利用课件展示开发区的照片),主要了解了巨石集团的治污情况。此外我们也初步分析研究了桐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现在向大家展示开发区的区位示意图(利用课件展示开发区的示意图)。下面请老师指导我们继续完成学习活动。 教师转承讲授,布置学习任务 非常感谢熊泳同学的介绍。他给我们开了个头。除了他刚才介绍的资料外,我也找到了一段介绍开发区宣传的录像片段,让我们根据录像和刚才的图片资料一起来分析桐乡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设计学习情景 先播放录像片断展示开发区的示意图,以前后两桌共四位同学为学习小组就开发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管理与帮助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穿插在各讨论小组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提示和补充,引导他们从工业区位选择的角度加以考虑(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等)。讨论一定时间后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发表观点,然后教师加以点评并且逐步达成共识。 归纳小结 桐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 自然因素方面:地形——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形平坦;土地——离市区较远,地价较为便宜;水源——水网密布,水源充足;气候——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对城区影响较小。 社会经济方面:交通——水路交通便捷(京杭大运河,高速公路,320国道以及沪杭高铁);政策——政府在投资、环保、税费、用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劳动力——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科技——拥有一定的科研机构。 提供学习资料,设计自主学习 利用课件展示开发区的平面图,根据平面图分析区内工业联系、工业集聚等现象以及专业化产业区的特征。 师(展示开发区平面图) 问:这里集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如巨石集团、桐昆集团等等,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要集聚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自主思考,自由发言。 学生自主思考(学生代表回答,师生共同纠正不规范的表述,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在生产协作上形成联系,如“投入—产出”联系;在空间利用上形成联系,如共同利用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等资源;在信息网络上产生联系,如共同利用最新的工业信息和互联网信息等。 师(小结、转承) 根据上面的学习以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企业往往集聚在一起,形成工业集聚现象。那么请同学想想工业集聚有哪些好处呢? 生答(教师及时评价整合) 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可以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可以加强知名度取得规模效应;还可以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师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区域。同学们,除了经济开发区,我们桐乡还有哪些典型的专业化产业区呢? 生答 濮院的羊毛衫、崇福的皮草业等。 师 由此形成了“一镇一品”、“一乡一品”或“一县一品”现象。同一类工业部门由于相对集聚,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化营销网络、社会化服务等好处。同学们课后可以借鉴熊泳小组的经验对它们作专门的研究调查,然后写一些研究性小论文。 师(过渡) 同学们,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经济开发区,请你深层次地分析区内工业地域的工业产品特征。 教师转承提示 以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为主、生产过程综合污染较重、产品附加值偏低等。 设计教学资源,进行案例教学 通过分析桐乡生活论坛上的帖子分析工业与环境的关系。 师(课件展示桐乡生活论坛上关于桐乡引进建设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帖子) 论坛上关于桐乡是否引进建设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帖子非常多。钴是一 种重金属,对环境对人体影响非常大,因此桐乡是否该引进建设此项目在老百姓中的争议比较大,课件上展示的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帖子。请同学分析一下,这三个帖子说明了我们桐乡的老百姓对华友钴业有哪三种观点。 生答(教师补充完善) 第一种观点是单一从经济方面考虑,认为建设该项目非常有必要,因为它对桐乡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第二种观点是单一从环境的角度考虑,认为它有污染就坚决不应建设该项目。第三种观点相对来讲不是那么极端,它是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认为只要做得好,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可以兼得。上述几种观点涉及工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子已经成为工厂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课件展示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图) 师(提问学生,分析原理) 从示意图中我们发现,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量成反比,也就是说同一个工厂,污染物排放的越多,单位产量的治理污染费用分摊得越少。那么请同学思考一下,通过这条曲线告诉我们,治理污染是分散治理还是集中治理的费用省?假如这条曲线表示发达国家,那么我们发展中国家所对应的曲线应该画在哪里?假如说这两条线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农村,那么分别属于哪一条? (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回答,师生共同评价解说) 师 我们发现这两条线之间产生了“落差”,发达国家的治污曲线位于发展中国家之上,这表明发达国家的治污成本比发展中国家要高。因此发达国家为了降低污染治理费用,往往将污染型工业选择在污染控制费用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道理,在城市的污染工业,为了降低污染控制费用,会将工业转移到农村地区,从产生工业转移现象。 师 详细介绍工业转移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加以应用,师生一起学习课本71页内容。 师(转承) 我们以世界玻纤工业的转移为例,再具体来分析这个问题。 设计学习任务 通过案例“当前世界玻纤工业的发展趋势”的学习,掌握工业转移的原因、特点和对策。展示分析案例,分组进行问题探究:①世界玻纤工业转移的原因有哪些?②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这一转移? 生(探究讨论、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讨论成果,师生共评并且共同归纳小结) 导致当前世界玻纤工业转移的原因主要有: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一些非核心业务的玻纤工业转移到国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水平、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压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玻纤工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对这一转移的对策是:①对外:拒绝重度污染企业落户本国,应有选择地进行引进。②对内:努力发展科技,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走清洁生产之路;因地制宜发展相应的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教师转承 根据世界玻纤工业转移的案例,请同学们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工业产业链中的地位。 生(思考回答) 在全球工业产业链中,发达国家处在产业链的高端,垄断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和服务;发展中国家处在产业链的中末端,拥有大量劳动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 师 因此我们要努力创新,改变这一不平等的地位,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师生共同完成课本第71页“活动”部分的任务。 师 本节课的学习已经接近了尾声,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生 两位学生小结,罗列了主要知识点。 师评 同学们只注意到知识点的回顾,却忘了最重要的东西:正确的发展观。若干年以后当你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你可以忘记今天这堂课的知识点,但是正确的发展观却必须时刻铭记在心。 师问 请大家一起大声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观? 生齐答 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后实践活动请你给市长写封信,谈谈你对桐乡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讨反思 下面结合这节课例,将课堂体系分为十大组成要素,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以审视和反思。 反思一:从教学目标看是清晰明确还是含糊不清 从本堂课看,陆老师根据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将本节课从工业区位、工业集聚、工业转移、工业污染等四块内容开展活动,目标明确。最后又以概念图式的板书设计搭建了本节课的知识网络,条理清晰。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讨论、画图、点评等环节,使课堂教学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很好落实了“过程与方法”。而本堂课最后的师生对话:“请大家一起大声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观?”实际上是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以这一目标的强化进行收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反思二:从课堂导入看是激发内驱还是抑制兴趣 本堂课的导入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导入方法,而是借学生之口进行导入——通过研究性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而转入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这样的设计既鼓励研究性小组的全体成员,又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高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反思三:从资源选用看是鲜活生动还是枯燥乏味 本堂课中陆老师能够积极开发乡土地理教学资源,运用了大量的乡土地理知识,如桐乡经济开发区的案例、桐乡生活论坛的帖子等作为情境内容,使之鲜活生动,并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完全符合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资源观,即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如果有点瑕疵的话,那就是乡土地理地域性的特点,使极少部分农村的学生对案例了解甚少,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反思四:从教学方式看是探究启发还是机械灌输 值得肯定的是,陆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好地体现了探究式的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讨论、绘图、发表见解。如在“绘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治污曲线”这一活动中,两位同学分别板演了自己的作品,并且将自己设计的依据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表述,进行交流,尽管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却是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构建起来的知识,是探究式教学下有效生成的知识。而这一获取知识的方式将启发学生的思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反思五:从师生互动看是平等对话还是命令传授 本节课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教师富有亲和力,通过提问激励学生思考,通过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讨论交流和合作,并对学生的见解展开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如陆老师的提问:“请你把刚才你们组的讨论结果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就是一种饱含期待的对话。又如学生在板演完治污曲线图后,大家交流作品、展示讲解、相互点评的过程,就是较深入的互动对话。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内驱,提高了效率。 反思六:从提问设计看是启迪思维还是简单应答 本堂课陆老师所设计的提问既有简单应答型的问题,如“哪类国家维持着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并举例说明?”这类问题其实是对课本知识的复述,思维价值不高,还好此类问题数量不多。更多的是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合理表述,培养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探究性问题,如陆老师“通过课件展示桐乡经济开发区的示意图和平面图,并提问开发区发展的区位优势以及工业集聚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探究兴趣,并由此营造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七:从评价反馈看是激励信心还是抑制生成 本节课的互动评价还是运用得比较贴切,有教师点评,有生生互评,也有学生自评,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乐于表达自己得观点。如在“分析世界玻纤工业转 移的原因及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这一转移?”这一活动中,两位同学分别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了本组讨论的成果,并讲解依据,这其实是个“自评”的环节。随即同们的“互评”很热烈,同时教师穿插的点评则起到了仲裁的作用。总之,这样的评价活动是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最终使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参与、乐表现的好习惯。 反思八:从媒体运用看是适当辅助还是过分依赖 本节课的媒体使用是比较恰当的,PPT课件的页面并不算多,但页面美观清晰,主要用来呈现情境材料、展示所提示的问题与活动的要求,也适当地展现结论性的知识要点,这就是辅助而不是依赖。另外,概念图式的板书设计搭建了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同时由于板书是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逐步完成的,因此其又动态地保留了学习的痕迹,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总结和课后的复习。 反思九:从学生状态看是思维活跃还是沉闷不堪 本节课陆老师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切入点,以乡土地理案例为突破口,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因此学生的状态无疑属于前者,能自始至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总是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交流,乐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笔者认为,仅以此点就可以认为这是一节高效的课,是能够让师生都得到发展的课。 反思十:从作业训练看是多样开放还是单一呆板 本堂课陆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既有传统的一课一练的课后练习,也有诸如“成立研究性小组撰写研究性论文,给市长写封信提建议”等一些多样开放的思维训练。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但巩固了新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及表达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以上的评析是笔者在观课后的几点反思,亦可将其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几个视角。如果每节课后我们都能从这几点进行“扪心自问”,然后加以改进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不断增强。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笔者期待着有效甚至高效的地理课堂能尽早实现,使地理课堂向课程改革的目标大步迈进 课堂教学论文: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摘要:初中学生对地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其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急于提问而影响课堂秩序;而初中地理课堂则肩负着基础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任务,因此时间就显得十分紧迫。本文首先分析了以上的问题,接着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地理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地理课堂;现状;质量;方法 1.初中地理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从初一开始就已经有开课了,它具有实用性强、可操作性高的特点,学生在接触它之后,将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由于求知欲的驱使,能够认真的听课,但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因此也常常出现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在没有系统学习地理之前,学生对客观的地理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每当涉及这类知识的时候,他们总想深入了解和穷追不舍,这就会使得课堂陷入混乱,甚至影响教学。 地理作为理科在中学阶段却被纳入文科,使得它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模棱两可,用文科的方法来学习理科是非常讲究技巧的。要学好地理就必须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和共性,那么地理课堂就肩负着完成这种重要转变的使命了。课堂上学生的疑问大多数是由于缺乏现象的联系和本质的认识而对知识点产生困惑,所以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就必须懂得把抽象的地理概念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懂得利用短暂的课堂时间解释最核心的问题。 地理在初中的众多学科之中是处在非常普通的地位,即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却由于各种原因,课后还是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究的,因此地理课的堂上45分钟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完成知新课的讲授、练习、巩固和复习,就必须处理好课堂的纪律和结合学生实际,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技巧。 初中地理课堂有其独特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必须要结合客观实际情况,用具体的方法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2.1巧妙的课前小测 地理在中学阶段作为文科,很多知识都是依靠积累的,而且其稳定性是非常强的。例如,中国的海路位置是: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那么这个知识点就是恒定不变了,只要学生掌握了就一辈子都受用。但是这些知识会受到大脑“遗忘曲线”的影响,很容易就会忘掉,那么克服这条“曲线”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做练习,相同的知识只要反复接触就会变成常识,永远都能记住了。不仅如此,针对学生课后缺少复习地理的这种陋习,课前小测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每次上课前都准备10条填空题作为小测题目,并设计每个空10分,题目必须都是最基本的、重点的和精辟的知识点。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提前出示题目和答案让学生浏览一遍,从而回忆上节课学习了的内容,当开始上课之后立刻进行小测,并随堂收起来批改。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仅是进行课前小测还是不够的,因为有一些平时学习散漫的学生常常不当这一回事,所以必须设立监督制度,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如果学生不做小测就直接通知其家长,从而约束调皮的学生。 初中地理现今来说只是面向会考,其难度要求都是最基本的,面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和小测就可以让学生过关了,因此课前小测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承上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了的重点从而更好的开始新课的学习,又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其学习情况。 2.2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地理本身作为理科,其很多概念和现象都是要动态的演示和分步的解释才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例如讲述月相的变化:新月上玄月满月下玄月,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形状,观测者所在的位置和观测的角度又有不同,对于缺乏立体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初中学生来说,仅利用书本的静态图和文字说明是难以接受这个知识的,甚至可能连图都看不明白。这就关系到如何把抽象的、动态的知识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了,而多媒体课件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 多媒体课件具有强大的演示功能,它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平台,集合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教学工具。运用它就可以把运动的、变化的地理现象分成若干个静止的片段,把事物的本质以若干个表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雨带分别在6、7、8这三个月北跳三次,然后在9月份回到华南,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每个月雨带具体移动到什么位置,再加以说明对该地区造成的影响,化整为零逐步讲授。经过实践,课堂的教学效果有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初中一节课一般是上45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要完成课前小测、新课讲授和巩固练习就显得十分紧迫了。讲课的内容是不能减少的,语速也不适宜加快,那么只能在板书方面提速,而多媒体课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了。提前把地理课的板书设计好,然后上课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打开使用,在不影响学生做笔记的基础上,就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不仅如此,它还要比手工画图和教学挂图更灵活方便,因为教学挂图中的要素过于繁琐,很多不需要的地理事物交错出现,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混乱,而教师运用课件就能灵活地对地图进行加工处理,更加突出各类专业地图的重点,使学生能够高效的读图和记图。例如,讲述我国山脉的时候,我特意制作的山脉专业图就只显示16条主要山脉、2条大河和中国的版图,这样简洁的图有助于学生快速、直接地读图,排除多余事物的干扰,而且山脉的演示可以按照教师的意志逐条出现,形成强烈的层次感。 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板书和专业地图的演示,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质量,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普遍使用。 2.3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诸多地理现象的感知,只是属于一般的感性认识,但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之后,就能够掌握到这些现象普遍的、本质的联系,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而地理课堂教学就是要完成这种转变。 其实初中课本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学生耳濡目染的,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善于利用这些原有的感性认识,从具体情况出发,直接点出关键的知识点,使学生的认识升华,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牢固。例如:季风现象及其影响,他们能够感受到夏天吹东南风而且经常下雨,冬天吹西北风而且天气很干燥,对这类已经感受到知识会产生极大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只需简单的、精确的归纳出:冬季风与夏季风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季风,夏天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冬天干燥主要由于冬季风造成的。无需多浪费时间逐步解释,学生就可以立刻系统地掌握了季风的这个重点内容了。当然这必须要求教师先总体把握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程度,才能准确的突破重点,因此需要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2.4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主观学习态度是其学习成绩优劣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作为教师有 责任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成绩,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改善其学习态度。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对各个学科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总有一部分同学是对地理有兴趣的,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而且能够带动周围的同学。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部分“有生力量”,提高散漫学生的热情,使他们不自觉的端正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之间互相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效果要比教师强硬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要好。只要积极性提高了,那么课堂教学质量也能明显提高,尽管提高10分钟,也足以让那节课上得很成功了。因此,教师应该多发现具有“有生力量”的学生,并利用他们激活课堂。 2.5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验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很重要的目标,而且也是每节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学设计合理,把小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就最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了。例如,在讲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知识点时,为学生做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实验,就会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大陆和海洋温度变化快慢不同的原因。讲课时,在讲台准备一条铁棒、一杯水和一盏酒精灯,然后让一位学生亲自用酒精灯加热铁棒和水,使他亲身感受到铁棒升温快而水升温慢,再请另外一位同学,感受两者的降温速度,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铁棒比水的温度变化快。这时教师只要进行类比,把铁棒和大陆都视为固体,水和海洋都视为液体,比较两者的物理性质,就可以使“海路热力性质差异”这一抽象的概念很容易地被学生掌握了。 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观察实验现象所得到的认识要比教师单纯地描述的效果深刻得多,这样的实验情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2.6在堂上进行必要的新课练习 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学生课后做练习的自觉性不强,那么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且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都是十分基础的,只要学生做一定量的练习就能达到巩固效果了。例如,初中对34个省级行政区的要求都是非常简单的,仅仅要求记住简称和行政中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就行了,教师再利用堂上10分钟让他们做地图填充,就可以让学生基本掌握了。 初中地理作为文科就必须要多积累,那么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仅要做练习,还要把练习的题目和答案都识记下来,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练习”最好的效果。积累就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年有所长。 3.结语 初中地理课堂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就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捉住最主要的问题,从客观的实际出发提出解决的方法,在提出方法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对其有利的立场进行思考。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论文: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图表教学法 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以及绘制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地理图表的观察和分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重大意义。在本人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图表教学法。 一、图表教学法的提出与手段 图表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图形、图象或表格为主要方式,揭示地理事物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增强学生地理素质,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会使用一般的政区图,学会在地图上找地名、定方向、量距离,还要教会学生阅读使用各种专用地图;以及出现在教材中大量的各种统计图表、比较图表,并能通过这些图表和地图来解释教材中和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植被、经济、人口、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除此以外,还要让学生学会绘制简单地图和各种图表的方法,包括在暗图上填写地理事物的分布。描绘地图、缩放地图、画示意图等。归纳起来就是,教会学生看图、识图、运用图表、绘制图表等,而图表教学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 在运用图表教学法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1)板画教学;(2)图表教学;(3)影视图象教学;(4)多媒体图表教学等。只要能科学地运用这些手段,对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极其有利的。 二、图表教学法实施的四个步骤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把握大纲中重点难点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等。 2、根据教材,设计具有科学性、概括性及学生通俗易懂、感兴趣的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教学中变“哑图”为会说话的“活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边讲边画,让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的语言和笔触而转移,实现图示的笔序与讲解同步进行。 4、归纳总结,设计巩固练习题,检查学习效果,做到信息经教师传授之后及时反馈,并对反馈信息及时作出评价。 以上四个步骤用相关图表示如下: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了让学生得到较系统的知识,较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结构及内在联系,运用形象化的图形、图象或表格讲授地理概念和规律,就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地理学科准确、完整、稳固的表象。 三、图表教学法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运用图表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离不开图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表,能活跃课堂。图表的生动形象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主动掌握地理知识。如我在讲授“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时,当讲到热带沙漠带和温带沙漠带时,出示两张景观图片,一张是单峰驼,另一张是双峰驼,同时配合图片提出两个问题: (1)骆驼身上有何特征适宜在沙漠中生存? (2)为什么单峰驼多分布在热带沙漠带,而双峰驼多分布在温带沙漠带? 就这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最后由我作出总结:单峰驼和双峰驼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而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征。在这个基础之上,让学生明白“环境可以影响到动物的外形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2、图表直观教学,通俗易懂,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记忆力。 中学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内容面广量大,且较枯燥,而在教学中引入图表直观教学,使得这些内容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及动觉记忆等。如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一节中的“气旋与反气旋”,是该节的重点及难点,在讲这个内容时,可列表如下: 实践证明,该节课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及时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变“难学”为“易学”,增进学生的记忆力。 3、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图表可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感性材料,通过教师,化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性认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想象力。如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一节中“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内容的讲授过程如下: (1)首先,依课文“地面冷热不均”列出板图(a、b为两空气柱,a受冷、b遇热); (2)学生思考,画出a、b两空气柱空气运动方向(a向下、b向上); (3)教师引导,得出a地面气压较高,b地面气压较低; (4)学生进一步画出a、b之间气体运动方向; (5)学生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师板书: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 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 压高、低差异----热力环流圈” 如此教学,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开发了学生的智能,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有利于教材知识的整体化、条理化,同时能更好地凸现知识点。 形象、具体、直观、生动等,是赋予图表的特征,运用图表教学,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主次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充分凸现知识点,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一节中“季风的形成”可以用如下图表来讲解: 只要用这两幅图,讲授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分步讲解做到知识条理化、整体化,同时突出了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而南亚季风(或西南季风)则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 地理新教材的编写重视地理图表,教师教学也要重视地理图表,使图表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人认为地理教学中应重视识图、析图、再现图和创绘图四个环节。①重视识图:指导学生识图是用好地理图表的前提,因为地理图表具有信息容量大、直观感受强的特点,指导识图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知识。②引导析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变化,分析变化原因,总结变化规律。③再现地图: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脑中形成一幅新图,将直观感觉变为印象,变“死”图为“活”图。④教会绘图: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选取所需的知识,重新绘图。 好的图形、图象,有助于教师的口头讲授;设计新颖、系统的表格,有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图表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其基本模式是:检查预习,确立目标;展示提纲,指导自学;师生交流,小组合作;课堂练习,分层要求;达标检测,总结提高;分层要求,布置作业。 l、检查预习,确立目标。 要求教师根据上堂课布置的预习提纲,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预月情况。确立好教学的层次目标,这是实现 "双分"教学的首要环节。目标一般分为浅层次目标和深层次目标。所谓浅层次目标,即传授知识,实现认知的智能教育。所谓深层次目标,即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开发教育。层次目标的设计是否恰当,是实现 "双分"教学的基础。 2、展示提纲,指导自学。 要求救师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门的工具,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提纲的设计。要体现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层次性。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依据提纲,在自学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 3、师生交流,小组合作。 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组织好学习者"学"的活动。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小组成员问学门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 4、课堂练习,分层要求。 教师对课堂练可的设计要注意体现对各层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设置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 5、达标检测,总结提高。 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驾驭课堂,对学生通过达标检测所反馈的疑难问题,教师要给予综合归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力求自行解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解疑后的喜悦,从而增强求知的强烈愿望。 二、"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 l、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了以学生主动学习、主体活动、积极探索为特征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2、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以自学方法参加学习活动。如上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自学,课后的巩固练习,都提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获取知识。而不是让学生静听。静观教师的讲授和操作。这样既能使优秀生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又能使学习困难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使其人人学有所得。 3、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原则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教师在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差异,进行目标分层设置、施教分层要求、检查分类指导、表扬分层评价,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 4、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课堂上合作小组成员间学习中的互助,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索、锻炼和交流机会。 三、实施"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 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几个问题 l、要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 观念是思想的先导,思想又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观念,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可以使我们视野开阔,思路宽广,勇于开拓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教师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该是:一是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同的条件;二是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三是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四是学会倾听学生意见,培养求知的强烈愿望:五是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 "生活世界"的沟通。 2、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 "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巧"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性发展,努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帮助指导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这就增加了教师讲课的"跨度和深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因此,要求教师要开拓学门的更大空间,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吃透大纲,驾驭课堂,以渊博的知识和教学艺术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3、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等生和学习困难生。 "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对优等生、中等生、学习困难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优等生的潜力挖掘和学问困难生的弱项补缺,让中等生在优等生的拉动和学习困难生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4、要注意发挥合作小组的协作精神。 按"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可"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班级要组成多个含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四人合作小组。课堂上要以合作小组的学习为基木形式,相互检查,相互交流;组内互帮互学,组外相互竞争。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精神。 5、对学生的"层交"要实行动态把握。 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由,对学生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要动态地进行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地竞争问上,但又不可调整过频。 课堂教学论文:试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 一、从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看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阵地. 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我更深的体会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建立浓厚的探索气氛. 我的做法是: 1. 要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数学小组,由班级数学科代表带领同学把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点议深、议透,做到当天课程当天消化理解. 2. 对课堂上没有把握的知识点,小组讨论中又没有弄清楚的问题,由小组长在下堂课上向老师求教. 3. 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提出问题,自由讨论,甚至可以向老师发问. 4. 每天给学生提出一个难题,供学生研究. 5. 在课堂上对一些学生在考试和作业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挤出五分钟让他们探讨. 这五个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学习数学的气氛非常之浓厚,专研数学难点、重点的积极性非常之高涨. 由于课堂气氛的浓厚,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四个大的变化:一是把老师只是面对黑板不停地写,变为面对学生不停地提问;二是把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变为和学生互相讨论;三是把老师的面容由呆板、冷酷、严肃,变为和蔼、从容、大度. 四是把老师从一个要求学生毕恭毕敬的形象,变为一个让学生信赖的朋友. 这四个大的变化,充分看出了课堂气氛的创建,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应该认识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固然是唱主角,但也一定要把课堂上所面对的学生当成传授知识的主体. 由主体的被动式答题,变为主动式提问,不只是角色的变化,而是课堂上教学方式的重要改革,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是非常必要的. 二、从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看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确性 数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基础性学科.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学生认为:数学是非常枯燥的、教条的、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 那么,怎么样把数学课讲好是摆在我们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的认识是:要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精确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数学学科既然是一门科学,就需要严谨的态度,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需要敢于吃苦专研的耐力. 在数学学习中不能有半点的虚假. 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一个结果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所谓:差之分毫, 谬之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非常重要. 我以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1. 循循善诱、幽默诙谐 一位着名的教育家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 例如,初一代数中应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有的学生常忘了假设未知数,戏称他们“马失前蹄(题)”. 2. 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 可以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逐一解决,增强学习的信心. 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 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 这样深入浅出的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4. 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 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谈一谈”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 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 每名学生的智力、身心发展都不同、各人的知识需求也不同,关键要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结合上下工夫.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无论是课堂上提问,还是巡堂辅导,都要在提“优”补“差”下工夫,要充分引导学生,使差的学生向好的方向靠拢,好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鼓励个性发展,力求使每名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1. 课堂提问难易结合,“优、差”互补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课堂提问时,对一些难点、重点首先向比较优秀的学生提出,然后继续发问,让他们把做题的步骤过程细细讲来.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巩固优秀学生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是通过他们的认真分析,可以为数学较差的学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 对比较容易的知识点,多留给差生,鼓励他们解答,并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的回答,给优秀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这样优势互补,难易结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课堂教学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有自尊心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禅是:”讲一百遍了,还不会;这道题这么简单还做错,你怎么这么笨?”等等.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批评. 学生做错题,要多鼓励,少批评. 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迎头赶上. 我在教学中秉承这样的理念,坚持这样的做法,收到了好的效果. 3. 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实际也不是简单空洞的,也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 它是为现实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服务的,是为现实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在现实中去体验数学的乐趣. 4. 课堂上加强练习,动手动脑很有好处 加强学生的讲练结合,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我还注意到青少年的注意力具有间断性的特点. 针对学生这种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 综上所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个方法是相互 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这三个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法的应用: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是中国新闻教育培养国际化新闻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的大胆改革与创新。我国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在教学观念、师资力量、教材使用、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根据各高校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师资力量等具体情况,分层次进行,循序渐进,提高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在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明确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传媒业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越来越多的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既有国际视野,又了解中外社会与文化的高水平复合型新闻人才,这就促使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的教学进行相应的双语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目前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上存在偏差 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够准确,仅仅认为用英语来上课,或授课过程中使用了英语就是双语教学,这种认识使教师的双语教学多流于形式,或者是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词义解释、翻译分析英语句子上。而双语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学科教学,不是语言教学,更不是翻译教学,是以教授内容为主体的教学[1]。虽然双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作用,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双语教学中英语并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而是我们的工具,通过这一工具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才是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双语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我们有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了解新闻传播学发展研究的前沿知识和动态,又精通英语能看懂英语原著和相关资料,并能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沟通,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师资队伍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口。大多数院校的教师的都是专业知识具备,而英语能力欠缺,这一现状使双语教学的推广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三)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均衡 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的素质和基础也存在差异。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即使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大家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也会有较大的差别。在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划分中,由于学生的招生类别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也存在差别。例如播音与主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按艺术类进行招生,学生的英语基础与新闻传播学其他专业相比相对较弱,学生英语水平不均衡的情况势必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教材资源匮乏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10月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的原版教材。在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中,大多数学者主张使用原版教材。如毛家五、张文锋认为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2]。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有很多优点,信息量大,逻辑性强,案例丰富,语言纯正,能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中接触专业知识,能开阔国际视野,了解知识前沿。但原版教材也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专业词汇多,篇幅长,阅读难度大,编写体例与国内教材出入较大,案例多以西方为背景,缺少中国案例,而且费用较高,所以使用原版教材开展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同时由我国学者编写的能够满足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科思维新颖,案例丰富的教材尚未出现。 (五)教学方式落后 在双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单调乏味也会降低教学效果。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使用传统的板书+口述的授课方式,不辅以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不注意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来吸引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语言的原因,学生本就兴趣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无疑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达不到预期的授课效果,常常事倍功半。 二、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 关于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黄艳春认为,可以分为三种:维持型、过渡型和浸入型。维持型:一直保持着双语教学几乎同等地使用;过渡型:从母语多外语少过渡到外语多母语少,直至几乎不用母语;浸入型:几乎从一开始就完全采用外语而几乎根本不用母语[3]。三种教学模式实施的难易程度是有差别的、对学生和教师要求也不一样。维持型对师生外语水平要求最低,过渡型要求较高、浸入型要求最高。不同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适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外语教学方面有明显优势、生源外语水平突出的外语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教学可采用浸入型教学模式,其他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可采用对师生英语要求相对较低的过渡型、维持型。这三种教学模式,不同的院校、专业或同一专业的不同年级,甚至同一门课程的不同阶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二)建设师资队伍 较强的师资力量是双语教学的保证。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可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引进专业领域的留学归国人员,这是双语教学最理想的师资。他们熟悉教学内容,有最新的专业知识,了解西方的教学理念,而且可以克服语言的障碍进行知识传授。 二是挑选教师队伍中英语基础好的教师进行培训,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有条件的院校可派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和培训。 三是激励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双语教学能力,根据教师英语水平,分层次培养和使用。英语水平高的教师可安排在高年级进行浸入型教学,英语水平次之的进行过渡型教学,英语水平一般的可在低年级进行维持型教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各尽所能,共同提高。 (三)提高学生外语水平 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是促进双语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学习氛围和环境。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各种活动、比赛,如英语播音主持、英语配音、英语诗歌朗诵、英语稿件采编等比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在学校的校园网站、广播站等传媒平台中多为学生播放英语新闻、英语电视节目和欧美电影等原汁原味的视音频资料,使学生在学习、休闲、娱乐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四)分层次使用教材 高校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上,目前有三种普遍的作法:一是使用中文版教材;二是使用国内学者在原版教材基础上编写的英文教材,这部分教材包含有汉英对照的内容;三是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4]。在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中,对教材的使用不应“一刀切”,而应根据师生英语程度、课程、专业、年级等各种因素,分别采用。例如,在大一阶段,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较少,可采用中文版教材,授课中对概念、案例等用英语讲解。大二阶段可采用原版教材基础上编写的英文教材,汉英对照的方式,有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英语能力。大三、大四阶段可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因为经过前两年的学习积累,学生在专业知识、外语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对原版教材的接受能力也更强。 (五)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双语教学中由于使用学生并不熟悉的语言进行授课,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听课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这要求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采用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加强师生互动。其次,采用研讲教学法,课下给学生布置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搜集相关知识归纳整理,进行思考研究,并在课堂上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图片、声音、视频等的声画效果,克服单纯依靠板书或静态课件的枯燥感。第四,利用情景模拟法教学,对于新闻传播业务方面的课程,可让学生扮演身份,模拟现场场景,提高学生的专业语言交流能力。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灵活运用,优化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重要措施和发展方向。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要根据高校的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断探索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复合型新闻人才。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法的应用: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双语教学是使用原版专业学科教材,运用外语授课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即采用外、汉两种语言来讲授原版教材。本文分析了在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课程选择、时间安排及教师要求,讨论了双语教学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方法 近年来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参与全球化运作的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加入WTO以后,我国更加快了迈向市场和教育全球化运作的脚步。伴随着高教体系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意见”。其中规定,在部属的高校实行双语教学,并强调率先在金融、法律、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其他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使用英语教学。目前,在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的某些专业,已经开始陆续试用国外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为中国经济腾飞做人才储备。本文拟就新闻传播学科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课程选择、时间安排、教师要求及其相关教学方法做一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发展。 一、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是指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而授课中采用中(汉语)、外(英语)两种语言交叉进行,作业、实验、考试均采用外文(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在我国,双语教学只是在试行阶段,各院校对双语教学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双语教学科目的选择还比较盲目,专业主要集中在理、工、农、医及经济等学科,文科涉及较少。其实,在社会学科的部分学科,如新闻传播学科推行双语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 传播学自80年代初传入我国,20多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还是处于引进、吸收、消化阶段,而且引进的速度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激励机制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陆各高校中,翻译作品在职称评定和考核奖励制度中都不做计算,这种机制打击了相当一部分有翻译能力的高校专业教师的翻译热情。这种背景下,传播学的译著很少。反映在教材中,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提并论。国外许多有关传播学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新研究成果都无法在我们的教材中得以体现,因此,在新闻传播学科选用原版英文教材,对促进学科的发展,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传播学人才都是大有好处的。 二、开展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及时间的安排 1.课程的选择 选择进行双语教学的教材应是国外优秀的教学用书。国外教材内容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国外教材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国外教材知识较新,反映了学科前沿,内容层次分明,概念叙述详细。但国外教材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反而觉得累赘,看起来厚厚的一本国外教材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内容要少而且简单。因此,选择哪些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不能盲目行事。本人认为对于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不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因为国外教材内容相对较少,加上学生英语水平偏低,课堂接受能力和课外复习能力较差。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如果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少又学得不好,势必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选择学科性而不是基础性的专业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课程是比较合适的。 2.时间的选择 最好不要在大学一年级采用双语教学。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只略高于高中的英语水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均比较差,而且词汇量也少,如果这时候实行双语教学,会感到困难重重,教学效果比较差。在目前双语教学尚处在逐步探索和逐步完善的阶段,最好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在大学三年级、四年级连续安排进行双语教学,并选择合宜的学科专业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课程。高校的大学英语一般开两年,在大学三年级,相当部分学生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学生普遍已有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的畏难情绪。另外,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符合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指导方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的作用,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 三、开展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对专业教师英语口语水平的要求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除某些学科专业英语外)一直以来都是采用汉语教学。现在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任教教师基本上能熟练阅读英语教材,采用英文板书经过短时间训练也能做到。但是用英语口授课程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这并不是指教师不会讲英语,而是讲英语时的语音、语调和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对于没有经过较长时间专门进行口语训练的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双语教学中口授主要采用英语,辅以汉语,如果教师在用英语口授时语音、语调不准,学生听不懂,将大大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双语教学不仅是要学生掌握所学的这门课程的内容,而且还要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英语口授时语音、语调不准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反而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开设双语教学,不能盲从,要有一定的师资条件,若不对教师进行授课前的英语培训,就要教师开设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最终只会留于形式。要使双语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前,首先要做好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英语,特别是英语口语的培训工作,至少要进行一学期的口语专门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学生的表率很重要。 2.教师的信息搜集能力 实施双语教学,教师最头痛的事莫过于材料的匮乏。要了解本学科国际水平的最新研究动态,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搜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信息整理和信息利用三方面的能力。在获取信息方面,可以到图书馆查阅国内外专著和英文文献材料,甚至向图书室建议购进所需外文教材;也可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向其他高校取经,吸取别人实施双语教学的经验;还可以通过因特网追踪国际学科热点、下载供课堂教学用的英文材料等。积极地与国外同专业教师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帮助,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四、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1.合理组织教学方案 开展双语教学时,由于口授课程时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还要解释一些生词和难句,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在授课前应“吃透”整本英语原版教材的内容和语言难点,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方向: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解释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因为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思维表达方式在很多方面大不相同,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而这正是在外语学习方面需要认知或习得之处。当然,鉴于大学三年级学生英语语法、结构已接触多年,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时主要任务还应是疏通理解,帮助学生尽快汲取文中的信息,而不是流连于语法结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方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计划一些讨论题和某种课堂讲座方式,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感,启动学能,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时,自然地习得英语。笔者认为,组织采用同一学科专业原版英语教材的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很必要,教师们可以从同一层次的学生水平上,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具体状况的详细合理的教学方案。 2.结合采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双语教学中可组织上同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任教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可以选择采用全英语或兼有中文和英文的两种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自学。课件中的讲解聘请英语专业教师或英、美籍教师来录音,这样可避免因教师语音、语调不准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可节省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笔者认为,观看影像式的教学手段毕竟不能代替面对面的教学,教师仅凭多媒体的手段,无法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无法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及需要表达的要求。多媒体的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它能刺激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但在整体课堂组织教学中,难点疏通、提问、回答、答疑甚至讨论之类的面对面师生间的交流,仍是帮助学生理解、汲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环节。多媒体的手段只有结合这些传统性的环节,课堂教与学才可能成功进行。单纯的外语课或专业课教学是如此,双语性的专业课教学也是如此。随着市场、经济、技术全球化脚步的逼近,我国教育也日趋向国际市场开放,我国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在适量开展学科原版英文教材教学,以适应“全球化”人才的需求。新闻与传播学科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虽然未被列入教育部试点专业,但若能在教学中及早尝试并坚定双语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就一定能提高整个学科的教学水平。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程国外的最新动态,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法的应用:大学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创新 如今,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正从沿海向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全方位推进。与此相应,这些地区的新闻传播也正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新闻传播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也增加了新的内容,表现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则是对相关的新闻传播教学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为此,本文对广西高校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策略试作探讨。 一、高校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2001年8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正式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一10%的双语教学:高校要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特别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在当年10月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开课比例等做了具体规定:“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专业领域,力争3年内外语教育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一10%。对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的原版教材。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上述两段文件精神,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视。 除了上述文件中所提及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外,同样是应用性很强的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持续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已经起步。1978年,邓小平与亲自批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创办新闻系,中国社科院、新华社、中国日报三家联合设置英语新闻采编专业。从1978年到1989年,该专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从1983年起.、国家教委、新华社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在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高校开设双学士学位的国际新闻专业;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五年制的国际新闻专业。这两次在新闻传播学科培养上的实践,都是旨在通过中英文讲授新闻传播学的核心课程,以英文版专业著作为教材,试图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熟悉中外社会与文化、具有良好英文新闻采写与编辑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这段时期的双语教学实践是新闻传播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初步实验期,是为了满足当时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需要而作的一次教学改革。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之一,在1993年将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由国际新闻专业升格为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在1999年10月成立了独具特色的国际传播学院,它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建校之初的三大系之一的外语系。1982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扶植下,北京广播学院开办了国际新闻本科专业,1986年起,该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该专业强调英语与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的复合,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政治、业务、外语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根据社会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摸索出一套“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子,即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的基础知识,结合对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已经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既精外语又通新闻传播的优秀人才.有的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新闻节目主持,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外交、外宣方面作出了杰出成绩,为中国传媒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应加强和深化对外新闻传播工作。为此,清华大学在2004年恢复英语新闻采编专业的招生工作。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新闻传播学,特别是国际新闻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一直没有停止,但与整个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的需求差距仍然较大,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相对滞后。查询中国知网,截止到目前.中国大陆关于大学双语教学的论文达717篇,但有关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论文仅3篇,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广西区内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中,目前还没有开展双语教学.相关研究也尚未起步。就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意义而言,目前在广西区内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二、广西高校开展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创造条件.因校制宜 开展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好大喜功,搞超前教育,甚至只把它作为某个高校或某个地区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开展双语教学应该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符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也不能搞“一刀切”,在开办前应该争取创造以下四个条件:一要学校和主管院系高度重视,做好相应的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准备,比如应保证开辟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供双语教学使用,有专业的摄影室和录音室:采购原版的西方经典新闻案例VCD等等。二要引进或培养一批既懂英语又熟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三要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激发并保持学生的热情。四要准备好几门适合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及配套的教材。 (二)办学思路:内外合作 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应打破高校各个专业封闭办学的传统思路,可尝试与校内外语专业合办,资源共享;与外国,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大学合办;与新闻媒体,特别是与有双语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广西新闻媒体合办;与党和政府的外宣部门共建等等。 (三)实施步骤:稳步推进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双语教学宜先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教学试点。在广西高校开展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可尝试以下推行方法: 1.首先,作为培养广西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的任意选修课,可面向所有有一定英语基础和兴趣的学生开设。 2.作为专业选修课,让有一定英语基础和兴趣的新闻专业学生选修。 3.在上述基础上,将双语课程逐步提升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修课。 在大学三年级阶段开设新闻传播学双语课程比较合适,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教育,对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也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而且大学英语课程在大二结束,这时接着上双语课程,可以起到比较好的衔接作用。 4.在上述三种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在广西高校中大力推广。 (四)课程选择:注重前沿 在高校的双语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新闻传播课程都适宜双语教学。双语课程的确定应根据新闻传播学的自身特点,选用那些与新闻传播实践结合紧密、领先新闻传播理论前沿的专业实践课和基础理论课程,如传播学,外国新闻事业史,西方新闻理论等少数课程。尤其是传播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传人我国的一门学科,其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高,较合适先试行双语教学。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对传播学概念的引入,传播学已经发展成为和传统新闻学并列的同级学科。传播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泛的视角,很多传统新闻学概念,都能在传播学的领域中找到更为准确,内涵更丰富的对应。 总体来看,目前传播学在我国还处于引进、吸收、消化阶段,引进的速度不快,传播学的译著不多。可选用的传播学教材数量和质量还无法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提并论。国外许多有关传播学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还没有在我们的教材中得以体现。因此,选用传播学原版英文教材,从传播学开始尝试双语教学,对促进传播学科的发展,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传播学人才大有好处。除传播学外,还可以用双语开设英语新闻写作、英语新闻编译、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西方新闻发展史、舆论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或是来源于西方,或是涉及世界最新成果,通过英文原汁原味地讲授,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原著语境,有助于深化师生对西方新闻传播学理念的认知,并以此观照当代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些现象。如果使用翻译过来的西方新闻传播学教材,由于中间的翻译偏差,可能导致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体会不到作者精准的英文表述和良苦用心。用英语讲授新闻传播学,通过英语交流的环境为专业学习设定模拟的意境,有助于避免或减少这方面的偏差。双语教学虽然要求中英文并举,但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这既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选取、讲授上,也体现下学生在课堂的双语讨论和课外实践上。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最清晰的语境内把握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前沿问题。 (五)师资培养:一专多能 在广西区外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师资不足,能流利自如地使用双语教学的不多。目前,要在广西高校推广双语教学,瓶颈问题之一就是师资。外语教师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不足,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又英语功底不深,尤其是口语水平差。师资培训是推广双语教学的基础之一,为加快双语教学的开展,应制定好双语教学师资培训计划,培养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具体来说,可分以下三步实施:起步阶段:选派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培养出双语教学试点所需师资。结业后开始双语教学试点实验。第二阶段:对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加强英语训练。通过几年努力,从博士毕业生中选择一批素质较高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建构起双语教学的基本师资队伍。第三阶段:参加各级各类双语师资培训.聘请外教作短期培训,对双语教学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轮训;将骨干教师送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双语教学师资质量。另外,学校还可以多邀请一些知名学者、留学归国人员、跨国公司以及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开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变学生被动的、不情愿的学习为主动的、积极的学习。 (六)教材选择:引进为主 适当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教材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一条捷径。选用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可通过与国外大学建立友好学校。互相交换教材、引进国外的优秀原版教材。在引进和使用国外教材方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师谢毅认为,国外新闻传播学教材内容的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不同,国外新闻传播学教材有其优点,如内容层次分明,反映学科前沿,知识较新,概念叙述详细。但国外教材也有其短处.因此,选择哪些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不能盲目行事。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不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因为国外教材涉及这一块的内容相对较少,而学生英语水平偏低,课堂接受能力和课外复习能力较差。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如果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少,又学得不好,势必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他认为基础性的专业课程不宜作为双语教学课程。 (七)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由于口授课程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还要解释一些生词和难旬,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在授课前应“吃透”整本英语原版教材的内容和语言难点,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方向: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解释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鉴于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已接触多年,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时的主要任务还是疏通理解,帮助学生尽快汲取文中的信息,而不是流连于语法结构讲解。其次,教师在备课方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设计一些讨论题和某些课堂讲座活动,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挖掘学习潜力,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时,自然地习得英语。此外,组织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很必要,教师们可以从同一层次的学生水平上,从木同的角度讨论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具体状况的.详细合理的教学方案。12] (八)教学环境:英语氛围 教育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通过条件作用,个体可以了解某些事实,掌握一些技能;同样,个体在条件作用下也可形成或改变态度。因此,创造环境和语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使学生在集体的作用下,互帮互学,教学相长.使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学校要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环境之中,让学生所听、所看、所用多用英语,要让英语逐步成为校园的第二语言。学校要积极组织安排各种活动,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还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竞赛,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浓郁的英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举行英语短剧、英语演讲、英语对白等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英语比赛。再次,还应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电教中心、网站的作用,大量播放英语新闻、欧美电影以及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英美文化欣赏以及英文应用技能等方面的节目,全方位、立体式地对学生进行英语熏陶。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法的应用: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研究 研究背景 自从2001年教育部提出要在各高校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10年时间已经过去。我国高校中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情况如何?具有哪些研究成果?在新闻传播学科大规模开展双语教学10年之际,笔者试图解决以下问题:上一个10年(2001—2011),在新闻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期刊中有关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研究主题有哪些;这些研究由哪些学者做出,他们隶属于哪些机构。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提取“新闻学与传媒”期刊专辑,检索了发表于2001年—2011年间的关键词中包含“双语教学”的所有期刊论文,得到 36篇相关论文。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目前双语教学的“双语”所指有两种:一种是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普通话双语教学;另一种是我国高校正在兴起的外语(主要是英语)汉语双语教学。本文讨论的双语教学是指后一种。因此,利用文献分析法,剔除论述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双语教学的期刊论文、采访札记、新闻信息等,共得到26篇关于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期刊论文,即本文统计的有效文本量为26篇。 (二)研究策略。 研究过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步,运用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1—2011年间发表的文献,选出主题中包含“双语教学”的文章作为文献分析的样本;第二步,对各样本的刊名、题名、刊物类别、研究主题、作者姓名、时间、专业等信息进行记录编码。 研究结果 (一)期刊名分析。 将期刊按照累积刊登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论文的数量进行排序,清晰看出,在全部刊物中,刊载论文数量第一位的是《新闻界》,有4篇,占其发表总量的15.3%;居第二位是《教育理论与实践》,3篇,占其发表总量的11.3%。 (二) 作者分析。 26篇论文中,第一作者25位,绝大多数作者在过去10年里只发表过一篇文章。绝大多数作者所在专业主要是新闻、传播或外语。对注明作者单位的文献进行分析,第一作者来自19所不同高等院校。按数量对院校进行排名,累积数量最多的是华南理工大学,计3篇;其次是清华大学和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武汉科技学院、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各计2篇。 (三)研究主题分析。 根据文章的主体内容,笔者把26篇论文归入各种研究主题类别中,以便分析和判断过去10年里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主题哪些受到了重视。(如图一) 由上表可见,讨论最多的是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计20篇文献提到此主题。其次是教材问题,计15篇;双语教学模式与方法和师资培也普遍受到研究者关注,计13篇文献讨论了这两个问题。 结果讨论 (一)双语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 上述统计说明,在过去10年中,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的意义,已基本获得各研究者共识。每篇文献都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双语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1]是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但是,不少文献都提到,双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在于学生对教学目的的认识。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严俊曾对该院236名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2.8%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他们最显著的帮助是“提高了英文水平”,只有16.1%学生认为“掌握学术前沿知识”是双语教学对他们最显著的帮助。[2] 实际上,《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使用第二种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由此可见,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第二语言学习学科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从教学目的上看,双语教学首先应该是专业教学,不能以降低课程或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一门孤立的全英文及双语教学。 (二)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到人才培养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教师唐孝详曾撰文介绍了该校的“新闻传播学科联动式双语教学体系”。[3]该校形成了学科、专业、方向三者整体联动,学科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是主干,方向课程为补充,培养新闻传播学科联动式本科人才的模式。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教师毛家武、张文峰以广西地方高校为例,撰文提出了“内外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倡导“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要打破高校专业封闭的办学传统思路,主张尝试与校内外语专业合办,资源共享;并与外国大学合办;与新闻媒体,尤其是与有双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广西省新闻媒体合办;与党和政府的对外宣传部门共建。”[4] 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何天云在《外语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新闻界》2006年第6期)中提出,外语院校培养新闻人才,是新闻教育专业化的产物。人才培养定位是“英语+新闻”的复合人才,将英语置于前在位置,以“双语教学”为核心课程体系。 上述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说都是基于各自的办学特色形成的颇具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三)双语课程选定。 双语课程选择方面,所有论述都承认: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双语教学。但是,对于具体哪些课程适合开设双语教学,却各持一词。有学者认为,双语课程应选择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如传播学、外国新闻事业史、传播学经典论著选读、舆论学等少数基础理论课程;英语新闻写作、西方经典新闻赏析等专业实践课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师谢毅却认为,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不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华南理工大学的严俊也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提出双语课程的开设首先应避开那些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电视摄像等。 浙江传媒学院教师赵莉提出了开设双语课程模块的建议。认为: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各有其特点,而基础类、专业类和综合类的课程都可以各成模块,每个模块可以有选择地开设一至二门双语课程。如广电专业类模块中,英美报刊选读、传播学课程体系可以设置,传播学经典选读、媒介战略管理综合类模块可以开设。[5] 究竟哪些课程适宜开设双语教学?笔者以为,不以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作为绝对标准,也不以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作为最终考量,双语课程的确定,最终根本标准应该是新闻传播学的自身特点。新闻传播学科本身来源于西方,舆论学、传播学等经典理论本就发端于西方;从新闻传播业发展现实来看,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当前的发展阶段也还暂时落后于西方。因此,哪些课程领先新闻传播理论前沿,与新闻传播实践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哪些课程就是我们开设双语教学的可选择课程。唯有如此,双语课程才能有利于学生领会传播学西方经典理论的精髓;也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业的最新实践经验。基于此,再根据特点,选择组合不同的专业模块课程,最终形成学科、专业、方向三者的整体联动双语课程体系,是当下我们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四)双语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方面,所有文献普遍认为,选用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不少文献反映,外文教材与我国学生实际不符。许多原版教材内容过于庞杂,语言过于生僻,没有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另外,在意识形态方面,很难选择原版教材。 浙江传媒学院教师赵莉对该院25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教材也是阻碍学生对双语课程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在回答“对原版教材的满意度”这个问题上,29%的学生认为“合适”, 35%学生认为“基本合适”, 36%认为“不合适”。[6] 对此,赵莉建议一方面引进和使用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原版教材,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弥补原版教材的不足。具体来说,是指讲授内容采用原版教材,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多媒体教案,补充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供几本汉语版本的参考书,也不失为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办法之一。同时,教师最好配备一本汉译本,作为教学参考书,以保证英语较差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五)双语课程开设时间。 所有文献都认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双语课程,开设在大学三年级阶段是最佳时机。此时,学生经过两年基础专业教育和大学英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接着开设双语课程,可以起到比较好的衔接作用。 不少开设双语教学较早的院校,如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的双语课程,则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比较成熟的课程模块,其双语课程开设时间则不在此列。 新闻传播学科的双语课程究竟该在什么时间开设比较适宜?笔者以为,新闻传播学科开设双语课程的时间并无一定之规,应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模、办学类型、层次,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 提出分层实施双语教学,缘于我国新闻传播专业设置鲜明的层次性。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甚至包括师范类、体育类、理工类院校也纷纷开设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各高校在办学目标、办学规模上差异大。另外,受教育资源的配备、生源水平、地域等条件的制约,迫使双语教学在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都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统计文献中,扬州职业大学教师柏莹的《高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双语教学实践》(《职业时空》第6卷第9期),探索了高职层次学生的双语教学;衡水学院教师郭晓丽等在《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浅论》(《高教高职研究》2011年第65期)中,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的问题。 (六)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所有文献都认同双语教学应分阶段进行,由“维持性双语教学模式”到“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再到“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华南理工大学教师唐孝详曾撰文具体介绍了该校的“三阶段、三水准”教学法。据其介绍,在第一阶段,该教学法建议部分章节双语教学,其它章节中文教学。即使在双语教学的章节,重难点内容也可以采用大量汉语板书和讲授,浅显易懂的部分则相反。具体到英语口语和汉语教学的使用比例,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课程学时是决定的关键。第二阶段,可以在全部章节采用双语教学。板书用全英文,英语口授比例可以占到50%左右,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完成50%的英文版作业。第三阶段的第三水准为全部章节双语教学,板书全英文,英语口授力求70%以上。[7] (七)师资培养途径。 几乎所有文献都提到双语师资的匮乏是当前开双语教学的困境之一。如何培养双语师资?不同文献方法各不相同,总结起来,无外乎是选拔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建立开放的、动态的教师用人机制,加强校际、院际教师互聘、交流,聘请外籍教师、专家等等。 笔者认为,从事双语教学,对教师本人的专业基础知识、英语水平等都有较高要求;况且,从事双语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需要教师在没有成熟经验基础上慢慢探索。因此,建立成熟的师资培养制度,是当下解决双语教师匮乏的必要举措。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教材建设立项、评优评奖等方面,均有激励和鼓励政策。与激励制度同时制定的还有考核制度,比如双语课程主讲教师申报制度、任期教学评估制度等。 (八)双语教学效果。 已有数篇文献采用访谈与调查法,定量分析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浙江传媒学院赵莉教师的调查结果为:双语教学优势明显,学生欢迎程度较高,但是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缺乏优秀的双语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满意度不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贺心颖在《关于西方新闻传播史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第5期)中,通过问卷调查,探索了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得出结论:学生的英文水平有限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第一因素。 华南理工大学教师严俊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比较满意,但问题依然存在。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和适度性上,不少同学表示“很不满意”,这些因素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通信系统原理论文:高职院校“通信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析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与通信日益广泛地渗入到各行各业和各个学科,“通信系统原理”不仅成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而且也成为信息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自动化以及其他相近专业的必修课程。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基本沿用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的本科教学模式,未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照搬本科教材及内容,或只是对某些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传授基本的且适合于高职学生发展的知识,而是将超越高职学生理解范围的繁、难、偏的知识点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学得累、学不懂、学不会、厌学直至放弃本课程的学习。为了满足培养工程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突出操作技能培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对“通信系统原理”课程进行了一次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教学进程的改革 “通信系统原理”课程的内容是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各项性能指标。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抽象、理论性强,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其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概率论”、“高频电子线路”等。后续课程有“移动通信”、“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移动终端设备原理”等。因此,该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也是通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传统的强调学科本位的本科教学模式是严格按照完整的“先修课程通信系统原理后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在开展本课程之前,必须把前面的所有先修课程全部讲授完毕。其教学进程如表1所示: 表1所示的教学进程在该院进行的时候遇到了以下问题: 第一,第三学期进行的“概率论”、“信号与系统”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深奥,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较差存在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二,随着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要大力对过于抽象的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而且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就业的“零过渡”,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从第五学期开始就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了。因此,将通信工程的核心专业课程设计在第五学期,是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的。 鉴于此,学院进行了教学进程方面的改革尝试,将专业核心课程提前一个学期,删掉“概率论”、“信号与系统”课程,重新调整了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先修课有“模拟电路”等。“通信系统原理”的内容里面在模拟调制系统这一章节与“高频电子线路”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学生先学习“高频电子线路”,再学习“通信系统原理”,那么学生理解这一章节也许会好一些。不过由于时间紧凑,因此,只能将“模拟电路”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展,而将“高频电子线路”与“通信系统原理”课程同时在第三学期开展。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习“通信系统原理”课程关于模拟调制系统原理的时候,感觉到需要掌握对应的高频电子线路的知识,而在学习具体电子线路时,也能加深对通信系统的理解,从而取得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把“概率论”、“信号与系统”课程全部删除,不利于学生对通信系统原理课程的理解。不讲授“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内容,学生无法理解通信系统课程中关于频谱和传递函数等方面的基本概念;不讲授“概率论”的基本内容,学生无法理解课程中关于信道与噪声以及误码率方面的推导过程。因此,在讲授本课程之前,需要适当地补充相关的基本内容,将“概率论”、“信号与系统”的主要内容作扼要的介绍,将其精髓浓缩出来,并无缝地插入到通信原理的相应内容中去,力求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这些先修课程的对象也能够没有困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通信系统原理课程本来基本学时数为64学时(4学时/周),我们的尝试是将其学时数增加到96学时(6学时/周),增加了32学时。其中约24学时用于讲授“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知识,8学时讲授“概率论”的基本知识。课程教学的顺序是先讲授“信号与系统”,继而讲授“通信系统原理”,然后在讲授中遇到与“概率论”有关的知识时补充必要的基本内容。将三门先修课程的内容高度浓缩,不遗留必要的知识点,同时凡是与“通信系统原理”无关的章节一概跳过,达到“少而精”的目的。 三、教材的选择与编写 教材乃授课之本,好的教材对教、学活动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其培养目标选择适合于高职学生定位的教材,最好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在本次实践中,我们选择张会生主编的《现代通信系统原理》作为教材,至于“信号与系统”和“概率论”方面则参考以上的教材中相关章节内容,将需要补充的知识点抽取出来,然后采用电子教案和印发补充资料的形式发放给学生,既达到教学目的,也节约教材成本。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通信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意义深远。课程改革创新的路还有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应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改革创新,为培养掌握通信技能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做出新的努力。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 通信系统原理论文:阐述光纤通信原理及光纤通信系统构成的应用 摘要: 本文论述了光纤通信的原理,并说明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并就光纤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光纤;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系统;发展前景 1前言 光纤通信是现代通信网的主要传输手段,它的快速发展历史只有二十多年,已经历三代:短波长多模光纤、长波长多模光纤和长波长单模光纤。进入21 世纪后,由于因特网业务的迅速发展和音频、视频、数据、多媒体应用的增长,对大容量(超高速和超长距离) 光波传输系统和网络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光是一种频率极高的电磁波,因此用光作为载波进行通信容量极大,是过去通信方式的千百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光通信是人们早就追求的目标,也是通信发展的必然方向。 2 通信原理 2.1 光纤的优点 光纤是由中心的纤芯和外围的包层同轴组成的圆柱形细丝。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从原理上看,构成光纤通信的基本物质要素是光纤、光源和光检测器。光纤除了按制造工艺、材料组成以及光学特性进行分类外,在应用中,光纤常按用途进行分类,可分为通信用光纤和传感用光纤。传输介质光纤又分为通用与专用两种,而功能器件光纤则指用于完成光波的放大、整形、分频、倍频、调制以及光振荡等功能的光纤,并常以某种功能器件的形式出现。光纤通信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原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1) 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一根光纤的潜在带宽可达20THz,无中继传输距离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2) 信号串扰小、保密性能好; 3) 绝缘、抗电磁干扰性能强,传输质量佳; 4) 光纤线径细、重量轻,原料为石英,节省有色金属铜材料,有利于资源合理使用; 5) 具有抗腐蚀能力强、抗辐射能力强、可绕性好、无电火花、泄露小、保密性强等优点; 6) 无辐射,难于窃听,因为光纤传输的光波不能跑出光纤以外; 7) 光缆适应性强,寿命长。 2.2 光纤通信的原理 所谓光纤通信,就是在发送端首先要把传送的信息(如话音) 变成电信号,然后调制到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上,使光的强度随电信号的幅度(频率) 变化而变化,并通过光纤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然而,由于目前技术水平所限,对光波进行频率调制与相位调制等仍局限在实验室内,尚未达到实用化水平,因此目前大都采用强度调制与直接检波方式(IM- DD)。又因为目前的光源器件与光接收器件的非线性比较严重,所以对光器件的线性度要求比较低的数字光纤通信在光纤通信中占据主要位置。 基本的光纤通信系统是由数据源、光发送端、光学信道和光接收机组成。数据是数字,声音,图像等各种信号的数字化。光发送机和调制器则负责将信号转变成适合于在光纤上传输的光信号,先后用过的光波窗口有0.85、1.31 和1.55。光学信道包括最基本的光纤,还有中继放大器EDFA等;而光学接收机则接收光信号,并从中提取信息,然后转变成电信号,最后得到对应的话音、图像、数据等信息。 2.3 光纤通信系统 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如图2- 1 图2-1 光纤通信系统 2.3.1 PCM电端机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纤中传输的是二进制光脉冲“0”码和“1”码,它由二进制数字信号对光源进行通断调制而产生。而数字信号是对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进行抽样、量化和编码产生的,称为PCM(Pulsecodemodulation),即脉冲编码调制。这种电的数字信号称为数字基带信号,由PCM电端机产生。 2.3.2 光发信机 光发信机是实现电/ 光转换的光端机。它由光源、驱动器和调制器组成。其功能是将来自于PCM 电端机的电信号对光源发出的光波进行调制,成为已调光波,然后再将已调的光信号耦合到光纤或光缆去传输。电端机就是常规的电子通信设备。 2.3.3 光中继器 光中继器由光检测器、光源和判决再生电路组成。它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补偿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受到的衰减;另一个是对波形失真的脉冲进行整形。 2.3.4 光收信机 光收信机是实现光/电转换的光端机。它由光检测器和光放大器组成。其功能是将光纤或光缆传输来的光信号,经光检测器转变为电信号,然后,再将这微弱的电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到足够的电平,送到接收端的电端机去。 2.3.5 光纤连接器、耦合器等无源器件 由于光纤或光缆的长度受光纤拉制工艺和光缆施工条件的限制,且光纤的拉制长度也是有限度的。因此一条光纤线路可能存在多根光纤相连接的问题。于是,光纤间的连接、光纤与光端机的连接及耦合,对光纤连接器、耦合器等无源器件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2.4 光纤通信的应用领域 光纤通信的应用领域很广泛,主要用于通信中继网和用户接入网。光纤通信的优点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逐步取代电缆,得到广泛应用。长途干线通信过去主要靠电缆、微波、卫星通信,现已全面使用光纤通信,并形成了占全球优势的比特传输方法。光纤通信还可用于全球通信网、各国的公共电信网(如我国的国家一级干线、各省二级干线和县以下的支线)、高质量彩色电视传输、工业生产现场监视和调度、交通监视控制指挥、城镇有线电视网、共用天线(CATV) 系统等。 3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过去有人对光纤通信的发展情景,有些困惑。其一,在2000 年IT行业的泡沫,使光纤通信的生产规模投入过大,生产过剩,IT行业中许多小公司倒闭。特别是光纤,国外对中国倾销。其二,有人认为光纤通信的传输能力已经达到10Tbps,几乎用不完,而且现在大干线已经建设得差不多,埋地的剩余光纤还很多,光纤通信技术不需要更多的发展。 3.1 光纤到家庭(FTTH) 的发展 FTTH可向用户提供极丰富的带宽,所以一直被认为是理想的接入方式,对于实现信息社会有重要作用,还需要大规模推广和建设。FTTH所需要的光纤可能是现有已敷光纤的2~3 倍。过去由于FTTH 成本高,缺少宽带视频业务和宽带内容等原因,使FTTH还未能提到日程上来,只有少量的试验。近来,由于光电子器件的进步,光收发模块和光纤的价格大大降低;加上宽带内容有所缓解,都加速了FTTH的实用化进程。 近来,无线接入技术发展迅速。可用作WLAN 的IEEE802.11g协议,传输带宽可达54Mbps,覆盖范围达100 米以上,目前已可商用。如果采用无线接入WLAN作用户的数据传输,包括上下行数据和点播电视VOD的上行数据,对于一般用户其上行不大,IEEES02.11g是可以满足的。而采用光纤的FTTH主要是解决HDTV宽带视频的下行传输,当然在需要时也可包含一些下行数据。这就形成“光纤到家庭+ 无线接入”(FTTH+ 无线接入) 的家庭网络。这种家庭网络成本大大降低,维护简单。接入网采用无线是趋势,但无线接入网仍需要密布于用户临近的光纤网来支撑,与FTTH相差无几。FTTH+ 无线接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光纤通信的市场 FTTH毕竟是信息社会的需求,光纤通信的市场一定有美好的情景。目前,我国大量建设FTTH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尚未具备,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不过也有些大城市的所谓中心商业区CBD,有比较强的经济力量,现在已经采用光纤到住地PTTP 来建设。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的FTTH处于起步试点阶段。试点的作用,一方面是摸索技术和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还起竞争抢占用户的作用。所以,现在电信运行商,地方业主都积极对FTTH试点,以便发展宽带业务。因此,广播运行商受到巨大的挑战,广播商应加快发展数字电视的进程,并且要充实节目内容和采取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如果广播商要发展VOD点播电视,还需要对电缆电视网双向改造,如果采用光纤网,可更充分地适应未来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 通信系统原理论文: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技术原理 摘要:本文先对这一网络结构作一个总体上的技术原理的描述,然后再对三种主流技术作一个各自的分析,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学习使我们对未来的通信方向有一个基本上的了解。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结构;技术原理 1. 3G基本的网络结构和功能 跟我们以前所认识的GSM网络一样,在3G的网络里,也有交换,传输和用户终端,根据IMT-2000系统的基本标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4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它们是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移动台(MT)和用户识别模块(UIM),且基本对应于GSM系统的交换子系统(SSS)、基站子系统(BBS)、移动台(MS)和SIM卡。 如图所示,3G网络系统主要是UMTS无线接入系统,包括:CN(核心网)、UTRAN(无线接入网)、UE(用户装置)。NodeB(BS)、RNC(BSC)其中RNC可以看成GSM网络中的基站控制器,而NodeB可以看成GSM网络中的基站收发信台。对某个NodeB来说,控制其的RNC称为控制RNC(CRNC)。 CN核心网部分包括UMSC、SGSN、GGSN等功能实体,支持3G并发业务、高速电路业务和分组业务的MSC/VLR/HLR框架实现传输管理,移动性管理,呼叫控制,基本电信业务和补充业务等功能。 RNC无线网络控制器提供IU、IUb、IUr接口,管理和控制Node-B与CN信息传递,实现技术标准中的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的一些功能。 Node-B基站系统通过IUb接口,接收来自RNC无线资源控制命令,完成标准中的专用和物理信道的接收和发送功能。我们从这里知道,其实3G网络的各功能结构和GSM有相似之处,那么3G网络是怎么在GSM网络功能模块中演进的呢?其实3G网络的演进包括RNC和CN部分的演进:UMTS无线接入部分RAN,采用UTRAN作为基站侧,以新建的方式实现3G宽带数据业务的无线接入;3G的演进主要的是核心网部分的演进,UMTS CN演进根据3GPP标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3GPP R-99的演进基于GPRS网络,第二阶段为3GPP演进基 于全IP网络。由于网络的这些种种演进,因此有了区别于2G(GSM)网络的3G的一个基本特征: (1)具有全球范围设计的,与固定网络业务及用户互连,无线接口的类型尽可能少和高度兼容性; (2)具有与固定通信网络相比拟的高话音质量和高安全性; (3)具有在本地采用2Mb/s高速率接入和在广域网采用384kb/s接入速率的数据率分段使用功能; (4)具有在2GHz左右的高效频谱利用率,且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带宽; (5)移动终端可连接地面网和卫星网,可移动使用和固定使用,可与卫星业务共存和互连; (6)能够处理包括国际互联网和视频会议、高数据率通信和非对称数据传输的分组和电路交换业务; (7)支持分层小区结构,也支持包括用户向不同地点通信时浏览国际互联网的多种同步连接; (8)语音只占移动通信业务的一部分,大部分业务是非话数据和视频信息; (9)一个共用的基础设施,可支持同一地方的多个公共的和专用的运营公司; (10)手机体积小、重量轻,具有真正的全球漫游能力; (11)具有根据数据量、服务质量和使用时间为收费参数,而不是以距离为收费参数的新收费机制。 2.3G的技术原理 2.1 双工方式 频分双工(FDD): 频分双工收发信各占用一个频率(段):收发同时进行,时延小技术成熟 时分双工(TDD): 时分双工收发信用同一频率,收发使用不同时隙:只占用一段频率;上下行信道对称,利于智能天线:设备简单,成本低;不对称FDD工作,数据传输使用时效率高。 WCDMA和CDMA2000都采用FDD模式,只有TD-SCDMA采用TDD模式。FDD模式的特点是在分离的两个对称频率信道上,系统进行接收和发送,用频段来分离接收和传送信道;采用包交换等技术,可突破第二展的瓶颈,实现高速数据业务,并可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系统容量。但FDD必须采用成对的频率,即在每2×5MHz的带宽内提供第三代业务。该方式在支持对称业务时,能充分利用上下行的频谱,但在非对称的分组交换(互联网)工作时,频谱利用率则大大降低,在这点上,TDD模式有着FDD无法比拟的优势。 2.2 多址方式 通信的多址方式:码分多址 (CDMA)、空分多址 (SDMA)、频分多址 (FDMA)、时分多址 (TDMA)。 2.3 CDMA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的优势 采用RAKE接收机,有效利用了信道相干时间形成的时间分集效应;宽带传输系统,利用了信道的频率分集效果;码字的多址传输,利用了多用户分集的效果;信号在信道中传输功率低,降低了干扰,提高了保密性;扩频因子灵活变换,有助于多媒体等多速率并发业务的传输;频谱效率高,优于以往的AMPS和GSM,频率复用系统WCDMA为1,GSM为1~~18;支持软切换和更软切换;支持新技术的应用,如多用户检测;WCDMA有下行发射分集,而GSM没有。 2.4 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是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原理,利用天线阵的波束赋形产生多个独立的波束,并自适应地调整波束方向来跟踪每一个用户,达到提高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增加系统容量的目的。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实际上就是通过数字信号处理,使天线阵为每个用户自适应地进行波束赋形,相当于为每个用户形成了一个可跟踪他的高增益天线,从而既可以进行全方位通信,又可以用较小的发射功率覆盖相同的范围。在3G系统中,其他新的功能技术如多用户检测技术、联合检测、空时码、HDR等等,在这里就不多做阐述了。下面对这些技术基础的三种主流标准作介绍,还有一种新标准的简单介绍。 2.5 CDMA2000技术标准 CDMA2000是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之一,是从窄频CDMA 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CDMA2000是美国ITU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空中接口标准的建议,是IS-95标准向第三代演进的技术体制方案,是一种宽带CDMA技术。前反向同时采用导频辅助相干解调;在扩频码选择采用相同M序列,通过不同的相位偏置区分不同的小区和用户;射频带宽从1.25MHz到20MHz可调;快速前向和反向功率控制;下行信道中采用公共连续导频方式进行相干检测,提高系统容量;在下行信道传输中,定义直扩和多载波传输两种方式,码片速率分别为3.6864Mcps和1.22Mcps,多载波方式能很好地兼容IS-95网络;支持F-QPCH,可延长手机待机时间;核心网络给予ANSI-41网络的演进,并保持与ANSI-41网络的兼容性;支持软切换和更软切换;设计了两类码复用业务信道,基本信道用于传送语音、信令和低速数据,是一个可变速率信道,补充信道用以传送高速率数据,在分组数据传送上应用了ALOHA技术,改善传输性能;在同步方式上cdma2000与IS-95相同,基站间同步采用GPS方式。CDMA2000标准是一个体系结构,按照使用的带宽来区分,CDMA2000可以分为1x系统和3x系统。其中1x系统使用1.25MHz的带宽,提供的数据业务速率最高只能达到307kbit/s。在1x系统以后,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发展方向是1x EV-DO和1x EV-DV系统。其中1x EV-DO系统重点提高了数据业务的性能,将用户的最大数据业务传送速率提高到2.4Mbit/s。而1x EV-DV系统在将数据业务最大速率提高到3.1Mbit/s的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了语音业务的容量。 3.结语 综述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技术发展,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三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产生一个容量更大、利润更丰厚的市场。 通信系统原理论文:浅谈津滨轻轨TWC车地通信系统原理及应用 【摘要】结合轻轨采用的美国USSI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系统,对TWC车地通信设备的原理、应用和维护进行介绍。 【关键词】轻轨;信号;TWC 1.系统简介 TWC车地通信设备是轻轨采用的美国USSI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系统的一部分,用于车载设备MicrocabⅡ和轨旁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洛杉矶绿线就是应用此系统。USSI的TWC2000单元为现地轨旁和经过列车间提供了无线、带有多种数据的移频键控通信。TWC可以实现以下系统功能:(1)ATO模式下,列车计划精确站台停车(2)非安全数据交换。 每列车上都装有车载TWC系统,轨旁装有轨旁TWC系统。轨旁TWC系统链接在整个通信网络一部分的中央处理器上。车载TWC系统链接在包括车载ATC、ATO和TCMS(列车监控系统)在内的车载系统上。车载ATC、ATO和TCMS通过车载和轨旁的TWC系统与轨旁CPU形成数据链接。 在运营车内TWC信号传送入TWC环线中,TWC系统从轨旁向列车传送非安全控制职责,包括车次号、检车等;从列车向轨旁传送数据状态,包括车次号、检车、列车长度等。本文介绍的是轨旁TWC的功能。TWC系统能够在车载和轨旁之间进行非故障安全的双向通信。 TWC车地通信设备组成如图1所示: 2.轨旁TWC系统组成及原理 轨旁TWC机笼可以放置在标准的19英寸机柜内。每套机笼包括A、B两组电路板,分别与轨旁两组环线单独连接。按作用分为四种不同类型:负责电源控制的开关电路板(共用),负责信息处理和FSK解调功能的TX/RX电路板和串行通信控制电路板(SCC PCB),最后还有一块电源电路板。机笼内还有四个起屏蔽作用的板,间隔插入它们用来防止PCB间的互相干扰。 在轨旁设备站与通行列车之间,车对地通信系统提供无线、串行数据和FSK的通信。每个轨旁设备站都有一个轨旁TWC系统,它与轨旁CPU连接,这个CPU又是列车控制系统的一部分,每列车上还装有车载TWC设备与ATC和ATO连接,车载ATC和ATO系统通过车载和轨旁TWC系统与轨旁CPU数据链接。 如图2所示,车载TWC系统由车载TWC机笼和安装在底部的TWC天线组成。轨旁TWC系统由轨旁的TWC机笼、TWC环线和耦合单元的PCB。一条长1.1英里(约合1.7Km)的传输线将耦合单元与机笼连接,耦合单元传输线与TWC环线连接提供合适的阻抗,当列车通过时,TWC环线与TWC天线间进行电磁耦合,实现无线的数据传输。 车载TWC机笼可以与ATC和ATO系统进行信息交换,也可以通过TWC天线与轨旁TWC机笼交换信息。轨旁TWC系统可以与轨旁CPU PCB进行信息交换,也可以通过TWC环线和车载TWC设备通信。为实现车载系统(ATO、ATC)和轨旁CPU间的半双工数据通信,所有的TWC PCB提供FSK调制和信息处理的功能。TWCW可以设为CTM,这样使得机车容易检测到交叉点位置,来实现精确的计划停车。 3.故障处理 通常的,TWC通信由机笼内的PCB完成,包括(PS PCB,SCC PCB,RX/TX PCB)。如果任一块板子发生故障后,就必须将它更换以恢复操作。表1列出了典型的故障查找及解决步骤。表中列出最常见的问题,可能的造成原理和有效的处理办法。技术人员最好按照给出的处理办法步骤操作,除非遇到比较特殊的故障原因。 4.结束语 经过津滨轻轨近6年的运营,TWC车地通信充分展示了它的稳定性能和便于维修的特点,是信号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有理由相信,将来它还会在日益发展的轨道交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者简介:张大鹏,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 通信系统原理论文:阐述光纤通信原理及光纤通信系统构成的应用 摘要: 本文论述了光纤通信的原理,并说明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并就光纤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光纤;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系统;发展前景 1前言 光纤通信是现代通信网的主要传输手段,它的快速发展历史只有二十多年,已经历三代:短波长多模光纤、长波长多模光纤和长波长单模光纤。进入21 世纪后,由于因特网业务的迅速发展和音频、视频、数据、多媒体应用的增长,对大容量(超高速和超长距离) 光波传输系统和网络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光是一种频率极高的电磁波,因此用光作为载波进行通信容量极大,是过去通信方式的千百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光通信是人们早就追求的目标,也是通信发展的必然方向。 2 通信原理 2.1 光纤的优点 光纤是由中心的纤芯和外围的包层同轴组成的圆柱形细丝。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从原理上看,构成光纤通信的基本物质要素是光纤、光源和光检测器。光纤除了按制造工艺、材料组成以及光学特性进行分类外,在应用中,光纤常按用途进行分类,可分为通信用光纤和传感用光纤。传输介质光纤又分为通用与专用两种,而功能器件光纤则指用于完成光波的放大、整形、分频、倍频、调制以及光振荡等功能的光纤,并常以某种功能器件的形式出现。光纤通信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原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1) 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一根光纤的潜在带宽可达20THz,无中继传输距离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2) 信号串扰小、保密性能好; 3) 绝缘、抗电磁干扰性能强,传输质量佳; 4) 光纤线径细、重量轻,原料为石英,节省有色金属铜材料,有利于资源合理使用; 5) 具有抗腐蚀能力强、抗辐射能力强、可绕性好、无电火花、泄露小、保密性强等优点; 6) 无辐射,难于窃听,因为光纤传输的光波不能跑出光纤以外; 7) 光缆适应性强,寿命长。 2.2 光纤通信的原理 所谓光纤通信,就是在发送端首先要把传送的信息(如话音) 变成电信号,然后调制到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上,使光的强度随电信号的幅度(频率) 变化而变化,并通过光纤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然而,由于目前技术水平所限,对光波进行频率调制与相位调制等仍局限在实验室内,尚未达到实用化水平,因此目前大都采用强度调制与直接检波方式(IM- DD)。又因为目前的光源器件与光接收器件的非线性比较严重,所以对光器件的线性度要求比较低的数字光纤通信在光纤通信中占据主要位置。 基本的光纤通信系统是由数据源、光发送端、光学信道和光接收机组成。数据是数字,声音,图像等各种信号的数字化。光发送机和调制器则负责将信号转变成适合于在光纤上传输的光信号,先后用过的光波窗口有0.85、1.31 和1.55。光学信道包括最基本的光纤,还有中继放大器EDFA等;而光学接收机则接收光信号,并从中提取信息,然后转变成电信号,最后得到对应的话音、图像、数据等信息。 2.3 光纤通信系统 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如图2- 1 图2-1 光纤通信系统 2.3.1 PCM电端机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纤中传输的是二进制光脉冲“0”码和“1”码,它由二进制数字信号对光源进行通断调制而产生。而数字信号是对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进行抽样、量化和编码产生的,称为PCM(Pulsecodemodulation),即脉冲编码调制。这种电的数字信号称为数字基带信号,由PCM电端机产生。 2.3.2 光发信机 光发信机是实现电/ 光转换的光端机。它由光源、驱动器和调制器组成。其功能是将来自于PCM 电端机的电信号对光源发出的光波进行调制,成为已调光波,然后再将已调的光信号耦合到光纤或光缆去传输。电端机就是常规的电子通信设备。 2.3.3 光中继器 光中继器由光检测器、光源和判决再生电路组成。它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补偿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受到的衰减;另一个是对波形失真的脉冲进行整形。 2.3.4 光收信机 光收信机是实现光/电转换的光端机。它由光检测器和光放大器组成。其功能是将光纤或光缆传输来的光信号,经光检测器转变为电信号,然后,再将这微弱的电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到足够的电平,送到接收端的电端机去。 2.3.5 光纤连接器、耦合器等无源器件 由于光纤或光缆的长度受光纤拉制工艺和光缆施工条件的限制,且光纤的拉制长度也是有限度的。因此一条光纤线路可能存在多根光纤相连接的问题。于是,光纤间的连接、光纤与光端机的连接及耦合,对光纤连接器、耦合器等无源器件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2.4 光纤通信的应用领域 光纤通信的应用领域很广泛,主要用于通信中继网和用户接入网。光纤通信的优点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逐步取代电缆,得到广泛应用。长途干线通信过去主要靠电缆、微波、卫星通信,现已全面使用光纤通信,并形成了占全球优势的比特传输方法。光纤通信还可用于全球通信网、各国的公共电信网(如我国的国家一级干线、各省二级干线和县以下的支线)、高质量彩色电视传输、工业生产现场监视和调度、交通监视控制指挥、城镇有线电视网、共用天线(CATV) 系统等。 3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过去有人对光纤通信的发展情景,有些困惑。其一,在2000 年IT行业的泡沫,使光纤通信的生产规模投入过大,生产过剩,IT行业中许多小公司倒闭。特别是光纤,国外对中国倾销。其二,有人认为光纤通信的传输能力已经达到10Tbps,几乎用不完,而且现在大干线已经建设得差不多,埋地的剩余光纤还很多,光纤通信技术不需要更多的发展。 3.1 光纤到家庭(FTTH) 的发展 FTTH可向用户提供极丰富的带宽,所以一直被认为是理想的接入方式,对于实现信息社会有重要作用,还需要大规模推广和建设。FTTH所需要的光纤可能是现有已敷光纤的2~3 倍。过去由于FTTH 成本高,缺少宽带视频业务和宽带内容等原因,使FTTH还未能提到日程上来,只有少量的试验。近来,由于光电子器件的进步,光收发模块和光纤的价格大大降低;加上宽带内容有所缓解,都加速了FTTH的实用化进程。 近来,无线接入技术发展迅速。可用作WLAN 的IEEE802.11g协议,传输带宽可达54Mbps,覆盖范围达100 米以上,目前已可商用。如果采用无线接入WLAN作用户的数据传输,包括上下行数据和点播电视VOD的上行数据,对于一般用户其上行不大,IEEES02.11g是可以满足的。而采用光纤的FTTH主要是解决HDTV宽带视频的下行传输,当然在需要时也可包含一些下行数据。这就形成“光纤到家庭+ 无线接入”(FTTH+ 无线接入) 的家庭网络。这种家庭网络成本大大降低,维护简单。接入网采用无线是趋势,但无线接入网仍需要密布于用户临近的光纤网来支撑,与FTTH相差无几。FTTH+ 无线接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光纤通信的市场 FTTH毕竟是信息社会的需求,光纤通信的市场一定有美好的情景。目前,我国大量建设FTTH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尚未具备,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不过也有些大城市的所谓中心商业区CBD,有比较强的经济力量,现在已经采用光纤到住地PTTP 来建设。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的FTTH处于起步试点阶段。试点的作用,一方面是摸索技术和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还起竞争抢占用户的作用。所以,现在电信运行商,地方业主都积极对FTTH试点,以便发展宽带业务。因此,广播运行商受到巨大的挑战,广播商应加快发展数字电视的进程,并且要充实节目内容和采取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如果广播商要发展VOD点播电视,还需要对电缆电视网双向改造,如果采用光纤网,可更充分地适应未来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 通信系统原理论文:GSM―R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状态维护 摘 要 本文从GSM-R系统本身的结构出发,对工作流程和特征做出了必要说明,而后从日常运营角度,对该通信系统的维护和分析手段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GSM-R;通信;原理;维护 铁路移动通讯系统(GSM-R,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for Railways),从本质上看是GSM技术在铁路工作环境中的应用。GSM-R技术的这种独特的应用环境,决定了它在铁路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因此必须承担起铁路工作环境所赋予它的相应职能。以安全需求为首的通信职能,对于GSM-R网络的稳定性而言提出了相比常规GSM网络更高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GSM-R的维护工作才更需要得到重视。 1 GSM-R系统工作特征 想要针对GSM-R通信系统做出有效的维护工作,首先应当对其自身的结构做出必要了解。对于一个典型的GSM-R通信系统而言,基本上由网络子系统(NSS,Network Sub-System)、基站子系统(BSS,Base Station Sub-system)、运行与支持子系统(OSS,Operation-Support System)和终端设备(MS,Mobile Station)四个部分构成,其典型的结构以及互联状况参见图1。 在GSM-R系统中,BSS部分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负责将MS传输上来的信号经由BTS实现无线通信中继,并交由BSC处理和实现区域内的无线电资源管理与移动性管理等相关职能。NSS部分的主要职责则在于面向用户数据、移动性以及网络连接等方面实现管理,而OSS则需要实现整个GSM-R系统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负责实现通信系统的可控性和易用性等目标。 2 GSM-R通信系统的维护手段 为了确保GSM-R系统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过稳定的发挥其作用,实现应有职责,就必须切实依据GSM-R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征,以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提出相应的维护对策,确保能够在故障发生之前对其实现有效排除,提升系统的健康水平。 对于GSM-R系统核心网络而言,常见的几种主要维护测试手段主要包括信息追踪、异常呼叫记录、话务分析以及告警分析四种。 信息追踪是GSM-R系统核心网络最为常用的维护手段,其本质在于通过发送专门用于测试的信令,来实现对于网络中故障可能存在的位置进行定位的一种维护方法。这种测试手段不仅仅可以用于GSM-R系统健康状况的深入检查,对于故障情况下的故障定位也有所帮助。此种方式可以用于GSM-R系统中任何业务流程各个层面的测试,相对而言具有良好的普适特征,并且可以依据多种信令进行跟踪,包括链路、链路集、用户MSISDN号码、用户IMSI、以及各种网元间接口等,都可以作为已知条件进行追踪。 异常呼叫记录在GSM-R通信系统中,主要用于针对异常结束的数据呼叫展开记录和分析,重点工作是对出现异常状况的标准接口消息执行流程操作。这种维护方式并不能直接用于故障的排除,因为它更多是倾向于对于系统异常状况的一种记录,通过这种工作方式所获得的记录虽然对于GSM-R系统分析的深入展开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故障的排除和定位并没有直接作用。虽然如此,异常呼叫记录的维护方式,对于深入发现存在系统中的“亚健康”状态仍然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小概率重现或者不重现事件的记录,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阈中必然有着实践意义。 话务分析的本质在于对GSM-R核心系统中各项业务流和数据状况进行统计并且加以分析。和异常呼叫记录一样,都不能直接用于故障的定位和排除,但是能够更好的了解到整个系统的工作状况,对于数据潮汐等方面的需求也会有一个较好的掌握。这一方面的分析结构,可以广泛用于GSM-R系统健康状况分析和通信资源优化等方面。并且对于潜藏在系统内不合理的网络优化问题以及信息基站和移动端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契合问题都能够有效发现。 最后,告警分析的关键职能在于针对GSM-R系统中的告警进行记录和反映,同时还需要对触发告警的故障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对故障排除状况和过程进行跟踪。在形成了一定容量的告警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反作用于GSM-R系统,能够帮助GSM-R从管理层面实现更快的故障判断,并且对于触发自动保护以及故障隔离等方面的系统自动行为优化有着积极意义。 这样的几种维护分析手法,对于大多数存在于GSM-R系统中的故障和不足等问题都能够有效发现。但是除此以外也必须认识到,GSM-R系统所面对的铁路工作环境,与常规的GSM系统所面对的社区环境不同,铁路环境横跨地域广大并且面对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与此同时GSM-R系统与GSM以及CDMA系统也会在边界上存在一定的干扰,这些都会成为GSM-R通信网络服务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于此类问题还应当重点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监测,而不仅仅依赖于常规的维护分析手法,有的放矢才能获得最优效果。 3 结论 GSM-R维护管理体系相对繁杂,必然会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随着GSM-R系统的深入运用以及GSM-R业务的广泛开展,对其维护管理体系还需不断深入探索,以达到对网络运行状况实时监控、网络运行数据及时分析、网络及业务故障迅速发现,将网络维护逐步实现预防修的目标。 通信系统原理论文:高职院校通信类专业数字通信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 数字通信系统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和通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从教学方式、考核方法、实践教学等不同环节进行改革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高职;数字通信系统原理;教学改革 数字通信系统原理作为电子通信的一门入门课程,是重庆电讯职业学院移动通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本课程主要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信源编码、信道编码、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数字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及信道编码的原理与方法。通过该课程,可使得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字通信知识,熟悉当前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在通信知识方面的素养,为后续做准备。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电路等,后续课程有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程控交换等。综合来讲,该课程为衔接专业与基础的课程,同时也为通信专业的主要课程。该课程典型的特点为直观性比较差、内容比较抽象,同时理论性的东西非常强,需要较强的数学分析能力,对原本基础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的学习而言,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如何做好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也是本课程改革的重点。 1 注重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窖 当代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具有职业性和应用能力的专门型人才。因此,在教育中通常采用就业作为培养的导向。对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非常注意教材的选取,主要原因在于教材作为教学的根本,将对教学起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也会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前,数字通信系统原理课程的教材比较丰富,研究的理论也比较深,但是实践方面的内容比较少,使得教材对高职学生来讲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过对比,重庆电讯职业学院移动通信专业选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通信教材《数字通信系统原理》。该教材的特点是以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为背景,从共性出发,系统介绍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通过本书学习,能对数字通信系统建立起总体上的概念。本书侧重于系统,不强调电路细节和数学分析,在内容的处理上强调物理概念,用直观的方法解释问题;对于重难点问题,均给出应用示例,通过示例说明原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并通过应用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实际。该教材对于高职学生易学易懂,适合高职院校数字通信系统原理课程教学。 其次,本着在教学中应有所建树的思想,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注重应用的教学。在教学中一方面着手对基础内容、方法等的引导;另一方面突出重点,对学习中的难点和要点进行解决。对此,在教学中提出通过“以线带点”的方式,实现点线的关联,从容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确定课程教学的主线 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的特定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成为改革的第一步。对此,删除教材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尽量回避其中比较繁琐的公式。同时结合应用的实际,对通信系统的模型进行选择性学习。强调通信系统整体概念的建立,根据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和恢复过程,用一个典型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框图作为学习的总路线图,将各功能框图称为“节点”,各功能框图的有向线段称为“线”。以路线图中的节点涉及的典型技术理论分析为重点,以信号流程为主线,以线带点,培养学生通信系统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对教学内容中的“点”和“线”进行详细的讲解,以此查看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充分理解通信的本质――就是将大量的信息进行高效和无失真的传输,并在传输中实现信息安全。从微观上精选典型技术,重点分析基本理论模块。其次,对各个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均匀分配,明确重点,对不同知识点进行不同教学,强调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深化“点线关联”的思维。 注重典型技术和基本理论 从微观的角度选择实用的、典型的技术和基础的理论模块;从宏观上来讲则是以数字信号传输作为主线,通过逐步开展典型技术的学习从而实现对具体的技术的分析。在教学活动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对通信技术的实现不贪多求全,而是精选典型技术进行微观分析,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数字通信的基本结构体系。具体的做法是将全课程分为通信系统概论、信号与通信信道、信源编码、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编码、信道复用与多址技术及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定时与同步八个核心模块。对其中不同的模块进行不同的分析,并对其中实用性的技术进行讲解。 2 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进行通信学原理教学时,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选择教学方式时要避免采用“灌输式”等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提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由“学会”转向“会学”。 “启发式”教学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媒介,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再通过教师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地避免概念出现混淆,明白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和通过分析归纳出相应的原理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有效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表达能力等。 “研讨式”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解决问题为主题思想,教师设立相关的课题或者是创造相关的问题情境,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查找相关资料,并且进行实践、探索,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直接参与,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会”的层面迈向“会学”的层面。比如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其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已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全面运行的阶段,形成了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三大运营商为了追求更高的信息承载能力,已经纷纷由3G网络向4G网络发展,并且不断争相占领市场份额。教师可以在现代移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课题进行研究。 结合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选择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3G在中国”“3G之后物联网”等。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利用知网下载相关文献,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上网搜集相关技术的最新信息,给学生提供思考及讨论问题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吸引他们主动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生主导式教学模式 对通信课程来说,它拥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前后内容联系紧密,理论性非常强,抽象度高,并且涉及很多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非常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应首先注重对学生各项基础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并将其进行融会贯通。学生主导式教学法提倡学生主动学习,采用灵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体系,从而在整体上对通信系统理论体系进行把握。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也是近年兴起的全新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相对具体的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了解基础的技能、知识。以该课程为例进行论述,课程的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为目标进行设计,设计好之后,以工作任务和情景描述为开端具体引入。在对课程的学习中,以实际的系统作为教学样板,先对系统的特征、功能、工作方式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再采用项目分解的方式,将相关的知识体系传递给他们。 3 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进行改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 通信课程在一定的程度上非常抽象,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在教学中,简单的口述等方式不能将知识完全表达出来。在教学中必须借助现代多媒体的方式,通过电脑制作的课件、录制教学录像和短片等,直观表述一些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此外,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播放一些动画效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实验实践教学进行巩固,同时通过实验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数字通信系统原理课程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等特点,所以最好安排随堂实验巩固该课时所学的知识。尤其是PAM、FSK等验证性的实验,更要和课堂内容紧密结合。可以凭借仿真软件如MATLAB仿真相关的知识点,使这些抽象原理更加形象,并能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进行理解。 充分利用数字通信系统原理课程网络教学资源 数字通信系统原理课程教学网站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讨论的平台。该教学网站包括课程介绍模块、授课PPT模块、课后练习模块、师生互动模块等,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学习资源,还可以和教师进行在线交流。 改革考核形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数字通信系统原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笔试,这种考核方式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但是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要对考核形式进行改革,采取笔试、面试和实践三者结合的考核方式,分别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利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因此,如何利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达到课程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数字通信系统原理课程教学要进行改革,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通信系统原理论文:《通信系统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对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通信系统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大的改进,实验不再采用实验箱来完成,而是采用软件仿真来实现,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实验的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教学改革;通信系统原理;创新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通信系统的复杂度迅速增长,这就要求掌握现代通信理论和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日益增多。因此,如何让本科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数字通信中以调制解调技术和通信信道的性能分析为代表的新技术及其应用能力,适应市场需要,拓宽就业渠道,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紧迫任务。因此,在普通高校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有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是国家信息科学技术行业的中流砥柱,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好电子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还必须要掌握一些有关通信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考虑到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更新速度,采取以往购买硬件实验设备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一方面购买设备需要申报的时间相对较长,往往难以跟得上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购入的设备淘汰较快,容易造成浪费。如某大学在进行本科教学评估时购入了价值400万的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设备,不到4年这批设备已面临淘汰的困境。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采用虚拟技术来实现,即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技术来实现。也就是通过建立器件、部件乃至系统的模型,并用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处理能力,完成对通信设备与系统的分析、设计以及性能优化与评估测试。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采用软件技术仿真实现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更新更容易。有专家指出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理论和方法是推动仿真技术进步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仿真领域一直是将建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工作列为重中之重。计算机仿真实验技术的优良特性,将成为今后人们特别重视和大力发展的综合技术。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多数开设通信原理实验课的高校,所有的通信原理实验仍然全部采用实验箱来完成,但是由于实验设备的性能问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会导致某些实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而且学生也无法对实验原理框图进行逐点的波形分析,实验效果并不理想。而且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很少,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实验平台,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实验箱做实验属于传统实验,实验的正确与否依靠实验箱的性能,而实验箱设备由于操作的学生较多,出现损坏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厂家来维修的时间有限,所以会导致上实验课能用的实验箱的数目大大减少,极大地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而如果采用虚拟实验来做这些实验项目,它与传统实验相比,虚拟实验除了在性能、易用性、用户可定制性等方面具有更多优点外,在工程应用和社会经济效益方面也具有突出优势。此外,传统的通信原理实验主要通过硬件电路实现各功能模块,由信号发生器产生信号,用示波器观察各点波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得不到准确的实验结果,而且学生面对复杂的电路板难以从系统的观点去分析各点波形关系。因此,设计出一套与传统实验相配合的虚拟实验软件,采用软件模拟的方法,通过灵活调节各个实验参数,灵活控制实验进程,便可很好地弥补传统通信原理实验的不足,同时可降低实验设备成本和节省经费,实现在没有购买新模块的情况下完成实验项目。 二、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内容的改革。《通信系统原理实验》课所包含的内容很广,里面涉及有基础性实验内容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实验学时又短,如何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掌握如此多的实验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实验箱来做,是全部完成不了的,只有选取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完成,而如果采用计算机仿真来实现的话,就有大量的时间来完成,而且即使上课时间完成不了,学生还可以回家继续来完成。这样对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支持。目前,虽然传统通信实验中有部分实验采用计算机仿真来实现,但只是采用软件编译出结果,看不到原理框图,无法进行全面分析。为了让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将所有的实验内容采用统一软件仿真平台,全部实验内容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在同一个平台下进行调用来完成。学生在该软件平台下完成课程大纲所要求的基础性实验项目,而且能根据教师要求完成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仿真,并能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如3G等,及时实现计算机仿真,让学生真正掌握通信原理技术。软件平台界面如图1所示。 基本实验有眼图实验、AMI/HDB3编译码过程实验、抽样定理与PAM调制解调实验、PCM编译码实验、?荪M实验、FSK实验、BPSK实验等。针对现代调制解调新技术实验项目仿真,包括GSM蜂窝移动通信使用的GMSK技术,CDMA使用的QPSK和扩频技术,无线局域网用到的QAM等。综合性实验项目有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系统综合实验,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通信技术,帮助通信专业的学生在通信系统领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有利于对其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和提高。创新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动建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教学手段的改革。采用软件仿真的实验手段突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由于将通信原理实验课程大纲所要求的实验项目采用计算机仿真来实现,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仿真软件的能力,而且它与实验箱配合起来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原理。①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在上课前指导学生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复习,在每个实验的软件仿真界面中都有理论的内容;教师根据实验内容让学生进行框图的搭建,让学生可以从系统的观点去分析原理框图中各点的波形图及各点之间关系,而且还可以灵活设置各个实验参数,进而分析不同参数为何会有不同的结果,最后写出分析报告。②增加通信新技术的虚拟仿真,使学生适应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③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虚拟实验可以实现实验项目的远程操作,弥补了实验场地和实验时间的不足。使学生上实验课不再受时间、地点及实验设备的限制,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④考核方式:采用上课提问和分析报告两项来给成绩,而不是采用以前那种实验报告的方式,杜绝了学生抄袭的行为,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去做实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教学的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学以致用,成为国家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一些改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通过自己在任教实践过程中对《通信系统原理实验》课进行的一些改革探索,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还只处于探讨和实践阶段,并不完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完善。 通信系统原理论文:课题讨论法在“光纤通信系统与原理”教改中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 基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原理,本文提出将课题讨论法运用于课堂,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按照分阶段、递进式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光纤通信系统课程的一系列子课题,创新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方案。实践表明:课题讨论法在课程中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课题讨论法 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 教学改革 1960年梅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随后科学家高锟提出光纤,伴随两者发展促进了光纤通信的不断进步。目前国家级的电信网骨干大部分采用光纤通信系统,相关技术也已深入社会各层面,是现代社会基础设施中的关键。近年来,“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课程作为国内外高校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光电子等专业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前沿性和探索性,在整个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课程的特点是理论部分难度较大、知识点更新快、具有一定的工程性,还涉及若干现代通信设备。现实状况是教材更新慢、实验设备落后行业发展,课时不断减少。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有限课时,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光纤通信系统的最新技术以及相关光器件介绍给学生,是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基于此,我们提出将课题讨论法运用于课堂,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1 课题讨论法的定义 课题讨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师生以及学生间平等、民主、和谐的时空环境,就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子课题,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拓宽思路,各抒己见,交换看法,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真理、受到教育、培养素质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①② 2 课题讨论法的运用 课题讨论法的实施需要按照两步走:(1)基础层次:子课题相关的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优化;(2)提高层次:子课题相关的拓宽及应用,以学生为主,进行汇报和讨论。 2.1 基础层次 2.1.1 教学方法创新 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某些弊端,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基于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1)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播放与知识点相关的图片、动画以及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印象,使其更容易接受。(2)为了加深学生对光纤器件的理解,掌握器件的类型、特性、参数及用途,尽可能给学生展示器件实物。(3)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合适的例题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听课效率。 2.1.2 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中,有些内容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学过,例如第三章《光发送机》,其中关于光源的物理基础、半导体激光器和LED 的介绍,以及第四章《光接收机》中的检测器的介绍,均是对之前课程(“光电子学”和“激光原理”)中知识点的重复。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削减已学知识点的学习课时,适当增加光纤通信领域最新的技术和器件的讲解。 教材的选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故而应该尽量选择和教学大纲一致的教材。然而,现实情况是找到这样教材的机会不多,教学时总要增加或者删除部分内容,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新教材,注重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介绍。另一方面,补充和修订现有教材,希望能够通过团队的努力,编写出合适的教材。 2.2 提高层次 通过基础层次的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与子课题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论基础。提高层次中,要求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子课题任务,进行文献的查阅、资料的概括、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设计、仿真以及某些元器件的采购等工作。这个阶段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2.2.1 学生分组 分组之前,需要教师做好功课。各组学生由学习好、一般和基础较差的同学搭配组合。课程内容,除绪论部分,其余章节都会安排子课题任务,任务会提前下达到各组。每组需要自己选举组长,在组长的组织安排下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概括、任务的分解和执行等工作。课堂会安排时间,让各组汇报、讨论各个子课题,老师和各组选派的代表进行打分,分数最终记入期末成绩中。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各组的汇报,教师可以要求每次选举不同的代表上台进行陈述,这样就可以使得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每个个体都能得到锻炼。(2)各组汇报完毕,安排自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现场,适当引导,切忌部分讨论慢慢偏离主题,或者个别讨论太过激烈。有时如果问题较少,需要教师适当提示,将讨论进一步深化、细化。(3)各组汇报和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应该提前对子课题进行最新前沿的资料调研总结,如果学生在课堂涉及、讨论过的部分可以简略,部分学生未能查阅的内容,可以进行详细的补充。这样,经过师生合力,可以将每个子课题讨论充分、将其发展了解清楚。(4)各组汇报时,教师和各组代表进行打分,教师可以提前制定打分标准,其中包括:汇报内容的准备情况、PPT的制作精美程度、代表上台发言的表现(声音是否洪亮、表达是否清晰、思路是否敏捷等)、各组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等,尽量划分全面细致,有所偏重,体现公平公正。 其次,各个分组也是相应的学习小组,大家除去共同准备完成子课题任务,还增加了相互接触的机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小组中基础差的同学可在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下,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此外,多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有助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遇到问题如何有效沟通、接到任务如何利用团队的力量完成、学会进行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到个人以及体验到集体的荣誉感等。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培养,比在这过程中学会的一些书本知识更为重要。 2.2.2 设计子课题 课程内容涉及到光纤光缆、光源与光发送机、光检测器与光接收机、光放大器、光无源器件和光波通信系统的设计。教师需要在子课题任务的设计方面花费心思,下达既有新意又有实际意义的任务。 由于整个课程的授课顺序是先介绍构成光纤通信系统的各个部分,后讲解系统设计。可以在各构成部件的讲解章节中,下达查阅最新光器件发展的任务,例如:新型光纤光缆结构、光源(LD和LED)的发展情况、检测器件的性能、最新光器件的种类。原本这些知识点,如果采用教师查阅课堂讲授的方式,一是无法查阅全面,其次讲解只能蜻蜓点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现在通过子课题任务的方式,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最新的技术和器件,对其已经有所了解,课堂的汇报讨论又将这一子课题的内容扩充完善,印象加深。另外,进行这类光器件的介绍与讨论时,可从实验室借来一些真实的器件,并在子课题中设置一些器件使用方面的任务;也可以采购若干常用的光器件分发到各组,布置与其相关的小任务。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帮助其学以致用。最后一章光波系统设计的讲解时,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也许无法搭建一个真实的系统,但是此处可以巧用仿真软件来实现系统的设计。此时子课题就可以布置用软件仿真进行系统设计的模拟,该任务需要占用较长的课后时间,在具体考核时可以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的分数。 2.3 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借助提高层次中课题分组讨论环节,打破以往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建立起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重结果,也重过程的考核方式。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减轻学生的负担,适当提高分组讨论环节得分在期末总成绩中占的比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接触到更多该领域的前沿知识。 3 总结 “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光纤通信发展的历史;知道光纤通信技术及光器件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光纤、光源、光发送机、光接收机、光放大器等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理解光纤通信系统设计的思路、方法及检验标准。为学生进行毕业前的职业准备,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独立地从事光纤通信方面的工作。 通过本项目的开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光纤通信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可供我校其他院系及国内普通工科高校开设和建设“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课程的同行们作一个参考。 通信系统原理论文:高速公路通信系统应用原理 论文关键词:高速公路;通信;原理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钍对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应用原理进行阐述。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的通信系统属于基础类设施,主要为收费、监控系统提供信息(话音、数据、图像)传输通道,由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紧急电话系统等组成。根据其通信系统在高速公路行业的应用特点,高速公路通信网主要由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网、程控数字交换机、数据传输网、图像传输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等部分组成,下面我们重点对其各主要组成部分的使用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1收费系统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一般采用半自动收费方式,即人工判别车型,车道入口发放通行卷,出口验卷,计算通行费,人工收费,计算机管理,辅以车辆检测器校核,闭路电视监视。目前,提倡计算机联网收费。远期,逐步实现自动收费方式。通行卷有采用非接触式IC卡,也有采用磁卡。为便于计算机联网收费,联网收费区域内均应采用同一种通行卷。 1.1计算机收费系统 计算机收费系统一般分两级,即收费中心计算机系统和收费站计算机系统。收费站控制室计算机与该站的收费广场车道控制计算机组成该站的局域网。收费中心内的计算机构成中心独立的局域网。各局域网之间、收费中心与区域拆帐中心之间需要通过通信系统实现数据传输进行勾通。 1.2收费数据传输 收费数据分三级管理:收费中心计算机、收费站计算机及收费车道计算机。收费站与收费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数据通道直接传输的,各通信站的ONU设备提供必要的2Mbps(G.703)数据通道接口。通信与收费系统是通过收费站和收费中心的路由器连接起来的,在区域收费联网的情况下,路由器至少要具备两个E1(G.703)接口,一路传往收费中心,一路传往区域拆账中心。 1.3收费图像传输 收费系统在个收费站广场出口均设置了摄像机,各摄像机的图像信号既要传到相应的收费站又要传到收费/监控中心。从摄像机到收费站的视频及控制信号传输是由收费系统完成的,而图像及控制信号的远程传输与监控有所不同,未采用复用方式,庵个摄像机图像对应一芯光纤,而控制信号是经MODEM通过通信系统的话路通道传输的。 2通信系统 2.1通信干线传输 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系统设计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整个通信系统质量,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现代通信网设计的目的,还关系到工程投资的经济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目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基本是采用光纤通信系统。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网采用光纤通信,这是因为: 高速公路通信网要求同时传输语音、数据和图像通,信量较大,选用频带、通信容量大的光纤通信系统是合理的。 光纤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通信质量高、传输距离长等特点,是其它通信传输方式无可比拟的。 光缆通信中继距离长,适应公路沿线各通信站点间距离不一致的实际情况。 采用长波长单模光缆传输方式,在中等容量以上长距离传输系统中,从经济上占有优势。 2.2通信系统的程控交换 根据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业务的内容和特点,通信系统采用三级程控交换,第一级交换中心设在高速公路总公司通信总中心,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本局终端的话务接转,汇接所有来话、去话的转接任务,并与二级公路网中心联接,完成本局话务接续与本局以外的话务转接;第三级交通中心分别设在各高速公路公司下属的管理所,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本局的话务接续与出入本局的话务接续。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及话务流向的需要,各级交通交换中心之间均可进行互连,以便组成一个多迂回、多路由的程控数字交换网。 2.3话音通信系统 高速公路通信网话音系统包括业务电话系统、指令电话系统和移动电话系统。业务电话系统为高速公路管理局、各公司、各管理所以及高速公路上各种设施(如监控、收费、服务区、停车场、加油站、维修、交警、通信、供电、配电及养护等)提供内、外业务联系电话。业务电话为全网自动拨号,业务电话网应与市话公用网汇接。指令电话系统主要是为监控总中心以及监控中心下达交通监控和调度指令。为便于交通控制和交警业务调度,在监控中心和分中心可分别设置两套指令电话控制台,以便供公路值班员和交警值班员使用,指令电话应自成系统。指令电话控制台设置在各路公司内,分监控指令控制台和交警指令控制台,分别控制所辖路段各指令电话机和交警用指令电话机;指令电话控制台具群呼、组呼、单呼功能及自动录音功能;指令电话控制台具有转接功能,即实现指令电话控制台与指令电话机之间的转接。 2.4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就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移动通信不仅指双方的通话,还应包括数据、传真、图像等业务。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自己建网,也可以租用邮电部建立的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邮电部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可实现全省漫游,管理也比较方便,可以省去了自己建网的费用,但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费用很高,同时不能完成高速公路网要求群呼、组呼等调度功能。自行建立高速公路移动通信专用网,可以解决上述不足,但建网投资很大。建议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自己建立专业移动通信网,采用800MHz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据了解,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系统应用移动通信较为先进,移动通信成为快速应 变能力的强有力手段。 3监控系统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应用图像传输可将道路现场的活动图像,利用图像传输系统的能力把图像信息用电信号的方式传送到远方,清楚地再现在屏幕上,有利于管理人员做出控制决策。活动图像传输采用光缆传输方式,高速公路监控摄像点不太多的特点,一般采用一对一(一摄像头对一监视器)方式传输到各路监控中心。通过视频切换方式,由总部的控制信号来选取所需的图像信号,由光缆传至监控总部的监视器,使总中心也能监视到它所关心的全省高速公路运行情况,以便进行宏观管理。 监控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监控中心计算机系统和外场设备。 3.1监控中心计算机系统 监控中心计算机系统即情报处理系统,它包括通信控制器、网络服务器、交换式集线器、终端计算机等。这些计算机组成局域网,组网方式:收费站控制室计算机与该站的收费广场车道控制计算机组成该站的局域网。收费中心内的计算机构成中心独立的局域网,只是多了一台通信控制器,它配有多串行接口控制器,用于外场设备与中心的数据通信管理。 3.2监控中心的外场设备 监控的外场设备包括车辆检测器,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气像检测器等。由于这些检测点(数据采集点)距离通信站较远,相对分散,且数据量较小,无法采用标准的高速数据接口进行传输,因此在每个远端数据点配一台MODEM,将数据传到就近通信站的ONU,最后通过通信系统传至监控中心通信控制器。 3.3监控数据传输 监控数据分二级管理:监控中心、监控外场设备。通信系统在各站综合业务接人网的ONU设备业务通道中提供足够的2/4wVF接口,监控数据采用模拟传输方式,通过这些音频接口完成,由监控系统提供MO-DEM进行数模转换。 3.4监控图像传输 监控系统在全线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摄像机,各摄像机的图像和控制信号均要传至监控中心。通信系统负责为摄像机的图像和控制信号传输提供光电缆,视频图像信号和控制信号经过数字/视频复用光端机复用后,占用一根光纤。 结束语 通信系统在高速公路建设行业中的不断应用,对其技术的更新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高速公路其“快速、安全、便捷、舒适”等功能特点能发挥,务必对其通信设备及通信技术作出更高要求。对此,只有更好地了解及熟悉通信系统的应用原理,才能更好地为高速公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平台。 通信系统原理论文:论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应用原理 论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通信;原理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钍对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应用原理进行阐述。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的通信系统属于基础类设施,主要为收费、监控系统提供信息(话音、数据、图像)传输通道,由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紧急电话系统等组成。根据其通信系统在高速公路行业的应用特点,高速公路通信网主要由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网、程控数字交换机、数据传输网、图像传输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等部分组成,下面我们重点对其各主要组成部分的使用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1 收费系统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一般采用半自动收费方式,即人工判别车型,车道入口发放通行卷,出口验卷, 计算 通行费,人工收费,计算机管理,辅以车辆检测器校核,闭路电视监视。目前,提倡计算机联网收费。远期,逐步实现自动收费方式。通行卷有采用非接触式ic卡,也有采用磁卡 。为便于计算机联网收费,联网收费区域内均应采用同一种 通行卷。 1.1 计算机收费系统 计算机收费系统一般分两级,即收费中心计算机系统和收费站计算机系统。收费站控制室计算机与该站的收费广场车道控制计算机组成该站的局域网。收费中心内的计算机构成中心独立的局域网。各局域网之间、收费中心与区域拆帐中心之间需要通过通信系统实现数据传输进行勾通。 1.2 收费数据传输 收费数据分三级管理:收费中心计算机、收费站计算机及收费车道计算机。收费站与收费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数据通道直接传输的,各通信站的onu设备提供必要的2mbps ( g . 703)数据通道接口。通信与收费系统是通过收费站和收费中心的路由器连接起来的,在区域收费联网的情况下,路由器至少要具备两个e1(g.703)接口,一路传往收费中心,一路传往区域拆账中心。 1.3 收费图像传输 收费系统在个收费站广场出口均设置了摄像机,各摄像机的图像信号既要传到相应的收费站又要传到收费/监控中心。从摄像机到收费站的视频及控制信号传输是由收费系统完成的,而图像及控制信号的远程传输与监控有所不同,未采用复用方式,庵个摄像机图像对应一芯光纤,而控制信号是经modem通过通信系统的话路通道传输的。 2 通信系统 2.1 通信干线传输 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系统设计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整个通信系统质量,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 现代 通信网设计的目的,还关系到工程投资的 经济 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目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基本是采用光纤通信系统。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网采用光纤通信,这是因为: 高速公路通信网要求同时传输语音、数据和图像通,信量较大,选用频带、通信容量大的光纤通信系统是合理的。 光纤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通信质量高、传输距离长等特点,是其它通信传输方式无可比拟的。 光缆通信中继距离长,适应公路沿线各通信站点间距离不一致的实际情况。 采用长波长单模光缆传输方式,在中等容量以上长距离传输系统中,从经济上占有优势。 2.2 通信系统的程控交换 根据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业务的内容和特点,通信系统采用三级程控交换,第一级交换中心设在高速公路总公司通信总中心,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本局终端的话务接转,汇接所有来话、去话的转接任务,并与二级公路网中心联接,完成本局话务接续与本局以外的话务转接;第三级 交通 中心分别设在各高速公路公司下属的管理所,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本局的话务接续与出入本局的话务接续。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及话务流向的需要,各级交通交换中心之间均可进行互连,以便组成一个多迂回、多路由的程控数字交换网。 2.3 话音通信系统 高速公路通信网话音系统包括业务电话系统、指令电话系统和移动电话系统。业务电话系统为高速公路管理局、各公司、各管理所以及高速公路上各种设施(如监控、收费、服务区、停车场、加油站、维修、交警、通信、供电、配电及养护等)提供内、外业务联系电话。业务电话为全网自动拨号,业务电话网应与市话公用网汇接。指令电话系统主要是为监控总中心以及监控中心下达交通监控和调度指令。为便于交通控制和交警业务调度,在监控中心和分中心可分别设置两套指令电话控制台,以便供公路值班员和交警值班员使用,指令电话应自成系统。指令电话控制台设置在各路公司内,分监控指令控制台和交警指令控制台,分别控制所辖路段各指令电话机和交警用指令电话机;指令电话控制台具群呼、组呼、单呼功能及自动录音功能;指令电话控制台具有转接功能,即实现指令电话控制台与指令电话机之间的转接。 2.4 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就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移动通信不仅指双方的通话,还应包括数据、传真、图像等业务。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自己建网,也可以租用邮电部建立的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邮电部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可实现全省漫游,管理也比较方便,可以省去了自己建网的费用,但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费用很高,同时不能完成高速公路网要求群呼、组呼等调度功能。自行建立高速公路移动通信专用网,可以解决上述不足,但建网投资很大。建议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自己建立专业移动通信网,采用800mhz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据了解,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系统应用移动通信较为先进,移动通信成为快速应变能力的强有力手段。 3 监控系统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应用图像传输可将道路现场的活动图像,利用图像传输系统的能力把图像信息用电信号的方式传送到远方,清楚地再现在屏幕上,有利于管理人员做出控制决策。活动图像传输采用光缆传输方式,高速公路监控摄像点不太多的特点,一般采用一对一(一摄像头对一监视器)方式传输到各路监控中心。通过视频切换方式,由总部的控制信号来选取所需的图像信号,由光缆传至监控总部的监视器,使总中心也能监视到它所关心的全省高速公路运行情况,以便进行宏观管理。 监控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监控中心 计算 机系统和外场设备。 3.1 监控中心计算机系统 监控中心计算机系统即情报处理系统,它包括通信控制器、 网络 服务器、交换式集线器、终端计算机等。这些计算机组成局域网,组网方式:收费站控制室计算机与该站的收费广场车道控制计算机组成该站的局域网。收费中心内的计算机构成中心独立的局域网,只是多了一台通信控制器,它配有多串行接口控制器,用于外场设备与中心的数据通信管理。 3.2 监控中心的外场设备 监控的外场设备包括车辆检测器,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气像检测器等。由于这些检测点(数据采集点)距离通信站较远,相对分散,且数据量较小,无法采用标准的高速数据接口进行传输,因此在每个远端数据点配一台modem,将数据传到就近通信站的onu,最后通过通信系统传至监控中心通信控制器。 3.3 监控数据传输 监控数据分二级管理:监控中心、监控外场设备。通信系统在各站综合业务接人网的onu设备业务通道中提供足够的2/ 4wvf接口,监控数据采用模拟传输方式,通过这些音频接口完成,由监控系统提供mo-dem进行数模转换。 3.4监控图像传输 监控系统在全线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摄像机,各摄像机的图像和控制信号均要传至监控中心。通信系统负责为摄像机的图像和控制信号传输提供光电缆,视频图像信号和控制信号经过数字/视频复用光端机复用后,占用一根光纤。 结束语 通信系统在高速公路建设行业中的不断应用,对其技术的更新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高速公路其“快速、安全、便捷、舒适”等功能特点能发挥,务必对其通信设备及通信技术作出更高要求。对此,只有更好地了解及熟悉通信系统的应用原理,才能更好地为高速公路通信技术的不断 发展 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平台。
物理科技论文:中考物理科技类试题赏析 摘要:中考物理科技类应用题是新课改开发的新题型,它体现了课程生活化的新理念。通过联系实际、促进知识应用,重视过程、提高应用能力,学会评价、了解应用方向,关注生活、形成应用意识等,达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中考;物理;科技试题;赏析 在课程生活化的影响下,近年来出现了以S・T・S为背景材料的应用类中考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它是新课改开发的新题型。由于此类题目取材广泛,涉及的知识面广,因此考试时的得分率往往偏低。为了帮助大家尽快适应这类试题,笔者结合2007年部分中考物理试题的评析,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 联系实际促进知识应用 新课程对物理知识的要求,除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以外,更要求知道“能用来做什么”,即如何用来解决个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解释、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 例1 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能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半导体;B.磁性物质; C.真空带;D.绝缘物质。 评析 此题源于2007连云港卷。题干以袭击性武器子弹为背景,考查声波的传播需要有媒介物质和超声波具有能量这一科学规律。要防止超声波产生伤害最简单的办法,是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通过研究超声波的应用,展示了利用声波来传递能量的事例。 例2 汽车中有如图1所示的电路,其中上端带金属细杆的金属滑块M与两侧金属弹簧相连并接入电路中,金属滑块M与弹簧套在光滑绝缘的水平细杆上。当汽车静止时,滑块M上的金属细杆与红、绿灯一端的触头都不接触.当汽车向前启动时,_________灯亮;当汽车急刹车时,_______灯亮。上述设计中应用到了一切物体都具有_________这一物理知识。 评析 此题源于2007莆田卷。它以汽车上的电路为背景材料,考查惯性的概念和读电路图的能力。惯性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物理概念,对它的理解应建立在学生生活的体验上,对它的掌握要建立在不断联系实际的应用之中。本题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把惯性这个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本题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熟练看电路图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在新情景下知识的迁移能力。 2 重视过程提高应用能力 重视学习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此相应的就有一种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命题。它要求学生弄清事情是怎样的,怎样去解决,怎样进行已有的知识运用和已掌握方法的迁移。 例3 如图2是某家用燃气热水器结构原理图,微动开关K与活塞相连,活塞与水管相通。淋浴时,打开淋浴阀,喷头有水喷出,根据___________的规律,活塞应向_____(左、右)移动,由电磁铁的磁力把燃气阀打开,同时电子点火,燃气进入灶头燃烧,有热水流出;洗完后,关闭淋浴阀,热水器熄火。若热水器各部件完好,水压正常,打开淋浴阀后,电子点火器能点火却无火焰,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能写出一点即可)。该热水器适用水压:0.05×103~0.4×103kPa,若用水塔供水,则水面离热水器至少________m。 评析 此题源于2007黄冈卷。它以家用燃气热水器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液体压强、电磁铁、电路等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性强。家用燃气热水器虽然是家庭中常用的电器设备,但学生对它的内部电路不是很熟悉。做这类题的关键是结合插图分析物理过程,理顺解题思路。物理过程的分析如下:活塞为什么能移动?是因为喷头处有水喷出时,流速大压强小,活塞右边的压强比左边小,活塞两边的压强差使活塞向右移动。活塞向右移动时电路接通。因此解题思路为:淋浴阀打开活塞向右移动K闭合电子点火、燃气电磁阀打开进气。为什么电子点火器能点火却无火焰?这要从燃气燃烧的原因上去分析。首先要有燃气,其次电压要达到额定值,电压低于额定值时,电磁铁的磁性较小,燃气电磁阀就不能正常打开,使电子点火器能点火却无火焰。 怎样通过物理过程的分析提高应用能力,笔者认为:一是要明确试题中创设的物理情景与物理过程。一个物理过程往往有几个阶段组成,各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还具有各自的特点。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正确理解物理过程,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才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二是图文结合分析物理过程,新课程试卷的特点之一是有大量的插图,插图与文字密切配合能形象地说明问题。读题时必须强调与这些插图结合起来,做到有图必用、以文释图、借图释文。 3 学会评价 了解应用方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这样的素质:可以不了解某些物理技术的细节,但要了解物理技术应用方向,以积极有益的方式使用这种力量。如2007年有许多地市的中考物理题以具体的科技问题为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心物理科学的正确应用,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例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已普及到城乡家庭,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电器。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农村经常看到如图3所示的碟形天线,它是用来接收什么传来的信号的?在城市更多的用光缆来传输电视信号,请写出光缆通信的主要优点。 (2)在看电视的时候,开、关附近的日光灯时,会在电视机画面上出现短时间的雪花点,其原因是什么? (3)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资料表明:在电子时代,建筑物上普通的避雷针无法使电视机等各种电器免受雷击,请你提出电视机防雷的具体措施。(要求写出两条) 评析 此题源于2007宜昌卷。它以现代通信技术(电视)中的无线通信、光纤通信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电磁波和光缆通信技术的了解。电磁波既可以传播电视信号,也会对电磁信号产生干扰,如开、关附近的日光灯产生的电磁波干扰,使电视机画面上出现短时间的雪花点。试题以普通避雷针无法使电视机等各种电器免受雷击为话题,说明看似先进的科技社会其实还有太多的薄弱领惑,而这些空白让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堪一击,这类试题有助学生从小树立攻克难关的愿望和理想。 例5 你见过戴着面罩或墨镜的工人进行电焊作业吗?电焊利用电流的热效应产生高温,将焊条熔化,从而使两金属部件焊接在一起。电焊机工作时有很大电流,但不会连续工作,所以导线中会产生迅速变化、时断时续的电流。 (1)电焊机输出电压40V、输出功率2000W,某种橡皮绝缘铜芯导线在常温下安全载流量(长时间通电时的最大安全电流)如下表,从安全角度考虑,计算说明应选择哪种导线作为电焊机的输出导线? 导线规格导线横截面积S/mm22.54610安全载流量I/A28374768(2)焊条熔点为1100℃,比热容为0.4×103J/(kg・℃)。假设电流放出的热量全部被焊条吸收并使焊条升温,电焊机工作4s,可使一根质量为20g的焊条全部熔化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电焊机工作时会对周围的居民或行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请指出其中的两点。 评析 此题源于2007黄冈卷。它以电焊机为背景材料,考查电功率、电流的热效应、热量等物理概念的应用。电焊机既可以服务于生产,使两金属部件焊接在一起;也会对周围的居民或行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体会到物理科学技术在服务人类的同时也会对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4 关注生活 形成应用意识 物理学的发展与现代生活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背景使中考命题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例6 “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争当安全模范公民”的教育活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红灯停,绿灯行”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交通信号灯用红、绿灯,而不用蓝色、紫色等其它颜色的灯。对此,小明、小华、小宇三位同学展开讨论。 小明说:人的眼睛对红色光、绿色光比较敏感。用红绿灯作为交通指挥灯,容易引起视觉反应,可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小华说:红光穿透能力比蓝色、紫色等其它的色光强,很远处就能看到;人的眼睛对绿色光敏感. 小宇说:红绿灯作为交通指挥灯,是国际通用的,并不具有科学依据。 (1)雾天,小明、小华和小宇一起在远处观看路口的红绿灯,收集有关“红色光穿透能力强”的证据。小明和小宇看到红灯亮时,小华却认为红灯不亮。此事实说明红色光引起的视觉效果与_____有关;三位同学向路口的红灯走近,都感到红色光强度逐渐增强,表明色光的穿透能力与______________有关。影响色光穿透能力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一条) 。 (2)依据你的生活体验,并结合学过的物理知识,对小宇的说法作出评价:______。 (3)红绿色盲的人不能分辨红绿灯颜色的变换。请你描述现行交通信号灯是如何让色盲的行人做到“红灯停、绿灯行”的或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回答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 (4)随着科技创新,传统的红、绿灯逐渐被超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LED)所替代。LED灯具有亮度高、颜色纯、耗电少、寿命长等特点,简述LED灯的广泛使用可能会给人们的生活与环境带来的影响。(回答一条即可)_________。 评析 此题源于2007淮安卷。它以交通信号灯为背景,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对使用红绿灯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形成应用物理科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细心观察过红绿灯的学生,能体会到人眼对红光的确比较敏感,说明红绿灯作为交通指挥灯是有科学依据的。试题以雾天为背景,收集有关“红色光穿透能力强”的证据,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天气变化对色光穿透能力的影响。试题以红绿色盲的人不能分辩红绿灯颜色的变换为话题,要求学生对现行交通信号灯作出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总体上说:科技应用类中考题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发挥了中考对日常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结合STS进行物理学科的教学,可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物理概念在新情景下的应用,帮助学生链接已有概念,在微观水平上积极应用与深入理解,巩固长期记忆。 参考答案 例1:C 例2:汽车突然启动时,金属滑块M由于惯性会向后移动,绿灯亮;相反汽车突然急刹车,红灯亮。 例3:流速大压强小右 电源电压太低或无燃气 例4:(1)电磁波;光缆通信的主要优点是:抗干扰、保密性好、信息量大。(2)日光灯启动时,产生电磁波。(3)不收看电视;拔掉所有接线。 例5:解:①电焊机工作时电流: I=PU=2000W40V=50A 由表可知,应选横截面积为10mm2的导线 ②电焊机工作4s产生的热量为:Q=W=Pt=2000W×4s=8000J 可使焊条升高的温度为: Δt=Qcm=80000.4×103×20×10-3℃ =1000℃ 气温不会高于100℃,所以焊条的末温低于1100℃,故焊条不会全部熔化。 ③a.电焊机工作时有强光,会造成光污染 b.电焊机工作时会产生电磁波,影响家用电器的正常工作 c.电焊机工作时有强大电流,造成附近居民 家的电源电压不稳定) 例6 (1)观察者;色光到观测者的距离;光源的光强,光所穿透介质的密度、天气状况(是否有雾,温度、湿度)、色光种类、空气中尘埃多少等;(2)小宇的说法不正确,用红绿灯作为交通指挥灯,具有科学依据。(即红、绿光易被人分辨,红光穿透力强等);(3)在红绿灯旁边分别加上文字提示:“红灯”、“绿灯”、“黄灯”。安装音响,进行语言提示、红绿灯做成各种标志性符号等(4)节省能源、不合理的使用导致光污染 物理科技论文:谈高中生物理科技意识的培养 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总之,加强学生科技意思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物理科技论文:初中物理科技小制作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物理活动课,不是随意的课外活动,而是课堂内外各种方式相结合的课程。教师的角色被摆到组织者和总结者的位置,应该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参与探究的开放性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等这样一个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使学生通过书本获得的间接经验和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相结合。老师和学生在交互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建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学生可以自我选择内容、自由组合、采用尽可能的方式,例如亲身实践、查阅书籍、浏览网页、观看科技节目、求助于家长、社区中心等获得的各方面的知识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处理,最后课堂组织形式则以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加工处理,完成一个小实验、一个科学探索过程或制成一件小制作。例如,在一次学习家庭电路的过程中,林嘉俊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对家庭电路的知识只建立在理论上,感觉很空洞,我想做一个家庭电路的模型。”当天的下午我和他们几个同学把模型做出来后,我问他们:“现在还模糊吗?”每一个同学都会心的笑了,那是一种满足的笑。当我们学习到某方面的知识时,我们会组织学生参观有关方面的实践活动、观看相关的视频片段或请有关方面的人物向学生们进行讲座形式的教育。例如:当我们学习到电子器件的知识时组织学生参观电子器件的制造工厂,让学生亲眼感受生产线上的实践;又比如学到有关电灯等器件的知识时,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Edison等发明家发明创造的一些片段,组织学生上网查阅中山古镇灯饰发展的情况,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艰辛,体验家乡建设、发展的成果,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努力学习的热情。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将最大限度地运用实验教学,为此我们建立了专门的活动教室,打破传统的教室格局,采用面对面的小组组合形式。 二、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现成的实验套餐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制作。在桌面上和抽屉里摆放着小实验工具“套餐盒”,盒内是生活中简单的材料。如:铅笔、导线、铁钳、铁锤、铁钉、水杯、胶水、木版、玻璃板、橡皮筋、蜡烛、纸张等等日常的简易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充工具盒,自由选择、结合实验材料,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些物品演示多个课本上的实验和小实验。在此过程中,往往有的学生会制作出很多与课本的实验相关的有创新的制作的。例如:在去年的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中,有部分同学找来了一些大可乐瓶子、打气筒、一些密封的胶水等,加上老师提供的细小玻璃管、橡皮塞等工具,决定做一个“水顶球”(一个利用大气压把瓶内的水压出顶起乒乓球的实验)。他们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多次试验才做成功),然后自己想办法密封、固定,当时发现水柱很难竖直,他们想了很多方法,最后采用了某个同学提出的在可乐瓶子的底中央涂上一点红色,调节玻璃管使管的底部对正红点的方法才把玻璃管竖直了。还有卢淑贤同学在课堂上观看滑动变阻器的演示实验后,向我提出“老师我觉得学校的滑动变阻器操作不够方便,老师演示时,由于导体细小,可见度小,我想到一种比它还好的。而且如果成功的话,全班的同学都可以自己进行堂上实验了”于是她找到了一些电阻率适合的吉他弦,一些小钉子、几根导线、一个电池盒和电池,我们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把她想到的便携式滑动变阻器做出来了。而且在学校举办的小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经过这样的一个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一个来自同一原理但不一样的制作。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些实验的器材最好是一些利用废品和日常工具可完成的,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动手也可以培养他们节俭和环保的习惯。 三、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制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制作的能力和创新的思想。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初步定出一个方案,然后辅导教师在尊重学生的思想的前提下加以修整。定题后,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这是一个把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在实践中的创新过程,必须对学生给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帮助。例如:去年的活动中初二(10)班的陈金龙同学,他从课外书上看到一段关于“失真房”的文章时,他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马上想把它缩小做成一个小制作。他把设想告诉了我,看完那篇文章后我发现把它缩小不会影响到它的失真效果,于是大力的支持他去做,我们一起研究它的构造,查阅一些相关的文章和刊物,其间我向他提出了一些建议和一些必要的帮助。最后他成功地把失真房做出来,而且在这次学校的小制作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后来,他和同班的杨志斌同学两人在一次下雨天回家的路上,观察到雨点垂直落到雨伞中央部位的声音特别大,而落到倾斜的雨伞边缘则小得多,于是产生了创作灵感。能否减小雨点打到屋顶时发出的声音呢?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几经挫折,不断完善,终于完成了“消音雨蓬”的制作。“消音雨蓬”在学校小发明、小制作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林嘉俊、杨志斌、卢淑贤等同学所获得的成绩正好体现了科技小制作的成功,他们经常这样对我说:“老师没有你的教育,我们的学习还停留在理论上,小制作活动让我们懂得了研究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公开的评价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其中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结合,尽可能挖掘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主要通过记录学生平时参加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作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等进行形成性的评价。通过本校每年一度的科技节的小制作评比对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对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认识程度等的综合性评价,作出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去年我们分别奖励了一批小制作:一等奖“失真房”、“消音雨蓬”等五个项目;二等奖“便携式滑动变阻器”、“水汽火箭”、“一纸顶千斤”、“多功能大气压演示瓶”、“双向楼梯灯”等十个项目;三等奖“投石车”等十五个项目。通过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成功并非高不可攀,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发挥特长。 五、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以物理为主的活动课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能力、科学探索能力、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提高,下面使实验结果小结: 1、通过调查统计:98%的同学喜欢活动课,其中90%的同学认为趣味性强,可以动手实验;82%的同学认为思维的灵活性有所提高;76%的同学经常会有一些创新的想法。50%的同学在课外喜欢动手制作或做实验。全部参加小制作活动的同学都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2、小制作活动的学习和制作,同学们的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使同学们养成了实地调查、实验、查阅书籍、浏览互联网、求助于家长等习惯。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六、问题讨论 我校的小制作活动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完善本课题的内容和方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许多问题还有待指导和不断改正和实践。 物理科技论文:物理科技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创新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的现代教育应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任。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课堂教学、物理探究实验和物理课外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撰写小论文,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素质 物理学知识无处不在,并且物理教学在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火花”的引发等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和特殊的地位。教师在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物理科技实践活动,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阔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我校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简课时的基础上,腾出时间,大面积多种类型地开展科技活动课。下面仅就我校物理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1 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场所。物理是理论课,但要有工程意识,理论要紧密而巧妙地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才能深刻、更全面。而且,教师授课必须要有“含金量”, 注重课本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以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较短时间把他们引到广阔的科技实践应用前景,他们才感到学的有用、脚踏实地、心里有底,他们不但会主动学好原理,还懂得应用到哪里和怎么应用,并且还有发挥的余地。这样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全面的,在某些场所就可能得到应用,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物理探究实验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究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欲望。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究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明确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事实说明,开展探究实验活动能培养学生对证据、逻辑和科学见解提出疑问的习惯,促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思维。 3 开展物理课外实验,拓展创新空间 除课堂实验教学外,开展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到实验室去通过“动手”自主做实验,可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学生除可充分使用实验室内各种仪器进行实验外,还可设立“废料利用箱”,让学生把平时弃置的易拉罐、废胶管等收集起来,供同学们选用。这样做既可节省资源,又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纸锅烧水”等。在物理实验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 4 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发明的设想、设计,不轻率下断语,也不轻易打退票,而是和学生一道认真探讨,仔细研究,充分论证设想、设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科技发明由寻找课题到设想到设计乃至制作成实物,往往是数、理、化、生各科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也是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在科技发明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让他们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校自从开展科技发明活动后,学生中出现“四多三活跃”:爱学习的多了,善动脑的多了,勤观察的多了,常动手的多了;课堂气氛活跃,课余生活活跃,兴趣小组活跃。 5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撰写小论文,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听收音机、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定期举办“初中物理报”专刊评比,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就某一社会问题让学生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撰写小论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6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认真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举办科技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有条件时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通过录像、资料讲解,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抽样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提高,关心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7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通过社会调查活动,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到现场实地观察、调查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利用节假日走出家门,进行社会、自然的调查研究,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主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 总之,通过几年来我校物理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大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学物理课的教学中,开辟物理课外科技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结合于实践,寓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与课堂教学并行发展、相辅相成。实践进一步证明,广泛深入的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没有影响或降低学生的课业质量,恰恰相反,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知识的应用都有了明显的增强和提高。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动手、动脑进行设计制作,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结合课本知识加深了理解,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更为生动具体。 物理科技论文:物理科技改变人类生活 摘要:物理是源自于生活的科学,它是祖先对于现实生活中现象总结的一种高度凝练,而物理上升到一定高度则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影响,物理与生活一直处于一种往复循环,互相影响的状况。本文主要从各种发明的不同层面诠释物理对人类生活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物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 从人类的起源开始,物理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人类利用周围的环境为自己制造生机,无意间发现了钻木取火的原理,火的制取和火种的保存是人类生命兴旺的源头,火让人类的食物更加美味更加健康,使他们居住的环境更加温暖,更有助于驱逐凶猛的野兽,火种的保留使得他们每到一处都可以使用火,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摩擦生热,能够燃烧的物体温度一旦达到着火点就会燃烧的物理原理,但是却还是有意无意地利用了这些物理原理为自己创造一线生机,没有火,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文明。所以是这些物理原理为人类的兴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此时的人类无法控制物理科技,但是能正确地使用这些物理科技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物体如果密度小于水,就会漂浮在水面上,此时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人类最初并不知道物体会受到浮力,但是却能利用木头可以漂浮在水中的特性,造出了木船,木船对于人类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虽然人类不知道它能承载多少重量,但是却能利用它来往于其他的陆地,并且打捞一些鱼类,通过船的发明,人类丰富了自己的食物系统,并且能与其他的陆地加强沟通,进行来往贸易,使得人类初步展露出了社会的模型。而后,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正苦苦求索如何测定王冠的体积,在沐浴的时候水从木桶中溢出,却使他灵光一现,发现了浮力定律,以后的科学家循着他的思路一路探寻,终于发现了流体力学的奥秘,他们可以对水中的船只进行受力分析,得到船能承载多大的重量,更进一步改造了这一工具,使得人类的海上航行技术突飞猛进,也为人类文明的推进做了巨大的贡献,郑和出海南洋,使得中国国威得以彰显,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拓了人类的视野,使得世界的全貌得以重现,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揭开了人类心中对于地球的一层疑云。如果没有船,可能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是天圆地方,美洲则会屏蔽在人类的视野中,可能各个国家也会老死不相往来,人类有如此的繁荣兴旺,与物理科技是分不开的。 一个铁球与一根羽毛从同一高度落下,自然是铁球先落地,然而伽利略却毅然决然地否认了这个观点,于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被永久地记在了史册,伽利略从比萨斜塔拿出了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下落,两个铁球几乎同时落地。而他又利用了归缪法成功推翻了物体下落速度与质量有关的观点:一根羽毛和铁球相连,落下地面,正常来说羽毛比铁球速度慢,会拉低整体的速度,但是两个拴住一起重量增加,按照之前的理论应该速度加快,因此,原结论被推翻,物体下落速度与质量无关。此举无疑将人类对于物理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境界,从原本的单纯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升华到以理论为依据进行拓展,伽利略创造的运动学,更是将两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力和运动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对于物理的理解不再肤浅,而且渐渐深入。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宣告研制成功。“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另加1500个继电器以及其它器件,其总体积约90立方米,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间30多米长的大房间才能存放,是个地地道道的庞然大物。当时的计算机只是为了计算一些繁琐的,计算量较大的科学实验数据,但是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与改良,变成了集成电路式计算机,投入了数据流,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办公室自动化,计算机也不再是那个笨重的机器,甚至于变成了能拿在手中的小型笔记本,现在的计算机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娱乐工作生活的必需品,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解放了他们的双手与思想,使得整个世界彻底联通。而电视,手机等的出现也使人类的生活大为精彩,不再闭塞。一个恶霸不再敢横行乡里,因为有互联网和电视的监督,一旦做了违法的事,必定会尽人皆知,网上和电视也会把最新的实事,并且传播正能量,丰富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互联网上WWW网站众多,比之传统媒体,能快速提供信息。但互联网只是一个平台,还需要科技创新。众多的基于互联网新产品的出现带给人们全新体验。微信、QQ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人也能成为好友。微博的出现更是带来了媒体的新变革,通过微博,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快速发送信息,并被世界范围内的他人获取。中国境内最大的微博平台是新浪微博。 然而,物理科技为我们带来的未必都是好的影响,凡事有利必有弊。火虽然可以烤熟食物,可以取暖,但是也有人用火来作为攻伐的利器,排除异己,荼毒生灵,残害同胞,船虽然可以承载人漂洋过海,来往贸易,但是也有人在船上装载军火,征伐其他国家,通过武力使得对方屈服。蒸汽机虽然推动人类工业革命的进展,但是却会产生大量的污染,使得环境破坏,并且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与人力物力。电的使用为人类带来了便利,但是也会有很多人使用电不善,导致事故伤亡,计算机虽然让人类跨入了信息化社会,但是电脑的出现,也让一些新兴的职业――黑客悄悄进入其他人的电脑,窃取别人的资料,使用电脑病毒侵染别人的电脑,甚至于涉及到国家安全。手机虽然使通讯变得便捷,但是却让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淡薄,每个人的手机号码仿佛成为了他们每人的囚犯编号,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电视机虽然丰富了人类的娱乐生活,但是却让人容易迷失自我,沉浸在电视剧里的世界无法自拔,却忘记了现实的生活。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人类心理的贪婪,惰性,欲望,等一切的恶性心理。但是如果能克制住这些心理,好好地利用物理科技,必定会使人类的生活大放异彩。 物理科技论文:浅谈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认识及体会 摘要:中学生物理科技创作在对中学生学习与认知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本文通过对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对中学物理科技创作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创新思维 一、引言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指学生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将一些简单的材料通过物理关系进行创作,从而创造出具有一定物理原理且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作品。开展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对学生有积极影响,科技创作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可以进一步落实物理课程教学,也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二、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特点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一种动手与知识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它受到学生自身的知识、兴趣、能力、材料、创作思维等因素所影响,虽然创作作品是运用日常中低成本、简易的材料所制作,但它仍然能够形象、准确地反应出物理原理的运用于实际的应用价值。物理科技创作具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科学价值与创新价值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活动是由客观的物理原理为基础,将材料进行物理搭配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中学物理科技创作作品是物理知识的应用,更是物理知识的验证与表现。他们可以将一些简单且抽象的物理原理通过作品来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并且中学生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在物理科技创作中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作品有着新颖的结构与外貌。 (二)制作简易方便,实用价值高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有效促进物理知识学习,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物理科技创作作品能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良好的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物理上遇到的问题,也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物理传声筒的科技创新,这项创新是依据声波通过不同介质传播速度、受干扰程度不同,此项物理创作制作方便简单,但是传声筒之间使用不同材料的连接线就会出现不同的传声效果,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传声筒也可以有效的解决部分生活问题,不仅充满创新意识,也具有着实用的意义。 三、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要求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活动,如何良好利用物理科技创作活动,制造出优秀精妙的物理科技作品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上面对物理科技创作特点的介绍,总结出一些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基本要求。 尊重科学规律,培养创新能力。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应当围绕科学知识与客观规律进行,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正确运用科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科学、实用的作品。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需要良好的创新能力,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生实现科技小发明、小创造上的一项重要因素,中学生需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仓嘶能力,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发明思维,激发物理科技创作的灵感,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提升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作热情。 四、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学生在创作中应当注意作品是否与生活贴切,有创作思路时应当就创作思路对生活问题进行反思,通过将知识与生活良好的结合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锻炼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提高物理创作的必要条件。 如在中学物理知识中,动定滑轮组的物理知识是中学物理知识中一项简单又重要的物理知识,这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定滑轮在起吊物体的时候可以改变受力方向,而动滑轮在起吊物体的时候有着省力的作用,从中学物理知识可知,设置N个动滑轮时,所需要的拉力为原力的(1/2)n。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再运用自身的动手能力将动定滑轮组进行巧妙的搭配,不仅可以改变受力方向,还能节省力气,这类设计不仅要求学生要对创作设计进行物理计算,还需要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分析等综合能力。 五、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影响 作为中学生课余时间中一项训练动手与思维的综合活动,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对中学生有着很多积极的影响。 (一)创作融人生活,帮助学生唤醒创新意识 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急待解决的物理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物理科技创作无疑会包含学生的自主思维,这样自身解决问题的思维可以有效的唤醒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展知识层面 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由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求知欲望所决定的,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就要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学生在课堂外的一项与学习相关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具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以吸引中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现阶段很大部分中学生课余时间活动枯燥无味,缺乏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中学物理创作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打开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本文从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特点、要求、影响等方面人手,指出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当下,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中学生物理科技创作,并逐步将这一活动制度化、常规化,使之成为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力的辅助手段。 物理科技论文:新课程下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创新分析 摘 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落实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多样化,在物理教学中的科技教育活动也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意义,以活动方式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物理学习带来的乐趣,这样的教育活动平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探索奥秘的好奇心,充分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对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过程,该文就新课程下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创新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科技教育 活动 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实际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上,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将学生的科技教育活动重视起来,有助于培养新形势下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水平,在常规知识和实践教学上还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关于物理科技教育活动方面,仍然属于弱势的部分,对其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1 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目的创新 在高中课程的总目标中对科技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明确阐述,其中说到要将物理知识和技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得到应用,要对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都进行充分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探索的好奇心,要明确科技、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中学的物理课程不仅仅意味着简单枯燥的学习,还肩负着带领科技走进学生生活的重任,首先想要将物理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创新有意义,就要点燃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真正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的中学阶段,开展物理科技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出严密的创新思维,在以后的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的生活中,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学生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对自身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来选择未来发展方向,能够游刃有余的应对高考志愿、人生规划等这样重大的人生抉择时期,中学物理科技活动的创新的教学目的,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了许多宝贵的经历,在这样具有较强参与度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会受到重大的启发,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充分地强调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对学生关注、了解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引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比于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学生被禁锢起来的思想和双手,根本无法将自己的个性充分的释放出来,这样就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目标和信心,不难发现,没有兴趣爱好作为基础学习都是痛苦的,也可以说是枯燥和乏味的,即使短暂接受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在以后运用中也很难做到得心应手,并且根本无法确立相关的人生目标,所以,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创新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物理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2 物理科技教育活动平台构建的创新 物理的科技教育活动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科技世界,科学技术馆的种类繁多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之外的绚丽多彩的科技世界,例如:视觉3D4D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节能技术、信息技术等,观众可以亲身的参与其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发出参观者的好奇心和探索科技的欲望,我国的科学技术馆主要针对的受众人群就是青少年,这样具有较强互动性的活动平台的建立,可以充分地为中学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创新模式提供借鉴,虽然在学校的科技活动的建设模式会相对的受到局限,中学物理科技教育活动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进行,在教育活动项目的设立上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来选定,不需要全部都是成熟的科技活动,要根据学生目前所掌握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展开侧重于科技教育的具有开放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切身参与其中,在体验式的学习活动中了解物理科技的应用乐趣。 现代的网络信息先进技术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资源的共享和开放的平台在物理科技教育活动中也可以将网络资源的力量充分的重视起来,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物理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再生产和科技中的重要地位,并且物理学的未来发展和趋势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客观的认识,充分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打开了学生对于科技探索的大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的形式展开物理科技教育活动,具体的内容分为以下4点,具体如下。 2.1 趣味性的物理实验 通过在物理教学的活动中增加趣味性的物理实验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燃起学生对于物理学习和探索的好奇心,在实验项目环节的选择上还是要根据学生所能够感兴趣的方面来进行,因为只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例如:我们可以在实验的名称和方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例如:“千人震”这项实验活动是引导学生对于自感现象的体验和实践;“跳绳发电”这项实验活动是引导学生学习导体在地磁场中切割磁感线发电的时间和体验等这些有趣又具有极强参与性的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产生很大影响,能够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这样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改传统教学的局限,是新课改深入下的的重要体现。 2.2 学生科技制作及作品评比展览 对于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形式还可以同具有研究性意义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具有实践和学习意义的科技制作比赛活动,在这样具有研究性意义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选择性和主动性的研究和制作,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全不用考虑其他任何对思维上的束缚和顾虑,尽情主导自身的思维,只有这样具有较强个性的科技制作活动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热情。 2.3 科技影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学习中已经充当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和组成方式,对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展开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充分地体现出科技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和时代性,在网络的信息资源平台上,科技影视作品对于物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都有比较丰富和详尽的教学资源,例如:科教片《宇宙与人》《时间简史》《斯蒂芬霍金的宇宙论》等,不仅为科技教育活动提供了相关的资源,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素材和资料。 2.4 科普基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中就明确地提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并且应当适度地向公众进行开放,所以,在物理科技教育活动中应该适当的展开一些对科研具有重要作用的单位参观和学习工作,例如:气象局、发电厂、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等部门,都可以定期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参观和了解,来更好的促进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展开和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3 结语 通过在新课程下的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展开,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好奇心,并且能够将无物理知识同实际的生产、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标,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物理科技论文:在物理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本文通过对“物理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拓展创新、物理学史教育、科技制作与小发明、STS教育等活动方式论述物理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物理科技活动;科学素养 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基本理念,首要的一条就是“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历史和时展证明,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国家兴旺之本.尽管对科学素养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但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1]在科学教育体系中,自然科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独特的作用,开展物理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W教育中的科学过程主要是指在一般的科学研究中,那些普遍适用的系统化的操作步骤,一般来说,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分析与论证等基本环节.事实上,“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与真实的科学探究,虽然二者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是面向人类已知的知识,强调的是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领悟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探究自然界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而真正的科学探究是面向未知的知识,它更重视结果,即发现新知识.所以,在科技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探究习惯,更理性地看待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所形成的知识,更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在教学串并联电路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性探究问题:根据给足的电源、两个小灯泡、一只开关、若干导线等器材,请画出尽可能多的电路.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自发地将所画的电路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展开讨论. 要求1:把黑板上错误的电路图找出来,并说明理由.(因学生展示的电路设计有可能存在短路、断路等情况) 要求2:把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的电路合并后保留一个电路. 要求3:把余下的电路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活动结束时,笔者当堂进行检测,掌握串并联电路特点并能正确识别电路的串联、并联的学生达到86%.[2] 2通过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最终都要以观测或实验的事实为准则,只是实验(试验)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已,所以实验(试验)的观点、方法和能力是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 物理课本中设计了许多探究性实验,如果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只是按单一方法进行,只达到会做的层面.由于学科教学的时间、任务的限制,往往也只能如此.科技活动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广阔空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针对一个主题,讨论可能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揣摩、探索,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加以探究,最后选出你认为最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匀变直线速运动》这个实验在课本中使用的是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活动中,有同学提出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充当频闪照相机来研究的方案.本校实验室没有配备频闪照相机,访谈中得知,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频闪照相机,他仅凭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和打点计时器都具有等时记录的特点想到这个方法,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学生创造性.难能可贵的是,其他同学想到在路径后面上放上刻度尺就很容易解决了距离测量的问题.随后的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在小车顶上靠刻度尺一侧固定一个指针,就可以减小因拍摄时视角引起的长度测量误差. 3通过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再现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物理学家们为获取物理知识所做出的真实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物理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含有静态知识体系──科学规律、成果;动态知识体系──科学研究的过程.前者给人以知识,而后者给人以创新的智慧.离开了历史背景的单纯的物理知识只能使学生觉得枯燥和深奥.若能通过具体、生动、可靠的历史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大师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物理奥秘时那种科学创造的快感与激动,接受科学态度和优良品质的熏陶. 人教版物理教材中大量的“科学足迹”栏目提供了丰富的物理学史资源.此外,在科技活动中,开设了《“偶然”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讲座,让学生感悟到灵感的美和科学探究中美的灵感来源于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生活的敏锐观察.《擦肩而过的发现》让学生为科学家痛失重大成果而惋惜,同时也为他们的不懈追求精神而感动,理解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失败”的价值.在教学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后,介绍物理史上“十大最美实验”让学生感悟实验的魅力.《量子力学的“英雄时代”――一张震撼的合影照》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二十世纪初科学发展“井喷”时代科学巨匠们的卓越贡献……让学生在科学史的海洋中,感悟科学的美,培养对科学探究的情感,形成科学探究的价值追求. 4通过小制作、小发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的活动课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指导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们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各方面的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能够充分认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与科技教育紧密相连的活动,如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每年的全国、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广泛开展的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如机器人、航模,科学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都是科技活动非常有效的活动方式. 科技发明小组的潘胜勇同学观察到日常生活中,拔取移动插线板上的插头时,往往要用双手,有时很不方便,经过仔细琢磨发明了“可单手拔取插头的插线板”,此项发明荣获重庆市少年儿童发明金奖,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5通过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STS教育本身是以科学素养为出发点,正确理解和处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和谐,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和价值判断.所以,在物理科技活动中,开展STS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STS教育.让学生理解在物理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物理学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在学习必修2第6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时,将这样的观点渗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知道,没有望远镜的发明与改造,人类就无法观看到遥远的天体,将大大限制物理学家对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万有引力的发现和引力常数的测定,使得人们能够计算出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的天体.在学习中,让学生充分思考,去感知科学和科技的互相推动的关系.在第5节《宇宙航行》后,教材给出了《航天事业改变人类的生活》材料.这份材料重点介绍了航天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广播给人类带来的改变,航天育种对农业产生的促进作用.在材料的最后,编者介绍了近年来,有的国家试图在大气层外部署武器,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要求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查阅这方面的资料,了解我国政府的立场,写出综述,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交流.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关注,让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投身航天事业的激情. 开展物理科技活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方面. 物理科技论文:物理科技教育探讨论文 第二课堂也称第二渠道教育,是在第一课堂之外,在教师指导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特别是科技意识的培养为中心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的教学活动。能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信息,抓紧应用新的科技成果来丰富和改革我们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对加强科技教育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活”: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时间和空间都机动灵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例如:在第一课堂中讲无线电发射和接收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死板地讲其原理,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让学生在物理实验室中制作“小小广播台”,发射和接收调幅、调频电磁波,然后可在实验室、操场等地进行发射和接收的实验。有时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技能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是“新”: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材——主要是传播昔时信息的限制,能迅速将各种即时信息传播给学生。这些最新的科技信息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例如:日本的科技博览会中最现代化的机器人,在营养液中培植的西红柿等,使学生大开眼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意义的科幻片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科技教育。 三是“全”: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例如:学生看到盲人在过马路时由于看不见红绿灯,易发生危险,因而制作了“盲人红绿灯”。因为盲人看不见灯,但能听到声音,所以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颜色的灯,盲人可听声辨灯,以保证交通中的安全。使科技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教育是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但可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用发展的观点看教育,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原则,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在第二课堂中一般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第二课堂有着不同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因此,在中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技教育。 第一,画向多数原则 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面向多数,根据自愿和每个学生的爱好,尽量多地把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研究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机能的发展。 第二,实践性原则 我国学生跟外国学生比,突出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科技信息知道的少,创造精神差。应多安排实践性活动,接触社会,接受科技信息、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物理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生做出了“光控报警器”,“光控路灯”等许多作品。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第三,相互促进原则 这是指第二课跟第一课堂的辩证关系。从系统论看,学校是一个整体,两者的教育目的相同,培养目标是一个;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看,德智体美技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课堂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第二课堂活动要注意内容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速度时,可提到卫星发射和接收,但无法做细致讲解,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录像,资料讲解等具体学习,可以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四,因校制宜原则 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的优势及有利条件,从实际出发开展科技活动。 例如:利用旧的半导体元件制做出“光控报警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技能。 关于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作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创新,因为当今时代,学生的知识面广,接受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所以,一定要注意内容丰富并有最新科技信息,而且有多样的形式。例如:录像、讲座、竞赛、科技制作、参观、小论文、成果展等,才能更好地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中学物理课的教学中,开辟第二课堂的教育,与第一课堂并行发展、相辅相成,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现代化的科技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物理科技论文:物理科技意识教学管理论文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总之,加强学生科技意思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物理科技论文:新课程下物理科技教育活动 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渐为广大教师理解,人们在关注物理学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同时,开始关注学生的科技教育,以期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人才.在目前高考制度主导下,人们对物理知识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视,经过长期探索已经有了成熟的教学模式和经验,而在物理科技教育方面,则相对薄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物理科技教育活动投入相对较大,学生活动组织较为复杂,对教师科技素养要求较高,而学校对教师评价体系一般不涉及物理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以至于物理教育只剩下物理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教育,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成了点缀.为了更全面的实施新课程目标,解决好中学物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针对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探讨. 1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目的 高中物理课程总目标指出:要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了解科学技术与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因此,中学物理教育也应担负着让物理科学技术走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亲近物理、拥抱物理的任务.人们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学物理教育在学生毕业以后能给学生留下点什么?对学生未来发展能产生什么样影响?什么样的学生最具有发展潜力?从以往毕业学生成才经历的调研中,我们认为物理科技教育活动首先要能够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与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人类生来具有,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接受中学教育,好奇心的发展分出3个层次:一是许多学生的好奇心渐渐淡化、泯灭了,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新发现无动于衷,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二是保持好奇心的学生,能够持续的学习科学知识,探索自然科学奥秘.三是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能够为之疯狂而乐此不疲,好奇心演化成一种终身追求.这样的学生在以后科学事业和个人发展方面都能取得突出的成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好奇心是科学的原动力”.在学生年龄较小的中学阶段,中学物理科技教育活动应突出“激发好奇心”这一要点.面对以后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选择发展方向,例如高考志愿填写、人生规划等.中学物理科技教育活动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和体验活动项目,“体验实际上是一种过程教育”[1].中学物理科技教育活动要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前景,开拓视野,感悟科学的魅力,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以后选择发展方向打下基础. 2物理科技教育活动平台的构建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各个场馆几乎都成了科技教育的大平台,展示了众多的信息技术、节能技术、视觉3D4D、人工智能、交通科技等高新科技,让观众亲自参与获取科技知识和娱乐享受,从而激发参观者对科技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中国科学技术馆的活动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它的活动平台也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与体验,具有很高的互动性.其科技教育活动平台建构模式可供我们在开展中学物理科技教育活动中借鉴.当然,在学校基层范围内我们不可能将活动设计得那么“豪华”.中学物理科技教育活动主要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物理科技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项目安排应以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目的进行选择,不完全是成熟的科学技术活动.活动平台构建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侧重于科学技术教育,设计成开放性的实验活动,使其具有参与性,交互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单位、高校、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集中了许多有趣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教育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这种感受和体验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科技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资源和开放的空间,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了解物理学未来发展趋势,拓展学生视野.物理科技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的形式进行,我们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4种形式. 2.1趣味性物理实验以激疑和点燃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选择设计实验项目.学生只要感兴趣了,就会很高兴的自己去实践.例如,我们在开展活动中安排的实验项目有:高压下小鸟安然无恙(高压静电屏蔽实验),高压静电除尘,奇异的爬坡(物体由低处往高处爬实验),“链条爬坡”(惯性实验),“二龙戏珠”(波动实验),“千人震”(自感现象实验),“跳绳发电”(导体在地磁场中切割磁感线发电),发电机系列小实验,电磁灶点灯(感应发电实验),多普勒效应实验,声控、光控实验等.力图在学生活动中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其他感觉受到较为强烈的刺激. 2.2学生科技制作和作品汇报展这项活动可以跟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举行科技制作比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学科中、生活生产中“选择研究”课题开展科技制作活动.例如学生作品:“水火箭”、“大轮车”、声控与光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2.3科技影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活动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科技教育活动的时代性、综合性.平时我们收集整理了涉及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最新视频,高科技发展与应用视频,物理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视频资源,例如汽车碰撞试验、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大地震、2011年11月3日我国“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器对接、2009年7月22日的日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量子信息技术发展、反物质探索、科教片《宇宙与人》、《哈勃望远镜十五年探索》、《时间简史》、《斯蒂芬霍金的宇宙论》等视频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既为我们教学提供了科技教育活动资源,也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了教研素材. 2.4科普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第15条规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我们积极联系当地科技单位和生产单位,例如气象局、发电厂等,也带领部分优秀学生走出去参观、学习,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全国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3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 让学生置身于物理科技教育活动项目氛围之中,亲自参与活动,自己动手做实验,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其他感觉受到较强的刺激.体验在活动中带来的好奇与惊喜,这是活动安排的原则. 3.1实验项目设计要经得起学生“玩”,有很好的交互性我们利用波动演示器改制了“龙戏珠”实验.当学生摇动把手看到自己绘制的龙上下舞动很是好奇,他们会慢慢摇,也会快速摇以便看到龙的“腾飞”.“千人震”实验(自感现象实验)是利用演示变压器和2节电池改制的,让全班学生手拉手和变压器构成闭合电路,当电池与变压器断开瞬间,每位学生都有较强的电击感,感受到自感现象的威力,让参与的学生回味无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很好奇,常会以意想不到方式进行实验活动,甚至会拆开实验装置,所以实验设计要经得起学生“玩”.实验环境布置可以采用课桌交错布置,六棱桌更好,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间,让学生、教师在中间走动,进行实验和研讨交流,也便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师生互动.对于一些有一定危险的实验,可以设立教师演示平台,由教师操作演示并进行讲解,适当的请学生当助手参与,例如为学生做高压静电实验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3.2学生成果汇报表演学生成果汇报表演可以采用课题结题模式进行.让学生汇报自己科技制作项目选择的背景,制作的科学依据,研制的经历和体验,将自己制作的作品向大家展示,请学生和教师提问,由制作的学生答辩,最后由教师点评并进行表彰颁奖.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不能仅仅一“玩”了之. 3.3科技影视可以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在课余时间进行,也可以将影视资源放到校园网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观看,看完后组织学生讨论,畅想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 3.4外出参观学习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例如2010年暑假,我们给学生布置了暑假活动课题“世博中的物理科技活动”,让有条件的学生在参观世博会各个场馆过程中寻找、参与、体验世博中的物理科技活动,进行拍照、记录和调研,写出研究报告.我们曾带领部分学生参观中国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步辐射实验中心、火灾实验室,参观气象局多普勒天气雷达,参观火力发电厂等,听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讲解科学技术在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我们开展的物理科技教育活动中看到,只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空间,学生是非常乐意参加活动的.学生对“物体自动由低处往高处滚动”感到莫名其妙,对“链条爬坡”表现惊奇,跳绳、电磁灶怎么能发电?对烟雾通过高压静电除尘装置后变得清新感到振奋,对高压下小鸟安然无恙感到不可思议,学生成果汇报“水火箭”表演让校园各楼层都挤满人,争看学生自己的“火箭发射”,六层楼以上的发射高度让大家感叹不已.在观看宇宙大爆炸、《哈勃望远镜十五年探索》、反物质探索、时间简史、《斯蒂芬霍金的宇宙论》影视和讲座中,学生看到了从来没有看过的物理学的另一片天地.上海世博会展示的丰富多彩科技成果让参观过的学生享受了一顿“科技大餐”,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录像,收集了许多物理科技方面的资料,也写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感触.例如学生参观中国馆后写道:“许多年前,建筑大多上窄下宽,可它却上宽下窄,这足以显示伟大而古老的中国改革开发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做事不必拘泥于前人的格式,一件本来已经很好的事或前人固定做法的事反过来做或许会起到新颖的效果甚至更具吸引力”.世博参观活动,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他们对科学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通过物理科技教育活动,使学生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激情,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具体目标中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还需要积极探讨物理科技教育活动在新课程中起到的作用[3],探讨如何将科技教育活动更好的引进到中学物理教育中去,探索科技教育活动的模式和规律,创新教学理念,推动此项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软件设计论文:企业财务电算化软件设计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现代电子技术在财经领域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为会计管理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使现代财务管理搭上了“信息快车”,彻底摆脱了“会计室里的算盘、钞票、记账”等沉闷印象,财务管理进入了真正的“数字时代”,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创造性很强,与其他系统比较,有很大的特殊性,它处理的信息量大,数据要求准确可靠、保存期长,需要严格监控;同时,会计数据要求严格、保密性强,属企业敏感资料。因而,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及其软件设计均有特别的要求: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软件设计须具有安全可靠、功能多样性…… 一、财务软件设计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1.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行会计法 会计法是我们开展企业会计工作的法律依据,执行会计法是国家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企业的财务工作必然遵守会计法,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规。只有依法办事,会计工作才受到法律保护,从而为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提供稳定的法律环境。 2.会计科目代码化 实行会计科目代码化的优点很多:(1)结构简单易记,便于会计人员使用;(2)便于电脑识别、分类、查验、调用和处理;(3)减少资料储存空间,减少电脑处理资料量,加快运行速度。企业会计科目代码必须采用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统一编码,例如现金101,银行存款102……这样既简单明了又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工作人员也乐于使用。如果缺少了这一重要环节,电脑系统就平添许多复杂内容,计算机不得不逐次识别处理每个会计科目,大大增加了程序设计的难度,而且多占了内存空间,减慢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还会增加出错机会,不符合信息化环境的要求。因此,会计电算化首先要将会计科目代码代。 3.会计凭证标准化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凭证的设计要求:(1)具有通用性??尽可能满足各职能部门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力求做到多功能、一单多用、各方共享,提高人机工作效率。以记账凭证设计为例。建议采用集现金收付、银行转账、往来于一身的复式记账凭证,其内容应包括:摘要、科目编码、会计科目、一二级明细目、外币种类、借贷方金额、备注等,这样既适合处理人民币业务,又能处理外币业务,基本满足了会计核算的多方面要求,而且考虑到了未来对外业务发展之需,符合通用、多功能的原则。(2)便于会计人员操作,易于计算机处理。凭证设计的另一个要求是尽可能减少工作人员的书写、输入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方面的时间??在会计实务中,工作人员往往要花大部分时间填写凭证、处理会计资料,效率低、差错多,而电算化管理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处理资料的时间,让计算机更多地代替人的劳动,以充分发挥电脑高速、高效的优势。 同样道理,账簿设置、会计报表编制,也要符合标准化的要求,既要兼顾各方面需要,又要方便计算机处理。 4.会计处理方法制度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繁复而涉及面广,不宜经常修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实行制度化。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几种,企业可按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一经确定就不要随意更改,要形成制度化执行。如果会计处理方法更改频繁,一则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二则影响电脑系统正常运作,容易发生差错。如果不慎修改出错,就会导致系统损坏,影响正常会计工作。几年前,英国某信用卡公司就因修改计算机程序出错,致使支付混乱。日常生活中,类似情况是屡有报道。因此,如无法规、制度的变更,一般不要随意更改会计核算方法,以保持会计业务环境相对稳定,保证电算化系统正常运作。 5.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综观目前的企业,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并有一定英文英础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是推行会计电算化的一大障碍。会计人员如果只懂会计,没有电脑知识,就不可能提出很好的会计管理构想去实现电子化;只有既熟悉会计,又具备一定电脑知识的会计专才,才能设计出优良的财务管理方案,让程序设计者去开发适用软件,使电算化发挥最大效能。再者,财务人员如具备一定电脑常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操作错误,降低差错风险,从而保证会计数据安全。为此,企业要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工作,让现职会计人员掌握电脑知识,为实现电算化提供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企业要顺利实行电算化管理,必须切实做好以上各项基础工作,争取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为落实基础工作提供保证。 二、财务管理系统对软件设计的要求 1.高起点、高规格开发高质量的软件 财务系统对企业很重要,准确程度要求高,不允许有半点差错,因而必须从高起点出发,聘请高水平、合资格、有财务软件开发经验的公司和工程人员负责开发,不能聘请不够资质、不合资格、无实践经验的人员开发。否则,会影响系统的质量、进度,甚至会半途而废。例如,广州某企业,因经费不足聘请了一家技术力量较弱的公司负责开发会计系统,由于设计人员水平较低,加之无实践经验、缺乏财务常识,开发出的系统漏洞百出,最终无法使用,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同时,严重影响了该单位的电子化进程。因此,财务系统开发,用户必须聘请技术力量雄厚、具备财务软件设计经验的单位和设计人员负责。 2.做好系统分析工作 软件设计首先要从系统分析着手,目的在于了解财务工作流程,广泛收集必要数据,对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这是软件设计的基础工作,很重要。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深入细致、完整透彻,体现了设计人员对将要进行的工作的了解程度,也体现着基础工作准备是否充分,这关系到未来系统的成败,因而要充分重视系统分析工作。系统分析的具体步骤: (1)成立专家小组,具体包括:委托方、软件设计人员、会计师、系统使用者、信息安全工程师等组成,为全面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2)落实任务,明确基本事项,确定具体要完成哪些工作。 (3)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明确给出系统的规模;系统应能完成哪些工作;系统工作的步骤和方法:新系统应达到何种质量水平,以及具体的质量控制指标、计划进度等。 (4)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包括:会计业务分工、业务量、业务处理方法、各类报表、输出结果的时间、数据储存要求等。 (5)认真编好会计业务流程图。会计业务流程图就是把会计业务的整个过程用图示和文字说明表述出来。这一过程很重要,是系统设计的基础、依据,财务系统就是根据会计业务流程图设计出来的,是会计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业务流程图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系统设计的成败。因此,必须认真踏实地做好业务 流程图的编制工作。 业务流程图须由专家小组编制,其间应重点发挥有实践经验的会计师、具体业务操作者的作用,重视一线员工的意见,尽最大可能满足第一线业务的需要。设计财务系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用、方便操作,要考虑到一线业务的具体情况。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便实务操作,财务系统才受使用者欢迎。 业务流程图须同时采用文字说明、图形描述两种形式,以相互补充;有关说明、描述必须详细、周密、完善、步步到位,凡是业务触及到的细节均应详细说明、准确标出,为下一步程序设计工作提供充分依据。 有的单位在开发财务软件系统时,只侧重程序设计环节,忽视业务流程图编制的重要性,结果到了程序设计阶段,不得不中断设计,回过头来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临时补上有关业务流程细节,财务系统成了典型的“边设计边施工边补漏的‘三边’工程”。这样既容易出错又拖慢了工程进度,更谈不上周密完善,还会影响系统的设计质量,给企业造成损失。 (6)编制程序流程图。程序流程图是将系统设计的具体步骤,通过图示符号表示出来,它直观地反映了程序设计的构思过程,体现了整个程序运行的思路,是程序设计的关键一步,直接决定着程序设计质量的高低。同时,绘制好程序流程图非常有利于系统的整体控制。 (7)对前期基础准备工作进行严格审核。财务系统的设计是以各项优良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前提的,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顾此,在开展程序编写工作之前必须全面审查有关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禁边准备、边设计、边补漏。 3.程序设计阶段,采用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程序分成若干个功能不同的多个部分,各个子模块均有独立功能,可以单独运行;而把各个子模块组合在一起,又能方便地搭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块化设计是现代程序设计中一种很重要的技巧,有着众多优点: (1)便于分工合作,提高效率,提高质量。系统设计时,可以把要做的工作分拆成多个部分,然后分配给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单位各自开发。这有利于提高效率,提高程序的设计质量。 (2)便于维护、维修,增强通用性、易读性。 (3)增强模块的独立性,降低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即使有某些部分故障,也不致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 (4)能设计出可绕过障碍区运行的高质量软件??这是模块化设计的最大优点。由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所以即使出现某些非关键性故障,系统依然能安全运行。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系统在使用中出现小故障是较常见的现象,如果财务系统具备了这种优点,就能做到不停机维修,不致影响日常业务,这对财务管理特别有意义。反过来,如果系统一有小毛病就会影响日常业务,甚至突然“死机”,就会严重打乱企业的管理秩序,还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能做到小毛病不停机维修,大故障能尽快恢复是财务管理对其软件设计的特殊要求。 4.软件设计要有扩展性,以适应企业未来发展 会计电脑系统设计要预计到企业各类业务的发展,要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以适应业务高层次、多元化发展。某些企业的电算化系统因没有扩展性,致使业务稍有变动,系统就无法适应,延误了日常工作。例如,一些企业的会计系统能处理人民币、港币、美元业务,但对日元、英镑、欧元或其他外币业务就难以适应。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企业外币业务必然日益增多,缺乏扩展功能的会计系统将难于满足未来发展要求。因此,会计系统设计一定要有超前意识,要考虑到未来业务发展需要,设计有扩展性、多功能的软件。 要考虑到某些特殊业务的需要。深圳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对从新疆调进该市的夫妇,在为小孩办理入户手续时,因公安局的户籍管理系统只能输入四个汉字以内的姓名,而该小孩是维吾尔族,名字由近十个汉字组成,超出了公安局电脑系统的设计要求,以至无法正常入户,引起了不必要的纠纷。以此为鉴,财务电脑系统应有处理特殊业务的设计,要考虑到特殊业务的需要。 5.强调面向用户 财务系统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是一线业务人员,所以要特别强调操作简单、方便用户,要设计良好的用户界面,具体操作应尽可能简单易学。在屏幕显示方式上,最好只显示与业务相关的资料,对可有可无的资料,如参考性、辅助性的资料则能省则省。切忌“和盘托出”??有用、暂不需用的资料均显示于屏幕,这样很容易造成操作错误,还会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在目前企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管理水平不很高的情况下,“面向用户性”很值得广大设计人员的重视。 6.试运行 系统完成开发后必须反复测试,证明达到设计要求,才能交付使用;不能边检测、边使用、边补救。 7.制定应急计划 系统完成设计后,开发方应编制与系统相关的运行文件,并提出有关注意事项,以备在出现意外情况时,有条不紊地采取相应措施。使用单位也应制定自己的应急计划,以备急需。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单位恰恰忽视了这一关键步骤,没有起码的应急计划,假如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损失将是巨大的。 8.加强风险控制,保证信息安全 实现会计电算化,必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于电子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电脑病毒入侵、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非法毁损等因素影响,数据很容易被破坏,因此,会计电算化必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一方面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严禁未经受权人员上机操作;不能连接与业务无关的终端,禁止与互连网连接;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安装“防火墙”,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实践证明,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的最好保障。 9.加强对财务系统使用前的审计 财务系统必须确保正确,才能投入使用,这是保证财务数据安全的关键。系统在投入使用前,应组织专家小组进行严格审计、从严检测,并实地模拟运行。只有证明正确无误的系统方可正式投入使用,只有经过“实战”检验的系统才具有可靠性。必须指出的是,财务系统不能边使用、边检测、边维修,这样风险很大,难于保证数据安全。 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而财务软件设计则要符合财务管理的特殊要求。只有相互适应、互相配合,才能设计出安全可靠、多功能、高质量的优秀软件,更好地推进会计电子化工作。财务电算化是大势所趋,是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会计师、程序设计人员在这方面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软件设计论文:会计报表的软件设计方法 一、会计报表的作用和种类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书面报告文件。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各项经济业务分类地登记在会计帐簿中。会计帐簿虽然能够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活动内容,但却是分散的,不能集中揭示和反映该会计期间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全貌。为了进一步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必须对日常核算的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和汇总,编制相应的会计报表,为有关各方提供总括性的信息资料。 (一)会计报表的作用 1.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 企业管理部门及决策者通过会计报表,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检查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迅速作出决策,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同时,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为制定企业经营计划、企业经营方针等提供准确的依据。 2.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依据 政府部门利用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及时掌握各企业单位的经济情况和管理情况,便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企业的会计报表提供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以掌握国家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从中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节和控制提供依据。 3.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的依据 由于债权人和部分投资者一般不能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直接获得企业经营方面的信息,因此,债权人和投资者为了进行投资等方面的决策,需要通过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情况,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作出投资、融资等决策。同时,投资者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情况,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会计报表的分类 会计报表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按照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可分为动态会计报表和静态会计报表。动态会计报表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资金耗费和资金回收的报表,如损益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报表;静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企业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的报表,从企业资产总额方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面反映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 按照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可分为月报、季报和年报。 按照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可分为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 二、会计报表的软件设计方法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报表一般都采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即整个会计报表的形成过程:采集、计算、打印均由计算机来自动完成。 根据计算机对不同报表的数据采集和报表形成的不同处理方法,会计报表的软件设计方法可分为三类:专用报表的固定化设计、专用报表的通用化设计和通用报表的设计三类。 (一)专用报表的固定化设计 早期的会计电算化报表设计一般均采用此种方法。此种方法针对某个企业进行定点开发时,用专用报表的固定化设计。这种方法的设计要点是:针对某个企业报表格式固定不变,报表的数据固定单一,程序中只需将某帐簿文件的期末余额(或期末发生额)读出并输入报表文件中某行即可。其特点是:简单直观,不能通用。 (二)专用报表的通用化设计 此种方法的设计要点是:报表格式固定不变,但数据来源有所不同,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定义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其特点是:灵活机动,便于通用。 (三)通用报表的设计 此种方法的设计要点是:报表格式(表头和表体)自行定义,数据来源也由用户自行定义,即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定义表格的表头栏目,自行定义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其特点是:自行定义,自行设计。 1.通用报表的数据文件组织 (1)报表名称数据库 报表名称数据库用于存放定义的报表名称、报表编号、定义的日期,通过该数据库实现会计报表的管理,即增、删、改会计报表。 (2)报表框架结构 该数据库由三个字段组成:表号、标识字段和表结构内容字段。标识字段取值为:xt、lh、xw,分别表示“直接显示表头内容”、“栏号”和“直接显示表尾内容”。若标识字段各记录取值都为“xt”则可全屏幕手工制表(数据由键盘直接录入,与wps等字处理软件制表相似)。 (3)报表数据来源及计算公式数据库 该数据库用于采集某报表各栏数据。由六个字段组成:表号、栏号、核算、数据、数据来源、标识。标识字段取值为:“DZ”、“FZ”、“BN”及“LR”,分别表示数据来源于某一个帐、多个文件、表内运算及手工录入。栏号表示数据在表中的装配位置。 2.通用报表的程序设计 通用报表程序设计思想是:根据报表名称数据库、报表框架结构数据库、报表数据来源及计算公式数据库中的内容,程序自动编制一张报表并打印输出。 软件设计论文:企业财务电算化软件设计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现代电子技术在财经领域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为会计管理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使现代财务管理搭上了“信息快车”,彻底摆脱了“会计室里的算盘、钞票、记账”等沉闷印象,财务管理进入了真正的“数字时代”,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创造性很强,与其他系统比较,有很大的特殊性,它处理的信息量大,数据要求准确可靠、保存期长,需要严格监控;同时,会计数据要求严格、保密性强,属企业敏感资料。因而,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及其软件设计均有特别的要求: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软件设计须具有安全可靠、功能多样性…… 一、财务软件设计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1.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行会计法 会计法是我们开展企业会计工作的法律依据,执行会计法是国家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企业的财务工作必然遵守会计法,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规。只有依法办事,会计工作才受到法律保护,从而为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提供稳定的法律环境。 2.会计科目代码化 实行会计科目代码化的优点很多:(1)结构简单易记,便于会计人员使用;(2)便于电脑识别、分类、查验、调用和处理;(3)减少资料储存空间,减少电脑处理资料量,加快运行速度。企业会计科目代码必须采用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统一编码,例如现金101,银行存款102……这样既简单明了又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工作人员也乐于使用。如果缺少了这一重要环节,电脑系统就平添许多复杂内容,计算机不得不逐次识别处理每个会计科目,大大增加了程序设计的难度,而且多占了内存空间,减慢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还会增加出错机会,不符合信息化环境的要求。因此,会计电算化首先要将会计科目代码代。 3.会计凭证标准化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凭证的设计要求:(1)具有通用性??尽可能满足各职能部门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力求做到多功能、一单多用、各方共享,提高人机工作效率。以记账凭证设计为例。建议采用集现金收付、银行转账、往来于一身的复式记账凭证,其内容应包括:摘要、科目编码、会计科目、一二级明细目、外币种类、借贷方金额、备注等,这样既适合处理人民币业务,又能处理外币业务,基本满足了会计核算的多方面要求,而且考虑到了未来对外业务发展之需,符合通用、多功能的原则。(2)便于会计人员操作,易于计算机处理。凭证设计的另一个要求是尽可能减少工作人员的书写、输入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方面的时间??在会计实务中,工作人员往往要花大部分时间填写凭证、处理会计资料,效率低、差错多,而电算化管理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处理资料的时间,让计算机更多地代替人的劳动,以充分发挥电脑高速、高效的优势。 同样道理,账簿设置、会计报表编制,也要符合标准化的要求,既要兼顾各方面需要,又要方便计算机处理。 4.会计处理方法制度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繁复而涉及面广,不宜经常修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实行制度化。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几种,企业可按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一经确定就不要随意更改,要形成制度化执行。如果会计处理方法更改频繁,一则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二则影响电脑系统正常运作,容易发生差错。如果不慎修改出错,就会导致系统损坏,影响正常会计工作。几年前,英国某信用卡公司就因修改计算机程序出错,致使支付混乱。日常生活中,类似情况是屡有报道。因此,如无法规、制度的变更,一般不要随意更改会计核算方法,以保持会计业务环境相对稳定,保证电算化系统正常运作。 5.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综观目前的企业,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并有一定英文英础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是推行会计电算化的一大障碍。会计人员如果只懂会计,没有电脑知识,就不可能提出很好的会计管理构想去实现电子化;只有既熟悉会计,又具备一定电脑知识的会计专才,才能设计出优良的财务管理方案,让程序设计者去开发适用软件,使电算化发挥最大效能。再者,财务人员如具备一定电脑常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操作错误,降低差错风险,从而保证会计数据安全。为此,企业要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工作,让现职会计人员掌握电脑知识,为实现电算化提供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企业要顺利实行电算化管理,必须切实做好以上各项基础工作,争取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为落实基础工作提供保证。 二、财务管理系统对软件设计的要求 1.高起点、高规格开发高质量的软件 财务系统对企业很重要,准确程度要求高,不允许有半点差错,因而必须从高起点出发,聘请高水平、合资格、有财务软件开发经验的公司和工程人员负责开发,不能聘请不够资质、不合资格、无实践经验的人员开发。否则,会影响系统的质量、进度,甚至会半途而废。例如,广州某企业,因经费不足聘请了一家技术力量较弱的公司负责开发会计系统,由于设计人员水平较低,加之无实践经验、缺乏财务常识,开发出的系统漏洞百出,最终无法使用,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同时,严重影响了该单位的电子化进程。因此,财务系统开发,用户必须聘请技术力量雄厚、具备财务软件设计经验的单位和设计人员负责。 2.做好系统分析工作 软件设计首先要从系统分析着手,目的在于了解财务工作流程,广泛收集必要数据,对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这是软件设计的基础工作,很重要。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深入细致、完整透彻,体现了设计人员对将要进行的工作的了解程度,也体现着基础工作准备是否充分,这关系到未来系统的成败,因而要充分重视系统分析工作。系统分析的具体步骤: (1)成立专家小组,具体包括:委托方、软件设计人员、会计师、系统使用者、信息安全工程师等组成,为全面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2)落实任务,明确基本事项,确定具体要完成哪些工作。 (3)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明确给出系统的规模;系统应能完成哪些工作;系统工作的步骤和方法:新系统应达到何种质量水平,以及具体的质量控制指标、计划进度等。 (4)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包括:会计业务分工、业务量、业务处理方法、各类报表、输出结果的时间、数据储存要求等。 (5)认真编好会计业务流程图。会计业务流程图就是把会计业务的整个过程用图示和文字说明表述出来。这一过程很重要,是系统设计的基础、依据,财务系统就是根据会计业务流程图设计出来的,是会计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业务流程图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系统设计的成败。因此,必须认真踏实地做好业务 流程图的编制工作。 业务流程图须由专家小组编制,其间应重点发挥有实践经验的会计师、具体业务操作者的作用,重视一线员工的意见,尽最大可能满足第一线业务的需要。设计财务系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用、方便操作,要考虑到一线业务的具体情况。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便实务操作,财务系统才受使用者欢迎。 业务流程图须同时采用文字说明、图形描述两种形式,以相互补充;有关说明、描述必须详细、周密、完善、步步到位,凡是业务触及到的细节均应详细说明、准确标出,为下一步程序设计工作提供充分依据。 有的单位在开发财务软件系统时,只侧重程序设计环节,忽视业务流程图编制的重要性,结果到了程序设计阶段,不得不中断设计,回过头来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临时补上有关业务流程细节,财务系统成了典型的“边设计边施工边补漏的‘三边’工程”。这样既容易出错又拖慢了工程进度,更谈不上周密完善,还会影响系统的设计质量,给企业造成损失。 (6)编制程序流程图。程序流程图是将系统设计的具体步骤,通过图示符号表示出来,它直观地反映了程序设计的构思过程,体现了整个程序运行的思路,是程序设计的关键一步,直接决定着程序设计质量的高低。同时,绘制好程序流程图非常有利于系统的整体控制。 (7)对前期基础准备工作进行严格审核。财务系统的设计是以各项优良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前提的,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顾此,在开展程序编写工作之前必须全面审查有关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禁边准备、边设计、边补漏。 3.程序设计阶段,采用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程序分成若干个功能不同的多个部分,各个子模块均有独立功能,可以单独运行;而把各个子模块组合在一起,又能方便地搭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块化设计是现代程序设计中一种很重要的技巧,有着众多优点: (1)便于分工合作,提高效率,提高质量。系统设计时,可以把要做的工作分拆成多个部分,然后分配给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单位各自开发。这有利于提高效率,提高程序的设计质量。 (2)便于维护、维修,增强通用性、易读性。 (3)增强模块的独立性,降低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即使有某些部分故障,也不致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 (4)能设计出可绕过障碍区运行的高质量软件??这是模块化设计的最大优点。由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所以即使出现某些非关键性故障,系统依然能安全运行。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系统在使用中出现小故障是较常见的现象,如果财务系统具备了这种优点,就能做到不停机维修,不致影响日常业务,这对财务管理特别有意义。反过来,如果系统一有小毛病就会影响日常业务,甚至突然“死机”,就会严重打乱企业的管理秩序,还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能做到小毛病不停机维修,大故障能尽快恢复是财务管理对其软件设计的特殊要求。 4.软件设计要有扩展性,以适应企业未来发展 会计电脑系统设计要预计到企业各类业务的发展,要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以适应业务高层次、多元化发展。某些企业的电算化系统因没有扩展性,致使业务稍有变动,系统就无法适应,延误了日常工作。例如,一些企业的会计系统能处理人民币、港币、美元业务,但对日元、英镑、欧元或其他外币业务就难以适应。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企业外币业务必然日益增多,缺乏扩展功能的会计系统将难于满足未来发展要求。因此,会计系统设计一定要有超前意识,要考虑到未来业务发展需要,设计有扩展性、多功能的软件。 要考虑到某些特殊业务的需要。深圳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对从新疆调进该市的夫妇,在为小孩办理入户手续时,因公安局的户籍管理系统只能输入四个汉字以内的姓名,而该小孩是维吾尔族,名字由近十个汉字组成,超出了公安局电脑系统的设计要求,以至无法正常入户,引起了不必要的纠纷。以此为鉴,财务电脑系统应有处理特殊业务的设计,要考虑到特殊业务的需要。 5.强调面向用户 财务系统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是一线业务人员,所以要特别强调操作简单、方便用户,要设计良好的用户界面,具体操作应尽可能简单易学。在屏幕显示方式上,最好只显示与业务相关的资料,对可有可无的资料,如参考性、辅助性的资料则能省则省。切忌“和盘托出”??有用、暂不需用的资料均显示于屏幕,这样很容易造成操作错误,还会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在目前企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管理水平不很高的情况下,“面向用户性”很值得广大设计人员的重视。 6.试运行 系统完成开发后必须反复测试,证明达到设计要求,才能交付使用;不能边检测、边使用、边补救。 7.制定应急计划 系统完成设计后,开发方应编制与系统相关的运行文件,并提出有关注意事项,以备在出现意外情况时,有条不紊地采取相应措施。使用单位也应制定自己的应急计划,以备急需。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单位恰恰忽视了这一关键步骤,没有起码的应急计划,假如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损失将是巨大的。 8.加强风险控制,保证信息安全 实现会计电算化,必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于电子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电脑病毒入侵、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非法毁损等因素影响,数据很容易被破坏,因此,会计电算化必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一方面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严禁未经受权人员上机操作;不能连接与业务无关的终端,禁止与互连网连接;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安装“防火墙”,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实践证明,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的最好保障。 9.加强对财务系统使用前的审计 财务系统必须确保正确,才能投入使用,这是保证财务数据安全的关键。系统在投入使用前,应组织专家小组进行严格审计、从严检测,并实地模拟运行。只有证明正确无误的系统方可正式投入使用,只有经过“实战”检验的系统才具有可靠性。必须指出的是,财务系统不能边使用、边检测、边维修,这样风险很大,难于保证数据安全。 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而财务软件设计则要符合财务管理的特殊要求。只有相互适应、互相配合,才能设计出安全可靠、多功能、高质量的优秀软件,更好地推进会计电子化工作。财务电算化是大势所趋,是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会计师、程序设计人员在这方面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软件设计论文: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监测系统的设计上位机 1.1 题目背景 水资源监测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手段,我国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如何高效、实时地获取水环境参数、研究开发水环境监测新方法,已成为水环境管理与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将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微小传感器节点采用规则或随机方式部署在监控区域,通过无线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分布式网络。它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现代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以数据处理为中心,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目标区域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它具有可快速部署、无人值守、功耗低和成本低等优点。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在世界上我国属于水资源贫乏国家, 对水资源的优化使用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对水资源环境的监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常规水资源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种:(1)利用便携式水质监测仪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的方式。该方式仅限于对河流、湖泊的几个断面采样,采样频率从每月数次到每日数次。(2)采用由一个中央控制室和若干个监测子站组成的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对水环境参数进行自动连续监测, 数据远程自动传输, 可以实时查询所设站点的水环境参数[1]。前者由于无法对水环境参数进行远程实时监测, 存在水质监测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数据采集速度慢等问题, 不能很好地反映水环境的连续动态变化, 不易及早发现污染源并预警。后者能很好地解决水质监测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数据采集和传输速度慢等问题, 但由于有铺设电缆和建立监测子站的施工要求, 因而存在对监测地点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大、系统投资成本高、监测水域范围有限的缺点, 同时无法进行大面积布设监测子站、对每个小水域实施多点远程实时监测。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 比较典型的国外代表有美国Heliosware公司的EMNET系统和澳大利亚CSIRO 的Fleck系统[2、3]。上述两种系统可采集参数种类较少、不提供对水资源的视频监测功能且通信速率低、产品体积较大、功耗较高, 目前仅适合用作研究, 尚不能作为实用系统在现场使用。国内已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4]。与传统的监测法相比,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系统成本低等优点。 近些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国际上非常关注的、涉及到多个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集中的热点研究领域。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采用MEMS技术设计微型节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智能埃及SmartDus无线集成网络传感器WINS。第二阶段是研究网络问题。国外设计了很多套演示系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外,Intel公司于2002年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新型计算机发展战略,主要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医学、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在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和大学队无线传感器网络都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业内专家指出,中国掌握了物联网(WSN的实际应用)的世界话语权,不仅表明我国在该领域上的技术领先,同时也在于中国式世界上少数能将WSN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 1.3 研究意义 水资源是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也是重要的环境要素。楼兰古城的兴起是由于丰富的罗布泊湖水的滋润,富庶的楼兰11万平方米,人口达万人,是楼兰国的首邑,是我国古代一重镇,也是丝绸之路南线必经之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水资源衰竭,繁华的古城衰落,直至湮没在茫茫的荒漠之下。 水资源危机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无公论。但是水资源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不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水资源绝对数量较高而相对数量较低的缺水国家。1988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正式实施后,确立了每年水法宣传周(简称为水周),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向公众集中灌输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政策法规,以增强公众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我国的水资源价值理论受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造成了水资源长期被无偿地开发利用,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宝贵水资源浪费和对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同时对人类的生存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尽管近几年来对此有所认识,采取了相应的行政或法律手段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但是,由于对水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致使所采取的措施缺乏广泛的经济社会基础,最终结果是政府干预行为过于集中和强硬,市场行为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又过于薄弱,导致期望与现实相差甚远。因此,水资源价值研究在持续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实现持续发展战略一个组成部分,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水资源监测的实际需求,设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实时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在线实时测量温度、PH 值、电导率、浊度等参数的水资源监测系统,此系统在监测区域内采集相关数据,利用监测区域协调器节点和远程监测中心(PC 机)之间的通信,把经过处理的测量结果动态地显示出来。本课题完成系统上位机的软件设计,由串口接收协调器节点送来的水资源监测数据,进行数据解析,提取出各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通过界面动态的显示出来。 2.2 研究方案 关于本次研究的课题,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水资源监测系统的设计,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由于本次课题的研究只涉及上位机部分,即图一中的虚线部分,主要设计上位机的软件界面的设计部分,其中包括有串口接收数据,解包数据,以及显示部分,其中的解包部分包括,将PH值,浊度,在线实时温度,电导率和它们各自对应的数值一一对应起来,这部分主要涉及用Visual C++语言将其用软件编程,并实现功能,其流程图为图2: 实现过程为:先初始化软件,再设置软件编辑界面,设置好界面后,开始接收由协调器经串口发送过来的数据,进而解包数据,接着处理数据,将PH值、实时测量温度、浊度以及电导率的各组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计算好,显示各组数据,最后结束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串口接收数据,解包数据,处理数据以及最后将数据动态的显示出来,完成了本次研究的要求。 3.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要完成这次课题,即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监测系统的设计上位机,需要完成的内容有:系统上位机的软件设计、接收由串口协调器节点发送过来的水资源监测数据、进行接收数据的解析、提取出各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且通过界面动态的显示出来。其中重点以及难点有:系统上位机的软件设计,由于对上位机不是很了解,以前也没有接触过上位机,对它的功能,使用不了解,也没有接触过Visual C++语言,属于初学者,会有一定的难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要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数据分析,是一个关乎本次课题成败的重点;将提取出的数据通过界面动态的显示出来,要通过一定的平台来显示,即要通过一定的硬件设施显示,这就需要能够正确的,有效的连接到所用的平台,是研究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重点。 目前为止,已经开展的工作有,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以及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上位机的功能,以及它所需要的编辑工具-----Visual C++,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语言,现在已经开始看有关C++方面的书,开始学习使用它一些简单的使用方法。 4.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第1-3周:查找借阅相关书籍资料,确定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第4-9周:进行上位机软件编程学习,软件界面设计 第10-11周:进行软件设计、进行数据解析; 第12-15周:系统调试,验证系统功能; 第16-17周:完成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软件设计论文:计算机教学系统软件设计 摘 要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步显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打造教学交流平台,构造校园内的网络。让教学方法更为丰富,教育教学实时存在,更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沟通得到全面的进步。本文介绍了使用学校网络,打造网络平台计算机进行教学的系统设计和完善过程。 【关键词】校园网络 软件设计 教学系统 模块化 1 研究背景介绍 学校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出于实际应用意义。首先从技术角度,计算 机开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使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具备完成系统制作的条件。在计划进行设计的初期,查阅了相关的文献与资料,计算机实现的教学平台系统已经有成型的作品。而且许多高等院校的应用都显示,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实现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得到教师的解答。可以在线实现选修课程的选定,可以查阅自己的学分和单科成绩等等。意义众多,所以设计并完成基于网络模式下的教学系统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 当前校园网络教学系统的情况:很多高校率先完成了网络平台教学系统的应用,好处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如何能通过教学系统展现出来,这是一大难题。学生在网络教学系统下的心态不同,在具体的教学中反映出的状态无法让教师观察到。如何通过网络的形式调动并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限制了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 2 软件设计工具选择与硬件需求: 软件设计采用服务器客户端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交互。网页脚本设计在 和php中进行选择。二者各有利弊。综合设计者的使用习惯选用了数据库技术使用成熟的sql sever。高级语言选用java,这些技术成熟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流行性。硬件需求本身并不很高,主流计算机皆可。但是在设计中,为了加大网络承载能力,选用了硬盘组为服务器,在压力测试中发现可承受同时间片200人登录工作。在并行计算中,主要利用了java的特性,并没有进行额外的并行算法设计。 3 部分模块、子系统功能介绍 这里只简单介绍部分子系统模块的工作功能。 首先信息管理子系统 信息管理子系统是辅助平台的唯一入口,里面包括各 种资料和师生的个人信息。它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检索各种公告信息,能帮助教师或学生和搜索课件、教案等。其次,学习管理子系统 学习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分专业课程的管理、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设置以及各项内容的修改和调整等。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基础。再如课件管理子系统 课件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教师上传或修改课件,方便学生及时共享教师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理念,另外,也有助于这些资料的学习推广。再如师生交流子系统 师生交流子系统的功能是让师生互动起来,使得教师能及时、全面的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也使得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交流,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如在线考试子系统 在线考试子系统的功能是最大限度满足各学科教师和每一名学生的要求,实现无纸化的各种科目考试以及试卷批阅、成绩统计分析等工作。如作业子系统 作业子系统的功能是给教师提供了在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的平台。比传统的作业处理方式效率更高、应用更为灵活。 4 特点介绍 4.1 系统架构 合理采用了双交互模式。当服务器处于开放作业时候,用户可以用密码和口令登录网页,接受相关服务。 4.2 用户设置灵活 有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管理员角色和录入员角色。不同角色实现不同的功能。比如教师可以登录试卷批阅模块,可以登录信息答疑模块,为学生的提问做出解答。录入员角色,是为了组织网络试题的录入工作而设置的,在短时间内允许登录和输入试题。这种角色设置有时间的限制。在工作完成过后,要由管理员取消权限和用户。当然还可以根据特殊需求,在管理员授权下,设置特殊角色,给予不同模块权限的设置。 4.3 在安全方面进行了考虑 使用了md5以及初步加盐技术的应用。在网络应答和网络模考模块中,使用了蚂群算法的遗传算法应用。出题难度和题量整体较为平均,趋于合理状态。 4.4 系统在检测和实际使用中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编写过程中,语言和数据库选用合理,为软件后期维护和功能 拓展,提供了空间。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校园网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可以为各个中高等院校服务。系统设计合理,工具选用皆为当前主流语言与工具。实现系统具有自身的特点。灵活稳定。可以让教师、学生在校园网络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减少了学校为教学而付出的人力与物力。设计过程中仔细研究了已有的产品和具体的需求,完成了主体功能,较好的完成了设计任务。 软件设计论文:新时期移动电子信息软件设计技术探讨 摘 要 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流行的android、jdbc、ajax、jquery等计算机新技术,探讨新时期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的技术趋势,对计算机从业者和爱好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 新技术 移动 软件 1 引言 android这个单词的原意是“机器人”,2007年,google推出了一款基于linux技术的手机开源系统,也命名为android,这个智能手机平台由中间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组成。美国著名的科技博客在2012年曾评选十款对二十一世纪影响最大的电子产品,其中就有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随着andriod手机系统不断开发与应用,消费电子、媒体播放器、移动终端都广泛应用移动电子信息软件。据有关数据指出,我国2013年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占有量占全球的25%。随着全球智能终端市场的中心逐步发转移到中国,同时安卓系统也在平板市场广受消费者喜爱。随着wifi和3g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等其他智能终端能够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使用者轻而易举获取网络服务。在现实生活中,安卓智能系统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占有很大市场。 2 新时期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应用发展 首先是消费群体成熟,目前国内安卓开发应用社区非常活跃,国内运营商和厂商都积极加入安卓阵营,许多厂家推出了基于安卓系统的移动电子信息软件。android在我国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很多企业开始认识到app的重要应用,安卓企业客户端的设计开发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我国智能手机的软件开发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通过一路探索和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产生了一批致力于安卓系统app开发的优秀互联网供应商。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已经包括酒店、商城、美容、旅游、医疗、汽车、地产、娱乐、传媒等服务产业,致力于提供一站式移动开发给企业客户。 一款名叫“飞常准”的航班实时查询的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已经支持80%国际航班和99%的国内航班查询航班动态,提供到达、起飞、取消、延误、备降和返航等六种航班状态的结果。这款应用软件还能提前预测航班延误,及时提供延误航班的预报。 一款叫“淘宝旅行“的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应用是为人们提供酒店、火车票、机票服务的。通过这款应用软件,还能够查询预定的部分景区门票。只要在客户端输入所处位置和目标城市,就能提供用户目的地周边详细的酒店价格和地址给客户,同时为客户提供导航。 一款叫“高德地图”的gps导航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可以提供交通实时路况的播报,还可以预测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合理规划出行路线、提醒摄像头等服务。另外,为了减少使用流量,这款应用还可以离线下载。同时,这款手机应用软件整合天气、火车、公交等资源,方便用户出行。 一款名叫“蝉游记“的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可以方便分享和制作旅行游记。下载这款软件后,可以用豆瓣、新浪微博和qq等网站账号登陆。这款手机软件支持离线全程操作,不受网络的限制。另外,当联网的时候,可以将手机游记更新到网站,和好友一起分享精彩旅程。 一款名叫“墨迹天气“的移动电子信息软件专门用于天气信息免费查询。这款手机软件采用人性化设计,使用方便,现在能够预报2000多个地区的天气。使用这款手机应用软件所需的流量很少,每次不到3k。占用的内存也很少,可以独立运行在主程序之外并且支持显示在桌面。 一款名叫“快的打车”移动电子信息软件风靡一时。这款手机应用软件可以帮助人们预约叫车和实时打车。目前,这款打车软件使用城市超过50个,有2000多万用户。使用这款手机软件打车,还有返还部分车费的优惠。 3 新时期移动电子信息软件核心技术 3.1 jdbc技术 java语言用于执行sql语言的api叫jdbc,这个应用接口可以为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提供相同的访问,jdbc由java编写的接口和类组成。jdbc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数据库程序开发人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api,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更高级的接口和工具,使数据库程序开发人员方便写出数据库相关的应用程序。 jdbc的出现使sql语句的发送变得很简单。开发人员只需要调用数据库接口编写程序就可以了,它自动向相关数据库进行sql调用。另外,jdbc和java语言的结合避免开发人员为不同的开发平台重复开发相同的应用程序,实现应用程序一次编写,到处运行,这同时体现了java语言的优势。 对于java开发人员来说jdbc是api,是 实现数据库连接的接口模型。作为应用程序接口,jdbc提供统一的接口给程序开发人员,并且为第三方厂商实现数据库与中间件的连接提供统一的方法。jdbc支持sql标准和数据库其他的连接标准。jdbc真正实现了面向目标的连接,并且有严格类型、简单但高性能的接口。 3.2 jquery技术 jquery是基于javascript语言的一个优秀框架,jquery兼容css标准,是精简版的js库,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各种浏览器。jquery方便用户处理html,实现动态功能,提供灵活的ajax交互给网站。另一个优势是拥有详细的使用文档,实现html内容和代码的分离,简单易用。 3.3 ajax技术 ajax是一种交互性强、创建快、性能好的web开发技术。xmlhttprequest是ajax的核心技术。ajax在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采用异步传输数据。通过ajax,可以直接提出请求给服务器,用户堵塞少。 智能终端的程序开发比桌面程序有许多优点,它们开发简单,安装方便,用户群大。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移动开发的蓬勃兴起,这些新型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领域的程序开发。移动互联网对人们越来越重要,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前景也会更广阔。 软件设计论文:Linux环境下即时通信软件设计与实现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伊林(1984-),男,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网络通信;傅小英(1987-),女,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1qt简介 qt是一个跨平台的c++图形用户界面库,由挪威trolltech公司于1995年底出品。qt的对象间通信采用信号/槽(signal/slot)机制,其中signal犹如mfc中的事件,而slot则是响应事件的方法。如果要实现对象间的通信,只需要把一个对象的slot和另一个对象的signal连接起来即可实现事件驱动[1]。 由于本系统是通过qt[2]图形开发工具来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接口设计,所以在eclipse中如果要使用qt,则需添加qt插件方可建立qt gui工程文件。 2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实现了linux系统下的简单通信,同时可以动态刷新在线用户列表,并与其他用户进行聊天通信或传送文件等[3]。如果用户想与其中某位好友聊天,则应该与其建立连接,此时两个客户端有一个作为服务器,另一个作为客户端。本系统的主要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服务器并不对用户发过来的信息进行转发操作,因为该做法会增加服务器的工作量。它只负责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同时,在与客户端建立新连接时,服务端会对客户端的端口号进行注册,之后将端口信息提供给每个连接上的客户端[4]。因而两个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则不需要以服务器作为转发站,而是可以直接进行通信,从而减少了用户之间的通信响应时间。客户端主要可以进行注册、查找密码、添加/删除好友等一些基本操作[5],与好友建立连接之后,还可与好友进行聊天,互传文件等。 图1系统架构 3关键技术实现 3.1客户端listfriend类实现 listfriend类主要用来显示当前用户的好友列表,并按好友的不同组号将其进行分类。同时,用户可以通过触发右键事件对自己的好友列表进行修改,如添加、删除、移动好友,修改好友备注,修改用户信息等。在该类中,用户还要对自己的端口号进行监听,如果有好友提出聊天请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接受或拒绝。或者用户自己向好友提出聊天请求,如果好友拒绝,则关闭对话框。 软件设计论文:基于MATLAB GUI坐标转换软件设计与实现 【摘 要】matlab软件是以矩阵为单位进行数据的运算与处理,matlab的程序设计过程中,对象的句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独立的句柄,通过操作句柄,来实现对象的控制和修改。gps测量的成果是基于wgs84椭球的纬、经度坐标和大地高,而我们实际应用中需要用到的是北京54或西安80的高斯投影平面坐标或者是地方坐标,因此就存在一个坐标转换的问题。本文介绍两种坐标转换方法:空间三维七参数坐标转换方法和平面二维四参数转换方法,利用这两种方法通过matlab设计界面并编写程序实现对excel中的坐标数据进行坐标转换。 【关键词】matlab;全球定位系统;七参数;四参数 0 引言 matlab软件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缩写,是用c语言进行编写的。它具有语言书写简单,语句功能强大,封装了丰富的数学函数,我们可以直接调用这些数学函数。matlab对于数学运算,特别是矩阵运算,非常高效,而文件批量坐标转换又涉及复杂的数据计算,这就是为什么利用其进行程序编写实现的原因。 exce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之一,它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将原始数据存放在excel中,excel可以批量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达到我们想要的数据格式,可以将文本导入到excel中,读取与存储都易于操作。 随着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尤其是美国的gps技术发展,其具有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等优势,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测量方式。gps测量成果是基于wgs84椭球的大地坐标,即:大地纬度b,大地精度l,大地高h。而我们通常所需要的是基于克拉索夫斯基椭球的北京54坐标系或基于第16届iguu大会推荐的1975年国际椭球的西安80坐标系。因此我们需要将gps所测的wgs84大地坐标转换成我们所需的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坐标转换方法:七参数空间坐标转换方法和四参数平面坐标转换方法,通过matlab设计界面并编写程序实现这两种方法,然后通过转换得到的坐标比较分析这两种的精度及适用范围。 1 matlab简介 1.1 matlab系统概述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 matlab是英文“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缩写,其全部采用c语言编写。具有如下特点: (1)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矩阵运算如同其他高级语言中的变量操作一样方便,矩阵无需定义即可采用; (2)高效的数值计算及符号计算功能,能使 用户从繁杂的数学运算分析中解脱出来; (3)具有完备的图形处理功能,实现计算结果和编程的可视化; (4)友好的用户界面及接近数学表达式的自然化语言,使学者易于学习和掌握; (5)功能丰富的应用工具箱(如信号处理工具箱、通信工具箱等) ,为用户提供了大量方便实用的处理工具。 1.2 matlab程序编写的基本原则 突破以往其它程序语言经常采用的循环思想,尽量采用matlab矩阵式语言书写程序,使得程序简洁,执行效率高。在程序设计中尽量避免重复的脚本代码,多用matlab提供的函数。系统中的函数要比用一般代码编写的函数执行效率高很多。在编写比较大的程序时,应该对各个细节以函数或子过程方式处理,避免矩阵混淆。 在程序编制过程中,各个功能部分尽量封装在函数中,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全局变量个数,而且对各个函数的修改要比对整个程序的修改方便得多。 1.3 matlab的文件类型 m文件:用于存储函数过程; figure文件:用于显示、存储图像; 在matlab中,最常用的是m文件。matlab是一种解释性语言,用户发出的指令需要送到matlab系统内解释,而m文件实际上就是记录指令的文本,用以统一将命令送入系统内进行解释。 m文件有命令式(script)和函数式(function)两种形式。命令式文件就是matlab内部命令的简单叠加,matlab会按顺序执行文件中的命令,这种方式常用来形成主函数。函数式文件用以解决参数传递和函数调用的问题,每个具体的功能一般用此方式实现,它的第一句以function语句为引导。 2 坐标转换相关理论 2.1 三维空间坐标转换 wgs84与bj54的坐标转换问题,实质是wgs-84椭球体到bj54椭球体的转换问题。 如果我们是需要把wgs84的经纬度坐标转换成bj54的高斯投影坐标,那就还会涉及到投影变换问题。而如果我们所需的坐标是地方坐标,那么我们还要利用四参数法将北京54坐标转换成北京地方坐标。因此,这个转换过程,一般的gps数据处理软件都是采用下述步骤进行的: 1)wgs84(b,l)——wgs84(x,y,z),空间大地坐标到空间直角坐标的转换。 2)wgs84(x,y,z)——北京54(x,y,z),坐标基准的转换,即datum转换。通常有三种转换方法:七参数、简化三参数、molodensky。 3)北京54(x,y,z)——北京54(b,l),空间直角坐标到空间大地坐标的转换。 4)北京54(b,l)——北京54(x,y), 高斯投影正算。 5)北京54(x,y)——地方坐标(x,y),四参数转换。 通过下面的流程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整个流程。 图1 wgs84、北京54、北京地方坐标转换流程图 2.2 二维平面坐标转换 二维坐标转换适用于小范围内gps坐标向地方坐标的转换,在实际测量时,必须将gps接收机测得的大地经纬度坐标b、l(基于wgs一84椭球)转换成本地平面直角坐标x、y(基于本地椭球) 。其转换过程为: (1)将公共点的wgs84坐标投影到其对应椭球的高斯平面上,得到wgs84的平面坐标; (2)利用两个以上的点,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求解四参数; (3)先将需要进行坐标转换的wgs84坐标投影到其对应椭球的高斯平面上,得到wgs84的平面坐标,然后根据第二步求得的四参数,将其转换为本地平面直角坐标。 为了使上面的过程更为清晰,现以wgs84的大地坐标与转换到北京54坐标所作的流程图为例进行说明: 图2 二维平面坐标转换流程图 3 matlab gui界面设计及程序实现 通过参考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中的坐标转换软件和coord mg坐标转换软件界面,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我设计出了这款基于matlab gui实用、简洁、界面友好的zbjh2013坐标转换软件,zbjh2013主要用七参数和四参数两种转换方法进行三维空间和二维平面坐标转换。 3.1 matlab gui相关内容介绍 matlab具有创建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功能。gui是用户与计算机或计算机程序的接触点或交互渠道,是包含诸如窗口、图标、菜单和文本等图形对象的可操作界面。通过定制用户与matlab交互的命令窗口,gui能有效组织数据流程,使处理方法易于使用和推广,同时也使人机交互更加友好。 在这次坐标转换 软件设计与实现过程中主要用到了以下几种控件: (1)面板(panel):panel是gui对象的容器,当移动panel的位置进行gui编辑时,panel的子对象也随之移动,并保持它们在panel中的相对位置。 (2)弹起式菜单(pop-up menu):pop-up menu与listbox类似,都使用string属性显示一组选项,区别为:①pop-up menu更节省界面空间,需要左键单击才能调出这些选项;②pop-up menu不能同时选择多个选项。 (3)单选按钮(radio button):radio button通常组合使用,用于显示一组互斥的状态。 (4)复选框(check box):check box与radio button类似,用于显示一对互斥的状态,通过鼠标左键单击,可在“选中”与“未选中”两种状态之间切换。(5)静态文本(static text):static text通常用于显示其它对象的数值、状态。 (6)可编辑文本(edit text):edit text允许用户修改文本内容,用于数据的输入与显示。若max-min 1,允许edit text显示多行文本;否则,只允许单行输入。 (7)列表框(listbox):listbox用于显示一组选项,通过鼠标单击左键,可选中任意一个或多个选项,当max-min 1时,允许同时选中多个选项;否则,只允许一次选择一项。 (8)触控按钮(push button):通过点击push button可以调用回调函数,实现某项功能。 (9)表格(table):table为二维的可视化表格,可用于显示控制点坐标,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点击按钮添加和删除数据。 (10)选项卡控件(tabstrip control),通过tabstrip control可以进行局部区域界面之间进行切换。 3.2 matlab程序实现相关代码 框架搭建好之后,在matlab gui对应的m文件进行程序编写过程中,解决以下几个难点: (1)不同gui间参数传递、回调函数调用问题; 主界面的代码 [scs1,scs2,scs3,scs4] = conversionmethod; handles.dx = scs1; handles.dy = scs2; handles.xzj = scs3; handles.cdyz = scs4; 子界面的代码 varargout{1} = handles.scs1; varargout{2} = handles.scs2; varargout{3} = handles.scs3; varargout{4} = handles.scs4; delete(handles.conmet_scs); (2)将子界面的所有控件复制到主界面上,通过tabstrip实现选项卡功能; 将子界面的所有控件复制到主界面上的代码 hsub = sub('visible','off'); hpal2 = copyobj(findobj(hsub,'tag','filetransfer_uipanel'),hobject); set(hpal2,'position',get(handles.point_uipanel,'position'),... 'visible','off'); handles.hpal2 = hpal2; delete(hsub); 通过点击选项卡实现点坐标与文件坐标转换的切换的代码 tabstripval = hobject.selecteditem.index; switch tabstripval case 1 set(handles.point_uipanel,'visible','on'); set(handles.hpal2,'visible','off'); case 2 set(handles.point_uipanel,'visible','off'); set(handles.hpal2,'visible','on'); end (3)对table空间的操作,通过点击相应按钮逐行添加和删除数据。 逐行添加数据的代码 global coord; b = str2double(get(handles.edit1,'string')); l = str2double(get(handles.edit2,'string')); x = str2double(get(handles.edit3,'string')); y = str2double(get(handles.edit4,'string')); raw = {b,l,x,y }; coord = [coord;b l x y]; set(handles.calculateqcs_uitable1,'data',coord); 逐行删除数据的代码 data = get(handles.calculateqcs_uitable1,'data'); [row,column] = size(data); for k = row:-1:1 data(row,:) = []; set(handles.calculateqcs_uitable1,'data',data); end (1)选择源椭球类型,待转转换坐标类型; (2)选择目标椭球类型,目标坐标类型; (3)通过点击菜单“设置”“投影设置”,通过投影设置界面,设置投影方式、中央子午线,投影尺度及x常数和y常数; (4)通过点击菜单“设置”“四参数”或“七参数”,选择一种坐标转换方式,通过四参数或七参数设置界面,输入四参数或七参数,如果四参数或七参数未知,则通过点击四参数或七参数设置界面中的计算四参数或七参数进行四参数或七参数的求解,四参数需要至少两个控制点坐标,而七参数需要至少三个已知控制点坐标,配置好参数坐标转换方式之后,选中转换设置中的投影设置和四参数或七参数复选框; (5)通过选项卡进行单点坐标或以文件的形式批量坐标转换。 4 结论 将matlab gui与坐标转换相关知识结合起来,matlab具有矩阵运算的特长避免了程序中出现大量循环体。gui界面设计简洁、直观、友好。既能够实现单个点的坐标转换,有可以excel文件的形式实现批量坐标转换。不管是三维空间或二维平面坐标,转换得到的成果完全能够满足工作的精度要求,到达最初的设计目标。 通过大地测量学课本与坐标转换相关的知识及网上下载的一些论文的阅读学习,对坐标转换的理论认知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环境地理论文:浅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思路 摘要:简要介绍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它的基本功能,列举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对国内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阐述并提出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GIS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Environment ,简称EGIS) 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 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是GIS 技术与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技术等各种环境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的集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 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 空间统计分析(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 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毕业论文 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中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 叠加分析(Overlay Analysis) 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如利用类型叠置分析获取新的类型。如土壤图与植被图叠置,以分析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可以计算某一区域内的植被类型的数量及面积,即通过对同一地区、相同属性、不同时间的栅格数据的叠置,可以分析由时间引起的变化,通过与所需提取的范围的叠加运算,快速地进行范围内信息的提取等。 4. 缓冲区分析(Buffer Analysis) 是GIS 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 由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 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 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 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 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 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 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 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 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 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 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硕士论文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 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 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 维和3 维的显示等功能。 5. 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 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国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重点 1. 数据采集的技术比选 当前环境管理决策要求EGIS 提供的数据种类及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同时信息采集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GPS 技术、视频技术、高清晰卫星图像、实时环境监测技术等等。这些实时信息采集系统都有很多传感器,包括空气质量、温度、气压及水质等等。如最近微软公司正在基于Virtual Earth开发一项新技术,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搜索大量的实时信息,如道路拥堵情况、天气状况、空气质量,甚至是汽油价格等等实时信息,这需要大量的传感器采集空间及其相关的实时信息,这无疑会推动更多的数据采集技术 的开发。 2. EGIS 与环保信息化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可以预计未来五年内EGIS 将会与环境信息化越来越紧密地集成起来,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现有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水平。二者的紧密集成还需要研究以下问题: 1. 制定所需空间数据及环境数据的标准,以保证系统的扩展性与兼容性; 2. 空间数据的获取渠道以及更新途径,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 3. 研究以何种方式进行有效集成,并分析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4. 研究环境信息与空间信息及其分析、模拟结果的综合表现方式; 5. 建立示范项目以便分析和测试集成的效果。 3. 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随着空间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积累,EGIS 的数据库的维护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的数据采集技术可能会使数据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维护是要继续研究的课题。如:采用什么技术来实现空间数据的更新与历史数据的备份? 如何实现新旧空间数据的合并和统一? 如何利用数据挖掘与信息抽取技术来更好地发挥数据的利用价值? 遥感数据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等等。 四、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 的重点领域,从GIS 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广东省环境信息中心开发的珠三角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等,但鉴于我国GIS 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基本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因此EGIS 的开发费用十分巨大;加上EGIS 的发展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技术,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开展我国EGIS的发展策略研究。 发展EGIS 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 统一规划。由于EGIS 的发展不但涉及众多环境部门,还包括与其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如土地管理、环保、环境管理等部门) 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又涉及多种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 的发展框架。 2. 注重基础。由于我国GIS 发展基础薄弱,数据基础是系统生命力的关键,失去了完善可靠的基础数据的支撑,系统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要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 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职称论文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 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 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 影响EGIS 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 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五、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 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EGIS) 。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环境地理论文:浅谈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设计 摘 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融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一体,储存和处理与地理空间分布环境信息的集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连市环境负担日趋加重,为了科学的解决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大连的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显的日趋重要。 关键词: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规划管理 1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其他信息技术对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一种空间信息系统。 2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概念设计的意义 大连是中国唯一,亚洲第二个“世界环境500佳”城市。大连的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大连现辖3个县级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建立大连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局下,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城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投入大、时间长的系统过程。实施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本着长远的、战略的、全面的观点,应分阶段分部门的进行,应坚持近期和远期目标,在投资开发和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内外现有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信息网络和数据处理设施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系统的建设经验,尽快的使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 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互联网支持下的开放式系统,使环境信息能够跨地区的自由流通的空间信息系统,形成一个技术先进,性能完善,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网络化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体系,最终为环境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3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设计内容 3.1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部分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一般由三个主体部分构成:数据库系统、平台和应用系统。其中数据库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可由空间数据获取、空间数据组织存储和空间数据管理等部分组成;平台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和开发环境,可由环境空间数据查询、编辑、分析、专题制图等部分组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应用和分析功能,可由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预测、污染事故应急、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环境污染模拟预测、自然生态管理等部分组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图见图1。 3.2 系统总体设计的其他相关部分 软硬件及其网络环境设计。软件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数据库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客户机操作软件,工具软件及其他有关软件的选择。硬件设计包括客户机,图形工作站,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的选择。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应用软件设计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环境管理信息应用软件的设计以及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接口软件的设计等。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在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中占有主要地位,一方面它可能是整个系统的集成环境;另一方面一些环境决策分析必须依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来实现。 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的设计。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些决策信息的产生要依靠有关的环境模型,环境模型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对原始信息的分析、模拟、评价、预测和优化功能上。模型库的开发非常重要,本部分的设计包括环境评价、环境预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模型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模型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3.3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结构如图2: 建成后的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1)信息显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可视化界面,为用户提供了许多用于显示地理、环境数据的工具。(2)信息查询、统计和分析:系统方便地实现各种矢量数据的空间和属性查询并且能够实现基于区县级行政区域的各种环境、社会经济信息查询。(3)环境分析的功能:环境分析是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分析结果将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4)环境信息的表达:将图形数据和分析结果以表格、图像、报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环境信息表示出来。 3.4 数据库设计内容 数据库的建设是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最重要的 骤。在设计中应遵守国家和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出的标准,以便信息共享。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管理如图3所示: 3.5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基于gis、gps和rs的决策支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以下子系统: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大气污染控制系统、水环境污染控制系统。 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显示以下信息:街区层(双线道路),街道线层,绿地层,水系层,工业点源,医院,水质监测断面,大气监测点以及相应的属性数据。 环境规划系统即根据环境现状和环境资源条件,给出最佳环境利用规划,在这个系统中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基础,影响环境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的地域变化很大,多种因素的地域组合构成了复杂多样地资源环境条件,通过gis和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和评价的模型可进行大连市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辅助规划。 环境动态监测系统是根据对污染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以及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探索区域性污染整治工程的可行性,为分区部署污染整治骨干工程以及环境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建立大气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网络系统,研制大气污染物浓度值模型,为新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决策支持,建立大气环境-经济-能源系统规划模型,以便于定量研究能源结构合理布局问题,为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水环境污染控制系统,建立基于gis的水污染规划模型,实现排口处理最优化规划,建立水污染预测模型,为水污染预警服务,建立水污染分析专项系统,为污染源的确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 结束语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它从设计到实施都是比较复杂的,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借鉴集成系统的经验,并得到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支持,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发挥作用的区域性信息系统,为大连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 环境地理论文: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 [摘要]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中学地理教学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献上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 环境地理 教学 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二、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三、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未直接把要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介绍给学生,而通过如上活动探究,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设计探究、归纳问题的方法,而却感到自己有创造力,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地理的培养。 环境地理论文:试论中学生环境地理教育与加强环境地理保护意识 【论文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环境,不在纯粹是自然界的恩赐,而要靠人类劳动去创造。环境保护,需要举国上下一起努力。学校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使学生正确得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本文通过分析中学地理教学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献上微薄之力。 【论文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地理;教学 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 1. 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2. 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3. 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 4. 搞好环境地理教育的措施 环境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各部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小学开展这一科目困难很大,目前只能把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渗透到各门相关的课程中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现行的教材中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没有从环境的角度去阐述、深化,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笔者认为,中学地理课搞好环境教育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备课是要注意发掘教材中直接与间接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教师要讲清楚自然环境的概念,还要讲解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学生对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的关系,明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意义。地理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全面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比如,蝙蝠是扑捉蚊子的能手,在英国它已濒临灭绝的边缘。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英国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扑杀蝙蝠,保护蝙蝠巢穴。违者罚款1000英镑。这就是有名的蝙蝠法律。当今之世,各国都在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然而人们依旧以传统的“消费心理”对环境,保护环境的法律往往效果不佳。 讲述《中学地理》生态平衡破坏时,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如历史上的定西的区,森林、草原广布,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为畜牧业发达的《膏腴之地》。由于人为的原因,在二三百年前,森林、草原的破坏达到了灾难性的程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失调,林草变荒漠,长期干旱多灾,三料俱缺,人们生活贫困。晚清时就已“陇中苦天下”了,定西地区成了甘肃最困难的地方。用这样的资料来说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造成的恶果,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未直接把要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介绍给学生,而通过如上活动探究,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设计探究、归纳问题的方法,而却感到自己有创造力,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地理的培养. 环境地理论文: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地理教育 1、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地理教育的有效策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地理教育是应有之意,然而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将环境地理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呢?实践表明应当采取如下策略: 1.1采取正确的教学对策 任何教学均需要有采取有效的对策,特别是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环境教育方面。很多初中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兴趣并不高。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对策。例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育中,不能总是教导学生应该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充分地考虑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将地理教学和环境保护教育与学生兴趣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充满渴望,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充满动力。同时,将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和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况相结合,相信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才能研究出最有效的、与具体教学知识内容相符的教学策略,顺着学生思维开展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1.2教师要在环境地理教学做好表率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地影响,初中地理教师自身必须要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授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外,还应努力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当中环境地理教育的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当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现行初中地理课本也是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入手,为学生分析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对如何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主动地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发展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从这个基点出发,最终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去。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贯穿于教材始终。 1.3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开展更加理性的环境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适当结合学生的身边事件,如破坏环境的事例,对学生们开展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环境意识。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让学生利用假期对家乡环境状况与发展变化进行调查。这样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以及调查所获取的相关的资料,能够使他们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还能使他们更加关心和热爱环境。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发展其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有效办法。 1.4创新教学方式,适当增加地理课课外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例如,可组织学生了解和调查我国资源的利用现状,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了解当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积累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宝贵经验。 1.5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特别是环境知识相对缺乏,这导致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烈。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挖掘与环境知识相关的内容,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宣传。例如,开展地理环境专题课堂教学活动,出版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有条件学校还可举办“环境知识”竞赛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正确看待环境问题,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来。此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渗透到环境保护知识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吸引学生以迫切的心情去追寻其中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1.6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环境教育 在信息时代,现代化教育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实践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多利用互联网搜集丰富的环境保护资料,制作出优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又能使环境地理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学生们也更易接受。 2、结语 环境教育是初中阶段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加强环境地理教育,培养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带动家庭主动投入到环境保护大军当中去,是完成初中地理教育目标,落实环境教育的有效措施。 作者:郑良芬单位:重庆市合川区高龙中学 环境地理论文:利用地理活动课培养学生对环境地理的教育 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1. 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2.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 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3.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4.搞好环境地理教育的措施 环境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各部门的综合性学科。笔者认为,中学地理课搞好环境教育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备课是要注意发掘教材中直接与间接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教师要讲清楚自然环境的概念,还要讲解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学生对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的关系,明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意义。地理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全面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比如,蝙蝠是扑捉蚊子的能手,在英国它已濒临灭绝的边缘。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英国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扑杀蝙蝠,保护蝙蝠巢穴。违者罚款1000英镑。这就是有名的蝙蝠法律。当今之世,各国都在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然而人们依旧以传统的“消费心理”对环境,保护环境的法律往往效果不佳。 讲述《中学地理》生态平衡破坏时,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如历史上的定西的区,森林、草原广布,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为畜牧业发达的《膏腴之地》。由于人为的原因,在二三百年前,森林、草原的破坏达到了灾难性的程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失调,林草变荒漠,长期干旱多灾,三料俱缺,人们生活贫困。晚清时就已“陇中苦天下”了,定西地区成了甘肃最困难的地方。用这样的资料来说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造成的恶果,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未直接把要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介绍给学生,而通过如上活动探究,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设计探究、归纳问题的方法,而却感到自己有创造力,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地理的培养。 环境地理论文: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环境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运用GIS技术进行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应急预案等领域的研究。根据环境专业培养目标,从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整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着重探讨如何让环境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较好地掌握GIS理论与技术。 关键词: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环境专业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环境领域的研究分支,是利用GIS 技术对环境进行管理与研究的计算机系统。它以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为基础,与遥感、测量、数据库、数据挖掘等紧密相连,广泛应用于环境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环境规划等领域的研究。[1-4]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解决众多实际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及跨学科特点。与GIS专业学生相比,环境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地图学、地理学、测绘学、程序设计、数据库等方面知识结构不完整,若系统深入学习,将面临很大的困难。[5,6]因此,环境专业学生学习GIS课程时,其教材、教学方法、实验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等都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根据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以及环境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结合笔者近几年教学实践,着重探讨如何让环境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较好地掌握GIS理论与技术。 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简介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环境专业的选修课。该课程主要利用学生所学的环境学、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对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进行设计开发与应用,拓展学生的应用技能。其教学目标主要为:第一,使学生熟悉GIS的基本概念;了解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的常用方法;掌握空间数据采集和输入;数据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内容。第二,掌握GIS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与特点,具备应用GIS解决环境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了解环境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开发过程,并能利用所学理论进行开发设计。 GIS技术在环境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GIS在环境数据管理中的应用。例如在编制环境质量报告书中,可以运用GIS进行环境地理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并且运用专题制图功能分析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趋势。[7]第二,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例如将GIS与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相结合,可以预测在给定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再将污染物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从而确定受大气污染影响的人口数目。第三,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例如在污染源分析和水源保护区划分中,可利用GIS缓冲区功能,将缓冲区与其他信息作叠置分析,以确定受污染源影响或影响水源保护的区域。第四,GIS在环境应急响应中的应用。例如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可以运用GIS的空间数据集成和网络分析功能与水质模拟技术相结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污染情况进行模拟,以便能及时确定受影响的范围和对象。 二、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整合 1.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一门课程的基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由于涉及的相关学科众多,目前还很少有针对环境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权威教材,因此编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教材对于保证课程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材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GIS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主要内容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原理和技术步骤;第二部分为专题案例,分别讲述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案例。将教材分成上述两个部分,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资源整合 GIS教学资源特别丰富,要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第一,开设教学网站,把多媒体课件、讲课录像、案例等资料放到网络上,使学生能够随时下载或在线学习。第二,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汇总国内外比较好的地理信息系统学习资料,对Internet上的一些专业的GIS网站、论坛建立超链接,方便学生对这些网上资源进行访问,从而能获取更多的GIS信息,拓宽知识面。第三,积极与相关学科的教学及科研人员广泛联系,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强大的课程推动力和浓郁的课程文化氛围。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GIS课程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有关技术运用。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1.教学时间要安排恰当 第一,开课时间的安排:由于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同时要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因此这门课的开课时间最好设置在四年级第一学期,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建议学时数为标准的40学时,其中理论课安排24学时,实验课安排16学时,理论课和实验课要交叉进行。 2.教学引导要灵活多样 案例驱动是应用型环境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引导的好方法。它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与学的方法,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案例充分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案例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例如在盐都县环境功能区划图项目中,使用GIS软件的进行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制图等,每一个功能对应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项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知识点,甚至把零散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 3.实验课程要分级 表1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安排一览表 实验类型 实验名称 具体内容 学时分配 基础性实验 ArcGIS的基本操作 熟悉软件基本操作界面;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2 影像配准及矢量化 影像配准;定义投影;扫描矢量化;数据转换 2 拓扑检查 拓扑的创建、错误检测、错误修改和编辑等 1 地理查询 地理查询;SQL查询;查询函数的应用 1 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 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 2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重分类;栅格计算;坡度提取 2 综合性实验 ArcMap制图-地图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地图标注;地图整饰;地图输出 2 环境监测点分布图 区域环境底图的制作,环境监测点位的标注 2 环境生态功能区划分布图 根据环境要素、环境敏感性等,对区域进行生态功能分区 2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实践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软件的应用,因此要想系统掌握应用技能,就需要把实验进行分层设置,如设置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具体内容见表1。基础性实验是软件基本界面和操作,学生需要了解该软件界面,掌握基本功能;综合性实验采用学生熟悉的专业课相关的案例,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使用软件工具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 GIS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课程,它的考核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应用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后作业,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第一,建立网络GIS教学和问答系统。通过网络GIS互动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对学生进行在线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GIS的兴趣和动手建模能力。第二,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后作业。通过布置学生论文,让学生自主查询网络资料,并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学习的具体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自学能力。第三,建立课程兴趣小组。对于知识掌握较好,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将其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应用能力。第四,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除日常考试外,可选择实验、设计报告等进行综合考查,试题可以采用非唯一性答案并与专业实际紧密联系,由此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力。 环境地理论文:浅谈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建议 【摘 要】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的推广使用,GIS 技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表示、处理、分析和应用手段的不断发展紧密相连,形成了各种不同功能的GIS系统软件。本文介绍了GIS的概念,并阐述了GIS 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领域。 【关键词】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简称EGIS)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是GIS技术与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技术等各种环境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的集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中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如利用类型叠置分析获取新的类型。 4.缓冲区分析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一维水污染扩散模型、二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二维和三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但鉴于我国GIS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基本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因此EGIS的开发费用十分巨大;加上EGIS的发展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技术,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开展我国EGIS的发展策略研究。发展EGIS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由于EGIS的发展不但涉及众多环境部门,还包括与其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又涉及多种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由于我国GIS发展基础薄弱,数据基础是系统生命力的关键,失去了完善可靠的基础数据的支撑,系统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要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 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环境地理论文:高职环境地理信息专业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初探 摘 要 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好方法。但其有效性还有待提高。笔者对高职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职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策略 与竞争性学习和个人性学习相比,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笔者结合高职学院教学实际,在环境地理信息专业教学中尝试了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该模式变单一的师生交往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方位的立体交往,增加信息交流的总量,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横向交流中学会学习,敢于探索,学会合作,变得更加自尊,充满自信,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1)如何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部分学生只是听众,还不能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2)如何加强各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还需要一个恰当的管理引导机制。(3)合作时机不当。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4)个别组开展的讨论还显得简单和肤浅,甚至互相看看参考书,偶尔交流几句就应付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提高高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此,应做好如下工作: 1 科学分组 小组成员的数量要适当,每组4~6人比较适宜。小组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性格、能力、成绩等存在差异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组内的成员都各有所长,各尽所能,相互弥补,相互配合。让各小组之间在规模、成员性别、学业成绩等方面的条件是相同的,以利小组之间进行公平的竞争。可将小组成员作明确分工: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三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汇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的小组角色,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使每个学生体会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是被重视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另外,要注意选拔并培养小组长,要确定热爱学习、成绩较好、有奉献精神、组织能力较强和集体观念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为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也可以实行定期轮换“竞争上岗”的形式产生组长。需要对小组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以充分发挥其在合作学习中的牵引和桥梁作用。新组长上任前要集中进行培训辅导,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通过培训使其了解组长的职能、权利和义务,使他们领悟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增强使命感。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组长的领导艺术,形成技能,如学会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灵活协调。教师对各组组长的表现作出及时性评价,并及时组织小组长进行经验交流,对组长们提出的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2 科学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善于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分类,简单明了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对于一些模糊的问题或者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才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可在学习新知时、动手操作时和作业练习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前,有时应根据合作的任务,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己想自己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后,再进行合作交流时,就能做到有话可说,有的放矢,这样的合作才有实效。 3 切实做好小组学习的准备工作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的,如果选择不当,就失去了小组学习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和探究性,要能显示出它与个体学习相比较更有优势。小组学习要建立在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布置“预习思考题”,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认真预习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知道学什么。在预习中,可以由组长安排小组成员各自任务,再由组长或其他同学整理,做好汇报准备工作。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前,教师必须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组活动前,教师可对全班同学进行集体引导,引导他们进行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铺垫复习性练习。 4 强化指导,培养习惯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深入到小组中去,及时了解各组探究的进度、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和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有挑战性的问题,指导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尤其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调控。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探究的成果、回答问题的参与率、小组合作的氛围等,评定出本堂课的优胜小组,并做好记录。此外应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收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并敢于质疑的习惯;积极主动参与、踊跃发言与合作的习惯;认真倾听、正确评价同学发言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善于总结的习惯。 5 开展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评价应以表扬和激励为主。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让小组合作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应以各组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总体考察,并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加分或者减分的奖惩措施,每次结果记入小组学习档案。在每个学月底根据各组的总分评出最优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通过评价促进各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高职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高职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环境地理论文:浅谈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在环境信息化中的基础应用和拓展 摘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同时列举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信息化中的应用,在国内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阐述并提出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缓冲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新技术,从其产生后短短的二三十年的历史中得到迅速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GIS给传统的信息系统引入了空间的概念,使得抽象性的数据变得直观和容易理解。同时在环境信息化中有了突出的表现,通过该系统可查看全市地表水、空气质量等功能区规划图,而且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还缀入了降尘、降水、地下水等环境质量标准。 一、首先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叠加分析(Overlay Analysis) 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如利用类型叠置分析获取新的类型。如土壤图与植被图叠置,以分析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可以计算某一区域内的植被类型的数量及面积,即通过对同一地区、相同属性、不同时间的栅格数据的叠置,可以分析由时间引起的变化,通过与所需提取的范围的叠加运算,快速地进行范围内信息的提取等。 3、缓冲区分析(Buffer Analysis) 是GIS 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基础空间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其次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信息化中的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 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 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 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 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 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 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 维和3 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 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最后浅谈环境地理信息的发展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 的重点领域,从GIS 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广东省环境信息中心开发的珠三角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等,但鉴于我国GIS 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基本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因此EGIS 的开发费用十分巨大;加上EGIS 的发展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技术,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开展我国EGIS的发展策略研究。 1、由于EGIS 的发展不但涉及众多环境部门,还包括与其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如土地管理、环保、环境管理等部门) 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又涉及多种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 的发展框架。 2、由于我国GIS 发展基础薄弱,数据基础是系统生命力的关键,失去了完善可靠的基础数据的支撑,系统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要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 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这样才会更突出表现环境信息化的优势和作用。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 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 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 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保护领域,而且还有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突发应急系统) 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环境地理论文: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加环境地理教育 从教学目的来讲,就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让学生能够运用具体的学科知识,对相应的问题作出分析,并且培养起持久学习的良好习惯。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就在这方面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地理课程的教学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要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在具体的地理活动中,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现在就来探究关于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关于环境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就是有关资源的内容,这是让学生科学资源观得到合理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资源有着很大的特性,比如说资源的有限性、有价性和有主性等方面。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资源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二是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资源的问题。这三个方面都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关注点,但是关注点主要放在了资源有限这个角度上,对资源有主和有价这些方面的关注明显是不够的。想当然这样的教育是有所缺陷的,不利于学生对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为了能够让中学地理课程关于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念成为预设目标,必须将资源有主和资源有价这些观念的内容贯穿到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自然资源是有主的,不能随意占有及使用,它是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的,同时,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有偿使用。 同时,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指的是自然除了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比如,在初中地理关于海洋生物这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增加海洋生物这一方面的知识外,还应当树立起保护海洋中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生命的意识,培养起热爱自然,关注地理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批判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地理批判性思维呢?就是要冷静考虑具体的地理问题,对地理事物要进行有主见的分析评价,对那些所谓的权威意见不迷信,要把握自己正确的判断能力。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客观地理知识,却总是忽略了对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可是,在这样一个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在思维品质方面具备批判性的人,才能在地理学科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且研究出相应的地理成果。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从我国的表面情况来看,我国的确是地域辽阔,并且有着丰富的物产。但是,在分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状,我国人口众多,如果从人均这个角度来考虑,就能够得出这样一个人口负担让我们不再乐观的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并且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对“地大物博”这个词语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作出否定,相对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说,认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辩证对待,批判性地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具体的识别能力。所以,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对具体的地理知识进行掌握,并且培养起正确的批判观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题的一些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是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从感性慢慢过渡到理性中去。此外,还可以组织其他相关的与环境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文艺晚会等。或者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环境知识信息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而且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就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说在讲授地理环境这一课时的时候,就要让学生们明白在享受自然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让自然环境得到我们的爱护。在具体的地理环境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涉及到多门学科,涉及到很多课程,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让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知识,让环境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在环境教育过程中,要与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 环境地理论文:浅谈中学生环境地理教育与加强环境地理保护意识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环境,不在纯粹是自然界的恩赐,而要靠人类劳动去创造。环境保护,需要举国上下一起努力。学校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使学生正确得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本文通过分析中学地理教学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献上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地理;教学 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1. 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2. 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3. 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4. 搞好环境地理教育的措施 环境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各部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小学开展这一科目困难很大,目前只能把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渗透到各门相关的课程中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现行的教材中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没有从环境的角度去阐述、深化,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笔者认为,中学地理课搞好环境教育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备课是要注意发掘教材中直接与间接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教师要讲清楚自然环境的概念,还要讲解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学生对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的关系,明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意义。地理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全面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比如,蝙蝠是扑捉蚊子的能手,在英国它已濒临灭绝的边缘。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英国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扑杀蝙蝠,保护蝙蝠巢穴。违者罚款1000英镑。这就是有名的蝙蝠法律。当今之世,各国都在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然而人们依旧以传统的“消费心理”对环境,保护环境的法律往往效果不佳。 讲述《中学地理》生态平衡破坏时,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如历史上的定西的区,森林、草原广布,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为畜牧业发达的《膏腴之地》。由于人为的原因,在二三百年前,森林、草原的破坏达到了灾难性的程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失调,林草变荒漠,长期干旱多灾,三料俱缺,人们生活贫困。晚清时就已“陇中苦天下”了,定西地区成了甘肃最困难的地方。用这样的资料来说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造成的恶果,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未直接把要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介绍给学生,而通过如上活动探究,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设计探究、归纳问题的方法,而却感到自己有创造力,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地理的培养。 环境地理论文: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 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二、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三、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未直接把要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介绍给学生,而通过如上活动探究,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设计探究、归纳问题的方法,而却感到自己有创造力,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地理的培养。 (作者单位系中滩中心校) 环境地理论文: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思路 摘 要:简要介绍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它的基本功能,列举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对国内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阐述并提出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GIS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数据库 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Environment ,简称EGIS) 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 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是GIS 技术与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技术等各种环境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的集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 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 空间统计分析(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 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毕业论文 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中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 缓冲区分析(Buffer Analysis) 是GIS 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 1. 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 2. 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 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 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 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 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 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 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 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三、国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重点 1. 数据采集的技术比选 当前环境管理决策要求EGIS 提供的数据种类及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同时信息采集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GPS 技术、视频技术、高清晰卫星图像、实时环境监测技术等等。 2. EGIS 与环保信息化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可以预计未来五年内EGIS 将会与环境信息化越来越紧密地集成起来,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现有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水平。二者的紧密集成还需要研究以下问题: 1. 制定所需空间数据及环境数据的标准,以保证系统的扩展性与兼容性; 2. 空间数据的获取渠道以及更新途径,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 3. 研究以何种方式进行有效集成,并分析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4. 研究环境信息与空间信息及其分析、模拟结果的综合表现方式; 5. 建立示范项目以便分析和测试集成的效果。 3. 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随着空间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积累,EGIS 的数据库的维护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的数据采集技术可能会使数据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维护是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四、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 的重点领域,从GIS 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发展EGIS 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 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 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 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五、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 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EGIS) 。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环境地理论文:如何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 摘要: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中学地理教学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献上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地理;教学 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二、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 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 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三、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未直接把要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介绍给学生,而通过如上活动探究,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设计探究、归纳问题的方法,而却感到自己有创造力,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地理的培养。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 引言 基于石油化工产品大部分具有危险性,导致石油化工行业通常具有相当高的危险系数。而在实际的生产操作之中,一旦发生操作不当或者是安全管理的工作还不够完善,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不但会对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时还会产生极为恶劣的社会舆论影响。所以,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将安全管理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行积极的改进以及完善,从而为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的稳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中国石油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1.1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不足 中国石油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安全管理认识的不足。当前阶段,大部分跨国石油化工企业或者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水平都非常高,所应用的安全生产技术也是十分的先进,在人员管理以及设备管理的工作上都完成的非常出色,极大的降低了事故危害的产生[1]。但从一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少数化工企业来看,由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导致这些企业只有简单的安全管理模式,只一味的追求高生产、高效益,从而大大的增长了企业生产中的安全隐患,致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1.2在安全管理方面投入力度不够 在企业实际生产的整个过程之中,由于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的投入力度不够,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的配置也严重不足,安全管理制度不能产生实际的效用;安全设备以及警示标志的短缺,从而导致了企业不能有效的遏制灾害的发生,降低了企业的安全系数。 1.3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当前中国还有少部分化工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自身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是致使安全事故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特别是在一些小型的乡镇级石油化工企业,个别员工在实际生产操作的技能方面并不熟练,难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管理要求,对于生产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冷静地作出判断,从而导致了事故的产生。与此同时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也有其不足之处,某些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受到过有效的培训学习,对于法律认识不够,在实际进行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时,没有将正确的安全管理制度作为根本依据,许多生产之中的隐患不能得到有效的规避以及消除,从而造成严重的事故。 2石油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进行改进的有关建议 2.1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机构 石油化工企业相关的安全管理机构分为三个主要部门,分别为决策机构、职能部门以及管理部门。其中决策机构也就是安全生产委员会,身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至高机构,其需要负责企业的卫生环保、生产安全以及技术改造等相关事宜,拟定有关的目标并实际指导相关的企业职能部门切实实施。而职能部门就是负责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的一切事务,制定相关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且加以督促以及实施。至于管理部门以及企业车间的安全管理人员是负责企业安全的有关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是能够保证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2.2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方式 高效、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是所有石油化工企业得以稳定生产的基础。石油化工企业的相关管理工作应该由传统的事故管理模式渐渐向现代化的工业隐患管理模式转变,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应该将被动防御变成主动排除,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适应现代化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只有这样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形势之中切实保证企业的安全。 2.3有关安全管理措施实际应用 第一点,增强危险辨识的能力即有效辨别系统危险的能力。对于危险的感知以及辨识就是了解危险的过程,在为系统控制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的时候,同时也提供了对于危险的评价根据。通过查找在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全面的进行企业安全状况的分析与判断,为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从而有效的建立起一个动态的约束机制。第二点,对于目标进行管理。这样做能够按照目标的实际变化情况,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发现问题并且给予相应的处理。第三点,标准化作业的切实开展。标准化作业指的是经过对作业系统进行一定的调查,对目前实施的作业过程分析并深入研究。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之上,结合工人生产作业的工作经验,对于多人作业实行统一的指挥工作,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并且辅助企业的生产以及对于质量的需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达到高效和安全的目的,完成标准化作业的开展。第四点,完善安全检查以及对于安全隐患的排除。企业的相关安全检查工作有专业、抽样、巡回以及例行检查等四种模式。这些检查对于危险源的产生以及发展的掌握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实时掌握有关人员以及设备的相关状态,在最快的时间内察觉到隐患的存在,提供动态隐患需要解决并完善的信息,同时提供安全决策所需要的客观根据。第五点,对于事故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事故的产生使得企业遭受非常严重的损失,这些损失损害了企业的效益,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如果企业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全力完善企业的安全状况,应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于事故的原因以及影响范围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将事故资源的可利用部分进行合理高效的开发,尽最大的努力探索系统功能的不同运用方式,从而使得消极事故逐渐变成具有积极安全指导作用的例子,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2]。 2.4创建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传统的安全管理手段具有被动的特征所以很难达到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对于主动排除危险的需求,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现代化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的系统。伴随着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将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创建一个完善的石油化工企业方面的安全信息系统,是能够切实实现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3]。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数据分类并进行大量数据统计,为安全管理的相关部门作出非常全面以及详细的数据报告,同时对于这些数据也能够经过系统之中的数据库以及数学预测模型进行相关的处理以及分析,并且还能够对于安全管理部门在安全形势方面的分析工作作出一定的辅助,帮助其察觉出工作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从而将中国石油化工企业从传统的、相对静态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改变成高效的、科学的以及动态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3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对于中国整个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之中,石油化工企业有必要强化对于管理团队的筛选与创建,大力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提升生产工作人员对于生产安全方面的认识,及时察觉到生产过程之中存在的危险与隐患并对其进行妥善、合理的处理,最大限度地杜绝安全事故的产生,从而促进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作者:付饶 单位: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现代煤化工企业技术管理的特殊性 0引言现代煤化工属于高技术、高投资、高回报同时也是高风险的新兴产业。技术工作是现代煤化工项目的龙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大唐克旗及新疆庆华煤制气项目是我国首批获得国家核准的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大唐克旗煤制气项目2009-07首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并开工兴建,2013-07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新疆庆华煤制气项目2012-07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2013-08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另外,新疆广汇煤化工项目于2013-01建成投产。但3个煤化工项目在投产运行数月之内先后出现气化炉内部腐蚀、内夹套层减薄的现象,不得不停产检修,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工亡事故。事故发生后,在质疑、争论之余,煤化工的相关技术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技术工作和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现代煤化工企业的技术工作地位突出 1.1煤化工企业性质决定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煤化工是以技术为主导,以一体化、大型化、园区化、循环化为特征的资金、技术、资源密集型企业。其投资动辄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引进了国内外大量高新技术,吸引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煤化工项目复杂的工艺技术流程以及大型化、集成化的生产设备、辅助设施。设备装置的高度集成、工艺技术的高度耦合,对技术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煤化工项目选用什么样的工艺技术,采用什么样的工艺流程以及每个生产装置的技术细节都是技术工作的范畴,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化工企业的投资方向、资金用量以及资源的聚集方式。因此,构建一支专业齐全、素质过硬、数量保证的专业人才队伍,积极开展煤化工技术工作,对于现代煤化工企业是极其重要的。 1.2企业管理内涵决定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 煤化工属于高危行业,存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风险。鉴于煤化工特殊的行业特色,现代煤化工企业的管理工作内容要比一般企业更为丰富,标准要比一般企业更为严苛,技术管理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以煤制天然气企业为例,项目在开展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工艺包引进、基础设计、详细设计等各阶段工作中充斥着大量的技术工作。各项技术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各环节的协调程度,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工程投资、工程质量以及项目投产后的日常运营管理。但一些大型煤化工项目业主和设计单位重速度轻质量,不顾设计规律,拼命索要设计图纸,压缩设计时间,甚至采取“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做法,导致项目建设中不断变更设计,建成后麻烦不断。因此,要做好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首要是尊重技术工作规律,以良好、扎实的技术工作为基础,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杜绝系统无计划停车,实现经营的连续稳定。 1.3企业的生产运营决定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煤化工企业日常生产运营的目标是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优质运行。就是要求场内外主体生产装置、公用工程、辅助设施以及其他相关的配套工程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生态链。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协调运转自如,信息流转顺畅,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要实现上述运营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需要建立一支有丰富煤化工企业运营经验的技术团队,渗透到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加强技术攻坚,及时发现和高效解决现场的各类技术故障。 1.4技术工作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煤化工技术的成熟度应当以其使用的普及程度来确定。目前除了美国、南非以及前民主德国外,现代煤化工项目在其他国家尚没有实现规模化量产。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仅开车运行1个月后就发生故障,不得不停产检修,恰恰证明煤制天然气技术看似成熟,实则还有部分问题尚未解决或在实践中尚未体现。单个系统、单个装置在中试时可能是正常的,而一旦工业化放大后就可能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单个系统、单个装置在独立运行时可能是正常的,可一旦融入整个生产系统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说明现代煤化工技术是极为复杂的,不能轻言成熟。目前,现代煤化工项目,离规模化量产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社会对现代煤化工的期望值很高。技术工作的复杂性,凸显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要求煤化工企业从一开始就要考虑未来项目的经济运行环境,考虑项目的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优质运行。 1.5项目肩负的示范任务决定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许多现代煤化工项目从政府批复项目“路条”起,就担负着许多示范任务。这些是国家下达的硬指标,必须要完成。示范任务本身具有探索性、开拓性,需要通过部分项目先行先试,了解相关指标后才能进一步推广,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通过技术攻关,完成示范任务,推动某一产业逐步成熟,有利于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有利于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这对技术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过从煤化工企业的建设运营实践工作来看,部分企业的化工专家话语权不够。在上层的决策中,专家的声音无法传递到决策层中,出现了外行管理内行、重大技术问题决策不征求化工专家意见的现象,甚至有部分企业认为以前搞煤炭、搞电力的一样可以搞好煤化工,导致部分项目设计不合理,不能实现满负荷运转以及项目决策失误。煤化工企业发展实践证明,在项目决策中需要尊重技术人员的意见,在顶层设计、制度安排、体制机制、业务流程等方面保障化工专家的话语权。 2现代煤化工企业技术工作标准 当前,煤化工产业借力煤炭价格下降、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和转型发展的需求,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和发展酝酿期。现代煤化工产业将快速发展,对技术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靠性。就是要求技术人员全程参与项目前期、建设期、联动试车以及竣工后的生产运营,熟悉生产工艺,处理技术难题,确保尽快打通生产工艺流程,尽快产出合格产品,实现满负荷运转。可靠性是对技术工作的最基本要求。②合理性。是指工艺技术方面的合理,就是要求在选取什么样的工艺技术、选用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工艺技术、考虑工艺装置的设计能力等过程中进行充分研究论证,提出论证意见,确保在满足生产系统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工艺装置裕量和工程造价。③经济性。就是要求在开展总体设计、基础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中借鉴在建和建成项目的经验教训,通过对项目工艺技术路线的合理优化,简化工艺流程,控制工程造价,提升装置运行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④严谨性[1]。就是要求技术人员,是化工专家能以审慎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开展技术工作,说出来的话、出具的审查意见需要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撑,不能信口开河、人云亦云,要始终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精神状态解决示范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技术问题。⑤风险性。就是要求技术人员在开展技术工作过程中,一方面关注项目自身各类技术拼盘相互衔接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关注现代煤化工最新技术进展,关注常规能源和非常规替代能源的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了解煤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走向,掌握示范项目的示范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降低、规避技术风险[2]。⑥示范性。就是要求技术人员在开展技术攻关时能突出重点,在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的示范任务上,要倾注更多的工作精力,集中更多的工作资源,确保圆满完成示范任务,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确定产业走向、推动产业升级积累可供借鉴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参考依据。 3推动煤化工企业技术管理的思路 现代煤化工企业技术工作难度大、责任重,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基层岗位操作员工,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事故,轻则经济损失,重则人身伤亡、威胁环保,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思路,一套好的制度安排以及一支好的技术团队。 3.1形成一个统筹全局的工作思路 开展技术工作,需要形成宏观的、系统的、战略的、缜密的、逻辑的思维,善于将点滴问题放在系统中去思考。通过制定系统化的解决方案,统揽全局、总体安排、分步实施、逐个攻破,从而解决整体问题。统筹全局的工作思路还要求技术工作不能发现问题才被动地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对工作有超前性预判,解决问题于未萌之中。具体到项目建设中,就是要对项目基础设计进行独立自主地、认真细致地审查,不能对设计单位有依赖思想。因为出发点的不同,设计单位承接项目业主单位的设计任务、签订设计合同,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既定的输入条件,完成设计任务,提供符合要求的设计产品。 3.2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安排 一个好的制度体系可以让坏人变好人,让散兵游勇变成技术尖兵团队;一套设计不合理的制度体系,会让好人变坏人,更谈不上团队合作。目前,现代煤化工企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和发展酝酿期,有业内专家提出,现代煤化工企业“煤质对路则成,管理对路则顺”[3]。整个产业酝酿一场发展的大风暴。要想在这场发展风暴中扬帆前行,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加强对人的管理、对物的管制、对流程的规范、对结果的考核奖惩。当前,部分企业出台了一些基本制度及配套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但总体来说还是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模式,缝缝补补,缺乏系统性,缺少统筹规划,下一步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具体到煤制天然气项目来说,项目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但市场上人才不足,部分技术人员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没有经验积累。要使这部分技术人才快速成长起来,必须要坚持会议制度,通过会议互通有无,教学相长;必须坚持安全教育先行,从项目建设期就要开展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不能等到试生产以后再开展,应通过长期教育,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必须坚持从严考核、刚性约束,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要坚决淘汰;必须不断完善管控体系,随着项目的建设推进,形成一整套技术规范,使员工工作有规范,企业管理有基础,考核奖罚有依据。 3.3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技术团队 企业管理中人最难管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光靠企业制度、光靠奖励惩罚是行不通的。现代煤化工企业员工文化层次较高,处于不同层面、不同岗位、不同环境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作为企业管理者不能够单向思维,简单粗暴地处理工作关系,要转变工作思路,善于关心了解员工,针对员工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灵活处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要善于包容、海纳百川,鼓励员工,特别是专家型、领军型人物对技术问题要多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形成敢讲敢说敢负责任的氛围。要建立与基层人员沟通的舆情通道,经常深入基层员工,多与技术人员谈心交流,将基层的问题及时反馈上来。要坚持有为才能有位的人才观,鼓励技术人员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成长进步,在企业形成技术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化工行业素有“五年设计、三年建设、一朝投产”之说,这是对化工行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企业决策层要高度重视技术工作,尊重化工技术工作规律,优选设计单位,严格审核设计资质,严格把关设计质量,严肃追责设计问题,避免在设计上出现差错;同时要定期听取技术工作汇报,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技术难题,通过外委论证等方式调动一切力量解决技术难题,稳慎做好技术工作。 作者:张加春 单位:苏新能源公司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一直以来,运输企业中车辆技术管理都是一个专业性及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主要确保优质、高效、低耗及及时的运输能力,确保车辆的运行安全和使用的良性循环,从而获取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但是从现状来看,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和时代所需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分析技术管理中各种问题为现实所需。 二、车辆技术管理概述 所谓车辆技术管理就是处理道路运输的事情,也就是从选购一直到报废整个过程。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对车辆进行规划、选配、检测、改装、维护、更新和报废整个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其中属于前期管理的是车辆规划,选配、新车接收;而中期管理属于使用车辆、检测、维护剂修理等;后期管理属于车辆的改装、更新、改造及报废等。在整个过程中车辆技术装备、车辆技术档案、车辆技术状况等级的鉴定等各种管理均属于车辆技术管理范畴。车辆技术管理主要目的是确保运输的安全性、优质性、高效、及时、低耗及舒适度,确保车辆在使用过程中进行良性循环、保障车辆的运行安全,确保车辆更好运输生产及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三、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问题以及对策探究 1.技术管理问题。 虽然运输企业中车辆技术管理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依然还存在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领导不太重视维修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一些企业领导一味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根本不重视营运车辆的维护工作,不重视车辆技术的管理工作,不重视教育驾乘人员对车辆的日常维护,导致一些驾乘人员对车辆根本不进行日常维护,甚至一些人还不了解车辆维护中基本要求与主要的作业项目,连基本的清洁,紧固及润滑都不做,致使车辆的技术状况降低,在行驶过程及时发生故障,存在交通事故隐患,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1.2维护车辆的意识较为淡薄;从运输企业来看,现在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使用轻维护。为了节约成本,大多是等车辆出现了问题后才去维修,以修理替代维护。尤其是现在许多运输企业在经营墨模式上都采用多样化,企业内部的车辆也是承包或租赁给经营个人,企业对车辆日常管理不到位,加上承包者一味注重经济效益,并且在认识车辆管理,使用维护及修理等各方面差异性大,根本没有全面了解相关管理规定,乃至一无所知,难以落到实处,从而影响了车辆的正常维护。 1.3没有严格执行二级维护作业;事实上,运输管理部门详细规定了车辆二级维护项目,对每个项目具体内容及技术要求都做了要求,而维修企业在维护过程中必须要按照项目严格实施。但是许多维护厂的基础管理不到位,员工整体服务意识比较差,检修维修设备落后,根本无法落实三检制度,也无法严格执行维修标准,致使车辆维护中出现漏项、缺项、敷衍及应付等各种现象,根本无法满足作业规范要求。 1.4维修人员素质不高;随着车辆不断增多,车辆上广泛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特别是电子技术更为普遍,因此需要维护人员具有较高素质,但是运输企业内部维修人员逐渐老龄化,虽然对某车型具有丰富的维修经验,但是无法满足现实所需。加之不重视人才,许多运输企业投入到维修人员培训中是少之又少,导致新增或者储备的维修人才极少。因此维修队伍的维修人员主要是老年人,文化修养与技术素质都不高,也不了解车辆结构与性能,不掌握维修技术,加之缺少必要的诊断和检测设备,即便有相关设备也无法熟练使用,诊断车辆故障上依然还是依靠手摸,眼看及耳听等各种传统方法,所以极难诊断车辆故障的原因,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根本无法确保车辆维修品质。 1.5忽视了车辆技术档案管理:事实上,车辆从购置一直到报废整个技术管理中,应该系统性的记录车辆技术档案,时刻掌握车辆技术状况,正确使用车辆,增强车辆维修的品质。但是一些运输企业不重视建立车辆技术档案,甚至根本没有技术档案,即便有了车辆技术档案,也是应付了事,缺乏车辆检测与维护的记录,甚至一些运输企业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所以编写一些检测与维修记录,导致车辆技术档案缺乏了真实性,致使企业无法掌握使用车辆技术状况及维修情况。 2.解决技术管理问题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情况来看,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就需要针对运输企业自身特征采取合理的改进措施。 2.1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法规角度来看,和车辆技术管理相关的已经存在一些,但是总体而言缺乏可操作性,细化程度也不高,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是无法适用。所以要加强车辆技术管理,必须要修改和增加一些法律法规,确保和技术管理相关的法规更具备权威性与系统性,具备可操作性。 2.2构建完善的奖惩机制;在技术管理中应该采用奖惩落实责任制,这种措施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实施方法。要确保奖惩合理合情、有据可依,就一定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明确各项经济指标、技术指标的定额及管理所需,及时考核和评比,发挥鼓励与吸取教训作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学习操作技能自觉性。 2.3加大驾驶人员的宣传教育;因为企业的内部经营成份比较复杂,就必须要加大宣传车辆技术管理的相关规定,让相关人员能够充分了解维护车辆的必要性,再通过一些实例教育不按期维护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后果。要加大宣传二级维护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力度,强制进行,年审时要先审验维护情况,如果没有按期进行维护车辆要给予处罚。 2.4加强技术管理教育培训,做好技术方案的管理和记录;随着汽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汽车维护人员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要与时俱进提高相关人员自身素质。当然教育和培训要具备针对性,不同类型的维护人员以及不同层次,所采用内容不相同。车辆档案记载了车辆的基本情况,以及车辆的主要性能、使用运行情况等,这项工作是车辆技术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管理工作。 四、结语 对于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正常使用和驾乘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要分析车辆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有针对性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才能够真正实现车辆技术管理目标,确保车辆正常使用。 作者:牛国锋 单位: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构建策略 一、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技术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企业技术管理理念是影响技术管理效率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理念还比较陈旧,还有很多企业管理者在管理重点上存在问题,对企业的营销业绩的重视程度太高,对企业的技术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结合现代化社会的特征,从而使得企业技术管理效率不高,甚至还会导致企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现象。 2.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 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是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力量,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部门开始对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模式进行改革,企业的管理人员的任务不断加重,给现有的企业技术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本身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不高,各种管理理念比较陈旧,在管理过程中对各种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不够,对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够了解,因此使得企业技术管理不够完善。 3.企业技术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够健全 企业技术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是影响企业技术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责任体系的建立,是保证企业技术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举措,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由于责任体系不健全,一旦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找到相应责任人,最终导致企业受到较大的损失,严重时还会导致企业的整体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二、加强企业技术管理构建的策略 1.加强对技术管理业务流程的管理 为了实现对企业生产技术的科学管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可以借鉴国外一些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对企业负责技术管理工作的员工进行明确的岗位分工,保证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可以实现科学的企业技术管理,使得员工能够掌握自己所负责的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各种生产技术,企业要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和目标,在管理过程中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使得企业技术可以不断更新,为企业发展服务。 2.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在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要建立竖向与横向的管理体系,对于竖向而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任务进行有效地传递,从而使得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企业的技术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建立一个比较明确的横向管理体系,横向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一个部门的员工而产生的,在企业的管理部门的建立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部门领导者与部门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得员工的诉求能够得到满足,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其次,要加强企业技术管理组织的构建。在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技术管理组织的构建,对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的人员进行有效地配备,形成一种完善的管理网络,比如企业的技术管理组织要包含企业的技术生产人员、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企业技术责任人等,对不同的人员进行责任分工,使得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实行有条不紊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的提升 在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人员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一个基本要素,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的积极性的调动有很大关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在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要加强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使得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开展企业生产与建设,比如要对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各种生产技术的基本要义和操作规则,另外要对他们的责任态度进行考核,确保技术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应对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一旦出现任何突发状况,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应对,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促进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充实以及完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4.加强企业技术管理责任体系制度的改革 在企业的技术管理过程中,责任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应该要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建立严密的责任体系制度,将企业技术管理的责任落到具体的员工身上,对员工在进行技术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监控,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企业技术管理成为当前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制度有缺陷、技术管理责任体系不够健全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技术管理受到一定阻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需要对企业技术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采取正确的措施对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活力,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朱善容 单位:惠东县技术创新推广中心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油田施工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1、强化主任工程师的技术指挥作用 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与管理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管理是以工程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为准则的。工程质量主要表现在材质、施工工艺及维护保养等多方面。在对重要单项工程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设计的单项工程,施工时应按要求成立攻关(QC)小组,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保证工程质量。当工程质量与企业(项目)利益发生冲突时,主任工程师有责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服从于“质量第一”的原则。原材料、成品材料及半成品材料进场应严格实行质量控制。施工中因管理失误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应认真处理对待。工程进度管理主任工程师必须按照规定的进度目标,全面执行施工进度计划。针对某些工作的实际进度,及时调整好后续工作的进度计划安排;随时注杨祝伟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安装公司黑龙江大庆163000意单项工程形象进度以及施工能力、设备、材料供应情况。对有分包的工程项目,应注意协调各方有工序衔接关系的工作面的施工,并要求各方有关人员做好交接等有效记录,不能影响整体工期目标。工程成本的管理工程项目要在质量、工期上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主任工程师要经常注意材料检查,工程上各道工序自检,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情况以及对工程成本有影响的技术管理。 2、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目前油田施工企业通常是在项目上或工程处设主任工程师,受企业总工领导,在主任工程师下设施工技术组,在施工技术组内设置若干工程技术管理岗位,分别掌管不同的工程项目,同时负责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 2.1技术组的主要职责 2.1.1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颁发的有关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有关制度;负责编制本单位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2.1.2负责组织本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图会审;编制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重要的技术安全措施; 2.1.3负责对本单位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组织处理施工现场检查存在的技术问题; 2.1.4按工程进展情况及时组织项目工程技术资料编制、竣工资料组卷归档工作。负责组织技术人员撰写技术论文、工法。 2.2加强工程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做到一专多能,既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又要能掌握几种技能,做到动手做内业和动口现场协调管理能力并重。企业要致力于培养和建设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且具有奉献精神的工程技术管理队伍,形成集体优势,充分发挥技术人员潜能,以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3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的积累和档案管理 2.3.1对于施工单位,工程竣工资料主要包括:竣工验收文件,施工总结,施工承包合同、投标文件、工程变更设计文件、工程交接证书、竣工决算、施工文件(工程照片、其它施工原始记录),在上述资料中施工文件是施工单位从开工到竣工与工程施工同步的工程资料,是工程施工的真实反映,是竣工资料的基础,也是油田新改建工程及科研工作的主要参考资料。施工单位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必须做到专人负责,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协调一致,按建设单位编制规定进行整理,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2.3.2工程建设档案对于油田的管理、规划及开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工程建设档案是处理工程项目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始依据。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借助于工程建设档案来分析原因,判断问题的影响程度。 (2)工程建设档案是衡量一个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和信誉的依据。每年的企业信誉评价不仅要查看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水平和装备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企业往年所承包工程项目及工程质量的等级水平,要取得这些证明材料,只有靠完整的工程档案来提供。 3、结论 油田建设施工企业是技术和劳动比较密集的企业。有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工程技术管理经验,有一大批从事工程技术管理的人才,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又不能不面对现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环境中形成的技术管理模式已经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甚至出现削弱工程技术管理组织机构或工程技术管理职权不清、忙乱无序的现象,专业技术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开拓拼搏和艰苦奋斗精神、服务和奉献精神有待提高。工程技术管理仍然是我们面临着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杨祝伟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安装公司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摘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施工技术额管理是保证施工过程正常进行和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当前的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之中由于种种原因,工程技术管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文章对于开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之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开发企业;工程技术管理;有效措施 1当前工程技术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人员心态问题 在开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之中,许多管理人员对于监理工作存在轻视和马虎的工作现象。实际的管理之中,对与管理工作不重视,往往造成了对于施工管理工作的严重破坏,且由于技术管理属于传统的施工管理之中一种较为少见的管理形式,施工管理人员可能由于自己的技术素质不足,无法投入且高质量的完成工程技术的施工管理。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缺乏对于施工技术管理的经验,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之中,往往把这方面的工作归为质量管理一类,两类不同管理工作的混杂会对两种工作的进行都带来很大的影响,造成了施工质量管理和施工技术管理的不协调,影响了施工管理的整体质量。 1.2建筑原材料质量问题 在施工过程之中,施工原材料的质量对建筑的最终完成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建筑项目施工之中大都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自身的强度高,重量轻,适合于建筑施工。但是,假如建筑材料之中存在问题,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在施工之中就会对施工的建筑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原材料的质量对于建筑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建筑材料除了影响施工质量之外,其对于施工技术和工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之中,不仅是施工人员根据技术来选择施工材料,施工材料也对施工技术的使用和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材料的不同会造成施工技术方面的要求的变化,进而影响工程技术的监理工作的正常完成,给工程的质量问题带来隐患。 1.3人员管理上存在问题 从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要求上来看,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来完成,而在实际的企业技术管理工作之中,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良莠不齐,其对于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存在不足,人员的自身素质问题严重影响了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施工技术的管理重点在对于时间技术的管理,而在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一般是区域理论化的评测和判断,不利于提高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 2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在企业内部监理技术管理系统 当前我国开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管理工作不成体系,其给监管工作的高效率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提高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企业要对当前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改革,在管理上,将技术管理工作和建筑的质量管理工作分开,根据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的各类要求和流程,监理完整的技术监管体系;其次,在监理技术管理体系后,要对当前我国的常规施工流程进行分析,按照施工的不同阶段对不同时间段技术监管工作进行划分,使技术管理工作更为全面有效,将技术管理的主要目的落实到实际施工之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2提升管理水平 技术管理的水平,首先,管理人员要以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作为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并设置与该施工技术相对应的施工管理标准,成立向对应的施工技术管理小组来进行对应的管理,专门化的技术管理工作可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推进工程技术的进展,减少技术使用之中的错误。其次,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逐渐发展,技术管理的难度也逐渐增加,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技术管理工作之中,管理人员一般要求具有较高的工程技术素养,并对工程施工中的一些问题比较了解才能较高质量的完成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这要求企业在进行管理人员的选拔过程中,需进行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从管理人才的培训和教育阶段做起,从施工技术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开始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教育,保证技术管理的高质量完成。最后,施工管理人员由于对于技术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其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开发企业在管理工作的安排过程之中,可以在管理人员之间引入竞争和责任机制,提高管理人员对于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视程度,推动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2.3技术管理合理分工 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部门不再只是使用一种施工技术。当前的建筑部门一般会在建筑项目的的建设之中使用多种技术的结合,体现了当前建筑行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建筑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了建筑项目的建设质量,同时多种技术的协同使用也给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即便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施工中所使用的技术有较高的了解,但是在实际建设之中建设部门往往使用多种不同技术,影响了管理人员的正常判断结果,降低了技术管理的质量。为改善这一缺陷,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可以在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中对于不同技术的监理进行分工,保证割裂工作的良好完成之后,再将几种管理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并得出在建筑建设之中的技术使用的实际情况。管理工作的分工处理既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进行效率,也避免了由于多种技术的混合使用造成的施工管理方面的困难,减少了管理失误,提高工程技术管理的质量。 3结束语 建筑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之中,开发企业需要针对管理机制内外的困难,既有管理人员对于制度和工作的不重视带来的管理工作的质量下降,又有建筑项目技术多元化趋势对技术管理带来的难题。随着技术的逐渐发展,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假如技术管理工作不过关,很有可能造成最终的建筑质量问题,影响人民的安全生活。开发企业需要增加技术监督与人员培训,通过对两大要素的训练来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以此带动我国建筑工程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与转型。 作者:路纲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 摘要: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能够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多种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活动,有效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大大降低设备事故障率,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过程精细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层次责任化,人员能力素质化之路,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稳定开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创新 在现代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机电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煤矿机电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要求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提到更重高的水平,直接反映在企业的竞争力,对安全生产和社会效益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一、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展矿井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工作 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能够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多种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活动,有效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大大降低设备事故障率,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过程精细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层次责任化,人员能力素质化之路,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稳定开展夯实基础。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技术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团队团结、协调管理制度,做到“各负其责,各履其职”,工作达到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有效利用各种有效人力技术资源。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协调部署,实现“人人都干事、事事有人管、管理标准化”的干事创业的团队格局。根据矿井采掘年度计划,对新采区的设备选型进行设计计算。合理编制矿井设备大中修管理计划及设备更新改造计划,紧紧围绕矿井装备科学化、自动化、高效化进行组织开展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工作,在确保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同时,提高矿井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区域竞争优势。 二、加强现场机电设备更新改造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管理素质 设备是采掘现场主要的生产作业工具,需要相应的人员进行维护管理。因此,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才是煤矿机电技术的基础主体。首先要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以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高效。根据矿井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对现场一些效率低、故障率高的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使其装备性能符合现代化矿井安全生产要求。在对更新改造后的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之前,要反复进行充分调试,达到安全高效技术要求,实现设备安全运转。对矿井机电技术管理人员要进行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根据其各自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现场处置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分类培训,逐步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及现场处置能力。制定矿井技术比武年度计划,开展技术竞赛活动,鼓励技术人员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促进矿井技术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三、逐步实现矿井机电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数据化 要建立完善的矿井机电技术管理平台,实现工作考核制度化、现场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信息网络化。建立符合矿井安全生产的机电技术资料档案管理体系,建立主要设备技术数据库,进行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矿井计算机辅助管理,及时掌控和查询大型设备历史技术情况和使用动态,建立大型机电设备的技术特征、参数和维护管理台账,随时了解设备的技术状况。利用矿井机电技术管理平台数据库,建立完善主要机电设备技术履历簿,实现矿井机电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数据化。 四、制定完善的机电技术管理保证措施 (一)保证措施 1.制定图纸会审、交底制度建立完善的机电技术管理体系,定期开展由机电工程师组织、机电副总工程师主持、主管技术员具体实施落实的图纸会审、图纸交底会,将会审、交底内容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进行存档备案,确保会审交底工作有效的实施落实。2.建立周技术例会制度每周下午召开由机电副总工程师主持的周技术例会,可将一周内的问题统一协商解决部署。3.实行专题讨论会,遇到较大问题时,与施工单位等有关方面一起协商解决。4.机电成本目标:精心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功效,提高设备生命使用周期。5.技术措施(1)对入矿的材料、设备,要严格验收,严把质量关,杜绝违规设备、材料入井。(2)抓好人工、材料预算,坚持按定额耗工、耗料,严格控制,杜绝浪费。(3)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功效,减少支出。(4)加强现场管理,减少材料消耗。 (二)对机电安装工程要科学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减少不必要环节的影响。特制定如下措施: 加强煤矿机电技术与创新管理,能够有效保证机电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保证设备选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能在矿井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增强机电技术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煤矿机电装备水平和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落实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活动,实现矿井机电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数据化,推动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的发展。 作者:闵凡生 张丽 张华东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供电企业配电线路检修技术管理研究 [摘要]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管理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本文从状态检修的优越性和具体实施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科学基础两个层面,综合研究分析了在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修中的各种因素,并在文中提出了关于线路检修作业危险点的一些技术方法。 [关键词]检修技术;供电企业;管理 1检修技术管理 1.1检修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供电企业配电线路在电力系统与电力用户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必须严格管理,减少和避免出现问题的重要环节,在配电线路运行的过程中,其环境和故障原因都相当复杂,只有从最开始就抓好预防,做好配电线路故障的预防措施和工作,才能在问题出现后妥善解决。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是一项长远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和分析,不断提高故障应对能力,才能保障电力用户安全用电。另外,科技也在飞速进步,现代供电企业在配电线路中开始采用入地电缆的工作方法,而这种模式更为强调配电线路的状态检修,这不仅关系着安全生产,还有利于降低检修开支,通过优化配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达到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及增加企业自身效益的目的,且在电力企业人才培养中可以起到有益作用。 1.2检修技术管理有助于提升员工素质 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涉及技术和思想的进步与改变,只有通过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好规章制度以及技术要求,才能让传统的配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跟上时代的脚步。而员工的个人素质在配电线路状态检修中又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状态检修和纯计划检修,对员工素质需求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员工知识面和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状态检修对这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其不但要求员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独立的判断能力,还需要员工具有很强的执行力与事故处理能力,只有综合性的技术人才才符合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需求。通过合理的使用人才,有助于提高效益,降低经济损失。要想做好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管理,供电企业在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还要做好优秀员工的发掘与培养工作,检修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参与检修工作人员的影响,只有在培育优秀员工方面做到位,同时培养好优秀员工,提升所有员工的素质素养,才有助于配电线路状态检修工作顺利进行。 1.3检修技术管理有助于掌握线路的初始状态 要格外注意对线路运行状态的统计和研究分析。经过对各种情况,如气候和负荷等条件下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发生事故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防各类故障和隐患,有效降低故障的发生率,才能保证配电线路安全稳定的工作。 1.4在检修技术管理中采用有效的检测技术 在进行配电线路状态检测的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技术,虽然现在已有的检测技术并不成熟和完善,不能满足所有的检测需求,但可以利用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如离线监测装置、红外测温技术以及变压器接地电阻带电测试等技术,在采用新技术的同时,工作人员还要结合感官等比较传统的方式方法,对配电线路的状态进行分析,在技术与经验结合的同时,分析得出配电线路的状态,对隐患进行处理,确保配电线路与系统安全运行。通过利用技术手段得到准确数据以后,再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把以往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比对,进而在差异中找到可能发生的隐患,随时发现设备的故障与存在的隐患,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保证系统安全。 2检修技术管理的影响因素 2.1员工思想 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测技术管理是一种专业、科学的管理方法,只有从思想认识上进行突破和改变,接受和学习新的检修技术,走出纯计划检修的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脚步,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配电线路状态检测技术。 2.2专业知识 目前,供电企业在管理中必须逐步加大对员工专业知识的要求,使员工对状态检测的科学逻辑性等各种知识熟练掌握,不断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寻找配电线路状态的规律。 2.3技术水平 在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测技术管理中,要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必须使技术水平跟上发展的脚步,让员工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有效进行工作。 3线路状态检修 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修,一要做好检修方案,二要做好班组任务会,三要做好具体检修工作。在制订检修方案前,工作负责人以及工作票据签发人必须进入一线现场,深入了解工作的具体环境和目标,从而准确确定工作任务和危险点,通过研究和不断分析总结,制订出符合现场要求的方案和工作方法,在方案具体执行过程中,还要找出危险点及其控制方案的措施,并在实际工作中对方案进行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在工作开始前,供电企业召开班组任务会议也是非常重要的前期工作,工作负责人在会上要对所有员工详细介绍和讲解所要执行的检修方案、方法,对有疑点和有争议的部分,当场由所有人共同讨论和研究,通过这个会议,让工作人员掌握所要进行的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和目标。在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过程中,供电企业必须把好检修关,首先要确保工作的安全性,其次要保证工作达到检修方案的要求,完成提前制订的目标。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现场巡视和定点检查等方式,保证危险点控制措施确实有效的完成。工作负责人也要不断对现场进行监督和检查,对现场的进度和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数。在配电线路状态检修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与制度进行操作,如必须在工作票据上注明各种需要注意的操作等。此外,还要把控好小现场工作的安全问题,不要因为工作人数少,工作过程简单就忽视安全问题。 4检修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4.1执行与落实 要保证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管理优化,重在检修计划的前期安排与部署,更为关键的是计划的执行与落实。相关人员要从宏观的角度统一进行任务安排,掌握好供电企业配电线路检修管理的整体布局,把检修工作计划分为整体计划与机动计划,并逐步执行、落实。在工作过程中,加大对检修任务的全面管理,并提高和增强对突发情况和事件的应对能力,在处理突发情况时要认真应对,全面分析,让检修工作专业化、细致化,强调专业的技术规范,把配电线路状态检修工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放在第一位,要切实有效、安全无误、经济高效的处理好突发事件,通过提前制订详尽的计划避免事故,在事故发生时也要通过专业手段,降低损失,保证安全,尽快修复。 4.2技术与设备管理 要做好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工作,相关人员还要从技术和采用的设备两方面加强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准确、严格地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操作,在管理工作中,把状态检修工作责任到人,明确技术管理责任与制度,逐步建成一种拥有具体的、可执行的固定流程模式,让整个配电线路状态检修工作有章可循,全面有序。除了要严格技术标准外,相关人员还要对采用的其他设备进行严格管理,对设备的采用以及使用情况,如维修、维护等各种情况及时进行了解、反馈,针对性的建立巡查、检查制度,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要求进行使用,将设备的使用流程规范化,并严格按照规范化的使用流程进行操作。在技术与设备管理工作中,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依相存的关系,只有将相关管理工作做到位,才能在互相配合中实现配电线路状态检修工作目标。 4.3提高检修质量要求 在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管理中,相关人员要重视对检修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要不断提高状态检修工作的质量,并及时对检修工作进行监督和抽检,及时跟进检修工作的完成情况,督促检修进度,提高质量要求。在工作过程中,建立详尽的、可靠的质量管理和评估体系,在工作完成后,必须对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工作结果进行检查和验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修正,对工作人员疏忽或其他个人原因对整个检修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按照制度予以处罚。另外,相关人员也要对质量评估、检查体系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并逐步建成体系的管理方案、方法。 4.4加强目标管控 在操作悬挂接地线的工作过程中含有一定的危险性,相关人员必须时刻注意保证线路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重视安全措施到位,并要求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按照工作流程和有关规定进行操作。在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通过安全措施以及防护措施保证安全,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在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要及时上报,保护伤者,通过规范的手段避免事态恶化,把损失降到最低。这就要求在工作之前加强对工作目标和安全施工目标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和避免事故发生。 5结语 如今的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和必要,供电企业只有不断完善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技能,积极应对随时发生的意外情况,才能把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管理工作做好。 作者:唐铂滔 单位: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兰州供电公司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煤化工企业技术管理的特殊性 摘要:当前煤化工行业的特点是高技术和高投入,以及高收益,同时其还包含着新兴产业存在的高风险。随着现代煤化工产业建设,实际工作中的经营管理,使用正式进行的现代化煤化工项目的回顾性分析的操作结合的结果进行分析,融合现代煤化工技术工作的特点以及技术工作标准的地位和技术管理的理念,去对技术管理在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特殊性加以明确。现代煤化工的决策者应该高度重视技术管理,对化工技术的工作予以尊重。 关键词:技术管理;现代煤化工;技术工作 1.现代煤化工企业技术工作标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靠性。就是要求参与整个完工后施工前期间,联动试车和生产经营,熟悉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处理技术问题,生产过程中尽早确保产品符合标准,并且快速的运输,以对满负荷的运转加以实现。可靠性属于技术工作中最为根本的一种需要。②适宜的。其主要指的是合理的对相关工艺技术加以使用,其主要的问题是应该选择何种技术,到底是使用我国的还是使用外国的技术,考虑的工艺装置等相关工艺在设计能力上的论证,提出相关意见,以对生产系统的前提以及环境需要加以满足,进行过程的控制单元保证金及工程造价。③经济性。是吸取相关的经验教训,需要在建项目完成后,该项目通过合理的优化技术路线,简化其生产流程,项目成本控制,增强贯彻整体装置的设计,基础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中的运营效率,增强经济效益。④风险性。是请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工作,还有就是对多种技术彼此的项目自身拼盘彼此连接的技术风险加以保障,而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着重对现代煤化工产业进行发展,重视传统和最新技术进展非常规能源勘探和替代能源技术的进步发展。 2.促进煤化工企业技术管理的有关思路 2.1建设出成一个稳定全局的工作思路 要想想进行好技术的工作,就应该能够建筑出一个宏观的,具有系统性和战略性的,仔细的逻辑思维,善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系统的解决方案进行开发,顾全大局,统筹进行安排,分步去实施,分个击破,来对整体问题加以处理。统筹思维的上的工作也需要技术工作的反应来解决问题之前,不能发现问题,并推进工作的预判,在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处在萌芽的状态。具体到项目建设,该项目是进行基本设计独立,自信的进行审查,不可以过分的对设计单位进行依赖。因为在出发点上又一些差异,所以设计单位在对项目业主单位的设计任务以及签订设计合同的过程中,主要应该进行的就是参照已经计算好的输入情况,完成相关的设计任务,提供和需要保持相同的设计产品。 2.2建设处一个完善的科学规范的制度安排 一个好的体系可以让坏人真正变成好人,令一些比较散漫的人变成技术的尖兵团队;假如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部好,会使让好人最后变为坏人,这也就成不上是团队的合作了。目前我国的煤化的企业的煤质对路就可以变得成功,管理上对路那么一些都会变得顺利。整个产业正在产生着很大的风暴。假如想要在这样的一场发展风暴中不断的去前行,就需要建设出一整套非常合理而且十分规范的制度以及体系,并且强化相关对人和物的管理,并且对对流程加以规范,对相关结果进行一定的考核与奖惩。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办法了基础的制度以及有关的配套管理办法还有操作的规范,可是总体来讲还属于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方式,东拼西凑,没有一个相对系统性以及完善的规划,下一步需要实践上加强完善。要想使得这一些技术人才能够飞速的成长,就应该秉承着会议的制度,运用会议过程中的沟通,彼此提升;还需要坚持安全教育先行的形式,在项目建设的时期就应该对员工予以安全方面的教育,不能够在真正试生产以后才进行工作,应该经过非常久的一段时期的教育,时期形成一种非常好的安全习惯;一定要坚持严格的考核,还有严格的制约,对于一些与员工的业务需求不适宜的情况应该坚决的被淘汰;要积极的对管理与控制系统加以完善,将项目促进的建设,使其构成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技术规范,令员工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有规范。 2.3积极的塑造一支非常好的技术团队 人可以说是最不好去进行管理的,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中个体的意识不断的强化,如果只是依赖于企业的制度,奖励处罚自身并不会得到非常好的效果。现代煤化工产业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工作人员,在不同的层次和岗位以及人面前都有着不同的环境要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可能是单向的思维,简单暴力的对工作关系进行处理,对观念进行转变,善积极的以关心员工对员工的情况加以认识,灵活的去对其进行处理。在许可的范围中,尽可能大满足不同人士的需求。要学会宽容,真正的做到海纳百川,积极的激励工作人员,尤其是专家,领导式的人物更技术性的问题发表相关见解,形成真正敢言敢为的气氛。建设公众的舆论,与基层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深层次的谈话交流。许诺要坚持才能有一点天赋,做鼓励技能学习,在科学,实践成长与培训,技术工作在企业的汇聚力,吸引力并且感染力的形成。 3结语 企业决策层需要注重技术工作,对化工技术的工作加以规则,最好是设计单位,设计资质,对于设计的质量严格的要求,责任重大设计问题予以严格审查的尊重和防止设计的错误;同时要定期通报技术性工作报告,对项目的理解通过分配参数,以促进技术难题,其他方式的过程中,调动力量,对于技术上的难题,稳定严谨的进行相关的技术工作。 作者:黄昊英 闵楠 单位: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怎样构建企业技术管理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为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需要构建技术管理体系,以此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动。为此,本文通过阐述技术管理体系的含义,分析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作用过程,同时提出构建技术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技术管理体系;企业管理;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且社会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对于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成为其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与此相对应,技术管理一方面可以满足技术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所以说,有效的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技术管理体系的含义 对于企业来说,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技术管理体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技术管理实施的组织结构、方法、过程、资源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绩效、实诚竞争力等,企业会组织控制这些管理要素,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这些管理要素的价值。其中,技术管理的组织结构是指为了组织开展技术管理工作,需要设置的机构、部门等,同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责权利,进一步确保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方法是指组织开展技术管理工作所用到的流程、办法等,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测量、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过程是指由输入到输出涉及到的所有环节。资源是指企业组织开展技术管理活动涉及到的人、财、物等。综上所述,所谓技术管理体系就是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借助技术资源和有效的组织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组织企业员工承担相应的技术职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技术竞争力。 二、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作用过程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开展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同理,技术管理也不例外。对于企业来说,技术管理针对技术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其作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对技术进行鉴定,(2)对技术进行选择,(3)获取技术,同时对其进行消化吸收,(4)开发和应用技术,(5)对技术实施保护。对于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借助技术管理活动,对以上方面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推动技术创新,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构建技术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对于企业来说,技术管理体系比较复杂,而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技术管理。在技术管理体系中,要素作为最小单位,是组成系统的重要部分,并且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企业在构建技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分析要素,然后分析这些要素组成的子系统,最后才是技术管理体系。1.明确技术管理体系的要素。在技术管理体系中,涉及到的要素比较多,一方面包含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还包含技术过程、资源和组织等管理对象。另外,技术管理体系作为一种人工自然系统,通常情况下,还包含不同层次的目标要素。1.1对象。对于企业来说,构建技术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企业组织开展技术管理活动涉及到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技术管理体系涉及的范围,同时,为技术管理体系运作指明方向。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技术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是其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技术活动方面。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技术管理一方面需要对对技术实施管理,另一方面借助管理活动充分挖掘技术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涉及的对象主要包括有关技术所有资源、组织等。1.2管理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技术方针、技术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对技术采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技术竞争力,进一步强化市场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来说,这是具体管理理论的实践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企业的技术管理方式,通常情况下,这些共同构成技术管理体系的全面管理职能。其中,计划指明了企业组织开展管理活动的方向,同时明确了实现目标的措施。组织则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而建立的各种职能部门,并且配备的相应的人员等。协调是为了实现整个系统目标,对系统内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确保技术管理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保持协调一致性。在技术管理体系中,控制的主要职能是按照事先制定的目标、计划等,检查、评估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必要的情况下,做出适当的调整,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1.3目标。对于企业来说,构建技术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相应的目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通过构建技术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制定一个发展指南,对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引导,不断完善系统功能。在不断改进提高技术能力的过程中,评价、比较、优化等是这一过程的逻辑思维。2.构建技术管理体系子系统。在技术管理体系中,构成技术管理体系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构成技术管理体系的子系统,所以在构建技术管理体系时,首先需要构建相应的子系统。2.1内容子系统。对于企业来说,在构建技术管理体系时,需要在技术活动的引导下,结合对象要素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这些活动共同构成技术管理的内容子系统,通常情况下,这些内容子系统主要包括技术资源、技术组织、技术文化,以及技术质量的管理。2.2工具子系统。在技术管理体系中,企业的文件、系统、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在企业的管理工具中,技术管理工具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活动。从技术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能角度来说,管理工具为行使管理职能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时技术管理工具也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2.3评价子系统。在构建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时,需要根据技术管理的对象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共同构成评价子系统,通常情况下,评价子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首先评价技术管理系统的目标实现情况,其次评价资源、组织、文化和质量的管理效率,第三评价具体管理活动的执行情况。对于企业来说,为了确保评价子系统功能的完善性,需要根据评价目标建立评价模型。3.构建技术管理体系模型。通过分析构建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要素、子系统可知,企业技术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对象、管理职能、目标)和三个子系统(内容子系统、工具子系统、评价子系统)。通过(1)(2)可知,企业技术管理体系三个要素和三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此,可以将技术管理体系中的两个要素构成子系统的框架,将另一个要素视为子系统作用对象,这就成为技术管理体系模型。 四、结语 技术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包括组织结构、方法、过程和资源,这些共同构成组织开展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技术管理体系中,技术管理职能只有借助该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只有在体系运行中才能实现技术管理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体系,才能有效调节各种专业技术,进一步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彭学东 单位:南京大学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煤炭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研究 0引言 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同志提出“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并提升至国家长期战略高度。煤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资源赋存状况、开采技术条件、洗选加工方法差别大、可变因素多,技术管理差异性及管理难度大、可变因素多。井工开采、深部开采,五大灾害并存;安全矛盾依然突出,行业高危依旧存在。因此,加强煤矿技术管理迫在眉睫。如何强化技术管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构建科学、高效的技术管理和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体系架构顺畅清晰、部门设置有据可依、职责划分合理明确,并应用先进的理念、适合的技术装备,解决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以及绿色开采、低碳利用的技术难题,挑战当前煤炭市场供需失衡对企业的影响,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对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目前国内关于技术管理体系的研究集中在煤矿地测防治水技术管理体系的研究[1-2]、煤矿全方位防突预警技术管理体系的研究[3],针对煤炭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建设原则、内涵、架构及保障措施等进行研究探讨。 1建设原则 建设科学严谨、管控有效、责权统一、结构清晰的技术管理体系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设置各层级职责范围、管理权限。权责明确,职权统一。2)建立充分发挥技术能力的管理机制。从技术上保障实现煤炭企业目标及系统安全管控能力。3)理论联系实际。围绕技术战略、技术政策、技术标准,确保技术体系落实到矿井建设、生产过程中符合实际特点,促进技术发展。4)通过管理创新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借助技术推进煤炭企业降本增效。 2技术管理体系的内涵 煤矿总工程师是煤矿的主要技术负责人,组织指导和协调整个煤矿的技术管理工作,是煤矿企业保障安全生产得以保障的基础。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证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4]。因此煤炭企业需要构建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1)体系架构。构建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科学严谨、责权明确、结构清晰、管控有效”的技术管理体系架构,理顺架构、职责划分合理明确,畅通工作流,建立由上至下的工作流,激活由下至上的工作流,实现知识剥离,技术资料与经验成果共享。2)技术管理职责界定和人员配置。对技术决策部门、各层级部门在管理、业务、事务3个方面进行职责分类,研究各层级、各部门业务的衔接与交叉重叠部分,依据合规、合理、专业、安全高效的原则,进行职能划分。3)体系制度。依据强化专业、明确责任、激发潜力、实现目标的原则,提出各层级、各部门应该建立的制度和需要完善的制度。4)运行机制。建立工作信息网,顺畅由上到下的工作流,激活由下到上的工作流。提出重点工作,包括总工程师直接负责的工作及必须定期研究的工作。重大安全隐患在流程、监管、结果3个方面的汇集及处理。5)激励机制。在安全生产、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技术革新、知识共享、微创新平台等方面构建激励机制。6)重大决策。重大决策方面制定技术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专项技术发展规划、重大安全生产技术政策。7)专项技术管理体系。根据公司技术管理情况,提出需要构建的专项技术管理体系。8)知识共享与技术成果管理。对技术人员的先进经验与方法进行知识剥离,对技术成果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技术知识与成果共享。 3技术管理体系架构 3.1总体架构 技术管理体系的架构方面,煤炭企业需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一般来说,煤炭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总体架构可以包括3个层次,一是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技术管理体系、二级公司技术管理体系、煤矿技术管理体系。 3.2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技术管理体系 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技术管理体系为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总工程师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领导的技术部门和监管部门形成的工作网络。以集团公司的总工程师为核心,且总工程师的工作网络如下。1)总工程师接受上级领导。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总工程师对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2)技术委员会。重大决策方面,由技术委员会与总工程师会定。3)总工程师直接管理的部门。总工程师直接管理的部门包括二级公司总工程师、同级副总工程师、集团层面技术管理部门、技术管理相关部门。其中同级副总工程师包括煤矿机电、水文地质、煤矿安全(一通三防)、化工、制造、发电、其他;技术管理部门包括技术管理中心、设计、科技发展、环保、洁净、节能、其他;技术管理相关部门包括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战略规划、安全监察、应急管理、基本建设、其他。4)总工程师同级业务联系部门。总工程师同级业务联系部门包括董事会秘书处、财务、人力资源、国际合作、物资供应、其他。5)总工程师接受相关部门监督。总工程师接受同级党委、纪委、工会、审计、法律等监督。集团公司技术管理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3.3二级公司技术管理体系 二级公司技术管理体系为二级公司总工程师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领导的技术部门和监管部门形成的工作网络。以二级公司的总工程师为核心,且总工程师的工作网络如下。1)总工程师接受上级领导。二级公司总工程师对同级董事长(总经理)或上级总工程师负责。2)总工程师直接管理的部门。二级公司总工程师直接管理的部门包括子(分)公司总工程师、同级副总工程师、技术管理部门、技术管理相关部门。其中同级副总工程师包括采掘、机电、地测、安全、洗选加工、化工、装备制造、其他;技术管理部门包括技术管理中心、科技发展、生产技术、环保、洁净、节能、其他;技术管理相关部门包括调度指挥中心、安全监察、市场经营、应急管理、其他。3)总工程师的业务联系部门。二级公司总工程师的业务联系部门包括基本建设、财务、人力资源、国际合作、其他。4)总工程师接受相关部门监督。二级公司总工程师接受同级党委、纪委、工会、审计、法律等监督。二级公司技术管理体系架构如图3所示。 4保障措施 技术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障技术管理体系科学严谨、管控有效、高效运行,提出以下保障措施。1)组织与人员保障。作为煤矿管理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管理机构,为了实现煤矿整体目标和良好的发展,必须服从整个煤矿的管理形式[5]。因此需明确权责,进行组织机构与岗位设置,明确人员配置及素质要求,并根据岗位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2)制度保障。为促进煤炭企业科学发展,推进科技降本增效,提高安全管控能力,需要建立工作及考核制度,制定工作流程。3)技术保障。提出技术管理体系的技术保障措施,如采取信息化手段、借助移动终端共享先进技术成果等。4)技术文化保障。营造技术文化氛围,充分调动与发挥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技术创新潜力。 5结语 通过对煤炭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研究,可以将实现煤炭企业战略目标和政策所需的每一技术要素进行细化,落实逐级所承担的技术责任,实质性的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使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各层级的力量来推动煤炭企业发展,对煤炭企业的竞争优势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艳波 吴建华 单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现代煤化工企业技术管理的特殊性 1现代煤化工企业的技术工作地位突出 1.1煤化工企业性质决定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煤化工是以技术为主导,以一体化、大型化、园区化、循环化为特征的资金、技术、资源密集型企业。其投资动辄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引进了国内外大量高新技术,吸引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煤化工项目复杂的工艺技术流程以及大型化、集成化的生产设备、辅助设施。设备装置的高度集成、工艺技术的高度耦合,对技术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煤化工项目选用什么样的工艺技术,采用什么样的工艺流程以及每个生产装置的技术细节都是技术工作的范畴,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化工企业的投资方向、资金用量以及资源的聚集方式。因此,构建一支专业齐全、素质过硬、数量保证的专业人才队伍,积极开展煤化工技术工作,对于现代煤化工企业是极其重要的。 1.2企业管理内涵决定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 煤化工属于高危行业,存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风险。鉴于煤化工特殊的行业特色,现代煤化工企业的管理工作内容要比一般企业更为丰富,标准要比一般企业更为严苛,技术管理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以煤制天然气企业为例,项目在开展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工艺包引进、基础设计、详细设计等各阶段工作中充斥着大量的技术工作。各项技术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各环节的协调程度,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工程投资、工程质量以及项目投产后的日常运营管理。但一些大型煤化工项目业主和设计单位重速度轻质量,不顾设计规律,拼命索要设计图纸,压缩设计时间,甚至采取“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做法,导致项目建设中不断变更设计,建成后麻烦不断。因此,要做好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首要是尊重技术工作规律,以良好、扎实的技术工作为基础,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杜绝系统无计划停车,实现经营的连续稳定。 1.3企业的生产运营决定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煤化工企业日常生产运营的目标是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优质运行。就是要求场内外主体生产装置、公用工程、辅助设施以及其他相关的配套工程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生态链。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协调运转自如,信息流转顺畅,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要实现上述运营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需要建立一支有丰富煤化工企业运营经验的技术团队,渗透到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加强技术攻坚,及时发现和高效解决现场的各类技术故障。 1.4技术工作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煤化工技术的成熟度应当以其使用的普及程度来确定。目前除了美国、南非以及前民主德国外,现代煤化工项目在其他国家尚没有实现规模化量产。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仅开车运行1个月后就发生故障,不得不停产检修,恰恰证明煤制天然气技术看似成熟,实则还有部分问题尚未解决或在实践中尚未体现。单个系统、单个装置在中试时可能是正常的,而一旦工业化放大后就可能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单个系统、单个装置在独立运行时可能是正常的,可一旦融入整个生产系统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说明现代煤化工技术是极为复杂的,不能轻言成熟。目前,现代煤化工项目,离规模化量产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社会对现代煤化工的期望值很高。技术工作的复杂性,凸显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要求煤化工企业从一开始就要考虑未来项目的经济运行环境,考虑项目的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优质运行。 1.5项目肩负的示范任务决定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许多现代煤化工项目从政府批复项目“路条”起,就担负着许多示范任务。这些是国家下达的硬指标,必须要完成。示范任务本身具有探索性、开拓性,需要通过部分项目先行先试,了解相关指标后才能进一步推广,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通过技术攻关,完成示范任务,推动某一产业逐步成熟,有利于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有利于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这对技术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过从煤化工企业的建设运营实践工作来看,部分企业的化工专家话语权不够。在上层的决策中,专家的声音无法传递到决策层中,出现了外行管理内行、重大技术问题决策不征求化工专家意见的现象,甚至有部分企业认为以前搞煤炭、搞电力的一样可以搞好煤化工,导致部分项目设计不合理,不能实现满负荷运转以及项目决策失误。煤化工企业发展实践证明,在项目决策中需要尊重技术人员的意见,在顶层设计、制度安排、体制机制、业务流程等方面保障化工专家的话语权。 2现代煤化工企业技术工作标准 当前,煤化工产业借力煤炭价格下降、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和转型发展的需求,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和发展酝酿期。现代煤化工产业将快速发展,对技术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靠性。就是要求技术人员全程参与项目前期、建设期、联动试车以及竣工后的生产运营,熟悉生产工艺,处理技术难题,确保尽快打通生产工艺流程,尽快产出合格产品,实现满负荷运转。可靠性是对技术工作的最基本要求。②合理性。是指工艺技术方面的合理,就是要求在选取什么样的工艺技术、选用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工艺技术、考虑工艺装置的设计能力等过程中进行充分研究论证,提出论证意见,确保在满足生产系统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工艺装置裕量和工程造价。③经济性。就是要求在开展总体设计、基础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中借鉴在建和建成项目的经验教训,通过对项目工艺技术路线的合理优化,简化工艺流程,控制工程造价,提升装置运行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④严谨性[1]。就是要求技术人员,是化工专家能以审慎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开展技术工作,说出来的话、出具的审查意见需要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撑,不能信口开河、人云亦云,要始终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精神状态解决示范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技术问题。⑤风险性。就是要求技术人员在开展技术工作过程中,一方面关注项目自身各类技术拼盘相互衔接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关注现代煤化工最新技术进展,关注常规能源和非常规替代能源的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了解煤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走向,掌握示范项目的示范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降低、规避技术风险[2]。⑥示范性。就是要求技术人员在开展技术攻关时能突出重点,在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的示范任务上,要倾注更多的工作精力,集中更多的工作资源,确保圆满完成示范任务,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确定产业走向、推动产业升级积累可供借鉴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参考依据。 3推动煤化工企业技术管理的思路 现代煤化工企业技术工作难度大、责任重,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基层岗位操作员工,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事故,轻则经济损失,重则人身伤亡、威胁环保,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思路,一套好的制度安排以及一支好的技术团队。 3.1形成一个统筹全局的工作思路 开展技术工作,需要形成宏观的、系统的、战略的、缜密的、逻辑的思维,善于将点滴问题放在系统中去思考。通过制定系统化的解决方案,统揽全局、总体安排、分步实施、逐个攻破,从而解决整体问题。统筹全局的工作思路还要求技术工作不能发现问题才被动地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对工作有超前性预判,解决问题于未萌之中。具体到项目建设中,就是要对项目基础设计进行独立自主地、认真细致地审查,不能对设计单位有依赖思想。因为出发点的不同,设计单位承接项目业主单位的设计任务、签订设计合同,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既定的输入条件,完成设计任务,提供符合要求的设计产品。 3.2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安排 一个好的制度体系可以让坏人变好人,让散兵游勇变成技术尖兵团队;一套设计不合理的制度体系,会让好人变坏人,更谈不上团队合作。目前,现代煤化工企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和发展酝酿期,有业内专家提出,现代煤化工企业“煤质对路则成,管理对路则顺”[3]。整个产业酝酿一场发展的大风暴。要想在这场发展风暴中扬帆前行,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加强对人的管理、对物的管制、对流程的规范、对结果的考核奖惩。当前,部分企业出台了一些基本制度及配套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但总体来说还是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模式,缝缝补补,缺乏系统性,缺少统筹规划,下一步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具体到煤制天然气项目来说,项目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但市场上人才不足,部分技术人员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没有经验积累。要使这部分技术人才快速成长起来,必须要坚持会议制度,通过会议互通有无,教学相长;必须坚持安全教育先行,从项目建设期就要开展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不能等到试生产以后再开展,应通过长期教育,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必须坚持从严考核、刚性约束,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要坚决淘汰;必须不断完善管控体系,随着项目的建设推进,形成一整套技术规范,使员工工作有规范,企业管理有基础,考核奖罚有依据。 3.3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技术团队 企业管理中人最难管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光靠企业制度、光靠奖励惩罚是行不通的。现代煤化工企业员工文化层次较高,处于不同层面、不同岗位、不同环境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作为企业管理者不能够单向思维,简单粗暴地处理工作关系,要转变工作思路,善于关心了解员工,针对员工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灵活处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要善于包容、海纳百川,鼓励员工,特别是专家型、领军型人物对技术问题要多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形成敢讲敢说敢负责任的氛围。要建立与基层人员沟通的舆情通道,经常深入基层员工,多与技术人员谈心交流,将基层的问题及时反馈上来。要坚持有为才能有位的人才观,鼓励技术人员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成长进步,在企业形成技术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化工行业素有“五年设计、三年建设、一朝投产”之说,这是对化工行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企业决策层要高度重视技术工作,尊重化工技术工作规律,优选设计单位,严格审核设计资质,严格把关设计质量,严肃追责设计问题,避免在设计上出现差错;同时要定期听取技术工作汇报,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技术难题,通过外委论证等方式调动一切力量解决技术难题,稳慎做好技术工作。 作者:张加春 单位:苏新能源公司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道路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论文 一、车辆技术管理人员自身技术和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日渐发展,车辆多样化、新技术普遍应用等,都对车辆技术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车辆的使用性能。部分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团队文化素质与技术素质相对比较低,其操作经验已不再适用于目前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对车辆的基本性能和结构无法理解与掌握,同时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难以确保车辆技术性能完好。 二、加强车辆技术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车辆技术管理制度,落实责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取得实效,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建立科学的车辆技术管理制度。制度中应包括:建立组织体系,设置车辆技术管理机构和对应岗位,分清职责,落实到人;配备专兼职车辆技术管理人员,明确机构、岗位、人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制定较为完善的车辆选型、采购、使用、维护、修理、检测、更新及报废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车辆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车辆技术管理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并认真加以实施。 (二)加大车辆技术管理人员的准入条件和技术培训力度 道路运输企业的激烈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竞争,对于现阶段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人员,要进行综合素质整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车辆技术管理人员的入职门槛,难以满足专业技术要求的人员要进行调离,对专业技能较强的人员,相应的待遇条件应该匹配。适当选派技术人员到先进企业和车辆生产制造厂进行学习,从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车辆技术管理的最新信息。适当选派技术人员参加车辆技术管理相关培训及会议,对车辆技术管理内容进行再学习、再培训、再进修,进而提高企业车辆技术管理团队的素质。 (三)提高经营者和驾驶员的车辆维护意识 从源头开始管理,做好车辆维护的宣传工作。只有提高道路运输企业的车辆维护意识,才能将车辆维护工作落实到实处。道路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机构应加强车辆维护的宣传力度,认真督促经营者和驾驶员按期到有资质的车辆维修企业定点进行车辆维护作业,同时对此项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对未按期进行车辆维护作业的,要依据相关规定从严处罚。 (四)加强车辆维护现场监管工作 道路运输企业应派驻车辆技术管理人员到汽车维修企业进行车辆维护现场监管,监督汽车维修企业是否按照规定的车辆维护工艺流程进行逐项操作,该检查、检测的零部件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拆检,重点加强对欲更换零部件质量的监查,质量不合格的零部件,坚决不允许使用。 (五)合理调整营运车辆二级维 护间隔周期随着道路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和车辆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车辆的维护周期应该做相应调整。目前规定的二级维护间隔里程为1.5万km,已不适用现在的发展形势。车辆技术状况与车辆类型、等级、品牌、配置的总成及零部件使用寿命有较大关系,一些总成零部件在原厂规定的维护周期内不需要拆解,但维护工艺却要求拆解,每次拆解会对零部件造成很大的损伤,经多次拆解后,会导致其性能下降甚至报废。可见,营运车辆关键部件的维修维护周期已远超出车辆二级维护间隔周期。鉴于确定车辆二级维护间隔周期的诸多因素发生变化,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对营运车辆二级维护周期进行优化调整。 三、结束语 加强道路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是确保车辆技术状况持续良好,降低车辆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节约成本,保证车辆安全运行,保障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先决条件。目前在道路运输行业不断发展,汽车新技术不断应用的新形势下,完善的车辆技术管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的推动道路运输企业发展。 作者:何立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供电企业下技术管理论文 1配电线路状况检修的必要性 公司供电的输配线路是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的保障,与公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实施配电线线路状态检修是根据线路运行的状态来进行选择科学合理的检修方式,形成一套立体化、优化的综合检修方式。现存的定期检修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一些不需要检修的线路也投入大量的资源,造成维修过度,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如何能缩减检修成本、缩短维修周期、延长设备寿命的检修模式受到世界各大供电企业的普遍关注。状态检修具有在保证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条件下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减少了停电的检修时间,科学的保护了线路设备,能够积极应对突发性事故,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是未来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的必然发展方向。 2影响配电线路检修的因素实际工程中 状态检修是一门科学、专业性的技术,但我国供电企业配电人员,对其不够重视,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养明显不够,缺乏系统性的专业理论学习。思想上的不重视,使得员工对该类知识一知半解,没有深刻意识到配电线路状态检修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实际工作中该类问题给供电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降低了故障检修的效率,影响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3对供电企业配电线路检修的管理 3.1状态检修计划的安排 状态检修计划主要是由状态检修年度计划和滚动计划组成,供电企业对检修计划统一管理,要做到扎实、稳定,来确保供电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和精益化管理,保障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一套合理、高效、科学的状态检修计划是根据设备运行的状态、电网电力的平衡情况来制定的。在管理上,保证电网稳定运行的条件下,以设备可用系统指标和供电可靠性统计考核管理,开展集中管理,避免同样事故的发生,减少停电的概率和检修的时间。在项目施工时或者对已有项目的整改,要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规范和法律法规来进行施工和验收,确保工程检修各个环节按照计划进行,未经部门的批注,不得擅自更改施工条件。在运行和维修时,需要提出停电检修计划,并得到相关部门批准,才可实行,停电检修应当由专门人员进行联系,并详细记录。 3.2配电线路状态检修设备和技术的管理 配电线路状态检修设备的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线路状态维修的效率和安全性,统一管理和保养可以提高设备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得设备在采购、使用、保养、维修、报废等环节都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设备的管理给企业的整体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回收率,杜绝腐败的生成。设备的管理上要注意几点:①设备的使用上,每次入库或出库必须通过验收人员的签字,仪器出现问题要写明原因,防止人为故意破坏的发生。②工具存放要注意防潮、防晒,注意设备对温度、湿度的要求,防止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损坏仪器。③为保证仪器的使用,不耽误工程的施工,每套设备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更换,最好每台设备要备用一道两台。对于供电企业为了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高效性和稳定性要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配电线路的输电能力,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开发可靠性高、稳定性强、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的设备,利用先进的如红外线、振动、超声波等检测手段,对线路状况进行系统化管理。 3.3供电企业配电检修质量管理 检修作业使用的设备材料、零件等必须选用质量合格、技术达到相关要求规范,最好由供电企业统一采购,采购时要及时检查相关数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一旦发现问题产品要及时进行更换。从事带电作业、导线压接、焊接等工作的,必须是专业人员,必要时要进行统一培训,考试上岗操作。深入检修现场,解决现场问题。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消除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监督施工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建立健全的检修责任制度,认真督促施工的进行,配合施工人员的要求,按照工程计划进行审核和验收,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沟通,把隐患扼杀在摇篮里。施工时及时消除线路缺陷,以及可能引发的问题,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特别是防护措施的使用如安全带的保护、绝缘设备的保护等等。加强重点部位的检查和控制,针对施工中,由于地理环境和管理规定,使得施工受到干扰,要注意提醒标志的设计,加强该类区域的检查和管理,必要时要派遣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评估,作出可能发生事故的预案,来有效控制发生隐患的可能性。 3.4悬挂接地线的管理 接地线是保证线路安全和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必要措施,悬挂地线时要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在悬挂接地线时要首先注意佩戴绝缘手套,减少人与电线的直接接触,并注意接地棒和接地线的连接,配电户外检修用接地线要保证接地线和接地棒的连接的坚固程度,底线的悬挂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检查,接地线长度要达到接地要求。对悬挂接地线的管理是保障工作人员安全施工的基本手段,供电企业要加强对该类问题的学习和培训,重视安全施工的必要性,针对新员工,结合实际情况派遣监护人员,避免事故的发生。 3.5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管理 任何生产都离不开工作人员,在保证输电线路状态检修质量的各项因素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是较难控制的因素。线路缺陷事故的频发发生,往往和技术人员专业素养不到位和责任感低等相关联,所以在技术人员的管理上要格外注意。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实施责任上岗制度,普及安全教育,严格按照执行检修规程,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实行考试上岗制度,颁发检修操作等级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加强对技术人员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促进检修人员强化个人修养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独立创新。开展状态检修,需要一支优良的团队,各司其职,一个高素养的技术团队是检修质量的保障。供电企业要严格按照标准、严格要求,保证工作人员的高起点、高素质,定期进行考核,并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授课,积极接触先进技术和工艺,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企业要注意对状态检修计划的宣传,使得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达成共识,促进状态检修计划的顺利开展。 4结束语 配电线路检修是电力系统和用户连接的重要部分,其故障预防、设备运行和维护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各个部门和专业人员的积极配合,在实际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实践,才能确保电力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尽管现阶段我国供电配电线路状态检修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这需要供电企业能根据相关技术规范、管理标准等,来落实好配电检修的管理工作。相信在未来随着我国对电力系统的不断投入,配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管理将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来为供电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益。 作者:姚忠祥 单位:甘肃永昌县供电公司
道路交通论文: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复合伤649例救治分析 【关键词】 道路交通事故 【摘要】 目的 探讨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复合伤病人的急救与治疗。 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1997年10月~2004年10月7年间我院649例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复合伤病人的救治经过方法及结果。 结果 649例中647例满意出院,2例死亡。 结论 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急救网络是抢救成功的前提,首诊急救医师对伤者要有一科学判定并集中力量现场抢救致命伤,优先抢救“急、危、重”伤员,密切观察和有效处理多发伤。 【关键词】 道路交通事故 重症多发复合伤 救治 我院自1995~2004年间共收治649例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复合伤患者进行分析,认为道路交通事故伤因伤情复杂急重,合并有多部位伤或夹杂有烧伤烫伤等复合伤,要提高抢救成功率,应建立一个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强、以外科医师为主的急救小组,对就诊的伤员迅速做出诊断,集中力量现场抢救致命伤,密切观察和有效处理多发伤复合伤。抢救过程应急而不乱,临床和辅助科室医、护、工有效分工合作,优先抢救“急、危、重”伤员。现 将急救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90例,女159例;年龄3~71岁,其中16~40岁401例,占61.8%。伤情分布:2个受伤部位481例,3个以上受伤部位168例;颅脑伤为主318例,胸伤为主67例,腹伤为主31例,四肢、骨盆、脊柱伤233例,合并烧伤烫伤9例,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一般资料 略 1.2 治疗方法 1.2.1 早期救治 接诊后应首先了解外伤史(时间、部位、伤后表现和初步处理,有无饮酒及使用药物史、关系到有无酒后驾车等违反交通法规等情况),查看呼吸、瞳孔及伤部情况,了解血压、脉搏及胸腹腔情况,确保呼吸道的通畅,清除呼吸道异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中流量吸氧,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晶体液扩容抗休克并做交叉配血,尽快补充血红细胞悬液、血浆等胶体液,留置尿管观察尿量、颜色监测生命体征及对治疗的反应。同时对四肢的开放性骨折予止血、包扎、简单固定,以利于搬运 [1,2] 。本组649例患者中161例是我院医护人员出救护车现场急救后直接接入住院病房或手术室救治,488例120急救中心送入急诊科。 1.2.2 生命体征平稳后的系统治疗 (1)抗休克治疗:实质上还属于早期救治。严重多发伤性休克,补充血容量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可在半小时内输入1000~2000ml液体,包括平衡液、代血浆和右旋糖酐,为防止发生间质水肿,可输入血、血浆和白蛋白,而在有活跃出血情况下,延迟液体复苏优于即时液体复苏,高渗溶液使用时,注意会增高血压加重出血,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注意避免补液速度过快可能造成心肺负担过重而致肺水肿心功能不全。(2)各器官系统损伤处理原则:318例颅脑伤中,开放伤和内开放伤无脑挫伤97例予非手术治疗,32例合并颅内血肿或脑挫伤予手术治疗,189例分别是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伤均行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降颅压治疗,清除血肿,去骨瓣降颅压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3,4] ;67例胸伤中61例单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4例双侧血气胸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因出血量大行开胸探查止血,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确保有效血气交换是原则 [5~7] ;31例腹伤中19例脾破裂18例行脾切除术,1例行非手术治疗,7例肝破裂5例手术修补加引流术,2例非手术治疗;5例分别是肠系膜破裂,小肠破裂,结肠破裂,后腹膜血肿行手术修补及非手术治疗,腹部实质性脏器的损伤手术原则是切除或修补,在儿童的脾破裂中,尽可能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因为脾脏在儿童体内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8~11] ;233例四肢、骨盆、脊柱伤根据有无合并血管、神经或内脏器官损伤分别急诊或近期手术、非手术治疗 [9,10,12] 。(3)创伤的再审定:在各种严密的监护下,为防止遗漏诊断、伤情的动态观察、还应反复检查伤员的伤情,以便及时诊治,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8] 。(4)严重多发伤的营养问题:在创伤后机体发生了内分泌和代谢的改变,呈现高代谢,蛋白分解大于合成,机体呈负氮平衡,无足够的能量、氮源和其它营养物质,来修复创伤,此时的营养支持,实际上是治疗的一部分。我们在对营养支持的要求上兼顾热量、蛋白质、脂肪乳、维生素、电解质等多方因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5)严重多发伤的预防感染问题:重症多发伤复合伤特别是开放性或内开放性创伤患者原则上早期大剂量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创口有严重污染者要作创面分泌物培养加药敏,开放性创口还要在24h内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6)并发MODS问题:在治疗的同时注意兼顾各器官功能的复苏和营养,尤其是心肺复苏后患者特别要注意内环境的平衡,防止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创伤脏器是首要支持的对象,呼吸循环及肾功能是老龄患者易发生紊乱、衰退和衰竭的器官要特别关注。(7)严重多发伤的手术治疗问题:多发伤的病情严重,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病变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如及时手术可阻断恶性循环,使患者摆脱危重状态;若处理不当,手术能加重病情,因此,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甚为重要,及时掌握手术时机,合理安排手术先后顺序,一般按抢救、急诊和择期手术顺序进行,先颅脑、后胸腹、最后四肢脊柱;先无菌、后有菌;有时也可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同时进行 [5,15] ,其优点为免受再次手术的痛苦,减少术后牵引和卧床的并发症,减轻伤痛,方便术后护理,便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本组649例患者中136例是当日手术,513例是第2~10天择期手术。 2 结果 本组649例中死亡2例(不含院前死亡),其余满意 出院。 3 讨论 多发性创伤指在同一交通事故致伤因素(加速撞伤、挤压伤、碾挫伤、减速伤)下,使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损伤,其中有一处是危及生命的或合并休克。 因此,凡具有以下2条或2条以上的均可诊断多发性创伤。 (1)颅脑外伤: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挫伤或裂伤、颌面部骨折。(2)颈部损伤:大血管损伤或颈椎损伤。(3)胸部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心、肺、气管、纵隔、横隔和大血管损伤。(4)腹部损伤:腹腔内实质、空腔脏器损伤、出血、后腹膜血肿。(5)脊柱骨折伴有神经损伤。(6)骨盆骨折伴有休克。(7)上肢长骨干、肩胛骨骨折。(8)下肢长骨干骨折。(9)四肢广泛撕脱伤。(10)泌尿、生殖系损伤:肾、膀胱、子宫、尿道、阴道破裂。如合并烧伤和烫伤等因素则称为复合伤。其临床特点是:(1)暴力大,伤情严重;处理复杂,常易顾此失彼;(2)多脏器损伤多见;(3)脊柱骨折、脱位、截瘫多见;(4)颅脑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多见;(5)开放骨折多见;(6)并发症多,致残、死亡率高。(7)涉及多部位、多脏器的多发性创伤,部分合并烧伤等复合伤 [14,15] ,专科医生知识面狭窄,在诊治中常由于过多的会诊延误抢救时间,也容易发生推诿。 总结我院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复合伤患者急救治疗的经验有:(1)保证早期到达,早期及时救治,做到警医联动、医护同步;平时即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急救网络,是抢救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急症科在接到交通事故急救报警时立即报医务科并在医务科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组织全院临床科室参加急救,尤其是夜间、节假日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我院急救医护人员都经过系统的急救训练,既有专科之能,又是通科之才,特别是对如严重休克、严重血气胸等需立即急救且禁止搬动的患者现场实施与院内同等的抢救,对气管插管困难者现场实施气管切开术,保证了高水平救治的实施,实现了将院内急救搬到院前,提高了整体救治水平。(2)将院内急救进一步延伸到院前,特别是对特危重患者实现了医院搬到现场,最大努力维持了病人的基础生命,提高了整体救治率。(3)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高质量的实施院前急救,对出车时的各种数据(如出车时间、患者的体征、急救措施、疗效等)填表汇报、交班、存档,总结有无不足之处。促使急救水平提高,达到与国际接轨并从法律的角度做好自我完善、自我保护。(4)可以促使医务人员做好早期发现潜在危险情况,早期治疗,防止误诊、漏诊的发生。(5)提高了救护车急救设备的使用率,同时提高了设备投资的回收。(6)提高了急救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急救队伍。 道路交通论文:强化派出所交通警务室工作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道路里程迅猛增长,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同时,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农村道路普遍存在路面狭窄、弯多,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志标线不全等问题;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农村道路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增多,交通事故呈现上升的态势。 交巡警中队作为最基层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由于受到警力不足、国省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等客观原因的制约,对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强化农村派出所交通警务室建设,将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延伸到农村道路,是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治本之策和必由之路。 一、加强执法培训,提高农村派出所交通警务室民警的执法水平,是做强农村派出所交通警务室的前提 “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主要承担着辖区治安、刑事案件侦破和民事调解等方面职能,派出所民警对交通管理工作接触不多,管理技能欠缺。所以,加强农村派出所交通警务室交巡警的执法业务培训,是做强农村派出所交通警务室的前提。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提高警务室民警的交通管理水平。一是集中培训。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的系统培训学习,使每名交巡警具备基本的交通管理法律常识和技能。二是岗位实践。主要采取跟班执勤的方式,选择经验丰富的交巡警带班执勤,让警务室交巡警在“学中干、干中学”,迅速积累执勤、办案经验。三是难点剖析。针对办理使用伪造证件、未取得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等需要以一般程序处罚的案件,由于材料要求高,我们组织专题培训,避免出现“错案”。四是加强考评。对警务室交巡警执法办案情况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检查,从中发现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和整改。 二、掌握辖区道路、驾驶人基本情况,是做强农村派出所交通管理警务室的基础 依照警务室建设要求,我们重点从基础工作入手,组织开展对辖区内的驾驶人、车辆、安全隐患、道路状况、安全设施、事故情况等基础数据摸底排查,做到全面掌握。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建好台帐,对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和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一是摸清“五小”车底数。组织交通警务室民警主动深入辖区乡镇社区、村组进行调查,掌握辖区车辆、驾驶人基本情况,加强源头交通安全监管,做到车车见底、人人见底。二是抓住“三种重点车型”和“三类重点对象”。即专业运输车、校车、摩托车“三种重点车型”,驾驶人、学生、外来务工人员“三类重点对象”,认真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三是加大道路隐患排查力度。各交通警务室积极联系辖区交巡警中队,会同安监、交通、农林、水利等部门,从“镇村道路、新建道路”入手,认真排查危险桥梁、危险路段和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并按“一患一档”要求,健全台帐,认真制订整改方案,加大交通安全隐患整改力度。 三、加强指导和引导,是做强农村派出所交通警务室的关键 农村派出所交通警务室能否紧贴全局工作,有效形成对辖区县乡道路的管控,确实起到压降道路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畅通,交巡警大队的指导和引导是关键。我们大队在市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带领警务室民警在全市道路开展了“摩托车专项整治”、“创卫专项整治”和“无牌无证机动车专项整治”等活动。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农村派出所交通警务室的指导和引导。一是强化交通安全宣传。将“进农村”置于“五进”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丰富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电视、广播、报纸上,在社区警务、村务公开栏上逐步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交通安全宣传阵地。二是强化道路秩序整治。坚持以治黑点、抓乱点、堵盲点为重点,扎实开展镇村道路显见性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三是强化路面治安防控。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道路交通治安特点,各派出所交通警务室进一步强化勤务考核,完善联勤制度,提高勤务组织的针对性。在抓好交通管理的同时,与辖区交巡警中队联手,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治安整治行动。 四、硬件设施到位,是做强农村派出所交通管理警务室的保障 结合各个派出所的实际,在各派出所办公区域单独开辟1至2间办公用房作为交通警务室,设立接待交通违法群众的专用窗口,为警务室民警配备办公室,安装与各级交通安全管理网络连接的计算机等基本办公设备。警务室内相关工作职责上墙,办事程序、接处警和联系电话、交通警察和协管员名单等在适当位置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部分派出所交通管理警务室已配备了专用交通执勤警车、锥形桶、照明灯、照相机、标志牌等装备。 五、依靠政府形成合力,是做强农村派出所交通警务室的根本 派出所作为各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具有易与政府沟通的优势。交通警务室只有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建立起交通安全齐抓共管的农村交通管理工作新局面,才能有效履行农村道路交通管理职责。要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网络。交通警务室应当积极向政府汇报,在政府的支持下,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相互配合,通力协作”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机制,构建“齐抓共管”交通安全责任网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乡(镇)、村层层抓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层层抓交通事故的安全防范,确保任务指标细化到 每个乡镇、每个部门、每位领导,责任细化到参与交通安全管理的每个人。加快以政府为主导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多方筹措资金,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到实处。 道路交通论文:构建和谐道路交通环境工作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及驾驶人数量急剧增长,人流、物流、车流密集,人、车、路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如何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构建和谐的交通环境,为经济社会服务,已是刻不容缓的课题。怎样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为经济社会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作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的目标,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下面,笔者结合隆安县道路交通管理的实际,浅谈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交通环境面临的五个问题 隆安县目前常住人口将近40万人,散居在10个乡镇,全县道路里程总长1124公里,机动车保有量40921辆,驾驶人44950人,在编交通民警24人。近年来,隆安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转变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做了大量工作,保障了交通安全与畅通,得到社会各方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道路交通管理和为经济社会服务方面还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主要是: (一)部分民警在交通管理中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方法、手段、形式还停留在旧模式中。 (二)道路交通面广,警力不足无法管控到位。 (三)群众的交通法规意识仍然薄弱,县乡道路交通违法现象比较突出。 (四)交通管理设施装备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五)交通管理的理念、水平和手段亟需提高。 二、构建和谐交通环境应实现五个转变 (一)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部门民警习惯于以管理者自居,缺乏服务意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点必须改变。要教育引导民警尤其是领导淡化权力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不断拓宽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二)实现全能型管理向有限型管理的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权限让渡与缩小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要把该管的、必须管的管好,自觉放弃那些不该管的,管不了的、也管不好的事情,干好份内业务。 (三)实现封闭型管理向公开型管理的转变。交通管理工作直接面向社会群众,是政府和公安机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因此,交警部门要进一步实行警务公开,自觉接受司法审查和监督,充分体现执法的公开、严肃和公正。 (四)实现审批型向长效机制型转变。在日常的车辆管理、驾驶人管理、事故处理、交通违法处罚等交通管理工作中,经常有一些人为的审批权力,要把这些审批项目纳入依法办理的范围,把方便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作为改革审批的方向,要依法设定审批项目,减少审批行政权限,加强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使其遵循合法、合理、效能的原则,逐渐实现审批型向长效型机制转变。 (五)实现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靠经验、凭感觉管理的做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今后,要建立健全符合现代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手段,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 三、构建和谐交通环境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要严格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严管交通秩序。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秩序。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管理经验,依法严管是制止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严管,才能维护交通法律、法规的尊严,才能创造良好的交通秩序,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近年开展的各种交通管理整治活动实践证明,通过依法严管,形成依法严管的态势,严重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就会明显减少,人民群众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就会普遍提高,交通秩序就会明显好转。 (二)要以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为载体,加强源头管理,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恶性交通事故发生。近几年来,我们以遏制群死群伤恶性事故为重点,加强了客运车辆和驾驶人的源头管理,加大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完善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探索出了对客运车辆和驾驶人包保责任制、车辆检验倒查制、防止客车超员、超速和驾驶人疲劳驾驶检查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这一点,交警部门要长抓不懈,形成一种机制。 (三)要以深化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为手段,提高城乡居民现代交通法制意识。由于本县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在近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亡的农村群众占较大比例,特别是农民群众出行没有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的习惯。因此,加强现代交通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创造良好安全环境的治本之策。针对实际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交通安全宣传阵地,广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推动交通安全宣传深入人心。 (四)要明确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奖惩分明。交警部门要明确各个岗位、各个民警的职责,真正把交通安全责任制落实到每个中队,每个岗位和每个人员,对重特大交通事故一律进行倒查,凡是因交警部门对驾驶人考试、办证、车检、路面执勤等环节把关不严,对客运车辆超员、超速视而不管,放任违法行为发生的,一律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要坚持交通管理走社会化之路。道路交通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单靠交警唱独台戏是做不好的。创造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必须在 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才是根本之路。下一步,我们要紧紧依靠已经建立起来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县交通安全形势,分析存在问题,落实各职能部门工作,加强交通安全社区、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学校建设、加强交通安全基层基础工作,把交通管理的触角向乡镇和农村延伸,把游离于组织之外的社会人组织起来建立交通安全组织,制订具体工作运行制度及措施,全力做好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各项工作,为建党90周年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道路交通论文: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之探析 摘要:以人为本是调动道路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确保人身财产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深入剖析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及严格执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间的关系,认为以人为本是保护守法者,而不是保护违法者,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的原则及方法。 主题词:以人为本实践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已施行一年多,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正确处理好“以人为本”、“严格执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间的关系,是深入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道路交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主体是所有的交通参与者 “以人为本”不能理解为,就是指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为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的主体是包括所有的交通参与者。 正因为,某些媒体过多地宣传“以人为本”就是保护弱势群体——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而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众所周知,道路交通管中的三大矛盾,就是人、车、路,三大矛盾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这个人包括所有的交通参与者。“以人为本”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框架内实现的,绝不能脱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去谈“以人为本”,必须严格遵守“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办理各类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必须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办案原则。 “以人为本”是保护守法者,绝对不是保护违法者。只要法律赋予他一定的路权,他就可以在自己所享有权利的路上,依法行(走)驶,并且要求其他交通参与者,承担不得妨碍其安全行(走)驶的义务,同时他也必须承担不妨碍其他交通参与者行(走)驶的义务。只有惩罚侵权(侵犯路权)肇事的违法者,才能保护守法者,只有这样做了,就可以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没有以守法为出发点和归宿,就谈不上什么“以人为本”。换句话说:违法者没有资格谈什么以人为本。行人横过机动车道不走过街天桥,地下通道,人行横道,而去闯信号灯,翻越道路隔离设施发生事故,这种人有什么资格谈“以人为本”呢?非机动车驾驶人,驾驶非机动车行驶在机动车道内,与机动车抢道,横过机动车道不下车牵行,闯信号灯等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这样的违法者也配谈“以人为本”吗?那么,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在守法的前提下,依法行车(含非机动车)、走路、乘车、道路作业,才能确保出行安全,才能保护他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才能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二、各行其道是确保交通参与者人身安全的决定因素 1、各行其道 各行其道原则是道路交通通行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保障交通参与主体有序通行的重要原则。各行其道的原理是通过划道确定不同交通参与主体,不同空间上的法定路权而实现的。 2、变更车道 在道路上,同一方向有二条以上机动车道上行驶的机动车、必然存在变更车道的问题。主要是进入导向车道前的变更车道,超车、调头、转弯、停车而变更(借道)车道,具体地说:机动车在左侧快速车道上行驶,减速行驶后,转换(变更)到右侧车道或者右侧车道上的机动车为了超车、变更到左侧车道(借道)超车等。 机动车高速行驶过程中变更车道,必然会对将要驶入的机动车道内正常行驶的机动车产生影响。根据分道行驶的机动车,在本车道内正常行驶的机动车有路权优先的原则(优先通行权),将安全义务赋予变更车道的机动车驾驶员是合理的。 3、借道 通常情况下,借道是指行人在没有划人行横道的道路上通过车行道,车辆转弯、会车、超车、调头、停车时驶入其他道路,包括机动车变更车道,驶入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非机动车驶入机动车道或人行道都属于借道。 比如:驾驶小轿车从家(或单位)出发,首先出大门要借人行道(大门前的横断路面,绝不是车行道,更不是单位出入通道,而是人行道的延续),非机动车道,转弯进入慢速车道,最后进入快速车道的整个过程都是借道过程。那么,返回同样有个借道过程。只要机动车一发动,开始行驶都必然存在借道,借道必须让本道内的交通参与者优先通行,借道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借道。绝不能与在本道内正常通行交通参与者抢道,抢道必然肇事。 4、行人横过车行道必须遵守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该条的核心是:行人横过车行道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确认到什么程度?才算确认安全呢?确认到我此次横过车行道,不会与车辆发生遭遇,换句话说,不会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判断为准。 行人通过路口或横过车行道,首先必须按信号灯指示通过,在通过没有信号灯或黄灯闪烁的路口,首先应选择过街天桥,过街地下通道,其次选择人行横道线内通过,没有标线的道路,应当确认安全后直线通过。同时还应遵守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当你准备迈第一步前,必须先看左侧有否来车,来车的速度、距离、确认安全后,才可以迈出第一步向前行走,当走到道路中间时,停下脚步看右侧有否来车,来车的速度、距离,确认安全后,才可以继续向前行走,确保安全通过车行道; 第二条原则:横过车行道不得斜穿或猛跑,只有垂直通过最安全;斜穿会延长行人在车行道的步行距离和时间,影响行人在车行道内观察往来车辆的视野。行人猛跑会使机动车驾驶人神情紧张,不能迅速作出判断,采取正确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也会使猛跑的行人,在左右来往车辆的挟持中,由于猛跑时产生的贯性作用下,该停而停不住,造成与机动车相碰撞,而造成伤害; 第三条原则:不要闯信号灯(闯红灯、抢闪烁的绿灯及注意黄灯闪烁的危险路口)、机动车临近时不许横穿机动车道。 与机动车抢道(机动车临近时,绝对不要横过机动车道)。红灯亮时或相反方向的绿灯闪烁时,行人不得横过机动车道;黄灯闪烁的路口是一个危险的警告路口,提示所有的交通参与者都要注意,都要在确认安全后通过;遵守信号灯,按信号灯指示通过是确保安全的重要保证。在机动车临近横过机动车道是最危险的,因为机动车在不同的速度下,有着不同的制动距离。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有明确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灯的道路,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但是,行人若在机动车的制动距离内突然横穿(机动车在不同的时速、不同的路面上行驶,有不同的制动安全距离。干柏油路面:20公里时速制动安全距离为4.11米;25公里为6.41米;30公里为9.24米;35公里为12.25米;40公里为16.48米;45公里为20.8米;50公里为25.68米。干水泥路面: 20公里为3.54米;25公里为5.52米;30公里为7.84米;35公里为10.83米;45公里为14.15米;50公里为17.91米。),机动车驾驶人必然会猝不及防,即使采取了正确的避让措施,也不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另外,在道路上同向,不同车道行驶的车辆与行人之间存在视线盲区(比如在紧邻右转弯导向车道的直行导向车道上行驶的机动车,发现行人闯红灯,必然停车避让,但是在紧邻左转弯导向车道的直行导向车道上,行驶的机动车就看不到该行人闯红灯,因此,该车正常通过路口,当他发现行人,采取制动措施已不及,造成与该行人相碰撞,致行人死亡,该行人虽然侥幸躲过第一个直行导向车道上的车辆,但躲不过第二个直行导向车道上正常行驶的车辆,行人若在机动车临近时突然横穿,他极易发生事故。“以人为本”绝不能把呵护自己的生命权交给其他人。 行人横过机动车道,必须坚持做到以上三条原则,才能确保安全通过机动车道。 在此,举一个案例,鼓楼辖区的古田路与古田支路口,南北方向绿灯的亮灯时间为23秒,东西方向的绿灯亮灯时间为45秒。一位70多岁的老人由南往北横过古田路,当行至该路口的北侧机动车道(中间车道)与一辆由东往西行驶的公交车相碰撞,致老人死亡。经过现场勘查,调查取证,证实该公交车是距前车50米距离(前车在停车线遇红灯,当绿灯亮时起步往前行驶通过该路口),当该公交车发现行人时,采取制动措施,制动距离16.1米,通过采集到的目击证人,前车驾驶员的证人证言,肇事驾驶员的供述,红绿灯亮时间,对老人的步幅,步速的分析(军人正步的步幅为75CM,步速每分钟为119步),老人的步幅,步速分别按50CM、120步计算,按每秒走二步(每秒走1米)测算,从南侧的人行道与车行道的边缘至肇事点为25米,老人从南侧行走至与公交车肇事点,从理论上测算需行走25秒(25米),而肇事车距离前方车辆50米(且刚遇放行信号灯通过路口)的车距测算,可以确认该公交车方向为绿灯,这就可以确认老人为闯红灯横穿古田路。从公交车驾驶员所驾车辆的制动距离看,说明驾驶员已采取了正确的措施,老人横穿至道路中间,如果有观察右侧有否机动车、车的速度、距离,确认安全后再继续行走,或者听到机动车的制动声音,停住脚步的话,就不会发生该起亡人交通事故。因此,“以人为本”,绝不是把呵护自己的生命权,寄托给机动车驾驶员,而是教育行路人珍爱生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5、非机动车驾驶人应遵守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七、五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七十一条都明确规范了非机动车如何行驶、载物及非机动车的定义。 具体地讲:非机动车通过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必须按顺时针方向,按道依次通过路口,不得逆向通过。比如由东往南左转弯,必须等东西方向的绿灯亮时,由该路的北侧通过路口,通过路口后,有导流岛的路口应当在导流岛或路口等待,当南北方向的绿灯亮时,由该路的西侧通过该路口,才能确保您的安全(非机动车左转弯要经过二次信号灯)。如果没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必须下车推行,与行人一样的待遇通过车行道,这点比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条例》的第五十八条第(三)项更加严格。目的是保护非机动车驾驶人通过路口(含横过机动车道)的安全,用法律的形式规范这一部分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那么,非机动车的驾驶人,是否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呢?请看事实。有一部分人,驾驶残疾车、电动自行车在机动车道上与机动车争道、抢道,优其是凌晨和夜间随处可见。当发生事故、问其为什么在机动车道上行驶?回答的也很到位:“机动车道宽,没有车”难道这个时段非机动车道就会挤吗?绝对不是的,这一部分人的法制观念等于零。这些人根本不知道法律,认为违反《刑法》才算违法,难道违反《安全法》就不是违法吗?任何法律都是全天候的,绝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只管上、下班前、后的时段,而是全天候的。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依法治国,依法治路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具体做起来就难了,难就难在对行人(比如翻越道路隔离护栏、闯红灯;晨练在机动车车道上纵向跑步等)管理、处罚上,这是每个城市普遍存在的难题。 三、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以人为本”、“严格执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为交通参与主体必须时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确保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以人为本”应体现抢救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的生命上。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了医疗机构的救死扶伤的职责和义务,不论是公立或私立医疗机构,赢利或非羸利医疗机构,均应积极参与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抢救治疗,避免因抢救治疗不及时,或者因收治手续繁杂冗长延误最佳抢救治疗时机;或者因当事人不能缴纳抢救治疗费,而拒绝或者放弃抢救治疗等加重伤害后果或者导致其死亡。抢救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会垫付,《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一年多,这三家机构如何运作呢?目前全国找不到一家《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会》,医疗机构、保险机构根本不履行职责,客观地说,只有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笔者曾在该法施行几天后,就针对这一严酷的事实,写了《不要让伤者流血又流泪》的一文并在“人、车、路”刊物上发表。这种让伤者流了血又流泪的事实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该法的七十六条明确了民事赔偿的规定,明确了当事人(强者:机动车驾驶人例为强者)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不与机动车驾驶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挂钩,换句话说:《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不影响弱者(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的合理赔偿请求。交通事故民事赔偿部分,人体伤害原法规规定11个项目,新法增加到13个项目。特别是扶养费的对象,其中不满16周岁,扶养到16周岁,改为不满18周岁,扶养到18周岁;死亡补偿费改为死亡赔偿金并从标准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从10年改为20年,从上年度的平均生活费改为上年度可支配收入。即:20__年4月30日前的死亡事故(一人)的标准为:10年×6632元 4500元(丧葬费)=70820元;20__年5月1日之后的死亡事故(一人)的标准为:20年×9189元 6635元(丧葬费)=190615元。从死亡赔偿金额的提高幅度可以看出新法比原法规更合理。当然人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人是无价的,只是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新法是对“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在处理各类道路交通事故中,很多受害人家属,对受害人有承担道路交通事 故责任的不理解,特别是主要以上责任更不理解,这对执法者严格执法,依法办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办案原则带来了很多麻烦。甚而个别不懂安全法、不懂交通事故处理业务的上司,其瞎指挥也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法释等达30多部,有些规定是很具体的,如:有责任的当事人100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其中机动车一方没责任,而是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乘车人承担全部责任的,机动车一方还要依法承担无过错赔偿的民事责任等,处理中应全面衡量,力求做到合法、客观、公正。 严格依法行政,绝不能以照顾弱势群体,照顾死者家属的情绪或某些压力,政治因素,而把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全部强加给强者机动车驾驶员,这样做就违背了“在法律面前从人平等”的立法宗旨。“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处罚违法者,就是从根本上净化、治理道路交通秩序,增强交通参与主体的法制观念,告别不文明的交通行为。行成文明、有序、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消灭群死、群伤的恶性道路交通事故,应尽最大限度地保护公、私产财和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不能一讲“以人为本”就不依法治路,不处罚违法者,以人性化为由,放任对违法者的教育处罚,必将造成交通混乱,会对交通参与者带来更大的伤害;不能一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就不讲以教育为主,以处罚为辅的原则,执法的目的是教育交通参与者守法,不能以罚代处,如果以罚代处就违背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处理好机动车一方无责任的死亡事故的善后理赔工作,必须依法坚持无过错赔偿的法律规定,因为,人死了不能复生,钱是可以挣来的,尽量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多给死者家属一些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来安慰死者家属。只要我们坚持“立警为公,依法行政”,就能正确、圆满地处理好每一起违法行为的处罚和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处理,可以教育当事人或死者家属,加深他们对安全法的理解和自觉遵守、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形成良好的交通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因此,正确理解、处理好“以人为本”、“严格执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道路交通管理、营造畅通、有序、安全的交通环境的根本保证。 四、思考 1、媒体应全面、客观报道安全法。 由于某些媒体为追求宣传上的社会效应,弄得使人哭笑不得。比如,东北某省提出10多种情况,主张发生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与机动车相碰撞,“撞了白撞”,一时间,被一些媒体大力宣杨;当《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前夕和施行后的初期,又大篇幅地报道“以人为本”,机动车撞了人,就得“撞了全赔”。并例举了北京法院两起道路交通事故的民事判决案例。本人认为“撞了白撞”和“撞了全赔”都是错误的,为什么说这两种提法和实践都是错误的呢?一是行人或非机动车驾驶人在没有信号控制的路口(闯红灯,或者在没标线的机动车道上与机动车抢道)在机动车临近时突然横穿机动车道,在机动车安全制动距离之内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就算机动车驾驶人没有责任,这个没有责任,是指没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并不等于没有民事赔偿责任.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四十四条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123条规定,具体运用到道路交通事故的民事纠纷处理上,当时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因此,怎么能说“撞了白撞”。二是“撞了全赔”也是错误的。如果机动车一方与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相碰,机动车驾驶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没有责任,也要“撞了全赔”?那么,就以鼓楼辖区道路交通事故为例:一人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测算出的经济赔偿都在23万至30万之间,或者更高一些,我们可以设想一位工薪阶层的人,购买一辆经济型轿车,发生了一起死亡一人的道路交通事故。他没有责任,保险公司因投保车驾驶人没有责任的道路交通事故是不理赔的,这位当事人能赔得起吗?符合中国的国情吗?符合“轿车进入百姓家庭”的国家政策吗?如果象北京20__年的那两起道路交通事故民事判决的案例,谁敢购买汽车。如果没有人敢购买汽车,汽车生产厂不就倒闭了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撞了全赔”的审判实践,从政治经济学上讲,是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力。因此,北京的这两起道路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判决是错误的。所以,后来媒体又报道说:“道路交通事故的官司好打、赔钱难”。本人认为“撞了白撞”到“撞了全赔”都是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法则,有一定的度。那么,怎么掌握比较合理呢?如果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道路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最多只能承担受害人(包括伤者,但不包括机动车驾驶人)总的赔偿金额的10-20的民事赔偿责任。80以上应由受害人自理,所以,自己酿成的这粒苦果,理应由他(她)自己吞下去。 2、生命诚可贵,自己要珍惜。 在残酷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有多少家庭遭到不辛而家破人亡。当然死者死了,一了百了,没有眼泪,没有嘱托,更没有遗言,只有无言的怨恨。而活着的亲人为死者伤心、流泪、心在流血。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实践看,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除了个别意外、机械事故外,95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都是违法行为造成的。前段有领导问:“是机动车不让行人和骑自行车人的事故多呢?还是行人、骑自行车人不让机动车的事故多呢?”客观、准确的回答,应当是双方都不让,双方都是抱着侥幸心里,认为对方会让,结果双方都不让才肇事。只要有一方认真观察路面情况,确认安全后通过路口,就不会肇事。实践证明违法行为是肇事的根源,肇事是违法行为的结果。因此,每位交通参与者都要依法行车、走路、乘车、道路作业、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3、人行横道线是一条死亡线。 人行横道线是一条死亡线绝不是危言耸听,笔者自1996年11月到鼓楼大队工作,统计过1996年全年的死亡人数为26人,死在人行横道线上的25人,占死亡人数的96.15,因而觉得人行横道线是一条死亡线,只要把人行横道线上的死亡人数降下来,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亡人事故的发生,真正还这条“斑马线”是条“生命线”。只要交通参与者(行人通过车行道做到以上讲的三条原则;机动车减速或停车避让行人的措施)都在确认安全后通过“人行横道线”或路口,才能确保自身和他人人身安全。整顿交通秩序,应当从“路口”、“人行横道线”作为重点,只有整顿好闹市区横道线上的道路交通秩序,才能把亡人事故降下来。 4、认定交通事故责任也应遵循“疑罪从无”的原则。 ①交通事故中的死者,永远都开不了口。肇事驾驶员讲:“我是绿灯,对方闯红灯”的供述。经过计算亮灯时间和该肇事车,当时在道路上的位置测算,确实可以确认骑电动自行车人为闯红灯,但是没有证人证言,也没有路口探头记录,换句话说没有证据印证肇事驾驶人说的:“对方闯红灯”,那么,此类事故就不能认定谁的过错,只能按《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47条第二款规定:“对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人身损害赔偿由当事人(或家属)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 民事诉讼。 ②跨压双实线、单实线(逆向)行驶,抢道转弯,导向车道变更,变更车道未让本车道的车,借道不让本车道的非机动车、人行道的行人都应承担主要或全部责任。 ③非机动车通过没有信号灯(含黄灯闪烁)控制路口,或者横过机动车道未下车推行与机动车相碰,应当承担主要以上责任。 ④行人未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横过没有信号灯(含黄灯闪烁)的路口,没标线的机动车道与机动车相碰,双方应负同等责任。人行横道不等于人行道,还属于车行道,只不过在路口或一定的路段划出人行横道线,行人或非机动驾驶人必须下车牵行非机动车,在划出的横向空间通过,通过前必须观察、确认安全后,才可以迈步通过。由此说明行人在人行横道线上发生与机动车相碰的事故,行人是有责任的。 5、用生命代价形成的法规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0条规定:“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在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下车推行”,这就比旧的法规更严格,是从无数生命的代价换取的经验教训,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的突然转弯,会使机动车猝不及防,肇事的概率高,所以,规定非机动车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下车推行,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必须坚决无条件贯彻执行,才是对生命安全负责。 总之,“以人为本”不是专指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而是所有的交通参与者。不能把机动车驾驶人排除在“人”的范畴之外。执法者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整顿治理好辖区的道路交通环境,使交通参与者在道路上没有违法行为,没有道路交通肇事,努力营造文明、畅通、有序、无事故的辖区道路,为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为保护辖区道路所有的交通参与主体的人身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道路交通论文: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若干问题初探 一、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与责任免除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在整个侵权损害赔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于两机动车之间所发生的交通事故而产生的损害,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来确定是否承担责任,已无异议。但对于机动车驾驶人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而言(以下如未作特别说明,机动车辆责任或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均特指此种情形下的责任),其责任承担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就算是依据现在各国的法律规定,也并不一定都把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责任都规定为无过失责任。但是,即使那些仍然采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国家,由于“过失在这里发挥的作用实际上要比其他地区严格得多,以至于在很多情形下继续把它称作过失责任已过于做作了”。[1]尽管把机动车辆责任仍以过错责任来确定是否必须承担责任,但由于附加更多条件进行限制,仍然可以达到严格责任的效果,再加上以相应的责任保险制度作为权利受到侵害后的保障,对受害人同样也能予以充分而迅速的保护,大概也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吧!不过现在许多国家把机动车辆责任都规定为无过失责任,如德国、意大利等国[2],对于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人身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邻国的日本,也于1955年通过《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的通过与施行确立了无过失责任。[3]其实我国早在1987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3条就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作为“高速运输工具”的机动车辆而产生的责任,交通事故责任其实早已适用无过失责任。但中国历来就有行政机构超越立法权限的“传统”,国务院于1991年9月22日颁布、1992年1月1日施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就以过错责任作为归责原则,该办法第19条还明确以“违章行为”作为是否承担责任的依据,并根据违章行为的作用来确定责任承担的大小或多少,把是否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与确定赔偿数额的方法不予区分,颇为混乱。该办法第44条还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但按照10计算,赔偿额超过交通事故发生地十个月平均生活费的,按十个月的平均生活费支付。”所以有人依据该办法来认为我国此前处理交通事故所采用的是过错责任,而且是推定过错,还说“如果加害人一方主张自己没有过错,应当自己举证证明。能够证明的,可以免责,不能证明的,应当承担责任。”[4]尽管对该法规的理解没有错误,但却未能深入研究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归责原则,难免出现错误。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以及对机动车辆责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人的身体健康权与生命权的理解与尊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必须采用无过失责任来加强对非机动车驾驶人及行人的保护,这些进步法学理论也反映到我国的立法中来。20__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交通安全法)就确立了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过错责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无过失责任,顺应历史和世界的发展要求与方向。本文就试图对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规规章的一些具体规定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评介。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免除,也就是免责事由,由于交通安全法所采用的是无过失责任的归责方式,也与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规定是完全一样: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为“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2款也规定:“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意外事件(或称为“交通意外事故”)及不可抗力都不是当然的免责事由。在免责事由方面,我国的交通安全法规定的免责条件与日本有些不同:依据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2款的规定,“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而依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第3条的规定,免责需要三个要件,分别为:被告证明自己及驾驶者已尽相当注意、车辆不存在构造缺陷和机能障碍、受害人或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5]。从免责条件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我国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是比较严格的。 二、赔偿义务人的确定 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不同,交通安全法并未规定赔偿义务人(理论上也不应由该法来规定赔偿义务人),因此只能按照20__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来予以确定。除履行职务者外,机动车驾驶人应承担赔偿责任已无异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8条即有明确规定。但对于机动车所有者或保有者的责任,我国法学理论界尚无深入而详细的研究,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较多,限于本文的篇幅,我准备另外行文探讨,在此仅粗浅涉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1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但是,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在赔偿损失后,可以向驾驶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费用。”国务院的这一行政规章尽管已经越权,但却是以前处理交通事故至高无上的规则,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及法院无不遵从,但其规定却并不一定符合法学理论。例如被盗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最高人民法院在1999年6月25日所做出的批复中就明确规定:“使用盗窃的机动车辆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肇事人应当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盗机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尽管明确了此种情形下责任的承担者,但并未指明其法理依据,有等深入研究。又如对于车辆买卖后未办理过户手续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责任承担问题,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于1999年11月28 日做出的《关于车辆转卖未过户发生的事故经济赔偿问题的批复》中指出,机动车的买卖“必须经过汽车交易市场并由所有人或车辆所属单位及时向当地车辆管理机关办理过户登记手续。未履行以上二项手续的交易,应视为无效。发生事故后,由事故责任者和车辆所有人或所属单位负责损害赔偿。当事人对此若有异议,可告之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尽管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也无权来确定责任民事赔偿责任的承担者,但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具有一定意义。又如在借用车辆、挂靠车辆(包括强制挂靠、自愿挂靠)、擅自使用他人车辆等情况下,在使用车辆的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承担主体,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但需要注意的是,依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按照该解释第5条的规定,在责任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时,赔偿权利人必须把这些共同侵权人都列为共同被告,如果未列为共同被告的,人民法院必须追加共同侵权人参与共同诉讼。这种诉讼是必要的共同诉讼,不可遗漏共同被告。而且,共同侵权人之间尽管存在着责任分担比例的问题,但对受害人却应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一规定不仅更加符合侵权法理论,也从实际上加强了对受害人的保护。而此前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处理事故时,人民法院一般都直接判决由各个共同侵权人各自对受害人承担具有明确比例及数额的赔偿责任,若其中一个赔偿义务人无力赔偿时,实际上使得赔偿权利人根本无法得到足额的赔偿,既不符合法理,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利。但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并不符合侵权法理论,该条第1款第(一)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我认为这种分担责任的方式在某种情形下是错误的(最低也是引人误解的)。因为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其损害不仅包括双方机动车上的人、财物,也会使事故双方之外的其他第三人的人身和财产遭受损害,那么按照侵权法的理论,其二者都必须共同对该第三人的损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对第三人赔偿后才能按照其过错程度来确定分担责任。也许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也有此意思,但交通安全法的这一语句表述给人的理解就是先予以确定分担或者是直接分担责任,实为不妥,倒不如人身损害解释第3条的规定那么明确。对于交通安全法这一规定的适用,应当引起司法机关的高度注意。尽管交通安全法并未规定赔偿义务人的确定问题,但事实上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认为无法确定赔偿义务人。我认为,关于如何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的赔偿义务人,的确需要法学理论界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不仅是审判实践的需要,更是法学理论研究的责任。 三、受害人过错与过失相抵问题 过失相抵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过错责任,同样也可以适用于无过失责任,我国的民法通则第131条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但过失相抵也一直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最多的方面之一,截止到目前,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过失相抵的后果就是使侵权人减轻或免除责任,实际上混淆了受害人过错与过失相抵的概念和关系。在侵权法的过错责任中,受害人自己具有过错(有人称为混合过错)时可能会影响到侵权人是否承担责任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影响到承担责任的多少问题;但在无过失责任中,过失相抵作为当事人具有过错的法律后果,只能使侵权人减轻赔偿损失的数额,也就是说解决的是赔偿多少的问题。但由于我国的一些法律用语中并未严格区分,所以极容易引人误解,如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规定:“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此句中的“责任”一词,立法者的意图很明显是减轻机动车驾驶人一方的赔偿数额或赔偿责任而已,绝不是涉及到归责方面。例如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18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四种责任划分方法,而且由于该办法所采用的是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所以把责任的划分与认定也作为确定赔偿比例或数额的依据,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归责原则所决定的是应否承担责任的问题,而过失相抵所解决是减轻赔偿及其多少的问题,其适用范围与作用是不同的。在采用无过失责任及严格责任的归责方式时,受害人的过错并不一定是侵权人免除责任的依据[6],而只能是在确定赔偿具体损失数额时是否可以减轻侵权人赔偿损失。不论是交通警察机关还是人民法院在处理交通事故案件时,很多情况下都以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是否有“违章行为”作为是否承担责任的主要(甚至是根本)依据,并由此来确定具体的赔偿范围及数额,这完全混淆了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与确定赔偿数额的方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违章行为”作为承担责任的依据也是错误的,如该办法第17条即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有违章行为,其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应当负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或者虽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的,不负交通事故责任。”在适用无过失责任时,除了法定免责事由外,不论其行为是否违章,都应承担责任,况且在实践中也有当事人各方都无违章行为但仍然会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呢?!而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一)项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以“过错”为承担责任的依据,不失为一种进步。至于其第2项规定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以无过失责任作为归责原则,根本不以机动车驾驶人是否具有过错从而判断其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是从反面规定可以减轻赔偿范围与数额的方法,完全摒弃了“违章行为”作为是否承担责任的依据,无疑更加符合法学理论与客观事实。 由于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二项规定“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这里的“责任”并非归责原则中的责任,而指的是可以适用“过失相抵”,从而减轻机动车驾驶人的赔偿数额或赔偿比例。所以我认为以防止引起误解,似乎应当修改这一表述方式。也许是受此影响,国务院及公安部的相关规定也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1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第92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公安部于20__年4月30日颁布的《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45条也明确了责任确定的具体方法。例如该条第(三)项规定:“各方均无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这里的“无责任”是什么意思?似乎是“无须承担责任”,指的责任承担方面。但从无过失责任来讲,发生交通意外事故时机动车驾驶人即使没有过错也应承担赔偿责任,此乃侵权法的一般常识及交通安全法的明确规定,岂能让这公安部的这一规章来予以否定?!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该条第(一)、第(二)项的规定中。以上所举条例及规章因未明确说明这里的“责任”指的是确定责任时的归责原则还是确定赔偿范围时适用过失相抵的依据,容易引人误解。更为担忧的是,如果机动车保险条款中是以交通事 故认定书中确定的责任来确定是否理赔以及计算免赔率,那么机动车驾驶人在按照交通安全法第76条承担赔偿责任后,岂不是无法向保险公司要求理赔?!所以,我建议公安部应当对此条规定进行修改,使其更加明确与正确。 过失相抵作为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对于决定侵权人是否可以减轻赔偿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此前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就是缺少这种过失相抵的详细而具体的标准,法官的随意性很大。在以往处理交通事故案件时,如果是被公安交通机关认定为同等责任时,法庭就会让机动车一方赔偿其50的损失,很简单。而如果是认定机动车一方承担主要责任时,则一般都为赔偿70、80甚至90的损失,承担次要责任时一般都为赔偿40或30的损失,很少有其他比例,且一般都会让机动车一方赔偿较多损失。至于法庭为何让机动车一方赔偿所确定的比例或数额的损失,则语焉不详,判决结果很难得到当事人的认同,也难免会出现司法不公平的现象。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似乎可以借鉴日本的作法,对道路交通事故中过失相抵的问题作出具体的司法解释,比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过失相抵的比例基准或标准,不仅使得基本相同案件得到基本相同的裁判结果,体现司法公正,也能提高审判效率,而且也能使得机动车一方知道为什么应当赔偿相应的损失以及让受害人知道为什么要减轻机动车一方赔偿损失,增强对裁判结果的认同及对交通规章的遵守。 此外,按照最高法院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2条第2款的规定:“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明确规定了只有在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才“可以”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何谓“重大过失”?此司法解释未予以指明。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所规定的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时是否属于“重大过失”?不无疑问。而且是否“可以”减轻机动车一方赔偿损失的权力在于法官,也就给予了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我认为,在确定是否应当减轻机动车一方赔偿损失时,应当适用交通安全法的这一明确规定,不适用最高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规定。 四、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建立与适用 汽车责任保险起源于德国、瑞典、挪威,[7]按照邹海林先生的介绍,汽车责任强制保险分为相对强制保险和绝对强制保险两种类型[8]。交通安全法第17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按照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尽管没有明确规定受害人对保险公司享有直接请求权,但从这条规定的内容来看应为直接请求权,这也是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于何为“第三者”,交通安全法并未明确规定,不论汽车驾驶人是受雇于机动车所有人还是借用人等等,由于一般都把他看作被保险人或其一方,因此通常都不视其为第三者,当然也就无法得到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护。至于交通事故车辆上的乘座人员是否为第三者,不无争议。例如在目前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现行的《机动车保险条款》第四条第(三)项就明确规定“本车上的一切人员和财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不论在法律上是否应由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也不负责赔偿。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机动车辆综合险条款》、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20__版)》条款中也有基本相同的规定。由此看来,他们都把第三者定义为被保险车辆上面的财产及人员以外的财产及人员。但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立法意图上看,我认为把他们也都作为第三者更为妥当。而且我认为就算是发生交通事故的机动车上的乘座人员为机动车所有人的家属,也应予以相应的保险赔偿。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在交通事故中伤亡人员较多的机动车驾驶人却并未能得到保护,在现行商业或强制保险中由于保险公司都拒绝给予车上人员责任险较高的赔偿限额,因此机动车驾驶人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而受伤或死亡时,往往无法得到充分的救治,看来对于机动车驾驶人的权利保护也应当引起各部门的重视。 作为强制性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随着交通安全法的出台也受到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与批评,批评的焦点主要表现在不论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是否具有过错,如果其受到人身伤亡与财产损失时,都必须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社会公众与舆论普遍担心的是可能会诱发居心不良者的道德危机,甚至也会有鼓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交通规章的可能。尽管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似不足虑,因为毕竟更多的人是珍惜自己的健康与生命,不会因为想得到这一保险的保障(并非给予货币实物等形式的赔偿给付)而置生命于不顾。我认为,目前存在的一个很主要的问题是,应当尽快建立起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具体规定,特别是在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施行后,不仅增加了赔偿的范围以及明显提高了赔偿的标准及数额,而且有些赔偿项目不论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一定时期内都无法予以保险赔偿,这无疑使得机动车驾驶人需要额外承担较大数额的赔偿负担。我认为,由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主要是为了填补受害人的损失,同时也应照顾到社会、保险机构、机动车驾驶人及其所有人、受害人各方面的权利,因此必须合理确定赔偿范围与赔偿标准,并且最好能建立起最高赔偿限额制度,以免产生消极作用。所以我认为国务院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的规定,在制订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时予以明确规定,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另外制订出一个新的司法解释,来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赔偿问题作出特别规定,以更加符合交通事故案件处理的特殊要求。 五、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性质与作用 尽管有些同志曾经对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提出过不同的看法甚至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但对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性质和作用,似乎不屑一顾,鲜有论及,可是存在的问题却并非那么简单。最早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法律法规仍然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该办法还专列一章共6条来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原则、责任的确定及责任的重新认定等问题。我认为,不论是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还是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一种证据来看待应该没有异议,但从此前学者的争论及司法实践来看,却并非如此。其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可以被申请重新认定,所以有的学者把其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行政复议了。但我认为尽管对证据可以申请重新鉴定,但毕竟在程序上还是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二是随着近几年来学者们的论述,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当作一种行政行为,有些学者从交通警察应当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这一职责出发,认为其行为当然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根据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后发生的行政处罚的紧密关系(甚至称之为因果关系)来论述,也认为其应当受到法院的审查;还有学者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属于一种行政认定行为,所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1款的规定,也是属于行政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9]而且,近年来有些地方法院也陆续受理了一些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而起诉的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也已受理并作出了相应的裁判,并未否认属于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围。我认为这种观点表面上看似正确,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来看,其只能是一种证据,且与物证、书证、勘验笔录等不同,他是一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根据一定的专业技能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分析与论证来确定当事人是否应当承担一定责任的过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证据类型来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既不同于鉴定结论,也不同于证人证言,倒有点像英美证据法中的“专家证据”。这些学者们之所以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看作是可诉的行政行为很可能是受到以下二个方面的误解:其一是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了交通警察机关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必须对事故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并由此推断其行为应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其二是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或义务,因为交通警察机关将会依据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进行行政处罚,而且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也会依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来确定当事人各方的责任。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本身尽管只有一份,但却起着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便是作为交通警察机关对违章的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也就是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使用,此外,在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与民事赔偿案件中,又起着证明被告人是否有罪、赔偿义务人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以及应当赔偿多少损失的证据作用。也就是说,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为三种不同责任领域的证据,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其合理性(以及合法性)是值得怀疑的。第一,这三种类型的诉讼中,其证据的形式、证据的收集程序、证明的目的、证据的要求、证明的标准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和差异,尽管很多证据可以同时作为这三种程序的证据使用,但像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这一“不伦不类的东西”(笔者绝无贬义,只是暂且无法将其合适称呼而已),怎么能让其当然成为认定事实与承担责任的依据?如果真是这样,那还要法院干什么呢?事实上此前以及现在的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案件时确实如此,只要有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一般都直接按照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出判决,这样多容易啊。其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交通警察机关对违章当事人的行政处罚的证据,应当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的,但直接作为民事诉讼的责任承担依据及刑事责任的依据却与证据法基本理论不符,因为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应当赔偿多少损失,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据相关的证据(包括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以及其他证据)经过分析后才能予以确定,这根本不是交通警察机关的职责范围。明确地说,交通警察机关根本就没有权利来作出这两个方面的认定。其三,我国并没有法治的传统,行政机关越权行政行为太多,比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本身就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3条的公然违反,还有如《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对赔偿范围、标准、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也违反了民法通则的规定(限于本文内容,此处不予详述),且也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所以仅仅依据国务院有这样一个《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来论证其具有可诉性,理由并不充分。那么,对于20__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交通安全法及国务院、公安部的相关规定又是如何呢?交通安全法第73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名称有了变化,将原来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改变成了“交通事故认定书”删掉了“责任”二字。其二是也要载明当事人的责任,也就是说还是要对其责任进行认定。笔者认为,这也许反应了立法者的无奈:既欲让公安机关淡化甚至退出对事故责任确定方面的涉及,但却又不得不做如此规定,也许是对目前我国法院没有建立一套完整、具体、高效的交通事故处理规定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吧。值得一提的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2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书后三十日内,应当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而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公安部制订的《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都不再规定重新认定程序,也反映了公安机关职能的转变与重新定位。所以有人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效力后,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能够被作为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但是,当事人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或者诉讼中,可以就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提出质疑,如果有其他证据证明交通事故认定书存在错误,调解机关或者法院可以不采用这种证据。”[10]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公安部颁布的《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还依据事故的种类分别出具两份名称不同的认定书:一种是按照简易程序处理而制作的“事故认定书”,一种是按照普通程序或一般程序处理而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其内容与格式有些不同。我认为,尽管可以按照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适用不同的程序来处理交通事故,并根据两种程序的不同特点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但不能对采用简易程序处理的交通事故只写明为“事故认定书”,以免引起误解——难道依据简易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就不是“交通事故”? 六、交通事故的调解与诉讼 鉴于我国目前并未建立专门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法庭,因此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一般都由民事审判庭审理。尽管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并非什么疑难复杂案件,但我通过在广东省内各地法院及部分外省法院办理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相当一部分法官对交通事故的审理并不娴熟,更谈不上精通。面对日益增长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如果都把这些案件全部交由人民法院来审理,必将大幅增加法院的负担,目前似乎并不现实。况且有些人身及财产损失较小的案件,当事人也都有尽快处理的愿望,因此保留公安机关依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的做法,尽管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由于我国目前并未明确规定一部专门规范调解的法律,有关公民之间争议的调解的相关规定也散见于一些实体法及程序法中,并不系统、完整。目前公安机关进行调解的主要问题是赔偿是否公正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过失相抵的确定、赔偿项目及标准等方面。至于在条件成熟时是否有必要继续保留公安机关的调解职能,似乎更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七、预付医疗费、缴纳事故责任保证金与暂扣车辆问题 预付医疗费、缴纳事故责任保证金与暂扣车辆,是各地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时经常使用的三种方式。但我认为这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很有必要进行讨论。首先谈谈缴纳事故责任保证金的问题。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并未规定肇事车辆的所有人应当缴纳事故责任保证金,倒是各省地方法院及公安机关的规范性文件中明确了必须缴纳这项保证金,明显属于越权行为。例如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公安厅联合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第1条就明确规定“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暂时扣留交通事故车辆并责令交通事故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缴纳事故责任保证金。当事人拒绝缴纳保证金,或者缴纳的保证金不足额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继续扣留交通事故车辆。事故责任保证金的数额应不超过交通事故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时的损害赔偿数额。”所以在广东省各地几乎都可以看见不论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受伤或者是只有财产损失,都会出现公安机关要求肇事车辆缴纳事故责任保证金,否则就扣留车辆。我认为这个超越权限的规定尽管会对受害人提供一定的保障,以免诉讼前或诉讼时被告转移财产,以保护受害人 所受到的损失能够得到充分的赔偿,但这个规定却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作为地方各级公安机关与各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本就没有设定任何行政强制措施的权限。最高人民法院尽管具有制订司法解释的权力,但其并未作出这样的规定,而且实施暂扣行为的机关是公安机关的行政行为,最高法院也不可能会越权作出这样的规定。广东省的这一规定也超越了暂扣车辆的适用范围,因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13条规定:“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需要抢救治疗的,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应当预付医疗费,也可以由公安机关指定的一方预付,结案后按照交通事故责任承担。交通事故责任者拒绝预付或者暂时无法预付的,公安机关可以暂时扣留交通事故车辆。”也就是说,暂扣车辆的适用条件是“交通事故责任者拒绝预付或者暂时无法预付”,而不是其他任何条件或原因。其次,该条具体规定了预付医疗费的前提条件是“造成人身伤害”,而非死亡或其他,因为有些交通事故造成行人当场死亡的,并不存在预付医疗费的前提条件,但还是被暂扣车辆。还有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在处理交通事故时,责令机动车所有人缴纳相当大数额的医疗费或事故责任保证金,在其无力缴纳时当然就暂扣机动车,实属不当。在交通安全法实施后,由于采用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更是缺乏必须要求机动车所有人缴纳事故责任保证金的理论与事实基础,所以,应当缴纳事故责任保证金的制度应当随着交通安全法的实施而终止。否则,我认为可以对公安机关的这一越权行为提出行政诉讼(包括此前的因强制缴纳事故责任保证金的行为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控告公安机关越权使用强制措施)。对于受伤人员的医疗费用问题,由于交通安全法采用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尽管目前仍然未能建立与实施),所以自然不能再以这个理由“暂扣车辆”。对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合法暂扣车辆,交通安全法第72条已明确规定:“交通警察应当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勘验、检查,收集证据;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可以扣留事故车辆,但是应当妥善保管,以备核查。”也就是说,只有在“因收集证据的需要”时,才可以扣留车辆,否则应为违法,机动车所有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寻求司法保护。而且,扣留的时间也应有所限制,以免公安机关以这个法定条件为借口长期扣留车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3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在勘查现场之日起10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果确定之日起5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以及公安部于20__年4月30日的《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39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生理、精神状况、人体损伤、尸体、车辆及其行驶速度、痕迹、物品以及现场的道路状况等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勘查现场之日起五日内指派或者委托专业技术人员、具备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检验、鉴定应当在二十日内完成;需要延期的,经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十日。检验、鉴定周期超过时限的,须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第42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的事故车辆除检验、鉴定外,不得使用。检验、鉴定完成后五日内通知当事人领取事故车辆和机动车行驶证。”如果按照以上的各项规定来计算,一般情况下扣留车辆的时限分别为10日、40日,也就是说最高不能超过40日。否则,我认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公安机关予以赔偿相关损失。 从要求机动车所有人预付医疗费、事故责任保证金,直至暂扣车辆,我们不难发现不仅发现屡见不鲜的行政越权现象,也发现了政府职能意识的转变。在以前(甚至是现在以及无法判断多长时间的将来),一些只能依靠司法部门来处理的事情我们总是想让行政机关来包揽,尽管对受害人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抹煞的作用,但也表现出了政府机构与司法机关职能不分甚至错位的现象,在实践中也损害了部分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就以暂扣车辆为例,在交通事故造成行人死亡后,由于种种原因(既有公安机关也有法院的原因)导致案件迟迟不能判决,车辆暂扣有时长达一年多近两年,等到结案后申请执行,在拍卖车辆后赔偿受害人时,由于需要缴纳数额较大的车辆保管费用(如在广州就为每天20元),以及车辆的毁损(甚至有人为的毁损)及自然贬值,基本上没有多大数额,甚至有的车辆拍卖得到的款项还不够支付车辆保管费用。出现的这一情况,不知道当初制订这一规定的“立法者”作如何想?!还不如在暂扣车辆的时候就拍卖车辆,将其所得价款提存后以用作赔偿,对责任承担者及受害人都有利。而且,更不用说暂扣车辆后给机动车所有人所造成的停运损失,也影响了机动车所有人清偿债务的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交通安全法的实施,也标志着因考虑到民事赔偿而暂扣车辆时代的终结,也体现了公安机关职能的重新定位。从这个方面来说,此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八、对交通安全法的民事赔偿规定的评价与建议 对机动车辆责任采用无过失责任无疑是一种进步。由于交通事故产生的损害赔偿(包括人身损害赔偿与财产损害赔偿等)案件在民事侵权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应当引起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足够重视,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规定确实太少,法学理论界也未能予以应有的关注,缺乏可操作性。作为一部主要规定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涉及到民事赔偿问题似乎可以不做规定,而由民事法律及制订相应的特别法来具有针对性的规定似乎更为妥当。例如交通安全法第76条中确定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时应当承担无过失责任以及免责事由,与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规定是完全相同的,显得重复。立法者的意图大概是想以“法律”的形式来明确(甚至是鲜明)的否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所确定的过错责任吧!而且,由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过失相抵的标准或基准,这并非法律所能解决的,也需要司法机关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以正确、公平的处理此类案件,保护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此外,由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都是过失侵权,特别在受害人受到人身损害时,应当赔偿的范围、标准及数额等相关制度有其特殊性,而目前不论是其他人身侵权损害赔偿还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都全部适用最高人民法院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来处理,其中有些赔偿标准并不太合理(我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讨论该解释的赔偿范围与标准等问题)。由于我国的民法通则的条款过于简单,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滞后,法学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相关制度未能建立、完善与配合,都会影响到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也难免会影响到交通事故各方的利益,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认为不论是从交通事故处理的立法还是司法实践来看,我国有关交通事故处理的各种机制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应当说还是任重而道远。 道路交通论文: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性质及困难 [摘要]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一种行政确认,当事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与认定书相关的刑事或民事诉讼中是否承认认定书的行政效力公定力应以认定书是否存在重大且明显瑕疵为标准。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有人据此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以下简称认定书)的性质为“证据”,并认为由于目前尚无法律或相关的司法解释对这一处理交通事故的重要证据属于何种证据作出明确的定位,导致法院在审理对事故责任争议较大的案件时,事故责任认定人出庭身份不好确定,以证人身份还是以鉴定人身份难以把握。并进而提出应当将认定书证据属性定性为鉴定结论。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对认定书性质也持“证据”观点,其权威论述是: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基本事实和证据的集中体现,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案件进行勘查、调查后的专业性极强的科学结论,它只是证明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的事实本身,不是对交通事故案件的处理决定,其性质是证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证据的一种,它不是一种能够确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此外,道路交通安全法将过去一直沿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改为交通事故认定书,也是为了突出其证据的性质和效力。”但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明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与原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实质内涵是否同一?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抑或认定书的性质到底是鉴定结论还是行政确认?认定书是否具有行政可诉性?与认定书有关的刑事或民事诉讼在实践中如何操作?这些都是司法实践中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和认定书的区别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并根据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对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车辆、物品、道路及环境情况、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生理精神状况、伤亡人员的伤亡原因、当事人的具体过错等基本事实所作的有关当事人事故责任的专业性结论。 交通事故责任的本质就是交通事故中行为人的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之间是否存在事实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大小的一种表达形式,其本身并不是法律责任,而是追究法律责任的事实根据之一,只是侵权行为成立的一个条件。因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对交通事故基本事实、成因以及事故责任的一个陈述,而不是对当事人双方赔偿责任的最终判定。笔者认为,虽然认定书只是证明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的事实本身,不是对交通事故案件的处理决定,但认定书内容中必然包含责任划分的内容,它势必会对交通事故的处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与认定书的实质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在立法者看来,认定书的提法比责任认定书的提法更规范更科学一些而已。 二、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性质的二种主要不同论辩观点概说 一是鉴定结论说。认为认定书不是书证、不是证人证言、不是勘验检查笔录,而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审查、判断后做出的一种结论。这种结论最接近于证据种类中的鉴定结论,因此,应把认定书明确定位为鉴定结论。其直接根据是:第一,199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处理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法发[1992]39号)第4条的规定:“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二,20__年公安部下发的《关于地方政府法制机构可否受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复议申请的批复》(公复字[20__]1号)中阐述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所作的鉴定结论。”;第三,“《道路交通安全法》不同于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原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名称变更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它只是用来证明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的事实本身。”意思是说,虽然原来的责任认定书与现在的认定书性质是一样的,不过现在的提法更科学,不会使人产生行政确认的联想。理何况,〈〈道路交通安全法〉〉取消了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关于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申请重新认定(实为申请复议)的规定。 认定书既属于鉴定结论就不具有行政可诉性。 二是行政确认说。认为在行政法学理论上,凡行政主体依法对 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定并予以宣告的行为都划归行政确认行为。公安机关对有关交通事故法律事实进行甄别并予以认定、宣告的过程,在性质上完全符合行政确认的属性与特征。 所谓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行政行为。认定书属于行政确认,因为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职权作出的,且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是唯一有权调查、认定交通事故原因,核定交通事故责任损失的政府部门。只要有交通事故发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报案必须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并对事故进行认定,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此外,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机构还具有严格的地域性特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认定事故过程中并可以就某个专门性问题委托其他专门技术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这些都是符合行政确认而完全不同于鉴定结论的特征。鉴定结论的作出主体是不特定的,它可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也可能是其它单位,而且越来越多的鉴定机构变成了自收自支的中介组织。鉴定机构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才由有关部门指定。鉴定机构一般由当事人提出申请、预交费用后才开始鉴定。鉴定机构不能再委托其他机构进行鉴定。 在承认认定书属于行政确认行为的前提下,关于其行政可诉性问题又有二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认定书不具有行政可诉性。理由是:可诉行政行为是符合成熟性原则的行政行为,可诉行政行为必须是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发生实际影响的行为。而认定书虽然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法行使职权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行为,即不是一个成熟的行政行为。它只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或调解这一完整行政行为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换句话说,这种观点认为,中间行政行为不具有行政可诉性,只有终端行政行为才具有行政可诉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认定书具有行政可诉性。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20__年3月10日公布施行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条对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作了明确的解释,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属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解释〉〉同时列举了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6种行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认定书的行为不在上述6种行为之列。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联合的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的文件,与〈〈解释〉〉精神违背,应当适用〈〈解释〉〉的规定。 三、对上述观点的粗浅评说 鉴定结论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的联合文件,还是公安部的批复都与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和〈〈解释〉〉的相关规定相抵触,根据〈〈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在适用法律规范时,若下位阶规范与上位阶规范冲突或不一致,应当优先适用上位阶规范。显然应当优先适用行政诉讼法和〈〈解释〉〉的相关规定。 第二,〈〈道路交通安全法〉〉把认定书定位为证据,但这并不能得出认定书应当理解为鉴定结论的理由。因为这里证据的概念不同于证据学中的概念,不能把这里的证据非要往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鉴定结论上面套。笔者认为,这里的证据概念只是一个泛指概念,行政确认结论当然也是可以作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的,但这种证据并不包涵在证据学中的常规证据种类中。如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可以直接作为诉讼中的证据使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指的证据概念也仅是表达同样的意思而已(当然这样的立法表述方式也值得商榷)。 第三,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其实与水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火灾事故原因认定、审计认定、工伤认定等在性质上是一样的。而有关部门的规章早已认为这种行为属于行政确认行为,并具有行政可诉性。如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0条规定:“劳动者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或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后,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和护理依赖程度鉴定结论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又如审计署在《关于审计行政复议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是可复议、可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工伤认定等行政确认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作为行政诉讼审查的对象并没有什么争议。 第四,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于20__年和20__年刊载了二个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例。虽然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发的案例仍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性。 第五,把认定书视作鉴定结论不利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对鉴定结论有不同意见,只要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有见地的看法,法院可以委托其他鉴定机构重新作出鉴定结论。但认定书是由特定的机关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具有职权性和地域性特征,即使当事人对认定书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但法院也不能再委托其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重新作出认定,而只能根据法官的知识和素养对认定书作出判断,然后决定采纳还是不采纳。这样认定书一方面被当作鉴定结论,另一方面,相关当事人又不享有鉴定结论前提下的申请重新鉴定的权利,同时又无权提起行政诉讼。这样,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们就只能寄希望于法官的明断。然事实情况是,在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诉讼中,法官改变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结论的实例极为少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官并不具备全面审查这种相关专业性极强的认定书的能力,而当事人在民事诉讼阶段常常失去了收集证据的最佳时机,许多证据已无法收集。而且如果当事人一方的亲属本身是交通事故的死者或重伤人员时,就根本谈不上事故发生时收集所谓的证据。让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提出鉴定结论错误的证据不是强人所难又是什么呢? 因此,鉴定结论说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也是不足取的。 行政确认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是有理也有利的。认定书属于行政确认行为,这是由认定书作出主体的特定性、职权性和地域性特征所决定的。行政确认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具有行政可诉性。那种认为认定书虽是行政确认行为,但是属于中间行为不是终端行为,因而不具有行政可诉性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行政强制措施也是中间行为,其在实践中的行政可诉性没有人怀疑。如按现行规定,劳动教养是作为行政强制措施对待的,其可以接受行政诉讼审查也是公认的。因为它是完全符合行政诉讼法和〈〈解释〉〉规定精神的。确定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确定房屋所有权和他项权利也是行政确认,有时这样的行政确认也表现为中间行为,如土地征用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土地的权属,这种确定土地权属的行为就属于中间行为,而这种确权行政纠纷引起的行政诉讼在实践中也并不少见。最高人民法院有过明确的司法解释。如果针对作出认定书的行政确认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由作出认定书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向法庭提供作出认定书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那将既有利于防止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专断,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维 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与认定书有关的刑事或民事诉讼在实践中的操作探析 认定书既作为行政确认行为,其在与认定书有关的刑事或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如何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八十年代曾经审理过这样一件案件,大致案情是这样的:某企业是全部由个人投资创办的私营企业,但在当时情况下为了享受到集体企业的待遇,在工商部门登记企业性质为乡办集体企业。企业除了每年上缴乡政府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外,与乡政府没有其他任何经济关系。后因与乡领导关系处理不好,厂长决定转移资产(100多万元),另谋他路。事情暴露后,一审被以贪污罪(当时集体企业也可定贪污)判处死刑。在二审过程中,此案引发了异常激烈的争论,后二审法院刑事审判庭认为企业性质虽被登记为集体,但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资产划分原则,认定企业性质虽名为集体但实际是某厂长私有,于是宣告他无罪。有关媒体当时作了很多宣传报道,题目就是《从死刑到无罪》,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问题是,刑事审判中能否对工商登记这一行政确认行为进行实质性的评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9条规定:“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虽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错误地登记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但实质为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的,应当按照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对待。”这样的规定似乎表明,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对有关涉及行政确认如工商登记行为的内容是可以作为普通证据作实质审查的,并可以视情作出采纳或不采纳的结论。 行政行为具有公定的效力,即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对任何人都具有被推定为合法有效而予以尊重的法律效力。虽然这是一种公认的效力,不仅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双方应当尊重,其他行政主体、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当服从,但这种效力毕竟是法律的一种推定,它并不意味着行政行为绝对有效,不可否认。当证据确凿时,由同样代表公共利益的有权机关依法定程序证实行政行为不符合公共利益时,可以予以否定。大陆法系通说认为,“重大且明显的瑕疵”是行政行为无效的原因。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44条第1款规定:行政行为具有重大瑕疵或根据理智的判断绝对明显的瑕疵时,无效。日本学者也认为:当行政行为有重大瑕疵,并且通常人也能够较容易地把握之时,无效。浙江大学金伟峰副教授认为,“重大且明显说”也应当成为我国行政程序法中确认无效行政行为的一般标准。 笔者也主张用“重大且明显说”(重大且明显瑕疵的标准有待于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并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作为判断行政确认行为是否具有公定力的基本标准。一般情况下,行政确认具有公定的效力,除非行政确认行为本身存在“重大且明显瑕疵”才可以否定其公定效力。由此看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上述判决和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释及与此类似的案例都是值得总结和深入研究的。 笔者认为,如果在刑事或民事诉讼中发现认定书存在“重大且明显瑕疵”的情形,如认定书出现制作主体没有制作资格、制作主体无法定职权或程序严重违法等等“重大且明显瑕疵”的情形,刑事或民事案件承办人可以直接判定认定书没有公定力,直接否定认定书的效力,换句话说,就是不承认认定书作为证据的证据效力。反过来,如果没有发现认定书“重大且明显瑕疵”的情形,则刑事或民事案件承办人应当尊重认定书的效力公定力,也就是应当承认认定书直接作为证据的效力。但如当事人对认定书确有不同意见,案件承办人则可以运用释明权动员当事人先行对作出认定书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而相关刑事案件可采用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变更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相关民事案件可采用中止诉讼的办法,待行政诉讼结果出来后再行处理相关的刑事或民事案件。 道路交通论文: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及责任类型新论 ——兼论“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的矫正及补充责任的全面引入 论文提要:由于《民法通则》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在遇到诸如车辆挂靠、借用、租赁、承包等车辆驾驶人与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不一致的情形时,对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确定及其承担责任的方式,各地做法极不统一。根据危险责任和报偿责任原理,国外形成了“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并依据该学说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最高人民法院在近年已经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逐渐采纳了“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的理论,部分高院出台的在本地区适用的针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指导性意见也进一步承认和确立了“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理论,但在实践中产生了“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内涵和外延无法准确界定,各地认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笔者在进行了比较法上的考察后认为,“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学说的适用有其特定的制度基础,即机动车保有人危险责任在立法层面的确立,而我国目前并不具备该制度基础。笔者认为,相对于机动车保有人危险责任而言,对机动车保有人适用过错责任并兼采公平责任更加符合我国目前国情,并提出了利用补充责任对“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进行重大矫正的设想。最后,笔者分析了道路交通事故中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应承担补充责任的若干具体情形,并对诉讼过程中适用补充责任应注意的问题作了简要探讨。全文共10253字。 关键字:补充责任、危险责任、运行支配、运行利益 以下正文:道路交通事故是指道路交通参与人之间因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或者因意外情况发生的人身或财产损失的事故。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行为指道路交通参与人因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1]。道路交通参与人包括机动车驾驶人、非机动车驾驶人及行人。而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又称道路交通事故的赔偿义务人,是指应对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和道路交通参与人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责任主体着眼于民事赔偿的角度,而道路交通参与人着眼于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的角度,二者有密切联系但又不完全重合,即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不一定是道路交通参与人,道路交通参与人也不一定是最终的民事赔偿责任承担者。 一、我国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规定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该法条确立了我国的危险责任原则。机动车属于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高速运输工具,驾驶机动车属于从事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有适用该法条之余地。但该法条是一个无主句,并没有明确究竟谁是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从语言逻辑结构上分析,应当对机动车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是“高度危险作业人”。但“高度危险作业人”的范围如何界定,是仅指机动车驾驶人,还是指包括机动车驾驶人、管理人、所有人在内的与机动车运行相关的主体?实践中存在很大的争议。 《交通安全法》第76条是目前确定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最重要的法律规范,然而该条在责任主体的规定上却使用了“机动车一方”、“有过错的一方”等内涵和外延都难以准确界定的模糊词语。由于《民法通则》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在遇到诸如车辆挂靠、借用、租赁、承包等车辆驾驶人与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不一致的情形时,各地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确定及其承担责任的方式上的做法极不统一。仅以挂靠情形为例,就有以下几五种处理方式:一是被挂靠人与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2];二是被挂靠人在收取管理费的范围内与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3];三是被挂靠人从挂靠车辆的经营中取得利益的,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4];四是被挂靠人不承担责任[5];五是被挂靠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6]。 二、“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国外确定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通说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各种各样的危险在社会上纷纷登场。这些具有危险性的物或活动,一方面因其存在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有益性,但另一方面,它又不可避免地致社会于损害。对于这些危险又唯有危险物的支配者和危险活动的经营者可得预防和减少,从而对于这些危险物或危险活动所产生的侵害当然就应当由危险物的支配者和危险活动的经营者负其责任,此即所谓危险责任。所谓报偿责任,乃是从罗马法“获得利益的人负担危险”这一法谚发展而来,各人虽可依自己之意志追求自身利益,但如果因此害及于他人的利益时,则作为利益追求的费用,应负担其损失,让追求利益之人同时负担其损失,这本身也符合经济理性原理[7]。 根据上述危险责任和报偿责任原理,国外形成了“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学说,并依据该学说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其一是运行支配者,即谁对车辆的运行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其二是运行利益的归属,即谁从车辆运行中获得利益。这在国外的学说和判例中被称为判断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二元说”。即某人或某单位是否是机动车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要从其是否对该机动车的运行于事实上处于支配管理的地位和是否从该机动车的运行中获得了利益两方面加以判明。 三、“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在我国的应用及反思 (一)“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近年已经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逐渐采纳了“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理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法释[1999]13号)规定:“使用盗窃的机动车辆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肇事人应当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盗机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被盗机动车辆肇事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认为车辆所有人由于无法实际支配和控制车辆并享有运行利益,故不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法释[2000] 38号)规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车,出卖方在购买方付清全部车款前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在购买方以自己名义与他人订立货物 运输合同并使用该车运输时,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出卖方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车辆的行驶和运营是在购买人的控制之下,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既不能支配车辆的行驶和运营,也不能从车辆运营中获得任何利益,根据“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理论,司法解释认为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31日给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复函》(民一他字[2001] 32号)中,更是直接贯彻了“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理论。复函认为“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因车辆已交付,原车主既不能支配该车的营运,也不能从该车的营运中获得利益,故原车主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但是,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的行为,违反有关行政管理法规的,应受其规定的调整。” 从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解释和批复来看,最高院对于“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的运用仍处于“排除性适用”阶段,即以某主体显然不具备运行支配权和不享有运行利益为由排除其责任,而不直接以某主体具有运行支配权和享有运行利益为依据对其课以责任。因此最高院并未将“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学说作为确定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直接原则,而是将其作为确定责任主体的补充性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部分高院陆续出台了在本地区适用的针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指导性意见。这些具有强制力的司法指导意见不但进一步承认和确立了“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理论,而且比最高院的上述解释和批复更进了一步,将享有“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作为确定责任主体的直接原则。如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一条规定“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一般由对该机动车具有运行支配力的主体与享有运行利益的主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省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鲁高法[2005]201号)第三部分第(七)项规定:“关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问题。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是一类特殊的侵权案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精神,其责任主体一般应根据对机动车运行支配权与运行利益的归属来确定。” (二)“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在司法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按理说,“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的引入本应该给困扰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多年的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确定这一难题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遗憾的是,各地法院在处理此问题上的混乱做法并没有太多的改观,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争议丝毫不比以前少,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内涵和外延无法准确界定,各地认定标准不统一。有人认为应限缩理解此概念,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仅指对机动车运行状态的直接的事实上的支配和直接由此产生的利益[8];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运行支配包括具体的、现实的支配,如车辆所有人自主驾驶、借用人驾驶乃至擅自驾驶的情形,也包括潜在的、抽象的支配,如在车主将车辆借给他人、租给他人驾驶的情形下,出借人、出租人仍基于所有权而对车辆享有支配权;运行利益既可以是因机动车运行而取得的直接经济利益,也包括间接经济利益(如出租人、发包人之收益),甚至可以是基于心理感情的因素而发生的利益(出借人借出车辆后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快乐、人际关系的和谐等)[9]。还有人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在界定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时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他们主张在上述两种过严和过宽的标准之间寻求一个能使各方接受的平衡点,但在平衡点的确定上大家又产生了新的分歧。对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界定标准理解不一,必然导致责任主体认定的不统一。以出借人责任人为例,按照第一种观点,出借人不直接支配机动车,也不享有运行利益,故不应成为事故责任人;而按照第二种观点,出借人基于所有权对车辆享有控制权和支配权,并因车辆运行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应该成为责任主体。 (三)原因分析——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运行的制度基础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并非完美得无懈可击,另一方面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的产生背景及其运行的制度基础。前已述及,“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和制度基础,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是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危险责任理论和报偿责任理论,而其运行的制度基础是机动车保有人(注意是保有人而不是所有人)危险责任在立法层面的确立,这正是我国目前所不具备的。机动车保有人是一些西方国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上所独有的概念,专指对机动车享有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的人,其可能是机动车所有人,也可能是管理人或占有人[10]。基于经济学意义上的风险开启理论、风险控制与分散理论、报偿理论,机动车保有人应当对机动车对他人造成的损害承担危险责任。机动车保有人的危险责任不同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所规定的驾驶员的无过错责任,驾驶员的无过错责任要求驾驶员有加害行为,只不过不考虑其主观过错,而机动车保有人承担危险责任时根本不要求保有人有加害行为,只要其对车辆享有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基于享受利益者承担风险的原则,其就应对车辆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因此,“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在国外只是确定谁是车辆保有人的规则,并不是确定机动车事故责任主体的规则。在保有人确定之后,还要再依据危险责任确定保有人的赔偿责任。而机动车驾驶人的责任完全可以直接依据侵权行为的处理规则加以确定,根本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地适用“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学说,故在不承认机动车保有人承担危险责任的国家和地区(如我国台湾地区),自然没有“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学说适用之余地。 从比较法上看,就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如何适用危险责任原则存在三种不同的立法模式。第一种立法模式认为,无论是机动车的保有人还是驾驶人都属于严格责任调整的主体,驾驶人承担无过错责任,保有人承担危险责任,机动车的保有人与驾驶人承担连带责任。法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中海国家普遍采取此种模式。第二种立法模式认为,危险责任仅适用于机动车保有人,他们才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上确定的危险责任调整的主体,至于非保有人的机动车驾驶人只承担过错责任或者过错推定责任。丹麦、荷兰、葡萄牙、奥地利、卢森堡、德国、日本采取此种模式。第三种立法模式认为,只有机动车的驾驶人才是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适用法律特别规定的无过错责任或者过错推定责任,其他人即便是机动车的所有人、占有人除非适用雇主责任,否则仅承担过错责任[11]。 而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在机动车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问题上采用了“机动车一方”这一模糊的立法概念,我们从中难以看出立法者对“机动车一方”内部诸主体如何适用危险责任原则的立法态度。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对于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对驾驶员按过错责任原则处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对驾驶员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已不存在太多争议,但对机动车保有人是承担危险责任还是过错责任不但尚未形成定论,甚至还鲜见有这方面的研究。 综上,笔者认为,在立法者对机动车保有人承担危险责任还是过错责任的立法态度尚未明确,“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得以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超前引进和适用该学说,已超越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是一种超越司法职权的造法行为。 四、对机动车保有人适用“过错责任+公平责任”更符合我国国情 笔者认为,相对于机动车保有人危险责任而言,对机动车保有人适用过错责任并兼采公平责任更加符合我国目前国情。具体理由是: 其一,机动车保有人承担过错责任符合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在危险责任模式下,机动车保有人实质上是在承担着一种物件责任, 是在为自已所有或管理的物承担责任。物件责任属于特殊侵权行为责任,其与过失行为产生的一般侵权责任在构成要件、归责原则、责任主体方面有很大差别。在我国,机动车保有人不应当承担物件责任而应承担行为责任,是因为物件责任打破了现代侵权法的基石——过错责任原则和自已责任原则,是一种结果责任的回归,是对人的行为自由的极大限制,故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作依据。而我国民法上明文规定的物件责任只有建筑物、构筑物致人损害、堆放物致人损害、树木致人损害、饲养动物致人损害、产品致人损害等类型,除此之外的没有明确规定的侵权类型均应视为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故机动车保有人承担过错责任符合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 其二,过错责任更能体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比如,在挂靠情形下,若采危险责任模式,由于挂靠人和被挂靠单位均是车辆保有人,二者要承担连带责任,虽有利于最大限度填补受害人损害,但对被挂靠单位明显不公平,因为其对运行车辆的支配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控制和支配,实际控制和支配权在实际车主手中,且其享有的运行利益只是挂靠人定期交纳的管理费,获利要比挂靠人小得多,却与挂靠人承担相同的责任,明显违反权利义务对等原则。而在保有人承担过错责任并兼顾公平责任模式下,挂靠人承担全部责任,被挂靠人承担补充责任,受害人的利益也可以得到较充分的保护,而且对被挂靠人更能体现实质公平,也更加容易被当事人和社会大众所接受。 其三,机动车只有在高速运行下才是高度危险物,机动车一旦运行,危险源同时开启,此时最有能力控制危险的人是机动车驾驶人,而非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因此,对机动车车主施以严格责任并不像危险责任提出者预想的那样能够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其四,国外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一般是在民法以外的特别法中加以规定,且大多规定保有人承担危险责任的最高赔偿限额[12]。由于法律明确机动车保有人的最高赔偿限额,机动车保有人可通过商业三责险补足强制责任保险限额与最高赔偿限额不足的部分,从而通过保险制度将全部事故损害加以分散,由社会多数人负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被害人向保险公司索赔即可在最高限额内获得救济,保有人则可从交通事故中完全脱身。而在我国,由于没有交通事故赔偿最高限额的规定,机动车保有人无法通过保险制度事前将全部风险加以转移和分散。机动车保有人在交强险限额之内承担危险责任无可厚非,但让其对交强险限额外的损失也承担危险责任,对机动车保有人显然不公平。这是因为:其一,他们的机动车在事故中也遭到了严重的毁坏,他们也是事故的受害者;其二,他们已经投了交强险,履行了保有人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其三,他们对事故的发生并没有任何过错,也无法事前预防和阻止事故的发生。 其五,危险责任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乃基于分配正义的理念。危险责任所生的损害,得经由商品服务的价格机能及保险制度予以分散[13]。因此危险责任的推行的基础是保险行业的高度发达,而我国的保险业还刚刚起步,人民的保险意识还比较弱。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9亿农民,我国农用机动车的保有量居世界首位,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轿车。作为农用机动车的保有人,农民的保险意识极差,农用机动车的参保率很低。因此,笔者担心,在我们这样一个没有高度发达的保险业作为支撑的国度里推行机动车保有人危险责任,会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 五、 “补充责任”的 引入和 “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的矫正 如前所述,笔者认为对机动车保有人适用过错责任并兼采公平责任更符合中国国情。在上述归责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将机动车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承担的基本思路归纳如下: 1、在一般情况下,对机动车侵权行为承担终局赔偿责任的应该是实际侵权人即机动车的驾驶人; 2、雇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驾驶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雇主承担替代责任,雇员不承担责任。但雇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雇主与雇员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驾驶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分别由国家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替代责任,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4、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如果不是事故发生时的驾驶人,也不是驾驶人的雇主或其所在的国家机关、法人或其他组织,且对事故的发生不存在选任、监督、指挥上的过失的,不承担侵权责任。但如果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从车辆的运行中可以获得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则基于公平原则和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应承担适当的补充赔偿责任。 基于上述思路,有必要对“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学说作重大矫正如下: 其一,舍弃运行支配要件,以享有运行利益作为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补充责任的要件。此处所谓运行利益,指可以从车辆的运行中获得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利益,而不应包括基于心理感情的因素而发生的利益,如精神上的满足、快乐、人际关系的和谐等。 其二,明确享有运行利益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责任的类型为补充责任而非按份责任或连带责任。这是因为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没有实施任何加害行为,不是加害人,与机动车驾驶人之间无法形成共同侵权行为或“多因一果”侵权行为。但鉴于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可以从车辆运行中获得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基于民法的公平原则和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他们应承担适当的补充赔偿责任。 六、补充责任概述及其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具体应用 (一)补充责任概述 所谓补充赔偿责任,又称补充责任,是指因同一债务,在应承担清偿责任的主责任人(亦称直接责任人)财产不足给付时,由补充责任人基于与主责任人的某种特定法律关系或因为存在某种与债务相关的过错而在一定范围内承担补充清偿的民事责任。补充责任制度是由判例学说发展而来的民法理论,为众多国家司法实践所采用,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规定了两种类型的补充责任,即安全保障义务人和学校在第三人侵权时的补充责任,并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补充责任在更广范围内的适用奠定了基础[14]。 补充责任的特征有: 1、责任人为多数,且在多个责任人中存在主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的区分。补充责任中的债务是由主责任人产生的,在对外责任上是先由主责任人独立承担责任,在主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应付的责任时,补充责任人对不足部分进行补充性清偿。由于补充责任本质上是一种替代责任而非自已责任,补充责任人清偿后,有权向主责任人追偿。 2、补充责任人与主责任人之间不存在内部责任份额的划分。补充责任人承担的只是一种补充性清偿责任,并非是对债务的一种分担,所以主责任人与补充责任人之间并不存在内部责任份额的划分。 3、权利人对补充责任人不享有完全独立的请求权,在一般情况下,权利人不能直接单独要求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而应该先要求主责任人承担责任,在主责任人的财产不足给付或主责任人下落不明时,才能要求补充责任人承担补充责任。 4、补充责任有一定的承担范围。补充责任不是对全部的主责任都承担补充性清偿义务,而是有一定的补充责任限额。 5、补充责任人与主责任人承担责任的法律关系不同。补充责任人是基于和主责任人存在某种法律上的特殊关系或存在某种过错与过失而承担补充责任。 补充责任制度的法理基础来源于大陆法系的不真正连带债务学说。所谓不真正连带责任 ,是指数个责任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对于债权人负以同一之给付为标的之数个债务,依一债务人的完全履行,他债务因目的已达到而消灭的法律关系。补充责任是由不真正连带责任发展而来,是特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从中仍可以看到不真正带连债务的大部分特征,但其与不真正连带责任仍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不真正连带责任中,权利人可以依不同的法律关系任意选择起诉债务人,而补充责任则不能选择,必须先起诉主债务人,除非主债务人不确定。 2、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各债务人均负全部履行义务,而补充责任中只有主债务人需负全部履行义务,补充责任人则只在主债务人不能清偿时在一定范围内承担补充责任。 (二)道路交通事故中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补充责任的若干具体情形 1、挂靠 所谓挂靠,是指个人出资购买的车辆登记到某单位(如有营运资格的运输公司或客运站)名义之下从事运输,车辆所有权为车主个人所有。挂靠人为实际车主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被挂靠单位为名义车主承担赔偿责任应区分两种不同情况: 一是被挂靠单位同意出资购买人将车辆登记挂靠在其名下,但没有收取任何费用,挂靠人独自对车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由于作为登记名义人的被挂靠单位不是车辆的实际所有人,又没有从车辆运行中获得任何利益,故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是挂靠人以被挂靠单位的名义经营,被挂靠单位定期收取管理费或挂靠费。由于挂靠单位能够从车辆的运行中获得利益,故应当承担一定的补充赔偿责任,其责任范围应综合考虑挂靠人的收益与被挂靠单位收取挂靠费的数额,原则上应以年度缴费期间内挂靠费占挂靠人收益的比例来确定挂靠单位的补充责任。 2、承包 机动车承包是指,发包人作为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将机动车的经营管理权发包给承包人,由其使用经营并定期缴纳相应的承包费用。在机动车的承包经营中,承包人获得直接运行利益,发包人获得间接运行利益。由于承包人是车辆的驾驶人或驶驶人的雇主,承包人承担的是侵权法上的责任,而发包人不是事故的加害人,不应承担侵权法上的责任。不过,由于发包人获取了运行利益,从公平责任及权利义务对等原则考虑,应让其承担适当的补充赔偿责任,责任范围原则上也应以单位缴费期间内发包人可得的承包金占承包人收益的比例来确定。 3、租赁 机动车租赁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租赁经营人与承租人约定提供租赁汽车以及驾驶劳务给承租人,同时收取租赁费用。例如,婚庆租车公司派遣自己的司机为承租人驾驶婚庆车辆。二是在约定时间内租赁经营人将租赁汽车交付承租人使用,收取租赁费用,不提供驾驶劳务的经营方式(《汽车租赁业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被租赁的汽车是指除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客运以外的各类客车、货车、特种汽车和其它机动车辆(《汽车租赁业管理暂行规定》第3条)[15]。 在第一种情形下,虽然名为“租赁”合同,实为承揽合同。由于机动车仍由出租人或其雇员驾驶,当被租赁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时,当然应由出租人或租车公司依雇主责任承担责任。 第二种情形的责任处理与承包经营类似,承租人作为机动车驾驶人或其雇主应承担侵权法上的损害赔偿责任,获取间接运行利益的出租人应依公平原则和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补充责任的范围应由法官依出租人收取租赁费用的数额多少自由裁量。 4、借用 借用也称“使用借贷”,它是指当事人约定一方以物无偿贷给他方使用,他方在使用完毕之后返还该物的行为。如果使用是有偿的,而得解释为对价时,即属于租赁而不再为借用[16]。出借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由于出借人从出借车辆中获得的仅仅是一种感情上的满足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非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故原则上出借人不应承担责任。 笔者认为,在出借过程中,出借人还应承担类似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6条的准安全保障义务,如果出借人在出借时违反此义务,如明知借用人无驾驶证或者明知借用人饮酒过度而仍然出借车辆,或明知车辆存有某种缺陷而未尽告知义务,则应在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三)补充责任情形下的诉讼安排 在前述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补充责任的情形下,因补充责任人承担补充责任与主责任人承担责任系基于不同原因而产生的,前者是基于公平责任及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后者是基于侵权行为,故二者不形成必要共同诉讼。诉讼中,赔偿权利人可以先起诉主责任人,而不必追加补充责任人为被告,在主责任人未能清偿的情形下,权利人可以再次起诉补充责任人要求承担补充责任。当然,权利人也可以同时起诉主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但在权利人只起诉补充责任人时,则必须追加主责任人为被告。 需要注意的是,补充责任人是在主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情形下才承担补充责任的,因此在司法实务中,必须是在强制执行主责任人的全部财产后仍不足以清偿债务时,才由补充责任人承担补充责任。补充责任人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主责任人追偿。 在起草此类案件的判决书时,法官应加强判决的说理性,在判决理由部分应详细阐明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的理由、补充责任的范围及确定依据、补充责任的承担方式,以及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后的追偿权,以加强当事人对判决的认同。对于判决的主文部分,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表述: 一、被告一(主责任人)应当赔偿原告各项费用共计××××元,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日内付清。 二、被告二(补充责任人)应当就原告的各项损失在××××元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被告二在强制执行被告一的全部财产后仍不足以清偿原告债务时方承担此补充赔偿责任。 道路交通论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道路安全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责就是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安全通行效益,为人民群众出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所谓和谐道路交通环境是指道路交通与全社会的其他部门或者行业处于一种相对配合得恰当和匀称的搭配关系,是人、车、路处于一种比较理想与合理的状态。和谐社会是和谐道路交通的前提与条件,和谐道路交通又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们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四项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其中的“行”,又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比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出行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特大或恶性交通事故控制不了,频频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人民群众对“出行”这个最基本的行为都没有安全感,那就根本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另外,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对一个家庭具有巨大的破坏力。每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不仅仅导致了一个生命的灭失,同时也直接影响一个家庭的全部生活,直接改变了家庭成员的生活状态,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和引发的社会问题,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大局稳定。因此,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发展和稳定大局的要求。 (二)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道路交通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是非常紧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搞好了,人们的出行环境改善了,交通事故减少了,投资环境就能得到大大改善,从而有效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进年来,随着XX红色旅游交通管理工作的不断升温,到XX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车流也多起来,为构建“大旅游”和“大交通”环境,确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对接长珠闽、融入闽东南、实现大跨越”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构建人、车、路的和谐相处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直接影响着我市建设“一个中心”和推进“四个打造”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必须顺应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和谐和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就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而言,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理念调整、理论重建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道路交通管理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理论研究和具体运用上不断地开拓新的空间、探索新的服务途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构建开展创建“平安畅通县(区)”,工作,着力抓好“基层基础建设”,贯彻落实公安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加强科技化交通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是为了让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断跟上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二、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责和任务 (一)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是公安机关的天职,也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国道、交通管理工作景区道路管理上,转移到农村道路管理上,切实加强重点单位、重点车辆、重点驾驶人的管理,整改危险桥梁和路段,完善交通标志标识,尽最大的努力减少交通事故,确保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在道路通行中,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也就无从谈起社会的和谐。 (二)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市在交通组织上还存在不够科学合理的地方,人乱行、车乱停的现象没有彻底解决,除机动车违法行为外,行人、非机动车违法行为仍十分突出,行人、非机动车交通秩序整治及停车场点整治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强,通过规范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行为,增加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引导人们文明行车、文明行路,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交通环境。公安部提出创建“平安畅通县区”,这既是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创建平安大道的延伸,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下全力抓实抓好。 (三)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社会的和谐首先体现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性质决定我们时时刻刻要与群众打交道,如办理驾驶证申领、车辆上牌检验、组织驾驶员培训考试、处理交通事故、查纠交通违法行为、接受群众报警求助等。如何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车辆管理、事故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查处等工作的流程,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妥善处理群众与群众、群众与民警之间的矛盾,是公安交警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新型的警民公共关系。做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但在现实执法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群众的交通安全法律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仍较为薄弱,对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仍然不足,一些群众甚至认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执法是故意刁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罚款。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警民公共关系,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真正发挥作用,就要严格按照“交警就是服务、百姓利益至上”,“心中无百姓、不配做交警”的服务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做好本职工作,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同时,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工作,真正架起警民互通的桥梁,使群众真正了解、理解、支持公安交通管理工作。 三、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防管结合,多措并举,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一是针对源头抓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交通安全源头管理职责,严格执法、严格审批、严格监督。一方面严格机动车检验,重点检查车辆的安全性能,严防病车和报废车辆上路行驶。另一方面加强驾驶员源头管理,建立健全对驾驶员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驾驶员培训、考试、发证、审验等环节,确保驾驶员的素质。二是针对突出问题抓整治。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分析交通安全形势,针对突出问题,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充分发挥路面管理和执法主力军作用,科学调整警力部署,最大限度地强化路面监控,加大对疲劳驾驶、超速行驶、酒后驾驶、无证驾驶以及农用车非法载客、报废车上路营运、驾乘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管重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三是积极开展对隐患路段的排查整改。积极建议政府将重大交通事故隐患的监控和整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建立健全交通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由政府出面协调,组织有关部门深入事故黑点、危险路段,认真排查交通安全隐患,研究整改措施,明确整改部门、整改责任和整改期限。对重大安全隐患整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要亲自抓部署、抓检查、抓落实,确保整改质量和进度。 (二)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树立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形象,已经成为当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规范执勤执法,转变执法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找准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发展经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扎实开展和各争先创优活动,大力倡导便民利民为民,在交通管理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勤执法,共同为经济建设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天天要和人民群众打交道,是与群众接触最频繁、联系最密切的公安工作之一,是公安机关的窗口,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作为红色故都,交通参与者面广、量大,道路交通保卫任务多,级别高,民警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直接影响到游客和上级领导的情绪和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所以,作为XXXX的公安交通民警,一定要理解“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深刻含义,在切实保障广大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必须把服务于人民群众作为第一要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特别在执勤执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严格管理和热情服务的关系,工作中注意研究方式和方法,有效化解执法过程中的矛盾点,做到既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又运用得灵活自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扎扎实实做好便民、利民工作,不断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措施。如:车管工作要在简化程序、减少环节、热情服务上下功夫;事故处理要在公正执法,提高办案质量上下功夫;路面执法要在依法纠违、文明执勤、规范执法上下功夫。要将执法与服务有机结合,从一点一滴中体现服务群众,一举一动都服务经济建设,真正用我们的具体行动为构建“和谐XX”,建设“平安XX”做一些实在的工作。 (四)立足创新,科技强警,实现警务机制现代化建设的新突破。建设“平安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大力提倡和实施科技建警、科技强警战略,将科技强警战略放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把科技作为当前和未来警力的新增长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地推进公安交通科技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才能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实现警务机制现代化建设的新突破。在现有条件下,仅靠我们公安机关本身很难实现长远目标,必须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积极不断地向党委、政府请示汇报,使科技出效益、科技强警力成为党委、政府的共识,逐渐形成公安交通科技建设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道路交通论文: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 摘要:本文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探讨道路交通领域的观念变化、系统结构变化、科研方向变化等问题,并对交通环境对策框架进行了讨论。 1.前言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其基本定义可以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想,意味着观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方向,意味着规划和目标的修正;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宣言,意味着具体行动中的计划和贯彻。 回顾道路交通工程发展的历史,呈现出一种人的认识观念与科学技术相互交织的发展过程,道路设计概念曾经历多个层次的提高:以工程造价为标准层次;结合交通服务水平标准层次;增加环境保护标准层次;可持续发展标准层次。每一层次的提高,都是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评价因素,体现了一种观念的更新。每一次层次的提高,也都伴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第一次层次的提升,是在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交通流分析技术、交通设计技术、交通工程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二次层次的提升,引进了环境科学的观念,形成交通环境的研究领域,考虑道路网环境容量的交通规划、交通公害(噪声、废气、振动)的防治、道路景观设计等。第三次提升,则更加注重巨型系统思想的应用,将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需要进行观念的调整、目标的调整,以及系统结构的调整。 2.观念的调整—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设施体系 对于交通设施体系的构成,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不断发生着变化:早期在有限的建设能力和资金能力基础上,其构成只包含了最基本的部分—道路、铁道的本体;当交通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之上以后,交通标志和标记、交通监控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交通环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隔音墙、交通环境监控设备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新成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支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更加充分发挥交通设施能力的交通诱导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在这种硬件设施构成内容变化的背后,设计观念的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变化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智能化交通系统计划为例,表面看这是交通系统结构的变化和技术的变化,在传统的交通系统中增加了交通诱导系统、交通信息系统等,以及采用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进行技术改造。实际上在后台起到支撑作用的是这样一种认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制约下,传统的交通系统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必须通过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加以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系统概念,例如: 综合交通信息系统提供道路网上的交通阻滞、交通事故、运行时间等情报,并提供公共交通的情报,帮助人们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恰当的出行时间、合理的交通路线,促使交通出行分布在综合交通网络上进行合理分布,以减轻整个交通网络的负担。 交通诱导系统向车辆驾驶员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他们了解整个道路网络的交通拥挤状态,引导他们避开拥挤路段或交叉口,促使整个路网负荷均匀化,达到提高利用效率的目的。 货运管理系统在交通信息的支持下,合理制定车辆调度计划,提供货物集配服务等,其目标是促进货物运输的高效化。 客运管理系统在交通信息的支持下,合理进行营运车辆调度,并提供公共交通服务信息,以提高客运系统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客流,减轻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负担。 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是在自动控制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单位道路面积的车辆通行能力,以及增强交通安全性。 由此可见,新的交通系统概念的提出过程中,需要观念和目标的更新作为前导。 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亦将其作为重大战略加以实施。1992年李鹏总理率团出席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庄严承诺中国将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文件,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均强调: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同时,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重大举措,制定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第一期)》。 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建设对这一目标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引导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发展的引导;支持作用,提供区域空间的基本支撑框架;保障作用,对于地震等灾害的救援来说,交通网络是最基本的生命线。对于交通领域来说,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促进人类居住区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手段主要有:将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规划相结合;确立减少交通需求的发展模式;发展公共交通;改善交通管理;鼓励非机动运输方式等。 与发展目标相互关联,可将面临的复杂问题分解为如下层次关系: 第一层次的问题(目标层):建立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交通综合系统,提供对区域空间合理支撑框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有效支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防灾抗灾可靠性的交通服务基础条件。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道路交通综合系统的直接目的是对人和物的流动加以支持,而不是简单地对车辆的运行加以支持等。 第二层次的问题(宏观控制层):通过规划手段实现交通系统的总体协调和优化,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并将交通建设作为用地规划、城市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实现过程的重要支撑基础和调控手段;通过政策手段引导实现交通模式的合理结构,通过需求管理促进用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采用政策手段促使交通行业的技术更新,优先推广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技术等。 第三层次的问题(技术层):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例如交通诱导系统、交通综合信息系统等;认真研究和实施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减少对环境的交通污染:噪声、废气、振动的防治;废旧材料的利用,以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等。 2.结构的变化—道路交通综合系统的构成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建立道路交通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政府调控行为、科学技术能力建设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采用宏工程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需要分析系统外部环境对道路交通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根据这种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的结构,支撑这一结构的科学技术体系。 根据执行可持续战略的要求,道路交通系统将与其它系统之间形成如下接口关系: 与自然系统的直接接口,包括从自然界的索取、向自然界的排放、对自然界的干预等。 与社会系统的接口,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对国土发展均衡程度的调节,对消费模式的影响等。 与经济系统的接口,包括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与能源利用政策的协调,对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影响等。 这种接口关系要求道路交通系统满足如下功能: 基本交通功能,保证交通运输通畅、安全、快速、舒适、便捷; 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 促进社会进步功能,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促进城市体系、区域布局的健康发展,正确引导社会消费方式,促使社区健康发展; 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保障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 为适应功能要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所建议的道路交通综合系统将由政府管理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科学技术子系统、公众服务及参与子系统所构成。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政府对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有责任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建立合理结构和布局的基础,有责任确定正确的交通发展战略,同时交通设施又是政府的一种很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回想一下泰国曼谷城市交通所陷入的困境,许多城市交通造成的严重废气污染,我国城市交通中公共交通危险的萎缩倾向等,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所担负的责任有多么重大。与这种责任相比,我国政府机构在制定交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技术支持就显得有所不足,不够健全的信息系统、分割的管理体制、不够畅通的与专家之间的沟通渠道等都是需要进一步克服的重要问题点。 针对这一情况拟建的政府管理子系统,是以政府管理工作人员为使用对象,依托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政府决策过程的人机系统。其理论基础在于钱学森先生1989年提出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成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这一理论方法的实质是将专家体系、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计算机技术三者结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支持决策活动。政府管理子系统的技术目标主要是提高决策的质量,而非单纯提高决策分析速度。系统的基本工作方式是信息服务、集成研讨、决策分析。 基础设施子系统中除了传统的道路本体设施以外,交通监控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环境保护系统、自动收费系统、交通安全及事故处理系统等均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化的交通监控系统是道路交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以平滑交通流为直接目标,并由此产生减少废气排放、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与国外的系统不同,我国需要认真考虑混合交通所带来的特殊问题。交通信息系统对调节交通需求、支持管理决策、支持运输部门和企业制定车辆调度计划等均有重要的作用,由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几部分所组成。交通环境保护系统由废气、噪声、振动防治和监测两个基本部分所组成,其硬件包括隔音墙、低噪声铺装、桥梁减震装置、交通污染专用监测装置等。 科学技术子系统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其构成包括科学情报服务体系、新技术推广体系、学术研讨体系等,硬件方面得到重点实验室、部门开放实验室、网络虚拟实验室、情报信息Web服务节点、观测实验系统等的支持。其中网络虚拟实验室是进行有关道路交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和科学研究、进行道路交通领域高等工程教育、推广新技术新概念的重要基地;其主要服务对象为道路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人员、高等学校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学生等;虚拟实验室建立在计算机广域网络基础上,其核心是由计算机仿真实验系统所构成;系统主要提供远程教学实验和工程实验方面的服务。 公众服务与参与子系统在道路交通综合系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交通需要公众密切参与,对公众服务包括信息服务、救援服务、管理服务等,例如智能交通系统中交通诱导系统、停车场引导系统、公共交通服务信息系统等均是公众服务概念系统;而公众参与则是指为获得公众理解与支持,所进行的公众教育(有些甚至是采取计算机仿真游戏的方式)、公众训练等活动,道路交通综合系统将通过交通培训基地、依托计算机网络的虚拟训练基地、交通宣传系统等对其进行必要的支持。 3.科学研究结构的变化—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由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支撑道路交通建设的科学研究内容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传统技术的比重正在下降,新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正在迅速得到关注,并正在得到逐步应用。 具有远见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而交通规划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交通规划从以基本依靠经验的定性分析为主阶段,到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定量分析为主阶段,在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新阶段,呈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这首先是由于对于交通系统的要求变化,不仅需要满足交通需求,而且需要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条件。要求的变化造成研究范围的扩大变化,使得我们更加难以对研究对象的长期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因此,交通规划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加注重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解决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同时更加注意在长期交通需求预测不可能准确的前提下交通规划方法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宏工程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技术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宏工程指的是关系全局的超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决策和组织实施。这一理论力图采用全新的综合大系统的工程概念,运用定性定量参半的方法,采用协调折衷、互补共济等寻求合适而非最优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支撑宏工程思想的分析方法有系统动力学(SD)、结构解析(ISM)、试误分析(Try and Error Analysis)等。与传统系统工程相比,宏工程更加重视注重系统包络之外的整个系统环境。应用这一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一种研究复杂巨系统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方法。其核心是将专家群体、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有关学科的科学理论与人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发挥综合系统的整体优势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理论方法为我们在交通规划中定性定量相结合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改进面向复杂巨系统的决策理论方法。 从规划研究内容来看,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合理交通模式的建立,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可能承担迅速发展的私人交通,必须采用政策、税收、建设、管理等多方面手段促使大量的人员利用公共交通系统。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多年来一直强调公共交通优先,但真正落实下来的情况并不好,如何以有力的分析论证说服政府及公众,在城市的空间资源利用、政府财政预算、技术进步支持等方面确实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规划范围来看,都市群交通网络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提到了日益重要的位置,当行政协调问题能够解决之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都市群的交通规划问题将迅速提出,必须为之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 交通需求管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人类应该较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其中交通消费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交通需求管理通过停车管理、税收管理等多种手段实现对交通方式的调节,鼓励减少交通出行的模式及较少资源消耗的模式。 信息技术正在迅速进入交通工程领域,智能交通系统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其核心就是交通信息系统。我国的交通信息系统还十分落后,不够完善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非常不够充分的信息加工利用,有待改进的信息手段等,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道路交通综合系统是一个多维世界,信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交通选择行为正是在信息的支持下完成的,政府的交通战略、交通规划、交通政策正是在信息的支持下制定的,交通管理机构的日常管理决策更是离不开信息基础。当前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广域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和信息采集。 作为信息技术实现载体,交通诱导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在现代道路交通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将交通主体—人或物、交通工具、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管理部门联系为有机的整体,减少了由于系统内部不相协调造成的效率下降。交通诱导系统的研究工作已在我国展开,当前的工作重点其一是系统的总体框架研究和具体分析模型研究,作为基础理论交通行为值得给予必要的重视。交通信息系统目前的研究主要是试图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加工后提供分层次的信息图像以满足不同任务的需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正在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支持不同层次管理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也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方面,其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从中挖掘出自己所关心的内容;如何对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决策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如何适应不同层次的决策特点等。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分散布局、总体协调的趋势,总体规划强调的是协议标准,而不是拘泥于技术细节,这使得庞大的信息系统可以分步分散开发,逐步到位,以减少系统开发的难度。 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仍然是今后关注的热点。汽车废气的防治手段主要是采用清洁能源、尾气净化,并通过政策调控减少汽车使用。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工程技术的研究,分析废气在特定环境下的扩散规律,以减轻局部位置的废气污染。道路交通废气污染专用监测系统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国外建立的这类专用系统常年积累的数据为其环境对策制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噪声防治在传统的研究领域仍然面临许多课题,可用于工程评价和工程设计的噪声传播基本规律研究还有待深化,隔音墙的设计有待改进,低噪声路面技术有待进一步进行工程化实验和推广。此外,在交通规划中考虑环境保护因素正在形成热点,特别是土地利用、城市体系结构与交通骨架相互配合,构成生态城市体系结构,是规划工作中的研究重点。在具体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交通环境容量分析技术具有较好的实用前景。为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采用废旧材料进行道路建设仍值得给予高度重视,粉煤灰、废钢渣等用于路基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工业废料作为筑路材料,以及道路旧路改造过程中废旧沥清的再生利用。 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是一个值得展开的领域,特别是在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中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目前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城市化过程,在城市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对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预防和救援问题,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道路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的救援与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已被国内外多次地震灾害血的事实所证明。 研究地震灾害情况下保障道路交通面临两个基本问题: 由于灾害情况下道路交通系统功能对于城市系统总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影响,因而需要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够在抗御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发挥作用的交通网络。 在灾害情况下,特别是在救援工作初期,人们(特别是其交通行为)往往失去有效的组织性,这种分散无组织的行动有可能造成交通网络总体机能的丧失,因而对于城市救灾保障交通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供需关系,以及对应的交通保障方法。 类似的研究需求在抵御火灾、水灾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4.交通环境的关注—对策与手段 道路交通的环境污染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大气污染、交通振动三个主要方面。道路交通噪声是由通过道路的汽车群发生、并传播到道路沿线的随机噪声,其特点是大小不规则,且变动幅度大。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有改善车辆结构、改善行驶状态、控制交通量等,其具体内容参见图1。 汽车是大气污染的移动发生源,由汽车排放的污染物质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氢化合物、铅化物、颗粒物质等。为减少汽车的排放污染,最重要的控制发生源,首先可以采取较少汽车排出的污染物质数量(例如采用无铅汽油);第二可以以强化排出气体管理规章为中心,促进汽车结构的改善;第三利用交通控制系统保持交通流的畅通,通过交通规则改善行驶状态;第四,促使私人汽车交通转向公共交通系统,以及促进货运方式的合理化等交通总量控制手段;第五是改善道路结构,确保环境设施带、绿化等缓冲区域等。 所谓交通振动,是指道路上行驶车辆的冲击力作用在路基上,通过地基传递致使沿线地基和建筑物产生的振动。路面越不平整、车辆重量越大、车速越高、载货车辆越多,产生的振动越大,此外,地基越软弱路端振动级越高。为减少交通振动,大致可以通过振动源、传播路径及受振动部等方面的措施来防治。作为道路振动改良措施,往往采用路面平整度改善、路面、路基以及地基改良,和指定交通规则、设置环境保护带、防护沟、防护壁等。 道路交通论文: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与相关问题探讨 论文摘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指负有交通管理职能的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的原因后,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在引法交通事故以及产生损害后果中的相互关系,依法作出对当事人责任大小的认定。因它涉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当事人不服是否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是否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和审查,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通过本文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可诉性的理论依据对认定行为的复议问题,审查问题及法院能否判令公安交通部门重新作出责任认定问题等,阐述对交通责任认定属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有权对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可诉性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而由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所引发的诉讼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以后,因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日渐增多。根据1992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可诉,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有着不同的说法。本文有意通过理论的分析,透过法律的规定,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是否属复议前置,以及从哪些方面进行审查等问题进行探究。 一、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问题 (一)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当事人是否有权提起行政诉讼的不同观点 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可诉,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笔者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已就此专门与公安部联合了《通知》,《通知》规定:当事人仅就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对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或就损害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的,以及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作出的责任认定、伤残评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该《通知》具有司法解释的效力,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参照适用,受其约束,不得私自扩大受案范围。另一种观点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一旦作出,事实上等于对当事人的事故责任作了定性处理,明确了当事人在事故中应承担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还是次要责任,将会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分配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应当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实质影响的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如对此不服,应准许其提起行政诉讼。 综观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合理和可行。就第一种观点而言,一个时期以来,《通知》的确对人民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对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性质,当时的理论界认识上还较为模糊,把它当作一种鉴定行为,非具体行政行为,而鉴定行为并不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质性影响,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可通过民事诉讼进行审查,而不必提起行政诉讼。另外,我们应该结合《通知》出台的时代背景,考查其立法原意。《通知》制定当时,距我国行政诉讼法正式颁布实施才两年多,行政诉讼刚刚起步,行政审判人员素质还较低,部分法院还未设立行政审判庭,行政审判力量相当薄弱,而交通事故却大量发生,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还处于较低水平的行政审判尚不足以承担大量的因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而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因此,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联合了《通知》。时移事易,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宪法地位的确立,人民法院审判力量的加强和司法水平的提高,一些以前在理论界有争论的理论问题在逐步得以澄清。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性质,理论界也由过去认为是鉴定行为而趋向于行政确认行为。首先,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出后,公安机关将据此对当事人进行调解,当事人将按照责任认定确定各自承担损害赔偿的比例。因此,事实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已对当事人的责任作了定性处理,将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质性影响,应当属于行政确认行为,而行政确认行为又属于准行政行为,是可诉的。其次,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可能造成对当事人权益的侵犯。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5条规定,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职责是:处理交通事故现场,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处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这几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如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错误,将会导致错误的处罚,甚至错误的赔偿,进而可能侵犯当事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如果当事人认为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侵犯了其人身权和财产权,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及其解释提起行政诉讼。 (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可诉性的理论依据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的行政职权行为,法律没有赋予公安机关终局裁决权,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就应接受司法审查。 《办法》第4条规定:公安部是国务院处理交通事故的主管机关。县以上地方各级公安机关是同级人民政府处理本行政区域内交通事故的主管机关。从这一规定看,公安机关依照《办法》对交通事故现场处理,并对事故当事人各方责任做出认定,是其法定职责,必须依照《办法》规定的法定程序执行。公安机关是法定的处理交通事故行政机关,其他机关无此权力,依法对交通事故责任作出认定是公安机关的行政职权。 我国在现阶段正推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行政机关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必须依照法律赋予的职权依法行政。不得势肆无忌惮,随意缩小和扩大自己的法定职责。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公安机关作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否有终极裁决权?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宪法明确禁止行政机关享有终极裁决权,而承认司法机关的终极裁决权。我国实体法以不承认行政机关的最终裁决权为原则,以承认行政机关的终极裁决权为例外。《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4)项规定“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属于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这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通过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法规和规章均无权作此类规定。目前我国授予行政机关对行政案件最终裁决权的法律主要有:《商标法》、《专利法》、《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行政复议法》。而《办法》第22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1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后30日内,应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但并没有规定公安机关的责认定为最终责任认定。它应当接受司法审查,如果当事人对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可诉性的法律依据 1、行政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2条、第11条、第12条,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作了规定,其中第2条从总体上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该法提起行政诉讼。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具体的行政行为是构成行政诉讼的必要条件,而具体行政行为有以下四个法律特征:第一,特定的主体。既拥有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或者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这是法律规定的适格的行政主体资格。第二,特定的处罚对象。既行政机关应该根据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实施的具体的行政行为。第三,特定的事项。既具体的行政行为针对的是特定对象的特定对象。比如,针对特定的公民或者法人的罚款、拘留、吊销营业执照、驾驶执照,等等。第四,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涉及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法律后果。结合上述具体行政行为的四个法律特征,可以看出,公安机关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明显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因为它完全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四个法律特征要件:它属于典型的行政机关,它针对的是特定的公民的特定的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它的结果必然涉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第11条以列举的方式罗列了行政诉讼的具体受案范围,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在其中,但是该条第1款第8项“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和第2款“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的规定则对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做了扩充解释。而第12条以列举的方式,对不属于行政诉讼的情形作了排除性规定:一是国防、外交和国家行为;二是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三是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任免等决定;四是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为。既然法律作出了排除性规定,那么,我们就可以据此得出结论:除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例外情况外,其他具体行政行为都具有行政诉讼的可诉性,人民法院就都可以作为行政案件予以受理。 2、2000年3月10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问题解释》)中的有关规定。 《若干问题解释》第1条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作了扩大解释。把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恢复到了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上来,取消了一些不适当的限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只要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都是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依职权对当事人责任作出的认定,是对当事人责任大小的确认,是一种准行政行为,应当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若干问题解释》第98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释以及与有关机关联合的规范性文件,凡与本解释不一致的,按本解释执行。该条规定标志着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联合的《通知》中有关“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同时废止。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现实的司法实践与《通知》的矛盾。《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简称《公报》)2002年第5期刊登了“罗伦富不服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该案在法律适用上至少有两方面的实践意义,一是以最权威的形式肯定了当事人不服公安机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诉讼;二是否定了申请复议前置程序(此问题以下祥论)。我们知道,《公报》刊发的案例对审判实践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因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判例”。该案无疑否定了最高法院与公安部的联合解释。《公报》之所以要以案例的形式对司法解释给予否定性评价,主要是基于司法解释与立法精神之间的矛盾,以及适应WTO的法制原则需要。这无疑会推动各地法院对此案件的受理,这是应该给充分肯定的。 二、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的复议问题 (一)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属复议前置问题,《办法》无明确规定,仅在第22条中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1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书后30日内,应当作出维持、变更或撤销的决定。没有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现在既然已明确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那么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属复议前置问题。笔者认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不应以复议为前提,当事人可以选择复议或诉讼之一作为救济方式。理由一,由当事人选择复议或诉讼,符合权利保障多元化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方向;理由二,让当事人决定诉讼前复议与否,可以减少当事人对法律的抵触情绪,使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及时保护;理由三,我国目前的行政审判水平和审判队伍与十几年前相比有巨大进步,已足够满足审理面广量大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件的需求;理由四,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件,虽专业性、技术性较强,但人民法院与公安机关审查角度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由专业人员出庭进行说明,法庭也可以通知专业人员出庭说明。 (二)就申请复议期限问题,行政复议法第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办法》第22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15日内提出。《办法》规定与行政复议法相抵触,应以行政复议法为准,当事人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申请重新认定的期限也应为60日。 三、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审查问题 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审查问题,有种观点认为:只从程序上对责任认定进行审查,即不作实质性审查,理由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非人民法院所能审查。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主要是对交通事故事实等实体认定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专业性、技术性固然较强,交通事故的行政处罚也是由公安机关作出,为何后者可以对交通事故的原因等事实进行审查,而前者不行呢?为保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客观公正,应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合法性进行全面审查。 (一)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公安机关是否违反地域管辖的规定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由交通事故发生地的公安机关作出,但是,如由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会妨害责任认定的公正性,可应一方当事人申请,由上一级公安机关指定的公安机关作出。《办法》未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地域管辖,笔者建议《办法》修订时应当增加相应的规定。 (二)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程序是否合法 《办法》第8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派员赶赴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勘查现场,收集证据,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第17条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如果公安机关违反上述法定程序,作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将会面临被撤销的后果。 (三)据以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 引起交通事故发生的事实清楚与否,直接关系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关系到当事人各自责任的分担和损害赔偿,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将产生实质性影响,客观公正的事实还将成为人民法院作出损害赔偿判决的依据。因此,审查责任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至关重要。 行政审判实践中,还可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适用法律的正确性、公安机关是否滥用职权等方面进行审查,以确保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全面、客观、公正。 四、关于能否判令重新作出责任认定问题 关于此问题,有人认为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现场很容易遭到破坏,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根据当时的现场作出的,事后很难重新作出,判令重作没有实际意义。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一般都有现场勘查笔录、现场笔录、照片(有条件的还有录像资料)、当事人陈述、物证、证人证言等证明材料,有必要时还可做现场模拟实验,如果原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程序违法,可直接判令公安机关重新做出责任认定,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原来的证明材料,重新作出责任认定。如果原来责任认定事实不清,法院可判令查清事实重新作出责任认定。 结束语 权利必须得到救济,无救济既无权利,这是现代司法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赋予当事人对公安机关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之行政诉讼可诉性,而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终局裁决、不受司法监督的话,必然会出现严重损害当事人权利、妨害依法治国进程的现象。就无法有效的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对公安机关的一些明显的适用法律方面的错误也就无法纠正。受理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而提起的行政诉讼,一是于法有据,二是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是有利于行政执法,四是适应了WTO法制原则的要求。 道路交通论文: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 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在解决其对策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硬件对策——道路设施建设、交通工具改进、土地使用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等;软件对策——交通研究、观念更新、管理机制、交通政策、法规建设等。当前,各城市对硬件建设普遍重视,而软件建设则往往被忽略。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近20年来,我国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一些城市所出现的交通拥挤堵塞问题也是空前严重的。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年代中后期,上海等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更是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平均车速下降到10km/h。为此,交通问题已经日益引发各城市政府的重视,并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2000年,国家公安部、建设部联合发文,要求全国部分城市实施道路交通的“畅通工程”,力图通过行政手段促进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协调,推动城市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缓解?1?。尽管如此,实践中不少城市所体现出的重道路建设而轻道路政策理论研究,重交通规划而轻交通管理,重短期“政绩”而轻长远目标的某些倾向,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地思考以下问题。 1 道路交通拥挤的缓解在于整个道路交通开放系统的不断改进 目前,许多城市里的交通问题是通过局部路段、局部道路交叉口的拥挤堵塞反映出来的。显然,按照西医“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观念,拓宽这些道路,在交叉口修建立交似乎是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但问题却很少这样简单。以美国的城市道路建设为例,城市里更宽更多的道路、立交在建成之初的确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草率地选择多修路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终导致了美国城市里更为严重的交通构成失衡、交通拥挤及城市中心衰退等问题〔2〕。究其原因就是不少研究者、决策者曾经错误地估计了道路建设对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交通需求、公共交通、交通管理等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作用的全面研究。结果,路修得越多,促进了私人轿车的消费,而道路拥挤情况依旧,公共交通也日益变得更加的萎缩(如图一): 典型的如洛杉矶和底特律两个城市。到60年代,虽然两市分别修建了多达数千公里的汽车专用道路,但交通拥挤问题依旧。同时,因服务水平下降,其公共交通严重萎缩,客运量分别下降到总客运量的1.5%、4.5%〔2〕。两城市仍有大量承担不起私车交通的市区贫穷人口,于是又引出了如何为这部分人提供必须的交通条件及市中心衰退等社会问题。美国政府认识到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局限性和公共交通的重要作用,并于60年代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共交通法》。 而北京在这方面似乎也走过一段弯路,前些年已修通投资巨大、立交众多的二环、三环主干道路81km。但由于辐射道路干线和支线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与环线相配套的完整道路及相应的管理系统,加上这些年机动车辆的迅猛激增和相应交通需求管理不力〔3〕,环线进出口上往往堵塞,形成了新的交通问题。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不再局限于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而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道路建设、客运系统、货运系统及相应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都将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 2 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有待于提高道路交通网络建设研究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近20年来,国内城市修建道路、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热情异常高涨。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化的研究、决策机制,部分行政领导的个人意志代替了科学、民主的研究、决策过程,以至不少城市把主要精力、资金投入了主要道路建设和相应的地产开发,道路建设项目草率上马。还有高架道路热,高架道路本来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事情,但是好多城市还在追求,甚至把它作为市长的政绩,列为“为民工程”,结果非但没有解决原有交通问题,还造成了不少新的交通问题和隐患: 2.1 新建、改建道路集中在市区和开发的新区,道路建设时序、走向、宽度等与城市发展方向及规模不符,浪费大量建设资金和道路资源。如北海、张家港的道路建设。同时,在许多城市的外围,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衔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交通进出城市十分不畅,导致出入境交通影响市内交通。典型的例子如广州外围道路系统及沪宁高速公路和沿线城市市区道路的衔接。 2.2 主要干道或几个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资金,相应的交通政策、交通规划研究、反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交通设施建设科学性少,随意性多,对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作用不明显。目前,从全国范围看,真正对城市交通问题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的城市仅有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沈阳、武汉等城市。我国,多数城市还是仅仅把城市交通问题作为一个子专题单独进行阶段性研究。还没有引起人们长期的足够的重视。城市交通问题因其复杂性、综合性、长期性已经使得单凭几个规划人员或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如建设部门)的力量无法应付。 2.3 与道路相匹配的交通管理子系统的研究、改善有待重视。我国许多城市中道路建设虽然规模、声势浩大,但相应的管理设施研究、建设却相对滞后。从国外的经验看,交通管理已经从“点控制”(道路交叉口控制)到“线控制”(道路通行控制),进而发展到整个城市区域“面控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遍布区域的探测器、摄像头、大型可变电子显示屏幕、实时交通广播等,科学控制和引导交通流)。最近十几年,综合考虑道路、车辆、交通参与者、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因素的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开发和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并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668个城市中,目前系统作过交通调查及编制城市交通规划的城市仅有40余个。 2.4 土地使用——交通流量评估得不到重视,土地使用与交通生成和吸引之间的和谐关系失控。我国现行的有关的法律中,如《城市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等,对于土地使用、建设项目的交通流量评估、停车位设置等没有很严格的规定。因此,在一些城市里,未经土地使用强度评估和交通流量预测,跟着投资商屁股后边的,沿新建、改建道路的高密度房地产开发往往引发比原先更为严重的交通、规划、社会等问题。典型的如前些年沿杭州西湖的道路拓宽及高楼建设。90年代福州市中心的旧城改造工程,交通混杂,秩序混乱,事故频发。 为此,从实践效果看,由于缺乏稳定的城市交通问题研究机构和必要的交通基础研究,忽视交通管理的潜在价值,以及建设项目的交通流量评估法律地位不强,我国许多城市近年的道路建设及其政策制定、落实,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上并未起到显著的作用。 3 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有待于政府机构改革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必要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和维护、公共客运、道路交通管理和公路建设、轨道交通的管理职能分别属于建设、公交、公安、交通、铁路等部门。各方均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和做法,缺乏必要沟通和协作,又有在部分问题上争权夺利或相互推诿的弊端。借此政府机构改革的东风,在《城市规划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的基础上,制定《交通法》、《公共交通法》、《轨道交通法》、《城市停车场法》等系列化法律,减少各方上述职能不清、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等弊端已属当务之急。 4 “软硬”兼施——未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经之路 总体上说,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速度永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单靠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被证明行不通。为此,“软”“硬”兼施、想方设法实现道路容量的科学扩张与现有道路运能潜力的挖掘,将是我国未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经之路。具体说,应立即着手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解决我国城市当前所面临的交通问题: 4.1 强化交通基础研究,实现交通容量的科学扩张 我们必然要选择一条用最省的土地资源和较少资金满足尽可能大的城市交通需求的途径。而这样一条途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一个综合的客货运交通系统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相关研究机构,长期有效地展开相关的基础研究,全面把握这一系统中的道路设施、客运系统、货运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法规、机制设置等一系列子要素,及时为科学的交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把城市有限的人力、财力、土地资源投入到最有利于解决其交通问题的方面去,实现交通容量的快速、高效扩张。 4.2 加强宏观交通需求管理,改善交通构成,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最大运能 学习香港、新加坡、日本的有益经验,加强宏观交通需求管理,有效引导和控制私人交通工具出行的增长,同时积极扶持公共交通,维持合理的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比例,保证一个较高的道路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已是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摩托车增长过快的南方城市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同时,对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自行车问题,通过错开上下班时间、弹性工作制实现高峰时段交通总量的削减、改善既有交通构成是值得各城市考虑的。北京、天津等城市在这些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3 科学管理个体交通,保证人、车、路的和谐关系,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行人、司机的行为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在我国还是一个很少有人涉及的课题。但是,从交通工程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知道行人、车辆的有序流动对于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解决好宏观的交通构成等问题后,微观的个体交通在局部路段的失范行为仍将可能对整条道路乃至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构成严重影响。例如,部分人员在道路上的乱穿乱行、乱摆乱买一直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拥挤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从行人心理、严格执法、加强过街步道建设等角度深入研讨强化个体交通管理的可能,保证行人、车辆对道路资源特别是交通高峰期间道路交叉口的有序、合理使用,也将有助于缓解不少城市的交通混乱问题。 4.4 规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责权利,提高城市交通研究、规划、建设、管理等机构的协调、协作水平,实现对既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搭配、使用,推动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 从经济学上说,城市政府是市场中掌握最多经济资源的利益团体,同时,它还拥有一般社会团体所没有的许多公共决策的权力。为此,在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上,城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的科学决策、权力应用和对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将直接影响城市交通问题解决的实际效率、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政府中交通规划、管理、投资、建设等职能相对分散,迫切需要我们利用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良机,提高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协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可以说,城市相关政府部门职能、权力的合理调整和规范,将促进城市对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高效调配和使用,从而对进一步缓解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带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同时,从制度上确保专家和民众对城市交通问题决策的民主参与和监督,那些盲目追求“政绩”的道路设施建设的个人行为也将因此受到有力约束。如深圳市由29人组成的市规划委员会(其中公务人员不超过14人),对促进该市的民主、科学决策起到了不小的作用〔4〕。 4.5 加强立法,处理好土地开发使用和交通流量生成和吸引、城市停车场设置、扶持公共交通发展等问题。 一是考虑在现有《城市规划法》和《房地产管理法》基础上修订这些内容;二是学习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进一步形成系列化的《交通法》、《公共交通法》、《轨道交通法》、《停车场法》等完整交通法规体系,以适应我国城市交通迅猛发展的形势。
生命教育论文:卢梭健康教育思想解析及其观照下的生命教育 【摘 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关爱儿童健康、注重提升儿童生命质量已成为共识, 但是方法论问题却是一个令众多专家、学者及教育者费尽心思的问题。以史为鉴,或许我们可以从18世纪法国思想先驱卢梭的儿童健康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卢梭;儿童健康;遵循自然;天性;生命教育 “以人为本”思想日兴社会,生命教育日益备受关注。生命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理由,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生命是教育方法实施的依据。儿童时期的教育经历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关爱儿童健康、注重提升儿童生命质量成为目前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世界教育史上,一些中外著名教育家们都曾对这一问题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思考。十八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1712—1778)在《爱弥儿》一书中,就曾用较多的篇幅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出发深刻论述了幼儿健康养护及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卢梭关于遵循自然与关爱儿童健康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生命健康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和探究。 一、遵循自然、顺性发展是关爱儿童健康的基础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归于自然,他认为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有三种:自然的教育,是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人的教育,是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是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而教育的目标是在后两种教育圆满的配合下,或多或少地接近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的目标。而儿童的健康养护则是这一良好教育目标的开端。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⑴,这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 二、关于在具体的养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健康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通过对爱弥儿的健康教育实践,卢梭指导人们怎样去做到真正关爱儿童生命健康,提供了培养“自然人”的具体方式方法。 1、婴儿期:生命的第一期 首先,挑选最好的保姆。作为孩子的最初教育者,如果因母亲不愿尽她的养育责任等原因,那么精心挑选保姆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卢梭提出了挑选保姆的原则:“身心两健,即健壮的身体、好的品格和好的性情”。“放纵的感情会败坏奶汁的质量,品行不端、性情急躁的保姆会使不能言说的幼儿吃尽苦头。而且保姆最好是素食养生法。”卢梭从当时的社会经验中得出,通过吃植物性奶水养大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患腹痛和生肠虫,他甚至从新生婴儿的年龄变化、身体结构发展方面论述了母乳由稀变薄的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其次, 父母应当承担起亲自教养孩子的责任。孩子真正的保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是父亲,二者在尽责任的先后和采取的做法方面要配合一致。母亲亲自授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孩子需要母亲的关爱。因为一些母亲们把婴儿交给保姆,便失去了和孩子培养感情的机会;一个做父亲的,生养孩子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社会还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他不能借口贫困、工作或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这种神圣的责任。⑶ (2)儿童期: 经过了幼儿期自然危险的考验和锻炼,儿童获得了生命的力量,拥有了健壮的身体。这一时期教育者应该遵循自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关爱儿童,使其健康的身体得以持续和发展,使健康的精神得以熏陶和完善。 首先,不娇生惯养、溺爱放纵,这是关爱儿童健康的真正体现。在卢梭看来,孩子的性情如水一样柔和易导,一出生他在身体上就要开始承受自然赋予他的各种考验和痛苦,以便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和磨砺出好的性情。卢梭认为“大自然是有增强孩子的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的”⑷,我们决不能违反。卢梭认为过于溺爱的做法的确是非常危险和残酷。事实证明,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其它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绝不要让他的不良欲望成为支配他人的命令。婴儿经常用啼哭声来命令和支配别人,而人们经常会因怜悯和同情他的不会说话而顺从他,这样,孩子幼小的心灵最早获得的观念“就是权势和奴役的观念”,天性此时已经背离自然受到扭曲。若任其发展,孩子将最终会成为教导者和他自己乖僻任性的牺牲品。 其次,把儿童看作儿童。“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望”⑸。卢梭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对儿童一点也不了解,总是把儿童当成人看待,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他主张应该遵循自然法则,要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对其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和惩罚”,⑹因为他们还没有任何善恶的观念和判断的能力。孩子应该有自由活动和亲手做事的权利,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对与错,从而培养判断力。 再次,节制和劳动是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医生。 “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它贪食过度。”。劳动教育使儿童从自然的田间劳动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在节制的培养中儿童可以减少不正当欲望,同时学会谋生的手段,从而达到理想教育的目标:“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 。 三、卢梭儿童健康教育思想对生命教育的借鉴及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教育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教育家,卢梭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幼儿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然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这一理论虽然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了,但是对于我们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的本质及阶段方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提倡生命教育,关注和解决当前家庭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及现代社会特有的留守儿童心理等问题无不具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一,生命教育与教育方式方法的关系问题。 进行生命教育是需要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否则是失败的甚至危险的教育。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取决于养育方式,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在六岁以前可能就决定了。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儿童教育方式中却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做法:溺爱放纵、娇生惯养,如众星捧月般地呵护着,孩子完全丧失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自由,成了经不起任何摔打的“玻璃人”。 通过探析卢梭的健康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应当形成新的认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并贯穿全部教育的始终,父母的育儿观和教养方式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起着促进、加强或者削弱的作用。只有做到二者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在生命中快乐地接受教育。 第二,生命教育与教育目的、内容的关系问题。 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的现象仍普遍可见,各种各样的少年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地兴办,无数正常的儿童被催化成超常儿童。传统的应试教育稳扎稳打,功利主义思想主导着教育领域。体劳教育处于被忽略地位,儿童玩耍的天性被逐渐销蚀掉。这与卢梭所批判的压制人性的欧洲封建教育可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同样的手段“造就出了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饱受各种选拔摧残之后的少年大学生们,作为早熟的果实高挂枝头,是否丰满和甜美,生命质量如何恐怕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通过解读卢梭幼儿健康教育思想,我们应当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认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体劳教育应当成为儿童教育的基础,而道德等精神教育应当成为教育的核心。一切的知识和各种美德都可在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中获得;智育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进行心灵陶冶的手段,知识能推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并使这种追求不断提高,但绝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 第三,生命教育与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民工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日益下滑,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这都源于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隔代养育或无人管教使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亲情之爱。缺乏关爱的早期幼儿家庭教育、情感教育所导致的心理情感差异将会对孩子产生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卢梭指出,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不会有家庭的亲情,只有被歪曲的天性和道德,只有对谁都不爱的灵魂。造成社会中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败坏了社会风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那些做父母的人担负起最初哺育孩子的首要责任,改变恶习,遵循自然,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药”。⑻ 总之,要使各种教育改革问题真正取得成效,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透视教育,服从自然法则,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提升人的生命初始质量作为教育研究的起点,让教育在关注人的生命活动中寻得二者的协调统一。虽然卢梭的这一教育思想带有时代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空想色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的一般规律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仍然是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生命教育论文: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思想教育这块阵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有学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教育形式。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若干主题,比较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指出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生命教育论文:探析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探微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生命教育 原因分析 论文摘 要: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观扭曲现象令人堪忧,表现在对自我生命的麻木、对他人生命的践踏;青少年生命观、人生观扭曲、信仰缺失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必须标本兼治,才会见成效;社会、家庭、学校、媒体、政府有责任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今天,我们重提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青少年自杀,我们更为关注的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们未来一代人的生命生活质量。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令人堪忧 当前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象令人堪忧。不断爆出的校园暴力、中小学生杀父弑母惨剧、青少年自杀行为让人触目惊心。 一项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 的想法,有15.23%的孩子曾认真考虑过自杀,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实施自杀而未遂者达1.71%。3新华网消息,据统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所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2005年,山东省某高中一女生心情郁闷,晚上约同学到湖边散心,谈话之际女生突然跃入湖中,经抢救无效死亡。 还有一些青少年漠视他人生命、践踏他人生命尊严。高州市两名初中生为了偿还上网打游戏所欠的债,竟然将其中一人的伯母杀害;湖北少年捅死同窗;鞍山初中生刀刺老师心脏;河南“受气包”肢解父母。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毒死亲生父母。一位16岁中学生在杀死老师前留下的“死亡日记”中说,“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着像一个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胞’,我的心灵渐渐扭曲。” 山东省某高中一男生,晚上放学回家路上被其相识的几个社会青年喊到僻静处。因男生家庭比较富有,这几个人要绑架他要挟其父母。此男生反抗过程中被击中头部身亡。 2011年,山东省一中学学生被捅身亡,据说是跟同学玩耍时不小心导致身亡。笔者有点不理解:玩耍可以拿着刀吗? 面对这种现象,有的学校采取盯防措施,甚至有的中小学采取了课间、午间每个教室老师轮流不间断盯班值班的措施。不说老师疲惫、学生没有自由空间,即使如此,这样能解决问题吗?是否有舍本逐末之嫌?导致青少年视生命如草芥的原因是什么? 二、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导致青少年漠视生命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青少年思想尚未定型,鉴别力较弱,而且他们模仿性强,因此,外界各种干扰因素对其影响极大。 首先,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冲击我国,金钱万能、权力至上、享乐第一、自我中心等思想倾向在社会上喧嚣一时,人们注重享受、寻求刺激。这些不可避免地会侵蚀青少年的心灵。例如,假鸡蛋、毒奶粉、婚外情等。伴随金钱万能、权力至上、享乐第一、自我中心等思想的,是信仰的缺失、理想的破灭、人生观的扭曲、精神家园的丧失,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部分青少年人生观、生命观的扭曲。 其次,网络、影视、广播、书报刊等媒体一些不负责任的渲染,是导致青少年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生命观扭曲的另一原因。媒体的字里行间、话里话外、画面的选择等无不反映出媒体人的价值取向、人生哲学,它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再者,权力腐败是导致青少年人生观、生命观扭曲的又一因素。政府应是公共秩序、公民权利的守护者,但现实生活中,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时有所闻。这不能不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敬畏感泯灭殆尽。 (二)家庭因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精神面貌、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家长心理扭曲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出生在贪腐之家、奢靡之家的孩子,由多少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家庭不和谐可能会给青少年的心灵埋下阴影。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在金钱万能、权力至上、享乐第一、自我中心等思想影响下,在信仰缺失、理想破灭、人生观扭曲、精神家园丧失的背景下,为数不少的家庭不和谐现象出现,家庭暴力、家庭冷暴力、父母离异等等给青少年心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是青少年心灵难以承受之重。 有的家长或者忙于赚钱、或者忙于工作,忽视了跟孩子的交流沟通,导致虽然有的孩子物质生活充裕,但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心灵空虚,游戏人生,当然不会尊重生命。 出身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如果家长不给孩子以积极、乐观、进取、坚韧的精神影响,则孩子可能要么性格偏激、敌视社会,要么精神萎靡,失去生活的信心与乐趣。 (三)学校因素 在快餐式文化风行的时代,人们多了些浮躁、少了些淡定,看重当下的利益、轻视长远的效应。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校教育中人文关怀落实不彻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只放在思想政治课老师肩上,而没有体现在各科教学中。一是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种灌输、一种压制,而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人文关怀。二是在学校课堂教学之外的管理工作中忽视人文关怀,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的人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三是忽视从校长到普通员工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员工本身缺乏信仰、校园不正之风、校领导或员工的低级趣味,这些负面影响远甚于思想政治课上的“灌输”,一个行动胜过一千句说教。例如,有的校领导个人生活作风不检点,有的学校以定价收取学生教辅资料费、作业本费高出零售价格很多,这些在学生中影响很大。四是学生心理障碍干预缺失。很多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无法及时解决,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调查发现,心理障碍是许多自杀者的内部心理动因。英美学者认为,约有90%的自杀者在其生活历程中曾有过可诊断的精神疾病。自杀者中精神障碍的比率约为74%-100%。国内有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杀者中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者为39.27%。” (四)青少年体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不高 这一代孩子几乎是在电脑、电视前长大的孩子,当然电脑电视的普及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与掌握,但这些快餐式的文化不仅占去孩子的阅读时间,而且挤掉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长此以往导致孩子体质下降。 这一代孩子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开放社会的种种诱惑导致一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盲目攀比、追求享受、不能承受挫折。 三、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不可逆的,我们不仅应珍视自己的生命,也应尊重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正是对生活的热爱;敬畏生命,人类社会发展得以持续;敬畏生命,人类文明才能历久不衰;敬畏生命,人类才不至于迷失自我。 面对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悲剧,面对无知、木然、茫然的稚嫩的脸庞,我们该如何应对?一任一朵朵生命之花刚刚开放就枯萎、凋落?我们的责任何在? 第一,倡导责任意识,优化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种种问题,但比起经济领域的问题,精神文明方面的问题更触目惊心。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需要倡导每一个人的责任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对社会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不恃强凌弱、不鄙视弱者、不侮辱弱者的人格。探寻人之为人的根本,追求社会正义与发展。 第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是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基础。在充满亲情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积极人生观、生命观的形成就会顺利得多。为人父母者应尽力营造温馨、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这不仅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家庭是培养社会的人的第一站,而且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站。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关爱、鼓励是滋养孩子心灵的沃土。 第三,倡导媒体责任。在媒体日益发达的当今,媒体的触角遍及每个角落、充斥每个人的视听,媒体的导向功能日益强大。网络、影视、广播、书报刊等媒体工作人员更应加强职业责任感,时刻不忘媒体人对社会的责任,发挥媒体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积极的的主流价值观、人生观。媒体不必过度拔高,但绝不可渲染消极颓废的东西。倡导“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媒体人应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立足普通民众的利益,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他们的理想追求、回应时代的呼唤、记录搏击者的强音、追寻奋斗者的足迹、直面下层民众的苦难,唤起每个人的责任感、正义感。 第四,学校肩负起教育主阵地的责任。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青少年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主阵地。首先,学校对学生应体现人文关怀,把学生作为具有平等人格的社会的人;其次,学校领导和员工注意自身示范效应,自觉抵制媚俗、媚权、金钱万能等低级趣味;再次,把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中,而不是只把任务压到政治课老师肩上;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形式要灵活、生动;最后,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研究机构和心理专家在校园里可以充分实现他们的价值,学校也应该吸收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员,以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五,根治腐败。权力腐败已成为社会不公正、腐蚀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在这种风气影响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被视如草芥,人的权利得不到尊重,甚至生命权都得不到尊重。如何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民所用、如何打造服务型政府、如何引领社会发展,政府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影响青少年一代健全人格的形成,关系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发展。在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时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人民监督政府,即以权利监督权力,首先要透明行政、依法行政。 当前青少年生命观扭曲现象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不解决深层的社会问题,单靠围追堵截、耳提面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生命教育不应仅仅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必须标本兼治,才会见成效。 生命教育论文: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摘要: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浓厚兴趣、充满信心以及头脑和身体充分活动的状态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自主创造;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了解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希望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数学成绩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生命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段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他就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做学习笔记,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课前要把当堂教学用具齐放在桌面上;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统计的观念。 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这一对矛盾,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在“生命课堂”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与提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焕发,使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则会导致学生个性凸显了但社会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事实上,只有社会性没有个性的人,不是现代化的人;同样地,个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人也一样不是现代化的人。因此,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社会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在对学校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表现在课堂教学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课堂 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彰显出了对学生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认识的深入并不代表实践的到位,也不一定体现认识的丰富。 如笔者所带班级的一个叫王辉的同学,自从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听这个班级以前的数学老师说他非常有个性,上课时还经常和老师对着来,与班里的同学也相处的不是很融洽,于是,我决定对他进行了解。通过对他以前的授课教师、同学、父母进行了解,我发现原来他学习成绩很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至从有一次他的班主任训斥了他一顿以后他的性格就完全改变了。我顺藤摸瓜,对他以前的班主任进行访谈,班主任也对当时对他的态度感到很后悔,不该那么骂他,他说那也是为他好(因为那次他联系旷了三天的课,也没请假,后来班主任才得知是因为他爷爷住院了,家里没人照顾,他去医院看护爷爷了)。了解完一切的情况以后,笔者上课经常提问他问题,任命他为数学课代表,课后经常与其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经过一个学期以后,期末王辉取得了班级第五的良好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跃居班级第一。毕业的时候,王辉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他很感激有我这位老师,如果不是我,他可能一直堕落,一直叛逆,是我给了他温暖,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看到这里,我很开心,为有这么一位学生而骄傲。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给学生以教诲,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生命的真谛,为社会培养大批生命、思想健全的人才。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己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教育论文:论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统计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轻视生命、伤害生命及浪费生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如何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大问题。针对现实,加强生命教育则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 大学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又使人们走入了另一个怪圈。许多人不堪重负,精神失衡,生命意义缺失,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又如何?“郁闷!”“无聊!”“崩溃!”走在大学校园里,类似的口头禅不绝于耳。近年来,大学生浪费、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从云南的马加爵残杀同学案到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弑师案,都是大学中发生的典型暴力事件。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曾对南京部分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杀率为20/10万,即10万人中就有20人自杀。自杀已成为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什么样的理由能够让一个风华正茂的青春选择自我消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一幕幕轻视生命、摧残生命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传诵生命的气息。”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关键在于推行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他们学会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生命教育思想源于美国。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之后,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也得到逐步发展。1996年前后,我国台湾地区因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戕案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2]。近年来,一些大陆学者在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新见解,但具体到教育基层一线,无论是宣传还是实践我们还不到位。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虽然国内外的学者有多种表述,但精髓基本一致。归纳起来具体包涵三个层面: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首先,让他们了解生命的诞生历程,领悟生命体所承载的希望,感受哺育生命的艰辛,从而形成对生命的珍惜之情和敬畏之情。其次,让他们了解生命历程的酸甜苦辣,体会生活的艰辛、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使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生命。再次,走进死亡教育,让大学生对死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使他们懂得生命的宝贵与有限,从而更加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育健康的生命态度。生命是一个过程,在个体生命中不仅有鲜花和笑声,还有荆棘和泪水。生命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体认生命负面状态的意义与价值。人生路上会遇到各种艰辛、挫折和不幸,但其中却承载着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它不仅仅属于个体本身,还与父母、朋友、社会密切相连,所以在逆境中,谁都没有权利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替代我!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是,无论他人和我有多么不同,我都必须要尊重他人,悦纳自己。 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会去追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不但要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帕斯卡尔说过:“活着却不知道人是什么,这真是糊涂得不可思议。”如同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过的生活不值得活。”人要不断地对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超越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追求一种生命的永恒价值,它是对生命的突破,对本我的不断超越,以此实现“终极关怀”和人的理想与信念。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大学生自杀、校园暴力、残害生命等事件以及校园中还普遍存在的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折射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趋明显的现实。这些现象的发生方式尽管不同,但极其相似的一点是:对生命的漠然和轻视。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付出了程度不同的代价。我们必须反思其原因何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教育环节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而当下迫切推进生命教育最直观的主要有两个视角。 1.高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内容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首先就是要明确它所针对的对象,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和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生命的视角来看,教育是一项直观生命的神圣事业。教育首先应是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和人性完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4]生命教育的价值日益凸现,但遗憾的是,高校教育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的强行介入,使高校演化为工具的制造厂,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大学校园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仍旧过分地强调智育和技能。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受到忽视,甚至被压抑,他们知识的增长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为代价,最终导致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与幻灭。高校至今仍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围,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忽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使教育重新承担起拯救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时代急需的生命教育。” 2.大学生个体:精神迷惘和心理危机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与社会、家庭、学校等众多外因的影响有关,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影响还是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内因。 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偏差和生命信仰的匮乏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及生命价值,心灵空虚迷茫,以至寻找无聊刺激,虚度光阴,自暴自弃……他们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首先,缺乏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重要思想基础。研究发现,自杀的人缺乏对生存的重要信仰和价值的认识,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或感到痛苦和压力时,往往会放弃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而选择轻生。因此,缺乏对生命足够的反省,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缺乏积极的生命态度就有可能被生存的空虚感所笼罩,产生内在的挫折感。其次,心理断乳期的精神迷惘和自我认同的危机也与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有关。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认同的危机阶段”或者说“心理断乳期”,容易陷入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认识不足中,也容易陷入对生命的无知和对生命方向的茫然中。 三、强化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1.将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生命意识缺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异常心理现象。但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课堂之中,没有专列相关内容。推进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章节和活动。拯救自杀者,主要不在于改变外部的物质生活环境。生活在富裕环境中的人,依然有自杀的;生活在艰难环境中的人,依然有坚强乐观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命、对待人生。通过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意识的教育,促使他们树立科学的生命信仰,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走出生命意识的误区。 2.博采众长,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一种从多角度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一是要吸收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命意识理论的积极方面,做到古为今用。比如,在儒家看来道德义务比人的生命更为贵重。人的生命因道义而有价值,因之而可贵。生命和道义相比,后者重要得多,道义是至上的。为了坚持道义,即使牺牲生命也不犹豫,这是我们应该吸收的。但儒家所提倡的重生命的社会形式、轻个体的存在价值;重生命的自然形式、轻生命的创造意义等生命意识取向是需要批判和扬弃的[7]。二是对于西方文化中有关生命意识的理论应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做到洋为中用。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所注重的是个体人生幸福,注重的是合理地高效率地充分地享受人生。关注个体幸福的深度和广度,强调肉体欲望合理满足等人本主义生命意识应为我们所借鉴和学习。而对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等生命意识的消极方面,应加以批判。 3.实施分享与体验方式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还必须要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进行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个人才能更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例如,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敬佩与关爱。生命教育还要善于引导大学生体认生命负面状态的意义与价值,如孤独是一种生命负面状态,但又是生命的一种独特体验,在孤独中可以从容地体验生命的静美情趣;再譬如,国外一些大学开展的“模拟葬礼”,旨在引导大学生体验死亡的感觉,把人生置于强烈的痛苦背景中,以刺激其重新发现和体认生命的美好,从而珍惜生命,寻求和实践自身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4.积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 除了要对广大学生开展普适的生命教育内容之外,还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问题,做到共性的课堂心理教育和个性的案例问题解决相结合。要建立和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合格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经济、情感和就业等各个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疏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将自杀等念头消解于萌芽状态。此外大学生往往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开展网络心理咨询,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消除他们的各种顾虑,让他们能够敞开自己的心扉,诉说种种的不快,宣泄不良情绪,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生命教育论文:学科生命教育中彰显学生个性 摘要: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师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 关键词: 提升、把握、生命意识、享受人生快乐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师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 一、创设和谐氛围,凸现生命价值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并要求学生说准每一句话,说好每一句话,每一句话都要说清楚,说明白,句句合理,有一定顺序,几句话连起来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组织学生玩“传话游戏”和“贴鼻子游戏”,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分配。学生在“我第一”“我最棒”的欢呼声中,经过思考,协商,互相配合积极地投入到游戏当中。最后我引导学生较具体地说一说游戏的活动过程。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充满童趣的游戏中更体现了团结合作精神。 如第二册语文课本中的“我会拼图”这一口语表达话题。课前我和学生们一起到校园去捡落叶,上课时先引导学生交流我们捡到了哪些落叶、落叶可以用来制作什么,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看着自己动手制作的许多精巧的书签、贴图、贺卡。学生个个眼前一亮,随着老师的相机点拨,纷纷举手发言,气氛热烈。 再比如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结合二年级下册的综合学习活动《春天在哪里》,开展课间看春天的活动。课下,我有意识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去看春天。看树木的变化,体会天气的变化,看人们的变化,孩子们尽情地想象着,欢笑着 。最后,我还请孩子们把春天画下来,制作成手抄报。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富于情趣的语文学习活动,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学生感悟,尊重学生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听说点,渗透听说训练,有意识地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 如教《妈妈的爱》一课时,以“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一句做为口语表达点,引导学生:“妈妈的爱还可以是什么?”学生回答出很多答案,如妈妈的爱是春天的雨;妈妈的爱是不灭的灯;妈妈的爱是温暖的阳光;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妈妈的爱是香甜的饭菜;妈妈的爱是柔柔的手;妈妈的爱是温暖的背等等。最后再让学生在有一定感受的基础上读课文,将口语表达与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增大训练空间。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就是说教师应很好地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情境,只有感受亲切,才能入境。才能使他们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学生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比如《鹅妈妈的故事》这篇课文,是一则充满真情的童话故事,又是一篇进行口语表达的好材料。课文的最后是这样写的:“看着小鹅欢叫着、嬉戏着,鹅妈妈感受到了最大的幸福。”在这段话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相关训练,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如,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鹅妈妈为什么感受到了最大的幸福?她是怎么想的?她为什么这样做?你想到了谁? 你想到了什么事?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最后学生动情地写下了《我的妈妈》这篇小作文。 三、形式灵活多变,无拘无束表达 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要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训练, 采取多种形式,配以科学的学法引导,可使学生变得乐说、会说。表达训练的形式可采用“看-说-写”、“听-说-写”、“读-说-写”、“画-说-写”、“做-说-写”。在句式上,通过提供典型范例,让学生观察、理解、模仿,既达到会“说”,又能够说好。训练的句式如:“有……有……还有……”、“先……再……最后……”等。段式如:因果、并列、承接等。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低年级语文教科书和“自读课本”的作用,利用内容简短、语言精练、故事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必要时“拿来”仿一仿,用一用,说一说,所耗时间短暂,学习频率快捷。对于解决“怎样仿、用,如何促说”这一问题,我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方法,学习研讨。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实践中,我让一年级学生每天写一句话,先模仿写,再独立写,中间插上优美词句的积累;二年级每周写一句群,中间插入成语、古诗的积累,并让他们互相交流,以此促进“说”的训练。 生命教育论文: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初探 论文摘要:高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尤为重要。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应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围绕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两大层次展开。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近年来,大学生轻生、自伤事件时有发生,生命教育由此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方兴未艾的话题。 当今社会受到急功近利的文化、应试教育的体制及升学主义的影响,学校、社会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轻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与引导,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生命教育的缺失使许多学生对生命和生命的价值存在种种片面、零乱甚至矛盾错误的认识。高职学生是被普通高校淘汰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成绩不佳。当成绩成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时,对于学业成绩不理想、不善于知识学习的高职生而言,学业的失败、人性的压抑使其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觉得生活是无趣的,生命是受压抑的。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生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开始自觉地思考人生,感受生命存在之价值。我是谁?我的存在有何价值?我努力奋斗为的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成为他们经常拷问自己的话题。矛盾和冲突由此产生,部分高职生迷茫、困惑、挣扎、颓废,漠视生命乃至践踏生命。因此,对高职生尤其需要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人的一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笔者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形式——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包括阅读、角色扮演、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想象、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通过师生间的分享与讨论,产生碰撞与共鸣,使学生学会转化、战胜消极的情绪体验和错误认知,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生命的意义因人因时而异,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生活于宇宙之中、世界之上,要靠自己的实践发现生命之真,领悟生命之善,体验生命之美,不能靠他人的说教。学生的生命及其体验的生成基于学生生命活动、生命实践的永无止境的展开。只有通过学生切身体验获得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与传统的说教相比,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互动分享——觉察反思——整合运用”的技术路线,由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对情境的亲历,产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通过师生间的分享和讨论,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达到转变认知、改变行为的目的,其鲜明的亲历性和自主性、独特的个体性、丰富的情感性,使体验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一种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引导、自我成长的过程,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体验式教学是生命教育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内容 人生包括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两个层次,因此,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应包括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两大层次。 (一)生存教育 生命存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生命活动创造价值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只强调创造人生价值而忽视生命存在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加之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陷入繁重的学业之中,根本无暇领悟生命之重、欣赏生命之美,因而漠视生命,对生命缺乏敬畏之情,进一步导致践踏生命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生命教育首先应是生存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笔者认为主要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意识教育的实质是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具体包括两个层面:(1)主体生命意识,即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2)客体生命意识,即敬畏、尊重他人乃至世间一切生命体。应通过生命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要热爱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生命的诞生是个奇迹,要敬畏生命;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世间一切生命体是共存的,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珍爱他人乃至世间一切生命体。 死亡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死亡”的话题一直是被避讳的,这种回避态度使得学生对死普遍缺乏科学认识,充满恐惧感或神秘感。有的学生将死视为解脱,碰到一点挫折就轻易选择轻生;有的学生则因为害怕死亡而导致各种神经症。因此,对高职生开展死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很有必要。死亡教育包括三个层次:(1)了解死亡及其意义,既明白死亡之重,又能正确面对死亡,懂得死是生活的终止,但生命可以永存,消除恐惧、焦虑等消极心理;(2)当面对重要他人死亡时要有心理上的准备;(3)向死而生,要为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而努力。 生命意义教育生命意义教育的实质是生命存在的本真教育,亦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纵观现今的生命意义教育,不过是成功教育的代名词,世人眼中的成功不外乎金钱、地位、名利。因此,今天的人们常常生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在房子、车子、票子、工作等外在目标的达成中蝇营狗苟,时时刻刻为生命担忧,为未来做准备,似乎这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在追逐生命的外在形式——金钱、地位、名利的同时,人与自身越来越疏离,对生命的内在本质越来越失去把握。当这些外在的目标不能达成时,人会焦虑;当这些外在的目标达成时,人也会迷茫、困惑。人类在无尽的物质需要与满足的追求中饱受精神困惑的痛苦与折磨。对于高职生而言,成绩和学历至上的观念使他们得不到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认可,亲情和生活中的负性经验,金钱、地位、名利的遥不可及,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高职生对生命的消极体验多来自对生命的迷茫与不解。 要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出路在于突破狭隘自我后的真正超越。高职生需要学习对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解读——活在当下,从外向目标的蒙蔽中转向对当下生命体悟的兴趣和实践。高职院校的生命意义教育可尝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将其理论和方法运用到高职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去。通过一个个“当下”的练习,借助活动帮助学生从狭隘的、自私的、能所对立的、被语言思维和逻辑障碍的自我中解脱出来,进入放松、专注、忘我、愉悦的生命状态,体察其中的差别,体会生命的新感受与大境界。生命的意义感也就在当下的实践中,体验会越来越充盈、扩大,从而帮助学生熟悉新体验,使学生认识自己成长的方向,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自我引导与自我终身成长,提升高职生的生命意义感,提高其生命质量。 (二)生活教育 生活是生命的具体展开。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生活教育。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课题,生命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展开。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基本在18~22岁之间,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自我和谐、就业、人际关系、择偶等人生课题,因此,需要在这些方面得到正确的指导,以减轻高职院校学生人生发展阶段的困扰、冲突与矛盾,改善生活状态,增加需要满足、生命意义的快乐体验。因此,生活教育要重视高职生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与辅导,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挫折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极度爱护下成长,挫折的承受力与应对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往往不知所措,紧张、焦虑,有的自暴自弃甚至选择轻生以逃避现实。挫折教育就是指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及其作用,从增强挫折承受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加强自我调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适应和战胜挫折的能力的教育。挫折教育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辩证地看待挫折及其作用,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变挫折为动力;(2)缓解挫折心理的技术和方法;(3)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4)合理利用挫折心理防御机制;(5)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增加外部支持。 感恩教育西方有句谚语:“幸福,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人,一帮你信赖的朋友。”感恩是人生的基本准则,是生命美好的基础,是生命质量的体现。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感恩、报恩及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首先是识恩教育。识恩才谈得上感恩,然而,物化的社会、激烈的竞争使人的感恩意识日益淡漠,加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骄横任性,只知索取,不知奉献,把别人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高职生中很大部分来自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亲子沟通不畅,因此而怨恨父母、自私冷漠、肆意挥霍父母血汗钱的学生较多。首先,感恩教育要训练学生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能力,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其次,要学会表达感激之情。马斯洛认为,体验与表达感激之情是情感健康的重要而又常被忽视的方面。中国文化注重含蓄,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辅导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将内心压抑已久的对父母的爱表达出来时的酣畅淋漓。再次,要学会宽容与尊重,懂得负责与回报,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怀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最后,人与宇宙万物是共生共存的,要感恩世间万物,善待宇宙一切生命体。 自我和谐的辅导与教育自我和谐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和谐的人往往自我存在价值感高,生命意义感强。一个人自我不和谐,人格中的矛盾和冲突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烦恼,大量的心理潜能因之而被消耗掉,使人无法对现实生活表现出充足的热情、精力和创造力。高职生在过去的学校与家庭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是负性经验,很多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自卑感强,自我接纳性差,自我体验消极,内疚、迷茫、颓废等消极情绪常常困扰着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精彩,生命的动能被压抑,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因此,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要加强学生自我和谐的辅导。针对高职生自卑感强、自我悦纳性差的特点,高职生自我和谐的辅导应着重在自我悦纳方面:(1)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辩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缺点;(2)增强自信。既要彰显自己的优点,又要悦纳自己的不足,减少或消除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3)合理调整自我期望。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能力和需要、人生的使命和发展方向,从而体会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成为一个精神上完整、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异性交往的辅导与教育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将18~25岁这个年龄阶段称为成人早期,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高职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有强烈的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要,尤其是当今的大学校园是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在高职生的人际关系中,异性交往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异性交往可以使交往双方获得稳定感、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由此会感到生活充满乐趣,富有意义,也会为日后获得成熟的爱情奠定基础。当异性交往失败时,会导致自尊的严重失落、自我价值感的丧失等,如不及时调整,还可能导致长期的抑郁,产生精神性疾病,甚至出现轻生或攻击他人等行为。因此,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生命教育应开展关于异性交往的辅导与教育,异性交往的辅导内容可涵盖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有关知识,异性交往技巧,爱的学习与成长等等。 职业生涯发展的辅导与教育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内在生命价值,目标是提高个体生命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意义治疗理论创始人弗兰克尔认为:工作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工作中得以展现。人们终其一生都在选择、准备与实践着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态,获致相应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透过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评估、选择、计划、准备与实施,表达个人独特的生命意义。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强调升学第一,学校忙于教学,学生疲于学习,根本无暇亦无心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很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缺乏专业指导,报考学校、专业的依据往往是学校的知名度、就业率,职业的社会地位、收入等外在因素,有的则是遵从父母的要求,很少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禀赋、能力、特长等等,有的甚至对自己所报考的专业一无所知,跨入大学校门后才发现所选的专业自己不适合、不喜欢,迷茫、痛苦、颓废由此而生,生活失去了应有的色彩,生命的潜能受到压抑。目前,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就业指导,但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职业发展上面临的困扰。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就业指导转向以学生成才就业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辅导与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生涯管理,择其所爱、爱其所择,这对于学生顺利度过大学阶段乃至走好一生的道路,获致自我实现,活出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生命教育论文:试论高职生命教育有效途径的探析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学制比较短,生命教育如何找到有效途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创新生命教育理念,系统化生命教育课程,强化接受的生命意识,注重校园文化引导,加强心理疏导作用,促进生命教育内化机制,等等,都是值得尝试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生命教育;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从生命教育四十余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需要被提出来的。人生命,不仅包括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精神生命。生命教育的内涵,不仅要教育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全国著名学者、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丰富性,从而能够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可贵,确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去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终则获得超越生命。”[1]这就是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因文化基础较差,常常伴有自卑、厌学、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所以他们对待生命教育的态度,有自己的困惑,具体体现为: (一)生命意义迷茫。入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高考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不足,有低人一等的普遍心理,读高职院校,往往是他们的无赖之举。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读书,也多与自己的理想往往相去甚远,内心充满挫折感。加上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程度有待加强,绝大部分学生对未来感到希望渺茫。所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学校、社会和家长对他们期望值也相对较低,自然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意义感到迷茫,他们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样沉重的话题,由于没有答案,他们开始犹豫和徘徊。 (二)生命价值混乱。高职院校大学生,与进入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明显有些黯然失色,一方面,有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愿意龟缩在自己的小天地孤芳自赏,认为“孤独”是最好的自我保护。调查显示,65.78%的学生对“生命是什么”一脸茫然,有37.05%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什么是生命价值”感到困惑,有9.21%的学生认为“读书不能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6.54%的大学生与周围同学的关系紧张,认为“集体主义与自己无关”。他们是离群一族,把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思想封闭起来,不轻易表现自己,出现闭锁心理,阻碍了生命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往往又是十分聪明和思维活跃的一代,只是缺少学习的恒心或毅力,才出现了生命价值的失落感。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往往又是文化的弄潮儿。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不同的价值观自然会导致生命价值的冲突和混乱。 (三)生命情感困惑。在校的高职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8-22岁,正是豆蔻年华。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少同学渴望对异性的交往,来填补心灵的空虚与孤独。调查资料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有过恋爱的经历。他们一对对一双双花前月下,谈人生谈理想,憧憬未来。但由于大学生生命阶段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大学生恋爱往往只能是“开花多,结果少”。为什么?“养分”先天不足。有专家指出,人的任何重大决定,往往都受到经济规律和利益的制约。所以,有作家形容大学生恋爱,大多是“早熟的桃子早烂”。而我们有不少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十分浅薄,由于生命价值导向的问题,许多学生功利色彩很浓,讲究爱情的排场和体面,有些学生尽管家庭经济拮据,为满足对方的要求及自尊,往往打肿脸充胖子,给家里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这就招致家长强烈的责难,也造成了感情的纠葛和困惑。 (四)生命压力增大。这些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都很难找到好一点的工作,遑论高职院校大学生了。虽然高职院校有自己的优势,培养的多是一线“灰领”人才,但这几年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冲击太大,沿海中小企业就业岗位紧缩,大批大批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当就业困难成为不可逃避的现实时,他们感到很迷茫,压力增大。绝大多数高职大学生,对于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的工作,信心不足。许多高职大学生对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还不适应,加之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使得本处劣势的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上更加困难重重。 (五)生命信仰缺失。生命信仰是指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即对生命精神支柱的追求,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最后诉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形态的最后诉求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摆脱对物质和生产关系依赖的彻底解放,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要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最后诉求。我们现在有多少大学生能充分意识到这点呢?所以,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普遍塑造,是一种系统工程,需要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只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心灵品质和自觉的生命信仰,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自身地发展。有些高职院校,知识成了商品,学校成了知识的市场。教师成了出卖知识的卖主,而学生则是购买知识和文凭的顾客。学校只教导学生如何在知识和技能上成功,而对学生的真正需求,如,怎样尊重生命,怎样与别人相处,如何活出生命的品质,如何发挥生命的潜力,怎样提升生命的境界,等等,这些在高职院校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三、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生命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生命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理念有待创新。传统的教育,“重科技,轻人文”,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当成信息处理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如何生存”的知识和本领,于是乎,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的生命境界却大失水准,思想道德滑坡,精神情感物化,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等,这些生命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对生命概念的模糊,对生命意识的淡漠,对生命意义的迷茫,从而导致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曲解和对生命意义的扭曲,产生许许多多的生命乱象,生命教育的产生,就是为了防范日益上升的青少年自杀率而提出的。 高职院校推动生命教育,首先必须更新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生存教育,返本溯源,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的理念。这是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杀现象这些年也有上升的趋势,引起了教师的广泛焦虑。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每一个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高职院校教育者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深地刻在脑海。就教育而言,以人为本的最根本的东西,就在于以学生为本,以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和精神境界为根本,具体说,就是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才会主动掌握必要的危机干预常识。 (二)系统化生命教育课程。毫无疑问,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命知识,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和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意义。针对有人担心,高职院校学制相对短,没有充裕时间单独学习生命教育课程,甚至提出如果再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等问题。专家认为,这是个认识问题。生命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根本,生命都不教育,遑论其他?只要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到位、重视到位,时间应该不是问题,我们可以把课程安排紧凑点,还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到现有的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中去,形成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此为平台,在学生间开展生命教育,不失为是一个实际有效的方式。 (三)强化教师的生命意识。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对生命的态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效果,所以,生命教育先要强化教师的生命意识。一要强化主体意识。教师是生命教育的主体,应该树立“教育即生命、生命在教育”的主体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彰显个体生命的个性和特性,肯定自我、彰显自我和掌握自己的命运;二要强化整体意识。教师要对自己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生命共同体”有一个整体的身份认同,才能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才能培养学生对“学生”这个生命共同体的认同,学生的个体生命才能融入班集体和学校的“大生命”之中。如此,学生走向社会才能融入社会“生命共同体”,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三要强化生命和谐意识。和谐是生命的本质内涵,教师个人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生命意识不强的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疏离与隔阂,也就不可能培养尊重生命的学生。我们在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学识结构和理论素养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主体意识、整体意识和和谐意识,这些是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个人魅力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生命意识,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学生才能感觉到真实可信,才能潜移默化,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注重校园文化引导。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文化,是生命的教化。打造校园文化,就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种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激发生命潜能的文化氛围,一定能潜移默化地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得到积极、健康、高尚的熏陶,形成良好的生命体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生命教育更应该从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做足分量,要注重生命价值的正确导向,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生命终结意义的关照,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每一个细节中,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丰富生命和完善生命。 (五)加强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学制短、信息量大、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许多学生常感身心疲惫,从而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有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或自卑或狂狷,加上不会处理同学关系,抑或感情出现问题,从而出现了用极端方式对待生命,即采取自杀或杀人的方式来寻求解脱。其实,这些学生根本就不了解什么叫自杀和什么叫杀人,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抓住解决问题的根本,因为他们自杀或杀人的目的是摆脱心理压力或心理纠结和烦恼痛苦,而不是解决生命的生死问题。所以,很多同学在做了傻事以后,往往都十分后悔。那么,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就应该学会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的认知疏导,提前进行生命教育的介入工作,给大学生疏通生命纠结的方法,解开生命紧张的钥匙,提升生命质量的药方。 (六)促进生命教育内化。内化,是指生命教育的内容变成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觉接受,并自觉转化成生命品质和生命智慧的过程。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生命教育的积极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转化率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否则,就应该检视我们的教育。我们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师往往以“权威”的姿态示人,扮演着“灵魂工程师”、“个性矫正师”的角色,规训的结果乃是福柯所言的“造就既驯服又能干的肉体”。在这种教育境域中,学生往往把教育视为一种外在强加于自己的异己力量,即使身置其中,也仅仅是受教育的机器,而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和生命的幸福,甚至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真正科学的生命教育态度,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师生都视为生命教育的主体,实现教育互动,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达成生命教育的认同或共识。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的个体生命感受出发,创设爱和关怀的环境,建立生命教育的内化机制,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轻松接受生命教育,并快乐地内化为自己的心灵品质。 总之,高职院校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很多,没有固定的范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关键在于注重生命教育的实效。任何一条教育途径,都需要生命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尝试,所以,教师才是生命教育的灵魂。 生命教育论文:试析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生命教育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国家的既定教育政策,也是国家赋予教育的使命。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延伸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到对生命的认知和尊重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仅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学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命,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发现生命的意义,找寻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正确认识,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以及个体、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他们将学会尊重自我生命的生老病死之规律,同时也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在与不同生命个体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加强与其他生命个体的协调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进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应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良莠的标尺,更多的关注度集中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上。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丰富,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成为了教育参与者们关注的重点。然而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在生命教育上起步较晚,存在认识不够全面、内容不够深刻、形式不够丰富等各方面的缺陷。多数高职学生刚刚成年,正处于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职业高中仍然持有这样的观点: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人格、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和培训。有不少高职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他们轻视了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没有尽到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的义务。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养成、人格的塑造与完善、乃至为人处世之道等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心之所向无处托付,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为被一时偏激的价值观所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 不久前,南京某高校一名大四女生预设微博遗书,宣称自己因患有抑郁症自杀,此事引起网络轰动,广大网友对此唏嘘不已。不论该女生是因为何种原因得了抑郁症,或者造成自杀行为,这件事情暴露出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在高职学生中,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了,类似例子充分说明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学生在遇到情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挫折时,自身不能正确面对,加上外界疏导和关心不及时,造成心理抑郁,导致行为偏差,甚至构成对自己的生命威胁。 类似事件还有很多。大多数选择自杀的学生除了心理疾病的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仅仅因为父母的责骂、同学的争吵等小事就选择自杀,行为草率而冲动,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让人心寒。其次值得人警醒的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不但对自己的生命不珍视,在同伴遇到危险时亦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不仅不去救助反而视而不见,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完全丧失,他们所具有的素质也因一时的冲动而销声匿迹,以上迹象直接威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生命教育已经迫切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故此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生命是人存在的形式,则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初衷,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实现了从人性萌芽到人性完善的过渡。在高职教育中,学校不仅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身心变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建设。 其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发展,范围囊括了“德”、“智”、“体”、“劳”等各方面的内容,其获得途径主要有社会活动和社会经验。尽管新世纪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进—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内涵与生命教育的核心,即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相契合的。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将育人与育才和谐统一。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生命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把生命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 (二)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和用人需求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世纪高品质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大素质:一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三是独立的创新精神与不断创造的能力。生命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元,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以生命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主动帮助他人理解、认识生命的真实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际上,人的生命与人的主体有必然联系,生命承载着主体,如果失去了生命,人的主体也无从谈起。因此。生命教育的缺失将影响主体教育的顺利进行,没有生命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就像没有了生命的支撑,思维将无法存在,没有了生命教育,学生缺失了对生命的意识,包括正常的行为、情感和意志等,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而没有素质教育提供生命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实施氛围,生命教育亦无从开展。可见,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和谐统一的关系。 (三)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结合提供学生全方位的保护 素质教育的形式更倾向于隐形教育,其进展通常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和影响学生的行为。生命教育提倡进行人文教育,重点在于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所有和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都应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为目的,包括正面认识死亡。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这个词是比较避讳的,但我们要认识到时代在发展,充分认识到死亡的威胁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在理论性的传授之外,高职学校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每一位学生都要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主动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导他们如何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挖掘生命的潜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人。 三、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其进行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必须“以‘生命’为本”。为了确保实现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把关注生命和尊重生命的角度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促进,激励学生不断丰富身心内涵,形成完善的人格,培养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心,最终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加强师生心理交流和互动活动,使教师能及时把握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动态变化,透彻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适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他们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危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保护他们的生命。另外,学校要也及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训,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鼓励教师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美好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业已顺利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特色团组织活动或者开展党员先锋活动来全面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活动内容可以针对高职学生迫切渴望接触社会的特点,直面职业要求和社会挑战的需要,充分发挥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红色根据地等,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端正思想态度,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组织面向高职学生的戒毒以及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法律防范意识;还有组织野外生存,野外踏勘和野外露营,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刺激学生互相帮助,在挫折打击中寻求团结协作,在饱经磨难后体验成功,从困境中反省,在成功中总结经验,从而更加尊重生命,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 (三)建立教育保障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完善素质教育绩效评估体系,鼓励素质教育中获得成果的学生和教师,严格监督教育进展,重点将生命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生命教育顺利实施的保证条件。 四、总结 随着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必将得到较大改善,教育部门和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也将得到很大的提升,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高职学生学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高职发展的关键任务。利用素质教育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开展环境,同时借助生命教育的开展充实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将有助于当代高职学生形成主体性,自主发掘生命的意义,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最终成为对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人才。 生命教育论文:生命教育在内科护理教学的渗透 摘要: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探讨生活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生命进行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生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护理行业来讲,由于直接面对一个个生命,因此需要在护理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对于生命的重视,能够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去开展护理工作。本文主要就生命教育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护理教学工作的完善。 关键词:生命教育;内科护理;教学 0引言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内科护理教学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这一理念,让学生对生命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对待每一个生命充分的尊重和善待,通过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来促进病患的及时康复。 1内科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1学生缺乏生命价值关怀 在当前内科护理教学工作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生命价值关怀不够的情况。通过对参与内科护理学习的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后发现,存在一部分学生抱有生命无所谓的人生观,还有一些学生认为生命中没有需要感谢的人,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曾经出现过轻生的主观意念。对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踏上工作岗位后每天都会面对死伤患者。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就需要护理专业的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对生命有保佑尊重的态度。 1.2渗透生命教育是整体护理目标的需要 开展护理教学工作宗旨在于培养一批能够为患有疾病的人提供帮助的人才,作为护理人员,不仅要对患者身体疾病开展有效地护理,还需要针对患者疾病开展正确的心理辅导和康复指导。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护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还需要关爱患者的生命,要具备这种情怀。因此要在内科护理教学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实现整体护理的目标。 1.3渗透生命教育是护理人员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就需要面对众多患有疾病的患者,需要承担守护生命的重要职责。通过在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敬畏、尊重每一个生命。能够帮助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健全自身的人格,能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做好本职的工作。通过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树立起一种重视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通过在护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能够在护理工作中渗透生命关怀,让患者也能够感受到真切的关怀,将正确的生命价值传递下去。 2当前开展生命教育教学的现状 2.1缺乏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基础 在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医学院中,在开展的护理教学工作中未能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护理教学工作中。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传导,教学老师在生命教育上的教学能力还比较欠缺,不能有效的灌输给学生正确的生命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是偏向于专业课成绩的高低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没有将生命教育重视起来,对生命教育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学生在生命教育方面的学习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教学支持。 2.2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学习不够重视 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在20岁左右的年级,还未能对生命的价值有独立的思考,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容易产生很大的反应。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对生命教育学习有足够的重视。 当前大部分的医学院选择的生命教育教材内容较为单一,未能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明确的指导工作,不能对学生的生存能力开展针对性、操作性的指导;当前部分内科护理教学老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不能有效的开展生命教育工作。作为培养护理专业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针对护理教学工作有效的将生命教育进行渗透,让学生尊重生命,完善生命。 3内科护理教学工作中渗透生命教学的策略 3.1明确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 在内科护理教学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生命教育的目标。通过明确护理实践的具体需要,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将专业知识教学工作中的生命教育进行渗透,通过有效的结合以及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 3.2将护士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在内科护理教学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应该对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内科护理人员工作岗位职责、护理工作中的生命教育等工作展开有效的教学,帮助护理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 3.3加强对生命教育的教学研究 生命教育作为当前护理教学工作中新兴教育课题,具有非常值得研究的意义。因此,在开展内科护理教学工作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通过积极地开展生命教育讲座,能够让学生对生命教育获得更多的认识;通过在学生中间开展生命教育的调查问卷,对当前学生的生命教育认识水平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根据当前学生的基础来制定生命教育渗透的学习策略制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通过参加临床实践来对生命价值的具体关怀有深入、具体的了解。 3.4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内科疾病护理学习中 在针对内科护理某一具体疾病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进行细化,将生命教育融入进去。比如在进行内科疾病的讲解过程中,教学老师应该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有效地给予病人有效的护理,提高病人的护理质量;学习护理措施时,让学生认识到细致入微的护理和严密的病情观察,可以减轻病人病痛、预防并发症、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学习急救知识时,教育学生珍惜病人生命,认识到抢救工作分秒必争、刻不容缓。通过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内科护理疾病学习的每个环节,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爱护病人生命、维护病人健康的重要手段,从而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 3.5将生命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作为内科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通过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将生命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踏入正式的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与真实的环境进行接触,能够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4结论 内科本身就是与生命教育密切关联的一门医学学科,在教学中与生命教育有许多契合点,从当前护理实践中可看出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由于护理行业自身存在特殊性,通过在护理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让学生能够对生命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正确的看待生命,树立一个正确的生命观,能够正确的面对死亡。希望在内科护理教学中通过渗透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注重对生命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加努力的进行专业学习,掌握好职业技能,提高护理的效果。 作者:杨青 刘丽 张艳 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生命教育论文: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符合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语文课程的确也具备进行生命教育的诸多优势。在具体实践中,要加强课程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课外的生活实践。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课程;集体备课;自杀 国家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内涵和意义 生命教育这一提法源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所著的《生命教育》一书,作者指出,要“引导人们去充分体悟人生的意义;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在其影响下,到90年代,该课程已在全美中小学校基本普及。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关注较早,在国内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目前来看,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生命教育已经作为专门的主题课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这一定义具体详细地指出了生命教育所关注和解决的命题,给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课时的分配等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更多以专题课的形式在生命与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展开,另外就是在多学科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这种做法肯定了学科间相互融合的理念,也符合学校教育的本质——不仅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健全的人格,激发向善的人性,发展乐观顽强的人生态度。如今,受物质至上、追求享乐等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人们精神信仰严重缺失,现实中的表现就是缺乏对永恒和意义的认识,生存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的死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80万以上的人死于自杀,还有更多人自杀未遂。而且报告还指出,2012年,全球75%的自杀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自杀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是2012年全球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逐年递增的同时,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攀升,生命教育对于提升国民生存质量,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于它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与一身,使学生在学习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同时,提升个人内在心理品质,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因此,首先,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就饱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尤其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大多选择有一定深度的名家作品,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吸取丰富的人类精神文明营养,从而将其融合进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中,运用到对周围的人、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追寻生命的意义。另外,在语文课程中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另一项优势在于,语文课在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是一门主干课程,课时安排充分,语文教师与学生交流频繁,语文教师更容易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三、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首先,充分的备课和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等活动,努力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生命教育的内涵,并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使生命教育自然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受历史、地域、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个人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存在着差异,这是合理存在的现象,各位语文教师对课文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通过集体备课中讨论和分享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从中受到新的启发,也可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尤其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有误,只是关注语文课工具性的一面,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生命、价值、思想观念等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此种观念和做法是与语文教学的目标相偏离的,应予以纠正。其次,活用提问讨论等教学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会使得课堂活力不足。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生命教育绝对不是简单告诉学生保护自己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是要教给学生如何靠这些知识去拿高分。生命教育需要学生将知识、观点和激发与自己的生活相联接,带着生活中的疑问来课堂中寻求答案。初中阶段的孩子即将进入或已往经历着青春期,这是一个混乱困惑,亟需价值和目标指引的阶段,加上社会的大环境越来越复杂,他们需要去思考生命、感悟生命,带着信仰和追求继续前行。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创设民主、全员参与的课堂氛围,才能将我们与学生之间的“鸿沟”填平,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据而提供真正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围绕课文观点进行提问和讨论,也可以适当引入时下广受关注的重要事件,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并加以澄清、解读和纠正。最后,注意课外生活的延伸。语文课堂之外,可以组织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也便于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亲身融入社会的大家庭中,从中发现更多与人相处的美好和困惑,使其心性得到锻炼,人文精神得以提升。 四、结语 总之,语文课程具有开展生命教育的先天优势,同时,渗透生命教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部分目标所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向学生提供更多有益的人生指引,助力每一位学生拥有幸福完善的人生。 作者:宋梅美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魏家庄中学 生命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命教育的内涵、意义以及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就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现状展开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建设视阈下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相关对策,希望全社会都够将目光转移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上来。 [关键词]生命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传统文化;道德建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教育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然而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再加上传统文化对生死的讳谈,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几乎停留在空白阶段。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4年,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高达2075.42万。积极探寻可行途径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内涵及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性、完整性的生命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价值,最终使生命实现辉煌的教育活动。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在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的过程中,城市配套发展软环境要求日益提升,农村青壮年男女成为社会流动的主力军。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看,进城务工农民在快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基础上,加快了城镇建设的步伐;然而城乡二元结构、老旧户籍体制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大多数民工子弟无法与进城务工父母共同生活。结果只能是孤独地留守家园,由年迈的长者陪伴,导致农民工子女问题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所以,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研究意义重大。首先,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与家庭团结。生命教育意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与社会、他人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互助关系。然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规范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加之一部分祖父母在教育儿童观念上存在的轻道德重物质、溺爱儿童及不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教育弊端,极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成绩向不良方向发展。开展生命教育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幸福感,还能够帮助其确立更加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只有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处理好,才能使其父母没有后顾之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开展生命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生命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给予孩子可开发的空间也很大。通过对生命教育知识的理解,留守儿童可以从主客观双重角度来认可生命的价值维度,珍惜爱护自己与他人的身心健康,关爱社会与自然,确立责任意识与目标意识。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培养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如果得不到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发生道德品质的偏离。比如有的儿童沉溺于网络,有的儿童肆意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与社会不良少年纠缠在一起。因此,要多渠道地进行沟通式教育,逐步树立留守儿童的生活自信,使其学会信任他人、欣赏他人、接纳自我,形成与社会和谐的心态,进而规划自己的人生。 二、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生命教育不能脱离道德教育的约束,因为生命的本能是欲望和需要,如果不加以约束,将造成生命本能的放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都是生命放纵的表现[1]。现实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相分离的现象,表现为“去道德化”的生命教育和“去生命化”的道德教育[2]。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整全的教育,因而必须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以生命教育来整合道德教育,从而在道德建设视阈下基于人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用道德的手段和内容来引导个体生命的发展,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进而促使其实现丰盈人生。 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现状及困境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存在的问题 一是身体不健康。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细致的生活照顾,身体存在营养不良等诸多问题。而身体的不健康势必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直接影响。二是心理发展异样。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太少,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较少,他们想要的亲情需求难以得到较好的满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亲情体验,他们慢慢对周围的人和事形成消极的价值观念,严重者甚至对自我存在的意义产生否定情绪。三是迷失生命的意义。伴随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再加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受到伤害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现象时有发生。当然,农村留守儿童也不缺乏积极乐观者,他们试图通过刻苦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明确的目标压得他们没有喘息的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孩子过早失去了童年的纯真与向往,模糊了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诸多学者多集中于理论领域探索生命教育的内涵,认为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全人教育”“生活教育”等。而在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取向上,也存在着生死教育取向、安全健康取向、伦理道德取向等争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容易被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或安全教育代替。而国外对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建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美国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意在使学生意识到生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面性,正确认识与体会生命的难能可贵,进而确立正确的生活目的与态度。 (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具体化的教育内容[3]。虽然目前湖南、辽宁和上海等省市出台了关于生命教育实践的相关文件,并将生命教育归入国民教育的总体规划,然而这些文件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监护和陪伴,他们的自尊建立以及安全等问题要比一般儿童更加突出,药物滥用、误用以及溺水、自杀等事件频发。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乏教师专业化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完整,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比一般孩子更加崇拜和依赖教师。教师是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其关于生命教育的观念和专业知识势必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效果和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可惜的是,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较为匮乏,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底下。一些教师甚至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生命教育,又何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 四、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对策 (一)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作用 首先,农村中小学校应当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理念的树立,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珍惜生命的正确理念,帮助和引导他们认清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生命价值这个过程[4]。人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只有热爱生命,将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才不会虚度一生。其次,农村中小学校应当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理想与信念是一个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当一个人树立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他的人生才不会因为诸多坎坷而出现迷茫。农村留守儿童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树立理想似乎是一件困难的事,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先进事例来激励和教育他们,从而引导和帮助他们制定出契合自身实际的理想目标,进而帮助他们逐步实现制定的理想目标。最后,农村中小学校应当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加强生命死亡、生命挫折、生命责任、生存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农村地区存在许多天然的娱乐场所,这些场所在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潜藏着许多危险因素。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校园主题实践活动来引导留守儿童增强对生命存在价值的理解,比如危险场景的现场模拟、危险场景的实地考察等。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重视和优化学生心理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努力构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 (二)教师加强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训与进修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生命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最为信赖之人。教师只有将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真正理解透彻,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帮助农村留守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5]。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较为匮乏,许多教师甚至没有接触过生命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也较为底下,缺乏师德,侮辱、大骂学生情况时有发生。这部分教师难以胜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任务。因此,要对农村留守儿童顺利开展生命教育,学校还应当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 (三)引导社会参与到生命教育过程中来 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还需要整个社会参与进来,只有整个社会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才能营造社会、学校、家庭和谐统一的生命教育环境和氛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孩子整个教育,不能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即使身在外地,家长也应当多与家里保持联系,多给予孩子精神关爱。社会舆论也应当真正着眼于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不能为了博眼球而将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恶性事件或其他惨剧刻意渲染。师范院校应当对师范生开展生命教育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生命教育能力,为将来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更好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质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联动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使其能够重新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符合自身发展的生命真谛。在道德建设视阈下加强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必须确立全方位的教育内容,展示多种途径的教育手段,将道德教育的精髓和原则贯穿其中,潜移默化地让留守儿童接受。 作者:乔丹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命教育论文: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真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当前,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来说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目前,生命教育正日益成为各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学生的对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各所学校要坚持积极、全面、具体的渗透原则,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逐渐地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对在校中学生进行统一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中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为自身未来的发展道路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命教育;渗透 前言: 人类生命的整个过程,就是由一次一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的,生命活动的质量直接决定人类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所以我们要重视每一次的生命活动,让自己生命的全过程实现高质量。教育,就是对学生的生命活动进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体验生命活动的过程。因此,生命教育作为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渐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可贵之处,不断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命的质量才能得以提升。 1生命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生命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此后,在世界教育范围内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学术界普遍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之上,学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统一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健康并独立的发展,追求生命的价值,学生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获得生命的意义,绽放生命光彩,从而实现自身生命的最大价值[1]。 2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对生命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2.1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生命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随着我国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使中学生开阔了视野,为中学生学习多元化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学生的行为道德观念。拜金、自私、个性极端等观念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模糊了学生对行为道德观念的理解,近些年不断引发校园伤害和意外事故等悲惨事件,严重威胁了中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基于此,必须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让中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学生的未来和发展道路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2.2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生命教育,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中学生普遍具有自尊心强、抗压能力差的心理特点。面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感到对生活的目标和方向的迷失,甚至开始怀疑人生,丧失对生活的希望。近几年发生多起学生自杀或是伤害他人的悲惨案件,情形惨不忍睹。因此,必须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珍惜生命,享受来之不易的生命所带来的美好[2]。 2.3思想政治教育完整性的体现: 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生命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对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并对生活和生命进行了解和认识,这对中学生选择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密不可分,并且对此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有很多学校不注重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学生形成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降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增强学校对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视,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生命教育,引导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是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完整性的体现。 3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对生命教育渗透的对策 3.1以思想政治课为载体,渗透生命教育: 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思想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生命的感悟。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生命。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处理自身产生的困惑,也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带来的美好。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同时渗透生命教育,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加强中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理解生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在学习当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信心,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使自己的生命充满阳光。 结语: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作为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渐渗透生命教育,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珍惜生命。 作者:肖文红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生命教育论文: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议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提倡以前瞻性眼光和积极姿态,注重发展人的积极品质以缓解与应对心理危机,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给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内容和新的方向,并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积极心理学 1亟需突破:传统意义生命教育的弊端 当今大学生“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的生活方式使传统的教育形态发生了改变,为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1缺失了的生命意义 网络世界的开放性无组织性使得网民可以同时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类群的道德伦理文化,因而主流的道德文化很难控制到受教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普遍找不到生存的意义,走进学生宿舍,首先入眼的杂乱无章的物品摆放,而在宿舍的学生,不是躺在床上玩手机,就是在桌前打电子游戏,弥漫着一种思想颓废、不思进取的气息。大学中流传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在大学中恋爱,就在大学中变态”、“DOTA穷一生,魔兽毁三代”的俏皮话折射了大学生缺失生命意义,虚度青春年华的现实。 1.2淡薄了的生命意识 打开媒体,大学生校园暴力、自杀和伤害他人等极端恶性事件触目惊心。表现在:①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如药家鑫伤人事件中仅仅是因为他主观上认为农村妇女会比较难缠;②对非己其他生命的漠视,如在校园中每到毕业季,校园被遗弃的小猫小狗随处可见,同时采折花枝、践踏草地等行为也比比皆是;③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会导致大学生人格异化,严重者甚至分不清楚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直接把虚拟世界中杀人的游戏复制到现实生活中去造成悲剧。 1.3边缘化的生存技能 现在的大学生连最起码的生活常识都很缺乏,笔者经常接到学生让人哭笑不得的咨询电话,比如电话卡丢了应该怎么办,或者家里寄东西来了应该到哪去收等等。有的学生宿舍被整改,问及原因时,有些学生反映根本不知道如何打扫卫生,折叠床被。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尚且如此,更别提一些防电防火、保障个人财产、疾病防护、应激状态下的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了。在大学校园里,违规用电引起火灾、游泳溺亡等危及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以上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寻求一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防患于未然,并且能够持续性的发挥效能的新的方法,而积极心理学理论无疑是担当此任的理想工具。 2异曲同工: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其理论关注点在于个体本身具有的优势与美德、积极能量和积极潜力等人性积极方面,致力于使个体生命更富于意义和获得幸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其原理,从心理意识层面进行。 2.1两者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 大学生生命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尊重所有生命形态,继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积极心理学同样重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强调个体内在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的激发,两者殊路同归,终极目标一致。 2.2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价值取向必须与当今倡导的和谐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保持高度一致。而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要求发掘人性积极本能,两者价值取向都是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生命力量的激发。 2.3两者的研究内容是一致的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分为:认知层面、情意层面、实践层面;积极心理学则将人的心理机构分成三个系统: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层面意在了解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即正确的对生命的认知;情意层面意在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即对生命的情意层面;实践层面在于掌握生存技巧,提高生命质量,这个与积极心理学中的行为相对应……从上分析可见,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无论是从目标方向、价值取向还是研究内容上都是一致的,因而在积极心理视域下进行生命教育实践探索是完全可行的。 3另辟蹊径: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培养探索 3.1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优化高校生命教育生态 高校首先要创设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校园文化,以陶冶大学生情操,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大学生生命意识。可以利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建筑布局等物质载体,将一些尊师重教、珍爱生命等名言警句或者典型事例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于无形中接受感恩他人、珍惜生命等观念的熏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高校应该开展各种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提升对生命的理解与认知。如通过组织参观医院里的产科、手术室、太平间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体验生命可能遭遇的喜悦、恐惧和生命的无常,从而懂得敬畏生命;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消防演习、地震逃生演练等活动,体验在一些应激状态下如何判定生命的价值,从而学会热爱生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和承担责任,从而知道增强生命的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监狱、看守所、戒毒所或防爱滋病展览等,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从而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 3.2培养积极的生命观,掌握心理危机自救技能 大学生要培养生命存在观、独特观、质量观与超越观,要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敬畏生命;要理解到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懂得努力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价值的,要积极发展和完善自我,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历程中,难免会遭遇困难与挫折,会给大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要教会大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危机自救技能。大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识到无论面临怎样的危机,遭遇多大的挫折,都要首先学会积极的正视现实、正视危机,坚定正确的生存信念。还要学会从逆境中获取积极的意义,认识到正是在不断的克服困难,超越挑战中丰富了生命的意义,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学会用积极的认识来调整心态,培养自己积极的人格。 作者:金自如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怎么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方面,生物实验教学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特别是农村薄弱初中,由于教育经费,升学压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针对农村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农村生物实验教学策略,以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成为目前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首先要重视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一个突出表现。作为一名第一线的授课教师,首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者靠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从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中走出来,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改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尽可能多的创造学生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提高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前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生物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课前实验的实际情况预测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会是学生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生物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初中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也可以放手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以此培养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三、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指导和管理 在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学生热闹参与实验的过程,但是,可能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虽然看到了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能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多数初中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一堂课下来,教师会弄得疲惫不堪,学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指导和管理工作,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及实验方法,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并教育学生对实验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要及时启发学生纠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最后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总之,只要对生物实验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生物实验的教学质量将有望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研究、归纳总结,同时收集学生互动讨论中的感性材料。案例教学变传统的“老师是课堂的权威者”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师生互动合作,寓教于乐。可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案例教学。 一、初中生物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来看,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评价学生的手段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的实践。从微观来看,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首先,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备课要求较高,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精心选择,并对内容进行核实串接。其次,在案例教学实施中,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又要稳定课堂纪律。最后,案例教学存在一定的风险,案例大多是孤立的一件事情,没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案例掌握一个知识点,但很难将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1.案例讲授法 案例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将案例与课本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达到对知识点和该节内容的系统掌握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此种方法。 2.案例模拟法 案例模拟法也是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更生动形象的方法。通过情境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案例模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评析,最终达到掌握案例所针对的知识点的目的。例如,教师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甲(腮腺炎潜伏期)和乙两人小聚,并热烈地交谈,一星期后,乙的腮帮肿大,得了腮腺炎。 3.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如大雁南迁时,总有一两只身体孱弱的大雁站岗放哨,当发现有敌害侵犯时,这些放哨者通过嘶鸣狂奔向整个雁群传达警报,使雁群尽快作出御敌或逃生准备,而报警的孤雁最终难逃敌害的袭击。通过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分析讨论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4.案例辩论法 当案例提出来且学生进入分析思考后,学生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案例辩论法让学生尽情地畅谈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整合学生观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先由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再以类似辩论会的形式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争辩反驳。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善于总结,表扬鼓励优点,指出应改进的地方。如众多入侵的外来生物不仅破坏了我国生态系统平衡,同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问题:某些外来物种的入侵能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吗?为什么?教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小组,正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不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而反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 三、案例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完备的案例汇编是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的编写和选择是案例教学实践的前提。在生物教学中,合格的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案例数量仍很不足而且零散。因此,案例的汇编单靠每一个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整个教学组每个教师共同努力去建立完备的案例库。 2.处理好具体案例学习与系统知识掌握的关系 一般来说,案例往往都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情形而设定的。一个案例通常只能反映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规律,因此容易造成以偏概全。这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出隐藏在案例背后具有普遍的真理性的本质规律。让学生在对案例单一认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知识结构整体的理解消化上,发挥案例的最大教学价值。 3.正确对待案例教学中的评价问题 评价一个案例的使用是否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标准是多样的。案例教学由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对学生的考察能力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此,要对案例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过程也应关注学生在整个案例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案例教学对每个教师都提出了挑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此外,一个好的案例的选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因此,教师从要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以案例教学的实施作为自我提升的一个良好契机。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面的教育。但是,如果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往往给学生们一个印象:生物学知识靠死记硬背,事实上,生物学知识是人们实际经验的结晶。有好多好多的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做小实验总结得来。而学生对这方而的情况是缺乏能力完成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战场,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手、脑、口等解放出来,这就是老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而在这一切之中,关键是要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思想,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总揽教学。 二、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思考。注入式教学则让学生对知识无所适从,成为学习的容器。因此,启发式教学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历经数年而不衰。同时,启发式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实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研究启发式教学对搞好生物教学是很必要的。 三、研究方法 从组织教学、备课、上课、辅导、试题测验、思想交流等方面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特别是在教学中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组织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的思维;备课时,要尽可能地把一些“活”材料备到教案中;上课时,要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辅导时,要启发学生质疑;出题时,要出一些考查综合能力的题目,与学生谈话时,也要具有启迪学生思考的作用。 四、实施过程 1、组织教学中的启发性 组织好教学过程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组织教学中的自发性就是要使学生自觉地寻找学习的材料,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达到解决的目的,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如为了讲苔藓植物有直观材料,我特地启发学生们:这种植物我们是见过的,只是我们没有留意。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呢?它有多高呢?哪位同学能够采到它呢?同学们在课前想想办法!经过这样提供线索式的启发,结果有好几个同学采来了实物标本,其中有的标本还带有孢蒴,植物形态很完整。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你们是在哪里采集的呢?有的说在湿砖上;有的说在水沟旁;有的说在家里的盆景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生活环境的学习内容之中去了。学生学起来水到渠成,让学生自已去准备材料,想办法去思考问题,启迪思维,这种组织教学就具有启发性。 2、备课中的启发性 备课时也要围绕启发式教学来进行。教学时才能体现出启发式教学的内容,备课的时候就要把怎样让学生想办法、找问题、去思考、去观察的内容考虑进去。如引入教学内容的启发式教案可以这样来书写:同学们先看一看这是什么?(出示蜂巢的教具)接着启发:为什么蜜蜂要筑蜂巢呢?蜂巢的大小是否相同呢?蜂蜜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很自然地进入到蜜蜂内容的学习了。 3、上课中的启发性 上课是最能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无论是引入课题、提问、讲授、谈话、阅读、分析、归纳、讨论、问答都可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给学生点明关键、寻找线索、营造环境、自发思路,有步骤、分层次,一环扣一环地实行启发式教学。如“叶的形态”启发式教学过程可如下进行:先让同学们看棉花的叶,思考叶的组成有哪些?启发思考谁是叶的主要部分?(叶片)叶片从宽度、厚度上来看有什么样的特点?(扁平而宽阔)这对叶的功能有什么样的好处?(便于接受阳光的照射)这表明叶片与其功能有何关系?(相适应)[这是第一层次]进一步观察棉花叶与月季叶,看一看每个叶柄上叶片的数目是不是一样,转入单叶和复叶的学习。展示棉花叶与月季叶,问哪是单叶?哪是复叶?学者的概念,紧接着比较复叶与枝条之区别。[这是第二层次]继续观察柳的叶、丁香的叶、夹竹汐的叶在茎上的排列次序,转入叶序的学习。接着观察叶的排列情况有无完全重叠的现象?引人叶镶嵌的概念,表明叶具有向光性。[这是第三层次]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地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归纳、去总结,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 4、出题、辅导、谈话中的启发性 出题时要出一些具有启迪思维的练习题。如讲了根的形态后,为复习根系可出这样的题:画出杨树的根与小麦的根在地下的生长情况?(学生就要思考画成直根系还是须根系的问题)辅导时要启迪学生思维,如讲了“排泄”后可启迪学生思索: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升,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就要联系尿的形成过程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方面的知识。谈话时要抓注问题的关键、学生的思想顾虑及其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足,分析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下决心去加以改正等。 五、结论 通过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之中解放出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自然而然地学习,自发地学习,愉快地学习。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素质的成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诗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诗词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深化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关键词:诗词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升华主题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花开花落,似水流年,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谱写出无数名篇佳作,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世界,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化,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教育方式与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引用一些精炼优美、千古传诵的诗句进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深化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全面提高素质、可谓一举多得。 一、以诗导课,先声夺人 用诗词导入新课,会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我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老农辛勤劳作图片,请学生展开联想,可能想到什么诗词。学生会马上联想到李 :请记住我站域名/ 又如在学习《芽的类型和结构》让学生齐咏唐·贺知章《咏柳》,并适时提出“绿叶是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成的?”从而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同样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在新授教学内容时,适时适当地嵌入一句乃至一首优美的诗词,易于把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化,从而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妙用。 例如在学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时,我吟咏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及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并分别提出,山寺桃花开花较晚,红杏探出墙头,秋天菊花开放,分别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会深入分析思考,这样学生既受到文化熏陶,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起到一举多得之效。 又如在学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时,引用了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引导学生分析草与豆之间的关系,这样使教学内容非常形象生动、学生乐于接受。 三、以诗深化,意味深长 良好的开端并不等于成功的全部,而结课的失当也会导致功亏一篑,以诗词结尾,既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受到鼓舞和教育,产生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学习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后,引用辛弃疾的诗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学生运用所学过知识分析“丰年”与“蛙声”之间的关系,深化本节的主题,使学生更加重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又如学习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所有内容后,让学生辨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中诗人是否有失当之处,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生物现象,从而获得成功的快感和学习的乐趣。 四、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以诗词为载体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理解、运用能力的试题屡见不鲜,在试题中运用诗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1、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诗中的“绿”真实是由衣藻等大量植物繁殖引起,请问衣藻属于下列哪类植物(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藻类植物 D、种子植物 3、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中描写燕子的什么行为( ) A、求偶 B、筑巢 C、育雏 D、产卵 用诗词命制试题,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效率更有成效。 课堂中浓郁的文学艺术色彩,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让学生在受到文学艺术熏陶的同时,更乐于接受科学知识,让生物学课堂充满活力,增强生物语言的艺术魅力。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巧用课堂提问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好的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酶”,是强化记忆的“催化剂”,好的提问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到提问这一方式。提问是否成功,则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问什么”。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仅就我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思考,枚举几例,与大家共议。 一、全面了解学生,分层次提问 全面了解学生是备好课和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问是否成功的基础。备课时,要设计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在课堂上分别根据学习成绩情况和学生个性特点请学生回答。如较难的问题请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请中差生或性格内向、平时不爱交流的学生回答,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抓住关键知识,比较提问 比较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能使学生认清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如在学习了七年级生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呼吸作用”后,就要抓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就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需要的条件、原料和产物进行比较提问,然后抓住两者的实质(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及过程比较提问,再比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这样由浅入深地比较提问,使学生不但加深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实质的理解,而且易于掌握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记忆和运用。 三、新旧知识联系,综合提问 综合提问是把现在所学的内容与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提问的方法。它能起到以新联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学习了“尿的形成和排出”后,提问学生,人体尿液中的废物是从哪里来的?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排泄的过程和对于人体生存的意义,而且复习了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人体内的运输与利用,进一步增强了对“人体是一个由多个器官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的理解和掌握。 四、利用学科间联系,迁移提问 这种提问就是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转移到其他学科和生产实际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做完“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探究实验后,提问学生,生产韭黄时为什么要遮光?结合语文课中《山行》和《香山红叶》等诗句内容提问为什么霜叶会红于二月花?香山的黄栌和枫树为什么在重阳节才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巧用课堂提问,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量力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 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的提高,而在我们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往往只把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当作一堆现成的知识成果传授,片面注重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自觉中排斥了学生思考和个性,这样一来剥夺了课堂上学生思考时间,以及充分思考的权力,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不敢创新知识的“好学生”。因而使课堂气氛陷于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激情、兴趣。 那么,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本人认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以观察、实验为研究手段,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直接兴趣起主导作用等特征,通过探究问题式的发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自己设法发现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并解决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有针对的提出问题(目标),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听讲、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环节,发现“新”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各种能力要求。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一般来说在发现法教学的过程中经过的以下基本的几个步骤: 一、根据中学生物学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问题。 提出的问题,即作为学生发现的目标。当然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根据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渴求状态,在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或由教师把科学上已解决的某个问题(指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作为未知的问题提出,作为发现的目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应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活动或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能予以解决的。当然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教师、教材、网络或其它资源,也可以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产生。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导向科学的研究,使学生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研究活动。 例如,在《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教学中,我们可设定一定的情景,自然的引出问题:植物依靠根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水分,叶片用水等物质做原料,在阳光下制造有机物质。茎,担任着根与叶之间的物质运输工作。那么茎,是如何把水,以及溶解在水里的无机盐运到叶片上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二、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假设。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往往对问题的分析和目标的发现,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把问题(目标)分成若干个需要回答的疑点,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及发现目标的方向。 例如,在前面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容易地从茎的结构入手,展开讨论。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人人都能参与讨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一个个的可能被提了出来: (1)可能是树皮(韧皮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 (2)可能是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 (3)树皮和(韧皮部)和木质部一起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但是,如何用事实说话,即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如此一来,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要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三、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加强“引导”,促进“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拟订“发现”的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可控制的变量。因此这个过程是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索的机会。为了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各个问题,实现逐步发现“新”知识的过程,那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给学生各种发现的材料。如: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等,有条件的最好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发现”,并指导探索问题的思路。学生根据材料以及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的观察、阅读、讨论或师生的互动谈话交流等方式,逐步实现自我的“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一般是事先安排好的步骤,学生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操作。着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的技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同时有制约了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质疑、探求、求解、创新的精神,为了解决这个冲突我提供给每个实验小组几根柳树的枝条,稀释的红墨水(或蓝墨水)等材料和用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分析结论,进行实验的设计,并验证自己提出的各种假设。实验组织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使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进而使学生更敢于创新。 当然,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发现”是关键,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引导”有法,学生的“发现”才能保证,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发现”活动,获取知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历了:拟定探索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设计对照实验、进行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实验数据、评价数据的可能性等“发现”过程。 四、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生物学的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以及对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分析、理解、概括和综合的活动。这不仅有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还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实验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毕竟都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过程,都要认真加以分析、讨论,找出问题所在。这也是在“发现教学法课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要学生通过了自己的积极思维,积极探索,严肃认真地进行了实验、讨论与交流,此时或多或少总能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当然,有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得到的结论知识是有些零碎、分散的。此时,教师就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共同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并上升到规律、概念或原理,实现真正的“发现”。 例如:在前面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现”活动,通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探讨,不难得出植物体内担负水分和无机盐重任的结构,从而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 五、练习和反馈,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些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结构化的知识用于实际,实现再认识。 总之,“发现”法的教学过程,是以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的过程;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发现”活动,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于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关知识。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所以,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 一、中学生物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科主要研究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了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在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因此,在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这一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认识不够,从而忽略了演示实验的优越性。我校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很到位的,花巨资添置各种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用品,以满足教学要求;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对于一些有条件限制的实验做了适当地改进)在课堂上都一一加以演示,,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艺术性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可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 1、验证式实验--先授课后实验。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一一加以验证。实验中,学生们发现加热干燥的小麦种子后在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挤压花生的一片子叶会在白纸上留下油渍,等等。通过这些现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同步式实验--边授课边实验。在“显微镜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至下或分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其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授。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这些直观现象使学生极为容易地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在加以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形式获得的知识大约能够记忆15%,而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左右。因此,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讲授生物学知识,能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3、传授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正由于演示实验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当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甚至一个微小的动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全局性。为此,教师应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不可忽略每一细节,力争做到实验准确无误,授以学生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总之,作为直观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每个演示实验,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 学习兴趣 培养探究 初中生物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而兴趣的培养是完成这一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只有这样长期的坚持,才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生物教学,使初中生明确学习目的,知道生物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人们的饮食起居、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它。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微观上,以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等代表的生物工程将有突破性的发展;在宏观上,由于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耗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因素日益困扰着人们。生物学知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科研工作的重点已将生物学列为高科技研究发展的重点。当代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都希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力军,无生物知识便等于无稽之谈。受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世纪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产生,良好的关系又是通过沟通来完成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感情投入和沟通技巧把学生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师生感情的建立是双向的,投入多少感情就有多少回报,在与孩子建立有效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开启他们内在的智慧和资源。教师关心学生,学生也就信任老师、喜欢老师,也喜欢老师教的学科。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发挥最佳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洞悉学生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心理状态。依据所传授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展思维,激发创造能力。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多样的课堂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活动化生动化,这些都能给生物教学带来无限生机。比如实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和验证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了解生物知识在日常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竞赛与游戏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能够让学生在紧张活泼的趣味活动过程中分析、解答问题,从而巩固教学知识;野外考察类的活动形式,能够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其他的活动形式还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观察探究法、角色扮演法、调查探究法等等 五、实验操作,激发兴趣 学习对生物的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挂图和模型上,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亲自实验的能力,以便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观察和实验的用具”时,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分组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在讲清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怎样取镜、安放,怎样对光、调光,怎样观察、绘图。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仔细,而且学习兴趣高昂,轻松愉快。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 六、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们接受知识离不开具体形象。课本插图、挂图、生物标本、模型、实物这些传统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变,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如果教师能灵活应用这些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很容易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生物教学中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巧没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联系实践生活,寻求兴趣 “兴趣的基础是需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未必能使学生的兴趣持久,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生物,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只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课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的兴趣才是自然的。学好生物学,学生就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卫生时,利用投影、挂图、录像或课件,让学生感受各种器官在自身的实际位置、生理特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针对学生坐、立、行、走姿势不够端正的现象,在学习了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经常训练,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所见所闻,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要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利用电视、录像、电化教学等使学生开阔视野,谈谈生物与生活,参加实践、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土壤的酸碱度的实地调查、测试,以及对 学校的绿化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田间、校园等实验调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 生物教学的有趣可以为培养初中生学习生物兴趣提供前提条件,即学生激动的学习情绪背景。至于能否使学生由此产生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激动的学习情绪体验稳定下来,成为稳定的心理状态,从而造成认识和情感方面的不平衡,形成学习需要,当学习需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并伴着愉快的情绪体验出现后,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加工者,是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生物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求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展示教学非凡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如,在学习“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就会设身处地的想办法用生物学知识去帮忙,如配制培养基,在手心、手指采集细菌,检测不同环境条件对比实验,观察菌落形式等。又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章时,提问:“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如果婴儿没哭出来,那医生可要着急了,就会拍婴儿屁股,让他哭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迫切想知道答案。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中,主体意识将逐步得到培养。 (二)给予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参与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了解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习方向,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 “牵着鼻子走”,盲目探索,无所适从,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的揭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当然,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加之新课程的初中生物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在某些专题的教学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提出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思考问题:蚂蚁能“搬家”,小猫会吃东西,小狗会睡觉,动物的这些行为需要人去教吗?是不是出生之后就会的?“鹦赋学舌”是天生的吗?再结合课本中富有趣味的资料分析,让学生沿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课题去提出什么行为是“先天性”,什么行为是“后天经过训练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学生在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经过加工、组合、提炼,形成教学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确定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方式,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方向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三)给予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体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恰当的动手活动,能变隐为显,化静为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明白动态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深刻性。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对课标要求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制作”、“技能训练”和“课外实践 ”等探究活动一定要落实到位。教师应创设引人的情景,提供适当的线索及方法,鼓励学生广开思路,设计多种方法给予学生足够动手操作的体验,开展探究活动,使这些活动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在失败与成功的体验中发展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参与。例如在《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全书就是一章内容《生物圈中的人》,因此非常容易在课堂上开展活动。如在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感受一下这个动作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时,让学生做深呼吸的动作并将双手分别放在胸部和腹部,体会一下胸腔和腹腔的运动与呼气和吸气的关系;又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节时,通过学生游戏:“拍手”和“抓手”、缩手反射和“看到解剖针就害怕”以及分组完成膝跳反射的测试,学生就很容易领悟出反射的概念。再如,在关于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分别通过实验探究的操作活动,比较出楼层高矮、雨天前后、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等条件下尘埃粒子的数量。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同样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四)在合作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人的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和最终结果在于其个性化的形成,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社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如一些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概念的关键处,都可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学习。 例如,对于食品保存,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学生讲出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原理来,就不容易了。在学习“细菌、真菌与 食品保存”这部分内容时,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大多数小组都说出了5种以上的食品保存方法,例如:脱水法、渗透保存法、腌制法、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和真空包装法等。并能认识到防止食品腐败主要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生物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谈在初中生物与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往今来,德育这个词语比比皆是,比如,在学习中、工作中。其实,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在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阶段的学生正缺乏这种观念,就对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主要讲完善运输业,怎样去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现在发展如何以及分布情况。知道主要讲的内容后,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去让学生观察了解现在的运输状况、农业发展状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感觉到了当前生活与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从而让学生生成想改变自己的家乡,甚至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想法,使学生热爱国家的心情进一步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摘 要:笔者通过预习指导,现场操作示范及实验操作考查等方法,强化了生物实验课教学,使毕业会考优生率达90%以上。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一九八级一班59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在北碚区初一下期末统考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题目中写了《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实验课》。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实验课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81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 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九七级4-6班,初九八级1-3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初九六级3-6班171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平均成绩88 8分,优生率90 2%。其中四班人平94 2分,优生率95%;满分有八人,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初九七级5-6班116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及格率100%,平均92 1分,优生率91 5,其中五班人平96分,优生率95%,满分6人。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论“目标”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的创新机制 教学不可缺失了清晰的目标,初中生物教学亦不能例外。从初中生物课教学现状来看,课上挺热闹的,尤其是公开课被实验、视频、图片、模型、标本填得满满的,课上看上去轻松、有趣,但是课后效果低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灌输式教学有弊端,不过,生物课不是观赏课,毫无目标地让学生随意去学显然也是无效的。我们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相关性”,实现生物知识、能力和情感有效的、定向的发展。本文就该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合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否达成是显性的,也是可以通过考试进行考量的,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目标处于单维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很多学生在校成绩很优秀,步入社会就什么都不会了。为此,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即除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外,教学目标还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隐性的教学目标。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三维教学目标相互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升都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正确方法的指导,情感和态度又是学生能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良好情绪的驱动下,学习过程才会变得轻松又有节奏,提高知识获得的效率。我们在初中生物每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之前就必须正确。 2.准确定位 每节生物内容的教学,教学目标都应该各有不同,准确定位是教学有效的前提。那么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必须将教材、课程标准、学生的学情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的考虑。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从其在教材中所处位置来看该节内容是“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第一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有如下几个:(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2)正确使用显微镜对洋葱表皮细胞结构进行观察,通过自主观察实现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进行有效地识别;(3)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细胞的功能有所了解;(4)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结合这些教学重点内容,目标如何制定还要看看学生的具体学情,此前的生物课学习中,显微镜的使用和制作临时玻片学生已经学过,基本方法已经掌握,可以作为本节课知识学习的基础和技能发展的起点。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综合上述几块分析进行科学的设置,确保教学目标简明且可达成。 二、实施和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 1.“知识目标”问题化策略 每个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等几个层次目标。那么这些知识目标如何实施和达成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组织知识教授,将知识隐喻于具体的问题中,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发现、理解和内化。 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将每个知识目标转化为一个主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能力水平将主问题拆解为若干个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过程性问题,问题的设置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紧密联系,问题的呈现形式简洁、清晰,问题的难度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2.“能力目标”操作化策略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知识的获得都经历了一个观察、实验、总结的过程,“过程与方法”的能力目标应从学科特点出发,将目标投放在具体的操作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动手、动眼的机会,在操作中熟悉基本实验器材的使用,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当然,也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瞎操作,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一起理顺实验步骤,适当地时候可以采用示范的方式确保学生的操作正确性,设置具体的观察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物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3.“情感目标”过程化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体验式学习,不仅仅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不可以采用说教的方式,而应该在具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渗透和浸润。 (1)我们在课前备课时应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多维度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生物世界。 (2)倡导教学过程动态化,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任务和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在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3)将课堂知识学习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在观察和参与丰富多彩的“生物”活动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 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区别。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蜂的身体大孝卵的受精情况、蜂房大孝幼虫期食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职能等加以比较。 3.灵活综 合应用。 由前所述,比较法虽分几种,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学中,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 总之,生物教学中利用比较法教学的因素和内容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总结和把握,有意识地利用比较法的优点,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 [摘要]:本文论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网上文字和图片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利用flash动画创设教学情景,利用自制PowerPoint课件创设教学情景和利用电视录像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 [关键词]:教学情景;生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生物教师应当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生物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生物教学情景。情景是指对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情景教学就是利用具体的场景或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景的创设可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前者以语言为基础,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后者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学习资源和自主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物教学情景,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高效,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对生命规律的研究兴趣。根据自己多年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生物教学的体会,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的方法。 一、利用网上文字和图片资源创设生物教学情景 互联网上最丰富的资源是文字和图片,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网上搜索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及动植物趣事,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如在准备“遗传与变异”一节的教案时,从网上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课堂上,当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学生讨论后,再给学生讲述,近亲结婚到底有多大危害。笔者列举了这样两个事例:1840年2月,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舅舅的二子)阿尔伯特结婚,婚后给她的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不幸。他们生下的9个孩子中,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其他人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真是无独有偶,1839年,30岁的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爱玛是他舅舅的女儿。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6个孩子中竞有3人中途天亡,其余3人又终身不育。到了晚年,达尔文在研究植物的生物进化过程时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比白花授粉的个体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且自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这时,达尔文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讨厌近亲结婚。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又如在讲“环境保护”一节时,从环境保护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如“赤潮及其危害”“酸雨及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环境激素污染的现象和危害”“过度排放与污染”等的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教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自然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加深记忆。 二、利用Flash动画创设生物教学情景 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静态图片相比,Flash动画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它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情景,如再现生物的生理特点、生理结构及生活环境。因此,Flash动画成为创设教学情景很好的工具。利用Flash动画可以把学生平时看不到的微观结构和学生不易理解的、语言不好表达的抽象内容(如微生物的结构及生殖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等)展现出来,产生直观效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运用Flash动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Flash动画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从网上下载。自制Flash动画进行教学优势较大,这样教师可以结合本人教学的经验,能更好的把握其形式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使制作的Flash动画内容更加适合生物情景教学的需要。如可以自制“水螅的出芽生殖”“细菌的分裂生殖”等。在讲授“腔肠动物”一节讲到水螅的生殖时,可以向学生演示自制的Flash课件“水螅的出芽生殖”。动画中,水螅的母体上渐渐长出一个小芽,小芽长大,当长成一个小水螅后,从母体上脱落下来,从此这个小水螅开始了新生活。课件中设置有播放、暂停及重播按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控制,可以重播,也可以暂停插入讲解。 虽然自制课件适合自己,但教师把要用的课件都做出来是不可能的。平时上网时注意把与生物教学有关的课件下载下来,需要时可以方便使用。例如,笔者下载了课件“细胞”“光合作用”“气体交换”等。当讲授“细胞”一节时涉及到细胞的生理活动,即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如果采用以往的教学手段,讲课时总是用挂图或模型,且要带上实验器材给学生演示,翻来复去地讲多遍,仍有学生不理解。现在用下载的Flash动画来显示整个细胞吸水与失水的过程,既简单又快捷,而且由于使用大屏幕投影,即使后排学生也看得真切、看得明白。必要时加上教师的讲解,整个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自制PowerPoint课件创设教学情景 与文字教材、传统的挂图、投影片等教材相比,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知识的组织形式更佳、信息量更大等优点。在市场上购买的课件有时不太适合自己教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制作教学课件,而电子幻灯片PowerPoint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的一种技术。 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课堂教学幻灯片,既可以声、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同时PowerPoint还有许多优点----不仅可以显示文字、图片,还可以播放声音、制作动画效果,在需要时还可以进行超级链接,方 便地链接到需要的内容;它可以插入背景、插入音乐,在教学中使用效果也相当好,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整个教学课件的内容。如在讲“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时,笔者用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种子的结构和成分”,课件中插入了很多种子的结构图片,不但清楚地讲解了双子叶植物菜豆种子和单子叶种子植物玉米种子的结构,又将它们的胚的各部分进行了对比,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PowerPoint课件中插入验证种子各种成分的实验录像,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讲授这节课时,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可以使教学重点和难点轻易地得以解决。又如讲授“人的神经系统”一节课时,由于神经系统比较抽象,且概念较多,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些东西,不好理解,所以把“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脑和脊髓里的灰质和白质”“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制成PowerPoint课件,利用它们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色彩鲜明的图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并用。课件中还补充了大量的练习题,扩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提供了学生课堂练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上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重点、难点。。 四、利用电视录像进行生物情景教学 如果说Flash动画是形象逼真地表现生物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电视录像则是把活生生的生物现象重现在学生眼前,它在生物情景教学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恰当利用电视录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当在平时注意生物录像资料的收集,可以从电视上录制到很多能用于生物教学的内容,如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的部分节目、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生物课堂以及各地电教馆的教学实验录像带如《动物解剖》和《植物实验》,还可以购置如《趣味生物奥秘》《海洋馆》《鸟的世界》等录像光盘;如果有校园网,还可从网上下载教学录像,如笔者从河南大学网站上可以下载生物科教专题“人类生殖”“细胞”“生物的形成”等录像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录像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鱼类、两栖类、鸟类等课时,可以使用这些录像带,这些录像资料使用很方便,效果也很好,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更加接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能把学生带入神秘、奇妙的生物世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在笔者讲到海洋鱼类时,播放了《海洋馆》,学生看得如痴如醉,神情专注。又如,讲鱼类解剖时,教师不可能把鱼缸搬到课堂上,即使能搬,坐在后排的学生也不一定能清楚地观察到细节,这时用录像带播放鱼类生活的镜头,展示鱼在游动时鱼背鳍的作用、尾鳍的作用、腹鳍的作用,这种教学效果比观察真鱼还要好。讲解鱼的解剖时,播放解剖鲫鱼的全过程,电视录像中详细讲解了解剖鲫鱼的方法,镜头还展示了鱼体内部结构和解剖的细节等。在播放的同时,教师可以暂停进行讲解,强调重点,也可倒过来重复播放,让学生多次观看重点难点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学的三类实验课教学 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选择适合于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从初中生物学实验的内容来看,主要有形态解剖实验、分类实验和生理实验三种;从实验的类型上划分,可分为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实习三种,而其中学生分组实验所占的比例最大。根据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可将学生分组实验分为验证式实验、同步式实验和探索式实验三种类型。 1验证式实验----先教课后实验 验证式实验是以验证为目的,先讲新课后的实验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的程序是:复习知识教师示范或讲解操作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知识。这类实验一般编排在有关课文之后,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很多,观察操作要求较高,实验的内容比较复杂。例如:教师用两课时讲授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利用两课时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细胞并做实验。此外,像“观察根尖的结构”、“观察叶片的结构”等实验也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在验证实验课中,实验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知的,实验课的程序和知识脉络比较容易,通过实验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知识的作用。但是,从培养学生的生物能力来看,它的不足之处是结论和程序都是学生已知的,只是“重新体验其过程”而已,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同步式实验----边教课边实验 这类实验把讲授新课和实验结合起来,讲课与实验操作同步或交替进行,即讲授内容与实验内容是同步的。它一般编排在有关课文之中或之后,所需的基础知识较多,并且实验的内容与讲述的理论知识关系相当密切,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才能将观察结果上升为理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叶芽的构造”、“观察花的结构”、“观察水螅”、“观察蚯蚓”、“观察常见软体动物”、“解剖青蛙”和“解剖鲫鱼”等,均可采用同步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 在同步式实验中,教师要把教授新内容的任务和实验课的任务融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其基本技能和能力。因此,此类实验课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尤为重要,是实验课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教程,做到手段多样而不繁琐,内容丰富而不杂乱,即:将实验的观察、操作等环节穿插于讲述、理解、思考与总结之中,并力求两者衔接自然而合理,做到教学思路清晰,知识脉络一目了然,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以“观察水螅”一节课为例:本节课的知识点有5个,即:①外部形态;②内部结构;③捕食和消化生理;④神经结构与应激性;⑤生殖生理。围绕知识点,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达标程序: 教师设问:水螅有什么样的外形与体色?学生观察实物并 回答教师展图并板书总结:水螅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设问:水螅体壁有几层细胞?体内有什么结构?学生 用显微镜观察纵切片学生回答教师展图、解释、补充板书总结:双胚层与消化腔。 教师设问:水螅如何捕食和消化食物?学生亲手释放活水 蚤喂水螅,并观察其捕食行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捕食消化。 教师设问:用探刺活水螅不同部位,它有何反应?学生操 作并观察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总结:神经网及其特点。 教师设问:水螅用什么方式生殖?学生观察水螅的芽体 教师归纳:出芽生殖。 在以上整个达标过程中,教师的讲述与学生实验的组织条理清楚,学生眼、手、脑和耳并用,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方式。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课 探索式实验能充分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实践论在教学中的实际体现,它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索、调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和实验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观察、思考和得出结论。其教学程序是:实验观察讨论分析获得结论。 这类实验一般编排于相关课文之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不多,实验材料易找,实验操作程序简单,实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就能掌握。如:“探究种子的成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脊蛙反射实验”等均适合用这种方式教学。 这类实验课,把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三者统一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使学生直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开拓思维、求实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这类实验课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应巧妙设疑,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完成实验。 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课堂,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生物学教师应在这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适合于这3类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真正发挥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关于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几点探讨 【摘要】概念是生物学习的基础,也是生物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的抽象性、理论性,概念学习一直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难题。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学生的理解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进行概念的记忆与理解。本文从联系事实、实验探究、类似概念对比等几个角度介绍了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概念教学 一、联系生活,让事实成为学生概念学习的支撑 根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的确,生物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门陌生的课程,但是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与生物相关的现象并不陌生,老师可以使用这些事实来作为学生概念学习的支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实例和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认知中抽象概括出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最终形成一种理性的认知。例如当学习“绿色植物的一生”时,学习的难点之一就在于种子、根、茎、叶、花、果实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对这些生物学专有名词不熟悉,对植物各个器官的功能也没有一个理论性的全面性的理解,老师可以带领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如豆芽、菠菜叶、橘子等进行解剖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植物都有哪些组织结构,不同的组织结构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是什么。可以将实验的现象、结论整理成表格,让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最终从实验中概括出器官的概念,即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单位。与事实、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他们的印象和理解,还能够锻炼他们观察、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通过实验研究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其基本要素,也是生物学的基本语言,有68%的学生都希望在概念教学的同时辅以实验教学。老师要抓住实验与概念的结合点,让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去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去思考、掌握概念。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存环境时,老师可以给一些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那些长在树荫上下的植物大多叶片比较小,而那些有明显主干的植物大多长在阳光比较充足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阳光、水、土壤等不同的因素对植物生长产生的影响效果。又如在学习生物最基本的单位——细胞时,书本上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但是这样的实验实际意义不大,老师可以将人口腔上皮组织细胞观察实验与洋葱表皮观察实验进行对比。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组织细胞时,第一次观察后可以将生理盐水换成清水再观察,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腔上皮细胞在清水环境中会破裂,而洋葱的表皮细胞不会,同时引入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的概念,原因就是植物的细胞壁对细胞的形态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对于细胞的相关概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对于细胞壁与细胞膜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区别也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自己总结生物学概念和规律,形成一个自我的认知体系。探究性实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由老师指导学生动手,将义务教育的内容与科学探究相结合,重证据、重数据、重分析判断。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去完成,如让学生探究水温与金鱼的呼吸次数,通过金鱼鳃的开闭来计算呼吸的次数与频率,通过控制水温的变化来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记录数据,最后将数据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就一目了然了,老师再用语言将概念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三、进行概念的对比学习,避免概念的混淆 在生物的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概念有很多,而这些概念要么在字面上具有相似性,要么在表述上、过程上有相似性,学生很容易混淆。例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老师针对这些概念可以进行对比教学,突出两个概念中的不同点,让学生更能够掌握概念的本质。例如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对这两个现象发生的 件、场所、原料、产物能量变化等都进行一个对比,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发生的,而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发生的,光合作用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氧气,而呼吸作用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图形对比来明确不同的概念,如图,图形的第一部分是细胞分裂的过程,特点是细胞数目的增多,而第二部分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特点是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形成一定的差异。通过这样简单的小图片,让学生对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掌握起来自然更清晰,不容易混淆。 四、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体系 概念图的运用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总结和温故知新。老师在每一单元、每一章节的学习之后,都可以和学生一起构建单元体系的概念图,将平行的概念、从属概念等进行归纳和对比,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关的概念进行对比学习还容易让他们加深不同概念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优化初中生物教学措施,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初中生物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探索大自然间万事万物变化的课堂,而初中生物教学也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不能拘泥于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也不能简单地将书本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扩展学生视野,采取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体验到生命的运动,体会到课堂的活跃,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分层教学、开放教学以及实验教学四种教学方法,使得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标教学理念被融入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打造高效的生命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 初中生物 教学方案 实践对策 初中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与人们身边的生活密切联系,并且涉及周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新课程标准不断要求教学课堂应该“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下面,我将对四种教学方式加以研究,探索属于生命初中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一、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情境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的一种方法。情境教学法,可以创造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注意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现象以及生物的变化奥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展开初中生物的学习,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习到生物知识,并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血液的循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循环情境。利用动画效果,展现血液循环的整个过程,可让学生有更加直观、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讲解出体循环与肺循环之间的不同范围,以及循环过程的不同。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让初中生物的学习更加便利与直观,学生可以在观察学习之后,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明了,增强了学习的效果,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展开问题式的情境教学,在课堂上顺应时机地对学生展开提问,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比如,在学习“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式的提问:“昆虫的有性生殖有几种方式呢?其中我们知道有变态发育,那么不变态发育与它有什么区别?”等等。通过问题,引导式地进行初中生物的教学。情境教学,教学思路清晰,并且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到知识。 二、分层教学,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分层教学,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一个教学课堂中,班级中会有很多学生,而这些学生由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接受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各不相同,就导致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其智力发育和接受知识的速度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展开分层教学,关注脚步慢的学生,提升学习优异的学生,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对学生教学目标、教学作业、教学辅助、成绩考核进行不同的分层,让学生都获得更大的进步。 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优良中差这四个等级,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作业,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对成绩好点的学生,可以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涉猎,并且对生物实验、生物理论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扩展,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提升。对成绩差点的学生,进行补差辅导,并且从学习信心、学习作业上对其进行鼓励和辅导,帮助其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需要生物教师倾注更多心血在教学研究上,给予学生尊重,让学生自己能获得信心,不断地努力,获得提升。 三、开放教学,创新学生的认知度 开放式教学,对于现在的传统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以及学业压力的情况下,开放式教学需要注意开放教学的适中度,也需要考虑与实际教学环境的匹配度。而我们在讨论问题的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是以动态的、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相比于传统的统一性教学,开放式教学过程将抑制学生创造力的束缚释放开来,并使得学生能放飞想象的翅膀,实现动手操作,找对学习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物知识学科。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去感受一下生物的变幻无穷和种类繁多。在学习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多年生和一年生的植物的异同、单子叶与多子叶器官之间的差别时,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 去观察生物的千奇百怪与无穷变化。在学习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观察,研究校外的各个污染点,对污染源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真正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带给人们生活和生产诸多的危害,以及针对这些污染源、污染渠道,制定出相应的污染解决对策,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和探究,了解世界的生命力,了解我们身边的真实生活。通过开放式教学方式,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产生对生物知识世界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四、实验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实验教学问题可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在教学方法与方案的讨论中,经常会提到实验教学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真正的落实情况也未可知。实验教学,需要注重实验开展的可行性,不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畏惧,而应该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方式,带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奥秘。实验过程应该简短而精悍,并且实用而有价值,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才能提升课堂效率,有效利用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这一相关知识时,可以展开“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切片”的生物实验。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并进行边解说,边提问,边演示,边指导的生物实验方针。在该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这四种基本组织的不同点,并结合书本上的表述,对这四种基本组织进行观察,找出对应的落脚点,从而对书本知识进行了实践认证。并且通过该实验,能让学生亲自解答心中的疑惑,获得更高程度的学习认知。在生物课堂中,由这样的小型生物实验,是对理论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并且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知识了解得更加透彻和深刻。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加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探析 加强 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在如今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通过树立幽默形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运用类比并设计有趣的活动,能使学生喜爱学习,快乐学习,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①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②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③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运用简易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问,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比如在使用北师大新世纪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其中的第一节课就要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然而上级部门目前还没有为初中生物实验配发这种药品,市场上也无法购买到。于是在多次实践中,我总结出运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试剂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高锰酸钾和碘伏在一般的药店或村的卫生室都能买到,且价钱便宜,用量也少。应用此法,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实验。实践证明,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以下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叶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实验;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 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为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议加入中考理科实验考核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我地区从2010年开始将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加入初中理科实验技能考核,我参加了淮安市4月17、18日的理科实验考试的监考工作,经历了两天的繁重、紧张的考试,对自己今后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强化实验教学的地位,改变学生轻视、惧怕实验的态度,如何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这些都是当前理化生老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1.更新传统观点,改变陈旧意识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学生对实验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加之生物实验操作没有加入到初中理科实验技能考核中,因此老师和学生的重点就放在如何提高中考实验题目的应试技巧上,而忽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长期的这种重理论分析而轻视实验操作的训练,是导致高分低能的真正原因。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由于实验器材不足、实验条件落后,课本上的许多实验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最多也只是演示而已。因此通过这次加入中考初中理科实验技能考核,让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对生物实验教学重视起来,是改变过去讲实验、背实验的不良局面的非常好的契机。 2.创造实验条件,开发实验资源 近年来,学校的实验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添置和更新了大量的实验器材,这就为加强学校的实验教学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可是对以前的和更新的仪器进行归纳整理后,老师们发现许多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还是无法用现成的实验器材来满足,因此不断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一些实验资源显得十分必要。 如:苏科版生物教材中有许多“diy”,这些活动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实验,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热情都非常高,也制作了大量的相应的模型,像“细胞模型”、“组装人体模型”、“制作蘑菇的孢子印”、“自制粘蝇纸”,等等。教师可对这些自制的模型进行评比和收集,积累大量的实验资源。 3.改进实验方法,创新实验模式 实验教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感性认识强,形象直观。但是课本上有许多实验,老师在做的时候发现效果不明显也不理想。因此,改进一些实验的实验方法,既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制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观察气孔的试验中,用青菜叶制作起来不容易撕下下表皮,用桂花叶制作气孔观察不明显,而用菠菜叶则既容易撕下下表皮,又可以观察到清晰而又明显的气孔。 教学模式的改变也会让实验教学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从课堂带入实验室,也可以将学生从实验室带入野外。如:在学习“地面上的植物”时,我将学生带到校园里,让他们观察校园里各种植物的形态。学生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注意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提高了保护生物、爱护环境的生物学素养。 4.加强科学指导,力求规范操作 通过参与这次理科实验考试的监考工作,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在实验过程中丢三落四,这跟老师不重视平时要求和动手操作少有直接的关系。如在显微镜观察实验中,忘记先对光就开始用装片观察,使用的物镜没有转动到低倍物镜上,观察完之后忘记收镜,装片没有取下来,等等。 因此,教师在强化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科学的指导,对他们的操作严格规范。既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又不能忽视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只有平时严格要求、科学训练,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实验就是打开孩子通向科学殿堂大门的钥匙。无论是通过老师科学合理而又引人入胜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实验,一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深深地爱上实验,爱上科学。 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如:认真上好学生接触生物的第一次实验课,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播下良好的种子;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自主地探究,沉醉在实验 的神奇与美妙之中;适时而又恰当的鼓励,也会增强学生做好实验的信心,为将来的更深、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6.强化节约意识,培养多种能力 在这次参与理科实验考试的监考过程中,在鉴定食物成分的实验过程中,我目睹了以下一些现象。 现象一:学生1,拿起一大块馒头,就往上滴满碘酒,结果就看见黑乎乎的一大片。这个实验本应该取一些馒头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碘酒,观察馒头碎屑发生的变化。 现象二:学生2,端起鸡蛋清,往烧杯里倒上半杯,然后加满开水,差点烫着自己。这个实验本应该是用滴管取少量的鸡蛋清放在烧杯里,加少量的开水并迅速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三:学生3,拿起一大张滤纸,用花生挤压后,顺手就把这张滤纸给处理掉了,毫无节约意识。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非常重要,而生物试验中的许多操作恰恰能体现学生的节约素养,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重视,如:将馒头用刀切成小片,这样就好取;将碘酒加以一定比例的水稀释,既不影响观察又节约材料;将鸡蛋清加以一定比例的水混合,既容易取,又节约鸡蛋;把滤纸换成小的或裁成几片,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既能让学生加深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强化节约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节约素养、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中学生物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但只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之路。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摘 要:笔者通过预习指导,现场操作示范及实验操作考查等方法,强化了生物实验课教学,使毕业会考优生率达90%以上。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一九八级一班59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在北碚区初一下期末统考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题目中写了《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实验课》。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实验课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81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 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九七级4-6班,初九八级1-3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初九六级3-6班171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平均成绩88 8分,优生率90 2%。其中四班人平94 2分,优生率95%;满分有八人,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初九七级5-6班116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及格率100%,平均92 1分,优生率91 5,其中五班人平96分,优生率95%,满分6人。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装备助力科学保教 本刊讯 2013年5月10日,第6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幼教装备论坛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组委会名誉主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韩呼生,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王富,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装备处处长乔玉全,武汉亿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先新等出席了此次论坛。 本次幼教装备论坛由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主办,湖北省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武汉亿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旨在全面研讨幼儿教育装备在幼儿园科学保教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推动国内幼儿教育装备体系的完善,服务幼教事业的发展。 王富在致辞中说,幼儿教育装备作为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保障,是实施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基本手段,也是衡量幼儿园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诗海在讲话中说,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对幼儿教育装备产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希望能有更多的教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出更多富有创意、有趣健康的玩教具装备产品。 论坛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何建闽、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核心成员焦文秀、亿童培训总监靳金翠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的授牌仪式。韩呼生主任和陈先新董事长分别代表合作双方发表了重要讲话。未来,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向各级各类幼儿园宣传推广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幼儿园教育装备的政策、法规,组织开展幼儿园教育装备的课题研究,组织与协助召开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学术论坛活动,推动我国幼儿教育装备事业和谐、健康发展,使国内幼儿教育装备体系更加深化和完善。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的幼儿教育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然而优质幼教资源的短缺以及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却制约了幼儿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短缺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条件好、质量高的公办园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民办幼儿园虽然数量多但办园质量低,普遍规模小,其校舍陈旧、设备简陋、玩教具匮乏。此外,民办园的教师队伍都是临时聘用,且缺少学习培训和教研的机会,幼儿园本身也忽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再加上民办幼儿园都是自负盈亏的个体经营单位,因此它们为了抢生源会迎合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这种保教理念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制约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1. 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导致“小学化”倾向愈演愈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恨不得将所有小学的教学内容都前移。调查显示:90%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学习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3~6岁的孩子就开始参加各种培训班,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2. “小学化”倾向使公办园受到质疑和冲击。由于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往往以幼儿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作为评价幼儿园的标准,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给公办幼儿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家长的无知不仅助长了民办园的错误倾向,同时也对公办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 幼儿教育“小学化”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超负荷或超年龄段的学习教育以及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知识技能训练,会使幼儿身心发展受到伤害。我们曾对公办园和民办园的幼儿进行追踪调查,调查显示:在民办园进行过“小学化”训练的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起初感觉还好,但两三个月后就没有了明显优势;相反在公办园毕业的幼儿,由于幼儿园注重对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生活能力等的培养,因此他们在小学阶段的表现会慢慢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1)在幼儿阶段被灌输小学内容,幼儿似懂非懂,到了小学再重复学就等于热剩饭,枯燥无味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2)民办园教授的书写方法不规范,握笔姿势不正确,上小学后很难纠正,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三、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 1.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1)错误的观念是导致“小学化”倾向的根源,转变家长的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幼儿园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通过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及科学的育儿知识理念,引导幼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2)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改变家长重知识轻情感、轻能力习惯培养的陈旧观念。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不断深入,家长对孩子学习与发展的认识将会不断提高,靠“小学化”吸引家长的民办园将完全没有市场。 2. 规范办园,帮助民办幼儿园树立正确办园理念。 (1)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公办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帮助民办园规范办园行为,提高民办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保教水平,使民办园走上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真正实现幼儿教育质量同步提升。(2)引导公办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保证本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办公园经常性地选派骨干教师进驻到民办园承担保教管理与教师培训的指导工作,开展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会,帮助民办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素质。(3)引导民办幼儿园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民办幼儿园要在实际工作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坚持科学保教,从根本上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4)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防止和纠正民办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通过宣传普及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让人们以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教育。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需要科学” 每天清晨,我们踏着轻盈的脚步迈进了幼儿园的大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也就是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开始了日常的劳动。虽然平凡与不平凡看似是一对矛盾,但是又联系得非常紧密。幼儿与老师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用科学发展观,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幼儿教师,20年来,我一直辛勤的工作在幼教第一线,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较高的业务能力,良好的师风师德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同事的称赞和幼儿的喜爱。先后多次获得了幼教系统先进个人,荣获了“三等功”一次,新华区公开课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客观地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目标和措施,并把他们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目的是进一步落实《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对幼儿实施体,智,德 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正是这一目的,使我们幼儿教师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更是我们对全社会负有的崇高的责任和义务。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就成了我们行动的指南。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孩子,去感染幼儿。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蔼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让幼儿学会自尊、自信、互相欣赏和相互理解。尊重每一名幼儿。对于表现好的孩子,我们给他们一个赞许的微笑,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但对于不按常规做事的幼儿,我们尽量帮助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不放弃的决心和愿望。 二,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幼儿,年幼的孩子各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他们正处于长身体,学道理的阶段。他们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发展的。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尊重幼儿,通过一系列的保教活动对幼儿施加影响,把知识,本领传授给幼儿,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教师必须依靠我们自己无形的力量,把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传递给幼儿,因此,我们的工作效果,不单单取决于我们的知识水平,更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为了给孩子一杯水,老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为了能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我潜心学习了计算机。目的是把老师死板的教,幼儿生硬的学,变成活灵活现的画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撰写了《幼儿舞蹈教学浅析》,《探索幼儿的好奇心》,《我的幼教小故事》等教育教学论文。并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多次参加了骨干教师的培训和学习。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大胆创新。从多个方面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孩子的意志品格、培养幼儿日常生活规律化、培养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现在的生活。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灵活变通教育方法。 三,爱岗敬业,做幼儿喜欢的好老师。 我们的工作很复杂,今年我们班迎来了30名新生,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很大,而且从未上过幼儿园,哭闹,不听劝的幼儿大有人在。自理能力尤其欠缺。在工作8小时之内,按规定我们还要组织幼儿入厕,洗手,喝水,吃饭,午睡,游戏等等活动,而且每项活动都需要我们老师费劲口舌,手把手的教,一遍一遍反反复复,付出难以想象的劳动和辛苦。要想做一名好的幼儿教师必须做到“五勤”即:嘴勤、手勤、腿勤、眼勤、脑勤。嘴勤是老师用简洁、明快、准确、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和说服幼儿。手勤是指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亲自动手,反复演示,不厌其烦。腿勤是指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要不停的巡视检查指导。眼勤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眼睛随时注意每一名幼儿的举动,适时指导。脑勤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有一变应万变的能力。很难但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是幼儿教师。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教会他们生活,教会他们做人,教会他们学习。做到“以爱动其心,以爱导其行。”尊重孩子,关心孩子是一种爱,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一种深沉的爱。爱不等于放松,不等于迁就。 孩子们的个性各有不同,存在差异。老师要学会用坚定的语气对他们说:“你不可以这样做。”这就是要求我们爱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做人。 我们是喜欢才选择了幼教工作,我们的工作充满了爱。我们对家长充满爱,体现在我们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家长,理解他们对子女的关心,珍爱和期望的心情。与他们建立良好平等的关系。互相学习和交流教育幼儿的经验。解决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困难。争取家长的信任和配合。我们对孩子充满爱,体现在主动了解幼儿,与他们用各种方式进行交流,而孩子也亲昵的称呼我“妈妈”。 人们常说:“教师是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 “教师是铺路石,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上踩过” 而我却说:“教师是燃烧自我后幸福的眼泪”。 “教师是孩子破茧而出后灿烂的阳光” “教师是花儿微笑下的一片绿荫” 还有人说:“孩子最记不得的就是幼儿园的老师了” 而我却说:“不一定”总会有孩子记得小时候有一位老师给我梳过辫子,教我穿过鞋子,伤心的时候抱过我,想妈妈的时候安慰过我,教会我很多知识。我们做幼儿教师的不是图什么名和利,只要孩子走到大街上遇到老师大声说一句:“老师好”,我就满足了。无论谁问我: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会大声的告诉他们:“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幼儿教师”!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如何渗透科学教育 摘 要:是在幼儿时期,由于孩子们的各项社会认知发育不够,对于事物的属性、结构认识不足,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往往很难系统化的进行。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对于孩子们的科学教育,让他们能够对于科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实践科学的能力,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人品质与行为能力。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兴趣;运用;策略 一、教师要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引导他们观察总结 1、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观察 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幼儿时期的孩子们由于其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育不完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吃力,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特点,运用比较具体的、实物化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2、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提问 问题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生们发现了问题才会去提问、去思考、去探索,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汇总。在面对教师的这个小实验,学生们在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教师使用的是透明线,而当他们发现只是一块黑黢黢的铁块的时候,他们就疑惑了: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它为什么会控制小鸭子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就说明了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总结。 3、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 面对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以及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磁铁能够在一定的距离内吸引铁片,因为小鸭子是铁做的,所以磁铁就能够“吸”着小鸭子“游来游去”,当然如果磁铁离小鸭子过远的话就不能“吸”着它了!通过这样的回答,学生对于磁铁有了很好的认识。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根据磁铁的性质,我们可以用磁铁来做什么呢?有学生就说:如果钥匙掉水池里了,就可以用磁铁吸起来!也有学生说:可以用来分辨铁和其他的物质!学生们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大家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也看到了他们爱科学的心理,也促使了我做好科学教育的决心。 二、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指导他们动手操作 1、利用自然环境 我园是一个县级幼儿园,这里既有农村的良好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城市化现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条件,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自然化的学习场景。比如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令种植一些花卉、果树、农作物,来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生长、开花与结果,让他们认识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阳光、土壤和水分。通过实际的场景为他们的科学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2、绘制科学壁画 由于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原因或者设备原因,在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为学生创设充足的实物场景,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使用一些辅助条件进行补充。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一起绘制园里的壁画、宣传栏,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来进行绘画、补充,来促进他们的科学意识发展与学习,为他们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3、进行科学实验 幼儿时期的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有着莫大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小实验来“重现”大自然的神奇。比如雨后的彩虹很美丽,但是往往只出现很短的时间,所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操作,让彩虹变得“常见”:只要使用一盆清水 、一面镜子,就能够在阳光下“制作”出“彩虹”,让学生“大饱眼福”,这个试验其实就是运用了简单的“光的折射”原理。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教师只要通过简答的试验就能够给呈现出一幕幕神奇景象,通过场景再现给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创设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 三、教师要在日常渗透科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 科学知识都是日常生活现象的总结与归纳,其源泉是生活,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孩子们的生活实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日常科学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在科学指导下更好的生活实践。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从日常生活入手 生活是科学知识的大本营,生活周围有许多事物,现象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操场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惯性的关系;吹气球、玩风车,可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2、从学习活动入手 学习的过程是对想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这一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的常识活动是最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脱毛衣时,会看见“小闪光”,告诉幼儿这就是“摩擦生电”现象等,电风扇则是使用了“电磁原理”,让学生能够对于科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3、从游戏活动入手 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活动,所以教师也要充分研究游戏中的科学现象,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科学,在玩中用科学。如:通过动手玩天平,认识“平衡”现象,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各种游戏材料:用塑料管制成听诊器,用可乐罐制成锅、茶壶等。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吸收,发现科技新信息、新动向,随时捕捉各种现象,抓住、利用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迪。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化是幼儿教育的必由之路 编者按:据2013年1月14日《郑州晚报》报道,郑州市某幼儿园1月11日为100多名“自由恋爱”的孩子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婚礼”有主婚人,一对对小“新郎”和小“新娘”手拉着手,穿着漂亮的礼服宣誓,在众人的祝福声中交换戒指、拥抱亲吻。他们的爸爸妈妈也来见证这场“婚礼”,现场礼花四溅,掌声雷动。该园园长说,他们之所以策划这场“婚礼”,是因为3至6岁的孩子中不少进入了“婚姻敏感期”。比如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也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这正是因势利导、给他们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园方还称,他们举行“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前的实践证明,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也更加自信和阳光。该事件一经报道,立即引发了公众的“拍砖”。面对各界的质疑,园方解释:这只是一场游戏活动,是“过家家”的升级版…… 作为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或者说,这一事件折射出我国幼教实践中存在着哪些深层次问题?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由于客观存在的观念、师资以及投入等问题,常会出现各种乱象,这些乱象严重影响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全国第二个“学前教育宣传月”到来之际,本刊特邀部分专家学者,从对幼儿“集体婚礼”事件的分析切入,深入评析当前幼教实践中的一些不科学做法,以帮助幼教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本刊同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的“热点聚焦”栏目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角度聚焦了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敬请参阅。 最近一个时期,大家对学前教育领域出现的“特色化”“专长化”“提前化”等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大部分的意见是学前教育要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出发,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要坚持学前教育的科学性。但不同的声音还是存在的,需要进一步讨论。我们不期待对学前教育发出的所有声音都一致,如果那样,学前教育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但我们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立场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学前教育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为此,我想谈几点体会。 一、心随身移——真正把儿童当做独立的主体 不论什么领域,身心不共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甚至会产生冲突。其实,身心不共时的现象在教育领域也大量存在。因此,时至今日,我们还是要追求儿童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即呼吁人们身心共时,用现代文明武装头脑,真正信仰、依循现代儿童发展研究的理论成果。把教育建立在科学认识儿童的基础之上。承认和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人生权利和人格尊严,进而确认儿童的学习者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儿童以适宜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主动学习。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用适应时代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能死守传统的教育思想,否则儿童就不会有良好的发展,也不会有美好的童年。事实上,大量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其本质和根源都是教育观念和立场的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立场和观念没有问题,甚至认为对科学的儿童观已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其实,科学的儿童观不是记得就行了,它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立场,甚至是意志。它必须在心灵深处扎根,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科学的儿童观的确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对儿童的态度,儿童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儿童的生活境遇,经常是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科学的儿童观要求社会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把儿童需要当作社会最大的需要,把儿童权益放在优先的地位;要求与儿童相处的人们理解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尽可能满足儿童合理的需要,同时,真正将儿童当作独立的存在,保障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确立科学的儿童观,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学的儿童观是跟整个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整个社会的文明作为基础,科学的儿童观不可能从根本上确立起来。西方社会儿童观的确立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从宗教的枷锁中、从成人主宰的牢笼中挣扎出来,是一个艰辛而持久的历程,它伴随着整个人类的思想解放和科学进步,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明进步。 儿童观问题是文化,是习惯,它有由来,有根源。让我们来分析下面的案例。一位中国母亲带着孩子遇到了一位认识却并不很熟的人,她向对方介绍“这是我的女儿”,并让自己的女儿“快叫叔叔”,这位叔叔赶紧说“多乖的小姑娘啊”。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体现了中国式的交往传统和尊重长辈的美德,还体现了中国人评判孩子的标准。一位英国母亲带着孩子也遇到了一位认识却并不很熟的人,她向对方介绍说“这是艾伦”,那位叔叔会直接跟小女孩打招呼说“艾伦,你好”,小女孩也会跟叔叔打招呼说“你好”。这体现了英国式的社交文明和长幼礼仪。在前一个情景里,中国叔叔如果不主动问是不可能知道那女孩的名字的,因为他只听说是熟人的女儿,那个女孩的身份就是别人的女儿,她叫什么名字似乎并不重要。其实她是别人的女儿这个信息往往是不需要介绍的,大部分人都看得出来。因此,这次偶遇的过程是妈妈向叔叔介绍了一个不太必要的信息,而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但大家似乎习惯了。都这样介绍。说“这是我女儿”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在说“这是我的包”“这是我的自行车”,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从属关系。在后一个情景中,那位英国叔叔应该能猜出那个女孩是熟人的女儿,他不知道的信息是她叫什么名字,而那位母亲就给了他这个信息。他们偶遇的主要过程是叔叔与艾伦之间的打招呼。艾伦就是艾伦,艾伦首先属于艾伦,艾伦是她自己。这不仅仅是语言习惯的问题,更是思维传统的问题。今天我们的幼儿园和家庭中成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让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按照什么方向去塑造,不就是认为儿童是属于成人的,成人有这个“责任”去替儿童规划吗? 我们对科学儿童观的确立不能抱过于乐观的态度,更不能认为当前儿童观已经没有问题了,或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和方法问题。但我们对科学儿童观的确立也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因为社会文明的脚步是势不可挡的,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儿童观的确立需要全社会不断作出努力,尤其是需要与儿童共同生活的人们作出不懈的努力。今天,错误的儿童观已经较少以危害和摧残儿童身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但它会危及儿童的心灵,危及儿童的生活,进而危及儿童的发展。不科学的儿童观经常会带来不科学的想法和做法。对儿童的过多保护、溺爱,没有原则地满足儿童的不合理需要,或对儿童有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待,凡此种种,都是成人不科学的儿童观的具体表现。 二、以学定教——真正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古往今来,学习者在学校学什么,往往是事先就定下的。从“四书”“五经”到今天的各科“课本”,从来就是以教定学,教师在学习者学什么的问题上也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所谓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在以教定学的背景下,没有谁真正会去关注。我们并不反对对一定年龄儿童的学习设定目标和进行适度规划,但在如今教材主导、考试主导的情景下,儿童仅仅是一个接受者;教师能做的、能制约的似乎也只有如何让儿童接受的问题了。这种状况在今天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大量存在。学前教育必须颠覆以教定学的宿命论调和实践惯性。这是因为以教定学背离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无视儿童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无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只有颠覆以教定学的旧观念,学前教育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科学的学前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难以落实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也指出:“幼儿园(含学前班。下同)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可见,我们一直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偏离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学前教育就会出现诸如“成人化”“小学化”的现象,就会偏离学前教育科学化的航向。真正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意味着让幼儿通过经验来学习,意味着让幼儿做事,做符合他们需要的事。做适合他们天性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能感受到挑战的事,做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做能激发他们思维参与的事。 与中小学生不同。学前儿童不是以符号学习尤其是文字符号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探究、操作、交往、表达是学前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是由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以学习者的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和前提,来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学前儿童有一定的年龄特征,也有区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影响下的发展特征,更有个体差异特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大致确定课程的方向、课程的内容和资源以及课程的实施形式,但决不能一成不变。以学定教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一个原则,在具体的教育情境里意味着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是教育的前提,这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就一个具体的班级来说,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无法完全预知,儿童对即将到来的活动有什么反应我们也无法完全预知。因此。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必须随着我们对儿童的观察和了解不断调整。由此可见。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观察儿童、分析儿童的活动及成果、利用各种资源为儿童创设活动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一定要消除将弹唱跳视作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误解,会弹唱跳的人有很多,但不一定都具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幼儿园教师。真正优秀和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必须有观察、谈话、作品分析、课程设计、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这也是落实“以学定教”原则的专业基础和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中出现“特长化”“定向化”“提前化”和“成人化”的活动内容,是教师缺乏专业素养的表现,也是教师违背“以学定教”原则的表现。 三、同心协力——真正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意见》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办好学前教育,让学前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全社会都有为儿童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的责任。 第一,要努力接近教育科学。首先耍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真正从学习者出发,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当前,应重点学习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教育和引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尤其是应把握《指南》中特别强调的几个核心精神,如: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我们应努力将《指南》的精神落实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去,转化为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力量。 第二,要坚决远离不当利益。在当今学前教育中,不少背离科学规律的行为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利益问题。其实人们对有些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不是缺乏认识,而是缺乏正确的立场和价值判断。当人们把学前教育当作主要经济来源时,科学育儿只能是幌子和影子。《通知》指出:“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其实,这些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以及其他各种名目的班,往往是跟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钻了今天很多家长科学育儿水平较低和急躁冒进心理的空子,而真正受害的是学前儿童。 第三,要全力创造科学育儿的氛围。教育部于2012年起开展了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科学育儿。今年的宣传月活动又即将开始,这说明政府已经在科学育儿宣传方面行动起来了。对科学育儿的宣传和普及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当今,个别媒体的宣传还在突出应试教育思想。倡导特长教育的价值,甚至传递反科学的信息,影响了全社会科学育儿氛围的形成。各种社会机构,各种公共媒体,各个领域的社会成员,应集结成宣传和践行科学育儿理念的共同力量,不但要在教育方法上进行宣传和普及,更要从基本的价值立场和信念上进行引导。要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宣传和培训。尤其应使更多的教师成为科学育儿的宣传者、践行者、示范者;要宣传幼儿园和家庭科学育儿的新思想和新实践,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沟通与协作;要将科学育儿思想播撒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断深入人心,融入实践。只有这样,儿童才有真正幸福美好的童年。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幼儿教育中的误区探析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对我们提高能力、搞好幼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幼儿教育;误区探析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下,应辩证反思,重新审视我们的幼儿教育。 下面就现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几点误区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1 崇尚独立性,忽视幼儿的交流 当前,有部分老师及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过分强调和崇尚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幼儿只是要求的多,强调的多,限制的多,而忽视了幼儿的交流,这对培养幼儿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是不利的。现在的幼儿更需要朋友,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更想与老师、小朋友交往,想要老师、同学成为他们的朋友。特别是我们幼儿老师更应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并掌握一些交往技巧和技能,习得一些亲社会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其同伴关系的发展。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时间和幼儿交往、游戏,满足幼儿的交流需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2 过分强调规则,抑制幼儿的个性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活动,在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十分强调规则,活动都必须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及规则进行,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游戏时对孩子限制太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应注意幼儿个性的发展及探索精神的培养。面对发展初期的稚嫩孩童,他们有共性更有个性,幼儿在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不可能完全统一要求。对于每件新的事物,可以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摆弄,要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因此应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以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过分强调规则,将会抑制幼儿个性的发展,使得孩子缺少创造性及探索精神,这也是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相违背的。 3 注重传统教学形式,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幼儿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人注重传统教学形式,强调规范及按部就班的传统程序,且单一、呆板,忽视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比如认识苹果,为了让幼儿直接、具体地感知,我们可以让孩子触摸苹果、品尝苹果,但在实际教育教学里却忽视了此类操作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教育活动中如果不重视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就剥夺了许多本应属于孩子的天真和快乐,幼儿没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幼教工作者应该给予幼儿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及教育机会,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知觉、语言、情感都在相应的阶段得到及时的发展。我们还要让幼儿去听音乐会,去欣赏画展,去看歌舞,去看体育技能比赛,去看动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通过他们的感知觉器官将听到的、见到的、感知觉到的大量信息抢先注入到大脑里,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使得大脑成为储存信息的大仓库,从而收到好的效果。 4 盲目灌输知识,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科学规律 很多家长及老师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科学规律,盲目灌输知识,于是过分关注幼儿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不顾幼儿的身心,不顾幼儿的兴趣,盲目要求幼儿大量认字,计算数学题,走上了强化左脑的道路。特别是农村民办幼儿园有的老师倡导“小学化”的教育,要求3~4岁的幼儿认识多少个字,甚至要求幼儿能读多少文章,能背多少诗词,这样能达到老师要求的幼儿毕竟是极少数。他们读书的时候,既不明白书中的内容,也不全明白每个字的意义。他们被剥夺了欢乐的童年,大部分的时间被强制去死记硬背,培养成为机械的读书工具。这样的幼儿可能短时间在某个方面似乎超常,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进一步努力的欲望,缺乏生活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落后于同龄人,从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影响孩子以后的一生。 幼儿教育是是奠定人生基础、托起明天太阳的一个阳光事业。我国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教育机会是一次性的,幼儿受教育也是一次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及家长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以幼儿为中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幼儿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中国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先锋-陈鹤琴 陈鹤琴是一位经历过私塾教育洗礼、对传统教育思想深有感受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经受过西方教育熏陶、对现代教育思潮深有感悟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推进中国幼儿教育科学化的事业,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的幼儿教育吸纳现代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扎根中国的文化土壤和幼儿教育实践,不断向着科学化的道路迈进。陈鹤琴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成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纵观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基本理路。研究教育从研究儿童开始,研究儿童是如何发展的,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什么,儿童的行为特点是怎样的,这是陈鹤琴幼儿教育研究的起步性研究内容。正是这些研究,加上西方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形成了陈鹤琴基本的儿童观。陈鹤琴儿童观的本质内容是要科学认识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给予儿童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给予儿童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并且要热爱儿童。他认为儿童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当然越多。所以我们要使小孩子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1924)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他指出“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多给幼儿感性的知识,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多观察,多活动,扩大他们的眼界”。(1979)陈鹤琴明确提出游戏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名义上虽说是游戏,但所学确是很好的学问,很好的东西。”(1927)他也主张关注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之间的发展差异。他指出:“儿童的个性不同,我们不能强之以同”。(1924)他主张理解儿童、尊重儿童,要与儿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幼稚园教师应当作儿童的朋友,同游同乐地去玩去教的”。(1927)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上,陈鹤琴对无视儿童的旧教育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尤其揭示了旧教育损害儿童天性、剥夺儿童权利和让儿童陷入呆板机械学习状态的现象,并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陈鹤琴开展了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幼儿教育研究。他采用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现场展开研究。1923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由高等院校(当年的东南大学教育科)创办的幼儿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开创了我国高等院校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验研究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先河。陈鹤琴认为科学的幼儿教育必须经过试验,才能确定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他提出幼儿教育“必须经过比较普遍的、比较长久的试验”。(1927)我们认为,这正是陈鹤琴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同旧教育的分水岭。正是通过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导下的实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反思,幼儿教育才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科学轨道。陈鹤琴将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环境和设备,幼儿故事、音乐、图画、玩具、习惯等内容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并逐一加以研究,形成科学的认识。陈鹤琴对幼儿教育领域中诸多内容的研究是细致深入的,也是充满感情的,他的每一项研究都让人感动,这样一个广闻博识、乐学乐行、醉心研究的教育家实在令人敬佩。 陈鹤琴之所以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是因为他的研究是立足国情的,不是照搬西方的。这也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科学性的重要标志。作为留美学者,他反对简单移植“美国式”教育,他认为应该借鉴西方优秀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但不能一味模仿。陈鹤琴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西方主要幼儿教育家的思想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既分析他们的优势,也指出他们的不足,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教导人们不要盲从。陈鹤琴1926年就提出的告诫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因为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一知半解者甚多,盲从者无数。陈鹤琴认为,研究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关注国情,只有结合国情,才能产生科学而有效的教育。陈鹤琴指出:“外国有许多经验,也有许多好的经验,但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来检验哪些是成功的、切实可行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适应中国的特点。”(1979) 陈鹤琴晚年一直呼吁要开展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他提出:不但要研究观念,还要研究内容和方法;不但要研究幼儿园的教育,还要研究家庭的教育;不但要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还要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他甚至提出“为切实开展教育科学之研究,特建议设立儿童教育玩具、教具、设备的研究室和研究工厂”。(1980)“教育实验”是他晚年撰写文章时经常出现的词汇,这是对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呼唤,是对幼儿教育质量的呼唤,也是对童年幸福的呼唤! 值此陈鹤琴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以作纪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与幼儿教育 摘 要: 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自身整体素质。创新幼儿教育理念,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幼儿教育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它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而且对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社会环境瞬息万变,这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如今不仅要求教师这桶水的质量较高,还要求不断“加水”、“换水”,与时俱进,做适应时代需求的学习型、创造型教师。教师要传陈创新,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自身整体素质,创新幼儿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一、秉承科学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 如今的教师已经不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学为人广,学为人专,立足实践,全面发展,就要努力学习《纲要》及课程整合的内容、要求,仔细阅读关于幼教方面的书籍,做好观察分析,写好心得体会。同时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与其他教师说观念谈困惑,共同研讨,相互评课,对教案研究、反思,反思得意之处、不足之处、课堂的动态生成,在多元整合化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在不断总结、反思、实践中充实和完善自己,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创新教育方法,使每一个孩子都在其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说老师要尽量具备孩子般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理解孩子,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正如《纲要》所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食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在活动中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幼儿的兴趣和教师的预定目标不一致。这时教师就应顺应其兴趣、要求,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关注点和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保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统筹兼顾,“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统一筹划,全面照顾。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一切为了孩子”就是第一要义。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要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1.统筹兼顾,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日常生活中,从幼儿现有水平出发,通过创设区角与主题活动,用主题整合的形式将五大领域相互渗透,从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出发,从细节入手,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在点点滴滴间培养大班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如读写习惯、自理自立、倾听能力,等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树立“随机教育”的观念,依据即时即景,果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充分尊重和训练孩子,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性格,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功。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之所以被大人称为淘气包,是因为我们把孩子大人化了。幼儿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爱去理解孩子,才能接受他们“可笑”的语言,允许他们“荒唐”的举止,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教育意义,把握好各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从而使社会性教育落实到幼儿的行为中并逐渐内化为品质。比如:当孩子间出现各种交往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跨越“自我”,使他们从对同伴的看法和选择伙伴的倾向性中逐步完善自我。 2.统筹兼顾,注重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活动中,遵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采取群体目标和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方法,保证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以发展。在“听声音”的活动中,教师将科学探索活动与以听辨声音为主的活动整合在一起,以多媒体制作了声音和动漫,使孩子自主地调动感官辨听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既了解了声音的多样性,又训练了倾听能力。同时与幼儿用搜集来的生活中的、能发声的各种物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需要,还符合《纲要》“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 3.统筹兼顾,良莠兼收。 “个体的成长是各种能力慢慢生长的结果”。在活动中应特别注重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给每一位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注意给胆小的孩子多一些关爱;给注意力易分散的幼儿多一些鼓励;给体弱的孩子多一些照料;给能干的孩子多一些挑战和任务;注重个别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立足中间、兼顾两头”。正如《纲要》所说: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体验。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读好书,充实自我;勤实践,锻炼自我;重修养,提高自我。只有这样,幼儿教育事业才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化幼儿教育论文 一、着眼本色,提升亮色 1.教学目的的设置着眼于幼儿本色。 在教学中,为提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使之回归儿童的本色,离不开儿童的本真生活。故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比如教师组织学生模拟购物的生活情境,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导购员,在课堂上还原超市购物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遵循先前积累的生活经验,用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购物体验,并运用模仿能力再现生活。 2.提升幼儿本色的亮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自身的亮色。 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仿导购员的学生,运用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导购员的举止动作,加上自己对某一物品的使用感受吸引其他同学完成“购买”;而模仿顾客的儿童则往往折射出其父母在购物时的影子;另一部分模仿收银员的儿童则不仅需要具备模仿生活的能力,还需要足够的计算能力,可有效激发这类幼儿的求知欲。 二、渗透互动,追求灵动 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个性,观照幼儿的感性思维特点,以教育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主体感”体验,焕发幼儿的生命活力,为教育活动增添一点灵动。 1.本着互动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模式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影响力,培养儿童的交流意识。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本身带有一定的互动性,儿童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思考。比如一件商品标价为7元,扮演顾客的儿童拿出10元,有的则拿出12元,“找零”的工作,迫使扮演收银员的儿童主动思考。而扮演顾客的儿童对找回的零钱也下意识地进行检查核对,又迫使其主动思考。整个互动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模拟生活情境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思考方法,这就是教育游戏的魅力所在。 2.教育游戏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感”,符合教育动态生成的特点。 在上面的互动游戏中,不同的找零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游戏结果。比如用10元钱找零,则需找回3元,可能是3张1元钱的纸币;而用12元钱找零,则需找回5元,可能是5张1元钱纸币,也可能是1张5元钱纸币。在游戏最后的纸币分类环节中,用12元钱购物的儿童在进行分类时,极有可能会增加5元钱这一类别。教师以“不同的可能性”作为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构思提升了教育游戏的灵动性和吸引力。 三、增加广度,营造梯度 要回归儿童的本真生活,既要培养其生活技能,又要渗透学习方法,因此教育活动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最佳线路、家庭生活记账、英语口语对话、个性演讲等内容,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需要平衡儿童的群体性需求和个性差异,也就是建立教育梯度,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给予特殊的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成长。 1.增加知识广度。 比如手工制作小花篮,增加幼儿生活技能;进园时师生之间用英语问好,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再如组织幼儿进行“我当家”活动,主要是购物记账,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2.营造知识梯度。 每个儿童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培养这些个性,有助于儿童在特长方面的发展,而学龄前阶段正是最佳的发展个性特长的时期。如上面提到的生活情境模仿、手工游戏、家庭记账竞赛等群体性活动中,可有效展现出儿童的个性差异,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幼儿教育的科学化要求教学以儿童为中心,以激发儿童的童真、童趣为目的,围绕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认知问题、情感问题和性格塑造开展教学活动。摆脱将儿童视为“知识容器”,向其灌输符号化知识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规范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力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避免成人色彩,对照儿童的心理变化,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教育方法,做到“率性而教”、“本色而学”,使幼儿回归本色视角认知世界。 作者:顾琳琳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幼儿园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活动幼儿教育研究 一、科学活动中幼儿体验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1.创新幼儿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的体验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在某一教育活动中,个人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有效的融入到团队生活中,亲身去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然后一起分享自身的感受,提升自我认识学习的方式。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课堂上一般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进行教育知识传递,幼儿只能是麻木的去接受老师的知识和服从老师的安排,像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形成教育等级之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出来的幼儿也缺乏体验。例如叠千纸鹤这个简单的手工游戏,如果不手把手的引导幼儿去动手操作,那么幼儿只能学会的是老师传教的理念知识。然而,如果让幼儿亲自取探究,去交流,去发现,在体验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不仅能够学会理念知识,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重视幼儿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课堂中的提问时整个体验教学中最为主要的一部分,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做到“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科学活动中,老师要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改变孩子原来的学习的方式,引导孩子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学习,并通过勤于动手,自主探究等多种科学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去探索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孩子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使纸宝宝站起来”的游戏中,首先要告诉孩子纸宝宝是能够站起来的,然后鼓励孩子使用多种方法去尝试使纸宝宝站起来,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当他成功了的时候,还要让孩子分享他的成功过程体验,加强孩子们的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 二、体验式教学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1.创造意境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每个幼儿都会对身边的事物特别的感兴趣,喜欢去琢磨,乐于去探索。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活动,将存在于他们兴趣活动中的科学现象纳入教学活动中。但是,有些科学现象的内容知识性很强,对于幼儿来说有些困难。但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搞气氛,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们的求知欲,这样,不仅能够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还能让孩子更加容易的去接受相关的科学知识。例如:“指南针”这项科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给孩子配备一桶水,一只针,一张小纸条。然后我们就通过这些简单的设备中作出一个简单的实验,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寻找规律,最后发问孩子针头所指的方向是哪边,在活动中,引出实验的理论,这样既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心里,又能达到我们活动的目的。 2.多媒体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教学模式进入了多媒体的时代。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结合一起的多功能教学软件。如果将多媒体课件引进到课堂中来,那么就加大了课堂的活跃感,提高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知识求知欲。例如:我们可以先以一些有趣的音乐将孩子们引进我们预设好的活动中,像“有趣的泉水”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利用泉水有规律的叮咚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各种有趣的问题像孩子发问,最后让孩子去寻找生活中的音乐。 3.生活中的材料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科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科学现象。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一味的去为孩子提供科学原材料,我们还要鼓励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去寻找科学的材料,解释科学现象,自主的去体验科学体验生活。例如:“有趣的磁铁”这项活动,我们可以先准备有关的材料,像“磁铁”,“针”等等,然后我们便用纸将磁铁包裹起来,让孩子们产生兴趣,然后又把针放到水里面,最后用纸包裹着的神秘物“磁铁”将针吸起来。通过这样的隐秘式实验,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回家寻找生活中的“神秘物”,到了第二天再揭晓谜底。像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的利用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回到生活中去寻找科学,体验科学,从而感受科学的乐趣。 三、科学活动中对幼儿体验式学习的因人施教 1.提供多种材料,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能力各有长短,在接受事物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幼儿也一样,所以,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可能受到某一方面的影响,可能他们会经历不同的体验过程。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要注重幼儿的体验过程,尽力了解幼儿的活动体验,有利于后续的针对性教育。例如:“会跳舞的纸屑”的体验活动,我们首先要使用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示范,再让他们亲自动手。有些孩子可能会使用一支笔摩擦头发,来使的纸屑舞动起来,但是有些孩子可能会使用震动传递的原理,敲打桌子,使得纸屑跳动。要知道,活动不能只是给孩子还来游戏时间,最主要是要开发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新事物的热情。 2.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强,他们都热衷于去探索周围的事物,在探索中获得体验。但是由于个性存在差异,有些幼儿对身边的一切都非常的感兴趣,对新事物的触摸,观察,试探等是他们对新事物新体验的强烈需求。但是有些孩子则相反,他们不善于去尝试,不去吃没吃过的食物,不碰没见过的东西,对新事物的需求不够强烈。作为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对新事物需求的差异,要在幼儿自己特有的心理空间里面给予孩子更多的体验。例如:“神秘的火焰”这项活动,他是由放大镜将阳光聚集在纸张上,使得纸张升温着火的活动。由于这项活动特别需要耐心,有些孩子的耐心不足,可能会中途放弃,但是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他所处的位置阳光充足的原因,很容易就使得纸张着火。也有的孩子可能不了解放大镜的使用原理,也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引导孩子去掌握正确的方法,不断的鼓励孩子,提示孩子,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四、结论 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值了幼儿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然而,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幼儿在有限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更大的学习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操作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体验到生活赋予的美好,还能体验到创新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能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将能够为我们的孩子开辟“自主探究”、“活动实践”的天地,成为我们新一代的教学主流。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小小科学家幼儿教育论文 一、科学教育中幼儿角色的现状分析 (一)正规性科学活动占绝对主导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通常可分为三类: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偶发性科学活动。幼儿园多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开展,强调教师的计划和预设,儿童被动按照教师的计划顺序进行活动,探索过程中儿童生成的兴趣和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注重集体性和纪律性对活动顺利开展的作用,忽视了非正规科学活动。对科学区角幼儿的活动难于适时适宜指导,忽视儿童偶发的科学活动,许多教师往往为了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而打断或遏制幼儿的新奇想法。以下是某公立示范园大班一学年开展科学活动形式的比例构成。幼儿兴趣与需要占主导的非正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相对被忽视,而兴趣与需要是科学家必备的素养,是维持幼儿探索欲望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非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构正确的科学理念,培养幼儿的程序递进能力以及追求科学的精神。通过偶发的科学活动捕捉儿童的兴趣点,由此生发主题,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的提升。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受狭隘的课程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教学和上课,忽视了其他教育形式;其次,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和提供的物质材料缺乏,限制了非正规科学活动的开展。比如科学区角材料、主题单一,园所没有单独设立科学发现室。因此,教师应对三种科学活动形式的价值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丰富科学活动的形式,重视非正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为科学区角、科学发现室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 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标准为依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从横向上可分为三类:科学的情感、态度;科学的方法技能;科学知识。《指南》指出了学前儿童科学领域的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可见,让幼儿近距离接触自然,让自然奥秘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孩子发自内心喜欢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的提升。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在触目皆是科学探究的产物的世界,每个人都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做出决策。每个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见地地参加就牵涉科学技术的重大问题而举行的公开讨论和辩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领略一番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5]所以应该注重幼儿对科学的情感、态度的养成。但在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活动中,却是注重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技能方法的掌握,比如以下几个活动方案中目标的表述:活动一: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活动目标: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水是幼儿极其喜欢的物质,引导鼓励幼儿发动各种感官感受水的特性,了解水的用途,不失为一次环保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幼儿认识到水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关联,以此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态度和意识。活动二: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转起来》活动目标:1.尝试和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2.关注生活中转动的现象,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幼儿总是对灵动的物体特别感兴趣。让幼儿探索转动的原理是根据幼儿兴趣点生发的有益活动。活动目标强调幼儿要善于发现生活中转动的事物,并理解转动的原理方法,其实在该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应该还有幼儿从操作各种物品的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对事物的兴趣、情感、态度是幼儿坚持、专注的前提,当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幼儿对探索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小小科学家们探索的不竭动力。 (三)教师完全主导科学活动主要表现在 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预设、组织;区角科学活动中教师完全介入;偶发性科学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兴趣被忽视。一般而言,正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的预设、组织,需要教师作为活动开展的主导者把握全局,但是在区角活动中,应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我们应当明白“区角不是教学的延伸场所”,而是教师为儿童创设的,充满丰富材料的自由探索的空间。案例1:早晨自选活动期间,5岁的成成(中班)兴致勃勃地跑到靠窗的室内种植区角摆弄起吊兰盆里的蚯蚓。成成用自己的小手不停地抚摸蚯蚓,时不时又用两个指头把它夹起来左看看右看看,自言自语地嘀咕着,想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赶紧在花盆的泥土上挖了个小洞,把蚯蚓埋了进去。停顿了一会儿,又赶紧把土挖开,看见蚯蚓不见了,赶紧在原来小洞的附近开挖,不一会儿又把蚯蚓找了出来,这时孩子欣喜万分,嘴里嚷嚷着“哈哈,找到了找到了,看你往哪儿跑。”孩子的乐呵引起了教师的关注,老师走过来,看见成成手里捧着蚯蚓,双手、胸前的衣服因为泥土而脏兮兮的样子,立刻耸拉着脸责怪道“脏兮兮的孩子不会受欢迎。蚯蚓在盆里好好的你去挖它干嘛…赶紧放回去,去把手洗干净,我们准备用点心了…”成成失望、害怕地睁大眼睛望着教师,满脸的委屈和不甘。该案中,教师的不适时介入打断了幼儿的探索,阻挠了“科学家”的工作。成成已经对蚯蚓的外观特征有了直接经验,发现了蚯蚓在土里的运动,然而当他从自己的成功中感受喜悦的时候,却被教师泼了冷水。我们都倡导让孩子在童年时期经历成功,从而获得自信,科学区角本就应该成为孩子自由自主探索的场所,但教师“超越职责”“滥用权威”,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案例2:散步活动过程中,5岁的鸿鸿在花坛的一株月季花旁边发现了一条蚯蚓,他惊奇万分,大声叫到“老师,快来看,是蚯蚓!”孩子们开始骚动了,纷纷围过去争先恐后地要看看蚯蚓,教师眼见场面有些失控,立马拉着脸吼道:“不要去动它,多脏呀!宝贝们赶紧过来排好队,我们该回去午睡了。”大部分孩子听到老师的指令跑回来排好了队,但仍然好奇地往后看,少数几个孩子对蚯蚓更是无比留恋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满脸的失落与不甘心,成成则蹲在花坛旁边不肯移步。这时教师发火了:“大家看成成是不是好孩子呀,不听老师的话。成成你要是不走的话我就请你的家长过来带你回家,以后幼儿园可都不欢迎你了!”成成无奈,噙着眼泪满腹委屈地小声念叨“我就是很喜欢蚯蚓,我想养一条蚯蚓…”本案中,教师扼杀了幼儿偶发的兴趣与探索欲望。蚯蚓是一个不错的科学活动主题,教师可以顺势利导开展一个关于认识蚯蚓的活动,把孩子们对蚯蚓的好奇深化为探索蚯蚓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与周围动植物的关系等,从而引导发展,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总而言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在教师传统教育观、儿童观的影响下受限。如何引导儿童由“被动的接受者”到“小小科学家”科学探究角色的转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成为小小科学家 近年来,在科学教育领域,人们已经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应成为儿童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儿童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学习科学是儿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人们想让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中,体会科学的本质,领悟科学的真谛,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与品质。如何做才能真正让幼儿成为小小科学家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宣告 你现在是科学家了不论是什么形式的科学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都应当大声向幼儿宣告:“你现在是科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勘探家/建筑师等)了!”让幼儿明确自己即将扮演的身份,从而有意识地去践行该角色应表现的言行。紧接着,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索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又是怎样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爱护自然生命的,怎样使用探索工具譬如小铲子、量杯、导管等等。这样一个案例印象深刻:Howard老师在开展蚯蚓的探索活动之始,明确告知幼儿“你现在是生物学家了”,通过谈话让幼儿了解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意味着什么,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去户外与平时去户外玩耍有何不同。并向幼儿解释:生物学家是科学家的一种,他们是探索大自然中动植物奥秘的专家,他们在寻找不同的动植物的过程中,谨慎而小心,不损坏他们的家,不打扰他们的生活。还引导幼儿认识并使用生物学家所使用的探索工具,譬如探索棒,让幼儿实际接触并演练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确保被探索生物原貌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师相信 你就是科学家让幼儿明确自己的探索身份以及学会探索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后,教师应当相信幼儿,放手让幼儿去自由选择和自主探索。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做“牧羊人”“旁观者”,对幼儿的活动放任不顾,而是要求教师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前提下适时、适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确定干预必要性,把握干预时机,选择适宜的干预方式方法。 1.在决定是否要干预幼儿活动之前,教师应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幼儿在干什么,有必要干预吗?我的干预会影响或打断幼儿的活动吗?会不会抑制他们的独立探索?会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和学习吗?如果我不干预,又会怎样?干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选择干预时机的时候,要遵守一个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会等待。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去操作、探索。爱德华曾指出“你总是害怕你将要失去那个焦点时刻。它实际是一个权衡性的举动。我相信干预,但作为我个人,我倾向于等待。因为我已经注意到儿童常常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而并不总是要我去告诉他们。儿童经常发现我从未想到过的解决办法。但有时候等待意味着错失良机。因此你必须快速地做出决定。”等一等,忍一忍,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干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以自身为媒介(游戏者、旁观者的身份介入);以材料为媒介;以幼儿伙伴为媒介。 (三)教师践行 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高质量科学活动规定教师的任务是:为幼儿选择一个探究的中心主题;做好教授这个主题的准备;创设一种支持幼儿探究的物质环境;制定一个探究的时间表;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鼓励幼儿的活动,加深他们的理解;对幼儿个体和小组进行观察与评价。其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都是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是小小科学家的得力“助手”,通过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给予幼儿指引。尤其是在幼儿探索遇到疑难之时,如果教师知道答案,不要急于告诉和纠正孩子,而是要把问题抛回去,启发幼儿再探索;如果教师不知道答案,也不必担忧,就与孩子一同去查阅资料,或者共同操作探索寻找答案。教师应当相信,伙伴的力量是巨大的,你对科学的热爱、积极探索发现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对于科学、自然的兴趣与创造力的养成。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体验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儿童成为科学家的科学教育理念,就是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去亲历科学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在揭示自然奥秘的“工作”中享受快乐。教师应当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在探究中的角色定位,与幼儿一起在科学的世界中感受童年的幸福。 作者:高蕊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下科学教育论文 一、让孩子感受身边的科学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与科学接触。陶行知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可见,一切教育活动都源于生活,科学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时,我们要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科学,他们会更容易理解。案例:在冬天下大雪时,孩子们都好奇的望着窗外,他们由于年龄太小,对于雪的认识太少,或许以前见过,但是印象也不太深刻了。我对孩子们说:“你们想去雪地里玩玩吗?”所有的孩子都点头说:“好!”看着他们一个个兴奋的神情,我领着他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他们玩得不亦乐乎。为了在玩中给他们增长科学知识,我就地取材,用一个大杯子装了满满一杯的雪。然后,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杯雪,能放多久不化啊?”许多孩子都直挠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笑着说:“没关系的,我们把这杯雪带回教室,我们一起来观察,好吗?”过了大约2节课的时间,杯子里的雪融化了。孩子们看着杯子都开心的笑了。此时,我又问孩子们:“我们刚刚好像是满满一杯雪啊,你们看,现在里面还有什么?”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跑到杯子旁,他说:“老师,雪没有了,只剩一点点水了。”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很快理解了什么是“融化”。他们在玩中、在观察中学会了科学知识,他们显得特别的开心。因此,我们要注意把科学活动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挖掘丰富的材料资源 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如果想让孩子们真正的动起来,我们还得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资源,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可用的素材,才能增加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当然,丰富、充足的材料也是保证孩子们科学探索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挖掘丰富的材料资源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案例:在研究“摩擦起电”现象时,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布、丝绸、纸屑、皮毛、筷子等等,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去探索摩擦起电,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科学知识,他们的兴致会特别的高。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关键的时刻给予提醒,让孩子们的探索更加顺畅。 三、维持孩子的科学兴趣 小孩子天玩,好动,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提出问题,当教师解答时,他们会特别专注的去听。但是如果解答的方式枯燥乏味,他们就会很快失去兴趣,注意力也会随之而转移。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维持住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去探索呢?笔者认为,应运用多种方式去解答,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得以维持。案例:在带领孩子们做小实验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用故事导入:王奶奶家的猫总是偷懒,不愿意去捉老鼠,害得王奶奶失去了好多珍贵的食品。王奶奶很想不依靠懒猫把老鼠找出来,我们该如何帮助王奶奶呢?此时,我拿出了一张碱水画的老鼠,我示意一个孩子拿着我事先给他的喷壶,让他对着白纸喷。奇迹出现了,孩子们看到纸上出现了老鼠,他们开心的跳了起来。在孩子们大概了解了酚酞特性以后,我又设计了“变色龙”的趣味实验,孩子们在有趣的实验中探索科学知识,他们乐此不疲。 四、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 探索意识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孩子们的探索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科学的探索方法,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理解科学的开始。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经验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了解身边的植物、动物,以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如:让孩子们观察小蝌蚪,看它们是如何从蝌蚪慢慢长成小青蛙的;让孩子们走到田野里,认识油菜、韭菜、葱、蒜。仔细的观察,看看它们都有什么不同,可以让他们画出相应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长久的记住这些植物的特征。 2、让孩子会推理、假设 推理、假设是形成科学结论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指导孩子们学会运用推理去猜测事物的变化;要指导孩子用假设去猜想最有可能的结论。这样,可以锤炼他们的探索意识,让他们对于科学有更深的认识。如:把酱油、醋、水放在三个杯子里,都是白色的液体,让孩子们不要尝,自己先想一想,推测三个杯子里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根据?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判断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推理,他们渐渐地就会明白推理的窍门。这些对于他们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让孩子们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要让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要气馁,要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予帮助,以此来锤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孩子们学会面对困难时,他们的科学经验必定会有所增长,也会获取更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地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或许,困难与经验必然是共存的,也正因为这些,科学才是有魅力的,是有价值的。 作者:肖静 单位:淮安市浦东幼儿园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在新媒体发展时代,微信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营销平台,正是因为虚拟社交的信息快速传播与共享,让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现阶段,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研究话题,企业或者个人主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构建产品信息营销推广网络,发挥了微信的重要营销工具作用。微信营销属于以微信为基础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通过研究和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策略,可以有效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微信营销;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应该关注构建起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进一步提升微信营销策略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实现即时的客户需求与卖家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交流,实现个人消费欲望到个人消费行为的实际转化。微信营销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微信营销拥有明显的自身优势条件,首先就是微信营销的支付手段可以实现即时支付,用户通过网银支付工具可以实现方便快捷的再现支付,同类型优势还有很多。 一、制约新媒体时代微信营销的因素分析 (一)微信营销平台运作存在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微信营销平台的价值需要通过平台的运作实现,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微信营销平台的成熟度不足等原因,我国微信营销平台运作模式大多都在沿用着网页论坛等传统模式,尽管微信平台营销具有免费的优势,能够对人们起到良好的吸引力,但从现状来看,微信营销平台却并未实现网络支付工具的全面应用,支付流程相对繁琐;与此同时,企业微信营销平台市场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限制,微信营销渠道同企业线下商业网点的对接不畅直接弱化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凸显出了企业微信营销平台运作的问题。 (二)微信营销平台模式设计的问题 相比于传统的企业营销渠道来讲,企业的微信营销平台具有明显的优势,尽管如此,微信营销平台所构建的全新的营销渠道亦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企业传统的营销渠道,而企业传统的营销渠道又是关乎企业营销人员利益的源头,因此这种营销业绩归属权的争夺将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陷企业于进退两难之境;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正是因为企业微信营销平台的模式设计,决定了企业对此的推进力度并不强,对于营销平台网络架构的规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且无法从技术和理念上保证微信营销平台模式设计的与时俱进,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微信营销平台服务质量的问题 微信营销平台的应用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对于消费者隐私信息的保护问题一度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重点。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社交类软件,微信很多功能具有内隐性,处于对个人隐私的重视,消费者对微信营销平台的服务也就存在着诸多的“不放心”因素;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微信营销平台的推广过程中并不重视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信息的输送过于主动,对于消费者的反馈却经常忽视,如此也就背离了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反而拉远了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二、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策略探析 (一)微信营销平台运作策略 微信平台的运作策略首先应该分析平台运作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与目标客户联系和信任程度较低,所以需要在初期运行阶段提升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增加营销信息的及时性和沟通互动联系紧密性,还应该在不同时间阶段类型不同,同时较为吸引消费注意力的产品信息,赢得客户的关注,增加客户消费的积极性。但是还应该注意避免推送的营销信息不要过于频繁,避免引起消费用户的反感,避免消费用户产生抵触心理。 (二)微信营销模式设计策略 在进行微信营销模式设计策略制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及时了解社会热点新闻,以社会新闻信息热点为客户兴趣激发点,从而提升用户的品牌信任程度,利用热点社会事件融合到微信营销设计策略中。还可以实践生活化的营销策略,重视客户群体的审美需要。应该确保消费用户收到的都是价值较高的微信信息,进而也可以巩固微信用户对营销平台的信任程度。 (三)微信营销客户服务策略 对于微信营销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本文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企业应当充分正视新媒体时代客户信息的价值,由此提高对客户信息搜集的重视程度,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精准定位客户群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确保推送的信息能够对此类客户产生价值;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对新媒体特征的利用率,此方面在于,企业应当在微信营销的过程中及时对消费者的意见给予反馈,使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关注与关怀,同时针对客户群体开展满意度调查,以为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决策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媒体营销手段,在开展微信平台营销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和重视制约微信营销的因素,也就是平台的运作、营销模式设计以及客户服务等内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微信营销应对策略。深化平台营销活动开展水平和质量,通过研究和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策略,可以有效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杜蕾斯的微信营销策略研究及分析 摘要:新媒体的普及让消费者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试图对杜蕾斯整体微信营销策略进行梳理,以发现其营销策略的可借鉴之处,以便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时,进行借鉴或指导。 关键词:微信杜蕾斯营销策划 一、引言 微信作为网络营销的重要平台之一,其订阅功能和朋友圈分享能力,外加海量用户触达能力,微信公众平台生来就是自然的营销平台。但是微信营销并非适合所有行业,也并非投入即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摸索阶段,只有少数企业取得了相对的成功。作为微博营销的成功模版“杜蕾斯公司”,在微博上策划了比如“作业本怀孕”等众多经典案例,在微信营销时代,用了十盒产品随机抽取幸运儿的做法,一夜之间增长了几万粉丝,更是传说有专业“陪聊团”来经营微信公众号,杜蕾斯的成功十分有借鉴意义。所以,本文试图对杜蕾斯整体微信营销策略进行梳理,以发现其营销策略的可借鉴之处,以便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时,进行借鉴或指导。 二、微信与微信营销 (一)微信及其微信的用户 微信(Webchat)是腾讯公司在 2011 年推出的一个即时通讯系统,由于它的便利性以及廉价性,以及它可以在社交网络中进行资料的共享等优势,一经推出立即得到全国好评。根据2015年腾讯业绩报告显示,截止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 微信支付用户在2015年达到了4亿左右。微信用户的男女比例为1.8:1,男性用户约占了64%,用户整体以男性为主。年龄方面,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97%的用户在50岁以下,86%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职业方面,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占据了80%的用户,此外,80%的中国高资产净值人群在使用微信。四分之一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这些都证明微信营销具有强大的潜力。 (二)微信的传播特征 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功能和朋友圈分享能力,外加海量用户触达能力,让它生来就是营销平台。微信官方为了避免重蹈新浪微博的覆辙,对营销不仅不支持反而在打压。除了处处强调不是营销平台之外,还限制鼓励转发朋友圈等典型营销行为,更别说提供专门工具支持了。微信作为中国微信用户强大的社交工具,接近一半活跃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微信好友。微信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微信更加便捷,可以迅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更加精准的进行营销。曾有媒体打比方“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微博100万个粉丝”。形象地说明了微信营销相对于微博、博客等媒体营销更为精准的特点。正是微信营销这种点对点的精准营销决定其能够以互动的形式将普通关系拉近成为紧密联系,进而产生较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了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投放。微信设置了特殊的朋友圈广告系统,可以根据性别、年龄、爱好、地理位置等一些用户标签精准匹配,进行更精准的投放和管理,用算法为每位用户定制个性化广告,从而将广告骚扰度降到最低。 (三)微信营销的效果 根据2015微信运营报告显示,微信的消费支出中,娱乐占了 53%、公众平台占了 20%、购物占了 13%、出行占了 11%、餐饮只有2%。据统计,微信直接带动的生活消费规模已达到 110 亿元、其中娱乐消费时最大支出,规模为 58.91 亿元。关注比例方面,29% 的用户关注了自媒体、25% 的用户关注了认证媒体、20% 的用户没有关注任何公众号、18% 的用户关注了企业商家、而 6% 的用户则关注了营销推广类账号。可以说,公众号是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近 80% 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和媒体的公众账号是用户主要关注的对象,比例高达 73%。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14年12月26日了《微信社会经济影响力研究报告》,该《报告》首次对微信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价值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显示,微信在过去的一年中对信息消费的拉动达到952亿,对就业的拉动达到1007万人,为中小微企业以及政务民生的应用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杜蕾斯的微信营销体系现状分析 (一)杜蕾斯公司的产品以及盈利模式 杜蕾斯品牌为全球知名的两性健康品牌,是一个成立于 1929 年的老品牌,在微传播时代,将传统的品牌形象大胆移植到网络的土壤上,其借势营销、官微拟人化、与粉丝有效互动以及举办创意包装大赛等举措,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更是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追捧。 1. 搭载具备显著新闻价值的事件 在苹果召开2015年春季会,正式Apple Watch等系列产品后,杜蕾斯又迎来了借势营销最佳时机。苹果的会关注度一向很高,而杜蕾斯选取了iwatch的与人体的贴合性,借此搭载自己产品的特色,避免了广告色彩过于浓重,又可以借机吸引眼球,推广产品。2月22日元宵节,是中国人喜庆的节日,杜蕾斯发表了一篇“闹完元宵,闹春宵”,用朦胧隐晦的语言写了一篇关于产品和元宵契合的打油诗,当晚点击量高达4万多条。 2.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直接展示产品及其核心实用功能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发展和运用,都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微信作为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将为营销带来很多变化。“微”相对于“宏”来说,具有“无孔不入”的特性。从普遍意义来讲“宏”传播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完整的结构性,其传播往往也是单向度的。而“微”传播则机动灵活,传播双向度,更能迎合大众,顺应传播发展规律。 (二)杜蕾斯的微信营销具体举措 1. 整合营销传播大于单纯社会化营销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同样改变了营销的方式,但社会化营销目前并无法取代传统营销,网络再真实也会隔着一层薄幕,网友走到线下与品牌亲密接触与纯粹在社交网络上的交流差别还是很大的,这就像两个网恋的网友,无论线上聊得多么火热,他们最终都需要走到现实中见面才会使感情更进一步。 在碎片化日趋严重的今天,仅仅一种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品牌传播的诉求,线上线下整合传播才是一种靠谱的传播方式,当然整合传播的意思并不是在各个媒体全部投入重金,而杜蕾斯在这点上做的很好。 2. 从广泛撒网到重点培养 以往对于大部分官微来说,他们的一大任务是增加粉丝,不管这些粉丝是从哪来的照单全收,因此僵尸粉、抽奖控成为了官微的常客,事实上他们对于官微的价值聊胜于无。真正有价值的粉丝应该是像朋友一样持续和自己交流的人。因此对于官微来说,你的任务不应该再是增加无用粉丝,你应该大喊一句“抽奖控滚出微博圈”或者“僵尸粉滚出微博圈”,你应该培养发展你的核心粉丝,这些核心愿意持续与你互动,愿意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站出来,当这些核心粉丝超过1000个的时候(1000铁杆粉丝理论),你的官微一定是充满活力的。杜蕾斯的“移动小酒馆”活动中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粉丝参与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正是因为它培养了众多的核心粉丝。 四、结论 杜蕾斯品牌正因为运用了微信不同于微博地这些特质,加上基于情感模式的微信营销策略,才能在品牌营销战中脱颖而出。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创新时代的来临,更多的传统企业从信息化走向互联网化。腾讯的微信平台已经获取了数亿级别的用户,构建了良好的微信用户应用和企业应用生态圈。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中的平台运作问题、营销模式设计及客户服务问题等问题,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微信营销;策略创新 互联网已经跨过了个人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时代,进入了混合的成熟期,关于互联网的应用层出不穷。各行各业都投身于“互联网+”的浪潮中,更多的传统企业从信息化走向互联网化。场景深、产品重、强关联、服务化是企业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特性, 中小微企业进入互联网平台的最好的姿势是把握入口、借助平台,借助开放平台的力量百花齐放、优胜劣汰。借助公众平台,腾讯已经绕过企业互联网移动入口之争,获取了千万级别的企业用户,并且开始通过平台开放构建微信企业应用生态。腾讯的微信平台已经获取了数亿级别的用户,构建了良好的微信用户应用和企业应用生态圈。这给企业借助微信营销平台来实践其营销战略目标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1.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盈利型营销模式在企业的微信营销平台建设中还普遍缺乏。在全新特质的微信平台上照搬传统营销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客户群体的流失。 其二,O2O市场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障碍。不成熟的企业微信营销平台O2O 市场不利于将微信相关应用的线上人气汇聚效能与线下广阔的商机相结合,也不利于将潜在盈利优势通过企业微信营销平台转化为企业现实利润。 微信营销时代中的营销资源具有赢家通吃的特性,在微信市场中,大的公众号或信任特定账号能够聚集大量的用户群体,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从而将潜在的消费者市场资源转换为盈利资源。 2.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模式冲突问题 传统营销渠道与微信营销平台的渠道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企业在建构微信营销渠道时,会导致企业线上线下渠道间产生差异化营销目标的对抗,围绕同一目标客户群展开争夺,在目标市场营销定位及营销策略安排上产生冲突。为此,中小微企业在开展微信营销战略部署时,应当合理规划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区分目标人群,高效的开展差异化运营和营销工作。 3.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营销策略探析 借助自媒体、微营销、微电商的大发展,微信第三方服务平台如微盟、微店、有赞等异军突起,不计其数的商、服务商、营销者借助第三方平台提供的丰富功能,帮助企业商户搭建运营微信营销、服务平台。 标准化的模板产品只能满足微电商的入门需求,很难满足企业的深度个性化需求,有实力的营销商开始自研或外包定制,微信公众号营销模式和策略将向垂直化、定制化营销、服务化方向发展。 “垂直化”是指基于某个特定行业进行定向营销。针对行业细分领域做出小而美的产品和服务会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竞争优势。进入垂直行业的运营商需要有一定的行业背景,了解行业特性及运营模式,匹配行业特性的应用进行定向营销,从简单的“工具”转变为系统提升行业效率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化”。 “定制化营销”是指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定制营销以满足企业需求。企业需求复杂多变,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千差万别,支持个性化定制的产品会有广阔的需求空间。例如微电商订单系统与ERP系统的对接,标准化的产品都很难满足不同商户的需求,因此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异常强烈,利用开源的产品平台进行二次设计和营销可以提升营销效率和降低营销成本。 在企业信息化时代,绝大多数系统是私有化部署的,云计算的时代已经来临。企业互联网时代,即开即用、零维护的SAAS公有云应用能满足企业标准化的需求, PAAS/IAAS公有云上的应用满足企业非标准化的需求,涉及核心商业数据的应用则私有化部署,微信是连接公有云和私有云这两个平行世界最好的桥梁。 此外,微商们在社交电商上的探索,让我们看到除淘宝、京东之外的去中心化、去流量模式电商新模式外,也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存在的可能:平台型组织。未来,平台型组织将打破传统企业的组织边界,替代现有的企业组织形态,组织变更也可能带来新的机会。 结论 基于微信开放平台构建的O2O生态闭环里,订阅号、服务号与企业号各司其职。订阅号进行营销,塑造品牌形象;服务号实现互动,增加客户黏性;企业号实现公司业务移动管理,企业主在微信上随时随地查阅店内经营数据,实现动态管理。新媒体时代,微信营销的营销模式和策略向垂直化、定制化营销、服务化方向发展,才能聚集用户群体,得到良好的营销解决方案。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黄果树景区微信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微信的普及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企业迎来了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微信营销。本文通过对黄果树景区微信营销的影响因素分析。找出目前黄果树景区微信营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的微信公众号,保持与外部的联系和信息的更新以及增加游客的关注度。让微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给旅游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黄果树景区;微信营销 一、黄果树景区开展微信营销的条件分析 (一)微信用户基数大 黄果树景区微信公众号是2015年12月29日才通过腾讯的企业微信认证,到目前黄果树微信公众号成立的时间也不长,公众账号的营销也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人数为13.39亿。腾讯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前3季度,微信使用人数持续上涨并突破4亿,接近WhatsApp,截止2014年9月30日,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4.7亿,比2013年同期增长39%。检测数据显示,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微信的社交使用率增长了26%,排在所有社交平台的首位。[1]微信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庞大的用户群体,而且它是一款免费的软件,只收取流量费。微信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销售市场,只要运用合理,就会使黄果树景区获得巨大的收益。 (二)运营成本低 在微信上注册一个公众号是免费的,而且推送信息也是免费的,只收取一定的流量费,如果连接WiFi使用,收费更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后台运行人员的费用也只是普通员工的工资。相对于传统广告模式的费用,可以大大节约黄果树景区的广告宣传费用,降低销售成本。推出的产品成本低,相应的价格也可以有更大的变动空间,也就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 (三)精准营销 微信可以一对一发送信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推送不同的信息。也可以利用“查看附近的人这个功能”针对不同的地区发送相应的信息。这样既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能扩大自己的客源,大力发展潜在客户群体。可以利用后台分析技术,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关注点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开发受目标客户群体所喜爱的产品,达到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营销目的。 (四)信息推送快、效率高 微信作为一款及时通讯软件,它的每一条消息都是直接推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并且有铃声或震的动通知提醒,如果用户没打开消息看,会被标记为未读信息,直到查看之后才可以消除。这样就能保证所推送的信息100%的到达,这是其它软件所不具有的优势。 二、黄果树景区微信营销策略 (一)推出吸引年轻人的产品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关注黄果树景区微信公众号的游客年轻人、学生较多。这部分人群比较容易接受新奇的事物,但是消费水平不高。黄果树景区可以以低价策略推出参与性强、刺激的旅游产品,而不是单纯的观光旅游。注重增加游客的体验,比如漂流、数生步等组合在一起。参与的游客都能得到很好的体验,他们就会推荐身边的朋友购买,从而实现口碑营销,达到让客户替景区宣传的效果。 (二)建立健全的微信公众号 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微信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在旅游市场上属于初运营阶段,缺乏专业的相关知识和人才。黄果树景区高层管理者应该借助其他微信营销比较成功的企业来培训自己的员工,重金吸纳相关的专业人才或团队,需要个人或团队有一定的微信营销经验沉积,一定的网络见识,根据黄果树景区需要和个人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培训内容,便于建设一支自己的专业团队。有了人才的基础才能把微信营销模式运作起来。把线上线下(O2O)的营销方式共同开展,进入市场抢占相对的客源,才能使景区飞速发展,实现景区的经营目标。 2、公众号推送的内容要有吸引力。要有专业的人才去从事推送内容的编写,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读性和趣味性,而且所写文字不宜过多。与信息相匹配的图片也应该多选一些黄果树景区风光较为漂亮的,让游客看起来非常美丽迷人,忍不住想去的冲动。也可以找一些较为有趣的图片、文字,提升关注黄果树景区微信公众号的客户或潜在顾客对公众号的黏性。 3、及时推送信息。黄果树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内容的时间也应该固定,选在人们下班吃完饭之后的这段时间是最佳的推送时间。因为此时大部分人经过一天辛苦的工作下班吃完饭后都会花一定的时间来查看微信上的未读信息,这段时间也是人们一天中最轻松惬意的时光。所以推送时间应选在下午6点左右。 4、交流与反馈。微信的本质是一款及时通讯软件,黄果树景区可以利用公众号加强与关注者的交流,使关注者感觉自己被重视。同时还应该开设投诉功能,接受顾客的建议,让景区公众号与关注者成为“朋友”。这样既可以吸引新顾客,也可以留下老顾客,对黄果树景区自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推出优惠活动 黄果树景区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开展一些折扣促销活动。例如客户分享一次公众号的内容门票价格就减一元钱的活动,加大黄果树景区微信公众号的知名度和用户黏性,使黄果树公众号可以拥有大量的人气和粉丝。也可以通过建立“意见领袖”,让他帮助推广景区微信公众号。同时作为一名“意见领袖”所说的信息也容易让其他关注者认同,也能大大提升公众号粉丝的数量。这对景区经营管理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公众号的粉丝越多,通过微信购买的客户也就越多,景区的经营状况也就越好,景区的战略目标也就越容易完成。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旅游景区运用微信营销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旅游企业微信营销现在正处于飞速发展期,然而高速发展下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微信信息的真实度,对游客承诺的完成度,与游客交流的及时性等问题。通过研究可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微信营销模式,有助于推动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基于微信营销模式下的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文章在微信营销以及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微信营销的特点以及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的类型,结合微信营销的趋势与挑战,提出了全流程、创新性、精准化、可持续四类零售企业的微信营销策略,为零售企业开展微信营销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微信营销;零售企业;营销策略 伴随着微信的兴起,微信营销成为零售企业的重要营销模式。微信营销在客户基数、互动性、精准度上都具备显著优势。基于此,零售企业掌握微信营销的特点以及微信营销的策略,借助微信开展有效营销,是零售企业实现更多经济效益的关键。 微信营销的研究工作则于近年逐步展开。叶静比较了微信营销和微博营销的异同,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黄毅分析了微信平台的属性,并提出挖掘精准用户、增加用户关注、提升营销转化率三种微信营销策略。党俊琦分析了微信营销的主要特点包括营销市场准确、信息投放有效、推广方式人性化,同时总结了微信营销的基本流程包括感染期、培植期、生效期三个重点阶段,并指出了微信营销的潜在风险。王易系统总结了微信各类功能背后的商业机会,总结了微信营销的步骤、方法、技巧、禁忌、营销效果的量化与评估等微信营销的重点内容。 一、微信营销及特点 (一)微信营销 微信营销,就是企业基于微信产品,通过文字、图像、视频、链接、二维码等载体,向用户或潜在用户推广公司的产品、品牌,并以此实现营销目的,将微信用户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用户的过程。微信营销的主要渠道,包括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等。 (二)微信营销的主要特点 第一,有别于电视广告、平面广告等营销载体,微信营销的内容能够直接传达给用户,并且迎合了用户的行为习惯。 第二,营销的形式具备灵活性和创新性。由于微信好友、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等产品类型多样,且相互交叉重叠,形成了微信的生态系统,使企业在营销渠道上具备多种选择。并且营销内容更加多样,可根据营销效果及时调整。 第三,微信营销能够做到企业对用户、位置对位置的精准营销。由于在微信中,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源和传播源,企业可基于微信用户数据,快速锁定目标用户。而微信的位置功能,又在地理位置上,拉近了企业与用户的距离。 第四,微信营销用户关系稳定,且营销成功概率更高。微信中的推广内容大多来自用户熟悉的群体或个人,且企业也更便于与用户建立联系,用户更能认同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相应地营销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的可能性也更高。 二、微信营销趋势与挑战 (一)微信营销发展趋势 受中国人口基数大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的有利因素影响,微信营销面临着很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提升,例如LBS技术的应用,微信功能的扩展也为微信营销带来新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微信营销呈现如下三点趋势: 第一,形式更加多样。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渠道之外,微信“摇一摇”、“扫一扫”、微信支付等功能,为零售企业制订营销方案提供多选择。 第二,用户导向更加明显。为吸引用户,在内容选择上,零售企业会更多选择符合群体特点、潮流热点的内容,营销的体验更加个性化。 第三,企业与用户的互动增强。企业吸引目标用户,培养潜在客户、维护现有用户等过程,都越来越多地通过互动的形式收获用户的反馈,以此建立稳定的联系。 (二)微信营销面临的挑战 首先,微信营销的受众群体增长较为缓慢,这是由微信基于熟人关系的特征决定的。因此,在零售企业与用户建立联系后,营销传播的范围是有限的,想要扩大受众群体、传播范围,微信营销存在不足。因此,如何持续增长用户,并增加用户黏性,是零售企业通过微信营销面临的一大挑战。 其次,微信营销的内容易被其他信息覆盖,影响传播和营销效果。移动互联网、微信中的信息是海量的,而用户花在阅读微信营销内容、与企业互动上的时间也呈现碎片化的特点。零售企业要做到吸引用户、培养用户、维护用户,内容的选择也是很大的挑战。 三、零售企业微信营销策略分析 (一)全流程营销策略 在全流程营销策略下,零售企业将目标用户使用微信、浏览信息、互动、购买、反馈的整个过程,均纳入整体营销策略的一部分,每个环节之间都紧密衔接,确保营销过程的流畅度和用户体验的完整性。同时全流程可扩展到生产等线下领域,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进一步稳定用户关系。 (二)创新性营销策略 移动互联网技术、微信技术水平的发展,为微信企业创新营销内容与形式提供了可能。企业运用新兴技术、时事热点等,制定创新性的营销方案,使营销内容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并留住用户,也是达成营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精准化营销策略 精准化营销策略,就是针对用户特点,制定更加个性化、互动性更好的营销方案。微信的特点是企业能直接了解用户的特点、习惯、取向等信息,因此个性化的营销内容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而同时,也要更加注重用户的反馈,通过点击、语音、“摇一摇”等形式,与用户即时互动,加强和用户的情感联系。 (四)可持续营销策略 可持续性营销策略,就是企业不简单以用户的一次购买行为为目标,而是在稳定的关系基础上,通过品牌形象、服务质量的感染,让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品牌、文化等都提升认同度,在日常与用户的联系中,不完全以营销为目的,而是不断发现、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建立可持续的用户关系。 结论 零售企业策略中关系营销、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等类型,都能与微信营销紧密结合。微信营销具备传达准确、互动性好、个性化程度高、用户稳定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机遇。运用好全流程营销策略、创新性营销策略、精准化营销策略、可持续营销策略,零售企业能够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大力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伴随着全民健身的开展,走进健身俱乐部已经不再是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而是每个人追求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健身俱乐部在巨大的市场面前只有做好自己的营销策略,争取得到更多的会员,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健身俱乐部更加有效的运行。文章主要针对健身俱乐部的微信营销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 健身俱乐部 微信营销 营销策略 众所周知,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型的主导产业,为其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在申办冬奥会的契机之下,结合北京奥运会打下的良好基础,体育产业已经在我国呈现出了发展的好势头。健身行业顺理成章的承担起了振兴体育产业的重担。因此,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下,营销在健身俱乐部运营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身俱乐部营销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健身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整个行业的良好运营。 健身俱乐部运用微信进行营销,是十分有必要的。微信拥有广大的用户,市场潜力巨大,同时由于其自身所拥有的特点,成为新时期企业营销的必然选择。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健身俱乐部营销成本的不断增加,健身俱乐部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营销在健身俱乐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环境下,健身俱乐部也需开拓新的营销模式,积极利用微信展开营销,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增添活力。通过对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策略的研究,使健身俱乐部在互联网化的今天能更好的达到营销目的,实现健身俱乐部的营销目标,使健身俱乐部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健身俱乐部的运行成本,扩大健身俱乐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健身俱乐部的自我品牌,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提供支撑。 健身俱乐部属于服务型行业,因此,其提供的产品具有服务性的特征。健身俱乐部的营销管理就是要提供高效、优质的产品服务。而这种产品,就是把健身服务当作一种可以生产、消费、经营的商品。这就要求健身俱乐部的营销策略应该遵循商品的市场价值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来制定和执行健身俱乐部的营销策略。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 首先,可以通过健身俱乐部的营销专员进行市场营销推广。调查得知,目前国内健身俱乐部大都是采用人员直销,通过健身顾问或健身教练向会员介绍健身产品和健身服务项目来实现营销(一般中小型健身俱乐部的教练同时兼任健身顾问,而大型健身俱乐部是由专门营销人员来担任,营销和教学分开)。 其次,可以通过办理会员的方式进行营销推广。会员制营销推广主要以办理会员的方式来进行健身俱乐部的管理。即消费者以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取会员资格,并享受健身俱乐部提供的相应服务。这种价格和服务是优于非会员。而且,会员会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选择针对性的服务,建立个人健身档案,制订适合自我的健身计划。在工作人员对健身会员计划的跟踪、评估和反馈中,来检测健身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以便为健身会员提供更稳妥、更优质的健身指导服务。因此,健身俱乐部的微信营销策略也同样可以采取会员制的方式进行推广。 再次,可以通过各种富媒体的促销手段进行推广。健身俱乐部还可以采取富媒体的方式进行促销推广。即借助广告、报纸、表演、电视、发宣传单等各种方式,进行健身俱乐部营销的优惠打折、周年庆典减价、现场免费体验的方式进行微信营销的推广。 健身俱乐部采用微信营销的上述方式,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健身俱乐部营销方式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健身俱乐部的营销陈本高,服务深度不够,宣传推广观念不强,营销队伍稳定性差等,因此,改进健身俱乐部的营销方式,适应新的环境,才能确保健身俱乐部运行的良好态势。健身俱乐部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就必须在营销理念、营销方式方面进行创新,确保自己成为健身行业中的龙头行业。而健身俱乐部使用微信营销策略能更好的帮助俱乐部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健身俱乐部都建立了微信平台积极进行微信营销,但由于微信营销发展较晚,健身俱乐部要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俱乐部微信营销必将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能帮助健身俱乐部又好又快的运营,为健身行业增添新的活力,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升。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第一,健身俱乐部应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微信平台的建设,对俱乐部有效的宣传俱乐部和俱乐部的产品,要方便用户的操作,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增加用户的粘度。第二,健身俱乐部要充分认识应微信营销的重要性。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健身俱乐部的微信营销战略,设立微信营销团队,制定一整套营销策略,并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要加强微信营销人才的培养,确保健身俱乐部的营销人员既能胜任传统的营销环境,同时,又能在新的微信营销环境下如鱼得水,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贡献力量;第三,加强对微信营销的管理,完善微信营销的各种机制,俱乐部应加强对微信营销的管理,建立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完整的客服机制,有效的运营机制,良好的微信内容机制等,使微信营销真正的为健身俱乐部的良好运营服务。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莆田晚报微信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微信作为聊天工具,以其便利性、实用性一度取代风靡10年的腾讯QQ,它的风靡似乎是大势所趋。充满商业头脑的中国人将营销的触角伸向微信,基于微信庞大的用户群,利用微信朋友圈一对一的营销宣传,便利的语言、文字交流,在拥有超前经营理念的企业中掀起一股微信营销风潮。 关键词:莆田晚报;微信;社交网络 现如今微信营销在营销界已不是生僻词,像报业这样的服务型产业,与用户的交互程度在运营的过程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信息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现在已经不再是20世纪初报业最发达的时代,互联网,微信、微博、手机APP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途径,报纸相对于这些途径而言,首先用户体验度不强,IU没有美感,无娱乐性,而且不顺应用户的生活习惯。 一、莆田晚报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现状 《莆田晚报》于2001年成立,成立之初,晚报将新闻焦点定位在政治、民生、军事、教育方面,具有党政性质的综合类报纸。腾讯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莆田晚报也推出了自己的公众微信:“莆田晚报新闻部(微信号:ptwbxwb)”。但在微信号运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闻内容无特色,缺乏必要性 翻看莆田晚报微信新闻内容,可以看出,新闻立足莆田,贴近民生,大致分为“社会新闻”及“民生新闻”,先不说此类新闻的受众范围太小,而且这样的社会民生新闻大同小异,新闻内容多为复制粘贴在各大门户网站,各大社交网络反复传播,既然这些新闻哪儿都能看到,又为何独在你一家了解呢。 (二)缺少独家消息推送 莆田晚报作为一家新闻媒体,在运营微信平台时并没有发挥自身优势,走进人民生活挖掘第一手新闻资源,出现在微信平台上的新闻不接地气,相较于仙游那些事(微信号:xianyounaxieshi)莆田小鱼网(微信号:ptfish999)来说,新闻的可读性差。 (三)推送信息偏主流,不能抓住用户心理 从微信用户的角度出发,现阶段微信用户多为年轻人,他们接触面广,社交范围大,信息收集能力强,政治、经济、娱乐八卦等信息只要他们想了解便能通过各种渠道知晓,如果一家媒体仅仅单一地推送主流新闻,并且它并没有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主流新闻第一传播者的地位,它将无人问津。 二、莆田晚报微信公众平台的受众分析 在推出一款产品时,产品的定位很重要,同时产品如何定位又是根据目标受众而决定的。只有分析莆田晚报微信平台的目标受众,平台才能有明确的设计方向,迎合受众的心理,在受众的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平台受众定位 莆田晚报微信平台实际上是依附微信软件的“二级页面”它的潜在用户为所有微信注册用户,但是由于该平台特有的地域属性及功能属性就确定了它的真实潜在用户。 “施拉姆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受众参与传播就像是在自助餐厅用餐,在这种传播环境中媒体的作用就仅仅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想吃什么,要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要看受众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媒体是无能为力的。”[1]没能在用户心中占据地位,那么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二)受众心理分析 1.平台受众的接受需要 在信息碎片化的社会,信息的传播更加随意,短小新闻更为大众所接受,人们越来越不喜欢看长篇大论的新闻,新闻标题则成为新闻内容进入用户大脑的敲门砖,这也解释了各大网站、论坛中标题党大军的出现[2]。恰好微信公众平台就是这样一个媒介,首先入眼的是吸引眼球的标题,新闻内容则短小简单,高度概括,且依托手机屏,迎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2.平台受众的接受动机 受众接受莆田晚报平台的目的在于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得到理想中的利益。用户在作出购买或使用决策前往往经过深思熟虑,“趋利避害”是人们心理的准则,因此用户所作出的决定必定对其自身而言是正确的。 (三)受众行为分析 微信平台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的发展依托互联网[3]。互联网是一个没有秘密的世界,各个信息都是公开的,它记录了每个用户的秘密,如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朋友圈等个人隐私,虽然在表面上互联网在提供服务时说明了隐私保护条例,而事实上各个软件运营商又怎会放弃获取情报的机会。 三、莆田晚报的微信营销策略 (一)培养活跃用户,拓宽信息采集渠道 传统纸业以往的新闻采集方式在当今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已经不适用[4]。“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更实时、更透明的互动信息,尤其在一些突发事件现场,对资讯的实时与用户的及时获取具有十分重要与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微信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实时性的功效。微信的信息推送功能,明显不同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传统点击功能,亦务实性地提升了媒体资讯的传播与到达效果。”[5] (二)接近民生的新闻内容 根据莆田市人民的生活习性,针对目标用户感兴趣的新闻版块,如餐饮、房产、突发事件等内容。分析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找到信息收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让用户觉得在莆田新闻微信公众平台上可以找到自己喜欢而且感兴趣的新闻,并产生依赖,形成习惯。 (三)提供便民服务 莆田晚报的目标客户群比较清晰,仅为年轻的莆田市人民,从年龄层次来看,大多数用户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家庭的开支,如水费、电费、话费等,根据目标人群的生活习惯,在微信平台上提供此类开支的查询功能是最能表现微信价值的方式,简单快捷地提供用户所需要信息和暂时没想到的需求,既符合目标群体的心理也符合他们的需求。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论海外代购的微信营销策略 [摘 要]近年来,由于微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运用,网购也被广大群众所熟知与接受。微信平台海外代购凭借价格优势也逐渐发展起来,慢慢步入正轨。文章简要分析了海外代购的微信营销现状,以此希望对其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对于现阶段微信商家海外代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以此根据海外代购与微信平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海外代购的微信营销策略并分析了发展前景。 [关键词]海外代购;微信营销;广告宣传;主品策略 由于微信的使用者逐渐增多,微信平台则为海外代购提供了众多的客户,使得海外代购在微信平台上能够得以发展与进步。不过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得发展速度受限。因此,海外代购的微信营销受到社会多方面的重视。 1 海外代购的微信营销现状 1.1 特征 代购通常情况下存在两种形式,其一是卖家提供商品代购,其二则是买家指定的商品代购。海外代购相对于其他购物方式而言,更加高效快捷。直接除却个人购物中面临的资金安全、外汇管制等问题,为客户省去了许多烦琐的海外购物程序。微信上提供的海外代购个性化增值服务不断被开发,已经有部分代购商可以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满足自己差异化要求。根据目前在微信上已经有过海外代购记录的客户情况进行分析,这些客户多数是步入了中高层收入群体,对于国际上的消费热流产品也比较了解,代购目的相对而言也较明确。 1.2 正品风险性 由于当前微信上针对产品打假方面的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也就给许多虚假微信商以可乘之机,出现了许多在微信进行海外代购被骗的现象,亦或是购买产品质量有瑕疵,不属于正品。而且从代购商的货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缺乏稳定性,也就给正品造成潜在的危险性。尽管许多的微商们都对诚信很重视,但海外代购还是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客户对此也比较不放心,特别是某些客户对于所购买的产品缺乏了解。正是由于正品货源稳定性较低,使得微信代购平台的商品种类不够充足。这样一来也就对客户的满意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3 货物接收时间待定 一般情况下,微信海外代购到货时间是7~10天,甚至是超过半个月。货物接收时间完全不能确定下来,对消费者购买欲望以及满意度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代购商都是在收到客户的代购订单之后才开始采购商品的,而且正品货源又不太稳定。所以才造成微信商采购环节花费时间无法确定,消费者的货物接收时间也随之无法确定。 1.4 售后服务不到位 当前微信平台上关于海外代购这方面的售后服务,还没有比较系统而明确的规范性文件。这就使得其售后服务水平跟微信商自身素质水平有着很直接的联系,后者受到前者的影响比较大。而且代购商同货源之间的关系稳定性过低,代购商在海外采购过程中的身份也仅仅是个人消费者的身份。假如商品出现问题,代购商也很难有完善的处理方案。因此,这也是导致售后服务不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微信商家海外代购存在的问题 2.1 广告宣传存在虚假现象 现如今,智能手机基本上人手一部,并且网购已经被广大群众所熟知并接受,特别是20~40岁的群体已经成为网购的重要组成群体。一般比较简单而又比较适用的微信营销基本上借助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省去了实体店成本中租金、人工费等部分投入。并且微信宣传的成本通常情况低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些利用朋友圈进行截图或点赞、发链接之类的宣传手段推广的微商中,部分宣传存在虚假现象,商家诚信比较缺乏。 2.2 假货横行 从海外代购的产品类型来看,化妆品、奶粉以及奢侈品等商品占据的比例比较大。部分微商受到利益诱惑出现买假货的现象,让产品质量很难得到有力的保障。而针对某些定期更换包装的品牌,会受到许多买家的质疑。毕竟有部分卖家就是利用这个去销售假货的。有的微商家更是真、假货掺卖。那些假货商家伪造海外代购小票,再从国外邮寄回国内,拿到海外发货凭证与入境证明,更让客户难以分辨产品真假。 2.3 国际物流过慢、产品利润低 国际物流时间过长对许多消费者购买意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国际物流超过一个月都是很正常的情况,若实在不幸遭遇海关扣货,就更让货运时间延长,直接导致许多买家取消订货。但是商家这边却已经采购了货物,产品却没有卖出去,尽管买家支付了定金,但商家所遭遇的损失还是比较大。如此一来,也就使得代购商家出现一定范围的亏损现象,或者是利润太低的现象。 3 海外代购的微信营销策略 3.1 品牌策略 现阶段,海外代购的品牌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客户不同对其产品的需求也就有所不同,多元化的产品才能吸引住更多客户的目光。因此微信上众多品牌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各种选择机会,还满足了不同客户群体对产品的个性需求。微商们在微信平台上实现海外代购品牌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品牌形象的树立。比如,首先,微商们可以通过设置自己品牌的诚信文件,文件内容包含备案、经营资质、第三方认证等对客户具有说服力的资料。沟通已经购买过产品的老客户对海外代购服务、信用、产品质量等进行评价,进一步为微信代购商所代购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微信商们需要积极建立并增强自己所代购品牌的认知度,以此才能快速吸引许多潜在客户,进一步提高销售额。因此,代购业务的推广期、成长期、品牌成熟期这三个阶段之中,要不断采取措施提升其知名度与美誉度。 3.2 产品策略 在微信平台上,对于许多代购商家来说,可以借助品类管理策略实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方便服务的目的。比如微商们在进行品类管理的过程之中,根据产品的相关性给产品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产品进行管理。一站式和个性化购物方式这两方面都属于品类管理策略。前者可以经过分析客户需求的相关性,进而使销售目标扩大。后者可以在对已经代购过消费者的信息掌握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提供相应的代购服务。而所谓的产品特色策略,则是微信代购商们根据实际情况树立自身的个性特色。比如专门经营某一个国家或国外某一地区的产品,逐渐发展成专业代购。因此想要吸引更多客户,可以通过对品牌的划分来方便消费者更快对产品定位。代购产品在不断充实的同时,还要保证其产品广度与深度等方面不断扩展,让产品功效实现错落有致,以此满足更多需求的客户。 3.3 推广策略 微信商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实现代购产品的推广。比如说,借助互联网的搜索工具,就可以达到推广代购网站的目的。比如说可以用搜索优化和关键词搜索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据市场营销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选择那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搜索引擎,以此才能更有利于使推广更加广泛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微信商们也可以选择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推广,利用朋友圈产品情况与代购网站链接等。或者把代购网站链接与阅读或转载量比较大的文章放在一起,让更多的人知道链接,这样也有利于吸纳新客户。 3.4 诚信策略,微信平台建立实名制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微信平台应该针对海外代购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建立实名制内容,并且及时消费警示。比如说在代购交易过程中可以多一些有警示性作用的敏感字眼,对银行卡方面的漏洞加大修复力度,以此更好地防止消费者遭遇钓鱼网站。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逐渐搜索微信实名制申请,建立起一套实名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微信商家身份认证、工商注册等,尽最大力度使微信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针对微信营销方面应该加大完善《广告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类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如此才能让海外代购在微信平台上杜绝更多虚假商品,保证商品的真实性。以此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提升对产品的满意度。一旦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度足够高,就极有可能变“消费者”为“推广者”,有利于消费者自愿主动的向身边之人推荐。在获得更多的新增客源的同时,也稳定了已购买过的客户群体。 4 海外代购的微信发展趋势 4.1 代购的制度化与个性化 国内的电子商务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比较晚,网络海外代购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使海外代购在微信平台的发展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让广大微信消费者利益得到有力的保障。随着未来海外代购在微信平台的发展趋势逐步迈入专业化,更多的微信代购商同海外零售商之间建立起相对比较长久的合作关系,使正品货源得到保障。产品种类的逐渐多样化,使得更多的微信代购商开始重视起形成自身代购的个性化与专业化,逐步引入独家合作伙伴,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 4.2 代购双向发展模式 现阶段海外代购的微信客户多是以20~40岁内的年龄段为主,也就使得消费群体比较单一。随着网络代购被越来越多的年龄段的人所熟知并认可,以及针对经济更独立、更具有购买力的四十岁左右客户群体的需求,海外代购发展会逐渐倾向于线上、线下双向发展模式。不仅在微信平台上展示商品,还会在实体生活环境中设立其海外商品展示间,让网购信任度比较低的客户可以实地参观实际展示品,然后再在微信上确定购买。 4.3 代购专业微信服务平台与专业代购网站 为了推动海外代购在微信平台上的发展,针对服务方面的问题就必须加大关注力度。逐渐在微信平台上建立起一个信息咨询平台,用以解决消费者的各种代购问题,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稳定代购客源。并且随着其发展,微信平台上的私人代购商也会慢慢被专业的代购网站所淘汰,使海外代购更加专业化。 5 结 论 随着海外代购在微信平台上的发展逐渐成熟,将会逐步迈入规范化、合法化、制度化、个性化发展道路。并且随着其产品的不断推广与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购买的流程便捷快速,会促进越来越多的人在微信平台上进行海外代购。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酒店行业微信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文章对酒店行业微信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酒店行业在微信营销中可能遇到微信营销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微信平台建设、完善微信营销体系、完成O2O闭环、注重客户关系管理、扩大微信传播受众的覆盖域及优化消息推送的内容和频率等对策建议,实现酒店的运营目标。 [关键词]微信;微信营销;酒店行业;策略研究 1引言 微信的出现为酒店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契机,微信作为一种便捷的交流沟通工具,同时具有很多实用性功能可服务于酒店的营销宣传推广。酒店行业可通过微信系统将信息传输的渠道有效地整合起来,将客户信息整理成为酒店的客户数据库,最大程度地发展自己的客户,降低酒店信息运营管理的成本,提升酒店的基础服务系统。 2酒店行业微信营销现状分析 21酒店行业微信营销模式 酒店行业已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在线预订系统、移动端官网APP和WAP网站,其有以下几种微信营销模式: ①自定义菜单。酒店行业微信客户端的菜单根据客户量身定制,简化消费者订房的程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同时增加酒店的微信订单量。②门店详情页。在酒店行业官网及微信客户端中每个门店都有自己单独的门店详情页,根据不同区域进行市场细分,适合用户的个性化消费观念。③入住前消息通知。客户入住酒店行业前酒店将相关的信息通过消息推送给客户;客户可登入酒店行业微信客户端预订客房,并在下完订单后即时收到关于酒店入住的图文信息。 22酒店行业的微信营销策略现状 ①“观点引导型”营销宣传策略。酒店行业邀请一些知名人士参与酒店的品牌宣传活动,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及他们的言行会激发企业线上线下粉丝客户的消费欲望和需求。②“地毯式”营销推广策略。基于熟人之间的口碑宣传方式方便快捷,微信具有互动性强等实用性功能,适用于病毒式营销做品牌推广。同时微信与通信录和QQ的相互绑定以及基于LBS位置定位的“附近的人”等服务插件,无限地扩大了品牌宣传推广的范围。③图片、视频营销策略。酒店行业利用微信发送图片和视频的功能进行微信经营活动,及时将产品和服务的最新动态在合理的时间段用消息推送给客户。④微信网页导航站宣传推广策略。酒店行业依据微信导航站的公共账号渗透到关注用户群中,发展新客户。 3酒店行业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 31微信营销平台不完善 ①微信承接单位与酒店行业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微信官方不但要提供安全规范的API接入口,而且要开发更多实用性的功能。但现实是官方搭建的API接口不公开、不完善,此外部分功能效用不能完全开发出来。②消费者的权益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微信“朋友圈”营销主要是基于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易,没有相关的合同和协议,并不在消费者权益法保护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关于利益的问题,消费者就无法以法律手段获取自身正常合法的利益。 32微信营销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微信营销体系不完善,正在进行微信营销的商家还需要自己摸索研究。此外,微信营销不是简单地注册微信公众号,而是需要详细合理的微信营销策划方案来支撑,并且还需建立专业的营销运营机构,打造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来运营和管理微信营销,避免头脑风暴和拍板决策。 33O2O电子商务模式不成熟 O2O电子商务模型就是线上消费带动线下进行双平台运营,该模型运用微信的实用性功能“二维码扫描”和附近的人”,结合微信会员卡来进行有效营销。如果缺乏对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没有将线上和线下的有效整合,那么就无法给客户带来应有的消费者体验。 34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缺失 实际营销中,在依托微信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时候,仍存在不足之处:①简单持续的向微信用户传输自己的信息动态,缺少适当的互动。②就微信注册用户的信息缺乏深度的采集和整理。③对微信注册用户提问的内容反馈度不足。在客户反馈的时候,经常得到的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回复,缺乏人性化,影响客户的消费体验。 35微信传播群体的覆盖域小 ①微信是基于亲友建立起来的一个移动社交平台,交流的信息内容私密性限制其传播力。②微信用户一般使用智能手机移动客户端,没有在互联网的网页上进行,微信虽然也开发了网页版,但鲜有人用,因此宣传渠道不够宽。 36发送消息的内容及频率有待改善 微信营销时要根据客户的喜好进行目标人群的细分,提高推送消息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用户有自主选择权,但是微信发送的消息有强制抵达性,用户很多时候是被动的浏览。所以商家要慎重考虑推送信息的内容和频率,不要让客户感觉到自己被垃圾消息覆盖,引起反感,进而取消关注。 4酒店行业微信营销的对策建议 41加强微信平台建设 ①酒店行业要与微信官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一方面,微信官方的服务提供商要尽可能地建立更多的API接口,进而形成成熟的API供给系统,加强平台对酒店行业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微信版本升级时,要开发更多具有实用性的功能来服务于酒店行业的微信营销。②酒店行业加大对微信运营平台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酒店行业要策划管理好微信运营平台,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处理消费者反馈的问题,更人性化的服务客户,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另一方面,酒店行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微信运营的关键,全程监督酒店服务过程,确保酒店的服务质量。 42完善微信营销体系 ①酒店行业应认真研究市场信息,深层次采集分析微信注册用户的数据,形成自己的客户数据库,决策部门根据客户数据库打造更适合酒店发展的微信营销策划方案和营销策略,增加微信营销的附加值。②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人才市场挖掘更多的微信营销人才,组建一个高素质、专业的微信营销团队,为微信营销运营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43完成O2O闭环 所谓O2O闭环管理,就是将线上和线下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线上将产品和服务的动态信息以消息推送的方式传输给客户,引导消费者进行线下消费,营销运营、订单完成、支付成功、反馈关注构成一个良性闭环,使商务过程更加电子化和网络化。 ①酒店行业为客户提供舒适满意的客户体验。线上把握好消息推送的内容,在消息互动和反馈的环节,安排专人处理,形成人性化服务。线下微信运营中,向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优化顾客的消费体验。②酒店行业要对自己线上和线下的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形成自己的客户数据库,针对目标人群进行有效市场细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44注重客户关系管理 所谓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企业正确有效地处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稳定顾客资源获取渠道的一个运营手段。 ①酒店行业要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管理的功能,把客户提供的有效信息依据市场细分理论进行归纳整理,针对不同喜好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达到个性化量身定制。②酒店行业要建立独立的客服部门和权益监督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客户反馈的问题和信息,优化和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发展更多具有高忠诚度的客户,利用客户口碑营销进行宣传和推广品牌。 45扩大微信传播群体的覆盖域 ①酒店行业要有效运用地毯式推广策略、微信网页导航推广等营销推广方式,可以利用知名的微信导航站为营销切入口,大力宣传自己的品牌,占据市场空白点。②酒店行业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的二维码扫描功能,采取签到、打折、优惠的方式诱导客户订阅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从而发展自己的新客户。③酒店行业可以进行微信与微博双平台运行,以弥补微信的传播力不足的缺陷,将两个平台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46优化消息推送的内容和频率 ①酒店行业在设计推送消息内容时,不要与同行业的内容同质化,通过对客户数据的分析,深度采集客户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②推送消息内容的形式要丰富,利用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功能引起关注者的阅读兴趣。③酒店行业要适当控制推送信息的频率。及时更新自己产品和服务信息的最新动态,并合理调整消息推送的频率,在客户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5结论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微信营销,一种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模式产生了。而移动微信营销将对各个行业的营销模式带来巨大的转变,微信市场必将成为时下电子商务市场的营销重点。 彭辉:论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系统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微信自媒体营销策略 自媒体这一概念源自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于2002年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进一步定义。2003年7月,美国人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对(自媒体)“We Media”下了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又被称之为“个人媒体”或是“公民媒体”,简单地说,就是指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从最早的MSN、QQ,到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都属于自媒体平台。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产品,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网页等媒介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信息数据。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这是微信的一个附带功能,任何个人或组织均可免费申请微信公众账号。获得账号后可通过后台编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信息,并群发给订阅该账号的用户。因此,每个微信公众账号都可看作是一个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媒体。本文中,微信自媒体主要指的就是微信公众平台,这也是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普遍看法。 一、微信自媒体营销发展现状 我国微信自媒体目前正处于发展成长阶段,大众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升温。微信自媒体是现在运用最广泛且运作成本也最低廉的自媒体平台之一,微信自媒体营销也是自媒体营销最具代表性的缩影。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说从创建初始就是为整合营销而服务的,它首先以其受众数量庞大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商家进行广告投放,进而以消费者购买为中心,不动声色地完成经济、科技、文学、新闻、娱乐、教育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构建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再借以这个网络来覆盖人群并吸引人群。它独创的商家与消费者直接互动的模式更是完全贴合了整合营销的理念,这让受众有了选择信息的自主性,也为商家提供了了解受众想法的确切途径。 至2015年,微信用户已突破6亿户,公众账号超过580万个,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长为一片肥沃的资源土壤,如何利用好其巨大的资源优势,是所有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收获利益的自媒体人所密切关注的。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三种公众账号: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这三种公众号权限和功能各不相同,服务号每月只能群发四条信息,订阅号可每天群发一条信息,微信自媒体多数以订阅号为主。 (一)微信自媒体的创办者团队。微信自媒体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从蜂拥而入到优胜劣汰,其创办者团队从职业精英到各种达人甚至是普通白领、居家主妇,当然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目前,优秀微信自媒体的创办者多为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他们在做自媒体之前已经是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如“逻辑思维”的罗振宇是资深媒体人,“鬼脚七”的文德曾是淘宝网搜索总监,“吴晓波频道”的吴晓波为国内著名财经专栏作家,“凯叔讲故事”的王凯是知名主持人,等等。 (二)微信自媒体的内容和题材。微信自媒体参与者众多,其内容来源和内容题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内容来源上看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文摘类,即主办者基本不创作内容,而是选择、摘录、推荐其他媒体的内容;二是原创类,即自媒体内容由主办者创作,部分原创类也会接受读者投稿;三是混合类,即既有原创内容也有转载内容;四是补充类,即在转载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常见的有内容导读、读后感等。从内容题材来看,涉及有生活类、新闻类、时尚类、学习类、营销类等。 (三)微信自媒体营销主要方式。微信自媒体的发展正是基于微信自身强大的信息交流互动,通过其粉丝的关注、转载实现自媒体的口碑效应传播。微信自媒体的营销方式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利用微信自身功能进行营销。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进行消息推送;利用签名档处的广告宣传;利用“漂流瓶”、“扫一扫”以及“附近的人”吸引用户的关注和参与。 第二种是广告模式。微信的公众账号在自媒体进行内容和广告投放,具体方式有这样几种:一是以图片的形式将广告放在文章的头、中或底部;二是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的“查看原文”链接,直接将点击指向广告网页;三是少数微信公众号有软文或是植入的操作模式。 第三种是社群模式。自媒体的用户实际上是固定的社群,是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相同价值观的群体。社群营销模式就是以社群用户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网状营销策略,然后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O2O会员互动和跨平台延伸产品形态等的营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优质的内容是前提,如“逻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这种模式在目前微信自媒体营销中还是少数。 二、微信自媒体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推送消息内容水平低,同质化严重。对于媒介产品来说,突出个性、进行市场细分、寻求差异化经营无疑是制胜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在公众账号面临着低水平的同质化问题。内容上,复制别人的文章后稍加修改再或者直接转载原文成为公众账号推送的普遍方式;形式上,单一的图文组合的推送方式为大多数公众账号所采纳。没有自己的风格,缺乏独到的见解,毫无个性可言,久而久之,用户自然会减少关注。 (二)推送消息内容缺乏标签和分类。微信自媒体利用公众账号推送的内容大多以时间为顺序,如“往期回顾”、“历史消息”、“更多阅读”等。这几项是在微信公众账号推送中比较常见,但是其内容纷繁复杂,没有统一进行归类,更没有设置恰当的标签,当用户查找内容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尽管微信提供了一个强关系、强互动的平台,但制作精良的、便于查找的内容依然是吸引用户订阅的重要因素。 (三)用户细分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微信自媒体本身仅仅是一个媒介,或者说工具,任何一个企业、团队或是个人想要利用这样的一个工具获得成功,必然不能忽视用户,因为用户才是根本。尤其是在今天被称之为“粉丝经济”的自媒体时代,更是如此。但是,大多数的微信自媒体没有明确的用户细分,不清楚自己的用户年龄、价值观、偏好、消费习惯等,自然无法有明确的定位。因此,推送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东拼西凑,没有自己的核心主题和观点,无法持续吸引用户关注,难以形成忠实粉丝,更不要提和粉丝的良好互动,也自然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久而久之,用户粘性下降,微信自媒体也自然就无法继续运营。 (四)营销手段单一。前文分析提到目前微信自媒体营销主要就是利用微信自身功能的营销作用以及传统媒体当中的广告模式。尽管这两种方式也是有效的,但是在微信公众号迅速增加、新的自媒体工具不断涌现的今天,如果不能持续地优化营销工具和手段,将很难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三、对微信自媒体营销的建议 (一)深耕细作,内容为王。想微信自媒体是一个功能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传播载体,其推送内容的质量对用户的订阅决策有了很大的影响。推送内容是为用户提供价值的直接手段,也是微信自媒体的产品和服务。个性、新奇、有深度是公众平台内容制作应该追求的目标。身处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用户每天一打开微信,成千上万的推送内容就奔涌而来,但是对用户有用的、让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依然稀缺。要想在众多的公众号中脱颖而出,就得严把质量关。此外,推送的内容形式要丰富化,要充分利用微信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功能,并对推送内容进行分类,设置便于用户查找的个性化标签,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有质量的内容是微信自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前提,没有质量的保证,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二)细分用户,精准定位。市场营销中的基础理论――目标市场营销(STP)在今天已经得到企业界的普遍认可。任何一个企业要取得成功,必然要对其服务的市场进行细分,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发展战略、环境等选择恰当的细分市场进入,提供有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追求差异、彰显个性,是微信用户的特点,统一化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有效满足用户的需求,每位用户都希望能够享受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体验,但是微信自媒体平台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是天然的矛盾。微信自媒体在运营过程中,要进行用户细分,找到有相似价值的目标用户,一方面可以向用户推送有针对性的内容、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自己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性,并利用其专业性增加粉丝之间的口碑传播,增加粉丝粘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粉丝经济模式;另一方面精准的用户定位也可为微信公众号赢来广告商的青睐,从而开拓经济来源。用户细分需要微信自媒体平台有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大数据时代,对有价值信息的深挖是取胜的关键,只有获得用户的信息,了解用户的偏好,才能有针对性地生产内容、进行推送。 (三)以用户为中心,创造极致用户体验。微信尽管被很多人划归为“新媒体”,但就其本质而言,其社交属性远远大于媒体属性,因此社交关系中产生的情感联系是微信自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一切运营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维系公众账号与用户情感联系的基础上的。以用户为中心,提升平台的社交互动效果是加强公众账号拥有者和用户情感联系的重要途径。 首先,充分考虑用户在平台使用中的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不仅仅是在内容上深耕细作,优化分类,在营销策略方面也要时刻考虑用户体验。微信公众平台需要通过一定的广告商提供资金,广告商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而用户则希望躲开广告商的狂轰滥炸,当公众号拥有者遇到诸如此类的矛盾时,要以用户为重,协调好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的关系。软文或是植入性的广告相较于硬性的广告链接就是比较有感情的方式。 其次,策划并开展有代表性的线上、线下以及跨平台的活动,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社群营销模式,不断开发相关的后营销产品。前文所提到的“吴晓波频道”、“逻辑思维”、“凯叔讲故事”这几个都是在这方面运营得比较成功的案例。“吴晓波频道”和爱奇艺视频合作,推出微信杂志《M周刊》,在全国成立“吴晓波书友会”,驻有赞微商城进行课程、会员身份等的销售,与粉丝进行良好互动等等。可以说,“吴晓波频道”正围绕社群经济、组合型社区等进行者新奇的思维和实验。 四、结语 任何一个新的媒介出现以后,都会很快受到敏锐的企业家的青睐,很多人认为微信会开启一个移动电商的新时代,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微信自媒体营销的运作同样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境。只有以用户为中心,对内容精耕细作,进行用户细分和差异化经营,微信自媒体才能够和用户“一起愉快地玩耍”。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浅析成人执业资格考前培训的微信营销策略 摘要:在电子商务昂首阔步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今天, 微信营销已是企业营销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微信营销优势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培训行业中的成人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提出了具体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执业资格;培训;微信;营销策略 我国在很早就实施了严格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具有一定学历、资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考试和注册,取得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开展相关业务。然而参加执业考试者,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他们工作繁忙,工作地点遍布全国各地,虽然实践工作经验丰富,但如果不参加专业的考前培训,通过率会大打折扣。而对专业的培训机构而言,将每年相关的考试及培训信息传递给需要考试的人员,在现实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利用传统的百度广告、短信群发、电话拜访等方式效果也越来越差强人意。 一、微信与微信营销 微信是腾讯公司为智能移动终端提供的一款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作为一种时尚的沟通交流工具,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来源与传媒载体。 微信营销是指以微信作为营销平台,向其目标客户传播产品信息,使客户了解企业产品或客户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引发客户好感,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二、微信营销的优势 (一)营销成本低 目前微信的各大功能都是免费提供给用户,成本仅仅是一定的流量费。企业只要将需要推广的内容放到微信平台上就可以像被广泛接收和传播。 (二)客户定位准 企业可以借助微信精准定位等功能,把企业的营销信息准确地推送给目标客户并显著提高信息到达率,做到点对点精准化营销。 (三)企业和客户互动性强 微信带来了信息传递的多元化,不仅支持文字、表情符号和图片的发送,也支持语音对话和视频交流。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带着手机,企业和用户就能够彼此轻松地进行良好互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服务客户的效率,这是其他任何一种营销方式都无法实现的。 (四)方式生动形象易接受 传统营销方式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向消费者传递企业产品信息,具有明显的弊端。要么像报纸广告缺乏形象的视觉冲击,要么像电视广告,效果好费用高。微信营销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营销方式中的弊端,将企业宣传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给了消费者,同时它的营销费用也是极低的。 三、成人职业资格培训微信营销策略 微信是以人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社交平台,成人执业资格考前培训的基础也是以人为主体目标的客户。因此利用微信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成人执业资格考前培训中进行营销,就会得到比传统营销方式更为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可以应用一下方式: (一)主打公众平台,小号推加粉 企业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全方位展示企业的产品信息。针对执业资格考试的成人因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时时关注考试信息。培训机构可利用公众平台及时推送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信息,如教材信息、大纲变动、考试要求、该执业资格的考试政策、考试报名时间、准考证打印时间、成绩查询办法等这些对考生很重要的信息,提升客户对该公众号的关注度,解答客户疑问。此外,培训机构还可以将培训信息通过语音的方式推送给客户,如果客户回复语音中提示的关键字,则再给客户提供一些他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实现与客户的有效互动,提升客户对该平台的关注度。这一点企业可以借鉴“逻辑思维”的公众平台,该平台目前已有300多万粉丝,实现了良好的收益。最后,可以借助微信软件的手机号申请小号,利用小号继续加强朋友圈分享和附近好友来推送公众账户,加强公众平台的推广。 (二)加强客户管理与服务 培训机构应像经营品牌一样对待自己的公众账号。对所发送的信息做出整体规划和安排,准备好文字素材和图片素材。如果仅仅只推送本企业的相关信息,难免会让人觉得生硬,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客户反感,所以培训机构应在推送培训信息的同时,适当推送一些行业资讯、新闻热点、优惠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对于粉丝的管理,可以针对新老学员推送不同的内容,设置要方便客户提问及回复。使客户在实际体验中获得良好的服务,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受到客户认可,促使客户使用微信分享自己的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对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非常有效的。 (三)线上线下同步营销 线下活动能增加微信公众平台的信任度,是充分发挥微信营销优势的重要场所。培训机构可鼓励客户使用手机扫描企业二维码成为企业的粉丝,并采用会员制、点赞送培训等优惠方式来增加精准的目标客户,积累大批实际消费群体,对企业未来微信营销的顺利推广至关重要。 结语 目前微信已不仅仅只是一个聊天工具,更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微信程序的不断完善,很多眼光敏锐的商家已经着手微信功能的使用,将微信作为企业营销平台的延伸,充分利用微信做起了产品、企业宣传、挖掘客户,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营销时代。但无论何种营销方式,培训企业只有以人为本,以客户为本,以满足客户利益为前提才是微信营销的发展之本。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基于SWOT分析的微信朋友圈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微信朋友圈营销的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做了相关营销策略研究。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SWOT;营销策略 一、引言 截止2014年末,微信账户数达到5亿,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者年龄一般介于18-55岁之间,以80、90后居多,该类人群普遍具有自主消费能力。由于朋友圈的普及及用户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微信朋友圈推广及销售商品,而朋友圈的主要关联是亲人朋友,于是新一轮的熟人经济模式――微信朋友圈营销以爆炸式的姿态应运而生了。 朋友圈营销的销售方多为学生、家庭妇女、下岗职工及小微企业老板等,微信朋友圈营销的火爆带动了就业,拓宽了人际圈子,增加了收入,因此微信朋友圈的诞生是合乎市场规律并实际有益的,然而随着“质量门”、“售后门”等事件频发,微信朋友圈逐步被广告占领,由此也带来了诸多负面营销。为了保持微信朋友圈营销的良性发展,提高用户体验,本文旨在基于SWOT分析探究微信朋友圈营销策略研究,避免微信朋友圈彻底沦为生意圈。 二、微信朋友圈营销的SWOT分析 (一)优势(S) 1、成本低廉。微信用户只需使用手机号码即可注册微信账号,进入朋友圈进行营销。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微信朋友圈营销需要交纳相应税费,且通过微信这个平台进行商品展示就无需开设店面。微信营销使用者除支付运营商流量费以外没有任何费用,开设成本相当低廉。 2、方便快捷。微信用户只需1分钟就可以完成微信账号注册,接着对商品拍照,编辑文字即可进行朋友圈营销,耗时总长不超过5分钟。相比而言,传统营销需要先工商行政登记、开设店面、蹲守店铺,微信营销的便捷性显而易见。销售者可以随时随地商品信息,真正的将碎片时间合理的利用起来。消费者也不用专程为了买某样商品专门跑到相应的实体店面,只需向销售方询问详细信息,然后付款,等待对方发货即可。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微信朋友圈不得不说是顺应时展的。 3、增强信任。微信朋友圈大多数用户是认识的人,向亲人与朋友售卖相应商品,无疑提高了用户的信任感。同质同价的条件下,微信买方更倾向于购买朋友圈展示的商品,避免了在淘宝、京东等常见电商平台面对陌生人进行海量搜索。 (二)劣势(W) 1、产品种类偏少、分类不清。大多数的微信朋友圈销售者售卖的产品种类偏少,分类不清,和淘宝、京东店铺的产品体系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通常消费者购买朋友圈销售的商品基于被动营销,而朋友圈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时消费者就会通过其他渠道购买产品,这对微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桎梏。 2、产品质量、售后问题频发。同普遍电子商务一样,微信朋友圈营销同样存在难以亲身接触产品的困难,加上通过物流配送,消费者拿到的货物有一定几率发生质量问题,而微信朋友圈没有专门的监管和评价体系,消费者遇到问题难以维权。 3、传播力度受限、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由于用户自身人脉的限制,加上微信朋友圈联系人数量的上限限制,微信朋友圈销售方能面对的对象是有限的,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扩散方式,微商发展难以规模化,阻碍其后续发展。 (三)机会(O) 1、支付方式的快捷性和完善性。随着支付宝、微信红包的崛起,手机支付方式越发快捷、安全,消费者对于网络的依赖感和信任感逐步增强。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手机支付,这为微信朋友圈营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日趋完善的物流配送方式。由于传统营销渠道成本高、辐射区域窄,相当数量的实体商家选择以线上营销为主,将线下实体店作为线下体验店。完善的物流配送方式为消费者大大的节约了购物时间。从时间成本看,微信朋友圈营销的大力发展是必然的结果。 (四)威胁(T) 1、法律和税收制度的逐步完善。目前微信朋友圈营销暂无明确的法律和税收制度,加之操作灵活,微信朋友圈营销发展很快。然而随着法律和税收制度的逐步完善,微信朋友圈营销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2、刷屏模式,用户不胜其烦。由于使用微信的一些商家并非专业营销人士,在商品展示上缺乏技巧,倾向采用刷屏模式。对此,用户不胜其烦,要么直接屏蔽、要不弃用微信。长此以往,微信朋友圈将成为生意圈的重灾区。 3、缺乏售后保障、监管机制。微信朋友圈营销往往只注重售前、而不注重售后。消费者遇到假冒伪劣产品时难以维权,也无法给其他潜在消费者以提示。 三、微信朋友圈营销策略 (一)技巧营销 1、图文并茂、控制频率。销售方在编辑产品展示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严格控制字数、适当展示图片,万万不可开启刷屏模式,每天尽量在17:00以后发送推送信息,尽可能的保证让用户在休息的时间看到同时又不会引起其反感情绪。 2、微信朋友圈昵称和产品相结合。销售方进行朋友圈商品信息推送的时间往往不是购买者产生实际需求的时间,若销售方微信昵称难以记忆,当购买者有实际需求准备购买时却很难准确找到销售方,此时,销售方很有可能错失良机。如果销售方将微信昵称改为和产品相关的名字,则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搜索体验。比如一个叫李明的人在微信朋友圈销售大米,则微信昵称可改为米商李明。 3、内容联系实际,切合热点。若将商品信息推送仅仅当做广告来做,消费者也就仅仅当做广告浏览完标题就没有兴趣查阅详情。此时,如果将商品信息和当前热点结合起来,消费者在乐于查阅详情的同时也对商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直接的广告效果好很多。 (二)口碑营销 销售方的直接人脉是有限的,但间接人脉是无限的。据统计,发展一位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客户的3倍至10倍,向新客户营销的成功率是15%,而向老客户营销的成功率是50%。因此,维系好与已有的客户的关系,从而发展新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将有限的资源发展为无限的商机即充分的运用了口碑营销。 (三)互动营销 微信朋友圈是通过点对点的营销方式进行的,如果一方只进行信息发送,另一方只进行信息接收,单向性的信息流动难以促进营销。如果卖方适当的加大互动营销,比如及时回复、私聊,开展营销活动,都会加大信息的双向性,保持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提升其购物体验。 四、总结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自由灵活的购物平台,销售方在合理利用的同时注意避免“人情消费过度”现象,尽可能的开展技巧营销、口碑营销、互动营销,共同维护好这个广阔的平台、促进微信朋友圈营销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中小企业微博微信营销策略思考 摘 要: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创新,企业的营销也在不断突破传统的营销思维,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兴潮流的营销路径来开展企业的营销,如企业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就是企业重要的两种互联网思维的营销方式。文章首先阐述了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的概念,并对这两种营销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采用微博和微信营销的现状,并从....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冀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营销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中小企业;微博营销;微信营销;营销策略 营销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推向市场,而市场份额的大小却决定着企业的经济利润水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很多存在着生产滞销的问题,也面临着如何采用新的营销方式来提升自身产品的销售路径。随着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兴起,中小企业也开始不断接触互联网销售模式,即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希冀借助新兴的营销方式来促进自身产品的销售。互联网具有双面性,中小企业在运用这两种营销模式时也需要考虑其带来的风险。 一、微博微信营销的概念 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都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2009年,随着我国新浪微博的推出也开辟了我国国内产品的微博营销市场。截止至2013 年 8 月,我国微博用户账号总数已经达到12亿个。庞大的用户数量是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值得重视的一种营销路径。微博营销即过微博平台为商家、个人等创造价值而执行的一种营销方式。它涉及的范围包括认证、有效粉丝、话题、名博、开放平台、整体运营等。紧接着微博的推出,2010年腾讯企业推出了微信,微信是一种具有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功能的手机通讯软件,同为手机通讯软件,但是微信的功能比腾讯QQ的功能强大,每个企业可以有自己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在这个公众号上可以推出该企业的新产品预售告知和该产品的销售活动以及包括该企业的问卷调查、有奖问答等资讯。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我国已经有6亿微信用户,国内用户有5亿,国外用户约为1亿。 二、微博微信营销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企业微博营销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表达意思独特以及方便与用户互动营销的特点。企业微信营销具有立体化、高速度、便捷性强和传播快速广泛性的特点。中小企业通过开展微博和微信营销有多方面的好处:一、为企业节约了昂贵的广告成本,产品的广告成本对企业来说是一笔高昂的支出,通过微博或者微信营销来推广企业的产品可以大大节约了企业的广告成本,现在很多用户都是微博微信用户,随着电子阅读越来越多,传统的广告或许对微博和微信用户的影响力度不大,但是微信微博上的企业营销会增加对这些用户阅读上的冲击与体验。二、实现了中小企业更好的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一步拓展了中小企业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微博与微信营销都可以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与用户进行沟通,听取用户的需求和建议,通过新奇、别出心裁的微博与微信用语的营销,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知名度,也进一步为中小企业产品的推广开阔了市场。通过粉丝之间的传递,让更多的用户来熟悉了解中小企业推出的新产品。三、通过微博和微信与用户不断的互动,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深入用户的内心,还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超越于买卖之间的关系。总之,中小企业开展企业的微博与微信营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微博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 目前微博和微信营销虽然成为了很多中小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受多个方面的影响,中小企业采用微博和微信营销方式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博微信发送的语言限制性大 任何一个电子公共载体的言论空间都会限制一些负面的违背社会发展的词语在上面,QQ空间如是,微博和微信更是严格。据北方一所做微博和微信语言研究的高校科研组,对微博微信语言的研究后发现,微博和微信的语言限制非常严格,包括连最经常使用的“点赞”、“集赞”,等这样子的话语现在在微信上发送都会受到相关的限制。 (二)微博与微信用户参与体验的机会少 虽然中小企业的微博和微信营销一般会推出一部分名额参与用户体验,但是在众多的微博与微信用户之间,这一比例非常非常小。很多人几乎每一次都申请了参与体验,但是竟然从来没有体验过,这对用户来讲,会失去了对该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也容易造成企业客户的流失。 四、中小企业微博微信营销策略分析 微博和微信营销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也要充分抓住每一次的公众号的运营,充分为每一用户或者每一个粉丝服务,让自身的产品和品牌深入用户的内心,获得用户的青睐,才有助于进一步打开广阔的市场。 (一)加强对企业产品内容编辑的运营 我们知道,现在的公众号,是靠标题吸引眼球,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标题,哪一个企业的产品推出来的标题更吸引眼球,用户就会点击相应的链接。因而在企业对公众号的运营中要有标新立异的标题来吸引用户,在用户感兴趣的前提下不断对用户的阅读进行引导。比如一些商家的诸如:《就在今天,幸福盒子全球首发》这样子的字眼,用户就会比较好奇去看看,究竟是什么幸福盒子。《重磅内幕,XX地方9家食品加工点被查封》,这种标题关乎用户平常的生活起居,所以用户也会有较大的关注度。对于诸如这样子的标题一般用户则比较没有太大的兴趣:《五一来XX商圈看电影,吃喝玩乐购》,或者是《五一,让您的孩子奔跑起来》,因而在微博或者微信的营销上标题和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二)增强用户的体验,更好的促进用户交流 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用户,企业微博和微信营销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强用户的体验,更好的促进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争取做到微博和微信营销是一种亲民行为而不是扰民行为,不能让你的公众号觉得对用户是一种打扰,更多的是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多组织线上或者线下的用户体验活动,不断增强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让用户能深入的喜欢该企业的产品品牌,并能为该企业的产品进行推广至更多的用户。 (三)融合微博营销与微信营销方式 微博营销与微信营销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更多时候是融为一体的,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两个载体的不同特点,结合它们各自的优势,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营销。例如,著名的爱婴岛产品,充分结合了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不断拓展自身的产品,两面夹击,让自己的产品品牌传播的更为广泛,在企业的营销中通过结合微博营销的广泛性和微信营销的精确性可以让企业不断开阔自己的未来市场,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作者单位: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西安中旅微信广告营销策略研究 旅游微信作为当今一种新型而又时尚的传播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出游方式和人们的传统旅游观念。本文以西安中旅微信广告营销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分析其旅游微信广告营销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旅游业的特点提出旅行社开展旅游微信广告营销的新思路。 一、引言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以多媒体信息通信为核心功能的免费移动应用,在其诞生后的短短两年间快速发展,截止2013 年 10 月微信的用户量已经超过了6 亿。据腾讯2014年2季度盈利报告中显示,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从2013年1季度的1.95亿,上升到了2014年2季度的4.38亿。微信已经成为目前最活跃的即时通讯工具,再加上 3G 技术的成熟、4G 网络的开始应用,使得微信广告营销成为一种潮流和最新的广告营销方式。 二、西安中旅旅游微信广告营销渠道 (一) LBS功能,发现潜在客户群 LBS+具有“查找附近的人”的功能,这个功能具有非常广阔的交流基础, 可以很好地挖掘潜在客户群。西安中旅2013年开通了正式的官方微信,目前微信用户总数近两万。西安中旅微信号XIAN-CTS每天在适当的时间性价比最高的旅游线路、旅游优惠活动、旅行社业务活动等。除此之外,西安中旅还适时一些旅游业界活动及会议的信息、留学移民信息,以及旅途中最实用的出行小贴士、天气信息、交通信息、机票打折情况等,基本涵盖了旅游的各方面能吸引用户关注的信息。 (二) 微信公众平台,做好口碑宣传 “朋友圈”新功能的加入,让微信的私密社交能力被激活,为分享式的口碑广告营销提供了最好的渠道。西安中旅微信不仅仅是销售旅游产品,同时也是旅行社品牌推广和舆情监测的最好工具。西安中旅微信关注人数约1/6都是通过朋 友圈获得的关注,用户通过微信把西安中旅上面的信息一个接一个传播开去,达到社会化媒体上最直接的口碑广告营销效果,其灵活性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加上4.0版本中的新功能“朋友圈”分享功能的开放,微信用户可以将手机应用、网站中的精彩内容快速分享到朋友圈中。 (三) O2O+“二维码扫描”,线上线下有效结合 西安中旅设定了自己品牌的二维码,用折扣和优惠来吸引用户关注,开拓O2O(Online To Offline)广告营销模式。二维码的广告营销模式主要吸引对产品感兴趣的用户,诱导其产生消费的行为,但是必须由用户主动扫描,基于此, 西安中旅适时发送一些特价旅游产品和相关优惠活动来吸引游客,增加游客对产品的兴趣,使其微信潜在客户在线上与西安中旅产生联系,在线下进行实际消费,打通线上和线下的关键入口。西安中旅这样的O2O线上关注、线下消费也在 其微信用户总量占据一定比例。 三、西安中旅微信广告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微信“关注用户的转化率低” 中旅微信旅游广告的回复数量较少、影响力偏弱,线上关注转化为线下实际购买旅游产品的游客不多,还不足以给旅行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以2013年上半年为例,西安中旅通过微信公众号关注的游客报名出境旅游线路的仅有23人次,旅游净收益18400元。而2013年10月24号的德法意瑞12天旅游线路图文页阅读人数有效率仅为18%,回复帖子的人数微乎其微,旅游收益甚微。 (二)用户隐私安全问题 西安中旅统计出因微信受骗的用户占微信参与用户的1.5%,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伴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硬件的普及,二维码技术更是成为了手机病毒、钓鱼网站传播的新渠道。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措施跟进,作为用户的身份与消费凭证的二维码,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可以更轻松地进行网络诈骗以及在相关消费场所浑水摸鱼。 (三)用户参与体验的问题 在西安中旅旅游微信广告营销中,西安中旅会简单的要求用户参与活动,“请扫描二维码,或发短信到***”,这种简单直白的广告营销方式往往得不到大部分用户的认同。据统计得出,发送有明确优惠活动的线路是其他线路收益的3倍,移动互联网下的移动用户从一开始就需要的是无间隙的用户体验,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潜在用户将会拒绝参与。 四、西安中旅微信广告营销的策略分析 (一)让利微信用户,培养忠实顾客群 为了使微信虚拟的潜在用户群变成实际有购买力的忠实客户群,旅行社应该做到让利给微信用户,争取做到双赢。中旅可以借鉴嘀嘀打车这种广告营销模式,除了传统的降价、优惠等让利方式,还应该在旅游小贴士、旅游热点资讯、旅游目的地简介等方面进行创新,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忠实粉丝和潜在顾客群。 (二)创新微信内容,把握推送频率 旅行社应当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发表最适合的旅游线路,每日推送最好一条。 在旅游旺季时,可以相应增加,但最多每天的推送量不能超过3条。旅游信息内容要吸引人,图文精美,使人即使打开一条一条浏览也不觉得浪费时间。 (三)解决安全隐患,维护客户隐私 旅行社的官方微信平台应该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处理。此外,旅行社一定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耐心热心地进行一对一服务,保护客户隐私,提高客户微信体验,使每一位潜在顾客变成具有现实购买力的忠实粉丝。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微信营销策略论文:加油站微信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联网通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地依赖微信、微博、QQ等手段。这些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解决空间距离的问题,可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事”。在这种背景下,微信营销应运而生。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一种。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而兴起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 根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中国成品油零售业务将在2004年彻底完全放开。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市场,中国成品油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多元竞争的年代。而作为成品油销售最前端的加油站被推到了市场的最前沿。如何提升加油站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水平,成为提高成品油销售市场份额的关键。加油站系统应该多措并举,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能否利用微信营销来丰富加油站的营销方案,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体验。具体的微信营销策略将进行以下阐述。 【关键词】加油站;微信营销;策略研究 一、加油站目前营销策略的不足 截止2014年底,中国石油在全国拥有加油站18680座,新疆有1721座。加油站的竞争形势相当激烈,但是,目前我公司加油站销售策略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不足: 1、营销策略粗放 营销方式比较单一,特色经营较少。普遍采取的就是靠价格优惠来吸引顾客,而这样可能会引起变动价格优惠所导致的恶性竞争。 2、服务差强人意 加油站的服务欠缺热情,服务是把双刃剑,好的服务会带给顾客良好的心理感受和消费体验。而加油站大多员工是临时工,受培训时间短,服务水平不高。对待顾客也只是表面化的微笑和程式化的礼貌用语,这不能使顾客真正感受到加油员工的热情。 3、非油品营销没有特色 加油站非油品业务的滞后,多元化服务人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而这些非油品一直处于微利状态,影响经营收入。非油品业务应往两方面发展:一方面是向车辆服务延伸,包括车辆清洗、维修以及保养;另一方面是向人员服务的延伸,包括便利店,餐饮休闲等。 这些不足对加油站营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该实施多种营销策略,以顾客为本,服务至上,应尽快满足顾客的加油业务需求和非油品业务的需求。 二、微信营销 腾讯微信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营销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利用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二维码扫描等微信功能建立并沉淀关系,利用开放平台、语音信息等功能内进行容推送,创意执行。或者直接在公众平台上打造品牌信息传递的生态链。 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一种创新,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微信营销主要体现在以安卓系统、苹果系统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中的移动客户端进行的区域定位营销,商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结合微信会员卡展示商家微官网微支付、微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微信营销已成为继搜索引擎营销、微博营销后的又一热门网络营销方式。 三、加油站微信营销策略 现在许多行业都有成功的微信营销方案,那么加油站该如何进行微信营销策略呢?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微信营销策划方案: 1、 建立微信平台官方公众账号,建立微信平台公众账号之后,需要巧妙的完善加油站的信息,推送加油站的产品及服务,并将这个账号或二维码宣传给顾客,这样可以和顾客建立亲切友好的关系。 2、 在与微友的互动和对话中寻找利用市场,发现利于市场。为特定利于市场为潜在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其次,善于供助各种业务,将加油站的产品、服务的信息传送到潜在客户的大脑中,为加油站赢得竞争的优势,打造出优质的品牌服务。让我们的微信营销更加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3、 在微信品台进行营销活动,微信营销公众平台具有丰富的功能,操作简单,加油站想要运营的内容需要符合认证平台的需求,对于客户的个人信息要做好保密工作,对客户的需求要及时回复,并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4、将加油站的产品及服务内容介绍给顾客,并将产品的价格变化及时的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更新。加油站如若有关产品活动的信息及时推送给顾客,并鼓励顾客将该微信平台的信息分享至朋友圈,加强加油站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加油站的销售产量,增加利润。 5、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产品和业务以及服务内容。将油品业务与非油品业务分开展示,设置简单的的页面,能使顾客简单方便的操作。并且可以让顾客能够提前预约或在网上支付消费,大大的节约了顾客的时间,使流程简单化。 微信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强,可见度,影响力以及无边界传播等特质。微信平台的群发功能可以有效的将加油站拍的视频,制作的图片,或是宣传的文字群发到微信好友。加油站更是可以利于二维码的形式发送优惠信息,这是一个即经济又实惠,更有效的促销好模式。顾客主动为企业做宣传, 激发口啤效应,将产品和服务信息传播到互联网还有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四、微信营销优于传统营销 由于互联网、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微信营销也越来越普遍,为什么微信营销会发展的如此迅猛,比起传统的营销方式,微信营销又有哪些有点呢?下面将介绍微信营销带来的益处: 1、成本低廉:自从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这款手机聊天软件,微信的用户量就不断地在增加,而且该软件是免费的,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使用微信时所产生的上网流量是由网络运营商收取较低的流量费用。所以微信营销比起传统营销成本十分低廉。 2、营销方式多元化:微信营销不仅支持文字,更支持语音、以及混合文本编辑。普通的公众账号,可以群发文件,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内容。而认证的账号,有更高的权限,能够推送漂流瓶,发送生动的视频和图片,拉近客户的距离,有利于加油站微信营销活动的展开。 3、营销方式人性化:微信营销基于微信的人性化设计,亲民而不扰民,顾客可以选择和接受,加油站微信公众账号的内容推送既可以主动推送,也可以把接收信息的权力交给客户,让客户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使得营销的过程更加的人性化。也提高了加油站的服务质量,让顾客享受多种服务。 4、高效率传送营销消息:众所周知,互联网传达消息迅速,十分及时。微信就是基于这一点,将每一条消息及时的发送给顾客,而且到达率为100%,客户就可以及时了解加油站的产品信息,方便消费。因此微信营销具有高效和高速的传达率。 5、节约时间:在传统营销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加油站会排起长长的车队,客户们都在等待加油,这样浪费了顾客大量的时间。比起传统营销来说这个优点十分显著,利用微信营销,加油站可以不仅把自己产品、业务信息及时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也可将加油站服务顾客的数量及时推送给客户,如若客户需要加油或者购买非油品业务,但情况并不十分紧急,便可先查询加油站的情况,在合适的时机去消费,不仅能够节约大量排队等待的时间,还可以方便快捷的享受服务。 由以上优点,微信营销方式解决了传统营销方式中所产生的问题和缺点,微信营销使得加油站的利益趋于最大化,在传统营销策略中结合微信策略,使加油站的营销策略更加完善,增加了加油站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加油站未来的发展形势。 五、结语: 加油站的微信营销策略改变了加油站传统营销策略单一的形式,使营销策略多元化,用最少的成本赢取最大的利益。当然,一开始实施微信营销策略时,可能并不能迅速的给加油站带来巨大的利润,这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但是微信营销策略的前景是十分明朗的。微信营销弥补了传统营销方式的不足,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加油站争取最大的利益,提高服务质量,方便了客户享受服务和消费,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研究 语文阅读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发现学习法能够给予学生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应加强对这一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发现学习概述 发现学习法最早于1960年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中被提出,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发现学习法强调学生独立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也被称为问题法和探究法。通过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创造能力等,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对文章的认识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其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而发现学习法能够给予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创建阅读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阅读教学中发现学习的运用原则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兴趣、性格等的不同,利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熟悉、理解教学内容,更要求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境创设、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坚持以师为导的原则 传统教学中赋予了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以教师为主体,采取单向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式。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师为导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充分履行自身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与学生和新课程保持同步。 (三)坚持自主合作学习原则 发现学习的运用要求教师坚持自主合作学习的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鼓励学生合作发现,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分享阅读中的体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高。 (四)坚持探究发现阅读原则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感悟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文章阅读和问题思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实现高效阅读。 三、阅读教学中发现学习的运用方法 (一)学生自主发现 发现学习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可以采取朗诵发现法,使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激发学生的联想,体会阅读文本中的丰富情感。例如诗歌《氓》中充分描述了古代妇女悲惨的命运和善良坚决的品格,教师要求学生对诗歌进行有节奏的朗诵,重点品味诗中的关键性字词,很容易能够发现其中包含的感情和主旨。 (二)教师引导发现 转变教学观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时,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引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教师的引导应具备时机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并快速判断,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例如在进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曾皙的理想,教师应及时向学生讲解孔子的政治理想,使学生意识到曾皙理想中大同环境下人们接受礼乐教化的景象。教师的引导应具备适度性。在引导时直接代替或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要注重点拨适度引导。例如在阅读《小狗包弟》一文时,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停留在的罪恶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品读,发现其中包含的另一层感情。学生通过教师引导找出“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等句子,从而感受到巴金老人的忏悔之情。教师的引导应具有针对性。通过补充、纠正、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浅层认识走向深入认识。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学生在阅读后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其中内容,并未深究作者情感,教师可以实施追问学生“苏轼为什么在赤壁之战的众英雄中仅选择了周瑜?突出周瑜什么?你体会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等问题。发现教学旨在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的方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加强研究运用,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徐丹 单位:贵州威宁县民族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1.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阅读的兴趣高涨时就很容易唤起其学习的热情。此外,教师自己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并根据文章的语言和文字,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及对问题构建的巧妙布局,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悟及情感体验表达自身独特的见解,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一课时,根据文章的内容,教师就可以谈谈实际生活中自己对生活甚至是生命的感悟,再把学生引导进来,邀请其谈谈各自的感想及看法,使老师与学生之间达到共鸣,进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的兴趣,为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2.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制订一个适合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的发展,阅读的水平都能得以提高。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针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其在课外多阅读一些莎士比亚的作品,提高其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学习书本课文时,梳理出文章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即可,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3.创建一些开放性的阅读问题 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是阅读主体,而且还是独特的个体,所以学生之间的阅读理解和情感体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当学生对阅读理解和感悟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看法并加以指导。在设置阅读的问题时,教师不能束缚或者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果学生言之有理就是可行的。例如,在《道士塔》的课文中就有学生提出问题:“王道士真是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魁祸首吗?”“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描写的具体事件都是真实的历史吗?”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及体会从多个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分析、总结。 4.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确保阅读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读出不同的体会并发现不同的问题。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障碍,这样学生才会把个性化阅读当作一种学习享受。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可以利用审视批判、逆向反弹、联系实际生活等方法消除学生所遇到的阅读障碍。 5.把高中语文的读写充分结合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写作,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升,然而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及写作空间,再为其提供一个可以互相分享和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积累写作经验或者完善自我,这样的方法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6.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施评价 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是否得当,从而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更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评价。 7.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对高中生实施个性化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高中语文的独立性及创造性,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进而达到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的。 作者:严冬至 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先要找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美感,并喜欢上好的文章。此外,教师还要懂得用语文素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语文,比如在教学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去添加一些经典的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天文地理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语文的高深有深刻的感悟。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催化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时间去体会阅读的乐趣。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前5到8分钟用来阅读,每隔一段时间,统计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好文章,分享给所有同学。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做读书笔记,读书时要细细品味,不可大致瞧瞧,以为自己看懂了就向下看,这样的阅读不仅浪费时间,对自己的阅读习惯也有个坏影响,对提高阅读水平不仅没帮助,反而有害。如果学生在平时阅读时就注意这点,平时阅读时不仅细细品味,对于好的词语,好的句子都能够及时的整理到自己的小本子上,时常翻阅,那么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会提升,学生的词汇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再者,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试着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的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每个段落的意思、文章的中心句等)这样的阅读习惯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才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有益于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改良教学方式,优化现代文的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的带领下,语文教学也应有所更改,要尝试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学习一篇文章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去品味其中韵味,而不是传统的给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挑选精美语言。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着为学生营造文章中的氛围,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下,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特殊的氛围下体会作者的精美语言,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了解后,可以鼓励学生写一篇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感受作者的行文思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再将学生文章中的不足进行修正,将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此外,还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当遇到好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让学生每天抽出十分钟时间去阅读、背诵。这样,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文学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在作文课上,教师要拿出部分优秀作文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也是给予学生一个写作目标。在解读优秀作文时,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行文思路、别人的行文思路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明确阅读意图,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在教学中,要留心美妙的文章,在讲解时要将其蕴含的美传递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阅读体会时能感同身受,并且把这种美秒当成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体会到美的同时留心这种美传递的情感,留心如何将这种美转为已用。所以,在教学时,既要注意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并有效地找到和学生共鸣的地方促进学生思索。在讲解一篇文章时,先将文章朗读一篇,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个大概的印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了解中心思想和各段落表达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看题目,题目是文章开始,也是对文章的整体概括,所以,从题目中可以找到阅读方向,带着对题目的疑问,对整体文章脉络的疑问去阅读整篇文章,进入精读的步骤。所谓精,就要求学生要慢慢品读,达到读懂、理解透,对文章的内容,尤其是涉及题目的部分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到了精读这一步,一定要细品,从整篇文章着手,把握文章题目、文章整体、文章局部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教一些实用的现代文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比如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衬托、顶真、对比、反复、排比、夸张等,文章的开头、结尾通常在结构上起到点题、首尾呼应、引出下文或者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总结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是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的作用。如果将一句话提出进行提问,这句话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或者铺垫、突出重点、以点成面、辐射全文、或者欲扬先抑等,这些知识要让学生背过,那些对文章把握不准确的学生在做题时可以迅速的从脑海中调出答案,在答题时既快有准。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经常整理知识点、有倾向的做现代文阅读训练。让学生每次练习时都有一定做题步骤,时间久了就会养成好的做题习惯,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和答题规律。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书面整洁,书面整洁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作文中也占有分值,切不可忽视。 四、结语 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升也是如此。教师要重视现代文阅读对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也意识到这种重要性,让学生自身有意识地去阅读去积累阅读经验,教师也要适时的给予学生肯定和信心,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体会到作品的内涵,领略到作者的情感,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作者:房雪静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生本理念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以及积极扩大阅读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显著提升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的良好养成。 作者:郑平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江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下高中语文论文 1情感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教学特别关键,教学周期较长,教学难度较大的特点,教师的出发点都是想让每一个学生能完美的学习好语文阅读,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仅凭借新的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学会用情感对孩子心理进行干预性教学,让孩子能够主动的、感性的去阅读文章,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学习能力的目的。 2高中语文阅读低效的现状 2.1教学目标过于模糊 当下很多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考虑过于广义,过于注重全面,从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学生学习语文阅读如“瞎子摸象”,不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阅读方法是什么,教师力求“面面俱到”,却导致“面面不到”的结果,直接致使学生阅读能力不够,阅读速度低下。 2.2教学思想过于刻板 一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即是使用新的教育方法进行统一教学,并未根据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差距、学生水平的高低进行调整教学手段,却不知道思想守旧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落后的表现,用传统的思想套用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画皮画虎不画骨”,最终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 2.3授课没有规律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大肆引章用典、天马行空,表面似乎有教学内涵,实质却是一些与课堂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知识,教学过程颠三倒四,未能及时将新的阅读理念传递给学生,不但大大浪费了教学资源,又花费了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教学进度却得不到改善。 2.4对于阅读情感讲解过少 有些教师因为要赶上当前的教学进度,对于阅读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一个单一的灌输,以“读代讲”,只是在课堂上面无表情读完全文,而并未对文中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心境情怀进行讲述和分析,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了这种不正确的阅读方式,纯粹为了解题应试来阅读文章,无法对文章的深层内容进行挖掘和剖析。 3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3.1传达情感,感性思考 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心理以“良师益友”的方式通过学生心理的空缺切入,及时疏导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顾虑,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保证良好的感性认识和态度,必须忽视对年龄、身份、阅历以及思想上的差距,比如在课堂上与学生互相交流阅读经验和阅读方式,询问学生阅读时候思考的东西,并与学生交流和提出建议,告诉学生要感性去阅读和思考,教师进行感性的全文诵读或者播放文章阅读磁带,在学生心理上营造一个感性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 3.2各方面创造阅读情景,培养学生情感 为了让学生阅读时进行情感投入,也加强他们继续阅读下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现今教学多媒体已经普及到中高等教育中,比较课本上有限的知识量,多媒体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合理地应用多媒体的资源,根据当前教学内容,搜寻相关的图片、文字或者影视历史资料,并和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阅读感受;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教学计划前的情景剧编写扮演,让学生提前预习,学生通过自身扮演的角色对文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今后带着情感去阅读;同时让他们进行“如果我是作者”的代入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自身带入到文中,从而更好的体会到写作人当时的写作心境和情感变化。 3.3注重实践,培养真情实感 本着培养学生对实践体验和人文精神的目的,语文老师需要带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提高自身对语文的熟练应用能力,包含阅读角度、写作角度、语言表达角度等等,语文阅读知识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课本,学生要分析和感受更多生活现象或者通过名篇著作上的思想进行分析和吸收,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从而间接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而教师是学生的带路者,要充分利用生活和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取之真切,用之真切”。 4结语 在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看来:体验就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要教会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情感体验,教师需要对情感体验保证足够的重视,以身作则,将以感性的思维去接近生活和学生的内心,以包容、温和的引导态度去引导学生,不但要教会他们“晓之以理”,同时也要“动之以情”,情感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新的教学理念下的基础,而加强情感教育将是未来中高等语文阅读教育的主要方向。 作者:任凯鹏 单位:山西省临县高级职业中学校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新时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去掉枯燥说教的枷锁,探究激发阅读兴趣之路 新时期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文中那深深的意蕴,体会作家所采取的时空交叠的写法,同时感悟生活。少年、中年、老年听雨;故国、异域、台湾听雨。年年岁岁雨绵绵,岁岁年年情切切,皆是作者心声告白。再引导学生涵泳品味文本,抓住“雨境”和“语趣”,从作品描绘的雨境中感悟语言的妙趣,从语言的妙趣中领略听雨的意境。叠词———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式———长短参差跌宕生;画面———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学生必能兴趣大增,洞天大开,真乃其乐无穷,想不被吸引都难,还愁兴趣不浓?所以说,有了兴趣,语文阅读教学将会是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二、去掉千人一面的枷锁,探究个性化阅读之路 语文个性化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笔者主张这样的观点:享受学习则不困,学会学习则不厌。夏丏尊先生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说:“阅读就是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本身来说,它是写作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听说的能力;对于人生来说,它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夏先生从独到的角度来观照阅读教学,其阅读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思想;理解、鉴赏、触发三阶段的思想;对不同的书,阅读的态度和方法不同的思想。所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有个性化可言。 (二)新《课标》下的个性化阅读 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其中的人物有不同的解读,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我们可以突破旧有的观点,跨越时代,发表不同的看法。要学会与文本交流,与作者交流,与时代交流。当然,以高考试卷中的阅读为例,我们必须向学生强调一点,阅读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但也不能走极端,必须坚持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个性化阅读强调的只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说读者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尽管教学模式可以千差万别,但个性化阅读还是要尊重文本,如果脱离了文本,即使观点再新,形式再活,也只会南辕北辙。正如高考命题组专家所言,高考阅读题的答案是讲究趋同性的。 三、去掉唯听是从的枷锁,探究质疑能力提升之路 新时期教师千万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唯听是从的庸人。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走放得开、收得拢、教得精、学得活的教学之路,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 (一)阻碍质疑的因素 不是学生不想质疑,而是不敢质疑。原因之一,教师包办过多。即使是让学生自读,教师也常常出一些思考题,然后就是帮助对答案,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阅读时的依赖心理。 (二)创设质疑的情境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质疑条件,给学生以启发,并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上下功夫。可以采取下面一些做法:问题让学生提出,答案让学生得出,点评让学生说出,分数让学生给出。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有一种主人的意识,有一种成就感,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并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会质疑 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题多问的质疑方法。例如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个性、命运、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分析,可以就已有的观点甚至是权威的观点作出发散性的讨论剖析,产生新解,再作辩论验证。多元与聚焦并存,既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可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四、总结 总之,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也就没有语文教学。新时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兴趣、方法、探究。从人文的角度、社会的角度、高考的角度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路,让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永葆青春。 作者:陈淮高 单位:江苏省清河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论文 一、提高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能否有效地进行探究性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思想独立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看法,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思维成果。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只有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才能积极地研究和探索,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因此,上课之前,教师要布置好阅读预习任务。学生在第一次阅读之时,先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大致中心思想有整体了解,将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和摘记。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要积极主动利用汉语词典、教材参考书等工具书进行参考,也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学习报、网络资源搜索等方式来查阅课文背景知识和疑难字词,做好知识点记录。在进行二次阅读时,学生要根据所查阅材料一一对应,力求解答阅读中所遇到的疑问。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后,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愉悦感,激发他们对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启发学生的迁移思维 通过广泛的联系和迁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创新性的答案,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触类旁通,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其他类似的问题。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课文中的语句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语境下,词句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意义和文化意义也不尽相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索一篇课文内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要使学生学会这种探索的方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其他课文的解读中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有效运用学习的迁移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让学生探究、讨论、分析、综合烛之武在游说时的说辞、技巧、方法,再推而广之,进行联系和比较,总结古代说客游说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同类课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勾践灭吴》《谏太宗十思疏》等,都讲到舌辩之士,都讲到游说技巧,学生可以对这些课文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对同类知识进行宏观把握,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效率。 (四)适当补充课外资料 课本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知范围却是无限的,仅仅依靠课文的文本阅读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学校和教师都应在扩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等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开放图书馆,定期引进一些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为学生订阅《读者》《青年文摘》、学习报、高中语文报和其他相关的文学刊物,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还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利用学校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根据文学名著、名家小说、历史人物改编的电影,如《孔子》,还可播放如《百家讲坛》一类的文化教育片。这些手段都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文学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高中语文学习能力。 二、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的探究性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找到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鲍慧莉 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国内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我们在高中语文阅读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主要的转变在于改变以往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和记笔记,这样的被动的局面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都得到了转变,改变了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理念。主要改变体现在有以往注重学生阅读知识的传授,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具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发展;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主要是设计好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具体课程环境中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让学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去体会、去思考,教师不再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改变以往全班一个模式的教学困境,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需要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转变;加强了对学生语文的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所研究的就是要对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一些适合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发展学生主导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阅读中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因为高中的年龄和心理的结构已经接近了成年人,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有着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抓住这些生理和心理结构,多对课程环境进行设置,让学生主动来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的知识中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多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别人合作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一些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多体验实践的意义。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这一转变主要是体现在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权威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上要做到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认同,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尽量多体现一些人格魅力,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爱心、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热爱、教师的内在美等方面。教师在自身的角色上做到学生兴趣的引导者,学生知识体系的指导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在阅读课程教学中做到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且让学生以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给与适当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作为一名参与者的身份。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特性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要素,对过去传统的教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就是在以往单一的教学要素上进行多元要素共同参与的课堂,实现多元素共同交流的局面,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可以进行相互对话,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反馈,做到相互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学生、家长心理需要什么样阅读课程,教师要怎样准备一堂好的阅读课程。在教学课堂上管理实行人文关怀,从过去的一手抓到现在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尝试、自主去体验,对一些阅读知识体系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尽量做到自我管理,从探究式的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因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地总结过去,积极地寻求改变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课程教学方法,把自身语文教师的角色调整好,不断结合实践对课程进行改革,只有我们在一线教学的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为高中语文整体发展提供支撑。 作者:王一丹 单位:现居内蒙古牙克石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学生自主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转移任务,丰富阅读内容 “强扭的瓜不甜”是一句众所周知的俗语,因而,在逼迫的状态之下,学生的阅读是很被动的,毫无疑问,阅读所获得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在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将任务转移,并丰富阅读内容,让学生主动承担起阅读任务,对于在课前阅读前所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句子,了解作品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介绍,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的情况。等到上课时,教师要重视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关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表扬;对于做得不太好的学生,也应适当给予鼓励。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对于景色的描写是该文的难点,也是亮点,于是笔者尝试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对文中的某处景点进行命名并介绍。因此,学生们自觉地开始阅读课文,仔细斟酌文中的字、词、句,并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通过自己的想象介绍了荷塘月色,将这篇空洞难懂的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发挥了自主性。这么做,不仅转移了阅读任务,促使学生自主阅读,还丰富了阅读内容,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角色,深化阅读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中,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交往并积极互动的过程。然而,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将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更吃力,甚至是抵触阅读。或许,在教学时注重转变角色,深化阅读意义,始终将学生作为自主阅读的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究高中语文阅读,发现阅读过程中的问题、难题,然后开展师生互动,大家一起讨论,最后使得问题、难题得以解决,这样的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不必顾虑自己备课中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全部传授给了学生,更不必担忧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对教学进度产生影响,因为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学生的自主性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不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在讲授《“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语文阅读时,可以让学生担任自主阅读的主体角色,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督促他们借助注释去阅读课文,在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提出问题:对于孙中山先生成功这一件事,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评价呢?孙中山先生的努力是不是值得倡导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推荐小组长发言。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深化了阅读的意义,给予了学生一个自主讨论的机会,实现了教学相长。而这一篇文章中,让学生站在孙中山先生的角度来看,假如自己是他,会不会最终取得成功,获得他人的认可,最终使学生懂得成功的真谛。 三、关注学生,尊重学生阅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愉悦的情绪生活的过程。教师在每一堂课都要留给学生消化阅读过的知识以及巩固知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诸如作业的结果、思考的结果、考试的结果以及对阅读效果的评价等等。对于那些个性比较张扬的学生,甚至是比较调皮的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教师不能以自己作为模板,强迫学生按自己的要求发展。总之,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学好高中语文阅读是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不能为任何人所代替。以《项链》为例。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实际上叙述了可怜的玛蒂尔德大半生的经历,从她还是一个迷人的姑娘之时起,直到她老得连老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都认不出她来为止。但作者莫泊桑着力描绘的只有两小段时间,一是以那个倒霉的一月十八日(星期一)为中心的十天半月,一是十年后她与佛来思节夫人邂逅的那一天。这十来天作者精雕细刻,“给予正确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的描绘”,其他岁月全都一掠而过。一直要看到《项链》的结尾,读者才和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同时得知,帮助她大出风头又让她大倒其霉的那串钻石项链原来是只值五百法郎的假冒伪劣品。本来读者对路瓦栽夫人讲究信用毫不推卸责任的英雄气概和苦熬苦受忍辱负重的精神也许还有相当的尊重,至此观点不免要忽然一变,觉得她其实也是活该,谁叫她那样虚荣呢!学生在充分阅读了《项链》之后,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因此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自主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以疑带学,落实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性阅读有一个突破口,即学法指导。知识是教不完的,手里拿着的工具必须要持续使用才能够获取熟练的技能,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而我们教师的任务是要以这个例子为依据,促进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阅读《拿来主义》一课时,学生自学,并质疑:“拿来的东西都是好的吗?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拿来主义的好与坏吗?”这个疑问已经提出,学生们马上就被吸引了,认真思索这一看似不可理喻的问题。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寻根思源;一些学生托着腮帮冥思苦想;一些学生雄辩不止,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也体会到了创作此文作者的用心良苦。 五、阅读之后,教师的评语 高中学生是否拥有阅读课文的兴趣、阅读水平是否能够提高,与教师的评语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艾默生曾经说过遮掩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懂得尊重学生。”作为教师,需要懂得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阅读之后的感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对于阅读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表现出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指点,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阅读知识的技巧与途径。对于教师来说,评价的时候,应当以正面为主,要让学生坚定写作的信心,如果一味的否定,极容易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阅读水平的正常发挥,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就算是阅读能力很一般的学生,只要教师带着情感了解他们的阅读体会,总可以从词句中发现学生的优点。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高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够促使高中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敢于争论、勇于辩驳,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也促使他们具备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考察问题的能力、在面对考试时也会信心十足。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异彩纷呈、绚烂多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由于语文是学好各科的基础,良好的理解能力也能够为学生日后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现代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还能够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良好的交际能力上提供助力。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且时常将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分开,导致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系统性缺失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课文教材对学生在阅读上的基础性作用,而将课外阅读内容作为提升学生阅读技能和阅读能力的主要对象,加之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时,常常会按照自己的偏向来选择,这就造成了阅读内容在安排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得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上产生困难。 (二)教学内容偏向于考试技巧 高考的存在使得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总是以考试大纲为主要内容,这就使得现代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倾向于考试目标。例如,多数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不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和理解等为重点,而是盲目地教授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大大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现代文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来提升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以教材为主,注重教学系统性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主,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从文本的类别上进行分析,使教学具有系统性,便于学生及时总结内容的共性,以及在共性之上的差异性。例如,现代文中的议论文主要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来表达作者的主张与见解,所以在讲解议论文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议论文的逻辑性、概括性以及以理服人的共性,教师就需要在讲授议论文的过程中,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并进行技巧上的总结。 (二)将日常的阅读同应试阅读结合起来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应试阅读与日常阅读相分离的意识。如在日常阅读中,强调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析,开阔学生的理解思路,把应试阅读及学生的日常阅读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就日常阅读而言,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认知性的阅读与理解,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情感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一整套的阅读模式,化零为整。这种行为能力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在应试阅读中快速、准确地掌握文章中的中心意思,并针对问题找准目标,找出答案。 (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进行基本生活及学习的前提,语文阅读学习自然也不例外。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在应试阅读中所出现的低级错误,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多读多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并给学生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向,让学生能够从心底接受此种方法的培训,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次,要勤动笔。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及时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长此以往,便可形成良好的素材积累。再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提高阅读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可以使现代文阅读教学更加高效。 作者:覃巧兰 单位:宁夏育才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综述 一、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与鉴赏力 新课标提出通过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在高中语文课文选入课本时,都对其文学与思想方面的引导做到了仔细斟酌,所选内容都注重了教育意义的加强。以往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把握只是针对课文本身,而是忽略了课文本身可以看做是一篇好的阅读材料,如果在其它的资料中找阅读材料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进行提高,既给老师加重了备课与整理的负担,也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语文考试方案去除了语文学习中的条条框框,教师和学生要对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仔细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让学生不仅学习一篇文章,而是通过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做到积累阅读文段的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作用。 语文学习不只是使学生只学习一篇文章,读懂一篇文章,而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们学会读书以后就可以自觉地总结出文章在选词、写句子、写作的方法、中心结构等不同方面的妙处,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赏析文章、鉴赏文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简单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做好圈点与批注。现行教材中的现代文具有多种文体,这的文体齐备、范文相对较多,在结构上比较合理,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鲜明的观点是我们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材料,我们要努力改变那种只是单纯对课文内容进行教条化分析的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对教学大纲与教学目的加以强化,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做到因文制宜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对课文对比进行阅读并回答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讲授课上成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的阅读基础课。以杜绝“碗外讨米”的繁琐与麻烦,也减少了另觅阅读材料的费力费时。利用课本内容可以起到省时、省力的作用,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理解方面的压力,又会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不拘泥于旧的教学模式,加强阅读引导 传统的阅读教学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们大都主要是以“布置练习—学生训练—教师讲评”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在旧的教学方法中只注重知识传授与训练,注重学生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创造性地阅读,让学生通过编写与表演故事、亲自制作等不同的形式来拓展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并从中得到阅读的经验,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及原有的生活体验对课文进行质疑,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比如在阅读《雨霖铃》时,我让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有关送别的诗句,并分别分析同是送别,各自描写了哪些景物,有哪些景物是你最喜欢的,你最欣赏哪位作者的联想与抒情,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各自什么样的胸襟与风格。 语言又是相对复杂的,对于同一种意思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含义,在阅读文章时,还要善于运用学生头脑中所留存的知识经验将其激活,在文章中设置疑问。比如,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鸿门宴》中项羽没有进一步提出项伯帮着刘邦说话的内容,在《孔雀东南飞》中这样一位美丽能干的刘兰芝得不到焦母的喜欢,为什么刘兰芝用左手持刀尺,而用右手持绫罗,她的动作让人联系到左撇子,对吗?平时,我们在阅读中有许多提问的方法与途径,通过课文的题目进行分析得出;再对课后题加以思考,通过结果来分析原因,再从问题的原因讨论结果,针对课文相关表达技巧提出具体的问题,小到文章的标点符号,大到文章的细节描写,着眼于人物、景物的描写,让学生善于通过文章的过渡提出疑问,结合文章的顺序进行质疑等,通过质疑、释疑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学生答题技巧得到点拨与训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者:严凤珍 单位:重庆市开县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况及措施 一、阅读教学的作用 在前面已说过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语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在写作时文思如泉涌,不会再为了缺少写作素材,缺少优美语句感到困惑。而且可以让你增加一些知识,让你身上仿佛充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你不断的前进,从书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你不断的改正,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再有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深层含义以及再现文章形象,这会使学生大脑不知不觉便会产生画面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而最值得提的就是阅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不断的阅读会让他们口齿伶俐,提升自身的内涵,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也会充满自信。 二、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引发阅读的动机 所谓动机言简意赅地说就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已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在学生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动机是核心,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就是教师的任务了,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给予希望,那么学生就愿意接近老师和老师交流,并且接受老师提的意见。所以教师可以由此为出发点,通过增进师生情感依此机会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阅读,阅读会带给他们什么益处,让他们朝着某个方向进行阅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思维品质以及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对阅读一点感觉也没有,觉得阅读无聊透顶浪费时间,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阅读方面的兴趣,但如果通过一系列有效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而然会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那么对于他们阅读的内容理解就会事半功倍了。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平时上课时,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并且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寓言、历史故事、名著等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课后自主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素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所以学生仅仅是高中教材上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花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经常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另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那些内容健康、言辞优美、图文并茂、有教育意义的读物。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为知识就是力量,所以阅读自然是多多益善。 (四)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良好的读书氛围可以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舒心的读书情境。如果说兴趣是影响阅读的内在因素,那么氛围就是外在因素。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时不时的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对于家长来说,要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学生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影响,要适时鼓励孩子进行阅读,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实最好的情况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家庭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一举两得。 (五)选取合适的课堂教学手段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抓住课堂是必要的。像数学、物理这些科目只需一些常规的教学手段如板书、模型等。而语文就比较特殊了,它要求学生做到感同身受,文字虽然可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意境但却没有看到实物那么浓厚强烈,况且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进入那种意境的。这时候采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机是最好不过了。 三、总结 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过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阅读量何来“万里”之说,而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开拓视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培根也说过“诗史使人明智,诗史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思考探寻有意义的科学阅读教学策略,加强并完善我们的语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内涵与学识,让他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下去。 作者:吕亚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陈洋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 摘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词句理解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大阅读量,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开展个性化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语文阅读教学形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具备非凡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方案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从文章中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文章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文章进行评价,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对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但在目前,我国的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讨论如何实施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内涵 (一)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 高中生的社会经验还相对匮乏,知识水平也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学生之间的家庭环境、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的阅读指导。 (二)以“对话形式”为过程 教师、学生以及文章作者,这是实施个性化阅读非常重要的三个“对话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同时也让教师尝试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时,不要将其简单地理解成只是进行语言交流,而要将其作为三者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作者”的互动,得到对文章的更深层次理解,而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则是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绝佳机会。而在此期间,教师要做好指挥引导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够充实 语文教学需要较大的信息量,而其知识性强度也要高于其他学科。但在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内容还不够充实,所以很难达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语文教师来讲,教学期间总是在重复着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艺术也会因教材内容的单薄而无从发挥。而学生早已对教师的重复讲解失去了兴趣,因而也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由于经济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眼界也变得越来越开阔,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词等很难与现代社会产生联系,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困难。 (三)课堂讲解方法复杂繁琐语文阅读综合性较强,而一些教师为了确保学 生能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经常会按部就班、逐字逐句地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讲解,这看似讲得详细,实则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不仅如此,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还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三、加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方案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读”并不是阅读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读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寄托。首先,在情境中感悟。任何作品都有一定的情境和丰富的故事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当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在讲《乡土情结》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篇文章的创作者,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体会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真实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深切情感。其次,抓住关键语句去感悟。在文章当中,对关键语句的深入理解往往是感受作者内心真实感受的最好方式,所以在阅读期间,学生一定要着重体会此类语句,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重视在阅读中实现扩展 阅读的目的,不只是要掌握课本知识,还要通过大量阅读来给自己创建一个能够扩展思维、开拓眼界的平台。在进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积极探索阅读奥秘的欲望,以此让他们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个性化阅读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讨论,这样就能出现很多比较有个性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有可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体现出来的。例如一些学生会认为,“拿来主义”主要是对“全盘西化”的否定,不过同时也在告诫国人要多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而另外一些学生会认为,“拿来”没有错,不过却不能盲目使用,在“拿来”以后,还要根据当时的国情来作进一步的打算。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拿来主义”太具有依赖性,并不可行,一定要有独到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的勇气,这样国家才能够得到发展。经过这样一系列的阅读和讨论交流,学生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文章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期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若想让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力度。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精髓,掌握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全面了解,以此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还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并给予他们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而此时的教师,则要充当引导者,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及时予以帮助,这样才能够在阅读期间全面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从而为他们踏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提高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水平,就一定要在教学期间加强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力,重视语文阅读的扩展教学,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认真努力,不断研究,制定出更为完善的阅读教学方案,从而将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谭庆华 单位: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摘要: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尤显重要。教师应明确思维方式,以生为本,遵循教材本身特点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为学生语文学习插上翅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 2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也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另外,要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教师为学生们推荐阅读的书籍时不能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抑或《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一类的书籍,还应该为学生们尽可能多的推荐一些能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新书。 3研究性阅读教学 研究性阅读就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高中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阅读介质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应包括视听信息、网络资讯、多媒体等等,它是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系统的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里,阅读是被当作一种终身使用的技能看待的。在一生的学习与工作中,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因而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影响都非常之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服务的一种习惯性工具,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方法。我认为顺应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而确立“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因为,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对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高中阅读教学必须要顺应这种社会要求。 4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种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拨,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文无难易,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5结语 总之,教师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所能达到的,要时时抓,课课抓,长此下去,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讲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然后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按照一定的阅读目标去反复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效地得到提高,写作水平也才会相应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在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作者:王雷 单位: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结合实践,提出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入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一)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著书者的深意。高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感知能力,能根据自身的阅历和视野提出问题,才算是有价值的阅读。学习《赤壁赋》(前《赤壁赋》)时,教师推荐学生对《后赤壁赋》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作者: 单位:南安市侨光中学
中学数学论文:浅谈中学数学学法指导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笔者想就此问题从三个方面做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1 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 1.1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跟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 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1.3 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 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2 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2.1 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2 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会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2.3 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 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2.4 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 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 2.5 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3 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生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3.1 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 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3.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 ②相机点拔。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最好安排在起始年级(高一、初一)开设,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要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等。当然,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还可以采用讨论式。 (4)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扎曾、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3.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由于这方面论述颇多,笔者仅就这方面的指导提出如下几个要求:第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结合数学教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养;第三、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数学学习能力,采取小步子、多指导训练的方式进行;第四、通过课外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维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中学数学论文:针对山区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方法 三台中学:曹 俊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山区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山区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山区中学(特别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学校)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山区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山区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山区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 解求值题:已知(a+b-5)²+(a-b+7)²=0,求 (a²-b²)+(a+b)²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²+(a-b+7)²=0,②(a²-b²)+(a+b)²,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²-b²)+(a+b)² = (a+b)(a-b)+(a+b)²,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四、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山区的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什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本地区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的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中学数学论文:中学数学课堂实践的教学研究的方式创新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是一位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数学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数学教研的过程.[1]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建构性,研究成果对数学教学具有引领价值;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研究成果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对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源于兴趣驱动,基于专业成长,专注问题解决.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与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密不可分,撰写教研论文是为了分享教研成果,是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中学数学教研论文是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结晶.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提供了直接的营养,“困惑—学习—感悟—实践—撰稿—发表”是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六重境界.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文题选取 文题即论文题目,反映研究主题,体现论文宗旨.文题宜用高度概括、含义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般不超过25个字符,不宜出现“初探”、“浅谈”、“浅论”等文字.文题选取,指论文题目的选择与确立.撰写中学数学教研论文,首先要认真选题.论文题目要反复斟酌,甚至可先自拟几个题目,然后从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篇论文的价值,决定了论文具体写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文题选得“真”、选得“小”、选得“热”、选得“新”、选得“深”、选得“美”,容易出成果,容易交流发表.相反,“虚”、“大”、“冷”、“陈”、“浅”、“丑”,低位重复,事倍功半,难以交流.“真”、“小”、“热”、“新”、“深”、“美”,理应成为文题选取的基本原则. 1.选题崇“真” “真”指“真问题”.选题崇“真”,指选题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真问题”.这样的论文提供“真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对课堂教学有现实指导价值,操作性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据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探究教学的策略、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都是好的论题. 2.选题宜“小” “小”指“小问题”.选题宜“小”,指选题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小问题”.这样的选题,易于驾驭,针对性强.选题过大是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的“大忌”.例如,一个中学数学教师要写一篇题为《论中国中学数学教育》的论文,这个题目太大,不是一个普通中学数学教师的视野和能力所能驾驭的,何况几千字的文章很难把这个问题彻底阐述清楚.对于“大问题”,应该缩小范围,宜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从某个层面或某个角度去论述. 3.选题跟“热” “热”指“热门话题”.选题跟“热”,指选题关注当前的热门论点或某个时期内的热点问题.这类选题,时效性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很多热门话题,如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新的教学模式的建构等都是好的选题.对于初学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的老师来说,重视中学数学教研期刊的同步教学和中考、高考栏目,是十分有益的. 4.选题求“新” “新”指“新的创意”.选题求“新”,指选题言他人未言之言,补他人之所不足,有“新意”,表现为观念新、角度新、感受新、方法新等.观念新,就是关注新矛盾,总结经验,补充前说,纠正通说,完善新理念.角度新,就是从新的角度探讨教学问题,提供新问题.感受新,就是探讨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方法新,就是提炼新方法,推陈出新.有“新意”,才有灵气,文贵求新! 5.选题追“深” “深”指“揭示本质”.选题追“深”,指在某个问题的研究中深入探究,挖掘本质,以小见大,剖析透彻,表现为对数学问题的类比、联想、推广,变位思考,深度思维,建构联系,揭示本质.在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中,选题追“深”的论文多见于初等数学研究类文章,这类论文短少精悍、—事一议、言之有据,有真知,有灼见,有深度. 6.选题尚“美” “美”指“致善尽美”.选题尚“美”,指在阅读数学文献时质疑纠偏,追求完美;在提炼标题时,追求美感.由于作者知识的缺陷或疏漏,编辑工作的繁忙或校对不细,在中学数学教研论文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或瑕疵,在点明论文主题时,巧用诗词,借代明确,喻义深邃.选题尚“美”表现为求真求美,发人深省.这类论文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可读性强,美轮美奂. 无论教学研究,还是论文写作,选题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一个步骤.选题要注意方法与技巧,多学习,勤研究,尽量体现研究与写作的价值,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选题可以解题方法研究、易错问题研究、教学内容研究、高考试题研究、教法学法研究为抓手,选取适合自己写作的主题.选题不在大,小问题就行;问题不在小,深入就可行;斯是选题,唯求真美. 二、他山之石可攻玉——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主要是对一定时期内期刊上发表的围绕某个主题的研究文章进行综合总结与评述.在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中,要学会对文献进行综述研究.文献确实能反映数学教育某一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研究要收集一定时期内大量的文献,要在驾驭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揭示某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并评述研究中的成就、存在问题与不足、发展方向,指明尚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最后形成综述报告. 案例1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综述[2] 笔者的综述摘要如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问题已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有研究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意义、概念、特征、策略、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的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心理机制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基于课堂实践,关注教学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中,撰写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式.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包括课堂整体分析和课堂局部分析,课堂整体分析是对课堂教学各要素的分析,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核心概 念、过程设计和教学导向等.课堂局部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局部特征、技术细节的分析,如课题引入、环节过渡、师生交往、媒体使用、课堂总结和课堂节奏等.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写作结构,一般包括案例呈现、案例点评和改进方案、反思等三部分, 案例2 让数学教学设计优质高效——基于等比数列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3]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研究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能有效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程.等比数列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旨在追求教学设计的优质高效.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对数学教育热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专题研究是数学教育的“草根”研究,不受“人浮于事”的干扰,静下心来研究真问题,给出某些问题的个人答案.专题研究也是点燃数学教育思想火花的过程,火花一闪而过,即使带来风雨,却能润泽万物,如果研究成果能发表,哪怕只是无人重视的流星,但却留下对数学教育思索的痕迹.专题研究,通过个人思索,反思教育实践,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问心无愧的实践探索. 案例3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变式教学[4] 笔者围绕“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变式教学,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做法:变位思考,探求方法;逆向思考,深化结论;逆向变形,双[专业提供论文和论文,欢迎光临]向思维;变换命题,探求规律.该文着眼于“逆向思维”和“变位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能力,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优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案例4 关于等差数列的变式教学[5] 就“等差数列”的复习教学,笔者阐述了变式教学的几点做法:变式设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提炼通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逆向探求,培养思维的互逆性;数形变换,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变用公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5 “变式创新模式”的理论建构[6]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构建了变式创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基本观点:学生能在变式中学习,并且能够自主创新. 基本方法:变式探究,求异思维. 基本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问题性原则;再创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变通性原则;审美性原则. 案例6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7]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教学活动.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既要具有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又要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提炼出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目的性——促进学生发展;有效性——追求高效率轻负担;思想性——学会数学思考.阐述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面向全体,问题驱动,展示过程,变式探究.提出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标准: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效率较高, 案例7 高中数学“优效教学”的研究与思考[8] 该文提出了高中数学优效教学的基本观点:“优效的数学教学”的“效”是指“有效”和“高效”,侧重于学生的“基础性发展”.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优效的数学教学”的“优”是指“优效”与“长效”,致力于学生的“发展性发展”,强调理性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发展,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发挥,关注“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优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台;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变式探究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常态,学生在变式探究中能够自主创新;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积极营造变式探究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帮助学生改进数学学习方式、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思维方式”,促进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行动反思 “君子只学,贵乎行.行则明,明则有功.”知识贵在实践,重在行动,躬行践履.对于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而言,行动反思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案例8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特征与操作模式[9]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数学概念教学必须把握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概念形成的抽象性,概念表征的多元性,概念理解的层次性,概念联结的系统性.数学概念的获得(概念的掌握),实质上是要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是两种基本的概念获得方式.概念教学过程是一个“重新建构”过程,是一个“意义赋予”过程.概念教学应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由此,笔者得到如下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 六、精雕细刻臻佳境——论文修改 写作数学教研论文要经过定标题、拟提纲、写初稿、修改文稿等过程.写好初稿后,并不代表一篇论文已经完成.写文章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的人毕竟凤毛麟角,修改文稿是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不改不成文,好论文都是通过修改而成的.修改论文不仅仅是文字润色,而且是思想的提高和认识的深化.在写初稿时,要“深信不疑”,“七分材料,三分写”,力争一气呵成;在修改文稿时,要“吹毛求疵”,力戒“自我欣赏”.论文的主题、素材和结构犹如人的灵魂、血:请记住我站域名肉和骨骼,主题使文章言之有理,素材使文章言之有据,结构使文章言[专业提供论文和论文,欢迎光临]之有序.好文章不可缺此“三要素”.综观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中的常见毛病,主要有:论文题目不当,观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论述不力(佐证乏力,有据无理,逻辑混乱,词句不当).因此,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修改宜采用趁热打铁与冷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要有耐心、有毅力,要把握修改技巧,论文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查观点、审查结构、审查素材、审查语句. (1)审查观点.论文的观点是作者表达自己研究成果的结晶,是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在修改初稿时,应审查观点是否正确、客观,是否符合教与学的规律.若观点不妥,要立即修改. (2)审查结构.论文结构要科学合理.根据不同类型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体例要求审查论文的结构,检查论点与论据的联系.如果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问题,要立即修改. (3)审查素材,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要真实可靠,要有说服力.如果所用材料代表性和典型性不够,要立即修改. (4)审查语句.论文语句的流畅性和科学性是论文质量的基础.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语句要简练、规范.如果语句欠规范,要立即修改. 案例9 抛物线对称轴上点的“相关弦”的变式探究[10] 2008年高考数学湖南卷理科第20题是一道存在型探索性问题,通过变式探究,笔者得出圆锥曲线对称轴上点的“相关弦”的性质: 该文初稿完成于2008年6月,应某刊“我所喜爱的一道高考题”特约编辑约稿而作,因时间匆促,论文只有抛物线部分的核心内容,可惜半年后未能如愿发表.2010年3月,笔者重新关注到该课题,自以为有进一步研究的价 值.几何直观告诉我,由抛物线推广到椭圆和双曲线是有可能的.于是修改整理成文,另投《中国数学教育》.承蒙编辑老师和审稿老师的4次指教,遂有现在呈现的文稿.笔者深受编辑和审稿老师精益求精作风的感染,每次读完审稿建议,不敢懈怠,夜不能寐,终于领悟问题的实质——圆锥曲线中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终得文中性质5~性质10的完整证明,特别是性质6、性质9中的构造性证明,颇费周折,最后由“相关弦”中点在椭圆内部、双曲线内部,终于获得A的取值范围的限制. 国学大师王国维用“昨夜西风凋碧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词表达“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种境界.笔者要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鸳鸯绣取凭君看,愿把金针度与人”六句诗来比喻“困惑—学习—感悟—实践—撰稿—发表”的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六重境界. 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要耐住寂寞,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难以致远.若为“五斗米”,不可为之;若为“专业化”,尽力为之.“教不研则浅,研不着则失”,“心宁智生,智生事成”.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很多方面都需要一线教师去实践、去研究,只要教师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想付诸文字,就能写好文章;只要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就能生成数学教育的真知灼见.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关注真问题;独留巧思传千古,嬉笑怒骂皆文章。 中学数学论文:中学数学教改新探索 所谓《GX》,即录求最高课堂效益,充分发挥45分钟的作用,用最少时间使学生学到最多有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用课堂的“满负荷”来减轻师生课外负担,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数学过程教学,使学生在“做”中明确概念、学习方法,从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使教师变在不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讲解知识为学生的导学、助学和促学。其具体措施是: 1、积极前进,循环上升《GX》认为,不巩固不能前进,但不前进也可能巩固。在“前进”与“巩固”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前进”是目的,“巩固”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前进”是学习的基点,根据学生实际,只要前进就应巩固。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进度,省出较多时间。有了时间,就有了主动,就更能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中往往机械理解“循序渐进”,与“打好基幢的含义,为了“稳妥”,加大保险系数,奉行“前不清,后不接”,“不煮夹生饭”,“层层夯实”的“毕其功于一段”的教学观,在实际操作中则所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在每个知识点上反复讲,重复练,使教学在同一处,同一水平上重复过多,停留时间较长,势必效益低下,并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GX》认为,只要理解基本事实,会基本操作,就可以前进。认识总是接“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的。高效的教学,只能在积极前进的基础上,用循环来完善和加深认识,熟练操作,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2、谈化形式,注重实质传统教学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先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操作步骤,再例子,最后是学生模仿解题。这是一种“理论+例子+练习”的模式,着眼点在知识本身,它与人的认识规律恰好朋友。而《GX》一般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力图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着眼点是在通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所谓“淡化形式”主要是指:(1)“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正、反例子么复讲,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概念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并非百分之百不可变动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相结合、相适应,不宜单纯在概念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就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2)淡化纯文字叙述。符号化本身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法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表达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一字不差,只要明白公式,法则的意义,能正确运用就该认可。对文字叙述不宜规范到只有一种,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自创表达形式与符号,只要明白无误都可以允许。 如果表达形式都不允许灵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岂非“缘术求鱼。 (3)摒弃形式理论。追求形式的严密、完整,在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不必要的负担。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得不偿失。“注重实质”是指要注意适当说理,这不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也是掌握知识的需要。“理”可以把知识组织联系起来,知识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3、开门见山,适当集中课堂教学要直接了当地揭示主题,突出主要矛盾,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进度,实现积极“前进”。如有理数教学可直接由实例引入正负数,使学生领悟有理数的加法就是“正负相消”,第一节课就可从正负数的概念进入加减运算,以后再从与学生共同运算中总结出法则。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既提高课堂效益,又克服学生不观察不动脑,按例题画葫芦做题的不良习惯。《GX》强调尽可能多的采用“整体出现,分层推进”和“集中讲,对比练”的方式,这是由“小苗到大树”的发展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知识的全貌,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4、先做后说,师生共做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其能力,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即教学中,使学生从“做”中去体会,去巩固、掌握知识,尽量减少说教式,结论式教学。 “先做后说,师生共做”是实现《GX》思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它把学生和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主要功夫用在“导学、助学,促学”上。 总之,“积极前进,循环上升”从宏观上提高时间效率;“淡化形式,注重实际”为积极前进提供理论依据;“开门见山,适当集中”从技术上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先做后说,师生共做”从微观上提高时间效益。 中学数学论文:从英语课程标准看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部2001 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从而保障新《标准》的顺利实施。 一、新《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新《标准》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教师应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把学生放在做“人”的主体地位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和实践“尊重教育”。 尊重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看成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公民,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不管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把尊重和自我严格要求相结合,自我严格要求正是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坦诚和求实精神,这种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二、新《标准》强调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新《标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迅速更新观念,“吃透”新《标准》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思、学有所长,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三、新《标准》注重教育的情感策略:要求教师以学生的终身幸福为目的,积极影响学生,确立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新《标准》不仅强调知识、能力目标,而且注重情感目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反思、互相鼓励帮助,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开发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开发情商,促进智商;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原动力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个人的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新《标准》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管理与评价、认识、交际等学习策略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遵循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法,加强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教师要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达成默契。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认知与情感交融的最高境界,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灵净化、视觉满足和精神愉悦的活动体验。 利用作业评语加深师生情感交流是我一直坚持的做法。评语言辞恳切,切中要害:或热情鼓励、或委婉告诫……始终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强烈的兴趣、昂扬的斗志,激励并坚定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念。通过评语,教师尽可把祝福、问候、关切、激励、真诚、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起师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教与学两者的和谐与统一。 四、新《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评出方向,评出学习干劲)”几个步骤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正常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教师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师爱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视学生为教师生命之延续”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中学数学论文: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误区及注意事项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了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的单一化、程式化势必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绊脚石。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我们必须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和误区。 1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伏势 1.l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计算机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对图形可以进行伸、缩、移、旋、切、拼、补等变换,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内容形象化,增强其表现力,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得到刺激,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使学习者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1]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对数学对象进行多重表征,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讽。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生 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1.3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时需要用较长时间写出一串长式子,画出图形或图像。有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以节省画图、擦墨板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讲授更多的内容,充实课堂,从而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1.4图形直观、动态,便于学生理解 在几何教学中,计算机可以将学生不易理解的几何图形的变化、运动过程模拟演示出来,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其体化。但要处理好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数学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在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过分地依赖具体形象,则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由于传统教学偏重逻辑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偏差。 2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 2.1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 有的数学课件把教案搬上屏幕,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上课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对其它教学手段置之不理,使课堂由“入灌”变成“机灌”这些只是简单应用了计算机的演示功能,教师成了播放员,学生成了观众。从课堂教学效益角度讲,有些可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得清清楚楚的知识点,如集合,教师就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从学生身体健康角度讲,过多过滥的电子板书,有损学生的视力,容易产生眼睛疲劳,反而影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 2.2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就是一堂好课 为了使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方了“公开课”、 “评比课”而使用计算机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是排斥传统教学手段,应是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时通过教师的语言、板演、手势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提问等反馈手段,教师灵活掌握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反而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师开展数学活动的工具,它必须依靠教师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才能发挥它的效能。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而计算机所具有的功能加强大的计算和信息处理功能、直观化。甚至动态效果,也是传统手段无法匹敌的,所以不能厚此薄彼,应二者优势互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使学生成为有信息素养的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提倡的,用它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问题,或难以实现的问题,似乎更有价值。 2.3过分追求快节奏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固然可以节省教师作图、板书时间,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密度,但有时欲速则不达。在课堂上,教师把教案搬上屏幕,以“电子板书“代表“黑板板书”,讲课只需点击鼠标,配上讲解。当学生正在思考这一页的问题时,屏幕已经显示到下一页的内容。或者当学生正在解题过程中,屏幕上巳经显示出标准答案——解题思路、步骤、结果,学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学习是有一个认识、思考、探索的过程的,应处理好计算机速度“快”与学生学习“慢”(有一个过程)的关系。 2.4入机对话取代人际对话 有的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课件以计算机的演示代替了教师的教,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一人一机或两人一机,以人机对话取代人际对话,学生参与课堂限于在计算机上做题,当学生答对时,屏幕 显示出“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类似的表扬词条,当学生答错时,显示出“再想想”等,事实上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选择题或填空题是方便的,而完成解答题就很困难,姑且不谈证明题的思路设计,就是数学表达式的输入就存在严重的障碍。计算机并不利于学生的笔头及口头表达与相互交流,而这些利用传统教学的的纸和黑板倒更方便。[2]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必需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手势,哪怕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有时在提高教学效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的培养。 3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现代教师要改变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但现在也不是告别“黑板+粉笔”的时代,不是告别书本,只需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讲课时间少了,绝对权威地位减弱了,而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信息内化”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既要使中小学教师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 的现代化,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对教育的实践过程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评价,才能保证教育 改革的正确方向。[3]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数学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动,但计算机不是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是信息时代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3.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首先,不能把是否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评价一节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其次,评价一节多媒体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技能培训。[4] 3.3适时、适量、适当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些可以由教师讲清楚,由其他教学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在中学数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适合于进行多媒体教学:函数图像问题、定值问题、轨迹问题、空间图形问题和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或较难画出的图形。[5] 并非一堂课全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样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其它教学手段又无法实现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能体现其价值,防止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 教师设计课件,不要只注重外在形式,应注重实效,应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注意力规律。 3.4注重交互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及时反馈 计算机辅助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机和学生可以进行对话(当然不是以人机对话取代人际对话),在设计课件时+不要只出现简单的“对话”,比如可以采用超文本结构,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课件运行时改变与控制教学活动的内容和顺序,不仅能呈现信息,而且能接受学生对指定问题的回答,并对回答给予判断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实现自主学习创造环境,避免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现象,实现因材施教。启发性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如前所述,反馈信息带有一些启发性,不仅仅是“你真聪明!”或“再思考!”的字样。 事实看来计算机已经走入了中学数学课堂,但并没有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信息素养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的水平有待提高,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较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较少。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应增强启发性、交互性、针对性以及反馈的多样性。 笔者以为,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目前一些课本搬家的练习软件令人担忧,应进一步开发。 中学数学论文:中学数学素质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怎样变单纯的“知识 输入”为“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的数 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简言之,情境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 结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情境教学的一些体会 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重视创设情境教学的特性 一、诱发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案例: “我”在某市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时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案例: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 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 ∠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 B与 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案例: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四条判定定理: 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 形。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从这五条判定方法结构来看,平行四边形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的条件较单一,或相等、或平行,而第四条判定定理是相等与平行二者兼有,如果将它看作是定义和判定(1)中各取条件的一部分而得出的话,那么从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中每两个取其中部分条件是否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呢?这样我创设了情境,根据对第四条判定定理的剖析,使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了猜想: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 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相等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平分另一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7.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被另一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启发学生得出上面的若干猜想之后,我又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一一验证这七条猜想结论的正确性。 经过全体师生一齐分析验证,最终得出结论:七条猜想中有四条猜想是错误的,另外三个正确猜想中的一个尚待给予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着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案例: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利用经验数据π修正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接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 我国的这一精确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 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纪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它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客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新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案例( 文秘站:):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概念,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 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是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 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我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我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了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又如:我在初三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学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思维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的最后出了一道开放型命题: 将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 这题是一道中考题,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不断有新的创意冒出来,有的因无法操作而被别人否定,也有不少十分不错的设想。通过这次讨论,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可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虽有强弱,但我们教师更应该多培养多点拨多激励,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创设应用性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案例1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情境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对于情境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两式相乘,得G2=ab,由情境①的结论知ab≤((a+b)/2)2,即得(a+b)/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上两个应用情境,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情境,一个是物理中的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二,创设趣味性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案例2 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创设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3 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 ,求直线AB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例如: ①|AB|=; ②若O为原点,∠AOB=90°; ③AB中点的纵坐标为6; 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 四,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4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则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五,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5 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拚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x2=y x2+y2=y+y2 x2+y2-(1/2)y=y2+(1/2)y 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六,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案例6 双曲线x2/25-y2/144=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1|-|PF2|=±10. |PF2|=5, |PF1|=|PF2|+10=15,故正确的结论为B. 错解2.设P(x0,y0)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PF2|=ex0-a,由a=5 ,|PF2|=5,得ex0=10, |PF1|=ex0+a=15,故正确结论为B.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若|PF2|=5,|PF1|=15,则|PF1|+|PF2|=20,而|F1F2|=2c=26,即有|PF1|+|PF2| |F1F2|,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正确的结论应为D. 进行上述引导,让学生比较定义,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在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还要注意条件a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总之,切实掌握好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过程的特性,合理应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充分重视“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忘经常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情境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数学论文: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思考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现状,对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执行、新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评价、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和对社会的呼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评价,教育观念。 现代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 几年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或者说中学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 对于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美国内布拉其斯加大学数学教授史蒂文·邓巴认为:“之所以杜克大学的篮球水平始终能够保持在美国顶尖位置上,就是因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们的通力合作,才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篮球精英。然而目前美国中学的多数学生只知道把数字填进公式里,而不去理解怎样运用这些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方面失败的所在。” 美国官方和教育专家们认为,一些亚洲和东欧国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则把注意力放在一般的书本练习方面。这些完全不同的方法使得美国中学生数学成绩不佳。美国数学教育专家们呼吁,重新制定数学教学大纲。把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尽快提高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 20世纪以来,数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计算机的结合,使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地的观念和内容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了,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拦路虎。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数学水平和能力。其中有课程标准要求过高的原因;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整齐,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评价体制的原因,因为数学是主科,总归是要考的,应试、要考高分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会逐渐改变这种局面,但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数以万计,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 一、 关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由美国数学教育家的呼吁可见,课程标准是左右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行动性纲领,不可不高度重视,不可不认真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培养出不同的人。在重视数学素质教育的课程下,培养出来的人雨季一定比注重数学分数的应试教育的课程标准下的人才要多而且精。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指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和家长形成数学教育观念的魔棒。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课程标准的制订更是关乎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我国现行的课程新标准较以往的课程标准,显然是先进了不少,更符合国性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制订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应用性、发展性、创造性,现阶段看来是合理的,课程新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 课程新标准界定了数学素质的内涵,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是精华;把数学看成是工具,用以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等;把数学看成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的基础学科;把数学看成是培养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手段;把数学看成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后二者是十分重要的理念,这就为数学的素质教育各个环节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路。 如果要求大部分人都掌握高深的数学计算、推理和证明,把数学当作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敲门砖。当然会使有的青少年把数学当作拦路虎而不当作培养能力的手段和数学文化,从而使在其它领域本的所发展和创造的人才。因为数学的缘故而失去信心、失去机会,这当然是课程标准的罪过而不是数学的缘故。但是,课程新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个体化教学”与班级授课制这一现实之间的矛盾[2]。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不可能几个专家一挥而蹴,要反复实践,不断修改,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总之,有了新的课程标准,便会有相应的新教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相应的新评价,相应的新理念,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二、 关于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工具,是实现课程标准、提高数学素质、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和课程标准一样是造就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工具,不可不高度重视,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体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用什么样的教材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毫无疑问,在课程新标准下的教材的编写,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版本,而是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为各类学校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校情、班情进行选择,这是一大进步。 新教材所选择的数学素材,就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是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3],不要为问题而脱离实际,使数学纯化,与生活产生隔阂,但也要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将数学本来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呈现突出了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轻结果重过程,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采用逐步加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这比以往的教材改进了许多。 新教材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介绍了有关的数学背景,特别是设计上先进了许多,这是很好的。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4]。 但是,在众多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中,教材编写者是第一批执行者,若他们偏离轨道。真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实上,从目前的 教材看就有此嫌疑,分明新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或者说已过时的内容,不在正文中出现,便要在教材的习题中出现,于是下面教学者,进一步扩大其力度,再走几步,可想而知,课程新标准也就新不了了,和原来列二致,这当然是指少数内容了。所以,好的教材应是以课程新标准为依据的,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带头执行课程新标准的。 总之,的了新教材,便会的相应的新素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三、 关于教师教学的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所要完成的教材内容,从学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现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学到知道,更学到方法、思想。从目前的情况看,数学教学的情况远非如此,估且不论教师的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就教师的态度就值得怀疑,有的教师想如此却不敢如此,这与社会的教育观念相关。 教师教学离不开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媒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班每个人,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结合学情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5],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关注教材比关注学生多的情况还存在,忽略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忽略个体差异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待改变。 教师教学还要好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6]。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还停留在纸上者居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是走过堂,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有的地方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只是不动产而已,这是相当可惜的资源浪费。可以说,今天让学生使用坏一台电脑,将来他会创造出若干台电脑,教育要舍得投资。 四、 关于学生评价的思考 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测验与考试,只关注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学生理想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应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部分教师还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评价学生,这中、是不对的。 五、 关于教育观念的思考 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观念上,甚至一部分教师也不例外,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在于课程标准,也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 首先,现在对学生评价的手段单一,还是定量评价为主的唯分数论英雄,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要当英雄就昼拿高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被激励出来的,而是利益驱动下产生的。 其次,现在教师教学也并未脱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对教师而言,不是不想进行素质教育,这里有水平、观念的原因,也有其它原因,还有社会观念的原因。 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光靠课程新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光靠新教材的开发利用,光靠教师和新教法,靠新的学生评价机制,都不足以形成,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中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尽快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的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多出人才,必须大家都行动起来。 中学数学论文: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开放题 在较长一段时期中,“问题解决”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界的重要议题,现在把议题转移到开放题上来,可以认为是“问题解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对开放题的含义以及怎样在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引入开放题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什么是开放题 在对开放题的讨论中,对于什么是开放题,大家的意见尚不一致,因而有必要对开放题的含义作一个规定。此外,有的同仁把某些探索性问题也归入开放题,虽然对探索题的研究具有公认的意义,但在讨论与研究开放题的时候,有必要把这两者加以区别。 以下是一些学者关于什么是开放题的论述: (1)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的习题,我们称为开放题; (2)开放性题是条件多余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答案不固定的题; (3)有多种正确答案的问题是开放题。这类问题给予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问题的机会,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各种方式结合,去发现新的思想方法; (4)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 (5)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的问题,称之为开放性问题; (6)问题不必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多余。 考察以上论述,关于开放题的条件的描述有:不完备;可以多余;多余需选择,不足需补充;等等。关于开放题的答案(结论、解法)的描述有:不固定;有多种;不唯一;不必唯一;不确定;不必有解;等等。 从上可知,虽然对问题条件的描述多种多样,但对答案的看法比较一致:答案不唯一。笔者认为:(1)问题的“结论”是在问题系统内部相对于问题的“条件”而言的,不能与问题的“答案”概念混淆,问题的“答案(解法)”是相对于整个问题而言的;(2)对于问题的条件不作太多的限定,对问题的答案给以宽松的环境,但要求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这正是开放的含义所在。所以,笔者认为对开放题可以作出以下简明的描述: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称为开放题。开放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答案的多样性(多层次性)。 一个问题是开放还是封闭常常取决于提出问题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何。例如,对n个人两两握手共握多少次的问题,在学生学习组合知识以前解法很多,是一个开放题,在学习组合知识之后则是一个封闭题。此外,对一个开放题来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种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层次是两个基本的指标。因而,可以引入问题的开放度(OpeningDegree)概念:OD(相对于知识的时机,方法≥x,水平≥y)。上面,“相对于知识的时机”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注解,说明我们何时用这个问题,可指明是在学生学习了某一知识内容之前,还是学生学习了某一知识内容之后,或者是在某一个学习阶段,例如在初中一年级、整个高中阶段等;“方法≥x”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种数的描述;“水平≥y”是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层次的描述。 在一些讨论中常常把开放题与探索题混同起来,可能会对开放题的研究带来影响,有必要把两者予以区别。一般地,探索题是指条件完备,结论未给出而需要学生进行探索,猜想并加以证明的问题。当然,开放题集合与探索题集合的交集应该是非空的。 二、教科书中的开放题 教科书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科书中引入开放题,将对教学产生较大影响,并有力地加快在教学中引入开放题的进程。在由我室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实验课本》、《高级中学试验课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等教科书中,都已编入了一些开放题,但形式比较单一,数量也偏少。我们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而慎重地引入开放题,以促进中学数学开放题教学。怎样在教科书中引入开放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希望大家一起来讨论研究。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国有经济垄断部门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关于中国国有经济垄断部门的改革问题 (一)“垄断部门”的范围是什么,或者说推进改革锁定在哪些部门 1、“自然垄断性”的部门 对于“自然垄断”不能望文生义地解释为“自然资源的垄断”,这是两码事。有的属于“真正的”自然垄断性环节,有的属于假的自然垄断性环节,或原本属于“自然垄断性”但现在已经“变异”了的环节。不论是假自然垄断性环节,还是已经“变异”了的环节,目前还在“自然垄断”的旗号下垄断着,实际上是带有某些“行政垄断”的色彩。这包括铁路、民航、电力、电信、邮政等部门或环节。 2、专卖专营性的垄断 在中国突出的是烟草行业和盐业,特别是烟草部门。我曾对云南红塔集团做过调研。红塔集团所属8个企业,其中在东北的沈阳、营口、长春、延吉和海南海口有5家,在云南省内有3家。仅云南省内的3家去年的税利就达183亿元人民币。据了解,近几年,全国烟草行业每年创利税达两千多亿元人民币。1991年6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这属于法令性垄断。但在中国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之后,烟草行业也面临全球化竞争,行业内部亟待改革。 3、市政公用事业方面的垄断 包括供水、供气、供热、园林绿化、城市公交道路等等。前不久,我参与了《国务院关于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讨论,深感情况复杂,这里既有公共性和自然垄断性(如给排水、供气、供热等需要网络输送的部门,具有某些区域垄断的特征,就这一点来说,与“自然垄断性”部门有一定交叉),同时又有市场性,需要分类改革。 4、具有重要地位的战略资源和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部门的垄断 如石油、天然气(石油部门一般具有“寡头垄断”的性质,天然气部门的管道传输部分具有“自然垄断”性)和其他重要战略性资源(如国有森林资源)的垄断。此外,还有涉及国家核心技术的军工部门等领域的垄断。 (二)2006年垄断部门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 1、邮政体制改革 中国的邮政部门过去是政企不分,邮政局既是政府又是企业。这项改革酝酿了8年之久,去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信息产业部推动,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改革的内容,第一步,就是把作为政府的邮政局和作为企业的邮政公司实行分开,目的在于把邮政公司建成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并且把邮政系统原有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剥离出来,建立了中国第五大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 2、资源领域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这个涉及到资源类的改革问题。我曾对伊春试点进行了实地考察。这个林区国有林地400万公顷,经过政府批准拿出了8万公顷进行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占2%。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国有林地的经营权转让给职工,或者说职工租这个林地,所有权是国家的,但是林地由职工来承租,租期50年,交租金。其二,将林地上面原来国有的林木,转让给职工个人来拥有、经营,这是2006年、2007年改革的突破点之一。何时推开,在多大范围推开,尚待研究。 3、油气市场的适度放开 2005年中国相继出台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石油天然气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的出台,促使油气市场可按照国家规划逐步的放开。现正在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制定相关政策,准备向非国有企业开放。在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方面,由于缺乏相关资格认证,非公企业尚未实质性进入,但是非公企业可以向相关勘探部门注入资金或设备投资,以资本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勘探和开发过程。 4、其他的垄断性领域的改革 如电力方面正在研究新的改革方案,酝酿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民航改革,在现有的国航集团、东航集团和南航集团基础上,已允许组建民营航空公司。目前中国已有7家民营航空公司取得营业执照并进行客运航空服务。铁路部门的投融资体制也开始启动,“轮子”下面的路轨建设已有民营资本进入,“轮子”上面的运输部分也有“大秦铁路”的改制上市。此外还有电信等等。 (三)垄断性行业改革如何推进 1、政企分开,价格合理化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归上帝,恺撒归恺撒”。中国的俗话“桥归桥,路归路”。要划分“边界”,定分止争,“政是政,企是企”。至于价格方面,出于社会福利的考虑,长期被人为压低和扭曲,难以真实反映成本及其变动,价格的合理回归及其新思维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我认为上述两方面的核心问题是营造适宜的商业运营环境,这是垄断性行业改革的基础。 2、放宽准入,投资主体多元化 放宽淮入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这个领域以外的其他行业国有资本可以进来,另一个是非公有制的资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来。据介绍越南去年颁布《统一投资法》,不仅允许国内国有资本,而且允许国内的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越南。我看了2006年越南的投资结构,在高达390万亿越南盾的总投资中,国有资本及国有法人资本占51.6%,民间投资32.8%,外国直接投资占15.6%。这意味着国有(51.6%)与非国有(48.4%)大体各占一半。这虽然是总投资(包括部分竞争性行业),但对我们研究中国放宽垄断性行业的准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很有启发。 3、打破垄断,竞争公平化 过去中国的垄断性行业竞争性很不够,基本上是垄断的状态,下一步既然引入了各种资本,就要进行公平的竞争。这种竞争包括行业里面,国、民、外三种力量之间的竞争,而且也包括本行业和外行业的竞争,比如说公路和铁路的竞争,公路和民航和水路的竞争。 4、改善规制,监管科学化 在垄断性行业放开之后,作为政府的部门要加强对垄断性行业运营状况的监管,一要独立监管,二要依法监管,三要统筹监管,四要透明监管。应该说这也是垄断性行业下一步改革的保障性的措施。垄断力量的长期积累,已经筑起了较高的垄断壁垒,而且这种垄断是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的干预所形成的,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利益体系。因此,必须在解决垄断部门的利益上下功夫,这样改革才有可能深化。这个问题涉及到政府体制改革问题。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 中共十六大讲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表明,政府的职能应更多地要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即使是“经济调节”也应集中于宏观方面。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不平衡、且处于大变动”的国家,宏观管理不可否定,但不可超越边界。目前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被误解了,把“经济调节”变成了干预微观经济,所以应明确地提出“三不该”:政府不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政府不该包办企业决策;政府不该代替企业招商引资。 (二)“四个分开”,即政资(资产)、政企、政事(事业单位)、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 这里最难的是政资(资产)分开。其难点在于如何切断(至少是弱化)政府干预企事业单位活动的资产纽带。可否考虑三条:一是明确国有资本的投资范围,严格控制在必要的安全和命脉领域范围内,这在中国可率先把4万多个乡镇政府、2800多个县市政府以及一部分地市政府从“政资不分”中解脱出来;二是在必要的安全和命脉领域,实行“上分”、“下分”。“上分”――政府的“公共管理者系统”与“出资人系统”分开,“下分”――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所有权”与“运营权”分开;三是用许可法约束政府的行为。中国现在还有明显的政企不分,特别是铁路应尽快政企分开。 (三)改革“审批制” 近年虽然减少了一些,但大多是一些枝节性的。不是说完全取消,问题是审批太多太滥。 (四)推进行政管理层级的改革 中国现在的政府层级,除了海南省和4个中央直辖市之外,26个省、自治区都是五级政府。随着信息化和交通的改善,层级应该有所减少,这项改革已经写到“十一五”规划,但是这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难度较大,估计本届政府再难以推进,下一届政府应当加快推进。 (五)社会事业改革问题 这不属于政府本身改革,但是跟政府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一些就是所谓“参公”事业,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情况很复杂,要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 提要本文阐述了经济法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实质问题,并对具体运用的目标、原则、基本内容以及可操作性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经济法;现代行政管理 一、经济法的实质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以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其中,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亦即国民经济关系。这里所说的“国家”,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它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有关经济的基本法律,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关于经济的一般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审查和批准国家计划和预算的部分调整方案。国务院制定有关经济的行政法规,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对各级国家机关,主要对政府领导、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以利于贯彻执行,这就是“国家因素”。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期望实现什么目标呢?众所周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我们正在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个转变,本世纪初要求初步实现;后一个转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前,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不少困难,某些企业效益不甚理想。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定为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兼顾公平。 二、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结合点 上文分析了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经济法与行政管理有些什么关系。经济法从法律的角度反映国家因素如何对市场经济秩序发生影响,行政管理从行政的角度规范行政机关如何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建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行政学家和法学家是达成了共识的。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概括地说,就是依法行政。其理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法制型经济。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是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即从人治走向法治。现代国家政府普遍奉行这一准则,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亦确立了这一原则。依法管理国民经济,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行政,以规范化的制度,正确处理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保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保证社会对行政工作的监督。 三、基本内容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内容呢?可分为宏观调控与具体行政管理两大环节。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把宏观管住,包括规划整体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协调市场运行、组织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确立计划、财政、金融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机制,确立价格、工资综合、改革方案。因此,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工资法等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显示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作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屋建瓴的管理,而不是拾遗补缺。 投标报价的计算方法直接关系到中标结果,关系到公平竞争、公正原则能否有效得到贯彻实施;同时,是规范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要对统一制定政府采购货物“综合评分法”投标报价计算方法有一个较高的认识。通过统一制定政府采购货物“综合评分法”投标报价计算方法,起到从制度建设上的控制和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监督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扼制高价标以及供应商投诉问题的发生。 四、可操作性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注意哪些可操作性的问题呢?根据我国的实践,主要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国民经济法制管理的层次划分――基本层次与补充层次。行政机关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行政执法者。依法行政的第一个层次或说基本层次的内容,即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关面临着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作出许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之后,行政机关则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法行政的第二个层次或说补充层次的内容,即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理、行政处罚不服,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要求取得国家赔偿。这几项相互关联的法律补救制度,其结果,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认可和维护,也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否定和制约。行政机关享有行政管理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法律救济权,从中亦可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公正性。第二,行政管理权限的范围――法定职权与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遵循法定原则,即只有法律规定的行政权力才能行使,法无明文授权则不得为之。违反这一原则办事,就构成越权。针对目前对某些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人们要求加大执法力度,这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但全面理解,应当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既要有力度,也要有限度。这个“度”,就定在法定职权上。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多样,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恰当,法律常常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列出一个幅度,行政机关可在法定的幅度内享有自由裁量权,但不能显失公正。如,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政秩序的罚款幅度为1元以上、200元以下;对虚假广告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不能越出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因此,自由裁量权不等于无所不为。行使法定职权和自由裁量权都属于依法行政。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同其他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法学是整个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它的学科对象中,包含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问题。政府作为体现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作为民事关系中的机关法人,这三重性法律身份必须严格区分、正确使用,否则就会因法律地位模糊而导致管理秩序混乱。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还需继续,同时对国外的,特别是以日本、法国、韩国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应予于关注。政府依法管理国民经济,协调市场经济运行,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手段。由此观之,经济法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诚然,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各有特定的内容和体系,但在如何建立有效的行政体制、依法管理国民经济这一主题上,它们发生交叉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它们统一或结合起来。日本法学家曾经说过,经济法中的大部分规范是要由国家各种行政机关来执行的,中国亦是如此。经济法学中包含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中包含经济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向之一。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的意义、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和可操作性等问题,进而揭示了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现代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化 一、经济法的使命在于规范国民经济关系 1.经济法的实质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以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其中,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亦即国民经济关系。 这里所说“国家”,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它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有关经济的基本法律,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关于经济的一般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审查和批准国家计划和预算的部分调整方案。国务院制定有关经济的行政法规,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对各级国家机关,主要对政府领导、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以利贯彻执行。这就是“国家因素”。 国家因素影响的范围,包括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指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重点为计划、预算、税收、金融、物价、工资、产业政策、对外经贸等。微观方面,指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对市场的具体事项的必要管理。 国家因素影响的方式,包括干预和参与。干预,说的是间接调控和直接管理。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按照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办事,并且尽可能纳入法制程序。直接管理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采用行政手段,但也应当是依法行政。干预又可分为积极干预与消极干预,前者指保护、鼓励,后者指限制、禁止。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形成了这样一条指导原则:“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1〕这就明确了什么叫“国家适度干预”。参与,说的是国家投资,举办企业、事业。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公有制中又以国有为主体,国家对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国有并不等于国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严格地说,干预是“管”,参与是“办”,管、办应当分开,前者属于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后者属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职能。经济法侧重规范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认识:经济法是国家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三大块:一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二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构成经济法的基调。 根据这种认识,经济法与民法作出了基本的划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而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发生一定的交叉联系。在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民法、经济法既有相对分工,又共同发挥作用。 2.经济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国的法律体系是指由具有内在联系的各个部门法组成的统一体。对法律部门的划分和法律体系的框架,中外法学界历来存在多种意见。我们认为,设计一国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要适合本国的国情,另一方面要考虑与国际接轨。笔者曾经提出:“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之下,主要有六大法律门类: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社会法和诉讼仲裁法。”〔2〕去年初,王家福等六位研究员著文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应由以下九类法律构成:宪法,行政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社会法。其中,列在第三位的是“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生活进行必要干预、对经济秩序予以维护和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法。”〔3〕如此突出经济法的位置,在目前所看到的著述中,还是不多的。 经济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首先表现为它已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经济关系,既有自己的特殊性又有一定的范围。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具有直接性和综合性。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法尚处于一种理论形态的话,那么,今天可以说,一系列的、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已经组合成整体意义上的经济法部门。 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形态,经济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它是否为一个法律部门,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它是否为一个基本的法律部门。建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模式,综合协调国家、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依赖于民法和经济法,而其中宏观调控为经济法特有的功能。经济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属于基本的经济关系,所起的作用是别的法律部门无法替代、因而不可或缺的。有鉴于此,称之为基本的法律部门,不是顺理成章吗? 二、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是依法管理国民经济 1.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行政、司法往往混为一体,知县、知府大量的事务是审理案件。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则是把立法、行政、司法分开来了。虽然我国不照搬西方某些国家的“三权分立制”,但也将国家机关划为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三类。考察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必须以此为起点。这还只是一般性。 特殊性在于体现时代特征。在经过正、反两种经验比较之后,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找到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现已庄严地记载于党章和宪法之中。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既然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必然是管理国民经济。与此同时,还要管理各项行政事务、文化事业及其他社会事务。 2.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结合点 前面已分析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经济法与行政管理有些什么关系。经济法从法律的角度反映国家因素如何对市场经济秩序发生影响,行政管理从行政的角度规范行政机关如何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建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行政学家和法学家是达成了共识的。不妨援引如下两份资料: (1)夏书章教授主编的《行政管理学》,对当代行政的概念作了下述界定:“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4〕 (2)张尚zhuó@①教授所著《行政法教程》,提出下述观点:“在我国,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主要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两大法律部门紧密相关的,这就是经济法和行政法。当然,经济法,除它的一个大的分支——经济行政法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关的以外,它还有另外的一些内容。而行政法,包括它的同经济法交叉的一个大的分支——经济行政法在内,则全部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关的。总之,加强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在我国,主要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法和行政法。”〔5〕 毋庸置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就包含着依法管理国民经济,特别是将经济法行政法运用于行政管理之中。 经济行政法是调整国民经济管理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如我国现已制定出来的《预算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审计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等。因其以经济法与行政法相交叉的形态出现,兼具经济法和行政法两方面的属性,一些学者称之为经济行政法,也有人认为应称之为行政经济法。因其强调国家因素的作用,行政管理服务于经济建设,所以它也就是国民经济管理法。 据统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约有80%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而其中,最大量的行政执法活动是由经济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的,如计划、财政、税务、中央银行、审计、统计、物价、工商行政、技术监督、规划、土地、城市建设、劳动、海关、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各产业部门,既是行政机关,同时又是执法机关。 经济法立足于国家整体,显示出社会公共性的根本特征;现代行政管理又称公共行政管理,即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结论自然而然地得出来了: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有不解之缘;现代行政管理中必须运用经济法这种手段。 三、经济法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目标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期望实现什么目标呢?众所周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我们正在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个转变,本世纪之内要求初步实现;后一个转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前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不少困难,某些企业效益不甚理想。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定为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兼顾公平。 经济法对国民经济发生影响,一般通过经济基础作为中介,或是改造旧的生产关系,或是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有些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经济法律,可以直接对生产力起到保护和促进的作用。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熟练地掌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必需的法律知识,特别要提高运用经济法管理国民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国家提出的目标:“经济管理法制化达到较高水平。”〔6〕制定社会主义法律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按法律办事与按规律办事要尽可能一致起来。实现经济管理法制化,也就是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治国之道。 2.原则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概括地说,就是依法行政。其理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法制型经济。 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是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即从人治走向法治。现代国家政府普遍奉行这一准则,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亦确立了这一原则。依法管理国民经济,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行政,以规范化的制度,正确处理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保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保证社会对行政工作的监督。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在经济领域,侵占、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制造、销售伪劣产品,搞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政府机关滥用职权、自办公司、巧立名目、与民争利等等,人民群众对这些社会公害深恶痛绝。1996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各级政府及国家公务员都要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坚决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统一性与严肃性。” 3.基本内容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内容呢?可分为宏观调控与具体行政管理两大环节。 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把宏观管住,包括规划整体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协调市场运行、组织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确立计划、财政、金融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机制,确立价格、工资综合改革方案。因此,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工资法等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显示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作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屋建瓴的管理,而不是拾遗补缺。 这里有一个成功的例子。1993年3月,我国修正《宪法》,增加了一项重要条款:“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了16条措施。中央领导同志说,16条中有13条属于经济手段。从199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底,国民经济的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在此期间,立法上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1993年12月制定的《公司法》,确定“公司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2)1994年3月的《预算法》,开宗明义提出:“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3)1995年3月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和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金融业的管理,制定本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上述经济法律都强调了“完善宏观调控”这一最重要的管理手段。 另一个环节为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具体行政管理。例如,公司注册登记,颁发各类许可证和执照,征税,物价检查,商品市场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等等。行政法上称之为具体行政行为。 至于抽象行政行为,那是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和地方有关政府制定规章,各级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这些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命令,有的涉及宏观的即全局性的方面,有的涉及微观的即个别性的事项。宏观管住、微观搞活,并非指宏观管死、微观自流。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可以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4.可操作性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注意哪些可操作性的问题呢?根据我国的实践,主要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国民经济法制管理的层次划分——基本层次与补充层次。行政机关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行政执法者。依法行政的第一个层次或曰基本层次的内容,即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关面临着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作出许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之后,行政机关则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法行政的第二个层次或曰补充层次的内容,即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理、行政处罚不服,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要求取得国家赔偿。这三项相互关联的法律补救制度,其结果,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认可和维护,也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否定和制约。行政机关享有行政管理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法律救济权,从中亦可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公正性。 第二,行政管理权限的范围——法定职权与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遵循法定原则,即只有法律规定的行政权力才能行使,法无明文授权则不得为之。违反这一原则办事,就构成越权。针对目前对某些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人们要求加大执法的力度,这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但全面理解,应当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既要有力度,也要有限度。这个“度”,就定在法定职权上。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多样,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恰当,法律常常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列出一个幅度,行政机关可在法定的幅度内享有自由裁量权,但不能显失公正。如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政秩序的罚款幅度为1元以上、200元以下;对虚假广告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不能越出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因此,自由裁量权不等于无所不为。行使法定职权和自由裁量权都属于依法行政。 第三,行政管理职权的内容——权力与义务。行政管理职权是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代表人民意志)的国家通过立法授予的,它不仅意味着权力,而且同时意味着义务,因此又称为职责。既然承担了义务,就应当作为,而不能不作为。乱作为是越权,不作为是失职。权力也好,义务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实践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人做了官(准确地说,应是公务员),只想到自己是管老百姓的,没有想到为老百姓办实事。人们感叹到某些地方、部门办事难,其源盖出于此。所以,国家工作人员需要树立统一的权力、义务观。政府与企业的正确关系,应当是: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管理也是服务。 第四,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实体权限与程序要求。实体法规定实际的权利、义务,程序法规定行为的方式、步骤。前面所讲作为和不作为,亦适用于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执法。不论行政处理、行政处罚,抑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都不能违反法定的程序要求。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所以,行政管理一要讲权限,二要讲程序。但须注意,程序不能太繁,应当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方便人民群众。 四、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密切关系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公共行政管理。1996年4月联合国首次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为目前世界行政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为重要的学术组织,第三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于1996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模式。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要性应当有足够的认识。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或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前述《行政管理学》一书指出:“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7〕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同其他许多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经济法学。经济法学是整个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它的学科对象中,包含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问题。政府作为体现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作为民事关系中的机关法人,这三重性法律身份必须严格区分、正确适用,否则就会因法律地位模糊而导致管理秩序混乱。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还需继续,同时对外国的特别是以日本、法国、韩国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应予关注并进行一些比较研究。政府依法管理国民经济,协调市场经济运行,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手段。由是观之,经济法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诚然,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各有特定的内容和体系,但在如何建立有效的行政体制、依法管理国民经济这一主题上,它们发生交叉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它们统一或结合起来。日本法学家曾经说过:经济法中的大部分规范,是要由国家各种行政机关来执行的〔8〕。中国亦如是。经济法学中包含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中包含经济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向之一。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与知识经济探究论文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知识的研究、创新,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论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 【摘要】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存在一种矛盾:西方国家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在政治上则主要实行公有制。民主制本质上是一种对政治权力的公有制。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导致政府与公民在本质上是一种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难以表明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优越的。因此,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都存在逻辑问题。 【关键词】西方 经济 行政管理 自由主义经济学 公有制 一、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公有制,这表明西方国家由以建立的逻辑基础是混乱的 北美、西欧、澳洲等地的以美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矛盾,即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现私有制、在政治上实行公有制。这种矛盾反应了一种理念上的矛盾,该矛盾显示出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存在逻辑矛盾的。 笔者所谓的经济上的私有制是容易理解的,笔者所说的“政治上的公有制”何谓呢?“政治上的公有制”就是指民主制。 民主制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为主权者”、“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一人一票决定国家事务”等。也就是说,民主的理念主张国家的主权或国家的终结权力应当是全体公民共有的,而且每个公民都拥有相等的一份――这也就是说,如果把西方国家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其股份由全体公民享有等额的一份。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民主制是一种公有制――尽管公有的是政治权力而非财产,但从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看,民主制无疑是一种公有制。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优越的,有利于调动私有企业主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这种论调是有道理的,那么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应当实行私有制――“君主制”或“寡头制”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效率。也就是说,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一家所有,即实行君主制,那么这个掌管国家的君主才会把国家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管理国家的“君主”推行精细管理、谋求国家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实行国家的最好的治理和发展;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全体公民所有,即全体公民共有、公有,那么就会出现如公有制企业中的那种管理者不把企业当作自己家的产业从而难以真正严细认真地进行管理,难免会出现公有制企业的“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就是说,以下二者必居其一:如果西方国家承认私有制能够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性,那么西方国家就应该实行君主制,君主制才是私有制,才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应当推崇的最理想的政体;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君主制不是理想的政体,而民主制才是,那么西方国家的企业也应当实行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西方国家认为私有制最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么国家实行私有制――也就是实行君主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国家不应当实行君主制,那么在经济领域也不应当实行私有制,而应该建立公有制企业。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一方面在政治上主要实行民主制,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其间存在理论上的矛盾。西方国家的这种实践恰好证明了公有制未必一无是处,私有制也未必万能。 二、从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可以推导出严重的消极逻辑后果 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逻辑其实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沦为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何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的本质是:人民出钱(纳税)购买服务,具体购买的是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政府只不过是拿钱替公民办事而已;人民如果不满现政府的服务,则有权购买新一届政府的服务。在这种认识模式之下,政府对公民是不必有责任心的,因为西方的理念会认为:政府拿多少钱(收多少税)就为公民办多少事,如果政府没钱了,那么政府就不必为公民办事,例如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多次发生政府“破产”的情况,在政府“破产”后就停止对公民提供的一些服务,而西方政府这样做从理论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一逻辑前提就决定了政府不必把公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不必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仍然为公民办事。根据民主制的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在西方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政府没有向公民收取用于救援的费用(税收),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政府没有义务去救援群众,因为西方国家近现代的理念基础,西方国家现行的关于建立政府、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关于民主制度的逻辑就能推导出这种结论。 按照本文的上述分析,西方国家的执政者是在民主制这种“公有制”模式之下管理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执政者就像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一样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能否继续统治下去,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的任期之内别出问题;因此,当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执政者的利益或任期内的利益相矛盾时,西方执政者会做出何种选择就是不言自明的了。故而,民主制并不总是有利于西方国家的长远利益、总体利益的。 相反,中国传统的、看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理念就比西方近现代的民主制的理念显得更有人情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政府是家长,人民是子女;因此按照这种逻辑,人民的所有事情家都必须负责,政府不能拿“没有向人民收某类税”、为理由来拒绝对人民负责。例如中国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不会想收没收相应的税、有没有这笔预算,而会想尽办法开展救灾工作。由于中国有这种传统的关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的理念,因此中国人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因为“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理念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然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不会想“我为政府纳了多少税,因此我有权要求政府相应地为我提供多少服务”,而会想“政府既然为民之父母,就应当满足我的一切正当需求”。 总之,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逻辑在把公民摆在政府的主人的地位上的同时,也就使政府有权利疏远与人民的关系――因为这种逻辑导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金钱关系、就是购买服务的关系。相反,“家天下”的观念却有其人性的一面。 作者简介:吕规(1980-),男,汉族,江西宜春人,任职于南昌工学院思政部,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夏庆宇(1981-),男,汉族,辽宁鞍山人,任职于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网络经济与工商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商务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工商部门必须对互联网依法实行管理,在推进网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科学监管。 一、将备案和核准分别对待 工商机关最为重要的行政职能是对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准入登记。但是,相对于现行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经济的市场准入至少在两个方面无法包容,一是网络的开放使这个虚拟市场在准入上变得无比简单、容易:二是电子交易的迅捷使现行在市场准入环节中对经营范围的规定形同虚设,面对网络经营主体,我们应当逐步放弃和改变现行登记制度,代之以备案和核准相结合的登记制度。引入区分一般行为市场主体和特殊行为市场主体的概念,对在淘宝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经营普通商品的大众化市场主体界定为一般市场主体,在准入上实行简练的备案登记制度。对主体经营范围从目前的许可式规定改变为禁止性规定,即从规定可以做什么变为规定不可以做什么,放宽政府对网络经营主体经营范围的主观干预。对一些需要前置条件和经营涉及重要行业的网络经营主体实行更为严格的审批登记制度,并加强对它们在有形世界中的管理。 二、将监管与服务和谐统一 近年来,工商部门对于传统的有形经济,始终强调的是监管与服务并重,并努力将服务寓于监管之中,但对于网络经济强调的是监管,几乎没有提到服务。而网络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提供网站身份认证、网络政策法规介绍、网络消费警示、优秀企业网站展示等具有服务性质的监管。因此,工商部门在开展网络监管时。要特别注重对网络经营主体的服务工作,尊重网络经营主体自主选择其活动内容和行为模式,削减不必要的审批项目,尽量发挥市场和法律在引导网络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努力为网络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护网络经营主体问的公平竞争秩序。 三、将有形与无形无缝对接 工商部门是商品流通领域经营者的准入机关。并按经营主体住所进行属地登记管理。在网络经济管理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对各类经济主体而言,无非是一个有用的经营和宣传工具,他们商事行为的责、权、利,最终都要落实到有形主体上来。因此,网络管理工作最终也必然落实到有形经济主体,从而也能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经济户口数据库中找到,其相关登记事项与网上显示的相同。如果数据库中找不到该主体,那么,该网络经营主体在有形世界中就属无照经营,必须加以取缔或督促办照。如果能找到该主体,但登记信息与网上显示的有出入,就有虚假宣传嫌疑,必须加以纠正或查处。为了方便公众了解网络经营主体的真实性,必须全面开展网站或网页的身份认证工作,在网站或网页上悬挂工商营业执照。需要强调的是,认证对象应该是所有网络经营主体,即包括传统企业设立的网站和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经营者。做到这些,就能做到有形和无形两个世界的无缝对接。 四、将属地与大区域有机结合 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信息交互的即时性和交易行为的隐蔽性,客观上给执法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一个网络违法广告,可能是广告主在北京,广告地在上海,广告受众则遍布全球:一个无照从事网络商品销售的经营者,点击几下鼠标,就有可能销毁网络店铺和所有经营记录。对于在外地网站虚假广告的本地企业,最终受到处理的只是本地企业,因管辖权、执法成本、监管认识方面的问题,外地的广告主、广告经营单位一般无法得到应有的处罚,对于各类蓬勃发展的BtoC电子商务平台中具体某一网络经营主体的准入登记,还没有实施,原因之一就是由经营主体住所所在地,还是由电子商务平台所有者的办公所在地工商部门负责登记,没有统一操作办法。同样,对于网络违法行为,执法人员会碰到到底应由发现地、平台所有者所在地、经营者所在地还是消费者投诉地的工商部门负责查处的困惑。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工商部门的有效监管, 各地工商机关如何紧密分T和团结协作,监管好网络经济中所有的网络经营主体及其行为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立大区域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是可行的。就准入而言,对于传统型和许可型网络经营主体的监管,应按照传统有形经济的属地管理原则,从有形的工商企业主体入手,对他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管。对于Bt0C电子商务平台中网络经营主体的备案登记,也应同样由网络经营主体住所所在地的工商部门负责。同时,电子商务平台所有者住所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全力配合监管,要求平台服务商开通网络经营单位必须凭经营者住所所在地的工商备案登记证。就监管而言,国家工商总局建立网络经济管理信息中心,各省市县局都能以不同用户进入该中心,录入所辖区域管理对象的基本情况,实现系统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资源共享,形成一个互联开放的工商网络执法信息网,联合查处各种网络违法行为。 五、革新现有方式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工商部门对网络经济监管工作相对有所重视,许多地方还将监管情况列入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并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专门下发文件,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成绩稍突出的地方也大多是利用传统手段,查处网络虚假广告行为,查处一个是一个,没有系统有效的监管平台。一些地方对网站进行备案登记管理技术已经落后,方式上也不是工商部门切入网络经济的最好方式,我们认为,在这方面既要充分运用现行有形经济中对经济户口采取的年检、信用分类监管等管理方法,又要探索研究新的管理模式。现在看来,通过对所有企业网站进行身份认证的举措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在技术上,如果已经发行企业数字证书(又叫“CA证书”)的省市,要充分利用企业数字证书的强大功能,使网站身份认证结果更具有法律效力。搭建一个高质量的网络监管服务平台,并通过网站身份认证努力做到辖区所有企业网站都能有一个超链接,与此平台相通,从而使工商企业网站身份认证工作具有显著影响力。 六、建立完善工作体制 从根本上看,网络经济监管最终必将成为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日常监管的基本内容。但是,网络经济监管作为一项缺乏实践经验的崭新工作,需要我们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体制。当前基层县级工商局都没有专门管理网络经济的科室。在网络监管工作中,商广线侧重开展网络虚假广告行为的查处,经检线侧重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市场线负责电子商务市场的培育,企业监管线在年检中有企业网站信息的采集项目,信息中心或信息办仅帮助各业务线解决在办案中碰到的取证技术难题,各自为战,缺乏联系。实践证明,这种机制 不能有效推进当前工商部门对网络经济的监管工作。 浙江省基层工商的网络监管实践表明,网络监管最好采取由信息办(有别于一般的信息中心,属行政编制序列)牵头、业务科室参与、基层工商所具体实施的模式,信息办制定网络监管计划,开发相关网络监管软件,管理相关网络数据,向业务科室提供网络违法案源,协调各业务线工作,指导各基层所开展网络监管,开展网络监管业务知识培训,协助网络违法案件取证等。这种体制的优势在于技术保障到位,便于应对网络监管横跨多条业务线的实际问题,同时专用软件的开发可以统筹兼顾。其缺点是目前基层工商机关信息办的力量有限,缺少精通工商业务工作的骨干,对牵头开展网络经营行为监管,还需要探索、渐进的过程。现在全国大多数地方虽然没有信息办这个机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让现有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去熟悉工商业务比让业务线的同志去熟悉网络经济,其实施起来要相对容易。 七、建立综合监督服务体系 工商部门通过各种举措推进网络信用体系建设、约束网上违法行为的积极意义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本部门单独执法和服务难免有许多弊端,在某些方面也力不从心。为此。必须建立综合性的监督服务体系:一是教育广大网络经济经营主体自觉恪守诚实信用原则。由于网络市场既是一个虚拟的、全天候的、全球性的市场,也是一个违约者、侵权者的乐园。因此,在网络经济管理中很有必要强调诚实信用原则的权威,强调当事人认真履行法定和约定义务,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协会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职能将愈来愈重要。工商部门应当满腔热忱地支持网络经营主体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并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网络经营主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目前,大众传媒对网络经营主体的监督还很薄弱。工商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大众传媒对网络经营主体进行经常有效的监督,对损害网络消费者权益的观念、行为和制度进行鞭挞。四是建立独立执法和并肩作战机制。首先要分清哪些是我们独立作战的职能,哪些又是需要联合协作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建立独立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做到独立作战,当仁不让;并肩作战,共同负责。 网络经济和我们熟悉的传统经济模式既有相同的一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我们必须改变一些在以往管理中习以为常、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尝试一些新的管理思路。这些新思路不仅仅是上述提到的内容,并且将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 [摘要]:本文在分析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的意义、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和可操作性等问题,进而揭示了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现代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化 一、经济法的使命在于规范国民经济关系 1.经济法的实质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以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其中,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亦即国民经济关系。 这里所说“国家”,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它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有关经济的基本法律,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关于经济的一般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审查和批准国家计划和预算的部分调整方案。国务院制定有关经济的行政法规,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对各级国家机关,主要对政府领导、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以利贯彻执行。这就是“国家因素”。 国家因素影响的范围,包括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指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重点为计划、预算、税收、金融、物价、工资、产业政策、对外经贸等。微观方面,指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对市场的具体事项的必要管理。 国家因素影响的方式,包括干预和参与。干预,说的是间接调控和直接管理。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按照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办事,并且尽可能纳入法制程序。直接管理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采用行政手段,但也应当是依法行政。干预又可分为积极干预与消极干预,前者指保护、鼓励,后者指限制、禁止。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形成了这样一条指导原则:“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1 〕这就明确了什么叫“国家适度干预”。参与,说的是国家投资,举办企业、事业。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公有制中又以国有为主体,国家对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国有并不等于国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严格地说,干预是“管”,参与是“办”,管、办应当分开,前者属于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后者属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职能。经济法侧重规范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认识:经济法是国家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三大块:一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二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构成经济法的基调。 根据这种认识,经济法与民法作出了基本的划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而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发生一定的交叉联系。在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民法、经济法既有相对分工,又共同发挥作用。 2.经济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国的法律体系是指由具有内在联系的各个部门法组成的统一体。对法律部门的划分和法律体系的框架,中外法学界历来存在多种意见。我们认为,设计一国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要适合本国的国情,另一方面要考虑与国际接轨。笔者曾经提出:“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之下,主要有六大法律门类: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社会法和诉讼仲裁法。”〔2〕去年初, 王家福等六位研究员著文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应由以下九类法律构成:宪法,行政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民 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社会法。其中,列在第三位的是“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生活进行必要干预、对经济秩序予以维护和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法。”〔3〕如此突出经济法的位置,在目前所看到的著述中, 还是不多的。 经济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首先表现为它已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经济关系,既有自己的特殊性又有一定的范围。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具有直接性和综合性。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法尚处于一种理论形态的话,那么,今天可以说,一系列的、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已经组合成整体意义上的经济法部门。 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形态,经济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它是否为一个法律部门,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它是否为一个基本的法律部门。建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模式,综合协调国家、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依赖于民法和经济法,而其中宏观调控为经济法特有的功能。经济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属于基本的经济关系,所起的作用是别的法律部门无法替代、因而不可或缺的。有鉴于此,称之为基本的法律部门,不是顺理成章吗? 二、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是依法管理国民经济 1.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行政、司法往往混为一体,知县、知府大量的事务是审理案件。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则是把立法、行政、司法分开来了。虽然我国不照搬西方某些国家的“三权分立制”,但也将国家机关划为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三类。考察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必须以此为起点。这还只是一般性。 特殊性在于体现时代特征。在经过正、反两种经验比较之后,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找到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现已庄严地记载于党章和宪法之中。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既然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必然是管理国民经济。与此同时,还要管理各项行政事务、文化事业及其他社会事务。 2.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结合点 前面已分析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经济法与行政管理有些什么关系。经济法从法律的角度反映国家因素如何对市场经济秩序发生影响,行政管理从行政的角度规范行政机关如何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建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行政学家和法学家是达成了共识的。不妨援引如下两份资料: (1)夏书章教授主编的《行政管理学》, 对当代行政的概念作了下述界定:“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4〕 (2)张尚濯教授所著《行政法教程》, 提出下述观点:“在我国,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主要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两大法律部门紧密相关的,这就是经济法和行政法。当然,经济法,除它的一个大的分支-经济行政法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关的以外,它还有另外的一些内容。而行政法,包括它的同经济法交叉的一个大的分支-经济行政法在内,则全部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关的。总之,加强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在我国,主要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法和行政法。”〔5〕 毋庸置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就包含着依法管理国民经济,特别是将经济法行政法运用于行政管理之中。 经济行政法是调整国民经济管理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如我国现已制定出来的《预算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审计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等。因其以经济法与行政法相交叉的形态出现,兼具经济法和行政法两方面的属性,一些学者称之为经济行政法,也有人认为应称之为行政经济法。因其强调国家因素的作用,行政管理服务于经济建设,所以它也就是国民经济管理法。 据统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约有80%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而其中,最大量的行政执法活动是由经济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的,如计划、财政、税务、中央银行、审计、统计、物价、工商行政、技术监督、 规划、土地、城市建设、劳动、海关、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各产业部门,既是行政机关,同时又是执法机关。 经济法立足于国家整体,显示出社会公共性的根本特征; 现代行政管理又称公共行政管理,即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结论自然而然地得出来了: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有不解之缘;现代行政管理中必须运用经济法这种手段。 三、经济法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目标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期望实现什么目标呢?众所周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我们正在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个转变,本世纪之内要求初步实现;后一个转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前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不少困难,某些企业效益不甚理想。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定为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兼顾公平。 经济法对国民经济发生影响,一般通过经济基础作为中介,或是改造旧的生产关系,或是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有些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经济法律,可以直接对生产力起到保护和促进的作用。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熟练地掌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必需的法律知识,特别要提高运用经济法管理国民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国家提出的目标:“经济管理法制化达到较高水平。”〔6〕制定社会主义法律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按法律办事与按规律办事要尽可能一致起来。实现经济管理法制化,也就是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治国之道。 2.原则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概括地说,就是依法行政。其理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法制型经济。 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是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即从人治走向法治。现代国家政府普遍奉行这一准则,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亦确立了这一原则。依法管理国民经济,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行政,以规范化的制度,正确处理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保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保证社会对行政工作的监督。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在经济领域,侵占、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制造、销售伪劣产品,搞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政府机关滥用职权、自办公司、巧立名目、与民争利等等,人民群众对这些社会公害深恶痛绝。1996年3月, 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各级政府及国家公务员都要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坚决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统一性与严肃性。” 3.基本内容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内容呢?可分为宏观调控与具体行政管理两大环节。 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把宏观管住,包括规划整体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协调市场运行、组织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确立计划、财政、金融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机制,确立价格、工资综合改革方案。因此,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工资法等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显示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作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屋建瓴的管理,而不是拾遗补缺。 这里有一个成功的例子。1993年3月, 我国修正《宪法》,增加了一项重要条款:“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了16条措施。中央领导同志说,16条中有13 条属于经济手段。 从199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底,国民经济的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在此期间,立法上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1993 年12月制定的《公司法》,确定“公司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2)1994年3月的《预算法》,开宗明义提出:“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3)1995年3月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和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金融业的管理,制定本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上述?梅啥记康髁恕巴晟坪旯鄣骺亍闭庖蛔钪匾墓芾硎侄巍?/P 另一个环节为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具体行政管理。例如,公司注册登记,颁发各类许可证和执照,征税,物价检查,商品市场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等等。行政法上称之为具体行政行为。 至于抽象行政行为,那是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和地方有关政府制定规章,各级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这些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命令,有的涉及宏观的即全局性的方面,有的涉及微观的即个别性的事项。宏观管住、微观搞活,并非指宏观管死、微观自流。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可以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4.可操作性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注意哪些可操作性的问题呢?根据我国的实践,主要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国民经济法制管理的层次划分-基本层次与补充层次。行政机关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行政执法者。依法行政的第一个层次或曰基本层次的内容,即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关面临着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作出许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之后,行政机关则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法行政的第二个层次或曰补充层次的内容,即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理、行政处罚不服,有权依法申请 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要求取得国家赔偿。这三项相互关联的法律补救制度,其结果,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认可和维护,也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否定和制约。行政机关享有行政管理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法律救济权,从中亦可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公正性。 第二,行政管理权限的范围-法定职权与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遵循法定原则,即只有法律规定的行政权力才能行使,法无明文授权则不得为之。违反这一原则办事,就构成越权。针对目前对某些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人们要求加大执法的力度,这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但全面理解,应当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既要有力度,也要有限度。这个“度”,就定在法定职权上。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多样,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恰当,法律常常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列出一个幅度,行政机关可在法定的幅度内享有自由裁量权,但不能显失公正。如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政秩序的罚款幅度为1元以上、200元以下;对虚假广告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不能越出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因此,自由裁量权不等于无所不为。行使法定职权和自由裁量权都属于依法行政。 第三,行政管理职权的内容-权力与义务。行政管理职权是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代表人民意志)的国家通过立法授予的,它不仅意味着权力,而且同时意味着义务,因此又称为职责。既然承担了义务,就应当作为,而不能不作为。乱作为是越权,不作为是失职。权力也好,义务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实践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人做了官(准确地说,应是公务员),只想到自己是管老百姓的,没有想到为老百姓办实事。人们感叹到某些地方、部门办事难,其源盖出于此。所以,国家工作人员需要树立统一的权力、义务观。政府与企业的正确关系,应当是: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管理也是服务。 第四,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实体权限与程序要求。实体法规定实际的权利、义务,程序法规定行为的方式、步骤。前面所讲作为和不作为,亦适用于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执法。不论行政处理、行政处罚,抑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都不能违反法定的程序要求。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所以,行政管理一要讲权限,二要讲程序。但须注意,程序不能太繁,应当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方便人民群众。 四、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密切关系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公共行政管理。1996年4月联合国首次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为目前世界行政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为重要的学术组织,第三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于1996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模式。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要性应当有足够的认识。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或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前述《行政管理学》一书指出:“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7〕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同其他许多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经济法学。经济法学是整个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它的学科对象中,包含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问题。政府作为体现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作为民事关系中的机关法人,这三重性法律身份必须严格区分、正确适用,否则就会因法律地位模糊而导致管理秩序混乱。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还需继续,同时对外国的特别是以日本、法国、韩国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应予关注并进行一些比较研究。政府依法管理国民经济,协调市场经济运行,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手段。由是观之,经济法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诚然,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各有特定的内容和体系,但在如何建立有效的行政体制、依法管理国民经济这一主题上,它们发生交叉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它们统一或结合起来。日本法学家曾经说过:经济法中的大部分规范,是要由国家各种行政机关来执行的〔8〕。中国亦如是。经济法学中包含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学中包含经济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向之一。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 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分析与建设思路 专业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直接载体。高校通过划分专业来设计教学体系,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不同的专业是由各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不同规则和方法进行归集、配置所形成的。所以,专业成为学科、师资、课程、设备等资源的集结点或配置平台,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关键。 专业设置和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相同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课程等资源配置也大体相同,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但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及其侧重点的理解、设定不同,即使相同专业,其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配置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相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持久、稳定、系统、规律性的特点集合而成为特色,即相同专业的不同特色。 一、专业特色的形成条件 1.历史条件和因素 许多专业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应当时社会实践包括生产、管理、军事、政治等急需而设置的。以后的发展、延续和壮大往往都蕴含着起初的历史痕迹,并渐进凝结为特色。 2.环境资源因素 专业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完成的。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浸染专业的成长。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差别性的特点。 3.时间因素 专业特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需要酝酿、产生、更新、变异,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生生息息、重组再造、演化整合等,最后由每一代变异留存下来的富有生机的因素凝结为新的变异体并呈现特色。这里有两点:第一,特色是在特点上形成的,是由诸多特点有机组合而成;第二,特点与特色的不同,在于特点可能是暂时的、短期的,而特色是特点在不断地更新、变异、整合中最后形成系统、持续、稳定的状态,是特点之有序集合。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时间,特色是很难形成的,或很难称其为特色。 总之,专业特色应当在一定的历史延续中和特定的环境资源里,经过较长时间和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融合而成。 二、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 1.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一般过程,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传统,相应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传统搭配方式形成了政治学背景和倾向的特点。然而,随着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科学化的扩展和推进,以及行政与法、行政与管理技术的日益融合,行政管理开始告别传统时代。同时,与政治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和扩展,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等,行政管理衍生、推进至公共管理阶段,步入公共管理形态。经济行政正是在这种格局下独具形态、在理论及理论实践的发展中蔚为壮观。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活动,管理经济一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在专业行政部门日益分化、发展的格局中,经济行政也成为独立的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何况任何领域无不包含和渗透经济活动而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使得经济行政不仅具有不断壮大、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且具有广泛的覆盖性。 2.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含义和支撑体系 经济行政是指以经济活动和领域为对象的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在遵循传统、保持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和突出经济及经济管理课程、师资、实验等资源配备,以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经济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实践中,经济行政与公安行政、司法行政、人事行政、军事行政、教育行政、文化行政、医疗卫生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等并列存在、相互区别。 专业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时空因素,一个是时间维的历史传统因素,另一个是空间维的资源环境因素。这里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在历史渊源上,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由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竞争行为和有形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过程。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市场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是经济、行政、法律融合一体的经济行政管理,具有突出的经济性。 1998年,教育部组织调整高校专业目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独立存在,学校的相应专业转型、扩展为行政管理专业,设于公共管理系下。整个专业的转型经历了名义阶段、板块阶段、覆盖阶段,目前正向融合阶段发展。这个过程中,在探索和保持行政管理专业一般特征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由课程、师资、周边专业学科、相关社会资源支撑的经济行政特色保留了下来。 在环境资源上,学校以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见长,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丰富。学术氛围也以经济学、经济管理学为主调,同时,又有较为齐全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和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法学学科专业。这个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规范。分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文法4类提出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上统一执行。学校结合专业和历史等情况确定专业课设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原则下融汇了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并反映了专业特色。例如,公共基础课中有“高等数学”课,学科基础课中有“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学”、“统计学”等经济管理课程,在专业课中有“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同时,行政管理的核心课、基础课诸如“政治学”、“行政学”、“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行政伦理学”、“公共管理”等数量和理论知识比重充分,功能不减,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 在时间因素方面,学校有17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并赢得较高声誉;行政管理专业也有了11年 的办学历史,并于2000年建立了北京市属院校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2007年成为北京市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第一个重点建设学科。经济行政特色在历史延续和探索中日趋成熟、稳定。 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学会、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往,包括会议、调研、课题研究、咨询培训等方式。近年来,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管委、城市科学学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工作委员会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行政的社会根基,进一步扩展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空间。 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比较交流方面,有可供分享的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经济行政的研究著作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蒋云根教授编著的《经济行政管理概论》。学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领域,自80年代后期,陆续出版了《企业行为规范》丛书、《工商行政管理》系列教材以及多部单本著作;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以及国家部委有关经济行政方面的科研项目。近10年来,各高校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依托所在院校的资源、历史等,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以其历史和经验获得独特优势。 三、行政管理专业的价值评估 1.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肩在我国呈后发之势。公共管理在后市场经济时代是维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强烈。作为北京市重点大学和人才培养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属院校处于前列,应当发挥学科优势,为北京市培养经济、行政、法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2.行政管理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公共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学和经济学并驾齐驱有益于丰富学校学科类型,完善学科结构,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实力较强,公共管理学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基础并在北京市属院校居于前列,搭建了学科结构有力、专业齐全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平台。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的母学科,历史长、特色显、有优势,应当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极。 3.学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后盾和平台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的城市学院,是为专门和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而建立的。学院依托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设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这种专业学科环境既具有复合型、交融性,又不失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宗旨,有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科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塑造和体现;同时,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筋”,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粘合、伸张的作用。 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 1.在既有体系中巩固特色 一是丰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上体现特色。保证专业通行的基础课程。“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必备的学科基础课不缺门;通过课程建设,增强课程针对性,力求精要;通过沟通研讨,达到课程之间相互了解、互补和融汇。保证体现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外,还应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通过考试与考查、必修与选修的制度设计,优化经济行政效果。开设“法学原理”、“行政法”、“经济法”课程,满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功能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和经济监管课程板块,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贯穿,经济、行政与法律的融合,凝结和强化监管功能的专业设计。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案例政策分析、参观考察相结合;选聘校外、政府、企业的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或储备,在专职教师组织下,穿插搭配兼职教师的专题和讲座;通过“数字城市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加强软硬件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控制教师选聘结构,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形成学术型、讲授型、实操型师资的有机搭配。 2.将特色的基础拓宽,触角延长 拓宽与之交往的经济行政部门范围,由工商行政部门扩展到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进而扩展到发展改革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制度性联系;在上述政府部门和系统建立实习基地,形成持续联系,延伸触角;通过科研和教师纽带,与上述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增强教师对实践的了解,增加学生直接、间接的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聘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或吸收为团队成员,增加互动通道。 3.在学院复合学科环境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生 学校的城市学院是系、所合并的学院,学科专业较为宽泛,教师的专业领域更加复杂。学校规划城市学院建设发展两大学科——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院、系、所,学科、专业、方向相互交织,对学院的组织管理和业务规划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遇。处理不好,各种要素混杂交错,内耗互扰;处理得当,相互倚重,相互交融,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实际上,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两个学科具有新兴和开放的共同特点,又有在区域和公共方面的融汇之处。两大学科的交融为各自学科及其之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富营养的土壤。行政管理应当借助公共管理寻求应用空间,借助区域经济管理增强经济行政特色。 4.在国际交往中检验调整,发展壮大 经济行政特色不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独有的,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也能找到学理和实践的例证。政府管制领域是经济行政的集中体现领域,这一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 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公共工程等话语和理论体系是值得关注、研究、探索和借鉴的。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助于在国际环境中检验、调整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对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理解,从而不断延续、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发展。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经济 全球化”给 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 历史 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 3 为适应“ 经济 全球化”, 3.2 设置规模适度、权责明确、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 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界定不同层级的职能和权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落脚点,建立一个规模适度的政府。 设置行政机构的关键在于理顺职能关系,合理配置权力。明确权限职责。优化内部结构,调整机构内部分工,相对集中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权力。 3.3 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政府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好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保持自身顺畅、高效运作,就要理顺内部关系、完善运转机制。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要 科学 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与财权,确立规范的利益和激励机制。其次是行政层级问题。发达国家的政府层级一般不超过三级,而我国是五级政府的体制,因此在政府运作效率上就产生很多问题。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 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存在一种矛盾:西方国家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在政治上则主要实行公有制。民主制本质上是一种对政治权力的公有制。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导致政府与公民在本质上是一种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难以表明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优越的。因此,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都存在逻辑问题。 【关键词】 西方;经济;行政管理;自由主义经济学;公有制 一、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公有制,这表明西方国家由以建立的逻辑基础是混乱的 北美、西欧、澳洲等地的以美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矛盾,即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现私有制、在政治上实行公有制。这种矛盾反应了一种理念上的矛盾,该矛盾显示出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存在逻辑矛盾的。笔者所谓的经济上的私有制是容易理解的,笔者所说的“政治上的公有制”何谓呢?“政治上的公有制”就是指民主制。民主制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为主权者”、“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一人一票决定国家事务”等。也就是说,民主的理念主张国家的主权或国家的终结权力应当是全体公民共有的,而且每个公民都拥有相等的一份——这也就是说,如果把西方国家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其股份由全体公民享有等额的一份。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民主制是一种公有制———尽管公有的是政治权力而非财产,但从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看,民主制无疑是一种公有制。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优越的,有利于调动私有企业主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这种论调是有道理的,那么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应当实行私有制———“君主制”或“寡头制”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效率。也就是说,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一家所有,即实行君主制,那么这个掌管国家的君主才会把国家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管理国家的“君主”推行精细管理、谋求国家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实行国家的最好的治理和发展;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全体公民所有,即全体公民共有、公有,那么就会出现如公有制企业中的那种管理者不把企业当作自己家的产业从而难以真正严细认真地进行管理,难免会出现公有制企业的“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就是说,以下二者必居其一:如果西方国家承认私有制能够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性,那么西方国家就应该实行君主制,君主制才是私有制,才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应当推崇的最理想的政体;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君主制不是理想的政体,而民主制才是,那么西方国家的企业也应当实行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西方国家认为私有制最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么国家实行私有制———也就是实行君主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国家不应当实行君主制,那么在经济领域也不应当实行私有制,而应该建立公有制企业。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一方面在政治上主要实行民主制,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其间存在理论上的矛盾。西方国家的这种实践恰好证明了公有制未必一无是处,私有制也未必万能。 二、从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可以推导出严重的消极逻辑后果 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逻辑其实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沦为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何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的本质是:人民出钱(纳税)购买服务,具体购买的是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政府只不过是拿钱替公民办事而已;人民如果不满现政府的服务,则有权购买新一届政府的服务。在这种认识模式之下,政府对公民是不必有责任心的,因为西方的理念会认为:政府拿多少钱(收多少税)就为公民办多少事,如果政府没钱了,那么政府就不必为公民办事,例如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多次发生政府“破产”的情况,在政府“破产”后就停止对公民提供的一些服务,而西方政府这样做从理论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一逻辑前提就决定了政府不必把公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不必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仍然为公民办事。根据民主制的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在西方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政府没有向公民收取用于救援的费用(税收),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政府没有义务去救援群众,因为西方国家近现代的理念基础,西方国家现行的关于建立政府、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关于民主制度的逻辑就能推导出这种结论。按照本文的上述分析,西方国家的执政者是在民主制这种“公有制”模式之下管理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执政者就像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一样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能否继续统治下去,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的任期之内别出问题;因此,当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执政者的利益或任期内的利益相矛盾时,西方执政者会做出何种选择就是不言自明的了。故而,民主制并不总是有利于西方国家的长远利益、总体利益的。相反,中国传统的、看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理念就比西方近现代的民主制的理念显得更有人情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政府是家长,人民是子女;因此按照这种逻辑,人民的所有事情国家都必须负责,政府不能拿“没有向人民收某类税”、为理由来拒绝对人民负责。例如中国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不会想收没收相应的税、有没有这笔预算,而会想尽办法开展救灾工作。由于中国有这种传统的关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的理念,因此中国人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因为“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理念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然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不会想“我为政府纳了多少税,因此我有权要求政府相应地为我提供多少服务”,而会想“政府既然为民之父母,就应当满足我的一切正当需求”。 总之,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逻辑在把公民摆在政府的主人的地位上的同时,也就使政府有权利疏远与人民的关系———因为这种逻辑导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金钱关系、就是购买服务的关系。相反,“家天下”的观念却有其人性的一面。 作者:吕规 夏庆宇 单位:南昌工学院思政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知识经济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知识经济发展对社会各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因此,探究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具有实用价值。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内涵,探讨了知识经济给行政管理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知识经济;行政管理;影响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当今社会,提到“知识管理”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概念:在面对与日俱增的、非连续性环境出现一定变化时,就可以按照组织的适应性及生产条件、以竞争能力等各种现实情况,制定出迎合性措施。合理科学地认识“知识管理”,这种管理就是将人作为中心位置,把信息当成理解的基础,将创新知识当成最终目标,将知识作为一种能够开发的资源对待。总而言之,“知识管理”即为人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获取和运用集体知识以及技能全过程。从结构上来看,这种管理可以划分成两部分,就是管理人力资源以及管理信息资源。最终的目的是将人对知识创新以及处理信息二者有关能力的有机结合。 (一)在行政决策上的转变 因为广大群众们就政策是如何出台的这一过程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无法对实际中对政策的执行进行对比,哪怕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一些扭曲和变形也不得而知,那么我们的监督又从何谈起呢?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使网络形成了对行政决策监督的无形之网。随着网络被广泛地运用对行政决策的监督上,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决策过程的清晰度和了解度,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群众通过网络便能够轻易地了解到行政决策的内容,将不同的决策方案和自身的利益作对比,看清自己的立场,然后发表自身见解。 (二)建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在以知识为经济的时代,一方面日后知识必将在行政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人可以对知识进行掌握以及驾驭,并且可以由此对行政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所以这些全部原因都将人置于经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时展相较以前更加突出和明显了;另一方面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逐渐开始追求自主性和个性化自我价值,并且由于人在行政管理中地位变高的缘故,他们的这些追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完美的释放,“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此得到实现。 二、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的时代,领导自身的知识含量直接间接的成为了下属们判断其是否有能力担任该职位以及是否有能力胜任工作的基础条件。领导干部们也好、管理者们也好首先肯定是要踏踏实实地学好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等符合时展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对法律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个可以参考“依法治国”。而且最好是对所在行业要求掌握的专业类知识进行一个较系统较全面的学习,还最好对一些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但如此,还要掌握和认知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准确履行自身职责。当今社会知识随时都在进行更新,而且速度难以把握,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新添和补充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二)对行政绩效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绩效的管理就是指根据绩效评价来对被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指标和参考一些标准来对比分析,考察、评定、奖励被评者在一定工作时期内的工作,并且进行一些相关培训活动;通过不断地探索以及不断的创造可以有效地拓展组织目标和组织价值的新视野;逐渐完善一些奖惩体系,努力实现对管理思想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完善和实现。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绩效管理上也体现出知识的重要性。要争取做到与效益相辅相成。知识经济大环境下,知本非常的重要。知本的地位也位于资本的前面了,拥有多少的知识、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以及怎么样去运用知识等等已经成为促使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了。这便要求组织管理者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量来将战略和运作相结合制定有效的知识管理相关战略,同时对内部知识资本作出高效合理的调配和安排。同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己的知本能力自身必须要了解,同时对竞争对手的知本情况有个了解的话会让自己更胜一筹,防患于未然。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西方国家经济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的矛盾 【摘要】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存在一种矛盾:西方国家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在政治上则主要实行公有制。民主制本质上是一种对政治权力的公有制。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导致政府与公民在本质上是一种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难以表明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优越的。因此,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都存在逻辑问题。 【关键词】西方;经济;行政管理;自由主义经济学;公有制 一、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公有制,这表明西方国家由以建立的逻辑基础是混乱的 北美、西欧、澳洲等地的以美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矛盾,即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现私有制、在政治上实行公有制。这种矛盾反应了一种理念上的矛盾,该矛盾显示出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存在逻辑矛盾的。笔者所谓的经济上的私有制是容易理解的,笔者所说的“政治上的公有制”何谓呢?“政治上的公有制”就是指民主制。民主制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为主权者”、“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一人一票决定国家事务”等。也就是说,民主的理念主张国家的主权或国家的终结权力应当是全体公民共有的,而且每个公民都拥有相等的一份——这也就是说,如果把西方国家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其股份由全体公民享有等额的一份。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民主制是一种公有制———尽管公有的是政治权力而非财产,但从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看,民主制无疑是一种公有制。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优越的,有利于调动私有企业主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这种论调是有道理的,那么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应当实行私有制———“君主制”或“寡头制”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效率。也就是说,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一家所有,即实行君主制,那么这个掌管国家的君主才会把国家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管理国家的“君主”推行精细管理、谋求国家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实行国家的最好的治理和发展;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全体公民所有,即全体公民共有、公有,那么就会出现如公有制企业中的那种管理者不把企业当作自己家的产业从而难以真正严细认真地进行管理,难免会出现公有制企业的“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就是说,以下二者必居其一:如果西方国家承认私有制能够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性,那么西方国家就应该实行君主制,君主制才是私有制,才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应当推崇的最理想的政体;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君主制不是理想的政体,而民主制才是,那么西方国家的企业也应当实行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西方国家认为私有制最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么国家实行私有制———也就是实行君主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国家不应当实行君主制,那么在经济领域也不应当实行私有制,而应该建立公有制企业。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一方面在政治上主要实行民主制,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其间存在理论上的矛盾。西方国家的这种实践恰好证明了公有制未必一无是处,私有制也未必万能。 二、从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可以推导出严重的消极逻辑后果 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逻辑其实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沦为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何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的本质是:人民出钱(纳税)购买服务,具体购买的是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政府只不过是拿钱替公民办事而已;人民如果不满现政府的服务,则有权购买新一届政府的服务。在这种认识模式之下,政府对公民是不必有责任心的,因为西方的理念会认为:政府拿多少钱(收多少税)就为公民办多少事,如果政府没钱了,那么政府就不必为公民办事,例如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多次发生政府“破产”的情况,在政府“破产”后就停止对公民提供的一些服务,而西方政府这样做从理论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一逻辑前提就决定了政府不必把公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不必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仍然为公民办事。根据民主制的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在西方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政府没有向公民收取用于救援的费用(税收),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政府没有义务去救援群众,因为西方国家近现代的理念基础,西方国家现行的关于建立政府、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关于民主制度的逻辑就能推导出这种结论。按照本文的上述分析,西方国家的执政者是在民主制这种“公有制”模式之下管理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执政者就像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一样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能否继续统治下去,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的任期之内别出问题;因此,当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执政者的利益或任期内的利益相矛盾时,西方执政者会做出何种选择就是不言自明的了。故而,民主制并不总是有利于西方国家的长远利益、总体利益的。相反,中国传统的、看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理念就比西方近现代的民主制的理念显得更有人情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政府是家长,人民是子女;因此按照这种逻辑,人民的所有事情国家都必须负责,政府不能拿“没有向人民收某类税”、为理由来拒绝对人民负责。例如中国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不会想收没收相应的税、有没有这笔预算,而会想尽办法开展救灾工作。由于中国有这种传统的关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的理念,因此中国人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因为“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理念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然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不会想“我为政府纳了多少税,因此我有权要求政府相应地为我提供多少服务”,而会想“政府既然为民之父母,就应当满足我的一切正当需求”。总之,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逻辑在把公民摆在政府的主人的地位上的同时,也就使政府有权利疏远与人民的关系———因为这种逻辑导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金钱关系、就是购买服务的关系。相反,“家天下”的观念却有其人性的一面. 作者:吕规 夏庆宇 单位:南昌工学院思政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区域经济与行政管理冲突问题分析 一、经济一体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并“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跨省级经济区以及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郑汴一体化、乌昌一体化、西咸一体化等跨市级经济区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各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不约而同地都遇到了行政壁垒的制约,“非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严重阻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西咸经济一体化为例,早在2002年两市就签订了《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书》,两年后又合作编制了《西咸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八同”思路,最终实现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的目标。应该说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明确的,但是截至目前西咸一体化的进程远没有达到预期,与其他经济区比较步伐缓慢,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是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为此,认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冲突问题所在并探索体制改革与创新,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于中国区域合作与行政管理冲突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后。Young(2000)[1]的研究注意到在分权体制下,中国实际上为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并认为各项改革推行过程种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地区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重要诱因。NaughtonB(2000)[2]的工作论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省际间贸易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为主,生产要素、服务和中间产品流动壁垒仍然很大。Yin(2003)[3]运用R D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区域合作的激励问题和增长效应,指出区域合作的情况比封闭拥有更高的均衡增长率。林毅夫等(2004)[4]强调中国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很大程度上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这是分权式改革的逻辑延伸。王健等(2004)[5]通过提出“复合行政”的概念,认为造成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周业安等(2004)[6]通过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认为市场秩序与政府竞争秩序的合理构建对地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赵永亮,徐勇(2007)[7]在引入地方政府的消费偏好下,构建了两地区边界效应模型,检验了我国市场分割的程度。他们的研究理论意义重大,但还没涉及最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本文结合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实际,从面临的难题入手,建模分析,得出结论。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难题 从制度上讲,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政策资源(包括上级政策倾斜、行政管理强度、行政管理方式等)和市场资源(要素丰裕度、市场容量与自由化程度等)两类。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在起步阶段往往表现得如火如荼,这主要归功于政策资源的释放和市场资源的松绑,之后进程缓慢,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难题: 第一,政策资源的内敛性导致行政壁垒。政策资源的内敛性是说在一个行政区内,以行政力量为中心的政策资源对内的加强与对外的排斥特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系是垂直运行,地方行政区划之间基本上没有自主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由自上而下的计划协调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这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分权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内部的权力转移,其次才是政府向企业、市场和社会的还权。政府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革,其结果是行政垄断权的大而化小,政策资源仍然超越市场资源,成为了主导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势资源。由于地方政府的偏好是局部利益,使政策资源呈现内敛性,不同行政区划间为争夺优势政策资源而相互抵制[8],在没有相应“秩序”规范情况下,势必出现不合作的“诸侯经济”现象。以西咸一体化前的情形为例,咸阳与西安仅一河之隔,由于害怕被西安“吃掉”,咸阳过去长时间不在渭河以南规划发展工业,而把它列为蔬菜区,以此筑成与西安的“隔离带”,这种政策垒明显不利于区域融合。还有比如在招商引资,争取上级给予的优惠政策等方面两市也是竞争激烈,互不相让,必要时以行政壁垒抵制。 第二,市场资源遭遇非平衡经济增长的冲击。“自由市场力量的作用使经济向区域不平衡方向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趋势”(缪尔达尔,《经济理论与欠发展区域》,1974年),“增长极”理论与“中心—外围”理论也表明,市场力量不足以消除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短期内甚至会强化这种不平衡,一体化过程中若完全放任自由化的市场,会导致净优势资源单方面流动,GDP的变化会牵动各行政区首脑的神经,发达地区政府怕受拖累,欠发达地区政府怕吃亏,为扭转这种趋势,各行政区会用政策资源包围市场资源,行政力抵制市场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法治环境与市场制度的梯度差异,增加了法律、政策协调等方面的成本,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来改善这种不平衡,一体化进程就很难进行下去。[9]政府之间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自动实施的协议,保证“合作博弈”能够重复,关键在于能否给那些落后的伙伴一个良好的前景预期,或者通过非市场的力量在合作中尽快缩小差距,这需要通过特定的资源配置和补偿机制来实现,而这种机制正是目前中国缺乏的。 第三,“合作协调人”的缺位和失效。对于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整体经济发展,从长期看这应该也是上级政府的施政愿望。但由于跨行政经济区缺乏与之重叠的行政级别,靠地方平级政府难以合作协调,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级政府成员为主的合作协调人,但这种合作协调人缺乏权利和法制保障,协调力度大打折扣,加之对各行政区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协调只是成了建议,最后变成“东周诸侯不朝觐”,各行政区表面上看同属一个经济区,实际上是各顾各。以西咸一体化为例,两市时常遇到一些诸如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入等涉及到双方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摊的棘手问题,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一体化领导机构来确保实施,往往使很多问题搁浅或遗留。 以上难题表明,由于政策资源的内敛性,以及市场资源遭遇非平衡发展的冲击,在缺乏合作协调人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冲突,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模型分析: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模型假设 假定地区经济发展手段主要来源于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两类,地方政府对这两种资源的偏好关系都具有完备性、可传递性、连续性、单调性和严格凸性。 (二)模型分析 情况1:独立行政区的资源配置 市场资源对政策资源的边际替代率是它们的价格之比,也是各自的边际效用之比。实际上,由于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牺牲市场资源的利用而单靠政策资源推进的发展模式导致的效用水平是不高的,西部某些地区在实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要避免这种“行政过度”带来的低效用。 情况2: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不同行政区的资源配置 政府的短期偏好在于使用政策资源,过度的政策资源使用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政策资源逐渐演变成保护内部“弱市场资源”的行政壁垒;二是对有限政策资源的争夺,造成两地相互抵制,互筑行政堡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管理体制冲突由此形成。 四、对冲突的进一步解释 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在此不能达到优化配置,主要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单一的政绩评估机制和政治晋升中的经济人行为 目前我国的政绩考核依然以经济建设成绩为中心,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依据本地区财政税收、本地就业和GDP增长速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种施政观可能会导致两个极端:从时间纬度上,地方政府为实现任期内的跨越式发展往往较少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从空间纬度上,面临同一经济区内的行政区划的边界时,为了保护本地利益,政府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生产要素的流动,人为制造区间壁垒。 地方官员合作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政治晋升博弈的性质[10]。同一行政级别的地方官员,在政治晋升博弈中,参与人面临的是一个“零和博弈”,因为只有有限数目的人可以获得提升,一个人获得提升将直接降低另一人提升的机会,一个人所得构成另一人所失。而在当代的经济竞争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合作优势互补。政治晋升的零和博弈往往会干扰经济竞争的合作双赢。 (二)信息不对称与政府间不信任导致的非合作博弈 即使消除了地方政府经济人的行为,跨行政经济区仍然存在政府间的博弈,同级政府在面对不完全信息表现出来的等、靠、推的相互观望思想本来就很严重,加之彼此之间缺乏信任,担心利益受损,致使非合作博弈的产生,其结果是双方受损。如下例的静态非合作博弈,在缺乏互信情况下,即使双方知道合作双赢,但不能确定对方是否能采取合理积极的合作措施,于是只从单方面利益最大化出发,导致非最优结果。 (三)区域产业同构化严重,缺乏合作的内容即使制止了政府的经济人行为,克服了信息不对称,消除了非合作的“零和博弈”,政府的合作也会面临新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更多地表现为对本地区经济指标的关注,缺乏对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目标进行系统的战略思考,因此,大多地方政府往往对那些被区域内其它地方政府广泛关注的“热线产业”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忽视了区间产业互补与合作,其结果带来的是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11],从而使得区域合作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例如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区传统工业产业均以纺织、军工、医药等为主,新兴工业产业又都选择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等产业内的相同方面,产业同构严重,恶性竞争和排斥往往对一体化形成威胁。 (四)区域合作的主体不明,缺乏合作的推手政府与企业在一体化过程中也存在博弈,政府会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资源在更大区域内的有效配置,因此区域合作主体是企业,而企业会认为,政府不创造良好条件,消除行政壁垒,要素是无法自由流动的,因此区域主体是政府。在主体不明情况下,一体化的进程显然缺乏推动力,等和靠的思想由此产生。实际上,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应该分前后两个阶段来看,如下图所示,以行政体制改革为过渡,前期以政府为主,主要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和规划统筹工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后期以企业为主,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从某些领域退出,为企业提供服务。目前西咸经济一体化就面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渡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摇摆不定,一体化实施的主体也就不明确,一体化的进程就会受阻。 五、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构建合理的地区间利益分配、约束和激励机制,优化行政机构运作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弱化行政区划边界,构建交通信息网络区域经济学中的“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等表明,中心城市和地域对周边欠发达区有经济带动作用,而行政区划的边界是两个中心城市辐射最弱的地区,成为经济一体化的“隔离墙”,要实现要素的充分流动,就必须弱化行政区划边界,在边界区设置经济合作的“通道”以促进经济一体化。西咸共建区就是这一思想的创举,两地在城市的边缘规划建设4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吸引企业进驻和房产开发,使其成为西咸经济一体化的突破口。 交通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属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需由政府提供,跨行政区只有具备较完善的交通网络,要素在区间流动才有物质载体,才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障碍。西咸经济一体化在这方面规划的早但实施的晚,虽然西咸电话并网开创先河,但两地的交通衔接颇费周折,咸阳的世纪大道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很难与西安同规格公路衔接,群众反映强烈的直达公交线路也是奇缺,晚晚落后于人们的预期,这是急需改进的。 (二)减少行政区划管理层次,适当增加管理幅度,消除行政壁垒 通过行政区划管理层次和幅度的调整,可以直接解决现存的区间行政壁垒问题,将区间经济矛盾转化为区内经济问题加以解决,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行政区划改革要强化经济中心,规划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层次合理、幅度适当、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区划体系,从而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适宜的区域地理空间[12]。 在不能完全破除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前提下,通过部门的融合是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之举,它绕开了行政壁垒和法律限制,注重实效,是短期内消除局部矛盾的重要抓手。乌昌一体化在这方面大胆创新,通过合并两地党委,在高层实现战略统一,而西咸一体化这方面比较薄弱,两地部门归属各行政区,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各自主管上级间接沟通,但在渭河污染治理上两市环保部门合作比较积极,为改进渭河支流水质,两市共同制定了《西安咸阳沣河、氵皂河水污染治理规划》,协同关闭造纸等污染企业数家,使水质有所改善,为两地可持续共同发展做好了铺垫。 (三)完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要消除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追求政绩时的经济人行为,须对现行的以经济增长为单一指标的政绩考核制度实施改革,新的考核制度需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考核指标尽量量化,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既要有数量、速度指标,更要有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保指标、就业指标、对外影响指标等。二是要建立规范的考核方式,对地方政府及官员的考核应将上级政府的考核与民意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程序做到公正、公开和透明。三是考虑外部性,建立奖惩机制,在政绩考核中,对于促进本地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政府和官员予以表扬、奖励,以达到激励效果;对于一些只管本地发展而对周边地区进行市场封锁、设置要素流动障碍、转嫁污染等行为予以处罚。 (四)通过法制保障,构建区域协调管理机构 一体化经济区在面临共同的发展问题时,由于无法可依,往往表现为同级政府难以干预,上级政府缺少合理干预的手段,一旦干预又成了独角戏,地方上等、靠、要的思想滋生。可以通过构建法律基础,各成员进行产权的部分让渡,并由超越行政区划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来行使由各成员让渡出来的这部分权力,以制定整体性的合作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国际上依法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例子很多,欧盟的成长就是一个典范,还有美国的例子,美国为促进跨区域问题的解决、调节各地方政府间关系,于1961年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为此在商务部下设立了地区再开发管理局;1965年颁布了《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并相应地成立了经济开发署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以及一些州际区域开发委员会。西咸一体化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难度很大,因为这需要上级相关部门立法或授权,现行的协调领导机构很难依法独立行使权力,而面对西咸两市越来越不好解决的难题例如交通、产业的统筹规划与资金投入,土地指标的统筹等问题都需要省级层面强有力的支持。 (五)财税体制的灵活性和统筹性 区域经济中各行政区难以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益分配问题,而引导市场经济行为的财税分配政策,对市场、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有着关键的利益导向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财税分配制度不尽合理,中央与地方税收划分上、转移支付上、区域恶性竞争的税收优惠政策上都不利于推进经济区内行政区划的合作,因此上级政府要统筹经济区财税分制度,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增强政府对地方经济的调控能力;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实施转移支付法律化、弹性化、透明化,同时要解决地区之间的发展均衡问题,逐步使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向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转移支付发展;适当下放和监管税收优惠权限,更好地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3]。 (六)建立基于平等、协作的学习型横向府际关系 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横向府际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交流与合作的关系,为了形成平等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政府关系格局,要加强同级政府间的制度学习与创新,增强相互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敏锐地认知制度不均衡状态中所蕴含的潜在发展力量,合理制定制度创新的规划并持续地加以执行,实现政府制度的创新发展[14]。同时要认真学习、借鉴甚至模仿其他政府的制度,通过研究历史上和国外成功运作的制度安排掌握政府制度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政府对制度创新的把握。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知识经济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知识经济发展对社会各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因此,探究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具有实用价值。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内涵,探讨了知识经济给行政管理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知识经济;行政管理;影响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当今社会,提到“知识管理”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概念:在面对与日俱增的、非连续性环境出现一定变化时,就可以按照组织的适应性及生产条件、以竞争能力等各种现实情况,制定出迎合性措施。合理科学地认识“知识管理”,这种管理就是将人作为中心位置,把信息当成理解的基础,将创新知识当成最终目标,将知识作为一种能够开发的资源对待。总而言之,“知识管理”即为人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获取和运用集体知识以及技能全过程。从结构上来看,这种管理可以划分成两部分,就是管理人力资源以及管理信息资源。最终的目的是将人对知识创新以及处理信息二者有关能力的有机结合。 (一)在行政决策上的转变 因为广大群众们就政策是如何出台的这一过程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无法对实际中对政策的执行进行对比,哪怕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一些扭曲和变形也不得而知,那么我们的监督又从何谈起呢?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使网络形成了对行政决策监督的无形之网。随着网络被广泛地运用对行政决策的监督上,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决策过程的清晰度和了解度,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群众通过网络便能够轻易地了解到行政决策的内容,将不同的决策方案和自身的利益作对比,看清自己的立场,然后发表自身见解。 (二)建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在以知识为经济的时代,一方面日后知识必将在行政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人可以对知识进行掌握以及驾驭,并且可以由此对行政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所以这些全部原因都将人置于经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时展相较以前更加突出和明显了;另一方面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逐渐开始追求自主性和个性化自我价值,并且由于人在行政管理中地位变高的缘故,他们的这些追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完美的释放,“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此得到实现。 二、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的时代,领导自身的知识含量直接间接的成为了下属们判断其是否有能力担任该职位以及是否有能力胜任工作的基础条件。领导干部们也好、管理者们也好首先肯定是要踏踏实实地学好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等符合时展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对法律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个可以参考“依法治国”。而且最好是对所在行业要求掌握的专业类知识进行一个较系统较全面的学习,还最好对一些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但如此,还要掌握和认知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准确履行自身职责。当今社会知识随时都在进行更新,而且速度难以把握,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新添和补充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二)对行政绩效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绩效的管理就是指根据绩效评价来对被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指标和参考一些标准来对比分析,考察、评定、奖励被评者在一定工作时期内的工作,并且进行一些相关培训活动;通过不断地探索以及不断的创造可以有效地拓展组织目标和组织价值的新视野;逐渐完善一些奖惩体系,努力实现对管理思想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完善和实现。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绩效管理上也体现出知识的重要性。要争取做到与效益相辅相成。知识经济大环境下,知本非常的重要。知本的地位也位于资本的前面了,拥有多少的知识、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以及怎么样去运用知识等等已经成为促使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了。这便要求组织管理者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量来将战略和运作相结合制定有效的知识管理相关战略,同时对内部知识资本作出高效合理的调配和安排。同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己的知本能力自身必须要了解,同时对竞争对手的知本情况有个了解的话会让自己更胜一筹,防患于未然。 作者:1.杜军贤;2.孙晓莉 单位:1.国家电投集团宁夏能源铝业中卫热电有限公司,2.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宁夏分公司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探究 在音乐教学中,我认为, “同课异构”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借班授课的形式,对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水平,注重了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能更加贴近常态教学的教学研究,明确了当前音乐教学研究的方向,为一线普通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方法。教师实施过去对于音乐课学生兴趣不大,对教材中的音乐不屑一顾;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对他们如数家珍似的能为教师报出一长溜的、我听也没听过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教师竭尽所能讲解的歌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什么原因呢? 新课程改革的可贵之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创设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艺术的美、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教材把握得正确,就能把学生引导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在授课过程中走到学生当中,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学生觉得很新鲜,注意力也相对要集中些。试想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受到感染、没有参与其中、没有感受到、体验它音乐学习的乐趣,教师无论怎样强调和讲解可能都是苍白和无用的。 高中的音乐课程应提倡“聆听——感受——讨论──探索──实践──创造”的方法进行教学,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氛围。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体验、实践、探究、比较与合作的方法贯穿始终。 一、选择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适合学生 作为一所学校的音乐教师最了解本校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实际水平,也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艺术和学生的审美趣味。因此,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希望能够选择更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教材,这时教师就应该调整、补充一些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得到学生的喜欢,也使我们的音乐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应该永远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材,应该敢于昂首做学科的教育决策者。”音乐学科不是考试科目,对学生的学科评价权利“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我们不妨使用一下这个小小的权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教教师所擅长的,教教师所爱好的,教学生所喜欢的。”让音乐教师以“导师”的角色自选教材,从而肩负自己所教学生的音乐教育责任。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材更有活力 教学方法的转变将会促使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也不管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如何使教材真正“活”起来,某些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式教学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新课程是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的产物。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材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搜集资料的指导。 2、活动式教学方法。音乐学习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活动过程。这种活动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必需,课上让教师隐退至后台当“导演”,把活跃在舞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施教学手段的多重组合,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活动。“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在活动舞台上获得能力。 3、合作式教学方法。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之一,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作为老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合作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在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4、把激情带入音乐课堂 一名好的教师就是一团火,能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点亮;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和学生的心总是共发共涌、相互渗透的。 教师语言表达感染力要强。每节课各 有特点,风格不一,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言美,选择美的音像,动作美,音乐作品处理美等。教师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了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在实施学校提出的有效教学研究过程中,不足之处在于:提出问题的都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学生自我评价这一方面也体现得不够。通过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觉以往我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我想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音乐课!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音乐论文:刍议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摘 要 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气息、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理应占有一席之地。推进职校高中音乐教学,仍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方向。本文正是结合上述话题,提出了几种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化举措和建议,希望对新时期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有所启示。 关键词 音乐课堂 学习兴趣 音乐体验 节拍 律动 无论是在普通全日制学校教学中,还是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中,音乐学科都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音乐课的存在感与重要性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忽视,与基础学科相比很难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音乐课的教学长期以来限于固化、传统的泥淖,难有创新。基于此,有必要对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音乐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剖析,以得出相应的合理化实施建议。其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就要从音乐课堂教学做起。 1不断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教学,大都与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学科学习为主,音乐课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也是职校音乐课教学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所以,广大音乐教师必须首先提振自己的士气,树立信心与信念,要做好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心理准备。其次,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吸引职校高中生对音乐课、音乐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了解、认知音乐的内涵,进而不断产生学习音乐、追逐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改变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的多变与教学主体的转换。教师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自身对音乐的喜爱,从而激活整个音乐课堂。课堂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基地,只要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工作就很容易取得突破。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即在音乐课堂中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协作,共同学习好音乐课程。再如,教师可以将全部学生分为5人为单位的多个小组,然后定期、定量的分配任务,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最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授课之前,教师也可以选取优秀小组的同学发言,鼓励学生们让他们学习,激发其他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总之,类似这样的办法一来可以创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二来,上述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培养职校高中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而将这种兴趣逐渐培养为爱好、习惯。当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习惯形成的时候,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因此归根结底,职校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音乐熏陶学生们的身心,培育学生们的艺术气质与良好修为。 2为学生创造实践、参与的机会,增加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艺术范畴中特殊的一种,主要通过听觉、感觉等渠道感受、理解、传递。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根据音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运用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学生们只有亲身感受、倾听和参与,才会真正认识到音乐的力量,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大音乐学习中。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15-18岁的阶段,他们喜好流行音乐与时尚元素,对于新事物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观察力。自然的,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也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学生们创造感受、认知和参与音乐的机会,增加学生们的实践与体验,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如,职校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设音乐情境,让学生们都参与到音乐活动或游戏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要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提供课堂实践和参与的机会。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基础乐器来演示传统民乐,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当教师演示完毕后,可以选取几名学生上台,跟着老师学胡的演奏技法,然后模仿演奏《二泉映月》,最后由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进行评点、议论、纠正。通过此类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音乐设施、乐器的作用,让职高学生们有音乐体验的乐趣和快感,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对音乐的良好认知。所以,坚持课堂这个阵地不放松,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不转移,为学生们创设实践、参与和 验音乐的机会,增加他们的音乐感觉与享受,是新时期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选择。 3 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资源,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和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职校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由于面对的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因而具备一些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教学的走向。也就是说,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资源和工具作为支撑,以此彰显出音乐课堂教学的风格和吸引力。简而言之,单纯依靠音乐教材和课堂授课来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在当今的职高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即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模式,而音乐教学素材、资源与工具的丰富就是其中之一。音乐教学的素材和资源,涵盖了教学的器械、工具、媒介和其它多种内容。比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实现音乐教学的数字化和科技化,无疑可以大大丰富音乐课堂教学的层次和范畴,从而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可以融合声音、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可以对音乐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带来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除此之外,将其它艺术资源和素材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构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例如,在爱国主义歌曲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图书、电影、电视剧等多类媒介,引导学生们欣赏其中的爱国主义歌曲,并积极思索,产生思维反映。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断的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综合不同教学资源和素材的优势,产生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看到,“寓教于乐”和“因地制宜”必须成为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要让学生既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又可以不断学到知识,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4注重情绪的调节与渲染,不断增加音乐课堂的“节拍与律动” 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对气氛的烘托与把握,能否将学生们带入到好的教学氛围中,其实是分辨教学优劣的关键点。之于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想方设法渲染、调节学生们的情绪,让学生的情绪、思想情感与音乐课、课堂活动连接起来,融为一体。要千方百计地增加音乐课堂的“节拍与律动”,即通过场景布局、音乐调整、课堂活动等形式创设出具备强大吸引力的课堂场景,从而将学生完全带入其中,使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情绪、思维的变得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而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必须完全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击拍、挥拍、跺脚、律动、舞蹈等方式动起来,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妙。如在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可以让学生挥拍子或随音乐击掌;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体会圆舞曲的节奏,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跟着音乐跳起来。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让他们走出座位,在预先设置好的空地上,边听边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用简单的舞步参与到音乐中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意境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大凡此类的方法,都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与学生情绪,进而增加音乐课堂的活力。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教学技巧浅探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因此,要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从而大幅度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一、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前提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故而练习法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是让他们接受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音乐的美会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欣赏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的欣赏本身就是以欣赏教学方法为主,而在歌唱、器乐、律动等教学中也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欣赏活动,所以欣赏法是音乐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各种技能也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尤其是在唱歌、器乐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所以,示范法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音乐的殿堂 培养兴趣,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轻松、活泼的节奏作为纽带,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音乐的殿堂,并且为学生营造生动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如:上课前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说出上课,学生立即用手打出上课使用的固定节奏的形式很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他们疲惫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抚慰和放松,这样不仅把学生很快吸引到课堂中,而且为上好每节课创造一个美好的开端,教学效果良好。 三、带领学生进行赏析,把学生带到艺术的境界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要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理解的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四、引导学生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于中,故形于扬。声从情发,一个好音乐教师必须抓住音乐的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其功效。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无形中会给学生传递情感的信息。 在教学京剧的欣赏课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了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是我国的国粹等有关京剧的知识,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打渔杀家》的选段,导入新课后,讲解《智取威虎山》的锣鼓经及武场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并亲自为学生演奏各种锣鼓点,营造了锣鼓经的喧闹气氛,把他们带入了京剧音乐的境界,紧接着进行《智取威虎山》的锣鼓经的学读,用杨子荣的表演动作来说明每个锣鼓经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京剧锣鼓经主要是配合身段动作、烘托气氛等,大大激发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京剧艺术、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高尚情操,同时提高学生对不同形式的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京剧行当”时,采用新奇美观的脸谱教具和剧照,形象直观地说明京剧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以及它们各自的表演特点。并给学生做示范动作和表演段子,各种活动使学生对京剧音乐有初步的识识,并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艺术享受,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这一瑰宝。 五、引导学生聆听,让学生享受审美的意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歌曲、乐曲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情”与“感”,创设富有音乐美、情感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投入音乐活动中,使音乐的审美教育自始至终富有情感色彩,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 唱歌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形式。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富有情感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产生更真切的情趣。 总之,高中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学生是否有兴趣,因此教师要让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不断促进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高中音乐论文: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 高一新生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好多次,在上课时我问学生,对传统音乐持什么态度,他们几乎都会用三个字回答——“不喜欢”。对此,我心里暗暗有了压力,一直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又能把课上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我觉得我们的学生音乐知识缺失得太多,有些学生甚至缺乏对音乐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音乐教学只能仍然在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传统音乐仍然没有走到学生的心里。欣赏传统音乐的难度高,学生还不能像成人那样认识到知识的构成性、组织性以及知识学习的过程性。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组织性多是由教师掌握的,学生自己不需要了解太多知识的系统组成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部分,学习过程基本是由教师安排好的,因此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下意识地把知识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不到学习的过程性。一旦当他们置身于一个自主性学习比较强的环境中,内心期望一种一蹴而就的学习方法的状态时,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情感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我想,这就是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不喜欢”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表示心理的紧张和安静,但是它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日常的挫折、失望,或生活的机遇等。它可能是欢快和活泼的,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东西在我们和其他人的生活中引起欢乐和兴奋。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的特殊语言,呈现的是一种以音乐示意的文化形态,以声音为基础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音乐的学习规律,突出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音乐的情感性、愉悦性、渗透性,突出音乐的实践性、操作性,突出音乐的艺术性、思想性,突出音乐的文化性、人文性,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表达和积累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那么,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第一,感悟音乐形象。音乐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靠条分缕析来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之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歌咏歌咏,这“咏”,就是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悟”,就必须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甚至演奏等音乐实践中,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 第二,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文化美感。音乐特具情感性,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音乐的情感表达,让自己的情感也丰富起来;随之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以美育己,以美示人,培养审美情趣,让美的甘泉真正滋润心灵。这样,就在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使人变得高尚。 第三,在音乐的意蕴的表达中领悟文化内涵。音乐的本质是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声音外化。我们可以把音乐意蕴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畅通思路,放飞想象,激发自主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如听赏了《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首歌,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自主设计动作,伴着优美的旋律,把歌曲所表达的对生活的希望、热爱尽情地抒发出来。这样,也就深化了对音乐文化内涵的领悟。 第四,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在音乐课上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是必要的。如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时代背景(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和音乐家的故事(如聂耳、冼星海的故事)等知识。 第五,在音乐作品的积累中丰富文化底蕴。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了解的知识实在太少了。如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知识积累几乎没有,甚至就连课本上的歌曲会唱的也非常少。这样,就常常陷入音乐课教学无法正常实施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音乐文化学习中学会积累,如背唱一定数量的中外歌曲、训练比较感兴趣的乐器、多参加文艺活动等。 总之,在音乐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我们的传统音乐,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树立文化意识,扩大文化视野,增长智慧,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品位的人。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新课导入尝试浅议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美好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音乐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就不太重视,会出现课堂纪律松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学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思考了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思考过后,我觉得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心甘情愿、热情洋溢的跟随你走进音乐课,那么,新课的开端----导入是很重要的。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编辑: 。 导入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他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去设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故事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我根据平时学生们的表现而采用的一种方法,长时间来我发现,虽然他们是高中生,但是不免存在着天真和幼稚,他们接受故事或典故比老师上来就长篇大论要容易和喜欢,于是我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比如说,在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时,我讲到:“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故事讲完,我看到了学生们哀伤的表情,接着我不失时机的说:“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歌声来听听孟姜女的倾诉吧。”由此就把学生们引入到了本课主题,最后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们很容易的就总结出这首民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视频导入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也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精彩纷呈的音乐世界。音乐课不再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架琴、一台录音机”了,它集形、声、色为一体,让学生在强化听觉效果的同时,也从视觉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画面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与音响浑然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我在上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走近藏族歌舞一课时,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就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藏族人民在不同的生活场面载歌载舞的场景,同学们看得入神,听得仔细,不时为他们高亢的歌喉、优美的舞蹈表演而赞叹,很快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三、听辨导入法 听辨导入法是音乐教学独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迅速进入主题。在讲民歌时,我选取了《送我一朵玫瑰花》和《洗衣歌》两首民歌片断,让学生听,听完后告诉我这两首民歌分别是哪个民族的。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自然就听得仔细认真。还比如,让他们听乐曲中都使用了哪些乐器或主旋律出现几次。通过听辨,学生们有兴趣试探一下自己耳朵的灵敏度,注意力自然就高度集中,回答问题准确性高,上课的效果自然就好。 高中音乐论文: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课 人民音乐家 聂耳 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文章以《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为例,从音乐与人、社会、历史三维格局的关系出发,借鉴史学研究方法对《人民音乐家——聂耳》进行尝试性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程标准 音乐鉴赏 教学设计 音乐不是凭空而生,也不会孤立存在。音乐最初的、原始的、本质的形态为音响,只有人的参与、聆听行为的产生,才使其成为音乐。“五线音符或工尺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或腔调是建构音乐的手段,乐声或现代音响也是音乐的介质,所有音乐组合的材料也都只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①《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音乐看作“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我们可以说,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文化或文化的反映、载体存在于人类活动中。不论是创作音乐、演绎音乐还是欣赏音乐,本质上都是人的行为的参与,都是基于其所属文化环境下自我体验的感受和表达。音乐鉴赏就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在文化中体验音乐,在音乐中学习文化,实现审美修养、文化修养以及人格修养的塑造和提升。 《标准》中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这样界定:“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高中学生,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②文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独立感受”三个动势,明确表述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与义务教育阶段“感受与鉴赏”的本质上的不同,即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强调其音乐鉴赏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和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与文化、音乐与历史、音乐与人生的深层内涵。 本文是笔者对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课《人民音乐家——聂耳》所做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人物介绍为教学内容,以史学研究的原则对音乐家聂耳进行还原,按“作为音乐家的聂耳”和“作为革命者的聂耳”两条主线,客观再现聂耳的成长道路,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人民音乐家聂耳。 一、教学目标 1.聆听《金蛇狂舞》《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2.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知道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及高尚品格。 3.初步了解20世纪30年代左翼音乐运动对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慢慢导入音乐创作背景,告诉学生有这样一首歌,它诞生于民族危亡,给民众以希望;它传唱于烽火苍茫,给中国以力量;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每一个足迹,它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每一代人的成长。这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由此引入,介绍作者: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天才音乐家,是坚定的革命者;他用音乐吹响中国革命之号角,为大众呐喊、为民族而歌。他就是人民音乐家聂耳。 然后再设计一种情境:在教室的幻灯屏幕上显示出油画《国歌》,同时放上《义勇军进行曲》(器乐版)的背景音乐,教师此时再富有感情地朗诵一些激励的话,同时对聂耳进行初步介绍及简要评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介绍聂耳生平 聂耳(1912—1935年),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应该告诉学生,聂耳没有正规的音乐教育经历,他完全靠自学成才。聂耳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只有1933—1935年这三年的时间,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然而,聂耳是如何由热爱音乐的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音乐家的?接下来再一一介绍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成长足迹。 由此引出的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下一步学生了解聂耳的学习、创作历程做有力的铺垫。 3.详细介绍音乐家聂耳 具体可以给学生做如下讲解:聂耳自幼喜爱音乐,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特有的兴趣和超人的才能。他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方面,有些音乐一经他的耳朵,就能被他模仿出来,久而久之,就有人送他外号叫“耳朵先生”,后来索性他就更名为聂耳。 告诉学生,聂耳的音乐启蒙教师其实是他的母亲。聂耳的童年是在喜爱民歌的母亲的影响下和云南丰富而又优美的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熏陶中度过的。在聂耳从事音乐创作之后,他更加注意民间音乐、曲调的收集和他的很多音乐作品中都有民间音乐曲调的运用,比如教材中介绍的《金蛇狂舞》。在聂耳给母亲的信中,在聂耳的日记里,以及聂耳对自己的规划中都曾反复提到过民间音乐素材的重要性(同时课件展示相关内容)。③然后,通过一首经聂耳整理和改编的民间音乐,让学生感受、走近这位天才音乐家。 4.对作品《金蛇狂舞》的讲解 《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具体讲解如下。 (1)音乐片段欣赏。请学生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适合的演奏场合是哪里。 (2)再次欣赏。把乐曲分为几段,问学生他们听后各自的情绪是怎样的。 (3)告诉学生此曲是采用“螺蛳结顶”的旋法(民族器乐创作手法),上下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同时分析这部乐曲的创作手法,带领学生体会音乐的变化,并试着进行相关创作活动。 在具体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形象、flash动画(如龙舟竞渡时的场景)去表现螺蛳结顶的手法,便于学生进行直观了解。 5.介绍革命者聂耳 在介绍聂耳的“革命者”身份时,一定要讲到他的生活经历。聂耳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也没有高学历。他当过兵、闯过上海,曾经流浪街头、卖艺为生,但是聂耳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他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对于自己的理想有明确的追求。讲到此时,可以给学生播放1959年拍摄的电影《聂耳》的片段,影片中有一段演到聂耳参加上海国立音专考试的经历,从这段视频中可以看出,考官对于聂耳出身的诟病和聂耳对音乐的认识,与当时主流音乐界还有一定冲突,而正是这种对音乐认识上的不同,也注定了聂耳在以后的音乐创作中走出了一条与前人不同的新路。 应告诉学生,聂耳所处的时代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在中华民族遭受内忧外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的音乐向何处去?这是当时每一个中国音乐工作者面临的社会责任和重要课题。下面可以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去了解当时的主流音乐观念所面临的尴尬与抵触。结合这个视频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聂耳的音乐创作对当时社会现状下民众的影响,他创作的一系列代表中华民族呼声、充满感召力的艺术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革命歌曲,为革命音乐开辟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6.对作品《毕业歌》进行赏析 (1)首先让学生完整地欣赏《毕业歌》,然后介绍《毕业歌》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影片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是影片中一群青年学生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歌。该歌曲在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揭示了影片的主旨,意在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同时播放电影视频以增加学生的观影感受,随后再让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介绍这首歌曲时,应告诉学生如果没有毕业的离情感伤,没有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的忧愤与担当,就无法把救国的责任心和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表达出来,整首歌曲既有革命的英雄气概,又充满了强烈的乐观主义,表现出了中国革命青年的光辉形象。 (2)让学生都学唱《毕业歌》。 (3)让学生分组进行编排、设计,展现他们自己心中的《毕业歌》。 结语 德国作曲家舒曼曾这样说:“如果在宁静的海洋上的一个荒岛,一个莫扎特、一个拉法埃尔也只会是一介村夫而已。”他形象地一语道破了作曲家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如果把音乐看做是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表达,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的讲述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决定了他们创作的音乐是什么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聂耳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和那个特定的民族时代息息相关。他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正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民众心声的真实反映和写照。 高中音乐论文:浅谈高中音乐老师如何适应教育课改的形势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迎来了高中音乐的课改。作为一名音乐学科的教学研究者,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了自己对本次课改的一些看法,并从心理上和具体的教学策划上来谈了教师应该如何来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2004年国家教育部通过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颁发了关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文件,提出了我们的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要:以审美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 音乐课程改革在近些年一直是音乐教育中备受瞩目的课题之一。出台后自2005年至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省市进行了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其实在课程改革这件事中,关系最大,也可以说是面对最大挑战的其实应该是我们广大的高中音乐教师们。因为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给高中的音乐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反思,如何培养能够胜任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师资及如何对更高质量的生源进行专业音乐教育将是高中音乐老师必将面临的问题。在此,笔者想在这里简单地从几个方面就高中音乐老师如何调整、适应教育课改的形势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给大家在课改后的音乐教学之路上起到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1.心理上 我将这个心理上的因素列为第一条,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从哲学上来说,任何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内因。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心理上乐不乐意做、有没有决心、有多大的决心去做一件事。还有就是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接受的都是传统的老师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给予我们的音乐知识。这里的传统,其实是因为我们和现在的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不同,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现代化的程度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自然也就不同,然后接受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知识倾向。所以当我们看到新的课改方案之后,我觉得难免会产生一点点不一样的感觉,或者说有点儿害怕,担心自己能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从心理上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我们要用一种欣然的态度去接受它,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方式去解决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我认为心理上的这个接受就是一个想不通想得通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就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就要跟着时代走,我们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然这些不仅仅适合讲给孩子们听,也适合我们自己。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关心国内外最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也要时时刻刻地关注到底教给学生们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技能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发展才是最好的。然后再关注一下现如今的社会态势,我想这个课改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并且认为它是我们教育事业进步的象征。 2.比较 所谓比较,就是既然课改,既然我们要改,那我们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里当然不是打仗,而是我们要认真的研读一下课改的趋势。也就是我们之前是什么教学模式,以后要改成什么教学模式;我们之前教的是什么内容,课改后又要教什么内容;我们之前是以什么内容为教学重点,以后又要以什么内容为教学重点;我们之前缺少什么方面,之后又要补上什么方面??????其实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课改前后做一个全面的比较,并且要做一个深刻的思考,最后得出一个自己的全新的教学策划。当然,这个策划要是符合现代化教育模式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生存方式的,能给孩子们提供比之前更好的生活技能和职业保障的。 3.实施 3.1教学内容上。 我们作为老师,要顺应教育部课改文件的指南针,重视我们国家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我国近、现以及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的教授。让我们的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祖国的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我们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并弘扬我们的祖国文化。 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的死记硬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时候的那一张纸。我们要让学生真真实实地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如让学生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谱写二部及单三部结构歌曲的能力,还包括一些只有经过行家提醒才会注意到的发音小技巧等等,总之就是在他们离开老师之后还可以自己继续走自己的音乐之路。我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真正的学音乐;当然对老师来说,也才是真正的教会学生。 3.2教学方法上 我们要将之前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实践为主,当然,这个以实践为主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要有一定的教学突破的。 教师在以往注重技能技法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即注重学生“德”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因为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人性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就像北影的老师对学生说的话一样,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学演戏。让学生明白其实这句话在音乐课上同样适用,就是学生要首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有资格去学音乐,因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否则,你即使是个音乐天才,贝多芬再世,也只能成为这个新时代新社会的垃圾,不同的是,你是一个顶着天才帽子的垃圾。 与时代并进。就是我们的教师要力求做到与时代的步伐一致,起码不能落后。但这是专指教学上。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我们要通过网络等这种现在最简便的方式来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外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要吸收我们认为好的来大胆地用于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让我们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不能和时代、和社会脱轨。因为毕竟学生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如果我们教的东西,学生还没走上社会就已经落后了,那就是我们的失职,一个教师的严重失职。 鼓励学生要勇于并敢于创新。我们生活在以创新为主题曲的新时代。之前有人说,在这个新的世纪里,不懂电脑的人就是文盲。其实我觉得在现在这个到处充满创新的时代里,不会创新的人就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一样,生活没有光泽。在音乐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要发展,要立足,就必须要创新;要成长,要健壮,更要创新。告诉学生不要怕创新拙劣,因为每一个成功的创新都是出现在无数次得拙劣之后。 以审美为中心。好好利用音乐这一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来让学生明白并体会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就像贝多芬曾说的那样:“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也像冼星海讲过的:“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育及其所起的深远而巨大的作用可概括为:第一陶冶情操,化育高尚人格;第二启迪智慧,开发原创源泉;第三交汇情智,提升精神境界。” 4.小结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国家课改的号召,顺应课改的方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目的,好好地来对比、分析课改前后在教学上应该要注意的各个细节,并在以后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将最有用,最适合孩子们发展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传授给他们。 高中音乐论文:浅议高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摘要: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学生对于音乐的反应固然与其个体的兴趣、爱好、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其中的作用。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兴趣提高;高中生;能力鉴赏 1.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高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3.1 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3.2 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 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3 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4.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1 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论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也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藉著学习音乐欣赏课程的机会,对它做有系统的了解.除能感受到音乐特质,也可以在音乐知识,结构,历史演进方面获得基本知识.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懂得欣赏的人,其人生是多彩多姿的,故「欣赏是生活的重要意义.以「欣赏角度看待生命,或许社会上可减少很多冲突,人与人的距离亦可拉近.有了对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则其自发性表现在外的自信心,责任感,气质改变皆为不可忽视的功能. 音乐鉴赏的课堂也是我学习的课堂,教材上的很多作品和风格、学生的很多问题和想法都是我学习的下手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观点和能力都有所进步,感谢教材和学校给我这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高中音乐论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音乐教师 继续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从业水平。而教师继续教育为完善教师整体素质结构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因此,本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课题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继续教育是指对接受学校教育之后的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属于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推广,社会也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师应该开展继续教育,接受继续培训,扩大研究范畴,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华,促进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全面到来,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音乐审美这一核心,重视全体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倡导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提倡音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基础。众所周知,观念指导行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它能够为教学实践指明前进的道路,为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因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理念,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将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灵活设置教材内容 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在设置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时,应该从目前音乐教师的现状出发,针对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教育,不但要解决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可以树立音乐教师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理念,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鉴于教师年龄阶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职称的差异性,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有所针对。例如,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来说,针对其教学时间短、经验不丰富的特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教案编写、课堂设计、教师素养等方面等培训;对于年龄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在提高其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更包括编写乡土教材的能力。因为在《新课标》中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风俗编写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而这一部分教师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能力,具备编写乡土教材的优势,所以在进行继续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倡开放式教学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音乐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规律却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设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时,应尽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作为主体,尊重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训中,我们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并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融合适合本地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其加以改进,实现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关系,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互动教学过程,并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增加继续教育的课堂活跃程度。例如,受训过程中,可以让这些教师观摩不同的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案例,然后将受训教师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或者进行集体交流,通过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交流探讨,来构建他们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教师音乐知识储备,丰富其课堂教学方法 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演唱一首歌就可以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其艺术修养,使学生充分感受由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体验。这就给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广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包括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等简介;古今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教师才能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要让教师学习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发现法、练习法、互动法、谈论法以及谈话法等,并教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更多的营养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接受继续教育时,每位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渴望汲取知识的小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较强的人格魅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而努力。 总之,继续教育这一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为教师将来的前进方向开启了一盏明亮的灯,尽管前方的道路依然曲折,等待我们研究和尝试的东西还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在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策略。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知识经济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要求赋予素质教育崭新的、更深刻的涵义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是开展教育改革以来最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改革,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以回应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初次实施,如何在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探讨的热点。如何开展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如何有效地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是很值得探究的。 一、改变学习方式,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它不同于研究型课程,较为开放,较为自由。高中音乐毕竟有其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要以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去处理课堂教学,把探究的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注入式”,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种“权威”和“服从” 的关系。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另类思想的大有人在,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激发好奇心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采用“启发式”,激发兴趣;设置疑问,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好奇心,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音乐学科的研究性问题常常可以从多方面来发掘。 ( 1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置疑、音乐名人佚事的介绍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同学们最喜欢什么音乐?谁是你最崇拜的音乐家或歌星?你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等等。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延伸,学生们往往会提出课本上没有的、更多更广的音乐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音乐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兴趣。 (2)从学生年龄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引出课题。如:校园民谣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影视主题音乐与生活、交响曲等等。 (3)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知识性来探究问题。如:音乐的调性、曲式与体裁,音乐的隐性标题等等,鼓励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4)从学科综合功能出发研讨问题。如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与生活、音乐、文学和历史、音乐的历史、发展与未来、民歌与本土音乐等等。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积极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表现自我的特质,是十分有利于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应由学生合作自主地置疑、设计、调查、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导师、朋友和伙伴。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初期,教师对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要阐述明确,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但不要左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心目中最信赖的朋友和伙伴。如:在我们研究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时,一些学生提出不喜欢听艺术歌曲,当时我并没有批评同学们,而是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艺术歌曲,什么是艺术歌曲的内涵,让同学们自己设计有关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问题的调查问卷,走入社会去体会和锻炼,将搜集的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自己从中得到判断和认知。在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想象、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同时,即时准确地进行鼓励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 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探究型合作学习。它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重要基础。在研究学习中应提倡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和探究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们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能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学生在自主的讨论和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自觉的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自主的、自觉的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探索生命奥秘的小集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目的是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 三、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步骤设计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要设置选题情境,提出假设、提出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入门线索。例如,流行音乐对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为什么?当问及此问题时,90%的学生会回答:“因为流行、好听、易上口、具有时代感”等等。于是,我以“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为主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展开主题讨论。经过讨论确定了五个子课题,组成研讨小组: 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中学生为什么偏爱流行音乐? 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演唱流行歌曲的态度? 流行音乐都适合中学生吗? (5)中学生对作词、作曲家们的建议。 主题可以由学生单独或者几人合作自己选择和确定;也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如;k0206班的同学们是这样来选题的: (1)发动全班每个同学都写出自己最想了解和探究的问题; (2)由本班音乐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从中选出本班研究性学习的候选主题;经过讨论选出了七个候选主题,包括:关于宗教音乐、关于湘剧、关于流行音乐、关于中国古典音乐、关于街头音乐、关于歌舞剧音乐、关于西方音乐; (3)全班同学对候选主题进行投票; (4)根据投票结果,决定本班研究主题为:关于西方音乐; (5)确定小课题、分组和确定研究性学习小组负责人。小课题包括:西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西方音乐的分类(古典、现代)、西方乐器的种类及构成、西方音乐的特点、西方音乐在国际市场的价值。选题后,填写音乐研究性课题认定申请表,包括:申报人班级、申报人姓名、课题名称、研究的可行性等等。 2、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 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的过程计划、必要的条件准备、时间表、 预期的研究结果、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等等。如:“当代中学生音乐空间的探究”: 确定研究课题; 做出假设,拟定研究的过程计划和必要的条件准备:第一阶段:搜集资料—记录现象数据;第二阶段: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撰写研究报告;第四阶段:展示研究结果--自我评价。 (3)? 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搜集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做出问卷调查、处理和分析数据等。 3、探究和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方案 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利用各种途径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到图书馆、互联网上进行文献检索与收集、资料(包括音像)、以及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方面。 4、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将上述进行综合归纳,将得到的相关结论和成果进行相互交流,接受相关专家和人们的评价与指导,以期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和经验。包括总结、结果分析与评价、交流、甚至答辩等活动。如撰写一篇新闻、完成一份报告、写一篇论文、创作一段音乐、一部音乐短剧等,进行有声有色的交流等。 三、 激励评价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所以,如何评价意义非常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 第一: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而轻总结性的评价;应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 第二:学生在音乐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时,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解决问题才对; 第三:学生在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取得结果或总结时,指导教师要即时的给予鼓励、表扬和肯定。这样,能使学生保持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能使每个学生都可积累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 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 有一件事让我感触颇深:一次在研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们都感到无从下手,我正准备自己讲解时,一位成绩一般的学生举手,他说:“让我来试一试。”要在以往,我也许会置之不理,因为我估计可能会回答不上来。然而,这回他跃跃欲试的眼神,让我毫不犹豫请他发言。结果出人意料,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于是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带领其他同学给他以热烈掌声。经过这件事后,他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欣赏、夸奖、鼓励,会给学生本人带来最大的快乐,带来巨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四、音乐研究性学习初探小结与思考 (一)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学生们不积极的参与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合作,使学生各自在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学生们不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合作学习的前提工作,精心筹备小组应具备的合作条件。首先,要科学分组。组内人员的实力配备要基本均等,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其二,是小组或组员合作任务的分工要明确。其三,要注重整体与个体的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和鼓励的依据。让他们意识到小组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是一种“荣辱共存”的关系,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二)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既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要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循循善诱。师生双方始终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将原有“权威——服从”的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形成有机的统一。 (三)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科学化与学科化的倾向 《课标》中阐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她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蕴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的在欣赏音乐、掌握音乐和了解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更多音乐知识。如:在了解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早期的通俗音乐大致起源于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的“行吟歌手们”,在兴起的城市、集镇之间流动和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在掌握了这些音乐学习知识同时,还联想到了文学,我国古时候吟诗也如同唱歌等。在探究通俗音乐种类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在掌握了西方通俗音乐种类的同时,又了解到了美国黑人的音乐特点。在赏析和研讨通俗音乐作品《阿姐鼓》时,学生不但了解了歌曲具有藏族传统民歌粗犷苍凉的音调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还了解到西藏宗教音乐的肃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残酷的风俗。总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必须抛弃“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应以学生为起点,回归尊重学生本性的理念追求。一是要避免探究的内容狭窄化;二是要避免选题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三是探究方法不要只注重遵循科学结论的程序和方法。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它以一种课程形态呈现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学科倾向化。教师应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时挖掘新的探究题材,随着研究活动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指导。 (四)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片面注重研究结果,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成功与否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积累的参与和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研究的结果,而贬低研究的过程,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要避免这一现象,就必须使获得应用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身成为学生课题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掌握对课题的探寻研究方法,学会表达和倾听、学会互动和支持,在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研究方法的意义。本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宗旨。使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和不断进步上。 高中音乐论文:探讨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的歌唱模块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新课程中该模块的教学模式是高中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着重阐述了歌唱技能的教授方式、歌唱模块与音乐鉴赏模块的整合教学及合唱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音乐课 歌唱模块 新课标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由六个模块组成:音乐鉴赏、演奏、歌唱、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按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音乐鉴赏作为优先开设的基础性模块属于必修模块。歌唱模块是大部分学生的选修课程,这一模块作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施中需要特别关注。 一、加强歌唱技能的引导和训练 要想非常好地表现歌曲,一定要有很强的歌唱技能。歌唱技能的掌握是很关键的。传统音乐教学中,歌唱技能的训练主要是练声,虽然也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目的性不强,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新课标下的歌唱模块,应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歌唱技能的训练,把歌唱技能训练贯穿到教唱的过程之中,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判断力,教师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对其歌曲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培养上。要从歌曲作品出发,结合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方法,指导其进行歌唱训练。只有学生对歌曲作品有透彻的理解,才会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在教授学生歌唱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歌唱的声音融合到音乐的情感之中。 基于学生对歌唱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实践中可以采取小组交流、协作的方式,强调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歌曲及所表现情感的感受。而在处理声音和歌曲情感的关系时,应该坚持声音服从于歌曲情感的表达这一原则,要学生做到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随着情感的变化去调整气息、力度、共鸣、速度、吐字、咬字等关键点,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歌唱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歌唱的乐趣,而且也能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二、与音乐鉴赏模块进行教学整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事实上,经验丰富的音乐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连续一段时间都上一门课程,学生就会感觉到乏味,产生疲惫感,这样就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音乐鉴赏课作为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这样的情绪。如果能够适时地给学生换换口味,在教授必修课的同时加入趣味性比较强的歌唱课,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且,歌唱与音乐鉴赏是互补的知识构架。学生在不断地听、赏、分析之后,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基础,会迫切地想通过歌唱艺术的实践活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如果仍继续以音乐鉴赏的方式教授,学生就会产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在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之前,加入歌唱技巧的教授,会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对音乐的初步审美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更倾向于在歌唱的艺术实践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可见,音乐鉴赏课和歌唱课的交叉教学,比较适应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可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在音乐教学计划中,老师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把两个模块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把这两个模块进行整合后,将其作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可以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更多的思路。教师反复熟悉教材、研究分析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吃透了,也就理出了教学思路。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搜寻更多的音像资料,对其进行整合,优化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重视歌唱教学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歌唱能够直接抒发感情并愉悦身心,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歌唱的表现过程就是实践音乐艺术的过程,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的音乐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和音乐知识与技能。 在歌唱课上,老师应充分发掘、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中,选择曲目时,教师不应该硬性地指定歌曲范围,而应让学生在其指导下主动去收集资料、选择歌曲,以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和探索歌曲的难唱之处及特点,并找出应对办法。同时,在教授学生歌唱时,教师应从讲台走下来,以普通演唱者的身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某些歌唱艺术处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讨论,让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出最终的艺术处理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演唱去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音乐教育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开发作用不可低估, 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抓好抓牢, 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 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 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关键词 高中音乐 能力培养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由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 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基础,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能力的形成、发展、提高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活动中展露出艺术的才华。音乐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培养贯穿到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结构中去,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培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目的。 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然条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学生在活动中猎取知识,在听赏中激发想象,在思辩中发展智力,在创作中培养能力,在表现中愉悦身心、体验美感、享受成功,在音乐课中渗透对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式调性的听辩活动等,这些教学活动,无不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唱式教学模式及结构,从学生兴趣、能力培养上入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课型,变单一的“视唱课”为能力多元化发展的“综合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在教师的“导”中一步步去实践与体验,不断掌握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在音乐课中的运用,为学生识谱能力及视唱水平的提高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尝到甜头,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课内打基础,课外搞延伸。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的最佳方式。通过艺术节及课外各类文艺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器乐、歌舞、曲艺等活动的训练与表演中进行锻炼,使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好知识上的积累。 2. 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而能否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创新成果问世,然而细细分析这些成果的发明者所采用的创新方法,无非是“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许多创新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去“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并对这些学习方法加以总结、学会运用。 在器乐教学中看来很难有机会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在进行打击乐器训练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简易的合奏谱,这其实也是一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弹奏电子琴时,教师弹奏出一个“问句”,要求学生弹出一个“答句”,虽然这“问句”与“答句”都是极短的旋律,但对一个相同的“问句”,被“问”的学生要作出与其他若干同学不同的“回答”却要费一番脑筋的。 二、通过音乐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就是在现实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配合,从而构造出与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创新思维区别于一般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想象的参与。为要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需要运用想象力去设想、去构思事物内部的结构联系。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成份。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895年,十六岁的他想到了一个新奇的问题:假设有人能够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对此,他思考了十年,想象之花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狭义相对论问世了。 想象又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艺术家才华的体现。音乐创作比任何其他艺术创作更需要想象,因为它在现实中找不到模本,作曲家要在现实与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只能依靠想象作为中介。想象还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另一种心理要素。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 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也必须依靠人们听觉经验对音乐的强弱长短、高低等变化产生想象来实现。 综上所述,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都依靠想象来完成。 联想是思维经常使用的一种连动思维方式,是培养创造性心智机能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形象思维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展开联想,可以驱使人们发挥知识的积极性,采取多种研究角度,寻求多方面的解答,从而把创新思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们欣赏唢呐曲《百鸟朝凤》时,细腻的演奏会让我们联想到各种飞禽的啼鸣;唐代流传至今的古琴曲《大胡茄》中,胡茄吹出悠扬婉转的旋律,让人联想到空旷辽阔草原上,马群在哀鸣,猎号声引人联想起山林胜景和猎手英姿……几乎所有的音乐都能使人产生联想。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探究 记得中国顶级的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讲过:比尔盖茨之所以会成为世界首富,答案是他具有非凡的眼光,选择了最具前景的软件行业,如果他选择卖烧饼,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由此可见“选择”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很多人每一天都在任劳任怨、勤奋努力的工作,但收获颇少,平凡依旧,原因是没有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是与方法。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大纲、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强烈呼喊:我们努力过但没有“兴趣”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堂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要么是迎合老师,做出一副很认真的模样;要么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或听音乐;要么是带上其他文化科作业或课外书籍等等。总之,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找不到他们的需求。那么,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与时俱进,追求音乐的流行美 现代世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在技术上,艺术上有了很大突破,紧紧的体现了时代气息和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理所当然对音乐的品味也越来越高。经过笔者教学实践发现: 时尚旋律美,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首要需求。在《学堂乐歌》单元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其旋律老土,没有新意。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并作出了调整,我将“学堂乐歌’和 “校园民谣”结合起来,课堂上简略的聆听“学堂乐歌”,重点是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的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明星表演美,是他们内心的“榜样”需求。在欣赏民族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我首先播放了演唱的版本,学生没精打采,接着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版本,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不知道,对王菲特别喜欢,甚至是很多同学的偶像。因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明星梦”。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到不同明星的多个版本的音乐给同学们欣赏,以便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共鸣。 浪漫意境美,是他们放飞心情的需求。在钢琴音乐单元,我们欣赏了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两首音乐都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但学生更喜欢《爱之梦》,因为《爱之梦》更让他们觉得“浪漫”,更适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由浅入深,选择一些诸如《神秘园》、《神话》等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逐步过渡到对他们来说较“难”的音乐,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动听配器美,是他们体验音乐魅力的需求。在流行风单元,我们欣赏的是毛阿敏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思念》,学生反映普遍较差,随后我立即播放了同样是毛阿敏在“同一首歌”上演唱的《思念》,学生马上兴奋起来。因为音乐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使其在音色、和声等更富于流行美。 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结构和心里特征,他们对“流行美”的需求还很多很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用“行”去实现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挖掘出时尚、经典的音乐作品。 简单直观,力求音、画、舞结合 音画结合。例如:在欣赏《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园》两个单元时,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音乐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听觉中领悟意境,在视频中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难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一目了然。 音舞结合。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单元时,由于其音乐和舞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忌讳对他们进行孤立的欣赏,而要让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非洲歌舞音乐的相关知识。 音画舞结合。例如:在欣赏《爵士乐》时,笔者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视频片断进行欣赏,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哼唱,一边模仿舞蹈,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使课堂得到了良好互动。 教师理性思维,紧跟专家方向调节学生需求 1、改变观念,借助“选择”的力量,选择一些时尚、积极、动听、影响力强的作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充满乐趣。科学看待“努力”的力量,明白“努力”需要技巧,需要“选择”。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因为专家不一定都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他们对教学实际情况了解得并不是特别到位。 2、相信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为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因为他们代表自己,愿意为自己负责。 新课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全国全面实施,音乐教师也在根据其所在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更好的让这次轰轰烈烈的课改深入人心,并为我国国民的素质教育担当重任。因为教学内容的好坏不只是专家的事,更是直接从事音乐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的事,只有教育专家、教师、学生三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付诸行动,才能保证音乐鉴赏课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选择”代表方向,“努力”代表付出。而在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诸多方面,努力付出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收获。只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了方向,“努力”付出,探究方法,才能找时间要效率,找时间要效果。也才能使高中生时间里对音乐鉴赏有名副其实的突破。 高中音乐论文:探讨从全纳教育视角探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现状 【论文关键词】全纳教育 平等观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论文摘 要】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平等观和我国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有多方面的契合点,希望这些理论的建树能为当前课改的实施有建设性的指导。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7日-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的核心思想,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虽起源于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又远远超越了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目前成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热门的话题。如美国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英国的《每个孩子都重要》的绿皮书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 我国学者黄志成将全纳教育界定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积极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教育平等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它具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 一、全纳教育平等观 全纳—“容纳”(inclusive),是针对排斥(exclusive)提出来的,强调的是平等观念,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教育平等在这里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教育起点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教育起点平等,应该是所有儿童都在同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接受公共教育,而不是“标签”式的教育,但这种平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教育过程平等,应该是为每一位儿童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教育结果平等,应该是保证每一位儿童都有取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全纳教育意义上的教育平等应该是:教育起点平等——有教无类,教育过程平等——因材施教,教育结果平等——人尽其才。 二、全纳教育与音乐课程标准的契合 全纳教育体现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适应所有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仅挑选那些适应教育的学生,同时又从教育资源上为面向全体提供了保证。纵观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音乐文化教育,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音乐教育体现素质教育,首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培养少数音乐特长学生。要把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渠道,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要重视音乐课堂教学和全体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这体现了音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观念的转变。注重个性发展,众所周知,个性化的形成是基于对差异的尊重。首先应该承认学生之间性格、学习基础、音乐能力的差别,进而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以便为因材施教;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这体现了新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展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贯穿于一个人生命的始终。教育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的长远利益,使学生当前的发展成为终身发展的基础,全纳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儿童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而标准的提出也是立足于学生当前及未来的发展,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当前我国高中音乐课改现象 我国普通音乐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总要求,全面实现高中音乐的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六个模块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音乐鉴赏是基础性模块,其余为选修内容模块。这和全纳教育所提倡的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的观点不谋而合。 当前课改活动在我国各地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可实际具体实施情况如何呢,根据对山东、南京两地共23所学校的调研,笔者认为情况不是十分乐观。其中对山东各地学校的调研共12所,这12所学校有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而六个模块完全开设齐全的只有一所;南京11所学校中,六个模块完全开设齐全的也只是一所。两地各学校模块实施有一个共同点,主要是以音乐鉴赏为主、歌唱为辅,其他模块基本或完全没有实施。虽然目前从多方面情况来看,不是所有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开设六个模块的条件,但是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块进行分步实施。那么对模块的分步实施如何才能做到践行且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受多方面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对不同模块进行分步实施的情况是一方面,但各地、各校的领导及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等主观因素更不容忽视。 第一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开设其他模块,且分步实施又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久而久之,有些学校出现“惰性”,并且现今学校主要还是以升学率为标准,这更推迟和阻碍了其他模块的实施,无形中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足矣,其他模块的设置和开设成了或有或无的;第二有些学校存在硬件设施或软件的不足或欠缺;第三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或是教师数量有限,或是教师涉足其他五个选修模块的专业能力长时间“搁浅”而有所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有些教师认为就算自己做的再好,在升学率的大旗帜下,努力是枉然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四、针对我国音乐课改现象提出的建议 1.学校方面 转变观念迫在眉睫,不要认为音乐课与升学率毫无联系,所以对其不重视,其实到底有无联系,笔者认为有联系且还不算小,在中国整个大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下抓升学率“无可厚非”,但教育决不是为学生的升学服务,更应是为学生整个的发展服务,应切实认识到音乐课程的性质及音乐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2.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程最终的执行者,是选修课程开设成败的关键。高中音乐新课程设定的五个选修部分,对高中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时间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机会少,造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模糊,对模块化的选修课程功能、特点等了解不够,这些又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矛盾。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外,还可积极展开区域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其他的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教学方面 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弹性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内容可以随不同的学生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音乐的持久兴趣与全面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全纳教育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实现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实现的过程中,多有困难和阻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慢前行的脚步,就算路漫漫,也要上下求索。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课堂有效复习的实施策略 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就要从基础年级抓起。我们在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正确处理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系,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的低效局面不能根本扭转,课堂教学失去了核心的生长环境。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地理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学会回顾课本,夯实基础 在教授新课时,学生因学习时间较短对许多地理物象处于一知半解阶段,对基本地理原理只能做到被动的接受与认识,很难谈到能灵活应用,甚至整个课本学完,有些知识点所处的章节还不能十分清楚,针对于这种状况老师在制定期末复习计划时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夯实基础是重头戏,不能盲目地为提升学生能力而一味做题目,或放羊式地让学生去读书看书,进行简单地重复。高一学生的特点是习惯跟着老师走,缺少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假如老师说复习课本,学生就会习惯性的拿出书本像读语文英语课本一样朗读背诵,这种读书方式欠缺条理性和系统性,既浪费时间又让学习变的更加枯燥无味,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如何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书本呢?老师可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尝试: 1.对重点知识进行再圈画、检查 在上新课时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书本重点知识做下醒目的标记,复习时老师编写复习学案时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梳理这一环节,许多重要原理在教材均有简练而全面的解析,教材是最好的知识点的总结,老师可用填空的形式编写教材主干知识,提前告知学生预习填写,师生共同翻看书本找出此知识点所出现的章节,这样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的结合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因此,复习时,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温习课本,不拒绝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对学生基础重塑、温故知新的提升。 2.检测题目出处,找到教材落点 考试题目形式千变万化,但解题依据却源于课本,因此课本是本,高一学生解题技能还未成熟,做到题目时习惯就题解题,例如高效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设计了这样两道小题:①高效鲜活农产品的适合的运输方式是什么?②“绿色通道”开通的意义有哪些?这道题目中第一小题实际考查运输方式,需结合不同运输方式优缺点来分析解答,假如解题时抓住“鲜活”二字解答就相对容易,第二小题考查交通运输的意义,结合农业部分知识点,鲁教版必修2书本58页“例如,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这样一段话其实就给了我们答案,老师讲解题目时可不必急于将答案告知学生,引导学生将书本翻开找到出处然后整合答案:“①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外销数量,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②改变农产品的流通环境,促进商品农业进一步发展”,这样,学生更易理解,同时学习解答题目的技巧。再如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_____我们都知道由于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厂纷纷外迁。知识点的出处为鲁教版必修2书本45页和48页,老师指引学生翻书远比一一告知答案更有说服力。单纯回归课本很枯燥,还会产生一看就知道,但遇到题目却又不会做的现象,带着问题、带着疑问的回归,能够保证主干知识的扎实透彻,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就少了许多做题的盲从与随便,有根据地答题,有目的的思考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 二、学会建构知识体系,整体把握 纲举才能目张、提纲才能挈领,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经常给学生强调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许多学生因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坚持不下来,这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在高一复习阶段,老师就应该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渗透,不断引导。 三、学会运用资料,突破创新 学生每天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许多学习资料放的杂乱无章或者没有整理的好习惯,老师在设计学案或试题时就不应该过多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尽量做到一开始资料就要让它系统性和规范化,在复习时,可先让学生将试卷或学习资料分门别类地装订成册,在使用过程中将重点难点易错点作出醒目的标记,同时归纳总结自己答题的薄弱点,许多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时无一例外的都谈到善于积累知识这一经验,如何积累?将做过的题目认真分析、结规律、找出失误点,由于高一学生的复习时间短,许多学生还难以做到有深度的分析和总结,老师也不能给学生提太高的要求如必须做错题集了或者必须重新整理什么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错题做下标记,改错并能写出正确的依据或分析错误的原因老师就应该给予鼓励与嘉奖,因为这是他们突破机械被动学习的开始,是培养自我学习突破创新的良好开端。 四、学会表达,勇于展现自我 在高一复习课中,老师不妨留一定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来提出,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这里就有很多诞生了:学生表达能力不足,会不会导致衍生更多的问题与错误?学生过分表演会不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习进程杂乱无章?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有这么多顾虑,我想作为老师首先要能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的一面,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与失误。我们一直强调学生是主体,如何体现其主体地位?不妨将课堂还与他们。为避免以上问题的扩大化,老师课前精心备课,做好调控工作。比方说我这堂课哪个时间段放给学生做哪些事情,老师都要把任务明确化,避免大水漫灌随手撒网,不然学生会无所适从,假如布置的任务量太大,学生难以完成复习任务,很容易使他们对复习模式丧失信心,老师的用心也会赴之东水。笔者在复习课中采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展示如下: 1.精挑细选,把握质量 课前检查学生作业,挑选作业质量高的学生让他们再准备,课堂上讲解题目答案及思路。题目量不必大,一到两道,相对简单的可适度放多一点,在以后的操作中,不必老师提醒,学生很自觉地知道做地理题的步骤,这比老师百般强调还要有效果。 2.合作交流,共同解疑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地理问题的探索学习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在复习课中,相对简单的作业当堂分组交流小组合作,老师在每组中挑选代表课堂展示,这部分作业老师不给参考答案完全由学生自己研讨,假如讲解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疑问,其他各组可直接质疑,这样学生就准备的很细心很认真,小组合作精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充分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3.自我展示,鼓励赏识 鼓励学生自我展示,老师提供平台,下一节课问题有自愿到讲台展示的在老师那里报名,老师提前做一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表达更流畅自如。 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表达适度进行总结归纳,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做好评价与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老师尤其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真正实现“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一能否学好地理至关重要。那么该如何搞好高一地理教学呢?首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具体怎样做呢?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做:上好第一节课;充分利用地图;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多穿插生动有趣的故事;加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多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 关键词:高一地理教学;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高中地理是文科生考本科以上大学的必考科目,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一作为起始年级,学生能否学好地理至关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搞好高一的地理教学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莎士比亚也说过:“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才可以得益。”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首先,要认真上好开学第一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了第一节课,这便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摩擦出了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又容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标题是“宇宙中的地球”。那么,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学生急切想知道的。我们不妨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气薄薄一层覆盖。”“我在中国上空慢跑,我想着故乡,我来了。”这样一开讲便创设出了一幅美丽的图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其次,要充分运用课本插图和地图册进行地理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使用地图,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比如,我们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这一节 时,参照课本及地图册上给出的相关彩图,可以比较清楚地表现出各类岩石的形态及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借助情景剧形式让学生演示岩石的“运动”过程。 第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 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意识,构建立体思维,还可以突破重难点,优化教学效果。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单纯用语言描述或者用静态的图形很难让学生深刻领会地球的运动过程及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但是我们若借助多媒体,用动态效果来展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很多学生认为无法理解的知识都能 迎刃而解,无需教师再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讲解。 第四,多穿插生动有趣的故事。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如果我们能适当引用一些与教材有密切联系的、学生喜欢的、生动形象的材料予以印证,便在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日界线知识的时候,笔者便给学生讲解了一则有关一位美国产妇生产双胞胎女儿过日界线的趣事,当学生听说前面出生的女孩做了妹妹,后面出生的女孩做了姐姐,便对日界线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追问不止,结果这个知识学生掌握得都很牢固。 第五,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知识触及了其他科目知识。如果割断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就绝对学不好地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立足地理,兼顾综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成。 最后,我们还应该多让学生留意身边的地理现象,并刻意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阐释,让他们充分感触“学以致用”这个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使学生觉得地理学了确实有用,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努力学习地理知识。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 高一地理论文:对高一地理教学困境的思考与研究 [摘要]新课标的改革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的参加并有发明性地展开,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这就要求老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寻找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地理课堂进行改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一地理、教学、困境,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们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最后成绩,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学生们是在随着老师的意念在学习而不是真正的喜欢上这门功课,缺乏对地理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因此,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老师转变观念,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大胆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1.高一地理教学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 首先,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浓、态度不积极。学生升入高中以后,认为地理不重要,当地理教师反复强调其重要时,学生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情绪,态度消极,更谈不上兴趣了。所以,在教学时地理教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入手,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爱国情操、人文地理情像、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其次,学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总体了解不够,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加强,特别是对地图知识的基础极为薄弱,连最基本的中国行政区划有多少个都知之甚少,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地理知识范围了解较少,这对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非常不利,以至于高三毕业生也对地图知识掌握不到位。最后,学习能力不够自主。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许多教师在高一地理教学中贯彻了这一理念,结果发现学生不太适应,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灌输式地给予,对于需要自己动脑筋获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式不够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这些本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得到充分锻炼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重视,相当比例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出发点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只要学生将考点内容掌握透彻就行了,至于能力发展情况,则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观点,一些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2.突破教学困境的途径 对于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一味地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立足教材与学生实际,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破解这些教学困境,提升地理教学成效。我在高一地理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努力,突破教学面临的困境。首先,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一种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强调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与地理有关,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爱学。在课上,经常以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出学生熟悉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时,有同学说:“地理课尽学位置、地形、气候,多没趣,上课就想睡觉。”可见,想要改变地理教学困境,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其次,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在地里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之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学生掌握自己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新课改下,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自然地理中很多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现象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增大信息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以借助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各维度昼夜长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音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第一节课兴趣教学浅析及反馈 摘要: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再说教好地理。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唯有师可亲才能让学生做到亲其师。我们应该放低姿态,弯腰与学生交谈。与学生交流,需要我们是"平视"的关系、平等的地位、平静的对话。 关键词:地理;兴趣;多媒体;反馈 用人格感染学生,用学识引领学生,用礼仪亲近学生,用欢笑感染学生,用一切手段来打造地理兴趣化教学。 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化功底。对于语文、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应该是一个礼仪周全的人。若如此则学高、身净、礼貌、文雅,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教师。在这里以高一开学第一节课为例,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及地理教师个人魅力在课堂中的体现做简单探讨。 第一部分:课堂实例及效果反馈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课我讲解方式是以多媒体播放霍金"万物起源"。教师对高中生不理解的地方做出解释的形式来讲解的。这节课教师讲解时间约为8分钟,多媒体播放时间为37分钟。 上课,起立后教师深度鞠躬,问好。简述本节课内容设计并播放多媒体影片。 第一处讲解。第一个实验,多普勒实验。靠近的汽车声音更尖锐,远离的汽车声音比较低沉。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的眼睛比较敏感的时候,靠近的物体呈蓝色的光晕而远离是红色。同理,我们看到的星星泛红色说明,星空中的星星多是远离我们的。此处说明下西方人实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续播放。 第二处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宏观以及微观理论。宏观的万有引力,物体的引力关系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适用于宏观物理学。但是万有引力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比如对水星轨道近日点处的计算误差;对微观粒子世界的适用性。于是讲解弹簧床理论。当一个物体质量太大的时候,空间变形较大,在空间的作用下,其他小物体向大物体靠近。 第三处讲解。实验二,万有引力实验。在一个光滑平面上放满小钢珠,如果均匀分布则物质不会聚集在一起。而从成千上万个钢珠中拿走随机的五个。则万有引力开始产生作用,因为不平衡所以一部分聚集在一起,开始了物质的聚集。也就是说,星球的产生是因为不均匀。此处再次感慨科学家严禁的实验态度,以及他们不辞辛苦的实验精神。继续播放视频。 第四处讲解。当影片播放到恒星的形成,核聚变为其提供能量时,讲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质量的亏损其产生的能量为亏损质量乘光速的平方。可以简单理解为物质转换为大量的能量。 第五处讲解。当播放到恒星加工各类物质,直到铁的时候,讲解元素周期表,此处强调氢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其余物质都是其核聚变之后的产物。继续播放视频。 第六处讲解。黑洞理论,当物体的质量不变,而距离变小的时候,根据万有引力,质量达到20个太阳而距离只有12公里的时候,黑洞就产生了。地理的基本思想之一,人地和谐。不要试图去征服自然,否则必遭自然的报应。引入全球变暖。讲解人地和谐思想。 从课堂反馈来看:高一4班,第一节课多媒体不能试用。效果最差,几乎没有效果。完全失败,并未取得预计效果。不可能用嘴讲出电影来。此处建议教师准备课程要灵活多变,遇到突发事情要提前设计好应对方法。 高一5班,较好。时间刚好,学生听过后,对于地理教师有认同感。兴趣第一步初步建成。亲其师做到了,让他们知道其师亲他们也可亲;其师敬他们也可敬。地理兴趣养成较好。以后讲课到时候,提到这节课播放内容学生基本都能记忆起来。总体来说,效果比较理想。 高一6班,适中。跟我的关系比较亲近,有些像朋友。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不如5班。上课纪律稍显嘈杂。以后的课堂上,我对6班严格要求。2节课后,6班做的比较好了。对地理老师有比较好的认同感,对地理学科也比较感兴趣。 总结,总体来说取得了理想成果。地理教学以兴趣培养为主。在教学中应多想想突发情况,提前设计好应对措施。 第二部分:地理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地理兴趣教学的基础 只有具有相应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兴趣教学的工作。万丈高楼平地起,让我们打好基础再建高楼。 一、礼貌,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主动亲近你。 开学第一节课,要求我们做教师的有礼貌的举止。礼仪是人和人之间建立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是打下良好印象的必备因素。每次上课,九十度鞠躬是我们应该做到的。立正行直,衣冠整洁是正常的出门配置。面洁手净,发亮鞋光,服饰得体是我们的义务。语言大方得体,戒骄戒躁,安静讲课又富有激情,这些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老师需要具备的条件。 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再说教好地理。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唯有师可亲才能让学生做到亲其师。这里我们应该放低姿态,弯腰与学生交谈。就如同每个小孩子都不喜欢他仰视的人一样,高中生不喜欢高高在上的"大师"。与学生交流,需要我们是平视的关系,要么我们弯腰,要么学生起立。 如此可以让学生"亲其师",还要让学生信其道。 二、学识 需要教师对与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要细心观察。对于新闻里的地理知识要多多留意,以防学生问起。比如10-11年冬季云南、贵州干旱,其地理知识就是季风气候的自然灾害:水旱灾害严重。云南地区受亚欧大陆与印度洋影响,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冬季风特点冷干。当冬季风势力强大的时候就会造成冬季的旱灾。学生问起你一解释,即讲解了地理知识又让学生佩服你的文化素养。这是地理教师时时都要做的事情。 一个一问三不知的地理老师是很难让人家对你教的学科感兴趣的。古人说想知天文下晓地理,我们作为地理教师,理应通晓地理知识。特别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 地理是一门总和学科,较好地理的前提是教师具有很好综合素质。想要做到地理兴趣教学,就必须从我们自身做起。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快乐教育探析 【摘 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呼声不断,快乐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青睐。快乐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学习活力,是教育的一大进步。本文阐述了快乐教育的内在含义,并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地理学科的特征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质提出了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实施快乐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一;地理;快乐教育 引 言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同时又具有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鉴于地理的上述特征,地理学科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1]针对高一学生,教师由该如何践行此理念,让学生真正学到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呢?在笔者看来,快乐教育是上述问题的最好答案。快乐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学习活力,是教育的一大进步。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曾提出:“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在同等情况下,教学的效率和与学生从事学习的快乐程度是成正比的。”[2]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然而,纵观全国的高一地理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对学生卷面成绩的极其重视,课堂上,教师们采用的仍然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趣的地理现象在教师那被支离成众多的枯燥的知识点,学生无须深入大自然去感知,只要课后死记硬背便可。这样一来使得我们的高一学生一开始便对地理产生了极强的厌恶感:地理课堂上,玩手机者有之;睡觉者有之;复习其他科目者有之。于是,我们的地理老师会花大量的课堂时间来维持纪律,其教学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一、高一地理教学现状 在全国的教育水平评估中,江苏省的教育一直名列前茅,众多教育专家对江苏的基础教育评价甚高。盐城虽不比苏南部分城市,但相比苏北及苏中一些城市,其教育水平应属于上等。盐城市教委也极其重视本市的教育发展。尽管如此,高中地理教学情况确不尽如人意。笔者现任教于盐城市明达中学,承担多年的高中一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以曾执教过的两个班(共100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初中时教育背景和高一学生自身素质的迥异,笔者所在班级学生地理成绩水平差异较大。刚开始学时,笔者做过一个统计,地理试卷能得60分的同学只占到了全体同学的51%,其中一个班25人,另一个班26人,试卷的总分是100分。而能得75分以上的学生却有5人,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5%。笔者继而作了问卷调查,其中喜欢地理的学生仅占到了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34%,不喜欢也不不讨厌地理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21%,不喜欢地理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45%。综合学生的基本情况,笔者认为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存在以下问题:1.地理基础薄弱;2.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高一地理快乐教育的方法 2.1创设场景,寓教于乐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成为理想的人等的认识。因此学生的一举一动无一不是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赢得他人的认可。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营造活泼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4]教师可以采用作游戏的方法来先让学生理解“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含义。具体做法:上新课前,教师无须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是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进行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且需要3至4个同学的配合,首选,让学生围成一个小圈挥舞着手原地打圈,教师可以给其动作取名为“自转”,其次,老师站在中间,让学生自转的同时,围着老师转圈。这就是公转。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座位上自由旋转,或者围着桌子公转,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活跃气氛就会异常浓烈。整个课堂,学生手脚脑并用,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 2.2培养高一学生快乐学习习惯 若想让高一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只在地理教学的某个环节创设快乐的情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竭力培养高一学生快乐学习的习惯。也就是说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设置相应的场景或适合高一学生的娱乐节目。由于地理学科的地域性,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学习,深入大自然,了解盐城的风俗地貌。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习惯。 三、结语 本人作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已有数年,在平时的得力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采用快乐教学,收效显著。据统计,现在笔者所在的高一班级里喜欢地理的学生由刚开学的百分之34%上升到百分之71%,不喜欢也不不讨厌数学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14%,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15%。在期末考试中,地理学科的及格人数由原来的51人,上升到95人,及格率达到了95%,其80分以上者20人,中90分以上者就有8人。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地图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高一阶段的地理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地图是地理的生命线,也是地理的特色,通过对教材中地图的分析,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有助于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更多有效信息。加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必然会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一地理 阅读方法 地图教学 很多地方的初中地理就是死记硬背,初二时结束时对其进行会考。时间经过一年后,当学生们进入高中,学生面对教材第一单元的地球运动部分,是束手无策和头昏脑胀。高中地理不仅要求学生熟悉where与what,还要求学生分析“why”与“will be”。时隔一年,学生们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否还在,是否已经忘记了初中时学习的基本地理事物,还是一个问号,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把怎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对高中地理有畏惧感,地图教学的策略引导是关键。 一 从地理学科特点来看 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1)阅读地图的能力: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新教材让学生试做天气预报员,激发学生读图兴趣。(第2.5课活动);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第1.4课活动、第4.6课活动、第4.2课活动);通过不同内容地图的对比,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3.3课活动、第4.8课活动)。(2)绘画能力:新教材在这方面安排了较多活动,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达到化解难点、锻炼绘图技能的目的。例如:绘简图说明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第1.4课活动)、绘制地壳物质循环图(第1.6课活动)、画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的示意图(第4.3课活动)。(3)计算能力:通过地理计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1.5课计算时差活动)。由此可以明确看出,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是地理学科本身的必然的要求。 二 从教师课堂策略来看 1.把握地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认识规律原则:地图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地图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地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如果学生只读课文,或只凭教师讲述,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后,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实际性原则: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第三,思想性原则: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一特点从地图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地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三 从学生学习方法来看 平时的习题、考试的试卷中都有“读图回答”类的题目。学生可以先看课本上的一些原理图、示意图,仔细观察,把课本知识落实在图上,同时要注意图形的变异。读地图要做到五个要: 第一,要有目的,即准备读取什么信息。看图如果漫无目的,就会迷失在色彩、符号、注记构成的地图迷宫里。 第二,要有重点,抓住地图上的主要内容读; 第三,要有层次,掌握图中信息的先后顺序; 第四,要有设计,即设计不同的线索,变换角度读,增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 第五,要默想地图,闭目冥想,把完整的地图印在脑子里,训练自己的空间记忆。 比如,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可以这样进行: 第一步,确定读图的目的是熟悉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 第二步,按设计的线路读,如沿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陆上邻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河、长江流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京广线、陇海线经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经纬线穿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 第三步,选择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曾经到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仔细读,看轮廓、辨邻省、熟悉空间位置; 第四步,合上地图,默想阅读过的地图信息。 按照以上步骤反复读与训练,必能增进对地理事物的形象记忆和空间记忆。 在地图教学过程中,通过在实践基础上对学生图形分析能力的测定和培养,探索出一条能够促进高一学生提高地图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教学中学习困难的探索 摘 要:学习困难是每个学科都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是进入高中后,许多学生都说地理难学,一定程度上也给高一新生加重了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研究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之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是地理教学的必然之路。就高一地理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地理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地理;困难;原因;对策 高中时期的学生面临即将高考的压力,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许多学生都反映学习起来有困难,本文就对地理教学中学习困难的原因和策略进行一些探索。 一、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不够 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对知识的准备程度和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就说学生初中地理需要掌握的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必要条件,但是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一地理学习中往往与初中地理知识相脱节。这也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初中地理不参与中考,加上初三的时候又不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一的时候,由于时间间隔太久,许多学生对地理的基本知识都无法熟记,而且一进入高中学习也随之紧张起来,地理的课时相对较少,但课程内容较多,教师虽然在教学中对初中知识进行了一些回顾,但仍不能使学生有效地链接原有的知识,导致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十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高一地理学习中学生感觉学习地理困难,成绩也得不到明显的提高,长久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循环往复下去,不但成绩会逐渐降低,甚至更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 信心。 3.学习不得法,地位思维较低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可见性,而且又是一个文理知识相交融的学科,学生要想提高地理学习质量,就必须加强记忆,提高理解能力。学生必须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但是很多学生把地理学科归为文科,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往往依赖于机械的记忆,忽略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分析和探究;在课堂中也只是听,不去主动地去思考,无法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链接,也就更谈不上对知识链的构建;习题中也只是对简单的模仿或记忆型的题进行解读,遇到相对灵活的题的时候无法进行知识迁移。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无法具有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地理学习,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4.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改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下来很少看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少了探究这一过程往往会使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压抑,十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策略 1.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地理教学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地理,学了地理有什么用等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学习地理的好处,这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地理的好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时事热点,补充地理教学,如学习地震灾害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有关的地震资料,让学生自主分析,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意识。 2.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只有学生主动地去构建知识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如在课前给学生列出学习的目标、重难点,并回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内化知识,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等;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及时查漏补缺,并设置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借助图示进行记忆、对相关知识链进行记忆、网格记忆等等);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教给学生对知识归纳整理的方法。通过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当学生看到成绩后必然会激发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困难这一教学现象,必须加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地理学习中。 高一地理论文:新课改下高一地理教学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对于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的我来说,及时准确把握地理新课程标准,尽快学会实施方法,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尽早地把信息资源转变成师生学习和前进的动力。这既是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的本职工作,又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表现,更是教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1 我就自己半年多地理新课改下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 1.1 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建立新教材观、新学生观、新教学观、新课堂观 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吸收了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来设计教学。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2 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这使得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具体实施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某某问题。”而课改前我们经常说:“这节课讲授或今天上第几章第几节……”,让人总感到有点居高临下。在“存在生命的行星”一段教学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也是极具探索性的内容,地外生命是一个热门话题,要引导学生敢于畅想,求异,学生畅所欲言,教学形式更加开放和生动。但是科学幻想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乱想”,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惑: 2.1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2 对教材连续性与统一性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是许多教师的困惑。 2.3 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要妥善处理需要时间。 2.4 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我们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5 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又如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案例研究“厄尔尼诺”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2.6 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以及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普通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 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对新课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渐适应,今后的教学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学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为此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 3.1 作为教师,继续加大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的力度,同时加强备课组内、备课组之间的相互听课活动。后一阶段要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如何进一步落实分层次教学等方面下功夫。 3.2 在总结、反思前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后一阶段的教学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几方面的关系主要包括:①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与落实基础知识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②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③关于不同学习模式与课堂形式的关系,新课程改革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或课堂教学模式,要因人、因时、因课程内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言堂”、“满堂灌”不对,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注重区别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真正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④各类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还是在课堂,因此任何忽视课堂教学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3.3 进一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前一学段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各类实践活动兴趣浓厚,期望也较高。因此后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如加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实施,适当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等。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走到我们面前,作为实验者,我只有加强研究,努力实践,积极应对,这样才能抢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真正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增长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激活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通过对灵宝苹果业发展调查,形成了有一定学术研究的调查报告,愿与大家一起分享,以期为灵宝市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自然优势;社会经济因素;发展情况 课题:灵宝苹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发展方向。 辅导教师:黄龙辉。 调查人:高一10班地理小组。 调查方式:利用节假日学生回家调查本乡镇苹果发展情况,再班级汇总,网上查阅等。 【调查过程】 先印发灵宝果业发展的基本资料,学生了解各自乡镇后,利用节假日,各学生回家调查本村苹果种植情况,包括村民人数、亩均收入、苹果种类、种植规模和销售情况。 各村苹果种植情况汇总后,再派出代表调查各自乡镇苹果发展的总体举措、规模和销售情况。然后了解灵宝苹果种植的自然因素。包括先了解本乡镇地形和苹果种植优势。汇总后,小组抽样验证实践。最后根据资料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以提高他们的地理表述能力。 【拟写报告】 分五个阶段实施(时间计划安排9~10周)。 1.分析资料,划分调查区域(一周)。 2.走访市区规划和管理部门实地调查与记录(三周)。 3.资料汇总和分析研究,提出对现状的认识,对未来发展的建设性建议和设想(两周)。 4.约请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参加研讨、汇报会,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完善研究和调查报告,完成课题(两周)。 5.综合分析,对调查报告做最后修改,并整理结题(一周) 【调查内容设计】 地理课上,我们学习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灵宝作为我国重要的苹果基地,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呢?为什么近几年“卖果难,果难卖”成为农民最头疼的大事,灵宝果品生产为什么一度步入低谷?今后发展苹果业的新举措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由我班地理兴趣小组对灵宝苹果发展的区位因素展开如下调查: 1.灵宝苹果种植业发展的自然优势有哪些? 2.影响灵宝苹果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 3.目前,灵宝苹果加工业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调查。 4.目前灵宝苹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5.今后灵宝苹果业发展的举措和思路有哪些? 【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苹果种植业发展的自然优势 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处于黄土高原与小秦岭东端的接壤地带,其深厚的黄土层,土质优良。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并且雨量中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果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被国家确定为优质苹果产业带。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灵宝苹果风味独特,素有“灵宝苹果甲天下”之称。 二、灵宝苹果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区位优势 灵宝地处豫秦晋三省交界,黄河中游,金三角经济带,西安、郑州两大航空港之间,境内310国道、陇海铁路、209国道、连霍高速、郑西高铁等要道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为果品流通提供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 2.种植历史悠久 灵宝苹果自1923年引进栽植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多年的发展历程,使广大果农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赚取了巨额经济财富。 3.种植规模大,品质好 全市现有果品面积104万亩,其中苹果80万亩,年产果品12亿公斤。荣获“全国苹果产业十强县(市)特别奖”“中国果菜加工十强县(市)”等称号。灵宝苹果以其色泽艳、香味浓、含糖高、耐贮运而著称,在全国历届鉴评中屡获金奖,灵宝苹果和大枣并获得国家原产地产品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经济学家费孝通提词“灵宝苹果甲天下”。 4.技术因素 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0多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1人。农民技术员10000多人,其中高级技师15人,技师1000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技术队伍,为果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目前,灵宝苹果加工业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调查 果品产业已在我市形成了产、供、销、贮、加、运一条龙,年加工能力40万吨,其中浓缩果汁24万吨,年消化果蔬能力180万吨,形成了果汁、果饮、果酒、果酱、罐头等10大系列29个品种;市境内建成了15个果品交易市场,在全国19个省、市、区,62个城市,168个市场,建立了350个果品直销窗口。在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云南瑞丽等口岸,建立了灵宝果品边贸出口区;果品贮藏库2.5万个,机械冷库130座,年总贮量达到35万吨;全市果品包装企业17家,年产纸箱、果袋、发泡网、保鲜袋及各类果品包装物4类7种,为果品生产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四、目前灵宝苹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灵宝苹果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品种老化、品种搭配不合理;老果区综合征较为严重;苹果管理问题及其所导致的品质问题;销售体制不健全,部分地区出现农民“卖果难,果难卖”的问题。苹果加工业发展滞后,加工层次低。 五、今后灵宝苹果业发展的举措和思路 1.畅通产业销售链,完善果业市场销售机制 2.积极开发苹果深加工产品,提高苹果的附加值 3.积极推广新品种,提高产业后续发展能力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苹果示范亮点 (1)出台苹果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总推苹果综合开发模式,集中打造寺河乡苹果示范亮点。(2)加大政策扶持。对苹果种植户在技术及销售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引导外来资金投向苹果产业。(3)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对苹果的品种选育、栽培及初加工技术进行试验示范。 5.拓宽培训渠道,提升果农素质 (1)邀请外来专家教授深入各乡镇对苹果种植实地指导和技术培训,同时组织果农代表到周边市县苹果园区进行参观学习;(2)建立苹果发展技术人才库,根据苹果发展各阶段人才需求,协调县内技术人员进行长期的技术指导,形成苹果发展技术支撑长效机制;(3)以打造特色果业为重点,实现“公司+基地+农户”订单产业发展模式,扎实开展科技宣传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形成一批上规模、有竞争力的苹果品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科技兴农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开发研究培育新品种,并积极探索治疗果树病的方法,使灵宝苹果的品质和产量不断提高,受病虫害的威胁也越来越小,苹果种植业发展走向稳定。 六、其他相关资料(略) 【调查结论】 苹果是非常适合灵宝的一种经济作物,尽管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其产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其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了一些影响,但苹果产业依然在不断的蓬勃发展这一点不容置疑,其发展前景依然是很光明的。灵宝优良的土质、气候、环境造就了灵宝苹果“甲天下”的风味,加上现在国家积极的惠农政策和经济政策,“甲天下”的灵宝苹果应该能够香飘天下! (作者单位 河南省灵宝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一地理论文: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成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通过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成功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成长。“分层成功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空间,更突出教学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目标,值得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高一地理;课堂教学;分层成功教学;研究 学校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是学生间的差异却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有掌握的技能水平等等都存在着差异,包括其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特长等等,因此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就探讨了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成功教学”的相关内容,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例如:C层次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学习有了一定的信心和耐心;B层次的学生对学习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自信心;A层次的学生能力提升很快,并懂得帮助其他同学,做好地理学习。 一、“分层成功教学”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分层成功教学”是指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出发,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他们分成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再根据群体学生的差异,进行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的分别制定,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成功,从而不断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更积极主动的学习。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并达成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宗旨。 “分层成功教学”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个体成长需要更多的关注,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学生能力的必要性。学生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发展变化,及时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做调整。“分层成功教学”是将学习目标细化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质效的提升有很大的好处,而且教学实施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都有帮助,这也是提升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需要。 二、高一地理课堂教学“分层成功教学”的实施 (一)分层方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而不是区分学生,分层成功教学是实现平等教学、尊重教学规律基础上的差异性教学,因此在学生分层上,不能单纯通过学习成绩为依托进行机械简单的划分,这样易造成偏差过大,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打击。我们要采取模糊类的分析,进行动态、综合和科学的评价。先根据学科表现进行基础人事,再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心理发展水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评价。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对学科的潜在兴趣的能力发展研究。这样才可以对学生分层有较客观的处理。且学生分层也应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有所调整,秉承“因地制宜”教学观,坚持给不同层次学生创造更加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空间,更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让学生能感受自己的进步,有冲劲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 具体方法根据以上原则,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好的学习习惯;B层次的是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不够自觉,缺乏主动性,且自控能力较差;A层次的学生是指学习基础好,学习很主动,对学习有兴趣,有热情、有能力。而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度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还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小组,互相帮助与监督,可以采取座位相邻的原则进行分配。 (二)分层实施 1.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指的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大纲的具体要求和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可能性,做出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起学习导向和激励作用,在保证基础学习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考虑C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可以适度安排一些辅导内容,保证他们的学习基础的达成。对于B层次的学生要保证他们对课程标准的完成基础上,注意能力的发展。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达成教学准则之上,增加难度,关注其知识迁移运用。 例如:学习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目标设定。C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B层次的学生要能绘制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明确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分布,让教师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能灵活运用。A层次的学生就应该学习用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地理问题,比如说气候类型的成因或是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课堂教学的分层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成功引导学生在各自需要努力的学习发展区域内前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掌握一定知识与能力的满足感。这是一个挖掘自身能力的学习过程,关注好学生的学习变化。比如说在完成“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的教学任务中,可以设定三个类别的问题,C层次的学生了解陆地淡水占水体的比例,并叙述相应环节及意义;B层次学生的能作图表示水圈各部分的组成,并制图描述水循环过程;A层次的学生则关注以上两类基础之上,还能联系生活理解三类水循环的差别并作相应的水资源宝贵表述。 而在实现“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就可以联系分组形式,采用小组报告,由简入难,彼此合作,每个人都有任务,每个都要做一定表达,彼此都要对报告内容有认识,在这样的报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被很好的鼓励,有的同学负责报告成因类型、分布规律,有的学生谈如何解决地理问题等的等。而在布置作业环节,也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内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完成水平布置。 三、关于实施高一地理“成功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 实施分层成功教学的基础,在于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自由安排,但必须是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的。这样才能避免分层成功教学出现片面化或是教学目标的降低。因此教师在执行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认为,做出适度的调整,明确自由的限度,在这个大范围内给学生创造出自我认识、自我努力、自我强化,从而达到进步的空间。个别学生教师可重点培养,但不可以牺牲全体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时间为代价。 (二)要摆正心态,不可模糊分层教学的重点 “分层成功教学”为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教师的心态问题,教师要以公正、平和的心态看待分层,我们分层的目的不是划分学生,而是划分教学,教师如果对层次低的学生的有偏见,学生就会感受到并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有对他们层次的要求,而应是让他们多努力充实自己,最终达到从一个学习成功走到另一个学习成功。其次是教师的教学问题,教师不可以模糊了分层教学的重点,因此要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改进教学,多关注一些学生又喜欢、又促进能力提升的教学活动,形成较好的激励机制、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喜欢上地理课,并尽可能从课堂上多学到一些,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提升。 (三)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实施基本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哲学认识,但用在“分层成功教学”中却十分有效,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是以学生为本的,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表现,学生是学习成绩的关键主体,让学生感受到分层教学中对学生的关心和期待,让学生愿意相信自己能做到相应的要求。分层要成功,就一定要灵活,看到学生的进步,就要及时的对分层进行调整,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提供激励,要观察学生的动态,成绩变化很大,但没有定性的学生不建议调整层次的频率太高。 综上所述,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成功教学”,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也使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好的达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发展自我,可以说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通过“分层成功教学”,使学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适宜的方式,使其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学生不再把地理学习看的很难,而会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夯实自己的知识掌握,可以说是一种积极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高一地理论文:浅论高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储备 由于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已有知识储存为基础,综合探究能力为前提,个人兴趣为研究方向,因而不同年级、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其主题研究学习活动在内容、形式和深度上是有差异、分层次的。因此,学生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顺利与否,取决于学生在学科教学中获取的基本知识与必备技能的多少。地理教学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是以地球表面的事物的发展演变作为研究对象,关注现实生活,因而地理内容已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平台。以地理新教材的使用为契机,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于课堂,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高中阶段,地理教学高一为必修课,高二、高三为选修课,所以储备这一过程宜在高一学生中进行。 一、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理解全部情况。地理知识的获取大多是在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剥茧抽丝,经复杂的观察、推理、求证等科学方法获得。课堂中通过情境的设置,诱导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求证,重现结论的获取过程。这一过程类似于“体验式学习”。 如漫长的科学史的演变中无不体现那些杰出科学家的独特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列举这些科学知识的形成。如介绍地球的大小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的半径是6371Km,地球测量第一人、被誉为“地理学之父”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是如何进行测量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说或猜想。教师及时以一成语揭示谜底:“立竿见影”。接着告之埃拉托色尼测地试验的有关背景:夏至日埃及有一城市叫塞恩,阳光直射井底,离此城5000斯塔迪姆(埃及长度计算单位)的亚历山大城的竹竿有一短短的影子(画图表示),请学生用数学方法去计算。根据所给数据,可演算出地球的周长为4万公里,与我们近代测得的数字仅差100公里。教师又提出,世界上实测子午线(经线)第一人是我国唐代僧一行,他用“复矩”(画图)实测北极星的高度,并利用“复矩”测出的北极星高度即为地球北半球当地纬度的特点,测出同一子午线两地纬度差与其相对应的地面长度,计算出每度弧长为132.03千米。教师让学生明了知识的形成后,还可让学生指出两人在解决问题时共同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如都利用地球以外的天体来辅助测量地球)。这些问题的解答较为详细地展示了这些经典探究所经历的典型过程和运用的主要方法,而不仅仅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这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这一过程不仅将有利于学科内部知识的同化,还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是良好思维品质形成的重要渠道。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城乡分布、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的设置等知识都可用影响因素去体验该地理事物形成的内在原因。 二、探究知识的相关内容 新教材与老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不再以原来的体系较强的段落式排版,而是以并列式将知识点罗列。伴随研究方法的增多、研究手段的改革、研究内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各种由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地理表象呈现出来,这种罗列形式可避免将学生思维固定在已知的事项上,既为科学的发展留下了余地,又为学生的想像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场所。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罗列内容的外延,并拓展这些内容的内涵。它相对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化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潜能。如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中,课文中列举了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而它们各自在形成气候中的作用,叙述相当模糊。学生通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的阅读,可得出: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分别成为全球气温、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分布,各地地表状况的差异,出现了非规律性的分布。这种认识拓展了知识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某些非规律地区气候的探究分析,可加深洋流、地形地势、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影响的理解,这一思维活动又扩展了知识的外延。在教学中,阅读材料和每个单元后的阅读篇为学生进行这类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素材。这种教学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经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支离破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经验。 三、质疑知识的正确与否 知识的形成是在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的基础上实现的。获取的资料在同一主题下,由于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会不同。具有极大的混淆性,以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在传授时,不应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可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证据(数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等过程,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我们谓之“思辨式”学习。 如提到目前的主要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的产生时,书中列举的是已达共识的结论,事实上人类对这一问题的形成机制还不清楚,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在占有证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结论。具体的过程可以是:第一,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质疑。有的学生认为,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时使二氧化碳增多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也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粉尘,增加云层和降雨机率,会使气温降低,所以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是增温亦是降温尚无知数。第二,收集证据。学生主要从互联网下载了有关资料,大部分是文字,也有一些图片。第三,解释。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这一步骤是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思维火花迸现的表现。学生寻找到符合猜想的依据作为论据,提出自己主张。第四,后期工作。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交流和推广自己的探究结果。 这些活动的研究内容是局限于地理课本知识上的延伸,单科学习性较强,但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起始,是学生真正检验真理和探索新知的开始。第一阶段宜以个人自主学习为主。 (作者单位:贵州省盘县第七中学) 高一地理论文:浅谈高一地理利用地图加强直观性教学的体会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所以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因此教师可借助地图强化学生记忆。例如,学习非洲的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气候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教师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青翠,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叶凋落,动物迁徙,草原呈现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 认真设计黑板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长江的内容时,我在黑板上绘制了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人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像两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V”和“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色粉笔标在干流上;其次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中游、下游;最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如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支流湖泊众多”,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呈现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着重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引导学生多动手画图。图是地理学的灵魂。掌握了图,地理就学好了一多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利用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和学生填充图册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还要逐步教会学生如何读图、识图、填图的技巧和方法。这就得让学生多练,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例如讲亚洲时,我在世界地形图(东西半球图)上先明确指出亚洲的轮廓,随后让学生参照教学图、书中插图,在填充图上用醒目的红笔描出亚洲的轮廓。待学生描出后,我再在挂图中指出北极圈、北回归线和赤道三条线的位置,让学生用蓝色的笔填出这三条特殊的线。这样,亚洲的经纬度、位置范围就被清晰地展现在上述所画的图之中了。接着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总结出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赤道穿过其南部,地跨寒、温、热三带。最后再利用亚洲地形挂图,用同样的方法带领学生填出印度洋、北冰洋、苏伊士运河、乌拉尔山、欧洲和大洋洲。这样他们就会很轻松地总结出亚洲北、东、南三面临海,西南面接欧洲大陆的海陆位置。通过这样的教学,亚洲的地理位置在学生的头脑中就非常清晰了。 4 采用易记歌诀、谚语、顺口溜等方式识记图。由于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规律性,为聪明的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具有综合性,为中下水平的学生所畏惧。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有了兴趣,负担也就不存在了。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短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就会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有趣,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秀丽风光一览无余。 短小精悍的成语也能为教学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讲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斗转星移”;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地理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总之,充分利用地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地图的识记、绘制,通过他们自身的体验、探究达到学好地理的目的。 高一地理论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模块教学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 摘 要: 本文就高一地理三个必修模块阐述了教学的编排计划,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 模块教学 2004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宁夏作为实验区已是第九年。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式由重“教”转变为重“学”,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新课程“一个课程标准,多个教材版本”的情况下,许多中学遵循教学需要和课标要求,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逐步实施高中地理模块教学。 一、课程开设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共包含10个模块。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为必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个模块为选修模块。 (二)高一必修课程安排。 按照宁夏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必修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在高一开设,依据整个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来看,首先要开设必修1,必修1为自然地理,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和原理,才能解释必修2和必修3中的许多问题,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才能应用于必修3区域地理中。 (三)新课程教学工作。 高一第一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少部分为教学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规律、原理的推理、验证和应用,这些课程重点、难点内容较多、教和学的节奏需放慢些,给学生留有理解和想象的空间。 高一第二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2的大部分和必修3为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教学主要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等,通过活动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教和学的节奏要稍快些。 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必修1。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课时不够:通过对必修1与必修上册(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实际需要课时的对比分析,发现每周2课时不能满足高中地理必修1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必修1新授课至少需要30个课时,必修上册新授课需40个课时,两者之比为0.75:1,而必修1实际课时数与必修上册课时数之比约为0.67:1(按必修上册每周3个课时,必修1每周2个课时计算)。按比例计算,必修1至少应增加10个左右的课时才能达到原必修上册的教学要求。 2.针对学生:基础差,困难多,兴趣不浓,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教学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呈现方式多,理解较难。 4.教学效益:课时紧,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输理、轻学习能力培养。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必修1的规定周课时数是2,仅是原必修上册规定周课时数3的三分之二。 2.必修1的内容与必修上册相比只少了一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原教材中所占的课时数并不多,必修1又增加了许多“活动”、“问题研究”和“案例”,看上去必修1的章节是少了,但不少内容是原来许多节内容的压缩,给学生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 3.学习进度超前于其他学科教学进度。如大气运动中的受力分析,经纬线的知识等在地理学习时,物理、数学等学科还未讲到,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补充,否则学生理解困难。 4.对课标理解的偏差。课标只对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作了比较笼统的规定,导致教材的知识点、教师把握知识点与课标编制人员所默认的知识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们在教学时受老教材的影响都会补充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时间显得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适当增加周课时数。每两周增加1个课时。 (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至少可以将必修1的教学时间安排得更长些,因为必修2和必修3内容易理解,教与学的节奏可以快一些。 (三)适当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如果以上前两点要求均不能满足,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1.深入钻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抓住核心知识。 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科能力进行了比较宏观的阐述,因此通过集体备课,在时间紧张的背景下应该选择最核心的知识和最重要的能力,而不面面俱到。并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参考教研室的相关建议,将核心知识点列出来,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掌握深度要求。 2.灵活处理教材中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活动和案例。 (1)大胆舍去教材中一些设计较难的案例。 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明显较难,对教学内容的帮助不大,可以大胆舍去这些活动或者活动的一部分。 (2)将一些活动内容进行推后处理。 教材中的有些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并运用所学内容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但有的设计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无法深入开展,应推后进行学习。 (3)淡化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 课本中有些活动设计较难,对高一学生处理时应淡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只能作为阅读内容去了解。还有些活动开放性太强,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完成。 3.重视学情分析,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较低,学生应该能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自主学习、案例等去获得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在“做”中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二是在“图”中学,建立空间位置关系。三是在“思维”中学,培养地理思维方法。通过分析成因、比较异同、说明关系、评价影响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采用多媒体手段,化解难点,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将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复杂变简单,文字变图形,静态变动态,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增加课堂容量,适当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手段的必要性和适切性,能用板书、板图的则用板书、板图,能用课本和地图册的则不用多媒体。 总之,高一地理必修模块在教学活动中要统筹安排时间,认真分析课标,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力争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一地理论文:浅谈古诗词在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有很多是关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景观的名句,古人亦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知识渊博程度。高中地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高一《地理(必修一)》主要讲述自然地理,由于较难懂,所以学生一开始如果建立不起兴趣的话,地理会变得更加难懂,对于教师来讲也会变得难上加难,那么,如何才能在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呢? 一、地球自转教学实例 地球的运动是高一地理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无从下手,并且很难记住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述自转速度时,可以将同志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引用出来提出两个问题:(1)这里的“地”是指哪里?(2)计算一下该地的速度是多少?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万里吗?比八万里多还是少呢?同学们通过仔细分析教材中的图得出该地的速度是1667 km/h,与图中的赤道速度1670 km/h接近,而北京有多少度?让学生找地图册(北纬40度),纬线圈的长度应小于八万里,那么在北京坐地日行就应该小于八万里。 二、常见天气系统教学实例 在讲述天气系统时,学生对锋面形成的天气比较模糊,这时引入古诗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述冷锋形成的天气时,运用了一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说明冷锋移动得非常快,梨花是指雪花,所以冷锋过境会产生大风、雨雪天气。冷锋过后,天气晴朗,雪花就像梨花一样开放。在讲到江淮准静止锋形成的天气时,引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江淮的准静止锋发生在梅子成熟季节,每年六月中下旬,即“梅雨”。因此从这方面讲,古诗词中还蕴含着很多的地理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着很多益处。 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讲到地域分异规律时,共有三个地带性规律,一个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一个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还有一个是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在讲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时,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直接引入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即下降0.6 ℃,正是由于这种地带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对于我校学生,也可以引用长白山典型的垂直自然带分异情况,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四、水循环 在讲水循环时,运用李白《将进酒》诗中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导入,并提出问题: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了吗?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最后有学生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但是通过海陆间循环,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由此可见,如果诗句运用的好的话,及时地、恰当地引入古诗词,有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接受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启发学生回忆古诗词,增强记忆,还可能提高教学效果,陶冶学生情操。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推进县级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思考 县级人民银行在经历职能转换后的一段适应过渡期后,已逐步适应央行履职要求,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当前县支行队伍的实际状况与履职需求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如何整合现有人力资源,积极应对岗多人少等突出矛盾,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保证县支行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县支行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央行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一)人员结构老化,非业务人员占比偏高,人员进出机制不畅,影响县支行履职 以富民县支行为例,该行现有员工20人,其中:行政管理、党群纪检、后勤服务、档案文秘、人事总务、科技信息管理等综合类人员10人,占比50%,业务人员10人,占比50%,其中基础业务类人员7人,综合业务类人员3人,部分业务人员还兼负党群工作;40周岁(含)以上13人,占比65%,40周岁以下7人,占比35%,员工平均年龄42周岁,最低年龄28周岁;具备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员5人,其中1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25%,其中4人为2002年后招录的应届毕业生,1人为98年从农行调入。自2002年来支行共有3人调出,调动均在人民银行系统内,其中2人为主要领导调整,1人调入昆明中心支行。人员缺少资源的更新流入,更缺乏流出的代谢渠道,队伍犹如缺乏流动的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人才的匮乏更是使县支行只好从“矮个”中选择“人才”使用,不利于县支行提高履职能力。 (二)发展空间有限,员工进取心不强 如,富民支行股级(含)以下干部中,具备中级职称8人,占比40%,2002年以来,由股级干部提拔为科级干部仅4人,且其中2人为非领导职数,而对于多数员工而言,能提拔为1名正股长已是县支行职业生涯中较高的目标了。县级支行领导职数、职称职数受指标限制的现状使部份员工缺乏上进的动力,认为工作保平安、名次不落伍即达到目标了。 (三)职工收入水平相对递减,员工积极性难于调动 近年来,经过2006年工资改革、2008年规范津补贴和2011年工资完善和改进三次较大规模的工资制度调整后,县支行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2002年均有较大程度提高,但由于县支行人员经费与工资计划的不匹配,费用总额逐年减少,形成了有工资政策无经费指标的尴尬,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又不断推高了县支行的行政成本和职工个人的生活成本,导致了职工的相对总收入实际下降。目前县支行员工收入与当地金融机构同级别员工相比已是末位,特别是中层以上干部与各金融机构同级别员工收入相差更大,作为人民银行员工的优越感降低了,员工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四)岗位苦乐不均,但薪资差异不明显,薪酬制度的不完善,以至于工资的激励功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随着县支行的岗位整合的不断深入,业务调整和人员结构出现较大矛盾,加上县支行人员老化问题,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岗位苦乐不均、忙闲不均的问题,工作技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往往无人愿意承担,更多的时候需要组织做工作。按照现行的工资制度,员工工资主要与工龄、职称、职务有关,对于不同岗位工作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干好干坏等因素则没有给予充分体现,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绩效工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工作成效,同样也存在着以职务和职称为主的考核,只要是同样的职务和职称,绩效工资就是同样的标准,而不论其所在的岗位和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为之所付出的工作量。这样的工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完全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首先从职务上来说,同样的职务,员工基本倾向于工作量和风险较小的岗位。如中支机关的科长和县支行的行长同样为正科级别,但是工作性质、工作量和承担的风险存在着很大差别,但是绩效工资反而是县支行行长处于较低水平。不同级别的职务,工作量和风险责任也没有与之相对应。如县支行任非领导职务的科级干部与担任部门负责人的中层干部,其工作量和风险责任与工资水平反而成负相关。其次从职称上来说,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也没有与其工作岗位要求和工作量水平对应。如一个股室长工资甚至低于一个不任行政职务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而两个岗位相比而言,显然是股室长工作量和担当的风险都较为很多。 (五)员工教育培训机制适应性不强 县支行限于自身师资力量的不足,自行组织的培训较少,而上级行组织的综合培训主要集中于行领导,且次数也不多,对一线人员的往往都是业务部门关于是系统业务操作上的培训,对于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基本上没有,近几年开展的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与考试与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员工花了不少时间学习考试,但对业务工作的促进作用不大。 (六)内部管理不科学,不利于提高履职能力 一是信息调研工作过多过烂,如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应的反馈等,办公室、货币信贷、调查统计等部门均须上报,有时造成重复劳动;二是内部管理工作占比偏重,不堪重负。县支行的人员除去行领导外,工作人员数在20人左右,部分行甚至更少。须设置纪检监察联络员、工会小组长、党小组长、文明创建联络员、科技安全员、法律事务联络员等岗位,部份业务人员还兼任党、工、团工作。以富民县支行为例,除去3位行领导外,全行在职职工17人,大都一人多岗,最少兼任1项,最多兼任5项。另外,业务部门也要开展“文明集体”、“职工小家”等创建活动,要开展内控制度自查工作、党群及廉政知识学习、廉政建设等,分散了业务部门的精力。三是部份业务工作无相关法律支持,超出县支行能力范围。如现积极推动的农户信用档案收集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主要是为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提供信息共享平台,但金融机构并未将信息档案作为信贷决策的参考依据。这里面有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在体系建设方面缺乏硬性的法规和制度支撑,金融机构的配合更多的是在行政要求下的应付。又如,县支行支付结算推广工作任务也很繁重,然而,县域企业如果没有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等支付结算工具的“需求”,人民银行结算工具的“供给”只是无效“供给”而已。 二、推进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心,提升基层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简单说就是人事管理,其实包含了人力资源工作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内容。就人民银行基层行实际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与配置。首先要改变目前县支行员工招录基本上由中心支行组织完成,县支行根本无权参与的局面,让县支行能够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实现所进为所需,真正为县支行配备其所需的人才。其次改变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招录理念。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部分高学历的工作人员不能适应基层行工作实际,县支行中不乏对高学历人员是眼高手低的评价。县支行的大部分工作岗位其实要求的是具备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的是实际动手能力,不需要很高的理论素养。而将综合理论素质较高的高学历人才放到这样岗位,其结果就是岗位与人员的错位。二是薪酬管理方面。要改进现行工资制度,逐步改变以职务、职称为主的工资模式,积极推进岗位分类管理工作,科学划分岗位类别,以事设岗、以岗用人、按岗定薪,真正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解决县支行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中层干部作为县支行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应给予更大的重视力度,要加大对中层干部补贴,完善激励机制,严格奖惩制度,拉开奖励档次,加大力度鼓励对县支行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把奖励与晋升晋级挂钩,真正实现“奖励奖该奖之人,晋升晋该晋之士”。三是培训与开发方面。根据县支行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的培训,开展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促进员工知识和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使其劳动能力得到增强和发挥。物质的激励作用是短暂的,个人价值得到体现才是一个人工作的主要动因,让工作带给员工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才能长久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使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协调,达到员工个人和央行共同成长的目的。 (二)加大对县级支行的支持力度,明确县级支行职能定位,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强化金融服务 首先应明确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县域金融核心部门,在配合地方政府组织、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应加大对县支行的费用扶持力度,特别是在人员经费方面应当给予更多的倾斜力度。其次建议中心支行将县级支行的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职能上收,简化对县支行工会、党支部、团支部的考评工作,不硬性要求县支行职能股室开展“文明集体”、“职工小家”等务虚性工作,既解决了“同级监督”乏力的问题,又减少了留于形式的文字报告,便于支行集中优势兵力开展“主业”工作。最后建议中心支行根据县域经济金融特点、县支行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等情况,对县支行实行业务授权制度,并根据职能任务分配相关配套人员费用和工作经费等,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坚持“有需要才分配”的原则,不普遍撒网式地下达工作任务,应根据各行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是否参与,避免县支行为完成一些不合理任务而胡乱编造,应付了事。 (三)改革人事制度,优化人员配置 一是实行能进能退的用人机制,鼓励提前退休、实行竞争上岗、绩效考评等多种配套措施和多种途径使不适应或拒绝履行工作职责的人员退出现任岗位,出现人员不足问题时可以用合同工代替,腾出位子招录一批精通金融、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优秀年轻人才充实到县支行,注入新鲜血液,焕发生机和活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力度,改变后备干部的长期备而不用的实际状况,给予后备干部更大的成长空间。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全面推行岗位轮换,突破干部管理体制上“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建立中心支行与县级支行人员“下派上挂”的双向流动机制,参照国家公务员录用改革思路,上级机关的人员应基本从基层行选拔,给予县支行人才向上的流动渠道,让县支行的员工能看到自己发展的广阔前景。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我国建筑企业的数量开始呈集合数倍向上攀升,本文通过对我国建筑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开发,及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弊端进行探析,再结合现今我国人力资源中的管理论,进一步提出有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开发与创新的办法和对策,从而进一步加强及推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建筑企业 人力资管 开发与创新 对策与建议 现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看成是企业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也可以看成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目前,由于我国大多建筑企业长时间受到计划体制的制约,导致相关建筑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管理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得企业在进行其他资源管理时受到极大的制约。本文以我国建筑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创新为重点分析问题,主要对开发与创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 1、许多建筑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时由于其领导部门的思想陈旧,管理技术不到位,再加上领导部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从而使得领导部门忽视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许多建筑企业只是看重了企业发展中的效益与利益,常常忽视了人才的重要,只把人力资源部门当成了一个普通的事务性小部门来看待,并且常常把一些日常工作交给一些工作能力不高的人员去完成,这便使得很多基本工作无法被灵活完成,而是只能被人依靠死板的条条框框去处理,这便直接导致了企业在人才管理上缺乏了人性化。 2、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测评、考核等工作时,很多企业都缺乏专业性、科学性的管理模式,而且由于这些企业一般都不具备准确性较高、定量性较强的有机性工作指标,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起到应尽的作用;由于企业在进行业务工作时流动性比较大,使得一些工作人员在接受考核时得不到准确的发挥;一些企业在招收工作人员时,很多新人都是通过关系进入企业的,这便直接导致了企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的参差不齐。 3、通常情况下,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都会造成人力资源总量超于预计总量,从而出现人力资源浪费或是人力资源结构互相矛盾的情况。而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分工后,经常会出现工作量大但劳动生产量低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多工作人员心态浮躁,经常对工作应付了事,而工作能力高的人员又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这便使得工作结构矛盾差异大,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频频发生。 二、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的对策 1、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明确且完善的规划。人力资源部门是建筑企业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门,它的地位和其他部门一样,需要相关的负责人拟定严格的管理规划,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便需要负责人结合现今建筑业的实际行情来对管理政策给予全新的规划,同时再将国际的建筑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与我国建筑企业所具备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与创新,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国现今形式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 2、树立好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建筑企业想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以优秀的管理方式和优秀的技术为前提才能办得到,而所谓的企业文化则是一个企业奋飞时所需要的翅膀,它的重要性并不低于管理模式与技术手段;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归属感,也能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能让企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这便需要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对于企业文化给予一定的重视,在符合企业规模与员工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做出一定的创新与改革,通过现今网络的庞大消息库拟定出更加符合企业的文化方案。 3、建设完善的福利待遇。对于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因为无论是何种企业,只有最大程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个企业才能更好更健康地向前发展,所以及时对员工福利做出变革与创新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必须经历的道路;而从企业发展中的管理模式以及经济能力来考虑,可以给予不同阶级不同能力的员工相应的福利待遇和薪水补助等,让员工能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工作热情;而在进行薪酬制度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岗位与不同工作阶层的特殊性和技术性等,让工作环境变成一个竞争的环境。 4、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提高相关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能力,依照实际情况给予工作人员一定的教育培训,让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而一个建筑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的要求同样很高,因为建筑行业不同于销售行业,它对技术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 5、提高对人才的重视。提高对人才的重视度,建立并巩固人才观,积极做到人才观的创新。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只有在树立良好的人才观同时,抓住人才,懂得运用人才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作为我国不可或缺的企业之一的建筑企业,在其进行发展的同时应该及时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对于企业内部工作能力高,业务效率强的人员给予一定的重视与运用。 6、积极带动人力资源部门的发展,努力做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依然延续着老一套的模式,这便使得其管理模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出现诸多的弊端。而对于人力资源部门能做到及时创新、及时改革则可以更好地带动人力资源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管理与技术的双发展。 结束语:在我国建筑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工作体系。一个企业只有在合理地运用人才,懂得分辨人才时才能更好地将企业做大,并延续发展下去。而如何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做好,这便是管理者需要不断分析的一大问题,如何做到管理中的创新更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基于GERT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时间和费用风险管理 摘 要: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受重视,开发的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利用随机网络技术建立该开发过程的GERT网络模型,并对其仿真求解,获得该培训开发过程中的时间和费用概率分布和各种统计特征值,随后计算这些参数的期望和风险度等,从而提供时间和费用定量化分析,以期为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开发计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开发;GERT网络模型;模型求解 一、图示测评技术的理论介绍 (一)GERT方法概述 这种方法是在PERT(计划评审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决策节点,不仅将活动的各个参数,如时间和费用等设为随机性分布,而且其各个活动环节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也具有随机性,即活动按一定概率可能发生或者不发生,相应地反应在活动开始或结束的节点或枝线也可能发生或不发生。在网络的表现形式上,增加了决策节点,并且节点之间具有回路和自环存在。 随机网络的建模要素是活动(弧)和节点,其仿真过程可以想象成一定的时间流、费用流和性能流。通过各项活动,并受到节点逻辑的控制流向相应的活动中。每次仿真运行,就相当于这些流从源节点出发,经过相应的节点和活动,执行相应的事件,最后到达网络的终节点。由于网络中可以选用具有各种逻辑功能不同的节点,可能导致三种流只经过网络中的部分节点和弧,并到达某个终止节点。网络中活动和节点都有时间、费用和性能三种参数。每个活动上既可赋给弧本身所具有的三种参数,即该项活动本身所需要的时间周期、消耗的费用及经过本活动所产生的性能参数。同时,每项活动上还具有累积的三种参数。 根据活动在网络中的位置,从源节点开始,时间流、费用流和性能流经过一定的路径,到达该活动时,所有途经活动上三项参数的累计总和。例如,在网络中某项活动完成时,在该活动上可以得到从软件项目开始到此活动完成时刻的周期、累计费用和到此时已达到的性能值。 (二)GERT网络的解析算法原理 从理论上讲,把信号图原理和矩母函数的特征结合起来就形成了GERT网络的解析算法的基础。 信号流图是以网络图形式表示所研究系统(或问题)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线性系统的建模和分析工具。由于信号流图的特性的存在,可以利用解信号流图的拓扑方程的方法,得到信号图中任意两个节点的等价传递系数。在GERT网络模型中,任意两个节点的枝线实现是有概率的,且完成该枝线所需要的参数有着自己的概率密度或概率分布,分别对这些概率密度(或分布)求积分从而得到该参数相应的矩母函数。 GERT网络解析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先对各项工作定义其自有函数,再求出其等价传递系数,接着结合矩母函数的基本性质,即可繁衍得到网络的所有参数。 二、运用GERT技术进行开发活动成本费用和时间的分析 (一)开发活动成本费用和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 现在对于时间和成本的研究,已经将成本和时间均视为一种资源投入,其两类资源的投入在供应链、研发、流程运作中具有替代性。例如,在研发中,若是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既可以节约研发时间,当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时,则可用时间来代替,即延长项目的完成时间,正因为这种替代关系的存在,在一定范围内,会存在一个最佳的成本和时间值。同时随着时间的压缩,需要投入的物质资源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造成的。本文在后面的研究中将假定时间对成本的边际替代率为常数k(k>0,为常数),上述情况如图1所示。 实际生活中,完成某项活动的时间t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把它视为一个随机变量,相应的成本费用也能看成一个随机变量。这样就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来得到另一个的密度函数。 首先来回顾高等数学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设随机变量T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t),且C=c(t),其中c(t)为单调可导函数,则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g(c)为: 其中,h(t)是c(t)的反函数, 现在假设人力开发培训过程完成时间T具有概率密度函数f(t),成本费用为时间的线性函数c=a+b+t,根据以上定理,成本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a) (二)关于时间、费用因素的GRET模型的解析 1、推导互斥性GERT模型的解析算法 结合上述所得概率函数,根据矩母函数的定义,成本费用的矩母函数为 将(a)代入上式,并令t=■ ,从而计算得: 结合GERT算法的相关规律,含有时间和成本费用两个参数的矩母函数为: 2、定义GERT模型中的各个支线的传递函数如下: 3、求出互斥型GERT模型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传递函数 通过信号流图理论中的梅森公式,还可以求出互斥型GERT模型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传递函数Wij(s)。 4、求得项目实现概率 由始节点至终结点的传递函数为WE(s1,s2),根据矩母函数的性质,则终结点实现的概率PE为: 则始节点至终结点的等价矩母函数为: 5、根据矩母函数来求相关指标 求得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过程完成时间和费用的均值、方差和风险度分别为: (三)GERT解析算法在战略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意义 本文针对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的开发策略,来进行分析其培训计划所需要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从而在开发前能合理估算人力资源开发完成时间和费用,从而根据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安排。例如:某企业需要一批营销策划者,则需从已有的人员中进行筛选和培训,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施计划前,应该考虑企业需要此岗位的迫切程度、人员工作时间的空闲适宜度、流动资金的周转情况等等,鉴于GERT技术所含的时间和费用参数的分析,笔者认为该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测算人力资源开发过程完成时间和费用的估算的,以下将结合GERT解析法的原理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特征进行数据分析。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首先分析企业对员工能力的需求,即设置岗位(终节点),既可以在已有员工中选中合适的员工,进行岗位调离,又可以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再通过考核。若考核合格,则进入相对应的岗位进行工作;若为不合格,则再进行修改方案进行再培养。这些步骤的进行可以采用GERT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其解析法来求得这项培训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的概率,也能求出实现其目的的预期期望值和风险度,从而能帮助企业合理安排时间和预算支出。 三、建立模型,实际运用 设XX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过程GERT模型如图2所示,各活动参数如表1所示。假设完成培训开发活动所需要的成本费用和时间的线性函数。现在通过GERT模型的解析算法来求实现节点4时所需要的时间、费用的均值、方差以及他们各自的风险度。 解:该培训开发过程中的费用为时间的线性函数,可得其活动完成时间的剧目函数MT(s1)和费用的矩母函数MC(s2)如表1所示,由此可得其对应的传递函数W1、W2、W3、W4和W5。 该GERT模型中有两个路径可以从节点1到达节点4:1234和14,有一个一阶回路232,?驻=1-W2W3。 路径一:P1=W1W2W5,?驻1=1-0=1 路径二:P2=W4,?驻2=1-W2W3 由梅森公式 由上式可求得节点4实现的概率PE和等价矩母函数WE(s1,s2)分别为: PE=WE(0,0)=1 计算出的这些指标表示:该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计划肯定会实现,无论是直接换岗或是培训后再上岗,均能保证公司有符合资格的人匹配相应的岗位;整个筛选和培训的过程最佳估计数大约为64天,离散程度即风险天数大约为22天,风险程度为34.5675%;达到目标最佳期望值会花费114785.7元,离散程度即风险花费为6538.3484元,风险程度为5.6%。 说明该种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活动的风险偏小,如果企业在时间和金钱方面能控制在风险范围内,是可以通过这种模式进行培训开发的,关键需要将这些参数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如对该岗位人员的需求迫切程度、近阶段公司的经营情况、员工是否有时间和精力来接受培训、同期可控培训花费的流动资金的具体情况等,选择合理的时间段进行该项开发活动,从而能够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情况下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提高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摘 要] 一般来说,商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应始终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来开展。一是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二是实行公平竞争的聘任用人制度;三是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五是创建学习型企业。 [关键词] 商业企业 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对大多数商业企业来说,人才缺乏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但与其说缺乏人才,不如说更缺乏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应建立人才机制,重视吸引人才、开发人才、激励人才。商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应始终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来开展。 1.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对员工的招聘、培训、考核、使用、调动、升降、薪酬、福利、退休等,实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规范人员流动,防止无序跳槽。 2.实行公平竞争的聘任用人制度。聘任用人要通过公平竞争,使用各类人才应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引进企业急需的掌握现代商业管理理论知识和具有实际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注重不要机械地制定用人标准,不能单纯地用年龄、学历、经历作为招聘人才、使用人才的惟一依据,应大胆使用各种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3.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培训的目标是让每个员工对企业的总体服务战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增强为顾客服务的自觉性,提高服务技巧。因为,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应把企业经营服务理念贯穿培训的始终。这种经营服务理念需要在日常具体服务中加以体现,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要根椐不同类型的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职责作用不同,来进行不同的培训。应特别重视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训,因为他们不仅直接和顾客交流,而且直接参与服务活动,他们的素质和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到业务的进行,企业的形象和服务水平主要通过他们体现出来。对一线员工要加强素质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业务技能训练教育,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提高服务水平,为满足顾客需求的愿望为己任去经营,并在长期的工作中,锻炼成为专家型服务人员。同时,由于企业内部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应注意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操作队伍。 4.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体制。一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商业企业要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全体员工贡献聪明才智,就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商业企业要设计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相挂钩,激励的方式可采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要加大对一线员工的激励力度,使他们意识到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的,他们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励,他们对顾客的服务态度就会变得消极,并将这种态度传递给顾客,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二是建立有力的约束监督机制。激励和约束如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乏约束的激励是无法达到激励目的的。将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人员都严密有序地协调起来,形成一整套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监督机制。同时,要教育广大员工关心和监督企业的重大决策及企业的发展状况,敢于对企业的不良现象和重大决策失误进行揭发斗争。 5.创建学习型企业。营造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将企业培养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学习型组织”。通过这个“学习型组织”,员工之间进行广泛深入有效地沟通,相互学习和交流,以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能被清晰地理解、认同和接受,并转化为企业员工自觉的行动,不断交流与总结中形成企业的独有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进而将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中去。相反,如果没有一个“学习型组织”,就不能够进行持续学习,不会有知识积累,那么不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通过内部开发还是外部获取,都是难以实现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先导,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核心竞争力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在一定情况下它的领先地位会丧失。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保持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而实现创新必须依靠一个“学习型组织”来支持和保障。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需要一个支持其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组织机制,一是有一个扁平化组织结构,以使决策权的下移和平等的信息交流;二是组织具有开放性,信息与资源在企业组织内部共享;三是组织具有亲密合作的关系,团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方法探析 摘要:本文以提高基层央行履职能力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的改革措施和完善方法。 关键词: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一、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存在的矛盾与不足 基层央行人力资源是指在基层央行从事金融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的人员所具有的体力、智力和心力的总和,是基层中央银行中最重要的资源。虽然职能调整以后,基层央行根据履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使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体制、外部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基层央行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结构性矛盾。(1)人员结构欠合理。整个央行系统人员分布成“正金字塔”型,总行人员数仅占人员总量的1%,县级央行员工占央行总人数的47.2%,而业务量的分配自上而下成“倒金字塔”型。(2)职称结构欠合理。高级职称的人员量偏低,2006年末地市中支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仅2.5%,县级支行仅占1%,远低于总行规定的10%的水平。而基层央行初、中级职称人员总量偏多,地市中支的中级职称人员占比高达61.1%,已超出总行规定的50%的占比水平。(3)专业结构欠合理。专业人员比较集中在经济金融专业,中级职称人员中研究、会计、工程类比例不足15%,既懂经济金融、又懂现代公共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4)知识生产力不足。虽然近几年招聘了一批大学毕业生,由于高校的专业划分过于细化,也偏向理论,使得这部分人员入行后的“培养期”越来越长。此外,专业知识基础较弱的员工,由于学习能力不强,自我开发能力较差,更新知识的动力不强。导致基层央行难以跟上新形势、应对新挑战。 二是人员配置矛盾。(1)高素质人才引进渠道还不畅通。由于机会多、信息密集的大城市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到中小型城市,导致地市以下基层央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引入渠道有枯竭趋势。(2)人员编制矛盾突出。随着央行业务的发展,岗位越分越细,具体操作人员紧缺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以县(市)支行来说,国库2.0版本的运行将原来3个岗位细化成为了11个岗位,由于县市支行多年没有引入新鲜“血液”,使支行人员紧缺的程度进一步加剧,不少支行无法按照要求配置人员。(3)各部门间人员配置还不平衡。如某沿海发达地区中心支行下辖的6个县(市)支行中,从事行政管理、党团工作、纪检监察、货币发行、保卫等工作人员占总人数的46.2%,比重过高,对“研究型”央行的建设造成一定影响。(4)人才配置还比较粗放。由于没有科学的职位说明书,导致“错位”使用还时常发生,如:有的统计、研究方面的人才长期在操作型的岗位上,人才“浪费”现象还不能完全杜绝。 三是管理理念矛盾。(1)基层央行现有人事管理执行的是行员管理制度,既不同于公务员制度,也不同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具有定位不准、制度不稳定的特点,与现代人力资源理念差距较大。(2)现有的人员流动管理仍然比较传统,基本遵循“要人―分配―使用―退休”的程序,没有开发人力资源的要素,人的潜力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励。(3)基层央行员工培训不够系统,与金融行业的实际联系紧密性不够,培训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学与不学无明显差别。(4)员工职业生涯理念比较淡薄,长期抱着“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想法,直接影响工作主观能动性。(5)基层央行按部就班意识浓厚,创新能力不强,履职能力的提高还跟不上央行业务发展的步伐。(6)绩效评估不够合理、科学,职位分类不够明确,工作忙闲不均,“水煮青蛙”效应明显。 二、影响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人民银行成立以来,基层央行人员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特点。一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军队复转退人员是基层央行主要的新鲜“血液”,尤其在八十年代初期和这之前,基本没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央行工作;二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人行和工行两行分设,一批有经验的业务骨干随着业务划分流向工商银行;三是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按照“人随业务走”的原则,一部分年轻、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划拨到银监会。这些都给基层央行的人力资源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和压力,客观上造成了基层央行的员工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技术职务偏低、传统业务人员偏多的局面。 (二)制度原因 一是基层央行体制不明确。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人民银行存在着“一行两制”的局面。总行属于公务员管理体制,其他分支机构既“比照”公务员又参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行员管理制度。由于国家对此种管理体制并无法律或政策上的规定和说明,基层央行定位具有不确定性,增加了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难度,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二是基层央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传统色彩”浓重。基层央行人事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总行1996年7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员管理暂行办法》,在内容和形式上较多地参照了国家公务员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其特点是重监管、轻开发、轻引导,习惯于使用组织行政命令形式对员工进行管理调配并加以监督,而对员工自身潜能的发现与开发缺乏理性引导和教育培训。 (三)组织文化原因 组织文化决定了员工的地位,员工的职业生涯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所在的组织文化左右的。由于长期而又浓重的行政管理模式,不少基层央行存在“家长制”的管理模式和“家族系”的员工组织结构。这种发展滞后的组织文化给予员工发展的机会比较有限,使员工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开拓的带头示范效应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四)个人素质原因 个人的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发展起来的、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由于中央银行在金融领域具有天然权威性,不少基层央行的员工养成了养尊处优、居高临下的思想,缺乏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志向,其自我完善、自我投资的动力明显不足。这就必然使基层央行难以承担起员工知识更新与素质提高的任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原因的束缚,基层央行的教育培训主要由总行统一规划、统一内容,其对象也多是中层以上领导,培训需求最强烈的普通干部职工很少有充电的机会。随着央行职能的不断深化,基层央行员工,特别是学历低、年龄大的人员素质与时代的要求矛盾会更加突出。 三、提升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基层央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满足基层央行不断发展的需要,在综合考虑组织发展目标和人员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依据现有条件,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工作人员能胜任本职工作并不断有所创新。作为央行一线的基层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快人民银行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步伐,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达到人和事的恰当配合,全面提升人员智力和激发组织活力,从而提高组织效能。 第一,积极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基层央行要充分认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投身于央行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坚决杜绝“只做改革被动接受者”的思想。在研究和探索中,要树立人力资源是具有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活”资源的理念,以基层央行独特的视角来研究央行人事制度改革问题。 第二,合理整合内设机构及岗位,实现人员优化配置。一是要进一步合理整合内设机构。对于职责相近或交叉的内设机构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政出多门的弊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合理整合岗位。通过撤、并、兼岗位,对任务不够“满”、工作量相对“少”、工作职责相对比较“轻”的岗位进行有效重组,有效解决基层央行人手紧缺的问题。三是要大力引进竞争上岗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要积极引入竞争上岗机制,做好规划和宣传,实现竞争上岗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员工的职业上升通道。四是开展双向聘任,优化人员配置。按照“因事设岗、能兼则兼”的原则,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机制,引入末位淘汰制,实行由行长聘任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任一般干部的制度。 第三,实施职位分类制度,探索“以岗定酬”机制。首先,进行职位分类,编制职位说明书。(1)开展职位调查,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饱和度、程序、权限和重要性等。(2)按照岗位性质不同,将基层央行的岗位分为分析研究类、外汇管理类、金融服务类、综合管理类、党群机构类等五个职组,将各个职位细分为关键、重点、一般三个职级。(3)科学地编制职位说明书,明确各职位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工作流程,实现科学管理。其次,实行以岗聘人、以岗定酬、岗变酬变的制度。逐步建立符合不同岗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分级分类薪酬管理制度,形成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实现优效优酬、特岗特酬,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约束功能。 第四,改进约束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基层央行要将物质激励与感情激励相结 合,对工作表现突出,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给予嘉奖;各级领导要身体力行,努力贴近基层员工,贴近他们的内心生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以职位分类和岗位说明为基础,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相应的主要业绩指标,避免“大一统”考核指标,对每位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业绩评价与绩效考核。要以考评结果作为晋升、奖惩的主要依据之一,从制度上遏制寻租现象,实现人员晋升、奖惩的公开和公正。 第五,加强人员流动管理,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流动机制僵化是行政机关普遍存在的缺陷,容易导致人才知识的单一化,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增加部门、岗位和任务之间的流动性,有利于开拓员工的视野、积累经验,有利于提高基层央行员工的岗位适任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此,基层央行可通过细化干部交流制度,努力实现交流对象、交流方式的规范化。干部交流中,要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注重对四十岁以下的优秀业务骨干和后备干部的“复合型”能力、全面主持工作能力的培养。 第六,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基层央行应按照新形势下的履职要求,及时调整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分析,积极探索适合基层央行的教育培训工作模式。无论是长远规划,还是短期培训目标,都要以提高央行履职能力为中心,遵守“高低搭配、长短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骨干培养与全员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与综合教育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远程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强化培训效果,提高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加大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培训奖励制度,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舆论向导。 第七,培育团队精神,努力打造央行特色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基层央行要结合地方特点,引导全体员工使之形成具有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伐的整体,努力打造和谐的央行文化,引导员工树立风雨同舟的团队精神。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基于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常用手段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构想 摘 要 企业发展,人才先行。德国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中保持先锋地位,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功不可没。作者于2016年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resden)访学,在此期间深入了解了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常用手段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本文深入探讨德国企业相关成功经验在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移植,对如何孵化、招募和保留酒店人才,推动酒店长久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手段 德国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开发手段 (一)研讨并达成协定 Agreement 德企组织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关于未来发展规划的研讨(企业全体人员参与的研讨每年需至少开展一次),研讨结果需以文件形式记录。该手段需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设计讨论议题,协调参与人员时间以及组织讨论(通常持续两小时)。有鉴于此,中国酒店可于每年年底或开年之际,一方面由决策层(高层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等)召集酒店质检部、人力资源行政部、财务部、市场销售部、工程部、房务部、餐饮部等各个业务部门的管理层(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层(基层管理岗位员工)和操作层(一线服务人员)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就酒店新一年度重要发展方向、目标、战略和实施计划展开探讨,并于会后就探讨共识形成纲领性文件。另一方面各业务部门在酒店代表会议结束后召开部门全员会议,就酒店年度发展纲要结合本部门具体实际开展筹议,细化本部门工作目标和执行要求,制定相应年度工作计划,并于计划执行过程中定期常态性召开会议了解实施进度、实施困难和其他相关意见,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扎实高效推进。 (二)工作丰富化和授权 Job Enrichment and Job Enlargement 德企在资深员工寻求工作的一些变化时会考虑给予员工一些新的工作任务或者工作职责(权力),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汲取德企经验,中国酒店一方面可合理增加资深员工岗位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可给予优秀员工其相应上一层级职位的某些岗位权限。如酒店总机话务员的工作任务通常为负责酒店电话的接线工作,保证准确、迅速地转接所有来电至相关业务部门,而其岗位工作任务鲜少直接涉及酒店业务处理内容,长期大量重复基本的电话转接工作会令话务员对工作产生倦怠。因此针对对酒店业务运转非常熟悉的话务员可让其在基本的转接线工作任务中增加酒店客源市场拓展以及酒店客房、会议、餐饮、宴会销售等内容,并对其工作成效给予相关工作评价、职位晋升和薪资提升等激励措施。又如针对工作表现优异的餐饮部服务员在考虑将其职位晋升为上一层级的餐饮部主管前就可增加其部分工作权限,如授予编制服务员排班表,监督服务员出勤情况、仪容仪表和工作规范,以及向厨师长提出有关餐饮制作、销售建议等的工作职权。 (三)岗位轮换 Job Rotaiton 德企运用轮流转换员工在企业内部岗位的方式降低员工对工作的厌倦,使之全方位认知企业各部门运作情况,培养企业多面人才。中国酒店在培养酒店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才(决策层和业务部门管理层)时可考虑借鉴吸收此方式。如酒店在计划提拔相关人员为人力资源总监前,可安排其进入各业务部门(质检部、财务部、市场销售部、工程部、房务部和餐饮部等)轮岗工作,使其更清晰了解酒店组织架构,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工作任务、工作规范及技能要求,以及员工的培训需求、薪资和晋升诉求,使其在晋升后能够更准确地制定人员编制、晋升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奖惩制度,更容易把握处理人事投诉、劳动争议等问题。 (四)导师及同伴指导 Coaching and Mentoring 德企业经常会采用导师及同伴指导等手段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企业邀请经验丰富、高资质、可信赖的外部专家入驻企业协助处理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也会从企业内部发掘高水平员工,委派其与其他员工一起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帮助、指导其他员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中国酒店在餐厅管理改革过程中可积极采用导师指导方式。现阶段中国酒店餐饮存在的共同问题在于餐厅特色和餐厅品牌不突出。众多传统的中国酒店经营者过多注重酒店客房的经营和销售,而对酒店餐饮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认为酒店只需为客人提供足够种类的用餐选择和用餐分量即可,并且无需做过多相关宣传,所以导致酒店餐饮不够精细化、特色化、没有广告效应,造成酒店客人更多选择外出酒店就餐,而酒店外客人因缺乏对酒店餐饮的认知亦不会将酒店餐厅作为用餐选择。为解决此问题,酒店可考虑邀请明星厨师入驻酒店餐厅,一方面请明星厨师考察餐厅运作,并在此基础上融合酒店和酒店所在地特色,研发招牌菜品,改造餐厅外观和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请酒店公关销售部门就明星厨师入驻酒店餐厅及时做广泛媒介宣传,打造具知名度和个性化的酒店餐厅。 同伴指导则可作为提升员工英语水平的手段。目前酒店员工总体英语水平偏低,不能自信自如地与外宾交流,影响外宾对于员工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的评价,继而影响酒店声誉和形象。鉴于此,酒店可从内部发掘英语水平较高的员工,委派其与水平薄弱的员工于同岗位工作,亲身示范使用英语进行对客服务,分享英语学习经验,监督同伴英语学习。此种同伴分享激励式的学习方式可较大提高员工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学习效果。 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德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路径,可划分为企业项目内晋升(Project Career Pathway ),技术专家(Expertizing)和管理培训生(Management Trainee)发展通道。管理培训生制目前已在中国酒店业广泛应用,以下着重探讨中国酒店如何借鉴采用企业项目内晋升和技术专家发展路径。 (一)企业项目内晋升(Project Career Pathway ) 企业项目内晋升是指人才参与企业制造特定产品的临时项目,通过项目助理、项目统筹、管理助理、项目经理的路径进行职业晋升,临时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结束后,项目人员有可能进入企业正式岗位,此种路径深受应届高校毕业生欢迎。中国酒店业目前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通常采用管理培训生的培养方式,此种方式通常针对某个具体管理岗位,为培养全面型管理人才,酒店可吸收毕业生参与运营项目。如酒店与各大社会团体、企业合作举办各类活动项目,可招收高校毕业生进入项目工作,进行创造性策划,协调部门内部及与其它部门合作。待其工作能力达到职业经理人标准、建立业界良好的关系网络后委任其为项目经理,主持整体策划,监督计划实施,发现潜在和现实的危机向酒店决策层及时提出预防和消除意见。通过项目操作管理的实践,毕业生能够迅速熟悉酒店各部门运作,拥有庞大的行业资源网络,具备统筹掌控能力,能够胜任酒店正式业务管理岗位工作。 (二)技术专家(Expertizing) 德国企业重视技术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对具有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人才专门设置专家岗。中国酒店行业正面临激烈的竞争,为使酒店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急需熟悉酒店各方面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指导企业提升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目前中国酒店总体薪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进驻。鉴于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薪资水平,可考虑运用德国模式特设指导酒店运营的专家岗位,并给予此岗位受聘人员丰厚薪资,以此可极大地解决酒店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 企业发展,人才先行。将德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常用手段和企业内部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成功经验在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移植,能够孵化、招募和保留酒店人才,推动酒店长久可持续性发展壮大。 (注:本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工教育培训管理探讨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的竞争也逐渐成为企业之间最为关键的竞争环节之一。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促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和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教育培训 引言 电力企业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要改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传统落后的工作方式,增加重视程度,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对人才的集约化管理,从而提高最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重要性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将企业需要的高端人才吸引到企业中,通过完善的管理策略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根据相关统计表明,企业的创新活动涉及众多技术领域,进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变用人理念,这给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已经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因此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实施。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有利于控制人力资源成本,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现阶段,企业员工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具有流动性的职业生涯,显然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难度,为了留住更多的人才和激发其潜能,企业不仅应该和员工签订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契约,还应该与员工建立稳定的心理契约,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2、创新培训理念,奠定培训的思想基础 培训是职工更新知识、获得信息、开阔思路、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电力企业是一个智能型、知识型以及高新技术型的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到电力生产过程当中。生产技能岗位的培训应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简单易懂、科学实用为培训准则。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促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电网企业一定高度重视这种培训活动,学习和制定各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因此,必须把满足企业发展对员工品质、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员工培训的目标,把员工的教育培训与企业的长h发展结合起来,前者服务于后者,从而通过人才的培养,智力成本的投入加大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3、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职工教育培训策略 3.1 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制定严格完善的制度规章,给员工一个行为准则。在管理过程中,纪律与秩序是管理的最重要的。只有员工服从管理,才能安排其进行各项工作。首先,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做到精简化和高效能的原则,低企业内部岗位的职责任务以及绩效都要做好详细的说明,从而让每个职工和部门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应该承担的义务,避免工作开展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其次,需要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不能够照搬其它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其管理办法,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运行情况和员工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建立起合理的岗位晋升制度,这个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要提升企业内部的晋升快空间,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 3.2 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 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在适当的岗位,才能够实现人尽其才,充分的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同时,通过创建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能够充分的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遗余力的为企业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人力资源的创新开发管理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加强对电力企业薪酬福利制度的创新;第二个是对绩效考核制度的创新。在薪酬鼓励方面,首先要对电力企业内部当前的实行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与公司绩效考核紧密联系的员工激励机制,建立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职工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不同薪酬。其次,要不断探索薪酬制度的激励模式,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企业实行按劳分配、按岗位分配的年薪制,对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再次,也要相应的加大对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企业要根据员工的能力、资质、岗位、绩效等因素,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从而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有效留住优秀人才。最后,电力企业要根据各个部门职工、各级岗位职工职能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性质的考核,全面创新电力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让电力企业的职工都参与到绩效考核体系中来,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 3.3 制定合理的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实施多样化的培训手段 培训和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电力企业在员工技能培训时,应该围绕企业的产品结构、产品升级、技术引进以及技术革新进行,针对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职业发展一体化的培训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工教育培训计划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前提和基础。在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之前,需要详细了解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然后以此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同时,在培训之前,电力企业还要制定起系统的培训计划,制定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培训计划。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首先,对于新员工,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然后定期对其学期情况进行检验。其次,提升员工的主动学习意识,并采用激励机制提高其学习热情。最后,电力企业可以聘请外来有技术的人员对职工实施培训,增强职工的知识技能。在培训内容上要进行创新,充分向职工传达现代化的电力企业工作方法和理念,提升他们在后期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在培训的过程中,对成绩优异的员工可进行适当的鼓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的动力,使被动变为主动,让员工愿意参加培训,愿意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管理的开展,更能够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因此,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并完善各项改进策略,才能够保证在新时期下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关于电子政务视阈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研究 摘要:政府部门作为储存和具备大量人力资源的社会公共组织,加强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在简要介绍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在坚持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原则基础上,结合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具体实践和案例,就政府部门在推进电子政务进程中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方面的参考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部门 人力资源 开发 管理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政府服务能力与需求期望的提高,大量的应用软件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政府部门,我国政府部门服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化、标准化快速提升,早已全面进入了电子政务时代。电子政务时代,人力资源作为政府部门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明显和突出。因此,在新时代和新阶段,加强电子政务视阈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一、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 1.市场化原则 在推进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坚持市场化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等政府部门人才管理与开发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原则理念,具体来讲就是在确定公务员和行政管理人才的规模以及实现内部协调的过程中,要确保管理成本符合或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为此,一方面要努力精简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的规模与数量,实现人事匹配和精简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改革和打破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垄断性供给机制,在政府部门供给侧引入市场竞争,从而最大可能地降低政府部门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官僚化、形式化作风。 2.法制化原则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按照法律依据进行。在推进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坚持法制化原则,就是要努力做到:一是把政府部门公务人员的开发和管理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增强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行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而确保公务员制度等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制度的完整与尊严。二是要切实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政府部门公务人员的权利和地位,使得政府部门公务人员合法的权益和经济、政治、工作、生活福利待遇得到有效保证。三是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理清政府部门公务人员与政府部门、管理服务对象、管理服务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电子政务背景下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更好地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提供法律依据。 3.民主化原则 由传统官僚体制向民主行政体制发展,从而通过广泛参与和授权来克服官僚行政异化现象,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一大特点和重要趋势。因此,在推进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坚持民主化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转变传统行政上存在的“人大于法”、“潜规则大于明规则”等观念和现象,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部门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民主做法,一方面,要充分信任和支持政府公务人员,通过参与、授权等方式给予公务人员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法纪来明确公务人员的行为边界和底线,防止公务人员滥用权力和贪污腐败。 二、电子政务视阈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 1.高度重视技术人才 电子政务时代,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突出对技术型人才的高度重视。在重视电子政务技术人才方面,蕉城区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蕉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不断为技术型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在工作经费保障上,按照省、市文件要求,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部列入区本级财政预算,对专项开支,区委、区政府都召开专题会议给予研究解决,有效解决了建设经费、机构人员等问题。二是有效整合机构和人力资源,形成管委会统一领导,区联动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加大电子设备投入,仅2015年,新中心工程装修、设备配备、智能化系统建设等各项费用就达620万元。四是在电子化建设方面,建立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三个平台(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蕉城分厅、行政服务中心微信平台)和四个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监控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叫号预约、自助查询、服务评价、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等智能化功能,使得中心的软硬件设施都得到了全面改善。 2.努力激发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就是要努力激发政府部门人才的工作潜能和积极性。电子政务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离不开深度的智力参与和全力的精神跟进,因此必须努力建立健全技术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对政府部门技术管理人才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时间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和科学绩效考核,使其工作待遇与工作成绩、表现挂钩。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将政府部门技术管理人才的薪酬收益与岗位、职责、级别等挂钩,并设置一定的津补贴和奖金激励制度。三是要积极通过自主权授予、精神鼓励、专业培训、环境改善、职务晋升等方式对政府部门技术管理人才实现有效激励。例如: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各入驻单位根据区政府要求统一制作授权书,对入驻中心办事窗口进行授权,做到人员、职能、授权、监管到位。对每一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规程进行规范,办事指南要求许可单位、许可依据、许可条件、申请材料、许可程序、法定时限、承诺时限、收费标准依据、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等“十公开”,做到详细具体、简单明了。同时,先后制定出台《进驻单位窗口及其工作人员管理与考核办法》、《中心窗口及其工作人员月绩效考评办法》等管理制度。采取“日值班巡查、周例会点评、月考核评比、季度评选流动红旗、年度绩效评估”等方式,打造中心标准管理模式。强化考评成果运用,给予中心窗口及工作人员每月平均400元的绩效津贴,季度获“流动红旗”给予1500元的奖励,年度考核心单列20%的优秀指标给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产生了良好的激励和促进效果。 3.严把关口,为政府部门招聘多元复合人才 随着电子政务和发展和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政府部门对多元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政府部门在进行电子政务人才招聘过程中,要努力筛选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现代多元复合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招聘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应聘人员的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管理能力、综合行政能力、依法治理能力、创新服务意识等因素,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录用和选拔专业性的技术型人才充实政府部门力量。当然,在人员的管理上还需要落实岗位职责,强化人员岗位意识,如蕉城区切实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明确了管委会主任为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各自分管工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强化了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 三、结语 现实已经证明,在电子政务的新环境和新视阈下,政府部门应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为政府部门中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制度管理和约束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电子政务技能培训工作,持续提高现有技术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电子政务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水平,积极为建设“规范、便民、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现代人力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当前加强会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对策 【摘要】会计人力资源指的是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所应当具备的技能,具体包括职业技能、道德素养、知识框架等等,因此加强会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具备丰富的显示意义,本文从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出发,探讨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会计 人力资源 管理 开发 一、会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会计人才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为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契机,会计在经济发展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工作,但是又会受到文化、地域、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也只有全民认识到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和影响,才能够为会计从业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更多的人服务,这样会计工作才能够持续开展和发展下去。 其次,会计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主题,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知识与技能成为会计人才在社会生存与成长的重要条件,因此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为自身创造汇报,利用自己的劳动来说创造财富是社会的重要主题。 再次,随着新《会计法》的颁布,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被提到了新的重要程度上,新《会计法》全面规范了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与法律约束,它是从业人员的法律保障,也为会计工作者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与行为准则要求。 最后,市场对信息的需求催生会计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这来源于:市场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在知识经济的市场主旋律下,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使得投资者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表现出更多的重视,也就是说会计从业人员的质量与水平也要随之形成匹配,符合市场需求;企业管理的要求,会计工作者在会计岗位上是工作的主体,其专业素质、地位和工作条件对工作质量及信息的提取供应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国家的需求,会计人员对于企业信息的整体提取可以帮助国家政府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人力资源工作开展情况,还能够使用多种方式来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程度,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所以说不仅仅是社会进步的需求,新《会计法》的出台也同样对会计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会计行业非常重要的改进方向。 二、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措施 当前我国企业内的会计从业人员状况并不稳定,这不仅仅表现在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不足,也包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会计技能培训,更不具备从业资质证书,因此普遍对于会计知识的掌握不足。此种现状最终在工作质量上表现出几点不足:会计账目数字模糊、内容混乱;费用开支、财务收发等内容手续签办严重执行不足;各类费用和开支项目混乱,不符合常规内容,认为篡改严重,管理混乱;业务素质较低,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求执行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多数企业中都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较多,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此类状况,这对于会计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是有益的。 (一)学习财经法规,熟悉财会知识 在日新月异的政策形势中,会计从业人员需要不断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因此更应当不断学习国家最新的会计方针政策,学习业务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够始终减持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规范,做到不在工作中迷失自己,严格按照工作的规范要求自己,这样才能避免在事业中走弯路,清楚自己的方向。 (二)根植职业道德,提升道德素养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处理个人、企业和国家质检利益冲突的行为规范,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角度而言,主要需要从五个方面对会计从业人员加以约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对岗位保持忠诚,热爱工作并努力钻研以适应社会要求;守法办事,公平公正,严格按照法律规范办事,保证所有工作内容都符合规范,信息准确详实;自尊自爱,公正廉洁,会计人员要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和社会地位,在市场经济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与原则,绝不徇私舞弊;细心决算,保证服务,即坚持朴素的生活与工作作风,以勤俭持家的理念管理自己的工作,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与业务状况,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管理财务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胸怀大局,创新进步,会计人员应当统筹全局,正确处理利益冲突,坚持个人服从整体,随着社会大局的不断变化随时调整自己适应社会节奏发展。 (三)坚持继续教育,改善业务素质 会计工作专业性较强,设计的内容繁杂,需要财务、理论等各类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上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在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想展现出高水平的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就应当不断对其开展继续教育,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执行:首先开展在职培训,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短期业务训练和考核,在学习中保证工作质量;其次对会计人员开展脱产进修,使其在高校或单位中开展长期的专项培训提升业务技能;最后鼓励参加职业技能资质考试,鼓励不具备会计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再学习,以科学的专业培训考取从业资质,确保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三、总结 总的来说,会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适应时代形势的重要工作,也是保证我国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只有认清当前的实际现状,充分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读个方面着手进行强化,才能够真正实现会计工作在我国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与时俱进与创新性同步。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从人力资本角度浅谈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本文从人力资本角度进行了分析,从多个策略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专家将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给构建了起来,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讲,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用人力资本来转化人力资源,且科学运营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管理概述 在《管理人力资本》一书中将人力资本管理的概念给明确提了出来,传统的人事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狭窄,结合某个特定的问题来开展人事管理活动,没有确定统一的目标,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人事管理职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管理协会集中探讨了如何借助于人力资本管理,将人力资本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促使生产水平得到提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也开始研究如何用人力资本来转化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框架 人力资源要想转化为人力资本,需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分别相当于输入和输出;企业生产中,和物质资本类似,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创造价值。除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会影响到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之外,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也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人力资本角度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一)科学选择员工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基础的一个环节是选人,要结合企业战略目标来科学选择人才;不同的发展阶段内,战略规划也是不同的,那么在人才选择时,就需要匹配战略目标,科学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结合行业环境来科学选择,不同的行业环境,也会对企业选人造成影响,因此,就需要对行业环境综合分析,结合企业定位,选择适当层次的人才,将人才选拔策略给科学制定下来,避免滥用或者流失人才。要充分考虑人才市场供应情况,企业无法操纵人才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但是要充分依据市场供求现状来选择人才,结合具体情况,对人才招聘计划科学调整;市场状况较好时,对人才招聘数量适当增加,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而状况不良时,则对招聘人数适当减少。此外,为了促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还需要将长期、短期的人才需求给纳入考虑范围,结合人才战略,来对人才科学选择和储备,以便促使人才需求得到满足,做好合理优化的储备和配置。 (二)精心培育人才 通过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实施,需要对员工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水平大力提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更新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以便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所适应;因此,就需要大力培训员工,促使员工的责任感得到强化,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首先,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将以人为本理念给贯彻落实下去,增强员工的集体责任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每个员工都能够依据企业规章制度来约束自身行为,遵纪守法,共同为了企业目标而奋斗。 其次,科学分析员工能力现状;只有科学分析员工能力现状,方可以针对性的开展员工培训工作,结合员工的水平差异,来分类培训。可以将能力测验以及工作态度调查等方法给运用过来,以便调查员工的水平是否符合于企业目标要求。 然后,培训内容;企业有着多样化的岗位,这些岗位对员工有着差异化的要求,那么企业就需要结合岗位情况,按照专业化的原则来对培训内容科学制定,保证每一个员工都能够适应自己的岗位。对于企业来讲,通才、全才并不是其最需要的,而是培养出较多的专业人才,这样方可以创造出最大的岗位价值。要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结合具体人员和状况,来选择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一般采用自主培训的模式,这样更好的实现培训目标,还可以结合发现的问题,来对培训方案及时调整。 (三)合理使用人才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员工的聪明才智给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企业就需要将用人机制给科学构建起来;因材适用是用人机制的主要理念,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安排最合适的员工。将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手段给运用过来,包括学习、培训、激励等,促使潜在的人力资源得到形成,然后借助于用人机制,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促使企业正常稳定的生产和运营。 首先,要因事设岗;部分人才有着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学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可以适合。如果在不合适的岗位上安排人才,就会浪费资源。因此,在对人才素质进行关注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人才拟任职岗位和团队特点充分考虑,将团队成员的学历、年龄等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范围。保证人才能够匹配于拟任职位,以便有效发挥人才能力。 其次,工作目标需要富有挑战性。尽量设置合理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并且给予相应的挑战,这样方可以将员工的工作热情给激发出来。如果设置了过高的目标,员工努力也无法完成,那么员工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而过低的目标,员工可以很容易完成,也会产生懈怠心理。因此,工作目标的制定十分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来讲,要借助于一系列开发、管理手段,将人才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合理选人、用人,提高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匹配于企业发展战略,以便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基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小企业必须要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长久以来都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它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系统 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企业的成败,很长时间以来中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都不够重视。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的构成核心是劳动者的价值观念、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是自然投资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人力资源的目的是教育与发展,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若是能有效处理好对于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我们从人力资源与中小企业的特点出发,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1中小企业特性 中小企业是相当于资产的规模、经营的规模以及人员规模的经济单位。若是从定量标准而言,企业的资金、公司人员、公司盈利都是决定因素。而就定性标准而言,欧美国家中英国、法国、美国、德国都遵行的是此类标准,定性的标准是:独立经营权、市场份额。国际上的定量标准与定性结合,考虑了行业特点,兼顾标准的简洁性,明确划分了企业的规模与标准,有利于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指导,有利于部门间的情况掌握。 中小企业有着几方面的显著特征:其一是投资的主体与所有制的多元化,其二是高密集度的劳动化,其三是优势地区的集中化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在企业规模上东部地区的生产产值高于西部地区。 1.2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发展、生存、振兴就必须要参与国内国际的竞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地位。我国基于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国际竞争力较弱,在企业冲击下发展更为困难。企业的发展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才能使得企业可持续化发展。人力资源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标准以及财富准则,而承载着技能的人力资源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价值。人力资源战略保证着中小企业的战略实施,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与人力资源战略息息相关,人力资源的系统化管理保证了企业的合理激励政策。 1.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机构的发展达不到人员的配备水平,一些家族化的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配置大力任用亲人,人才的合理选拔削减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阻碍了人才发展,员工晋升机会小导致了人才的流失。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以及员工的培训意识不强。在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中,绩效考核以及薪酬激励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需要以可持续的发展目光,积极评价工作平台的高效性,推动员工的技能与自办的增值。 2如何改善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环境 2.1建立人才吸引机制 小企业在人才吸引方面有着各种困扰,与大企业比,中小企业体制灵活,发展潜力较大。人才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较大,在人才的吸引方法上应当扬长避短,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社会原因,中小企业认为自身的人才缺乏,导致技术方面对人才有着格外的依赖,人才的管理机制方面很难稳步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从薪资福利、企业文化、股权等方面构建人才机制。中小企业可以建立底薪加奖金的模式,能者多得,鼓励人才能够更多的为企业服务。企业应当建立社会福利改革建设,按照自身条件构建人才体系,帮助个人解决就业、子女的上学与就业,以人性化的管理增强企业的归属感。 在人才的吸引中,企业应当顺应潮流,建立有吸引力的股权政策。中小企业长久以来都缺乏重要的文化建设认知,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激励会远超物质的激励效果。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2转变人才使用观念 很多中小企业本质上是家族制的企业,由于都是家族成员的加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纵然举贤不避亲,但是所有的人才的培养若都是论亲疏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所以说需要多方面进行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从企业的内部选择人才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才市场、当地政府、同行业等地方进行外部人才选聘。 2.3建立人才激励政策 首先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鼓励员工的工作,其主要表现为工资的奖励以及罚款方面的惩罚措施。企业需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体系,确定精准公平的激励制度,发挥人的潜力,提现科学性,制定相应政策。 人才的激励同样包含政策激励、情感激励以及信任激励、竞争激励等。所谓政策激励是鞭策企业的员工朝着公司的大方向稳步前进,情感激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旨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信任激励是企业、领导对于员工给予信任,对其委以重任,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以及信任心。激励措施存在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就性别比例而言,女性更看重的是当前的薪资,更吸引男性员工的是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当考虑员工的差异性以及各方面的需求,最大化的发挥激励作用。 2.4优化与变革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团队工作中的规范,是企业员工必备的涵养以及素质,是指导员工待事接物的宗旨与准则。中小企业往往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员工之间缺乏应有的向上力。新时代的发展中应当重视文化管理与思想管理,员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拥有充足的竞争力,这必须要充分优化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企业文化指的是员工在经营活动中的信念、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的作用,根据企业的自身性质,判断企业的文化类型,同时考虑企业的构成人员、外部环境等,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体现了企业的特征。 3结语 在人力资源的需求期,更多的企业发展的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发展,自然而然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更加严格。经分析知晓,人才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未能真正丰富人力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小企业必须要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机制,争取早日步入正轨。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企业资源,在生产力要素中居于首位。近些年来,为了与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与业务发展要求相适应,各地区农村信用社都在加强建设人力资源。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意义,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势必形成了人的竞争。也可以认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一群高素质水平的员工队伍。随着我国目前全面开放的金融业,在金融机构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并且这一情况已经蔓延至农村。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正在历经着重要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便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一、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需求 (1)社会环境的要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深入进行改革,传统思想理念出现了重大转变,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改革不会遭遇较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众望所归。 (2)农信社自身向商业银行的改革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阶段,不可避免的需要付出改革代价。但是,假如无法对人力资源问题有效解决,不仅不能确保改革成功,还会在今后的改革中付出巨大代价。 (二)完成农村信用社社会使命的需要 党和国家赋予了农村信用社新的使命就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党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便是农业,困难集中在农村,焦点为农民。农村信用社是为三农服务支持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组成了中国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缺乏高水平的学习型、复合型人才,就无法完成国家赋予其的重要使命。 二、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人员结构矛盾,部分员工素质较低 当前农村信用社人员总数较多,长时间能进不能出,造成由于人多而增加机构,员工队伍臃肿;并且员工年龄体现出老化特点,综合素质较低,年轻且有活力的员工比例很小。同时,拥有一定技术、善于经营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造成发展业务速度缓慢,创新能力极差。随着金融发展中很多新业务、新产品的大量应用,以及对应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使得人员结构矛盾。 (二)不够完善的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制度 缺少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对激励的导向推动作用进行了扭曲与削弱。在绩效考评与薪酬制度方面,近些年虽然农村信用社制定了很多绩效考评制度,增加了考核力度,但是分配收入还是无法与员工个体需求差异的激励方式相适应,员工缺乏提高自我能力的热情,考评无法有效激励约束员工。 (三)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水平不高 (1)员工缺乏培训意识。组织壮大发展的主要力量便是员工,组织发展的重要方法便是加强员工培训。但是,对于目前农村信用社员工来说,并没有彻底肯定培训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来说培训是一种负担,无法联系自身状况从客观角度理解培训的价值,针对组织培训,仅重视有考试的培训,缺乏全局理念,这样就影响了培训效果。 (2)需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评估效果。农村信用社在培训时,往往仅注重形式,过分强调统一的培训课程以及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忽略了评估培训效果。在培训实际过程中,不同的员工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知识能力,他们所理解的培训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农村信用社在培训内容上一味重视培训技能以及一些专业短期培训,相对很少培训员工素质以及开发潜能,不能站在员工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这样阻碍了扩展员工的积极性。针对培训效果,更加重视考核,评估员工培训以后能够对其自身和组织发展起到重要意义,培训内容还有哪些问题,这些都是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可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培训过程中,建设培训内容、评估效果和反馈制度方面缺乏较强力度,评估培训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考试,很少对员工培训后采取必要地跟踪考察,阻碍了实施员工培训计划。 三、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对策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想从战略角度对农村信用社人才问题进行审视,积极培养人才,提高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应当确定什么是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人员应当清楚认识到金融业的最大财富并不是资产规模,也不是当前的客户资源,而是人才。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的主要内容便是构建人才第一的理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关注人的能动作用,把培养与应用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构建科学的人才观,管理者应当扩展人才选择范围,形成选人的新思路。转变培养人才的传统理念,打破选择人才的旧方式,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村信用社成为一个学习型团队。 (二)尽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 构建一个干部可上可下、员工可进可出、充满活力的管理制度,把劳动人事传统管理转化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效保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是分级定岗,竞争上岗,建立效率较高的用工系统,具体按照管理干部的权限。二是按岗定资,根据工作成绩晋级,构建合理的提高工资机制。农村信用社根据岗位不同责任明确不同的岗位工资目标。三是按需定编,依效计酬,构建科学的分配收入机制。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人均存、贷款等数据对人员编制积极核定,并定期更新数据,科学、及时配置人员。 (三)增加培训力度 当前,农村信用社拥有较大规模的系统人员,整体队伍素质水平低下,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对这一情况有效转变,必须调整队伍以及培训系统的方法,一方面将一些素质低,与岗位不适应的工作人员进行淘汰,尽快引入一些高素质人才,利用调节人员增量进而转变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已经形成的农村信用社主体队伍,需要联系实际,借助系统性的培训逐渐提升人员素质。有针对性地对银行知识、管理学理论和金融法律法规积极培训。 (四)制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引用人才要勇于打破常规,不拘泥既定格式,广泛吸纳人才,为人才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管理者需要拥有广阔的胸怀,在农村信用社系统中产生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氛围,最大程度体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虽然新员工在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但是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老员工在思想上形成了限制,但是却拥有丰富的经验。按照新老员工的特点,合理对二者进行搭配。积极组织不同侧重点的培训,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把员工培训与再学习,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投资,把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作为企业发展的引擎。 四、结束语 随着不断深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以及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越加突出了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结构矛盾,对其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断对人力资源积极完善,希望对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论文:浅议招标人员队伍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对企业的招标人员队伍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经营管理,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组织及利用。在企业的众多资源中,招标人员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重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招标人才,如何发掘招标人才、留住人才并发展人才,从而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招标;人力资源;管理 招标是应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有组织地开展择优成交的一种相对成熟、高级和规范化的交易方式。它是招标人在依法进行某项适宜于竞争性活动过程中事先公布招标条件邀请投标人投标,并从中择优选定中标人以实现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经济行为。 招标是由少数核心员工所控制的,他们每个人都能为公司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若无法对这些核心员工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激励,不仅无法提高这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会造成人心浮动人员流失的现象。当前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招标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核心员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绩效、留住人才,这是整个行业均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及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是建立在经济学以及人本思想指导之下,贯穿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力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同时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必修的课题。 随着人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人才的数量是客观有限的,因而如何吸引人才,如何保留人才,如何发挥人才的最高效用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人力资源的主要原则如下:第一,灵活性原则。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必须要灵活,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第二,激励原则。激励理论是目前比较新的理论,激励原则主要是以精神以及物质鼓励为主,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第三,科学合理原则。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其他的物质管理不同,因而需要一个较完整的科学合理体系,需要一定的人性化,要考虑人的心理变化特点。 二、招标人员队伍的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招标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在企业中专业从事招标及相关专业的工作的人员,包括了企业的招标人员、招标师,造价师(员)、投资咨询师等业务队伍。招标行业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不同。这个行业更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招标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门槛的服务型行业,而且更多的是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娴热的专业技巧、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道德品质。对于该行业来说,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团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良好的人才队伍和人才结构意味着招标服务的业务质量和业务品质。所以招标这类行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发展,招标行业的人才资源是招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招标行业的人员的专业来自各种专业。但是在行业的职业资格方面有较严格的准入考试,比如招标师的考试、注册造价师考试等等。而且在工作当中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职业培训,以及经验的积累和沟通能力的培井。才能逐步胜任本职工作,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招标人员。招标行业本身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拥有稳定的专业的招标队伍,是招标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实施有效的招标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招标企业涉及的行业广泛,包括有房建、市政、公路交通、水利、水电、电子信息等等,基本涵盖了所有的行业,招标专业类型又包括了设计、勘查、监理、施工、可行性研究、造价咨询等,涉及面非常广,要求招标人员具有较为全面的业务知识和经验积累,保证招标服务的质量。因此,招标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比较广阔的知识面才能够胜任。招标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和思考,如何培养高综合素质的高端型的复合型人才,非常有必要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出一批符合行业特点的优秀招标人员。 四、加强对招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 1.建立公平、效率的企业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人力资源为主的招标工作,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应当建立起符合人力资源发展的全面薪酬战略,按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分配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首先管理层或者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推动企业薪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将改变稳定的、传统的薪酬体系,将没有激励效果、没有绩效考核的薪酬转向相对浮动的、基于绩效的薪酬战略,使薪酬福利与绩效紧密挂钩。全面的薪酬可以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薪酬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是指可以量化的物质性激励。而内在的薪酬是指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型的精神性激励。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企业,都应当在内外激励上寻求符合自身公司特点的薪酬体系,民营企业可以在外部薪酬体现优势,而国有企业薪酬在内在薪酬、精神激励上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除了建立体现按贡献取酬的内外公平薪酬制度外,在招标工作中,还应当考虑个人绩效考核和团队绩效考核有机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合理搭配。只有这样,薪酬才能真正发挥激励与约束的功能。 2.优化人才培训机制 优化人才的培训机制,是招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点问题。由于技术的更迭速度快,企业的设备以及生产方式也不断地革新,由此所带来的重要问题即是如何提高招标员工的能力以及素质,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招标人才培训机制便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企业需要重视招标人才的入职前培训,设立专业的部门分管人才的入职前培训工作,在员工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之后,在将其安排至具体岗位,从事相应的工作。规范化的人职前招标培训,不仅仅可以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基本了解,也有利于员工快速地掌握招标职位的工作内容,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 3.完善运行机制,促进管理的全程监督 企业要建立并完善招标采购的相关运行机制,注重建章立制,坚持制度为先,制度管人的宗旨,使招标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和企业实际,招标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尤其要高度重视监督工作,要承担起对招标进行监督的相应责任,绝不能出现监督的真空。各监督部门要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要深入招标采购的全过程。形成相互分离同时又相互牵制的管理流程,努力形成内外结合、分工合理、职责明晰、大力推进招标工作的公开、透明运行、制约有效的招标工作。 4.规范招标文件,提高招标质量 招标质量的关键是招标文件编制。招标项目管理部门领导要重视招标招标文件的编制质量,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制定公平合理、客观的评标标准,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评标中的不公正和少数人的主观臆断,避免出现歧视性与排他性条款,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潜在投标人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使其享有同等的权利。确定合理报价范围,应通过市场调研,进行询价,拟定一个合理的参考价,设置合理价的下限和上限。最低价以货物成本价加合理利润为限,最高价以预算价为限,通过控制合理报价,在评标前去除不合理的超低价竞标和避免恶意串标行为。招标的目的是公开、公平、公正,不应违背市场形成价格的规律去强行压缩投标单位合理利润,过低设置控制价,导致投标人无利或少利可图。 5.拓展信息渠道,建立投标单位信息库 企业招标信息除主要通过企业招标网进行外,还要增加和同类型企业交流,扩大投标单位信息量。招标单位要不断拓展信息的内容和渠道,应用网络平台,对涉及招标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增加投标单位的竞争力,以避免围标、串标,串通、陪标等现象,提高招标的竞争性。 6.加强对业务骨干、领军人才的培养 企业要及时发现业务的好苗子,选拔出一批并可以大力培养的业务骨干,造就高素质人才。选派一批政治思想强、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的有潜力的人才参加行业领军人才培训,主要是敏捷的思维,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方面的培养,甚至对企业管理方面的学习。充分挖掘高素质人才的潜能,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又能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做出成绩的人才。 五、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类型企业的发展,招标人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人才的数量是客观有限的,因而如何吸引招标人才,保留人才,如何发挥人才的最高效用成为企业招标人力资源管理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企业招标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完善招标人才招聘体系、优化招标人才培训机制、重视薪酬设计以及招标人才合理布局等途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地发挥以及利用员工的智慧,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招标人力资源配置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更新,不仅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要兼顾企业员工的能力以及心理状态。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能力以及付出,因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变成为企业的核心环节,只有真正做好了招标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地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以及企业的长足发展。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简析 一、情景再现,动人以情 小学教材当中的很多课文尤其是记叙文都含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文中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切身感受,在课堂上要努力模拟、营造出当时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他的生活态度,也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多媒体设备的出现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语文课本中无法描述的场面,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比如,在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通过搜集整理网络资料,制作课件,再现了当时人们臂带黑纱,悲痛地哀悼一代伟人的场景,画面中的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人们的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对的缅怀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把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道德取向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挖掘和领会教材的深层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内涵,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通过识字、写字、阅读等练习来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底;通过写作、口语交际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国主义、道德素质修养也是这个时期的教育重点。所以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发挥教师思想品德和学识修养的示范性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楷模,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任务之坚,要夯实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基础,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以丰富的知识去教书,以良好的行为去育人。我们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还要努力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存在的文化难题和道德倾向,及时解决学生所遇的困难,引领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努力。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做到传道与解惑的高度统一,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四、在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作文过程中所含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写作还是学生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外在流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把作文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之一。比如,在作文技巧的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心思想反映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认同和对假恶丑的唾弃;作文的修改过程蕴含了精益求精、知错就改、不断进取的道理。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德育构建的过程,教师理应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德育渗透到作文教学过程当中。总之,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但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也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让学生成长为有文化、懂礼貌、遵守秩序、尊老爱幼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作者:张春娟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油召学区田庄联小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改要求,小学生语文教育要重视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要通过教学活动能够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和谐发展。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时,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是非观念,受到良好的教化。《中小学德育规程》指出:要把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精神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2.学生发展客观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这中隔代教育,对学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生的内心较为自私,心里只想着自己,不想别人,缺乏爱心;学生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的是非观念淡漠,喜欢意气用事等等。家庭教育的不健全,使得学生在成长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要狠抓德育教育,但现在的情况是,在许多学校,很多老师都是只重视学生的学习,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管教得多,疏导得少,德育教育抓得不够,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因此,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需要狠抓德育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举措 1.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配以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利用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利用这些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通过《诚实的孩子》中的故事,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通过《幸福是什么》中的故事,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幸福,体验生活中的幸福,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通过《三个儿子》中的故事,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父母的不易,体验到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孝敬父母,体贴关心父母是自己应该做的,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是一种美德。 3.在朗读学习中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知道。其实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时不需要教师说多少,讲多少。教师只要把有关素材找出来,引导学生不断朗读,学生就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受到德育教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朗读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使学生体验到祖国文学的音韵美,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情致美,思想的高尚美,以此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4.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是一种情景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文章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要做到这点,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体验文章的情境,受到思想教育。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一,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他的家乡美吗?第二,雨来的生活环境怎样,文章是怎样描写雨来的生活环境的?第三,雨来为什么掩护李大叔?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章的中用大量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说明雨来家乡的美,正是这种美使雨来敢于与敌人作英勇的斗争,在面对敌人的诱骗、威胁、甚至是毒打时,雨来都是不屈不挠,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通过问题创设使学生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同时,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通过有效措施,挖掘文章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是与非,善与恶,不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得到完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作者:王姝工作单位:山东省茌平县枣乡街小学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的渗透与反思探究 摘 要: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情感教学的德育方面有着众多的优势条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教学特点,通过人物情感熏陶、形象感染以及移默化的影响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将德育由课内外进行渗透,从而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一、小学语文德育的基本内容 1.人文主义教育 小学生正处在思想道德品质初步形成和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篇篇丰富多彩的文章,为小学生编织了一个奇幻的童话乐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自由自在地遨游在自己的童话世界中,认识非常感兴趣的事物,从而丰富自我的认知世界。 2.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在语文德育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对课文的讲解,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领悟,启发学生进行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过对《红领巾真好》《我不能失信》等课文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美德教育,老师也认识到润物细无声的重要性。 3.行为规范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自身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不可忽视的时期,他们的思想认知较为单纯,但是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需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小学生树立一个行为规范的榜样,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 二、情感作用 情感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体现的是真教育,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工作,并让学生能够徜徉在情感教育的世界中。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名篇的作者洋溢着一种对伟大祖国、对人民、对亲朋好友、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传达出感同身受的情感教育,借助于情感传递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就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的情感迁移,这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师德育情感教育观念亟待提高 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缺乏足够深刻的认知,不明白当前素质教育大方向下的教育教学目标,不清楚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思想品德教育,依然保守顽固,照本宣科,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没有丝毫的作用。 2.课堂教学渗透方式急需提高 还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把原有的渗透方式生搬硬套运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德育渗透的方式,形式呆板,内容枯燥。久而久之,学生也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质疑,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 3.应试升学考试束缚有待松绑 目前,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大多忽视了素质教育下德育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把课本知识看作学生学习的全部,不看重思想品德教育的优点。由此造成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差距拉大,从而形成一种看似有实则无的虚假现象。 四、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渗透方法与途径 1.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真正的德育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教授的对象是7到12岁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方式比较单一,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活泼好问,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这是小学生非常难得的优点。根据他们身上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发表见解,并且认真讲解,循循善诱。比如,在进行《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可以播放司马光砸缸的短片让学生观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学习到遇到“危险要沉着冷静,不惊慌失措,巧妙处理问题”的道理。 2.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图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借助于这些具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来进行情境的创设,并借助于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课文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进行《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讲解时,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青蛙以及老龟的角色,这样就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渗透方法有许多种,因此,语文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恰当的时机,并且用心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德育从课内外相互衔接,渗透到语文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丰富多彩。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基层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巧妙而灵活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心理情感品质等的熏陶及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其中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对学生情感道德的熏陶感染作用。”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奠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德育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在识字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识字是小学阶段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特别是新课改实施以来,虽然对小学语文汉字数量的要求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却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即学生必须深入把握每个所学汉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及意义。 如,在教学“孝”这一汉字时,笔者就将其拆分成了“老”和“子”这两个部分,并向学生讲到:“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长辈呵护着我们、关爱着我们,这时,他们在上方为我们遮风挡雨;可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长辈却慢慢变老了,不能再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忽视他们,相反应当仍旧将他们摆放在我们上方,认真考虑到他们的心理需求,要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充分的尊敬与关爱,这就是孝敬老人的真谛所在……”如此创新式的讲解与阐述,不仅使学生对“孝”字的基本构成形成了深刻的认知,明确了字形结构,更重要的是还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真正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在课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篇章大多是名家名作,有深刻的内涵意义,可作为向学生有机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及依据。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这一篇课文时,笔者除了带领学生扫除课文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等障碍,更是着重向他们讲解本篇课文蕴含的主要思想感情:作为一个国王,其最重要的职责在于帮助他的国民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这就要求国王不能有自私、懈怠等消极的心理倾向,而应当以一种极为宝贵的诚实品质为所负责的国民真正负担起国王应当有的责任。因此,诚实是国王考察下任王位继任者的重要品格因素。文章中那些能种出美丽鲜花的小朋友可能已经意识到了种子存在问题,但他们仍然毫无例外地选择借用其他种子,虽然他们的种子最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但他们也失去了国王最看重的人格品质――诚实。这表明,我们在日后的现实生活中也要向那个手捧空花盆的小男孩一样,不管结果如何,都要顺从自身的内心,坚持诚实待人、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好学生…… 这样一来,通过笔者富含感情的阐述与讲解,学生便得以对《手捧空花盆》这一阅读篇章形成了足够深刻的认知与了解,而这都为他们日后形成良好的诚实美德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在作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作文写作在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写作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存在着切实可行的实施意义。如,在“文明在身边”的话题作文中,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要求学生直接进入作文的创作中,而是先向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认真回忆现实生活中各自遇到的文明现象及不文明现象,并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同小组成员一同探讨遵循文明规则的重要性及违反文明规则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一任务由于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情况,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讨论与交流兴趣。有的学生讲到:遵守“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交通规则有利于创建有序的交通秩序,若是行人随意闯红灯,不仅不利于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会严重干扰到正常的交通秩序;有的学生讲到:遵守“将垃圾扔到垃圾箱”的文明公约有利于打造干净、整洁的公共生活环境,若是人人都乱扔垃圾,那么,我们所生活的公共环境将变得杂乱不堪…… 这表明,学生充分认识到尊重文明规则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如此,不仅使得他们自身建立、形成了积极的文明意识,而且有利于在日后的现实生活中以积极、正确的姿态遵守文明规则。真正取得在作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良好目的。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基层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巧妙而灵活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心理情感品质等的熏陶及教育。这既是迎合语文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更是促使学生健康、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实现语文教学同德育渗透的有效结合,如此才能在完成既定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获取良好的德育效果,从而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自身道德综合素质实现协调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课文讲解;课外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明确指出“德育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当割裂德育同语文教学活动的密切联系,即脱离语文教学活动单纯进行德育的渗透。而应当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道德素质、情操等的培养与发展。”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展开分析与归纳。 一、在课文讲解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章文笔优美、道理深刻,读起来令人口齿生香,并能从中真正领悟到丰富的为人处世道理,或歌颂父母之爱,或颂扬英雄大无畏之精神,或赞扬团结合作之力量,又或者是揭示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美妙……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具体的语文知识点之外,应当有意识、有选择性地对具体篇章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开发。 例如,在教学《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时,笔者除了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所出现的生字、生词之外,还特意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行为才算得上是尊敬妈妈、热爱妈妈的行为呢?是面对妈妈提着沉重的水桶无动于衷只知道自己翻跟头和唱歌,还是主动帮助妈妈一块儿分担呢?”“帮妈妈提水桶”“因为水桶太沉了,这时候妈妈正需要别人帮他提”……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顺势讲道:“对了,知道及时给予爸爸妈妈帮助的孩子才是懂事、孝顺的好孩子。父母从你们那么小开始就无微不至地照顾你们,日后,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对待父母,要主动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要积极帮他们承担困难,要做爸爸妈妈的贴心好孩子,大家能做到吗?”回应笔者的自然是统一的“能”字,这表明,笔者很好地将该篇课文的文章主题“在现实生活中儿女应当以实际行动帮助父母分担肩上的重担,认真做一个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好孩子”落到了实处,真正完成了教学课文、渗透德育的双重任务。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教育实践表明: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不仅能接触到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不同特征,极大地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浩瀚的文学作品资源中也能从中汲取到一定的人生智慧,切实存在着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阅读教学中及时渗透德育的可行性。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外阅读篇章的真正主旨内涵,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思想健康、道德素质等的奋发向上。 如,在以竹子为话题的课文阅读练习中,在确保学生流畅朗读的基础上,笔者带领他们进行了该文章主旨内涵的分析、挖掘:竹子是中国文人墨客热衷于歌颂的一种植物,之所以对其进行歌颂,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貌、它的长相,而是因为竹子身上有着文人最为追崇、最为热爱的一种高尚精神品质――面对困难与挫折顽强不屈服的一种积极心态。其实,这是由竹子的生长特性所决定的:冬天万物萧索,可是,在厚厚的土壤深处,竹子的嫩芽早已悄悄地萌发出来了;待到天气稍暖,和煦的春风微微拂过,土壤深处的竹子嫩芽便如同被催发了一样,从依然坚硬无比的土壤中执著地探出了头,并快速地生长,直插云天。无论是炎热的夏季,秋风瑟瑟的秋季还是寒冷无比的冬季,它都能时刻保持清脆挺拔的身姿,即使面对风雨、大雪也不轻易折腰。竹子身上这种不畏困难、顽强应对的精神才是它们受到广泛推崇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经历种种困难险阻与坎坷,对此,我们应当学习竹子身上的顽强精神,敢于不轻易放弃、敢于积极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相信,如同竹子能历四季而常青的品格一样,我们在坚强心态的推动下也能真正获得美好而灿烂的未来…… 如此一来,就将原本的课后阅读练习发展成为对学生渗透德育的良好阵地,在帮助学生轻松解决其中的练习题目的基础上,真正使他们的内心形成了更加积极、更加顽强的良好心态,真正实现了在课后阅读教学中巧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目的。 德育渗透是小学语文教学所有内容的有效构成部分,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语文整体教学效果的切实获得。对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实现语文教学同德育渗透的有效结合,如此才能在完成既定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获取良好的德育效果,从而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自身道德综合素质实现协调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试论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实践途径 摘 要: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这是一种相对隐形的德育灌输。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和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向学生传输语文知识,还应该关注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实践途径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道德价值的形成均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语文课程中的人物事迹等对学生的思想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通过优雅的谈吐、文明表现来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道德风貌。 一、教师应当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语文教师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去提升学生的涵养和品味。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相关事迹有所体验、有所感动、有所感悟,就必须是教师先有所感悟,因此,只有教师真正投入心血,用充满热情、激情四射的状态在课堂上展现,才能真正感染到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形式多样,文体丰富,教师可以针对性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融入进去。例如,对于感情丰富的散文,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文章的感情用语言传达出来,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对于叙事型的文体,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地解说使其中的事理充分呈现给学生。对于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用通俗的道理引导学生慢慢走进逻辑世界。这样对学生感情的表达、理性思维的培养等都能起到促进作用。此外,语文教师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堂上所表达的感情、态度等都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通过优雅的谈吐、文明表现来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道德风貌。 二、利用媒体资源,优化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将德育教育内容合理融入进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其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身心健康和审美情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创造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和营造的氛围,同时在这种心理暗示作用下,培养学生的个人涵养和思想操守。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课文中所描述的漓江、骆驼峰、老人峰、象山等各种自然美景,同时配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伴奏进行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祖国的美好风光中,同时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爱、对祖国风光的爱等想想感情也会油然而生。 三、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德育审美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注重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指导,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进行相应的评价,帮助小学生正确处理课外书物中稂莠不齐的信息和内容,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秀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对于童话故事的阅读,童话中所设置得人物形象、故事场景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很容易对童话中的内容进行模仿和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此外,童话故事中还汇集了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它充满着感情、灵性和生气,对提高儿童语言涵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寓言故事中相比之下,蕴含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炼,缺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使学生们从中感悟到相应的道理,并变得聪明、机智。例如:《拔苗助长》是一则哲理深刻的寓言故事,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对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生活中的相似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课堂上选择几名同学分别扮演揠苗助长故事中的主人翁,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故事中的情境再现,同时,趁机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跟这个故事说的道理相似。这时候,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家里养了一条小金鱼,很喜欢它,相让它快点长大,于是就拼命地喂食鱼食,结果不到几天,小金鱼就因肚子胀死掉了。并向学生总结:这个我们生活中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太急,太着急了反而会取得糟糕的结果。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寓言当中的道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德育教育的渗透方式多样,教师应该立足于向学生们灌输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灌输到学生们的脑海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新一代品学兼优的祖国花朵。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及实践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外,更多的要将德育工作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从不同层面使学生接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为了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从实践角度入手。 一、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的问题 1.重智商、轻德育 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速度加快,国民经济水平也正逐渐提高,多数家长从孩子的启蒙阶段就开始考虑孩子今后考大学和就业的问题,严重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重智商、轻学习能力的教育,将学生的智育水平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因此多数教师早已将学生德育工作抛之脑后,忽视了要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缺乏实践性 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时,都会忽视德育工作的实践性,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也不及时关注学生是否从心理上接受了德育。因此,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是否按照学校规章制度严格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甚至一部分教师只让学生背诵一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知识,不将德育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只当完成教学任务即可。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及实践途径 1.根据学生特征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年龄特征等为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提供了可用的素材,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等。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讲述德育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心理对德育有一个概念,同时需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德育工作渗入语文教学中,如教材内有许多充满教育意义的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述一些现实当中的英雄事迹或有意义的故事,自然而然就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2.从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从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课堂教学活动,二是课外教学活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有基础的识字和写字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些简单、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和书写这些故事,以培养自己的文明礼貌习惯。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教师能够结合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教育学生,更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逐渐渗入德育,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具有层次性、审美性、共鸣性、渗透性等特点。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教师影响等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目的,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 途径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各种语文活动来进行。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2.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1)讲析理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2)情感熏陶法。教师讲授课文应该以与课文语境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利用一些艺术手段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效果。讲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神情悲哀而庄重。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3)榜样学习法。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 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3.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就要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4.教师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点滴体会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教育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与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爱国思想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发散思维,逐渐养成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等。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学生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的提高,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学生在不断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会无形之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同样的道理,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会促进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语文教学与他们的认识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是语文教师与教材结合,充分发挥自己优良品德的影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基础话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无可厚非的,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应该针对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在德育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很重要的,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利用,借助教材中的形象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积极鼓励学生向教材中的榜样学习,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总之,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将学生潜在的理性能力与感性能力挖掘出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人物形象分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就小学生来说,长篇大论的说教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的,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利用,借助教材中的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榜样进行肯定,并鼓励嘘声向这些榜样学习,最终得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目的。比如,通过《万里长城》等文章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等。再如教《军神》一课,可抓住术前、术中、术后的经过,让学生体会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动手术不用麻醉药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很多小学课文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很多文章之所以被教师与学生认可,是因为故事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充分体现可文以载道的原则。如:的《七律・长征》,气势磅礴,胸襟开阔,既有革命的浪漫情怀,又见历史的岁月峥嵘。但是,自幼生长在和平时代的小学生,又如何能体会这样的意境呢?学生必须要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苦难和无尽的悲伤。了解战争的艰苦,了解战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故事情节和背景介绍,学生自然地了解了战争,自然激起对战争的愤恨,对战士们的敬爱,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和平的热爱。德育自然渗透到了教学中。 (三)剖析语句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很多课文中存在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很多人用这些句子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这些语句之所以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语句中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可以对这样的语句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熏陶。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 (四)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情境描述不能达到的效果,要想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中描写的情境,教师可以情境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地球的图片,对自己看到的画面进行勾勒,然后再播放一些关于生态灾难给人们带来威胁的影片,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情感的统一,更是教学与德育之间的统一。 (五)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不仅是一种发音活动,同时还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语文教师在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对语文进行品味,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过程。所以,如果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情节感人的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替我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 结束语: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学手段都不能比拟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达到传文受道的目的。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也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德育渗透,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将新课标的这一指示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呢?我个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索。 一、在课文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介绍中渗透德育 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的生平形成足够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思,明确其创作目的。因此,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介绍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就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具体创作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腐朽的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进入被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占领的时期。在统治台湾的五十年中,日本强制台湾学校教日本的语言,想把台湾变成日本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光复,台湾人民重新开始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亲眼看到的教师教孩子们学国文字的感人情景。在此基础上,我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台湾师生在学国文字时面临着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他们学国文字的举动证明了什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文章,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确保他们能在接受具体的知识点之前,率先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形成初步认识。如此,通过文章创作背景的大致介绍既巧妙利用了素材,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更好了解,同时又使学生在聆听文章创作背景以及自主思考的学习活动之中切实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从而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民族自尊心德育落到了实处。 二、在教材插图的欣赏中融入德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绘有诸多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同时又与具体课文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插图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特征,既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观学习特征,满足了他们活泼好动、好奇、乐于探究的学习心理,同时,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自身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认识度与理解度。 鉴于插图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如此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以插图为突破口,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品析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德育。以我自身为例,在教学《清明上河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插图,随后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反映北宋经济繁荣景象以及优美自然风光的幻灯片,并配之以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经典作品特点、风格、价值等的详细讲解。以此,在使学生感叹于画家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画卷中的高超绘画技巧之外,能从中更加鲜明、生动地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聪明才智,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课文的详细解析中引入德育 思想感情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文章的语言文字及具体表达则是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表达。两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课文的详细讲解中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内在思想感情,能切实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 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通过向学生认真阐述文字“碰壁”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四周围黑洞洞的”反映的是当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碰壁”则是指鲁迅先生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他的种种迫害。鲁迅先生在回答时运用了反问与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以及勇于同社会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斗争,不屈服于困难与挑战的乐观革命主义精神。如此这般,通过对课文具体内容的详细分析就使得学生清晰、深刻地感悟到鲁迅先生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操与伟大情怀,有利于他们受到革命精神及革命理念的熏陶及教育。 我们小学语文基层教师要承担起“教书”的义务,更要担负起“育人”的伟大职责,真正在做到“教书”与“育人”完美统一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基础知识与自身道德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实践途径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除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要求在多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以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为出发点,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实践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途径 一、德育概述 德育就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说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者是阶级的要求,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或是阶级要求的思想品德和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这是一种道德内化的教育活动。 小学语文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受到当前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德育工作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德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然而在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的渗透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提高,高考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关注考大学和就业问题,虽然小学与高考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人们对于智育水平的重视程度已经缩短了高考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距离,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建立起了考大学的学习压力。所以各小学仍然是把智育水平的高低作为学校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衡量标准,人们仍然十分重视升学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迫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理念,人们早已把德育这一主要成分抛之脑后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储备,古诗词、课文的背诵和掌握程度,忽视了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缺乏实践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采取的方式只是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接受性。目前,很多小学语文重视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关注的只是看学生是否遵守行为规范,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上出发,甚至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后,不去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内化了这些东西,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背诵和默写一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观点和知识,完成了作业即可。 (三)过分夸大语文课程的德育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与忽视语文德育渗透的极端,就是夸大小学语文的德育地位,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了德育课。在新教材的改革下,语文课本人文化越来越明显,这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过多的对教材中的背景素材进行拓展,不断追求学生在思想上不断的改进,过度地扩散一些时政知识,把语文教学课堂当成了思想品德课堂,忽略了语文教学应该进行的基本任务。 三、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实践途径 (一)从实际学习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识字,掌握基础的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在低年级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通过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一些直观的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内容,例如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或是能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礼貌用语等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够热爱学习、开心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课内课外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德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还需要进行多渠道的渗透,不仅体现于课内,还应该结合课外生活,把语文阅读和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不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进而使德育渗透其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素质。 (三)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的,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同样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小学高年级,在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章中内容题材的作用,如许多课本中体现出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和英雄事迹,这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感受故事中英雄任务的光辉事迹并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自主阅读的有意义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带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不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从文章中感受真、善、美,从阅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把德育渗透到了语文教学中。 四、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必须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以及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之我见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和基础性决定了小学语文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天然绝佳课程。本文从全面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重言传身教感化学生和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笔者对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只要对其稍加润色,就能进行德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加强这一印象,使德育更加深入人心,甚至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将德育教学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一跃。 一、全面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一)词句剖析中的德育渗透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艺术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好文章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其字里行间总是包含着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剖析和品味,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就能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例如,在讲《坐井观天》一文中,从青蛙说的那一句“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可以看出,青蛙不仅无知,而且还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明明自己在说“大话”,却说小鸟在说“大话”,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字里行间的观点和情感,不难发现,作者对青蛙是持一种嘲讽的态度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加上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习惯了被捧着宠着,难免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理应不费吹灰之力得到最好的一切,这也是一种“坐井观天”,教师从青蛙的这句话引申出去,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心理,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二)人物形象分析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中高尚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更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在讲《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教师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和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一个刻苦勤奋、杰出爱国的崇高形象就呼之欲出了。高尚的人物形象具有正面的模范作用,反面的人物形象同样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例如《狼来了》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爱说谎的小孩,他利用人们的信任,在没有狼来的情况下喊“狼来了”,被欺骗的人们伤透了心,也不再信任他了,当狼真的来了时没有一个人赶来救羊,最终羊被狼叼走了。在生活中小学生为了逃避惩罚或者获得奖赏和表扬有可能说谎,当他们看到喊“狼来了”的小孩时,很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的情结,而当他们看到这个小孩的下场之后,也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动摇,教师再配合其他手段将这种作用深化下去,就能帮助孩子们摆脱说谎的坏毛病。 (三)故事情节中的德育渗透 通过故事情节来进行德育渗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局上,理解文章脉络,深入剖析,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以情激情,从而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与作者的情感交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在讲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葫芦的两种状态――“爬着一些蚜虫”和“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在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防微杜渐意识,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朗读指导中的德育渗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一些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课文佳作,可帮助学生体会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品味,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例如课文《再见了,亲人》,它的语言是满含着感情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段,可以激发他们的感情,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到中朝人民比天高、比海深的民族情谊,这种情谊是用鲜血凝聚而成的。又如朗读《白杨》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屹立在艰苦的大戈壁,高大挺秀、坚强不动摇的不只是白杨树,更有那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的发展无私奉献的人们。 二、注重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言传身教上。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教育学生言行不一。一方面教育学生们要讲卫生、爱整洁,而自己在课堂上却穿戴不整齐,邋里邋遢;一方面教育学生们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却斥责打骂学生;一方面教育学生要讲文明礼貌,而自己却在学生面前讲脏话、骂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他们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家长和老师为榜样,模仿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再多的德育理论都很难真正贯彻到学生的行为中去。因此语文教师,包括全体教师,都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仪表仪度、恰当的待人接物方式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表率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和德育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学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意志品质,全方位提高孩子们的德育素质。 三、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课外活动包括课后作业、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三大类。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和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把握他们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旦发现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良倾向,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例如有一次我布置的课后习作上,有个学生写道:“这次考试我达到了妈妈给我设定的目标,终于可以让妈妈给我买我想要的游戏机了,好开心。”这个学生将学习的动力归结于一些物质利益,长此下去,孩子的价值观很可能产生偏差,于是我打电话给这个学生的妈妈,和她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应对策,最终扭转了这个学生对于成功的价值认识。在课外阅读上,我经常给孩子们推荐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书籍,例如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让他们在两个月内读完《安徒生童话选集》,然后组织学生举办了一场读书会,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并对其进行引导。在引导过程中,我重点强调了童话故事中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例如《海的女儿》中美人鱼为了爱情忍受各种痛苦幻化成人类,使同学们备受精神鼓舞。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德育真正渗透到生活中去,我会定期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例如到大自然去野炊,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大扫除,培养他们爱卫生、珍惜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等。 四、结语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局限在语文课堂中,还可以延伸到语文课堂外;德育的渗透,不仅在教材中,更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语文教学中天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学好语文的同时提高德育素养,在提高德育素养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的渗透 【摘 要】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深入钻研,选好切入点,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到语文教学全过程,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得出几分心得。笔者将先指明德育的重要性,而后将试着提出加强语文教育中德育发挥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见解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改以来,国家和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呼吁重视德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小学语文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在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一方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不仅在于学生的先天条件,更在于后天培养。学生要想成为一个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重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涵。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做好小学德育起着关键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成语的来源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古代的一些例子给学生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国礼仪之国的楷范。在抗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教育。在教学祖冲之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语文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激发道德情感 小学生如果有不良的道德行为,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总是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跟他们交流沟通,所以,即使有教师和学生主动与他们接触,但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对抗的态度。对于小学生的这种行为,教师要充分理解他们,不要放任不管、对这种学生失去辅导的信心。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调动起学生的互动性,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实现相互扶持,渗透道德教育,纠正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与学生做好交流,共同来学习课本,共同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后的交流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明确改正方法等。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会教学中的道德情感。 四、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来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的思想都是比较直观的,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或者思想融入到实际中去是一种较好的而且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站起来》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人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被打倒,一次次站起来的那种毅力和勇气。然后联系实际,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们都不愿让孩子承受一些压力,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将孩子的未来都已经规划好,每当孩子遇到一点问题和困难时,不让孩子试图去面对、去解决,而是代替孩子解决。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现在很多孩子每当独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垂头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坚强毅力以及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的韧劲,让学生去学习、去领悟,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五、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幼稚与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也已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灵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将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融为一体,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只要这样,学生才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 【摘 要】 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实现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目标,需要在语文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内容上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适时、有度地实施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长期的工作,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长期坚持,持续发挥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文道一致,相辅相成,竭力贯彻教育“坚持三个面向”的宗旨,双管齐下,水乳交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方法 目前小学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的一些不良影响,不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不能正确地、辩证地看待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没有高远、健康的人生目标,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情感方面,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和帮助别人,对于别人的关爱和帮助,他(她)也没有怀感恩之心,为人、处世和学习缺乏良好的态度,等等。这些现象,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缺失。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1.有助于小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目标不应仅停留在实现学生知识层次的深化与文化素养的提高方面,建立针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体系以实现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定价值观的体现。中小学课本所选课文,其思想都是社会正统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语文学习,首先要学习的是文本的思想内容,吸取其思想精华,以奠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2 陶冶学生情操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走向文明。文明人除了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语文学习,是陶冶情操、形成品格的过程。语文课本里的许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去接受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逐渐变得丰富、高雅、纯洁,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本里的文学作品,是学生成长的感情大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作品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作用和熏陶功能。高尚的情操,高远的境界,就是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3 借助语文教材,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形式多样,有优美的诗歌,也有有趣的童话故事;有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的寓言,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涉及爱祖国、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各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等的学习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通过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等的学习感悟祖国文化的璀璨夺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从外到内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由此可见,借助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4 强调课堂教学环节,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语文教材的教学主导下,通过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学习,比如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可以将德育教育工作与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因而教师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环节,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时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在讲授文章、了解字词句时,可将德育教育自然地与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合。其次,课堂教学要注重情感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在浓郁氛围中获得更真实的体会。 5 在课内外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德育中的新思想、新特征准确把握住,将其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存在,并渗透到小学生的心灵中,这样就肯定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道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我们应立足语文教学,努力遵循叶老教育思想,探求途径、方法,做到文道统一、教文育人,这既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浅谈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电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是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策略;定量考评;约束机制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一)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形式单一。培训、交流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可靠途径。我国现有电力企业人员培训方式较为单调,各类培训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加活动的模式运作,缺乏必要的实验、锻炼等其他科学的培训手段;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教育环节,更不重视心理训练。由于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忽视电力企业人员的年龄、心理特征,造成培训低效。 2.开发管理未科学化。电力企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未认识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在电力企业的重要意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上,往往未进行合理性分析与评估,资金使用未做到以节俭、实效为原则,未做到科学化。 3.评估未社会化。现行电力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中只是规定:培训机构通过结业考试评定受训者学习情况,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任职、晋升等依据。这种培训评估模式极易导致形式主义。开发评估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行公众评估。 (二)人员考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评标准不规范。由于我国目前电力企业职位分类线条过粗,电力企业制定的考核标准各不相同,致使考核标准不规范、未量化,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准确度不高,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 2.考评方法单一。在电力企业人员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单一的考评方法,忽视了对国企人员的平时考评或群众考评。 3.忽视定量考评。电力企业人员考核只注重了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具体表现为很多电力企业考评标准未量化,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大锅饭”在电力企业内部盛行。 4.考评结果与使用脱钩。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对获优秀等次与称职等次的电力企业人员在奖金、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极大地削弱了优秀等次对国企人员的吸引力。 (三)电力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人员选用权力过分集中。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用人体制难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和任用每一个同志,而且容易产生任人唯亲的弊端。 2.电力企业人员选用仍然主要靠领导相马制。人才能否被发现和使用主要取决于是否被领导者相中,这种被动状态遏制了广大人才的主动进取精神,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 3.电力企业人员选用受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国企人员的升迁主要不是以实绩为准绳,而是以领导人的主观评价为依据,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严重挫伤广大国企人员的积极性。 4.电力企业人员选用基本上仍在人治的轨道上运行,又缺乏法制化规范和科学操作程序,往往因领导人的素质而大相径庭。有的以德代才,有的以才代德,导致用了不少庸才和坏才。 二、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剖析 (一)沿用传统人事管理模式 在电力企业中,目前沿用了以前的传统国企的做法,即员工身份分为“干部”或是“工人”,且是“先天的”,在进入企业前就由相应的“资格”决定了。这种将本质的区别的劳动力人分割为不同类型人员的现象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不利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二)人员招聘对象过于狭窄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形成封闭管理,招工对象以系统内、行业内职工子女为主,以系统所办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为主。这样做使大批原本可能进入企业的更优秀的人力资源被拒之门外,企业招聘的员工的整体素质得不到保证。 (三)考核文化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国家有垄断性质,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就是不存在风险的稳定生存港湾,没有失业的威胁。长此以来,导致人员臃肿、劳动生产率低,讲究和谐、避免激烈的竞争的思想等等。于是,形成了一种轻考核、重资历、重经验、重关系、唯学历的选人与用人观念,考核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来。有些部门领导则对绩效考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人事部门的事,在工作中不予以积极配合,加大了此项工作开展的难度。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力资源管理主要策略 (一)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已逐步成为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人员计划调配方式的影响日渐衰微,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成为影响电力企业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因素。要建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电力企业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健全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本企业服务。公务员之家 (二)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采取有效的人才管理方法、方式从内部或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是电力企业重视的问题。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拓宽外部人才引进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建立弹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人力资源规划的刚性特点,其实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致命伤。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电力体制的改革,负担沉重的电力企业必须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这除了需要同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电力企业自身也应该抓住电力体制改革的契机,裁减人员,使得企业中的人力规划恢复一定的弹性。同时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职工通过竞争上岗,充分发挥主动性。 (四)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内容,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要建立对员工具有激励力的薪酬管理模式,必须要消除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思想,让公平与效率挂钩。为此,企业薪酬体系应有多种分配形式,并必须要有激励性。员工的薪酬必须要结合绩效考评。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对企业贡献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五)建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机制,使企业培训真正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人才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企业重视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对职工的培训,应该是系统化的。根据企业受训对象的特点、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个性化的内容,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跟踪,不断完善设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拓宽外部人才引进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人才消费虚热的极端倾向要防止,而贬低甚至阻碍人才使用的极端倾向,也要防止。用^、单位在消费人才上的“合适”标准,其实是一种十分正常而且应该的标准,而且这一标准必将进一步普遍化。 (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和留住人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企业塑造活泼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正确处理好员工不同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建立和谐、包容、积极向上的多元化文化氛围,去积极地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和留住人才。正确对待、合理使用企业员工中的优秀子女,能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企业职工子女在电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他们把自己的命运紧紧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促进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时展的主旋律。在客观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电力企业需要在努力提高自己发展水平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企业。要针对电力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电网企业开展工作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浅谈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的关系:电力市场经济风险分析论文 摘要:作者对我国未来电力市场中的经济风险进行了研究,就市场力风险及其防范,主要包括: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界定、市场力的行使、市场力的模拟分析、市场力防范对策的研究与设计、市场力的预测分析以及市场力的监督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经济风险;市场力风险 1引言 我国已经实现厂网分开,下一步就是要建立一个发电侧电力市场,以实现发电商竞价上网的改革目标。然而,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1],在发电市场建设和运营的初期,一些发电商往往会行使它们所拥有的市场力来操纵市场[2]。其结果是:电力市场整体经济效率降低,用户经济利益受损,甚至会危及电网安全运营。因此度量和防范(减轻)市场力是电力市场(结构、模式、规则)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各个发电商的装机容量所占份额),度量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只采用HHI是不合适的[3]。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于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如何度量和防范的问题,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理论方法和成功的实践经验。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研讨。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1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的界定 市场力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经济学理论对市场力作了具体严格的界定。经济学对市场力的一般定义是:行业组织的集中程度。市场力表示改变市场价格使之偏离市场充分竞争情况下所具有的价格水平的能力。这个市场力的定义很简明,已经使用了一百多年了。但是通常电力市场的管制机构对电力市场的市场力有它们自己的定义。美国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在“StateoftheMarkets2000”报告中对市场力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市场力是指,市场中某些成员为了阻碍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或者为了使竞争对手的成本增加,而有意限制自己的发电出力和服务,以便形成并维持市场高价格的能力。这些市场成员在抬高市场价格后,并不使得自身的成本或价值增加。” 但到了2001年底,FERC已放弃了这个市场力定义,正在重新研究和定义电力市场的市场力。笔者认为,对于电力市场而言,研究其市场力应涉及三方面的问题:①市场力的行使;②市场力对市场成交的价格及其交易量的影响;③市场力对所有的市场成员的影响。根据国际经验,对于电力市场而言,其市场力的行使可以有多种形式(有多种表现)。为使得所研究的问题简明,经济学对市场力问题的研究只考虑对市场价格和利润的影响。而美国FERC对市场力的研究和定义只是侧重于行使市场力本身,忽略了市场力的具体行使形式,例如,发电商所采用的抬高它们发电报价的形式。由于FERC对市场力的定义忽略了“获利性问题”,因而结果就是:任何时候无论是否需要它们,基荷发电商(机组)都存在着市场力。即使它们行使市场力会损失自己的利润,它们也将行使市场力。这个结果显然是不合理的。美国FERC这样研究和定义市场力,就忽略了竞争性价格因素的作用。如上所述,FERC在“StateoftheMarkets2000”报告对市场力的定义中指出,“任何时候,一个发电商行使市场力,它都要想方设法回收成本相应增加的部分”。上述对市场力的定义中还指出,“可维持市场高价格”,这意味着将峰荷发电商排除在可能行使市场力的市场成员之外了。这也不符合通常发电商操纵市场的实际情况。 FERC和2002年1月修改后颁布的那个市场力定义都提到“抬高竞争对手的成本”。美国FTC在市场力的定义中提到“维持或者产生一个垄断”。关于市场力问题,FTC认为: “尽管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并不违法(illegal),但是根据美国现行的反垄断法,如果某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发电商是通过排斥竞争者进入市场,或者明显损害(削弱)了竞争者的竞争力,的策略(手法)来维持或者形成自己的垄断地位的,那么是违法的”。 换句话说,根据美国现行的反垄断法,抬高竞争对手的成本是非法的,但是行使市场垄断力是合法的。美国的FTC和DOJ对市场力的定义和经济学对市场力的定义基本相同。但是,美国FERC却将抬高竞争对手的成本(使得竞争性供电曲线上移)和市场垄断力(使得市场偏离竞争性供电曲线)这两个因素相结合,来定义市场力。我们认为,这违反了经济学和反垄断理论的本质特征。这样的市场力定义容易造成歧义和混乱。正如美国电力市场理论研究专家PaulJoskow所指出,FERC实际上没有定义市场力。Joskow向美国参议院分析阐述了FERC对市场力的定义存在的问题:“FERC对市场力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没有给出一套用于度量市场力是否存在以及市场力严重程度的经验指标;并且没有能够指出,当存在多大的市场力就不能够保证电力市场的批发价格是公正合理的”。 笔者认为,市场力的行使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抬高其电价使之高出其边际成本;二是限制其发电出力[1]。具有市场力的发电商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获得超额利润。当在市场上行使这两种方式的任何一种获得成功后,其结果都是市场价格提高,行使市场力的发电商的利润提高,发电出力(产量)降低。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定义 市场力是某些发电商通过改变市场价格水平使之偏离竞争价格水平而获利的能力。根据经济学理论,这种能力,即使它是暂时的,或者微不足道的,仍应视为市场力。市场中的许多成员,尤其是电力市场中的成员,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市场力,但是只要不严重,就不会对市场价格(经济效率、公平竞争)产生大的影响。 (2)电力市场投标中的垄断问题 在国际上的许多电力市场中通常都是以最后一个中标价作为市场的成交价。在一些情形下[3],这个投(中)标规则能够使得市场成交价格低于竞争性价格水平。此时,某些投标的发电商可能会设法提高市场价格使之接近于竞争性价格水平,以此来获利。有时候会误认为这是发电商在行使市场力,其实不然。 (3)电力市场需求侧的市场力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及其国际经验,现阶段我国拟采用单一购买者这种市场模式(同时可以伴随着大用户直接购电这种特定的双边交易的模式,但以单一购买者模式为主)。对于采用单一购买者模式的电力市场,存在着买方独家垄断特征的市场力(Monopsonypower)[3]。单一买方通过行使这种市场力来降低市场(购电)价格,以降低其总的购电成本[4]。单一买方(在我国,近期是由电网调度及市场运营管理机构来担任这个角色)行使这个市场力的方式有可能是对用电价值高于市场价格的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中断。这种买方市场力(Monopsonypower)的存在有利于抑制发电商(卖方)的市场力(Monopolypower),但是也存在买方滥用这种市场力的问题。 2.2市场力的行使问题 在发电侧市场中,由于某些发电商存在着市场垄断力[5],这将导致竞争(是指没有市场力下的竞争)形成的发(供)电量大于市场价格(是指市场力作用下的市场价格)下的需求量(供大于求,要减少供应量)。为了确定市场价格升高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必须检查市场力的性质。如果一个电力市场没有一定的备用容量(一定的增减发电容量的能力),那么这个市场就不能对付突然的尖峰负荷,或者突然的发电机组事故。这种电力市场就要重新研究和设计[6]。 只有实时(Real-Time,RT)市场才有要研究和解决的市场力行使问题。应该同时在边际内以及边际上的发电商中间寻找和确定市场力。在研究考察市场价格提高(变化)的同时,要研究考察发电商有意限制其发电出力的情况和程度。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市场力与长期合约市场的关系 如果合约市场的价格太高,那么用户就会等到下一个合约市场再签约,或者到RT市场中去购买。但是,不论RT市场的价格如何,用户都不可能再等了。因此,在合约市场上,发电商不能行使市场力。合约市场也包括日前(DA)市场。但是,发电商在RT市场上行使市场力的情况将通过套利的机制对合约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2)对市场力的长期性反应(影响) 存在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的威胁,可以限制市场中原有的发电商行使市场力[7],因为这些发电商会担心行使市场力导致的高电价会吸引很多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发电商也可能担心行使市场力会遭到管制机构的制裁,而不敢明目张胆地行使市场力。 (3)边际上的和边际内的市场力问题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决定市场价格的那个发电商,即最后一个中标的那个发电商,并没有行使市场力。通常能够行使市场力的那个发电商是边际内的发电商[8]。但是,如果这个发电商自身不能脱离市场来定价,那么行使市场力的这个发电商可能会是边际上的发电商。 (4)市场力的两种影响(作用) 发电商行使市场力的第一个影响是提高了电力市场的电价,使得用户受到损失,而所有的发电商(不论它是否拥有和行使了市场力)都得到额外的利益。发电商行使市场力的第二个影响是造成市场的经济效率降低。市场的电价提高了,就使得用户减少它们的用电需求(用户此时的用电需求要低于它们在边际发电成本价格下的用电需求)。但是由于用户对电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的反应是不太敏感的,因此市场力导致的电价提高对用电需求的影响较小。 (5)长期性市场力和短期性市场力问题研究 发电商通过有意限制自己的发电出力的方式来提高电力市场的价格。电力市场的价格提高后,就吸引投资者新增装机容量投资。市场有了新增装机容量,市场价格就会下降。这样做的结果是,过量的装机容量成本的回收要由用户承担。为新的发电商竞争者进入市场制造障碍会导致一个较低水平的机组容量的市场均衡和较高的利润水平。这个利润补偿了制造市场进入障碍的成本。因此,电力市场设计的关键问题包括:①消除新的竞争者进入电力市场的障碍。这就要求市场准入规则的公平和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②通过管制来防范发电商有意限制其发电出力以抬高市场价格的行为。 (6)竞争性市场中的补贴问题 多个国家的实践证明[9],在电力市场中由于仍然存在各种非竞争性补贴,明显地增加了售电成本[10]。如果发电商限制其发电出力的数量小于通常由气候因素导致的电力负荷波动量,并且这个数量仍然足以使得相当大的经济利益从用户转移给发电商[6],那么这个市场的利润函数就需要重新研究与设计。 2.3市场力的模拟分析 通过对市场力进行模拟分析可以掌握控制市场力行使的因素。但是模拟模型不能够准确地预测市场力。除了完全垄断的市场情形,其它市场情形下的市场力不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市场力涉及到若干个市场成员的策略行为,即寡头市场的行为。市场成员可应用对策论来研究确定自己的市场行为和如何行使市场力,并且在寡头市场形态下的市场行为和市场力要遵循一个复杂的市场规则。市场力的模拟分析模型必须进行一定的简化和假设,只能反映出市场力的主要特征。 电力需求的弹性是目前电力市场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其市场力的因素。各个市场成员的规模(例如装机容量)的分布情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9,11]。但是,很难计算电力市场中的这个影响因素,因为它取决于进行交易的障碍,而交易的障碍是很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而且通常发生戏剧性变化。所采用的竞争方式也是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经济学家通常可以基于价格或者交易量来模拟分析市场竞争过程,但是,对于电力市场,发电商是通过提交同时包含价格和交易量的报价曲线来竞价上网。关于采用这种报价曲线竞价上网的理论还没有完全形成。 一个垄断型市场的市场力要受到需求弹性的限制。一个寡头型市场的市场力也要受到竞争者的数目和每个竞争者的相对规模的影响。一个发电商的市场份额等于市场的总交易量除以这个发电商的发电量。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称作Herfindahl-Hirschman指标(简称为HHI)。HHI是Cournot模型中用于确定市场力的三个因素之一[2]。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市场垄断性和Lerner指标分析 市场垄断者会通过提高电价来获得最大利润。如果有更多的用户能够削减自己的需求作为对高电价的反应,也就是用户有较大的用电需求弹性,那么市场垄断者能够提价的幅度就较小。Lerner指标(用表示)用于度量超出边际成本的那部分价格,即价格补贴部分[12]。在垄断市场形态下,Lx=1/e,e表示用户的电力需求弹性[11]。 (2)Cournot模型分析 根据寡头市场Cournot模型预测分析可知[12],一个发电商的价格补贴部分不仅取决于电力需求弹性,而且也取决于这个发电商的市场份额。当这个发电商的市场份额越大,它拥有的市场力就越大,它的价格补贴部分也就越大。 (3)单边的市场行为和HHI 如上所述,HHI表示各个发电商市场份额的平方之和。HHI的取值范围是[0,1],但在法律文献上,HHI的值为从0~1之间的某一值再乘以10000,其原因是要采用百分比的平方,而不是采用小数点的平方来计算HHI。单边的市场行为不会产生市场勾结行为。可以采用Cournot模型分析这种市场行为。当用需求弹性去除HHI后,可用于预测Cournot市场上的发电商价格补贴的相对平均值,因此HHI与单边市场行为有相关性。 2.4市场力防范对策的研究与设计 可以通过实施公平、有效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或者通过市场监管和一些合适的行政手段来抑制市场力。最好是通过市场竞争来抑制市场力,但是竞争水平不可能自发达到一个满意的水平,即使得竞争充分和有效所需的水平。根据笔者的理论研究结果[13]和已有的国际经验,影响电力市场竞争有四个关键性因素:需求弹性、发电商集中的程度、长期合约所占的比重和采用发电报价曲线投标所占的比重。 这四个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实施的管制政策和(或者)所设计的市场模式的影响。从美国加州过去几年电力市场运营的实践可知[1],除了电力市场中系统操作员对运行备用容量的需求弹性之外(这个需求弹性是直接传递的),其它的影响因素几乎没有一个会突出地起作用。笔者认为,当时加州电力市场中市场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缺少弹性,所以当时加州所采用的许多市场力防范对策并不很奏效。但是如果加州当时的政策制定者能够理解需求弹性的重要性,并且知道如何才能使得RT市场的定价风险最小化,那么就可以对加州的一些大用户增加其需求弹性。遗憾的是,它们当时没有能够做到。 对我国许多地区而言,由于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要在短时间内降低电力市场中发电商的集中度是相当困难的,在这次对发电资产重组以形成目前的五大发电集团公司时,就未能降低各个发电侧市场的发电商的明显的集中度。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为,在我国当今用户电力需求弹性还很小的时候,研究和制定发电资产重组政策和方案时要尽可能防止增加发电商的集中度。除了产权转移时需要签订产权转移合同,其它的有关如何增加长期合同比重问题还缺少理论依据。采用发电报价曲线方式投标的原因是电力需求水平具有不确定性。对全天各个时段进行发电投标,又增加了发电的不确定性。实施这种逐日发电报价的方式,在低谷负荷时段发电投标的弹性较大,而在高峰负荷时段其发电投标的弹性较小。因此在负荷的低谷时段市场力基本不存在。需要通过研究确定一个合适的政策来利用这个规律。 防范市场力的一个有效的策略是[13],在设计市场时就尽可能规避形成市场力的条件,而不是等到市场运营之后再去采取种种措施治理市场力。增加电力需求的弹性对抑制市场力的作用最大。增加长期合约的比重也能抑制市场力。采用发电报价曲线投标的方式也有利于抑制市场力,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得重新投标过程减缓,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发电成本变化的速度,而不是发电商改变市场力策略的速度。必须对在电力市场中如何鼓励发电侧实施发电报价投标和签订长期合同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单单分析阐述一些相关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电力需求弹性 在研究设计电力市场时,为使得市场能够达到充分、有效的竞争,抑制市场力的形成和作用,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结构问题,而不是市场构架和模式问题。在研究设计电力市场的结构时,要设法增加电力需求弹性。方法之一是,通过研究,确定各种措施以使得系统操作员对运行备用容量的需求有弹性。但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这些措施对增加电力需求的弹性所具有的作用不是很大。另一个方法是,对于大用户,用RT市场的真实价格替代我国大多数地区目前实施的这种完全没有价格弹性的峰谷分时电价。但是对于我国,目前技术问题尚无法解决。 (2)提高电力市场经济效率的措施 通过对国外一些典型的电力市场运营情况的分析总结可知,除了在峰荷时段,电力市场的实际运营情况要比采用Cournot模型预测的情况好得多。通过对国外电力市场的实证分析可知,为缓解市场力,增加市场的效率,在研究设计电力市场的结构时,可以采取两项措施,一是要加强发电商的长期合约,二是要将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采用发电报价曲线竞标的形式相结合。 (3)采用发电长期合约以抑制市场力 对于电力市场而言,对发电商最有效的一种发电合约形式是长期发电合约。管制机构要求电力公司必须承担一些供电义务(包括对本地用户义务供电,以及某些形式的长期供电合同),这将有效地减少发电商的市场份额。而中期发电合约只是在发电商不相信长期合约价格会等于近期现货价格的平均水平时才会发挥作用[6]。 (4)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以发电报价曲线形式进行投标 由于电力需求存在不确定性,使得发电商要以一个具有弹性的报价曲线来进行发电投标。这样就会增加了那些剩余需求(被其他的发电商看作是剩余的需求)的弹性,而减少市场力[14]。 2.5市场力的预测分析 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当HHI的值低于1000时,这个市场就基本上不存在市场力问题。但笔者认为,电力市场却并非如此。HHI只考虑了五个关键的经济影响因素中的一个,即发电商的集中度。而实际上电力市场的市场力是由五个关键因素共同决定的。除了发电商的集中度之外,还有需求弹性、竞争方式、合约交易以及市场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这四个影响因素。每个因素都对市场力有同等程度的影响。 电力市场中发电商可能作出的大多数的市场行为都不能采用HHI描述。Cournot模型虽然能够描述较多的市场行为,但还是不能把握其主要目标。经常可以看到应用Lerner指标研究市场力的结果。其结果是:市场力是当边际成本下降时价格的上涨部分。笔者认为,将对市场力绝对值的估计和对市场力相对值的预测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准确地揭示市场力问题[10]。具体内容包括,研究探讨发电资产兼并、输电网技术改造和输电价格对市场力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HHI没有考虑的四个影响因素分析 HHI是根据各个发电商的市场份额来计算确定的。它没有考虑电力需求缺少弹性这个因素。根据国际经验[10],由于电力需求缺少弹性,使得电力市场的市场力至少要比大多数的其他市场的市场力高10倍以上。HHI只能预测Lerner指标,而Lerner指标与市场力的联系并不紧密。HHI也没有考虑市场竞争的方式、市场合约形式的交易量所占比例以及市场受地理位置影响的程度。 (2)Lerner指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尽管根据市场力的定义可知,应该通过比较市场实际价格和理想的竞争水平下的价格的差异,来确定市场力,但是Lerner指标却是在一个非竞争性市场上将其市场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相比较。Lerner指标把降低边际成本的作用和提高电价的作用混在了一起。而在电力市场中,根据边际成本的下降值就基本上可以度量出市场力的大小,然而,降低边际成本并没有害处。 (3)市场力的预测 根据国际上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5],目前用于分析确定市场力的最好的方法是Cournot模型。普遍认为,它要比HHI好得多。但是笔者认为,电力市场中的竞争规律并不符合Cournot模型,并且电力需求的弹性如何基本上是不得而知。因此采用Cournot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是不准确的[15]。关于相对市场力的预测问题,例如,发电侧资产兼并前后的市场力比较问题,由于发电资产的兼并不会使得两个最难确定的因素,即竞争方式和需求弹性,发生变化,因此,市场力的预测会相对较容易些。 2.6市场力的监督 揭示出市场力通常就能发现市场的缺陷。在确定了市场存在的缺陷后,可能需要对市场成员施加一些暂时的约束。但是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一个永恒的目标。如果发现市场规则有缺陷,那么可以尽快修正。但是,如果是市场的结构有缺陷,那么要修正它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此时就需要市场监管者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调控这个市场。 开展市场监督工作要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是[8],要能够准确领会市场力的真实含义。如果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理想竞争价格水平,那么可以断言市场上会存在这样一些发电商,它们不是价格的接受者[16]。此时就会出现一个价格接受者利润最大化情形下的供电量和实际供电量之间的差值。这个差值被称作“被限制的发电出力值”。这个差值可作为市场力存在的例证。但是,我们认为,当市场价格高,并不能说明市场就存在市场力[7]。当市场价格高于左侧边际成本(lefthandmarginalcost)时,也不能说明就存在市场力。当发现RT市场的价格高于右侧边际成本(righthandmarginalcost)时,说明市场中存在短期的发电商限制其发电出力的情况。在RT市场上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存在着市场力,但是非正常的机会成本(例如,水电商表现出来的)的情形除外。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目前国际上对电力市场的市场力定义存在的问题 美国FERC目前对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的定义是不准确的。按照这个定义,要求价格有显著的提高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才认为存在市场力。因此,按照这个定义,无法准确地、定量地确定出市场力的大小,也就无法实现由其自己提出的消除所有的市场力的目标。 (2)市场力的监管问题 由于电力市场存在着两个结构性问题:①电能不能大量地存储;②实时的电力需求没有弹性。因此需要对电力市场实施监管。电力市场中存在市场力是没有好处的,而市场力则是可度量的。根据国际经验,在正在获利的情形下出售电力时,可以监测出是否存在市场力(此时市场价格视为固定值)。在RT市场上存在机会成本不会带来太大的麻烦,它与平均利润是不相关的。 浅谈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电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是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策略;定量考评;约束机制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一)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形式单一。培训、交流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可靠途径。我国现有电力企业人员培训方式较为单调,各类培训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加活动的模式运作,缺乏必要的实验、锻炼等其他科学的培训手段;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教育环节,更不重视心理训练。由于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忽视电力企业人员的年龄、心理特征,造成培训低效。 2.开发管理未科学化。电力企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未认识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在电力企业的重要意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上,往往未进行合理性分析与评估,资金使用未做到以节俭、实效为原则,未做到科学化。 3.评估未社会化。现行电力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中只是规定:培训机构通过结业考试评定受训者学习情况,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任职、晋升等依据。这种培训评估模式极易导致形式主义。开发评估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行公众评估。 (二)人员考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评标准不规范。由于我国目前电力企业职位分类线条过粗,电力企业制定的考核标准各不相同,致使考核标准不规范、未量化,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准确度不高,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 2.考评方法单一。在电力企业人员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单一的考评方法,忽视了对国企人员的平时考评或群众考评。 3.忽视定量考评。电力企业人员考核只注重了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具体表现为很多电力企业考评标准未量化,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大锅饭”在电力企业内部盛行。 4.考评结果与使用脱钩。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对获优秀等次与称职等次的电力企业人员在奖金、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极大地削弱了优秀等次对国企人员的吸引力。 (三)电力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人员选用权力过分集中。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用人体制难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和任用每一个同志,而且容易产生任人唯亲的弊端。 2.电力企业人员选用仍然主要靠领导相马制。人才能否被发现和使用主要取决于是否被领导者相中,这种被动状态遏制了广大人才的主动进取精神,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 3.电力企业人员选用受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国企人员的升迁主要不是以实绩为准绳,而是以领导人的主观评价为依据,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严重挫伤广大国企人员的积极性。 4.电力企业人员选用基本上仍在人治的轨道上运行,又缺乏法制化规范和科学操作程序,往往因领导人的素质而大相径庭。有的以德代才,有的以才代德,导致用了不少庸才和坏才。 二、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剖析 (一)沿用传统人事管理模式 在电力企业中,目前沿用了以前的传统国企的做法,即员工身份分为“干部”或是“工人”,且是“先天的”,在进入企业前就由相应的“资格”决定了。这种将本质的区别的劳动力人分割为不同类型人员的现象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不利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二)人员招聘对象过于狭窄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形成封闭管理,招工对象以系统内、行业内职工子女为主,以系统所办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为主。这样做使大批原本可能进入企业的更优秀的人力资源被拒之门外,企业招聘的员工的整体素质得不到保证。 (三)考核文化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国家有垄断性质,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就是不存在风险的稳定生存港湾,没有失业的威胁。长此以来,导致人员臃肿、劳动生产率低,讲究和谐、避免激烈的竞争的思想等等。于是,形成了一种轻考核、重资历、重经验、重关系、唯学历的选人与用人观念,考核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来。有些部门领导则对绩效考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人事部门的事,在工作中不予以积极配合,加大了此项工作开展的难度。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力资源管理主要策略 (一)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已逐步成为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人员计划调配方式的影响日渐衰微,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成为影响电力企业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因素。要建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电力企业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健全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本企业服务。 (二)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采取有效的人才管理方法、方式从内部或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是电力企业重视的问题。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拓宽外部人才引进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建立弹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人力资源规划的刚性特点,其实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致命伤。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电力体制的改革,负担沉重的电力企业必须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这除了需要同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电力企业自身也应该抓住电力体制改革的契机,裁减人员,使得企业中的人力规划恢复一定的弹性。同时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职工通过竞争上岗,充分发挥主动性。 (四)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内容,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要建立对员工具有激励力的薪酬管理模式,必须要消除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思想,让公平与效率挂钩。为此,企业薪酬体系应有多种分配形式,并必须要有激励性。员工的薪酬必须要结合绩效考评。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对企业贡献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五)建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机制,使企业培训真正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人才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企业重视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对职工的培训,应该是系统化的。根据企业受训对象的特点、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个性化的内容,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跟踪,不断完善设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拓宽外部人才引进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人才消费虚热的极端倾向要防止,而贬低甚至阻碍人才使用的极端倾向,也要防止。用^、单位在消费人才上的“合适”标准,其实是一种十分正常而且应该的标准,而且这一标准必将进一步普遍化。 (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和留住人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企业塑造活泼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正确处理好员工不同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建立和谐、包容、积极向上的多元化文化氛围,去积极地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和留住人才。正确对待、合理使用企业员工中的优秀子女,能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企业职工子女在电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他们把自己的命运紧紧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促进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时展的主旋律。在客观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电力企业需要在努力提高自己发展水平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企业。要针对电力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电网企业开展工作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浅谈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的关系:探究电力市场营销在当前经济下的创新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对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电力行业虽然有着明显的发展与进步,但与此同时,市场中的经济竞争愈发激烈,使得创新发展手段在当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凸显了其重要性,本文分析了当前电力企业的营销现状,并结合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在目前电力营销优胜劣汰的背景下,给予一定的发展策略与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经济;创新发展 前言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也随之节节攀升。近年来,电力行业在我国对其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下,在其发展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随着使用新型能源的企业越来越多,来自于同行业与电网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愈发艰难,在这种条件下,电力企业想要保证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意识到新型市场营销的概念,通过当前新媒体与信息化的新途径,结合其营销策略,做到与时俱进。 一、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虽然为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通过观察,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上还存在这种种问题,经过整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营销观念微弱 电力营销在供电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受到传统体制发展的影响,电力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很难摆脱传统思想所带来的束缚,无法实时的对当前市场经济做出正确合理的认识,没法掌控市场走向,了解市场动态。无法展开对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解与分析。而且普遍对市场营销方面面不予重视,抱用垄断思想,存在侥幸心理,有着不着边际的优越感。从而导致了无法落实电力营销手段,意识不强,相关市场的开拓力度微乎其微[1]。 2.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在我国,对于市场经济上,各行各业都秉持“客户即上帝”的企业发展重要理念,同样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提供优质服务是其企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切实有效的从用户体验好感度,服务的满意层度来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但是有一些电力企业认识不到这种危机,仍然普遍存在服务不到位,电能质量不高等问题,甚至处理不好与用户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这种在供需产生的矛盾下,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3.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现如今的经济体制下,垄断性在我国电力行业一定程度上还残存着些许生命力。但其他能源市场上激烈的价格竞争也不是我们所能忽视的,尤其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使得新型能源,例如煤炭,天然气等超越或完全取代电力能源。用户再通过多方面比较之后,很有可能更青睐于新型能源,由此可见,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极大压力[2]。 二、电力营销的创新与发展 (一)电力企业营销的优劣势 1.发展优势 电力企业其自身的营销发展随当前市场环境而左右,电力行业因市场环境的改变对其起到了强力的促进作用,是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的。市场经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其发展情况更是突飞猛进。在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电力企业把受投资能力的影响的束缚彻底挣脱,但是受制约与供需增长因素。我国电力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然朝着更高的台阶迈进。经济效益在其城市电网的构建中已经有着不错的进展,对农村电网也在进行不断的完善。随着更高层次的用电需求,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对全国的电网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注入一道强有力的力量。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不断强化对外沟通,更新营销观念,引进新型技术,这对电力营销的创新是强有力的支持,在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并予以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力生产效率。 2.发展劣势 我国的电力在近年来虽然显示出一片大好的繁荣景象,但在其实际运行中面对种种挑战还是有着不小的压力。众所周知,影响着电力营销其发展的是整个电力市场的需求,但是因实际具体发展水平在各个地区都缺乏均衡性,增长的不平衡,归根结底还是电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差异过大的原因。现如今我国的电力行业日常经营发展中,具有较快的增长趋势的第二产业还是电力营销的主要面向的客户群体。居民的日常用电与第三产业的比例也有着显著提升,但我国用电量较高传统产业,例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石油、化工企业、机械制造业的用电量比重有所下降。电力价格与用电量之间的联系在我国市场体制的作用下,使之更加密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于供电的稳定性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他的新型能源也有著要和电能一分高下之态,由于电能自身价格机制还不够完善,相比较于电力能源,似乎用户更青睐于天然气、煤气等新型能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二)创新与发展的建议 1.创新意识与电力组织的完善 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实力,重点在于思想的转变,用创新意识来进行营销手段的创新。在这期间,要挣脱老旧传统思想带来的束缚,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精切定位,找准市场,并同时引入先进的理念与思想,切实提高在电力营销概念上的认知。 2.技术创新,强化管理日常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营销方式的创新中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比例,应结合目前企业发展程度,尽可能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条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应将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尽早提上日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进入民众的视线,正在面临当前竞争市场巨大的压力。电力企业需要做的,是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对电力营销手段进行创新,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实现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应加大对高效能的智能电表进行推广宣传。同时对电厂的电能生产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以达到提升电能质量的目的。 浅谈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发展 摘 要: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电力企业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机遇。为了更好的提高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电力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稳定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市场营销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创新发展不仅影响电力企业的济效益,而且对于稳定我国国民经济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创新发展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现状;措施 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电力市场营销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此环节落后的理念、技术等都会造成电力企业发展的停滞不前,所以,加强对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市场营销的优势、劣势分析 (一)电力市场营销的优势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化进程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在全国的市场经济范围内,经济发展的脚步从以往的受投资能力的制约,转变为今天的受日益增长的需求所制约。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化发展趋势良好,这为电力市场营销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现阶段,电网工程已经融入到了我国的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中,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用电需求,而且有利于电力市场的开展。电力企业在社会的市场经济中已经发展成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企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同时,电力市场营销还为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电力企业营销发展的劣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更多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力市场的需求是促进电力营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由于每个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使得电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进而导致电力经济效益增长不平衡。目前,第二产业依旧是电力行业发展中的电力营销的主要对象,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的增加。与第二产业相比,虽然人们日常生活及第三产业的用电量在增加,但是之前传统用电量较多的煤炭、冶金、建材等行业用电量比重却在降低,在我国市场机制作用的影响下,电力价格与用电量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由于用户对供电稳定性与电能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电能与居民生活中所使用的煤气、天然气等新能源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大,加之电力价格的形成机制不够完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电力行业发中的阻力。 二、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创新发展的措施 (一)观念创新 为了更好的加强对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电力企业应该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有所了解,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将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电力市场营销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益,将计划用电转变成电力营销在工作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并且时刻重视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积极转变对电力市场营销的态度,加强对电力市场营销的管理力度,从而使电力市场营销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二)组织创新 我国电力企业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模式,根据我国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来进行融合,对电力企业内部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能够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且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完善对电力营销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为了更好的确保电力市场营销的运行,电力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用电协调部门,将各个电力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协调管理,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需求,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对客户的生产淡季以及节假日进行统筹考虑,在保证电力企业供电营销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下,提高对夜间供电作业的控制管理力度,开拓电力市场营销新的途径,从而找出新方法对电力企业进行有效的组织创新,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三)技术创新 在电力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对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合理化应用,充分做好电力系统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真正实现电力营销流程的信息化。为了更好的实现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电力市场营销水平,电力企业应该在确保现有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加强对电力市场营销电子业务化流程的管理工作,从而真正的提高对电力营销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推进网络电子付费方式,简化用户缴费方式,真正做到便捷高效的为用户提供服务。电力企业应该加强对多功能电表的使用,这不仅能够规范电力市场营销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文通过对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创新发展的措施的研究分析,明确了电力市场影响的创新发展对于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对电力市场营销进行创新发展,电力企业应该从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通过创新电力市场营销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模糊数学论文:基于模糊数学的城区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研究 摘 要: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环境污染主要问题之一,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多方面的关注。文章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城区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首先,一种基于模糊数学模型建立的城区生活垃垃圾防治指标被建立。其次,我们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算例仿真,从而计算出城区生活垃圾污染源中各指标,对选择性防止城区生活垃圾有着一定的借鉴性与可操作性。 关键词:模糊数学;城区生活垃圾;污染防治 1 概述 随着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生活垃圾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城市生活垃圾对居民生活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治理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项工作也一直受到各地政府环保部门的高多重视。因此,构建符合巢湖市城区自身特点的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寻求防治巢湖市城区生活垃圾污染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模型建立 2.1 传统综合评价模型 从众多的综合评价的方法来看,所能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基本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通过建立指数数学模型的方法对进行综合评价应用较为广泛,该评价方法主要如下,首先是对每个指标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形成有效评估区间;其次,找到当前样本集合数据在第一步中所建立的区间中所处的位置;最后,将所有指数进行平均,得到一个总的综合评价指数,这种方法主要是运用了综合评分的数学思想[1],根据这种数学思想所建立的数学评价模型如下式表达[2]: 这其中i为第i个指标,j为第j个原因分组,pj为污染因素结构权重,Ki为各指标权重,xi为基期单指标测试平均值,xij为报告期单指标测试平均值,fi为调节因子。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指标结构简单,只涉及到单一的指标,并且所涉及到的指标一般而言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可以让非数学专业人士也能理解;然而不足之处在于,我们所了解的污染体系绝不仅仅是只涉及到单一的指标,而往往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体系,另外,这样一个多维度的复杂体系中的各个指标也会随着污染种类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而,仅仅用单个指标来代表复杂的污染因素将会有很大的困难,并且直接会影响到评估的有效性。本文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所建立的污染综合评价模型就能很好地避开传统模型的难点,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2.2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构建评价系数矩阵, 首先要调查所在城市的所有污染源(实际评估中可以选取几种重要的污染源),并且根据所选取的污染源所造成的严重程度予以打分,根据所打的分就可以确定一个矩阵R,这个矩阵称为指标评价系数矩阵,具体如下矩阵所示[3]。 接着,通过(3)式来计算评价权重的一个向量W,如下所示 最后,参考文献[4,5]的方法将所计算出来的权重向量予以归一化处理,并且将代表较好和较好以上级别的权重(较好及以上的权重才有评价的意义,忽略权重级别较低的指标)相加,将所得的和值乘以100,将这个值作为所研究的污染源之一的得分。 3 算例仿真 现在巢湖市城区生活垃圾进行综合评价,经过调查研究巢湖市城区生活垃圾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为:人口数量、城区面积、城市经济承载力、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回收再利用率,以上因素通过调查统计所得数据如表1。 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他们的权重向量: 4 结束语 根据上面的算例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所介绍的评价模型较好地克服用单个指标来代表复杂的污染因素从而对评估结果的有效性不确定性的影响,并且在评价城市城区污染因素方面能够做到有效的定量分析,一定程度地保证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也使得评价结果更加清晰直观。正如前文所述,对于城区垃圾污染的评价来说,城区垃圾污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体系所构成的,它是一个复杂且模糊性的数学问题,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与可靠性,是一种实用且科学的方法。 模糊数学论文: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无缝内衣压力舒适性的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服装压力舒适性以及无缝内衣的研究现状,以及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研究无缝内衣的压力舒适性。 【关键词】压力舒适性;无缝内衣;模糊数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质量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保暖、耐穿等方面,而更加注重于对穿着的舒适感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无缝服装以其从纱线到成衣一次成型的优势,减少了服b由于多次缝合引起的不舒适感,能够最大地满足消费者对服装压舒适性的要求。但是,纱线种类、组织结构等因素都会对无缝服装的舒适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服装舒适性问题将是无缝服装研究的重点,而压力舒适性的研究特别是压力舒适性的评价已是服装舒适性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服装压力舒适性及其影响因素 服装的压力舒适性是指服装允许人体自由活动,减少对人体的约束,保持穿着者运动的压力作用,这种压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种:一是服装重量形成的垂直负荷:二是服装形态形成的水平负荷:二是由十身体的动作引起服装变形,由面料产生的应力作用于人体。 各种服装的舒适压力范围如表1-1示。不舒适的临界压力大约为6.86kPa,这与皮肤表面毛细血管的血压平均值(7.84kPa相接近。 服装的尺寸过小,容易对人体表面的局部产生压力而导致不适,长期穿着紧身服也易损伤身体的某些功能,如使呼吸、脉搏、血液循环等发生障碍,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人体在穿着服装过程中,面料的性能是影响压力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压力的产生是服装面料多维变形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服装压力舒适性的因素还包括环境因素,当环境温度低时,人体皮肤血流量低,皮肤温度下降较多,人体受服装压力的影响显著。 二、国内外有关压力舒适性及无缝内衣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服装压力舒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服装压定义以及产生压力的生理机制的基础研究 (二)服装压舒适性与物理、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相关性研究 (三)服装压力舒适阈值的研究 (四)基于动态接触力学的二维动态服装压力分布的模拟 无缝服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编无缝服装的编织技术、花型设计和工艺设计等基础性研究方面。唐敏研究了无缝织物的自动连边和与二维仿真。通过研究经编无缝成形产品的款式、原料选择和组织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经编无缝成形产品的生产工艺特点。由国内外经编无缝服装的研究现状可知,经编无缝服装的研究正处于初期阶段,研究范围在无缝服装的设计和工艺等基础性研究上,因此可扩大经编无缝服装的研究领域,如在服装舒适性、成衣尺寸规格的控制以及尺寸稳定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从而加快经编无缝服装的发展。 三、总结 采用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价决策方法求解静止状态和动作状态下各部位的客观压力值:采用线性拟合方法对弹性回复率、塑性变形率、断裂强力与服装压关系进行线性拟合,从而得到服装压力与其各项因素的函数关系等模糊数学的方法在无缝内衣压力舒适性的评价方法研究中的应用提高了压力舒适性评价的科学性。总之,在服装压力舒适性的评价中,只有全面考虑服装与人体这两个因素,将客观压力测试和主观评价两者结合,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加以处理得到服装舒适压力的范围和指标,才是研究服装压力舒适性更为有效的方法。 模糊数学论文: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员工知识共享能力的评估 摘要: 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是企业能否保持和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而作为知识管理最核心的内容――知识共享更是重中之重。现今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大都局限在从组织和个人两方面来促进知识共享顺利进行,但没有一个较好的评价体系。如何对员工知识共享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关系到企业知识共享乃至知识管理的成败。 关键词: 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绩效评估 0引言 当今社会,知识及拥有知识的人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能否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知识只有被有效且最大化的共享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根据知识能够被编码化和被清晰的表达,我们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以及人际交流方便的实现共享,隐性知识则由于其不易被表述和传播的特性而不能轻易地实现共享。 从图1中间的公式可以看出,知识共享(S)对知识管理(KM)起到指数的作用,可以将知识管理效果放大;知识管理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共享的绩效。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越来越受到重视。现有关于知识共享文献很多,但关于如何对员工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的文献不多。本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员工知识共享能力进行评价,以利于组织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保证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 1关于知识共享评价的以往研究 关于知识管理的评价,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Fairchild A・M等采用平衡积分卡方法对知识管理进行评估。李顺才等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企业知识存量进行分析,对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评价;朱启红等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企业知识管理评价研究。颜光华等采用AHP和模糊数学方法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王军霞运用复合DEA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水平进行评价。李兴国等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供应链知识共享来评价。樊治平等用基于二元语义信息处理的组织知识共享能力来测评等。 2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员工知识共享的绩效进行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对事物评价往往涉及多个因素或指标,要根据多个因素作出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是对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1]员工知识共享绩效受许多因素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 从大量的文献中,笔者发现影响个人知识共享能力最主要的自身影响因素是:自我效能[2]、员工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员工提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员工的人际网络状况。由于外部环境如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技术平台对每个人是相同的,因此,在此不考虑外部环境影响,只针对员工个人因素进行探讨。 例如,设某管理人员对员工A的知识共享状况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由此可得到表1的结果。 (1)以定性评估为例,我们首先建立单因素评估矩阵,所得到的评估结果如表2所列。 若有10位管理人员或同事对某员工知识共享能力状况进行评估,其中:自我效能,认为其优秀有7人、认为其良好2人、认为其达标1人、认为其不合格0人;同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分别为6人、3人、1人、0人;提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分别为4人、2人、3人,1人;人际网络状况分别为4人,4人,1人,1人。 模糊数学论文:熵与模糊数学方法在生产方案选优决策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熵的概念与模糊数学方法,提出在生产方案选优决策中,运用熵与模糊数学方法,制订出比较合适的投产方案。 [关键词]熵;模糊数学;波达计数法;选优决策 在生产选优决策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企业需要根据各种因素(如市场情况、生产条件、利润好坏等)决定从n种可供选择的产品生产方案中选择1种(或多种)进行投产,使得企业花费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生产中,这实际上是排序选优决策问题。本文采用熵与模糊综合决策的方法处理这一问题。 1 熵的方法与模糊综合决策 1.1 熵的方法 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据熵的特性,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就越大。 把不确定性程度用熵来度量,更容易理解。一般也用式(1)或式(2)来度量。 3 结 语 本文通过应用熵、排序、模糊综合决策的方法,由实例提出的生产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计算。整体处理框架的思路是:将诸影响因素进行分组,用一种排序意见对应着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然后运用加权波达计数法对这些排序意见进行集中,可以得到这一组的最优排序。此外,对于不能直接确定排序意见影响因素的,运用评判函数,对其中的每个影响因素给出相应的排序意见。然后采用加权波达数法进行最终的排序,得到最终排序,即为最优生产方案。 这种熵与模糊数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方面,如对企业多种生产计划的最终选择、投资决策问题、选址决策、在校学生的排序评价决策问题等,其应用面非常广泛,实用价值也很高。 模糊数学论文:翻译质量评估(TQA)中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量化方法探讨 摘 要:对于翻译质量评估(TQA)的方法,存在传统定性评估与数学定量评估两个相对对立的方法。在定量评估方面,范守义、穆雷等国内翻译界学者对此类模糊数学下的定量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模糊数学方法的角度探讨了翻译质量评估现有的量化方法,试图从数学模型构建的角度探讨翻译质量评估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评估因素和参照条件,以及利用数学方法对翻译质量进行量化评估的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定量评估;模糊数学;参数参照 翻译质量评估(TQA)的方法存在传统定性评估与数学定量评估两个相对对立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系统工程教授L.A.札德发表《模糊集合》论文,创立了模糊数学理论,该理论之后被大量应用于模糊控制、信息检索、医学、气象学、结构力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后来,语言学学者也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语言学研究领域。在中国,将模糊数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引入翻译质量评估(TQA)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参数参照,正处于可行性验证与起步阶段,这是中国翻译界的一次大胆尝试。合理的模糊量化分析能够逐渐实现翻译质量评估评的综合化与合理化,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一、国内利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翻译质量评估现状 国内学者将模糊数学与翻译评价相结合的第一人是范守义,他在《中国翻译》1987年第4期的发表的《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一文中,利用模糊集合中隶属度的概念从定量的角度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价,大体分三步步骤:(1)选择模糊集合的必要元素,即译文评价单位;(2)确定译文评价特征依据,如修辞、风格、句法、语义等;(3)明确信度控制点,从译文内容各单位部分各自的隶属度相加求出的平均值结果来评价译文的质量。在此之前,范守义(1986)在国内首次将“信、达、雅”标准用数学公式“I=(R/F)・(S’/S)”进行表示,其中“I”为译文与原文的接近程度指数,“F”代表“信”,“R”代表“达”,“S”代表原文中的“雅”,而“S’”则代表译文所达到的“雅”,“F”与“S”为常量,公式中的“R”对应“F”,“S”对应“S’”,对应量的数值彼此越接近,则“I”越接近最大值“1”。之后,范守义(1990)又对应用与译文评价中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修改,将主标准与次标准的并集纳入语言变量下,用公式表示为:Q=X∪Y∪Z,或扩展为:Q=[X1,X2,(X3)]∪[Y1,Y2,(Y3)]∪[Z1,Z2,(Z3)]。其中:“X”代表中心信息,即:X1:信息量;X2:形象转换;X3:虚设标准。“Y”代表附加信息,即:Y1:风格层次;Y2:情感元素;Y3:虚设标准。“Z”代表结构信息,即:Z1:元语言方面;Z2:修辞与逻辑;Z3:音韵。 同时,范守义提出了以计算机编程为取向的公式运作方式,包括“数据输入”、“加权”、“计算”与“数据输出”。从其研究所处的时期看来,范守义的研究具有远见性,也具有使用价值,为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徐盛恒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他(1987)曾针对范守义公式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W1,W2...Wn)・|X1,X2,…Xn|,其中“W”与“X”分别代表“权值”与“标准”,并规定样本抽样方法必须为等距离抽样,标准的确定依据必须为多数人所认可的翻译理论,以句子和长分句为评价单位且具有权值,译文质量分“好、一般、较差、差”四个等级。另一位学者穆雷对此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提出了优化的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及其数学公式,提出将“信、达、雅”三个方面组成一个论域:U=[信(U1),达(U2),雅(U3)],就每一因素U1,U2,U3,将评语的论域分为四个档次,为V= [很好(V1),比较好(V2),一般(V3),不好(V4)]。同时,穆雷提出针对不同译文设定的不同的权值,并就评价对象信度的隶属频率、隶属度和评价对象的确定进行了分析。2004年,穆雷又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通过模糊统计与专家评定方法来确定隶属度的问题与该方法的可行性。 范守义、穆雷等学者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的做法,虽然在现阶段还未能得以完善和真正系统化实施,但这却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二、量化评估的特点分类与适用范围 目前对于翻译质量的量化评估方法存在几种不同的分类,如Colina(2009)提出的“基于经验的评估”和“基于理论的评估”两个分类。如美国翻译者协会(ATA)以及全球本地化组织(LISA)等采用的是“错误扣分”方法,属于“基于经验的评估”模式。Williams(2004)则提出了“标准参照”和“准则参照”两个模式:“标准参照”模式以错误扣分为主要方法;而“准则参照”模式则以设定好的参数为参照,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通过观察分析两者在此类参数上的差异来评估翻译质量。相对于翻译质量的定性评估而言,定量评估更适用于大范围的翻译水平考试。如中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CATTI )、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认证局(The 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NAATI)翻译资格证考试和高校翻译专业教学测试等,都具有规模大、数量多等特点,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评价。传统的定性评估模式并不适用于此类质量评估,而定量评估又是建立在“标准对照”或者“参数准则”的基础上的,因此,定量评估更符合大规模评价的要求。 然而,上述各种量化分类在设定参照标准或者对比参数的时往往涉及到原文的文本类型、语言风格、情感元素、修辞手法、逻辑关系、文化背景、语体特征等,在设定翻译质量评估条件时若将所有因素都囊括进来,则可能由于指标过多而造成译文质量评估被泛化。因此,在设定参照标准或者对比参数时,需要有选择性的地设定。Colina(2008)曾经提出一个简化后的评估模式,包括了四个方面,即目标语言表达占30、文本功能占25%、原文内容通用性占25%、原文内容专业性及术语表达占20%。然后将各模块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分数,各模块打分的总和即为译文的最终质量得分。 同样,范守义的模糊数学模型方法是以定义多个参数为条件的,然后加以设定各参数权重,同时设定主标准参照和次标准参照,将信息量、形象转换、风格层次、情感元素、结构信息、元语言、修辞与逻辑、音韵等参数都纳入了同一个基于模糊数学所建立起来的模型中。而穆雷的改进模型则类似于Colina的简化模式,其以“信、达、雅”为核心指标参数置于同一论域中,每一个参数都设定了四个等级,即“很好”、“比较好”、“一般”和“不好”,根据不用的原文文本类型,设定不同的权重比例,最终得出质量评估结果。 量化评估的特点决定了这一方法更多的适用于大规模翻译质量评估活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哪一种量化评估模式,出于大范围实际操作过程便利性的考虑,标准和参数的设定都不宜过多,以免引起实际操作过程的混乱。 三、参数设定中的诸多因素 国内外在翻译质量评估参数方面存在许多设定体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三宁教授在其论文中总结归纳为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 在国外,存在着House“功能与语用”原则、Reiss的 “语言类型”原则以及Williams的“文本辩论”原则。House的参数体系以语域、语旨、语式为核心参数;Reiss将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视听媒体文本四种文本类型设定为其评估参数;而Williams则以“结构关系”、“连接词及其他推理指示词”、“推理指示词及其他命题功能”、“论辩类型”、“辞格”、“叙事策略”六个方面为其参数设定。而在国内,等值论强调“深层”、“表层”、“修辞层”三个层面上的等值,包括“词、词组、句、句群(段落)、篇章”五个具体参数;冯志杰、冯改萍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二元基本标准,即信息等价性和传递性,包括“措辞准确性、逻辑一致性、修辞一致性、文体一致性、语音转化得体、语法规范性、文理通达性、克服文化差异障碍”8个具体参数;唐韧的“语用层面对等”评估模式则以“语篇类型和语旨及语篇功能、形式对应、主位结构的连贯、语篇─语用(动态)对等、词汇特性/语域”等为其参数;关联理论模式认为译文质量与语境效果关联度有关,该模式以“语际关联、语篇关联、整体关联”几个方面为其微观层面评价的参数。这些参数体系并不是直接针对翻译质量量化评估进行设定的,更多的是出现在定性评估和综合评价中。然而,定量评估方法在引入模糊数学方式的过程中,公式与模型的建立却离不开参数的设定,而这一系列的参数需要从对译文综合评价的参数体系中有目的地选择必要项带入到数学公式中,以便建立一个合理有效且快速的量化评估数学模型。需要注意的是,翻译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质量影响因素,如语言表达方式、语义逻辑、语法结构、文本类型、文化语境、意识形态、社会习俗、翻译动机、译者自身因素等,在选择具体参数的时候,需要首先明确翻译质量量化评估的侧重点和目标方向,一旦参数设定产生偏差甚至是错误,量化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就极有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从范守义、穆雷和徐盛恒等国内翻译界学者提出数学方法后,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的量化评价方法“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仅仅停留在十多年前的可行性研究上”。由于翻译学与模糊数学之间的学科跨度较大,将模糊数学广泛应用于翻译质量量化评估并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展,很多研究仍然局限于模式研究和方法尝试的层面。具体来看,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还有模糊定量公式的不完善问题:由于模糊数学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现有应用分析公式还不完善,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参数设定不合理导致结果的偏差,在可行性验证过程中需要尝试引入新的必要因素及分析方法。同时,各因素权重的设置原则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由于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译者风格、文本功能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译者所翻译的译文会存在差异,在对各因素的权重设置方面就会较为困难,需要针对主因素的变化设定不同的权重原则与标准。但是,模糊数学理论与方法在翻译质量评估过程中的模糊量化式参数参照评价作用可以弥补传统的原则性参照的定性式评价存在的不足,如主观性倾向、绝对权威评价与评价者原则不统一等问题。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可以实现翻译质量评估的综合化与合理化,其评估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与客观性。 模糊数学论文:田径跳远教学中模糊数学评分法的应用探究 摘 要: 田径教学中跳远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运动项目。我国体育专业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的重点和评定通常是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确定,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量化模式,本文运用模糊数学评分法对现有的教学进行分析,这种评分法符合体育教学的评分规律,对体育成绩的客观评价有一定的实用性效果,能够帮助教师清楚了解学生的体育技能。 关键词: 田径 跳远教学 模糊数学评分法 教学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促进了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而且使得体育教学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运用现代科技进行体育评价的很多方法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在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尤其在体育成绩的评价方面更突出。但是对于运动技术的评价采用科学技术方法的比较少。目前体育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技术评价方法进行体育技术动作的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外部动作的方式给出相关定性评价。但是不能对体育动作技术方面的好坏进行准确地说明,并且这种方法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评价结果往往缺乏客观性。数学模糊评分法能够弥补传统评分方法的不足,有利于增强评分结果的客观性。 一、模糊数学评分法的概述 模糊数学于60年代出现,这种计算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想放弃数学的准确性和严格性,而是采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一些模糊性的事物和现象。其中的模糊性具体是指客观事物当中的不分明性和不定性,主要来源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中间过渡阶段。 模式数学评分法就是借助结合论的方式对于没有边界的事物确定一定的边界,利用数字的精确性提高评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改变传统教学评分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模糊评分法在现代教学评分中应用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多。首先确定评分对象,然后确定技术指标评价体系,紧接着构建数学评价模型,通过细化模型的方式将相关数据进行归类总结,最终通过矩阵计算的方式得到评分结果。在田径跳远教学中采用模糊评分法可以增强评分的客观性,通过评分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跳远技能方面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对整个田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模糊评分法在田径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某高校体育专业的两个班级的40名学生。 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了解模糊数学评分法在田径跳远教学中的应用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求得跳远环节的权重分配。最后采用模糊数学评分法优化组合跳远技术教学。 (二)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跳远的技术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助跑环节、起跳环节、腾空环节和落地环节,针对这四个环节能够列出相对应的技术细节,作为跳远技术评价表。下表是在40组数据中任意选择的一组数据。具体技术评价因素见表一。 (三)跳远技术评价的数学模型构建 数学模型的构建首先应该确定评定因素模型,其中“因素模型”具体指的是确定评定的指标和内容。首先确定评定因素模型,再确定分类权重模型,紧接着确定评语模型,最后确定单因素评定矩阵和决断集,单因素模型中的因素分析包括对跳远技术指标因素的分析,通过对各个指标的准确性分析可以确定学生跳远技术的规范性与否,从而给出适当的分数,将各个技术指标的得分进行总结合并,就可以得到最后分数。按照该分数排列可以让教师清楚了解学生的具体运动能力,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对整个田径跳远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具体的评定因素模型如下图所示: 分类权重模型的确立是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和教学经验,将不同因素模型中的层次因素在总成绩中的地位用百分比定量。之后再建立与因素模型对应的评语模型,评语模型的建立是根据经验和推理测量的等级结果进行确定的。最后由单因素推断和矩阵计算可以确定优势比较突出的跳远运动员。 (四)模糊教学评分法的有效性分析 模糊评分法所采用的指标主要是多因素模型指标,能够准确体现跳远动作结构的相关特征,对学生的跳远成绩可以做出客观的评价,可以将其作为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此外,模糊数学评分法主要运用了模糊数学理论和定量处理方法,实现了跳远技能评分的优化组合,不仅解决了田径教学中各个项目技术评分过程中计算总分时的权重问题,还提高了技术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定程度上为田径跳远教学技术评分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模糊数学评分法在田径跳远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客观反映体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及不同等级运动员的训练状况。从技术评价方面来看,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各个环节技术都是跳远技术的重点部分,这与实际教学也是相符合的。从教学手段计算来看,计算的相关系数通常都比较大,这些手段能够体现跳远技术中不同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与重点技术环节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抓重点教学环节,以定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跳远运动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相关技能,从而提高他们体育运动的综合能力。 在田径跳远教学中采用模糊教学的方法有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模糊教学法需要的教师较多,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有较高的要求。此外,模拟教学评分法主要是从教学中的最小因素评起,从单因素评价到层层评价,最后得到总成绩。但是这种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算量化较大,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很难实现全部的计算,因此,需要借助计算机迅速评定,所以说这种方法的应用最终还要建立在计算机操作程序的基础上。 三、结语 在田径跳远技术教学中应用模糊数学评分法,为体育教师确定教学技术环节和教学重点手段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抓技术特点和教学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加速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与专业体育运动员教学中应用模糊数据评分法,可以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进行运动技术的评估,避免了传统教学评估中的主观性,增强了评估成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方便教师在以后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专门对学生某一个领域的学习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模糊数学论文:模糊数学方法在产教融合评价中的应用 摘 要:模糊数学方法是一种综合评价法。在生活中模糊评价无处不在,应用普遍。该文将其具体应用到产教融合效果评价中,建立校企产教融合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首先建立评价集合,构建模糊评价矩阵,结合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权重得到评价结果。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处理校企产教融合效果评价中的不确定性是实用有效的,对当前的教育评价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模糊数学 产教融合 评价 应用 为探究辽西北职教联盟产教融合的效果,笔者选取了18个问题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利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法得出产教融合的程度, 1 确定评估指标及构建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产教融合的效果进行评价。 1.1 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正确选择评价指标是决定评价体系优良的关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评价指标是做好产教融合效果评估的基础。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指标,细分对象,确定影响产教融合发展的指标集。 1.2 确定各项考核指标集 根据考核对象和考核内容的不同,分解各项指标的分值,通过考核分项汇总计算得分。共划分两级指标集:一级指标如下。 S={产教合作组织领导S1,产教合作参与单位S2,产教合作形式S3,产教合作固化成果S4}。 二级指标如下: S1={产教合作负责人S11,专兼工作人员S12,管理制度S13,计划总结S14}。 S2={政府职能机构S21,行业协会S22,企业单位S23,院校S24,科研机构S25}。 S3={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S31,课程建设S32,教师互派S33,实训基地S34,挂职锻炼S35}。 S4={订单培养S41,社会服务S42,捐赠及准捐赠S43,企业奖助学金S44}。 1.3 确定各因素的评价权重 专家对不同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判断矩阵中各元素按1~9标度法,解矩阵特征方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确定指标权重时采用专家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30份,收回28份。专家打分情况汇总计算(如表1)。 由公式,一致性指标为C.I=(Lmax-N)/(N-1),判别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Lmax=4.012 4,N=4,经计算C.I=0.004 1,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0.883 9,一致性比率为C.R=C.I/R.I=0.004 6。C.R小于0.10,一级指标一致性较好,由此得到的各项权重是有意义的,同理得到二级指标中的各项权重,如表2所示。 2 建立评价集和模糊评价矩阵 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应不同的评判等级。根据产教融合效果评价标准,将校企产教融合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V={深度融合,较深,一般,差}。进一步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得到模糊评价矩阵如表3所示。 根据评价结果统计表,得到二级单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不同矩阵进行综合,考察各等级子集的隶属程序,就可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3 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2中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组成矩阵的转置阵,W={W1,W2,W3,W4,……,Wi},最终可得到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 B1=W1・R1=(0.283 1,0.437 5,0.279 4,0),B2=W2・R2=(0.335 9,0.506 2,0.158 0,0),B3=W3・R3=(0.210 8,0.439 6,0.223 3,0),B4=W4・R4=(0.360 2,0.377 7,0.261 2,0)。 组织领导隶属度为43.75%,参与单位指标隶属度为50.62%,产教合作形式隶属度为43.96%,成果指标隶属度为37.77%。 最终综合的质量评价由公式B=W・R得出,W为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组成的转置矩阵,R为糊模评价矩阵。 B=W・R=(0.311 6,0.428 1,0.231 1,0)。 按最大隶属度原则,综合分析表明联盟内产教融合的总体情况较好,其隶属度为42.81%。 4 结语 该文将模糊数学方法应用于产教融合程度的评判,针对质量评价的特点,建立评价集,体现了评价过程和评判指标的模糊性及客观性,同时基于评价结果所进行的监控必不可少,需要进行及时分析和跟进研究,并制定出改进策略和行动计划,评价结果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模糊数学论文:基于模糊数学法的基建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基建工程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基建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在轻质量成本控制、采购成本控制以及工艺成本控制等方面,因此,基建项目单位为缓解这一不良现状,建立起基建项目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并引进模糊数学法开展基建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并对基建项目质量成本做出进一步考核评估,并充分挖掘出基建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于性的制定相应措施,进而,不断提高基建项目成本管理,切实保证基建项目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基建项目;成本管理;模糊数学法;质量成本 一、模糊数学法理论研究 模糊概念最早由L.A.Zadeh提出,其将外延不分明的概念定义为模糊概念,之后,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模糊概念,将其用数学方法刻画这些概念,以便更为全面的评价影响成本管理的各种因素。同时,基建项目单位运用模糊数学法能够将不精确的、非定量的模糊现象进行定性化分析,确保基建项目单位能够获取到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助于基建项目单位更好的进行决策。总而言之,模糊数学法自运用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广泛的被各大基建项目单位所采用,为推进基建项目单位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之上,实行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模糊数学是指运用数学方法对工程项目中模糊性现象做出有效的研究。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突飞猛进发展,模糊性现象在工程项目沟通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在于客观事物的差异之间存在着中介过渡,从表面意义上讲,模糊现象是指针对于某一事件,人类尚未寻找出一种精确的分类标准对其做出明确的判断。纵观事件万物,模糊性现象比比皆是,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工程项目决策的不确定性即为模糊现象,对于工程项目中的模糊性现象,采取传统的数学方式并不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这就需要工程项目部门结合现代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的综合化以及整体化,有效的应对工程项目中的模糊决策。 模糊数学产生是新型社会下的一次伟大创举,它将数学的应用范围从精确现象扩展到模糊现象,利用人的大脑将数学和模糊特征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有效的自然语言作为算法语言直接投入到计算机程序中,进一步完善电子计算机的功能,进而,不断提高现代机器的灵活性。 现阶段,模糊数学已经作为一门新兴的数学领域,自产生起,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遍及到世界的各个地区,并在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模糊数学具体崭新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精确数学的种种局限,实现了数学领域的一次伟大创新,目前,模糊数学在我国的需要科学领域均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即管理科学、自动控制、天气预报以及商品质量评价等,并在运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二、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 基建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模糊数字法的应用离不开健全的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因此,基建项目应构建起健全的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通常情况下,基建项目单位应着手于外部故障成本、质量检查验收成本、质量预防成本以及内部故障成本四个方面构建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第一,外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主要源于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类生产设备,项目单位为保障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所耗费费用,即赔偿费用、维修费用、保险费以及诉讼费用等;第二,质量检查验收成本。质量检查验收成本是指基建项目完成所需原材料的验收、质量鉴定等一切相关活动所耗费的费用,即原材料检验费用、购进设备的检验费用以及工程移交费用;第三,质量预防成本。质量预防成本是指基建项目单位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所采取诸多预防措施等活动所耗费的费用,即质量教育培训、质量奖励、质量控制管理费用以及质量计划工作费用等;第四,内部故障成本。内部故障成本是指基建项目单位为满足建筑的需求,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所耗费的费用,即施工质量成本、建后服务成本等。 三、基建项目成本管理规划 基建项目成本管理规划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过程,该过程直接关系到基建项目是否得以顺利运行。因此,基建项目单位在制定成本管理规划时,应以质量成本控制的内容为指导,通过建立基建项目质量成本管理责任制,为基建项目确定质量成本计划指标,以保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规划。 四、基建项目质量成本评价 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基项目建质量成本分析,目的就是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缺陷和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降低生产成本、调整质量成本构成、寻求最佳质量水平提供依据。 1.基建项目质量成本总额分析求出本期(年度)的质量成本总额: 质量成本=预防成本十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分析比较本期质量成本与上期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并可找出发展的趋势。 2.基建项目质量成本结构分析(1)预防成本占质量总成本比率=预防成本/质量总成本*100%;(2)鉴定成本占质量总成本比率=鉴定成本/质量总成本*100%;(3)内部损失成本占质量总成本比率=内部损失成本/质量总成本*100%;(4)外部损失成本占质量总成本比率二外部损失成本/质量总成本*100%. 3.基建项目质量成本和比较基数的比较分析 (1)损失成本总额与生产额比较,计算出百万元生产额损失成本百万元生产额损失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十外部损失成本)/生产额*100%;该指标是考核企业质量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同行业可比性指标。 (2)基建项目外部损失成本与生产额比较,计算出生产收入外部损失百万元生产额外部损失=外部损失成本/生产额*100%;该指标反映了由于质量不佳而造成的外部损失占生产收入的比重,既是考核企业提供社会经济效益的一部分,又是考核企业为客户服务,以及给客户带来的损失:是同行业可比性指标。 (3)基建项目质量总成本额与生产额进行比较,计算出生产质量成本率生产质量成本率=质量总成本/生产额*100%该指标反映了生产收入支付质量成本的多少,是同行业可比性指标。 (4)基建项目损失成本与利润进行比较分析,计算百万元利润损失成本百万元利润损失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利润*100% 五、基建项目质量成本控制 基建项目单位开展质量成本控制应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全面落实质量成本责任制。项目单位应不断强化职员的质量成本意识,确保每一位职工均能够承担起质量成本管理责任。同时,基建项目单位应健全施工项目质量成本控制制度,切实将该制度落实到位,保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二是加强图纸考核工作。基建项目施工前期,应多次考核、审计图纸,在确保图纸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及时发现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给予基建项目带来重大影响;四是避免过剩质量成本的额外支出。基建项目预计支出往往与实际支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项目单位应切实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成本管理规划等实施,将其支出控制在最低限度。 模糊数学论文:漫谈“模糊数学” 数学常以严谨、准确著称,可你听过“模糊数学”的概念吗?下面就来看一看吧。 我们学习数学的时候,精确是很重要的。 可是,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却又常常不会那么精确。比如两个同学站在一起。有人问:“他俩谁胖?”你可能会回答:“这个同学胖一些,那个同学瘦一些。”但是如果再问:“胖一些,胖多少?”或者问:“瘦一些,瘦多少?”这时,你就会觉得没法准确回答了。 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说,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颜色深些,这个人比那个人反应慢些等。平时这样说,听的人都能明白,但是如果要求说得十分精确,就很难做到了。 然而,人们又希望能够比较准确地把这类模糊的概念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于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洛特菲・扎德教授专门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来研究这类现象。这门学科就叫“模糊数学”。 数学家们很快就对这门新兴学科产生了兴趣。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既有效又实用的数学方法;另一方面,数学家们在研究中逐步认识到,在“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上。可以制造出具有人工智能的电子计算机。它能像人一样感知和处理这类模糊的概念。 现在的电子计算机普遍采用的数学语言都是由“0”和“1”这两个数字构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进制。人们在对电子计算机发出指令时,必须把指令转化成用“0”和“1”表示的形式,这样计算机才能识别,进而按照指令进行运算。 如果要求电子计算机去处理前面说到的模糊信息,这些信息又没法用简单的“无”和“有”组合、“关”和“开”组合、“非”和“是”组合来描述,电子计算机自然也就没办法了。 针对这种情况,科学家们设想,最好能设计出一种模糊计算机。用小数来表示“0”和“1”之间的数。但是,这种表示方法用一般的电子计算机是办不到的。科学家们想到了使用光计算机,因为光计算机可以根据投射进去的光的强弱而工作。这种计算机说起来简单,做出来可不容易。不过,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已经在光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你可能会认为,计算机的功能越复杂。按钮就越多,操作也就越复杂,其实不见得。比如,日本推出了一种模糊洗衣机,它有上百种组合,却只有一个按钮,所有的事情都由传感器和模糊控制器来控制。它能根据衣服的纤维质地、质量、脏污程度,自动决定使用洗涤剂的种类、用水量、洗涤时间和漂洗次数,真是方便极了。 这难道不是十分奇妙而又美好的事情吗? 模糊数学论文:基于模糊数学法评价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 摘要:为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探讨了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在土壤熏蒸过程中的各项因素,构建了作物产量、作物品质、病虫害防治效果、技术安全、操作过程、环境影响、应用时长和投入成本8个指标集,并划分了模糊评判集,综合评估了生姜、草莓作物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生姜作物综合评估结果为甲基溴(83.61) 氯化苦(79.06) 棉隆(78.03) 威百亩(69.07),草莓作物综合评估结果为甲基溴(69.13) 氯化苦(64.60) 棉隆(56.80)。各单项指标评价结果表明,甲基溴在作物产量、作物品质、防治效果以及应用时长等4个指标上均高于各项替代技术,但由于自身毒性、对臭氧层物质消耗以及受生产管控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余指标上低于替代技术;氯化苦在作物产量、作物品质和病虫害防治效果等6项指标上均高于其他替代技术,但由于为剧毒农药,而在技术安全和操作过程2项指标上低于其余替代技术。以上结果表明,生姜作物和草莓作物主流替代技术的消毒效果并不具备甲基溴的广谱性,当前最佳替代技术为氯化苦。 关键词:甲基溴;替代技术;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技术评估 甲基溴是一种用途广、作用大、操作简便的高效、广谱土壤熏蒸剂,土壤穿透力强并能迅速作用于靶标生物,在农业中用于土壤消毒可防治真菌、细菌、土壤线虫、昆虫和杂草等,尚未发现对甲基溴有抗药性的有害生物[1]。甲基溴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应用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熏蒸剂。但是,甲基溴是一种显著的臭氧层消耗物[2],用于土壤消毒的甲基溴约30%~85%到达大气,成为危害人类和环境安全的污染物,终究将被其他技术所替代[3]。为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2015年1月1日起将全面禁止甲基溴在农业行业的应用。因此,各国都在为逐步淘汰甲基溴而不断努力[4],而筛选有效甲基溴替代技术则需要对各项技术进行合理的评估[5]。 中国农业生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集约化、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农户为了提高收入,在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过程中,同一种农作物常年连作,形成连作障碍,造成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生育状况变差的现象。甲基溴防治土传病虫害效果明显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6]。自2008年以来,中国以草莓、生姜和蔬菜为目标作物,在河北和山东等项目区采用化学替代品和非化学替代等多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展了甲基溴替代技术的研究、应用。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技术评估中不易定量的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估对象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充分体现了评价因素和评价过程的模糊性,又尽量减少个人主观臆断的弊端,比一般的评比打分方法更符合客观实际[7],在环境评价、资源调查以及农业耕地质量评价中已被广泛应用[8-11],然而在农业生产技术评估中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探讨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在土壤熏蒸过程中的各项因素,构建模糊数学综合评估模型,综合评估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以生姜、草莓作物为评估对象,深入分析各项替代技术特征,为中国顺利淘汰甲基溴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技术评估对象 通过现场调研、专家座谈等方式,明确了中国目前主要应用在生姜、草莓两种作物上的甲基溴替代技术,即技术评估对象。其中生姜作物甲基溴替代技术主要是氯化苦、棉隆和威百亩,草莓作物甲基溴替代技术主要是氯化苦和棉隆。 1.2 选择技术评估专家 针对生姜、草莓作物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应用状况,综合考虑技术研究与技术应用,分别筛选技术评估专家。其中技术应用评估专家分别考虑生姜、草莓作物的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主要应用地区的农业部门。 1.2.1 生姜作物评估专家 生姜作物技术评估专家共选择18位。技术研究专家5位,主要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和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技术应用专家13位,主要来自山东省烟台市、莱芜市和潍坊市。 1.2.2 草莓作物评估专家 草莓作物技术评估专家共选择15位。技术研究专家5位,主要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和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技术应用专家10位,主要来自北京市昌平区、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满城县、顺平县和徐水县。 1.3 构建模糊评估指标集 对生姜、草莓作物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符合技术目标评估指标集。初步拟出评估指标集之后,进一步征询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有关专家的意见,对指标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 X={X1,X2,…X8} X为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指标,共有8个指标。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综合评估指标集及其说明如下:①作物产量指应用甲基溴或替代技术后,作物的产量情况。②作物品质指应用甲基溴或替代技术后,作物的品质情况。③病虫害防治效果指应用甲基溴或替代技术后,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效果。④技术自身安全指甲基溴或替代技术自身的危害,如氯化苦熏蒸剂具有毒性。⑤技术操作过程指应用甲基溴或替代技术操作过程的难易程度,主要包括是否需要辅助专业机械、机械复杂程度及安全性等。⑥技术环境影响指应用甲基溴或替代技术对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土壤残留污染等。⑦技术应用时长指甲基溴或替代技术的应用时间长短。⑧技术投入成本指应用甲基溴或替代技术的投入成本大小。 1.4 确定评判集 每个技术评估指标对应一个模糊评判集。 V={V1,V2,…V5} V为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评估数值。评判等级设为优、良、中、低、差5个等级,评估数值分别对应为0.9、0.7、0.5、0.3、0.1。 1.5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评判等级模糊集确定后,请生姜、草莓作物的技术评估专家分别就甲基溴及替代技术每个指标进行评判,获得各项技术指标集(X8)的模糊评判集(V5)。其次,从生姜、草莓作物每个技术的每个评估指标,确定待评对象各等级模糊集的隶属度,进而构造模糊关系矩阵。 R=r11 r12 … r1mr21 r22 … r2m… … … …rn1 rn2 … rnm r表示待评估对象从第i个指标考虑对第j个评判等级模糊集的隶属度。 1.6 确定评估指标模糊权向量 通常状况下,每种作物每种技术的评价指标对评估目标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还需要模糊权向量。 W={W1,W2,…W8}T W为各个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估指标集确定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即明确各个指标的权重(表1)。 1.7 计算技术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利用模糊合成算法将权向量W与模糊关系矩阵R合成计算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S。 由于评估专家数量以及对各项技术熟悉程度的不同,因此对各项评估结果进行概率化转换,以便对各项结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综合评价结果通常是甲基溴及替代技术的综合值,即通过对多个甲基溴及替代技术的综合分值进行排序。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为模糊向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结果 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计算得出生姜作物、草莓作物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的评估结果(图1)。评价结果显示,在生姜和草莓两种作物上,甲基溴的评估分值最高,分别为83.61和69.13,说明两种作物最优的土壤熏蒸剂均为甲基溴。但由于在两种作物上替代技术应用效果的不同,甲基溴技术评估分值有所差异。 在生姜作物上,甲基溴替代技术评价结果为氯化苦(79.06) 棉隆(78.03) 威百亩(69.07)。评估结果表明,氯化苦和棉隆替代技术在整体水平上要明显优于威百亩。在草莓作物上,甲基溴替代技术氯化苦(64.60)优于棉隆(56.80)。 2.2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指标集评估结果 从生姜和草莓作物各单项指标评估结果来看(图2),甲基溴在作物产量、病虫害防治效果以及技术应用时长等4个方面均明显优于各项替代技术,在作物品质指标上略高于替代技术。以上结果说明甲基溴能够保证作物产量、有效防治病虫害,并且土壤熏蒸时间最短,仅为2~3 d,而替代技术均在15~25 d以上,从而增加了作物的生长时间。 从技术自身安全指标来看,各项技术排序为棉隆 威百亩 甲基溴 氯化苦。主要由于氯化苦和甲基溴同属于剧毒农药,收录于《危险化学品名录(2012版)》,并且氯化苦毒性高于甲基溴,必须由专业熏蒸人员操作,而棉隆、威百亩均属于低毒土壤熏蒸剂。从技术操作过程来看,棉隆 甲基溴 威百亩 氯化苦,其中棉隆操作以撒施为主,最为简单;甲基溴为液化产品可直接熏蒸;威百亩需稀释后喷洒施用;而氯化苦操作最为复杂,但由于在不同地区间施用技术培训与推广不同而有所差异。从对环境影响来看,各项技术中甲基溴分值最低,因为甲基溴是一种臭氧层消耗物(臭氧消耗潜能为0.65),而其他土壤熏蒸剂扩散后均对环境无影响。在各项技术中,甲基溴技术投入成本指标评价低于替代技术,主要由于中国作为《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按照甲基溴的限控和淘汰进程,逐年降低用于农业的甲基溴生产量,造成价格上涨,同时随着国家对替代技术的不断支持,替代技术价格保持稳定。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生姜作物和草莓作物主流替代技术的消毒效果并不具备甲基溴的广谱性。而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病虫害特点,因此,针对不同作物可能有不同的替代技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部分常见作物上的土壤消毒替代技术已经可以逐步替代甲基溴,并且效果良好,如异硫氰酸酯可以替代甲基溴防治番茄杂草[12]、威百亩和棉隆可以替代甲基溴防治烟草根结线虫[13]等。然而,也有一些作物甲基溴替代技术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草莓还是生姜,甲基溴都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消毒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生姜和草莓种植、生产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的单一作物种植带来了一系列病虫害问题,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极其严重,甲基溴是防治这些作物病虫害的主要药物,但随着甲基溴的逐步淘汰,替代技术的研究也活跃起来,并形成了一些潜在有效的替代技术[14-17],但受中国相关法规和环境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生姜可用的替代技术主要有氯化苦、棉隆和威百亩等,而草莓主要的替代技术是氯化苦和棉隆,其中氯化苦的效果仅次于甲基溴。这些替代技术还不能达到甲基溴的施用效果,主要是因为生姜和草莓种植中病虫害和杂草较多,根结线虫病、真菌病、细菌病以及莎草等混杂,而甲基溴替代品如氯化苦等虽然对真菌和细菌等引起的病害有较好效果[14],但对根结线虫所造成病害的防治效果不佳[18,19]。此外,氯化苦的施用需要专业性极强的工具,对施药人员和周围环境需要设置专门的防护措施[20];棉隆受温度限制很大,低温时消毒效果极差,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且易导致药害[21];威百亩需要结合滴灌系统施用才能更加有效,但中国草莓和生姜种植区普遍缺少滴灌系统[22]。尽管用于生姜和草莓上的替代技术仍达不到甲基溴的施用效果,但鉴于甲基溴的环境危害,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协议,中国必须在2015年1月1日淘汰甲基溴在粮食、烟草和农业行业的使用[23]。本研究表明,为达到协议要求,用氯化苦替代甲基溴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手段,已有的一些研究也为这一结论提供了技术支撑[5,14]。但是,当前还应该借鉴国内蔬菜作物上效果良好的甲基溴替代技术[24-26],加强生姜和草莓作物上甲基溴替代技术的研发,为中国尽快淘汰甲基溴创造条件。 本研究针对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缺乏综合评估的问题,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指标集,提出了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评估模型。应用评估模型,综合评估了生姜、草莓作物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生姜作物和草莓作物主流替代技术的消毒效果并不具备甲基溴的广谱性,两种作物最佳替代技术均为氯化苦,其次为棉隆和威百亩。 模糊数学论文:模糊数学理论在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应用 【摘 要】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模糊综合评判。最后,利用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正确性,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关键词】路基边坡;模糊数学;综合评判;评价模型 路基边坡的稳定是公路工程建设、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保证。边坡岩土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在地质作用下,具有高度复杂性,使得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具有模糊性。但路基稳定性研究是公路必须的课题之一,判断边坡是否失稳,如何对其进行加固,都是以此为先决条件的因此,边坡稳定性研究是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于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且各个因素的量纲又不同并带有一定随机性,因此可分为两种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在此,我们采用模糊理论综合分析方法,建立模糊评判模型,考虑了各个影响边坡的随机因素,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研究是很好的发展。 一、边坡稳定性模糊评价模型 (一)确定因素集 建立评判对象的因素集。因素集中的各元素均是评判对象的各种属性或指标,它们能综合地反映评价对象的质量,因此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评价。 (二)确定评价集 建立评判对象的评判集。评价集中的各元素均是用来评价对象的等级,能够反映对象的各种评价结果。 (三)进行单因素评判 单独以某一个影响因素来进行评判,确定评判对象对评价集元素的隶属程度,称为单因素模糊评判。设评判对象按因素集中第个因素进行评判,对评价集第个元素的隶属程度为,则单元素的评判集可表示为。 (四)构造综合评判矩阵 将因素集各因素对评价集的隶属度综合排列,构成综合评判矩阵: (五)综合评判 权重集与模糊评判矩阵的乘积可以有效地反映所有因素的综合评判,即: 权重集为n维向量,可认为是1行n列的模糊矩阵,,且满足。此权重集可由统计实验法、专家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获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称为模糊综合评判集,称为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代表了在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对评价的隶属度。 (六)最后评判与处理 得到模糊综合评判指标集后,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最终评判。处理评判指标的方法分别有最大隶属度法、加权平均法等。通常对于数量型的评判对象,采用加权平均法来处理评判指标。作为的模糊子集,若,先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 二、应用实例 本文对重庆国道某二级公路路基边坡一试验段进行实验分析,将边坡稳定等级分为五类,即非常稳定、较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影响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分别有边坡土质,水的活动、边坡的几何形状和活荷载的增加,路基边坡失稳往往不是由于单因素导致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所以,在分析边坡失稳的具体原因,不能单纯的从一个因素方面着手,应该多多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建立因素集 边坡土质主要是两个应影响参数,分别是内摩擦角、粘结力和土的容重,边坡的几何形状分别有坡度与高度,水的活动影响属于定性因素,我们可按一定的准则对定性变量进行数量化处理,例如将水的活动影响程度分为五个等级:无(100分)、较小(80分)、一般(50分)、较强(30分)、很强(10)。 (二)建立权重集 根据实际边坡情况和专家的意见,得到各个因素的权重,从而建立权重集 (三)建立评价集 (四)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单独从某一个因素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判,得到每个因素对评价集中各个离散值的隶属度,各因素评判集为: (五) 综合评判 由可得, 再通过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边坡处于较稳定状态。 三、结束语 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而且有的影响因素具有多层次性,在模糊综合评判中,通常采用多级多层次模糊结构模型。权重是反映了各个因素在决策中对评判对象的影响程度,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目前权重是凭经验得到的,往往带有较重的主观性,甚至会导致失真。因此,层次分析法的引入,为解决权重引起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路径。边坡岩土特性的复杂性决定人们对其认识的模糊性,从确定到不确定,从随机到模糊,这是边坡稳定性研究发展的必经之路。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提升方法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工业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愈显重要,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工业产业的稳步增长,自然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的技术性人才。工业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形势对于我国的技工学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要接受挑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面对摆在现在技工学校全体老师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工业企业管理是技工学校工科类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其通过讲解企业发展中的经营、生产、质量控制等环节的管理和资产、成本、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控制,使学生对工业企业的管理有个全局性的了解,为日后学生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后,了解、配合企业的管理,乃至进入企业的管理层奠定了基础。 一、工业企业管理课程设置 与技工学校其他工科类课程相比,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最大的特征就是其浓厚的文科色彩。工业企业管理从工业企业的概念讲起,对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质量控制管理等工业企业管理的主要知识进行讲解,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抽象的学习。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穿插在机械类等工科类专业学生以实操性为主的课程安排中,正好起到很好的润滑和调剂作用,令技校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元化,更趋文理并重。 这门课程与大多数文科类院校的管理课程相比,自有其特有的优势。技校与其他文科类院校相比,其特有的硬件条件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实践动手、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工业企业管理因其面向的是理工科类的学生,其内容比起一般的管理课程,更多地涉及质量统计分析、生产计划编制、技术经济分析等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能将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优势发挥到最佳。 二、工业企业管理的教学现状 1.教材与企业实践脱节 实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试金石,特别是工业企业管理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才能有效地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转化为技校学生必备的一项工作技能。但现在大多数技工学校对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定位并不准确,将其作为一门理论性、方法性的课程,课后的联系也多以课堂讨论、简答题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性强、生涩难懂的概念。 2.教师授课方式单一 在学校中进行工业企业管理授课的老师大多没有工业企业工作的背景,他们大多是从师范类院校出来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教学大纲简单地备课便能满足各种课程教学的要求,却缺少专业课程所必需的从业经验,在授课的时候,教师照本宣科也就不难理解了。 3.教材内容抽象,学生不好理解 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涉及工业企业管理,虽然内容较为基础、简单,但是里面还是涉及较多生涩难懂的现代工业管理的专有名词。技校学生不仅学习能力不如一般高中学生,而且技工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工业化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之前从来未接触过工业机械等内容。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就会比一般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但课程有教学进度的安排,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学生还没有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进度就已经进行了一大半了。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匹配,大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1.教材的选用、课程的编排引入企业决策机制 技工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都将输入到企业,企业作为日后技校毕业生的接收方,应该有义务,也更加有权利提前介入技校的人才培养。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编排环节加入企业的需要,根据工业市场日新月异的环境,提出自己相应的要求,让学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大对技校教育的关注,校企双方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双方可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由企业给以实习场地、设备等硬件的支持,由企业参与学校教材的选用……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可使学校的教学与日后企业的工作时间更加对口,缩短学生踏入企业的适应期。 2.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授课教师的选任,技校可以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指派有经验的员工为在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学校在聘请教师的时候,也可将具有工业企业工作经验作为聘用的条件之一。从企业中聘用的教师可能在授课技巧上不如师范院校出来的教师,但是对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解比较透彻,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将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没有相关企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我们建议学校与企业合作,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到“老师先于学生顶岗”。老师必须对顶岗遇到的问题提前知晓,方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习,更好地教授课本中涉及的实践知识。 3.丰富授课形式,重视顶岗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适应时间长的问题,教师可通过丰富授课形式的方式来解决。随着多媒体教学环境在国内的普及,教师有了更加多样的渠道给学生授课。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因其天然的理工科属性,与生产等实践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可以通过PPT动画演示、视频现场教学等方式现场模拟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授课内容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把传统课本中抽象的内容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另外,教师应善用技工学校特有的实践基地等硬件设备。实践基地是学校为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而建设的模拟生产现场的设施。企业若承担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将能使其更加贴近真实的生产现场,对于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生产,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若学校没有条件建设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生产企业进行参观,让学生对生产线有概括的认识。 高级技术人才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持续动力,在高等教育饱和甚至泛滥的今天,职业技术教育将是我国教育新的 增长点。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作为技校学生非管理类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甚至于对培养成职业技术人才进入企业后担任管理层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把产业的结构调整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和产业间互动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表明,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涉及行业之多、波及企业数量之广前所未有。目前,河南正处于产业革命进行中的攻坚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本轮产业革命的中坚力量,本土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水平滞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此大背景下,需要企业积极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保障本轮产业革命能够按照计划平稳、有序地实施完成。 一、河南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综述 产业革命在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路径的形成等一系列会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剧烈、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产业间的趋同发展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革命的发生通常最先是以工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般都是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而先进制造业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制造业企业使用。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第一时间接收外部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产品信息,反馈给设计研发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功耗等方面进行实时改进,将信息传输给生产线,实现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 2.自动化: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线大多采用自动生产机器人来辅助人力生产,生产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航天等领域,生产自动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解决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智能化:以智能机床和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占据了制造企业厂房的重要位置,随着这些设备在生产当中的大规模普及,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取得更高的收益。 4.柔性化: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实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小批量精准生产,为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可以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高效流畅的供应链体系,达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5.生态化: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由于采用了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设备,降低了长时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做到了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制造业阶段,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河南仅有宇通客车、许继电器两家企业入围。 (二)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的产业革命使原有在产业内部发展的下属子产业由于获得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使现有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显着改变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830.52亿元,2014年已经增加到了6687.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7%,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81%,2014年上升到了51.59%,增加了0.78个百分点。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生物医药、3D打印、光伏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更加丰富了现有产业的组成,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往历次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外部整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水平滞后、效率低下等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能够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立足。本文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三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 相对于产业间频繁的互动发展,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流程、管理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加之保密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运行相对外界仍然是封闭的,依然是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即使是有亲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也仅限于较浅层面的交流,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效率低下,阻碍了共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间互动发展的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别是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带来的阻隔问题,嵌入式组织结构可以是事业部、职能部门甚至是整个管理层的嵌入模式的多种方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实现一个企业直接地对合作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管、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与生产企业母体进行对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磨合,实现高效的生产。目前,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联系紧密的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领域,今后还会逐步向更多的产业推进,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自适应式柔性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从企业的经营方面出发,对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柔性化改革,实现各部门对企业整体战略调整的自动适应。以事业部为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 雷德?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按产品、地区、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的领导下,拥有完全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事业部已经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但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传统的事业部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业部一成不变的规模和流程客观上阻碍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灵活应变的生产方式,事业部制也急需像先进制造业一样采用柔性化的管理体系。柔性事业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自动适应整体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与管理层实现同步发展,自身的战略调整甚至还可以反向引导管理层进行相应的调整,产生促使管理层进行调整的“外溢改革效应”,企业整体互动发展,以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柔性事业部与先进制造业在形态、路径和机理等方面高度相似,已率先应用到了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今后还会扩张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设计虽然较之前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各事业部内部由于有自己的职能部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体系运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他事业部的协调性下降,甚至对领导层的指令的执行力也有所下降,企业内部体系松散,整体性和凝聚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事业部这种形态的结构性缺陷,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缺少根据将各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与领导层之间衔接起来的纽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部门间的协调性,而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业务流程从最高级别的董事会开始,将分属各事业部当中的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营销部门通过流程指令串联起来,并严格按照从最初战略的制定到最终产品的销售这一流程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涵盖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而同时也将公司级流程、部门级流程和岗位级流程串联起来,由于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部门已经通过流程紧密的联接在一起,事业部之间的协调也顺理成章地通畅了,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无谓损耗,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价值。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开始采用,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先进的管控体系。 三、意义与启示 新一轮产业革命由于涉及行业和地区范围较广,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较高,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对现有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本轮的产业革命,急需管理体系的革新。本文中的三种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探索,对河南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备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河南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河南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河南目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尽快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度,使企业早日实现管理创新。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是推动企业规范管理基础工作,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保障机械工业“三大战役”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活动。管理基础工作是任何一个企业开办和运行的起码条件,因此,该项活动就其内容而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企业要在行业统一目标要求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认真自查,找出差距,制订措施,限期整改达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各级机械工业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全行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职能。为此,特制定《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简称《规范化》)。 一、目标 “九五”期间,所有机械企业都要使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和巩固,全面达到《规范化》要求的内容(简称“达标”),其中,在实施“三大战役”中创立1000种名牌产品的企业、500家质量信得过“明星”企业、100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巨人”企业、300家建立起具有较强开发能力技术中心的企业,以及已获得国家一级、二级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称号的企业应提前达到要求:一年见效,两年完善、三年巩固。 二、要求 (一)标准化工作 1.正式生产的产品必须有按规定程序批准并适合用户需要的产品标准,及与产品标准相适应的有关基础标准,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标准;主要产品的包装、储运标准;产品的工艺、工装标准;安全、卫生、环保标准;检验和测试标准等,并认真贯彻执行。 2.制定了生产、技术、质量、设备、物资、能源、经营、财务等各项管理标准、职能处(科)室的工作标准和各类人员的工作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 (二)计量工作 1.达到三级以上计量合格。 2.有合理的计量检测点、网络图,计量器具配备齐全。 3.计量器具综合配备率达到100%。其精度以适合为限。 4.计量标准器具的周检率及其合格率达到100%。 (三)定额工作 1.建立健全了劳动、物资、能源消耗、资金、费用、设备等各类定额体系,主导产品定额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执行率达到100%。 2.定额实行归口管理,定额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台帐齐全,有定额执行情况的分析改进措施,完成情况良好。 (四)信息工作 1.建立了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传递、存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能及时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2.各类信息,包括原始记录、台帐、统计报表、计划指令、档案等信息齐全、准确、及时。 3.有信息、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逐步实行信息工作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五)基本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了各项基本规章制度,包括: 企业领导制度: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企业,制定了三个条例的实施细则;实行《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建立了规范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领导制度。 管理工作制度:经营决策、计划、生产、技术、质量、物资、财务、设备、动力、劳动人事、销售服务、思想政治工作、 生活福利事业等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经济责任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职权清楚,企业的方针、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车间和班组;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惩合理,使职工的劳动所得与劳动成果相挂钩。 2.规章制度具有严肃性、权威性,有保证贯彻执行的可行措施和考核办法,并能适时修订、充实和完善。 (六)职工教育 1.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2.对全体职工进行了本专业应知应会和安全教育,并达到岗位技术(业务)要求。 3.新职工进厂先培训、后上岗,特殊工种和关键岗位的操作人员必须取得操作合格证书。 (七)班组建设 1.建立健全了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班组管理制度,形成班组建设管理体系。 2.加强班组的思想、文化、业务建设,有班组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措施。 3.班组实行民主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充分发挥职工加强班组建设的积极性。 (八)现场管理 1.“工艺突破口”工作达到了五条标志: ①建立健全了统一、有效的工艺管理体系。 ②有一套充分调动工艺人员积极性的办法。 ③完善工艺文件和规章制度,严格考核办法,严格执行了“三按”(按图样、工艺、标准)和“三定”(定人、机、工种)。 ④建立起文明生产秩序。 ⑤消除因工艺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事故,建立起正常的工艺工作秩序,使产品质量基本稳定并有所提高。 2.现场管理工作落实了六项基本要求: ①治理现场环境,实行“定置管理”,改变生产现场“脏、乱、差”的状况,做到人流、物流运转有序、畅通,现场环境整洁,建立起文明生产秩序。 ②在“工艺突破口”工作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产品技术和经济生产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达到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③以生产现场组织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为目标,不断优化生产劳动组织,合理进行劳动分工,消除各种无效劳动和时间浪费,做到生产指挥灵,劳动效率高,安全均衡生产。 ④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劳动及消耗定额、计量检测、统计台帐等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制度化、标准化,并严格考核,保证信息流及时、准确、畅通。 ⑤完善管理保证体系,把质量、工艺、消耗、生产、设备、财务、安全等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协调,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对投入产出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现场管理的运行效能。 ⑥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双增双节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技术过硬、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 三、实施原则 (一)企业自主实施与行业管理部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二)各项管理基础工作要求的目标尽量采取量化的原则。 (三)无假冒伪劣产品,无重大人身、安全、设备和质量事故,无严重违犯财经纪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应作为管理基础工作规范达标的基本条件。 (四)达标监督检查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从严要求、保证质量,注重实效、不走过场,不给企业增加负担。 四、工作程序 (一)企业按照《规范化》要求的内容和目标,对照检查,找出薄弱环节,制订措施,认真整改,限期达标。自查一般一年进行一次,并将自查结果书面上报企业的行业管理部门。自查达标的企业向行业管理部门申报达标结果;未达标的企业要上报自查情况、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整改措施和达标期限。 (二)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国家试点机械企业集团在收到企业的申报书后,要组织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组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组,选择一定比例的企业进行抽查。其中:对创立1000种名牌产品的企业、500家质量信得过“明星”企业、100家“巨人”企业、300家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以及已经获得国家一级、二级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称号的企业,要进行认真细致的逐一检查。对未达标企业要进行帮助、教育和督促,以及有关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措施等报部政策法规体改司企管处。 (三)部政策法规体改司企管处组织有关司局和专家组成“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委员会”,对各省市厅(局)的评价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并进行必要的抽查,在进一步审核后,通报检查结果。 五、组织领导 (一)按照“分级组织,分类领导”的原则,机械工业部负责全行业《规范化》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其职责是: 1.组织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对全行业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基础工作知识的培训; 2.组织“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委员会”,对全行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具体工作委托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进行; 3.组织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机械工业部经济管理研究院及各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咨询、诊断活动,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4.根据《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对全行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适时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5.在全行业推广企业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的经验,同时对因忽视管理基础工作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进行曝光,以引起全行业的警觉; 6.根据管理基础工作规范达标情况,在全行业的评优、试点等工作中提出对有关企业的推荐或否决意见。 (二)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机械行业管理部门或国家计划单列机械企业集团在机械工业部的统一指导下,负责推动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和组织对企业的评价,其职责是: 1.负责组织本地区(集团)中小型企业厂级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有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2.负责组织本地区(集团)管理基础工作评价组,对企业进行抽(检)查,并将抽(检)查结果上报机械工业部; 3.根据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对本地区管理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4.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地区(集团)企业进行管理基础工作咨询和诊断活动,尤其对于后进企业应加强指导、督促和帮助; 5.及时总结、汇报本地区(集团)开展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根据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情况, 对有关企业的评优、试点等工作提出推荐或否决意见; 7.可以委托中介组织具体从事有关工作,以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六、本办法由机械工业部政策法规体改司负责解释。 七、本办法自1997年起实施。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障碍因素分析 1.文化因素。企业管理者及员工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既从这种文化中吸取养分,又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和束缚,其主导意识、价值观、行为模式,无不透出这种特定文化的底蕴,其创新目标、创新行为也必然受到这种特定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创新成果也受其约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抑制现代创新意识的理念。 2.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有比较规范健全的基础管理是管理创新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企业要么规模太小,老板包揽一切;或者是民营企业,管理比较灵活,但家族制特征明显;要么是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总公司到子公司、生产厂、车间、班组,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科室主任、科员,至少都有四五层组织机构,其严重的官僚化倾向,不仅迟滞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速度,而且容易造成信息流动过程中的严重流失与失真,给企业决策与管理带来严重的隐患。 3.员工的阻力。由于创新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因而也会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员工的阻力。因为他们担心失去现有的地位、收入、权势、个人便利或其他看重的福利。 4.企业外部因素。管理创新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首先,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样的管理需要,然后才谈得上管理创新。其次,生产力水平状况对企业创新主体的创新素质、能力的发挥也有约束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约束着创新条件的具备程度。 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1.建立优秀的工业企业文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融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管理创新,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新模式。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含量和职工的整体素质。 2.强化基础管理。企业管理创新是对现有管理基础的继承和发展。要把握企业明天发展的主动权,首先要抓住今天。事实上,建立和完善以前应该完善而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如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企业本身来说,也是管理创新。 3.建设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时代,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客观要求企业和个人持续不断地及时更新知识。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把企业建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 4.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内外部环境,这种环境不但要营造出一种适合创新的氛围,激活企业上下的创新意识,而且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产品、技术、经济领域的创新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进行创新。企业管理的创新蕴含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企业综合自己的内外部环境,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属于企业自身的网络平台,力求管理更合理、更科学,走出一条独特的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战略成本会计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本文在参照前人对战略成本会计及战略成本会计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某某公司成本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战略成本会计的目的与作用,并针对其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及发展方向,以提高工业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以求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成本会计工业企业管理经济 一、新工业环境对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与制造业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新工业环境。面对企业新工业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1)产品成本的计算不准确。因为在新工业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工业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工业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很难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2)传统的成本会计,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而在新工业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使废品损失进一步扩大。 二、工业企业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 (一)推进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会计工作中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并能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对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成本、分析成本,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二)保留成本会计的职能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事实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企业也应当把激励制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 (三)完善战略成本会计的组织 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三、工业企业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案例分析 (一)企业概况 某某公司是国外某集团在中国持续发展的重点新投资项目。项目一期总投资3000万美金,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引进德国dieffenbacher等公司最先进的年产22万立方米的高强度环保型刨花板生产设备和技术,项目竣工投产后,结束了广东没有连续压机生产高强度环保型刨花板的历史,改变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生产基地长期进口刨花板的状况。 (二)成本会计体系的现状 虽然公司成本管理系统已呈现出良好的开端,但目前的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进行的,没有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加强管理。由此引起一系列问题:(1)由于公司总部采用以传统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只涵盖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使得成本分析领域相对狭隘,不能将产品成本看成一个系统过程进行规划,不利于公司成本控制。(2)公司为应对市场竞争,采取薄利多销政策,使近年来的生产任务大幅度增加,致使成本核算的工作量成倍上升,加之公司对财务人员定编人数少,使成本核算质量难以保证。 (三)公司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 战略成本会计作为企业战略管理情况下的成本管理信息体系,有两个分体系:成本会计信息体系和营运控制信息体系。这两个分体系的目标是服务、产品和其他管理者感兴趣的目的物作价以及计划和控制,这两个成本体系的输出满足于制定决策。首先对于外部的财务报告,成本会计体系分配产品成本以确定仓储价值和售出产品成本。这样,根据财务会计准则确定产品成本可能导致低估或看高估单个产品的成本。对于财务报告中的仓储价值和售出产品成本,这种低估和高估是在合理的准确范围内。其次营运控制信息体系是成本管理信息体系的子体系,主要提供管理者和其它与计划和控制有关活动执行情况的准确及时的反馈信息。营运控制关注应该执行的活动及其执行情况,重点是改进和找到改进执行活动的途径。 (四)公司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应用效果 采用战略成本会计系统模型后成本计算法考虑成本动因,并以此为基础分配制造费用,因而,它能较客观、合理地反映高新技术环境下各种产品的成本。比如在传统成本法下完全无法得到的各作业单位和各产品消耗作业的信息却可以在成本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公司从而可以分析在那些亏本的产品型号中,究竟是哪些作业的使用偏多,进而探讨减少使用这些作业的可能。再比如与传统成本法相比较成本较高的某些产品,可以看出其主要的消耗在材料处理和整备两项作业上,这样公司就可以考虑今后如何改善工艺,减少此类产品存该两项的消耗,从而减少产品成本。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成本会计论文 一、各部门成本会计核算职责 (一)行政部门 在通常的情况下,对工业企业行政部门进行考核的最重要的尺度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受成本的影响。因此,行政部门应当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对技术进行改革、降低成本,具体落实,总结出成本增减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从而进行工作上的奖惩。除此之外,行政部门还必须熟悉支出,掌握趋势,从而强化管理,为降低经费的开支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生产部门 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工厂和车间等,这些都是产品的生产第一线,最了解产品产生所需的消耗,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可以说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因此,生产管理部门应该关心自己的材料和生产费用。 (三)基层生产单位 对于基层生产单位而言,其主要包括工段、班组,最直接的就是消耗材料和人工费。班组是成本考核的主要对象,会计必须向其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和数据。 (四)内部员工 主要包括财务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在现代市场体制环境条件下,人员配置及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关系到成本核算体系运行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员工应当关心其生产与具体的消耗,这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五)其他相关的会计分支 工业企业财会人员,应当向成本会计提供企业资产方面的信息内容,这对于后者成本核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中就应当提供成品的生产成本等相关资料,以编制财务会计的相关报告。 二、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工业企业成本会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体现在具体的工作细节当中。 (一)在账户设置当中 生产成本的每笔支出都会有明确记录。制造费用也是如此。主要包括基层工作部门的支出。但在支出之前,要经过完整的程序审核。比如在车间,首先要通过专门账户对具体费用进行核算,然后根据成本制定分配费用,打入到制定账户当中。如果是辅助的生产车间,则不需要该环节,直接打入账户。因为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所以程序也会随之改变。 (二)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中 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中,重要性原则得到了很大的体现。费用的分配有很多方式,包括顺序分配、直接分配等。 1.顺序分配 顾名思义,该方法是按照顺序来分配的。通常按照收益情况。先把收益比较少的费用进行支配,最后分配收益最大的费用。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辅助生产的内部提供的产品影响大小来进行计算。收益大的影响大,反之亦然。只计算影响大的而忽略影响小的,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计算程序,但是,因为各企业实际情况不尽相同,这种方法不可能适用所有企业。所以在使用时,要有所选择。该方法比较适用产品和劳务差距明显的辅助生产车间,而不明显的不太适用。 2.直接分配 直接分配指的是辅助生产车间的支出与使用经费。当中主要包括辅助车间配给其他单位的相关费用,车间内部生产经费,当中最重要的是工作人员的工资。该方法的计算比较简单,但是在精确度方面有欠缺。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辅助生产车间互相提供较少产品和服务的工业企业。因为生产的成本占比重少,所以对于最后统计的结果影响小。另外,这种方法可以使生产费用的分配简化。 3.计划成本的分配 计划成本的分配方法是指以为生产车间供给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等为依据,计算生产费用分配。在将产品投入生产前,成本会计将对生产的成本做出统计、预测,但在投入到生产后,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会使得之前预测有偏差,但二者差距影响不大,根据重要性原则,这样可以减少成本和管理费用。 三、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成本管理的方法还相对比较落后,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不规范、不合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多数工业企业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不规范问题,缺乏科学性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一些复杂数据的核算无能为力。究其原因在于,工业企业报账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而且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通常是工业企业原出纳人员,而非真正的财务管理人员,所以对于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缺乏深入的认知,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分配选择标准不适当。因此在报账过程中,难以准确填写相关资金的开支、来源以及具体的属性。实践中,对于为数不少的现代工业企业而言,通常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管理都是和企业的其他部门相互独立的,这造成其对多数企业的内部业务、工作项目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开支,成本控制无法统一标准,资源浪费严重。因此严重影响了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准确性,导致会计账务处理不当。 (二)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因此很多工业企业均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会计成本管理缺乏正确的认知,有的企业领导层和员工成本会计意识淡薄,认为成本核算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并无关系,导致管理力度不够,很多企业没有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无据可依,随机性很强;有的虽然建立了成本核算制度,但不够健全,可操作性差,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仅限于对企业材料成本出入的简单核算,没未涉及与成本核算密切相关的企业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环节,这样就无法发挥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作用,严重削弱了成本核算的应用价值。 (三)在操作中,没有确立严格的监督体系 企业成本核算不仅是生产成本的核算,还包括企业的开发、设计和售后等环节的成本核算。目前多数企业只注重核算的结果,忽视了核算过程和核算内容成本,从而导致对成本核算监督缺乏力度。由于监督系统的缺失,管理者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由于受制于管理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忽略企业整体利益,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进行,严重影响现代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信息数据的准确度,缺乏客观公正性,尽而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全面提升成本会计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可知,现代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形式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实践中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观念转变,明确外部环境 工业企业应该认真学习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新模式、新技术以及新理念和工艺条件,并且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不断加快思想观念层面的有效转变,对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加强重视,加大投入,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制度、积极落实责任机制,以此来保障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工业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瞬息万变的形势,使得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在做好内部成本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强化对企业外部相关信息内容的有效关注,以避免因对政策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决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在制定了发展任务之后,要将其和市场的大环境进行比较,抓住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制定的成本目标出现问题之后,要及时的根据市场环境作出调整,对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案进行全面的考察。 (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比皆是,并且日益恶化。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会误导企业的决策者,以至于对企业的发展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改变部分管理者的不良工作作风,教导企业的管理者客观地看待企业经营的成果。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是较为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它已不再是某一个层面、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足够重视、正视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深挖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成因和影响因素。 (三)提高收款的速度和成功率 工业企业要制定新的成本管理的方案,把企业的订单数据进行分解,变成多个子订单。这样每个订单都可以分配到具体个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积极性,确保工作完成。同时,要塑造完美的企业形象,建立品牌效应,提高自身信誉,使企业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就可以收回账款。同时,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也可以负营运,也就是在没有进行产品销售之前就取得账款,使企业缩减资金的成本。 (四)通过逆向拉动模式,降低企业库存成本 所谓逆向拉动,即适时制,根据订单数据信息实施各项生产活动。这一方式的本质是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中心,以此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确保生产的每个工序都可以以根据标准完成。这是一种系统的生产,可以保证各个环节相互联系,降低存货现象的发生几率。实践中可以看到,针对当前工业企业库存成本问题,建议采用逆向拉动的方式,来有效减低工业企业的库存成本,以确保工业企业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成本的控制理念 成本管理的传统方式是通过企业的节约来缩减成本,过度地重视节约,使得很多必要的开支也要缩减,这样会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企业应该正确地掌握花钱和省钱的关系,努力研究成本和收益关系,制定出更有利于企业效应的控制方案。在现代工业企业运行实践中,应当全面掌握和了解,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成本会计核算、成本管理新理念、新模式以及新技术工艺,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在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以及成本会计管理实践中。尤其是现代工业企业高管人员,应当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投入管理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核算、管理方面的针对性机制,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六)采用作业成本法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很广泛,指的是将直接与间接成本都计算在成本的费用中。其中,直接成本包括各种原材料,而间接成本以及广告代言费等。把这些当做产品的消耗作业,范围较广,可以使得成本的核算结果更加精确。所以,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也应该得到推广。与此同时,该方法也存在问题。涉及范围较广,将会使得工作量变大,从而加大了实施成本,导致很多企业不愿使用这种方法。所以,使用这种方法要兼顾成本和效益,谨慎判断该方法是否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益,因此该方法并不适用所有企业。我国的经济目前还是粗放型的,企业原材料的成本所占的比重大,因此,要加大成本控制。在一些高科技的企业当中,所需材料的费用更加昂贵,产品的种类多,还要支出技术人员等人的工资。这些企业就适合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核算。既可以降低生产的成本,又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那些不适合该方法的企业,不能够盲目地使用该方法,否则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企业的领导阶层进行积极地配合。因为这项工作比较庞大,涉及到各个部门,如果领导不支持,该工作无法完成。同时,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并且提高意识,将本部门的成本信息如实地反馈,配合会计工作,保障作业成本法顺利实施。除此之外,还应该转变传统的理念,采用科学方法解决企业的问题。最后,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因为一个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员工素质。如果每个员工都有节约成本的意识,就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的浪费,是企业最终获益,这是该方法的精髓所在。 五、总结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成本核算,是会计在众多的经济活动中应掌握的一种重要的会计技术。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有效降低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库存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应用的有效周转,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总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随着现代工业企业对会计核算重要性的不断重视,本文主要对当前国内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做了详细探讨。首先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对象进行了界定,并且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在最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求提高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水平,促进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崔钟月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建设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不断提高,会计逐渐从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的财务会计通过编制报表的形式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的数据,主要是对外的,而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向内部的,但是目前关于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并没有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因此,构建一套适用于工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将试着从经营决策报告、业绩评价报告和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三方面建立适合于工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关键词: 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决策;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财务会计理念正在逐渐转变。目前在经济“新常态”,会计正在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2013-2015年财政部连续发文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管理会计是什么?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发文《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进一步说明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尚无统一的认识,更有人误以为财务会计报告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一种。很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但事实上这是完全不同的,基于财务会计所形成的财务报表不能称为管理会计报告,只有基于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所做的报告才能称之为管理会计报告。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与原则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 1、有助于公司战略的实现。在日常管理会计的活动中,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刘瑞温继锦需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将此融入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中,并进一步将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从下而上的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公司的总战略目标。2、提升组织运营效率。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同才能进展,所以在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各部门的有限沟通、配合,既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又可以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重新实现资源的有限配置,正如中国中医所讲,通则不痛,提升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效率,可以有效提升整个组织的运行效率。3、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管理会计正在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编制,可以使更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组织好管理会计工作将有助于公司提高效益的目标,并且在管理会计工作中通过对先进思想的运用,比如平衡计分卡等,让企业不仅仅注重财务业绩的提升,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非财务业绩,事实上非财务指标对企业来说是非常至关重要的。4、为企业的业绩评价提供参考。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划分责任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责任中心的划分,责任中心可将分配过来的任务指标继续向下分解,直至最小执行单元,这样,形成了各个层级的绩效考核依据。再加上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可以提高工人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原则 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内部的报告,在企业战略目标、绩效评价实现的总目标下,工业企业在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时,应坚持以下3个原则:1、相关性原则。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服务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因此在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制时,应该做到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管理者的经营决策等。由于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因此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并且会计准则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实现管理会计的编制的初衷。2、及时性原则。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在经济中的介入,商业信息瞬息万变,企业管理者有效的管理依赖于迅速的决策,所以支持决策的信息也必须是快速及时的,失去时效性的决策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不仅无法支持公司的管理需求,有时候更是一种误导。3、明晰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虽然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但是为了实现其报告的目标,在编制报告时应该做到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进行理解和应用。在内容上、格式上、书写上都应该符合这些要求,否则就失去了报告的意义。 三、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框架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工业企业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应当包括经营决策报告、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如表1所示。 (一)经营决策报告体系 1、生产决策信息。企业进行生产时,不是盲目的进行生产,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在进行决策时,肯定会用到财务会计的数据,但绝不是简单的利用,而是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进行利用。工业企业的生产决策主要包括品种决策,生产组织决策等。品种决策又包括生产何种新产品决策,亏损产品决策等。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生产何种新产品决策是指当企业有剩余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又是有限的,如果企业同时又有多种产品可供选择,那么企业不能随意的进行生产,要选择使得企业贡献毛益最大的产品安排生产。亏损产品决策就是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来决策对于财务会计认为亏损的产品是否应该停产或者是转产其他产品等。2、产品价格决策信息。对于工业企业来讲,要想持续经营,利润的获取是一个必经的途径,当企业安排生产之后,如何获取最大的利润,定价成为企业一个很重的决策。可以参考市场上的一些定价方法,但又不能完全效仿,因此管理者应该在工作中利用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定价,可以使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法,有成本加成定价法、损溢平衡定价法、特殊订货定价,也可使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如利用价格弹性定价法。3、投资决策信息。经营决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投资决策,投资又分为内部和外部投资,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内部投资,也就是长期资产的投资。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投资就是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固定资产经济寿命决策。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也就是固定资产是否需要更新的决策,也就是说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采用新设备呢,站在企业角度,是一个成本的考虑,因此就需要核算不同的方法下成本的多少。固定资产经济寿命决策也就是决策最佳的使用年限,因为在后期,随着设备的陈旧,维修费、燃油费等随之会增加,因此要找到一个最合理的淘汰旧设备的时间。最终的目标是在使用期最佳的年份内设备总成本最低,也就是经济寿命。 (二)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体系 所谓全面预算是对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各项经济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所作的总体预测。全面预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经营预算,进一步又细分为销售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等。第二方面是财务预算,进一步展开为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全面预算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通过定量化的计划安排,最终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管理者的目标,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在目前条件下,企业要实现利润,必须进行“以销定产”,因此,全面预算首先要做的是销售预算,其次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与管理费用预算。最后再进行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这样就会对企业的整体运行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三)业绩评价报告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活动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是企业的生存之道。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指标对员工进行评价,已经过时,企业应该结合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业绩考核,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励员工,从而让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业绩评价报告体系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和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财务业绩评价主要可以通过净资产回报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来实现;非财务业绩评价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供应商管理改善等保障。确定各项具体指标之后,再分别设置不同的权重,使之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指标体系。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应用 工业企业必须做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且明确自身优势,进一步应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报告方法实现内部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的较晚,加上管理者意识的淡薄,管理会计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会计机构不健全。工业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会计各方面的建设,加强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并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使管理会计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刘瑞 温继锦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农村工业企业管理 内容提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我国农村工业的一般发展规律。研究证明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工业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四个发展阶段,“单一的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配套的企业群”和“拥有巨大企业集团的企业群”。随着企业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企业本身以及企业与市场的联系。然而对于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由复数企业的存在和活动所形成的外部环境,虽然它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本论文拟将讨论有限空间范围内一个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之间,配套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与影响,并对我国加入WTO以后如何发展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工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国际化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成功地实行了二十多年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许多原来属于国家制定的计划逐步地为企业内部的计划所取代。什么是企业?企业是经济体系中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单位,是管理和协调要素提供者活动的持续的经营组织。企业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的,在许多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自从AdamSmith出版了《国富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起企业的经济性质和它在市场体系中的作用。AdamSmith提出了,“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改善,以及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提高,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AdamSmith/1776年)。KarlMarx在《资本论》中研究了企业内部“协作”的生产效益,他提出了“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KarlMarx/1975年)。Coase注意到了资源在企业内部配置与市场内配置之间的差异。他认为之所以需要通过企业来组织生产是因为,“市场的运行要花费成本,通过成立一个为组织、允许某一个权利(企业家)指导资源配置,可以节省某些成本。”(Coase/1937年)。Williamson把市场与企业看作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两种不同形式,“对于这两种形式的选择是受到节约交易各方间的交易成本的行为所支配的”。(Williamson/1975年)。Richardson提出,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一某种形式协调,当这类活动“应该被唯一地控制并可以融入一个严密的计划中去时,所采取的协调方式是指令”,这类活动“应该被合并;也就是说,共同由一个组织(企业)来执行。”(Richardson/1972年)。Teece提出了“多产品企业”的经济学理论。当一个专业化企业拥有过剩资源,当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因素导致需求长期下降时,“追逐利润的企业将选择多产品分散化”的方案。(Teece/1982)。 许多经济学家把企业看作是“市场关系海洋中的有计划协调的岛屿”(Richardson/1972年),以往的很多这类研究都集中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方面。然而,对于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由复数企业的存在和活动所形成的外部环境,虽然对于企业本身是至关重要,却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本论文拟将讨论的是,在一地区内一个产业的形成过程中,生产同类产品的复数的企业之间,以及同配套企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与作用。本研究把我国农村工业企业作为研究的对象,理由是世界上很少有一个经济部门如同我国的农村工业,奇迹般地在短短的十数年内,在那些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地区生长出几十个产值在数亿以上,拥有几十到百个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企业集团。我国的农村工业用十数年的时间做了发达国家需要用近百年完成的工作。因此,研究我国的农村工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单一的企业 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重庆等农村工业发展较好的沿海和内地省市,都可以发现有部分产业在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如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湖州市织里镇的童装产业,江苏省丹阳市的眼镜制造产业和重庆市的摩托车产业。从上述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地区的产业的起始点必定是有一家企业首先成立。我们称这类在一地区首先出现的企业为“单一的企业”。这里“一地区”的范围可以是一个自然或者行政村,也可以是一个乡镇。这里提到的“企业”既可以是较大规模的企业,也可以是被称为“个体户”的小企业。第一家企业可以看作是“孤立的企业”。所谓“孤立”就是指在这一地区的范围内不存在其他的生产同类产品或者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同样也意味着这一地区没有第二个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同它竞争。然而当这一地区冒出了另外一家,或者数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时候,“单一企业”的“伊甸乐园”生涯就结束了。 为什么单一企业会出现的呢?这同“过剩资源”有关。Penrose认为,在“任何时点上,都有着某些生产资源闲置。企业用这些资源提供的服务来寻找生产机会。”(Penrose/1959年)。生产资源包括固定资本、流通资本、劳动力。我们周围一般都存在一些可以用于生产产品的资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富裕劳动力,有土地和其他的资源。对于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所要求的资源配置不同。生产一些简单的产品,如服装、另配件等,所要求的资源配置非常低。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很多人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凑合起最低的配置。 建立一个企业,哪怕是最小的两人合作形式的个体户,除了拥有或者有能力凑起最低生产资源配置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同产品生产有关的知识,包括产品生产技术以及同产品有关的市场信息。Alchian和Demstz认为建立一个企业的条件之一是雇主(企业家)需要“获取关于投入品生产性绩效的更好的信息”。“雇主不仅决定各个投入品生产什么,并且还分析哪些异质投入品结合到一起会更有效率。”(Alchian Demstz/1972年)。除了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以外,企业外部同产品市场有关的信息同样也至关重要。企业家或者合伙人首先需要知道他的产品卖到什么地方去,卖出去以后是否可以获利。敢于冒风险也是单一企业能够建立起来的重要条件。因为在建立企业和决定产品以前,企业的发起人面对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他是否能够收入回他以及合伙人的投入,在产品出售以前的把握是非常小的。 然而政策导向也对企业能否建立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除了中央的政策以外,各个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本地政策。同时,由于地方利益的存在,地方政府也有可能对中央的指令做一些有利于本地区的解释,或者对一些现象故意视而不见。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民营企业可以在一些地区较早地发展起来。(胡定寰/1999、2000和2001年调查)[1]。 三、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 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指大量的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一地区内集中。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工业部门并不少见。如织里镇集中了一千多家大大小小童装厂和个体户。(胡调查1999年)。柳市镇在1983年时生产低压电器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000多家,生产人员5万多人,销售人员也近了10,000多人(柳市镇志/1999年)。丹阳市司徒镇的眼镜生产企业群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对个体企业的控制政策的放松,许多掌握了眼镜生产技术的工人纷纷在自己家里开厂,高峰时期全镇眼镜厂企业达350多家”(胡调查/1999)。 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在单一的企业在一地区的大量复制(Copy),起因于单一企业所掌握知识(包括管理、生产技术和市场知识)的传播。Teece研究过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他提出:“组织(企业)知识的另一个特征是,在一个重要的程度上,它常常是可以转移的。”“就管理才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对于使用设备和其他生产技能来说,也是如此。”(Teece/1982年)。企业知识传播的速度同所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壁垒成反比。生产设备投资越高,生产技术的难度越大,企业知识就越是不容易被其他人所利用。事实上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大部分产品非常简单,技术壁垒很低,所以企业知识是很容易被周围的邻居所掌握的。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质和商业的不发达性,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意识超过对他人的防范,加上村落内长期形成的亲属、亲戚和友情的存在,一项不太复杂的生产技术很快就会在一地区内转播开。因此,当邻居们看到他们中的一家办起企业,并能够盈利的时候,开始纷纷模仿,从而,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然而,它的前提是:(1)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2)有足够大的生产资料供应源;(3)没有受到政府或者其他人的干扰;(4)有勤奋和敢冒风险的民风。 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中提到了“质量变化”问题,数量的变化会导致质量的变化。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单一企业的大量复制品,它们生产同类的产品,但是二者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相异的。首先身处于企业群中的企业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更大,更加直接。这就促使它们的所有者,企业家,为了免于被淘汰出局而做出各种努力,包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 除了所提到的激励因素以外,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一地区的集中也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是信息优势。各个企业在寻求各类信息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企业之间的交流,或者对其他企业的观察,使它们付出较小的“交易成本”获得比其他地区更多的信息量。形成技术优势。同一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企业采用更有效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这些知识由于企业的集中,很快在企业之间得到传播。降低了物流成本,包括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的成本。企业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原材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有关的市场信息,几家企业联合起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也可以节省物流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的技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形成以后,劳动力可以在各企业之间流动,由于大家采用基本相同的生产工艺,无形中培养出一大群熟练工人。 四、配套的企业群 “配套的企业群”指的是在同一地区内集合大量的生产某一种产品的企业,以及提供配套的零配件、生产设备和各类服务企业所组成的企业群。为了对配套的企业群有更加形象的认识,下面摘要了笔者的“关于湖州市织里镇童装产业调研报告”: “历史上的织里镇是江南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妇女精于手工。由于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剩余,该地区的农户有农闲时外出做小买卖的习俗。从70年初开始织里镇家家户户从事床上缝纫品的生产,妇女在家生产,男子外出销售。80年代中期织里人改为生产童装。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全镇童装的年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件套。 织里镇童装产业起始于家庭式作坊。最初有个别妇女在家中生产童装,丈夫外出销售,获益比较好以后,周围的邻居、亲戚和朋友纷纷模仿,迅速地使得童装生产在整个地区蔓延开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投入童装生产中去。织里镇生产童装的“作坊”(我们认为作坊这词在这里比工厂更加精确)的规模都很小,平均在雇工人数在15人以下,有30台以上缝纫机的作坊算大规模了。随着织里童装的出名,大批的外地商人也开始来织里购买童装。随着市场交易数量的增加,原有的服装交易批发市场容纳不了交易摊位,逐年增加批发市场。2000年织里镇的童装批发市场已经发展到了8个。 织里镇童装配套产业开始逐步得到完善。镇上除了1000多家童装生产作坊以外,还有布料批发市场,童装辅料批发市场,绣花作坊,印花作坊,童装样品商店,专业的童装设计和电脑制版商店,包装材料作坊,缝纫机销售商店,缝纫机维修门市部们,童装的打包和托运部门等。这些配套作坊和企业也将近有1000多家。此外,织里镇还拥有两个劳动市场,不同等级的饭摊,酒楼,旅店和两座三星级的宾馆。在织里镇的童装生产作坊无论是购买材料、生产设备、招聘工人、销售产品、还是向全国任何一地区发货,由于配套产业齐全,都不需要走出总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织里镇一步。”(胡定寰/2000年调查)。 配套的企业群是在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群中间发展和延伸出来的。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群在创造“集体力”的同时,也产生出大量需求,这类需求包括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产品销售、以及配套的生活、娱乐设施和各类的生产与非生产性的服务。受到大量需求牵动,满足这些需求的新企业和产业逐渐地在这一地区形成和出现,形成了的配套企业群。延伸的企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是朝着主导产业的上游部门,如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方向发展;零一类是朝着主导产业下游部门,如对主导产品的进一步深加工、营销以及专业市场的方向发展。 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AdamSmith在研究了制针厂的劳动分工以后,提出了:“只要引入劳动分工,在任何企业中,劳动生产力都能相应提高。”(AdamSmith/1776)。KarlMarx指出,同一个资本内部“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是集体力。”(KarlMarx/1975年)。 在一地区范围内生产主导产品企业与提供零配件、生产设备和各类服务的企业之间也会逐渐地形成一种分工和协作的关系。这同前面引证的,由AdamSmith、KarlMarx提出的分工和协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提出的分工和协作是存在于独立企业与独立企业之间,属于企业外部分工和协作,AdamSmith和KarlMarx研究的是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如下面所论证的,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同样也能够在提高个体企业生产力的同时,在一地区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同一地区内企业之间分工和协作的形成,使各企业有可能把资金、技术集中在生产少数的,擅长制造产品上,从而更加容易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专业化程度越高,技术就越精,生产速度就越快。企业外部的分工和协作通过“看不见得手”来协调的。企业在长时间交易过程中不难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形成相对稳定买卖关系,逐渐地把自己的生产计划同对方供需能力协调起来。 市场交易需要交易成本。Coase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说:“使用价格机制(市场)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是发现有关价格的成本。”“为市场上进行的每一笔交易谈判和达成一份独立合同的成本也必须考虑在内”。(Coase/1937年)。然而Coase并没考虑交易成本的数量关系。两企业之间一年只达成一次合同的交易费用显然高于每周签订一次合同的成本。相隔几千公里距离的两企业之间达成协议的交易成本无疑比间隔两公里距离的高。这也属于配套企业群在同一地区内集中的优点。Williamson提出了形成交易成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市场交易的两个企业由于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一方为了获得对方同等的信息量的费用是非常高的。”(Williamson/1975年)。虽然一家企业企图获得交易对方所掌握的信息需要投入,然而,如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非常之近,交易又非常频繁,那么信息的获得费用显然要低一点。 此外,配套企业群在同一地区内集中的有利点同时还包括:(1)减少购买原料、零配件、生产设备和服务的流通费用;(2)减少由于购买不良零配件所引起的各类损失。需求方很容易对供给方的生产过程进行检验,在发现不良产品时,需求方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补救;(3)减少企业备用零部件,原材料等的库存。企业为了保持其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特别防止停工待料等意外而造成的停工待料损失,需要备有库房,存放部分备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产生了仓储成本(包括库房租金、电力、动力和搬运原材料、零部件进出仓库时所需的劳动费用)。供需双方间隔的距离愈远,运输过程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愈大,所需的仓储数量就愈多,成本也就越高。(4)有利于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开发除了企业本身需要做工作以外,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原材料、零配件和设备供货部门的配合。在一地区形成配套企业群集中以后,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可以在周围大量的配套产业企业群中找到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的配套原材料、零部件和生产设备,获得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技术服务和支持。(5)更加容易获得各种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才;(6)有利于促进整个地区服务性配套设施的建立与完善 五、拥有巨大企业集团的企业群 进入配套企业群阶段后,巨大的生产力同有限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苛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和企业分化。部分具备一定优势的企业无论在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都显著地超过了其他企业。从而资金、技术、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市场份额不断地向这部分企业“集中”和“集聚”。这类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通过分离、收买和兼并等手段把周围的企业逐步地归并到自己旄下,组成以该企业为核心的,大批下属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它们逐渐变成了,Chandler称之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的”“现代企业。”(Chandler/1977年)。这些企业雇佣了数十甚至数百名中高层经理来监督数以十计和百计的雇佣了几十个或成百上千个工人工作的事业部门或者子公司。这类企业每年的营业额都以数亿元来计算的。 随着若干个大企业集团的出现,这一地区内的企业按照规模、从属与被从属的关系可以区分集团公司、下属公司和相对独立企业三类。集团公司指的是由阶层的职业经理管理的,拥有和控制着一大批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和半控股公司的巨大企业。下属公司指的是在生产、资金、人事管理、销售和信息上受到集团公司不同程度控制的企业。相对独立企业指的是名义上的独立法人,然而,它们在产品的交易关系方面往往脱离不了对集团公司的依存。从企业规模上来区分,集团公司的规模是庞大的,下属公司的规模是中等的,而相对独立公司的规模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为什么会出现现代化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Chandler在研究了1790年以来近200年的的美国企业发展史之后,提出了它们出现的原因是由于需要协调大规模生产、流通以及信息处理。(Chandler/1977年)。在日本从事企业集团理论研究的学者中间,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学派,(1)交易成本论学派;(2)株式会社论学派;(3)管理机构学派和(4)现代企业集团学派。交易成本论学派提出,需要企业集团是因为“企业一方面可以节省利用市场的交易费用,同时又需要避免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今井、伊丹和小池/1982年)。株式会社学派从控股和支配的角度研究企业集团形成的动机和原因(坂本和下谷/1987年)。管理机构学派提出了,企业集团化化反而使得管理权由集中变为分散,提高管理人员的主动积极性和企业经济效益。“因为子公司同事业部制一样,管理人员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益。”管理机构学派讨论的对象是从集团总公司内部分离出来的子公司。(土屋/1966年)。现代企业集团学派认为日本企业集团的出现可以归因于“现代的技术革新”,“产业构造的变化”和“企业构造的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坂本和下谷/1987年)。 20世纪90年代起,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工业中间形成了企业集团,温州市的低压电器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温州市志/1999年)。企业集团化是企业经济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的趋势。随着农村工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没有相应的市场营销体系与之配套,导致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产品积压、利润下降,许多企业面临破产。这时“看的见得手”来组织分散的企业,用计划生产来取代“由市场组织的生产”的需要产生了。企业集团就是由于这种需要的促进,在配套产业企业群的基础上形成了。Alchian Demstz提出,“资源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合作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力,这导致促进对合作的经济组织的需求。”(Alchian Demstz/1972年)。 从组织结构上分析,我国农村工业部门的企业集团可以划分为“系列企业集团”,“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大类型。 “系列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图如同金字塔一般。金字塔的塔尖部分是集团总公司,总公司的下一层由总公司的直属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建立长期合同供货管理的企业组成。在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下面也有它们的下属企业。这种企业层与层之间的联系可以往下延伸到若干个层次(胡定寰/2002年)。“系列企业集团”主要适应于产品相对技术含量较高,需要比较多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行业。 “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是以组织产品销售为目的形成的企业集团。同“系列企业集团”相比,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约束比较疏松,有的仅仅存在产品来料和来样订单加工的关系。集团成员企业采用同一个品牌和销售网络。为了获得这样的权限,成员企业必须向集团总公司缴纳一定的成员费用,或者以很低的价格把产品交付给集团总公司代销。“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一般在生产工艺、流程比较简单,然而,产品更新的速度很快,需要较高的产品设计技术和大力度的市场营销和促销手段的行业。 在一地区范围内出现若干个相互竞争的企业集团的作用在于,(1)在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下加强了集团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合作企业之间的协作,减少不确定因素和节约交易成本;(2)可以提高产品市场的开发力度和效率,企业集团可以拿出较多的资金来事营销活动,打造品牌和建立各类销售网络;(3)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集团公司可以在集团范围内进行质量管理,除了制定零配件和成品质量标准,对每一生产阶段进行检测以外,还有力量对下属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4)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企业集团可以组织产品和零部生产件企业共同完成新产品的开发方案,以及图纸设计、生产工艺、试产等一系列工作;(5)有利于向银行和社会融资,一般情况下大企业集团的信用度高于中小企业;(6)有利于吸引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7)有利于开拓产品的国际市场和(8)有利于开拓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朝着多角化的方向发展。 六、集团企业势力向外扩张与转移 在一地区形成若干个企业集团企业群后,企业集团的巨大生产力同这一地区的物质基础的矛盾逐渐地显示出来了。首先是产品物流管理成本上升。在大规模生产同产品主产地分离的状况下,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和市场对产品反馈信息需要大量的投入,一般的情况是主管人员不到现场,掌握不到市场的真实情况。第二点是运输成本过高,产品的长距离运输除了费用外,还有沿途征收的大量的关卡费用以及风险保证金等。第三点是新产品开发成本过高。开发一件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需要大量技术人才集合,农村地区不容易集聚大量的优秀技术人才,而向条件较好的大都市招聘优秀技术人才的成本太大。第四点是难以打造信誉度较高的品牌。在消费者意识中往往会把优质产品同产品的产地联系起来,因此,位于知名度不高的农村地区的企业集团在打造品牌的投入效应是“功倍事半”。第五点是不利于集团公司扩大对外交往,农村地区远离政治和金融中心,为上层管理人员的交往和攻关活动代来了不便。第六点是产品出口受到某种政策的限制,如有些国家限制汽车和摩托车的整车进口,或者对它们加以高额的保护性关税等等。 针对上述的这些矛盾,企业集团采取的对策有:(1)企业集团的部分机能外移;(2)企业集团指挥总部外移;(3)企业集团总部和部分下属企业外移;(4)整个企业集团外移。企业集团的部分机能外移是指企业集团内部分职能机构或者下属企业搬迁到其他的地区去。如集团公司把部分产品生产线搬迁到主要的销售市场,这样做法一方面可以节省成品的部分运输费用,特别对于精密度高和易损的产品来说可以减少长途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对产品造成的损伤。同产品生产线外移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销售部门和产品的设计部门搬迁到信息更加丰富,人才更加集中的地区。前者的作用是更好地利用市场信息,后者的作用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设计新产品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利用所在地区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单位与院校。企业集团指挥总部主要外移作为政治、金融中心的地区,其作用在于集团公司可以更容易获得同重大决策有关的信息。企业集团总部和部分下属企业外移的情况往往发生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地受到原所在地区资源、信息和政策方面的制约。然而整个企业集团外移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此外,在集团公司产品出口受到主要出口国贸易限制时,也有可能导致在国外安置部分生产流水线的做法。 七、结论 事实表明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公共投资和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受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各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相当之好,如浙江省的温州市,而有些地区即使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成效甚微。甚至个别的原来效益很好,看上去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从一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以后,很快就遇到众多的事先无法想像的困难。本研究发现了一个事实,也即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而这环境正是在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外部环境的生成是一个进化过程,当一地区从单一的企业阶段,经过生产同一种产品企业群,配套产品企业群到达有企业集团的企业群时,它们就由一个低级向更高级阶段进化。一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越高,可以提供给企业的积极因素就越多。因此,如果我们发展一地区的农村工业,就必须注意到为它们创造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谈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新趋势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使得工业企业正常的运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所以说,如果要使企业的发展跟上市场的变化,那么对工业企业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企业如何增强自己的信息化,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信息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当中,就曾经提出过现在的工业企业应当做到信息化和工业化交融,只有这样,工业企业才能真正变得强大。这也是第一次把信息化的地位标榜地如此之高,它的发展迎来了光明的前景[1]。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交融是各个工业企业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减少能源损耗、加强市场的竞争力、减低环境污染的重要一环。 1企业管理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现存的管理与市场的整体大环境不协调,甚至完全不匹配,内部人员之间沟通不当,造成上面下达的命令难以很好地贯彻实施,在管理方面大家都各干各的事,很多信息没能达到及时的共通,很多人员是完全浪费了的,也多增加了很多产品和人工的成本费用,这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工作效率总的来说也是非常低~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习惯在有问题发生以后才开始计算损失,而没有在事前做好明显的风险规避工作,不能主动管理。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让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当中变成新的趋势。 2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架构和其应用的平台 企业的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把整体的生产、产品运营、资金来往、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等等一系列事物全部通过计算机实现,以生成新的信息系统,从而各个部门的人都能更轻松更直接地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信息,提高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率,让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而想要做好信息化工作,企业必须建立以下几个平台:ERP、MES以及信息的运营和维护平台。这三个平台如果顺利建成并且有效运作的话,那么工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会非常容易了!(1)ERP,它指的是基于基础的信息技术,通过系统性的管理思想来为公司的管理层和普通工作人员提出更好的运营手段的平台。它包含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思维,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最重要的功能是对一个企业的人员、资产等所有资源进行深度优化,从而让各个部门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它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管理的好工具,将电脑技术融进思想当中。这个平台的核心所在就是管理整个企业的供销,具体表现在:对供销产业链进行系统性地管理、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同步、在生产前进行总体的计划以及在过程当中的把控。(2)MES,指的是执行管理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枢纽,它是更好实现制造生产战略化和便携化的技术平台。它可以为所有的用户提供一个体验感更棒的整体环境,企业也能因此降低生产运营的成本,能保证输出的产品质量更高。这个MES平台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各行各业都用得到,无论是那些只生产单一的大产品的企业还是那些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它都能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如果说你的MES系统是很精良的,那么它可以在产品生产、质量检测、故障修复等环节发挥作用,使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能看到最统一的信息数据库,协调工作,提高运行的效率。(3)信息运营和维护平台,是每个企业自己设立的计算机系统,有了它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 3创新工业企业管理的具体方式 (1)建设企业的优异氛围,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今的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基于目前中国整体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于外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管理[3]。建设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全新管理模式,弘扬自己的企业精神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素养。(2)加强自身的企业基本管理。所谓管理创新,其实就是对现在基础的发扬和继承,要想企业发展得好,现在的每一步都很关键。其实,很多基础的管理是以前就应该建立和完善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成,比如说一些规章制度。(3)组织大家系统性学习。现在这个时代是信息的时代,知识在其中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自身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企业应当组织员工进行系统的学习。(4)建立企业员工的奖励机制。氛围对于企业的管理创新非常重要,很多员工对工作懈怠就是因为企业没有一种激励机制,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4工业企业进行信息化的好处 (1)可以增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及时性,让企业管理变得更加科学;(2)可以让企业的生产运作更加直接便捷,提高企业办事的处理能力;(3)加强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达到最大化的利用,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管理运作效率。 5结语 当今,工业企业逐渐跟随潮流走向信息化的道路,是现在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它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中站得更稳。所以,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跟上潮流,走向信息化。 作者:常建忠 单位:启东尤希路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扶持发展规模工业企业管理意见 一、积极扶持和培育小企业进规模 (一)帮助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拓宽融资渠道,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扶持市场销路好、发展潜力大、缺少发展资金的小企业,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更快地发展壮大。 (二)奖励新进入的规模企业。1、每年对新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3年内从规模工业企业统计范围内退出后再次进入的,不予奖励),用于企业加强和完善统计工作。2、对新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工业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新增部分,前两年给予企业奖励,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三)规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申报条件和程序。 申报条件:①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②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③有专(兼)职统计工作人员,并能按要求及时提供企业的各种统计报表;④会计核算规范,依法申报纳税。 申报程序:①镇(场)对拟申报工业企业进行初审;②县统计局、县经委进行复审,复审要深入企业调查,认真核实申报材料,复审合格后,报县政府分管负责人审核,经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向市统计局申报。 二、加大对规模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对符合条件的规模工业企业实行奖励机制。 为鼓励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做强做大,以年数据为基准,从年起,对当年纳税额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2%以上(含2%),且不低于上年纳税额的企业(已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除外),根据当年度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分三个层次分别给予奖励。 1、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亿元以内,同比增加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1万元;同比增加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2万元。 2、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至5亿元,同比增加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3万元;同比增加1亿元以上的企业,奖励4万元。 3、主营业务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同比增加1亿元以上的企业,奖励5万元。 主营业务实现税收高于500万元以上的按《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暨推动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发〔〕16号)文件有关税收奖励政策落实。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1、规模工业企业建设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推荐享受财政资金对项目建设的补助和贴息资金的支持。 2、新纳入的规模工业企业,环保部门按最低标准收取企业排污费。 3、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期,优先保障规模工业企业用电。 4、引导、鼓励和帮助规模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对符合入园条件,要求进入园区的规模工业企业予以优先安置,并享受《入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优惠政策。 5、优先将规模工业企业列入银企合作推荐名单,协调解决其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6、优先帮助规模工业企业解决发展用地问题,对成长型的规模工业企业优先向工业功能区、产业聚集区和两条省道集中,土地出让金的缴纳参照《入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7、按照企业的经营规模、实收资本、财政税收、社会贡献等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十大年度经济人物”和“十大创业明星”评选活动。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规模工业企业培育和扶持工作由县工业经济和全民创业领导小组负责,县经委和县统计局做好日常协调和服务工作。各镇(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做好规模工业企业的培育、扶持工作。 (二)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县统计局要加强对规模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各镇(场)经济信息服务站负责本辖区内规模工业企业的统计报表报送工作,并指导企业做好统计报表的填报。 (三)加强跟踪考核工作。县政府将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数列入年度工业经济目标任务考核内容,并将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每新增1家规模工业企业,由县财政给予县经委、县统计局及相关镇(场)各1000元奖励,专项用于全民创业及工业经济工作经费补助。 四、本实施意见由县经济委员会负责解释。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把产业的结构调整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和产业间互动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表明,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涉及行业之多、波及企业数量之广前所未有。目前,河南正处于产业革命进行中的攻坚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本轮产业革命的中坚力量,本土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水平滞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此大背景下,需要企业积极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保障本轮产业革命能够按照计划平稳、有序地实施完成。 一、河南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综述 产业革命在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路径的形成等一系列会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剧烈、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产业间的趋同发展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革命的发生通常最先是以工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般都是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而先进制造业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制造业企业使用。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第一时间接收外部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产品信息,反馈给设计研发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功耗等方面进行实时改进,将信息传输给生产线,实现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 2.自动化: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线大多采用自动生产机器人来辅助人力生产,生产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航天等领域,生产自动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解决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智能化:以智能机床和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占据了制造企业厂房的重要位置,随着这些设备在生产当中的大规模普及,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取得更高的收益。 4.柔性化: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实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小批量精准生产,为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可以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高效流畅的供应链体系,达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5.生态化: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由于采用了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设备,降低了长时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做到了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制造业阶段,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河南仅有宇通客车、许继电器两家企业入围。 (二)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的产业革命使原有在产业内部发展的下属子产业由于获得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使现有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显著改变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830.52亿元,2014年已经增加到了6687.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7%,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81%,2014年上升到了51.59%,增加了0.78个百分点。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生物医药、3D打印、光伏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更加丰富了现有产业的组成,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往历次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外部整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水平滞后、效率低下等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能够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立足。本文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三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 相对于产业间频繁的互动发展,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流程、管理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加之保密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运行相对外界仍然是封闭的,依然是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即使是有亲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也仅限于较浅层面的交流,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效率低下,阻碍了共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间互动发展的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别是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带来的阻隔问题,嵌入式组织结构可以是事业部、职能部门甚至是整个管理层的嵌入模式的多种方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实现一个企业直接地对合作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管、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与生产企业母体进行对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磨合,实现高效的生产。目前,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联系紧密的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领域,今后还会逐步向更多的产业推进,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自适应式柔性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从企业的经营方面出发,对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柔性化改革,实现各部门对企业整体战略调整的自动适应。以事业部为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按产品、地区、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的领导下,拥有完全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事业部已经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但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传统的事业部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业部一成不变的规模和流程客观上阻碍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灵活应变的生产方式,事业部制也急需像先进制造业一样采用柔性化的管理体系。柔性事业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自动适应整体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与管理层实现同步发展,自身的战略调整甚至还可以反向引导管理层进行相应的调整,产生促使管理层进行调整的“外溢改革效应”,企业整体互动发展,以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柔性事业部与先进制造业在形态、路径和机理等方面高度相似,已率先应用到了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今后还会扩张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设计虽然较之前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各事业部内部由于有自己的职能部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体系运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他事业部的协调性下降,甚至对领导层的指令的执行力也有所下降,企业内部体系松散,整体性和凝聚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事业部这种形态的结构性缺陷,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缺少根据将各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与领导层之间衔接起来的纽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部门间的协调性,而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业务流程从最高级别的董事会开始,将分属各事业部当中的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营销部门通过流程指令串联起来,并严格按照从最初战略的制定到最终产品的销售这一流程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涵盖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而同时也将公司级流程、部门级流程和岗位级流程串联起来,由于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部门已经通过流程紧密的联接在一起,事业部之间的协调也顺理成章地通畅了,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无谓损耗,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价值。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开始采用,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先进的管控体系。 三、意义与启示 新一轮产业革命由于涉及行业和地区范围较广,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较高,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对现有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本轮的产业革命,急需管理体系的革新。本文中的三种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探索,对河南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备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河南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河南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河南目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尽快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度,使企业早日实现管理创新。 作者:袁博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烟草工业企业管理论文 一、设备维保模式管理 1.优化设备保养模式,保证设备维护到位 (1)固化设备保养模式。坚持例保、“进站式”和“日轮保”相结合的三级保养模式,固化周期、保证时间、明确分工,保证设备维保到位。(2)明确标准。将各级保养的部位、标准及周期录入装备信息化系统,并在系统中进行实施记录。(3)关注细节。对工作中需要关注的细节,形成固化文字内容,做到学习、执行到位,如规定了:GDX2包装机胶盒洗刷注意事项、关于机台加注卷烟胶注意事项、关于自动排除压缩空气中冷凝水的注意事项、关于停产时关闭卷烟机和咀棒接收机总电源的注意事项、机台收尾特别注意事项及卷接包车间设备收尾保养标准等。 2.严格设备“日轮保”管理,保证“日轮保”效果 (1)有序进行设备“日轮保”规定不动摇。在无设备调试任务情况下,每周六由维修工段长按顺序确定下一周设备“日轮保”计划,报生产管理部和设备管理部审批后在车间公示。“日轮保”计划只有在其他机组出现预计维修时间>4h故障、经过车间同意后方可提前执行,同时该机组本轮“日轮保”计划取消,原“日轮保”计划日期向后顺延执行。(2)做细“日轮保”设备问题收集。“日轮保”机组问题收集有3种途径:第一种是机组进行“日轮保”前,各班操作人员在装备信息化系统中填写“设备异常问题报告”提交系统。第二种是设备点检员将点检异常需转入维修的异常报告转入装备信息化系统中。第三种是装备信息化系统管理员把车间备件库收集的由承包机台维修工、工段长、质量协调员等编写的维修计划作为异常报告提交系统。(3)“日轮保”设备维修部位详细分工,明确职责。在“日轮保”工作开始前,轮保组人员首先打开装备信息化系统,对计划轮保设备的异常报告进行全部统计、查看,按照固定分工内容处理设备问题,做到分工明确、协作有序。(4)严格“日轮保”维修工业绩考核。“日轮保”维修工绩效考核按照《卷接包车间设备“日轮保”管理办法》执行月度百分制,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结果以正向激励为主,在设备管理部月度考核中兑现。(5)利用“日轮保”实施设备点检计划,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日轮保”设备停机的时间和周期是进行设备点检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该时间,实施设备的专业点检计划,做实点检工作,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 3.设备“日轮保”工作形成闭环管理 为了确保设备“日轮保”效果,卷接包车间对轮保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建立起涵盖故障处理追溯机制的设备“日轮保”新模式。(1)逐点排查。每天“日轮保”验收时对设备各部位逐点进行检查,将设备完好、液气泄漏、表面积尘、性能缺失及维修质量全部纳入检查范围,经过细致摸排,对设备所有部位和功能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检查。(2)逐项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当时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需登记备案,由相关人员限期整改。(3)追踪验证。结合EAM系统数据,对上次轮保时需要整改的问题进行追踪验证,未处理的问题要查明原因,统计备案以便下次追踪验证,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止。通过持续轮保,逐步消除设备性能瓶颈,确保设备维持良好运行状态。 4.强化责任意识,做实预防性维修 (1)严格以承包维修设备的绩效为主线,与日常生产应急维修相关联,实行设备的全方位管理,使车间所有设备均有跟班管理人,实时关注设备运行状况,做好设备状态监控。(2)实施设备三级点检,完善设备状态监控。 二、设备状态监控管理 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的设备状态监控体系,持续提升设备预知性维修水平,逐步实现设备状态可控目标。 1.项目实施的主要原则 (1)实用原则。确定监控点准确实用,能够对重点设备关键部位状态和安全稳定运行进行有效监控。(2)三级点检有效结合原则。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及精密点检相互依托,形成涵盖全范围的状态监控模式。日常倾向工艺质量控制;专业点检注重设备运行状况和安全运行;精密点检则重点关注需要通过专业手段进行监控的控制点。(3)准确评价设备状态原则。对各监控点在整个设备中的影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科学评估被监控设备的工作状况。(4)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在建立相关技术标准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确立设备状态监控目标与任务同时,建立一套保证工作效果的管理体系评价机制与业绩考评机制。(5)持续优化改进原则。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改进和创新监测手段、标准维护、数据分析应用及队伍建设。 2.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关键点 (1)准确确定研究对象。这里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是指设备状态监控的点检点、点检人、点检方法、点检标准等内容。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按照当前设备“日轮保”对设备部位分工原则,两个轮保组的维修工对设备组成分部分解体研究,根据各自掌握的维修经验列出所负责部位三级点检的“五定”要求。将收集到的内容整理后进行公示,让所有维修工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设备主任、点检管理员、点检组长、机型技术组长、机型点检员论证后确定研究对象,这个阶段关键是尽可能准确确定研究对象。(2)以事实为依据,不断优化“五定”内容。准确写实设备运行状况,严格要求跟班维修工对设备出现维修时间10min以上的故障,在设备维修记录中如实准确记录,保证研究对象研究的基础数据真实。专职点检员在研究过程中对设备维修记录进行分析,每天对所有故障进行分析,确认故障与研究对象是否有关,如果有关根据情况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相关的数据进行修改,对设备点检标准不断进行深化、细化、优化,初步开始建立设备状况评价标准并对其准确性验证。不断优化“五定”内容。(3)状态监控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采用“故障反追踪法”把状态监控管理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是在设备出现应急维修后,对维修部位的故障原因与状态监控工作关联,确定是应监控而未监控,还是监控过程中点检工作未做实,前者,继续监控确定是否增加研究对象,后者,追究相关人员工作执行不到位责任。 三、设备工艺质量监控管理 完善卷包设备工艺质量控制系统点检制度,确保“金叶制造”产品工艺质量监控无死角。卷包设备质量控制系统点检网格化,确保设备质量监控持续有效。第一,由电气维修工对卷包设备质量控制点进行周点检的专业化点检,从专业角度检查设备质量检测是否有效。第二,每班由操作工使用特制质量缺陷样品对质量检测系统进行验证,让操作人员验证设备质量检测系统是否可靠。第三,对品牌更换、设备日轮保维修后的特殊时段由操作工对质量检测系统再次进行验证,做到质控无漏点。第四,班中质量管理人员巡视机台质量缺陷产品剔除数据,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及早发现质量失控问题。第五,严控工艺指标验证。对品牌更换、设备日轮保维修后的特殊时段,严格检查卷烟机排出梗的梗中含丝量和烟支的丝中含梗量,保证两者均在工艺制度控制范围内。 作者:吴军伟单位:河南中烟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职校工业企业管理课材教学的探索 工业企业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和教育的综合性工作。职校培养的工业企业管理人才既有别于偏重理论的技术人才,也有别于未经培训的人员,因此,提高《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切实的掌握到管理知识,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都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工业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须结合当前职校生的基础状况,既注意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又局限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中筛选出所需的知识,剔除部分脱离实际和难度太大的内容,充实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改革的新构想,把新知识和新工艺等吸纳到教学内容中来。例如:在讲解“销售管理”这节时,可将“业务销售”和“网络销售”等引入到现代型销售管理的教学内容中,并及时向学生灌输“传销”和“变相传销”对企业、社会和家人的危害,使学生要学习认请是与非,提高学生辨别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走上社会后提供知识后盾。 二、科学设计教学模式 《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较高,讲授内容面比较宽,细节内容也比较多。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自学,多看参考书,结合实际案例,把生产运作与管理信息系统领域方面的最新发展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笔者在设计课程教学环节时,就实行“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模式,先引入学生到企业和实训车间进行参观,由学生针对某项运作模式和某项管理方式提出问题,再回到课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回到实训车间用知识去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最后回到课堂上,写出总结报告。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管理运行过程及管理职能,从而建立了初步的企业管理意识。 三、培养学习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惰性较大,得过且过,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内不作笔记,课后不复习,考试总想作弊。针对以上现状,教师要提高《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授课时,要尊重目前职校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客观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实际,适当降低教材理论难度,增强实用性和操作性,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自身因素寻找获取学习成功的突破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常识,适当提出一些在生产实训课可能会遇到问题,例如:安全生产中的安全操作规程、职业病的预防等等,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同时,在配套的《习题册》中,教师要改变只出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等传统的练习办法,而多引用案例分析题和操作训练题,让学生加深对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判断和理解,从而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重视实习教学 《工业企业管理》的课程顶岗实习教学中,要合理采用现场教学,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管理等过程接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生产现场参观,实地讲解,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和“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可以了解到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与工作方式,有效地检验了所学习知识。将企业管理理论课搬到企业的现场讲,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在《工业企业管理》的授课中,只有学与用相结合,在理论课程中适当地穿插实习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懂学会。例如:在讲授“企业经营方式”这部分内容时,可增加相关项目的市场调查活动,在讲授“模块管理和网络管理”这节时,可插入相关论点的案例讨论等等。教学中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主,培养学生的职业和管理能力。 总体来说,《工业企业管理》的课程教学,是培养很快能适应企业管理工作的高质量管理人才,因此,要科学安排内容,真正做到必须、够用为度;授课中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应用,对于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探索先进教学模式,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企划方案 为切实加强我市工业气体生产经营的布局管理,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气体行业的健康有序安全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新一轮富阳市工业气体生产经营企业布局管理方案。 一、布局现状 工业气体通指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溶解乙炔气以及为特殊用途而配制的混合气体等。我市工业气体行业以深冷空气分离、低温液体充装、溶解乙炔气生产企业和经营站(门市部)等经营企业组成。工业气体作为国民经济领域和相关制造业不可缺少的配套产品,应用于冶金、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电子等领域。同时,工业气体被灌装于容器(钢瓶)供运输、仓储和使用,许多气体易燃易爆,为甲类危险化学品。 目前,我市共有工业气体生产企业三家。其中:杭州贝斯特气体有限公司规模最大,品种最多,主要产品是工业氧气、医用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液态氧氮、混合气。杭州三泰工业气体设备有限公司单一生产乙炔气。富阳特种气体有限公司生产氩气、碳三气,二氧化碳。xx的工业结构主要是造纸、通讯电缆行业为主,整个工业经济领域气体的需求量不大,但也不可缺少。 三、管理措施 1.全市停止新增工业气体生产企业,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新增的,由企业提出申请和理由,乡镇(街道)或企业主管部门签具意见,经市安监局审查后报市政府同意。 2.凡气体经营布局规划已满额的地区,在未出现停业或关闭企业之前,停止审批经营企业。凡规划未满额尚可新增经营企业的地区,在严格准入条件的前提下,按谁先申请谁先审批的原则,申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气体经营企业布点满额后停止审批经营企业。 3.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共同做好工业气体生产、经营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市发改局负责按本方案做好工业气体生产经营企业的立项工作。市安监局负责全市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负责本方案的实施;负责工业气体生产企业申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定点批准书》的初审和申报工作;负责经营单位申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初审、申报和换发证工作;负责组织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评价、安全生产许可、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考核工作;负责组织工业气体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有关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市质监局负责按照《产品质量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对设备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生产经营技术操作规程,严格实行气瓶固定充装制度,推行气瓶标识管理,做好自有气瓶、托管气瓶普查建档管理工作,对质量上以次充好、数量上缺斤少两、气瓶不检或过期瓶超期瓶使用,收购改装销售废旧气瓶等违规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以规范气体生产、经营行为。 市公安局负责工业气体的公共安全管理,负责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的消防设计审查和验收工作,负责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市交通局负责工业气体公路、水路运输单位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对工业气体运输安全实施监督,负责工业气体运输单位、驾驶人员、船员、装卸人员和押运人员的资质认定。工商富阳分局负责依据有关部门的批准、许可文件,核发和年审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营业执照,负责监督管理危险化学品市场经营活动。市各有关部门应根据不同职责和权限,相互沟通,配合协作,协助做好本方案实施工作,严格规范生产、经营秩序,监督生产、经营行为,引导发展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气体生产、经营装备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促进气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标准化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工业企业绩效改善和理论创新的需要,工业企业管理标准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下文主要介绍了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工业企业的管理现状,同时介绍了标准化管理的理论方面的内容,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给出了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现状、研究三个方面的分析。旨在改善我国的工业企业管理现状,应用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我国工业企业的管理革新,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的管理体系的进步。 [关键词]标准化;工业管理;应用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社会各行各业的努力,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更是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劳。早期我国的经济基本上都是由第一产业支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业国家,随着第二产业的兴起,工业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如何才能让我国的工业企业走出今天的牢圈,重新踏上前进之路继续发展呢?这就要从工业企业的管理问题说起了,实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更能帮助工业企业进一步发展。 1、 工业企业管理现状 我国的工业企业相较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并且发展的状况也不是非常理想,而且现在的管理体系也并没有非常成熟,所以我国的工业企业急需要按照标准化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发展较好、实力较强的工业企业对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他们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注意收集同类产品的先进标准,甚至有些工业企业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是标准的制定者。另一方面,大部分工业企业受条件限制,无力采用或因为成本问题不愿采用国家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甚至部分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几乎都未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之中。处于标准前沿的小部分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超强竞争力会使其发展的越来越好,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也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完善,但是发展状况不佳的大部分企业由于其发展状况不好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发展,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优秀的更优秀而落后的更落后。 2、标准化管理理论综述 2、1 标准化内涵 标准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在经济领域中的延续,标准又是一个国家实施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对保护民族工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当代,企业标准化已成为工业生产的必要基础,企业标准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基础。提升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以企业为主体,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1]。由此可见,工业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按照国际和国家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先机,才能保证企业的未来。 2、2 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的制定以及实行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建立自愿性标准体系,明确法律对标准的引用关系;政府对标准化活动的支持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可代表标准利益各方的标准化管理机构;营造标准商品管理的运行机制,健全标准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化教育和培训,提高社会标准化意识。从内而外的培养标准化意识,并将标准化切实的实行在日常的工作当中。 3、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分析 3、1 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内涵分析 有很多企业在运作时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并不能着眼于大面看到管理的重要性,有多少企业是由于疏于管理而最终销声匿迹。管理是人类组织生产劳动的重要活动,伴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合作的日趋增强,管理在人类生产劳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按照我国标准化管理专家李春田曾对管理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标准化使管理经验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标准的权威性为管理树立权威,标准化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2]。同时,他还提出了标准化对于管理的作用:显著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绩效;有利于管理体制改革和组织结构调整方案的落实;能有效促进制度建设和依法行政;能够有效进行知识管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一个企业能否屹立不倒,主要取决于其管理体系,一个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帮助这个企业在竞争与运作中显示出超乎于他人的竞争力。 3、2 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分析 最早把项目管理所涉及的知识形成体系的是美国国防部和NASA,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项目管理专业协会及其知识体系开始正式形成并获得快速发展,到90年代为止,几个主要的项目管理专业协会及知识体系开始形成,包括: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英国的项目管理协会;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澳大利亚项目管理协会。但是我国的项目管理方面起步比较晚,只有集合众企业共同的力量才能在处于落后的条件下奋起直追,形成属于适合我们自己的有特色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良好的管理体系是一个企业能够正常运作的前提,也是这个企业能够长期存在的基础,所以建立一个适合的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研究设计 工业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设计有效管理工业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最终提高项目管理绩效。按照对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内涵界定,要实现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企业需要选择、建立并实施能够适应自身特点和项目需求的相应管理标准,从而形成自身有竞争力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设计步骤主要有八个:识别需求、定义目标、标准参照、总结经验、形成体系、组织学习、执行标准、修订标准。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设计是我国专家在外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工业企业自身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前些年我国工业企业的管理办法,运用动态标准化管理思想而提出的一个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型。这个模型具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当前社会现状、以及符合我国特色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能够帮助改善我国的工业企业的管理现状并加强其竞争力。 4、结语 上文主要通过对工业企业管理现状的不足开始分析,介绍了标准化管理的原理以及意义,并对现阶段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设计更加全面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工业企业的绩效的提升和理论的创新。上文从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现状、和具体的研究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现阶段工业企业的管理弊端以及落实标准化管理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给出了一套较为具体详细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普及的进程。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从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策略与工业企业管理创新途径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重要性;创新 一、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企业的主旋律,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奠基石。创新是现代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前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环境愈发复杂,工业企业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创新管理方式,把创新理念深入工业企业管理各环节,彰显企业的核心优势,加强企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企业潜力,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适应新时展要求,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 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以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1、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就是在企业现有的有限资源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企业资源进行配置,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目标,而通过管理创新能够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大大减少了资源消耗系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并且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使企业能够在进行创新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例如,通过优化创新生产组织可以提高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而通过进行企业战略创新和安排,可以提高企业的长远利益,由此可见,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和管理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是重技术轻管理。由于技术的投入使用的效果能够快速地呈现出来,因此,企业在技术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先进技术引进工作,企图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其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年我国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面临破产的企业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进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的根基稳固,保证企业能够在不断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行管理创新是企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便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创新就是企业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不积极进行管理创新,那么企业就会由于失去了核心竞争力而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制度、管理观念、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和完善一个有效的竞争机制,进而使企业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4、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企业家阶层的形成是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效果的直接体现,企业家阶层的产生不仅使得企业的资源配置在专家的管理之下能够更加充分地被利用,而且能够使企业将管理权从企业的所有权中分离出来,使得企业能够在创新管理之下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地发展。从企业的角度上说,在企业创新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家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站在企业家的角度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跟他们个人的发展紧紧相连,因此,为了企业和自身的发展,企业家必定会想方设法进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1、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 民主管理的思想、人才第一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时间和信息是现代经营重要资源的思想、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现代经营的思想的建立是工业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企业中领导者们需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改革观念和经济战略观念等。 2、建设合理化的管理组织 企业的管理者们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一些情况,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为目的,依据集权以及分权相结合,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让员工按照职责明确分工,统一灵活的指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合理的设定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建立高效率的管理制度,完善企业以责任制为中心的严格的,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能够健康、有效的进行下去。 3、采用科学化管理方法 在企业中,要积极的总结原来企业中所实施的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推动先进的、有效的管理办法。例如目标管理、决策技术、市场预测、优选法、ABC管理方法、滚动计划、价值工程、统筹法、线性规划等。把成功的管理办法进行汇合,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办法,并且要先在企业的一些部门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出一个新的管理办法。 4、提倡管理人员专业化 企业的管理人才是一个工业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在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是一个重要的保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的成功,需要有大量的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清晰的头脑、开阔的视野以及丰富的经验的人才。 四、工业企业管理创新途径 1、组织结构创新 当前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为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创新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进行管理创新。当前,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首先,要将企业的组织结构小型化,具体说来就是要将企业这个大的组织结构分成许多个小的结构,由各个结构分别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组织管理,相互分工合作,促进企业工作的高效性;其次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当前,为了避免企业出现官僚式管理而导致管理的低效率,许多企业在组织结构的创新上选择管理层次比较简单的扁平结构;最后一种是组织节后的有机化或柔性化,就是根据生命有机体的原理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建立起一个类似生命有机体的有机化组织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组织结构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不被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机制淘汰。 2、管理模式创新 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创新管理时,要建立起一个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在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当中,不能单纯地依靠企业制度来约束员工,还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智慧和潜力,有奖励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才能使员工更加用心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力量。 3、技术创新 技术是企业的主要生产力,技术创新也是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企业的发展当中,企业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在发展中一定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对企业现有的技术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主动的地位。 4、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助力,企业要做好管理创新工作,就必须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进行创新活动的策划,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创新型人才,挖掘和发现企业内部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他们进行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企业除了要发现和挖掘内部创新型人才,还要注意引进大量创新型人才,寻找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推力,使企业在不断地管理创新中充满活力,进而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创新管理是企业的灵魂,对工业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创新绩效能够培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化发挥员工个人潜力,促进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显著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因此,在工业企业创新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企业软环境、硬性投入、创新新管理方式选择以及创新绩效分析,从而促进工业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对创新农村工业企业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工业企业不仅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面临着一系列经营困境,亟须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人本管理模式与技术管理模式两个方面着手,探讨了农村工业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农村工业企业 管理模式 创新 一、农村工业企业实施人本管理模式 (一)农村工业企业的人才困境 一是低薪资与低人才素质无限循环。农村工业企业薪资水平普遍较低,难以引进人才或留住人才,导致所聘用的人才素质偏低,加上多数农村工业企业不愿培育员工,人才素质无法继续提升,倘若转职也难以寻求高薪资工作,形成低薪资与低素质无限循环,同时也把优质人才往城市地区推。二是农村工业企业青年人才招聘极为困难。相较于城市,我国农村工业企业面临青年人才招聘极为困难。在我国经济大环境的背景下,我国高等人才多往城市求职,农村工业企业难以招聘专业技术与管理的青年人才,仅用较低薪资招聘剩余人才,恶性循环的结果造成人才水平长期无法提升,薪资水平也处于平均以下。 (二)农村工业企业人才工作的强化措施 第一,制度层面的优化。一是加强县级政府的角色。加强县级政府在农村工业企业服务和经费统筹的角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帮助解决农村工业企业投入不足和员工工资较低的情况。二是改变人才管理体制。农村工业企业必须端正人才管理方向,转变人才观念,并且不断深化农村工业企业综合改革。三是结合农业、科学,进行农村工业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农村工业企业除了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外,还需要全面改革现有农村工业企业人才管理模式,确保员工能够结合地区状况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四是争取各级政府支持。积极获取各级政府支持是促进农村工业企业人才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有效途径,还应提升员工工资和促进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提高员工质量和待遇。提升员工专业素质是农村工业企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程。农村工业企业员工质量极有需要提升和改善,以便于农村工业企业人才改革和未来发展。提升员工待遇是改善员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战略。虽然当前并不存在拖欠员工工资情况,但是至今农村工业企业员工待遇仍然十分微薄,工作条件差而且工作艰辛。政府需要积极鼓励大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业企业工作和加强农村工业企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以确保员工专业地位和素质的提升。 第三,推动战略联盟,提升员工专业化水平。采用战略联盟,可使农村工业企业在相互支援下发挥更好效能。适当的战略联盟对减少人才物力浪费、拓展人才视野、促进员工能力提升、提供学习机会及强化农村工业企业竞争力均有帮助。员工专业素质是农村工业企业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战略联盟由不同特色、专长的农村工业企业交流,对促进员工专业成长与发展颇有助益。就农村工业企业员工而言,容易受到地理位置不利及团体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能积极有效参加在职进修提升专业素养。通过战略联盟建构优质学习社群,是提升员工专业成长的有力渠道。 二、农村工业企业实施系统化技术管理模式 (一)重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在农村工业企业经营中不断地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部分农村工业企业产品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以及以吃原料、吃资源为主的高耗能、污染重的粗加工和初加工等问题,因此必须要下大力气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并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核心,要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并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二)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 农村工业企业应当采用WCPA架构的企业管理循环。企业管理循环中,将评估注重的三大方面,化为六大管理元素:情境、规划、投入、过程、产出与成果。并借助这六个元素回应许多在企业管理上的问题,包括:企业的选择与定位;怎么样的规划能符合企业设立目的;需要哪些资源来进行企业管理;如何利用资源进行管理,以达成农村工业企业的管理目标;在投入资源进行管理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与管理结果是否符合原来的规划目标。这些问题和企业管理元素的连动,该架构说明了六大元素的企图与其所希望能回应的议题,也列出了企业管理元素评估的项目与关注的焦点。以情境元素为例,不仅需要回应农村工业企业现在的特质与定位,还需要评估农村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威胁、易受损的程度及其具有的代表性等问项。 (三)重视对生产设施的安全管理工作 农村工业企业设施维护管理的实施步骤,一般应从简易的检查开始依序实施(遭遇紧急状况时除外),分为检查、安全检测、维修等三阶段进行。一是检查阶段。本阶段主要由维护主管单位执行。本阶段目的在于早期发觉问题,大概地掌握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而判断有无实施进一步检测及维修处理的必要性。检查作业依其实施的内容、时机与频率等,可分为平时检查、定期检查及临时检查等三类。二是安全检测阶段。本阶段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详细掌握检查阶段所发现的问题情形,除判定处理对策的必要性及紧急性外,并可获取维修设计与施工所需的资料。安全检测可分为标准检测与详细检测两个主要阶段,标准检测是在检查阶段判断有进一步调查的需要时,所进行的正规检测,标准检测的方法系以较简易的检测机械器材来实施;详细检测系于进行标准检测后,仍无法确切取得维护管理所需的充分资料时实施,主要在取得修复设计所需的详细资料,详细检测的方法是以较精密的检测仪器以进行安全检测。三是维修阶段。本阶段的目的在于对问题可能引致的功能性损害进行妥当处理。维修处理对策依检测后的安全评估结果加以决定,可分为四类:加强监测、限制使用、维护补强、改建或重建。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育综述 一、教育管理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 道德情感是学生在一定的道德信念为基础和前提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道德信念是学生内心深处深刻的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们能够支配学生的行为,成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强大内动力,因此成为了德育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目标。我在自身的班主任工作中,经常组织学生背一些名言名句,通过一些名人奋斗的事件或是爱关主义故事来激励学生的一腔热血,并要求学生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激励自己前进和奋斗,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实践表明,通过一些名人、英雄等故事的引导,学生普遍树立了自己学习的榜样,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感,从而更加讲道德、讲诚信,将德育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锻炼、自我教育以及自我陶冶等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觉悟,这是学生进行自我培养和自我控制的一种表现。在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运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热情的态度来管理和教育学生,让学生能够接受最民主、最友善、最自主的管理和学习模式。例如,班主任在平时一定要注重自己教育的表情和语气,用最适宜的语速、语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给学生一种十分亲近、十分和蔼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班主任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学生终有一天将成为独立的成年人,他们需要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为此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思想,确保学生能够拥有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从而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必要时还可实行包办政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奋斗目标,这样学生才会拥有自主管理的意识,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慧。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建立更高的理想和目标,并为学生制造充足的机会,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班主任一定要抓好社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上一些良莠不齐的思想逐渐透渗到校园之中,阻碍了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抓好社会大课堂,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摆正思想。如聘请社区民警每周进行一次法制讲座,加大正面舆论宣传;建立课外、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实践,用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健全学校教育设施,开辟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吸收优秀的精神食粮等。总之,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班主任在管理教育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不被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所束缚,抓住德育教育的本质,真正找到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班主任的领导和指导下形成高尚、健康的道德思想,建立自己正确的道德信念。 作者:杨洋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教育局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班主任工作模式德育工作论文 一、班主任工作模式德育工作模式 (一)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不要“不出事、不做事” 班主任平时要积极不断进行学生思想教育,不要让学生的问题不断引领老师注意力,花费老师的精力。 (二)德育工作要有严格的系统性,不要搞形式主义 班主任是学校的主要支柱,每天有很多工作,非常忙碌,他们不仅要组织和安排学校的各项活动,还要有日常工作。在学校安排和学生要求下组织各种活动,说他们工作不得力,会很委屈。然而,当德育工作变成组织一个个片断活动时,班主任就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引导。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我的体质”,显而易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系统中一项主要活动,是学生一种体育锻炼形式,也是学生注重锻炼的一种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要因势利导,向学生讲明白运动会上得不得奖是次要的,主要是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己的运动意识。在运动会上及运动会结束的时候,班主任不要只盯着体育特长生,不要让学生感到心口不一。 (三)班主任要搞好和学生的关系,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杜绝刻板说教 班主任最忌讳的就是刻板说教,很多班主任都会把德育工作放在班会课上进行枯燥无味的说教,很多老师会把德育工作放在学生发生问题的时候,平时不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忙于处理问题,进行说教,也就是说服教育。在班会课上老师大道理讲得口干舌燥,但是学生百分之九十都是心不在焉的,所以作用几乎是零。这时班主任就要和学生拉近距离,与学生建立良好联系,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二、班主任工作模式德育工作创新经验 (一)开展主体德育,促进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动 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学生面前,要秉持坚定的职业信念,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得到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价值观的成长,防止各种偏差行为及不良后果,班主任应该启动全面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以成熟、合理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和学习。 (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极大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思想辅导,引导这批先进分子明确学习目标、班级发展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学生特点,启发班干部建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取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 (三)实施系统德育,构建整体的学校生活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校性大型学生活动,如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往往分散地应付各种活动,没有建立全效机制,没有深刻领会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如果我们把运动会看做对学生平时健身成果的检验,把文艺汇演看做对学生平时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语竞赛看做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考查的话,那么就可以把各项活动融入学校生活系统之中,使学生不必额外应付这些活动。 (四)构建立体沟通网络 具体实施方式:班主任要分析各种沟通关系,包括师生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班主任要进行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如在师生沟通方面,可以有一对一当面沟通、一对一电话沟通、一对一信件沟通、一对一网络沟通、一对一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当面沟通、一对多基于文本的沟通及一对多基于网络的沟通等各种形式。 作者:李普庆 单位: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德育解析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德育氛围,与学生良好沟通 韩愈在《师说》里这样描述教师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个人认为非常有道理。作为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必不可少。但是不少班主任已经习惯了“太拿自己当回事儿”,总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或者批评。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还很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德育教育工作根本就得不到充分展开,更别提取得良好的效果了。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彻底放下自己的“高架子”,努力转换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德育教育氛围,从而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且不能很好地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纪律,说脏话、迟到、打架的行为时有发生。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呢?我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究与反思。最后决定以小班会的形式与他们进行沟通。 谈话中,我问他们:“你们印象中的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能让老师和父母都引以为傲的。”“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你们身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潜能和优势,这是那些好学生也比不上的,作为你们的朋友,老师真心希望你们以后也能让老师让父母都以你们为荣……”“朋友”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他们认识到我这个老师是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与他们商量、沟通,而不是颐指气使地批评他们这么做不对,那么做是错的……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也就很乐意与我进行沟通,分享他们内心的细腻情感和思维变化,就这样我们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心灵世界,实现情感上的碰撞,为促进学生日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铺平了康庄大道。 二、结合家庭、学校的力量,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与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这是取得良好的与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我们生活中常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家庭教育在德育中必不可少。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利用家访、电话等形式加强和学生家庭成员的交流和沟通,指导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以正确的方式实行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对于学校来说,则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以“德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高水准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此有个正确的认识,切不能持有“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等想法;而应该不畏艰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风格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宋世宝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高中班主任对德育的认识 德育的教育工作是分不同层次的,大概可以分为基础的也就是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和中等的一般人的德育教学及高等的也就是说我们高中生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们对知识有了比较完备的基础知识,对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就是说对学生在做人方面进行教育。德育的问题层次很多,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德育工作传递下去。作为高中生的班主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进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中日常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1.完善班级队伍建设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学生会向着榜样学习,很多学生会觉得榜样就是自己学习的目标。比如说我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优秀学生就是自己的榜样,他们会模仿优秀学生做笔记,模仿优秀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认为只要什么都向着优秀的学生学习就一定会得到进步,虽然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确实对学差生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建立得力的班干部,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向着榜样学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方法。得力的班干部首先对班级集体是有一定感染力的,他们优秀的品德首先会代表整个班级的形象,让别人对班级刮目相看。其次,班干部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对班级进行感染,使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也对此产生影响,模仿他们的良好品德。班干部是班级的旗帜,同时也是班级的领路人。因此,作为教师也必须严格要求班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班集体,用具体的形象来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做,对其他学生是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这也恰好补充了班主任在树立榜样过程中的威慑作用的局限性,很好地补充了班主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不足。 2.加强对差等生的沟通交流 对待思想有问题的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很好的处理好他们的逆反心理,是德育成败的关键。但是也正是这些学生让老师头疼,认为这些学生难以管教,甚至有的时候会放弃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其实,这是很大的工作失误,逆反心理也有好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里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关怀,这样做往往会使学生打开心结,愿意和老师沟通。例如:有的时候老师在找一些问题学生进行谈话的时候,学生明确地会表现出一些逆反心理,这时老师就要善于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是沟通问题还是学生家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改变沟通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这样,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 3.注重课堂和生活相互融合 在课堂上,平时教师都有课时任务,每节课达到的目标和每个学期要完成的任务,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甚至有的时候就不会涉及到德育的教学工作。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忘记了做人的本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尤其是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只要是涉及到关于德育方面的问题就要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帮助学生成长。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学记》这篇古文的时候,不要只是单纯地站在古代人的思维上教学生如何翻译,如何学习,教师还可以把课文中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教给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教给学生不耻下问的道理,不要觉得是差等生而觉得他什么也不会,也不要小看比自己弱的人,要互相学习,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道德的学习贯穿于我们学生时代的每个时刻,但是作为高中生是进行德育高层德育的关键时刻,这个时期很多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以便于德育教学的开展,不要单纯地只是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 作者:赵璘 单位: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德育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我国目前的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片面强调共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现在高中教育中老师都把个性教育看成是异端,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对立,把提倡个性当做是发展个人主义,于是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按一个模型塑造学生。这样就牺牲了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现在新形势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相悖。 (二)是知识传授过分强调专业化,忽视了基础和知识面 高中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进行专业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现在高中只是片面的强调专业对口,过早的就分设文理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窄,对对方的学科一无所知,视野受到局限,也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 (三)是只是强调道德知识的被动接受,忽视了道德品质和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把学生当成客体,主要给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准则,只是对教育内容机械的接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学生形成阳奉阴违的双重性格。片面强调灌输,会使得学生的道德目标缺乏全面性,德育教育工作缺乏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道德判断能力。 (四)是还有很多高中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现在的高中教育,普遍把智育放在首位,现在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直接就看升学率,有很多学校的校长因为升学率低,被迫离职,还有一部分老师因为带的学生升学率高而受奖励,很多新闻报刊上每年高考过后就宣扬哪所学校的升学率高,再这样的环境下,学校都重视对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工作。 二、德育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保证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个性 高中时代学生面临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进行开导和教育,容易导致心理扭曲。高中也是一段迷茫的时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容易被诱导,形成错误的道德观。所以需要班主任的引导,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对错,加强道德意识,明确自身的道德准则。 (三)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进入大学奠定基础 高中生也即将走进大学,大学生活没有老师的严格看管,为了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高中班主任更要引起重视,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中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著名的教育学家申比廖夫曾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所以要想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发挥高中班主任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为自己充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借鉴好的教学方法,也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探索,制定符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用实际行为为学生做好榜样,才能让学生信服,教育效果也会提升。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有耐心和爱心的。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老师必须严中有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真实情感,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才能达成共识。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平等的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乐于接受,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作为班主任要制定完善班级的管理措施,营造好的学习环境。老师应该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制定多项管理措施,让同学们养成互相监督的习惯。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学校的环境和学习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要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思想环境,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能借此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借助班会、早会和家长会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班会和家长会中,让学生进行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利用早会的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讲述身边发生的案例,进行简单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方便日后的德育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结合身边的事件,也更具有说服力。还要定期举办班会,以“感恩父母”、“生活中的模范事迹”、“雷锋在我心中”为主题,在主题班会中让学生懂得感恩、责任,为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标杆,养成良好的品德。 四、结语 总之,德育工作对于学生个性的塑造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德育工作本身枯燥琐碎,但是必须要进行,作为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并且和家长配合,共同完成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养。 作者:郝志勇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小学班主任工作德育管理论文 一、把握小学生的心理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心为本”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实际出发,找到问题的缘由,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比如,教师可以多采取各种形式的班会,以及有针对性的主题会、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再如学生之间闹矛盾,作为班主任不能从主观意识上去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来判断谁对谁错,不能有偏袒心理,要让学生讲清楚前因后果,然后指出双方的不对之处,让他们互相向对方道歉,不要让其中一方感到委屈。 二、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常规教育和训练,在课堂上要利用一切时间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严格要求,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学生在读书、写字时,要做到精神集中,不能左顾右盼,接头接耳,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不能离书本太近,这样不仅能形成好的习惯而且能避免近视、驼背等状况的发生。其次,学生在发言时要起立站直,双眼要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而且声音响亮,吐词清楚。这样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也可以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三、耐心教育学生,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赞美 学生难免会做错事,犯了错应该受到批评或者惩罚,但批评和惩罚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的基础上,让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另外,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班上总有一些学生不用功,所有课堂活动既不反对抗议,也没有积极参与,在通常情况下,他们既不会得到教师的表扬,也受不到教师的批评,很容易被“遗忘”。因此,班主任要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和尊重。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某一问题、某一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在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方面也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和学生交朋友,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因人而异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如学生的考试成绩没考好,不要严厉的批评,向家长抱怨孩子的不足,而要当着家长的面鼓励学生在某些知识的掌握比上次进步了,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个好成绩,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间接指出了他们的不足。 四、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情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榜样。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班主任应带头去做: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要做到礼貌对待每个学生;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劳动;教育学生搞好团结,自己要先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朋友。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道德来影响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五、营造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效果。班主任在课堂上要注意营造正确的舆论,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好的生活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有的学生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的窗户没有关闭就走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在会上学生对小事进行探讨,并且列举了一些身边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实践证明,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德育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千头万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爱,用博大的胸怀对学生们进行爱的教育,对他们加以启发、引导,让学生快乐成长,健康发展。 作者:李霞工作单位: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百盛小学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教育 一、教育学生要有较强的责任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说明了责任感与成功的联系。我在工作中,不忘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例如,利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习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要为自己曾说过的话负责,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拥有较强的责任感,才会无怨无悔地付出,才会不断有收获。 二、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 “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当今社会虚假太多,诚实守信显得尤为重要。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文明程度的象征,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德育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告诉学生:“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教师要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诚信行为。 三、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班主任要把握一切教育时机,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开发内在动力;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树立自信心。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班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吸引了更多同学的注意,使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脱颖而出,令人刮目相看。这些鼓励与肯定,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好: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走路。在学生的心中时刻树立起“我能行”“我最棒”“我一定能做得更好”“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等观念,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小学生善于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学生的榜样。比如:2012年冬季的一天,在刺骨凛冽的寒风中,我和学生一起清扫校园的积雪,分享了劳动的快乐。师生一起劳动,学生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受到了爱环境、讲卫生的教育。 五、教育留守儿童要自强自立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另一道风景线。上级部门与学校为留守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我班的留守儿童李兆金性格很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他的家长,我常常教育他不要因为家庭的变故而自卑,要坚强起来,自信起来,我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他。我还经常打电话给他的母亲(他爸爸在他没出世前就死了),叫她多打电话回家,多回家看看,与儿子联络感情,关心他的学习及成长情况。兆金久违的笑容又出现了,发言积极了,性格开朗了,操场上又见到他与同学们一起玩耍的身影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时刻关心他们心理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老师付出爱心、信心与耐心,采取好的方法引导、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方菊红工作单位:渭源县清源一小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德育生活化中的班主任工作论文 【摘要】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但目前我国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结合笔者实践本文提出了要通过教师平时多留意自身的语言、仪表形象;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理解关心学生;接纳新生事物拉近师生距离;优化班级环境布置等开展好隐性德育课程。同时通过确定主题精选节目;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充分预备;抓住契机及时教育等步骤开好主题班会来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要害词】德育工作隐性课程主题班会 《中共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引起了更多的人更深层次的关注。3.67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关系到亿万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安定、岷族的兴衰。 一、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学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滴其生理、心理处在一个剧变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躁动的时期。他(她)们表现出独立性强、反叛心理突出、对事物好奇的特点。德育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和学生学习氛围的优劣以及班级其他工作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有序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这也是整个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对班上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培养中学生良该的道德品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学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德育效果不明显等一些问题。 2.1把德育教育知识化、理性化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长期以来对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教师用传授知识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2.2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对活动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作用研究不够同时与学生的思想实践结合的也不够紧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2.3为了迎试而注重思想道德理论教条的传授、背诵忽视了学生起码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还有一些教师言传身教作用发挥不够。 三、开展好隐性德育课程 针对以往德育教育的缺陷我认为在初中班主任的日常治理工作中要加强隐性德育教育。所谓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影响自身品德经验生长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这是与显性的专门德育课程相对而言的专门德育课程以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方式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迎机制影响学生的。它的说教成分多约束成分多轻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不满。而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迎机制影响学生的。 在学生思想品德内化过程中有许多中介其中隐性德育课程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中介把学生的外在影响因素转化成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品质逐步达到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它更多强调的用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得到教育者在德育中所要得到的效果。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要求我们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尤显得重要。 四、如何开展班级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 4.1平时注重教师自身的语言、仪表形象。中学德育的手段和途径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示范教育即教师或其他长者通过一定的示范行为或示范行为的列举和描述使学生对其产生认同并确立为自几的榜样。这种示范的主体是多角色、多层面的。如父母、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学校行政领导、社会其他方面上的行为主体、学生群自身的参照体以及文艺作品中的模范人物等。教师可在寻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强自身的语言、仪表形象从而无形中引导学生形成良该的品德行为。 4.2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理解。教师要想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觉得教师平易近人容易打交道也就是说要理解关心学生。理解体现的是一种沟通的立场和能力。班主任老师迎该暂时放弃自身的参照标准尤其要抛弃自几对学生的固有偏见与主观判定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即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索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 4.3接纳新生事物拉近师生距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除了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日常生活中健康的生活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合理的消费方式也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新任务。在日常生活中迎从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合理消费、量人为出、文明休闲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关注并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虽然离中学生比较远但是社会生活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如现代信息网络对中学生的冲击特殊是对中学德育冲击颇大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发生的政治问题和生活中碰到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和环境意识。 4.4优化班级环境。教师可通过优化班级环境来构建优良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群体心理。班级文化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驱动、规范和陶冶效迎。因此我们努力创建以班级文化为主导的德育环境。 物质环境是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形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优化班级环境首先要求是美化和净化同时班级环境布置也要突出人文性、艺术性。班级环境布置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审美情趣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例如可以设立班级读书角放入学生喜爱的各种读物使学生在阅读中接受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在阅读中感受文化的陶冶;也可以开辟由学生作品组成的展览窗口使学生们在这里找到成功的感觉。班级环境布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创设美好环境的同时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培养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增强为集体工作的责任心。 五、开好主题班会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玩整生活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不可能离开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教育它必须依托其他教育而存在。德育和教学无法分割班主任迎协论文格式调各科任教师让他们在德育中起更大的作用。将德育寓于智、体、美诸育中。班主任在德育中的角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以平等身份参与德育实践。班主任要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教育能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常常跟他们沟通、谈心关注学生每一点进步和问题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并发动同龄人关心、帮助。这其中最有效最综合的方法就是召开主题班会。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能引起全班同学的感慨和共鸣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发言、形成自几独特见解。同时还哪强班级凝结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和学生间的情谊。那么如何才能开好一次主题班会呢?公务员之家 5.1确定主题精选节目。主题的确定要紧扣学校和班级的当前需要要体现时代性与实践性。确定主题后就开始进行学生的思想发动工作;向学生宣传班会的目的、内容、形式及要求;布置全班同学分头收集材料;再认真挑选选用部分围绕主题的歌曲、诗歌、相声、小品等节目也可由教师亲自创办部分节目。节目迎结合当前的形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是直接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故事从而引发学生们的爱好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5.2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准备。要强调人人参与节目每个节目可指定一个负责人然后全班同学再自愿到各个节目负责人处报名这样每个节目的演员就确定好了;然后安排全班同学分组进行排练;再次教师对每个节目分别提出要求与注重点学生再改进节目质量;最后进行一次彩排。要重视班会的准备过程因为这也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准备得越充分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主题班会的教育目的水到渠成的实现。因为学生不仅仅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更重要的还是活动过程的创造者。 5.3抓住契机及时教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如对于上交节目被选用的同学教师可在班内隆重公布表扬某某同学推荐的歌曲被录用;某某同学自几创作的小品很好被录用;某某同学你送来的材料很优秀你很认真但这个材料与主题远了点我们有机会再用……。宣布结果的短短几分钟也是一个教育机会材料被录用的学生会打心底感到骄傲与感激倍受鼓舞的学生们会心悦诚服地听取教师的其它意见。这样整个德育过程就是一个幸福、充实、具有满意感的过程这也给班主任以后的德育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德育生活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重点社会教育是补充。支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构建立体德育网络才能使德育生活化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效。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迎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科技论文培养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论文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宜提出整体要求,不宜太多、太细,这叫做粗。一方面这种粗是集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形成班集体。另一方面也给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正如英国斯宾赛在《教育论》中指出的:“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不包办,不当“司令”,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把班集体当作他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实验场所。但“粗”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细,正是在粗的框架下对粗的完善与丰富,也是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化不可缺少的。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学生到了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使人人都有机会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背名家格言,讲爱国主义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负重远足”、“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可以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 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教育有法,法无定法。作为班主任,不要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抓住现象、分析本质、对症下药、寻找规律。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学生班级工作的教师。他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一般由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优良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的教师担任。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要把一个刚编凑起来的班级群体建设成一个真正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付出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他必须把全班学生有序地组织起来,并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确立共同的风斗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全班学生的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由于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迫切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宜提出整体要求,不宜太多、太细,这叫做粗。一方面这种粗是集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形成班集体。另一方面也给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正如英国斯宾赛在《教育论》中指出的:“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不包办,不当“司令”,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把班集体当作他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实验场所。但“粗”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细,正是在粗的框架下对粗的完善与丰富,也是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化不可缺少的。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学生到了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使人人都有机会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背名家格言,讲爱国主义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负重远足”、“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可以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 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教育有法,法无定法。作为班主任,不要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抓住现象、分析本质、对症下药、寻找规律。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德育工作经验材料—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激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知识面广,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体现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并以此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学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一、全面关心学生,体现“主观能动、结合实施”的原则。 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班主任应当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对待学生的困难,尽力帮助,对待学生的忧思,热情化解,真切的关心他们体贴他们,这样必然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情,人间的温暖,从而激发强烈的亲情感。同时,在关心的过程中,应体现“主观能动,结合实施”原则,既关心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又要启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在关心、帮助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看到自身在班级体中的地位和责任,在学习、活动中,自觉摆在主人翁的地位,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独立的、有主观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例如我班在参加一次实习应聘后只录用了3名,公布结果后第二天早读课,我发现应聘落选的其中一位同学业——黄文卿显得有些无精打采,闷闷不乐,仔细一分析,我大概猜到是怎么回事。于是我把她找来,问她是否因未应聘上而不开心,她点头默认,神色沮丧,我开导她说:“一次失败并不算什么,你可以从这次的应聘中学到一些求聘中学到一些求职的经验,并且,我也希望你通过这件事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若你有丰富的知识、卓越的才能,将来必然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等着你。”经过我的一番开导后,她决定,不再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并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取得了计算机一级证书,并改变想法决定参加高辅班复习,准备进一步升学。 二、充分理解学生,体现“拓宽渠道、双向沟通”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表明,理解可以给人以友善,经人以安慰,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青秒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理解的需求显得极为强烈。因此,班主任必须拓宽教育渠道,提高心理沟通艺术,才能取得相互间的理解,做到:(1)相互信任,在坦诚相见中求理解,玉主任要想真正理解学生,必须信任学生,以诚相待,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收集学生反映,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用坦诚架设理解的桥梁;(2)主动接触,在细心观察中求理解,班主任处于主导地位,主动的、努力的创造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条件扩大与学生的接触面,既能增强相互间的联系,又能在细心观察中了解学生所想、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增进双方理解;(3)充分尊重,在平等相待中求理解,教育者和学生相互尊重,互相平等,学生才能话好讲,有言敢发。因此,班主任必须放下架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缩小双方间的心理差距,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才能求得真诚的理解。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因人制宜,有疏有教”的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既可密切联系师生感情,又是可焕发学生创造热情,激发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心理。但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思想活,对人生、思想、前途、事业、社会等,都有所思考,在考虑过程中,对什么是尊重也存有错误认识,若是对他们的设计,不管理正确与否,都全盘接受;对他们作为,不管是否得体,都鼓掌喝彩,逢迎迁就,扣之任之样必然会导致学生错误思想的蔓。真正的尊重,应当体现“因人制宜,有疏有教”的原则。首先,既不求全责备,也不一味认同,对学生进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问题和不足,不能,顶真责斤斤计较,但也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对缺点就放弃批评,无原则迁就,而应实事求是,予以恰当合理的评价,并提出收正意见,督其改正,其次,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正确地看待自我,不苛求他人对自己盲目尊重,始终保持谦虚态度,以此来博得人们的尊重,再次,既不压抑思考,又不放任自流,学生敢想敢为,勇于探索,是件好事,班主任不应滥加压制,堵塞思路,甚至代替思考,应当因人而宜,予以正确的诱导、教诲,使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蓝图”,纪正自己的行为,努力适应社会的现实要求。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充分信任学生,体现“情理相济,造就提高”原则 对学生的志趣、权利、个性予以充分的信任,可以使他们保持欢快的、进取的精神状态,产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理。但要注意对学生的信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化的简单器重上,更应关注学生良好品德、意志的磨练,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班主任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到:一要引导学生不失自信心理,正确评价自我。自信,是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的前提。二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从而加强自身思想品德,能力等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例如我班学生顾凌君在初任班长,管理班级事务时屡犯错误,且对我的教育有抵触情绪,我找她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后才了解到,原来她认为我对她不信任,不想念她的工作能力。知道了症结所在,首先向她解释选她作班长便是对她能力的充分信任,这一点应有自信,然后我又指出作为班长必须对班级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且,作为一班之长,应首先提高对自身要求,以作全班同学的表率。经过我的教育开导后,她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始终坚持有事站在最前列,主动关心班级事务,主持班级活动,管理能力、活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增强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构筑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愿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能永携”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之手,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国家级科研实验,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成果。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巴蜀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实施证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创造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等殊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个人获得市级奖630人次,省级奖215人次,国家级奖110人次,国际奖83人次。其中,一名学生获国家标徽设计专利,两名学生获得"全国故事大王"称号,两名学生在全国首创出版了个人诗画专集,九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一名学生代表我国少年儿童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地区儿童福冈大会,一名学生3次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世界书画家总会永久会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自接见。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参加社区活动,街道分管教育的领导,多次在会上表扬学校与街道配合好,学生参加街道活动热情高,完成任务好,他们夸奖巴蜀小学有良好的校风,学生素质高。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结合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德育工作模式下“三自”能力习惯培养的高职班主任工作革新与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学模式到底是圈养好还是放养好,一直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者在探讨和实践的问题。作为在高职院校有过十多年班主任和德语辅导员工作经历的我,也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学生德育工作进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德育工作模式――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德育工作模式下“三自”能力习惯培养的高职班主任工作模式。文章具体阐述了以上德育工作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方式,再结合当代“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描述了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习惯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圈养;放养;德育;班主任 作为一名已经有过带班五轮和有过三年德育辅导员工作的年轻高职教师,能够带领当代的大学生一起学习、生活、锻炼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因为我能够将传统优秀的东西传递给他们,他们又可以把自身的活力带给我,让我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带着班级的学生一起飞。因此,在这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德育辅导员工作中,我工作,我快乐,我带班,我快乐。始终保持着快乐的心情去带一个班级,去带一帮学生,能够跟学生面γ妫心与心交流和沟通,让学生爱戴你,尊敬你。回顾这十多年的班主任岗位,因为初心未变,始终怀着这样快乐的心情去带班,所以,每届我带的班级基本都获得了院部、系部的先进班集体、文明标兵宿舍等称号,自己也每届都被评为优秀政治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也获得过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虽然这些都已成历史,但是只要自己还带班,还是班主任,我都会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针对不同年份的大学生特性,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追求完美。2015年9月,我又荣幸地成为一名的班主任。回顾、思考、总结过去这十几年的德育班主任工作经验,再加上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学习、生活等方面特点的研究,带班之初,就制定了自己的带班理念:坚持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坚持一切以培养学生“三自(自觉、自律、自学)”能力习惯为目标,坚持始终贯穿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德育教育手段和方法。下面我将这一德育教育模式下班主任工作经历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一、坚持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方面 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根据教育观念中关于圈养教育和放养教育的认识,我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高职学生的实际在校时间为2.5年,我将这2.5年划分成0.5年为圈养教育,再0.5年为过渡期,最终实现放养教育。 高职新生进入院校的初期,刚刚经历高考,骨子里都已经被圈养教育模式所浸透。因此,作为一个新生班的班主任来说,由于新生刚刚来到一个全新的学校,对学校的各项事务流程、规范、制度等方面都是陌生的,所以在第一个0.5年来实施圈养教育模式,是有一定的实际性和必要性的。由此,从高职新生报到的第一次班会开始,我就把这一套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给学生进行灌输,然后我就从新生的生活习惯、学习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始,面面俱到教学生,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一遍不行,两遍,三遍……直到全班所有人都能够知道关乎自己各方面的事务流程应该怎么去操作。具体到比如:宿舍里的个人物品如何摆放、床铺如何整理;学校的助学金、奖学金的评定方法和规则;请假制度如何申请;课堂和晚自修纪律;课程学习,公选课选修,补考、重修等流程;积点、跑操等。在圈养教育下,班主任就是每一个新生快速熟悉新环境的领路人和督促者。坚持贯彻让每一位新生对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教育方法,刚开始新生可能在班主任的教育后,还会不明白、不清楚一些事务操作的流程和步骤,还会不明白、不清楚自己在什么学期阶段做什么事情等,这时,作为班主任的你,一方面要耐下心来,再去手把手的教他们;另一方面,更要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今后的放养教育的学期阶段内,相同的问题你不会再来提醒、督促他们,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习惯,为今后的放养教育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三自”能力习惯的培养方面 “三自”能力习惯是由我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德育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而来。何为“三自”能力习惯?即为自觉、自律和自学的能力习惯。面对当代的“95后”高职学生来说,学生由于长期的家庭教育背景,都各自存在着生活贪图安逸享乐、学习不肯吃苦耐劳和性格以我为中心等问题。因此,培养当代高职学生的“三自”能力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任务艰巨。那么,我是如何来做的呢? (一)自觉能力习惯的培养 自觉,我的侧重点放在了学生道德文明礼仪方面。重点培养和教育学生在道德文明礼仪方面的自觉能力习惯。比如:自觉遵守学校、系部等各项规章制度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班主任,我是一个赏罚分明的老师,在以上原则问题上,我是一个严格的班主任,如有学生违反原则的问题,先经过前期的教育还达不到教育目的的,一律按照原则来办事,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让他们明白制度的严明性;非原则问题上,师生之间就是当作朋友来相待,跟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学生当中去,才能更加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 (二)自律能力习惯的培养 自律,我的侧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思想、态度层面。重点培养和教育学生在自我约束方面的自律能力习惯。比如:作为一名计算机系部专业班的班主任,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刚进校或者第一学期后都有了各自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随着目前学院有线和无线网络的不断发展,每个教室、每个宿舍都有相应的网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些学生的自律能力差的问题就急剧凸显出来了,比如上课玩手机;晚自修除了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什么都不带,整个晚自修都在玩手机、看电影或者打游戏;中午、晚上在宿舍里面联网联机打游戏等情况日益突出,甚至到宿舍熄灯后还在继续玩电脑、玩手机,导致下午上课无精打采,隔天早上起不了床,耽误跑操和各种积点活动的参加,更有甚者,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前一夜晚上,还在熬夜玩手机、打游戏。 (三)自学能力习惯的培养 自学,我的侧重点放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和教育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自学能力习惯。比如:有些新生刚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习,还采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的灌输式学习方法,因此,一部分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不是太理想,导致有些学生对专业产生退缩、恐惧的心态;还存在一部分学生跟以前高中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后,获得了大学学习只要考前突击学习的错误认识,殊不知,高职的专业学习重点在技能学习,技能学习压根就不能采用大学理论学习的那一套学习模式,因为技能学习必须功在平时,只有通过平时的多学、多练、多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才能达到技能学习的熟能生巧;还有一部分学生的高职学习方法不正确,上课一味地机械式、回忆式学习,没有真正去学习理解技能操作。针对以上学习中各种问题,作为班主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好的自学能力,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班主任工作有时要细到具处,润生于无形,有时又要破釜沉舟,助学于大爱。只有找到更适合班级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方法,让学生毕业后甚至终生都能无愧于这三年的高职生活、学习和成长经历。我作为当代“95后”高职院校的一名普通班主任,正按着自我既定的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德育教育模式下,以“三自”能力习惯的培养为目标,坚定地采用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教育手段在不断地革新和探索,那么,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班主任的您,是怎么做的呢?共勉之。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的策略 摘 要:农村学生的特殊性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讲究管理的策略和教育艺术,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各科老师、学生干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班级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关键词:农村;班主任;德育教育 一、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我们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因此,班主任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博大的情怀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这样,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学生才会相信你、尊重你,从而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同时班主任要主动关心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学习和行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建立成长记录袋,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班级管理的经验告诉我们,班级管理工作的成功在于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环境,建立成长记录,跟踪思想教育。如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单亲儿童、贫困儿童、孤儿的数量,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心理和学习现状,家长外出务工的地点,临时监护人等情况,并登记存档。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经常与父母及临时监护人联系,介绍学生的平时情况,定期通过电话交流、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和研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 三、做好农村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策略 1、坦然面对,开心工作 很多班主任在接到一个基础比较差的班级时,经常怨天尤人,抱怨学校。他们心里很不情愿,但又没办法选择,进而每天工作都很不开心。是的,“如果你把教室当成囚牢一样,你还会开心吗?”学生苗子差是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共同问题,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现状,我们只能坦然地面对,去挑战。 2、发现学生闪光点,转移学生注意力 网瘾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心思转移到学校上呢?很多家长干脆限制学生不让其接触网络,其实这种的方法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初中的学生正是好奇的年龄,他们很容易对一些事情着迷,他们能对上网这么着迷,是因为网上有能够吸引他们兴趣的很多东西,你越限制他,他就越感到好奇。那么,同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学校做一些吸引他们的事情呢?首先,我们要通过细心观察,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到正常的活动中。比如他喜欢打球,就让他组建一个班级球队,由他负责训练、搞活动;他对画画感兴趣,可以让他加入板报组,设计精美的图样等等,还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竞技活动,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自己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其次,与家长取得联系,一起为孩子的改变加油。只要孩子有进步哪怕是取得一丁点成绩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还可以给一些物质奖励。坚持多鼓励,少批评,帮孩子树立起信心;第三,引导孩子健康地使用网络。让他们知道网络不只是用来游戏和聊天的,有很多有意义的用法。利用这类孩子都有比较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的优点,让他们做班里的信息技术员,培训其他同学,帮老师制作课件,管理班级网络,提高他们在班里的威信和地位,让他们感受到健康的网络生活带给他们的快乐。 3、加强家校联系,换来教育一份奇迹 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在学生的心,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可见,在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放大镜来宽容学生的错误,用显微镜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关键是学生犯了错误以后,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怎样做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相信爱可以创造奇迹,创造一切,会借助“爱”的力量让教育事业更加完美。教师若总是惩罚、报复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滥用权力,就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有时会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4、教学生正确对待成绩,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很多学校评比一个班级的好坏时主要看成绩,家长关心学生的也只是他的成绩,所以很多老师当班主任时也只是关心班级的成绩。其实作为班主任应该知道,教育学生,是 使他们对人生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初步的、科学的、辩证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成绩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让学生明白“成人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在社会舞台上,只要你努力学习,自强不息,任何人都有干出辉煌业绩的机会。全国劳模买买提只是一名技校生,他同样可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业绩。 5、与学生心灵沟通,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与学生的沟通作为老师应多渠道的,这样有有利于学生接受,平时说话谈点学生感兴趣的,说点家常,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也可以用我和老师说悄悄话的形式,让他们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很多的班主任都有过这方面的经历,有些孩子生理成熟了,但心理还不成熟,但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对一些问题是是而非,逆反心理还很强,你严了他受不了,行为上看不出来,而心理叫劲,不闻不问他们又以为自己是对的。对这个问题我就采取了说悄悄话的形式,让他们有倾诉的对象,你可针对具体的情况,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的疑惑,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效果不错,特别是小女孩青春发育期时这种做法比较奏效,但老师要信守诺言,为她保密。她才敢和你交流。一个班学生差别很大,不同的孩子沟通的方式也不同,遇到比较倔强的孩子,逆反心理强的,老师要冷静,要细心,抓住时机解决问题。 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班主任工作德育论文: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德育的渗透 摘 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下,德育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初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生活以及道德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有必要加入德育,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渗透德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素养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我们知道《中学生守则》是对学生日常言行最基本的规范,但它毕竟是书面规则,班主任应在此基础上把道德精神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做好德育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协同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参与。 一、班主任应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另外,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初中德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研讨、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及巩固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针对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青少年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时候的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班主任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此外,由于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凸显出来,会让不少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已长为成人,并开始用评判的视角审视周遭,一部分学生还会对教师和家长产生抵制情绪,即所谓的“叛逆期”。由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力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班主任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班主任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年龄的优势,展现友情、亲情的关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及体验到情感的归属。 三、家访或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上文中已提到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由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变换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逐渐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必要的社会生活的参与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做环保倡议等等。最后根据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讨论做出科学的德育评估,以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德育工作。开展德育空间,深化了德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系起来,充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不能“单打独斗”;重在坚持、重在落实,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从小抓起,从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才能达到应有教育效果。 总结: 作为学校及家长的委托,班主任与其说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不如说是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其首要工作就是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善学生的道德教育,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