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快,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运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该学科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作者:谢淑红 单位:北京市双河农场财务部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林业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战略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有所加重。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得到了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上来看,林产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生态层面、环境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在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林产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将优势学科充分凸显出来,使本学科建设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前沿成果与水平。同时,在学科研究中,需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使本学科能够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3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林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现代林业建设为林业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研究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根源,找准本学科的发展战略与方向,已成为构建新时期林业经济理论体系的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林业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重视与关注。 作者:梁邁 单位:桐梓县新站镇林业站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论文 1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必然趋势 1.1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在我国的一、二、三次产业中,农业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才能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只有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将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农作物有各自的生长时间,生长的环境也不同,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农作物的“时间差”、“空间差”进行科学搭配和组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模式。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为基础,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将种植业、养殖业、环境绿化及商贸、观光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产业链,倡导“都市农业”。 1.2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招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在专业设置上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已经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此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虽然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因此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在市场经济下,学科设置应当面向市场,人才的培养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学科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要有自己本学科的特色,又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内容。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哪个学科通过了国家的评估,就会获得国家的资金的支持,在同行业之间,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是参与竞争的法宝。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1.3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实际应用,微观管理与农业教育等具体工作。因此,农业基础知识和经济理论的学习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农业技术的学习是学以致用的根本。“三农”问题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工作当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文理渗透,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强化综合化和通俗化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适应时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结束语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业的产业化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大有用武之地。因此,为适应时展要求和促进现代农林经济发展,必须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创新。 作者:王晓丽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经济管理学科中心创建途径 一、对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与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经济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基本素质。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实践证明,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学院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面向学院各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有以下5个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的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熟悉经济领域的生产、财务、行政或者人事、档案、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4)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5)有利于专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相关专业均存在提高信息化程度的问题,新的课程建设需要设计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 二、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是在原管理学院管理综合实验室和原财经学院文科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在经济管理学院组建成立。 1.现有实验室硬件环境 有服务器:4台,保护服务器:4台,51英寸背投:2台,电脑:152台,交换机:5台,空调、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脑桌和耗材等辅助设备若干。 2.现有实验室软件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软件:Premiere6.5、Acrobat5.0、Photoshop7.0.1、ACDSee5.0、CorelDRAW10、FlashSaver、Authorware6.5、DreamweaverMX2004、FireworksMX2004、FlashMX2004、VisualBasic6.0、VisualC++6.0、Freehandmxa、MediaPlayerClassic、Office2003、SQLServer2000、Visio2002、VisualInterDev6.0、Msnmessenger6.0、Realoneplayer、Ul-traEdit9.2+、奥派、诺思、用友、TMT、Java等。 3.实验室运行情况 已开设电子商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诺思物流信息管理、会计电算化、网络营销、证券与期货投资操作实务、单证制作与报关等20余门课。有实验室管理人员6人。 4.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同类实验室相比,起步晚投资不足。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实验于2002年建成,我校管理综合实验室2000年建成,电子商务实验室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硬件和软件投资严重不足,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实验中心被列入211工程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上千万,而我校文科综合实验室建成投资60余万元,整个西科大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两百万元。尤其是专业软件投资不足。例如教师在上《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时,在讲到物料需求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由于没有相应的软件做模拟实验,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上《证券投资分析》时,没有证券分析软件和证券交易模拟系统让学生做实验,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此外,实验室人员配备不足,教师对部分软件使用不熟练。 三、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实验室功能设计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类型和定位上,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开发应用型是几种主要的类型。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宜定位在教学科研型。立足点放在“面向教学”和“提供科研支援”上,努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既面向本科教育,又面向研究生教育,同时为教师科研提供条件和服务。为满足我校经济管理不同专业的需求,来划分相应的专业功能实验室。 1.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进行面向企业和政府信息化方面的MIS模拟和MIS分析设计开发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使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的管理技术,为企业和政府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并配合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和项目开发。 2.统计预测和决策实验室 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造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应具备完整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案设计、图表再现等功能,满足统计分析、预决策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应用预决策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分析经济问题和解释经济规律的素质和能力。 3.电子商务实验室 进行电子商务、现代营销技术和现代商业企业管理方面的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提供Internet、EDI技术的商务组织、运作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模拟的开放平台上模拟电子商务中的诸多环节,包括B2B和B2C的交易、CA认证、网上结算、物流配送等实际运作过程,并学习掌握和维护网络企业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在全球化的网络环境下从事商贸工作的能力。 4.国际贸易与金融实验室 进行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如单证制作与报关、对外贸易实务和国际支付与结算的实验教学与科研。进行金融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分析以及网络银行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满足应用金融工具进行技术分析,实施模拟证券(期货)交易和符合国际标准的项目评估分析等方面的实验及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及金融风险、了解经营管理的理念、掌握金融投资技能和投资技术分析方法,配合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政策开展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科学研究。 5.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学实验,具体包括帐务处理、报表处理、财务分析、成本核算的实验等,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管理的实际流程和操作。学生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实际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具备今后参加实际工作的能力。上列各专业功能实验室并不分属于学院相应的系或者专业,每个专业在不同的教学实践阶段使用相应的功能实验室,从而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组合中使用这些实验室的功能,以达到完成本专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将在电子商务实验室学习Internet和电子交易的知识,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实践掌握本专业的大部分理论和技能,在金融(证券)实验室了解网络银行和网上支付的原理和系统。由此,该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完成本专业领域涉及的所有教学实践的学习和训练。 四、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的环境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却要面对不同的专业,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满足学科的科研及教学的需要。因此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要求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以适应不同专业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合理配置实验室的资源和实验场所。根据我校经济管理设立的会计、金融、经济、外贸、管理等各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色,使实验室具有一专多能、灵活使用的功能。能充分满足一般的管理、经济、财经类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以及各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化课程的基础训练。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软件配置包含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二部分。基础平台对各专业实验室完全相同的,主要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中文办公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如PowerBuilder5.0,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而对于专业平台的软件系统,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中所安装的软件千差万别,并无系统性,也缺乏规范。但是可以对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专业软件的基本模块作如下分类:实验室安装的软件基本上可分为实验性、实证性及实践性三个软件模块:实验性软件:将经济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公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用语言、图形等形式再现。例如微观经济学课程,可以在实验室通过采用MathSoft公司推出的Mathcad这一交互式数值系统用计算机再现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变化引起的蛛网膜型的连锁变化。学生只要移动鼠标、改变需求曲线弹性或供给曲线弹性,蛛网模型会立即产生连锁变化,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原理。实证性软件:采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如Excel、TSP、Eviews、SPSS、SAS等进行实证分析。面向社会,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手段。例如SPS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将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结果输出等功能组合于一身,在经济学、管理学、农业、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践性软件:在经济管理领域使用比较广泛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习掌握这些软件,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实践性软件主要有办公类软件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类软件如MIS、MRP、ERP、CRM、SCM、HRM、KM软件等,业务类软件如财务软件、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商业POS/BMIS系统、银行EFT/POS系统、保险业务软件以及进出口贸易软件等。 从对学生实验要求的难易程度,还可以将实验具体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三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过的内容。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应用指定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完成对某一个具体应用需求的设计。综合性实验则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课程的知识内容,解决一个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软件建设应该注意到上述对学生实验的难度要求。专业软件平台需要的教学应用软件是至关重要的。应用软件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财力和时间的投入,而实验室的使用却是急迫的。因此,在实验室的建设初期,一般以购买现成的应用软件为主。西南科技大学实行中央、四川省和绵阳市共建,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目前,我校经济管理类在校学生近4000人,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从国家、省市政府争取财政专项拨款,争取四川长虹,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等董事单位项目合作经费投入。此外,学校从每年的教学、科研经费中追加对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的投入。通过谋求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进行专业实验室建设,走与社会、与市场结合的路,把实验教学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确立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而推进实验室建设向纵深发展。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当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分析 1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1.1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煤炭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管理现代化,以及煤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将促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向经济管理学科的渗透,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认知。根据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变革,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客观要求建构相应的跨学科的理论体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 1.2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自身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学科的发展一直滞后于现代煤炭经济的发展。而现代煤炭经济及其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又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客观上要求建构起以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3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培养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逾趋高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能力,需要有国际经济、国际化经营,以及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其生命力在于通过学科交叉实现煤炭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为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而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及其体系建设提供恒久的智力支持。 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 2.1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特征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以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现代煤炭经济运作管理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实现现代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1)跨学科性。这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突出特点,主要指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横跨多门学科,融合多门学科而形成的新型学科。(2)综合创新性。即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彰显出独特的综合创新性,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融合到现代煤炭这一特定的产业中,形成自身学科的特点。(3)相对独立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产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依赖于原有的母体学科,而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4)应用实践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分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探求现代煤炭经济运行、管理与发展的规律。 2.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现代煤炭经济学与现代煤炭管理学相交叉的一个分支和交叉学科。社会科学在总体上是分别以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现代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是以现代社会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以现代煤炭经济和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其要素包括煤炭经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手段、管理目的等。煤炭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在于规划和协调煤炭经济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2.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体系构想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宏大体系,应当涵盖总论、运行论(主体论、客体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效能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石,包括煤炭经济管理总论和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可以涵盖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本体论、发展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即概念、研究对象、性质、体系、意义和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联关系及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趋势等。第二部分运行论则涵盖主体论、客体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论。主体论研究管理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客体论研究管理客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研究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结合运作进程。第三部分效能论研究煤炭经济效益的考核和煤炭经济管理效益的综合评价。 2.4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运作和发展规律,通过认知和把握煤炭经济管理运作规律,对现代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现代煤炭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促进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以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科学抽象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为主要方法。每个层面各有其特点,因此应区分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煤炭经济管理现象的层面,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类比和归纳,对煤炭经济现象的数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进入实体层面,研究的方法可以实证分析为主,重点要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解析。而在本质层面,则以定量定性分析为主,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总结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的规律。也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一般现象及其运作规律。 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探索 3.1以人为本,构建学术科研队伍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首先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目前,国内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领域比较分散,在知识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方面还有待改进。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科研队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学科建设上水平、出成果的关键所在。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健康人格、宽广胸怀和团队意识,同时还须具备一定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以及关注前沿学科的敏锐力和洞察力。要培养和积极引进一批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和学历高的专业人才,充实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队伍,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获取高学位和高级职称,以稳定学科研究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优化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结构,以期建构起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研究队伍。 3.2与时俱进,全面完善学科体系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还可以设置二级学科: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和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1)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现代煤炭经济基础理论。(2)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从宏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的产业信息化,产业经营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推进战略,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分析,现代煤炭特色经济,现代煤炭企业文化等;从微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项目投资、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生产标准、营销策略、品牌战略、人力开发、科技进步和市场结构等。(3)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主要研究现代煤炭贸易学史论,世界现代煤炭营销概论,现代煤炭贸易经营管理,国内现代煤炭贸易,现代煤炭对外贸易和国际煤炭贸易现代化等。 3.3锐意创新,着力培养高端人才 建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目前,我国的现代煤炭产业仍然面临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现代煤炭生产经营已由单一注重产能向产能和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显现出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传统煤炭产业与现代煤炭发展矛盾突出,务必要依靠科技进步,重视和加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现代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实现我国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客观形势要求,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必须紧密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通过立足理论,按照择重、择需、择优的原则,增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煤炭国际贸易知识和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知识,构筑起经、管、法多学科凝结的学科平台,培养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高端人才。 3.4加大投入,夯实学科基础建设 学科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建构高水平研究的平台,丰富的图书资料,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渠道等。这是培养学科研究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也是吸纳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能否夯实学科基础建设,乃是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快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必须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的支持,改善科研设施条件,可以以中国矿业大学为核心,建构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基地。必要时可以申报省部级和国家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申请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为尽快建构起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学科体系助力。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对农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进了耕种方式等基础操作,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进步。为了跟上新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应该坚定不移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为目标,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结构;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支柱,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工业推动农业发展、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的新型经济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应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缩小城乡差距,把农业生产科技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建成现代化、富强文明的中国。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成果不断革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思维源源不断地涌入农业生产中,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背景,所以应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推动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1.1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业形式来说,农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模式,向新式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都是通过自己摸索,没有国外规范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所以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农业经济管理和基本经济之间还没有协调发展。 1.2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对农业经济管理了解透彻的人并不多,根本不能真正意识到落实经济化管理的实际意义,导致了许多基层经理管理人员在贯彻落实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不能做到真正的尽心尽力,也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思想,也不能透彻地学习党和国家提出的相关法律法规。 1.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农业经济管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要求极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相关的从业者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也就无法真正起到带头和指导作用[1]。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速度。 1.4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 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辅助力量,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在减少工作时间的同时,又能有效减少工作量,因此需要将信息化和农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时,减轻负担,提升农民收益,为农民共享农业信息提供合适的平台,促使农业快速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2.1调整农业结构 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量也比较庞大,这就造成了人均农业资源较少的现象,又不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稳固的生产基础,农产品产出量小,农业生产单位时间长等弊端也开始逐渐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农业的发展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不断引进新型的农业设备,就更加加剧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与过去的小农思想之间的矛盾,使农业两极分化严重[2]。因此,需要不断的开发新技术,引进新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的稳步前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将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分配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现代化。 2.2实现农业生产 在全新的农业生产管理理念中,把经济学、管理学注入到农业管理中去,让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不断深入探究改革,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创新。以全新的科学技术理念带动农业经济管理向前发展,促进农业多元化。 2.3促进学科进步发展 21世纪以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从来都不是单独发展的,想要取得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就必须结合其他的知识一起发展将各种各样的学科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互相辅助,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集经济学和管理学二者的优点,既有经济学的缜密,又有管理学的人性化思维,在其后的长期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优势[3]。应该立足于实践,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经济管理一体化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3.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想要推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系,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要不断努力,将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模式推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坚持党和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农业、节能农业的快速进步,完成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小农经济到现在的市场化经济的体制转变。 3.2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转型和快速发展,就必须将全新的管理思维应用到农业中去,有关的从业者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产品的生产、销售到分配的每一个阶段都严格把控,在这个基础上,努力推进农产品的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让农产品不但是农民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需品。 3.3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想要全面提升农业管理的质量,就必须对从业者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其一,要把有关的从业者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增加知识涉猎面,为以后的农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农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其二,在已入职的员工身上,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责任意识和政治方向的把控进行审查,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淘汰,对于较为优秀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逐渐使农业经济管理走向国家化。 作者:张雪莹 单位:沈阳市法库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快,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运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该学科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作者:谢淑红 单位:北京市(甘南)双河农场财务部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学课堂教学分析 摘要:受西方影响,课堂教学已不单单是老师“授”、学生“受”的形式,而是开始以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领域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弊端,为开展互动教学模式提供优质理论基础与实践环境。 关键词:管理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管理学在所有管理相关课程中属于入门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管理学知识与内容对后续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指引性和推动性作用。因此,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更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互动教学的统一。 1管理学课堂教学现状 管理学学科属于文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令学生产生枯燥、厌倦、抗拒的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践对于学生的思维启发与引导作用。 1.1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化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提纲设计通常是将教学内容理论进行口授与板书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最初自身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最终同样会以这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以有限的刻板记忆、上课笔记进行记录,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 1.2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但通常教师因为职业限制得到的实践经验较少,即使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教学案例也无法完全融会贯通地穿插到理论教学中去。缺乏实际分析及实践考察的纯理论知识更难将其运用至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学生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以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成果考核机制单一 中国的教育方式弊端众所周知,“高考热”现象也由来已久,通过卷面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成为了考核的必要手段,暂且不论卷面考核对知识面考察的局限性,单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卷面考核能否做到真正“公平”,证明考生日常的学习态度还是一个未知数。社会上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由此诞生,为考生总结传授考试“经验”,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卷面考核。 2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在普遍意识到传统式教学短板后,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始兴起,最初的互动式教学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但随着对教学模式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始普及。 2.1教学模式的主体转换 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学模式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了学生。互动教学旨在通过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接受—思考—反馈”的学习机制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终结,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可持续性、可建构性、可发展性的特点,完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的模式。 2.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基本呈单向、线型传播,而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传播,传播主体双方以教学过程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实时交流和互动的活动机制。 2.3理论与实践并重 管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互动教学模式的情景下,教师通过更丰富的教学案例甚至是带领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应的,学生强烈的知识汲取反应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与成就感,从而更为投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效果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自是不言而喻。知识的融合和信息流的碰撞更容易生成认知和思维灵性的火花,促使这些知识和信息更快融合和被吸收。教学模式改革中,理论、实践、实验、科研———“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被推崇,其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方向,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为管理学课堂质量的提升助益极大。将互动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广有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知识的传播和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平台、奠定了基础,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教师双方能力增长,传统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我们更应该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打破教育壁垒,让学生更为全面地发展。 作者:彭晓辉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主要特点 1.1工业经济与农产经济之间的变化。先是以最为传统的农业发展促进更为先进的工业发展。为使产业经济能够协调稳定发展,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我国需要更为重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控制,更加迅速的向前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稳固增长,来使国业经济弥补农业经济带来的损失。日前我国的工业事业正在迅速的进行当中,而且各个城市都能运用工业技术来完成以前农业带给我们的利益,日前我们正处理工业技术的起步阶段。 1.2土地流转模式。我国的经济基本上到了以工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以城市促进农村的发展,正在迅速的发燕尾服中,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事业极为重要的时间。我国人民为了尽快融入到新的发展当中来,在土地流转模式中不断的发现新想法。我国重要人物领导集体建设农村土地“保权分利”;另一人提议集体建设农村土地“转权让利”,更有其它学者从城市中到农村土地出发的观点中,建议城市中包含农村土地集合流转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我国有许多学者通过修改意见提出很多为农村保障更多的福利,增快农村与城市土地集体工作,集体生产。谢茹建议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出在市场方面最重要的是出让、出种、和拍卖等流转模式,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下极市场主要有转让、转包等不同的模式,土地使用权中流转的最常见模式为土地入股和抵押。邓大才提议对不同经济发展的城市与乡村应该实行不同方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在经济发达城市非农业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多的地方使用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承包土地资本化模式、承包土地证券化模式;在经济条件不好,甚至贫穷的地方使用承包土地反租倒包模式、团体租赁经营模式、托管经营模式。另外,其它学者使农村土地流转划分成分散流转和集中连片流转,出租、转包、转让、拍卖和抵押在包含在前者,后者其中则有经营权股份合作制、“两田制”、“反租倒包”。我们国家经过了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完成城市化的改造,不但使得城市在各方面发燕尾服的更快,而且显得城乡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国家福利,教育上,城乡都显得及为落后。目前我国各城市都提倡以城市扶持农村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到稳固向前的发展动向,使得方方面面得到更均衡的发展走向。我国也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城市与农业经济正在以分化结构向统一方向发展,这一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以及更方面的生产因素都能在很大程序上的提高,而且在一定因素上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学科更好的发展,更高效的提升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生产之来带来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前进。 2创新农村财务管理 2.1农村在经济上不断的发展,集体在经济上的实力不断扩大。近几年,农村在经济方面不断稳定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完整,经济迅速的发展着,不论是在生产能力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大大的得到了提高,经济整体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农村福利,生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城市越来越近,不再像原来有着巨大的差距。 2.2因为农村相比来说较为落后,所以在财务方面的管理知识储备还是比较低的,与农村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财务在会计上的管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经济计划的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给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约束着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经过研究表明,监督形式和监督办法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上最为欠缺的,也是我们急需要提高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的不断推进,各农村在财务管理方面较弱实行了系统的改革,但是因为各方面知识的欠缺,使得农村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上还是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2.3农村法律意识欠缺,阻碍农村财务制度的进步。农村在集体组织经济中不完整,主要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农村产权信息混乱,资产大量向外转移,不管是民法还是其它法律,对农村都是属于经济范畴,不管是属于个人还是集体,都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具体的规章,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在农村极其不受重视,导致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平时的工作中,许多农村领导法律观念知识不多,不懂得运用规章制度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只会空口来决定某一件事情,以为管理就是随意的支配,随意更改,对个人财产及集体财产都没有所属的关系,干部和领导的职能也经常在工作中轻意的任职,这更加把农村财会人员变得不规范。 3集体经济组织得到发展 3.1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善实施。起初较为完善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在实行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欠发达地区通常随着集体土地被收,这些“农村”不再是以前的农村,现在农业经济不再是主要的生产来源,多数学是转变为工商业。所以,在制度的改革中,经济组织的产权由社区股份制变为股份制,把集体变为企业,进行商业化的登记。很大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成变为股份合作制。这其实没有很大的地位在法律上,但在现代农村,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土地的代表,不仅各组织成员在其中得到了应有的关系,而且在市场经济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保障,因此,有些地方由有关部门对股份合作社登记上报,使其得到合法的权益地位。但这其实还是一种不合乎常理、不合法的做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已经没有这种行政权力,这种做法也停止办理。 3.2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议。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要从最基本上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壮大,最应该做的就是我们重新建立一套农村经济组织系统。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已是老制度改革的新方向,所以我们应加快运行速度,尽快完善这项任务,只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我们的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得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市场中极为重要的部门,不可缺少的,非常有必要加快发展来控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组织中应使各体系得到更稳定的关系发展,专门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立法,构建新制度,新规章。农业经济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在研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进就能把这些学科都包含在内统一进行研究,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时应综合考虑,找出涉及到的重点、难点知识作为重要的部分来研究,在长期的经济管理实践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从而能更好的在农业经济管理上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个繁琐而又复杂的进化。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进行各方面的分析,要想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多参考其它学者们的经济研究,并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实践的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中得到快速稳固的增长,促进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朴香玉 崔洙男 单位:珲春市农村经济管理站 珲春市板石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外贸经营中的经济管理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指导外贸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上海美加净日化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我司”) 在外贸实践中碰到的三个案例为例来加以验证,并通过把管理作为手段达成工作目标。 1 运用以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克服企业经营危机 1994 年出口量最大的名牌 MAXAM 牙膏———这个从 1992 年中轻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回归时奄奄一息,经过我司两年精心调理后,逐步恢复元气的外贸支柱品牌,租赁给了合资企业经营,国内外市场一并归他们打理,我司留下的是一年才销售几十万美元的 SPEARMINT 品牌牙膏的市场,出口地区仅为中亚和东非。企业的经营状态随着中华品牌,这个国内销量第一位的品牌牙膏与美加净品牌牙膏一同租赁给合资企业而一落千丈,产能放空,主营业亏损,对销售造成逆向循环的压力,一方面成本的上升导致了价格的上升,而价格上升又进一步加剧需求的不足。当时公司提出的口号是要进行“第二次创业”。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我司认为首先要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造成的成本和费用的大幅上升。从供给需求均衡图可以看出,原需求 D1 向现需求 D2 移动,均衡点由 A 点移向 B 点,AQ1xAP1 -BQ2xBP2 构成了收益减少面积,因而出现了亏损。牙膏产品是快速消费的生活必需品,故总体需求价格弹性不大,但市场是由垄断竞争瓜分区域的,有市场势力的品牌是竞争的利器。品牌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定强度的营销投入和长期的培育。以当时企业的资源在短期内是难以达成的。所以在管理上我司决定第一步通过先开启加工 OEM 的大门。OEM 业务是一种比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走向产能逐渐平衡的有效途径。虽然毛利较低,但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且对边际成本和效益的贡献还是不容小觑,也没市场费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理性人考虑边际量。通过协商和沟通,取得了各个部门的初步认同。在公司管理层的支持下,经过反复比较与筛选,决定将美国集团消费市场的团购投标业务作为主攻方向。该市场的特点是量大面广,难度系数与当时公司的产能条件比较匹配。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前期准备工作,逐步打开了局面,销量每年以两位数的幅度递增,我司的加工能力和水平也逐步跟上了国际水平,同时公司在 OEM 加工领域里的知名度也逐渐上升。到 2002 年,在外贸需求的带动下,公司经过不断的努力提升,通过了英国劳氏 HACCP审核及国际专业审核。成功地成为欧洲某著名超市的制定牙膏供应商,又经过两年的努力提升,通过世界 500 强日化巨头的专业审核,成为世界 500 强之一的牙膏巨头供应商,确立了 STP 服务品牌的概念。 2 运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克服品牌危机 2001 年,合资企业在经营 MAXAM 品牌 8 年后,市场不断萎缩,销量大幅下降,面临退市的危机。我公司收回该品牌,外贸市场交给我司国贸部经营。我司经过全面分析发现,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随着成本的不断提高,不顾市场状况连年不断提价,片面追求高毛利,失去了大批的消费者。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们面临权衡舍去,但是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时,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由于低价格使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引起的消费变动。替代效应是由于价格变动鼓励更多的消费变得便宜的物品而引起的消费变动。收入效应反应在无差异曲线由低到高的移动上,而替代效应表现为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而有不同斜率的点的移动上,见图 2。经研究,在管理上我司决定对美加净品牌采用通过技术优化的天然磨擦型牙膏配方替代传统的磷酸氢钙牙膏配方的策略,成本大幅下降。根据进一步的分析,我司得出我们主销市场的主力牙膏规格在 50 克左右。规格价格竞争力大为上升,并且重新对 MAXAM 品牌市场定位,再配以针对性的渠道终端营销措施,一举扭转了 MAXAM 品牌销量直线下降的颓势,慢慢收复了失地,重新绽放出欣欣向荣的光彩。事实上,MAXAM 牙膏品牌的成功复兴再发展壮大,再次验证了 SPEARMINT 牙膏品牌从 1994年到 2001 年在失去 MAXAM 品牌经营权的这段时期,SPEARMINT 牙膏品牌在我营销设计推动和主持下,经过团队的努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现在更强的成功经验。MAXAM 和 SPEARMINT 品牌牙膏从80 万美元左右,发展到迄今为止分别达到 700 多万美元,有近 10 倍的增长,并正在向着单品牌 1000 万美元发展。 3 运用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解决外贸发展问题 从 1994 年 ~ 2013 年,我司一直在探索和不断解决如何使国际贸易持续长久的发展,达到上级对外贸每年递增的销售毛利等经济指标。我司认为必须以效率和价值为核心动力作为长期目标,我们知道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总剩余 = 买者的评价 - 卖者的成本决策者通常关心经济结果的效率以及平等。并且,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图 3 市场均衡时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总剩余 - 消费者剩余的总和 - 是供给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在消费者剩余方面,我司力求买者对我产品评价最高,我们从产品的性价比、品牌营销和服务入手,提升品牌产品的著名度,以期获得相对的市场势力,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期望和渠道经营的兴趣。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3. 1 重塑品牌产品形象 首先我们对出口产品在各个市场上重新审视定位,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改良。提出从配方改进到包装设计的定位建议,使之更符合出口目标市场的定位要求,增加竞争力并以国际日化大牌为追随目标; 构造 MAXAM 价廉物美的产品形象,迎合大众消费层次的需求; 包装设计风格上 MAXAM 以红色为基调,配以白色正楷正体的字形,在大红段与小蓝段之间加上小绿叶圈,适用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非洲和东南亚及拉美人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视觉冲击力。SPEARMINT 以白色素雅为主配以红色线框的点缀和品牌文字再加上三片夸张的大绿叶子,受到伊斯兰国家的欢迎。塑造 SPEAR-MINT 特色产品的形象。随着品牌的发展和提升,我司开发了从高端到低端、从普通到特色的各类产品,以满足各个消费层次的需求,并针对不同市场制定了价格策略,将综合毛利的考量作为出口业务的主要考量,其中高端产品毛利率作为主要考量,中档、普通产品毛利绝对额作为主要考量,抵挡产品毛利不作为主要考量,其作用主要是抵挡竞争性假冒产品和竞争性产品对品牌市场掠夺性蚕食。综合毛利目标的实施保证了品牌的投入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外贸需求的推动下,我公司通过建立国际一流的研发、检测和打样中心;引入国际标准体系,如 HACCP 及 GMPC 等; 引进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筑巢引凤来打造服务品牌 STP的专业制造平台形象。 3. 2 强化渠道建设 我司对出口牙膏品牌的渠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重视渠道建设并在对客户的管理上采取A、B、C 分类管理,对销售额占 80% 的 20% 的 A 类客户实施资源重点倾斜,销售跟踪监督和定期检查,B 类客户作为未来升级培育的对象,对 C 类机会性客户作选择性的关注。在法律法规上通过协议,明确供需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比如明确商在当地负有维权打假义务,在媒体和路牌的广告上要作投入,方案需经供方审核,及时定期提供市场信息及库存情况; 供方提供促销品,制定营销计划交予需方执行,在制造国负有维权打假义务; 在销量考核上通过协商制定销售目标,甚至包括激励措施,并对质量按标准的认定作明确的表述。定期或不定期的参加各类出口贸易推介会及电子商务推介会,在维护好传统渠道外,搜索建立新的业务渠道,包括通过第三方中标联合国采购、国外政府机构、医院、军队甚至监狱等团体采购。渠道多样化、市场多元化及产品专业化是我们外销的一大特点,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最近又实施了促销活动的分层化,即针对不同的渠道层次作进一步的细分,对商、小批发商及消费者进行深度分层促销活动,并从培育未来消费群体出发,组织针对培育儿童消费群体的促销活动。在生产者剩余方面,我们是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我司力求卖者的成本最低,除了采取促进生产成本优化的整合措施外,还整合了供应链相关的环节,在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①外贸流程再造 从经济学中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出发,在外贸运行结构上,对外我司建立品牌制,召集了一些销售市场上的客户进行制的招标,选择有经销实力和营销能力的一些大客户作为品牌商,定义为国际销售部,成为我司国贸部的外延部门,通过第三方物流的货代公司进行无缝对接。对内建立品牌经理负责制,将国际贸易部内部划分别为三大块,即国际市场块、O 式业务块及物流兼进口块,从以客户为中心的外贸模式转换到以品牌营销为中心的出口管理模式。每年四季度市场部与商协商提出新年度的市场营销方案和促销商品,并做预算方案,一但确定,交予销售部执行。物流进口块则负责产品的储运单证工作及相关的服务工作。O 式业务块是主要承接客户的 OEM、ODM 及 OPM业务,占销售的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的黄金分割线,使资源向自由品牌倾斜,并通过管理层推动,将 O式业务中的一些大客户,比如欧洲著名超市和日化巨头等企业对产品的先进管理经营理念及技术研发能力通过消化吸收,应用到自己的品牌产品的加工和外发加工的保障体系中去,提升整体的加工经营能力,使得品牌产品性价比更高,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产品组合群日趋成熟与丰满。质保体系越来越完善。 ②打造外贸“梦之队”我司始终认为团队是达成营销目标的发动机,打造好这台发动机是我们的主要职责。1994 年合资分流后国贸部从初建时的 11 人减少到 4 人,团队除负责人外,由两位 60 岁左右的老同志、一位高中学历的年轻人组成。人才结构已经不适应外贸业务发展的要求。我们先是业务和管理一肩挑。通过长期的业务能力培训和持续不断的人才补充和梯度培育,注重团队合力建设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实施人才组合,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目前,我们团队除经理以外,还有 1 名副经理负责管理( 相当于团队的领队) ,1 名服务品牌经理和两名产品品牌经理( 相当于团队的中前锋) ,两名物流管理人员( 相当于团队的后卫) 和 1 名主任科员( 相当于团队的助理) ,经理负责外贸经营兼团队的教练。人员精简而高效,承担了公司外贸快速而稳定的连年增长,从 1994 年的 80 多万美金发展到 2012 年的 2750 万美金,2013年已达到 3000 万美金。外贸团队成为有各路明星组成的有常胜业绩的“梦之队”。以经济学理论为导向管理的手段,不断提升决策力和执行力。在积极推进品牌外销市场的同时,将售后服务工作、外贸的风险管理,包括市场风险、收汇风险等纳入外贸运行的体系中去,应用体系的内外控,贯彻落实到外贸的人控、物控及财控的关键点上,使外贸健康规范有序地持续发展,近 20 年来未发生过一笔坏账。在外贸团队的经营活动中,始终秉承企业的文化精髓,将其演绎为诚信、友好、责任、活力的行动方针。企业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和精气神,也是品牌的核心最高卖点。我司一直提倡坚持诚信合作,有了一批有实力和价值的渠道经销商,共赢是合作的基础; 坚持友好互利,我们及我们的产品承诺对客户友好、对消费者友好、对环境友好、对社会友好,我们的品牌产品有了良好的生存状态; 坚持责任经营,所以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有了大批对品牌 MAXAM 及 SPEARMINT 有忠诚度的消费群体;坚持活力创新,于是我们有了与时俱进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在不同时期有全新技术创新的产品引领潜在的消费需求,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由于外贸工作业绩突出,公司在 1999 年实施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运用国际营销理论,发展对外贸易》项目成果获得由上海市经委、国税局、财政局和企业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上海上海市企业优秀管理成果贰等奖,次年获得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颁发的全国企联系统企业管理研究成果叁等奖。公司和品牌分别被上海市进出口商会评为:①2007 -2009 年度出口名牌企业②2012 年上海市出口排行榜国有企业第 36 位③MAXAM、SPEARMINT 2010 - 2011 年度上海市出口名牌在外贸经营活动的 20 年工作中,我司还经历了外贸环境变化的风风雨雨: 外贸制造成本的大幅上涨,汇率超过 30%的上升,以及退税政策的波动等;天灾人祸,如海地地震、苏丹南北分离、尼日利亚禁运、阿富汗战争等; 技术贸易壁垒如二甘醇事件等;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这些负面因素对发展国际贸易造成了干扰与影响。正是由于我司建立了以经济学理论为导向管理为手段的外贸发展机制,有了通过改革改制和创新而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品牌的传播和我们外贸团队的努力,广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和消费者所接受并潜移默化,我司才能转危为机、有惊无险、克难而安。并在主体市场上,比如: SPEARMINT 在苏丹等国家、MAXAM 在刚果等国家,实施了集约化规模销售目标,成为这些国家数一数二的牙膏大品牌。而 STP 服务品牌则受到世界品牌列强的青睐和关注,为公司的升级转型或成为跨国公司打好了基础。 作者:祖荣 单位:上海美加净日化有限公司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出现的问题 1.理论研究和实践没有紧密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力上面没有得到有力的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某些理论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譬如集中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林业碳汇等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和本质却被忽视。在我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由于缺少目的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时常只能是充当国家林业政策的发言人的角色。2.理论研究体系的滞后性。翻看历史,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最早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它的滞后性。一般来讲,都是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划分成三个大的部分,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它们主要以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林业产品的自由市场贸易以及外部经济要素对于林业经济的影响等等。而目前,市场变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深,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经济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工作存在相对的滞后性,以至于有关的林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林业研究工作的内容缺少基本理论内容的支撑。3.人才培养工作和实践的脱离。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一些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本身对于专业的疑惑性迷茫性,很多都不想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找工作。这样会出现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政府在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的巨大浪费。追根溯源,林业经济管理教学上存在人才培养和实践存在脱离现象。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学生所掌握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更不上实践应用的需要,从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与社会相接轨。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方面,不但需要加强林业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应用到林业实践当中去,二者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林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并没有做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4.林业专业领域人才缺乏。林业经济管理研究正在向着更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和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员理论水平很低。虽然一些林业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大力招募林业专业的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可是还是改变不了林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困状。 二、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建议 1.加强教学和人才资源的培养。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偏重点,通过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体系建设,为以后林业经济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根据林业实践的需求,着力培养林业研究生为主,而本科生人才作为研究生方向的基础资源。在林业经济管理的课程建设上,力争对人才的培养的方案,目标以及形式进行规划,同时着重于对于学生林业经济学方法的传授,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2.加强林业理论研究。将现代门类学科中分散的林业学科诸如林业社会学,林业经济学以及森林资源经济学等等融合贯通,并且加以引导,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林业经济实体的研究中。3.加强实证研究方面。根据国家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研讨林业经济管理的特点和性质,结合一些专业林业院校的优势特点,构建有特色的和整体协调的布局[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于目前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经济学方面人才的吸纳,以期能够产生在国际上有轰动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积极寻求合作和交流,与国内外知名的林业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提高林业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目前的发展进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想能够进一步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的不断向前发展,应该着重于将林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林业实践相结合,二者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培养一些致力于林业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吸取一些他国的先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经验,从而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张春磊 单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莫尔道嘎林业局贮木场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剖析林业建设形势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创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林业中的普遍应用,林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林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得到全社会更为深入的认识。这都推动林业进入到现代林业发展阶段。为了建设好现代林业,应推动进入林业领域的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长以及促使不同要素的利用和组织效率不断提升,从而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开展理论创新及其对林业实践的指导,培养适合林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对现代林业建设的含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现代林业建设的特殊性,以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性质和基本属性;并针对现代林业建设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提出的挑战和带来的机遇,提出了推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现代林业建设的含义 早在1996年,著名林业经济学家张建国先生就将现代林业界定为“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林业”[1]。随着林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现代林业的定义又拓展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2]。在近10余年中,屡有学者对现代林业进行再定义,有的侧重于现代林业的功能,有的侧重于以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方式来界定,有的侧重于以生态理念为指导[3]。基于上述关于现代林业的界定,并结合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笔者将现代林业定义为:随着社会对森林演进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基于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现代科技保护、生产、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以显著提升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以及提升社会公众的森林生态文明认知;并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追求通过森林多功能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 与传统林业相比较,在现代林业的建设中,物质产出、社会支撑和环境服务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现代林业具有特殊性[4],具体表现为林业的功能和地位、林业的经营思想、林业发展的驱动力、林业的发展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林业功能和地位的变化。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生态服务、解决生态危机、保障木材供给、促进区域发展和减少贫困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广泛认知,现代林业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林业经营思想的变化。现代林业经营思想以尊重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将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主体从资源所有者拓展到社会各层面,促使经营目标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经营手段更加现代化、经营客体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公平化。 第三,林业发展驱动力的变化。科技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森林多功能需求间矛盾的最重要手段,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进而使得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判定标准之一[5]。 第四,现代林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文明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同时,森林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真正得到认识,林业已从资源、产业等物质形态上升到文化、文明等精神层面。林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林业认识的发展,都使现代林业的发展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也使现代林业的建设更容易汇集社会资源。 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也更需要创建新的社会参与机制,更加注重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实现。当前,现代林业建设在国家决策中已得到体现,并成为调整我国林业工作基本思路的指导思想[6]。基于此,我国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是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科学研究领域方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以林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相关科学所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涵盖了林业经济、林业管理和林业政策3大领域。其中,林业经济学是林业经济管理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从一般经济理论的角度解释林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一直被划为林学学科或管理学科,这导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构建存在不足,影响了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制约了学科服务林业实践的成效。现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为经济问题,或是具有经济属性的问题,已经从林业资源配置拓展为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与问题的探索以及林业发展政策研究,且研究命题多着眼于探寻经济规律。第二,其学科领域中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源于经济学科的相关科学,如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第三,近年来,一些国家把林业经济研究归类为资源经济学研究的特定领域,从而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的范畴。第四,就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实践而言,主要命题大多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以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为研究对象或出发点[7]。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在微观上主要研究林业的市场经济行为、资源在市场价格或价值杠杆作用下的最佳配置问题;在宏观上主要研究林业发展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探寻现代林业建设中的经济规律,并指导现代林业建设的顺利推进。由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不仅涵盖科研工作,还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等,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着眼于培养能运用经济学和林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解释林业经济活动现状背后的经济规律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以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推动林业多重功能完好实现的专门人才。因此,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学科的范畴符合学科规律,也符合国际和我国的林业实践。当前,我国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归于管理门类的农林经济一级学科,主要着眼于学科管理;而在进行具体的学科建设时,应从基于应用经济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构建学科的理论体系。 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正确地认识林业对把握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要[7]。建设现代林业不仅拓展了林业经济活动的范畴,也转变了林业经济活动的方式,使林业经济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进而也推动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一)林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拓展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边界的延伸赋予了林业经济研究更广阔的空间。现代林业经济活动已从传统的以木材等森林资源为主的营林和加工制造活动不断拓展至非木材林产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林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文明等新领域;相关研究呈现出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并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政府行为的重要领域。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寻求视角选择的创新,实现学科领域的拓展。不仅如此,从价值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而言,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还体现在森林和林业价值内涵的拓展以及价值实现形式的变化上。当前,森林及林业的价值形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公益价值上,基于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和非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林业资源配置的双重机制,从而导致林业收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现代林业利益分配中,从生态补偿、政策性利益倾斜、资源权属及权益的制度性改革和调整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二)林业经济研究视角的丰富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使得林业经济研究的视角更加丰富,并要求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加速融合。现代林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已从资源的所有者、生产经营者等“经济人”主体,拓展到林业的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国际行为。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活动主体范围的延伸及性质的多元化使现代林业的发展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社会性,并促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到森林资源的价值属性、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林业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政府和社会在林业发展中的责任等方面。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使林业经济活动的客体从森林资源及其他林业生产资料拓展到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层面,并延伸到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层面。林业经济活动客体的拓展和变化,特别是公益性经济活动的增加和政府行为的广泛介入,使林业经济学对林业经济活动规律及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与传统林业经济学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快。 (三)林业经济研究命题的多样化 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命题更为多样化。林业经济活动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以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基础,诸如国有林业企业(国有森林工业企业)、国有林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体林业经营组织、以林农为主体的私有林经营组织、基于各类承包和股份合作的经营组织等。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产权清晰、经营主体明确为特征的林业企业组织形式更加完善,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林业管理事业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经济活动组织的属性。此外,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到林业经济活动中,进一步丰富了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既体现了社会林业责任体系和利益体系的变化,也必然对林业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及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要求。因此,从林业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必须加强林业管理体制、林业经济活动参与机制的研究,并发展其相关理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科需要寻求理论创新,为在新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对新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完善。此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及其保障体系的建设 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导致林业经济活动的内涵、形式和过程发生变化,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更具紧迫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工作应具有侧重点,并通过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一)学科建设的重点 为了促使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 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为培养研究生奠定基础。因此,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2.加强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以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8]。 3.加强实证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可根据各高等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既各有特色又整体协调的研究格局。 4.加强队伍建设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增加经济学类人才的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层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加强与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重视引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保障体系的建设 在开展上述重点建设的同时,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还应加强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就现代教学体系的建设而言,应注重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林业建设紧密结合,培养符合现代林业建设需求、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就现代科研体系的建设而言,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提高研究人员服务林业实践的能力,并使其通过参与实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能力[9]。 当前,现代林业的建设步伐不断加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得到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建设方面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然而,就林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言,目前只有北京林业大学一所林业高等院校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不仅如此,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例如学科分类的问题,可能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因此,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应继续致力于学科建设,推动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资助项目:国家级和北京市“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北京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的分析 摘 要:现代林业的发展让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为使得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就需要推动林业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使其组织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在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一些高素质的林业人才,对实践理论进行创新和指导,这对我国的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发展;问题;措施 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我国林业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进步的方案策略。为了更好的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生产要素的增长和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利用率的提高。所以,在加大建设林业管理学科,进行创新理论实践指导,加大培养在林业方面的高素质实业人才,都具有重大意义。 1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但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的而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同时也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决策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最终也会对我国新时期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的实现带来影响。 1.1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缺乏人才 在市场经济基础下,林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林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森林防火取得重要成绩,进一步开创了林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在学科领域中,林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转变。但是现在因为一些传统原因和遗留问题,以至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普遍较低,并且他们的林业实践能力也很差。在林业领域中,缺乏大量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没有很大创新,培养模式不够先进,人们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和能力,以至于新时期我国的林业出现了很多问题。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缺陷性 一个学科的出现,需要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造。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离不开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建设就成了无根之水。然而,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发展起点也比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使得学科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比较零碎,形不成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体系。而且,由于不同的理论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研究出的成果难以被有效地被整合起来,自然也就形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很多研究者在开展学科研究工作时,基本上是处于缺乏理论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较高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系统性缺乏造成研究视角狭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使得理体系长期得不到完善。 1.3 学科研究方法不够先进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长期得不到提升,也造成研究成果缺乏时效性,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比较低。总而言之,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多数研究难于与国际接轨,也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2 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对策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学科建设工作,这门学科应该需要一个偏重点。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体系,把重点解决林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学科的主要任务,大力的推动定量分析方法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使用,从而促进新时期下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2.1 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的关键。首先,国内林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协同各高校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上到学科建设的战略层次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科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相关人才;其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革新培养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故而,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代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要积极革新培养理念,将培养的重点由理论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上来;最后,学科人才还要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在提高我国研究人才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我国学科学术的综合竞争能力。 2.2 加强科学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填平补齐和拾遗补缺,而是以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学科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整体化发展,呈现出多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互补、学科边缘拓展、产生横断学科趋势的产物。针对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与政策、区域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加强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与政策、森林资源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3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方面,应该加强和农业经济之间的交流,或者是和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交流,以便能够寻求科研合作的机会。在国际方面,应该和国外同领域的人开展学术研究,以便能够引进先进的林业经济管理知识,从而提高我国林业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了让林业学科有更为健全的组织保障,那么就应该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创新对人才的培养方法,以便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结束语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学科稳定、健康、高效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应该建设高素质学术团队,重视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选择、学科理论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符的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在不断进步,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始终将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本文将针对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总结 摘 要:笔者结合所在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特色和历史经验,通过学院总体规划、以赛促教、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成立创新创业小组,创业工作室教师引导等多种途径,对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一个典型案例的特色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经济管理学院 1 学院创新创业工作概况 经济管理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历史经验,在这一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些办法和特色,通过学院总体规划、以赛促教、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成立创新创业小组,教师引导等多种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2016年陕西省“互联网+”大赛三等奖、西安高新“挑战杯―彩虹人生”陕西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淘宝创业工作室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若干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等成果。 1.1 淘宝创业工作室 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早在全民创业之前就意识到了线上经营的潜力和市场,因此在2012年就与淘宝进行了校企合作对接,成立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淘宝创业工作室,由学院多个专业学生参与,工作室利用淘宝网上创业的真实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融入企业文化的淘宝创业实验室学习平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网上开店实际操作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为学生创业与成才开辟新渠道。为了淘宝创业实训基地的成功建立和正常运行,并实现基地运营目标,淘宝网作为项目的服务支撑单位,还根据学院及当地实际条件,整合一系列配套服务。 淘宝创业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实习岗位,同时淘宝网通过联合阿里巴巴会员企业和淘宝网会员企业,为参加淘宝创业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淘宝工作室从成立以来,已经有三届共计五百余名学生开设了自己的淘宝网店,其中有一百余名学生均实现了网店的真实经营和盈利活动,甚至很多学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出色创业活动和经验,在企业得到了重视和培养,能够全权负责企业的线上经营业务,还有很多学生利用网店的经营成功的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1.2 以赛促教出成果 1.2.1 沙盘模拟大赛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经济管理学院在近年来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沙盘模拟训练已经成为我分院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工具,学生利用沙盘模拟软件,提前进行企业的模拟经营管理、市场的模拟销售操作和电商环境下的真实企业构建及模拟网店运营,让学生初步具备了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近几年的全国企业管理沙盘大赛、市场营销沙盘大赛和电子商务沙盘大赛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2016年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市场营销沙盘大赛,让学生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1.2.2 “互联网+”大赛直接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互联网+”大赛的开展,真正将学生的创业热情点燃,而学院则充分利用大赛的平台,一是在近两年内选优秀教师参加创新创业能力专项培训课程,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时加入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素质规划内容,三是利用学生社团、学生兴趣角、行业协会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沟通途径和学习方法的更新,四是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在近年来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在2016年陕西省“互联网+”大赛上获得奖励的“互联网+智慧养老”创业案例。 2 “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互联网+智慧养老 作为经济管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来说,过去是没有交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们着重于研究连锁门店的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门店的标准化操作、连锁企业如何通过规模效应获取盈利等问题;而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则着重于学习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老年群体的服务偏好,常见老年病及老年人的保健护理的专业知识,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在了一起。 2.1 想法初成 2015―2016年,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走进了西安市各大养老院进行老年保健知识宣传,同时在西安几家大型企业的社区进行了退休职工的社区养老行为调查,在这几次宣传和调查中,学生发现了老年人的需求非常丰富,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中国老人,居家养老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而面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子女未在老人身边的情况下,很多老人连日常的生活用品采购都无法完成,更无法说去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将这些问题带回了学校,刚好与连锁专业的学生在交谈中提及,而作为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伙伴西安唐久便利店正是广泛存在于西安市的各大片区之中,两个专业的学生初次走在了一起,将他们的想法告知了老师,老师和学生们反复的讨论推敲,觉得利用身边的便利店来为这些社区老人服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于是初步有了为老人提供便利服务的点子。 2.2 调研取证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想法进行了梳理,首先进行了市场的需求情况调研和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15年底我国60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6.1%和10.5%,远远超过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统计指标。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达到2.43亿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生活问题已经引起的高度重视。切实关心这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健康快乐度过自己的晚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生活总体达到富裕水平。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年人消费支出的主要差别集中在居住、交通和通信费用等方面。基本生活达到富裕水平,这是社区老人的现有的生活状态。 而通过调查,西安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达125万人之多,其中80岁以上老人也占有百分之十四。西安市人口老龄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期,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进一步加剧。老年人生活保障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介绍,目前在西安市的老人多数以家庭养老为主。现在的生活中老人在家,儿女都在外工作。老人独自在家生活这便面临更多的问题,如现在所说的空巢老人,他们只是希望得到关心和有人照顾,如何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安全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对西安市几个成熟社区的退休职工、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和老年大学的抽样调查,学生统计了项目所需信息。受篇幅所限,具体信息不在此列举。 2.3 方案出炉 通过前期的调查分析,学生们最终形成了产品的核心:在APP线上负责与老人和儿女的对接,和对服务企业的审核。主要有以下几个服务方面及内容。 ①选择可靠的蔬菜供应企业进行以小区为单元的果蔬配送。老人使用APP或者智能手环网上下单,第二天由果蔬公司专人配送到社区。 ②选择有资质的出租车公司如“滴滴打车”这样可以让老人用手环选择出行路线然后下单,由企业为老人服务。当老人迷路儿女找不到老人时线上锁定老人手环GPS定位找到老人。 ③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让同一个社区的老人互相了解进行帮扶养老,智能手环或者遥控器都有紧急救助按钮保证老人在第一时间可以得到医院和社区朋友的帮助。 如果老人需要保健和检测服务也可以下单做私人订制服务,可以让儿女用APP链接老人智能手环了解老人身体,也可以自己为老人选择服务,帮助父母疗养等。 ④为老人搭建桥梁,做辅导公司调查选择有资质的教育机构或者组织大学生为老人服务,老人通过手环下单,利用APP了解孩子的位置和学习情况。 ⑤选择一些合适的企业在APP上做销售,满足老人的独特需求。日常生活用品可以用智能手环用语音的形式来进行,然后货到付款。 2.4 项目实现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产品试用反馈,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成功研发了初期的APP软件,并提出了智能手环的概念和设计原型,目前也在积极地和企业联系之中。从市场层面,学生们利用假期,通过对养老院、大型社区、老年大学一部分人进行了初步试用,普遍反映较好。对于平台后台服务的提供商选择,学生们根据经济管理学院已有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了沟通和筛选,最终确立了交大医附院、永辉超市、唐久便利、58同城、西安普惠健康体检中心、京东商城等七家企业。
国际关系论文:心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与研究路径 内容提要: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日趋走向体系层次理论建构的背景下,微观层次上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试图对这个学科本体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正当性,进而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研究路径进行梳理,最后指出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结合所内在的问题,以及微观理论和体系理论的结合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关系学 心理学分析 理论正当性 研究路径 国际关系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社会科学的本体性地位,自20世纪初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诞生以降,就一直遭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代表人之一马丁·怀特(Martin Wight)在《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一文中所做的精彩原因分析。国际关系学的学科本体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根源之一在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的一个显著特征,即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很大部分来源于对其他社会科学的借鉴。 冷战结束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国际关系理论异军突起,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向体系理论深入和发展,国际关系理论进入“社会学转向”时期。与此相反,微观层次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似乎始终处于学科发展的边缘,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也感慨和抱怨说,“研究个性和个性的类型在心理学和政治学领域已不受人青睐。”[2]其实,国际冲突理论中一直存在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分析路径,分析代表着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视角[3]。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逐步走向体系层次的理论建构的情境下,微观层次的个性分析、知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心理理论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微观个体理论的解释力有多大?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存在哪几种路径?个体理论能否与体系理论走向统一?等等,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确立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能性与正当性问题。 一 心理与国际关系:理论正当性 “层次分析法(Level of Analysis)”和“施动者-结构(Agent-Structure)”问题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中两对最基本的范畴,古典现实主义以来的任何一种科学国际关系理论都必须在这两对关系坐标中确立自身的位置和地位。这两个基本问题也是我们进行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谱系归类整理的最佳路径。以这两个基本问题为分析视角,当可揭示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和合法性。 1.“层次分析法”的视角 20世纪50、60年代,国际关系学中“层次分析法”的产生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朝着更为严谨的方向发展。国际关系理论中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划分的依据直接来源于“层次分析法”最初关于“体系”、“国家”和“个人”三个基本层次的划分。笔者认为层次分析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从纵向来看,为层次的划分问题,即到底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从横向来看,为方法论的(Methodological)层次、本体论的(Ontological)层次和认识论(Epistemological)的层次问题。层次本身具有两种含义:解释的来源(Sources of Explanation)和分析的对象(Objects of Analysis)。 本体意义上的层次将层次视为“分析的不同对象和单位”,而认识论意义上的层次则把层次视为“解释某一特定单位行为的一系列原因变量”。布赞依据两条路径,重新审视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概念。首先,他根据空间规模的原则和组织的层次,认为这种意义上层次既是解释的来源,又是解释的结果和对象。因此,根据最基本的“个体与体系”的关系范畴,国际关系中的层次可具体划分为“体系-国家”、“国家-官僚机构(次国家)”、“官僚机构-个体”这几个基本的范畴。其次,如果把层次视为所分析对象的不同解释来源,那么个体、国家和体系层次都存在结构(Structure)、进程(Process)和互动能力(Interaction Capacity)这几个因素。[5]布赞没有把研究的重点置于层次在纵向量上的扩大,而是对每个分析层次进行了独立的本体属性的考察,这正是他对层次分析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尽管国际关系学界无人能否认个体层次的重要作用,学者也普遍认为“运用心理学来研究政治是一种必不可缺和不可替代的方法”[6],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宏观体系层次上的研究。整体论和结构主义理论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体系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对个体心理理论的批评是:个体心理因素在解释国家的决策行为、以及国际冲突的根源上具有说服力,但对于整个国际体系的变化发展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因而可以说,整个体系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忽视了对个体层次的心理与认知因素的考量。 “个人在国际政治分析中从未成为一个常见的范畴”[7],有一些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忽视个体层次因素的学术研究偏向表示不满。举例来说,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把国际冲突与战争的根源分为三个层次,即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国家的属性和人的侵略本性[8],但他最后建构的是一种体系层次上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而戴维·辛格(J. David Singer)只考虑国际体系与国家单位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个体层次在他的分析框架中被筛漏出去[9]。此后,众多学者在层次的细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范畴逐渐成为国际关系层面国家与国际社会关系分析的理论根基。但是,我们仍需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众多层次中究竟哪一层次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对此问题,学界往往容易产生决定论的倾向,或者是结构主义决定论,或者是还原主义决定论。尽管沃尔兹建立一种体系层次的结构主义理论,但他辩解他并没有建立一种结构主义决定理论。在解释国际事件中,没有一个层次的单元或解释来源是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个多个层次的变量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假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或解释来源同时发生作用,那如何将这些不同的分析整合进整体理解中?”[10] 在确定分析层次的重要性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不同的分析层次在不同的问题领域的重要程度不同;其次,即使在决策中,不同的决策阶段层次的重要性也不同;第三,变量在一个层次上的重要程度与其他变量的状态相关联。[11]所以,如果要确立某变量层次的重要性,必须对其他的相关变量层次做出相应的假设,在这种理论上预设的前提下,再探讨具体变量层次的作用。如我们在讨论个性对政治的影响时,关键是解释清楚“个性作为政治行为的一个制约因素的重要程度”,进一步假设个性在什么条件下以及如何影响政治行为[12]。以房子起火逃命为例,为什么人会逃生?这里或许没有唯一的答案。或许是人的求生本能促使他做出逃生的行为;或许是在其他人都逃生的情况下,人所进行的一种模仿和学习过程;或许是他头脑中已有的直接和间接经验促使他逃生;或许他在房屋内岿然不动,因为他没有形成对大火的危险性的认识,等等。但必须明确一点,即人只有在形成对大火的认知后,才能进一步确定自身接下来的行为。杰维斯指出,知觉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火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大部分人可能都做出逃生的行为,而其个性、性格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之后,丘吉尔就认为房子起火了;而张伯伦认为在1939年3月后房子才起大火;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从来就没有出现什么大火[13]。关于人的行为的争辩始终存在着自我决定论和情境论两种不同的声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大多数人是处于两种极端之间:一种是自我导向的人,这种人的行为是自我规定的;一种是他人导向的人,他的行为方向是由当时的环境所决定的[14]。 而从实践中来看,个体在国际政治领域无疑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国际关系心理学中个体心理分析理论的主要理论预设为国家行为的行使主体是个体,具体的国家领导人与精英才是抽象国家行为的实践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个体尤其是重要的领导人或领袖建构了国家行为。个体对于国家决策行为和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整个国际关系史发展历程中,一些重要的国家领袖和外交家对于国际关系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15]那么接下来需要考证的问题是,个体层次的动力来源为何?个体心理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是人的本性,还是社会文化制度所塑造的?因此,我们可以对个体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层次分析。个体心理层次同样存在环境论和遗传论之争,心理学理论中也存在个体主义与结构主义理论的区分。 2.“施动者-结构”的视角 “施动者-结构”关系范畴,即“部分-整体(Parts-Whole)”、“行为者-系统(Actor-System)”、“微观-宏观(Micro-Macro)”的关系问题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和世界体系论就是基于结构的解释力优于施动者的基本理念,建立了体系层次上的结构主义理论。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说,“施动者-结构”指分析的单元何为先的问题:是施动者(个体)先于结构(社会),还是与之相反?由此可以得出三种答案,即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和结构化主义(Structurationism)。而认识论意义上的“施动者-结构”指的是由施动者(个体)的属性来解释体系的结构和施动者的行为,还是以结构(体系)为导向?[16] “施动者-结构”关系最初表达了这样一种意义,即人类社会行为分析可分为“人类及其组织的行为者”和“制约行为者的社会结构”两大对立变量层次。推及国际体系层面,这一范畴的表现形式则为“处于国际社会中的国家”与“国际体系及结构”的关系;推及个体微观层面,这一范畴的表现形式则为“微观个体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情境和社会心理结构”的关系。新现实主义的本体论为个体主义,而世界体系论则持整体主义的本体论,尽管存在这种差异,这两种理论都被称为结构主义理论或结构导向理论。“施动者-结构”范畴实质表现出一种微观与宏观上难以调和的矛盾,温特(Alexander Wendt)则指出社会学中的结构化理论[17]的借鉴有助于这一矛盾的化解。基于这种理念和逻辑分析路径,温特等建构主义学者建立了某种意义上的结构化国际关系文化理论[18]。可见,不仅可以在国际体系层次建构结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微观个体层次同样可以建构结构主义理论。学界传统上把体系理论与结构主义理论相联系起来,而笔者认为结构主义方法和结构主义理论并不是体系层次理论建构的专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给“结构”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即认为结构是一些实体的排列组合,这些组合呈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的特性[19]。整体性是指结构内在的连贯性,是强调共时性特征;而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态的,它有自身的动力变换来源和机制,强调历时性特征。心理学中结构概念的出现,最早来源于思维心理学用思维的结构反对联想主义只用主体的感觉和印象来解释一切。心理学中真正结构主义的出现是“格式塔”理论(Gestalt Psychology)中结构主义的提出。“格式塔”结构主义的中心观念是整体性观念,其所指的结构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场效应概念。如果以一种二分法的标准划分,结构有物质结构和观念结构两种基本形式(物质的结构与观念的结构其实就是客观结构与主观结构的区别,而国际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结构)。国际关系理论中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世界体系论等建构的是物质(权力、生产、经济)结构概念;而英国学派、建构主义和国际关系心理学则强调观念(规范、认同、心理)结构变量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本体论或方法论意义上对国际关系心理学的个体主义或原子论的批评效应具有一定的限度,这种批评的极端就是完全曲解了“施动者-结构”在微观层次上所具有的意义。所以,接下来的问题还是个体、国家与体系等层次的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哪一层次的变量在何种情境中起何种作用?这就回归到上文所述的层次分析问题了。 综合上述,我们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两个视角考察了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相结合的理论正当性问题。层次分析考察主要是明晰个体与群体心理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分析层次在国际政治分析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施动者-结构”考察主要是论证国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既可以建立起个体主义的还原论理论,也可以建构整体主义的结构主义理论。现代政治研究越来越重视分析制约政治行为和发展的非政治因素,行为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和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也体现了它的政治正当性和相关性[20]。同理,国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也有其理论正当性和合法性,这是我们理解和解释国际关系变化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条重要路径。 二 心理与国际关系:研究路径 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工程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和方法进行国际关系分析,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国际冲突的微观心理和生理学解释以及在决策层次的心理学解释。这些基本的心理学理论范式和方法可以归类为两对基本的范畴,一是深层心理(Depth Psychology)和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的路径;一是个体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和社会心理(Social Psychology )的路径。 1.深层心理与认知心理 攻击倾向是否为人的天性?人类战争与冲突的根源为何?动物之间的种族攻击与争斗与人类的冲突与战争有何关联?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否与人的心理因素与心理基础紧密相连?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的深层心理学家、政治心理学家以及生物学家等对这些冲突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过一些细致的论述。持这一分析路径的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非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莫属,他也是心理学历史上很少能与其并肩、所引起的争议也最多的学者。尽管对政治与政府事务关注不多,但他关于战争根源的论述以及人类文明的看法形成了其独特的战争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认为人基本上是一些本能、冲动和驱使力量[21]。人具有两种最为基本的本能,即生命本能(Erotic Instinct)和毁灭本能(Death Instinct)。毁灭本能表现为侵略、破坏和仇恨,它导致人类相互残杀和战争,文明由此走向分裂和瓦解。而生命本能则是维系人类团结和友爱的内在推动力量。尽管如此,侵略本能却是人的爱欲或生命本能的结果,尤其是生命本能遭受挫折时的表现形式。1932年,弗洛伊德在与爱因斯坦关于战争根源的讨论信件中,阐述了他的战争观[22]。他认为人类早期政治社会起源于暴力和征服的基础之上的。随后,法律和伦理的出现替代了直接暴力的使用,但法律本身是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群联合压迫微弱分子和势力的结果。而在相近地区形成了各种联合力量时,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冲突便无休止的发生了。总之,弗洛伊德的战争心理学集中探讨了人类的毁灭本能和侵略本能是战争的根源。另一方面,他认为两种因素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一是文化的进步有助于减弱人类本性中所固有的破坏侵略本能,认同也维系着人际之间的情感连接;一是如果建立一种世界权威组织,而且存在着维护和平的可供使用的巨大军事力量,那么战争的避免不是不可能。 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发展直接促使了二战的爆发。因此,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成了和平与冲突解决课题中的一项重要议程。心理学家弗罗姆(Erich Fromm)通过对现代社会的自由的考察,从心理和社会环境层面指出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微观社会根源。[23]中世纪社会,人的普遍特征是缺乏自由,但个体却能在社会中得到保障和安全;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冲击下,作为个体的人在感情和宗教上获得了解放和自由,而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的发展,人又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获得了自由。但是,现代社会中自由所带给人的不是幸福,相反,人在现代激烈的竞争社会中感到的只是孤独、恐惧、焦虑和不安等等。由此,人产生了逃避自由的愿望,或者是倾向于通过控制他人(虐待狂),或者是通过屈从于某种权威获取保护(受虐狂)。这就是二战前法西斯主义在欧洲产生和发展,并受当时大众所疯狂崇拜的社会心理根源。 国内和国际社会的种种破坏行为使人思考着人的攻击倾向是否天性的问题。很多生物心理学家、哲学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把动物攻击同类的天性应用于人际层面,指出人与动物一样具有攻击的本能,人与动物的攻击倾向出于同一渊源[24]。此外,人在遭受挫折时,容易表现出一种攻击倾向。人的攻击本能在资源缺乏、出现社会组织后表现更得更为突出和有组织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出现了几种较为有代表性的理论:攻击本能论、动物行为研究、洛伦茨的“种内攻击”说、挫折-攻击理论等[25]。深层心理路径的分析强调人的无意识(潜意识)、本能和人性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这在科学说服力上略显不足。但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及广泛影响,无不说明人类社会在对自我认识上仍需下大工夫。美国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orold D. Lasswell)的政治分析直接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的政治理论的中心议题为“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命力来自倾注在公众目的上的私人感情”,即认为政治运动其实就是个人的感情导向公共渠道的结果。另一层次,他通过分析世界政治与个人的不安全的关系,指出在国际冲突中“阉割情结”的重要影响作用。[26]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在心理学学界兴起。此后,国际关系研究中也借鉴认知革命的成果,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加工、知觉与错误知觉(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意象(Image)与信念体系(Belief System)、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等在国际关系分析中得到广泛领会和运用。罗伯特·杰维斯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27]他对国际政治中决策领域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归纳了错误知觉的14个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国际关系领域常见的错误知觉及其生成机制。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认知相符现象(Cognitive Consistency)、诱发定势(Evoked Set)和历史学习和类比。决策中经常发生的错误知觉有过高估计自己和过高估计对方、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等。 知觉现象和过程其实就是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其基本认知模型为:首先是接受信息、编码,存入记忆,再利用记忆材料做出决定以指导外部行为。在这一认知过程中,作为决策者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本身已有的意象和信念体系等对正确与错误知觉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制约作用。如决策者个体的意象对国际冲突和战争的爆发起着重要影响作用[28]。国家领袖个体的学习与历史借鉴对其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除个人的学习之外,还存在组织的学习。组织学习的机制为,个人思想对环境因素做出反映,然后个人的学习改变组织程序,组织变化造成进一步反馈效应,这样历经一个循环过程。而政府的学习更为复杂,受政治体制的影响较大,决策者个人的经历、智囊团和多元的政治体系都是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29]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提出的世界政治进化观集中表述了宏观层次上的学习行为。世界政治的结构是由进化过程塑造、调整和发展,学习模式和社会进化模式能够揭示世界政治中的结构变化过程。由此,他分析了世界政治中的每次创新的模式、起源和影响等,进而提出世界政治长周期理论。[30]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来说明深层心理和认知心理路径中国际关系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以主体属性为标准,心理因素可以划分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心理),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第二组分析路径与变量。个体及个体心理一直是心理学中的中心议题,精神分析学说起初是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对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及个体心理的治疗与关怀;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层次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意象与信念体系以及个体的社会学习等都是从个体心理层次出发的剖析。因此,这两组分析路径存在着变量重叠的事实。 个体心理层次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分析重要领导人和精英的个性和政治态度,以揭示其与政治行为、国家政策的因果关系。这里有两种分析的方法:心理历史学(Psychohistory)和生理心理学。在这一方面,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大量的资料和研究表明威尔逊的个人成长环境和经历对其个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对权力和控制他人问题的态度,以及不向政敌妥协的性格与他童年跟父亲的关系密切相关[31]。而近现代而言,大国领导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对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世界政治的头号领袖们“对创造世界历史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几乎也都在其生命的某个艰难时刻使国家走上一条危险的道路,某些人甚至将国家拖入可怕的灾难之中。”研究表明,这些领袖们在年轻时能发现某些年长者的精神与身体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决定,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但当他们年长时却犯下同样的毛病。如果这些领袖的身体状况在某些重大时刻不一样的话,那么决策可能完全不同,事件的发展也会大大不一样,甚至世界历史将有可能重写。[32]在对领导人的个性进行分类方面,美国学者巴伯(J. D. Barder) 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根据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素质将总统的性格进行一种简单的分类,以区分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总统风格的不同,由此推演出四种对应的总统个性类型[33]。二战后对法西斯主义的一项研究,试图揭示出一种所谓的权力主义人格(Authoritarion Personality),它以一种“F量表”标准测试出被试者的法西斯主义倾向性格。[34]这种权力主义人格的测试也可以进一步在被试者的政治参与、意识形态上做出一定的预测。但是,这项研究远未揭示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根源问题。 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心理需要,其中有些与政治相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人的基本五种需求说,这些内生的需求主导着人的意识,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35]。具体来说,自尊心强度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行为倾向和性格;根据对于权力的不同意愿,可以区分出权力导向型和倾向于隶属他者寻求合作型的个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觉、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人际态度和冲突倾向等方面都完全不同。[36]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寻求和确立外部敌人的心理需求,如果失去了一个敌人,则又会极力寻求一个替代者。这方面一项颇为敏感的心理视角定量研究为:即前苏联崩溃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交恶,由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推测,中国是否是苏联崩溃后美国领导人所寻求一个的替代品?[37]。 如前文所述,个人心理的形成机制中社会文化情境发挥着重要的塑造作用;另方面,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身份与认同(Identity)以及民族主义(Nationalism)思想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制约国家的对外政策与行为的重要变量。现代大众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公众舆论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公众舆论在何时、何种情形,以及多大程度上影响外交政策,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文化制度对领导决策者的公众舆论信念的塑造和影响作用。这种理论分析的两个维度为: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s),即公众舆论影响的输入是否合适?实践信念(Practical Beliefs),即大众对政策的支持是否是其成功的必需?[38]认同与身份的概念本身来源于社会心理学,认同是对某一共同体身份的确认,这直接关系到行为者对自身利益的建构,进而影响其行为和信念。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就是遵循这种社会心理的逻辑分析路径,强调国际关系体系层次中规范、认同和价值的本体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心灵、自我与社会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现代国际政治中民族主义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种建立在认同和身份基础之上的群体心理与心态。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将民族主义视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39](Imagined Communities),这种共同体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根源之上,内部具有一致或接近的价值观和共同遵守的规范;同时,在血缘和地理上相连或相关,往往共享同一种属于共同体内部的集体记忆。极端发展形态的民族主义,如群体无意识、法西斯主义以及类似于群氓的时代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同时也极大地影响其共同体内部的个体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在这种情境下,个体的心理特征往往从属于集体的心理需求。在中东等宗教情结浓厚的地区,民族主义所代表的社会集体心理对民众行为和国家行为甚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爱国主义情结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属于一种民族主义心态,尽管其往往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烙印。综合上述,笔者从第二组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路径梳理了国际关系与心理学的关系(表2)。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对两组研究路径的简要整理概括,并没有深入细致探讨与总结所有的分析变量及变量关系。 三 结语 任何理论只是在某一特定领域、特定时空和特定假定下具有解释力。国际关系心理学也只是集中确立有限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精致实用的中观理论(当然,从层次分析上说,心理理论应属于微观理论)。所以,尽管前文已对国际关系中的心理学分析的理论正当性和研究路径进行了论证,但并不能否认这种分析路径仍存在一定内在缺陷。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追求的是精确性和规律的客观性,但社会科学研究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政治现象具有时钟(Clock)的特性还是烟云(Cloud)的特性?政治现象在什么层次具有时钟的特性,在什么层次又具有烟云的特性?我仍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理论模型(Modeling)与个案研究(Case Studies)的问题[41]。在国际关系和国际冲突领域,理论模型的建构和经验层次上的个案实证研究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理,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同样需要处理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它主要借鉴心理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等)进行国际关系分析。政治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烟云的特性,是多种因素和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学研究中注重运用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盲目地将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政治事务的分析将导致研究的僵化和灾难。 除此之外,“我们可能无法确定个人行为的动力与动机是如何转化成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动力和动机的,更不用说确定它们是如何转化成决定战争或和平的国家公共政策决策的动力和动机了。”[42]国际关系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学说、个性分析、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进行国际关系层面的实证研究较多,而理论研究和创新略显不够。所以,这种研究取向客观上将导致国际关系心理学的说服力不足并限制它的发展空间。因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主要取决于心理学本身理论的发展,而剩下的工作是运用理论所提出的基本假定,用经验层面事实进行验证,或者是对国际关系进行心理学的解释。当然,不同的领域对于模型化和个案研究的倾向不同,如国际政治研究中“讨价还价”(Bargaining)更多的是着眼于理论模型的建构,而对于错误知觉的分析却更多的是经验个案研究[43]。 第二,政治心理与政治文化问题。政治心理研究与政治文化研究紧密相连,但现有的研究在两者结合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现有的个体心理的研究、国家决策和危机的心理分析等大部分都拘囿于欧美文化情境。这种背景之下的成果能否超越时空而具有普遍相通的意义,至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确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素材的缺乏造成了该研究领域的偏向,但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其次,国际关系心理学的个体层次心理分析往往从个体的微观心理特性出发解释政治人的行为,但忽视了整个社会文化、制度等对个体政治心理的塑造作用[44]。这说明需要把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研究统一起来,需要解释历史事件和社会实践对个体的身份、思维、个性与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建构作用。此外,政治事务不是孤立的现象,政治人的心理与自然人的心理,与政治化的心理必须加以区别对待[45]。 第三,个体理论与体系理论的问题。现有的国际关系研究存在各大理论各执一端,缺乏交流与互补的平台和意愿的现象。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日趋集中于体系层次理论的建构,而忽视微观层次的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作用,就是这种极端现象的体现。正如前文布赞所言,国际关系事实往往是各层次的变量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说哪一层次居于主导地位。因此,笔者认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个体理论与体系理论如何进行对话和交流、走向理论综合。 尽管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认为理论研究中不同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46],但这并不表示在两种极端的理论倾向之间没有走中间道路的可能。如建构主义就是在主流理论和批判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反思主义(Reflectivism)之间力主一条中间道路[47]。在微观个体和群体心理层次,既可以建立起还原论的个体主义理论,也可以建立起整体论的结构主义理论。这是微观层次个体理论与体系理论交融的表现。因而,认真思考微观理论与体系理论如何结合与统一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国际关系心理学的发展不仅关乎微观理论的前途,更关乎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前途。从实践的角度观察,这种研究取向和路径也具有可行性,比如关于身份与认同的研究,就具有这种理论上深入和创新的空间。因为身份与认同既是以微观个体与群体的认知为基础,又在国际体系层次上具有广泛的运用空间。 国际关系论文:国际关系本体论分析 【论文关键词】 国际关系 本体论 社会事实 主体间性 【论文摘要】 本体论是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根本性假定。西方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一般视本体论为国际关系研究对象在根本上究竟是何种存在而进行探讨。根据社会学家关于社会事实互动性的定义,国际关系事实可归类为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的根本特性是主体间性,所以国际关系事实可视为在根本上是一种主体间事实。作者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国际关系本体论是一种主体间本体论。国际关系主体间本体论的提出有助于建构更加清楚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为国际关系诸概念的统一分析创造了条件,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通常,我们在试图认识和观察某一外在事物时,总是通过一些中间媒介间接地对认识对象进行观察和认识。比如,我们通过对光线成像的感知,可以间接地认识能反射光线事物的形状和构成。我们通过对事物特征进行合乎逻辑地预设,间接地认识“主权”、“结构”之类事物的结构和形态。我们的感官不能、常常也没有必要直接跟认识对象发生联系,这种认识方式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地根据逻辑推理或常识推理,对认识对象的根本特性做出假定,然后根据这种假定形成对认识对象的知觉框架,从而完成对认识对象的认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我们对认识对象的根本特性的假定就是“本体论假定”。 一 本体论的哲学含义 本体论(ontology)是指在观察和研究对象事物时,对其所做的根本性假定,也是对所认识事物的终极假定。没有这种假定,我们就难以认识外在的事物。所以,本体论假定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国际关系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体论”这一概念的含义在其发展演变的历程中发生过较大的变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将这一术语从哲学领域引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时,根据本体论的现代哲学含义对其意义做了取舍。现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本体论含义已经与传统本体论的哲学含义大有不同。所以,我们在研究和学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时,需要首先澄清“本体论”术语意义的这种变化。 理解和澄清本体论的术语意义及其变化,需要从其哲学含义开始。 在古希腊,人们认为人类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技巧和能力,例如跳舞、歌唱、协调关系、吟诗作赋、发明创造等,是因为人类有一种叫做“智慧”的东西。智慧如此美妙,值得热爱。所以古希腊人把“热爱智慧”称为“哲学(philosophy) ”,这就是哲学一词的最初含义。 智慧使得我们有了处理各种问题的奇妙能力,但是智慧本身却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也不能直接为我们观察到。我们能够看到的只能是智慧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方便对智慧进行研究,一些希腊哲学家(主要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逐渐把热爱智慧具体化为追求“普遍知识”,并用“普遍知识”代替“智慧”进行研究,哲学也就顺势转变成为追求普遍知识的学问,而不再是关于智慧的学问。柏拉图暗示,作为智慧替代形式的普遍知识,不是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而是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对所有的学问和学科进行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他把“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它研究‘是者之所以为是’以及‘是者’由于本性所应有的性质”。“是者( being) ”的原文是ov,相当于英文的词根ont - ,加上logy (学科) ,构成“ontology”一词。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就是指本体论。[3] 这是本体论一词的最初哲学含义。 黑格尔接受了这一界定,并继续把本体论局限在纯粹的理念知识,与经验知识和现象界的知识区别开来。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纯粹的原理,即是所谓的本体论;自然哲学则是纯粹原理的外化和展开,具体化为自然的原则;作为纯粹原理的绝对理念经过自然界的外化,最终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返回到自身,这部分内容就是精神哲学。作为绝对理念的逻辑学乃是一切的本原,是本体论的研究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里面曾专门讨论过“本体(noumenon) ”的概念。他认为,只有本体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其他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立的,这是他讨论“是者之所以为是”时的一个基本观点。[4] 但是,由于本体不是唯一的“是者”,而是诸“是者”之一,所以本体论实际上是关于“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而不仅仅是关于本体的学说。 本体论学说在西方哲学中不断发展和演化。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对本体论做了不同的解释。美国哲学家蒯因(W. V. O. Quine)把本体论简单地归结为“何物存在(what is there?) ”, 豪尔(David Hall) 和艾姆斯(RogerAmes)则认为本体论“是对事物最基本特征的研究”,是“寻求发现是者之是”。[5] 总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以“存在”代替“是”作为本体论的研究对象,而“存在”又被当成表示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概念。于是,本体论被当成关于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一门学问。总之,在西方哲学中,“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生出来的其他“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无须证实的形而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视为关于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一门学问,是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6] 二 西方学者对国际关系本体论的分析 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日益触及深层的本体论问题。有意识地对国际关系事实进行本体论分析、做出本体论假定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学者难以回避的话题。在这种背景和趋势下,自觉地加强国际关系本体论的专门分析和研究,变得至关重要。对国际关系本体论进行自觉分析始于西方学者。所以,理解国际关系理论中本体论的含义,需要了解西方学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本体论的。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较早主张对国际关系本体论进行系统考察和研究,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Wendt)便是其中的一位。[7] 亚历山大·温特在其建构主义的经典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曾在多处论及本体论问题。他指出,他这本书是关于国际生活本体论的。他认为,即使最具有经验思想的国际政治学者,也必须研究一下本体论(must do ontology)。为了说明国际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温特指出,研究者必须做出一些形而上学的假定:国际体系是由什么构成的? 它是如何被构造的? 因为人类不可能直接地、没有任何中介地接触世界,故所有的观察都一定是掺杂了理论的( theory - laden) ,这种观察依赖于一些关于“何种事物存在”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构造的”等这样一些观念,这些观念通常被当做是没有问题的,或者是不被质疑的。当我们所研究的物体不可观察时(比如国际关系中的事物) ,我们尤其需要这些本体论假定。问题是,我们如此限定我们的认知活动,本体论就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的实体理论的内容。[8] 在此书中,温特试图揭示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结论是存在问题的,这是因为其结论从根本上就是源自其深层的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本体论,如果我们以理念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国际体系,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9] 从这段话里我们清楚地看到,温特所谓的本体论是指关于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及其建构方式的形而上学(纯粹理念性质的)假定,比如我们从纯粹理念上假定,我们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它是怎么被构造的? 在温特看来,新现实主义的问题根源是,它把国际体系(研究对象)看成了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物质主义本体论) ,这种物质性的存在从根本上来源于国家个体的行为表现(个体主义本体论)。[10] 理查德·阿什利(Richard Ashley)似乎对本体论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他指出,“国家中心”主义是新现实主义理论建构的本体论原则。新现实主义采用个体主义方法论(从本体论意义上也是个体主义) ,把国家比做一个棱镜,通过这个棱镜,把集体主义理解为国家个体欲望、需求、信念和行动的集合结果。[11] 华尔兹在此意义上认为,国际体系从本源上讲是个体主义的,是自然发展起来的,而非有意设计的结果。[12] 所以,阿什利指出,“对新现实主义来说,国家在本体上是优先于国际体系的。这一体系的结构是这样产生的:先将国家定义为各个独立的个体,然后研究几个个体相互作用(mutual reference)时表现出来的特性。对新现实主义者而言,不先形成国家行为体的概念,就无法描述国际体系结构。”[13] 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阿什利所谓的本体论似乎与温特的理解“不同”:阿什利所谓的本体论是指对于国际体系而言,其根本和本源是什么;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先于国际体系而存在,因而国家是国际体系的本源,所以“国家在本体上是优先于国际体系的”。[14]如何理解这种不同呢? 仔细品味一下,其实他们本质上讲的是一回事。阿什利谈的是总体上的国际体系,是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对象时的本体论,试图回答国际体系根本上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国际体系在根本上是什么呢? 这是阿什利提出的问题。阿什利认为,在新现实主义看来,国家比国际体系更根本,更具有本体性,所以,国家是国际体系的根本。温特在谈到本体论时,不是指总体上的国际体系,而是指以国际体系结构为研究对象时的本体论。那么,国际体系结构根本上是什么呢? 这是温特所提出的问题。温特认为,从根本上看,国际体系结构是一种观念结构,而不是物质结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无论温特还是阿什利,他们谈论的本体论都是一回事,是指研究对象在根本上是一种什么存在。这恐怕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使用本体论这一术语时采用的一个基本含义。 三 国际关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存在 既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把本体论理解为研究对象在根本上是一种什么存在,那么从总体上看,国际关系事实在根本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白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什么是社会呢?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认为,个人之间是处在不断的互相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社会只不过是对互动着的一群人的称呼。所以社会学的任务是要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阐明个人怎样互相交往而形成群体,群体又怎样制约个人,故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6] 马克斯·韦伯也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试图说明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做出因果解释的科学。“行为”在这里表示人的行动,只要这一行动带有行为者赋加的主观意向即可。“社会行为”则表示,行为者的行动根据行为者所赋加的意向而与他人行动有关,并在其行动过程中是针对他人行为的一种行动。[17] 这意味着,只要某个行为者与他人发生了有意识的行动联系或行为互动,他就采取了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单个人的独立行为。所以,社会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有意识的联系与互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有意识联系和互动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就是社会。这一定义与齐美尔的定义差不多,只是马克斯·韦伯更加强调了社会行为的意图性。 根据关于社会和社会行为的这种定义,我们可以确定,典型的社会行为不仅包括社会成员之间有规范的避让(如红灯停、绿灯行) ,而且包括他们之间无规范的暴力和打斗(如韦伯所谓的两个骑车人相撞后的对骂互殴)。[18] 也就是说,从含义上看,社会行为仅仅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有意识的互动,而与互动的方式及与互动者之间是否存在规范的秩序无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国际体系中,如果我们把体系成员看做是各个国家的话,那么国际社会或者说国际体系中的社会事实就不像英国学派所断言的那样,仅仅存在于有一定交往规范的国际体系中。纯粹通过暴力规则交往的国际体系(如霍布斯体系)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其中的国家交往也是一种社会交往。英国学派所谓的“国际社会”,只是一种文明程度更高的国际社会,而不是唯一的国际社会形态。笔者认为,国际关系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国际关系事实属于社会事实。绝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者都有意无意地支持了这种观点。 雷蒙·阿隆是最早把国际关系看做社会现象的著名学者之一,其巨著《战争与和平》是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国际关系的重要著作。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理论以及现实主义理论的早期著作,如卡尔的《二十年危机》、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等,都是从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社会关系出发来分析国际现象的,都默认国际关系的社会性质。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不例外,从葛兰西到考克斯,再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国际关系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互动(尽管互动的主体可能主要不是国家) ,默认国际关系的社会属性。 除此之外,当前国际关系的三大主流理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也都坚持国际关系事实的社会属性。 首先是新现实主义。被普遍误认为采用物质主义本体论的华尔兹实际上认可了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社会属性。他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指出,国际体系发挥作用、塑造行为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社会化,另一个是竞争。这都是在描述社会行为。社会化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效仿和竞争使得社会成员变得类似。“没有人让一个学校或城镇的青少年穿着相似的衣服,但他们大部分人都这样做了……社会以一种自发和非正式的方式建立行为规范。组织的观点可以左右其成员。英雄和领袖出现了,大家竞相效仿。社会化使得一个组织的成员与这个组织的规范变得一致起来。有些成员可能会感觉到压抑并企图做出越轨的行为,但舆论的嘲弄可以使他回到正轨或者迫使他离开这个组织。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规范并鼓励一致性”。此外,“竞争鞭策行为者,促使他们调整自身,采取社会上最能为人接受和最成功的行事方式”。所以,“社会化和竞争是减少行为及其后果多样性的两个方面”。[19] 可见,华尔兹并没有把国际政治和国际体系看成是物质事实,而是看成社会事实。华尔兹只是把他发现的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变量———国际体系的结构———看成是物质性的。如果华尔兹的研究对象仅仅是“国际体系的结构”,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本体论假设是物质主义的。但是,华尔兹的研究对象不是国际体系的结构,而是整个国际政治体系,所以,将华尔兹理论的整个本体论假定理解成物质性的,就存在问题了。 其次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对于基欧汉而言,其基本的研究对象也是国际关系。总体上,他从基本的国际关系假定出发来驳斥华尔兹的理论。他关注的基本问题是:国家之间怎样通过制度合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国际制度如何对国家行为产生影响。[20] 这显然也是在研究国家个体之间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其基本假定也认为国际关系是社会性的。 最后是温特的建构主义。温特更加明显地把国际关系看做是社会事实。他直接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社会理论”,不仅如此,他还把华尔兹的理论作为社会理论的一种。温特对国际社会理论核心问题的定义及其答案与华尔兹的有所不同:温特把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定义为“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其答案是,观念起决定作用;而“华尔兹的社会理论”则似乎可以把核心问题定义为“物质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其答案是,物质起决定作用,因为物质主义者把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事实理解为物质力量的组合。[21] 温特明确指出,国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这是默认的事实。对于什么因素在国际关系的社会事实中起关键作用,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温特明确指出自己的目的只是想“澄清国际体系的本质和作用”, [22]所以其研究对象就限制在了国际体系及其结构上面,其本体论问题就变成了“国际体系及其结构在根本上是一种什么样的事实和存在”。温特假定,国际体系结构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结构,这里的观念是指共有观念,即社会观念。 必须指出的是,华尔兹关于国际体系结构的物质性界定存在一定的问题。既然华尔兹明确假定国际政治和国际体系是一种社会事实(他本人对此有过具体的论述) ,那么作为国际政治和国际体系的“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体系的结构就应该是一种社会性事实,而不可能是一种物质性事实。此外,根据社会和社会行为的定义,社会事实的构成基础应该是人或国家这样的具有主观意图的施动者,而不可能是其他没有主观意向的物质要素。所以,作为社会事实的国际体系的结构,其构成要素不可能是物质性的,而只能是社会性的。显然,华尔兹在这里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国际体系结构不可能是物质性的,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权力”也不应该是物质性的。如果我们根据前面对国际关系是社会事实的假定,合乎情理地推导出“权力”的定义,那么我们也只能将权力界定为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物质力量。从另一方面看,把“权力”界定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更加符合我们对它的经验认识。 四 国际关系的主体间本体论 既然国际关系是一种社会事实,那么我们用什么概念准确地表示国际关系的本体性特征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进“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 ”这一重要概念。 什么是主体间性? 马克思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类”的存在物,或者说一种社会存在物。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每个个体都会不可避免地超越自身的个体性,与其他社会个体进行交互性的活动,发生各种各样的“主体间”关系。[23] 在这种活动和关系中,各种各样的主体间性问题、意义和困境都不断地、现实地展示出来。[24]英国文化学家麦克尔·卡里瑟斯(Michael Carrithers)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人类的特性和经验只能在任何人的关系中、并通过任何人的关系而存在。[25] 社会就是人的集合,社会问题的实质就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类的关系问题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26]这说明所谓社会行为和社会事实,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事实,或者说“主体间事实”。[27] 社会事实不是表现为某个独立个体的单独活动,而是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活动,它存在和表现于主体之间。社会事实具有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英文原文是“intersubjectivity”,汉语一般翻译为“主体间性”,也有的翻译成“交互主体性”、“主观际性”、“主体通性”、“共主体性”等。就其字面意思来看,翻译成“主体间性”似乎最准确,意指事物存在于主体之间的性态。主体间的东西要与纯粹的主体性的东西相区别,这意味着“某种源自不同心灵之共同特征而非对象自身本质的一种客观性。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和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这便是它们的主体间性”。[28]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间性是以主体性的存在为基础的。“主体”作为一个概念,最初是指实体,但在现代哲学中,主体是指人基于自我意识确立起来的一种实在。所谓主体性是指意识本身所具有的主动性、能动性、构成性、创造性和自由性。主体性原则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对立与统一的基础之上。客体性具有被动性、受动性、机械性、固定性的特点。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的关联形态,是主体之间的影响和作用, [29]所以没有主体性就没有主体间性。 国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必然具有主体间性,其本质上是一种主体间事实,这是国际关系事实的本质特性和本体论属性。对于国家间关系而言,或者对于以国家为基本主体的国际社会而言,我们研究和关注的是那些存在于国家之间或被不止一个国家所共有的国际关系事实。当然,从广义的角度看,国际社会中的个体性主体不单单是国家,国际社会中还有为数众多的个人行为体和组织行为体,它们都具有主体性,是国际关系的主体。所以,从广义的角度看,国际关系的主体间事实还包括为这些个体行为体所共有的事实。 五 国际关系本体论研究的意义 笔者认为,国际关系事实是一种主体间事实,国际关系的本体论是一种主体间本体论。这一结论对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国际关系主体间本体论的提出,明确了国际关系现象的根本特性是主体间性,可以使我们更加自觉地避免对国际关系事实属性的曲解和误解,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国际关系事实本身。例如,明白了国际关系事实的“主体间”本体性,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推导出以下结论:权力不是一种物质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结构也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具有主体间性。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华尔兹式的片面理解。 第二,国际关系主体间本体论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建构出理论基础更加清楚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个好的国际关系理论,必须具备“清楚”的理论基础,而不是“多重混杂”的。多重混杂意味着理论的本质不清,本质不清就难以有集中统一的逻辑起点和推理基础,从而难以建构出严谨简约的理论。国际关系主体间本体论的提出,为国际关系事实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深层基础和根本属性,使国际关系事实有了统一的本体论基础。这为建构基础纯净、严谨简约的国际关系理论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间性的统一为国际关系诸概念的统一分析创造了条件。目前,不同流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各自为政”,物质、观念各执一词,人为地在国际关系理论涉及的关键事实和核心概念之间制造出无法通融的隔阂。物质性的权力和观念性的文化迥然相异,缺乏统一的分析基础,一个优雅的理论不大可能将它们进行合并分析。国际关系的主体间本体论可以有效地破除这一难题,使得权力和观念、规范等概念有了统一的分析基础,可以把它们放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无论是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还是建构关系分析)而不必担心理论基础不清楚的问题。 第四,国际关系的主体间本体论为国际关系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主体间性保证了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和可观察性,而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和可观察性是实证研究的基础条件。如果国际关系事实不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就谈不上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主体间性的提出为我们从认识论上解决了实证分析的难题,批驳了反实证主义者对实证研究的非议和攻击。[30] 总之,国际关系主体间本体论的提出,不仅比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理论分析中存在的混乱和难题,也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统一分析和实证研究开辟了空间,应该引起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国际关系论文: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摘 要 历次科技革命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最重要的影响是: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对南北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促使人类战争观念的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关键词 科技革命 国际关系 演变 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革命性的质的突破和飞跃。它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和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对南北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1 近代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近代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历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证明了这一点。近代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大革命,这场革命造成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交通的大发展,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各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人类社会从手工工场时代跃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不仅使一直以来处于欧洲文明边缘的小岛国——英国因为最早开始了这场革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萌芽。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虽然15世纪、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大洲之间开始发生交往,但这种联系是不经常的、片面的,因而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工业革命后,随着天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航海事业达到空前规模,各大洲内部和各大洲之间开始了经常性的、较为密切的联系,全球性的国际关系才开始逐渐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后期开始,以电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标志,它引起了电灯、电话、电报和电动机的出现,以及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航空业和铁路、公路交通、化学工业等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并最终促使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国际关系的发展从此具有了明显的全球性、整体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影响。而每个国家,特别是一些主要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会对全球国际关系产生各种影响,特别是由于国家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几个在经济、军事实力方面对其它国家具有压倒优势的强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常起着主导的作用,并相互争夺世界霸权。而在这次科学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德国和美国,英法紧随其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国家要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最终在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大战。先后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并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了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霸的两极格局。两次大战的发生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科技革命造成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 近代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清楚地说明,伴随着科学技术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国际关系格局也总是发生着相应的变化。19世纪英国称霸世界,20世纪上半叶德国对英国霸权的挑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都是与这些国家在当时世界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密切相关的。 2 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近代的两次科技革命以及它们引起的产业革命延续时间长达上百年,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往往被其他方面的影响所掩饰,因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虽然深刻,但表现却并不是非常明显,这影响了对于科学技术因素的重视程度。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的新技术革命是以原子能、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与前两次相比不仅更加直接和明显,而且更加深刻和广泛。 (1)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解体,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力量对比的变化,科技革命引起一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革命性增长,从而导致国际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军事实力长期是国际较量制高点。大国都倾力于军事领域,追求着由军事强国而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科技力在国力中逐步取代军事力成为国际较量的一个制高点。在新的形势下,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并最终解体,由此导致两极格局的终结。与此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兴起不仅使日本、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而且,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在近二十年来急剧上升,这些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着国际关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国家主权是国家固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最重要属性,表现为一国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正是由于这一根本属性,国家才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也才能成为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具有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共享的特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念正日渐受到挑战和侵蚀。特别是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使每个国家在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没有了秘密。此外,地理上边界的重要性也被国际分工、国际市场体系和科学技术在国际间的转移和流动而极大地削弱了,因而给每个国家维护自己的主权带来了威胁并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已经使国家拥有绝对的主权是完全不可能的了。当所有的国家都在声明它们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一个本质上互相依存的世界的运转和管理所需要的协定,正在慢慢地侵犯着它们的主权。而在未来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社会,国家主权的部分削弱和部分让渡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意义的国家主权概念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 (3)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南北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与近代的科技革命相比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耗资大。新研究项目的开展,新产品的开发,实验设备的配置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二是需要很高的综合科研销售系统,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全面、系统、发达的基础科学,齐备的科技人才,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技术,一流的实验条件,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完善的产品推广销售系统等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处于领先地位的新产品能够迅速研制、开发、利用并销售出去。 新技术革命所具有的这两个新特点使绝大多数科研活动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能力进行,致使世界科技活动的8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到20%。而在年人均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科技人员的数量等方面,发展中国家都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南北科技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而其引起的后果将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以低价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成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因其的落后而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出口廉价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以换取外汇,再从发达国家高价进口制成品。这种不平等贸易使本已十分巨大的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也会因此而不断深化甚至还可能激化。 (4)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曾发生过大小数千万次的战争,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作战能力、打击力、杀伤力、破坏力都远不能与今天相比。今天,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大量新型武器的产生,战争的领域向上扩展到了“无高不可攀”的境地,向下则可潜入到海底深处。山障、路障等在高科技武器的作用下,失去了昔日的威风。在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国的空军急速开赴远在1.3万km之外的马岛进行空战;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空军远涉重洋,长途飞行3 200km,进行大规模空袭。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着夜战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使夜战场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单向透明”的战场,多国部队主要的作战行动大都放在夜间进行,取得了良好的作战效果。核武器的出现及其所具有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更是使现代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在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处于一种一按电钮就可以在一瞬间全部毁灭的状况之中。过去认为交战国必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战胜国从胜利中所得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的想法,已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为历史所淘汰了。也就是说,人类的战争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在当今时代依靠科技优势,通过和平手段来追求、实现国家目标,已有了可能。制约世界战争的和平因素正在增长。正是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60年以来世界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处于总体和平状态的重要原因。 3 结论 总而言之,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着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21世纪是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哪个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也就会在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 国际关系论文: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内容提要】自由主义是对国际关系实践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思潮之一。本文试图对国际关系中的自由主义发展道路进行梳理,文章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了重新辨别,并分别阐述了国际关系中的放任自由主义与管制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在世界政治秩序演进中的意义。 【关键词】自由主义;世界政治;国际关系理论 在20 世纪的世界政治中,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是对国际关系实践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三股思潮。而在这三股思潮中,无论就影响还是对人类政治终极关怀程度而论,又尤以自由主义为最甚。自由主义为悲观时代的世界政治播下希望的火种,也为乐观时代的世界政治提供无穷的鞭策力量。自由主义无时不踌躇满志地表达着其对世界秩序的规划蓝图,并满腔激情地将其理念赋予世界政治的实践之中。自由主义因此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思想提供了一条最重要的线索。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假设 在过去的30 年中,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交锋(新-新辩论)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动力。两者在对世界政治许多基本问题(诸如合作、制度的意义、收益问题等)的看法上存在着分歧,而究其根本,在于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在基本假设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是笔者认为两者具有不可相容与合一性的原因。[1]自由主义在世界政治分析的起点上,至少有以下几点与现实主义相比是独特的:第一,无论在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中,个人或者团体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个人行为是以利益与目标为导向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他们会努力追求并促进社会秩序与个人福利的进步。因此,个人(个体,individual)成为自由主义世界政治假设的核心,个人行为与世界政治有直接的关联。第二,与第一个假设直接相关的是,在自由主义理论中,国家(或者个人意志的代表)也是世界政治基本的行为体,但是,自由主义眼中的国家不是现实主义理解的类似实心球那样的“国家”(unitary state),而是“多头国家”(poly-archy state),也就是说,国家只是国内社会利益的集合体,其政策与行为是由国内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偏好累积而成的。个人、利益集团、官僚机构以及社会团体之间构成竞争关系,国家政策与行为只是国内集团利益相互博弈与谈判的结果。第三,现实主义更多是从国家-国家关系上考察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则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世界政治。自由主义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这里的社会因素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国内层次的市民社会,其二是随着相互依赖与跨国交流的发展,在国际层次出现的跨国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外,社会力量同样是国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并推动着国际政治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市民社会从国内与国际方向上发挥着对国家的制约作用。[2] 国家-社会关系假设的引入,使自由主义得以接触更加立体的世界,从而极大丰富了国际关系研究。第四,自由主义关于世界政治性质的认识也是独特的,这一点恰为许多分析者所忽视。多数学者认为,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假设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特性。其实并不尽然。现实主义者几乎毫无例外地认为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因而通行国内政治的原则是不适用于国际政治的,试图将国内社会中的宪政与民主原则加于国际秩序设计是幼稚与愚蠢的。因此,现实主义特别是新现实主义喜欢声称自己的理论是“国际政治的理论”。与此对应的是,自由主义更接近是一种将国内社会经验放大到世界的国际关系理论。自由主义尽管承认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特性,但是此认识是在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并不存在本质性区别的假设基础上的。所谓不存在本质性的区别,是指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或者秩序的缺失,只是由于类似国内社会中的制度安排未被推及于国际社会的结果,换句话说,国内政治经验可以应用并普及于国际政治,并最终使世界政治步入秩序状态。[3] 总之,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并非同根异枝,在行为体特性、个体行为的社会背景以及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关系问题上,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有着天壤之别。 古典自由主义的世界政治哲学 与现实主义一样,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不是铁板一块的。从饱受批判的威尔逊理想主义,直到近些年学术界讨论很热的自由制度主义与民主和平论,都属自由主义阵营中的重要代表。而在自由主义阵营之内,不同学者对自由主义派别的划分也不一样。[4]在国际关系学界,这些年人们遇见最多的一词莫过于“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有“新”当然就有“旧”,但是人们对新自由主义何以与旧自由主义区别开来,至今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学理根据。本文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国际关系中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分水岭。我将在阐述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部分给出这一划分理由。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交代一下古典自由主义的世界政治哲学观。 20 世纪之前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散见于洛克、卢梭与康德的政治哲学,斯密、穆勒、科布登的(Richard Cobden)政治经济学,以及像边沁和斯宾塞这些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学者的著作中。我把凯恩斯主义之前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称为古典自由主义。秉承同样的血脉,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一些国际事务基本问题上看法是一致的。第一,通过各种各样的政治和经济手段,在国内与国际关系中促进与扩大自由(以及后来的民主)乃世界和平、福利与正义的基本保障,也是世界秩序之基础。自由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懈地推广自由主义的纲领,才能获得世界持久的和平与秩序。个人自由与世界政治秩序之间因此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此种看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关于在四大自由基础上(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建立战后世界秩序的阐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推而广之,在自由基础上的自由国家(liberal state)是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所谓自由国家,大致具有这样的特征:司法平等,对个人权利实施保护的良好宪政,代议制政府,建立在私有产权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国际合作是实现更广泛的人类自由的基本手段,自由主义者不认为人类政治生活是和谐的,但是自由主义并不认为充满利益冲突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合作是不可能的。[5] 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或者关注的是,个体可以各种途径(制度安排、社会交往、贸易、契约等)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他们并不理想地认为个体之间存在完美的和谐状态,他们接受纷争与强制曾经是而且一直是国际生活的一部分的事实,但是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自由主义者坚信,共同的利益和非强制性的谈判会成为国际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因而,自由主义者试图理解的对象是特定国际生活中,冲突和共同的利益、强制和非强制的谈判以及道德和自我利益之间是如何达成平衡的;[6] 如何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是自由主义关注的重要话题。第三,基于合作的可能性,自由主义认为世界政治在合作中可以促进自由与进步,因而与现实主义截然不同的是,自由主义把世界政治看作是进步的而非循环的,是演化的而非静止的。从这一点说,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进步的理论,它与一般的现实主义简单甚至有些庸俗地只把国际关系视为权力政治的游戏和战争的循环往复不同,相反,它认为通过国内政治制度的改进和完善(自由国家建设),以及在世界范围不懈地推广自由民主制度,是可以克服世界政治的战争状态的,所谓的战争状态并非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而且应该能够走得出的一个困境。[7] 但是,与后面阐述的新自由主义有所区别的是,古典自由主义对世界政治理解的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支配17~19 世纪主流自由主义国际思想的是一整套自由放任的理念,其在经济上相信自由贸易会促进和平,而在政治上则相信类似竞争性市场的国家体系,一只无形的手(均势)会自动调节国际秩序。应该说,古典自由主义的这种世界秩序理念,与其在国内信奉的政治经济信条是一致的。古典自由主义因为相信均势会自动调节国家间关系的这点看法,容易使人把它与信奉均势原则的政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古典自由主义更多地是从自动调节的意义上理解均势,而政治现实主义则更多是从作为手段与目的的意义上理解均势。[8]第二,古典自由主义在国际事务中(至少在自由的国家之间)支持民族自决与不干预政策。基于自由与民主理念为基础的民族自决运动,应该受到鼓励;而对自由国家内部政策的干预,是不被支持的。这也正是不干预原则成为19 世纪自由主义外交思想核心内容之一的原因。[9]第三,与前两点直接相关的是,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受到最少干预或者不被干预的世界本身就会走向秩序,如果自由贸易与基于自由原则基础上的民族国家建设能够及于世界的话。 新自由主义的世界政治哲学 古典自由主义盛行的时期基本是以领土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时期,超越国界的全球公共问题还没有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紧迫问题。但是,随着各国相互依赖的发展,国际关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能力在加强,听任国际体系中大量跨国界问题的发展而不给予关注与治理,已经威胁到国内自由民主的生存。古典自由主义的世界政治观开始在世界政治中碰到巨大考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 年危机,成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分水岭。放任自流的古典自由主义国际思想在两次世界大战面前面临严酷的挑战,民主国家内部的制度与价值以及国家间体系的生存,几乎受到自由放任世界的毁灭性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首先对这种放任自流自由主义世界观进行挑战的是威尔逊。威尔逊第一次把“有组织的和平”(an organized peace)理念带到战后国际关系的实践中,其核心思想是要在国家之上形成一个超国家机构,裁判纷争与冲突,具体内容是通过国际联盟的建立,解决困扰18~19 世纪欧洲的安全问题。这是古典自由主义国际理论向新自由主义转向的开始。20 世纪20 年代末30 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大萧条,进一步催生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大萧条及由此引发的国内与国际危机,加速了人们对自由放任国际主义政策的怀疑。大萧条无论对国内还是国际生活,都产生了毁灭性的后果,它使自由主义者认识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一个不受管制的政治经济体系都是灾难性的。凯恩斯国家管制思想应运而生,并在美国的新政实践中大获成功。凯恩斯主义的要义不只是将国家管制的理念带到国内政治经济治理中,其国际政治意义还在于,要使世界政治免于二战这样的灾难,也必须对国际生活进行必要的管制。这也正是二战结束前后,美国把管制性多边制度理念诉诸世界秩序设计的理论基础。[10]通过国际组织与国际规则管制世界的理念的出现,标志着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逐渐失去了支持者。 由此看来,新自由主义至少在以下几点上与古典自由主义是不同的。第一,新自由主义认为自由放任的国际生活从逻辑上并不必然导致秩序,相反,理性个体行为,会导致非理性的国际政治经济市场失灵的恶果,新自由主义强调通过国际组织、多边制度与国际法对国际生活进行调控与必要的管制,非此国际政治不会进入秩序。第二,新自由主义相信和平与正义不是自然的状态,它们是人们精心政治设计的结果。新自由主义因此提出在国际层次上进行改革的问题,包括国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提高制度安排绩效,加强多边主义,扩大跨国社会行为体的参与权等等。第三,新自由主义主张对国际政治经济生活进行必要的干预,认为在一个边界的政治经济意义正逐渐模糊的世界中,人类政治发展正面临着许多跨越国界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更深入的合作,必要的时候借助干预以得到治理与解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自由国际主义理论,由新自由制度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以及伯利为代表的法律自由主义组成。其中,新自由制度主义最为国内学术界所熟悉。在最近的新-新辩论中,以及多数学者所阐述的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几乎均把新自由主义简单地等同于新自由制度主义,而对其他新自由主义流派几乎置若罔闻。这实在是对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理解的偏缺。限于篇幅,本文着重阐述社会自由主义与法律自由主义。 威斯特伐利亚秩序,或者领土型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彻底下放到以领土、居民为基础的主权国家身上。威斯特伐利亚秩序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确立主权归属各个民族国家的理念,赋予各个主权国家独立的、绝对的不受干涉的权利。在一个互相猜忌与恐惧的国际体系中,它从法律上和形式上保证国家足够的权利去维护自己的独立性。但是,随着跨国互动的加强,国内与国际事务界限的模糊,各种议题的相互交叉与重叠,领土型国际政治的“边界”在发生变化,这个边界不只是传统国际政治的地理边界,而是问题性质上的边界变化,并进一步引起国家层面与国际政治层面如何进行权力两级分配问题。换句话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没有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互动过程中出现的在国家之上的公共问题?公共问题的解决仅靠国家自觉性的约束是不够的,它们需要国际层次上必要的具有强制实施能力的制度来保障,需要国家将一些权力委托或者转让给更高的国际机构,而这一点正好与威斯特伐利亚秩序“主权在国”的理念相冲突。[11] 这是新时代国际政治与旧的领土型国际政治的最大区别所在。人类政治面临的问题性质的变化,导致国际层面上对治理的需求在增加,而威斯特伐利亚秩序下的制度安排满足不了此类需求。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在制度安排上的特点是确立“私权”(主权)的法律意义,由此形成的国家社会中(society of the states),缺少足够和必要的“公共权力”处理国家之间与国家之上的共同问题。这是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的内在困境。 新自由制度主义开出的处方是强调国际层次上制度安排的意义,认为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改进信息质量,确立稳定可靠的预期,以促进合作与共同问题的解决。 法律自由主义对此反应有所不同。法律自由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主张将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伯利的作品中。[12]法律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合作国际法(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cooperation)开始代替共存国际法(theinternational law of coexistence),成为规划世界秩序的重要规范。与自由放任思想一致的是,传统国际法赋予国家以近乎无限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合作国际法则把国内人权、健康保护、经济状况以及环境保护都纳入到规范的范畴。[13]合作国际法的主体、范围与功能较之领土型国际政治下的传统国际法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其出现深受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国内福利自由主义的影响,就国际层面而言,则与相互依赖加强后不断增加的跨国社会问题所带来的管理压力有关。按照法律自由主义的逻辑,国际法(transnational law,跨国法)将变成包括所有直接管制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政府之间跨国活动法律的总和,目的是要帮助形成跨国社会中个人和团体互动的结构模式,以限制国家的行动。[14]国际法调整的范围空前扩大了。 管制与干预并不是很难界定的词,但是新自由主义管制理念的实践,在以不干涉原则为主导的传统国际法下,则极容易被理解为干涉的同义词。当代国际政治中不断出现的关于干预问题的争议,从反面说明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被管制问题的范围扩大了。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管制领域,另一方面是在主权名义下对管制(干预)的抵抗,这就是新老交替时期国际政治的特点,也映照法律自由主义对跨国共同问题解决的深刻影响。 所有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之上的跨国共同问题,几乎均与正义问题相关。新自由主义对此做出的反应体现在社会自由主义的主张中。[15]社会自由主义对当今国际分配正义给予格外的关注,其本质是为公正的世界秩序提供一种道德基础。贝茨(Charles Beitz)列举出当代国际分配正义问题,至少包括全球不平等与贫困;为了解决全球不平等与贫困问题,国际制度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与变革;国际复合相互依赖中的新问题(贸易制度变迁引起福利再分配,缺乏控制的国际资本流动与跨国公司行为,国际资本流动对福利国家的威胁等);除国家之外,谁(跨国社会中的各类非国家行为体)有权参与全球公共问题管理的决策?[16] 社会自由主义在这些问题上的许多主张带有“社会主义化”的性质。社会自由主义相信国际正义不是自然的状态,而是人类潜心设计的产物。合作可以促进福利增长,但是在不公正的制度下,合作也会导致福利分配的不合理性。社会自由主义在对国际分配正义与公正的诉求基础上,提出许多重要的主张:第一,国际民主的重要性。国际民主的核心是如何使事关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过程更多地在民主的程式下运行。社会自由主义主张对国际层次上的多边制度进行民主化改革,以使它们至少在程序上更为民主。[17]第二,检讨现有国际公共决策,淡化国家以及军事力量在全球价值分配中的作用,主张把更多的跨国社会团体纳入全球决策结构中来。第三,重视国际关系中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 社会自由主义因为对国际关系中平等与公正的关注,使其成为一支重要的中间与平衡力量。如果说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法律自由主义强调管制作用的话,那么社会自由主义则更看重调节在世界政治秩序中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政治中,诸如南北问题、多边机构改革、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受到社会自由主义思想的极大影响。 结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霍夫曼在论述自由主义与国际事务时,认为国际关系状态与自由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因为自由主义的本质是节制、宽容、协调与和平,而国际政治的本质则正好相反,是一种战争状态。[18]丛林法则的国际政治果真为自由主义的天敌?自由主义者对此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自由主义强烈的入世关怀,使它在所有的国际思想学派中,对世界秩序的规划最抱有宗教般的执著与狂热情结。如前所论,自由主义把世界政治设想为处于战争与和平的“混杂状态”(heterogeneous state)之中。自由主义并不静止地把世界政治看作是“霍布斯丛林”,自由主义认为,世界政治是一片“可培育(耕种)的园地”(cultivable garden),它既存在战争的状态,但也有和平状态的可能性。[19]自由主义相信进化与进步力量,从个人自由的保护,到自由国家的扩大,再到国际层次的制度与法律约束,国际政治生活会逐步达到自由国家内部社会那样的秩序。这就是自由主义一以贯之的国际社会改造原理。 自由主义任何时候都不失其时代意义。在所有的国际思想流派中,自由主义也是最早洞察到国际政治发生的转型及其带来的挑战。在现实主义还迷恋领土政治的游戏规则时,自由主义已经意识到超越国界的共同问题对传统国家间关系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而自由主义正是通过内在的改造,即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转换,对此做出即时的回应。二战以后国际关系领域多边制度的风行,肇始于欧洲的区域主义及其对其他地区正在产生的示范效应,多边主义作为一种理念在制度设计与改革中的意义,所有这些,都与自由主义理念在国际政治的贯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由主义为我们时代提出的最迫切问题就是,在国际力量参与各国内部政策调整范围持续扩大,以及跨国社会力量对国家行动制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国家与国际的两级关系变得格外紧张,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完成了为处理国家之下问题的国家层次的权威分配问题,但是,正如前述,在国家之间和国家之上问题的解决上,国际社会所被赋予的公共权力是欠缺的。如何平衡这样一对关系,为未来世界秩序之关键。自由主义不能全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就新自由主义力主国际层次管理机构安排的意义而言,仍然为全球化下的国际治理提供了最具创造性的一种途径。 以自由主义视角观照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于我们也不无启发意义,这是现实主义视角不能给予我们的。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如何从自由主义视角研究中国与世界?第二,如何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发现自由主义的意义?第一个问题与研究方法有关。从作为研究方法的自由主义来说,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国家-社会关系看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自由主义强调社会性因素的作用,像非政府组织与跨国社会团体等在中国外交变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随着法治中国的发展,中国强国家-弱社会模式的变化在外交上的含义是什么?作为超大社会与单一国家,中国的央地关系以及国内不同利益集团(部门)之间的博弈怎样影响到外交领域的变化?中国独特的国内区域经济体与其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对未来东亚国际关系的含义为何?如此等等。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无疑为我们思考中国的国家关系提供许多全新的问题。第二个问题事关中国与世界关系中的自由主义维度。这一视野下也有许多有趣的问题,例如,经济开放及经济外交如何改变着中国处理与他国(地区)的纷争方式?中国参与国际制度以及国际制度介入中国,怎样影响着中国多边外交以及中国对多边主义的信念?中国在东亚区域化过程中怎么看待国家与地区两级层次中的权威分配?等等。显然,在现实主义主导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自由主义分析的引入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促进研究进步的有意义问题。 国际关系论文: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 [摘 要] 本文探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也试图讨论它的未来走向。1919-1948年是国关理论初创与理想主义主导时期,源于对一战的深刻反思,理想主义谋求实现一个想象中的和平世界。从二战到1979年是现实主义的主导时期,以二战和冷战为背景,摩根索建立起现实主义理论框架,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1979-1992年是自由主义复兴时期,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理论化程度最高的自由主义流派,与新现实主义比肩而立.1992年至今,强调观念和认同的建构主义兴起,逐渐与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形成三足鼎立。今后,国关理论将更多地表现出进化思维、权利政治和多元理论的发展取向。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关系成为一门学科有近100年的历史,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从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本文主要探讨在这四个阶段中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化,并讨论国关理论可能的发展取向。 一、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 一战后,人们希望建立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主义复兴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将威尔逊理想主义中民族自决、自由贸易、国际组织等观念重新整合梳理,并使之理论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关系思想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康德等人都有着关于政治和国际政治的重要论述,但没有统合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体系.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因此,1919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是国关学科的初创阶段、或曰幼稚阶段.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这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威尔逊的很多思想来源于国际法,他本人在任大学教授时期主讲课程也是政治学和法学.另外,一些国际联盟的积极倡导者,如塞西尔、劳特巴赫等,也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但是,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该书矛头直指威尔逊理想主义.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实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屡遭失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世界设想得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国联的失败也是理想主义的失败,它忽视了现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亦即"实然"问题.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卡尔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但什么是道德,怎样遵循国际道德,国家怎样具有自己的道德,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正是在权力这-核心问题上,卡尔对理想主义的尖锐批判使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但最大的震撼还是来自二战.《二十年危机》首版在1939年,当时战火初起g此书于1946年发行第二版,二战刚刚结束.二战的实际似乎印证了卡尔的预言,此书影响力进一步加大.二战前人们纷纷谈道德和秩序,但卡尔说,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权力.所谓的道德,所谓的维持国际秩序、国际组织,都是维持现状国家的口号,德国不会这样思考问题,不满意现状的国家必然要加强实力去改变现状.《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二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1948-1979) 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书的问世.如果说卡尔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界定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并突出了现实主义理论的话,那么,摩根索则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由于国际关系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作为一门学科,它开始走出幼稚阶段,进入发展阶段.战后最初几年,美国一度垄断原子弹,被称为"短暂单极".但冷战很快就开始了,美苏对峙局面迅速形成,这种国际政治的背景又给现实主义增添了发展的土壤与证据.美苏对峙的本质是军事对峙,最终体现在战略均势上面。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是: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理论持续30年.在这个大框架下,许多针对实际问题(如:战略威慑问题、安全困境问题等)的研究深入展开,使国际关系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标志有两个: 其一,现实主义高度理论化。《国家间政治》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基本问题,但全书理论化程度并不很高.之后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一些有影响的理论相继出现,理论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强调权力结构决定世界体系稳定的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和挑战国之间相对权力变化会导致战争的权力过疲论等.再如,卡普兰的体系论、文利森的决策理论等也使国际关系研究进一步规范化.《集体行动的逻辑》的作者奥尔森从经济学角度也提出了国家兴衰理论,指出大型分配联盟是国家衰退的重要原因.大型战争可以将原有的社会结构全部打乱,所以战后会有迅速的经济发展-m经济学家严谨的方法论更加受到重视.有人用这种理论专门分析了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发展,也有人试图把此理论运用到分析中国""后的发展。 其二,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在国关理论的幼稚阶段,很多学者是从历史学、法学转行研究国际关系的,前者沿着历史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后者沿着国际法学的脉络展开分析,国际关系理论本身在幼稚阶段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在现实主义主导阶段,国关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在于战后美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繁荣,人们强调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行为主义开始主导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一样.与此相呼应,国际关系学学者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为一种极其筒约的理论,能够用公式表示出来,能够用定量方法计算出来.不仅在国际关系学界,在整个政治学界都出现了这个趋势.所谓国际关系学第二次大论战主要是方法论论战,争论焦点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到底能否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硬"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与之相关的数据收集也积极展开.比如,在密歇根大学建立了庞大的战争数据库,收集了自拿破仑战争以来所有可以收集到的战争数据,建立了"战争相关系数"体系(COW,the Correlates of War)不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建立起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了。 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论这两条主线的发展,到1979年汇聚到一个顶峰,即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L以自然科学理论标准衡量,此书至今仍是国际关系理论界最严谨、最简约的著作.它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解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以方法论的标准衡量,它具有高度的理论简约性和可证伪性,比枝容易地演化出理论假设,通过理论、假设、数据、验证的步骤,得出分析结果.《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引用率最高的书,是第二阶段的集大成著作,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尤其里根上台后美苏展开的第二轮冷战,似乎再度证明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不可取代的。 三、国际关系理论繁荣阶段与自由主义的复兴(1979-1992)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学科的繁荣时期,以现实主义危机和自由主义复兴为基本标志.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政治现实中出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美元贬值、越南战争、石油危机等一系列事件,这使人们开始反思现实主义的许多基本命题是否还能解释国际关系的现实.将1979年作为国关理论发展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的分野是因为此年《国际政治理论》出版.此前两年,即在1977年,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著名的《权力与相互依赖L在这本理论著作之前,两人也已提出过"跨政府关系"的概念,对国家作为单位提出了质疑.m《权力与相互依赖》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假定,虽然由于第二轮冷战开始的政治大背景,该书没有立刻掀起理论论战,但它是自由主义全面复兴的序曲。 《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是: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华尔兹对摩根索的理论做了两个重大修正.一是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从人性改变到了无政府性.人性难以科学化,是难以验证的东西,华尔兹的理论之所以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原因之-就是他的理论变量都是可验证变量,这样华尔兹否定了摩根索现实主义的第一原则,亦即人本性好斗。华尔兹认为国家间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二是华尔兹认为权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生存才是目的,所以,华尔兹理论又被称为"防御性现寒主义".在无政府状态下,保存自己只能靠自助,依靠军事力量,因此,华尔兹主张权力的合理性够用.但是,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基欧汉和奈提出了质疑,是否只是军事手段才是权力?例如,军事强大的美国和军事属弱的加拿大为邻,是否美国可以因渔业纠纷而派兵进攻加拿大?基欧汉和奈认为军事手段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更不能事先假定如此.权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权力也可以来自相互依存,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很高,但是不对等的,不对称的相互依存产生权力。 1977年以后,特别是进人80年代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有影响的国际关系自由主义理论包括:迈克尔·多伊尔和布鲁斯·拉塞特的"民主和平论",认为民主体制是和平的基本原因商贸和平论,继承了亚当·斯密的思想,认为只要国际上有一个开放的商贸体系,国家就不会发动战争.梳理起来,共有五种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共和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自由主义、认知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各种理论纷纷出台,形成了繁荣阶段的高峰时期。 在诸多自由主义流派中,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化程度最高,这主要归功于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没有新的贡献,而是严格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尔兹和基欧汉都借鉴了徽观经济学的理论,在理性主义这个大范畴中进行研究.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根本突破始于对现实主义一个重大理论——霸权稳定论的批判.霸权稳定论是华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典型范例,它的基本命题是国际体系中实力分配的结构决定这个体系是否易发战争、是否稳定.霸权国可以遏止战争,一旦没有霸权国,则会狼烟四起.根据这个理论,霸权国在军事经济上占有绝对优势,且建立起规则、机制和制度来维持霸权地位,同时也维持着世界秩序.70年代中后期,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霸权衰退了,《大国的兴衰》反映了这种共识.该书的基本观点是任何大国都要衰退,主要原因是在海外的帝国战线太长,太多的承诺必然要消耗自身的资源基础.根据霸权稳定论的基本理论,只有霸权国把自己的军事经济实力重新恢复到最高点,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规则、机制和制度,维持体系本身的稳定.基欧汉则认为,维持秩序既靠权力,也要靠制度,如一个国家或社区成员服从制度,在没有强权保障秩序时,仍然可以维持秩序,实现稳定.霸权国(指美国〉在权力鼎盛时的1945年领导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制度,根据霸权稳定论的说法,霸权国一旦跌落,它所领导制定的制度也随之瓦解.但基欧汉指出,这种供应学派观点是不适当的,应当从需求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即便制度是霸权国提供的,但由于元政府体系中国家对制度的需求,所以即使霸权国权力消退,已有的制度也不会全然瓦解,国际制度仍然可以是维持秩序的最主要的手段,促成国家阔的合作.1984年,基欧汉出版了《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L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作,该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需求学派的制度理论,也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了众多自由主义流派中理论化程度最高的理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成熟。 除此之外,第三阶段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发展: 其一,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的"英国学派"此间取得了重大进展.英国学派大致可以归为社会自由主义学派。早期重要学者马丁·怀特在卡尔分类的基础上,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现实主义、革命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对应着霍布斯传统、康德传统和格劳秀斯传统.前两者类似于卡尔所说的现实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第三类则是怀特的贡献.国际社会不是霍布斯的互相征战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法律和准法律约束的社会性结构.怀特闸释的理性主义成为英国学派的基本理论出发点.布尔是英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其著作《元政府社会》在70年代冷战非常激烈之时提出可以建立一个有规则管理的国际社会.英国学派发展至今,出现了新的一代以及《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发展》等代表作.布赞的《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发展了英国学派的核心思想.尽管他本人不承认自己属于什么学派,但布赞探讨国际社会向世界社会的演进,其方法论特征也已经比较明显,即从历史中提炼理论,这与英国学派的基本研究脉络是并行不悖的.[叫比如说,谈国际社会、国际体系,不像华尔兹那样当成是超历史概念,而要研究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过程.这样,历史演进就成了英国学糠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历史学家不同的是,这种历史演变的方法着重于在历史中提炼国际关系理论的概念,是史学与国际政治的融合、史料为政治学研究服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大的历史观,很容易形成一种发展和进化的理论,弱点是以科学观来看,英国学派理论难以提出明确的因果关系假设,缺乏理论陈述的清晰度。 其二,非主流理论对主流理论的抨击日趋尖锐.一方面,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依附理论仍然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也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另一方面,非主流理论也开始与主流理论正面交锋.1984年,基欧汉主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收入了批判理论和后现论对新现实主义的质疑和批判.虽然主流理论后来没有高度重视非主流理论的力量,真正的对话并没有深入展开,但非主流理论的批判一直没有停歇,一批重要著作也相继问世.考克斯(Robert Cox)的《生产、权力与世界秩序》(1987)、林克莱特(Andrew Linklater)的《超越现实主义:批判理论与国际关系》(1990)、埃尔思坦(J. B.Elshtein)的《性别与国际关系》(1987)等都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大了第三阶段的争鸣力度,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三足鼎立时期与建构主义兴起(1992—今) 1992年至今,是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分野再显清晰的时期,标志是建构主义兴起并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建构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一直非常重要,只是在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在第二时期形成话语霸权,并借助科学方法论的工具,加之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领域自身没有形成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所以一直处于边缘状态.20世纪50年代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表现出了建构主义的一些思想.如:以密特拉尼(David Mitrany)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以哈斯(Ernst Haas)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学派、以多伊奇(karl Deutsch)为代表的社会交流学派等。但由于冷战的反复持续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曲折复杂,这些学派没有形成重大的影响。 80年代末,奥努弗(Nicholas 011uf)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正式引人到国际关系学,并出版著作《我们造就的世界》.对国际政治学建构主义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温特.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一篇以行动者和结构的关系为内容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开始探讨国际政治的社会因素.1992年,温特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立刻引起轰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可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的标志.温特的这篇文章质疑的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研究的起点问题——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作为事实接受下来,以此为起点开始研究.但温特指出,这种接受"无政府逻辑"的做法本身就值得质疑."无政府逻辑"并非只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接受的那种霍布斯逻辑,而是包括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在内的多种逻辑."无政府逻辑"也不是亘古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行为体在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社会事实,有别于自然科学中的自然事实.国家利益、权力政治这些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同样也是社会实践建构的产物.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温特199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与新现实主义大作《国际政治理论》形成鲜明对照,被认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学最后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建构主义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了根本性挑战,并逐步与后二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最根本的一条是它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存在不可通约的本体论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方面的机械一元主义是不能成立的.建构主义强调观念、认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国际体系的物质性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考察两个国家的关系,不要只看它们是否都有核武器或是否是邻国,也要看它们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温特最常用的典型例子是,美国并不担心英国的一百枚核弹头,却十分害怕朝鲜的一枚核弹头.因为英美是朋友,而朝美是敌人。 现实主义仍在发展.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理论是所谓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它可被视为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是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虽然这部著作的理论化程度不是很高,但现实主义意识却超过了以往的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从两个源泉获得了灵感,一是摩根索的权力论,二是华尔兹的结构论。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目的是保全自己的生存,因此权力是第一要素.但国际体系的元政府结构却决定了国家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拥有多少权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国家必然追求无限大的权力,因而争霸也就成为大国关系的必然态势,争霸的结果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大国争霸是国际关系的铁律,人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正因为如此,进攻性现实主义才是极其悲观的现实主义,悲观程度超过了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甚至在某些方面也超过了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摩根索至少还相信外交技巧在作用,而外交的艺术恰恰是人之所为。 自由主义的发展也仍在继续.一是制度合作研究进一步深人,阿克塞尔罗德的复杂系统和合作进化理论可能是目前最尖端的合作研究,不仅研究国家在国际体系中通过复杂学习程序进行合作的问题,也研究其他行动者和生物体之间在复杂系统中的合作过程.还有学者将自由主义的几个重要因素,比如相互依存、民主政体和国际制度结合起来研究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三角和平的理论.二是全球治理.在全球化发展迅速的阶段,以元政府治理为基本内容的合作性治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多边主义与多边国际组织再度成为自由主义研究的重点之一.与之相关的是软权力的概念,因为在全球治理中,仅仅依靠硬权力是远远不够的.三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结合.自由主义从第三阶段起就开始注意国内国际政治的相关性.1988年普特曼提出了双层博弈模式,强调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关系.海伦·米尔纳在1991年的一篇论文中就对以无政府性划分国际国内政治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研究取向更加明显地沿着国内国际政治的结合部位和相互影响方面发展。 五、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走向 从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历程来看,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可能会有以下几个走向。 首先,从强调循环向强调进化发展.回顾社会科学(不仅仅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大理论有两种明显的思维取向.一种是认为整个理论体系是循环的,人的社会运动也是循环的,汤因比的"文明循环论"和米尔斯海默的霸权轮回圃等都有着决定论的循环理论色彩.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也是如此,认为只要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质不变,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都会围绕权力这一轴心运转,这是不可更改的客观规律.但理论发展到自由主。之后,很大一部分就不是这样了.自由主义的制度观是进化性理论,制度是人为的社会事实.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最简单的表述是"制度选择"——制度可以促成国家间的合作行为,若将人在建立制度方面的能动性考虑在内,就是人通过努力可以促成合作。如果这个命题确实反映了基欧汉的思想,那么意味着国际关系的整体发展可以走出循环圃,不断地向更趋合理的方向发展.建构主义则进步突破机械的历史循环论,突出了人的观念的力量,重视人的实践活动的建构功能,强调了文化的作用.从循环理论走向进化理论的实质是关注人的能动性.如果说华尔兹的理论是人失能的世界,基欧汉的制度自由主义则是人有限能动的世界,而温特的建构主义则是人积极能动的世界.人的能动是国际关系和历史的推动力,人的复活也是国际关系的希望所在。 其次,从权力政治向校利政治发展.在现实主义顶峰时期,权力变成了一切国际关系活动的核心.二战后,摩根索建立现实主义理论大厦时,权力就开始走向神话.如果以权力为政治活动目的的情况持续下去,人类是永远没有希望的.当然,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权力仍十分重要,没人会否认这一点.但是,也可以看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理念轨迹,它在更多地向权利的方向发展.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女权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很大一部分建构主义理论都表现出这种迹象.即使把国家作为主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体,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国家之间争斗的原因很可能是权利没有得到承认而不是生存受到威胁.对等关系是要承认拥有平等的权利.即使对方再弱小,如果不承认对方的权利,就会形成不解之结。民族之间、个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权力和权利是政治学中永恒的概念,核心问题是谁是目的,谁是手段.如果人类社会要不断走向进步,就不应该忽视权利,并将权利视为目的,将权力视为手段.如果说现实主义是权力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则更加重视极利政治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意义。 第三,从话语霸权向多元理论和方法论发展。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理想主义的天地,第二阶段是现实主义和科学方法论主导,第三阶段已经明显表现出多元态势,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论都是如此.无论哪个学者都很难说自己的理论就是惟一正确的国际关系理论,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惟一方法.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是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方法并存,而且同-个研究中有并用多种方法的现象,即所谓的后实证主义的状态.除三大主流理论之外,还有深入发展中的批判理论、规范理论、女性理论、后现论。除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之外,还有解释学方法论、解构方法论等等.这样的状态应该是正常状态,因为多理论、多方法论的竞争状态,才应该是"学问"的真实状态。 国际关系学是和现实结合很紧密的学科.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看,国际关系理论,除了威慑理论等非常具体的理论外,宏理论一般对国际关系实践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有潜移默化的功力.从理论自身建设来看,它要解决的是最根本的问题,比如,我们是谁?世界是什么?国际关系是什么?理论本身的意义在于积累思想、传播学术,实现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国际关系理论经过近百年的积淀和沿革,深化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国际关系理论自身的学理旨趣。理论的根本功能是使人们对世界和人类的根本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使人类向更美好的未来发展.说到底,国际关系的根基是人与人的关系,国际关系学的终极关怀也应当是人。 国际关系论文:关于几个重要国际关系术语中文译法的讨论 [内容提要]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译介外国国际关系文献的过程中引进了大量术语,但是在这些术语的译法上缺乏统一的规范,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与交流的正常进行。本文讨论了十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术语的中文译法,结合这些术语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以及国际关系的语境给出了相应的推荐译名,旨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讨论,促进中国国际关系专业术语译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术语翻译;学术规范;译名标准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国际关系文献被中国学者翻译、评介,其间引进了大量的国际关系术语,但正如本文作者之一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在这些名词的翻译上既缺乏权威的规定(如过去新华社出版的《人名地名译名手册》),也没有同业公会(如国际关系学会)认可的业内标准,结果就出现了一词多译的‘自由化’局面,造成了交流上的混乱和困难。” [1]专业术语规范化是任何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专业文献翻译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每个学者都各自使用一种译法,没有统一、规范的术语,既不利于正常的学术交流的进行,也不利于读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为了提高学术研究的精密性和准确性、保证学术交流的通畅,我们需要对这些翻译、引进的术语进行甄别和校正。正当国际关系学科在中国起步不久之际,术语译名的规范统一意义尤为重大,而任务也十分艰巨。 为了引起学界重视和讨论,争取尽早在术语译名问题上达成共识,本文将简要讨论几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术语的中文译法。这里所选取的术语在国际关系文献中使用较频繁,而译法分歧较多,有些通行译法不太符合术语的本来意思。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这些术语的原意及其在国际关系的特定语境中的用法来寻求它们在中文里比较贴切的对等词汇。 一、Identity(身份、认同、特征) Identity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随着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建构主义的介绍越来越多,这个词在中文文献中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在相当多的中文文献中,identity一词被译为“认同”[2],而建构主义经典文献《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的中文译者秦亚青教授在中译本里将其全部译作“身份”。 其实identity包含特性、身份和认同等多重意思:特征是人或事物的属性,借以认定其所属或类别;“身份”一词在中文里更多外在(客体对主体)认定的成分,它是一种社会性标识,而“认同”更多内在(主体对主体本身)认定的成分,具有主体性;英文的identity是兼有以上三种意义。下文将对这个词在建构主义理论文献中的用法进行考察,以表明这个词的不同意思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体体现,而在一些中国学者对这个词的翻译中往往只表达出一种意思是不够准确的。 在1992年发表的《无政府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一文中,温特对identity作了阐述,他指出,“identity是行为体对自身相当稳定的、特定角色的理解与预期……每个人都有许多与制度性角色相联系的identity,如兄弟、儿子、教师、公民等;国家同样也有许多identity,如‘统治者’、‘自由世界的领袖’、‘帝国’等等。[3]”在上文引述中,温特使用的第一个identity强调的是行为体对自身的“理解与预期”,因此应译作“认同”;而从其后强调的identity与角色的联系以及所列举的关于个人和国家的各种identity的例子来看,后两个identity应该译为“身份”。 Identity的三种意思在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也有明确表达。温特在讨论identity的定义时首先指出,“在哲学意义上,identity是使事物成为该事物的因素,这种用法在这里太宽泛而不适用。若据此用法,猎犬和自行车也具有identity[4]”。在这句话中,由于identity是使事物成为该事物的因素,应该理解为“特征”。 温特进一步指出,“我把identity作为有意图的行为体的属性(property)……这意味着identity是基于主体或单元层次上的特征,根植于行为体的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这里的“自我理解”也只是identity的一层含义,因为“这种理解的意义常常依赖于其他行为体是否以同样的方式想象这个行为体,因此,identity也具有主体间或体系特征。”在这里,温特明确地指出了identity的两种意义,即“两种观念可以进入identity,一种是自我持有的观念,一种是他者持有的观念”。[5]自我持有的观念是主体对自身的认定,而他者持有的观念是客体对自身的认定,当identity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时是主体的“认同”,而在后一种意义上是社会赋予主体的“身份”。 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还出现了identification一词,它是指“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他者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并在交界处产生完全的超越。自我被‘归入’他者” 。[6]秦亚青在中译本中将这个词译作“认同”是贴切的,因为“身份”是一种属性,而“认同”是主体的认知。两者的联系在于,一方面认同依赖于主体的角色和身份,另一方面,认同也是主体身份形成(identity-formation)的过程。在某些语境下,identity与identification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秦亚青将所有的identity都译作“身份”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主体对自身的认定与客体对主体的认定是两种不同的意思,一概译为“身份”显然不能体现两种意思的区别。 通过对identity一词在建构主义经典文献中用法的梳理表明,这个词在中文里最贴切的翻译应视上下文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由于英文的identity兼有事物具有的属性、主体对自身的认定和客体对主体的认定等三种含义,而中文里需要用“特征”、“认同”和“身份”等不同词语分别表达,所以不管译成什么都会顾此失彼;但是为了表意的准确性,使用这个词汇时应仔细推敲其内涵和上下文意,以此选择合适的译法。 二、 International community(国际共同体) International community在中文里一般翻译为“国际共同体”,但也有译者将其译为“国际社会”(中文的“国际社会”一般对应international society)。考虑到society和community在国际关系中的特定内涵,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必要的。2002年9/10月号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登了一组讨论文章,题为“什么是国际共同体(international community)?”,《国外社会科学文摘》发表了这组文章的中译文,将标题冠之以 “什么是国际社会?”[7]。参与这次讨论的都是知名人士(包括著名思想家、活动家、记者和政治决策者等),他们在international community是否存在、存在的范围以及基本特征等问题上都存在分歧。可见它与我们通常使用的“国际社会”不同,后者的含义比较宽泛也较少争议,就是指“作为国际主要行为者在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总体”[8]。 在政治学中,community是与自然亲近性、共同利益和特定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9]。按照布鲁斯·克罗林(Bruce Cronin)的定义,国际/跨国共同体意味着“一系列具有共同社会特征、共同关系、共同经历和正面的相互依赖的政治行为体之间形成一种政治上的共识,使它们成为一个独特的团体。”[10]从International community对上述共同性的强调来看,译为“国际共同体”是最合适的。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international society虽然在中文里译为“国际社会”,但是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国际社会是有区别的,英国学派的international society与上面讨论的international community的内涵是一致的。按照布尔在其《无政府社会》一书中对“国际社会”的表述,“国际社会”的存在是因为“一组国家意识到特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它们也意识到彼此之间由一系列相互关系的共同法则联系在一起”[11]。 注意到英国学派使用的“国际社会”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社会的不同点及其与“国际共同体”概念的一致性,对于我们理解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理论主张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共同体在现实中是否存在及其所指涉的范围也是有争议的,由于对共同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强调,国际共同体有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将international community译为“国际社会”显然抹杀了这个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特定内涵以及不同作者在使用这个词语时的倾向性。 三、International regime(国际规制) 关于international regime一词的中文译法问题,不少学者曾进行了专门论证。目前出现的不同译法主要有:国际制度、国际机制、国际规制、国际体制、国际规则等[12]。由于regime一词在英文里本身意思就很多,所以中文译法引起很大的分歧和争论也就不足为奇。《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在regime词条下列出了七种汉语释义:1.政体、政权、社会制度;2.统治方式、时期;3.状况、状态和自然现象的特征;4.领域、范围;5.规范、纪律;6.方式、方法;7.制度、体系[13]。王逸舟也指出“单从字面上看,regime可以有‘规范’、‘规则’、‘体制’、‘制度’、‘政权’、‘政体’、‘安排’、‘管理方式’、‘统治形式’、‘系统设置’、‘精心安排的生活方式’等十余种译法。[14]” 目前国内学术界使用“国际机制”一词较多,并且中国学者也有这方面的专门著作[15],但是正如李少军所说,中文的“机制”一词早有mechanism与之对应,而且机制主要是指原理和功能[16],所以regime一词译为“机制”一方面意思不太贴切,另一方面则易与常用的mechanism的中文译名相混淆。 在国内背景下,regime是指一种既定的政府或宪政秩序,它由一套建立起来的规则(rules)和制度(institutions)所界定,用以调节国家内的个人、组织或阶级之间的关系。国内政治意义上的regime一般译作政权、体制等。虽然国内政治中的“政治体制(regime)”不如政治制度那样带有根本性、不易变更性,但是作为“一套既定的政府或宪政秩序”,或者与政权相联系的一系列“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17],是特定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系统性和稳定性。 而在国际背景下,这个词汇被定义为,特定的国际关系领域中一系列自愿同意的(voluntarily agreed-upon)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行为体的预期聚集于此[18]。由此可以看出,国际政治中的regime既不具备权威性安排,也不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它是建立在“自愿同意”的基础上的。注意到在国内与国际不同背景下regime的区别,将其译为“体制”也不太符合其在国际关系语境下的意思。 考虑到regime一词在国际关系中同时表达出规则、规范、制度等几种意思,而且也为了与机制、体制等常用的词语作必要的区分,似译为“规制”较妥。 四、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国际制度/机构) 在国际关系中, institution是一个与规制(regime)意义相近又不完全一致的词,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自由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m)兴起以来,institution一词较regime使用更频繁。 相对于其他术语,国内学术界对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的译法分歧并不大,大多数学者将其译为“国际制度”,也有少数译为“国际机构”[19]的。在一些政治学的辞典和百科全书中,institution一词也主要译为“制度”。但是正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所言,“人们经常在根本没有定义或者仅仅随意定义的情况下讨论institution”[20]。 基欧汉在《国际制度:两种方法》一文中专门讨论了institution的定义,他将其界定为“一系列约束行为、塑好预期、规定角色的规则(rules)”,“在国际关系中,有一些institutions是正式的组织,它们有规定的等级和实现有目的行动的能力。另外,诸如货币和贸易领域的国际规制(international regime)则是规则和组织的复合体[21]”。基欧汉还特别指出,institution根植于惯例(practice)。在这段定义中,基欧汉主要讨论了institution与国际组织、国际规制和惯例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学者中,任东来曾著文介绍基欧汉的国际制度概念,指其包括国际组织、国际规制和国际惯例三大块[22]。 以上考察表明,英文中的institution有机构、规则和惯例三层含义。上文已经提到,这个词在中文里主要出现的是“制度”和“机构”两种译法。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是,“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23]从这个释义可以看出,制度既可以指正式的规则(法令等),也可以包含非正式的惯例(礼俗等)。因此,institution译为“制度”可以表达出其三层含义中的两层,但是“制度”并不包含“机构”的意思。 由于institution一词在中文里没有一个完全的对等词,对这个词的译法的选择也需要视上下文而定。当作者论及国际规则和惯例时,可以将其译为“国际制度”;如果主要涉及那些具体的国际机构或组织(如WTO、IMF、EU 、NATO等),则应译为“国际机构”;而当其既论及国际规则(或惯例),又涉及国际组织,则可以译为“国际制度及机构”,这样的表述虽然略嫌繁琐,但是意思明确、贴切,符合其在英文中要表达的多层含义。 五、Balance of power;Power politics)(均势,力量对比;权力政治) Power一词在中文里译法很多,主要有权力、实力、力量、权势、大国等。与这个词相关的有两个术语:balance of power和power politics。由于对power的不同理解,balance of power相应地出现了均势、力量均势、权力均衡、实力平衡等几种译法,而power politics主要被译为权力政治、实力政治、强权政治等。 在政治学著述中,power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而且不同的分析家也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Power在国际关系中是两类力量的集合体:实体性力量和关系性力量[24],前者是自身所拥有的实力(包括军事和经济方面),而后者体现为对其他行为体的影响力。Power的两种不同用法也给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一些作者建议,应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capability一词,而‘power’只保留第二层意义可以减少表意的混乱。[25]” 由此表明,对power一词可根据两层意思分别译为实力和权力,当作者主要表达一个国家本身所具备的实力(capability)或持有物(possession)时,应译为“实力”;而当作者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力量关系(power relationship)时,则应译为“权力”。 Balance of power一词译为力量均势在语义有重复,力量和“势”表达的意思相同;译为均势、权力均衡、力量均衡在表达意思上是一致的,不过译为“均势”较其他译法更为简洁明确,因为“均”有“平衡(balance)”之意,而“势”则是“权力、力量(power)”。上文中讨论的“均势”实际上只表达出balance of power在国际关系文献中常用的一层意思。英文里balance有“平衡、均衡”和“余额、差额”两种基本含义,当balance作后一种理解时,balance of power应该译为“力量对比”,这一层意思一般不为中国学者所注意,但是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文献中是有明确表述的: 恩斯特·哈斯在一篇讨论balance of power不同含义的文章中所提到的第一种解释就是“力量分布(distribution of power)”,他指出,“这是balance of power一词出现在简单的描述性表达中,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用法” 。[26]马丁·怀特也指出这个术语可以表示“既定的力量分布状况,即任何可能的力量分布” 。[27] 另外,英文中还经常出现“有利于某一方的力量对比(the balance of power in one’s favor)”的表达,这时,balance of power应该理解为“力量对比”。 基于以上论述可以认定,balance of power可以表达“均势”和“力量对比”两种不同含义,后一层含义使用也比较普遍,但是一些中国学者在使用这个术语时并没有仔细辨别,因此在翻译和阅读时有必要特别注意第二种意思,以免误读作者原意。 Power politics译为“权力政治”较为恰当,上文已经对实力和权力的关系作了说明,可以看出“实力政治”表达的意思较狭窄。用“强权政治”一词则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六、Public goods(公益) Public goods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最初也是由一些经济学家(如金德尔伯格对霸权稳定论的分析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等)引入到国际关系分析中的。这个词是本文收集到的术语中译法最多的一个,有“公共品”、“公共物品”、“公共产品”、“公共物资”、“公共商品”、“公众商品”、“公共财货”、“公益”等八种之多[28]。 在经济学中,public goods译为公共品、公共商品等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goods一词既可以表示实体的物品、商品,也可以表示抽象的利益、好处。正是由于它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所以伯格斯(Philip M. Burgess)和罗宾森(James A. Robinson)指出,政治学家常常用意义更明确的“利益(benefits)”来替代它。[29]由此可见,goods在这里应理解为利益而不是商品、产品或物品。 在国内和国际政治领域,由国家或集团等组织提供的public goods通常是非实体性的。吉尔平分析了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三种常见的public goods:自由开放贸易制度、稳定的国际货币、国际安全[30],这些就很难被界定成商品或产品。 考虑到国际关系的特定语境,而且goods一词本身也包含“好处、利益、福利”等意思,public goods译为“公益”更能体现这个词表达的基本含义。 七、Rreductionism(简化论/简化主义) 肯尼思·沃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把reductionist一词引入到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分类中,他将国际政治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立足于从单元或次单元层次,另一类则是从体系层次上建构理论[31]。按照沃尔兹的解释,reductionist的方法是“通过了解部分的属性和互动来理解整体……通过分解有机体、并使用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及方法对它们的组成部分进行检查,进而了解这些有机体,这种曾盛行一时的尝试,也许是reductionist方法的典型例子” 。[32] 中国学者在介绍和引用沃尔兹的论述时,有的将reductionist理论译为“简化理论”,另一些则译为“还原理论”。[33] 在汉语里,还原和简化在语义上显然有很大差异,“还原”一词的意思是事物恢复原状如氧化物脱氧后还原为原物质,“简化”则是把繁杂的变成简单的[34]。Reductionist理论应该理解为一种将事物恢复原状的理论还是一种变复杂为简单的理论呢? 维奥蒂和考皮认为reductionism是一种导致过分简化(oversimplification)和不完全的分析方法,“在一些用法中,这个词指仅仅通过考察单元内部(如国家或个人),而忽略单元所处的环境以及单元与环境中的要素之间的互动来做出解释。……同样地,试图仅仅通过社会或社会心理关系来解释革命,而忽视经济、政治以及其他因素的理论家也被批评为reductionism”[35]。在这里,无论是忽视单元所处的环境以及单元与环境中的要素之间的互动还是忽视该理论以外的其他因素,与事物恢复原状并没有关系。《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对reductionism词条的释义是:“reductionism是用相对简单(simple)的原理解释复杂(complex)现象或结构的企图或趋势”[36],这里也强调的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解释过程。 由此可见,Reductionis m应该理解为“简化论/简化主义”,而不是“还原论/还原主义”。 八、Security dilemma(安全两难) Security dilemma是安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约翰·赫兹提出,按照这种观念,“在一个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A国可能完全出于防卫和自保目的而增加其防务开支的水平,但是其他的国家视A国具有侵略企图、对此作最坏的打算也是合理的。它们也相应地增加自己的军备水平,导致A国感到不安全,并且打算进一步增加军事开支。因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A国最初试图增强安全的努力引起的过程使其感到更不安全[37]”。 这个术语的中文译法主要有“安全两难”和“安全困境”两种。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两难”和“困境”的区别不大,都可以表达面临困难的选择的意思。但是考察dilemma一词的本意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两种译法也是有区别的。 从词的本来意义来看,dilemma指“两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中的每一个都会引起某个令人不满的结果。[38]”应用到国际关系方面,处于security dilemma中的国家实际上只有两种选择,而且两种选择都有不利之处:如果针锋相对,势必会加重本国的财政负担,而且会导致军备竞赛的升级,最终还可能引发军事冲突;而如果不采取措施,国家可能失去武装自己的最佳机会,使国家安全甚至生存处于危险之中。 对dilemma一词的本义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确切含义的考察表明,“困境”一词表达的意思太宽泛,而dilemma译为“两难”较之更为准确。 九、Three images(三种意象) Three image的概念是肯尼思·沃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提出来的,用来概括三种关于战争起源的理论解释,这三种解释也通常被理解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 虽然《人、国家与战争》这本国际关系经典文献很早就被翻译为中文,而且沃尔兹关于战争根源的三种解释也经常被引用和提及,但是译介者通常用“三种分析层次”来替代Three images这个关键概念。这个词的中文译法主要有“三种想象”、“三个概念”、“三个层面”、“三种设想”[39]等。 沃尔兹概括的三种解释的确存在于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不同层次上,但是image一词并没有“层次”或“层面”的意思。《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多元主义、全球主义及其超越》一书中将三种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也归结为三种images,在这本书中,image被定义为“一种关于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的总体看法(general perspective)”[40]。这里所使用的image与沃尔兹的用法是相同的,只是后者的范围是局限于国际关系中的某一问题(战争的根源)的“总体看法”。 作为一种“看法”的image属于认知的范畴,是对人们对事物的抽象化和认知的构建。在心理学中,image一般译作“意象”,这种译法应用到这里也是合适的。因为意象(image)是指人们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思想中重现的形象,而沃尔兹所提出的Three images正是对政治哲学家们认识战争本源的不同“意象(观念形态)”进行的归纳。 十、 Reflectivism (反映主义) 罗伯特·基欧汉在1988年的《国际制度:两种方法》一文中提出了理性主义(rationalistic)和反映主义(reflective)两种方法的区分,这种区分后来也被应用到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分类中。中国学者在翻译和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著述中出现了关于reflectivism一词的三种译法:“反映主义”、“反映论”或“反思主义”[41]。 按照基欧汉对那些reflective学者的表述,“他们强调国际制度活动的‘主体间意义(intersubjective meanings)’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在对这些规范的意义进行评价时,理解人们如何看待制度性规范与规则,以及他们就此所进行的对话,与衡量这些规范所带来的行为变化具有同等重要性。” [42]这些学者强调,“制度不仅反映了建立制度的单元的偏好和权力,制度本身也塑造单元的偏好和权力。因此,制度是行为体的构成要素,反之亦然” 。[43]由此可见,制度与单元是双向而非单向的,它们相互反映。 基欧汉进一步指出,“为了强调这种观点的重要性,也为了专注与理性主义理论的对话,我将那些强调了这些主旨的世界政治作者作为一个思想流派的成员。……既然他们都强调人类的反映(reflection)对制度的性质、最终对世界政治的特征是重要的,那么,我为这些学者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称他们为‘反映主义(reflective)’学者。”[44]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reflective的方法强调国际制度活动的‘主体间意义’的重要性,不是把制度与行为体的关系视为单向反映的过程,它们把被理性主义所忽视的人的理解与反映揭示出来。汉语里的“反映”是指“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45],应用到这里就是指行为体接受和回应制度影响的过程。 在中文里,“反思”一词主要指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如果把基欧汉所归结为reflective(或reflectivism)的各种思想视为对传统的“理性主义”方法的“反思”也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都可以视为对已经存在、并与之对立的思想的“反思”。但是基欧汉在这里使用reflection一词,所强调的这些理论的一致性在于它们关注人对制度的理解和认知,而不在于它们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思。 以上论述表明,reflectivism译为“反映论”或“反映主义”是恰当的,但是在哲学上,“反映论”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46]”。这一点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refelctivism有所不同,因此,译为“反映主义”可以与哲学上的“反映论”相区别。 本文分析了一些在国际关系文献中出现较频繁、译法较多的术语,存在不同译名的术语远不止这些,这里就不一一讨论。在搜集相关译名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一些术语的不同译法出现在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著作中,有时甚至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这表明某些学者在处理重要概念的中文译法时的随意性,术语的规范性问题还没有成为学术界的自觉和共识。有鉴于此,本文对于上文讨论到的术语,结合这些术语在原文中的意思和国际关系的特定语境,文章也尝试性地给出了相应的推荐译名。当然,本文不可能也没有想要确定一个译名标准,只是为了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权当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各抒己见以求集思广益。 为了推动国际关系术语译名标准化问题的解决,我们在此提出几条建议供学术界同仁参考。首先,国际关系类核心期刊在审稿、校对过程中可以在本刊物中使用统一的专业术语译法,并且将有分歧的术语的译名标准附于刊末供读者参考和讨论。其次,国外学术著作往往附有相关的索引和术语一览,以往我们在翻译、出版时多将其略去,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术界学术规范意识的觉醒,对主题和人名索引的也有所重视,以后对专业术语也应跟上。有国际关系类书籍业务的出版机构可以建立一套术语数据库,在其出版著作中统一用法并在附录中加入术语的原文、中文对照一览表。最后,借鉴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编订或翻译本学科辞书的经验,可以由国际关系研究机构或专业学会组织专家学者编订出版本学科的术语辞书。总而言之,术语译名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国际关系学者、研究机构、出版社、杂志社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共同推进。 国际关系论文: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流 摘 要: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构成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注重理性个体的作用,坚持国际关系发展的进步论。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康德、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开始,经过相互依存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占据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半壁河山。冷战后以全球治理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新的方向上进行探索,注重对非主权国家行为体和世界政治中的社会性力量的研究。 关键词: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和平;全球治理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学的重要传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主流流派之一。D 曼宁把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如下几点:自由主义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并且是可以教化的;个人的自由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个人自由与福利、社会正义和安全有赖于法制;自由主义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它认为合于理性的人类社会的规范设计是可以实现的。①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②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传统。 一、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传统:从康德到威尔逊 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在启蒙运动中,一批睿智的思想家高擎理性主义的大旗,对以欧洲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为代表的腐朽“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挞伐。理性主义和人类尊严的思想激流以摧枯拉朽之势无情地荡涤着几百年来一直禁锢人们头脑的陈腐渣滓。人类似乎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智慧。正如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Kant)所言,这是一个“让光明照亮人类的思想的黑暗角落”③的时代。 尽管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大多是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般的哲学问题,但也有些思想家在此哲学基础上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了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JohnLocke)、让 雅克·卢梭和康德。这些思想家确立了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与中世纪的神权和蒙昧主义不同,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天然禀赋。理性个人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这乃是一种“自然状态”。而国家不过是社会中的个体之间订立“契约”的产物,其唯一目的就是保障人们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自然权利。④ 在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中,对后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康德。在西方自由主义发展史上,康德的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洛克“免于侵害”的消极个人自由观念不同,在康德那里,个人自由的理念强调的是个人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或者说,人是自由的,他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立法。政府应该在法律和正义的原则下维护个人的安全和福利。与马基雅维里相反,康德认为个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积极的个人自由观是康德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⑤在国际政治哲学方面,康德认为,国家之间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理性,最终会使国家之间的关系从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过渡到法制状态,从而实现“永久和平”的目标。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对于后世的共和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即民主和平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此我们将在后文详细论述。 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国际政治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思想是传统的均势论,以梅特涅和俾斯麦为代表的欧洲政治家们成了维持欧洲均势的大师,他们试图通过复杂致密的结盟关系来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异于对这些努力的无情讽刺。为此,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和学者们开始对人类理性进行深刻的反思,希望摆脱这种均势论宿命式的悲剧,这直接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现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总统兼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约翰·默里(JohnMurray)、帕克·穆恩(ParkerT Moon)和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齐默恩(AlfredE Zimmern)、菲利浦·诺尔贝克(PhilipNoel Baker)和大卫·米特兰尼(DavidMitrany)等人。 理想主义否认人性恶的本质是导致国家间冲突和战争根源的现实主义观点。齐默恩认为人类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化。之所以发生战争不是人类缺乏国际共同体的观念,而是知识的局限使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⑥如威尔逊所言:“恶与善俱来来,纯金常被侵蚀”⑦。也就是说,尽管人的天性中存在着愚昧和无知,而独裁者也可以利用这个弱点实现自己的野心,但是教育和宣传的力量可以克服这个弊端。因此,理想主义者十分重视对于民众的教化。同时,世界人民的交往也有助于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充分发挥,彼此形成世界共同体的观念和国际主义精神,从而在根本上杜绝战争的根源。 在国际政治领域,理想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依靠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力量来追求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和普遍正义。这集中体现在威尔逊对于战后安排的“十四点”方案,以及作为该方案的直接成果———国际联盟的建立上。威尔逊学者和政治家的双重背景使他可以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和平方案付诸实践。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美国国会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了“十四点”计划作为构建战后世界和平的基本纲领。针对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些国际政治弊端,“十四点”计划主张,各国应当放弃秘密外交、取消贸易壁垒、公海自由航行、鼓励民族自治、裁减军备等;作为“十四点”计划的核心,威尔逊强调战后应当建立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的国际组织。威尔逊的这一国际组织方案以集体安全原则取代了均势原则,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也集中反映了理想主义的国际秩序理念。理想主义认为一战前的均势体系的瓦解及一战的爆发,是各国漠视国际法和国际道德正义原则的恶果,而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⑧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是这一理想主义理念的伟大试验⑨。它所体现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后来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但国际联盟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政治进程中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事件中表现得软弱无力,特别是,它没能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并最终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事态促使爱德华·H·卡尔、汉斯·摩根索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关系理论家开始反思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有效性问题,对它的一系列基本假设和内在逻辑进行大胆的质疑,认为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用“应该如何”(shouldbe)的乌托邦式假设代替了“现实如何”(tobe)的理性主义思考,从而必定在现实国际政治中遭到挫败。⑩他们进一步提出了以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政治范式,从而创立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自此之后近三十年,现实主义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如此,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后来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思想财富。 二、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诸流派 20世纪50、60年代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在传统主义和科学行为主义辩论中发展的。这场争论尽管十分激烈,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一场虚假的战争” ,双方的争论仅仅是限于研究方法上的分歧,尽管这对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念和思想层面却鲜有深入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真正巨大进步是20世纪60、70年代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出现,以及它们在理论上的交锋,这些构成了延续至今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导潮流。所谓“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标签,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和经典现实主义。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世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核战争的恐怖阴云、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石油危机、全球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大大增强了全球相互依存的程度,从而引发了国际政治理论家们对世界政治本质的重新思考,他们开始反思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从早期理想主义的遗产中发掘出了有价值的思想,与世界政治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并逐渐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大主流流派。 自然,“新自由主义”的标签只是一种泛指,因其研究重点和具体观念的差异,其中还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这里,我们把它简单归纳为三个有代表性的流派: (一)相互依存理论 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使处于冷战中的人们认识到,核战争的结果无异于人类的集体毁灭;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环境生态等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加剧。这些深化了国际政治研究者们对于世界政治中相互依存的认识,也最终促进了相互依存理论的诞生。 相互依存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基欧汉(RobertKeohane)、约瑟夫·奈(JosephNye)和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Rosecranse)等。基欧汉现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奈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两人长期合作研究,成果丰硕,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国际关系理论学界被传为佳话。相互依存理论就是两人共同创立的,其代表作也多是合作完成的。主要有《跨国关系和世界政治》、《权力与相互依存》等。后者是相互依存理论的巅峰之作。罗斯克兰斯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其反映相互依存思想的代表作是《贸易国家的兴起》。 相互依存理论全方位挑战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设定。现实主义认为,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非国家行为体尽管存在,却不能发挥什么实质性作用,只是主权国家权力政治的从属物。 相互依存理论反对国家中心主义,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是世界政治的唯一行为体,越来越多的超国家和跨国家组织在国际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等。相互依存理论重视对跨国关系的研究,注重对一体化后果及影响的分析。现实主义认为,主权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军事上的安全,其次才会考虑经济、环境等事务。相互依存理论认为,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而且加强了军事、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领域全方位的“复合相互依存(ComplexInter dependence)”,现实主义从军事、安全等“高政治”向经济、环境等“低政治”过渡的优先次序被打破了,世界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以主权国家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间政治模式应该逐步让位于超越主权国家范围的众多跨国问题研究议程。 相互依存理论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理论独霸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状态,大大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野,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变革分析的思路和议程,为现代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相互依存理论或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新自由制度主义才得以诞生,并对于冷战后出现的全球治理论等最新自由主义世界政治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以至于相互依存理论的代表作《权力和相互依存》被誉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 在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以基欧汉为中心的一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被称为“制度理论(institutiontheory)”或“规制理论(regimetheory) ”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除基欧汉以外,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还有奥兰·扬(OranYoung)、恩斯特·哈斯(ErnstHass)等人。 与相互依存理论不同,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接纳了新现实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假设,如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等,尽管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及其后果有不同的解释。 与此同时,它还吸收了博弈论、理性选择等新的研究方法,使其理论分析更加严谨而实用。 根据斯蒂芬·克莱斯勒(StephenCrasner)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所谓“规制”指的是“一系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体对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的预期围绕它汇聚起来”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于“制度”或“规制”有不同的定义,但其基本含义大多包含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制度在规范行为体的行动,汇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的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ChoiceTheory)是新自由主义制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工具。理性选择理论又称公共选择理论,它最早来自经济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其基本观点包括,把集体行动的个体看作是富有理性的行为者,这些个体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自身行动中他们可以在权衡利弊后作出于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从而构成集体行动的一般逻辑。理性行为体通过功能、博弈和学习三种途径建立合作。 相应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起点是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家。自由制度主义同样承认国家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但它认为,即使是在无政府状态的自助的国际体系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基欧汉认为,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并不必然地依赖利他主义、理想主义、个人荣誉、共同目的、规范的内化或对某种文化价值观的共同信仰。 相反的,富于算计的理性的国家之间关系并不必然是冲突,国家的优先目标也并非仅仅是军事安全。在国际制度和规制的规范和强化作用下,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甚至在开始时创建制度主导合作的霸权国家消失后,霸权后的合作也仍然是可能的。 在这里,制度的力量逐渐发挥了独立而持久的作用,国家关注的不再是相对收益,而更多的是绝对收益。为此,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目标应当转移到探讨合作在何种条件下得以出现并维持,以及制度合作的演变上来。合作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并得以维持,行为体的预期就会受其规范,增加彼此获取的信息,建立信用体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最终推动该制度下所有行为体利益的最大化。 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借鉴了现实主义理性分析的前提和方法,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是可能的,从而在世界观上持有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它紧紧把握住了世界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解释。新自由制度主义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崛起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尤其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尽管基欧汉自己也承认它存在不少缺点 ,但它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争论构成了冷战结束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当然,制度主义并非这一时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全部,民主和平论(TheoryofDemocracyPeace)在20世纪70年代的出现及其在冷战结束前的“再发现”就是明证。 (三)共和自由主义:民主和平论 虽然“民主和平论”被认为是冷战后世界政治研究最有意义的成果 。但作为一种安全模式的思想,它早已存在,因而它被称作“重新发现的”(rediscov ered)理论 。最早提出类似理论的是康德,他论述了被称之为“永久和平”(PerpetualPeace)的安全模式。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的共和国组成的不断扩大的共同体可以在国际法的原则下最终达到“永久和平”。因为共和政体的制约机制能阻止共和国家冒险进行战争;而非民主国家是否进行战争则全凭独裁者不受制约的意志 。康德的思想被称作“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 ,它在一战前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中提出,“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决定自己制度的国家”“爱好和平”,“能够获得正义的保证,并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公平待遇而不至遭受暴力和损人利己的侵略” 。1919年J·熊彼特进一步提出“民主的资本主义能导致和平”的命题 。当代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新认识民主和平的问题,并逐步理论化系统化。斯莫尔(MekvinSmall)和辛格(DavidSinger)于1976年首先把民主和平作为一种基于经验事实的现象进行描述 ;1983年多伊尔(MichaelDoyle)在《康德、自由主义遗产与外交》一文中正式将“民主和平”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 ;冷战结束后,“民主和平论”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有关著作层出不穷,其中,布鲁斯·拉塞特(BruceRussett)在其著作《把握民主和平:冷战后世界的原则》中对它作了系统论述 。 作为一种关于国际安全模式的假说,现代“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有 :(1)国际关系中的一条经验法则是,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2)即使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彼此也不大会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为这有悖于民主的原则和理性;(3)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易于以武力解决争端。更有甚者认为,与民主国家相比非民主国家更加好战(War prone) 。 作为一种经验法制,“民主和平论”者的重要依据之一便是“民主国家少战争”的“经验事实”(em piricalfacts)。如果说康德的“永久和平”只是一种理想的话,那么当代“民主和平论”者则试图通过各种统计与分析,证明这一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普遍存在。斯莫尔和辛格及多伊尔认为,自1816年以来民主国家之间几乎就没有真正发生过战争 。 对此,“民主和平论”者的理由有二,一是民主国家内部的制度约束(institutionalrestraints),一是民主国家之间共同的民主规范和文化(normandculture) 。 一方面,“民主和平论”者认为,国内政治中发展起来的一些制度和规范影响一国对外行为模式,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在国内政治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对外政策决策上的不同。民主政体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进行有规则的政治竞争,因而民主国家国内政治矛盾的解决不是通过消灭对手而实现的,这使得民主社会无论从国家、地区还是个人层面上来说,都是稳定的。而在非民主国家的政治竞争中胜者得到全部,败者没有机会重新崛起;非民主国家的稳定必须建立在没有有效的的基础之上 。具体来说,制度约束体现为:首先,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决定政府要对选举实体(electionbody)负责。其次,民主国家政体中的分权(PowerDivision)和制衡(CheckandBalance)原则使得外交决策责任多元化,从而可避免作出一些极端的决定。另外,由于民主国家进行战争要经过公开辩论和民主政治诸环节的认可,故备战的时间更长,也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在时间上提供了缓冲机会。 对于民主的规范和文化因素,“民主和平论”者认为,民主国家所共同拥有的精神气质(ethos)也使得民主国家之间很少发生战争,这些精神气质的根本特征在于和平竞争和政治妥协。一个民主国家会设想其它民主国家也会以有规则和平竞争的办法解决争端,并且将其运用到对外关系中,因此,民主国家对其他民主国家的印象是积极的,从而民主国家彼此认为是和平的,并会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相反,民主国家同非民主国家之间缺乏这种抑制纷争的精神气质 。 尽管“民主和平论”从概念、事实到逻辑均存在着诸多缺陷,被为数不少的学者所批评 ,但因其一个暗含的逻辑便是世界和平的稳固基础在于扩展西方所认同的民主制度,因此它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政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开辟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思考的一条引人注目的蹊径。 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全球治理及其它 从20世纪新自由主义异军突起开始,它和同时诞生的新现实主义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和前两次大论战不同,双方一直未能分出高下,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所谓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合流的趋势。即论战的双方都从自己最初的立场退却,互相吸收对手的一些基本理论要素,使得它们在一些基本理论要素方面趋同,甚至基欧汉自己都承认制度理论被贴上自由主义的标签几乎是一种“误导” 。从而,争论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都大受影响。自由主义甚至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转向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特别是,1991年冷战以一种令人始料未及的方式戛然而止,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解释力不足的窘境令诸多国际关系理论家措手不及。这使得一些学者开始另辟蹊径,致力于发展一些解释力和预测性更为强大的理论。其中,从本质上属于自由主义传统的全球治理理论以其新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人注目。当代全球治理理论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是现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的詹姆斯·N·罗斯诺(JamesN Rosenau),此外还有大卫·赫尔德(DavidHeld)、奥兰·扬、恩斯特 奥托 泽姆佩(Ernst Otto Czempie)、马丁·休逊(MartinHewson)、马克·赞齐(MarkW Zacher)、克雷格·墨菲(CraigN Murphy)、多米尼克·鲍威尔(DominicPowell)等人。 罗斯诺对当代学理意义上的全球治理观念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分合(fragmegra tion)论”的世界观成为全球治理理论的哲学基础,为该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知识平台。“分合”(fragmegration)的英语单词是由“分散(frag mentation)”一词的前半部分(fragme )和“整合”(integration)一词的后半部分( gration)结合而成。该词的构成形象地表达了“分合论”世界观的思想内核:当代世界政治变迁的动因包含着分散化和一体化两个同时起作用的趋势,这两个因素在当代全球政治的进程中又分别指涉了全球化(globalizing)和区域化(localizing)的现象。当代全球政治的图景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当代世界中全球化和区域化在时间是共时性的(simultaneous),在空间上是相互交叠的(overlapping)。一方面,随着跨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全球公共问题领域的涌现以及公民政治技能革命性的提高,全球化的进展迅速而深入;另一方面,以众多的少数民族自治的要求、宗教和文化次团体的增生、形形色色认知共同体(epistemiccommunity)的出现为标志,区域化的趋势也日益突出。当代世界“分合”的进程正在三大领域展开。在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经济民族主义”(economicnational ism)。 相互交叠。在社会领域,“分合”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是“全球公民社会”(globalcivilsoci ety)意识就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国家自主权和权威的散失使得人们觉得必须依靠归属于适当的集体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并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恐怖组织和民族宗教分离主义势力就是最显著的例子。最后,在政治领域,全球化的动因使得传统的民族国家治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当代世界政治中越来越多的议题超越了民族国家主权的界限。在跨国和超国家层面上,主权国家处理政治事务时深受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制约。几乎与国际组织作用不断加强同步,一般民众的政治视野更加开阔,主权国家的政治决策也越来越难以博得大多数国民的支持。在“分合”进程的影响下,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权威结构大受侵蚀,当代世界政治体系正在经历意义深远的变革,这一变革集中体现在全球事务中的权威迁移(relocationofauthority)。 全球治理论者认为,推动权威迁移的因素来自六个方面 。首先是冷战的结束和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竞争的终结去除了两极结构的束缚,使权威迁移的进程在体系层面上成为可能。其次,两极结构的崩解造成了冷战后世界局势的动荡状态(turbulence) ,与此同时,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个世界日益缩小,这些前所未有的态势促使人们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政治组织形式。第三,公民的技能革命(skillrevolution)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界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同时更加容易地参与集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第四方面的因素来自次团体主义(subgroupism)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分化出大量有组织的实体,它们成为新的权威中心和忠诚目标。第五个因素是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全球化大大削弱了维系商业和金融关系的传统方式。最后,权威迁移的进程被不断出现的全球相互依存事态所加速,这些事态强化了跨国合作的密切形式,例如新近不断高涨的社会运动 。总之,权威迁移的动因来自“分合”世界观下同时展开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间的互动。有些情况下,超越国家边界的控制机制得到加强,而在另外的情况下,邻里间心理安慰和种族归属等需要则催生和强化了区域化的控制机制。 尽管当代世界事务大多数仍然是在主权国家管辖的框架内展开的,但是随着国家内部和外部各种新的控制机制的出现,越来越“呼唤全球政治权威甚至治理的新形式。” 罗斯诺把这种“新形式”称作“权威领域(spheresofauthority,SOAs) ”。所谓权威领域,指的是一些可以行使权力的行为体,在各自相应领域里可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服从。与国家主权权威不同的是,这种服从主要不是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获得的,其服从主要来自民众对于它的信任和认可。权威领域往往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并且常常不具有领土性,它可能是全球性的,也可能是区域性的,同时其影响范围在不断地发生扩大或缩小的变化。 国家主权权威向形形色色的权威领域的迁移是当代世界政治变革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许多问题上国家也要和其他权威领域一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力以获得人们的认同。当代世界政治的主轴开始从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统治(governent)向以权威领域为中心的“治理”变革 随着世界政治分合趋势的不断发展和权威迁移的不断加速,国内(domestic)和国外(foreign)之间的分野不断淡化,以前清晰坚固的划分国内和国外的边界(boundary)日益模糊和易渗(porous),以权威领域为基础的治理(governance)则大行其道。特别是,众多全球公共问题的出现使得全球规模的治理成为世界政治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总之,“治理从头起便须区别于传统的政府统治概念”。 全球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回归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不同,全球治理论大胆地放弃了国家中心论的基本限定,把世界政治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纬度,敏锐地发现了其中最新的发展趋势。在本体论和世界观上,全球治理无疑是自由主义传统和全球主义的融合,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一方面没有彻底放弃实证主义的实在论和个体主义,同时也能够吸收诸如建构主义和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的社会建构方法和整体主义,这无疑折射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精神,为走进新千年的五彩缤纷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方法和门径,不仅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创建富有启迪意义,还为解决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困境指明了一条有益的道路。 国际关系论文: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历史逻辑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5页) 今天,中国正在向现代化转型,与之相应,在理论思维上,中国也要达到一个新高峰和新境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时代,而国际关系理论正是中国学人认识和把握这个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思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哲学层面,哲学层面谈的是本体论问题,另一个是逻辑层面,涉及的是方法论问题。当然,方法论问题也属于哲学问题,但就逻辑而言,它本身就是方法论问题。人类最初的理性思维方法是形式逻辑,其特点是排斥矛盾,强调一致和同一性。其极端发展就是近现代数理逻辑的出现。数理逻辑从笛卡尔开始,直到布尔建立逻辑代数,语言被固化为数学符号以尽量减少歧义。形式逻辑在微观和程序性较强的认识领域产生了积极作用,计算机的出现就是这种作用的物质成果。形式逻辑因其排斥矛盾的特点,所以在社会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始终缺乏具有革命意义的突破。 近代形而上学是形式逻辑在思维领域发展的高峰,它把本来是完整的世界切割成无限细微的片段,微积分既是这个时代的成就又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象圆一样是个不可分割的社会科学被切割成无限多的直线片断。但不管学科分得如何细微,当对微观世界的研究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人们就发现世界本是整体性联系着的,为了研究树木就必须研究森林,需要把这些很细的部分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联系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辩证逻辑。康德、黑格尔就出现了。黑格尔是辩证逻辑的集大成者,他将原先被学科分解的肢离破碎的科学纳入沿着必然性发展着的和联系着的整体。但他的辩证法也有单线性的缺点,客观世界的演进按照其主观逻辑并服从于主观逻辑。这就产生了必然性被必然性所否定的悖论。二十世纪的科学实验,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大千世界其实有着许多处于不同参照系,或着说不同时空结构中的不同必然性,其中只是被纳入人的思维逻辑即被认识和控制并服务于人的事件的才是我们人类的必然性,人们没有认识到的其他事件的必然性,对人而言则是偶然的。也就是说,必然性是多线条的,偶然性是联系这些“必然性”线条的结点。这是黑格尔的主观逻辑无法解释的更为复杂的大逻辑,这个逻辑我称之为“历史逻辑”。历史逻辑,顾名思义,就是历史本身的逻辑。 这里所说的“历史”不仅是人的历史,而是包括人的历史在内的自然历史,这里所说的“逻辑”,就是历史的必然性。逻辑是必然性的核心内容。关于历史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历史合力”思想,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思想,都给我们提供了理解问题的线索。1890年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写道:“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行,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象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希望都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第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479页。) 特定的规律只能是特定时空结构中的历史运动。人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客体。人的认识本身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人类,不管其个体还是总体,其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认识的事物,对人而言,是无限和绝对的,而可认识的事物是有限和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对自然的认识,对必然性的把握是脆弱和有限的。世界是多参照系下的物质的多元存在。因此,真正的偶然性只是人类认识之外的其他事物的必然性。而我们传统上讲的必然性则是对人而言并被人的主观逻辑所规定了并通过实践性扬弃了的偶然性。人的必然性的尽头则是偶然性即没有参与认识主体历史并存在于其他事物中的必然性。比如中美撞击事件,对美国的认识而言,是必然的,因为它决定要来南中国海,但对中国来说,则是偶然的,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美国人主观逻辑中的“必然性”。双方磨合的结果便形成了历史逻辑本身。这种逻辑为中美双方所认识并形成新的即更接近历史逻辑的主观逻辑。对国际关系而言,决定其逻辑走向的则是国家间动量在兴衰中转化和守恒,这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经济、政治等在内的动量转换;转换的结点由偶然事件所拉动,并由此引起原有必然性的终结,如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凡尔赛体系;1917年十月革命引起两个阵营和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因此,人类历史的必然性扬弃并改变着偶然性,同时偶然性也扬弃和改变着人类历史。 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黑格尔),多元共和是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不同事物存在于不同的参照系之中,运动是参照系转换的结果。不同的参照系中的物质运动有不同的坐标,不同坐标中的物质运动则有不同的必然性。不同必然性间冲突,并在冲突中相“磨合”,最后形成一个类似恩格斯晚年所称的“历史的合力”,合力运动的轨迹便是自然历史逻辑演化的轨迹。人类只有认识和利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轨迹;人类只有根据主观逻辑主动认识、能动地利用历史逻辑,而不能取消历史逻辑。历史逻辑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由多种必然性相联结、多种运动矢量相合成的开放的多棱巨网。这张巨网是以非逻辑的方式,以散状分布的偶然性事件为结点,由包括人的个性在内的诸多偶然性相互冲突和磨合后共和而成的结果。一句话,历史必然性是偶然事件之间无数有限连线联结的总和,也是人思维对历史现象的事后抽象。 黑格尔的“必然性”是对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的扬弃性继续,而同一律与必然性存在的前提是坐标同一和时空同构。但世界本质是处于不同坐标系、不同参照系和不同时空结构中,因而具有不同必然性的物质运动的共和。 从这个意义上说,偶然性是历史逻辑的先导,它牵动着历史的量变,也带动着历史的质变。不是偶然性服从于人类认识到的“历史必然性”,而是人的认识要首先适应由偶然性联结而成的“历史合力”。因此,自然历史运动的法则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而人类历史运动的总路线是自然与自觉的统一,是历史逻辑与主观逻辑的统一。逻辑存在于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既定参照系之中,非逻辑则是诸多不同参照系因而不同逻辑体系中存在着的事物的动量交换的方式。意识是历史逻辑中的能动要素,人类只是历史逻辑构成的片断。人类历史的必然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自然历史的必然性则是客观与客观的统一。必然性是逻辑化的后果,就其形式而言,历史逻辑似乎是包括思维个性在内的偶然事件辩证作用后,所产生的环环相扣和无始无终的逻辑链。 国际关系是历史逻辑自我展示的形式之一,就其内容而言,历史逻辑似乎是包括国家意识形态在内的国家力量相互转化和动量守恒的轨迹。具有质变化意义的新历史多不发生在原有必然性的肯定过程之中,而是往往发生在被必然性抛弃即被否定的地方并以此为前提。比如东方文明向西方的文明转换并没有发生在东方文明发展的峰巅地带,而是发生在被中世纪文明的必然性抛弃的大不列颠孤岛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并没有发生在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而是发生在被资本主义抛弃的国家等等。对此,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有较明白的表述,他说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的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90页。) 但是,作为学科的国际关系也有自己的学术特点,而学术间不同特点的产生则是由于其逻辑原点的差异。国际关系理论是以国家主权为逻辑原点,其实践是以国家风险为代价。国际关系实践不能在实验室中预制和勘误,因此,国际关系理论也不能在实验室中证实和证伪。 有人将证伪作为认识真理的基础,其实,科学哲学中证伪主义本身也有伪问题的方面:证伪的前提是用于证伪的信息必须完全。在实践中,信息不可能完全:从横向说,我们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与我们处于同时期的所有信息,从纵向说,我们甚至不能认识和把握每分钟之后我们面临的所有新信息。比如我们无法把握一场风暴是否由遥远的一只蝴蝶扇翅所致(即蝴蝶效应),也不能预知一只蝴蝶的某次扇翅是否在将来会引起一场风暴。有人说,我当然知道明天将要发生的事,这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回答,这与恩格斯曾批评一些人用踩死一只蚂蚁的庸俗方法来证明死就是死,而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样。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证伪和证实的“真”与“假”的判断永远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完全的和绝对的证伪和证实都是不可能的,绝对观念的真理性在鲜活的历史逻辑面前没有立足之地。换言之,如果证伪或证实(实证)方法可以获得绝对正确的原理,人的历史就不会犯重大错误,至少不会犯重复性的重大错误。而事实上的情形是,新一代人总在重复前几代人的错误。 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1844年恩格斯提出“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历史逻辑”的提出,就是一个将逻辑归还历史的过程。 历史逻辑以非逻辑、偶然性为主导的存在方式,不仅使国际关系理论有了更生动的色彩,同时使国际关系学科有了实践品质;国家风险的不可实验和不可重复性质,又使国际关系的实践品质高于其他许多学科。这就要求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学者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品格:它要求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学者不仅要有能力解释世界,更要有能力改变世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束之高阁的所谓“逻辑体系”,其教学目标也不应是为了培养脱离实践的“神圣家族”,与此相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在于研究发生在中国时空结构中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性,并通过积极实践,将其他时空结构中的国家发展的必然性与中国发展必然进程相融合。因此,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不仅要有“中国主体”的概念,从长远考虑,还要有“中国价值”的概念。前者服务于中国崛起前与世界的关系,后者服务于中国崛起后与世界的关系。肯定即规定。中国价值,是一个中国规定世界同时又为世界所规定的概念,价值之间的主体是多元和平等的。 由于国际关系学术所具有的国家风险特点,国际关系学科要求其研究人员不仅要有相应的能力,而且要有特殊的国家责任的意识。外交无小事,对此基辛格有深刻的论述,他说: 学者分析国际体系的动作;政治领袖则建立国际体系,分析者与从政者的观点大异其趣。分析者可自定研究主题,而政治人物所面对的却是客观环境塑造的问题。分析者可投入充分的时间追求确切的结论;但政治领袖最大的挑战却是时间压力。学者没有风险,如果结论错误,大可重新来过;政治领袖却只有一次选择,一旦出错便覆水难收。学者可掌握所有相关事实,其成败取决于个人学养;政治人物必须在眼前无法断定利弊得失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历史对他的评价将根据他如何明智地面对无可避免的变局,尤其是他如何维护和平而定。”(《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基辛格是一位实践性较强并对国际关系有较大贡献的学者,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在这里婉转批评国际关系研究的坐而论道和不负责的经院学风,国际关系是有很强的实践目标即国家利益,而可以参与实践的国际关系理论附带有国家风险的。这就使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的专家,而应是致力于改变历史的实践并对国家命运负责的学者。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首先要解决中国崛起带来的利益变化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有一种重政策,轻利益研究,将“不违背政策”当作限定研究原则的倾向。但政策是随国家利益而非政策变化,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研究出这种变化,那我们的研究就只能走向僵化和空泛。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要讲中国价值和中国的国家利益,要为中国崛起服务,为平等地立于民族之林服务。其次,历史逻辑的多元性和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主体性,要求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要有中国的立场,没有这个立场,就不会有鲜活的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具体到研究方法,方法论不要走向庸俗,古今中外的方法论都有其合理的价值,但不合理的运用,则反会窒息科学。比如现代学术强调要学习西方,写文章要讲究完备的注释。其实,中国古代学术研究对注释的要求恐怕在当时只会嫌其过而不会嫌其无,但在其达到高峰之际反成了窒息科学的桎梏。五四时期及中国共产党时期提倡新文化,打破了这种种学术桎梏,大大地解放了科学并使其成为大众可能参与的文化活动。中国“”又将这种本有积极意义的活动推向极端并使其走向庸俗,这又从另一面窒息了科学和科学精神。今后我们当总结方法论发展的历史,科学地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本身是最革命的东西,方法不能成为窒息科学和僵化思想的工具。历史逻辑中偶然性的主导性地位要求国际关系学者具有特殊的学术品质,即在学术上他是学理性的,而在实践及其认识上,他又是艺术的和政治的。国际关系本质上是一门艺术。 国际关系论文: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摘 要 历次科技革命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最重要的影响是: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对南北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促使人类战争观念的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关键词 科技革命 国际关系 演变 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革命性的质的突破和飞跃。它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和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对南北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1 近代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近代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历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证明了这一点。近代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大革命,这场革命造成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交通的大发展,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各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人类社会从手工工场时代跃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不仅使一直以来处于欧洲文明边缘的小岛国——英国因为最早开始了这场革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萌芽。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虽然15世纪、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大洲之间开始发生交往,但这种联系是不经常的、片面的,因而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工业革命后,随着天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航海事业达到空前规模,各大洲内部和各大洲之间开始了经常性的、较为密切的联系,全球性的国际关系才开始逐渐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后期开始,以电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标志,它引起了电灯、电话、电报和电动机的出现,以及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航空业和铁路、公路交通、化学工业等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并最终促使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国际关系的发展从此具有了明显的全球性、整体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影响。而每个国家,特别是一些主要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会对全球国际关系产生各种影响,特别是由于国家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几个在经济、军事实力方面对其它国家具有压倒优势的强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常起着主导的作用,并相互争夺世界霸权。而在这次科学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德国和美国,英法紧随其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国家要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最终在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大战。先后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并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了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霸的两极格局。两次大战的发生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科技革命造成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 近代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清楚地说明,伴随着科学技术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国际关系格局也总是发生着相应的变化。19世纪英国称霸世界,20世纪上半叶德国对英国霸权的挑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都是与这些国家在当时世界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密切相关的。 2 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近代的两次科技革命以及它们引起的产业革命延续时间长达上百年,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往往被其他方面的影响所掩饰,因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虽然深刻,但表现却并不是非常明显,这影响了对于科学技术因素的重视程度。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的新技术革命是以原子能、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与前两次相比不仅更加直接和明显,而且更加深刻和广泛。 (1)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解体,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力量对比的变化,科技革命引起一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革命性增长,从而导致国际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军事实力长期是国际较量制高点。大国都倾力于军事领域,追求着由军事强国而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科技力在国力中逐步取代军事力成为国际较量的一个制高点。在新的形势下,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并最终解体,由此导致两极格局的终结。与此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兴起不仅使日本、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而且,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在近二十年来急剧上升,这些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着国际关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国家主权是国家固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最重要属性,表现为一国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正是由于这一根本属性,国家才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也才能成为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具有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共享的特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念正日渐受到挑战和侵蚀。特别是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使每个国家在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没有了秘密。此外,地理上边界的重要性也被国际分工、国际市场体系和科学技术在国际间的转移和流动而极大地削弱了,因而给每个国家维护自己的主权带来了威胁并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已经使国家拥有绝对的主权是完全不可能的了。当所有的国家都在声明它们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一个本质上互相依存的世界的运转和管理所需要的协定,正在慢慢地侵犯着它们的主权。而在未来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社会,国家主权的部分削弱和部分让渡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意义的国家主权概念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 (3)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南北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与近代的科技革命相比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耗资大。新研究项目的开展,新产品的开发,实验设备的配置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二是需要很高的综合科研销售系统,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全面、系统、发达的基础科学,齐备的科技人才,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技术,一流的实验条件,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完善的产品推广销售系统等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处于领先地位的新产品能够迅速研制、开发、利用并销售出去。 新技术革命所具有的这两个新特点使绝大多数科研活动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能力进行,致使世界科技活动的8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到20%。而在年人均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科技人员的数量等方面,发展中国家都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南北科技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而其引起的后果将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以低价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成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因其的落后而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出口廉价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以换取外汇,再从发达国家高价进口制成品。这种不平等贸易使本已十分巨大的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也会因此而不断深化甚至还可能激化。 (4)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曾发生过大小数千万次的战争,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作战能力、打击力、杀伤力、破坏力都远不能与今天相比。今天,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大量新型武器的产生,战争的领域向上扩展到了“无高不可攀”的境地,向下则可潜入到海底深处。山障、路障等在高科技武器的作用下,失去了昔日的威风。在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国的空军急速开赴远在1.3万km之外的马岛进行空战;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空军远涉重洋,长途飞行3 200km,进行大规模空袭。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着夜战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使夜战场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单向透明”的战场,多国部队主要的作战行动大都放在夜间进行,取得了良好的作战效果。核武器的出现及其所具有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更是使现代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在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处于一种一按电钮就可以在一瞬间全部毁灭的状况之中。过去认为交战国必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战胜国从胜利中所得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的想法,已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为历史所淘汰了。也就是说,人类的战争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在当今时代依靠科技优势,通过和平手段来追求、实现国家目标,已有了可能。制约世界战争的和平因素正在增长。正是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60年以来世界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处于总体和平状态的重要原因。 3 结论 总而言之,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着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21世纪是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哪个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也就会在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 国际关系论文:试论近现代国际关系中主权观念及实践演变 [论文关键词]政治主权 经济主权 文化主权 [论文摘要]主权是政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实践内容。在近现代国际关系近4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主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正确认识这种代际演变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给国家主权适当的定位。 一、近代国家主权的早期实践 主权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在权力的意义上它的出现与国家是同步的。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国家主权从未得到过法律形式的确认,甚至国家本身也还没有对主权的系统和理性的认识,但对最高权力的追求始终是国家本能的目标,实际上也存在着主权的意识。到14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丹,首次提出主权概念,并以此作为当时世俗君主与基督教教会斗争的武器。15、6世纪的欧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的运动,大量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独立自主的邦国和君主国组成的新格局。按恩格斯的说法,“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新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1] 1618年,拥护宗教改革,反对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哈布斯堡王室统治的新教联盟与天主教联盟之间因奥地利统治者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新教徒的政治权利而爆发了战争,在随后30年中,当时欧洲大国君主先后卷入战争,使德意志内部邦国之间的宗教战争成为一场席卷欧洲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到1648年,战争在参与各方签署《威斯特伐利呀亚和约》后宣告结束。在和约中,启蒙学者提出的国家主权主张首次通过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国际条约而得到确认。国家主权原则首次在国际关系中被付诸了实践。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是欧洲有史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几乎欧洲所有大国都参加的政治会议。教皇虽派使节参加了会议,但首次作为会议的旁听者,世俗的君主国家成了会议的主角。国家、战争等这些曾经为教皇把持的重要权力转移到外交家和政治家的手中,这种以世俗的主权国家举行会议解决国际问题做法开创了先例,标志着国际关系开始了崭新的时代。和约的签订更表明国家主权的原则正式被应用到国际关系的实践当中了。和约关于卡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享有同等地位的规定,彻底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主权原则彻底的摆脱了神权的束缚而开始成为一个世俗的概念。和约缔结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的制度,从而把主权原则日常化为国家基本的行为准则。 关于威约在国家主权原则方面的重大价值,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科尔顿作过高度的评价:“和约标志着国际法法上现代欧洲国家体系的出现。聚会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外交家们代表着,不承认有任何有上级和公共约束力的独立势力。再没有任何人能说欧洲在宗教、政治或者其他方面具有真正意义的统一。欧洲被认为是由大量毫无联系的、主权的、自由的和分离的原子,即国家所组成。这些国家按照他们自己的法律行动,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组成或者解散联盟,交换大使和使节,抉择战争与和平,根据均势的变化而转变立场”。[2]其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国家主权作为进步的国际关系原则,虽在近代长期被看作是欧洲国家的专利。但这一概念的内在逻辑使其最终突破欧洲的地域,开始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延展。最早接过主权旗帜的非欧洲国家固然是美国,但美国与欧洲列强在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相近的本质决定了它在政治地域概念上与欧洲没有太大的差别。真正突破欧洲主权藩篱的是拉丁美洲和日本。18世纪末和19 世纪初席卷拉丁美洲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独立运动是欧洲以外的国家争取主权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运动。经过长期的斗争,到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先后出现了18个独立的主权国家,1823年美洲各国举行的巴拿马会议提出了“尊重各个缔约国的主权”和“不干预的原则”,著名的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玻利瓦尔还提出:“我们每个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是与整个大陆的独立与主权不可分割的”[3]。引申出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主权新原则。1826年美洲大陆会议确认了这些原则,在与会国签订的《团结、联合和永久同盟条约》中,规定了共同维护各个缔约国的主权与独立;各缔约国的争端通过调解和仲裁来解决;努力发展外交政策的共同基础,但不干涉缔约国自己的决定等原则。近代日本曾与其他国家一样,经受过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干涉,但经过“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发展的道路,确立了自己的独立主权地位。 二、20世纪上半期国家主权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一战的爆发和战后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主权主要局限在欧洲国家之间相互认可的现状。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一批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开始打破了主权在地域范围上的有限性,使争取国家主权成为世界性的进步潮流。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产生,使国际关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具体到国家主权方面,一战主要在两个方面推动了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实践中的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其一 在国际法的意义上,作为一战的产物,国际联盟是国际社会第一次以全球性的法规的形式确认主权。使国家主权和独立不受侵犯的国际关系的新原则从此确立起来。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国联的这些建议并未被当时的欧洲列强所尊重,即使在凡尔赛和会期间,不仅战败国和落后国家的主权得不到尊重,实力稍弱的国家也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好处,一度对建立国联持积极态度的美国最终拒绝加入,注定了国联最终失败的结局。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微细的整个国家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4]。到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的兴起,最终埋葬了国联。 其二 俄国十月革命。苏维埃俄国不仅率先提出了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有权拥有自己的国家的主权的主张,在苏俄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对外政策性文件《和平法令》中,宣布“凡是把一个弱小的民族合并到一个强大的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同意合并、希望合并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侵占和兼并别国领土的行为……最后不关这个民族是居住在欧洲还是居住在远隔重洋的国家,都是一样”[5]。在苏俄那里不仅率先宣布了主权独立的原则还身体力行地在对外关系中付诸了初步的实践,在国际关系中树立了尊重弱小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地位的典范。1919年的《苏俄政府第一次对华宣言》中,苏俄政府宣布“放弃一切特权,废弃俄过商人在中国境内的一切商站。任何一个俄国官员、牧师和传教士不得干预中国事务。如有不法行为,应依法受到当地法院的审判。在中国除了中国人民的政权和法院不应当有其他的政权与法院”[6]苏联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宣布尊重中国主权,废弃在华特权的国家。 列宁时期苏俄的主权政策为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实践开创了良好前景。但到斯大林时期,苏联逐渐偏离了这一轨道,苏联在与弱小的国家打交道时不仅不尊重其主权独立,而且公然侵犯别国主权。二战后,苏联在“有限主权论”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理论指导下大肆干涉别国内政。从而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而苏联解体的直接表现,就是大批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而成为主权国家。 三、二战后主权观念的演变 二战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广泛付诸实践的重要转折点。二战战后国际社会痛定思痛,联合起来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宪章》宣布“欲免使后世再糟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残不忍睹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类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以及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的环境,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随着联合国把主权原则确立为基本的原则,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使这一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得到普遍的认可。 60年代,除了非洲国家获得主权地位,完善了主权国家体系和国际社会进一步强调国家主权不容侵犯的原则外,国家主权在实践中最显著的成就表现在:经济主权的提出和不断强化方面。基于经济受支配导致国家主权不完整的事实,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就明确表示,西方对本国资源和经济命脉的控制是贫困和落后的重要根源,加深了政治依附和实际上的主权不完整。因此,他们在制定国内经济发展战略时,首先把矛头指向了,西方国家在其国内的经济势力,普遍地宣布取消原宗主国的经济特权。 1974年的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规定了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经济主权原则。1974年12月,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把经济主权的规定加以了法制化的规范,明确规定了每个国家对其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等。该宪章是自《联合国宪章》来国际社会在国家主权规范方面最重要的文件,如果说后者确立了国家政治独立的话,前者则确立了经济主权的国际关系原则。无论是在对主权内容的明确性方面,还是在内涵方面都是对联合国宪章的重突破和发展。体现了主权意识在在经历了长期的国际关系的实践发展后在国际社会不断的强化和深化。在国家主权的意义上,拥有了与联合国宪章同等重要的国际法的价值。70年代也因此成为国家主权实践的黄金时期。 进入90年代,国家主权的内涵出现新的变化,文化主权成了国际社会关注新焦点。“9·11”事件以来,在文明冲突论日益盛行,文化的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主权作为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概念,是在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侵蚀和文化霸权而提出的。西方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和主导力量,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还包括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推广,想使西方式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把经济全球化异化成了一场霸权色彩浓厚的文化扩张运动,面对西方文化扩张战略的挑战以及全球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表现出的紧张关系,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发达国家赋予了主权以更多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文化主权的概念。把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同维护国家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放在了国家主权战略的重要位置。 四、结语 从主权的概念与实践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主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惟一不变的是它作为国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力,是国家在内部事务方面不受干预的和最高的权威。虽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一理念有所弱化。但它仍将是今后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当然,论及国家主权的演进时,一种主权的一个方面被强调,并非意味着主权本身趋于单一性。20世纪60年代经济主权的提出突出的是国家对控制自然资源和天然财富的紧迫性,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主权的突出并不意味着政治独立和经济主权问题已经不复存在或者已经得到切实的解决,而这是由于特定的国际背景,使文化主权在各国主权考虑中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主权的其他内涵和地位也可能因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由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 国际关系论文: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流 摘 要: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构成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注重理性个体的作用,坚持国际关系发展的进步论。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康德、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开始,经过相互依存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占据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半壁河山。冷战后以全球治理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新的方向上进行探索,注重对非主权国家行为体和世界政治中的社会性力量的研究。 关键词: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和平;全球治理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学的重要传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主流流派之一。D 曼宁把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如下几点:自由主义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并且是可以教化的;个人的自由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个人自由与福利、社会正义和安全有赖于法制;自由主义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它认为合于理性的人类社会的规范设计是可以实现的。①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②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传统。 一、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传统:从康德到威尔逊 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在启蒙运动中,一批睿智的思想家高擎理性主义的大旗,对以欧洲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为代表的腐朽“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挞伐。理性主义和人类尊严的思想激流以摧枯拉朽之势无情地荡涤着几百年来一直禁锢人们头脑的陈腐渣滓。人类似乎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智慧。正如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Kant)所言,这是一个“让光明照亮人类的思想的黑暗角落”③的时代。 尽管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大多是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般的哲学问题,但也有些思想家在此哲学基础上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了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JohnLocke)、让 雅克·卢梭和康德。这些思想家确立了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与中世纪的神权和蒙昧主义不同,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天然禀赋。理性个人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这乃是一种“自然状态”。而国家不过是社会中的个体之间订立“契约”的产物,其唯一目的就是保障人们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自然权利。④ 在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中,对后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康德。在西方自由主义发展史上,康德的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洛克“免于侵害”的消极个人自由观念不同,在康德那里,个人自由的理念强调的是个人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或者说,人是自由的,他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立法。政府应该在法律和正义的原则下维护个人的安全和福利。与马基雅维里相反,康德认为个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积极的个人自由观是康德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⑤在国际政治哲学方面,康德认为,国家之间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理性,最终会使国家之间的关系从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过渡到法制状态,从而实现“永久和平”的目标。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对于后世的共和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即民主和平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此我们将在后文详细论述。 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国际政治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思想是传统的均势论,以梅特涅和俾斯麦为代表的欧洲政治家们成了维持欧洲均势的大师,他们试图通过复杂致密的结盟关系来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异于对这些努力的无情讽刺。为此,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和学者们开始对人类理性进行深刻的反思,希望摆脱这种均势论宿命式的悲剧,这直接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现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总统兼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约翰·默里(JohnMurray)、帕克·穆恩(ParkerT Moon)和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齐默恩(AlfredE Zimmern)、菲利浦·诺尔贝克(PhilipNoel Baker)和大卫·米特兰尼(DavidMitrany)等人。 理想主义否认人性恶的本质是导致国家间冲突和战争根源的现实主义观点。齐默恩认为人类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化。之所以发生战争不是人类缺乏国际共同体的观念,而是知识的局限使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⑥如威尔逊所言:“恶与善俱来来,纯金常被侵蚀”⑦。也就是说,尽管人的天性中存在着愚昧和无知,而独裁者也可以利用这个弱点实现自己的野心,但是教育和宣传的力量可以克服这个弊端。因此,理想主义者十分重视对于民众的教化。同时,世界人民的交往也有助于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充分发挥,彼此形成世界共同体的观念和国际主义精神,从而在根本上杜绝战争的根源。 在国际政治领域,理想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依靠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力量来追求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和普遍正义。这集中体现在威尔逊对于战后安排的“十四点”方案,以及作为该方案的直接成果———国际联盟的建立上。威尔逊学者和政治家的双重背景使他可以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和平方案付诸实践。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美国国会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了“十四点”计划作为构建战后世界和平的基本纲领。针对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些国际政治弊端,“十四点”计划主张,各国应当放弃秘密外交、取消贸易壁垒、公海自由航行、鼓励民族自治、裁减军备等;作为“十四点”计划的核心,威尔逊强调战后应当建立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的国际组织。威尔逊的这一国际组织方案以集体安全原则取代了均势原则,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也集中反映了理想主义的国际秩序理念。理想主义认为一战前的均势体系的瓦解及一战的爆发,是各国漠视国际法和国际道德正义原则的恶果,而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⑧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是这一理想主义理念的伟大试验⑨。它所体现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后来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但国际联盟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政治进程中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事件中表现得软弱无力,特别是,它没能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并最终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事态促使爱德华·H·卡尔、汉斯·摩根索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关系理论家开始反思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有效性问题,对它的一系列基本假设和内在逻辑进行大胆的质疑,认为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用“应该如何”(shouldbe)的乌托邦式假设代替了“现实如何”(tobe)的理性主义思考,从而必定在现实国际政治中遭到挫败。⑩他们进一步提出了以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政治范式,从而创立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自此之后近三十年,现实主义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如此,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后来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思想财富。 二、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诸流派 20世纪50、60年代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在传统主义和科学行为主义辩论中发展的。这场争论尽管十分激烈,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一场虚假的战争” ,双方的争论仅仅是限于研究方法上的分歧,尽管这对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念和思想层面却鲜有深入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真正巨大进步是20世纪60、70年代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出现,以及它们在理论上的交锋,这些构成了延续至今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导潮流。所谓“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标签,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和经典现实主义。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世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核战争的恐怖阴云、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石油危机、全球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大大增强了全球相互依存的程度,从而引发了国际政治理论家们对世界政治本质的重新思考,他们开始反思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从早期理想主义的遗产中发掘出了有价值的思想,与世界政治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并逐渐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大主流流派。 自然,“新自由主义”的标签只是一种泛指,因其研究重点和具体观念的差异,其中还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这里,我们把它简单归纳为三个有代表性的流派: (一)相互依存理论 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使处于冷战中的人们认识到,核战争的结果无异于人类的集体毁灭;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环境生态等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加剧。这些深化了国际政治研究者们对于世界政治中相互依存的认识,也最终促进了相互依存理论的诞生。 相互依存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基欧汉(RobertKeohane)、约瑟夫·奈(JosephNye)和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Rosecranse)等。基欧汉现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奈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两人长期合作研究,成果丰硕,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国际关系理论学界被传为佳话。相互依存理论就是两人共同创立的,其代表作也多是合作完成的。主要有《跨国关系和世界政治》、《权力与相互依存》等。后者是相互依存理论的巅峰之作。罗斯克兰斯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其反映相互依存思想的代表作是《贸易国家的兴起》。 相互依存理论全方位挑战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设定。现实主义认为,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非国家行为体尽管存在,却不能发挥什么实质性作用,只是主权国家权力政治的从属物。 相互依存理论反对国家中心主义,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是世界政治的唯一行为体,越来越多的超国家和跨国家组织在国际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等。相互依存理论重视对跨国关系的研究,注重对一体化后果及影响的分析。现实主义认为,主权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军事上的安全,其次才会考虑经济、环境等事务。相互依存理论认为,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而且加强了军事、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领域全方位的“复合相互依存(ComplexInter dependence)”,现实主义从军事、安全等“高政治”向经济、环境等“低政治”过渡的优先次序被打破了,世界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以主权国家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间政治模式应该逐步让位于超越主权国家范围的众多跨国问题研究议程。 相互依存理论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理论独霸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状态,大大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野,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变革分析的思路和议程,为现代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相互依存理论或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新自由制度主义才得以诞生,并对于冷战后出现的全球治理论等最新自由主义世界政治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以至于相互依存理论的代表作《权力和相互依存》被誉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 在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以基欧汉为中心的一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被称为“制度理论(institutiontheory)”或“规制理论(regimetheory) ”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除基欧汉以外,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还有奥兰·扬(OranYoung)、恩斯特·哈斯(ErnstHass)等人。 与相互依存理论不同,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接纳了新现实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假设,如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等,尽管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及其后果有不同的解释。 与此同时,它还吸收了博弈论、理性选择等新的研究方法,使其理论分析更加严谨而实用。 根据斯蒂芬·克莱斯勒(StephenCrasner)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所谓“规制”指的是“一系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体对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的预期围绕它汇聚起来”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于“制度”或“规制”有不同的定义,但其基本含义大多包含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制度在规范行为体的行动,汇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的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ChoiceTheory)是新自由主义制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工具。理性选择理论又称公共选择理论,它最早来自经济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其基本观点包括,把集体行动的个体看作是富有理性的行为者,这些个体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自身行动中他们可以在权衡利弊后作出于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从而构成集体行动的一般逻辑。理性行为体通过功能、博弈和学习三种途径建立合作。 相应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起点是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家。自由制度主义同样承认国家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但它认为,即使是在无政府状态的自助的国际体系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基欧汉认为,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并不必然地依赖利他主义、理想主义、个人荣誉、共同目的、规范的内化或对某种文化价值观的共同信仰。 相反的,富于算计的理性的国家之间关系并不必然是冲突,国家的优先目标也并非仅仅是军事安全。在国际制度和规制的规范和强化作用下,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甚至在开始时创建制度主导合作的霸权国家消失后,霸权后的合作也仍然是可能的。 在这里,制度的力量逐渐发挥了独立而持久的作用,国家关注的不再是相对收益,而更多的是绝对收益。为此,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目标应当转移到探讨合作在何种条件下得以出现并维持,以及制度合作的演变上来。合作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并得以维持,行为体的预期就会受其规范,增加彼此获取的信息,建立信用体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最终推动该制度下所有行为体利益的最大化。 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借鉴了现实主义理性分析的前提和方法,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是可能的,从而在世界观上持有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它紧紧把握住了世界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解释。新自由制度主义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崛起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尤其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尽管基欧汉自己也承认它存在不少缺点 ,但它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争论构成了冷战结束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当然,制度主义并非这一时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全部,民主和平论(TheoryofDemocracyPeace)在20世纪70年代的出现及其在冷战结束前的“再发现”就是明证。 (三)共和自由主义:民主和平论 虽然“民主和平论”被认为是冷战后世界政治研究最有意义的成果 。但作为一种安全模式的思想,它早已存在,因而它被称作“重新发现的”(rediscov ered)理论 。最早提出类似理论的是康德,他论述了被称之为“永久和平”(PerpetualPeace)的安全模式。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的共和国组成的不断扩大的共同体可以在国际法的原则下最终达到“永久和平”。因为共和政体的制约机制能阻止共和国家冒险进行战争;而非民主国家是否进行战争则全凭独裁者不受制约的意志 。康德的思想被称作“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 ,它在一战前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中提出,“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决定自己制度的国家”“爱好和平”,“能够获得正义的保证,并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公平待遇而不至遭受暴力和损人利己的侵略” 。1919年J·熊彼特进一步提出“民主的资本主义能导致和平”的命题 。当代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新认识民主和平的问题,并逐步理论化系统化。斯莫尔(MekvinSmall)和辛格(DavidSinger)于1976年首先把民主和平作为一种基于经验事实的现象进行描述 ;1983年多伊尔(MichaelDoyle)在《康德、自由主义遗产与外交》一文中正式将“民主和平”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 ;冷战结束后,“民主和平论”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有关著作层出不穷,其中,布鲁斯·拉塞特(BruceRussett)在其著作《把握民主和平:冷战后世界的原则》中对它作了系统论述 。 作为一种关于国际安全模式的假说,现代“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有 :(1)国际关系中的一条经验法则是,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2)即使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彼此也不大会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为这有悖于民主的原则和理性;(3)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易于以武力解决争端。更有甚者认为,与民主国家相比非民主国家更加好战(War prone) 。 作为一种经验法制,“民主和平论”者的重要依据之一便是“民主国家少战争”的“经验事实”(em piricalfacts)。如果说康德的“永久和平”只是一种理想的话,那么当代“民主和平论”者则试图通过各种统计与分析,证明这一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普遍存在。斯莫尔和辛格及多伊尔认为,自1816年以来民主国家之间几乎就没有真正发生过战争 。 对此,“民主和平论”者的理由有二,一是民主国家内部的制度约束(institutionalrestraints),一是民主国家之间共同的民主规范和文化(normandculture) 。 一方面,“民主和平论”者认为,国内政治中发展起来的一些制度和规范影响一国对外行为模式,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在国内政治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对外政策决策上的不同。民主政体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进行有规则的政治竞争,因而民主国家国内政治矛盾的解决不是通过消灭对手而实现的,这使得民主社会无论从国家、地区还是个人层面上来说,都是稳定的。而在非民主国家的政治竞争中胜者得到全部,败者没有机会重新崛起;非民主国家的稳定必须建立在没有有效的的基础之上 。具体来说,制度约束体现为:首先,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决定政府要对选举实体(electionbody)负责。其次,民主国家政体中的分权(PowerDivision)和制衡(CheckandBalance)原则使得外交决策责任多元化,从而可避免作出一些极端的决定。另外,由于民主国家进行战争要经过公开辩论和民主政治诸环节的认可,故备战的时间更长,也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在时间上提供了缓冲机会。 对于民主的规范和文化因素,“民主和平论”者认为,民主国家所共同拥有的精神气质(ethos)也使得民主国家之间很少发生战争,这些精神气质的根本特征在于和平竞争和政治妥协。一个民主国家会设想其它民主国家也会以有规则和平竞争的办法解决争端,并且将其运用到对外关系中,因此,民主国家对其他民主国家的印象是积极的,从而民主国家彼此认为是和平的,并会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相反,民主国家同非民主国家之间缺乏这种抑制纷争的精神气质 。 尽管“民主和平论”从概念、事实到逻辑均存在着诸多缺陷,被为数不少的学者所批评 ,但因其一个暗含的逻辑便是世界和平的稳固基础在于扩展西方所认同的民主制度,因此它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政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开辟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思考的一条引人注目的蹊径。 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全球治理及其它 从20世纪新自由主义异军突起开始,它和同时诞生的新现实主义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和前两次大论战不同,双方一直未能分出高下,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所谓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合流的趋势。即论战的双方都从自己最初的立场退却,互相吸收对手的一些基本理论要素,使得它们在一些基本理论要素方面趋同,甚至基欧汉自己都承认制度理论被贴上自由主义的标签几乎是一种“误导” 。从而,争论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都大受影响。自由主义甚至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转向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特别是,1991年冷战以一种令人始料未及的方式戛然而止,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解释力不足的窘境令诸多国际关系理论家措手不及。这使得一些学者开始另辟蹊径,致力于发展一些解释力和预测性更为强大的理论。其中,从本质上属于自由主义传统的全球治理理论以其新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人注目。当代全球治理理论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是现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的詹姆斯·N·罗斯诺(JamesN Rosenau),此外还有大卫·赫尔德(DavidHeld)、奥兰·扬、恩斯特 奥托 泽姆佩(Ernst Otto Czempie)、马丁·休逊(MartinHewson)、马克·赞齐(MarkW Zacher)、克雷格·墨菲(CraigN Murphy)、多米尼克·鲍威尔(DominicPowell)等人。 罗斯诺对当代学理意义上的全球治理观念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分合(fragmegra tion)论”的世界观成为全球治理理论的哲学基础,为该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知识平台。“分合”(fragmegration)的英语单词是由“分散(frag mentation)”一词的前半部分(fragme )和“整合”(integration)一词的后半部分( gration)结合而成。该词的构成形象地表达了“分合论”世界观的思想内核:当代世界政治变迁的动因包含着分散化和一体化两个同时起作用的趋势,这两个因素在当代全球政治的进程中又分别指涉了全球化(globalizing)和区域化(localizing)的现象。当代全球政治的图景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当代世界中全球化和区域化在时间是共时性的(simultaneous),在空间上是相互交叠的(overlapping)。一方面,随着跨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全球公共问题领域的涌现以及公民政治技能革命性的提高,全球化的进展迅速而深入;另一方面,以众多的少数民族自治的要求、宗教和文化次团体的增生、形形色色认知共同体(epistemiccommunity)的出现为标志,区域化的趋势也日益突出。当代世界“分合”的进程正在三大领域展开。在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经济民族主义”(economicnational ism)。 相互交叠。在社会领域,“分合”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是“全球公民社会”(globalcivilsoci ety)意识就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国家自主权和权威的散失使得人们觉得必须依靠归属于适当的集体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并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恐怖组织和民族宗教分离主义势力就是最显著的例子。最后,在政治领域,全球化的动因使得传统的民族国家治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当代世界政治中越来越多的议题超越了民族国家主权的界限。在跨国和超国家层面上,主权国家处理政治事务时深受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制约。几乎与国际组织作用不断加强同步,一般民众的政治视野更加开阔,主权国家的政治决策也越来越难以博得大多数国民的支持。在“分合”进程的影响下,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权威结构大受侵蚀,当代世界政治体系正在经历意义深远的变革,这一变革集中体现在全球事务中的权威迁移(relocationofauthority)。 全球治理论者认为,推动权威迁移的因素来自六个方面 。首先是冷战的结束和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竞争的终结去除了两极结构的束缚,使权威迁移的进程在体系层面上成为可能。其次,两极结构的崩解造成了冷战后世界局势的动荡状态(turbulence) ,与此同时,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个世界日益缩小,这些前所未有的态势促使人们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政治组织形式。第三,公民的技能革命(skillrevolution)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界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同时更加容易地参与集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第四方面的因素来自次团体主义(subgroupism)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分化出大量有组织的实体,它们成为新的权威中心和忠诚目标。第五个因素是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全球化大大削弱了维系商业和金融关系的传统方式。最后,权威迁移的进程被不断出现的全球相互依存事态所加速,这些事态强化了跨国合作的密切形式,例如新近不断高涨的社会运动 。总之,权威迁移的动因来自“分合”世界观下同时展开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间的互动。有些情况下,超越国家边界的控制机制得到加强,而在另外的情况下,邻里间心理安慰和种族归属等需要则催生和强化了区域化的控制机制。 尽管当代世界事务大多数仍然是在主权国家管辖的框架内展开的,但是随着国家内部和外部各种新的控制机制的出现,越来越“呼唤全球政治权威甚至治理的新形式。” 罗斯诺把这种“新形式”称作“权威领域(spheresofauthority,SOAs) ”。所谓权威领域,指的是一些可以行使权力的行为体,在各自相应领域里可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服从。与国家主权权威不同的是,这种服从主要不是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获得的,其服从主要来自民众对于它的信任和认可。权威领域往往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并且常常不具有领土性,它可能是全球性的,也可能是区域性的,同时其影响范围在不断地发生扩大或缩小的变化。 国家主权权威向形形色色的权威领域的迁移是当代世界政治变革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许多问题上国家也要和其他权威领域一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力以获得人们的认同。当代世界政治的主轴开始从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统治(governent)向以权威领域为中心的“治理”变革 随着世界政治分合趋势的不断发展和权威迁移的不断加速,国内(domestic)和国外(foreign)之间的分野不断淡化,以前清晰坚固的划分国内和国外的边界(boundary)日益模糊和易渗(porous),以权威领域为基础的治理(governance)则大行其道。特别是,众多全球公共问题的出现使得全球规模的治理成为世界政治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总之,“治理从头起便须区别于传统的政府统治概念”。 全球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回归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不同,全球治理论大胆地放弃了国家中心论的基本限定,把世界政治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纬度,敏锐地发现了其中最新的发展趋势。在本体论和世界观上,全球治理无疑是自由主义传统和全球主义的融合,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一方面没有彻底放弃实证主义的实在论和个体主义,同时也能够吸收诸如建构主义和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的社会建构方法和整体主义,这无疑折射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精神,为走进新千年的五彩缤纷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方法和门径,不仅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创建富有启迪意义,还为解决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困境指明了一条有益的道路。 国际关系论文:浅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 论文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学;学科体系 论文摘要: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应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和平与发展具有恒久性、普利性、人本性的特征,以此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主题,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要求,能够反映国际关系演化发展的历史规律,能够明确评析各种国际关系现象的价值标准,能够形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研究特色。 任何一门学科的成立,都必有其特定的主题。这一主题反映该学科的宗旨,体现该学科的存在价值。它在一门学科中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该学科的全部内容都应以其为核心和中轴而展开,从而构建成一个科学、严禁的体系。 中国对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经由原来主要是介绍、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到有条件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的新阶段。要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就要为其确立一个合理的主题。 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确立一个主题,必须考虑到它既应符合历史规律又能表明现实状况,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意义,既反映国际关系的共性又体现中国参与国际关系活动的特色。笔者拙见为,这个主题应是“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之所以应当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主题,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恒久性。和平与发展不仅仅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它也是全人类一直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世态,是整个人类社会演化、进步的基本趋向。尽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时常出现争斗、战乱和危难、困苦的景况,但致力于消除这些有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良现象,争取和保持太平盛世、国富民强则是历世历代的人们所竭力而为之的。即使到将来,人类社会没有了阶级统治和剥削,没有了民族压迫和奴役,消除了战争,摆脱了贫困,人类仍然有继续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任务。或许那时的和平与发展在内涵上会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不同,但它也是今天和平与发展的必然延续和更新,是一脉相承的社会进步现象。 (二)普利性。和平与发展不仅仅是哪一个国家的良好愿望,而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目标要求。和平与发展也不只是对哪一个国家有好处,而是普遍有利于世界所有国家。虽然有的国家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但是它们也不可能完全反对和否定和平与发展,因为反对和否定和平与发展对这些国家也是没有好处的。只不过,它们对和平与发展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只考虑自己的和平与发展,而不顾及甚至损害他国的和平与发展。所以,必须反对这种霸权主义的和平与发展观,树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和平与发展观,真正体现和平与发展的普利性本质。 (三)人本性。和平与发展不仅仅是着眼于国际社会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与完善。任何社会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以人为本的,国际政治活动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就是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奋斗目标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人本性特征所作的深刻揭示。人的生存、发展与完善任何时候也离不开政治和平、经济发展这两个基本条件。以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主题,就给这门学科注入了人性化的理论品质,使之真正奠定在以人为本的精神基础上。 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要求。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无须论证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就应当揭示和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现实目的上来说,它为各国无产阶级和所有劳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争取翻身解放,以及反对外来侵略和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从未来日的上来说,它为全人类彻底摆脱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精神控制等各种束缚素,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实目的和未来目的是统一的,现实日的服务于未来目的,来目的引导现实目的。无论从哪一层目的上来说,都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要求。 无产阶级革命虽然可能离开暴力,但这种暴力本身不是目的,不是对和平与发展的破坏;恰恰相反,以革命暴力来摧毁反动暴力,是争取真正和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剥削阶级统治下,不会有真正的和平,所有的照能是殖民扩张和强权掠夺,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引发这样那样的战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剥削阶级的统治,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为真正的和平奠定社会基础;只有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才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无产阶级革命也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桎梏,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意义就在于和平与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人们将真正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人们就能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种新的联合体。到那时,同“经济贫困和政治昏聩的旧社会”相对立,“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到那时,“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在未来的自由王国即共产主义社会里,和平与发展将会得到充分展现。可见,和平与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 第二,能够反映国际关系演化发展的历史规律。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必须反映国际关系演化发展的规律,否则,这种研究就是支离破碎的,甚至是脱离实际的。 笔者认为,自古至今,国际关系演化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我国学者丛凤辉女士曾作过《和平颂歌》,其中前两句为:“翻开人类史册,和平与发展是历史长歌的主旋律。”我对这一说法非常赞赏。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儒学,就是以“仁”、“和”思想为核心的。《论语》日:“礼之用,和为贵。”《中庸》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在对外关系上,就应“协和万邦”,“修文德以来之”。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赞美和追求“和”的思想亦十分突出。柏拉图认为,人类至善的境界就是“和”、“合”。他所设想的“理想国”就是不同等级的人既分工又合作,“使所有的琴弦都和谐一致”。亚里士多德主张,中庸致和是美德的特性,最能长治久安的国家形式是共和政体。至近代,随着国家对外交往的扩大,相互联系的加强,规范国家行为以求“和平”促“发展”的国际法应运而生。1625年格老秀斯作《战争与和平法》,为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指出:人们要以最大努力防止战争,即便是各国为了自卫自救在必要时而不得不使用武力,也必须遵守共同的权利和人道主义原则。战争的目标是缔结和约,造成并维持国际和平。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并开创了以国际会议的形式通过和谈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特别是1945年联合国建立并制定了《联合国宪章》,标志着国际法趋于成熟。《联合国宪章》确立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等项宗旨,还规定了各国参与国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新阶段。尽管近代以来国际法中的许多规则主要是大国纷争的产物,在实践中也常常受到强权国家的破坏,但世界各国所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方面仍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可否认,在人类历史上也充斥着战争和暴乱,使人类陷入互相残杀、极端困苦的境地,但这不是人类所希求的现象,而恰恰是人类致力于避免和消除的东西。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痛定思痛,人类每经历一次战争蹂躏和灾荒折磨,就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一些。他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新的改良措施,由此便更好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以人类不断争取和平与发展的业绩而谱就的,而国际关系的演化史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 第三,能够明确评析各种国际关系现象的价值标准。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国际关系现象层出不穷,而且纷繁复杂。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的正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益加强,需要各国共同参与解决的国际事务愈益增多,上述状况就更加突出。对诸多的国际关系现象如何去认识,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需要确立一个统一的合理的价值标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标准,就会是非难辨,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为评析各种国际关系现象确立这样一个标准,以抑恶扬善,促进人类社会朝着进步的方面发展。 在国际关系的演化发展中,战争、媾和、谈判、斡旋、联盟、分裂、合作、冷战、建交、绝交等等这些现象,往往都表现出多种目的和多重意义,因而不能仅仅从一时的成败来评判这些问题,也不能仅仅从阶级的眼光来分析这些问题,更不能任由各个国家从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出发而随意解释并为所欲为,超越时空狭隘限界的认识标准就应当是和平与发展。凡是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象,就应当给予肯定和支持,反之,就要坚决反对。在当代世界中,除了上述各种传统的国际关系现象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国际关系现象,诸如人权外交、人道主义干涉、国际恐怖主义、维和行动等等,对此,也应纳入和平与发展的轨道上来加以评判。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分量日益增强,使许多国际关系争端带有了经济的目的性和色彩,而许多国际关系争端的解决也有赖于经济手段,如因政见不同而引发经济制裁或经济报复,利用经济援助或经济合作迫使他国进行政治变革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只能在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价值标准上,才能做出公正的定论,也才能合理地加以解决。 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有赖于发展。以和平与发展为价值标准来透析国际关系演化发展的历史,就可以使各种国际关系现象得到正确的解读。 第四,能够形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研究特色。 国际关系学作为-'u-J独立学科而产生,公认是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两国各自开始设立专门的国际关系学术研究机构,并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观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此后,国际关系学一直是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学说为主导的。 西方国际关系学虽然也学派林立,各学派之间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分歧并进行激烈的论战,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服务于西方国家的利益需要,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大国强权霸权的色彩。尽管有的学派以崇尚和平的面目出现,如理想主义,但它的大国强权的气息仍然是很浓重的。威尔逊为安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而提出的“十四点计划”,就是理想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阐述,“就是在这个最显得正义的理论后面,反映出它是为一定的国家利益服务的虚伪性。……威尔逊认为,在战争中,美国支持了世界,在战后,世界就应当听美国指挥。”也有的学派以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而见长,如科学行为主义,但其为西方大国利益服务的理论实质与其它学派并无二致。还有的学派以讨论世界文明的进步为标榜,如文明冲突论,但其为美国的霸权主义作辩解并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的目的昭然若揭。 这样说,决不是想全盘否定西方国际关系学,也无意抹杀西方国际关系学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而只是想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国际关系学,简单地搬用,不符合我国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目标的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吸收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好的东西,但必须形成我们自己的研究格调,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体系。 笔者认为,中国国际关系学与西方国际关系学之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以和平与发展为宗旨。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里所说的和平,是指全世界的普遍和平,而不是指某一两个国家的绝对安全;是指世界各国平等的和平共处、友好往来,而不是指在一两个霸权主义国家控制下的非战状态。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世界各国在互利基础上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从现实意义上来说,首先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问题,而不是指少数国家如何处心积虑地维持自己的发达地位、使富者愈富的问题。以这样的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为宗旨来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关系进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真正发挥其积极的有益的指导作用。 国际关系论文:试论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 全球化 国际关系学 研究对象 基本问题 主要方法 【论文摘 要】 在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但其基本问题是国家和国家及非国家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等。 国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国际关系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主要是指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各种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特别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进而主要从政治的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关系的一切因素的学科。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的政治活动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 一、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关系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国家间关系的学问。然而,“国际关系”在其历史进程中,已经极大地超越了原本的含义,开拓全球空间,包容整个世界。但直至今天,国际关系仍不能算得上是一门比较成熟的社会科学,但是从现实中已经涌现的大量国际关系研究的专业机构,学术刊物乃至时事报刊看,国际关系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国家出现就有了国际关系。但是古代对国际关系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主要散见于古典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的某些部分。国际关系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的事情。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一般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科建立的标志。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象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国际关系学者们在理论体系、主要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对象等方面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全球化正在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也改变着国际关系,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加以重新审视,重新铸造。迅速变动中的国际关系以全球化作为新的逻辑起点,获得了意料不到的扩展空间,以至于我们再也不能把国际关系仅仅看做国家间关系,我们更应该把国际关系视为“全球关系”,这种新形态的国际关系注重所论关系的全球规模,更注重所论关系的本质意义的变化。它既有全球政治学含义又有全球社会学寓意,既包括国家间关系又包括跨国关系。国际关系日益与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乳交融,合为一体,明显地表现出“全球关系”的整体性和趋势性。 国际关系在全球化趋势下迅速拓展,使得对国际关系学的界定从传统走向未来。于是关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也成了一门范围广阔、问题复杂的科学。从其原初意义上来说,人们通常把它视为“关注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的科学,或“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1]。西方学者通常把国际关系学定义为研究关于国家权力关系的学科。由于当今国际关系现实与走势所决定,必须要扩展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视角,使它成为一门把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并适当包括自然、物理科学在内的理论观点,兼收并蓄的独立科学或边缘学科。这一界定使研究范围拓展到全球空间,强调的重点从国家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转移到合作共治的全球关系。这种新的视角与观念重视国家合作共治,关注非国家行为者参与全球政治的重大作用。研究所有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有助于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全球化的现象,理解全球政治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关系内涵的深化,它的研究对象也在深化。非国家行为者的出现,为国际关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它们与国家不同,其观念、视野、关注与工作方式都是全球性的,不强调中央权威和权力,而是努力通过全球共治来管理全球事物。非国家行为者作为一种清新力量迅速崛起,导致国际关系行为者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行为者之间的互动,打破了行为者一元说及其国家中心主义。原先只有国家间的关系一种,现在演化出三种互动关系,共同构成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这种复杂多样、新旧交替的互动,充分反映了当今国际关系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丰富内涵、鲜明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的基本问题 我们学习和研究一门学科,抓住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是最重要的。所谓“基本问题”,就是说它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贯穿于一切的、内在的能赋予学科生命力的东西,是该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核心[2]。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的基本问题作为原社会学层次意义上的问题,它必须揭示学科全部研究内容的本质联系,由它可以推导出学科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基本问题必须是从研究对象高度抽象出来的一对客观辩证的范畴;第二,基本问题必须是贯穿整个当代国际关系始终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第三,基本问题必须能够有效说明与解释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其它理论问题,或者说基本问题可以派生出当代国际关系的其它范畴与概念。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竞赛在今后国际力量的角逐和国际局势的发展演变中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不断加强,经济的作用已不仅仅在于增加国民财富,促进社会繁荣,还日益成为一国保障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推行政治、军事和外交战略的重要手段。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各种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核心是国家间的利益关系。这构成了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主权国家和其他行为体各有其特定的利益。它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活动,力图引导或影响国际形势的发展,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环境。各种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或相悖的利益。共同利益和暂时的共同利益,可以构成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不同或相悖,则是引起摩擦和冲突的根源。 国家利益是影响、推动或制止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行为的基本动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际威望和地位等。在不同类型的或相同类型的国家之间,彼此的国家利益经常存在着差别和对立。国家间利益的不协调是绝对的,协调一致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就要求一国的外交政策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还要协调同他国、本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的利益关系。当代科技的进步,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各国和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变得日益重要,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当今国际社会,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国际形势剧烈变化,动荡不安;广大发展中国家仍要为维护和捍卫本国利益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国家利益依然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虽然各国间还存在着利益的分歧、对立和斗争,但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这将推动国际机制朝着协调与合作的方向发展。大致表现为三种基本状态:一是竞争。一国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必然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内同他国相互竞争、追赶、超越,从而使本国不断发展。二是合作。国际合作是指各种行为体之间在一定领域和范围内,在利益和目标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协调和联合。三是冲突。国际冲突是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因彼此利益和目标不同而造成的矛盾和对立。另外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不断推动下,交通、通讯手段日新月异,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国际化。各国经济利益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同时,各国还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激增、自然资源匮乏、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需要国家间通力合作,共同解决。 三、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的分析方法 现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关系学学科研究出现了新现实主义、新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范式,我们必须要进行辩证的分析。该学科就方法论原则来讲,仍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坚持现实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学理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具体的方法论运用来讲主要是: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等[3]。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存在这一基础与根据出发,建立起科学的唯物史观及其理论原则,并将社会历史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体来说就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济和政治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发展“合力论”的思想,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思想,国家理论,帝国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民族解放运动理论、战争与和平理论,始终从唯物史观出发,从历史观发展的角度去进行研究,通过这种战略性研究,揭示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具有的复杂、多元意蕴,揭示出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具体形式等等。这样就能够自觉消除唯心史观,看清国际关系的本质,看清国际关系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线索。 2、历史分析法 研究国际关系或任何国际问题,都要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予以考察,根据它们产生和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寻求其发展、变迁的原因,既要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源,又要考察人类历史活动的动机,正确对待领袖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国际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一个事实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方法,它的弱点是,历史经验不一定适合于解释当今国际关系的新变化。所以国际关系学要把传统的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二者结合起来。既要总揽全局,又要把握历史、时展的主要线索。 3、经济分析法 它强调世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国际关系是世界生产力的表现,它必须与世界生产力相适应,并随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即从国际关系是世界生产力的放映并受其制约的观点出发,分析国际关系的现象与趋势。同时,我们要重视国际关系的反作用,强调两者是辩证的、互动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各地区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关系的加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它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以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使用这一方法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利益关系的核心决定性问题和线索,同时,它从其他科学中脱胎而来,从众多学科中得到借鉴,形成综合性、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4、阶级分析法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化与国际经济政治化的趋势日渐加强,我们考察国际关系时,要注意它是否体现阶级关系,以及体现何种阶级关系,要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及其互相关系的阶级属性,分析国际关系的社会政治和阶级内容,从本质上揭示国际现象。但是,国际关系不等于阶级关系,切忌简单化、扩大化。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电子信息论文:谈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的保护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电子信息安全为主体,介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电子信息安全技术进行概述,提出主要的安全要素,找出解决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策略。 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有众多的企业文件在流转,其中肯定有重要性文件,有的甚至涉及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如果这些信息在通用过网络传送时被竞争对手或不法分子窃听、泄密、篡改或伪造,将会严重威胁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义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发展,信息成了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是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如今企业的商务活动,基本上都采用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企业的生产运作、运输和销售各个方面都运用到了信息化技术。如通过网络收集一些关于原材料的质量,价格,出产地等信息来建立一个原材料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对原材料的采购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跟多的采购建议和对策,实现企业电子信息化水准。有关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二的中小企业对网站的应还处于宣传企业形象,产品和服务信息,收集客户资料这一阶段,而电子商务这样关系到交易的应用还不到四分之一,这说明企业还未充分开发和利用商业渠道信息。中小企业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应该加快信息化的建设。 二、电子信息安全技术阐述 1、电子信息中的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能够使数据的传送更为安全和完整,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其中对称加密通常通过序列密码或者分组机密来实现,包括明文、密钥、加密算法以及解密算法等五个基本组成成分。非对称加密与对称加密有所不同,非对称加密需要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两个密钥,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必须配对使用,用公开密钥进行的加密,只有其对应的私有密匙才能解密。用私有密钥进行的加密,也只有用其相应的公开密钥才能解密。 加密技术对传送的电子信息能够起到保密的作用。在发送电子信息时,发送人用加密密钥或算法对所发的信息加密后将其发出,如果在传输过程中有人窃取信息,他只能得到密文,密文是无法理解的。接受着可以利用解密密钥将密文解密,恢复成明文。 2、防火墙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邮件炸弹,病毒木马和网上黑客等对网络的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企业的信息化使其网络也遭到同样的威胁,企业电子信息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针对网络不安全这种状况,最初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就是防火墙。在我们的个人电脑中防火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阻止非黑客的入侵,电脑信息的篡改等。 3、认证技术 消息认证和身份认证是认证技术的两种形式,消息认证主要用于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抗否认性,用户通过消息认证来确认信息的真假和是否被第三方修改或伪造。身份认证使用与鉴别用户的身份的,包括识别和验证两个步骤。明确和区分访问者身份是识别,确认访问者身份叫验证。用户在访问一些非公开的资源时必须通过身份认证。比如访问高校的查分系统时,必须要经过学号和密码的验证才能访问。高校图书馆的一些资源要校园网才能进行访问,非校园网的不能进入,除非付费申请一个合格的访问身份。 三、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的主要安全要素 1、信息的机密性 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信息的机密性工作似乎变得不那么容易了,但信息直接代表着企业的商业机密,如何保护企业信息不被窃取,篡改,滥用以及破坏,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又能确保信息安全性已成为各中小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信息的有效性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中小企业都利用电子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信息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的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是个企业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要排除各种网络故障、硬件故障,对这些网络故障带来的潜在威胁加以控制和预防,从而确保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3、信息的完整性 企业交易各方的经营策略严重受到交易方的信息的完整性影响,所以保持交易各方的信息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对交易各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要预防对信息的随意生成、修改,在传送过程中要防止信息的丢失,保持信息的完整性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基础。 四、解决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策略 1、构建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除了使用安全技术以外,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在一般中小企业中,最初建立的相关信息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如果安全管理制度出了问题,那么围绕着这一制度来选择和使用安全管理技术及手段将无法正常进行,信息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完善,严格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影响很大。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如果没有严格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和相关的安全工具是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的。 2、利用企业的网络条件来提供信息安全服务 很多企业的多个二级单位都在系统内通过广域网被联通, 局域网在各单位都全部建成,企业应该利用这种良好的网络条件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服务。通过企业这一网络平台技术标准,安全公告和安全法规,提供信息安全软件下载,安全设备选型,提供在线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交流经验的场所。 3、定期对安全防护软件系统进行评估、改进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也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在电子信息安全问题不断被发现的同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安全防护软件系统也应该不断的改进,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估。 总之,各中小企业电子星系安全技术包含着技术和管理,以及制度等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中小企业办公室逐渐趋向办公自动化,而且还确保了企业电子信息安全。 电子信息论文:对电子信息与工程造价的相关问题探究 前言 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化的现代产物,它将电子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它的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应该对其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 工程造价管理在电子信息化时代的特点 1.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一体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含义就是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其研究的信息内容主要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集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相关联。现代的电子技术达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各种相关处理的一种工程形式。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的信息包括应用于各种设备中的信息技术。另外,电子信息工程在经过我国的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后,其涵盖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同其他的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开始出现交叉和融合的趋势。所以,我们要想更好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可以从其产品入手。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参与到的产品研发和应用的部分越来越多。 1.2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扩大,工程造价管理的数据处理量也越来越多。由此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被动式管理已无法满足日趋复杂的工程项目的需要;工程造价信息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影响越来越大。要想做好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必然需要大量的信息作基础,也只有在充分掌握和详尽分析相关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才有可能;工程造价管理与有关的各方面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日趋增加,这也即意味着在管理上需作出相应的信息化调整。 目前造价行业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几个部分:以Internet/Intranet为内部、外部和内外通讯的网络平台,通过实施办公自动化和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采用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软件进行工程量和钢筋用量的计算,运用套价软件编制工程预决算;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指标收集和分析系统,用于已完工程的积累;利用信息网和获取信息,用于工程预决算的编制和造价管理。 2 电子信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制定定额、编制标底、投标报价、造价控制等方面已经摆脱了手工劳动,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且各类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广泛应用就是最好的说明。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大批为工程造价及相关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站。这些网站不同程度的提供了政策法规、理论文章,有些涉及项目信息、造价指标和材料价格信息等,它们为进一步建设全国规模的工程造价管理专项系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些网站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些提供的信息不够严谨、内容更新不及时,从专业角度来讲,还属于比较浅层的信息服务,难以满足深层次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我国造价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以定额管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且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完全进入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较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一方面静态的管理难以应对变动的市场,主要表现:静态定额;解决方案和途径的缺乏。另一方面滞后的数据收集与管理阻碍着工程造价动态控制进程,收集的数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数据缺乏通用性。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在此模式下,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正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信息技术应用将会推动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3 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前景与展望3.1 工程预(结)算软件:目前套价软件使用已经很普遍,但功能应从单一的套价、出预算书向多方扩展,一是向上扩展,增加工程管理功能,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工程和一个工程的各阶段数据,贯穿从估算、概算、预算、阶段结算和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二是功能进一步细化,加强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和细度的调整,以方便投标单位的造价调整和控制;三是与互联网络的连接,将预算软件所需的材料价格等数据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方便材料价格数据的维护,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对已完工程资料的积累方面功能的加强。 3.2 工程量、钢筋用量计算软件:①此类软件,用于协助从施工图计算工程量,现在使用较广的软件一般采用作图法,要求工作人员在识图的基础上用该软件重新输入图纸中各种构件及其尺寸,然后由系统自动计算工程量,得到工程量清单,这种作法计算出的工程量比较精确,但必须重新输入图纸工作量仍然很大。②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将工程图纸扫描形成光栅文件,由软件处理矢量化后,抽取特征,用模式识别的技术识别构件类型和其几何参数,进而计算工程量;或由设计院生成的施工图CAD文件在CAD环境下作模式识别。这种方法要求在图纸的特征表示和建模上作大量的研究工作,抽取各种构件的特征参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了最终能代替人完成识图的过程,这是较有前途的方法,但根据汉字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必须对图纸的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该软件要能真正代替人识图还有一段路要走。③第三种方法是在建筑设计所使用的CAD软件中直接加入构件特征参数的属性,定义各种构件对象,在进行结构和建筑设计时使用这些对象设计建筑物,而不用直接使用线条作图。这种方法使设计的结果中包括丰富的构件和参数而不是线条,经过一个语法分析器就能分离出所有构件和参数,避免了模式识别这个难关。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未深入该领域时仍必须通过交互的过程来填补软件在智能上的不足。 3.3 Internet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设想:工程造价的管理与互联网整合无疑将给工程造价的管理带来质的飞跃和发展。传统的计划式的管理模式将被变动的市场的新型模式所取代,实现工程造价的协同控制也将成为必然。 3.3.1 相应网站的建立与壮大。①工程造价信息网:工程造价信息具体指的是与工程造价相关的法律、法规、价格调整文件、造价报表、指标等影响工程造价的信息。建 立起统一的造价信息网,不但有利于使用者查询、分析和决策,更有利于国家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的管理与协调,使得工程造价管理统一化、规模化、有序化。②材料价格信息网:材料价格的变动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预算和结算,对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3.2信息网、软件间的相互整合。①信息网与造价软件:当前市场上的造价软件中所需的材料价格大多采用人工录入价格的形式。有的是整体的引入,有的则是一个个输入,大大影响了快速报价的进程,同时也不能及时与市场接轨,无形间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网与造价软件的整合将消除这一矛盾,在造价软件中直接点击相应引入按钮,输入要引入信息所在地点的详细资料,即可随时得到相应材料的价格,若所引入的材料价格有所变动,软件中的预警系统将自动提醒操作者更新价格。这不但缩短了录入材料价格的时间,还达到了随时更新的目的。②信息网与进度控制软件:工程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成本控制,而成本控制在无形中又影响着进度和质量的控制,同时市场的变动将直接影响着投入的成本和资源的分配,而这必将导致工程进度的变动。所以,工程项目现场的进度控制也应通过成本控制时刻反映着市场的变动。信息网与进度控制的整合也将成为必然。 4结束语 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力度,坚持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统一全面管理认识、统一信息技术标准,优化整合工程造价管理软件,设计并推行人性化网络造价管理软件,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最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形成统一、协调、有序的工程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体系,达到合理使用投资、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取得最佳投资效益的目的。 电子信息论文: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设计和应用 引言 电子信息工程是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处理与控制的一门学科,随着技术的革新,电子信息工程涉及到通讯、电子及信息技术,和工业领域等产业的关系日益紧密,例如,射频识别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方面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譬如,电子信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不足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加快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应用的现代化,为促进工业领域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 电子信息工程内涵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电子信息工程的内涵 现代社会工业领域中很多环节都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借助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研发新产品,进而加速经济发展进程。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早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它拓展了产业链,打破了行业之间的界限,我国政府所制定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到了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逐年增加,电子信息产品也朝着高附件值方向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矛盾日益凸显,譬如,信息服务业与软件比重不平衡、数据库产业规模小及集成电路产业在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方面要远远低于国外企业。 1.2.2 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起步晚,很多技术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加上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市场中一些劣质或者盗版的电子信息产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这种恶性的竞争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1.2.3 自主创新不足,技术人才匮乏。我国长期以来,一些关键性的电子元件主要依靠进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严重影响了电子信息工程品牌的创建及创新能力的发挥,很多企业缺乏专利意识,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此外,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是一个资金与人才密集型的产业,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起步晚,加上长期以来缺乏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体制机制,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这种瓶颈性的矛盾日益凸显。 2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中的具体设计应用 2.1 射频识别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以其特有的快捷性与高准确率,在工业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射频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中的汽车生产、邮政业务及航空包裹识别,例如,在汽车生产中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来跟踪零部件,识别汽车标识、管理企业内部资源、轮胎压力检测及信道控制等。可以说,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自动识别技术,它的读取速度快及可携带信息多的优点,在工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2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中造价管理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普遍采用套价软件编制工程预决算,利用数据库信息技术来构建指标收集与分析系统,采用软件来计算工程量与钢筋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已经使造价管理中的制定定额、编制标底及控制投标报价等方面摆脱了手工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造价管理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 2.3 电子信息工程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子信息工程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在当今信息社会显得尤为明显,很多机械装置已经开始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及现代化控制技术方向发展,例如大型复杂的机械安装标准!的点知控制单元。再比如,自动分类垃圾桶及自动升降电梯。这种原本通过机械原理实现控制的机械,通过安装电子信息装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提高了机械本身的性能,促进了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4 电子信息工程在公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公路工程中不仅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库,同时还需要更新、描述工程的进度、费用及质量,而电子信息工程正是基于此,在公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节省了因为人工查询、整理及分析数据的人力与物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正逐步采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工程管理来实现公路工程中文件管理、质量管理及通讯网络管理。 3 加快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现代化进程的对策 3.1 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电子信息资源环境 电子信息工程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远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支持尤为必要,国家不仅要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资金投入,更要在政策上向电子信息工程建设项目倾斜,例如,国家相关部门构建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基金会,借助各种手段拓展电子信息工程融资渠道等。此外,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营造良好的资源环境,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及软件产业的发展,例如,由国务院提倡的推进“三网融合”对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显着的影响。比如射频技术,GSM/GPRS手机主要在900MHz和1800MHz频段上运行,测试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收发信机测试、发射机测试、接收机测试,每个部分,一般都是分900MHz和1800MHz分 频段测试,在每个频段,分别测试不同的信道,每个信道,又需要测试GSM模式及GPRS模式。依据的标准,主要是国际组织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相关标准,这一标准的编号为TS 51.010以及国内的相关行业标准YD/T 1215-2006。其中,这些标准的内容都极为丰富,涵盖了GSM/GPRS手机测试的主要全部内容,例如TS 51.010共五千多页、八十多个章节的内容。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针对收发信机、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射频测试。 3.2 重视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根本,要想培养及留住人才,对企业来说,不仅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平、公正及公开的环境,同时更要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鼓励人才技术创新。此外,要鼓励企业内与企业外人才加强交流与合作。对政府来说,要制定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培养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及管理人才。 3.3 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创新永远是企业的生命,要想电子信息工程取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品服务创新。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和制造设备企业合作,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优化产品与服务,使电子信息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增强以电子信息工程为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此外,由于我国很多电子信息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意识不足,导致很多专利技术被侵权,影响了电子信 息产业本身的良性发展,因此,国家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同时,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电子信息企业良好的竞争环境。 4 结束语 总之,电子信息工程是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处理与控制的一门学科,随着技术的革新,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例如,在汽车生产中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来跟踪零部件,识别汽车标识、管理企业内部资源、轮胎压力检测及信道控制等。此外,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造价管理与机械装置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很好地实现了智能化与数字化,节省了人力物力。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机制问题,国家需要极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资源环境,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推动服务与产品创新,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电子信息论文: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分析 由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语音自动顺序播放电路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电子元器件集成度的提高,这种电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自动分类垃圾箱、电梯自动升降控制、自动语音通知系统、电话外呼系统及电话交换网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这种电路可移植性比较强,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使用,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对电子信息工程的认识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例如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一大批具有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能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必不可少的。 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是学生需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包括生产实习和室内实验。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2 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 2.1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应用 目前造价行业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几个部分:以Internet/Intranet为内部、外部和内外通讯的网络平台,通过实施办公自动化和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采用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软件进行工程量和钢筋用量的计算,运用套价软件编制工程预决算;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指标收集和分析系统,用于已完工程的积累;利用信息网和获取信息,用于工程预决算的编制和造价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制定定额、编制标底、投标报价、造价控制等方面已经摆脱了手工劳动,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且各类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广泛应用就是最好的说明。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大批为工程造价及相关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站。这些网站不同程度的提供了政策法规、理论文章,有些涉及项目信息、造价指标和材料价格信息等,它们为进一步建设全国规模的工程造价管理专项系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些网站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些提供的信息不够严谨、内容更新不及时,从专业角度来讲,还属于比较浅层的信息服务,难以满足深层次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 2.2 电子信息工程在公路领域的应用: 分析高等级公路信息数据结构,可发现大量的信息是建立在相同数据库上的,不同的参建的人员对数据有不同的要求。建立在有纸办公的基础上的相同数据的查询、整理和使用不仅会造成的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在管理中出现数据的更新不能及时反映到施工当中去。如公路工程中的计量支付,一些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工程计量中对工程进度、质量、费用的数据“描述”,还随时取算各种工程量数据书录指标,是工程信息管理的集中体现,计量数据的积累和还是工程信息管理的保证。计量时对照合同和工期,完成它对工程投资、进度的宏观调控功能。但目前人为的讲计量过程效率太低,数据缓慢,工程进度控制只能停留在宏观层次上,甚至只是为了达到支付的目的,同时人工计量中监理、业主方没有一套完善的“动态造价”(合同变更)来配合,建立起数字上宏观调控的体系。当然,关于工作效率和管理手段的其他三个重要方面:文件、质量管理和通讯联络,相对来讲也亟待改善的薄弱环节。解决目前管理现状的有效手段就是建立公路工程现代化计算机管理。 2.3电子信息工程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 拖拉机与自走式农业机械电子化正向网络化、智能化、分布式控制技术方向发展。一台大型拖拉机和复杂农业机械,已装置了若干个标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它实际上已是一个带有独立处理信息与控制功能的计算机智能控制终端,是针对农业机械使用环境专门设计的通用微型作业计算机,具有统一标准设计的接口5采用了控制局域网络(简称CAN)技 术及其网络通信协议。 2.4日常设备信息化 随着人们对生活信息化的渴求,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都或多或少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如冰箱的恒温控制系统、彩电的数字网络功能等等。而日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汽车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日常设备中应用发挥到了极点。 新的汽车电子系统由各个电子控制单元(ECU)组成,可以独立操控,同时又能协调到整体运行的最佳状态。举一个安全驾驶方面的例子,出于平稳、安全驾驶的需要,对四个轮子的操控,除了应用大量压力传感器并普遍安装了刹车防抱死装置(ABS)外,许多轿车,包括国产车,已增设了电子动力分配系统(EBD)。ABS+EBD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雨雪天气驾驶时的稳定性。 3 电子信息产业需求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在不仅靠科技的推动,更多的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基本。目前发达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比我国的发展情况要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如近年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获得巨大发展,这与我国人们的需求密切相关,也与国外的信息产业向我国扩展有关。我国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机遇将继续增加,农村、偏远山区、贫困地区也将会逐渐有市场需求,并且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大。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会有所发展,亚太地区市场饱和后非洲市场会逐渐兴起。人们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会促使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我国自身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也要制定出向非洲等电子信息产业落后地区发展的战略规划。落后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多以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主,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4 结束语 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起主导作用的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在我国只有近10年,现在正以史无前例的高速向纵深发展,迎来了我国科学技术灿烂的春天。 电子信息论文:电子信息毕业生知识调查研究 一、引言 现今,电子信息类专业所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渐增加,同时各个细分的专业方向发展前景也相对广阔,作为一项新兴热门的高科技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显示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涵盖运用到各个行业中[1][2],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作为科研和生产管理的核心人员。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扩招后,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电子类专业,其结果是高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市场的吸纳能力之间形成了巨大差额,加大了就业压力,致使供需失调,同时另一个就业困难主要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所以目前仍有一定数量额毕业生依旧待业或在所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的问题[3][4]。 二、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需求调查 通过招聘会走访电子信息类企业(公司),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用人要求。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及人们日常生活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全国从事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很多,而重庆早就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几乎每个区县都有电子信息工业(产业)园,急需大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结合大型单位的岗位信息,电子信息类就业岗位范围基本分为两大类:普通岗和技:请记住我站域名术研发岗。普通岗包含电子生产一线的装配人员、调试人员、检测人员、维修人员、一般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技术研发岗位主要就是设计开发新产品。用人单位反馈近三年电子信息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如下三点:第一,毕业生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由电子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较少,所以实践操作技能较差,有的甚至看不懂电路图和不能熟练地使用常见电子仪器仪表等;第二,仍存在多数就业观念落后的学生,虽然很多院校都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存在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等现象,经常把企业单位给予的薪酬待遇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正确择业;第三,由于现在多数的毕业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在温室中成长,自然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毕业生不能吃苦,很难适应企业劳动强度的要求,加之经常抱怨,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率提高,同时也给企业造成很大的人力成本浪费,以及招聘和培训压力。 三、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专业知识调查研究 针对企业所反馈的情况,我们对近三年的电子信息毕业生专业知识做了调查,调查的对象为近三年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共118人,收回问卷100份。主要是调查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在大学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英语水平、实验动手能力、行业的认知、研究项目能力、计算机编程水平问题等,从调查的数据看,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过硬,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专业课程过级率 评价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专业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考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考试合格率,这样才能够了解学生最基本的专业基础情况,因此为了掌握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设定对专业课程考试挂科情况,进行问卷调查。100份问卷里,大学四年中,自己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没有挂科的有51人,占51%;而挂科1门和2门的人数分别为19人和16人,挂科三门及以上的人数有13人,共占11%,由此看出有过挂科记录的学生占半数,这体现出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情况。 2.实践动手能力调查 现在的用人单位很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工科生拥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实践动手能力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尤为重要。在调查问题的设定中,结合毕业生的工作实际情况,调查大家对于自己在学校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工作后实际操作的认识与了解。在此项调查中,有18位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达到熟练,有20位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处于较好状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很一般,有45人,剩下的17人中表示对于实验动手情况表示担心,认为实际操作困难。 3.外语过级情况 根据调查和企业招聘消息分析,很多公司将英语水平列为一项基本要求,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在每一条招聘消息中都有体现。作为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很多都是采用国外先进技术,或者需要对外推广,能够看懂英文材料、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是必需的。英语水平往往是日后职场中加薪晋升很重要的筹码,但是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各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有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毕业生CET过级情况的调查,从数据表现上来看,过了CET-4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占61%,但是未过级的学生的比例也相当大,而通过CET-6或雅思托福的学生则较少,占27%,可是从毕业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比其他毕业生要好很多。 4.自主项目设计能力 对企事业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发现,如果毕业生曾有过电子设计竞赛或者独立研发过某项设计,那么往往会被优先招聘,所以,可以看出项目研究能力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另一个经验筹码,这也是近年来学院不断增加创新课题项目、开 设实验小组、举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活动的目的。但是近三年的数据发现,曾经参加各类电子设计比赛,或参与老师科研,或独立完成某项专业设计的人都不是很多,如下表所示。 5.专业软件熟练使用能力 专业软件编程能力是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之一,也是被用人单位重点考查的能力。程序设计及进一步的系统开发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基础、建模能力,能熟练掌握集成开发环境、测试工具、软件工程规范,但是目前,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电信专业学生普遍编程能力不强、专业技能特征不明显,尤其女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偏弱,导致学生从事技术编程开发就业质量不高,下图是毕业生对各个编程语言熟练掌握人数,可以分析得到,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是目前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建议及结论 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毕业生在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成就,依据调查分析结果,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专业知识水平不能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不能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期望,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广泛工作范围;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的相关专业领域的调查,了解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现状和前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反馈及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问卷调查,总结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及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学生优化改进的方法,旨在提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 电子信息论文: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 实验教学质量 模式 仿真技术 Simulink 组件 论文摘 要:实验室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2],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 imulink为动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电子信息论文: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浅析 1.电子信息工程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为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产物,通过令电子手段同通信应用技术的全面融合,渗透至社会生产、百姓生活、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广泛领域之中,发挥了综合应用效益。当然,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综合优势,我们不应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应持续的优化、更新,方能真正推进电子信息工程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核心意义在于,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数据的全面管控与综合处理,进而提升实践效率,促进优势信息的优质共享。历经多年的实践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核心内容更为广泛,其实践应用同他类现代化技术逐步交叉与全面融合。因此,我们应深入研究探讨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关技术手段,注重安全管控、全面研发、创新分析、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开创良好的研究发展氛围,方能真正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全面扩充,开创全新的发展格局。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代化技术核心意义 纵观我国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的发展建设进程,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应用实践范畴日益广泛,然而其真正成熟掌控与应用的核心手段仍旧较为欠缺。无法创建从属于自身的工程系统以及技术手段。较多先进技术仍旧直接引进国外的现成成果,没有契合我国国情特色,体现本土化应用优势。为此,要想真正实现持续全面的发展,该类状况需要全面扭转,否则将会对持续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形成制约影响,无法通过自主开发的成果以及技术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伴随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化发展,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逐步变为信息时代的影响推进者,并且对新时期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设发挥了积极影响作用。当前,较多传统企业逐步对电子商务形成了全新认识,因此对其进行了创新布局与规划,令新兴服务业务以及系统平台逐步形成,并为自身企业赢取竞争主动、占领市场份额巩固了基础,推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规模较大的优秀企业,其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划将发挥更为显着的优势作用。因此,较多优秀企业逐步促进了信息公开、全面共享,并创建智能化、现代性、数字化工作体系平台,扩充信息化投入建设。时代的进步令该类企业持续推进了信息化工作以及工业生产建设的全面融合,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升级与更新转变。通过信息化、现代化技术实现产业发展的全面创新,逐步形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着力点。不但可实现产业升级,还会借助信息技术令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全面优化,树立战略化目标推进产业全面升华、快速发展。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科学对策 3.1强化政府支持,加快信息化建设 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全面发展,相关政府单位应强化支持,全面拓展信息化工程建设,积极吸引各方参与,扩充融资途径以及投资渠道。同时,应创建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基金,提供有力资源保障,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的完善优化。应全面推进移动通信行业的快速完善,开拓数字电影、互联网技术、信息化软件服务等工程建设,进而为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创新与技术完善提供优质保障。 3.2完善发展环境,注重新型人才全面培养 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全面更新、优化发展,应致力于扩充人才队伍建设。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策略,激发其综合优势价值,开创利于人才全面发展建设的优质环境,形成核心价值观。应注重培养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信息产业精英人才与行业专家,提升创新发展综合能力。还应开创公平、透明、良好的人才发展竞争氛围,通过有效的宣传、综合的激励,优化人才评估以及管理激励制度,不断鼓励吸引高级人才全面推陈出新、发挥核心潜能,提升竞争发展意识,快速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环境,通过优质选聘吸引真正优秀人才贡献核心力量。同时,各单位应强化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全面配合、协同发展,扩充视野,缩短同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进而全面奋进,实现信息化发展。对于海外归国人才应全面支持,给予有效的扶植引导,由政策制定、待遇管理层面,真正的吸引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单位经营发展活动之中,加快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建设,提升核心潜能。 3.3推进服务创新,激发新型增长点 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全面扩充,应致力于服务创新,全面激发新型增长点。面对国际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加之经济危机的扩充深入影响,只有推陈出新方能赢取竞争主动,实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各类单位应强化同设备生产方的有效配合,创建基于单位核心的创新技术系统,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发展潜能与技术研究水平,真正推进产品的全面创新以及技术的优化完善,通过特色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赢取竞争主动。应促进产业系统的持续优化,确保核心产业的持续稳定提升。为全面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应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注重计算机产业的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技术产品的优化升级,令电子产品实现良好的创新转型。应通过实践应用推进发展,实现业务以及服务创新,全面推进现代化通信设施、优质信息服务以及创新技术优化发展,开创新型经济增长点。 4.结语 总之,为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科学发展,我们只有明确电子信息工程内涵,探究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核心意义,强化政府支持、方能制定快速发展科学对策,探究新型增长点、实现服务创新,创设显着效益,真正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持续全面发展。 电子信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浅析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即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及形态的描述,是事物状态的体现形式。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文字、数据或一些特殊的符号、声音等形式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电子信息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媒介。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含义是指使用电子技术获取、传递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达到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的目的。由于通过电子技术获取信息方便快捷,所以电子信息产业通信业、计算机、视频音频产品甚至是餐饮企业等各个生产生活的产业均有涉及。 二、电子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活跃、影响力最大的科学技术之一,为人们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运用电子技术表达和传递出来的信息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知识涵盖面广,且使用价值高,使得接受的一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生活上为人们提供便捷,如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器应用上的特点。家用电器技术的提高,产品的种类日新月异,各种功能不断出现,使用操作简单,为用户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家用电器应用上的主要体现形式是一体化特点,即将传感技术、接口技术、系统化、微型模块化等技术相结合。机电的一体化可以提高产品的自动监视能力、报警能力,在遇到突发状况如过载、过压、短路之类的电力故障时,能够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一体化机电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节省能源的消耗,加快生产速度,使得机械性能得以改善。 电子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上具有智能化、集约化、网络化、数字化、高效快捷的应用特点。(1)智能化,集约化。计算机智能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进而研究的,在计算机的发展道路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对人的思维活动及感觉行为进行模拟,然后对其展开集约化逻辑分析及综合处理信息。(2)网络化,数字化。网络在计算机应用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的高清晰数字处理技术和运行的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的互动交流及共享得到了实现。(3)高效化,快捷化。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其开发应用来说,是以整合和存储各种信息资源为基础,用计算机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使得信息上的各类管理实现高效化及快捷化。 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媒体化,智能化。 媒体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关于“多媒体”的概念并不统一,一般人们将其解释为“多种媒体的综合”。而多媒体,即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进行组合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特殊音效等,以及程式所能够提供的互动功能。使用起来方便迅捷。智能化是指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技术汇集,最终形成一种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的智能集合。数字化智能化的高低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越高,智能化效果也就越强。智能化的产品已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智能住宅小区,监管系统等都应用到了智能化技术。 2.网络化,数字化。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各个地点的计算机及各类电子设备相互连接,按照一定的网络程序软件达到相互通信的目的,使得所有用户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共享各种数据、图片等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能更好地传送数据和文本资料。用户可随时随地拨打电话或收看任意国家的电视和电影,网络化使得电子信息的应用更为普遍化。目前,计算机网络已被广泛应用,如交通、金融、企业管理、教育教学、商业交流等各行各业均有涉及。数字化就是将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或数据,再将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来,进行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将其引入计算机的内部,再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数字化的优势在于:首先,数字信号与传统的模拟信号相比,前者其信号有加工能力。加工过的信号对有杂波或易产生失真的外部环境来说,稳定性较好。在长距离的传送过程中数字信号传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数字信号需要使用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而且计算机系统更容易处理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在数字特技和图像处理的方面的处理能力也较传统方式强。其次,数字信号处理电路简单。它无需在模拟电路里进行各种调整,因而电路工作时较为稳定、技术人员也能够减轻工作负担,总的来说电子信息数字化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扩大经济效益。再次,数字信号更加易于压缩。例如,在模拟摄像机里,需要使用100个以上的可变电阻。在有些地方调整这些可变电阻的同时,还需要调整摄像机的摄像特性。各种调整彼此之间又相互有微妙的影响,需要反复进行调整,才能够使摄像机接近于完善的工作状态。在电视广播设备里,摄像机还算是较小的电子设备。如果摄像机100%地数字化,就可以不需要调整了。对厂家来说,降低了摄像机的成本费用。对电视台来说,不需要熟练的工程师,还缩短了节目制作时间。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子信息技术被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在应用方面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只有科学水平进步了才能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改进,可以说它的发展趋势是依赖着人类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的。因此,要想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就必须提高科技水平。 电子信息论文:浅谈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 实验教学质量 模式 仿真技术 Simulink 组件 论文摘 要:实验室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2],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 imulink为动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电子信息论文:关于互联网电子信息安全防护问题研究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决策资源和控制战场的灵魂,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因素。无论是在平时还是战时,信息安全问题都将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谋求国家安全,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防护问题。 一、搞好信息安全防护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 众所周知,未来信息化战争将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展开,网络空间的争夺尤其激烈。如果信息安全防护工作跟不上,在战争中就可能造成信息被窃、网络被毁、指挥系统瘫痪、制信息权丧失的严重后果。因此,信息安全防护不仅是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而且将作为交战双方信息攻防的重要手段,贯穿战争的全过程。据有关报道披露,海湾战争前,美国特工曾在伊拉克从法国购买的打印机的引导程序中预埋了病毒,海湾战争一开始,美国就通过卫星激活病毒,导致后来伊军防空指挥通信系统陷入瘫痪。战争和军事领域是这样,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也不例外。根据美国加利弗尼亚州银行协会的一份报告,如果该银行的数据库系统遭到网络“黑客”的破坏,3天就会影响加州的经济,5天就能波及全美经济,7天会使全世界经济遭受损失。鉴于信息安全如此重要,美国国家委员会早在初的《国家安全战备报告》里就强调:执行国家安全政策时把信息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俄罗斯于6月讨论通过的《国家信息安全学说》,首次把信息安全正式作为一种战略问题加以考虑,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强准备。 二、我国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军事信息安全上,同时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今社会,由于国家活动对信息和信息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所以一旦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就可能导致整个国家能源供应的中断、经济活动的瘫痪、国防力量的削弱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其后果不堪设想。而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信息化系统大多数还处在“不设防”的状态下,国防信息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社会对信息安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很多人对信息安全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因忽视信息安全而可能造成的重大危害还认识不足,信息安全观念还十分淡薄。因此,在研究开发信息系统过程中对信息安全问题不够重视,许多应用系统处在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危险性。其次,我国的信息化系统还严重依赖进口,大量进口的信息技术及设备极有可能对我国信息系统埋下不安全的隐患。无论是在计算机硬件上,还是在计算机软件上,我国信息化系统的国产率还较低,而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过程中,又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检测和改造。再次,在军事领域,通过网络泄密的事故屡有发生,敌对势力“黑客”攻击对我军事信息安全危害极大。最后,我国国家信息安全防护管理机构缺乏权威,协调不够,对信息系统的监督管理还不够有力。各信息系统条块分割、相互隔离,管理混乱,缺乏与信息化进程相一致的国家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妨碍了信息安全管理的方针、原则和国家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 三、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安全防护 为了应付信息安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国防信息安全建设。 第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的国防信息安全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信息安全知识,树立敌情观念、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强化社会各界的信息安全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安全防护环境。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自己在信息安全防护工作中的重大责任,一方面要经常分析新形势下信息安全工作形势,自觉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各种措施,把这项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以安全防护知识、理论、技术以及有关法规为内容的自我学习和教育。 第二,要建立完备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信息安全需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国家《保密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信息安全法规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层次不高,具备完整性、适用性和针对性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我们应当加快信息安全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及早建立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要加强信息管理。要成立国家信息安全机构,研究确立国家信息安全的重大决策,制定和国家信息安全政策。在此基础上,成立地方各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其所属地区和部门内的信息安全实行统一管理。 第四,要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开发,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水平。没有先进、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国家信息安全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自主进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大力发展防火墙技术,开发出高度安全性、高度透明性和高度网络化的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防火墙。积极发展计算机网络病毒防治技术,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为保护国家信息安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电子信息论文:浅谈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行业蓬勃发展,电子信息行业也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的领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本文主要分析论述电子信息工程在社会中的应用,同时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优化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望能为电子信息工程的推广应用带来支持。 关键词: 电子信息 应用 发展 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述 电子信息工程通过运用计算机现代化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主要研究设计应用系统及电子设备、获取信息对其并进行处理,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处理,同时电子信息工程还能实现设备与系统的创新研究、设计开发和集成。当前,网络编程、模拟数字信号的之间的相互转化,通信的原理等方面的学科为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化提供了基础,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电子信息行业也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的领域,带动了各行业的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2.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的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计算机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其的应用特点主要为智能化、网络化、高效化。 2.1智能化。在科学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智能渐走进了人类研究的视野,智能化成为了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模拟人类的言语行为及思维活动,对其进行逻辑性的分析及进行信息的有效处理。 2.2网络化。网络是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信息与计算机的技术融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运行网络化,世界融为了一体,实现了世界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为信息全球化提供了可能。 2.3高效化。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主要是表现在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整合、存储和处理,这样就使信息的管理走向了高效化,高效快捷地管理信息。 3.电子信息工程的具体应用分析 3.1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当前,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有:网络通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实施管理,达到自动化办公,强化了工程管理,提升了办公的效率;软件应用,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工程钢筋的用量和工程量进行计算,为工程的造价预决算提供了编制依据;信息系统应用,运用数据库的技术建立信息指标的系统,为工程的积累服务。随着时代进一步信息化,电子信息在工程管理的应用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人们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造价的控制、标底编制等方面,使其摆脱手工,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而且各类相关工程管理的软件也相继被开发应用。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为工程项目造价和工程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一般提供了工程相关的法规政策,项目的信息和相关材料的价格信息等等,给工程造价工作管理工作的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3.2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分析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当前我国农业行业发展的标志,这都有赖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迈向了机械化。当今时代农业机械已经发展成一个可以独自进行系统控制及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智能终端,一台大型复杂的机械中能够完成安装多个电子标准控制的原件,微型作业计算机不但使用标准统一的端口,而且还将局域网的控制技术运用到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促进了农业模式的转型,使得我国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3.3在常用设备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工程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应用逐渐参与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设备中。数字电视的网络、空调的制冷系统及电冰箱恒温系统的控制等,无一不体现了电子信息工程在我们日常生活设备中应用广泛。如一辆汽车,组成其的电子控制单元可以独立完成操作,也能相互结合协调,确保汽车处于最佳运行的状态,再如电梯,在使用机械原理的基础上安装电子信息系统,实现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优化了机械的性能,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3.4在公路工程的应用分析 公路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工期较长,这些就导致公路工程各种复杂的数据,于此同时,还要不断更新施工过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费用控制。通过依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上的支持,利用计算机技术,极大的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因此,我国正在逐步实现采用现代信息工程来管理公路工程中产生的各种管理数据及管理文件,实现公路工程的现代化管理。 3.5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步伐,决定时代命运的力量之一教育也进入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通过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教育的信息化不仅适应了信息时代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存有深厚的联系,网络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教育。现今,学校设置了众多电子信息方面的专业,注重对学生进行培养“获取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及加工信息等的能力,推行网络及计算机教学的模式,这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驱动力。 4.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策略 4.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机关部门处于了引导者的位置,政府部门能否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电子信息项目建设的扶持,增加对电子信息技术研 发资金的投入,扩宽电子产业的投资渠道,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技术进行鼓励,肯定及奖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成果,同时并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基金,确保促进电子工程持续的发展。作为引导者,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强化通信技术、智能手机、多媒体技术、因特网等的研发,加强引导通信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4.2培养专业型人才 人才在电子信息系统处于主导地位,是电子工程发展的关键。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拥有一个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优秀人才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才的培养应该从企业和学校这两个环境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应该增加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资金,完善对人才的相关激励机制,创造适宜人才发展、成长及提高的良好氛围 环境;学校应该开设电子信息相关的专业,结合时势的发展,及时地融进科学前沿的知识,有效的开展人才培养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人才。 4.3加快电子行业的创新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产业市场的变化瞬息万变,电子技术的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如此的趋势及环境下,我国电子的行业的创新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在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及产品的发展创新方面着手,推动电子创新产品的更新和升级。电子企业应该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改造创新,企业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和企业合作,跟随着国际化的步伐,共同一起实现创新技术和先进产品的研发。 4.4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有较多的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由于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以致较多的科研技术成果被盗窃,这些现象提醒了我们需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普及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提高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的建设,加强产权法的实施,严格执法,创造新产品新技术保护意识强的社会氛围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成果,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维持科研者的创造热情。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电子信息工程实际应用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社会中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融入渗透到各个行业。那么,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信息工程将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即将为我国电子行业以及其他行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电子信息工程加大科研力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其更好的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论文:电子政务系统运行问题及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的引入 电子政务系统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些地区的综合竞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在处理数据方面以及系统的运行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因此,经常会遭受到一些恶意篡改以及网络攻击,致使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受到了较大威胁,也使得电子政务的效率与便利没有办法得到有成效的保证,进而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威胁。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用分析力度,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能够健康平稳的发展。 1 电子政务系统运用信息安全技术的需求 电子政府系统给我国的政府部门提供服务,政府一般会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用信息化对管理以及服务进行加工,进而在网络系统里面将工作程序与结构组合在一起,全面拜托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继而给政府部门或者是社会上的一些专业合法机构提供最高效、最优质的管理与服务。就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从现状,电子政务系统在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第一点要求就是要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相应的识别。主要是识别实体与通信数据的来源是否真实。电子政务系统运用时是否拥有较高的安全性,这对于各个单位或者是个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使用者自身的利益,要想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可以顺利运行,识别信息系统管理的对象非常关键。第二点要求则是需要有效地控制访问权限。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的内容,是为了阻止一些没有经过授权的资源被访问到,避免某些不合法的信息被储存,做好访问权限的控制能够给电子政务系统增设一道有效的防护墙。第三点是要求确保相关的数据资料不会被外来非法分子截获,杜绝相关资料出现外泄。在电子政务系统里面,会有很多数据资料是与政府部门与各个单位的机密文件有着联系。因此,信息安全技术必须要阻止没有经过授权的使用者得到数据资料,将控制访问系统以及机密相关系统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进一步为电子政务系统加设另外一道防火墙[4]. 2 电子政务系统运用过程当中存有的问题 2.1 对信息安全技术没有足够的重视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国很多政府部门也开始关注网络系统的建设,十分看重网络给工作带来的便利,但是部分政府部门在运用网络系统时,并未将网路的安全考虑在内,甚至是直接忽视了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致使信息安全技术一直停滞不前。电子政务系统的运用至今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有很多重要的资料文件并未直接上网,加之安全技术涉及到的范围较广泛,无法用具体的指标对其进行合理的量化,存在较大的间接性与不可见性,导致使用者对信息安全技术的关注程度不高,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信息安全技术在管理上存在较大缺陷,最终导致安全漏洞进一步扩大。 2.2 电子政务成系统本身存在缺陷 政府部门中使用的计算机本身就是十分脆弱的,换句话讲就是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具体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一般是运用Windows 2000、XP 以及 NT、等等,但是运用的系统一开始就存在很多漏洞。除此之外,运用的网络设备以及通信等也存在较多弱点。政府部门的内网、外网以及涉及到的公共服务网,这些网络环主要就是利用 TCP/IP 协议建立起来的,而该项协议的基础就是自由与开放,但是这项协议在网络管理、服务模式以及合理规划等方面全部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就存在缺陷,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协议方面、系统方面以及设备方面等做出科学的改进。 2.3 信息安全技术在管理方面存在欠缺 由于网络系统的推广与运用,部分政度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起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却忽视了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未充分意识到信息安全技术的关键是人为因素。管理体系的建设就是将人为因素与技术因素二者融合在一起,然后将安全技术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事实上我国现在的保卫工作以及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比较弱的,许多政府部门的内部并未真正在制度方面、人员方面以及技术方面建立起很好的防范机制,没有合格的保护措施。内部人员基本上都会有对系统进行访问的权限,能够较为容易的躲过很多访问控制布置的障碍;很多网络维护者没有网络安全的意识,有的使用者甚至会不遵守安保的相应规定,把内网直接和因特网进行连接,以上这些情况都会给网路系统的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3]. 3 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3.1 有效保证服务器安全 有效保证服务器的安全,主要表现在加密服务与应急方法两个方面。当管理员要对网站进行相应的管理与维护时,一定要先进行身份的识别,防止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漏洞,如果管理员在认证账户密码时,超过三次没有将密码输入正确,可以把该账户进行及时的锁定。此外,使用者所应用的密码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保证账户密码不会被泄露。如果出现系统受到外来侵袭致使数据资料产生破坏等情况时,系统的应急系统应该马上启动,并发出相应的警告,也可以直接关闭服务器,降低破坏所造成的损失。 3.2 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 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最合适的处理方法,尽可能地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例如使用者在进行访问权限核实与审查的时候,需间隔一段时间就对电子政务系统做全盘扫描,把部分重要文件与机密信息全部存储到对应的服务器里面;提升对电子政务系统管理员对账户密码进行有效管理的力度,如果遇到网络攻击能够及时地做好各项备份工作。以上这些方法都能对网络正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政务信息窃取、恶意攻击与数据丢失等等突发情况进行预防与解决,就算是发现系统受到了破坏,也能够将不良影响降到可控的范围内[1].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现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快速,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公文、保密信息也逐渐增多,但是因为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系统的安全问题,如果系统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影响,那必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威胁。所以,需要将信息安全技术运用到电子政务系统中,做好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进而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电子信息论文:对电子信息教学水平提升综述 业界厂商全程参与业界厂商积极地参与到电子竞赛前的专题培训,有利地推动了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美国Xilinx公司对这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赛区的P-SoC专题培训给予了全程的支持。在培训期间,他们向各个参加培训的学校免费捐赠了最新的ISE13.1设计套件、基于Spartan-6器件的Nexys3板卡以及相关配套的教学资源,这些软件和硬件平台充分反映了FPGA设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使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的设计方法。 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这种竞赛前教师集中培训的形式使得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让学生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得到系统工程化的训练。这次多省区的专题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基于FPGA的数模混合系统的设计和基于FPGA的片上可编程系统设计两方面内容。这些内容贯穿了电子类课程的公共基本知识点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掌握的新技术和设计平台,基于系统建模的方法,实现一个具有创意的设计。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建模这一重要的方法,明白系统建模和具体实现之间的有机联系。 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北化Xilinx学习社区主要目的即配合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开展相关网络辅导工作。该开放式平台将原有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模式,改变成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全程化教学模式[2],对学校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电子竞赛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自该社区创建以来,访问量已经突破12万人次,成为重要的免费教学资源平台。该平台提供了论坛、问答、邮件群发和个人博客等开放式交流互动模式。学生在竞赛设计中通过组织学习素材、参与讨论话题、分享经验心得和形成竞赛成果等,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网站所有竞赛培训的资料面向高校师生免费下载使用,并在线解答师生在学习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1介绍SoC的关键技术和特点1)SoC设计技术实际上是软件和硬件的协同设计,即在硅片上通过布局和布线在FPGA内实现硬件平台。这个芯片内的硬件平台包含:软核处理器、块存储器、外设控制器知识产权核(IP)等资源。这些IP核资源通过互连线资源,在FPGA芯片内进行互联。SoC实质上就是若干IP核在硅片上的互联。2)在基于FPGA实现P-SoC的设计阶段,是以C语言为代表的高级语言为中心的软件设计,而传统数字逻辑使用的HDL在这里处于配角地位。这是由于在该设计阶段,HDL语言用于构建各种IP核资源,而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软件来驱动硬件平台工作。3)P-SoC的最大特点是硬件加速,即将一些非常耗时的软件算法,比如FFT、MP4等,转换成使用HDL语言构建的硬件IP核来实现。这样在P-SoC内就实现了微处理器的串行处理和硬件IP逻辑并行处理的完美结合,提高了嵌入式系统的整体性能。 2在P-SoC内实现7段数码管的驱动显示 在理论讲解同时,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说明软件和硬件协同工作、并行处理和串行处理的设计思想。该驱动显示案例包含硬件IP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两个部分:①使用HDL语言在P-SoC内构建7段数码管的硬件驱动IP核;②用软件程序将需要显示的数据写入到硬件驱动IP核的寄存器中。该设计案例的重点在于说明在P-SoC内实现软件和硬件的协同设计的方法,即划分实现该设计的软件和硬件边界。通过这个案例,也将P-SoC技术与传统的单片机和纯数字逻辑实现方式进行比较,来说明SoC的优势和特点。传统单片机使用软件通过控制外设端口实现对7段数码管的显示控制,数字逻辑使用HDL通过数字逻辑电路实现7段数码管的显示控制。这两种传统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嵌入式系统对系统设计灵活性的要求。基于最新的P-SoC平台,可以根据性能要求,通过硬件IP核和软件的协同工作来实现。该设计案例中,通过HDL定制IP核实现对7段数码管的精确的时序控制,用软件实现将需要显示的数据写入7段数码管控制器IP核内的控制寄存器中。 3基于Xilinx的嵌入式设计套件EDK设计流程 本文通过具体实现过程,来说明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设计过程所渗透的先进设计理念。我们在XPS开发环境中采用如下方法实现片上嵌入式系统的构建。1)这个设计通过使用基本系统设计向导实现最小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这个实现过程包括:目标板的选择,CPU频率的设定、块存储器容量的选择和外设控制器的选择等步骤。当最小系统构建完成后,通过实现细节来说明P-SoC系统和微机原理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教师就理解为什么P-SoC实质就是在硅片上实现微机原理。通过介绍说明这个实现过程是强调系统级设计,而“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强调具体实现细节。这种基于P-SoC的系统级设计,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从系统上把握嵌入式系统实现结构。2)通过创建和导入外设向导,介绍IP核生成技术。从微机原理的角度来说,定制IP实际上就是通过HDL语言来设计一个专用的外设控制器。而在“微机原理”课程中,只是介绍如何写控制命令字,而不涉及芯片内将这些控制命令转换成具体的逻辑行为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基于P-SoC的系统设计比微机原理课程能“看到”更多系统实现的细节问题。3)在生成的IP核模板内,使用HDL语言添加用户端口和7段数码管的硬件驱动逻辑,目的是将寄存器保存的软件给出的数据,正确地显示在7段数码管上。在此设计过程中,教师,尤其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软件和硬件用 于实现系统设计的边界问题。4)验证IP功能正确后,将其添加到最小系统中,并使用XPS软件自动完成总线连接、地址分配等。此过程使教师清楚P-SoC系统的优势在于定制,即可以根据应用的要求设计特殊的外设控制器来满足应用的要求,这也是P-SoC技术比单片机和其它实现方式更具有优势的地方。5)Xilinx的EDK软件套件,体现着“生态系统”的重要思想,即设计重用,设计复用和节约设计资源。同时还体现着软件和硬件协同设计的思想,即在XPS中实现硬件平台的设计,SDK软件实现软件应用程序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4生成的比例流导入到SDK软件当完成片上硬件平台的设计后,将生成的硬件平台比特流文件导入到SDK软件中,SDK软件自动生成板极支持包和应用程序模板,根据需要可以修改应用程序模板。最后,将生成的硬件和软件比特流一起下载代码到FPGA芯片中。 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除关注设计的细节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系统调试,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提升自身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使用这些典型案例的集中培训和对教师的指导,使教师很容易地将基础知识和新技术之间联系起来,能深刻地体会到使用新技术所带来的工程设计效率和系统可靠性的提高。这样,就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使用新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热情和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前,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教师集中专题培训活动,也是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的一种大胆有效的尝试。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教师既可以快速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知识,又能够掌握具体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创新人才和工程人才的培养。 电子信息论文:电子信息的安全存储和利用 1电子信息的安全存储 1.1外部设备的存储安全问题 电子信息的安全存储主要是为了是保证信息保存的有效性和完整可靠性,操作人员在对电子信息进行安全存储时,必须在电子信息存储的外部设备环节实现安全保护,避免信息存储的介质受到病毒和其他不良因素的干扰,而对于常用的外部存储设备U盘,光盘以及移动硬盘来说,其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存储设备本身的安全问题和存储设备的容侵和容错水平上,电子信息对应用环境要求严格,许多数据需要短期或长期的存储,针对外部设备的安全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按照所用设备说明书上的使用要求以及注意事项来进行操作,从而有效的防止资源浪费;其次:操作者在存储信息时还应对电脑主机中存储的信息进行技术的转移和备份,并对本地信息进行彻底的删除,防止因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恶意利用。 1.2网络环境中的存储安全问题 网络环境的安全系数直接关系电子信息数据的交换和整个服务存储器的安全,通常情况下,存储者所使用的U盘等存储设备容量比较大,因此,除了要保证这些外部设备自身的安全外,还要载入一些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以防止外来的干扰,操作者要对网络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做好网络环境的检查和测评。尽量消除网络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另外不断发展的先进存储技术也值得提倡,比如非中心式存储方法在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方面就远远高于单点存储方法,另外,近年来,信息存储已经进入云存储的环境中,电子信息的云存储是通过对存储信息实施授权加密,专用备份,身份验证以及接口安全和云端数据库等多项技术来完成电子信息的存储,云存储为电子信息的存储提供了可靠的网路环境,值得利用。 2电子信息有效利用的途径 2.1提高电子信息管理实际水平 电子信息的应用体系中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资源,信息使用者以及信息设备每一个方面都对电子信息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电子信息的使用效率,我们不仅要对信息使用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还要使信息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通过对信息管理者进行规范来实现电子信息的有效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电子信息的管理人员要能够针对不同的信息进行不同的分类,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对电子信息的文种、类型等各个方面进行分类,使信息使用人员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满足其需求,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大信息管理工作方面的投入,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从而真正提高信息管理水平,从而保证电子信息的存储安全。 2.2提高电子信息使用者的综合素质 作为电子信息的载体,信息使用者在利用电子信息的过程中,其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信息使用质量以及使用效率。若要实现电子信息有效利用,就要确保电子信息的可再生性与共享性,这可以通过提高使用者综合素质来实现。首先:和可以对信息使用者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使使用者能够针对不同的信息需求,而运用不同的相关知识,使其对电子信息有足够的正确的认识。其次:电子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电子信息的过程来进行自我培训,信息的使用者应根据自己对信息的需求,不断的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和使用业务,使电子信息能够更好的被利用。 3总结 电子信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因为电子信息涉及到更多的个人隐私以及秘密,因此,需高度重视其安全问题。电子信息的安全存储和有效利用是电子信息能够发展进步的前提,对电子信息的安全存储以及有效利用问题应得到使用者和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只有在确保电子信息的安全下,才能保证其为使用者提供方便,电子信息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但是电子信息的安全问题依然不可忽视。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证未来电子信息的存储更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电子信息论文: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可靠性工程 电子信息装备 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 分析 【论文摘要】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是实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必要条件,对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种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电子信息装备日常应用中的质量问题出发,结合电子信息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建设,对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以及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电子信息装备促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因素。电子信息装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信息竞争发展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竞争中,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等条件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体系的整体运用以及实施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可靠性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1.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 电子信息装备实际应用中,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装备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根据有关调查,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电子信息装备的生产、使用管理以及电子信息装备的配套装置中。其中,电子信息装备设计以及生产、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比电子信息装备在相关配套装备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机率要相对较大。在有关调查中,电子信息装备的实际应用中,那些新型的电子设备装置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多是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缺陷造成的质量问题,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部分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大部分是在应用中的使用管理阶段开始暴漏质量问题,而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由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以及生产阶段造成的。电子信息装备应用过程中,另外一部分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主要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和电子信息装备的复杂性的增加,电子信息装备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对于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护费用提高,而且也面临着一定的质量和使用完好问题。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影响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的错误操作或者使用、电子信息装备的生产等造成的。 2.可靠性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 2.1 可靠性工程以及与质量的关系 实际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主要是针对缺陷的一种预防以及对于出现问题的一种有效改正,是对于产品以及工程质量的一种保证。它为了达到产品设备的相关质量或者可靠性要求实施的一系列建设工作。进行可靠性工程建设其实就是对于产品工程可靠性的确定和对于产品工程质量可靠性的保证,在实际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主要是通过对于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可靠性管理以及可靠性试验进行产品工程可靠性和产品工程质量可靠性的获取保证的。其中,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设计就是通过对于产品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可靠性模型建立,可靠预计、分配和分析等实现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设计,以保证产品工程应用的可靠性。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管理主要是通过一些可靠性的计划制定和文件制度的建设,以实现对于产品设备以及工程的设计、生产等阶段的管理。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试验主要是产品工程的生产环境以及运行应用等可靠性的鉴定试验,是进行产品工程可靠性确定有效途径。 在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可靠性管理是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首先应该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管理,通过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的应用、监控,通过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目标来逐渐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的可靠性的实现。在进行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管理和质量管理之间的区别的划分,以能够真正的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的管理,保证电子信息装备应用质量。 2.2 可靠性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应用 电子信息装备系统是一项拥有较为庞大并且复杂的系统结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性要求要相当的高,因此才能保证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来讲,提高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是通过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运行的分析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相关纠正措施,可以避免后期的生产以及应用过程中各种故障的发生,对于提高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有一定的作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中使用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情况选择的。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设计过程中装备的各种故障模式的分析,对设计中的薄弱环节的纠正,并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中的关键系统部分进行控制,以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质量的可靠性管理。保证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 3.结束语 总之,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中,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部分系统装备的可靠性,并不能够保证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同样并不代表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质量的可靠性管理是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功能的可靠性维护上的。 电子信息论文:电子信息操作课程设计思索 基础课程开得太多,像操作系统、组成原理,还有数据结构等等,占用了很多的课时,学生无法理解太多,实践性也差,所以这样的课程就应该让几门合为一门,综合在计算机的操作上来教学。现在的教学手段有很多是比较落后的。教育的进步,仅仅有设备的进步,教材的进步是不够的,教育手段也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的成长以及成熟,是教育变得现代化的很重要的标志性建设。 所以,引进现代的教育手段,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对于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重要的。市场的变化要求学校对课时的安排也要做出合理的调整,对教师做好思想工作的安排。教师上课也要讲究从一而终,这样对学生的理解,对老师的整体教学都可以从一个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教学手段的先进与否是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中间点。 实验课程的设定及其特征。因为实验性教学的迫切和开闸,需要将电子信息的教学与操作系统上的教学相结合。编写专门的教材,其中需要包含与实验、理论都相关联的原理、实验指导,以及实验的参考或者解答之类的。 这些实验性的教材除了要具有传统教材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专业性要求也很高,覆盖面积要比以前广泛,内容也需要相对丰富,除了最基本的要求以外,还要加上存储,进程上的管理和文件系统的设计之类的实验。 相关课程的试验方法。对于这个环节,课程组经过长时间的整理,战胜了以前的重教轻用,加强了实践性的教学,不管是讲课还是实践的方法都设计了30个以上的实验,让理论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技术的开发的实验相关过程,将学生可以做什么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这是新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了学生探索、独立动手的各种能力,以及设计开发的能力,并且注重创新,让之在实验教学中得到深入浅出的贯彻。通过实践性的教学,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从脑袋里转移运用到社会上。 课程中实验的设计。我们要加强计算机教学中与通信有关系的部分的原理性教学,在理论的教学阶段完成以后,学校应该紧接着安排实验的课程,例如,通信的程序的编制,进程之间的数据的通信,程序的控制和编写,这些方面都要理论结合课程一步紧跟一步地设计,让学生不会停滞不前。 计算机的实验教学很重要,实验的设计过程也是很具体的,并且需要专业的、合理的、长时间的设计与制订,试验性地实施,然后不断改进。时代的进步要求实验课程的参与度很高,并且不能慢,国家政府、社会团体、高校教学都慢慢知道了这一措施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可以不断设计出更加精良的实验课程及其内容。 电子信息论文: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路径 1、发展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策略 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虽然时机正好,但是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起步晚,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软件服务能力弱,这些都是摆在广西眼前不争的事实。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十二五”计划,其任务非常艰巨。根据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国电子制造业要突破12万亿元,软件业要突破4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还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而广西在“十二五”期间,应该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提高产业增长速度。到2015年时,要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更为优化,形成“一区二带”的产业新格局。为此广西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1政府的支持 政府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起到了方向性、绝对性的作用,广西政府应该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对广西经济的重要性,采取更为积极的策略进行支持。要加大投入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需要的经费,加重资本支持,显示出政府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决心,释放正面信号,指明发展方向。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头企业与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对大型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奖励政策,提升企业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信心,激发企业创新的热情,从而带动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步步升高。广西政府要从一系列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创新氛围、人才培育、国际间合作等多个角度,扶持和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1.2找到适合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模式 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位于广西北海市工业园区内,2009年正式开园。是广西目前发展非常成功的电子信息园地,采取“立足高端,构建产业链,打造北部湾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发展战略,打造了多项电子主导产业,如整机、储存、软件开发、关键零部件等等,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大开放的良好机遇,经过近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生态、人文、环保、绿色的高科技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归结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的成功,可以借用中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贺海华的原话:“中央企业搭台、地方政府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唱戏”,除了政府的支持外,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将这些企业连结起来,成立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地,创造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利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生产的聚集,而后逐渐建立主导产业,发挥市场竞争灵活优势,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园地的服务与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由工业园向新城的转变。建设产业新城,是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行路径,这也是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可行性模式。实践证明,电子信息产业园模式是成功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十项第一产业项目填补了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空白;入园企业达90多家,用工达6000多人,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同时孵化了一批创业青年;电子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13年创业园区的社会经济产值达270亿元,充分发挥了广西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核心作用,将北海市打造为智慧型城市。 1.3继续实施七大工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广西要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并严格落实“十二五”的规划,继续坚定不移的深入广泛的实施七大工程:新型计算机工程、新型电子软器件工程、通信产业化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化工程、光电绿色节能产业工程。现代新型家电产品工程、软件开发及服务工程,为此大力发展新一代的新型平板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数字家庭、网络通讯设备等新的信息技术,努力使电子信息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扶持和培育一批能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高端电子信息制造大企业,支撑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1.4提高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人才短缺是制约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突破人才的制约,就必须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强对人才教育的投资,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人员的信息素养与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更优秀、更活力的新鲜人才血液。广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不仅要吸引人才,更要能培养人才,更多的留住人才。首先。要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的范围;要鼓励高校与电子信息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将电子信息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输送到高校,提升现有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或者将高校生输入到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实习或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优化人才能力;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评价和晋升的一系列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生产与科研积极性,从而留住人才。 2、结语 21世纪的社会发展已经愈来愈多的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成为驱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火车头,滚滚走向未来。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缺乏创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都较低,都需要不断增强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一直不容乐观,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差距,必须找出正确的适合自己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模式,加强政府的支持与投入,加强战略规划,培养更多卓越人才,将广西打造为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优化广西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广西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 电子信息论文: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探讨 1电子信息工程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在社会中崭露头角,事实证明,该技术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生产中,电子信息工程无所不在,并且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但是,我们不应该止步不前,仅仅看到当前的成果而不去想未来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这一技术的水平,使其应用到更加广阔的领域中,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要想做到上文中所提到的几点,就要对电子信息工程进行初步的了解,明确其核心意义所在。在当代的信息化时代,电子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的信息管理中,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加快时代的发展进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在短时间内就会传播到四面八方。例如互联网的发展,就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成果,人们能够在互联上网上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且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步骤,并不像过去信息的传播那样繁琐。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该技术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促进社会新格局的转变。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代化技术核心意义 电子信息工程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开启了新的时代。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就要不断对手段进行创新,使其能够满足变化着的时展的需要。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对于技术的掌握仍然处于一种表面的状态,没有掌握到其核心的技术,如果仅仅满足于这种程度,那么对于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要想得到创新与发展,就要不断吸收先进的成果以及理念,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相应的技术,并且结合我国特有的理念进行创新,从而发展出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技术。传统企业并没有对电子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其发展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如果仍然坚持原有的发展观念而不懂得变革,就会造成企业无法得到成员的发展,不仅如此,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企业根本无法与现代化的企业相抗衡。因此,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其必然能够使我国占据国际市场中的一席之地。终上所述,企业的发展脱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富强,就要将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其中,从而促进生产建设的现代化发展,在今后的社会在发展中,企业之中必然会全面实现电子信息的发展,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实现企业的优化发展,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科学对策 3.1强化政府支持,加快信息化建设 要想做到企业的全面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才能促进现代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最终才会保证企业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植,还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以此达到扩大资金投入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健全专门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基金项目,这样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不必担心缺少资金的支持了。同时也要保证不断优化与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应的投资,这样在保证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能够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3.2完善发展环境,注重新型人才全面培养 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全面更新、优化发展,应致力于扩充人才队伍建设。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策略,激发其综合优势价值,开创利于人才全面发展建设的优质环境,形成核心价值观。应注重培养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信息产业精英人才与行业专家,提升创新发展综合能力。还应开创公平、透明、良好的人才发展竞争氛围,通过有效的宣传、综合的激励,优化人才评估以及管理激励制度,不断鼓励吸引高级人才全面推陈出新、发挥核心潜能,提升竞争发展意识,快速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环境,通过优质选聘吸引真正优秀人才贡献核心力量。对于海外归国人才应全面支持,给予有效的扶植引导,由政策制定、待遇管理层面,真正的吸引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单位经营发展活动之中,加快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建设,提升核心潜能。 3.3推进服务创新,激发新型增长点 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全面扩充,应致力于服务创新,全面激发新型增长点。面对国际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加之经济危机的扩充深入影响,只有推陈出新方能赢取竞争主动,实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各类单位应强化同设备生产方的有效配合,创建基于单位核心的创新技术系统,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发展潜能与技术研究水平,真正推进产品的全面创新以及技术的优化完善,通过特色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赢取竞争主动。应促进产业系统的持续优化,确保核心产业的持续稳定提升。为全面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应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注重计算机产业的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技术产品的优化升级,令电子产品实现良好的创新转型。应通过实践应用推进发展,实现业务以及服务创新,全面推进现代化通信设施、优质信息服务以及创新技术优化发展,开创新型经济增长点。 4结论 总之,为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科学发展,我们只有明确电子信息工程内涵,探究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核心意义,强化政府支持、方能制定快速发展科学对策,探究新型增长点、实现服务创新,创设显着效益,真正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持续全面发展。 电子信息论文: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 1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 1.1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的结构更加合理化,产业体系也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1.具有较为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政府的扶持力度较强;2.具有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明显的集群效应;3.产业规模不断的扩大,发展速度较快;4.产业结构合理,拥有明显的优势领域;5.各个企业创新工作很到位,整体水平较高。 1.2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了多次改革之后,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欠缺系统的管理制度,所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通用技术研发体系;电子信息产业没有完整的服务支撑体系,“产学研”的落实性不高,具体表现为缺乏科研、企业及政府等机构间的合作,没有实现集成创新和资源共享;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因为科技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原因,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创新张占据的地位不高。电子信息产业中缺少关键领域的核心和专利技术,创新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关键性技术,就很难根据实际市场情况来进行研发,此外,有些电子信息产品在研制成功后,因为没有机会和渠道进行推广,也就不能发挥其作用。首先,大量资本的投入是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创新的基础,缺乏充足的资金就无法保障创新的进行。其次,企业在引进海外人才的方法不恰当,加上缺少创新的奖励机制,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无法吻合,人才不合理的分布等原因都造成了缺乏技术型复合人才的现象,不能为创新奠定基础。 2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要求科研机构、院校、企业以及政府等多个社会组织相互沟通和协调,将资源进行分享,为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一个有利的创新环境。 2.1建立系统的产业自主创新体制 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大,很多创新产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且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企业在创新时要加强对技术的吸收和转化,利用“产学研”来建立完整的服务支撑体系,通过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机制,充分的利用资源,从而使专利技术产业的转化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2完善自主创新政策 首先,可以通过风险分摊机制的方式来对改变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融资体系。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风险性很高,所以阻碍了很多企业进行创新,政府一方面可以指定相关的税收政策开鼓励创新发展,减少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创办像投资基金的融资渠道来支持企业。其次,要加强创新基础环境的建设,改善创新条件。企业通过创办知识产权的信息服务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将创新理念进行推广,让创新意识深入到群众中,并积极宣扬成功的创新例子,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 2.3对产业进行细分,分层次的进行开发 对于技术薄弱的领域要强化技术开发,在不断的技术改造过程中积累经验,然后创新。而具有优势(如移动通信)以及潜在优势的领域要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结合自己的资源进行集成式创新发展。在对不同领域进行由模仿学习到集成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创新开发时,要注重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总结 基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只有通过建立系统的产业自主创新体制、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对产业进行细分,分层次的进行开发等措施才能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论文:分析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化的现代产物,它将电子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它的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应该对其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一体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含义就是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其研究的信息内容主要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集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相关联。现代的电子技术达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各种相关处理的一种工程形式。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的信息包括应用于各种设备中的信息技术。另外,电子信息工程在经过我国的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后,其涵盖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同其他的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开始出现交叉和融台的趋势。所以,我们要想更好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可以从其产品入手。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参与到的产品研发和应用的部分越来越多。 二、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其重要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虽然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发展的还算比较迅速,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我国虽然对此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但是真正掌握的核心技术和手段还是不够的。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子信息工程和技术的发展体系,大部分的先进技术还是直接引进先进国家的成果。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改变,因为这样会严重的阻碍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长期发展,没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是不会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立足的。随着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时代的推动者,对社会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三、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途径 (一)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信息化建设 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以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发展。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不断的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并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基金,以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引导移动通信产业跨越式发展、数字电视、电影推广、互联网的应用及软件信息服务等工程的开发,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及技术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发展环境,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人才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发展的环境。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电子信息企业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并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三)不断扩大网络平台交流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有利于人们网络交流。网上交友,工作、学习、生活越来越方便,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了科技工程信息作用。让世人进入网络世界。 (四)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电子信息经济增长点 增强自主创新认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育企业新经济增长点。 要想使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应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环境下,特别是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推陈出新才是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企业就应该加强和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国内发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技术研发及制造能力,以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 (五)着力培育人们自我维护 电子信息工程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特别是在因特网上,除了要做到本人不攻击他人之外,还要学会预防来自外界的攻击。诸如教会人们应用防火墙和反黄软件来防毒和防黄。在网上聊天时留意激进身份机密,不要随意将电话告知对方等,更不能随意和网友见面。保管好本人上网时运用的各种密码,不要随便泄露给其别人等等。 (六)合理、适时指导学生应用资源 在当今网络时期,作为一个信息技术工程不应局限于本人的喜好,应该组织人们应用网络带来的便利。通过网络联系增强团结、推进网络道德素养的建立,寓教于学、应用。这样既能让他们更多更深地去理解应用网络,更能使他们逐步认识到本人才是网络的真正主人。孙中山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说过:“世界潮流汹涌澎湃,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网络化是当今世界推进社会进步的潮流,上网是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必修课”,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引导人们学习使用网络,同时也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人们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享受科技成果,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人。 总之,随着信息化产业不断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方便。电子信息工程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应用技术。
世界建筑论文:从世界的建筑装饰设计发展来看中国建筑装饰 [关键词]世界建筑装饰;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发展 当今世界建筑量大面广,种类繁多的建筑类型包罗万千,装饰千姿百态,从建筑的意义上看,商店、大型超市、体育场馆、医院、学校、住宅、会馆、电影院、娱乐城,随着与迅速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相互竞争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伴随着建筑形式的不断变革,装饰结构也在不断地革新。近年来,建筑的大型化也给建筑装饰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新形式、新特点,无一不说明了世界性各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方式向着更加复杂的方式转化. 五十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了现代的超市和连锁店,它的建筑面积可大、可小,但外装饰和内装饰都要求要统一色调,统一商标,统一灯光的标识和统一的展板,在经营、公用设施、绿化、空间整体上相互配合协作、在舒适、美化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比传统商业街有明显进步,如把食堂、酒吧装饰成火车车厢停放于车站的样式。又如大泉学园购物中心在外部设计了一个模仿蓬皮杜中心的外露自动扶梯。其意图是为了顶层单独利用时管理方便,且又结合地形。三井大厦广场降低标高后利用与道路的高差设人工瀑布和花台,利用一条装饰性的步行平台架空道作道路与建筑外装的空间联系体,既起交通、观赏作用又为底层瀑布水池休息廊遮风避雨,而且广场分内外两部分,空间富有变化。把高层建筑地面装饰部分的空间处理得富于公共性、舒适感和人情味,俗称阳光城的池袋60层大厦,商店街中心布置贯通到顶的中庭,设有音控变化喷泉。在街道转角部设提高标高的公园广场直通商店街顶部屋顶广场。对我国通称街头的小品的公用装饰设施(日本称为街具),根据使用性质分为:休息用具――座椅、凳子。美国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沿高速公路开设的商店――包括一个超级市场、一个杂货店和几个服务性商店组成的小型邻里中心。在70年代引入到新建或改建的城区商业中心,并常常与展览、剧场、旅馆、办公设施等结合形成新的综合中心、1―2个大型商店布置在30―50个专业商店的两端作为人流主要的吸引点,长廊两侧布置约定150家各种专卖店。楼上餐厅与通向室外的平台相连,内部各层色调变化不同,在“拱廊大街”为极其东方特点的黑、白二色,而在“虹的园亭”中随着自动扶梯的上升,处理为虹的七色光谱变化,加上顶光射入,产生出人造虹的效果。 俄罗斯鄂畚斯克市商业中心位于市区的一个传统商业区,占用原来老商场的大片空地,是中央广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行道的步行人流交叉口,这些环行道口好像是该商场内部交通的延续,并和商场空间连在一起。 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二购物中心的门面装饰别具一格的形状,颜色,材料使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认出它。不仅如此,它还保持了与周围环境,原有街道和其他商场之间的协调。 联邦德国汉堡汉司斯商业街的设计师们将美食市场安排在新型的现代化的入口处,入口处的空间更有诱惑力,从这里可以看到多层的,上面覆盖着玻璃圆顶的四季庭。在夜晚或非假日时,游客漫步在商业街里购物或消遣,增加了拱廊商业街的顾客,两着互为补充。使设计摆脱了简单化的感觉。镶嵌在拱廊地板上的历史画,青铜浮雕等,创造了汉斯人最引以为容的和谐,高雅,庄重的气氛,汉斯商业街也因此闻名。 中国的建筑装饰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 ,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上,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把群体性建筑或标准中见俊秀,这种外表淳朴简约,内部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的形成, 动物为主的吉祥纹样,还有取材本地的黄山松涛,白岳飞云, 白湖光等自然风光。作为国家或地区象征的建筑如北京国宾馆,新疆迎宾馆的装修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追求着民族风格,按照中国园林的布置手法去安排梳密有序的空间序列,组织不同层次的景区。各景互相衬映,庭院道路蜿蜒曲折,达到步移景异,富于变换,妙趣横生,让人一领中国园林的情趣,迎宾院有的装修为伊斯兰,平面布置讲交对称,门窗沿用伊斯兰特有的尖圆拱券,特征明显,在中原郑州嵩山饭店,你会觉得他们的装饰设计色调典雅,改善了吧台环境景观,还起到了多幻觉空间的多象征性装饰的点睛之用,如顶棚采用砖裸露,显然是建筑外形的造型再现与室内,达到了建筑装饰内外视觉共享的效果。这种把建筑外墙的自然韵味,且粗犷结构之美带入室内,是室内设计向大自然回归,也体现了适应身处室内。我国的古代传统装饰不仅影响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也影响着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北京奥运村娘娘庙的重新装修,飞天娘娘的雕塑,古钟的设计都充分反映着站在拱桥上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扬光大,激情和梦想齐飞,奋斗与超越同在,盛会虽然过去,圣火不熄,奥运留下的文化物质遗产永在,古都风貌的重现,城市环境的美化,奥体中心地带绿树环绕,林水相映,北京奥运会的场馆有两个“世界之最”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鸟巢”,世界上首个基于“气泡理论”建造的多面体钢结构建筑――“水立方”,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碧波霞飞,站在拱桥上眺望赛场,迷人景致远近错落。作为北京特色之一的胡同,四合院,是构成北京旧城风貌的基本之素,京城内外,中轴南北。时光在古老的街巷与红墙绿瓦的宫闱间流动,现代化的楼盘与皇家的建筑群相互辉映,古风天地间,京城神韵犹在。 保护文化遗产,守住精神家园。让世界建筑更加辉煌。让中国建筑再为世界文化遗产倾注新的血脉。让它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丽宝藏,是人类共同的物质精神财富。 世界建筑论文:通过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项目论述建筑师在全程化服务过程中对项目的推动和控制作用 摘要:目前国际通行的建筑师职业的核心是业主的建筑生产全程的、全面的人,其服务范围涵盖整个建筑生产范围,从策划、设计到招投标和施工的全过程。而我国的设计机构管理还停留在承包经营,建筑设计沉湎于创收的忙碌,建筑师仅限于设计阶段的职业范围,缺少对材料、技术、工艺的关注,使得在施工工地缺乏建筑师的全程指导,这不利于提升建筑物的品质,更不利于建筑行业发展的专业化、精细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程化服务;工程质量;服务意识 引言: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项目是由马来西亚建荣皇家海洋科普世界有限公司开发,台湾H.C.W设计规划事务所方案设计,我院配合完成施工图设计的。通过这个项目亲身经历了境外建筑师对设计项目全面、全程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我国建筑师在项目建造过程中的缺位和服务的片段化。 下面就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项目,分析全程化服务七个阶段中建筑师对项目的推动和控制作用, 在现阶段现有体制下,我们建筑师可以努力做到的事情。 阶段1:前期 皇家极地海洋世界启动是在2004年初,地点在沈抚交界的李石开发区,当时的李石开发区一片农田,抚顺市政府为了李石开发区的发展,欲引进一个有影响力,有较大规模并且能吸引周边城市(如本溪、鞍山等)到抚顺游玩的启动项目。当时马来西亚业主和台湾建筑师来到抚顺进行项目考察。评估建设项目内容,项目发展前景,投资规模、地理位置、抚顺及周边城市的经济状况还有抚顺市政府对该项目的优惠政策等等。 当时建筑师做了一套整体规划方案,包括海洋科普馆、极地动物馆、海豚表演馆、冲浪馆和室外游乐场,分析了海洋世界搬到内陆的可行性,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现在海洋馆经营已经五年,实际效益达到预期,附近的城市包括本溪、鞍山、沈阳等地组成旅游团来游玩,场面红火超出预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达到了预期。 阶段2:方案设计 建筑立项后,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师更是主角。从规划局、规划院等行政部门行政审批,到专项配套公司的协调沟通全全业主,从方案各单体项目的规模、定位到投资分配均有主导的意见提供给业主。这时的建筑师除把建筑设计理念和创意与业主进行充分交流,还要确定建筑的基本参数和布局,明确环境、功能、和空间布局,并测算项目的费用和进度计划,绘制出总平面图,建筑的平立剖面图和制作模型,还为业主拟定了一个详细的设计任务书。这个过程大约进行了多半年。由于台湾建筑师往来台湾路程远,因此有些工作需要我院配合完成,我有幸接触并感受到了境外建筑师在方案阶段的工作状态、工作内容以及对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全程负责的全新理念。 阶段3: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在方案设计基础上,将各专业的条件汇总并整合的阶段,确定建筑物精确尺寸和空间形态、确定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保证法规经济技术可行,这是方案深化并体现业主和设计师综合的设计意图。海洋世界共有大小五个项目,游戏区总平面布局空间形态都是根据游览路线、游玩方式、活动内容和经营方式来确定的。海洋科普馆、极地动物馆是科普类场馆,有鲸鱼、企鹅、北极熊、鲨鱼、热带雨林、大堡礁,是参观游览类项目,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也是海洋世界的主场馆。海豚表演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紧邻海洋馆建造,经营时可以单独参观,也可以联票游览。冲浪馆和室外游乐场接近,冲浪馆为室内场馆,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单层,建筑长宽170x150米,有海浪池、激流勇进、漂流河、戏水沙滩、飞天梭滑道等戏水设施。室外游乐场有摩天轮,翘翘木等游乐项目。整个初步设计对场馆内的各游览项目所占面积,布置位置,尺寸大小做了精确分析和论证。比如,大堡礁有个水下隧道,总长需要27米,并且为不规则形状,隧道为亚克力拱形顶,当时是在日本定制。为了使隧道与现场混凝土部分准确定位,建筑师往返日本多次,最终完成经得起推敲的初步设计,这为下一步施工图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阶段4: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由我院配合业主在扩初文件基础上完成的。施工图文件需要完成建筑物的全面设计,明确建筑物的所有空间和技术参数,整合各材料、部品、设备,形成完整的、可实施的可控制的系统,保证建筑产品在下一阶段的建造施工中的实现。海洋馆由于使用功能的特殊性,相关配套设备极其复杂,比如不同物种水生动物对水质的要求不同,水处理系统不同,热带植物对空气湿度、温度要求严格,尤其抚顺地区属严寒地区,冬夏温差大,空气干燥,对空调制冷、制热、制湿程序化控制要求很高。这一切设备的定制、厂家的选择都由建筑师具体控制。我在完成施工图设计过程中亲历了台湾建筑师如何掌控各专业之间配合以及各专业与各设备厂家协调沟通配合的过程,体会到建筑师在房屋建造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阶段5:招投标 由于建筑项目的复杂性和规模化,需要专业的分析和评判来甄选承包商。在招投标中,主体虽然是业主,但建筑师作为业主的顾问、、设计的主体、行业的专家,具有最大的建议权,应在参与并掌控全局情况的前提下向业主提出推荐建议,由业主做出决策。建筑师参与招投标并有最大的建议权对我是新鲜事,我对台湾建筑师充满了敬佩。由于本工程的特殊性,绝大部分都是公开招标,有特殊工艺要求的比如水处理,亚克力隧道等采用邀请招标。有一次台湾建筑师让我们看他的招标文件,足有十多个,有基础的、挖坑的、主体的、门窗的、通风空调的、水处理的、网架的等等,他说每一个招标文件都要细细的看,以免有什么想不到的给业主造成损失。境外建筑师的工作能力、专业素质、技术水平以及对工作负责任的敬业精神值得敬佩。目前我国建筑师在工程建造过程中招投标环节还完全是空白,更谈不上对项目的全程把控。 阶段6:监造阶段7:后期 建筑师监造自己设计的项目并保证设计意图的实现,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有效率的安排,也是最符合业主利益的方式。目前我国在施工现场实施监理制度,将本应属于建筑师的设计-监理的完整职业流程和工作职责变成两种职业。在施工中,监理由于缺乏建筑师的职业训练和设计能力,往往无法胜任保障设计意图实现的角色。建筑师在监造、后期阶段主要服务内容是设计解释、合同管理、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和协助业主竣工验收等。 皇家海洋世界项目从开工时台湾建筑师就委派设计监工负责日常的设计确认并安排主要设计人定期到场参加例会。但是该项目的建设在监造、后期这两个阶段出现了非常大的矛盾。根据我国法令,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设监理。由于派驻现场的设计师与监理之间的权力、义务和服务内容的重叠,常常造成监理和设计师各执一词,有时双方做了相同的事,有些事又处于真空状态,没人过问,造成业主经常亲自召集例会协调各方。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界管理不规范,工程质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建筑设计界沉湎于创收的忙碌,开发商急功近利,不科学的设定工程进度,造成产品质量低下。第二建筑师的自身素质、文化修养、业务能力远不能胜任建筑产品的全过程管理。第三建筑师全过程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没有政策性导向,仅限于建筑师内部学习。第四我国建筑行业管理体制还处于分阶段、分部门、分监察机构的管理模式,没有统一协调一贯到底的专业管理机构,很多情况出现程序混乱,工地返工、停工等现象。 结束语:要实现建筑师的全程化控制,真的需要从体制上着手,但同时提高建筑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与国际接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国实行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已经快20年了,随着一年又一年复习考试,一批批建筑师的产生,大大提高了建筑师的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实现建筑师作为业主人和行业专家对整个建筑生产全过程的设计和监控,促进建筑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在目前的国情下,建筑师必须有意识地完善个人技术能力,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培养高度的职业化精神,有意识的扩展服务领域,包括目前没有涉及的前期策划和后期督造过程,以迎接未来建筑设计服务领域与国际接轨,为实现建筑师全程化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世界建筑论文:丑陋世界的美丽童话:神学影响下的中世纪哥特建筑艺术 摘 要:中世纪时期的艺术由于受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美的对象最后都被归结为“上帝”。出于对宗教教义的宣传需要,中世纪的艺术摒弃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话以及现实题材。在神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影响下,艺术作品往往显示出某种神秘感和崇高感。基督教的诞生,使被奴役下的人们找到了精神寄托,应运而生的教堂成为他们心灵的庇护所。教堂建筑自然而然的成为基督教精神的现实实体。在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当属该时期教堂建筑艺术的高峰。在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下,哥特式建筑作为“通往天堂之路”的“家”,将人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关键词:中世纪;神学;哥特式建筑;建筑美学;神秘感 中世纪是上帝主宰一切的时代,基督教的艺术理想是上帝至美。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中世纪的教堂建筑深受基督教艺术理想的影响,形成了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融为一体的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同时起到了宣扬基督教教义的目的。 一、重视“启示”的中世纪艺术 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义,是以神学本体论为主导的。早期尤为强调上帝的“启示”是人们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艺术作为人与上帝之间的障碍,是遭到排斥的。当时的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纯粹的精神性,反对偶像崇拜。在这种强调精神信仰的需要下,几乎禁止陈列和崇拜各种画像。但在随后不久,基督教艺术在朗吉努斯、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下有所改变,使得基督教艺术也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 “基督教艺术理想不同于希腊艺术理想的,因为希腊艺术理想的思想基础在与艺术与真理(理念)的关系,属于世俗哲学层面,重视实践性的表现;而基督教艺术理想的思想基础在于艺术与上帝的关系,属于神学与信仰范畴,重视思维与体验内容,以保障上帝的核心教义。这导致基督教艺术理想尤其注重启示。”(《西方传统艺术理想论》第二章)。 二、神学影响下的中世纪哥特建筑艺术 (一)外观造型上的特点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外观造型以高耸的塔尖为特色,应用十字拱、飞拱、修长的立柱以及肋穹框架结构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如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就是飞拱,飞拱支撑了中殿,同时在建筑的外部建造了扶跺,通过扶跺来解决侧推力的问题,这种外扶跺是从外面加力,使重力集中在相当少的几个点上。因此教堂的墙壁功能已于过去不同,过去的墙只起支撑作用,而改进后,修墙则可以从上往下修了。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建筑,光线充足,空气流畅,增加了教堂的高度。同时,在体量和高度上也创造了新纪录。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还是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哥特建筑展示给人们的是天堂里的神宫,是一座上帝之城。 (二)内部结构的特点 由于内部结构的改进,使得教堂内部空间也发生了变化,有了飞拱的之撑,中殿越来越高。柱头消失了,肋拱从圆柱的顶端像麦束一样自然开放,形成一直向上延伸的结构。哥特式教堂内的结构中,由于建筑师们巧夺天工的设计,人站在教堂的不同角度,视野里没有一根柱子,仿佛它们刹那间消失了。在这样的教堂里做礼拜,阳光透过色彩斑斓的玻璃,把五颜六色的光洒落在人们身上,使他们产生一种温暖神秘的感觉,似乎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这种如仙似幻的感受,会化解人们的痛苦,抚慰落泪的心灵。这种内部结构的设计也是深受神学思想影响的,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理想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从审美的层面看,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三)教堂建筑的装饰特点 通过采用尖券、尖拱和外扶垛,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窗户使用彩色玻璃镶嵌,使尖塔得以轻巧高大,当然也失去了做墙体雕刻的余地,成为与罗马式教堂的重大区别之一。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这种彩色玻璃窗画看起来更像马赛克而不像绘画,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玻璃制造师们很巧妙地组合颜色,使透过的光线变得柔和舒适,让人产生一种在和煦阳光里的惬意,产生奇妙的遐想。 (四)教堂建筑的意蕴体现 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在意蕴上,借助哥特式内部空间的高旷、单纯、统一的特征,整个建筑呈现雄伟直升的外观造型和开阔的内部空间,加上镶嵌彩色玻璃的长窗,整个教堂具有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引人升入天国的寓意,也是理解基督教精神及其神学形态影响下的艺术理想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说,哥特式建筑不论在结构技术上,还是造型艺术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哥特式建筑较之先前的基督教早期建筑艺术更加接近生活和写实,教堂建筑遍布欧洲,不论是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还是意大利米兰大教堂,都已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形态影响下的哥特式建筑的集中体现。 三、哥特式建筑的美学特色 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学精神在审美趣味上的最典型的反映。它对动态和垂直空间的追求,体现了信徒对“天国”的向往;建筑结构上的轻盈、飞腾以及在外部轮廓和内部空间的形式上对于光影变幻的追求正是符合了基督教的精神,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一件东西(艺术品或自然事物)的形式放射出光辉来,使它们的完美和秩序的全部丰富性都呈现于心灵。”哥特式建筑具有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精神之美,成功地表现了基督教理想的崇高精神。哥特式建筑完美地将基督教的精神与建筑结构技术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哥特式教堂内,能感到一种不断增强和不断上升的感觉以及把自身推向天国的升腾之感。哥特式艺术既是中世纪艺术的巅峰,同时又预示着中世纪艺术的结束、孕育着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最后,用罗丹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人们从大教堂带走的记忆,使人不由得不肃静;正是在这种无边的肃静里,灵魂才能体验无上的欣慰,思想的欢乐。人们可以思考大自然通过艺术而给予我们的忠告。人民就可以寻找法则。” 世界建筑论文:发展低碳建筑 共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和低碳建筑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本文主要阐述成都在发展低碳建筑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低碳;建筑;田园城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共成都市委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好“十二五” 以及更长时期发展的高度,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为加快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步伐,我们应把“低碳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建筑能耗居高并迅速增加的今天,低碳建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减少CO2 排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为使用者提供具有宜居空间的建筑模式。发展低碳建筑符合国际形势的要求,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我国仍然具有不可推卸的减少CO2排放责任,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更是责无旁贷,推行低碳建筑有利于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减轻环境污染现状,也是履行国际公约的见证。发展低碳建筑符合我国当前政策导向,低碳建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建筑为建筑业提供了机遇,随着国家稳定住房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地产竞争正从追逐短期利益最大化、单纯追求建设规模、建设速度的低层次竞争阶段进入品质、品牌致胜的阶段。以低碳建筑为核心的 “科技地产”将带动整个建筑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转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成都发展低碳建筑存在问题 成都一直积极致力于节能环保,并且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低碳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相关政策及机制不健全 我国已经颁布了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建筑节能技术尚未得到广泛推广,收效甚微。一是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的法律、政策机制尚处于构想和试点之中,现行的节能标准只涉及到涉及阶段,至于检验建筑是否达到低碳建筑标准,尚未制定具体的标准。二是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没有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同时也缺少对低碳排放企业的激励性政策,低碳建筑投资成本大、周期长,风险高,企业的开发动力不足,节能减排多靠企业自觉。 2.2 低碳建筑技术水平较低 技术是发展低碳建筑的最大制约因素,我国在低碳建筑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低碳建筑在规划设计、建筑用料和设备研发、施工方面尚未系统化、标准化。同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缺失,多数企业和消费者对低碳建筑不了解,在国际上缺乏主动权,为降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来的高成本,施工单位只能将简单改进的常规施工工艺运用到低碳建筑中,达不到理想的节能减排效果。 2.3 缺乏低碳建筑的专业人才 目前建筑从业人员普遍存在节能低碳意识较为薄弱,专业素质不高的现象。由于我国在建筑节能、低碳方面工作起步较晚,施工人员普遍习惯于秦砖汉瓦的砌式砌法,对新型节能低碳建筑的施工技术比较陌生;设计人员对传统的砖混结构房屋设计得心应手,对节能低碳建筑设计由于怕担风险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较保守。 2.4 社会公众节能低碳意识薄弱 目前社会公众对低碳建筑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低碳意识薄弱,在购房时, 更多关注的是房价、造型、通透性,对节能环保方面考虑较少,开发商不得不考虑购房者的喜好。一个外形漂亮,窗墙比更大的楼盘更能吸引顾客,而外形的多变和较大的开窗面积与节能设计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公众节能低碳意识的淡薄不仅限制了低碳技术的发展和低碳房屋的推广,也成为低碳政策和低碳技术推进的障碍之一。 3 成都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低碳建筑相关政策和规范标准 为加快节能建设和低碳建筑有序发展,应根据当地能源状况、地理区位等要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一是加强低碳建筑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和完善相关强制性标准,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引导和约束作用,把推广建筑节能、低碳从一种号召性行为转变为一种强制性行为。二是以碳预算为准,按照《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指标和评级来落实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并且要设立低碳建筑管理部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举报的制度。 32 积极实施经济激励政策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增强公众节能意识,大力推广节能建筑、低碳建筑。一是对购买高效家用电器和照明器具的用户,新建低碳节能建筑的开发商和业主给予经费补贴。二是对新建低碳建筑开发商给以适当的税收减免。三是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绿色贷款”服务,对购买符合低碳建筑标准住房的居民给予返还现金、低息等优惠,还可申请低碳住宅抵押贷款。四是对既有建筑进行积极节能改造的家庭,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对于低收入家庭,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免费节能改造。 3.3 建立健全低碳建筑技术体系 发展低碳建筑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一是政府要引导、鼓励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采用低碳技术、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水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变建筑用能及能耗结构。 二是优化建筑设计,采用被动式的能源策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3R”(即再利用、再节约、再循环)和“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变毛坯房销售为精装房销售。三是实现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开发应用低碳建筑材料。对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抗风性、抗变形性、环保、隔音、防污、隔热的特殊节能材料要大力推广使用。 3.4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人才是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建筑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相关的高校在建筑专业中融入能源、环保和生态课程。二是举办大型的环保建筑设计比赛,为大学生大胆畅想和发散思维提供平台。三是在正式职业资格等一系列考核中加入对考核者低碳环保方面素质的考核内容,从建筑源头上加深低碳环保理念对建筑从业者的影响。 3.5 加强宣传,提高低碳意识 发展低碳建筑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三大主体的作用,提高公众低碳意识,一是各级政府,要把低碳建筑提高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把低碳建筑作为实施公共服务、强化资源战略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的重要职能来抓。二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以节能低碳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使公众切身感受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将节能低碳理念、方法和技术融入到教育中,使公众从小就树立起节能减排的良好意识。四是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协会、绿色志愿者等环保组织在推进节能减排方面的积极作用。 世界建筑论文:十大世界创意建筑 法国密特朗国家图书馆 书中自由黄金屋 设计师:多米尼克・佩罗 建成时间:1996年 塞纳河右岸具有一片独特而亮丽的景观,它便是座落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密特朗国家图书馆,被密特朗称为法兰西最高的建筑艺术。 图书馆由深得密特朗总统赏识的青年设计师多米尼克・佩罗负责设计。最早的构思从两片树叶开始的,四栋大楼各有两面互成90度的楼体组成,对称伫立在宽阔广场的四角,从巴黎向东南方遥望,图书馆的上半身犹如四本大书在城市中展开,而不走近就看不到的下半身则埋在地下,这一部分才是它的艺术灵魂。四本大书鲜明地划定了图书馆这块具有象征意义的馆舍在巴黎的位置。 它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家具的配置均由一家公司承包,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内外和谐,体现了法国人很强的 环保意识。所有的墙壁或是铝合金或是玻璃,地面从室外到室内全是木质的。家具大都是木质的,玻璃及金属材料给人以强烈现代意识,木地板和森林则使人反璞归真。四座大厦外表是玻璃的,为了保护图书,避免阳光辐射,玻璃内则增加了一层活动木板墙。因此,当阳光照射时,大厦就变成了本木色,背阳光时则亮丽透明。大厦表面的木质活动墙所用木材全部从加蓬进口,广场和室内木地板所用木材全部从巴西进口。 在室内空间的组合方面,有许多地方采用了先进透气的钢丝纺织墙,使空气流通,没有憋闷感,人们能与外部共呼吸而不能相视。 由于大面积采用玻璃和钢化材料,产生许多反射光,但这些从钢化墙壁上反射出的冷色。又似乎在与无所不在的本木色的木质材料和深红色的地毯所反向的暖色相互辉映,实现了材料间的光的协调。 瑞典奥斯陆歌剧院建筑让城市和谐 设计师:挪威建筑事务所Snoehetta设计 建成时间:2008年4月12日 奥斯陆歌剧院诠释的是权威和美丽,音乐和歌曲令其魅力四射,作为文化中心,来到新歌剧院也就宣告着您真正来到了挪威。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座被所有人共享的建筑:任何一位到奥斯陆(Oslo)的人都会想到此参观,爬上这座被英国卫报著名设计评论家Jonathan GIancey称为“Snohetta的大理石山”的建筑。 奥斯陆歌剧院(Oslo Opera House)建设用时5年,临近证券交易所和中央车站。它是继14世纪初建造于特隆赫姆(Trondhelm)的尼德罗斯大教堂(Nidarosdomen Cathedral)后,挪威国内最大的文化建筑。大剧院基座的占地面积超过3万8千平米,相当干4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剧院内有三个 舞台,1千1百多个房间。体现了设计者对建筑的独到见解,是一件将内在流线造型和外在简洁轮廓二者高度结合的浩大工程。 2008年10月歌剧院在世界建筑节开幕式上赢得文化类大奖。时代周刊的RichardMorrison曾经这样描述:我恋爱了。她是挪威人,华丽至极。有趣至极,还有着令人惊讶的内涵。她就是奥斯陆歌剧院,从峡湾中拔起,美丽惊人的大理石和花岗岩屋顶让她看起来就像一座出水的冰川。 内部空间的宏大被丰富的线条和平面所切割,形成非常耐人寻味的空间语言和建筑层次,功能空间如休息厅、酒廊等用极其简约的手笔处理出异常 静谧的效果,与歌剧院本身的气质形成和谐整体。 奥斯陆歌剧院尽管外形是来来派的斜角结构,但并非高高在上,参观者可以在屋顶上野餐,也可以从外面连接屋顶的巨大坡道上到 32米高的屋顶上,这里百无禁忌,人们可以野餐或从坡道上滑下,甚至可以跳入奥斯陆海湾的海水中。 歌剧院的内部是一座同样宣扬平等主义的大厅,有 1359个坐席。黑色橡木建造的剧院甚至没有设置寻常歌剧院都有的包厢。即便是挪威国王Harald和皇后Sonja也只是坐在一个5米不到的区域内,与其他观众 隔开。每个座位的背后有一块小屏幕,播放歌剧表演的字幕和翻译。 西班牙艺术及科学之城多功能结合带动经济 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lago Calatrava) 建成时间:2004年10月28日 瓦伦西亚是西班牙第三大城市,艺术科学之城(City of Arts and Sciences)便是沿着几乎两公里的轴线,座落在瓦伦西亚,总占地里面35万平方公里,整个空间是开放型。是集科学博物馆、剧院、表演厅和水族馆于一身。教育和娱乐相结合。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多功能建筑。 整个文化中心建筑的组台非常的新颖,气势磅礴,由两个建筑大师设计。带动了当地经济、旅游、房地产等快速发展,成为瓦伦西亚市新的高级住宅区、重要观光景点。科学艺术城对面也盖起了大型的结合高级旅馆的购物中心Aqua,以及西班牙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英式剪裁”的新馆。在艺术科学城的另一边,原本就是家乐福大型购物中心,结合电影院及精品街,现在更是人潮不断。这项大工程的兴建,除了展现瓦伦西亚市这个商业古都的经济实力之外,也证明了艺术、美感、创新的建筑,不但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准、观光地位,更能实质大幅提高城市的经济繁荣及增加工作机会。 迪拜旋转塔 建筑版变形金刚 设计师:戴维・菲舍尔 建成时间:预计2010年 让一座摩天大楼在空中旋转“跳舞”,听上去像是科幻小说。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宣布,他将在迪拜建成世界首个风力发电的旋转摩天大楼。迪拜塔于2004年9月动工,预计2010年世人就可以欣赏到这座不停舞动的80层大楼。 这座大楼建造方法另类,大楼的每一层将在意大利预先做好,再运到迪拜组装。“迪拜旋转塔”每层楼之间都装有风力涡轮机提供动力。 迪拜塔的高度目前已经达到629米,超过了高度为628.9米的美国北达科他州KVLY-TV电视发射塔,从而成为世界最高建筑。KVLY-TV电视发射塔自1963年以来保持着世界最高牵索建筑纪录。 耗资约10亿美元的迪拜塔建成后,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阿玛尼设计的世界首家阿玛尼酒店将坐落其中。除豪华公寓、商用办公室和休闲设施外,迪拜塔还将在第124层设置观景台,让游人从约440米高处饱览迪拜风光。 墨尔本音乐中心和戏剧剧场双管齐下日夜辉映 设计师:澳大利亚ashton raggatt mcdougall公司 建成时间:2009年 建筑物分开运作,它们在城市的同座艺术区相连。左侧是墨尔本剧院,右边则是墨尔本音乐中心。剧院特点鲜明在于外观白钢组成了几何排列管三维式。最好是在夜间观看,可见简单的黑白色调与鲜艳的红色装饰碰撞效果。大堂空间延续了几何图案。右边的墨尔本演奏中心是一座较大的建筑,包括两层演奏厅和一问小型表演厅。该大楼的门面是白色,装饰了蜂窝玻璃窗。设计运用了最好的音质体系,力求高品质享受。墨尔本音乐中心和戏剧剧场于2009年年初开放。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属于未来的奇幻建筑 设计师:弗兰克・盖里 建成时间:1997年 古根海姆博物馆由美国加州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Owen,Gehry)设计,在1997年正式落威启用,它以奇幻的造型、独特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博得举世瞩目。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建筑灿若星河的创造中,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无疑属于最伟大之列,与悉尼歌剧院一样,它们都属于未来的建筑提前降临人世,属于不是用凡间语言写就的城市诗篇。 该博物馆全部面积占地24000平方米,陈列的空间则有1100Q平方米,分成十九个展示厅,其中一间还是全世界最大的艺廊之一,面积为130米乘以30米见方。整个博物馆结构体是由建筑师藉助一套为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从法国军用飞机制造商达索公司引进,名叫CATIA)逐步设计而成。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 美国沃尔特・迪士尼音乐厅波浪线条贯穿内外 设计师:法兰克・盖瑞 建成时间:2003年10月23日 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法兰克・盖瑞设计的沃尔特・迪士尼音乐厅(Walt Disney Concert Hall)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是洛城音乐中心的第四座建筑物。主厅可容纳2265席,还有266个座位的罗伊迪士尼剧院以及百余座位的小剧场。这座超现代的大型建筑成为了洛杉矶爱乐乐团的新家,同时它更是以其动人心魄的独特外表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的新地标,成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和旅游者共同膜拜的艺术殿堂。音乐厅建成以来,成为洛城最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其独特的外表引来的关注早已超过了他音乐厅本身。当地以及许多美国以外的媒介常常撰文报道,“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议会大厦一样,因为它无比奇妙和鲜明的个性,迪士尼音乐厅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摄影爱好者最喜欢聚焦的建筑之一。 建筑物内外看不到任何一处垂直的立面,无论墙、柱、天窗还是穹顶,全都是斜线或弧形走线,给人妙不可言的观感。建筑师在厅内设计上认为欣赏音乐是一种全面体验,并不仅局限于音响效果。因此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演奏大厅内的视觉效果、温度以及座椅的感觉等因素。大厅设计上。盖瑞运用丰富的波浪线条设计天花板以营造出一个华丽的环形音乐殿堂。为使在不同位置的听众都能得到同样的充分的音乐享受,音乐厅采纳了日本著名声学工程师永田穗的设计;厅内没有阳台式包厢,全部采用阶梯式环形座位。坐在任何位置都没有遮挡视线感觉。音乐厅的另一设计亮点是。在舞台背后设计了一个12米高的巨型落地窗供自然采光,白天的音乐会则如同在露天举行,窗外的行人过客也可驻足欣赏音乐厅内的演奏,室内室外融为一体。此一设计绝无仅有。 德国慕尼黑安联体育馆会发光的汽车轮胎 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Herzog) 和皮埃尔・德・梅降(Pierre deMeuron) 建成时间:2006年 瑞士的双子星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为06年世界杯设计的慕尼黑安联体育馆,堪称是这对明星组合的经典之作。他们得奖无数早已证明其成就卓越,2001年获得可称作建筑界诺贝尔奖的ThePritzker Arohitecture Prize普立兹克建筑奖的他们备受推崇,不单因为他们是鸟巢(国家体育场The National Stadium)或者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操刀人,最重要是他们对建筑的想象与实践早已经超越了这个世代能创造的建筑概念,一定程度上可以称其为来自异次元世界的设计师,为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不断创造惊奇。 外号“会发光的汽车轮胎”的安联体育馆位于泰晤士河南岸,与圣保罗大教堂隔岸相望,连接它们的是横跨泰晤士河的千禧大桥,打破一般人对于球场的印象。建筑主体由2800个镜面气枕组成,这种独特的塑料外膜。具有某种透光性质,内建二万五千万支日光灯炮,夜晚,球场将以红、白、蓝三种颜色变换外观,营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安联体育馆以轻盈活力的光芒创新了传统混凝土体育场馆的沉重。 日本银座舱体大楼黑川纪章成名作 设计师:黑川纪章 建成时间:1972年 中银舱体大楼是一栋充满现代主义风格的巨型积木状建筑,是日本设计师黑川纪章的成名之作。舱体楼像由很多方形的集装箱垒起来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实由两幢分别为11层和13层的钢筋混凝土大楼组成。中心为两个包括电梯间和楼梯间、各种管道的核心筒。黑川纪章用140个规则长方舱体悬挂在这两个筒体上。舱体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在核心筒上,所有的家具和设备都单元化,收纳2.3m×3m×2.1m的居住舱体内。舱体里,配有沼厕、家具、电视机、电脑、音响设备等,没有一寸多余的空间。开有圆窗沿的舱体单元被黑川纪章称为居住者的“鸟巢箱”。舱体单元构成上的穿插组合,黑川纪章是日本战后一代建筑师中最为重要的一位,设计的灵感来自他在前苏联时看到的宇宙飞船,充满幻想色彩的建筑实践为他带来国际声誉。由于该建筑物体现了“新陈代谢运动”的完美表达,而长期受到赞赏。 英国伦敦折叠人行天桥桥类变形金刚 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 建成时间:2007年3月29日 可折叠升降的人行天桥横跨在英国伦敦帕丁顿Ma rks&Spencer总部前的一片水域上,成为连接两部分的通道,它依靠扶手内部的液压系统来控制,由英国的Heatherwick Studio设计,全 畏12米,由8块钢板及金属支架组成。这个桥的特点是可伸展可压缩的8段结构,单单看时容易让人疏忽掉它的神奇设计,桥展开时可供行人通过,压缩起来,却可以让小船顺利通过下面的水道。天桥的全部运动都由扶手内极其聪明的液压系统来控制。因此,当M S的员工想要让游船驶进入口时,它能够灵巧的折叠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方案“创意之馆(a Pavilion of Ideas)”和岩石造型也是出自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这个年仅36岁的三维设计师已经被赞誉为“新的莱昂纳多・达芬奇。” 世界建筑论文:圣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最辉煌的建筑 早就知道世界上有个城中国叫梵蒂冈,去年6月29日我才有兴随团到这个国家一游。旅游车驶上宏伟笔直的罗马和约大街不远就看到圣彼得大教堂了,这就是梵蒂冈的标志性建筑物,世界第一大教堂。 梵蒂冈是个独立的主权国,这个国家小得让人不可思议,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千米,与我国的天安门广场一样大,人口只有1400人,但常住人口仅540人,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但却是全球八亿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而进入的梵蒂冈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国界仅是一条灰石铺成的国界线。车到圣彼得广场外围,就看到这条国界线了,导游说线外是意大利,线内就是梵蒂冈,原来这里的国界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到圣彼得广场时,广场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听说教堂里有个宗教活动,不能进去的教徒和游客就暂时在广场上听广播或看大型电视屏显示直播。 圣彼得广场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对称、最壮丽的广场,是17世纪著名建筑大师姜,洛伦佐,贝尔尼尼的建筑杰作。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形成三个走廊恢宏雄伟。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组合成四排,形成三个走廊。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边。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台抱。顶上竖立着140位圣人的大理石雕像和教皇阿勒桑德罗,苦季七世巨大的徽志,虽然没有几个游人能一一记住这些圣人的名字,但那艺术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确让人感到惊叹。这些大理石像是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 圣彼得广场的建设工程仅用了11年的时间(1656―1667年),而欧洲一些有名的大教堂从施工到建成都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或几百年时间。 在广场的中央耸立着埃及独立方尖碑,它是广场最古老的文物。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迂工程,圣彼得广场全景,在方尖碑顶上竖有阿勒桑德罗基季家庭的青铜徽志:五座小山丘、一颗圣十字架残片的星。 广场上两个美丽的喷泉是在不同时期建造的。右边那个是马德尔诺于1615年所建,左边的喷泉是贝尔尼尼在1677年建成的,它是广场上最后完成的建筑。 在两个喷泉和方尖碑之间的两边地面上,分别嵌入一块圆形大理石。站在这块大理石上观望广场四周的长廊,就会感到长廊内只有一排圆柱。而实际上是四排圆柱,可见设计者贝尔尼尼当初设计的绝妙。不知旅游客从哪来得到信息,这块大理石上拍照的络绎不绝,没耐心根本排不上号。 游客和罗马市民每个星期天的正午都要聚集在圣彼得广场,接受教皇的祝福。每年的1月1日、圣枝主日、复活节、圣诞节,广场上往往都会聚集20多万之众。广场设计可容纳50万人。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希腊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 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更是一个艺术宝库,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 大教堂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7米,能容纳5万人,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著名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琪罗24岁时的雕塑作品《圣殇》,二是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三是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宝座。此外,教堂中央的穹隆拱顶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双重结构,周长71米,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游客可以乘电梯登顶俯瞰罗马全城。教堂左侧有卫兵守卫,他们身穿的别致制服500年不变,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他们也不拒绝旅游拍照,倒是成了梵蒂冈的一道拍照景点了,他们都是来自瑞士,是雇佣兵。 梵蒂冈博物馆,位于圣彼得教堂北面,占地约5.5万平方米,建于公元5世纪末,早期为教皇的一座宫廷,后来改成综合性博物馆,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收藏有文艺复兴时期三大艺术大师之一的拉斐尔艺术珍品以及其他名家的原作,均属无价之宝。西斯廷小教堂,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因天花板和墙壁上保存有米开朗琪罗花费4年时间绘制的著名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久负盛名。 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中心,特殊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梵蒂冈域早在公元774年形成教皇国,8世纪已成为教皇国的中心。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早在公元4世纪,教皇康斯坦丁就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难处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示纪念。到了15至16世纪。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公元756年,法兰克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其后教皇权势日益扩张,在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以教皇为君主的教皇国。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教皇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1929年,意大利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皇。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进入教堂内,不论你有什么信仰,都如时光倒流,好像是进入中世纪的时空。好像大师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罗丹、康丁斯基、达利、蒙克这些名人忽然成了眼前真实的存在一样。梵蒂冈的艺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次洗礼,无数次沉淀才成就的。每个人都可以把梵蒂冈当成一本书来读,一本超越政治、利益、金钱的人类文明艺术史的教科书。这里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洗去了几百年人世浮沉的伤痕,洗去了俗世荣辱的尘嚣,在其中走上一遭宛如经历了一次纯美的朝圣之旅。 梵蒂冈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教皇是国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领袖。教皇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于一身。梵蒂冈的国徽集中说明了教皇在城国的地位。国徽的图案是:两把交叉着的天国钥匙,托着教皇登基时的帽子。这种称作“三重冠”的帽子,有上中下三层,象征着教皇拥有的神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关于“神权”,当时在西方是封建专制的灵魂,和东方的“皇帝”起一样的作用。 规定参观时间快结束时,我们到进口处的圆柱下集中,那里暂时休息的男女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打瞌睡,看来他们或她们与我一样,并非天主教徒,只是一个普通的游客。意大利罗马一侧的交警在指挥交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穿着500年前的服饰的梵蒂冈卫兵在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任游人拍照。还有在如织的游人队伍中夹杂着比梵蒂冈国民还多的小偷,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就这样丰富多彩,驰名世界。 世界建筑论文:走向世界的中国建筑师 5月10日~11日,一年一度的中国院、北京院、上海现代集团的高层次设计方案研讨会再度召开,在中国院精致的场景环境下三个院的领导致辞都留下一句颇有意义的的话:中国院修龙院长希望通过中国建筑师的努力将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放大到世界上;北京院张宇副院长代表朱小地院长在发言中说,落实建筑服务社会的理念要用道德与责任关怀大众;上海现代集团的张桦总裁则认为,应对巨大的市场挑战、“三大院”的主创建筑师齐聚一堂,应努力寻到建筑原创之路。我以为,这三种声音几乎都表达着一种共同志向,中国建筑师正面向世界,追求卓越。 做能够面向世界的建筑师,谈何容易,其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国际化的视界与能力,而其中认知国际化水准的建筑奖项十分必要,不然中国建筑师何时才能戴上建筑桂冠呢?在全球众多建筑学大奖中有影响的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的金质奖(设立于1948年)、美国建筑师学会的AIA金质奖(设立于1903年)、由基金会颁发的密斯奖(首届密斯奖1988年由葡萄牙的建筑师获得)、世界文化奖(1989年创立)等,但最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美名的当属“普里茨克建筑奖”,正是由于其严格的评审委员制度、强势的媒体宣传力度及贴切公众的建筑社会文化教育功能,使它越来越成为最受瞩目的全球性建筑奖项。那么如何才能走近这桂冠呢?伦佐・皮亚诺是让这梦想成真的获奖者。1971年,巴黎为在传统建筑最密集的市中心建一座综合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了国际竞赛,共有全球的681件作品参赛,但首奖光环落在了两位默默无闻的青年建筑师身上,皮亚诺正是成功地将古老街区转变为最具当代人文活力的场所建筑师。 由此又联想到作为一代中国建筑师该怎样处理传统与创新的老话题。从精神及文化趋向看,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必须尊重传统和地域、必须合乎国情,因此文化自尊是每一个有作为的建筑师必须思量的。刚刚送走“5・19”国际博物馆日6月9日又迎来国家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本刊荣幸地为学者型领导、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再次承编新著《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结合现代建筑创作的理念及其新追求,尤感单局长的关于文化、城市、城市文化的解读,是对城市规划设计者极为可贵的思想,因为它立足于建筑师的创作初衷、它遵循于建筑师的思维过程、它给建筑师注入了可供比选的良多思考。如果说2007“三院”方案研讨会是一次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学术会,是一次自由、平等且活跃的学术研讨会,那么第二个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到来所引发的一系列多元而深入的联想,更会带给人们卓然而严谨的文化活力,更会以开阔的学术氛围让建筑业内外人士喜悦。因为让建筑师高兴的不仅仅是寻到面向世界的目标,更体味到根植于华夏建筑文化的特殊含义。 世界建筑论文:她向世界诠释中国建筑 有人说,把中国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如果北京是这棵树的树冠,那么西安则是这棵树在地下盘结交错的根系。正是这片沃土蕴育了一位出色的中国建筑师――张锦秋。她和西安这座城市已密不可分,她的名字也与这座城市几十年来出现的一些标志性建筑――陕西历史博物馆、玄奘纪念院、大唐芙蓉园等紧密相连。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年座谈会暨《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首发式”于10月8日,在大唐芙蓉园召开了。 参加这次大会的有陕西省及西安市政府、人大、政协、建设厅的负责人,陕西省及西安市的建筑院校、设计院、文化单位的领导、有关专家学者和《建筑创作》杂志社。 会议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熊中原主持。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院长樊宏康在致辞中说:张锦秋院士是享誉国内、国际的设计大师,她从事建筑创作的40年间,为古城西安、为祖国大地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经典的建筑设计作品。她和她的作品受专业人士所赞誉,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次座谈会,既是对张锦秋院士从事建筑创作40年的回顾和总结,又是一次学术、技术的交流,中青年建筑师向张锦秋院士学习的绝好机会。 李子青(陕西省建设厅厅长): 很高兴能在久负盛名的曲江池畔,在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这座以盛唐文化为内涵、以古典皇家园林为核心的大型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中,与各位来宾、专家共同庆祝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年及《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的出版。由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以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唐风建筑也已成为古都西安的特色,为西安保持盛唐文化的延续、为陕西重振汉唐雄风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她不仅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了一批具有浓郁风格的现代建筑,而且在建筑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追求,她的论文集《从传统走向未来》在海内外建筑界产生较大影响。我们期待着张锦秋院士的新作《长安意匠》丛书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向世界范围更广泛地传播。 乔征(西安市副市长): 在建筑设计多样化的今天,张锦秋院士一直秉承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并不断传播,这一切不光在陕西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得到了很高赞誉。她的每一项作品都带有一定的震撼力,就像大唐芙蓉园的设计,被外界评价为国人震撼、世界惊奇。对于建筑设计的精致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也确是她成为一代宗师的精神根源。西安这几年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一切都和在座的以大师为核心的一批老专家,老学者和正在不断崛起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的努力分不开。近几年西安还将会有几个大动作,如大明宫周边改造、行政中心的搬迁和地铁的开工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尤其要向张大师那样尽善尽美地把我们的项目做得更精彩,把西安建设得更美好。 和红星(西安市规划局局长): 记得1 992年,我跟张老师一起在新疆乌鲁木齐参加西部建筑学会年会。当时中国西部建筑学会成立,为了这个学会的成立,我们筹办了五六年,这期间张老师积极献计献策。从那个时候我就深深感到了张锦秋大师对建筑本土化、城市特色的关注和对西安这座古城的热爱,也就是从那时拜张锦秋大师为师,因此我现在一直称她 张老师。如今,1 5年过去了,张老师厚积薄发,一系列富有西安特色的建筑相继问世,实现了走自己的路的创作理念,形成了一又个一个的创作高峰,这也是中国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之路的高峰。张老师的作品,我感觉最深的是它的现代感,她的作品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中国式的建筑,更蕴含了一种时代感,能做到这一步非常不易。可以这样说张老师的建筑创作已从“仿”走向“创”,从“形”走向“神”,从“有法”走向“无法”,从对传统的自信走向对传统的自觉。 2002年,西安的城市建设走到了十字路口,千年古都的风采如何再现,现代化建设如何传承历史,城市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色?为此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安市规划局成功举办了“三会三展”活动,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为西安的城市规划建设出谋划策,把握方向。其中“西安市城市特色与建筑风格专家研讨会”就是在张老师的积极推荐下,借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会召开之即,特别为西安开的一个专题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界顶尖人物为西安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畅所欲言,共绘美景。这次会议为今天的“唐皇城复兴规划”奠定了扎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规划的龙头抬起来了,西安模式已在全国叫响。 刘兵(大唐芙蓉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我看到名为《长安意匠》的这套丛书时,不禁思索着为何叫长安意匠?于是我翻开了张锦秋大师的老师梁思成先生的文集,突然一段话映入眼帘,使我顿有所悟。原文是这样的“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无论哪一个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 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所以我个人的理解,张锦秋大师所说的意就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度、一种胸怀、一种态度。同时大师又很谦虚称自己为“匠”。 我非常有幸在大唐芙蓉园建设的2年过程中在张大师的主持下具体负责大唐芙蓉园的组织建设工作,我对张大师宽广的胸怀、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而由衷敬佩。可以说没有张大师辛勤的汗水.没有张大师两年如一日抱着近70岁的带病之躯、日以继夜的在芙蓉园工作,就不会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美仑美奂的仿唐建筑,就不能向世人传播我们盛唐的文化。 顾宝和(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我作为张大师的同代人,从这40年来对张大师的了解,从其影响国内外的作品中间我感受到张大师不是简简单单地就自己的职业而着眼,而是从深入挖掘整个文化和对世界的影响来探讨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从1 980年代开始有大规模的建设以来,几乎困扰了我们这代建筑师的一些主要问题,张大师都是经过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解决一些困惑我们的矛盾。记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刚建成不久,我们曾开过一个张大师作品和成就的座谈会。如今许多年过去了。从当时情况看,张大师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有了些初步考虑,而今天我们已看到张大师在当时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使其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我想到的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我们这个行业注定我们一定要面对的第一个困扰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第二个困扰是在如今这样一个辉煌的建设阶段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怎样处理商业和文化的关系?第三个则是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职业和理论体系与规划的关系。 赵元超(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为了探索中国建筑的现代化道路,颐和园西山脚下留下张总探索的足迹,唐代佛光寺大殿洒下她辛勤的汗水。正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近半个世纪张总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地探索和积极实践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如果说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构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论之树,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张总在陕西用自己的作品探索了一条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从1 980年代的三唐工程,1 990年代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钟鼓楼广场,到21世纪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和大唐芙蓉园,一个个感动城市、震撼心灵的作品提升着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品味,用现代的视野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张总用她的作品在这片曾经诞生过伟大唐诗的热土上用白话文继续书写着混凝土的诗作。 张总在陕西工作的40多年,也是中国建筑界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年代。各种主义、流派,思潮汹涌而来。张总谦虚地把自己半个世纪的创作之路概括为探索之旅,作为后辈,我深知这不仅仅是探索之旅,在全盘西化的时代大潮中,更可能是独孤的探索之旅。我在1 985年做研究生调研时曾向张总请教过,10年后的1 995年之初我来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所工作,在张总指导下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工程的创作,正是这种工作体验,提升了我对建筑,对城市、对设计、对创作认识的飞跃。我清楚地记得在参加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设计时,她带着我们一起踏堪地形,面对着高低不平的坡地,询问我们设计小组的成员,是否保留这片坡地。由于我们对西安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不约而同地回答可以不必考虑,张总却意味深长地说:这可是唐长安城保留的唯一的一处高地。正是张总对西安城市文化如数家珍般的熟悉和热爱,这一历史地貌才得以完整的保留,使新图书馆座落在历史的高地上,成为一个知识的殿堂和西安又一个新地标。也同样,张总在图书馆、美术馆工地上,为了保护现场的植被,在大雪纷飞的现场一个一个圈定要保留的树木。我已数不清为了图书馆、美术馆设计,张总到过多少次工地。而这仅仅是张总众多创作中的一个工程。正是这种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这种对城市对历史的负责态度和社会责任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精品。 王军(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所所长): 张锦秋先生,是一位能“感染城市、诠释公众心灵”的建筑师。张先生通过在清华大学近1 2载的学习和研究,秉承梁思成、莫宗江两位泰斗的教诲,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的无限热爱,搭建了一条以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精髓诠释和发展现代建筑创作的道路,并在陕西从事建筑创作的40年中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做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春花秋实,40年的努力已结出累累硕果,芬芳天下。 张先生在建筑创作中始终坚持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之路:于建筑的环境、意境、尺度中体现传统文化及传统建筑的精髓,于功能、材料、技术上体现现代建筑的需求。40年来,张先生在“现代建筑的多元探索”、“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或有特殊要求的新建筑创作”、“在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她同时也在关注一个建筑师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参与了大量城市设计的规划和风格定位。 金磊(《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 首先我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院长、张宇副院长、马国馨院士及其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对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周年暨《长安意匠》丛书第二部《大唐芙蓉园》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金秋时节置身干大唐芙蓉园的美景之中,令人联想颇多。 一个建筑师的最高理想,就是当人们谈起她的名字的时候就会想到一座城市。或者,当人们谈起一座城市的时候,怎么也不能忘记她的名字。 作为晚辈及一代中青年建筑师,我认为要学习张锦秋院士着眼高处、学养独具的创作观,尤其要从张院士的作品及学术思想中省悟过来,发现亮点、启迪智慧、畅言义理,在品读她经典作品中,尤其要品味到一种民族情感交融的渴望及中国建筑应有的文化自信。 作为建筑传媒人,我们倍感张锦秋院士的作品及学术思想是一种文化寻根的硕果,走进大师的作品,有一种净化心境,焕发本真的冲动,这里不仅有文心铸魂,更显现着一种可贵的“文化征服”。我曾记得在2002年杭州西子湖畔“第二届建筑与文学研讨会”上,张院士对我讲.中国要开展系统的建筑文化教育,这种普及不仅仅要面向公众,也要面向建筑师。英国大思想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他更有一句话“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能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2008年在意大利都灵市将举行的第23次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就是“传播建筑”。细细品味,我们感受到了专业媒体的一种责任。建筑凝聚实践和思想,我们有责任把他们记载下来,使其更广泛更深入地流传。 从对张锦秋院士《长安意匠》丛书的策划及编辑中,我们不断感到成为一个有力度的建筑专业传媒的意义及价值。要知道,迄今口耳相传的时代已告结束,我们要在利用大众传媒扩大社会影响的同时,找准行业传播即分众传播的位置。大师承载着先哲精神,“口述”历史应着力做大做强。我相信,《长安意匠》――大唐芙蓉园的出版,不仅仅是良好的开端,它更凝聚起为中国建筑大师著书立说承担责任的团队精神。 张锦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时此地举办这样一个座谈会,我很激动。回想起来,准确地说我是1 962年2月28日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报到的,从此离开学校,走上了设计的工作岗位。记得当时人事处长找我谈话,问:“你是研究生,那你看你是到情报室搞科研呢,还是在工程室搞设计呢?”她很尊重我的意见,但由于的理想一直就是当一个建筑师,因此选择了设计所。 当时西安是“三线”建设的前沿阵地,我也就是从参加“三线”建设开始进入了我的设计生涯。现在想来就像是昨天一样,很近很近。 陕西省的历史积淀使我走上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探索之路。使我走近唐代建筑的是两个小项目:一是位于临潼骊山之麓的华清池大门。当时处于后期,还没有改革开放,由于对外旅游的需要,华 清池要盖个大门。以前有关华清池的设计都是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的洪青老总做的,但由于他被打成“牛鬼蛇神”,还未解放,不能正式作项目,所以就让我接手做。从设计开始,我就在思索着华清池是个唐代文化遗址,那么这个大门是否应有些唐代的印迹呢?于是我翻阅了许多有关建筑历史的书籍,还有敦煌壁画,文物考古杂志等资料。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设计应该有一点唐代的文化,因为题目跟唐代有关联。二是位于唐兴庆公园内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遗唐留学生,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功勋。因此在这个纪念碑的设计上不仅要体现唐时代的风格,更要体现中日友好关系。 就从这两个很小的建筑,我开始感觉到,在陕西这片土地上,随处都能映射出唐代的文化。以后,又陆陆续续地做了许多设计,都和唐代有关系。这时候我开始认识到,如果说头两个项目是偶然的设计,而后设计的一些较大的现代公共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就并非偶然了。 还有一个项目就是青龙寺规划及空海纪念碑院。空海是日本香川县人,唐德宗贞元20年随遣唐使入唐,研究密教,先后得惠果嫡传密宗两部大法及传法。为纪念他为中日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西安市政府应日本的请求作青龙寺规划及空海纪念碑院。碑体由日本建筑师山本忠司先生设计,我方承担选址和碑院的设计,考虑到选址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形式上着意仿唐,力求法式严谨、风格纯正。从此开始做第一个真正的“仿唐建筑”。以后就源源不断地做与陕西历史文化有关的项目。 我来到了西安,来到了长安所在的地方,它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一片沃土。我在此安身立命,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壤,汲取它的养分。 领导的信任与支持是项目成功的有力保障 一个城市的建设,真正拍板定案的是领导。陕西省的党政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我不想说太多的道理只讲个具体事情:那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个项目。 1 970年代,总理就曾建议,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当时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我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到底要把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任务书上只说明了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怎么来象征?一个时代的统治意识就是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意识,这个时代最高的建筑艺术也是这个时代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艺术。今天的陕西博物馆就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唐代宫殿建筑。 整个陕西历史博物馆风格已经是唐风。在做色调选择时,我们决定以素雅为主,这样可能更接近现代的审美意识,更有一种永恒感。那么唐代的时候实际上屋顶都是灰瓦,那个时候还没有大量用琉璃瓦。 既然唐代是灰瓦,我们也就设计成灰瓦了。这时省上的领导说:“哎呀,灰瓦是不是太穷气了?我们这是国家级博物馆。”他提出来既然要有一点宫殿建筑的气势那就选用黄琉璃瓦,以期能辉煌灿烂些。但当时我追求的是一种黑白灰的基调,这是很高雅的现代的色彩。因为与省领导的意见产生分歧,所以我心里很矛盾。怎么办?我在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提出一个折中方案,用铁灰色的琉璃,而不是黄琉璃。这样至少在色彩上既符合唐代的灰瓦屋顶,又符合我想追求的淡雅的色彩。领导最后采纳了我的建议。这样的例子很多,省市领导充分地让每一位建筑师发挥自己的才能,给予我们极大的尊重。 再一个例子就是当时西安市要是把曲江这片地区按历史风貌恢复其盛唐的神韵。自从毕业之后40年来,我一直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设计一座大型园林,但却渺茫得如同做梦。万万没有想到在21世纪初,曲江新区管委会委我以重任,规划并设计大唐芙蓉园,使我多年的向往居然梦想成真。 记得有一次在西安召开“黄帝陵祭祀大殿建筑创作海峡两岸座谈会”期间,我陪台湾地区建筑师公会原理事长吴夏雄参观兵马俑。在入口处看到有刻图章的,我一看吴夏雄很喜欢,就准备自己掏钱刻个图章作为礼物送给他。章子刻好后,我叫刻图章的师傅将我这个赠予人的名子刻在图章侧面。当我一说出自己的名字,刻图章的老师傅很是惊讶:“你是张锦秋?”我回答:“是呀!”老师傅紧接着说“那这个图章你不用付钱了,我来送。”台湾建筑师吴夏雄看到此情此景,感动得不得了。他说:“没想到,大陆一个建筑师在普通百姓当中竟有这样的影响。在台湾,谁认识我们呢?包括李祖原,人家也不知道哪栋大楼是他设计的。没想到大陆建筑师的地位这样高。” 建筑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时我做陕西历史博物馆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建筑师,各个专业与我配合的非常融洽。这些专业的工程师经验丰富,他们就像我的老师一样给我指出一些问题,提醒我们建筑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非常到位。我们这个设计队伍确实是一代一代传承着。建筑设计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团队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同样也离不开开发商的支持与配合。设计群贤庄时,为了建筑造型的美观我们要做退台,但一退就退掉了许多面积,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损失是很大的。但老板尊重了建筑师的意愿。正是这种明智的决策赋予了群贤庄的主干道以空间的变化。 能在陕西、在西安工作,是我的运气、是我的幸福。不然的话我不会做出这么多符合这个城市发展、符合当地百姓要求的建筑作品。 座谈会虽然结束了,但张锦秋大师为西安留下一幢幢作品的同时,她的理念、她的创作观、她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将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到会的人。我想她和许许多多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中国建筑师们还将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上继续上下而求索。他们将用自己的建筑作品向世界诠释中国,而我们则要用我们的声音向世界诠释中国。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建筑奇葩闽西南土楼 土楼是福建特有的民居,之所以叫它土楼,是因为它主要采用生土夯筑,属于土木结构。一般楼内设施齐全,有厨房、餐房、仓库、卧室、水井、浴室、磨房、畜圈等,有的还建有祖堂、学堂、舞台。具有防御、防震、防火、防兽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且楼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闽西南的土楼主要分圆寨和方楼。 其中,圆寨主要分布在永定、南靖、平和交界地区及华安等县,圆寨的数量有1000多座。较出名的有:永定县湖坑乡洪坑村的振成楼(双环圆形)、古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三环圆形)、南靖县书洋镇石桥村的顺裕楼、梅林乡坎下村的怀远楼(双环圆形)、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沙建镇岱山村的齐云楼(椭圆形)、洋竹径蔡家的雨伞楼(圆土楼如果是双环圆形,通常外高内低呈碗状,而雨伞楼内圈比外圈高一层,呈雨伞状,故此得名)。 方楼主要分布在龙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区,仅永定、南靖两县方楼就超过6000座,较出名的有:永定县高陂镇上洋村的遗经楼、南靖县梅林乡璞山村的和贵楼。较为出名的土楼群有:南靖书洋镇上坂村的田寮坑土楼群(方、圆和椭圆形三种,错落有致,呈梅花状。)、距书洋镇12公里的河坑土楼群(方圆各具特色的土楼27座)、距书洋镇8公里的南欧土楼群(土楼密度大、种类丰富,有圆楼、方楼、梯形楼、凹字形楼、交椅楼、三角形楼等共25座)、距南靖县梅林乡9公里的砾头土楼群(4座圆楼、3座方楼、1座半圆楼,在山头俯瞰,犹如“七星伴月”)。此外,较为特色的土楼有:分布在永定县高陂、坎市、湖雷、南靖县和溪等地,强调尊卑秩序,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南靖书洋镇奎坑村前方后圆的隆兴楼、塔下村呈曲尺形的三巴楼等等。 特别提示: 1、拍摄土楼可分楼内、楼外和夜景,楼内主要拍摄居民生活场景,奇特的土楼结构,因此拍摄时,应用焦距100mm以下的镜头,鱼眼、超广角镜头非常好用;楼外主要拍摄土楼的外部特征,为了找准角度,往往要爬到土楼附近的山头,这样,长焦镜头就不可少,比如要拍摄出田寮坑土楼群似布达拉宫的韵味,你就得到土楼对面的盘山公路找角度,没有用上焦距200mm以上的镜头是拍不来的。拍摄土楼的夜景,你可以向当地的老百姓购买照明用的木柴,如果要点篝火、火把,你可以和当地居民商量,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会很乐意帮忙的。拍夜景、室内及室外用长焦,三脚架也是不能少的。 2、拍摄季节全年均可,但有节日拍摄更佳,如元宵节、4月份梅林妈祖出巡、永定客家土楼文化观光节等,平时,最好选在稻谷成熟季节,金灿灿的田间突起一座或一丛土楼,一定会给你拍摄带来美好的记忆。当然,春雨绵绵的季节,往往有云雾缭绕其间,或雨后天晴,将给你的拍摄带来机遇。 3、龙岩、漳州都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属山地丘陵,气候宜人,春夏温热,秋冬凉爽,四季常绿。 4、永定、南靖、华安方言为客家语系和闽南语系,当地的居民都很热情好客。 5、交通便利,梅坎铁路经过龙岩市区,鹰厦铁路经过漳州市区,华安县,319、205国道纵穿龙岩,324、319国道贯通漳州,从龙岩到永定及漳州到南靖、华安各土楼景点路况都很好,交通发达。 6、南靖、永定县城都有三星级酒店及其他大小旅馆、招待所,食宿非常方便,永定的振成楼内还设有客房、服务部,楼外有大型停车场。如果拍摄夜景或感兴趣还可借宿土楼居民家里,虽然食宿简陋,但一定会给你带来难忘的感受。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五大建筑奇观 当这些钢材、水泥和石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被组合起来时,它们就具有了自己的生命。伟大的建筑用冰冷和坚硬诠释了人类的伟大和野心,它们是音乐,是绘画和史诗,是人类为自己在大地上树立的纪念碑。 西尔斯大厦――世界第一高楼 巍然耸立在人行道上的西尔斯大厦是北美洲最高的办公楼,它的最高可用楼层是第110层。大楼楼顶的高度是442米,而最了不起的数字来自西侧的天线:其高度为527米,这是全球建筑物上最高的天线。 高度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奇迹隐藏在大楼的墙壁背后――这就是支撑着整座建筑的各种系统。西尔斯的运作规模就像是管理一座城市。这座“都市”需要4万公里的管线,把这些管线连接成一条直线,可以横跨美国8次。楼里总共有多少马桶?943个!此外,69000公里的电话线在楼内蜿蜒游走,足够环绕地球1.75圈。西尔斯大厦里共有41公顷的办公和商业面积,若是平铺开来,足有75个美式橄榄球场那么大。 西尔斯大厦还有一个只有工程师才知道的小秘密――它向西倾斜了6英寸,这是由于重力负荷偏离了重心。大楼不只倾斜,还会摇晃。如果遇到最可怕的风暴,它大约会以90厘米的幅度晃动。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来自密歇根湖的强烈暴风会让西尔斯大厦偏离中心20厘米。住在90楼或100楼的人们晃得更厉害,椅子会跑来跑去,人们甚至能听见大楼摇晃的声音。 1969年,约翰・齐尔斯担任了这座大厦的结构工程师,这是他事业上的里程碑。这栋设计独特、噪音清晰的大楼,历时4年才宣告落成。而它一落成就吸引了那些想要标新立异的住户,也把芝加哥的金融区吸引到了自己周围。 为了给每个进入大厦的人提供安全保障,第一步工作就是和机场一样细致的安检。当然,在西尔斯大厦,安全部署并非严肃得毫无人情味。1999年的一天,一个不怕死的法国人认为这座大楼是都市攀岩的终极挑战,要爬上去。工程师用擦玻璃的索具装备阻止他,但是他绕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过后,攀登高手阿兰・罗贝尔成功到达了屋顶。一群芝加哥警察正守在那里欢迎他,用手铐和法律条款为他庆祝。最后,他大概只被罚了几千美元。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的特技表演倒有种怀旧的意味。 西尔斯大厦的保安程序或许有所改变,但这座大楼的魅力依然如故。如果名片上写着“西尔斯大厦”,会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2004年初,一些纽约的投资者买下了西尔斯大厦,据称价格是8亿3500万美元,而大楼的原始成本是1亿7500万美元。至于它是否安全,还是要由这些人来评判――这就是每天来这栋高层建筑中报到的11000人。人群显示了这座著名地标的魅力。 这座巨型建筑似乎能激起人们的奉献精神。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充满了活力和干劲。不管未来几十年里还会有多少巨型建筑拔地而起,对这些忠诚的芝加哥人来说,属于他们的西尔斯大厦才是最坚实的建筑。 航空母舰“罗纳德・里根号”――海上之城 航空母舰“罗纳德・里根号”的名字,来自一位擅长交流的总统,它清晰地传达了这位总统的一条著名理论:“以实力求和平”。 “罗纳德・里根号”犹如一个巨大的机械蜂巢,部署着一群群致命的战斗机。这座97000吨的安全堡垒,隐藏着美国海军最新武器的秘密。 “里根号”上可停放85架战斗机,能够保护美国抵御强大的军事进攻。“里根号”在水线以上有20层,然而这个高度比起惊人的船身长度来,可算是小巫见大巫。这艘船长333米,犹如载着一座帝国大厦在海上航行。船上带有两座核反应堆,可供“里根号”航行20年,完全不需要靠岸加油。 这艘航空母舰就像一座城市,有邮政服务,有垃圾处理部门,小城市应该具备的条件,上面一样不缺。“里根号”上能住下6000多人,船上储备的食物和供给可以维持3个月的生活。另外,船上有3万盏灯,1400部电话。走廊里的缆线加在一起,足有2100公里长。“里根号”满载时,排水量达97000吨,也就是说,它排出的水大约能填满28.7个奥运规格的游泳池。 如此庞大的一艘船,却只有一项使命,就是充当战时机场。 水上海军基地的优势不言而喻。飞机可以在公海上随处降落,可以接近全球任何一处战场。航空母舰是现成的作战基地,无论航行到哪里,都肩负着相同的任务,那就是尽可能迅速安全地让飞机起飞、返航,没有复杂的手续,也不必申请许可。 航空母舰的面积约有4.5英亩,也许是世上最危险的4.5英亩,分毫之差就可能酿成灾难。 “里根号”汇聚了最尖端的航空母舰技术。设计建造时,就做好了服役50年的准备。作为美国海军最新的航空母舰,“里根号”也是一件重要的政治工具。但这张王牌不是在一夜之间造就的。建造这样的一艘大船,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程。“里根号”的建造工作是在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的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开始的。航空母舰的不同组成部分都是分别建造的,之后再由巨型吊车运到一个干船坞组装成一艘完整的航空母舰。 “里根号”是第9艘建造完成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尼米兹级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其中又以“里根号”最为出类拔萃。这艘航母上面,装备了所有的最新科技成果,造价高达45亿美元!“里根号”与过去尼米兹级航母的最大差别,在于水线以下的设计。最重要的一项改进,就是球状的舰首,“里根号”采用这种设计,为的是增加浮力。 作为船员的第二家乡,“里根号”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船上严禁使用现金,船员在出海前,必须先购买一张类似自动提款卡的储值卡。不过,这里也有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同的地方:有理发店,有3座小教堂,有两家便利商店,有健身房。如果偏爱传递速度极慢的传统信件,船上设有邮局,甚至有自己的邮政编码。 从独具特色的“城市夜生活”到数千人每天维持航空母舰正常运作的辛勤付出,都证明了“里根号”是一座与众不同的海上之都。 重建莫斯塔尔古桥――用现代科技注解古代智慧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人们或许不相信上帝,不相信命运,但却相信那座桥。 那是他们的象征,是他们的一部分,一直存在于他们的心里。 前南斯拉夫的莫斯塔尔桥被人们称作“古桥”,那是一个古代建筑奇迹。1993年11月,古桥成为南斯拉夫内战的主要目标。几个小时的炮击之后,古桥轰然倒塌了。那是一个黑暗的日子,古桥的毁灭,成为现代种族仇恨的象征。如今,战争已经结束,全世界的人们似乎都想重建这座古桥。 莫斯塔尔桥于1566年落成,由土耳其建筑师哈鲁汀主持修建。当时,他受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的委托,负责建造一座能够承受军队、马匹和货运的桥梁。那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也最复杂的石桥。传说苏丹曾威胁哈鲁汀,一旦桥塌了,他就要人头落地。哈鲁汀把建桥的秘密带进了坟墓,他的设计图纸竟然一张都没有流传下来。 这将是一次独特的、破解历史奥秘的探索之旅,考古学家惟一能利用的就只是一些简单的账本,上面记录了所用的工时和材料。考古学家使用了激光扫描和摄影制图等最新技术,试图了解古代建筑师们最初是如何建造这座桥梁的。他们到现场勘查了古桥的遗迹,又研究了成千上万张桥梁的原始照片。佛罗伦萨大学的意大利小组必须研究出每块手工切割的石头是如何镶嵌到整个结构当中的。然后,他们会利用这一数据做出新桥的三维图像,据此,重建队可以丝毫不差地重新组合出这座桥梁。 在莫斯塔尔这个地方建桥非常困难,这里随时都可能发生地震,但最常见的危险还是洪水。他们必须尽快搭建脚手架,而且不能有任何差错。第一座脚手架并没有经受住内雷特瓦河冬天的水流,许多工人都因此丢掉了生命。 架子建好后,石块也已切割完毕。接下来,建设者需要用强效灰浆把石块砌起来。哈鲁汀带进坟墓的另一个秘密就是灰浆的准确配方,于是,现代人只能利用科学对传说和口述历史加以辨析。专家们发现古桥的灰浆中有蛋白质成分,这说明原始混合物中包含了有机物质。他们找到了正确的配方。 但是,建造这座桥不仅仅需要石块和灰浆,还要有金属进行加固。于是,工程师们又想知道奥斯曼人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发现,古桥每块石头的中间都嵌有粗大的、可以支撑重量的铁制暗销。 根据哈鲁汀的清单,重建队制作了810个暗销。可是铁会生锈,只有在密封的情况下,铁才能避免风雨的侵蚀。选用什么材料好呢?又该如何密封暗销呢?400多年前的建造者们肯定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 仔细研究这些古代金属工艺之后,工程师们发现了奥斯曼人聪明的秘诀:首先,他们在每块石头的表面都敲打出一道细小的沟槽,等石块安放好后,这些沟槽就形成了一条管道,直通暗销。接下来,他们把熔化的铅倒进去,封住暗销,避免它们受到风雨的侵蚀。 工程的最后一步就是安放拱桥上的最后一块拱心石。工人们必须借助水泵的帮助,把几近完工的拱桥撑开几英寸的缝隙,放入最后一块石头。然后,移开水泵,桥梁就会自动合拢。至少还要过50年,桥梁的位置才能永久地固定下来。石块和灰浆会随着天气和时间的变化,不停地收缩、伸展,工程师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监控这些变化,因为每个石块里面都安装了负责收集资料的传输网络。 尽管莫斯塔尔古桥的毁灭将永远成为种族仇恨的象征,但它的重建却为和平团结、繁荣向上的前景带来了新的希望。 陶托那金矿――地下黄金之路 在地下3.6公里处,他们建造了一个复杂庞大的地下结构,在这里,大地成了敌人,而战利品则是黄金。这就是被称为“黄金之城”的陶托那金矿。 一切都始于1886年的一个早晨,四处漫游的澳大利亚矿工乔治・沃克发现了一片露出地面的岩层,并察觉到里面含有金子。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正站在世界上黄金蕴藏量最丰富的矿脉上,他的发现将掀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淘金热潮。淘金者蜂拥至此,南非的淘金热潮开始了,约翰内斯堡因此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城市。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早期,人们更加渴求黄金。但淘金者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这座从约翰内斯堡延伸到卡尔顿维尔以外的金矿,并不在接近地表处,它似乎以大斜角深入了地下。工程师意识到,开采它的惟一方法,就是沿矿脉而下,先挖一座竖井,然后再炸出坑道。 前往地下的旅程障碍重重,工程师要应付地下发生的地震,钻穿含有致命气体的气囊,忍受酷热高温,被百万加仑的加压水威胁。1957年,陶托那金矿近两公里深的主竖井竣工。没有任何机械装置能将人送到地下3.6公里处,因此他们又开凿了第二座和第三座竖井,用来将工人送到称为“地下120层”的金矿最深处。 开凿竖井只是第一个挑战,接下来的难题是:如何在如此深的地下,创造能让工人在适当温度下呼吸和工作的环境?工程师们设计了一套高效的通风系统。地下鼓风机可以推动800公里长的坑道内的空气流动,风速足以将体重120磅的人吹倒。这套系统每秒从湿热的坑道中抽出900立方米空气,相当于每秒钟将你家客厅的空气抽出16次!此外,矿坑内还安装了巨型的制冷设备,其冷却能力相当于12万台家用冰箱。 这座矿井里的坑道长达800多公里,从中央竖井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仿佛树木的根部。而3.6公里的深度,相当于9座帝国大厦首尾相连。对许多矿工来说,每天往返于地面和金矿层的路程,要花费4小时。 水是陶托那金矿的命脉,但水也是矿坑内的一大威胁。挖掘时,矿工常会穿过大型的地下蓄水层,许多蓄水层都含有大量高温高压的水。如果水涌入坑道,所有的水泵都将无能为力。此外,最大的威胁是地震。在陶托那金矿,地下地震每天都要发生10次左右。但即便拥有最先进的技术,科学家仍无法百分之百测定岩层会在何时发生变化。 炸坑道时,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安装支撑物,防止上面的岩石崩塌。这里每平方厘米岩石承受的压力是970公斤,相当于在一个细高跟鞋跟上施加近1吨的压力。目前,金矿已经停止使用木头支撑,换上一种称作“回填”的新技术。回填使用黄金提炼产生的废料,实际上是液态的岩石,称为“尾矿”。尾矿被抽到地面上,有些废料会送进回填场,然后泵入地下,装入长达50米的袋子里。这些回填袋能够形成有弹性的岩石支撑系统,它基本不受岩石压力的影响,也不会像木头那样断裂或破碎。最重要的是,不会燃烧。 驱使陶托那的创造者深入地下的,是他们对黄金的渴望,以及探索未知领域的决心。不久,这座金矿将开凿一座新的竖井。陶托那的矿工将下到128层工作,那里距离地面有3726米。 英法海底隧道――现代七大奇迹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人造结构,英法海底隧道被工程人员称为现代的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造耗时7年,水泥用量达上百万吨,足以建造3座帝国大厦。 英吉利海峡曾经是英国和法国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海峡宽34公里,是美国大峡谷的两倍。数百年来两国相互征战的紧张状态,直到上世纪才有所缓和,但两岸的许多人仍然怀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但隧道开通会使双方贸易量激增,这一提议成了无法抗拒的诱惑。1986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法国总理密特朗达成共识,同意建造英法海底隧道。但30亿英镑的工程款都要由私人筹措。 1987年12月,浩大的工程开始了。英、法的两支开凿大军开始向地下挺进,双方各有4000多人。英法海底隧道的水下部分,比以往最长的隧道还要长一倍,两支队伍的任务十分艰巨。除两条主铁路隧道外,还要在中间挖一条养护隧道,宽度相当于一条4车道的公路;245条横向通道,在内部发生火灾或意外时,供紧急逃生使用;隧道上方有排气孔,释放列车高速前进时产生的高压气体;巨型转轨洞,在进行养护时,便于列车从一条隧道切换到另一条隧道。这样,挖掘的总长度就达到了惊人的153公里。 工期很紧。工程每天耗资100万英镑,每拖延一小时,就要增加4万英镑的支出。 1988年1月,英法隧道挖掘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让工程师们夜不能寐:他们担心两条隧道可能对接不上。只有在相当直的轨道上行驶,才能保证高速列车的安全。容许的误差极小,隧道偏离值最多不能超过两米半。如果庞大的隧道掘进机偏离路线,就可能撞上渗透了水的地层,导致海水涌入,甚至隧道崩塌。 在地下,两支队伍的距离越来越小,关键时刻即将来临,工人们一心想要抢先到达中心。工程师却更加焦虑了:经过3年,挖了37公里,两段隧道究竟能不能在中点会合呢?英国率先到达了他们认为的会合点,可法国段的隧道在不在附近呢?小型钻机凿穿了土层,新鲜空气涌了进来,那是来自法国的空气。英法两国工人竞相将最后几厘米岩石凿开,这是从冰河时期起就分隔着他们的岩层。英国隧道工人格雷厄姆・法格率先踏上法国的领土,也进入了史册。13000年后,英格兰岛和欧洲大陆又重新连接起来了。测绘员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两段隧道不仅对接了起来,而且误差只有35厘米。拿破仑曾经想开凿隧道,但没有成功。现在欧洲的土地又连在了一起。 1994年5月6日,英国女王和法国总统密特朗为海底隧道揭幕。延误和利息使总投资额达到了100亿英镑,足以发射33架航天飞机。但生意并不景气,人们接受得很慢,更担心会在地下遇到灾难。 1999年,英法海底隧道终于在千僖年之前有了起色。500多万辆汽车和卡车通过了这条连接英法的隧道,近700万人乘客车来往于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10年里,隧道的客流量接近1亿5000万人。 如今,连接伦敦和隧道口的新型高速列车使英法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列车时速达到了300公里,能在2小时15分钟内将乘客运送到巴黎,比隧道开通前快了一倍。 连接两个如此对立的国家的海底隧道,似乎是一项不合常理的工程。然而,英法海底隧道打消了人们的疑虑,解决了重重债务,应对了大火和海水,最终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项工程奇迹,并永远地改变了欧洲的面貌。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建筑之最 世界上最长的桥 ――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 1969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庞恰特雷恩湖2号堤道竣工,它把曼德韦尔和梅泰里连接起来,全长38.42千米,横跨大湖Pontchartrain,其中约有13公里你会只见水不见陆地,桥在湖的正中央纵贯而过。 世界上最大的游乐场 ――奥兰多迪士尼乐园 奥兰多迪士尼乐园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投资40 000万美元,是全世界最大的主题乐园,也是迪士尼的总部。乐园总面积达124平方公里,约等于1/5的新加坡面积。自1971年10月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游客约1 200万人。园内拥有4座超大型主题乐园、3座水上乐园、32家度假饭店以及784个露营地,设有5座18洞的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和综合运动园区,园中心还有迪士尼购物中心以及夜间游乐区、各式商店和超过250家的餐厅。 世界上最大的行政建筑 ――美国五角大楼 五角大楼坐落在美国华盛顿附近的阿灵顿镇,是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从空中俯瞰,这座建筑成正五边形,故名“五角大楼”。大楼占地面积235.9万平方米,高22米,共有5层,总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使用面积约34.4万平方米,于1943年4月15日建成,同年5月启用, 当时造价8 700万美元,可供2.3万人办公。大楼南北两侧各有一大型停车场,可同时停放1万辆汽车。 世界上最长的人造建筑 ――中国万里长城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总长度6 700多公里,始建于春秋战国。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建筑 ――埃及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古埃及,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即着手为自己修筑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金字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倾角为51度52分。塔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摩天大楼,塔底面呈正方形,占地5.29万平方米。 胡夫金字塔的塔身由大小不一的230万块巨石组成,每块重量在1.5吨至160吨之间,石块间合缝严密,不用任何粘合物。如把这些石头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块并排列成行,其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的2/3。胡夫金字塔工程浩大,结构精细,其建造涉及测量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各领域,被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石头建筑,至今还有许多未被揭开的谜。 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 ――北京故宫 北京的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故宫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 000多间,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1987年12月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建筑工程 ――三峡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包括两岸非溢流坝在内,总长2 335米。拥有泄流坝段483米,水电站机组70万千瓦×26台,双线5级船闸+升船机。竣工后三峡水库表面积将相当于新加坡的国土总面积,预计整个工程将耗资245亿美元。 世界上最大的火车站 ――纽约大都会终点站 美国纽约市的大都会终点站是世界上最大的火车站。于本世纪初由百万富翁威廉姆・范德贝尔德出资,由美国的沃伦和怀特摩尔公司、里德和斯泰姆公司两家建筑公司联合承建。这座车站占地19公顷,分上下两层,上层有41条铁路线,下层有26条铁路线。每天平均有550多列火车、21万名旅客从这里经过。 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式建筑 ――北京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创了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1958年10月底破土,1959年8月竣工,从设计到建成仅历时一年。 整组建筑平面呈“山”字形,正面墙呈“弓”字形。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中部是著名的万人大会堂,会场呈扇形,共3层,可容纳10 000人进行大型会议。穹窿形的顶篷,纵横排列着500个灯孔,顶部为巨大的红色五角星,周围是葵花环及3层水波形灯槽。北部为面积7 000平方米的宴会厅,可供5 000人同时用餐。南部是人大办公楼,包括以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特区命名的各具地方特色的会议厅。 世界上最大的冰建筑物 ――瑞典冰旅馆 位于瑞典尤卡斯耶尔维的冰旅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建筑物,室内总面积为5 000平方米,每晚可接待150位来宾。在过去的5年中该宾馆每年12月修缮一次,面积逐年增加。目前这座宾馆以冰雕、电影院、桑拿浴和冰吧为特色,还设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冰制祈祷室 。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各国神奇有趣的绿色建筑 在西方发达国家,节能与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对引导我国刚起步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加快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是不可替代的。 美国 美国生态建筑、健康建筑的试点建造工作,近年来异常活跃,已建造具有特色的生态建筑有: 1、美国的植物建筑 美国在芝加哥建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生态楼。楼内没有砖墙也没有板壁,而是在原来应该设置墙壁的地方种上植物,把每个房间隔开,人们称这种墙为“绿色墙”,称这种建筑为植物建筑。这种建筑的施工方法并不复杂,它无需成材木料,也无需采用笨重的建筑设备,而是就地取材,以树林为主材,采用经过规整的活树林来做“顶梁”、“代住”和“替代墙体”。运用流行的“弯折法”和“连接法”建造出许多构思巧妙、造型新奇、妙趣横生的拱廊、曲桥、屏风、围场、商场、住宅和办公楼等。 2、美国绿色旅馆 美国为满足大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建成了一座别具风味的绿色旅馆。旅馆的建筑材料有一半取自经再生制造的铝、玻璃、铁、钢等。旅馆内的用品尽量“安全”,如用不含酸的信封、信纸,以植物油炼制的肥皂,不用化学合成的洗衣粉,床单、毛巾等均不用化学纤维,而是用不受杀虫剂、化肥污染的棉花或亚麻织成。 3、美国新型太阳能建筑 美国太阳能设计协会正在研制新型的太阳能住宅,称为建筑物一体化设计,即不再采用在屋顶上安装一笨重的装置来收集太阳能,而是将那些能把阳光转换成电能的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直接嵌入到墙壁和屋顶内。这种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思想是该协会创始人吏蒂文・斯特朗在20年前所倡导的,由于当时太阳能电池过于昂贵,无法实施。 如今太阳能电池的价格只有20世纪80年代价格的三分之一,所以推广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电力供应商被吸引的原因是太阳能电池能够在白天高峰时间内产生过剩的电能,从而形成电能储备,可供随时使用。根据一体化的设计思想,美国电力供应部和能源部合作正在研制推出一些新型建筑部件,如用于住宅屋顶太阳能“屋面板”及用于商业性建筑正面的“窗帘式墙壁”。 4、美国资源保护屋 美国一家建筑公司为保护环境、节省地球资源,用回收的垃圾建造房屋,开创解决未来住宅的新创举。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房屋被命名为“资源保护屋”,俗称“垃圾屋”。他们在360平方米的地面上,建造了四间居室,两间浴室和可停放两部汽车的车库。同时,室内陈设齐全配套。屋框架似乎很简单,主要是从破旧的汽车和桥梁中回收的钢材,外饰由锯末和碎木加上20%聚乙烯制作而成,这不但减少了木材的使用,而且也不像木材那样会招引白蚁,使房屋更加坚固安全。废物建房的特点是在建房时,可就地回收65%的金属、纸板、木材废物等,较好地解决了废物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实用经济可行,这家公司获全美年度住宅风格奖。 5、美国绿色办公楼 美国建成一栋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的绿色办公楼。这栋办公楼在美国环境局的支持下,由于在选材、照明效率、降低加热和冷却负荷、通风和改善建筑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在节约资金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办公楼建成后不到一年可节约有关费用11.57万美元,照明和设备能耗可降低50%以上。 英国 1、绿色城市 20世纪50年代,伦敦曾被一场黑沉沉的烟雾笼罩,造成白天黑夜不分。烟雾在数天内不散,结果有4000名市民被夺走生命,这就是被载入环保史册的伦敦烟雾事件。为净化空气,英国50年代后期出台了《洁净空气法》。根据该法案,伦敦划出煤烟控制区,并以法规形式规定了在这些区域内只许燃烧无烟煤,或必须使用可对煤烟进行完全净化的炉具。在70年代,英政府推出了《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规定污染工业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对其进行罚款等严厉处罚。伦敦环境治理的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科学管理。由于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后遗症,10世纪50年代,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的污染状况坏到了极点,河中的鱼类都不见了踪影。60年代开始,英国加大了整治泰晤士河的力度。除通过严格的治污染法案,宣布对违规排放污水的工厂等部门实施法律制裁之外,有关当局还制定了严格的水质标准,同时每隔5年对河流水质的达标情况进行彻底检测。另外,伦敦市政当局还下大力气发展城市绿化,有意识地加强都市公园建设,在城市宝贵的留出空间营造“绿洲”,以充分发挥绿色植被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类似“肺部”的调节功能。伦敦现有土地面积中,10%已被辟为空地或城市公园,伦敦市内公园总面积已超过了1.7万公顷。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伦敦的环保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结出了硕果。统计表明,目前伦敦市中心冬季平均能见度已比50年代提高1倍以上,从!,5公里上升到6公里左右。市中心冬季日照强度也比50年代上升了70%。1970年至1990年间,伦敦上空空气中燃煤排放所形成的黑烟量也下降一半以上。80年代初,一位垂钓者150年来首次在泰晤士河中捕获一条鲑鱼,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近年来,徊游至泰晤士流域产卵的各种鱼类已成千上万,伦敦人已“见怪不怪”。 2、英国Integer绿色住宅示范房 九十年代末,BRE和Integer等众多公司合作,结合可持续发展、智能科技及创之建筑的三太原则,在BRE内建造了著名的Integer绿色住宅样板房。 住宅Integer建筑为一幢三层的木结构住宅,从利用地热和防火安全考虑,三间卧室设在底层,二层为起居室,内分客厅、餐厅和厨房区,三层为书房、活动室和热泵间。为增加空间视觉,三层书房和活动室间内墙采用调光玻璃。 建筑物维护结构达到英国建筑节能设计最新标准(外墙K值为0.3,屋面0.16,楼板0.45,窗采用LOW-E双玻)。外窗设有可遥控的百叶窗,户内门窗上部还设有可调节风口。 该建筑坡屋顶面采用玻璃幕墙架空封闭,其顶面开设天窗和安装两个约1m2太阳能热水装置,两端天沟设置雨水集中管,并通过中间永循环管道再生利用。其底部设有一层可开启的银白色隔热遮阳绝缘层。建筑物基础混凝土采用再生骨料,外墙和地板为旧房回收废料,墙体保温采用由废纸纤维制成的保温材料。 此外,屋内设置的家用电器也是由制造商提供的节能产品,如冰箱保温层用真空保温技术,脱排油烟机用电可根据烟气排放量自行调节,洗碗器可程控至电费半价时间区运行,浴缸水位、温度可自动调控。 据测算,该示范建筑可比传统节能建筑节能50%,节水1/3,其太阳能热水装置可提供60%的 供热需求。 澳大利亚 The Bond是联盛集团在悉尼的新总部大楼。该大楼是商务楼中具有社会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出色典范,是澳大利亚最具环保意义的商业楼宇之一,被SEDA(澳洲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协会)评定为五星绿色楼宇。 它的可持续性首先体现在环保方面。The Bond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技术创新,即通过使用冷却梁空调装置,使其比一般办公大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30%,并使大楼减少了约20~30%的能源消耗,显著提高了用户的环境舒适度。 人和计算机所产生的热空气上升到吊顶天花,接触到在吊顶天花内安置了冷却构件的冷却梁而变冷下沉,由此形成一个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自然对流过程。在此系统中,由于空气并不是主要的冷媒,所以更多的新鲜空气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入工作空间而不影响能源消耗,废气不再被循环,而是直接排出大楼,由此明显改善了办公空间的空气质量,大大降低了大楼综合症的患病机率。 而传统的VAV系统使用循环的室内空气,混合室外的空气对空间进行空调。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感冒了,他将会把细菌通过循环空调传人大楼的其他部分。而在了he Bond,则是使用单通道系统,向用户直接输送新鲜空气,然后将室内空气再直接排入大气。 另一个主要用水代替空气的优势在于节约空间。管道系统和设备的缩减使给排水管道缩小,一些设备房消减,因此可观地增加了建筑的利用率。 同时,此系统降低了大楼的高度,最大缩减度为1米,提高了自然采光、增加了景观,由此而节约了混凝土和外立面的施工成本。 另一方面,The Bond的内装修将可持续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再生和可再生循环产品,例如氧化钢、再生的码头木料和生了铜绿的铜板、竹子地面、软木塞、剑麻、山羊毛和无毒喷漆等,都被选用于装修之中;而大楼也是“绿色运营”,例如纸张双面打印,夜间设备自动关闭,以及每张办公桌都设置了废物归类和再循环区域。 环保的可持续性所带来的是大楼运营和维护资金的大量节省。 此外,该大楼的可持续性还体现在高度的社会化与人性化中。宝维士联盛亚太区首席执行官RossTaylor说道:“员工们告诉我们,他们希望能更多的看到和接近高级管理人员,因此我们没有设计内墙,没有设计个人办公室,不论他的级别有多高。” 一个更平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平衡在这栋大楼里突显出来。大楼配有托儿中心、户外场地、100米长的敞开式底层平台、玻璃电梯、敞开式楼梯、阳台、露天平台以及种满各种植物的顶层花园,它为租户和周边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除此之外,内部装修还讲求平等主义的原则,每个员工都享有同样的设施,每层楼都提供食物和饮料。 德国 一种能量可以自给自足的太阳能住房――零能量住宅在德国BHW展览会上展示,给参观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种住宅过去认为是空想的、不可能实现的,但今天成了现实。这种100%靠太阳能供给的住宅可以不需要电、煤气、木材或煤,这样就不需要烟囱和取暖炉,也没有有害的废气排人空气中,保持了环境空气的清新。 这种房屋的设计,向南开放的平面是扇形平面,这样可以获得很高的太阳能射幅能。其墙面采用储热能力较好的灰沙砖、隔热材料和装饰材料组成,阳光透过保温材料,热量在灰沙砖墙中存储起来。白天房屋通过窗户由太阳来加热,夜间通过隔热材料和灰沙砖墙来加热。 前些年,在日本兵库县建成了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整个住宅尽可能不选用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其墙体为双重结构,每个房间建有通风口,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全热交换器能够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这种住宅能够抑制霉菌等过敏生物繁殖,其建筑费用比普通住宅增加约2成。 世界建筑论文:论工业建筑在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及发展举措 摘要:工业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和景观。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然后就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举措进行了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创新性,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建筑;差距;发展举措 1我国现代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1.1观念上的差距 工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工业建筑虽然有它自身的特点,但建筑设计中的一般规律,工业建筑都遵循。对建筑师来说,工业建筑与博物馆、体育馆、医院、住宅一样,都是不同功能、不同工艺类型的建筑。在国外,只要业主委托,建筑师能设计民用建筑,一定也能设计工业建筑。工业建筑要讲美学,称之为工厂美学(Factory Aesthetic),工业建筑也要讲环境设计,这绝对不是工业建筑民用化。在我国,对于建筑师统领工业建筑设计的重视性不足,工业建筑适用、经济就可以了,美不美观无所谓。即使部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起到作用,一般还只限于“涂脂抹粉、穿衣戴帽”。 1.2体制上的差距 从整体而言,我国工业建筑甲级设计院在整个甲级设计院的比例中约达40%,工业设计院注册建筑师的人数约占注册建筑师总数的35%。这是一支不小的设计队伍。目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各工业设计院或多或少承担了民用建筑设计任务,有的设计院民用建筑占总收入的75%以上。今后各大设计院都要走企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按系统条块分割成民用设计院和工业设计院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 在设计院内部,分工过细而且呆板僵硬。在我国注册师制度中规定,工业建筑必须由注册结构工程师主持设计。在设计院实际运作中,由工艺专业决定平面,总图专业决定总体布置,结构专业决定剖面形式。建筑师对前面这些内容没有发言权,剩下的工作仅仅是确定开间尺寸,画个平、立、剖面图,画画楼梯、厕所详图。对于工业建筑造型设计,仅仅是推敲是横线条还是竖线条,是后现代式还是欧陆式。 而在国外,大型工业建筑项目多由小型建筑事务所承担、组织、协调。最后由注册建筑师主持设计,工艺设计有各独立的设备、结构事务所(公司)配合,建筑师直接面对业主,并处于监理公司的监督下。这样的工种配合和设计程序十分灵活,即能满足基本的工艺要求,而且能较好满足企业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师的意图也能顺利实现。因此,随着国有大型设计院改制的深入,未来我国的设计制度,也应向此方向发展,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的需求。 1.3技术上的差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受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逐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样也对工业建筑提出了技术上的新要求,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国工业建筑技术在工业园、科技园、无污染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业建筑建设过程中的通用性、标准性和灵活性;新型建筑结构、材料的运用;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建造、运行,全面实行清洁化生产;对于人类工程学在工业建筑上的使用;旧工业建筑的技术改造、更新利用、改建和迁建技术等方面与国外有着不小的差距。 1.4教育的差距 我国对工业建筑设计的教育,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工业建筑设计的水平,与学校教育、培训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在我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中,全国的建筑院校在上世纪90年代来,基本取消了工业建筑原理的讲授和相关课程设计,造成了工业建筑设计在人才培养上的中断,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我国工业建筑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工业建筑的全面认识,通过建筑历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工业建筑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并学会运用“工厂美学”“机械美学”的观念来处理好工业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以弥补传统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2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举措 2.1运用城市设计原理处理城市与工业建筑之间的关系 2.1.1运用城市设计原理解决城市中工厂对城市造成的干扰 在现代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存在于城市中心的工厂或工业生产项目的影响最大,而且范围最广。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危害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城市中的工厂不仅带来直接的环境污染,存在其他的问题,干扰着城市的运转。主要表现在1)占据城市中心用地,影响城市机能。2)影响城市交通的顺畅。3)损害城市文化品质。 鉴于工厂在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暴露越来越多,并且严重危害了城市发展,在今后的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合理解决工业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对于新上马的项目,特别是重、大型工业项目,厂址的选择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论证,一般性的项目应集中于城市工业区中,这样有助于建设配套设施、资源共享。对于城市中原有的工业厂房,要分别对待,逐步解决其对城市的影响。对于生产规模大、污染干扰大的重型企业,要逐步外迁,搬迁后的用地可恢复城市应有的功能。对于影响较小的小型企业,应限制其发展,敦促其技术改进,将其对城市的影响减到最小。 2.1.2运用城市设计原理处理工业园区与城市的关系 许多城市也积极创办各种类型的地方性高科技工业园区。在这些开发区中,大部分对城市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正是这些城市发展的“基石”,正对城市的未来带来了隐患。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工业园区与城市的关系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经过对我国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分析,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与城市中心的脱离。2)占地过大,数量过多。3)趋同性。4)布局仍受功能分区的过分影响。 因此,我们急需在以后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吸取经验教训,将城市规划原理贯穿整个规划设计过程,最终“走向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融和”。通过对我国新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分析、总结,结合城市设计一般性原则和手法,可以总结出下列原则,对新的园区选址、规划、建设工作起指导和帮助作用。1)建设必须依托智力密集区。2)城市开发区集中建立。3)建立卫星城。 2.2强调工业建筑的个性特征,丰富厂房造型 工业建筑因为其特殊的功能要求而需要不同的空间,这就可能形成特殊的建筑造型,如高大或超长的体量、高耸的构筑物、高架的管线或长廊、洁净车间无窗的立面、外露的结构和管线等,对这些进行整体考虑、全面安排、统一处理,与城市建设和周围环境配合协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一排高大的厂房与高耸的水塔,前后呼应,相映于水面,可以组成一幅淡雅、宁静的构图;突出屋顶的网架涂上鲜艳的色彩,配以周围的绿野,显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在同样的生产要求下,不同的设计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手法,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2.3重视对工业建筑技术的研究 尽管高技术建筑建筑在我国已经有较大的发展,并建起不少实际工程,但是,高技术工业建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工作也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的高技术建筑乃至高技术工业建筑设计上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 首先是在结构上存在滥用结构表现手法的现象。其结构表现不是建立在创新结构形式,以创造新的空间造型,而是将一些结构形式作为建筑符号运用于建筑中起到装饰效果,这种将结构形式转换为立面符号的做法并不是结构艺术。其次是在建造中没有合理运用材料,建造方式落后。我国的施工方法仍是手工作业为主,湿作业大,尚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2.4重视人性化设计 在工业建筑中建立人类工程学的概念,可使工程设计中注意“人的因素第一”,避免在先进科技面前发生“见物不见人”的弊病。我国工业建筑已自成体系,人类工程学的应用已成为顺理成章的趋势。对于我国现代工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出发:首先是人与内环境的关系,即作为工业建筑使用主体的生产者与生产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人与外环境的关系,即生产者与工厂外部环境、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代工业建筑中人与内外环境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何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树立人性化设计思想的方法和策略 2.5可持续性策略 ①加强建筑的热工性能,发展被动式能源利用技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代工业企业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工艺设计,都力求以低能耗换取高收益。作为生产空间的工业建筑,因其投资大,容量大,使用周期长,对企业的节能增效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外新建工厂因产品精度要求和工艺水平提高、大都采用人工空调来调节室内温湿度,这样使得能源的耗费大大增加。因此建筑师在进行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时,从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到细部装饰处理,都尽量从节能考虑。 ②将工业建筑与人类、环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世界各国在工业建筑中,从规划到单体,从工艺到设备都特别注意工业生产可能造成的污染,如烟、尘、渣、毒、热、湿、噪声、腐蚀等。人们都希望工厂企业的建筑,既能适应生产工艺的需要,又为劳动者创造符合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还不会使自然环境遭受侵害。即使是以前建成的工业企业也要通过合理改造减少生产所造成的污染。这些发展趋势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熟练运用建筑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工艺及各辅助专业知识,掌握工程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工程学等新兴学科,并有统筹各专业的能力,使工业建筑作品能把人类、环境、发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重视对落后、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某些建筑往往因为经济进步、技术更新等原因,落后于时代需求,成为“旧工业建筑”,但一些“旧工业建筑”的建筑质量还能满足其他用途。建筑材料的生产耗费了大量能源,这些能源大部分以另一种形式转移到建筑材料中去,所以说建筑材料蕴含能量且应当得到再利用,使其真正达到实际使用周期。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对待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众多旧工业建筑,重视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为现代建筑师的一个基本观点。 2.6强调工业建筑的文化功能 作为人类文明组成的工业及工业建筑,同样也承担着继承和发扬的责任。现代社会的工业建筑不再仅仅是生产活动的场所,也应作为传播文化的场所。现代工业建筑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文化性功能的引入。具体表现于在工业建筑中加入面向公众的历史展览、爱国教育、技能培训等社会功能。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旧的工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因而要求工业建筑的形式随之而变化。建筑师们必须面对工业建筑创作的新的挑战,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程序、设计深度,促进工业建筑的发展。 世界建筑论文:中国建筑企业与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标思考 [摘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更多的中国建筑企业走向世界,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对中国建筑企业有很好的借鉴,需要中国建筑企业进行对标,寻找管理与发展瓶颈,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 [关键词]建筑企业;世界500强;管理;对标;竞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飞速发展,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历史性巨变,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交通创新成果广为应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相继崛起,带动了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以公路为例,1999年10月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通车里程1.6万公里,世界第三位,2001年末通车里程1.9万公里,世界第二位,2008年末通车里程实现了6.03万公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也突飞猛进,1999年10月,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1.6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2001年末,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后,我国高速公路年均新增通车里程6000公里左右。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 1995年,《财富》杂志把全球工业公司500强和非工业公司500强合并成《财富》世界500强,当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建筑企业共计14家,日本10家,法国3家,美国1家,中国建筑企业没有1家进入世界500强。2011年,入选世界500强的建筑企业12家,中国5家,法国3家,西班牙、美国、德国、韩国各1家,5家中国企业分别是:中交股份、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冶。 中国建筑企业与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距离在逐渐缩小,但是伴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建筑企业也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需要对标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来增强竞争力。 纵观“世界一流建筑企业”,他们普遍具备的特征有: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一定的影响力。 具体来讲,在企业管理上,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优势更多的体现在总部的集团化运作水平和优化的组织架构。首先,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发展都经历过一系列的并购和战略重组,在管理体制上保持各子企业的独立性,追求集团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构建适应型组织来保证企业持续健康是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推进国际化进程是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跨国公司必须加大战略管控,才能实现战略协同。以德国豪赫蒂夫公司为例,2008年的国际合同额占到了总合同额的89.99%,德国员工人数的“增量比”远低于国际员工的“增量比”,2008年,豪赫蒂夫公司就综合了不同业务板块和区域市场的分布,对原有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第三,世界一流企业的增长方式,都经历过从规模性增长向盈利性增长的转变,因此,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延伸与整合产业链,更多的释放企业内部的能量,将“资金、技术、管理”老“三位一体”的组织管控模式向“战略引领、品牌价值、商业模式”新“三位一体”的模式转变,是世界一流企业总部组织架构的发展要求;第四,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控风险的不断增加,就要求集团化企业,建立更扁平、更有效、更有力的一体化组织架构,这也就要求世界一流企业总部,要始终将经营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组织架构及体系的针对性,内部制度的安排,国际经营人才的培养吸纳,管理机制的再造,市场营销的总体规划,区域总部的建设,业务流程的创新设计,管理方式及手段的集成推广等方面作为工作重点,更加突出总部管控的组织一体化。 因此,中国建筑企业要成为成世界一流建筑企业必须不断优化管理模式,积极调整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调整结构是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关键所在;积极调整市场结构,走国际化快速发展之路。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必然要求;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图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优化资源配置,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重要举措;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走科技强企之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重要支撑;加大人才培养,走人才强企之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人才是重要基础,只有用好人,企业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中国建筑企业已跻身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行列,但是中国建筑企业软实力不强,盈利能力偏低,国际化指数不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偏低,总体负债水平较高,在世界范围整合资源的能力不足,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市场结构单一等状况亟待改变。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要求中国建筑企业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对标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大学生哲学素质、思维创造力和学习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重点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信息检索等资源信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资源;大学生;素质教育 图书馆信息资源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精华,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物质载体。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图书资源信息对当今的青年人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各种网络图书资源的传播让青年人有了更多的吸收知识的途径。 一、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一)哲学素质要求 哲学素质是指一个人对于哲学问题和哲学理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以及对于实际问题的反思批判能力。首先,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哲学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世界观基础,这是因为哲学能够使人确立高瞻的视点;哲学能够帮助人发现真相和认识真理;哲学能够使人形成博大的境界感。因而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远大的政治眼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政治道德提供世界观基础。其次,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人格素质。哲学素质是人格素质提高的人生观基础,这是因为哲学能够使人不断地追问人生;哲学能够激发人的爱智的激情;哲学能够培养人执着专注的意志。因而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理论修养和道德品格。最后,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哲学素质是专业素质提高的思维基础。因而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二)思维创造力要求 思维创造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各种发明主要靠思维创造力。培养思维创造力是真正将“人”培养成“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其根本所在。要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常规限制,既能继承前人,又能突破前人,具有不断的创造性,有思维创造力的人思维能力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的思维品质。知识产生于思维和创造之中,良好的思维创造素质,能促使人不断地追求新知。思维创造素质首先表现为勤于思考,其次表现为善于思考,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多向思维,才能在思维中有所收获。思维创造素质,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构建力,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能发现别人忽视的东西,并给予重视;能寻找新的生长点,兴趣广泛,思路开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学习力要求 学习力是当今社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主观条件是学习主体的接受能力、应用能力、扩散能力;客观条件是开展学习的物质条件,包括学习设施、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等。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是大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为了切实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上的主导作用外,还要努力拓展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其他有效途径。图书馆在高校大学生学习力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团体学习等提高学习能力的修炼,能在原有基础上焕发活力,创造辉煌。其成功奥秘在于:一方面是能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从信息资源中学到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另一方面是能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把学习到的新知识、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使个人发展居于优势地位,提升竞争力。 二、现代大学生素质存在的缺失 (一)对哲学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严重滑坡,哲学素质有待提高 对哲学理解领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哲学素质的提升。通过借阅调查我们发现,很少有学生来图书馆借阅有关的哲学书籍,更谈不上阅读了,因此,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让学生通过阅读哲学书籍把哲学家的问题当作自己切身的问题,或者把我们自己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样才能进入到哲学思考的层面,才能感受哲学思想鲜活的气息。而哲学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它需要在一个人世界观形成时期尤其在积累哲学知识阶段进行系统培养并强化训练。哲学是一门追本溯源的学问,它是人类趋向智慧的历程,这种“爱智慧”的过程本身也积累了深邃的智慧。当我们重新咀嚼这些智慧的结晶时,哲学智者的思想也就复活了,我们的领悟就使他们的思想获得了现实性。伟大的哲学思想只能靠领悟,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之所以是伟大的,就是由于他们对以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领悟。 (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严重不足,思维创造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维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我们国人并不缺乏这种潜能,我们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大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太令人担忧。我们学生之所以创造性匮乏,除了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在当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能够走进大学图书馆,在汲取前人文化食粮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一种思维创造力。 (三)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薄弱,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当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让人担忧。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第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二,部分学生厌学;第三,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第四,绝大多数学生不清楚什么是自主学习和如何自主学习。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途径分析 (一)阅读哲学类图书,提高大学生对哲学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 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哲学类图书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就越会成为人类社会的核心信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和可能取得的成就。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越来越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从学科体系,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认识规律看,我们每个青年学生必须读,哪怕只读那种普及本的哲学类图书。我们把它比喻成知识的骨骼。 (二)阅读社会和自然科学概论性图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知社会的能力 如果说哲学类图书是知识的骨骼,那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概论性图书就是人类知识的脉络,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大学科概论方面的图书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其熵值仅次于哲学类图书。信息学专家的研究表明:一本好的社会科学概论的图书是这个学科全部重要信息的80%,而它的常用信息(即有效信息是75%),一本好的自然科学概论性图书是这个学科全部重要信息的65%,而它的常用信息达90%以上。这些信息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知社会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掌握电子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图书馆对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提供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物质条件,如大量的书籍、报刊、书桌、电子阅览室等学习硬件,以及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充裕的学习时间等。图书馆提供的学习条件越充分,大学生学习的效果可能就越好,其学习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电子文献的迅速发展为现代信息社会读书治学效益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也为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我国的电子文献已经相当丰富。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培养人的全过程,要在统一认识,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依靠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广大学生的努力,才能得到实现。高校图书馆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信息中更多地涉猎对自身成长成材具有启迪作用的知识,才能真正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比及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对比及思考,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学生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并从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及学生五个层面对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若干建议,旨在唤起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中日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时间里,作为留学生,接触了周围的日本同学们,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己在国内大学的学习生活作了比较;又由于带着当时是小学生的女儿共同生活,又从家长角度观察到日本启蒙教育阶段的学校培养方式。 本文结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生活经历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点滴思考。 1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阅历、教育和环境等培养的。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2.1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是进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学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进素质教育时,处于中小学生阶段的那批学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各项指标上,有些还是显得不容乐观。 某高校在2009年对在校大学生自身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自评项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达58.7%(见表1①)。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责任感、语言表达及文笔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和文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与教委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要求作对照,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例如缺少公德,有时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财物,不爱惜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止不雅,乱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诚信下降,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内屡禁不止,学校为此费了不少心思,然而还是阻止不了大学生渴望作弊成果带来的利益。 求知方面:当今的大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旧将大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大学与中小学没什么不同,还是以听课为主。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质的现象。 健体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虽然大学将体育课列入必修课中,但仍有不少同学在混学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耐力、灵敏、柔软等素质都有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方面,近年来不少大学出现杀人以及自杀现象,反映出少数同学心理状况较为极端。 审美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懂得欣赏艺术,包括传统艺术或者现代艺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缺乏观众、缺乏后继者,就是非常说明亟待提高审美素质。 劳动方面:大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只在中小学开设的劳技课上动手制作过,“高学历,低技能”的说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2.2 日本大学生的现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自二战以来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日本大学生也存在无朝气、丧失进取目标、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积极行动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学历、低学力”等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 在客观条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以自身为媒介,联合大学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大量的国际合作来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从各个角度资助大学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学分设置方面,学校一般安排必修课只占总学分的1/2左右,以便让学生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③(2)在课程设置 方面,为了防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④(3)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会更多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而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的能力。长期受到这样训练的日本学生,在发言时一点都不感到拘束,每个人都坦然自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⑤(4)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备受重视,具有时间充裕、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经费来源多、学校管理完善等特征。⑥ 3 对比分析 3.1 同样是应试教育,日本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阻碍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然而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导致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除了会做题目外什么都不会,即使是考上了大学,这种习惯依旧伴随着整个大学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国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试院统一出考卷,而是由每个大学各自出题的,考生则前往自己有意向报考的大学进行入学考试。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在1979年就已超过90%,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仅为50.2%(2009年),对于日本高中生来说,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残酷的,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下决心上大学的日本高中生,从小也是上各种辅导班,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争取将来考上好大学。 3.2 中日大学生素质差异原因探究 同样是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日大学生,在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价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有许多名人、官员,学术造假、文凭造假,政府对此而处罚力度很轻,有的只是撤销授予的奖项,有的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错成本低。当代大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诚信教育显得虚幻无力。相对而言。无可否认,日本总体的国民素质要好于中国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风气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藤村新一,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胆敢以身试假的人少得多。 对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社会舆论也为了吸引民众眼球,基本会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去指责批评过当事学生的教师,把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如同南京法官对扶跌倒老人者判罚一样有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学生在轻生前,为了给家里争取补偿,特意留下指责老师的文字材料…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师道尊严”好像比别的国家好像更淡化了。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 家庭环节:在当今中国,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纵容。学习上又太过包办:挑选好学校、到处报班补习、周末前往少年宫、每日作业的检查等,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机会。经过高考的奋战,考上大学后,父母认为万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学生突然没有家长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培养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确立、自我实施,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 笔者女儿从幼儿园至小学4年级的5年间,过着每天早上8:20到校,下午三点左右放学,之后想去操场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图书馆看书就看书、回家就回家的惬意生活。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小学四年级,回国后也没有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回国后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级插班还是降低一级插班的抉择。当时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女儿一天也没上过。而且连中文也说不了几句,语文课简直听不懂。那天带着女儿见小学校长时,校长害怕笔者女儿跟不上同龄人,建议降一级插班。做家长的没有越俎代庖拿主意,当场由女儿自己决定,不知道是无知者无畏还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儿一定要跟同龄的学生同班学习。笔者尊重了她的决定,只是告诉她:(1)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2)只要能考到班级倒数第二,就是进步。到现在不仅跟上了同龄人,还凭她自己的实力考上同济大学了。现在每每想起女儿的这个决定,都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大包大揽,使女儿的独立思考、判断、责任心得到了一次锻炼。 学校环节: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 要场所,一所学校的校风等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展素质教育,然而体制并不完善,未能顾及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所有方面。 况且,素质培养应该是从小抓起的。在这方面,日本的小学会利用家长的资源,不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去,比如我就曾给小学生作汉字趣解讲座(同一汉字词组在中日文中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手纸”在日文中指“信”,而在中文中指“卫生纸”等)。这种类似的活动,全部是义务的,连交通都是自行解决。学校不需要专门请专家的费用,却突破了学生只受本校教师单一职种的知识局限,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熏陶。而且与高高在上的专家讲座相比,谁谁的爸爸、谁谁的妈妈来做的讲座,要更有亲近感、更易被学生认同。 有时也会以班级为单位,由家长委员会组织亲子活动,如野炊、郊游,在充满合作的活动中家长们互相了解,介绍教育、生活经验,我做饭团的经验就是在一次野炊活动中学到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间、家长间都产生了对本团体的认同感。被世界公认的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就是这种点滴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吧。 教师环节: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我国的教师出现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不在少数。把上课当负担,热衷于做项目……更有甚者,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雅事件给学生留下的负面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教师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然而由于精神文明的相对发达,做事严谨务实的日本人在教学育人方面也做到了一个教师应做的,笔者就读的经营学的老师们,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有时也会召集旗下学生外出郊游甚至到自己家进行聚餐,使得同门师兄弟有了犹如一家人的感情,也展现了老师可亲可爱的一面。 自身环节:以上的环节都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什么有些人环境一样,教育相同,却良莠不齐。如果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有所欠缺或没有自我素质培养的意识,那么再多的客观条件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接受性和能动性不同。就如上文所说,中国学生从小被溺爱,学业上又过多的被重压,再加上一些客观的不良影响,导致从小就没有素质教育意识,比较而言,日本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再加上家长实施的是宽松式教育,日本的孩子被溺爱、被重压的几率小,类似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就少一些。 4 思考 一只桶的装水深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桶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摆在每个大学和大学生面前的难题。从长远角度看,素质教育对每个大学生的将来都有长久的影响。 然而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表明,从个体到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政府和学校从1997年就在推进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往往流于形式,变得苍白无力。而大学里的素质教育政策,也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拿同济大学的选修课程来说,学校制定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而不少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同学,却用带上功利色彩的有色眼镜来选择到底上哪门课能够得到好分数。 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大学生本人和大学实施,也需要社会、家庭、教师等各方面共同来努力,然而学生主观上对素质教育无所谓的态度和外界客观条件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尚不理想。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社会层面:要形成弘扬正气的社会氛围,要使造假者身败名裂;舆论也要敢于站出来为出于善意批评学生,而在批评方式上略有瑕疵的教师说话。只表扬不批评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也可以看做某种挫折教育吧。同时全社会有必要督促和监督大学生缺少公德、举止不雅、不讲礼貌等不良行为。即使一时难以改变全貌,至少可以要做到。家庭层面:家庭本身就有义务给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缺乏自我素质的培养意识,因此家庭更加有义务加强素质培养。然而现实情况是家长也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一代,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家长也要提高多自己的素质;大学放假,孩子在家时,家长如果能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也会有很好效果的,发现问题也可及时与学校沟通。不能以为孩子考上大学就百事不管,在大学生的心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会对孩子的素质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学校层面:学校是素质教育平台最主要的搭建者,只有平台和媒介完善了,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笔者所在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逐步推行改革,形成了学院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推研等教学工作中,已采取综合考评体系,不再唯分数是优;完善学生管理,在本科阶段就引进导师制,意在尽早开展学术指导和导师人格影响双重培养。学院 还为使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着手建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综合数据库,对教学和学生多方面信息实行统一数据库管理,解决各环节信息不畅通、统计不完善的问题,尽可能捕捉到学生的信息变化,并及时作出反馈。 还要加强辅导员联系学生家长工作制度,学校与家庭的联手会产生1+1 2的合力。当学生出现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经济等各种异常,心理出现波动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教师层面: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其次,由于中国不少大学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每年开一样的课,同样的内容可以教很多年;学生所学到的许多知识陈旧、过时,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能够使来上课的学生收获更多,应经常去了解学生想学些什么,并努力发掘新教材。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要注重课堂上的互动和学生参与度,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少让学生麻木地听课。 为此,在学院内部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中,自发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互相切磋讲课技巧,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学生层面: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说到底,学生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只有自己要求上进,留心生活、学习中自己的闪光品质并发扬光大,素质教育才有成效。 当然中国也有值得日本学习的地方。日本大学生太多的课外活动必定会耽误大学生的正业——学习。不可否认,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日本的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被课外活动占用,导致基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日本大学生有必要合理安排学业和素质拓展的比重,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采取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比及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对比及思考,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学生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并从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及学生五个层面对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若干建议,旨在唤起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中日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时间里,作为留学生,接触了周围的日本同学们,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己在国内大学的学习生活作了比较;又由于带着当时是小学生的女儿共同生活,又从家长角度观察到日本启蒙教育阶段的学校培养方式。 本文结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生活经历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点滴思考。 1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阅历、教育和环境等培养的。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2.1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是进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学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进素质教育时,处于中小学生阶段的那批学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各项指标上,有些还是显得不容乐观。 某高校在2009年对在校大学生自身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自评项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达58.7%(见表1①)。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责任感、语言表达及文笔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和文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与教委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要求作对照,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例如缺少公德,有时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财物,不爱惜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止不雅,乱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诚信下降,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内屡禁不止,学校为此费了不少心思,然而还是阻止不了大学生渴望作弊成果带来的利益。 求知方面:当今的大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旧将大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大学与中小学没什么不同,还是以听课为主。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质的现象。 健体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虽然大学将体育课列入必修课中,但仍有不少同学在混学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耐力、灵敏、柔软等素质都有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方面,近年来不少大学出现杀人以及自杀现象,反映出少数同学心理状况较为极端。 审美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懂得欣赏艺术,包括传统艺术或者现代艺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缺乏观众、缺乏后继者,就是非常说明亟待提高审美素质。 劳动方面:大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只在中小学开设的劳技课上动手制作过,“高学历,低技能”的说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2.2 日本大学生的现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自二战以来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日本大学生也存在无朝气、丧失进取目标、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积极行动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学历、低学力”等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 在客观条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以自身为媒介,联合大学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大量的国际合作来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从各个角度资助大学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学分设置方面,学校一般安排必修课只占总学分的1/2左右,以便让学生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③(2)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防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④(3)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会更多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而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的能力。长期受到这样训练的日本学生,在发言时一点都不感到拘束,每个人都坦然自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⑤(4)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备受重视,具有时间充裕、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经费来源多、学校管理完善等特征。 3 对比分析 3.1 同样是应试教育,日本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阻碍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然而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导致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除了会做题目外什么都不会,即使是考上了大学,这种习惯依旧伴随着整个大学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国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试院统一出考卷,而是由每个大学各自出题的,考生则前往自己有意向报考的大学进行入学考试。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在1979年就已超过90%,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仅为50.2%(2009年),对于日本高中生来说,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残酷的,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下决心上大学的日本高中生,从小也是上各种辅导班,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争取将来考上好大学。 3.2 中日大学生素质差异原因探究 同样是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日大学生,在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价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有许多名人、官员,学术造假、文凭造假,政府对此而处罚力度很轻,有的只是撤销授予的奖项,有的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错成本低。当代大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诚信教育显得虚幻无力。相对而言。无可否认,日本总体的国民素质要好于中国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风气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藤村新一,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胆敢以身试假的人少得多。 对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社会舆论也为了吸引民众眼球,基本会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去指责批评过当事学生的教师,把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如同南京法官对扶跌倒老人者判罚一样有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学生在轻生前,为了给家里争取补偿,特意留下指责老师的文字材料…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师道尊严”好像比别的国家好像更淡化了。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 家庭环节:在当今中国,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纵容。学习上又太过包办:挑选好学校、到处报班补习、周末前往少年宫、每日作业的检查等,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机会。经过高考的奋战,考上大学后,父母认为万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学生突然没有家长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培养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确立、自我实施,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 笔者女儿从幼儿园至小学4年级的5年间,过着每天早上8:20到校,下午三点左右放学,之后想去操场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图书馆看书就看书、回家就回家的惬意生活。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小学四年级,回国后也没有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回国后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级插班还是降低一级插班的抉择。当时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女儿一天也没上过。而且连中文也说不了几句,语文课简直听不懂。那天带着女儿见小学校长时,校长害怕笔者女儿跟不上同龄人,建议降一级插班。做家长的没有越俎代庖拿主意,当场由女儿自己决定,不知道是无知者无畏还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儿一定要跟同龄的学生同班学习。笔者尊重了她的决定,只是告诉她:(1)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2)只要能考到班级倒数第二,就是进步。到现在不仅跟上了同龄人,还凭她自己的实力考上同济大学了。现在每每想起女儿的这个决定,都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大包大揽,使女儿的独立思考、判断、责任心得到了一次锻炼。 学校环节: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的校风等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展素质教育,然而体制并不完善,未能顾及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所有方面。 况且,素质培养应该是从小抓起的。在这方面,日本的小学会利用家长的资源,不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去,比如我就曾给小学生作汉字趣解讲座(同一汉字词组在中日文中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手纸”在日文中指“信”,而在中文中指“卫生纸”等)。这种类似的活动,全部是义务的,连交通都是自行解决。学校不需要专门请专家的费用,却突破了学生只受本校教师单一职种的知识局限,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熏陶。而且与高高在上的专家讲座相比,谁谁的爸爸、谁谁的妈妈来做的讲座,要更有亲近感、更易被学生认同。 有时也会以班级为单位,由家长委员会组织亲子活动,如野炊、郊游,在充满合作的活动中家长们互相了解,介绍教育、生活经验,我做饭团的经验就是在一次野炊活动中学到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间、家长间都产生了对本团体的认同感。被世界公认的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就是这种点滴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吧。 教师环节: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我国的教师出现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不在少数。把上课当负担,热衷于做项目……更有甚者,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雅事件给学生留下的负面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教师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然而由于精神文明的相对发达,做事严谨务实的日本人在教学育人方面也做到了一个教师应做的,笔者就读的经营学的老师们,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有时也会召集旗下学生外出郊游甚至到自己家进行聚餐,使得同门师兄弟有了犹如一家人的感情,也展现了老师可亲可爱的一面。 自身环节:以上的环节都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什么有些人环境一样,教育相同,却良莠不齐。如果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有所欠缺或没有自我素质培养的意识,那么再多的客观条件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接受性和能动性不同。就如上文所说,中国学生从小被溺爱,学业上又过多的被重压,再加上一些客观的不良影响,导致从小就没有素质教育意识,比较而言,日本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再加上家长实施的是宽松式教育,日本的孩子被溺爱、被重压的几率小,类似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就少一些。 4 思考 一只桶的装水深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桶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摆在每个大学和大学生面前的难题。从长远角度看,素质教育对每个大学生的将来都有长久的影响。 然而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表明,从个体到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政府和学校从1997年就在推进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往往流于形式,变得苍白无力。而大学里的素质教育政策,也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拿同济大学的选修课程来说,学校制定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而不少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同学,却用带上功利色彩的有色眼镜来选择到底上哪门课能够得到好分数。 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大学生本人和大学实施,也需要社会、家庭、教师等各方面共同来努力,然而学生主观上对素质教育无所谓的态度和外界客观条件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尚不理想。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社会层面:要形成弘扬正气的社会氛围,要使造假者身败名裂;舆论也要敢于站出来为出于善意批评学生,而在批评方式上略有瑕疵的教师说话。只表扬不批评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也可以看做某种挫折教育吧。同时全社会有必要督促和监督大学生缺少公德、举止不雅、不讲礼貌等不良行为。即使一时难以改变全貌,至少可以要做到。家庭层面:家庭本身就有义务给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缺乏自我素质的培养意识,因此家庭更加有义务加强素质培养。然而现实情况是家长也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一代,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家长也要提高多自己的素质;大学放假,孩子在家时,家长如果能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也会有很好效果的,发现问题也可及时与学校沟通。不能以为孩子考上大学就百事不管,在大学生的心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会对孩子的素质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学校层面:学校是素质教育平台最主要的搭建者,只有平台和媒介完善了,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笔者所在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逐步推行改革,形成了学院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推研等教学工作中,已采取综合考评体系,不再唯分数是优;完善学生管理,在本科阶段就引进导师制,意在尽早开展学术指导和导师人格影响双重培养。学院还为使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着手建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综合数据库,对教学和学生多方面信息实行统一数据库管理,解决各环节信息不畅通、统计不完善的问题,尽可能捕捉到学生的信息变化,并及时作出反馈。 还要加强辅导员联系学生家长工作制度,学校与家庭的联手会产生1+1 2的合力。当学生出现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经济等各种异常,心理出现波动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教师层面: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其次,由于中国不少大学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每年开一样的课,同样的内容可以教很多年;学生所学到的许多知识陈旧、过时,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能够使来上课的学生收获更多,应经常去了解学生想学些什么,并努力发掘新教材。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要注重课堂上的互动和学生参与度,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少让学生麻木地听课。 为此,在学院内部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中,自发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互相切磋讲课技巧,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学生层面: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说到底,学生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只有自己要求上进,留心生活、学习中自己的闪光品质并发扬光大,素质教育才有成效。 当然中国也有值得日本学习的地方。日本大学生太多的课外活动必定会耽误大学生的正业——学习。不可否认,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日本的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被课外活动占用,导致基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日本大学生有必要合理安排学业和素质拓展的比重,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采取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涵义及其四个主要特征入手,通过对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再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概述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实施采用项目化的运行办法,运行过程类似于科研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学校每学年初项目活动指南,针对重点项目活动和一般项目活动提出总体要求,体现指导思想和学年重点安排。全校广大同学及各年级学生组织,根据指南设计项目活动,通过网络填报项目活动申请表提交学校审批。学校成立专家小组采取答辩会等方式进行评审,决定是否批准,获批准的项目活动得到相应经费支持。项目实施期间要接受学校组织的必要检查,结束时需要提交总结报告和经费决算。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计划的主体是各位同学,学校以各位同学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同学们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各位同学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 (2)开放性原则:素质拓展是在各级组织的总体安排下的群众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不受专业、年级和学校的局限,鼓励同学们大范围交流,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互借鉴。 (3)普遍性原则:本计划适合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它将教会同学们一个科学的方法,以降低成功的成本,使自己的学习和事业踏入快车道。 (4)多样性原则:鼓励同学们进行科学合理的、风格迥异的设计和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同学们张扬个性的基本保证,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创新。 (5)柔性原则: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用硬指标评价各位同学素质拓展成果的优劣,不树典型,不作排名,不评优秀,重在过程和参与,追求真正的学习,鼓励同学们量力而行,倡导用柔性指标引导先进,鼓励相互借鉴。 三、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要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作用,客观公正地记录每一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素质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经历和主要成绩。要通过证书记录和认证两个环节,合理量化,科学评价,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全面进行素质拓展。要真实记录素质拓展的内容,体现客观性和真实性;要由学生自己填写具体内容,发挥自主性。在认证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严谨性和程序的规范性,保证认证的权威性。要依托基层团建创新成果,探索在社团组织中开展认证;要鼓励素质训练项目的组织者积极参与和实施认证;要依托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进素质拓展计划的电子化认证,研发素质拓展证书的电子版。 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一)开启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依托,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基本环节,使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有形化、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较之于过去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涵盖面广、规范性强、可操作和便与评估的特点,从而使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并驾齐驱,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两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 (二)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明显和现实的作用。它包含了先天性客观的经济效益、时间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它与正规课堂教学相比,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小。其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还可以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状况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价值优势。 素质教育始终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个中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素质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推动大学生社会化,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使教育内容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一定途径让学生获取切身的社会体验。 (三)大力推进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目前,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通过制度化建设,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其二,通过规范化建设,将以往比较零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教育工作进行整合、规范,形成体系,这样便于用系统的观点考察其合理性,保证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推进社会化,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积极吸纳社会参与。其四,推进信息化。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素质拓展认证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认证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繁重、冗杂的数据处理、信息录入等工作,因此,必须推动认证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获得了全校师生和社会舆论最大限度的监督和保障。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加强学生党员时代素质教育 【摘要】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的实践,开展经常性网络组织生活,确立党员网络管理机制,强化理论学习要求。网络社会不再是虚拟世界,也决不会成为党的工作的真空地带,它必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亮点。 【关键词】学生党员 网络生活 网络管理 时代素质教育 1 背景分析 网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现有在校的青年学生,是在网络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我们学生党员培养的教育中,网络不可不谈,不仅要谈,而且要全面认识、深入挖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对他们的争取和教育仅仅依赖传统上的面对面的集中教学方式的党员培训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牢牢抓住影响青年一代成长的信息主渠道出发,居高而振臂呼喊,用青年一代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另外,从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长效角度分析,尤其是面向基层党员的全员组织生活,由于存在组织难、耗时长、不主动等现实困扰,党员组织生活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制约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的提高,成为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目前,随着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加和国家加大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大学生党员群体规模迅速扩大。建立一种广大学生党员能够主动接受和党组织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不可或缺。现阶段,如果我们只是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谈如何避免学生错误的使用网络的话,已经是一个错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必备的途径和手段,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更注重如何加强网络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牵引力。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努力掌握“制网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大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果有一天而且也必将会迎来这一天:我们的学生党员网络教育和管理就象学生上课一样的习以为常和迫切需要,就象黑板和教材一样成为我们教育的载体,那么我们的党建工作还会再担心流于形式化和缺乏长效机制吗? 在第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高校党委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主动建设,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因此,推动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的建设是我们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重心不偏,而且具有时代气息和创新。 2 充分尊重和积极引导学生党员的时代素质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跳跃式特征。截止2009年9月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6亿,普及率达到27.1%,宽带用户达9933万,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92亿,境内网站达到320万个,据cnin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8.8%,在校大学生95%以上触过网络。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优化,大学生已率先迈入了网络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就应当具备网络信息获取及鉴别能力、网络区域交流能力、网络方式组织能力,这些能力所综合的素质是不同于以往党员的,我们称之为时代素质。每个时代都会对其先锋分子提出具体相适应的时代素质。 从哲学角度来说,需要与兴趣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现在大学德育的僵局就是在于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要,引不起大学生的兴趣。试想:学生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又何从谈起接受德育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预测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大学生党员虽然不是价值的直接的创造者,但他们也有其自身的需要。而我们之前对党员的管理与教育模式却完全忽略了这种心声。现在的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简单片面的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是行不通的。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是一种单向模式,形式呆板,内容单调,学生麻木应付,如此以往,难免思想和行动的脱节,难免入党动机不明确。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党员身上的这种时代素质,并且加以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教育的主导权,力求在满足大学生党员需要和引起大学生党员兴趣的同时,塑造大学生党员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使其具备时代需要的时代素质,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 用心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创新组织生活方式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班级建立党支部的基础上,以学院党委为平台,建立针对性强、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该园地寓教于乐,既有党的政策学习和宣传,又设计了学生乐于接受的一些游戏环节帮助学生强化党校的理论学习。该园地板块化设置,给每个党员都分配实名制账号和邮箱。建立党员网络管理机制,通过统计每位党员的登录次数和在线时间来掌握党员的园地生活时间,从而达到参加组织生活的目的;针对当前热点时政,支部成员登录网站发表言论,汇报思想状况,既方便存档又无需浪费纸张;定期给党员邮箱发送理论学习材料,定期收取党员的讨论材料,切实发挥组织生活的沟通作用;引入益智类游戏积分办法,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勇闯理论关、园地浇灌等小游戏达到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党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考核的一个补充环节。此外还设置党员示范窗口,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刊登近期出现的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在积极向网络延伸。一方面是学生电脑拥有普及化,学生寝室上网普遍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实现了在寝室免费上网;另一方面掌握网络技术的学生群体也急剧增加,开辟和维护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已经不是一件困难之事。该网站实效性的体现,首先就在于有固定的面向对象。我们应当推动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融合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和网络交流表达的便捷感为一体,面对面交流网络化,网络交流增强面对面感,突破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交流传统方式的局限性,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党员组织生活方式的创新。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优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效,是当今党建工作理念不断更新的结果。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绝对不是孤立的,它继承了党建工作如沐春风和源远流长的特性,增强了时代气息。时代赋予了我们面对新兴事物的机遇,而我们也将通过大胆追求和不懈努力开拓一种崭新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人的现代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读郑永廷等著 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有感 摘要: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其现代化状况对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在人的现代化视阈下,大学生在思想上应该坚持人本发展观、自觉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持续发展观;在能力上,大学生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等著的《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是一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人的哲学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该专著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提供了“人从传统向现展”的基点。 一、《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主要观点简介 郑永廷教授认为,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作为主体,只有现代化的人才能担当现代化建设重任;作为目标,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化的价值。 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cu我国人的现代化,必须尽可能避免西方人现代化所经受的异化、片面发展的曲折,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即为:既努力保持发展现实状况的全面性与协调性,也保证长远发展过程的全面性与协调性。只有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和推动社会的全面与协调发展。 一方面,本书在理论上对有中国特色的“人的现代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和分析,呈现为从抽象到具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理路。另一方面,郑永廷教授把人的现代化研究向实践层面推进,系统探讨我国的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思路和方式,凸显出全书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旨归。在这一过程中,郑教授紧紧立足于我国的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际遇,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时空之维中系统构建我国的人的现代化的“四维”路径。郑教授认为,我国人的现代化是由外源、自发向内生、自觉的转换,只有在观念、制度、能力的现实维度中才得以生成。因此,郑教授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人才强国战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等理念贯穿其中,以科学发展观规定我国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用观念的现代化作为人的现代化的理性前提,培育人的现代意识和心理:用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以人的发展制度建设为人的现代化提供规范化、有序化支持。由此,全书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二、人的现代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和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部分,其自身的特点和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现代化状况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在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在思想上应该坚持人本发展观、自觉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持续发展观。在能力上,大学生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书记在2006年年初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综合分析国内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针对目前我国创新能力不足、大学生自觉性差等状况,笔者认为,目前应该坚持以培养大学生自觉发展观和创新能力为主的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观。 三、自觉发展观是大学生现代化的基本要素 人的现代化往往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首先要在思想上、观念上实现现代化,思想观念才是人的灵魂,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先导。…所谓自觉发展观,是指人自我意识发展、自主寻求发展、理性把握发展的观念与状态,与之相对立的是自发发展。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的发展存在自发性与自觉性两种状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们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科技发展,其发展的自发性主要表现为只顾个人的、眼前的、物质和业务的发展,而忽视或意识不到全局的、长远的、精神和道德的功利倾向。坚持自觉发展观,首先是对人自身的发展要有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即能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与确认,克服对社会和他人的依赖状态,把自身发展作为自己在当代社会的生存方式。其次是要把自身发展置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现代素质。再次是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发展要求,确立自身发展的远景目标,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扬弃自发发展状态,在超越自身的进程中使发展目标更加具体而丰富,形成自觉的发展习惯。坚持自觉发展观与克服自发发展观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不断实现由自发性向自觉性的转化,才能实现人的真正发展。 目前,大学生在自觉意识方面显得较为被动和缺失。进入大学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是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以为将来获得“高薪”工作而学习,自发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而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缺少应有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在大学生中不占少数。作为现代化国家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必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培养较强的自觉发展意识。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自觉发展观。 1.培养大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所谓自觉学习,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宰学习生活,积极主动探求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主、自觉、自律的学习习惯。其内涵可理解为学生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结合,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己因材施学的良好结合: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指导者、咨询者和鼓励者,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的管理者和最终受益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发动功能,有了好的学习动机,学习的效果将大大提高。大学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观念,也就是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我需要学习”,而不是如同中小学时期“为了考大学”必须“学习”那样的厌烦学习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不断从“被灌输”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由自发学习转化成自觉学习,最终具备自觉学习的能力。 2.培养大学生自觉管理能力 我国大学生,一直都是在父辈祖辈的关怀下生活长大,在一切为了考试的“望子成龙”目标下,极大部分学生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由家长安排,一心只管学习。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学习考试,其它基本不会,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目前大学生陪读屡见不鲜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北大、清华等名校也有多名学生被劝退,都是远离家长的监管之后,不能进行自我管理,沉醉在游戏网络当中而不能自拔导致的后果。即使进入了大学,大学生的管理也是“保姆式”管理,如此培养出的大学生,最终走向社会,成为“没有人管的人”的时候,他们能否承担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呢?笔者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应该有能力、有义务、有责任进行自我管理。大学应该给予一定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大学生自觉管理能力,针对这一群体,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以激发他们自身的潜力,使之达到最佳的成长状态。大学的教育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全社会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人生选择,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尤其是“学会生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给予青年学生正确的引导与锻炼;从学校的角度看,在课程设置、教学培养方面要做出适当的调整,给大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进行自我管理的机会,以培养自觉管理能力;对思想教育工作者而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校事务的管理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具体来说,要将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观念,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从管理者“管理”学生转变成为学生服务,在服务中进行教育,寓教育于服务之中;要从管理者从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导、疏导为主的“软”管理转化。 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人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前提、先导,能力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是核心。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在对现代化社会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思想升华,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的形成和作用,都只能以现代社会的实践为基础和对象。现代人的能力结构.是现代人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的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从智力结构角度来看主要由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构成。创新是在真实而精确的积累前人已知的基础上对未知王国的拓进,它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和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新的技术等一切新事物。创新是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创新能力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体价值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能力。 1.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由于我国极大部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理论学习为主,实践为辅,只有少数理工科学生和职业技校学生等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笔者认为,目前大学应该主要培养大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素质,为他们成为现代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坚定的信心。创新者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具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开始进行研究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失败是必然的,更需要坚定的信念,才能克服困难。 (2)强烈的创造愿望。强烈的创造愿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创新者的重要品质在于时刻关注着科技进步,汲取新的科技思想,不断地探索是否可以把新思想引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或者把它运用到另一个领域。 (3)深厚的理论基础。对知识要学深、学透、学活,才能在运用中做到自信和准确。 (4)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创新,总是要遇到各种挫折,所以要不断地分析,不断地实践,才能逐个解决问题,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取得成功。 2.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难以形成和提高,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会促进和带动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对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激发和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我国大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小学和中学基本上是“机械灌输式”教育、“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上缺乏热烈宽松的气氛,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学习的一切为了考试,即使是掌握得很好的知识,即使是“高才生”,是“状元”,也只能把知识运用于考试之中,只知道做题。整个社会、家庭也完全是围绕考试而展开,即使参加所谓的“兴趣班”,也是各种各样考试科目的补习班为主,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的。即使如“绘画”类的兴趣班,又何尝不是全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全部画的是“课桌”、“水壶”、“水杯”呢。如此以来,经过十几年“千锤百炼”,大学生的悟性、灵感基本上被埋没了,思维被严重地束缚,敢于超越的精神就显得可贵了。大学应该重新激发大学生的灵感,应该开展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考试”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各种新思维、怪想法。 (2)加强能力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创新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它体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需要各种基础能力为保障,要真正地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这些要靠不断的思考与学习来获得。阎笔者认为,大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同时正确引导现在的“英语热”、“考证热”,等等,据统计,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学习英语,还有各种各样的“资格证”考试,学生真正用于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时间远远不够;增加动手实践机会,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大学四年学习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必须不断地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3)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创新能力的提高则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按照文理分科,大学教育也严格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学生除了本专业知识,其它知识知之甚少。笔者认为,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让理工科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史、哲学等知识未必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没有好处;而文科学生掌握一些理工科的知识之后,也有助于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历史上有众多的大家身兼数职, “哲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等,而反观现在,能在两个学科或者更多学科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大学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通才”,同时又是“专才”,既有相当广阔的知识结构,又能在某一领域有较深的钻研。只有这样,大学生以后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也能促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创新的灵感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也是创新最好的材料。当代大学生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导致动手能力较差,实践能力弱。大学生只有放开双手,积极实践,才能有所创新。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反过来通过实践又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学习知识,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可低估。理工类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一是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二是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文科类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调研,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社会实践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预测决策能力、创新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有众多的学生在上大学甚至上中学时就开始创业,比尔·盖茨是最好的例子。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例子越来越多,大学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创业,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中的新发现、新发明通过各种方式推向社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创业进行引导。大学生对社会需求社会发展了解不够,经验不足,容易盲目创业;大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 当然,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仅仅培养自觉发展观和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人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的观念现代化,全面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制度创新为保证,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 【论文关键词】 信息素质 教育 音乐素养 【论文摘要】 信息素质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利用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将信息素质列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势在必行。如何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高校音乐教学中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可以溯源到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给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素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信息素质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做出决策。其中,图书馆技能和计算机技能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业余生活。音乐教育使学生无论从艺术、文学还是社会角度,都有很多收获,丰富了包括音乐、文学、历史、美术、戏剧、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面更宽、视野更广。其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俗话说“音乐无国界”。音乐作为一种最普遍的表情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情感交流的“世界语”。一切有进步倾向的音乐艺术,都蕴藏着歌颂社会前进的内涵。经常从事这样的音乐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克服因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困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其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一首优秀的音乐往往总是同人类的社会进步相联系,总是充满着生机和创造性的。个人对音乐作品所包含的这种自由的、独创性的感受和实践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包括: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鉴别信息及其来源;了解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合理、合法的获取和利用信息。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基础教育,它包括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包括:介绍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和服务、联机目录使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包括网络工具与常用软件的使用,包括e-mail、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其次是了解不同信息源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使用检索方法及策略对获得的信息作出评价,通过交流信息、组织和综合信息完成具体任务。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的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等。在对我院各系的学生调查中,大多在校高职生虽然上网时间较多,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大部分学生禁不住网络的诱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交友、聊天、玩游戏中。有98%的学生常使用聊天工具;38%的学生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46.6%的学生对在线看电影、下载音乐等投入较大的精力。平时很少考虑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发展研究方向,缺乏日常积累。 在硬件设施上,图书馆原有馆藏基础较差,开展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起步也较晚。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硬件到软件,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08年对学校的评估起,我院加大了对电子阅览室、光盘数据库、网络资源信息检索系统的建设力度,从不同角度满足师生的双重信息需求,为学生良好信息素质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目前我院图书馆内有关艺术类的馆藏图书有20604册,电子类图书1024册,校内学生只要登录学院网站打开图书馆数字资源,就能任意浏览所有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 四、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音乐素养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可利用各种信息手段获取所需信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 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掌握涉及音乐专业术语及音乐欣赏问题的检索、评价能力。比如,学生想了解一首乐曲,按照以往的方式,要么请教老师,要么通过光盘等视听途径。如今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可以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查询或网络信息查询等,详细了解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学校要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当学生具备了信息素质,懂得了音乐素养对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运用信息素质提高音乐素养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不什么难事了。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实践与探索的不断前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对人才的全方面发展的要求提高,高等院校逐步都开展并实践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相关活动。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中,十五年来,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并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结合我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上,通过阐述近年来开展的相关活动,及在师资队伍、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和学科建设方面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实践与探索,结合当代学生的特色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创新思考与意见。 关键词: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属于一种更广义的文化范畴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心智、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掌握能丰富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 而对于科学素质教育,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miller)提出:科学素质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基本理解;美国“2061计划”报告把“科学文化素质”解释为: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中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科学素质定义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素质’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固有的潜在质量状态概念” 。影响一个人素质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外部文化环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教育就是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重任。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与实践。 2.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与社会发展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普遍的关注焦点之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社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不高;分数很高,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学历虽高,但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高与低”不合谐地集中在大学生身上,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他们尽快成才。当今社会的人才观已发生改变。为了改变和适应目前出现的问题,在培养和教育高等人才的时候,高校在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时候,开始加强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既具有改变世界的知识储备,又具有修养身心,提高培养自身品格的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加强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十分必要。 而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面也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近百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召开了近百次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又表明了大家的重视程度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 二、常见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渗透到课堂,以开展多种公共课、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自然科学领域,以本校为例,主要有科学家素养,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活,食品营养与保健,信息与信息能力,绿色化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有:中国文学鉴赏,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社会心理学、摄影技术、中外美术欣赏、文学艺术赏析等。 通过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外,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课程,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充实自己,提高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相关素养。 2.落实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以教授专家讲座,学生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等的形式开展。学校定期会有专业教授,老师进行不同话题的讲座,覆盖的知识面很广,从英语演讲的艺术,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到电器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与突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领域有相关的最新的知识信息提供与扩展提高。校级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平台,系与系之间,校之间的辩论赛,知识竞赛与演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从多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3.学生实践活动与相关社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报告,各种竞赛等,学校也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学校还成立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许多社团如晨曦文学社、摄影家协会、口才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丰富生活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 以本校为主的以上落实,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是有本校特色同时也包含高校实践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普遍方法。但是基于目前的有效活动,学习相关的方针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还可以有更多创新、有效的方法。 三、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方法的思考 潘洵教授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提出,“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既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与方法。如陕西理工学院位于汉中,而汉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历史以及人文的相关景点,参加相关的活动。以切身的经历体会,提高文化素质。可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开设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参观历史景点,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组成文化小组,定期学习讨论,读相关的书籍等。 在科学素质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增加客观的实际经验,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处理事务的点滴中去,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撰写实验报告,参加与自己提高专业技能有关的工作实践,或实习等。 在创新、开展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还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其科学素质、实践能力,那么,能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型人才。 通过对大学生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的了解,对其重要性的深刻体会以及以本校为例,对目前高等学校常用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方法的诠释和列举,希望在落实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中,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完善与探索一条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道路。同时,提出了对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创新方法的思考。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各高校应该更加注重结合自己学校特点,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新出更多符合自己实际状况的、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活动与方针,这样,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更稳定、更灵活地前进。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探析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 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 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探析大学生素质拓展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文章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并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意义, 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谈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成为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文重要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 素质教育是以为全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为宗旨,并根据此目的来确立教育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状况,积极提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现状 1.1 社会创新实践能力缺乏 社会实践能力是评价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之一。首先,以往的“标准化”教学思维是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绊脚石。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分数”就是上帝,我们往往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准,这样就使得学生固步自封,思维变得简单,创新能力被扼杀,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优化。其次,发散性思维不断受到当前教育模式的阻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结合程度。然而当今的教育教学体制则过分强调了聚合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日常的思维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紧密结合,进而阻碍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再次,当今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由于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束缚,造成了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严重脱节。没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1.2 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欲望越来越强烈,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首先:在当前的高校中,部分大学生缺乏一种为本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思想境界,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不去关注国家的大事;有些大学生的文明道德修养极度缺乏,道德的认同感不高,文明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道德认知的程度太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缘,在教学过程中,不遵守学校纪律、破坏公共财物,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从而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其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知识教育和规范教育为核心,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培养。教育教学内容过多的局限于法律、思想、政治等方面,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的太少。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一种观念的说教、行为的约束,使得教育过程显得枯燥,不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1.3 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首先,伴随着当前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十分严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国内各个高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基本都放在了有针对性地帮助已经出现过心理问题或是有明显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身上,而大多数学生在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时主动求助的意识仍然较弱,所以当问题出现以后,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也十分重要。在高校的校园里,一些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总是抱着一种侥幸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2、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在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重新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中央明确指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作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1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深化和完善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首要任务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改变过去单纯以“ 教和学”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坛等形式,不断把当前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和成就传授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增大教育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改变传统模式下的“课堂说教”式,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需要。 2.2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师队伍,转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观念,让先进的思想观念逐步成为创新思维的先导。同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幽默感,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这种体制机制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适合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要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着重加强能力的培养。再次,创新人才环境,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高校应该创建有利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氛围。应在社会中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促进创新人才快速成长和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环境,逐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社会风气。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有关科技进步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与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国家的创新体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2.3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努力构建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模式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高等院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学校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不是单纯地去帮助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把提高身心素质作为一个全局的任务来把握。再次,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身心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通过开展班级党团活动、开展科技竞赛、组织志愿服务团等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强盛,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社会的总体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探讨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之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浅析 【论文关键词】 高教改革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体系 构建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于高校扩张和扩招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存在着种种危机。高校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重视素质教育,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构建高校素质教育体系。 1.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 简言之,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民族或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的教育[1]。它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强调人的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它是一个伴随着学生成长而持续进行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不断积累、提升的过程。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所构成,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中心,它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灵魂。横向上看,大学生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会发生变化;纵向上看,大学生业务素质教育体现在专业教育方面,为他们从事创新或创业奠定专业基础。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融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分析 2.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灵魂也必须有所依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2]。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才能获得时间、空间上的极大拓展,才能真正贯穿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过程。 2.2身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 素质教育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其作用。大学生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个性素质教育,必须根据载体身体和心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素质依附到载体上,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对其它素质的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必要主观条件,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品德教育才会有所支配,这种支配对他们接受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 2.3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他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着广泛的知识内容,其主要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其它素质提高奠定文化基础,其它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3]。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2.4业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构建适应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等特征。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业务素质的主体,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专业创新奠定基础。业务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当学生把知识、能力和特色有机的统一,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后,将成为专业创新的巨大动力。 2.5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之后,并不代表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为,创新和创业需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技法的使用。创新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的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进行创新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根据创新和创业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力以赴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栋梁之才。因此,缺乏创新和创业的素质教育,就构不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3.大学生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需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做人与成才为根本目的,按照素质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深入地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如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教育模式、策略等,其任务复杂而艰巨。这对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摘 要: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新论文的科学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将它引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研究中,能够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解剖心理素质教育系统的耗散结构,能够给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以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耗散结构论;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教育理论 耗散结构沦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里高津教授从事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他发现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还是社会的、经济的系统,如果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过渡到一定程度,系统的内部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过渡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在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中得以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这种远离平衡的新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把它称为耗散结构。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方法,耗散结构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也给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必要和可行的 1.大学生心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耗散结构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开放.只有开放才能生存,系统要与外界保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只有这样才能从外界输入负熵,抵消系统本身的熵增,系统的总熵减少,“吐故纳新”,才能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形成耗散结构。 大学生心理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心理素质建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旺盛的精力,鲜明的个性,优良的思维品质,强烈的求知欲,执著的探究精神,敢于叛逆、蔑视权威的勇气都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一种高度的开放状态,对新的文化和观念有着强大的吸纳和摄取能力,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更为执著和迫切,理性重塑自我的愿望也是非常主动和强烈的。这一切都成为我们对其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先决条件。 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 开放系统可能有三种存在状态:平衡态、近似平衡态、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理论排除平衡态和近似平衡态。所谓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就是有差异、分布小均匀的结构状态。“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耗散结构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才能远离平衡态,从而不断地推动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形成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 大学生心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是比较激烈的,他们正处在追求同一性的过程中的迷失和混乱之中,加之来自社会方面的竞争的加剧、观念的变革、信息的激增、文化的碰撞、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等因素又使大学生不得不去面对。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的社会伦理价值正处在由无序向有序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传统的道德思想与现代生活方式交叉与并存,社会还尚未建立一个稳定的价值坐标体系,这就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使他们处在梦想与磨砺并存、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绝望并存、快乐与痛苦并存、幸福与苦难并存的充满矛盾和多元化选择的时代。他们没有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又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自我观念又尚不定型,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使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系统存在急剧的涨落现象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指系统中某个变量的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能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涨落与“变化”和“偶然”相关,当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时,涨落可能通过相干作用,被反馈放大成“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形成耗散结构。 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群体,思想观念还不够稳定,情感丰富且又两极性明显,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处在动荡起伏的状态。来自社会方面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更激起了大学生心灵的“振荡”。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而引起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多层次的经济形式导致文化多元性,也导致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了危机。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社会法规不健全之际,大学生是怀着激动而不安的心情,随着变革的滚滚激流来审视社会的。受社会上权钱交易的泛化、财富不正常的聚敛、职业道德的败坏等不正之风的严重冲击,折射到校园里便会出现拜金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等…系列问题达成共识,甚至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对同一问题回答也不一样,从而使人产生不安和焦虑。久而久之,就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 4.大学生心理系统具有非线性作用机制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开放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必须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可能使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即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系统整体功能实现倍增,使系统由无序变成有序,产生耗散结构。否则即使系统处于开放和非平衡条件下,存在涨落,也不可能形成耗散结构。大学生的心理系统恰恰存在这种非线性作用机制,具有可能形成这种耗散结构的条件。当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时,能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从而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更加有序,形成耗散结构。具体来看,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同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施加的影响一致,在教育环体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都产生积极影响的情况下,就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更为有序的结构。同时又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教育主体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有差异,教育客体的思想水平、接受能力不平衡,又有不同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影响不协调、相互对立甚至冲突的情况,再加上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教育环体中也存在对心理素质形成的消极影响,这样,就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借鉴耗散结构理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建构开放性、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系统 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性、弹性人格,使之消除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烦躁、脆弱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弹性人格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1)和谐的人际关系;(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 社会适应能力;(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系统来看,必须保持非平衡状态,充分认识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内部之间的开放作用。孤立、封闭、僵化的平衡态的心理素质系统是不能发展的。只有保持非平衡状态,才能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因而在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育主体、教育客体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看待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确定教育的近期目标,促进教育内容的更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要求与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矛盾,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要注重创新精神、时代意识的培养,使双方更能适应新的环境,增强教育的开放性。其次,教育主体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使教育客体对主体的信任感增强,有利于教育的顺利展开。再次,在复杂的环境下,教育客体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和能力,强化自我教育。第四,积极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介体,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优化教育环境,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断提供新的信息、积极成果。 2.注重涨落,加强引导,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实质是内部涨落发生并放大的过程。因此,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认真研究涨落,特别注意在当大学生心理素质系统处于临界点、关键点时,必须及时创造条件,促进和扩大某种涨落,因势利导,促使其向健康的方向跃进。首先,教育主体应有敏锐的观察力,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这是引导的前提。在目前要特别关注大学生可能因厌学、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生活贫困、失恋等原因造成的情绪方面的任何意外和变化,深入把握其情绪变化的脉搏。其次,学会做过细的工作,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忽视大学生所发生的任何意外和变化。再次,教育主体应科学研究和预测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发展趋势或事态可能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于未然的工作,从而有效地避免大学生心理系统发生“巨涨落”。 3.注重自组织建设,利用非线性作用,形成协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必须学会善于调节自己,培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逐步消除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紧张和压力。正如达尔文的世化论所指出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们必须学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更新自我,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必须摆正大学生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期形成自组织性,产生心理素质的新结构和新状态。 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作用,有可能出现积极的效果,也可能出现消极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各因素增强教育合力,避免教育效果相抵消,促进各子系统的相互配合,实现功能的协同。首先,在心理素质教育中,形成合力的各子系统必须认同教育目标的价值,形成同一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其次,各子系统要相互配合。学校的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及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学课程教学要密切配合,达到目标、作用的充分一致性。各科教学彼此呼应,通过思想文化课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处理人生的智慧;通过艺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大学生的生命空间;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人际接触机会,增加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启发学生自觉加强个体与群体的协作和联系,在与群体共同活动中借助群体力量矫治个体的不良心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使各自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避免效果抵消。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校内外各种媒体的作用,如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方法,形成强大的教育网络,相互配合,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构良好心理素质的自学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汽车发展论文:汽车光源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 要:介绍汽车光源的应用现状,着重概括热辐射汽车光源和气体放电汽车光源的特点、应用和发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其它类型的汽车光源,并对汽车照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汽车照明;光源;灯具;热辐射;气体放电; 光效引言汽车行驶时,照明灯具是不可缺少的。汽车灯具主要的功能有两点:一是照明功能,即照亮道路,交通标志,行人,其他车辆等,以识别标志和障碍物;二是信号功能,即显示车辆的存在和传达车辆行驶状态的信号。汽车照明和信号装置是汽车重要的安全部件。在有关汽车的105项欧洲ECE法规中有36项是直接与汽车照明和信号灯有关的。在各种汽车灯中,前照灯的作用尤为重要,与行车安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有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夜间行车比白天行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要大一些,这与夜间照明条件不佳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行车速度的提高,汽车照明的质量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汽车光源是汽车灯具的发光部件,是其核心所在,因此选择合适的汽车光源,提高汽车光源的质量和效率,对提高汽车照明的质量和增加行车安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汽车上使用照明装置大约开始于20世纪初。最先使用的是煤油灯和乙炔灯,接下来开始使用电光源,经历了从真空白炽灯,充气白炽灯,卤钨灯到气体放电灯的发展过程。随着光源工业的发展,汽车光源也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提高的汽车照明的要求。汽车前照灯既要照亮汽车前方的路面和交通信号标志,又不能给对方来车驾驶员造成不舒适的眩光。这就要求前照灯的空间光强分布满足十分精确的要求。在我国,汽车前照灯的光分布标准是等同于相关的欧洲ECE法规。近光前照灯的光分布完全不对称。中间是一个高光强区域,以尽可能照亮前方的路面。光束在水平方向有所散开,以利于辨清路边的情况。在指向对方来车驾驶员眼睛的方向上光强很小,不产生眩光。在前照灯产生的明、暗区之间有一条十分鲜明的分界线,称为光强截止线。 由于法规对汽车照明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因此与普通光源相比,汽车光源在结构和性能上有一些特殊之处,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汽车光源系列。为了方便灯具设计,现在很多汽车光源在国际上都已经标准化。1、白炽灯和卤钨灯汽车光源汽车灯中最先使用的电光源就是白炽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白炽灯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在白炽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卤钨灯。白炽灯和卤钨灯是目前主要的汽车光源,在汽车内外的照明和信号装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白炽灯和卤钨灯都属于热辐射光源,灯丝在通过电流时由于电流的热效应而温度升高,变成白炽状态,从而发射可见光。这类光源的特点是驱动电路简单,价格便宜,发光体灯丝尺寸小且发光稳定,有利于灯具系统的光学设计。 卤钨灯与白炽灯相比更具有体积小,功率大,光效高,灯丝紧凑等特点,是目前理想的汽车光源。白炽灯的功率较小,主要用于对照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如S25(21/5W)和T20(21/5W)可用于尾灯/刹车灯,S25(21W)和T20(21W)可用于转向灯和倒车灯,T10(5W)可用于尾灯和牌照灯,T10(10W)可用于车内灯和车门灯。卤钨灯的功率较大,常用于车辆前方的照明,如H3 (55W)可用于前雾灯,而用于前照灯的卤钨灯品种很多,有H4 (60/55W), H1 (55W), H7(58W),HB 1(65/45 W ),HB3(65W),HB4(55W)等。白炽灯和卤钨灯汽车光源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白炽灯在汽车信号灯中使用广泛,由于标准法规对各种信号灯的颜色均有严格要求,如尾灯和刹车灯为红色,转向灯为墟拍色等,因此目前信号灯通常使用彩色泡壳或彩色配光镜。现在客户对汽车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汽车灯具都采用无色透明无花纹的配光镜,能直接看清车灯的内部,这时若使用彩色泡壳的白炽灯,白天不使用时车灯外观不尽如人意,人们称之为“煎鸡蛋效应”。 为了改善车灯外观,近年来发展了一种在无色透明的泡壳上镀多层介质干涉膜的技术,这种信号灯泡在不点燃时外壳是银白色的,与反射器背景的颜色比较协调,点燃时发射的光线呈墟拍色,这样大大提高了车灯的外观质量。卤钨灯作为目前主要的汽车光源,其发展趋势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适应汽车灯具的发展。随着自由曲面反射器的问世,与之对应的光源如H7也相应问世。二是改进光源的结构尤其是灯头的结构,使光源在灯具内定位更精确,更容易。 H8, H9, HI是新型卤钨汽车光源的代表,其中H8用于前雾灯,H9用于远光前照灯,H11用于近光前照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一个特殊设计的塑料金属组合灯头,在灯具中安装十分方便,且定位精确。值得一提的是H11灯的寿命超过2000小时。三是采用外壳镀膜技术。为了提高光源的发光效率,可以在泡壳上镀红外反射膜,使灯丝的红外辐射反射回灯丝,提高灯丝温度从而减少能量消耗。有的客户喜欢前照灯的颜色偏蓝一些,这样视觉感觉光线很白、很亮,光色更接近日光,提高行车的舒适性,这些客户的要求可以通过在泡壳上镀蓝膜来得到实现。 汽车发展论文:多核嵌入式处理技术推动汽车技术发展 过去的40年里,半导体行业在集成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去年正好是摩尔定律公布40周年。在大部分情况下,摩尔定律也适用于试图通过技术在短期内实现迅速扩张的其他一些领域。2005年SIA年度报告中举出的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半导体行业的模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978年,纽约到巴黎的商务航班需要7小时,机票价格为900美元。如果将摩尔定律用于航空业,现在机票的费用就只需要大约1便士,飞行时间不超过1s。”显然,航空业是不愿意采用摩尔定律的,但许多其他行业却试图适用这一定律。 汽车行业已从嵌入式处理技术的发展中大受裨益,有些车辆现在最多使用60个处理器。对汽车新功能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对更高的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需求。引擎技术的发展和最终的“环保车辆”需要新的方法来解决当前面临的大量技术难题。在利用更大功率的半导体、新型内存技术、更强的嵌入式处理器性能及定时控制功能解决大量电气技术难题方面,半导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型半导体技术将为解决汽车电子行业现有的技术难题创造新的机会。汽车行业现在使用的32位微控制器包含3000多万个晶体管,而且未来几年内可能会迅速增加到6000多万个。随着未来几年内系统集成度的不断提高,要想在日益复杂的系统中充分利用半导体的全部功能,就需要开发新技术。半导体技术的进步现已实现了10年前人们无法想象的新功能,一种新型的实时多核调试、校准和环路硬件接口正在满足高级引擎动力总成系统的特殊要求。 过去30年中,有人曾试图使用停缸技术(Cylinder deactivation)。随着燃油价格的上升和功能强大的嵌入式处理器的出现,汽车生产商和最终用户都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停缸技术。嵌入式处理器被用来控制引擎定时,以在扭矩和动力总成系统的燃油经济性之间达成平衡。 从轻型车辆到重型卡车,各种动力总成应用都将采用清洁环保的引擎。部分地区的政府法规将使引擎变得更加清洁环保。使用燃料直接喷入汽缸和微粒物捕集装置来清除排气装置的方法将需要对喷油嘴和传感器(检测微粒物捕集装置的状态)进行极为先进的定时控制。 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新的方法来使工程设计小组采用上市时间更短、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且数量日益增加的新特性。在汽车市场,用于引擎管理的嵌入式控制有着一套非常复杂的机电系统要求。客户期望和政府法规的变化正在推动引擎管理的不断变化。引擎技术向稀燃引擎、无凸轮引擎和电子混合车辆的发展将对未来车辆的动力总成系统电子组件产生直接影响,无极变速将在未来的动力总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新的微控制器技术和半导体解决方案将成为将新技术变为现实的主要动力。 图1显示了引擎管理的复杂性。该方框图显示了有多路输入和多路输出设备的常见引擎控制系统,这些输入会根据对系统的影响生成不同级别的中断和异常,输出设备可以是脉宽调制(PWM)、通用输入/输出或定时输入/输出。 在调试和校准机电系统时,实时调试非常关键,因为机电系统通常不允许修改或中断嵌入式处理器的性能以便开发工具进行查询。现在的系统工程师可以利用更先进的开发工具的优势,这些改进在几年前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为了解决如何在多个处理器核心类型之间实时进行数据和指令跟踪的问题,业内成立了IEEE-ISTO Nexus5001 Consortium或Nexus Forum。Nexus Forum最早于1999年技术规范,并在2003年进行了更新。 Nexus 5001技术规范包括了一些标准功能,使用非入侵式调试技术对数据和指令设置断裂点和观察点。该技术规范将部署多种独特功能来跟踪最严重的软件和硬件故障。其中的部分新功能包括:责任跟踪信息处理、数据跟踪、内存替换、端口替换、程序跟踪、超时和错误消息处理。多年以来,虽然微处理器中已经部署了其中的许多功能,但目前还没有实施过全部功能和实时调试接口的处理器。 过去10年中使用的校准和调试方法使用了在调试和校准动力总成系统的过程中“必须查看每个周期”的理念体系。Nexus 5001方法对调试情况进行了以下四种假设,避开了“必须查看每个周期”的做法。 开发工具中可以使用源代码和目标代码。这样,基于主机的工具就能跟踪或计算程序流程而无须直接地址或数据总线可视性。 从目标系统到开发工具都只需要流指令修改。当主机校准/调试工具接入目标代码后,只需修改通过调试接口传输的流指令地址即可在嵌入式处理器和主机工具之间保持同步。如果流变化在255个指令中没有实施同步地址,Nexus 5001技术规范将发送同步信息。 只有有限数量的数据位置必须实时显示,而大部分数据值可以在中断期间检查或发生特殊事件时进行更新。对于许多工程师来说,Nexus 5001接口跟踪数据值的功能还是一个新功能。一般来说,该过程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逻辑分析器实现。该分析器负责跟踪地址总线,并触发数据总线向特定内存位置写入数据。这是一项非常棘手的工作,大容量数据高速缓存和片上系统SRAM的出现使它变得几乎不可能实现。 最后,如果错误发生,用户必须从调试环境那里收到相关通知。Nexus5001技术规范在发射机部分提供了一个大小可以变化的FIFO缓冲器。如果FIFO溢出,接口将发送错误信息。用户可以选择规定什么情况下发生溢出错误,以便实施过时的嵌入式处理器或通过发送新的同步信息继续操作。 Nexus 5001端口可以根据开发、环路硬件或校准工具捕获的信息数量进行配置。几个IC厂商已经在多种CPU基础架构中采用了Nexus 5001技术规范,以支持从手机、汽车、硬磁盘驱动控制器到视频处理器的多种不同应用。 最近为兼容PowerPC构架开发的一种多核实时接口可以在单个接口上提供实时调试、校准、快速原型试制和环路硬件功能。图2显示了基于Nexus5001标准的多核调试体系结构中的4个处理单元的方框图。第一版可以为4个数据处理单元提供实时接口。这4个处理单元分别是兼容e200z Power构架的核心、两个增强型定时处理单元(E—TPU)和一个直接存储器存取(DMA)。通过Class 3 Nexus 5001接口上的一条连接,主机工具可以同时从任何或全部处理单元中收集数据。此外,调试和校准工具可以在任何或全部处理单元上为数据和指令建立断裂点/观察点。使用这种应用的一个例子是一位工程师跟踪E—TPU上的定时事件和在兼容PowerPC e200 1SA的Book-e处理核心上运行的代码之间发生的问题。 32位嵌入式处理器上可以实施一个浮点和/或单指令多数据(SIMD)设备,以支持复杂的算法。SIMD允许在多个数据集上实施一条指令,这在过滤和阵列算法中非常有用。Nexus调试端口允许监控浮点和SIMD的数据和指令。 MPC5500产品系列中最新的嵌入式汽车处理器正在推动新的引擎技术。DSP功能与MPC5500 SIMD设备的集成能够推动动力总成在多个领域的发展,包括高级引擎撞击检测、CVT改进和6速自动换档等。此外,混合电子车辆功率转换器模块中也在使用DSP功能,用来控制大型电动引擎。 新的微控制器、输入/输出系统、开发工具、通信方法和高级算法等的出现将实现新的汽车应用。具有实时多核调试功能的嵌入式处理器将淘汰传统的运行控制调试方法。 嵌入式处理器已经成为现代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偶尔使用该技术的用户不会注意到大部分嵌入式处理器。半导体技术将在未来产品中大大提高集成度和性能并降低成本。设计工程师必须部署新技术才能充分利用复杂的半导体技术的优势,而半导体供应商则必须确保系统需求、性能和系统成本之间的平衡。 汽车发展论文:发展我国汽车责任险的契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 [2003]20号)(以下简称高法司法解释),于2004年5月1口起正式施行。高法司法解释本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生命健康权,拓展厂现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赔偿项目的范围,并对赔偿标准进行了大幅的提高,在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方面作了多项的制度创新。它的实施势必将加大道路交通事故中驾车人对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将对我国汽车责任保险产生广泛的影响。 高法司法解释中人身损害赔偿的制度创新 高法司法解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卜,本着“以人为本”、珍惜人的生命、人格价值的基本理念制定的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件。 在人身损害赔偿方面,高法司法解释强化了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保护,完善了对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司法救济措施,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高法司法解释中确立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创新主要包括: 引入营养费。康复费。整容费和后续治疗费等体现珍惜人的生命健康权的赔偿制度。高法司法解释放弃了在我国沿用已久的将交通事故受害人视为应当受到救济以勉强生存的残疾人的传统观念,确立了健康人、社会人的新观念。高法司法解释第 24条确立了受害人有获得营养费赔偿的权力,第19条确立了受害人有权要求加害人赔偿用于恢复受害人器官功能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和后续治疗费的原则。 引入更为科学合理的赔偿标准。按照健康人、社会人的理念,本着确保受害人及其被扶养人能够达到一个基本的、体面的生活标准的原则,高法司法解释放弃了在残疾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上长期采用的生活费标准,采用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纯收入标准;放弃了在被扶养人生活费上按照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的做法,采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放弃了在死亡补偿费上采用生活费标准的做法,采用为可支配收入标准或纯收入标准。 引入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的赔偿制度。高法司法解释第6条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条规定明确了公路交通运输单位或个人在运送或搭乘旅客时所应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被有些专家称为填补了我国侵权法规则的一个漏洞。 高法司法解释的实施将推动我国汽车责任保险 高法司法解释的正式实施无疑为大力发展我国的汽车责任保险提供一个极为良好的法制环境。依照我国《保险法》的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没有道路交通事故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法律赔偿责任,汽车责任保险制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同时被加强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则成为推动汽车责任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相比,高法司法解释在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方面引入了多项制度创新,大幅提高了赔偿标准和赔偿额度;同时与5月1日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即将实施的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这四部法律文件的同时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并进而推动我国汽车保险产品结构从现在的以车损险为主的结构向以责任险为主的结构转换。 高法司法解释的正式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汽车责任保险包括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两大类,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一般采用的都是“低保额、全覆盖”的模式,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如日本的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对交通事故人身死亡的赔偿标准只有3000万日元,但受害人的近亲属在获取3000万日元最低保障后,还可以要求加害人赔偿高达数亿日元的赔偿,面对这巨额的人身损害赔付,日本的汽车消费者不得不在购买了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后,再行购买高额的任意责任保险。高法司法解释实施后,笔者初步估算,我国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等地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平均会有三倍左右的增幅,西部地区由于基数偏低的原因,增幅还会更高一些,有人测算成都地区的死亡赔偿金最高标准会达到23.7万元,是2004年5月1日前的四倍。去年我国已经出现了单起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高达574万元的案件,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额度和规模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面对如此高的人身损害赔偿支出增幅,我国驾车人的唯一选择就是购买更多的汽车责任保险来分散其所可能承载的巨额赔付。 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 高法司法解释引入了健康人、社会人的新观念,大幅提高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支出的标准和幅度,这对推动我国汽车保险产品结构调整和促进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尤其是汽车任意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随着法定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未来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将呈现下列三种发展态势。 1、在强制第三者责任险和任意责任险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为基硼,任意责任保险为主体的汽车责任保险险种结构。 2004年5月1日生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要求机动车实行强制保险制度。机动车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只能向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提供基本的保障。任意责任保险则是保险商以一国的侵权法为基础,结合其风险管理能力和社会需求制定的各类可供投保人自由选择的责任保险形式,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不同的是,任意责任保险可以向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提供一个十分宽泛的保障范围。从理论上讲,任意性保险的保障范围很大,可以涵盖加害人的所有法律赔偿责任,而且多数任意责任保险所提供的保障正是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例如英国的第三者专项险就是一种将其道路交通法所设定的第三者强制责任险的保障范围拓展到任何情形的险种,因为在英国法定的第三者强制责任险往往承保的只是发生于道路交通法所规定的“道路”上的交通事故,而三者专项险则将“道路外”也纳入其范围,而且对人身和财产损害的赔偿都是无限的。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在保障范围上的不同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正式实行汽车强制责任保险以后,汽车强制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都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强制责任保险为基础,以任意责任保险为主体的结构。 2、在任意财产损失保险和人身损害保险相互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人身损害保险为主的汽车任意责任险结构。 就交通事故而言,它所可能引起的损害赔偿无非包括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两部分。财产损失主要包括汽车自身、车上货物、旅客携带的行李、驾车人管理的财产 (如租人的财产、托管的财产)等的损失部分,由于汽车自身所可能导致的财产损失属于车辆损失险的保障范围,真正属于任意责任险保障范围的财产损失主要包括后三项财产损失。在一起交通事故所可能引发的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主要包括第三者、旅客、搭乘者、驾车人等,与此相应的人身损害保险主要包括自损事故保险、旅客或搭乘者伤害保险、无保险车伤害保险、人身伤害补偿保险等。虽然在任意责任保险中既包括了财产损失保险和人身损害保险,但人身损害保险无论在承保金额、责任限额还是在保费收入方面都比财产损失保险要大得多,在某些交通事故中如在去年底发生的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最高赔案——曲乐恒诉张玉宁案中所涉及的574万索赔全都属于人身损害索赔,该案并不涉及财产损失纠纷。在高法司法解释确定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中,医疗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和精神抚慰金五项赔偿对受害人能够获得的总赔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高法司法解释正式实施以后,势必会出现一个任意财产损失保险和人身损害保险共同发展的局面,而人身损害保险必将在未来的汽车任意责任险中居于主体的地位。 3、其他非标准化的汽车责任险竞相发展的趋势。 汽车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人身、财产遭到破坏的危险性,而且这种危险性还在随着车辆类型和用途的多样化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扩大保障范围是现代保险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不断增长的对各种汽车责任保险的需求促使那些难以标准化的汽车责任保险得以竞相发展。在发达国家,这类非标准化的汽车责任保险主要是指那些专门用于特种车辆和不属于常规汽车责任险保障范围内的汽车责任保险,前者如专门用于农业车辆、森林车辆、建筑车辆、拖挂车、赛车、高尔夫球比赛用车、休闲用运动车等特种车辆的责任险种;后者如将处理交通事故所可能引起的替代车服务、各类法律诉讼费用如验尸、调查、诉讼、辩护等费用和代车主与受害人交涉服务等纳入保障范围的责任保险。在非标准化汽车责任保险方面,我国的汽车保险商也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去年推出的颇受争议的酒后驾车险,今年面对不断加剧的汽车召回事件,又有保险公司准备推出汽车召回险,随着高法司法解释的实施和各项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我国其他类型的汽车责任保险也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汽车发展论文:品牌营销----中国汽车流通体制的发展趋势 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汽车工业也到了转折的重要关口。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汽车消费结构的变化,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流通体制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加人wT0,无疑成了加速这些变化的催化剂。因此,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中国汽车工业营销新模式,是迎接“人世”挑战的重要一环。推行品牌营销,是实现汽车流通体制现代化,增强汽车工业市场竞争力,同国际接轨,保证汽车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品牌与品牌营销 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中国汽车市场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品牌的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许多汽车经营者来说,品牌概念又是十分模糊的,他们往往十分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重视产品的促销,而忽视了品牌的价值和作用。就一个企业而言,企业形象处于第一层次,品牌形象处于第二层次,产品形象处于第三层次。一个品牌必须存在于企业中,必须依托在有形的产品(服务)上,但是,这个品牌又可以独立于它所代表的企业之外,独立于它所依托的产品之外。因为企业可以被兼并、联合或重组,也可能破产倒闭,产品可以换型或更新,但品牌的价值却是永恒的,是不断增值的。同一个产品,换一块牌子就可以身价百倍,这充分说明了品牌的重要价值。“兰博基尼”跑车无论在被德国大众公司收购前还是收购后,品牌形象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因为企业间的购并而发生改变。因此,开发、塑造和管理品牌,是企业形象的根本,是产品价值人格化的体现。 对汽车中具有强烈个性的轿车而言,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技术、装备和服务等等的价值,它最终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品牌形象来源于消费者对它的认同,是“正加正”的价值链而不是“正加负”的扁值链。这种价值链受人们“口碑传播”和“使用效果”双重驱动。如果不建立起消费者沟通的渠道,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品牌价值就等于零。 品牌是有灵魂、有个性的,有环境特征的,是活生生的。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归宿是用户满意度。用户满意度最大的直接驱动力来源于对产品使用效果满意的程度。来源于产品的价值定位和由此生成的物超所值的感受,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企业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提高技术装备的科技含量,不断降低成本,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地技术进步。轿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具有高价格、重复使用、多次投入的特点。因此,用户满意度的另一个更重要的驱动因素是营销体系的服务水平和功能多样化,也就是说,经销商是品牌塑造的具体体现者,不能仅仅具备产品售卖并取得利益这样的单一功能,还应该具备市场开发、备件供应、维修保养、车辆美容、保险上牌、融资租赁、分期付款、旧车整备再交易、信息反馈等许多功能。营销渠道是构筑品牌直接同用户沟通的桥梁,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重要领域。 传统的营销体系不可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塑造品牌形象。因为它们是横向、多元、非整合的。就经销商而言,无品牌或多品牌销售的结果必然是向横向发展,功能单一化,延伸到其它经营领域经营,这样一来,风险大,难管理,无形象。 汽车品牌营销的重要性是由品牌的价值链决定的,它引导经销商必须向纵深发展,通过多功能一体化和整合的服务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益。对整车企业来说,品牌营销,有利于集中人力和精力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有利于规划、发展和管理营销网络,有利于增加经销商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市场同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衔接和配合,有利于对市场进行前瞻性的规划,有利于制定灵活的营销政策等等。它可以稳定市场、开发市场,可以划分区域、控制价格,可以使经销商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帮手。 目前,别克、本田、奥迪的营销网络正在向纵深发展。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经销商经营上具有排它性,也就是专营特定品牌的产品,经销商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具备独立财务核算功能,多功能一体化,统一形象,整个网络体系呈现扁平结构,直接面向终级用户销售等。 二、中国汽车流通体制——从非品牌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 中国汽车流通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9年),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汽车市场管理的高度集权。国家对汽车资源进行集中统一分配。 第二阶段是双轨制时期(1979—1985年),汽车的产销管理权转入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体制,资源配置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指导企业”的模式。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时期(1985—1997年),企业逐步成为市场化的生产经营者,市场需求呈现区域性,买方市场开始出现。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轿车卖方市场,后期是买方市场。 以上几个阶段的最本质特征都是无品牌经营,特别是市场化时期,经销商多,机构不独立,帐目不清,功能单一,市场混乱,层层批发,市场坚挺时一哄而起,争夺资源,市场疲软时,压价竞争。 第四个阶段是向品牌经营过渡时期(1997年至今),中国轿车市场开始进人品牌经营的起步阶段,特别是1999年以上海通用别克、广州本田雅阁、一汽—大众奥迪等品牌人市后营销体制的建设为标志,中国轿车市场加快了品牌营销的发展步伐。它们对经销商网络实施了从外观形象到内部布局、从硬件投入到软件管理、售前售中售后等一系列服务程序,都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形象、统一的管理并实施严格的培训。品牌经营不仅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管理,避免过度或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品牌形象 一汽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之一。1997年,将捷达轿车作为试点,开始了品牌营销的尝试。尝到甜头之后,红旗、解放和奥迪也相继开始品牌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捷达轿车为例,在实施品牌经营以前的5年问,年均销售量始终在一万辆到二万辆之间徘徊,1997年成立一汽—大众销售公司以后,当年就超过4万辆,之后,每年以2万辆的速度增加,1999年1—10月,已经销售捷达轿车62896辆,市场占有率达到13.51%,而1997年品牌经营前的市场占有率只有5%左右。尤其是这几年,正是轿车市场彻底转入买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取得这样的成绩更加不易,可见品牌营销的巨大作用。 当然,一汽集团公司的品牌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历史的包袱以及诸多矛盾和问题。这是今后必须克服的困难。对捷达轿车来说,经营商网络的品牌营销还刚刚开始,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从品牌经营的结果来看,同非品牌经营相比,营销质量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解决了以往售后服务、备件供应与销售分离的局面,其它服务功能例如上牌、保险、车辆美容等得到加强。上述环节分离的结果是利益难以协调,缺乏通过不同部门的平稳的信息反馈渠道,缺乏对特定品牌的关注。 2、划定了经营的区域范围,统一价格政策,有利于其向纵深经营发展。过去在一个区域内分散众多的经销商,导致价格、服务等无序,不能对专一品牌进行市场开发。 3、结束了层层批发式的多环节销售,转人了直接面向终级用户的销售,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4、结束了“小门面”“摊位式”的经营模式,转向程序化、高投入的经营。这无疑对有形的汽车交易市场提出了挑战。 5、现款交易或有保证的质押,规避了风险。 6、结束了单一新车的销售,分期付款、1日车置换、车辆融资租赁等开始受到关注。 7、初步建立起客户管理系统,跟踪用户使用情况,提高用户满意度。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跨世纪的挑战,轿车市场在不断地分化与擅变之中。我们认为,构造一个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汽车流通框架体系,是跨世纪中国汽车市场营销的基本模式和必然选择。品牌经营的基础是建立起新型的工贸关系,使工贸之间形成一个适度分工的定位,演变成在整车企业领导下金融机构参与的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流通体制。工贸之间应该是一对咬合十分紧密的齿轮,整车企业是主动轮,而经销商是从动轮,它应该在主动轮的带动下稳定和谐地运转。 三、对品牌营销的几点政策建议 1、关于汽车流通制度。推行品牌经营,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困难,急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其中包括: (1)车辆报废更新制度——变以年限里程限制为车辆性能、安全、环保、能耗限制。(2)保险制度——变消极、等额、高额的保险为积极、阶梯型的保险。 (3)税费——减免或取消消费税;允许企业抵扣或直接减免运费和对经营商返利的增值税。 (4)目录和落籍——加快新政策的出台。 2、关于汽车流通形态。 (1)小轿车经营权。过去,小轿车经营权是由整车企业推荐,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由于没有限定品牌,由这家推荐的经销商不销售本企业产品而销售其它企业产品的事时有发生。有的经销商利用几家的产品倒资金,严重损害整车企业利益,扰乱市场。此外,轿车经营权目前几乎是终身制的,能进不能出,无经营能力和经营资格的经销商不能得到清理。因此,建议国家对小轿车经营权进行清理,变无品牌授权为有品牌注册;变终身制为有限年制,到期根据企业推荐重新确认。 (2)营销功能。变经销商经营多样化为功能多样化。支持有能力的经销商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和融资租赁业务,允许有能力的经销商开展旧车整备和置换业务,解决车辆评估、转籍、保险等方面的问题。 3、关于流通体制。应加快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营销模式的建设步伐。此外,企业开拓市场的前提是了解市场,准确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尽管目前的信息手段日益现代化,但一些对市场决策至关重要的基础信息却不能及时准确完整地取得。例如,各地的轿车保有数量、新车上牌数量和车型、用户结构等,在国外属于公共信息,企业可以方便地取得并加以有效利用。但在我国却无法得到。经销商对当地的这些数据资料也不可能得到,即使有也是零散的,不准确的。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尽快解决共有数据资料共享问题。最后,品牌是无国籍的。“耐克”卖的是“牌子”而不仅是“鞋子”,不论在那里生产,消费者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轿车品牌也如此。如何理解目前轿车品牌的概念,在认识上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与如何认识民族汽车工业有关。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外品牌的引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入世”后,中国轿车市场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这正是国外轿车公司开始向中国输入新的产品和技术的主要原因。因此,引进品牌在未来的中国轿车市场必将继续唱主角。但是,在建立品牌营销体系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防止跨国公司利用品牌的无国籍性销售其它产品,这是应该弓[起我们注意的大问题,对保护我国的汽车工业至关重要。 汽车发展论文: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浅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消费的增长必将带动汽车保险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按照入世协议我国将逐步开放保险市场,中国汽车保险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成为我国汽车保险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世界汽车保险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分析,将为中国汽车保险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汽车保险;第三者强制责任险;无过失责任 一、汽车保险的起源 (一)近现代保险分界的标志之一——汽车第三者责任险 汽车保险是近展起来的,它晚于水险、火险、盗窃险和综合险。保险公司承保机动车辆的保险基础是根据水险、火险、盗窃险和综合责任险的实践经验而来的。汽车保险的发展异常迅速,如今己成为世界保险业的主要业务险种之一,甚至超过了火灾保险。目前,大多数国家均采用强制或法定保险方式承保的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它始于19世纪末,并与工业保险一起成为近代保险与现代保险分界的重要标志。 (二)汽车保险的发源地——英国 1.英国法律事故保险公司于1896年首先开办了汽车保险,成为汽车保险“第一人”。当时,签发了保费为10英镑—100英镑的第三者责任保险单,汽车火险可以加保,但要增加保险费。1899年,汽车保险责任扩展到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所造成的损失。这些保险单是由意外险部的综合第三者责任险组签发的。1901年开始,保险公司提供的汽车险保单,已具备了现在综合责任险的条件,在上述承保的责任险范围内,增加了碰撞、盗窃和火灾。1906年,英国成立了汽车保险有限公司,每年该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免费检查保险车辆一次,其防灾防损意识领先于其他保险大国。 2.实施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机动车辆的流行加重了公路运输的负担,交通事故层出不穷,有些事故中受害的第三者不知道应找哪一方赔偿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发起了机动车辆第三者强制保险的宣传,并在《1930年公路交通法令》中纳入强制保险条款。在实施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过程中,政府又针对实际情况对规定作了许多修改,如颁发保险许可证,取消保险费缓付期限,修改保险合同款式等,以期强制保险业务与法令完全吻合。强制保险的实施使在车祸中死亡或受到伤害的第三方可以得到一笔数额不定的赔偿金。 3.1945年,英国成立了汽车保险局。汽车保险局依协议运作,其基金由各保险人按年度汽车保费收入的比例分担。当肇事者没有依法投保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或保单失效,受害者无法获得赔偿时,由汽车保险局承担保险责任,该局支付赔偿后,可依法向肇事者追偿。 英国现在是世界保险业第三大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据英国承保人协会统计,1998年在普通保险业务中,汽车保险业务首次超过了财产保险业务,保险费达到了81亿英镑,汽车保险费占每个家庭支出的9%,足见其重要地位。 二、汽车保险的发展成熟 (一)汽车保险的发展成熟地——美国 美国被称为是“轮子上的国家”,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此相随,美国汽车保险发展迅速,在短短的近百年的时间内,汽车保险业务量已居世界第一。2000年美国汽车保险保费总量为 1 360亿美元,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 45.12%。其中,机动车辆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为820亿美元,占60.3%,机动车辆财产损失保险保费收入为 540亿美元,占39.7%。机动车辆保险的综合赔付率为105.4%,其中,净赔付率为79.3%,费用率为 26.1%。美国车险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都相对自由,激烈的市场竞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车险市场。 (二)美国汽车保险发展的四个阶段 1.汽车保险问世。美国最早开始承保汽车第三者责任险是在1898年,由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签发了第一份汽车人身伤害责任保险。1899年汽车碰撞损失险保单问世,1902年开办汽车车身保险业务。 2.通过《赔偿能力担保法》和《强制汽车保险法》建立了未保险判决基金。1919年,马萨诸塞州率先立法规定汽车所有人必须于汽车注册登记时,提出保险单或以债券作为车辆发生意外事故时赔偿能力的担保,该法案被称为《赔偿能力担保法》。该法实施的目的在于要求汽车驾驶人对未来发生事故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提供经济担保,但是由于这种担保的滞后性,以及该法无法强制每一汽车使用人履行赔偿义务,车祸受害者求偿仍然困难重重。为了改进这一做法,1925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汽车强制保险法,并于1927年正式生效,成为美国第一个颁布汽车强制保险法的州。该法律要求本州所有的车主都应持有汽车责任保险单或者拥有付款保证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可以保证受害者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并以此作为汽车注册的先决条件。以后,美国的其他州也相继通过了这一法令。 3.保险公司推出未保险驾驶人保险。由于未保险判决基金由州政府管理,因此被各保险公司指责为政府过多的干预保险业。为了阻止政府的这一行为,许多保险公司开始采取措施进行自发的抵制。保险公司推出了未保险驾驶人保险,提供给被保险人在汽车意外事故中遭受身体伤害,而驾车人是事故责任人,但是驾车人可能:(1)没有购买汽车保险;(2)虽有汽车保险,但是其责任限额低于该州要求的最低限额;(3)肇事后逃跑;(4)虽有汽车保险,但其保险公司由于某种原因拒赔或破产。目前,美国大多数州保险监管部门已要求销售汽车保险的保险公司提供未保险驾驶人保险。 4.无过失汽乍保险。赔偿能力担保法、强制汽车保险、未得到赔偿的判决基金和未保险驾车人保险虽然减少了在汽车事故中未得到经济补偿或不能得到充分经济补偿的受害者,但仍然无法解决诸如下列一些问题:(1)受害人的索赔过程既费时又费力,常常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查取证,而且最终也很难确保这些证据能证明对方驾驶人确有过失; (2)律师的费用和其他审查费用均来自于最后受害人补偿到的赔偿金,因此受害人即使获赔,得到的赔偿金也已大打折扣;(3)虽然轻微受伤者得到的赔偿一般还能弥补其经济损失,但严重的受害人得到的补偿却平均不到其经济损失的30%,甚至许多最终根本得不到赔偿。因此,一些汽车保险制度的改革者们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将无过失责任的法律制度推及到汽车保险中。 所谓无过失责任法律制度,指无论当事人有无过失,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一个“纯”无过失汽车保险将完全取消受害人起诉肇事者的权利,而且将提供一系列的综合保险给予受害人全面的经济损失赔偿。当然,这种“纯”无过失保险并不存在,各州的无过失汽车保险仅部分的限制受害人起诉肇事者的权利。一旦人身伤害损失超过了某一界限,被保险人仍可通过起诉的方式要求对方赔偿。通过无过失汽车保险,汽车事故的受害人获赔更迅速、更方便。 (三)美国车险科学的费率厘定和多元化的销售方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形成了一套复杂但又相当科学的费率计算方法,这套方法代表了国际车险市场上的最高水平。尽管美国各州车险费率的计算方法有差异,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绝大多数的州都采用161级计划作为确定车险费率的基础。在161级计划下决定车险费率水平高低的因素有两个: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因素包括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及机动车辆的使用状况。次要因素包括机动车的型号、车况、最高车速、使用地区、数量及被保险人驾驶记录等。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决定被保险人所承担的费率水平。 除了传统的汽车销售商保险方式以外,直销方式在美国已很普遍。现在美国主要有三种直销方式:(1)利用互联网发展车险市场的B2C模式。美国车险业务约有30%都是通过这种网络直销方式取得的。绕过了车行这一鸿沟,交易费用减少了,保险费率自然就下来了,同时这也促进了保险公司的业务扩张。(2)利用电话预约投保的直销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成本较低,不需要大量的投入去构建网络平台。(3)由保险公司向客户直销保险。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可以直接到车市或者以其他的方式,把车险产品直接送到客户的面前。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省去客户的很多时间,业务人员能够面对面地解答客户对于车险产品提出的问题,挖掘市场潜力。 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投保人承担部分损失——德国 与中国相似,车险业务也是德国非寿险业务的核心。2002年,德国车险保费收入219.7亿欧元,占整个非寿险保费收入的42.7%。德国保险市场开放度较高,有120多家经营非寿险的保险公司,竞争非常激烈。特gcJ是车险方面,市场集中度很低,接近完全竞争状态。车险市场份额最大的安联集团,2002年其保费收入仅占整个车险市场的17.8%。车险排名前1啦的公司市场份额之和也只为63.6%,其中有两家还是外国公司(苏黎世保险集团和安盛保险集团)。 德国车险营销渠道主要靠机构。机构又可分为只为一家公司(A)和同时为多家公司(B)两类。其中,通过A类机构销售的保单占整个保单总量的74.4%,通过B类机构销售的保单占 13.0%。A类机构销售的保单比重较大与德国车险经营的传统有关。在德国,如果投保人和保险人无异议的话,车险保单到期后可自动续保。由于德国车辆出险率很低,因此A类机构的客源比较稳定,与保险公司合作基础非常牢固。 德国的保险公司在理赔时实行“责任处罚”原则,即每次理赔不论赔偿额多少,投保人自己都必须承担325欧元。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提醒投保人要尽量避免事故。德国的汽车保险费还实行奖优罚次。如果一年不出需要保险公司理赔的事故,第二年这辆汽车的保险费就会调低一个档位;然而,一旦出了事故并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那么次年的保险费就会上调3个档位。而且保费的档位越高,档位之间的差额就越大。 (二)汽车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突出——法国 法国车险市场是个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市场,竞争充分,产品丰富,市场细分度高,产险公司管理费用率约为28%(最好的公司可以达到22%)。法国有 146家财产险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经营车辆保险。 2002年法国车险保费收入163亿欧元,占财产险保费的44%,相当于当年法国GDP的1%。调查表明,在法国100%的车辆购买了第三者责任险,58%的车辆购买了车损险,82%的车辆投保了盗抢和火灾险, 87%的车辆投保了玻璃破碎险。就赔付额而言,2002年全法国发生的400万起事故中,责任险赔款最高,占总赔款的50.3%,车损险占33.9%,其他险种占 16.8%。在责任险赔案中,涉及人伤的赔案占总赔案数的10.5%,但赔款额却占总赔款的59%。这主要是因为法国法律对涉及人身伤害的第三者责任赔款不设上限的缘故。 法国汽车保险业的经营区域和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传统保险的内涵,汽车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愈加突出。譬如,保险公司为减少酒后驾车事故发生率,允许客户在因饮酒而不能驾车时,可在保险公司报销一次交通费用;在重大节假日,保险公司会适时在大的娱乐场所进行查验,并对因饮酒不能驾车的客户提供交通服务;有的保险公司内部设立汽车修理研究中心,为保户提供修车价格指导或为汽车修理厂提供技术培训等。 四、对中国汽车保险业的启示 (一)车险更充分体现了保险的补偿和保障功能 从第一份汽车保险保单第三者责任险保单到政府强制责任保险,再到汽车保险局的成立或未得到赔偿判决基金建立,再到无过失责任保险,无不体现了车险为保障受害人因车险损失能得到赔偿而做得努力。 当然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国外各大保险公司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在防灾防损上,通过降低事故发生率来实现自己的利润。而当客户出险时,保险公司会以各种方式给客户提供方便,比如在定损前,预先赔付,还有在客户修车时提供替代车服务,这不仅给受害者以赔偿,更体现了保险公司的人性关怀,从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国外很多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是负利润,而是依靠资本市场盈利来弥补这一亏损的。 而中国的财产保险公司还是把车险业务当作一块重大利润来源,当客户出险时,保险公司找理由拒绝赔付,拖延赔付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国外保险公司,有时即使不在赔偿责任范围内,保险公司也酌情予以补偿。 (二)车险费率厘定因素众多而各国侧重不同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各发达国家的车险费率厘定均由多种因素决定,基本上都包括:车辆保养情况、行驶区域、车型、历史赔付纪录、年行驶里程数,驾驶人年龄、职业、性别、驾驶年限、投保人不动产拥有情况、信用记录和结婚年限等等。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美国是一个倡导法治和自由的国家,且注重尊重人的个性,而美国人行事又较为散漫,所以美国的车险费率厘定更多考虑人的因素,同一辆汽车,由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不同,保险费率可以相差3倍。而日尔曼人的行事谨慎是世界有名的,德国的车险出险率非常低,因此德国车险定价中车型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变动幅度最高可达2700%。 中国车险费率厘定距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且自2003年1月1日起实行自主费率,由于中国车险发展时间短,而各大保险公司还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国家保监会应该从各保险公司收集车险数据,借鉴发达国家的车险要素费率体制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合理的指导价格,供各保险公司参考。 (三)车险营销以为主以服务竞争 各发达国家车险销售均主要依靠机构,特别是德国由机构销售的保单占到总保单的 87.4%。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保险公司也不断探索新的销售方式,电话直销,网络直销的份额开始不断上升,美国网络销售的车险保单已占到总业务的30% 发达国家车险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各大保险公司由价格竞争转到服务竞争。美国务保险公司提供种类繁多的细分保险项目,供投保人依据自己的情况与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组合,而且当投保人出险时,向投保人提供替代车服务,给投保人最大的便利。英国保险公司最先免费为投保人检查车辆,防灾防损意识领先。而法国汽车保险业以社会管理功能突出而著称。 中国汽车保险业应该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恶性的费率竞争,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各保险公司应以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份额。 汽车发展论文:从消费者需求看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摘 要】 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处于轿车将要普及化的发展阶段的前期,但国内汽车消费却持续低迷。国产汽车价格下调虽促成汽车的短暂旺销,但汽车销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益的必然增长。为分析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本文从研究汽车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入手,在采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国内汽车消费者需求的优化对策。在文章最后,结合对汽车消费者需求的分析,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全文旨在通过研究消费者需求,从而找出一条使国产汽车从国内消费市场低迷中走出来的道路。 【关键词】 消费者需求 汽车工业 发展思路 【引 言】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在汽车进入家庭的过程中,收入和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入家庭的先锋车型往往是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的车型,如T型车,2CN等。根据这一历史现象,许多人认为中国家用轿车的普及也要从价格低廉的微型车开始,而且国内大部分汽车生产企业也沿着这条路子走来发展,但效果却令人并不满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拿到我们国家就不适用呢?原因就在于,时代不同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况且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观念和消费政策也不同,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已与祖先们有了很大不同。正是由于居民的消费需求改 变了,我们不能再按以前的那些需求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生产。认识到这些特征,将对今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现阶段,我国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现状。 市场是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集散地,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现代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上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企业要想取得发展,除了要了解与企业相关的市场外,更要做好市场的研究工作,重点就是做好研究市场需求的工作。而要研究市场需求,首先就得研究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来讲,要使它能够取得发展,也必须从研究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入手。只有在研究汽车消费者需求后,各汽车生产企业才可以决定“生产何种汽车”,“为谁生产汽车”和“怎样生产汽车”。先来看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一)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现状 北京大视野社会经济调查有限责任公司对有购买意向的家庭“主要购买目标”做了专相调查。调查结构按购买的先后顺序排列为:第一位是家用电器;第二位是住房;第三位是电脑、家具、汽车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对汽车的购买欲望并不是很强,只有在他们拥有住房后才会考虑去购买汽车。 2000年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做了一相题为“我需要汽车吗”的消费者心态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大致与上述结果相似。其中,回答“现在我不需要汽车”的比例高达70.3%;回答“今后我可能需要汽车”的比例有47.3%。 两项调查虽不能表明目前国内汽车消费者需求的全部,但它们都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看法:就目前来讲,我国消费者对购车的欲望还不是很强。 (二)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现状 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表明,全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12个大城市,大部分居民的月收入水平不到1500元,即按照月收入1500元计算年收入也不过1.8万元;普通居民家庭年收入2~2.5万元。而现在要买一辆13万元左右的家用汽车仅一年的消费总支出就要2万元左右,大大超过了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在这样的情形下,居民回去买车吗?结果我们发现,居民不但买车,而且车的档次也还不错呢。 据中国汽车市场调查研究会提供的一分调查报告,目前城市家庭购买汽车的价格档次比例最大的是10~13万元这一档车,也就是夏利左右的车型,占31%;其次是10~20万元的这一档次,包括捷达、富康等品牌,占17.5%。但是消费者表示,如果以后买车,它们的选择将集中在10~20万元的档次(占30%)。尽管一些小排量的经济型轿车的知名度较高,但是人们今后购买家用轿车的意向选择,几乎都集中在中高档轿车。 对比两项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依照目前我国居民已有的收入水平,如果要购买一辆家用汽车,他们的购买力还是很有限的。但就已经购买家用汽车的家庭来看,他们的购车档次却都集中在中挡车。这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不相匹配的现象,也就构成了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购买力”的一大特征,尽管其中包含贷款消费。 (三)消费者消费汽车的相关环境现状 目前阻碍汽车进入家庭的因素不只是收入水平,诸如市场供给、消费政策等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北京晚报记者对76位汽车消费者进行定点拦截采访,在81%已着手购车和准备购车的消费者当中,有38%的消费者面对价格波动的汽车市场处于观望状态,导致“持币待购”现象的产生。当问及他们既然想买车为何又不买的理由时,摆在第一位的理由是“汽车价格还是太高”;摆在第二位的理由是“各种汽车消费政策不明”;摆在第三位的理由是“现有车型还不够丰富”;接下来的理由便是“还没有攒够足够的钱来买车”。 这则采访资料反映的其他事实我们暂且不论,就有两点提醒我们:目前消费者觉得我们的汽车消费政策还没有让他们信赖,市面上还没有丰富的车型让他们选购。归结起来,就是在我们国内,还没有一个让消费者觉得满意的汽车消费环境。经过统计和分析,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环境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 1.市场上小型车可选性相对较大,而大多数中国人需要的国产中挡车可选性却比较小 2.各种汽车消费政策不完善(消费税、信贷等) 3.汽车保险制度很不完善 二、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这点无可质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五个层次理论,只有人们在获得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需要满足的欲望。对我国消费者而言,按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是买不起轿车的,就算是买得起轿车也用不起。这就使得我国有相当多的消费者要买车只能是想想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购车欲望自然不会很强烈。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还受到特定消费观念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把消费汽车放在身份的位置上。这种观念把消费汽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是把消费汽车看成是“超前消费”或是一种“时尚”。这种观念并没有考虑他们出自何种目的买车,当中从众心理起着较大的作用。就是由于这些落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有部分消费者有较强的消费汽车的欲望,尽管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钱买车。 2.优化对策 要想提高消费者对购买汽车的欲望,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上升到一定档次时,他才会有购买汽车的欲望。然而在收入水平不可能短期飞速发展时,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改变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通过引导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来引导消费者消费汽车。还可以通过汽车租赁业务出租汽车或按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汽车,从而刺激消费者想拥有、购买汽车的欲望。克莱斯勒总裁艾柯卡在20世纪60年代刚接管该公司时,就是采取这种方式使本公司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的。 (二)消费者购买能力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消费者购买能力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但收入水平并不是决定消费者有无能力购买汽车的唯一因素。在上述我国汽车消费者收入水平有限而消费汽车的档次并没有随之降低的情况下就可以看出这点。 那么,就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会是怎样的呢?通过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其中最受广大私车消费者关注的十万元到十五万元人民币的轿车接近总量的40%,出租车需求量在18-20万辆。此外,价位在九万元以下的占到22%;十五万元到二十万元的占到19%,二十万元到三十万元的占到12%-15%,三十万元以上的占到8%。这些数据就可大致反映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2、优化对策 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有限,一味地降价来迎合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虽不是长久之计,但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妨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只要厂商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价格低廉、性能好、售后服务优良的适销对路的汽车产品,以此来刺激汽车消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这也就从侧面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而且,中国在加入WTO后,外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在国内提供汽车贷款服务,这也会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尽管那是一种贷款消费。 (三)汽车消费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 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上三大问题的出现,对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是个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个机遇,因为只要解决这三大问题,就会吸引一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汽车;说它是个挑战,因为如果这三大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就会失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汽车。因此,汽车生产企业因时因地地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无疑对扩大国内汽车的消费有极大的帮助。但仅凭这点远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汽车消费政策和售后服务体系。 我国汽车政策属地性、汽车生产与销售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产业政策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行,这都导致消费者想买车都难的局面。加上在汽车税费方面,各级政府我行我素,在汽车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各种收费项目繁多、数额巨大。 在售后服务系统的观念上,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差距很大,由汽车引发的信贷、保险、租赁等较国内要完善许多。特别是国内的汽车保险,缺乏一种服务的理念,使得消费者害怕买车。因为一旦消费者买车后,享受不到社会化的规范的售后服务,那么养车的成本就更高。这样只怕是买得起车而用不起车,有哪个消费者还敢去买呀! 2.优化对策 要优化汽车消费环境,还得从问题本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目前国内汽车消费市场上的三大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条解决方案: (1)推出性能好、款式丰富的国产中档车。 (2)完善汽车消费的法律法规,搞好汽车信贷、汽车减税工作。 (3)完善和调整国内汽车保险业,让消费者在买到汽车的同时也买到了服务。 汽车消费环境的优化,单靠企业的力量还不够,还得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三、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 我国汽车工业的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但就现阶段,面对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上消费者需求的特殊情况,各汽车生产厂商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一条合理的、科学的而且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发展道路。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四点思路: (一)产品方面。车只是代步工具,没有必要讲究排场。因此,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应重视经济型轿车的发展空间, 把发展经济型轿车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然而在现阶段,企业重点应放在生产性能好、耗油量低、环保型的中高档轿车。这些产品的适应人群年龄层次在30~50岁之间。 (二)价格方面。汽车价格的制定应根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并要考虑一些 地域因素对制定价格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国内居民当前的收入水平下,高收入家庭的预期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8万元,而中等收入家庭的预期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3万元。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而言,10万元是一个“坎”,他们的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8万元左右。 (三)销售方面。各汽车生产企业完善机制,同一商只能一种品牌的汽车。各汽车专卖店或会展中心应设在离城市中心最近的位置,以便消费者咨询或参观。同时,企业应培育好与商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营销表现方面。现在媒体不该再炒汽车价格降了多少,更不应该煽情“高消费”;媒体的宣传应强调车的性能、环保,并且宣传正确的汽车消费观念,要让消费者明白买车是用来提高生活质量的。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应注重公关、促销等市场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应重视品牌的推广活动。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强迫消费者买什么,不买什么。需求是无法阻挡的。我们不能强迫消费者去认同或购买某种汽车,我们只能去生产消费者喜欢或需要的汽车。在弄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汽车后,企业就可以决定生产什么样的汽车,为谁生产这些汽车和怎样来生产这些汽车。全文在分析完我国目前汽车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概括为:以生产国产中高档轿车为主,以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消费者为主要消费对象,同时兼顾公务车市场,在宣传正确的汽车消费观念时,走国产轿车的精品名牌之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汽车发展论文:发展我国汽车责任险的契机 身损害赔偿制度创新对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影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 [2003]20号)(以下简称高法司法解释),于2004年5月1口起正式施行。高法司法解释本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生命健康权,拓展厂现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赔偿项目的范围,并对赔偿标准进行了大幅的提高,在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方面作了多项的制度创新。它的实施势必将加大道路交通事故中驾车人对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将对我国汽车责任保险产生广泛的影响。 高法司法解释中人身损害赔偿的制度创新 高法司法解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卜,本着“以人为本”、珍惜人的生命、人格价值的基本理念制定的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件。 在人身损害赔偿方面,高法司法解释强化了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保护,完善了对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司法救济措施,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高法司法解释中确立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创新主要包括: 引入营养费。康复费。整容费和后续治疗费等体现珍惜人的生命健康权的赔偿制度。高法司法解释放弃了在我国沿用已久的将交通事故受害人视为应当受到救济以勉强生存的残疾人的传统观念,确立了健康人、社会人的新观念。高法司法解释第 24条确立了受害人有获得营养费赔偿的权力,第19条确立了受害人有权要求加害人赔偿用于恢复受害人器官功能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和后续治疗费的原则。 引入更为科学合理的赔偿标准。按照健康人、社会人的理念,本着确保受害人及其被扶养人能够达到一个基本的、体面的生活标准的原则,高法司法解释放弃了在残疾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上长期采用的生活费标准,采用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纯收入标准;放弃了在被扶养人生活费上按照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的做法,采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放弃了在死亡补偿费上采用生活费标准的做法,采用为可支配收入标准或纯收入标准。 引入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的赔偿制度。高法司法解释第6条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条规定明确了公路交通运输单位或个人在运送或搭乘旅客时所应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被有些专家称为填补了我国侵权法规则的一个漏洞。 高法司法解释的实施将推动我国汽车责任保险 高法司法解释的正式实施无疑为大力发展我国的汽车责任保险提供一个极为良好的法制环境。依照我国《保险法》的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没有道路交通事故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法律赔偿责任,汽车责任保险制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同时被加强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则成为推动汽车责任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相比,高法司法解释在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方面引入了多项制度创新,大幅提高了赔偿标准和赔偿额度;同时与5月1日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即将实施的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这四部法律文件的同时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并进而推动我国汽车保险产品结构从现在的以车损险为主的结构向以责任险为主的结构转换。 高法司法解释的正式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汽车责任保险包括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两大类,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一般采用的都是“低保额、全覆盖”的模式,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如日本的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对交通事故人身死亡的赔偿标准只有3000万日元,但受害人的近亲属在获取3000万日元最低保障后,还可以要求加害人赔偿高达数亿日元的赔偿,面对这巨额的人身损害赔付,日本的汽车消费者不得不在购买了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后,再行购买高额的任意责任保险。高法司法解释实施后,笔者初步估算,我国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等地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平均会有三倍左右的增幅,西部地区由于基数偏低的原因,增幅还会更高一些,有人测算成都地区的死亡赔偿金最高标准会达到23.7万元,是2004年5月1日前的四倍。去年我国已经出现了单起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高达574万元的案件,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额度和规模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面对如此高的人身损害赔偿支出增幅,我国驾车人的唯一选择就是购买更多的汽车责任保险来分散其所可能承载的巨额赔付。 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 高法司法解释引入了健康人、社会人的新观念,大幅提高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支出的标准和幅度,这对推动我国汽车保险产品结构调整和促进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尤其是汽车任意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随着法定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未来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制度将呈现下列三种发展态势。 1、在强制第三者责任险和任意责任险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为基硼,任意责任保险为主体的汽车责任保险险种结构。 2004年5月1日生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要求机动车实行强制保险制度。机动车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只能向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提供基本的保障。任意责任保险则是保险商以一国的侵权法为基础,结合其风险管理能力和社会需求制定的各类可供投保人自由选择的责任保险形式,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不同的是,任意责任保险可以向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提供一个十分宽泛的保障范围。从理论上讲,任意性保险的保障范围很大,可以涵盖加害人的所有法律赔偿责任,而且多数任意责任保险所提供的保障正是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例如英国的第三者专项险就是一种将其道路交通法所设定的第三者强制责任险的保障范围拓展到任何情形的险种,因为在英国法定的第三者强制责任险往往承保的只是发生于道路交通法所规定的“道路”上的交通事故,而三者专项险则将“道路外”也纳入其范围,而且对人身和财产损害的赔偿都是无限的。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在保障范围上的不同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正式实行汽车强制责任保险以后,汽车强制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都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强制责任保险为基础,以任意责任保险为主体的结构。 2、在任意财产损失保险和人身损害保险相互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人身损害保险为主的汽车任意责任险结构。 就交通事故而言,它所可能引起的损害赔偿无非包括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两部分。财产损失主要包括汽车自身、车上货物、旅客携带的行李、驾车人管理的财产 (如租人的财产、托管的财产)等的损失部分,由于汽车自身所可能导致的财产损失属于车辆损失险的保障范围,真正属于任意责任险保障范围的财产损失主要包括后三项财产损失。在一起交通事故所可能引发的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主要包括第三者、旅客、搭乘者、驾车人等,与此相应的人身损害保险主要包括自损事故保险、旅客或搭乘者伤害保险、无保险车伤害保险、人身伤害补偿保险等。虽然在任意责任保险中既包括了财产损失保险和人身损害保险,但人身损害保险无论在承保金额、责任限额还是在保费收入方面都比财产损失保险要大得多,在某些交通事故中如在去年底发生的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最高赔案——曲乐恒诉张玉宁案中所涉及的574万索赔全都属于人身损害索赔,该案并不涉及财产损失纠纷。在高法司法解释确定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中,医疗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和精神抚慰金五项赔偿对受害人能够获得的总赔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高法司法解释正式实施以后,势必会出现一个任意财产损失保险和人身损害保险共同发展的局面,而人身损害保险必将在未来的汽车任意责任险中居于主体的地位。 3、其他非标准化的汽车责任险竞相发展的趋势。 汽车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人身、财产遭到破坏的危险性,而且这种危险性还在随着车辆类型和用途的多样化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扩大保障范围是现代保险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不断增长的对各种汽车责任保险的需求促使那些难以标准化的汽车责任保险得以竞相发展。在发达国家,这类非标准化的汽车责任保险主要是指那些专门用于特种车辆和不属于常规汽车责任险保障范围内的汽车责任保险,前者如专门用于农业车辆、森林车辆、建筑车辆、拖挂车、赛车、高尔夫球比赛用车、休闲用运动车等特种车辆的责任险种;后者如将处理交通事故所可能引起的替代车服务、各类法律诉讼费用如验尸、调查、诉讼、辩护等费用和代车主与受害人交涉服务等纳入保障范围的责任保险。在非标准化汽车责任保险方面,我国的汽车保险商也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去年推出的颇受争议的酒后驾车险,今年面对不断加剧的汽车召回事件,又有保险公司准备推出汽车召回险,随着高法司法解释的实施和各项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我国其他类型的汽车责任保险也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汽车发展论文:发展我国汽车金融业的思考 一 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一段稳定的增长期后,目前已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下列的数据大致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 体系。 随着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 结合我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因素,汽车金融服务体系也会逐步发展并得以完善。 四 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主要由各大商业银行提供,汽车集团财务公司所占的比例很小。 我们知道,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综合性,其目的重要是获得利息差额,而不在于保证汽车产业稳定连续的金融服务。在汽车业不景气的时候,银行就会收缩其金融服务,和汽车业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行业特征发生矛盾。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直接利益关系,商业银行也不可能在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推进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化。 国内目前有七家企业集团成立的财务公司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由于企业集团本身规模,财务公司授信规模受到的限制,其专业化优势很难发展,也制约了它的发展空间。 因此,以国内主要汽车制造商为依托,建立专业化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无疑是应对市场的必然要求。而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也就成为汽车金融业的发展模式。 汽车金融公司的建立,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是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对于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汽车金融公司能够引进国外成熟的汽车消费信贷融资的管理技术,使消费者接受金融服务时有更多的选择。同时,汽车金融公司的引入,借鉴了国外同类机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保证在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前提下同国际市场的顺利融合,促进我国在汽车融资业监管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从短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重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限制: 第一:政策因素 现在制定的《办法》和《细则》与国外发展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在业务范围,经营监管等方面尚有一定距离。主要基于我国目前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经营环境不完善,业务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经验不足。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扶持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稳定发展的现实而做出的重要选择。它意味着汽车金融涉及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但也在某些方面,从政策上限制了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 比如:《办法》规定汽车金融公司的出资人为非金融企业,最近一年总资产不低于4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0亿人民币,设立在汽车金融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5亿元人民币等,从资金规模上限制了潜在投资者的进入。 又如《办法》规定,同一企业法人不得投资一个以上汽车金融公司,且汽车金融公司不得设立分支机构,这就意味着零星的汽车金融公司不但与营业网络遍布的银行难以竞争,面对国外同行的竞争也无从应付。 再如《细则》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发放车贷利率在法定利率基础上,上下浮动10%—30%,与对商业银行的规定相同,这样会使汽车金融公司的威力因此顿减,立足更难。 因此,政策限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目前中国车贷市场上商业银行为主,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和集团财务公司为辅的局面。 第二:实际操作中的困难 首先:汽车金融公司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目前仅局限于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的存款(且是境内股东单位)和向金融机构借款。从根本上看,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问题不能解决。 其次:汽车金融公司缺乏有效的业务拓展能力 受到外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和目前以商业银行把持汽车金融服务的双重压力,汽车金融公司业务拓展在短期内困难不小。 再次:汽车金融公司防范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私车贷款的有30%违约还款,10%的汽车贷款难以收回。在如此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对汽车金融公司来说,不能不引起关注。 此外,人才问题也是汽车金融公司发展在短期内近期解决的问题。 尽管短期面临种种困难,但从长远来看,汽车金融公司仍将是汽车金融的发展趋势,随着汽车产量规模的扩大,市场需求规模的增加,金融服务大其是汽车金融服务在提升市场需求方面无疑具有较大优势和良好的前景,为促进我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我们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信用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标准和体系尚在探索阶段,银行也只能依靠简单的办法判定借款人的还贷能力。面对信用环境的恶化,致使消费信贷市场未能迅速发展的现状,必须首先建在一个全国性的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突破制约汽车消费信贷的“瓶颈”。在各种汽车信贷模式中,建立完善的个人管理系统,健全风险监控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个人信用体系是汽车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 2、建立个人信用消费保险机制 银行可与保险公司联合开拓信用消费和保险市场,变银行一家承担信用风险为两家或多家承担风险。将带动经营与投资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即向客户提供与汽车消费相关领域保险一揽子服务的同时,向客户提供在汽车消费过程中的资金融通服务。既可以通过融资方式,巩固和扩大传统汽车保险业务,也可以通过保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整资利用的最大化,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3、进行国内外合资汽车金融服务的推广 适度放开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对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逐步走向全面发展和完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资机构仅凭自身的条件,在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中角逐,其发展将受到限制,因此在短期内以合资形式起步无疑是适宜的。 4、培育完善汽车租赁市场 我国汽车租赁业务处在起步阶段,同国际汽车租赁业相比,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品牌管理都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其发展速度相比也相差甚远。为此,一是提高人们的租赁意识;二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如厂商、银行的支持与顾客的信用问题有待探索;三是完善 二手市场,促进汽车租赁业快速发展。 5、完善分期付款制度 在借鉴国外分期付款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汽车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应逐步完善和制定与分期付款有关的法规、法律,如《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以及汽车管理条例、商品分期付款销售条例、汽车分期付款管理办法、抵押登记办法、经营审批管理办法以及旧车回收拍卖办法等,以此规范汽车分期付款销售方式及厂商、商家的经营行为,使汽车市场上的分期付款销售方式趋于成熟,并逐步发展成为汽车市场上的重要销售方式。 五 综上所述,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汽车金融业的支持 。中国的汽车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工业的发展。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将以其优势参与国内的汽车金融业务,改变银行对汽车金融业务垄断的局面,促进我国汽车金融业朝着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汽车金融公司必将成为我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汽车金融公司的大门虽已敞开,但仍受到制度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在借鉴国外汽车金融业的成熟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及时地做出推动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的有效对策意义重大。 汽车发展论文:多核嵌入式处理技术推动汽车技术发展 过去的40年里,半导体行业在集成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去年正好是摩尔定律公布40周年。在大部分情况下,摩尔定律也适用于试图通过技术在短期内实现迅速扩张的其他一些领域。2005年SIA年度报告中举出的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半导体行业的模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978年,纽约到巴黎的商务航班需要7小时,机票价格为900美元。如果将摩尔定律用于航空业,现在机票的费用就只需要大约1便士,飞行时间不超过1s。”显然,航空业是不愿意采用摩尔定律的,但许多其他行业却试图适用这一定律。 汽车行业已从嵌入式处理技术的发展中大受裨益,有些车辆现在最多使用60个处理器。对汽车新功能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对更高的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需求。引擎技术的发展和最终的“环保车辆”需要新的方法来解决当前面临的大量技术难题。在利用更大功率的半导体、新型内存技术、更强的嵌入式处理器性能及定时控制功能解决大量电气技术难题方面,半导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型半导体技术将为解决汽车电子行业现有的技术难题创造新的机会。汽车行业现在使用的32位微控制器包含3000多万个晶体管,而且未来几年内可能会迅速增加到6000多万个。随着未来几年内系统集成度的不断提高,要想在日益复杂的系统中充分利用半导体的全部功能,就需要开发新技术。半导体技术的进步现已实现了10年前人们无法想象的新功能,一种新型的实时多核调试、校准和环路硬件接口正在满足高级引擎动力总成系统的特殊要求。 过去30年中,有人曾试图使用停缸技术(Cylinder deactivation)。随着燃油价格的上升和功能强大的嵌入式处理器的出现,汽车生产商和最终用户都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停缸技术。嵌入式处理器被用来控制引擎定时,以在扭矩和动力总成系统的燃油经济性之间达成平衡。 从轻型车辆到重型卡车,各种动力总成应用都将采用清洁环保的引擎。部分地区的政府法规将使引擎变得更加清洁环保。使用燃料直接喷入汽缸和微粒物捕集装置来清除排气装置的方法将需要对喷油嘴和传感器(检测微粒物捕集装置的状态)进行极为先进的定时控制。 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新的方法来使工程设计小组采用上市时间更短、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且数量日益增加的新特性。在汽车市场,用于引擎管理的嵌入式控制有着一套非常复杂的机电系统要求。客户期望和政府法规的变化正在推动引擎管理的不断变化。引擎技术向稀燃引擎、无凸轮引擎和电子混合车辆的发展将对未来车辆的动力总成系统电子组件产生直接影响,无极变速将在未来的动力总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新的微控制器技术和半导体解决方案将成为将新技术变为现实的主要动力。 图1显示了引擎管理的复杂性。该方框图显示了有多路输入和多路输出设备的常见引擎控制系统,这些输入会根据对系统的影响生成不同级别的中断和异常,输出设备可以是脉宽调制(PWM)、通用输入/输出或定时输入/输出。 在调试和校准机电系统时,实时调试非常关键,因为机电系统通常不允许修改或中断嵌入式处理器的性能以便开发工具进行查询。现在的系统工程师可以利用更先进的开发工具的优势,这些改进在几年前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为了解决如何在多个处理器核心类型之间实时进行数据和指令跟踪的问题,业内成立了IEEE-ISTO Nexus5001 Consortium或Nexus Forum。Nexus Forum最早于1999年技术规范,并在2003年进行了更新。 Nexus 5001技术规范包括了一些标准功能,使用非入侵式调试技术对数据和指令设置断裂点和观察点。该技术规范将部署多种独特功能来跟踪最严重的软件和硬件故障。其中的部分新功能包括:责任跟踪信息处理、数据跟踪、内存替换、端口替换、程序跟踪、超时和错误消息处理。多年以来,虽然微处理器中已经部署了其中的许多功能,但目前还没有实施过全部功能和实时调试接口的处理器。 过去10年中使用的校准和调试方法使用了在调试和校准动力总成系统的过程中“必须查看每个周期”的理念体系。Nexus 5001方法对调试情况进行了以下四种假设,避开了“必须查看每个周期”的做法。 开发工具中可以使用源代码和目标代码。这样,基于主机的工具就能跟踪或计算程序流程而无须直接地址或数据总线可视性。 从目标系统到开发工具都只需要流指令修改。当主机校准/调试工具接入目标代码后,只需修改通过调试接口传输的流指令地址即可在嵌入式处理器和主机工具之间保持同步。如果流变化在255个指令中没有实施同步地址,Nexus 5001技术规范将发送同步信息。 只有有限数量的数据位置必须实时显示,而大部分数据值可以在中断期间检查或发生特殊事件时进行更新。对于许多工程师来说,Nexus 5001接口跟踪数据值的功能还是一个新功能。一般来说,该过程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逻辑分析器实现。该分析器负责跟踪地址总线,并触发数据总线向特定内存位置写入数据。这是一项非常棘手的工作,大容量数据高速缓存和片上系统SRAM的出现使它变得几乎不可能实现。 最后,如果错误发生,用户必须从调试环境那里收到相关通知。Nexus5001技术规范在发射机部分提供了一个大小可以变化的FIFO缓冲器。如果FIFO溢出,接口将发送错误信息。用户可以选择规定什么情况下发生溢出错误,以便实施过时的嵌入式处理器或通过发送新的同步信息继续操作。 Nexus 5001端口可以根据开发、环路硬件或校准工具捕获的信息数量进行配置。几个IC厂商已经在多种CPU基础架构中采用了Nexus 5001技术规范,以支持从手机、汽车、硬磁盘驱动控制器到视频处理器的多种不同应用。 最近为兼容PowerPC构架开发的一种多核实时接口可以在单个接口上提供实时调试、校准、快速原型试制和环路硬件功能。图2显示了基于Nexus5001标准的多核调试体系结构中的4个处理单元的方框图。第一版可以为4个数据处理单元提供实时接口。这4个处理单元分别是兼容e200z Power构架的核心、两个增强型定时处理单元(E—TPU)和一个直接存储器存取(DMA)。通过Class 3 Nexus 5001接口上的一条连接,主机工具可以同时从任何或全部处理单元中收集数据。此外,调试和校准工具可以在任何或全部处理单元上为数据和指令建立断裂点/观察点。使用这种应用的一个例子是一位工程师跟踪E—TPU上的定时事件和在兼容PowerPC e200 1SA的Book-e处理核心上运行的代码之间发生的问题。 32位嵌入式处理器上可以实施一个浮点和/或单指令多数据(SIMD)设备,以支持复杂的算法。SIMD允许在多个数据集上实施一条指令,这在过滤和阵列算法中非常有用。Nexus调试端口允许监控浮点和SIMD的数据和指令。 MPC5500产品系列中最新的嵌入式汽车处理器正在推动新的引擎技术。DSP功能与MPC5500 SIMD设备的集成能够推动动力总成在多个领域的发展,包括高级引擎撞击检测、CVT改进和6速自动换档等。此外,混合电子车辆功率转换器模块中也在使用DSP功能,用来控制大型电动引擎。 新的微控制器、输入/输出系统、开发工具、通信方法和高级算法等的出现将实现新的汽车应用。具有实时多核调试功能的嵌入式处理器将淘汰传统的运行控制调试方法。 嵌入式处理器已经成为现代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偶尔使用该技术的用户不会注意到大部分嵌入式处理器。半导体技术将在未来产品中大大提高集成度和性能并降低成本。设计工程师必须部署新技术才能充分利用复杂的半导体技术的优势,而半导体供应商则必须确保系统需求、性能和系统成本之间的平衡。 汽车发展论文:汽车光源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 要:介绍汽车光源的应用现状,着重概括热辐射汽车光源和气体放电汽车光源的特点、应用和发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其它类型的汽车光源,并对汽车照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汽车照明;光源;灯具;热辐射;气体放电; 光效引言汽车行驶时,照明灯具是不可缺少的。汽车灯具主要的功能有两点:一是照明功能,即照亮道路,交通标志,行人,其他车辆等,以识别标志和障碍物;二是信号功能,即显示车辆的存在和传达车辆行驶状态的信号。汽车照明和信号装置是汽车重要的安全部件。在有关汽车的105项欧洲ECE法规中有36项是直接与汽车照明和信号灯有关的。在各种汽车灯中,前照灯的作用尤为重要,与行车安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有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夜间行车比白天行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要大一些,这与夜间照明条件不佳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行车速度的提高,汽车照明的质量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汽车光源是汽车灯具的发光部件,是其核心所在,因此选择合适的汽车光源,提高汽车光源的质量和效率,对提高汽车照明的质量和增加行车安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汽车上使用照明装置大约开始于20世纪初。最先使用的是煤油灯和乙炔灯,接下来开始使用电光源,经历了从真空白炽灯,充气白炽灯,卤钨灯到气体放电灯的发展过程。随着光源工业的发展,汽车光源也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提高的汽车照明的要求。汽车前照灯既要照亮汽车前方的路面和交通信号标志,又不能给对方来车驾驶员造成不舒适的眩光。这就要求前照灯的空间光强分布满足十分精确的要求。在我国,汽车前照灯的光分布标准是等同于相关的欧洲ECE法规。近光前照灯的光分布完全不对称。中间是一个高光强区域,以尽可能照亮前方的路面。光束在水平方向有所散开,以利于辨清路边的情况。在指向对方来车驾驶员眼睛的方向上光强很小,不产生眩光。在前照灯产生的明、暗区之间有一条十分鲜明的分界线,称为光强截止线。 由于法规对汽车照明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因此与普通光源相比,汽车光源在结构和性能上有一些特殊之处,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汽车光源系列。为了方便灯具设计,现在很多汽车光源在国际上都已经标准化。1、白炽灯和卤钨灯汽车光源汽车灯中最先使用的电光源就是白炽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白炽灯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在白炽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卤钨灯。白炽灯和卤钨灯是目前主要的汽车光源,在汽车内外的照明和信号装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白炽灯和卤钨灯都属于热辐射光源,灯丝在通过电流时由于电流的热效应而温度升高,变成白炽状态,从而发射可见光。这类光源的特点是驱动电路简单,价格便宜,发光体灯丝尺寸小且发光稳定,有利于灯具系统的光学设计。 卤钨灯与白炽灯相比更具有体积小,功率大,光效高,灯丝紧凑等特点,是目前理想的汽车光源。白炽灯的功率较小,主要用于对照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如S25(21/5W)和T20(21/5W)可用于尾灯/刹车灯,S25(21W)和T20(21W)可用于转向灯和倒车灯,T10(5W)可用于尾灯和牌照灯,T10(10W)可用于车内灯和车门灯。卤钨灯的功率较大,常用于车辆前方的照明,如H3 (55W)可用于前雾灯,而用于前照灯的卤钨灯品种很多,有H4 (60/55W), H1 (55W), H7(58W),HB 1(65/45 W ),HB3(65W),HB4(55W)等。白炽灯和卤钨灯汽车光源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白炽灯在汽车信号灯中使用广泛,由于标准法规对各种信号灯的颜色均有严格要求,如尾灯和刹车灯为红色,转向灯为墟拍色等,因此目前信号灯通常使用彩色泡壳或彩色配光镜。现在客户对汽车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汽车灯具都采用无色透明无花纹的配光镜,能直接看清车灯的内部,这时若使用彩色泡壳的白炽灯,白天不使用时车灯外观不尽如人意,人们称之为“煎鸡蛋效应”。 为了改善车灯外观,近年来发展了一种在无色透明的泡壳上镀多层介质干涉膜的技术,这种信号灯泡在不点燃时外壳是银白色的,与反射器背景的颜色比较协调,点燃时发射的光线呈墟拍色,这样大大提高了车灯的外观质量。卤钨灯作为目前主要的汽车光源,其发展趋势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适应汽车灯具的发展。随着自由曲面反射器的问世,与之对应的光源如H7也相应问世。二是改进光源的结构尤其是灯头的结构,使光源在灯具内定位更精确,更容易。 H8, H9, HI是新型卤钨汽车光源的代表,其中H8用于前雾灯,H9用于远光前照灯,H11用于近光前照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一个特殊设计的塑料金属组合灯头,在灯具中安装十分方便,且定位精确。值得一提的是H11灯的寿命超过2000小时。三是采用外壳镀膜技术。为了提高光源的发光效率,可以在泡壳上镀红外反射膜,使灯丝的红外辐射反射回灯丝,提高灯丝温度从而减少能量消耗。有的客户喜欢前照灯的颜色偏蓝一些,这样视觉感觉光线很白、很亮,光色更接近日光,提高行车的舒适性,这些客户的要求可以通过在泡壳上镀蓝膜来得到实现。 汽车发展论文:品牌营销----中国汽车流通体制的发展趋势 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汽车工业也到了转折的重要关口。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汽车消费结构的变化,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流通体制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加人wT0,无疑成了加速这些变化的催化剂。因此,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中国汽车工业营销新模式,是迎接“人世”挑战的重要一环。推行品牌营销,是实现汽车流通体制现代化,增强汽车工业市场竞争力,同国际接轨,保证汽车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品牌与品牌营销 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中国汽车市场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品牌的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许多汽车经营者来说,品牌概念又是十分模糊的,他们往往十分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重视产品的促销,而忽视了品牌的价值和作用。就一个企业而言,企业形象处于第一层次,品牌形象处于第二层次,产品形象处于第三层次。一个品牌必须存在于企业中,必须依托在有形的产品(服务)上,但是,这个品牌又可以独立于它所代表的企业之外,独立于它所依托的产品之外。因为企业可以被兼并、联合或重组,也可能破产倒闭,产品可以换型或更新,但品牌的价值却是永恒的,是不断增值的。同一个产品,换一块牌子就可以身价百倍,这充分说明了品牌的重要价值。“兰博基尼”跑车无论在被德国大众公司收购前还是收购后,品牌形象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因为企业间的购并而发生改变。因此,开发、塑造和管理品牌,是企业形象的根本,是产品价值人格化的体现。 对汽车中具有强烈个性的轿车而言,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技术、装备和服务等等的价值,它最终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品牌形象来源于消费者对它的认同,是“正加正”的价值链而不是“正加负”的扁值链。这种价值链受人们“口碑传播”和“使用效果”双重驱动。如果不建立起消费者沟通的渠道,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品牌价值就等于零。 品牌是有灵魂、有个性的,有环境特征的,是活生生的。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归宿是用户满意度。用户满意度最大的直接驱动力来源于对产品使用效果满意的程度。来源于产品的价值定位和由此生成的物超所值的感受,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企业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提高技术装备的科技含量,不断降低成本,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地技术进步。轿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具有高价格、重复使用、多次投入的特点。因此,用户满意度的另一个更重要的驱动因素是营销体系的服务水平和功能多样化,也就是说,经销商是品牌塑造的具体体现者,不能仅仅具备产品售卖并取得利益这样的单一功能,还应该具备市场开发、备件供应、维修保养、车辆美容、保险上牌、融资租赁、分期付款、旧车整备再交易、信息反馈等许多功能。营销渠道是构筑品牌直接同用户沟通的桥梁,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重要领域。 传统的营销体系不可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塑造品牌形象。因为它们是横向、多元、非整合的。就经销商而言,无品牌或多品牌销售的结果必然是向横向发展,功能单一化,延伸到其它经营领域经营,这样一来,风险大,难管理,无形象。 汽车品牌营销的重要性是由品牌的价值链决定的,它引导经销商必须向纵深发展,通过多功能一体化和整合的服务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益。对整车企业来说,品牌营销,有利于集中人力和精力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有利于规划、发展和管理营销网络,有利于增加经销商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市场同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衔接和配合,有利于对市场进行前瞻性的规划,有利于制定灵活的营销政策等等。它可以稳定市场、开发市场,可以划分区域、控制价格,可以使经销商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帮手。 目前,别克、本田、奥迪的营销网络正在向纵深发展。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经销商经营上具有排它性,也就是专营特定品牌的产品,经销商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具备独立财务核算功能,多功能一体化,统一形象,整个网络体系呈现扁平结构,直接面向终级用户销售等。 二、中国汽车流通体制——从非品牌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 中国汽车流通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9年),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汽车市场管理的高度集权。国家对汽车资源进行集中统一分配。 第二阶段是双轨制时期(1979—1985年),汽车的产销管理权转入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体制,资源配置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指导企业”的模式。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时期(1985—1997年),企业逐步成为市场化的生产经营者,市场需求呈现区域性,买方市场开始出现。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轿车卖方市场,后期是买方市场。 以上几个阶段的最本质特征都是无品牌经营,特别是市场化时期,经销商多,机构不独立,帐目不清,功能单一,市场混乱,层层批发,市场坚挺时一哄而起,争夺资源,市场疲软时,压价竞争。 第四个阶段是向品牌经营过渡时期(1997年至今),中国轿车市场开始进人品牌经营的起步阶段,特别是1999年以上海通用别克、广州本田雅阁、一汽—大众奥迪等品牌人市后营销体制的建设为标志,中国轿车市场加快了品牌营销的发展步伐。它们对经销商网络实施了从外观形象到内部布局、从硬件投入到软件管理、售前售中售后等一系列服务程序,都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形象、统一的管理并实施严格的培训。品牌经营不仅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管理,避免过度或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品牌形象 一汽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之一。1997年,将捷达轿车作为试点,开始了品牌营销的尝试。尝到甜头之后,红旗、解放和奥迪也相继开始品牌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捷达轿车为例,在实施品牌经营以前的5年问,年均销售量始终在一万辆到二万辆之间徘徊,1997年成立一汽—大众销售公司以后,当年就超过4万辆,之后,每年以2万辆的速度增加,1999年1—10月,已经销售捷达轿车62896辆,市场占有率达到13.51%,而1997年品牌经营前的市场占有率只有5%左右。尤其是这几年,正是轿车市场彻底转入买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取得这样的成绩更加不易,可见品牌营销的巨大作用。 当然,一汽集团公司的品牌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历史的包袱以及诸多矛盾和问题。这是今后必须克服的困难。对捷达轿车来说,经营商网络的品牌营销还刚刚开始,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从品牌经营的结果来看,同非品牌经营相比,营销质量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解决了以往售后服务、备件供应与销售分离的局面,其它服务功能例如上牌、保险、车辆美容等得到加强。上述环节分离的结果是利益难以协调,缺乏通过不同部门的平稳的信息反馈渠道,缺乏对特定品牌的关注。 2、划定了经营的区域范围,统一价格政策,有利于其向纵深经营发展。过去在一个区域内分散众多的经销商,导致价格、服务等无序,不能对专一品牌进行市场开发。 3、结束了层层批发式的多环节销售,转人了直接面向终级用户的销售,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4、结束了“小门面”“摊位式”的经营模式,转向程序化、高投入的经营。这无疑对有形的汽车交易市场提出了挑战。 5、现款交易或有保证的质押,规避了风险。 6、结束了单一新车的销售,分期付款、1日车置换、车辆融资租赁等开始受到关注。 7、初步建立起客户管理系统,跟踪用户使用情况,提高用户满意度。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跨世纪的挑战,轿车市场在不断地分化与擅变之中。我们认为,构造一个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汽车流通框架体系,是跨世纪中国汽车市场营销的基本模式和必然选择。品牌经营的基础是建立起新型的工贸关系,使工贸之间形成一个适度分工的定位,演变成在整车企业领导下金融机构参与的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流通体制。工贸之间应该是一对咬合十分紧密的齿轮,整车企业是主动轮,而经销商是从动轮,它应该在主动轮的带动下稳定和谐地运转。 三、对品牌营销的几点政策建议 1、关于汽车流通制度。推行品牌经营,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困难,急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其中包括: (1)车辆报废更新制度——变以年限里程限制为车辆性能、安全、环保、能耗限制。(2)保险制度——变消极、等额、高额的保险为积极、阶梯型的保险。 (3)税费——减免或取消消费税;允许企业抵扣或直接减免运费和对经营商返利的增值税。 (4)目录和落籍——加快新政策的出台。 2、关于汽车流通形态。 (1)小轿车经营权。过去,小轿车经营权是由整车企业推荐,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由于没有限定品牌,由这家推荐的经销商不销售本企业产品而销售其它企业产品的事时有发生。有的经销商利用几家的产品倒资金,严重损害整车企业利益,扰乱市场。此外,轿车经营权目前几乎是终身制的,能进不能出,无经营能力和经营资格的经销商不能得到清理。因此,建议国家对小轿车经营权进行清理,变无品牌授权为有品牌注册;变终身制为有限年制,到期根据企业推荐重新确认。 (2)营销功能。变经销商经营多样化为功能多样化。支持有能力的经销商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和融资租赁业务,允许有能力的经销商开展旧车整备和置换业务,解决车辆评估、转籍、保险等方面的问题。 3、关于流通体制。应加快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营销模式的建设步伐。此外,企业开拓市场的前提是了解市场,准确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尽管目前的信息手段日益现代化,但一些对市场决策至关重要的基础信息却不能及时准确完整地取得。例如,各地的轿车保有数量、新车上牌数量和车型、用户结构等,在国外属于公共信息,企业可以方便地取得并加以有效利用。但在我国却无法得到。经销商对当地的这些数据资料也不可能得到,即使有也是零散的,不准确的。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尽快解决共有数据资料共享问题。最后,品牌是无国籍的。“耐克”卖的是“牌子”而不仅是“鞋子”,不论在那里生产,消费者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轿车品牌也如此。如何理解目前轿车品牌的概念,在认识上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与如何认识民族汽车工业有关。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外品牌的引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入世”后,中国轿车市场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这正是国外轿车公司开始向中国输入新的产品和技术的主要原因。因此,引进品牌在未来的中国轿车市场必将继续唱主角。但是,在建立品牌营销体系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防止跨国公司利用品牌的无国籍性销售其它产品,这是应该弓[起我们注意的大问题,对保护我国的汽车工业至关重要。 汽车发展论文:西双版纳州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状况与问题 l 国内汽车消费贷款基本情况 汽车消费贷款是指银行或汽车财务公司对申请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的用于一次性支付车款的人民币担保贷款。 全球汽车销售量中,70%是通过融资贷款销售的。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大都由专门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来做。 我国于1998年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此后汽车贷款一直由商业银行来做。2003年10月3日我国出台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也就是在同年底,首批3家汽车金融公司获得筹建批准,它们是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其中丰田和大众金融公司为外资汽车金融公司。2004年8月3日,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宣布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在中国筹建汽车金融公司。2004年8月17日,经过半年多的广泛征求意见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取代了1998年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虽然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开展车贷业务,开了一个口子,但同时也设置了种种限制,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几大汽车金融公司虽然成立,但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业务开展照样困难。再加上我国银行对贷款的依赖程度比较大,银行还是比较看中车贷这块蛋糕,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而且目前车贷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仍握在银行手中,短期内难以挑战商业银行在汽车信贷市场的垄断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维持以商业银行为主,专业汽车金融机构、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其他金融机构为辅的局面,而在未来将逐渐形成以专业汽车金融机构与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为主,各类机构共同参与的局面。 目前,我国参与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国有银行基本都开展了该项业务,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同程度参与了该项业务。工行和建行是该项业务投入最多的商业银行。 据统计,截至2004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833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10.2%,而呆坏账已高达近1000亿元,汽车信贷的坏账率有40%左右,而像北京,坏账率更高达50%。 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从无到有,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和持续升温,到2004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 l 汽车消费贷款在我州 西双版纳州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西双版纳州的汽车消费信贷始于2000年,最早由中国银行西双版纳中支开办,随后,其它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也先后开办的此项业务。2002年下半年,汽车消费贷款开始高速增长。进入2005年以来出现放缓迹象。汽车消费贷款在全部消费贷款中的占比也从小到大到回落的过程,2004年6月最高时达到10.9%,与全国平均水平10.2%相差不大。 虽然汽车消费贷款在我西双版纳州的发展轨迹和全国的情况基本一致,但也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是用于营运的车辆远比用于家庭消费的车辆多。以州工商银行为例,2005年6月末汽车消费贷款中营运类占75%,家庭用车只占25%。在营运类车辆中,载客车辆占72%,载货车辆占28%。 二是不良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工商银行汽车贷款不良率2004年末为0.05%,2005年6月末为1.76%。农业银行2004年末不良率最高达到17.38%,但到2005年8月已下降到8.7%。这也是州内最高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 l 汽车消费信贷的问题 目前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商业银行在改革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信贷管理的变革:大量审批权限上收总行,部分银行成立了跨区域审批中心,不再按省分配信贷额度,信贷资金分配跨区域、市场化倾向明显,授信对象条件条件及其所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如何对资金流向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双版纳州作为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本地企业贷款节节下滑。对地州级商业银行而言,消费贷款是剩下的为数不多的自主权限较大的业务。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要把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做大,形成新的信贷支撑点的可能性不大。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前期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保险公司推出的“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即车贷履约险,该险种使银行车贷风险彻底转嫁到保险公司上。没有了这种风险,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延长贷款年限,放宽贷款条件、范围等,再加上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缺失、作为抵押物品的汽车价格不断下降,又较难保全等原因,高赔付率使得保险公司于2003年撤出了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领域,这样一来,所有的车贷风险又回落到了银行的头上,坏账也只能由银行自身来解决。第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趋紧,银行紧缩银根,汽车信贷业务基本冻结,使得信贷业务萎缩。第三、央行的突然加息更加打击了信贷市场,贷款利率提高,资金成本增加,一些消费者更加不愿意进行信贷消费,汽车销售受到进一步抑制。第四、虽然商业银行是汽车消费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但商业银行由于在违约车辆回收、拍卖、变现等方面缺乏经验,缺少专家,也影响违约车辆的处理,兼之社会其他配套措施不健全,所以,银行为尽量降低违约率,避免对违约车辆进行处理,总是制定非常苛刻的贷款条件,要求借款者提供足够的担保,进行保险,而且只贷给相当于担保物价值70%左右的资金。风险和收益总是成正比的,银行高度的防风险措施,使其推出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无论是从方便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都无法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所以目前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基本上还处于问者多,贷者少的局面。 除了以上共性的因素,制约西双版纳州汽车消费贷款发展还有一个因素是私人家庭用车比例小。与大中城市不同,西双版纳州工薪族的居住地与工作地相距较近,一般不需要选择汽车作为主要代步工具,客观上家庭用车需求不大。有购车需求的人中,需要银行贷款支持的比例又小,所以家庭用车贷款市场短期内不会快速放大。前几年汽车消费贷款高速增长,从需求方面看一是企业改制,特别是汽车运输企业改制带来的机会,二是几大工程项目开工带来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方面的需求进入稳定期,新的贷款增加不会多,老的贷款逐渐到期,这会使汽车贷款增长放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过去几年中汽车消费贷款在西双版纳州获得了高速发展,不良率较低,在目前商业银行新的信贷管理体制下,消费贷款也属于地州级商业银行自主权限较大的一项业务,但要保持汽车消费贷款的高速增长很困难,虽然长期看这是一项很有潜力的业务,但近三年内要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信贷支撑点的可能性不大。 汽车发展论文:发展我国汽车金融业的思考 一 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一段稳定的增长期后,目前已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下列的数据大致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 体系。 随着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 结合我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因素,汽车金融服务体系也会逐步发展并得以完善。 四 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主要由各大商业银行提供,汽车集团财务公司所占的比例很小。 我们知道,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综合性,其目的重要是获得利息差额,而不在于保证汽车产业稳定连续的金融服务。在汽车业不景气的时候,银行就会收缩其金融服务,和汽车业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行业特征发生矛盾。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直接利益关系,商业银行也不可能在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推进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化。 国内目前有七家企业集团成立的财务公司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由于企业集团本身规模,财务公司授信规模受到的限制,其专业化优势很难发展,也制约了它的发展空间。 因此,以国内主要汽车制造商为依托,建立专业化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无疑是应对市场的必然要求。而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也就成为汽车金融业的发展模式。 汽车金融公司的建立,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是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对于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汽车金融公司能够引进国外成熟的汽车消费信贷融资的管理技术,使消费者接受金融服务时有更多的选择。同时,汽车金融公司的引入,借鉴了国外同类机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保证在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前提下同国际市场的顺利融合,促进我国在汽车融资业监管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从短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重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限制: 第一:政策因素 现在制定的《办法》和《细则》与国外发展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在业务范围,经营监管等方面尚有一定距离。主要基于我国目前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经营环境不完善,业务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经验不足。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扶持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稳定发展的现实而做出的重要选择。它意味着汽车金融涉及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但也在某些方面,从政策上限制了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 比如:《办法》规定汽车金融公司的出资人为非金融企业,最近一年总资产不低于4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0亿人民币,设立在汽车金融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5亿元人民币等,从资金规模上限制了潜在投资者的进入。 又如《办法》规定,同一企业法人不得投资一个以上汽车金融公司,且汽车金融公司不得设立分支机构,这就意味着零星的汽车金融公司不但与营业网络遍布的银行难以竞争,面对国外同行的竞争也无从应付。 再如《细则》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发放车贷利率在法定利率基础上,上下浮动10%—30%,与对商业银行的规定相同,这样会使汽车金融公司的威力因此顿减,立足更难。 因此,政策限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目前中国车贷市场上商业银行为主,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和集团财务公司为辅的局面。 第二:实际操作中的困难 首先:汽车金融公司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目前仅局限于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的存款(且是境内股东单位)和向金融机构借款。从根本上看,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问题不能解决。 其次:汽车金融公司缺乏有效的业务拓展能力 受到外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和目前以商业银行把持汽车金融服务的双重压力,汽车金融公司业务拓展在短期内困难不小。 再次:汽车金融公司防范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私车贷款的有30%违约还款,10%的汽车贷款难以收回。在如此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对汽车金融公司来说,不能不引起关注。 此外,人才问题也是汽车金融公司发展在短期内近期解决的问题。 尽管短期面临种种困难,但从长远来看,汽车金融公司仍将是汽车金融的发展趋势,随着汽车产量规模的扩大,市场需求规模的增加,金融服务大其是汽车金融服务在提升市场需求方面无疑具有较大优势和良好的前景,为促进我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我们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信用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标准和体系尚在探索阶段,银行也只能依靠简单的办法判定借款人的还贷能力。面对信用环境的恶化,致使消费信贷市场未能迅速发展的现状,必须首先建在一个全国性的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突破制约汽车消费信贷的“瓶颈”。在各种汽车信贷模式中,建立完善的个人管理系统,健全风险监控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个人信用体系是汽车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 2、建立个人信用消费保险机制 银行可与保险公司联合开拓信用消费和保险市场,变银行一家承担信用风险为两家或多家承担风险。将带动经营与投资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即向客户提供与汽车消费相关领域保险一揽子服务的同时,向客户提供在汽车消费过程中的资金融通服务。既可以通过融资方式,巩固和扩大传统汽车保险业务,也可以通过保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整资利用的最大化,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3、进行国内外合资汽车金融服务的推广 适度放开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对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逐步走向全面发展和完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资机构仅凭自身的条件,在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中角逐,其发展将受到限制,因此在短期内以合资形式起步无疑是适宜的。 4、培育完善汽车租赁市场 我国汽车租赁业务处在起步阶段,同国际汽车租赁业相比,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品牌管理都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其发展速度相比也相差甚远。为此,一是提高人们的租赁意识;二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如厂商、银行的支持与顾客的信用问题有待探索;三是完善 二手市场,促进汽车租赁业快速发展。 5、完善分期付款制度 在借鉴国外分期付款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汽车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应逐步完善和制定与分期付款有关的法规、法律,如《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以及汽车管理条例、商品分期付款销售条例、汽车分期付款管理办法、抵押登记办法、经营审批管理办法以及旧车回收拍卖办法等,以此规范汽车分期付款销售方式及厂商、商家的经营行为,使汽车市场上的分期付款销售方式趋于成熟,并逐步发展成为汽车市场上的重要销售方式。 五 综上所述,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汽车金融业的支持 。中国的汽车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工业的发展。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将以其优势参与国内的汽车金融业务,改变银行对汽车金融业务垄断的局面,促进我国汽车金融业朝着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汽车金融公司必将成为我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汽车金融公司的大门虽已敞开,但仍受到制度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在借鉴国外汽车金融业的成熟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及时地做出推动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的有效对策意义重大。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中职教育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电力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电力行业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员。因此中职教育中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开设了与电力行业需求相关的如系统运行、设备检修、自动控制、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以及高电压技术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培养能够从事电力行业相关工作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本文主要就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加以探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中职学校培养的对象多是初、高中的毕业学生以及一部分需要提高专业水平的电力行业员工。由于参训人员知识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不强,而所学内容又是一些设计电气设备结构的认识、原理、运行条件参数计算等相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遇到难懂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学习兴趣差学习效率低等不良现象,影响到专业学习的效果。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如何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就成为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经验,探索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能力。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的。教师要成功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中职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教师要求较高,不但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既“专”又“博”。而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参与科研项目,学习新设备的使用等等,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让教学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如果对自己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那么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工作,而且常常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虽然专业性较强,偏于理科,对于中职学生学习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比如,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知道将要从事的电气专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中各个岗位重要作用和专业需求,知道从事各个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等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发展方向,树立坚定的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努力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使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就业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才更有动力,也才能给主动积极的学习专业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粉笔加黑板的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枯燥单一,教师费力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差强人意。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电教手段被应用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计算机、大屏幕等教学手段,让专业课堂生动、直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三相交流电动机运动原理教学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用语言对电动机内部磁场运动进行描述,学生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运动的画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在引进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运动场景进行展现,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作用下,对知识点有了直观、生动的了解,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此外,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教学模型和实验设备,帮助学生有效观察和透彻理解动态教学内容以及运动原理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替代危险现场的参观和观察,提高安全系数。 四、开展专项综合专业实训,加强职业经济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不仅包含着专业理论知识,也包括大量的专业知识实践训练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操作环节。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训内容包括电子实训、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和工厂供电实训以及登杆作业实训等众多项目。通过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训。从而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及时发现掌握不够熟练的理论知识。通过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展,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基本技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实践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能力。此外,实践操作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探知,并在体验实际操作成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通过开展专业技能比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体会职业荣誉感。在教学中,开展内容丰富、项目多样的专业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熟练的专业技艺,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荣誉。进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以就业为目标,实现教育与就业零对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市场需求,根据企业需要培养能够尽快进入职业状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为中职学校开辟了一条新的教育道路。采用校企合作的实训方式进行教学,不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还使企业节约了吸纳专业技术人才的时间,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赵晶晶 单位:北方工业学校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开发、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等行业也逐渐走向成熟,电气自动化是衡量这些行业自动化程度高低的核心技术。电气自动化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由于就业较好、工作环境好、工资收入高、名气大,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个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它将工、文、理相结合,又融入计算机、机械工程以及艺术学,实践性和理论性要求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了,作为技师学院的教师,我们必须立足实践,探索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践 技师学院一直以来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将贯彻落实这一宗旨[1]。现如今,电气自动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各个机械工程相关的行业,可以说小到一个螺丝钉的制造,大到航空母舰、宇宙飞船的开发,都有电气制动化的存在,社会对技术过硬、实践能力强的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一、校企结合,优化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概念抽象[2]。由于技师学院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落榜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大专、大本就读于技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以实际的就业需要为基础,让自动化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为学习提高今后在企业中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电动机、输送器、自动装置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组装传送带,首先我们将组成传动带的模拟装置为学生准备好,给出单台机组织控制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参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最后让简易的传送带能够运作起来,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实践教学,优化教师队伍 技师学院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教师都是“双师型”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同一个教师完成[3]。教学中可用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械设备较少,学生对于电气自动化机械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书面。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案,让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生的视野,积极的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电气自动化博览会,或者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电气自动化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实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教师应该积极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毕竟在电气自动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新型的机电系统不断问世,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加电气自动化博览会,熟悉SCADA\EMS等系统的应用原理,让学生见识更多的新型设备,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在技师学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提高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在技师学院的学习都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那么,要如何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呢?一方面,我们必须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实训色基地中,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发挥教师的督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教”与“学”相结合,在实习的基地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体验电气自动化机械的操作流程,学会总结错误,探究解决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4]。例如:在学生掌握的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后,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实习的基地进行实际的操作,在保证学生不耽误生产的前提下,尽力让学生自己练习安装、操作、维修机器,让学生明白电气自动化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发挥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自己探究解决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引入技师学院的教学中,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师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时候,要不断的归纳总结,优化课程,让自动化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要立足实践、开发创新,努力的提升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提高自动化教学质量,探讨出符合技师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技师学院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 作者:周业春 单位:东营市技师学院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1.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动力及教学现状分析 1.1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动力分析 我国高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专业,而职业技能竞赛正是一项将实践动手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竞赛活动,不只是对社会各行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的体现,还有着宣传及展示和激励人才等重要功能。从这些方面的内容能够看到,开展技能竞赛并非是选拔选手的比赛,它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1]。主要就是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有着各行各业的专家,在竞赛当中的内容比较广泛,有着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这些都能够反映出专业的实际水平发展,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有着很大促进作用。由此能够看到,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最为主要的就是能够最大化的促进教学的改革,通过竞赛促进学习。 1.2当前我国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还有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首先就是在电气自动化教学的实训设施和模式都相对比较落后,由于在电气自动化设施自身的价格比较昂贵,并且更新速度方面相对较快,所以高职学校迫于经济方面的压力,在这一方面没有及时对电气自动化设施进行更新,致使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也使实践和理论得不到有效结合。另外就是教学实训模式的落后,由于受到传教学思想的影响,当前的高职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采取填鸭式,这样就对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发,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滞后。还有就是在高职电气自动化的实训管理方面比较落后,激励机制不完善,这样就对实训的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2]。再者就是在教学的创新意识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高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先的一些知识结构已经和当前的社会发展不能得到有效适应,在创新能力方面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另外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也没有得到完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引进主要重视老师的学历水平以及职称结构,在实践经验和能力等方面没有得到重视,这也对学生的电气自动化实践学习有着影响。 2.以技能大赛促进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2.1“赛教结合”加强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硬件建设 首先要能够将技能大赛作为一个载体,以此来促进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步骤上首先要能够将高职电气自动化的硬件建设得到有效加强,为更好开展以及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要在机电以及电子实训等设备上进行配备,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将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加强并推广。 2.2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将技能大赛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能相结合比较容易,但是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等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落实就比较有难度,笔者对实际进行了考查并参考了相关资料,认为首先要能够对顶层对人才培养的方案加以优化[3]。将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行业以及企业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来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也要能够和技能竞赛相结合及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相结合,从而融进企业的生产实际项目当中,对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设置,从而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技能竞赛的体系。 2.3以技能竞赛促进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 随着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不断深化,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尤其是在技能竞赛的促进下,使得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了创新,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要能够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的方法进一步的改革,从而建立新的教学标准以及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等,要能够落实以技能大赛作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够以任务作为导向和以项目作为载体,按照模块设计课程的方式,将教、学、做得到有机的结合,强化实践以及创新的能力培养,要能保证每学期设置一门和技能大赛相契合的课程,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和技能大赛保持连接,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真正达到通过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例如:可以对以往的电气自动化技能竞赛的项目进行参考,从而组织校级的技能竞赛,将其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得到紧密结合,对PLC应用技术以及单片机的应用技术等比较容易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进行试行,分层次的进行改革,把Protel99SE电路设计和AutoCAD得到结合从而构成电气CAD,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将弱电和强电结合的特点得到了体现。也可根据企业的对高技术人才的要求增加一些技术性的内容,这样就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以及市场企业得到有机结合,真正成为实用的专业。 2.4以技能竞赛推广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项目 在技能竞赛的作用下,高职学院可成立专门的竞赛办公室,这样就能够将竞赛和教学的改革得到有效的加强,在研究以及指导方面也比较方便。要对技能竞赛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进行分析,将能够和技能大赛有关的课程进行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及时的对指导教学改革的信息进行捕捉,这样就能够以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为技能竞赛提供理论和技术条件,从而将其转化为教学的重要项目进行推而广之,最终实现从教学改革到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和创新再到技能大赛这样一个循环互动的环形促进圈,教学改革和技能大赛能够双向获益[4]。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我国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不仅要能够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还要能够借助有利的环境进行促进,技能竞赛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无疑是能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技能大赛作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制度的创新,已对高职学校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未来也一定会对高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起到更广泛的作用。 作者:于秀娜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浅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 摘要: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浅议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型人才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及其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的加大,同时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我们电气自动化教研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措施等方面加以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素质教育为主线,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1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在教室上课比较适宜。而对于一些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精讲多练、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普遍推崇。在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合理地调动多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不同功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过分依赖于电子教案,教师的讲课方法单调,反而失去了原有的讲课风采,效果不佳。所以,对每一种教学手段都要扬长避短。不要简单地否定一种教学手段,即使是黑板加粉笔,也有它适用的场合。合理地搭配不同教学手段,可以各取所长,相得益彰。本教研室实施如下改革方案。 1)在教学观念上,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即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转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加强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中,“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换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与班级教学相结合,由直接面授转向远距离的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 4)向自主性、合作性及研究性、创新性发展。现代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是在逐步向以高层次教学方法为主、几个层次的教学方法有机组合的方向发展。 5)重视教学方法整体改革。研究证明,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可能是促使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显然,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目标,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 教学改革中的做法 2.1 研究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及素养方面参差不齐,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高职教学的需要。部分的工科学生对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厌学,而对实践环节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针对这样的特点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整合,使得我们的教学既迎合了学生的口味,也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2.2 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之初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厌学畏难的心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到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时候,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工地的升降机,生活中的电梯,企业生产流水线的控制电路等。让学生明白学之有用的道理,而不是单纯的讲抽象的原理。这样学生就会自发的学习,上课也能增强注意力,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总体效果的共同提高。 2.3 注重演示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演示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现象,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讲解《电路基础》叠加定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利用演示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再和理论推导相比较,增强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应用也较灵活。 2.4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分析,深入浅出,加强记忆 教学过程中,碰到难点重点,如何让学生学得透记得牢?教师应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循环渐进的教学手段,来避免学生因难以理解而不能很好掌握一些重点知识。在每一章的结束时,将重要知识点以列表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会把整章的知识联系起来,既印象深刻又不会混淆,对重点难点也容易掌握。 2.5 学习教学艺术,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充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将重难点突出,还要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以达到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参加广东省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送教上门的培训,再经过我们自己的探讨与分享,将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课堂。 2.6 充分利用学院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 当前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尝试制作各种教学软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具体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充分利用我们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配套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结合着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尽可能的加大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持久的任务,需要结合着学院和学生的实情灵活运作。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在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因此,“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被逐渐重视。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才能让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加显著,从而更好地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出发,剖析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希望对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水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职;电气自动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对策 一、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对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保障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双重能力的社会人才,为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源。只有革新陈旧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才能让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做到专业能力上的并重,避免顾此失彼。“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尊重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自然选择,是中职学校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二、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面对电气自动化市场的不断变化,我国中职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仍然没有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还有予以调整的空间。因此,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更好地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 1.能力方面有所失衡,理论学习重视程度较低 理论是实践活动的有效先导。然而,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依然过分看重实践环节的成绩和效果,而严重忽视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明显割裂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实践环节缺乏有利的理论指导,如此,专业理论水平呈现较低状态,无法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潮流。 2.现代化教学设备不完善,与市场要求差距较大 必要的设备设施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很多中职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无法将学生引入更加贴近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效果不太明显,也导致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环节充分运用。最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与电气自动化的市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实习机会比较有限,影响学生能力提升 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更为有益的实习环节必不可少。然而,很多中职学校与实习单位沟通不密切,致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存在逃避实习的现象。此外,很多学生的实习单位是自己联系,学校与企业单位的联系比较松散。最终,学生的实习机会整体上比较少,阻碍了在校学习之后的检验效果。 三、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策略 在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符合本专业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中职学校应当采取得力对策,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真正落实。 1.打造学生双重能力,避免能力有所失衡 首先,老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并结合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针对学生的特点及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来制订较为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从而保证自身的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学生的专业能力必然出现失衡的现象。老师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定期在实践环节实现\用,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及时更新设备设施,确保教学质量与效率 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人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职工借助良好的设备设施来完成。因此,如果单位的设备设施不过关,过于陈旧老化,也无法帮助学校及时完成教学目标,也无保证学生自身能力的打造。这样,老师的教学质量无从保障,教学效率也必然呈下滑趋势,影响学校教学的正常进度与效果。鉴于此,中职学校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一旦学校的设备设施需要更新时,要实现即时更新,尽管设备设施是辅助工具,却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帮手。最终,设备设施有所保障,老师的教学会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才能有所保障。 3.强化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切实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 很多时候,实习过程才是真正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平台。因此,中职学校要真正重视实习环节的重要性。学校应当强化自身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与其进行全面有效的沟通,充分了解现有的专业发展形势,从实习单位那里得到更多有益的信息,也利于自身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好好表现,从实习单位感受未来的工作氛围,从实习单位吸取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如此,才能使“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价值得以完整体现。 中职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需要“理实一体化”的科学理念。如此,才能确保学生掌握双重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也能顺利完成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才能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为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探究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模块化教学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都非常迅速,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教育事业也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中职教育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模式也不断在发生改变和创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中职学生更好的教育,让学生学到技能,能够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这样的情况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采用了模块化教学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中职 电气自动化技术 模块化教学 探讨 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推动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职学校也不落其后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中职学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力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这样的教育目标驱使下,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就更加有创新和发展的必要。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CBE和MES,而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模块化教学有所研究,一直被沿用至今。当前在中职学校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也开始应用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加强,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使用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模块化教学给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的影响 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当中,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并能够使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能有相对应的模块。一般在运用模块化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同教学目标也会出现不同的模块教学,将这些模式与对应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并用所选模块来验证教学目标,将所有的模块教学最终都能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使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时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富含丰富性,拥有简单的课程同时也有综合性的课程,通过教师将知识不断进行时深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用模块化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补足传统教学模式所忽视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学习节奏过快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充分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操练习,由此可见,模块化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种种不足,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也能让学生良好掌握。 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方向所有不同,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成为技术型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将教学活动的时间增加,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应用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这样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生具备了知识应用能力和实操能力,这对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依照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每个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估算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分析和总结,这样应用模块化教学才能发挥出真正作用。 二、模块化教学在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有效实施的策略 (一)制定完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因此中职教育在设置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这样才能发挥出中职教育的意义。在模块化课程建立上,必须要将技术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并且难度上也要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良好接受知识。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这门基础课程使用模块化教学时,用可编程控制技术这节课举例,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让学生掌握工作站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阅读电路图和气路图;学会用指令编写控制程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电路图和气路图用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利用学生学习,之后教师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实操工作站的生产系统,练习安装设备,并让学生运用指令进行尝试编写控制程序。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实践操作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并能在不断操作中运用知识,从而掌握知识。 (二)制定培养人才对策 当前我国发展非常迅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中职学生想要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就要掌握良好的技能和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发挥个人才能,具备团队意识,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够有效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并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用模块化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理想,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用人需求,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中高职3+3分段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笔者介绍了本院“中高职3+3分段培养教改试点项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以及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框架和主要课程的教学安排。 P键词: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0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苏教高[2012]5号)的精神,2012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联合,选择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进行试点,由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省级品牌专业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对接,2013年至今,根据省教育厅最新文件要求,两校试点模式改为中高职“3+3”分段培养。经过近五年的合作试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行共建共享。已初步达到了办学目标实、培养模式活、课程体系新、实践效果好的预期目标。 1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1 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分析各类调查问卷和麦可思公司的关于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市场需求基本情况如下:①电气自动化技术就业口径宽、企业需求大;②企业需要操作、维护和检修合一的复合型人才;③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及电气控制设备维护、维修人才最为稀缺;④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旺盛;⑤电气技术类班组管理岗位大部分由高职院校毕业生承担。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见表1。 1.2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结果,在校企共建的平台上,按照行业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要求,依据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中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见表2所示。 2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应从职业面向分析入手,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要使中高职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因此中职阶段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要深化课程改革,重点在新知识、新技术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在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安排见表3,表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以及每个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和开设学期。 3 结语 从13年开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试点3+3中高职分段培养,就重点着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衔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一方面自动化生产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为研究蓝本,以《关于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和《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为指导,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按照建设目标,项目在深度校企合作、培训课程开发、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构建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而从深入总结建设工作的经验体会,对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基地 校企合作 机电一体化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培训能力、总结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律建设三个方面。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创新“三元二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特征,融工学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辐射引领系部相关专业的共同发展;完成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成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以及多门校本教材的撰写工作;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建成专业教师工作室,在技能竞赛和教科研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提升的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师徒结对、学习交流、内培外引等途径,优化构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富有热情的师资团队;与大中型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成维修电工技师(高级工)实训场地,电气故障检修室、电气仿真模拟实训中心,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有机衔接和区域职教的共同发展。 一、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成立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本专业建设以系主任总负责,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系部建设领导小组对所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监控,定期召开例会,沟通信息,保证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保证项目的良性运行。 2.建章立制,规范项目建设 项目组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按照学校的要求对建设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有效落实,遵循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小组研究相结合,为建设项目的有效推进、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3.细化任务,明确工作职责 系部成立专业建设日常工作组织机构,对各建设模块确定具体负责人,并落实参与建设人员,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项目组将重点建设专业落实分解为三级子项目,并逐级指定专人负责;对具体参与建设的人员进行工作细化,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通过制度的激励与约束,进一步强化“全员创建”意识。 4.学习借鉴,加深沟通交流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建设工作会议及相关培训,与参与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的兄弟学校广泛交流,积极调研,取长补短,共建共享,互相促进。 二、项目建设特色 坚持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平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躬行。通过全体师生的锐意探索和孜孜追求,本专业在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总结技能人才培训规律三大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1.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学校依据“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德国“双元制”的培养要求和自身情况创新了“三元两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即学校元、公共实训基地元、企业元,“三元”为基础,同轨并重;“两翼”即产教融合模拟工厂和企业师生工作站,“两翼”为支撑,围绕“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重视职业素养的教育,贯彻“德技双优”,最终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并以此为框架,实现了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德国工商联合会职业标准内容以及学历教学内容的“三融合”,形成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产业与专业设置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对接、学生与企业员工对接的“五对接”。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本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教科研及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本专业多年与德国合作的积淀优势,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结合国情校情,积极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切实可行之路。 灵活采用企业师生工作站、订单式冠名班等多形式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直接与生产一线对接,促进校企间的项目合作和课题研发,切实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实现校企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承担社会服务责任。充分利用专业师资与教学资源,不断扩大社会培训规模,积极开展退役士兵、省级机关事业单位技师等各类专项培训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经济效益。 三、建设成果 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内涵建设,通过不断地挖掘积累与提炼优化,形成了突显本专业特色的多个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与取得成果。 1.引进国际化职业认证,推动品牌化专业发展 关注本专业实现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成功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转型升级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2.借力国际化课证融合,创新实践型评价模式 关注本专业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创新改革评价考核模式,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3.建成企业师生工作站,适应产教研融合发展 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学校任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本专业通过搭建企业师生工作站这一平台促进了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4.试点兴趣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科研争创新 目前职业院校正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本专业尝试让兴趣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 5.多元意识晨会谱新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本R到岷献ㄒ堤厣,融合学校“树型”教育体系的优势,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创新晨会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由于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本专业在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需要继续总结、不断优化,借助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实现与区域大中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通过项目建设,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在后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培训模式的形成与建设成效的体现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后续还需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建设期间,制订了正确的建设规划、完整实施了建设的各项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建设成果仍可进一步挖掘。将充分总结项目建设的积淀经验,借助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探讨 摘 要 探讨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作用、实际操作教学模块的构造及进行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法,探寻中职专业课模块化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中职教育;电气自动化;模块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职学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先进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得到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我国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改革变得尤为重要。历史上,模块化教育模式主要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早于“项目化”教学,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专业实践课教学中正积极探寻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的创新教改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1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的作用 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重点教学内容为中心,紧紧围绕重点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每一个模块都对应一个教学内容。正常状况下,每个教学目标的出现还都具有差异化的模块,把教学目标与对应的模块相结合,并且在模块中能够检验,存在有关的教学目标,同时每个教学模块间能够相互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块中的教学目标包括综合性课程、简单课程等,经过强化,从而相对推进了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相互联系。应用模块的方式展开教学,能够快速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践操作课程的缺陷,可以从根源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1]。 同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实操课程的学习,在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实操教学的学习时间,利用实操教学,指导学生把已学的有关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同时协助学生培育适合社会的能力。在设计模块化教学措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目的,整体结合学生的学习实力,并且对学生学习能力能够完成的目的展开整体探析,有效设定教学模块中的实操课和理论课间的权重。 2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操教学模块的构造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进行模块化教学时,教学模块中需要加入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关内容。比如就中职院校来讲,基本的电子技术、电路理论等课程一同组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在构建进行电气自动化技能专业课程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积攒校外实践学习的实操阅历,必须将全部的实操课程展开整体研究,从而指导学生准确认知工作岗位,并且指导学生改进基本理论课程,推进指导学生养成整体利用实力,把职业技术整体训练时期放在工作之前。 研究就业岗位,协调课程意识 就中职院校而言,想要全面增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育学习效果,必须将教学体制展开进一步改进,从而构建有效的教育教学体制,指导学生建立就业方向,并且必须要注意:1)对就业职位内容有准确的认知;2)对课程的真实进程有准确的认知;3)对人才的整合性条件等展开准确认识。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制定实操教学模块时,必须对工作岗位展开进一步的探究解析,并且不断协调课程建立意识,从而迅速完成人才培育目标[2]。 探究解析就业工作过程,建立健全的课程步骤 中院院校的教学跟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在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接受能力相对弱,那么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时代,中职院校需要科学有效分析中职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以及所在岗位的工作职责,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意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科学分析,中职院校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应于中职学生学习以及对中职学生未来就业有效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并且,在整个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中职学院应本着顺应时展的思想,结合理论和实践,逆思维分析,制定真正适应学生的课程体系。 3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大。中职学生要想在就业过程中突出个人优势,必须要有个人的创新之处。因此,在整个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教学方案,需要顺应社会需求来进行不断改变,比如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 中职学生本身因基础的一些限制,在一些理论知识方面理解不是那么深入,那么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中职院校应从两方面入手:个人素养以及个人动手能力。针对个人素养,中职院校应设置相应课程,在学生就业前帮助其认识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应该具有什么职业素养。而针对个人动手能力方面,中职院校应采用理论和实践共同教学的模式,多开展实践训练,多鼓励和倡导学生自主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得到相应提升。通过这两点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的模块化课程体制 探索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对于中职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的内容要有深入的了解。通过研究探索相岗位的人才能力需求,得到公司对于该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中职院校就能够合理科学地制定出专门针对中职学生的模块化教学课程,相信这部分教学课程是真正适应中职学生未来就业的[3]。 因为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在设计模块化教学课程过程中,一定要协调专业知识、技术知识。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对于课程的难度一定要有梯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一定要明确,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使得整个模块化教学达到设置目的。通过制定这类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也能够科学合理地结合相应理论知识进行正确的实践操作。 4 结语 总而言之,模块化教学不但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学校在推行模块化教学实践时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给教师压担子,寄希望于广大教师能够吸收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教的内容是不足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推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单片机与传感器课程联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 要】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单片机和传感器两门课程近年来一直独立的,但传感器作为自动控制系统中信号的采集器件,必须和控制器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作用。在现有的高职实训设备中,多见于将传感器与PLC结合进行控制,而没有与单片机进行结合。该文通过研究分析将两门课程有机的联合起来进行教学,对实现高职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单片机;传感器;复合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两门核心专业课程。这两门课程内容各自为一个体系,但在实际产品应用中,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作为电子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往往需要他们具备解决实际产品的问题的复合能力,比如产品故障查找和修复等,这要求学生除了学会单片机和传感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必须熟练掌握单片机和传感器之间的电路连接和信号传递关系以及程序编写的技能。 1 研究现状 现目前,我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两门课程是独立开课。学生反映单片机技术课程难,不容易弄懂,导致学习没有兴趣;而传感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对各种传感器的介绍只限于书本上,即使会有用到实物进行教学,但没有动手操作机会,内容抽象,学生学习效果不好。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调研,他们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也分别开设了《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两门课程,学生学习时也同样存在以上问题待解决;同时我们也在网上对四川省内乃至国内的多间高职院校M行了调研,结他们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都分别开设了这两门课程,但都没有将这两门课程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2 复合型课程设计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将单片机和传感器这两门课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这两门课程是两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我们要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将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二合一”的转变。 首先,将这两门课统一为一门课程,其课程类型定位为实训课,授课内容安排在学生实训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本身的特点,授课时间安排为6周。因为单片机和传感器本来是两门课程,两门学科本来有自身完整的课程体系,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学科完整和连贯的知识系统,所以应该分配独立的时间分别来学习这两门学科。计划分配为单片机实训2周、传感器实训1周、单片机和传感器综合实训3周。 首先从单片机的学习入门,利用前两周学习单片机理论及实验,单片机的功能强大,对其控制也比较难,但本次课程会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实训课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包括单片机I/O基本控制,单片机定时器及中断系统,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对直流电机和步进电机的控制,为最后一周寻迹小车的综合实训打下基础。 第三周内容为学习常见传感器,主要涉及的传感器有红外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实验、超声波、金属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PM2.5传感器。掌握这些基本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将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上传到上位机,进行简单通信和显示。 第四、五周开始将单片机和传感器结合在一起,以专业特色的实训任务为载体,将各种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输入给单片机进行运算,用单片机进行简单的运算和控制,最后输出显示。设计的实训内容有:单片机声音检测仪、单片机控制红外报警器、单片机控制倒车雷达测距仪、单片机控制烟雾报警器、单片机控制温度实时监测仪、单片机控制生产线产品分拣系统等。初步将传感器和单片机结合起来。 最后一周为综合的实训任务――寻迹小车,寻迹小车的结构采用四个直流减速电机驱动四轮前进,四轮采用左右两轮平行安装的结构。小车在单片机控制下能够实现的基本运动,包括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将使用红外和超声波传感器进行测距,采用光电对管和CCD图像采集进行寻迹,结合单片机控制寻迹小车在场地按要求进行移动。 3 实践结论 此次课程设计是针对两门课程的本身的特色与本人多年的从教经验以及对相关学校专业进行调研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最后,于上学期在本院选择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个班,对以上的课程设计进行试点。通过试点班与普通班进行问卷调查,试点班90%学生认为这样安排上课内容兴趣更浓厚,既能够分别学习两门课程,又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方便理解和掌握。通过最终考试成绩分析得出:试点班学生及格率100%,平均分在80分左右,而普通版的及格率为94%,平均分为72分左右。下一步,考虑将试点班的课程进行推广。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 [摘 要]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紧缺,究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实践的机会少,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课题组研究了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实践的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实践;改革 高等本科院校以培养和造就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扎实理论功底,有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而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1]然而,在高教大众化的背景下,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受教育能力和环境的限制,多以验证性的课程试验为主,综合性、研究性试验比较少,而且实践环节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与实际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脱节。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隶属于电气工程学科,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较高,该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实践能力成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很重要的方面。[2]我系一直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与实施。结合我系专业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从2012年开始,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原课程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将设计性、综合性的理念与职业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体系的各个环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系已经构成课程实、课程设计、生产实习 “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现有教学体系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 1.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目前,根据多年的电气专业办学经验,大多数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增加了实践环节课时,但是实际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目前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课程的要求不高,同时实践教学设备落后,未能与社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师生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2.开设综合实验项目少,原有实验项目更新慢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上企业对技术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中实验部分开设的主要属于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项目未能及时根据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的需要进行优化和更新。同时现有实验项目还存在不同课程间缺乏项目间的联系,内容重复等问题,需要对实验部分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更新。 3.缺乏特色实践项目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现有实践体系中实践项目的内容多是针对某一部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未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的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缺少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4.部分环节之间还缺乏递进式的有机联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能够统筹兼顾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促使各方面、各环节保持协调统一的步调,最终保证实践教学体系达到整体最优化的效果。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依附于一门或几门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各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各个实验项目之间新旧知识的衔接,各个实践性环节之间的协调还存在问题。 5.组织实施过程需要进一步优化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大多数实践项目要通过实验完成。随着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时量的减少,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求学生上好理论课还要完成一定量的实践,这将给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带来更多的困难。因此,应对这些环节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确保实施效果。 6.考核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合性实践环节,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应多样化,不应只看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评分。现有的综合实践性环节虽然已经考虑了方案制订、动手能力及结果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但各部分的比例如何、如何客观地评分等问题仍不明确,而且不同类型的综合实验项目要求不同,评价标准应该有所区别。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措施 1.更新综合实验项目内容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体系内所有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进行统筹协调,去掉老旧、重复的项目,降低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大设计性实验比重,积极开发与企业结合紧密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在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购置新的实验设备,充分利用设备,旨在实现实验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体现实验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一个大的实验模块由多个小的模块组成,由各个小组完成,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进行相互的比较和讨论,以达到某一内容的深入讨论。 2.加强“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改革指导环节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直接向电力企业及电力相关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员,与生产实际结合十分紧密,为此我们在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中应坚持走“学习服务生产,生产促进学习”,即“产学合作”的道路。一方面,通过任课教师主持或参与企业课题,为企业人员进行定期理论讲座,加强与电力相关行业企业间的业务合作,实现生产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生产一线,给学生最真实的实践环境、最专业的实践条件,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产学合作”中针对参观时间较短问题,我系对原来现场指导的方式进行改革。如:指导教师将各个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学生实习中应重点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在指导书上列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实习结束后,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所有的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较为全面地掌握实习内容,从而提高生产实习效果。 3.完善考核体系,重点培养创新能力 将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项目按照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划分为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性环节,分别制订考核体系,考核体系中突出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标准,以考核促发展。 4.改进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及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由教师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的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实训的准备工作。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5.制定合理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由于实验课时有限,需要实验室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延长开放时间,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补做、重做或进行创新性实验,制定合理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是保证实验顺利、安全完成的关键。 6.构建凸显工程实践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有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系通过“对外引进、内部培养、地方共享”的方式,正在逐步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极大丰富了教师队伍的结构,能够弥补传统模式只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空洞的缺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师生应用能力培养,符合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系围绕电气专业的现有教学团队,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带领其他教师共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结合实际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有实践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使现有教师队伍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另一方面,发挥了双师骨干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了现有教师队伍的实践创新潜力,构建了工程实践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后盾。 7.开展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构建突出地方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有效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我系组织相关实验教师编写了多部与现有设备相吻合,内容丰富,质量较高的课程实验指导,对外正式出版教材及校本教材。为监督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系内组织学术委员会教师对实践教材的编写进行系统审核,以保证实践教材在内容上的适用性与完整性,大大推进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多方面入手紧抓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将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实践验证,并在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总结提升理论素养,才能有方向的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应用型人才。通过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项措施,我系的整体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伴随对学生就业市场的多年调研,我系结合目前的办学实际,仍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改革。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很必要。该专业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不仅有计算机技术学科、电气技术学科,还有工控技术学科等等。但在当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当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必须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专业 教学改革 思考 如今,机电一体化设备逐渐增多,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社各个行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也变得愈来愈严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纷纷开始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足够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和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1]。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高校教学问题的出现,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该文主要探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1 深入开展市场调研,明确改革方向 对于大部分销售者来说,在实际的市场预测以及经营决策当中,开展市场情况调研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其不仅是必要工作,还是基础性工作。在实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过程中,通过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能够及时明确改革方向,调整教学改革方案,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紧密结合各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展开详细的数据信息分析,了解各个阶段经济市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要了解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状况,整理出影响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2]。 2 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 在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和目标的时候,切忌盲目和不联系实际,必须根据市场的根本性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要想确保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最终成功,应当结合经济市场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发展规律,根据相关规律和要求确定教学改革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正确改革的轨道。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系统化和针对性,要以促进学生平衡发展为最终目标。换句话来说,不仅要培养出集合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知识、建设知识、管理知识的一线人才,还要保证这些人才未来的发展空间足够宽广,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因此,一方面,在实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切忌教学改革过于片面。真正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一味去旧,而是在不断继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追求创新。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 要想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应当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要加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有效建设,只有意识到位,才能落实行动,教师只有意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和教学改革当中的不足,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着重进行弱项教学改革。第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不要仅仅局限于传统式的课堂理论知识讲解和实物参观,还要实现实物操作和理论课程知识讲解的有效结合,将最初的理性知识转化为直观化的可视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3]。第三,要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效率与质量。尤其要合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教学技术,比如FLASH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难以理解的课本理论知识以图片和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科长期建设。 4 增加实践操作实习课程的占有比重 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要想加强教学改革,应当适当提升实践操作实习课程的占有比重,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实习课程,提升学生的电气设计研究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块开发利用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水平等。通过大力开展实践性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将理论性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操作当中进行验证,进而促进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深刻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在提升自身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补充理论薄弱内容。因此,实践操作实习与理论知识掌握存有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增加实践性课程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占有比重,能从根本上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4]。 5 促进校企合作 在大多数的学科教学改革当中,加强校企合作都必不可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也不例外。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可以获取充足的新生人力,丰富人才资源,为企业人才战略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对高校来说,可以有效利用企业的技术环境以及设备条件,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探究,进而研发出契合市场发展要求的技术产品,提升高校就业率,还能有效转移昂贵的教学设施购买的负担和压力[5]。对学生来说,可以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当中,深入掌握学科实践性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以及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了解自身专业学习的不足,以及与企业需求间的差距,不断地完善自我。可以看出,不论站在哪个角度上,加强校企合作都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 6 创造条件,使得教师获取先进知识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必须创造有利条件,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获取先进知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具体来说,第一,高校要多和企业合作,在企业研制出新产品之后,教师可以及时获取信息资料,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共同开发出新产品,确保教学前瞻性。第二,教师要深入到电气自动化水平足够高的企业内部,实现技术生产和实际教学的有效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要多参与专门的技术研讨会以及展销会,在参与研讨会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发展趋势,规范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获取综合化的电气自动化产品信息,拓展知识面,与时代同步发展[6]。第四,教师要善于进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吸取国外优秀的理论和文化,不断地完善教学素材。 7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电子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必须结合市场的根本需求,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点,以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改革,最终满足社会、企业、高校多层次的需求。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在数字化新形态背景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初探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开发环节,归纳总结了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效果。为我国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态;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纸质材料为基础的传统出版业,正受到数字出版技术的强烈冲击。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单一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因此,在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开发数字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已成为必然趋势。 1 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国外数字化教材的快速发展趋势 国外数字化教材的应用和发展进程比国内快速很多。第一,国外熟悉互联网的年轻新生代逐渐步入各类学校,同时,国外数字化教材的整体技术得到了持续改进。第二,国外的版权保护状况较好,民众普遍具备知识产权的理念。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出版商在21世纪纷纷进入数字化教材的发行领域。目前数字化教材主要有以下形式:一种是出版商和阅读器电子公司合作。例如,皮尔森教育集团的Addison Wesley公司已向芝加哥的go Reader公司提供了134种共13500本数学、计算机、经济等学类的大学教材。另一种是在线出版的学习模式。例如,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与Wize Up合作出版的数字化网络教材,学习者可以登录相关的Web网站阅读或下载相关图书。还有一种是在提供数字化教材的同时,配套相关的延伸服务。例如,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不但提供在线自学评估课程,还提供了相关课件。 1.2 国内数字化教材发展现状 国内大部分出版的教材都配有各种形式的数字版教材和教辅,但一般都采用光盘形式。国内也尝试过特定文件类型的数字化教材与阅读器集成的数字化图书,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薄弱,很难将这种形式的数字化教材商业化。国内也在学习国外发展在线学习出版模式。例如,北京一百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上百家教材出版社合作,将英语教材放到“100e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制作出语音课本,让学习者进行付费在线学习。还有以在线学习为基础,延伸多媒体教材与在线教学辅助的模式。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自2006年起,着手搭建对外汉语教学资源与服务平台、作者客户互动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网上营销平台。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具体环节如下: 2.1 内容、资源一体化设计 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应具备传统教材的全部特点与功能,但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还要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为教学案例、习题试题库、视频操作、动画演示等提供明晰的导航。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在传统教材编写方案的基础上,内容应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学中做、 做中学、学做一体”的要求,表现形式应生动、活泼、新颖。同时,通过新颖的版式设计、教材边白设计,做好资源标注,还可以利用关联技术和手段,帮助学习者将纸质教材的内容与对应的数字资源联系起来。 2.2 相关资源同步建设 数字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不能脱离音频、视频、文本、动画、图片等相关资源的同步建设和持续更新,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处理与加工。 2.3 科学的资源标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支撑,应符合教学规律,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应对相关数字资源的名称、类型等进行科学标注,以便归类和检索,还要进行有效的关联。 2.4 关联路径需通畅 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关联路径一定要畅通,这关系到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当下主要关注与线上资源、线下资源、二维码资源的关联。 3 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效果 目前,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开发的新形态教材,特别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被全国众多职业院校采用并广受好评。实践证明,通过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的开发,可达到以下效果: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教材可以非常方便地在教学过程中调用相关教学资源,方便学习者对查找和利用网上资源,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2)弥补纸质教材不足,保证教学时效性。纸质教材的内容相对固定,再版周期一般是3-5年,在制度、准则、技术等出现变化时,纸质教材的内容不能实时反映,从而影响教学的开展,严重的还会产生误导。而数字化资源则可以及时更新,以弥补纸质教材的不足。 (3)避免纸质教材太厚,降低印制成本。通过关联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在拓展纸质教材内容的同时,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将部分内容从纸质教材移至在线资源,减少纸质教材印张数,以降低生产成本,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避免纸质教材单一学习方式,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开发 “纸质教材+数字化资源”的新形态教材已成为必然趋势,丰富的在线课程数字化资源,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还能通过自测、答疑等方式实现互动学习。 4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开发数字资源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已经是形式所趋,我国也正在大力发展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出版,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跟上时展的步伐。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电气自动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现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 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高职教育面临有利的发展时机,高职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1]实践教学因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实训、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现行的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包括课内实验和课程实训。课程实践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理论教学,以实践操作印证、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内实验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验证经典理论,多用于专业基础课程;另一种是搭接经典电路,多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教师在上课时没能将课程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入到理论教学体系中。因此,在课内实验中,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地重复操作步骤,照本宣科。课程实训是指在理论教学完成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但是,往往因为实验室条件、时间和经费等,使课程实训的题目理论化且数量有限,使学生产生相互模仿和抄袭的现象。 1.2课外实习 课外实习包括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课外实习是让学生到企业,到实际生产中,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刻地了解、掌握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教学实习安排大二下学期,由教师带队进入企业,学生完成跟班学习或者顶岗实习。但是,由于教学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同时考虑到电气操作的危险性和安全生产的需要,生产企业一般不允许学生进行顶岗操作,最后教学实习只能成为参观实习。 毕业实习安排在全部课程完成之后,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2],改毕业设计为毕业实习。但因该实践环节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制约机制,部分学生待在家里不参加毕业实习,或者因为经济原因,选择其他工作报酬更高但与专业无关的实习工作,达不到综合实践的目的。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以实践为主线,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计划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对于制订、修改教学计划,我校每年都派遣调研组到区内外各大高校、企业调研,与各校专家、企业人事技术主管座谈,明确企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根据调查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定位为从事自动化设备操作,自动化系统安装、调试维护,小型自动化系统集成及自动化产品、系统的销售等,因此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为自动生产控制与维护、楼宇自动化。 (1)整合实践教学课程结构 对高职高专科学生来说,只要理论够用,应用才是主要的,以“必须、实用”为原则[3],对原有教学计划中过于理论和超范围的课程进修删减是首要进行的。此外,对有一些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合并,减少课程的冗余。合并后减少了理论,增加实践应用的比例。循序渐进,建立“基本能力”、“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四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更新实践教学课程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教学的单位也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按岗位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设计、组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加入如监控组态软件、触摸屏等新而广泛应用的技术,让学生进入社会更能适应,避免因课程内容陈旧而落后。 (3)实行专业分流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专业,涵盖了工业电气自动化、配电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方面,几乎包含了所有与电有关的行业。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其在校时间短,学校课时有限,不能像本科生那样面面俱到。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专业,采用专业分流的方式,主要分成自动生产控制与维护、楼宇自动化两个方向。 2.2制定实践管理机制,规范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管理机制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制度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现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各项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督导、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的随机检查,学生、任课教师的信息反馈,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教学计划的执行力度。 (2)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师、任课教师的职责和分工,落实实验实训室管理办法。 (3)改革实践环节考核方式,在成绩评定中增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比重,不仅考虑学生出勤、实践报告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充分考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2.3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方式[4]。 (1)重视课程实践 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分析能力和基本动手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对设备调试运行、系统分析计算的能力。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开发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形成项目的概念。改革传统课程设计模式,降低难度,拓宽范围,以实物作品代替“集中实训+设计报告”,其中优秀作品予以表彰奖励,参加课程设计优秀作品展,同时获奖学生可以参加课外培训,为各类竞赛培养人才。 (2)改革课外实习 针对教学实习时间较短,不利于实践开展,将教学实习改至暑假期间,时间增长为1-2个月。在教学实习中,教师带队进入校企合作企业,企业提供食宿及生活补贴,由企业一线工人带领工作,真正面向职业、面向岗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近两年,我校取消了传统的毕业设计,改为毕业实习。由学生带着任务进入生产企业或者由企业指导老师直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实际中熟悉、掌握整个生产流程、技术规范、设备操作和维修保养等相关知识与技能。改变原来辅导员集体管理模式,由专业教师进行分批跟踪指导,指导教师定期与企业单位、学生联系,了解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3.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3.1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 实验实训室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基础。实验实训室建设要围绕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力求体现工作的真实情景。2015年,我校在原有七大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投资300万元,新建成自动控制实验室、自动扶梯综合实训室等,将“电气实训中心”真正建设成开放型、综合型实验实训中心。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有硬件的支撑,更要有软件的充实。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广西区特色建设专业,采取本科高职共同发展策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学习,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积极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同时聘请企业高职称人才到校长期或短期任教。 3.3落实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支持。通过校外教学实习,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近两年新建的校外实践基地,努力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以往校外实训基地只挂牌参观的形式。我校与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后,现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实训课程都由该公司派遣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到校授课,以为该公司的项目为授课内容,以丰富的实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开放型实验室。 电子创新实验基地作为本校的开放性实验室,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时间、内容、方法的全方位开放。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科技活动的特点及专业发展要求,鼓励实验室老师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供学生预约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实验条件。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校参赛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1组、二等奖2组。广西赛区一等奖2组、二等奖1组,三等奖6组。 4.结语 通过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电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了调整和优化,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适应了职业岗位需要,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性的人才,保证学生就业,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因此,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重任,以此本文重点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与现状,对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方案,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做一些参考。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0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中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现在俨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向主要是培养技术型的人才,培养就业,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但是按照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这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如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教学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可以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设计、调控、维修与管理等等,并且可以参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高技术型人才,其就业方向也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研发、调试、操控、维修等等,这些岗位对专业化技术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不仅仅是在理论中就可以完成的。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是当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1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要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平,要实现什么样的结果,必须要确立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才能做出措施和手段,而确立目标的同时也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能够适应当前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设计、维护维修、运行操作与调试安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变革,当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渐走向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等,老一辈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已经无法适应变革后的电气自动化,因此急需能够适应当前以科学技术为基准的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当前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所以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是责无旁贷的,为满足当前电子自动化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就要确立培养专业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并且满足专业技术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要掌握电气自动化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全面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的,也就是重点在于实践,但按照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培养方案,都把理论知识放在了前面,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校都只是封闭式的教育,只重视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此基础上,培养专业技术化的人才就要先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比进行重新划分。 (1)专业课程的重新整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应该注重实践,但不能表明就可以轻视理论知识的培养,优秀的实践能力是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基底的,因此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来完成,必须让学生充分的消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理论基础,而后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2)专业课程的删减与扩展 删减掉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将一些研究的过深的课程可以放到选修中来满足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意向的学生的学习,增加一些当代科学技术等实践性与实用性比较强但是难度不高额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3)顶岗实习 要想满足当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岗位内容,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现实岗位中的工作方式以及技术需求,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技术与现实需要的技术之间的差距,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同时也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实用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共同为培养专业人才作出努力,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职业培训的机会,使工学结合进行,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在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术,更加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专业人才,增强人力资源的储备。 校企合作是满足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强化,同时企业与学校也可以建立“校中厂”来满足学生的时间需求,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投资提供设备与师资技术等,学生可以在校内就完成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的专业技术与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必要时可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水平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但是仍然要重视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加强对教师管理制度,组织不定期的演讲和讲座等,增加教师的阅历和专业技能,使教师可以带给学生更专业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指导。 4 针对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专业与科学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紧密的挂钩,当前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此,学校在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的调整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中也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培养出可以适应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5 总结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的创新与探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践性的、专业的高技术型人才。 作者简介:徐雯雯(1985-),女,山东临清人,研究生,初级,教师,主要从事先进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现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建立课程群负责人制度,优化重组课程的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课程体系改革 优化课程内容 工程实践 当前国家重点强调,对于二本院校着力进行转型发展,然而二本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符合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我院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建设,那么怎样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做出改革,培养当前适合制造大国的应用型人才是众多二本学校需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纵观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建立已经有几年,也多次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但是从前后知识的逻辑性连接,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及内容的详尽性等方面考虑,不适应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10]。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很多教学课程缺乏整体性的课程内容规划,比如课堂上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内容不够完整,跟不上当前电气专业一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而且主要出现一些较严重的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对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进行教学的深度远远不够,大多数课程甚至缺乏实践环节,整体规划和合理的课程安排欠缺妥当。 依旧存在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对于我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学科本位思想仍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设置依旧采用学科本位的思想。也就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大多习惯学科课程的思想方式,以致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没有向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向实现本位转换。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采取以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融合行动、本位和知识体系等课程模式的优点,对我校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建以项目为本体结合课程学习方式的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的确定。 本院将主要培养以岗位和职业资格需求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采用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在校的四年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及从业的一些资格证书,而且可以在学习时就掌握企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技能,不至于出现众多学生口中念叨的毕业季失业季的现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在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之后从事企业第一生产线的相关工作,并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情操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具备完美的创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基础能力,对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等工作的高薪人才。 (2)课程体系的重构。 当前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主要以适应社会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从整体突出课程框架中技术工作过程的主线地位,构建整体性工学结合的适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具体定位和培养目标,并通过合作企业的指导,共设置五个模块:职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要求对企业自动化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涉及的各环节有全面了解。 (3)课程设置的确定。 本院采取以企业工作任务引领方式,主要以适应企业从业的岗位需求实行对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学生将在校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轻松自如地应用到企业的相应岗位中,体现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课程理念。对于社会此方面动态性的发展和前瞻性,将会不断调整适合我国自动化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设置体系。 (4)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重点打破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以项目和理论教学为主体方式,以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为组织课程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在实际做项目的过程中边做边学习专业知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5)“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重点采取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行为,在课程教学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实现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和学做合一的适合社会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项目研究兴趣。 2.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 本校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前期的实践,发现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是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具体共同采取措施和培养方法如下: (1)专门针对我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成了课程体系开发组,该课题组主要由我院经验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内的行业专家组成。 (2)为了明确适应社会人才的培养目标,特意进行相关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我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优秀人员进一步进行洽谈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从方方面面反映出的具备优秀的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同时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牢靠,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够勇于冲上企业第一生产线,并胜任自动化生产线的各种设备的维修、调试和设计等工作。 (3)重构课程体系。结合前述的课程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为主体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根据我们与企业人员共同研讨论证,按照工作岗位业务范围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工作流程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 (4)专业课程的重置。面对当前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重置专业课程。设置中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设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根据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术的需求构建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根据当前社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设立专业技能核心课程,而且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为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安排一个学期到上海丰武光电有限公司的顶岗实习。 (5)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当前社会对应于型人才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综合考虑社会需求现状,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本院重点提炼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着重以实际真实的工作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努力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学习任务中,不断成长,不断探索和开拓进取。 (6)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本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所有学习任务将都防灾实训过程中以理论讲授、实验和实习合为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完成。实行企业中实际项目作为学习导向,统一应用边学边做边看边教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教授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者,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开发项目的主体,让他们自行体会自己真心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最想干什么,这样对各方面的积极性的调动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7)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每所高校基本都离不开试卷形式的考查,故本院设立的理论试卷考查形式,重点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考核,在实训和试验中完成对实训成果、技术报告、对仪器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和正确程度上的实际考查。各项考核按一定权重相加评定实验和实训成绩。 当前我院经过两年的实践及全体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对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初步的成效。以主体为项目课程的课题体系不仅仅让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于岗位的细化,让学生真正与社会紧密联系,拓展就业口径,实现按需办学。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如何提高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自动化相关的系统运行、设备检修、自动控制、实验分析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为了提高专业水平进行入职前短期培训的系统职工。电力行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要求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劳动者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教育服务于电力行业,主要设置电工、电机、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和高电压技术等课程,这些是使学生能够转变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能够从事电气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该专业授课内容包括各种常用电气设备结构的认识、工作原理的理解及运行条件参数计算等,这些专业课程不乏有很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专业术语、繁琐枯燥的原理公式推导,这对于本身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与之不同的文学类课程则能引入很多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因此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不能及时解决,便逐渐失去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这对于专业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的今天,专业教学是否仅仅就是多次重复的简单劳动呢?如何才能将专业教学工作做好,成为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好教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建筑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一定的审美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由于该专业工作本身就具有严谨性和高要求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博学多才。尤其是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参加研究项目,跟踪电气专业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新技能和新设备,不断更新知识,让现代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与教学接轨,这样才不会将专业知识讲死,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启发式教育,反对注入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他认为治学应以兴趣为主。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气专业教学中,不能整堂课面无表情从头到尾讲原理、讲推导、讲公式、讲计算,一味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会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脱节,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让他们知道电气专业属于“朝阳产业”,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在未来几十年里具有过硬技术的电气人才将会有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了解电力系统中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以及重要性,知道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会在工作中胜任其职;引导他们去发觉现在所学习的这些电气专业知识,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从事电气相关职业,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能力,不会被快速发展的电力行业所淘汰。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就可以发现学习的乐趣。作为专业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学习目标,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前途,规划自己的人生,使自我价值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这样,教学带有了目的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比较强。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通常是一张嘴,一本书,学生们被动接受着知识,现在看起来不免有点枯燥。特别对于电气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内部结构复杂的设备运行转动原理等问题,例如三相交流电动机的运动原理,光凭老师讲,让学生在脑袋里构成电动机内部磁场运动产生动力驱使绕组转动的动画,这除了要求老师有很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百分之百集中的注意力,但这通常很难同时达到,因此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视听结合可以有更大的信息量、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保持率。因此,在电气专业教学课堂中,可以引入多媒体、电气设备模型和实验设备等。多媒体的引入,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设备运动原理制作成动画,通过彩色的画面,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解说,能帮助学生有效观察和透彻理解动态教学内容、相关运动原理,还可以代替危险现场的参观和观察,比如高压断路器的拉弧现象,增加学生的现场经验,加强电力安全意识。模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对大型电气设备进行近距离直观的了解,而实验设备的引入则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操作动手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中职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突出中职生的优势。 四、开展专项综合专业实训,加强职业竞技校企合作 在电气专业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专业实训也占有很大比例,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实训、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工厂供电实训、登杆作业实训等。这些实训的开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其基本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唤起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探求欲望,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在实践中还能及时发现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熟练的地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达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而专业技能竞赛的举办,采用正确的比赛规则和多样化的比赛内容,例如钳工比赛、焊接比赛等,则给学生一个展示积极向上风貌、熟练专业技能的平台,让他们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肯定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热情,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乐趣中迅速成长。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适应时代潮流,把学生就业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正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非常有效的途径。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教育可以与电业局、发电厂等企业进行合作,学校提供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提升平台,电业局、发电厂则提供先进的现场电气设备应用,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学会应用,在现场还能加强学生对本职岗位的了解,熟悉工作规章制度和安全要求,加快学生毕业后对岗位的适应性。由此可见,校企双方互相支持、资源共享,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桥梁,也是学生由一直以来的学生角色向工人角色转换的训练。
生物教学论文: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发展策略 一、HPS教学模式 HPS教学模式的程序包括以下6个环节,如图1所示。 1.演示现象 教师可以演示某一自然现象,播放一段视频或讲述一个科学史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教师先介绍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激起学生利用科学史进行探究的欲望。 2.引出观点 教师启发学生就这一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解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3.学习历史 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做法是:(1)介绍早期科学家关于这一现象的思想与实例,作为学生研究的参照系;(2)举例说明当时其他科学家所持的不同观念;(3)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时代制约性;(4)按日期和事件简要地总结历史上的研究。 4.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由学生和科学家提出的各种观点的正确性,并从中选择某种观点,设计实验进行检验。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①对同一自然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②可以用实验检验这些观点(假设)。 5.展示科学观点和实验检验 由教师讲解当代的科学观念,即介绍教科书上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而为学生实现观念转变提供思想基础。这时,教师的讲解增加了学生的认识,实现由原有的错误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变。 6.总结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历史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科学观念。 二、HPS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科学史教育可以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人文性,领悟到科学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HPS教育模式即是科学史教育的一种模式。 教学案例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尝试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3.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主要包括科学家探索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科学史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两部分内容。其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教学重点,尝试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是教学难点。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充分有效而有序的素材,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4.教学过程 (1)演示现象。 教师活动一:播放实验录像:①台盼蓝染色酵母菌,死的细胞会被染成蓝色,活的细胞不着色;②显微注射器将伊红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 学生活动一:明确细胞膜具有重要功能。 设计目的:渗透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细胞膜结构的欲望。 (2)探究:循着科学家的足迹研究问题。过程是教师提供情境资料学生构建模型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教师活动二: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这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有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二: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分子。 设计目的:引入欧文顿以惊人的耐心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工作者对真理的热爱与锲而不舍的追求,进而能从中领悟到科学精神的真谛。 教师活动三: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加入蛋白酶,细胞膜被分解。这说明膜中还有什么成分? 学生活动三: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分子。 教师活动四:1917年,朗姆瓦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上分布散乱,经过推挤排列成了单层,而且每个磷脂分子的头部浸入水中,尾部浮于水面。 学生活动四:根据朗姆瓦的实验构建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界面上分布的模型。 教师活动五:图片展示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内外都是以水为溶剂的液体。 学生活动五: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结合人体组织细胞内、外环境,猜想并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 教师活动六: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看到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认为:生物膜为三层统一的静态结构。 学生活动六:根据罗伯特森观察的结果构建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排布方式的模型。 教师活动七: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观察到: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磷脂双分子层的三种排布方式。 学生活动七:根据蛋白质的三种存在形式构建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排布模型。 教师活动八: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分别用红、绿荧光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八: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设计目的:上述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渗透以下思想:①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现代技术对生物学的推动;③要勇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④生物学每步前进都是以实验为 基础的;⑤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⑥科学需要大胆想象与推理。 教师活动九:桑格和尼克森在继承创新中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生活动九: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理解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3)总结评价。 教师活动十: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十:小组讨论,发表见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 设计目的:①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的能力;②培养学生不断思考探究的热情。 三、教师利用HPS教学模式的注意点 教师要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生命世界的奥秘。 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处入手,层层深入,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HPS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教师除了课前充分备课外,平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培养,使课堂探究能有效、有序地进行。 在生物科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各种理论的激烈碰撞和斗争,在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不同观点的存在,尊重学生的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挑战书本的权威和教师的权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生物教学论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 一、让学生明确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是培养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的基础 “知其然,应该知其所以然”。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来使用,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象了。至此学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另外,如果镜中有污染的花斑或异物,就会影响对微细结构的观察,清除花斑或异物,也是形成使用能力的一个方面。清除污染物,首先应确定污染物在目镜、物镜还是装片(或切片)上。因此应让学生了解目镜在镜筒上可用手做圆周转动,装片(或切片)在载物台上可用手向任意一个方向移动或用移动器上下左右移动,如污染物在装片(或切片)上,移动装片(切片),污染物则随之移动而反方向移动,否则,污染物就在物镜上。在清除直镜筒的显微镜目镜和物镜上的污染物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先后顺序,应先摘下物镜,然后再摘下目镜,试擦完毕装上时,则应先装目镜后装物镜,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因摘装目镜时与镜筒摩擦下来的尘渣沿镜筒落入物镜的内部。 在明确学生实验中药品的使用能力方面: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 %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时,要让学生了解自来水中有许多阳离子,可以将已交换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使蓝色的根变浅,而影响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用蒸馏水冲洗根上的浮色,并且知道整个过程中所用的蒸馏水不能被污染。在提取叶绿体色素中,要让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是有机物,可以溶于有机溶剂。了解在叶绿素中的Mg易被叶子的细胞液内的有些有机酸的H取代而转变成去Mg 的叶绿素,影响对色素的观察,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丙酮作提取剂,为什么一定不要让层析液没及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在研磨前要加入碱性盐——少量的碳酸钙。当然,也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它。 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把实验仪器及药品性质、使用原理讲清,这对提高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大有好处。 二、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10%HCI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10%HCI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 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10%HCI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 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10%HCI),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又如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的目的是,这两种染料易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从而增大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变成单层,否则光线无法透过会影响观察。加清水是起润滑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压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会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在镜下观察前应将载玻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让盖玻片移位)。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应让学生了解将滤纸剪成长10厘米是因为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 厘米左右;宽1厘米是利于划出齐而均匀的滤液细线, 去两角为了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后两者都是为了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1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横线, 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毫升层析液的烧杯(100毫升)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没及。划滤细线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干燥后重复划2—3次,是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数,以便在纸条上走出四条明显的色素带来。如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其结果是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三、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 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如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可提示:(1)是否丙酮用量过多, 滤液太稀;(2)是否用的新鲜叶,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叶;(3)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4 )层析时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是否被层析液没及过。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还有的学生虽然质壁分离了却不能复原,教师也询问一下,是否蔗糖溶液浓度自行加高了?是否质壁分离时间太久而造成细胞死亡?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教学论文: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 次的能力。古今中外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大都已具有超常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人一 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 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任务。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与这种形势是很不适应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教授最近 指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积累,需要有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除 教育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基本素质的训练等多种不足外,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 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 维能力的一些途径。 一、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 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 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不同事物间的联想。例如提起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 纺锤体清晰可见,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就可能联想到细胞分裂后期每一个着丝点一分为 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开,纺锤丝不断地收缩变短,牵引着分开的两个染色体移向两极。这就是一种 时间接近联想。当看到根的结构的挂图时,可能会起到茎的结构,甚至会想到叶的结构。这就是空间接近联想 。 2.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指由于外形或意义相似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油菜的花时,就会想到白菜的花和萝卜的花 ,这就是外形相似联想;当看到人身体上的血管时,就会想到植物的导管和筛管,这是意义相似联想。 3.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 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 4.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 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科学研究中,得益于因果联想的例子很多,我国植保专家李连昌发明微粒塑料 性诱芯就是典型一例。当李连昌手捏着一只枣粘虫的雌蛾时,总有一群雄蛾追随,这使他联想到,一定是雌蛾 体内释放了一种性信息素所致,由此他研制成功了枣粘虫性信息素,并制成微粒塑料性诱芯,杀虫效果甚佳, 被国家认定为重大发明。 二、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再造 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 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生命起源的教学,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师的语言 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聘, 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 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 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有的学校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教师鼓励学 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层析液;②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园形滤 纸中心;③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 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形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 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想象。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结果超越现实 太远,有的甚至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实际等同起来。其实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 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生物教 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 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三、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 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 、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 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 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 发挥等。 1.扩散列举 扩散列举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举出多种可能相关的因素。例如在学完家兔的知识后,让学生考虑有哪些因素 可以使家兔死亡。没有食物可能饿死,没有氧气可能憋死,心脏坏了可 能死,神经受损可能死,失血过多可能 死,积毒过量也可能死,人杀可死,狗咬可死……。再如学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以后,可让学生列举有利于可 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切可能措施,诸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防 治污染;绿化荒山,植树造林;通过生物工程寻找新能源、改良新品种;农业生产工厂化等。经常进行扩散列 举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和开阔。 2.同解变型 同解变型就是对同一内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问题。通过变换方式求出答案能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 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针对基因分离规律,围绕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这个实质,可以变换成:在高茎DD和高茎Dd,哪一对是等位基因?为什么?基因型不同为什么表现型相同?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是怎样分离的?又如,针对自由组合规律,围绕等位基因互相分离,非等位基因 之间自由组合这个实质,可以编写多种习题:根据子代同一对相对性状的表型比直接推知亲代基因型;根据亲 代基因型推知子代表型比和基因型;根据子代基因型组合数推知亲代基因型等。 3.引申发挥 引伸发挥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想到更深一层的相关内容。例如,讲植物的根,教材上指出,由胚根直接发育 而成的根叫主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叫侧根。如果要学生引伸发挥的话,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发出 引伸性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呢?这样就可以通过日常接触的实物如玉米、甘薯、秋海 棠等植物的不定根,说明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成的。经常进行这样的引申发挥就能提高学生的发散 思维。 四、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 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的形式主要有逆向反转、背逆常规和重点转移等。 1.逆向反转 逆向反转包括功能性反转、结构性反转和因果关系反转。下面仅以因果关系反转为例来说明逆向反转。因 果关系反转是指通过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新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例如,当生物学家研究了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之后,认识到转录是指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 过程。 有人就想既然能够以DNA为模板来合成RNA,那么能不能以RNA为模板来合成DNA呢?1970年发现某些致癌 病毒中有一种酶,叫逆转录酶,在这种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能够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2.背逆常规 背逆常规就是用反常规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逆反健身就是背逆常规的一种表现。逆反健 身是指一种反人体正常状态的锻炼方法,如倒立、倒吊、倒走等。人们平常大都处于直立状态,此时头脑供血 受阻,氧气、养分供应不足,以致于神经系统易疲劳;同时,长时间直立行走、正坐容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及 疝气、痔疮等疾病。有人通过练习倒立、倒吊,居然效果显著。一方面,倒立使头脑供血增多,新陈代谢加快 ,疲劳随之消除;同时此举还能强化胸腹腔内脏周围的支持组织的功能,防止胃下垂、肾下垂、下肢静脉曲张 、疝气、痔疮等因重力影响形成的疾病。 3.重点转移 重点转移就是把问题的重点从一方面转换到另一方面。在科学研究或日常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所料 的现象,如能不为原有的思维所束缚,抓住偶然现象跟踪追击,则可能导致新奇的创造发明。英国细菌学家弗 来明为了深入研究葡萄球菌,便对葡萄球菌进行人工培养,但在培养的过程中,因青霉孢子的侵入,葡萄球菌 被杀伤,使培养失败。这时弗来明便把注意力转移到破坏他实验的青霉孢子身上,最终发明了可以使人类平均 寿命延长10年的抗菌素。 以上从四个方面列举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还很不全面、很不完善。并且创造性思维能力仅 是创造能力的一部分,而培养创造能力也只是实施创造性教育的部分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要全面实施创造性 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生物教学论文:对生物化学教学创新初探 1安排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 我们十分重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努力使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2]。酶的功能和活性测定是教学难点,仅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新知识,我们将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和活性测定研究课题分解成一些小课题,如碱性磷酸酶的概况,机械法分碎动物材料的方法,等电点沉淀、中性盐沉淀和有机溶剂变性去除杂蛋白,透析法去除有机溶剂,分光光度法侧提取蛋白含量,磷酸苯二钠比色法侧酶比活性,让学生根据这些课题完成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堂,以本组为单位对本组研究方案进行讨论,对基本实验方法进行实施,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酶学知识点,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引领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进行科研实验设计,而且通过介绍重要的生物化学期刊、网站,扩展学习途径,深刻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如何查询、收集、分析和综合资料。 2紧跟科学发展前沿,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的更新远远赶不上生物化学发展速度的现状,除了介绍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外,我们还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前沿引入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在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思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3,4]。例如,在学习RNA的种类、分布和功能时,RNA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scRNA和microRNA等多种已知功能的RNA,还包括未知功能的RNA。着重讲述rRNA、mRNA和tRNA结构与功能时,还要介绍snmRNAs,从RNA的结构上多样性,提出RNA的功能是不是也应该是多样的?从而讲述RNA在多样性的功能,在这方面应该不亚于蛋白质[5],同时介绍在科研中经常应用RNAi技术。我们还以《核酶抗肝炎病毒的研究》和《RNA和肿瘤关系》为题目,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行查阅文献资料学习RNA的功能,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完善对RNA概念的认识。在讲述DNA二级结构时,重点学习DNA的双螺旋结构,又对DNA的双螺旋多样性、三链DNA分子、四链DNA分子进行介绍,了解为什么会选择双螺旋结构?什么是反基因技术?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科学前沿与教学相结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紧跟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将新知识和新科技转化到生化教学内容中,形成了理论水平高、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日常课堂教学内容,取得了显着效果。 3对七年制学生实施双语教学 七年制医学专业对外语的要求比较高,开展双语教学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而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生物化学历来是医学院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施双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用英语理解生物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老师要努力地开展教学,学生也应该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较难学的课程,我们认为中英文的使用要适当,也不宜完全用全英文授课,一方面该课程开设较早,大多数学生的英文水平有限,另外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如果不能很好理解所学内容,必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随后课程的学习。同时,老师的英语运用和发音很难达到外国教师的水平。我们的方法是严格以查锡良主编的《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中文教材[6],将讲授的内容分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部分,按教学大纲编写英文概要,把要讲授的内容按章、节标题,节以下的大小标题翻译成英文,学生可以边听课边参考概要。教学课件全部采用英文PPT,PPT制作紧扣教学大纲,重点内容力求详尽,尽量采用图表来阐述,图的信息量既丰富又直观,可以把生物化学抽象的问题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此外,还适当用一些3D和Flash动画阐述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反应过程。对于重点内容或重点概念常常是用中文讲一遍,再把中文内容用英文讲解一遍,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对于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学生调查问卷显示:认为双语教学对学习专业外语有帮助的占60%,觉得老师上课外语使用量适中的占75%,希望英语少一些的占15%,希望英语多一点的占20%,赞同双语教学的占85%,感到学习有困难的15%,可见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不太认同。有的学生觉得开始学习时有一些吃力,随着学习深入,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动力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探索精神,最终逐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4以科研求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也是大学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系统性地讲述生物化学专业知识外,还要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热点科学问题,帮助同学们熟悉国内外科研进展的最新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延伸。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支撑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7]。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批资深和新近回国的青年学者为本科生授课,对学生进行科研思想和英语读说渗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挖掘了其创新、创造的潜能,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都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以科研促教学,既促进了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在创新性实践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直接提高了专业人才的社会竞争力。综上所述,我们从教学内容精心准备,采用多种先进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 发式、问题探究式、双语教学等方面阐述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方面的初步改革和探讨。作为一名好教师,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对生化内容有深入了解,细心引导和教导学生如何学习、研究和发展生化理论。还要有讲课的艺术,讲话要生动并具有感染力,也要讲授深刻到位,为培养高素质科学人才做贡献。 生物教学论文: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实验设计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当前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教学普遍重视不够,学生缺乏对实验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因此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差。为尽快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设计能力,应加强该方面的教学实践。 1 拓展教学,明确实验设计原理 着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有三个主要因素:认知的前提能力(基础知识)、情感的前提特性(参加学习的动机情感)、教学的质。它们对学习速度的影响分别是50%、25%、25%,虽然有了知识不等于就有了能力,但没有知识则不可能提高能力,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地位,因此实验设计之前必须深谙实验设计的原理。 1.1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在现行的教材中对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内容没有专门的系统阐述,而是把它们隐含在教材的实验内容和生物学史的内容之中,这就要教师应善于发现并挖掘出教材中的隐含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例如复习“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通过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思想;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通过实验内容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准确性原则――设立多因子变量。通过分析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揭示过程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2补充经典实验,优化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实验,发现实验内容少且缺乏系统性的方法指导,这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补充生物学的经典实验(如伞藻的嫁接实验、童弟周培育单尾鳍金鱼实验等),着重让学生了解实验者的实验意图,认识实验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验设置的实验条件的目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2 强化实验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必经之路 学生在明确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后,只有通过必要的实验设计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2.1课本实验的重新设计树立实验设计的信心进行实验设计的初期,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思路模糊,存在畏惧心理。此时教师可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实验设计的自信心。课本实验是学生既熟悉又亲切的知识,教师在课本实验的复习中可灵活地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让学生模仿课本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对实验设计的兴趣;同时在“模仿”过程中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为实验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2典型习题的剖析——理顺实验设计的思路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重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以及推导实验结论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无论哪种类型的生物实验设计,其本质都是根据实验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运用已具备的生物知识或生物技能,有时甚至是根据实验题目所给出的信息或提示,构思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综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师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学生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为:①明确要求和目的②联系理论原理③确定实验思路④设计实验步骤⑤实验结果的预期、分析和讨论。由于实验设计题常常开放度较大,设计的实验步骤甚至在方法上可能不统一,但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都应给予认可。 2.3专题训练——深化实验设计的理解“实践出真知”,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在明确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之后,一定数量的设计练习是必要的,它可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提高实验设计题的应答准确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按照实验设计题的类型采用专题训练的做法。专题训练的内容有:①设计实验方案:如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给出的条件,确定跟书本相关的知识点涉及的实验原理,构思相关的生物情景,而后再设计便于操作的实验方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②设计实验步骤:此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器材和药品以及实验提出的目的,设计或补全实验步骤。③设计实验改进方法:此类题目主要检查学生对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的把握,并以此为媒介,引导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验思维能力。 2.4交流点拨——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由于实验设计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再加上每个学生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水平高低不同。所以,在进行了一定数量的设计训练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或引导学生交流设计成果,总结出生物实验设计方案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标准,从而使学生巩固实验设计方法,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另外,通过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讨论,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完善设计方案,丰富设计内容。同学的启示和教师点拨丰富了解题的思路,启迪了思维,通过交流点拨使每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实验设计能力从本质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生物教学论文:生物学分组实验的教学控制 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在组织教学、结果控制等方面比较费神且占用时间较多,因此很多教师不大愿意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特别是分组实验教学。那么如何对生物学分组实验进行有效的教学控制呢?下面笔者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1程序控制 1.1 在分组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熟识实验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实验操作程序。 例如:在《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把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总结为“滴”、“刮”、“涂”、“盖”、“染”;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把装片的制作顺序概括为“盐酸解离”、“清水漂洗”、“龙胆染色”、“压片制片”,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按程序进行实验,牢固掌握实验步骤,又能够节省实验时间,提高观察的效果。 1.2 在分组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按顺序观察的习惯。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做到: (1)从整体到局部,如在《观察葫芦藓》及《观察铁线蕨》的实验中,要先观察整株植物的形态,再看它的根(或假根)、茎、叶; (2)由表及里,如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先看外部形态,再看内部结构; (3)由粗到细,如在《观察植物茎的结构》实验中,要先用肉眼观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再如在《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实验中,要先用肉眼观察根,再观察根毛,找到根尖,然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接着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分清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最后用高倍显微镜识别每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当然,大多数动物学实验则应该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解剖内部结构。不仅要求观察的顺序如此,而且在复述和复习时也要按这样的顺序,长期坚持就会使生物学实验课活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条理性。 1.3 在分组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还应该依据教材中试验的目标要求层次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单位时间内的接受能力,适当控制信息量。一是要注意分散操作难度;二是要防止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密度过大,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2 结果控制 2.1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控,首先要在实验前“定点,抓预习”。 对每个实验,笔者都坚持首先把重点、难点提前告诉学生,同时围绕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或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有思考的内容、有议论的话题。在预习期间,笔者也经常参与学生们的讨论,指导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小骨干,从而为实验课上减少盲目性,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2.2 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控,其次要在实验中“立标,重规范”。 每次在学生动手操作以前,笔者都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学生树立标准,如:在《观察和解剖鲫鱼》等实验材料较大的实验中,就可以亲手对解剖过程进行示范,让学生对何处下剪、下剪深度、剪到何处、解剖剪的倾斜度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观察蚯蚓》等实验材料软小的实验中,则可以利用课外兴趣活动培训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带动本组成员;在《观察草履虫》等实验材料非常小的实验中,则可以运用录像片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指导。 2.3 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调控,也应该在实验中“控速,促进程”。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速度上的差距,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难免“离标”。对待这种现象笔者的做法是:划分实验小组时要根据以往了解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速度特别慢的小组再进行强化指导,或把他们落下的个别次要步骤“演示”完成,以帮助他们在实验结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对实验过程中“离标”走样的学生应在讲清楚道理局严格要求,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规范化操作。 2.4 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换,还必须每时每刻“防偏,保方向”。 对每个实验,笔者坚持可以允许各实验小组在结果上出现一定的偏差,但实验步骤非经允许不得更改(探性实验除外)。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操作并且会影响实验结论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到补救办法,以防学生一错再错,偏离正确方向,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形成相关知识的错误定势。 总之,在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和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控,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教与学双方的同步反应,实现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生物教学论文:浅议生物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 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生物课堂电化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设什,从而正确合理地使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不同电教媒体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以往的生物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生物教师在运用电教媒体时,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致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教学实效、为电教而电教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研究。为此,笔者就生物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生物课堂教学的设计来说,教学策略的制定主要是指:对电教媒体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点的确定,对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时机的确定。例如,教师在设计初中生物《绪论》一课教学策略过程中,如果打算选择传统教学媒体,那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一般可能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其教学效果可能不一定理想:如果打算适当选用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电教媒体,那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对原来的讲授法及教学程序就要作相应的改变。教师在初中生物《绪论》课中适当应用电教媒体,一般来说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生物教师在平时的课堂电化教学中,如果能从上述三方面去考虑,就有可能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当然,生物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生物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摘要: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树立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加强实验室的软件建设,使实验室管理人性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构建多元实验模块;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实验管理 探究实验 模拟实验 双微实验 网络管理 实验室开放 当前,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正在深入展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观念、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学实验室原有那套“中药铺”式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求,如何构建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实验教学管理新模式?本文结合自已学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粗浅的看法。以示抛砖引玉。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我们首先要转变传统思想,转变生物实验可有可无的观念,树立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灵魂的观念,树立研究性学习的观念,真正认识到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明白新课改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目的和意图,重新定位生物学实验的内涵和地位,了解新课改后生物实验教学在各个方面的变化,把握新课改后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从思想上,观念上重视实验教学。 二、加强软件建设,使实验室管理人性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营造实验室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实验室的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搞好生物实验室的文化建设,是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验室的走廊俩傍摆放各种生机盎然的常绿植物。实验室内,宽大的窗台上分别建立“动物角”和“植物角”养上小鱼、小虾、小泥锹、小蝌蚪之类的动物,含羞草、芦苇、吊兰、文竹之类的植物。既美化环境又能减轻实验室有害气体的污染,还能为生物实验提供实验材料。墙上悬挂科学家画像、实验指导语、各项规章制度等。功能实验室的门上贴上相应的标签牌,例如:显微镜实验室门上标签显微镜图案;网络实验室门上标签网络图案。实验室清洁整齐的环境,摆放有序的仪器药品,使学生进入实验室有一种科学家在实验的神圣感觉,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作风。 实验室的后墙上创建一个实验园地,由师生共同主办,栏目有:优秀实验报告、实验心得、小论文、有文有答、调社报告、生物沿前知识等。实验楼的大厅把它布置成一个大展厅,周围一圈常绿植物,中间多功能展柜,分别展示生物标本、动物模型、人体器官模型、DNA双螺旋结构;动、植物亚细微结构模型、显微镜发展史等。定期展出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制作的标本、模型、教具以及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厅的走廊傍设立“我为实验室进一言”的进言箱或建议箱,让学生对实验室的使用、管理、建设提出意见或建议,教师可从中采纳一些有益的建议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参预意识。 (二)、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这是管理好实验室的基本保证。 (三)、实验室管理规范化:①学生行为习惯规范化;②仪器、药品存放有序化;③准备实验程序化;④维护仪器经常化。 三、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构建多元实验模块 (一)、建“自主-—探究”实验模块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实验室建设应当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支持,这就需要建立“自主—探究”的实验模块,实验室的座位可布置“讨论式”几个学生一组,共同围着一张多边形桌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室内设置橱柜,放置常用器材和药品供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在探究“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方案,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对学生设计的方案做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指导。实验室尽可能提供学生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材料。在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培养皿、园形滤纸、微型实验器、蚕豆叶、小白菜叶、冬青树叶等。把28组分成6(8人一组)大组,2人一小组,每小组做一种材料,用自已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推断自已提出的假设,得出结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评定各自的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实验方法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严谨?有哪些心得和体会等等。通过亲历探究过程,学生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同时,真正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提高了探究的技能。 管理好探究实验的关健在于:①尽可能提供学生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材料②对学生做设计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的指导;③加强多元实验技术的研究和指导。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网络实验模块 我们在传统生物实验室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加工处理传波技术,将生物实验室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处理后建起网络实验模块。生物网络实验模块是集网上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务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资料管理为一体的实验管理系统。网络实验模块具有以下优点:①改变传统实验室繁杂的管理方法,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实验室达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对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起到重要 的作用。②网络实验室建成生物实验课件和课件库,安装仿真生物实验室,与现代远程生物实验网站、生物教学网链接,使实验教学内容得到扩充,给实验教学本身以更大的自由度。③在网络实验模块上实验指导材料,如实验录象、挂图、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对实验设备和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实现网上实验预约。使学生了解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方便。 四、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一)、“双微整合”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双微整合是微机辅助教学和微型化学实验(M。)两种先进教学手段共同使用,相辅相成,有机整合的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微型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仪器微型化、实验时间短、现象明显、环保等特点。微机辅助教学可以将教师之所想,教材之所需,充分体现出来,与教材和实践完整地结合,它具有文字编辑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图文组合处理功能,以及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等多样化功能的特点。这两种方法有机整合用于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的教学中,利用6孔井穴板,每人一组开展实验。实验所用的洋葱根尖只有2—3mm长,放在培养皿中几乎很难找到,而6孔井穴板每孔容积为5ml,只要用1ml 10%稀盐酸解离即可。井穴板的其他几孔可分别用于解离—漂洗—染色等过程,既方便实验,又节约器材、药品。接着用制好的多媒体课件,播放有丝分裂的动画描述过程,并在每一分裂期的前、中、后、末期加以“定格”动画显示分裂期与分裂间期限的时间关系。显示有丝分裂细胞变化的照片。学生结合实际事例,参照动画描述,对有丝分裂这一重点概念自然而然地深深印在脑海中,牢固地建构起了什么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每个阶段的特点等知识重点。 再如:学生在学习生态系统知识后,可让学生自已动手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球。用透明可乐瓶、玻璃瓶等装上水和少量泥沙、水草等“生产者”和小鱼、小虾、小螺蛳等“消费者”。分别放在不同的无机环境中作对照实验。教师则用微机辅助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圈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实物图。动画展示生态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微型实验从实验教学方面充实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动手的“面”;而微机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双微整合从根本上充实了现有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了学生多元智能,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时空。 (二)、重视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建模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的理论,先设计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地去实验和研究原型的性质和规律性,这种间接的实验方法称模拟实验,又称为模拟方法。 同直接实验相比,模拟实验具有如下特点:①模拟实验直接作用于模型而非实际的研究对象(原型)。②模拟实验根据的是相似性原理:模型和研究对象之间具有相似性,模型所处的实验条件与研究对象所处的实际条件也是极为相似的。③要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类推到原型上去,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生物学中的模拟实验大致分为:计算机模拟实验;模型模拟实验。 计算机模拟实验是一种虚拟实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解决问题。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噬茵体侵染细菌实验、米勒实验、人体内稳态的维持等,通过多媒体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模型模拟实验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原理替代的思想或通过小品的形式,借助某种模型实体来模拟一些生物学中的复杂现象。例如:把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捏成小虫形状作为“模型”,随机地分撒到一片草地中,以代表生存在绿地中的不同颜色的昆虫等“原型”,然后让学生们作为鸟的“模型”,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草地中找回这些小虫,最后统计那一种颜色的小虫找回的多,从而说明保护色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这一生物学原理。 模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种补充。重视模拟实验,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观点;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理论作出科学的解释。模拟实验活动是帮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建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些实验室应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模型并利用身边的细小物品进行自制教具,开足开好模拟实验。 (三)、开放实验室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因此实验室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尽可能为学生提共实验探究的条件和环境。 实验室在保质保量完成教材要求的全部实验任务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建立实验导学园地: 实验基本操作区:高中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常用药品的配制等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而有些学生仅靠实验课的时间达到实验目的是不可能的。为此,基本操作这项内容对全体学生全年开放,随到随做,实验室随时提供显微镜、现成装片、药品以及实验所需仪器。 必修实验补做区:课本上的必修实验,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需要补做或提高。可在下一周补做,学生可以完全按照上课时方法步骤做实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变方法对必修实验重设计,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自主实验设计区、小制作区:学生有了自已的设计思路,提出申请,由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审核它的可行性,然后进实验室完成自已设计的实验。这样把理论与实践真正地结合起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研究性学习和实习区:学生自己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外活动的区域。这一区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是校园、社区、动、植物园、愽物馆等场所。 整个活动过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实验员只是学生实验过程的启发者、指导者和知识总结的升华者。开放实验室可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灵活、科学的自由空间。学生到实验室开展活动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也是科学素质的培养过程。 综上所述,探索生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是搞好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管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是全面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培养21世纪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 生物教学论文:注意生物必修模块教学的方式方法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着,影响广泛而深远。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为适应时展的需要,从1996年教育部酝酿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经历了4个阶段,现在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推广阶段。现从以下4方面来谈谈我对高中生物必修模块教学方式方法的理解。 1 注意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大纲: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刚性。 课程标准: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 分析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对于中老年教师尤其重要,在过去的2年教学中是按课标的基本要求,还是按高考要求进行教学?有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本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课标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度如何?是否存在关注教学进度胜于关注学生的情况?这些都值得反思。 2 强化对新课程教学策略的认识 生物课程涵盖了生物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在这些关于生命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的内容中,有许多是较为抽象的内容。许多的事实和结论是很难利用中学实验室的条件直接观察和探究得到的。现在高中大班额(50位学生)、超大班额(超过60位学生)的班级存在,实验室和实验材料不足,制约了教师高频度地组织学生的探究实验或野外活动。讲授策略则对于描述复杂的物质有其优越性,并且在解释大量的事实、数据以及概念、传播科学知识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讲授—演示”的教学策略仍将是基本的教学策略,不要认为运用“讲授—演示”的教学策略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特点。 2.1 讲授—演示策略要点 2.1.1 充分了解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生物学课程的情况,判断他们已有的生物学素养,掌握他们所学习的其他课程的内容和水平,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基于这些内容,教师便可以更好地控制教学难度、教学要求,设计启发式的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并在相应内容的教学中利用那些与生物学相关的体验和感受,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生物学的概念或原理。 2.1.2 授课思路要清晰 教师讲授课程的思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教师授课是否清晰、流畅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时,要有尽可能严密的学科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顺序安排。授课中,不断提出问题,并利用证据和逻辑推理与学生共同探讨结论,使讲授式教学带有一定的主动学习的成分。 从问题的质量来看,开始可以是简单、低层次认知水平的问题,但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提出理解、运用、分析等高层次认知水平的问题,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如提出猜想、提出方案、讨论计划、分析数据等。教师也要安排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 以“问题探讨”引入每一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特色之一,对“问题探讨”的讨论结果就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开始的讨论时,不宜占用过长时间,在学生暂时不能得出正确结果时,正好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学习,常常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动力。使用其他版本教材时,教师需要自己设置相关问题引入课题。 2.1.3 利用多种演示手段 利用直观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能使用直观手段时教师要尽量使用。 在直接观察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挂图、投影片、幻灯、电脑动画、录像、模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直观教具的运用技能与提问的水平,能明显提高“讲授—演示”教学策略的使用效果。 教师可利用开学前对自己上学年教学中采取讲授—演示法教学的情况进行仔细反思,包括自己当时备课时对学生的了解程度、问题的设置、各种直观手段的运用情况等。特别是学生的反馈情况,学生是否喜欢上自己的生物课?学生是否因为上生物课以后更热爱自然及喜欢生物科学?动手实验的能力是否得到加强?生物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不要仅仅以生物纸笔测验的成绩为衡量标准。 2.2 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各种技能,例如观察、推论和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本质,掌握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形成运用技能、能力和坚持科学态度的习惯。 在必修内容的学习中,不可能每课都采用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发展到今天,学生应该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教师应该用多种方法努力实现课标规定的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所以在探究性学习方面,更重要的是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创造力。 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由于是高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教师可让学生仔细阅读参考案例,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特别注意安排进行各小组交流。由于学生情况不同,可能出现学生提出的是没有探究价值的假设情况,但此时教师要注意既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适当引导。引导的时机不能过早,否则学生会出现怕出错而产生依赖思想。 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教师除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外,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思考改变实验材料、改变实验控制条件等,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但要求学生注意安全。 再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教师可尽量让学生讲出与酵母菌有关的知识,如发面、酿酒、制作酒酿、制作啤酒等。然后鼓励学生就其中既熟悉又存在想不通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在讨论中学生可能出现多种情况,教师注意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若出现自己一时不能确定的问题,可通过查询资料后再回答。 还有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注意当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保证单因素变量。由于中学生物实验室对有些条件难以控制,所以要让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例如启发学生利用人教版教材第92页的装置和第79页的方法,制造简易测定二氧化碳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装置。A组不断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B组对照,光照3小时后,取下试管,用点燃的 卫生香放入试管内,观察比较两支试管内的燃烧情况。 对进一步探究可采取在课外活动小组中进行,或让想进一步探究的学生中午到实验室再做实验。教师虽然有点辛苦,对学生可能产生终身难忘的记忆,甚至对学生将来选择职业产生巨大影响。 3 正确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人们最重视的问题之一,常常直接对教学产生影响。在前几年学校实际也组织过研究性学习,但到了高三,研究性学习变成了考试的一种题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答题模式,真正开展探究活动很少。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重视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注重终结性评价,更关注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 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不要仅想到纸笔考试,更不能直接与高考挂钩,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有趣的,努力学习是可以学好的,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或者出现厌学情绪,要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生物学,也能为高校生物系提供后备生源。 4 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而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将教师角色定位于: (1)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的能力,注重关心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知识的方法。 这一项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特征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不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当作主要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关心要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要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创设出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2)教师是学习者,不是无所不能。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在教学中应是一个协调人,是信息源的提供者,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地、和谐地发展。教师不能只是一桶水的拥有者,更不能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或自来水,要成为引导学生发掘泉水的人,让学生这眼泉水喷涌而出。 (3)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者,不是孤立者。 教师要与学生合作,与其他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师生之间形成新型关系,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进行平等对话和共同探究,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即使出现自己不能解释的问题,更要鼓励学生,与学生或其他教师共同探究。 (4)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能只成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在新课程中强调“教师即研究者”,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有能力针对自己的实务情境加以批判改进、或是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 新课程实施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平台,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教师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使命。首先教师自己要更新理念,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才有可能去实践新课程,教师如果只是抓住新教材怎么上,很可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将教育部进行课程改革的要求贯彻下去。课程发展关键在教师,我们每个人要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自觉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正如特级教师郑春和说的那样: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标准是实施课程的指南,教材是弘扬标准的奏章,教学是实现理念的主旋律。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明确课标的任务,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教学论文:对于“目标”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的创新机制 教学不可缺失了清晰的目标,初中生物教学亦不能例外。从初中生物课教学现状来看,课上挺热闹的,尤其是公开课被实验、视频、图片、模型、标本填得满满的,课上看上去轻松、有趣,但是课后效果低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灌输式教学有弊端,不过,生物课不是观赏课,毫无目标地让学生随意去学显然也是无效的。我们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相关性”,实现生物知识、能力和情感有效的、定向的发展。本文就该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合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否达成是显性的,也是可以通过考试进行考量的,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目标处于单维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很多学生在校成绩很优秀,步入社会就什么都不会了。为此,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即除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外,教学目标还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隐性的教学目标。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三维教学目标相互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升都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正确方法的指导,情感和态度又是学生能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良好情绪的驱动下,学习过程才会变得轻松又有节奏,提高知识获得的效率。我们在初中生物每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之前就必须正确地理解待学内容知识、过程、情感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确保课堂教学能够有序施展。 2.准确定位 每节生物内容的教学,教学目标都应该各有不同,准确定位是教学有效的前提。那么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必须将教材、课程标准、学生的学情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的考虑。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从其在教材中所处位置来看该节内容是“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第一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有如下几个:(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2)正确使用显微镜对洋葱表皮细胞结构进行观察,通过自主观察实现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进行有效地识别;(3)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细胞的功能有所了解;(4)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结合这些教学重点内容,目标如何制定还要看看学生的具体学情,此前的生物课学习中,显微镜的使用和制作临时玻片学生已经学过,基本方法已经掌握,可以作为本节课知识学习的基础和技能发展的起点。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综合上述几块分析进行科学的设置,确保教学目标简明且可达成。 二、实施和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 1.“知识目标”问题化策略 每个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等几个层次目标。那么这些知识目标如何实施和达成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组织知识教授,将知识隐喻于具体的问题中,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发现、理解和内化。 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将每个知识目标转化为一个主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能力水平将主问题拆解为若干个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过程性问题,问题的设置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紧密联系,问题的呈现形式简洁、清晰,问题的难度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2.“能力目标”操作化策略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知识的获得都经历了一个观察、实验、总结的过程,“过程与方法”的能力目标应从学科特点出发,将目标投放在具体的操作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动手、动眼的机会,在操作中熟悉基本实验器材的使用,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当然,也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瞎操作,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一起理顺实验步骤,适当地时候可以采用示范的方式确保学生的操作正确性,设置具体的观察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物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3.“情感目标”过程化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体验式学习,不仅仅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不可以采用说教的方式,而应该在具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渗透和浸润。 (1)我们在课前备课时应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多维度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生物世界。 (2)倡导教学过程动态化,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任务和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在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3)将课堂知识学习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在观察和参与丰富多彩的“生物”活动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生物教学论文:信息技术改变生物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观察和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要提高生物教学,就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手段要直观、生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生物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改变了生物教学。 一、 信息技术丰富了生物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具有保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也给新的发现和新的信息宣传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改变了原来以单一纸质资料(如:书本)为依托的教学,而成为以光碟,网络信息为资源的教学。许多优秀的生物课件、试卷、教案,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科学的学习方法等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教师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料就更多,更精,更好。同时信息技术也为教师间交流经验,教学研究成果等提供了平台。这些丰富了生物教学资源,也优化了生物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为提高生物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通过信息技术可查找到许多与生物教学有关的知识。要讲解高中生物第一册第二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时,可在网络上找到许多细胞的课件及动、植物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细胞膜的结构图和动画,细胞器的结构图,相关练习及优秀教师的教案等。这些信息为制作好的课件,制定好的教学计划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二、信息技术丰富了生物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集电脑、网络和信息为一体,形成了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学手段,使生物教学如虎添翼。 首先,信息技术使生物教学课堂形式多样,提高课堂中生物知识传递效率。以往生物以讲演课、实验课为主,现在可以把讲演和多媒体技术结合或把多媒体技术和实验结合去上课。讲解初中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节时,可边讲解课本知识,边用多媒体呈现相关内容和图像资料,如:病原体结合杆菌、HIV立体模式图和蛔虫的图片,关于“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疾病的知识。上实验课时,可先播放优质实验课的录象,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操作要令,而导入实验课。这样课堂就丰富多样,学生在最短时间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其次,信息技术改变生物教学中知识呈现。1、信息技术使生物教学的知识呈现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图片和文字知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将课堂中的信息来源告知学生,或把教案、课件通过学校网站或“博客”等在网上,学生可以随时浏览。2、信息技术使知识呈现更直观、更完整。应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Cais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下载课件,知识呈现时,让学生能观知识形,听知识声和看知识动。讲解高中生物下册人类遗传病这节,人染色体变异遗传病——猫叫综合症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可让学生听婴儿的啼哭声、看婴儿啼哭的动作,使知识形象、生动和直观。同时,在讲解无法用常规方法观察到的生物现象时,可以制作动画课件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呈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时,可制作出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运动的flash动画。讲解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胚泡囊胚原肠胚幼体)时,学生不可能通过观察到连续的发育种子或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但可通过制作动画课件让学生在几分钟内观察到完整的发育过程。使知识呈现更直观、更完整。 二、 信息技术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尽其才,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之所想、学生之所思及学生的优、缺点,才能根据学生差异采取相应教学措施。信息技术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教师和学生不需要面对面,可通过Email、QQ聊天或“博客”等方式交流。学生可向老师提问或与老师讨论,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教师也可通过Email、QQ聊天、“博客”等方式辅导、关心和了解学生。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更容易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生物教学。它使教师教学更得心应手,学生学习更丰富多彩。 生物教学论文:生物教学中引发学生探究的方法 [ 摘要 ] : 中学生物教学根据生物知识的特点加以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生物学能力。 [ 关键词 ] : 引发、探究、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即改变过去传道“为导航”,灌输知识为“问题探究”。在探究中,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科学探究呢?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实的背景资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心理冲突,动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嫁接”一课,在课本的实践活动中却有一草本植物的嫁接(以蟹爪兰的嫁接为例)的方案,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蟹爪兰是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怎么可以嫁接呢?嫁接后是怎样成活的呢?是不是教材出错了?又如:在“生物的遗传”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皮的单、双,有无耳垂等,并试着加以解释。上课伊始,学生汇报了自己的调查结果。但谁都无法正确解释,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空前高涨。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养成动脑的习惯。 二、指导性分组实验,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获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1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启发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不能把实验变成“一讲、二看、三示范,按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冲徒式实验而应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呼吸》一课,要求学生用实验研究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 ( 1 )教师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要研究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没有这两种气体,该怎样做?然后启发学生用化学上的知识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 2 )启发学生回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性,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 3 )汇报实验方法: A 、向两瓶气体中倒入同样多的石灰水,然后摇晃,观察两瓶中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B 、向两瓶气体中各放入点燃的蜡烛一只。观察哪支蜡烛熄灭。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视野下有一较大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但在图像上有一污点,影响了观察。 ( 1 )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判断的操作步骤。 ( 2 )如果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清除污物? ( 3 )在显微镜不易找到细胞膜,要想看到细胞膜该怎样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探索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探究获取的知识,是按照人类认识的逻辑规律获得的,这种能力是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逐渐形成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才有助于他们总结规律,得出结论。例如:在做种子呼吸中吸收氧这一实验时,两个学生在汇总时结论出现了矛盾,其中一个学生的结论是在萌发的种子中蜡烛熄灭,在萌发的种子中蜡烛燃烧;另一个学生的结论是在萌发和未萌发的种子中蜡烛都燃烧,究竟哪个正确?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让学生重新进行实验验证,并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达成共识,最终获得正确结论。 伊利诺大学萨其博士认为:“探究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教会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通过探究发现真理,才能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生物教学论文:对建立有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身教的效益,也要关注学生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涉及的因素很多,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一、师生共同参与,建立有效生物课堂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要建立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节课的有效性应以学生的收获为标准。新的教学任务对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过低就会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挖掘,甚至出现错误,频繁地出现这些情况必然影响教师的威信,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因素。过去完全由教师主宰的“满堂灌”的方法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没有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思考的空间。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吃透,对课程标准要清楚,对该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要求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受一些习题的影响过度增加难度的现象。另外教授新课和复习课时对同一知识点的分析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若在复习课上再将该节知识点照原样讲一遍,必然使复习课的效率降低。生物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教学 生物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就一定要抓住高中阶段的学习时机。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学生的思维活跃但是缺乏一定严谨性,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多思考、会思考。通过课本中的科学原理和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学生们在思索中牢牢掌握到这些科学知识,激发出学生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例如,讲解《基因分离规律》这一节内容时,可按照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探究,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对课题产生浓厚兴趣,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进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我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孟德尔富有戏剧性的生平、遗传实验成功的例子等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有何共同模式?这些性状与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系吗?再由学生探究回答,并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性状分离、隐性性状、显性性状、表现型、基因型等基本概念,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生物教学中也可以尝试新颖的教学模式,新颖的教学模式能使教师愉悦工作,学生快乐学习。为实施这一目标,我大胆的革新,其中,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尤为明显,即课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例如学生座位由“插秧式”到“小组式”。许多教师对我开展的新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本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力度、创新精神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三、与时俱进的实施生物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要适应新的教学任务,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这就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要只是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求教师先有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养成满堂灌的授课习惯,教学内容全都来自课本并回归课本,在讲解的过程中很少发现新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也阻碍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面对课程改革教师要跟上改革的步伐,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在面对知识时的反应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在讲课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想法,教师不应该打断学生,不应该不论原因的就把学生批评一番,而是应该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哪怕这些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通过平时的讲课把创新意识慢慢传授给学生,并懂得采取一些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因此,在新课程广泛实施的今天,教师要树立新理念,在生物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在今后的生物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同行共同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在生物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生物教学论文: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有人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多一份反思,或许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生物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作为科学学科,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多少老教师感叹越教越不会教。我困惑、摸索,听了几位老师的言谈,观摩了几堂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偶有一些心得体验,聊且作为反思。 首先,生物教师也需要过硬的基本功。在课堂上,我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看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如果我们再对学生多一些期待,多给一些时间思考、表现,再迟一些评判或将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的表现是否更精彩,是否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 其次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物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生物教师是半个“科学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生物老师知识广阔,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 教学中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试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畅所欲言,对合理的食谱进行分析,我也加入他们行列,我说其中同学们感到很合理的一个就是正常人所需要的,但是我现在认为我现在有点胖了,我就选择第二个了。教学艺术是需要学结的。只有将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加以分析,归纳种各样的应对方法,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而我们往往还凭经验驾御课堂,有时感觉很不错,有时感觉很失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生物教学论文:浅谈高二生物分层教学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主观努力程度和基础等的不同,同一个年级的班与班之间,同一个班级的各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减小学生之间的差异?高二年级段提出 “分层教学”的设想,根据这个设想,将学生分到不同类型的班级,划分成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分别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经过两年的分层学习,知识水平基本上发展到同一个高的层次,满足上大学的需要。下面就谈谈我们生物备课组实施分层教学的探讨和实践的过程: 1认真分析教材 高二生物课是学生完成初中的生物学习,间隔两年后又重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主要侧重于生命现象的描述,缺乏横的联系。到了高二年级,知识的安排是按照横的方向来概括介绍生物的共同特征,并且进一步探讨生命问题的本质。教材内容既涉及了整个自然界,又涉及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本身,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知识的安排是从分述上升到了概述阶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另外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要求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自然现象。 2按学生和知识结构实施分层分组 对于高二的每一位学生来说,学习的起点和学习效果差异明显,目前高二年级段教学的分层主要是按照语、数、英和理化成绩分为实验班和普通班:一班 ---三班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四班---十五班为成绩一般的学生,每班按好、中、差分A层、B层、C层三个层次,生物是按照化学的分层进行教学,也基本上反映出了他们在本学科上的差异。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有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C组,同样各层次也进行适当的更换学生。分层和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论如何分层,我们认为学生在高二学习生物学的知识起点差别是不大的,可能有些同学别的学科不好分在了 C层和普通班,但生物可能好一些,或对生物的学习更有兴趣,为了鼓励他们,从一开始就强调只要认真学习,普通班班也能超过实验班,虽然在教学中有分班级和分层次的做法,但现在是站在知识的同一起跑线上,从而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几次作业后,特别是9月份的月考后,生物还是和其它学科一样,各层差异明显,深感学生出现差异不仅有基础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重视程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目前理综情况下,生物比理化分数少20--30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动力和重视程度更是大打折扣,这将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确定分层教学对策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对症下药,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分层教育教学,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3.1明确教学思想: 本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制定了明确的教学思想:对普通班和 C层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实验班和A层、B层采取“高起点、重能力、多联系、重课堂”的措施,承认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存在差异而且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有获得进步的愿望和需要,坚信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成才。 3.2强化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成败的原因,不仅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有关,而且与个人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方法有重要的关系;让学生树立只要努力就可能超过他人的成功思想。让学生明白在会考和高考的理综试卷中生物是和物理、化学等科目同等重要的,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语数外的学习与生物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如赵明明同学刚开始,对生物不重视,月考只考 55分,但经过科 任 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努力,期中考试考了 86分,等等。因此老师经常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给学生以这方面的引导,特别是对B层\、\C层和普通班的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谈话教育次数更多,而且确实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对生物的重视,钻研学习方法和探讨学习问题的学生多了,他们的成绩逐步得到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不断提高了。并且认识到要想出好成绩,平时必须在保证重点的同时,搞好各科平衡。 3.3明确分层目标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可避免事倍功半。在教学中,我们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这几年的会考和高考的考纲以及教学大纲,按照不同的层次制定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对实验班和 A层的一部分同学着眼于会考及高三高考综合能力课的考试,让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更多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对B层的少部分同学同时着眼于高考和会考;对于C层的一部分同学、B层和A层的大部分同学、则着眼于会考,对课本知 识不做太多的延伸和扩展。教学目标明确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学法指导,如对实验班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还应该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知识难度,要求选做我们设计的综合性较强的能力题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对普通班则立足于弄懂课本上的内容,多看书本和学习卷,然后慢慢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要求,充分保护他们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 3.4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3.4.1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 A层和实验班学生要求他们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备“减数分裂”一节时,要求普通班和C层会分析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异同;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等,不要求会画图说明卵细胞和精子的染色体变化,B层、A层和实验班则要求掌握这些内容的同时,还要结合数学知识把变化规律绘制成曲线,能画出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图,以适应高考的需要。安排教学时间时,要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中等程度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其他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 A组学生能回答能分析,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层同学分析回答,增加他们的成功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完成,也能做到 “培优、辅差”和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3.4.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的实施的主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 “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如:在“细胞膜的结构”一节的教学时,进行了如下的分层教学,对实验班和B、A层可以直接结合教师的课件进行自学,自我发现问题“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分别是什么?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适应的?等”,解决问题“细胞膜主动吸收钾离子的过程、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等。对中等生B层可根据教师课件中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A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启发他们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同一练习分层要求。如课本上的习题都是要求全部学生掌握,做这类题时实验班和 B、A层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而C层和普通班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练习时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不同的层次作业的数量有区别。这样,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完成 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对实验班和 A层除了课本的复习题外,适当做一些这几年的市统考和高考中的题目,对普通班班则不做要求,对一课一练进行筛选,结合不同的班级进行布置,结合每个同学的实际可以做临时的调整,作到班级内的分层,达到粗分层和细分层的目的。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可以不写在作业本上,作为课后思考,培养创新的意识,如学了 “物质代谢”一节时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减肥,如何防止贫血?糖尿病人如何饮食?等问题。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就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优生的指导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外作业中的 A组题、研究性学习等。二、让他们积极参加帮助同学的活动。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普通班和C层的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创造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同时,对同一个层次的班级内,让C组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表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3.4.3作业与评价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从半个学期的实践看,实施分组、分层教学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后进生堂堂学有所得,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优生堂堂都能吃的饱,增强了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4分层教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的探讨和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1、摸清学生的实际,把起点和目标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让他们在经常性小小的进步中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动力掌握更好的方法;2、按照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的进步,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练习习题和作业量;3、进行学法指导和思想教育,让他们既重视生物课的学习又不影响语数英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4、有计划地进行个别学生的课外辅导。5、通过期中考试成绩表明,只要抓好适合各班的分层教学研究和实践,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会逐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论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 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美术课程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与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学前教育改革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职业院校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课程设置、评价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学前教育美术课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美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没有自由发挥的想象力就无法培养形象思维。但我国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大多仍在使用以前的教材进行教学,在内容上并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绘画教程机械简单,多以临摹为主,理论内容单一,缺少想象力的发挥,难以进行个性化的绘画创作。总体来看,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不符合新形势下美育教育的需要。 2.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在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学时,会对基础知识和技巧进行理论性讲解,偏向于纯美术绘画技能的学习,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跟着画,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较少与具体的幼教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忽略了学生技能的运用。实际上,美术基础理论的传授并不是美术课程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向学生强调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在学前专业上的技能运用。3.缺少足够的实践时间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美术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缺乏实践活动,学生只能掌握书本上的美术理论知识,学到的是模仿教师传授的绘画技术、描摹对象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而最重要的形象思维得不到发展训练,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知道应该真正从幼儿的好动天性方面去教学。实践活动是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大篇幅地讲解书本知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也很少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考虑到将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特点 1.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评价体系都必须围绕着其课程改革的目标展开。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都是以绘画基础、儿童画、手工等内容作为培养手段,但不论课程如何设置,都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就是让学生掌握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和激发幼儿思维的基本方法,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陶冶生活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潜能开发、智力培育,三是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四是课程更加注重生活化、社会化,五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等等。 三、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合理安排二者的学时,适当进行调整。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很多相关专业知识,所以,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学时可以分主题模块,一个理论知识对应一次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大美术课程与其他相关技能的培养。学校可与幼儿园联系以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开展美术课程实践,比如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角布置等,让学生走进幼儿课堂,在实践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2.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及思维训练方法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美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地方特色为背景,将古人传承下来的各种资源加入到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删减,使得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可以对当地的风景、伟人事迹、民俗等进行艺术加工。 3.采用趣味化教学模式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美术课程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如果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反而会使美术课程变得呆板无趣。所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自然条件等,向学生展示不同境界的美,也可以组织学生出游写生、进行手工比赛、根据所处学期的节日进行主题绘画创设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好玩的方式,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创设情境,定好主题模拟体验,进行主题教学。只有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爱,使得美术课程的教学环境更加愉悦、放松,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多元化 “美国老师从来不担心学生画出蓝月亮,怕的是他们画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一模一样。”这是詹华如《美国教育为什么有后劲》中说的。很显然,他们的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相反,是被当做突破规范思维的训练手段,其结果是让他们挣脱了思维的枷锁。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目前许多美术教师会在课前搜集一些富有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完成作业,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绘画,或是提供给学生一个主题,学生就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进行创作。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为教师组,一组为儿童组,让儿童组的学生尽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组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可多设置一些美术选修课,或是成立与美术相关的社团,通过举行艺术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入一些生活的元素,如折纸、制作收纳盒等,这些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小技能。 5.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美术的特殊性,在进行美术评价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作品评价没有硬性统一规定,因人而异,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针对学生在外实习的实践,考评体系应该更加全面,考评内容应包括美术教案,课程设计,幼儿园区域设置,幼儿园环境创设,园方、家长、幼儿评价等。只有通过这些直观、丰富的书面材料,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承担起一名幼儿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更能体现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深化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各院校首先要认识到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更新美术理论知识系统,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肖寒 单位:广西轻工技师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为人们所重点关注。作为幼儿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手工教学对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美术手工教学启蒙离不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因此,必须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教学方面的知识,使得幼儿教育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并培养出更多优秀师资。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全面发展;美术手工教学 素质教育越来越被如今的社会所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决定了幼儿素质能力的高低。而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幼儿,为将来的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可以说,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1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目的 美术手工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即是审美能力[1]。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慢慢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有助于理解力、想象力的发挥。而在学生与美术手工教育接触的过程中,幼儿会提升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还有鉴美能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接触美的事物还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对学生的成长百益无害。美术手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和老师一起进行手工操作,学生处于幼儿的年纪,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模仿,学生会模仿教师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重复模仿着教师的动作,其动手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增强。 2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就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育的现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不足:一是学前教育中选择最多的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对于美术手工方面的教学不是特别重视。这就导致美术手工教学的师资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二是在教学中错误安排课程,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强行的给学生欣赏一些作品或者灌输一些美术知识。这种做法过于看重基础,忽略了美术本身的趣味。这样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产生消极态度;最后是因为材料的缺乏,或者师资力量的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美术手工课程得不到重视。有的甚至没有设立美术手工这一学科。而在开设了美术手工教学的课堂上,其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模仿,教的内容就是传统手工课内容,类似于折纸之类简单的手工制作。不论是课程的设立,还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合理的规划。这种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极大的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根本不能达到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育的目的。 3进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必须有自主的原则。在进行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2]。但是因为学生是幼儿,发育尚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加以引导。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调整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另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一下学生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对学生这种好奇心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非常自然的接受新鲜的美好事物的启发和熏陶。另外,好的创作环境和一个热心的鼓励,将会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职责,教授正确科学的美术手工基础知识给学生,然后呵护好学生的创作热情,这对学生日后美术手工方面的发展无疑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3.1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 美术基础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对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进行了解,然后就是对知名作品进行欣赏或者对作者的一些信息就行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偏向于这方面,让学生对于美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的知识面广泛,但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一味的学习书面知识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书本上,从而体会不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所在。除了上述的美术基础以外,美术教学部分还包括了手工创作这一方面,其主要表现为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面。为了避免单一的学习书面知识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学生多多实践,让学生自己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出来。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巩固学生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2开创新颖的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面一点说到学习书本知识是一个鼓噪无味的过程,长久下去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开拓新的教学思路,想办法把枯燥无味的书本内容调剂成有趣味,好玩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举个例子,在进行手工绘画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们画小动物,那么就可以在画画的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讲述一些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画蛇可以讲《农夫与蛇》的故事、画老虎可以讲《狐假虎威》的故事、画狼可以讲《狼来了》的故事。学生都是幼儿的年纪,心智不成熟,而讲述寓言故事是能够打动幼儿的方式,这样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懂得了真善美丑,也达到了传授美术教学的目的。这样使得美术教学有了一定的内涵,而不是仅仅是表面上的技能教学。 3.3合理借鉴民间传统艺术,“寓教于乐” 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创作方面,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3]。这一点上,可以把手工创作教学的内容融入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中。学生都在幼儿的年龄,恰是爱玩的年纪,既然是玩。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玩自己创作的东西。比如民间传统的皮影戏,老师可以先通过皮影戏这一经典的艺术作品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指导他们学习并且制作传统工艺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创作出的作品,表演不同的皮影戏。学生在享受到表演乐趣的同时,也有了创作上的收获。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工艺品来讲解对应地区的风土人情,或者一些特色文化,传说故事等。采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创作的能力和兴趣,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一举多得。 3.4开办集体性展览 美术手工是一个技术性的特长,那么必将会有一个缓慢的学习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主动的不断学习进步。用画展的形式来展示学生们的成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赞扬,退步时要及鼓励安慰。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甚至得到了别人的赞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期待下一次更好的展示。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引导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不断的了解、认识自己。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认可、并且赞扬。学生有了动力,才会不断的主动去追求新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画展开办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团队中和别的同学互相交流学习经验,这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4关于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作用 学前教育是一个启蒙的阶段,这年龄段的学生都在幼儿的年纪,还保留着人的天性。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能够让这年龄段的幼儿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快乐和美妙。学前美术手工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到周围环境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以外,还让他们有着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受任何束缚的去亲近生活和大自然,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美。并且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奥妙,激发出对美的创作热情兴趣。 5总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作为任何教育阶段的启蒙期,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锻炼了幼儿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为以后的人才输送,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应着重研究学前美术手工教育,可以说这几乎关联着社会的幼儿教育问题,对我们以后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有着不小的帮助。 作者:吴韧婕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优化高师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模式思考 摘要:作为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有着其独特的定义。它与专业美术教学不同,其教学内容更加浅显广泛、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也由对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评价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多方面评价。本文试图从以上三方面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学前教育;优化;美术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家长们对幼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是看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他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看护好孩子的同时还要传授多方面的知识。这就对作为幼儿教师的培训摇篮——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美术教学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幼儿园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它是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武器。但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正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片面、形式单一等,因此,对于高师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 一、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不同,不是对专业技能、技法的反复训练,而是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它是针对未来的幼儿教师设置的,要求学习者既要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当中。如何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生活品质,同时又能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职业素养,成为我们优化教学内容所要考虑的问题。美术课程作为人文性质的课程对技能技巧的要求偏高,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要尽量广一些,浅一些,要能为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开设一些简单的绘画基础,这里包括幼儿所接触的一些简单的绘画形式,我们尽可能广泛地进行学习,如简笔画、儿童版画、儿童国画、儿童手工艺术等。同时也应增设一些中外美术作品欣赏、民间艺术、简易动画、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完成艺术作品、欣赏经典中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形式 美术教学的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略了这一优势。他们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照本宣科,很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和社会,既缺乏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社会实践,不利于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教学,应根据其教学内容的不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教学时,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书画展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摩美术专业的学生作画,并与他们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在进行儿童手工民间艺术的教学中,可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也可组织学生到民间艺术基地去亲身体验其中的神奇与奥妙。又如,在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之便,组织学生到各幼儿园实地参观考查,使学生在对幼儿园环境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再进行针对性教学,既能减少教学的难度,又能增强学习效果,使教学活动顺利进展。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对我们的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根据课程目标,优化评价机制 学前专业的美术教学培养的是幼儿教师,是能够欣赏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教育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机制,从过分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转为多元化的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评价机制。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其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尽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尊重个性的培养。评价时要多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针对性地提出学生的不足。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优秀教育人才。 四、结语 美术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内容不能满足本专业的实际需求。如何针对专业需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学前专业的美术教师,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教学研究力度,增强教学能力,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到现代教育一线当中,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作者:钟丽娟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改善学前美术教育的措施,为目前学前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为学前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学前美术教育受到重视,幼儿天真质朴,可以无拘束地将他们的情感生活画出来,所以,学前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儿童的情绪也可以在美术作品中得以体现,这加深了对学前美术教育的研究。 一、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受重视。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呈现多形式、多态势。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而美术课程更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除了学时有所增加,课程内容也更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 二、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创造性思想的禁锢目前,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对美术教育的安排还存在以模仿为主的教学管理问题。表现为教师先画一幅美术作品,然后让幼儿照着模仿,以模仿的相似度进行考核评价。为了得到好的评价,幼儿往往摒弃自身的想象空间,配合教师安排,长此以往,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都被禁锢了。2.忽视幼儿美术观念的形成很多人认为美术只是单纯地涂涂画画,其实美术观念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片面思想导致个别学前教育机构忽视对幼儿美术观念的建立。当然,幼儿师资培训不足也会影响到幼儿美术观念的形成。3.学前教育中美术专业教师师资不足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的教授一般由幼师担任,不会设置美术相关专业的人来讲授,幼师教育虽然包含美术专业相关知识,但与真正的专业技能有差距。这样的师资队伍使幼儿美术教育效果不显著。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成人美术教育,目前美术教育还存在以大众的眼光来判断,无法对幼儿进行启蒙式思想教育与引导。 三、如何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1.转变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观念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应有正确定位,转变美术教育观念,用可持续的、科学的眼光看待学前美术教育。政府应在学前教育中多加引导,学前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学习绘画之类的技术,而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为目标,用科学的手段引导教育,建立系统性教育教学体系。2.改进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学前教育应该分析教育对象的特点,幼儿普遍存在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管教、语言沟通较难等特点,在安排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时,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死板;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利用影音资料帮助阐释教学内容;利用多种组合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幼儿完成的成果,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3.加强教师的能力及素质幼儿园应组织现有幼儿教师定期进行美术素养培训,稳固教师的专业知识,加强行业交流,建立长效合作的互评机制,完善学前教育的美术师资培养计划,设定多种培养方案,全面培养教师美术素质,为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发展培育合适的领路人。4.完善课程内容,增加有趣且符合幼儿需求的课程美术不单只有绘画,还包括各类动手制作的内容,如折纸、剪纸等。用多种材料制作美术作品,如蛋壳、花生壳、沙子、毛线、彩色玻璃、碎布条等。使用新材料进行创作,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的热爱及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5.改进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环节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评价,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判定,而是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让幼儿之间进行多种交流及沟通,以幼儿的标准去评价,多给幼儿鼓励及信任。这种做法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观。6.注重幼儿艺术情感的创作方式一些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艺术很感兴趣,将其作为理解儿童心灵和情感的一扇窗户,特别是那些情感上可能受到伤害或经历了某种精神创作的儿童。这类儿童创作的素描、油画和雕塑主题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描绘自己和他人的方法,甚至他们用艺术材料进行创作的方式等,能为教师提供有关他们情感生活的线索,这些方面也是艺术治疗师关注的方面。 作者:邹琳媛 单位: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幼儿园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教学的实践 摘要: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对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的探究正处于最关键的时期。美术教育对学前幼儿有非常大的影响,其能够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对目前学前美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 一、美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材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占非常大的比重。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材内容不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幼儿园安排给幼儿的美术课时间也比较少;幼儿园没有足够的幼儿教师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幼儿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否顺利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大都出自美术专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幼儿园后,所学的美术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无法顺利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3.美术教学的方法太过单调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教学结果。但目前许多幼儿教师喜欢用让幼儿模仿自己画画的方法,这种方法枯燥无趣,很难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美术知识正多元化发展,教师却仍然依据陈旧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导致幼儿的思维被束缚。 4.“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在开展和落实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工作时,美术课程的设置也很重要。美术教师应以培育学生的幼儿美术教学能力为基础,对美术课程进行精心而科学的设计。但不少院校和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课程和绘画训练实践方面存在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教学的实践训练远比接受理论教育重要得多。 二、针对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 1.美术教育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让幼儿理解各种绘画技巧和方法,还要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2.对学前美术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 学校在给学前教育的学生安排美术课程时,应考虑到所学课程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其教学方案要适合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绘画技巧不能要求太高,要先教给幼儿美术知识,再让幼儿用绘画等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美术的乐趣。教师要对美术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划,让幼儿学习系统化的美术知识,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3.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幼儿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做到以人为本,不仅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要挖掘幼儿的个性特点,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幼儿都能成为独特的个体。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提高幼儿兴趣,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幼儿天性好奇,会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并希望得到教师的解答,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就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应更看中幼儿的表现能力,要想提高美术课的质量,就要为幼儿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因此,美术教学时,应将幼儿看作课堂的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提高兴趣,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是以培养优秀幼儿教师为目标,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教育的实际要求,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课程组成部分。 作者:郭晶晶 段伟红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措施 摘要: 随着我国幼儿园的迅速普及,我国也逐渐对学前教师提出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此,在对美术教育的改革的过程中,要能够使学前教师熟练掌握扎实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同时,也要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各种开发幼儿思维的玩具和教学材料,从而使有效的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进行改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 前言: 尽管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各阶段的教育教学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到在对学前美术教学的改革中,却仍然存在很大问题,美术教学缺乏师资,教师缺对美术教学的创新观念,因而,使得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而在此过程中,也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无法合理的培养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使得幼儿对美术课程也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导致幼儿不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就不会配合教师教学,因而,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改革,使良好的改革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 一、关于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现状 在现代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许多美术教学的教师都自身专业不符,由于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技能,教师在教学就无法有效的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教师也无法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这样学前美术课程的教学发展始终停滞不前。美术课程是一个可以培养人审美情操的课程,如果能够能够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就会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美育,也会使幼儿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从而在日后积极主动学习美术课程,但现在美术课程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就要能够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从而在教学过程良好的培养幼儿的美术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影响美术课程发展的因素[1]。 二、关于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学课程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建立的幼儿园越来越多,这也就使得幼儿园的在某些专业课上缺乏严重的师资,从而导致幼儿不能全面的发展。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幼儿园也没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方案,在对安排课时的问题上也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甚至某些幼儿园取消对美术课程的安排,将主科的课程代替美术课程。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幼儿园,由于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经常会出现一科教师担任多科的课程中,这也使得教师的压力增加,这样教师就不能全部的身心放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方面,从而导致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和提升。 2、美术课程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 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评价体系,教师就不能够根据幼儿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这样也会导致美术教师无法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如果美术课程美术系统的评价体系,美术教学课程也就无法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从而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对美术课程的改革[2]。 3、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要想能够及时的有效对美术课程改革,教师就要能够明确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理解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但多数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对此毫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将书本的知识讲授幼儿,而没有对教学内容拓展延伸,从而使得无法培养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教学秩序混乱,毫无规范性,幼儿也无法理解教师所教学的内容[3]。 4、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古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前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而这样就会使得原本生动形象的美术教学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发现学习美术的兴趣,既然而然就会对美术课程失去兴趣,而与此同时,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美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压制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使得教师无法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 三、针对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策略 1、建立完整的美术教学大纲 在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改革前,要能建立完整的美术教学大纲,这样才能使教师能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并教学过程中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只有幼儿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幼儿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引领,而教师既要能够及时的改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也要能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美术课程的改革起到真正的教学作用。例如:美食教师可以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教学,《美术基础》为一部分;《儿童画》为一部分;《手工与应用》为一部分;将这三大板块合理的划分,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也可以让幼儿参与实践活动中,从而使幼儿能够发展学习美术的兴趣[3]。 2、适当的调整课程 在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课时安排时,要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能够介绍美术课程,如果没有合理的安排课时,就会使得幼儿的学习压力增加,因而,要能对美术课程适当的删减,如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课程,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教授,而将时间放在主要内容上,这样就好促进幼儿的美术学习效率。如每周两节或三节美术课程,但不要连续安排美术课时,在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后,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幼儿也能够在课后主动对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预习。 3、改善幼儿园的教学环境 在对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布置学习的环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就可以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布置的良好学习环境,也可以使幼儿在学习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对美术课程的情感,从而能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加深自身对美术教学的理解和含义,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而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带动每一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要能够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也就可以做好美术课程的改革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播相关教学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在采用生动的语言对其进行讲解,使幼儿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教学内容,这样幼儿就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就要对其加大力度宣传,使教师能够改变传统教学观,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教师能够行动中落实美术课程改革,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对美术课程的改革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使教师能够全心全意的教育每个幼儿,美术教师也要适当对美术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幼儿对美术教学的兴趣,从而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对美术教学内容探索研究,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在减轻教学压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美术课程的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学前教育的美术改革。 作者:吉轶 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美术课程 1.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进行设置 技工院校所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为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因此,在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引导,需要教师明确地规定好所有练习的内容,并按步骤演示给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把成品范画展示给学生,然后通过理论授课的方式讲授相关知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绘画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绘画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学生对理论、技能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让其挑选简单的图例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遇到问题后教师再通过修改和示范的形式解决。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彩色铅笔技法时,可以先展示给学生一副彩色铅笔作品成品,接着讲授彩色铅笔的特性、配色原理、涂色技巧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再通过图片及播放视频的方式分步骤讲解这幅作品的完成过程,以及在绘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临摹这幅作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纠正错误。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到了展示范例、理论讲解、播放视频、学生练习、教师演示等多个步骤,教学的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学生更易接受。 2.结合学生的美术基础进行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时没有美术方面的考核,对美术相关专业的技能没有要求。因此,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美术基础的,美术课程开设时需要教师从初级的美术教学开始。教学内容要包含素描、色彩、各种美术工具的运用、各种画画种类的介绍等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多。 3.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设置 对于主攻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通常情况下,美术课程的学习一般从几何石膏、素描静物等课程开始,逐步展开美术专业的学习。但是学生在学习初期很枯燥、单调,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较难理解,因此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很难有愉快的体验。如果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开设的初期也按照上述方案进行教学,学生很难体会到学习美术的成就感,在多次的挫折下很多学生往往就选择了放弃。因此,在美术课程开设的初期可以选择《秘密花园》涂色练习这样简单易学的课程作为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色彩搭配、调色等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较高,也很容易产生成就感,教学效果良好。 二、结合托幼机构的实际工作设置教学内容 检验美术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毕业学生能否满足托幼机构的教学要求、能否适应幼儿园工作的需求。在托幼机构实际工作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美术及美术课程的作用。 1.幼儿园美术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托幼机构工作后,首先要能够完成托幼机构的美术教学任务。通过开设美术课程,让幼儿学习色彩、素描、国画等内容,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要通过油画棒、泥塑、等多种工具的使用,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感知能力。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综合艺术素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多种绘画工具及技法,这样在毕业后才能胜任专业对应的各项工作。 2.幼儿园环境创设 环境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更像是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班级环境创设上又有主题环境的墙面创设与游戏区域环境创设。通过环境的创设,可以把班级的墙面设计作为课程教学的延续。如在墙面上绘制各种卡通人物,让幼儿自己将这些卡通人物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从而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同时,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也可以废物利用,让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环境布置,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及动手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让学生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进而让学生熟练掌握环境创设的技巧,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去。 3.幼儿园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也是幼儿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它的特点是有核心、有主体、有连续性和发展性。在主题活动中需要教师运用到较多的美术技能去制造道具,绘制各种动植物,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具体操作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学会方法,能够独立开展活动才是根本。 三、结合美术课程特点设置教学环节 1.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还没有形成具有权威性的教材范例,不同的学校在美术教学中选用的教材版本也不相同,教师们在美术教学中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挑选一本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教材的内容不宜过深,过深的教材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工作中所教授的对象年龄较小,浅显易懂的内容更为合适。再次,幼教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涉及蜡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多种画具的美术技能。因此,教材所涉及的面要广泛一些。 2.结合实际准备作业范例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美术教材往往以理论讲解为主,教材中穿插范画。教材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一是范例太少,无法满足学生临摹练习的需求;二是范例往往只有成品,没有作画的步骤,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材之外再准备一套适用的图册,图册的内容可以包含范例及作画步骤、使用的具体工具及方法等内容,内容越详细越好。这样可以有效、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3.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际的技能操作,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动手能力差,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相反,教师如果只强调实际操作,不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水平提高较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理论加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最为合适。 4.课程设置以课题形式进行 采用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后,美术课程设置可以尝试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大多数的技工院校一周开设2节美术课,一个课题可以安排四周,即8节课。第一周引入新课为主,以介绍绘画工具、基础知识讲解为主;第二周可以讲解示范简单的范例并让学生加以练习;第三周可以在前两周的基础上深入讲解知识点,加大授课的难度;第四周再进行复杂范例的示范及练习。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期有20个教学周,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4~5个课题。在第一学年可以开始色彩基础、素描基础、油画棒技法、水彩笔技法、彩色铅笔画技法、简笔画、线描画、国画等简单课题。第二学年可以开设较为复杂的课题,如水粉技法、水彩技法等,也可以从第一学年所授课程中挑选需要深入的课程进行课程延伸。第三学年可以开设卡通画、插画、黑板报、海报、美术字等难度大且与未来工作结合较为密切的课题。第四学年,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美术绘画的多种技法并能熟练运用的情况下,可以开设幼儿园环境布置、主题活动设计等课题。 作者:胡兆娟 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学素养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美术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中,还依然存在单纯技能训练较多,忽视了从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角度出发的教学误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不是一般美术训练的照搬,而是依据教育原则和儿童心理对美术资源进行咀嚼、消化的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和美术教学能力,能够为学前儿童设计实施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那么美术教学课程构建的方法与手段都要围绕此目的进行。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设计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做到“一专多能”,这里的“一专”就是“要专”,即要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艺术领域有专长;“多能”是指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中尽可能具有多方的能力与办法。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独立的观察习惯 基础造型训练是美术学习的必经之路。但是高职学前教育的美术课每周只有两课时,无法进行一个长期的作业训练,且学生都没有美术基础,容易对单一的美术训练感到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了解学习素描的目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就将重点放在培养观察能力、构图能力、造型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短、频、快,每周安排新内容,提供不同类型的观察对象,训练学生观察事物,迅速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光影素描、结构素描、创意素描、速写写生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作业,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色彩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色彩静物写生,打破常规从装饰色彩学起,并且把重点放在了色彩肌理,让学生尝试用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油画棒、油墨、粉笔等各种色彩原料进行搭配,并与油、盐、水、牛奶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混合,看看会出现什么效果,画在不同的材质(素描纸、吹塑纸、玻璃、塑料等)上又会出现什么效果,利用不同的技法如滴、淌、流、刮、擦、揉、印、拓等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就是在这种不同尝试、不断创新中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并且能够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游戏性教学 儿童的天性喜欢游戏,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游戏,能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我的美术课上,我经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很多的游戏环节,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掌握一些组织游戏教学的方法。在三年级的教玩具制作的课程设计上,我放弃了传统的老师示范学生照搬模式,因为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手工基础,制作技巧对她们不是难事,关键就在于如何能有创意的自己设计运用制作教玩具。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搜集材料到设计制作都由组员们合作完成,然后根据本组的教玩具设计游戏式教学并进行演示,有其他组来找出有点及不足,并进行评分,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是主动学,有了竞争,学生的积极性高,主动到图书馆、网上找资料,制作的作品和游戏很有新意。 四、体验式教学 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良师,还要是家长的益友,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些角色?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中,我请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家长和孩子,让她们从角色角度对儿童作品进行描述、评价,由此产生矛盾、争论,在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不同的身份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体会家长的心情,可以更科学地引导孩子、更理性地指导家长,对于幼教工作会有更深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控制现场能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对于出去实习过的同学,能将她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同学老师展开讨论,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的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及方法。 五、鼓励教学法 我运用鼓励教学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语言,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的资质不同,能力有高低,我会去找他的优点,创意不行的肯定技巧,技巧不精的肯定创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也知道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做到言之于物,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得到鼓励。第二个方面是手段,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这也是让学生得到鼓励与肯定。我经常为学生举办作品展览,也许水平并不专业,作品稍显稚嫩,但只要努力去做了,我都会尽力为她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都还是非常珍视这种机会,会花更多的精力去完善自己的作品。我还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以视频、图片的形式系统地保持下来,留作资料,给以后的学生参考,这些方式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进而更加努力的学习。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同时还提高了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增加了对幼教工作的认知与信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我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也要进行更新换代,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什么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爱上学习、自主学习。 作者:丁晓景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论文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研究 1.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会对美术教学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的认知。对此,笔者建议,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改革。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个体差异性,对学生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将对学生的整体教学与个体教学进行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解决个体学生的个别难题。其次,教师应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学习美术以及积极地探索美术知识等,避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单向教学方式。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对美术重难点知识进行定位,这样对于拉近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如,可以将一些影像资料、图片等作为学生绘画的精品模板,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参照物尝试去画,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精品模板的观点表述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率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应加强教学大纲的优化,合理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并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美术课程教学规律,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内容探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相比之下,实践教学内容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更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而美术本身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作者建议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应多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外,要适当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应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充分引入网络资源库中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为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提供支持,拓宽学生对美术的认知面。 3.对教学体系的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应确定改革的方向,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情况等合理改革教学目标,打破以往大纲式的教学目标设置,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对教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等,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等为目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美术、探索美术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果。再次,应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打破以往问卷考试的评价形式,要从学生的实践实习中进行评价。如,针对学生在幼儿园进行的试讲,对学生开展实践性评价,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另外,要通过丰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对学生展开评价。如,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工作高质量完成。 二、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幼儿教师的培养,更为关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主要是对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应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笔者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研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当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等几个方面的改革策略,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学前教育人才。 作者:崔贺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职电脑美术学前教育论文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解、辅导,学生临摹绘制为主,一幅四开大小、难度适中的简笔彩色画大约需要6个学时才能完成,有的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才能完成作业。这种教学形式费工又费时,会使学生的思想停滞,感觉迟钝,并且极大地浪费原本就很少的课时。现在一般中高档的幼儿园大都已实现电脑设备教学,环境美化也都是用电脑设计、绘制好后喷绘输出,或者采用幼儿园专用环保装饰墙贴,即便一个小小的指示牌都是用电脑雕刻的,既高档、防水,又方便清洁。手工绘制或制作的墙饰时间长了会变色、粘灰、脱落。以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观点和“形准”的评画标准,在快节奏的当下是有待商榷的。教学当随时代,现代幼儿园美术教学多采用电、光、声、影等多媒体综合形式或者在游戏活动中认色知形,很少用粉笔或者颜料手工绘制教学。笔者认为,学前的美术教学若主要以手工绘画和制作为主,是不太可能在极少的课时条件下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也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要拿出三分之一的课时用来开设电脑美术教学外,还要把音乐、舞蹈与电脑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美术游戏活动课程。 二、伊顿12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及电脑绘制 笔者以学前大专班上的第一堂色彩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步骤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电脑美术教学改革的方法。该教学内容如果按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讲解然后手工绘制、填色需要4个课时,而借助电脑教学只需要2个课时就可以完成,可谓事半功倍。学生既学习了色彩知识,又掌握了电脑绘图技能。学习色彩要从认识色相环开始,了解色彩形成的过程,即色彩是怎样从三原色开始,经过不同的组合出现间色、复色,又是怎样排列后形成色相环的,以及色相环对学习色彩具有哪些作用。认清这些问题,学生将会对色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伊顿12色色相环原理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是一位瑞士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色彩大师,他设计的12色相环非常鲜明、直观地展示了色彩规律,把本来十分复杂的色彩理论简化得十分通俗,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它的构成原理是由红、黄、蓝三原色开始,两个原色相加出现三个间色,再由一个间色加一个原色出现三个复色,最后形成12色色相环。 2.电脑绘制步骤 第一,打开corelDRAWX4软件(简称CDR),在左边工具箱中选择基本形,在出现的基本形面板中选择梯形,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动画一个正梯形,通过垂直镜像得倒梯形。第二,用挑选工具双击倒梯形,使之成为旋转状,按下键盘上的快捷键ctrl,垂直向下移动旋转轴心。第三,从菜单栏“排列”下的“变换”中选择旋转,在出现的旋转面板的角度框中输入30,点击“应用到再制”11次,得到图6的组合圆形。注意,倒梯形的旋转间距是靠移动旋转轴心的上下调节的,要想将12个倒梯形刚好组成一个圆,需要反复尝试。第四,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先填上红黄蓝三原色,先用挑选工具击活最上面的倒梯形,在调色板中点击黄色即可,图7为填充后的效果。第五,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红的中间填上间色橙色,在红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紫色,在黄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绿色,是填充后的效果。第六,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橙的中间填上复色黄橙色,在红与橙中间填上复色红橙色,在红与紫中间填上复色红紫色,在蓝与紫中间填上复色蓝紫色,在蓝与绿中间填上复色蓝绿色,在黄与绿中间填上复色黄绿色。第七,CDR软件的调色技巧:在填复色黄橙色时,先填上黄色,按住键盘上的Ctrl键用挑选工具点击调色板中的橙色,即可在黄色中加入橙色,加入的多少与点击的次数有关,以此法依次为其他5种复色点击调色。第八,6个复色填好后,整体观察每个级别的过渡是否自然。如发现有的色过深或者过浅就要进行调整,调整好后用挑选工具框选所有图形,用鼠标右键点击调色板上的“去掉轮廓”按钮完成最后的制作。 作者:郑雨田 单位:荆州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美术手工教学学前教育论文 1.学前教育进行美术手工教学的方法 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微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好奇心,乐于接受美的事物的熏陶和启发。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在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于这种好奇心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学到科学的系统的美术知识。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学生将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2.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 美术手工教学想要保证高效的教学质量,达到锻炼儿童能力的目的,就要依靠正确的教学举措。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做好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工作。 第一,构造情景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只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任务,还要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对课本上的知识以儿童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授。这样不仅只是传授了课本的知识,更吸引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画动物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讲一些动物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等。寓言故事是一种很能打动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生动的了解善恶美丑,懂得真善美的真谛。使得美术教学不仅停留在技法表面,而是有了比较内涵的东西。 第二,结合地域文化,借鉴当地民间艺术,把传统民间艺术手法应用到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实践中。例如,甘肃的布老虎、山西的皮影、粤西的木偶戏等,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普通的手工材料,学习传统工艺的制作、表演过程,选取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故事背景加以创作,还可以让学生突破传统段子,自己制作简单的人物和场景,比如可以在皮影戏学习的时候,鼓励学生创作一出表现当今儿童在课堂上的可爱表现的皮影戏,让学生在即兴表演之余,收获创造的乐趣。带领学生进行木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对木偶的制作过程的讲解,也可以讲解一下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流传的神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世界变迁的历史。 第三,练习布置画展,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举办画展既能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热情,锻炼学生进行美术手工的动手能力,也能很好地考验学生在进行团体活动中的应变能力。在布置画展的过程里,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就是学生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考验。所以,现在就要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进行实践锻炼,使得学生通过画展,不仅锻炼了美术手工制作能力,还在团体活动中学到许多与同学合作的经验,与他人交流沟通的经验。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但锻炼了儿童的美术手工动手能力,还使得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得以加强。美术手工教学的实践研究,关乎全社会的幼儿教育,对于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有很大帮助,从而为我国当代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余海艳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心幼儿园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美术课堂学前教育论文 一、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学前儿童对美的探求。首先,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讲解、板书、多媒体等的方式来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美术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了孩子们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美术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与美术这一要求非常个性化的艺术背道相驰,难以培养出具有活力、创造力的学生。其次,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点评学生们的作业效果来判断其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而点评作业依据的又是专业的美术技能知识,“像与不像”便成为了评价学生作品的重要标准,只有那些画得像真实事物、画得像教师所画的作品才是优秀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美术教学完全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再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美术材料内容仅仅局限于美术知识的范围,只看重学生能否掌握专业技能,而对其他知识的涉及则较少,其内容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使得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疏离感。传统的美术教材过于重视美术知识的严密性,使得儿童发挥空间较小,无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实施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儿童了解美、感知美、创造美。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可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逐渐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中的美好事物的审美能力以及对艺术的热爱,使得他们在追寻美的活动中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美的感染,陶冶情操,从而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 1.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美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儿童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和挖掘出儿童的个性潜能,发现、保护、发展并强化他们的艺术个性。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写生、记忆、欣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要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也能够锻炼儿童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意志、求知欲、自信、独立、自我意识等。传统学科教学主要注重儿童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美术课堂教学,主要依据的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来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可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培养其求知欲和对艺术的兴趣;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幅作品来培养其坚定的意志、耐心。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逐渐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来让儿童树立起良好的自信。 3.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展现自我的能力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儿童一些美术技能,来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发掘美,并将其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可将自己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内容与儿童的认知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各种鼓励方式,让学生们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作品过程中,学会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现自我。 三、建构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策略 美术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一是形式层面,即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和知识;二是内容层面,即通过学生们的自我创作来让他们准确地表现出自我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恰恰就是依据美术新课程的标准巧妙地连接了两者,唤醒了儿童的审美意识,来让儿童主动建构自我的创造能力。 1.建构以训练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的有效模式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与实现儿童创造力和创作能力的提升。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们自我唤起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们从不自觉创作转变为自觉创作、热爱创造的过程。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大小画交替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画较大物体时用小张纸来画,而画较小物体时用大张纸来画,以帮助儿童提高其构图能力。比如,在静物的描绘课程中,教师可以将纸裁剪为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的大小,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构图方法来画同一事物,即先将画纸尺寸逐渐缩减,之后再将画纸尺寸逐渐放大,注意画面主题要一致,以培养儿童对画面的驾驭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其次,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采取让学生画想象画与现实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以现实画为基础向他们讲授绘画的基本技能,然后积极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地创造作品,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儿童打牢基础技能,又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体验美、认识美,还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表现能力等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调控教材,并运用各学科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想象训练,给学生搭建一个丰富的想象平台。再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绘画故事的教学模式,可选取一些诗歌、故事的情节或学生自己编写故事,然后让他们描绘连续的图画,以提升儿童思维的连贯有序,丰富儿童的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但采用绘画故事的教学模式相对来说要比描绘单幅绘画有难度的多,然而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诗歌、故事等内容兴趣较大,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而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 2.建构以激发儿童兴趣为主的有效模式 兴趣是开启美术教育的大门,因此,美术课堂教学应实施以激发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学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安排和设置一些感兴趣的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创设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以游戏为题材进行绘画,以加强儿童的集体感和情感交流能力。比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画自己”的绘画课程,绘画完成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儿童的绘画水平和欣赏水平。比如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故事片、美术片,其屏幕上美好的形象、绚丽的色彩可潜移默化地促进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感的形成,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再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实际条件将教学课堂搬出教室。比如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美术展览,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感悟,引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自然带给我们的美,让他们对不同季节的树木、人物等进行描绘,使他们能熟悉美术的造型和色彩旋律。 3.建构以培养儿童造型感和色彩感为主的有效模式 美术教育对儿童造型和色彩的训练主要以形象感觉为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了直观图模式对儿童的造型感和色彩感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组静物,先让学生对这组静物进行观察,然后迅速打乱静物的摆放位置,之后让他们对这些静物进行重新摆放,这样便可以培养儿童对事物的造型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填色训练的模式,用以测试和训练儿童在色彩表现上的个性、情感,以强化儿童对色彩的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色彩表现力水平以及对色彩的敏感度。比如,教师让学生对一幅冬日的图画进行填色,有的学生会用偏冷的色彩,而有的学生则会选用较暖的色彩,之后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评,以便让学生自己能够感知不同色彩下的冬日主题,并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些色彩知识。 四、结语 美术教师对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不仅能够提升儿童的审美水平和美术素养,也为美术新课标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探索。美术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去验证这一模式。为此,美术教师要积极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以新课标为基础,来建构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前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开拓儿童的美术思维,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 作者:曹静 单位:河南省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 摘要:伴着“二胎”政策的热潮,学前教育专业在各大高校纷纷上马或升级,尤其是强调特色、重视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以及牢牢瞄准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决策的各大民办院校。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就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凸显的问题而言,笔者拟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希冀对教学实践与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应用型;技能人才;学前教育;美术;改革创新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民办院校也纷纷开设此专业。然而,由于各院校的历史背景、战略导向、学科优势和资源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在形成各自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单就美术类课程而言,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因循公立院校做法、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亟待解决。 1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及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有别于专业性理论研究人员,其更加侧重于按照特定领域的理论成果和技术规范从事非学术研究方面的工作,主要的职能在于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或构想应用于实践。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发轫之处,比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须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而非学术研究;相较于职业教育,其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幼儿园,其工作又有一定的启蒙性和研究性,因而这又不同于职业教育。 2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异军突起 从国家层面而言,近年来,国家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关注、重视和引导无疑会牵动诸多社会因素。很多大中专院校都接收到了这个信号,纷纷升级已有专业或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同时,为了应对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加剧等问题,国家逐渐放开“二胎”。这自然也刺激了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异军突起。此外,作为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第一代,“80后”的生长环境、受教育经历也使得“80后”对于学龄前的教育尤为重视,这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强、注重操作、强调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特征与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有着天然的机缘,这是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遍地开花的另一诱因。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但很多院校在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和修订其专业培养方案时却出现了很多差异。一部分院校因本身便设置有人文或教育类相关专业,于是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上要么平均用力,要么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突出某一方向的课程。还有一些院校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中,学科带头人或受教师自身专业优势的影响,课程设置被“绑架”,导致整个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对此,相关院校应以国家教育部门提供的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和模式做适当调整,并请领域内的专家和一线幼儿园美术教师提出意见,最大限度地使本专业课程的设置科学化、合理化。 3.2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陈陈相因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许多民办院校尤为重视的办学方向,实践也能证明,这些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特色的同时,确实也为中国青年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也着实培养了一批公立院校忽略或不愿介入的专业人才。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有其特殊性,部分院校一方面强调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却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授实践和摸索中依旧借鉴公立院校偏重理论和研究的模式,陈陈相因。既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那就更应该因地制宜,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生源与教学环境大胆创新,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特色和差异性,切不可盲目照搬外部经验。 3.3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 学前阶段的幼儿因其智力、心理、活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获取的信息也较为单一。如此一来,极具传播时效性的网络、电视等信息渠道便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认知。于是,儿童世界中,时下最流行的要素也就进入幼儿的脑海,其中有关美术、音乐方面的信息最为丰富。可是,多数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短、缺乏建立长期合作的高品质幼儿园、资金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上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幼儿园和幼儿本身的实践与认知。笔者以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中一定要多做调查、加强教研,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同步于幼儿园的需求。 3.4课时不足、缺乏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会涉及基本造型技能、色彩知识、儿童绘画、纸工制作、泥工制作、布艺、综合材料画等方面的内容。很显然,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都与实践相关。众所周知,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大脑与肌肉在熟悉和适应一定的技能时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偏重技能与实践方面的学习其所需时间一般也相对稍长。无独有偶,多数院校基于师资短缺或降低教学成本等因素考虑,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课时的情况。原本科学合理的学时计划出现缩水,学生的实践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课时和实践环节是保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生命线,相关院校应分清主次,划定红线,切实保证美术类课程的基本课时与实践。 4结语 美术类课程对于学龄前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中除了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理念外,也一定要遵循美术课程的教育规律,不断自查和反思自身在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如此才能真正办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王航科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新法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于高职学前教育来讲,美术教学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同时也是培养高职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最有效的方法,对提升高职学生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专业美术教学体系和方法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不利于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要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法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整理,这样才能够强化高职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新法 在整个高职学前教育中,美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开展这项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多具有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美术教育人才。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教育改革逐渐深化,对高职学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问题,不能够满足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所以,教师要找出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美术教育人才。 1美术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美术是高职学前教育的重点科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美术教学存在一定的不同,是按照教育原则和儿童心理来进行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美术技巧和美术教学能力,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为学前儿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课程。我国的美术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了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也作出了改进和提升,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一专”指的是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领域上具有特长;“多能”指的是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中能够运用更多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潜力。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新法的分析 2.1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 在高职学前专业美术学习中,基础造型训练是基础。但是高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每周大约只有两节,要想实现长期训练就显得极为困难,况且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较弱,一味地进行训练会使其很快丧失学习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素描的意义和作用,之后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构图能力以及造型塑造能力方面;将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每周的课时都安排具有特色的内容,提供不同形式的观察对象,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其能够快速掌握事物不同的特征,并且利用光影素描、结构素描、速写写生等形式来完成作业任务,为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2.2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是现阶段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在色彩的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色彩静物写生形式加以改进,打破传统的束缚,让学生从装饰色彩开始学起,将重点放在色彩肌理方面,让学生尝试利用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油墨等来做好色彩的合理搭配,将其与生活中常见的例如油、盐等材料进行融合,观察其效果;在颜料搭配完成之后可以在不同的材质上进行作画,看看产生的效果如何。利用不同的技法也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学生就是要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才能够提高思维创造能力,而且将思维创造能力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充分的应用,就能够正确地引导和指导幼儿。 2.3游戏的形式教学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要增强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开展游戏的能力,利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在实际的美术课程上,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置游戏环节,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其通过耳濡目染就能够掌握更多的游戏教学方法。在玩具制作课程中,不能照搬原有的形式,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手工基础能力,所以重点就是教学生怎样根据自己的创意来制作玩具。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从材料的整理、查找到设计制作全部由小组合作完成,之后将成果进行展示,由教师和其他组别成员来找出不足和优点,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评价。这种游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 2.4体验的形式教学 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导师,也是家长的益友,怎样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角色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体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邀请学生来扮演教师、幼儿和家长的角色,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作品作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矛盾和争辩,但是学生就会发现视角不同,看问题的层面也就发生了变化,使得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身份,体验到不同的感受,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和理性地面对幼儿的家长,对幼儿教学工作有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与此同时,这也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现场掌控能力的提升,准确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尤其是一些有实习经验的学生,他们对这种感觉会更加深刻,可以让他们谈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之后再展开讨论,就能够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这种体验形式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 2.5鼓励形式的教学 运用鼓励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首先是语言,众所周知,优秀的学生不是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找出来,将其扩大就是学生的优点和优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资质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就要善于找出学生的优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长处,给他们指出明确的方向。其次是手段,无论是什么水平的学生,都渴望得到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得到肯定和赞赏。因此,教师就要为学生尽量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如举办作品展。虽然说有的学生的作品还不够专业,但是只要学生有努力就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作为学生来讲,他们对于机会也是非常珍惜的,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也可以将优秀的作品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以后作参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富有成就感,对美术的学习更有积极性。 3结语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喜爱程度和兴趣,也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增强他们日后参加学前教育工作的信心。 作者:郑华丽 单位: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 摘要: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以培养儿童的美术能力。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情况看,美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较为有限,学生在课程内的学习难以达到未来工作岗位对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基于此,该文对当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学习途径 儿童美术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并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活动提高儿童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 一、《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个人了解与学习美术知识之后,所形成的与之相关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以及参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包括与之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人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是因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为一种涂鸦式的抽象画形式,具有模糊性与不具体性等特点,这些与抽象绘画艺术的构成形式非常相似。对儿童的这种抽象绘画进行赏析,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因为这时画得像不像已经不能作为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了。抽象绘画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它所描绘的对象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观者需要从点、线、面的构成与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赏析绘画作品。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立足大的美术观、把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此外,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2.基本的造型能力在美术范畴中,造型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概括、完整地把握物体造型的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对创作对象形状的观察、理解以及对物体外在和内在的形体结构的把握。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能力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造型能力可以说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造型能力都不具备,抛开绘画课程不说,就连欣赏课程或者手工课程都难以展开。如,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很多时候需要对作品中的造型进行赏析。又如,在开展折纸活动时,对于折纸图解的空间性解读和对折叠处在整个纸张中的大概比例的把握也对教师的美术造型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有些环节甚至需要教师绘制完成,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3.灵活运用色彩的能力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更容易被鲜艳的色彩吸引。在美术教学中,缤纷的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对色彩的好奇心,积极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较好地感知色彩在各种对比、调和中产生的变化,并能根据需要正确地掌握和配置色彩关系,灵活运用色彩和搭配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阶段人们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人的情感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人的心理状态。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心理系教授格罗姆在研究儿童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的实验中,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喜欢用色彩表示不同的心境状态。所以,幼儿园教师在正确把握色彩的情感知识后,能够通过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情绪和心境。4.扎实的手工制作能力手工制作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包括纸艺、布艺、泥塑等内容。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到要“解放孩子的双手”。手工活动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概念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手工活动都是以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为基础,简化制作工具后发展而来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制作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制作。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学习模块与学时上有所差别,但总体的学习内容都是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在美术素养方面的要求为基础,由美术鉴赏、图案、绘画、手工几个方面整合而成。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美术课程设置情况如下:本课程的名称确定为“美术应用与实践”,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基础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美术欣赏和手工制作等。第二学年完成“应用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有简笔画、泥工、装饰画以及各种绘画形式的学习。第三学年完成“职业能力模块”共计32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学法、教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美术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这以前,美术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不受重视,即便开设了美术课程,也是倾向于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十分片面的,而且课时量较少。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况看,除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其他学生的美术素养较为缺乏。而美术高考生也只是经过了几年美术造型基础的学习,这样的美术教育是有偏差的。总体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存在不足。基于这个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包含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此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较多,按照教学计划,每周只有两个学时的美术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呈现出学生美术基础差、课程学习内容多、课时量少等问题。美术课程学时是在整个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后安排的,要想通过增加美术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拓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拓展的措施 1.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 一般来说,兴趣小组是将课程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且对本课程有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组织起来,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学习活动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学生人数有限,但是带来的积极效应是能够放大的。因为小组成员参加学习活动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小组成员通过兴趣小组能够获得成长,进而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能被带动起来。同时,教师可以将这种正面的影响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请兴趣小组的成员担任组长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兴趣小组时,小组学习内容可以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并超前于班级的学习进度,这样兴趣小组成员在辅导其他学生时就能更加准确、有效。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不仅能够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小组成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展美术兴趣小组学习活动前,应该配备负责教师。小组的负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前做好计划,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特点,主要安排绘画、手工、欣赏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小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学习时间和地点上要有具体的规定,兴趣小组管理应规范化,保证学生准时参加活动,这样小组的学习活动才能持续开展。 2.举办画展 利用校园资源举办画展,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如走廊、空教室、教学楼大厅等,这样有利于画展的持续举办。画展看似只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示美术才能的机会,实际上它对于渲染校园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都是有帮助的。举办画展前,应在校内广泛征集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拟定一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限制作品的表现形式,绘画、摄影、手工均可,为学生的创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虽然最后展出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在征集过程中,为画展做准备的学生人数肯定是多于这个数量的,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学生群体对于美术的关注与兴趣。同时,为了不打击落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展示所有投稿学生的作品。 3.互联网课程学习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影响人们的交往、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互联网有着资源丰富多样、时空跨越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优势,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时安排的有限性和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师只能讲授基础知识,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课后,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并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继续学习。教师提供的互联网教学视频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巩固课堂练习或延伸课堂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借用微信平台向学生分享美术相关的有趣的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完成的美术作业发到朋友圈,通过朋友圈与教师、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交流学习情况。互联网不仅能够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改进师生交流的方式。 4.充分利用美术馆等社会公共资源丰富学生的美术欣赏活动 美术馆具备独特的教育资源,即艺术收藏品。美术馆开展的教育活动多样,除了陈列艺术品的形式,还有名家讲座、艺术家公开制作、开放工作室、公演会等,这是很多高校都无法具备的。美术馆有着相对先进的设备,部分美术馆还配有讲解员,并且场地较大,相较于美术课堂,可以展开大规模的美术活动。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利用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将美术馆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大多数学生的观展经验较少,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展活动。参观画展看似简单,不过是进入美术馆后走到每件艺术品跟前看一看,但学生如果以这种无目的的方式参观展览,最后有可能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该分三步对学生的观展活动进行引导:第一步,在学生参观以前,教师应该为美术馆的艺术展做一个导览,向学生介绍展览的基本情况和参展画家的简介。第二步,为学生分析、讲解艺术展的典型作品。第三步,针对此次艺术展览作品进行再创作。观展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展后的感受,再请学生根据此次艺术展中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5.手工体验馆 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鉴于课程课时量较少,而且学校资源有限,如陶艺类的课程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上展开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到陶艺店或其他手工体验馆学习、体验。虽然这种学习形式需要消费,但新鲜的内容仍然能吸引学生。任何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方法、步骤的确定,从动手制作到不断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个提升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个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融是其他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此外,绘画与手工看似相去甚远,其实内容是相通的,主要通过色彩、造型进行创作。所以,制作手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美术综合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将绘画、欣赏和手工等内容压缩成一门课程,而且在学时安排上仅为每周两个课时,要想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途径就显得非常迫切。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学习途径,可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基金项目:2016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园文化项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研究。 作者:赵一婷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现在很多高等院校入学的第一学期就会开设“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且由于生源不同、个体情况有差异,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由于赤峰学院的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汉族学生外,蒙古族学生也占据了相当一定的比例,所以经过该院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与改革,总结出一些适合该院校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案例;因材施教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等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也随之不断改革和提高以满足需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校学生入学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习计算机及其他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技能和学生以后步入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都要本着严谨的态度来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里面的课程性质属于通识教育必修课,是他们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近几年来该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上都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MicrosoftOffice版本从2000、2003到现在的2010版,其次是操作系统的不断更新,从WindowsXP操作系统到现在的Windows7操作系统。另一方面,学生的层次和计算机水平有着很大的不同。以本校为例,由于院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生源不仅包括人们熟知的汉语考生,还包括许多蒙古族学生;不仅有本科、专科层次,还有小学教育、艺术类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区别,要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生源、不同层次区别对待。再者,大学生新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新生在高中阶段就接受了系统的教育,能够熟练地掌握各个方面的技巧和知识;还有部分同学可能没有学过具体的操作,只是平时上网、聊天等;更有极少部分同学连电脑都没有见过,基础为零。而且这几种情况大多数均出现在同一班级。所以同一班级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他们还要在一起上同一门课程,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与挑战。 2因材施教 首先要区分开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他们之间既有共性的基本要求,也有个性化的不同需求。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不单是他们入学的第一门课程,还是他们今后许多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授过程中需要深入展开并且详细的讲解,为后续课程做好应有的铺垫。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还要有着理工类专业、文史类专业、艺术体育类等区别。不同的专业要求的教学目标不同,同样的内容在教授过程中要做到侧重点不同,这样是学生得到不同的能力锻炼。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他们以后接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面广而深,如他们的后续课程有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等,这就要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些内容做详细介绍。如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要扩展开来讲解,为他们的后续课程做好相应的铺垫。而对于非专业的学生,由于有些方面的知识过于专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重要性不大,可酌情简单讲解或者不讲。对于赤峰地区来说,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得不提,那就是蒙古族学生。他们大部分都以蒙语为主要语言,没有学习过汉语,这就在师生的沟通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尽量安排蒙古族教师使用蒙语、汉语进行双语授课,但是由于师生比例不一致,往往还有很多汉语教师给蒙语学生授课。这样就对教学方法提出了高要求,既要易于和学生沟通理解,又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区别对待。而且要在课堂上尽量多多锻炼他们的汉语言能力。 3案例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教师在前面讲解,学生在下面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分开的。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紧密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和提高。现在,在此方面做出了相应改革,把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转到了接入局域网的机房,教师、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由教师主导,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授课,在教师讲解后学生能够及时的随堂动手练习,及时答疑解惑。如图1、图2所示: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上用案例教学方法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讲,将相关知识贯穿到具体的案例中,边操作边演示,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从过去被动听讲、被动学习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ppt讲解2节课(每节45分钟),之后再次安排其他课节进行课上的实践部分。在教师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理论课上容易精神不集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在现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照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好具体的案例,利用相应的教学辅助工具如红蜘蛛、凌波等采用教师机加学生机的组织模式,直观有效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式,对一个问题分段讲解,随讲随练,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在Excel2010中公式和函数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知识时相对困难,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以Excel2010中的if语句的嵌套为例(如图3所示)。首先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做案例。如学生的成绩表,这样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再者要讲if语句的嵌套即多个if语句的运用,就要先学好一个if语句,包括明确它的功能、语法。在教师机上多次演示if语句的调用方式,放开对学生机的控制,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待其掌握熟练后再控制他们的电脑详细讲解if语句的嵌套使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断深化单个if语句的用法,学生的印象深刻,基础牢靠,在使用多个if函数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已经建立局域网的计算机机房给了我们很好的平台。利用一些辅助教学工具如红蜘蛛等充分发挥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生源的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这种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值得推广。另外,在该课程的考核方面,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的考试方式解脱出来,采用考试系统上机考试的模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因盲目追求高分而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计算机知识,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创新、动手实践、从而大大加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4结束语 经过这几年的分层次、分专业的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还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细心研究、不断地探求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任艳焱 单位: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核心能力培养方式 摘要:文中介绍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主要从核心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素质拓展体系构建和质量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该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0引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结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作者:曹莹 郑艳娟 苗志刚 何志强 齐晓娜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系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探讨 摘要: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普及,迫切需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一种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方案尤为重要。我们采用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为学生构建多维度的教学学习平台的新方案。初步实践表明了方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机房利用率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从2014级开始,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训》全面取代原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新课程1个学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辅导答疑方式完成。该方案在2014级新生中开始实施,已初步取得一些经验。 1改革的出发点 原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含进制转换)、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数字媒体与应用、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的覆盖面广。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的基础有一个粗线条的全景式的了解,对该部分的要求是学生可以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实践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IE浏览器等常用软件的使用[1]。理论知识涵盖范围广,但知识浅,教师在课堂上较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国内的大部分地区,计算机的教育已从中、小学开始实施,无论是理论还是操作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削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2改革的基本思路 虽然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由于中学教育长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基础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并未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由于新技术和软件新版本的出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引导。为此,我们希望为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程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引导和帮助,我们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1)为课程设计一个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现代年轻人必备的一种技能。我们将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设计一个专用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一种类似真实的环境,促进学生在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索,进行知识的主动学习。学生可在线查看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平台还将以图文及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以及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平台将提供课程相关的自测题,学生可在线测试并及时获知成绩;同时平台将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相关视频,学生可以边学习边练习;学生可以凭借电子邮件和论坛与他人进行沟通,探讨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2)为学生自主学习编写一个引导性的教材教材将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出发,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重点,主要介绍windows7、office2010系列软件的操作及应用。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将打破了从基础、原理到各项内容的常规教学体系,突出操作能力训练,以各部分的知识点为基本划分,设计若干实验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结合较详细的图解,引导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操作。同时在每一个知识点适当添加讲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将分为基础型和综合型两种,学生通过基础实验,在向导的引导下熟悉基本操作;综合型实验只提供样张为学生设定操作目标,由学生自主完成,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3)开放实验室,并为学生提供答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省级重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免费上机机时,同时安排教师进行答疑辅导。4)采用无纸化的上机考试利用现有的考试软件,组织实施无纸化的上机考试。考试内容同时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的上机操作,并侧重操作。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每年拟组织2次考试,期中和期末各一次,取高分为最终成绩。 3方案实施 2014年9月,我们对2014级的新生初步实施了此套方案。学院专门安排了3个固定机房(约200台机器)给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每个新生分配了24个免费机时,学生可在本学期内自行分配该机时使用时间。为了引导学生,每日安排2名专职教师在固定机房值班,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机房开放的前几周,来机房学习的人数很少,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我们在期中(第11周)安排了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参考人数是5650人,考试均分是53.6分,及格率是40%(成绩分布如图1所示)。第一次考试成绩公布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来学习和参加答疑的同学明显增加了,为满足同学的需要,学院又临时增加了开放的机房数。期末(第17周)我们组织了第二次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第一次考试成绩选择报名或不报名。第一次参考人数是4306人,考试均分是67.8分,及格率是72.1%(成绩分布如图2所示)。取两次成绩的最高值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 4小结 通过这一轮的实践,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让学生自主学学计算机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机房资源的利用率。改革前,无论学生基础如何,都要求学生同步参加学习,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同学不多,机房上机时,一个班级会有过半的同学在玩游戏,使想认真学习的同学也无法安心学习,同时老师要花很多的精力来维持课堂秩序。在自主学习的机房,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同学都在认真练习,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在玩游戏。我们也发现一些不足:目前的试题结构中,理论题偏少(只占15%),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后继的程序设计课程留下知识的空白点,增加后续课程的学习难度。我们将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改进教材,为学生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学习平台。同时改进考核知识的比例,增加理论知识的比例,使学生真正夯实基础,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者:李铭 屠立忠 池学敏 李艳 许俊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逐渐深入。其不仅能够通过实践教学的方法,让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揭露。而且还能对教学的环节进行辩证的分析,从而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的目的。该文主要针对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案例设计方法。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案例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最先在哈弗大学被运用,然后逐渐被引用到国内,并且实践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其具有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特点。在诸多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其独到的教学方法以及案例分析,让计算机的课程教学更加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对整个课程都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计算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概况 1.1案例教学应用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其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让学生养成了自主案例分析的意识。这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因为在案例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联系自己的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细节性的把握,然后分析自己计算机课程中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其二,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增强,尤其是在编写程序C语言等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其课程内容本来就十分枯燥。而案例教学法却能够较好的打破这一传统的因素,其生动的案例分析,再加上以行动为导向的诱导,必然能够让大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而案例教学法则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1.2案例教学应用的特点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首先,在进行案例教学分析时,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时候,计算机教师可以采用相关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尤其是在一些程序编写中,以前别的学生所常犯的错误,教师可以进行重点的案例模拟,这样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进行重点关注,让学生在基础课程中的学习中对于学习内容能够进行具体的把握,在上机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以前的案例进行具体的操作体验,例如:在OFFICE的上机学习中,对于EXCEL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对于很多符号以及功能都不太熟悉,这个时候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在案例教学的模拟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远程控制,对学生的计算机界面进行有效地控制。通过以往教学案例,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进行学习和解析。从而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1.3案例教学的内容 案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以往的案例分析,然后结合自己学习的状况进行相应的学习方法的改变以及创新。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的案例教学内容通常为以往教学中所出现的教学问题以及教学的对策,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教学经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吸收和借鉴更多的案例方法,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和突破自我。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案例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以及借鉴的作用。但是案例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在进行CAD等大型软件的学习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从细节出发,对案例进行反复的学习以及参考,并且在对案例进行解析以及参考时,本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其让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2计算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虽然满足了学生情景式的学习,但是也存在不少弊端。案例教学法毕竟是从感性到理性。就是说案例教学法是从实际例子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和自身所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在与基础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其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2.1教学时间较长 在进行案例教学法时,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准备。而且后期针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可能对于课程来说进展会比较慢,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可能会无法完成。在案例教学中,其要求的课时较多,不然很难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而且部分案例存在冗杂的问题,这就更加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让其无法与基础课程进行较好的融合。 2.2对教师素质要求极高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的灵活度较高,在学生进行讨论遇到分歧时需要老师能够给出有力的答案。所以老师必须具备本专业较高的学术水准。而且由于是案例分析,课堂上不可控因素增加,很容易失控。如果老师不具备较强的课堂控制力,那么很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也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对学生自身专业素质要求高 对学生实施这一教学法时,学生自身也需要具备一些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最好就是那种有一定专业知识积累的高年级学生。这样在老师进行这一教学法时学生才能明白并且配合好老师进行案例分析。缺乏知识积累,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无话可说,没有东西表达自己观点。很容易导致案例教学法的失败。案例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水平。学生自身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是一个问题。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当然案例主题还是需要适应教学目的的。但是在学生接受能力这一方面,教师设计的案例就应当具备层次感。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分别设置不同的任务。举一个例子,任务设置可以分为基本任务和高级任务。基础任务就交给一些水平一般的学生,至于高级任务就由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不仅可以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要求,还能使学生在任务中都学到东西,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2.4案例比较乏陈无味 现在很多老师在使用这一教学法的时候使用的案例大多是教材上的。学生新鲜感不够,缺乏较强的兴趣。所以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除了准备的案例符合所学习的主题外,最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度。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让学生身历其境的感受这一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素养。与此同时,案例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现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硬件的不断更新。对案例教学法的要求也在不断加深。在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要注意案例的时代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案例库,及时满足学生的求欲望。在教学时最好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法设计。在大学中,计算机的基本掌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职能。毕竟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后的工作中,计算机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哪怕是一些看起来和计算机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也应该掌握计算机一些基本的知识。在大学中,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是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践性很强的章节。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其实并不多,最多就会玩玩游戏。帮助学生快速上手是现在学校里尤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这些章节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优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这些概念性比较强的知识,就是解决方法之一。下面就以Word,Excel,PowerPoint的知识点为例,结合案例教学法,展示案例教学的魅力所在。 3.1Word案例:毕业论文 Word文字处理软件适合于制作于各种文档,可以让用户轻松的处理文字、数据、图形等对象。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都需要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对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熟练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以毕业论文为案例来进行教学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对其知识点的掌握度也会提高。最重要的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这样对学生本人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都具有现实意义。还有就是学生以后出去工作还是需要接触论文、简历、公文、信函、传真、报刊、书刊等一些Word文档,所以针对这一块的学习学生的重视和掌握度非常重要。下面就详细介绍案例教学法是怎么应用于实际教学。首先要给学生传阅已毕业学生的纸质版毕业论文,给学生一种直观的认识。然后按照学校的具体规定,引导学生如何按照规定写出符合规定的论文。例如如果按照这些规定,论文需要到达什么效果、完成论文需要进行哪些操作、完成这些操作又有什么知识点需要掌握。这些是课堂上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为正式上机课打好理论基础。在上机课中,首先在给学生做一些典型的示例后,让学生自主的在上机课中按照理论课中的要求完成任务。最后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点评,对涉及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这些大概就是案例教学在Word中的应用,其实通过案例教学为学生创立情景式的学习中,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完成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轻松而且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点。 3.2Excel案例:学生成绩统计 Excel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是现代比较经常使用的软件之一,在大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考试成绩了,其实它广泛应用于金融、财政等众多领域。很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都被要求熟练掌握这一软件,所以对于Excel的学习也是大学生的重中之重。毕竟在进行任何工作的时候都需要进行评估和归纳,Excel的作用不可小觑。那么Excel在实际操作的步骤有什么,该如何应用其实都是现在一些学生或者说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一些问题。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完整的学习过这个软件。现在这一技术就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例来介绍案例教学在Excel软件中的应用。帮助大家理解一下Excel的该如何学习。在进行Excel软件学习时,首先给学生一份原始成绩然后为学生提供做出的结果,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和任务完成后需要达到的效果。慢慢一道学生完成这些需要进行那些操作,都有那些步骤。因为有些步骤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着重讲解这些步骤,以便学生在上机课的时候不会出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情况。在上机课的时候,要首先把步骤讲解一遍,完整的给学生演示一遍操作流程,最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在把学生的作业收上来后,进行评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学生出错的点要及时进行纠错。 3.3PowerPoint案例:毕业答辩 PowerPoint简称PPT,它是一种比较直观有力表达自己观点以及演示成果、传达信息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它的容纳性比较好,利用PPT可以制作和文本、表格、图片、视频、音频、组织结构图、图标等为一体的演示文稿。在现在的工作和学习中,PPT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接触它比较多的应该就是毕业答辩和主题演讲还有就是老师的讲课课件。走入工作中后一般要求在进行自己的工作计划展示和一些公开场合的展示会是都会运用到PPT。所以对PPT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以教学案例法来展示PPT的学习过程。以毕业答辩为例,一般情况下的毕业答辩都会被要求做一个十分钟左右的PPT,那在学生学习制作PPT的时候,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些比较优秀的毕业生PPT。然后就实例告诉学生如何选择模板,设置配色方案,动画设置,切换设置。为了让PPT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插入音频和视频,告诉学生详细的方法如何制作比较完美的PPT。最后在上机课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时间操作,在把学生的PPT作业收上来之后,详细点评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及时告示他们作业中的不足之处。方便改进。这些就是教学案例在PPT中的应用,其实就是在学生学习这门软件的时候给学生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一个模板,让他们有学习的对象,然后告诉他们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方便学生切实可行的操作这门技术,这其实就是教学案例法的核心所在。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十分关键,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掌握更加牢靠,而且还能让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在进行案例分析法的应用时,应当对当前案例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要看到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对各种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全面提升案例分析法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效率。 作者:赵松 段晓允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体系研究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由于大学入学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计算机课时特别是实验课时被逐步缩减,给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校从2008年起,开发了一系列的"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平台",采用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后利用该平台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但通过对几年下来的教学质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自主学习平台虽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满足了学生课后巩固学习效果的要求,但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自主学习平台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从另一方面来看,自主学习平台仅仅成为学生课后学习的工具,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内容等方面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形成性评价"这一思想,构建了一个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体系,并对该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从中发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数据,并对相关群体进行干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一、形成性评价思想 “形成性评价”这个概念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在其《评价方法论》中提出了。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i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在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过程控制”理论,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监控和分析,阶段性的形成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将结果反馈给教学组织部门、授课教师和参与学习的学生,为下一步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决策支持。 二、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自主学习体系的建立 围绕形成性评价为中心,建立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自主教学平台,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整个体系的建设由教学资源组织、训练方案设置、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组成。 (一)教学资源组织 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归纳,形成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的组织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授课的教师认真的准备,并按一定的要求保证资源的质和量。对于同一知识点,需要保证有多个可训练的资源。 (二)训练计划制定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形成教师课堂讲述、课后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测和阶段性考核为方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集体备课,细化计划的方案,分步骤进行相应模块的实施:1)依据教学进度划分教学单元,以教学单元为中心,开展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资源的学习,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通过自我知识发现来拓展学习的内容。2)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我测试,了解自身当前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单元内容或者自主的选择已学习过的内容(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自我测试。测试完毕后,自主学习平台系统会给出本次测试的正确率和能力排名。通过对这些数据结果的认识,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当前的学习效果情况。由于是自我测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再次进行测试。通过对多次的自我测试过程以及每次测试后的反馈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会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应的学习效果必然得到提升。3)通过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掌控教学计划实施情况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自测来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但是,自我测试的进行是完全自主的,不能够很好的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更好的掌控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应定期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教师在组织考核资源时,应选择代表知识点的典型例题对学生进行统一测试,以获得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阶段性的考核的频度不需要太高,一般每学期2次左右即可。 (三)过程控制参数的形成和干预措施 通过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测试和阶段性考核中形成的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可以形成以下一些过程控制参数,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1)学生学习态度分析通过对教师布置的单元练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的分析,可以统计出未完成该项任务或者是根本没有参加学习的学生信息。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在学习态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统计出来的名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干预。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对于整体错误率较高和自测与阶段性考核排名靠后(可以通过设定的阈值由系统自动筛选)的学生,我们认为应该是学习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已完成训练任务,但是完成质量较差的学生,我们提供了“预约答疑”的方式,给予他们能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3)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对各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有些知识点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差。这样的数据就反映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述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通过动态的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分析,教师能够不断的修正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效果。4)整体性差异分析在教学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对每个教师的教学对象做整体性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对比教师之间的教学效果。分析与平均值有显著差异的教师,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分析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三、结果和讨论 在该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认为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身份转换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组织者,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状态。教师精心的组织教学资源,以自主学习平台为纽带,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系统给出的教学过程控制数据的分析,对产生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响应。另一方面,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发现者。学习过程中详尽的成绩数据和排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主动的进行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次。 (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系统平台提供的自我评价数据,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三)可控的教学过程 在大数据分析的支撑下,依据详细的指标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及时的得到响应; (四)高效的教学效率 以数据为中心,形成了学生、教师、教务和学工为一体的教学框架,多部门协同工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论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体系,通过对收集到的教学信息化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的获知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学校很多学科都建立了自主学习平台,希望我们的做法,给其他学科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华东 罗建平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按功能进行分类,计算机软件技术又可以分为7类,第零级是硬联逻辑级,第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和六级分别是微程序级、传统机器级、操作系统级、汇编语言级、高级语言级以及应用语言级。本文章主要对第一级也就是微程序级进行分析,探讨出提高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建设培养出专业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使计算机行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上计算机专业课或者对计算机专业课没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方法比较陈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重点讲解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可能会对这些教学内容产生厌倦的情绪,不利于培养他们对第一层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的兴趣和意识,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无法发挥出第一层次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缺乏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 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都不具备适合学生进行第一层次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教学环境,较大程度阻碍了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活动的内容受到限制,没有办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设施准备;持此之外,计算机软件技术质量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书本,教学书本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会使学生丧失兴趣,从而对提高大学计算机技术软件教学质量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作用。 二、提高第一层次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的认识,转变思想 在新课程将改革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思想,加强校领导对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的重视度,使他们能够听取计算机教师的发展意见,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师的地位,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使老师能够把重心都放在教学上,最大限度的挖掘教师潜力。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认真上每一节计算机软件技术课,传递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最终实现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好处进行宣传,使学生极其家长都能深刻理解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将兴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完成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要求。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是现阶段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的突出问题,新课程改革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改革,在这种条件下,课堂教学也要适当补充教学内容,丰富内容,在课堂中安排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丰富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也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和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内容更加富有特色,从而实现计算机软件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到课堂教学的乐趣。课堂教学中也应该适当增添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计算机软件技术学习,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优化计算机软件技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应该结合现有技术和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实践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进行不断升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紧跟软件技术的发展潮流,并增强学生自行研究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积极性和热情,将这种学习态度应用于实际学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定期组织计算机软件部门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派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师在其他学校进行学习,学习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重要性,不断优化和创新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使国家处于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尤其是现在或未来的世界竞争,竞争主题已经变成知识的竞争,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实时查询资料,真正扮演好信息交换媒介的角色,为改革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现阶段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者:喻文烨 陈振宇 单位:南昌工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探讨 1教学方法简单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模式上,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没有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模式,不能满足实现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目标。 2教学改革 2.1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别性,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学分依据理工、经管、文法、艺术、师范等类别进行了区分设置。坚持从“工具论”上升到“方法论”,从单纯的“实用技能”转变为“思维训练”与“能力训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互联网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2.2构建课程体系 由于“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行动的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将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所有的专业共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依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理工类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财经管理类专业和文法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艺术类和师范类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根据专业的目标,后继将要开设1—3门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师范类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学专业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有关算法的课程、自动化专业开设有关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课程、制造类专业开设有关物联网技术方面的课程、财经管理类开设有关电子商务网站的课程。通过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的应用能力。 2.3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理工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信息检索技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跟踪学科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文法类课程内容侧重Internet基础与应用,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能力;艺术类课程内容侧重多媒体技术,培养音频、视频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开设的第二门课程应依据专业类设置不同的课程,为了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尤其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有关的专业,探索与互联网+的实际应用问题,通过算法实现和设计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求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 2.4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案例来组织课程讲授知识点,以应用为主线加强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坚持理论够用和注重算法实现的原则;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互动教学,边讲边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巩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通过精彩教学案例带动知识点,讲、学、练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物联网等有关最新技术发展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开阔了视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讲”。针对专业不同开设的实验项目,如In-ternet实验、高级排版实验、PPT多媒体作品实验、电子表格实验、多媒体应用实验、迭代递归算法实验、二分查找实验、计算积分算法实验、数据库应用实验等项目。通过实验项目完成相应的案例,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方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结束语 本文总结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思想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必能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进行紧密结合,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当前经济的需求。在未来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仍然需要对教学改革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和研究。 作者:王振福 郑志秀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初探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学就要跟进,开展创新教育,转变教育教学的目标。新时期的大学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目标要由传统的教给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转变为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把教育教学的目标由知识目标过渡为能力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强迫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不佳,学习失去动力,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所处的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能力成长,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展创新教育,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大学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在大学阶段,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毕竟是处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阶段,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牢固,在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时候,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还有一定的畏惧情绪,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学习和创建时还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这个时候老师应当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我们还要研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际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 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缺乏对学生展开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教育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要进行调整,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内,而应当根据情况适当做出调整,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创新教育下,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我们应当根据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文化背景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网络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网络的文化背景。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背后的文化背景,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习惯。为此教师可以把中西计算机网络文化的背景差异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更能够在进行学习时培养兴趣和积极性。2、鼓励学生搜集资料,扩展知识面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搜集资料,扩展知识面。教师在讲到一些专业术语时,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专业术语的了解,进一步扩展知识面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坚持,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三、高效开展计算机网络创新教学 在传统的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中,老师一般采用灌输的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所提倡的创新教育下,老师应当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改变那种老师主讲模式,把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动。在学生遇到生僻术语时知道主动的查找资料,自己理解,自己寻找答案。最后,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评。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激励策略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总而言之,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教师自己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转变教育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作者:宋鹏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反思 一、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的状况 大学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并且注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有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并且能够对一些相关的软件熟练的掌握并使用等。大学计算机教学相对来说难度不高,但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需要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技能操作。当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加以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硬件设施已经比较齐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可是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仍然有着很多问题。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知识进行灵活的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老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没有足够吸引学生的地方。因此,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应该不断的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其更加的灵活生动,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就是当前很多大学在评价教学好坏和学生成绩的时候,过于看重分数,这样的评价方法并不全面。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二、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由上文可知,目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大学计算机教学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学应该建立在基础知识上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一来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老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不理想。很多大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已经全面掌握了,可是到了实际应用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学校应该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创造学生进行实践的条件。其次,学校并不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且电脑的老旧,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由于电脑不断的普及,很多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这就使得学校错误的认为,每个学生对电脑的基本知识都了解,而且并不重视更新学校机房的电脑。而且严重的压缩计算机教学的课时。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灌输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要对计算机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最后,学校计算机教学内容十分的落后,教学方法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快,每天计算机都会进行更新、改进。但是在大学计算及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十分的落后,而且伴随这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讲解计算机知识,造成了一种“填鸭式”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对其失去了兴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老师能够实时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变化,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三、针对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问题进行反思 根据以上提出的有关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根据实际社会需要,以及当前的发展需求,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水平进行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改革,不被落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计算机发展速度十分快,可谓是瞬息万变,在进行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实际变化,及计算机使用范围及相关内容对课程进行改革;其次,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再次,明确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师开展教学内容的主要对象,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身上,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然后,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建立灵活的评价方法和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最后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论 大学计算机教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课程,开展这项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和操作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等提供便利的条件。大学计算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课程,努力提高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大学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规划,改革。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进行及时的更新,不断的转换教学方法,真正的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 作者:焦宇 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剖析 相较于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更新始终处于较慢的水平。例如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才开始讲解Windows7操作系统,之前一直都在讲授WindowsXP系统。2013年的教学内容更新,距离WindowsXP系统的12年,距离Windows7的也有3年多的时间,这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和计算机发展进程的脱节,学生学习的知识过于陈旧以致应用不到实际生活当中。 1和社会市场的要求不一致 随着计算机在企业中日常办公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进行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的办公效率。所以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逐步的在提高,例如Office套件、Visio、ERP类软件等都是极为常用办公软件,但就目前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来看,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大学的授课内容涉及到了Office套件及其他较为实用的软件操作。 2改革提议 2.1扩展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更贴近社会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止应该仅着眼于基本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更应该扩展到对于目前社会广泛使用的应用软件领域,如Office,Photoshop和Premiere等软件。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将专业软件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这样才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真正价值。 2.2扩展课时量 目前各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都在32到40学时之间,普遍课时较少,难以满足相对庞大的教学内容。因为计算机基础课包含的计算机知识较为分散,涉及到了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的教学,所以在短时间内很难让完整细致的教授给学生。建议增加课时量,分学期进行教学,并设置不同延伸领域的选修课供学生兴趣学习。 2.3加快更新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缩短教材的更新周期,及时的淘汰陈旧的内容,增加最新实用的知识。使所讲授的知识能够真正让学生应用到日常对于计算机的操作当中。 3结束语 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整体提高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延伸内容到专业软件领域,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与指导。 作者:武越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网络资源与大学计算机教学论文 1有利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包罗万象的网络资源丰富了人们的知识眼界、扩展着人们的思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网站课程的章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得设计师们高超、成熟的网页制作技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的掌握网页涉及的技能和方法,能够提高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和其他计算机技能的提升。 2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学习形式 首先,远程教学。远程教学作为当前现代化教学的一个方面,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在高校计算教学中开展远程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远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合作教学。通过合作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如QQ群、微信群、微博等形式,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线上互动,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一起讨论,沟通合作,互通有无;再次,自主学习。网络教学资源的引入,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于课堂一些不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课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强化自身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在PS课程中,学生可以登陆一些PS论坛,学习一些PS高手的技术和手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2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为任课教师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大学计算机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下载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料,并通过一些备课工具如PPT工具对网络资源进行运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教程。大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通过网络资源获取一定的学习资源,然后根据课程相关内容进行知识的融合和补充,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内容不理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课下进行二次学习;再次,配合教材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实时性的特征,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为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 2.3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要主体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大学生计算机学习提供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互动式学习,可以利用多种网络形式进行学习,互通有无,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多媒体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资源的良莠不齐也随时出现,所以,高校老师和学生在引入网络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对各种网路资源进行辨别,合理对资源进行取舍,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次,避免对网络过分依赖。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而言,网络资源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过分依赖,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有选择性的选取,确保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1世纪以来,网络资源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计算教学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校的课程实际,将网络资源的具体内容合理、有序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李凤巧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地方大学计算机实验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地方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对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掌握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已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标志,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计算机应用性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是我院地方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 我院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是当前我校的办学宗旨。为实现“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的办学宗旨,学校凝练了“一二三四”人才培养体系。“一”就是一个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二”就是把握好两大关键环节: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三”就是培育学生三项素养: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四”就是发展学生四大基本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为实现“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宗旨,学校提出了全面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并提出了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个人提供再学习机会的三个服务层次,并提出为地方发展提供四大支撑:即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思想支撑的发展思路。为了实现我院提出的全面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计算机专业信息人才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目标,笔者在长期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基础之上,对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与同行们进行商榷。 1验证性实验教学 验证性实验教学法是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其实验课程是以验证性为主,目的是验证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正确性、逻辑性、实践性,强调理论实践的重要性,是计算机专业实验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之间相对独立而有机的结合方法,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理论课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它囊括了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它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它起到了计算机基础理论课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的通用性、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基础知识实验,指导教师根据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计划和实验项目内容的具体要求,对基础实验项目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采取了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深入浅出的指导方法,并安排学生难度适中、操作方便并普遍适用的实验,使学生尽快深入、扩展、系统撑握计算机基础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计算机设备和仪器仪表的操作方法、维护法和使用方法、应用基本技能与编程技能,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验数据结果整理等基本能力。 3计算机综合实验教学 综合性实验教学法是指多门专业课程融合的实验教学法。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归类梯次训练逐步深化的要求,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时代性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把实验内容相近或类别相同的实验进行重新组合,如把平面设计、网页静态设计、网页动态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与C++,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等,将分散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实现多学科的知识融合,采取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融会贯通等方法,以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4计算机创新型实验教学 计算机创新型实验教学法是指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验教学法。由指导老师根据实验教学计划的安排,讲授实验课程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并采用启发性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搞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按照完整的课题形式,自主选择课题,自行设计实验课题研究方案,自主拟定技术路线,并应用各种实验方法与手段,综合应用自己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得出相对客观的研究结论,并以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这种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以后从事工作中,为自己搞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5计算机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教学考核法是针对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学习后,对他们的实验学习成绩、学习效果、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测试的一种基本方法。考核标准我们可采取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采用五级记分制: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第二种是采取百分制:90分以上为优秀,90以下至80分为良好,70分左右为中等,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考核成绩可分为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比可占总分的60%,期末考试成绩可占总分40%。考核的办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课出勤时率、基本操作能力、实验结果、实验报告、自主实验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等。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指实验项目内容提前完成或按时完成,并有正确理解或创新思想;第二指实验项目能基本完成任务,能够正确地独立操作和理解程序,回答问题基本正确。第三指实验项目内容完成稍晚,能够大体说明实验编程过程,操作或编程方法基本正确,但问题回答不够全面。第四指实验项目完成时间滞后,不能独立操作和编程,对实验程序解释不清楚。期末考试成绩主要采取笔试和实验相结合的两种方式进行。 6计算机实验教学组合法 计算机实验教学组合法是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空余时间灵活掌握实验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它的表现方法有三种。第一、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将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实验相结合,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将自主安排与统筹安排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自我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能力。第二、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安装计算机实验模拟、仿真学习软件,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课外实验的学习机会,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能力。第三、成业计算机专业业余爱好组,实验室给予必要的平台支持,专业指导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们可根据自主性和个性化的需要,将实验教学的内容与自主创新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将向社会横向服务的任务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既不但掌握了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专业知识,同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解决了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好坏和教学方法的对与否对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和摸索出一套我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才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在这里我只是根据在长期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提出一些浮浅的体会,希望能为同行们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小议大学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课,开展“开放性、研究性”教学。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体系中脱离出来,独立开设,改革实验内容体系,系统地构建实验课程模块,转变以人为主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提高实验教学的时数在总培养时数的比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自主性学习,通过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内容开放。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 【关键词】实验室教学改革强化创新 一、实验教学体系和工作概况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计算机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IT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进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以及国际间的人才竞争,人们对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开展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环节,承担着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能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知识领域。实验室应建立健全实验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实验课程表、实验项目管理等各种教学档案,符合评估标准。实验教学内容上要适应学科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并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环节的每个实验均应有实验报告和批阅,每科实验成绩均在该课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有相应的考核方法,形式要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均有成绩记载。 计算机学科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是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的。只有根据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紧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体系更新,才能使学生既学到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又能紧跟当前技术主流,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就应用型、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 二、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模式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往往是按照教师设置好的设备和仪器,根据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这种模式的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单一的进行固定实验的操作,影响学生思路的开拓,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针对上述情况,开发设计型实验成了当务之急。学生通过设计型实验,学习从被动变主动,查资料、设计调整电路、学习仪器的使用等,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反映非常好,同时也有效的遏制住少数人混实验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实验效率。 综合实验是近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产物。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实验原理、目的及实验方法,而把相关几个实验按其规律组成一个小的系统,使学生在实验课上对所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实践证明它们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部分实验独立设课很有必要。实践表明,独立设课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长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验教学改革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我们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每一个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分为3个层次进行实验内容重组,即“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精选基础型实验,加强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编写配套实验教材,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依此构建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强化,理论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认为关键的必须的验证性实验仍需保留,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必须要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将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高水平的重要方面。 三、目前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逐步由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对于本科生,实验教学是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向学生传授的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实验学习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各学校都在做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我们也一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初期的实验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仪器设备陈旧、分散、规模不够;且部分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板逐渐老化,对本科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基本情况,我们的思路是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尽快开发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装置,逐步增加设计型、综合性的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我们学院各个专业的课程特点,我们的实验教学分三个层次: 认知型:即验证性实验。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都会有一些关键的结论需用实验来说明,因此必要的验证性实验是应当保留的。 设计型:综合所学知识,培养设计能力,是工科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 综合型:系统的概念对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根据认识规律从器件到单元电路到小系统到大系统,通过这类实验给学生建立系统的基本概念。 根据各个课程的内容特点,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既要符合认识规律,又要满足教学要求,还要尽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的进一步探讨 1.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课,开展“开放性、研究性”教学。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体系中脱离出来,独立开设,改革实验内容体系,系统地构建实验课程模块,转变以人为主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提高实验教学的时数在总培养时数的比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自主性学习,通过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内容开放。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 2.开展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研究,从知识与能力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体系方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成绩的评价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结果和分析等,从多角度、全面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3.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强化整体、质量、开放和创新意识。从制度、体制上保证实验内容、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实验教学资源和时间上实行开放,提高实验场地的使用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最大效益。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是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4.树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意识,提倡“科学研究渗入实验教学”。中心按照体现基础性、先进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重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参加课题研究的条件,依托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将科学研究渗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知识,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未知新知识能力的提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5.在加大力度引进既有IT企业工作经验,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本院青年教师,坚持学院自我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中心实验教学队伍整体水平。同时不断充实和扩大专职实验教学管理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实验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使中心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 6.加强校企共建,丰富实验实训项目,拓展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共建,使实验教学、科研创新和技术开发密切结合,强化实验教学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可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实验创新的场所,同时也为大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软件设计竞赛、计算机仿真大赛、电子工艺实训等提供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在现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下,计算思维模式的运用已经在教育领域达成基本共识,认可计算思维所带来的教育价值与教育目标。笔者则是从计算思维的具体运用入手,谈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实践改革途径,在多角度提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法,视图打破传统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面的困惑。 关键词:计算机思维;大学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改革 1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向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担。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技能,其教育教学目标逐渐明确。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面临新的发展局面,但该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导向教学思路并不十分清晰。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该思维模式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建设与全面改革,提出改革途径,为推动大学计算机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2计算思维与创新教育 从自然科学领域出发,计算思维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并称为三大科学思维。不同的学科教学对不同的思维将会产生影响。计算思维可以说是一个本质的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所有人都需要具备这一项基础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发挥出计算思维的本质与内在价值。计算机思维视角下应该做好创新教育的延伸,挖掘计算思维当中的内在特点与价值,从而为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奠定坚实基础。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应该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以全新的方法去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将计算思维融入到大学计算机教学中,为实现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3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必要性 3.1现行教学体系的不足 高校现行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其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传统的讲台、黑板、教材的教学方式,还是当前多媒体充分运用的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其本质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去完成教学信息的传递。即便是实践课程,也多数集中在以教师讲解的教材内容为主,学生到机房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创新思维无法得到体现;其二,以技能传授为主。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得到更新,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去学习、去感受,让学生学会怎样学、如何学,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动向以及对内在原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其三,只关注结果的考核不利于计算思维的养成。大学计算机教学实践考核内容偏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论考核内容多以选择题为主,这种固化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大学计算机教学学生计算思维的养成。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来全面提高大学生计算思维。 3.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作用显著。其一,符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其二,在信息快速流通的背景下,知识的更新周期发生改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掌握计算机问题的解决方法,才能够启发学生去主动的思考,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 4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途径 4.1知识与思维的协调优化 知识与思维需要全面的协调优化,如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中所提到的最小集合,其内涵的知识结构与内容覆盖面较宽。如果在该教学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知识灌输的方式完成讲解,则教学内容及知识点无法彻底讲完。例如“符号化-计算化-自动化”知识单元当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如果按照知识来介绍,则每一个知识点当中的内容都可能需要几个学时来完成,仅仅一个二进制和编码就可以讲授很多内容。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从计算思维角度来分析这些教学内容则简单很多,学生对于信息的理解上主要用O和I来表示,由计算机做好处理工作,这便能够压缩很多内容,关注知识的贯通,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与思维形态。在以计算思维的处理与引导下,“知识”能够随着“思维”讲解而介绍,“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这种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优化,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十分关键与必要。 4.2大思维小技巧的应用实践 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存在诸多“小技巧”,这些技巧有一些需要教师的传授,有一些需要学生本身做好深度挖掘。可以说,任何一种表示方法或者算法都是充满技巧性的,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还是以“符号化-计算化-自动化”知识单元为例,为什么几个门电路可以形成“加法器”?为什么符号可以参与到运算当中并且结果还正确?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从中总结小技巧,调动对于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积极性。然而,大学计算机第一门课程还是应该更多的关注计算机学科当中经典的计算思维,以该思维模式为核心,更多的吸引与鼓励学生在新的环境下形成一种创新性思维,即“大思维”。“大思维”与“小技巧”的应用应该同时着眼于实际,为大学计算机教学提供改革所需条件。 4.3宽度教学与深度 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思维的基本特性决定着它所能够带给人的启迪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构建与改革,要求实现宽度教学与深度拓展。从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角度出发,宽度教学指的是能够从社会/自然生活中的广义计算讲起,进一步讲解到计算机技术与计算系统中的计算,将生活当中的各项基础原理应用到计算机概念当中,这种映射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与知识点,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理解大学计算机知识点内容的实现原理与具体层次,全面强化计算思维的深层次理解。所谓深度拓展,则能够从深层次上去探究本质问题,包括思维的本质与思维的应用等,强化思维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思维的影响之下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打下基础。 4.4思维与实用的相互转化 计算思维模式下谈及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要求思维因素与实用性内容的相互转化。以科学的计算思维为前提,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突出表现为大学计算机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在早期的研究理论当中,认为大学计算机教学并不具备实用性价值,如何运用计算机知识点才具备实用性价值。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认知上显然是狭义层面的。经过多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用性内容的价值逐渐被改变,可以说其既是容易掌握的,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容易掌握的内容主要是指在对基础的“思维”了解与掌握之后,对具体操作的掌握是容易的,各种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等计算系统都是遵循着某种思维设计而成。提及不容易掌握,则是计算机语言本就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想要在演变中把握一丝规律,则显得较为困难。但根据计算思维发展特性这些问题能迎刃而解。 4.5原理与案例的教学实践 相较于传统的学科而言,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是一种动态化形态,会根据新概念、新原理的产生而发生变化,且这种原理多来自于社会与自然,在抽象化的处理之后进入到不同层次的计算系统之中。正是这种新概念与新原理的存在,才使得学科知识的掌握十分必要。对于某一些原理,可能是一个词或者一个描述语言,但其背后的价值与内涵却被忽略。但如果与案例进行结合,则能够将多种概念进行全面的解读,在案例的教学当中引出新的计算学科术语,引发学生从一个较浅的理解层次逐步过渡到一个较深层次。原理与案例的教学实践看似是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变革,实际上也是对思维养成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全新探索。 作者:袁赟 单位:邵阳学院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职校环艺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向 “基于工作岗位”的专业方向设置 高职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方向应做出调整,以往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就业的方向而定,如、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家具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与转型,用此方式已不在科学了。 原因在于行业岗位从最初的设计师、装修师傅转变到了设计团队、工程团队、(甲乙双方)项目监理,行业人数岗位职责更加的系统化。 仅设计团队就有主持设计师、设计师、设计师助理、绘图员、制图员等多个岗位,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如果都以培养设计师或是设计团队为教育的目标,行业便会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这是无论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但实际的教育体制中却是如此,设计团队岗位需求以出现负荷趋势,而为工程服务的其他岗位却依然人才难寻,如项目监理在项目中起到了贯彻设计意图、落实设计项目、沟通甲方的重要桥梁作用,不仅需要人才了解施工技术,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及审美修养,需要有全面的综合能力。但现实中,担任此项重要工作的岗位大部分是由懂施工技术却不会设计的人员担任,导致设计意图与实际施工脱轨,社会出现了大量“似猫非虎”的项目。 因此,高职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方向不应横向广泛的开设,而是应该依据具体的工作岗位纵向细化区分。只有这样高职教育学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开拓出一片天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设置教学的课程体系,区分学习科目的重点,使专业教学内容清晰化、针对化,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本行业设计师岗位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非常注重手绘表达能力培养,事实上,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美术功底较差,要培养出较强的手绘能力需要大量时间占去较多的课时,并且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手绘效果图却不常被使用,而是被电脑效果图所替代,如何优化《手绘表现技法课程》;如何改革为手绘表达能力做铺垫的素描、色彩、风景写生等绘画基础课程;如何重新设置专业课程体制,面对这些实际存在的情况多数高职院校会选择微调或回避的态度被动的去面对问题,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方式、方法,这种结果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就业岗位”,在“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调查研究人才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最后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两点的专业建设办法,目的是为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找到新的方向,改变高职教育环艺人才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窘境,同时也解决行业所需人才的真正需求,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建设思路。 作者:陈泽单位: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环艺设计专业水彩风景画教学初探 水彩风景画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一门技术性较强的重要必修课程,也是室内外建筑空间设计表现的重要科目之一。该课程的教学应紧密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来展开,旨在解决学生的色彩空间建构、形体空间造型能力以及色彩搭配等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为环艺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重视水彩语言的表现 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前的色彩训练中都是画水粉画,很少有人画水彩画,更别说水彩风景画了。他们的水彩作业根本不够理想,除了存在画面结构松散,色彩关系不正确等造型基础问题外,还出现画面脏、焦、粉、燥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熟练掌握水彩画的技法,难以驾驭水彩风景写生语言的表达,这对于以后手绘效果图的训练将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在环艺专业水彩风景画教学过程中,保持水彩语言是基本要求。 1、保持水彩艺术本体语言 所谓水彩画,并不单单指用水调和颜料这一点而言,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具有―套完整的、与其他画种截然不同的技法,它充分利用水色的作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就是水彩工具自身所体现的水色交融的意味,也是水彩画本体语言的首要因素。其表现方法主要有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淡彩法、沉淀法、接染法、重迭法等等。掌握这些水彩的表现技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手绘效果图和环境艺术表现之中,是水彩风景画在环艺设计专业中的主要目的所在。 当我们开始画一幅水彩风景画时,整个作画过程要控制好水分和时间,完成一幅画胜似打一场仗。取好景后开始构图,要求底稿图形准确、清晰,忌擦伤纸面,如有大的改动最好另用纸起稿。上色时要注意水分的把握,即画面色彩的浓淡、空间的虚实、笔触的趣味都有赖于对水分的把握。上色程序一般是由浅到深,由远及近,亮部与高光要预先留出。大面积的铺色时,最好一次性多调颜料,一次成形,少修改。由于水彩颜料的透明性,多次重复容易变脏、变焦,那么画面就会失去水彩独有的水润、明快的效果。 2、拓展水彩艺术语言新形式 水彩语言的突破,离不开技法创新。具体到水彩风景画课程的教学中,平时除了强调运用传统的干、湿技法,使画面保持水彩本体语言表现特征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新材料、新技巧,利用综合材料,这样可以加强画面视觉感受和肌理效果,实践创新和变革。目前室内外表现图中钢笔淡彩的效果图较为普遍,它是将水彩技法与钢笔技法相结合,发挥各自优点,颇具简捷、明快、生动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水彩风景画课程教学中可以加强钢笔淡彩的教学,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速写能力,又能使学生以快速的方法感受水彩语言的表现;其次可以利用其他材料弥补水彩难以驾驭、不够厚重等弱点,如给纸做底,吸收国画和油画的长处等。在技法使用中,“干画法”和“湿画法”交替使用,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建立新的技法表现与创造。但是,无论怎么变革和创新,都不能丢掉水彩画应有的严格的造型感、色彩感、厚实感、空间感和透明感等技法要求,不能失去水彩画巨大的形式魅力,不能背离对该画种背后文化规定性、媒材、技法所组成的本体语言。 如何在保持水彩风景画本体语言的同时又能开拓创新,展示出舒畅宜人的形式魅力,是水彩风景画课程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注重画面形式的构成 当学生逐渐了解、重视水彩语言所独有的表现魅力,相对熟练水彩技法,掌握了水彩风景写生的特点之后,解决其画面的表现形式问题就成为环艺设计水彩风景画教学的重中之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强调画面分割和色块对比 在取景构图时,首先要端正观察方法,不能照搬景物及场景,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莫奈说过:当出去画画时,要设法忘记你面前的物体,一颗树,一片田野……这是一小块蓝色,那是一块黄色,远处是一长条粉红色,然后准确地画下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最深的印象为止。也就是说可以把眼前的一切景物都省略掉物象生理的小细节及凹凸,用点线面来概括成平面图形和色块。这样我们就会从关注物象的具体结构变为关注造型元素和色块结构,把自然物象转化为构成画面基本图形的思维方式。在这些基础造型上再注意主观调整画面点线面的布局,把握画面的虚实变化,锻炼学生对画面形式及构成的能力。 如:以水彩风景画享誉世界的华裔水彩大师曾景文先生,在画面形式及色彩构成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他善于主观归纳,将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作为写生对象,用点线面等抽象的绘画元素来组织画面,将明快、鲜艳的色块用并置法平涂,轻松地表达他内心的大自然美景。《黄色天空的香港》(图1),是他描绘儿时学习居住的故乡美景,他用平面归纳的手法把天空、远山、高低错落建筑群以及海面穿梭不停的船只,概括成点线面等抽象造型元素,画面主题突出,生动有趣,色彩对比鲜明而清新,赏心悦目,仿佛看到了画家儿时美好的童年时光。 2、注重以线造型 以线造型为骨架的水彩画,其线的运用可以吸收中国画用线的特点,突出用线来标示物象的轮廓,注意线的粗细、虚实变化,强调色彩冷暖、明暗、远近透视层次,高光留白,亮部稀薄透明,暗部色彩的重叠亦不混淆线条的痕迹,画面结构紧凑。王维新就是善于用线表现水彩风景画的画家之一,他把中国传线描与西方艺术巧妙结合,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每当在生活中发现令他激动的感人景物时,他总能迅捷地以速写形式随心勾勒下来,之后再敷上轻快的色彩,于是便创造了他自己的“随形赋彩”的画法(如图2)。 3、重视画面黑白灰关系 画面构成因素还与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息息相关。在动手作画前,应该思考一下画面的黑白灰层次结构,甚至可以画出小的黑白灰分关系分布图。虽然水彩风景画是由不同色相的色彩组成的画面,但是实质上它的素描关系,也就是画面整体的明度关系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一幅水彩风景作品无论画面色彩多么斑斓丰富,形式多么跳跃复杂,但是只要大的黑白灰关系明确,层次分明,画面就会乱中有序。 4、注重空间意识培养 水彩风景画写生是面对空间景物直接将空间形式表现在画面中,它在空间描述上给人以心理和生理的不同感受,这一特性正好符合环艺设计对空间训练的要求(如图3)。把握好透视和色彩规律,是组织画面空间的有力手段。写实风格的写生作品,要求通过形体的大小、虚实,色彩的冷暖等变化来表达景物深远的空间感,如近、中、远景等,一旦出现透视错误,就会导致画面空间的失真。平面抽象风格的作品,可以通过画面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虚实等关系来建构画面的空间关系,也许这种空间并不是一种真实的空间关系,但仍然能够表达出相应的心理空间,也就是说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概念,即“精神空间”,如 马蒂斯的色块前进后退空间。我们还可以从色彩大师的多种空间效果学习经验,如杜飞的透明空间、籍里柯的冷漠深渊空间、达利的幻觉空间、埃舍尔的矛盾空间等。 康定斯基说过:艺术家必须因感而发,有情而抒,因为对形式的驾驭并非目的,而是使形式与内在含义相适应。因此,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在符合风景写生的精神内涵的同时,有意识地组织好画面的点线面及黑白灰的节奏和韵律,注重画面的色块明度对比关系以及空间意识,就能形成和谐以及个性鲜明的画面构成形式。 总之,水彩风景画是一门有针对性加强手绘能力,提高设计者的表现能力,锻炼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及色彩感觉的课程。我们要想学好该课程,为环艺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就要重视和加强水彩语言的表现,打破传统的对景写生的照相式教学,注重画面形式构成、空间培养等方面的探索和学习。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本文为湖南工程学院教研教改课题研究成果)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建筑速写对环艺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摘要:主要从培养环艺设计专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提高创意能力3个方面探讨了建筑速写对环艺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以期为广大环艺设计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建筑速写;环艺设计;重要性 建筑速写设计的内容比较广泛,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建筑室外设计和景观设计,还包括人物作品设计和物品设计等。将建筑速写课程引入环艺设计教学体系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绘图技巧,对于完善艺术理论知识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1有利于艺术专业学生对理性思维和知识的培养 环艺设计专业相较于其它专业而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非常重要,从环艺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以及授课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无论是环艺设计对象结构,还是环艺设计表现手法,主要是围绕环艺设计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而展开。但是环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并没有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判定客观事物的正确与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是环艺专业学生和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需要学校针对此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建筑速写课程的开设,是有效解决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的重要措施。 建筑速写课程的开放,不仅可以帮助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待客观事物态度上的偏差,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并站在理性思维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角度的转变,是对即将学习的科目进行深人认知的实践和预习。比如,将建筑速写课程引入透视专业体系中,在对透视专业学生不断展开建筑速写教学中,学生可以透过事物表象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透视规律,从而站在理性思维角度分析透视理论知识,为学生学好环艺理论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在庞杂的环艺设计所囊括的各科目中,都无一例外地把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各科目要求制定教学方案。由于建筑速写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其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将建筑速写课程引入环艺设计专业体系中,通过长期的速写训练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式和客观分析事物的态度。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感性认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观察力和敏锐度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环艺专业知识中不可或缺的2种基本能力,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感观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建筑速写训练活动是有效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和敏锐度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认清视觉形式美的规律。众所周知,欣赏客观事物的视觉美和艺术美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备的基本审美能力,平面和立体空间知识对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就艺术设计专业的空间和平面知识而言,是分割艺术设计作品的关键点,是影响艺术设计作品分割是否成功和是否具有视觉美感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建筑速写课程中的构图知识对于环艺设计作品分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艺术设计学院对于年轻设计师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取舍态度方面,建设速写的练习在这方面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实践证明,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建筑速写训练,可以提升设计人员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和感性认识,并将这种艺术美感运用到设计作品或者设计对象中。 此外,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是艺术设计家们一直以来探讨的关键点,也是环艺设计教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受时间和内容的影响,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平常只有在构成课程上才能接触到点线面的相关知识,也不能将点线面构成知识运用到其它课程中,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将点线面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但在建筑速写训练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有关于点线面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将点线面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训练课程中,从而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也使学生在全面系统的建筑速写训练活动中,接触到更为详细化和专业化的点线面构图知识。 在日常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丰富多彩的线条表现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事物,或者运用细腻、生动的设计手法变现客观事物的内涵。比如,要想凸显设计作品的潇洒或者自由,可以运用单纯的线条勾勒与描画;要想表现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可以借助装饰变形手法。总而言之,凸显设计作品的美感和个性的手法形式多样,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构图技巧和绘画语言后,就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出集美感和设计感为一体的艺术作品,有效发挥建筑速写准确、随意、明快和轻松的特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客观感性认识,还可以帮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不断临摹和训练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这种艺术风格中可以凸显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审美力。 3有利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创意能力 建筑速写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在不断速写训练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相关设计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创意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从事环艺设计首先需要具备快速准确勾勒草图的能力,因为草图是设计者设计艺术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关乎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建筑速写课程与环艺设计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点线面构图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速写草图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运用在室外设计或者景观设计方面,可以帮助设计者快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另外。设计师还需要具备快速记录的能力,特别是在创作设计作品时爆发的灵感需要快速记录下来,以免突然忘记。草图不仅是设计师表达自己灵感和创意理念的外在表现,更是设计师创意设计技巧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建筑速写内容还包含手绘渲染图技法。因此,学生在速写训练中可以学习和掌握手绘渲染图技法,其表现手法与点线面构图方法大致相似。学生在速写训练中还需要读懂设计作品背后的意义,运用所学知识剖析艺术作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从而使设计专业学生将环艺设计工作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学会站在客观角度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4结语 加强环艺专业学生建筑速写训练,是有效扩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高艺术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在不断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环艺设计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学会站在理性思维角度思考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和速写剖析艺术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情感,进而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特色的艺术创作风格。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建立环艺设计专业设计应用课程“制赛促学”的教学机制 【摘 要】建立“制赛促学”的教学机制,即将制定比赛方案、举办比赛等环节与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目的,使环艺教学中应用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紧密有效地融合。 【关键词】制赛促学 设计应用课程 教学机制 环艺设计专业的学习方向可分为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学习从设计的预想到项目的实施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由于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要解决居住、出行、工作、节能、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担负的社会责任较重,这就需要人才不仅具有较好的“设计理念”,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开设时间划分属于新兴专业的范畴。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社会对环艺人才需求尚未饱和,所以环艺设计专业成为了较热门的报考专业之一,在校生人数众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班级为例,学习者人数从早期的十几人倍增到了几十人,这就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环艺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结构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以及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设计应用课”三大块。其中,设计应用课所开设的课程有《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景观园林设计》等,在教学中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2)设计的思路方法;(3)对专业的实践环节的了解与掌握。 第三个方面在课程教学之中尤为重要,如果对实践环节了解不够,设计方案便是纸上谈兵,缺少了存在的价值,而实践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难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原因在于学生人数增多,而教学模式却缺乏灵活性、科学性的对应调整,在以往通常会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模式:(1)以模拟课题形式开展教学。通过虚拟以及使用以往的设计项目来模拟课题,提供给学习者设计练习。这种方式使学习者对设计课题缺乏场景化的认识,导致设计思维过于抽象化、设计方案理想化。并且,设计方案优劣标准完全由教师或教师团队单方面评定,以至教学的机制不够科学。(2)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教学。即企业提供了实际项目,课程教学工作中便依据项目的要求“量身制作”。评价的标准由企业及业主来掌控,这种形式看似合理但问题重重:一是实际项目的设计时间与课程安排难以紧密结合,若一味地追求项目时间安排,教学内容便很难合理地布置,也就变得相对被动。二是虽然解决了课程学习所需的实践环节,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评定标准过于主观,很难形成其对设计本质理念的认识及了解,这样的教学同样缺乏科学性。 两者的教学方法各具优劣,前者的优势在于给了学习者足够宽广的设计想象空间,劣势在于设计方案空泛化;后者是虽然课程联系了实践,但由于受到实际项目的制约,设计方向单一化、标准化,对设计理念、创意的学习不够。通过怎样的机制来解决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关系,成为环艺设计专业设计应用课的实际问题。 笔者分析了两种课程模式后,综合两者的教学方法,建立“制赛促学”的教学机制,即通过制定比赛方案、举办比赛等环节与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目的,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环艺教学中应用设计课程的矛盾问题。 第一,课程教学的准备阶段――制赛。制赛的前提是如何将比赛引入课程之中,且能合理有效地与课程教学的各环节结合在一起,需要在课程开设之前制定“教学牵头、企业配合、服务项目”的赛事计划,寻求设计的实际项目、企业合作方,如教学《居室设计》课程时便可联系房地产业开发公司,对其所开发的楼盘进行实地调研、测量与设计,再以赛事的形式把教学与实际的项目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既有了实际的设计场地来开展实践教学,同时通过了设计赛事的形式避免了学习的单一化。 下图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在《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中举办的“橄榄缘”杯室内设计大赛的项目图片: 第二,课程教学的实施阶段――备赛。在项目测量与前期调研工作完成之后,学习者已经充分地了解了设计项目的环境、位置、建筑结构、建筑定位等一系列设计前期准备环节,学习者便可依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师辅导和自我理解对项目进行设计,设计既联系实际同时又不受使用方的限制,可以积极地调配学习者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下图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在《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中举办的“橄榄缘”杯室内设计大赛的教与做: 第三,课程教学的评价阶段――竞赛。设计方案以竞赛的形式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作者自我描述、观众观摩展览、项目方“多角度,立体直观”的审定模式,从设计方案的实施性、创造性、功能性多个环节进行论证,最终由校企评定+投票的形式为设计方案评分,给出意见评语,这样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较好地完成了课程的学习,同时也锻炼了学习者的表达能力、对实际方案设计的理解能力。 下图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橄榄缘”杯室内设计大赛展览观摩、优秀作品评选: 第四,课程教学的后续阶段――项目实施。课程成果以方案集的形式呈现出来,挑选成熟的方案加以深化修改投入到项目使用当中,教学方面可以跟踪项目进度,组织学生实地观摩学习,了解施工环节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解决项目方的实际需求,达到双赢的局面,可谓一举多得。 下图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优秀作品制作成为样板房,教师组织跟踪学习: 通过建立“制赛促学”的教学机制,为环艺设计专业设计应用课程的教学开展带来了新的局面,能够达到“一个调动,两个可控,三个促进”的积极作用,即,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教学与实践的把握有了可控性,对课程进度安排有了可控性;促进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习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服务建设。“制赛促学”教学机制的建立,使学习者、教学方、项目方都能各有所得,各取所需,解决了“教与学与做”的实际问题,也为环艺设计专业设计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结合环艺教学思考行业市场需具有什么样素养的设计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环艺设计专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着眼未来,市场的发展给我们环艺设计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要求环艺设计教学要培养出适应社会行业市场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面向市场,本论文就环艺设计教学中应该培养具有什么样素养的设计专业人才做了自己的分析…… 关键词:环艺设计;行业市场;素养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建设方兴未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和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急切的,从这几年环艺设计专业报考人数和招收人数来看,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带给了环艺设计专业很多新机遇与挑战,环艺专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需求对行业质量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面对这巨大的行业市场,环艺专业的同学却面临就业难或是就业后适应难的问题,我想,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从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来看,需思考环艺设计教学需培养具有什么样素养的设计专业人才才能适应市场需求,面向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 2 分析环艺专业与当前行业市场的关系 2.1 经济发展带给环艺专业带来新机遇 “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al design)是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以现代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为指导,创造理想生存空间的工作过程。广义上:以环境生态学的观念来指导今天的艺术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艺术设计。狭义来看:以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在其内外空间所展开的设计。具体表现在建筑景观和建筑室内两个方面。从概念上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塑造并改变着人类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环艺设计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需求旺盛并显示出高度的生命力。环艺设计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空间,是现在以及未来的朝阳行业,这带给从事环艺设计的专业人才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2.2 市场的新发展对环艺专业的新挑战 经济越发展专业人才需求量越大的同时也给环艺专业新的挑战。一方面对行业要求更加专业化,人们自身的审美素养的提高使得对行业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其行业间竞争大,也许是大家都看到环艺专业这个朝阳产业的市场潜力,全国已有一千多家院校开设了环艺专业,从事环艺专业的也人越来越多,行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竞争又如此激烈,如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市场提高自身的专业竞争力也是环艺专业面临的新的挑战。 3 分析巨大的行业市场对环艺专业教学的要求 环艺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有设计能力相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应与行业市场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思考培养具有什么样素养的环艺专业设计人才。 3.1 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 这相当于是电脑的硬件部分,硬件过硬了电脑才能有顺畅的运作,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基本素养的建立是必须去努力达成的目标,它包含了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素养和专业设计能力素养,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包括:(1)掌握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英语和人文科学等知识;(2)掌握透视与建筑制图的基本知识、制图规范与技能;(3)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专业设计软件(圆方设计软件、Photoshop、AutoCAD、3DMAX)。(4)包括艺术的表现语言,即手绘表现;专业设计能力素养包括:(1)掌握室内外各类环境艺术设计(如:居室、办公空间、餐饮娱乐空间、商业空间、景观园林等等)的基本理论,掌握其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2)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较敏感的设计思维,能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2 对设计业务的综合驾驭能力 专业知识是必须的基本素养,但是不是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就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市场呢?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以前在学校老师同学眼中的优秀学生,毕业出去工作后一直发展平平,得不到公司的重用。而一些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到社会工作中却能得到上级的重用同事的认可,有着良好发展前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行业市场不仅是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还须具备除专业之外的一些能力,比如设计业务的综合驾驭能力。从环艺设计项目操作流程就能看出,从项目开始到最后完工结束的流程中设计师对项目的综合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项目是否能完整地体现其设计、并顺利完成。 驾驭一个设计项目必须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也对专业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环艺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最后能转变成实物,实施过程中的各环节设计师需要和与之相关的部门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项目从设计到完成时间是有限的,对业主、自己的合作团队、各施工方之间工作如何配合展开?实施过程中出现施工与设计不符、或是中途业主要更改设计怎么办?等系列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问题出现时,设计师的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设计师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决定了你对项目的驾驭程度,为此,从事环艺专业学习的同学也应做相应的培养与准备,才能跟得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3.3 与时俱进的敏锐洞察能力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改变,作为朝阳行业的环境艺术设计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关注这个时代和市场的发展,不断学习提高和跟进,新兴市场、新兴的理念、新兴的功能等都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需要掌握并不断更新的,设计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设计理念跟上了,才能从设计中体现出时代特征。行业市场需要的是有着灵敏嗅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的专业设计人员,关注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新式产物。 就拿环艺专业里面的居室空间来讲,现代的人居环境住宅设计已经不是原来住宅概念的设计,现代的居室空间设计其实是在设计一种生活,每个空间在原来的功能意义上都有了新功能的延伸,比如:现代居室空间的卫生间设计,已不只是一个提供方便的场所,还是休闲空间、储藏空间等,它越来越受到设计的重视,所以卫生间里会出现电视、书报架、各种装饰物等,也有了像净身器、浴霸等这样一些新的设施;再如:书房空间已不只是看书学习的地方,把工作带回家,所以书房也是工作空间,除此以外书房还有展示功能,展示自己的品味、身份、爱好,即便有些家里其实并不需要书房的也要设计个书房以展示自己的才学,因此,书房的设计可以封闭式设计也会有开放式的设计……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不同时代人的生活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只有了解熟悉才能设计出适合不同居住者的居室空间。 与时俱进的敏锐洞察能力,把握新兴市场、新兴的理念、新兴的功能等是适应现代行业市场的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 4 总述 提升环境品质的需求已是当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者,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和对设计业务的综合驾驭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敏锐洞察力的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陈宁萍(1976―),女,泸州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探究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摘 要:高校环艺设计在专业设计、教学创新等多方面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尤其是专业知识的需求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师管理对于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当前高校环艺设计专业面临的形式与任务的基础上,分析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主要目标,进而从多方面探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的有效措施,综合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高校;环艺设计;师资队伍;专业技能 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通过对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围绕教学管理中的知识能力构成、学生素质协调发展等方面,形成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等为主要模式的创新方式,细化每一个教学安排,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 阐述高校环艺设计专业面对的形式与任务 (1)整体情况概述。当前,人们对环境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注重生态、人格塑造、文化品位,以及资讯便捷等。无论是城区环境、广场改造、街巷更新,建筑还是景观设计都要首先放眼于城市整体的环境框架中,考察它们的现实与发展,力求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明确,那就是培养环境设计方面人才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什么任务,肩负什么使命,课程设置要以此为目标。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是这种模式:首先有城市规划师绘制城市发展蓝图,而后有环境设计师与规划师依据这个蓝图去完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又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整体规划详图。环境设计师在这的工作,就是理论上的纽带与桥梁作用。而现在的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补充”,去完善城规、建筑、园林等专业的空缺与不足,总是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起到主干专业的作用。 (2)专业设计的整体状况。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就更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譬如将城规、建筑、园林、室内外等设计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构建在广义建筑学大系统涵盖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发挥各学科交叉的优势,另一方面还以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及支撑条件,并依托自己的优势专业使培养的学生都能自如地渗透到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备有统领与协调各专业的特殊能力。 2 分析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1)专业化、“双师型”教师缺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双师型”非常重要,有实际设计经验与施工管理经验的教师无疑会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的开展,他们会把丰富的经验带进课堂,使学生受益,领先和把握设计潮流。目前,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教育厅培训获得的“双师”资格,真正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较少。 (2)人员结构不合理。高校环艺专业一线专职教师较少,与国家所要求的“一线教师应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80%”的比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线教师的比例也应进一步提高。随着高职环艺设计类学生人数的猛增,很多学校生师比都达不到教育部的15/1的规定,有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多招生,生师比甚至达到了30/1 或40/1。一线教师严重缺乏,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历、职称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中青年教师成为各高职学校专业教师的主力军,但其中拔尖人才较少。 3 探讨提升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生态价值链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首先,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及时收集、加工、处理、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了解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其作好相应的服务;根据教学管理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查、研究并及时处理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善于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指导实践,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引导来实现管理目标和效果,注重在管理工作中开发教师及学生的聪明才智,实行制度管理与人心管理相结合,谋求量化管理与模糊管理相统一。与此同时,还要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之应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去,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高校教学管理是全员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懈努力。 3.2 构建生态管理工作运行体系 在管理机制上,加强学术管理、层次管理与制度管理,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引导型服务,如: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等。在管理程序上,公开透明,职能部门的责任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制度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在管理功能上,寓管理于服务中,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竞争环境,为学生、教师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全方位实现为一线教学服务的职能。在管理技术手段上,建设好教学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管理信息化,不仅建立职能部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咨询与决策机制;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教师提供更广泛、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减少滋生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提高管理效率。 3.3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在制度上要切实保障服务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权力运作的全过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监管、弱审批,并明确界定各级管理的职责范围,进一步下放权力。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一方面积极推进学分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进行学生学习评价制度的创新,树立多元质量观,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成长与发展,由运用统一标准过渡到多元的质量评价。还要建立有效的科学绩效评估制度,如:设立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考评、建立绩效诱因机制等,扬长避短,激发教学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绩效的提高。 3.4 改革现有薪酬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比较僵硬,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成绩好差一个样,所以要想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实施薪酬改革,增加奖励制度。首先,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岗位职称系列分离,设立高校管理人员对应职称,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我国高校长期实行教育级别制度,管理人员职称与教师岗位职称虽然存在一定区别,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总是往教师系列靠,导致管理混乱。所以,必须设立高校管理人员独立对应的职称,管理人员与教师虽然应该有一定的比照,但更应该突出它的职业性,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与教师系列不同的工资标准。在评价考核方面,目前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关系的模糊化导致国内高校在考核管理人员时要看的数量,这与国外及港台地区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考核情况明显不同。其实,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业绩如何应该主要看管理服务工作做得如何,而不是看管理人员发表了几篇论文。发表的论文数量多并不代表工作就做得好,因为教育管理人员不是做研究工作的,的数量与工作质量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国外的方法倒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吸纳服务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意见,看他们的满意度,以此来确定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而且,要将考核的结果与薪酬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绩效工资,同时设立各类奖金。管理人员的考核成绩好,服务对象满意要在绩效工资和奖金方面有所体现;而对于那些考核成绩差、服务对象不满意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但另一方面要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其服务水平。通过实施薪酬改革,强化考核工作,必然会带来收入的差别化,也会给管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这对国内目前的情况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目前教育管理人员缺乏的恰恰是工作压力和工作积极性。 (1)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首先,要加大青年基金的力度,设立教学研究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科研成果转化基金等项目。其次,鼓励青年教师更多地参与项目研究与申报,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技术性支持与指导。对于各级各类项目、评奖,能够从科研管理者的角度在选题、申请书填写等方面提供实质性帮助。再次,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学术交流的平台,如;参加学术交流会、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等。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使他们在更高的学术平台上起步,走的更高更远。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在科研激励方面的经验,即考虑给青年教师安排合理的学术假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教师创造与成就的需要。 (2)形成晋升激励机制。对部分高校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发现,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集中由教授、副教授等高校称的科研人员完成,部分高校称的科研人员在完成职称评定后失去了研究的主动性与研究热情,使得职称评审制度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效果。而多数的青年教师为了评上高校称,努力的争取科研项目,但是由于职称低、资历浅往往申请不到项目,致使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一次次消退。所以必须实现评聘分开,推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公开竞争、公开招聘、动态更新”的岗位聘任制度。聘用期内根据被聘人员的绩效状况采取动态管理,依据科研人员承担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获得科研成果、成果获奖等情况严格进行定量考核,对考评合格的可继续聘用岗位,对不合格的不继续聘用原岗位,给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同等的竞争机会,要形成科研人员能上能下的晋升制度。 4 结语 当今,环境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有文理两科特点,以广义建筑学为基础,设计艺术教育为主线的,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适应能力与研究型高级环境设计人才,是我们各院校建设该专业所必须面对,也必须认真思考的。 作者简介:殷辉(1976—),男,重庆潼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设计。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环艺设计专业方向的探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空间和建筑的概念进行研究和阐述,从艺术设计的角度进行分层的拓展论述,对于环艺设计中的文化内涵等也展开了引申,因此,对于环艺设计专业方向有着比较典型的指导意义,能够予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形式;协调;前瞻性;阶段性;地域性 一、空间的概念 “空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常见的概念,但是很多人对空间的理解是比较抽象的,有些认为是宇宙中的区域概念,有的是单纯理解为所处的环境。在本文中,我们所指的空间就是指环艺设计中的主体。 任何空间的存在形式都是和周围的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空间是无法脱离环境单独存在的。也就是说,空间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概念。对于学术角度来说,哲学和审美上都对空间的环艺设计有着独到的间接,也就是能将技术和文化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相结合,将这种综合性的意义赋予到环艺设计之中。保证环艺设计工程的完整性。所以,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充分挖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对主题的形态进行各种不同角度的丰富,其中包括细节方面如灯光的明度以及相关的色彩搭配。这些都是设计理念中所需要面对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人们审美参考的关键之处,所以,要进行全面的完善。 二、综合性因素在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关于设计的理念,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建筑要符合“坚固、适用、愉悦”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就成为了各界建筑师们一直秉承的理念,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说,古罗马的这种最初理念是环艺设计的一种启蒙思想,也就是最基础的要求。能够对后世的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需要不断分析其深层的含义。 空间也就是建筑的本质,也是建筑所必须依托的出发点。所以,空间的理念是环艺设计的根本,在这个专业上,首先要进行空间概念的研究,才能够不断发掘综合性因素,并且能够形成比较合理的整合和配置。我们在此讨论建筑空间的结构形成问题。能够从本质上阐述和讨论空间对于建筑理念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影响。我们应该将空间的建筑形式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和讨论。其中,主要的研究思路就是能够将空间的形态集合看成是建筑的根本要素,建筑的形态能够成为一种空间的转换作用,这种转换作用能够实现价值,也就是建筑后期的价值。 设计一般在最初,需要考虑的就是人们未来的需求情况和长期稳定的规划情况,并且,设计的理念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元素的更迭而改变的。所以,设计一般最主要考虑的就是未来的实用性。所以,现在的艺术设计不仅仅注重艺术理念,还注重整个的使用效果,不能够华而不实,也就是说,现在的设计被要求有着更高的水准。 建筑的设计也要受到相关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的而影响,这样就能够实现物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相适应。并且现在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不断加强,对于所处地域和建筑类型的文化研究也就更加丰富,所以,要求建筑物有着比较深刻或者富有特色的文化内涵。为了能够完善研究,我们应该加强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并且能够在实施之前进行文化的考核和内涵的研究,现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建筑的渲染也比较深,往往建筑的艺术内涵就能够进一步借鉴相关的地域理念来进行更加详备的丰富。所以,需要完善文化的内涵精神赋予,将建筑设计展现出时代性和文化性并存的状态。 三、了解潜在的文化内涵 对于根本的意思来讲,建筑能够给人们建立一个比较适合生活和起居的空间环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实用性。要进行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保证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所以实用性一直是建筑永恒的主体,现在很多的年轻设计师将各种建筑理念都追求潮流化,能够提出一些比较创新的想法,但是,现在的设计还不能够肤浅的根据潮流来定义,还是要针对实用性和文化的偏重。 最初人们只是将室内的环境作为一种遮蔽风雨的场所,现在,人们的室内环境成为了保证正常生活的基础起居要素。因此,人们不断重视建筑的重要性,也就不断对建筑的要求提出更加广泛的建议和要求。室内环境的设计理念也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展和扩充而变得更加丰富。所以,不仅仅能够满足审美上的需求,还能够保证起居的实用性。对于设计的规划来说,人们能够对建筑物做长线和短线的估算,一定程度上对于控制成本和稳定资源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所以,建筑设计有着比较多元化的理念,且根据设计师思想的不同,就会出现更加丰富的设计范围。人们在原则上审美一般都会遵循规则有序的几何图形。也是人类对于空间的本能适应体现。所以,需要将效果不断扩大。效果的扩大并不是面积大小决定的,而是整个的氛围和设计气质。现在,对于各种的设计来说,面积已经不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小的面积自然能够设计出温馨的气氛,大的面积则也不乏稳重大气。这些都是要根据适当的材料风格来展开的。 在设计中要不断完善综合因素的各种融合,也就是说,需要每个建筑师对自己的作品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理念。建筑师首先要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以及个性化视角。能够体现出设计的创新性和排他性是设计师追求的境界。多以,在环境的设计上,要以人为本,不断结合实际来进行完善。实用性能够作为地基被稳定之后,所谓的艺术和品味,才能够得以发展的资格。它涉及到环境、功能、文化、技术、经济的各个方面,常常都是要结合这些综合因素进行考虑,才能够不断完善。 建筑空间存在这地区性和阶段性,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也就是说,人文素质以及环境特征能够实现建筑设计理念变化,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理念去生活,久而久之就能够形成比较强烈的地域色彩,所以,生存的环境渐渐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古老地区里,往往各种先进的和经典的艺术理念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带动了设计的进步和创新。 现在的建筑行业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区分方式。也就是能够从风格、手法等各方面展开分别。有文章表示,建筑设计的三种倾向,一是 “民族形式”的设计倾向,二是商业化的设计倾向,三是“高技术”的建筑设计倾向。现在我国的建筑业中,基本上这三种思想是最主流的。 空间的环艺设计应该根据最合适的理念来展开,也就是说。能够将相对的创新性发挥,并且能够结合相关的经验,完善自身的设计理念,因地适宜,不要盲目追求潮流。 四、设计师应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建筑的设计有着不同的形式,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以及餐饮空间等等。这一项也就是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规划进行的一种性质划分,能够在专业的指导上更加明确和具有针对性。所以,要进行建筑的设计,就要完善对不同的空间概念的认知。认知是实现建筑特点的基础和保障。对于空间的了解,能够把握空间的大轮廓和定位、风格,也就是说,意在笔先。当然也需要考虑当事人的理念意见。 我们在进行环艺设计的工作时,往往要结合时展的情况来进行。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提出合适的、灵活的理念,这样才能将建筑赋予更多的时代意义。因此,设计师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谨慎的思考能力。现在已经不再将博物馆当成单纯的陈列柜,而是像艺术设计一样,设计师正赋予它越来越多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设计师不断接触时代的风格并且能够对于变化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够完善设计的理念,不断加深自身对于设计的独特见解,让所有的工作都能够为完善空间的完整性和实用性而服务。 五、结语 空间设计是比较复杂的,也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因此,需要把握相关的细节,展开各种的分析以便于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建筑的材料配置和风格安排。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使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空间是为功能来服务的,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考虑到实用性和长期稳定的保障问题。对于设计来说,能够和周边的环境以及所使用者的身份都展开和谐的搭配,才能够完善相关的工作,还要借鉴各种先进的理念不断丰富建筑的内涵,升华设计的水平层次。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浅谈环艺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课程 一、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知识和平时学习最好的办法,实践出真知。按照环艺的专业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和市场性。每门实践课程都以真实的案列加以分析引导,联系实际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起步做的真实的项目展开课题作业,使学生进入实践状态。 第一环节的基础课实践教学首先是素描,设计色彩,设计美学课程,要以,提高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第二环节的专题教学,如店面设计、广场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通过组织比赛,高校之间举办各种展出,相互观摩学习,社会实践考察,邀请专家来校座谈研讨等方法,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目前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作品,通过技能实践课题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意能力和表现能力。接触社会越多,那么学生越有兴趣,更容易进入设计的实训环节。 随着电脑飞速发展,它已经成为学生主要学习工具,我们课程内很多科目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软件教育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络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信息量较大,这也是正常教学以外的有益补充。环艺设计人才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基础和应用相关软件的基础,比如3DMAX等等。所以在这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另外不能忽视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之中,应多采用集体讲评、课堂分组讨论、专题报告发言,自我宣讲形式,通过PPT相互讲演,锻炼口才以及应述能力,对学生的自信心,协调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最有帮助的。 目前,学生设计的作品有一部分高于社会产品,或者说还处于概念研究阶段,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社会生产经验,没有亲身参与实际设计任务,所以要加大实际项目的训练环节,缩小学校课堂与设计单位工作的环境差距。学生可以通过装饰设计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实习与合作,达到双方的共赢,学校培养了学生实际开展项目的能力,老师也能把课题引入到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的目的性,实训化。企业文化也可以得到宣传扩展,双方都是彼此很好的平台,也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校企合租联合办学也是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不断研讨,相互提高。 二、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现状及前沿,通过课题任务书、课程教学完成及进度,讲和练习并重,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论认知,相互渗透。上述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 1、 设计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设计基础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要重视对建筑基本形态的认识和表现,而非绘图训练,当然这可能导致学生基本绘图能力的下降,但却培养了他们的造型能力,这是得与失的关系。 造型基础课程主要就是启发学生对"形"的认识,但单纯学习平面和立体的基本形,以及形与形的关系法则却很难与具体的设计课程衔接。特别是某些设计中的构成原理,其涉及的造型方向和建筑空间也不完全相同,要想体现有时代感的造型关系,在基础教学中加入构成训练,使学生进入二年级后对形和空间的把握有直接的感悟,对于怎样打破简单呆板的建筑形式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从认知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空间体验 尝试用学生熟悉的建筑环境进行建筑测绘练习,以达到对空间与形体的初步认识。如选择他们每天进出的教学楼进行从"认知"到"制作"的系列练习。通过教师讲解后进行参观,然后是测绘,这代替了过去独立的测绘练习,最后进行模型制作。学生根据自己测绘的尺寸,按照一定的比例做成一个仿真的空间模型,这样不仅使他们经历了从教学到图形,从平面到立体,从空间到实体的认知和表现练习,同时从中感受到建筑空间和形式的有机联系,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比过去单纯的绘图练习生动很多。通过这种连续的作业过程,不仅在图面上理解空间的表现方法,而且从实际中了解建筑的基本形体,结构和空间尺度以及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基本的建筑概念。 设计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很灵活,在很多的模块教学过程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教学轻重比例还有待探索论证。作为环艺专业教师应该走出课堂,这个课程不局限于课堂之上的内容,要真正融入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项目中完成,这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得到更好的落实,与学校所在地的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这也是非常必要的。产学研不分家,资源相互使用,公司环境带动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完成项目所需进程,学校的人文环境也有待孵化设计创作。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当然还有部分学生,达不到设计使用标准时,可以采用“实题虚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作为一种创作和研究。使不同的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环境艺术装饰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答辩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作品,又能见到工程实例图片或现场。相互联系紧密,解决了大学教育中设计作品产品化的问题,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减少反复,提高教学效率,既能获得学术认可,也能等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那么环境艺术教育的形式得到变革和发展。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环艺设计专业“装饰材料”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通过对环艺及室内设计专业“装饰材料”课程教学的实践体会及教学过程,文章总结出适用于环艺及室内设计专业“装饰材料”课程教学的应用规律,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环艺设计专业装饰材料教学 装饰材料或建筑装饰材料以及装饰材料构造课程教学是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装饰专业、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展示设计专业等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开设。室内外建筑装饰材料是实现建筑装饰活动的物质基础。设计师了解材料犹如画家了解颜料及画布性能一样。功能各异、色彩多样的建筑装饰材料将为设计师的设计活动提供无穷的想象与实施空间。任何实践设计构想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将设计者头脑中的虚拟构想通过物质手段变成客观现实。在室内外装饰设计教学体系中,装饰材料课程的认识与学习是设计师的必备基本知识,它将贯穿于今后设计师的一切设 计活动,设计师对于材料的了解与应用犹如文学家对于词句及修辞手法的熟知,更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还要随时更换词汇,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纳米等高分子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材料应用层面的多元化,要求设计师不但要对现有及传统材料熟知,还要时刻关注新型材料的发展。装饰材料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的教学活动。 一、课堂理论教学阶段 1.材料商品状态认识教学。在进行设计与应用层面上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装饰材料商品外观状态。在装饰材料教学活动中,第一阶段首先体现在多媒体课堂教学图片演示播放中,材料展示应尽量保证某一种材料在同一工程的实际施工前后状态的对比,在实践项目中去讲解将更易于学生理解、消化课程内容。材料商品原状态即未经使用的材料市场上的销售状态,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讲很重要,学生对装饰材料完成后的状态描述凭借生活记忆等印象比较好理解,但对材料使用前的状态却不是很熟悉,这一环节如不加强认识,在下一步装饰材料市场实践参观教学环节活动中,学生进入材料市场将会一筹莫展,很多材料将不知道使用后具体是哪一种状态。所以,不加强材料原状态的认识不利于全面了解材料,影响实际设计应用。加强材料原状态认识对于学生了解材料原状态、原规格及怎样进行更有创意的使用也很有实际意义,因为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在确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时可以突破常规用法。通过形象也可以加深对材料规格的了解,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材料,避免耗材与浪费。 2.施工状态认知教学。材料施工状态相当于施工构造认识,对于今后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图绘制打下认识基础,认识材料在施工中状态图片,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性能,如强度、弯曲能力、吃钉力、粘接力等加工性能,也能形象地了解到哪些材料经常在什么状态下应用,或能够实现什么样式,哪些材料不能够在什么样式应用或不适于应用。通过材料施工过程状态图片认识,为下一步材料构造与施工工艺学习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应用教学。通过多媒体课堂优秀案例分析教学,使学生最初对于优秀案例的设计只是从形式外观上感兴趣发展为对于优秀案例材质应用的关注,切实感受到材质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材料应随着设计目的的功能性而转换。这一阶段,从材料认识、认知,从市场销售原始状态到实际完成有了完整的过程认识,案例介绍及材料施工完成状态图片有助于学生对材料与设计应用的对应感受,加强在设计应用中的合理控制,避免不切实际的材料应用,也避免了“唯美第一”的样式理念,做到合理应用材料与设计样式有机结合。 二、实践和实验的教学阶段 完成课堂理论教学任务只是使学生暂时掌握了一般材料的理论与外观认识学习,要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还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学习,继续在材料具体应用中体会。 1.材料样本。理论教学课堂应尽量在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装饰材料样板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将常见各种装饰材料制成小块样本或材料商提供的产品样本进行陈列,在课堂供学生观摩。如将常见板材制成小块样本,各类装饰系统可以制成小块剖面单元等,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每次课程学生将对本次课程学习的材料通过教师理论讲解、图片播放和实际样品的亲自触摸、观摩,对材料做到视觉、触觉、听觉上的全方位认识,进一步加强了对材料外观状态与性能的直接了解,增强了实际感受。 2.装饰工程样板实验间教学。装饰工程样板实验间汇集了各类小块典型施工样式,按施工的时间状态分段建设,分段陈列,使学生对于装饰构造的具体应用,对于施工方式也有了潜意识的认知,对于下一段装饰工程施工工艺学习打下材料认识基础。这段教学对于理论课堂上没有完全解决的材料认识疑问将在工程样板实验间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市场上的装饰材料有着多样性的特点,面对上千种之多的装饰材料,装饰材料的教学活动时尽可能地将室内装饰工程中常见的材料进行介绍与学习,对基本系统作重点介绍,明确面层材料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及材料科学的发展都是可替换应用的。通过基本材料与基本系统的应用学习,可以通过举一反三来接受新材料或替代品。 三、社会课堂教学 1.装饰材料市场观摩。任何理论与实践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存在局限性,永远代替不了社会大课堂的学习,通过对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分组参观,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进行了再认识、再确认的学习,也对课堂上没有重点介绍的产品有了感性上的认识,更对一些新材料的出现充满好奇,急于想了解它的应用与性能。另外,也加强了学生对装饰材料价格的认识,增强了设计的经济观念。学习根据市场条件可通过简单记录,或经商家允许采用摄影、摄像等方式进行,最后形成市场观摩报告。对于市场的参观学习应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因为材料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对于设计师来说要不断地了解材料与市场的发展,对于设计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施工工程现场的观摩教学。通过对施工工程现场的观摩教学,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应安排一定学时的参观教学,加强材料学习的空间实际感受,也提前了解今后要从事的行业,实践经验显得越来越重要,毕竟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理论研究型专业,专业的应用技能对于学生来讲至关重要。 3.优秀工程的观摩教学。同学们司空见惯的商业环境、酒店、宾馆,在专业教学前可能因为购物、消费活动去往这些场所。在装饰材料教学后,即使还是因为消费目的去往这些商业场所,但会有意识地去关注材料在这些场所的应用。在本课程教学最后一段,应安排一次实际完成工程的观摩学习,可以安排商业街区、大型商场、优质楼盘样板间的参观,记录,与前一段的材料学习相联系,在实际工程中体会材料艺术效果,并进行评价整理,在课堂进行汇报。 装饰材料或装饰材料与构造类教学活动可能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各个院校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教学办法,也希望能给其他教学单位以借鉴与参考。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会涉及具体的材料、构造、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诸多因素,随着室内外工程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大与加深,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结构,尤其是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构造等相关课程应根据当前的室内装饰行业发展要求,结合实际设计和施工、生产与教学、研究等多方面要求来进行。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试论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实践教学效果与市场需求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08186)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度重点专项规划课题(08CX04050)阶段性成果 当今,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艺术设计专业在本科院校开办的数量迅速壮大,众多院校在近十年的办学经验中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培养计划。设计类高校专业的种类满足了现有设计行业对人才专业方向的需求,但同时也提出了院校培养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欠缺市场的检验和及时随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许多开设多年的艺术设计院校毕业生面对设计公司提出的创意和技能水平方面的要求出现了两种就业情况:第一种是进入设计公司对其通过一段时间培养达到实际操作能力;第二种是完全无法适应设计公司工作,无法从事设计或施工的具体工作而被迫转行。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艺术设计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设置无法指导设计课程的规范性和设计的可实施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艺术设计高校的实践课程设计存在于市场接轨的缺口。 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一直被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安排课外学生自行完成一些调查和分析活动而往往忽略了其与社会、市场衔接的特殊性。通过分析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现状,仅通过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课程是远远不能让毕业生进入设计行业就业和适应设计行业的激烈竞争。如何将毕业生进入企业过渡的时间段转入校内,分担设计公司培养的任务,减少市场对本科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年限的限制等问题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难题。基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方向性有待争议 众多艺术高校面对设计专业是否打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问题各执己见。老牌艺术院校本着基础课程作为迈入艺术类院校的门槛,主张保持传统绘画及三大构成的教学方式。但作为学院主创专业的设计院校以及综合院校中开办的艺术设计分院却开始探讨专业的设计知识是否应该作为传统绘画及三大构成的指引者。在专业联考为基础保证之上直接将设计专业所需的表现手段和设计思想贯穿其中。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态度我们不妨站在院校历史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固然有扬长避短的趋势。 以笔者所在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将突出空间、体量,以及大尺度的比例关系作为具有专业特点的素描课程主体;将突出造型特征、表现场景以及运用其他工具表现色彩关系作为具有专业特点的色彩课程主体;将景观平面布局的色彩搭配、室内使用色彩的比例关系、建筑形体的组合关系作为引导,将专业特点置入三大构成中,形成具有环境艺术专业特点的构成基础,建立多元的教学体系,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是高校艺术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课程设置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让全中国艺术类高校将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等相关设计专业称呼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命名在多年来不断受到专家的抨击和争议。一个可以涵盖室内外的专业名称是否能让本科艺术设计院校在四年时间里,完成全方位对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知识的培养。各个院校在效仿后也不断发现了诸多因更名而导致的专业教育问题。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辐射面无法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的所有设计方向和专业知识;四年制本科无法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有门类知识做系统、全面的,且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虽如此,环境艺术设计的宽口径依然是很多新设立的艺术设计高校的重点专业。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一方面在宽口径下学校可以根据教师队伍情况、教学条件、市场发展倾向等等随时对培养计划做出相应的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下设分类的市场需求的修改方案;另一方面对于如今现实的膨胀性扩招的现状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这一笼统的称呼更有利于在考生心中提升课程丰富、专业全面等等信息。就笔者所在院校该专业涉及建筑、景观、室内三大主体课程的课时量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加宽就业面与迎合市场需求似乎成了导致这一课程设置结果最有力的说明。 三、专业课程应对市场的关联性 从以上开课设置情况看基本已经将本科毕业生在面对市场时的就业选择都包含在内了。但经过多轮的教学来看,就业方向虽已明确,但是教学的深度如何控制、学生成绩如何经得起市场的检查,都无法得到最为客观的标准。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在指引学生完成各单元设计时都起到了规范性的作用,但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的单元设计是否具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水准有两个关键的要素。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现如今绝大多数艺术设计高校的任职教师学历最低标准是硕士,众多硕士毕业生没有经过市场的跳板直接转变为高校的教师,位置的变化使这类教师没有经历设计行业中的行业运作流程、运作模式、设计的评判标准、设计完成的期限压力等等。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较为权威的或者是市场需求的设计思想。但是实践课程的介入解决的依然是将设计深入问题,并非能根据设计选题找到正好适合的施工现场给学生做现场分析,而且课程实践对设计专业课程的延续作用来看,教师的实际经验又一次成为该课程实践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评价标准。 二是学生在专业课程上表现出来的创意能力较差。创新思维的缺乏与面向全国大面积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类招生的门槛设定往往被与大文大理无缘又想挤进大学校门的考生越踩越低。这类因此进入设计学院的学生对艺术的了解浅薄,审美的态度模糊,对创意的思考毫无道理,对自己的设计的好与坏完全无法评价。“创意毫无质量可言”是现在很多艺术高校教师面对学生的设计作品时给出的结论。专业课随后跟进的实践课程中,大部分学生又会因为实践课程并没有特别严谨的时间要求而对自己放松,只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完成课时。 四、常规实践课程对专业课的辅助作用 常规实践课程对专业课的辅助作用是否得到充分体现需要根据以下三个层面判断。 1.实践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否得当 比如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举例,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总课时48学时,根据理论难度和范围,所需课时达到36学时,后续教师会用一个小型建筑单体设计作为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学生完成考核作业时间为12学时。从工作量看,12学时无法完成,按照该课程设计,结束该课程必须在后紧跟课程实践,用课程实践的学时数来完成后续考核内容。该教学方式的设计一是为了满足专业课程能全面但不超出应有的课时量,而是为了实践课程能有丰富的课程内容。该课程实践紧随建筑设计原理之后虽然解决了考核作业完成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发现,学生的设计作业依然只有教师作为单方评价对象,并不能通过教师评分确定该设计是否符合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该设计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仅凭完成该设计并得到了较高的成绩,依然无法证明市场对该生专业能力的肯定。 2.专业考察是否是专业课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元素的来源 一般专业考察为两次,第一次为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假,为期三周。行程前,学生小组拟定可能产生的调研课题,行程中根据课题收集相关信息、照片和访谈,返校后将研究课题制作成调研报告。第二次为第六学期中。行程中每日速写要求,返校后提取地方特色的传统元素,做以提取元素为符号的小型建筑单体设计。该课程实践安排在第五学期,本学期课程有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制图等。因此该实践课程的考核作业可以根据前期课程完成设计。总体来说该课程的安排能保持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但是问题同样也出现了,提取元素虽得到了运用,但是对于元素提取的准确性、运用的合理性以及建筑单体是否可以得以实施也无从考证。 3.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否能体现本科四年知识的综合运用 毕业设计应能运用大学本科四年专业知识,通过有效的表现手段、丰富的论据支持,将设计主题表现得全面、深刻,有一定创意。根据毕业设计出图质量基本可以看出四年的教学成果和四年教学过程中的缺陷。通过毕业生的信息反馈,通过毕业设计顺利找到景观公司并短期内进入设计工作阶段工作的只有少数。毕业设计没有实践经验的,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的40%,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初进设计单位没有经过培训的几乎没有。 以上三个层面说明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的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学要求,也解决了专业课程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也能让学生在考察课程中学习和掌握不同地区的风俗和人文,并提炼可以运用的设计元素。第三个层面,原因在于绝大部分设计单位对于本科毕业生的概念设计表示出的是无法使用和超出实际的评价,但也必须承认,对于某些国内知名设计单位和跨国设计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概念设计有一定的热衷度。但从最后多次修改才将设计真正实施,也同样说明了,常规实践课程,无论是否迎合了相应的专业课程,或是概念设计的被采纳,依然反映出了本科四年中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具有市场评判标准的实践课程用以提前检验学生的设计创意和综合能力。 五、实践课程项目应该适应市场需求 实践课程中通常会由教师命题。因此,学生的实践课程多为教师根据环境艺术设计前沿发展动态拟定的虚拟课题,出现的单一问题随即引出了大量的现实问题。虚拟课题具备设计发展的研究性和前沿性,但是侧面也表现出了设计课题没有评价体系,学生完成虚拟课题的结果无法得到最为客观的检验,设计图的表现好不好、设计色彩搭配的好不好,形式感好不好等等浅表的检查要点作为了教师评价体系的组成结构。 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面临的将是设计单位用严格的质量标准、方案的实施可能性、设计表现的个人特点、个人表达能力以及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评价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尽管有些学生缺乏的用人单位全面的评价标准,但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某一具体方向的某一个点的设计了解透彻,也能作为用人单位对其评价的优势。也就是说无论是全面还是具备单项研究能力都需要学生无论是满足所有评价标准还是单项评价都必须能对自己的专长有全面、完整、透彻的专业知识体系支撑,才能应对市场提出的设计人才标准。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探讨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应顺应时展的脉搏与市场经济的需求,不断寻求能够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培养方式。结合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现状,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探讨建设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 关键词:环艺设计专业 基础课程体系 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从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历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属性与市场经济体制有着紧密联系,是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优越的人居环境的建立和弘扬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作为学科发展的根本任务。目前很多国内高校的教学及研究活动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背景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设置多是传承了本科院校的,在基础上进行了压缩和调整。我校的环艺设计专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一所大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年。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要学到不少于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这就面临课程体系优化的问题,尤其是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 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是通向专业设计的桥梁,更是基本素质、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的关键。通过基础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在设计基础阶段初步形成一个设计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修养、设计思维和设计意识等。 基础课程与设计课程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认为基础课程无足轻重,随意压缩或删减,这样一来,我们就变成市场上的培训建构,有悖于高等教育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课程是环艺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对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作出的安排。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必须有其相对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是按照学校教育的自律性来展开的。培养目标是一个课程体系的主导,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环艺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我校对环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本专业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和应用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从事家庭室内装饰设计、办公环境装饰设计、商业环境设计、公共环境设计,装饰品设计的专业人才”。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式,我们依据“厚专业,宽口径,增强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教育要求。课程体系模式如下:专业基础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程、造型基础课程、设计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有设计史、设计原理、设计心理等。造型基础课程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设计基础课程有三大构成、图形创意等。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教师要根据专业需要、学生实际,创新安排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适应性。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体系构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安排: 1.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 我们对专业基础课程依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去建构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材,设计教案。实施上遵循“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三维目标”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规律。是当代人才培养所提出的三个先行性基本要求,改变课程实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找到学习兴趣点和自身发展的潜在方向。 2.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 在确立了三维培养目标之后,对国内外环艺设计专业的课时安排分析,知道基础课程大多数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从课程内容上看,基础课程多以专业理论课程、造型基础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构成。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整合,需要合理安排,主要是课程在各学期的时段及比重。依据能力培养的渐进和课程体系内在结构,基础课程开设要注重模块的组合。模块式教学为教学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时间,适应了环艺设计专业教学连贯性强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效果。模块式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强调技能、强调实践、强调应用,模块式教学正是适应这些特性的有效教学方式。 3.教学方法 与课程体系相对应,应当建立适应环艺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在高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引起专业教师的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和渠道。但由于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与授课方式及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生掌握更多有关环艺设计的知识,限制了学生分析、构思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传统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师感到课程中有许多内容,过程复杂、抽象,难以口头表述,学生理解费力,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奏效。 例如,设计素描,这是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要根据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加强学生对复杂形体结构之间组合关系的表现力。再如,立体构成,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加强形体空间关系的训练,从而对空间的理解打下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专业,所以我们要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强化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专业需要的是基础学科教学。本文是我们对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的一点思考。课题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这个课程体系的适应性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需要不断的完善。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试论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环艺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环艺设计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从环艺设计专业的特点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入手,然后提出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环艺设计 创新能力 环艺教育观 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普遍增强,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需求大量增加。因而对环艺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了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 ,全国许多院校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是这种由迅速发展所形成的繁荣景象存在着极大的隐患: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设计创新能力欠缺,总体水平不如以往。学校应该怎么样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环艺设计专业的特点 1、空间性。这里的空间是指供人类活动的城市空间、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空间。空间是由实体形成的。没有“实”也就无所谓“空”,实体通常也称作形体,与空间密切相关。要掌握空间设计就得从形体入手,而形体又是三维的,而构成形体的空间同样也是三维的。因此,环艺设计的空间性其根本就是从空间立体上体现出来的,空间性是环艺设计最重要的属性。 2、功能性。任何艺术设计都有或简单或复杂的使用功能,脱离了基本的使用功能也就不再成其为环艺设计了,功能性一般包括了区域划分、区域流线、比例尺度等。 3、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顾名思义,侧重于艺术,是一门关于人类生活环境的艺术化的学科,它可以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给人以美的享受。任何一件艺术设计作品除了实用性之外,只有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才能为人所接纳。 二、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深厚的人文素养。从环艺专业的艺术活动来看,它的素材是生存与生活的需要,它的审美取向也在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必须植根于生活土壤。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对于环艺设计的学生来说,就应该多关注生活,多积累人文历史知识,人文历史可以唤起人们更多美好的回忆,使设计更具深层的意义与哲理性,人文历史知识可以通过选修课、课外阅读以及网络来获得。 2、敏锐的洞察能力。广义地说,艺术就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一切事物,环境艺术就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环境空间方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学科。因此,环艺设计的学生应具有对美的敏锐的感悟力与洞察力,与环艺学科直接相关的包括图形、形体、光影、色彩、材质等方面,另外,还包括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 3、分析资料的能力。产品的开发都必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市场现有同类或类似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必须具有对资料的分析能力。环艺设计同样需要这种能力。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特别是感觉好的作品,要分析得出好的地方。不仅要分析视觉与外观效果,还应分析它的周边关系、空间构成、功能流线等。只有这样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即将开始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帮助。 4、扎实的表达能力。环艺设计专业的表达特点主要体现在把自己的构思用草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草图是环艺设计师表达设计构思重要的“语言”。草图具有快速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表达的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只有多锻炼,才能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5、空间和形体的想象能力。环艺设计的成果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三维空间与形体的转换成二维,以图纸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无论是识图还是设计,都离不开空间与形体的想象力。 三、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环艺教育观。教育观是教育现象的认识,是个与教育目标相对应的标准。学院传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艺术家的单一教育观念。在现代讲求大众教育的理念下,讲求民族创新的理念下,这种单一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不适宜的。何况,“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的”对于环艺设计来讲,其目的在于采用一种手段来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自然、发展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从教育理念和环艺设计的目的来看,把创新能力作为环艺专业学生的首要能力进行培养,是正确的环艺教育观。 2、建立起新的教育标准体系。实施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及专业的技术业务素质四个方面内容的素质教育。除此以外,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培养, 直至个性培养,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从而将设计人才培养成多方面需要的设计科研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 3、在教学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根据设计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培养应从过去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建筑设计教育观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即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培养的学习方向转变。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加以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随意否定学生的构思,不以老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以免造成不良的设计习惯,限制其创造性的发挥。“良师授以则、拙师授以法”。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应更多的指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此外,学习能力和责任感的拓展也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和责任感,并且具备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才能不断学到新本领,才能“格物致知,厚德载物”。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高职环艺设计专业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效果图表现技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集美术绘画的具体运用与体现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本文通过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探讨,结合本校自身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方法 创新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普及,使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设计软件的学习上,对手绘学习不感兴趣,手绘效果图的能力较差。但是,真正的室内设计专业人员都知道,使用设计软件,虽然可以模拟出场景的真实性,多方面、多层次渲染出空间、灯光、材料的仿真效果和环境气氛,但在与客户现场沟通时,如何把好的设计理念传递给客户,记录瞬间迸发的设计灵感,设计出真正适合客户的方案,还得靠灵活快速的手绘。我们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开设了效果图表现技法课,希望能够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手绘能力与学习兴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再向学生介绍当代审美巨变,希望学生适应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学习这么课程。 一、效果图表现技法的意义 “效果图表现技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是一门集美术绘画的具体运用与体现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如何通过效果图的表现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展示出来,使设计方案通过效果图的形式完整地、清晰地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 通过绘制效果图,有助于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在效果图表现方面的能力,提高对物体的形体塑造能力,处理明暗、光影、虚实、主次等关系及质感表现、色彩表现与整体谐调能力。手绘效果图基础训练有助于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美术基础的进一步升华。通过教学的观察与经验的总结,我们感觉到凡是手绘基本功扎实的同学,设计造型能力明显就更强。手绘基础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电脑图的效果好坏。我们感到手绘图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每一位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技巧,如果因为有了电脑制作而淡化手绘的话,将有碍于设计者空间思维的发展,因为手绘图就是表现设计师的空间、形象思维过程,是记录灵感延续与完善的发展过程。 二、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现状 近几年来,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类专业将电脑绘图视为重要的专业技能之一,纷纷开设了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电脑绘图以及电脑辅助设计能力,这为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课程体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市场打下了基础。然而,事物发展的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在浓厚的电脑学习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再动手进行艰苦细微的设计创作和表现基本功训练,致使近几年学生素质修养滑坡。这些直接反映在学生设计的作业上,只注重设计的形式,忽视对环境、功能、技术因素的考虑,不能辩证地把形式与内容、材料与技术、单体与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专业知识不全面和理解不透彻。学生设计的基本功底不扎实,透视图看似逼真,但画面色调、环境气氛、配景设置等明显缺乏应有的素质和修养。 三、学习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绘画基础不一样,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应多采用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形成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1.调整传统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掌握透视的基础上,偏重“快速表现技法”的内容,重点学习钢笔徒手画、线描淡彩、彩色铅笔、马克笔等快速、生动或有明显笔触的技法。特别是强调学生的钢笔徒手画这一环节。强调学生线条的表现力,通过对钢笔临绘照片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徒手技巧,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大胆省略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引导学生要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加以高度的线条提炼及概括。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室内外空间形状、明暗、光影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对照性的比较中探寻室内空间造型诸因素相辅相成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控制画面黑、白、灰层次的对比以及虚与实、强与弱等素描效果整体处理的能力。 对于水彩详细渲染、水粉写实技法、喷笔等细腻的表现技法,则不做要求。因为在细腻、逼真这方面电脑绘图表现得很好,而写实技法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的效果也只能是模仿真实环境,无法与电脑制作的效果图相比。在教学中扬长避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教”与“学”的矛盾。 2.以案例和演示来充实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巩固为主,往往不能让学生感性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学中的理性知识太多了,而感性的材料太少。在讲授一种表现方法前,展现一个实际案例,既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使课堂气氛显得轻松;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能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学习节奏,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通过在课堂上分步骤演示技法,可以把抽象的技法内容具体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地面铺装表现时,把铺装的每一步分开讲解,边讲解边现场演示,学生则一步一步地跟着画,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手把手教学”。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电脑的普遍使用,使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成为必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则可将单纯理性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由虚拟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递进。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国际、国内一流的效果图作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效果图技法动态,使学生在欣赏效果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绘图能力。 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在改革效果图表现技法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跨世纪人材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其他当代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紧扣教材,并选择恰当而新颖的实例,依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把传统的教学经验和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这门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在课程中增加效果图赏析的环节。 效果图表现技法课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和其它专业,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及建筑装饰等有很大的共同性。这些专业课程间进行横向教学成果交流,可以将展示室作为交流的平台,开展学生手绘作业展,增进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加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各专业教学特色,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专业课教学评价机制。 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第二个交流平台是全国性的学生作品的交流与竞赛。通过学生作品的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教师可以找到教学上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结束语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效果图表现技法课教学也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地做出有效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教学要本着“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培养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法,让这门课真正成为多元化、时尚的学科,这样才能够辅助我们的设计创意构思地传达与表现,达到传承文化地作用。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传统文化因素中艺术设计论文 1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有机联系 1.1我国艺术设计的现实情况。 相对于西方地区,我国的艺术设计起步很晚,主要得益于近代史上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大量留美留欧的优秀人才把西方的设计文化与设计艺术带到了中国,尽管后来这种设计艺术不断吸收中国的文化因素,但自诞生起我国的设计艺术就具有西方化的色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艺术又出现了质的飞跃,传统文化因素的优秀成果与现代设计艺术开始出现分割、断裂的态势,这就需要引起相关人士的反思。 1.2传统文化与设计艺术。 表面上看,传统文化与设计艺术毫不相干,但实际上,传统文化因素可以为设计艺术提供创作源泉和设计灵感,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设计艺术之中,所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会更具民族风格和艺术风采,现代设计艺术应该传统文化因素进行继承、吸收和借鉴,发扬优秀文化成果,弘扬民族特色,而不是对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排斥和抛弃。假如艺术人士完全告别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艺术设计,所制作出来的产品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艺术风格也会磨轮两可,最终的艺术创作也会是无泉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生机可言。 2设计艺术可供利用的传统文化因素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多民族的相互融合,沉淀出了人类历史极具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我国的同传统文化始终是前后相承的,中间没有出现断裂、消亡的情况,大量的文化因素都可以为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帮助和借鉴。综合起来,可供我国设计艺术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传统文化因素有如下几种: 2.1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我国独有的方块字艺术,能把汉字书写成造型艺术,全世界中独一无二,仅有汉字可以做到。汉子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延续,经历了金鼎文、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呈现了无数的书法艺术家,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字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历史瑰宝,不同的字体、风格各异的作品,都可以为设计艺术所利用。民国初期,很多设计艺术家大胆采用我国文字元素,渲染了民族清洁,在民族危难之际传承了历史文化,助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提升了民族信心,这种做法现代设计界也可以积极采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弘扬民族特色。 2.2绘画艺术。 国画也是一种艺术奇葩,我国的水墨、山水、人物绘画一直有着至高的艺术造诣。我国绘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应物象形、随意赋彩,往往使用的简单的色彩搭配就能画出不朽的艺术作品,比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张善子画虎、郑板桥画竹,等等,这种艺术风格在现代设计学界应具有生命力,是对过分使用色彩、图像、和造型的有益补充。 2.3印章和雕刻。 印章和雕刻艺术,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成果,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和艺术性。值得高兴的是,现阶段不少设计者已经大胆采用我国传统的印章和雕刻文化,进行艺术创作,涌现出了一些经典作品,比如在中国移动的3G标志中,就用水墨元素创作出了“G”的水墨标志,并且用传统印章的造型将“3”表现出来。这个造型整体上有着大气的视觉冲击,并且在颜色搭配上让人眼前一亮,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效结合的设计杰作。这个作品就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因素的艺术魅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专业人士敢于利用、勇于借鉴、智于开发,传统文化就不会沉积在历史档案之中,会重新焕发出艺术生命力。传统文化因素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何使用,就得看专业人士的眼光和技能。 3传统文化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方式 现阶段我国设计界人士不应排斥传统文化因素,而是应把这种宝贵的文化财富积极应用到设计创作之中,更新设计理念,把民族特色、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有机联系,创作出属于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 3.1传承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辩证性、因果循环性,其注重事物内部的辩证统一及相互联系,注重综合及归纳。因而,艺术设计需顾全大局,设计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而是顾全大局,就算追求层次美,亦要使得此次间错落有致、互相照应,正是这种思维方式,才使得艺术设计作品具有艺术性及可欣赏性。 3.2积极运用传统文化因素。 在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文化底蕴,则必须用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来装饰。这些文化符号有着传统象征内涵及比喻意义。其经历过岁月的洗涤,渗透着浓郁的历史凝重感,及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将其融入到艺术设计中,体现出了现代生活环境的古朴典雅。 3.3继承传统文化的陈设艺术。 我国传统的陈设艺术,已经成为了东方的一大亮点,其蕴含着两大品质,即:庄严典雅的气度,潇洒飘逸的气韵,象征超脱深奥的灵性意境。对传统文化中的陈设艺术的继承,是人性化设计的根本归属。艺术设计不能忘记传统,亦不能照搬传统,而是要继承,且要继往开来。 4结语 总之,文化因素的连续、连贯和继承的,我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历史发展中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理应得到再次使用和发扬光大。我国传统文化由于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一些国家和民族难以超越这种文化,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地方。设计艺术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故此,我国设计学界应正本清源,与过分崇洋媚外的思潮作斗争,积极利用传统文化因素的优秀成果,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作者:刘书巡 单位: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高端人才培养下艺术设计论文 一、2012、2013年上海CCI结构及发展规模分析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的战略目标,为艺术设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建设氛围。2012年,上海CCI中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业增加值分别达196.54亿元和301.93亿元,共占CCI增加值总量的22%,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11.8%,对CCI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1%(见表1);从表2、表3中CCI服务业总产出以及增加值比重来看,艺术业和工业设计、广告及会展服务业年增长率均超过15%以上,带动了整个CCI的迅速发展。2013年上海CCI增加值对本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产业发展氛围浓厚。动漫产业初具领先优势,如:上海入选文化部“2013年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的动漫品牌和动漫创意项目达11个,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设计产业与品牌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原创等方面呈现加速融合趋势,一批上海原创设计产品获得IF、红点、红星等国内外知名奖项;上海家化和指南设计两家企业获得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老凤祥获评“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第58位,位列中国珠宝首饰业第一;上海动画制作企业形成联盟,通过与海外企业开展合作,开创中国原创动画电影集结进军海外市场的新里程。 二、CCI视阈下上海文化创意技能人才占有现状 我国第一个全国人才工作指导性文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预计到2020年,该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达3900万人左右,其中每万名技能劳动力中的高端技能人才占比例为28%,人数达到10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CCI视阈下国家产业政策业已由“中国制造”调整为“中国创造”,占区位优势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的建立了以创意产业为支撑点的CCI长期规划,但是高端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却是制约这一产业规划品质发展的瓶颈。统计数据表明:日本东京从事CCI的高端技能人才占工作劳动者总人数的15%,伦敦14%,纽约达12%,上海不足于0.1%。由此可见,上海高端创造性技能人才占有缺口较大,目前的人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CCI发展规划的客观要求。根据上海市CC“I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加强CCI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该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服务机制,为CCI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CCI是一种复合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端技能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界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 三、上海市本专科院校艺术设计类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艺术设计类技能人才培养现状,项目组收集了2014年上海市本专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基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上海22个艺术类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方向。专业布点共有133个,本科院校的75个艺术设计类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9个)、上海大学(7个)、上海师范大学(6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5个)、东华大学(5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个)、上海理工大学(4个)等。本科院校的专业体系构建,表现为专业设置数量不多,专业方向少。其中,没有独立设置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游戏设计与制作、展示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交互媒体设计等专业方向。本科院校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占到该校全部专业总数的41%,占到本科类院校专业总数的64%。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比例较小,如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师大、华理工等,都只有1-2个专业。高职院校的58个艺术类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14个)、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7个)、上海电影艺术学院(6个)、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4个)、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4个)。在专业体系构建上着重反映社会分工的最新职业、产业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制度变革所需专门人才的规格和要求,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特征。其中,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占到该校全部专业总数的64%,占到专科院校专业总数的82.4%。由此可以看出,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偏重于综合性的艺术人才的培养;高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更加具体化,比如影视动画、广告设计与制作、装潢、装饰艺术设计、应用艺术设计等,更注重实践和实际的操作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统计数据也显示:上海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的缺乏与CCI发展规划的人才需求类型极不匹配、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上海CCI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主力军的高职院校,急需拓展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以适应上海CCI的发展。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方针: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纲要提出政府必须切实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去,以促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育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协调,统筹兼顾职业教育发展。计划到2020年,形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地方CCI发展规划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依托本地域CCI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依托本地的CCI发展架构,结合地方CCI发展政策,培养与地方CCI发展对接的高端高技能人才群体;同时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原则,结合自身强势学科优势,拓展CCI文化项目合作,打造适合本地域CCI发展的特色高端技能专业人才,突出适应地方CCI发展的专业办学特色,构建推动当地CCI发展战略的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二)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内涵建设 强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依托就业市场需求情况,调整已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专业课程体系,拓展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开发的的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树立“以技能为依托、以能力为本位、以知识为基础、以素质为目的”的“四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五、CCI视阈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和建设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重任。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必须结合地方CCI发展规划纲要,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地方CCI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创新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一)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 随着地方CCI市场的极大繁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出现了多元化需求特征,不同层面的CCI规划,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各不相同。比如:设计管理人才、设计创新人才、设计应用人才、设计策划与推广人才等。以上人才在共同的艺术设计学科培养目标基础上,还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培养目标的要求。比如:设计管理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营销、经营管理等学科背景;设计创新类人才则更加注重“逻辑+思维”的“头脑”服务符号特性,通过借助艺术设计手段,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原创性创新作品能力;设计应用人才则是需要对新材料、新工艺等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设计策划与推广人才则更注重把握设计的总体定位、设计成本的测算、营销、拓展传播、以及其他衍生产品的推广等。不同的高端技能人才需要制定相适应的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艺术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以高技能为导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推行个性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高技能人才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实践方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先后与全球华人设计界中规模最大的台湾浩汉工业设计公司、国内数码制作行业标杆企业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和全球最大市场营销传播服务集团WPP合作建立了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和WPP学院。全面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流程,开展深度的办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突破现行艺术设计专业以单纯设计制作为培养目标的局限,将学生创意设计能力(Design)延及市场分析(Marketing)、策略思考(Strategy)、售后服务(Service),培养基于产业全流程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从业层次。 (二)推行“导师制”模式 “导师制”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分向育人、学科分层施教”,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需要积极组织动员师生参与、制定具体的“导师制”实施细则、成立“导师制”领导小组、完善“导师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以及导师的资格认定、学生的选拔、“导师制”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等培养模式的论证等。确保导师在学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的实现。2014年6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家相关部门目前正在制定政策,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将设置本硕博学历体系,这将为我国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推广“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政策基础。 (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实践能力,对于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德国的“包豪斯”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典范,该模式提出了“工厂学徒制”的教学改革理念。“包豪斯”教育整个教学过程历时三年半,他强调重视设计工艺技艺,而非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最初半年接受、预科学习,主要学习“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基本造型”三门课。然后参照学生自身特长,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学习,学习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技工毕业者可继续留下从事职业工作,成绩优异者可继续进入包豪斯的“研究部”进行实践,直至毕业获得包豪斯文凭。包豪斯设立了各种工厂,如同我国现在很多艺术类院校设置的“融合学工内涵的项目工作室”制度,工作室从事指导的既有专业教师也有企业技术人员,以项目为导向,融合的课堂教学、竞赛、项目设计以及实践与一体的应用实践模式。包豪斯对学生的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其动态的课程设置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保障,也是德国培养高端技能创造人才的摇篮。借鉴该经验,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和WPP学院,取消理论陈旧的《广告概论》等7门课程,新增《移动媒体创意制作》等11门课程;从工作实际应用出发重塑《三大构成》等5门课程;优化6门人文基础课程;引入合作企业高端培训资源编制43本校本教材。同时学院据此改造传统课程体系,在产业全流程及互联网技术之上,整合设计类教学内容,增加营销传播、创意思考、数码技术、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适应4A公司岗位需要。实现了三年教育培养业界一流人才的高职梦想。 (四)合同约定模式 “人才定制”强调高职院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主体,紧密结合利益共同点,创建校企、学生融合的长效的、契约式的、合同约束的紧密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合同约定学生在企业的培训轮岗、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实训基地的培训等理论、实践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人才定制”旨在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常态的、有利于三方共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方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与广州长隆欢乐世界、深圳欢乐谷、等文化企业构建的实践、实训基地,业已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生以及文化企业三方受益的合作舞台。 (五)借鉴国外的“双元制”、CBE、CBET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设计、控制教学过程 世界范围的国家化人才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英国、澳大利亚技术教育为代表的CBET模式。以上教学理念主要采用以能力为导向的、非学科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以市场为风向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建设体系;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改革方法;采用目标管理的重视教与学过程的质量控制、评估的教学管理方法;重视“行校企”合作的密切合作,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培养理念。 (六)借助“双证制”制度,推进CCI产学研合作 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难点。在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国家职业资格综合考核能力,展开综合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等教学改革。鼓励艺术类高职院校加强CCI学科建设研究,提升CCI岗位实践服务的能力,促进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与CCI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的CCI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创演的《一把酸枣》、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通过多家产学研机构联合创作的《家住长江边》等众多产学研合作的CCI高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六、结语 高职院校应借助上海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依托大型骨干CCI企业(集团),紧密协同企业实践平台,大力推行“导师制”“包豪斯”“人才定制”“学工融合的项目工作室”等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的“双元制”、CBE、CBET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促使高职院校为上海的CCI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推动我国以及上海地区的CCI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尽快转型,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和地区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作者:吕洋 单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高教研究所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多媒体教学下艺术设计论文 1.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多媒体学习简单的来说其所指的就是广大学者通过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方式。其中,文字包括书面文字和口头文字,而图像主要包括静态的照片、图形,以及动态的视频影音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地缓解了传统教学言之无物教学的局限性,使得抽象的系统的知识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大量的图片、音频影像资料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师开展教学的感染力。具了解,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课件制作主要应用微软的powerpoint软件,这个软件有效的传承了过去幻灯片方法的特点,也又结合了新时展下视频、音频等音像技术,由于该软件功能强大,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另外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软件就是flash,它现对于powerpoint更具有优势,尤其是对于新时展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如鱼得水,但是,不管软件怎么样,最终的操作还得回归于人,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还得有赖于我们教师,即不管采用哪种软件,如果课件的制作水平比较低,也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像艺术设计专业这样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在课件中有效的突出重点。如在课件中如果涉及到艺术设计专业术语时,应将必要的关键词在字体上、符号上、色彩上与主体部分不同,应该着重强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不至于让整个多媒体课件产生盲目性,分清楚主次。其次,在图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应该有效的避免一个版面上出现过多的张数,如果张数过多,就会给学生的视觉带来污染,且会改变图片的大小,使图表信息得到削弱。 2.授课方式的优势结合、互动沟通 2.1.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 但是如果教师不结合自身教学环境、学生实际情况而照抄照搬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让学生陷入迷茫,影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下面我们来探讨下多媒体加薪手段的优化运用。第一,一套好的设计专业多媒体课件应该是以大纲的形式呈现,里面涉及到提出问题、理论支撑、方案建议、方案对比、再次提出问题、学生提出方案等内容。在运用课件时,由于课件只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的讲授和黑板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魅力和课堂感染力也主要是通过这些来表露。现代的设计专业虽说不是师傅带徒弟似的工匠培训模式,但是教师的言传身教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些关键词汇的再次强调和简易图形在黑板上的表现可能比纯粹通过课件的放映给学生的感受更为深刻。 2.2.诚然,多媒体课件的互动效应是其一大特点,学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同学之间或者与老师的沟通互动 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是依赖电脑和相关软件,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展示空间大小、操作难易程度、是否方便快捷等诸多限制,互动的效果较难保证。教师在设置问题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而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可以利用黑板。学生可以在黑板上通过文字和图形无限制地阐述自己的观念和思想,所有的同学一起组成解决问题的团队,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这样有利于增加互动的氛围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表现力和表达能力。 2.3.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教师仅仅在课堂上采取这样的交流手段还不足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应该时时刻刻寻找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在课后与学生的广泛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套好的课件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阐述,信息最终到达了学生那里,但并不意味着这套课件使命的结束,教师应该在课后再与学生交流心得,听听他们的心声,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改善课件的体系。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日益完善的过程中,显然对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还不够重视,使得大量高校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缺乏合理性。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教师共同努力,不断优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尤其是针对大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艺术设计专业。 作者:陶智 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传统青花纹样陶瓷艺术设计论文 一、传统青花纹样的艺术构成 1.造型 青花纹样的造型各异,我们需要基于不同的载体表现其艺术特色。由于现代陶瓷艺术载体的多样性,其装饰纹样也围绕载体的造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现代陶瓷作品的意蕴美,我们需要注意青花纹样的造型与装饰之间的契合。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陶瓷艺术设计中构图设计严谨统一。从青花装饰的构图设计上来看,蓝色和白色的纹样穿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整个构图协调统一;从审美角度来看,为了装饰效果的需要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青花纹样造型。为了使造型富有动态美,形象层次清晰,青花纹样在组织图案造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构图的主次、先后排列,这样才能使造型富有节奏的韵律美。 2.装饰 随着建筑陶瓷、生活陶瓷、陈设陶瓷、卫生陶瓷等多种现代陶瓷艺术注入人们的生活,青花装饰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呈现是整个设计界对青花图案的再现和文化的继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各个民族时代的物质和审美文化的标志。下面我们主要在釉色和纹样上进行分析。 (1)釉色 青花纹样的色彩很美,是一种单色彩绘,高贵中有质朴。其艺术特点和水墨画相似,在装饰时多采用青白对比的方式,特别讲究青与白的和谐关系。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领域,青花纹样以不同浓淡的色调进行装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整个图案细腻地跃然于面,并且极富层次感,呈现的效果甚至好过五彩。 (2)纹样 中国传统青花纹样种类有很多,大部分依然是线描的方式,可以分植物、动物、画配诗等纹样装饰元素。像龙、凤生动活泼的造型属于动态纹样,与其相反,植物、花草则属于静态的纹样。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青花的纹样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传统的青花装饰纹样以及文化元素与现代陶瓷艺术相碰撞,产生一种时空感,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3.题材 青花纹样的题材众多,有花卉、龙凤、人物等。除此之外,戏曲和小说也对青花纹样有一定影响,并且在陶瓷纹样上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这充分体现出了一种温润的人文精神。 二、陶瓷艺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艺术已经不同于传统陶瓷的表现手法,逐渐从“器”的概念中解脱出来,并且大量地运用在公共空间中。现代陶瓷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世界各国在建筑、陈设、生活等现代陶瓷领域逐渐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具有现代装饰风格的陶瓷界面,将现代生活中对陶瓷艺术美的感悟和体会很自然地融入到了公共环境中。由此看来,青花纹样有很强的生命力,那么依据现代陶瓷艺术特性,它介入公共空间是一种必然的可能。 三、传统青花纹样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青花纹样是现代陶瓷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其和现代设计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由于现代陶瓷涉及到陈设、卫生、建筑、生活等不同领域的陶瓷艺术,因此青花纹样需要在这种新的文化结构下延续它的审美价值。 1.陈设陶瓷 青花纹样在室内陈设陶瓷艺术上,一直是大众心中陶瓷的代表装饰。在陈设瓷中的应用多种多样,并且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了解青花装饰在现代陈设瓷中的应用,发现有不少文人的诗情画意在室内陈设陶瓷品中得到展现,给空间带来朴素而典雅的氛围。 2.卫生陶瓷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青花纹样以其圆润的线条和简洁的造型用在卫生间的台盆、浴缸等陶瓷领域。在卫生陶瓷的外形和印花中可以看出浓厚的中国风,都散发着古老的中式韵味。青花纹样以其特有的艺术特性点缀着人们的生活,并且逐渐拉近了人与生活的距离。 3.建筑陶瓷 青花纹样在室内界面装饰中有所体现,在柱体、柱头等建筑结构节点部位也是很常见的。大多数的现代人追求的是简洁大方的装饰设计风格,而使用青花纹样,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现代化的室内设计中,青花纹样借助于现代设计技术,装饰出的空间往往使人眼前一亮,给人一种平静祥和之感。适当地将青花元素与新的艺术形式相融合,不仅能够给沉闷的空间带来一些凉爽和清新的气息,还可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的空间。 4.生活陶瓷 不得不说青花瓷器最早起源于餐具的制作,如家中使用的青花盘、碗、茶具等。除此之外,像带有青花纹样的毛笔、砚台、笔架等一些文具类用品也属于生活陶瓷。其清淡的青花纹样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它就像恢复人们身心疲劳的艺术品一样,可以使人的心情得以安宁。使生活陶瓷不单单只是以日用品为主,更是在青花纹样的造型上赋予现代陶瓷艺术品新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青花纹样运用在陈设、卫生、建筑、生活等陶瓷艺术领域,都会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抚慰。传统青花纹样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碰撞,将随着中国陶瓷艺术家的思维和创作逐步发展,并且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赋予青花纹样新的内容,带着它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装饰纹样在世界陶瓷艺术中展示独有的风采。 四、传统青花纹样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发展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在现代化的陶瓷艺术设计中,青花纹样借助于现代设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创造出富有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对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的交流有很大的作用。 1.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设计的音符,并且色彩的情感语言对空间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尽管青花纹样只有一青一白两种颜色,但是青花纹样运用在现在陶瓷艺术中不仅对各种装饰风格有很大的适应性,而且青花纹样以其典雅苍翠的色彩还可以营造出朴素、明净、光洁的艺术效果,深受人们的青睐。 2.意境的创造 自古以来,传统青花纹样的本土特色在陶艺界独树一帜。它所营造的自然朴实风格一直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仅用两种颜色和优美的线条即赋予了青花装饰深刻的内涵。随着载体不断的创新,人们对意境美的要求不断提升,在现代陶瓷领域,传统青花纹样所创造出的反璞归真的艺术特色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不论是历史故事、戏曲、吉祥图案,还是水墨画,不一样的主题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都拥有原始的自然情调,并且传递出了不同的意境之美。 3.文化的传承 传统青花纹样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可以传达出不同时间、地点的文化意蕴,地域的延续性不被空间、距离所阻隔。它不仅具有实用、欣赏的功能,还融入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例如吉祥图案运用在青花纹样中,它作为一种装饰手法与同样有历史渊源的陶瓷相结合,更有了象征特性。青花纹样的文化是具有连续性的。它的装饰性格特点将会影响整个空间气氛带给人们的感受。文化延续性越好的装饰元素,其文化、经济反哺效果就会越好,互动性就会越强,反之其反哺性就会越差,互动性也会越差。所以青花纹样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能否传达给用户所追求的感受,是青花纹样设计语言在各种现代陶瓷艺术表达模式中能否成立的关键因素。 五、结语 传统青花纹样既朴素又华美,既繁复又统一。它作为中国陶瓷装饰的重要代表,寄寓了中华民族最传统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情怀,在不同的领域下,将其与不同的现代陶瓷相互结合,充分体现了它的审美价值。由于青花纹样的造型、纹样、色彩等艺术特性都是值得我们进行借鉴和再创造的,因此不论在建筑、生活、卫生、还是陈设等陶瓷艺术上都要敢于挖掘青花纹样在现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物象美、情感美、韵律美、意境美、精神美,以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并且达到对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作者:杨亚平 马云林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论文 1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1.1课程侧重失衡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平面广告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或部分高职院校把所谓“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作用无限扩大,这种急功近利所表现出的结果就是单一的着重软件学习,忽略美术基础手绘的训练。殊不知这些设计的表现都是通过造型来体现的,可以说造型是这些设计表述的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表现和刻画形象的能力增加,任何绘画形式都体现这一能力。所以,专业基础课对于造型能力的培养是绘画艺术的基础。 1.2学生学习兴趣低 有些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为了进入大学校门,走上了艺考道路,或者许多学生并非艺考生,只是分数不够才入大专学习因此所在专业未必是自己想学的,开设什么课程其实都不是他们的兴趣所趋,对未来的迷茫使得他们学习热情不高。 2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新思路 2.1明确时代要求定位硬件设施 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要给学校一个明确的定位。这个定位是根据学生入校时的文化和专业水平,拟定出适应毕业后融入社会的培养计划。只有定位准确,教学才能有针对性,避免盲目设置课程。尽可能为了学生的发展逐渐完善着教学设备,以社会需要来尽量丰富开设的课程。 2.2鼓励特色专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接受并普及新的便利的科技手段服务于教学实践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手绘同样重要,注重培养学生主观能动的构思、钻研的时间应该尽量充足,避免学生听讲感觉疲惫枯燥乏味,直至对上课的学习产生怀疑,教学效果不理想。 2.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平衡专业基础课与其他艺术专业课比重 根据学生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会把课程模式定为前两学年在校学习,后一学年在校外实习。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学校尽可能的把职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运用现代化直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专业基础不打牢一味盲目追求适应企业的课程,终归如“不会走就想跑”的想法,到最后设计思路跟不上去,想走捷径实际上绕了更大的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平衡专业基础课与其他艺术专业课比重,不能缺少技能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人式”,实施“启发式”,同时要实行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交流。在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上,通过交流教师们又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具体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教师如公司的经理,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分团队工作,使学生自己得出最后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给出准确表述的答案。 3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合作伙伴固定,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的特点,有利于知识在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共享。这种模式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将学生实习要求输入到企业实践学习和锻炼中,实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比如我校动漫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渐开始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在学生入校学习期间逐步加入企业代表的实际授课,让学生体验到校企链接的逐步实现。让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后,在实地考察中体验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最后一年企业实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提高自己。加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不仅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竞争,更是我国大专院校艺术教育的一次改革和完善,为培养各层次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结语 教学探索运用于实践中是一个漫长进步的过程,我们从中体会的经验有些地方可能很肤浅,甚至以偏概全。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那么进行艺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设计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和体系教学模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在漫长的教学道路中共同去探索。 作者:孙嘉 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生态文明观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1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由于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使得生态文明陷入极端的困境中,因此,为了响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观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曙光。生态文明观要求全社会共同树立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有效地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发展提高到了社会文明的新高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要控制污染,在生产和发展中尽量避免对环境破坏;再次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要通过技术手段改善生态环境;进而,国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监督力度;最后,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2.1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2.1.1空间的合理规划。 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空间的合理规划,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根据建筑的结构设计出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这样能够使室内装修的内容和过程得到简化,并且能够减少在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1.2装修材料的减省。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既要为人类活动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也要尽量减省装修材料。这就需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者进行创新设计,多采用一些既能保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质量又能做到减省装修材料的新造型,切实将生态文明观落实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 2.1.3使用安全无害的装修材料。 环保系数差的装修材料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室内装修材料方面一定要选择安全无害、对环境无污染的环保材料,例如竹、藤等天然材料。由于室内环境装修使用的人造板、漆等可能对人身体造成伤害的材料,因此,在选择这类材料时必须要选择达标的产品,最大程度地降低室内环境污染系数,为人类活动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 2.1.4注重装修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处理好室内环境装修中产生的废弃物,避免这些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要求。 2.2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2.2.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因此,在进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设计中出现的空余边角地带进行充分利用,可以设计成花圃、小草坪等等,这样既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又可以为我国城市绿化做贡献。与此同时,要对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利用植物、山石、喷泉等为人类营造一个自然化的生活环境。 2.2.2尊重设计环境中栖息动植物的自然属性。 景观设计是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首先对环境进行一个大致的规划,对于环境中栖息的动植物要充分尊重,尽量进行破坏,保持它们的自然属性,把它们变成景观设计中的一个特色,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2.3节约设计成本。 景观设计一定要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进行,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景观的设计、选址一定要科学合理,避免对建筑材料和土地造成浪费。对于这类型景观的设计形式上要进行创新设计,有效地节约设计成本。 3结语 由于我国对科学发展观的大力提倡,生态文明观逐渐深入人心,在人类的各项活动中已经融入生态文明观,有效地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在生态文明观下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是人心所向,因此,如何将生态文明观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这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作者:宋霞 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艺术设计论文 一、调研及分析 从调查结果显示,确实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人堪忧。主要表现在: (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调查中,在问到您的学习目标时,257名学生中只有103人的回答是贯穿大学整个阶段乃至更长时间的,而近46%的学生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仅是一两个月或一两周的,甚至还有31名学生直接回答没有学习目标。在问到您会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吗,答经常的只有40名,仅占15.5%,而回答有时或很少的则有206名,占80.2%,还有12名学生回答从不。 (二)学习兴趣不浓,对专业前景感到渺茫 调查中,只有16.34%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劲头比高中时更大了,而65.76%的学生则认为和以前差不多或者比以前劲头小,还有46名学生表示越读越没劲,后悔当初考大学。在问到对自己专业的兴趣方面,有115位学生回答有意义、有兴趣,占44.75%;有90位学生回答有意义、无兴趣,占35%;还有25位学生选择入学时无兴趣,现在有兴趣;有27位学生选择入学时有兴趣,现在无兴趣。此外,在对专业前景的看法中,只有75名学生表示乐观,占29.18%,表示一般或悲观的有165名,占64.2%,另有17名同学表示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前景是什么。 (三)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调查中,问到你旷过课吗,只有143名同学表示从未旷过课,占55.64%,其余学生都或多或少旷过课。问到旷课的原因,有41位学生回答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有24位学生表示不喜欢老师的讲授方式,有22位同学认为上课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还有7位同学表示因为上课老师不点名。问到上专业课时的学习态度,有96位学生表示上课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占37.35%;122名学生回答不记笔记,只划出书中有关段落或纯听老师讲课,占47.5%;还有21名学生表示上课主要是做自己的事,比如玩手机,看其它的书,与同学聊天或睡觉发呆。此外问到上课前后有无预复习,有28位学生表示所有功课都会预习,占10.89%;重点学科预习和偶尔预习的学生都是109位,分别占42.41%;还有11名学生表示从来不预习。另外回答课后及时复习当天功课的有43位同学,占16.73%,而有63.8%的学生表示只在测验或临考前才复习。问到课余时间主要做些什么,有94位同学表示主要是学习拓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有153位同学回答主要是上网游戏、看新闻、购物、聊天,体育运动或者其他兴趣爱好,占59.53%。综上所述,尽管艺术类学生越来越多,但学生的学习素质却未有明显提高,学生对学习普遍缺乏动力,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迷恋上网甚至厌学等现象,不仅制约着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使得高职院校因为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的艺术设计人才而影响专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学习动力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有了学习动力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职业生涯教育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关联性分析 学习动力是指各种力量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对个体的学习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的系统合力。根据其对学习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由学习者自身需要而驱动学习的一种力量,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绪、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外部动力则是由外部的激励或压力所推动的,包括社会、家庭、学校、课堂等环境因素诱发的一种学习力量。其中内部动力起主导驱动作用,外部动力起推动促进作用。职业生涯教育,是依据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及个人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它最早起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得到普遍的推广与实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生涯教育也逐渐提上了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日程。从表面上看,职业生涯教育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似乎没有太多交集,但仔细分析艺术类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以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两者是密切相关的。首先,从内部驱力来看,由于艺术类高考所需文化分数较低,艺术专业成为一部分考文理没法上大学的学生的选择,这些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习没有初始动机,大多是在高二临时转道突击,入学时无论文化基础还是艺术功底都相对薄弱。笔者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今后职业方向的关系,大多数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而填报,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第一志愿考分不足而转专业过来的。所以说这些学生入校后有一个共同点,即普遍比较自卑,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对所学的专业及今后的职业发展不清晰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学业和未来职业的探索规划,其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更在于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专业的特点,职业岗位的需求,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其次,从外部动力来看,随着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加上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焦虑、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氛围中,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艺术专业学生张扬奔放的个性和一些非规范性的行为和思维习惯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时往往采取两极分化的态度,要么积极面对,化压力为动力时刻激励自己,要么采取消极、逃避或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等行为,很多学生只看到了就业竞争的表象,忽略了其实真正有实力素质高的人才很多企业行业还是求之若渴的,以至对未来无信心,对学习无动力。另外从学校层面看,部分高职学生习惯了中学时期传统教育模式,即重施教主体、轻受教主体,重外部灌输、轻内在引导,在进入高职学习后未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大学以自学为主的教育方式。加之高中时期还有个考大学的目标,家长和教师在身边不断盯着,上大学后离开了家乡来到陌生的环境,许多学生会觉得一下子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没有近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导致学习劲头相比中学反而降低了。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和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还可以强化学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目标,促使学生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在对职业生涯目标强化和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有序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策略 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高职学生,还是高职院校,都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积极意义,从一入学就加以重视并将之贯穿于学生三年学习的全过程。而在调查中,问到您是否觉得一个较为系统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加强学习动力时,数据显示87.56%的学生表示认同,仅有32位学生认为其作用一般或没有实质性帮助。但在访谈时,许多学生均表示学校目前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有些片面,实施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另外学生十分希望学校能提供专业有效的个性化生涯辅导。可见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还是迫切希望的,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在培养时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将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多形式地开展。下面笔者就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艺术设计学生学习动力提出几点策略。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各有侧重的职业生涯教育 大一阶段,学生刚入校,面对新的环境、生活和学习方式,新生们往往会感到迷茫,找不到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此阶段可通过专业介绍,优秀学长座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开设职业理想与生涯规划课程等方式,指导学生科学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及其职业适应范围,认识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大二阶段学生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处于生涯探索期,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职业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阶段学习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同时指导学生征求家人、朋友、专业人士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职业目标和自我规划。这阶段还要引导学生在明确思想认识和找准奋斗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提高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加强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是职业准备、就业冲刺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培养,在前两个阶段基本完成,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学生参照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果断抉择,克服心理偏差,加强自我调节,掌握就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可通过人才素质测试以及模拟演练、实践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辅导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往往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从思想上中重视,也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院系要更新育人观念,坚持职业生涯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日常管理中,融入到各学科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其次,专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学生设计科学的、个性化的课程模块和知识体系,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指导他们分时间、分阶段地学习某方面的课程模块,并指导他们处理好主修、选修或辅修的关系,分清学业成绩、专业素养与就业的关系。 (三)开展个性化测评、辅导与咨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设立学生学习与发展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测评、辅导与咨询,研究和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理性地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高职学生到二年级时易产生两级分化,一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磨合,对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还有一部分同学逐步进入学习疲劳期,他们中的部分学习激情减退,厌学情绪上升,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自我放纵,导致旷课、迷恋网络和暴力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这一阶段的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辅导尤不容忽视。教师应科学利用自我激励法、词语暗示法、挫折训练法等,引导学生培养客观独立的自我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敢于战胜逆境的意志品质。此外,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通畅、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网络服务系统,使职业生涯教育更加深入和普及,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和工具,搭建方便学生自助学习的平台空间。如在线测评系统和互动服务系统,为学生完成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咨询提供服务支持;信息服务系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提供平台等。 作者:徐亚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民间绘画色彩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一、民间绘画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对现代平面设计作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那些深受国际认可和中外人士称赞的平面设计作品,往往都具有一定的传统民间绘画元素,并表现出鲜明的中国民族艺术特色。此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包装材料、宣传海报或者印刷品上都能够发现其大部分都是运用了民间绘画色彩进行艺术创造的,用民间绘画色彩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眼球的吸引,无疑更能够吸引全世界人民的眼光,而且还能赋予作品新的寓意。典型代表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这五个福娃的色彩丰富而又具有文化意蕴,对民间绘画色彩的应用可谓是恰到好处。整个设计团队以动物为雏形,深入挖掘动物在中国统计文化中的深层内涵,重新赋予这五个小动物新的生命,并使用不同的民间绘画色彩,设计出世界闻名的奥运会吉祥物。如五福娃中贝贝以中国吉祥动物鱼为基础,辅助水波浪图案,以民间绘画色彩蓝色为主调,加以简单的红、绿、白三种颜色,营造一种清爽、明快的视觉效果;又如晶晶以中国熊猫为基础,辅助莲花纹样,以黑色作为主色调,并配以白色、鲜绿色,呈现出一种生机盎然之感。加之熊猫原本就是中国的国宝,也很符合传统文化的寓意。设计者将中国文化和民间绘画色彩元素融入了五福娃中,五福娃的形象恰当的表达了中国的形象,让全世界认识了当代中国的艺术魅力。更要重声的是,五娃还印证了中国民间绘画色彩的哲学观,中国民间绘画色彩讲究“五色观”,也就是将白色、黑色、赤色、青色和黄色五种颜色来表达不同的内心世界,搭配出不同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民间美术在色彩的搭配上往往别具民族特色,并习惯于将对比强烈的色彩进行搭配,从而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观赏者的眼球。 二、民间绘画色彩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装饰艺术设计中同样应用了不少的民间绘画色彩。民间绘画色彩与现代装饰设计的搭配,使得设计作品呈现出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民间绘画是老板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老板姓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时还颇具地方文化的特色。因而,在现代装饰艺术创作中也往往会贴合当地习俗文化来进行设计,从而凸显地方特色。如位于南京地铁一号线的壁画,就融合了民间绘画的色彩与现代的设计理念。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的历史十分悠久,名胜古迹也特别多,如果要想在设计上突显南京古文化的城市气息,就要从民间绘画艺术角度进行考虑,如采用陶瓷的彩绘作为表现形式来展现南京城市风韵,提取青花元素来构成南京的自然景色和名胜古迹。在构图上也十分简洁明了,色调轻快。在表现形式上采用的是瓷板雕刻加影青釉底青花复合工艺,让画面更具立体感,同时还利用了民间青花进行装饰,使得设计独具特色,并与民间绘画色彩进行了良好的互补。南京地铁站的空间装饰也运用了民间绘画的色彩搭配,色调柔和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人们在地铁站时除了能够欣赏到南京这座城市的优美风光,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民间绘画元素的魅力。 三、民间绘画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服装设计中,民间绘画色彩的运用也十分的广泛。服装风格就由服装要求所决定的,人们对于服装的认识,一般都是从款式、面料和色彩开始。但色彩却是服装要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服装设计的色彩运用方面常见民间绘画的踪影,很多设计师也非常乐于从民间绘画中寻找灵感。设计师们通过充分利用民间绘画色彩及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巧妙地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文化结合在一起,为服装设计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领域最常用的颜色不外乎为彩陶色、青铜色、青花色等,而民间绘画艺术中的饰品元素也常常作为服装设计领域的灵感元素,如剪纸、年画、彩塑等等。这些色彩与饰品都在服装设计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服装设计当中,民间绘画色彩集合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与特色,作为现代服装设计的艺术宝库,民间绘画艺术为服装设计提供了诸多的益处,如服装典型代表作品《春天的故事》充分利用我国民间绘画的纹样,注重民间绘画色彩的炫丽,色调庄重鲜明,款式简洁,营造一种春天积极向上的氛围。在这个作品中,民间绘画色彩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引导了我们现代服装设计的新方向。 四、结语 总之,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地,民间绘画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也在日渐突显,民间绘画色彩元素的运用必然会给现代艺术设计带去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展庆召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仿生学艺术设计论文 一、艺术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 (一)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 仿生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因为园林设计多是室外设计,有着广阔的环境背景和天然的自然环境气氛,在园林设计中使用仿生学理念,不仅能够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匠心所在,还能使园林的自然感显得更加活泼和生动。很多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都极具代表性,例如,长春和吉林、哈尔滨等地的小区园林设计中,经常放置仿生的小区景观小品,如假山、仙鹤、小鹿等仿生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使小区的园林景观更显东北物产丰富的状态,也使得小区景观的审美价值有所提升。 (二)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 仿生学应用于家居设计,是家居设计进入后现代设计阶段以后盛极一时的设计理念。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被应用到许多方面,大到房屋的室内设计整体构思,小到杯盘器皿,都有仿生学的痕迹。与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有所不同的是,室内设计的仿生学应用经常表现在材料和生物理念上,因此大多数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作品,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作品的美感在于体现出生命力,审美的价值在于传达生命的意义。例如,现代设计家居设计中的沙发座位是有意凹陷下去的,靠背也是不规则的内陷型,还有些阳台椅是明显的蛋形,这些家居用品都给人一种舒适、安全、被保护的感觉,无论是从外形还是从使用感受上,都更像一颗“蛋”,这就是仿生学要表达的生命、安全的意义。 (三)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 服装设计是设计艺术中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服饰审美标准的提升,服装设计已经从简单的满足人们穿衣需要发展成为展示人们生活艺术的重要领域。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仿生学也成为人们直接表达穿衣理念以及对自然的态度的方式。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之中重要的一点在于服装材料的变革,科技的进步以及环保主义的盛行使得那些直接使用动物皮毛的服装材料发生改变,仿生学理念促使动物皮毛演变成皮毛的仿制品;另外,在服装设计中,许多裙装的轮廓与花朵的形状类似,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女性如花朵般的美丽,还有些服装设计直接将仿生动物安置在衣服上,如蔡康永在主持“康熙来了”的节目时,服装上经常停着一只仿生的鸟儿,以此体现他主持风格的活泼和睿智,这也是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 二、仿生学在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一)展示艺术设计的自然魅力 大自然的魅力在仿生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然界万物为设计师提供了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的灵感与素材,并为设计思想的表现提供物的载体。师法自然,进而激发出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与思想火花,汲取自然界中生物形态优化!合理的一面,再运用科技成果加工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生态美的环境,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设计师借仿生设计固有的意义,将其出神入化地融合在载体意义上,创造出更符合人们心中理想的意境。仿生设计因其自然美妙的魅力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受到广泛的青睐。 (二)体现人类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蕴含着造物者赋予的自然美感。例如对称美、自然重复、无序排列、有序无序的构成等等。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身体蕴含着比例的美感,有“黄金分割点”的呈现等。人类诞生之初就受到自然物象的熏陶,也形成了人类对于生物外表一定的审美取向。仿生学应用在艺术设计中,能够对人类生存的基础进行完美的展示,使人类的生活环境美感提高。 (三)使艺术设计的思想得以发展 仿生设计的运用丰富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得到了人们一直的喜爱。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仿生设计运用在陈设设计里,完全是现代工业社会心灵的解药,艺术家们正逐渐把眼光由繁复奢华的创意,转向大自然赋予心灵平静的力量。仿生设计把大自然的力量附属在了人们日常最贴近的环境,让人与自然时刻都亲近,把自然的平静带进了人们的生活中,让人感受和触摸到了大自然的质朴,宁静与温馨,极大地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三、艺术设计中的仿生学未来发展 (一)仿生学应用范围扩大 仿生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会随着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仿生学理念的理解而扩大范围。目前的仿生学主要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那些艺术作品中,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仿生学理念可能被应用在高精尖艺术设计领域中。 (二)用仿生学表达“人本”的创意理念 仿生学理念表达了人类对“自然性”的追求,因此,未来的仿生学将把“人本”理念的展示作为创意的基础,通过艺术设计去展示、追求人类需要中最基本的东西,使人们与艺术设计作品之间的共鸣不仅在于应用性,更在于精神方面的满足和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作品之中,在使用仿生学设计手法的同时,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然要素和人本美学元素也因此凸现出来,可以说,仿生学的应用时目前艺术设计中的热门话题。随着人本理念的进一步推进,仿生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人本”的创意理念也会在仿生学应用中得到极大发展。 作者:周通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培养创新能力艺术设计论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新性的要求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改革模式正处在发展的适应期,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而言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革的地方。而学生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同时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紧跟时代的发展,及时调整方向。通过教育改革的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第一,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并不一定会满足未来工作时的变化模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二,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拥有了创新的能力,那么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以及未来事业的发展中都会有更好的发展,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第三,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遇到作品设计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之中。其次,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的专业素养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最后,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艺术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寄予厚望,也希望他们可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培养,学生更多的情况下都是被动的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渐被忽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推进课程的改革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专家学者在校进行知识讲座,在演讲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局限性。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艺术文化的素养及专业的技术知识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可以定期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的同时设计出与校园文化相关的作品,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从而构建出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艺术气息浓厚的环境下自主学习,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艺,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竞争中找到发展的方向,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通过比赛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相互进步,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的艺术设计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之外,还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文化素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目前,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认为,艺术设计的重点就是设计,从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发展形式会将学生带到学习的误区。在艺术类的考试过程中,其文化成绩会相对较降低,因此,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可以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现象力,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当然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在作品设计时更应该让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可以将设计的作品形象化的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的方向。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内容。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因素,加强教育改革机制的建立,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到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实践高职教学的最终目的,为国家的发展输送更多适用型人才。 作者:吕娜 单位:琼州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论文 一、学习设计素描的价值 设计素描是从纯绘画形式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视觉造型艺术,是具有明确功能性和实用性的一种设计基础训练方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其目的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设计能力服务的,它的目的性和功能性都十分明确。艺术设计的素描教学,要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设计素描的本质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是以实用和审美为目的的。设计素描的学习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素描造型能力之上,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描造型能力,才能达到“笔随意转”的境界。 二、认识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绘画表现形式,是用素描表达的方式传达设计师对事物的构思、设想、策划、规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设计直观化、艺术化、渲染化,它是设计师表达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设计素描把传统素描的造型能力拓宽转变为对设计构成的表现与研究,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素描拓宽了素描的基本内涵,以宽阔的视角来重新认识素描的价值与意义。学习设计素描,要着重培养自己的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造性表现意识和美术设计的思维技能。设计素描是与传统素描有着明显区别的一种素描形式,它在观察方法、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和目的等方面与传统素描有着明显差异。设计素描的应用极为广泛,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和包装装潢等领域。 三、设计素描有着自身的造型特点 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基础造型的训练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不同,不以真实地再现自然为目的,而是从研究自然形态入手,以获取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将从客观事物中获得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以更加主动性的姿态进行重新构建与创造,可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有如下特征。 1.客观性。 设计素描应以客观物象的本质特性为依托,通过研究客观物象的形态特征,来获得设计的构想与创意。设计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是凭空的臆造和胡思乱想,设计素描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解、归纳和概括,既要有新意,又要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2.逻辑性。 客观物象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逻辑关系,逻辑性是设计素描的重要特征,逻辑的推断、逻辑的关联、逻辑的迁移等,都成为设计素描造型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逻辑训练,养成对客观事物逻辑的分析与理解,从事物表象中发掘新的判断与认知,是提高设计创意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3.综合性。 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它不仅研究客观物象的结构构成、形态构成,而且将材质、肌理、媒介等应用于设计之中,大大提升了素描的表现手段和语言。因此,设计素描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意与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4.创造性。 设计素描是以培养设计师的设计创意能力为目标,设计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的设计是没有价值的。设计素描通过主观的认知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去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从中获取新的设计元素,形成全新的现代设计理念。 四、设计素描学习的意义 设计素描从传统素描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构素描学习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更加明确,其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造就未来的设计师,满足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对新型设计人才的渴求。设计素描以其独特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培养设计师的艺术素质和创意构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素描成功地将基础素描的学习转换为能力,将基础素描学习和设计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基础素描服务于专业学习的需要,改变了传统素描的“纯绘画”性。设计类的素描教学,是以培养锻炼设计人才的造型力、创意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设计素描的教学始终围绕设计教学来开展,并将素描教学引向实用,目的性更加清晰。设计素描将观察与理解、分析与判断、具象与抽象、肌理与材料等造型因素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素描表现语言的局限性,具有更为宽阔的造型方式和设计表达方式,形成透过事物的表象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习惯。设计素描的学习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形成学生设计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整体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设计素描的表现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是造就优秀设计师的基础。 作者:王光辉 单位: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艺术设计中汉字字体设计论文 一、汉字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种抽象元素,主题汉字的字体设计本身就是由点、线、面组成的,同样的它们也可以再次构成新的点、线、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这种点线面的构成表现会使汉字的字体设计带有明显的内容与基调,人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汉字的字体设计所要表达的情感,达到包装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桥梁作用,同样也是视觉美感的再创造。将“中华”汉字的字体设计,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便于识别、记忆。“京”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中国印”标志设计选择了“京”作为文字图形的一个符号。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在跑步的运动,突出了奥运运动健康主题;同时人们通过这个汉字的字体设计知道了2008奥运会在“北京”开展的;另外“京”字符号设计成了一个像“文”的文字,凸显了“人文奥运”的时代主题。文字的现代图像化同时融合了“北京奥运”、“人文情怀”和“运动主题”三个主题信息,并且以中国印章(篆刻)这一最为深刻的古老的艺术的形式出现,既突出了这个汉字图形化的时代主题,又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起到了传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效果。 二、汉字的设计定位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一)汉字定位与艺术设计的形象战略关系 汉字的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最突出的特点是易于识别,充分体现了产品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等视觉语言特征。汉字的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是企业文化与品牌形象的整体而简练的概括,汉字的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无论表达什么、指示什么,无论是寓意还是象征,含义与企业文化都应是相统一的。在艺术设计中,既可以利用汉字的字体设计作为诠释商品属性的媒介,通过改变字体本身外形和字体的结构进行图形化处理;也可以从版面空间排版关系上进行合理利用与调配,即将文字看作是最基本的点、线、面元素加以编排设计,使其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从文字本身去寻找可以运用的图形元素,根据商品属性进行汉字图形化字再设计,增强商品的视觉表现力,体现出产品品牌的风格形象。 (二)汉字的设计定位与艺术设计的视觉形象关系 有时候主题文字的图形化在艺术设计中占据了一大部分甚至是全部,这种主题文字本身的图形化设计可以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对字体进行增减笔画、添加装饰或改变字体结构来拓展字体形象,强调字体所传达的深刻含义和视觉效果。 三、汉字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汉字字体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从概念上来说,面的形成是由线的移动轨迹所产生的。面的不同分割和布局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可以产生轻松感,也能形成压迫感,映射出不同的视觉动势。主题文字的存在使整个包装版面相当生动饱满。以面构成时,统筹各元素的关系和画面的和谐,在必要时甚至可以在包装上做出些空白处理,在立体包装上,还可以将文字编排进行两个平面之间的跨越,增强视觉张力和艺术效果。汉字的字体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书法字呈现 书法的笔墨意韵具有一种流动方向性,不可重复的书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化的表现,是一个以时间带动空间,以动作过程带动视觉的表现方法。如:茶叶艺术设计就是以书法字呈现,中国文字的古韵将茶叶的绿色韵味充分体现出来,艺术设计是产品投放市场的首要印象,下面的茶叶包装给人焕然一新的初步印象,引起消费者的好感。 2.拆分文字笔画 将一个或者多个中文字的笔划进行拆分,结构重组,这时文字的识别性降低,但是图形化增强,一般需要注释。拆分后重新组合的文字失去了直白的解释功能,但新的图形形态具有更加深刻的寓意。月饼包装,“回”字的巧妙变换,充分体现了月圆中秋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包装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产品的主体思想。 3.文字留白 汉字字体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突出产品的亮点,体现在平面广告的构成要素的差异化创意方面。汉字字体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状、大小、色彩、深浅,发散,组合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心灵感受和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近几年来商业广告设计艺术中汉字字体的表现形式获得了多角度的视觉效应,显露时代风格。“花开富贵”礼品袋,清新简约的字体和简洁,四周的空白留给消费者适当的想象空间。在立体包装上,还可以将文字编排应用于包装与产品之间的跨越,加强包装与产品之间的联系“。花开富贵”礼品袋的包装设计中选取具有东方古韵的折扇汉字字体装饰,在外包装上,生机勃勃的蝴蝶和牡丹清晰了反应了礼品的高雅,在“花开富贵”三个字的运用上,利用不同的字体、字的不同大小突出的特色品牌,整个包装采用文字图像化的设计,除了保留花开富贵文字标志、红牡丹、蝴蝶外以及少量的商品信息外,几乎不再运用任何的图案装饰,整体包装效果简约鲜明,达到优雅的视觉效应和心理效应,传达了源远流长、品味生活的一种从容态度。这种充满文字图形化的设计使得整个包装更加突出品牌形象,成功地在其功能和情感诉求上达到了一个平衡考量。 (二)汉字字体设计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汉字字体作为网页设计的一种元素,直接影响着网页的整体形象。汉字字体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在隶书与楷体、黑体与宋体之间浓淡变化形成缤纷的色彩层次,字体的线条为虚实相生,字体的大小、粗淡可以随意调整,使网页艺术设计产生出悠远豁达之意境,将中国汉字的意境融入到新媒体传播中。 (三)汉字字体设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将汉字字体以标记、点缀、插画形式应用在书籍装帧中,带来焕然一新的效果,对汉字字体文化也起着传播的作用。无论从装饰性还是艺术设计的设计运用上,都继承了汉字字体的线条特征表现出来的灵动韵致。书籍中的汉字字体插图,营造了文化、活跃的氛围,使书籍焕发活力。如《星火燎原》一书选用了的狂草,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不用其他元素,仅凭这四个字已经凸显出书籍版式设计的特色。另外,有的书籍装帧采用了书法家的书法来题写书名,由于书法家的知名度和对书的理解与创作,提升了书的艺术个性;有的将书法字体与图书的内容、构图、图案等元素搭配,并在边缘关系处寻找新的灵感融入主观的意念,书籍装帧的效果就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汉字字体设计在唱片封套设计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根据汉字字体提炼出丰富多变的图案,通过线条组合,可运用到与中国的唱片卡套设计中,唱片卡套设计不仅仅要是汉字字体的引用,还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随着音乐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艺术设计的开发,汉字字体文化开始以唱片卡套这种形式随着唱片的热卖以更快更新的渠道传播,使汉字字体艺术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接轨,实现音乐与画的和谐共存,让唱片外观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不失时尚气息,既反映出唱片音乐的主题,又使唱片封套充满了文化底蕴。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体制的转变,生活节凑加快,人们希望信息传达、交流更方便、快捷、直观,基于这种需求,文字的图形化设计在艺术设计中得以更快地传承,文字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开始趋于简单化、抽象化、符号化。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中,文字设计能够更简练、直观、形象地表达产品信息和产品内涵。消费者通过文字对产品产生初步认知、记忆和是否购买情感考虑,主题汉字的字体艺术设计是企业品牌的形象展示,是提升产品形象的关键因素,是连通着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视觉纽带,主题汉字的字体设计的合理、科学对产品的市场推广、营销策划起着重要作用。主题汉字的字体设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视觉元素,在对其运用过程中,除了鲜明地表达产品信息外,还应融入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视觉上审美效应和对产品的情感诉求的心理效应,才能让产品形象深入人心,历久弥香。 作者:吴双 单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神性审美主义中艺术设计论文 一、反工业化的神性审美倾向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工业化大潮中,机器被看作是人类劳动的替代者,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机器力量的惊叹和礼拜之中。我们都很熟悉的巴黎埃菲尔铁塔便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建成的,据说其囊括人类对圣经中的巴别塔的隐喻,另一个隐秘的灵感则是其象征着人的体形。“除了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以外,欧洲还没有一个大都市,是那样的在视觉上被一座单独的建筑物所控制;甚至今天,埃菲尔的芒尖在自己的城市中比米开朗琪罗的大穹窿更普遍的昭著显眼。”这是那个时代对机器的顶礼膜拜,是对自我力量的肯定,这种崇拜甚至要超越对宗教的崇拜力量,人类由此越发失去对自然尺度的敬畏之心。一些艺术家开始发问:我们是不是一种制度的受害者?那种制度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却被强加在了我们头上,它使我们建造出工厂以后,就势必不惜一切代价地填满它们,却不问我们是否是为了我们的心灵才需要它们;它使我们让轮子转动起来以后,就不得不使它们不停地运转,却不管它们在做些什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什么?那个办法是否就是一种生活?其中人人都能快乐而自由的以某种方式表现自我,从事完全由自己支配的工作;那种生活最推崇人的价值,而位于人的价值之上的,则是一种万物都具有神性的感觉。这些艺术家属于“拉斐尔前派”,他们肩负着那个过度兴奋年代里的人类良知。一些设计先驱们积极反对机器崇拜,在设计作品的形态上表现为中世纪装饰风格的回潮。中世纪的美学观认为,艺术之美源于“神溢”,认为艺术创造者不能从其作品中体现本身的审美思想,而是把审美心理趋向于神秘的直觉,要求“与神契合为一体”才能见到最高级的美。这种虔敬的态度是反工业和反现代的态度,在这个方面可以说其是消极的。但是消极之外,我们能够看到理想主义化的艺术设计先驱们,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神性审美尺度的自我坚持。神性审美主义对艺术的影响就在于,其建立了一种尺度,一种凌驾在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之上的、精神性的、自律的尺度。20世纪初期的许多艺术设计先驱,面对旧日审美的迅速流逝,皆以神性尺度为作品创作之首要根据。他们强调自然的力量,坚决抵制工业化,他们尝试以各种手段呼唤审美回归,退回到中世纪神性与自然的审美精神之中,在浩浩荡荡的工业时代企图唤回人对神性的敬畏之心。虽然这些艺术家们其志可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新的技术革命,这种坚守是不理智的。 二、新时代呼唤新的审美范式 20世纪初的机械化生产带来了时代的进步,技术的飞跃,但同时也践踏了人类的传统审美感受。粗糙、肤浅的产品大量涌现,替代了传统手工文化形成的优雅、精致的手工制品。在工业化时代以前,人类的日常用品和生活环境中,凝结了几千年光阴洗练出的审美范式。一钵一罐、一衣一履,皆有缓慢铸就的设计规范和审美习俗。这种审美体系是由最具消费能力的贵族阶层的审美习惯建立起来的。物质生活富足的贵族,对待使用物的观念不同于平民,他们并不是仅仅要求“物”具备使用功能,而是要求“物”体现出精致、完美的形态,追求蕴含在“物”之中的精神文化内涵。我们现在在工业革命以前日常用品的形态中,可以看见宗教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寓意等造型元素,这就是手工艺人为迎合贵族审美习惯而慢慢形成的设计风格。但是,18世纪“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带领了欧洲一次又一次的平民化革命,贵族与平民实现了精神上的隐性融合。19世纪的大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渐渐完善,更进一步消弭了贵族与平民间的阶级壁垒。贵族阶级被严重削弱,而资产阶级和普通市民阶级异军突起,成为策动社会变革、影响社会审美的主导力量。这种阶级上的平等正在改写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同时,新的社会结构和消费意识也在呼唤新审美体系的建立。一部分艺术家和教育家清醒地意识到工业化潮流无法避免,他们坚定地接受工业时代,并坚信通过在艺术形态上的努力探索可以达成“美”与“用”的统一,建立新的审美范式。 三、契合神性审美主义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一)方向: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一些艺术家开始意识到,某种新的审美思潮在渐渐萌芽。同时,一些专门的艺术设计学院诞生了,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公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其办学宗旨即是“艺术与技术——一种新的统一”。包豪斯的创办者们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然开启,那为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工厂与市民阶层的生活而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关键在于寻找一条审美的“中道”。包豪斯第一任校长沃尔特•格罗庇乌斯(WalterGropius)的态度与反工业的艺术家们截然不同,1922年2月3日,格罗庇乌斯在包豪斯的形式大师们中间散发一份备忘录:“我们既能称道装配良好的飞机,又能称道创造性的双手做成的艺术作品,这样好不好呢?我们不是那种非此即彼的人,很明显,我们同时在思考着两种创造过程,它们互相之间完全是隔绝的,但是又在同步进行着。并不一定其中的一个过时了,另一个就准是现代的;它们都在继续发展着,而且看来还会渐渐的互相靠拢。”格罗庇乌斯的见解,也是20世纪初许多艺术设计先行者们的共识。包豪斯提出,让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将“功能主义”引入艺术设计,让设计为生活服务,顺应新技术的要求,并表现艺术设计者的审美思想。这是艺术史上殊难跨越的一步,以往孤高自赏、服务于贵族的手工艺品,现在不但需要兼顾“美”与“用”两面,还要符合工业量化生产的技术要求。“用”即物品的功能性,这一点是一切人类用品的基本属性。但是如何使日常用品更“美”,如何使用品符合审美的要求,符合什么阶级的审美要求,则是一个不断随着时代变迁的问题。尤其在20世纪初,当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渐渐被替代的时候,新的审美尺度应该如何建立?沃尔特•格罗庇乌斯以前瞻性的姿态论述新的审美尺度:“只有不断的接触先进的技术,接触多种多样的新材料,接触新的建筑方法,个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才有可能在物品与历史之间建立起真实的联系,并且从中形成对待设计的一种全新的态度,比如:坚决接受这个充斥着机器和交通工具的生活环境。遵循物品的自身法则,遵循时代的特质,进行有机的设计,避免罗曼蒂克的美化与机巧。”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德国艺术设计先驱)说过:“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技术成就变成一种成熟的、高级的艺术,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在人类的文明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就是公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办的初衷,也是艺术设计先驱们努力尝试辨明的方向。 (二)内省:伊顿式“预科教育”的核心 在研究和整理中,包豪斯初建时的一位重要人物,自称“色彩艺术的大师”约翰内斯•伊顿(Jogannesltten)的教学方式和审美思想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伊顿是包豪斯设计学院预科教育的奠基人、艺术家,同时是虔诚的拜火教徒。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信仰与他的教学方法是联系极其紧密的。伊顿推行的预科教育重点在于通过对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净化,释放学生内心沉睡的创造性艺术潜能。预科教育只有半年,不能通过预科的学生比例非常大,他们会被劝退;而通过了预科的学生则被各个作坊吸纳,成为包豪斯设计学院正式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接近神秘主义,在课堂上,学生们首先要学习的是控制呼吸与沉思冥想,从而磨炼身体与意志。然后,才涉足色彩、图形与材料的基础综合实验。伊顿所重视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艺术才能、激发感性的艺术本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精神的感召。激发艺术才能的切入点,是鼓励学生从隐然不可猜度的神秘虚空中发现自我。这种作用于艺术设计初级课程的神秘主义,其出发点不再等同于中世纪的僧侣将全部的创作热情奉献给某位神明,而是艺术家对自我创造性才能的发现。其创作目的也不再是将作品奉献给神,成为神明的忠诚信徒,而是融合自我与普罗大众,将倾注了自身审美思想的生活用品,应用于可批量生产的工业技术,然后出售给新兴的城市居民。我们可以基本推知,通过了伊顿式预科教育的学生,他们对艺术设计的审美要求在本质上符合神性审美精神,尊重自身灵性的先验式审美体验。作品的“灵晕”借由设计者个人灵修式的创作方法而显露出来。即使他们的一些早期设计作品显得有些“古怪”,但形态上的演变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积累才能渐渐趋于稳定。我们在包豪斯中后期创作的产品形态中,不难看到伊顿基础教育的影子:那些简洁流畅、质朴而丰满的物品形态,无一不凝结着艺术家天才的灵光。 (三)契合:尊重神性审美尺度的设计观念 1924年,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写成了一篇文章《公立包豪斯的观念与发展》,行文之间他承认,这所学校应该感谢“‘英国的拉斯金和莫里斯,比利时的范•德•维尔德,德国的奥尔布里希,贝伦斯……以及其他一些人,最后,还有德意志制造联盟’,他们全都‘苦心探求,并且最先找到了一些方法,重新把劳作的世界与艺术家们的创造结合起来。’”这些“方法”是尊重、承认、契合神性审美的吗?笔者认为是的,当设计者在设计行为开始之初,首先寻找自己内心深处完整的世界,并将其中带出的美感体验形态化。这种在视知觉层面“推己及人”的审美方式,非常近似于中国儒家精神中个人意志反映上天意愿的神性审美思想。在儒家文化中,作为人类,自我的行为不仅对个人有意义,而且对人类群体、对自然和上天也都具有意义。这种态度既符合实用理性的原则,又承认神性是永恒存在的。《中庸》第二十二章提到人与物、与天地的关系:“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与天地可以并称三才,正在于其无限的创造性,设计师恰当地发挥其心灵的创造性,结合工业生产的量产化技术,则可以将属于个人化的创作行为扩大到惠及整个人类。儒家的核心精神认为,我们的情感、思想和观念不必然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们越是个人的,就越不必是私人的。这个观念也正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源泉:通过工业产品媒介,设计者将自己体会到的艺术美感共享给所有人。 四、结语 斯诺宾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了一个命题:“人的心灵具有神的永恒无限的本质的正确知识。”而中国的《六祖坛经》里则有:“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事实上,不论东方宗教、哲学,或是西方哲学都肯定这一点,即在人的心灵之中有高于人类本性的能量存在。20世纪初期,以包豪斯设计学院为源头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其目的即是训练设计师和艺术家从自我的心灵出发,寻找适合于主流人群审美共性的设计语言,并在适合人类审美共性的基础上,由艺术家的内省式思维激发出更高级的审美体验,将之凝练在艺术品、日常用品、服装、海报等形态之中,提升受众的审美感受。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包豪斯停办,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使得当代审美观念从本质上发生异化,战后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不是完全沿着包豪斯式的艺术设计体系发展起来,而是走上了另外一个方向。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说由包豪斯设计学院引发的包豪斯设计运动,在通往新造型的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从形态的角度给予了现代设计全新的视角。虽然20世纪初的艺术设计教育没有获得全面的成功。但这些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和理论家们,就像是闯进未知树林的拓荒者,他们开拓出的条条小路给森林带来了充足的灵气、空间和可能,将后来的行进者带往那未有人涉足的、未被踏折的完整茂密之林木的所在。我们应该承认,正是由于对神性审美尺度的肯定,才使一部分工业产品得以保有设计者的“灵晕”,缔造出现代主义风格的形态特征雏形。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最初和最基本的神性审美倾向,则不断引导艺术设计的教育方式,给后来的设计者们打开了一个完整、辽阔而无限的空间。 作者:侯双双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构思方法视域下艺术设计论文 一、师法自然,造化无穷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的认同感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到自然界去寻找设计的灵感来融入设计,很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各种生物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经过物竞天择,保留下了最能适应现在这个自然状态的功能和造型,是我们发掘不尽的宝库。师法自然,既可以是造型上的,又可以是功能上的,我们要根据设计对象、目标人群的不同,进行灵活的处理。从自然界汲取设计灵感,绝不是简单地照抄其形态,而是加以提炼和加工。照抄形态不等于设计。“设计”是可以进行提炼,将其形态中本质的美找出来,应用到设计中。齐白石说过,画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用到对自然界的借鉴上,同样适合。将对自然的借鉴融合到设计中去,与其功能和适用对象相适应,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二、追本溯源,去繁就简 在设计构思开始时,剔除所有外在的干扰因素,从设计对象最根本的设计目的入手,再逐项做“加法”。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构思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既有的各种因素所干扰,对设计对象最根本的功能反而有所忽视。比如过于专注于“造型”的“美感”和表面的装饰,却忘记了产品所承担的功能;再如过于重视海报的“色彩”“布局”,却忽视了要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等。追本溯源,就是要剥去这些所谓的“设计要素”,从本质入手,扫开迷雾,看到真相,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我们被过多的“设计技巧”“美感要求”所困扰。在设计的过程中,总是想到各种设计的“要则”,美的“规律”。想得周到是好事,但是有时想得太多反而会成为打开设计思路的负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先放开那些因素,直奔主要功能,反而会豁然开朗,做出直击内心的优秀设计作品。在设计中要敢于抛开次要因素和各种外来条件的干扰,直面产品最基本的功能,直面自己最原始的想法,在确定了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后,再逐渐发散开,用最简洁的设计语言完成设计。现代主义的设计中,简洁正在成为主流,是对最根本的设计目的的诠释。 三、情由境生,物随人变 无论何种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人在不同环境、情势下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灵感。很多新的设计就是由于人的需要被创造出来并不断完善的。当我们又遇到一个设计课题时,可以想象将目标人群置于某个有需要的情境之中,看看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会有什么需要。能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设计就是好设计。在某些情境下,这些需要会自然地表现出来,而设计灵感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了。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是决定一件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功能的实现已经不是产品之间竞争的主要因素。能否给人愉悦的使用体验,能否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创造更舒适的生活,成为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运用“情境法”,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所做出的设计,可谓是恰逢其时。要做好设计,就必须随时关注人(包括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情境中,尽可能将这些需要记录下来,成为我们的灵感库。情境法可以用“故事板”的形式进行表现,当故事讲到某一个阶段,目标人群的需要和设计灵感往往就会出现了。 四、头脑风暴,妙手偶得 头脑风暴是设计与其他创造性活动中常用的方法。头脑风暴一般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组人不受任何约束地就所设计的课题发挥自己的想象。每个人可以畅所欲言,随意发表观点。头脑风暴有时候采取联想图的形式,从甲事物,通过天马行空的联想,与乙事物联系起来。头脑风暴的方法是在运用过程中,对任何有可能、有价值的想法进行记录。其是对头脑的一次洗礼,古诗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这里也是“灵感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头脑风暴的关键是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回”。“放得开”是在讨论期间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充分发挥,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收得回”,是能够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并深入进行剖析。头脑风暴的讨论完成以后,要对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往往在设计中可以得到运用。 五、热点追踪,紧随时代 任何艺术作品其实都是主观情感、审美标准和客观世界的混合体,艺术设计的作品也不例外。但是,设计师不同于艺术家。纯艺术创作在以客观对象为表现对象的同时,往往更多地表现创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审美趋势。设计师则必须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了尽可能提高产品的销量,设计师其实是在为“大多数”人进行设计,必须考虑大众,尤其是目标人群的关注点。因此,设计师必须对社会热点有敏锐的触角,迅速接受并融入自己的设计。由于社会热点即是大众的注意力之所在,我们也可以将这种设计灵感的来源称为“取巧”,但是如果运用得好,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热点诸如重大赛事、流行趋势、热门影视作品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取材对象。比如在推销某些商品时,常常说“某明星同款”,就利用了大众这个心理;再比如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赛事的吉祥物设计、标志设计、色彩使用等,在不侵权的前提下,都可以大胆借鉴和学习。 六、传统文化,不竭之源 中国的设计师要做出蕴含文化特色的设计,才能真正在世界设计界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可以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令人震撼的美感,更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借鉴。且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仅仅是艺术的部分,我们所能学习的也仅仅是沧海一粟。国画、书法、戏剧、雕刻、刺绣等,从造型到技法,从形式到内容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运用中国书法所设计的系列招贴如行云流水,在清晰表达信息的同时,传递出书法之美;设计师汉斯•瓦格纳设计的“中国椅”正是受中国明代家具的启发;德国“红点奖”获奖作品“太极沙发”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借鉴。如今,很多领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学习传统文化绝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生搬硬套,而是理解其在美感上的内涵,提炼并运用到设计中。照抄不仅不能提升设计水准,反而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值得自豪的内涵,从传统艺术形式中学习、借鉴、提炼,不仅提供了设计的灵感之源,更是文化独立和文化自豪感的体现。一切方法都是有局限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设计的精髓。作为一名设计师,或是一名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广泛涉猎,敏锐地把握热点和流行趋势,并且留心观察,才能逐渐确立专业优势,使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设计灵感不断涌现。构思的方法运用必须依靠坚实的知识基础并加以灵活、科学的运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侯可新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创新教学模式下艺术设计论文 一、以最新成果的接受为和实践为主的“四个结合” 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它的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要对于历史上著名的艺术设计作品接受,而且也要对最新的艺术作品和成果接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时刻的把握时展的律动,站在时代的最前缘,设计出自己别具一格的作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实地参观、多媒体展现等多种方式来对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最新成果和作品进行展现,以此来丰富学生自行设计时的素材。实践不仅是对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检验方式,而且也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要求,因而是“四个结合”中的关键,它能从根本上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起来的最好模式就是“工作室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1919年的欧洲,以“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为其核心,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先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依据当前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大势,使得教学与工作室相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以实践式为主的三个探索 在上文中的实践为主的四个结合中,谈到了实践式为主的三个探索的主要思路,那就是“工作室制”。工作室能够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它不同于教室和教研室,而是以个人负责和项目负责为依托,教师以企业老板的身份进行管理,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可以以员工的身份深入到工作的全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的工作要求。在工作室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加入教授课程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吸收外面的企业项目,以任务为主体来完成所有的课程教学,同时又能够使得学生与外面的市场需求零距离接触,解决了今后必将会面临的就业问题。工作室运行的核心思想应该体现为适应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和实训,而且与外面的企业相结合,保证工学一体化。工作室是设计公司的一个缩影,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除了公共课程的学习,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在工作室完成。在工作室的设计和组建的过程中,人才的选用要求老师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保证学生各尽其才、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成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否则将会葬送学生美好的学习时光,因此在工作室组建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起“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与“工作室建设工作小组”,以此来保障工作室顺利的运行。同时在工作室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适当的进行总结,并且可以采取专家论证的方式,总结工作室的缺失,人员安排是否合理,项目设置是否能真正地体现教学。在工作室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检验师资力量,同时也能与企业相结合,从而形成产学互动,校企双赢的良好的运营模式。 三、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四种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观念与材料,新的技术与信息的出现可谓层出不穷,这从物质上也从技术上为艺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上文所述,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艺术设计本就是一个思维创造的过程,因而这也就决定了艺术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需要创造性思维全程参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他的特征是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办法,才导致了创造性思维能够调动起大脑中所有的信息和知识,借联想、想象等灵感来发现独特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创造性思维,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对文化传统有良好的把握,创新与传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艺术设计是一个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学科,他涉及到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因此必须对各个学科的文化系统有一个良好的把握,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创造性思维;丰富的设计理论与实践经验,设计理论包含了设计史、艺术史等多个学科,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传统,我们只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设计与审美情趣,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思维;最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思维模式,不能墨守成规,依照惯性的思维模式来构思,比如对于西方非理性思维艺术大胆新奇的思维借鉴,但是也不能太片面的一味的追求创新,我们应该用创造性思维,开拓设计的多样化、个性化与非标准化,从而能够做到真正的创新。 作者:徐薇 薛慧峰 白松楠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讨 摘 要:本文以某工程建设项目为例,详细论述了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度的建设,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 1 安全工作引导的力量不可忽视 对于安全工作,虽然国家制定了各项规范和管理措施,但由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复杂,各单位管理水平不一,安全人员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安全管理各项费用支出拖延等因素,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并不能完全依照理想中的状态运行。如何把安全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成为安全工作的主题。采取统一标准、相互学习、比学赶帮的方式,从客观上,工地现场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完善,从主观上,调动全体参施人员强化安全意识,认知现场不足,进一步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有效地减少了以上不良现象的发生。 2 巩固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成果 工程的各项分项工程均有成为安全管理重点的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在摸索中不断成长,在分项工程大干直至快要结束的时期,具有工程特点的分项工程安全管理模式已经日趋成熟。然而,就现场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后期安全管理重点的转移,分项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如排架拆除过程中,部分架子工无安全技术交底;箱梁施工完毕后,部分临边防护不到位;工程接近尾声时,民工驻地脏乱差等。为了保障分项工程或工程尾声时期安全管理水平的平稳发展,如何巩固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成果,成为这个时期安全工作的重点。 2.1 针对接近尾声的分项工程项目,要继续执行先前的管理力度。 2.2 加强对接近尾声的分项工程项目出现安全隐患的整改力度、惩罚力度,使之充分认知自身安全工作的不足。 2.3 加强对接近尾声的分项工程项目的验收工作,尤其是工程接近尾声时,应做好安全方面各项交验工作。 3 做好安全教育、培训、交底工作 从以往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来看,大部分是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野蛮施工所造成。由此可见,做好安全教育、培训、交底工作,是提高全员安全管理水平的基础。但由于工程现场人员流动性大,更换岗位和更换人员经常发生,这给安全教育、培训、交底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此,我们应该重点强化三方面的教育工作。 3.1 入场教育。施工人员入场前,应集中培训三天,等应知考试合格后,再进行三级安全和文明施工教育。 3.2 经常性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安全生产竞赛活动,利用专栏板报、生产例会、专题座谈会、班前交底等形式,宣传安全和文明施工的重要意义。 3.3 适时安全教育。就是根据建筑施工生产特点,进行“五抓紧”的安全教育。即工期紧赶任务,往往不注意安全,要抓紧教育;工程接近尾声时容易忽视安全,要抓紧教育;施工条件好时,容易麻痹,要抓紧教育;季节气候变化,外界不安全因素多,要抓紧教育;节假日前后,思想不稳定,要抓紧教育,使之做到警钟长鸣。 3.4 违章纠正教育。经常结合典型安全事故事例进行违章纠正教育,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自己以往的过失和应吸取的教训。 4 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生产管理中重要的执行标准,是安全管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依据,在该工程项目中,重要的安全管理制度有责任制度、例会制度、交底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 4.1 根据工程特点,确定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 工程项目在工程进展的不同时期、季节环境的不同时期、节假日期间以及政治敏感期均有不同的安全工作重点,制订这些工作重点,有利于集中力量,保障阶段性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该工程根据不同时期制订的工作重点有:桩基施工安全、高排架施工安全、箱梁施工安全、隧道施工安全、临时用电安全、爆破施工安全、汛期防汛、冬季施工安全、森林防火等,以及阶段性安全生产活动。 4.2 加强自检自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拉练式检查的执行力度 施工单位组织的自检自查以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组织的日常检查、专项检查、拉练式检查,在招标文件以及《文明安全施工与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均有明确规定,要严格落实文件中要求的各项工作内容,并依据《奖罚制度》给予 强化。 4.3 做好各项应急预寒的演练工作 安全生产事故一旦发生,如何减少伤亡、降低经济损失是事故处理的重点工作内容,而各项应急预案则是执行这一行动的重要依据。预案的演练能够有效地强化基层安全管理意识,保障应急体系的有效运转,提高施工现场文明安全施工水平,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该工程项目主要进行演练的预案有《防汛应急预案》、《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4 保障安全资金的投入 安全生产措施费是保障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转,安全生产措施及时、到位的重要经济基础。一方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要及时审批、下拨安全生产措施费;另一方面,施工单位要严格按规定提取安全设施经费做到专款专用。要保障安全生产措施费的有效落实,需要三方单位共同制订相关管理办法,并能有效地得以运行。 4.5 安全管理与其他部门的配合 4.5.1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要有效地联合各功能管理部门。如现场施工与安全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包括设计、方案的确定,现场施工管理与施工安全;文明施工、征地拆迁引发的民扰、扰民以及其他刑事案件;各项机械租赁合同需要增签安全生产合同;安全措施费的审批与下拨等。 4.5.2 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如建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环保局以及当地其他政府职能部门,都能在其职能范围内协助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 结语 创建安全文明工地活动,是将安全生产工作形成体系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是总结前人经验,形成规范化的、一体化的管理方法。应充分认识到创建安全文明工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重要性,真正将安全工作形成网络式覆盖、突出重点、落实到底。要做好创建安全文明工地工作,以本项目为例,应着重强调以下几方面工作内容:成立创建安全文明工地活动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责任,确定基层落实人员工作内容,真正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基层;注重全员化教育培训工作,从组织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真正将全员教育落实到位。学习内容应包括各项法律法规、管理模式、具体管理措施,以及基层分项、分工种的安全技术交底等;做好创建文明安全工地的验收工作,从体系制度到现场安全管理,从安全基础设施的配备到现场各项安全措施的验收,真正将文明安全工作的评估标准落实到实处。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提高路桥施工技术、安全的措施及相关的施工安全管理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迅速,路桥、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很多路桥施工企业只关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对路桥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安全理念的指导下,路桥企业应改进施工安全技术及手段,加强施工人员的职业安全管理教育,路桥企业的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路桥施工 施工技术 安全管理 1 材料问题 (1)材料供应 必须针对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型号、规格,在拿到图纸后组织做好工料分析,精心测算所需各类材料的数量及进货时间, 以根据现场情况组织材料进场,确保现场材料供应。在立交桥的施工中,由于对进货时间估计不足,钢绞线没有按计划时间到达,而是滞后了一周左右,导致工人大量窝工,同时给后续工作造成极大的时间压力,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材料采购 面对材料采购单,必须尽早进行市场调查,按工料分析提供的材料数量(含实际损耗)、型号、规格、产地等一一进行,尽早定货,并避免材料订购不符,进而影响工程进度。笔者项目部在进场后立即组织了对施工主要用料进行的市场调查、摸底择优选定供货方并签定了意向性合同,确保材料的及时供应并防止工程大规模开展时材料上涨现象。 2 技术问题 (1)必须熟悉施工图纸,优化施工工序 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分部)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及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 并以横道图或网络图表示出来,从大到小,由线至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人受控范围之中。 (2)做好技术储备 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长及工人,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具体的施工现场、施工工艺,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各方面突发情况准备好处理方案,以按时保质地完成每道工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可以使施工技术人员、工人、工长熟悉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材料特性, 共同提高技术操作、施工水平,进而保证施工质量。 3 施工问题 (1)进度方面,原则上按施工组织计划执行 但作为一个路桥工程项目而言,不论是路基、桥梁、涵洞等构筑物,均为露天作业,且点多线长,受天气因素影响极大,同时各种不可遇见因素极多,如材料供应,设计变更、政策处理等, 均会对现场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对于这种千变万化情况, 绝对不能模式化,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合理安排。在施工期间,特大暴雨对建好的路基、桥涵、隧道等造成较大的损失,对设备造成较大的毁坏,对施工场地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必须进行合理的进度调整,否则按以前的进度施工是不现实的。 (2)质量方面 由于路桥工程中施工工序隐蔽项目多,如路基、软基、桥梁基础、钢筋混凝土等,施工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最主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路基、桥涵、砌体、等施工规范和有关验收标准要求来完成每一道工序,严禁偷工减料,同时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互检、交接检,严把质量关,只有通过验收后方允许进人下一道工序,通过层层检查,严把质量关,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4 施工安全问题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安全是效益之本,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岗位职责,设立安全奖惩制度,将有关的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决不可以人浮于事。对安全管理扎实的工区进行一定的奖励,对安全工作不踏实的工区给予处罚,形成一种人人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2)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除了靠制度约束以外,安全监督检查也是重要的防范手段。除了旬检、月检、季检及年度大检查外,还应经常进行专业检查,如防火、防爆、防盗、用电安全、高空作业、交通安全、机械设备的检查等,同时不定期 的进行安全突击检查,也是对安全进行监督的重要 手段。 5 机械设备问题 (1)建立健全机械使用维修保养制度 针对机械设备较多的情况,合理调度内部机械,充分挖掘其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加大维修、保养力度,做到设备随坏随修,决不带病作业,并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利用工程间隙时间对设备实行有计划的保修,实行旬保制度,有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正常运作。保证了工程的保质保量按期完工。 (2)编制机械设备使用计划 根据施工组织,认真做好机械的使用计划,做到有的放失,减少做无用功现象,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购置配件使用计划,做到不闲置浪费。我们在工程前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设备进场计划,保证进场后就有工程可干,避免了设备的闲置,减少了不必要的开销,降低了工程施工成本。 6 资料管理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设立专门的档案室和资料管理员,同时确保资料室的清洁卫生及防火、防潮、防盗等安全防护措施,没有相应的的手续和凭证,不可以随意借走、复印或传阅,严格按要求进行资料的归档,根据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对文件资料的有效管理。 (2)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施工中发生的各类材料,如水泥、钢筋、外加剂、防水材料等的合格证、质保书、检验报告,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设计变更、 测量记录、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单、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 工程签证,工程完工后的竣工图、 验收报告等等,均要求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一一收集归类存档。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浅谈施工安全管理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以及安全教育与培训,尤其是对危险源的识别,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安全管理;危险源;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 一、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也就是说企业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机构第二内容就是主要安全的负责人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的第三个内容是企业安全职能部门,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必须设立安全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该体现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 二、安全教育与培训 职工的安全教育在施工企业中应该是一堂必修课,而且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安全教育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纳入职工统一教育、培训计划,由安全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 (一)进厂教育 对于新入厂的职工和调换工种的职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企业对于进场的职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它也是新职工接受的首次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企业对新职工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 (二)特种及特定的安全教育 特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的有关规定,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再就对季节性变化、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以及发现事故隐患或事故后,应进行特定的适时地安全教育。 (三)经常性安全教育 企业在做好新职工入厂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管理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并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四)安全培训 培训是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培训分为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规定、新法规也不断的在施工活动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就要组织职工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通过培训让其了解掌握新知识的内涵,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去,通过培训让职工熟悉掌握新工艺、新设备的基本施工程序和基本操作要点。 三、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全面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危险源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爆破、洪水、塌方、高边坡、滑坡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确定要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 四、安全生产的检查与奖罚 在安全生产布置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检查形式是多样的,施工企业安全检查一般分为常规性安全检查、特殊性安全大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施工活动场所内常规性安全检查成为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环节,常规性同时也反映了长期性,安全作业人员对那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长期地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殊性安全大检查是在某一特定时段和区域进行参加人员层次多、检查范围广,有时带有针对性。定期检查是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范畴。不定期的检查虽不是制度化的检查,但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不定期检查带有突击性检查的性质,它更有实际性这样反映的安全问题更真实更客观,解决处理的安全问题更有效。 安全生产同时建立奖罚机制和企业制定的其他奖罚制度一样,目的在于奖勤罚赖、奖优罚劣。安全工作做不好,企业遭受损失、职工生命受到威胁,所以对哪些管理混乱、无视安全生产、违规指挥、违规操作、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单位和个人按制度和规定给予处理。后果严重的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程序予以严罚。同时对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方针、政策、法规规定;在改善劳动条件及防止工伤事故和职工危害做出显著成绩;消除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发生事故积极抢救并采取措施能防止事故扩大;以及提出重要建议,有科研成果成绩显著的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使安全生产工作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的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因此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与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的安全。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宏伟目标。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浅谈对机械施工安全管理与设备调配的探讨 论文 关键词:建筑 机械施工 安全管理 设备调配 论文摘要:建筑 企业 的机械设备,是完成施工任务的物资基础。建筑机械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建筑企业运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现代 建筑机械对设备调配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分析了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及安全管理改革的对策,接着也对施工机械的调配进行了研究。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迅速 发展 ,特别是城市住宅区的不断增加,使机械化施工在工程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工程施工的发展,抢速度、保质量、要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就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解决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对工程进行施工的问题。传统的人力,简单机械的施工方式已不适应工程施工的要求,对于现代化建筑的施工只有采用机械化作业。因此,对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以及选型和配置都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1.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建筑机械施工安全是一门 科学 ,它主要研究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筑机械在工作或在装拆、调试、运输等状况下,对操作者所产生的伤害及其保护措施。建筑机械安全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企业的财产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筑机械安全事故发生率虽然近几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存在问题还较多。因此,如何科学实行并加强建筑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1.1 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各类建筑机械使用日益增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1)安全管理 法律 体系不健全。 (2)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规范性文件。 (3)安全监督存在多头管理。 (4)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管理不善。 (5)建筑机械技术档案不完善。 (6)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管理不善。 (7) 机械设备施工环境恶劣。 1.2建筑机械安全管理改革对策 1.2.1健全安全规制法律体系 健全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国安全律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安全管理立法。2)制定配套规章。3)实行机械强制报废制度。 1.2.2安全监督部门权限依法严格划分 依法严格划分部门权限,强化行业监管职责;及时制定执法所需的法律法规,认真清理部门间交叉打架的法律法规条文。国家设置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各部门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运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对安全生产日常性监督检查的工作职责,在建筑工程安全监管工作中属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部门规章交叉必然导致执法行为的混乱,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危害性,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也要组织人员尽快清理,确保法律、法规的尊严和权威性。 1.2.3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在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2)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3)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4)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1.2.4完善技术档案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对不断进退场的各种类建筑机械进行动态跟踪、收集整理发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资料,能及时建立起有关建筑机械的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清晰地反映建筑机械在工程施工中的状态,便于各种安全生产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具体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一项有效措施;既满足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中施工生产安全管理档案资料的要求,又符合建立技术档案的原则。 2.施工机械调配的研究 机械化施工是一个具有联系的机械系统的综合作业过程和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系统过程和体系最佳 经济 和技术效果。要做到建筑的机械化施工,就必须根据各类工程的特点,按照建筑施工内容和要求解决施工机械的合理调配问题。满足施工工程对施工任务、质量、工期的最基本要求,保证工程的各项强度指标。提高施工机群的协调性。目的是提高机械的利用和施工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提高工程效益,降低机械成本。提高机械的系统性。使机械的性能、生产能力适应建筑施工的特殊要求,尽量降低设备的投资额。 2.1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原则 1)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与建筑施工组织相一致;2)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机械利用率和完好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机械设备的配制必须适应建筑工程项目多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4)机械设备的调配要符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2机械配套必须满足的简便条件 1)各机械的技术规格必须满足既定工程的技术标准;2)在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重型机械并保证为其安排足够的工作量;3)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4)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2.3施工机械的调配方法 施上机械的调配过程大体是:分析问题,确定目标,拟定及分析方案,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通过对影响施上机械调配方案因素的分析,应从以下四方而考虑:机械的施上质量指标;调配方案对施上任务的适应性;调配方案的经济性与施上机械间的协调性。这此综合指标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即使是定量因素,在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条件下,也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另一方而,各个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其相关程度准确判定,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解决施上机械的调配问题既适合施上机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3.结语 施工机械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以及 科学 的安全管理是实现建筑机械化施工的重要保障。科学先进的机械调配与管理不仅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发挥机械的最大效能,而且能确保上程质量和上程任务的按期完成,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浅论市政工程中给排水施工安全管理及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市政排水管道应用现状分析,阐述了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等几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市政工程 给排水 施工 安全管理 1 市政排水管道应用现状分析 市政工程用的管道,根据管道材质不同可分为钢管、铸铁管、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包括钢塑复合管)四大类: 1.1 钢管:钢管一般分为灰口铸铁管和焊接钢管; 1.2 铸铁管:铸铁管按材质可分为铸铁管(亦称普通铸铁管)和延性铸铁管(亦称球墨铸铁管); 1.3 混凝土管:混凝土管一般分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pcp),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spcp),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混凝土管(gp)和钢筋混凝土管(rcp); 1.4 塑料管:塑料管一般分为硬质聚氯乙烯管(pvc—u),聚乙烯管(pe),玻璃钢夹砂管(frp)管。 目前,我国市政管道品种多样,改变了以往只用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灰口铸铁管和钢管等少数几种管道的局面,如城市供水管:管径小于600mm的有灰口铸铁管、球墨铸铁管、白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钢管、pvc~u管、pe管等;管径在600~1200mm的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球墨铸铁管、钢管、frp管等;管径在1200mm以上的有预应力混凝土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frp管和钢管等。近十几年来,随着塑料管的原料合成生产、管材管件制造技术、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完善,使塑料管在市政管道工程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2 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2.1 施工期间到各施工单位施工现场检查指导,杜绝违章作业。 2.2 监督检查各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机构能否正常开展工作,施工前安全教育以及施工中各项安全措施是否已经全部落实。 2.3 各施工单位开挖管沟需要断路时,应提前上报总承包单位,总承包单位应根据施工道路布置条件,统一安排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道路上,几个施工单位在若干处开挖管沟施工并恢复道路交通。 2.4 凉水塔安装施工要以防火工作为重点,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使用电动工具时,对导线绝缘性和工具安全性进行检查,以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 2.5 总承包单位统一规划埋设临时施工用水管网,管线埋设在冰冻线以下,在施工用水主管网每100mm长度内应设置消火栓一个。 3 作业指导书的管理与编制 施工组织专业设计(或单位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将施工组织总设计中有关内容具体化。 3.1 审批制度 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将编制好的施工组织专业设计或施工方案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填写施工组织专业设计报审表提交工程部、质监站和监理部会审。 3.2 技术交底与图纸会审制度 依据行业有关设计监理的规定,为把好工程设计图纸关,减少图纸的差错,将图纸中的质量隐患消灭在施工前,设计监理工程师在收到正式施工图纸后,分专业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阅审,并提出书面意见。 3.2.1 图纸会审。监理工程师以施工图分册为单位,由设计、土建施工和安装监理工程师对与该分册有关的图纸进行内部阅审,阅审结果填写“阅审记录单”由监理部签发(重要分册的图纸“阅审记录单”需经项目副总监或总监签发),送交工程部及有关参加审查图纸的单位。施工单位在收到施工图纸后,现场公司技术负责人组织该项目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阅审图纸,提出问题清单。土建工程与安装工程施工有交接的图纸先由土建与安装单位分别进行各自图纸审核,后应由土建监理组织对施工图纸进行联合会审,参加人员为土建施工单位、安装施工单位、土建监理、安装监理、设计代表、质监站、工程部。 3.2.2 设计交底。技术交底与图纸会审时,设计单位必须派该项目主要设计人或了解设计情况的工地代表出席,开工前在施工现场进行。 3.2.3 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的程序。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会由设计监理主持。工程部、计划部、物资部、质监站、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的工地、班组直接参加施工的技术人员必须亲自参加,以便全面了解设计意图并审查其可操作性。 4 试验与验收管理 工程施工后期总承包单位应邀请建设单位有关人员积极参与工程收尾工作。 4.1 碳钢金属管道在分段进行强度、严密性试验合格后,管段与管段相互联结的焊口和管段与管网联结的焊口,在无法做强度、严密性试验时,必须进行焊缝无损探伤检验,以确保联结焊口的质量。 4.2 铸铁管道与非金属管道试验时,各施工单位在各自施工区分界线附近井下临时封闭管口,首先从排水管网中管底标高最高处井口注人水。打开相邻施工单位分界处井下被封闭的管口,使上游管段中的水向下游管段排放。直到排水管网全部试验合格为止。 4.3 各施工单位在管线试验期间,应设专职人员设置、记录和拆除管线临时盲板。 4.4 供水系统和循环水系统管网水冲洗,应与供水系统、循环水系统各种水泵试运转相结合,使两项工作同时进行。 4.5 排水管线冲洗时,在注水的排水井壁与井底水流冲击处用镀锌铁皮做好防护。 4.6 循环水管道的大口径管段,在进行人工处理时,必须要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并且不允许单人进入管道。 5 市政排水管应用趋势分析 未来市政排水管应用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5.1 往柔性接口型式发展 用平口管安装成管道,用水泥砂浆封缝或用套环连接防不了污水外溢,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必将被淘汰。未来发展趋势是使用柔性结合的承接口式排水管。 5.2 大口径、多品种化发展趋势 自离心工艺的最大管径2000mm企口管诞生后,目前可生产到2800mm。生产300ommf型大口径钢筋混凝土管也成为可能,未来越来越多的直径2000mm以上排水管都将被采用。 5.3 低压力排水管发展趋势 带低压运行的排水管不仅是设计需要,而且可以减少内壁腐蚀的出现。低压排水管可以用压力管的生产工艺来生产。综合成本可以与排水管同比接近。 5.4 绿色混凝土管发展趋势 在排水管的混凝土中可以应用很多有利于环保的工业废料,从而促进绿色混凝土在排水管材中的应用。 5.5 高耐久性方向发展趋势 我国使用排水管时间不长,在其设计寿命的验证方面尚缺少数据,但污水对混凝土管的腐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仅仅是排放有腐蚀介质的管道,普通生活污水管也存在耐腐蚀问题,而耐腐蚀管的生产技术关键是突破以往水泥作为混凝土胶凝材料的观念,通过掺合料来改变混凝土的生成产物从而达到耐腐蚀的目的。这种排水管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广排水管的应用领域。 6 结束语 总言而之,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大部分管网是埋在地下的,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影响生产装置正常生产,甚至造成火灾、爆炸事故,而且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给排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对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市政工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市政工程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市政工程的安全生产目标。 关键词:市政工程 施工 管理体系 0 引言 市政工程多数在城市内施工,战线长、露天作业、交叉施工、交通和环境影响大多是市政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类工程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也使得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有着显著的不同。 1 市政工程的特点 要做好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对市政工程的特点有所了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对策。市政工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作业场所多变,作业环境复杂 市政工程施工既有城市立交等高空作业,也有地铁等地下空间施工;既有跨河流的大桥施工,也有穿越山体的隧道工程;既有一次性作业,也有改造、整治等维护内容;既有主体工程,也有管线配套施工;既有郊区空旷的作业场面,也有市区交通拥堵地段的作业环境。因此,市政工程的作业环境有着相当程度的复杂性,这给安全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 高处作业难度大,影响面广 城市市政高架、桥梁项目施工,不仅存在高空作业,而且往往下方两侧道路作为车辆、行人的交通通道,通行不断,对脚手架安全、高空吊装等都产生较大影响。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往往可能伤及过往车辆及行人,影响面大,给社会带来一定损害。 1.3 施工作业方法多样性 由于地理条件、地质情况等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种作业项目,其施工作业方法也可能不同,这也导致了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上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 1.4 作业环境差 市政工程由于露天作业情况较多,受天气、温度影响较大,气候的变化往往会严重影响到施工和生产安全。此外,受交通的影响,不少市区工程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1.5 人员安保知识贫乏 目前,市政一线工人大量从农村中农民转化而来,缺乏市政工程施工经验,自身安全保护知识缺乏,对不良行为自控能力较差,人员流动性大,缺乏一系列的安保知识教育和安保制度的约束,容易造成这类群体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1.6 分包管理漏洞较多 市政工程存在不少分包情况,公司往往仅派几个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人员配备本身不足,分管安全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分包情况难以在施工期间建立和落实企业责任制,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产生了较大影响。 2 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需要依据市政工程的作业环境、作业方法、作业人员等生产特点建立严格而有效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来避免或减少一般安全意外事故和轻伤事故,最大限度地确保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1 思想保证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处理好安全与思想的关系。常言道:思想是人体的灵魂,思想决定行为。人们做事,也总是离不开思想的指导。我国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生产的总指导方针,也正是要求我们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或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最大可能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要通过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从思想源头上提高职工安全作业意识,提高职工安全技术水平和知识。安全教育首先要提高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增强关心人、保护人的责任感;其次职工必须熟悉施工工艺、方法,施工生产危险区域及其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再次就是结合自身工种特点,加强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技术知识包括特殊作业安全防护的培训教育。 2.2 技术保证 市政工程的特点决定了施工生产中的安全技术涉及面广泛,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样。技术保证就是要在对施工要求与安排、施工环境、技术设计、监控管理的要求以及相关事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事故要素(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等),通过整理、分析、评价,建立起适应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科学的技术保证措施,以控制或消除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发生,杜绝重大安全意外事故和伤亡事故,避免或减少一般安全意外事故和轻伤事故,最大限度地确保建筑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在贯彻实施安全技术措施时,要认真进行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安全设施、防护装置实施应列入施工任务单,责任落实到班组个人,并实行验收制度;加强对安全技术措施实施情况的检查,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奖惩制度。对于大型体或大面积、结构复杂的重点工程,除在施工组织总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总体措施外,还应编制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措施,详细制定有关安全方面的防护要求。 2.3 组织保证 企业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企业负责人应在企业内部设置安全组织机构,机构的设置要体现高效精干,有较强的责任心,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便于统一指挥、步调一致。机构负责监督、检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情况,确保安全指令的顺利下达,安全措施落实以及安全防护设施的到位。同时负责查处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行为,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应处理。 一般来讲,安全组织机构的具体设置视企业的规模而定。大中型企业要有独立、专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小型企业则根据具体情况,可只设置兼职工作人员。对于工程队比较集中、工种不多、作业简单的项目,安全管理机构可只设到队一级,下面设一名专职安全员。对于大规模、复杂的项目,则相应组成相当规模的管理组织,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要保证组织机构行之有效。 2.4 制度保证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保证就是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应明确界定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应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 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企业职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总之,在实际工程中,工程管理人员要抱着维护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态度,科学管理,规范施工,统筹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因此,安全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管理者应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把安全生产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使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从而有利于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由于高层建筑的投入相对多层大,且施工周期长,混凝土浇筑量大,工程质量及安全等方面有它的特殊性,本文主要探讨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如何把好强度、裂缝及安全管理三方面的质量关。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强度;裂缝;安全管理; 现代城市的主要部分已经逐渐被摩天大楼所占据,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敏感。尤其在城市,随着土地的紧张及进一步充分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率,高层建筑正在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现代高层建筑是向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施工中对强度、裂缝及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应该倾注更多的精心、细心。 一、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强度质量控制 (一)选定科学的配比 工程开工前,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都要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待级配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就在于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相符。有资料统计显示,若因砂的含水率增多,砂率下降2%~3%,混凝土强度将下降15%~20%,而水泥数量的影响为5%~20%,石子及砂的级配影响为5%~20%;水灰比影响为多增l%,强度降低5%~10%.既然影响如此之大,那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根据地区市场原材料情况进行不同配比的试验,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配比的及时调整,如5~40mm 石子,m 2.3 细砂做一组,5~40mm石子,m≥2.3 中粗砂做一组等等。 对实验室配比结合原材料的含水量、含泥量进行施工配合比调整,以确保实验室配比的实际通用性。在实际施工中要加强原材料把关工作,沙石级配不良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如适量掺入0.5ml~10ml 沙石等。 (二)严格执行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据有关专家测试结果,其强度比全湿养护28 天:全湿养护3 天:空气中养护28d 分别为2:1.5:1。由此可见养护的重要性。 二、高层建筑施工对建筑裂缝的预防和控制 从我国的《混凝上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表3.3.4看出,裂缝宽度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混凝土结构其裂缝宽度也有不同的控制标准,允许裂缝最大为0.2mm~0.4mm,但作为裂缝控制来说,应以预控为主,等裂开了、缝增大了再补救那是万不得已。裂缝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虽说骨料内部凝固时产生的微观裂缝不可避免,但从质量角度考虑应尽可能减少。由于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普遍较高、混凝土量较大、且带有地下室,所以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更大。下面从“放”“抗”谈谈施工措施。 “放”的措施: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留一定高度,砌筑完后间隔至少一周,宜15d 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等。 “抗”的措施:(1 )尽量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宜 450kg/m3)。实践经验表明,每m3 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增加10kg,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升高1℃。高层混凝土用量大,有时还有大体积混凝土,从经济、实用角度宜掺入外加剂。当然掺入外加剂后,要预计对早期强度的影响程度。据此可提请设计科研部门予以探讨和评定。(2)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砂石,这样可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有资料显示:用5~40mm 碎石,比用5~25mm 的碎石,可减少用水量6~8k/m3降低水泥用量15kg/m3;用m=2.8 的中粗砂比用m=2.3 的中粗砂,可减少用水量20~25kg/m3。(3)在施工工艺上,应避免过振和漏振,提倡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尽量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4)现浇板中的线盒置于上、下层筋中间,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试论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论文关键词:建筑 安全 管理 论文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却隐藏着许多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准确无误地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要先了解与控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必要且关键的,对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事故不发生)是极其重要的。 一、 安全施工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 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2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3 、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 。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4、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 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二、 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1 、材料因素控制措施 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2、 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 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3 、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2) 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4、 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5 、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2) 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3 )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6 、应急管理措施 虽然我们对施工过程各阶段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施工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当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编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建筑施工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应按如下步骤展开进行:①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六类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②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③储备应急物质,布置应急设备;④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当前国民经济迎来了迅速发展时期,随之发展起来的电力势头也极为凶猛,面对越来越大的电力需求,对于电力工程建设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针对电力安全管理要求更高。考虑到电力工程建设涉及到许多明火作业、设备运输、交叉作业以及高空作业,施工现场较为危险和复杂,基于此,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就十分重要。面对范围广、要求高、难度大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从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出发,从根本上确保工程施工安全。本文就针对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安全施工;改善措施 1引言 从电力工程施工实际情况来看,施工现场涉及到各种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加之施工现场复杂的施工环境,可能需要临时调动施工设施,这就需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高工程施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项目管理人员也要高度重视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整个施工过程贯穿安全意识与安全措施。以往电力施工中,由于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安全意识不够,在工作中敷衍塞责,进而导致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因此,立足于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基本现状,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必须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得到落实,这对于工程安全是不可缺少的保障。 2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对于每一项电力工程安全而言,培养安全施工意识、普及安全管理知识是确保工程顺利施工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也是目前电力工程建设亟需优化的环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电力企业要想取得市场地位,必须积极加强人员安全理论知识培训,对每一位施工人员教授施工必备的安全知识,通过不定期的安全培训促进人员自身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的提升。只有具备这些,人员才能够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施工规程执行,从根本上确保项目建设的安全,避免安全预防措施不到位引起的施工安全事故。过往施工单位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生产主体-员工,未能充分重视,在安全管理方面投入不足,相关的安全保障措施也有所欠缺,认为安全管理不具备实效价值,对效益利润的过分追求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从本质层面来看,安全事故一方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外力因素所造成的,但与此同时安全管理工作未曾到位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依靠人为力量控制甚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立足于施工安全管理的主体,对人员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深入了解工程安全施工的要点和存在的隐患问题,紧抓根本,最大限度避免企业效益蒙受损失。 3现阶段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涉及工序多、建设周期长、成本投资大是电力工程建设的基本特点,任何一个环节或是工序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且属于劳动密集型作业的电力工程施工涉及电气安装工程、土建工程和设备调试工程等多个领域,有着极强的专业性特征,在大型机械作业及交叉作业过程中存在多处危险点,控制难度较大。电力工程事关国计民生,一旦有安全事故发生,后果不堪设想。通过分析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多起安全事故,不难发现不少事故的发生都是人员安全意识缺失所致,加之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够,任何微小细节不注意都极易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面对复杂的电力施工,许多不可预见的意外都有可能出现,然而实际现场安全管理中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极为缺乏,并未彻底落实安全工作流程和安全管理制度,甚至对安全管理工作走过场,安全生产浮于形式。对安全生产投入过分关注,对安全生产效益的理解却模糊不清,言行不一,对安全隐患缺乏深入分析,问题发现不够及时,监督检查工作不严谨,未能掌握施工现场的真实情况,这些都是当前电力工程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及时查漏补缺,真正落实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4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工作的改善措施 4.1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认识 保证电力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是目前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最为本质的目的,在安全生产方面积极加大投入以确保电力施工安全和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确保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必须突出安全管理的基石作用,保证电力施工建设中项目安全生产,进而提升经济效益。每一位参与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人员都必须对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对进度与安全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休戚相关,这是所有人都必须牢记在心的。 4.2针对工程项目危险因素制定安全管理方案 电力工程公司施工现场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存在,这就要求企业对工程危险性要素展开深入分析,并完善专项安全管理方案。针对各个危险点制定有效的预控措施,通过疏导、隔离、消除等方法控制危险源,避免安全事故扩大。对于重大危险整改项目,还需加大消除力度,重点监控项目核心部位,可见在解决问题和消除隐患的同时加强监控也极为重要。不同的施工环节有不同的危险因素存在,需要通过专项安全管理方案的制定来消除存在的危险。对危险进行专项划分,对每个危险点各个击破,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全面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4.3现场安全管理措施需加强 现场安全管理是电力施工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的,其中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水平是最基本的方面,工程项目施工前就需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技术培训,借助行业标准、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制度的学习夯实人员的安全管理素质。电力安全管理知识学习主要是电力部门规章制度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等内容,对电力施工安全生产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电力施工,促进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视过程性监督管理,在安全生产控制范围内操作每一个生产环节,将警示牌等安全防护措施应用到现场施工中。定期对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人员重要的职责,只有及时消除隐患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此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至关重要,安全责任制需要明确界定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权利,制定相应标准,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以书面形式落实具体的义务和责任。监督和考核管理人员,发现失职情况严格追究责任,确保安全管理高效落实。 4.4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可忽视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对人为不安全行为的控制,由于施工时间较长,在枯燥的作业环境下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可能有所松懈,思想懈怠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这就要求进一步强化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其生产技能和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出现,确保施工安全。②定期检查施工器具,做好器具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在使用施工器具的过程中老化、破损问题不可避免,因此工程开始前就需做好维修保养预算,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尽可能避免器具故障产生的伤亡事故。③强化施工过程的安全监督,这就需要现场施工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全程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注重对问题细节的处理,充分了解和掌握危险源,及时堵塞漏洞,避免问题扩大。 4.5针对突发事件建立施工安全应急系统 针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可建立应急管理体系,这一处理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未被预料的危险。各员工需了解和配合施工安全应急系统,确保系统有效实施。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由电力工程项目部门对其总结,无论是火灾台风还是工伤事故、治安事件,都需制定专门化的应急处理方案,成立专业的应急部门。应急系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让员工充分了解系统实施的各个过程,通过救援预案、重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适时制定来对员工展开定期的反事故演练,在演练中促进人员事故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这样一来,在面对突发问题和潜在危险时,人员就可以快速作出反应,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也使得财产损失控制到最少,这是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不应忽视的重要环节。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迅速发展推动电力企业规模持续扩大,面对不断增加的电力工程项目,对于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建设前,就必须做好安全生产预算,重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此外,电力施工人员自身也应不断强化安全学习,努力提升自我安全管理意识,夯实自身业务水平,保证安全、有序地进行电力工程施工建设。 作者:邱松 单位:四川省锦隆鑫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浅析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用工厂生产预制的构配件在工地装配、连接、部分现浇而成的建筑。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要想促进装配式建筑的持续发展,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必然要得到解决。只有充分落实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安全程度做出一个准确判断,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本文重点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安全隐患以及危险源的辨识等进行分析,并在本文最后提出了如何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安全隐患 1引言 对于建筑施工来说,安全事故影响经济损失数额庞大,不仅会消耗大量资源,还会影响建筑业的未来盈利和发展,由此施工安全管理和监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我国在推行装配式建筑施工方面投入了一定的技术、人力和资金,并陆续出台了大量关于装配式建筑方面的规范,但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却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持,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市场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和重视装配式施工安全管理的研究,引导装配式建筑的健康积极发展。 2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 与传统现浇浇筑相比,装配式建筑的节能降耗水平如表1所示。(1)施工人员数量少。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地点为工厂,施工现场吊装机械化程度较高,能够大量减少施工人员数量,更便于管理,降低发生安全事故可能;(2)建筑外立面工作量少。装配式建筑一般使用PC混凝土预制外墙构件,无需进行砌体抹灰,工厂生产构件时已经完成涂刷、保温层、门窗安装等外立面工作,施工安全更有保证;(3)垂直运输机械标准高需求大。预制构件单件质量大且预制构件数量多,选用的垂直运输机械性能要有保证,选择起重机的主要依据是构件的重量和安装高度;(4)施工现场堆放构件量大。工程所需预制构件量大件多,现场堆放地点需经过仔细认真规划,保证堆放的安全性,不影响正常施工材料的运输;(5)施工中预制构件连接固定精度要求高。严格保证构件连接的施工工艺,外墙构件临时支撑设备(即斜向支撑钢管、三角定位件)的质量及使用方法需有指导说明,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每个连接处都要进行细致的检查。 3装配式建筑施工隐患分析 3.1预制构件吊装 ①连接部位失效。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塔吊将预制构件进行吊装,这一过程中塔吊的吊钩与钢筋直连,或与起吊点连接。实际施工过程中,预埋钢筋长度不足和构件脱钩对作业人员构成安全威胁;②吊装设备问题。塔吊出现问题会导致预制构件长期滞空,从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3.2预制构件现场存放 材料堆放是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其涉及到材料运输、塔吊旋转直径、堆放地固定等问题,要尽量避免构件在现场的二次转运。预制构件的存放区要尽量保证场地平整、排水通畅,且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3.3构件间碰撞 由于传统的2D平面图不够直观,技术人员无法根据2D平面图来判断构件间的碰撞。预制装配结构对节点的要求较高,若预制构件的连接发生极小位移,可能会导致其他预制构件无法准确定位,影响施工进度;预制构件若采用吊装运输,可能会导致构件开裂、吊点破坏,若构件发生碰撞会引发安全事故,如遭遇扰动等导致墙板倾覆造成人体挤压伤害。 3.4吊装作业的机械设备 吊装作业中机械设备是必备不可少的,机械设备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装配式施工的质量,比如起重机选择不当,会对吊装安全产生影响,若起重机能力小于要吊装的构件,则会造成构件滑落,进而造成伤人、碰撞的现象。 4装配式建筑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和方法 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范围,可依据目前的国家标准、执行规范、设备使用要求及典型的事故,结合项目施工现场的情况、特点以及施工工艺、方法而辨识。应在正常工作状态、异常及紧急状态分别考察,具体为施工现场可能会影响的全部人员、活动和场所。(1)现场观察询问。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项目作业环境仔细观察,与熟悉项目现场的员工进行沟通,能够大概识别出项目中各种有隐患的危险源;(2)查获资料及外部信息。查阅施工企业的事故、职业病记录,从相似项目、文件资料、专家问询等得到危险源的存在信息;(3)工作任务分析。对组织成员工作内容相关的伤害进行分析,能够辨识存在的危险源;(4)安全检查表。检查前先编制安全检查表,按表对项目施工现场的各个问题进行核对,可辨识能导致事故的危险;(5)事故树分析(ETA)。从初始原因起分析每一步骤发展过程结果,对项目所有工序进行分析,辨识出危险源;(6)故障树分享(FTA)。以能够发送或己发送事故后果为依据,分析引发事故的人、事、物、环境,识别出导致事故的危险源。 5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5.1加强BIM技术的应用 (1)吊装安全。Tekla软件是一个先进的钢结构设计软件。使用Tekla的吊装模拟插件,可以根据工况实现在Tekla选择特定的起重机模型,并对吊车进行控制,可以在Tekla中模拟预制构件的吊装过程,从而避免连接部位失效和吊装设备问题,防止塔吊不正当使用造成的安全隐患;(2)现场存放安全。通过BIM建立整个场地模型,根据模型来进行分析施工计划与现场施工信息。将预制构件运输到现场后同运输架一起堆置在塔吊的工作范围内,根据施工横道图和计划节点,对预制构件、建材等使用情况盘点,用来统计材料实际用量与计划用量的差别,有效保证施工各环节顺利进行,避免由于现场堆放不合理导造成的安全隐患;(3)碰撞检测。使用REVIT导入图纸建立三维模型后,在各个预制构件之间模拟安装(见图1),通过云对各种建筑进行静态分析。BIM技术的可视化优点,可以放大展示施工各节点,并结合结构分析软件,能够简便计算出模型在流程早期的不同变体,并参考分析结果为设计决策阶段提供帮助,达到了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后期安全隐患的目的。 5.2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责任制,以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将安全管理责任制全面落实到项目施工中,合理处理施工安全事故,并不断总结施工经验教训,依据实际的施工环境,提高安全制度的合理性,确保整个施工过程能够有制度可依。另外,在安全施工中应提高各部门协调合作的凝聚力,使得各部门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彻底落实到实际中。 5.3综合措施的落实 (1)施工单位及分包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其资质等级进行相匹配的建筑施工活动,具备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注册资本等条件,装配式建筑施工经验丰富的分包商,能够较好的控制施工过程,保证施工安全。所有参与施工过程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资质,并定期进行技术考核,进一步保证工程质量;(2)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加强维护与日常保养,由专人管理并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着重对垂直运输设备进行检查,提高检查养护频率,降低因机械设备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3)根据施工安全检查计划,安全领导小组及安全员对施工设备、人员及现场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运用安全检查表发检查安全技术交底以及操作规章的执行程度及状况,衡量己检查出问题是否需要整改,消除不安全因素,达到防止事故和控制安全生产的目的。 6结语 在建筑施工领域,安全永远是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进行研究,从BIM技术的运用、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等方面,提出了目前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与装配式建筑的系统原理相符合。另外,应注意BIM技术的运用,该技术能够从项目整体和独立的角度对预制构件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考虑,在对施工前期规划进行连续调整的同时,保障了施工安全。 作者:张红平 单位:孝感宏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 摘要:通过对高速公路桥梁施工期间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必要性的分析,从实际施工入手,对该工程施工现状和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加强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的措施及方法,包括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责任制、重视施工日志的记录并做好总结反思、抓住重点、依靠科技提高管理手段,为我国高速公路工程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桥梁工程;桥梁施工;安全管理 0引言 就目前来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已经进入到了迅猛发展的阶段,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占据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保证高速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了解安全管理在施工期间的作用,明确其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已经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和相关施工单位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加强高速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科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对交通设施系统加大了投资力度,我国现已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缺乏科学化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及其竣工后,出现了安全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以及财力亏损,在社会乃至国际层面都引起广泛关注,影响颇大。因此,加强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一件避免不了的事情[1]。 1.1高速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1高速公路施工的隐患特点 (1)事故类型分散 据统计数据表明,坍塌事故、高处坠落事故、车辆伤害事故、触电事故以及物体打击事故依次是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五大伤害事故。 (2)事故发生集中 根据分析发现,桥梁施工、路基施工和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相对较多。 (3)事故后果异常严重 高速公路桥梁工程建设所处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复杂,工程量较为繁琐巨大,过程持续实践较长。与此同时,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大量的人员伤亡常常伴随着安全工程事故的发生一同出现。 (4)安全事故的多发性 工程建设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增加了安全事故预防的难度。针对这一特点,相关部门可以在工程准备阶段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1.2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1.2.1安全事故的发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目前企业的管理模式下,施工主体大多追求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施工安全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2安全资金投入不足 安全防护措施及设备极其简陋是大部分工程建设现场的突出问题,一些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并且管理人员未按要求进行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对工程日志的完成缺乏重视。 1.2.3现场施工人员安全素质低 农村的劳动工作者占了施工人员相当高的比例,相当缺乏有关于施工安全的一系列知识。三级安全教育的采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知识的科普,但施工人员对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还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 1.2.4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 目前安全管理方案没有针对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大都较为空洞,无法落实到现状。施工安全规则不够完善,违法违规现象普遍。 1.2.5施工前的安全设计不够合理,未按照要求使用安全材料 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在路桥工程施工的项目设计策划以及准备阶段存在的巨大漏洞。例如,图纸不结合实际情况,只有理论支撑,没有实践论证。以及不考虑天气和地层活动,用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再比如因节约成本而未使用安全材料,是导致“豆腐渣工程”出现的主要原因。 2高速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2.1施工单位对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对数企业对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没有把经营、效益、质量和安全的关系处理好,往往只是把“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放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却把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领导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抓进度上面,而忽视了对施工安全的重视和检查,甚至对检查出来的问题也不采取解决措施,进而造成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3]。 2.2施工人员在岗前培训中接受的安全教育知识不够 近些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建筑施工企业中逐渐增长。由于企业在施工安全管理中没有对这些人员进行岗前的施工安全教育培训,致使大量人员缺乏施工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规范操作常识,不仅安全技能差,对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一窍不通,而且自我保护意识也很差,经常违反施工现场规章制度,不按操作规范作业,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指数急速增长。 2.3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投入的经费不足 当前,很对企业在生产经费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按要求提取施工安全生产专用经费,没有按时提取或者是提取的不够;第二是对专款专用的控制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很多企业为了增加企业的利润,大量地减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生产经费,无视施工人员合法的劳动保障利权益。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施工安全管理经费、降低施工生产成本,大量削减有必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有的企业虽然配置了安全人员,但绝大多数自身素质水平较低,缺乏基本的责任心,监管工作不到位,无法真正胜任安全员的职位。 3加强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的措施及方法 3.1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监督体系 施工安全管理监督体系不能一概而论,要切实结合实际情况,就事论事。对于路桥工程,其工作量非常庞大,各个环节的工艺也极其复杂,因此只有制定详细且全面的施工安全管理监督体系,才能够对施工环节中各个阶段管理到位,避免出现无规可循的情况。此外,还应在准备过程中制定一系列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的紧急方案,并且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使其更加健全。 3.2强化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责任制 明确每一级的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要点在于强化落实责任制,还要根据当地的政策以及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要求,联系实际,不可假大空。在高速公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中,企业应当建立完好的安全监管体制,并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明确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位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和施工安全管理责任[4]。同时,企业要根据相关生产准则,把高速公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职责和权限,在项目总工、项目经理、监管工程师和安全主管之间合理分配好,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进而提高监管的实效性。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自身需要定期学习有关建筑行业施工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政府的一些诸如《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的施工安全生产文件,以此来提高企业安全方面的整体意识,紧跟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3.3重视施工日志的记录,做好总结反思 安全日志的重要性,各级管理人员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做好施工日志的记录是对施工情况的一份汇报。将施工过程中的进度以及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存在的隐患全部记录下来,如果出现了安全事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找到原因并分析问题。与此同时,项目总负责人还要对于各安全管理人员定时召开会议,在会议过程中探讨出现的困难及问题,汇报本阶段的进展状况,以及进行本阶段的反思总结。 3.4抓住重点 对安全工程的重要位置、重要时期、重要岗位以及重要人物开展预想活动,制定预防措施,积极应对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施工现场的机械,应当建立并完善施工现场机械的保养制度,避免过时保养的同时也保证了可以及时维护可能出现故障、带来安全隐患的机械。对使用频率高,易损坏,易出现故障的设备做好跟踪诊断,为事后修理做预防性维护。机械发生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向上级汇报[5]。 3.5依靠科技,提高管理手段 要重视科技进步,学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安全管理手段对于特殊的岗位,要严格坚持持证上岗,必须通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并且能够独自操作完成任务后持证上岗。 4结语 本文阐述了加强高速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论述了高速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后再针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速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的措施及方法。虽然在目前看来,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还不够到位,但随着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管理工作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王春伟 单位: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及策略 摘要:为确保高速公路桥梁施工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有必要对公路桥梁施工阶段的安全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改善我国公路桥梁施工中安全管理的现状。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安全 1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1.1人为因素 在公路桥梁施工中,施工人员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如果施工单位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出现错误,违反安全管理条例或者施工操作规范,那么将给公路桥梁施工留下安全隐患。还有,施工管理人员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倘若管理人员没有有效履行自身的职责,没有对施工现场人员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那么也无法有效落实施工的安全管理。 1.2环境因素 公路桥梁施工属于一项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并且要求具备许多的专业知识,还有,许多的公路桥梁施工是在露天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施工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山区位置,在工程施工开工前,设计人员很难对现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进行准确的判断,还有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这些环境条件的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容易给公路桥梁施工带来严重的安全方面的问题。 1.3技术因素 在公路桥梁施工中,安全管理技术因素包含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施工技术的完善程度和适应性也会对施工安全造成影响,倘若施工技术比较落后,那么会增加人员的安全风险,施工质量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倘若施工技术操作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后续施工将会难以开展和进行,最严重的可能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造成较大的安全事故。还有,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也十分重要,倘若没有对机械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策略 2.1确保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的人员管理措施 2.1.1合理利用施工人员的心理特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施工操作的安全性。通过了解施工人员的心理特征也是有效提高施工安全的可靠办法。因此,公路桥梁施工的领导群体要适当地实行鼓励政策,同时注重培养一些心理素质好的施工人员作为榜样,使全体人员的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从而避免因为害怕而产生的操作失误,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 2.1.2防止过度疲劳,注意劳逸结合 根据施工人员的不同岗位所对应的不同工作强度制定出相对应的休息计划,使得重体力活的员工能够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同时也应该避免让施工人员连续施工的现象,不应该为了赶工程而不注意施工的安全性。在施工人员下班休息的时间里可以多安排一些娱乐节目,有助于对施工人员劳累一天的心情得到放松,缓解紧张的心情和身体,从而帮助其能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开展下次工作。 2.2正确选用与保养机械设备 就现阶段而言,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仍旧出现施工设备难以满足施工需求的现象,导致施工进度受阻,加大施工安全风险。因此,非常有必要完善与保养机械设备,以有效提升施工效率,降低由于安全问题而导致的损失。由于不同机械设备的结构性能以及自身性能各不相同,所以其使用技术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能够科学运用机械设备,将能够充分发挥其效能,进而降低机械磨损,有效保证施工安全。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应当保证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和工程项目相关规范相适应。其次,应事先全面掌握不同施工阶段以及所使用机械设备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机械设备保养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并有效解决施工与设备保养间的问题。 2.3加强施工管理的安全性控制 为提高公路桥梁施工的安全性,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①采用法律手段规范施工安全管理活动。法律手段主要包括法律与制度的制定、遵守与执行。不但需要完善公路桥梁施工的法律与制度,还需要加强施工管理以确保相关法规与制度得到遵守与落实。②通过经济手段来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当前全球范围内运用较为成熟,较为常用的经济手段即为职业伤害保险制度。③采用文化手段来提高施工安全管理质量。在施工企业中建立施工安全文化,树立安全行为准则与模式,并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以及安全施工责任感。 2.4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①要认真分析施工环境,从施工人员的心理出发,通过认真比对分析后,找出符合当地施工实际的技术方案;②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这样才能保障整个施工方案能在合理有序的情况下进行,施工人员能够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减少因为疲劳导致施工事故的情况发生;③要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将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作者:马超 单位:内蒙古路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区域性的连通建设,摆脱了地形水域的限制,为交通运输行业节省了时间与经济成本,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简要的分析了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桥梁过程;安全管理;施工过程;对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桥梁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设施,国家加大了相关的投资力度,促进了桥梁建设行业的发展。但是,桥梁工程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忽视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漏洞,会给桥梁的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威胁着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应加强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促进桥梁建设产业的良性发展。 1桥梁施工中现存的安全管理问题 1.1施工安全机制不健全 在现阶段的桥梁工程建设行业,并没有明确统一桥梁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条例规范,不同的建设企业在施工中注重的施工安全要求有很大的差异,通常会忽视桥梁工程中影响施工安全作业的各方面因素,例如恶劣的环境与气候条件、车流量大与车辆高速行驶过程桥梁的承重情况等。在桥梁实际的施工建设中,不尽人意的安全施工作业规范,会在不同的方面增大施工建设的难度。违章指挥与作业的行业现象较为普遍,有些工作人员与设计师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对设计图纸进行篡改,私自调整施工设备的运行,违法分包转包,减少施工成本等。这些违章的行业现象需要有明确的安全施工作业规范进行监管,桥梁建设行业的管理模式有待调整,注重施工作业的质量,维护桥梁工程施工建设的安全、有序的进行。 1.2整治与排查安全隐患的力度不够 在施工期间,桥梁建设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于管理模式的缺陷、物的不安全因素与人的不安全因素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安全隐患共有的特点是隐蔽性,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于施工建设过程中,多数建设企业缺少对施工现场的监查、整改机制,在出现安全事故后才加以重视。因此,安全隐患的排查是施工现场必做的工作之一,为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与桥梁建设的质量提供保障。 1.3施工人员素质偏低 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一方面来说,施工人员多为务工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与文化素质较低,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安全隐患没有系统的认识,在思想没有形成安全意识,不重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另外,文化水平低会导致施工人员不能正确使用相关的生产施工设备,对于设备的操作缺乏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指挥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会降低施工的效率,不能对施工人员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使施工管理难度加大。 1.4工作人员的危险意识薄弱 项目施工人员通常会忽视施工安全的管理工作,思想上危险意识薄弱,其原因主要来源两个方面:①施工领导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行的不够到位,没有建立有效的安全事故预防与应对机制,员工缺少系统的安全意识培训,忽视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再加上整体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够具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②施工人员对于安全隐患没有形成具体的意识,不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存在侥幸心理,对于施工的进行各有己见,不遵循安全施工的生产规范与步骤,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行,因此造成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2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 为了有效治理施工人员忽视安全隐患的问题,桥梁建设企业需要制定安全施工管理制度与安全管理措施,规范施工现场的作业模式,使各类生产施工设施符合安全管理的规定,保证施工现场生产安全。项目负责人要督促管理部门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与整改,规范施工作业的质量水平,并落实相关人员的施工安全教育。要在施工现场设立专职安全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的监督,每天做好安全巡查工作,记录巡查情况,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要第一时间上报整改部门。专职安全员还要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施工安全防范措施的实行,认真记录每日施工现场的往来人员与设备车辆的情况。 2.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 由于施工人员多数为农民工,所以在施工生产之前,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培训,普及一些安全知识,可以降低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桥梁建设企业对于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虽然会花费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但从整体上考虑,相关安全管理的培训投资可以减少相关单位对于安全事故处理方面的支出。给生产一线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可以有效降低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完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在施工建设与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人作为可变性最大的活跃因素,对于桥梁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项目管理人员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到第一施工现场亲身体验工作人员的外在身体状况与内在的心理变化,基于观察与收集到的信息,全面分析影响施工人员正常工作的因素,及时的消除施工人员负面情绪给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综合多种情况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2.4施工设施与原材料的检测 在桥梁建设的过程中,及时的对于施工设备与原材料进行检验,可以有效的维护施工的效率与质量。建筑工程的生产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建筑原材料配比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桥梁的建造质量。管理部门要以企业安全管理条例为依据,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检验原材料的配比质量,在引用新技术与新设备之前,一定要反复做好检验与调试工作,是每种技术都能更好的服务于施工生产。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可以进一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保障施工人员的各方面安全,同时提高企业社会与经济效益。 作者:王陈 单位:南通市交通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安全管理论文:路桥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与措施 摘要:本文从路桥施工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简要介绍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提升路桥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路桥工程质量。 关键词:路桥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引言 路桥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路桥建设的投资力度,对路桥工程施工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重视安全施工管理在路桥工程中的重要性。由于路桥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施工环节较多,在施工完成后还需要后续的维护检修管理,以至于路桥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在实际管理规划中,应将安全施工管理作为重点管理方向,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2路桥施工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施工材料管理的问题 路桥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施工材料,施工材料的种类很多,同一种类的施工材料还包含多个型号,因此施工材料管理工作较为繁琐,但施工材料的质量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施工材料质量不过关,极易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了后续施工环节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会造成工程频繁返工的情况发生,使整个工程的进度受到了影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理和财力。另外,在路桥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运输和储存方式不当也会造成材料出现质量问题[1],这是因为施工材料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所导致的。例如,路桥施工中最常见的施工材料是钢筋和水泥,在潮湿的储藏或运输环境中,会造成水泥变质、钢筋锈蚀的情况出现,直接影响了路桥工程质量。 2.2施工管理制度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路桥工程均缺乏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和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导致施工安全隐患。还有些路桥工程中,存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路桥工程赶工期的情况客观存在,导致施工单位为了缩短施工时间,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下降,从而导致安全管理制度的实际功能无法得以发挥。在一些路桥工程中安全管理工作存在岗位空缺,以至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安全管理工作无人执行,路桥工程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2.3施工作业人员的问题 路桥工程具备技术密集的特征,具体的施工项目中类繁多,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对工程安全性的影响极大,我国路桥施工工人以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为主,此类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人员的管理难度系数较大,很多施工人员往往安全生产意识低,施工时以自己以往的经验作为参考,而不根据安全制度来进行施工,存在极强的侥幸心理,在一些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来操作,对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例如,某地路桥工程中,一名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中没有按照安全制度来进行施工,不慎从25米处跌落,在抢救途中不治身亡,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3路桥施工中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强施工材料质量管理 施工材料对路桥工程质量和安全存在极大影响,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重视和加强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施工材料管理制度,在选择施工材料时,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施工材料,在材料运输过程中,充分考虑外界环境对材料质量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来保障施工材料质量,尤其是一些材料会因为运输造成损坏[2],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应做好材料的保护,通过防磕碰保护措施来保障材料安全运输。施工材料在储存时也应当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管理,尤其是钢筋、水泥等对环境湿度和温度要求较高的材料,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储存环境对材料质量造成影响。另外,在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必须经过现场专业的检查人员进行质量抽查,抽查合格后方能投入施工,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严格监察施工材料的使用情况,避免因材料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工程安全隐患。 3.2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 施工管理制度是路桥工程管理的主要依据,所以施工单位的领导层面应认识到施工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树立安全生产的理念,把工程安全事故几率降到最低。施工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工程的具体要求,将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施工人员管理制度、工程监督管理制度等进行强化[3],进而形成科学、全面、可靠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工程质量安全制度中,应对施工细节进行系统化的规定,从而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例如,路桥工程中,路面混凝土施工时,应检查桥梁基础施工牢固性,确保桥梁的荷载量达到标准;公路与桥梁衔接处是否完整,防止公路与桥梁衔接处存在裂缝;路面铺设是否平整等等。通过对施工细节质量和安全的掌握,能够从源头上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率。 3.3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在施工人员上岗前,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岗位安全生产培训,没有经过培训的施工人员不得安排上岗,在培训中,应注意施工人员的理解情况,尽量贴合每个岗位不同的实际工作情况来进行讲解,介绍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和应急措施,并发放安全施工手册。另外,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有违规生产情况,必须要严肃处理,进而在施工现场形成安全施工氛围,提高施工人员安全生产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在路桥施工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施工单位必要重视安全管理,并树立安全生产观念,在实际施工中发现和总结自身问题,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现有的安全管理手段加以变革与创新,通过加强施工材料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等方式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路桥施工的顺利进行。 作者:李锐 单位:湖北恒畅道路养护建设有限公司
科研类论文: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的概念和类型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二)为什么要撰写教育论文 1.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总结、记录、表达 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以使课题得到解决。 2.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推广交流 教育科研成果要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得借助教育论文把它描述出来,公诸于世,进行交流,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翔实的材料和科学的依据。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撰写教育论文,既能反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又能反映其业务能力、创造能力;既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又可以提高其科研能力(思维的系统性、明确性;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能力);既可以把它作为考核知识、检查能力、锻炼思维的手段,又可以把它作为职称、职务晋升考核的依据。 可以这评说,教育论文是检验写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理论修养的“窗口”,是考核知识水准、业务专长的标尺;同时,撰写论文是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关心社会,关心未来,扩大视野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还是从延长学术生命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回有所进地写作教育论文。苏联学者AH鲁先生在《创造心理》一书中说:“发表科学论文是衡量科学家创造才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科学家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创造才能的高低。”这正说明了研究是前提,是基础,论文是“窗口”。撰写教育论文无论是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育科学的繁荣上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论文的特点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 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根据现实需要,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阐述和交流学术见解,既及时指导教育实践,又补充、丰富、扩展教育理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所以,实用性是撰写教育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四)教育论文的类型 1.从教育论文的内容上分 (1)创新性论文 如《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一文,是作者在市场经济对学校挑战的情况下,对这种“冲击”究竟怎么看,办学路子究竟如何走,人生价值的取向又该怎么办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问题看得深,道理讲得透,笔锋尖锐,说理性强,富有新颖独特的真知灼见,体现了教育论文写作的归宿和价值。 (2)商榷性论文 如《画“X”、画“V”与思维发展——与ⅩⅩⅩ教师商榷》一文,作者是针对ⅩⅩⅩ老师在《标准化考试命题法语文科不可行》中所提出有关“让学生画‘X’、圆‘V’”,“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很难阅读和理解其它学科的教材和资料”、“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此进行问题商榷,智力碰撞,学术交锋。 (3)补说性论文 如《简评〈坚持到课堂集中精力抓教学〉》一文,是作者针对被评文章的两个问题(即校长“要坚持站在课堂上”和校长应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方面抓教学),在充分肯定原作者的观点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出了“只有善于教学的校长,才能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搞好”、“校长‘坚持到课堂’是抓好教学的首要条件或关键措施”的观点,并紧扣原作者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深入的阐述;另一方面对校长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抓教学的做法,又在原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2.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分 (1)经验型论文 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是取得成绩的原因和条件。经验型教育论文就是经验总结的理论升华,就是经过优化组合的理论总结。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如《要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其题材就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以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小语教学应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如何“引进”呢?作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增强客观生活对育人力度的认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格局”;二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客观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把握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四是“激发个体创造动机,协调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这四点实际上是作者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 再如《教导工作的五个实》,作者是从“中学教导处作为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机构,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出问题的。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思想要现实”、“计划要落实”、“目标要落实”、“检查要扎实”、“总结要真实”。这“五实”就是五个分论点。 (2)研讨型论文 它是专门分析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性文章。它着重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或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办法或方案和措施。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如《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小学作文指导现状分析》,就是一一篇遵循以“发现(小学作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的一篇研讨型教育论,作者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小学作文“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的观点。文中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认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教学理论的 指导,……满足于指导方法上的‘移植’……”;“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权威性发言”。因而“采取简单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作文的全过程”。同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再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审视与对策》,作者首先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缺乏‘农’味,个性不强”;“起步较晚,数量不足”“训练无序,方法不当;“恶性循环,质量不高。接着,在对策中提出了“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整体入手”,“实现‘三个转变’”其具体对策是:①训练序列化;②内容扩大化;③形式多样化;④习作量次化;⑤指导全程化;⑤管理科学化。 (3)评述型论文 它是针对教育、教学领域内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情况、现象、论争、做法、特点、教派、问题等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的论文。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达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如《对教学规律反映的升华——评“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就是一篇以评述邱学华《试探“有指导的尝试原则”》一文为评述对象的评述型论文。论文认为“‘有指导的尝试原则’是对教学规律反映的一次升华,是对教学论的发展”。作者紧扣邱学华的文章,提出了“‘尝试性原则’揭示了‘教’与‘学’概念的全面涵义”、“‘尝试性原则’强化了‘学’的动力系统,使‘教’更有针对性”、“‘尝试教学’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新见解,并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和有力的论证。这实际上是对邱学华“有指导的尝试原则”进行的真实、具体、中肯、全面的评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的评价。 再如《素质教育研究综述》是一篇以评述素质教育研究为对象的评述型论文。作者综观“八十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到九十年代伊始,这一研究逐渐形成了热潮”的现状,从“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热点”、“素质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在讲自己新发现、新见解的同时进行了评述。 (4)学术型论文 学术型论文是专门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和表达科研成果、阐述学术观点的高层次论文(它并不意味着上述三种类型论文不具备学术性)。 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份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如《适应未来,改革课堂教学》就是一篇针对我国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着眼未来,专门而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改革课堂教学具有创新观点的学术型论文。作者在绪论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新的世纪将带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现在在校学生中都是21世纪初叶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力军。”但同时也指出;“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方法,难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必须全面改革才行。”接着,在本论部分,作者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在“要改教学指导思想”、“要改课程结构”、“要改教学方法”、“要改教学手段”、“要改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阐明了自己新的学术观点。 再如《试论基础教育中的“优教优价”》,是作者针对“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十分活跃,改革的规模、速度和深度空前未有”;“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却步展将册,步子不大”;“久之,必将贻误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可采用‘优教优价’的办法来解决基础教育的困境”。全文从“实施‘优教优价’的必要与可能”、“‘优教优价’的作用”、“实行‘优教优价’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阐明了自己独特新颖的学术见解。 此外,从立论的角度分,还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这里不再赘述。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和结构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 教育科研论文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不同,而有多种写作格式和体例。依据研究方法和获取资料的不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可分为如下三类。 1.以直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主而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测量报告等。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事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研究,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论文。 这类以直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论文,在写作上除了与其它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具有共同的要求外,还有两个应特别强调的要求: (1)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等必须写得完备清楚,以便别人根据同样的条件进行验证,或做更深入的研究。 (2)格式要求较为规范。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才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特征。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都是比较规范的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因此,其表述形式也就相应地要求比较规范。所以,应该努力写成规范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测量报告。 2.研究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史论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论文等。一般说来,这类研究的跨度都具有时间长(古今上下几千年)、空间广(国内国外)的特点,研究者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只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通过查阅文献,获取间接的第二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如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者不可能再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中去作调查研究,而只能通过阅读孔子的著述以及记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史籍来进行研究,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从而对孔子其人的教育思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类论文,由于主要是通过第二手的文献资料进行间接研究、撰写的,因此,掌握资料的全面、确切与否,往往对论文质量产生前提性影响,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 3.综合运用第一、第二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专题教育教学研究文章等。由于这种论文往往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取得了某些成功或形成了某种观点、看法,于是从结果逆向考察原因,总结有效的教育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这类论文中既有实践中获得并积累下来的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也有文献理论中借鉴而来的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如一位优秀班主任对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颇有办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在他撰写的经验总结报告中,就既有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素材,又吸取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国内外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做法。 这类论文尽管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但一旦决定撰写后,同样需要制订计划。如撰写经验总结报告,就必须先制订总结计划,确定总结的题目、内容、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总结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提炼出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验,然后撰写成一篇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应该说明,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如以直接的第上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也需要应用有关的第二手的文献资料。同样, 以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中,也会出现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途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上述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不同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就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作一阐述。一篇论文,一般都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 1.题目 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刍议》,说明该文研究的是有关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在一些规范的研究报告中,题目最好还应该点明研究方法,如《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说明该文研究的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实验法。 2.署名 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 3.引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前言。不同体例的论文,引论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如调查报告主要写明调查的目的、原因、意义等;实验报告则主要写明实验的缘由、目的,提出假说。但不论何种体例、类型的论文,其引论部分都应该符合两个要求:(1)交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2)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即行,不必多加铺叙。 引论部分在论文中可以冠以明确的标题,常用的如“问题的提出”、“调查目的”、“引言”等,也可以不加标题,只在立论的前面写上一段话。一般说来,规范的研究报告通常都冠以标题。 4.主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主体。在主体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推翻某一观点。不同体例的论文,对主论部分的格式要求也有所不同。运用文献资料为主进行研究的论文,一般都将主论部分分成若干部分,或加以标题,或标以“一”、“二”、“三”等,逐层展开论述。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测量报告等规范性要求较高的论文,则将主论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研究方法。即写清楚研究对象的情况。如调查或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取样方式、样本容量、控制条件、调查项目或实验因素、研究结果的检验方式、操作步骤等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即把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出来,或用图、表,或用文字描述。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 (3)讨论。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还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如对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与适用范围等等作进一步阐述。 5.结论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简要归纳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也可以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在调查报告中,这一部分应着重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6.引文或参考文献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和突破。但是,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凡是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须加以说明,注明出处。 引文加注的方法有许多种,在论文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是下述三种: (1)夹注。即在引文后直接加注说明出处。 (2)脚注。又称页注,即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用引文的出处。 (3)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的出版。 在采用脚注或尾注时,应按引文出现顺序标明数码,即在引文右上角用小圆圈和阿拉伯数字标注。 引文注释的内容应包括作者姓名、书刊名称、文献篇名、卷数、册数或期数、页码(期刊可不注明页码)、出版单位和时间等。 科研类论文:高水平科研平台机械类教师教学论文 一、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 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室、教师、教科书为中心,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方法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严格划分。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往往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其主要任务是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传授,并反复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把学生视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具体地对学生实施教学知识、发展才能、德性培养,但仍以教学知识为主。②老师为主导的应试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这一广大群体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室中埋头学习,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一味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去听取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不移至理”,从不去举一反三、问个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提高。③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量度。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一贯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从而致使学生把成绩看得至关重要,由于机械性地接受老师所授予的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能够对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但都是对所学知识的机械性掌握,无创新可言。这种传统机械类教学模式把学生对书中概念的掌握程度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显然存在着不足,它终究会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高水平科研平台对机械类院校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教学人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教学为高水平科研平台提供了科研理论知识与优质的学生。因此,教师教学与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当今高校以教学为中心,不段提高教学质量为永恒不变的重要任务。而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是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现有的国内学科水平,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丰富当下的学科内涵,发掘并培养边缘新型学术带头人。本着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态度,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经验,不少导师已经出版了具有特色的书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并且,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凭借的相关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枓。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学生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高水平科研平台促进优质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平台,就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拥有优质的教育质量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要想深入了解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就必须了解自己专业在整个国际环境的学术动态,准确地把握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将自己在高水平科研平台中获得的经验及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近几年,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这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有利于优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29名,副教授32名,高级实验师6名。有外聘院士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6名、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3名、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2人。 3.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大学的成长阶段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都受到这一阶段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高校改革的成败,教育水平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因此,机械类院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卓识,努力让这一措施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步棋。在我校本专业,本科阶段已有开设各种实习课程,如巩固与增强本科生知识的课程设计、开阔学生眼界的生产实习、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毕业设计。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除了上他们的基础课程之外,还额外地去从事导师下的一些科研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素质和学术能力。 三、如何实现科研反补教学 1.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教育方式。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学内容并存在着可行性,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入与教学相关的高水平科研平台课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体措施如下:(1)指导教师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立教学评估制度。(2)尝试建立科研平台研究成果改进教材的工作机制,并将最近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案中,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3)尝试开设一些反应现代前沿科技的选修课,建立将高水平科研平台项目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4)尝试通过结合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指导机械院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使他们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5)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内容,邀请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 2.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并健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 经过反复思量与探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尝试建设高水平科研开放平台,让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科技实践,使平台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呼应。(2)尝试组织一些与高水平科研平台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活动要求对参加活动的小组进行竞赛选拔,并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3)尝试建立辅助型的师资队伍,对于难以理解、较为深奥的课题,学校应当组织相应的老师来帮助学生。 3.建立“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的保障体系。 第一,要明文指出培养的学生拥有参与高水平科研活动的经历,并通过其经历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对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二,学校在给专业学生安排课程时,要保证学生的专业课时与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此同时安排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三,学生可以跟随老师参与老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以加深自己的学术见解。通过以上措施来保障“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探索建立与教师教学等价的科研活动评价制度:(1)在教师科研活动中建立与教师教学等效的评价系统,其评价结果参与教师各种评优选举等活动。(2)在建立科研活动评价制度的同时,不要忘记对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进一步优化。(3)保证教师育人质量,对于教师另一主要方面的评价来源于学生,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是对教师最直接的评价,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学生评价老师系统,以提高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就高校而言,要正确认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高水平科研平台既是高校独立职能之一,同时它又必须服务于教学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和前提条件。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没有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念,教学型高校不是不要科研,而是离不开科研,要敢于坚持科研,发展科研,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要声誉。因而,充分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机械类人才。让高水平科研平台与教学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局势。 作者:苏春建 王薛滔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科研类论文:高水平科研机械类教学理论论文 一、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 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室、教师、教科书为中心,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方法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严格划分。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往往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其主要任务是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传授,并反复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把学生视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具体地对学生实施教学知识、发展才能、德性培养,但仍以教学知识为主。②老师为主导的应试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这一广大群体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室中埋头学习,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一味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去听取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不移至理”,从不去举一反三、问个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提高。③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量度。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一贯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从而致使学生把成绩看得至关重要,由于机械性地接受老师所授予的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能够对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但都是对所学知识的机械性掌握,无创新可言。这种传统机械类教学模式把学生对书中概念的掌握程度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显然存在着不足,它终究会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高水平科研平台对机械类院校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教学人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教学为高水平科研平台提供了科研理论知识与优质的学生。因此,教师教学与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当今高校以教学为中心,不段提高教学质量为永恒不变的重要任务。而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是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现有的国内学科水平,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丰富当下的学科内涵,发掘并培养边缘新型学术带头人。本着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态度,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经验,不少导师已经出版了具有特色的书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并且,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凭借的相关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枓。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学生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高水平科研平台促进优质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平台,就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拥有优质的教育质量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要想深入了解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就必须了解自己专业在整个国际环境的学术动态,准确地把握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将自己在高水平科研平台中获得的经验及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近几年,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这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有利于优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29名,副教授32名,高级实验师6名。有外聘院士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6名、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3名、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2人。 3.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大学的成长阶段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都受到这一阶段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高校改革的成败,教育水平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因此,机械类院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卓识,努力让这一措施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步棋。在我校本专业,本科阶段已有开设各种实习课程,如巩固与增强本科生知识的课程设计、开阔学生眼界的生产实习、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毕业设计。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除了上他们的基础课程之外,还额外地去从事导师下的一些科研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素质和学术能力。 三、如何实现科研反补教学 1.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教育方式。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学内容并存在着可行性,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入与教学相关的高水平科研平台课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体措施如下:(1)指导教师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立教学评估制度。(2)尝试建立科研平台研究成果改进教材的工作机制,并将最近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案中,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3)尝试开设一些反应现代前沿科技的选修课,建立将高水平科研平台项目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4)尝试通过结合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指导机械院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使他们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5)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内容,邀请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 2.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并健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 经过反复思量与探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尝试建设高水平科研开放平台,让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科技实践,使平台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呼应。(2)尝试组织一些与高水平科研平台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活动要求对参加活动的小组进行竞赛选拔,并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3)尝试建立辅助型的师资队伍,对于难以理解、较为深奥的课题,学校应当组织相应的老师来帮助学生。 3.建立“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的保障体系。 第一,要明文指出培养的学生拥有参与高水平科研活动的经历,并通过其经历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对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二,学校在给专业学生安排课程时,要保证学生的专业课时与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此同时安排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三,学生可以跟随老师参与老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以加深自己的学术见解。通过以上措施来保障“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探索建立与教师教学等价的科研活动评价制度:(1)在教师科研活动中建立与教师教学等效的评价系统,其评价结果参与教师各种评优选举等活动。(2)在建立科研活动评价制度的同时,不要忘记对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进一步优化。(3)保证教师育人质量,对于教师另一主要方面的评价来源于学生,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是对教师最直接的评价,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学生评价老师系统,以提高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四、结论 总之,就高校而言,要正确认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高水平科研平台既是高校独立职能之一,同时它又必须服务于教学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和前提条件。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没有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念,教学型高校不是不要科研,而是离不开科研,要敢于坚持科研,发展科研,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要声誉。因而,充分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机械类人才。让高水平科研平台与教学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局势。 作者:苏春建 王薛滔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科研类论文:航天科研类班组管理论文 一、背景及问题 根据班组长访谈和对班组的问卷调查,发现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工作还“欠一些火候”,特别是管理效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问题,本文课题组查阅有关班组建设的理论书籍,借鉴其他央企的有效做法,多次实地调研基层班组建设情况,同事间头脑风暴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的核心就是通过研究、探索科研类班组的内在规律,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把班组建设工作真正作为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源头抓起,调查科研类班组的建设现状,找准工作“短板”,科学地确立班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推动班组建设工作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二、经过及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准确了解科研类班组管理现状五院共有1315个班组,其中科研类班组683个。为了解基层班组员工的工作状况,查找科研类班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升科研班组的管理效能,根据相关理论,本文课题组开展了一次五院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和计划、工作效率和质量、学习和培训情况、压力和激励情况、班组长领导力等五个方面。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制形式,由课题组直接把问卷发放到员工手中,员工独立完成之后密封上交课题组,全程没有班组管理人员干预。第二步:锚定短板,深入分析影响管理效能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课题组深入调研并综合应用管理学中的“X理论”、“Y理论”、“Z理论”分析得出班组管理效能“短板”和需重点提升的要素项。通过对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科研班组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五院的科研班组管理对于“Y理论”和“Z理论”的应用比较到位,人性化管理和企业文化都做得不错,对于“X理论”的应用比较欠缺,科学管理的建章立制还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强。第三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的对策研究根据科研班组管理效能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必须从计划管理、学习管理、激励管理、现场管理、班组长领导力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对“X理论”的应用,将国际理念与班组建设实践相结合,集成国际、国内班组管理的先进方法、工具和模板,归纳总结现有的班组管理经验和案例,为班组建设开辟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方案如下: 1.班组计划管理提升 班组计划管理,就是围绕单位年度发展目标以及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计划,以提高集体与个人的工作效能,确保各项工作围绕组织总体目标高效开展,最终顺利完成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根据五院的科研任务特点,班组计划管理的思路是“制度统一化、模板差异化、实施信息化”,即在制度上统一要求制订周期性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小结;在具体表格模板上采用适合各自工作特点的计划填报模板;在计划管理的实施上采用信息化支撑系统。通过优秀的计划管理,使班组计划既产生于工作目标又服务于工作目标,切切实实给班组以及个人的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确保实现企业总体发展目标。 2.质量管理提升 质量是航天的生命。科研班组最直接的工作产品就是一份份技术报告和技术成果,其质量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基层班组要通过练好内功,达到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来推动班组工作的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单位需要的科研管理新体系,达到资源配置优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要求和产出。班组质量管理适用于班组全体成员,班组长(或班组长指定的人员)应要求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班组质量管理的流程、制度执行,并对执行的情况进行打分,适当给予奖惩。质量管理必须形成一种“草根文化”,广泛依靠群众的力量,形成群众性的长期运动。 3.班组学习管理提升 班组学习管理,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班组内部学习,促进班组成员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班组学习力、创新力和凝聚力的过程和活动。通过班组学习,可以提升班组成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的为科研服务;可以让班组成员劳逸结合,减轻工作压力,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可以引入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具,提高服务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要想打造基层班组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班组成员的观念,倡导一种“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理念,并具体细化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班组的每一位成员要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成长的状态,当作是一个需要毕生努力和坚持的方向,通过个人的持续学习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生命价值的完满。二是倡导“全员学习”。班组的业绩来自于全体班组成员的工作绩效,没有个体的努力则不可能换来班组集体的成功。因此,不管是班组长还是班组成员都要长期具备“学习”的状态。三是提倡“全过程学习”。班组要将“学习”贯穿于各项工作的计划、控制、执行、反馈等环节,使班组前进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这就要求班组成员要做个学习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学习。四是注重“共同学习”。每个人要坚信集体的智慧高于个人的智慧,以“共同学习”的心态促进个人的成长,不断提升班组集体的学习能力,打造卓越班组。 4.班组激励管理提升 激励就是通过影响人们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增强或削弱其积极性,从而影响人们的实际行动。实施班组激励管理,旨在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舒缓员工的工作压力,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打造一支执行力高、战斗力强的团队。 5.班组长领导力提升 班组长领导力的提升是基层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鲁克说: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班组长是否具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能否创建学习型班组,是衡量班组长是否卓越的主要依据之一。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科研班组长技术过硬、管理技能缺乏的问题,结合五项修炼的要求,可以从领导力的五个要素:领悟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凝聚能力着手,通过12项具体整改措施来提升班组长的领导力。 三、思考与启示 1.深入掌握科研班组管理现状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前提。 加强科研班组建设要充分掌握这一群体的特点,了解其管理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找出管理短板。 2.准确分析影响因素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关键。 找准科研班组管理短板,班组建设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只有准确地分析影响因素,科学地制定对策措施,才能真正促进班组建设,提升班组管理效能。 3.科学制定对策措施是加强班组建设的根本。 影响因素分析的准确性、对策措施的科学性、贯彻执行的及时性等是影响班组建设进一步加强的关键因素,只有围绕关键因素合理制定对策措施,重视前期的调研分析、统筹策划,准确分析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制定对策措施,才能切实增强班组的管理效能,促进班组建设实效。 作者:董嘉娜 李岩 单位:航天五院 科研类论文:科研类班组管理论文 一、背景及问题 根据班组长访谈和对班组的问卷调查,发现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工作还“欠一些火候”,特别是管理效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问题,本文课题组查阅有关班组建设的理论书籍,借鉴其他央企的有效做法,多次实地调研基层班组建设情况,同事间头脑风暴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的核心就是通过研究、探索科研类班组的内在规律,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把班组建设工作真正作为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源头抓起,调查科研类班组的建设现状,找准工作“短板”,科学地确立班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推动班组建设工作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二、经过及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准确了解科研类班组管理现状五院共有1315个班组,其中科研类班组683个。为了解基层班组员工的工作状况,查找科研类班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升科研班组的管理效能,根据相关理论,本文课题组开展了一次五院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和计划、工作效率和质量、学习和培训情况、压力和激励情况、班组长领导力等五个方面。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制形式,由课题组直接把问卷发放到员工手中,员工独立完成之后密封上交课题组,全程没有班组管理人员干预。第二步:锚定短板,深入分析影响管理效能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课题组深入调研并综合应用管理学中的“X理论”、“Y理论”、“Z理论”分析得出班组管理效能“短板”和需重点提升的要素项。通过对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科研班组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五院的科研班组管理对于“Y理论”和“Z理论”的应用比较到位,人性化管理和企业文化都做得不错,对于“X理论”的应用比较欠缺,科学管理的建章立制还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强。第三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的对策研究根据科研班组管理效能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必须从计划管理、学习管理、激励管理、现场管理、班组长领导力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对“X理论”的应用,将国际理念与班组建设实践相结合,集成国际、国内班组管理的先进方法、工具和模板,归纳总结现有的班组管理经验和案例,为班组建设开辟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方案如下: 1.班组计划管理提升 班组计划管理,就是围绕单位年度发展目标以及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计划,以提高集体与个人的工作效能,确保各项工作围绕组织总体目标高效开展,最终顺利完成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根据五院的科研任务特点,班组计划管理的思路是“制度统一化、模板差异化、实施信息化”,即在制度上统一要求制订周期性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小结;在具体表格模板上采用适合各自工作特点的计划填报模板;在计划管理的实施上采用信息化支撑系统。通过优秀的计划管理,使班组计划既产生于工作目标又服务于工作目标,切切实实给班组以及个人的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确保实现企业总体发展目标。 2.质量管理提升 质量是航天的生命。科研班组最直接的工作产品就是一份份技术报告和技术成果,其质量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基层班组要通过练好内功,达到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来推动班组工作的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单位需要的科研管理新体系,达到资源配置优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要求和产出。班组质量管理适用于班组全体成员,班组长(或班组长指定的人员)应要求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班组质量管理的流程、制度执行,并对执行的情况进行打分,适当给予奖惩。质量管理必须形成一种“草根文化”,广泛依靠群众的力量,形成群众性的长期运动。 3.班组学习管理提升 班组学习管理,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班组内部学习,促进班组成员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班组学习力、创新力和凝聚力的过程和活动。通过班组学习,可以提升班组成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的为科研服务;可以让班组成员劳逸结合,减轻工作压力,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可以引入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具,提高服务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要想打造基层班组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班组成员的观念,倡导一种“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理念,并具体细化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班组的每一位成员要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成长的状态,当作是一个需要毕生努力和坚持的方向,通过个人的持续学习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生命价值的完满。二是倡导“全员学习”。班组的业绩来自于全体班组成员的工作绩效,没有个体的努力则不可能换来班组集体的成功。因此,不管是班组长还是班组成员都要长期具备“学习”的状态。三是提倡“全过程学习”。班组要将“学习”贯穿于各项工作的计划、控制、执行、反馈等环节,使班组前进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这就要求班组成员要做个学习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学习。四是注重“共同学习”。每个人要坚信集体的智慧高于个人的智慧,以“共同学习”的心态促进个人的成长,不断提升班组集体的学习能力,打造卓越班组。 4.班组激励管理提升 激励就是通过影响人们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增强或削弱其积极性,从而影响人们的实际行动。实施班组激励管理,旨在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舒缓员工的工作压力,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打造一支执行力高、战斗力强的团队。 5.班组长领导力提升 班组长领导力的提升是基层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鲁克说: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班组长是否具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能否创建学习型班组,是衡量班组长是否卓越的主要依据之一。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科研班组长技术过硬、管理技能缺乏的问题,结合五项修炼的要求,可以从领导力的五个要素:领悟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凝聚能力着手,通过12项具体整改措施来提升班组长的领导力。 三、思考与启示 1.深入掌握科研班组管理现状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前提。 加强科研班组建设要充分掌握这一群体的特点,了解其管理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找出管理短板。 2.准确分析影响因素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关键。 找准科研班组管理短板,班组建设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只有准确地分析影响因素,科学地制定对策措施,才能真正促进班组建设,提升班组管理效能。 3.科学制定对策措施是加强班组建设的根本。 影响因素分析的准确性、对策措施的科学性、贯彻执行的及时性等是影响班组建设进一步加强的关键因素,只有围绕关键因素合理制定对策措施,重视前期的调研分析、统筹策划,准确分析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制定对策措施,才能切实增强班组的管理效能,促进班组建设实效。 作者:董嘉娜 李岩 单位:航天五院 科研类论文: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的概念和类型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二)为什么要撰写教育论文 1.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总结、记录、表达 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以使课题得到解决。 2.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推广交流 教育科研成果要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得借助教育论文把它描述出来,公诸于世,进行交流,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翔实的材料和科学的依据。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撰写教育论文,既能反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又能反映其业务能力、创造能力;既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又可以提高其科研能力(思维的系统性、明确性;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能力);既可以把它作为考核知识、检查能力、锻炼思维的手段,又可以把它作为职称、职务晋升考核的依据。 可以这评说,教育论文是检验写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理论修养的“窗口”,是考核知识水准、业务专长的标尺;同时,撰写论文是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关心社会,关心未来,扩大视野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还是从延长学术生命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回有所进地写作教育论文。苏联学者A•H鲁先生在《创造心理》一书中说:“发表科学论文是衡量科学家创造才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科学家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创造才能的高低。”这正说明了研究是前提,是基础,论文是“窗口”。撰写教育论文无论是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育科学的繁荣上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论文的特点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根据现实需要,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阐述和交流学术见解,既及时指导教育实践,又补充、丰富、扩展教育理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所以,实用性是撰写教育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四)教育论文的类型 1.从教育论文的内容上分 (1)创新性论文 如《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一文,是作者在市场经济对学校挑战的情况下,对这种“冲击”究竟怎么看,办学路子究竟如何走,人生价值的取向又该怎么办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问题看得深,道理讲得透,笔锋尖锐,说理性强,富有新颖独特的真知灼见,体现了教育论文写作的归宿和价值。 (2)商榷性论文 如《画“X”、画“V”与思维发展——与ⅩⅩⅩ教师商榷》一文,作者是针对ⅩⅩⅩ老师在《标准化考试命题法语文科不可行》中所提出有关“让学生画‘X’、圆‘V’”,“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很难阅读和理解其它学科的教材和资料”、“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此进行问题商榷,智力碰撞,学术交锋。 (3)补说性论文 如《简评〈坚持到课堂集中精力抓教学〉》一文,是作者针对被评文章的两个问题(即校长“要坚持站在课堂上”和校长应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方面抓教学),在充分肯定原作者的观点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出了“只有善于教学的校长,才能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搞好”、“校长‘坚持到课堂’是抓好教学的首要条件或关键措施”的观点,并紧扣原作者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深入的阐述;另一方面对校长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抓教学的做法,又在原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2.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分 (1)经验型论文 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是取得成绩的原因和条件。经验型教育论文就是经验总结的理论升华,就是经过优化组合的理论总结。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如《要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其题材就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以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小语教学应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如何“引进”呢?作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增强客观生活对育人力度的认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格局”;二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客观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把握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四是“激发个体创造动机,协调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这四点实际上是作者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 再如《教导工作的五个实》,作者是从“中学教导处作为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机构,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出问题的。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思想要现实”、“计划要落实”、“目标要落实”、“检查要扎实”、“总结要真实”。这“五实”就是五个分论点。 (2)研讨型论文 它是专门分析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性文章。它着重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或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办法或方案和措施。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如《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小学作文指导现状分析》,就是一一篇遵循以“发现(小学作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的一篇研讨型教育论,作者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小学作文“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的观点。文中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认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满足于指导方法上的‘移植’……”;“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权威性发言”。因而“采取简单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作文的全过程”。同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再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审视与对策》,作者首先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缺乏‘农’味,个性不强”;“起步较晚,数量不足”“训练无序,方法不当;“恶性循环,质量不高。接着,在对策中提出了“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整体入手”,“实现‘三个转变’”其具体对策是:①训练序列化;②内容扩大化;③形式多样化;④习作量次化;⑤指导全程化;⑤管理科学化。 (3)评述型论文 它是针对教育、教学领域内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情况、现象、论争、做法、特点、教派、问题等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的论文。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达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如《对教学规律反映的升华——评“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就是一篇以评述邱学华《试探“有指导的尝试原则”》一文为评述对象的评述型论文。论文认为“‘有指导的尝试原则’是对教学规律反映的一次升华,是对教学论的发展”。作者紧扣邱学华的文章,提出了“‘尝试性原则’揭示了‘教’与‘学’概念的全面涵义”、“‘尝试性原则’强化了‘学’的动力系统,使‘教’更有针对性”、“‘尝试教学’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新见解,并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和有力的论证。这实际上是对邱学华“有指导的尝试原则”进行的真实、具体、中肯、全面的评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的评价。 再如《素质教育研究综述》是一篇以评述素质教育研究为对象的评述型论文。作者综观“八十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到九十年代伊始,这一研究逐渐形成了热潮”的现状,从“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热点”、“素质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在讲自己新发现、新见解的同时进行了评述。 (4)学术型论文 学术型论文是专门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和表达科研成果、阐述学术观点的高层次论文(它并不意味着上述三种类型论文不具备学术性)。 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份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如《适应未来,改革课堂教学》就是一篇针对我国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着眼未来,专门而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改革课堂教学具有创新观点的学术型论文。作者在绪论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新的世纪将带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现在在校学生中都是21世纪初叶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力军。”但同时也指出;“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方法,难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必须全面改革才行。”接着,在本论部分,作者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在“要改教学指导思想”、“要改课程结构”、“要改教学方法”、“要改教学手段”、“要改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阐明了自己新的学术观点。 再如《试论基础教育中的“优教优价”》,是作者针对“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十分活跃,改革的规模、速度和深度空前未有”;“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却步展将册,步子不大”;“久之,必将贻误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可采用‘优教优价’的办法来解决基础教育的困境”。全文从“实施‘优教优价’的必要与可能”、“‘优教优价’的作用”、“实行‘优教优价’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阐明了自己独特新颖的学术见解。 此外,从立论的角度分,还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这里不再赘述。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和结构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 教育科研论文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不同,而有多种写作格式和体例。依据研究方法和获取资料的不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可分为如下三类。 1.以直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主而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测量报告等。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事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研究,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论文。 这类以直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论文,在写作上除了与其它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具有共同的要求外,还有两个应特别强调的要求: (1)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等必须写得完备清楚,以便别人根据同样的条件进行验证,或做更深入的研究。 (2)格式要求较为规范。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才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特征。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都是比较规范的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因此,其表述形式也就相应地要求比较规范。所以,应该努力写成规范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测量报告。 2.研究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史论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论文等。一般说来,这类研究的跨度都具有时间长(古今上下几千年)、空间广(国内国外)的特点,研究者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只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通过查阅文献,获取间接的第二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如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者不可能再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中去作调查研究,而只能通过阅读孔子的著述以及记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史籍来进行研究,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从而对孔子其人的教育思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类论文,由于主要是通过第二手的文献资料进行间接研究、撰写的,因此,掌握资料的全面、确切与否,往往对论文质量产生前提性影响,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 3.综合运用第一、第二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专题教育教学研究文章等。由于这种论文往往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取得了某些成功或形成了某种观点、看法,于是从结果逆向考察原因,总结有效的教育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这类论文中既有实践中获得并积累下来的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也有文献理论中借鉴而来的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如一位优秀班主任对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颇有办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在他撰写的经验总结报告中,就既有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素材,又吸取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国内外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做法。 这类论文尽管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但一旦决定撰写后,同样需要制订计划。如撰写经验总结报告,就必须先制订总结计划,确定总结的题目、内容、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总结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提炼出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验,然后撰写成一篇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应该说明,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如以直接的第上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也需要应用有关的第二手的文献资料。同样,以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中,也会出现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途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上述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不同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就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作一阐述。一篇论文,一般都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 1.题目 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刍议》,说明该文研究的是有关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在一些规范的研究报告中,题目最好还应该点明研究方法,如《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说明该文研究的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实验法。 2.署名 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 3.引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前言。不同体例的论文,引论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如调查报告主要写明调查的目的、原因、意义等;实验报告则主要写明实验的缘由、目的,提出假说。但不论何种体例、类型的论文,其引论部分都应该符合两个要求:(1)交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2)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即行,不必多加铺叙。 引论部分在论文中可以冠以明确的标题,常用的如“问题的提出”、“调查目的”、“引言”等,也可以不加标题,只在立论的前面写上一段话。一般说来,规范的研究报告通常都冠以标题。 4.主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主体。在主体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推翻某一观点。不同体例的论文,对主论部分的格式要求也有所不同。运用文献资料为主进行研究的论文,一般都将主论部分分成若干部分,或加以标题,或标以“一”、“二”、“三”等,逐层展开论述。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测量报告等规范性要求较高的论文,则将主论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研究方法。即写清楚研究对象的情况。如调查或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取样方式、样本容量、控制条件、调查项目或实验因素、研究结果的检验方式、操作步骤等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即把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出来,或用图、表,或用文字描述。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 (3)讨论。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还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如对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与适用范围等等作进一步阐述。 5.结论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简要归纳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也可以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在调查报告中,这一部分应着重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6.引文或参考文献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和突破。但是,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凡是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须加以说明,注明出处。 引文加注的方法有许多种,在论文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是下述三种: (1)夹注。即在引文后直接加注说明出处。 (2)脚注。又称页注,即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用引文的出处。 (3)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的出版。 在采用脚注或尾注时,应按引文出现顺序标明数码,即在引文右上角用小圆圈和阿拉伯数字标注。 引文注释的内容应包括作者姓名、书刊名称、文献篇名、卷数、册数或期数、页码(期刊可不注明页码)、出版单位和时间等。 科研类论文:田径科研论文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现状分析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年-2014年16 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田径科研论文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体育类 核心期刊 田径 科研论文 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1年一2014年这4年期间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2011-2014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分布分析 4年期间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刊发的有关田径论文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中国体育科技》刊发田径科研论文数量最多的,占总数的49.2%;其次是《体育学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各8篇,均占总数的6.78%;第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科技》各6篇,均占总数5.08%。结果显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中国体育科技》是田径科研论文的主要科研力量,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的发文数量最少,只有2篇和1篇,仅占1.7%和0.8%,说明核心期刊田径科研论文的发表严重失衡,所以要注意期刊发文的平衡性。 (二)2011-2014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基金情况分析 田径科研论文基金项目是衡量田径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也反映了田径科研水平被社会认可程度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对核心期刊田径科研论文的基金项目类及分布的统计与分析,从表 2调查的论文统计可以看出,在四年期间的田径基金科研论文中,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19篇;省市级管理课题11篇;院校级课题5篇。从总体来看,基金课题总文章数量为35篇,占四年来田径科研论文总数的35.4%,64.6%的田径科研论文需要作者自费研究发表费偏高给部分作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所以部分分文章为了省版面费而精简字数导致论文的整体质量和完整性下降甚至改投其他体育刊物。另外,在田径科研论文基金来源项目中,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总体比例较高,占基金总数的19.2%,但院校管理课题占总数比例偏低,只有5.1%,所以,在今后的田径科研论文基金投入上有待增加。 (三)中文体育核心期刊田径科研论文作者情况分析 科研论文署名作者是论文信息的直接责任人,科研合作程度的高低可以通过署名作者的多少表现出来。了解田径核心期刊科研论文作者的相关情况,不仅有利于田径项目自身的建设,而且有利于田径科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与长远的发展。 (四)2011-2014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研究内容分析 1.田径科研论文研究的主题分布分析 如表5显示,对2011年-2014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田径论文的研究领域分布情况进行统计,运动训练占主要地位(69),依次是教学(16)、运动竞赛(18)、裁判器材(5)、人体科学(7)、心理(3)和其他主题(11)。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领域分别占58.5%、15.3%,共占田径论文总数的73.8%,而心理、裁判场地器材以及其他领域分别占2.54%、4.24%、9.32%。 2.田径运动训练领域分析 训练水平和训练方法对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田径竞技运动训练一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竞技水平的逐步提高而在不断的变化。如表6所示,在田径运动训练学方面,在16种核心期刊上为118篇,占田径科研论文总数的83.9%,这些田径科研论文对我国田径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了田径各个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根据研究的需要,把 99篇田径运动训练方面的论文按研究的项目分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跨栏、铁饼、三级跳远、标枪、推铅球、撑杆跳高、竞走、全能、障碍跑、掷链球、马拉松、接力赛。从表6可以看出这四年间的田径科研论文,田赛(铅球、铁饼、标枪、链球、跳远、三级跳远、跳高、撑杆跳高)论文总数为43篇,占运动训练论文的43.4%,而在径赛(短跑、中长跑、接力赛、跨栏跑、障碍跑、竞走、)方面的论文为54篇,其中竞走的研究论文最多16篇,占总数的16.2%,其次是中长跑13篇,占总数的13.1%,而全能方面的论文只有2篇,且少而不精。综上,核心期刊在各个项目的研究上存在不均衡性,缺少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影响了田径竞技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 (1)从以上数据可得知2012、2013、2014年较2011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 (2)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作者占总数的 74.6%,这也反映了在今后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拥有高学历的作者必然会成为我国田径科研的主力军。 (3)在田径运动各个专项相关研究内容却呈不均衡状态,影响了田径运动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4)我国的田径科研论文研究受到了国家体育局、部分省市级和院校的重视,但基金项目的数量还得要增加。 科研类论文:2004―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艺术体操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的方法,对2004~2013年期间在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艺术体操科研数量、第一作者专业背景、参考文献状况、科研论文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10年来我国艺术体操科研论文数量呈波浪式增长趋势,于2009年数量开始逐渐下降;第一作者是非体育专业的研究人员较少;参考文献语种单一且数量少;艺术体操相关运动基础理论、器材、设备、测试设计、教学等的研究较少以及在中小学开展艺术体操教学没有受到重视。 关键词: 艺术体操;对策;体育类核心期刊;科研论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1月-2013年12月发表在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体育科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上有关艺术体操研究的论文,共173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本研究通过互联网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查阅了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下载并阅读了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表并在网上能检索到的关于艺术体操方面的论文173篇。这些期刊所刊发的艺术体操文章基本上代表了我国艺术体操科学研究的现有水平。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对收集到的艺术体操科研论文分别按发表时间、第一作者专业背景、篇参考文献类型、篇外文参考文献数、研究内容类型进行分类并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 1.2.3 逻辑分析法 通过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对我国艺术体操科研成果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了解了我国艺术体操科研发展状况。对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出我国艺术体操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和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科研量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经统计,2004-2013年发表在中文体育核心期刊的艺术体操科研论文173篇,10年中数量呈波浪式下滑趋势。2009年量和2005年相比明显下降,仅有9篇。原因主要在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艺术体操集体全能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以及国际体联在2003年和2005年对规则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极大的促进了研究成果的增加。理论的深入研究只有在实践中表现出来才能显现出研究成果的价值,终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艺术体操以35.225分历史性地夺得集体全能银牌,这是中国艺术体操的首枚奥运会奖牌。这一成绩取得之后,科研人员对艺术体操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松懈的态度,科研成果数量不断下降。 2.1.2 科研论文第一作者专业背景分析 由表1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我国艺术体操的科学研究已获得了一部分非体育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在173篇科研论文中跨专业的研究仅占总数的 1.7%。 2.1.3 科研论文参考文献状况 2.1.3.1 文献载体类型的分布特征 从图2参考文献类型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体操科研论文的参考文献运用类型较全面,但是期刊、专著、规则标准仅三种文献载体就占到了引用总数的93.11%。 2.1.3.2 参考文献的语种分布特征 从表2中可看到我国艺术体操研究人员10年来对语种的使用状况:中文占92.9%,外文占7.1%。可以得出在语种的使用上我国研究人员还是对外文文献引用量较少,没能达到研究发展的需要。可见,加大外文文献的使用是发展我国艺术体操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2 十年来我国艺术体操科研论文类型分析 2.2.1 运动基础理论 近十年来,运动基础理论类文章共发表21篇,仅占总数的12.1%。很显然,运动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还比较薄弱,严重阻碍了艺术体操的发展。 2.2.2 艺术体操一般理论 艺术体操一般理论主要是结合艺术体操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从社会体育学和体育文化的角度对我国艺术体操在全民健身等方面的作用及开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对艺术体操运动员的选材、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及中外艺术体操的对比。这类文章共26篇,占总数的15%。 2.2.3 运动训练、编排、竞赛 运动训练、编排、竞赛类文章共55篇,占总数的31.8%。从这类文章所占比例可看出大部分艺术体操研究人员更注重于运动训练、编排、和 竞赛这个方面。运动训练的方法、动作创新和编排直接影响着我国艺术体操的比赛成绩,对这方面的侧重研究也恰恰说明了其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国艺术体操的在比赛取得骄人的成绩和艺术体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2.4 艺术体操教学及改革 从论文的研究对象来看,研究主要是针对专修班的教学,各高校公共体育艺术体操课开展还不容乐观,中小学艺术体操课的研究几乎没有,由此可见,艺术体操课程很少在中小学开设。艺术体操课的开设对中小学的学生形体有很大影响,而且有利于艺术体操科学选材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所以艺术体操课程应该在中小学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开展以及增加对此方面的科研研究。 2.2.5 规则与裁判 近十年来,规则与裁判的文章发表数量占艺术体操在体育核心类期刊总数的19.7%,且每次新规则的修订都引来了许多艺术体操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各研究人员对新规则的研究及理解,艺术体操也在不断变化,如:艺术体操的身体难度动作不断增加,和器械的配合要求不断增高,同时,艺术体操的观赏价值也不断提升,为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6 器材与设备、测试设计 器材与设备、测试设计类文章占了总数4.0%,共7篇。近十年来,有3篇论文是关于训练仪器研制(使用)的研究,一篇关于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关于比赛器械、训练场馆的管理和利用、比赛的摄像设备等没有相关的研究。 2.2.7 其它 市场经营管理、软件利用等,如艺术体操宣传片的制作等此类论文占7.5%,共13篇。 3 结论与建议 ①在2004-2013年这10年间艺术体操相关论文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数量呈波浪式递减趋势。2009年科研人员对艺术体操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松懈的态度,科研成果数量不断下降,所以艺术体操科研工作应该有待加强。②艺术体操的科学研究已得到一些非体育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科研论文数量还不容乐观。应该加强与其他专业科研人员的沟通,以便利用其他专业知识来研究艺术体操,促进艺术体操的发展。③近十年来艺术体操参考文献载体类型主要是期刊、专著和规则标准,占到了引用类型总数的93.11%。参考文献语种中中文占大多数,外文仅占到总数的7.1%。参考文献引用的语种单一限制着艺术体操的科研发展,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多种文献类型和外文文献的检索及借鉴能力,促进我国艺术体操科研的进一步发展。④艺术体操相关运动基础理论方向的研究相对还比较薄弱,对正确的训练和康复有着重要影响;有关艺术体操器材、设备及测试设计方向的论文也比较少,对研究艺术体操比赛等方面有一定的制约。应加强相关研究以便艺术体操在艺术体操损伤、心理、技术分析等方面有重要的突破。⑤关于艺术体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以及在中小学设立艺术体操课方面的研究较少。说明艺术体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上开展并不理想,没有在中小学设立艺术体操的学习则表明艺术体操科学选材及后备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受到重视,我们应该呼吁对中小学设立艺术体操课程,为中小学生的形体练习、艺术体操科学选材及人才的培养做铺垫,同时也应加强相关研究以便艺术体操顺利的在中小学开展。 科研类论文:在生物类本科生中开设《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探讨 摘要:在生物类本科生中开设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类课程有着非常大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过去对本科生忽视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生物类本科生在学习过程和毕业后的工作过程中缺乏创新性研究。该文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研究,探索生物类本科生中开设专业选修课《科研方法和论文的写作》教学最佳模式。 关键词:生物类;科研方法;论文写作 《科研方法和论文的写作》是现代自然科学甚至非自然科学必备的一门课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自然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结果应用于指导生产,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以文献的形式将自己成果公开,使之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从而服务于人类。生物类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和趋势有很大一部分进入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科研,因此在生物类本科生中开设这门课有必要性。 1.丰富教学内容 《科研方法和论文的写作》在本校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中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对于生物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是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所以在课程上,主要从科研课题的选择与阐述、文献资料的查询、科研方法的介绍、论文的写作几个方面来进行讲解,对于教材的选择我们选用了国内外知名教授如刘恩山主编《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和毕润成主编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由于本科生对科研缺乏一个客观的了解,总觉得科研是很深奥,所以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与阐述的介绍从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内容开始以及我们大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比如“学生寝室的菌落总数测定”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这样即可调动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又可将科研简单化。对于文献资料的查询,直接介绍本校图书馆的几种中外文数据库的应用。科研方法这一章我们从基本的科研设计与科研方案开始,对科研的基本流程作一个系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其操作流程。并举一些简单的科研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设计。对于论文的写作上,着重介绍综述性论文和实验性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格式,特别是实验性论文的写作方法,如摘要的写作方法、引言的写作方法、材料与方法的写作方法、结果与讨论的写作方法等都一一作了详细介绍并举例说明。 2.教学方法的多方面展现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采用多媒体中的视频、动画、图像等手段进行教学,可形象逼真的给学生很强的直观感,而且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新颖。在教学中结合黑板板书,又可使的一些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很好的展现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细化,如在介绍SCI影响因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时,多媒体只能给出它的概念,具体的计算可以用黑板来写出并举例。 教学方法以讲授结合讨论为主。由于本科生对此门课程的陌生感,所以很多章节都是由老师先讲解一些基础理论和知识,然后再直接应用,再讨论等模式。如文献综述的写作这一章,本科生以前基本都从未写作过类似文章,教师在讲解这一章先介绍论文综述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方法,并给出大量例子。课后再布置给学生们自己下去写一篇文献综述,并给出2个课时的时间来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们在写文献综述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如何定题目、如何查询文献资料、如何对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等。课堂讨论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一或某些内容进行学习、研讨、交流。让学生们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讨论课一般是老师布置任务;学生上台阐述其对某问题的理解和看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问题进行评论发表新颖独特的观点;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课堂讨论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课程教学中涉及科研方法,教师在介绍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科研的经验和体会,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乐趣等。让同学们了解科研并不是想象中的枯燥无味。重点介绍著名科学家他们的科研的发展过程,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同学们对创新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向往。 3.课程考评的改革 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所以该课程的考核就不一定是试卷进行,而且该课程是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上改变以往的比较死板的试卷考核,改为更为活跃的其他考核方法如课堂讨论、试验方案的写作、论文的写作等方式。课堂讨论的方式可以采取分组进行,每组一个课题,同学们自由发挥。采用老师打分和组与组之间的互相打分的方式进行。试验方案的写作锻炼学生对科研方法的设计与方案的写作的能力;论文的写作锻炼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格式、查询资料的方法等进行考核。这些考核方法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本科生学习的兴趣。 4.小结 初学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者,大多是模仿自己阅读的论文和导师的指导起步的。特别是生物类本科生,在大三大四选修课的一些课程考核论文中,大多数是模仿写作。由于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或是学习不够全面,在科学研究的选题与设计、论文的撰写与修改等过程中,不可避免要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有时甚至使一些很有价值的试验资料受到损失,而且这种损失常常是不可弥补的。因此,在生物类本科生中开设《科研方法和论文的写作》对与将来的工作、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高中班主任论文:农村普通高中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农村高中的特点,得出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存在的几个重要的心理问题着重分析并给予对策。 【关键词】农村 普通高中 班主任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农村普通高中的特点 农村普通高中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素质教育理念在农村普通高中学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提高升学率仍旧是大部分农村普通高中教育追求的目标。从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对孩子成长的期望来看,大多数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家长没有读过大学,甚至有的家长是纯粹的文盲,他们对孩子的学业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通过上普通高中、考名牌大学,以跳出“农门”过上现代的城市生活。与城市高中学生比较,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更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升学目标,在学业发展方面表现的更加紧张焦虑。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心理敏感性和心理压力感,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二、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 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处于一种最重要、最特殊的地位。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理想、道德、纪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做人等,其中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凡是工作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能善于观察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从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使之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为学生接受。 2.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班主任最根本的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主任可以把日常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把握班级新情况,了解学生的新动向。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要认真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要根据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设计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方式,创造出顺应社会要求的新颖、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改善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效益,又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人 学生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的折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直接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还需家庭的配合。家长们望子女成才心切,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对班主任特别信任,通过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班主任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其心理原因,同时帮助家长熟悉青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了解这段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但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实现同步,形成合力,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庭心理辅导。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不利之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学生不敢在班主任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心理辅导强调真诚,不隐瞒真相,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角色冲突,如何在工作中创造性地把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融为一体,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不过,总体看来,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利大于弊。 四、农村普通高中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1)厌学心理 厌学原因十分复杂。作为班主任老师应深入学生心田,了解厌学的根源,为对症下药创造条件;进行情感投资。一旦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关心、信任、期待,可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协调学生与各科教师之间的关系,向科任教师反馈意见,使科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艺术,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班主任也应组织一些主题班会,用讨论、人物访谈等方法方式,明确学习在个人自身的发展、事业成功、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请那些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的学生谈体会与经验,用身边可感知到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 (2)早恋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中学生早恋特别是暗恋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早恋既会影响正常的学业又危害心理健康。所以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做好思想工作。 面对学生早恋,班主任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应当视中学生恋爱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论此变色,不能以“坏学生”、“坏行为”视之。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要改变性教育落后的状况,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舆论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班主任和家长是最重要的社会舆论的载体。他们的观点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最为重要。其次是确立以“导”为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的总指导思想,不能搞围追堵截。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心理障碍。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清醒地、正确地认识自己,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自己的优势,寻找“闪光点”,而且要让学生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对于既成客观事实,如肢体残疾、犯过错误,要予以正视,保持坦然心态,告诉学生“人无完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简单道理。班主任传授一些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将学生融入人群。加强体育锻炼,可以给人以成就感和优胜感;教会学生自我暗示,如在作业本的扉页上写“我一定能做好”,必胜的信念输入潜意识;教导学生有自信的面孔:大胆地站在人前,与人交往尽量正视对方的眼睛,时常挂着微笑,当众发言、唱歌、演戏等。 (4)考试过度焦虑心理 学生参加考试应当有适度的焦虑。不同程度的焦虑,对考试有不同的影响。焦虑程度适当,有利于促进复习,有利于考出好水平。焦虑程度太低,会使学生对考试满不在乎,骄傲自满,粗心大意,考不出好水平。焦虑过度则使学生坐立不安,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比较紊乱,看不清题意,解题容易出错,不能发挥正常水平。 指导学生排解过度心理焦虑是班主任首先要做工作。指导学生在考前进行放松训练,要求学生适当地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及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放松肌肉,转移注意,减轻心理压力。指导学生考前进行“自我质辩”。学生针对自己存在过度焦虑的状况,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认识到这种心理的不必要性及危害,在此基础上产生适度焦虑心理,并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指导学生进行自信心的训练。自信是个人保持心理稳定的重要条件,是战胜失败的精神力量。运用积极暗示法、成功体验法等反复进行训练,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五、总结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在学业方面一般表现的紧张焦虑,心理敏感和心理压力大。面对学生诸多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当在观念、方法和手段上作充分的准备。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多数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上,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努力探索更多更先进的心理教育途径与方法,努力开创农村中学心理健康的崭新局面。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难点及对策 摘要:现今我国的教育发展蒸蒸日上,教育作为我国的发展支柱之一,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教育业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非凡景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班级的管理上却依然存在很多固疾,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本就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中生要直面人生的第一次的影响人生的重要考试,长久以来我国对于高考的宣传和政策的“施压”,导致了高中生学习压力过大,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到了亚健康的状态,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本文就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多方的学习调研对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做出探讨。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难点;对策 一、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注重学习忽略学生心理发展 高中生直面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高考,对于高考的紧张和重视,不只是高中生和家长,更多的是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学子们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为未来的道路收获第一块敲门砖,老师们和教育者们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大有在高一阶段就开始进行“魔鬼”式的教学训练。作为高中生的班主任更是肩负重任,不仅仅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更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现今的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上存在错误的观点,高考所带来的紧张氛围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除了在课程的讲解上更要时时动员学生,使其时刻保持对学习的高度紧张。对于学习的重视本无错,知识是现代学生未来发展的资本,作为老师为了学生资本的宏厚,着重学习是人之常情。但是,同时不能忽略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如果我们的高中只能培养出拿分的“机械”,我们就偏离了本来的培育目标。在高考的压力下,每年都有学生出现精神失常的报道,这就充分表明了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老师价值观的树立,长期以来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扭曲。 (二).学习压力的错误疏通 “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提不高的成绩,只有不努力的学生!”这些标语口号,接触过高考的人大多都听过,传统一些的也有“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些口号在给人以动力的时候,同时也给予了压力,当这些思想在现实的打击下,学生一旦军心动摇,这些动力就会立刻转变为压力,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压力还是动力也不过在一念之间。学习压力是一定有的,但是,错误的疏通方式是导致悲剧的元凶。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想要治理什么,重要的是疏通,一味的堵塞和压迫就要面临决堤的风险。在高考的压力的处理上同样适用这个道理。“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你说这样的方式对吗?高中生已经从幼稚的阶段走出来,逐渐成熟,对其实行一些压迫有助于其成长,但是,在学生感到疲惫的时候,这些“真理”能作为一种鞭挞,使其走到更远的地方。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包括班主任也要为学生提供呵护和鼓励,时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健康保驾护航。 (三).“早恋”战争的打响 “早恋猛于虎”,不知何时在高中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眼里已经有了这样的定理。可是那个少年不怀春,少女情怀总是诗,正值人生最美的时候,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花一般的年纪,“恋爱”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在很多老师的眼中这是一段不允许“早恋”出现问题阶段,对于“早恋”分子的通告批评,课堂上训话,课后开导,依然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在年轻的一代——“00”后的成长,这种情况似乎已经到了难以遏制的程度。“早恋”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但是我们双方还没有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四).管理目标的偏离 高中班主任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呢?本质上讲,应该是管理班级使其正常运行,做好班级工作的安排提高大家的能力,在高中这一时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这些看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出了些偏差,更多的偏向与学习知识这一方面。但总体的大方向是向着“提高考试能力”这一点去的,然而这一点并不在班主任的教学目标当中。高中教育管理的目标已经出现了较大偏差。 二、关于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几点建议 首先,正确面对高考压力。老师所承担的高考压力很多时候要比学生大,但是老师尤其是处于领导地位的班主任对于高考带来的压力大多会将其加工过然后在传达到学生身上。最为管理者,自己已经乱了阵脚如何给学生一个自信从容的环境?班主任要更正自己的态度要将高考视为一次挑战,而不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山。其次,正视学生的心理。学生在高中阶段必然会出现特定年纪要出现的变化。对于高考压力和“早恋问题”班主任可以鼓励其一起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同成为优秀的人,给学生讲述何为爱情,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最后,如果可以,请做朋友。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但是同时也是一个长辈,对于这些新的大脑,可以试着做朋友,通过思维上的碰撞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好的做好班级管理和备考工作以及身为班任真正的工作任务。 三、小结 我国的教育起于人才,我国的建设需要人才。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每一个下一代都肩负着成才的重担,现今的生活压大,我们的教师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让下一代拥有良好的心态能够独自面对风险和挫折。高中班主任在人才的建设上处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助力,而不是一味的施加压力,高考很重要,成绩很重要,但是建设国家的人才不止出自于高考,我们要在这个岗位上更加尽职尽责的、用心、用爱去培养我们的学生,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学生,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 作者:邹燕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的引导者,是决定一个班级学习风气不可缺少的因素,班主任时刻掌管着学生的总体学习成绩、学习状态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已,同时也是各个学科班主任的交流纽带,根据各个学科老师的反应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指导。高中阶段是学生叛逆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直接决定了今后的发展道路,因此班主任的管理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班主任的管理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在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自学已经不复存在,需要班主任的严格管理才能得到明显的进步。高中阶段,学生受各种新鲜事物吸引是必然现象,这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全身心的进行学习,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研究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到劳逸结合的管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是存在因果关系的,班主任需要有针对性的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这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管理的效果。 1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娱乐,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音乐中不可自拔,甚至以学习为借口玩游戏。虽然适度的游戏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释放沉重的学习压力一做到劳逸结合,但是过度的游戏只会给学生带来学习成绩下降的负面影响。学生熬夜玩游戏导致第二天的学习状态不佳,学生这样不理智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因此这时候需要班主任的管理对学生进行控制帮助学生回归正途。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姿多彩,学生很难摆脱,这给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局限和牵制力。 2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2.1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延时定性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学生会犯下千奇百怪的错误,但是不管学生犯下怎样严重的错误,班主任考虑的不是放弃这名学生,而是怎样拯救和改变这名学生,通过思想教育给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学生尽快认识的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现在应该走的正确轨道。在纠正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不是直截了当的说明学生的错误,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陈述自己的错误和真实想法然后再进行改正,班主任不能认为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这一步骤是多余的,学生自己明白自己的错误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自己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行改正,避免再次重蹈覆辙。这样科学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降低对班主任的戒心,增加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有效改正学生的错误;有利于有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2挖掘学生的潜在优点,展开取长补短式管理 高中生的年龄普遍在18-20岁左右,心理比较敏感,很容易意气用事,为了增强整个班级的凝聚力,改善整体的精神风貌,作为高中班级的班主任,班主任必须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的基础,用阳光的心态去指正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了让以上的教学程序顺利地进行,我采取了一套“取长补短管理方式”的教学方案:在管理班级中的一些琐碎杂物时,班主任不一定是所有事件的解决者,因为有的学生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事件处理的过程显现出来的,所以每位学生身上肯定都隐藏着一些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为了发扬学生的特长之处,班主任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鼓励学生,让他们使出十分的勇气去彰显自己的优势,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小缺点,班主任绝不能曝光学神身上的缺点,否则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和自尊心造成不可言喻的伤害。我认为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班会时间多多促进与学生口头和思想上的交流,对他们的缺点要委婉地提出来,并且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使之成为自己向前进步的动力。 2.3避免连惩,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在高中阶段,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决定了学生的道德素养、思想品质、人格形象等因素,同时也是一切重要学科的学习前提。班主任是学生的第一负责人,班主任的负责程度决定了整个班级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班级的学风和形象与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因此除了上述所提及的两点要求,我觉得公平公正也相当重要。经调查,在班级整体管理和改善的过程中,班主任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连惩”,比如:在自习课中,有少部分人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违反了自习课应有的课堂纪律,当班主任追究是谁的责任或者是“导火索”、“始作俑者”时,“主犯”往往不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自己的错误,所以很多班主任就将惩罚的措施实施在全班同学的身上,这种做法其实对于某些没有犯错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会产生与班主任作对的恶劣行为,从而事倍功半。我认为在发现学生有不正当苗头的时候,首先不应该直接采取惩罚的措施,而应该耐心劝导,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出发点,然后再使用其他的办法找出犯错误最严重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必要时刻可以与他们的家长进行交流意见,讨论出最佳的解决办法,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 3总结 总而言之,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一定的耐心,针对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成绩和心理承受能力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在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班主任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班级管理。 作者:靳晶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第三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 摘要:德育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高中作为向大学过度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升学率,所以班主任应该提高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 一、引言 德育教育,从古至今在我国教育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仍然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是学生即将步入大学教育的关键阶段,德育教育工作更应该得到重视,而高中班主任作为培养学生德育的主要人物,所以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就是班级,班主任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班主任应当起到模范作用,但是很多高中班主任缺乏责任意识,存在对学生差别对待的现象,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差生,并且在实施德育工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受到影响,对差生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十分不利于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且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德育工作应当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但是从实际的教育体系来说,普遍存在德育缺损情况,并且对德育工作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不连贯的德育工作,这些都是影响班主任德育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的因素。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班主任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应该有着足够的耐心,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基础就是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性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可以被发掘和发挥。其次,每个人都会犯错,班主任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应该过多地加以指责,应当以包容的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和指正学生的错误,过多地责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因此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引领的作用,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以成绩划分学生等级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应当朝着多元化、开放性方向发展和完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对待,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将德育教育发展到课外,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学生的能动性也应当形成重视。因此德育工作不应当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当中,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同时,班主任应当带领学生对参加一些课余活动,通过举办一些趣味性的课余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引入德育知识。班主任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组织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例如组织篮球友谊赛,班级学生通过自行分组,进行组间比赛,让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锻炼了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荣誉意识。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与时俱进的转变观念,以开放式的德育观念代替传统封闭的德育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众所周知,班主任的日常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时,不应当一味地说教,班主任应当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观念。因此,想要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应当提高班主任其自身的德育素养,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语言等方面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例如,班主任每天都会在上早课前十分钟准时进入教室,授课完成时将讲台整理得十分干净,这些日常行为举动,都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使学生爱迟到的毛病得到改正,使自己的座位也能够保持干净整洁,使班级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束语 高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班主任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对学生起到模范作用,并且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关心和包容心,通过加强沟通和交流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符合学生要求的德育工作才能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马艺 单位:六盘山高级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如何进行班级管理 摘要:班主任肩负着班级学业、学生生活、素质教育等各方面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整个班级全面发展的核心力量。担任高中班主任多年以来,本人就这些年的班级管理心得,做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严格;关爱;班级干部 班主任是领导整个班级前进的核心力量,无论是从学习层面上来讲还是从生活层面上来讲,学生们都依赖于班主任。当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认可你的时候,你才是一个好的班主任。班主任这份工作,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它甚至更高于艺术。因为班主任的作品不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才华的社会接班人。本人自任教以来,对班主任这份岗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感受。这么多年来管理班级的酸甜与苦辣,细细道来或许都能写成一本书。下面仅从几点重要的方面,粗浅地谈谈我的班级管理心得。 一、严抓管理,从不懈怠 班级的管理都掌握在班主任一人的手中,没有被有效管理的班级必会大乱。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最高领导者,一刻都不能懈怠。对于班级的管理,也应该赏罚分明,改奖励的奖励,该惩罚的惩罚。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班主任不应该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应该与其促膝长谈,改变学生内心畸形偏颇的想法。例如,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班上有一位同学一反常态,不仅在学业上变得十分怠慢,而且一有空就去附近的网吧通宵游戏,甚至还会在课堂上看一些不良的书籍。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深知当一名正处于高中紧张学习时期的学生渐渐沉迷堕落是一件性质多么恶劣的事情。于是,我就约这位同学在放学之后进行谈话,与他推心置腹地阐明这些行为的不当之处。在谈话期间,我亦深知感化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耐心地、心平气和地与他谈论这些道理。因为我知道,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只是一时之间被迷惑,只要加以开导,定能走向正途。这样谈话方式,一来避免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二来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终于在长期的教导下,这位学生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并改过自新。现在他的成绩也逐渐变好,不再是班级的倒数。这仅仅是我担任班主任期间所出现的一个实例,除此之外,我还会碰到很多班级管理上的问题,但我都会耐心对待,严抓管理,并且从不懈怠。 二、关爱学生,温暖彼此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应该建设一个温暖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父母亲般的关爱。学生时期的人往往在情感方面十分地敏感,他们情窦初开,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感情基础是一个班级团结的前提,班主任想要管理好班级,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自己尊敬,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因此,真心对待学生,关爱照顾学生,是建立班主任与学生情感纽带的开始。例如,当我班上的某位学生因病无法坚持上课时,我会亲自陪同这位学生去医院治疗。考虑到学生的经济问题,同时,我也深知学生身上的钱是每个月必不可少的生活费,因此,无论医疗费多少,我都会为学生垫支医疗费用。在学生从医院回来之后,我再三嘱咐学生在宿舍好好休息,并且派班长或者支书陪同,以防病情恶化可以及时发现,直至学生完全恢复为止。此外,每当过节的时候,我都会给学生买些例如月饼、粽子之类的东西,在学校放假的最后一节班会课上,再三叮嘱学生的安全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如家庭般的温暖。 三、培养班委,讲究民主 班级的管理还需要班级干部的积极配合,班级的建设才能够井井有条。班主任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重视学生的干部工作能力。从高一开始,我便积极鼓励学生争当班干部,为班级争光。班干部的培养也需要讲究技巧,在选举班干部的时候,我会充分分析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并尊重学生自己的意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例如,我班的班长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待人热情,做事认真负责,富有奉献精神。成绩优秀可以服众,认真负责是班长必不可少的品质,这便是我选择他作为班长的原因。民主意见是班主任建设班级的重要依据,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时,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例如,每当学校举办运动会时,我班均能在开场走方阵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些成就都归功于学生自主设计创新、辛苦彩排的不懈努力,而我仅仅是负责学生们的后勤保障等工作。在学校举办的很多其他活动中,我都会放手交给学生去做,尊重民主自由,科学发展班级。高中班主任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是一份任何人都不应该懈怠的工作。这份工作,关乎培养、关乎教育、关乎传承,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是师与生之间情感交融的过程,与每一位学生健全的身心发展都密不可分。诚然,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用我的教学热枕去编织每一位学生青春求知的梦,协助学生创造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涯,是我毕生不懈的追求。 作者:欧阳占团 单位: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改目标的推行,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提升作用。对于班主任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采取哪种德育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就成为了困扰高中教师的一个难题。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工作,不可疏忽。本文以高中教师的德育工作为重点,对德育工作的意义以及如果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进行介绍,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德育工作;开展 1.前言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工作的重心完全偏离,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缺乏重视。在现在的社会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很高学历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公共场合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社会现在所需要的是工作能力和道德修养都具备的综合性人才。高中时期作为一个重要的阶段,很需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展德育工作的意义 2.1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在高中时期,一些学生会选择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在社会中,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的与他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在高中时期开展德育工作,可以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的环境中受到良好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1]。在当今的行业竞争中,一个人只具有高学历是不能被认可的,高学历可只能决定你能否获得工作,自身的思想素质则决定了你能够到达什么样的高度。 2.2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 在过去,由于国家缺乏大量的人才,教育都是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2]。开展德育工作,是促进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助力。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改变以往的只注重知识和考点的传授,不再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是我国教育新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更是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3.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3.1德育工作模式单一 在一些学校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提供相应的条件。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也主要是以在班级开班会为主,其它的方式比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德育工作的很难全面开展,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3]。还有一些学校仅仅在有相关部门到学校检查时才开展德育工作,检查结束后就停止,根本不能发挥作用。德育工作开展的模式过于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德育工作名存实亡。 3.2学生家长配合度低 对学生的进行德育教育,需要学校和学生家庭的协同配合,让学生充分提高道德素质,通过了解,一些学生的家庭并不重的德育工作,也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来配合。学校要求学生在假期做的德育实践活动,也被一些家长以耽误学生学习为理由而强行制止。在学生的家庭中,依然认为只需要学生能考到高分就可以,学生家长没有对学生在家庭进行德育教育,也会导致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措施 4.1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处于重要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更需要注重自己的德育教育水平。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敬业精神和奉献品质,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后。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了解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2创建和谐的班级 在学校中,学生都是以班级为集体。一个具有良好的班风的班集体,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时间都是在自己的班级里,班级对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各班的班主任要注重班级和谐环境的建设,开展班级团体活动,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还需要给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5.结语 高中时期的教育不能只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应对高考,也需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要注重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创建和谐的班级和校园环境,学生的家长也需要和学校密切配合,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作者:花焕莉 单位:华山高级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新课改下高中班主任管理措施初探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高中班主任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此,作为一名有效的高中班主任要能够意识到,自身必须不断进行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运用所学习的管理经验。只有如此,班主任才能够真正做到既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率,同时又不会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管理效果。本人结合自身多年实际管理经验,就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做好管理工作阐述自身的观点,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班主任;管理效率;管理质量 当前普遍高中班主任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都面临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如何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等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班主任需要做好广大同仁的管理经验分享活动,并在学习他人管理经验的同时融入自身的思考。只有如此,教师的综合管理素养才能够在已有地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本文就高中班主任如何创建好良好的班集体、如何有效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如何把控批评的度三个点进行详细的讲解,以求为提升广大同仁的管理能力做出一份贡献。 一、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良好班集体的创建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班主任,在自身的实际管理工作中首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建好良好的班集体。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管理氛围之中,学生才能够自觉地遵守相关的纪律,并能够在此氛围中获得自身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而在具体良好班集体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则可以细分成如下三个部分进行针对性措施的实行:第一个部分是要注重班级干部的培养。这是因为班主任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忽视的地方,此时如果能够拥有班级干部的辅助,班级的管理不会出现百密一疏的现象。除此以外,班干部和班级其他学生接触的时间相较于教师而言更多,更容易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能够为良好班集体的创建添一份力。第二个部分是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这是因为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典型特征,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以张贴名人名言、对班级典型事迹进行宣扬等方式进行。第三个部分则是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这是因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能够意识到,对学生而言必须是先成人后成才。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道德素质,学生才能够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例如,我在自身良好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运用了如下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学生一个星期的全面观察以后,我从班级内选取了五名班干部,分别帮助我做好管理一天的班级工作。有了他们的帮助,我就可以抓全局,看重点,而将细微之处交给他们来进行打理。为了激励班干部认真工作,每个月我都会给他们带来小礼品。除此以外,我每个星期都会要求班级内品学兼优的学生分享自身的故事,且会在班级内以身作则,促使自身班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最佳的文化氛围。最后,在班级出现矛盾的时候,我都力求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偏袒某一方,且以双方和解为目的进行教育。由此,通过上述努力之后我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最良好的班集体。 二、在管理过程中要能够有效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教师依靠自身的努力做好管理工作只能够是管理能力的小成,大成则在于让学生主动进入到自我管理之中,最终促使班级秩序井然。为了有效达到管理工作的大成阶段,教师在实际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以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逐一着手:第一个方面是努力营造好良好的班级自主管理氛围,这是因为在氛围的影响下,即使刚开始被动接受自我管理的学生也能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进入到主动自我管理的状态中。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班主任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自由管理权力,且要以班级自主管理模范为基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第二个部分则是抓住对问题学生的管理工作,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是班级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教师只有做到一视同仁,并以真诚感化这部分学生之后,全体学生才能够为共同的管理目标所奋斗。第三个方面则是不断关注自身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且及时进行解决。这是因为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自我管理经验,偶尔会做出有心办坏事的事情,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出面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步入到班级管理进一步工作中。例如,我在引导自身班级学生进行班级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管理方案:首先我给班级学生制订了自我督促的目标,并许诺能够完成自我管理目标的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其次以自我管理素质较高的学生为班级榜样,鼓励班级内其他同学进行学习;继而对班级内的问题学生,我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这部分学生从内心深处做出改变;最后,我会不断观察班级自我管理的状态,且带领学生发现当前自我管理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决。 三、在管理过程中掌握好批评的度 班主任在自身的班级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批评学生的现象。而如果班主任不能够把握好对学生批评的度,对自身班级管理工作则会起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由此,班主任在实际进行批评工作的时候可以遵循如下的方案:要以缓和的语气和学生对话,在学生意识到自身错误之后点到为止,避免在公开场所和周一早晨对学生进行批评。由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批评工作就能够顺利实行,并为自身的管理工作填一份助力。 四、结语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班主任,在自身实际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努力促使自身班级的学生能够在良好管理工作营造下的班集体内获得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真正打造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且自身也能够步入管理班级的前沿之中。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淑敏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高效班级管理 【摘要】班主任的工作纷繁复杂,在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对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班主任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再者,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发挥协作精神,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并且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班主任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督促,还要注重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班风的构建,班级文化的创设,还要做到各个方面的协调与配合,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依据具体的班级管理经验,对如何进行班级管理提出几点看法。 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 教师要想做好班级管理,首先要正其身。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是身教的基本形式,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中小学教师行为道德规范》中就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学生从内心尊重教师。教师只有做好表率,才能为自身建立强大的威信,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此外,班主任还要注重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注重自身品行修养,做到学生信服,增强班主任的亲和力,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促进班级管理。 二、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将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提升班级民主。班主任只有爱班级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兴趣以及行为习惯等,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尊重与理解,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乐于与班主任进行交流,与班主任形成朋友般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接纳班主任的意见与建议,强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专家也曾说过:“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班主任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人格上的尊重,从而获取学生的尊重,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树立学生的班级主体地位 班主任要注重数学学生班级主人翁的姿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要事事为班级着想,以班级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做到班级的事,人人有活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将桌椅进行划分保养,在进行大扫除时,使不同的学生负责不同的区域,有人负责教室门、窗、桌、椅、黑板,底面等。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要求学生遵循学生守则,规范自身行为,不随地吐痰、乱堆垃圾等。班主任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创设废纸回收袋,让学生将用过的废纸放到回收袋里,在将袋子装满后,当废品站去买,将其充当班费。再者,班主任可以为学生创建图书角,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放在图书角,班级内的学生相互借阅,提升班级学生的感情,丰富学生的认知,并让学生民主选举图书角的管理人员,从而提升班级管理。 四、发扬协作精神,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效率 班级作为一个有机体,班主任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教育,班级秩序的管理,还要注重协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使班级管理得到优化,促进各科教师的通力合作,为班级的发展做出贡献。班主任作为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枢纽,要发挥自身的作用,起到良好的连接,统筹学生的发展。班主任要经常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做好协调作用,使学生均能发展,对于偏科严重的学生,要注重让学生找任课教师进行补课,做好学生与任课教师间的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工作。班主任只有协同好各科教师的工作,才能使班级中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发挥每位任课教师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班级得到良好运转,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学生发展 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状态,从而对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爱好习惯,为班主任的科学管理提供借鉴。因此,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对学生形成全面认知,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高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对高中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积极影响,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作者:陈志英 王艳 单位:吉林省实验中学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要: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人们往往对学生成绩产生更多关注,对于德育教育方面的工作有所忽视。由于应试教育方面的要求,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对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学习方面,没有更多的精力应对德育教育。基于以上情况,高中班主任应该对该如何开展德育教育进行更多的思考,并采取通过一定的策略对德育教育进行积极的开展和实施,从而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关键词:手机;媒体;高校;道德教育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高中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这里的转折不但指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及未来发展方面,也是指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需要对德育教育工作产生更多重视。高中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学生最深的人,因此,高中班主任需要肩负起德育教育的责任,采取一定策略将德育教育更好的实施和开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品质优秀、素质较高的人才。 一、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一)高中班主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高中班主任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人,因此高中班主任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身份上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通过对自己行为、思想、态度等方面的规范与约束,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效仿,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高中班主任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因此会不自觉的对教师的各类行为进行模仿,这也是言传身教发挥影响的重要前提条件,高中班主任教师在利用这一优势的同时,需要对自身道德修养进行提升,确保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积极方面的,为学生做好榜样。此外,班主任教师在学生心中可能便是标杆和权威的代表,因此班主任教师必须将自己更好的融入集体,对学生和自己要进行同样的要求和标准,避免区别对待情况出现。一旦出现了双重标准,高中班主任教师便很难再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无法获得学生更多的认可与支持,而这种不信任感的影响高中班主任教师很难通过简单的方法消除,最终使德育教育无法顺利实施,因此高中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时需要对以上情况进行避免。 (二)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好的实施开展德育教育 如今,高中班主任教师已经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同样如此。为了确保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我国高中班主任教师已经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进一步的明确,进行德育教育时更是将学生作为其中的主体进行教育,使高中学生的潜力被充分激发,发挥自主作用。高中班主任教师若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取得学生更多的支持与认可,同样需要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明确,同时,高中班主任教师也需要更多的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考虑,对学生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这样一来德育教育便可以发挥更多作用,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各项德育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独立意识。德育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学并非完全独立开来的,德育教育实施的效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高中班主任教师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思想动态、行为等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分析,更多的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更好的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调整,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效果得到提高。 (三)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予以学生更多的尊重 高中班主任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一定要对实施的策略方法进行重视。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予以其更多的尊重也是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之一。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高中班主任教师便会产生更多的亲切感与认可,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学生便不会对教师的说教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班主任教师的真正想法和真实意图便可以直接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接受班主任教师的教育,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为了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平等、和谐,高中班主任教师可以对德育教育的方式进行调整,组织开展更多有趣的活动,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活动中进行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高中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等活动,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更多的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班会活动中,班主任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学生彼此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通过这种策略,德育教育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班级大环境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中班主任教师需要对班级环境、气氛的营造工作产生足够重视。通过演讲比赛、游戏等活动可以使班级内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气氛更好,从而对德育教育进行更好的辅助。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时期,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德育教育有所忽视。对此,高中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以及教育教学工作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今,我国高中班主任以及对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方面进行研究,并将其积极的应用到管理及教学工作中,本文对这些策略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高中班主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建议。 作者:李继斌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仁大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效率提升策略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同时结合当前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提高师生间的思想交流频率以及利用鼓励来取代批评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高中教学水平的提高献上笔者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管理效率 一、前言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中,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价值就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基于此,高中院校中的班主任也要着重注意学生管理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在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机会的同时将管理重点放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上。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则要对当前学生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改善,争取运用最短的时间来将高中阶段的学生管理效率提高上来。 二、当前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束缚学生思想。如今,在当前高中班主任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较为常见的一项问题即为过于强求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只是一味的去为了达成某一管理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此外,还有一些班主任为了能够让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经常会去制定一些硬性的班级制度,让学生必须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完全按照规矩来进行。此种方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提高了班主任的管理力度,但也由于其制度内容太过于严苛,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思考能力均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制约。 (二)过于重视教育质量。由于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高中班主任仍然会将升学率与考试成绩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长此以往,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时难免会更加偏重于教学质量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此种情况,高中阶段的教育者应当在保证完成教学基础内容的前提下,花费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放到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进而争取早日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很多高中班主任都仍然采用老一套的学生管理方法,此种缺少现代性与科学性特征的管理模式不仅会让管理工作缺少应有的实效性,同时还会在学生中间带来不同程度上的负面效应。例如,在某市一所中学的教学课堂中,班主任曾发现有两名学生在上课期间交头接耳,随后便将这两名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并且不由分说的展开了十分严厉的批评与责罚。通过这一例子不难看出,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做到详细的了解事情原委,而且还并不会充分的顾及到学生的情感变化与承受能力,进而让师生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可知,高中阶段中班主任的个人素质与人格魅力同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否有着直接性的联系,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且有力度的。在班主任强大人格魅力的渲染下,很多学生都会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人生观念与价值观念进行重新的审视,进而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渠道来让自己早日成为像班主任一样的人。基于此,作为高中班主任来说,一定要在日后的工作当中不断的提高和修养自身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的在教学与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展现出不畏艰难、勇于奋斗以及上下求索的人生态度,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为学生树立起优质的学习榜样,让他们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持久刺激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激发出学生积极进步、努力向上的强大学习动力。 (二)提高师生间的思想交流频率。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逐渐褪去中小学阶段时期的单纯和稚嫩,他们的思想与情感都开始逐渐的从简单过渡到复杂,这时候的他们不仅不希望别人来窥探自己的内心,并且还急切的想要拥有一个密闭的私人空间。在此种状态下,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变得愈发的困难,如果再一味的去选择传统类型的管理模式,势必会让师生之间的隔阂变得越来越深。笔者以让老师与家长都倍感头痛的高中生早恋问题来加以分析,班主任在发现班级同学出现早恋行为后切记不可盲目去管束和阻拦,使用过激的打压方法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还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更加激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因此,教育者应当主动找到早恋的学生去谈心,运用自己仁爱的胸怀与做法来打动学生,帮助他们真理去理解早恋的弊端与不妥之处,进而一步一步的将学生重新带回到学习的正轨中来。 (三)利用鼓励来取代批评。纵观我国当前绝大多数高中班主任的学生管理现状来看,批评之声可谓是比比皆是。的确,很多班主任的初衷为的是能够利用自己严厉的批评与苛责来加深学生的反思,但是在当前的时代中,这种“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也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从而来改善学生所出现的叛逆心理。首先,班主任要善于运用鼓励的激励方式来代替批评,让学生可以在一种相对放松且更容易接受的状态中来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进而更加虚心的听取和接受老师给自己所提出的改变建议;其次,如果班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出现的不得不去立即批评的错误,班主任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批评方法,切记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言行,充分保护好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最后,针对班级中比较调皮且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班主任也要经常性的去关注他们,一旦发现以这些学生有些许进步时要及时提出表扬,让他们可以感受到由表扬所带来的成就感,进而达到树立学会僧自信心的最终目的。 作者:栗斌 单位:白银市第十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分析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身兼高考压力的高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多方的压力。在新课程时期,在教育理念转变的情况下,班主任只有真正地转变角色,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和谐和全面的发展,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才能让教育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角色;教学;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教师的角色特别是班主任的角色是单一的。它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处于核心地位,对班级的抉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权利没有人可以推翻,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指令。班主任以规章制度和过往经验控制和威慑学生,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班主任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但是,在这个个性鲜明的时代,学生更具叛逆性,如以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和理念管理学生,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那么,在新课程时期,在教育理念转变的情况下,怎样看待班主任这一角色呢?笔者根据个人的班主任经验,从几个方面对高中班主任这个角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班主任是学校中班级工作的全面负责人,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中学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高中班主任在中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学生的心灵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扶持,问题出现时的“心理医生”。班主任作为接触学生最多的角色,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形成共识,才能形成心灵上的沟通。作为高中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相互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这个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高中班主任所要处理的便是对这群学生进行教育,正确的引导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2、上传下达,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班主任借助学校组织所赋予的权利能够对班级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行外在联合,与学生家长、其他教师之间互通有无,使班级成为一个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控制力的正式群体。由于学校中的大多数活动都是以班级为组织形式,班主任便会对学生或者家长产生直接的影响。3、在学生以后的成长中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在中国的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生长环境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何培养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高中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班主任要通过对孩子们正确的教育使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后的人生。4、班主任的鼓励有利于激起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百次的创造意识。”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被人欣赏,都渴望展示自我。特殊生亦是如此。高中生这一时期已经逐渐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张扬个性是他们这一段时间的重要特征。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寻找和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给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使他们各显其能。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后进生更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机会,这样他们的闪光点才会被人所知,被人欣赏。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争取更大的成功。 班主任作为专业教师要认真教书,还要潜心开展育人工作。其中,高中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1、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作为高中班主任的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和身后的文化背景。班主任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而这也是专业班主任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管理学生日常事务。在处理日常事务中,班主任往往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功能。具有较高威信的班主任,无论是在学生学习的指导还是日常工作的管理方面都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在平时遇到问题时,同学们也很乐于向班主任寻求帮助,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指导组织课外活动。具有较高组织管理、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的班主任通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活动期间,同学们不仅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开拓自己的想象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会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高中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编的越来越重要,学生各种不成熟的行为都会产生不可控制的恶果,所以班主任要凭借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和对自己班级学生的了解,在敏感时期和突发事件出现时稳定好学生。利用高中班主任的班级优势,以专业优势指导学生学业,发挥在指导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不应满足于按常规办事,而应发挥工作中的独创性,让自己的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指导学生,以顺应教学新形势。 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身兼高考压力的高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多方的压力,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们身上所扮演的角色绝对不仅仅指我上面所讲述的这些内容,班主任所发挥的作用更无从估量。“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班主任只有真正切实地转变角色,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丰富、和谐和全面的发展,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才能让教育焕发出灿烂的光辉,只要我们真正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自己,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真真正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重新定位和不断转变班主任角色,我们就一定能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作者:王正伟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策略 【摘要】本文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要实现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是:以学生为本,实施民主化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实施激励性管理;坚持“民主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营造优秀班级文化,强调身心健康发展;多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管理。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策略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班主任承担的责任更艰巨,既要注重学生学习情况,又要兼顾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及生活安全等多个方面。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且叛逆性较强,极易出现突发状况,加之2000年之后出生的学生自身固有的特质,因此,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爱心、责任心,还需要讲究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实施民主化管理 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管理中,在教育界也是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主体——学生也有很大变化,过去“保姆式”、“家长式”包办专断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民主、人性化管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实行民主化管理模式,才能管住学生,管理才能被学生接纳,才会有生命力。班主任实施管理时,首先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一切管理工作以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要求为核心,无论是教育管理工作,还是学生学习方面,都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民主管理时,要对教育思想及管理方式进行改善。改掉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管理工作中。其次,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班级做出各项重大决定时,可采用开班会或者投票等多种形式。从而营造学生集思广益,师生共同探讨的氛围。就班级“问题学生”而言,班主任要多与其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实施激励性管理 高中阶段,注重学生“人生理想”的培养是新课改内容中重要的一点。大多数高中生的首要目标是考入理想大学,学生理想中的大学一般为名牌大学。高中生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目标设定却缺乏合理性,因此,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班级中往往存在一些捣乱课堂的学生,他们并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因为成绩相对落后,缺乏信心。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决定未来,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制定合理的目标,未来的人生一样多姿多彩。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潜能。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要不断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学习。对于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要找到其擅长方面。例如,有些学生擅长外语、体育项目及乐器等,班主任要鼓励他们,让他们把自己擅长的方面继续坚持下去。还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在团体活动中,表现极为出色,想法也很新颖。因此,在管理班级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以便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坚持“民主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与初中时期相比,高中生已经具备基本的价值观,他们渴望表现自己,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管理方面,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班主任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对于管理班级方面而言,要尊重学生想法,通过采用班会等多种形式,做出班级重大决定。同时,在实施民主化管理时,班主任要掌握一个度。所谓的度,即班级事务主要的管理由班主任完成,而对于小的细节管理,可以安排班委会成员,由其协助完成,班委会成员也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将管理工作分配给每个学生,这样,既实现了科学有序的管理,又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班主任在学生初入高中课堂时,可在班会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及自己的理想。可能由于学生刚上高中,对理想这一概念还相对模糊,班主任让学生将理想写下来,张贴到教室的墙上,学生依据自己理想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待学生写完后,了解并掌握学生理想的来源,从而详细了解学生动态,鼓励他们学习。 四、营造优秀班级文化,强调身心健康发展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教室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活动文化等。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班主任是一位艺术家,既要具有教育艺术,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采用评价、赞扬和批评等多种方式,以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决心。要注重学生文明习惯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道德,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自我管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班集体建设实践告诉我们,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心骨,没有班主任的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而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班主任和学生,显示出强大的教育功能。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还是教育的主体。丰富的班级活动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体育达标竞赛、科技节、艺术节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自尊自信的班级团队精神能起很大的作用,也是树立班主任威信,塑造班级形象的大好时机。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辩论会、演讲会、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细水长流,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多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管理 要想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得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力合作。但因为许多家长工作比较忙,或者是未能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所以忽略了与老师的沟通。为了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班主任老师要在平时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并且还要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多种教育方法,用情和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一教育资源,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和家长联络感情,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长。这样既可以让家长觉得老师亲切、好交往,还可以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你。其次,对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家长的群体中有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知识层次的,不同性格层次的。老师应做到分类管理,见到不同的家长讲不同的话,遇到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事实上,很多家长都非常尊重老师,体谅老师的工作,但有些家长会提出很无理的要求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时我们老师要冷静地处理问题,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首先要稳住家长的情绪,问清楚事情的缘由和来龙去脉。只有班主任和家长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共同管理。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做好管理工作。总之,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是新课改中的一项重点。管理工作的优劣,与学生学习效果好坏和能力的高低息息相关。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认真贯彻和落实每一项工作,通过民主性、激励性管理,激发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责任感,为学生营造优质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和改进,以确保管理工作符合新课改要求。 作者:周鑫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研究 摘要:德育教育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必备课程,因为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心理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品德也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若是将德育工作做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现如今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成效性比较低。本文将对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成因及如何改善做出探讨。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学生;低效性 对于学生而言,与他们相处最多的不是父母,而是班主任。因为学生们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跟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因此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但是现在的高中班主任们,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课业上面,而对德育教育不太重视。这也是造成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原因,我们应该对此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1、当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成因 1.1教育观念模糊不清。德育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教育活动,在这种活动的长期熏陶下,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进而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但是现在的高中班主任们,由于课业负担沉重,就不按规定的教育计划实施教育方案,而且教学观念也是模模糊糊,这对德育工作的成效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2教育内容陈旧且枯燥。德育教育,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社会道德以及思想政治的结合体。德育教育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在这两个阶段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搭建好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能够正确的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这样的话,对于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高中班主任只需要挑选实用性强的部分去教育即可。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并非如此,高中班主任们经常运用传统的故事去引导学生,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接受的东西都一样,难免会使人觉得乏味、枯燥,不愿意去接受这一思想,也就间接造成了德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而且,大多数的高中班主任,他们的理念就是将学生送入好的大学,教学也是针对这一理念,也就使得学生们对于德育教育的学习积极性不高。1.3教育方法不符合实际。对于学生和班主任来说,相处的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实施与接受这两个过程的总和,经过对高中教育的分析可以发现,常用的实施方法是说教、举例等等。高中班主任们将书本中的德育教育讲述的栩栩如生,可是在实际中,他们都有可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做到呢。这也就出现了理论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正常开展。 2、加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建议 2.1确定可实际操作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这是人们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教学内容的目标也是如此,有了努力的方向,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高中班主任们在确定德育教育的目标时,可以参考国务院以及教育局的文件,并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挑选合适的内容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德育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作用,进而在心理上也对德育教育引起重视。2.2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逐渐过渡到成年人,思想慢慢变得成熟并且能够跟随时展的脚步,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班主任可以挑选一些紧跟时代潮流并且有趣一点的话题,这样就能保证传授的内容符合时代的发展,在社会中能够用得到。另外,高中班主任的教课方式可以加入具体实践,比如让同学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书本中出现的东西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在这样的具体实践中去感受德育教育的重要,这也可以让他们从思想及心理上都对此产生认可。而且这样的活动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进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高中阶段的学业课程负担沉重,学生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缓解考试压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社会中的事情有更加清楚地认识。但教育也要因材施教,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进行专门的教育。2.3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榜样是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标杆,有了榜样的存在,学生们可以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改正,是学生们更好完善自己的准则。因此,在高中的德育教育阶段,班主任们要充当这一榜样力量,以身示范,在平常的教学及生活中对自己严格要求,除了掌握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外,还要提高自身的各种素养,改正不好的习惯。此外,还要加强品德与道德素质,在各个方面都形成榜样力量,相信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学生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会逐渐发生变化。学生们会在老师的熏陶下,用同一准则来要求自己,学生会与班主任一同得到成长,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也会得到提升。2.4交流方法要正确。高中班主任们要时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改正自己的缺点,在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后要及时指出,让他们也尽快改正。所以,班主任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落实德育教育,提升思想觉悟,并且在交流过程中,相信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感情也会逐渐加深,这样也能使彼此监督,共同提高自身素养。 3、结语 本文针对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成因做出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希望能对改善高中德育工作低效性起到一点作用。 作者:李彬 崔芳芳 单位:天津市静文高级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 一、目前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现状 班主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班级繁杂事物的整理上,形成了长时间的忽略性质,另外,班主任惯用严肃批评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对于自认为应当教育的学生大声呵斥,不但没有起到正确指引的作用,反而严重激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相应行为的原因,一味的强调怎样做是不对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得德育工作适得其反,德育工作也经常在课堂上开展,教育方式单一,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总是老生常谈对一个问题循环强调,学生不愿听从教师的建议,造成了德育教育的无用功。 二、高中班主任应正确看待德育工作性质 依据以往陈旧的德育模式造成的负面影响,班主任也逐渐开始反思并摸索有利于高中生的德育教学方式,对于高中德育工作形成了新的认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刻的认识到德育工作对于高中学生的重要性,德育工作的开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终身进程,其次,班主任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不良行为养成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回头是岸”,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实时监控学生的异常举动,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逐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三、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探究 1.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德育教育的单调乏味对于学生的敦促有一种无力感,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在课外多投入时间经历去研究学生的现状,整合学生有待解决的问题,真心实意的为学生着想,在此期间,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先驱形象引导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大胆利用新型的德育方式与学生沟通互动,例如:有的学生到了高中时期开始抽烟,教师应在学生还未形成烟瘾之前及时掐灭学生的不良想法,积极的询问学生本人和其他一起抽烟的人,开始抽烟的原因,有的学生仅仅觉得抽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应根据问题原因,告诉学生抽烟的危害并用身边人的例子阐述抽烟与不抽烟长时间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对比,鼓励学生戒烟,勇于拒绝别人递过来的烟,本身有烟瘾的教师可以与学生约定一起戒烟,并制定惩罚奖励措施,两人互相监督,谁抽烟就要以对方不情愿的方法处罚,比如可以罚学生大段背诵文言文,教师可以以身作则背诵双倍难记的文章,鼓舞学生对戒烟的信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成功改变自己坏习惯的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勇于改变缺点的标杆。2.营造班级团结氛围,共同摒弃不良作风。一个有着良好作风的班集体可以敦促每个人的健康发育,例如:在集体中创建团结互助的班级风气,互相帮助对方进步,一个人有时候难以发觉自己的缺失,通过其他人的指正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选班歌,在班级明显的地方贴好班训,设计独特的班级制度,让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班级岗位,例如:有的同学画画好,可以让该同学负责设计黑板课程表,有的同学审美能力强,让该同学带领大家设计班级海报,有的同学朗诵水平高,让该同学带领大学早读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我满足感,缓解高中紧张的课业压力,养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这样,一旦有学生品德上萌芽不良思想,与整个班级的优秀作风格格不入,自然就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改正,促进了集体的积极向上。3.开展德育活动,激发学生上进心。班主任应多开展集体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时间心情,一方面以趣味活动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品德认知,例如:开展“击鼓答题”活动,班主任作为裁判蒙眼敲击桌面,学生利用一个物品代替鼓槌,由一条龙的顺序互相传递,班主任停止敲击后,鼓槌落在谁的手里,就由谁来回答问题,答不上来的同学就要唱歌或者讲一个笑话,有的同学为了避免答题不按规矩传递鼓槌,就应受到双重处罚,即答题又要表演才艺,从游戏中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的道理。 四、结束语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缺乏品德素质也难以被社会认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的德育方案,以关爱、鼓励、奖惩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上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 作者:张玉珍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五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问题及对策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我国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革之中,其中关于内地西藏班高中德育方面,也受到了网络时代的影响,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加向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在内地西藏班的德育工作也有了更加充分的体现。本文主要针对是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作为高中班主任,逐渐实现内地西藏班高中德育工作方针,如何紧跟时代的信息化发展,走向一种更加科学化的教育状态,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加优质的人才。 【关键词】网络时代;内地西藏班;班主任德育工作;问题及对策 我国一直都始终对教育教学方面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是现阶段为我国的核心教育内容,伴随着最近几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内地西藏班中,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方面的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不断辅助,充分解决在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让内地西藏班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好的展现出自我,为德育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 一、网络时代内地西藏班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不利于德育工作的进展。目前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交流平台,对于内地西藏班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全球的信息交流,国内外的一些时政新闻也会在网络上实时出现,所以在目前高中阶段内地西藏班的学生来说,虽然已经相对成熟,但是由于年龄的问题,在长期接触网络的影响下,对于网络上一些负面的消息和新闻,必定的会影响到自身的意识和观念,在自身无法做出客观和正确的判断,很容易产生思想的错位现象,对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进展也十分不利。(二)对内地西藏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阻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积极健康的互联网信息,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可是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网络文化的内容虽然丰富,但内容却是那么的良莠不齐。根据网络信息调查,有一半的网络信息是有关色情赌博和诈骗的,因为学生们还处在发育的年龄阶段,心理不太成熟,很容易就会掉入里面设计的陷阱。由于网络技术传播速度非常的快,设计的范围非常的广,严重的干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态,导致内地西藏班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和思维障碍和行为障碍等,极大的影响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网络时代内地西藏班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解决对策 (一)建立网络德育教育,推行新型的网络教育阵地。在网络化快速普及的今天,班主任一定要紧跟信息发展的信息脚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进行更加完善的德育教育。针对班主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能力,对于网络上的一些工具,增强自身的驾驭能力,才能更好的介绍网络化的德育教学工作。精心设计一些校园的网页,制作一些关于德育教育方面的专题网站,并且尽量穿插一些学生喜欢的图画,例如:内地西藏班学生长期在内地生活,十分想念自己民族的本土文化,就是可以穿插一些西藏的民族特色内容,快速吸引内地班西藏学生的眼球,增加网站德育方面的浏览度,并且还可以写一些感人事迹,充分感召学生进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在内地一些不熟悉不懂的情况,在网络上实行匿名的相互交流,教师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学生前行,达到真正育人目的。(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强化德育教育的关键途径。网络时代的到来淡化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如果西藏班学生能够在现实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找到学习、生活的乐趣,网络对于他们的诱惑力会大大减弱。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参观学习,增强现实生活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时注重在活动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这是德育教育的关键途径。我们很多高中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校内结合奥运会、建国60周年等开展了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利用暑假、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假期组织藏族学生到北京、秦皇岛、西柏坡、白洋淀、冉庄地道战遗址、一二九师遗址等地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学生在丰富的活动感受到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降低网络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蚀,找到了学习和生活的源动力,丰富强化了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结全文,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内地西藏班高中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的工作,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和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让网络信息更加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作为高中阶段的班主任,一定要结合内地西藏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合理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我国的素质教育,为打造新型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龙臣 单位:四川省成都西藏中学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困境与措施 摘要:该文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高校教育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之间冲突的原因,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指导模式和质量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毕业设计教学的改善措施,希望进一步扩大与企业的深层合作,探索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新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措施 一、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指通过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准确来说,它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首创合作教育。当时处于联合培养人才和建立科学研究实验室的阶段,而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出现在“二战”时期。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界和企业界科研的支持力度,许多高校进入军事研究领域。20世纪50年代后,国外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已经很普遍,获得了大量的成果,实践上也成功地形成了适合本国、行之有效、特色不同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如今,校企合作模式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我国的校企合作发展得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真正得到重视并且广泛开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这促使校企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成长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天大天财等,各地也兴起了高新科技园,企业与高校之间开展了密切、稳定的交流合作。当前,国内的校企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构建方面,如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跨学科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模式和具体专业合作模式等的构建,最常采用的合作方式是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导入课堂教学、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组织社会性质的行业比赛、聘请企业专家到高校兼职等,合作领域涉及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形式等。 二、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根源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教学,虽然国内一些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但校企双方缺乏更深层次的合作,仍处于浅、中度的合作阶段。调研发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学校“热”而企业“冷”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校的教育模式与企业的经营模式之间存在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双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 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是双方合作的难点所在。企业的经营往往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往往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放在第一位,可以不依赖高校的实习生而正常运营;而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合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另外,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等的支持。因此,双方的合作往往缺乏坚实的基础,部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而企业是学生就业的方向,但部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院等机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学术、轻应用”的倾向。这导致学生缺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设计项目质量不高,大多“纸上谈兵”,难以付诸实践。加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不可能一味迎合高校的教育模式而不顾市场效益,这就使合作中的高校往往是被动的。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育模式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这同时反映出高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是有限的。 2.双方合作的动机不足 很多中小企业(如设计公司)规模不大,接纳能力有限,难以接纳成批的高校学生实习。一些企业因为生存问题,在短期不能看到明显效益的情况下,往往缺乏与学校进行长期深度合作的热情和动力,主动寻求合作办学的企业更少。还有一些企业与高校合作,往往只是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或者希望借助高校宣传自己。因此,校企双方合作的动机不足,缺乏合作的教育理念。 3.高校缺乏对师生参与企业实践的鼓励制度 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专业教师大多较为年轻,其中一部分是由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直接转变来,“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少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由于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存在参与项目实践少、缺乏设计能力的问题,其在校企合作中难以为企业提供项目研发能力和实际设计、技术、策划等方面的服务,难以了解和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查发现,虽然高校对师生参与企业实践是支持的,但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这就使高校师生难以真正走进企业,也导致校企合作下的毕业设计在形式上具有单一性、参与度缺乏深层次性。以上因素导致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巨大优势与实际作用,没有真正体现校企合作的本意,使校企合作陷入了困境,合作的可持续性较差。随着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才能使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保证校企合作有效、可持续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改善措施 针对校企合作下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需要明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层合作,进行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创新,提出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构建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1.明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要使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学真正发挥作用,首要问题是根据社会行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企业、设计公司的意见和建议是行业动向最直接的反映。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社会角色作用,参考行业人才标准,在与企业的交流中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的发展和服务方向,即将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学,以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一体化模式作为教学目标,通过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实施流程、技术规范和考核标准做出具体规定,综合提高毕业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使毕业生的应用能力达到工程需求,解决教学与社会要求脱节的问题。 2.推行“双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可以借鉴一些西方高校的教学模式,依托高校与合作企业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实行校企联合的“双导师制”指导模式,明确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责任与职能。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以学生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加强高校和企业间的多元共商、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不同教学环境和资源,发挥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实现高校与企业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资源共享、知识结构优势互补。校内指导教师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第一责任人,应该与学生建立长期的联系与交流,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与合作企业进行专业沟通、解决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等方面的工作,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按时完成;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解决学生在工程设计项目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协助校内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服务意识。 3.构建校企一体化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是毕业设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对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仍是以校内专业教师的评价为主,设计公司、企业的设计师参与的社会评价较少,评价系统的开放性不够;另外,以往的文科或理工科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主要是任务评价、成果评价模式,缺少过程性评价,难以适用于环境设计专业以真实设计项目为表现形式的实践。因此,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答辩程序和评价标准,由校企导师共同参与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保证毕业设计成绩的公正性与科学性。答辩环节的具体方案是,聘请校外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专家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并由校内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答辩主席。同时,要求指导教师遵循“回避制”原则,即不参加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对于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实施过程性考核,按照学生的设计方案、实物模型、设计报告进行考核。在答辩过程中,企业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专业设计交流。结语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不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校企双方开展产、学、研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的困境,高校需要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不断探索与创新,充分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注: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王鑫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重要性 摘要: 文章依照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经验,探讨设计制图规范在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希望能为建立合理、规范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设计制图规范;环境设计;毕业设计 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环境设计专业起步比较晚。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设计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下,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热门话题,环境设计专业成为一些学校的热门专业。怎样将这个专业办好并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该专业的教师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要想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注重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而毕业设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关,是整个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建立合理、规范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形式,指导学生完成规范的设计制图显得尤为重要。当下,一些学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管理不到位;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敷衍了事;等等。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明确设计制图规范在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有效、合理的教学监管体制。 二、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设计制图规范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设计毕业的过程中,毕业生可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毕业设计体现了学生的艺术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的重要方法与核心环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毕业设计中,设计制图的规范化尤为重要。目前,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制图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规范问题。设计制图规范要求严谨,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制图规范教学环节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为了突出效果,往往把毕业设计的重点放在效果图的制作上,而忽略了施工图方面,导致施工图不规范、学生敷衍了事等问题。如,CAD制图一般以毫米为单位,只有标高以米为单位,一些学生在书写时不规范,将标高单位按照毫米计算,导致本来层高3米的楼房变成了3000米的问题。再如,轴标号不统一的问题。一些学生随心所欲地标号,有从右往左标的,也有从上往下标的。设计制图不规范造成了很多基础性的错误,而这些基础性的错误对于一套设计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想使学生的制图更加规范,就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测评体系。在这个测评体系中,教师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为一个主体看待,设计制图规范就是这个主体的中心环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设计制图规范的重要性,不能为了突出美观而忽略了实用性。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以国家制图标准设计每一套设计图纸。完成每个阶段的设计后,指导教师组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小组式测评。测评内容包括设计制图规范、国家制图标准、设计中所应用到的文字规范等。测评本身要准确、合理,真正体现出毕业设计的价值。教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测评标准,从而帮助学生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为他们答疑解惑,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及时反映出毕业设计指导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结语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与毕业生就业接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设计是一门语言,任何好的想法都需要规范地表达出来,否则只能是空谈。规范是设计制图的重要准则,只有规范设计制图,才能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设计制图规范性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教师要通过总结经验,有计划、有目标地改革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规范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亮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独立学院毕业设计中环境设计论文 一、研究背景——独立学院及环境设计专业 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应当是“一个以生态美学为指引,以环境科学为基础,以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的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立将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学院环境设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室内外设计施工及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中提道:“创业型大学很像高科技工业中的企业,开发一种涵盖变革的文化。”由于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温饱问题,环境设计行业体现的是新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社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现状分析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设置雷同 从现行专业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来看,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办学之初的一套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均复制于母校。建校之初的模仿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弊端,在市场的导向和学院及专业本身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专业的原有培养方式,提出了必须变革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借此契机寻求其他路径,改变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社会对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其具备环境设计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在环境设计实践中发挥创作的灵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作灵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母校在环境设计专业“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建立属于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现存问题 毕业设计是独立学院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实现培养专业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就是毕业的一种计划、规划、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毕业设计活动的过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创作过程,还是一个毕业生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总结及展示的机会。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现存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培养方式和选题特点来看,无法与其他普通高校相区分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都是沿用母体高校多年的教学经验,没有创新,选题内容偏学术研究型,而不是应用实践型。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导致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偏理论化而非应用,使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环节的应用型特点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也使学生的专业性质和特点未能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明显的区分,直接导致就业的困难。 2.题目宽泛,质量不高 由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均是由指导教师独立给出,大部分为模拟工程题目,未能完全考虑和照顾到学生的实际兴趣和动手能力,其实践性较弱、造成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类型趋向单一。并且题目都较为宽泛,学生不易深入完成。 3.研究内容多缺乏创新性和前沿性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因为需要,由教师给出多个模拟工程题目,而大部分教师从事的项目实践不足以满足多个题目的制订,从而导致部分题目所涉及的技术创新性不足,同质化情况严重,甚至出现很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过时技术的题目。 4.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脱节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一般是在大四下学期学生毕业前四至五个月开题,学生接受题目后自行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及撰写论文,期间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沟通不足。此期间,学生可能处于求职或考研阶段,所以存在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精力较少。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用少量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论文拼凑现象严重,抄袭内容较多。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应用型”选题 环境设计专业涵盖面较广,而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其应用型特点应当在毕业生进行选题之初就和其他类型高校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的就业中有一席之地。毕业生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阶段时的选题,可以从环境设计专业内容的分类着手,从选题方向、选题范围、题目确立等方面出发,使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应用型实践特色和创新性。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更应考虑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综上,解决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应用型转型第一要务便是选题。选题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选题可以看出作者的毕业设计研究的方向和理论掌握水平,选好了论题,就等于完成毕业设计的一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好的选题是直接向大家展示毕业设计方案的研究方向以及内容的精确阐述。毕业设计选题范围的确立是指导毕业生如何使一个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特色和个性。如何体现其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独特性,是先决性条件之一。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涵盖面广泛,毕业生在起初进行选题时,就会遇到较大困难。而针对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定位,在毕业设计选题之初,就应当以应用型和技术型为方针进行选题,这也是和其他院校培养类型进行区分的一个关键。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出发,其专业涉及内容包括建筑的内部环境(建筑内部功能的规划、室内景观、色彩、空间、材料等建筑基本元素的构成设计),外部环境(建筑之外与之直接联系的广场、绿地、水环境、交通组织等项目的组织与规划设计),小建筑设计(辅助主体建筑使用的小环境构筑物,如会所、活动中心、茶室等设计)的相关设计内容。毕业生的选题均以室内、室外或建筑设计为主,而无论哪一种类型,均应以实践、应用、技术为方针,教师进行指导,毕业生进行设计实施。以景观设计选题为例,景观设计的设计应用型内容选题可以分为宏观型和微观型两大类。从宏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中场所设计的红线范围和尺度大小,决定其所属性质。尺度较小的一般以场地布局为主,而尺度较大的地块一般就以生态理念考虑为先。从微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可供选择的题材较多。如小品设施、公共设施类,都是属于微观应用性角度来看环境设计的领域。 四、结语 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指导教师和毕业生的精心安排和设计实施。而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更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专业的代表。独立学院的转型,培养方式的定位,专业的发展,都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并坚持。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这一细节环节出发,找准独立学院的培养特色,是独立学院以及各专业,乃至各位毕业生如何在竞争中找准位置的关键所在。独立院校环境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理念应该是,“寓技术教育于审美教育,是具备较宽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寓技能培养于创造美能力的培养,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应用所学。”提出这一教学思路是基于创造性地解决有关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有两点:其一是环境设计人才需要科学技术做支力;其二是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从事有关岗位核心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独立院校环境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应该是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独立院校偏重应用是为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做准备,环境设计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偏重于直接参与环境艺术相关的设计及施工管理、建设等,如室内设计装饰装修、室外园林景观设计及施工等。独立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环境艺术专业理论与技能在实践中的吸收应用。二是环境艺术专业技能面向社会生产实践动手的应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同时作用于社会生产实际并转化为一种生产力、创造力、创新力,是独立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应当是设计实践文化,一种与技术相关的实验文化、设计实践相关的设计文化,以及与教学研究相关的教学文化,而集科学技术、设计实践、实验文化和写作文化于一身。最能体现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也将继续成为在独立学院本科阶段极其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作者:胡晶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内容摘要]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四年教学的总结及检验,对学生步入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从其各项问题出发,探讨了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及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可行性改革措施。 [关键词]环境艺术毕业设计培养模式 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根据一般的设计程序和方法,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课程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方案形成—设计表现—成果提交—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的程序进行。通过分析近些年来学校的毕业设计,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毕业设计题目单一,设计面窄,不能对所有学生进行很好的考评。以往的毕业设计中,课题基本都是常规题目,都不具备实际意义,对于学生的适岗就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没有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只为了毕业而完成毕业设计。大学也称为年轻人的养老院,部分学生都会没有过高的积极性,对于作业来说,基本都是上交前的一段时间加紧制作,这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有,毕业设计的课程,可能会与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此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实习或找工作,这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降低,很难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 3.缺乏真实性,与设计类市场行业脱节,设计题目没有实际意义。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基本不会去实际调研,这样只会被动地受制于前人,而没有与时俱进地创新,不能有效地形成个人的设计思维。学生只在意形式,没有实际的调研,收集的信息资料不够全面,导致缺乏真实性,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不能够全面深入,使设计课题的理解会存在偏差甚至误解,与设计类市场行业脱节。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往往与实际项目的结合过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做出的设计没有实际意义。 4.评分标准固定,不适应所有学生。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的要求不够严格,全靠教师主观地进行审查,基本没有不过的,并且毕业设计成绩的高低与各个评优评奖没有太大关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应付了事的借口。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探索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1.专业课进程与比赛及毕业设计相互渗入传统的专业课程只是系统、死板地传授电脑软件的知识,并没有关于未来工作的相关联系。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灵活地改变课程的内容,不能只活动于校内的小范围。建议将比赛与课程相结合,既能使赛事中来自其他对手的压力和未来能获得的成就来激发学生主动性,又能在比赛作品制作过程中最大化地教授学生各种专业技能。 2.以真实毕业实习项目与毕业设计项目课程为载体大四,学生们基本都在实习中,都有各自的单位,各自的设计任务。由此可以设置一个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就是令其公司给予他们实际的设计项目。这就可以完全避免毕业设计与实习期的时间冲突,并且用公司给的实际设计项目来做毕业设计,既可以向公司展现自己,又可以检验在学校四年的学习成果。 3.以“教、学、做、赛”项目课程实施一体化要提升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首先,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能够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严格按照学生设计成果的程度来打分。其次,学生要开阔视野,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收集各方面的设计信息,这些对于未来设计创意的形成、制作阶段都具有关键作用;再次是能够提前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制作,尽量不与实习期相冲突;最后就是赛事,每年的赛事都可以搬进课程里,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 4.评分标准多元化毕业设计的评审,需多元的、严格的评审。首先,制订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后,要严格制订毕业设计的进度计划,按照计划定期做检查,实现进度的汇总,并且可以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因为学生的专业水品不一,教师对每个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调整,并制订规范的毕业设计评审标准,从选题、草图设计、调研、软件制作等多个方面综合评审,实现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能力、技术能力、设计成果的综合评价。 5.效果分析(有利于就业、创业)如果将以上几条运用到实际中,会显著增加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对毕业设计制作的重视程度。每个学生都不缺乏创新性,只是他们没有做到主动去研究、去设计。通过将赛事融入课程,将作品变为毕业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其中会学习到传统教学所不能带来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毕业后的就业、创业。 三、环境设计专业改革措施与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方向比较广泛,可以与各个设计专业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专业的这一特性,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能使学生在在校期间最大程度地汲取知识,通过这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也能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将公司里的工作联合系统编入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使环境专业的毕业设计有实质性的提高。 1.毕业设计答辩公开化答辩的过程公开化,评审的教师现场直接给分,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楚此时答辩的学生是否符合这个分数,避免了答辩时的个别包庇,保证了客观性、公平性、真实性。 2.毕业设计成果展专门为优秀的毕业设计创造一个展示的舞台,不能让每一个努力的学生都默默无闻。通过评审,选出一部分优秀的毕业设计,放置在专门的场所里,能令几届同学观看且加以学习,还可以专门制定证书,对这些优秀的学生给予鼓励。 3.跨学科、跨专业进行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实现学校人才与企业人才“无缝对接”通过以上措施及毕业设计评审的层层审核,能够综合地展现出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成果,对于未来的就业有很大帮助;其次,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不懈坚持,积极创作,其毕业设计课题已经被公司采纳,接下来就是他们进入社会的新征程。 作者:周慧 徐景福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农林院校环境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一、创新毕业设计立题与选题形式 1.改革毕业设计的立题、选题形式。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为顺利就业,大部分学生在七、八学期忙于复习考研、在用人单位实习和参加各类招聘面试,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针对这一问题,环境设计专业对过去的先由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设计题目,再经学院组织专定审定,最后由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毕业设计立题形式进行了改革。先由指导教师申报拟指导的学生人数与毕业设计的方向,再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选定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实习单位从事的工作、研究生阶段可能从事的研究方向等,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毕业设计的初定题目和设计任务,初定题目和任务经系和学院审定后可最终确定。这样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实习单位从事的工作以及以后可能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机地结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与毕业设计的矛盾。 2.积极探索校外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模式。由学生申请,并提供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科研人员、拟就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毕业设计题目、设计任务、实施计划以及所具备的设计条件,学院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审批后,可由校外科研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担任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学院指定校内相关教师协助指导,并具体负责与学生的定期沟通与联系。这样既可利用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又避免了学生在外实习,校内指导教师鞭长莫及的无奈局面。 3.提前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将毕业设计开始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开学初,让学生充分利用第六学期和第三学年暑假,完成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确定指导教师、确定题目、确定实施计划、查阅资料、确定设计思路和理念),部分有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主体部分,为毕业设计扩充有效的开展时间。 二、坚持毕业设计“seminar”,强化过程管理 1.坚持两周一次的学生毕业设计“seminar”一个指导教师单独组织或几个指导教师联合组织,组织自己所指导的所有学生每两周召开一次学生毕业设计“seminar”,每位学生汇报自己毕业设计的进展、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指点,相互借鉴。对于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参加“seminar”;对所指导的学生在校外较多指导教师,也可组织网上“seminar”。指导教师对学生参加“seminar”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毕业设计成绩。这样既对学生可进行有效地督促,强化过程管理,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前期不做,后期突击应付的问题。 2.坚持每月一次的指导教师“seminar”以教研室为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指导教师“seminar”,通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以及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的知识上的、态度上的、技术上的、心理上的、生活上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共同研讨解决办法与对策。 3.严格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毕业设计中期检查专家组成员的构成及人数、检查时间、检查的主要内容、检查的形式、检查的组织管理以及检查不合格的处理意见,并明确中期检成绩在毕业设计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检查时所有学生必须以PPT的形式汇报参考资料查阅情况、论文(设计)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遇到的主要问题及下阶段进度安排。检查结果在网上公布并在毕业论文(设计)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三、细化毕业设计撰写规范,改革毕业设计答辩形式 1.细化毕业设计撰写与打印规范在毕业设计开展的中、后期,请相关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详细讲解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设计说明的撰写要求与规范,使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说明时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另外,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单独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说明撰写与打印规范,按照设明撰写的先后顺序,将总体框架与要求、具体的结构安排、每一部分具体的撰写内容、字数要求,打印规范等以表格或视图的形式详细列出,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具体的要求和规范,避免往届设计说明中所出现的结构混乱、条理不强、文字表述词不达意、打印格式不规范等问题。 2.改革毕业设计的答辩形式改革以学生答辩汇报表现确定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考核形式,将毕业设计答辩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次答辩和第二次答辩,第一次答辩在毕业设计展览的现场进行,由相关教师组成毕业设计答辩小组(指导教师不参与所指导学生的答辩),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作品展览现场对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汇报,回答教师与其它学生的提问,答辩小组现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评定。第一次毕业设计答辩规定20%~30%的学生不合格,命其限期整改参加第二次答辩。第二次在教室进行,答辩委员由学院指定,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毕业设计相关情况,答辩委员会对其毕业设计成绩进行重新评定,答辩通过则毕业设计成绩合格,不通过者则毕业设计成绩不合格,参加第二次答辩的学生不具备优秀毕业设计的评选资格。这样既解决了有限的时间内同时进行毕业设计展览和毕业设计答辩时间上的紧张,又有利于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公开、公平与公正。 3.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答辩评委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担任答辩评委并进行打分,以促进学生毕业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企事业单位生产与发展需要,防止毕业设计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与主观臆想,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考核更加客观公正,使毕业设计更有参考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设计的兴趣。 四、为毕业设计成果提供亮才现艺平台,激发学生兴趣 1.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每年在毕业设计答辩前举办由学校牵头,学院承办,并邀请兄弟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参加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并对已参加国内其它竞赛获奖的或获得专利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奖励,促进学生相互监督、交流、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与成果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 2.推荐学生作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申报专利学校积极举办艺术设计大赛、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机会的同时择优推荐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级艺术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亮才现艺的机会,激发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另外,对于创新性强,设计水平高的作品,学校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外观设计专利,激发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 3.促进学生作品的科技转化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及影响力,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推荐特别优秀的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或设计项目,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的研发项目或设计项目相结合,并最终得到实际应用和科技转化,提高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兴趣。 作者:成密红段渊古曹宁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改革为例,从选题、调研、设计、表达和考核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并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思考,希望能给未来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环境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既是高等学校培养设计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统一实践和教学的关键方式,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本科学习阶段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应用,提升综合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减少学校教学和实际设计项目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此,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毕业设计阶段的培养,在目标制定、教学要求和实践创新等方面都有详实的规定。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从选题、调研、设计、表达和考核等多个方面,探讨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策略和实践。 1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的规范性和多样性 选择合理规范的毕业设计题目对整个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最终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能否应用本科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系统、全面地完成毕业设计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同时,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还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有明显作用。为此,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来讲,务必关注题目的选择,实现选题的多样性和规范性。在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应当全面地思考一系列的环节。不仅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还应当实现学生交流表达技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升。选题应当具备可实施性、典型性、综合性的特点,不可以设置过多的工作量,应当将重点放在深入设计上,并清楚地要求设计的深度。为了跟学生不同的兴趣点相符合,可让教师选择选题范围,而学生只要在教师要求的题目范围之内选择具体题目就可以,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设计的方向,可以是自己擅长的方面。例如,教师可安排商业空间、餐饮空间、酒店空间、居住空间、办公空间等异样的设计题目,学生结合自身的爱好加以选择,指导教师严格把好学生的设计质量关。如此一来,才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选择题目的时候,指导教师需要注重控制各学生的选题,防止学生一味地模仿,学生选择题目之后提出设计思路并撰写开题报告,教师审阅开题报告后签字。 2调研市场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是调研市场,这也属于方案设计之前的准备事项。为了提升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在调研市场之后需要进行发表和归纳。在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之后,让学生通过实习时间来调研市场。借助问卷调查、观察场地、查询网络资源、咨询业主、查询文献信息等方式,搜集设计项目的区域标准、实际信息,以及新工艺技术和新材料等成果,研究制约环境艺术设计改变的一系列要素,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新方向,根据需要将调研市场的报告写好。学生在调研市场的报告当中,应当对选题的意义和背景、选题的渗透点、选题的设计思维、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等加以解释,且对毕业设计阶段的时间加以规划,说明各阶段计划实现的任务,在完成之后以PPT的形式进行发表。指导教师把握学生搜集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以及学生对选题的理解,阐明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概念设计,以及评价和审查设计规划和程序的可行性、科学性。倘若学生没有通过调研报告,应禁止学生开展下一个环节的事项。 3规划设计过程 在系统地把握项目及其战略目标之后,设计的内容也随之清晰化了。例如,针对景观的设计来讲,规划景观的过程涵盖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等一系列内容,其空间尺度存在差异性。因为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所以在规划景观的时候,应当主要着重设计城市,而规划城市和区域是次要的。实际的设计目标应重点涵盖阐明分期开发环节、分析景观构造、设计内部和外部交通流线、分析开放区域的私密性和公共性等。设计原则应重点涵盖延续场所地域性、功能分区合理、设计生态策略、实现技术经济指标等。在此阶段,学生结合之前的调研数据以及结果,全面地思考艺术、生态、自然等要素,从整体上统筹设计事项,注重营造兼顾人类感受的空间与空间关系。这个时期,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变得非常关键。每一名学生都负责规划一个区域的设计事项,且让一名协调和组织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对设计概念的目标进行一致规划设计,立足于大局与宏观,负责把握整个场地,对整体的空间形态原则进行确定。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经历重复地设计和推敲“规划整体——规划区域——规划整体”的过程,从而实现更加理想和成熟的设计。 4形成设计方案 毕业设计最后结果的体现受到构思设计方案的影响,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形成设计方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励学生,让学生敢于摆脱束缚,敢于实现创新创造性思考,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技法,有效地统一形象和逻辑思维、求异和求同思维、逆向和正向思维、收敛性和发散性思维等,通过各种方式的分析,将设计的闪光点体现出来,且借助草图加以演示,要求每一组的设计构思都具备五张以上的草图方案。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SKETCHUP与3DMAX等方式重复地推敲和修正方案,最后选出能够进一步设计的方案,且对方案的有关设计细节进行改进,细化功能分区、深化和分析样式造型、选定材料结构、协调色彩搭配等。然而,为了防止学生在构思方案的时候一味地注重创新性的设计而导致不科学的空间概念,应让学生务必首先兼顾设计应当处理的问题,且对设计的实际功能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对设计方案的尺度、形态等进行确定,最终使设计的可实现性大大提升。 5表达设计成果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是设计效果图,其可以实现具象化与视觉性的设计方案,设计效果图属于表达设计成果的关键方式,并且还能够实现工艺材料、外部形态、色彩、内部空间构造间协调联系的优化。因此,在毕业设计当中,效果图的制作要求协调搭配色彩、清晰地处理界面、空间尺度科学、设计素材体现准确、结构关系清晰,正确实现虚拟情境的成效。设计的施工图可以实现规范化的施工以及具体化的效果,因此,制作毕业设计施工图应当满足规范要求,如跟指标要求相适应、大样和节点做法明确、精确地标注尺寸、设置正确的线型、清晰地标明材料、界面的大小适宜等,争取能够实现真实的施工标准。 6注重监控学生和完善毕业设计考核机制 毕业设计的课程存在较多的工作任务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将系统的考核和监控搞好。能够划分考核的毕业设计为三个时期:一是前期的准备,在第五学期的末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拿出三周至五周的时间搞好毕业设计前期的准备事项,对任务书进行,清楚毕业设计一系列时期的任务,将选题完成。二是中期的检查,也就是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开展现状进行不定期检查,针对在外地实习的学生,能够通过一些通讯方式进行监督和督促,且辅导好学生,将考核的记录做好。三是考核结果,诚邀企业的基层工作者和校外的专家参与学生的答辩,实现多元性的考核主体。学生呈现毕业设计成果,且进行答辩,教师评定学生成绩。四是评价过程,针对考核的成绩,注重评价其过程,像是在毕业设计的总成绩当中,毕业答辩占据四成,而毕业设计的过程占据六成。(图1) 7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与总结 经过积极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毕业设计的成果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共获得奖项47项,本专业学生先后多次参加了全国大学生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全国大学生新人杯等重大国内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竞赛奖项,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5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计划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申请专利4项。同时主干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五年获得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得校教改面上项目5项;大连理工大学教材出版基金项目1项;校教学成果奖3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2项。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应当重视检查和监督、规范程序、严格指标,搜集和反馈教学信息。与此同时,立足于环境艺术专业的实际办学能力、培养目标、办学特点等,真正地搞好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大大提升。 作者:胡沈健 陈岩 唐建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综述 摘要:现如今,我国城市化越来越普及,城市建设布满我国各地,现代社会对类似人才的渴求也愈发激烈,致使该行业的人才缺口过大。我国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各大高校争先开设了该专业,以为现代社会培养出相应的人才。而该专业的毕业设计,则是学生利用自己几年学到的知识的重要体现,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也能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模式,办学思路以及师资力量。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变成了各大高校均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方法 前言 对于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它需要学生使用自己几年来获得的专业知识,具体的去解决一个课题。这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未来入职后,学生工作能力的体现,以及增加自己实践经验的机会。把握住这次设计机会,对学生的未来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学生在设计之前,应该进行充足的准备,了解自己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且一个作品的优劣,并不能单单看其设计效果和表达能力,设计者的方向和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是否在设计中寻找到了好的方向,都是毕业设计作品中重要的方面。相对而言,毕业设计属于一个长期的教学,学生在进行选题的时候,也没有过多限制,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特点。基于毕业设计的这些特殊特点,各大高校都在为毕业涉及的教学展开了积极的探讨。 1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1.1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不仅是高校为自己脱颖而出而展开的探索,也是帮助学生发掘自身能力,探寻自身关注方向的教学课程。在课程中,首先要注重课程的纪律性和严谨性,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探索性和创新型。因此一般而言,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时,都具有实题实做和实题虚做两种方式。实题是一个大前提,不管如何进行制作,都需要依据一开始订好的题目和方向,注重事实,并以此前提基础展开涉及。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就是使学生在进行创新的前提下,学会尊重设计条件和设计理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理念。 1.2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的问题 就目前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而言,现代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市场的需求增大,人才的需求增大,并且对人才的要求也多种多样。在这个竞争化和多元化并趋的社会现状之下,各大高校应当结合现状,制定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培养。各大高校现如今虽然已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列为重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也鼓励学生完成自己想象的设计,并在其中练习运用综合能力。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学生的实践经验不够,空想精神太多,在未来入职之后,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2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2.1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方式 在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时,需要找到革新的主要方向和重点。由于环境设计这一专业,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经验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多进行各大企业设计实例的结合,让学生在设计和学习的过程当中,解除到社会上各种设计的真实方式和行规,锻炼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实际项目的过程之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有所磨练,在学生毕业之后,能更快的进入社会,融入到企业的氛围当中去,就是该次革新能取得的显著改变。 2.2教学改革方式优点 实题实做是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教学中,引进各企业的工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让学生自行进行甄别和筛选,并且完成选题。学生在进行制作的时候,只有拥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结合社会现状,设计出符合该企业所需要的设计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调动了自己学到的各种基础知识,还了解了社会上真实的环境设计是怎样的,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检验,和实战能力检验都能做到完备且全面.在这种设计中,工作量会加大,难度也会提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设计结果进行评判时,也应该适当的降低标准。在评判时,主要是检验学生在进行设计时的各个方面是否完整完全,是否结合现实,是否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等。与此同时,学生前去设计项目的实际地点进行调研考察,也是能否较好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在实地考察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施工现场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处理各种资料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使学生更具备实践经验的目的。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思想中,着重提出实地勘察是重要的教学方向,但在进行勘察之前,高校必须组织学生了解所涉及企业的企业文化,故而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之中,培养创新性和实战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采用选题是存在的,具有真实的背景,企业和施工场地供给学生了解和勘察,但进行选题的方案则是由学生自己主观决定的,并且由学生自行调动想象力,为其富有自己的意义。这样,学生在收获到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不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可能发现许多现如今该行业还未被发现的解决类似地问题的方法。在进行教学之中,高校要注重虚实结合,减少学生所受到的阻力和影响,积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调配学生发扬自己的想象力,都能为学生日后入职之路增添光彩,也是高校脱颖而出的重要方式,将会成为教学理念进行革新的重要方向。 作者:赵亮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应用型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意见,以期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设计;毕业设计;环境设计专业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从而使几年来的学习得以很好的总结和提高。应用型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摇篮,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应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情况,抓好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重要。 一、毕业设计现状 目前,应用型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制图规范度不够,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应用型院校中的毕业设计是对多年学习成果的展现与总结,但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图纸规范度方面的错误严重。由于不按制图标准绘制图纸,导致频频出现低级性错误。如:尺寸标注间距、数字的大小、图名的位置与比例的注明、家具陈设的比例关系、图纸之间不规范、不统一和线型混乱等。这些基本的制图规范是大二学期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予以重视。第二,题材单一,新颖度、个性化不足。多数学生在做毕业设计选题时,由于实践经验少、选题时考虑不足,题材较为单一。如:家居空间、别墅空间等,在风格上也多以现代风格为主。所以,大部分设计作品缺乏亮点,作品形式不突出。第三,过于注重效果图美观,忽略实践应用性。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时,多数学生事先拟定题目,虚拟出空间进行设计,以想象为主,而开始的想象过于单一,不容易进行发散性思维,或停留在初始的想法中,不能够上升设计思维。在设计时,作品中就会出现图纸内容与实际不符的情况,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第四,理论知识应用不够,设计作品缺乏主题。在设计作品中,设计内容经不起推敲,学生只注重电脑效果图的美感,而忽视了设计理念对作品的主题性。内在的设计脉络、主题思想是支撑设计作品的框架,也是设计作品的灵魂。第五,设计作品手绘表现力较弱,构图中的视角选择不好。手绘作品的表现是展现设计师设计能力、设计内涵的重要形式,是方案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用型院校的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手绘水平有待提高。第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按时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工作计划。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开始在公司实习或已在公司兼职,可进行毕业设计创作的时间相对较少,从而不能使学生完成指导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同时也减少了与指导教师的沟通,导致毕业设计作品进展缓慢,也使毕业设计的作品质量不高。第七,设计作品知识片单一,整体规划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作品的实际内容多集中在面积较小的室内空间,而忽略了室内空间所处的周边环境以及自身的景观空间设计,导致整体规划能力不足,不利于有效体现毕业设计的整体能力。第八,毕业设计作品抄袭现象突出,过多。由于网络资源的设计内容丰富,致使有些同学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抄袭网络上的设计效果图,作品原创性不足。更有甚者,直接找人完成毕业设计。 二、毕业设计改革的建议 (1)加强图纸中的制图规范度,大二年级的制图课结束后的后续专业课,要严格要求专题课中的制图规范度。(2)引导学生多看书,多看网络上的优秀设计案例,使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增强实践性。(3)在效果图表现中,不能只注重效果图的美化效果,而忽略了设计宗旨,这在毕业设计中具有现实意义。(4)理论知识要综合运用,设计内容要突出主题,围绕设计的中心,使设计主题鲜明。(5)加强手绘训练,提高手绘表现能力,特别是草图的规划能力,用手绘的方式设计方案,而后再结合电脑辅助进行设计的后期制作。(6)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7)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全面知识的引导和培养,拓展毕业设计的领域范围。(8)严查毕业设计的抄袭与现象,提高设计的自主原创性。 作者:唐殿民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总结与检验,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在世界多所大学进行了实施并取得很好的成效。文章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内涵及特点,剖析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理念引用、教学方法导入、教学运行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4个方面,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为环境设计专业引入CDIO教育理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CDIO理念;环境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呈几何倍数的增长,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加。毕业设计是学生从校园学习转向工作岗位的重要过渡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必要环节,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向,还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作为从事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高校教师,需要研究如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高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1CDIO教育理念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国际知名大学历时4年研究与实践,于2004年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是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依次代表设计产品从开发到生产的4个阶段: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教育理念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并紧紧围绕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科学地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1]。CDIO教育理念强调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依次实现学生的个人学术知识、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系统的掌控能力。这非常符合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目前,CDIO教育模式在世界多所大学进行了实施并取得很好的成效[2],国内已有57所高校在机械类、电气类等专业开展了试点工作[3]。因此,引入国际热议并积极实践的CDIO理念,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问题 笔者通过资料查阅和调研分析,结合长沙理工大学2012届至2014届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发现有以下4个主要问题。 2.1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环境设计是一个新兴、开放、变化的专业。据调查,多数工科院校目前基本上沿用普通本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相对封闭、理性,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教学模式的人性化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所热切期盼的。 2.2毕业设计的选题定位与研究方向缺乏创新性和实际性 目前,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上,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4],但在开学短短的2-3周毕业实习期内,学生难以深入接触一个完整的设计实践项目,实习进度往往与实际项目的进度不吻合,以至于多数毕业设计选题不能与毕业实习中参与的项目相结合,最后只能采用模拟题。因而,毕业设计选题对社会热点和市场需求的关注不够,缺乏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 2.3毕业设计的学习过程与研究方式缺乏自主性和合作性 毕业设计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受教育的角色,形成了被动接受信息的思维惯性,学生间缺少互相交流、合作,导致学生在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挥。2.4毕业设计的管理机制与评价标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由于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复试等几乎是同时段进行,很多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了毕业设计学习之外,导致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设计进度,影响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加之缺乏科学量化的考核标准和反馈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无法有效地运行毕业设计的管理机制。 3基于CDIO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根据上述问题,长沙理工大学的教学团队决定基于CDIO的核心精神,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3.1“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理念引用 CDIO的核心理念是一体化教育,是对传统设计学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次突破[5]。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关系,能够整合多重资源,让学生经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4个完整的能力培养阶段,在项目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训,实现第一时间与市场无缝对接。目前,我校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毕业设计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入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 3.2“做中学”问题式教学方法导入 CDIO理念主张用产生于真实环境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支持并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边学边做,主动讨论,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 3.2.1“做中学,学中做”——情景教学法 CDIO强调“做中学”和“学中做”。为此,学校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工作室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设计工作室,以其为载体把设计项目承接下来,引进毕业设计教学。学生工作室定期由学生组织各种讲座、讨论学习和项目实践,大四毕业生可以利用工作室制作毕业设计作品,同年级学生之间互学互助,亦可给低年级学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教师在设计工作室进行指导帮助,引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体验学习,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设计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种“师徒相授、级级相传”的情景式教学,能最便捷有效地真正实现“做中学”。 3.2.2“以问题为中心”——研讨教学法 任何设计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毕业设计也是如此,不论是现场调研、选题构思,还是方案设计、效果表现,都应围绕问题展开学习讨论。毕业设计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导师结合自己的纵向、横向科研课题和“工作室模式”带领学生设计项目,尽量采取真题真做或真题虚做。导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选定符合毕业设计的课题。学生在真实的场地环境中面对真实的空间尺度与实体对象发现问题[6],通过自主探究与讨论合作来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7]。“以问题为中心”不仅是学生学习实践中的关键,也是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重点。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可以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研讨互动中,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表达。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不断迸发设计与表现的火花。 3.2.3“以赛促学,赛教结合”——案例教学法 “以赛促学,赛教结合”是以竞赛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竞赛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设计竞赛,通过展示、解析和观摩国内外获奖案例和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好地将教、学、做串联起来。近年来,我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在亚洲设计学年奖、艾景奖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赛、中南之星、湖南之星、湖南省普通高校师生美术与设计艺术作品评选活动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这不仅可以提高获奖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利于鼓舞和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也促使指导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案例。 3.3项目合作式教学运行模式 3.3.1团队合作模式 CDIO理念注重全面锻炼学生的系统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倡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与沟通。每个学生的智育水平和实践经验都不同,差异性是学生最典型的问题。毕业设计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行,将学生分组,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分组时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均衡。小组分工根据项目的规模和研究深度等情况,既可采用同一项目不同角度切入研究,也可采用同一项目不同区域分区进行设计。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团队各人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学生间进行交流、讨论、经验分享,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3.3.2校企联合模式 从2013级学生开始,我校对部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采用实验班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整个学期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进行教学,构建开放培养机制;与学生实习单位建立横向联合,引进各企业的设计实践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通过网络沟通、定期汇报和最终答辩等方式,让企业的资深设计师与学校的导师共同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设计实战能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期,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3.4全过程阶梯式教学评价体系 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确保毕业设计良性循环发展的必要环节。为此,必须建立一个包括教学评价、管理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成绩4个方面,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体系。CDIO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绩的评定是毕业设计评价的重点。根据毕业设计的教学程序,这里提出一套全过程阶梯式毕业设计评分体系,如图1。将整个毕业设计分为5个阶段:选题阶段、开题阶段、创作阶段、答辩阶段和反馈阶段。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按所定的百分比折算,真正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1)选题阶段。选题阶段是学生和指导教师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设计课题的过程,可以为后续阶段的考核评价提供基础和依据。(2)开题阶段。答辩小组教师根据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程度、资料文献的掌握情况、课题的可行性、答辩现场的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分。开题报告的考核,与开题答辩同时进行。答辩小组教师审核学生开题报告撰写的规范性、文字的准确性等学术表达能力。开题报告的撰写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3)创作阶段。创作阶段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设计方案深入阶段。指导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中的表现、考勤进行记录评分。中期检查的考核评价,先由学生自评和小组同学互评的方式给出成绩,再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和进度情况给出评分,以控制进度,起到督促作用。最后,由教务办审核通过后,学生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4)答辩阶段。集体评阅成绩是在学生姓名、作品名称、导师姓名等信息隐匿的情况下,系部全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展现的设计文本、展板、模型等成果进行的综合评分。最终答辩时,学生经过随机抽签,在答辩当天确定其所在答辩评分小组。为加强各组评价过程和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答辩评分小组由校内导师和校外专家组成。各答辩小组评分之后进行汇总,统一由系部进行评分结果审核。(5)反馈阶段。毕业设计的总成绩不仅应包括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的意见评价,还应结合学生自身、实习企业等方面的反馈意见,形成综合评价成绩。建立多方联动的毕业设计质量反馈机制,能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进行更全面合理的评价。 4结语 高校是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重要根据地[8]。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教师必须紧随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步伐,积极引入先进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毕业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与社会需求合理衔接。实践证明,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是提高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改革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深入分析过程、比较研究成果、归纳总结教训,结合CDIO理念的核心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使毕业设计的教学更具前瞻性和实效性。 作者:陈书芳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应用型特点要在毕业生选题之初体现出来。基于此,从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背景入手,思考并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来源。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设计;毕业设计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展开,大部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都由以往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成为检验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实践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毕业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有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教学实践环节,它是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四年来所学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项目设计问题的途径,是提高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和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课程学习阶段迈向工作岗位实践运用的必要途径,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一般可分为真题真做、真题假做、假题假做三种类型。真题真做一般就是选择指导老师在研的项目或者设计公司里面实际的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实战能力,又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如果将这样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来做存在很多方面的制约。首先,实际工程项目方案的设计甲方一般都要求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交图纸,这样的话毕业设计周期与实际项目设计周期很难合理对接。其次,实际工程项目会有很多客观因素制约,例如:甲方的审美趣味、造价控制因素、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等,往往学生做的项目都无法得到实施。所谓假题假做就是由指导老师自行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制定相关设计任务书,虚拟设计的平面图纸和场地,这种虚拟的课题一般都不是很直观,与现实工程项目存在一定差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真题假做就是利用指导老师曾经完成过的项目或者设计公司里面已经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再设计,设计场景的环境与要求都属于真实的,平面图、任务书、设计意见书等基本材料真实有效,指导教师会根据相关的资料,再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作一些修改,然后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以实战的场景来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流程,获得比较全面的实践经验,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工作之前最大限度地完成蜕变、成熟、转型。在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这类毕业设计选题是比较理想的选题来源。在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下,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结合实际项目选题 真题真做,与设计公司合作,让学生选用真任务、真工程,也可以是投标任务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这样的选题具备真正的实践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全面完整,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和技能。环境设计专业强调的是“创新”与“实践”,只有与市场全面接轨,让学生走出课堂,拿到社会上参与交易的真实项目,才不会停留在理论层面和设计效果图上纸上谈兵,但这类选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项目设计的时间周期要求,尽量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工程量小、设计周期长一点的项目,否则将会出现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任务。 二、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选题 指导教师可以把自己当前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掌握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科研实践,将科研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既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又创造了社会价值,积累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经验,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持续科研并将科研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这种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的选题,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设计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题来源。 三、结合本学科设计竞赛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与本学科相关的设计大赛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综合运用,同时指导老师也能积累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成果。各类艺术设计大赛既具备一定的实际意义,又不会有太多条条框框限制,设计项目不会有造价、成本等方面的约束,学生可以从设计思路和效果出发,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设计构思,这样设计创作的作品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既可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又能够扩大本专业和学校的对外影响力。 四、结合学生就业选题 随着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教学也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学校与企业之间广泛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方面合作,将部分学生纳入公司员工管理体系,让学生直接承担公司签约的设计项目方案,实现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动力,以项目导向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因此有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那么在开展毕业设计选题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其将在公司进行的工作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这样既完成了毕业设计的任务,又可以创造出工作业绩成果。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应用型的特点要在毕业生进行选题之初就要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在今后的就业中脱颖而出。因此在毕业设计的选题阶段,应该从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项目着手,从选题的方向、选题的范围、题目的确立等方面出发,使毕业设计的选题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型实践特色。 作者:严明喜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检验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实践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体现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改革为例,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作品要求、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度、毕业设计答辩及评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环境设计;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一、毕业设计选题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首先由指导教师按照所指导学生人数与选题数目为1:3的比例建立题库,然后由学生进行选题。教师建立毕业设计题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实际项目选题。与设计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选用真任务、真工程,也可以是投标任务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2.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选题;3.结合本学科设计竞赛选题;4.结合学生就业选题。 二、毕业设计作品要求 (一)标书一本,A4规格,横排左侧装订,26页以上,主要包括封面、封底、目录、设计说明、设计草图、成品效果图等,全硬质封面、封底,并设计版面,彩色打印。 (二)展板一张,规格:1200mm×2400mm,输出时最低分辨率:72dpi。展板中不少于6张电脑效果图,6张手绘效果图,展板正标题统一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届**专业毕业设计”,副标题自定或指导老师拟定,并设计版面、装裱;需要模型展示也可提交模型。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必须提交展板版式的JPG压缩图形文件一份;有模型展示的,提交模型照片;上述电子文件刻成光盘上交,光盘为每人一份。光盘上要注明:毕业设计题目、专业、班级、姓名。 (三)如果项目较大,可以由几个同学组成设计团体集体设计,但图纸量必须按以上图纸量乘以人数。 (四)按专业每人必须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可由三种展示形式组成,即展览版面、印刷册页、模型(建筑或工业产品)或各类包装等。 (五)提倡毕业设计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作品应尽量突出创意新颖独特的个性化设计。 三、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度 (一)确定毕业设计工作日程安排 (二)动员阶段。毕业设计工作正式开始之前,要组织动员。通过动员,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工作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配备指导教师阶段。要选派或聘任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创作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联系应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四、毕业设计答辩及评审标准 为使各组在答辩时把握的尺度相对一致,评定标准分别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别: (一)优秀(90分-99分)观点正确,设计构思新颖、严谨,具有独创性,设计主题突出,很好地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表现手法熟练、多样,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二)良好(80分-89分)观点正确,设计构思新颖、严谨,具有一定独创性,有设计主题,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表现手法熟练,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三)中等(70分-79分)观点正确,设计构思严谨,有设计主题,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表现手法熟练,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四)及格(60分-69分)观点基本正确,设计构思一般,有设计主题,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表现手法较熟练,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五)不及格(60分以下)观点不正确,无设计主题,无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表现手法不熟练,标书册子粗糙,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不正确。 作者:严明喜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校企合作”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应用初探 摘 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分析问题、并学会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这是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本文通过对环艺毕业设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校企合作”,运用“真题真做”和“真题假做”两种教学方法,从教学目标、实施条件、操作难度等方面进行优劣分析对比,“校企合作”模式的毕业设计须根据各个院校的现实情况进行适当选择。 关键词:天环境设计;毕业设计; 校企合作;真题真做;真题假做 环境艺术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是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是对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独立工作的演示和准备阶段,是缩短学生能力与岗位之间距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放在首位,将毕业设计课题与国家建设和社会民生问题相结合,加强环艺与多学科的融合,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全方位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1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设计专业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融入社会,在社会中立足。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设计能力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这点在毕业设计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促使学生的就业方向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学生踏入社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然而在学校中,教师专业技能较弱,课程中教学内容和方式跟不是市场的变化,教学资源相应落后和缺乏,毕业设计的课题内容老旧跟不是市场的需求等因素,最终导致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成果质量日益下滑,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运用相脱轨。以下是根据作者长年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总结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不断剧增、纷纷选择了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等,导致学生参与毕业设计时间不足,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学生得不到充足的沟通交流。 (二)环艺毕业设计的课题类型单一,缺乏创新意思,课题内容与市场接轨较少,大量的抄袭、网上下载等敷衍了事。毕业设计课题缺乏创新性,同一课题沿用几届学生,许多相应知识点较旧,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变化,已经无法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毕业设计课题范围较窄,与社会接轨的实际项目课题少,仅仅是借用书本教材的理论和方案,死搬硬套于到现有设计方法中去解决设计问题,虚假的课题无法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和拓展,长此以往也无法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去完成设计的市场调查,没有深入市场进行真实考察调研,设计中缺乏真实数据和真实体会。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是由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到学校当老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却缺乏实际工程操作经验,专业知识较为理论化,实际操作性不足,在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和指导方面上欠缺实际意义。 (四)由于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的操作经验,对实际项目了解不够,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所教授学生绘制的图纸,在市场实用性和规范性方面略有不足,许多设计都是实际参考价值虚拟作品;随着市场与学生就业方向的不断变化,市场对就业的学生在知识面和综合能力上要求逐渐提升,学校毕业设计教学资源相对落后不能与市场同步,导致学校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降低质量。 (五)用以检查毕业设计的评分制度不够客观规范,仅流走于形式。由于高校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方面执行力度不够,导致相应的检查制度和评分标准变成空谈。由于学生个人考研、寻找就业等多种因素,毕业设计多大以个人为单位或少数小组的形式分散进行,导致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非常有限,仅仅能把握大体进度,有时阶段性检查也满足。因此,教师对毕业设计成果的检查,大量的集中在毕业设计结束前的一段时间,工作量大,时间紧凑,导致无法仔细检查,无法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其同时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正是社会上大量公司企业招聘的时间,学生就业压力大,有的少数同学找到了公司企业上班,而在公司实习过程为了满足公司企业的需要往往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从而耽误了毕业设计进度,忽略了毕业设计质量。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在毕业设计的检查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忽略其过程只看其成果,导致了最终不严谨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判,而在毕业设计答辩时也是采取放宽的处理态度,使得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严重下滑,长此以往变成了恶性循环,后面几届的学生见此情况也采取忽视态度。如何采用`活多样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解决相关问题,引起了高校教学的反思,也是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迫待解决的问题。 2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初探 以上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想解决以上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指导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将企业中的有经验的工程师引入毕业设计课程中,从而改变教学管理的模式;另一方面,将企业的问题引入到毕业设计中,不仅使学生在好奇、兴趣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并且可以利用学生勇于面对挑战性工作的特点,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自信,也为企业在设计工作中注入新的活力。 2.1 “真题真做”教学的优势与缺点 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模式,按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所处场景大致可分为:校外校企合作模式和校内校企合作模式两种。校外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的运作模式带入到毕业设计运作中,由高校教老师将学生带到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将真实项目带入到学生的毕业设计中,按真实项目真实情景进行操作,企业中的设计师或工程师可以直接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这样使得学生能再企业运作的模式下,更加真实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可以进行分阶段性检查。此种模式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较为适用,这种方法不仅帮学生提前进入真实项目的运作模式,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综合技术能力以及对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让学生很好的从学习阶段过渡工作阶段,同时也解决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困恼,同时也便于企业招聘,选拔出本企业需要的人才虽然校外校企合作模式有着很多的优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也有很多难点:公司企业有自己的运作模式,每个项目都需要许多设计师共同配合完成最终设计。公司企业属于盈利机构,即使是小型项目,设计公司也需要对甲方负责,并不能将实际项目完全交给学生完成,学生只能跟着习完成项目中一个部分,而这样的形式学生无法全面了解设计流程。即便是公司给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机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因为项目中各种限制因素,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发挥。因此,这样的模式操作难度较大,对学校教学层面而言,也很难达到毕业设计课程的训练要求。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文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阐述了在课程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方案形成、设计成果表达、毕业设计评分等教学环节所采取得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措施,为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和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毕业和取得学士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做到科学选题、规范管理、全程监测,确保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 一、以往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课程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方案形成―设计表现―成果提交―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的程序进行。各个阶段的工作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存在问题,都将影响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经过近几年的研究,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毕I设计的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设计题目类型单一,涉及面窄,缺乏设计意义和新颖性,可操作性差。第二,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不够全面,缺乏真实性,主观意识比较强,导致对设计题目的理解深度不够甚至存在偏差,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和表现点模糊。第三,由于毕业设计课程的后半期与单位实习和就业等时间有冲突,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较低,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第四,毕业设计评分办法规则不够系统,老师评分时主观性较强,造成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真实性偏低。 二、优化毕业设计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提高全系师生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成绩既反映了学生专业水平,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系领导和专业负责人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明确要求全体师生必须严格执行学院对毕业设计设定的各项规定,严禁指导老师不按正当手续批准学生离校进行毕业设计的现象,同时还将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作为教职员工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学生参加毕业设计的时间作为评价毕业设计成绩的一个指标,从制度上促使全系师生深刻认识到毕业设计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重要性。 (二)精心组织,严谨细致地把好选题关 毕业设计选题对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教学质量影响很大。为此,教师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始,做到明确选题原则、规范选题程序、精心选派导师、抓好选题及审题控制。本专业毕业设计题目难度适中,能巩固、深化、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得到专业训练以及对过去所学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选题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 选题必须体现本专业综合训练内容,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并初步具备助理设计师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第一步是聘请具备高水平的导师,除了本校专职教师,本专业还从母体学校、其他院校以及设计院聘请导师,他们都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有着指导学生设计的丰富经验,同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高度负责,这确保了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2.毕业设计课题应尽可能联系实际,以应用为主 针对环境设计选题容易过大过宽、选题过虚的问题,必须联系实际,抓住重点来解决。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使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且能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选题过大,超出了本科生研究能力的范围,难以深入研究,这一直是环境设计类本科毕业设计的通病。鉴于此,本专业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坚持一人一题,对于工作量大的课题,可组织数名学生协同攻关、分工设计,但须明确每人一个子课题,或用副标题区别,子课题要立足于大题,分别展开;明确每个学生需独立完成且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使其达到全面综合训练的目的。 3.选题原则清晰,审题符合规范 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选题要反映四年来的学习内容;选题内容不能太大,大题目可以由几个人共同完成;每个教师最多选两个题目,同一个专业方向只能带一个;严禁使用过去做过的设计内容;在设计公司完成的毕业设计由设计公司确定题目,禁止拿设计公司的图纸汇报。 选题、审题的工作程序符合规范化要求,选题由指导教师提出(学生自选课题也须经教师审定),上报选题的内容除学院规定的要求外,必须附上选题的平面图和选题的教学目的,说明选题是如何对四年教学总结和提高的思考。选题严格按照学院规定程序进行,首先报专业负责人审批,专业负责人组织审定后,报系主任批准确定,选题经系主任批准后方可向学生公布。 (三)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全过程规范化管理 学院2010年购置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2013年又做了更新,强化毕业设计全过程全方位的规范化管理,对毕业设计各个重要环节都规定了完成的时间节点要求,并将实施结果定期公布,有力地保证了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时间进度,切实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本专业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在组织管理上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筑与艺术系和专业组精心组织,包括寻找指导教师、组建指导小组、学习上级精神、听取课题介绍、完成选题审题、下达任务书、拟定开题报告、完成和修改初稿、中期检查、考核导师、定稿、审核答辩资格、安排集中互评、组织答辩、专家重点检查、评优以及论文文档留存和归档等,整个过程中的各环节都执行严格、规范的程序,保证本专业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主要流程如下: 1.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 指定专职教师具体负责毕业设计工作,形成毕业设计工作组、设计指导小组、专业负责人、专业联系人、系秘书办、辅导员等各负其责的严密组织机构。专业负责人及论文联络员定期通过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检查、了解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的进展情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2.毕业设计(论文)动员及培训 要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动员及培训,明确目的和意义,了解毕业设计的过程、方法和规范化要求。 3.制定详细的工作进程安排 建筑与艺术系按周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进程安排,确保在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检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毕业设计(论文)的检查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1)前期主要检查课题落实情况、指导教师到位情况以及进行课题所必需的条件是否具备,检查任务书是否按要求填写并进入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2)中期主要检查学生译文、课题报告完成情况以及前期的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检查结果通过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填写中期检查表来呈现; (3)后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文档的规范性及答辩评分情况。 (四)严把评阅、答辩关,确保毕业设计作品质量 1.采取初次试答辩和最终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认真把好设计作品质量关 专门聘请校外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参加毕业设计的指导、评审和答辩工作,采取初次试答辩和最终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毕业设计完成初稿时,组织校外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初次答辩,对每位学生给予认真的指导。学生根据指导意见及建议对设计作品修改完善后,再进行最终答辩。 2.采取面上答辩和评优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及成均衡 为了保证设计作品质量及成绩评定的科学合理,面上答辩分组进行,优秀设计的答辩在专业范围内统一组织、一次性进行(称之为“评优答辩”),且优秀论文比例不超过15%。 3.采取相似度检测(),严格工作纪律,确保论文真实性 为使学生认真、严肃地完成设计的各项工作,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切实用自己四年来所学知识完成设计报告,学院购买了软件,相关通知,布置检测工作。本专业按照学院要求,评阅之前要求学生自查3次,提交自查报告,指导老师审核。答辩后,全院组织抽查,本专业毕业设计结果显示,全部符合要求。 4.加强展示交流,不断完善作品质量 为使学生的设计理念有互补性的提高,系里每年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面向全校展出,以便促进各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 三、结语 总之,以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优化毕业设计,学院必须进行毕业设计课程改革,注重提高全系师生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精心组织,严谨细致地把好选题关,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严把评阅、答辩关,确保毕业设计作品质量。 环境设计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摘 要】毕业设计是检验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实践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体现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改革为例,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作品要求、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度、毕业设计答辩及评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环境设计;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一、毕业设计选题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首先由指导教师按照所指导学生人数与选题数目为1:3的比例建立题库,然后由学生进行选题。教师建立毕业设计题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实际项目选题。与设计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选用真任务、真工程,也可以是投标任务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2.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选题;3.结合本学科设计竞赛选题;4.结合学生就业选题。 二、毕业设计作品要求 (一)标书一本,A4规格,横排左侧装订,26页以上,主要包括封面、封底、目录、设计说明、设计草图、成品效果图等,全硬质封面、封底,并设计版面,彩色打印。 (二)展板一张,规格:1200mm×2400 mm,输出时最低分辨率:72dpi。展板中不少于6张电脑效果图,6张手绘效果图,展板正标题统一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届**专业毕业设计”,副标题自定或指导老师拟定,并设计版面、装裱;需要模型展示也可提交模型。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必须提交展板版式的JPG压缩图形文件一份;有模型展示的,提交模型照片;上述电子文件刻成光盘上交,光盘为每人一份。光盘上要注明:毕业设计题目、专业、班级、姓名。 (三)如果项目较大,可以由几个同学组成设计团体集体设计,但图纸量必须按以上图纸量乘以人数。 (四)按专业每人必须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可由三种展示形式组成,即展览版面、印刷册页、模型(建筑或工业产品)或各类包装等。 (五)提倡毕业设计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作品应尽量突出创意新颖独特的个性化设计。 三、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度 (一)确定毕业设计工作日程安排 (二)动员阶段。毕业设计工作正式开始之前,要组织动员。通过动员,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工作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配备指导教师阶段。要选派或聘任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创作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联系应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四、毕业设计答辩及评审标准 为使各组在答辩时把握的尺度相对一致,评定标准分别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别: (一)优秀(90分-99分) 观点正确,设计构思新颖、严谨,具有独创性,设计主题突出,很好地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表现手法熟练、多样,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二)良好(80分-89分) 观点正确,设计构思新颖、严谨,具有一定独创性,有设计主题,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表现手法熟练,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三)中等(70分-79分) 观点正确,设计构思严谨,有设计主题,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表现手法熟练,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四)及格(60分-69分) 观点基本正确,设计构思一般,有设计主题,进行了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表现手法较熟练,标书册子精美大方,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五)不及格(60分以下) 观点不正确,无设计主题,无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空间节点的功能分析、人物流线分析、采光通风分析,表现手法不熟练,标书册子粗糙,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答辩中回答问题不正确。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数学作业教学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宗旨。小学数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科学地设计作业练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本文就小学数学作业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肤浅谈一、二。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数学作业、自学、开放性、 一、 精心备课 设置作业 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还应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适时调整优化教学目标。其次是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些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些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最后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有效性的课堂教学。 一、增强作业的层次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展学生的个性。在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克服了一个困难时,会由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下一个挑战。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如果连续几次不能正确的解答问题,就会对学习产生畏惧,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但是如果总是提出一些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小学生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因此,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才能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同学,才能适应全体学生。容易的问题能使全体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较难的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优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增加作业设计的渐进性,揭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组,通过练习,使学生思维循序发展,并善于求变,敢于质疑而求真,而不是停留在重复和模仿阶段。习题组要从易到难,坡度适中,循序渐进,但又能集中揭示某个解题规律。如下例:①甲数是120,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多少? ②甲数是120,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是多少? ⑧甲数是120,甲数比乙数多,甲、乙两数一共是多少? ④甲数是120,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通过该组题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三、增强作业开放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中一般通过联系生活,展示情境;设计悬念,创设情境;编制故事,触发情感等方式。在讲授“比较分数大小”这堂课时,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西游记》的故事教学,上课开始,教师打开屏幕出现唐僧师徒四人走在炎炎烈日下,被晒得口干舌燥,悟空对师父说:“师父,等俺去给你找点解渴的东西来。”过了一会儿,悟空抱个西瓜回来了。悟空说:“师父和沙僧各吃西瓜的l/4,八戒吃1/3,我吃l/6。”八戒一听便很不高兴嚷了起来:“猴哥,你明明知道我老猪的肚子大,吃的多,你却给我的最少,自己留的最多,比师父的还多,我要你的那份。”刚说完,悟空就哈哈大笔起来:“真是个呆子!”这时老师适时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短小的故事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贵有疑。在知识的疑点处展开讨论,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经过学生激烈的思想斗争,思维碰撞,疑点逐步打开,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如:在教学“除法的竖式” 时,提出关键问题:①商4应该对齐被除数的个位6,还是对齐十位1,或者是对齐个位和十位的中间?为什么?②竖式中有两个16各表示什么意思,减出来的0又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了解算理,掌握方法。 。例如差比问题可通过下例突破: 例:某钢铁厂四月分计划用煤580 吨,实际只用了446吨,这个月用煤节约了几分之几?(解答略) 如果将此题算式(580―446)÷580让学生改编其它应用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此类问题。 五、增加作业的多样性,减轻学生的疲劳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作业,单调的作业学生感到乏味,从而使学生厌恶作业,因此,必须对单一的形式作改进,实现作业形成多样化。例如让学生自制模型,学生相互间讨论某个问题,给出数据自编应用题,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等。再例:在教学“圆周率”之前,请同学们分别制作直径分别是1分米、2分米、3分米的圆,测量其圆长,得出圆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圆周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培养了学习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多样化作业的完成,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又减轻学生做题的疲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六、增强作业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设计“对比练习”“一题多解”的作业,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运用基本技能解决问题能力,选择最佳解决问题方案的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此类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思维的品质。 七、课题教学中应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强,逻辑思维能力强。因此通过数学学科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数能力,而学习方法是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教学应用题时,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方法、画线段图的方法,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给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在作业设计时,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等的发展,也要引起注意。以上作业设计和布置讨论的各方面之间不能孤立而行,要综合而有机的运用。 (责编 张景贤)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也有了更深的含义。小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又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几点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一特殊年龄群体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育部公布的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3.3%。中科院心理所调查的比例是28.8%。”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凸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实现。“据调查我国仍有70%的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深入研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体系,更有助于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很短时间就能形成的,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等。其中,学校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早在1998年8月13日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从那时起,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即使开展了,情况也不是很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笔者通过对交城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 虽然现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但在升学压力下,部分学校还是以学习为重,不关心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很多小学的领导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更不知道怎样进行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份由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对全省425名小学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仅8%的乡镇学校教师回答自己学校有心理辅导室;2%的乡镇小学教师回答自己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有6%的乡镇小学建立了心理档案;正在考虑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的乡镇小学仅占26%。 2.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规范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由哪个部门管理还处于模糊状态,有的由党委书记负责,有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有的由政教处管理,有的由教导处管理,有的由科研室管理,这种学校间管理的不一致带来了工作上的不一致,很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笔者调查的2所高中均由政教处管理,这样就局限了它的范围,无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去,这也就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应有的作用。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问津,下来视察也多是形式管理,做做样子罢了。 3.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其主要的影响源,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家庭有关,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但据对泉州地区部分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中,认为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占23%,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大约为5%,认为目前学校最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占80%。 4.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学校的教师大多数对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他们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甚至承认从未发现过学生有心理问题。还有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策略 针对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就每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建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建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学校要不拘泥于学习辅导,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以发展性教育为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方面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把课内心理教育和课外心理教育连在一起,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和督导机制 通过对交城县小学的调查,发现初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也只是搞形式,并未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体系中。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有效地展开,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切实转变观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要健全组织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科研组,并给予其经费支持,探索适合的课程和教材,给每个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并且要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等,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运行。其次要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包括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入编制度、考核制度等。最后就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3.培养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参与对子女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但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观念落后,不会教育孩子,有时甚至起反作用。因此,学校要针对家长的情况,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家长进行教育,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 4.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学校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有一支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有较高心理素质以及有心理辅导技巧和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本来就是教书育入的主体,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情,也是每个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有的教师自己心理有问题,就会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不正确、不规范的教育,有的教师甚至由于自己心情不好就对学生发脾气,使学生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学校要组织学校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教师和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而且各科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健康的课堂气氛,并且要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加强中小学生写字教学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步伐 摘要: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写字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顽强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素质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加强 写字教学 促进 教育 发展 汉字在世界各种文字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是人们仰观俯察、博采众美的结果。书法,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千百年来,我国历代文人骚客对汉字书写都给了极高的评价。汉代杨雄说:“书,心画也。”清代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等等。这些无不说出了写字与做人的密切关系。因此,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继续加强汉字书写教学和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动我国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 但是,我国现在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仅仅是社会上,甚至是一些老师、学生对于写字教学也都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更使一部分人忽视了对汉字书写的教学和训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人(特别是一些“聪明”的学生)误以为以后大都使用电脑,手体书写好坏都无所谓,因此不再重视汉字的书写练习。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校还在片面追求高分数、升学率,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学生做作业只是急于完成任务,而忽视汉字的规范书写。其三,一些老师的素养不高,对学生不能正确指导,学生也就对写字产生不了兴趣。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书写水平,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大大减缓。大大阻碍了我国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 根据我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在中小学加强学生写字教学和训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写字教学和训练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途径。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在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学习和欣赏这些不朽的作品,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写字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反复强化这一情感,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情感教育的一种具体可感的教育形式,更适合中小学生的心里接受能力。 第二、写字教学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比较具体、真实的途径。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完美结合及集中表现,无论是篆书的婉通,隶书的方峻,楷书的端庄,行草的飞逸;无论是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宋代尚意;无论是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王锋;无论是历代书法家们的风格、流派、笔法以及他们用墨的干湿浓淡,作品的排列章法,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特征和书家的灵性和情感。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时代传统文化和作者美学观念的完美结合。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小学生感受美学――欣赏、体验美学。在欣赏中感受,在练习中体验,两者互相促进,完成感受美的意境的过程。我认为这是一种既具体又真实的美学经历,无疑在中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中所形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一般都须从楷书学起,而“楷”是整齐规矩、可做楷模的意思,汉字横平、竖直、方正的特征,都要求学生在起步的时候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丝不苟来完成。而要做到真正有所成就,甚至形成自己的风格,那就必须天天练习,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而这种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和顽强的意志力,在老师平时的作业检查和写字训练的督促与鼓励当中就能及时的得到培养和巩固。 第四、在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中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互为促进。 我国历代书林高手无一不是文学名家,学生在欣赏和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沉醉于笔墨世界之时,玩味这个世界所表现的历代诗文,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就会更觉惬意。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使人顿觉宇宙宏阔。欣赏的《沁园・雪》,既能使人感觉到宏伟的、磅礴的气势,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更能使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那种宽阔、博大的胸怀和远见卓识。而且学习书法艺术,欣赏、临摹古人作品,是与先贤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往往比只读他们的诗文有更微妙、深切的感受。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欣赏艺术,在艺术欣赏感悟中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互为促进。 当然,我们在写字教学中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书法家或艺术家,但对书写规范、整齐、美观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却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而且是处在中小学的识字阶段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因此,在我们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要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写字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小学生创新素质教育 摘要:前国家领导人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由此可见,创新决定着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异想天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一、 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含义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等级观念,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以学生自由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敢于“异想天开”。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但有些素质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创新的萌芽时期。他们的创新与见解尽管显得那么的不完善、粗糙,有时甚至表现得是那样稚嫩,但教师要一往情深地去关爱孩子们这些难能可贵的创新苗头。历史上许多科学家成才的事实证明,往往是老师或同学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学校一次鼓励性的行动,启发和造就了他们辉煌的成就。创新教育不是冰冷的智力活动,而是火热的情感能动过程。因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时就要消除代沟,消除师道尊严,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畅所欲言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的种子在心坎上萌发。因此,要使得学生要健康成长,就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如何在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在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决不要停留在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上。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某校一位老师在讲“开卷有益”一词时,将“卷”字之意解释为“试卷”,而有一位同学却敢于质疑,随即站起来向老师指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开卷有益”中的“卷”应是书本的意思。大概这位老师认为学生冒犯了他的尊严吧,并没有认真想一想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有道理,而是批评这位学生在老师讲课时乱发言,仍然坚持自己的错误解释。结果期末考试恰好有这个词的解释,那位受到批评的同学自然答对了,而那些唯老师解释是听的同学自然是“全军覆没”,无一人解对。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其次,要敢于想入非非,言他人所未言。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师讲解有关蔷薇的知识,之后教师问同学们:“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可怕的刺!”另一个学生回答:“是美丽的花!”第三个学生答非所问:“我想我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这则故事中的第三个学生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被视为异想天开的学生。无疑,这个学生的见解是不是更有一些创新意识呢?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或发现都来自科学家的“突发奇想”的“异想天开”。最原始的飞机就是源于鸟儿飞翔而产生的异想天开的伟大实验。所以,学生一定善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第三,要敢于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是的人生态度写照。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自信在人生中的作用有多么重要。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心想事成”和“梦想成真”,不都是以自信为成功的前提吗?所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在学习和工作中充满自信的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从而乐此不彼地创新在创新,正是我们成才的必由之路。 以上综述,“对‘异端’不能一棍子打死”丰富的想像力是构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培养。我们应该看到调皮、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也就是说要给学生足够的爱,给学生足够的宽容,给学生一点“放肆”。因此,要打破任何束缚学生思维活动的桎梏,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一些“奇特”的想法,或表面上看来毫无道理的说法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也不要轻易地说“不”,更不要轻易地说“错”,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正因为如此,学生决不可忽视对自己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那么,敢于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学习,对知识,对实践敢于异想天开则是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和锻炼方式。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欢迎学生提出自己与别人或与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气氛。只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分析 【摘要】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快了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进程。小学生教学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的一些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弱,在实施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小学学校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方针,针对目前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实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小学生 素质教育 措施 全面推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内容,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应该主要是对小学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要求,结合小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的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锻炼,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树立素质教育意识,明确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的注重及格率、提升率和优秀率,把这些作为对小学教师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小学的教师为了符合这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行“满堂灌”的教学策略,在课外组织学生补课,为学生留大量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不利于小学教学效果的实现,也不符合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2.教学内容不全面。全面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全面的落实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按照规定的课程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会考试的学科,对于不需要进行考试的学科不能完全落实。而且,学校比较重视语文和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对于思想道德和体育等学科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致使这些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3.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的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些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全面的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教学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达不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只重视智育,忽略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为应试而教育和为应试而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下,小学学校应该在应试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缺乏清晰科学的内涵,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一些小学学校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现对小学生的减负,给学生一定的权利;还有一些小学学校只是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完全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在实施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小学学校应该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 2.学校明确对小学生的教育目标。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和内容,小学学校可以设置有效的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例如,小学学校为了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确立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学校顺应我国的教育潮流,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从不同的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例如,小学学校一方面根据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和思想品德等可侧很难过,保证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转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入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完善和改进,大量的应用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德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全面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国心等。 三、总结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根据目前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现状,制定有效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对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推进,才能提高我国小学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教学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生命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融合与发展 摘 要: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学生生命意识不断加强的前提条件,对学生自身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生命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融合与发展”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融合发展;发展方向 1.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1)以生活实践活动为基础开展生命教育渗透过程。其开展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启发,进而对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及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以生活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实施,使学生通过生活影响自身思维以及行动,促使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时期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根本。在实践活动中,将生活元素进行有效搜集并加以充分的研究,总结出生活与生命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从而带动学生树立珍惜生命且创造生命价值的观念,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2)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同,同一阶段的学生之间身心发展过程也会存在相应的“差异性”。然而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应进行充分的观察,确保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生命教育渗透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学生自身生命意识能够得到普遍提高。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同的特点所在,对于生命的认识角度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进行生命教育渗透也应结合不同基础展开,使学生逐渐认识生命、感受生命价值,最终创造生命价值。 (3)转变传统实践活动模式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渗透。中小学生传统实践活动开展模式主要是以课堂形式为主,学生与社会及生活接触过程较少,很难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在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已经成为实践活动开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珍惜生命、超越生命最终将生命的价值体现逐步“最大化”。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为学生正确生命价值取向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保障性”条件。 2.新时期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发展新方向 (1)有效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人本理念”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生命教育开展的重要思想,也是立足学生发展角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生命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在此之中应将“人本理念”进行充分运用,这样学生在接受生命教育过程中才能够体会生命的意义所在,实践教育活动的特点在于通过实践过程让学生能够产生足够的兴趣,对学生的感受过程打下更为深刻的印记。而“以人为本”的有效运用则是对学生整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启发,实现生命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价值。 (2)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促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融入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创造生命价值,且逐渐超越生命价值。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学生探索精神培养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对学生意志品质进行积极培养,并且结合探索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开展具有科学价值,也是对学生生命意识进行不断探索发展的根本环节。 (3)转变传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生命意识”。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方式的转变主要在于对组织形式以及活动环境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提供有力保证。可以将“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及“课外探索”教学模式加以充分运用,在此之中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生命意识渗透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与“体验”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总之,生命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相互融合,对学生素质教育过程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对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以及生命探索过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够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体现,也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自信能力、道德修养、创新意识三个方面,就如何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和浅析。 素质教育道德修养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体和紧要任务。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靠老师单方面的行动,应是靠多方面的行动,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1.要尊重学生个性思维。自信心是小学生学习和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的原动力。小学生有一个和大人完全不同的心理时间和独立价值,他们以孩子特有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小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对他们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基础上,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这种独特的价值和心理特点,不能对他们要求过多,不能像要求成人那样要求孩子,这是孩子养成自信的基础。赞赏学生的每一个优点,这样学生天生具有的自信,就不会被压抑和打击,才能积极地面对世界,充满自信,通向成功。 2.要激励学生获得赏识。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斧头虽小,也能砍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并经常委托他们帮老师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做完后老师应表扬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仅仅拥有得到家长、教师的赏识和鼓励而形成的自信,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住挑战,这种自信是不牢固的,只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优势和潜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才能巩固他们的自信。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的优势,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每个学生内在潜能,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3.要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勇于展现自我,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每一个自信的现代人所应有的品质。学生年幼,通过展现自己获得成就感,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在的学生,大多由于胆小、害羞和缺乏自信不敢表现自己。教师就要扮演推进器的角色,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证明自己“能行”的大舞台。 二、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1.要让学生养成生活习惯。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小学生要从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做起,讲文明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素质。学校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阵地,老师应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 2.要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适当扩大小学生的知识,以形象的事例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例如,培养小学生尊敬老人,不光是要求小学生每天向老人问早、问好,把好的东西让给老人吃,而且要向小学生讲清尊敬老人的道理,使他们懂得老人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3.要让学生懂得文明用语。小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有利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合作、互助、和谐的关系。讲文明首先应该懂得尊重他人,从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做起,这也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正确的引导。只有人的素质得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才有望得到提高,人人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始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小学生往往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有着特强的探究欲望。小学生如果对某一科学知识有了好奇心,也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作为教师,老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鼓励他、帮助他,让这一创新的火苗发扬光大,使他的好奇心得以升华。 2.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现实或某个典型角色,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实际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知识。如学习了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创设一个工厂的设计室情境:请若干名学生分别扮演设计师和顾客;顾客提出不同要求,请小设计师满足顾客的要求:用同样大小的一块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无盖铁皮盒,容积要尽量大;在不浪费一点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焊接)做一个最大容积的无盖铁皮盒;在材料不浪费的情况下,焊缝要最短。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决定长方体容积的三要素长、宽、高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理解得更深刻,增添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客观的需要产生强烈的不安现状,执意于创造要求的内在驱动力,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3.要发展学生创新潜能。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尤为突出重要。其实儿童生来就是一名探究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他们对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探索的欲望,一个小学生能够把爸爸刚刚买给他的复读机全部拆散,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持责怪、打骂的态度,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尽管是一种“破坏”,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探究的欲望,创新的精神。而教师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使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谈班主任素养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小学教育学生步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系统学习知识的开始。班主任工作既是班级领导者、活动组织、教育者,班主任素养是班风形成的导向,班风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土壤。为此,班主任是小学生人格形成的引路人。该文就班主任的素养对小学生的成长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班主任素养 小学生人格 素质教育 小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此期间,是儿童的身心快速发展,缺乏对真与假,对与错、美与丑的识别能力,对身边事物好奇,善于模仿的关键时段。由于班主任性质决定每天大部分都工作在学生中间,班主任处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一个细微的动作及表情,都凸显在全体学生观察之中,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为此,班主任的素养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1 只有班主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学生才能摄取到正能量 班主任政治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渗透于教学及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 1.1 班主任要以真挚的爱,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提高工作的凝聚力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情感生活中创造性应。良好的政治素养班主任必须做到“爱生如子”,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当下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生活在家庭娇惯氛围之中。入学后由家庭娇惯环境转为学校集体活动是学生思想的一个转折点,势必出现诸多的不同心理状态。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关注他们课堂学习,课间活动,思想情绪等等,如:不爱学习、纪律松懈、情绪低落、小同学之间的摩擦等。尤其对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更应加大关注的力度,及时做好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解决他们学习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要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切合实际的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用辛勤劳动,真挚的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向心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慈爱,珍惜同学之间的友爱,体验到班级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学习知识、参加活动热情,形成一个和谐向上的班级学习环境,凸显班主任工作的凝聚力。 1.2 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 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师的以身作则归纳为“共操,共学、共守”。班主任每天大部分都在学生中间,每一个微细的活动,都在同学几十双精细、敏捷的眼睛严格的监督之下,学生对各种微妙的变化富于敏感,通过他们的观察能摸捉到一切最细微的事物。作为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模仿的依据。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各项制度的制定者,实施者,也是制度的践行者,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行。如:到校时间是基本的纪律要求,班主任每天第一个走进教室,是给学生做出表率,会激励学生自己的遵守到校时间。课间随时捡起地上纸屑,是对丢纸屑学生一种无声的批评,会触动学生提高维护班级环境的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的表率作用,势必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正面的效应,发挥的作用优胜于班会批评教育效果。班主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作用,对学生熏陶产生效应是潜移默化的,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1.3 公平正义,一视同仁,得到学生的敬佩 班主任的政治素养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是自觉抵制和会不良风气侵袭的屏障。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实施过程中,都是对其个人政治素养的具体考量。如:教室学生座位安排是否公平合理、班干部选拔是否民主、小红旗手的评比是否切合实际、课堂提问与课间辅导是否一视同仁等,各项工作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在学生心理产生负效应,在他们刚刚步入社就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阴影,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为此,公平正义,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不为私利,一身清白,两袖清风,一片丹心,埋头耕耘,使学生分享到公平的爱,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成为学生人格形成的引路人。 2 良好的业务素养 丰富的文化内涵,做好学生智力开发的向导。 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班主任对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把握学科的新发展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做好教学知识的延伸,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2.1 教学理论扎实,教学方法创新,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班主任具有坚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能够独立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新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形成有创建性的教育理念,探讨设计适合小学生对很多新事物的兴趣好奇的心理的教育风格及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使教育活动充满生机活力,在讨论中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氛围,在讨论中激发他们学习知识、探究知识奥秘的乐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内涵,具有综合运用能力,才能立足教学的前沿 讨论式教学是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集中精力集中开动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天真的和个人观点是无边无际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加大知识的储备,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做到精心的为学生积累“一桶水”让他们取之不尽,让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及时、灵活、科学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用深刻的哲理启迪学生的智慧,使教学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多慧曾对班主任评价:“他们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为此,小学教育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基础,班主任的身教胜于言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令其不行。为此,班主任的素养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甚至可达到终身。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小学生基本心理素质教育 摘要: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子目标,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践。当今独生子女多,由于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致使学生出现畸形心理的现象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攀比心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创设良好气氛 一、个人主义,攀比奢侈心理 青少年中存在自私、内向、孤僻、自尊过分强烈,挫折承受力极低等现象。在校园里,学生的异常行为也时有发生,一句话不投机或一件小事有矛盾便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遇到困难便畏缩不前。唯我独尊,攀比奢侈心理:由于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塑出许多畸型心理的学生,表现在只是片面强调自我,忽略了“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不到自我的价值正是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确定的,从而使自我意识得不到键康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任性、依赖、脆弱、无视他人与社会的自我中心等心理倾向。许多学生不懂得节约,乱花钱,浪费很严重,学生攀吃攀穿心理严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使素质教育全面有效的得以提高。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教师应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 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还有待于教师在工作中去进一步学习、探索、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现实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知识、方法和技巧。 2、家庭教育应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按照传统观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一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家庭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可能和特点,要求在具体实施家庭教育时,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尊敬长辈,文明礼貌,培养良好意志和性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进取、朝气蓬勃,与他人建立正常友谊,做事有条理,适应环境变化,并能采取相应措施去对待各种问题;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和能力。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懂得社会规范,追求社会目标。学会社会生活方式;会学习,会劳动,会生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新时期国家公民的素质要求,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家庭教育基本的、总的目标和任务,该目标在教育方针统一下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的。因此,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好配合,就会徒劳无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反差会使学校教育辛辛苦苦得来的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甚至会被冲销。只有优化家庭教育实现双向配合,教师克服追求分数的“功利”心态,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家长重视孩子的做人培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三、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育应以育人,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做好他自己的事情,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片面的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更多一点的时间和机会去鼓励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维和独立操作过程中对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自信,逐步消除我不如人的自卑感,从而对自己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有足够的信心,并乐于自我表现,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处理问题潜力的目的。 四、创设良好的和谐气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每个班级会由于集体目标和集体领导的影响,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班级集体自身的气氛。这种气氛对于小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的班集体,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而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那么即使少数同学想要好好学习,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境地。 因此,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不懂的可以几位同学一起讨论探索或请教老师,班干部更要起模范作用,形成积极学习的班集体气氛。但是,出现了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并且有些能力强的学生出现了骄做、看不起别人的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开展“一帮一”、“友好待人”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与原交往圈以外的同学接触,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不够敏捷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但当人类在地球上刻下了一个个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标记中,应牢记和谐才是快乐的,幸福的。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小学生品德素质教育 【摘要】人才培养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品德素质教育对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德素质教育从孩子抓起,老师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从引导学生多方面吸取信息、树立远大理想,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学会驾驭自己三个方面,来浅析小学生德素质教育。 老师遵照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要求,还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集体国家负责,胸怀开阔,充满信心,意志坚强,有广泛兴趣,潜心实干的一代新人,其核心和本质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如何教会学生做人。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潜力,良好的品德素质为其奠定基础,挖掘得当,将会展现出杰出一面。 1引导学生多方面吸取信息,树立远大理想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很多,而小学生对一切新事物都有好奇心。作为老师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好奇心,平时我会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多看有关科技动态方面的书籍和电视节目,而且还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与自己的感想写在日记本上。在班会课上留十分钟让学生登台演讲,告诉大家自己搜集到的最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从书报上了解到的适宜学生的文章,让学生开拓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上学、读书、做题、考试和升学。而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适应和创造更现代的文明生活服务的,谁拥有知识还会创新,谁就将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的文明发展联系起来,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 2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的理想和动机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学生置身于社会和人群中,其思想、世界观、人生观总受着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学生对未来世界和自我有一定认识。所以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未来世界的事情。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谈论未来的生活和环境。让学生把渺小的自我投入到未来的世界中时,能够辨证的看待自我。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表现的不在自卑,而是饶有兴趣的津津乐道,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使学生的目光不再短浅,不至于把人生的道路看得过于难、过于昏暗,不至于在学习的挫折和失败面前过于忧虑、烦闷。 学生的心理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也特别敏感,所以经常会有学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打出手,这及让家长担心又让老师头疼。这些事情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想观念,而要处理好这些事情。首先,要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有一次,班上的一位女生在帮另外一位女生值日时,不小心碰倒了讲座上的墨水瓶。班上的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讥笑、有的埋怨。这时我抓住时机,首先表扬了这个乐于助人的学生,对班上的其他学生进行批评,并指出墨水瓶是这个同学不小心碰倒的,只要吸取教训以后小心就是,而有的同学心眼太小,连好心的同学犯错误都容不下,没有明辩大是大非的头脑。我还讲了一个关于宽容大度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决不能让自己的胸怀像马蹄坑一样狭小,而要千方百计把自己的胸怀开拓成游泳池,开拓成湖泊,开拓成大海,甚至使胸怀比天空更广阔,这样才能明确人生的意义。这使学生坚信一个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即使你侥幸当上了部长、科学家、也会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而难有大的作为。这样学生中间因小事而发生的矛盾少了,学生不再为小事忧虑而无心学习,反而学习劲头足了,效率高了;其次,还要鼓励学生多与别人合作。我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由于合作而使整个集体、国家取胜的事情,让他们懂得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理解和取长补短中不断成长,在合作中分享快乐。 现代的学生接触的信息多,头脑敏感。曾经有个学生在造句的时候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班李明的家很富裕,我很羡慕他。”这是一个学习很好,脑子聪明的学生写的。我便在他的本子上写了“你学习很好,李明也很羡慕你。”同时我发现,班上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学生,要不疏于学习,生活懒散,要不学习比较认真,但沉默寡言。这样的状态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我引导学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正确的认识拨开心中的迷雾。给学生们讲一讲附近学生都听说过的育才电脑学校的创办人(他是一个面部残疾的人,但他的文章写的好,自己开办了电脑学校,培养的学员均找到了好工作。)的故事。让学生们探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受到的启发,让学生认识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自我和环境,但我们要用自己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并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它,去追求自己向往的新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3学生学会驾驭自己 小学生是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的群体。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经常犯错误,而以往老师处理的方式是进行批评教育和写检讨。而受批评的学生有时是真正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但在心理上会更加伤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拉大。所以,我采取让学生写心理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写当时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写自己有怎样的念头,最终是哪个念头战胜了哪个念头?现在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个学生写心理分析时,还起了个题目《两个我》,最后还写了要把心中那个爱冲动的“我”判死刑。我当时指出了他的缺点后又表扬了他文章写的好。他不好意思的笑了。通过写心理分析,学生在今后与别人产生矛盾时,就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比较客观的判断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就需要我们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观念,虽然有时学生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老师采取理性的思考和卓有成效的方法,就会看到学生可喜的变化。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探索美术教学与小学生素质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摘 要: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在加强美术基础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应用意识,在与实践应用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可利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技能,通过趣味性的美术教学实践,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创新探索精神。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与支持,充分挖掘小学生的艺术潜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教学实践 素质教育 一、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新型教育环境,使数字化教学方式成为强化美术教学效果的新型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地将传统教学方法解决不了的难题变成可能,为学生创设奇特的艺术实践情境。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好能够提供这种条件,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使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展。它具有多变换的优势,不仅可以扩展认知领域,提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教师可以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是一项集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连续性和艰巨性的教育任务,创新意识存在本末、轻重、缓急之分,要把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创新意识的出发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深刻分析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地做好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确保未来参与实践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在美术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美术教师应利用计算机与生活、计算机与社会、计算机与环境和趣味活动等有利条件,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指导理论、不同的课件设计原则。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计算机,需要根据理论的指导原则,将课件定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展开小组讨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可结合生活实践创设一些小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境、动画,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他们共同探讨核心问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提的问题精巧而不多,但学生说得多,互相讨论得多,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具体动向,认真对待小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对孩子们的热情予以鼓励和表扬。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最终目标,为强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开拓想象空间,强化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任务时,自身素质、业务水平一定要高,给学生营造有利于促进能力培养的想象空间。教学内容能当班做完的不推到下一班,能尽快做完的不拖沓做完。让那些不爱交流的学生尽快熟悉环境,这是小学美术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否则学生会越来越不想学习美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引发他们自由大胆交流,可以有效教育那些碰到问题往往选择逃避的学生,培养他们独立面对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积极应对的信心和能力。无论干什么工作,思想态度都决定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一些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学美术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在和谐的环境下进行。语言交流是构建和谐环境的心理基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根本,只有基础牢,一切效果才有保障,确保基础扎实,工夫一定要下到实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造适宜环境,教师需要以民族文化精神为核心,强化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宗旨。 三、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美术实践能力,在民族文化精神的激励下,积极开拓思维。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教学,需要借助许多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方式、多顺序、多途径地提示认知对象,进行思维训练,以启发学生快乐生活、快乐学习为中心。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本质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每一次具体教学活动的主题内容,并且利用计算机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文化情境。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优质课件设计,对本次教学活动所需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力求计算机信息资源在本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并且想办法突破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兴趣,使他们的知识积累趋向趣味化。数字化信息技术有利于把图、文、色按照奇特的设想构建成理想的美术载体,创作更好的美术作品。根据教学需要,对新媒体技术进行高效率多角度的开发利用,更加有利于突破传统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难点,立足民族文化精神,大胆创新。这样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对一些复杂的美术规律进行科学探索,有利于加强理解和强化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并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学科整合为美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构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学习空间,利用多媒体技术绘画作为辅助现代美术教学的方法,推进美术教学现代化进程,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在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美术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摘 要: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可见,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浅显地提出了在教学中要从树立新“学生观”、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发挥少先队作用四个方面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关键词:“学生观”;师德师风;品德与社会课;少先队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本文根据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浅显提出了在教学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观点,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新“学生观”的树立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获得,也是在学习化社会中成功前进的永久性指南。长期以来,思想品德的实施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无法协调统一,至今仍有不少学校将思想品德教育视作道德灌输课,整体呈现出重形式、轻实效,重书本、轻实践,重说理、轻行为训练,重泛泛而谈、轻现实辨析的现象。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改变传统观点,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学生观”的树立,不仅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更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通过新“学生观”的树立,让学生在思想面貌大为改观,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强调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二、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努力提高道德素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仪态端庄,衣饰整洁,举止文明,语言得体,以自己良好的言谈举止和形象熏陶感染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三、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是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而事实客观公正地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极其重要,它是关系到将学生塑造成具有什么样思想道德面貌的人的原则问题。品德与社会并不是以单一的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而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主线,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及法律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蕴含着大量的教育信息,可以这么说,它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向学生展示世界、社会的大舞台,更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历史知识包含着大量的教育因素。如,学习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时,要了解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 四、发挥少先队的阵地作用,是提高思想品德素养的有效手段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先进组织,因而少先大队部要有先进的思想觉悟,在班级、在学校起带头作用。少先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先队教育寓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是一个更加宽广、生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少先队的教育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活动。 1.各中队辅导员要上好每周的主题队会课 队会课应该有丰富、鲜活的内容,如,学习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有目的地组织队员在班内开展有关理想的演讲会,出宣传板报,写一些激励学生上进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这样对学生的理想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少先队精心设计德育活动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将学生自我活动引向新的境界。如,一周一主题队会课、一月一主题板报、雏鹰争章活动、红领巾监督岗、争创文明班级活动等,通过充满个性化的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人格的养成、道德的完善和学业的进步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少先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大片,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的理想。 总之,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视陶冶、养成,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让学生实现从思想道德向道德实践的转变,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胶州铺集张家屯小学)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现在,很多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等等各类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似的出现,家长疯狂地让孩子去参加名目繁多的培训,认为这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现代汉语词典》中“素质”包含的两层意思:①指事物的本来的性质和素养;②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性特点。“事物的本来的性质”对人而言,指的是道德品质,素养就是各方面的能力。可人们说“素质”时往往忽略了“本来的性质”,单方面去培养能力,事实上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前者应该远重于后者。我们仔细观察,不难看到现代中小学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具有下列特征:讲究生活条件,追求享乐,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精神不够;思想较为复杂,但考虑问题简单;社会实践欲高,但辨别是非能力差;求知欲强烈,书本学习兴趣不高,自学能力弱;自我意识强,认识自我差,爱国、集体、奉献、互助精神不足;身心脆弱,创造意识不强,对人生社会意义理解不深。总之,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却难以胜任现代社会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当代中小学生需较好地具备下列素质才可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有用人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实践素质、竞争素质、审美素质、创造素质、人格素质。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应注下列几方面的问题,方能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 1 历史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读史虽然可知今,但往日的岁月毕竟已进过境迁,距我们较为遥远陌生,一味地大谈历史之灿烂,英雄之豪壮,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感觉枯燥乏味。现代中小学生更关注,关心的还是眼前的生活,所以,应对现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调整,加入一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积极内容,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比分析,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参照历史,思考未来,这才能真正起到读史的作用。在获得知识(直接知识)的同时,又可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美好传统的思想教育。这样,他们学起来才有兴趣,有感受,并能转化应用,否则, 我们也就失去了有中国特色主义教育的真正意义。 2 生活、学习、劳动、体育锻炼几者间的有机结合 要想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单靠书本的教学明显不够,而现代中小学生的劳动只是打扫教室,体育锻炼就是跑几圈,抛抛篮球,之外就是起床、上课、睡觉。这是根本培养不出良好品行意志行为的。学校生活虽然单一,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你会发现,它还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玩乐喜好,苦痛友情等也是一个完整的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环境,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有计划按步骤巧妙地进行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学校不是真空,而是社会的缩影,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截然分开,应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这个巨大的熔炉中,去锻炼他们,改善他们,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最佳教育模式。 3 教材、教师、教法、学法的相互结合 教材在有关内容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照顾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身心特征,要改变那种死板乏味的教材编排方式式,加入一些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形式与内容,增强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吸引力。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和能力的基础上,更应从实践出发,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科学合理灵活地组织教学,不可用一陈不变的教法,在客观上抑制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要把学生的被接收转变为主动吸收,发挥出他们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自觉自愿的渴求中,学习知识、培养素质、形成能力。 4 家庭、学校结合,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 现在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真正了解孩子的,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当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认可和鼓励的时候,父母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当孩子在在学校因为成绩好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有些沾沾自喜的时候,父母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帮助孩子在更多方面完善自身素养。因此,父母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建立与学校的沟通机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相互平衡、相互促进。 当前还许多家长却只看重了学习教育,当孩子要做一些家务或自我劳动时,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什么事都不用管,不用做,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家长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相反,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受系统的社会教育。孩子终究是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的。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较为系统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人格成长、社会道德形成、社会认知和行为、科学素养等一系列科学的社会教育体系的培养教育,使孩子的社会态度、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能力与他所生存的时代和社会脉搏和拍,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社会人。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小学生素质教育中意志品质的培养 摘 要: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学习、生活成功的保证。教师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省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意志品质;小学生;培养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在新课改的积极倡导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被列为教师工作的重点。小学是儿童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体体现。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意志具有重要作用。一名只具有良好的智力,但缺乏坚强的意志的学生是很难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小学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学生意志品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自身发展的成败。这一点在许多成功人士的身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回想一下那些有志者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成功之路上也曾坎坷曲折且布满了荆棘。然而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用坚强的意志支配着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可见,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应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小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积极的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和独立性。谈到意志的独立性,眼前不禁浮现出一个个充满依赖性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一生下来就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依赖感越来越强。缺少了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意志的独立性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当他们步入校门面对要独立完成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时会感到无助,逐渐产生了讨厌学习、学校的情绪。如果教师不积极正确地引导,这种消极的意志品质就成了他们发展途中的绊脚石,使学生不能沿着良好的人生轨迹去发展。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在极为优越的生活条件的惯宠下、在家长细心的呵护下,他们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越来越浓。这使他们失去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韧性。其主要表现为:遇到稍复杂的问题时就嫌麻烦,做起事来没耐性、没长性,随便应付了事;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优柔寡断、懒于动脑;不能自己支配自己,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更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缺少自觉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任务的重压下,许多学生几经挣扎后还是选择了放弃学业,暂求眼前的享乐。 另外,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很薄弱。学生们每天完成的学习任务,几乎很少是靠学生自觉来完成的,也很少是自己设定的学习内容,而都是由老师和家长牵着来完成的学习任务。设想一下:如果老师每天不检查作业,家长也不督促,又有多少学生能默默地完成作业呢?即使完成了作业又有多少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其他内容呢?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老师和家长的指挥棒下学习了。其实许多学生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可是他们缺少意志的自制性,享乐主义在心里已占了上风。在享乐与勤奋的抉择中自己不能支配自己、控制自己,更不能命令迫使自己做好该做的事情。结果,有许多学生在父母面前披着学习的外衣,做笔成样,荒废了学习时光。 综上所述,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只有学校携手家长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健康的发展。 三、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的策略 1.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意志品质的坚韧性。(1)教师必须给学生做好榜样,在课堂上把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教师带病上课、批改、辅导以及处理事情的方法、做事情的果断性、忍耐力、自控力都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2)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搜集有关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典型人物事例,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讲故事活动。对感染力强的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并组织学生讨论剖析人物的品质特点,谈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对照主人公找自己的差距。使学生从中认识到自身意志品质的薄弱性,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 2.给学生创设锻炼意志的机会 意志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期间要让学生通过许多复杂而艰辛的事例来磨炼自己的意志。比如,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帮助老弱病残做善事、分角色管理班集体、扮演残疾人体验生活等,以此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但是无论开展哪项活动,都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自我锻炼意志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好自我反思、检查、监督、鼓励和自我验收,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和自制性,让学生学会迫使自己去做自己不情愿而又必须做的事情。 3.对学生加强目的动机教育 许多学生做事一贯茫然顺从,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做一些应付性工作。每天做什么事都是老师和家长预先计划好的,至于做事的目的乃至于要达到的效果,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学习动机根本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构思自己的伟大理想,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制定自己的远期和近期的发展计划。教师同时要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实施,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意志品质是小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意志品质将来才能成仁成才。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对小学生进行优良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四中学小学部) 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心理教学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应该主要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新理念。它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提高人的能力和发挥人自己的潜能。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事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之一。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教师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心理教育素质培养 自信心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模式,它是指以全面提高孩子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健康的身体、心理、劳动和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是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和目标,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其他几种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耐心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心理教育的根本之一,那么根据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智力因素 从心理教育的观点来看智力,它便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意义,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对智力的理解也已经得到了加深与扩展。按照新的心理学智力理论,除了传统的记忆、思维、逻辑、语文和数学能力外,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音乐和艺术的感受力,身体的感受力与灵活性等,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说,对以上这些方面的培养,也都会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因为它们本身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这样,在心理教育的意义上,对智力的培养也就应该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就这些所增加的有关智力培养的新的内容而言,它们的作用不但在于提高表面的智力,同时也在于拓宽与优化智力发展,同时也是人的整体发展的素质或基础。 例如:优化教学活动的结构。要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结构,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心理活动,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使学生养成“乐学”的心理素质。要把教学活动从学生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到全面的心理活动的轨道上,引入情感个性品质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养成“善学”的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实现三个转化:(1)把人类社会学已经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心理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3)把蕴含于知识之中的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和品德,从而发展自己的整体素质,达到“优学”的目的。 总之,不仅要逐步建立一个能够使学生“乐学、善学、优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要使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也能够养成“乐学、善学、优学”的学习心理模式,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非智力因素 心理教育更为直接的教育作用: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期望以及人的个性品质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目前美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提倡“成就动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国民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因为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乃至社会群体的“成就动机”的提高,将会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水平的发展。而这种成就动机教育。正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成就动机是指为了维护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与工作的动机。通常,个人的地位与他人的成就相称。因此.对差等生的教育工作之一就是让他们取得成功体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以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样的例子“欲求水准”的研究与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与其本人的欲求水平有关,甚至是由其本人的欲求水准所决定的。在对欲求水准研究的基础上,便可以进行有关欲求水准的心理教育,其直接教育目的和效果,表现在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欲求水准,便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学习者的欲求水准,还可以提高其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还可以提高其自信心。 三、自信心 自信的人能够相信自己的价值能力,即使通过社会阻力也不轻易改变信念或放弃工作。只要有了强烈的自信心,你想成就的任何事,都会有希望。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人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试想一个人还未开始做什么事情,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一点韧劲,他就很难有什么成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胆怯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会磨灭人的毅力,阻碍想象力的扩展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自信心的培养常见的有:(1)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界线;(2)自我欣赏与自我鼓励;(3)在失败与错误中记取教训;(4)发扬优点,坚持长处;(5)认定目标,坚持到底。 总之,自信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人心理生活中的关键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发展,在心理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增加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个性品质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可见,事业对培养自己成熟的个性也有极为重要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过:深入研究科学创立者的个性发展,可以解释和分析科学的内容,但是在这种片面客观的叙述中,某些步骤有时可能看来是偶然的成功……只有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进行深研究的情况下,才能理解这些步骤是怎样成为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由此可见,培养成熟的个性。实际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 外国心理学家指出:个性的成熟是受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制约和影响个性成熟的有四种类型:(一)气质(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二)心理过程的特点;(三)经验水平(习惯、技法、经验、知识等);(四)信念、爱好的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苦乐观、兴趣、志向等)。 总之,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准则.学会为人处世。如何做人,而且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将来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五、结论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发挥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有效作用,积极直接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文献的网络信息检索简述 摘 要 因特网上有海量的数据,是信息的海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仍感到缺乏真正需要的信息,出现了数据丰富,信息贫乏的问题。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方法,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来获取自己所要的信息,这就是文献检索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献 网络 信息检索 据不完全统计,非科技类的著作文献,每隔五到八年就会整倍翻一番;科技类的著作文献,特别是尖端领域的著作文献增加飞快,速度惊人,如,计算机科技著作文献每一至三年就翻一倍,且倍增时间也是越来越短; 大概目前有1000多万篇科技文献会在一年时间内出版;出版文献速度与日倍增,据国外报导,全球出版界著作文献的出版量在大约在2000张每秒,4至6种新书每小时,新增各种文献期刊3种每小时,面对日益增长的文献资源,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方法,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来获取自己所要的信息,这就是文献检索所要解决的问题。 1 文献的类型 1.1 图书 国家标准对图书的定义是:“以印刷方式单本刊行的出版物。”国际上通常把48页以上,不定期出版的印刷品称为图书。 1.2 期刊 定期或者有不规律时间间隔的具有连续性质的出版刊物,周期一般实在一年以内。 1.3 科技报告 关于某项科研成果的正式报告或研究过程中阶段性报告。它的特征:报告题目、责任者、研究单位、报告完成时间以及报告号。每一个独立的科学报告内容完整,结果可靠,对研究项目研究过程叙述详细具体,技术专业且非常全面,能够直接使用或者借鉴。科技报告还是单独成册,有统一编号和标注可研究机构名称。能够体现以及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研究水平,反映最新兴和尖端的科学成果,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1.4 会议中的文献 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要召开数以千计个学术会议。会议种类繁多,因此伴随会议产生了数量巨大的文字材料。这是会议文献往往是科技信息发表传播的最前沿阵地,各种一半以上的新科技成果和发明都在这些会议上最先面世的。这些会议文字材料会与图书、期刊、或者科技报告有重复出现的情况。 1.5 专利文献 这类文献主要指发明人在专利申请时所提交的对于专利本身概况的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不仅仅具备法律效应,还对该专利的技术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是集可靠、实用和法律效应与一体的科技材料。 1.6 技术标准 这是为了规范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于科学技术使用的规范,它能够体现整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政策、工艺和水平。也可是说是一种科学技术的信息来源。 1.7 政府文件 这类材料大部分是政策法规。有很强的约束力、政策性权威力。是政府为了某些特定科学技术的更好服务大众的行政文件。通过这些文件能够了解各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科技政策,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1.8 毕业论文 这类文献是高等学府的学生为了领取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时必须完成的作业。虽然不是很完整和详尽,但还是有相当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参考价值也是有的。 1.9 其他类型 除去上8种之外,还有产品成品、技术档案、报纸、新闻播报、手绘稿等其它类型的文献。 2 文献检索的方法 2.1 直接法 直接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文献内容的检索,例如百度、谷歌、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一种检索文献方式,但是因为信息量巨大,效果一般。 2.2 追溯引文法 这是一种通过“引文”来追溯查找文献的方式。“引文”就是文献末尾所列的参考文献,通过所用的参考文献来反向查找需要的文献。这样做就是用“引文”找“引文”,获得的有关文献的信息越来越多,通过信息最后抽丝剥茧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这种方式同样是因为信息量十分巨大,造成效率低下。 2.3 综合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直接法和引文追溯法一起使用。即使用常规工具尽享检索,又使用“引文”进行检索。 3 计算机检索的步骤 3.1 确定检索目标 确定该问题需要查找的文献类型、所属领域、地域范围和时间区域。通过以上这些信息你定相关需要查找的关键字,这些关键字能够体现文献类型、所属领域、地域范围和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查找内容的了解提炼出核心概念,加入其中,会使检索事半功倍。 3.2 选择数据库 根据以上的检索目标,接下来就是确定检索所使用的数据库。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根据要根据数据库的种类和内容进行筛选或者同时进行。例如,常规检索就使用百度,论文检索就使用万方数据库、期刊检索就使用维普数据库等等,进行对症下药,提高检索文献的效率。 3.3 上机检索 上机检索就是检索文献的实际操作过程。将检索目标输入相应的数据库进行查找,从而得出相关数据 3.4 评价信息 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情况和检索信息的内容通过各种方法,例如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等对信息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结果来决定是否使用该信息。 3.5 利用信息 根据评价结果,选取最优的信息,进行分析、节选等方法来合理使用 。 因特网上有海量的数据,是信息的海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仍感到缺乏真正需要的信息,出现了数据丰富,信息贫乏的问题。希望我以上的浅析能对给位有所帮助。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浅析网络信息检索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影响网络信息检索的因素,以及面对现在互联网的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对实现高效率的信息检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网络信息检索;信息检索;网络信息 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随着互联网的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接触到的信息也是不断变多,但是,由于在互联网存在的信息资源的特点,使得人们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变的越来越难,人们更加迫切需要更好的检索工具来帮助我们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社会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已经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影响检索信息的几个因素,在此基础上并提出几点建议。 1.网络信息检索的现状 网络信息检索最早是由国外学者Alan Emtage在1990年发明的Archie开始的,不过由于当时网络技术的应用处于初级阶段,应用还是比较狭窄,只能简单的应用于FTP文件的检索。但是后来随着万维网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飞跃发展,网络信息检索开始了基于网页的检索,并且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网络信息检索的效率问题。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靠检索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每天在互联网上产生的信息量是相当惊人的。用户想要短时间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已经变得更加困难。 2.影响网络信息检索的因素 2.1 源于ICP的影响因素 ICP(即是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的简称),它是指网络信息提供者或者称网站经营者[1]。某些ICP为了获得额外的利润或是某种目的,当用户点击某些优质的网页的时候,在打开的同时会出现一些劣质的网站,这些劣质网站不够规范而且存在的信息的准确性也是有待商榷,另外这些ICP对采集的信息进行页面特征提取、主题分析并进行相应归类,也即是以词频和词出现位置的统计为依据;这样就为某些ICP 带来可乘之机,他们故意将一些无关的主题词放置在重要的标记内,或让某些关键词重复出现在重要的段落处,以提高其页面被检索的机率,然而这却大大地影响用户的检准率[1]。 2.2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因素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即开放性,自由性和公开性导致了在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纷繁复杂,包括虚假的信息、淫秽的信息、暴力信息等等。同时,在信息的端,如何控制信息源产生的信息准确性。信息资源是不是能够涵盖某一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用户进行网络信息检索。 2.3检索工具和方式的因素 传统的信息资源标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尤其在网络新词或是同义词和近义词,标引方式就很难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这也就导致了检索工具不能检索出未被标引出来的信息资源,影响了检索工具的检全率。检索工具的检索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按照布尔逻辑检索、作者姓名,关键词等方式进行检索,但是检索的要求就会不一样,使用的语言不具有统一性。这也是制约网络信息检索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搜索引擎的检索方式比较单一,一般只提供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这样,一方面,检索时不能从信息资源的多个方面对检索提问进行限制,只能就某一关键词或概念进行笼统的检索[2]。 相比较早期的检索内容来看,随着人们检索的需求发生改变,现在的检索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开始的检索文本信息到如今要检索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而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看,国内目前还没有专业的检索工具,影响检索的全面性。 3.用户本身的影响 (1)自身语言的障碍。由于用户本身学历或是地域的限制,导致了用户只能掌握自己的母语。想要利用国外的检索工具进行外文检索,也是很难完成的。目前最新的科技成果都是用英文表现出来的。由于语言的限制,影响了用户的检索。 (2)检索语言的障碍。随着现代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每门学科应用的术语、符号也随着专深、复杂,每个学科所使用的检索语言要求也是更加严格[2]。检索语言和检索方法和技巧的不能掌握,导致了不能全面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和系统。 (3)检索能力的障碍。由于自身的理解能力、信息把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缺乏,在输入检索词的时候可能出现表达不清楚,检索出来不是用户想要的信息。另外,用户自身的计算机水平有限制,缺乏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随着现在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过于快速,检索工具、应用软件还不能掌握,严重影响了用户利用检索工具获取信息资源。 4.提高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建议 4.1 加强监管,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 ICP是网络信息的主要来源,国家或是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善行业准则,保证信息源头不会出现虚假、暴力、淫秽等信息资源。加强对各类网站的监控管理,对质量差的网站应该加以限制,提高该网站的规范化,标准化。与此同时,网民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坚决抵制和举报虚假的信息。最后,积极组织开发、研制相关软件及应用网络新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技术上的筛选、过滤,建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入[3]。 4.2对网络检索工具的改进 (1)改变传统的标引随意性。改变以往只是依靠机器进行标引,把人工标引和机器标引相结合。规范标引的索引词,制定统一的标准,加强对检索词的语义理解,提高检索的智能化。对出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只是简单的收集、利用。而是需要将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归类,深度加工,建立一种具有多种语言标引识别,提高检索效率。 (2)完善用户信息搜索界面,方便使用。完善检索界面,能够使用户获得更好地使用体验,一个友好的用户界面要能支持用户进行多语言、多种逻辑方式和多种角度提问检索,尽可能做到方便用户使用[1]。改变检索方式,使其更加自然、易懂,能适用于多种检索平台。 (3)改进信息资源检索的技术,形成更加专业的检索工具。面对多种信息资源的检索,不能单独只对文本信息的检索,对于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需要采用更加合理的检索工具来提高检索效率,提高检索的专业化。 4.3加强用户检索能力的培训[4] 对于用户本身不具备的能力,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才能掌握更多的语言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对于语言方面,用户需要加强对语言的理解,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检索的效率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检索途径,用户需要了解更多检索的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只用关键词进行检索,用户为了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资源,力求掌握多种检索途径,进行高级检索。同时,用户可以进行多个检索平台的检索也是提高检索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用户利用多种语言在多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提高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技能。 总之,面对信息的海洋,提高检索的效率和检全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影响网络信息检索的因素有许多方面,改进的途径也是非常多,但是,因特网是一个巨大的展示信息的平台,目前还是有许多地方存在一个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国家、政府以及个人不断的努力,才能提高网络信息检索的效率。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图书馆信息检索远程网络教育系统设计 摘要:对国外有关信息检索远程网络教育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我国该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我国图书馆信息检索远程网络教育系统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检索 远程教育 网络教育 设计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提高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而信息检索和这些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检索课,将其作为图书馆及档案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成为学生喜欢的选修科目。高校扩招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课堂,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一级网络的普及给信息检索网络教育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信息检索远程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一、有关远程网络教育 远程网络教育作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化的产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是使学生通过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在这当中,计算机起到了媒介的作用。远程网络教育从产生到现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以计算机网为中心,集中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其具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具有较好的交互性、便捷性强、信息量大而且质量高等,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所谓的网络教育,就是指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模式,远程教育是通过现代的传播载体将教学的内容传递到校园外的教学场所的一种教育模式,而远程网络教育是指通过直播或者是录像以及计算机网络来实现课程向校园外传递的教育方式。 二、国内外信息检索远程教育情况 国外的远程网络教育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美国。纵观历史,我国在该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是比较缺乏具有真正意义的信息检索远程教育系统。第一,很多老师虽然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学校也将这些课件挂到了网上,但只不过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已,没有实质上的意义;第二,一些可将无法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在制作课件时由于对形式太过注重,导致课件的实用性不强;第三,老师没有对网络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也做不到超时空和非线性的教学,没有将网络教学的特点体现出来;第四,由于缺乏通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接口,无法实现方便并快速的建立网络教学系统,捣实网络教学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第五,学习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相脱离,因此保证不了教学的效果。 三、信息检索远程网络教育系统的设计思想 在信息检索远程网络教育系统的设计中,第一,要将网络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进而实现实时交流和双向交流;第二,要以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为了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保证,要将老师的知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第三,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信息检索课的特点即实用性,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和主动性,使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第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四、信息检索远程网络教育系统的教学模式和实现 在上述设计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采用将学生自学、网上教学以及在校短期面授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其中,短期面授主要是教学生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而为远程网络教育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远程网络教育系统由五个部分构成: 1.教学大纲和电子教案 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系统中的关键部分,通过教学大纲可以使学生明白教学的内容、进度以及目标等,因此,教学大纲应该以文本信息为主,而且条理要清晰,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信息检索课中,有些教学内容是相对固定的,电子教案中应该以这些固定的教学内容为主。 2.在线授课 在每个星期应该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在线授课,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学系统中作为核心和关键部分。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老师可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可以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全面掌握一些重点和难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学生通过和老师同步的计算机演示平台,老师的整个授课过程都可以清楚地看见和听见,这样就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在信息检索课中,通过将理论的讲解和对信息检索的实时演示相结合,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线授课环节中,实时性和双向性是关键,想要保证整个教学系统的质量,必须要保证该环节的质量。 3.讨论和交流社区 为了使学生更加方便地进行讨论和学习交流,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学生可以通过邮件组和网络会议等获得学习上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公共邮件来和学生进行对话和讨论,进而指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学目的的达成。 4.课程档案 为了便于学生进行复习,应该将每一次在线授课的全部过程录制下来,同时要保证录制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利用的价值。 5.作业的提交和回复 学生可以发电子邮件来提交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老师收到并经过批改之后又发给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测试,通过作业,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老师不断找出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在图书馆信息检索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中,想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要选择和开发合适的教育平台。目前,国内外都有很多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投入使用,我国主要有西安交通大学软件系统和上海交通大学软件系统,国外的很多软件已经进入了我国的市场。尽管很多的网上教学支撑平台是大学试验室的产物,依然处于开发和测试阶段,如果自行开发远程教育系统,将会花费大量的成本。因此,从国外引进购买还是很划算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使我国的远程网络教育水平尽快赶上并超过国际水准。通过将国外的先进网络教育平台引进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进而实现和国际接轨,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远程教育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而已,教学内容依然作为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远程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电子教案,也不是纯粹的录音和录像,远程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该系统具有双向互动和实时交流的功能,这也是该系统的灵魂所在。 五、结束语 当今处于网络和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远程网络远程教育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目的。我国相继出台了很多有关网络教育的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网络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加上网络教育本身具有很多优点,图书馆信息检索远程教育在未来将会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试论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多媒体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书馆作为文化和知识传播的主要阵地,如何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成为发挥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基础。本研究以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与图书馆信息检索的交互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媒体技术对图书馆信息检索的促进作用,最后阐述了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策略。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提升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图书馆;信息检索 1 多媒体技术特点及意义 多媒体技术指的是,通过使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声音等进行科技处理,实现这些内容相互间的联系,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获得更多的实际效果。多媒体技术主要有三个特点: 1.1 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 多媒体的集成性指的是把多种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对文字等的表达,获得图文声像一体化。在多媒体产生出来之前,各种数据、文本、图片等作为相对独立的信息处理方式,借助不同的技术处理手段,例如:数据处理系统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专业的处理,对文本、文字进行处理,多媒体技术奖这些相关的信息处理时,表现出了一定的集成性。 1.2 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指的是人机之间的交互,在进行多媒体节目播放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实现有目的的干预,借助人机交换的信息来实现所要达到的目的。多媒体技术不像电视机一样,人们不能够主动地接受传播的信息。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计算器交流,更好地实现人和信息之间,数字化的有效选择和控制。 1.3 多媒体技术的兼容性 多媒体信息技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将多种信息储存在固定的介质中,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加工、传播。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兼容性。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有下面这些领域:图书咨询服务、图书产品展示、图书管理培训、图书馆会议、图书馆监控管理等等。当前多媒体技术向着高分辨率、高速度化、多维度、智能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2 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处理的高端技术,对图书馆这一文化传播的阵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检索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所使用的多媒体结构,大部分是在大存储的主机服务器下的分散终端,通过把各个功能分配在相关的终端,在应用的时候,各个环节相互支持和影响,当服务器的采、分、编的各个环节产生故障于混乱以后,会使得整个的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多媒体系统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些缺陷,多媒体通过把这些塔架层次结构系统,借助多媒体平台构建一种平面的蛛网结构,能够避免因为环节故障给整个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 当前我们国家的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影响发展速度的原因有环境和配置设备的原因,也有网络成员的协作和不同需求的因素。在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文本、图片、图标等多种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数据库,满足图书馆这一行业的要求。 2.2 多媒体技术在图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定会促进多媒体信息搜集、信息传递、信息控制、信息分享等方式和方法上的改进,提高图书馆网络应用和管理的多样化。在图书馆多媒体应用的过程中,其使用的各种软件平台,是在操作系统和应用两者之间,多媒体技术的兼容性能要优于普通的微型计算机,这有效地避免了因为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不兼容,给图书管理等工作带来的影响。 2.3 图书馆馆藏媒体的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应用的不断进步,多媒体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产品为图书馆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信息载体。随着多媒体在图书馆信息检索及日常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扩展了图书馆的存储能力,并且提高了传输信息的一体化水平。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促使图书馆传统的印刷品为主的藏书体系,开始向着数字化的存储介质应用方向过渡。在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多媒体的技术表现下,其鲜明的特点使得读者感觉越来越方便。因此,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使用和欢迎。图书馆馆藏媒体的多样化,实现了把传统的馆藏工作,变得更为高效和全面。 2.4 图书信息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升,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在现代化的图书管理工作中,读者既可以进行传统纸质书刊的借阅,也可以通过仪器阅读相关的图书胶片、光盘、声音等形式的资料。当前,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都已经开设了多媒体阅览室,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表现出了多种优势,如:交互的便捷性、多样化以及信息检索和存储的高效性等等,都为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策略 3.1 规范图书馆信息检索板块的设置 相关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提供有效的方便了用户使用,但是我们也发现,例如在图书馆虚拟咨询服务设置的时候,由于受到图书馆服务名称和标准的影响,虚拟咨询服务名字的选择并不统一,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用户在使用不同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时候,需要多方面的查询和了解,才能够找到虚拟咨询服务的板块,并开展咨询服务。因此,设置统一规范的虚拟咨询服务名称,是提高图书馆虚拟咨询服务效率的前提。 3.2 做好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范围的界定 在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开展的过程中,要以用户的满意和便捷使用信息检索服务为宗旨开展工作。但是因为图书馆用户群体的庞大,使得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各个图书馆在进行信息检索服务设置的时候,可以对专门的咨询服务范围进行界定,以提高信息检索服务的效率,避免因为咨询问题的重复性而影响服务工作的开展。明确信息检索服务的范围,需要对用户咨询的常见问题进行筛选,对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以此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 3.3 信息检索内容的设置 通过对调查的图书馆开设的信息检索服务的形式分析得出,在开设WEB表格的4家图书馆中,表格的设计较为单一,只是设置了用户的名字、工作、邮件地址、联系方式等,接下来就是用户提问内容。信息检索服务只设置这些信息,使得图书馆服务人员,在进行检索策略时感觉很迷茫,这是由于工作服务人员对于已经掌握资源的用户需求和目的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在进行WEB表格设计的时候,可以加上用户已经掌握的资源、对图书检索的要求、答案提供的时间范围等等。这样更加有助于图书馆服务人员为用户提供针对性强的咨询服务,提高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效率。 3.4 加大对信息检索服务方式的创建 当前在图书馆网页信息检索服务中,大部分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服务只能提供问题浏览,不能提供问题检索服务。在图书馆搜集较多用户问题的时候,用户如果需要查找某一个想要信息检索的问题时,就显得非常不便。因此,图书馆需要将前期用户的问题做成一个能够进行检索的问题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浏览和自动检索这两种问题查询的方式,将会有效的提升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效率。但是调查表明,仅仅有4家图书馆设置了能够检索的FAQ。另外,在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提供的同时,要不断的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加快特色数字资源板块的创建,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使用者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既节省了用户的查询时间,也提升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3.5 做好图书馆信息检索的保护 在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图书馆用户是通过网络注册等途径,进入图书馆网站的,这就使得用户的信息在一定权限下,能够进行浏览。因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开展,需要加强对图书馆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这种对个人信息、兴趣爱好、通讯地址等内容的保护,是更好的保证用户个人利益,提升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准确性、安全性的重要基础,对每一个开设信息检索服务的图书馆来讲,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3.6 加大对图书馆用户检索技能的培训 在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图书馆要做好用户应用图书馆检索的培训。通过对图书馆问答库的调查发现,当前有一部分用户咨询的问题是关于文献检索方法的问题,图书馆咨询服务解答人员的答案,是教会用户怎样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检索,这种检索服务的前期培训,是提高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效率的基础工作。因此,在图书馆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同时,要借助图书馆主页、宣传册发放等方式,来提高用户使用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信息管理和日常工作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求图书馆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把握好图书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契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对现有的图书管理、服务方式、服务内容,进行全面的优化,不断地提升图书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为广大读者和用户,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图书管理工作,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浅谈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摘 要:本文对网络信息检索的特征、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 信息检索 趋势 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与成熟,促成社会各领域信息飞速膨胀,为人们查找、获取信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利用网络来查询信息。网络信息检索就是根据用户的需要,从大量的网络信息集合中查询出特定(即相关)的一小部分信息的过程。那么,面对网上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今后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会是怎样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 网络信息检索的起源 信息检索始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已经实用化,70年代联机检索服务形成市场,80年代实现多元化、智能化,90年代信息检索系统与因特网结合,才出现了早期简单的网络检索。但由于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其所含的信息数量激增,在这样一个无限、无序、浩瀚无边的信息空间里,快速查找并获取所需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最迫切的需要。 2. 网络信息检索的特征 2.1信息检索空间的拓宽 网络信息检索的空间比之传统的情报检索是大大地拓宽了,它可以检索因特网上的各类资源,而检索者不必预先知道某种资源的具体地址。其检索范围覆盖了整个因特网这一全球性的网络之网络,为访问和获取广泛分别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台服务器和主机上的大量信息提供了可能。这一优势是任何其它信息检索方式所不具备的,如:国际商用联机检索也只能是检索某一台、某几台主机或某一局部网络内的若干数据库。 2.2交互式作业方式 所有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具有交互式作业的特点,能够从用户命令中获取指令,即时响应用户的要求,执行相应操作,并具有良好的信息反馈功能,用户可以在检索过程中及时地调整检索策略以获取良好的检索结果,并能就所遇到的问题获得联机帮助和指导。 2.3用户界面友好且操作方便 网络信息检索对用户屏蔽了各局部网络间物理差异,使用户在使用这些服务时感到明显的系统透明度。检索者使用自己所熟悉的检索界面和命令方式输入查询提问就可以实现对各种异构系统数据库的访问、检索。 3. 网络信息常用的检索方式 3.1链接法 是指用户在阅读超文本文档时,利用文档中的链接从一网页转向另一相关网页。有些类似于传统文献检索中的“追溯检索”,即根据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追溯相关文献,一轮一轮地不断扩大检索范围。个人用户在网络浏览的过程中常常通过创建书签或热链表来将一些常用的、优秀的站点地址记录下来,组织成目录以备今后之需。但这种做法只能满足个别、一时之需,相对于这个网络信息的发展,其检索功能似乎是微不足道,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信息检索。 3.2通过网络资源指南来查找信息 为了对因特网这个无序的信息世界加以组织、管理,使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纳入一个有序的组织体系,专业人员做了许多努力和开发。也就是基于专业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产生、传递与利用机制的广泛了解,和对网络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的熟悉,以及对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评价、过滤、控制、检索等手段的全面把握而开发出的可供浏览和检索的网络资源主题指南。 3.3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 这种方法是较为普遍、常规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搜索引擎是提供给用户进行关键词、词组或自然语言检索的工具。这种方式用户可以用逻辑组合方式输入各种关键词,搜索引擎根据这些关键词寻找用户所需资源的地址,然后根据一定的顺序反馈给用户包含这些关键词信息的所有网址和指向这些网址的链接。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具有:省时省力,简单方便,检索速度快、范围广,能及时获取新增信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信息检索。 4. 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4.1智能检索 近年来被称为智能搜索引擎的网络检索工具已经出现,智能搜索引擎有3个主要的特征:网络蜘蛛的智能化、为特定用户提供相关信息、搜索引擎人机接口的智能化。它可以在因特网中导引用户,不仅在用户搜索、浏览时给予直接的支持,而且能够提供具有独立搜索功能的智能体的幕后支持。 随着网络用户对检索的精度、检索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 网络检索软件开发更重视开发检索工具在检索功能及检索服务上的智能化程度。 4.2可视化检索 网络检索的可视化是指将数据库中的不可见的语义关系用图像形式可视化显示并表达用户检索过程。可视化检索有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对文献或检索式内部语义关系的理解有助于用户判断一个检索中的相关文献;可视化的环境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和更直观的信息;相关性在传统的信息检索中只指检索结果、检索式相关,而在可视化检索中则指检索结果之间的相关度;使得用户可以进行交互式输入,允许在信息空间进行动态移动,允许用户修改数据的显示方式,使他们理解数据的个人偏好可视化;减少了理解检索结果的时间,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聚类分析,而聚类分析可帮助人们发现新的学科点,也可作为反馈的工具;操纵检索的内部过程;提高检索系统与人之间的交互性;检索结果可以模仿网络环境形成拓扑结构图,在拓扑结构图中所有相关文献或其他类型资源将被归为同类;一个透明的检索过程使检索更容易更有效。 4.3多媒体信息检索 目前,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检索是研究的热点。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检索是根据媒体和媒体对象的内容及上下文联系在大规模多媒体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多媒体信息检索是一项涉及多个学科的课题,因为它需要利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理解等领域的知识作为基础,还需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数据库管理系统、人机交互、信息检索等领域引入新的媒体数据表示和数据模型,从而设计出可靠的、有效的检索算法、系统结构以及友好的人机界面。 4.4基于网格的信息检索 网格概念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是从电力网概念借鉴过来的。其主要特点是把整个因特网集成为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以实现全球范围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设备资源的全面共享。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d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在动态的、异构的虚拟组织间实现协同的资源共享以及协同解决问题。共享是网格强调的重点,但是这种共享又必须是高度可控的,需要在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详细定义哪些部分是可以被共享的,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共享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付费机制。 当前,随着计算机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检索就像当年的照相机一样,逐步超着简单化、人性化方向发展,检索界面越来越简单友好,越来越适用与普通用户。用户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网上自动标引、自动文摘、自动跟踪、自动漫游、机器翻译、多媒体检索欣赏、动态连接、数据挖掘等操作,方便、 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 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永远滞后于用户的需求,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也正是用户的需求推动着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的不断完善。在网络信息检索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来展望未来,人类信息需求究竟能够被满足到何种程度,我们拭目以待。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探析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检索教学设计 摘 要:在先进科技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多媒体和联接网络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常识、有关资源等大部分内容做成教学用的资料并且做出简单的说明,然后让学生们直接从网络上拷贝和下载,进而加强自己的信息量。本文综合分析网络信息检索教学现在发展的情况基础上,讨论了怎样在现状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来对网络信息检索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主要是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及师资部分上加强创新,提升信息检索教学的质量,满足高科技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改革;信息检索;教学设计;网络环境 1 信息检索教学的背景分析 现在的教学中因为校园网和图书馆设备自动化的建设不断发展。各类的读物、在网络上有许多的资料文献都是可以直接搜索到的,而且在校园的网络中利用图书馆的系统来搜索所需要的资料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利用局域网和Internet等方法将图书馆信息资源融合起来,变成校园内的共享资源。让全体师生在利用网络检索信息时更加的高效方便。当前,学校图书馆的统计中可以看到购进的光盘和用于网络数据库的经费原来的20万元左右增加至近70万元,数字且还在持续上升。同时购进的资料种类也越加的丰富和广泛。从前一些只有在图书馆信息检索室里才可以搜索得出来的一些数据,因为各方面的发展和完善,那些原本在特定地方才能搜索的数据现已全部上传至了网络中。无论是谁都可以利用网络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且一些网络数据库公在搜索上采用的是镜像站或专线访问的技术,所有这些做出的改革都为信息检索的传授提供了一个的好的大环境。 2 分析信息检索教学的现状 2.1 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太快 现在先进技术的创新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信息的媒介已越来越倾向于电子化的趋势。信息的数量如气球般迅速膨胀起来。无论是线性还是非线性或是以联想的的方式,都有益于对检索和交叉检索的良性的发展。而且在这一点上它相比较于系统的回溯检索速度而言纸体数据库的速度是远远不如的。但是,它也存在着不足,如信息资源标引深度过深、标引规范也非常迥异,检索工具种类杂乱,这些问题都给网络用户的使用中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2.2 学生网络搜索存在不便 网络上现有各类的专业性强的检索查询工具和对应的软件以及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这部分的搜索引擎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独特之处,但正因为如此各类的引擎操作的步骤不同,而造成了学生觉得使用这些工具非常的繁琐的感觉,进而不愿意去使用它们。再因为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量非常大、类别杂乱、组织分散,学生又普遍缺乏网络检索知识和技巧,所以在上网检索信息时,很多人经常会发生两个极端的情况。一是搜索出上千条信息,二是一条信息都没有。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搜索的技能需要努力加强。 2.3教学大纲更新过慢 很多的高校在传授信息检索时上传授的主要教学内容非常的单一、落后,更新的速度也很慢。就算有时修改更新了,其内容调整的力度也很不足。在实践网络信息检索的教学中显然满足不了当前学生的需要。而且理论或实际操作课程现在都无法对使用网络的信息用户的最基本主要的需求进行满足。也无法确保学生们能够掌握好网络信息检索的实际操作。甚至不能让学生对搜索引擎的网上信息检索技术有个全面的认识。 2.4 教材内容单薄、老化 国内的教学中以手工方式进行检索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学校普遍存在,许多的计算机检索知识很落后,其他相关的网络信息检索的教材种类整体上很贫乏。现有的教学材料来看,这部分的教材内容上在Intemet基本概念[1]、主要功能及对各网络资源的介绍上比例较多,但在关于网络信息检索的工具、技巧和实际操作等内容上比重就显得相对较少。所以在Internet信息资源的变化迅速和飞快的发展的需求,改善教学材料的内容的形式也更加的急迫。 2.5 机检实战经验非常不足 现在很多的高校资金不足使得许多设备没有办法购买,学生们只好一批一批的使用计算机,有时还会重复操作老师在课堂上教过的相关内容。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也常常就只有两三个课时罢了,这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对网络这块知识学习的需要,更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问题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纠正。部分学校只是进行演示,甚至有的学校因为条件的限制根本不进行演示。有演示的学校他们的实习也如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式的教学,这根本取得不了有效的上课成效。 2.6 师资设备贫乏 信息检索课程他与其他的课程密不可分,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分工。老师们在学习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操作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素质。很多学校的一些老师都是由图书馆或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职性的担任,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而且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些甚至没有进行过相关的专业系统的学习培训,轻易草率的就开始进行教学,而且那些教师没花很多的精力到传授知识上及教学研究中去。这样的现状慢慢的发展一定会影响到将来的教学质量。 3 信息检索教学改革设计 3.1 制订符合时展的教学大纲 指导文件是教学的主体大纲[2],也是不能缺少的教学行为依据。它对教学的广度、深度及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网络的背景下,本来有的资料在教学时是作为主要内容来说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实际情况的教学了,只有尽快的制定出统一明确的教学方向和目标,才能使信息资料检索教学得以规范化,才能全面的让教师的教学思路统一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考核标准等。因此,这主要内容对于网络信息检索计划学时比例偏低。建上网实践课学,制定动态教学大纲。并且应适当增加至总学时的百分之三十以上。那么老师们就可以打破“大纲”束缚,并能随时增加一些丰富的内容,打破常规性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检索教学更加的生动有趣,富有创造性,做到真正适应时展的需求。 3.2 不断更新教学讲义 努力的融入一些新的内容: (l)网络基本知识。简介Internet的作用和各种浏览器的操作方法、Internet的信息资源分类和分布情况、Internet的信息检索原理等等。这是很大的一个范围。在传授中可以根据一些学生的具体对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兴趣和需要,针对性地去指导和教学。 (2)网络搜索工具。重点介绍Internet检索工具概述、搜索引擎的操作原理、搜索引擎的分类、选择并使用各种技能等等。比如在查寻网络信息时,就需要了解信息源的URL,但查URL的工具常用的有搜索引擎和主题指南这两类。主题指南和它的主题层次用列表的方式公开信息,让本来不明确的信息需求通过层层列表而清晰起来。搜索引擎是通过输人关键词进行检索访问的,各类的引擎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要有选择地介绍几类。 (3)专业光盘或镜像数据库检索。说明国内外光盘数据库或镜像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和操作方法。数据库的检索功略,电子版书刊网络操作基本程序,和操作数据库检索实例等等。让那些进行了实例的同学可以深刻地理解检索策略的制定、检索技巧的运用。 (4)网络信息的检索。非常仔细的去讲解通过网络在线所获得的科技报告。像许多国家的已申请专利了的用网络信息搜索出的文摘和其方法及技术、专门的检索技术,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搜索出的所有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使用DIALOG和OCLC搜索系统[3]时,应该着重讲解这些系统在Web方式和Telnet方式下的它们的搜索方法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在哪。通过这样讲解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还可以为帮助解决学生们在使用网络时碰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四 信息检索传授内容与要点改革建议 1、介绍信息检索知识与信息资源是教学基础,训练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 传授知识时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个300余张的教学课件,其内容包括讲解信息检索的概念、定义、语言、工具等基本知识的幻灯片[4]150余张,,关于搜索引擎的有30多张,关于网站的有40多张,说明常用数据库的有30多张,同时以自身主修的专业为参考依据,筛选出可以检索出的网站的数据库。上课时,进行一些基本的说明。对部分重点、难点内容可以进行课堂演示,在课后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网络将课件与学生分享或直接拷贝给学生。对三大检索刊物及各专业领域的重点数据库,举例说明与讲解,让使学生对有关专业方面的主要检索工具做到心中有数。 2、解析查询锻炼学生搜索能力 如何高效的利用网络数据移动到自我的目的是现在学生非常关注和关心的内容。这点可以进行分析和讲解。对数据库的讲解,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中文类(全文和摘要),一类是外文(全文和摘要),可以分开讲解。上课时让那些对所教授的内容提出不动的学生让其亲自操作一遍,了解其操作的整个过程。 利用搜索而得出的结果来说明词符、通配符、逻辑运算符和其他一些以限定的符号 3、查全率和查准率是教学的难点,锻炼学生的筛选能力 在传授的过程中可以分成下面三个部分: (1)选取检索词。要注意检索词选取的多样性,检索词能反映出信息感念的准确性和内容的全面性。 (2)检索式的结构。要形成完整的检索概念,拟定适合的检索顺序,并利用逻辑算符或位置算符进行逻辑匹配 (3) 检索策略修正。在检索时,要利用获得的检索结果,进行检索策略的修正,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在方法上我们可以利用有着后缀代码的关键字和使用有着前缀的索引达到限制主体的效果来应对检索加过中记录数过于庞大、无用信息太多的情况。 五结论 在现代这是一个离不开网络与检索的时代,传授网络教学的工作人员们只有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快速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当前的迅猛发展的高新时代淘汰掉。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湖北 武汉 430022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基于P2P技术的网络信息检索探讨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从传统的单机运行发展到网络、网格化发展,当前计算机网络发展模式主要为:客户端/服务器,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对服务器要求非常高,海量信息调度、检索存在着耗时高等问题,而peer-to-peer(P2P)正是针对此问题二提出的分布式计算模式。此种模式具有存储内容集中、检索方便、系统组织协调能力优良等特点。 关键词:P2P技术;网络信息检索;研究 1 P2P技术概述 1.1 P2P定义 P2P是Peer-to-Peer(对等网络,对等计算)的简称,中文译名为对等互联或者点对点技术,在P2P网络中各个节点被称为peer(对等体)。P2P是一种网络模型,在这种网络中所有的节点是对等的(称为对等点),各节点无主从之分,具有相同的责任与能力并协同完成任务。对等点之间通过直接互连共享信息资源、处理器资源、存储资源甚至高速缓存资源等,无需依赖集中式服务器或资源就可完成。 P2P网络并不是一种专门的新兴技术,而是假设在互联网络中的结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并没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端和邮件服务器。但是,对于服务器来说,它们之间仍然是对等联网的。以email为例,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巨大的、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email,而是对等联网的邮件服务器相互协作把email传送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去。另外用户之间email则一直对等的联络渠道。 1.2 P2P发展的影响 由于各种信息资源的发展和不断壮大,通过共享资源的方式来提升数据的传送、文件共享的功能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而当前的应用系统采用的方式大都是用服务器共享的方式,这已经开始严重制约着信息传递的数据,因而P2P作为一种新的共享方式出现,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它为文件共享、分布式计算机和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模式,也为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2 基于P2P技术的网络信息检索 2.1 基于P2P技术的网络信息检索的提出 传统的信息检索基于C/S模式,在该模式中,数据的分发采用专门的服务器,多个客户端都从此服务器获取数据。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数据的一致性容易控制,系统也容易管理,但这种模式对于大规模网络的环境容易造成性能瓶颈。在网络边缘信息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必须在互联网上设置拥有强大处理能力和高宽带的高性能计算机,配合高档的服务器软件,再将大量的数据集中存放在上面。这种架构使我们对服务端的投入巨大,因此服务器的个数只能是有限的,这就使系统容易出现单一失效点。同时C/S模式使得互联网中无论是信息还是资源均向同一方向集中,它的网络优势往往被局限于企业内部,制约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而且网络安全性较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容量最大的搜索引擎也不过是抓取了整个网页数量的40%左右。传统的集中式引擎无法胜任实时性强的海量信息检索,P2P技术的蓬勃发展却为信息检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P2P网络中,每个参与网络的主机既是内容的消费者,又是内容的提供者,各个结点各自对自己本机上存储的信息做索引,所有信息提供者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分布式数据库以供检索,这可以有效解决动态网页信息检索的问题,同时P2P网络中的每一个企业的信息点都是一个独立的Peer节点,每个Peer节点之间进行对等通讯,避免了传统C/S结构的低效和高成本,数据的集中处理又避免了P2P带来的数据分散。 2.2 基于P2P技术的网络信息检索的原理 在P2P网络中,每个参与的节点既是服务器又是客户端,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消费者。P2P信息检索的目的就是网络中的任意节点都可以提交检索的请求,然后这些检索通过某种路由机制被路由到和检索相关的节点上去,存储有和该检索相关信息的节点将会回应请求,把本地相关的内容以对等的形式直接传送到请求节点上,示意图见图1。 图中的检索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每个节点在加入网络的时候,会对存储在本节点上的内容进行索引,以满足本地内容检索的目的。然后按某种预定的规则选择一些节点作为自己的邻居,加入到P2P网络当中。 (1)发起者P提出检索请求q,并将q发送给自己的邻居。 (2)P的邻居收到q后,再按照某种策略转发给它在网络中的其它邻居节点。这样,q就在整个网络中传播开来。 (3)收到请求q的节点如果存储有相应内容信息,则将对应的内容返回。 2.3 基于P2P技术的网络信息检索的主要分类 P2P检索主要分成3种类型:结构化的P2P、网络的搜索技术以及针对这2种类型的改进技术。前出现的P2P系统具备足够的语义,能够处理复杂查询,以称为新一代的P2P检索技术。 P2P信息检索主要是要提高交互式作业方式、用户透明度,拓宽信息检索空间、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性。 2.4 P2P检索技术的方法 P2P查询的关键技术包含比较广泛,核心技术包括索引构造技术、路由策略及查询优化等,下面将分别对它们进行介绍。 2.4.1 索引构造技术 索引构造技术直接影响P2P系统的路由策略以及系统的查询效率,因此,构造具有丰富语义和高效的索引对于P2P系统是非常关键的,一般索引构造技术分成基于模式的索引和实例索引,模式索引为PDMS所特有,考虑了语义异构问题。实例索引包括:①通过散列将原始数据标识符映射到ID集合,再将ID集合映射到负责该ID的peer,可以具有多种拓扑形态的散列索引;②把数据库中B+树思想在P2P环境下进行扩展产生的树形索引。实例索引有多种分布方法:本地分布、集中式分布和分布式分布。本地索引中各peer只维持对自己的数据的引用,而不管其他节点上的数据的信息;集中式索引需单个服务器上保存许多peer上数据的引用,索引是集中的,但数据是分布的;分布式索引指向目标的指针存放在多个peer上,可有效分散查询负载和索引的存储负载,具有更强的健壮性和可扩展性。 2.4.2 查询优化 由于P2P网络动态的特性,不能假定具备数据分布的全局视图,也不能在这些网络中采用静态的拓扑和查询计划,使得提交的查询不太可能在整个查询处理过程中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为此,对查询进行优化变得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加快查询执行的效率,同时减少网络流量。 2.5 基于P2P技术的网络信息检索的特点 P2P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对称性、可扩展性以及分布控制等优良特性。随着P2P系统的广泛应用,该系统被认为是未来分布式计算的关键技术,可以应用于数据共享、CPU周期共享、及时信息传输以及协同工作组件等方面,同时在搜索引擎、数据流管理、语义网、协作信息过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P2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搜索、存储、安全和应用4个方面,而搜索是P2P技术的核心。 P2P信息检索通过分布式存储和处理能力为大范围的Web文件搜索提供可能,传统式的搜索引擎对于数据的更新缓慢不能满足用户实时性要求。受网络爬虫采集信息能力的限制,传统的搜索引擎很难进行深度采集深层次的网页信息。与传统的检索技术相比较,基于P2P信息检索技术有以下优点:(1)P2P信息检索充分利用以大规模分布形式存在的信息。(2)弥补传统搜索引擎无力深度挖掘网站信息的弱点。(3)挖掘移动终端的信息。(4)构建人性化的信息终端。 传统的信息检索,必须借助网络检索工具Internet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这些信息分布在全世界不同的计算机主机上,基于超文本结构在Internet上,基于WWW的信息组织采用了超文本方式。基于P2P技术的信息检索技术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客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容易,检索的更加彻底和透明。未来的P2P检索技术主要是和3G技术,移动智能技术结合起来,使用户深切感受到21世纪网络时代的方便。 3 基于P2P技术的研究 3.1 基于P2P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搜索引擎的研究 3.1.1 Caching技术 在对等网络中,索引信息的扩散是通过查询来驱动的,成功的查询结果被缓存下来,使得索引信息可以再网络扩散开来。资源搜索效率可否再次成百倍地提高,即在用户未提出问题时就为他准备好答案,Caching技术可以使资源效率达到10-100。尽管网络资源无限爆炸,但每一个成员及其每一次查询,所涉及到的回答域都是有限的,并且基本保持固定不变,这就是局部性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关键技术指令和数据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被再次访问,即下一程序指令在前条指令的概率非常大,因此,实践局部性往往会引起对最近使用区域的集中访问;空间局部性指的是一个进程访问的各项进程彼此很近,即下一次程序指令在前条指令附近的概率非常大。前者就是程序Cache,后者就是数据Cache的理论依据。 3.1.2 分布式的Gnutella搜索机制 在Gnutella中,每个节点共享一些文件,并提供基于文件名的本地查询操作。它使用消费洪泛的方式搜索其他节点上的文件。发起搜索操作的节点向所有邻居节点发送Query消息,而接到Query消息的节点进行本地查询,并把查询进一步转发给自己的所有邻居。为避免无穷递归,每个搜索消息都有一个TTL域,它随着转发的进行而递减,TTL为零的消息则不再被转发。每个请求都有一个准一的标识号。已收到请求的节点如发现已处理过,则丢弃该请求。 Gnutella的搜索机制可以看出,个别节点失效对查询结果影响较小,能动态适应网络拓扑变化,允许节点动态加入或退出。 4 结束语 基于P2P对等检索技术的发展将会为互联网信息搜索技术提供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它让Internet上的共享方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让人们能够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参与到网络交互中去,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体验到数据共享、数据应用。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的探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在人们逐渐告别了手工检索,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的同时,也渴望着图书馆能真正打破时空的界限,馆藏资源实现数字化,正是由于社会的需求,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数字图书馆 信息检索 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参考工具书与百科全书、OPAC、数据库、音像资料等。数字化图书馆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式管理。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物质”基础。高速的数字通信网络是数字图书馆的存在手段。分布式管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全世界的数字图书馆只要遵循统一的访问协议,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1]。 1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1.1信息资源数字化 自动化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是实现了典藏、借阅等流程的机械化、自动化,而数字化图书馆是实现了文献内容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的文献内容包括已有的馆藏文献、商用电子资源、自建资源、互联网免费资源,在文献的级次上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馆藏资源数字化一方面对文献起到了保护作用,特别是对于古籍善本和历史珍贵文献的保护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方便读者检索、浏览,不必考虑复本量。 1.2信息传递网络化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图书馆超越了时空观念。通过网络,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数字图书馆,而不必考虑开馆时间和地理位置的不便,从而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也加快了信息交流与反馈的速度。通过网络将各个图书馆及信息服务中心连接起来,极大的促进了资源共享。 1.3广泛的可存取性 广泛的可存取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资源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团体和个人;二是读者可以随时获得所需信息资源,从而实现“信息存取自由化”。 1.4信息资源共享 由于出版物的增多,图书馆经费的紧张,任何图书馆都无法全部收藏所有的出版物,数字图书馆的出现给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社会公众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2]。 2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 许多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方面,也做了大胆尝试,比如很多高校都购买《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建立在校园网中可以自由阅读的封闭式镜像站点;也有许多高校购买超星或书生的数据库,建立自己的数字图书馆镜像站点。高校数字图书馆大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馆藏资源检索、网上图书、网上期刊等等。 2.1网上馆藏资源检索 所谓网络图书检索一般是指把实体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以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形式录入到计算机中,并在Internet上,允许所有或特定的网络用户对馆藏书籍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检索。由于把书籍全文全部转录成为数字形式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包括要解决图文混排及文章特殊要求、作者著作版权、工作量以及是否确实需要等问题,目前大部分网络图书检索一般只限于书目、作者、摘要、出版社等基本信息,原书仍在图书馆。因此,馆藏资源检索就是检索图书书目信息,对读者了解馆藏有很大帮助。网络图书检索一般比较简单,国内外的图书检索系统差别不大,一般都可以使用www方式和Telnet方式进行免费访问和检索。使用Telnet方式一般需要授权,但大部分访问者仍可以使用一些公共账号(如public)进行登录。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检索系统一般都有图书检索功能、新书通报、图书催还、读者借阅情况查询、网上预约和网上续借,一般还有图书馆的服务简介、规章制度、开馆时间等等,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好帮手。使用图书检索,读者可以看到要查找的图书的排架号,按照排架号去图书馆书架上找书,并且可以看到该书的借阅情况:是在编、在架还是借出;一般在办理借书证时图书馆都要给读者一个初始密码,读者可以自己修改密码,在查询自己的借阅情况和网上预约、网上续借时,需使用该密码[3]。 2.2网上图书 目前,网上有许多数字图书馆或网上书屋,读者在网上可免费阅读或下载图书。比较大的网上图书馆有书生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黄金书屋等等。许多高校根据专业设置,购买电子图书数据和专用设备,建立数字图书馆镜像站点。下面,我们以书生数字图书馆为例,介绍网上图书的查询、阅读方法。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技术起家的典型IT公司,主要业务是数字化信息加工和经营,依靠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将图书、报刊等传统出版物数字化[4]。 2.3网上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累积全文文献近千万篇,分9大专辑,126个专题文献数据库。另外,还有重庆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也可查看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下面我们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介绍网上期刊查阅方法。用户在登录界面中输人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后,即进入检索主界面,系统默认登录进入初级检索系统,在初级检索界面中,点击高级检索链接就可以进入高级检索界面。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是指在因特网上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其检索的对象是存在于因特网信息空间中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较为典型的传统信息查询工具有Gopher、Archie、WAIS等,它们分别可以查询Gopher资源、FIP资源和WAIS资源。还包括目前发展最为迅速、最受人们欢迎的信息检索工具——WWW(即万维网)上的检索工具。 结论 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迎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必须要培养出具有较强的知识信息意识、较高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等学校中,图书馆和教师、实验室一起并列为办学的“三大支柱”。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学方法,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通过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进行分析,有利于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图书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浅析网络信息检索 【摘 要】本文主要对网络信息检索进行论述。 【关键词】网络信息;检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的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网络信息资源也逐步成为这个信息时代的核心资源。信息检索技术也很快得到发展,在此网络信息检索随着网络的发展也应运而生。网络信息检索,就是将描述特定用户所需网络信息的提问特征,与信息储存的检索标识进行异同比较,从中找出与提问一致或基本一致的网络信息的过程。相对传统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检索显现出了很多的优越性,如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检索方式多样化,多元化等。但是我觉得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还不是十分完善,仍存在些问题,如目前检索工具在信息搜集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检索过程会出现很多雷同,甚至无用的垃圾信息等。以下从网络信息检索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针对问题面临的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随着网上信息资源的膨胀发展,一种搜索引擎,无论它多么完善都不可能满足一个人所有的检索需求。如果遇到文献普查、专题查询、新闻调查与溯源、软件及MP3下载地址搜索等情况,人们就更需要使用多种搜索引擎来比较、筛选和相互印证。为解决逐一登陆各搜索引擎,在各搜索引擎中分别多次输入同一检索请求等烦琐操作,基于网络检索工具的检索工具产生了。 目前这列检索工具只要有两种:集成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所谓集成搜索引擎是在一个检索界面上链接若干种独立的搜索引擎,检索时,一次检索输入,可以指定搜索引擎也可以要求多个引擎同时检索,搜索结果由各搜索引擎分别以不同页面提交的网络检索工具,其实是利用网站链接技术形成的搜索引擎集合。集成搜索引擎制作与维护技术简单,可随时对所链接的搜索引擎进行增删调整和及时更新,尤其大规模专业搜索引擎集成链接,深受特定用户群欢迎。如国内天网搜霸和百度搜霸,国外比较著名的有“搜索之家” “网际瑞士军刀”等。 另一个是元搜索引擎,用户只需递交一次检索请求,由元搜索引擎负责转换处理后提交给多个预先选定的独立搜索引擎,并将所有查询结果集中起来以整体统一的格式呈现到用户面前。国外比较著名的元搜索引擎有Vivisimo、EZ2WWW、Kartoo、SurfWax、Fazzle等。目前国内现在还没有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元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虽没有网页搜寻机制,亦无独立的索引数据库,但在检索请求提交、检索接口和检索结果显示等方面,均有自己研发的特色元搜索技术支持。目前元搜索引擎技术主要有并行处理式和串行处理式两大类。并行式元搜索引擎运行时是将查询请求同时发向各个独立搜索引擎,然后将的结果按特定的顺序呈现给用户;串行式元搜索引擎运行时是将查询请求先发向某个独立搜索引擎,待其返回结果后再将请求发往另一个独立搜索引擎。 从第一个元搜索引擎Metacrawler诞生至今,这一新型的网络检索工具异军突起,发展迅速,目前可用的元搜索引擎已近百种。由于元搜索引擎的功能受着源搜索引擎和元搜索技术的双重制约,元搜索引擎比较理想的并不多见。信息检索专家邢志宇将元搜索引擎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1)大多元搜索引擎不支持多语种,尤其是汉语检索;(2)一些元搜索引擎实现检索语法转换的能力有限,不支持指定字段检索,不能充分发挥各个独立搜索引擎的高级检索功能;(3)部分元搜索引擎无源搜索引擎列表,用户不能自主选择和调用源搜索引擎;(4)大部分元搜索引擎仅支持调用AltaVista、Excite、、Yahoo!、Infoseek、Lycos等常用的搜索引擎,一些大型搜索引擎如NorthernLight、HotBot等被排除在外,人为地限制了搜索资源的利用;(5)在检索结果上,元搜索引擎只能返回十几、数十条“相关度”较高的结果,大量可能有价值的源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被忽视,影响检索结果的全面性。 Internet的发展使信息采集、传播和利用无论是从规模还是速度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我觉得未来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方向如下: 1.智能化 现有的检索引擎存在着查全率和查准率低的问题,未来的搜索引擎技术必须具有能及时挖掘新信息和及时能链接新增的信息,多途径检索功能,用户可以交互式检索,搜索出满意的信息。提高网络信息检索技术水平并实现智能检索,智能化是网络信息检索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智能检索是基于自然语言的检索形式,机器根据用户所提供的以自然语言表述的检索要求进行分析,而后形成检索策略进行搜索,智能检索技术就是采用人工智能进行信息检索的技术,它可以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分析用户以自然语言表达的检索请求,自动形成检索策略进行智能、快速、高效的信息检索。最近几年,智能信息检索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独立研究分支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目前已有一些搜索引擎支持智能检索,但智能化程度还不高,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2.标准化 现在的网站信息瞬息万变,杂乱纷繁,很是需要进行分类整理。目前虽然有大量的搜索引擎,但还没有一个统一严格的分类方法来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在组织分类上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还要规范网络术语,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用户的检索效率。 3.个性化 科技的发展要以人为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服务也将成为网络信息检索的一个发展方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每个人的对信息的需求将不再满足于标准化、单一化的大众需求。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服务,如残疾人士对网络信息检索的要求就要区别于常人,要是信息检索能很好的识别语音检索就能很有效的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如何使用户更方便、快捷地使用各种检索工具,满足用户各种检索要求,个性化服务也会成为网络信息检索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要想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就需要我们在不断信息检索实践中总结及掌握一些检索技巧。当然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也由衷地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检索技术越来越成熟,能给人们带来各式各样的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鉴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人愈来愈依赖于网络来检索各类信息。但是,因为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太多,用户要想在最短时间之中得到自身所需信息往往会极其困难。分析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 检索 信息检索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等两个层面进行定义。广义上,信息检索主要是指把信息依据某种方式来进行组织与存储,并且依据用户之所需查询到有用信息的整个过程,所以又被称之为信息存储和检索。狭义上,信息检索则是指从存储的各种信息中查找出有用信息的整个过程。自从上个世纪末以来,网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进行信息检索的平台也转移到了网络上,网络信息检索已经取代了原来的手工检索。因此,应用网络进行快速而有效的检索以得到相应的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查询者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常见问题 一是网络信息过于泛滥。如今,任何组织与个人均可通过网络相关信息,导致网络信息量飞速增加,而信息的质量与精度则不断降低,那些庞杂、虚假、冗余及政治反动类信息加大了信息的不可确定性,一些网站质量不高,且长时间不进行更新,导致用户面对这些信息显得无所适从,因而无法找到所需信息。二是搜索引擎存在不足。虽然搜索引擎能够发挥网络导航之作用,但是也存在着类目设计不规范,内容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等,而且重复链接信息偏多,查准率过低。三是用户信息意识不强。尽管网络环境下用户可运用网络来获得信息,但尚有许多用户缺乏良好的信息意识,对于网络信息检索不够熟悉,难以快速获取相关信息。 二、网络环境下强化信息检索的对策 (一)通过提出信息需求以明确检索目标 用户在检索前一定要深入分析,明确所要检索的目标信息,这是确定检索策略的根本措施,也是判断检索效率高低之重点。一是要了解所要检索信息的主体内容以及涉及到的学科范围,并且明确检索内容及其目的,这是用户选择检索工具的首要步骤。二是确定需要文献类型、年代和文献范围等,在了解清楚以上内容之后再来选择相应的数据库并开展限定检索。三是应明确查新、查准以及查全等指标性要求。如果想知识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就应当注重“新”;如果要切实解决研究当中的某些具体内容,而且不要产生误查,就应当注重实“准”;如果要了解某领域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期望得到全部相关文章,就应当注重“全”。 (二)选用合适的检索数据库和检索工具 目前,网络资源的种类相当多。每个检索系统常常涵盖了多个数据库。在进入到系统以后,一般都会出现分类目录让用户进行选择。比如,中国知网中就包含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大量数据库,而且在每一个数据库之下又会出现不一样的主题分类。因此,用户要依据待查内容的范围以决定选择哪个数据库。至于方向性的信息检索则可运用百度、谷歌等目录型检索工具,依据主题目录体系之引导来查询信息。此外,还可运用高等院校图书馆或者其他图书保存单位的联机性检索。要查找学术性比较强的信息,建议优先查找中国期刊网和人大复印资料等专题类的数据库。要查询事实数据则应选择具有权威性的官方数据库。 (三)实施概念分析以确认检索词 实施计算机检索是否能够得到满意的成效,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选好检索词。只要检索词分析得当,就能更好地进行选词和进行逻辑上的组配。检索词分析主要有:一般概念、隐含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等不同概念的选取和分析。 (四)合理构造信息检索表达形式 在构造信息检索表达形式之时,应当全面运用检索工具所支持的检索计算,允许运用检索标识与各类限定等,这也是实施有效检索的重要基础。信息检索表达形式的构造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即布尔逻辑计算符、位置计算符、字段限定以及截词检索计算符等。 (五)合理地调整信息检索方式 在制定明确的检索方式,并且输入到检索系统之后,该系统所检索出来的结果并不是肯定能够满足用户心中所设想的信息检索要求,所以,在检索时常常应当依据预检的状况来实施多次判断和调节,并且不断地调整信息检索的方向、强度和内容等,一直到完全达到要求为止。其中主要包含了扩大信息检索的范围以提升查全率,缩小信息检索的范围以提升查准率。 (六)不断提升广大用户的信息素质 不管是进行手工信息检索还是实施网络信息检索,均是由人来进行操作的,因此,其中人的因素往往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无论是实施手工信息检索,还是开展网络信息检索,均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提升用户的信息素质与思想素质,这是提升信息检索能力的重要基础。知识、技能与能力等三者均为知识素质的重要体现,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知识为基础,而技能则是关键。唯有具备了必要的检索能力以及相当广博的能力内涵,并且具备良好的检索技能,这样才能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水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深化和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现代人知识能力的提高均为信息能力之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背景,而技术之进步又为用户信息素质之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背景。可见,在用户们进行持续不断的信息学习和实践之后,必然能够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从而更好地进行信息检索。 三、结束语 当前,我们身处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了现代人日常工作以及生活中无法缺少的重要资源。笔者坚信,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必然会更加普及。用户只要具备相应的检索工具以及检索方法,就能快速在巨量信息中找出需要的查询结果,得到相应的信息。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数据挖掘在网络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及其在网络信息检索中的应用,分析了数据挖掘对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检索结果、用户检索需求等方面性能的提升,并对网络信息检索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数据挖掘 网络信息检索 数据挖掘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形式丰富多样,数量巨大,并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基本满足了人们的信息检索的量的需求,然而如何快速、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网络信息检索在查全率和查准率上还相对欠缺。网络搜索引擎通常会返回给用户成千上万检索到的网页,其中大部分与用户的检索要求无关,另外就网络上的知识发现而言,即使检索精度再高,搜索引擎也不能够胜任。因此,人们需要比信息检索更精确高效的、能包含网络数据库在内的新的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正是在这样的应用需求下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但是,数据库领域采用的数据挖掘技术所涉及的多是结构化数据,为了处理网络上的异质、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网络数据挖掘成为数据挖掘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1 网络信息检索 网络信息检索一般指因特网检索,是通过网络接口软件,用户可以在一处终端查询各地上网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检索主要依靠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的确切特征来创建相应的索引结构、数据库等,能很好地处理已经发生或存在的静态信息。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包括传统的服务工具:远程登录、文件传输服务、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广域消息服务、Gopher、WWW、基于Z39.50的信息检索服务、服务器和NAT,以及搜索引擎和中外著名网络数据库检索。这些工具都能有效地组织和检索海量数据,但对数据未来的变化趋势等动态信息缺乏有效的统计和预测。 2 数据挖掘及Web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即从大量模糊的数据中发现隐含的规律性内容,解决数据的应用质量问题的技术,是一种还处于发展中,已经部分投入实际生产实践的技术框架。 Web数据挖掘是从数据挖掘技术发展而来,简单地说是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Web上,也称为Web挖掘。其技术性的定义是:Web数据挖掘,是一项涉及Web、数据挖掘、信息学、计算机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技术。Web数据挖掘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网络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它是比信息检索层次更高、更精确的一种技术。它能够根据用户个性化定义的要求,根据目标的特征信息在网络上或者数据库中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检索。Web数据挖掘中几种常用的技术是:关联规则技术、分类技术、聚类技术、路径分析技术和序列模式技术。 3 数据挖掘在网络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目前,作为网络信息检索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搜索引擎,只能处理用户给出的特定关键词形式表示的简单目标,而无法处理用户给出的样本形式的复杂模糊目标,对网络数据未来的变化趋势等动态信息也缺乏有效的统计和预测。而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的网络信息检索中,可以使网络信息检索过程及结果更加快速、精确、个性化。 (1)数据挖掘提高网络信息内容自动摘要的准确率。网络信息资源一般都有关键词和内容摘要供用户检索选择之用,但大部分的自动摘要都是简单的抽取网页文档的前几句内容,而仅仅是通过位置来确定的,这种方式很不准确,不能精确的反映网页的全部内容,所以保证自动摘要的正确性非常重要。数据挖掘中的文本抽取就是从文档中抽出关键信息,对文档本身的内容而不是位置来进行文本内容的总结,以自然语言理解为基础,更可揭示网络信息的主题特征知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知识,对文档进行语义甚至语用的标注,因此它更能反映出Web文档中的真正信息,然后以简单的形式进行摘要或表示,可以提炼出文档最重要的信息生成关键字或摘要,使自动摘要的质量和准确性很大的提高。 (2)数据挖掘拓宽网络信息资源量。网络信息资源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很广,大部分可以直接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查询到的信息都是网页中的文字、表格、图形、图像、声音、视频或好友网页的链接及目录结构等。但是还有一些潜在网络信息不容易被搜索引擎等工具查询到,如用ASP,JSP或PHP生成的动态网页;一些专业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在Robot Exclusion框架协议下被拒绝搜索访问的网站;由用户的提问而动态生成的结果;存在于商业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等,它们无法被索引,从而无法提供有效的检索方式,这些结构化的或用html标记的半结构化数据都可以用数据挖掘中的内容挖掘进行处理,网络页面内容挖掘常采用的技术是文本挖掘和多媒体挖掘,可为这些网络信息提供明确的摘要或索引,使得本来不容易搜索到,潜在隐藏的信息能被明确的搜索到,从而大大拓宽了网络信息的资源量。 4 网络信息检索的未来展望 数据挖掘能发现网络中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提高标引、自动摘要、自动分类和自动聚类等的准确率;能促进用户兴趣模型的构建,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此外,它独特的分析方法能发现网络数据知识之间的各种关系,使网站建设和检索结果的分布更加合理。随着本体、网络、自然语言处理、信息可视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将数据挖掘与这些技术进行结合,未来的网络信息检索将朝这更加精准、个性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工程师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法研究 1.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8年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自开设以来学校非常重视该专业的建设,十几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电子信息行业急需的人才。2012年6月,经市级专家组对本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该专业被入选校级“卓越工程师”试点培育计划。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具备信号检测、信号传输、信息处理、电子系统工程等专业理论知识及检测与仪表、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最终具备“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为国家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模块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可持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学院按照“综合化、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的原则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要求突出专业定位与特色,形成以“信息流”——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最终通过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类型课程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模块整合,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在教学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课程组成,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还有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支撑,加深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专业教师课程组负责,同时邀请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参与讨论制定教学方案与内容,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取舍衔接与整合,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中,通过校企合作与工程教育完成人才培养。其中本专业课程体系中“EDA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虚拟仪器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是本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 3.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 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须与相关企业更紧密结合,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所推广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相关专业中,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相关方向,只有紧跟最新的工程技术发展,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高校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应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以工程项目驱动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将教师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实践环节或课外科技活动中完成教师所承担的实际项目,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4.结语 与国内着名高校相比,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历史相对较短,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因此还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由我系教师申报的天津市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获得立项资助。凭着“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契机,同时借鉴国内外着名高校的办学经验,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条件,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坚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等,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而努力。 工程师论文:论工程师在施工索赔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所称的“工程师”在我国称为“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单位”,在美国、香港称为“建筑师”,在英国称为“咨询工程师”,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将其统一称为工程师。 尽管《建筑法》第三十四条有“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的规定,但监理工程师的究竟地位如何,是业主的人,是独立的第三人,还是争议裁决人,工程师的决定是否具有最终约束力仍是一个模糊的问题。这也给建筑工程纠纷争议的解决和案件审理带来了不确定性。本文作者在国内外合同文本及工程惯例比较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并阐明了在我国法律体系下对工程师地位应有的理解――工程师的基本地位是发包人的人,其作出的决定(或处分性签证)对承包人一般不具有最终约束力。 一、典型的工程纠纷,耐人寻味的工程师地位 座落在上海市××路口的某三十六层涉外办公大楼由上海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建造。1995年11月,经议标程序,房地产公司发出中标通知书确认香港某施工企业为该大楼上盖工程总承包人。随后双方签订了工程施工合同。该合同采用经房地产公司修改后的香港建筑工程合同文本。该合同约定:固定总价为5111.6万美元,开工日期为1995年11月28日,竣工日期为1998年4月11日;设计单位为某国际公司,设计单位根据合同条款的授权发出指示,全面负责业主方的工程管理工作,如提供设计图纸、进行工程变更、签发付款证书、竣工证书、决定变更价款、工期顺延、费用索赔等;总承包人对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对总承包人如有异议,可提起诉讼;此外,合同还约定了估算单位和质监单位为上海E监理公司,二者配合设计单位的工作。 由于设计变更、延误支付进度款等原因,上盖工程于1998年11月1日竣工并交付使用。后因房地产公司拖欠约400万美元的工程款,施工企业在反复催讨无着的情况下,于1999年5月提起诉讼,要求房地产公司支付拖欠工程款及利息、赔偿延期延长所致损失,诉请金额总计715.8万美元。同时,房地产公司也以工期拖延、质量缺陷及未完工程为由提起诉讼,诉请金额总计582.3万美元。其中两项主要争议为防火门品牌变更的扣款、工期延误的原因及责任承担,涉及双方诉请金额达800万美元,二者均与设计单位的签证密切相关。 防火门品牌变更的扣款的事实及争议为:对防火门项目,施工企业的合同报价为78万美元;应房地产公司就日本××品牌的询价,施工企业曾就此报出了197万美元的价格,后又承诺“如贵司采用指定的日本××牌防火门而符合国内防火规格”,可以接受并不增加合同报价;其后签订的协议书及合同约定采用“日本××牌产品(……)或其它经上海市消防局设计单位认可的等质产品”。在施工过程中,因日本××牌不符合上海消防要求等原因,经设计单位同意,防火门最终使用了符合上海消防要求的国产××品牌。同时,设计单位决定按“原合同造价扣款”,并指示估算单位按该原则核价。随后,估算单位作出核价,认为扣款金额为11.4万美元。房地产公司置设计单位的上述决定于不顾,认为施工企业未使用日本××品牌是一种违约行为,要求扣除日本××品牌和实际使用的国产品牌市场价的价差123万美元。 工期延误的事实及争议为:上述工程竣工日期从合同约定的1997年4月11日推迟到1997年11月1日,共计拖延了205天。对该延误情况,施工企业以拖延支付进度款、设计变更、开工日期拖延等等事由多次申请工期顺延,设计单位仅批准了19天,此外的189天延误均未予批准。为此,施工企业重新整理证据,提起诉讼要求根据法律及合同顺延189天工期,并要求房地产公司承担工期延长所致损失。房地产公司认为设计单位系双方在合同共同委托,所作工期评核对施工企业具有约束力,工期不应顺延,法院也不应予以修改,并提起诉讼要求施工企业承担工期逾期竣工的违约责任。 上述案例是一起典型的施工单位催讨工程款,建设单位以工期、质量作为对抗的工程纠纷。该纠纷主要争议事实所涉及的设计单位工程索赔中的地位及作用耐人寻味:设计单位对其不利的防火门扣款决定,房地产公司全盘予以推翻;设计单位对其有利的工期顺延的批核,房地产公司则引以为据,根据就不理踩施工企业的事实和理由。上述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非特例,在国际工程中,工程师地位之争由来已久。在我国,工程师的地位更是模糊不清。合同文本及适用法律不同,工程师的地位就会有所不同。我国《建筑法》、《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确立了工程法律的较为完备的体系,也为明确工程师在工程索赔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依据。 二、工程师的权利源于业主的授权,其基本地位是业主的人 工程师不是工程施工合同的签约方,也不是政府授权的工程管理者,其为何能够介入工程施工合同的承发包双方之间?工 程的交易习惯是:发包人与工程师签订委托监理合同,委托工程师进行工程关系,并支付一定的报酬;发包人与承包人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约定工程师可以进行的工作范围;承包人与工程师之间并无合同关系。基于此,可以判断工程师介入工程的依据不外乎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发包人基于委托监理合同的委托,第二种情况是发包人和承包人基于工程施工合同的共同委托,第三种情况是前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现分析如下: 我国法律规定:委托监理合同确立的是发包人与工程师的委托关系,工程师处理的是发包人的事务,接受的是发包人的指令,维护的是发包人的利益,是发包人的人。监理合同既非技术合同,也非工程合同,而是委托合同。《合同法》第二百七十六条规定:“建设工程实行监理的,发包人应当与监理人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委托监理合同。发包人与监理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责任,应当依照本法委托合同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我国《合同法》、《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均认为是工程师是发包人的人。《合同法》第三百九十九条规定:“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指示处理委托事务”。《建筑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实行监理的建筑工程,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工程监理单位监理。建设单位与其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订立书面委托监理合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规定工程师的主要责任仍是作为发包人的人、处理发包人的事务。我国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二ΟΟΟ年二月十七日修订的《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00-0202)。该文本规定工程师在工程施工中的主要职责是:工程师接受发包人的委托,征得发包人同意的前提下,包人行使组织协调工程建设有关协作单位,开工令、停工令、复工令,工程上使用的材料和施工质量的检验,工程施工进度的检查、监督权,工程款支付的审核和签认等权利。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制订的《业主与咨询工程师标准服务协议书》也规定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行使发包人的权力、履行发包人的职责。同时,上述文本均规定,对工程师的失职行为,发包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反证工程师是发包人的人。 工程施工合同有关工程师条款的基本内容是工程师经发包人授权行使发包人的权利,而非发包人与承包人共同授权工程师行使权利,或者说这些条款实质是发包人授予工程师行使其在工程施工合同中部分或全部权利的一份授权委托书。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中的“工程师”指发包人授权代表或(监理)工程师,发包人授权代表可以行使全部“工程师”的全部或部分权利,(监理)工程师则行使剩余之权利。也就是说,(监理)工程师行使的其实就是发包人授权代表之权利。该文本通用条款第5.2条款 有关“发包人在专用条款内要求工程师在行使某些职权前需要征得发包人批准的,工程师应征得发包人批准”的规定也说明工程师的权利实质是发包人所授予。作为该文本制订依据之一的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1987年制订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第四版)也有类似之规定。该联合会(FIDIC)制订的《工程施工合同条件》(1999年第1版)通用条件第3.1条款更是明确指出“”发包人任命工程师“,”除非合同条件另有约定“, ”工程师履行职责或行使合同中明确规定的或必然隐含的权利,应视为工程师为发包人工作“。这些主要规定无一不表明:工程师系受发包人之托,行使发包人的权利,而非受承发包双方共同委托,行使双方共同授予的权利或进行调解。工程施工合同标准文本实质上也是一份发包人对工程师的授权委托书。其完全符合《建筑法》第三十三条”实施建筑工程监理前,建设单位应当将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监理的内容及监理权限,书面通知被监理的建筑施工企业“之要求。 以上分析表明:工程师的权利来源于其与发包人签订的委托监理合同,工程施工合同有关工程师的规定不过是发包人其授予工程师其在工程施工合同中部分或全部权利的权利的一份授权委托书,工程师在工程施工合同中的基本地位是发包人的人。 三、工程师客观公正之职业要求并不意味着其是独立人,其是否有该地位应视施工合同的约定 许多工程施工合同标准文本均规定除了作为发包人的人之外,工程师还有独立人地位,但工程师何时行使的是人的权利,何时行使的是独立人的权力,却并不清晰。独立人是指在工程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接受签约各方的共同委托,独立处理工程事务的的第三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通用条款第5.4条款规定“合同履行中,发生影响发包人承包人双方权利或义务的事件时,负责监理的工程师应依据合同在其职权范围内客观公正地进行处理”。(FIDIC)制订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第四版)通用条件第2.6条款规定 “凡按照合同规定要求工程师自行采取可能影响业主或承包商的权利和义务的行动时,他应在合同条款规定内,并兼顾所有条件的情况下,作出公正的处理”;有25处规定工程师就工期和价款确定问题作出确定前应该与“业主和承包商适当地协商”;第67.1条款规定,对承发包双方的争议及对其的异议,承发包任何一方均可按一定程序提交工程师裁决,对裁决不服的,70天内应提起诉讼或仲裁。基于类似的合同文本的规定,许多人认为工程师有四个角色:设计人、质量控制者、计价及证明人,裁决人,其中前二者的工作为人的工作、后两者的工作为独立人的工作。对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哪些属于人工作,哪些属于独立人工作,上述主张者也很难分清,于是得出“咨询工程师不可能是纯粹的第三方,但也不能简单地在不是第三方与不公正之间划等好”之类模糊的结论。 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我国《建筑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 .该规定改变了1995年12月15日建设部、国家计委的《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第18条有关“监理单位应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公平地维护项目法人和被监理单位的合法权益“之规定。笔者认为该变化可以理解为:《建筑法》取消了工程师独立人这一含糊的地位,肯定了工程师就是作为发包人的人这一清晰的地位,与《合同法》第276 条及第21章委托合同有关规定相呼应。 至于工程师应该“客观、公正”的理解,笔者认为这是工程师作为社会中介机构,法律要求其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1996年1月1日起施行《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监理条例》第七条规定:“监理工程师事务所和监理工程师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监理工程师行业的执业纪律和道德准则,恪守科学、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 .国际计委2000年1月3日颁布的《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介机构提供服务并实施收费应遵循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和公平竞争、自愿有偿、委托人付费的原则,严格按照业务规程提供质量合格的服务”。这些规定均将“公正、诚实信用”作为工程师等中介机构的执业纪律和道德准则。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客观、公正”是工程师的职业要求,除非合同有明确约定工程师有独立人的地位,应认为工程师在工程施工合同关系中不具有独立人的地位;同时,在工程施工合同中,工程师就是发包人的人,不宜再约定工程师又是独立人。上述案例的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合同并未赋予其有居间对承发包双方的争议或有关事项进行评判的权利,很明显仅是A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人,与独立人角色无涉。 四、除非施工合同特别约定,即使兼有独立人地位,工程师也无最终决定工程争议的权力 通常情况下,工程师的决定并无最终约束力,承发包双方依法享有诉权。当工程师的地位仅为发包人的人时,工程师没有裁决权,对工程师所作决定,承包人当然有权提起诉讼。当工程师的地位为发包人的人并兼为独立人时,如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及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第四版)等标准合同文本中,工程师往往拥有一定的裁决权,但该裁决权是相对的,承发包任一方对此有异议的可以提起诉讼或仲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通用条款第5.4条款规定,“一方对工程师的处理(即对发生的影响承发包双方权利义务的时间时,工程师依据合同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客观公正的处理)有异议时,按照本通用条款37条关于争议的约定处理”,第37条款则规定规定了约定仲裁或诉讼的两种方式。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第四版)通用条件第67.1条款规定,发包人和承包人在收到工程师最初的裁决决定之日起70天以内,可以向法院或仲裁庭对工程师的裁决提起异议。 在作为工程师制度发源地的英国,工程师的决定是否具有最终约束力,一直也存在争议。到1999年,英国上议院对Beaufour Developments (NI) Limited 诉 Gilbar ASK (NI) Limited 一案作出了判决,这种争议才得到了解决。该案明确了这样的观点:除非施工合同另有约定,工程师的决定没有最终约束力。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澄清:其有权审查并修改工程师签发各项证书及决定;除非合同明确约定工程师签发的证书及决定具有最终约束力。因为合同没有明确该证书及决定有最终约束力,在法律上应视为工程师签发的证书及决定是暂时性的,其目的是使合同能够顺利履行。据此,法院作出了判决。 可见,除非施工合同特别约定,即使工程师兼有独立人地位,承包人对工程师签发的证书和决定有权提起诉讼或仲裁,法院或仲裁庭均可以审查、修改工程师的决定。鉴于施工合同没有赋予设计单位独立人地位且并未约定工程师的决定具有最终约束力,前述案例中设计单位的工期批核当然可以修改。 五、工程师签证的效力应视其地位及授权范围等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工程签证的概念有狭义或广义之分。狭义的工程签证,指工程承发包双方在施工过程中按合同约定对支付各种费用、顺延工期、赔偿损失所达成的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补充协议。广义的工程签证,一般指对承包人提交的书面文件,工程师或发包人代表出具的确认、不予确认或部分确认的书面意见。根据确认的内容。工程签证又可分为处分性签证和报导性签证,处分性签证指就工期延长,价款增减、损失补偿等涉及承发包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设定、变更或消灭的事由出具的签证。报道性签证指就工程计量、进度安排、材料报批、工程验收等涉及客观事实的记录、报导等事由出具的签证。本文讨论的工程师签证范围限定为由工程师签发的处分性签证。鉴于处分性签证的特点及工程师的特殊地位,工程师签证的特点有: (1)、工程师签证涉及到承发包双方的权利义务; (2)、工程师签证是对承包人的申请或要求的回复; (3)、工程师签证是对承包人文件确认、部分确认或不确认的单方面意见,可视为工程师对此的裁决或承诺或反要约; (4)、工程师签证由工程师签发,与其地位密切相关。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有最终的裁决权,则该签证对承发包双方均有最终约束力;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有相对的裁决权(即工程师对此有独立人地位时),该签证具有相对的约束力;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没有裁决权(即工程师对此仅为人地位时),该签证的效力则根据民事的有关原则确定。 如上所述,工程师的基本地位为发包人的人,工程施工合同有关工程师的条款为发包人授予工程师权限的授权委托书。根据的一般规定,工程师应该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签证,授权范围的签证由发包人承担责任;工程师超出授权范围的对发包人不发生效力。至于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师的授权范围,工程施工合同一般约定工程师不应该修改合同。工程师的本质作用在于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而不在于修改合同。工程师是工程管理的核心,而工程管理的主要依据就是合同,工程管理者自然无权修改其据以管理的依据-合同。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第四版)规定了工程师无权解除承包商的义务。FIDIC《工程施工合同》(1999年第一版)第3.1条明确规定工程师无权修改合同。 同时,根据要约承诺的一般规定,如工程师以发包人的人身份进行签证,当该签证的内容为确认承包人的意见时,为一份承诺,与承包人的意见一起构成了一份有约束力的合同;当该签证的内容为部分确认或不确认承包人的意见时,该签证为一份反要约,如承包人在合理时间内提出异议,则对双方均不具备约束力。 基于以上分析,工程师签证的效力可归纳为: 1、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仅有人地位,工程师在业主授权范围内的签证,承包人无异议的,可视为一份补充合同; 2、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仅有人地位,工程师在业主授权范围内的签证,承包人有异议的,可提交仲裁或诉讼; 3、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仅有人地位,工程师超出业主授权范围内的签证,业主有异议的,可提交仲裁或诉讼; 4、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兼有独立人地位,业主和承包商可按约定程序提交仲裁或诉讼; 5、如工程师对签证事由兼有独立人地位且有最终决定效力,业主和承包商一般不得推翻。 鉴于一般工程施工合同中,工程师的签证鲜有最终约束力,工程师对签证事由兼有独立人地位的情况也不多,故在实务中一般可以认定工程师在施工索赔中的地位为发包人的人,其签证一般可按第1至第3种情况进行处理。 工程师论文:浅谈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创新能力 社会需求 培养方案 论文摘要: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本文分析了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却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结合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际需求,介绍了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研究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等内容,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20世纪末,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21世纪初,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通信工程专业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当今最流行、发展最迅猛的领域。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堪称“最容易找到好工作”的专业。由于通信产业在全球的高速及持续发展,该专业在国外也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这些特点决定了通信工程专业必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专业基础实践技能训练,加强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一方面是我国一直没有建立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也未参加国际通行的工程师认证体系。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的“学术化”取向,使工科学生在读期间以上理论课为主,缺少工程实践。工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家,却不是工程设计人才。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培养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角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形成专业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以期做好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我校其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一、研究与实践内容 通过改革和建设,研究并开发一套能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本科培养标准。通信工程是典型的产业需求牵动技术研发,进而驱动教育发展的产业。通信工程相关企业非常注重学生能否掌握新技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了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难以有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就造成毕业生和企业都陷入了一个“两旺两难”的境地: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却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性强、与社会联系密切的特点,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北京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研究行业对于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应该具备的各种知识、素质及能力要求,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直接承担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导师,重视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安排及落实,并注重实效。将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各项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对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加以实施。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做好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学生通过在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实习和学习,了解工程实际需要,熟悉工程设计、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职业素养、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和构建通信工程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搭建起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培养适合国家、社会和市场需求,在工作单位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工程设计人才。 2.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形成专业特色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中有适当的交叉,将通信工程专业的内涵由点对点信息传输扩展为网络信息传输,人才培养方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新的专业知识的特点,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适应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业务领域的能力。本专业有较强大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科研能力强,教学和科研成果多。拥有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的师资,形成了学科交叉和融合。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学习,以微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构成课程体系。在选修课中,设置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课程补充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针对性。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精练教学内容,整合原专业课程,不出现知识膨胀现象。在专业课程调整中,将程控交换扩展成现代交换技术,增加了现代网域交换技术。在典型通信网技术的基础上,扩展了通信网理论基础和有关协议的内容。为了将通信传输系统与通信网结合起来,开设了接入网技术课程,它是通信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通信传输的信息以语音和图像为主,因此开设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信息安全课程,向学生提供多媒体通信相关知识。 3.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通信工程及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吸引通信工程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宽专业知识面。建立学位课程制,确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增大选修课程,压缩课时总体数量。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传统内容加以整合,设置综合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设计来训练学生知识综合能力。设立“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课题,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革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基础课程以考核知识为主,专业课程主要采取大作业、项目成果、综述、报告、在企业实习的综合表现、口试和答辩等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4.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有一支能胜任教学、实践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做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从研究所、企业聘请工程师或选派教师到研究所、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等手段,打造一支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实验实习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赴研究所、企业挂职锻炼和出国进修,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优先聘请有研究所、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研究所、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从研究所、企业聘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加强与研究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培养基地。在研究所、企业的深度参与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 5.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结合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室软硬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包括综合性、设计性、认知性和实战性的实验课程体系,有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大学生科研与创新项目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科研是使知识深化和更新,产业是将知识的价值体现出来。如何做好三者的衔接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本专业与研究所、企业密切合作,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间的相互渗透。利用校办产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培养的本科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研究所、企业学习,学习研究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研究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也为研究所、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与实践的特色 理顺产学研关系,推动研究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并结合市场、岗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按照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学校和研究所、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以“实践”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工程能力的同时,加强交流、组织、协作及自主学习能力等优秀工程师胜任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改革和建设,研究并开发了一套能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受益学生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效果显著,将可以与市内其他相关院校交流,并进一步推向国内相关高校。 工程师论文:对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的探讨 摘要:我国的执业资格制度是1993年提出的,至今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注册安全工程师在内的30多个执业资格制度。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于2002年9月在我国开展以来,已顺利推行了3年多的时间。全国现有11000多人通过认定或考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报名参加2005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有86000多人。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年的时间里,将有数万人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如何推进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如何确立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法律地位,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本文仅就建立健全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法律体系 1 前言 执业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一特定专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学识、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必备标准。执业资格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通行做法。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对涉及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职业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建立了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并形成了严格的考试、注册及执业的管理制度。 我国的执业资格制度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1994年,国家人事部与劳动部共同协商,联合下发了有关实施执业资格制度的分工意见,并经国务院批准,把管理专业技术执业资格制度作为人事部的一项职能任务。国家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类。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注册安全工程师在内的30多个执业资格制度。 自国家人事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9月3日联合印发《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以来,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已顺利推行了3年多的时间。目前全国已有11000多人通过认定或考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报名参加2005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有86000多人。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年的时间里,将有数万人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如何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如何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法律地位和充分发挥其作用,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本文仅就建立健全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进行了探讨。 2 法律体系框架设想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框架设想如图所示。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框架 3 国家法律 3.1 起草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 国外对社会通用性强,涉及到公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执业资格制度,绝大多数国家是通过立法进行管理的,一般包括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注册建筑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等专业。另外,部分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部分州制定有《工程师法》。我国已经颁布了《会计师法》、《教师法》、《律师法》、《医师法》等个人执业资格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公布,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是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后颁布实施的。此后,根据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于1998年6月26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公布,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近些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每年因各类事故死亡高达13万余人,另有近百万人伤残。并且在各类伤亡事故当中70%的事故是发生在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中。据专家估计,近几年我国每年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达2500亿元以上,占GDP的2.5%左右。造成上述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还没有一支过硬的企业安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普遍存在着安全工作无人管和不会管的问题[1,2]. 因此,若能尽快起草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法律地位、权利、责任和义务,将会对改善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修正或修订《安全生产法》 目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起草实施单独的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法律,时机尚不太成熟。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已3年多,在这3年的时间里,《安全生产法》的有效实施对稳定和改善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修正或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时,明确提出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是切实可行的[3]. 在下一步修正或修订《安全生产法》时可考虑补充下列内容: 在第一章总则中明确提出在我国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在第十九条中补充:“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等岗位,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委托具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在第二十条中补充:“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将《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二条修订为: “承担安全评价、认证、咨询、培训、检测检验等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等结果负责。” 4 国务院行政法规 4.1 其他执业资格相关行政法规 由于全国人大立法程序比较复杂,我国有不少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首先是从颁布实施国务院行政法规做起的。如在注册会计师资格制度建立之初,于1986年7月3日国务院以国发[1986]68号文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 199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4号颁布实施,确立了注册建筑师的法律地位,明确了注册建筑师教育、报考、考试、合格及执业等标准。也就是说,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建立之始,就已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1996年7月建设部有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具体明确了注册建筑师考试资格条件、考试办法及注册建筑师执业及管理办法等。 1995年12月12日,《教师资格条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8号实施, 确定了教师资格分类与适用、资格条件、资格考试、资格认定等。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令第10号又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教师资格考试、资格申请和资格认定等作了具体规定。 4.2 起草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 如前所述,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起草实施单独的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法律,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因此,目前在修正或修订《安全生产法》的同时,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和注册建筑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在国家人事部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以及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及时起草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以确立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法律地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中明确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资格条件、注册和继续教育要求,特别是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范围和执业标准,以及在中央企业和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岗位强制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待时机成熟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4]。 5 部颁规章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主要涉及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中介机构管理等项工作,为了促进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上述各项工作均需制定和颁布相应的部门规章或法规性文件。 5.1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在举行首次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之前,国家人事部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3年8月,联合出台了法规性文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确定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具体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办法等。今后,随着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工作的进展,应定期补充或修订有关内容。 5.2《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 根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要求,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必须注册登记后,才能以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名义执业。因此,在对首批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注册登记之前,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5月,以局12号令的形式公布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主要规定了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初始注册、续期注册和变更注册的注册管理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权利和义务等。根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工作的长远规划,在对其修订时,应补充注册安全工程师重新注册和分专业注册的相关内容[5]. 5.3《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根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要求,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管理是动态的,获得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也不是终身制。随着安全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还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并定期接受延续注册的审核。因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05年4月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字[2005]15号),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工作作了补充规定。但此文件为工作文件,法律效力较低,为了激励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今后可以考虑以总局令或法规性文件的形式颁发《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5.4《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管理办法》 绝大部分注册安全工程师是在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等岗位或在相关中介机构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工作,因此,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工作的重心应是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管理。但目前对于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管理仅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中有所提及,尚未颁发专门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管理办法》,因此,若在短期内不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的情况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可以考虑尽快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管理办法》。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管理办法》中应重点包含以下内容[6]: (1)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范围 除了在国家人事部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中提及的执业范围外,还应包括安全防护装置的检测检验、工程设计的安全审核、安全技术人员培训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等。 (2)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强制配备 要求在今后3年内,配合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或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办理延期手续时,首先在中央企业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爆器材等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强制性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要求上述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在今后5年内,在其它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的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强制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要求这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都必须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生产经营单位,则必须配备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委托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安全生产管理。 (3)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权利 在要求中央企业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爆器材等高危行业及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逐步强制性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同时,要求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做到下列事项: a.安全生产事项必须报注册安全工程师进行安全可靠性分析。 b.每年进行安全生产报告、项目审核、安全资金、生产安全事故处理的审核,必须经注册安全工程师进行审核和签字。 c.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年审核报等必须由注册安全工程师签字。 5.5《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 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后,有相当部分注册安全工程师是通过在有关中介机构工作而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安全生产法》中规定,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非高危行业企业,可以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这里所提及的“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即为注册安全工程师。而注册安全工程师不能以个人的名义执业。因此,需要尽快颁布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以规范注册安全工程师中介机构的管理。 《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应包含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设立条件、变更和终止,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执业及其监督管理等。 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受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委派其聘用的注册安全工程师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或技术服务。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除了安全咨询外,也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安全评价、安全培训、安全监测检验和安全认证等资质。换言之,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可以是一个集安全咨询、安全评价、安全培训、安全监测检验和安全认证于一身的服务机构。 6 结论 鉴于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发展现状,建议尽快颁布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管理办法》和《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两个部门规章。与此同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列入国务院行政法规立法规划,及时起草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待条件成熟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 总之,为了加强和稳定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使他们能够完成法律赋予他们的安全生产任务,使注册安全工程师真正能成为一个有吸引力、受尊敬、有前途的职业,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法律体系,以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地位和待遇,保障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顺利与健康发展。 工程师论文:试析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的个人修炼 论文摘要:结合电力建设工程监理队伍现状和当前政策导向,从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到监理工作能力以及监理、人格魅力等方面,论述了电力监理工程师必须进行修炼的内容和方法,以期供同行参考,对不断提高电力监理工程师个人素质、圆满完成监理工作、适应电力监理改革、履行监理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论文关键词:监理;技术能力;工作能力;从业道德;修炼 监理企业是专业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受业主的委托提供高智能的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安全,公正地管理合同,使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目标得以最优实现。作为特殊基础行业的特殊人群,代表监理单位行使监理职能的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更应不断加强个人修炼,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适应工程监理改革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胜任监理工作,圆满完成监理任务,履行自己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从事工程建设和监理工作多年,往往能听到各方面对监理行业的议论。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整天说外行话;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素质太差,整天向施工单位吃拿卡要;又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管理水平太低,对内不会管理,对外不懂工程协调;还有人说,监理不过是帮业主承担责任,仅仅是签字盖章的,等等。虽然有些说法有失偏颇,但总体上来说,社会上对我国整个监理行业、监理人员的评价普遍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除了目前我国监理制度、工程建设模式需要改进,业主行为不规范、监理市场不规范等之外,监理服务费用偏低和监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并形成恶性循环是主要因素之一。2007年3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下发了670号文件《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重新规定了监理费用收费标准(政府指导价),以保障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8月5日,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中电建协电力工程监理专业委员会下发24号文件,对《电力建设工程监理市场行为规则》中监理费指导价和最低限价进行修订,明确规定了施工监理投标最低限价。种种迹象表明,监理服务费低、监理人员待遇低、监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的怪圈将被打破。“十二五”期间,我国监理行业将会迎来健康发展的春天,不能胜任监理工作的一批人必定会被淘汰。 那么,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个人修炼,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监理任务、适应行业发展呢?笔者认为,电力监理工程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个人修炼。 一、专业技术知识、能力的修炼 监理工程师首先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是从事监理工作的基石。主要包括知识、经验、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 监理工程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火电工程建设,所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很多,大的专业分类通常为汽机、锅炉、电气、化学、热控、土建、焊接、安全、计经、物资等专业,细分专业更多。因此,作为一名监理工程师,至少应系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应了解或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经济、法律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设计、施工、管理,并保持知识与技术、法规、管理的发展一致,不断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 如果监理工程师不能较好地理解设计要求、设计思路就很容易判断失误,对工程的关键部位把握不够,就容易对重点部位疏忽监督或放松管理,引起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同样,如果对施工管理、四新技术和政策规定理解不够,对一些现场问题很难提出正确的监理意见,更难以体现监理的专业权威和咨询专家水平。 从这方面来说,一些年龄偏大、不爱学习新知识、仅靠老经验进行工程监理的老同志必须要强化学习、系统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修炼,否则连当“监工”都无法胜任。 2.经验 监理工程师应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对工程现场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失误,少数原因是当事人责任心不强,大多数原因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于大部分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来说,最需要的是工程施工和施工管理经验。 因此,一个合格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至少应具备5~10年的现场工程施工和管理经验,应当具备所承包单位工程部、质检科科长或项目生产经理、总工程师的专业水平;项目总监、副总监应具备本行业的专家级水平,起码不低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水平。这样,在审批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时才能正确提出监理要求和建议,在现场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尤其是这几年来,作为各大发电公司的业主逐渐都在培养自己的工程管理团队,实现专业化项目工程管理,业主的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监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这方面来说,那些现场施工经验少,甚至刚毕业就进入监理企业的人,必须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扎根于施工现场,处处留心,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向施工单位现场技术人员请教,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3.能力 在具备专业知识、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主要有: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敏锐觉察问题的能力是监理工程师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要求监理工程师做事用心、处处留心、勤于思考。 (2)分析判断、决断能力。监理工程师工作在现场,业务方面的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判断和处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往往要非常及时。 (3)学习的能力。监理工程师要做好工程监理,必须要有学习的能力。一本新规范的颁发或老规范修订后,有人自己阅读理解掌握了;有人通过宣贯基本了解了;有人被宣贯后还是不甚了解。 建议有条件的监理工程师认认真真学习科技语文知识,这对提升思维和阅读理解规范、图集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规范、标准五年左右就更迭一次,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二、监理工作能力的修炼 1.灵活应变的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不是企业生产流水线,具有很强的一次性实施的特点,现场许多具体情况并没有针对性的处理模式可以参考,这时监理人员的独立应变能力就非常重要。工程实施中对规范、标准有力执行、细致执行和到位的执行就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说,监理工程师应该明白,监理工作不是死背规范、死抠字眼,而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思考,灵活机动地发挥,才能实现有效地监督管理,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2.交往、沟通和协调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工程建设的五个要素人、机、料、法、环中,人是关键性、决定性因素。监理工程师在工程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跟人打交道,交往沟通能力就非常关键。 监理工程师的管理理念、观念意识能否被业主理解、接受,能否跟业主达成某种程度的看法和利益一致,完全取决于沟通和协调的效果。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达成了解和观点上的交流,业主以及各参建协作单位才能认可监理、支持监理的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把工程干好。 每个监理工程师都应具备独立召开专业专题会、协调各方统一意见、解决现场各种问题的能力。部门主任以上的监理人员应具备召开大型工程协调会,指挥现场上百、上千人进行工程会战的能力。 从这方面来说,监理工程师应积极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沟通、协调能力,锻炼能正确表达自己思想、与各方实现良好沟通、协调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共同去实施的能力。 三、监理从业道德、人格魅力的修炼 1.从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切职业从业的根本核心素质。与学武一样,“学拳以德行为先”。监理工程师的特殊社会角色要求必须有良好的从业道德。目前社会各界对监理行业的一些不良意见主要也就是个别从业人员“德行不良”造成的。 有关法律法规也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作了具体规定。简而言之,就是监理工程师不能受利益驱使做出损害工程建设各方的合法利益的行为,要守法、诚信、公正地为业主提供服务。 2.人格魅力 任何行业的任何职业人,其工作是否出色都与自身的修养息息相关。人格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人格魅力是人格修养的体现,也是监理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监理工程师是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参与者,依据与业主的委托合同开展工作,处于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和核心地位。因此,监理工程师应具备完备的人格魅力,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了解,使业主对自己更加信任和支持,使承包单位从技术上佩服、从人格上敬重。 尊重与品德。赢得尊重靠的就是人格的魅力。人格魅力来自自身的人格修养,修养的重点就是高尚的品德。作为监理工程师,就是要修炼自己心地纯正、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率先垂范的品德。 平等与心态。监理工程师要有一个平等的心态与意识才能够真正理解监理的地位与角色。 首先,从监理与被监理关系来说,要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领导人。监理指令是一种工作的手段与渠道,不是上级对下级下达命令。如果没有平等心态,施工单位不予配合,所有的监理指令等于一纸空谈。 其次,从委托与被委托关系来说,也应该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业主的监工。工程参建各方都是法律平等主体。监理工程师应按照委托合同、承包合同合法、公正地进行工程监理,有权拒绝按照业主违规操作、违章指挥。对于业主的意见,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尊重,但也要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权益和尊严,加强沟通,不卑不亢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业主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 最后,为人大度和宽容。在工作中能够以工作为重,不要在人的态度上斤斤计较。要能够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去看待人和事。当一个人总能以宽厚的胸怀对待别人,能够原谅对方的不恭,终会赢得对方的真诚与尊重。有一句话:“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要尊重别人。”有了平等的心态,说话做事自然会有分寸,双方配合顺利,整个工程的进展才会顺利。 四、结论 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是特殊行业的特殊人群,担负着国家电力行业基础建设质量、安全社会监督的重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能力,除具备相当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工程经济、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工作艺术,更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才能顺利完成监理工作,并达到“干好一个工程,树立一座丰碑”的目标,完成社会和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工程师论文:浅析监理工程师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龙滩水电站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监理工程师的组织形式及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砂石加工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 监理工程师作用 1 工程概况 广西龙滩水电站麻村人工砂石加工系统位于坝址右岸下游4km处,主要担负龙滩水电站Ⅰ、Ⅱ、Ⅳ、Ⅴ标以及临建工程约160万m3混凝土所需骨料的生产任务。按混凝土浇筑强度3万m3/月计算,砂石系统生产处理能力为300t/h。根据混凝土使用骨料级配要求,砂石系统以生产二级配骨料为主,同时也能生产三级配骨料进行设计。成品料生产能力240t/h,其中人工砂(≤5mm)96t/h,小石(5-20mm)72t/h,中石(20-40mm)72t/h。砂石系统由麻村灰岩砂石料场(含溜井)、料场进场公路、砂石加工系统(粗碎车间、超细碎车间(制砂)、成品料堆场)、给排水系统、废水处理系统、供配电系统及辅助设施等组成。 2 监理组织机构设置 2003年3月,长峡龙滩工程建设监理部受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双方签订了“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合同”,监理的主要内容是:麻村采石场毛料和剥离料开采的质量控制及边坡安全观测和支护施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含设备管理)等监理。根据合同授权的监理范围并针对砂石料生产运行的施工特点,监理部确定了监理组织机构设置及专业人员配备(如下图),同时编制了工程监理岗位责任制、“工程监理规划”和有关专业“监理实施细则”,确定了工程监理的总目标。根据监理服务内容,制订了砂石料质量控制措施、监理工作程序、监理工作制度,规范化地开展监理工作。 3 监理工作程序 监理部和监理人员严格按照合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责任制。在做好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阶段质量、投资、进度三大目标控制的基础上,严格履行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理职责,保证项目监理人员专业配套、人员到岗,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监理工作。其监理程序可归纳为三大类: 3.1运行管理程序:主要为业主、监理、承包商三者之间联系及管理流程,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3.2监理内部质量体系运行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及其传递途径;会议协调;各种监理业务处理程序;资料的分类、整编、归档、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建设各方的关系及其处理。 3.3围绕监理任务落实制定的外在控制程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施工进度控制程序、支付结算控制程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索赔、工程变更、施工分包队伍审批、竣工验收等程序,这些程序是监理控制程序的核心与关键,它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先后开展顺序和衔接,保证监理监控不漏监,同时这些控制程序都在相应的系统中制约了系统的行动,保证各个系统在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控制程序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4.监理工程师作用 4.1控制与管理 凡是成功的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质量组织体系,质量体系的优劣除反映在人员素质、专业配套、组织结构运转、效果可衡量性外,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可控性,可控性依赖信息传递畅通,信息传递、反馈的途径就是程序。内部可控程序无疑来自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体现命令源,责任与权限控制;横向保证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和信息流程。监理部在建立健全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和监理工作制度过程中,全面展开各项监理工作,并坚持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制度、主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理部还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监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为砂石加工系统的生产运行有序进展提供了保证,确保了砂石料及料场开挖质量一直处在受控状态之中。同时,监理人员不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而且还协助运行单位完善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证成品砂石料的产品质量。 4.1.1 质量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有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并制定了《砂石料生产质量及试验检测制度》,从料场开采、破碎、筛分各生产环节实行全面生产质量监督控制,并按《砂石料质量试验检测制度》规定进行取样试验检测。各质检责任人职责分工明确,生产运行期间要求质检人员坚持每天进行一次取样试验检测,发现砂石料质量问题及时停产进行整改,按制度和规范要求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了成品砂石料质量。监理到现场采用旁站检查、见证取样、巡视等方法对砂石料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加强现场质量监控,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实施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监理人员掌握和熟悉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制订质量控制目标和质量成本控制计划,明确监理质量控制机构、人员和任务;检查并协助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对关键部位和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坚持进行质量检查与评定,作好质量检验记录,随时记录施工中有关质量方面的问题, 对工程质量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并定期按规定格式编制工程质量统计报表。 4.1.2进度控制 监理工程师进行进度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规划控制协调。即根据施工合同确定工程项目的总进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与协调管理。成品砂石料生产根据销售情况或成品砂石料堆场库存情况确定。 4.1.3投资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项目结算分成二个部分:①覆盖层剥离、无用料处理及边坡支护结算为单价合同,由监理控制投资;②毛料开采费用计入成品砂和成品碎石单价合同中,监理只控制成品砂石料质量,不控制其投资;。考虑到边坡支护由施工单位施工总承包,监理工程师处理边坡支护合同时,采取如下措施来控制投资:①在审核设计支护方案和设计图纸文件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注意听取设计地质人员的意见,优化设计方案,节约投资;②在施工阶段,严格工序控制,通过对工程计量的审核,以及必要的抽查等手段实现对工程量的控制。 4.1.4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方面,监理部设置了综合组负责信息管理,负责收、发、保管日常工作中的来往文件、通知、报表,负责保管与工程有关的图纸文件,按月整理日志,会议记录及有关技术资料,每月编发监理月报。监理部要求各专业组认真做好现场监理记录和大事记录并由综合组妥善保管,推进监理规范化管理。 4.1.5安全管理 自从我部承担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工作起,对安全管理尤其重视,多次发文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在平时生产运行管理中,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安全监督:检查督促施工运行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审查批准施工运行单位对工程施工中的重大安全问题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防护措施;对施工生产中安全薄弱环节生产现场夜间照明及高边坡的危石落石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及时指令整改;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参加对安全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事故报告及安全报表,监督施工单位对安全事故的处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督促运行单位认真执行业主下发的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文件,并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以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督促运行单位加强新工人进场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基层班组和民工的管理,执行班前会制度,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安全监督得力,两年多来,砂石加工系统从未发生一次机械伤人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 4.2组织协调 4.2.1与建设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建设单位领导及其驻工地授权代表的联系与协商,听取他们对项目监理工作和项目监理人员的意见。在召开监理会议、延长工期、费用索赔、处理工程事故、支付工程款、工程变更的签认等监理活动之前,征取建设单位的同意。 4.2.2与运行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承包单位之间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监理单位依照有关的法令、法规及委托监理合同赋与的权利,监督承包单位认真履行施工合同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使施工合同中约定的目标实现最佳状态。在涉及承包单位的正当权益时,监理单位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予以维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了解和协调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以及合同管理中的有关情况,理解承包单位的困难,并热诚地帮助解决困难,促使承包单位能够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 4.2.3协调方法:(1)根据需要召开监理例会及专项、专题会议,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其指定人员主持召开协调会,统一步调,交流意见,决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会议程序。会议内容于会前约定,会前明确开会的目的,会议的决议事项应对与会各单位有约束力。凡涉及组织协调工作的人员或单位,聚集一起开会共同研讨协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取得共识,使问题得到解决。(2)协商是沟通双方之间的情况,减少分岐,解决矛盾,统一意见,共同作好工作的重要方式与方法。在监理例会和专项、专题会议召开之前,总监理工程师要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作好协商、协调工作,以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无效的争议。必要时还可以邀请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人员参加有关的会议,对于重大问题的协商与决策,也可召开由建设、承包、监理单位领导层参加的高一级协商会。(3)协商的基础是信息,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协调工作没有目的,也就是难以收到成效,信息沟通工作通过各单位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如专业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与设计工程师之间,与承包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总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之间,与设计单位项目总负责人之间,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监理月报、监理会议纪要、简报等形式,还可以将所属监理单位的有关业绩的信息传达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让他们对所属监理单位有更深刻的了解,以提高监理单位的声誉,增强信任,促进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4.3指导和帮助 监理项目全过程控制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从工作内容来看又由若干环节组成一个整体。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和工作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手段,环环扣紧,条条落实,是监理工程师实施项目全过程控制的重要职责之所在。 运行单位在监理单位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操作规程,并监督各项操作规程的执行和落实。完善文明施工管理和监督管理网络,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的组织保证体系。对自己所属责任区范围内的环境做到清洁、整齐,不乱堆乱放,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监理现场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通知运行单位进行整改。 5.几点体会 ①业主的支持是监理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监理受业主委托,在业主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如果没有业主对监理工程师信任、支持和指导,监理工作将难以顺利开展。 ②搞好监理工作的关键是加强监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在监理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监理工程师除要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公正、廉洁,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③建设监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种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综合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密集型服务工作,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具有控制投资、管理合同和信息,调解经济纠纷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合同管理意识。监理工程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监理,一丝不苟,才能有效地对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好关,真正有效地为业主服务。 工程师论文:应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管理技术研究所所长 樊晶光自2002年9月国家人事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以来,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已顺利推行了近3年的时间。2004年有9424人通过了首次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加上2003年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认定的1620人,目前我国有11044人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 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如何推进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如何解决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定位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地位和充分发挥注册安全工程师的作用,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本文仅就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探讨。 一、在《安全生产法》中应明确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目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起草实施单独的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法律如《注册安全工程师法》时机尚不成熟。但《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已近3年,因此在修正或修订《安全生产法》时,应明确提出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是切实可行的。 尽管《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在《安全生产法》颁布两个月之后才得以颁布实施,因此在《安全生产法》中没有明确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条款。 2002年9月,国家人事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国家对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和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统一规划。” 《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等岗位及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不但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关键技术岗位准入制度开始实施,也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领域人才社会化评价工作开始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是贯彻《安全生产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设、加强企业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需求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下一步修正或修订《安全生产法》时可考虑补充下列内容:在第十九条中补充:“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等岗位,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委托具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在第二十条中补充:“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或“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可免于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考核。” 将《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二条修订为:“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并对其做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结果负责。” 二、起草、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 1.会计、律师、注册建筑师等资格人员的法律依据早在1985年1月21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此后,根据1993年12月29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对《会计法》进行了修正。1999年10月31日第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又进行了修订,并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是1996年5月15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后颁布实施的。此后,根据2001年12月29日第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 我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首先是从立法做起的。1995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确立了注册建筑师的法律地位,并对注册建筑师的教育、报考、考试、合格及执业等作了明确规定。也就是说,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自建立之始,就已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1996年7月,建设部又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具体明确了注册建筑师考试资格条件、考试办法及注册建筑师执业及管理办法等。 2. 现有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关政策文件及规章2002年9月,国家人事部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并同时印发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办法》。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开始启动。 2003年8月,国家人事部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又出台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确定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具体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办法。 2004年5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又以局12号令的形式公布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主要规定了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注册管理和执业行为要求等。 此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今年4月又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字[2005]15号)和《关于做好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厅字[2005]18号),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和注册管理工作又作了补充规定。 3.起草、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如前所述,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起草实施单独的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可以借鉴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在现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关政策文件及规章的基础上,及时起草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以确立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法律地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中,应明确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资格条件、注册和继续教育要求,特别是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范围和执业标准,以及在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岗位强制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法》,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以保障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顺利与健康发展。 工程师论文:谈监理工程师对检验批的验收 【摘 要】检验批是建筑工程组成中的最基本的小单元,做好检验批验收,是监理工作中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根本性工作,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文章主要论述了工程检验批验收的工作内容、重要性及相关知识。 【关键词】自检;报验;标准;资料完备;法律法规 2002年1月1日,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以下简称《统一标准》)颁布实施,在《统一标准》中对检验批验收做了大量细致的定义、解释及规定。检验批是建筑工程中组成中的最基本的小单元,做好检验批验收,是监理工作中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根本性的工作。它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以下是笔者对检验批验收的几点看法: 一、做好基本的检验批验收的重要性 高楼大厦平地起,是每一砖每一瓦构筑成了它的脊梁,是辛勤的建筑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铸就了它的辉煌。这一切的一切都须从最基本的检验批开始。 1.《统一标准》对检验批合格质量的条件作了如下规定: (1)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 (2)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 2.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的合格条件为: (1)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均应符合合格质量的规定; (2)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3.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符合下列规定(强制性条文): (1)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从上述条文中可以看出,单位工程合格的条件必须所含分部工程质量合格,分部工程质量合格必须所含分项工程质量合格;分项工程质量合格必须所含检验批质量合格。因此检验批作为构成单位工程质量合格的最基本的最小单元,如果单位工程中有一个分项工程的检验批不合格,这个单位工程的质量就不能评为合格。千里大堤,溃于蚁穴,所以我们应狠抓检验批的验收工作。 二、检验批验收,标准应明确 各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对各检验批中的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验收标准都有具体的规定,但对有一些不明确的还须进一步查证,例如:规范中提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仅土建部分就约有300处,这些要求应在施工图纸中去找,施工图中无规定的,应在开工前图纸会审时提出,要求设计单位书面答复并加以补充,供日后验收作为依据。另外,验收规范中提出按施工组织设计执行的条文就约有30处,因此施工单位应按规范要求的内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报送监理审查签认,作为日后验收的依据。 三、检验批验收,施工单位自检合格是前提 《统一标准》强制条文规定:工程质量的验收均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法第58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建筑工程验收中,经常发现,施工单位自检表数字与实际的工程中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都是施工单位不严格自检造成。有些工程施工单位将“自控”与“监理”验收合二为一,这都是不正确的,这实际是对工程质量的极端不负责任。国家《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第81号部令)第18条明文规定:“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造成的损失。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 四、检验批验收、报验是手续 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第279号令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规定,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未经总监工程师签字,建设单位不拨付工程款,不进行竣工验收。《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规定,实行监理的工程,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实行报验制,并规定了报验表的格式。 工程质量报验是系统工程。施工单位报验时应附有相应工序和部位的工程质量检查证明。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报审时,应附有相关的质量检验的评定标准要求的资料及规范规定的表格。通过报验这一个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可全面了解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便于发现问题,更好地控制检验批的质量,报验是施工单位要重视质量管理,对工程质量郑重其事,是质量管理中的必然程序。 五、检验批验收,验收人员即主体要合格 《统一标准》规定工程的竣工验收,分工程(下转第13页)(上接第11页)验收,及分项工程验收应由不同层次的工程师实施验收。同理,检验批验收的记录,应由施工项目的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监理工程师、施工方为专业质量检查员,只有他们才有权在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上签字。监理工程师应为具有国家或省部级颁发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的,才算是合法的验收签字人。施工单位的专业质量检查员,应是专职管理人员,是经总监理工程师确认的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固定人员,并应持证上岗。 六、检验批验收,内容要全面,资料应完备 检验批验收,一定要仔细、慎重,对照规范,验收标准,设计图纸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地细致的检查,对主控项目,一般项目中所有要求核查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记录,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材料/构配件/设备复验记录等,通过检验批验收,消除发现的不合格项,避免遗留质量隐患。 检验批质量验收资料应包括如下资料: 1.检验批质量报验表; 2.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3.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如发生); 4.施工记录(如需要); 5.材料/构配件/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复验单; 6.验收结论及处理意见; 7.检验批验收,不合格项要有处理记录,监理工程师签署验收意见。 检验批质量验收,不会批批验收合格,还会出现一些不合格项。对于不合格项,一定要重视,不能对其放之任之,要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整改,监理跟踪检查其整改结果,填写不合格项处理记录,达到验收标准后再二次验收予以通过。监理工程师签署验收意见,一定要慎重,国家法律、文件给予监理工程师相应的权利,也相应的使其承担了相当重的责任。监理工程师时刻意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巨大责任,把住检验验收的最终签字验收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67条规定:“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按照合格签字的,除责令改正外,还要处以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有非法所得的,予以没收,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对因过错造成质量事故或者重大质量事故的监理工程师,要责令停止执业,吊销执业证书,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工程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该单位后发现在该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仍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73条规定,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单位罚款处罚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监理工程师应以公正、诚信的态度对待验收签证,不要受环境的影响和主观意识的干扰。切实搞好检验批的验收签证,要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为工程质量的提高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工程师论文:浅谈监理工程师对影响工程质量4MlE因素的控制 摘要:施工阶段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4MlE是:即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监理工程师在工程质量控制时,必须对什么人、用什么材料、什么样机械、采取什么方法、什么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控制。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 工程质量 4MlE 因素 控制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工作的反映,在建设过程中只有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所有因素严加控制,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严格按建设规范控制质量,才能保证工程项目质量达到预定目标。 施工阶段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4MlE是:即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监理工程师在工程质量控制时,必须对什么人、用什么材料、什么样机械、采取什么方法、什么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控制。而对4MlE的控制必须在施工前得到有效控制,即事前控制。施工阶段的事前控制,是建立好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步骤,搞好这个环节,坚持预防为主,防患未然,把质量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保证项目质量符合决策阶段确定质量要求。 一 对4MlE控制依据 1 共同性的依据。 主要包括工程承包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性文件。 2 技术法规和规范标准。 主要包括工程项目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质量控制的技术法规、规程、工程材料、构配件及设备器材质量控制的专门技术法规、控制施工工序质量方面的技术法规等。 二 对4MlE控制方法 1 人的控制 人,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者,工程实体质量形成是施工中各类组织者、指挥者、操作者和监理工程师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的,人的因素是4MlE的首要因素,它决定了其他几个因素,人的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操作水平高低将最终影响工程实体质量的好坏。因此。监理工程师在质量事前控制中对人的因素控制,必须对中标施工单位人的管理水平、技术、操作水平进行审查,对特殊作业人员的技术资质审查,防止无证上岗情况发生,做到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心中有数,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控制手段。 2 材料的控制 材料,是工程实体组成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质量构成工程实体质量,每一单元材料的质量均应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工程实体质量就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因此材料事前控制就十分重要,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完善材料控制制度,建立监理项目机构材料监理控制细则。必须对材料质量标准、材料性能、材料适用范围有充分的了解,对进场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等资质审查,必要时可到生产厂现场考察,对进场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按有关规定检验和见证取样和送检或开箱检查,认真审查材料的合格证和试验报告是否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不合格材料杜绝在工程上使用。 3 机械的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机械设备的性能、数量对工程质量也将产生影响。如砼振动仪器好坏对砼质量有一定影响,钢筋加工设备、焊接设备将影响对钢筋的制作和钢筋接头质量。在实施事前控制时,监理工程师必须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工程特点、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使施工单位的机械设备能够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并处于完好的可用状态,使施工机械、设备的配置计划及使用能够而满足工程质量及进度的要求。 4 方法的控制 方法是指在建设工程实体建设中所采用的施工手段和监理手段,它通过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监理单位的监理规划、监理细则来体现的。 (1)审查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建立 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工程质量一个完整系统,它阐明了施工单位总体管理要求、工程项目管理机构的工作要求以及专项工作要求。监理工程师审点是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设置、各类管理人员的配备、质量保证管理制度的制定。 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的审查要注意其必须符合工程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符合有关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法规性文件,各项管理制度要配备、完整,不留漏洞,各项工作要求明确,符合工程质量目标,制度之间不互相矛盾,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审查,使其能发挥指导工程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2)审查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纲领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的目标实现。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工程特点、工期要求、工程造价、质量目标;施工部署与方案;季节性施工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施工技术措施等。每一个内容都对工程质量有影响。监理工程师在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时,要分析其工期、造价、质量的三者之间关系是否合理,有否质量预控措施以及针对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施工部署与方案能否满足工程实体质量要求,季节性施工采用措施是否合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能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总之,监理工程师必须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保证工程施工中有可靠的技术和组织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 (3)审查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做出更详细的施工措施。是对工程中具体技术问题确定明确的施工步骤、控制工程质量的方法以及做出如何选用材料、如何检验材料的具体要求。监理工程师在工程施工前应熟悉设计文件及规范要求,在重要或关键部位施工前及早协助和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方案,并对其进行审查。在审查时,监理工程师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全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促使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工艺上先行、经济上合理,符合国家有关施工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只有这样监理工程师才能对工程进行预控,使工程质量建立在一个可靠的基础上,使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监理工程师有保证工程质量共同指导文件,能够共同把好质量关。 (4)编制监理规划 监理规划是对监理机构开展监理工作做出全面、系统地组织和安排,是指导监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包括监理工作范围和依据、监理工作内容和目标、监理工作程序、监理机构组织形式和人员配备、监理工作方法和措施、监理工作制度等。因而,监理工程师在编制监理规划时,应按工程特点、工程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制监理规划,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在监理规划中应确定监理机构的工作目标,建立监理工作制度、程序方法和措施,明确监理机构在工程监理实施中应当做哪些工作,由谁来做这些工作,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做这些工作,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只有这样监理机构的各项工作才有依据,工程质量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5)编制监理细则 监理细则是在监理规划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专业特点和掌握工程信息制定的指导具体监理工作实施的文件。因而,监理细则必须做到详细具体、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监理工程师在编制监理细则时要抓住影响本专业质量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建立工程质量见证点和停止点,根据控制点和质量评定要求,确定相应检验方法和检测手段,明确检测手段的时间和方式。监理细则编制完成后,监理工程师应明确告诉施工单位工程质量见证点和停止点,施工单位应提前通知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应在约定时间内对施工过程按监理细则规定方法和手段实施监理。只有这样监理工程师才能有效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5 环境的控制 环境指是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其对工程项目质量影响因素较多,有时将对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且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在砼施工过程如气候条件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又未预先准备预防措施,将影响砼工程的质量。因此,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工程特点和现场环境的具体情况,对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对环境因素控制是与施工方案控制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说监理工程师在审查时要注意施工方案中是否考虑了环境对质量的影响,施工单位针对不同的环境变化是否有相应预防措施。如在雨季砼施工时,砼浇筑时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尽可能避免在大雨中施工。在阴天砼施工过程如突遇大雨,应有将立即采用事前准备好措施,防止造成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环境的因素对工程影响涉及范围较广,复杂而多变,监理工程师在编制监理细则时,必须根据工程特点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理细则,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三 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质量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而对4MlE的控制必须在建立施工之前,即事前控制。因此,监理工程师应高度重视对影响工程质量4MlE因素进行控制,运用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将影响因素尽可能消除,做好此项工作对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及其规避 随着《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建设监理制在我国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监理的作用和地位己得到明确。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监理应当承担的责任方面,却存在许多盲区,人们只强调监理工程师必须对工程质量承担监理责任,但对监理责任的内涵这一关键问题至今未进行过深入探讨。认识和防范监理责任风险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特征 建设监理是由监理工程师提供的一种专业技术服务,它是在业主委托的范围内,由监理工程师运用合理的技能,谨慎而勤勉地工作,以达到监理合同的要求。关于监理工程师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1工作具有委托性 是否委托监理,或者在哪一阶段委托监理,就可根据需要由业主确定。国家虽然对实行强制监理的范围进行了规定,但由哪家具体的监理单位来实施,则由业主按照市场方法来决定。《建筑法》明确规定,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并且双方应订立书面的委托监理合同。监理工程师必须在委托合同规定的工作范围内开展工作。 1.2专业技术性强 监理工程师所提供的服务,是基于自身专业技能的管理、技术或咨询服务。因此,在同样的工作范围及权限内,不同的监理工程师提供服务的成效可能大不相同,这与监理工程师本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有关。 1.3绩效受主观影响较大 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具有较大的弹性,因而监理的工作绩效界定起来较为困难,好坏难以运用定量的标准来衡量,其工作绩效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关。这种主观能动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取决于职业道德的约束;二是取决于监理工程师自身对监理工作的热爱;三是业主的支持。 1.4绩效具有集体性 监理是一种需要多专业配合协调的技术服务,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更多地体现为集体行为。我国的监理推行总监负责制,但是监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最终是由监理机构的整体服务来体现的。只有整个项目监理机构有效的运作,监理的绩效才能得到体现。 1.5工作责任巨大 监理工程师工作的对象和内容客观上决定了监理工程师需担负非常重大的责任,因为工程项目投资巨大,且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旦损害发生,涉及到的经济额度很大,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另外,工程质量的好坏、造价的高低以及工程建设周期的长短都和社会公众,特别是消费者的利益密切相关C 2、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 从上述监理的工作特征来分析,监理工程师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可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行为责任风险。监理工程师的行为责任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监理工程师违反了监理委托合同规定的职责义务,超出了业主委托的工作范围,并造成了工程上的损失;二是监理工程师未能正确地履行监理合同中规定的职责,在工作中发生失职行为;三是监理工程师由于主观上的随意行为未能严格履行自身的职责并因此造成了工程损失、 (2)工作技能风险〔监理工作是基于专业技能基础上的技术服务,因此,尽管监理工程师履行了监理合同中业主委托的工作职责,但由于其本身专业技能的限制,可能并不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3)技术资源风险。即使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并无行为上的过错,仍然有可能承受由技术资源而带来的工作上的风险。某些工程质量隐患的暴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诱因,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不可能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另外由于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的限制,监理工程师无法对施工过程中的任何部位、任何环节都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因此,也就有可能面对这一方面的风险。 (4)管理风险〔明确的管理目标、合埋的组织机构、细致的职责分工、有效的约束机制是监理组织管理的基本保证。尽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但如果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理工程仍然可能面对较大的风险、这种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监理单位与监理机构之间缺乏管理约束机制。由于监理工程的特殊性,监理机构往往远离监理单位本部,在日常的监理工作中,代表监理单位的是总监,其工作行为对监理单位的声誉和形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监理单位对总监的工作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即监理单位和总监之间应该建立完善、有效的约束机制二是监理机构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监理机构中各个层次的人员职责分工必须明确。如果总监不能在监理机构内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则风险仍然是无法避免的。 (5)职业道德风险。监理工程师在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必须十分谨慎、小心,表达自身意见必须明确,处理问题必须客观、公正,同时应勇于承担对社会、对职业的责任,在工程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相冲突时,优先服从社会公众的利益;在监理工程师的自身利益和工程利益不一致时,必须以工程的利益为重,如果监理工程师不能遵守职业道德的约束,自私自利,敷衍了事,回避问题,甚至为谋求私利而损害工程利益,必然会因此而面对相当大的风险。 (6)社会环境风险。社会对监理工程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无疑对建设监理事业的继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人们对监理的认识也产生了某些偏差和误解,有可能形成一种对监理的健康发展不利的社会环境。现在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的人士认为,既然工程实施了监理,监理工程师就应该对工程质量负责,工程出了质量问题,首先向监理工程师追究责任。应当知道,承包商的工作属于承包性质,承包商有责任为业主提交一个质量合格的工程,但是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是委托性、咨询性的,是代表业主方进行工作的。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所作的任何工作并不减少或免除承包商的任何义务、推行监理制,对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但是监理工程师的工作不能替代承包商来担保工程不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3责任风险的规避 监理工程师必须加强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的警觉和防范,减少和控制责任风险。针对上述监理工程师责任风险的来源,可以考虑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I)严格执行合同。这是防范监理行为风险的基础。监理工程师必须树立牢固的合同意识,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不折不扣地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又要注意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随时随地以合同为处理问题的依据,在业主委托的范围内,正确地行使监理委托合同中赋予自身的权力。 (2)提高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提供监理服务的必要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是监理工程师所从事的职业对自身提出的客观要求。监理工程师绝不能满足现状,必须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功底,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防范由于技能不足可能给自身带来的风险。 (3)提高管理水平。监理单位和监理机构内部的管理机制是否健全、运作是否有效,是发挥监理工程师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面,也是防止管理风险的重要保证。因此,监理单位必须结合实际,明确质量方针,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尤其是在监理责任的承担方面,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监理单位的监理义务最终需落实到监理工程师身上。损失实际上是由具体的监理工程师造成的,但是由监理单位对业主承担相应的赔偿义务,因而在监理单位内部,总监与监理机构其他成员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同样应该制定明确,这对于提高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责任心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职业道德约束。要有效地防范监理工程师职业道德带来的风险,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对监理工程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做出明确的界定。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显得较为粗糙、薄弱,虽然对职业操守作了一些定义,但缺乏实际上的操作性;二是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遵守职业道德成为监理工程师的自觉行动;三是需要健全这一方面的监督机制,监理行业协会应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5)完善法律体系。迄今我国建设领域法律体系的建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许多不协调乃至矛盾抵触的地方;法律、法规还大量存在覆盖不到的范围,不少法律的定义不明确。除此之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水平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一方面需要不断立法,完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另一方面需要理顺现有法律的关系,对相互矛盾之处要进行修订。政府行业主管理部门及有关的行业协会,需要自觉执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并且在社会上积极宣传有关的监理法律、法规,使社会能对监理工程师承担的责任有个正确的认识。 (6)推行职业责任保险。监理工程师可能因工作疏忽或过失造成合同另一方或第三方的损失,因而需对其承担赔偿的职业责任进行投保,一旦由于职业责任导致了业主或第三方的损失,其赔偿由保险公司来承担,索赔的处理过程也由保险公司来负责。也就是说,通过市场手段来转移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没有有形的物质载体,其保险的是你的责任。因此,要开展这种保险,必须一首先对监理工程师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研究分析,搞清楚职业责任和其他责任的区别。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是多方面的。并不是监理工程师的任何责任风险都能够通过保险来解决。职业责任保险所针对的仅仅是职业责任,即只针对监理工程师根据委托监理合同在提供服务时由于疏忽行为而造成业主或依赖于这种服务的第三方的损失。且这种行为在主观上必须是无意的,并仅限于监理工程师专业范围内的行为,而不负责和专业范围无关的疏忽行为造成的损失,职业,责任保险在国内尚无开展的先例,但目前已经在工程设计等领域开始试点。 工程师论文:如何提高总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目标控制的预见性 工程建设监理是监理单位接受业主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批准的过程建设文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对工程建设实施的监督管理。其中心任务是控制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努力实现预定目标。总监理工程师作为监理公司在工程项目上的代表,行使工程建设监理合同赋予的权力,并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全面负责受委托的监理工作。对内向公司负责,对外向项目业主负责。他是整个项目监理机构的策划者、组织者、协调者和监督者。因此,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不仅仅会影响到项目监理机构工作的有效性,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对项目三大目标的控制,我们历来提倡在预先分析目标偏离可能性的基础上,采取主动控制,因为主动控制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控制,它可以解决传统控制过程中存在的时滞影响,尽最大可能改变偏差已经成为事实的尴尬局面,从而使控制更为有效。既然对项目实施主动控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高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对目标控制的预见性呢? 首先,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监理工作的职责和项目总监的独特地位要求其在廉洁自律、公正严格方面做出表率。“守法、诚信、公正、科学”是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准则,作为项目总监更应该带头模范执行。目标控制的预见性是建立在详细调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以及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认真识别目标风险的基础之上,这就必然要求目标控制者本着为国家负责、为工程负责、为本人负责的态度正确运用好手中的权利,采用科学的方法、高质量地作好每一步工作。 第二,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提高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对目标控制预见性的基础条件。工程监理工作本身是一个挑战性极强的工作,他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比如组织、协调和综合能力,要有一定的政策、技术和业务水平等等。但是,由于监理工作所针对工程建设过程的本身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对总监理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要求很高。只有同时具备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有可能未雨绸缪。以XX教学楼工程为例,该教学楼工程近10000平方米,项目投资总额约1300万元,基础设计以中风化砂岩为持力层,基础形式包括独立柱基、带形基础和桩基。其中人工挖孔桩基础区域下有一人防洞室,从业主提供的勘测资料情况来看该洞室纵贯整个教学楼南北方向,长约50余米,最宽处约5米,设计单位所设计桩基距离洞室侧壁最近处约1.1米。在组织审核施工单位呈报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没有涉及该部分人防洞室和桩基间相邻关系的措施论述,也没有引起业主和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而作为总监理工程师,从一接触该工程开始就敏感地意识到桩基施工和对人防洞室的安全保护极有可能是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投资的重点所在,稍有不慎就有损坏人防洞室的危险。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从一进场开始就组织人员对现场作了大量实地踏勘和走访工作,发现该洞室的位置、尺寸大小与原地形图和勘测情况出入较大,如果按照施工单位原定方案贸然开挖,必然会毁及洞室而无法满足人防办提出的要求。经与业主和施工方反复交换意见,也引起几方的充分重视。经充分协商,决定对人防洞室的现状和洞室与桩基的位置关系重新委托勘测单位实地勘测,在没搞清楚之前决不允许仓促开挖。勘测结果与实地踏勘结论完全一致,如果贸然开挖,大部分桩基将直接穿入人防洞室,不仅无法满足设计、人防的要求,而且会对洞室造成极大破坏,从而引起工期、费用索赔等一系列问题,必将对项目目标的实现造成极大的障碍。而通过第二次勘测不仅避免了上述难堪局面的出现,而且针对人防洞室确切情况请设计人员重新调整桩的布置和跨越梁数量,使桩基数量和跨越梁数量均有所减少,仅此一项为业主节约投资十余万元,同时也避免了洞室毁坏情况的出现,赢得了业主和施工方赞誉。 第三,熟悉工程建设中相关的法律知识,有较强的合同意识。项目监理机构的工作是以委托监理合同为依据开展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又都与合同有关。合同管理是项目总监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合同和法律意识淡薄,而造成项目目标失控现象时常发生,这种行为一方面影响监理服务质量和项目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很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熟悉项目建设相关合同对总监理工程师总体把握参建各方的工作范围、相应的权力和义务有很大裨益。总监理工程师应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帮助参建各方进一步在合同或补充条款中明确相关内容,避免由于合同条款不齐全、含义模糊而造成甲乙双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争执,从而集中各方主要精力于工程项目建设。比如在某工程中,甲乙双方在施工合同中对人工费的调整方式以及是否调整均没有涉及,专用条款中的可调整情况描述也极其含糊,很容易引起双方歧义。为避免以后施工过程中不愉快争执的发生,总监理工程师应郑重提出必须进一步对该条款进行明确,以防患于未然。 第四,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对项目目标控制的预见性,随着《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贯彻实施,新的工程建设标准将不断出现,新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也将不断提出,这就要求作为总监理工程师必须要注意把握国家规范、规程和新标准的动向,及时组织项目部人员学习、充实。而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更是随着中国进入WTO而会层出不穷,要想把握住“四新”在项目中能否使用以及使用后效果,这也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了解“四新”技术的动态,在各专业监理工程师的配合下,完成对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审批。 第五,善于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是每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通过学习和总结,可以事先避免同样问题的出现,提高对目标控制的预见性。例如,在外墙装饰中常常有玻璃幕墙工程,隐框和半隐框幕墙使用的结构硅酮密封胶,必须有与接触材料相容性试验合格报告(接触材料包括铝合金型材、玻璃、双面胶带和耐候硅酮密封胶)。所谓相容性是指结构硅酮密封胶与这些材料接触时,只起粘结作用,不发生影响粘结的任何化学变化。因此结构硅酮密封胶与接触材料的相容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关系隐框、半隐框幕墙的使用安全。而结构硅酮密封胶相容性检测试验需要较长的时间(45天左右),一旦试验不合格,只有更换材料重作。由于试验周期较长,重作试验必然会影响项目工期目标的实现,在工程中也出现过此类情形。作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就应该善于总结和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提前要求施工方尽快完成结构硅酮密封胶相容性检测,尽力避免因结构胶重复检测而造成工期延误,以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第六,健全项目监理机构的管理制度并使之有效的运转。对项目目标的预控仅仅依靠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事事亲历亲为效果恐怕不会理想,一名优秀的项目总监应该团结和带领项目监理机构的全体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和团队精神,以取得卓有成效的监理业绩,项目实施前,项目总监应依据监理规范,委托监理合同及监理公司有关的管理制度,结合本工程特点制定出项目管理机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如监理岗位责任制、巡检制度、考勤制度、工地例会制度、业务学习制度、监理日志、奖罚制度、工程质量验收程序、工程计量与计价程序、隐蔽工程验收制度、监理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度等,使项目监理机构的成员各负其责,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运转过程中,项目总监应以身作则,办事公正,奖罚分明,注重团结,使整个监理机构有条不紊地得到有效运转。 诚然,提高总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目标控制的预见性仅仅做到以上几点是不够的,而提高的过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在工程项目监理过程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积累,在一定时间内都会有明显的效果,而每一位总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目标控制预见性的提高,对推动中国监理事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都有一份贡献。 工程师论文:构建我国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 监理工程师声誉就是指监理工程师在执业中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监理工程师声誉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效率的保证。近年来监理工程师公信力下降,监理工程师整体形象和社会评价受损严重。因此,构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评价制度,加强监理工程师声誉管理,势在必行。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建立的主体 构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建立的主体,即应由谁来建立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收集和传播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从性质上看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因此不适合由私营机构生产提供。一般地说,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建立的主体,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有一定的权利,即有权利全面收集和公布监理工程师的相关信息;第二,有较强的能力(主要指专业能力),即能对监理工程师执业水平进行专业判断;第三,有较强的独立性,即独立于各个监理工程师和建设监理单位,保持中立的地位。结合上述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后,笔者认为目前应将建设监理协会作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建立的主体。 监理工程师声誉制度建立的目标 监理工程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旨在通过提供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优化社会公众监理工程师选择决策,净化和完善建设监理服务市场,使声誉好的监理工程师和建设监理单位不断发展壮大,声誉差的监理工程师和建设监理单位则逐渐淘汰出建设监理服务市场之外。具体说来,建立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的目标有以下三点:第一,提供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使监理工程师声誉作为一种资格和能力,成为进入建设监理服务市场的人场券;第二,将监理工程师声誉作为一种资本和财富,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第三,使监理工程师声誉成为社会公众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发挥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建立的原则 构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公正和透明。公正意味着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收集客观真实,评价标准科学规范统一,排斥机制合理有效,尽量避免主观推测和片面判断。透明是指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应广为传播,提高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在整个社会的透明度,避免私人搜寻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和内幕交易。 此外,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还应该是及时的、相关的和全面的。及时是指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应尽快反映监理工程师的基本情况和过去的执业水平(因为只有博弈一方的不合作行为被及时发现才能起到声誉激励的目的)。相关是指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内容一方面应与委托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体现委托人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应与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密切相关,能够反映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态度、成绩、效率和水平。全面是指一切体现监理工程师人格和建设监理单位执业技术水平和诚信水平的信息均应包括在评价体系中。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的内容 借鉴各国声誉信息制度的模式,笔者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收集机制。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收集是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的基础。监理工程师声誉的形成是与监理工程师及建设监理单位的过去表现密切相关的,委托人可以通过监理工程师及建设监理单位以往的执业历史来证实。正如经营者的市场价值决定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监理工程师的市场价值也决定于其过去的执业水平。因此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基本情况信息和执业质量信息。前者主要包括监理工程师的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信用档案、每年执业数量、后续教育情况等以及建设监理单位的注册资料、执业资格、执业范围、人员构成、专业特长以及主要客户等信息。基本情况信息可通过建立监理工程师个人档案和建设监理单位基本档案获得。后者主要包括执业业绩、执业质量分析、经营管理水平、年检情况、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客户反馈意见、同业互查结果以及受奖罚情况等。执业质量信息需通过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历史资料取得。值得注意的是,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收集并非可以一劳永逸,应持之以恒。 监理工程师执业质量监督机制。监理工程师诚信缺失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一种使监理工程师不诚信的行为随时可能被发现、且一旦发现必定会受到惩罚的机制。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对于监理工程师尤为重要。因为在其他商业交易中,至少当事人之间很快就会发现这一次的交易对方是否合作,但是在监理工程师建设监理服务中,委托人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或付出相当的代价才能知道监理工程师的此次行为是否合作、诚信。因此,监理工程师执业更需要及时的专业的监督检查,以尽快揭示监理工程师的不诚信行为,提供监理工程师的声誉信息。在监理工程师执业监督检查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建设监理协会的定期制度化的监督检查和同业互查,及时发现监理工程师的不诚信行为,并将其纳入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收集、评价和传播系统,使监理工程师的不诚信行为得到及时的惩罚。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评价机制。为保证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增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可理解性,建设监理协会应致力于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将监理工程师以及建设监理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声誉信息进行量化。监理工程师声誉的评价标准应真正体现委托人的利益,代表所有委托人的共同长远利益。在可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打分、评级等方法评出各个监理工程师和建设监理单位的执业质量等级,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收集和传播。 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传播机制。监理工程声誉制度的有效实施还依赖于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广为传播和普遍认可。因此,应运用各种媒介加强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的传播和介绍,让人民真正了解监理工程师,重视监理工程师的诚信,唾弃监理工程师的不诚信行为。 监理工程师排斥机制。监理工程师的排斥机制是监理工程师声誉信息与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对于声誉差的监理工程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监理服务市场的选择自动将其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在建设监理服务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应建立健全监理工程师排斥机制,取消声誉差的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以便优胜劣汰,优化建设监理服务市场。 工程师论文:结构工程师对计算机的滥用 摘要:计算机的滥用日益威胁着公众的安全,有意改变这种现状的人只是极少数,有能 力改变这种现状的人也只是极少数. 在工程界不少人迷信:计算机是知识的源泉,计算机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源泉,计算机具有令人信赖的“智慧”。这些迷信都大大背离了事实,不可以简单地信赖计算机。有些人自称是结构工程师,但他们把计算机作为知识、经验、思维的替代品,而把自己对结构工程的无知隐藏在计算机的黑匣子里。有责任感的工程师必须保护公众免受这些人滥用计算机所带来后果的影响。他们必须认真地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使人们免受这些迷信的影响。 关键词:计算力学 结构工程 人工智能 计算机是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替代品。纵观当今世界,这种非常令人不安的观点正在结构工程师中逐渐蔓延。人们似乎越来越愿意相信计算机使他们能对工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根本不去想一想,如果没有计算机同样的工作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按百分比计迅速增加的工程师相信,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在结构工程界,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证明,作为一种观点正在象传染病一样到处蔓延。大量的结构工程师确实相信,他们仅仅简单地依靠计算机就可以“解决”工程问题了,而没有认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知识,大量的经验,以及艰辛的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问题是过分强调自动化技术是以削弱实际知识为代价的,过分强调也演变成了不学习实际知识的借口。从教育和实践两方面来看,如此过分强调计算机带给朝气蓬勃的年轻工程师们一个错误的信息,工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就是轻松地使用菜单和用计算机生成五颜六色的图画。 在工程设计环境中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有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信息自动化技术象一样能轻易地诱使大脑相信其虚幻的安全性,知识性和能力。在这些自动化技术实现其真正的价值以前,设计工程师必须不依赖计算机,而用学识和经验去解决工程问题。非常不幸,我们变得如此依赖于计算机,以至于正在迅速丧失不依赖计算机进行计算工作的技能。 与那些只有依赖计算机才能“解决”工程问题的人讨论问题时,一个称职的结构工程师什么样的痛苦和挫折没有经历过?这些人(不要把他们跟真正的工程师混为一谈)已不再有能力,或者从来没学过,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从根上他们不懂得,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可以这样认为,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这些人没有认识到,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有限的计算机指令所能编程的界限。真正的工程知识是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认知”的巨大综合体,它超越了任何计算机程序和程序员对结构工程的“理解”。恰恰相反,这些人认定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有限元模型,而计算机能够并且也应该自动地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完成设计,打印出最终结果。“工程师”能做的,仅仅是区分规格和需求,给顾客开发票,牟取利润,并且迅速找到新项目。 今后,只有越来越少的工程师能独立地(即不依赖计算机)找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这种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将会带来巨大的麻烦。随着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上升,谁来解决工程问题?是那些没有或只有很少的结构工程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程序员,或是有其他专业学位而不是结构工程学位的程序员来做?计算机现在不是,也永远不会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源泉。只有合格的工程师才能正确地解决工程问题。如果结构工程师们继续制造这样的氛围,在结构工程实践中,首先靠计算机,而不是靠有学识、有创新和有丰富经验的结构工程师本身,就能够解决大部分结构工程问题,那他们就是自欺欺人,也欺骗了他们的服务对象。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结构工程师发现了一种既非常有效又方便的方式去为顾客服务,它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学习或理解结构工程模型,分析和设计的细节。这种“方式”就是计算机。工程师们现在的行为方式符合宇宙的自然规律,即用最低的能量消耗前进。现在,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对自动化技术的响应就是让计算机工作,同时让自己不再去*心细节了。 现代工程具有复杂的理论细节,依靠计算机的工程不能,根本不能,让人们学习有意义的经验。现代计算机的运算范围和速度,太容易使工程设计变得毫无生气。试问,有谁能抵抗激动和解脱的感觉——不用太多的艰辛就能求解成千上万个方程?又有谁能抵抗诱惑——让自动化技术来“解决”工程问题?真正的结构工程师,不用计算机就工作的真正的结构工程师就有这样的抵抗力。这些真正的工程师看到了实质,计算机是一种很不完善的工具,它只能处理大量信息。以光速执行的指令大多是没有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它们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在计算中,对于受动力载荷的作用的曲壳结构发生非弹性变形时,不正确的结果一样可以在屏幕显示,它们的等应力图看上去也是如此这般地赏心悦目。这样下去,只要手上有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说明,就可以用计算机得到结果了。或者更方便,只需在图形用户界面上选择合适的菜单,就得到结果了。事实上,如果“靠相互交谈来探讨怎样分析梁和柱,靠双手找出闭合解”会更有利。 也许有人推测,以上论调只能证明本文作者从根本上是反计算机的,或是他没有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美好的未来,或是他对那些在神奇的创意中利用这种技术的专家不屑一顾。然而,并不仅仅是这样。即使认识到计算机的潜力,工程师也对危险熟视无睹。结构工程是对安全性吹毛求疵的职业。在世界各地,结构的特性是由结构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由于在实践中采用了计算机,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正在制造以幻想为基础的信仰系统,正在发展难以置信的危险期望。随着这一趋势的延续,工程失效的威胁也会按指数形式增长。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工程公司都期盼CAE/CAD软件能将结构工程设计程序完全自动化。现在,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希望在解决问题时他们只需区分类型和条件,让CAE/CAD程序自动生成必要的数学模型,完成复杂而重复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最后,由制图工具完成生产图和施工图。在这种环境中,结构工程师唯一的责任就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评价最后的设计“结果”。这种设计方式注定是灾难性的。数不清的软件开发商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不断开发和推销注明有各种用途的软件。于是,不那么称职的工程师就相信了广告,即使用这种软件只要投入很少的人力就能进行工程设计。 软件开发商经常被要求改进结构分析和设计软件,以使用户在不详细了解技术细节的情况下就能够使用软件。例如,这些用户要求开发商创造出不用阅读使用手册的环境。因为高质量的结构工程软件的用户参考手册包括软件的技术细节,限制范围,以及计算所依据的理论和假设,结构工程师们不愿意使用这样的高质量软件。现实是,结构工程师们不希望了解细节。他们所希望又愿意购买的是窗口界面,这种界面能让他们处理信息见得到,然后把结果以彩色图表形式展示。最好还有动画功能,还可以用漂亮的图表打印数值结果。而对于是否能可靠地检测重特征值;或在用反映谱进行分析时是否用了足够的模态;或非线性索单元的理论是否正确;或分析结果对网格的形状和单元的选择是否敏感;或部分固定端刚度是否确切等等方面,如今使用计算机的工程师表示,他们几乎不考虑这些细节问题。 不少人认为他们没有时间,或没人付给他们费用去关心细节。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都持这样的看法。但是,他们确实相信,依靠计算机他们的设计能够达到顾客要求。为什么不能如此简单地相信输入数据,然后击键,就有了结果。而且,这种方式几乎没有人力消耗。 当然,计算机技术本身并不坏。然而,问题的核心是结构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以及滥用计算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道义上资深工程师和工程管理人员有义务特别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经验的重要性,而非计算机使用者的“性别”。在结构工程实践中,仅仅关心“怎样”使用计算机是不够的,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必须重视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要又敬又畏,对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而不是通过“世界的有限元分析”,或是靠过分的简化去满足那些不合格的结构工程软件的限制条件)学习工程。强调从那些资深的或更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即数量急剧减少,但仍记得不依赖计算机,怎样解决工程问题的真正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只有通过训练专业工程师,而不是通过训练技术员(即计算机*作员),结构工程界将完全能担负起服务大众的责任和义务。 到底该不该如此担心计算机的不当使用?担心那种怠惰?担心工程界默许这种危险作法?虽然计算机对人类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如果结构工程师们继续象现在这样破坏性地使用计算机,这些价值就得不到实现。 有什么办法才能使结构工程界改变过分依赖计算机的情况?不再滥用计算机?这些都没有简单的答案。然而,所有称职的,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都有机会用危险的计算机这一思想去影响年轻人。一个真正的工程师所需要的是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的论证以前决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细节;避免为那样的雇主工作,他们仅有的学习机会是通过计算机学,而不是通过有实践经验的真正工程师的深入训练。 计算机不可能,而且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类知识,经验,远见,灵感,创造力,独立思维,以及自古以来的勤奋的替代品。虽然在结构工程实践中计算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是结构工程师必须认识到对工程学的细节(即原理,方法,标准,道德等等)的全面了解,比懂得怎样在计算机屏幕上游逛不知道要重要多少。警告实际工程师,如果没有计算机他们的结构工程知识不足以胜任工作,他们也没有资格使用计算机(如若不然,那不仅是不道德,而是犯罪)。 所有称职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意识到,好的计算机程序造就不出称职的结构工程师,而只有称职的工程师才能使用好的计算机程序。可悲的是,虽然上面的结论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并不是今天计算机应用的现实。因此需要让危险曝光,并实现和完善保护措施。 不幸的是,计算机时代的现实是,所有(即无一例外)商业应用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都受制于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软件作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的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不正确的结果产生时,它们通常并没有“错”到立即被识别出来的地步。更进一步,有时结果有重大错误,但如果工程师对“正确”的结果是什么直觉也没有(无论是因为无知,还是缺乏经验),也就不可能意识到结果的错误。计算机的危险在于,很多工程师假设(并且几乎所有的工程师确实希望)计算机总是产生“正确”的结果。这样的假设和希望常常会使工程师对潜在的和经常的错误放松警惕性和敏感性! 虽然对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存在着严重的忧虑,但你会吃惊地发现很多结构工程师对这些忧虑表现得多么天真、无知或不负责任。这些天真、无知或不负责任在许多结构工程师购买和使用软件时表现得最突出。例如,选择结构工程软件的最基本标准包括:软件广告出现的频率;肆意宣扬超凡技术能力的大幅精美广告;低售价;用引人注目的可视性窗口菜单和生动的界面形式来衡量的易用性;用结构系统自动建模的简单性来衡量的易用性;只需很少或根本不用学习;简单的使用说明和手册(一两本使用说明就够了,而9本10本使用说明简直是糟糕透顶!);五彩缤纷的包装。而下面的标准却鲜见。例如,软件开发者和其技术支持者的技术资质证明;软件质量的保证;软件开发商的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QA/QC过程的严格评价;软件中所用技术的理论依据的严格评价;简单和复杂例题测试结果的严格评价及其与其他独立求解结果的比较;通过专职技术核查员和经验丰富的结构工程师的一系列独立和规范性核查制订工程软件国际标准,并按一个或多个工程软件国际标准定期地对软件进行校核。 在软件的实际应用方面,那些只有极少经验,极少学识,最年轻的结构工程师被赋予依靠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极度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问题的主要责任。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正忙于经营和管理自己的公司。经常可以看到,缺乏经验的年轻工程师在使用计算机时对所用的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的背景知识了解甚少。这些工程师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判断程序的算法所蕴含的假设和步骤;接下来判断计算机运算结果的质量和其他方方面面。他们的困难还在于怀疑计算机作出的所有结果,以及用独立的例题校验结果。由于受到挫折或一知半解,缺乏经验的的工程师宁愿相信计算机程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正确的。我们令人难堪地观察到,结构工程师多么频繁多么容易,有意识或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无知藏进计算机的黑匣子里。 工程师论文:关于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在国际上一直享有盛誉,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并使其本土化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探讨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引进法国工程师精英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我国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本土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都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因此,工程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都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是各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突破口。 在全球性的转型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应对共同挑战,承担应尽责任;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我国是名副其实的高等工程教育大国,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如何在培养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培养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工程化精英人才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探索改革、创新新时期工程教育的中国之路的同时,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一套洋为中用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通过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实现工程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一、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 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使国家保持宏大的工程规模,许多重大工程项目从跟踪走向领跑,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大批优秀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呼应这样的时代要求?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直指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建设者。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学习、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办学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因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严格的选拔制度、小规模培养、教学环境与工业界实际技术环境密切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等传统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种教育模式为法国的科研和管理,特别是现代工业管理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引进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的培养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并通过学习、消化和吸收,将其精英教育模式的精髓与我国已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相融合,探索出一条精英培养的本土化道路,建立一种具有本土特色和优势的国际化工程教育新模式,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领域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对我国今后的工程教育改革工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二、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5年开始在中法双方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相继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山大学建立了中法通用工程师学院、中欧工程师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这些联合办学机构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合作办学双方在既有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办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融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建立起多层次、学科门类较齐全,以公立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互相发展的开放性教育体系,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等精英教育被取代。事实上,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只是教育功能上的差别,前者解决有多少人和什么样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后者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大众化教育是背景,是趋势,是社会消费的需求;精英教育是目标,是结果,是社会发展要求[2]。 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构建新的精英教育理念,以及在更高层次上培养精英人才,协调好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考虑的,也是引进、借鉴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时首先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同时还必须考虑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后由于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等对我国本土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 2.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差异性 我国高等工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体系,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先学自然科学知识,然后应用到工程科技上。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积累。 (1)学制的差异。法国的工程师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程师预科阶段,为期2年,接收高中毕业生,属于无专业的基础课阶段,以大学基础知识教育为主。第二个阶段为工程师教育阶段,为期3年,属于专业学习阶段。在高中会考后成绩合格并且高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大约占高中会考合格的10% 左右)进入预科班学习2 年,2 年后,学生再参加工程师学校入学考试,排名在制定的名额内才能被录取,知名的工程师学院的录取比例为参加工程师考试人数的10% 左右,被录取的考生即可进入工程师学院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3]。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移植到我国以后成为3+3模式,即预科3年、工程师阶段3年,其中预科阶段第1年以强化法语为主。按照我国的体制是4+2模式,即4年的本科学习和2年的研究生学习。由于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的选拔进入高校学习的,因此在遴选淘汰分流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2)培养模式的差异。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更注重多面性的培养,即对未来工程师进行科学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科学、非技术教育和实践性教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培养。其中,科学教育是整个工程师培养的基础,将持续整个预科阶段和工程师阶段的前期。学习包括数学、应用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通用工程师科学。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工程师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利用基本理论解决高水平问题及发展科学工程技术的能力;应用技术科学教学则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通过大量的企业实习,学习和掌握工程技术知识,进行工程训练,从而促使其工程素养的养成;而非技术教育则作为工程师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在从事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的同时,更懂得关注经济、人文、社会、环境等,从而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条件。因此,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在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与国内的高等教育有较大的差异。 3.大众化背景下的学生适应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的问题 在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全新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极大。一方面,与国内同类的学生相比,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学生要承受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双重压力,同时还必须接受和适应两种不同的教学体制,包括不同的教材编写风格、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另一方面,学生还必须面对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高强度的学习要求、较高的淘汰风险。以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为例:预科阶段3年的学分就已经达到200多,学时数已经达到3700多,而中山大学普通的本科生毕业学分仅为160,学生每学年还要面对10%以上的淘汰率,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三、对策 1.充分认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发展精英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支撑,而精英教育集中了所有的优势资源: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等,这些都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必要而充足的条件。国际化与本土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双重使命。有针对性地引进、借鉴他国的高等教育经验,在保持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和取得实际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因为有针对性引进、借鉴的方式一般起始于要解决本国的具体问题,而且又容易做到由浅入深,特别是在社会基本结构、国民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借鉴才是真正学习外国经验、促进形成具有我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手段。从法国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精英教育在整个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法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无论高等教育处于何种阶段,精英教育都有其特殊地位。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稳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精英性,明确大众化背景下发展精英教育的重要性。实现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兼顾发展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灵活的方式,找出两种培养模式之间的平衡点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其目的亦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法国工程师精英教学,为我们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我们可以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习、消化、吸收法国工程师精英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并在两种教育模式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加强基础科学理论的教学,并逐步从知识的灌输转向能力的培养,突出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同时加强非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结合素质教育模块的实施,使学生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总结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在本土实施过程中新特点、新问题、新现象和新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的要求和本土实施的实际需要,针对日常管理、教师遴选与聘用、教师培训、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效果保障等方面工作,探索并系统构建一套适应中法合作办学特色,有利于双方教师队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工作组织和教学质量保障,可操作性强、运作高效的管理制度体系,重点是在满足法国工程师精英培养模式的教学要求与符合中国高校适应国情的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的要求之间,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纳的平衡点。 3.建立健全学业辅导的机制 引进、借鉴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后,如果只是照搬照抄而不加以改变,那么很显然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因此,在办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转变思想,树立新的办学理念,以创新性地抓好学生管理工作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工作目标,以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管理相结合、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增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为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出一条中西方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 针对学生的特点建立个性化的学业辅导制度对学生尽快适应法国工程师精英培养模式起到较好的作用。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学业辅导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一系列学业辅导的工作和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使用各类学习资源为途径,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重在学生能力的提高,当然提高成绩也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在法国工程师精英培养模式要求下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如学业有困难、心理有障碍、家庭经济贫困等学生),从“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的原则出发,研究建立一套多级、多点预警和有效实施干预的运作机制,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使之能在办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实效。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民办应用型高校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测绘学科的发展,非测绘专业原有的知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测绘的需要,作者通过分析测量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得出其可行性与必要性,为今后测量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工程测量;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1.引言 《工程测量学》是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概预算等专业的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老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对测量人员"懂测绘、会应用、能测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课时压缩得越来越少[1],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成为每一名测量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非测绘类《工程测量学》教材的安排都按照:绪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民用建筑工程测量、工业建筑施工测量、线路测量与桥梁施工测量、建筑物变形监测和竣工图的编绘等来编排。 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表明,80% 以上学生在施工企业从事施工技术工作,它要求学生具有 "放线""抄平"及地形测量等职业能力[2-3]。但是由于课时量的压缩导致与土建类专业结合紧密的测设(放样)部分,只有极少课时甚至课时为零,造成"学"与"用"的脱节。因此,对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测绘知识增加而课时减少的矛盾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一般包括理论课教学(含课内实验)与测量实习两部分,课程内容基本兼顾了传统与现代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随着测绘"新理论""新仪器"、"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高等学校课程的改革,在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教学的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比如按照学科设置工程测量学的理论课时应该安排在60个学时才算合理[4],但是多数高校在课程改革后课时数都减少了不少,以WF科技学院为例,目前建筑工技术和工程概预算专业课时只有48个,刨除因法定节假日而减少的课时,实际上课时长还达不到48学时。 2.2 教学内容陈旧,与生产脱节 在工程测量学的理论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严重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如在生产中已普遍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测设工作,而在教学中仍以介绍光学经纬仪、钢尺量距等内容,明显滞后于生产实际,导致工程测量课程的"学"与"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此外,测量实习内容以测绘地形图为主,而实际上,非测绘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接触到的是施工测设工作,很少专门从事测图工作,而在校学习过程中对测设和施工测量的锻炼则明显不足! 2.3仪器设备老化,跟不上科技的进步 测量仪器是工程测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设备,它的数量和先进性直接影响《工程测量学》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此外工程测量教学中许多仪器比较贵重如陀螺全站仪、超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许多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民办院校甚至不愿意投入这么多资金,造成仪器落后,品种不全,教师上课时只能简单地用图片介绍,从而影响到实践教学效果。 另外,随着高考扩招,班级逐年增多,仪器由于常年使用经常损坏,却得不到及时修理,存在误差较大的严重问题,有些甚至已经没法使用,造成学生实验结果不准确,以至于迷惑不解,甚至对测量方法产生怀疑。以WF为例:13级土木有18个本科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个专科班,都需要用到测量仪器,仪器的使用率较高,维修效率跟不上。 2.4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水平 传统的工程测量考核方案是平时成绩+课内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这样的考核方法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比如实习过程中同组的6-8个人有些同学能够按照课前要求进行实验,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实训只是借用同组其他人的测量成果,不能反映出实习的真实效果,同组实习数据都是一样的,这会造成吃大锅饭的情况,成绩好坏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影响不大,打击了好学生的积极性。 3.《工程测量学》教学实践改革的措施 为了解决以上矛盾,拟从以下各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3.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为了解决内容多课时少和教学内容陈旧,与生产脱节的矛盾,专业教师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合理取舍有关内容,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选学内容,对教材上已经过时的内容,予以删减。对于新的测量理论和测量技术属于了解和选学的内容,比如GPS测量技术、遥感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非测绘专业同学对测量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也可以节省课时学习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知识。 3.2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对于仪器不足的问题,学校层面上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深入生产企业调研,准确定位生产中常用仪器的型号和种类,充分利用有限资金购置与生产对接急需的仪器。对于部分特别贵重的仪器,比如超站仪、测量机器人、垂准仪等,可以同仪器的生产企业合作,采取展销会的形式,由校方提供场地,仪器生产商展摆仪器,并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这对双方来讲都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仪器生产商通过展销调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学校不仅节省了资金,同时也达到了让同学们认识了解先进仪器的目的。 3.3多途径考核,避免一考定"生死" 鉴于传统考核采用平时+实习+期末成绩的局限性,对此进行细化:平时成绩以课堂出勤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实习成绩为避免同组人员吃大锅饭的现象,采取教师与组内成员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即专业老师针对实习的结果的正确性给出相应分数,同组人员根据操作过程付出工作量的大小,给出一个阶梯化的分数,二者所占权重各占50%;对于期末成绩可以采用试卷的形式,或者其他能反映专业能力的方法。例如,WF科技学院,鼓励在校专科生报名参加测量员考试,凡是取得测量员证书者,提出申请可以不参加最终的结课考试,期末成绩按照优秀对待。此外还鼓励学生参加学习举行的测绘技能大赛,凡是能够取得三等奖以上者,同样可以不进行期末考试,成绩依然按照优秀处理。 4.教学改革的成果 从2013年开始进行的教学实验以来,共经历了12级建筑工程技术,12级工程概预算,12级工程测量与监理及12级土木工程(还未毕业),这几个专业学生已经参加工作或者正在工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讲看,现在的学生要比改革之前从事测量工作时,上手更快,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独立从事测量工作。由于实行以证代考,多数的专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已经拿到测量员证书,通过顶岗实习,使所学知识有一更大的提升。部分同学因为在顶岗过程中的优异表现,同用人单位达成协议,毕业之后只要愿意就可以到单位上班,称为一名正式员工。 5.结束语 实践证明,WF科技学院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的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学》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改革,是成功的。在改革后的教学体系下,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测绘理论,增加测绘技能,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生产实际的需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符合WF科技学院"素质教育五项工程"----思想品德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应用文写作与口才锻炼工程、社会实践工程、身心素质训练工程中,要培养"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的"三能人才"的要求。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创新体系初探 摘要: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对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作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缺少相应的实践性课程,学生们学习过多的理论知识却缺少户外学习的时间,最终对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有严重的限制作用。因此本文笔者决定基于此主要来探究当前阶段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创新体系的问题。 关键词: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探究 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创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课程建设的内容以及成果。对于测绘学专业的学习来说,一方面需要帮助学生们掌握相关的理论课程体系学习;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相关仪器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深化理论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重视由多元化的模块构成 对于工程测绘的课程体系创新与改革来说,要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在进行课程创新的过程中应当采用分阶段教育、多层次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规划并且制定相关的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根据大一年级以及大二年级专业培养体系不同来设置相关的专业方向,利用基础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则应当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特长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及专业。例如当前测绘工程专业主要分为六个专业方向:大地空间与空间定位方向、工程与工业测量方向、航天航空测绘方向、卫星应用工程方向、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方向、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方向等。学生选择课程体系应当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个性化的发展特征来选择专业体系,最终实现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新课程体系重视整合性,强化学生基本技能以及技术的应用 新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突破传统的限制,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系统性以及全面性,在尊重学科之间差异化的前提下,找出不同学科体系当中的内在联系,将内在联系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我们能够更好的掌握其中的学科知识,开拓创造性思维模式。 现阶段,部分学校所设置的测量学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数量较少,最终学生们在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虽然掌握了全面的理论性知识,懂得了各种机械的使用方式,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实践性经验,最终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性巩固。因此当前首要的便是应当增加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性课时数量,让其能够通过课堂时间掌握一些真正的实践性经验,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各个课程计划学时 新课程体系重视对各个学科的无用课时数量进行一定的优化与调整,笔者通过网络上的搜索调查发现,现阶段大学测绘学专业课程当中很多学校逐渐开展了课程的压缩工作,通过对优化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大纲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误差理论以及测量平差基础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课时数量缩减了26学时,将传统已经在社会淘汰的测绘方式进行了削减,引入了现代化的测绘方式以及误差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认为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并且掌握更多的适合社会就业的知识体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测绘学思维方式。 四、重视实践与科研,强化自学实践能力 在大学阶段,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仅仅依靠上课阶段的时间来进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测绘工程专业需要我们一方面能够了解各方面理论知识,大地测量学、误差分析、高程、高差的学习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相关测量仪器的使用。因此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时间往往比较紧张。 因此现阶段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创新体系应当重视实践性环节的开展,丰富实践与科研来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 开展实验平台,通过数字测图实验平台、工程测量实验平台、基于网络的综合实验平台建设来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在测绘学专业当中,学生们在了解DS、DJ测绘仪器通过平台能够更好的掌握其中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仪器的整平、读数、和使用方式、原则等,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接触到真实的仪器,为我们提升课程学习的兴趣奠定扎实的基础。 y绘工程专业的课程创新需要重视实践性创新,以实践性创新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打下进入社会就业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性创新来增加学生的见识,为学生培养扎实的测绘学基础。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随着现阶段测绘工程专业的火热程度逐年上升,测绘工程专业需要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测绘学基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性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以及测绘学思维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基于社会需求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结合与时俱进的培养方案,现代化的课程理念、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来保障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工程测量》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途径:完善测量实训环节,推进教学方式多元化;开展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和催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完善考核体系,健全指导体系,建立反馈机制。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创新;开放式 《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性非常强。《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有着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而言,众多的测量知识特别是测量仪器是全新的、陌生的,只有通过测量实训,才能验证和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熟悉测量仪器、工具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它不仅向学生传输知识和技能,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已毕业的2011级和2012级以及未毕业但学过《工程测量》课程的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深入建筑施工企业、各大院校进行调研,剖析非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从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对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有效性探索。 一、《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中验证性、演示性实训偏多,且偏向测量类、而角度、距离坐标放样等测设类实训少,与实际工程有偏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形式不够多样化 非测绘工程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两大块,且实训项目内容陈旧,课内实训项目在安排上未突出层次感,未能达到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集中实训还是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项目,未开展数字化测图。 3、实践环节考核形式不够公平、科学 课内实训考核主要是以课内实训报告的成绩为依据,集中实训考核主要是以集中实训报告和实训数据成果为依据,然而在抄袭现象非常严重的情形下,这样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够公正、科学。此外实训项目一般都是团队合作完成,以上的考核方式未考虑到团队精神的考核,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 4、实践环节的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和质以及维护力度有待提高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又是非测绘工程专业,于是在测量仪器设备的投入上就比较有限。有的学校为了追求量,而一味地降低质,以至于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经常出现仪器无法操作的情形。而有的学校却只有光学水准仪、经纬仪,连现在工程上已经普遍使用的全站仪都没有。在维护方面,没有适宜的测量仪器设备所需的存在条件,维护人员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就上岗。 5、未突出“个性化培养” 由于是非测绘过工程专业学生,实践项目基本上都是教师提前设定好的,每个小组的任务都一样,没有给学生课余时间提供自主验证的项目。没有给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提高平台。 6、教师的数量和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发展较快,测绘人才紧缺,其次为了满足评估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使得许多年轻高学历教师是踏出校门又跨进校门,由于没有经过大型企业和社会的强化训练,大型项目实践经验严重缺乏。 二、《工程测量》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建立 根据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工程测量》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由测量实训环节、课外创新活动、评价体系三部分组成。 1、完善测量实训环节 (1)实训项目内容和课时的改革。传统的实训项目的设置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演示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且经纬仪的使用类项目占课时较多,但经过问卷调查,目前实际工程中使用经纬仪较少,水准仪、全站仪、GPS接收机较多,而能够熟练操作全站仪的学生人数却不多。针对调查结果,本次教改κ导教学环节进行合理配置,以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这个项目为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意境的分解,包含基础、综合、设计和创新型四种类型的实训。其中基础、设计、综合类型的实训项目将涵盖在《工程测量》课程的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中,面向所有学生,创新型实训项目的设置是针对工程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合理借助开放的测量实验室自主研发或在测量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突出个性化培养。 课内实训项目内容的设置将偏向水准仪、全站仪、GPS,即加大水准仪、全站仪、GPS使用项目的课时,相对缩减经纬仪使用项目的课时,且增加测设类项目。由于是非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测绘新技术(GPS测量技术)项目课时数不宜安排过多,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常规测量仪器的基础上,了解测量先进技术以及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传统集中实训项目为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然而随着全站仪、GPS的广泛使用,微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地形测绘越来越自动化,数字化测图则因运而生,其比传统的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劳动强度小,错误率小,绘得的地形图更加精确、美观、规范,于是应将集中实训项目调整为数字化测图。 (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指导,跟踪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此学习方式太过被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据调查结果,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几乎都有WIFI可以使用,且最常用的互动平台是微信平台,于是可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接收机的仪器操作和使用过程、成图软件使用过程等制作成教学录像,上传到微信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随地、不限次数的学习,反复熟练仪器的操作过程,加深记忆。如此实施以后一方面可使在校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测量技能仍然很强,另一方面给已毕业的学生再次想学习测量技能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微信平台上除了上传教学录像外,还可上传高端论坛上的院士报告,让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及时了解测量界新动态,新发展。其次对于全站仪的使用,除了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测量实验室借用仪器练习后,还可建议学生利用全站仪模拟器来熟悉操作,这样双管齐下,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多种不同品牌及型号的全站仪的操作方法,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站仪的购买和维护费用。 (3)实训场地的建设。①校内实训场地建设及管理。a、大地基桩引出点的设置。西安翻译学院地处翠华山脚下,整个校园高差颇大,地物类型繁多,是一个很不错的测量实训场所,非常适合进行工程测量实训。于是我们在校园内建立了一个大地基桩引出点,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点位的正确坐标确定其他点位坐标,不再使用虚拟假设点位坐标。b、测量风雨实训场的建设。工程测量课程的课程安排一般是理论和课内实训交替进行,便于理论知识的吸收与实际操作的升华。测量课内实训都安排在室外进行,几年的测量教学下来发现测量实训教学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遇到连绵的阴雨天气,往往不能及时安排实训教学,对整体的教学效果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建设全天候的实训场地,类似于为体育课建设的室内风雨操场,可以建设测量风雨实训场。c、测量实验室的管理。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推进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指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开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实训教学层次。第一,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自己没有掌握或者不够熟练的仪器;第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学计划内未完成的实训项目;第三,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我设计的测量实训,验证自己的设想;第四,实验室可自行设立自选实训项目,学生通过自选项目参加到指导教师的项目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有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仪器的检验校正工作中,可将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吸收进来,和实验室教师一块对测量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和检验校正,一方面减轻了实验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对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也是非常有益处的。 为了及时了解每台仪器的最新情况,可以建立设备档案,即将每台仪器的基本信息(设备名称、设备分类号、院编号、采购日期、制造号、规格型号、来源、厂家、价格、现状、经费科目、发票号等)均输入EXCEL数据库作为基本资料,另外,每台设备完好状况也要单独标注。如果实训过程中发生故障或损坏,应及时在数据库中更改完好状况,作为仪器维修保养的依据。其次对于每台仪器发生的故障、维修时间也要做好记录,作为设备将来报废的依据。 ②校外实训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有助于巩固学生课本知识,强化其创新创业等实践意识,在相关基础技能的训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这种校企合作,可以达到“双赢”,一方面在企业有用工需求时,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学生,供企业选拔和录用,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来西安翻译学院做专题讲座或参与到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中。除了在企业设立学生实训基地,后续校企双方在遵循“互惠互利、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高”的原则下,还可以尝试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比如共建实验室,搭建与企业、教师科研项目沟通和互动平台,合作办学等。 2、课外创新活动 (1)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实现“转型”教育,培养、滋生和催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鼓励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与工程测量相关的大创项目,如楼群沉降观测项目。 (2)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挑选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和教师一起完成纵、横科研项目以及探索创新型实训项目。 (3)专题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测绘仪器厂商进行专题报告,使同学了解生产单位的需求和测量技术的前沿技术,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方式,将测量实习与测量生产任务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产学研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平台,特别是测绘仪器厂商,在签订仪器购买协议前,和厂商洽谈,可把做专题报告作为购买仪器的前提条件,让其每年免费为学生做一两次报告,通过聆听报告,使学生及时了解仪器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4)假期在岗实习。学校在组织学生定岗实习时,会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而我们学校没有测绘工程专业,所以由学校来统一安排进行专门的测量实习可能性不大,学生可在工程测量课程完成后,利用假期通过各种途径去测量现场参与测量过程,综合运用测量知识和技能,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 (5)测量竞赛。通过参加校内竞赛、省级竞赛和国家级竞赛三个层次的竞赛,最终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评价体系 (1)完善考核体系。为了杜绝实训成果的抄袭,在给定已知数据时,采用学号或组号关联数据法。课内实训成绩评价指标由技能测试、实训报告和成果以及平时成绩组成。集中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大项目,需采用团队工作模式,除了要让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针对共同任务,分工协作,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因此可适当地加大过程考核力度,从学生实训期间的学习态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团结协作能力、学习效果以及最终的实训报告和数据成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健全指导体系。构建高效、优质的实训指导体系对于学生的实训尤为重要。指导体系的构建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可通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制度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建立。 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可由理论教师和有生产经验的工程人员组成,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人员可从实习基地的依托单位选派,也可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他们能够将实际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将来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然而近几年,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发展较快,测绘人才紧缺,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有一定难度。若把年青教师派到生产单位去培养,又需要占用较长时间,所以,可先通过实训基地对年青教师进行技能培养,然后送到生产单位再进行生产实践训练,将会大大缩短实训时间,提高实训效果,节约教师培训成本。实训基地要根据学校特点,因地制宜,注重挖掘自身潜力,用较少的代价解决测绘教学中大部分实训问题。此外对于年青教师还可采用导师制,给每位年轻教师配备一名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或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年青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创新活动,使年青教师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②指导制度。为了使学生实训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对于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在实训现场,监督学生的实训过程;对于学生自主开发的创新性实训,实验室实行值班式。③平台建设。为了方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探讨实训问题,我们通过现在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方式进行交流。 (3)建立反馈机制。为了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先进性,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反馈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反馈,学生通过网上评教平台对实践教学内容、教师指导方式、态度、水平等、实验室的相应制度的评价,另一部分是教师的反馈,教师可对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的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反馈意见汇总到教学管理部分,然后进行改正完善。 三、小结 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了开放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其由测量实训环节、课外创新活动、评价体系三个环节组成,通过在学生中试验,《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主要研究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对其改革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 工程测量是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较强。工程测量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测量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我校目前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及工程管理三个专业开设了本课程,学生需要在两周左右的实习学时设置下系统掌握测量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难度较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有必要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途径,提高教学效果。 一、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 (一)教学现状 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都采用了学年制教育模式,学生需要在固定学习时间内完成设定的学习课程,课程开授时间、讲授内容基本固定,具体到某一课程,相同专业学生需要在相同时间内完成相同课程的学习,学生类似生产线上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完成加工的产品,教学模式灵活性不足,压抑学生学习个性和创新能力,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国家高等院校测量实习延续大部队模拟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要在指定区域内通过导线测量和普通水准测量,绘制单幅1∶500地形图,并在区域内完成道路圆曲线与建筑物的测设任务。这些实习内容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面向的工程单位显得单一,并且对不同专业来说基础部分重复,应用部分淡化。 (二)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改革受到学制式教育的影响。现阶段,高等教育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以及学分制教学,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学制式教育给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很多阻碍。固定是学制式教育的最基本特点,在测量实习中,表现为时间固定、地点固定、经费固定,然而测量实习面临着不同的课程设置与天气因素,将工程测量实践固定设置在学期末或二年级暑期,限定条件不够灵活,一些优化改革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探索缺乏本质上的突破。 2.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高校持续扩招,导致参加测量实践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多,给测量实践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指导教师相对学生数量缩减,单个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从原有的15个左右增加到150人,增加了实习教师的负担,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开展,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一)教学内容调整 通过对就业学生反馈信息的总结分析,发现非测绘专业学生从事专业测绘工作的几率不高,但是却有很多毕业之后短期从事测绘工作的情况,学生要掌握扎实系统的测绘理论,同时具有熟练精湛的测量技术与方法,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测量工作实际充分结合起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根据非测绘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变化,测量实践教学也应该适当调整,从测图训练逐渐转变为对测绘技术的应用训练,并将测量实践教学划分为穿插训练和集训。 1.课间实验。长期以来,不同专业测绘课程实践实验内容都是相同的,无法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可以将课间实验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实验有水准仪、水准仪测量、经纬仪、观测水平角与竖直角、水准仪和经纬仪校正等,选修课程包括三四等水准测量、地形图测绘、测设缓和曲线与圆曲线主点、观测建筑物/深基坑变形和全站仪使用等。通过选修与必修的划分,要求所有专业都要完成必修实验,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选择符合自身专业技能需求方向的选修实验,有所侧重。 2.集中实习。非测绘专业测量实践教学也应该顺应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当增加相关专业地图应用训练,例如数字化全站仪测图正在逐渐取代经纬仪测图,使用能够高精度采集绘图信息,同步记录传输的测绘数据终端完成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同时利用通信接口,将测绘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进行电算化分析处理,结合电子屏幕人机交互编辑补充,直接生成电子地图,而利用电子地图,还可以开展一些针对学生测量实践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非测绘专业测量实践教学普遍应用教师预留实践课题,采用“学生动手+教师辅导引导”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规模大,而实践教学时间、设备、场地等资源有限,导致很多实践操作都无法真正开展,只能由教师演示,学生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在今后的测量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开展多样化的实验实习,将常规实验与多媒体演示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学生操作与教学演示同步进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些测量实践耗时较长,需要投入较多的仪器设备和资金,给学校带来了较大压力,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巩固实践教学效果,在教学实习中引入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制定解决方案,自己动手,锻炼学生测量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工程技术快速发展,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要学校购置所有的最新设备和贵重设备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寻求和当地测量设备销售商的合作,由销售商向学生讲解、演示各种新型测量设备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在开拓视野、接触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的同时,销售商也借机更好地宣传了自己的设备产品。 (三)实习成绩评定体系改革 传统的测量实践教学的实习成绩评定一般都采用小组为单位的评定方式,每个小组由4―5个学生组成,通过小组内的比较权衡进行综合评定,而小组之间的横向比较相对缺乏,评定体系不甚合理,各方面角度比较单调。考察学生实习成绩时,不仅仅应该关注学生的实习成果与实习报告,还应该注意观察实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动手能力强,见解独到,应该给予适当加分,同时还要抽取小组内的2―3名学生进行考察,了解其实习基本知识、仪器操作表现,作为学生和小组的成绩评定组成。 (四)e极建设实习基地 学校应该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上升到和实践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同等重要的地位,测量实习需要在一个固定的独立适用场所,并提前设置埋设三角控制点、水准点,积极建设地形测量测图基地、水准测量基地以及缓和曲线、圆曲线测设实习基地。为了使实习基地能够满足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并能够容纳多个班级作业,同时节省实习经费,需要对场地进行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充分利用校内地物地貌、工厂等场地,建设符合需求的校内实习基地。 实验室建设方面,不同的学校情况与基础导致测量实践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产生了较大的差别,通过多年实验室建设经验的总结,认为应该采取多方式、多渠道的实验室建设方法,积极争取学校资金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将仪器添置和更新区分对待,保证常规教学仪器,并重点投入重要综合性仪器,少量多次购置高精尖仪器,或者寻求和仪器制造厂商之间的合作,为仪器制造厂商提供展示、新产品的机会条件,积极引入生产实践中没有的先进仪器设备,为学生开拓眼界,同时积极寻求和其他学校、院校的合作,共享实验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互通有无,减轻实验室建设的资金压力。 三、结语 基于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测量教学实践现状,积极探索非测绘专业工程测绘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认为需要从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方面入手,提高测量实践教学实效性。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新形势下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摘 要:“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随机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的测绘工程全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对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测绘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前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改革措施,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测绘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各行各业对专业英语水平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更高要求。此外,信息化测绘对测绘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测绘工程专业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目前,我国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无法适应当今测绘专业发展的要求。基于此,为了提高我国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该文结合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特点及学生实际,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1 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1 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测绘专业英语是我校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既是一门语言课,同时又具有明显的专业课特征,这决定课程在测绘人才培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测绘工程专业成为一门前沿学科,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大多以英文表述;没有过相应的专业英语能力,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装备,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较好地利用英语开展测绘领域的相关工作,因此掌握测绘工程专业英语,对学生的继续深造、工作等十分重要。 1.2 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对英语四六级有一定的要求,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英语有一定的重视,学生的精力大多用于准备四六级。对于专业英语缺乏相应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上专业英语课的时候,看其他课程的书籍。此外,学校对专业英语也缺乏相应的引导,而忽视了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于强调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即认为专业英语对自身专业的提高没有太多的帮助。 1.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讲授法,主要以黑板板书教学讲解为主,通过对教材进行翻译的方式进行讲解。黑板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讲授课程为中心,缺乏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比较被动;另外传统教学方法过分注重专业词汇的教学,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翻译和写作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 2 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2.1 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首先需要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主讲教师去引导学习学习,是取得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学习,每讲课应对上讲课内容进行简单回顾,结束时对下次课内容提要,利于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应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互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适当增加一些课堂互动环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2 教学方式的更新 新形势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基于教材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收到限制。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讲老师应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结合网络上最新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 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能过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内容。同时应应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师生的互动性。 2.3 以科研论文为引导的教学模式 随着测绘的步入信息化阶段,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材面临一些局限性,如教材大多编写了若干年之前,其涵盖的知识相对陈旧,不能准确的反映新形势下测绘技术的前沿知识,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了以科研论文为引导的教学模型。科研论文向导主要是指以测绘学科进3年的国内外学者发明的最新综述论文为基础,综述论文一般反应了学科的最新动态,是作者对某一领域的总结。对本科生而言,通过在课堂上对综述性论文进行深入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论文,能有效的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动态的了解,同事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对提高本科生对科技论文的阅读能力,进一步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基础。 3 结语 当前测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该文对《测绘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前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以上仅仅是作者近年来进行的一些初步尝试,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测绘领域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提高测绘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迫在眉睫。本文从数据量、时效性、学科交叉和自动化程度四个方面分析了测绘专业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面向测绘工程专业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具体内涵,并针对测绘领域的特点与需求,提出了几点改革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议,以满足信息化测绘的要求。 关键词:测绘工程;计算机技能;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近几十年来,计算机、通信等各种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测绘学科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传统的手工模式进入了信息化测绘时代[1]。信息化测绘技术是在对地观测、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支撑下的有关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更新、共享和应用的技术集合[2-3]。与传统模拟测绘和数字测绘相比,信息化测绘强调信息共享性,以及服务的网络化、智能化,而计算机技术是实现信息化测绘的重要基础。为了满足信息化测绘对测绘工作者计算机技能的要求,提高测绘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尽管各高校已经认识到计算机实践能力对测绘专业的重要性,并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4-5],但大多数高校仅停留在通过在培养方案中增加计算机类课程的层面,简单在培养方案中融入计算机课程,并不能从根本层面锻炼和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为此,本论文旨在从信息化测绘对计算机实践技能的需求、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等多个角度,探讨研究新形势下测绘专业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内涵和模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测绘的需要。 一、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信息化时代下,测绘从数据采集、管理到分析显示整个环节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对测绘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数据量巨大:传统的测绘数据采集仪器随着技术进步,其性能和方式在不断提高,如综合运用光机电技术形成的测量机器人应用于大型构筑物的变形监测中。此外新型数据采集传感器不断涌现,为测绘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如卫星遥感成像传感器、三维激光扫描仪、手机等。这些传感器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部分传感器处于持续监测状态,积累大量的信息。海量的空间数据管理靠人力难以实现,而计算机比较擅长执行具有高度程序化的工作,适合于处理海量测绘数据。 2.时效性高: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测绘已经应用于许多动态监测领域,包括自然灾害监测、卫星精密定位与定轨、大规模车辆监控等。这些领域对数据采集及更新频率要求非常高,例如滑坡监测与预警是指通过测量机器人实时观测监测点位置动态,分析滑坡发生风险。各类动态监测都要求数据的分析具有高时效性,否则难以达到预定目标或因未能及时监测而导致重大损失。计算机在此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能实时处理数据并分析结果。 3.多领域交叉:当前测绘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一方面为各种应用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另一方面空间分析方法逐渐成为一种补充分析手段。测绘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逐渐呈现出多领域交叉的特点。如气象监测中,在数据层面既涉及气象专有数据(云量、温度、风向等),又涉及测绘数据(DEM、行政区域等),而在模型层面,气象模型和空间分析模型结合使用。无论是数据还是模型层面,专业领域与测绘领域的结合必须依赖计算机。 4.自动化程度高:当今的许多重大工程和应用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具有环节多、准确度高、工作量大等特点,如果全部靠人力参与,会导致经济成本过高,而且由于人的感官及身体条件限制,无法保证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而带来工程问题。因此大部分工程或应用都对自动化程度要求较高,使得计算机的参与不可避免。 当前测绘的上述几方面特点使得测绘行业从业者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实践水平,进一步增强了高等院校培养测绘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二、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内涵 计算机实践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测绘专业高等教育来说,它包含更具有针对性的内涵: 1.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制作各类文档和数据图表,熟悉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和技术,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础理论。 2.掌握测绘相关专业软件的操作,能够理解和处理主流的数据类型,包括GPS定位数据、GIS矢量数据、遥感影像、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等。懂得基本的专业数据分析知识,如坡度坡向计算、影像校正等。 3.掌握一定的程序开发基础,至少掌握一种程序开发语言,在面对一些定制或特殊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时,能够独立利用编程方法解决。 4.建立运用计算机解决测绘专业问题的思维方式,针对待解决的复杂的理论或应用问题,能够先从概念层面将其抽象成数学问题,再在执行层面设计成计算机处理流程。 三、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1.理论课程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在开设测绘专业课程时,注重理论知识讲授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对所有专业课程,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尽可能设置一定比例的课时让学生参与上机实践。选择课程中具有代表性但计算过程复杂的知识点,编制程序设计任务库,使学生独立地运用编程平台和开发语言实现指定功能。同时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讲解如何利用程序设计解决专业问题,讲授内容包括以下环节:问题的数学建模、功能分解、数据结构建立、代码编写等。 2.建立适应测绘专业的全面计算机课程体系。根据测绘专业的学科特点及行业需求,制定合适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涉及应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高级编程设计等多层次内容,如编程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网络通信。可参考的课程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GIS软件设计与实现》。通过课程的讲授,使测绘专业学生掌握通用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 3.设置综合课程设计。当前学生经过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后,基本能掌握软件的使用与程序设计技能,但通过总结学生反馈发现,大多缺乏应用计算机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经验。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与团队协作能力,设置基于分组协作式教学的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围绕测绘各环节,设计适合于实践能力锻炼的程序设计任务,分组完成综合程序设计,锻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训练活动。在正常的专业培养体系外,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创新训练活动。学校内部各机构常组织一些大学生课余科研活动,例如作者所在单位提供了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平台,学生可以自由组队申请,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此外,也可以鼓钛生报名参加国家级或省市等组织的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大赛等,既能提供相应的活动条件,又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和压力,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本文针对信息化时代对测绘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的要求,分析了测绘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探讨了其具体内涵,并提出了几点改革与完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有利于更全面理解与实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知识的能力。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交通特色下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在交通特色背景下,从实际出发,分析当前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实现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与纵横项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模式。对交通特色的传承和测绘工程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交通特色;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各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其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次综合性的教学实践重要环节。测绘工程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通过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从事教师的纵横向项目和企业生产。毕业设计质量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成了关键。许才军等利用转变培养模式对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探讨;张小红等利用近五年的本科毕业设计对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进行分类调查与分析。鉴于此,本文在交通特色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1.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在交通特色背景下,华东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5年增设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前几年,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良好,近些年,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其主要原因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 时间无法充分展开。第一,当前就业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毕业设计和保证做毕业设计所需的时间。第二,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每年大约有2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最后一学期,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要准备面试,缩短了毕业设计的时间,致使毕业设计所需的时间无法保证。第三,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最后一学期,学生有两周的毕业实习,占据了毕业设计的时间。②选题和指导方式缺乏互动性。目前,学校毕业设计选题致使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较为被动,即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课题或方向列出几个题目,然后由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选取,最后由系部根据选题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第一,教师出题具有盲目性,题目的适合度和难易度不够,大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和感兴趣的题目。第二,学生选题的盲目性,由于系统的限制,先到先得,有一种抢先选题的心理,致使学生只能字面了解题目,无法深入了解。第三,没选定题目的学生由系部作统一调整,这种选题更具盲目性。 2.交通特色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我校出现的上述情况,本文对测绘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如下:①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根据测绘工程的培养计划,第七学期的14周全面结课,可以提前安排毕业设计,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②毕业设计与纵横项目相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大二或大三就参与自己的纵横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工程设计和研究的能力。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自己所做的项目中拟定题目,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指导老师必须根据测绘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题目分成难度适中、且具有实际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③毕业设计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在测绘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下,毕业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可以选择企业的一名有经验的人员进行协助指导,同时,学生可以与指导老师商讨毕业设计选题,这样保证了毕业选题的实践用性。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一些用人单位在实践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且加深用人单位和学生相互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④学校严格把控毕业设计和答辩质量。加强对毕业学生的管理,要实现严格的考核制度,指导老师要分阶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且进行中期抽查,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督促,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 3.结论 在交通特色背景下,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质量,亟须进行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本文针对我校测绘工程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从时间、师生互动和管理上采取改革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测绘工程毕业设计的质量。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 要 基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特点和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文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两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考核等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体系改革,注重相关课程的衔接,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调整实践环节比重、构建一体化实习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了学生对现代测绘技术、道路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 道路勘测设计 测绘工程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道路勘y设计”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①与测绘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的交叉融合,现代道路勘测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测绘技术。测绘工程专业不同于道路桥梁专业,相比学习路线设计,学生更愿意学习如何测绘、测设道路,更注重学习路线勘测方面的实践技能,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不利的,与我校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探索出一种适合测绘专业的“道路勘测设计”新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结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特点,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展开。 1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不合理、与现实情况脱节等问题。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专业水平,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1.1 结合专业特点,注重相关课程的衔接 “道路勘测设计”是一门理论知识宽厚的课程,结合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置时,应注重相关知识结构的联系,做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灵活运用先进测绘技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应该在以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工程制图、工程地质、测绘工程CAD、摄影测量学及GPS原理与应用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开设后再设置。同时该课程还应与后续课程,如工程测量学、变形监测技术等专业课程紧密相连。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将零散的知识有效联系起来,掌握道路设计方法和现代测绘技术,熟悉并能合理运用相关路线设计和勘测规范,成为既懂工程,又懂测绘的复合型人才。 1.2 推进道路勘测一体化,优化教学手段 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将道路勘测设计与测绘技术结合起来的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是现代数字化道路设计的主流技术。②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现有普通测量实验室、精密测量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地图与遥感实验室四个实验室,配备现代化教学辅助器具和专业教学软件等教学基础设施,完全能满足道路勘测一体化教学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多媒体形式进行讲解,内容丰富直观,同时增加实验课时,学生首先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带状地形图测绘生成数字地面模型,然后利用纬地三维道路设计软件进行路线设计和动态设计成果输出,最后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道路定测与施工放样,能使学生全面清楚地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整个过程,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3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道路勘测设计是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项目驱动教学法。③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将教学内容融会成6个典型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完成道路勘测各项相关项目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主动查找相关技术规范,主动学习项目相关软件,扎实掌握数字测绘技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实现项目驱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1.4 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开展适用于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自成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笔者侧重于道路线形设计与道路的选线、定线两部分的讲述,中间穿插相应技术规范的讲解及技术设计书的编写。道路选线、定线章节引入道路测绘新技术,不再照搬全书。结合工程实例,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全过程,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具体的工程模型,便于理解。课堂讲授时将6个项目布置在相应知识环节,注重知识点的内在关联,部分内容可作为开放性实验项目,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进行实验。 以往的考核方式重考试、轻学习,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考核,采用一体化项目驱动法教学后,考核方式改为项目完成情况占25%,学生仪器和软件操作占5%,课程作业及考勤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因此,学生期末突击学习应付考试的情况大幅度减少,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通过对道路勘测实践环节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道路勘测实践存在着与现实脱轨等方面的问题,已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的要求。“道路勘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立足专业特点,面向工程实际,并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1 调整实践环节比重,合理安排时间 根据本课程特点以及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采用形式多样、要求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应加大实验课时,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重点章节内容紧密结合相对应的目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需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增加1周时间的课程设计环节,设计数据应来源于工程外业搜集的资料,然后学生独立进行道路线形设计,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将实习时间由原来的1周调整为3周,在课程结束之后立刻进行,避免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切实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⑤ 2.2 推进一体化实习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我校测绘工程实验室拥有测量机器人、GPS CORS站、GPS接收机、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先进测绘仪器,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测绘仪器应用于道路勘测实习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现行的道路勘测一体化作业方式,测绘工程专业构建了GPS-RTK+全站仪一体化实习模式。将GPS、全站仪与传统的测量仪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优势互补,不仅保证和提高了测量精度,还提升了工作效率,可实现实习模式的最优化。通过一体化实习,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工程素养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加强校企合作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提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近几年,我系建立了省级测绘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与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地质测绘院、湖南省勘察设计院等专业对口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协议,聘请企业在职高工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为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资源,我系与企业密切合作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做到了实习时间有保证、指导到位,确保学生的实习效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并将实践中的问题引进课堂,加强教学针对性。 2.4 开展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课程学时有限,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我们还在校内开展了测绘技能大赛、道路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自己自由组队,在给定工程条件和工程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统一设定活动规则并设置不同的奖项,给获奖同学颁发证书,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对先进的测量仪器和路线设计软件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切实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 结语 本文从“道路勘测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基于测绘工程专业和本课程的特点,对课程教学做了统筹安排,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一体化实习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改革。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专业认证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课程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基本单元,对专业认证起着最基本的支撑作用。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测绘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及其要求,结合贵州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办学情况,讨论了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的改革问题。 关键词:专业认证;测绘工程;课程体系;讨论式教学 基于《华盛顿协议》框架的工程教育认证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学位和工程教育人才质量互认的国际认证协议,其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质等效”措施,使各成员国对相同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和工程从业人员学位及能力相互认可,这对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提升被认证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是十分有利的。在我国,施行注册测绘师制度和推行工程教育认证几乎是同步开始的,此举旨在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通过推进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提升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以全票通过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国。2016年6月2日,在吉隆坡大会上,中国又以全票通过,被确定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达到了国际“实质等效”要求,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了一大步,对推动国内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具有时代意义。 一、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现状及其意义 201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被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6月,作为试点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第一个通过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截止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2012、2013和2014年三次完整的测绘工程专业认证,通过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11所高校,详情可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官方网站查询。目前,我国鼓励相关高校和测绘人才培养单位自愿申请测绘专业认证,此项举措旨在促进中国高校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和做法进行测绘人才教育改革,对目前高校测绘教育进行规范和指导,最终为培养高质量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测绘人才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同时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测绘教育还是建立高校测绘教育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衔接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测绘教育,一般都强调专业教育的完整性,忽略了测绘教育的工程背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工程背景”,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手段,正好可以规范高校测绘教育,促使高校进行测绘教育改革,向着为国家培养注册测绘师的方向发展。 二、专业认证条件下的课程改革 从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的要求来看(相关标准详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官方网站),一个专业要通过认证,其课程设置不仅有类型、性质和数量的要求,还要注意协调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课程比例,更重要的是整个课程体系要能支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为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起到支撑作用。这决定了专业认证核心是以学生学习产出为衡量尺度,一切教学过程都应当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展开。经过研究,我们针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开展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树立以“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过程强调要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即遵循“以成果为基础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的教育理念。OBE强调五个方面:(1)学生学到什么成果;(2)为什么让学生学到这些成果;(3)如何帮助学生学到这些成果;(4)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学到这些成果;(5)如何保障学生学习到这些成果。从OBE强调的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工程教育认证核心不在于学校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同时还强调为使学生能持续不断地学到预定成果,教育方还必须采取措施使办学条件持续改进,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评价和反馈。为此,国内高校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平台,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跟时代前沿动态,适时开展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到学生毕业要求中去,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促使学生各项毕业能力指标的达成,并记录教学过程和各利益方的反馈信息,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合理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教育认证统一标准要求各专业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自身定位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课程设置要能支撑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此,必须通过充分调研并和企业界及其他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得到来自各界的反馈信息并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动态调整,这样才能最终制定出既符合社会及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专业及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贵州大学经过调研和深入研究,确定了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贵州,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地面、地下及三维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精密工程测量与变形监测、空间大地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养,能够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开发、地理信息采集加工与应用、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测绘工作以及管理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2)具备胜任国家基础测绘工程岗位、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开发、精密工程测量、地下工程测量、地理信息行业等领域的测绘工作能力;(3)具备领导和协调团队工作的能力;(4)具有一定的创新、科研以及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5)进行测绘生产时,能充分顾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使测绘生产与自然界协调有序进行。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我校近年来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以培养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调整优化,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3.兼顾就业,设置个性发展为特征的整体优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工程教育认证规定,各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必须能够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目标要求明确给出毕业生毕业五年内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职业能力的达成度目标,课程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单元,应该为学生具体毕业能力达成提供基本支持。因此,要使学生达到预期毕业要求和达成培养目标,就必须首先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的测绘本科及硕士人才培养机构,其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考虑了工程教育的认证需求,同时还兼顾了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能力产出为导向,并将学生需要达成的各种“能力”理解为是能够胜任不同部门和领域从事测绘相关岗位的工作,所以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又按照能力分类设置了不同的课程选修模块。比如,学生如果想到矿业领域就业,则除了在学科大类中选修必须的课程之外,可以到“矿业领域课程模块”中去选修包括采煤概论、工程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土地复垦与环境保护、地球科学概论、爆破技术等与矿业领域就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即可有效支撑学生在矿业领域就业能力的达成。又如对于那些打算进一步深造学习的同学,则可在“考研课程模块”中选择现代数据处理、高级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数值分析和现代空间大地测量等与研究生教育相接近的课程即可(具体设置详见文献)。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通过适当引导,还可以起到就业分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改革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说良好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提供了支撑,那么课程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种支撑的保证。为达成各项毕业要求,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这种模式下,课堂完全由教师来掌控,学生学习过程是被动的,由于缺乏“参与”使得课下打瞌睡和玩手机的学生不在少数。要实现OBE模式,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笔者有幸在贵州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对我校2014级测绘工程专业尝试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的“讨论式教学”试验。这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是:首先由教师进行一定学时的传统课堂授课,授课之后留有一定的学时,通过事先设定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延伸课题作为“作业”,学生在准备一段时间(2―3天,最长一周)后在课堂进行分组发言和讨论。结果表明,这是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教学方式。通过准备过程,学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并试图解决,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表达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欲望。一些学生在准备“作业”的过程中还将发现的问题申报了学校SRT项目,大大超出笔者当时的预料。笔者教学试验经历表明:只要设法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并最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则我们的课堂就可以得到无限延伸和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终身受益。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以《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为试点,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并逐步在其他课程中实施和推广。改革的核心是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比如,在上述“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评价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助教(研究生担任)则记录下这些情况,并按一定标准进行打分,最后将这部分成绩按比例计入该门课程的总成绩。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未在课堂发言的同学,则要求针对发言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提交文献阅读报告,对这部分同学,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报告成绩计入课程的总成绩。另外,鼓励学生申报与课程相关的SRT项目和自主探索开展测绘实验项目,对于这部分学生则给予适当的附加分数。总之,先进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支撑,否则必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注册测绘师制度已逐步走向正轨,但是国内高校测绘教育与测绘职业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有效配合和建立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衔接的高等测绘教育和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各高校做了积极探索。以国际工程教育为背景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为高校测绘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可供借鉴的模式。近两年来,贵州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按照测绘专业认证标准并兼顾注册测绘师制度以及学生就业需求,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整个课程体系同时兼顾了专业认证和毕业生的就业实际需求。在教学中,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核心在于将“以学生学习产出”为最终目标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每一门课程教学中去,为此采用了“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引领课堂教学。以上是我们针对测绘工程专业所做的一些课程改革探索,希望借贵刊平台和广大同仁交流学习,共同促进高等测绘教育事业的发展。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实现 摘要: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探讨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建设思路。对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技术路线与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 教学资源库 网络信息技术 0引言 2010年教育部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当年有数控技术等11个专业开展了资源库建设工作。其建设目标是: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推广使用,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1]。教学资库的建设工作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各优质教学资源,搭建一个开放式、集成化的教学资源网络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 我国的测绘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在2010年共有204个专业点,其中全国有120所高职院校开办测绘工程技术专业[2]。因而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势在必行。在2011年教育部教高司函[2010]275号文提出了开展“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遴选工作,在国家层面正式启动了第一个测绘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1建设目标 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和资源集成开发技术,体现测绘工程技术发展方向,实现学校、区域间的优质资源共享,为全国高职高专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建设与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训练与自主考核、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校企联合进行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无障碍的支持,开发和建设一个能代表国家水平、反映现代测绘工程技术应用水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测绘高等职业教育和测绘职业培训提供现代化、远程化、系统化、实时化的“教学解决方案”。 2建设思路 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根本,整体顶层设计为引领,先进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优势互补兼顾区域和行业的团队组成为基础”的建设理念,以可扩展性、共享性、便捷性和高可靠性为原则,采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为手段,以网络信息化为载体,为开展“四类教学”――高职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职测绘毕业生在岗接受继续教育、社会化测绘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教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开发现代化、远程化、系统化、实时化的“网络化教学解决方案”,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管理和学习平台。 教学资源的形成基于“技术与方法先进、服务生产实际、适合专业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原则,联合不同区域和具有不同行业背景并举办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和测绘、工程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等企业,共同开展调研、规划建设框架,共同制定资源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建设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标准、课程、素材等教学资源,采集相关院校和典型企业的特色优质资源,逐步形成先进实用、开放通用、标准化的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指导资源平台、技术交流资源平台、实训管理资源平台、就业指导资源平台及培训指导资源平台。资源建设时,一方面针对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就业与服务面向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适性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测绘工程技术在不同行业特殊性要求,增加专业方向应用教学内容模块,构建普适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资源方案。 结合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强调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的专业特点以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为支撑,开发虚拟测绘仪器操作系统、仿真测绘工程作业环境、虚拟测绘项目作业流程,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操作训练,为部份高职院校解决先进测绘设备缺乏的问题。 3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实现 3.1 系统框架构建通过对高职高专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调研,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面向的用户包括: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为满足上述用户不同应用需求,共享型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五层架构进行设计,即用户目标、测绘职业技能标准、教学与学习解决方案、学习指导和教学资源,如图1所示。 为了满足教师教学、在校学生学习、企业培训和社会学习者自我学习的需求,实现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设计为引导,建设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素材级教学资源。 专业级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专业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岗位能力标准、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实践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办学基本条件标准、社会服务等内容;课程级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授课视频及多媒体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技能训练指导与考核、习题和试题、工程案例等;素材级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案例资料库、影像视频库、动画库、图形库、行业标准库、行业法规库、职业资格认证资源库、虚拟实训项目等。 3.2 系统应用功能设计面向测绘专业教师、测绘专业学生、企业(测绘、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行业)和社会学习者(测绘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分设教师执教与提高中心、学生学习中心、企业培训中心、社会人员自主学习中心四个子中心,作为四类用户的学习入口。各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用菜单形式引导用户完成学习,确保各类用户在登陆系统后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目标。功能菜单结构如图2所示。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面向“卓越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在贯彻落实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结合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当前测绘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详细阐述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并初步建立了考评体系。完善测绘专业实践培养方案,为培养测绘类卓越工程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卓越计划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主导的教改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与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专业涵盖宽及依赖工具”等特点,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经历了“模拟测量”、“数字化测绘”,并逐步走向“信息化测绘”,每个阶段均离不开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2]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测绘专业课程普遍被压缩,还存有一部分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体系在当前的教学计划下很难保证较为系统地完成测绘专业培养目标,更谈不上实施“卓越计划”。 实践教学是测绘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环节。笔者根据培养测绘类卓越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改革方案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不断整合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卓越计划进行实践教学科学定位,逐步推动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有一些问题。 1.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部分传统测绘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很少使用,以致课程教学内容老化,很多教材目前还未涉及现代测绘仪器装备技术,无法让学生及时熟知新的知识,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离。 2.学校实验设备的更新得不到保证,教学实习仪器陈旧,无法接轨现代测绘需要的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内容,很难实现技术领先和卓越。 3.校内实习场地狭小,综合实习困难,实践教学环节松散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在校期间很少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训,缺乏对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认知,更谈不上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及方案 1.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测绘学科的办学经验,探索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学校集中学习,期间穿插进行企业实习(计入对应课程学分);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论文(设计)。在企业充分参与下,联合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程专业人才[3]。重视校企联合平台在测绘实践体系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根据测绘类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参照国家注册测绘师考试大纲,调整课程设置,制订合理的实践计划,建立有特色的测绘实践体系。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培养具有“信息化测绘”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采取相对自由的实践模式,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建设开放式校内实习场,拓展实践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利用校内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各类实验室的共享与开放。充分发挥各专业原有实习基地的作用,促进学科交叉建设与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专业兴趣和团队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教学单位和实验室的教师在不影响日常课间实习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时间和人员。这种相对灵活、宽松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较为开放的实践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发挥平台[4]。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校内教学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技术优势,让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脱离物理时空的限制,构建虚拟化的实验室环境;还可利用校园网将一些常规实践操作性过程进行视频播放,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根据开放式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建立开放式实践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缓解实践教学设备不够的问题,实现校内教学实习的现代化。 (2)通过学科专业竞赛促进大学生实践教学。我校很早就尝试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来促进测绘专业实践教学,会同相关测绘仪器公司联合举办了9届学校测绘技能大赛,并在中国测绘学会举办的3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全国测绘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建立了大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自我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测绘数据采集及内业处理工作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还能发现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测绘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加强测绘工程基础的实践环节培养,通过课程相关专题设计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数字测图实习为例,在课程教学结束后举办一次软件应用比赛,让学生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扫描矢量化过程,还能在数字测图外业操作的基础上,能够应用软件进行大比例尺图式符号的设计,熟练掌握地物、地貌的绘制方法。结合学科专业竞赛,学生迅速从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成一个企业工程师的角色。 (3)产教研结合,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性人才,培养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产学研结合是途径,建立校外实践中心可为学生参加实际生产作业奠定基础。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应挑选一些技术实力强、项目类型多的单位,这样的单位涉及的科研课题多、项目类型全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课题的机会,实践操作技术正规,可给学生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加强实践教学,我校与多家测绘企业签订了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测绘行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框架协议,共同制订了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学习方案,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将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的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到企业讲授,学生现场观摩和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工程设计、运营组织管理,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企业导师定期来校讲座或增设“工程实例型”选修课程,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和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课程教学。指导集中实习或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突出工程教育,注重能力训练,以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科技开发及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极为有效。 (4)基于导师轮换制度的测绘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校内外实际的纵向和横向课题为依托,以项目总负责人为导师制度,导师轮换制度的核心理念在于各测绘小组间导师定期的轮流交换。通过校企联合的运作模式,项目总负责人做整体指导和讲解,实施分组作业的导师引导模式,各分项负责人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技术设计、现场踏勘、组织人员设备、外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和成果提交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该类项目从开始到最后成果的验收的整个过程,也是宏观认知项目管理的过程,使学生100%接受工程训练和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同类型项目的把控能力[5]。 四、实践教学过程考核 学校和企业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监控与结果评议相结合,对实践教学质量是否达标进行评估。任课教师(包括实验室人员、指导教师)对每门课程是否达标负责,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实践进行过程评价和考核。实践考核对象应从实习小组细化到每位学生,全面考核学生的测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合理的考核机制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6]。 五、结语 “卓越计划”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改革举措,测绘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前进过程。为实现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测绘学科工程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通过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必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地方高师院校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 要]相比工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地方高师院校的测绘工程专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能迎难而上与实力雄厚的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一样担任为地方培养测绘工科类人才的责任,是一种荣誉和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和压力。只要正确面对差距,循序渐进,勇于改革尝试,探求符合市场需求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制订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合理的测绘专业教师团队,不断改善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形成具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专业,培养出满足广西测绘市场需求的测绘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引言 21世纪,随着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的建立,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的启动以及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遇到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广西积极参与“一路一带”,以及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的实施,整个广西对于测绘人才的容纳量也随之逐渐增大。根据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我区高校能提供的测绘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广西经济建设和测绘市场对高层次测绘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我校作为广西设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两所本科院校之一,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对壮大我校的测绘专业队伍,提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政策的需要 2007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共同颁布了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有关规定及配套实施方案。测绘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和评价标准。[2]依据测绘注册师考试大纲要求,各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加强和完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主动适应注册测绘师制度。2010年,为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印发《关于成立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6号),正式启动了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绘领域卓越计划的实施,促使高校测绘专业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测绘专业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 (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广西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桂西资源富集区乃至“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广西的工业建设、交通建设、城乡建设和能源开发等将会突飞猛进。“十三五”期间,广西的公路、铁路、水利、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将纷纷上马,在建设广西的过程中,亟须从事地形测量、城市建设测量、道路及水利工程施工测量等掌握最新技术的高端测绘人才。[3] (三)测绘行业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信息化,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测绘学科由传统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展,测绘行业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应用领域不断变广,测绘学科的内涵不再局限于控制、测图和施工放样,已扩展为研究地球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经济、国防等建设提供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撑。[4]测绘学科已从单一学科逐渐走向多学科的交叉,其应用已扩展到与空间信息分布有关的众多领域,渗透、融合于各行各业之中。 (四)学校学科综合发展与适应高校应用转型的需要 我校是以文、理为主的地方性师范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是我校为数不多的工科类专业之一,也是非常年轻的专业,于2012年首次招生。学校要适应高校应用转型、实现更名大学的目标,必须要注重学科的全面发展。测绘学科本身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5],可为学校应用转型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建典型范例。 三、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广西继桂林理工大学之后开设有测绘工程专业的第二所本科院校,由于学校本身的师范类特点,测绘工程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学生认知问题 学生普遍认为测绘工程属工科专业,应开设在工科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潜意识中不太接受或认可师范类院校内的测绘工程专业;其次,也由于学生对传统测绘行业的艰苦性有一些认识,测绘专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时不是自愿填报而是调剂到该专业,所以他们从心理上比较排斥测绘专业,没有学好专业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耗费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大一大二主要以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为主,且这些基础课大多数由外院其他专业的老师上课,由于基础课的老师不太清楚课程跟专业的关系,致使很多学生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导致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很吃力。 (三)师资队伍问题 近几年,本专业一直没有测绘专业的博士生应聘,应聘的硕士生也是女生居多。因此,高学历的专业教师比较缺乏,专业教师的男女比例也不太平衡。目前,测绘专业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本身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素质,而且,测绘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基本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工程实践综合素质的教师非常少,再加上日益激烈的科研压力,他们很难能全身心地投入专业教学中。此外,由于专业教师偏少,经常出现同一个班的多门课程由同一个教师授课的现象,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审美疲劳”,缺乏听课积极性。 (四)实践实习问题 测绘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以文、理为主,师范专业为主的师范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实略显薄弱,很难满足工科类专业的要求。此外,由于校园面积有限,校内缺少专业的实习基地,很多课程实习不能很好地开展;也由于学校没有相关的测绘资质,教师很难申请到测绘方面的工程项目,学生普遍缺乏接受工程实训的锻炼机会,学生野外实习不能较好地结合项目开展,很多时候就变成了走过场,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 总的来说,就目前情况看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得到充分实现。 四、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改革。 (一)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根据我校的生源状况,学生入校一周内的某个时间会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召集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座谈,回答学生在专业上的一些问题及困惑。但专业思想教育不只是入学时的事情,而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系统工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自身的不断成长,其对专业的认识会受到多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专业思想教育是本专业教师需要长期重视的事情,跟专业课程教学一样重要。以往,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都被认为是学工部的事情,为了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本专业要求专业教师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班主任也由原来的学工老师担任改为专业老师担任。只有长期不懈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以及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本专业定位培养应用型的测绘技术人才。目前,由于大一大二通识教育课程过多,专业课主要集中在大三学年,因此,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满足课程之间的完全衔接,前驱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不明确,导致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连续性较差。建议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二级学院对通识教育课程安排的灵活性,同时,为保证专业知识的连贯性,建议每门课程集中在半个学期内完成讲授。比如,按知识的连续性,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应先于GPS原理与应用和摄影测量学,但由于时间所限,有时测量平差基础会和GPS原理与应用或摄影测量学在同一学期开设,致使学生学习GPS原理与应用或摄影测量学需要用到平差知识的时候,测量平差基础还没学到相关内容。如果将测量平差基础集中安排在上半个学期,GPS原理与应用或摄影测量学安排在下半个学期,知识的连贯性问题就能比较好地解决。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校测绘专业共有教师7人,其中讲授测绘专业课的老师4人,教师中本硕均是测绘专业毕业的只有1人,师资队伍明显薄弱。为了改变不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现状,必须要加强自身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求老师要有足够的测绘实践经验,因此,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兼职聘任行业专家授课,也需要陆续将专业教师派到测绘行业各相关单位挂职锻炼。通过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两支教学队伍:一支由本校教师组成的队伍,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结合承接测量工程项目,完成测量专业教学任务;另一支由测绘单位的技术专家组成的队伍,以组织学生参加单位的工程建设为主,结合课堂教学,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学中除学习理论知识外,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6]长期以来,在师范院校的背景下,非师专业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7]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强调操作与应用,很多课程在课堂学习后都有课程设计或野外实习,它是连接理论和实际应用的重要纽带,把课程的主导者从教师转到了学生,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8]当前,在高校应用转型的驱动下,学校日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场地、经费等原因,用于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践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不够,难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调整,重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注重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2.实践软、硬件环境建设:在现在仪器、设备、场地的基础上,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逐步添置满足日常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加强校内实习场地和校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此外,部分贵重仪器由于数量限制无法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这种局限于老师演示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可采取开放实验室、举行测绘技能大赛等机制来改善实践教学软环境。 3.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教学管理中侧重强调对教学“量”的监督检查,往往忽略了对教学过程“质”的监督管理。[9]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并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实现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和成果质量评价。 五、结束语 整体而言,相比工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地方高师院校的测绘工程专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能迎难而上与实力雄厚的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一样担任为地方培养测绘工科类人才的责任,这是一种荣誉和机遇,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和压力。只要正确面对差距,循序渐进,勇于改革尝试,探求符合市场需求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制订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合理的测绘专业教师团队,不断改善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定能形成具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专业,培养出满足广西测绘市场需求的测绘高级技术人才。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独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独立学院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背景,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的实践经验为例介绍了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对独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测绘工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是高等教育体制和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创新[1]。近年来,开设测绘类专业的独立学院逐渐增多,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得到社会认可,是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中国就业结构型矛盾突出,解决的重点是培养能够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具有一定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能力。独立学院的民营机制使独立学院从成立之初起,就植入了面向市场的“基因”,因此它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去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2]。 另外通过对测绘行业的调查,发现测绘单位对本科层次的就业者普遍评价为“眼高手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足;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为,实际动手能力较强,吃苦耐劳,但后续发展困难,普遍存在理论功底不足。从这一情况可知,现在的普通高校习惯于“学术性”人才培养,而且普遍以学校升格为“研究型大学”为追求,相对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高职高专则偏重于实践训练,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中间的层次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这正是我国独立院校测绘工程专业发展的契机和动力所在。 目前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多,但针对于独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尤其是系统的、常态的有效研究较少见。 津桥学院是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作为云南省独立院校中唯一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院校,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建立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掌握基本原理,又具有很强实操能力的学生。本文结合学院的实践,对独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1 当前独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独立学院都是沿用母体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而生源质量和教师水平又达不到母体水平,造成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经过总结,主要问题是:①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以母体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重基础”“宽口径”为目标;②课程设置不合理,沿用母体学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课程设置陈旧,重理论轻实践;③评价方式单一,普遍还以卷面考核为主要考核方式,难以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色;④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轻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投入不足,实践学时数量少,实践质量差;⑤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教师基本以年轻专职教师、母体学校教师及外聘离退休教师为主,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⑥创新创业重视度不够,一味认为独立学院学生成绩差,忽略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 独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培养目标定位 首先,既然在定位上要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津桥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建立之初,就确定既要坚持本科学业基本标准和相对完整的培养周期,又要发挥高职高专在专业应用教育上的优势。要与普通本科“重基础”,“宽口径”相区别,但又要注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涵盖通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专业能力教育及综合职业能力教育的全方位培养[3]。其次要坚持适当错位、差异发展。必须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才能保持自身的特色和发展。将本科生的教育分为四阶段[4],制定逐层递进的“阶梯式”培养目标,完成四个能力层次的培养: 一年级本科生以通识教育为主,主要进行基础课、综合试验、假期社会调查等的学习训练。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课程数量上基本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当,但在学习质量上适当降低要求,对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可适当拔高培养,为考研做准备。 二年级本科生以基本技能教育为主,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内的通用基础技能,如仪器操作技能、数据成图等。开设《测量学》、《测量平差》、《数字化测图》等专业基础课程。此类课程学时量大,配以大量的实验和实习,学科竞赛等,强化学生主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本科生以专业能力教育为主,即专业领域内某一岗位必需的单项专业能力,如数字测图能力、GPS测图能力等。开设《GP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与行业应用联系较多的专业课程及课程实验实习,适当给学生提供校外实践锻炼机会。 四年级本科生以综合职业能力教育为主,即能胜任本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必需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基本的科研能力等。安排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训练,以“导师制”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生产、科研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2.2 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对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全面认识和调研,听取一线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意见,结合专业与教学特点、师资队伍、学生生源状况,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深入研究,总结优点,发现问题,深化改革。与昆明理工大学的培养方案相比,基本保留主干专业课程,对部分课程的前后顺序适当调整,以符合培养的规律;删减《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等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重复交叉、陈旧过时的课程;增设《测绘软件》、《三维可视化与虚拟仿真》等反映专业最新发展技术的课程;增加《控制测量》、《GPS》、《遥感》等课程的实践学时;增设《工程建设监理》、《地价评估》等可以扩大就业面的选修课程。 2.3 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独立学院的生源虽然学习成绩有差距,但这些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比较强,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创新创造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在考察学生学习效果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考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测绘专业的各门主要专业理论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卷面笔试、调查报告、课堂辩论、论文、上机实操、PPT报告考查等;在课程的实验实习考核方面,对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做出较高要求,对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考核;在专业实习中,除了学生实习报告成绩外,占有评价重要份额的是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学生在学习态度、工作态度、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表现。随着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课程是知识和思维向能力转换的过程和方式[5]。津桥学院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突出位置,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35.6%,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 ①制定了完善的实践环节。逐步构建起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有机结合的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②实践体系规范化,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制定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明确各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规范、要求、实施进度、质量监控、效果评价等。 ③加强实践基地建设[6],把测绘工程实验室、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基本建设的重点加以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实习、实训条件。通过长期建设,一共建成校内外课程实习基地3个,其中江川测绘实习基地有各类控制点100多个,控制面积达15平方公里,可以完成专业的控制测量、地形测量、GPS、数字化测图等实习。 ④建立校企合作机制[7]。要树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积极拓宽实践性教学渠道,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采用“校企交融互兼互聘”模式[8],使得学生能真正接触到本地高水平测绘工程企业和高水平的测绘工程师,掌握实用的测绘技能,以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与福建地质测绘院、中海达、南方公司、云南省绘纬测绘公司等许多生产和科研单位合作,由他们提供任务和场所,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来共同培养人才。 2.5 “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 以“双师型”素质为要求[9],构建培养独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 2.6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作为工作在测绘第一线的人员,要使用各种先进的测绘仪器,面对各种复杂的工程问题,因此要具有一定地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此外大学作为知识结构形成的重要时期之一,必须要树立一定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发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并采取得力措施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奖励科技发明制作和公开发表作品;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投身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学院设有专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实验室免费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研究;设立创业孵化区,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场地支持和创业辅导。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改革措施,津桥学院在教育培养质量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成绩优异,完成三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考研率达到6%,就业率达到99%,创业率5%,毕业学生分布于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得到各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但是探索独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细致地研究和实践工作,以上的一些成果还存在片面性,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只要继续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经过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建立并逐步完善独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系统工程论文:基于系统工程的公司治理模式影响要素探析 [摘 要] 从系统工程角度看,社会是多元素复杂系统, 现代 公司作为 企业 运行系统,它处于社会 政治 经济 复杂系统之中,因此,公司治理不仅仅要考虑到公司内部各成员要素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平衡以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而且要将公司作为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公司外部各文体的关系进行考量。而系统能量交换对公司治理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系统工程;社会系统;治理模式 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公司治理不仅仅要考虑到公司内部各成员要素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平衡以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1],而且更需将公司作为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公司外部各主体的关系进行考量。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前者视公司为一个系统,公司治理是对该系统的建构方式进行架构;后者则将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视为一个更大的系统,公司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大系统通过其他子系统必然会对作为子系统之一的公司产生实质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地对公司治理的理念和在此理念上所构建的治理结构产生实质的影响。笔者认为,作为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中存在的子系统之一的公司治理模式必须关注两者的互动与协调——我国公司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结构设计上的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往往就是忽略了这一点。 一、公司治理依存的社会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各国公司治理实践的 历史 与现实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与公司所处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一般认为,当代世界社会环境存在着三大主要政治经济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取向资本主义,其核心强调的是自由市场竞争,追求的是经济效率而不是关注财富的分配。国家在经济中起着辅助性作用,主要是为自由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在国家经济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治理强调的是公司管理者和资本所有者的权责分明,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外部性的 金融 市场,公司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投资者或股东赚取利润,公司对其雇员承担的责任较少。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 发展 趋向性资本主义,以国家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日本国国家机构的各部分代表着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利益,但追求经济发展却是举国上下的一致目标,该目标成为协调日本国各国家机构、凝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强大力量,使得日本国获得了“国家公司”之名。这一特色使得日本的经济以大型商业集团(即财阀)为中心,融资主要通过关联银行进行;公司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对内外利益相关者承担了较强的社会责任。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资本主义,其核心是社会整体,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利益和市场效率的平衡,强调资本、劳力和国家三者之间力量的妥协以便共同管理经济。“共同决策法则”使得劳资双方在公司治理的微观层次上享有基本相当的共同决策权利;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其公民提供福利,一般不干涉经济事务。银行是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主要银行既是产业发展的支柱,又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策划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紧密联合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照以上3大国家体现社会环境的宏观政治经济模式,我国的现实制度模式比较疏远于美国模式,而更加接近于日本或德国模式,尤其是日本模式。作为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其显性制度背后的更为深沉的文化基因具有更大的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建立公司治理模式方面,应该更多地 参考 德、日模式。 从整体上来看,当代社会环境中,西方国家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长期演变过程,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其突出特征;与此不同的是, 与此同时,建立在 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也是民间企业与国家政府良性互动的要求。尽管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是 现代 国家一项义不容辞的根本任务;然而,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在社会事务日益繁杂的知识 经济 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作为经济生活主体的现代企业的良性 发展 。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本国公司法进行改革:一是放松管制,回归公司意思自治[3]。本此理念各国对其公司法进行更化改制的目的都在于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疏而不漏的法制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在直接促进社会投资的基础上间接地增进社会就业;二是加强监管,注重国家宏观调控。在为公司增大授权的同时本着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原则,各主要国家及重要国际组织纷纷出台了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 法律 建议,并根据这一理念,大都相应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建议。从作为民间组织的现代企业来讲,为了应对国内市场竞争愈益白热化、国际竞争愈趋明朗化的态势,现代企业迫切需要国家放松管制,以使自身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自主决策,参与竞争。同时也认识到,为了回应愈发苛刻的消费者群体的不满,和为维护现有客户并拓展潜在客户的自身需求,自己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不但可以使自身更加灵活地、建设性地、高效率地开展经营活动,还可以避免企业在对社会责任麻木不仁而导致商业道德危机时政府或社会对企业进行的制裁措施。在这种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的双重因素影响之下,现代企业自下而上地表达了与国家达成良性互动的愿望,要求国家在公司治理模式上做出回应:大力删除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同时赋予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方面考量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限,以切实贯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三、公司治理结构中相互制衡的利益主体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本文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股东、雇员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三大类——三类利益相关法律主体系统;其中股东是委托人,公司是受托人,股东以委托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公司是委托人,包括董事、经理和员工在内的公司雇员是受托人,雇员以受托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以及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治理——以此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公司治理系统。 第一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股东。从法理角度来看待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就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委托人将其经济业务委托给人,人根据委托人的授权为委托人的利益经营,人若违背委托人的意愿给其造成利益损失就必须承担责任。当然,公司作为一种独立的法人组织,是股东们创设出来的,但是一经创制就取得了独立于所有股东的独立性,并得到法律的支持。既然是,当然须为委托人利益(范围大于利润最大化,且不限于盈利性)服务;既然是商事公司,则人为委托人股东的利益服务更是不言自明的;既然是委托关系,当然要求作为受托人的公司须在为股东利益服务时得负有诚信、勤勉责任,倘若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在其受托人违背这一法定的社会责任使其利益受损是可以通过提起诉讼得到赔偿的。从实证的角度观察,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是“公司的经济剩余/所有者权益”,而“公司经济剩余索取者”就是公司的股东。在公司须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之下实际上就是由股东承担的,其在公司中的正当利益就必然受到损失。因此股东的正当利益——索取经济剩余也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这里再次从现实的经济生活表明,股东必然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之一。 第二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司雇员。现代企业作为一种商事组织,从内部结构来看具有类似于政府组织的科层制特征,受雇于公司的雇员包括从底层的一线员工,往上延伸到中层的经营管理者,直至高层的战略规划的核心董事层。董事、经理、员工三大阶层统一以雇员的身份,作为契约关系的相对方,与公司签订劳动雇佣合同:在此,公司的身份是委托人,公司的三大类雇员就是受托人。根据权利义务匹配的原则,作为委托人的公司必须对作为受托人的公司雇员承担诸如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工作报酬(包括但不限于股份、奖金和年薪等)、技能培训等责任。从更为现实的角度来看,在现代 工业 社会里,现代企业已经成为个人安身立命的无可替代的场所,这种组织已然获得了对其雇员“生杀予夺”的大权。这在公司制企业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并购重组尤其是敌意收购的存在,使得公司经营管理层(董事与经理)的位高权重随时都有丧失的可能性;公司为降低成本以获取市场竞争力而随时进行裁减一线员工,领取固定薪资的员工时时面临失业的威胁。这对个人而言,无论在经济保障上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不啻为致命的打击;对追求社会稳定的国家与政府而言,人为的动荡因素剧增,社会失控的可能性随之加大。因而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现代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 第三类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是与公司交往的外部人。现代企业尤其是富可敌国的巨型企业,作为经济生活的基本主体,在一国经济运行中处于核心地位,凭借其“经济性- 政治 性-社会性”三位一体的巨大实力,对与其交往的外部竞争者、供应商、消费者、社区、政府等诸多利益相关者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现代巨型企业的一举一动休戚相关。当一种组织取得了能够实际控制其他所有社会组织的权益之时,那么其他组织就因此获得了参与其中,表达自身利益的客观要求;当其他所有社会组织的权益除了只能受制于某一社会组织而别无选择之时,那么这种社会组织就必须为其他社会组织架设参与其事务管理的通道[4]。 系统工程论文:探讨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摘 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目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保障。其不仅是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且为我国经济建设也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通过对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为我国今后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 规划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企业管理的手段和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工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思想及理论联系起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构成系统的要素和系统结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使信息化建设达到最佳状态,将其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系统工程概述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系统工程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系统工程,简单的说,就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整个科学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很多种,比如说应用数学、系统技术、管理学一级基础理论等。在对系统工程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经过3个不同的阶段,这3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系统开发阶段、系统制造阶段以及系统的运用阶段,每一个阶段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规划,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的综合评价,这些方法都可以统一看作为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虽然目前系统工程的发展来说还尚不完善,但是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系统工程在未来时间里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二、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时代,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过程和手段。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企业规模,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成就等。信息化建设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并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甚至许多企业就是只依靠信息化建设而生存。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获取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3.1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系统工程规划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方法方面,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系统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达到对整体效果的优化,而且还要确保实现整体效果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最优的。 企业信息化的体系结构主要是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应用系统、业务流程和企业战略,都是人参与的系统过程,都要强调人的因素,因此是技术-社会复杂系统。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进行改造,而且还应该转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以及工作模式,其中便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变革和技术创新。但就我国目前企业对于系统工程的规划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建上,却忽略了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的转变方面,导致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模式,花费重金所构建的网络系统也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益。 3.2 系统工程与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金字工程”,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的一些电子政务工程,行业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 程等都是一些较为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相关部门对网络系统要求的越来越高,人们普遍感到这些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实施的不足之处。因此,如何避免新建的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如果在制造一部复杂的机器设备的时候,它的各个局部构件彼此不协调,相互连不起来,那么,即使这些构件的设计和制造从局部看是很先进的,但这部机器的总体性能还是不合格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全面考虑,协调设计工作。分析了研制战略核导弹这种复杂工程系统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把比较笼统的初始研制要求逐步地变为成千上万个研制任务参加者的具体工作,以及怎样把这些工作最终综合成一个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研制周期短、能协调运转的实际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他分析后得出结论说,这样复杂的总体协调任务不可能靠一个人来完成;因为他不可能精通整个系统所涉及的全部专业知识。他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数量惊人的技术协调工作。这就要求以一种组织、一个集体来代替先前的单个指挥者,对这种大规模社会劳动进行协调指挥。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科研部门建立的这种组织就是“总体设计部”。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竞争力的不断增加,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未来的时间里,必然会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系统工程的整体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规划,以此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脚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系统工程论文:工业设计系统工程 摘 要:工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论述了设计管理的概念和任务,企业中工业设计的组织及类型,设计部门的构成与内容,以及企业中的设计管理实务。 关键词:工业设计;管理;组织 1 设计管理及其任务 设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的发展其内涵日益扩大。 工业设计是以企业为媒体而成立的。工业设计在今天有着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内容和性质。设计管理的优劣对企业的经营及其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设计管理成了实现企业目标管理的一个方面,它起到以设计行业为中心的各种要素的综合管理的作用。 设计管理的范围与企业决策有关,即通过设计表现企业的宗旨、文化、经营方针等。设计的实务管理则包括设计规划、日程规划、设计人员的人事管理、教育及与其它部门的协调等内容。 设计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国家制定的科技、经济政策,企业的战略目标,把市场和人民需要作为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的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出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经济合理、美观适销的新产品。 2 工业设计的组织 人们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每个人都与一定的组织发生关系,受到各种组织的影响,并在其中生活。工业设计师希望到企业的设计部门工作,并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设计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的目标,一般是围绕着组织的目标而工作,随着整个组织目标的完成,实现个人目标。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涉及领域宽,技术难度大,设计工作量重,因此要有专门设计组织从事设计研究开发工作。其理由是:①能扩大人的能力,几个人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就可以出现很多新的构思,大大提高人的创造性;②可以大大缩短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③容易积累知识、经验并推广;④便于有效地管理。 从中国企业情况看,工业新产品设计研究开发,主要有部属设计院、研究所、或科学院所属研究所,或省市地方所属研究设计部门,或大专院校所属的设计研究机构进行。一些大企业或专业公司,也拥有自己的设计研究部门,少数中、小企业也有设计科或设计室,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无设计人员,更无设计部门。因此造成互相抄袭,无力顾及科研,产品往往不适应现代生活所需。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储备,建立和完善新产品开发设计组织。 3 设计组织的类型 3-1 国外企业设计组织的三大类型国外设计部门总体上分为三大类型。 3-1-1 传统金字塔型组织 特点是权限自上而下,无论是命令还是信息,都是从上向下传递。 3-1-2 矩阵组织 像设计中心、设计总部和事业部设计室这类系统。这种组织中除总经理不同机能的纵向的权限和责任的流程外,还有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发的权限和责任的横向的流程,组织的成员要接受总经理和项目负责人的双重领导。 3-2 几种典型的设计组织形式 3-2-1 设计部门设在技术部 如设计科、设计室的形式。这类企业重点放在技术部门,以利于设计、规划、生产各工序密切联系。 3-2-2 汽车公司的设计组织 汽车公司的设计组织按车种分工作室。各小组开发内容互不了解。 3-2-3 家电行业的组织形式 由于设计领域的拓宽,家电行业的企业内设置设计总部、设计中心,下设各事业部的设计室或设计小组。 3-2-4 其它组织形式 这是一种能够对应环境变化的未来指向型的体系。例如,英国的皇家艺术大学设计研究所。研究所分成设计教育、医院设备及福利机器开发、方法论和cad4个部门,接受委托研究,接到委托项目即组成适合这一课题的设计研究小组。组织成员中包括从外国来的研究者和留学生。设计以主设计师为核心,由工业设计师、人类工程学家、系统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护士等各方面专家构成项目小组。组织内部无上下、左右从属关系。项目结束,则人员解散。新的委托项目一来,又重新组织新的成员。设计研究成员的任用采取合同制,每两年更新合同。中国的设计人员较少,借鉴这种方式设计研究比较合适。 4 设计部门的构成和业务内容 每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设计部门,且不管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均由设计的实务部门、服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组成。 4-1 设计的实务部门实务部门包括根据制品计划开展业务的部门和产品提案部门。 4-1-1 业务进行部门 主要根据制品计划进行新制品的设计,现有产品的改良、新造型,以及部分改良后的改型等工作,大部分设计人员在这种机构工作。 4-1-2 制品提案部门 主要是提出新技术商品化的提案,为企业预测3~5年后(汽车为10年后)所需开发生产的商品。如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商品化等。该部门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备受重视。 4-1-3 模型制作部门 设计人员在使产品形象具体化的过程中,必须用三度空间的主体来进行研究,且决定设计的最终模型必须是1/1与生产的产品相同。以往企业的新产品模型、样机委托外单位加工,现在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尤其像汽车设计,为了保密一般都在本企业内设置模型制作部门。 4-1-4 cad部门 在企业的设计部门中为工业设计服务的caid正逐步普及。 4-2 设计的服务部门设计服务部门是为设计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为了使设计实务部门更有效工作的部门。主要工作内容有:提供本企业以往生产、销售的制品、产品照片或产品样本、图纸等;收集提供其它企业产品、照片或样本;收集和提供外国产品、照片或样本;提供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不同机种及价格的分类;新技术情报的收集和整理;新材料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色彩管理;设计文献的收集、整理;外国设计信息的翻译;设计记录的整理;专利、实用新案、注册登记、商标等公报的整理等。 4-3 设计管理部门这是使设计业务顺利推进的部门,其工作内容为:造年度预算(如市场调研费,设备器材、资料图书购置费等),设计人员的人事管理,以及组织设计部门的会议和整理会议记录等业务。 5 企业中的设计管理设计管理工作的内容各个国家、每个单位都有所不同,但主要方面大致相同。 5-1 设计战略 所谓设计战略即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在经营哲学和经营宗旨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方针,伴随企业经营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宣传等有关环节,将设计所特定的形象,以及企业统一形象等贯串起来的政策。 国外将经营哲学、经营宗旨和设计战略三位一体明确提出的企业还不多,在一体化的代表性企业中有著名的意大利的沃利贝梯公司、德国的布劳思公司和美国的ge公司。例如,布劳思公司的设计战略为:与使用者个人发生密切关系的日常生活器具;同时代性,世界性和作为人类尺度的匀称以及新的可能性;适于实用的使用性,富于创新和独立性;一个产品要在整个产品计划中具有关连性、实用性和美的调和的相互关联等。 设计战略必须贯彻到设计部门的所有人员及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必须在产品上反映出来。 5-2 设计计划 设计计划不是仅由设计部门决定,而要与技术部门、制造部门、经营部门等交换信息,在这些部门的信息、构思、企业战略、经营宗旨、经营方针的基础上,设定设计目标,制订设计方案,经过产品开发会议和规划会议等逐步明确。 设计计划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提高商标形象的设计;基于社会动向、需求预测的设计;基于技术开发、技术预测的设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预测的设计;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设计;基于需求变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设计;为了降低成本的设计等。 由于设计计划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料不到的问题,因此,设计计划,尤其是日程计划必须随时修正。在如期达到目标的前提下调整。 5-3 设计师的管理 要实现设计部门的目标,必须靠设计人员。而每个设计人员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以及到设计部门的动机都不尽相同。设计管理中的管理人员要求具备能协调管理者和整个设计部门关系,以及为了实现目标有效地调动设计人员积极性的能力。 由于一切设计目标的具体实施都需通过设计人员进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人员的管理是设计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 在国外,设计师已经从造型专家的概念转向与整个企业各部门有机联系的协调师,从专业人员向企业总管理者或具备两者素质的人才方向发展。为此,设计人员不仅需有造型的教育训练,而且要作为能洞察未来变化、具有适应能力的规划者以及具备“经营管理”、“财务”等知识的工业设计师来培养,进行“经营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教育训练。 国外的企业对刚就职的设计人员均进行职业训练,如日立、松下等大企业,培训期为一年。内容包括表现技术、企业经营宗旨、管理、车间劳动、市场销售实习及设计实务(制图、拟草图效果图、制作模型等训练)。根据成绩安排不同岗位工作。一般企业要求设计人员毕业后工作3~5年才进行独立设计,汽车等的设计则要求设计人员有10~15年以上的长期训练。 为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不少企业的设计部门还设专职教育人员,专门负责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再教育。如某大公司对设计师教育的实例:对新入公司的设计人员进行3周导入教育,主要了解企业的宗旨、方针、组织,及强化训练造型表现技法;对工作3年的设计人员进行约半年的创造力开发研修,通过构思展开、模型制作,强化造型设想、规划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工作7年的设计人员进行3个月的骨干人员高级研究会;为工作11年的主任设计人员举办3~6个月的主任设计师研究会,以确立专业特性,扩大视野,强化综合能力。 5-4 与其它部门的协调 工业设计部门的活动已扩大至企业内各部门。工业产品不是只靠工业设计部门就能完成的,必须与其它部门协作才行。为此,设计管理工作除了设计部门的管理之外,为了能在其它部门也贯彻设计战略,达到企业的目标,与其它部门的协作、协调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地说,要注意搞好与人事部门、规划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经营部门、外协单位等的协调。除了设计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设计人员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 6 设计合同 一件工业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需多方合作才能完成,为此,设计合同也是设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显重要。 6-1 设计合同的含义和形式 设计合同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在保护设计权利及创造行为的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合同一般有下列形式:时间制的方式,即按设计研究实际工作时间计算报酬;长期合同方式,这是由于企业长期需要而长期委托自由职业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方式,一般以一年为单位,双方同意可延长合同时间;意匠权使用费方式,这是设计被采用,在其生产期间以设计使用费来支付报酬的方式,一般在设计完成时支付实际设计时所支出的费用,以后每年根据采用情况分一两次支付,不采用时由设计人员保存;定费用方式,委托者与设计师之间先确定时间和费用,然后取得设计制作及其实施权。 6-2 设计合同的内容 设计合同的内容应具体项目而异,而实际事务千变万化,难以统一标准。其基本内容列举如下:委托的设计项目名称;委托的内容和期限;合同费用(设计委托书、报酬);合同不包括的费用;支付的时间和方法;中止时的处理;决定设计的方法;有关保密规则;工业所有权的处理;关于比赛;发表的方法;合同时间及继续方法(长期合同必要项目);未尽事宜的处理。设计报酬及各种费用包括:咨询费、委托费、设计费、设计权使用费、委托研究费、保密费以及设计报酬之外的各种费用,如模型费、材料费等。合同具体内容可以根据项目有所增减。 6-3 设计合同的特点 设计合同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买卖及商业合同,据日本工业设计家协会的调查,书面合同约为55%,剩下的为口头合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合同事后出现问题,矛盾主要在费用及支付方法方面,以及对设计的评价及工业所有权等问题。因为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对这种行为要进行确切的价值评价是困难的,同一设计稿,有人评价高,有人评价低,显然价值观不同,设计报酬的支付也不同。因此要根据设计合同的特点,首先让委托者充分理解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正确评价设计的价值。同时设计合同必须以相互信赖为出发点。 系统工程论文:110KV创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体会 摘要:根据创利变电站的设计工作实践,笔者介绍了无人值守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布置及功能特点。并阐述了在设计综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中,监控系统的选用、组网结构的确定、间隔单元性能的选择以及与电气一次设计的配合方面应考虑的问题及要求。 关键词:变电站;间隔保护;无人值守;组网结构 一、引言 110千伏创利变电站建设规模为2台5万千伏安三相双卷变压器,同时装设相应容量的无功补偿电容器及其它附属设备,110kv出线2回,10kv出线20回,创利变电站110千伏母线采用单母分段接线型式;10千伏母线采用单母分段四段接线型式。采用户外常规设备全站利用了目前国内较成熟、先进的变、配电设备及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成果,在设备先进与占地少、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可靠性高之间取得较满意的平衡和统一。110千伏创利变电站建成后将是江门市新会区一座较为先进的110kv无人值守变电站。 二、自动化系统 (一)系统结构 创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初步选用的是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的110kv变龟站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两层网模式,属分层分布式系统。三层结构即站控层、通讯层和间隔层:站控层由监控工作站、继保工作站组成,完成变电站的监视、操作、控制及变电管理功能:通讯层采用rcs-9794系列通信管理装置,它具有多个通信口与远方调度控制中心、站控层、间隔层及gps连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通信网从而实现数据共享;间隔层即继电保护、智能测控装置层,它独立完成间隔层的保护、测量、控制和通信等功能。通讯层分别与站控层、间隔层组成的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网,全冗余配置,a、b双网结构,双网互为备用。 (二)系统组屏及布置 创利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主变及110kv线路的保护和测控装置以及公共设备集中布置在变电站主控室;10kv部分的保护及测控装置、电能表分散安装于各间隔开关柜,在高压室隔出一间继保小室布置一面交换机屏和一面10kv公共测控屏,专门组成10kv装置以太网通信网络和采集10ky间隔的测控及遥信信号,这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既减少了主控室的屏位。又节省了控制电缆和通信线缆。 考虑到主变保护及测控装置的复杂性,每台主变保护及测控装置需各组一屏,每回110kv线路保护与测控共组一屏,全站公共设备的测量及信号采集插箱组一面公共测控屏,通讯控制工作站及遥控输出插箱组一面远动通信屏,双以太网通信网络需要组一面通信(交换机)屏,交、直流系统和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控制柜也布置于主控室,另外,监控工作站及继保工作站置于专用工作台。 (三)系统主要功能特点 1、通信控制工作站 通信控制工作站是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层的核心,它由嵌入式pci04、网卡、智能通讯卡、调制解调器、gps及接口、电源模块等组成。它完成常规电气量、非常规电气量及微机保护信号的采集与处理;传输与修改保护装置工作状态及定值;接收遥控命令,实施控制操作;接收对时命令进行对时;向调度控制中心传送所采集的各种信息;与通信控制单元rc8--9794、直流系统、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多功能电能表等接口通讯等。工作站还具有必须的人机联系及维护手段。 变电站的远动信息经一路光纤通信通道和一路复用通道传送至江门地调及新会区调控制中心,通信规约为iec60870-5-103。 2、监控工作站 监控工作站采用一台最新的dell计算机构成,监控软件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它替代了传统变电站控制屏的信号、表计及操作等功能。由它实现的scada功能包括实时数据采集、安全监视、数据处理、报警处理、控制操作(包括vqc功能)、运行记录、人机联系、制表及打印、设各自诊断及自动恢复、数据库维护等。 3、主变保护及测控 主变保护为rcs—900系列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各装置通过rcs—9794通信控制单元与通讯控制工作站通信。rcs—9794的功能是完成通信转接和规约转换。保护装置动作信号经通信口上送,也可以在保护工作站对保护装置进行管理。考虑到保护装置直流电源掉电后,装置的通信功能将不能正常工作,故将能反映直流电源消失的控制回路断线信号接点用电缆引至主变综合采集插箱,作为遥信点之一。 主变本体及高低压侧间隔的测控功能,除了本体信号经主变保护转发至系统通信网外,其余测量、信号及控制功能由主变综合采集插箱及线路测控插箱实现。 4、iokv间隔保护及测控 10kv间隔的保护及测控装置选用南瑞继保公司的rcs—9000系列分散式保护测控装置。该装置是具有保护、遥测、遥控、遥信功能的“四合一”装置,但其保护功能仍具有独立性,这体现在硬件上所具有的独立的输入输出回路及操作回路,软件上保护模块与其他模块完全分开,且程序安排先启动后测量。此外保护功能也完全不依赖通信网,网络工作正常与否不影响保护正常运行。 创利变电站rcs—9000系列保护测控装置与继保小室的通信屏的rcs—9882交换机经其通信口组成现场总线型通信网,再与主控室rcs—9794通信管理装置通信。通过所形成的通信网实现保护及测控信息的传递,简化了二次电缆,减轻了ct、pt的负荷及施工难度。此外采用现场总线型通信网络,简化了组杰、设计和安装,提高了系统性能。 5、控制和闭锁 创利变电站的断路器、主变oltc及中性点地刀的人工控制可在远方调度控制中心、站内监控主站、保护屏或间隔户外端子箱(开关柜)执行控制操作,但同一时间内只允许其中一种方式有效。监控主站实现的vqc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在同一时间内也只能设定其中一种方式有效。监控主站软硬件具有闭锁逻辑判断和操作权限管理,防止误操作断路器事故的发生。至于全站所有隔离刀闸、接地刀闸的防误操作闭锁,则采用简单可靠的电气联锁和微机五防相结合的闭锁措施。 三、几点设计体会 (一)监控系统的选用 成熟可靠的后台监控系统是综合自动化系统成功的关键。随着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性能越来越高和多样化的系统层出不穷。选择时要注意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性与可靠性。在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应把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放在第一位。尽量选用经过鉴定的、有成熟运行经验的适用产品和技术。创利站采用了交流采样技术,大大简化了二次设备配置,减轻了ct、pt负载,消除了零漂; 2、完整性和开放性。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及数据库的开放性都是重要的选择条件。在功能完整性方面,除实现“四遥”功能和变电管理功能外,要注意考虑系统是否利用了实时数据实现电压无功控制(vqc)、小电流接地选线、防误操作、合闸同期检测、设备寿命管理等功能。数据库的开放性则便于日后升级扩容、修改运行数据及二次开发等,而使原有软硬件资源得到保护; 3、人机界面。系统软件平台设计的界面是否简单、直观、易操作也是考察系统的重要方面。 (二)系统组网结构的确定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rs—232c、rs—422/485具有接口标准化、规范化和方便众多智能设备接口的优点,不足之处是rs—232c通信有效距离短,而rs—485总线为主从结构,主站点工作繁忙时影响系统性能。随着分散分布式系统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络通用的以太网现场总线通信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现场总线网是一种多点共享的广播通信信道网,较点对点通信信道网为优。当然总线型网需要有控制单元解决两个以上结点同时发送信息的冲突。创利站自动化系统是分散与集中布置相结合的分层分布式系统,通信网络结构采用了现场总线型与一对一串行通信共存的模式,有效地保障了通信速率和资源共享。 (三)间隔单元功能与性能选择 按一次设备为单位分散布置的保护及监控单元装置有两种模式:保护独立而控制、测量、信号合一模式和保护、控制、测量、信号“四合一”模式,两种模式下保护功能都要求能独立完成。对于安装于开关柜的10kv保护及监控单元宜选择“四合一”模式,但电能计量需另设专用表计。集中布置的保护及测控装置(如主变间隔)可选择保护、测控装置分开的模式,因为可选择的现有装置较成熟可靠。 保护单元的功能要满足间隔的保护功能配置要求,并能接收与执行上位机下发的保护定值修改,发送保护装置的工作台信息、告警信息、动作信息及自检信息,与上级对时,装置复归,当地显示等。监控单元的基本功能为遥测量采集及计算,遥信采集及处理,遥控命令接收与执行,与保护单元通信(当与保护单元相对独立时),定时自检及当地显示。 分散布置的保护及监控单元装置要注意是否适合安装现场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电磁感应、雷电流、振动等因素。 (四)与电气一次设计的配合 无人值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电气一次设备的可靠性,在可能的条件下应选用可靠的一次设各和尽量简化主接线的设计。主接线应在满足供电规划的条件下减少电压层次和简化,并有利于远方控制要求。一次设备除主变外宜采用无油防爆和免维护或少维护量的设各(如gis、sf6系列、免维护蓄电池组)。主变中性点地刀应采用电动刀闸以满足远方投退主变的要求。站用电源系统应完善可靠,双电源应互为自动备用投入。此外,电气布置应在满足有关规程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市区变电站更是如此。而分散式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为减少占用面积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四、结语 本地区的110kv变电站基本已经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无人值守,工程的实践表明,该站采用分散与集中布置相结合的分层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可行的,并且必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系统整体性能及总体布置效果。本文介绍的该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布置、功能特点以及几点工程设计体会,供同行参考与商榷,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系统工程论文: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研究 摘 要:近年来,由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影响不断加剧,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己经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的事后、被动、单一、针对出现的问题采用一些安全防护措施、并以某个问题的暂时解决为过程结束标志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己经不能适应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发展要求。这种模式往往缺少系统的考虑,就事论事,带有很大盲目性,经常是花费不少、收效甚微,造成资金、人员的巨大浪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单凭技术是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它的解决涉及到政策法规、管理、标准、技术等方方面面,任何单一层次上的安全措施都不可能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安全,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更应该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在这项系统工程中,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度量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安全风险 1 信息系统安全度量 安全度量分为技术性安全度量、组织性安全度量以及操作性安全度量。技术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比较技术方面的对象,如算法、规格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产品以及实施的系统等;组织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组织过程、规程的有效性:操作性安全度量用于描述操作环境方面的风险.目前人们在使用安全度量这个词时存在很多模糊和不同的含义,有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安全评估通用准则》虽然是指导安全度量的一个非常好的标准,但它也没有全面解决安全度量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网络系统的安全度量,目前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 metrics),有人认为,它是以科学法则为基础进行测量的结果,有人认为它还应包括在主观判断基础上做出的度量结论。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争议,有人还使用了具有类似含义的其他词,如:measure, score, rating, rank, essment result等,.n。在对这些词做出区别前,它们统一作了如下定义:信息系统安全度量(security metrics)是通过度量过程从一个偏序集中选择的一个值,它表示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相关的质量,它提供或用于产生一种关于信任程度的描述、预言或比较。 2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度量方法 在度量过程中使用何种方法对度量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度量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度量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甚至可以左右最终的度量结果,所以需要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度量方法。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很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定量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的风险度量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度量方法。 (1)定量度量方法:定量的度量方法是指运用数量指标来对风险进行度量。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时序模型、回归模型、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定量的度量方法的优点是用直观的数据来表述度量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而且比较客观。定量分析方法的采用,可以使研究结果更科学、更严密、更深刻。有时一个数据所能够说明的问题可能是用一大段文字也不能够阐述清楚的。但常常为了量化,使本来比较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模糊化了,有的风险因素被量化以后还可能被误解和曲解。 (2)定性度量方法:定性的度量方法主要依据研究者的知识、经验、历史教训、政策走向及特殊变例等非量化资料对系统风险状况做出判断的过程。它主要以与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做出个案记录为基本资料,然后通过一个理论推导演绎的分析框架,对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查结论。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德尔斐法。定性度量方法的优点是避免了定量方法的缺点,可以挖掘出一些蕴藏很深的思想,使度量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但它的主观性很强,对度量者本身的要求很高。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度量方法:系统风险度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些度量要素是可以用量化的形式来表达,而对有些要素的量化又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主张在风险度量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量化,也不认为一切都是量化的风险度量过程是科学、准确的.我们认为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定性分析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定性分析则是灵魂;是形成概念、观点,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所必须依靠的。在复杂的信息系统风险度量过程中,不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简单的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将这两种方法融合起来,采用综合的度量方法。 (4)信息安全管理度量过程:风险度量过程训就是在度量标准的指导下,综合利用相关度量技术、度量方法、度量工具,针对信息系统展开全方位的度量工作的完整历程.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度量,首先应确保风险分析的内容与范围应该覆盖信息系统的整个体系,应包括:系统基本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基本安全状况调查、信息系统安全组织、政策情况分析、信息系统弱点漏洞分析等。 (5)实体与环境安全:实体与环境指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网管人员工作的场所,这个场所内外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和网管人员的要求。对于各种灾害、故障要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万一发生灾害或故障,应能采取应急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检查: ①机房周围环境机房是否建在电力、水源充足、自然环境清洁、通讯、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②机房周围l00m 内有无危险建筑危险建筑指易燃、易爆、有害气体等存在的场所,如加油站、煤气站、煤气管道等。 ③有无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指对系统运行的外围环境、操作环境实施监控(视)的设施,及时发现异常,可根据使用目的不同配备以下监视设备,如红外线传感器、监视摄像机等设备。 ④有无防火、防水措施防火,指机房内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有适用于计算机机房的灭火器材,如卤代烷1211和1301自动消防系统或灭火器。防水,指机房内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需加防水层,有暖气装置的机房沿机房地面周围应设排水沟,应注意对暖气管道定期检查和维修。是否装有漏水传感器。 ⑤机房有无环境测控设施温度控制:指机房有空调设备,机房温度保持在1824摄氏度。湿度控制:指相对湿度保持在400/"0%。洁净度控制: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进出机房换鞋,机房门窗具有封闭性能。 ⑥有无防雷措施计算机机房是否符合gb-157《建筑防雷设计规范》中的防雷措施.在雷电频繁区域,是否设有浪涌电压吸收装置。 (6)是否使用ups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即不间断电源,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主要用于给单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其它电力电子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系统工程论文:科研促进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探讨 摘要:培养具备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完成这项根本任务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把科研运用于教学。通过探索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理论课程、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实践课程以及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课外科技活动这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效,验证了科研促进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科研;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教学;探索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以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为导向,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换和清洁利用为核心技术,培养具备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1-3]。 1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认识 在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教学中,如果老师只停留在书本的固有知识、以自己的理论经验进行课堂的授课,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能源专业的发展需要,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4]。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故所学的知识往往局限在教师传授的范围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训练。由于教学方法偏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5]。鉴于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6],笔者以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作为探索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切入点,阐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驱动过程[7]。 2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理论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有《生物质能源工程》、《能源生物技术》、《太阳能工程》、《生物质化学》、《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与《环境工程原理等》等,均由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教师任课,其中100%的教师具有博士文凭。近三年来,授课老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厅级、校级、院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20余项,譬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木质素降解酚类衍生物苯环上常压低温加氢脱氧协同转烷基化炼制BT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畜禽粪便/秸秆基复合活性炭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机理的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等项目,项目研究内容覆盖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不同领域。我们根据各老师的专业特长与研究方向,有针对性进行课程授课的安排,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研究经验、体会及成果带进课堂中,让学生在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接触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生物质能源工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内容带入课堂,包括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和生物质催化重整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等,通过多媒体手段,把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数据、搭建的仪器设备平台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 2.2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实践课程 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很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专业教学理论之外,还应有大量的实践教学为支撑。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中,一般都安排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或课程实习,使得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由深入浅地掌握相关知识。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有《生物质能源工程实习》、《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生物质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太阳能发电实验》、《太阳能电池设计与工艺实验》、《生物质测试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等。为了使实践教学不落后于工程实际,必须及时更新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并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尽量做到实践内容都有工程背景,这样能让学生感到实验、实习或课程设计不脱离实际,增强其学习兴趣[8]。譬如《专业综合实习》属于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一门整合实习课,课程涉及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清洁生产、节能技术、化工原理和环境工程原理等众多内容,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实习过程中有机地将项目“稻壳热解气化学链循环制纯H2协同CO2捕集关键技术研究”、“核壳结构生物炭复合肥制备工艺及关健技术”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工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使学生对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产物对环境治理的应用有完整的体验和认知,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为从事新能源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教师把科研内容带入课外科技活动 华南农业大学对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1)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创新学院等部门的主导下,华南农业大学每学年的开学初期,组织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的申报,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进行评审,对优秀项目给予立项资助。同样,材料与能源学院对部分优秀项目也给以立项资助。能源与环就系统工程专业教师,以自身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为平台,譬如项目“稻壳热解气化学链循环制纯H2协同CO2捕集关键技术研究”、“生物质炭还田对食用木薯种植的综合效果研究”、“畜禽粪便/秸秆基复合活性炭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机理的研究”等,与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以此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方向和主题[9]。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的学生不仅有专业教师的科研平台,而且有专业教师的细心指导,已经获得了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1个国家级、3个省级、多个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2013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太阳能空气清新机”、2017年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不同孔径活性炭对负载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影响机理研究”、2017年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基于农林废物宽适应性的化学链气化制取合成气的机制研究”;(2)同时,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下,连续5届的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相关专业竞赛,均获得殊荣,如特等奖2项,1等奖3项,2等奖3项等优异成绩,两项国家特等奖项目分别为2016年的“生物质连续热解装置设计”、2015年“滚筒式生物质连续热解反应器”,均是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基于传热过程的生物质热解模型研究”、“基于农林废弃物连续热解炭化技术的多联产设备开发与应用”带动下进行科学创新获取的成果;(3)无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还是全国专业竞赛等,均是以不同年级的学生组队,可以起到师兄师姐带动师弟师妹进行科研学习,达到“帮传带”的作用。 3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成效 虽然华南农业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开办时间短,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34人),但在新办专业中,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立项每年均处于前列,并且参加多个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10次,省级奖励10多次。这主要得益于专业教师较好地运用科研促进教学的做法,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接受了较多科学研究的教育与熏陶,教师也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专业竞赛。 作者:简秀梅 蒋恩臣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系统工程论文:计算机软件设计与系统工程方法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提高,计算机软件设计领域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能够让计算机软件设计迈向新的高度,而且还可以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系统工程方法的内容和应用过程为角度,来具体讨论一下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系统工程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设计;系统工程方法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让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及。而软件作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一环,其设计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未来的发展。系统工程方法目前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开发力度与质量,这对于以后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会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1基本内容 主要的开展内容有:(1)全面调查所要探究的内容,并对调查过程做好充分的记录;(2)创建完善的分析方案,采取有效的定性分析方式,去逐步的研究系统技术性能;(3)在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后,挑选出最佳的系统设计计划,然后通过系统工程的具体情况,去合理的实施;(4)根据系统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去创建完善的实施计划,而且还要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的话就能够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基本流程 在设计方法上包含以下几种:(1)自顶向下的结构化方法,此种方式包含结构化分析以及设计等方面,而具体的运用思路就是将比较繁琐的问题进行分解,而且这种分解方式是自顶向下的,这样就能够让所有阶段的问题都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掌控之内;(2)简便的形式化方法,如果计算机软件使用此方法的话,那么就必须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的有关原则,并根据整体,去创建完善的工作计划,这样的话就能够加强计划的合理性。采用这种措施,其关键作用在于能够有效解决计算机软件开发力度以及设计范围等一系列问题。(3)模块化设计技术方法,此方法是把繁杂结构合理的分解成为一个个子系统,运用此方式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任务-论证与批准-需求分析-推广应用。在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就可以有效的确保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图1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 3运用要点 图2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流程。 3.1任务的提出 计算机软件开发交办单位要向软件开发系统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相关员工根据软件开发交办单位所提出的要求,去创建完善的实施计划,同时还要合理的分配软件开发的任务。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交办单位要和员工签署合同,这样的话就能够表明具体的责任,如此一来,便可以让软件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2论证与批准 参与设计的员工要通过交办单位的有关规定去合理的制定设计计划,然后就要邀请相关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紧接着做出科学性的论证。参与设计的员工要合理的去总结这些论证内容,并在得到主管的审批后,方可全面进行实施。 3.3需求的分析 相关工作者要全面掌握客户对软件系统的要求,这里面主要包含计算机软件的性能、运行速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最好能够让用户通过网络像软件设计人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然后软件工作人员根据要求的合理性,去尽量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3.4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概要设计主要是创建目标系统软件的整体架构及总体结构与模块之间的联系,然后去做好有关的审查。另外,对软件的设计工作,要在做好概要设计的前提下,去进行模块设计,这样就能够做好代码编写工作。 3.5编码测试 工作人员要学会合理运用编码语言,把具体的设计结果转化成客户所需要的程序语言,在这部分工作完成以后,参与软件设计的员工就要对编码进行测试,这样就能够确保计算机软件系统让客户满意,要是还具有一定的系统问题的话,那么就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完善,以免对以后的软件设计工作带来隐患。 3.6鉴定推广 工作人员在做好全部的软件开发工作以后,必须要对软件做好鉴定推广,而且还要通过对客户运用环境的了解,去试着对系统软件进行安装。在对软件进行完鉴定推广以后,再把软件交给客户进行使用,而且最好委派专业人士对用户进行软件使用的培训工作,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好对系统的维护。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系统工程方法目前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软件设计的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开发力度与质量。而想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相关工作者就要做好论证与批准、概要设计以及鉴定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系统工程设计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吴瑞强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也将会更为广泛,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系统工程思想;汽车工程;应用 1系统工程 当前,国际主流的系统工程方法有NASASystemsEngineering、INCOSESystemsEngineering、IBMHarmony、SESAMEFramework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行业背景及适合的应用领域。在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大型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基于文档的系统设计方式,需求和方案遍布在数以千页的设计文档中,难以实现需求的跟踪关联及覆盖度分析,方案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也难以评估。导致项目风险不可控,许多问题只有在实物验证阶段才能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项目正常进度。目前系统工程理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汽车领域、在国外例如达索、波音、空客、洛克希德马丁、欧洲导弹集团、轨道科学,宝马、标致雪铁龙等公司以及国内的奇瑞、长城等研究机构都在使用这个理论。目前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设计方式主要应用于结构、控制系统领域,在包含射频、微波、高速信号检测处理、结构等多专业领域的电子系统中尚未发现有成功应用案例。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在该类电子系统中应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设计方式案列,研究应用方法,提高电子系统开发质量与效率。 2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重要性 2.1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满足市场发展以及客户的需求是汽车行业发展主要目标。系统工程主要是明确了市场的以及客户的实际需求,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规范技术熊,同时制定一系列的测试规划,并进行后续的跟踪。在这个过程中需求发生了变化,就需要进一步做好整个过程的变更管理,包括变更记录、需求以及新需求的跟踪等,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后续系统的活动开展,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2.2汽车电控系统质量要求高 汽车过程的应用需要满足相关规定和标准,对此在任何条件下都需要满足汽车系统的设计性能要求,从而能够有效保障车辆的正常运行。系统工程的要求对于汽车工程的应用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在失效、检测、识别等多个方面,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有效改进存在的问题,并在进行系统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后续的测试应用做出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汽车工程的发展。 3系统工程思想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3.1系统工程的思想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系统工程师一门科学的方法,其通常情况下回采用大系统和子系统的概念。对于大系统主要是通过众多的子系统进行,这些子系统既是相互联系,同时是相互制约的。汽车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子系统组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驱动单元(发动机)、能量传递单元(离合器、变速箱和传动轴)、支承和承载单元(车身和悬架)、控制与调节单元、冷却与润滑单元等。汽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对于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都需要进行有效分析,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应用计算进行模拟,从而能够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2系统工程的思想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工厂这个大系统是由很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包括部门以及车间,其也明显表示出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结合市场调研情况,综合规划部门对相关产品进行规划同时作出了相应的设计任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部门需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于零件的相关制造工艺以及零部件的装配公益性都需要考虑在其中。生产准备部门则需要结合产量以及生产能力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后续工作流程的有效开展。在进行生产过程的安排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制造车间的生产能力以及装配能力等方面,确保后续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知道新型的汽车需要做好规划工作,其从规划到生产的过程都是属于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3系统工程的思想在销售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汽车工程的建设发展,企业需要做好销售工作,因此需要从计划、指挥、监督等多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销售组织。将系统论的思想科学的应用在销售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系统规范化销售活动的各个部门,确保整个工作的有效开展,也能够更好地确保销售活动明确分工,达到销售的目的。不仅如此,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以及树立良好的信誉。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汽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和销售管理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中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对航空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系统工程在我国的航空项目管理中应用多年,虽然,在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但经过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该项系统工程已经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针对这一课题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项目管理的三维结构、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航空项目管理;系统工程;三维结构;系统动力学 航空项目的管理会贯穿在该项目的全部生命周期当中,对该项目的全部过程实施管理。航空的项目管理涉及的步骤非常复杂,部门众多,其中包括政府部门、用户部门、运营商、配套方等,该项管理的关系以及涉及面极其复杂。无论是内部机制还是外部机制,对项目管理的技术以及观念态度上皆决定了该项管理的成功或者失败。在一定意义上,航空系统的研制成功一定要得到大规模的,复杂开放系统工程方式的全力支持。 1项目管理的三维结构 1.1逻辑维 首先,要将该项管理的目标进行制定,在进行制定基础之上在进行管理计划的组织架构,之后紧跟项目的进行,将制定的计划有序地实施,在不同的实施方案进行后,及时取得相关问题的反馈,对制定的目标以及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1]从控制理论学角度思考,该项管理模式是负反馈的回路,以全力保障好该项管理的内容得到重组以及优化。 1.2知识维 该项结构包括了一些比较专业性的知识,心理学、管理学、运筹学等。这些理论知识点为实践应用起到了详细的指导作用。 1.3时间维 按照项目实施的时间不同,可分为项目短期管理、项目中期管理、项目长期管理。其中短期管理主要针对的是两个项目以内的管理,中期管理是对系列项目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管理,长期管理是几年内构成的全套管理形式的实践。三种时间管理形式在内容形式上不具有分割性,因为中期以及长期管理的经验是从短期管理中逐渐总结得出,是以短期为基础前提的。中期管理形式是短期管理和长期管理重要的中间环节,长期管理则是整个项目工程的关键内容,是航空企业形成自身特色,企业文化,与时俱进的管理措施的重要经验基础,这三种时间的管理方式不能缺少任何一种。 2航空项目管理中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2.1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 通常情况下,航空项目内容会非常多,并且十分复杂。从项目的策划到实际进行生产,期间所涉及的部门以及因素众多。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较多的因素以及问题是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的,没有任何的规律可以遵循,不能对问题的出现进行预测是该项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针对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该项管理手段已经不能完全应对,因此要探寻出新的管理模式,增强我国航空的综合竞争实力。 2.2引进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对航空项目管理的帮助 (1)针对该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决策支持系统引进到该项管理工作当中是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该项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支持背景的,能够有效帮助技术人员应用具体数据以及模型将半结构化问题得以解决,该系统的本质其实是作用交互系统。[2]项目中出现的半结构化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形式上有目标的确定性以及可操作性。技术人员针对该问题采用的实际解决措施可以预测到,非结构化问题是不能进行预测以及没有明确的目标。(2)以往的该项系统在使用上会存在一些弊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现在该项管理中已经将智能管理系统引进。该项智能系统在功能上,极大地做出了改变,不但在模型定量上具备了功能,还能对人工智能进行项目的定型分析,并且还可实现对不确定性进行推理。通过该项智能系统的综合应用对问题解决的具体经验流程,利用人与机器系统的充分结合,使非结构化以及结构化的问题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 2.3建立完善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作用 针对该项管理中,非结构化问题是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对该问题不能进行比较准确地预测以及对其描述的情况非常多,其中需要有机结合定量以及定性分析。我国的航空公司研发部门,会为了迎合国际的发展和需要会进行多项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航空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其中建立智能决策系统支持体系是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和实时分析的重要手段,该套智能系统将模型与数据库进行结合,系统由人机交互系统与数据库、模型库与方式库以及知识库共同组成。该项智能系统将项目过程中实时监控得以实现,并且对项目流程的具体分析、支持功能以及人员服务支持等进行功能上的实现。 3系统动力学在航空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1系统动力学的定义 系统动力学是对原因以及结果关系和反馈流位流率结构建立模型的方式,较长时间以来,我国的航空项目管理应用动力学对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在对项目工程实施的过程当中,系统之间的要素在作用相互的环境下构成了系统行为。[3]在该项目管理中对其进行应用,是对原因以及结果之间的关系图进行了定性分析,是一种对比较繁杂的项目系统分析的良好方式。 3.2影响项目管理的诸多因素 对该项管理工作产生的外在影响因素非常多,也有较多的研究以及说法。在众多的观念中,有一种观念得到了较多研究学者的认可,即为管理人员对系统动力学的充分应用,可较好地解决项目进度问题,降低成本问题、最终完成效果问题,并且这三项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项目成功的关键。(1)项目进度:影响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项目的设计方案、实际生产的效率、生产方案的合理性、外界的干扰因素。其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是项目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生产效率加之合理的决策方案,进度会有明显的提升。此外,外部因素对其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如:设备的生产水平、工艺水准等皆是影响项目进度的重要因素。(2)成本的投入:对项目投入成本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材料的成本投入、整体资金的投入、高科技设备的投入,以及科技人员的投入。如果有效地将这些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降低,对项目的成本投入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3)项目效果:对项目最终效果的衡量,既要对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检测,同时也要对项目成果获得的收益进行分析。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设备的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皆是对项目最终结果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3.3工程系统在项目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航天航空系统工程是我国较早进行发展的工程系统。该系统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特别典型的大型复杂系统工程。例如,航天器发射需要的系统包括:航天器、航天测控系统、回收装置、用户台站等。每一项系统本身其实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各有不同的复杂系统组成,最后形成了一项更为复杂的大系统。因此,在项目的设计、生产、完成、实验等都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部署以及协调,才能够使项目最终顺利的完成。对这些复杂项目的部署最合理的措施便是应用工程系统的方式。 4结束语 在该项目的全部周期中,有较多的不可预测因素以及不确定性因素。为了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防范,要对项目的系统进行全面地了解以及更新。我国众多的大型项目中,系统工程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对实际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航空科研人员要对系统工程要不断的进行深入探究,使其能在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上,发挥出更多的价值作用。 作者:郭强 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对交通运输的运用 【摘要】系统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一门管理工程技术。近年来,系统工程不断向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发展,也开始广泛深入到交通运输工程中,对交通运输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系统工程相关知识,并结合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系统工程,对系统工程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系统工程;系统管理与控制;城市交通 一、引言 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市人口集聚,伴随着机动车数量和道路交通量不断增加,满足了人们基本的交通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但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设备条件不足,各大城市交通道路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交通事故频发。交通道路发生车辆拥堵,严重阻碍了人们正常的出行情况。这拥堵情况从表面上看,一是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二是道路增长相对过慢。以北京市为例,90年代汽车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而同期道路年增长率仅为3.5%。随着轿车加速进入百姓家庭,车多路少的矛盾将更加严重[1]。城市交通道路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堵塞的交通情况不仅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出行,而且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城市产业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方向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拥堵的城市交通情况会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安全出行,而这个是各个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交通运输系统健康安全运作前提下,如何充分将系统工程原理利用到交通运输系统中,发挥最大道路运输利用价值并造福人们,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系统工程相关知识 2.1系统工程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系统”是指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工程”强调实践性。系统工程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和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系统学是系统科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层面上就需要运用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学科指导。2.2系统工程的特点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的观点,科学合理地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经济管理科学、现代数学、电子计算机和其它有关工程技术,按照系统工程的程序和方法,去建立优化系统的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2]。所谓系统的观点,就是把新研究事物的看作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的重要工作是对信息进行获取、判断、加工、贮存、传递,然后输出必要的信息。对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是以技术经济指标为衡量依据的。同时,系统的设计、研制、试验、运用等过程都离不开各个管理科学分支的实质内容。现代数学的最优化方法,主要是指它利用了许多现代数学分支的理论,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形成一个数学模型。通过不断调整相关变量及参数,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将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数学模型的求解则可获得最优化方案,这就是系统的最优方案。系统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思想、理论、技术,对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系统工程和传统工程不同,系统工程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特定的具体工程,研究的方法也不是单单的专业知识,它集中体现了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例如设计一个产品,传统的方法指强调成本,而系统工程对目标的考虑需要从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即时间方面以及综合运用各专业方面(经济学、环境学、法律学)。(2)系统整体的最佳化是系统工程追求的目标。在一项工程中,从目标选择、实施过程、事后评价都是建立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思想对系统模型来调整,不断改进优化系统结构,使之体现整体系统最优化。(3)任何系统都是人、设备和过程的有机组合,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是参与决策活动的主导者和能动者,在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处理系统问题时,要以人为中心,最终体现的作用也要表现“以人为本”的宗旨。2.3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复杂大系统。一般情况下,系统包含“硬件”单元,也包含“软件”要素,尤其是人的行为。因此,要有独特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要用多种技术方案进行求解。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方法论除一般的数学描述方法和逻辑推理方法外,还有工程技术的规范和社会科学的艺术等[3]。系统工程方法论强调对系统的深入了解,进行系统识别,处理问题应注重系统整体性以及计算机手段的辅助作用等。 三、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观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系统内部由多个要素组成。一般而言,城市交通系统可以分为四大系统,如图1所示。图1城市交通系统要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能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只想着从单方面着手处理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先认真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整理好内部各要素关系后,再结合外部环境,分析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通过用系统工程观点分析城市交通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相关性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若发生变化则会影响其他要素的状态变化。以道路系统为例,它是由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专用道路四个不同层次的道路组成,辅助以道路监测系统、交通信号指示系统等等,若交通信号指示发生故障,交通运输肯定发生混乱,造成更严重的道路拥挤情况。(2)动态平衡性在城市化建设中,城市通过修建高速公路、地铁、轻轨、快速公交车道等来缓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堵塞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很快被新产生的交通量抵消。经济发展,私人汽车购买力不断增强,汽车拥有量不断上升,在一定的道路数量下,城市道路又出现拥堵状况,城市交通系统就是在这种“拥堵——缓解——拥堵”的动态平衡中循环往复发展。(3)整体性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相互协作共同运行的,各个子系统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是协调于城市交通系统中,发挥着1+1 2的作用。 四、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发展是必然趋势。城市化建设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必然影响道路交通量,同时城市用地是否合理规划也会影响城市交通情况。同时,由于现代生活节奏步伐加快,对于提高交通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量的发展速度,现有道路结构难以满足加快运行速度的要求[4]。因此,结合当前道路交通建设、城市化建设发展速度,交通规划更加需要结合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应用。(1)规划中注重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利用在交通规划中,需要借助专家将理论知识提炼出来,把实践中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形成体系指导工作。同时也需要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将理论和各种信息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系统的整体优势。(2)交通规划更加注重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可靠性测度作为一种概率测度,是反映运输系统的运行特征的有力工具[5]。我国大力发展交通设施建设,考虑的问题主要从费用最经济和减少拥堵情况出发,却忽略可靠性研究,这样容易导致路网服务水平的稳定性不高。所以,结合我国国情,将可靠性分析融入到道路交通规划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的交通问题。 五、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管理与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问题日趋严重。这一方面体现在汽车保有量逐年激增,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也无法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交通运输现实及潜在需求,事故频发、交通拥堵等情况时常发生;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目前的交通控制系统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因此除了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将现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到交通运输设施上,缓解交通拥挤情况、减少环境污染,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更迫切任务。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交通压力。时至今日,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信息服务及发展决策等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缓解日益严峻的道路交通拥堵状况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例如,通过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的建设,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和路口间协调水平,缓解了道路拥堵情况,同时相应地提高了车辆的运行速度;通过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调整了出行者的出行需求,促进了交通供给与需求间的均衡;通过违法监测系统等的建设,规范了出行者的出行行为,改善了交通秩序和安全水平,也相应地减少了交通拥堵的情况;通过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引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逐步改变城市的出行结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的方向。现在城市智能交通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1)交通管理控制的集成化以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为核心,以综合交通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整合包括视频监控、违法监测、智能调度、信息服务、主动管理、指挥决策等功能在内的集成化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是当前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一大方向。当前我国的众多大中小城市都建设了多个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并逐步推进系统的集成与应用。(2)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传统的道路交通管理,交通参与者都是根据设置好的规则去实施。当路面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塞车情况时,交通参与者并不能实时得到路面信息,造成更大的塞车情况。而智能交通管理的出现,给道路交通运输系统带来了质的变化。通过信息共享,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实现道路畅通和提高运输效率为目的,让道路参与者在信息充裕的条件下选择最佳的路线,不仅缓解道路堵塞问题,而且节约道路参与者的时间。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服务的手段不断增多,如智能手机的出现所催生出来的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例如滴滴打车、Uber,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出租车的运行模式,打车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私人驾车出行的次数,有利于缓解道路上车辆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提供信息服务的主体不断增加,有政府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如公交公司)、汽车厂商、专业的交通信息服务商(如TomTom、Inrix)以及IT巨头(如Google等)等,使得出行者的选择日趋多样化,而信息服务内容的增加和实时性的提高也使得智能交通系统在调整交通需求方面开始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3)交通安全辅助的全面化一方面通过实时的、多途径的信息服务来为驾驶员提供驾驶辅助决策,例如盲区监测、夜视辅助、超速提醒、车道偏离报警、碰撞报警等技术,另一方面则通过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实现常态或异常情况下的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如自动泊车、主动巡航控制、车道保持等,从而大幅度降低由于人的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直接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也间接缓解了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状况。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发展的氛围下,在现有科技手段支持下,在“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日益得到重视和研究之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将会进入全新时代,为我们的城市交通服务,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城市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对于交通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精细化的综合管理,可以形成多方面的技术控制,并且能结合交通建设中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形成多方面的综合运用。科学的评论体系和评论方法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体系在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回顾道路交通评价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的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以工程造价为标准,到以交通服务水平为标准,再到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发展到现在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每一次的提高,都蕴涵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对城市交通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化[6]。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质量、环境、费用三大综合评价体系的综合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质量评价高度重视规划,确保规划先行。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坚持从规划抓起,城市交通区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以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为依据。(2)环境效益评价我们的经济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了改变,所以需要通过环境效益评价来综合评估和衡量。这里主要是考虑交通项目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交通道路规划必须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城市交通道路建设。(3)经济效益评价建设城市道路,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出行问题。按照规划建设道路,是否缓解交通堵塞问题、是否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是否降低出行成本、是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这些都是经济效益评价的重要指标。 七、总结 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全局,将系统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按既定的目标合理规划、设计、试验、建造实施、管理和控制系统,在现有的城市交通情况下融入系统工程方法,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新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向。交通运输问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相信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不断学习借鉴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能够对交通运输更好地规划。 系统工程论文: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在不断的增加,在水电站中也得到使用。自动化技术在水电站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和其自身的稳定性和技术性分不开的。新建水电站在技术上进行一定的革新,通过计算机技术提升效益、进行水文的监控和进行基础的操作,节省了工作量的同时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使得水电站在进行运行的过程中更加的符合现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针水电站危机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的设计应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设计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得社会生产更加的规范化,生活更加的便捷。因此,水电站也利用计算机微机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对于水电站工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微机监控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善水电站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噪音的问题以及对员工的危害,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和运行的稳定性,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投入较大的,但是在技术的提升上具有较大的作用和较强的实力,对整体的水电站技术的发展是较为有效的,应该进行一定的发扬。 一、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工程概述 (一)计算机监控系统分类 一般来讲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基础监控系统和常规装置双重监控系统。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CASC):这种技术主要是用在水电站的基础技术中,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计算机主要是起到提升水电站的计算机管理水平的运行监视、数据处理和相关的各项工作监测等方面,基本上对于决策的部分没有进行涉及,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操作使得水电站的工作更加的便捷,将日常的操作和数据的处理更加的完整准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CBSC):这种系统主要是对水电站的各项运行进行适时地监控,使得设备的使用和建设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将各项工作的设备都纳入到计算机的监督体系中去,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较多的因素,对本身的系统要求较高,使得这个系统在建立的初期就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将水电站的各项工作都进行监控,是以后水电站技术发展的方向。计算机常规装置双重监控系统(CCSC):这个系统主要是上述两种系统的结合,既能够实现常规的工作,又可以进行水电站的实时监控,但是这两个设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监控和实际的工作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系统中实现相互之间的备用,就会对水电站的工作更加的方便。 (二)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 集中式的计算机监控结构:这种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主机的相关设备将各项指令进行输送,从而将各项工作进行维持,中心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相关的处理软件会将电缆引入到控制主机接口的线缆接入到各个模拟的信号和处理指令中,从而控制整体的系统进行自身的本职工作,使得整个系统进行实际的工作。但是这个设备具有一个缺点,因为系统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单机进行操控的,一旦主机出现问题就会使得整个的系统出现瘫痪的现象,这样的监控系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分散式计算机监控结构:这种技术主要是采用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分散式的监控技术,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各个技术流程之间是独立的,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不会出现一处问题就影响整个系统的情况,对于水电站的计算机监督技术可以更加的完整和便捷,即使主机出现问题,各个系统之间也是独立的,也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工作,对于技术来讲更加的成熟。 二、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要职能 (一)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在运行的过程中计算机监控系统会将水电站日常工作的各项数据进一定的记录和分析,一旦数据较为频繁的问题或者是出现超出极限值的情况,系统就会自动的进行报警,并将数据及时的进行记录,便于对故障的及时识别,并为后期的维修提供第一时间的数据。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进行现场的问题分析,准确的将问题进行解决。 (二)对水电站的各项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水电站主要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实现相互之间的运转和管理。例如,通过计算机自动监控技术,如果发现系统中出现空载转停机和发电转调相等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动的通过并网的措施进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自动的做出反应。这个过程和计算机的监控技术也是分不开的,只有通过监控才能将系统中的问题进行体现,让系统自动的进行变压器的变压比的调节,同时在机组合理的分配无功负荷。而且,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通过进行溢洪闸的自动开闭的控制,进一步的监督水电站的工作。 (三)对水电站的运行情况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水电站在发生问题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并将问题在短时间内进行解决,使得设备及时的进行处理并恢复正常,防止出现更大的事故。在传统的监控和管理的工作中,故障修复的时间是和技术人员的能力直接的进行关联的,值班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踏实,就会将故障尽快的解决,反之就会出现拖延实践的现象。因此需要进行技术的升级,将专业的系统设备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帮助技术人员解决一定的问题,将技术进一步的进行创新,节省时间。 三、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组成介绍 如图1所示,一般来讲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是采用三层分布式的监控结构,第一层的结构主要是控制层,控制层主要是机组组成,担负着系统整体的控制和监督,并且将每台机组之间实现独立的进行控制,在每个中心控制中将机组中的综合自动化装置进行配合的过程进行数据的实时分析和解读,使得各分散系统能够接收到不同的指令和相关的数据参数,实现总机对各个基本系统的监控。第二层设备主要是对电站进行监控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由上位主机进行的,使得水电站的基本机组和辅助机组的完成和配合,对整体的系统进行监控,了解时时的运行状况,并将各种采集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验证系统是否可以正常的使用。系统的第三层主要是远程控制层,这个层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和管理将水电站的实际工作进行完成,即使不在水电站的实际工作中也能够实现实际工作的监督,实现远程的监控,这样不仅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捷,而且一旦发生现场技术日人员解决不了的工作可以寻找技术能力较强的员工远程帮助,尽可能的缩短故障修复的时间。在技术系统中较为关键的还包括工程师站技术,这个技术中工程师站主要是在远程的范围内对系统中的自动发电系统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将数据进一步的将数据进行指导和分析。工程师站同时可以对系统进行指令的送达,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及时的进行报警处理,使得系统的运行更加完整。 四、结束语 电站利用微机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可以提升电站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对电站的综合效益进行提升,同时可以将新建的电站进行微机技术的投入,使得电站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运行更加的安全。通过微机监控系统对电站的管理,可以保证电站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作安全性的提升,同时可以将智能系统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是技术的进步。 作者:植坚 单位:怀集县水利水电发展总公司 系统工程论文: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应用 摘要:目前阶段,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量,也提高了其设计工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软件开发范围与规模也不断扩大,使得软件设计与开发难度也随之增加。而系统工程方法指的就是针对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然而,软件工程方法自身比较复杂,所以,应对其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予以一定的重视。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软件设计;应用;分析 1系统工程方法 所谓系统工程方法,不仅仅是基础性的决策技术,同时也是现代化的决策方法。通过将所需处理的问题与情况分类,并划清边界,但是应对不同类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内部因素间的联系、完整程度予以重视,利用运动观点与措施对问题及工程过程进行分析。该方法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其中主要包括自然与社会科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都比较强,并且协调性、科学性及整体性特点十分突出。在系统工程方法中,科学观念指的就是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树立科学观念,并充分利用科学的规律来开发软件。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对问题整体与部分间的联系予以正确地认识与理解。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层次,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需要明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分析。而整体观念指的就是对系统对象进行研究的时候使用系统方法,将整体当作出发点,进而全面地规划并处理问题,确保系统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通常情况下,系统由部分组成,所以,整体作用要大于部分作用。然而,整体也是所有部分功能的综合,因此,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具备整体观念,不仅要对部分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对系统整体进行分析。而综合观念则需要在文体分析的过程中积极明确系统整体目标,与相关的经验及知识进行结合,进而研究出全新的系统观念,这样就能够使系统进行综合以后的功能与效益得到提升。 2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具体应用 系统工程方法能够对不同因素与作用进行科学地分析,并使用模块化设计技术,将系统划分成多个简单部分,在对部分与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以后,制定出最佳解决方案,进而减少软件设计的时间,并加快其设计的进程。而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过程中,积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2.1软件设计任务的提出 计算机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具体的交办单位需要按照软件开发系统来对其设计工作人员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向其提供任务书,与此同时,还需要同软件的开发工作人员签订与其相关的合同,最终提出软件的设计任务。 2.2确保软件可行性 要想更好地设计并开发软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地研究,进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其中,软件的开发工作人员需要对资料与数据进行详细地研究,同时应提取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与了解,对软件自身的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可行性进行科学合理地论证。 2.3用户对于软件需求 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其意见,对用户对于软件系统的要求及期望进行全面地熟悉与掌握,旨在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应用功能与实际运作的速度及性能。基于此,还应该全面分析客户对于软件的具体需求,同时,还应该积极制定软件的规格说明书,进而为软件的开发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2.4软件概要设计 所谓的软件概要设计需要按照上述准备工作对软件整体的构架与系统整体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对系统数据库进行相应的设计,对不同模块控制接口进行明确的定义,并对软件的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地审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在软件简要设计的过程中,对工序进行适当地简化。 2.5软件详细设计 软件的这种详细地设计是相对于其简单设计来讲的,需要在遵循结构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简单设计过程中的程序、分程序与模块组成分层结构进行详细地描述,与此同时,还应该对不同模块设计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更有利于编写源代码。 2.6软件编码和测试 要想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即具体的程序语言,并且便于数据库语言书写程序的运行与组织,就需要充分运用编程语言,将具体设计过程中所获取的结果有效地转变成计算机的系统软件。除此之外,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需要对程序设计的不同模块与系统进行全面地设计,进而保证用户手册编写的更完善。 2.7鉴定并推广软件的成果 应积极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使用户能够更加认可软件,进而为其进一步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软件的开发人员需要在其使用的环境下,进行软件的试安装工作,同时应积极为其提供使用方面与维护方面的相关服务。而在用户实际使用该软件的时候,软件的开发人员还应该实时关注软件具体的运行状况,并对软件系统进行合理地维护,确保用户对软件认可,这样就能够为其今后的推广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过程中具体运用情况的问题时,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对其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使软件设计的时间缩短,同时还能够加快其设计的进程,使软件设计质量得以提高。与此同时,系统工程方法使计算机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流程更加规范,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工作人员实际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推动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 作者:刘奥博 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 系统工程论文: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概述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得到广泛的运用与发展。而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检测则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分析,指出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与质量检测所用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信息工程;质量控制;信息监管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工程能够帮助人们在同等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所需的成本。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主要为用户提供服务,为避免用户难以操作系统,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网络信息工程的方案设计都尽量贴近生活,便于人们学习与使用。此外,在使用过程中,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尽量保证人的舒适度,从而便于人们更好地使用。总之,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可用性强,方便用户的学习与使用[1]。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一般表现为对用户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对用户需求变化的满足程度。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工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坚持事前控制,由于网络信息工程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在工程进行过程中,任何质量问题都会引起大量的投资浪费,并导致工期拖延。因此在工程开始之前,应当将一切可能的问题予以消灭,从而设计出科学的信息系统。其次要坚持规范化控制原则,遵循应有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从而保证网络信息工程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坚持分阶段控制原则,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是一个根据用户需求,加以设计与实现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应该分阶段控制,通过实现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来完成整个工程质量的目标。最后还要满足客户的需求,用户是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最后使用者,因此工程的质量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依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工程规划,进而予以实现[2]。 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至于如何把握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质量的控制,需要首先做到对质量管理规划标准的制定。项目管理层制定出质量控制的过程,对质量控制的阶段、范围和程序予以确定。对工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网络设计、网络工程施工、网络工程验收等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制定的标准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以及一定的奖惩条例。其次是建立质量保证的制度,通过在系统目标与功能、技术方法、投资规模等方面的协调,制定一个用户认可的质量标准,以及能保证此标准能够达成与保持的制度。在网络信息系统工程进行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性能为代价来争取目标的达成。在建立质量标准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保证制度,从原料检验开始,贯穿整个过程,从而保证质量标准的达成。此外,由于网络工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为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工程的监理,从而避免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变成豆腐渣工程。如果是工程投资大、工期时间长的网络工程,还要选择专业的公司负责工程监理,从而保证网络工程的使用质量。只有注重在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中的监理工作,分阶段的完成各个阶段质量标准的监理,才能实现整个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标准[3]。最后,还要做好一定的网络规划,包括投资预算、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等,其中需求分析是整个网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用户的需求了解,包括用户的数量及位置,网络的服务范围,网络采用的体系结构,合适的网络操作系统等方面,从而加以分析,进行投资预算,设计出合理的方案。通过对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网络规划,从而做到对网络信息工程质量的控制,满足用户的需求。 结语 随着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使用日益广泛,人们对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也日益关注。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坚持事前控制、标准化控制、分阶段控制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制定出质量管理规划标准,建立质量保证制度,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监管,并做好充分的网络规划,从而实现对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作者:张金武 系统工程论文: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工程管理论文 一、施工质量管理 首先要制定施工质量目标,目标展开就和目标实施中,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首先重要的是要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应该熟悉施工图纸,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对施工现场进行条件检查,应符合施工要求。施工中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都要深入细致,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其次,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第三,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步调一致。 二、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一是编制进度计划,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二是确定计划工期。施工单位或人员应参照工程规定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以最终确定计划工期。三是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谨防不按照计划进行施工,而应适时监控进度计划。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寻找原因,落实到位。四是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监理人员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工程量计量验收,及时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签署进度、计量方面的认证意见。 三、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项目施工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而成本在施工当中是可控制的,因此成本控制是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 (一)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 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国家现行法律和规定、通信工程概(预)算定额及取费标准实施造价控制,对工程费用实行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二)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应是室内覆盖系统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和全员控制,成本控制人人有责。 (三)动态控制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四)目标管理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 四、施工安全管理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要做好室内覆盖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需要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施工单位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因此,在施工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首位。一是全面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与施工相关部门和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二是严格现场安全管理。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责任追究,提高施工人员责任心;四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野蛮施工,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在实际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保质保安全地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系统工程论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论文 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主要构成 1.1控制进度、质量和成本 进度控制就是指根据已定开发计划开发软件产品,而监理人员的工作则是有效管理软件开发的进度,最终确保工程符合招标合同的进度计划,并且顺利完成。质量控制就是通过开发优良性能的软件,最终确保软件质量。在开发软件时,并需对合同有一个正确而又全面的认识,并监督控制好软件开发的各阶段,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客户的要求,并很好的运行,做好软件产品事前、事中及事后的评估。成本控制的出现是因为软件开发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因为这些投入很难控制,所以,监理人员必须控制好软件开发工程的成本。具体而言,就是控制好信息系统工程软硬件的购买成本,对工程中的实际人员配置和工程进程成本进行控制,确保开发造价在预计成本范围内。监理人员要做好成本控制必须控制好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投入。 1.2组织协调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承建单位、业主单位和相关单位进行关系协调,以便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组织协调的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协调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工作,并且测试修改后的结果,在进行汇总后上报给建设单位;做好与建设单位的沟通,妥善处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并及时向投资方汇报系统测试的进度和事故的处理结果、过程。 1.3合同和信息管理 1.3.1合同管理 监理人员协调业主和相关开发人员的关系,并且有效调解合同中存在争议的地方,本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心态,保护参建各方的利益,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1.3.2信息管理 科学记录工程的整个过程,并且切实确保工程文档的完整性。有效管理相关的信息开发,以便为工程的后期检查和竣工后的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2完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对策 2.1做好咨询、监督和控制 监理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管理并规范相关流程,首先是要做好咨询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施工管理。在具体的监理工作中,可以同时使用咨询与监督。咨询工作做的越好,越具体,就越能为监督工作打好基础。并且在做好咨询工作基础上,让监督工作更加协调和健康的发展。由于咨询工作必须重视执行基本工作,其中也涉及到熟练掌握和理解工程技术。总结并对施工方的需求、业主的需求、设计的概要内容和详细内容等文件做好整理归类,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监理人员可以在利用这些文档的时候,就了解业主的具体需求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并在咨询相关文档内容的同时,能够制定出有效的监理报告,并把相关报告交给业主和施工方。一个工程项目总会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风险,只是风险的程度存在差异。从参与的第三方来说,这种风险就是一个挑战,要有效避免风险需要三方的协调配合,在工程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应预测导致风险的相关因素,以便在工程的实际进行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的规避。监理人员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监理工作,并随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那个时候的外部因素,预测和综合分析工程项目进行中评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有效控制风险,并强化整个工程对抗风险的能力。 2.2确定三方工作流程 由于软件开发工程的独特性,并且软件系统的建立时间不长,监理人员往往容易忽视工程细节。但是,细节在软件开发工程中,是一个会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重要部分,所以,需要第三方在其中做好监督控制工作,并仔细审核软件开发中的细节问题,做好监理工作。在具体实施时,应该制定三方工作的流程规范,形成稳定的工作监理,并且规范必须得到业主的许可。3.3实施过程中的监理软件的开发过程包括很多个流程,需要将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好,在进行软件开发时,需要各种技术人员和多种工序的密切配合,最终使得产品能满足相关要求。3.4系统初步检验软件系统的初验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地使得用户适应软件系统,强化软件的生命力。这是开发软件中对于测试管理的较早形态,在初验后可以对软件的质量和性能进行有效了解,继而做到优化处理相关软件。初验必须严格遵循基本流程,才能真正彰显初验在监理中的功能。在进行初验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必须是在集成方开发结束后;在监理人员完成了二次针对性的检验后;子系统已经处于上线试运行的过程中,并且已上线一个月的时间。 2.3成果展示法 成果展示法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从打字比赛、电脑绘画、拆卸或组装电脑等,看谁打字快,看谁懂得多,看谁做得好。从个体到班组,从班组到班级搞一些成果展览会,使电脑信息技术课从课堂搬到课外,从课外回归课堂共推进的效果,激发学生不甘落后,互帮互学的效果。 2.4研究学习法 电脑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也是开启初中学生对电脑信息技术的创新活动开始。电脑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能够会用,如何把一个软件做得更好,也是激起学生对某一些看似深奥的东西,探索奥秘的过程。若老师能够诱导学生:如果是自己去制作这个工具或软件如何去创新?也可以促使学生创新能力,成为真正的电脑使用小专家到电脑创新小专家。因此,研究学习法是在学习掌握好使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最高层次的学习伸出新推进过程。并不是现有的硬件或软件都很完美,尤其是一些常用工具,内容庞大并不实用。因此,初中生没有先天固有的思维模式,容易在学习中升腾无数个想法,虽然有些想法并不成熟,但是,却为学生以后潜移默化形成创新根基。研究学习法就是利用学生学到的自有知识,对某一节课程或内容进行升级学习的一种手段。比如,利用学到的WORD操作技能,去排版一篇文章,从字体选择,到字体颜色,到字体大小,整版布局,完成一个研究报告。还有,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教师可以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与别人相比,差距在哪?为什么有的好看,有的打出来的整体并不好看,也是考验学生从信息技术本身升华的到美学艺术化过程。 2.5以合同管理作为核心 监理方要做到管理合同的科学性,确保工程能按期完成。在签订合同前,监理方应该协助业主方制定合同,最大限度的避免承建方对合同的异议和疑问;监理人员还应协助业主方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认真研读每一个条款,防止歧义和纠纷的出现。在具体执行合同时,监理方必须立场公正、坚定,有条不紊的对施工中出现的纠纷进行处理。一旦双方存在争端,监理方就应该在协商的基础上,尽量早日解决,尽量不要延误合同的履行时间。 2.6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 建设信息系统工程跟制造产品的道理一样,都是为了最终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工程。为了做到对工程质量和结果的有效衡量,监理方一定要在结合业主方的要求的基础上,搭建一个质量评价标准,再在这个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评价机制,以便确保产品的质量。总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监理人员要充分结合实际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对工程开展有效的协调和监督,为确保建设方质量和进度的实现,提供优质服务,协助建设方构建一个优质、高性价比的信息系统,尽量做到以最少的钱找自己不会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老师也不妨让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百度一下,这样以来,有很多学生自然会把各自的问题,自觉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实在无法解决的,找同学或老师,共同去找到真正的处理方法。 3结语 总之,初中电脑信息技术课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老师只有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强的特性,从激发兴趣入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教改背景下,让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并能在以后学习中,让学以此为开端举一反三,利用信息技术技能服务于其他学科,为初中学生全面掌据该阶段学习任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侯勇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行政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综述 一、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两种形式。本文采用的直接调查方法有问卷法(合理设计问卷,采用开放式,封闭式或混合式问卷收集信息),文献法(通过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调查),访问法(通过交谈获得资料),观察法(现场观察,凭借感觉的印象搜集数据资料)。除上述方法外,还采用了间接调查法,如电话访问、上门访问、即时通讯、电子邮件、数据统计、文献整理等调查方法。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倾向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调查对象为2011级、2010级、2009级、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被调查学生占行政管理专业总人数的77%,其中2011级78份,占总问卷29.2%;2010级80份,占总问卷29.96%;2009级55份,占总问卷20.6%;2008级54份,占总问卷20.2%。分析结果如下:第1题:您当初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总体来看,最初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原因中,因为喜欢而报考所占的比例较大,每个年级几乎都是35%以上。被调剂到本专业的学生也占有一定比重,说明当初招生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并不是热门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以兴趣报考和被动调剂而来学生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学习、使这两类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将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特点。第2题:您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要优势是什么?从上图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在考公务员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理论上或者表面上也许是这样,但是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我们通过对近几年国家招录公务员情况的观察以及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科目的设立与专业教育的脱节问题造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招考职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需求并不是很大。 三、启示与建议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所以,学校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4]。“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的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5.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6.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5]。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7.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各类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作者: 王永明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论文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民办高校是把“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决定了学校必须高度跟随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重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基本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实践性是该专业的基本特征,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为基本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行政管理方法和工具。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和办公辅助工具,能够掌握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为此,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引入实践教学,教授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数学、统计与社会调查等定量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逐渐积累,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后的工作要求。 2.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公众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行,服务型政府、企业的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服务业意识都有较大的改善,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而实践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更是要把这类基本理论内化为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如何在职场中言行得当,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举止得体,能够为公共管理事业尽职尽责,只有形成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才能在行政管理岗位上摆脱“官僚”意识,向合格的管理人员角色转变,并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向现代的“管理”、“治理”角色转换,才能符合服务型政府、企业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培养具备行政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地方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大门类学科,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调查研究、策划组织、协调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真实工作场合中体会,才会清楚自身缺点,发现问题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真正去解决问题。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交流;设立四个实践教学板块:专业实践、课堂实验、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采用六种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科研课题、基地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教学。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模拟重现典型事件的场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启发、归纳总结,让学生讲所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并从实际的案例中获得启发,学会归纳总结基本的知识规律,得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当做好做足课前的功课。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案例的探讨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达。 2.实验。实验室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某种理论和假设。实验教学主要在限定的条件下进行模拟,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实验、情景模拟实验。电子政府实验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模拟政府结构组织和工作流程,形成精简的政府运作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环境中政府组织的基本结构和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政府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实现的基本职能和工作方式,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充分利用所学的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身临其境,或者担任模拟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情景模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3.实习。实习分为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学年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阶段,毕业实习是大四阶段安排。学年实习主要利用寒暑假,或者学生课程较少的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整个大四阶段学生自主选择合适时间自行完成。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或者具备深厚实践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员指导下,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事物的具体工作,并从中得以感受、体验工作氛围,验证和修补课堂所学知识,收获相应工作感受,从而调整自身工作态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时间教学方式。实习要求学校提供丰富的实习基地,并安排专人对实习进行跟踪指导,制定实习后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4.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回顾和总结,它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通过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具体实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出相关结论的重要学习反馈方式。 作者:梁妍婷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研究 一、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 从贵州省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毋庸置疑,它已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极大的差距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欲求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任重道远。总体来看,贵州农业生产方式原始,工业发展落后,城镇化建设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滞后,经济发展面临着全面挑战。“十二五”期间,在以交通、水利、通信、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人才严重匮乏。同时,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在非公有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现代物流、旅游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一定意义上说,长期以来由于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原因,贵州省是传统社会特征保护完好的一块土地,但这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民族间的交往受惯例的影响还比较强,严重制约着省内外信息流通与技术推广,使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停留在传统秩序之内。但在近几十年来,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秩序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民族间原有的不和谐因素沿袭下来,新的不和谐因素也凸显出来,从而导致构建新型的、健康的民族关系秩序成为地方社会建设所需。 (三)地方民主政治建设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双重自治制度使贵州省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表现出特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在维护政治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同时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贵州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规范和加强———明目张胆的贿选现象,民族势力、宗族势力干预选举的现象,无序参与的现象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诸多现象表明地方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需求:第一是基层民众的政治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公民参与教育严重缺位;第二是缺乏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缺乏有组织、协调和团结能力的地方精英;第三是体制弊端尚未消除。 (四)地方生态建设的需求 贵州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地表崎岖而且卡斯特地貌占有相当比例,加之近年来在实施“跨越式”发展规划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比较普遍。正如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所看到的盘县煤矿开采对森林田地的破坏、龙里县发展工业造成的空气污染、凯里矿产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等都是鲜活的例子。上述事实充分表明了贵州省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同时也说明贵州省生态建设难度大,生态保护的难度更大。一方面需要研发新技术,制定科学规划来改造自然面貌,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培育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五)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对于贵州省来说也是现实之需,至于说保护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在此姑且不论,仅仅针对我们在调研中所看到的具体事实作以说明。近年来,贵州省已经在逐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计划,以此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项工程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制约因素:第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第二是专任教师缺乏;第三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各主管部门配合程度低;第四是各主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我们调研的惠水县好花红小学、麻江县的下司小学、花溪区的孟关小学均存在上述问题,尤其表现在师资方面,在这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虽然排进了课表,也走进了课堂,但却没有专任教师,往往都是学校临时聘请的民间艺人在承担此项工作。同时,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任务究竟由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民族宗教事务局还是由学校来负责,各单位或部门分别承担何种职责,发挥何种职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贵州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才缺口大,根据贵州省“十二五”人才开发研究报告获知,2008年贵州省人才总量已达到192.39万人。按照人才类型分解为:专业技术人才78.22万人、技能人才52.7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7.54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7.59万人、党政人才16.26万人;预计到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249.5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85.29万人、70.73万人、51.17万人、22.74万人、19.35万人,人才总缺口为56.89万人;预测到2020年人才总量将达到307.0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91.3万人、88.1万人、79.41万人、28.2万人、20.1万人,人才总缺口为114.63万人。上述数据显示在未来5~6年时间内人才总量缺口超过百万,而贵州的实际情况表明,本省人才外流严重,弥补人才缺口的现实途径主要是依靠引进,而依靠引进必然加大财政负担,从而导致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紧张。缓解这种紧张的理性选择是,一方面适量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土高校的潜能,通过改革创新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贵州省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各方面都存在极大的需求,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需求都是地方社会自身难以满足的,必须求助于各级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发展对人才和各种技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高等教育来实现,依赖于有现代观念和技能的人才来实现。 二、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 贵州省民族院校共有4所:贵州民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更名为凯里学院)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其中有三所高校设置了行政管理专业:贵州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1988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在50人左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系,2001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为在50人左右,该校还设置有行政管理成人教育专业,招收本、专科学生,招生规模每年在100人左右;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政治历史学院,但是只有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由上观之,贵州省设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民族院校共2所———贵州民族大学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每年的毕业生为100人左右。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招生、轻培养。 由于现代高等教育直接与学校的经济利益挂钩,招生数决定了财政拨款额度,所以各高校普遍在每年招生时的力求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招生指标,但是学校的配套设施、配套管理远远达不到现代高等教育要求,致使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低。贵州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分别设置在二级学院,但是二级学院没有独立的财政支配权,致使真正的教学机构常常处于尴尬境地,很多创新计划和方案难以实现。 2.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贵州省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有些高校的学生进校四年时间从来没有过一次真正的实习、实训或实践,以至于他们毕业之后不清楚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配备、财政预算、中长期规划等,他们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教材之中。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便是考取了公务员或者是选调到各级地方政府,他们也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去学习、熟悉老一套的地方政府管理,更不用说创新地方治理模式。 3.重教学、轻教研。 虽然目前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都设置有教研室,但这些机构基本上从事的是一些常规性的工作———编写课程计划、征订教材、安排教师课程、检查教师撰写的大纲讲义、了解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组织命题评卷登分、组织听课评课、撰写学年工作总结等,而在教学团队建设、教材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梳理、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地方努力不够。其结果是没有成型的教学团队,教师授课杂乱,难以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教材体系设置不科学,有些学校甚至在行政管理专业开始物理、化学课程;有些相近科目由于是不同教师讲授,某些章节内容重复教学现象普遍;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诸多现象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挂科现象普遍。 4.重学分、轻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按照规定要修满170学分左右才能毕业。前三种课程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以及一些公共课,修完这些课程加上毕业论文等基本上已经足够修满学分,专业选修课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重心基本放在理论课上,一种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难以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 5.重目标、轻激励。 在对教师的管理方面,通常强调的是是否有大纲、教案、讲义,是否按照教学进度授课,是否给学生安排有作业,是否完成规定听课评课数量,是否按时授课,是否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是否完成了教材安排的全部教学内容,完成了这些指标,没有出现所谓的教学事故,则年度考核就在合格及以上等次,年终可以全额领取绩效奖,而且有些学校的绩效奖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的“大锅饭”式的奖励方式,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差异不大,人为控制现象严重。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对教师激励严重不足,致使教研、教改、创新教学几乎陷于停顿。这种管理模式无法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无法使教师把教育教学作为自己毕生最热爱的事业。 三、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能够适应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以后,地方院校的管理权限从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地方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地方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取决于各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水平。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总体目标,把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专业综合改革的关键。在管理体制方面,秉承民主管理理念,坚持调动师生参与教学过程和环节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愉快。在培养模式方面,改革传统封闭式、填鸭式的象牙塔培养模式,采用“5+3+2”的“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本专业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安排50%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安排30%分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实习、实训,安排20%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团队 由院系领导牵头,由教研室主任负责,认真梳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征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删减一些课程或重复的章节,增加一些前沿性的、实用性的、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可以将开设的课程科学而又合理地进行分类,使之形成课程群。具体分类如下:管理学课程群(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政府学课程群(包括《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民族学课程群(包括《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等课程);政治学课程群(包括《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课程);法学课程群(包括《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等课程);现代技术学课程群(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写作学课程群(包括《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在此基础上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协调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助于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避免重复教学的问题。 (四)开辟实习基地,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尤其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所以应该在民族地区广泛开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贵州省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还有其他市的自治县和民族乡,可以为行政管理专业师生进行教学实践提供很好的平台。基地建设应该采取共建的方式,由各校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而且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第一是要定期开展活动,让该专业师生参与、了解、学习地方政府的运行过程,研究地方政府面对的改革与创新难题。第二是要将研究的结果、方案反馈给当地政府,以便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基地建设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把握学科前沿,加强科学研究 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聘请知名专家来学校指导科研和专业建设,选派贵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到合作学校考察学习。力求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范围。同时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不断扩大合作学校的范围,尤其是加强与国内民族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各民族院校的资源,组建跨校科研团队,建立合作机制。 (六)广开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分流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培养阶段就要本着“统一培养、分类指导、注重能力、合理分流”的原则,科学预测,合理培养,便于分流。结合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对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实际,特别是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展开,大批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广大农村迫切需要技术服务与管理人才。因此,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按照“4+3+2+1”模式引导毕业生分流比较合理的,即:40%的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公务员队伍,30%的学生进入各种企、事业单位,20%的学生进入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行列,1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 作者:饶义军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以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其实施效果,得出本科院校应健全行政管理专业化培训制度,完善人才绩效评价制度,摒弃教管兼任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强调大众教育的重要影响力,本科院校在不断扩大其规模的同时,提出以实现管理效率、成果最大化为开展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1]。由于本科院校在发展历程中所包含的内部结构趋向于复杂化,使得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之大部分本科院校仍然存有“教师乃立校之本”的传统观念,致使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比重较低,且许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受自身工作经验的制约,在未能充分掌握高层次行政管理工作内涵与规律的前提下,贸然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能力与学识无法满足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实际发展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 1专业化发展目标 对于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而言,专业化的本质为发展历程中展现的动态性特点[2]。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目标包括:其一,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组织机构,实现该组织机构的深度成熟。其二,明确行政管理人员从业要求与标准。其三,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一定程度的专业自主权。其四,引导行政管理人员严格遵守自身行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其五,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掌握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教育管理技能与理论知识。其六,接受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行政管理专业培训与教育。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成功进入“专业化管理者”的行列,并促使行政管理人员在不断科学认识所属职业本质与特殊性的基础上,增强其专业理论素质、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稳定性。 2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性。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人员自身具备的知识体系协调性差,无法满足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知识底蕴的实际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在我国,制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在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3]。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此类问题多表现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现有的行政管理机构存在设置重复、层级多等现状,致使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分工不科学,并且仅强调经验管理的意义,而忽视了合理管理、系统化管理的现实作用。第二,缺乏岗位专业化发展意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自身对工作满意度低等情绪的影响下,存在离职意愿,其中,拥有处级及以上职务、拥有硕士等高等学历的行政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出现离职意愿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薪酬待遇等无法满足其对职业生涯的渴望。目前,我国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实施现状不尽合理,尽管培训项目较多,但其主要集中于政策与教育理论的探索层面,而尚未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诸如沟通技巧培训、礼仪知识培训、文件整理能力培训、公文书写能力培训,等等,所以,此类本科院校的现有行政管理人员逐渐失去了对自身工作岗位的兴趣,无法在日常工作中激发其自身的工作热情,造成行政管理工作处于低效率、低质量、低专业化的状态。第三,教管兼任问题大。受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任务、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脱节的影响,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在优秀教师中挑选能够兼任行政管理人员的教师,而此类教管兼任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行政工作或教学工作中,致使本科院校无法及时实现改革目标。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行政管理人员同时完成管理任务与教学任务,但是,随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管理内容和涉及范围日益复杂,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之间经常发生角色冲突,使得教管兼任教师的精力较为分散,无法提升教学质量与行政管理水平。 3专业化发展策略 第一,健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推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机制,保障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高素质与专业性。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充足的培训机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人员培训机构,激发行政管理人员获得更高学历的积极性。可采取建立行政管理学科的方式,相应提升其在行政管理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即在实施行政管理人员高学历化制度的基础上,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完成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攻读。为了提升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的有效性,院校管理人员需在此方面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增强专业化培训课程的目标性、系统性与计划性,以自身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与资源条件为基础与前提条件,综合考虑培训效果与人才培养的现实作用。其二,实现培训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开展的专业化培训课程需同时涉及人际沟通、礼仪知识、管理方法、公文写作等不同层面,以确保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多种工作能力与素质[4]。第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制度的完善与推行,有助于行政管理人员在增强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同时,发挥保障与引导作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本质特征要求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职业性,需要各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与人员准入制度,并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于入岗前参加系统培训,只有在完成规定的学习课程之后,才拥有基础的任职资格。以本校的发展需要、规模与未来发展方向为立足点,将管理、科研、教学任务作为有效依据,在可操作、实际、透明、科学的原则下,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的应用效果,确保薪酬待遇等能够与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技能、知识水平相吻合[5]。第三,摒弃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为减少教管兼任教学方法的消极影响,应适当减少或消除教管兼任现象,促使教师能够专注于研究与教学。首先明确教管兼任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诸如行政管理人员暂时性缺失等,不可将此种教学方法发展成为普遍现象[6]。对于涉及学术范围、发展方向较小的部门或岗位,需注重聘用专职员工,以便提升学术研究教师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本科院校还需充分重视学术委员会的中心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其监督、提醒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的效用[7]。 4结语 在推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健康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尽管本科院校面临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化的现实条件,亦需注重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应根据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专业化培训机遇,在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人员聘用机制的基础上,督促、保障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有助于实现增强综合教学水平的目标。 作者:唐成龙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1996-1997年,教育部将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学大类变为隶属于新设立的公共管理学大类,并改名为行政管理。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更名和更改隶属关系,行政学偏重理论分析,行政管理学则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更偏重实践性。然而,在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不断完善。 一、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国外的行政管理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一半的时间在校外实践学习,加拿行政官员培训学院的学习计划超过70%安排在校外。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偏低,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导致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也不高。不仅如此,实践教学体系在我国还不是很完善,如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规划,需要什么建什么,缺少针对性的环节,毕业实习、专业实习过于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经费支持不足等。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动手能力较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2、缺乏有力的实践教学措施 许多学校为了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特意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这些制度和措施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的贯彻落实,执行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难度大。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而教师起着从旁指导的作用。无论是实践、实验还是实训,学生在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没能给予相关信息的支持,最终容易导致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失控。二是实践教学监督管理难度大。在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管理多为“放羊式”管理模式,学生误认为实践教学就等同于放假,这种现象是缺乏实践教学监督和责任机制直接造成的。三是实践教学考核难度大。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实践教学情况的考核往往是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很多学生都是互相抄袭或网上下载,在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大一统”和“一刀切”的不良反应,最终导致实践教学考核停留于纸面,起不到实际效果。 3、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众所周知,任何专业的实践教学都需要健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制度作保障,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很多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少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实践、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学习规范建设,这是很多学校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一些学生会选择网上下载、抄袭或闭门造车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报告或设计,最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运作效率,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目的[1]。二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工作人员来保证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常见的现象是一个老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很难保证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并且加大了教学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实践教学目标的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三是缺乏物质基础和财力资源。许多学校增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个原因是该专业运行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建设实验室,不需要承担校外实习费用,然而,过去传统、落后的教育条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专业发展要求。 4、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建设,并保持相对稳定,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效果就难以保证,虽然许多高校充分意识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与政府、企业和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校外实践基地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一是合作单位“不需要”,由于实习时间短,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学生到实习单位不能帮太多忙,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实习单位增加“工作量”,因此,很多实习单位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二是学生到合作单位学不到“真金白银”,很多合作单位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的实践,只让学生做一些基本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对于一些行政事务的核心很少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参与。 5、缺乏优质的实践教学师资 目前,各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影响了实践教学成效。一是专职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许多院校的专职教师是刚毕业的应届硕士和博士,他们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但是没有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和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意识,实践教学能力和策略有待提高。二是有经验的兼职教师偏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制度还未健全完善,经费没有保障,导致聘请不到优秀的兼职教师,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三是实验人员人手不够。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层次的实验人员稀缺,很多实验室是一人身兼数职,既是实验老师又是技术员,还同时是管理员。这些都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行政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 二、完善行本科院校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思考 1、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各学校应通过深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学校要摈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强化实践教学意识,与时俱进,树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多角度的把握实践的内涵,树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指导意见、考核标准、奖励措施等规章制度。再次,将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体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2]。总之,学校要结合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完善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2、细化实践教学措施,注重人才培养效果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实践教学应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坚决杜绝“放羊式”的管理模式,改善“网吧式”的机房环境,遏制“茶馆式”的教学课堂,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施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注重人才培养效果。一是要进一步规范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措施和责任追究办法,规范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实践行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二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找到一个实用型、创新型的考核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考核效果,达到实践预期目标。通过考核来调控实践教学。 3、强化实践教学保障,夯实实践教学物质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前提,也是其有效运行的关键,具体来说,应从经费投入、组织机构、实践基地等方面提供可靠地、充足的支撑保障。一是要加大对实践教学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落实分级投入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提供教学保障基础。二是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主抓实践教学工作。该机构作为常设机构,要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过程监控、实效评价和经费使用等。 4、升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行政管理是一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相结合的学科,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方针,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校外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逐渐形成稳定性强,类型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不断满足学生社会实习的需要。同时,要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此外,也要鼓励教师深入实践基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更好的开展本职工作[3]。 5、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组建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素质强、理论素养高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制定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通过改善工作量计算方法、更新薪酬分配制度、优化职称评定政策,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二是建立完善高校与合作单位的交流机制。学校尽量多推荐骨干教师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学习和挂职锻炼,并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业务流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办讲座,或者以导师的形式承担一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努力学习国外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号入座,争取早日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需要各高校人才管理和培养者敢于突破与创新,在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会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将越来越好。 作者:刘武阳 江毅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探索 一、许昌学院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概况 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8年设立,围绕学校“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定为:立足许昌、辐射周边的行政管理方面理论研究的“领头羊”、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实践改革的“助推器”,为许昌市及周边地区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政府改革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根据许昌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科学的管理理念、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从事行政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9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4人,50~59岁1人、40~49岁3人、30~39岁5人、20~29岁3人,教师的学科专业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经济学、社会学等,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人员稳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有效保障了本专业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于2008年9月开始招生,首届招收学生67人,专业开设7年来,共招收学生381人,已毕业学生265人,目前在校学生116人。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并以河南省内招生为主,生源较为充足,一志愿上线率较高,近年来招生规模较为稳定,一般在40人左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为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以及在企业从事行政、文秘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具体,缺乏专业特色。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定义为: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是一种指导性意见,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简单照搬照抄了这一意见,使得培养目标与规格表述不够具体。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设立之初,也采取了同样的阐述方式,使很多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性质和特征、自己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可从事的职业等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核心能力。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一般都是立足原有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存在着“面太广、量过大”的问题,即课程涉及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看似知识覆盖内容丰富,实际上却挤占了专业核心课程;二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概论和原理类理论性课程开设的比例过大,而诸如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等操作类实践性课程开设的比例很低。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之初,而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缺乏对口专业教师等原因,部分专业选修课并没有开设起来,使得学生选择余地很窄。 (三)教学方式不灵活,脱离社会现实。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且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陈旧和教学方法的单一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过于依赖教材进行课程基础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科和专业发展动态的引入,使课程教学缺乏深度和前瞻性;忽视了现实行政实践的发展,不能做到课程知识讲授与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理论讲授的方法,形式较为单一。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也曾存在上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专门增设了专业见习、行政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还选派教师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四)实践教学不系统,影响专业技能。行政管理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而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教学不系统是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二是实验室数量少,阻碍实践教学的开展;三是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类型单一、数量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只是在学校所在地的政府机关开设了实习基地。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加强的过程,在制度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逐年加强。 (五)师资力量不雄厚,制约专业发展。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配备,多采用原有专业教师代课的形式或聘请其他院系的教师授课,导致授课内容与行政管理专业的结合不紧密。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直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经历,在贯彻落实实践教学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开设之初,专业教师只有4人,一些专业课程由法学、思想政治等专业的教师授课,而文秘学、电子政务、经济学等课程则聘请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授课,目前仍缺乏有行政实践经历的教师,仅有两位教师具有高校行政工作经验。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进行定位。要理清培养思路,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形成清晰准确的专业定位,即明确行政管理究竟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与能力,行政管理的专业优势体现在哪里,学生毕业后具体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做什么工作等。在具体的目标表述上,在贯彻国家对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以明确和细化,从思想观念、理论基础、职业技能和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详尽的培养目标不仅为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指明方向,还可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清楚地知道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未来何去何从,对自身发展有更合理的规划和认识。 (二)立足区域发展,培育专业特色。国外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大都注重突出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国内部分重点高校也开始着力打造本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品牌。新建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就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区域发展,合理定位专业建设目标,并以此为方向在学术研究与特色课程建设方面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办学优势,打破“千人一面”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顺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办学特色建设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要避免因刻意追求特色而违背教学规律的偏执做法。 (三)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知识结构。要重新审视区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编排与整合。一方面要把握住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方向,不断补充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沿性课程,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知识全面、前瞻性强的理论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不断整合、精简与强化,进一步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竞争力;此外,要适当增加行政法学、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内容,尤其注意与行政管理课程的衔接与结合,并加大工具类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专业方法与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要在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一是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说教式的传统授课模式,积极探索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实习质量,要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和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见习和实习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稳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大师资建设的投入,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引进行政管理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知名度、科研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课程进修,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要加强与党政机关及企事业的联系与合作,聘请有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派遣教师外出参加挂职锻炼,努力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 作者:张磊 单位:许昌学院法政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与实践相脱节 狭义的行政管理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而广义的行政管理则指一切社会组织,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在职能范围内所进行的一切组织活动。目前从学科角度而言,将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具有普遍的共识,即将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机关的管理行为。但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即公务员的选拔制度却与此专业定位有着严重的滞差。无论是2005年的《公务员法》还是2007年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都明确了进入公务员系统只能通过统一的考试制度。以目前的考录比例,绝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从事专业以外的工作。因此,许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悲观的态度,因找不到努力方向而迷茫。由于不能深刻领会专业的学科内涵及涉及领域,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亦不高,甚至认为专业理论只是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品牌对生源及就业的影响较大 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在中国高校恢复设立的,其学科体系相对而言并不成熟。而各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近十几年从地方政府所属的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其知名度及社会认可度均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又多为新设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考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考生报考不积极。以笔者所在的金陵科技学院而言,其行政管理专业的多数生源来自于校内调剂。而在就业时,多数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倾向于录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毕业生。严峻的招生及就业形势,使得这些院校的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环境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单纯来自教师的讲授。实践是学生消化、吸收及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实践的地位及形式不明确。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十分强调实践性,但从课程的设置而言,理论类课程所占比例较高,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比例则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形式亦比较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体现为案例分析,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入案例,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课内实践。而所谓课外实践,由于受到实习基地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在实际岗位中真正得到锻炼,社会调查也不能充分展开,只停留于利用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完成实践报告的阶段。 4.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行政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该专业绝大多数均为教学型或研究型的教师,并未有行政机关的实践经验。对于不以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而言,似乎问题并不是太大。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存在着不少的困难。由于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的经验和能力,不能了解行政管理的现实,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方面捉襟见肘,从而导致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实习制度不健全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合理设计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而评价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则为就业率。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必须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如果仅从学术角度对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将以考公务员为主,这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现实中的情况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在行政机关工作,而大多数却在企业中工作。根据这一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既能胜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中公共行政管理的工作,又能在企业中从事企业行政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属私人部门,政府行政管理属于公共领域,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则是充分协调企业与公共部门(政府)之间的关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要求在专业定位中,除了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夯实,还要突出公文写作、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政策分析等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培养。 2.重视专业的品牌建设 专业品牌的提升在于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及对外开放的程度。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起点较低,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学术活动的参与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因此,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学科的人才建设,大力引进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及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努力增加专业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逐渐积累专业教师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3.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一方面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力求课内教学实践的成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判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在课堂中多引入一些具有时效性、积极意义的案例,如以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组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中国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以美国政府的“停摆”事件组织学生讨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与功用,使学生认识到行政管理并不空洞,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一门学问,从而重拾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但案例毕竟还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酌情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更加逼真的手段,增加学生对行政实践的感性认识。这有赖于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如电子政务实验室及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等,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进行模拟实践,模拟政府机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熟悉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将学生的课外实践落到实处。课外实践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保障课外实践的效果,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时间是必须的。不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将实践安排在大四,并采取“放羊式”的自主实习方式,这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考研与实践相冲突,影响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接纳程度。因此,课外实践的安排应该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为宜,且应由学校组织正规的专业实践,多联系实习单位,由实践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并进一步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教师要积极与实践单位沟通,鼓励引导学生去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包括批发文件、操办会议,甚至独当一面地协调部门关系等。对学生而言,从这样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既提高了行政管理机能,又了解了当前社会的用人趋势,发现自己与实践所需能力的差距,提早认清就业形势,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还要将课外实践常态化,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利用假期做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总之,这些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体验是校内学习不能得到的,学生要通过一切实践机会使自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4.不断优化实践型师资结构 优化的途径就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公共部门的联系。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计划地聘请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资深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实现行政理论与行政实践的对接;教师应有意识地参与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过程。目前,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民主化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各级政府亦应积极为此创造条件,重视决策过程中专家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让行政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如此,既为社会服务,又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此外还要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积极承担公共部门的横向课题。因为这些研究项目最直观地反映了我国行政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师通过研究,为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学校还应有计划地派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去行政部门挂职锻炼,或联系相关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将实践成绩纳入教师的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体系。 作者:刘霆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作为专业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和实践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是制定专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前提与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也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思学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最早开展公共管理教育的美国,将现代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也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①。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国际通行做法,抑或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作为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二)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所在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受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历史及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和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因此,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不同,又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不同,体现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行政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处境,与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处境基本相似,这也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遵循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围绕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展开。 (三)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潮后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量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市场上的行政管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供需矛盾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业压力日益显现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知识基础薄弱、适应能力不够、应用能力较差等成为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通病。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令人担忧的学生就业能力,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议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包括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衡量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当前市场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那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其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需求决定教学”的思路,行政管理专业应从社会需求考虑,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重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比较优势。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还没有形成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不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其表现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实行统一的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应用性导向不明,其与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无二致,即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界定如果说对一些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话,那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则显得十分模糊、空泛。实践中,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是照搬了教育部和一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做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专业特色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设计和全盘思考,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趋同、体系庞杂、层次混乱等问题,导致其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1.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家的专业设置目录里,行政管理专业被安排在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在1997年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取向转为管理取向,但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延续性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还是以政治学理论为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管理类、经济类、定量分析类课程比例较低,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戴着“管理的帽子,却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学方面理论知识”的尴尬状况。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尽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立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课程设置中大量增加了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却使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大而全”的局面,在几乎相当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定位下,知识杂而不精,缺乏专业性,直接表现就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为50-60%,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专门化知识技能课程不到20%,明显偏小,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②。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甚至出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学生,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其他管理专业学生的困境。3.课程设置趋同且随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虽然拥有的资源不同、条件不等,但基本都遵循原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规范甚至照搬某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地方本科院校之间以及与重点大学相比,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雷同,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作相应调整。而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受制于师资条件,其课程设置甚至视师资情况而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 (三)教学方式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不足 教学方式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手段,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显然不利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1.教学方式单一,以“灌输式”为主。长期以来,在“以校园教师为环境、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以强制灌输为手段、以试卷考试为结构”的教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不重视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的运用。2.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如果不能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和解决课题,行政管理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③。同时,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被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加之教学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和课时较少,实验教学开展滞后,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现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求其必须立足于自身特征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且每年公务员招录数量有限,明确要求只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报考的职位更是少之又少,竞争异常激烈,仅有很少部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幸考入公务员队伍。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注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多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在企业里从事执行性综合管理与专门服务的行政管理人才。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行政助理、文员、秘书、公关人员等;二是培养能够胜任市、县、乡镇、街道工作的公务员或城市社区人员、村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所需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执行性综合管理、应用写作、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操作、办公自动化应用、公共关系、会议活动组织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办公软件、财务和统计软件,熟练处理文件、报表等相关事务,能够作为得力助手有效地辅佐领导实现科学管理。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自主性,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使课程设置与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目标相符。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基础”就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活模块”就是以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模块和几个方向模块(如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事业管理方向模块、公务员考试方向模块等)。同时,课程设置要体现动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政治学类以及管理学基础方面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与当前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课程,如增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电子政务、公共部门预算管理等技术性课程和一些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类课程。2.课程设置应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破传统的统一设置课程的思路,除了按专业性质要求和学科发展规律设置课程外,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优势学术资源,突出自身的课程特色和办学优势,确立不同的学科取向。如财经类院校突出政府经济管理,理工类院校突出电子政务管理,农林类院校突出农林管理,海事类院校突出航运管理,矿业类院校突出矿山安全管理等。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应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一些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逐渐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生存。如管理学取向的院校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等课程;经济学取向的院校突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弊端,必须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1.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首先,要取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加强启发式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要特别注意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视为是未来大学教改的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强案例教学的理论探讨,抓好案例库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案例教学室和案例实验室等。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可采取的措施有:(1)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必要的实践课程和课时量。要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2)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软件建设,如推进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并购置相关课程管理、应用软件。(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进“校府合作”、“校企合作”。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学生岗位实习、挂职实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凸显对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教师通过挂职、实习、交流等方式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和企业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素养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讲学、专题讲座等活动。 作者:张玉磊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但在许多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却非常薄弱。本文重点论述了该类课程实验教学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意义,剖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为例,对实验教学环境进行设计,提出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 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培养愈益重要,但定量分析类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甚至实验教学缺失,在许多高校是一个常见现象,这极其不利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培养目标的达成[1]。 一、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 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设计,对实验材料(数据)进行操作处理,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2]。它对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一般是文科生,定量分析类课程理论教学中的一些公式、定理对他们而言,常常显得晦涩枯燥[3],而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据处理和计算机操作中,看到分析结果,容易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2.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定量分析的理论知识对多数文科生而言是深奥的。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强记硬背,是一种机械式记忆,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掌握。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实例分析,结合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4]。 3.有助于收获新知识。课堂讲授的知识往往来自教材,而将知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实验教学,常常会让学生学到一些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点[5]。例如,统计课程教材主要介绍一些公式和推导过程,但实现统计分析的实验教学软件往往拥有更多信息,会让对知识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进行补充性学习,获得课本外的知识。 4.有助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定量分析过程诚然可以按照理论通过手工计算得到一些分析结果,但这在大数据时代越发显得不具可行性。实验教学一般是借助一些数据处理软件来分析实际问题,有助于将研究设想变成现实,对学生论文报告的撰写和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有巨大帮助[6]。 二、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环节缺失。据笔者对所在城市八所部委属高校的调查,只有两所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个别定量分析类课程开设了实验教学,其他学校都是理论讲授。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相对薄弱,可以预见其他高校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难以令人满意。 2.实验教学所占课时比例过低。本地区开展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些学校,其课时量最多占该课程整个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在和同行交流时,笔者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课时量不足,很难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 3.实验教学内容随意。目前,管理类定量分析教材较多,也有一些分析实例可供学生操作学习,但结合某一专业针对性较强的实验教学内容却非常缺乏,由此导致准备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 4.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行政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往往安排在机房,由于机位有限,为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常常会安排一个专业的学生集中在某一时段上机实验,容易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并不连贯,出现所学理论几乎忘了时才被轮到上机实验的尴尬情形。 5.缺少对实验教学学业表现的有效考核。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难以简单地采用笔试方式来考核学业的表现。一些教师对这一环节的学业考核要么忽略,要么简单化,如完全依据出勤率来评定,不能准确地衡量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6.实验教学并未延伸到知识运用环节。定量分析类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检验这类课程学习效果的指导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考核,都难以真正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课业评定时,到实验教学考核就算结束,难以督促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形成定量分析能力,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三、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实验教学设计 1.教学计划中科学设定实验教学课时比例。为了让实验教学有稳定且充足的时间,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要设计一定比例的实验教学课时。一般而言,至少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2.准备好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开课之前须充分备课,根据单元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有关素材和实验数据,形成一个与理论知识匹配、与专业联系紧密的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3.在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单元后及时开展实验教学。教学时间安排上,避免前期集中理论授课、后期集中实验教学“两张皮”的教学计划。在排课时,应统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度,做到理论学习后尽快实施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连贯性。 4.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学业表现评价办法。实验教学学业表现既要看结果,但更要看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学生出勤、实验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果主要看编写的实验报告,它们在实验教学学业评定中所占比重分别是20%、40%和40%。 5.完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考虑到“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实际调查研究能力三个方面,其成绩评定应由对应的理论考试成绩(闭卷)、实验教学成绩、调查实践成绩(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构成,分值分别占到40%、30%和30%。 四、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保障措施 1.严格对教学计划的执行进行督导检查。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就如同一纸空文,因此,学校应健全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对实验教学和日常课堂教学给予同等重视程度的督导,保证教学计划全面落到实处。 2.加强实验教学硬件建设。实验教学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对实验室的资源要求较高,这需要学校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3.建立促进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激励机制。实验教学一般是小班制,所以在计算课程工作量时,要将大班制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区别对待,适当提高实验教学工作量核算系数,激励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中国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困难重重,其中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关键。通过借助双因素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如下:完善保健因素,稳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而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这一理论是当今管理学领域的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已经被广泛运用,对创新高校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出现职业倦怠 新建本科院校人员编制不足,行政管理更是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抢抓国家高校大扩招的机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普遍从三五千人扩大到了一万甚至两万人以上。在办学规模翻番的情况下,师生比是办学的硬性指标,教师数量一定要保证,而行政管理人员数量没有标准,因此几乎没有增长,但因为学生和教师数量翻番带来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也必然大幅度增加,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因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缺少规划,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也较为落后,这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人岗不能相适应、人员内部流动不畅不能人尽其才、绩效考核方法落后不能实现奖优罚劣,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工作动力不足,职业发展期望渺茫。不管是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的升本前的老职工,还是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的升本初期聘用的新职工,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职业倦怠。 (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路径狭窄 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年龄分化严重,50岁左右和30岁左右的占了绝大多数,其中30岁左右的多是升本初期规模扩招之后录用的。随着规模稳定之后,人员更替日趋缓慢,特别是因为年轻人多,每年退休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上升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少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也加入到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的竞聘中来,使本来就有限的中层管理岗位更加稀缺。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职员制在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没有实行,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只有职务晋升一条发展路径,但处级和科级岗位都很有限,行政人员的发展路径非常狭窄。一大批工作年限在10年左右的研究生还是普通工作人员的情况在新建本科院校很常见,职业发展受阻不仅影响了工资待遇的增长,也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或离职现象。 (三)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发展路径不畅 自从新建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不断提升之后,新进的人员一般都是硕士,偶尔也有博士(包括一些人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博士学位)。相对于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专业性比较强,因为毕竟接受了至少6年以上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但现实中,新建本科院校在招聘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不少行政管理人员是辅导员转岗的)时并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专业众多,五花八门。而比较对口的专业,比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人员比例较低,一般不足30%,并且存在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情况;另外大量专业不对口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专业发展的要求,希望在原有的专业上有提升、有建树,但存在需要阻碍因素。比如读博,许多学校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结合工作需要;比如评职称,行政管理人员(“双肩挑”的除外)只能评教育管理研究系列的,成果也需要以教育管理研究为主,这就让那些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园林、计算机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们非常为难。同时,高校的不少行政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低,属于简单重复劳动,对不少博士、硕士来说没有挑战性,也很难有成就感。 二、双因素理论视域下的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策 根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抱怨,减少消极懈怠和职业倦怠,这也是保证每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对高校来说也是如此。这些保健因素包括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政策,如绩效考核、薪酬待遇、岗位调整、进修深造、轮岗挂职等;也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如上班地点的便捷、办公室的舒适度、办公设备的现代化、校园环境的整洁、同事关系等。而激励因素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因素主要涉及工作本身,包括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的认可、工作的自主性和职权以及职业发展等等。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效率和工作表现。 高校要有一流的管理才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与科研人员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甚至会不断流失。许多国有企业的衰败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们不是缺人才、缺技术、缺品牌,而是缺管理,特别是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而高校的内部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快推进综合改革,积极创新内部管理的体制机制。 (一)完善保健因素,稳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保健因素是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高校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的情况下。保健因素旨在给予员工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就是使员工愿意留下来工作而不跳槽,因此要体现“以人为本”和“一视同仁”。具体来说,首先,高校要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改革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现法治性、竞争性和公平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编制管理的歧视性和打破绩效考核的平均主义。核心工作是建立体现工作业绩导向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待遇制度以及职务晋升制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当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突破分别是实现编制管理备案制和实行职员制。其次,高校要积极构建安全、稳定和舒适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长途奔波的教职工提供交通班车和临时宿舍。再次,高校要为教职工提供专门餐厅、托儿所、哺乳室、健身房、心理咨询室等,建立提供培训的员工学校和丰富业余生活的俱乐部等,也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与政府部门共建幼儿园、中小学,方便教职工子女入学。最后,就是针对青年行政管理人员收入低而房价高的现状,积极向政府争取廉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或者提供集体公寓作为过渡。 (二)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激励因素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利用效果如何,是许多复杂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管理的激励作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激励,就是充分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就是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工作人员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是知识型管理者。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最重要的激励因素是自我实现,即通过工作获得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赢得应有的社会认可,这些是超越物质需要的更高追求。在高校,普通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工资待遇比专业教师低,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也比专业教师低,而且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也比专业教师狭窄很多,他们更需要自我实现的平台和机会。为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制度性激励,给予行政管理人员更多的工作自主性和工作岗位的选择性。 新建本科院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对各个行政管理岗位进行职责梳理,编制岗位说明书,特别是要依据工作需要明确学历、专业要求,避免一刀切,特别是本科生能做的工作就不应该非要硕士、博士来做,否则既是人才浪费,也会让招进来的新员工很快就产生厌倦。高校的行政管理岗也要进行轮岗,一方面涉及人财物的关键岗位必须轮岗,一般5年要轮岗一次;另一方面一直从事同样工作,包括从科员晋升为副科L或副主任科员等但工作职责变化不大的工作人员也应该轮岗,轮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一般8年左右,不超过10年为好。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体系建设,及时对做出贡献、业绩突出或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同时,及时了解行政管理人员的诉求和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了高校领导者对普通工作人员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此外,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也是自我实现的关键问题,尊重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选择和进行适当引导是最好的方法。给予行政管理人员平等的发展权利,在职称评审、进修深造方面给予和专业教师一样的机会,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最好的政策选择。 三、结语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加快进入普及化阶段,重点大学无论在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还是在内部行政管理上都比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很多,而新建本科院校要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必须依赖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此情形下,不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水平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加紧迫和重要。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要:鉴于目前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重视不够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入手,积极探索引入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法、换位教学法等,同时对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模式 从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实际竞争力。而目前社会层面需要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既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注重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方面,我们应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20世纪20年代运用于哈佛商学院。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推广。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行政学院资深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指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因此,案例教学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为起点,以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为主线,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为载体,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共同构成了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堂主体,案例则成为教学的客体。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通常成为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和学生享有共同的控制权,甚至学生的控制权更大一些,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处于次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不采取直接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观点和看法作出评价,并且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实践中,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在美国高校案例教学和模拟案例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有1400多个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精心制作的,这已成为肯尼迪政治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典型的案例,最好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案例。案例的选择应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围绕具体案例的特定情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导入具体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和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进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讨论法。除了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专题讨论法。教师可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列出一些与理论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们可以自行组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各个小组形成讨论稿。在教师专门安排的课堂讨论中,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阐述观点,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的课程讨论一般每门课可进行2~3次。在培养公共管理创新人才中,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知道什么”到“怎么知道”转变。在这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导读”小班课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见下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了解到在1999至2000学年,斯坦福大学总共开设了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21%为只有1名学生开设的课程,52%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学生开设的课程,75%为只有15名及不到15名学生开设的课程。这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创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所喜欢学科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教学课程。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小班课程常常因为教育投入和成本的原因被取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反思。 3.“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之间、客体与客体之间的换位思考。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主客体即师生间的换位;教学客体之间即学生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换位。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着去扮演老师的角色,从实践中去体验接受知识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因此,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国内许多高校从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的筹备、实验室的建设等各环节入手,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实践环节的学分须达到总学分的30%。学生的实践教学集中在社会调查、电子政务实务、人才招聘模拟训练、大学生心理和性格测评、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模拟、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实习等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借助实验平台来进行电子政务等模拟实验。由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购买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的相关软件来实施操作。通过模拟体验,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电子政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同时也能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给政府管理流程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2.倡导双循环教学模式。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双循环教学方式。“走出去”是指专业教师可以到政府部门、企业、公共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生动教案,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见习、教育实习等方式参与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然后在实践中带着具体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这样会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在这一点上,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鼓励教师结合所讲授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比较政府》课程的主讲教师带学生到厦门市监察局开展调研,实地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有一些高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授课,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向学生传授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学校也可以就目前专业培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政府、企业部门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使学校未来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开展适合专业需要的社会调查活动。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用到实处。如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先后组织学生围绕“转型时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等课题先后在厦门市、福建省、广东省及其他相邻省份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实地调研收获很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国外,无论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自称是“三无”学校――无文凭、无教材、无专职教师。该校强调为用而学,学生在2年零2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一半时间是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更强调实践教学,其中30%在课堂内,70%在课堂外,其教学原则就是培养会做事的人。英国伯明翰大学在长期的公共行政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更强调实践导向,更注重政策实施的管理和评估,由重视知识到强化技能的特点。由此可见,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业的积极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理论,又能迅速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就无从开始。对专职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去进行挂职锻炼。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和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访学,也可以去国外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实地的调研,使教师既通晓理论又能增加实践经验,这样即可更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教育的角色正在被逐渐弱化。由于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许多教师忙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忙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因为如果这些科研硬指标完不成,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岗位聘任,最直接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不能得到晋升。而被我们认为教书育人的真正角色定位反而出现错位。如果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专业培养造成影响。以下表格数据或许能让我们看出一些其中的端倪。通过对上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与他们的学历水平、职称高低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真正应该扮演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正逐步被过渡到边缘地带。这种角色错位最终可能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当前我们应积极促进高校高学历的优秀杰出教师、知名学者、教授向教育者角色回归,使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科学研究的角色实现融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把目光投入国外的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时,确实国外的一流大学都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美国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师,由在研究、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担任。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著名大学中,教师中有的当过白宫顾问,有的曾担任过政府部门长官或州政府行政长官,有的至今还是联邦政府某个改革委员会的委员等。这些教师既对公共管理理论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有非常丰富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这一切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实践教育的理念和逻辑,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把实践教育纳入培养方案中,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配备、资金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唯有此才能逐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顾铮铮,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对本科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尽快适应学校的发展及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个人素质亟待提高。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在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上都在不断适应社会新需求,如亲产业化、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培养等。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1]高校的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质量和办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如今,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育改革正向较大规模和较深层次转型,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在此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适应这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队伍建设也成为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改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需要与之匹配。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2]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对高校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实现影响更为重要,是支撑学校发展的支柱。在当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如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和政治素质,需要具备新理念和掌握新的信息管理工具。而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发展基础薄弱,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影响到高校工作运转的效率和执行力,甚至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水平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现代化进程。[2]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在高校教育大目标下,立足于高校办学目标和行政管理要求,以效率、质量、专业为目标,以业务、服务为导向,构建开放性、特色型、服务型、专业性行政管理队伍。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与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时间短,发展之后又面临着办学困境,在科研能力方面难以和研究型大学相比,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方面难以和高职院校相比,在办学质量提升、特色凝练、人才培养、教工队伍建设、转型升级等方面面临许多现实性问题。在新形势办学目标下,应不断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改革,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办学理念和创新理念,紧跟时展和办学目标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竞争力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 1.管理方面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管理队伍建设水平低下,管理效率低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招揽人才,纷纷打出解决人才家属的招聘条件,将人才家属放置在行政管理岗位,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科研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贯彻执行。 2.观念方面如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理念滞后,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企业相比,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业务专业化程度不够,服务意识改革和理念更新相对比较落后,这与高校的竞争环境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心态有关,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机构,高校和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很大不同,也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变革,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和需求 3.激励问题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待遇与贡献不匹配,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工资细化程度不够,行政管理权力泛化、存在双肩挑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待遇与教师差距较大,与新的办学理念有差距等等。这些问题客观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改善的动力。 4.业务问题如行政管理人员缺失专业系统学习和知识培训,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业务技能不足等,影响了高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发展。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办学理念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世界各国高校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今的高校办学,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在不断上升,因此,新建院校的办学初期就应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以提高办学管理水平和办学的经济效益。 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该系统涉及目标层、建设层、实施层和评价层。其中,提升策略对应实施层,是一种带有具体操作的提升策略,受到目标层和建设层的指导,应以评价层为依据和信息反馈,使提升策略更加有成效。 依据图2,本文提出具体的以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1.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 以办学目标为要求,以分类管理为出发点,构建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当前,新建院校在薪酬激励机制方面都沿用高校的旧体系,导致对行政管理人员激励不足,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使薪酬体系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能力、责任和贡献相挂钩,注重行政管理服务薪酬水平与学校发展水平、地方政绩的协调增长,对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分类分系列制定岗位责任、业绩、贡献挂钩的绩效薪酬,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尝试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薪资体系并存的工资体系,增强薪酬待遇的吸引力,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2.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保障机制 黄剑青指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存在的困境有:“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缺乏吸引力、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不高以及考核机制不健全。”[3]保障机制的构建应立足长远,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的长远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升,因此,前期投入成本可能会大,这就对高校提出了一些新要求,要制定长远计划安排,以保障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如带薪培训、绩效福利等,甚至脱产学习,从而为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提升解决后顾之忧。 3.引入企业式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应以企业为师,不断增强竞争服务意识,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可以逐步推行资格要求和岗位证书制度,如轮岗制、带薪培训、资格认证考核,对优秀贡献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以企业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4.加强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制度建设 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为基础,加强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机制等改革,突出业务服务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以岗位职责为核心实行目标管理,树立以业绩、成果、贡献、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考核意识,采取差异化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方式,建立岗位适应的多系列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分级流转、优胜劣汰的动态聘任管理机制。慎重引入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外,新建本科院校还应该重视对行政管理岗位的资格要求,严格考核新聘行政管理人员,而不是将行政管理人员简单地作为一种招聘教师的附属搭配,从而降低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 5.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满足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 当前,信息管理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应不断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水平,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实施岗位轮换和业务交流,加强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和实施量化管理,提高信息化能力,适应高校信息化管理要求,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能,建立多目标的激励和管理发展机制。 6.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 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考核是激励机制的关键,应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分系列管理制度,明确各系列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实行不同内容的支持模式,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岗位作用。 四、结论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需要从激励机制、培训方法、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改善和提升才能取得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企业式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相结合、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归因与解决策略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其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给高校正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列举了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行政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从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高校相比,发展历史短暂,经验不足,而且同类院校数量很多,一起步就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竞争日趋激烈,既要逐渐缩短与老牌高校的距离,又要在与同类院校的比拼中取得先机,不落下风,因此,必须在办学资源、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文化底蕴、行政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加大改革力度。[1] 其中,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又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这一切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群体的心理冲击较大,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调适或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归因 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特指高校专职从事行政工作的并不包括“双肩挑”的校领导或校部机关、二级院系中层领导(因这些人本身就具有专任教师职称)。[2]新建本科院校基层管理人员在学校跨越式的发展中,工作超负荷运转,心理压力逐渐增强,由此产生了种种的心理健康问题。 1.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是指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情绪消沉、焦虑、恐惧、人格障碍等心理状况。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倦怠心理、焦虑心理、压抑心理、压抑心理、吃亏心理、嫉妒心理、依赖心理。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自我价值感弱化,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难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因为自己的岗位带有明显的服务性、从属性、辅助性,认为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我价值”无法实现,自惭形秽。 (2)倦怠心理。倦怠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枯竭。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简单、繁琐、枯燥的事务性行政工作,使得无法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疲倦感,具体到工作中,表现为常常会抱怨有干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会抱怨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会觉得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2]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烦郁,甚至出现易激动、爱发脾气等过激的心理反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拍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而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量大,时间长,工作质量要求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极易产生焦虑心理。 (4)压抑心理。压抑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态度冷淡,工作缺乏主动和热情,长此以往则可能发展为郁郁寡欢,使人变得颓废、沮丧和消沉。新建本科院校枯燥乏味、循规蹈矩的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限制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体自由和创造性,极易产生压抑心理。 (5)吃亏心理。有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看到同等学历、同时参加工作的同志因从事专任教师工作或从事其他岗位很快就晋升高一级职称或提拔了职务,而自己则是“原地踏步走”,经济收入微薄,生活清苦,认为自己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吃了亏,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平衡感,进而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工作缺乏积极性。 (6)依赖心理。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习惯于长期形成的“按部就班”、“惟上是从”的工作方式,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被动与主动的辩证关系,依赖领导,一味地顺从、盲从,即使有不妥之处也不提出异议,工作毫无创造性。 (7)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多半是自己与周围环境失衡,某种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迁怒与自己年龄、文化、能力和地位等条件相似,而在某些方面却优于自己的人的消极情绪。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嫉妒大都发生在同事之间,如同事取得成绩,受到表扬,得到提升等,不是见贤思齐,而是把自己的过失与不利归咎于同事,进而产生嫉妒的心理。 1.2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消极影响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工作效率、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个人创造性、保持个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反之则会对个人的工作、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 (1)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工作质量。非正常的心理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发挥。心境不好,人的思维活动就会凌乱无序,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工作热情,失去内部动力,工作处处被动,不仅工作质量低下,还容易给单位工作造成重大的失误。 (2)影响个人与其他同事的关系。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容易自我封闭,把自己围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与周围环境“隔离”起来。遇到困难和失败不能冷静对待,不能认真地剖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而经常迁怒于他人。不能正确、诚恳的接受领导的批评,误以为领导求全责备,对待自己极尽苛刻,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一段“离心力”,损害自己与同事、与领导之间那种真诚的情谊。 (3)影响个人创造性的发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是琐碎、繁杂、程序性强,长期从事这样工作的人会处在既紧张心理压力又大的环境中,如不能及时缓解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就很容易对工作的厌倦和怠慢,逐渐消退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期望,导致工作创造性不足。 (4)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一个人如果整天沉闷在焦虑压抑、忧郁愤懑、自轻自贱之中而不能自拔,不仅精神上萎靡不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会趁虚而入,最后结果必然是身心俱衰,越来越不适应于工作需要,既是对个人事业的损失,也是对单位发展的损失。 1.3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归因 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工作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有着诱发各种群体心理问题的共性因素,也有新建本科院校特有的客观环境因素,同时也有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这一特定人群自身的因素。 (1)队伍构成复杂,人际关系复杂。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多校多层次合并升格的地方院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基本上为合并前各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行政管理人员结构复杂,有的是原大专层次学校的行政人员,有的是原低层次办学实体的内部员工,有的是教学岗位的转岗人员,有的是引进人才的随调家属,随着学校的扩招,还有一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跻身行政管理工作队伍行列。[3]这几种类型的行政管理人员自然而然的分成几个群体,因学校合并、升格后的利益调整不自觉地割裂了上述几个群体,人际关系复杂,带来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不和谐。相对而言,原办学层次较高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占据了较大部分的中层干部岗位,脱离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岗位行列,而一些原来办学层次较低的行政管理人员本来是原学校的中层干部,但合并升格后却成了一般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以上种种使得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滋生了吃亏心理、嫉妒心理和压抑心理,懈怠消极地对待工作中常带有不满情绪,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官本位意识较强,职位晋升较难。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在地方政府行政扶植下组建的,特别是属于“省市共建,以市管为主”管理体制的学校往往被当地市委市政府当作是一个工作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管理中保留了比较浓厚的政府机关行政管理痕迹。[1]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而言,他们晋升科级、处级职位与专任教师晋升讲师、副教授的道理一样,是解决待遇的唯一途径,许多老牌高校都建立了科学化的制度,使行政人员晋升职位规范有序,充满人文关怀。但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干部选拔机制忽略了高校的特点,按照地方政府干部任用的理念及方式选拔任用学校的干部,使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难度增大,变数增多,同时,部分学校由于干部职数问题没有与地方政府理顺或是学校组织工作没有常态化,有的学校居然数年时间里没有一名科员晋升科级职位,有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尽管工作出色,但由于组织耽搁,到了准备提拔的时候已经超龄,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使他们产生了压抑失落、愤懑倦怠的心理。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等级分明,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上投下了“上尊下卑”的阴影,没有争取到一官半职的觉得低人一等,导致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另外,由于自觉位卑言轻,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教学轻管理,缺乏认可与尊重。新建本科院校“重教学科研轻管理”倾向较之老牌高校更明显,一些人认为行政管理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人人都能做、会做,甚至认为只有无法胜任教学、科研的人员才去做行政,对行政管理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缺少认可与尊重,从而使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在高校里只是附属品,不过是服务于人的配角,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安全感和满足感。 (4)分配政策不均,工作地位与薪酬待遇低。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学校在分配制度上向教学人员大比例倾斜,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提高专任教师待遇的政策,教师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社会上,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如专任教师和中层管理干部;在学生眼里,他们的地位和专任教师也大不一样的。这使得他们心理不平衡,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5)体制改革步伐加大,工作压力大。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步伐较大,原有的人员结构已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对机构、人员进行了精简,推出竞聘制度,实行双向选择,优胜劣汰。一方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极易产生焦虑心理,另一方面,有些人不能正视现实,保持良好心态,就会情绪低落、失落迷茫,注意力分散、工作热情减退。[2] (6)岗位考核不合理,挫伤积极性。新建本科院校许多都处于制度建设中,由于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许多高校关于教学、科研的奖励办法或条例不断推出,却难看到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相关的奖励制度。行政管理岗位考核上长期以来一直延用着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察,过于单一笼统,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大锅饭”或“轮流坐庄”的现象,考核效果大打折扣,严重挫伤勤勉工作的行政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吃亏心理和倦怠心理,整体工作效率降低。 (7)重使用轻培训,工作能力欠缺。新建本科院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自于不同层次的学校,许多人没有系统地接受高校管理方面的教育,而学校的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的重心都放在专任教师身上,普遍不重视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进修。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既不能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4] (8)角色认知不准确,自我调节能力低。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对行政工作的服务性、从属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有的人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当自己的某种需要(如尊重需要、待遇需要、名誉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自我调节能力低,不善于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分析,不够淡定,对诱惑的东西缺乏免疫力,心理容易被影响,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及时调节心理以适应客观环境。 2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领导层面必须充分重视、寻找根源,制定对策;同时,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要立足于自身,在不断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完善知识储备结构、增强办事能力的同时,努力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健康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大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2.1学校层面的解决策略 (1)优化学校环境,畅通晋职渠道。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多所多层次学校的整合,因此要兼顾多群体的利益,平衡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关心、增进了解、共同成长的良好学校环境。建立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干部队伍实际的干部选任机制,畅通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职渠道,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解决干部选任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心理压力。学校要发挥高校在心理学科方面的优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适时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举办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宣泄渠道,让他们正确认识压力,学会一定的解压技巧以及策略,让其不良心理得以化解。 (3)合理提高经济待遇,改革考核制度。新建本科院校的分配制度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也在不断的完善中,新的分配制度改革要顾及到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这个群体,合理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缩短与专任教师的距离。在干部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应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职级制,逐步向专业技术系列靠拢,淡化以官为本的思想。学校要依据工作性质、工作层次、工作特点的差别制定明确、具体、量化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体现岗位与职责挂钩,业绩与待遇挂钩。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管理人员结构复杂,层次参差,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抵抗心理疾病的免疫力。 2.2个人层面的解决策略 (1)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许多来自较低层次的学校,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熟悉的过程,因此,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深入认识行政管理工作的性质、职责和任务,增强职业认同感。 (2)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多样,利益诉求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因此,要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心理障碍和压力。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摩擦、误会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应该表现出一种宽大的胸怀,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团结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相反的人一道共事,以锻炼自己求同存异的能力。 (3)科学调节不良心理,保持良好心态。不良心理一旦形成,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调控和转化。一是转移弱化法,即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令人愉快和高兴的心情上来,弱化、淡化不良心情;二是娱乐对抗法,即适当参与一些唱歌、跳舞、体育活动等娱乐性活动中来,促使不良心境自然消失;三是超脱升华法,即跳出原有的圈子,以更高、更广、更远的角度对导致不良心理的心情做出新的理解,使自己的精神得以解脱,并利用新的情绪冲动,把它引向积极有益的方向;四是自我宣泄法,即合理宣泄、自我安慰,及时把自己从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氛围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相对处于组织的底层,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在正视现实中学会放弃,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善于把握自己的情感心态,学会在竞争中生存。[5] (4)广泛汲取各种知识,形成健康情趣。常言道:无知滋困惑,有识养精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增长才干,开发潜能,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博学多采,广泛汲取知识营养,培养各种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较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挑战,才能树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康的情趣。健康合理的情趣一旦形成,就会对自己起着定向和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对工作产生积极、稳定、持续的影响。 3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的发展,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有必要更多地关注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学校要及时出台合理有效的措施,以此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缓解和消除压力,使其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有效地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和质量。而行政管理人员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独具魅力的个性和坚强的心理品质,以开朗、稳健、幽默、自制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去迎接和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力地推动学校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 作者简介:骆如林(1967―),男,福建惠安人,助理研究员。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 要:在高校各项专业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变化的形势下,笔者主要阐述了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中出现的培养人才目标及课程设置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可行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家教育部曾经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定性为:培养具有行政管理能力,具备政治、法学理论的专门人才,能够在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主,轻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1]。 2.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 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办学方针较为一致,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而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在进入社会后针对具体的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这就让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3.课程设置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中80%是理论类教学课程,而技术培养、操作能力类课程不到20%,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而忽视实用。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如此比例不协调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对理论知识掌握不错,但是动手能力极差。 二、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目标进行,积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精选主干课程,保证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优化课程设置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会出现强调课程设置改革却忽略教师授课内容方法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及经验水平制定有重点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讲授课理论与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学到更专业的知识;结合国外优秀教学理论,及时向学生讲述国外科研最新动态;并且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 2.改革考核方式 以期末考试作为每学期的学习成果考核往往存在着偏重考核书本基础理论的问题,这样的考核办法不能对学生学习成果起到真正的检测作用。 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2]。完善期末考核试卷的试题内容,强调试卷考核的信度以及区分度,试卷考核应综合涉及认知、理解、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各方面内容。平时考核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作业布置设计要具有科学合理性,尽量布置具有实际性和研究探讨价值的论文。 3.创新教学方式 采取案例讨论法以及专题谈论法开展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案例讨论法是要基于基本原理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在充分讨论中促使学生对具体问题深入挖掘,对知识熟练掌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专题讨论法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讨论结束之后老师要对观点给予总结归纳,巩固课堂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制定实践课程计划,联系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实践提供平台;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后让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聘请机关工作人员举办专业讲座,讲述在企业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通过何种途径解决问题的具体案例,普及实践知识。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从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国际金融论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突破口 摘要:文章认为,目前官方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文章认为,本币的自由兑换决不是国际金融中心建成的前提条件,从国际经验看,国内金融中心从来就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经阶段,即使在目前,本币在所有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中也并非举足轻重。离岸市场已成为所有国际金融中心的主流形式,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前,建立隔离型离岸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突破口。 关键词:离岸市场;金融中心;突破口 一、研究背景 人民币自由兑换是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上海必须先建成国内金融中心,再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这种观念既是政府的官方认识,也是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上海提出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 按照央行的说法,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没有时间表,它要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而定。可见,它不会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提前,20年基本建成的说法是估计届时人民币已自由兑换和利率完全市场化了。 在这样的认识下,上海市政府经过总结经验和再三论证,打算以发展人民币产品中心为突破口,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其实,本币自由兑换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前提条件的观念并不正确,英镑1961年经常项目可兑换,1979年资本项下可兑换,早在1961年之前,伦敦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了;而瑞士1980年先资本项下可兑换,后1992年才经常项目可兑换,苏黎世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肯定早于1980年。部分国家在本币自由兑换前,已经是国际货币了,非可兑换并未窒息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恐怕要比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更晚,人民币产品中心对国内金融中心形成的促进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难以使国内外资本实现大规模的国际流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仍难以破茧而出。 人民币产品中心及由国内到国际中心的做法也许并不错,但却不是唯一的正确路径。下面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在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前尽快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其他可行的战略手段。 二、国际经验: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路径 (一)新加坡的启示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建国起就以迈向“亚洲的苏黎世市场”为目标,利用其作为国际商贸港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金融市场,创造了独特的“政府主动塑造,境内外分离”的新加坡金融发展模式。 1.新加坡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措施 新加坡政府仔细研究了美洲银行经济学家J.D.oenen的建议,确立了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新加坡的离岸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人为创设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纽约、东京、曼谷都作了借鉴。 1968~1978年期间新加坡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措施是: ①1968年10月1日,批准了美国美洲银行经营“亚洲货币单位”,创建了亚洲美元市场; ②1969年取消了对非居民利息所得40%的预扣税; ③1971年1月,成立了金融管理局; ④1972年,废除了对亚洲货币单位提缴20%存款准备金的制度;废除了亚元债券、流通存款证、亚元离岸贷款合同有关的印花税; ⑤1973年,对非居民投资于亚洲货币债券市场的利息税予以豁免; ⑥1973年,将经营境外货币的所得税由40%降到10%; ⑦1973年6月4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开业; ⑧1976年,亚洲货币经营者的所得税税率由40%调降到10%,股息汇回部分也作同样税率调整; ⑨1977年,成立了亚洲第一个期权交易市场; ⑩1978年,撤消了外汇管制。 应该说,新加坡从1968年批准美国美洲银行经营“亚洲货币单位”,创建亚洲美元市场开始,现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已是全球最成功的几个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2.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功效 新加坡政府把发展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尤其是抓住国际有利时机,重点培植了亚洲美元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曾在10年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1978年,新加坡的外汇负债和资产分别为234.8亿美元和238.2亿美元,1990年为3548.9亿美元和3467.3亿美元。其中,1969~1979年资产负债总规模平均年增77.5%。 新加坡在发行美元存款证和债券业务上占有优势,自1971年开始发行第一笔亚洲货币债券以来,到1987年共发行166笔,总金额达8272亿美元;自1977年开始发行第一笔“浮动利率的美元可流通存款单”,短短五年就发行超过90笔,总额超过60亿美元。 1978~1993年,金融业收入由占国民经济总值的5.2%上升到33%,成为增长最快(年均13.1%)、贡献最大的行业。 目前,新加坡在金融期货和外汇交易等方面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在取得以上辉煌成就的同时,的确维护了稳定的汇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3.新元在国际金融中心中的地位 在过去30年里,新政府出于避免本国经济受冲击和保持汇率稳定等考虑一直不主张新元国际化,全球8大外汇市场所在国货币只有新元不是国际性货币,然其外汇日平均交易额翻了几十倍。 新加坡外汇市场涉及本土货币的交易不到20%,即使到今天,新加坡国内金融业的规模仍不足离岸金融业的1/3,无论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还是信托业、衍生品交易等,离岸金融市场是先导和基础。新加坡的离岸金融市场是使它成为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它立足的不是本国的经济和本币,而是离岸市场和外币。 新元在资本项下可兑换前,并未见阻碍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在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后,也并未成为国际货币,它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中无足轻重。 4.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启示 外汇管制和资本项目非完全兑换虽对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不便,但它不是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和先决条件,在资本账户可兑换前,完全可 以通过建立离岸市场,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在管理上,将境内市场和离岸市场严格分开,既避免了银行在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也避免了国际化对国内金融体系、金融政策和国内利率市场的冲击,可以实现维护稳定的汇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二)其他主要国际离岸市场的经验 除了新加坡离岸市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典型示范意义,其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离岸市场的成功也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1.其他主要离岸市场的例证 (1)伦敦。1970年欧洲货币市场的美元负债总额为587亿美元,1988年则达30360亿美元,18年间翻了51.7倍。据最近有关统计,美国每年货币发行量的约2/3流向境外。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在二战以后已经衰落了,后来由于1970年代欧洲美元市场的出现又咸鱼翻身,欧洲美元市场是离岸市场。英国并未加入欧元区,但它欧洲及全球的金融中心地位并未消弱,离开英镑,也许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同样可以正常运转。伦敦是在岸、离岸一体化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它将可能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的潮流模式。 (2)纽约、东京。离岸金融业务的空前繁荣和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积极作用终于促使美国于1981年2月开设了离岸金融市场“国际银行业务便利”(IBF);日本也于1986年12月建立了东京离岸金融市场(JOM),JOM到1988年末,市场余额达到4142亿美元,仅次于伦敦,1994年底,达到7262亿美元。 世界大部分离岸市场本币不能作为交易货币,但在纽约和东京的离岸市场,和本国货币有关的外汇交易占80%以上,但它们是离岸美元和日元,是离岸国际货币,与传统意义的本币有区别。 纽约、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设立和成功运转,标志着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已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流形式之一,成为着名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离岸金融市场的地理分布全面占领了世界各大时区,离岸金融市场具有了全球性质;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也进一步发展为一体型、簿记型、分离型、渗透型。 纽约、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设立,为在在岸国际金融中心基础上嫁接离岸市场提供了经验,分离型、渗透型的国际金融中心模式值得上海借鉴。 (3)香港、曼谷等。香港和新加坡在地理位置和通讯便利方面不相上下,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早于新加坡,又素有“自由港”美誉,然而由于港府不愿免除1.5%的利息预扣税,使亚洲美元市场旁落新加坡。香港的外汇市场被认为是最“全球化”的市场,在这一市场上,只有不到20%的外汇交易与本地货币有关。 2.离岸市场的成功经验 在岸市场可以通过嫁接离岸市场,吸引离岸本币回流等,大大强化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岸、离岸金融中心一体化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模式;隔离型国际金融中心是避免离岸金融对在岸金融政策冲击的成功方式,纽约也在采用;渗漏型可以成为一体化前的过渡方式;在货币自由兑换前,发展中国家离岸市场可以建立和获得成功。 3.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对象 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交易及信息服务的全球金融节点,其服务对象应当是全球的机构及地球人,它对东道国的国际金融服务只是一从属部分。国内金融中心主要是服务居民,内外分离型的离岸市场的服务对象是非居民,但它依然是国际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 因此,国内客户的参与是有促进的,但不是必不可少的,只要金融中心能吸引足够的国际客户业务,国际金融中心就能成功。 三:离岸市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突破口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是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对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增强竞争力必不可少,对于在岸、离岸共存的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方向是一体化,离岸市场并不是一个过渡形式。上海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迟早需要离岸金融市场,尤其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前,建立离岸市场是迅速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唯一战略选择。 1.上海发展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离岸金融中心形成发展的经验清楚地说明,离岸金融市场是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极其有效的手段。对上海而言,离岸金融中心设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1)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知名度和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增强上海在全球及地区资金聚集和运作的能力,为我国参与全球国际金融竞争提供平台,在全球金融资源配置格局中掌握主动权; (2)促进开放,带来商业机会; (3)改善我国资本项目收支状况; (4)促进本土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 (5)获得市场带来的丰厚外汇收入; (6)上海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后,可以尝试境外人民币业务。 近年人民币流向海外的速度加快,人民币在香港已普遍被接受,几乎已成为可兑换货币,东南亚国家有多个国家接受人民币,一些外国金融机构已经开办了人民币存款业务。伴随着资本项目管制的逐步放松,人民币在境外的数量将越来越多,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通过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形成境外人民币交易中心是管理境外人民币的理想方式。 (7)上海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对境外的B股投资者融资提供了便利,B股市场上暂时不参加运作的资金就可以选择上海离岸市场,作为存放和生息的场所。 当然,设立离岸金融市场也会带来一些消极作用,除了监管难度加大,其他消极因素在隔离型的情况下,却并无妨碍。 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两种途径及形式 (1)自然形成。自然形成的过程一般较长,伦敦、香港可以看成是自然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自然形成的离岸金融中心多为没有外汇和资本管制的金融“自由港”。世界主要国家货币从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美国间隔为27年,英国为18年,法国为28年,德国为14年,日本为16年,而中国1996年经常项目可兑换,现在仍难估计何时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上海打算按照国内金融中心、人民币自由兑换、再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走,这样的路径是传统而正确的,但过程将还需要漫长的约17年时间。 (2)政府推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建立逐步从自然形成向政策推动发展。不仅纽约、东京由政府推动开立了离岸市场,发展中国家也利用金融管制日趋自由化的有利形势下国际资本流动的逐利性,以优惠政策积极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为提高自身地位和促进经济发展服务。就以亚洲来说,新加坡、韩国汉城启动较早,马来西亚的纳闽国际离岸金融中心于1990年成立,泰国曼谷也于1992年设立了“曼谷国际银行便利”(BIBF)。 在货币自由兑换前,没有政府推动,市场难以自发形成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东南亚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情况说明,上海设立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是完全可行的,东京成功的经验表明,上海象东京一样依托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极有可能设立后得到飞速发展。 (3)隔离型国际金融中心。本币不能作为离岸市场交易货币,世界大部分离岸市场属于这一类,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展中国家的离岸市场,由于其本币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而有关条例法规明确规定交易币种须是外汇,本币自然不能参与交易;另一种情况发生在发达国家,虽然本币属于外汇,但立法规定不能参与交易,伦敦市场即是一例。根据英国的有关规定,在伦敦市场上不能直接经营欧洲英镑业务。1979年伦敦的银行事实上也开始经营欧洲英镑业务,但这种交易仍然只能通过英国的海峡群岛离岸金融中心达成。 世界上不少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其本地经济和货币对离岸市场根本就无关紧要。对隔离型国际金融市场而言,它是一套针对非居民的金融制度安排,可以和东道国货币绝缘,对在岸金融市场没多少影响。 在现阶段,我国仍需外汇管制,资本项目尚没有完全放开,甚至没有放开的时间表,它决定上海在现阶段适宜设立内外隔离型国际金融市场。 在1989年, 招商银行在深圳就试办过离岸金融业务,实行离岸金融业务和在岸金融业务分离的管理模式。正在深圳离岸银行业务迅速发展之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受到沉重打击,有银行离岸在岸账户隔离不严,使在岸外汇资金流入离岸账户,银行蒙受重大损失。鉴此,人民银行下令终止了离岸银行业务,这些经验教训值得上海在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时注意。 四、离岸市场的经验和结论 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事实和主要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表明,在本币自由兑换前,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形成,国内金融中心也并不是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经阶段。不可否认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对我国国际离岸金融中心非常有利,但却不是非此不可。既然隔离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被证实可以避免对国内金融体系、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可以实现维护稳定的汇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那么,以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以建立隔离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上海国内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如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就可能早日形成。 国际金融论文:国际金融危机防范对策 一、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传播范围广 在二战前,金融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偶然性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影响,其发生频率也是有限的。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是仅有的一次波及范围较广的金融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美元危机使固定汇率制受到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债务危机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更有加快的趋势。从传播范围看,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明显不一样,亚洲金融危机是在泰国爆发的,然后传播到东南亚、俄罗斯、东欧中亚及拉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所受的冲击较大,以及欧美股市受到波动,它们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相反,美国在这次危机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是从墨西哥迅速蔓延到阿根廷、秘鲁、巴西、智利等国家,而这次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全球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金融危机的非周期性和突发性 传统的金融危机表现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引起的,并伴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高峰和低谷。然而,当代金融危机似乎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随经济证券化、国际化、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经济运行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经济运动的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导致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当代金融危机的超前性、突发性加强,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三)金融危机的蔓延性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也使得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一旦重要国家内部爆发危机,就将迅速的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外汇对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日益严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由上述可知,拥有一国一定数量的外汇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控制了该国的经济。当外汇的剧烈变动时肯定会影响一国经济的稳定,轻则经济衰退,重则出现金融危机。同样的,国际游资也可以引发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是以套利、套汇从而获得高收益为目的的投机资金。近年来,大量短期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是造成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实质上充当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力度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常因信息分散与金融衍生工具增加而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是国际货币运行处于高风险状态。为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经济的稳定,只有通过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才能有利于信息集中和有效监管国际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建立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鉴于以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国际金融风险的七项预警指标: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账户逆差、消费比例过大、预算赤字较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相对应于这七项预警指标,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金融危机预警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健全法规形成预警制度体系,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预警网络。同时,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金融衍生物市场的监管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市场得以快速的发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如果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发生信用危机,将极易引发外汇市场或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金融风险与危机的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国际金融交易活动的监管,提高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水平,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所必须的条件。 (四)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和引导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外国资本必须进行适度的监控并有效利用,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和投向,尤其是控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和投向,防止短期资本大规模撤离,遏制资本流动中的投机性和破坏性,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逐渐加快,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危机发生的原因,了解危机发生的特征,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使我国在危机中依然稳步前进。 国际金融论文: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削弱美国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 这场危机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或许就是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数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此次危机爆发后,世界已经无法继续指望债台高筑的美国消费者来带领世界走出危机,各国纷纷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将目光转向其他国家或者国内。当然,虽然 遭受了打击,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经济大国,世界经济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也没有国家能够在一夜之间取代美国的地位。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世界经济将不再是单发动机,而会是双发动机或者多发动机。 二、经济增长模式遭拷问 这场危机改变了不少国家的命运,一些国家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天堂”坠入“地狱”。不论是爱尔兰,还是波罗的海三国,抑或是冰岛,都在这场危机中遭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过度的金融泡沫或房地产泡沫,曾让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无限风光,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表面之下,却累积着可怕的风险。也就是说,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问题,需要纠正。然而,或许只有一场危机,只有泡沫破灭后带来的极端痛苦,才能真正促使这些国家反思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国家来说,如果能够从这种最沉重的打击中进行最彻底的反思,吸取最深刻的教训,当是不幸中之万幸。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国家的遭遇和教训,其隐藏重大弊端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样值得引以为戒。 三、不再迷信西方经济理念 这场危机改变了人们的诸多观念。美国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令很多人眼花缭乱,无比羡慕。就连引发这场危机的“次级贷款”也曾被视为金融创新之举。然而,一场危机让人们意识到,所谓的金融创新,很大一部分无异于制造金融泡沫,只不过是华尔街用来圈钱的种种伎俩。可以说,这场危机打破了对西方和美国经济理念和政策的迷信,也打破了西方在经济、金融等领域的优越感。对很多国家和民众来说,美国和西方今后将不再只是学习的目标,还将是批判的对象。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意味着,非西方国家将以更加独立的思想和更加平等的地位,与美国和西方进行各种交流。 四、新兴经济体话语权增强 毋庸置疑,中国、印度等亚洲经济体正在快速成长,并不断扩大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分量,为世界经济提供新的推动力。或许可以说,这场危机在暴露美国经济实力的缺陷和局限性的同时,凸显了中国、印度等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在纽约重申其金融改革计划原则,并呼吁国会尽快批准该计划。 在金融危机发生一周年之际,奥巴马来到位于纽约华尔街的联邦大厅,再次阐述金融监管改革的三项原则,即保护消费者、堵住金融系统和监管系统的漏洞、强化国际合作。奥巴马表示,目前没有理由可以让人因为金融市场的稳定而自满,他还警告华尔街停止不负责任的冒险行为。奥巴马呼吁国会在今年内批准其金融监管改革计划。他还强调政府干预资本市场的必要性,但同时强调自己仍然是自由市场力量的坚定信仰者。 五、分散投资理论在危机期间失灵 首先,各国资本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得如此紧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最大特点,而经济全球化又必然导致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全球化。当美国市场开始下跌时,投资者把资金从其它资本市场撤回美国,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似的下跌。当投资者急需现金的时候,他们不计成本地抛售所有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商品和基金等,就连传统的避险天堂——黄金在此次危机中也未能幸免。 其次,次贷产品上的分散投资是一种假象。从房价的角度来看,次贷产品的分散投资是风险转移,而不是分散投资理论成立的基石风险分享,也就是说当一个投资品种(比如股票)下跌的时候,另外的投资品种却在上升(比如债券)。因此,当美国房价出现全国性普降后,次贷产品的分散投资并没有减少风险,而是风险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转移。 由于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源于全球经济的核心国家(美国)和核心部门(金融业),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结果,其负面影响将是非常深远而广泛的。全球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风险。受需求下降和流动性短缺的影响,2009年全球通货紧缩的风险加大。尤其是发达国家陷入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更大。经济衰退阶段的流动性短缺是市场缺乏信心的结果。短期内金融机构的惜贷倾向有可能会引发通货紧缩。但是,我们认为中期内通货膨胀风险会加大。为遏制金融危机,各国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其中包括连续大幅降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到接近零,欧洲中央银行也把利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注入大量资金以缓解流动性短缺;政府发行债务以救助金融机构。这些为将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一旦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流动性泛滥将会再次出现。 鉴于金融业在这次危机中所受到的沉重打击,从金融管理体制到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从金融工具到风险定价、从融资模式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都将面临调整。这种调整意味着金融业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成为拉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的基础产业。 为了弥补巨大的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美国必须创造出巨额的“新的美元”,通过美元其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来弥补美国的巨额债务,而每年创造出来的巨额美元流向其他各国之后,又通过金融渠道最终流入到了美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的房市和金融股市近十年出现了不正常的疯狂增长。而这样的泡沫式增长必然会出现破灭的时候。在大家的预期和信心出现动摇的时候,整个增长链就如同崩塌的大厦一样一下子全部瘫痪。而这时侯也就出现了这次的金融危机了。 国际金融论文: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形势完好发展,由于世界经济所处的位置非常复杂并且很多国际政策都存在着多边形,导致了向好发展的趋势相对比较薄弱,一个不利的政策信号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动。 (二)国际资本的流向逆转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股市疲软与发达经济体,所以国际金融市场也随之产生变化,其中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和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力渐强而造成的。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通资金将青睐于发达经济体,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流动。 (三)信贷环境结构性分化 由于在世界经济体资金货币政策分化和世界经济体高速复苏格局的大形势驱动下,全世界资金利率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资金结构性分化。一些新兴经济体主要采用资金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多次降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压低信贷利率;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也表示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是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但是,新兴经济体由于受到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没有办法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无奈的被迫加急。第二,发达经济体长期与短期利率的分化。虽然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表示维持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但是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信号逐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中长期信贷利率开始上升回调,法、德等欧元区核心国家国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回调至近几年的高点。 四、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目前经济比较平稳,但是它的影响因素颇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都会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世界经济发展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同样会随之调整与波动,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经济占主导地位,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极大程度的制约着国际金融发展。目前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美国经济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第一,美元货币资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第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会呈现下降趋势;第三,国际货币资金向美国的流动性会有所削弱。 (二)资金的流动方向 美元虽然处于国际金融货币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美股的变化将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目前已经有国际资金开始从美国流向亚洲和欧洲的种种迹象。但是,由于国际金融经济受到全球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行是国际金融的载体和途径,只有在较好的国际银行条件下才可以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目前国际银行业相对来说比较发展平缓,但在将来会在法制、机制、产品和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第一,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时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第二,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业率先发展将带动全球银行业;第三,网络虚拟化银行业的大力发展。为此,未来的银行业将有很大的创新,但在创新的同时也必将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潜在的冲击和风险。 六、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样复杂多变,我国应该针对其影响因素,谨慎做好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工作。 国际金融论文:论国际金融教学革新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更新教材内容。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需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金融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教材应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保持其时代性,将金融行业实际需要的理论与实务较好的融合,配合金融市场上不断发生的金融事件作为真实案例,做到理论与案例匹配,深入浅出,达到通俗易懂又有一定深度。由于教材的修订需要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为了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当下的金融市场现状,并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高校教师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随时编写。 (二)改革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即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除了必须的理论内容外,还要有较强实践性。因此,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让学生达到学与做的同步,实现毕业即能上岗,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毕业生,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分析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职业岗位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能力,即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的教学模式。 (三)丰富教学方法。 1.实验室模拟教学。由于国际金融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借助金融教学软件模拟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通过模拟交易系统使学生能将掌握的金融操作和市场运作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模拟系统中进行模拟交易等,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在模拟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 2.社会实践教学。除了模拟实践教学,到社会单位中参加社会实践也是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任课教师可积极的联系一些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单位,如证券公司、银行、期货交易所等,带领学生到以上单位进行认识实践,了解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流程、操作过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及工作单位的实际业务操作模式等。3.网络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第一时间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最新信息通过图片、视频、评论等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及时、全面的了解金融市场上的最近信息,既更新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热点问题的产生有了全面的认识。较好的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能力、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国际金融课程对实践性的高要求同时需要配备一支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各高校不断的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尽可能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鉴于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可分批次的将自有教师送到金融类的关系单位进行实践,汲取实际的工作经验,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学生。另外,还可聘请银行、期货、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从业人员参与到教学中,可通过讲座、实践环节指导等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经验。 二、结语 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材的时效性等方面都应不断的以实际社会需求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最优化。 国际金融论文: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初探 摘要: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风险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危机传递与传递源、被传递对象、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传递过程、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等相互关联。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等成反比。拯救国际金融危机的方法对迅速中止危机的传递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国际金融;金融危机;传递机制 研究国际金融传递机制,对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传递可分为正常传递与非正常传递两种类型。正常传递指在维持各国汇率稳定和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影响,非正常传递指引起各国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国际资本流动,它不仅由一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另一国,而且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危机“传染”。本文所讨论的国际金融机制,主要指后一种类型。 一、传递源与被传递对象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国际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地区)称为“传递源”。受传递源影响,同样的危机很快出现在其临近或周围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称为“被传递对象”。一般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源”多发生在区域经济链条较为薄弱的环节上。那些被传递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与传递源国家在经济类型、金融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经济一体化区域内高度相关的投资贸易关系。以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东盟五国较为全面地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阶段是在1976年2月五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区内实行特惠关税区时算起。当时东盟各国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纷纷实行50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由于当时美、日、欧占东盟进出口总额的60%,使得东盟各国经济极易受到西方经济波动的影响。为此,东盟决定采取扩大区内贸易的政策,政策的实施使得东盟五国的内部贸易、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各国经济命运由此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对东盟的这些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对外部波动极为敏感,加上各国在产业和进出口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竞争性,那么一旦某国货币受到投机者冲击而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和下跌时,自然也会迅速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外汇市场,从而造成货币危机的传递。 (二)国家之间存在某种货币一体化安排。1992年欧洲外汇市场波动的背景正是国际投机势力看准了欧盟货币体系中,成员国虽然安排了相互间汇率浮动上下不超过2.25%的界限,这种货币一体化安排客观上要求各国一致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但由于当时东西德统一不久,德国政府对赤字融资的需要要执意维持马克较高的利率,最终以英镑为首的其它低利率货币遭受投机者抛空而跌破限界,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整个西欧经济也陷入衰退。在这种一体化的货币安排下,任何一种薄弱的货币受到攻击都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市场动荡。 二、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与传递过程 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市场自由化的国际环境中,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即汇率和利率等竞争性变量。区域金融危机发生,汇率和利率成为国际金融传递的主要媒介。特别是汇率变动直接对国际和一国经济发生作用。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作为传递源的国家都因过去的刻板的盯住汇率政策不能应付国家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并都改变了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引起货币大幅贬值而发生金融危机。既然国际金融的传递媒介是利率和汇率,那么样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就自然成为主要的传递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可概括如下(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泰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大多与美元挂钩,当泰铢贬值后,泰国的出口竞争力便得到加强。与泰国出口结构相似的周边国家为了维持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会竞相使本国货币贬值。正是基于这种预期,国际投机者必然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做空头,而投机性的抛售就会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产生巨大的贬值压力。另外,心理因素也会加速金融危机的传递。由于经济类型的接近,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与泰国类似的经济问题,如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良债权、经常项目逆差等,投资者也害怕当地会发生金融危机,于是干脆把资本从新兴市场撤走,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实际发生。 三、现代国际投资组合理论———金融危机传递机制的一种理论解释 投资组合理论是现资组合行为的基础理论。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前分散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证券的种类构成转向证券的地区构成上来了。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可以用其收益的方差来度量,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组合中各资产的风险大小、各类资产所占比重以及不同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分散投资时,在既定收益下必须尽量减少资产之间的相关度,从而降低总体风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经济往来和一体化发展,其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已经变得很大,仅限于发达国家的投资组合已经无法很好地削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投资组合必然会把部分投资换成回报。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投资板块加以管理,一旦其中某一国的货币风险上升,国际投资组合即对自身做出修正,这种修正行为就是把属于该地区板块的证券和货币抛出,从而引起该板块对应的整个地区的货币动荡。 四、传递力度与传递中止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近被传染的程度越大。同时,传递力度与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程度以及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有效性成反比,被金融危机传染的国家,这些指标往往不佳,相反,则传染的程度相对要轻一些。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中止,与区域内有无中流砥柱,即经济强国的实力及其解救他国金融危机的态度,并与国际社会援助的方法和及时性有着很大关系。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如果区内强国对泰国的问题能给予重视并及时资助,危机不至于会扩散到后来那么大。 国际金融论文: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之融资瓶颈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现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困扰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融资问题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提出解决融资瓶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融资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制定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融资战略、选择融资方式、控制融资规模,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利用时机、条件、成本和风险,是长期困扰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在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风暴中遭受寒冬,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做好2009年第一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前启动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目的就是重点支持“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与中小企业相关的项目、扩大创业就业项目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项目。我们既要重视中小企业短期的融资困难,同时也要运用综合手段,构建其长期的有效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1.纺织行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融资现状。纺织业贷款难难在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不足3%,除了极少数上市公司和地方扶持的骨干企业,90%以上纺织企业贷款很难,它们在资金紧张时,主要靠大企业拆借。纺织业贷款利息只有几个点,而房地产业即便在低迷期也有十几个点,银行当然倾向后者。 2.软件及互联网行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融资现状。软件行业有许多拳头型的产品,就是因为没有好的融资和发展环境,最后胎死腹中。软件行业本质上是“靠人脑来赚钱,而人脑并不可靠”,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就会赔本。因此,软件企业贷款难的瓶颈是缺少资产抵押。互联网行业中,好的企业不需要贷款,因为有风险投资;差的又贷不到款,银行认为只会烧钱,不会赚钱。互联网企业在获得风险投资前,只能靠个人或股东们苦命支撑,撑到风投或者私募进驻的那一天。 3.贷款、担保及创投行业在金融危机中的现状。由于向银行贷款困难,一些企业只能通过地下钱庄或典当行借高利贷。央视在陕西做的调查显示,为了救急,中小企业借高利贷是常有的事。高利贷月息5%,借10万元一年还息60万元。不仅利息高,而且不少有黑道背景,风险太高。越是在行业的低谷期,贷款风险越大。银行本身也是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会严格控制这个行业的授信。在金融危机下进入低谷的冶金、轻纺、汽车、外贸等行业,都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谁也不干贸然放贷。 担保行业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小企业破产,担保公司损失惨重。根据南通市银监部门调查,2008年1月至9月,南通市17家曾与银行合作的担保机构出现代偿现象,累计代偿金额6 500万元,同比增加2.2倍。现在创投基金、社会资本并不缺乏,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对于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定投资额的70%可抵税。江苏有几十万家中小企业,但是通过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只有1 000多家,而创业投资公司就超过200家,可供创投公司选择的企业太少了。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佳。我国中小企业总体信誉度较低,主要表现在:(1)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数据缺乏真实性、客观性,虚帐假帐普遍存在,并且成为行业的“潜规则”。(2)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例如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3)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有待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4)中小企业产权不清,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混乱。由于以上四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银行对多数中小企业失去信任,对其贷款条件越来越苛刻,加上后期手续的烦琐性,银行的信用贷款也就越来越难。 2.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每笔贷款要求的数额不大,但是贷款的审批操作程序都与大型企业贷款步骤大致相同,若贷款的中小企业客户数目增多,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贷款单位的操作成本上升,而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自然会选择对中小企业“惜贷”。由于中小企业贷款运作成本高,因此金融机构对此类贷款利率定价较高是正常的。但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了基准利率及很小范围的浮动限制,致使正式与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利差变大,银行房贷积极性减弱,间接上增加了融资成本。 3.缺乏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在我国目前的银行组织体系中,依然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含有中小商业银行如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但由于他们大多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要。另外,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从成立开始,都无法从国企的体制中抽离出来,再加上本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削弱。金融体制的改革是无法在一段时间迅速“脱胎换骨”的,那些从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答案,形成现在的局面:金融体制如果不改革,那么问题就会持续的抑制中小银行、民营银行的发展。 4.信用和担保方面的原因。信用担保体制不完善。信用担保体制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的问题,但从调查情况来看,这种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原因有:(1)担保公司实力不强,银行不会信赖担保公司而加大自身的贷款风险。(2)担保公司收费标准过高导致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3)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的风险及责任没有一个行为标准,致使担保公司风险很小,银行贷款风险相对较大,一直了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合作。 5.传统眼光导致歧视性贷款政策。贷款歧视的眼光至今都存在,在我国,私营中小型企业往往遭到忽视,由于国有大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关注性和担保性,直接导致国有银行的贷款“优先权”。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支付的实际贷款利率比国有企业高。由于政府必须承担国有企业的最终无限债务责任,也就意味着国有企业享有信贷软约束的条件,对银行意味着不需承担过大的责任和风险,贷款风险也就相对较低。而私营企业属于体制外企业,无法享受这种特殊担保救助承诺,一旦出现债务问题,银行就施行问责制度,放贷人会被追究责任。所以,尽管四大国有银行客观上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首选和主要渠道,但相对于国有企业同样的选择和渠道挤压,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步履维艰”。 6.股票及债券市场的门槛高。对于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融资也是行不通的。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500 万元,上市公司股东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 000 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等等,这些硬性条件直接取消了中小企业的资格,扼杀了中小企业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想法。我国《公司法》还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债券其净资产不得少于6 000 万元,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得少于3 000 万元,并且需要有实力雄厚的企业作担保,不允许企业私募发行,这一系列条件也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空间。 7.二板市场不利于传统型中小企业融资。二板市场主要是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其中大部分服务对象是民营高科技公司。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及浙江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点是技术低,不适合在二板市场融资。另外,融资成本高也成为了抑制瓶颈之一。从交易成本上看,二板市场上市门槛虽然比主板市场低,但是上市的评估费用较之较高,加上公司规模小, 盈利水平偏低等因素,导致上市融资成本高。 8.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我国不止是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就连中国公民的信用问题也才刚刚起步。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一方面来自企业群体信用的短缺,另一方面国家缺少信用体系的硬性监督及法律法规。虽然少数城市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有了相应的信用监督和评估体系,如北京、深圳等地已将企业贷款及担保情况实行联网查询。但这些系统较国外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区域性、专项信息渠道单一、覆盖面窄等因素抑制了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因此,信用体系的成熟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 9.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贯偏重发展国有大企业,而导致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举步艰难。由于出台的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也缺乏系统全面的实行,政策的落实不到位,政府注意力仍然在国有大企业上,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雪上加霜”。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公司法》、《企业保护法》等,这些法律对中小企业也做了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具体的办法,无法真正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三、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借鉴 1.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多样化。国外中小企业的资金的来源包括自筹资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政府扶持资金等,自筹资金主要有业主自己拥有的资金,向亲戚及朋友借用的资金,个人投资的资金;风险投资企业注入的资金,企业间信用贷款,中小企业互助机构贷款,以及一些社会性基金的贷款等等。 根据各个国家中小企业资金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以业主自身持有资金为主,注重直接融资渠道的自由主义类型,如美国和英国等。另一种是看重家族融资、间接融资作用的集体主义类型,如意大利、法国等。第三种类型则是介入以上两者之间,如德国、日本和韩国等。总体来说,国外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其中自筹资金超过60%的中小企业以美国数目最多,如法国、意大利等的中小企业,自筹资金比率则比美国低,但是也达到了50%以上。在自筹资金中,比重最大的是业主自身持有的资金;亲戚朋友借用的资金次之,其次才轮到直接融资及间接融资。 2.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专业化。从总体来看,西方国家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专业化主要有以下三种趋势:一是经营长期资产融资的金融机构和从事短期借贷的商业银行的日益分化。二是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的逐步分离。三是针对大型企业为主要客户的大型金融机构和针对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的小型金融机构的分化。小型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独立化直接导致了中小融资机构的建立。这些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都是完全为私人所拥有、管理,并且其资金也是私人自身所持有的资金。其只要在中小企业局登记并且拿到相关的执照便可以在政府的担保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国外政府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政策。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便是政府的资金支持。综合各国的情况来看,政府扶持的资金大概占企业总资产的10%,由于各国的国情和传统不一样,所以有的国家稍微多点,有的国家稍微少点。但是各国对中小企业资金援助的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风险投资和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等。 第一,税收优惠。资金援助方式中,税收优惠是最直接,也是最有利于企业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大企业的税收值大约是企业资金增加值的50%—60%,中小企业相对好一些,但是也占到了增加值的30%左右,对于资金量少的中小企业来说也是比较大的负担。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减轻其税收负担,各国也改革了对其的税收政策,主要有: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税收起征点和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等。通过以上政策,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税收值大约可以减免一半以上,使其赋税总水平由占增加值的30%降到15%左右。这笔免税资金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财政补贴。财政补贴主要是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鼓励中小企业出口等等。主要补贴类型有:就业补贴、研究和开发补贴、出口补贴等。一般来说,政府的财政补贴不是起到真正意义上解决资金问题,关键在于引导。法国在西方各国中财政补贴的制度是最全最好的。法国的税收优惠主要做法有:(1)对新建企业第一年可以减免80%的所得税,这个做法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新建企业初期运营的资金短缺问题;(2)如果在老工业区或者国家重点开发区兴建的中小企业可以享受免征3年地方税、公司税和所得税,三年后享受50%的税收优惠。法国财政补贴的主要做法有:(1)中小企业每增加一个就业机会便可以获得2-4万法郎的政府财政补贴。(2)三年内增加6名职工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由地方领土整治部门补贴1.2-1.5万法郎。(3)三年内增加30人以上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政府补贴每人1-2万法郎。(4)中小企业每雇佣一个学徒可以得到政府补贴1.2万法郎(5)对于创新性中小企业可补贴其产品研发经费的25%(6)针对雇佣青年和未婚单身女性的中小企业也给与一定得财政补贴(7)对于与能源相关的中小企业,每节约一吨石油可获得400法郎的奖励。 第三,贷款援助。贷款援助是对于出口型中小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政府优惠措施。对于中小企业的技改和初创也是意义深远。美国和日本的贷款援助主要是资金援助占主导的,其中美国主要是政府提供贷款担保为主导。而日本主要是以政府建立的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为主导。美国的中小企业局存在的意义主要就是提供政府担保诱使美国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具体做法有:(1)美国中小企业局以75万美元为标准,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政府提供总额的75%的担保(2)75以上的贷款提供总额80%的担保,并且年限上升到20年。(3)少数名族和妇女创办的中小企业,政府对其实行的策略是提供总额80%的担保。(4)对于有些要求快速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总额50%的担保(5)对于出口及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给与一定得担保政策。 日本政府专门设立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等。他们面向中小企业可以提供的利率较市场其他金融机构的短息贷款利率低2—3%,并且时间变为长期贷款。此外,日本政府也设立了类似美国中小企业局的部门,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第四,风险资本。西方欧美国家的风险基金大多由私人创立,政府不加以干涉,并且提供政策支持;日本则是由国家建立风险基金机构。在各个国家中,美国私人从事风险投资的数目是最多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提供基金。2005年共有7万多小企业获得总共1 100多亿美元的风险基金,风投行业大力促进了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英国则成立了由100多家从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小型金融公司组成的专设风险资本协会,为高科技风险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 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个任重而道远的工程,既要重视其短期的困难,又要运用综合手段宏观的构建其长期的有效机制。 1.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识,努力树立诚实守信的形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 不守信用的企业必将遭到市场的淘汰。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并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不断发展壮大, 就必须自始自终坚持贯彻诚实守信的原则, 定期向社会各有关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 保证按期如数偿还银行贷款, 逐步在社会上树立起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 2.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小企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管理模式, 吸收专业性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要加强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配备精通财务的专业人员,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加强资金使用、周转和财务核算方面的管理。 3.适应中小企业需要,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渠道。银行信贷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首选,而政府调整商业银行战略,应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渠道放在首位,使商业银行尽快真正打破国家、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扭曲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完善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建立一套专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针对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分散化、多样化等特点,适当延伸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审批效率,改进和完善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调整商业银行战略的同时,国家也要出台相应的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基准利率和利息率等。 我国金融体系主体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信贷份额占全部份额的75%以上,由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有限,难以承担支持众多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任,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仍是关键环节。在发挥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不断发展和壮大现有中小金融机构和不断发挥民间资本优势。政府可通过对现有运行良好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公司制改造,加快农村信用社的重组、规范、转制,对部分暂时出现支付困难的城市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清产核资,出台允许并鼓励民营资本和国外金融资本参股中小金融机构等措施,发展和壮大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通过立法来鼓励民间资本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征的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创业板的推出,加快培育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发行股票融资、进行集合债券融资等。第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于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创业板市场。2009年5月1日,中国证监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意味着在我国已酝酿10年的创业板正式开启,创业板融资渠道的开启无疑给广大无缘国内主板市场融资的中小企业,带来低成本直接融资的福音。允许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甚至在条件成熟时,适当放宽高科技中小企业股票上市的条件限制,也存在一定得可行性。第二,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债券市场。中小企业因为自身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往往难以独立发现企业债券融资。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一种由一个机构作为牵头人、几家企业一起申请发行的债券,是企业债的一种,也就是俗称的“捆绑发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直接作用是以其特有的形式有效拓宽了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第三,推动建立以民间投资为主的风险投资体系,完善风险投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鼓励组建民间投资公司和职工互助投资基金。第四,以政府财政出资为主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技术创新基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创业资助、技术创新支持以及出口补贴等。第五,创新适合中小企业采用的金融工具,便利中小企业融通短期资金。 5.完善政策和制度建设,合理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第一,政府应制定更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进一步明确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问责制度, 采取对机构贷款不良率总量控制方式, 极大弱化客户经理问责制度, 不得采用中小企业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可以降低营业税率、提高损失准备金比例; 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采取单独核算、单独考核, 激励客户经理的积极性; 鼓励银行经营权和审批权适当下放; 司法部门可以单独制定银行处置中小企业担保物的司法程序和办法,简化流程, 提高可操作性, 通过法律手段减少借款人悬空担保物的行为、严格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禁止商业银行向有违约记录的借款人发放贷款。 第二,政府应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管理。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制定担保公司监管办法, 将担保公司列为重要监管对象, 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 支持担保公司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政府性质的担保公司资本实力, 财政可以为政府类担保公司代偿提供部分补偿。 第三,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政府应在改进服务、创造环境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大力宣传信用观念, 重塑社会信用秩序,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其中重要一环是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综合管理职能, 将中小企业在不同机构的经营信息、产品信息、融资信息、交易信息、违约记录整合在一起, 提高公共信息产品的数量和透明度, 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监督的社会化。 6.大力扶持和促进民间借贷机构的发展。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增强了其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资金缺口。规范、有序发展的民间借贷,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由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垄断市场的格局,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民间借贷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存在着交易隐蔽、监管缺位、法律地位不确定、风险不易监控,以及容易滋生非法融资、涉黑行为、洗钱犯罪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予以引导和规范。 从2008年2月20日央行建议推出《放贷人条例》,为民间借贷提供更好的法制环境,到各地政府及时提出促进及规范民间借贷的方案,目的都是盘活大量闲置的民间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更全面更有效地实现国家对民间金融活动的监管和调控。我国民间借贷机构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一个严格的制度法规对于强化民间借贷组织的监督与审查时必要和必须的。政府在研究制度法规的同时,建立有针对性的监管和检测机构用健全、完善、科学的统计监测指标体制,对民间借贷的资金投向进行必要的监管和引导,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如对几年内信用指标良好,运营合法的民间借贷团体,通过银行系统或信托系统给予一定担保政策等。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具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这次金融风暴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面对资金链紧张、市场需求下降的不良状况,千方百计保生产、保就业,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其融资难问题,构建长效的机制,刻不容缓。 国际金融论文: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其教训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河南中小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金融危机在全球的传导,不可避免地压缩了许多中小企业此前所依赖的外部市场;而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以及开拓内需市场的现实困难,都给河南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使得中小企业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群体之一。鉴于中小企业在河南省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以及吸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省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其教训就成为了摆在政府、企业和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中小企业的影响 1.经营环境整体趋于恶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河南省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整体趋于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订单减少、库存增加。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旺的影响,中小企业尤其是以外贸出口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中小企业订单大幅度减少,出口增速回落,生产陷入困境。另外,出口换汇成本下降跟不上汇率的升值也给出口经营带来了重压。而中小企业掘金内需市场同样举步维艰,最主要的困难来自渠道和资金。在面对内需市场时,中小企业的短板显露出来:市场推广费用有限,品牌知名度低,缺乏高级营销人才,各渠道商对企业产品的接受度低,这使得中小企业开拓内需市场时也需要付出比往日更多的艰辛。第二,成本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于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涨。特别是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升。此外,环保的压力迫使政府开始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和惩治力度,企业的环保支出也明显增加。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使河南省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加。第三,资金回笼放缓导致的资金链紧张。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需内需的巨大缩水导致我省中小企业普遍感觉资金回笼慢,资金链条吃紧,企业应收账款拖欠严重,资金周转受到影响。同时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也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投资和发展放慢 从宏观政策环境来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形中使社会资源更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挤出效应”明显。在此背景下,众多中小企业只能采取加强内部管理、节省开支、维持运转等策略,使中小企业投资和发展明显放慢。另外,中小企业投资和发展放慢还在于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发放的信用贷款减少了。而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厂房设备不足以作为贷款抵押物的这些特点使银行把限制重点放在了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上,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的条件相对严格,手续烦琐,审批时间长。这使得中小企业正常的经营和投资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发展受到限制。 3.企业破产数量持续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的波及,全省中小企业的破产数量持续增加。当然,这其中既有部分中小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当前,全省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其生存和发展主要还是靠要素的投入和投资的拉动,而不是通过技术、流程和工艺的创新来实现。另外,在产业价值链中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丧失了发展的主动权。它们多是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因此多数都不符合政府产业调整倡导的方向,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其死亡,所以说,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河南省许多中小企业都经历了重新洗牌的考验。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河南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拓展中小企业销售渠道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重中之重 国际金融危机让全球经济处于低位运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市场整体低迷。在总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河南省中小企业的振兴和发展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也就是说,今后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需求,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为此要打破国有大企业垄断政府启动内需项目的局面,让有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参与各级政府新上的项目;要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政府要帮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企业联盟,支持中小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等方面和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要搭建中小企业销售平台,宣传和推广中小企业产品;同时中小企业也不应放弃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要继续扩大出口。2.要以趋势引导政策,以预警提示风险 此次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应对政策措施的不足,缘于缺乏有效的分析与科学判断,这与全省中小企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公告工作不够完善有关。目前,我全省中小企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公告体系还不尽完善,统计的数据时效性、全面性、权威性、覆盖面都还有待改善。实际上,中小企业统计数据不仅是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作出相应判断的前提,更是发现趋势的前瞻工具。河南省目前并没有一个中小企业运行状态的预警系统,这使我们在应对重大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变化时反应滞后。建立、健全统计、公告预警体系,是当前政府管理部门和中小企业研究部门的共同责任。 3.信贷支持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省中小企业最迫切的需要 长期以来,河南省中小企业信贷领域由于受到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银行放贷的结构性矛盾、信贷领域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难以参与政府采购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获贷难度。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由于资金回笼放缓导致的资金链紧张,因此信贷支持是全省中小企业从容应对危机、持续稳定发展最需要得到的帮助。而来自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各方的信贷创新,则成为了全省中小企业摆脱困境的信心源泉。 4.要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搭建服务平台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河南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依托的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要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要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合理配置人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体系、业务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公平合理竞争营造良好环境。 5.要以经验推进实践,以常规实现长效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环境下,河南省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这些措施出台及时、实施迅速,在中小企业实现恢复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足在于,由于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使我们对于忽然的经济减速准备不足,针对全省中小企业的特点没有可以即时启动的防范预案,没有可以借鉴的实施经验,虽然反应是快的,但有些方面尚有半步之差。今后应考虑借鉴此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切实推进中小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做到常态促进政策措施的特别使用和特别政策措施的常态化。 三、结束语 国际金融危机使河南省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值得欣慰的是,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河南在围绕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问题上,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遭受金融风暴冲击之后,河南的中小企业逐步走出低谷。而全省中小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各种发展政策与措施,为其未来长期稳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国际金融论文: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兼论司法能动主义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作用与局限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国际金融危机/司法能动主义/劳动争议/能动司法 内容提要: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地方司法机关以司法指导意见的形式,放松了劳动法的实施力度。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因为劳动者工资水平增长缓慢而造成的内需不足。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更应当积极贯彻实施包括《劳动合同法》在内的各项劳动立法。当前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司法能动主义带有地方化的色彩,很容易造成劳动标准方面的“探底竞争”。 2008年初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一直备受非议,有学者认为该法将会大幅度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也有学者批评该法的制度设计过于超前。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产生了重大冲击,有人哀叹《劳动合同法》“生不逢时”,更有很多企业提出要修改甚至暂停实施《劳动合同法》。[1]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2009年,一些地方司法机关相继出台有关劳动争议审判的司法指导意见,积极介入劳动关系调整,试图重新平衡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这些司法指导意见明显带有司法能动主义的特征,并由此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包括如何评价《劳动合同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应当如何正确地实施《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劳动立法?能动司法或者司法能动主义究竟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协调劳动关系发挥作用?对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这一论断入手,具体分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然后,本文以苏、浙、沪两省一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司法指导意见为例,分析地方司法机关对劳动争议法律适用问题所作出的最新调整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具有明显的司法能动主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司法能动主义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更需要加强劳动法的贯彻实施,而当前的司法能动主义实质上放松了劳动法的实施力度,有可能诱发各地在劳动标准方面的“探底竞赛”。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自从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银行宣告破产以来,这场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就席卷全球,不仅在美国就造成了数十家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倒闭,甚至连冰岛、乌克兰、巴基斯坦、阿根廷、希腊这样的主权国家都一度濒临破产。[2]这场危机已经成为自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经济大衰退。2009年6月1日,美国汽车巨头通用公司宣布进入破产保护程序,标志着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3]虽然各国政府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但是直到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甚至还有经济学家警告各国小心金融危机第二波的到来。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劳动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很多企业由于经营困难,出现了减产、停产甚至破产的现象。据中国社科院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倒闭,另外40%的中小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4]2009年一季度,全国法院受理的破产案件同比增长了28%。[5]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2008年下半年江苏全省法院受理的企业破产案件达178件,比上半年高出25%。从企业类型上看,破产企业多为受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市场需求波动影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资源能耗密集型企业。[6] 为了尽快摆脱经营困境,企业往往会千方百计降低用工成本。按照对职工的影响程度不同,降低用工成本的方法主要包括降薪、放无薪假、调岗、裁员,等等。这些方法损害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很容易诱发劳动争议,从而使得我国劳动关系越来越紧张。2008年,中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96. 4万件,是2007年的1. 8倍。[7]同一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高达28. 6万件,比2007年增长了93. 93%。[8]2009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近17万件,同比增长30%。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由于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因此比中西部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更加明显。2009年上半年,广东、江苏、浙江三省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在2009年第一季度的同比增幅分别达41. 63%、50. 32%和159. 61%。[9]2008年,浙江全省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同比增长了127. 21%,而2009年第一季度,浙江省因为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同比增长了92. 78%。[10] 劳动争议案件的全面爆发,一方面反映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劳动关系日趋紧张,另一方面也给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带来了沉重的办案负担,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地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开庭日期甚至排到了半年之后。[11]一些企业借口国际金融危机而肆意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而大多数劳动者对企业的不法行为却无可奈何,“维权难”问题日益突出。个别劳动者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加上法律程序时间过长,干脆就采取了私力救济的方式,酿成了一些血案。[12]这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依法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地在《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的司法能动主义趋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深,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井喷”现象的压力下,很多地方司法机关纷纷开始对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判尺度进行调整。2009年年初以来,长三角地区的苏、沪、浙三省市高级人民法院相继公布新的司法指导意见,对《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原有的司法解释重新加以解释,事实上放松了《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力度,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司法能动主义的特征。具体而言,三省市司法指导意见基本上都涉及劳动合同变更、拖欠加班工资、规章制度的效力等问题,下面着重就这三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放宽变更劳动合同的书面形式要求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用人单位往往采用调岗、降薪等方式降低用工成本,因此引发了大量的劳动争议。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5条,调岗、降薪等做法都属于变更劳动合同行为,应当经过协商一致,并采用书面形式,企业不能单方面做出变更合同的决定。但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需要,三省市法院都扩大了企业单方面变更合同的权利。 江苏省高院在2009年2月的指导意见将变更劳动合同视为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依据其劳动规章制度或双方的书面约定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工资报酬,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应当对调整劳动者工作内容和工资报酬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承担举证责任。[13]该指导意见要求法院审理因劳动合同变更引起的纠纷,要在坚持充分保护劳动者生存权的前提下,依法维护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换句话说,只要不影响劳动者的“生存权”,用人单位可以自主变更劳动合同。2009年12月的江苏《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用人单位可以用任何的“文字记载”或者“实际履行行为”来变更合同,劳动者以未采用书面形式变更为由主张无效的不予支持。[14]这不仅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5条的规定,甚至也违反了合同法关于合同变更的一般法理。[15] 上海《意见》重新解释了《劳动合同法》第35条所规定的“书面形式”,认为“发给劳动者的工资单、岗位变化通知”等都属于“书面形式”,因为随着劳动合同的持续履行,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本身就必然会不断变化。如随着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增加,其休假、奖金标准发生的自然变化等等,都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因此,对于用人单位依法变更劳动合同的,只要能通过文字记载或者其他形式证明的,可以视为“书面变更”。按照该《意见》,劳动合同可以因为“自然变化”而变更,对于岗位变更,企业只要采用“岗位变化通知”等形式通知了劳动者,就可以变更合同,不需要双方专门协商。在这方面,上海与江苏实质上采取了同样的观点,即把调岗减薪等行为视为企业的单方权利。[16] 浙江省高院也放宽了“书面形式”的认定标准,浙江《意见》规定,用人单位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一般应经劳动者同意。如没有变更劳动合同主要内容,或虽有变更但确属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所必需,且对劳动者的报酬及其他劳动条件未作不利变更的,劳动者有服从安排的义务。[17]也就是说,只要不存在不利于劳动者的情况,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比较而言,浙江省高院的解释对劳动者是最有利的,因为该解释虽然允许企业不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合同,但是原则上该变更应当有利于劳动者。 (二)从严掌握加班工资的裁判标准 加班工资争议多年来都是我国劳动争议的主要类型之一,大多数劳动争议中都有追讨加班工资的请求。虽然加班工资争议表面上并不属于劳动合同争议,但是在实践中,加班工资争议往往与劳动合同的履行、解除或终止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可以视为劳动合同履行争议。由于很多企业多年没有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加班工资,近年来企业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被迫大规模裁员或者降薪,这引发了劳动者向企业追索加班工资的浪潮。而且,加班工资争议通常具有集体争议的特征,也就是说,即使只有少数职工与企业发生争议,但是他们身后还有很多的职工在观望。一旦少数职工胜诉,可能会诱发大批职工群起起诉,从而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江苏和浙江高院在新的指导意见中都顾及企业的经营困难,在加班工资争议的举证责任、保护范围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利于企业的调整。 江苏省高院2009年2月出台了《关于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妥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对于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主张加班工资引发的争议,应充分尊重双方的意思自治,如果约定的薪酬较高且明确不再另行支付加班工资的,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主张加班工资的请求应当不予支持。 2009年12月的江苏省高院与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对加班工资的认定标准与证据规则做出了重要调整。首先,该指导意见支持企业主张工资中包含固定的加班费,只要折算后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者计件工资中的劳动定额不存在明显的不合理。[18]其次,该指导意见还允许企业未经审批就实施不定时工作制或者综合计算工时制,法院对此种情形下对劳动者的加班费有自由裁量的权力,可以“酌情计算劳动者加班工资”,并“对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的折算”。[19]最后,该指导意见支持用人单位提供未经过劳动者签字确认的电子考勤记录作为证据,但是劳动者提供的电子考勤记录如果未经用人单位事先批准则不予支持。[20]该规则在权利义务的配置方面显然是不对等的,用人单位在举证责任方面获得优越于劳动者的地位。这些解释收紧了加班工资的认定标准,过分偏袒用人单位一方,明显地带有司法能动主义的色彩。 2009年4月出台的浙江《意见》主要是规定了加班工资的仲裁时效和举证责任两个问题。对于仲裁时效,该《意见》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加班工资发生争议的,其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二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其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21]对于举证责任,该《意见》规定,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的,应对加班事实负举证责任。劳动者证明加班事实的相关证据由用人单位持有的,人民法院应责令用人单位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由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22]对于有无支付加班工资的事实,该《意见》规定应由用人单位对其已经支付加班工资的事实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已支付的工资具有以下情形的,人民法院可认定其中不包含加班工资:①折算后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②计件工资有劳动定额且定额明显不合理的。[23]这显然是允许用人单位在合同中把部分工资约定为加班工资,只要符合最低工资标准,且定额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用人单位即可利用该规则规避支付加班工资的责任。 上海《意见》没有涉及加班工资裁判尺度,但是法院内部对于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举证责任的分配等问题同样存在着争议。实践中,上海法院主要是通过举证责任分配来实现对工资争议实体权利保护期限的限制,即用人单位有义务对两年内的加班工资负举证责任;超过两年的加班工资争议,则由劳动者对加班事实负举证责任。 (三)降低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要求 早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已经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24]从而确立了规章制度必须要遵守“合法性、民主程序、公示”三个要件的原则。《劳动合同法》第4条在最高院2001年司法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有关民主程序的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企业大多数管理水平低下,民主管理意识不强,因此,很多企业规章制度并不符合上述三个要件。如果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和最高院司法解释操作,企业败诉的风险极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些省市法院对规章制度问题做出了重新的解释,降低了对民主程序的要求。 江苏《指导意见》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制定的规章制度,如果经过《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的民主程序,但其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且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者告知的,可以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制定、修改规章制度,经法定民主程序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但未达成一致意见,若该规章制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且已向劳动者公示或者告知的,可以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25]这意味着,不论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还是实施后,未经过民主程序的规章制度只要不违法,并且已经向职工公示或者告知,法院就可以将其作为判案的依据。 浙江《意见》在规章制度方面同样地放宽了“民主程序”的要求。该《意见》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制定的规章制度,虽未经过该法第4条第2款规定的民主程序,但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政策及集体合同规定,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未经过该法第4条第2款规定的民主程序的,一般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但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决定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政策及集体合同规定,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且劳动者没有异议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26] 另外,在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浙江《意见》把“劳动纪律”作为对用人单位处罚劳动者的依据,规定劳动者无正当理由未办理请假手续,擅自离岗连续超过15日,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已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无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为由,解除劳动合同。[27]事实上,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劳动纪律”在立法中已经被规章制度所取代。不仅《劳动合同法》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中删除了“劳动纪律”条款,而且国务院也于2008年废止了《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因此,浙江《意见》允许企业在没有规章制度的情况下,以“劳动纪律”为由处罚劳动者,显然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上海《意见》同样涉及到在规章制度缺失或者无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如何处罚劳动者的问题。与浙江《意见》不同之处在于,上海《意见》不仅从《劳动法》中找出了“劳动纪律”这一“僵尸条款”,而且还从民法中找出了“诚实信用原则”这杆大旗。该《意见》指出:“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之间除了规章制度的约束之外,实际上也存在很多约定的义务和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应承担的合同义务。如《劳动法》第三条第2款关于‘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等规定,就是类似义务的法律基础。在规章制度无效的情况下,劳动者违反其必须遵守的合同义务,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劳动者以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没有规定为由提出抗辩的,不予支持。”这一规定与浙江省《意见》一样,都不符合《劳动合同法》推动企业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精神。 从全国来看,长三角地区各级法院的司法能动主义趋势并不是孤立的,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等其他地区的司法机关也出台了类似的司法指导意见,对劳动争议处理的司法裁判标准作出了重要调整。这些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司法指导意见带有明显的司法能动主义的特征,但是其能动程度则有所不同。其中那些对加班工资等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如果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具体规定,不论是实体问题还是程序问题,也不论价值取向如何,都属于积极地适用法律的行为,并不违反宪法关于司法机关权限范围的规定。但是,这些司法指导意见对于“书面形式”、“民主程序”等问题所作出的解释,事实上已经突破了立法的本意,虽然有利于企业摆脱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营困难,但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司法行为,而是带有“法官造法”性质的司法能动主义行为。 三、司法能动主义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作用和局限 各地司法机关在劳动争议处理方面出台的司法指导意见,基本上都带有司法能动主义的特征。在最高人民法院没有出台统一司法解释的情况下,当前的司法能动主义实际上是地方化的司法能动主义,这样的司法能动主义将会导致各地司法标准的不统一,最终影响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我国现行体制对司法能动主义尚缺乏有效的约束,加上地方司法机关受地方政府影响很大,地方化的司法能动主义还可能导致各地在劳动标准方面的“探底竞赛”(race to the bottom)。从对企业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要求可以看出,首先是2008年广东省高院出台的《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放松了对民主程序的要求,紧接着浙江、江苏等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在2009年出台了类似的意见。可以预见,《劳动合同法》第4条关于民主程序的要求很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都被虚置一旁。 事实上,司法能动主义在国际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即使在司法能动主义发源地的美国,尽管司法能动主义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对司法能动的辩护和批评的争论却从来就没有平息过。批评者主张法院应当坚持司法克制,认为司法能动主义实际上是把实行终身制的最高法院法官的意志凌驾于民选的国会之上,将会破坏三权分立的宪政体系,最终损害美国的民主制度。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沃尔夫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坚信司法能动主义是一个不幸的现象,如果没有它美国将变得更美好。”[28] 我国传统法制中包含着司法能动主义的因素,传统社会的地方官员集司法、行政等功能于一身,其运用法律的过程往往十分主动,不仅要开庭审案,而且还负有调查取证、调解、思想教化等职责,几乎是无所不包。建国初期所宣传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就带有明显的司法能动主义倾向。但是,中国传统司法方式也带来了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司法专断、引发司法腐败的弊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司法腐败的担心,司法能动主义实际上受到了严格的限制。200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废止了齐玉苓案的批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最高法院对于司法能动主义的谨慎态度。[29] 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司法能动主义又重新获得了最高司法机关的重视。最高人民法院在2009提出了“能动司法”的概念,“主要被用来表述中国各级法院在当下世界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背景下的各种积极作为。”[30]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能动司法”与“司法能动主义”的具体含义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二者实际上是相同的概念。[31]长三角地区各级法院在“能动司法”方面相对比较突出,例如江苏三级法院普遍设立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司法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调查研究,开展分析研判,共形成调研报告679份,向党政机关和企业提出司法建议1256份,江苏高院还出台了《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司法应对措施》,并就相关审判工作和案件审理出台10余份文件。[32]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能动司法”概念的初衷无疑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最高法院对于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其他劳动立法,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司法指导意见,而是把制定具体指导意见的权力下放给了地方司法机关。而地方司法机关由于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以及劳动法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在制定司法指导意见时往往偏重于帮助企业缓解经营困难。虽然企业经营困难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总体上仍然属于经营风险的范畴,企业应当通过分散投资、购买保险、冲抵公积金等方式予以消化。如果企业通过降薪、裁员等措施把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转嫁给劳动者,这在法理上并不具备充分的正当性。同样,政府或者法院亦不可采用临时政策或者司法裁判的形式,让劳动者分担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目前由于地方司法能动主义的蔓延,已经影响到《劳动合同法》的统一贯彻实施,并且造成了新的社会公平问题。 长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社会大众实际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如果大量劳动者收入降低甚至失业,那么扩大内需就无异于缘木求鱼。根据全国总工会的研究报告,我国居民劳动报酬1983年占gdp的56. 5%,此后连续22年下降,到2005年已经降低到36. 7%。[33]这说明这些年来我国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劳动者的低工资为代价的。因此,只有加强包括《劳动合同法》在内的各项劳动立法的贯彻实施,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才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对策。 回顾历史,劳动立法不仅不是度过经济危机的障碍,而恰恰是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关键措施。如果没有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也就不可能制定1935年国家劳动关系法、1936年的社会保障法和1938年劳动标准法,这些法律对于美国经济走出大萧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是现代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的典范。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下,美国政府宣布将联邦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小时7. 25美元,并且强调超过40小时的加班都应当支付1. 5倍的加班工资。从美国政府的这一举措可以看出,贯彻实施劳动法对于应对金融危机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2008年初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不仅不像有些人所讲的“生不逢时”,而是“未雨绸缪”,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帮助我国企业完成了用工体制的调整,从而大大减轻了危机对我国冲击。在当前出口困难的形势下,继续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立法,并且积极制定一部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险法》,乃是我国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尽管有些学者将《劳动合同法》视为企业的一项负担,认为该法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应当修改或者废止;[34]也尽管《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立法理想主义等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法的实施效果,[35]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立法是完美的,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通过立法程序解决。司法机关的权限是“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解释和运用规则”,[36]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院无权做出不同的解释。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法院都不应该通过司法能动主义的形式,在解释法律的过程中扭曲立法本意,甚至做出与立法本身截然相反的解释。 国际金融论文:经济全球化下国际金融法的价值取向 【摘 要】 经济 全球化,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全面 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 金融 法迅速发展,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国际金融法一方面受到全球金融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全球金融环境施加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分析经济全球化下国际金融法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价值取向 经济全球化 国际金融法 一、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全球化 法律 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就国际金融法而言,其作用在于建立和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保障国际金融安全、促进国际金融发展。简言之,安全和效率是国际金融法的两大基本价值。这两个价值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是金融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也就无所谓金融发展;而金融发展又是金融秩序与金融稳定的根本保障。任何金融的低效率运行或停滞不前,都可能导致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混乱与动荡。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和保障国际金融安全,必然要求对金融业加以严格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国际金融的发展;而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金融监管,可能导致金融业效率的提高,也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反过来影响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这两大价值的博弈直接影响到国际金融法功能实现的程度。我们知道,国际金融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价值取向的定位不能因人们的主观认识而转移,它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并与经济基础的要求相一致。事实也是如此,国际金融法的价值取向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着。在国际金融法形成初期,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之后,安全曾一度是其基本价值取向。各国都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视为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 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重大。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各国在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政策与法律等方面跨越国界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国际金融关系朝着多方向发展。从货币体系的全球化到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到金融机构的全球化,从金融信息流动的全球化到金融风险传递的全球化,从金融政策协调的全球化到金融法制建设以及金融交易规则和契约条款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内容可谓丰富多样、无所不及。例如,从国际货币体系看,伴随欧洲货币联盟的运转和拉美、亚洲、非洲等区域货币合作的开展,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的多元化货币格局正在形成;从国际资本流动看,近二十年来全球资本流动的规模、流速、冲击力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其中,私人资本已取代官方资本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主体,其逐利本性使资本流动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金融市场作为开展金融活动的平台,其全球化则构成了金融活动的全球基础,表现为各国金融市场的贯通和连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异类金融市场间界限的日益模糊,金融市场的主要资产价格和利率的差距日益缩小,市场相关度显著提高。货币、资本、金融市场等金融全球化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金融资源在不同国家间和不同层次上转移、划拨、金融和 互动。从而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重组,促进金融效率的总体提高。 二、经济全球化下国际金融法的价值取向 我们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在为金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又具有放大金融风险的效果。纵观金融危机接踵而至的经济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包括金融风险发生和传导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体遭受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概率大大增加,金融脆弱性演变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加之一体化的市场为金融风险之跨国传递提供通道,“一荣具荣、一损具损”已成为当代国际金融生活的写真。由此警示我们,在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效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调整国际金融关系的国际金融法也要随着经济的变化而调整其价值取向。各国的立法者和监管者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金融竞争,而金融体系如果缺乏活力、运行低效,势必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自然 就谈不上安全与稳健,更不必谈发展了。一方面要加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力度,通过增加竞争以增加金融体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为确保金融稳定和公众对金融体制的信任而维持审慎监管。因此,法律必须在开放金融市场与加强管制之间加以选择。换言之,在促进金融效率与保障金融安全之间进行权衡,单一的注重安全优先或是单一的注重效率优先都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了。正是对效率与安全观的重新检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经济转轨国家,在其金融立法或金融体制改革中,都以提高金融效率为基础和核心,注重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金融发展相协调,当然,在以效率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同时,国际金融法在发展中也体现出对安全价值的兼顾。 以美国为例,在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效率优先的放松管制时期后,尽管 金融 自由化给美国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但是给银行业带来的危机也逐年增加。据统计,1982-1992年间,美国共有1442家银行倒闭。同时随着 经济 全球化的展开,对于开放程度高的美国来说,强调效率优先而放松监管也加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危险。有人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放松管制改革主要是制定新法,对废法的废止是不充分的。其结果就是解除管制部分不足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而保留管制的部分又无力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立法者和监管当局不得不重新审视放松管制的进程。在90年代里,美国立法开始体现出了对安全与效率的并重。这些 法律 从不同的角度,鼓励金融机构的竞争,注重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加强对金融活动的风险管理。尤其是1999年的《金融服务 现代 化法》,提出重整金融资源、实行混业经营和功能监管,实施兼顾安全和效率的审慎监管。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日本自 1994年着手进行的“金融大爆炸”改革无不如此。如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提出了“有效监管”的六条原则,要求在实施监管时必须同时考虑,并将其作为新监管方式的指南。这六条原则是:使用监管资源的效率和经济原则;被监管机构的管理者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权衡监管的收益和可能带来的成本;促进金融创新;保持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避免对竞争的不必要的扭曲和破坏。 考查有关国际金融的国际条约,也能看出对效率和安全并重这种价值取向的认同。无论是wto还是nafta都强调放松金融管制,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自由化。wto倡导金融服务的多边自由化,但同时也注重对安全的保护。wto有关协议规定了有关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例外,如各成员方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在出现严重的收支平衡和对外财政困难时,对已作具体承诺的服务贸易部门采取或维持有关限制措施;《金融服务附件》规定的“审慎例外”,允许成员方出于审慎原因而采取措施,包括保护投资者、存款人、保单持有人或金融服务提供者对其负有信托责任的人而采取措施,或为保持金融体系的完整和稳定而采取措施。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效率与安全”的目标冲突。nafta推进金融服务的区域一体化,都要求成员方拆除各种贸易壁垒和限制,有条件的开放金融市场,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金融领域的竞争,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基金组织和《基金协定》、世界银行和《世界银行协定》也都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市场力量的自由运作,要求尽量排除政府的干扰。而市场机制主要是强调效率。这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这三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推行也鼓励成员国坚推行的金融体制和制度都是以效率为基本导向,注重对安全的兼顾。 晚近国际金融法价值取向上的这一变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因为金融全球化势必加剧金融竞争,而金融体系如果缺乏活力、运行低效,势必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自然 就谈不上安全与稳健,更不必谈 发展 了。正是对效率与安全观的重新检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经济转轨国家,在其金融立法或金融体制改革中,都以提高金融效率为基础和核心,注重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金融发展相协调,当然,在以效率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同时,国际金融法在发展中也体现出对安全价值的兼顾。 三、对我国的启示 回顾我国的国际金融立法,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一直都是主要目标。为此,我国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控制金融产品的价格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这种做法会导致金融市场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金融业竞争力低下,整个金融市场十分脆弱,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以牺牲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代价。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也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已经大幅度的对外开放了,外资金融机构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水平,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是通过强化监管,恐怕难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我国应该转变这种模式,在立法上应以效率为基本导向,兼顾金融安全。放松金融管制,通过强化金融市场竞争,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与金融业的发展。这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应有之义。在管制逐渐放松的过程中,一方面,使已有的金融风险不断暴露和释放出来,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监管机构的风险监管能力均得以逐步提高,从而有利于金融安全;同时这样做也有可能使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为了维护金融安全,防止过快放松管制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必须把握住放松管制的顺序、路径和节奏。 国际金融论文:国际金融法晚近发展的若干特点 关键词: 国际金融法 发展 特点 内容提要: 晚近,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全球化与金融化时代,国际金融法得以迅猛发展,并显示出以下一些特点:内容和范围有较大的拓展;效力显著提升;在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效率;区域金融法空前活跃:科技含量和市场导向性增强。 国际金融法是国际金融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时期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国际金融法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跨越了民族化、国际化阶段而步入全球化、金融化时代,巨额资金不断突破地域性管制的藩篱在全球游移,各类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张,跨国信贷和证券融资规模持续扩大,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核心,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日益深入地体现为国际金融关系。这一切必然会对国际金融法的发展产生影响,推动国际金融法与时俱进:同时,对于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变迁,国际社会和各国立法当局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由此推动国际金融法的迅猛发展。晚近,国际金融法进入了自形成以来最为活跃的发展期,并表现出以下一些鲜明特点: 一、内容和范围有较大的拓展 晚近,国际金融法呈现出多层面、立体化的发展趋势。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均取得重大进展。从内容上看,国际金融法不仅涉及面更广,几乎涵盖国际银行、国际证券、国际保险、国际信托等国际金融的各个领域,电子金融、衍生交易、投资基金等新领域开始纳入法制轨道,跨国金融服务的法律规则应运而生;而且,国际金融法的各项具体制度也日益健全。如国际货币法领域有欧洲货币联盟制度的创新;国际银行法领域有跨国银行和跨国金融集团监管制度的探索;国际借贷法领域有国际贷款证券化法律问题的解决;国际融资担保法领域有独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法领域有国际保付、融资租赁等国际法制度的建立。 从形式上看,不仅既有的国际金融条约得到了针对性的修订和完善。而且还诞生了以wto制度为依托、以gats和fsa为核心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条约,标志着国际金融统一法的飞跃。国家间的各类金融合作亦空前活跃,导致双边金融条约和区域金融法数量大增。以国际证券监管合作为例,近年来不仅发达国家的证券监管者之间签订了大量的双边谅解备忘录,而且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类似的实践,证券监管的合作性安排还出现了向跨地区的新兴市场之间发展的新趋向。[1]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区域性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及其他区域性金融组织的规则与决议、各国的涉外金融法、实践中形成的国际金融交易的惯例和习惯性做法。在近期都进行了较以往频繁得多的修订、增补、更新和整合,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金融法的发展和完善,并有力地推动了国际金融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间的衔接、交融与协调。 除实体法外,国际金融程序法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根据wto金融服务贸易制度的规定,wto的透明程序、服务贸易理事会和金融服务贸易委员会的审查程序、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争端解决机制都可用于监督和评审成员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义务履行,解决成员在履行义务中可能发生的冲突。从此,各成员要就金融服务贸易政策和做法向贸易政策评审机构作出定期报告,接受其定期审议。这一制度和程序的启动,对于提高国际金融活动的可预见性、增加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关系的稳定性,以及促进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实施的有效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效力显著提升 晚近国际金融法的效力较以往大为增强。这首先归因于国际金融条约的发展。国际金融条约数量的大量增加,意味着更多的缔约方、更多的金融关系被纳入法制轨道,意味着当缔约方将条约义务转化为国内法时,便将这一更多更广的约束力以国内法权威和强制力为保障向所管辖的金融机构和从事金融活动的当事人进行了传递。 其次,晚近国际金融法的效力提升主要是借力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借助国际组织广泛的影响力和有效的组织管理,借助其规章制度和业务活动,借助其执行统一规则的法律职能和包括争端解决机制在内的各种制度性安排。国际金融法的制定和实施得以与国际组织的权能相结合,从而达到了强化法律效力和实施效果的目的。相对于各国自发地磋商和谈判以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协议的“功能性造法”方式而言,晚近的这种由国际组织统一领导和管理,以国际组织所特有的制度安排为便利和压力,从而在各国间达成协议并提升协议之有效性的造法方式,可称为“制度性造法”方式。例如,wto金融服务贸易法较之一般的国际金融条约,因其实施有源自wto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因而其在效力上更为可靠和有效。 再次,国际金融法效力的强化,还来自晚近异常激烈的金融竞争,来自竞争压力下国家普遍的自觉与自律。这是国际金融监管惯例约束力的重要源泉。以《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为例,虽然该文件声明“不具有也不打算具有法律强制力”,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热烈反响。除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方积极遵守外,政治经济体制不同、法律文化传统殊异的非成员国家和地区亦纷纷在本国相关立法或实践中加以吸收和采用。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核心原则》本身具有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及时性,而且也是因为在金融风险倍增、金融竞争激化的当今时代,任何国家如果对《核心原则》无动于衷甚至排斥的话,都可能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并可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遭受歧视,遭遇“进驻难、筹资难、合作难”的尴尬。 三、在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效率 在经历了初期的管制、20世纪70—80年代的放松管制后,晚近国际金融立法表现出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并举的发展趋势,在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效率,以金融效率为主要目标兼顾金融安全。 考察各国的涉外金融法可知,安全曾是其基本价值取向。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长期以来是各国金融法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但近年来,从引领金融立法潮流的发达国家,到进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无不将促进金融效率作为金融立法和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以近年来英美国家的金融立法为例:在美国,确立金融分业经营格局的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处处体现了对金融安全的倚重,在运行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被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所取代,而后者提出了重整金融资源、混业经营和功能监管等新思路、新举措,价值取向明显转变为金融效率优先。[2]英国2000年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中提出的“有效监管”原则也充满了效率精神,即使用监管资源的效率和经济原则、被监管机构的管理者应该承担相应责任的原则、权衡监管的收益和可能成本的原则、促进金融创新的原则、保持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原则、避免对竞争的不必要扭曲和破坏的原则。[3] 考察国际金融统一法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无论是wto倡导的金融服务的多边自由化,还是nafta推进的金融服务的区域一体化,均以放松金融管制、促进金融自由化为追求,以效率为核心取向。因为它们都认识到“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中,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潜在的基本因素”,[4]因而要求成员方拆除各种壁垒和限制,开放金融市场,促进金融领域的竞争。同样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基金协定》也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圭臬,强调市场力量的自由运作,要求尽量排除政府的干扰。世界银行和《世界银行协定》看上去似乎与市场机制无关,主要是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发,其实不然。审视世界银行的组织结构和机制运行可以发现,其主要服从和受制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意志,对外贷款一般伴有与市场机制相契合的各种附加条件。而市场机制强调的就是效率。由此可见,当今国际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所推行的金融体制和制度,都是以效率为基本导向、以促进竞争为主要宗旨的。 虽然,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生的金融风险的全球传播、金融危机的此起彼伏,也使国际社会和各国金融当局认识到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并由此催生出许多行业性的金融监管文件,如有关银行业监管的巴塞尔委员会文件、有关证券业监管的国际证监会组织文件、有关保险业监管的国际保监会组织文件。但笔者认为,这些文件从效力上看。充其量只是特定行业和特定领域的国际惯例,无法与国际金融条约相提并论,因此,其宗旨和目标不能代表国际金融法价值追求的主流。 四、区域金融法空前活跃 近年来,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渐入高潮,在空间上表现为金融的区域化。从欧洲货币联盟到北美自由贸易区,从南方共同市场到亚太经合组织,众多的区域经济合作体都开展了程度不一的金融合作。区域金融合作所依据或涉及的法律规定,或者以单行法形式出现,或者散见于区域经济法中,可统称为“区域金融法”,如欧盟银行法、北美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各种区域货币法制度等。随着区域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化,区域金融法空前活跃并初具规模,成为国际金融法演进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区域金融法的蓬勃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国际金融法的内容,推动了国际金融法的立体化和统一化,而且由于其植根于特定的土壤,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法律传统的滋养,其法律制度往往不乏特色,因此对国际金融法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以欧盟银行法为例。作为区域银行监管合作的成功典范,欧盟银行法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既对成员国的银行立法及监管实践具有直接的影响,也为国际银行监管法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借鉴,有的则已经被国际金融条约所吸收。例如,在成员间有关审慎措施的承认问题上,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金融服务附件二就参照了欧共体银行指令所规定的特殊协调方式。[5]在国际货币法领域,同样存在这种积极影响。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清迈协议》等为基础,已分别形成或正在酝酿形成欧洲货币联盟、美洲货币联盟和亚洲多重货币联盟。各类区域货币制度的立法和实践,正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领导的国际货币体制改革提供着鲜活的实例。 五、科技含量和市场导向性增强 “管制一创新一再管制一再创新”是国际金融及其监管制度发展的规律,这就使国际金融法在内容和范围上紧跟金融市场的变幻、紧跟金融创新的步伐而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成为法律体系中科技含量最高、市场导向性最强的部门之一。而近20年来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下,随着交通与通讯技术、金融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交易形式日益复杂多样、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国际金融法的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例如,面对电子货币、网络银行、衍生金融交易等金融创新,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纷纷制定电子金融法,以应对电子金融的挑战,加强电子转账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管制,保护顾客隐私和权益,防范“机器故障风险”和计算机犯罪。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1996年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国际贷记划拨法》;新加坡1998年通过的《电子交易法》;澳大利亚1999年通过的《电子交易法》;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1999年通过的《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等。又如,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将8%设为跨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的“警戒线”以后,采用量化标准、实施数据管理便成为各国金融当局通用的金融监管手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订《基金协定》、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以加强其金融监管职能时,也借助了电子与网络技术。 此外。晚近客观存在并不断放大的金融风险、频频肆虐的金融危机,要求国际社会迅速作出反应,以减少危机隐患、维护金融稳定。近20年来许多国际金融规则的出台和修订。正是回应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产物,显示出很强的市场导向性。在这一方面,巴塞尔委员会的银行监管文件最具有代表性。几乎对每一次大的银行业危机和类似事件,巴塞尔委员会都作出了某种反应。例如,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事件的发生,催生出1992年的《国际银行集团及其跨境机构监管的最低标准》;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事件和日本大和银行事件的发生,则推动了《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修订,直接导致1996年《市场风险修正案》的问世。如今享有盛誉、被各国金融当局广为采用的巴塞尔监管原则。是踩着市场变化的鼓点、在应对各类银行事件或危机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国际金融论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 自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次贷危机很快演变成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向全球扩散,发展成为一场灾难性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引发各种财产、收入损失,并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造成外贸出口萎缩,企业破产,失业率增长,员工减薪,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应对这场经济危机,我国采取了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扩大内需等一系列举措。本文就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适度调整税收政策,适应国际减税趋势 为了应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世界许多国家常常采取了相应的减税政策,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鼓励外资的进入。据悉,近几年来,除挪威等极少数几个国家外,绝大多发达国家的综合税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11个国家下降了15%以上,17个国家下降超过10%,大多数国家的综合税率平均下降12%。目前,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和扩大,其减税的特点是大幅度地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 伴随着发达国家的减税,发展中国家也加大了减税力度。如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其中比利时、拉脱维亚、立陶宛降到了15%,斯洛伐克降到了19%;格鲁吉亚从2008年1月1日起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0%降低到15%,将税率为12%的个人所得税与税率为20%的社会税合并成单一税种减按25%的税率征收;保加利亚从2008年起实行10%的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企业税负大幅降低;马来西亚的公司税税率已由2006年的28%降低到2007年的27%,并且计划在2009年将税率降到25%。 各国减税将影响到我国的境外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加大了资本的流动性,资本可以自由地在各个国家间流动,税率对资本的流动具有重要的吸引力。一国的税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外国资本的投资回报,低税率的国家对于投资的吸引力明显高于高税率的国家。如果一国的税率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必然会影响到该国的外国投资。当其他国家纷纷减税的时候,如果我国仍保持原来的税率必然导致投资的减少。国际倾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表明,低税率的国家相对于高税率的国家拥有更多的投资。 各国减税必将影响我国的税收政策。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达40%左右。我国的产品、企业与国外产品和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税收政策是影响我国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我国税收高速增长,要求减税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各国的减税浪潮更加剧了这种要求。我国应采取积极的税收政策,应对全球范围的减税浪潮。我国在2008年已经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此,我国应顺应世界减税趋势,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积极的税制调整。适时的减税可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刺激总需求的扩大,增加就业。例如,减少个人所得税可以使个人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个人消费和投资;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刺激公司的投资等。 但我们也要看到,单纯的降低税率不能解决国际竞争等问题,仍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应对全球减税浪潮。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在保持税收与经济发展同步或略高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对税收作结构性调整。一方面进行减税,结合我国税收结构的实际情况,可选择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实施减税政策,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进行增税,并辅之以财政支出政策,对支出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助推企业兼并重组 2009年初以来,国务院相继通过了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石化工业、船舶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有色金属工业、轻工业、物流业“十大产业”的振兴和调整计划,推出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吹响了进军号。与此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规范了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对特殊重组实行税收优惠,为实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给予了有力的支撑。 企业重组是指企业发生的产生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企业重组往往涉及增值税、契税、企业所得税等,其中企业所得税处理是最主要的税收问题。按不同方法处理企业重组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会形成不同的企业重组税收成本。《通知》明确了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主要企业重组方式的含义,规定企业重组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办法和特殊性税务处理办法。在企业重组中,明确的税务处理方式是收购方和出让方进行成功重组的关键。在“两法合并”前,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进行重组,在所得税处理上分别遵循不同的税收法规体系。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内外资企业重组适用的税收处理办法,使内资企业、外资企业重组税务成本得以统一,体现了税法的公平性。 《通知》将《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具体化,制定了每一种企业重组方式适用的具体所得税处理办法。规定了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被合并企业股东取得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其原持有的被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确定,也就是说,符合特殊重组的企业合并,被合并企业不用确认所得或损失,也就暂不用纳税,而在普通合并中,被合并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计算缴纳所得税;合并企业接受的资产和负债,以原有成本确定计税基础,而不是按交易价格确定。一般情况下,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原有成本要大于交易价格,相当于增加了合并企业今后可扣除的成本;被合并企业的亏损可按比例在合并企业弥补,而在普通重组中,被合并企业的亏损不得在合并企业结转弥补。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已经或多或少出现不良资产,通过重组整合,将使大型企业节约大量管理成本。重组方式少与税务成本不确定是此前企业重组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通知》既为大型企业集团内部重组打开了方便之门,也将推动一些在国内有多处投资的外资企业集团进行并购重组。 三、破解技术创新难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作用日趋突出。中小企业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元素,也是推动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帮助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支持,可以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例如,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应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再投资等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给予扶持。具体包括:完善并合理运用税收抵扣、减免和加速折旧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职工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对科技创新项目收益再投资于科技创新项目的企业或个人给予免税或退税优惠;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按应纳所得税额给予一定比例的减征。此外,对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项目贷款,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贷款给予一定税收优惠。进口税收政策的优惠要从对企业进口整机设备,逐渐转移到鼓励国内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装备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上。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没有资金的支持技术创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中小企业贷款缺乏投资风险基金的支持,因此必须建立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基金和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畅通中小企业贷款渠道,降低贷款利率,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当务之急。有的企业由于缺少启动资金,不得不将高科技项目和专利转让,无法扩大经营规模。我国应出台中小企业增加自有资金的税收优惠措施,如通过优惠税率引导企业向中小企业注资等。针对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担保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对于民间相互的投资、融资业务,予以减免税政策,如3年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以活跃民间借贷、融资市场。 增加地方财政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既可促进企业发展,又能增长税收,是个一举两得的事情。地方政府应逐步使财政支持的形式多元化,变单一直接的资金支持方式为直接资助、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等多形式并存。财政拨款资助应该具有针对性,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项目。对一些真正具有良好前景但面临较高风险,难以募集到资金的科技创新项目,政府应提供财政担保。可考虑建立重要技术的研究开发费补助金制度,对一般项目政府补助1 / 3的经费,对环保节能项目、有利于产品出口型项目、能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项目政府补助1 / 2的经费,鼓励促进企业研发节能环保,高产出、低消耗,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产品。 国际金融论文:试论国际金融危机与会计创新 【摘 要】 从 金融 危机中发现 会计 问题并予以解决,不仅是摆脱金融危机的要件,而且是创新会计、提升会计职业尊严的绝佳机会!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最近提出,金融危机的 历史 也是会计创新的历史。这一观点更加精彩。本文从财务会计、审计和管理会计三方面讨论会计创新问题。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职业尊严; 会计创新 2007年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注销了与次贷产品相关的400亿美元的账项,引爆了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是否触底尚有待观察,但它已经撼动了从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脱胎而来的美式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制度;撼动了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所确立的以美元为“霸主”的国际金融体系;撼动了资本主义自由 经济 的根基,对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创伤也达到空前的深度。 有趣的是,金融危机伊始,美国金融界就试图将危机的责任归咎于会计,归咎于会计公允价值原则对金融危机的夸大,并获得部分国会议员的强烈呼应。对此,美国和国际的会计组织一方面奋力摆脱干系;另一方面也悄然限定了公允价值的适用条件。2008年美国主导的g20无人对会计发难,2009年英国主导的g20亦无会计负面新闻。于是乎,会计对金融危机的责任问题就这样摆平了。我国会计界就此也有热烈的讨论,其主流观点支持美国和国际的会计组织。 毫无疑问,美国华尔街恶棍们的贪婪与傲慢,美国金融体系的老化与破碎以及美国政府监管的缺失和过错,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与会计无关!难以想象,那么重要的会计对如此罕见的金融危机没有任何责任?!实际上,其中的会计问题并不少,有些是新生的,有些则是老问题被新环境因素所激活。从美国经验看,会计有问题、有责任并不可怕,关键是通过危机进行会计创新。 一、财务会计创新 财务会计的责任是反映会计主体经营过程与经营成果,生产财务信息。随着证券市场的 发展 ,财务信息越来越重要。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财务会计至少有两点值得质疑:一是公允价值,即现行市价或基于现行市价的估计价值。财务会计期望以此解决会计计量中固有的价格波动问题,但是,在金融业,金融产品的现行市价总是被操纵得面目全非,并不“公允”,所以公允价值不仅对本次金融危机有夸大作用,而且在这之前已经夸大了金融繁荣,并且极其不幸地被金融机构“忽悠”金融客户购买次贷产品所利用。金融界没有资格指责公允价值,他们早已从中得足了实惠,不然,公允价值怎能推行下去呢?公允价值的问题在于倡导者与设计者没有想到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和价格操纵,更不可能设定应急预案在危机和繁荣时期“挤出”那些夸大成份,充满书卷气,“好听不好使”。二是原则导向,这是安然事件之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新倾向,也引导了世界潮流。之前,美国一直实行“规则(或条文)导向”的原则。“规则导向”便于操作,但有漏洞;原则导向“包揽一切”,但操作困难,而且直接降低财务报告在会计主体间的可比性,加上现行会计准则的“选择性”以及公允价值所依托的职业判断。可以说,本次金融危机中财务报告的可比性被降到最低点,这与全国性或全球性证券市场对统一信息的需要是相背离的。 针对上述质疑,这里提出四点建议供有关方面 参考 : 一是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与会计主体监管过程相结合。换言之,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必须考虑如何为监管会计主体提供便利,而监管部门制定对会计主体的监管政策是应该考虑会计准则的执行,最好由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参与,使会计准则制定、会计信息与会计主体监管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在坚持利润与交易(或销售)统一的原则下,对存量资产或负债按历史成本与现行价格进行双重反映。也就是说,在保持利润“可稽核性”(accountability)前提下也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信息需要,不要在“要么历史成本,要么现行价格”的选择中折磨自己。 三是尽量降低会计准则选择性和压缩职业判断空间,让会计回归“丁是丁,卯是卯”的状态。尽管由于不同的利益驱使这将加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压力,但将简化会计准则的执行,也便于应用。 四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准则外业务”的处理准则。过去我国 企业 遇到新业务就向财政部打报告,然后根据批复处理,避免了规则导向下例外和遗漏无准则可依的情况发生。 二、审计创新 审计的责任是对财务信息进行社会鉴证或公证,作为“第三者”,它恪守客观、公正原则,超然独立,曾在世界上赢得了不亚于医师和律师的崇高地位,但在今天,似乎“很没面子”或尊严。原因很简单,就是审计师对于 会计 主体在审计期内的舞弊从来不承担责任!这也是本次 金融 危机中应该质疑审计的首要问题。审计是一种私营形式的公益事业,在执业过程中追求效率和规避 法律 风险,完全可以理解。但令人不能理解的事实是: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会计主体仍接二连三地发生舞弊;本次金融危机中那么多公司舞弊和操纵财务数据的事件曝光,却鲜有揭露于审计师之手;甚至那些天价收费的国际会计公司,其现场审计人员只是比照模板“打勾划叉”,其所谓大牌审计师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审计业务而是客户关系;更有甚者,越来越多的非审计专业人士“混迹”于审计行业,或者业务代表,或者“垂帘听政”,还能“轻车熟路”;……诸如此类,人们不禁要问:审计还有用吗?答案是:当然有用,但必须变革:一是将查找舞弊责任赋予审计师,这会加大会计公司的审计成本,但能够提高审计尊严,推动行业健康 发展 ;二是将咨询业务回归会计公司,美国将审计与咨询剥离是典型的舍本逐末的短期行为,也毁了审计行业,将两者合并起来不但不影响审计独立性,反而有助于查找舞弊,关键是承担查找舞弊的责任;三是修改无保留意见的“标准式”审计报告的措辞,首先加入查找舞弊责任;然后将那些显然有悖于“公众利益优先,社会责任第一”的措辞删除。 三、管理会计创新 按照传统,管理会计的责任是为会计主体内部各级经理甚至普通员工的决策者提供财务信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战略及其相关的流程改进或再造技巧、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制度的相继引进和问世,管理会计也能够系统地提供作为财务信息动因的非财务信息,成为实施 企业 战略、提高企业效益、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工具。尽管尚无证据表明本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管理会计的直接关系,但是,社会和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长期忽略已经或正在加剧着本次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则是不争的事实。这里提出三点建议供有关方面 参考 :一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社会在金融机构沦为金融恶棍们谋取私利的工具时无能为力,因此,如何在社会层面上对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管,则成为突出的问题。管理会计早就有社会责任会计,最近10年来已经发展出系统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换言之,管理会计能够为监管部门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信息。二是实体 经济 受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也不同程度地陷入危机。从实务上看,实体经济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手段是从新定位战略,强化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和以财务信息为主导的管理控制,而这些正是管理会计的强项。三是加强会计内部合作,特别对内控制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完全可以协调行动,形成内控制度制定、执行和评价的机制,为企业摆脱危机甚至“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国际金融论文: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考 〔摘 要〕频繁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都意识到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然而缺乏制度建设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并不可靠,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本文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入手,对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设计 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在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常态,金融危机频繁爆发。面对频繁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角度挖掘原因,但许多学者认为现行法律制度的缺欠与漏洞应该是最直接的原因,而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制度的缺失则是危机快速蔓延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金融监管领域的制度化建设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法律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 一、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的功能 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研究中引入法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法治就不可能使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从一种松散无序的行为转变为一种在具体制度框架下有序的金融活动。法是秩序的象征,又是建立和维持秩序的手段。法律制度以其规范性、确定性、强制性特点有助于实现国际金融秩序目标,法律可以作为实现变革的一种手段。由于法律所具有的规范性特点,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秩序的象征,同时也被视为建立和维护秩序的手段。一方面,法律通过明确的规则来规范行为主体的行为;另一方面,法律通过强制性的惩罚规定对行为主体起到威慑作用,使其不敢做出有违法律制度的行为。法律制度具有的透明、公开、稳定、权威等特性,使其成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效果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的有效保障。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作为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的成果,不仅为当事人从事国际金融活动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从而具有保障国际金融交易安全的基本功能,而且也是国际金融监管主体行使金融权力以及防止金融权力滥用的基本依据,而法制本身贯穿其始终的稳定、公平、效率精神有利于生成有效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全球化的金融危机事实上已经说明了松散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并不可靠,要保障国际金融安全必须踏上合作法治化的道路。 首先,金融监管的作用在于它为金融机构和相关个人的行为确定了一种“秩序”,金融业的各种金融行为必须遵守此“秩序”。这种秩序是强制性的,它明确规定了行为方式、法律后果,对任何机会主义金融行为起到威慑作用,从宏观角度保证了金融活动的有序进行,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这种秩序就是法制。 其次,国际金融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法律环境,为国际金融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不仅仅包括数量上的扩张,更应当追求发展的健康性与协调性,只有既注重“量”的扩张又注重“质”的提高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国际金融法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为维护国际金融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法律环境,从而起到促进国际金融发展的功效。因为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和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是金融发展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国际金融发展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次,国际金融法有助于金融领域国际标准的统一,促进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必须承认,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然而,在国际金融领域,各国的金融监管政策和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金融监管的标准、方式和方法上不尽一致,容易造成监管冲突。仅以银行业为例,对风险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各国间就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监管标准的差异为“监管套利”创造了空间,造成金融机构间国际竞争的不平等,严重扭曲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从而制约了国际金融及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金融法是国际社会在金融领域通过协调与合作达成的法律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各国金融法制的统一化和金融监管标准的趋同化,从而有利于避免各国之间的监管竞争,有利于生成公平合理的国际竞争机制。 最后,国际金融法能够起到约束金融霸权的作用。国际金融合作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反对任何形式的金融霸权,借助制度的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金融霸权。金融监管领域中公平制度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防止在金融领域中的“恃强凌弱 。因为公平的制度或制度所体现的公平,与霸权或强权是对立的和格格不入的。另外,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制度规则是基于国家间抵御金融危机的需要而产生的,即便是霸权国也需要参与国际合作,受到规则和制度的约束。作为国家之间意志的妥协,制度一旦建立,参与建立这种制度的国家就必须遵从他们亲自建立起来的制度,因而,制度可以对金融霸权起到限制的作用[1]。国际金融监管的有效进行需要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国际金融法有助于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在国际金融领域取得真正平等的发展权,有助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与化解,有助于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民主、公平 “法律是使人类行为服从规则之治(governance)的事业”。[2]法治要求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和来源有一种判断标准,即什么样的规则能够使人类服从?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国际社会中法律权威的确立。 当前,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的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法律的最高(最终)权威来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上的体现,曾经表现为要不要有一个世界政府。就目前而言,建立一个世界政府的想法显然不具有现实性。法律的最终权威不仅仅来自于在强制性上的发展,也应该来自于公正性和公开性。来源于它自身是否是“良法”,千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对此曾做过一个历经时间历史考验的界定:已制定的法律能得到公众的普遍遵守,而大家遵守的法律为良法。因此,良法性与规则的普遍遵守性是我们建设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既然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中,面临着有全球化的金融而没有全球化的政府这个严重而现实的问题,那么为了确保国际社会所形成的规则能如同国内法律一样得到普遍且有效的遵守,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必须是能在最大程度上代表国际社会各成员国利益的法则,其必须兼顾各国实力的不同、极尽可能地体现各成员方特殊的利益要求[3]。民族主权国家仍然是全球立法最重要的参与者,现实情况是主权国家在参与全球性立法上的不平等甚至缺席,这种现象本身是与法治主张相悖的。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必须建立在平衡主权者之间的利益以及体现参与者应有的国际立法话语权的基础之上。主权平等的原则不仅包括缔约能力,也包括参与国际法制定的平等和参与国际组织的平等,唯此才能为国际法提供正当性来源。 公平指法律的“公正”、“正当”、“合理”、“恰当”的适用。在确立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社会是由大量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主权国家构成的,这种经济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其法律权利上的平等性。因此,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是调整经济上不平等的主权国家的法律体系,基于公平理念,基于实质平等要求,应该在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国际法律制度中建立双重法律规范,即需要有在普遍规范和国际行为守则的范围内的优惠和非互惠待遇。比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关系,允许发展中国家保留外汇管制立法等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规定和专门安排,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经济权利和发展空间,同时,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义务。因为单靠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同等约束力的普遍性规范,是不可能解决合作中的公平问题的。公平“作为一项法律原则”不能独立存在,“它的适用总是与一项法律规则相联系的”,时而“符合法律”,时而“超越法律”,时而“违背法律”。[4] 三、立法技术:“硬法”与“软法”融合兼用 目前,国际金融监管规范就其性质而言分为“硬法”和“软法”两种。一般认为,“硬法”是指那些需要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规范,如国际多边条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联合国《条约法公约》规定,条约是在成员国彼此相互关系中创设权利和义务,并相约遵守这一行为准则。国际条约具有国际法律效力,任何违反的行为都可诉诸国际法的救济方法解决。而“软法”则指那些效力结构未必完整,无需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但能够产生社会实效的法律规范[5]。这类文件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却往往有助于国际习惯的形成和条约的产生,对各国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6]。“软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软法”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二是“软法”是可以产生实际效果的行为规则[7]。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监管规则为例,尽管巴塞尔协议本身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由于协议本身的质量、市场压力等因素的作用,巴塞尔协议在实践中起到了约束各国银行监管规则的实际效果。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各国间就一些重大问题都存在着比较激烈的利益冲突,在涉及金融主权让渡方面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领域尤为突出,金融监管合作秩序的维系与持续,必须依靠国际经济条约“硬法”效力的维护,并建立相应的政府间组织作为运作的机构。国家制定的“硬法”因其强大的约束力构成现代法律秩序的中心,但是“硬法”因立法和实施成本较高而导致其供给严重不足,金融监管国际多边条约的匮乏即为明证。而“软法”从制定和通过的程序和实施机制不需要通过国家领导层、或是繁琐的立法程序,这就节约了相当多的时间和财力,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大的自由度,确实给各国政府留下了更大的自主活动和决策的空间,显示了其造法成本低、成功率较高的优点,在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统一规则的需求不断增加与“硬法”供给严重不足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在处理金融危机等跨国问题时彼此之间不得不进行合作与协调,而各国对于金融主权的坚持使得统一的国际金融监管条约的达成困难重重,巴塞尔协议等这种“软法”性质的监管规则满足了各国监管当局心理和现实的需求,它所提倡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是基于各国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的,透过各标准制定委员会向各国监管当局提供各个金融领域的最低标准和最佳实践原则,然后各国监管当局可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遵守执行这些标准。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在两个层面上构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法律制度:第一个层面是制定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多边国际条约;第二个层面是在某些难以短期内达成国际条约的金融监管领域,通过制定和实施“软法”的方式,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合作。各国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具有高度共识却又极度敏感,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纷繁复杂又充满矛盾和冲突,存在着相当多的立法瓶颈,“软法”的通过对国际社会的各成员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信号,指示着国际实践和国际立法的趋势和方向,为“硬法”的达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硬法”与“软法”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容性,这是由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所决定的。 四、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 法律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结构的基本要素是由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和实施机制构成的,而实施机制主要体现在奖惩机制和组织建设方面。因此,就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制度而言,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实体规则与程序规则 法律规则包括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实体规则是规定和确认参与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成员国权利、义务、责任的规范;而程序规则则是用来保证权利得以实现或行使,义务和责任得以履行的有关过程、步骤和方式的规则。 1实体规则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实体规则,应当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为主要目标。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实际出发,这方面的实体规则应当大体包括:(1)信息交流规则。在金融监管合作的过程中,国家之间需要交换相应的信息。但是,由于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金融信息必然涉及本国的金融利益和金融安全,国家在金融监管信息的交换中都有尽量保留的倾向。因而在监管合作中必须对此加以明确规定。(2)确立金融监管的国际标准。金融全球化环境下,如果没有国际社会共同一致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必然会出现监管套利,既可能造成逃避监管引发金融危机的情况,也可能造成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问题。因此,国际监管标准的确立和实施是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以多边法律规则形式表现的金融监管国际标准具有法律约束力,成员国有法定义务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监管。(3)危机应急处理规则。金融全球化带来了金融风险的国际性传播,一旦发生金融危机,说明金融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如何尽快从危机困境中走出来,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增强金融体系信心对恢复国际金融稳定至关重要。对危机处理得当,国际金融体系可能很快摆脱危机的阴影,步入正常运行轨道,反之亦然。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成本和代价的承担,即如何在所涉国家之间分配和分担金融机构拯救或倒 闭的成本和代价。按照权力与责任相适应的法理基础,应当由具有监管权力而监管不力的国家承担金融机构倒闭的不利后果,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分担跨境风险,才能有利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深入进行。 2程序规则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程序规则是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公正的根本途径。因为程序规定了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问题上各种权力的运行方式,如果只有实体规则而没有程序规则的约束,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中的公共权力就可能被某些国家或组织滥用。另外,程序正义可以提高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意愿,并能增加纠纷解决过程的可预测性,因而既可以提高金融监管合作的决策效率,又可以防止成员国的不满,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决策有效实施提供了保证。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程序规则来加以制约和规范,笔者认为应该至少包括:(1)公开、公正的决策机制。公开的决策机制包括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制定应该透明,即在立法、规则的制定方面要对全体成员国公开,以获取广泛的民主基础;决策过程透明,金融监管的重大决策过程应规范化,对参与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全体成员开放,使每个成员都可以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判断和评价;决策结果透明,对任何涉及成员国金融利益的金融监管决策结果,均对全体成员国公开,以使每一个成员国有机会去认识和评判该决策结果的正当性[8]。公开透明的国际金融监管决策机制为决策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提供了保障。(2)争端解决机制。规则不可能自己执行,因此,争端解决及其执行程序是任何法律体系必不可少的因素。当今,和平解决争端已经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分为政治方法(或称外交方法)和法律方法两种,是否能够产生有法律拘束力的解决结果是法律方法与政治方法的主要区别,法律方法大大增强了争端解决机构的权威,有利于争端的迅速解决,与“权力型”的外交解决手段相比,“规则型”法律取向的争端解决机制也是抑制强权政治的有力武器。wto争端解决机制即为一个很好的例证[9],wto法为其他国际法规范树立了可强制执行的、非自愿遵守的“强势”的国际法运作模式典范,这直接为提高国际法规范的强制力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目前而言,国际金融领域还缺乏这样的争端解决机制。然而,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合作是以冲突存在为前提的。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当然也是以国家之间在金融领域存在矛盾和冲突为前提的,否则合作就失去了意义。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是合作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二)建设符合监管职能的国际金融监管组织 作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制度的实施者与维护者,国际金融监管组织承担着主要决策功能和裁判功能,能够起到强化法律效力和实施效果的目的。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国际合作,客观上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多边金融监管机构,执行国际金融监管的职能。建立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是全球化下国际金融领域无法回避的问题,现有的各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均不足以担当此重任,有两条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或是改造现有国际金融监管组织,或是建立一个新的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不论是改造还是重新建立,只不过是实现方式不同而已,都不会影响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监管职能的发挥。 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能够防控国际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多边监管机构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它应该是一个全球性的、专门性的、政府间的金融监管组织。国际金融监管组织以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为己任,那么它应该是向国际社会所有国家开放的组织,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俱乐部或区域性组织[10]。既然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宗旨和目的是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而金融行业的专业技术性、复杂性与重要性决定了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必须是一个专业性的国际组织。此外,由于金融监管权属于主权国家的行政权力,而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跨国监管权来源于主权国家对金融监管主权的部分让渡,因此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应该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而不是非政府组织。(2)它应该是一个能够凸显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金融监管组织。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成员应该包括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主权国家,改变现有国际金融组织受西方大国主导、代表性不强的性质。(3)它应该是一个具有横向综合监管职能的金融监管组织。金融业混业经营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趋势下,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业务范围日益融合,内生出跨市场跨行业 的交叉性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一旦爆发,就会跨越原来的市场界限而在不同金融市场上迅速传递,建立在分业经营基础上的分业监管机构显然难以对跨市场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监管,具有横向综合监管职能的金融监管机构能够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对监管的新要求。 在没有权威的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机构的条件下,要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对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内政策倾向各异的不同国家来说,是不现实的,在缺乏制度的实施者与维护者的情况下,合作将难以进行。因此,设立具有协调监管功能的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是建设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的内容之一。 (三)建立监督制裁机制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过程之所以需要特定的监督制裁机制,是因为在合作过程中各成员在谋求自身利益时,既有可能采取正当手段,也有可能采取不正当手段。监督制裁机制可以减少对规则的破坏,没有监督制裁就不能抑制合作活动中可能出现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效的制度必须配有监督制裁机制,监督制裁机制使成员国在制定本国金融政策和采取行动时,必须考虑合作组织制度的意义。惩罚那些采取不合作战略的背叛者,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参与者的行为变得可以预见,并将他们的行为导入合理预期的轨道。 可以选拔具备公正、中立、专业的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专门行使监督职权,对合作各方是否违反合作规则进行裁判,并对违法者进行制裁。此外,补偿原则应作为专家小组的一项重要工作准则,因为在金融监管合作中可能会出现合作结果对相关各方利益不对等的情况,即合作主体间利益分配不均,此时应考虑适当的利益补偿,作为合作达成的激励,以维护合作的稳定性。 建立完善、公正的监督制裁机制,可以实现国家利益与国际整体利益的双赢。在一个独立的、权威的国际组织的监督与管理下,国际金融监管冲突会得到更加公正、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保障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国际金融论文:浅谈 国际金融 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摘要:《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要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教材的使用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等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许多经济、金融部门需要大量既通晓国际金融理论、又熟悉国际金融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探索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一直以来,国内外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有很大差异。在国外,许多大学的商学院和经济学院都开设此课程,但商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课程等同于“国际财务管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即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讨论相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许多内容都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而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以“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为主要内容,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在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里面既有理论的分析(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金融危机理论等),还有实务的介绍(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 2.实践性强。《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学以致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状况这一事实,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即期、远期、掉期、套汇与套利、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等)、外汇风险管理(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等)、贸易融资业务(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出口信贷业务的运用等)。通过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做应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时代性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件层出不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华尔街投行的“绝迹”,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融资企业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相继被政府接管;伴随着全球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与信贷紧缩,欧美掀起金融机构国有化或半国有化的浪潮,金融系统出现空前规模的去杠杆化,还有法国兴业银行事件,越南发生的金融动荡,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国际金融》课程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录像等形式讲述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讲好本课程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在上课过程中,可随时利用网络,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观看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如在讲外汇与汇率这部分内容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带领学生浏览华尔街日报、伦敦金融时报等网站查看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和汇市评论。在讲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可带领学生在凤凰财经网上观看一些专题讲座视频,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了解最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讲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带领学生浏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查看相关的合同交易数据。在讲国际收支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讲欧元时,可带领学生浏览欧洲货币联盟中央银行网站了解欧元的实施情况。在讲外汇储备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界等网站查看中国最新的外汇储备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许多图形、表格等。在讲汇率制度时,可带领学生浏览香港金管局网站了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相关情况等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添加较新的统计资料、图片等信息,也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利用专题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如在讲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外汇市场交易概况”的光盘;在讲金融危机时,可让学生观看“亚洲金融风暴”的光盘等。通过观看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比较强的形象认识和直观体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ppt演示工具。《国际金融》课程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为了讲清楚、讲透彻这些概念或理论的来龙去脉,在制作ppt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多用示意图、纲要图和简单的动画,避免将word文件中的大量文字直接贴在课件中而将ppt变成了教材的翻版。如用示意图给学生介绍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用示意图将汇率理论中资产市场说的模型分类展示给学生,用纲要示意图给学生讲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用简单的动画来描述套汇或套利的过程等等。这些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1.要继续用好讲授法,不过讲授要改进方法,不应该灌输,而应该引入启发,将学科专业最新进展和前沿呈现在学生面前,讲清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容器,他们必须主动建构知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 2.《国际金融》课程中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在国际金融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时,可引入二战后日元汇率走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的案例;在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越南金融动荡的案例;在讲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时,可引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住友商社巨额亏损事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案例;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在讲最适货币区的理论及实践时,可引入欧元诞生的案例等等。 3.国际金融领域经常出现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信息与知识得以相互补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在讲人民币汇率问题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这一问题;在讲外汇储备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有哪些;在讲国际资本流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年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及途径等问题;在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三元悖论”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在讲外汇风险管理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外贸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在讲国际收支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等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绘图、列表等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罗列比较。如在讲解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概念时,引导学生寻找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站在报价银行的角度求交叉汇率的方法及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套汇的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两部分内容容易混淆,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讲解,以避免引起混淆。 5.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入“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对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活泼的气氛,采用问答式、讨论式、解决问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教育对象的思维活动不断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对象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将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改革要和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授受、生成、创新的基本素材,显然,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去教陈旧、无用、缺乏意义或价值、模糊、混乱的教学内容,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 (三)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为了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国际金融》课程的考试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试内容方面,创新能力的考核应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增加创新能力的测试。试卷中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等要占较大的比例。考核成绩不但考虑期末的考试成绩,而且考虑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讨论等情况。要灵活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把学生引向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答题。成绩的评判要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发挥学生个性化思维在探索知识中的作用。在考核方式上不但有闭卷考核,还应有开卷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在教材的选用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工程科技论文:让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 摘要: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两种文化究竟怎样融合?在什么样的场域中融合?则是问题之关键。本文拟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通过对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内在深层原因的现象学反思,来探寻两种文化在工程这一场域中融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科技;人文;工程;融合 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c∙斯诺明确地提出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以来,一方面,国内外理论界热烈讨论“两种文化”对立带来的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并努力寻找“两种文化”融合的各种路径。但另一方面,“两种文化”的对立在现实中却更为加剧,这从国外近年来发生的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等可见一斑,现实似乎嘲弄着理论界的努力。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种文化”分裂的内在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它们究竟能不能融合?如果能融合,应在什么样的场域中融合?本文拟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通过对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内在原因的现象学反思,来探寻“两种文化”在工程这一场域中融合的可能性。 1 “两种文化”对立的深层原因 关于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对立的根源,c∙斯诺本人的描述及众多的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可以说众人皆知,无须赘述。笔者仅就现象学的一些思路来探讨“两种文化”对立的深层原因。 早在c∙斯诺之前,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一书中,已深刻论述了现代科学的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危机:“科学危机所指的无非是,科学的真正科学性,即它为自己提出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些任务而制定方法论的整个方式,成为不可能了。……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注重事实的人。……从人们对我们的文化危机的普遍悲叹出发,从在这个方面归咎于科学的作用出发,产生出一些动机,这就是对一些科学的科学性进行严肃的非常必要的批判。”〔1〕在胡塞尔看来,现代科学的科学性已由实证主义的客观性所支配,这正是造成科学危机乃至于文化危机的根源。 笛卡儿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确立了主体的存在,同时也确立了与主体相对立的客体的存在,由此开创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近代认识论。在这种对象性的二元结构中,包含着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超越论的主观主义这两个分裂的方向。 沿着客观主义的方向,从伽利略起,现代科学开始了其将自然数学化的历程,用理念化了的自然暗中代替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自然本身就在这种新的数学的指导下理念化了;用现代的说法,自然本身变成了一种数学的流形。……用数学方式奠定的理念东西的世界暗中代替了唯一现实的世界,现实地由感性给予的世界,总是被体验到的和可以体验到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2〕这样,现代科学以客观化的数学外衣遮蔽了其源发于其中的生活世界,造成了其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伽利略在其从几何学出发,从感性上呈现的并且可以数学化的东西出发,对世界的考察中,抽去了在人格的生活中作为人格的主体;抽去了一切在任何意义上都是精神的东西,抽去了一切在人的实践中附到事物上的文化特性。”〔3〕这种将自然数学化的思维方式与认识论中的客观主义相辅相成,导致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兴起,并逐步成为支配现代科学发展乃至于整个西方文化主流的思维方式。 沿着主观主义的方向,从笛卡儿本人开始,经过贝克莱、修谟直至康德,都一直企图建立超越论的主体哲学,“这种哲学的产生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自我,以及我的思维生活,乃是一切可能的思维成就的、一切有关客观性的意义和正当性的询问的原始基础。”〔4〕但是,胡塞尔认为他们都没有真正实现“哥白尼式转向”,因为他们没有深入研究构造一切存在物的绝对主观性,也没有深入研究把握这种主观性的方法,他认为唯有通过超越论的现象学才能真正克服笛卡儿以来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分裂。 笛卡儿的二元论、修谟的怀疑论、康德的认识论等,由于预设了物理实体或物自体的存在,因而不可能超越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结构,不可能真正解决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认识论难题:人的主体、意识如何脱出它的表象的内在性达到外部世界中的超越对象呢?这条认识论的鸿沟是无法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结构中跨越的。因此,胡塞尔的超越论首先指的就是对主客体二元对立结构的超越,通过认识者反思自身及其认识生活的原始发生过程,把构造一切存在物的认识活动追溯到无预设前提的、自明的、活生生的直观体验之境域(horizon),这种通过超越达到的“绝对主观性”已经不再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结构中的主观性,也不是思辨构造的新产物,它是前科学的、前哲学的、非课题化的、奠基性的、主观相对的、显现于境域之中的生活世界本身,它只有通过现象学的悬搁才能达到。 胡塞尔并不是要反对现代科学,而是要现代科学重新植入它本身源发但又被它忘却的生活世界的境域中。正如德国现象学家克劳斯•黑尔德所说:“在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思索中包含着对现代科学精神的彻底批判。然而奇特的是,这个批判并不是从根本原则上否定科学。相反,胡塞尔所关心的只是对科学和作为科学一般基础的哲学的更新。”〔5〕胡塞尔从他后期发生现象学的观点指出,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科学不仅忘却了生活世界的奠基,而且排除了它自身现实发生的境域,改变了传统科学对境域的依存性质,使自身成为绝对客观性的、与直观境域彻底无关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形下,世界原本作为普全境域的生活世界转变成为客观自在的、无限的科学世界,成为主客体二元对立结构中对象化的客体。 在实证主义的观念里,科学世界不仅脱离了境域的束缚,而且反过来要主宰生活世界,成为生活世界的基础,使生活科学化。但是,这种去除了境域的客观世界是非人性的,它以人的自由的丧失为代价,“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是‘自由’,自由被他们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整个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彻着‘自由’的理念。”〔6〕 同样,“对于胡塞尔来说,真正人性的东西是自由,它被理解为我作为先验的原-自我所具有的责任,这种原-自我是无法通过任何对象化来获取的。我对我的行为负有责任,而行为意味着一种对可能性的把握。”〔7〕这种可能性是在境域之中的可能性,境域正是在人的行为中开启自身的,它无法与人的行为分离开来。因此,在去除了境域的客观化的对象世界里,人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将意味着放弃人的责任,丧失人的自由,从而丧失了人本身。人的共同体在其历史境域之中原促创(urstiftung) 的并积淀(sedimentierung)下来的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宗教、哲学等人文科学传统都将丧失意义。“现代的生存似乎已经分裂为在一个带有自然科学技术理性烙印的世界及其组织中的无精神生活和在一个历史地和个人地成长起来的世界及其文化产物中的充实的此在。”〔8〕这正是“两种文化”分裂的深层原因。 胡塞尔对现代科学精神的批判并不是要滋长这种分裂情绪,相反,“胡塞尔的思维具有对这两个方面的亲和力并因此体现了对这‘两种文化’的中介作用。”〔9〕我们或许可以从他深刻的思想中寻找到“两种文化”融合的思路。 2 两种工程观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10〕提出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概念指称的变换。关键在于工程具有不同于科学、技术的相对独立的本质特性。但是,在流行的观点中,技术是科学的应用,而工程则是科学和技术的应用。按照这种观点,既使把工程从技术中划分出来,工程的本质仍将遮蔽在技术阴影之中,工程哲学也不可能真正超越技术哲学樊篱,仍然会把工程哲学当成某种“技术的工程哲学” 来建构。把工程理解为应用科学、技术的造物实践活动,确实存在其词源学的依据。在英语中,工程“engineering”的词根为engine(机械)和inge-nious(有发明才能的),它们都起源于同一个拉丁语词根ingenerare,即“创造、智巧、聪明”的意思,其词根gen的意思为“生产、制造”;engine在古英语中又具有“to contrive”(设计出来、设计做到、发明造出)的含义。随着科学、技术在工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工程不仅为技术而且是科学即engineering sciences,于是engineering在原‘活动过程或结果’上又增加了‘学科理论’含义。”〔11〕总之,学界大多数人十分自然地倾向于把“工程”界定为“把数学和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规划、研制、加工、试验和创建人工系统的活动和结果”〔12〕,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 笔者十分赞成“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观点。但对许多人把工程本质理解为应用科学技术的造物实践活动的观点不能苟同,我把这种工程观称之为:“科学化、技术化的造物实践论”。相应,笔者将依据发生现象学的思路,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尝试形成另一种工程观:“境域化的造物行动论”。 在科学技术哲学传统的视域中,实践被理解为人们为了获取物质文化生活资料,满足人类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它作为人类实际地处理自身与世界之关系的活动过程,总是以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观念处理为范导,是在观念地处理并处理了人与世界关系之后才得以进行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13〕工程实践作为应用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及经验的造物实践活动,首先也要以人与世界关系的观念处理为前提,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中,世界展现为客观自在的、数学化的、无限的科学世界,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构成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关系,科学、技术的认识活动,工程改造世界的造物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个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结构中进行的。这样,工程本质上就展现为:在科学活动建构的自然图景和自然规律的框架内,遵循技术活动建构的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怎么做”的程序化知识,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按照数学化的方式去筹划和改造自然、构造人工物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实现理论向现实的飞跃,实现客体的主体化,从而达到主体的目的、满足主体的需要。这样理解的工程实践正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它可以重新把二元分离的主、客体统一起来。然而,“实践”(praxis)一词的含义极为复杂多变,其原义只与人的意志、伦理、道德行为相关。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把知识(episteme) 分为三类:实践的、制造的和理论的(praxis,poiesis,theoria) 。理论知识与认识(episteme) 相关;制造知识与技艺或技巧(techne) 相关;而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phronesis)相关,其目的是通过获得性的伦理能力导向明智行为,伦理能力只能通过生活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人的个体经验才能获得,这种经验不同于感觉经验,也不能光靠语言来交流,而要靠人的具体参与和亲身体验才能获得。〔14〕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践是境域性的伦理行为。康德也在意志、伦理行为的意义上使用“实践”一词,反对将其扩大化。但如今,特别是在中国,“实践”一词扩大化为指称除理论思维之外的一切人类行为。 这种“科学化、技术化的造物实践论”工程观在本质上显然同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是一致的,胡塞尔对现代科学客观主义所造成危机的批判,同样适用于这种工程观。现代科学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必然也会导致工程对生活世界的背离,加深文化的危机,加深我们这个世界的非人性化,从而逃避人类的责任!在这种排除了人和人文文化的工程世界里,从根本上讲不可能把主客体重新统一起来,更不可能把“两种文化”融合起来。 发生现象学是胡塞尔后期思想的主要形态,与其前期的静态现象学研究先天规则结构不同,它主要研究先验主体性的自身构造和世界构造的时间过程。这种在时间中的构造是在境域中发生的,境域是人的知觉范围,它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其有限性与知觉的现实性相关,而无限性与知觉的可能性相关;个别的境域显现着有限的事物,而境域构造具有超越自身的特征,通过不断的超越,最终达到普全的境域,构造出世界,即在境域中开启出世界。“所谓的世界就在现象学上被理解为普遍境域,也就是普全的指引联系(verweisungszusammenhang),所有意义指引的个别联系都共同归属于其中,而我们的行为就是由这种意义指引来引导的。”〔15〕可见,在发生现象学中,人与世界最原初、最根本的关系不再是自然主义常识观、实证主义科学观中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关系,而是境域化关系,这种关系是自明的、非预设的、非课题化的、存在论的而非认识论的关系。 笔者认为,只有把对工程本质的反思,纳入这种存在论的境域化结构中,把工程理解为境域化造物行动而不是科学化、技术化的造物实践,理解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才能真正把握“我造物故我在”深刻含义,从而真正切近工程的本质,避免实证主义的工程观带来的危机。一切思想、文化和行为都是在生活世界的境域中历史地发生的,并在境域中彼此关联,这意味着存在“两种文化”在境域化造物行动中,也即在工程中融合的可能性,这正好体现了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对“两种文化”的中介作用。 3 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的可能性 将“两种文化”融合起来是获得学术界多数共识的主张,但是,怎么才能把它们融合起来?在什么场域中融合起来?学术界目前存在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思路:其一,主张以科技文化为主体,在其中融入人文因素,萨顿的新人文主义就是这种主张的典型,“萨顿坚信科学史是惟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他最高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的人文主义。他的学术活动就是为了要实现‘全部知识的综合’,使科学史成为联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16〕;其二,主张以人文文化为主体,让科技回归人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是万学之母,是一切学问的母亲,也是今天所谓的自然科学的母亲。……我们要不断重申母体性,而且希望这些长得高大威猛的了儿子们要不断回归自己的母体。”〔17〕“科学的人文本性是什么?我认为是自由,近代西方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就在于科学丢弃了自由的理想,而沦为‘求力意志’(will to power) 的工具。……自由的科学是真与善的统一。……自由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18〕 虽然这些主张都不乏深刻之处,但是在笔者看来,如果不深入批判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基础,不超越近代以来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论结构,那么,无论是在科技中注入人文,还是企图使科学回归人文,融合都是不能真正实现的。按照我们提出的“境域化的造物行动论”工程观,在工程这一场域中,为什么存在“两种文化”融合起来的可能性呢? 从胡塞尔对“两种文化”分裂的深层原因可以看到,这种分裂最深刻的原因在于现代实证科学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因此,要把“两种文化”融合起来的关键就在于使客观科学重返生活世界,重建生活世界的科学。现代科学因其客观化、理想化的追求,具有了非境域化的特征,重建的生活世界的科学必须重获境域化。在生活世界的境域中,境域化的科学才具备与在历史中形成的并在境域中源源发生的其它文化相融合的可能,这种融合唯有通过人的境域化行为才能实现。在胡塞尔的早期思想中,“行为”(akt)概念指称的不是现实的行动(actus) 、活动,而是意识行为,它可分为“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客体化行为”指包括表象、判断在内的逻辑—认识的智性行为,它们是使客体或对象得以被构造出来的行为;而“非客体化行为”则意味着情感、评价、意愿等等价值论、实践论的行为活动,它们不具有构造客体对象的能力,并认为“客体化行为”是“非客体化行为”的基础,但后来,胡塞尔在他的伦理学中承认这两种行为之间存在着“一条深深的鸿沟”〔19〕。不走出这种早期的意识哲学,胡塞尔是不可能超越这条鸿沟的。这也意味着仅在意识的、观念的层面不可能超越“两种文化”的对立。 在后期转向生活世界的发生现象学中,胡塞尔的“行为”概念扩展为不仅指称意识行为而且包括身体的行为、现实的物质行动,当然,这种扩展是以暗含的方式出现的。“由于旧科学(指传统科学--笔者) 束缚在境域上,因此它们与人的前科学的‘实践技艺’相联结,如丈量术、治疗术等等。希腊人将立足于这种技艺上的知识、熟知称之为‘技术’(techne)”〔20〕这里,胡塞尔暗示着重建的生活世界的科学同样存在对境域化技术的依赖。美国技术现象学家d∙伊德认为:胡塞尔“他的后期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1936) 发展了一种高度体现的、知觉现象学。他宣称,科学,特别是由数学化和理想化所驱动的科学,‘遗忘’了在文化和历史的生活世界中的人类身体与知觉的存在。在分析这一危机的过程中,胡塞尔采取了暗含的期待技术哲学可能作用的两个步骤。”〔21〕这两个步骤指的是胡塞尔以铭写技术和测量技术为例,来说明生活世界的境域化技术行动在扩展生活世界境域及知识文化水平中的作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工具分析”、梅洛∙庞蒂对身体行为结构的研究、d∙伊德对技术行为在人与世界境域关系中的居间调节作用的分析等等,都极大地推进了境域化技术行为的研究。由于这些哲学家没有明确区分技术与工程,他们对技术行为的分析,在相当的程度上也就是对境域化造物工程行动的分析。 工程作为人在生活世界中构造出人工物的境域化物质性行动,它与人类基于主动性的其它创造行为一样,可称之为胡塞尔的“原促创”,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的共同体的行为。当一项工程完成或一个新工具被发明时,一个“原促创”便形成了,随着“原促创”的被动“习性化”(habitualisierung),意味着原境域的改变,新境域的发生,人工物的建造与使用正是在境域中通过造物行动的“原促创”和使用过程的“习性化”,从而构造出新境域的发生过程。任何主动的“原促创”,都要以被动的“习性化”为前提,“正是主动和被动发生的现象学才系统地将所有构造发生统合为一个总体联系,并且它坚定地提出这样一个思想:意识不是孤立的对象,而是境域并因此而构造着世界。”〔22〕同样,工程也不仅仅是孤立地应用科学技术的造物实践,而是要把人类历史上所“原促创”并通过“习性化”积淀下来的科学、技术、文化融合于境域之中,构造出人类生存的人工世界,科技与人文才能在工程中真正的融合起来。 工程科技论文:浅谈绿色科技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1 绿色科技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目前主要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开始应用含碳类的能源物质开始,无论是科技生产还是工业生产,知道现代的科技,即便是已经开始了全球化的大生产,每年都会由于生产而产生数十万吨的co2,这些气体被爱芳到大气中,就是造成温室效应禅城的最根本的原因。而过去并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此类问题进行规范,因此很长的一个时期,工厂对大气的这种破坏是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 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化工企业都开始积极的开展新的技术,通过利用新技术以改善高co2气体排放的现状,随着投入的加大,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甚至目前已经在某些生产环节可以达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生产,以此降低其排放量。比如,尿素的生产过程中,化工企业就可以再生产中将co2进行收集通过一些反应进行利用。这一工艺每年就可以减排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 2 海水淡化预处理中绿色科技的应用 水是生命源泉,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最基础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本身有具有着有限性,尤其是淡水资源。而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淡水资源曾经的利用毫无章法和度,因此世界开始面临了淡水危机这又一环境问题。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淡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因此就需要寻找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海水的淡化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不得不说是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海水淡化技术在初期研发阶段的应用成本较高,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有技术以及资金使用,称得上是奢侈技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水淡化的应用成本随之降低,其开始作为一种普通技术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引用并应用。 淡化海水本质上就是通过一些物理方法或者是化学方法将海水中的盐分以及水分进行相互分离的过程。在对海水进行淡化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并且获取海水对生态也没有造成结构上的破坏,这一点和目前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十分吻合,即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给后代留下了能够发展的资源以及环境。这一点就符合了绿色科技的基础理念,所以海水的淡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绿色化学工艺的应用。而将这种绿色科学的理念同化工相互联系的过程实则就是现代化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氢氧化镁在海水的预处理淡化中产生,这种物质不但环保可靠,并且成本较为低廉,具有简单的操作工艺,同时不会造成换进的二次污染,在海水的淡化效果上又十分的明显,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 传统香精香料生产中的绿色化工的应用 香精香料不仅仅是我国日常添加剂之一,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我国进行进出口的贸易组成主要内容。作为日常化学产品之一,香精香料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的逐步加深,经济萧条的状况开始蔓延整个世界,因此,随着这一影响的加深,我国在香料香精的出口活动中,由于订单的减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4 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化学工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目前已经渗透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当中。化学及化工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严重问题,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符。因此,为了解决化学工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合理应用绿色科技。基于此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化学工程中发展绿色科技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化学工程中绿色科技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绿色科技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工程科技论文: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1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2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3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4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工程科技论文:浅谈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摘要: 化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纤维材料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衣着服饰的革命,突破了原有的棉、麻、毛等材料的局限;新的可替代能源的发明,给日益严峻的煤炭、石油等天然原料短缺的趋势提供了缓和压力的空间。在化学化工科技发展带来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负面效应也随之产生,那就是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废弃物污染情况的加剧。因此,绿色科技的运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就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的运用给出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化学工程;绿色科技;环境保护;绿色化学 1 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2 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2]。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利用物理上的或者化学上的方法将海水里面的盐和水进行分离的技术。在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预处理进程中,任何影响环境状况的不良影响都没有产生。并且在获取海水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继续对生态环境构成伤害。我们的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就是指要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继续发展的环境状况。因此,将绿色的化学工艺[3]运用于海水淡化的过程中的这一举措至关重要。因此,将绿色的科学理念与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了现代世界化的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海水淡化构成的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氢氧化镁,成为了环保领域新的宠儿,这种物质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4]。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4 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5],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6]。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工程科技论文:测绘工程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思考 摘要: 分析了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对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写作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实践与思考。结合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现状,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意识,同时建议必须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以使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 科技写作是一项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科技写作成果是人类智慧的遗传,是科技交流的工具,对于提高研究水平、减少无效劳动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被作为各国决策科学化的依据。其次,科技写作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复杂的思维活动用文字等书面符号“物质化”“视觉化”,便于反复研究,仔细斟酌,使原来朦胧的意识明确化、疏漏的思想严密化、肤浅的见解深刻化,甚至引发新的思索、认识,找到有重大价值的新研究课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1,2]。科技论文写作是科技写作最重要的形式,全面体现了上述功效,且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将始终对社会生活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本科生是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肩负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3]。强调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除具有以上宏观意义外,还具体体现在:1)促进本科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强调内容深入性、前沿性、创新性,本质是创新性。创新性首先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不断更新的动态知识以及学习中关于理论、技术、方法等的创新思考,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创新想法。这一过程符合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规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指导本科生撰写科技论文已被认为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4]。2)提高本科生的科技交流能力。科技论文是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特定的逻辑性、简洁性、规范性、可读性等特点。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科技论文写作也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科技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应当作为本科生的一种通识能力[5]。3)培养本科生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程序意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6]。可见,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可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 二、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初步实践 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测绘工程专业是测绘专业类的基本专业之一。目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前者包含政治理论课、科学文化核心课、军事共同课、通识选修课、开放选修课5个课程模块,后者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3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必修、选修、自修、讲座等不同性质的课程。我校对测绘工程本科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求为:能完整、准确、流畅地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熟练掌握科技文献写作规范,具有常用科技文献写作能力。与科技写作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如“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逻辑学概论”等,安排在开放选修课程模块;毕业设计大四上学期开题,下学期6月份进行答辩,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学位论文形式。毕业论文是培养和考察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7],其水平基本代表了本科生最终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教育部2004年明确通知要求高等院校进一步认识毕业论文环节的重要性,加大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并特别强调要将毕业论文环节作为教学评估的关键指标[8]。我们在多年指导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方向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一直堪忧。实际上,国内其他院校、专业的毕业生论文质量同样也不理想,具体原因可以罗列很多方面[9],如:论文选题偏大,缺乏合理引导;受考研与就业影响,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过短;论文撰写缺乏基本训练;过程管理不严等。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偏低甚至下滑已经成为目前不争的事实,引起了许多教育人士的担忧[10,11]。基于多年的思考,我们于2013-2014学年在测绘工程专业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大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三《大地测量学基础》)的教学中,引入了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进行了初步实践与问卷调查。考虑到两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及学生前期的知识、能力储备,采用了翻译1篇外文文献(从指定文献中选择)或写1篇创新性论文(从给出的题目中选择,也可自己拟定题目)的方式,由学生挑选后课外单独完成,后者给分权重高于前者,并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目前暂定为百分制10分)。 (一)翻译类题目 从《JournalofGeodesy》等国际大地测量著名刊物下载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80余篇文章,要求学生翻译。目的是熟悉科技论文基本要素,体会论文作者写作思路与论文的创新点,开阔思路,了解英文写作特点。由测绘工程专业方向(2013年下、2014年上)的50名学生抽样翻译情况看,多数学生未采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公式而仅以截图形式显示,部分学生缺失图(表)标号或图(表)名;少数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翻译论文,专业术语使用较少;部分学生不会排版,格式混乱。上述问题可能与本次组织较匆忙布置写作任务较晚、学生忙于应付考试来不及精心翻译有关,也可能与论文内容较深学生专业知识积累不够有关。 (二)写作类题目 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从中拟定了适合两门课程写作的题目(12个),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选题写作,目的是体会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提交满足格式要求的论文。实践中,上述三个班次只有4人选择了写作类题目:坐标转换参数求取的若干问题(选定)、GPS水准拟合方法综述(选定)、整体大地重力场统一归化计算(自拟)、基于GPS水准测量的高程异常拟合方法研究(自拟)。尽管4位学生的学术论文创新性很低,但总体上选择该类题目的学生论文写作态度较端正,对自己要求高,论文较规范,值得鼓励。 (三)问卷调查 在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中引入论文写作环节后,对三个班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积极的方面包括:1)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2)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3)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了一定的体会;4)感受了专业文献的写作风格;5)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6)了解了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了一些论文翻译技巧。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1)课程学时较少,因应付考试,翻译或写作花费精力较少;2)有些国外论文太过专业,需较多的专业知识,不仅对翻译造成阻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积极性。调查结果还显示了绝大部分学生对引入科技论文培养环节持欢迎态度,证实了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想法值得提倡与坚持。但是,初步实践也暴露了学时压缩带来的学习时间减少以及外文文献专业性较强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不断挖掘、挑选、积累更适合的题目,因材施教,改进培养方法,让培养更加切实有效。 三、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调查 综合目前文献探讨内容,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要有四个环节。 (一)毕业设计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原因与现状已如前述。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加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与重视程度,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2)细化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管;3)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和氛围,如加强高校公共资源建设、开放公共实验室、制定有关图书资料借阅等特殊政策;4)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计划中增设读书报告、写作课程、论文指导课程、前沿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5)毕业论文写作训练前置,适当增加或提前毕业设计环节时间,在不同阶段课程中灵活、适当地训练论文写作能力,使用文字性论述、论文考核方式,将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6)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7)做好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 (二)科技写作课程 科技写作是一门文理渗透的边缘学科,对于改善智能结构、培养掌握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好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写作课程[1]。我国理工类院校开设该课程的越来越多,但很多高校将科技写作设置为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实际中选修的学生却较少;有的大学仅开设了讲座;一些高校则侧重于研究生阶段培养,本科阶段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众多理工科院校更偏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没有把该课程提高到研究方法学习的高度;课程师资队伍缺乏,教学内容偏重单纯的知识讲解,实践环节少,教学枯燥。忽略或轻视科技写作课程的后果是,学生独立进行科技写作的能力差,很多学生毕业时提不出创新性主题,不会用严谨规范的语言和符合逻辑的论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教师依赖程度大;已毕业学生仍然很多不知道科技论文怎样构思、写作、修改与发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规范地撰写科技文体,导致用人单位不满意,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怀疑;缺乏学术道德,拼凑等抄袭现象严重。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科技写作规范,而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认为应该在本科阶段加强科技写作的学习[5]。为提高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增强学生对科技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可以将其设置为通识教育的必选课;2)调整教学内容,如增加科技(学科)发展简史内容,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重视科技论文规范与发表流程,适当增加与学生实际学习及未来工作有直接关联的写作文体教学内容,将文献检索课程与科技写作课程有机整合;3)丰富师资资源,纯粹文科教师不宜担任科技写作教师,可聘请有突出学术成就的教师作为授课教师,可借助学报编辑讲解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图书馆员讲解文献检索方法;4)提倡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或讲义,建议多渠道编写高水平规范性教材;5)多用实例教学、课堂互动、实践操作,多举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问题,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6)分阶段实施教学,以理工科大学的科技写作课程为例,一、二年级开设科技写作基础课,主要讲解科技写作的基本原则和形式,及普遍介绍一些科技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在高年级开设带有一定研究性质的科技写作选修课程;7)与其他教学环节相结合实施教学,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前讲解科技报告和技术说明书,与专业课程、毕业论文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与训练。 (三)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本科生学习了一门课程后,专门探讨、研究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遵从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条理清楚地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议论文章。课程论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尝试,还有助于渐进地积累论文写作相关知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12]。课程论文已在不少高校的各种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实践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13,14]:1)学生思想上重视不足,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把精力花在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有些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无知更加剧了这种倾向;2)论文质量低,如选题不合理、格式混乱、语言不规范、表达能力不足、逻辑不严密等;3)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科技文献;4)不分专业、课程,被过度要求,学生穷于应付多门课程论文,如有些课程学生本来专业背景知识欠缺,再加上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课程多、课时少的做法,使得学生难以有效、认真地完成课程论文;5)大多数教师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论文的意义,重科研轻教学,执行具有随意性,对论文要求含糊其词,或笼而统之,或顺其自然,对学生督促、指导力度不够,对论文评价缺乏客观性、公正性;6)学校对课程论文考核只提原则性要求,闭卷、开卷考试还是课程论文考核并不区分工作量,对教师缺乏激励作用。为提高课程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5,16]:1)指导学生阅读教育部下发的有关文件,让学生树立对论文写作意义、态度的认识,要求学生严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现象;2)建议以培养本科生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初步的论文写作技能、论文意识、科研意识为主,不强调“高水平”;3)建议对课时紧、任务重的专业必修课程考虑适当减少或取消课程论文,在公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程考核中慎重采用课程论文,并适当把握课程论文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4)建议把课程论文分为三个等级,一类是让学生学会查阅专业文献撰写综述性论文,二类是搞懂问题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开展实验验证,有详细的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三类是在二类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写第三类论文,其他也可以写一些摘译文章;5)课程论文应该贯穿于教师讲授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过程加强督促与指导,开展选题、文献检索、逻辑方法、格式细节等方面的训练;6)完善课程论文评价手段,注意客观性、公正性,避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7)建立健全课程论文考核制度,增强其可操作性,根据课程论文质量考核情况相应增加或减少教师工作量报酬,建立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立大学生学报,为学生发表课程论文提供途径;8)协调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进行科技写作训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训练体系,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四)科技创新活动 十余年来,为鼓励本科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少高校、教育机构和部门、社会用人单位或单独或合作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一般要求提供论文,有些本身就是针对论文写作。本科生科技活动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填补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而在于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其他如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为今后创造性地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奠定基础[17]。但是,当前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如:1)急功近利,对扎实工作没有思想准备,对能力提升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敷衍了事,部分学生仅凭一股热情和兴趣,部分学生则被迫参与;2)部分教师重使用轻培养,仅视学生为勤杂工,只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或无暇指导学生或对学生指导不足[18],学生也不愿意找教师进行汇报交流。科技创新活动若达不到正确的目的,可能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工作态度,适得其反。为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评价体系重点应放在鼓励学生运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技术、方法研究专业内容,不能过于强调理论创新性;2)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研究场所、资料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提升科技活动质量和论文水平,举办“本科生学术报告会”,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3)设立专门的课程和学分,如作为1学分的选修课程,将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大众化;4)先给学生讲授科研基础知识与方法,然后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5)低年级学生不宜过多参与科技活动,应以资料收集、整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教师要从研究方向把握、研究结论控制、技术方法指导三个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6)采用课程组指导模式,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定期交流;7)在多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如结合课堂教学、毕业论文、科研课题等进行;8)利用现代交流手段,增加互动渠道,增强师生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学生接触专业教师的机会。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环节外,对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有帮助的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导师制等其他环节,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被忽视或流于形式,不再详述。总之,关于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环节,仍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与改进。 四、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随着以空间定位、卫星遥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世界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紧跟这一国际形势,以培养“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19]。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举措之一。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已有论文培养环节设置看,尽管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结合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文献中好的做法或建议,几点看法如下: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薄弱或缺失,是近年来学术抄袭、剽窃、造假等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笃实的学术德行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学术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精神支撑。在入学教育、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科技创新、课程教学等活动中,需要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 (二)树立人才培养的论文意识,特别是第一篇论文意识。 第一篇论文是打开论文写作大门的钥匙。学生能够完成一篇接近或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正式论文,标志其写作能力基本成熟,今后自主从事写作的动力也由此被激发,他们将不再仅仅满足已有知识的获取,而是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与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高校管理者、教师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向学生强调进行论文写作的意义,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重视起来。 (三)树立课程教学是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不少文献表明了其他论文写作环节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也有不少教师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进行了论文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事实上,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20]。课程教学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立足课程教学渐进式地培养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自然而然地会有量变甚至质变的可能。以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对课程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必须认真规划课程体系,使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更具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二是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任课教师不仅要对自己专业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与掌握,还应有一定的科研实践经验,且必须有论文写作发表经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初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需。三是必须重视课程教学目标。围绕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有课程应做好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并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所有任课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能够对课程知识的创新性进行挖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可将学生阅读、翻译文献和交流文献内容作为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则应结合课程内容,灵活采用翻译文献、交流文献内容、研究进展综述写作、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写作等形式,全面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之外,文献检索是论文写作必需的、基础的环节,可在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中尽早开设课程或讲座,并作为必修环节。科技文体中的科技论文写作主要立足课程教学进行,其他科技文体,如项目申请书、项目总结书、学位论文、专利申请书、技术报告、技术合同等则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设置讲座单独引入,或作为选修或必修课程引入。 (四)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各个环节。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必然有其一定的规律,国内外好的培养模式要学,但要学实质而非形式。避免形式主义、盲目引进的最好的方式是做好问卷调查。高校管理者要调查影响教师投身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积极性的因素,教师要调查影响学生投入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将调查、反馈、落实作为探索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规律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管、教、学的顺畅沟通交流长效机制,是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环节的重要保证。 五、结束语 国家教育部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指导本科生撰写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过程,被认为是全面提高本科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培养初级科研能力的过程,应该是摆脱大学创新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现状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类似,也需认真研究与改进。结合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及文献中好的做法,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必须就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环节、措施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使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作者:刘长建 马高峰 张西光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 工程科技论文:设备工程监理科技档案管理 1树立科技档案服务意识,强化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科技档案是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工作,科技档案的质量好坏和完整程度影响到设备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设备监理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重要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储运、安装和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设备工程质量是对工程性质、品质和安全的综合表述是,对设备工程质量的评价就是以科技档案为基础,以量化的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因此作为项目负责人应当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意识,从思想上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注重培养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转变思想,增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把科技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摒弃科技档案工作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思想意识,要注重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科技档案质量,要积极探索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确保科技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设备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有利资源保证。 2建立健全有效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规范科技档案工作 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科技档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都是需要建立真实、完整、系统的工程档案,因而需要从积累、形成、鉴定到整理、归档、利用,所有环节都需要有符合设备工程项目管理实际情况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设备监理工作程序,实现动态管理和绩效考评,才能客观反映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的完整面貌,为设备工程建设项目服务。为此建立档案需要遵循以下要求:①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体现合理性、有效性。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程序需要考虑设备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和科技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②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体现实用性、科学性。依据GB/T26429-2010《设备工程监理规范》,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程序应当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性和规范性。③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具有权威性。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既需要有效执行就要监督落实,因此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奖赏,有过惩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3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做好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是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决定着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好坏,因此需要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按期参加内蒙古档案局和呼和浩特档案局组织的档案系列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培训和岗位培训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和水平,不断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档案技术能力,同时重视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以适应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②注重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同时参加设备监理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吸收更好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当中。③注重加强个人素质教育和自身修养的培养,科技档案工作枯燥繁琐,不容易被支持和理解。对于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来讲,就需要注重个人素质教育和自身修养的培养,要耐得住寂寞和失落,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为科技档案利用者提供方便,不断提高科技档案利用率,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开创局面。④注重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设备监理科技档案是设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可以为公司质量体系认证提供原始凭证和法律依据,也是公司通过质量体系审核的前提条件和必要的保证。为此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4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科技档案的利用是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重要途径,也是科技档案发展的力量源泉。丰富的,高质量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科技档案资料匮乏、不专业、不系统、不准确、不完整,就难以保证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如果科技档案放在档案柜里不使用,也会失去科技档案的价值。保管是一种手段,利用才是目的。如何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价值呢。必须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①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思路,不断创新,深入设备工程项目现场,根据实际需要和设备监理工程项目程序和工作规范到项目和制造厂家对各监理项目和监理人员进行指导,了解工程进度,帮助项目部和监理人员做好基础资料的形成、整理、归档工作,确保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地归档保存。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科技档案的基础性工作。丰富的、高质量的科技档案材料是科技档案利用的前提和条件,科技档案材料如果缺乏、不系统、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不专业是很难做到合理和有效利用。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了解设备工程技术资料和设备监理工作内容、范围,按照科技档案管理专业方法,开展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鉴定和保管工作,确保科技档案基础性工作,以提高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价值。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宜的科技档案存储空间,配备相应设备设施以顺利开展各项职能工作,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高效提供利用科技档案平台等。设备监理单位要根据档案数量和档案内容重要程度,完善科技档案设备设施,争取能够确保有效管理各种载体的科技档案,进而确保科技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促进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与时俱进。④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想对科技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科技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利用公司网络平台实现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科技档案资源共享。⑤加强科技档案的宣传工作,提高科技档案意识。利用公司的网站、局域网、微信群等现代化办公条件,从档案基础知识、馆藏资源、档案查阅利用等几个方面开展档案宣传工作,从而体现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作用和为公司各方面带来有益的帮助。 5结束语 多方面加强设备工程监理中科技档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基层设备工程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以确保设备工程项目文件资料的科学、完整和规范,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工作发展。那如何提高科技档案的综合利用价值,也是我们在科技档案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 作者:王若娟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机械设备成套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科技论文: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摘要: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人类与自然实现了和谐相处的状态。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和生产方式。就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形势展开了分析,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科技创新发展中我们需努力的方面。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化石能源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这会是生态文明创新工程中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在自身文明的发展中,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和资源创造,并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为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各种便利。但科学技术在帮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反思的结果,但生态文明的建设仍然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1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主要体现在帮助人提升劳动能力、改善劳动工具,它是人类与自然的纽带,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间接或是直接的影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目前,全球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且这种破坏已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虽然人类采用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但随着资源、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关世界资源的报告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增长。比如,对木材的需求从1961年以来已增长了64%,谷类食物的消费量增加了1倍多,肉类的消费量增加了2倍以上,农产品中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3倍多。此外,全球对有色重金属的需求在逐年增长。化石能源的开采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对该类能源的使用使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持续增长,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基准,2010年的碳排量增长了76%,2020年的碳排量将增长36%.此外,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对大气、河流、森林、海洋等众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导致当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紧密相关的。人类工业文明主要基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其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多样化,未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进而导致科学技术间接对生态文明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人类不断膨胀的消费观、人类主义中心论的提出以及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也间接加剧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生态文明工程应遵守的原则 基于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改变科技发展的方向、及时开展生态文明工程、避免环境的恶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制订相应的环境工程、科技创新的战略性目标。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表面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必须实现环境工程具有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的目标,并重视生命周期,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环境工程科学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遵循针对性原则,确立环境保护的工作重心,优先解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研究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项目给予重视。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在人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分析该环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最终能否形成完整的工程技术系统、防止出现污染转移现象、避免出现一项防治污染技术的诞生是建立在其他污染环节之上的情况。此外,环境工程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要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治理污染的具体措施。 3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地球系统工程是随着地球系统产生的学科之一,其重点是在运用和研发创新工程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造。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比如,目前我国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造成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在气候的变化下变得更加脆弱,沿海地区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因此,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科技创新内容。此外,地球上不仅生存着人类,还包括很多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生物物种的不断灭绝已成为国际社会观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此可见,人类必须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4结束语 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坚持生态文明的科技观念、减缓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欢 闻静 单位:廊坊市环境保护局 工程科技论文:化学工程领域中的绿色科技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科技及相关产业都有极大的发展,诸如化工、电气等产业在内的技术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让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有了极大转变。例如,化工肥料、合成材料以及化石能源等在内的化学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然而,就在这项科技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持续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包括大气污染、生态失衡以及能源紧缺等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人类在推动时展的同时也要对持续化发展提起重视,将化学工程与绿色科技结合起来,在实现工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平衡,更大程度平衡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1化学工程中发展绿色科技的必然性 1.1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响应 从理论上而言,经济可以无限量的增长,然而,自然资源存在限度,尤其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当我国不断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推进经济发展,就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这类生产资料的价格也会不断上涨,加大生产成本,反过来对原有的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据此,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时,必须对从长远的发展境况出发,把握关键所在,转变以往的经济发展观念,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主要是通过完善绿色科技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次利用,以此缓解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低排放和高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固性和持续性。 1.2是实现生态平衡和环境优化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提高了对于绿色科技的重视程度,因为这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国科学发展观的契合。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便是资源的持续化供给,这需要人类减缓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加快对于再生资源的研发速度,保障两者之间相互配合,以此达到持续利用性的目的。一旦出现资源过度开发而导致的资源断层,不仅会造成经济和科技的倒退,更会影响整个地球生态圈的和谐关系,直接威胁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因此,人们需要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认识层次,强化对于绿色科技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再生资源的研发进度,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三者之间的结合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2.1运用绿色科技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活环境 温室效应是威胁地球生态平衡的一个严重问题,引发包括海平面上升、虫害加剧在内多个连锁反应,加重了对人类社会的威胁程度。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传统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而对该现象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当时国家并没有对温室效应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化工企业排放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置于了严重的危机之下。直到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出现甚至扩大,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才真正认识到温室效应。就现阶段我国的情况而言,不少涉及化工产业的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绿色生产的问题上,通过对绿色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来改进化工生产,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进行一定的控制。比较常见的一个绿色科技应用过程就是CO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并将生产的碳酸盐运用到随后的化学生产当中去,或是供给学校做相应的实验课程,其涉及的反应公式是:CO2+CaO=CaCO3。不但实现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了控制,更对二氧化碳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 2.2运用绿色科技进行海水淡化处理,丰富生活资源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的三大要素之一,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人类所能运用的水资源并不丰富,而且淡水危机所引发的问题也已经十分严重了。以海水淡化为主的绿色化工技术是现阶段解决这个危机的主要方式,然而,海水淡化技术在推行之初所需的成本较高,难以投入当民用之中去。但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研发的推进,实施成本逐渐降低,在一些大规模的运用当中逐渐起到了一些作用,而这种技术也不断被各国所引入,包括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并在不断创新之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该项技术主要目标便是在利用海水获取淡水资源的同时又不造成环境危害,比较常用的做法就是利用氢氧化镁实现。而这项物质不仅环保可靠,而且成本低廉,而且操简单。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实验的实践效果让大多数人都十分满意,也显示出了相当的的应用前景。 2.3绿色科技对香料香精生产的改进作用 香精和香料是人类社会中比较常见的物质资源,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然而,通过传统工艺来生产这类物质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而难以对产品品质进行保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传统工艺在技术和理论上存在较大的缺陷,虽然操作简便,但是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最终所生产的香精香料也存在不少的质量问题。据此,相关机构利用绿色科技的理念对香精香料的生产进行了改良,不仅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降低了包装所带来的材料浪费和污染,最终实现对于产品的质量保障,以此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3结论 绿色科技是一个庞大的整体,主要是利用绿色环保节约的理念为主导,对化工的生产过程进行改良,在化工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响应。据此,积极创新和发展绿色科技,尽量减少化学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化工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改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然而,绿色化工技术的开发仍旧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情,需要我国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促进绿色化工技术的革新。 作者:尤唱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工程科技论文:热能动力工程科技创新论文 1.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本内容 热能与动力工程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指热能与动力之间的合理转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依赖于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热能动力或热能电能的合理转换,以促进能源的高效率利用,发挥其在提升经济效应水平方面的重要价值。结合实践经验来看,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在解决能源利用问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当前实践中,热能与动力工程涉及多个学科,且各个学科相互关系非常复杂与系统,后期应用中还可以支持电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换,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从专业构成的角度来说,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专业模块:第一是建立在热能转换与利用基础上的热能动力及其控制工程(包括新能源的开发、能源环境利用工程在内);第二是建立在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基础之上的热力发电机及汽车工程;第三是建立在电能转化为机械功基础上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第四是建立在机械功转化为电能基础上的火力火电与水利水电动力工程。 2.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1)从经济角度来说,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系中有着非常普遍的应用,涉及多个相关的行业与领域。包括电力、钢铁、金属、石油,以及建筑在内的多个行业领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均对热能有着相当大的需求。当前已形成的风力发电技术以及动力发电技术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动力能转化为电力,从而为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为社会大众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电能是整个经济发展体系中的基础与支柱,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势必会为电能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实现社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必须充分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并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2)从环境角度来说,结合我国各个行业领域对能源的利用现状,发电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煤炭或石油等常规能源来实现。然而,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无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在此类常规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势必会排出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所产生的物质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会对大众的健康造成危害。为了促进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很多时候会忽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终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当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变。而在电力生产中通过对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能够很好地缓解生产中存在的困境,通过对各类清洁能源的综合应用,减少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减轻环境污染,不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还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3.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创新应用 3.1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及热电厂中的应用现状 1)热能与动力工程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其能够被应用在锅炉中。锅炉是由外壳以及锅炉使用过程中的电器控制系统组成,锅炉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燃烧的过程,鉴于燃烧使得锅炉产生极大的热能,在炉底安装控制器就是为了能够随时监控锅炉的运行情况,这也是保护锅炉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锅炉实际运行过程中,其自身就会形成一个自我保护系统,它会将一定的机械热能转化为其他能量以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但是,意外在所难免,往往或因为这部分转化的能量而烧坏锅炉,因此,必须要对锅炉的运行进行智能化的管理与控制,从而能够有效地使锅炉的运行精密度得到提高。2)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节流调节中改变工作状况可能会造成不小的节流损失,但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截流调节的负载适应性明显高于喷管调节,因此节流调节多适用于容量较小的机组;第二,喷管调节是在满足负荷适应性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提高汽轮机的工作效率,达到平衡各种不同汽轮机的调节以及变化。 3.2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与热电厂中的技术创新 1)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领域中,如何实现对锅炉在燃烧过程中热能的转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本领域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锅炉的作业方式转变为了智能式,可促进锅炉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的提升。同时,考虑到燃烧期间的空气、燃料与锅炉温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对预设值的综合比较实现对锅炉性能的合理检测。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开展模拟实验的方式,准确地评估锅炉内部的气体流动情况,预先设置模拟数值,评估不同速度下所形成的矢量图,以此为边界层分离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领域中,可以通过合理利用重热现象的方式,根据热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科学确定重热系数,以达到减少能量损失的目的。与此同时,从调频角度上来说,相较于一次调频模式而言,二次调频的精确性更高。在电网频率保持恒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智能调节的方式对二次调频预先设置对应的方程式,以实现对机组的重分配与组合,满足控制功能的要求。 4.结语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领域对于能源的需求呈现出了相当显著的增长趋势。在能源生产与利用领域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各方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其应用范围也呈现出显著的拓展趋势。为了充分发挥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功效,必须重视对本领域相关知识点的研究,以便真正意义上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精髓,通过积极展开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的方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改善能源利用率。只有做好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方能创造更加丰富的经济价值,同时达到缓解环境问题的目的。本文围绕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来灵活确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使用方式,正确地发挥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行业领域发展水平的目的。 作者:刘德兴 单位:羲和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工程科技论文:土地工程科技创新论文 1加强成果实用性 科技成果的研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如果研究出的成果只能谈资,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那这不算是什么科技成果。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除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外,还有就是人们观念至今还未彻底转变。大学教育,大部分仍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对实践教育性的方法大都不怎么重视,我国在理论科研方面是走在世界的前面,但取得的科技成果成就并不显著,原因就在于“能说却做不到”,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本身动手能力差,无法在固有的成果上面做出有创意的举动。再加上我国体制和政策的特殊性,科技人员在创新这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先当今社会,我们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如果只谈理论,将科技成果理想化,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那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没有多大益处。所以一定要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际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切不可盲目天真,为现实生活去搞科技,不是为了科技而科技,科技不同艺术,你可以喊着为艺术而艺术,因为艺术本身只具有审美性,不存在实用性。总而言之,要转变传统观念,注重科技的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将抽象化转变为具体化。 2加强土地科学建设 土地科学作为重要学科的突出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土地科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社会经济的需求极不适应。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需求迅速扩大。必须有技术和措施的保障,这保障就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就是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3工程学科的重要性 3.1土地工程学科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中,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三者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2我国的土地工程学科的相关技术人才 目前仍然很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土地工程学科的建设不重视,这项学科的发展也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其次,学生对这门学科不热心,对我国土地资源缺乏管理和保护的意识,整体意识不高,在如今别的一些价值观的影响下,如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使学生没有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拼搏劲儿不够;土地工程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相对其他学科,处于发展初期,它的未来前景似乎还没有显露端倪,人们看不到它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似乎觉得由它无它都一样。在理论成果的研究和实践取得的成就方面九牛一毛,不足以引起社会重视。现在人们最多关注的就是环境问题,人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很少有人会想到土地工程以及土地工程科技。所以,必须要重视起来,要加大在这方面的发展,让土地工程科技和土地工程学科走人大众生活,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和以后发展做长足准备。 4工程学科发展与工程人才培养 4.1正确处理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之间的关系 工科注重的是科技成果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在争取科研经费、充实学校财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方面,都比理科占有优势。发展工科,更重当前效益。 4.2在学科发展上既要扶优,又要扶贫 土地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可以从基础上解决土地工程无学科理论支撑的问题,全面促进土地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科学利用。 5结论 土地工程科技对推动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反过来,工程学科的良好发展尤又为这项科技的发展既提供了发展理论和动力,有提供了专门的专业人才,两者的影响是相互的,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在以后取得很好的成绩。另外,国家和社会也应对土地工程加以重视,加强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为土地工程的长远发展提供结实的物质基础,只有物质有保障,才能安心搞科研,才能真正研发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益的,有实际实用效果的科技成果,才能造福大众。 作者:王雷 单位:孙吴县国土资源局 工程科技论文: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建筑行业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建筑行业正在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发。建筑行业中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就是在建筑行业的工程活动中,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和记录的文件,其中主要包括规划文件和设计图纸。本文对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安全生产;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日益兴盛,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要想做好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一定要对建筑工程科技 档案引起重视,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顺利完成。 一、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概念及特点 (一)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含义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信息材料,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过程利用文字、图片以及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比如规划过程、施工过程以及竣工过程等,之后会对其进行整理和归档,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的科技档案。 (二)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基本特点 1.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在建筑工程的科技档案中,包括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多方面信息,比如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书、施工图纸设计、工程开工审核以及建筑材料申请等。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2.建立建筑工程科技档案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工程科技档案是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记录,而且还要随着内容的增加不断扩展和改进。因此,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要想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必须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这也是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一大特点[1]。3.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具有补充、修改的多变特点。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图纸是设计人员精心管理的成果,属于主观上的物品,它和竣工图纸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不合理的地方或者是有缺失的地方,就会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改,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建设情况,随之修改的还有建筑工程的科技档案,因为它主要是记录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不管哪个环节发生变化,建筑工程科技档案也要跟随着发生改变,所以说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具有补充和修改的多变性特点。 二、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收集和归档现状 (一)收集材料不及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科技档案是一项竣工形式的文件,它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因此,要在建筑工程一开始就设置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记录工作。另外,还要安排专人进行整理和收集,并且单位领导要不定期检查,保证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准确性。但是,有一些建筑工程只重视施工的进度,在建筑工程竣工之后才开始完善科技档案,这样会使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出现收集不及时的现象,导致档案的内容不完整,缺少准确性,所以也就失去了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作用[2]。 (二)归档的效率和合格率差 在2001年以前,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归档率和合格率都还在90%以上,但2001年之后,这一数据已经不足50%,甚至有部分建筑工程科技档案还出现了丢失和损坏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建筑单位对科技档案的管理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才会出现归档率和合格率下降的现象,进而不能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作用。 三、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工程改造、扩建等方面的作用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建筑工程科技档案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工程各个环节的情况,还能对每个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是唯一一个记录基本信息的重要文件。因此,它具有真实可靠的重要依据和凭证的作用。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一些原本的建筑工程已经不能符合居民的需求,需要及时进行重建、改建或者是扩建。在实施这些项目时,原有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建筑工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依据和凭证,同时还能对建筑的承载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地基的基础等进行分析,从而为工程的扩建和改建收集足够的信息。比如,山西某铁路局的居民楼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对于现在人们的生活而言,使用面积比较小,室内布局也不合理,所以,为了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适应居民的住房需求,在1994年时,山西铁路局对这栋楼进行了扩建。在扩建之前,设计人员对这栋楼之前的设计图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原本地基以及不影响原本住宅结构、美观以及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建。经过200多天的施工,这栋楼中的每户居民住房面积都增加了5平方米。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科技档案是建筑施工的重要依据和凭证,不仅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的持续发展,对人们的安全生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套精准、完整、有效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是通过档案管理人员精心创建才产生的结果,它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比如,如果有两个小区的结构非常相似,那么在设计其中一个小区时,就可以使用另一小区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和设计图纸,只要对地基部分进行适当的修改就可以,这样能够大大的节省人力和物力,原本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通过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和图纸的共享,能够节省一半左右。所以,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三)建筑工程科技档案是工程事故分析和大维修的依据 目前,一些建筑工程可能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维修,或者是一些工程会发生事故,因此,要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要想充分做好建筑工程的大维修和事故分析工作,首先要做好建筑工程大维修的规划和编制工作。比如,对建筑工程地基的结构、钢筋配制情况以及管道的铺设情况等进行分析,这些如果单纯依靠现场勘测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建筑工程的本身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危险和安全隐患,威胁工程的使用情况。所以,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3]。比如,在1991年山西某个小区内的一栋楼由于当初设计时,给水管道用的是废弃的管道,所以在使用时出现了漏水的情况,给整栋楼带来了影响,使楼体出现了裂缝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负责该建筑的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勘测,又查阅了相关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在进行这栋楼的施工时,没有对给水管道进行处理,将其埋设在房屋的附近,从而造成了漏水的现象。之后对其进行了处理,恢复了房屋的正常居住。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建筑工程的大维修和事故分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建筑工程更好地使用。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来说,主要是通过建筑工程科技档案体现出来的,而且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对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科技档案的作用,促进建筑工程的持续发展。 工程科技论文: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策略探讨 摘要:对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农机产业形成和发展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提升,而且对于农业现代化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坚持对农机科技进行创新,也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有更好的发展,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将针对怎样提升农机工程的具体科技创新水平展开分析。 关键词:科技创新策略;农机工程;研究分析 对一个国家而言,农业机械化就是农业向着现代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内容,同时也是农业科技的先进应用和推广的载体之一,农机工程的科技水平越高,就越能降低农业生产耗费的成本,同时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继而有效提升我国的农业综合性生产水平以及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等。 一、当前农机科技现状 农机科技,即是将科学技术同农机生产进行有效融合(或是对于农村经济当中需求的产品发展加工技术和生产手段),科技往往是第一的生产力,也是在劳动生产的时候,人们维持自身发展的一项手段。将劳动生产同科学技术相互融合起来,能够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 (一)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农机工程水平不断地提升,在针对农机工程进行科研的工作上也有比较理想的成果,不过大部分成果都没能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自然就无法获得实际性的经济收益以及社会效益。目前我国依然强调生物科技的发展,因此农机工程的发展尚且没能受到充分重视,而且人才、物力支持也相对比较薄弱。 (二)技术水平滞后 目前针对农机工程的技术研究以及实际应用都相对落后,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农机工程的基础性建设,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水平依然相对较低。虽然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在逐渐地升高,不过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农机装备水平依然处在发展阶段,加上农产品的运输制度也不是非常完善,经常会出现滞销情况,针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形成了一定的损伤。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飞速发展,导致农作物的生长、生产环境都受到了破坏,也会对农机工程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培养人才以及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因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农机工程科学发展的阶段,因此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很难满足现代化农业的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另外,农机工程会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和生物学、机械学等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这都会对农机工程的从业人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再加上农机工程行业当中对于人才的待遇比较差,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该领域当中,形成一个人才断层,不利于农机工程的发展和创新。 二、如何创新 (一)建立并完善现代化产业管理系统 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生产和基础性设施、机械设备等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农机工程得以发展,将会对农业生产力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尽快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农机工程的科技发展你知道思想,提升资源优化配置的力度,借助农机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优势来带动农机产业发展,有效推进农机工程的科技创新水平。另外,还需要形成系统、规范化的研究机制,有效拉动现代化农机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事业,开发新技术,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管理系统。 (二)完善现有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力度要远远超过农机工程技术的研究力度,仅强调育种以及种植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并将其作为科技创新内容,令农机工程的基础性设施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需要提升对于农机工程的技术进行研究和支持的力度,给农机工程相关的科研项目适当的经济支持,确保其能够顺利完成。另外,针对农机工程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机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构建和完善,有效拉动农机工程的具体科研成果以及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相互融合,提升现代化农机工程技术在理论性上的发展水平。 (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任何企业单位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人力资源都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农机工程学科当中,人才也是能够有效促进其科技创新性的发展的力量之一,我国当前阶段急需提升农机工程的学科教育力度,培养出一些专业性的科技人才,在一些重点的高校当中设置专门针对农机工程进行学习的专业或者是科研项目等,组建拥有较高专业水平农机工程的优秀人才团队。比起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来说,我国的农机工程学科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农机工程的人才培养机制尚且不是非常完善,所以还需要国家对其进行扶持,并关注农机工程。比方说,可以实行校企合作的形式,将一些储备人才直接安排到企业当中工作,并且鼓励一些核心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当中进行适当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实现全面的双赢。结语:总的来说,农机工程实现高度科技性,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机工程在技术理论的研究以及应用上都比较滞后,培养人才以及评价的机制都不是非常完善,要提升对其进行重视的程度,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促进农机工程更好地发展。 作者:邢湘琴 郭春华 单位:黑河市逊克县干岔子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工程科技论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一、德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以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为例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特别是工程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为目标,以规模小、技术应用性强、就业率高见长,人才培养强调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培养的是掌握科学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人才。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中名列前茅。据1996年《Manager》对德语国家(瑞士、奥地利,包括苏黎世大学在内)的技术大学进行排名,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排行第七,在所有参与排名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中排位第一。[2]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自2005年起实行三年制学士和一年制硕士培养方案,学制四年,分为预学期和7个正式学期,包括:基础阶段、专业基础阶段、专业阶段等三个阶段;共同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学习过程;预实习、工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等实践环节。首先是12周的预实习,即预学期,主要是为了认识实践。进入到正式学期后,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个是基础阶段,包括第1~2学期,完成校级平台的基础课程,主要是自然科学基础课。第二个专业基础阶段,包括第3~4学期,主要完成系级平台针对所有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共同技术基础课。需要注意的是,在第3学期有一个阶段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才能进入专业学习。埃斯林根大学也以此为界,把所有课程分为1~3学期的共同学习过程和4~7学期的专业学习过程。第三个是专业课阶段,包括第5~7学期,这个阶段需要完成工业实习以及各专业方向的特有模块。第5学期是4个月的工业实习,第6学期是实践教学模块和各专业特有的限选课模块,而第7学期则是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见表1)特别说明的是,进入到专业学习过程后实践环节比重较大,包括项目制作Ⅰ、项目制作Ⅱ、工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占据专业学习过程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而且第4学期的项目制作Ⅰ,属于课程设计;第6学期的项目制作Ⅱ,属于创新设计;而第7学期的企业毕业设计,属于综合训练。显然这些实践环节被精心安排为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美国的工程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 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工学院。1994年,该院院长乔尔•莫西提出《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长期规划,指出工程教育需要从“重视工程科学理论的分科教育”向“更多地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的教育”转变,确立了大工程教育理念,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充分体现了大工程教育观。MIT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领域课程、非限制性选修课、信息交流课、实验和提高类课程等六类课程。每类课程都有明确的学分规定(见表2)。必修课和信息交流课是所有科系的学生都必须上的。MIT注重通过对课程结构的规定达到一定的培养要求,规定相当具体,比如要求学生学习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HASS),达到32个学分。而HASS课程又分为文学类、语言、思想和会准则类、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类、文化和社会研究类、历史类等五类。8门课程中的3门必须选自这五类,且其中一门必须选自第一、第二或第三类。另一门必须选自第四或第五类。第3门可以从前两门课所在类以外的三类中挑选。MIT的各类选修课程都有大量的课程做支撑,虽然必修课的人文类课程只要求选修8门,但人文社科学院却开设了几百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专业领域的课程也是如此,许多科系要求学生在几十门专业课程中选择不少于3个专业方向的专业领域课程。此外,MIT还有种类繁多的项目课程,包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本科实践导向项目、独立活动期项目;有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本科生研究导向项目、大学二年级学生研究型课程;[3]还有为学生提供综合的、跨学科知识背景的联合课项目、媒体艺术与科学项目;着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实验研究小组项目等等。 三、美、德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美国的启示:学科壁垒与课程综合化问题 中国高校近年来很注重借鉴美国课程模式,从重基础、宽口径,加强工程能力培养的改革,到近来提倡的创新教育、素质教育,通过综合化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培养具有大工程意识和技能的工程师体现了美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观念。“大工程教育”是美国工程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流思想。他们认为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环境、道德等其他方面的因素。由此呼吁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涵义,把工程教育改革建立在学科基础上,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工程教育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习工程科学的知识和理论,还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大规模的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这不仅是指对有关技术学科知识的整合,而且包括对更大范围内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系统日益增进的了解”,[4]这就要求工程教育的内容应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高校以跨学科的视角进行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科之间合理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宽厚的工程知识背景。现在的课程群建设只是把相关课程机械地集合在一起,并没有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课程,甚至没有建立课程之间真正的联系。有些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几乎是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没有挖掘工程科学内涵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或是把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科学体系来考虑。[5]比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工程专业的通识课程平台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军事理论。美国的通识课程门类丰富,充分展示出科技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了融合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工程专业教育为一体的大工程教育思想。美国的通识教育以庞大的选修课作为支撑,这不但是学生达到通识的必然基础,也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条件。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模式来看,美国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四个特点值得借鉴:第一,为学生规定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为工程领域内的一些专业提供更为广阔的专业知识,可以为学生在选择某一工程专业之前提供探究工程领域内各种问题的机会。第二,以庞大的选修课程作为支撑,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背景。比如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学生必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19门课程,各类课程都有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第三,通过灵活多样的项目课程、实验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注重学生个性并促进其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兴趣特张选择不同的课程和学习路径,自行组织课程和学习内容。比如MIT的实验研究小组。 2.德国的启示:三段论课程模式与课程实践化问题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受早期苏联的影响,习惯于从科学性和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这种学科课程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使得我国大部分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几个难以改变的问题:一是课程体系保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二是学科壁垒仍旧没有打破,课程在学科内单向进行;三是工程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未得以解决。[6]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也存在这种情况。2009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由4个平台2类课程组成,即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以及实践教学平台四个平台。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类课程见表3。这在结构上看起来是开始实行“平台+模块”式课程,但是具体的课程设置却没有改变:通识课程平台是以往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以往的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课程平台是以往的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实践教学平台也是以往的实践教学。尽管结构改变,但整个课程体系的实质仍然是以往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德国埃斯林根应用大学的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也是三段论模式,然而德国的工程教育模式在世界上享有独特的声誉。这是由于它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工程实践性这个中心。德国工程专业的课程开发源于对企业现状、对技术与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并邀请一定的企业界人士共同参与设计,政府是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纽带;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教师教学与工业界形成了自然联系的网络,在学生的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训练之间存在较好的结合。[7]与德国相比,我国工程教育具有“缺乏与工业界的紧密联系”的先天不足,由此造成的“工程化”不足问题严重影响教学、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尽管一直呼吁“要加强实践”,但很多院系仍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与严密性而忽视工程技能的培训,实践教学经常被作为理论学习的附属品,实行“弹性”学时。[8]然而,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根本。因此,要将阶梯型课程结构改变为渗透型课程结构,也就是将实践环节融入理论课程中,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实践内容;要按照循序渐渐、螺旋式上升的认识方法,由模拟型向实战型、验证型向创造型、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化,精心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要坚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3.德国与美国的启示: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平衡 德国工业大学的课程体系有两个思想渊源,一个是洪堡大学崇尚理论研究的教育思想与巴黎理工大学强调技术科学理论体系化的结合;另一个则是源于十八九世纪德国重商主义的坚定信仰,即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为国家带来财富。在这两个思想基础上,德国工业大学形成了既重视理论研究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的传统。今天,德国工业大学里的课程结构可能就是一种在理论和实践两极中寻求平衡的结果。学生必须圆满完成基础学习和主科学习,方可认为受到了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完美的教育。[9]德国工业大学的基础学习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意在发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基础学习的技术以通过前期考试为准。前期考试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在总体上理解了所学的基础科学知识。通过了前期考试方能进入主科学习。主科学习包括听课、实验室工作、小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这一阶段的可选课程不管是书目和种类都是大量的,实践环节比重也较大。研讨课及项目设计的题目要求很高,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和考查,它们来自并将用于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往往通过项目设计与工业界接触亲身体验未来的工作环境。最后的主科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的程度。我国也可以借鉴此法,分别考查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效果,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实际上,作为世界上最为典型的两种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德国模式强调统一的必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严谨务实的精神;而美国模式注重工程科学基础,强调多学科交叉、可选择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德国模式重技术,以“术”为主;美国模式重科学,以“学”为主。而今这两种各具特色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互相向对方靠拢的趋势。可认真研究二者之长处,结合本国本校的实际情况处理好“学”和“术”,也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本文作者:杨婧蔡立彬工作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事处 工程科技论文:工程科技测算与研究进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艰巨性与科技支撑 在喀斯特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及其脆弱,决定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艰巨性与长期性。苏维词[17]、杨胜天[18]通过研究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指出喀斯特生态系统具有易损性强、环境与人口容量小、稳定性低、变异敏感度高、承灾能力弱、自然恢复速率低等特点。覃小群等[19]通过评价广西岩溶县的生态环境,指出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王世杰[20]等则从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角度出发,指出石漠化过程具有区域性、渐发性、潜发性(隐蔽性)、生态破坏性、难恢复性(严重性)等特点。万军[21]、李阳兵[22]等更是指出,石漠化区域贫困人口集中,人口压力大,经济落后,土地退化严重,人地矛盾异常尖锐,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态恢复和发展的可能性,粗放式发展经济、掠夺式开发资源,导致其处于“岩溶生态环境破坏—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中。如何有效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着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成效。针对当前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任务重、难度高与区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贫困问题突出等矛盾,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消除贫困、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苏维词等[23]指出,要就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及产业化技术、石漠化治理关键技术等与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开展攻关研究、技术创新、技术集成等工作;李先琨等[24]则提出要抓好实验示范区的示范建设,树立样板,推广成功模式。熊生平[11]提出要确定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对石漠化过程的正负面影响和各自的贡献率,朱文孝等[25]则着重指出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科技水平的提高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与科学规划,建立适合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科技贡献率测算模型,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 至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呈现,到现在已经从定义、测算方法、模型、指标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目前已成功运用于环境、农业、交通、化工、建筑、水利等领域。本文选取经济、环境、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等行业研究的科技贡献率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反映当前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石漠化综合治理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贡献的前沿理论。科技贡献率的测算经历了测算方法建立、对模型进行修改、完善三个阶段。在测量方法创立阶段,192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26]首先阐述了产出量和投入量之间关系的生产函数理论和方法,用以计算出科技进步对新增产值的贡献,但不能直接计算出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后来又研究出现CES生产函数、VES生产函数、前沿生产函数、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在修改阶段,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27]对生产函数做出了重大改进,将科技进步纳入生产函数方程,在中性生产函数假设下推导出增长速度方程,定量分离出广义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完善阶段,丹尼森、乔根森[28]等将资本与劳动进一步划分,并且将索洛剩余中可以测度的因素进一步明确出来,从索洛剩余中剔除,使索洛余值越来越小。1978年,著名的美国运筹学家查恩斯[29]、库伯、罗兹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法。在此以后,国外对于科技贡献率的研究相对淡化,然而国内则处于起始阶段,而且此后的研究大多基于计量方法的运用展开的,创新成果较少。对于科技贡献率的认识,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了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理论。狄昂照[30]提出科技贡献率测算与其计算使用的数据不可分割;庞智强[31]则指出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应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量展开,而不应是全部科学技术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应介于[0,1]之间。杨少华等[32]认为在测算过程中,应把劳动、资本的产出弹性作为一个动态指标来测算,定量地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陈颖等[33]提出单纯地分析和比较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不能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质,甚至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许平祥等[34]通过研究指出各个指标只能做到反映各因素综合作用的平均效果,不能反映某项具体的政策或技术措施在短时间内的效果,再者,科技进步指标反映的是趋势而不是状况。在科技比较发达地区,科技贡献率反而会低。丁兴烁[35]针对当前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运用因素分析法构建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科技贡献率的影响程度,可以分析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寻求提高科技创新贡献效应的途径。在基于环境、农业等视角的科技贡献率测算中,张应禄[36]提出仅从纯科技的角度认识这个概念会产生严重的误解,不切实际地使用这个词也会产生严重的偏差。梁俊芬[37]认为农业、林业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给解释变量的设置带来困难,而且使模型自身的假设条件难以满足。程智强[38]、魏邦龙[39]、徐保根[40]、卢亚丽[41]等提出在测算过程中,由于对方法的理解不同,加之对原始数据处理不当,使得同样数据资料,产生的测算结果也会不同,为此应把政策、天气作为影响因素加以考虑,而且,测算目标不仅在于经济效益,还在于生态效益。随着科技贡献率研究的深化,研究行业从经济向农业、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表1)。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评价 科技贡献率的测算,需要以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的研究作为支撑。经过长期的研究,岩溶石漠化治理的效益评价基本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的理论与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尚未有一套取得普遍认可的、成熟的、适合于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的体系和方法[11]。对石漠化的评价大多为基于统计学的现象调查,评价指标繁杂、获取数据难度大、实用性不强、各因子之间相互交错、信息层次不清[58],使得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效益与实际状况可能出现偏移。而且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首要目标是生态环境改善,在工程开展和实施工程中,部分工程不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各研究领域的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大多以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为基础,把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而且还没有一套测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的科技贡献率测算方法和模型[46]。科技贡献率测算过程中以直接经济产出作为唯一产出目标,会使测算结果偏小。在数据获取时,属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范畴的社会经济数据获取困难,把生态效益折算为直接经济效益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今后需建立和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社会经济数据库,健全石漠化防治综合效益监测体系,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发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相关的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取得以下成果:①基本形成了以C—D生产函数、索罗余值法、DEA方法为主导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体系。测算方法科学,能正确反映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环境改善中的贡献。②以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算弹性指标为代表,研究形成了许多基于C—D生产函数、索罗余值法等测算模型的改进方法。③科技贡献率从经济、农业向环境、林业、畜牧业、水利等研究领域拓展,内容全面,能为涉及社区经济发展、林草植被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利实施的综合性工程计算科技贡献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支撑。但是当前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当前科技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主要基于经济和农业方向,其他环境、林业、草业、畜牧业、水利等拓展领域研究成果极少。②测算方法主要采用经济研究中C—D生产函数、索罗余值法等测算方法,然而就这些测算方法而言,在其他一些研究领域中存在测算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等问题。③科技贡献率的测算目标为科技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目标单一,目前还没有涉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民生效益等。④国内尚未有一套取得普遍认可的、成熟的、适合于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的体系和方法,获取部分社会经济数据超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范畴,科技贡献率的测算以经济产出作为唯一目标,测算结果可能会偏小。在今后研究中,应加强环境、林业、草食畜牧业、水利等领域的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工作,科技贡献率的研究目标从单一的经济发展向生态环境改善、民生惠及等多维度方向拓展,创建适合于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生态改善、民生惠的贡献测算方法和模型,加强生态效益与直接经济效益的折算研究,建立适合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社会经济数据库,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测算和评价科技因素的贡献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文作者:李永垚熊康宁罗娅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工程科技论文:探析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 摘 要:科技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活动效率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科技带动农业”战略下的必然选择。由于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机普及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各种各样。因此,如何加快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成为了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现状;措施 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通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而科技产业化作为一种以技术带动生产的理论,将其应用到农业机械的技术研发和农业生产活动的服务上,可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价值,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对于破除城乡二元发展壁垒,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也有积极作用。 1 我国农机工程科技化发展现状 自2004年起,国家连续14a以“三农”为主体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关注。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在农业科技研发上的资金投入比例也不断增加,基本上满足了现阶段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研究的经费需要。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并未按照要求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也没有为地方农机工程科技研发提供相应的基础支持,农业机械化的研发和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问题。 2 加强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的措施 2.1 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农业工程科技的产业化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力支持,必须要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必要的发展保障。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减轻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所面临的阻力。例如,可以采取降低税收的形式,减轻农机工程科技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建立健全配套的保障措施,提高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使相关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做好技术研发工作。 2.2 开展农机技术培训 通过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户的农机操作和维护水平。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现代农机设备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增加。在2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农户的农机操作水平十分有限,农机设备的功能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地方政府和农技站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可以通过下地指导或集中教育等形式,使农民掌握新型农机设备的操作要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常发现部分农民群众只重视农机设备的使用,但是并没有定期对农机进行清理和养护,导致农机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针对这一问题,还要注重开展农机设备维护和检修的培训工作,确保农机设备始终以良好的状态运行。 加强技术指导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指导能力。技术指导人员在向农民讲解农机设备的操作规范、养护常识以及进行故障维修时,不仅要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其中的原理,而且要结合农民的知识接受能力,确保技术培训取得实际的效果。技术指导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要过关,要掌握农机工程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充分了解不同农机设备的操作要领、养护常识;要转变服务理念,深入到田间地头,一对一地向农户讲解农机操作注意事项,切实发挥自身的服务价值。 2.3 推进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动过程必须要做好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应该做好设备的研发、设计、组织以及销售整个环节涉及到的工作。必须要不断总结产业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改善企业联合组在产前、产中、产后的联合体。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加大技术的投入,生产市场前景比较良好的产品,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控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生产以及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产业化过程必须要确定利益的主体,制定出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追求工程中心、产业部门、个人3者之间利益的和谐统一。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长远利益以及短期利益的协调,促进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工程中心必须要考虑农业产品的转化,注意机械产品的维护等多种问题。 3 结语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维护农民经济利益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但是通过实际调查也发现,不同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政策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促进本地农机科技产业化建设工作优化开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人力资源视角谈员工压力管理 摘 要:文章从人力资源视角探讨分析了员工压力管理的相关问题,其中包括工作压力的概念、员工压力管理的意义与模式,加强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在人力资源视角下,加强员工压力管理,需要从激励机制、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员工管理,压力管理,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一、引言 员工压力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员工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过多的压力不利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还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对员工压力的管理,要找出员工压力的来源,并积极采取各种策略加强管理工作,以减少员工的压力,为员工的生活与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工作压力的概念 在概念上,工作压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工作压力不仅指个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压力,还包括来自工作场所之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而狭义的工作压力指的是来自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工作压力的产生与个性、个体原因,职务等都有联系,它是人和组织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工作压力有消极的一面,它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然而,与此同时,工作压力也有积极的一面,它能够激发个人的竞争意识,提高个人的业绩,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压力管理,创设有利的情景,以提高个人绩效。 三、员工压力管理的意义 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关注员工的压力,不仅能够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还能够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促使员工更好的工作。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对于压力过大的员工,可以为他们降压,而对于压力过小的员工,能够对他们起到激励作用,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员工压力管理的模式 压力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由于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对压力进行管理并非人力资源管理一个部门的工作。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外,其它的比如企业领导、各班组的负责人也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比如岗位调配、任务安排、绩效考核、福利分配等各项工作,都是进行压力管理的具体体现。企业的党组织、协会等等,要积极行动起来,注重各种活动的开展,比如与员工进行交谈、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开展互助活动、倾听员工的心声等等,将这些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逐渐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使之成为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企业员工自己也要采取压力管理和压力控制措施,以排解自身压力,达到保护自己身心的目的。 五、人力资源视角下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做好员工压力管理,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做好员工压力管理工作。 1、制定富有人性化的激励机制。第一、做好对企业员工的奖励工作。奖励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合理进行,并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实施个性化奖励。比如,一些员工喜好工资的奖励,而另外一些员工则偏好于休假的奖励。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奖励,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第二、在企业内部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行个性化目标的绩效管理。实践证明,为员工设置相应的目标,员工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出色的完成任务,有的甚至能够创造更好的业绩,这样更加能够减少员工的压力。当员工有了相应的目标之后,他们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并坚信自己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从而减少了不确定因素,减少了员工的压力。此外,还要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增进员工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 3、注重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困惑与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充分开发员工的技能与潜力,进而解决员工的各种困惑,释放员工的压力。第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岗位分配。对于不同性格特征,工作能力层次不一样的员工,要进行合理的岗位分配,使他们从事自己喜爱的岗位,增加员工的满意度。第二、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鼓励员工,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努力,并对他们给与指导与帮助,加强对员工的评价和培训工作,以拓展员工的知识技能,帮助员工顺利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4、采取措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增加企业内部的互动,加强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猜疑,减少员工的压力。领导也要注意倾听员工的心声,加强对员工利益的协调工作,妥善解决员工之间的摩擦,减少员工的压力,为员工安心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开展心理咨询和压力辅导工作。及时评估员工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员工,要加强对他们的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需要重视对员工的压力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更加关注员工,减轻员工的压力,为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创造有利条件。(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刍议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 摘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其个性特征决定了其工作的独立自主意识性和创造性强,因而压力大。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应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来源进行认真分析,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从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提出压力管理的有效对策,以期缓解他们的压力,充分发挥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独特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压力源 工作压力 一、压力和进行压力管理的必要性 压力是指员工个体在环境中受到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所谓压力管理,是企业通过组织和个体有计划地对压力产生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首先,企业进行压力管理,是日趋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之一。其次,压力具有较大的经济危害和社会群体危害。最后,过度的工作压力对知识型员工的身心健康、工作绩效的影响大、导致流失率高。 二、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 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特征:由于知识型员工的个性不同,价值观、兴趣爱好、职业发展倾向相异,从而导致他们对压力的体验千差万别;过去的经验也会影响到知识型员工对压力的体验,成功的经历可缓解压力,失败的经历可能增大压力。2.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日俱增,在工作中,每位员工交往对象的不可选择性,会导致沟通中产生了障碍,从而带来人际关系压力;来自员工家庭中的父母、配偶、子女及亲属的压力,会影响员工的精力、注意力和工作绩效;社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构成社会压力,它包括经济环境、行业情况、职场竞争等,这是任何员工无法逃避的。3.职业发展的压力:它来源于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多少及难易程度,完成工作的时限,工作岗位的变更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多数成就动机强,压力会更大。?4.工作环境:每位员工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能体会到社会的压力,如住房、物价上涨,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压力。 三、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措施 (一)组织的应对措施 1.努力为员工减压:改善组织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员工提供一个爽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关注员工的工作量、工作时间与休闲的合理安排,对知识型员工采取灵活的管理模式,提高舒适感,减轻工作环境压力。 2.引导员工更有效地适应压力:应该注重知识型员工的进修、培训,从设备、资料、相关制度上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支持,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完成工作;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应有效地疏导压力,应该开发多种发泄渠道,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帮助员工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业绩和生活质量。 3.从组织制度、程序上帮助减轻知识型员工的压力:在人力资源招聘中,选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的人力资源,避免工作中因个性、能力不胜任工作而产生的压力;在人力资源配置时,通过科学的角色、职责、任务达到人与事的最佳配置,降低角色冲突引起的心理压力;对绩效评估的结果及时进行反馈沟通,以减轻各种生活压力;通过有竞争力的薪酬、畅通的内部晋升渠道和工作再设计,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缓解其工作压力。 4.建立信任与合作的知识型企业文化:企业要增强员工间相互合作和共进的意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要加强上下级、同级间的沟通,让每个员工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平等的地位,管理者要多鼓励每个员工发言,激发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企业文化氛围上鼓励并帮助员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企业通过向员工提供压力管理的信息、知识,使员工真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感受到管理者的关怀和组织的尊重;通过向员工提供保健或健康项目,促成员工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知识型员工个人的应对措施 1.找出压力的根源 压力源分为生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源。生理压力源是指由于身体状态的变化,对员工个体引起的压力,它包括疾病、疲倦、营养等因素。心理压力源是指由于个体的不同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心理压力。它包括生气、后悔、自卑感、不胜任感及挫折感等因素。 2.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 针对压力源,有效地进行压力管理。第一,正确地看待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在工作中量力而行,不做超人之想。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结果、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与别人的比较、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省来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确立一个适宜的成就动机水平,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避免或减轻压力。第二,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压力源。既然工作环境很难改变,我们就坦然接受,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压力源,未必所有的压力源都会成为压力。 3.个人应对压力的具体方式 个人压力的控制可运用宣泄、咨询及引导三种方式。第一,宣泄。通过某种途径把自己的压力排挤出去,其关键是让自己动起来。如通过倾诉、锻炼等方法,把自己的情绪合理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读书、练字画,看电影等活动摆脱烦恼。第二,咨询。当自己由于压力闷闷不乐时,主动去找好友或父母进行沟通,诚心征求对方的意见,也可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还可通过专业的心理书籍增加自己心理调节的知识,以矫正心理偏差,从容面对压力。第三,引导。通过调整自己的发展阶段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改变自身消极的生活态度、不良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不让自己在情绪体验中引起不良反应,从而缓解压力。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我国外资企业在跨文化工作情景下的员工压力管理 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管理,在当今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正越来越成为人力资源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而我国外资企业员工在跨文化工作情境下所面对的工作压力和压力管理问题,更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该文基于员工压力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的双重视角,通过对外资企业在跨文化情境下的员工压力源进行分析,并从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对外资企业员工的压力管理应对提出了建议。 工作压力;压力管理;外资企业;跨文化 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一份调查显示,心理压抑已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在日本,每年因工作过度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在美国凯利服务公司对瑞典的一项调查中,感到工作压力大的受访者比例高达33%;加拿大的调查中有15%的人称因为工作压力大濒临自杀边缘;美国因工作压力导致的索赔、保险及医疗费用每年达到2000亿美元。在我国,工作压力问题同样严重,因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与健康问题也越发突出。根据2003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的报告显示,近半数的白领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处于心理疲劳的亚健康状态。 与此同时,逐步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发展的经济为中国迎来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完善。随着外资企业群体规模在我国的不断扩大,我国受雇于外资企业的员工数目也不断增加。而这部分员工,却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中外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双重工作压力。近年来发生的富士康员工12连跳事件,以及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25岁女白领“过劳死”事件,无一不给外企员工们敲响了工作压力不容忽视的警钟。超出可承受限度的工作压力对员工的生理、心理健康及工作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工作压力过大,不仅会给员工个人造成失眠、易怒、酗酒等不良后果,损害健康,还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出勤率、离职率及工作效率,从而给组织带来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经济运行。若企业缺乏压力管理的意识,还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甚至对组织文化造成不良影响。 1.外资企业员工压力源及压力特点 文化差异冲突。我国的外资企业组织结构通常是由外方老板、高层管理者和本土员工、管理者、外方员工共同构成,组织中的成员拥有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由于价值观、文化根基的不同,外方员工和管理者可能对中国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不适应,本土员工也会对企业母国的文化精神、行事方式产生不适应,从而在磨合中导致工作失误,给双方员工带来工作问题和压力。引起工作压力的文化差异冲突,可能主要来源于语言、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员工个体特征也有着影响,比如中国文化更重视家庭,外企中的员工很可能要面临更多工作-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冲突带来的工作压力,因此工作-家庭冲突构成了外企员工较为显著的一个压力来源。 沟通与人际交往。因为语言和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差异,外资企业的员工更容易遭遇沟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本土中方员工在和外方上级、同级乃至下级沟通的过程中可能造成误会或沟通不畅、沟通不及时。在跨文化的工作情境中,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会碰到一些问题,如西方组织文化中将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严格区分开的特点可能会给中国员工带来人际交往上的困惑,造成社交挫败感,甚至于社交压力。 工作方法、管理方式和制度。各国企业管理特色的不同决定了我国外资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需要中方本土员工更长时间的适应。比如习惯了服从集体的本土员工可能无法在提倡个人主义的外企中将自己的潜力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或者会有员工因为不了解规则的严格性而怀着侥幸心理不遵守制度,从而给管理者和自身都造成麻烦和压力。同样,因为文化背景和习惯的不同,本土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可能与企业期待的类型有所出入,而学习新的工作方式的过程可能给员工带来压力。 任务强度、工作时长和效率。与国企和部分民企相比,中国的外资企业工作强度往往要偏大一些,规则更严格,效率也更快,有时工作时长也会相对更长。在相对报酬较高的同时,高强度的工作量和快速的工作节奏、长时间的工作会给很多员工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工作压力,这也成为了部分外资企业的一个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外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也会和本土企业有一定区别,如更加关注个体的薪酬体系,更严格正式的绩效考核,更高的人员流动率,对新人才的吸引。这些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于习惯了中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本土员工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冲击,并带来竞争的压力。 2.欧美外资企业文化与管理特点 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较大差异,外资企业和我国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特征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业更具对比效应。因为我国的欧美外资企业较多,文化和管理上的差异相比东方外资企业更大,下面主要以美国为例着重探讨西方外企的文化与管理特点。 美国企业大多具有明确的企业价值观。美国文化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点,具有明显的战争性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强调行事的目的性。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美国在组织开发中重视规章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以及职责明确,工作标准规范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注重结构和制度的建设,表现为重视人员的配备和管理制度的科学;在制度方面,企业规定了各种标准和条例,把从制度上加强对员工的控制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方法。作为一个契约型社会,美国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关系都要借助合同来保障。美国的企业与员工之间更是十分注重契约关系。员工与企业是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以个人为主体进行竞争,归属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很弱,企业人员流动频繁。 美国文化十分强调务实精神,重游戏规则而轻人情关系和“面子”,重实绩轻资历。美国企业以盈利为最高目标,基本以物质利益为主要内容,而员工与员工之间也仅仅是单纯的工作关系,彼此间缺乏亲密的感情,忽视员工的主动性和相互沟通。 美国提倡鼓励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尊重个体,强调个人作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非常明显。同时,创新精神是美国企业的又一突出特点,企业崇尚进取与发展的精神,鼓励人才创新,不断变革[1]。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浅析国企员工压力管理的必要性与应对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企员工的压力来源和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企业在员工压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项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企;压力管理;问题;对策 一、压力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压力”一词已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据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1日《中国官员自杀事件引关注,多数因心理压力轻生》文章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共发生13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仅12月,就有6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多数官员属于自杀。而官方公布的自杀原因,多数为心理健康出问题。 二、对压力的基本认识 简单地讲,压力就是指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适应性转变状态;压力所表现出的常见症状或信号有:第一,生理方面:使人的新陈代谢出现紊乱,心率、呼吸率增加,血压升高,易患心脏病,头痛、掌心冰冷或出汗、心悸和胸部疼痛、消化系统问题(如胃部不适、腹泻等)、恶心或呕吐、免疫力降低等;第二,情绪方面:易怒、急躁、忧虑、紧张不安、焦虑、崩溃等;第三,行为方面:拖延事情、迟到缺勤、吃镇静药、失眠、过度吸烟喝酒等;第四,精神方面: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持消极态度,注意力难以集中,表达能力、记忆力、判断力下降等。从本质上说,压力是一个从刺激到反应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中介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始终是个体的主观评价。另一方面是从压力对于个体行为的意义上分析,适度的压力可以让人感到振奋,从而增强行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个体行为的绩效,这种被称为良性压力;而那些只会带来破坏性后果的不适当压力被称做恶性压力。设法在这两种压力之中间寻找其平衡点,再获得更多的良性压力的同时避免恶性压力的出现是作如此区分的最终目的。 三、国有企业压力管理措施 (1)对员工来说,压力管理的核心在于是否能“消除缺乏建设性的忧虑”。一般情况下,只要员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员工自己认为的最大问题对于他人来说也许根本不算问题”,就能得到较大的缓解。这样,压力就自然而然的化解了。员工的压力和紧张可针对其内在机制环境、反应及个性三方面导向来进行管理。内在机制的环境就是从压力源导向入手,主要从个人对工作环境的管理和生活方式管理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只有解决了根源的问题才能做到有效的应对与管理。压力反应导向的管理主要从生理、情感以及认知三方面着手进行。压力生理反应的消除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训练,使员工学会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从而消除或减轻紧张反应。员工个性导向是通过改变某些容易产生压力感的个性因素,从而减缓压力。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也是压力管理的基础;二是增强信心,提高压力的承受能力;三是培养兴趣,充实生活。(2)在企业方面,压力管理主要是营造一个有适度压力但能让员工发挥其最大潜能的环境,尽量避免产生过度压力的产生。企业管理者可从工作任务、角色方面、生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来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从而消除紧张,提高工作绩效。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一是改革、完善企业组织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降低乃至消除恶劣工作条件给员工带来的压力;二是营造良好地企业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增强其心理素质,让其学会自我放松、自我释放压力;三是建立良好地规章制度,从程序和组织制度上帮助员工减轻压力;四是建立支持网络,帮助建立员工身边的可以倾听并提供情感支持的人际网络。通过这些网络员工可以找到产生自身压力的原因,并能及时得到倾诉,这样就能顺利的度过压力集中地高峰期。 总而言之,现代人时时刻刻生活在压力之中,适当的压力能够让员工发挥出自身的潜能,进而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而过多的压力却会使员工身心疲惫,意志消沉,举步维艰。现代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帮助和指导员工有效的应付工作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的压力,保持心灵健康、自信,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进而使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浅议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的有效方式 摘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员工作为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主体无时无处不处在工作、生活等诸多因素的压力之下。文章从分析压力和企业实施员工压力管理的必要性入手,浅析企业对员工实施压力管理的有效方式。关键词:员工 压力 压力源 压力管理 “紧张的工作,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员工生活的真实写照。工作压力不仅会危害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影响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竞争力。因此,有效地控制和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 一、压力的概念 “压力”即英文的stress(压力),是来自拉丁文Strictus,原意是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后来被运用在力学上,意思是当物体受到外界的作用时,物体内部所产生的阻力,如公路、桥梁承受的压力。 Lazarus等学者认为“压力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McGrath(1970)认为压力是“需求与个人能力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下,需求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后果”。当你感觉到加在你身上的需求和你应付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心理和生理产生的反应。引发压力的因素称为压力源。压力源从形式上可分为:①没有工作安全感或失业;②工作中的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负担过重或过轻问题;③恶劣的工作环境;④生活方面的压力等。 二、压力管理的含义及员工压力的现状 1.压力管理的含义 根据压力的概念,我们可将压力管理的含义分为三部分解释:一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环境因素;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三是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2.员工压力的现状 据研究机构统计,31-35岁年龄段的员工所面临的工作本身的压力最大,在这个年龄段的员工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有更好的表现。36-45岁年龄段的面临的角色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最大,这个年龄段的员工,事业上已经有了一定得发展,期望在企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能够得到员工们的认同。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员工的压力增加了很大,业内人士初步估计,中国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上亿元人民币。 三、对员工实施压力管理的有效方式 1.有效缓解员工职业发展压力 (1) 控制职业发展压力。企业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协调好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机会,向员工提供企业职业发展的信息,给每个员工公平的晋升机会,解决员工工作竞争困难的问题,使员工有足够的个人发展空间。 (2)控制人际关系压力。企业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多组织员工活动,便于员工互相认识、了解,多为员工举行一些比赛,提高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控制人际关系压力。 (3)上级对员工工作压力管理。上级对员工工作任务期限 以及速度上的要求应尽量切合实际,不要给员工安排超出员工能力的工作,不给员工安排超负荷的工作量,这样就可以减少员工工作中的压力。 2.借鉴社会工作理念,提高压力管理实效 (1)人格平等的理念。在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压力困扰的员工,并认为每个员工无论价值观怎样,思想认识有什么偏差,都必须得到尊重。改变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主体,员工是客体,主体拥有绝对权威,客体只能处在被动服从地位的模式。尤其是要改变对某些受压力困扰的员工采取歧视、批判态度的做法。 (2)服务的理念。员工压力管理要强调一种服务的理念,服务员工,帮助员工,维护员工的利益。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及时由管理者角色转变为兼具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服务员工的理念使得员工变被动为主动,从主观上自愿成为为员工释压的主体。 (3)助人自助的理念。助人自助,是将员工看作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管理者为员工提供选择和机会,挖掘和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发挥员工的主动性,有利于员工自己解决工作、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遇到的压力问题。 当前,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异常激烈,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企业员工的冲击比较明显。实施员工压力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员工压力问题,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商业银行员工行为风格转换与压力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商业银行多个岗位人员进行DISC行为风格分析,并通过DISCUS得出了不同岗位人员内在和外在行为风格转换的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压力的状况,并提出了通过行为风格测评,动态了解压力状况和持续帮助员工积极管理好压力的观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 行为风格 压力管理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个人和企业投融资也趋向多元化,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从业人员的压力也不断上升。动态了解员工的压力来源和压力状态,采取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并帮助员工保持身心的健康,对于保持金融机构的基业长青就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很多的企业将追逐利益放在首位,忽视员工的身心健康,甚至为了追求短期的绩效目标以牺牲员工的身心健康为代价,除提供很少量的压力管理培训外,针对于员工压力状态的测评,和有效援助策略的实施都显得非常的欠缺,这也为企业健康的经营发展埋下了风险和隐患。 本文针对银行多个岗位人员进行了DISC行为风格测评和相关数据的研究,期望通过了解行为风格的转换洞察工作环境给员工带来的压力,以便更加有针对性的支持员工健康的成长,为银行人才的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法对5家商业银行194员工进行DISC行为风格测评,194员工中包括客户经理及主管79位,客服主管和销售40位,支行副行长及储备干部40位,分行行长级管理人员35位。然后通过DISCUS测评系统解读员工的行为风格报告,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岗位人员行为风格的转换以及因此带来的压力。 二、员工行为风格与压力分析 DISC 提供“内在”、“外在”和“总结”三类分析表,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个体行为风格的变化,其中“内在”分析表描述的,是一个人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可能表现的行为类型。相反地,有时某些人处于严苛的压力之下时,也会出现这种作风。DISC“外在”分析表表示,人会依当时情况和别人的需求而做调整,选择个人觉得在他们当时环境下最适当的行为。当一个人的处境和环境改变时,“外在”分析表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有很大的转变。“总结”分析表结合了另外两者的信息来呈现对一个人实际行为的观察。 (一)DISC“总结”行为风格与压力 通过 SPSS 系统将“总结”DISC 与压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客户经理的压力与“总结”D(支配型)风格成显著的负相关,与“总结”S(稳健型)风格成显著的正相关。当客户经理的 D(支配型)风格可以较高时,客户经理会表现出来积极主动、外向的行为风格。他们以问题为导向、勇于接受挑战、目标成果导向、行动积极,追求突破与改革、创新多变化。他们相对于内向和被动的行为风格的人感觉压力较小,当D(支配型)风格越高时,越能够导致压力降低。S(稳健型)风格较高时,客户经理会呈现内向、被动、喜欢稳健的行为风格,会表现出决策态度谨慎、做事按部就班、追求一致性、追求稳定有保障的环境、按计划进行的工作、充裕的思考时间和标准化作业流程。在DISC行为风格中,当“内在”S(稳健型)向下转换幅度太大时,客户经理可能会由于需要适应发展迅速的环境而产生显著的压力。 从相关性分析得出客服主管和电话销售的压力与“总结”D(支配型)和“总结”I(影响型)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结”S呈显著正相关。当客服和电话销售人员I(影响型)风格高时,会呈现积极、主动,善于说服他人、多元的人际互动、能振奋人心、乐观,因此I(影响型)风格越高,越能够导致压力的降低。 (二)DISC“内在”和“外在”行为风格转换与压力关系 用“内在”DISC数值减去“内在”DISC值,得出DISC不同风格“内在”和“内在”转换的差值。通过SPSS将DISC转换差值与压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S(稳健型)转换差值与压力成显著负相关,客服主管和电话销售组的S(稳健型)也同样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客户经理、客服主管和电话销售的“内在”S(稳健型)较高,而“内在”S(稳健型)向下转换时,压力就会随着上升。 三、员工压力管理的有效策略 在商业银行中客户经理和支行行长承担营销业绩的压力相对其他部门要高,因此如果现任岗位人员的 D(支配型)和 I(影响型)风格较高,他们积极、主动的特质会帮助他们调整自己,更好地面对压力和挑战;如果营销岗位人员“内在”S(稳健型)风格较高,或“内在”D(支配型)、“内在”I(影响型)较低,则需要更多的给予他们关照。应留意他们对压力的承受力,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帮助他们根据岗位和工作清静的需要不断的发展D(支配型)和I(影响型)风格。 对于相对比较稳定、压力比较小的工作岗位,可以挑选S(稳健型)比较高的人员;如果现任岗位人员“内在”D(支配型)或“内在”I(影响型)较高,需要更多的给予他们一些机会和富有挑战及变化的工作,以让他们体验到工作中不断创造和探索的乐趣。为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持续保持员工的身心健康,更好的促进业务发展,银行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一是关注高压力的岗位群体,针对核心岗位人员定期进行 DISC 行为风格测评,帮助个人和银行动态了解核心人员的压力状态,针对压力较大人员进行深度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压力的来源和所需要的支持,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建立系统的、有效的员工援助计划。 二是针对不同行为风格的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减缓压力来源。针对S(稳健型)的人员,需要组织团队发展和情商类的培训,提升他们与团队成员互动的技能,减缓由于人际关系冲突带来的职场压力。针对低I(影响型)且工作岗位需要更多的当众讲话的人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简报技巧、沟通技巧、谈判技巧类培训,提增他们讲话的魅力和影响力。针对于低D(支配型)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培训他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和行动规划的内容,提升他们的实现目标和成果的行动力。针对于低C(谨慎型)的人员,需要发展他们流程管理能力、规划能力、数据核算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减少由于无序和风险给他们带来的压力。 三是组织员工参加行为风格与压力管理技巧培训。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行为风格和压力状态,掌握压力状态调整的方法,如呼吸法、抽离法、转念法、提问法等。了解改变生活习惯对压力管理的作用,如运动、冥想等,同时培训员工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帮助减缓时间管理带来的压力。透过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做好长期压力的管理,处理好压力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持续鼓励员工提升自己的压力管理能力,创造健康快乐的人生。 三是培养教练型的领导者。通过培训帮助各级管理人员从教训型领导者向教练型领导者转型,缓解个人给员工带来的压力,同时运用教练的工具和方法帮助员工将压力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动力,有力的支持员工长期成长; 四是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组织各类有助于身心成长的健康活动,积极建构快乐、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帮助员工发挥天赋特质,选择适合的岗位上发展。 五是将员工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重视、关心员工健康,是企业百年基业常青的保障,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因此只有银行领导、管理人员、个人三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真正保障个人和企业持续的健康发展,获得更长久的利益,更好的造福于社会。 (高俪珊,1968年生,北京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生、中国人才研究会金融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从压力管理角度看待员工离职风险评估 去年底,有专业机构预计,2010年度中国全行业的员工离职率可能达到15%,个别行业会攀升到40%。因此,员工离职风险的管控,将成为众多人力资源从业者2011年度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 针对员工为什么选择离职,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数据分析,不仅包含职业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薪酬变化等这些能够实际评估的原因,还存在一些隐性因素,例如与直线经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等因素。在相关机构,都能找到非常详尽的数据分析。这里不再赘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职责,就是在员工提出离职后的一定时间内,需要找到这个职位的后备人选。那么评估员工的离职风险,适当地进行控制和准备,就成为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一般而言,我们假设,员工在离职之前,都要找到另一份工作,需要在职时间离岗面试,因此一段周期内不规则的临时申请的休假,会作为评估行为变化的一个主要依据。那是否存在一些更为前置的因素或动因,能够帮助我们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呢?让我们试着从压力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压力,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高频词汇,人们在仅有的工作时间里总有许多事情要做,还要有时间分给家庭和娱乐。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面临来自外界(工作和生活)及个体需求的压力。在我们的日常概念中,好像只有相对的坏事,比如工作量大、失业、大病等,才会带来压力,其实不然。根据相关统计,如果我们定义“亲密家庭成员的死亡为100个压力单位”,那么“轻微的交通违章就等于20”,“出众的个人成就为36”,“社会活动的改变、睡眠习惯、饮食习惯为29”,“怀孕也能达到45”等等,而加总分数高于300个变化单位的人就存在健康风险。所以,当员工的压力程度累计达到一定数量时,有些人选择面对挑战,而有些人选择离开,也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我们暂且忽略个体对于压力的敏感程度这个变量,仅从压力源角度进行探讨。 一、职业不满意 我们不能仅谈职业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人是迫切需要被发展,对学习新技能、职位、管理幅度或薪酬很有要求,如果停留在一个岗位的时间超过1或2年,而看不到职业通道的话,就会立刻主动寻找其他机会。而有人最大的希望就是稳定在自己目前的状态或舒适区内,没意愿被培训、不求升职、不求大幅度加薪、不希望更大的挑战和工作量,最大程度上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似乎针对不同的动机,导致职业不满意的因素完全相反。简而言之,我们只愿意接受自己提出的变化,而不愿意被动接受变化。被动的变化,容易引起员工对职业的不满意,会使人产生紧迫感,进而产生压力。 二、工作环境 我们都听说过“加入公司,离开经理”的流行语。其实这一流行语意在说明员工与经理关系在员工离职动机中的重要程度。在整个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包括经理关系和同事关系,关系体系的任何变化,尤其是经理的更换,关系紧密的同事离开,可能会让员工产生对环境的不确定感,类似被动变化的过程,对压力的产生有直接作用。 三、社会环境及生活状态 这是一个很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来源。员工每天至少8小时在工作岗位,除去8小时睡眠,还有1/3的时间必然是与生活相关。举个例子,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专心养育新生儿,或者是国内外的专职陪读的社会环境,是女性员工离职的新增动因之一。领导力技巧“Coaching”中也在强调,对员工全方位的了解,是教导、进而帮助员工发展职业生涯的必要手段。以此类推,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例如配偶工作城市的变化、家庭生意发展、求学、个人或家庭成员的长期疾病等等,都会导致压力的增加、情绪的变化,进而影响工作时间分配、效率和质量,以及后续的离职动机。 从个体角度而言,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压力程度相差很大。但从宏观角度看,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会对身体健康、行为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压力和离职风险之间,目前还不能说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希望作为一种思考方法,供大家分享。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浅谈“80后”员工压力管理 摘 要:80后员工的压力来自很多方面,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80后员工的压力管理工作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企业员工压力管理问题,找出压力源,提出压力管理的策略,科学的认识员工压力,促进员工压力的缓解。 关键词:80后 压力管理 策略 企业中的压力管理对现代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压力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自身内心的因素,但最终都会转化为员工自身的心理素质。80后现在也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80后是伴随着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代人。现在,80后在企业中的员工比重在不断的攀升。他们也将成为企业的主流。我们将从心理学方面浅谈下80后员工的压力管理。 1.80后的基本特点 首先,思想上越来越现实。在精神跟物质之间,这群人更注重物质。也就是说现代的80后越来越偏重功利、追求实惠、追求眼前利益、爱好物质享受,表现为个人本位、较物质、较现实的思想。 其次,强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80后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其都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从而使得他们傲慢、自大、自以为是,崇尚自由,追求自我,有时也表现为是非不明。 再次,心理脆弱,较情绪化。正是由于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成长中根本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磨砺,他们在社会上对工作对事情的期望值总是高于现实。因此,一旦踏入社会,遇到些许不如意时,就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工作态度问题。80后员工大多以为工作并不是其生活中的全部,也不把它作为乐趣和幸福的唯一取向。 2.80后员工压力源 2.1个人因素 (1)职业生涯发展。是能够给个人带来压力的主要因素,即如何在一家企业里找到自己的事业发展曲线并取得成功;如何在群体中体现自身价值并出类拔萃,这是一种无形中对自己施加的压力。对员工来说,最大的压力威胁就是失业。提升、调转和发展的机会关系到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这些机会对员工来说,非常重要但又十分不确定,80后在性格上的独立,自负让他们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上并不能给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让自己承受着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它们也是80后员工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2)家庭及生活问题。80后年龄都是在20-30岁之间,已经或者即将脱离自己的父母而组成自己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形势将使得他们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结婚、买房、生小孩、赡养父母等每一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写事情却无情的落在了他们身上。通过电视剧《蜗居》,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社会有多疯狂,现在房价的不断攀升,刚出社会的80后有何能力独自支付这么高昂的经济负担。他们只有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呕心沥血的工作,面对着这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工作上、心理上一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3)个性差异。压力源能否导致压力反应、能引起多大强度的压力,关键看个性的基本倾向。对某一情景,比较脆弱的人感到压力很大,总是注意现实中的负面因素。刚强的人则把压力看作挑战与机会、感觉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与命运。虽然人们各自的个性特点并不是压力的直接来源,但它却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和接受,很明显,压力的产生存在个性差异。 2.2企业内部因素 (1)工作负担。有太多的任务需要完成被称作工作超载,这是企业内部导致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工作,再加上不良工作条件,员工的工作压力将会更大。工作负担过重会让员工觉得工作永远跟不上计划,感到疲惫不堪,进而产生压力;员工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自我实现,工作中无所事事一样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2)角色冲突与模糊。他们在企业中扮演的特定角色和不同的角色期待会导致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会使人无所适从,带来一些难以协调而且又难以实现的个人预期,随着80后的员工在企业中成为了主流,他们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角色的扮演上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常见的问题有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比如老板要求部门经理开除某员工,但这样做却有违于经理的价值观,这就产生了角色冲突;操作者在工作中收到让人混淆、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指令,这就产生了角色模糊;员工角色预期不清楚,就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权力,当员工不知道他该做些什么时,就会产生角色模糊感,便产生不安与困惑,内心情感激烈冲突时会引起抑郁。 (3)人际关系要求。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表现为亲近、疏远、友好、敌对等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80后的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视为全家的掌声明珠但是在企业中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在处理同事、上司、下属良好的人际关系时经常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但是同事、上司、下属可以促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缺乏则会使员工产生相当的压力感或发生敌对关系。 (4)组织变革。比如组织并购、重组和计算机化,往往能够造成巨大的压力源,因为这是组织的变化,这是职场的变化,是工作性质的变化,同时往往引起裁员,引起整个管理机制的变更。而且组织里面是否缺乏公正,组织分配制度怎么样,奖惩制度怎么样,给不给员工一种工作的安全感等等,这些都是已经被证实了的重要的压力源。 (5)组织领导作风。有些公司首席执政官对员工的控制过度严格,专制作风严重,并经常解雇达不到其所要求标准的员工。这样的管理风格会导致一种以员工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使得员工在短期内产生幻觉式的压力。 2.3企业外部因素 导致员工压力的企业外部因素主要是经济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心理学家多德拉认为:“如果一个环境给你带来了不良症状和障碍,那么你在这个环境中就会遇到许多心理上的冲突。要解决这些症状和障碍就得去认识你身上存在的冲突。”当经济不景气导致产品需求量减少或价格下跌时,企业不得不采取相应对策,常常通过裁员、降低报酬水平和工作时间增加或缩短的方式渡过难关,此时的员工将受到被解雇和降低报酬等压力。而新技术的不确定性通过技术突破使员工的技术与知识在短时内过时。电脑、自动化、外语水平的提高及其他技术创新会威胁到许多员工,使他们产生紧张情绪和压力感。 3.对于80后压力管理策略 3.1个人层面的压力管理 (1)问题应对策略:设法控制或改变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境以减轻压力。80后可以通过专业的压力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压力水平,仔细分析压力源,源头来自的主要的方向,是属于工作的压力还是经济的压力。并设法控制那些给自己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的压力源。 (2)认知情绪应对策略:即在改变认知的同时,设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情绪感染,以适应压力情境。在外在的压力情境无法改变的时候应试图改变自己,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的期望值,调节自我实现的时间进程,当感觉有不良情绪反应时应及时合理宣泄。 (3)自我强化策略:在充分认识自我和组织的前提下,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修正;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支撑下,持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在愉悦、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中,加强体育锻炼,规范生活习惯,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抗压能力。80后有着自大和过于自负的弱点,所以在自我强化的这个方面要不断的加强,要谦虚的学习,主动的学习。不断的充电。 3.2组织层面的压力管理策略 (1)以人为本,加强沟通。作为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更加关注80后员工的成长,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针对他们的特点,在管理方式上要富有弹性,面队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 (2)寻根探源,区别对待。由于导致80后员工的压力源因素众多,准确找到压力源是有效缓解压力的前提。当发现80后员工所承受的压力存在负面影响时,应及时沟通、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应更多地从外源压力的角度为员工缓解压力。 (3)职业规划,适时培训。在职业规划中,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改变认知,适当调整期望值,建立现实客观的SMART式的发展目标: S special(特定的、适合自己的),M measurable(可衡量的),A achievable(可实现的),R realistic(实际的) ,T timebased( 基于时间的)。同时,可以对80后员工进行时间管理和人际沟通方面的培养。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缓解其在时间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4)社会支持,工作再设计。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一方面会对过度压力起缓解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支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通过信任支持提高知识型员工的自信心;通过信息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对问题事件的说明、理解和应对策略;社会成员身份为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分担、快乐共享;工具性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而重新设计工作则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责任,有利于其自主性的发挥,为其自我实现提供新的机遇。 (5)健全福利,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福利能有效减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外源压力,企业应主要从薪酬、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员工家庭生活等方面提供保障。而通过营造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则有利于达到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其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制定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创造开放、公平的沟通环境,营造一种真诚和谐的企业氛围也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80后表现出个性、自由的特性,也注定他们在工作上遇到一些特殊的压力,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怎么对80后实施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将是他们遇到的一大压力,而对于企业压力管理方法上,80后的员工在企业中已经成为了主流,从心理学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也不愧是一种新的分析、管理方法。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员工援助计划及其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文章介绍了员工援助计划的一般内容和作用,并详细说明了其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员工援助计划压力管理 一、EAP介绍 “员工援助计划”是英文“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的直译,一般简写为EAP,它是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心理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以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EAP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一些企业注意到员工的酗洒、吸毒和其他一些药物滥用问题影响到员工和企业的绩效,于是有的企业建立了一些项目,聘请心理专家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1917年,美国纽约梅西(Macy)百货公司所建立的员工咨询系统。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剧烈变动,工作压力、家庭暴力、离婚、法律纠纷等问题越来越影响到企业员工的情绪和工作表现,EAP项目也因此日渐增多。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EAP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甚至在日本一些企业中出现的爱抚管理模式(设立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或制定员工健康研修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也是EAP部分内容的翻版。在此过程中,有关EAP项目的研究也越来越多。1982年,Walsh首次正式提出“员工援助计划”概念,此后,Gooding(1987)对EAP进行了诠释,认为它是企业通过合理干预方法,了解、评估、诊断及解决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和业绩的过程。Bohlander和Scherman(1992)着重强调EAP是解决员工在社会、心理、经济与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员工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目的。Dessler(1994)把EAP看作是企业内部正式系统的项目,为面临情绪、压力、赌博等问题的员工提供咨询及治疗措施的过程。如今,EAP已发展成一种综合性服务,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方面,以期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在我国,EAP的引进较晚,到2001年,联想公司才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率先实施了国内首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帮助计划。随后,国内开始出现专门的EAP服务机构,EAP服务逐渐迈向了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 二、EAP内容 CONSAD研究公司1999年出版的EAP手册总结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作为一种资源提供给有个人问题的管理者;第二,为培训和发展提供援助;第三,为使雇员发挥最大潜力提供援助;第四,在成本控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使用福利;第五,为提高和保持高产和有效率的工作环境提供援助;第六,使组织的社会责任最大化;第七,作为一种资源为协会代表服务;第八,保证照料的质量。根据国际EAP协会的指导手册(2003版),其核心内容包括:第一,提供咨询、培训和援助给那些处于困境的员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雇员工绩效,并培养雇员及其家人了解EAP服务的工作组织和领导者;第二,为雇员和客户所关心的个人问题提供保密和及时的问题甑别和评估服务;第三,运用建设性面谈、激励和短期干预的方法,帮助员工处理可能遇到的影响工作绩效的问题;第四,为员工推荐诊断、治疗和援助服务以及案例监控和跟踪服务;第五,在工作组织与提供其他服务的供应商建立和保持有效联系以及管理供应商契约方面,为其提供咨询;第六,为工作组织提供咨询,鼓励适用医疗和行为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酗酒、药物滥用以及精神和情感混乱)的健康保障的实用性和可获得性;第七,鉴定为工作组织和个人工作绩效提供的EAP服务的效果。优良的EAP服务常常能够改善组织效益。对企业,EAP服务能够明显改善组织气氛,增强凝聚力;有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降低离职率和缺勤率,稳定企业人力资源;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与工作绩效;帮助员工适应不断变换的工作环境;增加劳资双方沟通的渠道,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改善了用人单位的福利水平,消除员工不满。对员工,EAP服务协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上的问题,缓解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员工之间和谐良好的人际以及工作关系,消除员工的不良嗜好和行为习惯,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工作积极性,协助员工成长和发展。 三、EAP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员工援助计划针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压力诊断、宣传普及、教育培训、压力咨询等几项内容。第一,对员工心理状况的调查是有效开展EAP的前提,该工作需要心理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方法来评估员工心理生活质量现状,旨在发现和诊断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导致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二,搞好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利用海报、自助卡、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树立员工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鼓励员工在遇到心理困扰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提高对EAP项目本身的关注。第三,开展全员培训。通过压力应对管理、挫折应对、情绪调控、积极思考、健康心态、自我成长等一系列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尤其需要掌握员工心理管理的技术,面对心理困扰能够及时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第四、提供心理咨询。对于那些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通过提供咨询热线、团体辅导、个人面对面咨询等服务,使得员工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帮助和服务。同时,通过帮助员工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结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途径来减少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最后,在压力管理过程中,如果员工心理压力问题比较普遍和严重,那么改善组织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可以考虑通过组织结构变革、领导力培训、团队建设、工作轮换、员工生涯规划等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尽可能消除诱致压力的各种外因。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浅谈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企业经营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企业实施员工工作压力管理的现实意义出发,根据企业压力管理的现行措施,简要分析企业压力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初步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企业员工 工作压力 压力管理 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技术挑战、繁重的工作任务等各种因素都是企业员工工作压力问题的潜在根源,企业员工工作压力问题不仅对企业员工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质量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济效益。 一、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企业而言,工作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压力对员工来说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压力适中可产生积极的作用,压力过大则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企业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压力管理对提高企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1.适度的压力可以使员工保持一种紧张感 对员工而言,企业在管理上越规范,员工的工作紧张感越强,这越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华为企业创造高额的利润。在适度的压力下产生的紧张感会使员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 2.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 在工作过程中,工作压力过小或过大,工作效率都较低。压力较小时,人处于松懈状态之中,效率自然不高,但当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之后,压力就成为阻力,效率也就随之降低。所以应以一个合适的压力为标准,让员工时刻保持一种紧张感,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适度的压力可以营造和谐的组织环境 企业实施压力管理,一方面不但解决了员工由于承受过大的压力而造成的一些生理、心理以及工作生活上的问题,同时在组织环境的改善上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因为有效的压力管理,可以屏除企业组织环境的一些弊端,营造一种全新的组织环境,即和谐的组织环境。 4.适度的压力形成系统解决压力问题的管理体制 企业在实施压力管理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解决压力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弥补企业在管理体系建设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一套全新而系统的管理体制,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增添一个新的领域。 二、企业工作压力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压力管理的措施 业内人士初步估计,我国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上亿元。过大的压力往往使员工失去工作动力,工作业绩下降、员工之间关系恶劣等等不良后果,进而损害企业的利益。在此情况下,一些管理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员工实施压力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者通过适当改善工作环境,消除员工因对工作环境的不适所产生的压力感,稳定员工的工作情况。 (2)注意员工的工作量和设置合理的时间安排。企业管理者通过适当调减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使员工的工作付出与报酬达到一定的平衡水平来舒缓员工的不满情绪,进而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保障企业的利益损失率降低到可承受的程度。 (3)加强员工培训。企业管理者通过举办一些培训,使员工在接受培训后,会暂时忘却一些因压力带来的影响,重新投身到工作中,在短期内会提高工作业绩。 (4)注重有效沟通。一般而言,员工出现一些缺勤、业绩下降等现象,管理者都会在一定时间内找到问题员工进行一些必要的沟通。这是企业管理者最常用的一种减压管理手段,也是一种最具短期时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企业在压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压力管理的认识不够。“压力管理”是一个泊来之词。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许多企业管理者对压力管理的认识也就缺乏具体而全面的认识。 (2)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缺乏人性关怀。企业管理者一般只重视员工的工作绩效以及关心员工能为企业创造多大的利润,很少关注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因此,员工在承受不住压力的重压下就会出现缺勤、离职、发生事故等等现象。 (3)企业缺乏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机制。压力是一种潜在的、长期的危机,如果企业员工由于压力的困扰或是由于突发事故造成极大的压力问题而无法保持或继续提高工作绩效,而企业在应对这种突发事故时没有采取相应的应急机制进行处理,那么企业在利润取得上就会受堵。 (4)企业没有建立系统的压力管理体系。目前很多企业针对员工出现的压力问题一般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压力管理体系。 三、企业改进压力管理的建议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是不良的,而且从现实来讲,压力并不能完全从人们的生活中根除。因此,本文所谈到的压力管理是指调查弄清员工目前所负担的压力,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使之达到适度。 1.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压力管理的认识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在观念上强化对压力管理的重视程度,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树立压力管理的管理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整个压力管理的过程之中,切实保障压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压力管理体系 (1)通过组织制度、程序的健全减轻员工压力。一是建立科学的招聘制度。管理当局应当确定选定的人员具有与职务相对应的能力要求。二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沟通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渠道,在于其提供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情绪表达机制。三是建立一套实效的员工危机管理机制。员工负担的压力过重,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潜在的危机。 (2)加强过程管理。一是进行工作再设计。好的工作设计能够减少工作中的重复性、职责模糊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还使得工作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二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企业提供充分的技术和心理上的上岗训练,使员工具备与岗位要求相符的技能。三是做好员工的职业规划。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发展计划和员工个人生涯发展计划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帮助员工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3.采取具体措施改善内外环境,减少恶劣环境给员工带来的不良压力 首先,要增强员工间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意识;其次,要增强上下级间的沟通;最后,从企业文化氛围上鼓励并帮助员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这就要求企业向员工提供压力管理的信息、知识。 4.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 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帮助解决其面临的困难能消除或者减轻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源给员工带来的压力。降低员工工作和生活中压力源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咨询机制,为员工提供免费或低价的职业咨询和心理咨询。二是由组织出面,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能够有效的使员工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降低压力。三是设立专门的员工谈心时间。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不但可以了解到很多日常工作中无法接触到的问题,又可以引起企业管理者对压力问题的重视,并获得一些相应的帮助,有效地解决压力问题。四是针对特殊员工采取特殊措施。比如,可以为双职工提供帮助,使夫妻成为处理工作和家务的有效合作者。因为夫妻间的交流有助于增强满足感、明确长期的事业目标,使他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制定行动计划,让工作得到家庭的支持。 5.企业应该积极引导员工参与压力管理 “减压”的另一关键要素还在于企业如何有效地引导员工自己参与到压力管理的过程中。 (1)引导员工认识并改变自己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对压力的敏感度不一样。如A型人格的人容易感到压力、紧张。对于个体是A型人格的,那么可以建议个体把一切动作都“放慢速度”,注意劳逸结合,降低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为自己的每个成就感到高兴、满足。 (2)指导员工正确使用压力释放法。个体一旦承受了一定程度的压力,都希望通过某种渠道发泄出去。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实施压力管理的过程中,要指导员工采取一些健康的手段来解决自身存在的压力问题。比如,可以采取心理咨询方式来释放心中压力。 (3)建议员工运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抗压”。人的内心冲突会让个体感到紧张不安,于是个体可能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平衡。但是,许多人并不了解“心理防御机制”是什么东西,有何妙用。这时,企业管理者就要结合员工所需,为员工系统介绍“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一般而言,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成熟的,也有不成熟的。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否认、压抑、投射、合理化、转移、抵消、退化、幻想、补偿、升华等13种。管理者应该建议员工少用其中不成熟的心理防御,而尽量多地使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压力为动力。 结束语:工作压力虽然是员工工作中的正常和必要的一部分,然而却不能失控。企业管理者应确保承担工作压力的员工不会受到伤害。当员工承受的压力变得太大之前,企业管理者要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员工缓解压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学习一些压力管理的基本技巧。总之,搞好工作压力的管理,无论对员工个人还是企业都是有利而必需的。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谈零售业中员工心理压力管理 2006年5月28日,华为公司员工胡新宇过劳死的新闻曾经振动了不止IT界的人们,25岁的生命在日复一日的紧张加班和压力下,不堪一击地凋零了。在全社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注重企业情绪资本的积累和管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共识,而其中适度运用压力管理,实现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同步提升,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关注。 所谓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应时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根据压力反应原理,适度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而过度的压力则会引起个体的身心耗竭、甚至死亡。因此压力不但对人的身心健康会有影响,而且对企业生产率、企业稳定发展均有影响。 零售业作为社会基础性行业,其特有的服务性使员工的满意度与企业绩效相关度不断加大,并且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零售行业员工所面临的压力也呈现逐渐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商场员工,由于他们直接肩负着销售的责任,所面临的压力就更为显性化一些。那么,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商场员工到底面临哪些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又有什么影响,他们希望如何缓解压力,对此笔者以自己所在企业的员工为调查对象,针对销售一线的商场员工的压力现状做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梳理,在对压力的感受上,有45%的员工感到压力较大,有39%的员工感到压力很大。 在压力付诸于身心的表现上,记忆力减退、时常疲劳以及失眠是60%以上员工的选择,还有14.56%的员工认为压力带来自己情绪的急躁,11.65%的员工认为压力使自己精力下降。 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员工认为自身所感受到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工作和个人发展,其中工作方面的原因高达76.36%,个人发展占14.55%;而员工普遍认为来自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不是很大,只有9.09%的员工选择了家庭生活对其产生了压力的困扰。 对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60.94%的员工将工作指标和任务列为首位,有17.19%的员工对企业发展而带来的新变化较为敏感;其他的压力则来自于与上级、同级的沟通,以及个人岗位的升迁;而与下级交流的不畅则不是员工所面临的主要压力。 在自我缓解压力的方式上,选择独自承受压力和向他人倾诉的员工较多,分别达到35.59%和32.0%,而对情绪不加控制、随时随地发泄的也有3.39%;员工通常还会以参加文体活动或购物来缓解压力。 通过调查,85.37%的员工认为企业在帮助员工缓解压力方面有一些作为,有12.2%的员工认为企业有所作为,还有2.44%的员工认为企业作为还是较少。总体看,大部分员工对企业在帮助员工解决压力方面的努力还是认可的。 二、零售企业缓解员工压力的措施 1.建立企业压力评估预警机制 企业应每半年或一年开展一次员工队伍压力评估调查,调查可采取全员参与方式,也可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商场员工队伍的压力状况进行评估,并将压力源按照压力不足可加压、压力适度可保持、压力趋于过度应调整、压力过度应修正等四个维度进行衡量,提出压力管理的具体建议,指导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员工队伍解决压力问题。 2.完善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员工的压力来自于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期许,这种需求对企业人力资源因才适岗及职业发展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要尽可能地实现“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要实现员工个人技能与岗位工作要求的相互匹配,同时要充分考虑员工对其所从事工作的“喜好度”,因为员工只有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才会产生做事业的自豪感,也才会有做好工作的动力。在员工职业发展设计方面则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员工的需求,切实建立起以业绩导向为主的包括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等多元化多轨制的职业发展通道,并不断优化与其相配套的薪酬分配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使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一条凭借业绩和能力不断向上前进的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员工变职业发展的压力为创造业绩和提升自我的动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绩效的双向提升。 3.深化企业绩效管理,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深化绩效管理,确定明确可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并通过沟通使员工接受绩效目标的挑战;要积极帮助员工找出完成绩效目标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及时解决他们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帮助他们实现绩效,增强员工完成工作、应对压力的自信心。要强化绩效跟踪考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推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使员工体会到克服压力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最终达到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同步提升。 4.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疏通压力释放渠道 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员工的个人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释放员工的心理压力,提升员工满意度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文化,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民主机制,让员工通过各种形式了解企业面临的形势,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需要做出的努力,并参与到企业发展大计的制定、推进当中,从而明确自身工作的方向和价值,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事业观。要积极打造创业文化,激励员工在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创造业绩,把迎战压力作为挑战自我、实现成功的具体表现,从而引导员工正视压力。要大力倡导学习文化,通过员工技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增强员工队伍的抗压度和“变压力为动力”的转化力。要不断深化团队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提高员工的组织归属感、主人翁责任感及对企业的忠诚度,营造和谐、宽松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减少因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压力。 压力犹如琴弦,没有压力不会产生音乐,过度施压又会绷断琴弦,只有适度的压力才会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在企业发展快速推进的今天,企业各级管理者只要管理好压力、控制好压力,注重做好企业情绪资本的积累,就一定能带领全体员工奏出一曲恢弘大气的企业常青之歌。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高技术企业核心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 [摘 要]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组织上至管理者下到员工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压力管理,使员工正确地应对压力,适应和缓解压力,这些已经成为组织必须面对的现实管理问题。 [关键词] 高技术企业 研发人员 压力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而知识和技能的创造者和唯一载体就是企业的员工。但伴随着高技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同时,作为高技术企业核心员工的研发人员所面临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沉重的压力不仅会严重影响员工个人绩效水平,也会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因此,高技术企业应当采取多渠道的压力管理策略以缓解研发人员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期达到完善组织管理,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一、压力与压力管理的内涵 根据斯蒂芬•P•罗宾斯(2005)所著的组织行为学中对压力的定义,压力是一种动态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渴望的目标相关的机遇、限制及要求,而且个体感觉到的是其结果非常重要却又不确定。压力总是与限制和要求联系在一起。前者阻碍人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后者是指丧失了一些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潜在压力转化成现实压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活动结果必须是不确定的,而且这个结果必须很重要。无论条件如何,当个人在能否抓住机会、能否排除限制因素和能否避免损失这些问题上无法确定时,压力就会产生。也就是说重要性也是个关键因素,如果是否拥有这份工作或者是否获得晋升对员工来说已经无所谓的话,员工就没有理由在绩效评估过程中感受到压力。 二、压力的潜在来源 将压力的潜在来源分成三类:环境的、组织的和个体的。 1.环境因素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造成了组织环境不断变化,大量的商业交易以不断加快的节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对组织的绩效、内部竞争、技术更新、组织灵活性、低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下,员工的压力自然就会增大,例如全球化造成大量员工冗余,裁员与降低成本使得给留下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持竞争力,很多公司采用了层级式结构以及自我管理团队等方式。 (2)技术进步除了全球化的冲击,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工作环境造成了影响。技术的进步使得很多工作自动化,从而减少了人员需求,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并且对员工的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人们还发明了技术压力一词,已表示在高科技工作环境中员工所承受的困惑、紧张、非人性化以及失落情绪。 2.组织因素 (1)任务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识到,研究应该更关注员工与工作之间复杂的甚至微妙的关系,而不应将两者独立起来进行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些模型关注人-职匹配的问题。例如,人-职匹配模型指出个人会寻找工作环境中与他们自身一致的特点,会寻找那些允许他们表现出自己的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工作环境。当个人的技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时,会带来一种满意感,当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工作中得到实现时,就会带来高满意度。反之,当个人与工作环境有任何程度上的不匹配时,压力就产生了。 (2)角色要求在一些工作角色模糊或角色冲突严重的组织中,员工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也会更明显。角色模糊是指个人缺乏有关他自己工作角色要求的信息,不知该如何达到角色要求,也不知道评价流程以致不能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令人满意,很多研究证实角色冲突会降低个人自信度,让人觉得无助,紧张和压抑。 (3)人际要求对于某些员工来说,工作矛盾是一种重要的压力源,很多压力都是因为工作矛盾处理不善,同事间关系紧张或者对决策不满造成的。 3.个体因素 从个体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导致研发人员压力出现的较大的影响因素是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的负荷量,分别占到了14.3%和10.8%。这是由于高技术企业研发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就会在无形中增加研发人员的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负荷量,因此,这两方面是研发人员本身压力潜在影响因素的主要两个因素。 三、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压力管理策略 基于上述对压力以及压力管理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研发人员的需求特点和影响研发人员的潜在压力源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着重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两大层面提出压力管理策略。 Yerkes和Dodson(1908)的研究表明压力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图8所示)。企业应设计合理的KPI考核体系,研发人员的KPI应由以下四层指标构成。第一层:研发人员的绩效首先分成项目业绩汇总和工作负荷率两大块,即“研发人员的业绩=工作负荷率的KPI×负荷权重+项目业绩汇总×项目业绩权重”(负荷权重与项目业绩权重之和为100%)。之所以考核工作负荷,是因为任何产品的研发几乎都依赖于团队的分工协作,并且研发工作又总是充满挑战,如果单凭项目业绩考核员工,势必形成“拈轻怕重”的氛围。第二层:项目业绩汇总等于各项目业绩的加权之和。每个研发人员在一个考核期内可能担任多个项目,可以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考核。第三层:每个项目的业绩等于该项目各KPI评分的加权之和。项目的KPI指标分成项目范围、完成时间、完成成本和完成质量四项,并分别应对项目管理的STCQ四个关键模块。第四层:在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四部分绩效考核中,又分别细分若干项具体指标。范围划分为难易度和枯燥度,时间考核中有计划合理度、目标达成率、攻关速率、延迟合理度等,成本考核有成本控制和独立完成度,质量考核则作为考核的重点。以上述四个层面建立企业的研发人员的KPI考核体系,有助于合理的评价研发人员的工作绩效,从而培养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能最大限度的缓解员工由于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而带来的压力。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新探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必须予以重视。因此,该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分析其压力源,并探讨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策略 一、压力及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现状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专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早在2003年4月,北京零点调查公司通过网上调查的方式,对北京415名20-50岁的公司白领(其中男性45.8%,女性54.2%)进行了一次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结果显示,41.1%的白领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的白领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同时,在知识型员工聚集的高校,相关调查也显示:认为有压力的占78%,认为没有压力的只占2%。由此看来,压力广泛存在于知识型员工身上,为有效地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有必要对其压力源进行探讨与分析。 二、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及其影响 (一)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分析 所谓的工作压力源是指知识型员工在其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各种对身心活动产生一定作用,并形成一定心理负荷的刺激因素。这些刺激既有源于社会环境的,也有源于组织的,还有的源于个体自身。目前,国内学者针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研究并不多见,研究者大多是以普通员工(或是广泛意义上的员工)为对象来研究压力管理问题。知识型员工作为一般员工的一部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入探讨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内学者蒲德祥、杨卫星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影响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的10个主要因素:竞争加剧、低适应性、低文化素质、机构调整、人际关系紧张、薪酬不公、技术变化、角色模糊和超负荷工作量、身体健康条件等。结合我国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相关研究成果,我们以许小东的分类方法为蓝本,将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按压力构成分为工作内源压力和工作外源压力,工作内源压力主要是来自工作本身的,由工作内容、工作标准要求等因素构成;工作外源压力来自工作活动以外,由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 (二)压力对知识型员工的影响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是矛盾的综合体,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过度的压力也会带来极大的负作用,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描述了压力与绩效的关系:当压力感低于中等水平时,它有助于刺激机体,增强机体的反映能力。这时候,个体的工作会做得更好、更快,并且个体也更具有工作热情,有利于个体用较多的能量应对困难,还会迅速而适当地表现出适应性反应,从而使个体的身心状态与外部压力情景达到良性适应。当压力感在最佳阈值之外时,压力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不利影响。 三、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对策 因为工作压力不仅关系到知识型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个人和组织的工作绩效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进行有效管理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的理论基础 1.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在企业中,以知识为资本,以创新为源泉,直接致力于与知识相关的活动并不断进行知识创造和运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人与其他型员工相比,他们在个人素质,个性心理、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⑴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⑵自身需求多元化,尤其是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⑶劳动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和复杂性,劳动过程难以监督,劳动结果难以衡量;⑷具有独立的价值观和较强的自主意识,并蔑视权势。 2.对知识型员工的实证研究 以往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压力对个体和组织的消极影响,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化解压力或消除压力,但对知识型员工压力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不仅仅是减压。浙江大学学者许小东曾通过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状况20个项目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状况说明他们的工作压力总体而言是偏高但不过高,但知识型员工的内源压力明显高于外源压力。 (2)现场访谈调查的结果是:许多知识型员工都表示,在承受工作高压力的同时,紧张的工作也为他们带来了较高的工作成就感、荣誉感、受尊重感与受信任感;他们普遍具有一种对工作压力不回避、不畏惧、勇于接受挑战的态度。 (3)知识型员工工作内源压力与工作满意感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工作外源压力与工作满意感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策略 1.个人层面的压力管理 (1)问题应对策略:即设法控制或改变造成心理压力的情景以减轻压力。个体可以通过专业的压力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压力水平,仔细分析压力源,并设法控制那些给自己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的压力源。 (2)认知-情绪应对策略:即在改变认知的同时,设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情绪感染,以适应压力情景。个体在外在的压力情景无法改变的时候应试图改变自己,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的期望值,调节自我实现的时间进程,当感觉有不良情绪反应时应及时合理宣泄。 (3)自我完善策略:即在充分认识自我和组织的前提下,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修正;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支撑下,持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在愉悦、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中,加强体育锻炼,规范生活习惯,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抗压能力。 2.组织层面的压力管理策略 (1)以人为本,加强沟通。作为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关注员工的成长,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针对他们的特点管理方式上要富有弹性,面队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 (2)寻根探源,区别对待。由于导致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因素众多,准确找到压力源是有效缓解压力的前提。当发现知识型员工所承受的压力存在负面影响时,应及时沟通、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应更多的从外源压力的角度为员工缓解压力。 (3)职业规划,适时培训。在职业规划中,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改变认知,适当调整期望值,建立现实客观的SMART式的发展目标:S-special(特定的、适合自己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chievable(可实现的),R-realistic(实际的),T-time-based(基于时间的)。同时,可以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时间管理和人际沟通方面的培训,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缓解其在时间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4)社会支持,工作再设计。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一方面会对过度压力起缓解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支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通过信任支持提高知识型员工的自信心;通过信息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对问题事件的说明、理解和应对策略;社会成员身份为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分担、快乐共享;工具性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而重新设计工作则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责任,有利于其自主性的发挥,为其自我实现提供新的机遇。 (5)健全福利,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福利能有效减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外源压力,企业应主要从薪酬、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员工家庭生活等方面提供保障。而通过营造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则有利于到达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其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制定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创造开放、公平的沟通环境,营造一种真诚和谐的企业氛围也必不可少。 因此,在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时应形成这样的理念,即:知识型员工的压力具有强内隐性,工作总体压力与满意感之间无显著相关。在准确掌握不同压力源因素对工作行为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的基础上,适当增强与保持工作内源性压力,尽量华解或消除工作外源性压力。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探析 摘 要:文章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三方面分析了企业员工的压力源,从扩大化和丰富化、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及工作安排、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强化组织沟通、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压力缓解策略。 关键词:企业员工 压力源 压力管理 压力在本质上是由于环境要求和个体特征相互作用引起的个体焦虑性反应。当压力发生在工作场所时就称为工作压力,它是工作中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到工作要求之间不相称的反应。压力作用过程是动态的,而且呈现出多重性。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适应能力是不相同的,按照个体适应能力可把压力分为过度压力、适度压力、匮乏压力和潜在压力。过度压力是指超过个体适应能力达到极限时,对组织和员工都有危害的压力状况;适度压力是指既不会出现过度焦虑和紊乱也不会感觉到缺乏自我实现的理想压力状态;匮乏压力是指因长期静止、单调乏味或感觉剥夺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种缺乏自我实现的压力状况;潜在压力是指个体目前没有明显感觉到但将来会面临的压力。{1}一般而言,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可用耶基斯―多德森法则的倒U型曲线来表示:当压力过小或过大时,工作效率都比较低。{2}当压力等于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达到最大值。但当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之后,压力就成为阻力。压力过大会引起员工精神上的过度紧张,情绪烦躁和焦虑,对工作逃避、厌倦,放弃追求,对个人前途失望,严重的会让员工颓废甚至丧失工作能力,因此工作效率也就随之降低。压力不足和压力太大势必会起消极作用,特别是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也带来负面影响。 员工压力管理有利于减轻员工过重的心理压力,保持适度的压力,从而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企业关注员工的压力问题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有助于实现企业员工共赢,共同发展。本文尝试从压力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分析和论述压力对员工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压力缓解的策略。 一、我国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现状 我国目前员工压力管理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成熟,在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甚至还没有员工压力管理的一席之地。而发达国家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就对员工压力管理进行理论上的研究,80年代以后,压力管理有了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有不少企业实施了压力管理方案。①由于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思想等诸多原因,我国企业对员工压力管理重视不够,只有少数企业开始注意员工的压力管理,多数企业很少关注员工压力, 特别是中小企业。有关管理人员认为处理压力是员工个人的事, 并认为不能处理好自身压力是个人能力的问题,甚至有些管理人员会讥笑员工,同时常常批评责骂甚至开除那些因压力太大而导致业绩下降的员工。总体来说,企业和员工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② 1.个体: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不知所措。个体是压力及其后果的最终承担者。大多数个体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不知所措。具体表现为:其一,尚未迈出正视问题的第一步。这是面对压力最为普遍的个体心态,感到自己压力感沉重,甚至不堪重负,但以为这是人人都一样的必然状况,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需要而且能够干预的问题来对待,多数人硬撑着、强忍着。对于压力的缓解而言,主观上的正确认识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迈出这一步,往往很困难。其二,当压力后果全面显现时,不知所措、措手不及。这是不能正视问题的必然结果,压力的叠加效应使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并导致疾病产生。其实,即使是到了这种地步,适当的干预措施仍存在,但由于此时个体缺乏知识和心理准备,理智的判断受到严重干扰,应对能力也大大衰减,往往不知所措,使疾病迅速加重。 2.组织:压力管理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吞噬组织有生力量的压力,组织层面还没有恰当而有效的决策和行动。其一,在观念上,压力被认为是个人的事,某些人压力更大是其个性使然,组织没有必要干预。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其二,即使认识到压力的危害和组织有必要进行压力干预,也因无暇顾及而未能提上议事日程。绝大多数组织一门心思提高运营效率,只看数字代表的经济结果,不看以牺牲员工身体和精神健康为代价的隐形成本。其三,企业创始人在创业阶段形成了拼搏、高强度抗压的工作习惯,并以此要求全体员工,殊不知,抗压不是能够以统一的模式来强求的。其四,相当一部分企业提出的人性化管理只是停留在漂亮的口号上,从观念和措施上有时甚至和人性化管理南辕北辙。 二、员工压力源分析 (一)压力源的涵义 压力管理研究的目的是采取有效的策略来缓解压力,但是要想缓解压力,必须首先找到压力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压力源即压力的来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性刺激,是指导致压力的刺激、事件或环境,可以是外界物质环境、个体的内在环境及心理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社会环境压力源和组织压力源以及个人因素压力源。构成压力源的各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的系统,当个体长期处于这些压力源系统中,不仅仅是对其个人,对组织也同样会带来消极影响。 (二)压力源分析 1.环境压力源。我国正处于变革发展的时代,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变化是压力的诱因,它迫使个体需要努力去适应变化。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员工压力的来源之一,它包括经济、文化思想和技术的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形势也处于变化之中,人们为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和过体面生活而倍感压力;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如果员工的思想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就会有压力感;技术的高速发展是诱发压力的第三种社会因素,技术更新会使员工的技术和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落后。③IT业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员工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否则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社会环境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控的,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分析员工的压力,但是一般来说,它们是企业无法直接改变的,所以压力管理策略不直接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2.组织压力源。(1)沟通障碍。在组织中(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由于沟通障碍的存在,往往会降低沟通的有效性,造成同事之间的误解、隔膜和不良工作绩效。这些障碍主要是:信息传递层次过多导致信息失真、语义模糊、缺乏信任、职责不明、个性冲突、拒绝倾听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数据迷雾(data smog)的影响。当员工每天面对传真,语音信箱,电话,手机及电子邮件等过度的信息负载时,往往难于工作,身心俱疲。④(2)组织公平感。公平和压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可以预想到组织公平感有减少心中感到的不确定性和缺乏控制的能力。组织不公平是一种压力源,它会引发员工对自己应对工作需要的能力的质疑。Greenberg(2004)指出,很多科学研究证明了认为自身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会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这种不公平经历很可能是一种压力源。同时他也指出不公平对于工作压力的作用是件复杂的事情,判断清楚不公平是如何激发工作压力源对于缓解工作压力有着重要作用。他认为经历过不公平报酬的人会因此而生气,进而压力增大。有实证研究表明,与受到公平报酬的工人相比,受到不公平报酬的工人感知到更高水平的情感耗竭。当个体发现他们处于不公正的关系中时,他们变得痛苦,这种关系越不公正,他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⑤(3)工作本身的问题。{1}工作负荷过重。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组织尽量精简人员,加大工作量,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工作负荷过重成为许多人普遍面对的问题。员工必须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多的工作任务,不切实际的时间期限压力导致员工超长时间工作,他们肩负的生产需求和责任不断增加;由其他人或机器控制的工作速率变得更快;工作难度加大;可利用资源缺乏或分配不均;加上工作需求中的高峰和低谷现象的影响,所有这些都会造成员工工作负荷过重,不得不经常加班工作。{2}工作缺乏意义、缺乏变化和挑战。如果员工无法感觉到工作的挑战或刺激,或者不相信自己的贡献是有价值的,员工就会体验到冷漠、厌倦、士气低落,以及自我价值的缺乏,其结果给员工造成很大的压力。(4)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在工作场景中,角色是指其他人期望一个人在工作时完成的一系列的任务和行为。当一个员工面对与工作任务相反的需求或矛盾的目标时,他会感到困惑,这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一个人如果必须完成被认为不属于自己工作角色要求与规定的任务时,就会导致与角色冲突相联系的压力。角色冲突是组织范围内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当工作需要个人与组织外部的人进行接触,或组织内部的个人职能出现交叉重叠,或者部门权限责任范围分界不清时,角色冲突就会发生。如经理既要服从上级的要求,又不得不考虑下属的实际情况,当两者相互矛盾时,角色冲突就形成了。角色模糊与一个人的工作角色或所需的任务缺乏清晰度有关。当员工不能理解,或不能认识工作的期待、需求或者角色的范围时,就会出现角色模糊的情况。缺乏培训或缺乏信息也会导致角色模糊。研究表明,工作中的角色模糊容易导致紧张感和疲惫感,使人产生尽快地离开工作的意图,产生高度的焦虑、生理和心理的损伤和缺勤的后果。当员工感觉到工作中缺乏管理人员或督导的支持,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情景就可能加剧。当工作与家庭或社会环境之间产生冲突后,员工可能感到无法实现他人对自己工作角色的期待,也会加大角色的压力。 (三)个体差异压力源 1.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导致员工间的个性差异,不同个性的人对同一压力源的感知也是不一样的,如个人行为类型和个人控制点不同的员工对同一事件的态度和感知就会差异甚远。⑦(1)个人行为类型。A型和B型行为方式的模型被广泛用于帮助理解行为方式和压力的关系。具有A型行为方式的人的特点是精力旺盛、做事迅速。A型人经常给人具有攻击性、竞争性和野心勃勃的印象。具有B型行为方式的人的特点是对待生活的悠闲自得的态度。B型人趋向于做事不紧不慢、富有耐心、比较随和且放松随意。当一个人所在的组织文化并不与他本人的个人习惯合拍时,为这个组织工作将是十分具有压力性的。B型人将发现,他很难适应那种不断受到驱策、进取性十足的环境,而A型人则会发现,一份轻松的工作很令人灰心丧气。(2)个人控制点。控制点是一种人格特性。一些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被称为内控者(internals),另一些人认为自己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被称为外控者(externals)。有事实证明,持内控与持外控观念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认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较轻。当内控者和外控者面对相似的情境时,内控者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可以对行为后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他们采取行动以控制事件的发展。外控者则更多地倾向于消极防守,他们不是采取行动来减轻压力,而是屈服于压力的存在。因此,处于紧张气氛中的外控者不仅易于产生无助感,也易产生压力感。 2.个人期望。员工除了对组织承诺以外,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一个比较高的潜在期望值,而组织也对员工有个期望值。但在实际工作中,两个期望中只要有一个期望没有实现,就存在期望冲突。而对一般员工来讲,组织总是强势的,自己的力量无法与之抗衡。当个人期望长期得不到实现并且又逃离不了这样的环境时,员工就会有一种很强的心理压力。 3.人际关系。人具有社会性,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人际关系就是个体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的非正式关系。在组织中,人际关系是影响员工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在正式的管理过程中,上下级间的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因为人际关系中往往体现了一种信任的意味。组织中的资源不可能均匀分配,资源的分配不均必导致冲突和争斗,因此组织本身就成为一个斗争的场所。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给员工提供一种安全感和自我认可感。如果一个员工与其同事的人际关系僵硬,其工作往往得不到其他同事的支持,工作成绩也很难让同事认可。被孤立的感觉必然会给员工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员工心情畅快的保证,也是获得较高工作绩效的一种重要手段。 4.生活工作经历。有人说,经验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同时它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压器。情境的陌生和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安全感,从而产生压力感。但当有了经验以后,这种压力感就消失了或大大减少了。经历坎坷的人和生活安逸的人相比,前者对于逆境和挫折的承受力要远高于后者。这种规律对工作也适用。也就是说,工作经验与工作压力大致呈负相关关系。 三、员工压力缓解策略 (一)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 工作环境和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员工工作压力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工作进行再设计,有四种可以选择的方案: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及职位弱化。 工作轮换是指当员工觉得现在的工作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就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要求相近的另一岗位上工作,这主要是改变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扩大化是指增加员工的工作数量,丰富工作内容,在克服专业性过强、工作多样性不足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工作丰富化是指对工作的纵向扩展,可以增强员工对工作计划、执行和评估的控制程度,使员工所做工作具有完整性,提高员工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并及时提供工作反馈,以便员工了解自己的绩效状况并加以改进;职位弱化是扩大企业工作的职责,鼓励员工而不用其职位说明书的内容去限制他们,这种弱化的方式一般有组织结构扁平化、团队工作、流程再造等。⑧ (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及工作安排 从组织因素看,降低压力水平的努力始于对员工的甄选,企业应确保员工具有与职务要求相适应的能力。通过识别员工的人力资源特点、职业锚类型和所处的压力环境,使三者合理匹配。在个体所处的不同职业锚阶段,或者针对不同职业锚类型的个体,需要进行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或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最大限度做到人岗匹配。 工作安排是指根据具体工作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对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有效的工作安排可以缓解过多的压力。先做不喜欢的工作,然后再做喜欢的工作的整体效率要比先做喜欢的工作,后做不喜欢的工作效率高。进行工作安排时,需要对雇员工作偏好等级的性质加以确定。首先,可以询问员工喜欢做什么工作,不喜欢什么工作;其次,就是观察员工的选择,了解其工作偏好后,有的放矢地安排工作,缓解员工工作和其他生活方面的冲突,从而缓解角色冲突给员工带来的压力。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帮助员工确立其在组织内的发展目标,为员工提供在工作中增长职业素质的条件和机会,协调员工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的趋同性,实现二者共同成长和发展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入,员工的职业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组织的雇佣关系呈不稳定性、短期性的关系。但企业仍需主动介入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管理,以求员工和组织的协调发展。 企业与员工直接“点对点”式交流,获取员工发展意向,结合企业需要,根据双方认可的发展计划,与员工一起制定详细、具体的行动方案,明确员工发展的通道、时间、速度以及各方责任等。⑨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实质上是让员工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轨道,让员工参与到自己的发展规划中,这样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就有一种可预见性的期待。这种期待让员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在为企业工作,更是在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因此员工在职业发展通道中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角色定位。明确的角色定位可以避免因角色不清给员工带来的工作压力,明确的目标也可以让员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可预见性的职业发展也让员工有了工作上的安全感和稳定感,这些都可以减少因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给员工带来的茫然和压力。 (四)强化组织沟通 角色的模糊性和角色冲突会增加不确定性,从而产生各种压力,因此加强组织内的沟通是压力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二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加强交往。组织中可以形成两类社会支持体系,一类是良师益友的关系,通过承诺、信任和合作有效地帮助员工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提供应对压力的支持;另一类是团队建设,高结合性的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会使员工产生更少的压力,取得更好的绩效水平。持续的双向的沟通,在免除或减轻员工不必要的期待性压力的同时,还可以使员工与组织共渡难关。如组织可以经常做工作满意度调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降低和缓解员工压力。⑩ 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与员工的沟通, 传递信息来影响、甚至改变员工的认识。联想集团在缓解职工压力方面就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如在每周二的“C-Time”(coffe time and communication time)员工可以与公司总裁室成员一起沟通,并设有“进步信箱”,公司每一位员工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与企业一起进步。这主要是从工作本身和组织结构入手,促进任务、角色的清晰化和丰富化,增强工作自身的激励因素,激发员工的内在工作动机,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而减少压力产生的可能。⑾ (五)增强薪酬及考核体系的公平性和完善性 管理学中的公平理论指出:人们往往是通过与他人所受待遇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受待遇的公平性程度,即一个人会把他所认为的个人所获收益与他所认为的个人投入两者之比同作为参照的其他人的统一比率来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自己是否得到公平对待。⑿因此,就薪酬问题而言,员工常常是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得到的薪酬,即使管理层或其他同事认为某位员工所得到的薪酬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作为当事人的员工却不一定持同样的看法。只是因为员工本人所掌握的信息或所做出的比较与企业的管理层或其他的同事可能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公平性包括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个人公平性。⒀不管是那种公平感缺失,都会造成员工的心理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长时间得不到弥补时,往往就会造成员工的心理压力。 绩效考核对员工来说,是对其工作成绩的一种评价和承认,如果是由于考核人员不公正性或考核体系的不公平性所造成的评价低于员工的实际绩效表现或结果,员工就会感到自己的不公正待遇。⒁ (六)提升培训方案的针对性 培训是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开发员工潜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目前公司在缓解员工压力时常用的一种手段。心理培训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和企业培训活动之中,以便更好的解决员工的动机、心态、心智模式、意志及心理素质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使员工心态得到调适、心态模式得到改善、意志品质得到提升、潜能得到开发等。良好的心理教育、疏导和训练,能够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力和自控能力,还能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奉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⒂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以下方面的心理培训: 1.认知性自我管理技能。这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和压力源的剖析,减轻压力反应的技能。这种技能包括认知训练、运动和呼吸训练等。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和工作状态,聆听自己的压力信号,审视自己对每日生活中面对压力付出的代价,注意可能引起高压力的个人嗜好、特殊生活习惯和工作情况,找出压力来源――人物、地点,并积极地减少或消除压力。另外,也可以通过运动放松和呼吸训练来减轻压力。 2.应对性自我管理技能。这是指个体在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时,如何通过工作和时间的调整,使自身从过分紧张状态恢复到乐观放松心态的技能。有效的时间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也就是将任务根据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分类。时间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列出每天要完成的事情;根据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对事情进行排序;根据优先顺序进行日程安排,努力确定所有任务中最关键的20%;了解自己日常活动的周期状况,在自己最清醒、最有效率的时间段内完成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3.支持性自我管理技能。这是指个体在面对较大压力时,通过寻求外部支持性途径排遣压力的技能。建立并扩大社会支持网络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它使个体之间可以交流挫折和不满,得到建议和鼓励,并体验到情感上的联系,提供应付压力事件所需的共鸣和支持。 4.保护性自我管理技能。这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从根本上减少过度压力反应的机会。这些措施包括精神构想、放松技巧、合理膳食和运动调节等。个体应注意自身良好的心态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如知识、技术、人际交往等技能,可有效减少因自身能力不足而体会到压力的可能性。掌握运用各种放松技巧,如自我调节、催眠、生物反馈等方法;注意科学、合理、均衡的饮食习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营造舒适放松的生活空间,坚持定期运动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 (七)实施员工辅助计划(EAP)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是企业为帮助员工及家属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由组织出资为员工设置的系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员工生活和工作两大方面,员工个人生活问题,如健康、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经济问题、情感困扰等;员工工作方面,如帮员工平衡工作―家庭关系。 员工辅助计划对压力管理的意义, 可以通过对员工个体直接作用和对组织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直接作用。员工辅助计划专业人员通过向个体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及行为的测评、咨询辅导和治疗服务,直接作用于员工个体,帮助他们习得处理压力的方法, 减少或降低由压力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消极影响,并提高员工应对处理压力的能力。 2.间接影响。员工辅助计划在直接帮助员工处理压力的同时, 也会对与组织相关的层面起到间接影响的作用。员工援助计划通过间接作用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缺勤率和离职率等因素,能帮助减少工作压力在组织相关层面的负面影响,提高组织效能。 综合上述两方面,员工辅助计划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行动技巧方面的辅导,直接作用于员工个体以减少或降低压力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消极影响,提高员工应对处理压力能力,从而间接对组织绩效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 (八)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体现了员工与组织之间责任和义务交换关系的态度与理解,是稳定雇佣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契约是指,对那些书面合同没有明文规定或无法明文规定的内容,每个员工在自己心里都有一定的标准,对于自己应该为组织付出什么、付出多少,组织应该给自己什么回报等等都有明确的认识。当员工感到组织没能履行心理契约或心理契约遭到违背的时候,常常会通过降低工作努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在心理上实现交换关系的平衡。⒅ 员工工作压力与心理契约都属于员工的精神范畴,并且,两者的管理都是追求精神上的平衡。工作中压力的出现可能会引起心理契约的破裂,而心理契约不能很好地履行也会给员工造成压力。良好而稳定的心理契约关系可以减轻员工在工作中的压力感受。要减轻员工在精神范畴上的压力感,心理契约关系的平稳不容忽视。只有在管理方法与精神上都达成了协议,才能真正达到在减轻压力的同时又起到激励作用的压力管理目的。 (九)建设合作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和道德风尚等内容。⒆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交心联谊等方式,合理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和员工服务。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整合功能上,即企业以其成员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来积聚员工的精神力量和创造力。整合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企业文化的整合力量与员工压力成“U”型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文化整合既可以降低员工压力也可以增加员工压力。当文化整合程度过低时,企业内部就会盛行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涣散的企业氛围使员工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松弛,工作除了能获得金钱外便没有其他的任何价值,员工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员工受到挫折时得不到安慰和支持,相反却受他人的嘲笑和讥讽。在这种私利争斗格局中,不论胜方败方都会充满心理压力,因为人人都没安全感和稳定感及信任感。反之,企业文化整合力过强时也会给员工带来压力。高度的文化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员工被期待完全服从企业的需要和利益,个人的尊严和利益因而也受到轻视,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在这种氛围中,员工会出现利他型心理压力,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众心理,如果自己与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就会遭到他人的排斥甚至是打击,因此个体不得不压抑自己而和群体保持一致;另一种是负疚心理压力,它发生在企业所要求实现的任务难以完成的时候,如果执行者对企业和任务的认同特别强烈,那么失败的经验会导致严重的情绪低落,使当事人负有很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只有企业的文化整合程度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才能使员工之间既充满活力、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严肃团结。这种文化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合作或伙伴文化,在企业中无论是雇主、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保持自己独立的尊严,大家是采用同一种手段来实现各自的合理利益,追求的是一种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外部环境和社会变迁,组织因素以及个人差异因素都能给员工带来工作上和心理上的压力,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员工心理、生理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化。要缓解员工的压力,组织就必须先分析压力源的性质然后再制定和实行预防和缓解措施。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变迁的加速和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员工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力有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有来自员工家庭或个人生活方面的,也有来自组织工作方面的,另外员工的个性差异使得员工对压力的承受感知不同也能造成对员工不同程度的压力。轻度的员工压力可以使员工对工作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但压力在更多的时候给员工带来的却是负面影响。诸如对工作的不满意,感到厌倦,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甚至是人际冲突,员工的身心疾病。因此,员工的压力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有利于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的提高,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健康保障,体现了人本管理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的工作来对员工压力进行管理:进行工作再设计和合理的工作安排;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强化组织沟通;增强薪酬及考核体系的公平性和完善性;提升培训方案的针对性;实施员工帮助计划;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以及创造合作上进的企业文化等策略。 员工压力管理论文:员工压力管理方法创新研究 摘 要:企业界和学术界已把员工压力作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将对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更好地生存产生重要影响。从压力的概念、来源分析了员工压力的具体情况及现代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的必要性,并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提出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压力;压力管理;社会工作 1 压力的概念、来源 (1)压力的概念。英文的stress(压力)是来源于拉丁文Strictus,原意是被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后来被运用在力学上,意思是当物体受到外界的作用时,物体内部所产生的阻力,如公路、桥梁承受的压力。 Lazarus等学者认为“压力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一个人承受压力与否与他对待压力的看法是紧密联系的,它是由人的认知系统所反映出来的,而这种反映的结果就是人对工作压力的认知评价。McGrath(1970)认为压力是“需求与个人能力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下,需求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后果”。他认为人们对工作压力的应对能力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压力体验,恰当估计自我应对能力的员工,往往会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而过高或过低估计自我能力的员工容易受挫失败。 (2)压力的来源。引发压力的因素称为压力源。现代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实施员工压力管理活动时,首先要弄清楚导致员工压力的起因即压力源。压力源从形式上可分为: ①没有工作安全感或失业。 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纷纷倒闭,员工会因为担心公司倒闭、被兼并、收购或者组织结构重组而失去工作安全感。在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下,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与上司、同事、下属关系紧张、政治斗争等会比以往更加激烈,员工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常常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薪酬、减少福利要求,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失业比没有工作安全感所造成的压力更大。失业的员工比一般人更有可能会抑郁、自杀、犯罪。金融危机持续一年来,美国枪杀公司同事之类的公司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就与失业压力增大密切相关。 ②工作中的角色问题。 在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员工在工作中都要担负一定职责,扮演特定的角色,这是产生压力的重要的来源,常见的问题有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负担过重或过轻等。比如老板要求部门经理开除某员工,但这样做却有违于经理的价值观,这就产生了角色冲突;办事员在工作中收到让人混淆、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指令,这就产生了角色模糊;工作负担过重会让员工觉得工作永远跟不上计划,感到疲惫不堪,进而产生压力;员工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自我实现,工作中无所事事一样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③恶劣的工作环境。 权威的健康机构曾指出,恶劣的工作环境同样可以制造工作压力。危险的办公地点、混乱的办公环境、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办公设施等,都会加剧员工工作压力的产生。工作中偶尔发生的灾难也会造成极大的压力,比如“9.11”恐怖袭击就是造成最大负面影响的工作灾难,至今仍有不少美国白领担心类似袭击会再次发生对在高楼中的工作产生了压力。 ④生活方面的压力。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赫姆斯(Helmes)列出了43种生活危机事件,按对压力影响程度主要有: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拘禁、家庭成员死亡、死伤或生病、结婚、解雇、复婚、退休等。可见,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会成为生活压力源。而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生活方面的压力比以前大。比如,生活费用的来源渠道及数量都较之以前有所减少。 2 压力管理的含义及其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的必要性 (1)压力管理的含义。根据压力的概念,我们可将压力管理的含义分为三部分理解:一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环境因素;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三是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2)企业实施员工压力管理的必要性。据研究机构美国职业压力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估计,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压力以及其所导致的疾病每年耗费美国企业界3,000多亿美元。目前在中国,虽然还没有专业机构对因职业压力为企业带来的损失进行统计,但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于2006年对全国14123名各类组织员工的调查发现,3%的员工表示压力极大,13%的员工压力很大,42%的员工称压力比较大。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员工的压力增加了很大,业内人士初步估计,中国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上亿元人民币。 另外,曾有专家们计算得出,压力造成的问题将会使一家公司的利润减少多达5%到10%。压力问题会在组织生活发生弥散,产生各种不良影响。特别是如果是销售人员或客户服务人员压力过高,还可能会恶化与客户间的关系,不但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还直接影响企业利润。 员工压力管理不一定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潜在的、具有推动力的行为,将会在企业生命的延展方面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企业的良好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延长了企业的生命周期。由此可见,压力是企业员工心理问题的核心,而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则势在必行。 3 借鉴社会工作理念,提高员工管理方法的实效 (1)人格平等的理念。社会工作要求尊重当事人,帮助者与案主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人格上的地位是一样的。 当前的员工压力管理应借鉴这一理念,在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压力困扰的员工,并认为每个员工无论价值观怎样,思想认识有什么偏差,都必须得到尊重,一视同仁地对待。应该改变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主体,员工是客体,主体拥有绝对权威,客体只能处在被动服从地位的模式。尤其是要改变对某些受压力困扰的员工采取歧视、批判态度的做法。引入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有利于员工满足员工自我表现、追求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调动员工克服压力的积极性。 (2)服务的理念。“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服务性的,其基本任务只能是对有困难、有需求者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以便正常生活和发展”。 员工压力管理要强调一种服务的理念,服务员工、帮助员工,维护员工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员工面临的压力明显加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及时由管理者角色转变为兼具管理者和服务者双重角色。服务员工的理念使得员工变被动为主动,从主观上自愿成为为员工释压的主体。 (3)助人自助的理念。助人自助,是将员工看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管理者为员工提供选择和机会,挖掘和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发挥员工的主动性,有利于员工自己解决工作、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遇到的压力问题。 4 社会工作方法对员工压力管理的启示 (1)个案工作方法是一种以个案为对象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协调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 传统的员工压力管理通常采用集体培训的方式,忽视员工的内在需要和个性差异。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员工的压力源也越来越多元化,员工压力管理除了要考虑所有员工共同的需求外,还应该考虑个别员工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应采用个案方法开展员工压力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在企业中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员工压力的来源及其现状,然后在工作之余,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压力管理,也可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员工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并流露出一种支持和接纳,使员工说出压力的来源,以便提供服务解决员工所遇压力的问题。 (2)小组工作是指运用团体的经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达成团体的目标,促进整个员工群体的成长。 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员工压力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小组工作方法利用组员之间互动中的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感化、教育,带来组员态度与行为的变化。管理者利用这些资源,适时引导,强化暗示,引领组员向健康、积极、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实现解决员工压力过大的目的。如在企业培训过程中将员工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合作来讲授压力的来源,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小品、喜剧等形式表演如何进行自我压力管理,这有助于培训形式多样化,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达到员工压力管理的目的。 (3)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社区大范围内开展社会工作,促进员工压力问题的改善,帮助员工在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释放压力。 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社区工作充分挖掘员工所在社区的资源,实现员工压力管理的社会化和开放性。通过走访的方式,对员工所在的社区进行深层次的调查,找出员工来自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来源。然后通过与社区联合,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解决员工的压力问题。例如,企业连同社区开展帮扶活动,利用适当的时间,组织企业的其他员工对有困难的员工进行帮扶。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企业员工的冲击比较明显,员工压力管理非常必要。综上所述,社会工作的独特理念和专业方法运用于员工压力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员工压力问题,提高员工管理的实效性。
职业能力论文:谈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与能力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教师 素质 能力 论文摘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不断地改革,已经成了学校体育的核心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重新对角色进行定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逐渐产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体育教学得到了应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师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尽快地适应这种需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诉求为己任,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课程中得以落实,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身体素质 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了体能与技能。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各方面也应有良好的素质表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练习,还要坚持在课外的辅助练习,这也是保持稳定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 (二)知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荐的今天,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汇,不同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影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为密切的接触学生,各方面交流也更丰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顺应时展的新知识的储备、新教学理念的执行、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施以积极的影响,获得学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质 相对智育、德育,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社会对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训练条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能撂担子、满腹牢骚、一蹶不振,而应该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使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差、社会认同感不强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最核心的体现是意志力。教师的意志自觉性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上,工作态度的明确上;意志的果断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中突发情况的处理;意志自制性体现在体育教师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应对困难。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与其他门类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是以学生的实践练习为主,而且学生以群体的方式接受长时间的室外教学。也正是由于体育教学有这样的特点,突发情况、外界干扰较易发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教师不能单纯得按照教案机械得进行授课,导致遇到问题毫无对策,而应时刻保持警醒,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突然问题。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开阔视野多学习、多了解。 (二)教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能力;2、基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运动技能、正确的示范、组织竞赛、裁判等;3、参与比赛、指导训练能力,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分析比赛情况、运用技战术、临场指导的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体育教师教研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上好一节体育课,让学生通过课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锻炼。教师要通过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用这样的理论再去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受到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更注重的是评级、评职称。因而,教学研究反而成为教师投入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学研究室的基本职能缺失,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更注重自身积累,使高校体育教学保持活力,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课题大有学问可做。加强教学研究,无论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是学术素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预测能力、调查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学士以上,但学历只能说明专业素质的水平,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学习的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提升专业素质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 总语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新课标的执行者,需要不断的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业务素养,始终走在体育教学知识的前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体育教师。 职业能力论文:高职职业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探索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文),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加快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根本就是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外语教育模式,面向国际市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实在2006年国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年16号文)以来,我国高职职业英语教学逐渐由以前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方法转为面向使用的交际性教学原则的方法。“跨文化交际”一词在英文里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包括应用非母语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外,还包括对非母语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非母语语言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正式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将跨文化能力作为与语言知识和技能并行不悖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的应用技能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系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事职业院校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职业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不同的民族其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不同,故而在各民族不同的发展历史与生活环境里产生了不一样的语言使用习惯、社会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人们可以方便进行跨地区、跨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个不同的国家之间在文化与经济方面突破区域性的差别,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在不同的经济单位以及不同经济环节上密切联系,实行不同层次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跨越国家、民族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及民族之间日益普及的行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当前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经济制度的产物,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跨文化研究的基础,同时,跨文化研究也有利于对文化全球化的具体分析与深入理解,经历改革开放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展开各家广泛的合作与交流,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为此而开展的职业英语学习就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始。故而职业英语学习就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和语言能力,以模块化的职业英语课程设置为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产教融合中实施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自1972年社会语言学家D·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概念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其内涵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一从内涵方面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两个概念的等同、大于以及小于的定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Hymes研究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划分为形式是否可能、实际履行是否可行、对应上下文是否恰当、实际上是否完成等四个关键要素组成。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Who speak what to whomand when)。跨文化交际能力学说逐步发展成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功能、语境、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知识等。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在与对方的交流中,根据文化背景、话题、语境讲出得体、恰当的话。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年的研究积累,目前研究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跨文化交际与翻译领域,逐步扩展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及商务和经贸领域的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并日益深入。 三、高职大学英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分析 高等职业大学英语对职业院校学生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应用能力培养需要遵循跨母语语言教育的基本模式,跨母语语言教育的目的解释培养学习者应用非母语语言进行日常工作生活之间的交流,在高职院校第一课堂教学中应该在教育学习者开展基本单词、句法、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外,教师还应在主动创设利于非母语语言学习的模拟语言环境及创设语言氛围,积极为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学习的时间、环境和实践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来源,一是从本科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任务,他们由于自身对社会、对企业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少对大学的社会环境及语言文化差异的深入认识与认同,使得他们对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学校为对接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主动从行业企业接收一批有具体应用能力的能工巧匠担任教师,但是这部分师资欠缺实践教学能力,使得对学生的培养欠缺知识积累,也就是大学英语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致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能针对不同环 境交流不同信息。三是高职院校中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专业教师转岗位到职业英语教学的行列,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承担着专业英语一类的课程,注重对专业科技英语文献的学习,关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较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国家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国家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日益增多,相应对面向不同语言国家、不同民族文化有深刻理解力、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承担为经济社会发展承担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方式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全日制大学英语教学,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较最大优点就是他们普遍具有较好英语会话基础,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弱,而职业要求注重行业企业背景下交际应用能力培养,注重要求学生理解和接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作为教师,在施教的同时,还应根据成人学员的具体实际,积极探索教学的突破口。 1.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教师应不断提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导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我国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教师先天存在许多不足,需要通过教师不断学习、培养广泛兴趣、拓展知识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涉猎多学科领域,博览群书,积累跨文化背景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学生的培养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发专项项目,开展专项知识的介绍、讲解和阐释,提升学生跨文化知识的积累,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例如,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不同,西方人对于吃东西时发出稍大一点声音认为是不好的,但是到亚洲地区则认为是对主任或厨师的肯定与赞赏,像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自身有较好的积累知识,其后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东西方社会关系中的这样现象并将其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中,才能做一名适应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教学要求的教师。 2.构建学生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立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把握职业英语课堂教学,加大对跨文化交际国家或地区、民族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分析,引导学习者对比学习与母语单词的不同内涵或外延及其跨文化含义,掌握不同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内涵,从而达到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 跨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国家、地区及民族的宗教、习俗、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历史、地理、文艺、礼仪、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民间谚语、成语典故乃至形体语言等,都包含着丰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互赠礼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表达方式存在许多不同,中国人接受别人礼物相对西方人则是表现得更为含蓄,接受礼品多表现为含蓄往往要推辞一番,避免显得接收者眼界小、贪心,但是西方国家的人对他人赠送的物品决不推辞,多是当面打开并加以赞赏,以表示对对方的衷心感谢。又如同为西方国家,不同国家之间也需注意,英国人习惯将教名和中间名起步缩写,如M. H. Thatcher;而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Ronald W. rReagan.可见这些不同背景知识的掌握对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开展文化交际十分重要,需要教师适时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国内外几十年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对周边社会的认识,也同样影响人们在这个社会进行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模式。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需要结合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设置学习情境,凝练学习文化知识,了解语言特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在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新版涉及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材中有较多章节与篇幅表现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内容,要充分挖掘不同背景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文化内涵,以注重能力培养的教材为线索,通过课堂教学或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育课堂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 3.跨文化交际教学需要适时转变思维方式。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不同历程,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不同区域人们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因时因势产生诸多不同解释,产生不同交际效果,也就是说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人受传统思想影响,千百年来形成讲求谦虚的文化,在与人交际时,将“重人轻己”视为一种美德,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来表示谦虚有礼,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交际现象,英美国家人士乐于接受。这就是因为中国人多养成谦卑性格,西方国家多形成外向性格,故此使得东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的。因此,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中,应该是让学习者学习并接受交际对象民族、国家的特别思维方式,这必将促进跨文化交际效果。如涉及到个人及家庭隐私或社会禁忌语的使用问题,中国人见面一般会问及年龄、收入、家庭成员等情况,以示对朋友的关心而不会引以为怪,但是英美国家对此则是表示唐突和不礼貌,这涉及到别人的隐私和禁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动创设文化教育情境,要求学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高认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尴尬,同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增加外语学习的时效性,又能够使学员通过情境学习参悟不同国家民族思维方式与表述习惯,转变学员对外语学习的固有看法,在创设的文化氛围中学习。 四、结语 文化是语言生存扎根的土壤,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高职院校教师应意识到跨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讲授外语语言的同时应该注意同步传授文化及背景知识。在我们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跨文化的因素就已经存在,当前各种各类语言学习的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学习语言素材,教师需要将其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原动力,并将文化知识及背景知识用于具体教学实践中,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职业能力论文:浅谈秘书人员职业能力要求与高职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论文关键词:文秘 职业 能力 培养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应根据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转变观念,以秘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秘书工作任务流程为纽带,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构建秘书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公司、企业等用人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强调专业技能外,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技术应用型专业相比,高职文秘专业在职业能力方面对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这就构成了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高职院校在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必须针对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实训环节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秘书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人们从事某职业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即人们运用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按规定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的要求,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由两大能力模块组成,即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术知识无直接联系,它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获得成功所必需掌握的技能,是跨职业的、可迁徙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指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1] 当前用人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一是注重综合素质,即要求秘书人员要德才兼备。二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既要有较强的办事、办文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也要有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及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市场调查与营销能力等。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工作能力,较看重综合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秘书是当前社会需求的主要对象。 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开设文秘专业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少,尽管在文秘专业开设之初大都进行过相应的调研和论证,但在涉及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难以摆脱对文秘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传统认识,过分执着于办文、办会、办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强调过多,课程安排更接近与传统的汉语专业,以老师为主的课堂知识的传授多于以学生为主的实际工作过程训练和相应的能力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理论性、知识性课程过多,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即使安排了实训课程,也往往是理论性、知识性课程的延伸,缺少由理论性到实践能力的转变,理论性课程孤立和脱离工作的实际。比如,花费很多课时讲授汉语知识和秘书理论,使课程成为枯燥乏味的教条,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二)专业教师缺乏职业工作经验 秘书工作是一门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很多方面,而目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课程大都是由中文等相关专业的老师承担,很多老师从来没有从事过文秘或相关工作,对文秘工作的理解往往是从书本上得到的,或是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进行理解,缺少对文秘工作的真切体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的教学变成了纯粹的理论教学。 (三)实训教学环节虚浮 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实施。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一是设置不合理,二是实训教学设施不齐备,三是实训教学流于形式。实训教学本来是由理论学习到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过渡,学生通过实训教学一方面可以了解秘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一方面通过实训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技能。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实训环节的设置上限于学校在经费上的困境,难以设置基于文秘工作流程的仿真实训室,同时实训教学的老师因为缺乏实际秘书工作经验,也很难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实训内容和环节,使实训成为脱离秘书工作能力培养的虚浮的形式。 三、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从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来看,它应包括业务能力、办事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四科。其中,业务能力是专业能力,是核心;办事能力和社会能力则是职业能力,是基本;个人能力则是其岗位能力的某种杰出表现,是拓展。[2]上述四种职业能力契合了社会对文秘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参照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要想符合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就必须转变观念,以秘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秘书工作任务流程为纽带,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构建秘书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教学和实训环节和内容 按照秘书工作的岗位能力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将所有课程按照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和相关能力三个模块进行设置。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业务能力指的是文秘人员自身应具有的职业特点的能力,是文秘人员完成本职工作中各类不同工作内容所需的能力,包括文字处理能力、信息收集和利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和公关策划能力、会务与商务活动处理能力等;.相关能力可分为摄影、摄像、录音、速记、驾驶、则税金融、法律法规、营销竹理等内容,是业务能力的必要补充。[1] (二)联合相关专业,联合建立仿真实训中心或“仿真公司” 文秘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应立基于文秘工作流程,在当前高职院校对文秘专业经费投入不多的情况下,文秘专业实训室建设可以考虑和学校其他相近专业共同组建仿真实训中心或“仿真公司”,这既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实现“公共职业环境”与“局部职业环境”的有机组合,同时又可以按照公司管理的模式完成基于工作流程的文秘专业实训。[3]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秘书工作相关能力培养的目标,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式的“满堂灌”的做法,按照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核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师生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工作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4]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是为学生毕业走上秘书或相关工作岗位的一个职业能力培训过程,培养的是“准职业人”,是能够适应社会对秘书职业能力要求的未来的职业工作者。因此,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求职就业,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职业能力论文: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口语能力现状与成因探析 [论文关键词] 职业院校 口语能力 缺陷原因 [论文摘要] 职业院校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缺陷,从而制约了学生的从业质量。因此,笔者主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探索提升学生从业质量的教改方法。 市场经济在培育物资市场的同时,也构建 了人才市场职业院校以突出的技能性和明确的专业指向性办学特色,为人才市场培养直接需要的各类人才 ,成为市场经济时代最活跃、最具发展前途的教育类型之一。职业院校所设专业直接对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因而,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可观。然而近几年学生择业与就业情况并非十分乐观。一些学生多次择业碰壁,一些学生就业不对口,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找到了适合的职业,但发展缓慢……。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条原因却十分具有普遍性,那就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缺陷,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从业质量。 一、职业院校学生口语能力现状 根据毕业学生反馈和在校学生口才训练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可以把职业院校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三类。 一是心生胆怯不敢说 ,未及张 口脸先红。在择业时,虽然机遇就在身边,但却缺乏敢说敢为的“闯”字,不主动用口语向用人单位表达才能,从而丧失 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工作中,面对问题缄口弗辩 ,试图以“硬挺”来躲避矛盾,往往遭致不利于自己的结果。 二是逻辑不清不会说,语无伦次欠流畅。这类学生 口语表述不完整,讲话要点不突出,常常不能把 自己的想法、做过的事情准确而清楚的表述出来,结果因言者不得要领,使听者不知其所云,若在职场 中如此这般向上级汇报工作的话很有可能会给领导留下“工作不得力”的印象。 三是不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一些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往往因不能审时度势,掌握谈话时机或对方的需要而说出不该说的话,致使听者心生反感;因过分展示自己而套话连篇,表达模式化 ,导致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暗忖其品质而心生“不放心”的感觉。 二、职业院校学生口语能力缺陷的原因 职业院校学生 口语能力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有现代环境的左右。 1.职业院校口才训练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模式陈旧职业院校的教学思维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袭过去的学历教育模式,缺乏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根本 ,向从业质量要就业数量的创新思维。因而,口才训练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始终认识不够 ,教学定位不准。 从口才训练课程本身来讲,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专业指向性;教学方法呆板而陈旧,灌输式教学法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热爱口才、学习口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应试教育制度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口语教学 职业院校学生口语能力缺陷的历史原因,是应试教育制度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口语教学。 教育行政部门颁发 的关于义务教育乃至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文件中,历来十分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总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然而,上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的规定或要求 ,并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真正影响和指挥初高中教学实施方向的是应试教育制度。 事实上,升学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历届中考 、高考只考书面语言,不考口头表达能力,初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绝不敢越雷池一步,考什么讲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讲,因而,忽略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分析繁琐,答案唯一,满堂灌、形式主义充斥课堂,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常常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肯定,甚至扼制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产生“厌说”的心理。由于繁重的考试压力,学生时代应当有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几乎被取消,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活动、辩论比赛 、演讲比赛、班会 、团队活动等几乎被挤出校门“口语交际”的权利大部分被剥夺已成应试教育制度下中小学生生活的不争事实。 3.现代家庭结构和生活环境不利于口语交流 职业院校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相对宽裕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他们生活在众星捧月唯我独尊的生活环境中,受到几个长辈的共同呵护,却缺少兄弟姐妹之间平辈的交往。优越与负面影响并存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呈畸形态发展,前面谈到的三类情况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生源的城乡差别也影响着学生的口语表达:来自城市的学生多受家人宠爱,任性骄横,口语表达上常出现的问题为“不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而来 自农村的学生面对陌生的城市生活多有 自卑心理,常表现为“心生胆怯不敢说”。城市和农村学生多自成小团体,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不善于寻找和营造心灵沟通的共同语言。 4.网络虚拟交流方式抑制了口语表达能力 受生理、心理变化的影响,学生进入 中学 以后产生害羞之心,不愿当众发言,“怕说”成为普遍现象。然而,“怕说”仅是表面现象,而内心深处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比任何年龄段都更加强烈。由于怕羞而不敢说的心理需要得不到学校环境的正确引导而备受压抑,学生们的交流需要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到倾诉和满足的场合。 网络虚拟世界为人们打开的是另一种“口语”交流方式。网络虚拟世界的交流是背靠背的交流,人们可以毫无忌讳畅所欲言,甚至可以无需考虑对方的感受;只要双方愿意,甚至可以冲破民族、宗教的禁忌。这种虚拟世界的交流环境很受现代青年人的喜欢,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在公众面前不敢说、不会说和不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的青年学生。 他们在这里“畅所欲言”,得到了一种满足,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然而,这种“满足”是一种虚妄的满足。虚拟世界的“畅所欲言”并不等同于真实世界的畅所欲言,并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口语交流。学生一旦走出校门,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和就业环境,面对真实的语言及情感交流,会感到严重的不适应,可能会变得自闭 ,变得更加不敢面对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因此,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畅游”得越远,越会抑制 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职业院校学生口语能力训练的思考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市场经济时代,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最直接、最迅速、最方便的方式莫过于口语;学生离开校门走向社会,是昂首步人人才市场,笑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用雄辩而得体的口才从容展示推销 自己,还是言语迟钝,反应木讷 ,尴尬地面对社会各业的选择?答案不言 自明。口才是展示一个人智慧、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工具。口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从业质量,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因而,我们说口才是工作的需要 ,口才是社会的需要,口才理应成为学生的前位且通用的技能。 前面谈到的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四条原因中,客观因素明显占相当大的比重,有些问题甚至是职业院校自身无法扭转的,然而,职业院校并非无所作为,相反,这些问题恰为我们创新职业院校的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职业院校学生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促使我们有责任深刻分析症结所在及其原因,探索提升学生从业质量的教改方法。我认为 ,首先应把 口才训练课程教学摆在提高学生从业质量的重要位置,把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视为学生综合能力中的前卫性能力 ;其次,改革口才训练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指向性对口训练 ;第三,创造适宜锻炼口才的校园文化环境,扩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职业能力论文: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 「摘要会计教育与实践的目标是培养胜任的职业会计师。多年以来,一些国家政府或职业团体对于职业会计师的胜任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回顾相关文献,并归纳了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这些研究对我国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 一、能力框架研究的意义 职业会计师承担着公众责任,职业会计师的资格标准是会计师团体与公众的一种社会契约,该契约在委托职业会计师履行特殊职能的同时,约定了他们必须具备某种最低资质。公众希望职业会计师能胜任其职能,职业会计师如果职能履行不当,公众将付诸诉讼甚至寻求其他外部力量支持,这将严重威胁到会计的职业地位,因此研究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既有现实紧迫性也有战略意义。 成为职业会计师要经过院校学习、工作经历、职业资格准入和后续教育等阶段,但一直以来我们更着重资格审核,这导致既使他们通过考试或资格审核,也无法确定他们能否独立、高效地履行一项职责。而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Competence-based approach)则着眼于职业会计师是否具备按既定标准履行职能的胜任能力,强调以职业需要为导向设计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并贯彻于职业会计师培养及评价的全过程。 1.在院校教育阶段,能力框架使高校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联系更密切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高校所传授的知识只有与工作环境相联系才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目前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考核方式教条,学生穷于应付条条框框。能力框架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指引,使其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为导向调整培养方式: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更多案例,或模拟工作实验;在考核上,更多地以实务为背景;在课程设置上,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2.在工作阶段,能力框架可成为职业手册 能力框架来自于对真实工作的考察,区分不同层次、不同专长,对每一项职能均有详细说明。对照能力框架,从业者可以找到差距及需强化的领域,平衡发展知识与技能,个人能力可以得到最快速的提高。对于担任高级职务的会计师而言,可借助于框架对所管辖领域进行职能界定,能力框架是他们最好的手册。 3.在准入阶段,胜任能力为制定准入标准提供了指南 严谨的准入标准是职业会计师承担社会责任的保障。制定标准的权利属于监管机构或职业团体,为避免标准形同虚设,他们必须审慎制定标准。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能更有效地判定从业者是否具有潜在的职业素质。例如,资格考试以能力为基础更能体现工作的需求,从而更能为公众所信赖。 4.在继续教育阶段,能力框架为课程设置打下基础 课程设置对后续教育甚为关键,课程设计者可以根据能力框架,推定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和其他技能,形成更为相关的知识大纲。通过跟踪环境的变化,课程设置还可兼容当前和未来会计师的需求。 此外,能力框架为职业界与外界沟通、协作提供了便利,外界可据以了解职业会计师的工作范围和能力要求;不同国别的职业团体之间,可以比较能力的差异而互相促进;会计职业的法规建立在诸如胜任能力等客观和透明的标准基础上,有助于推进国际会计服务的自由化进程[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1999].由于能力框架的上述重要意义,各国的监管机构或职业团体对其甚为关注。 二、国外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综述 1.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就开始了会计人员能力的研究,并于1967年了《职业知识框架》。1968年,AICPA的Beamer委员会了《会计职业的院校教育准备》,此后两次更新,对美国的会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986年,针对会计教育无法满足社会要求的现状,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了《未来的会计教育:为日益扩展的职业做准备》,倡导大学教育应强调技能的培养。为响应AAA的报告,当时的“八大”于1989年联名了《教育的视野:会计职业成功之能力》,提出了注册会计师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框架,同时资助AAA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AECC对800名会计师进行了调查,于1990年了《会计教育的目标:第1号立场申明》,指出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并认为成功的会计人员应具备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决策能力、基础知识(会计、审计和税务)、经营知识、职业道德及领导能力。AICPA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愿景项目(Vision Project),该项目从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力资源和规范等因素人手,归纳出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核心服务及核心能力。在此项目基础上,AICPA于1998年了《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1999年,AICPA了在线的胜任能力框架一《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了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能力,并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在财务经理协会(FEI)的支持下,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于1999年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管理会计领域过去发生、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其成果反映在《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重要: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在内部审计方面,美国内部审计协会(IIA)于1999年推出了《内部审计能力框架》,该书从全球内审职业、内审知识、职业未来、最佳实务、胜任能力及胜任能力评价等角度,分析了能力发展的要求。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ICAA)、注册会计师协会(ASCPA)与新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联合发起了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研究,其最终成果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又称Birkett报告)。该报告的重要性为各职业团体所认可。此后,ICAA与ASCPA专门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进入了深入研究,并于1999年了《注册公司审计师能力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以)于1986年就开始运用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研究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并于2000年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CGA的“能力表”列示了各领域职业会计师所需的147项能力。1996年,加拿大成立了跨协会的愿景研究工作组,基于工作组的研究,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2001年了《特许会计师能力图》,此后又于2003年了《候选特许会计师能力图》。 英国的政府文件(如国家职业标准)早有要求建立与工作业绩相联系的胜任能力框架。1998年,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了《职能图:胜任能力框架与会员胜任能力》。 南非政府颁布了《南非资格法案》,并制定了“国家资格框架”。框架要求所有资格标准必须以业绩结果为基础,所有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标准必须由相关部门拟定。会计职业团体已组成“标准建立组”,研究会计师的能力框架。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1996年了第9号国际教育指南(IEG9,修订版):《预备教育、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及职业会计师的实践要求》,提出会计教育应使会计人员具备持续学习的技能并能适应环境变化;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了集大成的《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基于1998年与2001年征求意见稿)。该报告系统介绍了各国能力框架研究的成果,分析了能力框架研究的方法,并倡导各监管机构或职业团体采用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针对管理会计师的能力需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FMAC)于2002年了第12号研究报告:《管理会计实务及管理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档案》。 “认识到提高会计信息披露和审计的质量要求取决于合格职业会计师的存在,以及对各国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进行协调的重要性”,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于1999年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以IFAC的IEG9为基本框架,向各国推荐关于职业知识教育的大纲。 2.研究方法 Hager,Gonczi和Oliver(1990)将职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方法分为三种:一是从工作角色的角度分析职业,然后按任务或子任务细分;二是分析职业人员个体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或职业态度;三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考虑表现结果,分析需投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功能分析法或业绩结果法。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均采用了这种方法。该委员会的第12号研究报告是功能分析法的典范,该报告对能力的研究始于对管理会计职能的剖析,将管理会计职能置于管理流程中考察,根据其在管理流程中的角色定位,将其分解为方向设定、变革和设计、业绩计量和控制、职能管理、环境管理等5个胜任单元,进而将五个胜任单元继续分解为13个胜任元素,再将13个胜任元素细化为69个流程,结合每个经营流程,针对13个胜任元素建立业绩标准,用以衡量胜任元素的执行结果。功能法的主要缺陷在于其冗长的能力列表给实施带来困难。同时,功能法对许多功能的细分比较主观,因为往往一项工作是多种功能组合的结果。 第二种方法基于能力投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称之为能力法。胜任能力是能力投入的结果,能力的培养对于工作的胜任起了决定作用。这种方法主要被美国采用,IEG9也沿用了该方法。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的《管理会计实务分析》采用了能力法,它将胜任能力定义为知识、技能和能力组合(KSA),并分12类列示了162种能力组合。能力法的缺陷是脱离实务,研究出的个人能力无法有效地与业绩评估相联系。同时,这种方法可能会漏掉重要的能力要素。 第三种方法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所倡导的方法。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认为上述两种方法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建议,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应该将会计课程设置与工作要求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工作中的角色,职业团体可以向后推导这些角色所基于的知识和能力(IFAC,2003)。大多数监管机构或职业团体意识到采用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并逐步采用功能分析法和能力法相融合的方法。 3.研究结果 对于能力框架的研究者而言,职能定位与能力构成至关重要。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加以比较。 (1)职能定位 ACCA的职能图定义了4大关键领域、13项关键角色及41个职能组。4大领域及各领域的角色分别为:会计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与筹划、资源管理。 AICPA在《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中区分了内部审计、法定财务报告与会计原则、财务分析、控制环境、预算预测与业务筹划、成本管理、税务、现金管理、人力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等10项职能。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中划分了7项职能,包括审计、对外报告、管理会计、税务、理财、管理以及清算与重组。 IMA在《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中将会计职能划分为9个模块:一般会计、管理和成本会计、业务规划、业务分析和决策、控制、理财和现金管理、税收、组织变革和发展以及行政管理。 (2)能力构成 英国资格和课程委员会(QCA)定义了对所有职业通用的7项核心能力:算术、交流、IT技术、问题解决能力、个人技能、协同工作能力、提高学习和提高业绩的能力。 AICPA愿景项目认为,注册会计师应具备5种核心能力,包括交流与领导能力、战略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消费者与客户和市场的关注、综合信息的演绎能力、技术能力。AICPA在《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中列示了3种能力,包括职能性胜任能力(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及运用科技强化职能的能力)、个人胜任能力(职业风度、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协作、领导、交流、项目管理及运用科技强化个人能力的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战略及批判性思维、行业或分部的视野、全球或国际视野、资源管理、法律及规章视野、市场和客户关注度以及运用科技强化经营视野的能力)。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中列示了人际技能、组织技能、分析与构造技能以及理解技能。 CGA的能力表列示了4个方面的能力:技术知识(财务会计与报告、管理会计、理财与财务规划、一般商业知识、IT知识、税务)、一般管理(计划、分配与管理资源、计量与监督、交流)、领导能力(组织与战略领导、团队领导与建设、员工训练)和职业观(关注客户、伦理与诚信、整合方法、问题解决、职业发展、职业自评)。 CICA在《特许会计师能力图》及《候选特许会计师能力图》中,认为特许会计师通用的胜任能力包括道德行为和职业观(如保护公众利益、正直与公正、独立、保密等)、个性特征(如自我管理、创新、适应能力等)及职业技能(生成计划和信息、检验计划和信息、交流、问题解决等)三部分。然后,CICA划分了特许会计师的6个胜任领域:组织有效性与控制和风险管理、财务、税收、业绩计量、鉴证、信息及IT等。 IFAC在第12号研究报告中将技能分为两类,即感知技能(技术技能、分析与设计技能及理解技能)和行为技能(个人技能、人际技能及组织技能)。在IEG9中,IFAC(1996)认为能力来源于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知识包括一般知识、组织行为与经营知识、会计和会计相关知识以及信息技术;技能包括智力、人际关系能力及交流技能;职业价值观指职业会计师所需具备的正直、客观、独立、遵守职业道德、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终身学习等品质。 在总结各职业团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IFAC(2003)建议,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IT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了核心知识之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 三、我国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现状及改进 1.我国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现状 许多学者研究了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问题。王光远等(1999)、李心合(1998)分析了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石本仁(2000)分析了会计教育的现状以及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刘兴云等(1996)比较了我国和西方国家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差异。周齐武等(1997)分析了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存在的弊病。袁广达(2003)对入世后我国会计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综合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会计的高等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培训方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不断接受后续教育,并逐步建立了分层次的培训体系,但到目前为止,后续教育仍然缺乏能力框架的支持。对于在工商、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业的会计师,监管机构或职业团体并未要求强制后续教育,后续教育也未成体系。国家会计学院的成立为会计职业培训做出了贡献,但到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培训战略和课程设置。多数民间培训机构则处于低水平的模仿阶段。 在资格准入方面,我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统一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作的需要,但总体而言还是以知识(知识体系偏重会计)为导向,未必能考核真实的胜任能力。 加入WTO使我国的职业会计师行业壁垒消除,提高我国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我国会计的高等教育、职业会计师的考核和后续教育均缺乏职业能力框架的支持。因此,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2.我国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的改进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我国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分为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和学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两大分支。其中学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还可分为会计岗位资格(总会计师、首席财务官、财务总监、会计部门负责人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和会计从业资格的能力框架。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可采用功能分析法和能力法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形成的能力框架一般有机地结合了4个方面的职能:需要执行的任务(职能)、所执行任务的环境、特定的业绩标准、完成一定业绩标准所需的能力或个性特征。对职能的研究可以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实验室(如模拟工作环境)、直接观察(如公司调研)等方式。这些实地研究可以与规范演绎相结合,业绩标准的建立可以寻求专家支持,能力的界定则可结合实地调研、文献检索与专家咨询来进行。 3.实施建议 能力框架的有效性取决于实施效果。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如果监管机构或职业团体能制定自己的资格标准,那么这些能力框架的研究更容易得到运用。我国的职业能力框架研究有负责资格评价的权威部门参与,这对能力框架的实施将起到促进作用。但框架的实施将带来会计教育和考核体系的变革,不免会遇到阻力,政府和职业团体必须有相当的决心促进框架的实施。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96)提出,会计教育和实践的目的是培养胜任的职业会计师。没有完整的能力框架,就不会有适当的会计教育、准入标准和后续培训体系,也就不利于职业会计师的培育。中国作为一个不断壮大的经济实体,职业会计师在经济中的作用日渐重要。因此,在我国研究和实施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意义重大。 职业能力论文:论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框架探讨 [论文关键词]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能力框架 [论文摘要]注册资产评估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执业质量和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框架对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框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研究调查工作。本文对构建该框架的目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探讨,以求为该框架的建立打下一定的基础。 资产评估行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在影响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当中,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资产评估执业质量和资产评估行业的社会公信力,进而影响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资产评估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会不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评估行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框架,这种情况不利于注册资产评估师整体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加强对职业能力框架的研究,尽早建立起完善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框架。 一、构建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框架的目的 明确目的是构建框架的前提,可以为框架的建立指明方向。构建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框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能力 我国自1996年实行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制度,只有通过资格考试才能成为一名注册资产评估师。但是,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制度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完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资格考试并不完全说明已经具备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所需的各种能力。因此,完善的职业能力框架可以为评估师提供一种标准,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达到提高职业能力的目的。另外,完善的职业能力框架为评估机构挑选人才提供了依据。评估机构会根据框架来评价评估师的综合能力,这也从客观上对评估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其根据职业能力框架的要求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促进评估行业人才培养 目前,评估行业对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采取了积极措施来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入。但是,阻碍评估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缺乏系统、完善的职业能力框架。职业能力框架的建立可以使评估高等教育与实际工作需要联系得更密切。现阶段,评估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评估实践相脱节,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能力的问题。职业能力框架可以为高校提供指引,使其重视市场要求,以能力为向导调整评估人才培养方式。职业能力框架的建立为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提供了指南。资格考试是目前评估行业的惟一准入条件,对评估人才的培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职业能力框架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可以有效地判断应试者是否具有潜在的职业素质。框架的建立可以优化评估后续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后续教育的核心,职业能力框架指出了评估师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可根据框架要求制定相应的知识大纲,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 (三)增进社会公众对评估行业和评估师的认知程度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与其他中介行业如律师、会计行业相比发展历史较短。许多社会公众对评估行业并不了解,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责并不清楚,加之近年来频发的评估失败案件,使得社会公众对评估行业和注册资产评估师产生了一些质疑。这种情况不利于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职业能力框架的建立,可以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评估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高标准要求,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评估行业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认知度,为评估行业发展和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构建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框架的方法选择 最早对职业能力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专家提出了三种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方法。一种是从工作角色的角度来分析职业能力,然后按任务或子任务细分,称为功能法。功能法从被评价者从事的具体业务的过程入手,通过对其担任的不同角色及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把工作各环节分解为各个工作要素,并列出相应胜任的标准,用来评价其是否达到完成此工作所需要的标准,从而绘制出一张详细的胜任能力表。另一种方法分析职业人员个体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或职业态度,称为投入法。投入法是指被评价者为了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而应该进行的各种投入,如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的投入,如果被评价者提供的服务及各种信息能够让管理部门和信息使用者认为是科学的、有价值的、可信赖的,那么就必须进行各种投入。此种方法更加关注未来,强调被评价者应具有的长期价值。第三种方法是将前两种方法结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考虑表现结果,分析需投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步较晚,评估机构总体实力较为薄弱,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范围主要是以法定业务为主,评估业务还比较单一;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经验不够丰富,资产评估活动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果单纯使用功能法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从资产评估信息使用者和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构建职业能力框架更为合适,但同时也存在着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单纯的使用投入法也不尽合理。因此,要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吸收两者的优点。笔者认为在构建职业能力的总体框架上可采用投入法整体分析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并通过采用功能法具体分析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具体能力。 三、构建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框架的初步设想 从投入法的角度来看,在执业时,注册资产评估师需要具备其所在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如会计、资产评估、机械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和经济法等。但评估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有来自人为的也有来自客观世界的。评估师除了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能把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评估实践活动中的职业技能和保持形式、实质的独立不受外界干扰的职业品质。因此,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就组成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框架的主要内容。 从功能法的角度来看。资产评估业务不同于审计业务,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涉及的业务范围较广。国际上通常把评估行业按技术门类划分为:企业价值评估、机器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特殊资产评估(矿业权等)专门领域。注册资产评估师为了完成不同的评估任务,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例如典型的企业价值评估往往需要具有包括会计、管理、营销市场、投资分析、计算机信息及税收筹划等多种相关知识,另外还须具备一系列特殊技能,如:数据分析、执业经验、风险判断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承揽业务的能力等,才能胜任这一评估任务。 因此,本文根据资产评估行业的特点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群和专业能力群。基础能力群是指成为一名注册资产评估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如职业品质、基础职业知识、基础职业技能。专业能力群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完成特定评估任务时所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框架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些专家和学者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对该问题展开了研究。但毕竟建立完善的职业能力框架是一项艰苦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只是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框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一些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职业能力论文: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职业指导 择业观念 职业能力 就业市场 竞争意识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技校生就业竞争愈加激烈这一状况,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指导,我们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本次调查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我校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对择业的期望和对就业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对技校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以及创业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构建面向2l世纪的新型职业教育培体系——是一个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要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技校仅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还不够,还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传统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借憋“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针对目前技校生就业竞争愈加激烈这一状况结合我校渊研的实际,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在职业指导课教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研究方法 (1)渊查对象:本校04级与05级共27个班.发出问卷12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1份 (2)调查方法:问卷渊查法 ①采用自制的《个人就业情况自我调查问卷》; ②个别访淡,跟踪渊查实爿生的就业情况。 2问卷调查结果 3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及个别访淡的情况看,学生对职业及就业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而问题: 3.1对就业前景和发展目标认识模糊 从表l、2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对就业前景及职业的认识很模糊,只有约34%的学生认为交通行业的前景很好,喜欢本专业并愿意在将来从事所对应职业,认为所学专业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学生占42%。但是,约66%及58%的学生表示一般、不是或不清楚。这说I学生的心态还没渊整好,对职业的定位存在误区。 3,2对就业市场及择业认识不足 从表3 4、5、6、13可以看出,我校只有6%的学生对各类专业在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非常了解,l0%的学生对我校学生的就业状况非常了解,而94%、90%的学生均表示不是很了解或一点都不了解。对自己实现就业的前景预测感到很有信心的仅占27%,表示迷惘的学生占7%,感到有压力的占66%。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信心不足,竞争力和勇气不够。对于毕业后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时,39%的学生选择工作,34%选择深造,而有27%的学生表示没考虑成熟。 在择业时,65%的学生会依靠学校推荐分配,可见学生对学校能否帮助其实现就业期望值较高;20%的学生选择自谋职业,希望凭借实力,主动寻找合适单位,说明这部分学生很有发展潜力,很有冲劲;但刚时l5%的学生会依靠家人友帮忙安排。而对于找工作的首选出发点,58%if'j,学生以为必须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单位,13%认为工作环境最重要,8%认为工资水平是首选,2l%则把是否有培训机会作为首选,说明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值较高。 3,3对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不深刻 从表8、9、lO、11可以看出.希望职业指导课程为必修课的学生占53%。最为关注的容是就业的竞争能力,占了55%,说明学生对就业政策、就业途径关注的不多,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面,但非常重视就业的竞争能力,并且都希望多些亲身实践机会的学生占了71%,认为就业职业指导课能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及维持稳定性的占62%。 3.4对就业观念及职业能力认识不足 从表l2、l4、l5、l6、l7可以看出,学生小认为就业观念对求职和工作很有影响及有点影响的占89%,说明学生重视就业观念。除了目前的专业知谀,认为还应具备哪些能力是成功就业的条件时,认为需具备学习和发展、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学生占25%,而认为需具备自理和自律、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管理和完成任务等能力的占5%16%。要求大学生实践训练,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开设新专业,希望学校提高就业率,做好对学生就业及跟进指导工作、加强对教师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培训等建波占了大部分可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必须正视的一大问题。 4综合概述 调查情况显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模糊.对自我缺乏认知.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特别是职业能力不强。因此要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必须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掌握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指导工作。 5寻求对策 5.1切实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是学校的教学模式。学校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本”的思想,以适应现阶段人事制度改革、用工自主、双向选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从结果以看出,学生对职业能力的了解不深,只掌樨某些简单的专业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相应职业群的要求发生变化,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专业能力和常为人们所忽略的职业一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5.2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职业技能训练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职业学饺课程教学的重心应从专业知识的讲授转向职业技能的训练;应以职业技能训练作为躁程教学安排的出发点和重点。在实践教学中.我要求理沧知识只需“适量、有用”.而把职业素质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容。具体做法是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注入课程教学,必须与课程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操作,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作为能力洲练的有效形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体验人生价值,锻炼自身的意志和品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此,这种课程的教学活动必须是“展现型”的,也就是在这些活动能够充分表现学生的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5.3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能力训练模式 我校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奔赴交通建没第一线。我们对部分单位和部分实习生进行了跟踪查.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州学均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施工专业学生的就业相对比较稳定.做到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一方面是由于交通快速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我校始终把增强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案例讨论与交流;情景互动性教学,由学生扮演角色参与教学:开展课外实地调查等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叫时,在专业课中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将理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加怏对技能的培养;改进课堂教学.实现讲练结合.动脑和动手结合,提高学生掌握技能的效果;建立模块武教学平台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使毕业生做到一专多能。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比如.在2005年我校与广州第二汽车维修厂建立了实训基地,并采取“订单”培养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做法,为交通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使学校、企业、家长“三满意”。 5.4定期举办模拟面试 在就业面试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情况,凡是未开设职业指导课班级的毕业生,应对面试的能力普遍较差。模拟面试的好处是通过模拟.可以发现学生不该出现的一些毛病.会使学生.人识到自已的表现哪些方面是有用的,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应当改正以及如何改正。我们采取两个措施:一是给老师安排适量的课时;二是定时交流模拟面试方法。从而试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州学认为很有必要进行模拟面试。 5.5外出参观法 外出参观是让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下接受职业指导.例如让学生到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去看看,让学生现场感受真实的面试,增加面试的感性认识,体会一下激烈的竞争场面;也可以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让学生现场感受未来岗位真实的工作情况,增加专业的感性认识。刷时.请学有所成的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现身教育.介绍创业的成功经验,传授择业的成功技巧.使学生懂得思想与现实的真正含义。 除外.在实际的教学.我们在校园营造浓厚的就业氛围,大对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克服就业的畏惧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常用的方法如放松训练法、自我安慰法、言语暗示法、合理宣泄法、认知调整法等。 6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形势下.技校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学校就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根本,以持续比为目标”上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践,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以更好地通应社会.立足社会.在竞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职业能力论文:关于农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志向及就业市场对其职业能力的要求 论文摘要:通过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4届农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调查.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意向”、“家庭对学生就业”与“学生毕业后实际就业”相差甚远,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农业技术类学生培养目标进行细分定位,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适当调整,以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高职农业技术类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就业走向;职业能力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农业技术类人才定位的特点,明确就业市场对农业技术类高职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更好地针对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合农业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以期对高职农业技术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做出准确定位。我们于2003~2006年对46个农业企事业单位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3届、2004届、2005届.,2006届等四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初步明确了高职农业技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及就业市场对其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高职农业技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就业的主要方向 为了解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农业技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我们先后对近四年来毕业的现代农艺、种子种苗专业共计104名毕业生就“在校期间就业意向”、“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以及“毕业后实际就业方向”三个问题进行了历时2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在校期间就业意向”分布比较平均,但选择非农行业的学生相对较少,说明毕业生仍然是愿意从事农业工作的。而“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营农业企业,分别占55.77%和38.46%。但实际上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仅有10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9.62%;到国营农业企业仅有5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4.81%;而到私营农业企业就业的多达55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55.28%;自主创业有6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5.77%;到非农业行业的仅有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88%,另有25名毕业生在调查时由于刚毕业未能及时就业,占调查群体的24.04%。这说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农业技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方向是私营农业企业,其他就业方向因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与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意向和家庭就业期望相差甚远(图1)。 2.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需求状况 为更进一步了解高职农业技术类就业市场和各用人单位对高职农业技术类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们先后在全区各地对46个不同性质的涉农企事业单位(表1) 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调查的46个用人单位中,对所招收的员工学历要求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已经很少用初、高中毕业生,尤其是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几乎不用初、高中毕业生,那种“读完初中高中,打工致富一路通”的看法已经过时,同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因受到编制等影响,很少录用新员工,而需要新员工较多的私营农业企业,又是刚起步不久。因此,需要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的学历也很少,而懂得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其中用人单位需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要求具有高职、大专学历的分别占调查单位的67.39%和56.52%,而在被调查的46个用人单位中,有34个靴最需要招收的新舡类型就是技术人员,占54·84%(表2), 说明高职、大专毕业生就业的门路是很宽广的。 二、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用人单位对新员工能力的要求 员工能力主要表现在适应社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参与竞争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面对失败能力、科学管理能力等11个方面。在调查时,我们要求每个用人单位对员工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排序,每个被调查单位最多可选填4项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能力。结果表明:近一半的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员工的适应社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表3), 这说明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全面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对“做人”素质的培养。 2.用人单位最需要新员工具有的技能 用人单位认为新员工最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是什么呢?结合农业技术类专业特点,我们对“基本农事操作技能、农作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植保技能、营销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外语运用能力”等8项技能的需求程度进行了调查,每个填报单位最多限选3项。 调查结果表明(图3),目前用人单位最需要新员工具有的技能是营销技能和病虫害防治技能(植保技能),分别占被调查单位的69.57%和63.04%.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学生就业的单位大多是私营农业企业。而这些企业主要是进行农业物资的营销工作,特别是农药的营销工作,所以更需要学生具有营销技能和病虫害识别防治技能。同时计算机操作、基本农事操作等技能,用人单位也比较看重。而对教学大纲中所强调的一线生产所需要的作物生产技能(农作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和果树生产技术)的需求程度却并不太高。 3.用人单位所期待的实训课的安排 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从而使毕业生能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就目前学生实训课的方式、地点和时间的安排等问题向用人单位作了一个初步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实训课程的安排(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实训方式上,有71.74%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田间实践,其次是外出参观学习,占所调查单位的30.43%。在实训地点选择上,认为应该到有关农业企业参加实训的,占所调查单位的78.26%。这一方面表明了企业希望学生能够在个更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以利于聘用人员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也表明用人单位是愿意提供实习场所并通过这种合作更好地选拔人才;其次是院内实习农场,占所调查单位的36.96%。而在实训时间安排上,各单位的倾向性并不明显,基本上可以认为实训课的安排应该要贯穿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 4.用人单位对农业技术类各门课程重要程度的认同 在调查中,我们还根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使用的农业技术类专业教学计划列举了主要专业理论课程,以期了解各门理论课程在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调查结果看,各用人单位除了对市场营销学、农业推广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四门课程比较看重之外,不同单位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会随着企业的经营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三、高职农业技术类毕业生目前的素质与就业市场的矛盾 1.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 高职学生入学分数较低,特别是农业高职类入学分数更低,据我们对2004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报到入学的2010人进行调查,上线(区招生考试院公布的专科录取分数线)考生为510人,仅占入学学生总数的25.37%,未上线考生1500人,占入学学生总数的74.63%。说明高职学生入学的基础十分薄弱。 据学院招生办对2004年入学新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5%左右的学生认为“已经迈进了学校大门,终于可以松口气”;认为“还要继续努力,稍作一些调整后好好学习的占75%左右”;认为“通过大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综合能力,专业技能”的学生占70%左右,25%左右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太努力,及格就行”,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2.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高职农业学院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学生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精神;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不感兴趣,上课时经常开小差,看小说,玩手机等。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不注意联系实际有关,结果导致学生提不起精神,认为听老师的课不如自己自习;因此,对基本理论掌握不够,出来参加工作后,遇到实际问题,不懂得分析和解决。一些曾经聘用过我院毕业生的单位负责人,如柳州市瑞杰种子销售中心经理、南宁百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等均认为学生的理论水平比较低、农艺技术理论还需要加强。 3.动手能力欠缺 高职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其优势在于高职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据我们对46个单位调查,有58.70%的单位认为要加强实践教学,41.30%的单位认为要培养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识,47.83%的单位认为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这三个方面措施都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密切相关,这说明目前培养的高职农业技术类生尚无法较快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图4)。 四、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目前我院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要求并不能很好吻合、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我们认为农业技术类高职培养目标的具体细分定位应该是:①培养出既能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同时具有较高营销技术,能适应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业种植企业对农业技术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②培养出既能适应国内外农业企业需求,又能回到乡镇带领、组织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做农村致富的带头人;③考虑到毕业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适度增强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使毕业生初步具备做私营农业企业老板的素质。 因此,在组织教学中,应该根据这一目标定位,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实践性教学的设计上,应当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让高职教育真正成为连通学生与就业市场的桥梁。 职业能力论文:构建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核心的高职《外贫英语两电》课堂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职业能力 新课程理念 外贸英语 函电课堂 学模式 论文摘要:在职业教育新课程理念下,解决《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效果“所学未用”和“所学无用”的问题,进行符合“职业性”、“技能性”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通过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整体配合与协调。教师应依托教材这一平台,构建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中心,以业务流程为导向,以情景项目教学为过程的新教学模式,以教促学,以学促思,把“够用”、“实用”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自身的“会用”、“能用”,并协助学生形成以外贸综合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外贸英语函电》(以下简称《函电》)是五年制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一门融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与英语写作相结合的高层次应用语言课程,是建立在进出口业务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基础之上的专业技能课。它旨在使学生能自如地用英语来表达进出口业务各个环节的过程,并最终有助于形成整体外贸业务能力。2005年全国职教育工作会议以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课程改革思想指引着《函电》课程改革的实践。但由于一些教学认识上误区的存在和措施的偏差,导致目前《函电》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所学无用“和“所学未用”的问题。 “所学无用”与“所学未用”,即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学的一些理论、专业技能与技巧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遇到实际问题不能派上用场。笔者认为,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追求“全、难、繁”,把涉及的进出口业务知识过于具体化、细节化,把涉及到的英语应用技能的表达“考试化”,加大了语言知识点的学习难度,一味追求英语语言知识的语法正确性和表达模式化,脱离了实际工作的需要,降低了与实际工作要求的联系,为了训练而训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进校时,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尚未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对专业课的学习,仍然停留在满足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范围”的学习状态。至于真正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他们并不太清楚,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孤立、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化、综合化的商务英语语言思维能力架构和外贸思维能力。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函电》课上不能把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融合,他们对进出口业务知识虽然能“背”会“写”,但用英语来进行表达与思考却难上加难;他们虽然会模仿教师的案例编写相应的函电,却不能独立进行与业务相关的往来函电的操作,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推进《函电》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基本融合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技能,会用、能用所学的技能技巧于实践,帮助他们形成基本的外贸英语思维能力和业务综合运用能力。笔者认为,这应是当前《函电》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函电》课程改革的总体原则和思路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函电》课堂教学要构建体现“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课程特性的、以业务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模块化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函电》课程改革的总体原则应该是:基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帮助、引导学生把“够用”、“实用”的教学内容转化成自身“会用”、“能用”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帮助培养学生的外贸综合思维能力和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根据这一原则,《函电》课程改革的思路应该是:将教材、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整体配合与协调,构建以教材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以业务流程为导向,以情景项目教学为过程的新的教学模式。以教促学,以学促思,帮助学生形成外贸综合思维能力和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三、《函电)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法 1.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与根本,但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来源。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就《函电》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来说,以“询盘”( enquiry)为例,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综合考虑进出口业务中“询盘”需要经历的一系列步骤,比如确定贸易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寻找产品业务单位、请求建立业务关系、发函询盘,等等。但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要讲授两个部分:一是实践业务中典型的询盘信(Enquiry Letter)的英语表达范例与书写要求,二是综合性地从寻找贸易项目到写询盘信件的思路与思维步骤。这两个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书写外贸英语函电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其它的内容则完全可以由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形式和生生互动形式,结合《进出口实务》和《国贸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复习与提炼。教师负责过程的指导、引导,英语固定句型与习惯用语的介绍与总结,解疑答问和必要的帮助。要通过教材内容的取舍,让学生学到基础性、操作性强的内容。“必需”的理论和“够用”、“实用”的案例,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 2.课堂教学策略。在《函电》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情景学习”和“学科知识融合渗透”策略的运用。“情景学习”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典型特征,它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学习情境的创建要尽可能地与以后的应用情景相接近,使二者能高度一致。情景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向真实生活运用转化。学科知识融合与渗透,就是把与《函电》相关的课程知识比如《国贸基础知识》、《进出口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和商务英语语言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专业技能理论复习+英语知识应用”的“二合一”课堂教学氛围。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够使学生真正在一种模拟真实业务环境的状态下,投人专业技能理论的复习与英语表达运用的操练,能使其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通过“模拟岗位”的角色扮演来模仿、纠错、反思与掌握。 3.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笔者在实践中,根据所用的教材内容与技能目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实施了以“学习领域模块化、任务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学习课题。通过一个具体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某个职业岗位的综合任务。而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则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具体到《函电》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所编排的单元,把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按照进出口业务的一般工作流程进行综合化、整体性的教与学。师生共同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参与“贸易流程”的业务操作,共同思考每一步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与英语表达。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适时调整学生角色,以保证他们能全面地掌握函电的相关专业技能与英语表达技巧。以“报盘”( Offer )这个单元为例,包含有“实盘”( firm-offer)和“虚盘”(non firm- offer)两大部分,单元内容被分成“课文—重点掌握的外贸专业单词—常用短语和固定句型—参考阅读—课后练习—技能训练”这几大部分。根据“工作过程本位”和“能力本位”的要求,教师可以把整个单元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课文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围绕Text A和Text B,教师创设模拟真实业务的学习情境,把全班学生分成进口和出口公司两大组,组成两个公司进行“角色扮演”,展开教学过程。大组内再分“市场调查”和“业务员”两个小组。教师作为联系人成为“中介”,帮助他们进行沟通,展开贸易业务流程。学生结合《进出口业务》中的基本概念与业务环节,分角色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合作机会—询盘—报盘”的业务过程。这个部分的关键在于,学生要能分别从询盘和报盘的角度自如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英语表达,把专业理论知识和英语表达融合在一起,需要分角色进行活动的学生互相之间反复操练。教师要不断地给各小组介绍不同的业务,变换内容,轮次操练,达到运用英语正确、自如表达业务环节的程度;第二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的英语语言材料的讲解与复习部分,包括:“重点掌握的外贸专业单词”、“常用短语和固定句型”、“课后练习”。这部分的讲解要模拟外贸实践情境,在情境中讲解英语技巧,用英语表达业务过程,同时复习专业技能的运用。教师最好能把外贸公司一些真实的往来业务函电作为教学补充资料发给学生,让他们结合教材内容,展开对比、分析和总结规律的思考过程。第三部分是“参考阅读”和“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独自完成业务技能与英语表达的操练,并思考、记录自己在整个单元学完后的体会,要反思本单元自己是否已经理解并基本掌握了相关业务环节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是否已经掌握了有关英语表达技能、是否已经基本掌握了外贸专业单词、常用短语和固定句型的运用、是否能基本完成本单元相关的进出口业务环节的英语表达、是否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做到了与小组同学的合作共赢?这些问题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形成外贸综合学习能力与思维架构。与此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商务英语语言表达词汇与语句的自我总结,有助于他们最终形成商务英语能力。 要想实现从教学内容的“够用”与“实用”、到学生自如的“能用”与“会用”的《函电》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关键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环境的学习机会与氛围,引导他们自主进人“专业知识与英语表达融合”的学习过程。核心是“情景学习”和“课程整合”。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职业”的岗位特征,注重实践过程和反思,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归宿,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形成基本的职业能力的同时,从根本上扭转《函电》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英语知识与业务知识“两张皮”的现象,解决“所学无用”与“所学未用”的问题。 职业能力论文:试论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的关系之辨 论文摘要:关于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的概念及二者究竟孰重孰轻、关系如何,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来看,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对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的侧重有所不同,但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不可跨越的,而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有着相互的交叉和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的认识终将达到统一。 论文关键词:职业态度;职业能力;文化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价值的普遍而稳定的根本看法、态度和标准,包括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评价、价值创造、价值理想等内容[1]。它们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辨别好恶、是非、真假和积极与消极的标准,指导着感知与行为,他们通过行为和言语来表现。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民族心理、宇宙观与思维方式等主要因素的影响[2],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观是有差别的。但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不可跨越的,而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有着相互的交叉和渗透。以下分析从中国历史经度和世界民族维度来展开。 一、中国历史经度 (一)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导向下:职业态度先(高)于职业能力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整体上体现出重“仁”、“和”、“义”、“信”的特点。“仁”就是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体现在具体的道德规范之中,具体到职业中,要求个体无私奉献、知恩报德、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热心服务、真诚奉献等等,这便是“欲做事先做人”,职业态度先于职业能力得到鲜明的强调。“和为贵”的言下之意,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制定,目的都是为了求得社会的和谐,这种固化在典章制度中的条文,便是对职业态度的具体要求。对义利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从先秦儒家主张“以义节利”到宋明儒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3],这种利义观反映到个体从业以及职业发展上,具有明显的禁欲主义色彩,可以推断即使是个体希望凭借自己较强的职业能力而获得某些“利”,首先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当义和利发生相互冲突,不可兼得时,强调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儒家认为,人无信不立。把“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将其看成社会关系中一种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具体到职业中,也就是说,个体的诚实守信是从业的良心之所在,是个体对集体、对职业岗位忠实守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职业态度高于职业能力的价值观展示得一览无遗。 (二)功利主义价值观高涨的时代:职业能力重于职业态度 随着社会的变迁,“重义轻利”的价值观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利益原则走向独立,功利主义随之崛起,原因在于,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来,以义统利或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利于人的道德修养,但不利于社会进步。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追求利益、特别是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义统利或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给社会带来的只能是缓慢发展,甚至是贫穷落后,以至于挨打、受欺辱。早在戊戌时期,功利主义的“义利观”迅速成为维新人士的主流意识,到五四时期进入高潮,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已成为社会共识,进化论使人们相信,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动力[4]。改革开放更是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在饱受了贫穷和磨难的煎熬之后如久旱遇甘霖,处处充满热情和活力,随着西方各种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各项制度的重大变革,“能者上庸者下”的衡量标准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凭借自己的才干为自己的人生掘取了第一桶金,这让更多的人坚信一个“能者主宰一切”的时代终于到来。因为不得不承认,能力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所必须具有的能够实现并确证自己的社会价值的内在力量,也是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与价值得以确立的基本条件,更是推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发展本位”[5]在实践中却让“能力本位”高高在上。可以说,改革开放后20多年功利主义价值观几乎达到了膨胀的地步,“职业能力重于职业态度”的论断坚定而有力。 (三)新型文化价值观指导下: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并重 市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人的一切追求、活动和关系,都应围绕在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上,人们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存和发展。但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能力充分发挥和展示的大舞台,能力只涉及了人的本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的自身发展包括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谐的、均衡的概念。能力的生成及发展依赖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而且能力因素本身也并不决定一个人的现实发展和成就。造成人与人之间最终发展与成就差别的根源,是个体的品德、性格、意识、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等非能力因素[6]。可喜的是,世纪之交以来,我国在“先进文化”重要思想的启迪下,全社会的人本意识、人权意识凸现并成为强势、主流话语,人们的价值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成为人们的普遍关怀,“人性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诉求,已成为一面颇具感召力的时代旗帜。以德为前提,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文化价值观[7]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并重”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世界民族维度 (一)从静态的角度考察:西方更重职业能力、东方更重职业态度 受地理环境、种族、文化、宗教、哲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民族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各有其特殊性,概括起来,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的差异最为悬殊:一是权力分配的差距;二是个体化与集体化;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四是思维方式的分析和综合[8]。 从权利分配的差距来看,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freedom),崇尚平等(equality),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任何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头开始的社会。由此可见,对任何职业不必抱有歧视和偏见的态度,一部个人的成功史就是个人能力不断得到施展和提升的奋斗史。东方人相对更加维护等级制度,顺从权威,尊重长辈,强调做事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为了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们可以抑制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循规蹈矩。体现到职业生活中,也就是说,宁可不要因为个人能力的突出而出人头地,也要保持谦卑恭让的职业品德。 从人际关系来看,提倡个人主义,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个体总是要使自己独立于他人,自我独立、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自我目标的实现主要是参照自己的内在思想、情感和意志,反应到职业上,由个人的内在思想、情感和意志综合形成的职业态度并不是建立在社会对这种职业的普遍认识的前提之下的。相比之下,社团价值至上是整个东方文化的特点,群体取向使东方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人注目,个体的价值只能依存于群体去实现。个人在群体的关系中是一依存的分子,几乎没有“自我”的空间和余地,其行为是由行动者知觉到这个关系中的其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所决定的。由此不难推断,职业能力在西方人身上比在东方人身上发挥得更加充分,而东方人则更加推崇职业态度优先。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西方人突出人与自然的抗争,把人与自然看成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看成“主人与仆人”的关系,人们不断地应付自然的挑战,努力支配、改造自然。这一认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更加突出。能力在职业中占据了先导和中心地位。受中国古代自然崇拜、天地崇拜的影响,东方人不思改变自然,而是努力“顺其自然”,通过改变自身去适应自然,认为人只有回归自然、将自我融于自然之中,生命才有意义。这样看来,职业能力的提升在东方人眼中并不能算作是首位的。 从思维方式来看,西方的思维方式是物质的、外向的、分析的、逻辑的和客观的,习惯于从局部到整体考虑,倾向于绝对性,一切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重准确性,信奉现实主义。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职业中就会表现为,一切以能力和成就为评价标准,看不到成就就无从谈能力,那么再好的职业态度也体现不出多大的价值。东方的思维方式为精神的、内向的、整体的、直觉的和主观的,习惯从整体到局部,倾向于相对性,也就是说,标准不是绝对的,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异,重视主观看法,“面子观”通常是造成模糊性的根源。这种思维方式驾驭之下,对个人职业的评价虽然也看重由能力创造的价值,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情况是通常会发生的。 (二)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东西方对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的认识日渐趋同 诚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不会轻易改变。但随着人类能力在各种职业中不断施展和提升,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人们不得不深思,是否需要调整或转变以能力改造世界的态度?是否需要重塑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加快,使得东西方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碰撞磨合、交融互补、各取所长,最终必将达到整合。在职业领域,从“福特主义”到“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变化;在教育领域,“新职业主义”改革运动的不断推进;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再到“素质本位”,推及到对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二者关系的认识上,是一种理性的趋同。 职业能力论文:新准则下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对会计人员来讲不仅是对已有会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是要求改变原有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准则运用的职业判断能力。本文就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认识及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做了一些思考和阐述。 关键词: 新准则 职业判断能力 思考 在学习新会计准则内容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可以体会到:在原来以制度为主体的会计核算体系下,习惯于按章操作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思维方式已不能适应会计准则改革的现实。新准则下会计业务处理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相当多的内容要求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国家的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加大,会计职业判断存在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如:在会计的确认阶段,会计人员首先确认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判断其性质,确定会计要素,以便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在计量阶段,会计职业判断体现在要根据会计要素类别,确定其合适的计量属性,按规定的计量单位和计量手段,准确的计量会计要素的价值;在会计的记录阶段,会计职业判断是对各项会计要素按其性质进行正确的分类,准确的登记在与其相应的账户体系中;在报告阶段,会计职业判断是要确定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选择说明或披露的信息,使会计报告相关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掌握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又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残值和弃置费用、资产减值、公允价值、实质重于形式的判断和运用,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即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或一般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而是应该以其经济实质作为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依据;再如: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的选择、重大或非常交易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标准、存在争议的领域对会计估计的计量及判断的依据等都存在会计职业判断的情形。不同的判断和选择对财务成果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优化经济后果,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但是长期以来的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会计人员侧重于学习会计理论知识,将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更多的作为操作技术,没有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会计环境,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的判断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处在核算层次,不具备达到准确进行职业判断的水平。而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如何准确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的价值和当期损益等财务状况,提高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是会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不仅需要通过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培养独立思考、准确判断的能力。 通过分析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从而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和对策提供借鉴。 从客观因素分析:首先,是会计法律、法规及其制度的影响。(1)它是规范会计行为,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准绳。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不能超越其限制的范围;(2)规则性的会计法律、准则体系,对会计职业判断要求较低;而原则性的会计法律、准则体系,则对会计职业判断要求较高。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发展,它的理念、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会计人员应转变理念、思维方式,改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这一薄弱环节,努力提高整体全面素质,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其次,是会计主体管理层的影响。由于会计职业判断的不同选择会调整经济利益格局,因此管理层基于经营者利益,会要求会计人员在法律法规的边缘打擦边球,干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选择,必然会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效果。新准则体系的原则导向属性,为会计信息造假者提供了更多空间,这对新准则的贯彻实施提出了挑战。 (1)切实加强监管。会计法律明确赋予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的职责,财政部门应建立和规范相应的制度,形成以财政为主,以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为连接、协调的监管机制。如建立重大会计事项报告制度、建立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制度、建立会计资格综合认定制度等等,会计职业判断是在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下的相对主观,完善的监督制度和良好的会计运行环境是会计职业判断正确行使的保障。 (2)加强诚信职业道德建设。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作为继续教育和会计执业资格考核评聘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学习,培养会计人员的自律品质。 (3)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有效的内控制度及措施,可以降低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首先,内控体系的设计要使会计人员便于熟悉企业组织的不同部门和业务流程,真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具体业务和所处的市场环境有较深的了解,具有全局性观念,其作出的职业判断才是完整的、准确的。其次,在会计机构中增设专门的财务分析部门或岗位,对已做出的职业判断进行验证分析,评估并修正职业判断,同时会计岗位也能相互制约,防止滥用会计职业判断。另外,建立对重大的不确定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防止因个体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失误。由企业财务会计决策中心对不确定事项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多渠道采集信息,按程序规范操作,确定多个方案的比较及优选,提供给企业管理层决策。最后,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职业判断的有关信息,包括重大会计政策的选择、重大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或有事项对财务成果的影响等,让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理解掌握会计信息,认识到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及选择的结果,避免发生法律纠纷,满足不同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从主观因素分析:第一,是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其职业经验的影响。同一会计业务,由于技术和能力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实务操作。对复杂的会计业务作出合理而公允的判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敏锐、准确的职业判断,是综合素质的反映。因此,会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会计实务、税收法规、企业管理等知识,为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会计实践,结合客观环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行为能力,使得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第二,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影响。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石。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应自觉抵制利益的诱惑和外界的干扰,排除个人主观意念及偏好,客观、公正的进行职业判断,作出会计处理,真实的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第三,理论联系实践,重视案例剖析。经济的发展使得会计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不断发展的,通过案例剖析的实践性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第四、学习和掌握相关经济法律知识。如参与经济合同的订立、判断经济业务实质、进行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等情形,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以严谨的书面语言表达经济业务事项的实质,维护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规范管理制度,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在会计实践中逐步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最终能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真实、客观、公允的进行会计选择。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会计主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 职业能力论文:关于新准则下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分析 论文摘要: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准则,对会计人员来讲不仅是对已有会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是要求改变原有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准则运用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的认识及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做了一些思考和阐述。 论文关键词:职业判断能力;思考;新准则 1 问题的提出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要求,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应采取的原则、程序、方法等方面进行选择的能力。 在学习新会计准则内容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可以体会到:在原来以制度为主体的会计核算体系下,习惯于按章操作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思维方式已不能适应会计准则改革的现实。新准则下会计业务处理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相当多的内容要求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处在核算层次,不具备达到准确进行职业判断的水平。而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如何准确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的价值和当期损益等财务状况,提高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是会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不仅需要通过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培养独立思考、准确判断的能力。 2 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因素 从客观因素分析: 首先,是会计法律、法规及其制度的影响。 (1)它是规范会计行为,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准绳。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不能超越其限制的范围。 (2)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发展,它的理念、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会计人员应转变理念、思维方式,改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这一薄弱环节,努力提高整体全面素质,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会计主体管理层的影响。新准则体系的原则导向属性,为会计信息造假者提供了更多空间,这对新准则的贯彻实施提出了挑战。 3 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分析: 第一,是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其职业经验的影响。同一会计业务,由于技术和能力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实务操作。对复杂的会计业务作出合理而公允的判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敏锐、准确的职业判断,是综合素质的反映。第二,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影响。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理论联系实践,重视案例剖析。经济的发展使得会计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不断发展的,通过案例剖析的实践性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第四,学习和掌握相关经济法律知识。 4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方式 由于新会计准则体系广泛采用谨慎性原则、公允价值计量以及经济业务处理的复杂化,在经济业务处理的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进行明智的选择、对不确定的事项作出合理的估计。 4.1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判断能力的养成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首先在于会计人员自身要有紧迫感。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人员光靠原有的知识结构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需要,因此,会计人员应该更新观念,树立职业判断的意识,提高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认识,并在会计工作实践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 4.2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修养 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原则。我国应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宣传的力度,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建立以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制度为基本形式的社会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支持和保障体系,促使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真实、公允地进行会计选择。 4.3 树立自主、终身学习的观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只有通过持续、终身的学习,培养起职业判断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4.4 积极参与会计实践,积累从业经验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是通过长期的会计实践、在充分熟悉会计业务处理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而不断提升的。会计人员只有通过会计实践活动,积累从业经验,才能提升会计执行能力,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逐步全面施行,企业在会计政策方面的自主权增大了,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会计人员不能墨守成规,而应当创新思维,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加强专业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会计实践活动,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职业能力论文: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必备素质—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程序等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职业判断能力引入的客观背景 1.会计改革的发展需要职业判断能力。“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准则逐渐取代《企业会计制度》是今后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改革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会计准则中的相关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等需要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体现。企业日常的经济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也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地作出判断选择,会计人员再也不能从会计准则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2.企业经济环境的发展需要职业判断能力。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经济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环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从所有制形式上表现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单一企业和集团企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个人独资和个体户等;从经济结构上表现为:工业、商业、交通、金融、保险、高科技等单一经营和多元化经营;从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启动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破产清算阶段;从资本结构上表现为:以借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和以股东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经济环境的差异要求会计人员从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前提下,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并针对不同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公允地揭示会计信息。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程序组成的,在这四个程序中确认和计量起导向作用”。确认、计量是财务报表的关键步骤,是记录和报告的前提。只有正确地确认、可靠地计量,才能正确记录和报告,才能产生对会计信息用户决策有用的信息。正确地确认、可靠地计量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严峻问题。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会计造假丑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错误判断和错误选择造成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成了一些企业调节盈余的手段”。 二、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表现 1.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具体原则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准则列举了大量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会计人员必须运用职业判断能力恰当地进行选择。如: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可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可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可按单项、分类或总额三种方法计提;企业可根据科技、环境及其他因素合理地选择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否予以资本化或是费用化,要视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是否超过了原先;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可采用完成合同法、完工百分比法;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方法可采用现行汇率法、时态法或其他方法;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应根据资本化条件判断是否予以资本化;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可采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法,在纳税影响法下可选择递延法或债务法;编制合并报表时,母公司与子公司会计年度不一致的会计处理原则以及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等。 2.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是会计人员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事项或交易以最近掌握的信息和经验为基础所作的判断。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能力进行合理的估计。会计实务中常见的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估计的项目有: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待摊费用的分摊期限;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损失;或有损失、收入的确定等。 三、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会计职业活动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工作,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会计政策的执行。在当前市场经济情况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部分会计人员道德意志薄弱,他们为了个人或少数集团利益,故意违背职业道德,虚增资产和利润,粉饰会计报表,严重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危及会计职业的信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绳,它不仅约束和调整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而且约束和调整会计人员的行为动机和内心世界。目前,我国有关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等,会计人员要经常自觉地进行学习,不断地增强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自律意识,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风尚,保证会计政策的选择、经济事项的判断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2.加强会计实务规范的学习。“守法经营是企业作为法人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守法经营的外延包括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向公众提供公允的会计信息”。会计职业判断必须以有关法规为限度。会计实务规范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时应遵循的“游戏规则”。目前,我国会计实务规范主要包括:《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合同法》、《破产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等会计行政法规;《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等会计规章。会计人员只有熟悉和掌握这些实务规范,在处理日常经济业务时,才会有高超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 3.加强会计相关知识的学习。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优化的知识结构;必须加强财务、审计、统计、税收、金融、法律、管理科学、宏观经济、外语、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树立“超前学习”的思想;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国外先进会计技术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形势。 4.注重会计实践。会计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更是一项注重实践、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作。会计人员具备了优良的道德品质、优化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系统的会计实务操作规范,这仅仅是一种潜在的行为能力。只有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也才能得到更好发挥。 职业能力论文:关于新准则下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分析 论文摘要: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准则,对会计人员来讲不仅是对已有会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是要求改变原有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准则运用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的认识及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做了一些思考和阐述。 论文关键词:职业判断能力;思考;新准则 1 问题的提出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要求,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应采取的原则、程序、方法等方面进行选择的能力。 在学习新会计准则内容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可以体会到:在原来以制度为主体的会计核算体系下,习惯于按章操作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思维方式已不能适应会计准则改革的现实。新准则下会计业务处理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相当多的内容要求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处在核算层次,不具备达到准确进行职业判断的水平。而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如何准确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的价值和当期损益等财务状况,提高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是会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不仅需要通过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培养独立思考、准确判断的能力。 2 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因素 从客观因素分析: 首先,是会计法律、法规及其制度的影响。 (1)它是规范会计行为,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准绳。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不能超越其限制的范围。 (2)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发展,它的理念、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会计人员应转变理念、思维方式,改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这一薄弱环节,努力提高整体全面素质,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会计主体管理层的影响。新准则体系的原则导向属性,为会计信息造假者提供了更多空间,这对新准则的贯彻实施提出了挑战。 3 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分析: 第一,是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其职业经验的影响。同一会计业务,由于技术和能力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实务操作。对复杂的会计业务作出合理而公允的判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敏锐、准确的职业判断,是综合素质的反映。第二,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影响。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理论联系实践,重视案例剖析。经济的发展使得会计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不断发展的,通过案例剖析的实践性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第四,学习和掌握相关经济法律知识。 4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方式 由于新会计准则体系广泛采用谨慎性原则、公允价值计量以及经济业务处理的复杂化,在经济业务处理的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进行明智的选择、对不确定的事项作出合理的估计。 4.1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判断能力的养成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首先在于会计人员自身要有紧迫感。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人员光靠原有的知识结构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需要,因此,会计人员应该更新观念,树立职业判断的意识,提高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认识,并在会计工作实践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 4.2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修养 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原则。我国应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宣传的力度,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建立以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制度为基本形式的社会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支持和保障体系,促使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真实、公允地进行会计选择。 4.3 树立自主、终身学习的观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只有通过持续、终身的学习,培养起职业判断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4.4 积极参与会计实践,积累从业经验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是通过长期的会计实践、在充分熟悉会计业务处理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而不断提升的。会计人员只有通过会计实践活动,积累从业经验,才能提升会计执行能力,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逐步全面施行,企业在会计政策方面的自主权增大了,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会计人员不能墨守成规,而应当创新思维,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加强专业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会计实践活动,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职业能力论文: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恰当地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事项。通过会计职业判断,可以使得会计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时,能够选择一种合理的方法对复杂的会计对象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出最接近客观事实的结果。同时,会计职业判断还可以为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软约束。 会计职业判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主观因素 ①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一定广度。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形成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使会计人员在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时能更快更好的解决。 ②利益和职业道德。它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内部驱动力。会计人员作为一个普通的群体,也具有人类共有的一些欲望,包括经济利益的获得、社会地位的追求等。而有些欲望往往是上层领导和管理当局能够给予满足的,这使得会计人员在做出职业判断时,面临着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诱惑,有可能屈从于上层领导和管理当局的意愿,难以保持独立和公正。 二、客观因素 会计事项自身具有的某些特点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问题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程度。根据问题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可以将问题分为:非结构化问题,即特别的、未被定义的问题,它很少有或完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照,解决它需要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半结构化问题,即重复的、已被合理定义的问题,它一般有现成的经验可参照,解决它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结构化的问题,即经常出现和已被充分定义的问题,解决它只需要一般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环境因素 ①会计法律、法规。包括《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技术规范。会计法律、法规为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提供了法律约束,限制了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任意性。同时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本身就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判断标准,有关规定越完善、可操作性越强,判断的任意性就越小。 ②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特点不同,企业的经济业务必然存在差别,对会计信息的报告范围和报告程度也会不同。会计职业判断要求考虑到企业现在和将来的财务环境和经营状况,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也必将影响到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 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会计职业判断在应用中碰到了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总体偏低 在我国的会计人员队伍中,大部分人都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满足工作的需要。但是也有少数的会计人员仍然扮演着账房先生的角色,只实现了会计核算的职能,即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头到尾加以记录。他们实现的是一种事后报告,很难在事前给出准确的预测,无法对不确定性经济事项做出合理和准确的职业判断。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他们没能接受到正规的专业教育,仅仅凭多年从事会计工作所积累的经验来处理经济事项。而他们所积累的经验,可能又是一些错误的经验,不符合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虽然接受了正规的专业教育,但是他们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他们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还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而会计法律规范和会计技术规范却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他们从学校里带出来的知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要求。在现阶段,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重理论而轻实践,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供参考,大多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仅仅按照书本知识的指导而做出的职业判断,往往也是不够准确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严重歪曲或掩盖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除了要依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现在和将来的财务环境和经营状况。而评价企业现在和将来的财务环境和经验状况,又要依赖于一定的会计信息,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虚假会计信息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旦会计人员以失真的会计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来做出职业判断,它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将很难得到保障,它的重要作用当然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从外在环境方面限制了会计职业判断在中国的应用。 受到以上两大障碍的影响,会计职业判断在应用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何消除它们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要想使得会计职业判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除了想办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需要创造一个健康的会计环境。 一、转变传统观念,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各行业的会计科目,并对各科目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解释,会计人员习惯于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来处理经济事项。此外,财务制度中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和运用也作了详尽的限制性规定,从而限制了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范围。这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善于运用职业判断去处理复杂和不确定性的会计实务。而在新形势下,复杂和不确定性的会计实务无处不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新思维方式,改变过去墨守陈规的旧习,积极主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实行终身教育制 要使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首先,要注重培养在校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争取使得他们在校期间就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其次,会计主管部门要组织并且动员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以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供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形成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可选择性越大,会计职业判断的任意性也就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加以限制。会计人员在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处理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的经济事项时,会计人员要严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并且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确保判断所产生的会计资料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长远来看,应建立以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制度为基本形式的社会评价机制。这种方式具有特殊的内在威慑性,并最终促使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真实、公允地进行会计选择。 四、就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而言,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监督权,以确保上市公司如实编制和披露会计信息。二是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从各自具体情况出发,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针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五、就企业外部会计监管系统而言,要充分利用行业自律、政府监督、法律规范的作用,建立以“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准绳”的监管体系:一是尽快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二是要加强政府的外部监督作用,即由国家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依法加强对企业的财务检查和审计,尤其是要加强监督和检查企业对会计准则、制度的执行情况,以约束企业会计职业判断的任意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一旦发现企业借职业判断之名开虚作假和违反财经纪律的,必须及时予以纠正或处理,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制裁、行政处罚(包括实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及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三是加强法律规范的作用,完善的法律规范可以防止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职业之便,蓄意做出错误的会计判断,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在法制建设方面,不仅要完善立法,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还应明确规定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督促会计人员在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职业判断。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管理模式初探 摘 要:海外实习受到众多大学生的追捧,同样也是很多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向往的实习。目前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海外实习项目平台的构建主要有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两种模式。根据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习管理实践构建与现状相适应的“家、校、企、生”四方联动的信息交流和管理平台,加强“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环节的教育虚实结合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海外实习;管理模式 近年来,当海外实习在本科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时,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原因没有大规模的开展。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的一项校内调查显示,48%的同学有参加国际交流的意向,到2011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5%,其中英语专业的学生海外实习意愿达到61%。面对高职院校学生日益增长的海外实习的需求,高职院校也应该行动起来为他们搭建海外实习平台,有效推进工学结合高技能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海外实习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自立能力、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同时,促进了高职顶岗实习教育教学改革和国际文化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开拓海外实习项目,加强对海外实习项目的管理,为我们的高职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海外实习项目。 在高职院校开展海外实习项目,为什么受到这么多英语专业学生的欢迎,原因有二:第一,作为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在英语语言上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有优势,她们更迫切地要求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第二,专业要求,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专业主要是商务英语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对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的需求更强些。 1 高职英语专业海外实习项目管理平台的构建 1.1 根据与国外合作的主办方性质,可将合作模式分为以下两类: 1)校际合作模式。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同级别的社区学院等合作,选派学生到当地企业或机构实习,称为校际合作。如广东工贸职业学院从2005起就与新加坡特许学院签署协议,每年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暑假赴新加坡实习,特许学院为学生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国外生活和工作。截止目前共派出28名学生赴新加坡进行为期1个月的学习和实习。2)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指的是国内某些旅游职业院校与国外高级酒店或从事海外实习的中介机构合作,派出学生到国外酒店实习。自2006年起,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就派遣学生到其海外实习基地如阿联酋伯瓷酒店(Burj-Al-Arab. Hotel),美国迪斯尼乐园、新加坡Asia Grand酒店等实习。广东工贸职业学院与国内资质较好的国际旅行社合作,派出学生到国外实习。如从2011年起,广东工贸职业学院与港之旅合作开展“Summer Work Travel USA Program”。 1.2 构建高职英语专业海外实习项目管理平台的要点 基于上述两种合作模式中,构建校际合作的管理平台主要是与和本校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和国外地方政府合作,合作难度不大,管理平台的建立也易操作,一般合作院校都会提供项目指导教师;而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由于企业和组织本身资质参差不齐,所开展的项目千差万别,在开拓项目、建立合作关系时则需要认真考察和甄别。并且要求合作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各自履行权利和义务,合作管理才具有法律效力。开发和建立高职英语专业海外实习项目信息交流和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和管理平台中有合作院校或中介机构、企业、学生家长、学生、学生小组长、学院指导教师、教务处共同管理海外实习的学生,实现学生海外实习地的虚拟实地管理。 2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管理模式 高职学生在海外实习过程中,由于文化、语言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再加上自主能力不强,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突发情况发生;又由于实习地点在海外较为分散,指导教师难以一一现场指导或者巡察,存在着实习指导不够和监督不力的现象;学生在海外实习中要扮演实习者、员工还有外国人的三重身份,也很容易出现心理和角色上的不适应等等。如果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的话,海外实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到中国学生在他国的声誉,所以,必须探讨有效的管理模式,确保学生海外实习的安全,使学生顺利完成海外实习。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络畅通和对学生海外实习地的虚拟实地管理,都是不可或缺的。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在2010、2011及2013级学生海外实习管理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改进,逐渐形成了与现状相适应的“家、校、企、生”四方联动,加强“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环节的教育的“43”虚实结合的实地管理模式,在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实习效果大大提高。基于三年的实践探索如下: 2.1 建立“家、校、企、生”四方联动的信息交流和管理平台 学生实习点分散在国外,指导教师不能亲自到实习点进行指导,导致学生的实多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学生在海外实习,生活和工作上多了一些不可预知性,难免让家长产生了一些担忧和牵挂;企业虽然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但是其更大的精力放在了生产产品和盈利方面,因此很难在生活、学习、心理和行为方面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辅导。因此,海外实习日常管理的有效性是提高海外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三届学生的海外管理过程中,我系将“互信、互动、常沟通、勤联系”的交流机制的建立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利用学院的校外实习网络平台,逐步建立了“家、校、企、生”四方联动的信息交流和管理平台,即建立了“校、生”之间的管理平台、“校、企”之间的信息平台、“企、生”之间的管理平台,学生如有工作变动、岗位调动、请假等需要先在信息和管理平台上向学校和企业申请,得到回复后才能离岗或变动岗位、请假。同时学生出现了工作问题、心理问题也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和学校指定的指导老师进行沟通,指导老师协助学生一起解决工作难题和心理问题。海外实习学生自主网格化管理。若在同一地点实习的学生数达到一定的数量,由系部推荐或学生自荐,选拔配备小组长,负责学生海外实习期间之间联络和管理工作,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指导教师全程“信息”跟踪学生、家长、企业。当然项目主办方的当地紧急支持和服务也是为学生提供保障、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信息交流和管理平台,架起了“家、校、企、生”的沟通桥梁,实现了及时、有效的互通信息,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更提高了实习管理效率和实习质量。学校和家长之间定期联系,准确把握和判断学生的动态,双方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促使其尽快成长;“家、校”信息网络还有助于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也有利于家长全面的了解学校,双方之间的沟通不仅为学校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调查资料,也在无形中宣传了学校的育人环境,对招生和就业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校、企”之间的信息往来,可以增进双方的了解,明确双方的要求,起到功能互补的作用,有助于制定周密的、充满人文关怀的、高效的顶岗实习日常管理制度。 四方联动的信息和管理平台集管理、关怀、指导于一体,全程追踪学生海外实习的情况,指导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会做人与做事,学会国际环境的生活与工作,促进了海外实习运作流程的完整性,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实现了“家、校、企、生”的四方共赢。 2.2 “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环节的管理 海外实习前,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制定了相应的该专业方向的《海外实习指导书》,如《旅游英语专业海外实习指导书》、《商务英语海外实习指导书》,对学生在海外实习的语言能力进行要求,如要求海外实习的学生编制旅游英语专业导游词汇手册、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词汇要;海外实习前进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如美国的现行货币政策、美国法律概况、美国风俗、美国地理等有助于学生缩短适应海外实习环境的时间;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培养,减少实习中的心理落差。因此,由我校外事办联合应用外语系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跨文化语言与文化课程,定期从知名度高的旅游企业、科研院所聘请资深导游、签证专家、资深学者到学校,有计划地开展“英美文化进课堂”、“职业素质教育讲座”、“企业冠名的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针对岗位人才需求、专业知识技能、营销技巧、成才就业观、处世价值观等,对学生开展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对海外实习有更多直观的了解,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实习中的监管,督促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多听、多说、多练,将看到的美国等外国企业的文化、管理方式、经营模式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记录和反思的习惯,《赴美实习指导书》中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最少完成12篇实习周记、3次月底总结、一次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每月通过“家、校、企、生”的信息平台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通报,从而从制度上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记事习惯和思维习惯,真实的记录也可为学生实习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 做好实习后的管理。(1)项目满意度调研。在每个项目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项目调研,了解学生对项目的反馈情况,作为项目改进的依据。(2)经验交流与分享。开设讲座和谈论会的形式,请参加过海外实习的同学分享海外实习经验和体验,借用参加该项目的我们一位同学话来形容她的海外实习经历就是:此次赴美带薪实习是一次用金钱无法衡量的美妙体验,在我的成长足迹中留下了精彩的一笔。(3)建立学生海外实习档案,帮助学生在心理和专业素养上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拓更多海外实习项目,让海外实习不只是少数富裕家庭大学生的“专利”,更多家庭条件有限的高职学生提供实现自己的“海外实习梦”的平台。根据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构建高效的管理模式,形成与现状相适应的“家、校、企、生”四方联动,加强“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环节的教育,“43”虚实结合的实地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以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项目管理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教学改革建议,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项目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苏通大桥项目、杭州湾大桥项目、港珠澳大桥项目、神州飞船项目等。这些著名的建设、科研项目在改善社会生活、推动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见,项目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项目的发展,则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资金以及人才等资源。其中,人才是推动项目发展的核心资源。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全国各大高校在相关院系中开设了项目管理学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等多个专业。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中,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鉴于此,通过分析项目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为提高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现代项目管理学知识的优秀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一、项目管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项目管理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目标、要求或期望,运用各种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所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开展的项目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1]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 Grace指出,“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Paul Grace的话表明,从广义的视角看,在当今的人类活动中,只要是以项目的方式运作的事情,都可以运用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知识给予指导。可见,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项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延伸与发展,项目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意义上的项目不仅包括建设工程项目,还包括软件开发项目、社会公益项目、科学研究项目、国防项目等。虽然不同类型的项目在某些方面或层次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们也具有各自的领域或行业特征,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以及涉及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项目管理需要提炼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特征。此外,在特定的项目中,项目管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例如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由于投资规模大、实施周期长、技术复合度高、建设环境复杂多变,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在特定的自然、社会、政治、法律、市场环境下综合考虑工程的质量、成本、工期、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因此,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其综合性显而易见。 第二,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项目是指人类组织在一定环境条件的约束下,通过有效利用特定资源,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的实践活动。项目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造物”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项目活动所造之物可以是一个实物,如桥梁建设项目所建造出来的桥梁;也可以是虚拟的,如形成的计算机软件程序、新的知识体系等。然而,不论项目的结果是不是实物,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人类活动都是客观存在的,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项目管理是关于人类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知识,包括实践活动的计划、组织、决策、领导、控制等。此外,项目具有创新性特征,除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项目管理更关注实践,并以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为研究对象。可见,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 第三,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项目的种类不断丰富,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加之项目具有一次性、独特性、创新性特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及解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得以拓展,这将进一步促进项目活动的发展。因此,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与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 一般来说,本科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任务。[2]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大学本科生一般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数目较少,在三年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课程数目较多,往往在一个学期内需要完成数门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 第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以基础理论测试为主,高中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则有所不同。在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经验的积累。 第三,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不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的教学更侧重管理理念与方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时,更多的是从相关专业领域出发,重点介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而经济管理专业涵盖面较广,其专业性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较弱,因此该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三、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性日益显现。项目管理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只一味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进度较快,因此难以很好地接受与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学多采用理论加举例的方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3]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培养实际管理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而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讲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现实问题便束手无策,严重偏离现实情况。 第三,缺乏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相关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忽视项目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讲解项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识,而不以具体的行业或领域为背景,泛泛而谈,那么讲授的知识将过于空泛,学生也难以了解实际行业或领域中的具体管理方法。此外,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若忽视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介绍,将不利于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四、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应悬置既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假设,回归课堂教学事实本身,而案例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4]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搜寻与设计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分析、随堂问题。其中,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环节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识;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随堂问题,检验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述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开始,也可以以用随堂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 虽然实践教学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可以转变思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弥补实践教学的欠缺,如运用ERP沙盘模拟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科研项目是项目的一种,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管理经验。 3.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与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相比,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所学习的课程覆盖面较广,知识较“软”,毕业后就业的选择范围较广,因此知识面的拓宽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全面性,适当介绍不同领域与行业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接受能力增加对项目管理理论新发展的介绍。如在项目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大型工程项目复杂性管理理论——综合集成管理理论的介绍,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以某类项目为主,系统介绍该类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五、结束语 项目已成为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内在推动力,项目管理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本文分析了项目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并针对传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然而,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前进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高校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研究 【摘要】 高峰体验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上的皇冠,本文从高校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方式,并将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的实施方案具体分为八个模块,即理论和实践前沿性讲座、项目团队组建、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策划方案对比分析、项目招投标模拟训练、项目运作管理、项目结项与验收答辩会、项目的总结与汇报。 【关键词】 高峰体验课程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 实施方案 一、引言 高峰体验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上的皇冠,它是指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具体目标是把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仪式,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高等学校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够解决项目管理问题实际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学校开设高峰体验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高峰体验,对此人们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威基纳(T.C. Wagenaar)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极点体验(culminating experience),通过学习这种课程,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杜瑞尔(R.J.Durel)将其定义为“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具体目标是把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仪式,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一种有计划的学习体验,要求学生合成先前学习的内容,并把新知识与既有知识基础整合,以解决模拟的或者真实的问题”。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提出改进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十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营造高峰体验(Culminate with a Capstone Experience),呼吁在本科生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通过一门课程最充分地利用前几年学到的研究与交流技能,集中在一个专业项目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该报告还对开设高峰体验课程提出了五项具体建议:一是高年级习明纳尔或其他适合专业领域的高峰课程要成为每一个本科生学习的一部分。最理想的高峰课程应该将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凝聚到共同参与的项目中。二是高峰课程要使学生达到继续修读研究生学位或进入专业工作领域的水准。三是这样的课程是早期探索为本课程的高级阶段,要扩展、加深、整合整个专业领域的经历。四是专业项目可以是在以前的研究经历和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是只要有可能,高峰课程要使本科生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和研究。报告倡导将高峰体验课程广泛地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尼尔逊(Tomas K.H. Nilsson)和弗尔顿(Joan R. Fulton)针对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实践上的多样性指出:“虽然高峰体验课程的定义因系、因大学而不同,但这些定义都包含一些核心因素,都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换句话说,高峰体验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上的皇冠。” 二、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目的与方式 1、教学目的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是在管理科学(项目管理)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前面几年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组建项目团队进行一个具体的项目策划与运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达到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和实践。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问题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管理的技巧。 2、教学方式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采用集中时段教学的方式,开展招投标真实环境模拟教学、校内外专家理论和实践前沿性讲座、团队拓展游戏、组织答辩委员会以及验收答辩会、论文撰写与指导、讲授、参观、具体案例研究、实践锻炼、团队项目研究、书面交流、口头交流、个人研究项目、无领导型小组讨论等。 三、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 1、教学大纲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 2、实施方案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的实施方案具体分为八个模块,具体章节安排如表2所示。 (1)理论和实践前沿性讲座。从校内外聘请5—8位项目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省级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教师或管理咨询公司的工程师,为学生讲授项目的策划、商业计划书、项目可行性报告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创新性的项目管理思路和框架。 (2)项目团队组建。学生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确定团队组织形式,并制定团队章程,明确团队各个成员在所属团队中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并组织各个团队开展“心心相印”、“驿站传书”、“解手链”等加强团队凝聚力和领导者执行力的拓展游戏活动。 (3)项目可行性研究。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综合分析,编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项目策划方案对比分析。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完成相应的设计方案比选报告。 (5)项目招投标模拟训练。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比选报告等资料,进行相应的招投标管理工作,包括招投标机构的设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招标公告的、评标标准的制定、评标专家的选择等内容,最后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团队进行模拟项目招投标,力求在模拟真实招投标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6)项目运作管理。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各项资料,进行相应的运作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的时间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编制项目进度计划、项目成本预算、质量控制措施等报告。 (7)项目结项与验收答辩会。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各项报告等资料,进行相应的项目结项与验收阶段工作,包括项目的决算书、项目的审计报告、项目的成果汇编,最后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团队进行项目的验收答辩会。 (8)项目的总结与汇报。各项目团队将各自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招投标报告、运作管理报告等资料整理成册,提炼各自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和实践性成果,在管理学相关刊物公开发表一系列论文,优秀项目推荐参加贵州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使学生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建设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 本文指出了建设项目管理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关键词 建设项目管理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在建及拟建的工程建设项目涌现,也迫切需要一大批同时具有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则是过多地强调重视理论教学和技术教育,忽视相关的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即使开设了管理课程,也是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工程管理知识贫乏。从社会需求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将会有一半以上到施工单位就业,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懂技术,还要懂管理。因此,目前的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1 课程简介 在我校,建设项目管理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学、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讲授,课时相对较少,共32学时。结合本校三本院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从课程的重要性、内容编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考核形式等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为定位目标进行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教学改革形式 2.1 教学内容编排 本门课程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田金信主编的《建设项目管理》,本课程是综合国际工程承包与建设项目管理两门课程而设置,所以在以本教材为主的基础上,又单独印制了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工程管理概论》作为对本教材中一些内容的补充,并参考建造师考试类辅导教材和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课下自学的学习习惯。同时,鉴于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工程建设监理基础课程,对其中涉及的三大目标控制(质量、进度、投资),站在监理的角度进行过讲授,而且学生对项目管理的一些理论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对本课程的不同章节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2.2 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该课程内容的兴趣,掌握更多的项目管理知识,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2.2.1 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同时包括较多的文字性理论讲述,相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各种实际案例,在进行授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穿插一些相关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兴趣,然后再介绍相对应的理论知识,让整个过程不会显得繁杂枯燥、无律可循,大大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第一章建设项目管理概论内容时,为了介绍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兴起过程,引入古代一些比较成功的工程,如众所周知的“丁渭工程”来说明对工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介绍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种种事例和有趣的小故事介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起源;以此使学生从根源上明白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并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而在讲授合同管理和三大目标管理内容时,同样穿插鲁布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说明实际工程中的合同管理和目标管理过程,使学生通过一个工程了解整个的建设过程及项目管理内容。 2.2.2 注重学生参与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接受课堂知识为主动参与,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尤其对于管理类课程,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断涌现,要想仅靠学校学到的知识从而一劳永逸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对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管理类课程靠自学是完全可行的;同时,由于课内学时的限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学,而对于自学效果的考查,则通过课堂演讲或者撰写大作业的方式,避免学生应付。 对学生自学效果的考查,可以参考程项目管理沙盘课程的教学方法。即站在施工单位的视角对工程施工项目从工程中标开始直至工程竣工为止的全过程管理,期间学生将围绕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业务操作、资源合理利用等核心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过程控制及结果分析由专门的软件程序完成。因为课时原因,无法保证完全像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大赛中的要求一样,但对其教学形式可以参考。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之前工程建设监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所以选取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管理组织、招投标过程几大内容作为主题,给定一个拟建的小型项目——我系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五个人左右,模拟一个项目团队,学生在其中要担任不同角色,每个团队负责一个主题,通过课下搜集资料,制作PPT或者其他形式,利用课上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将自己对该部分内容在拟建小项目中的应用及理解进行演讲。通过该形式,一方面,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系统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营造学生愉快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模拟,真正把课堂所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完成规定的模拟后,所有成员必须对本小组的实施过程做出一个完整的总结,争取真实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认识。 2.2.3 穿插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及考试要求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是目前社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本科人才”,与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培养方法上,要强调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服务于社会的技能。在现实的就业压力下,学生本身也希望通过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以增加自己将来的就业筹码,为了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本课程利用课上时间将所讲课程尽量多和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联系,比如造价员,建造师、造价师等,并穿插一部分考试习题作为练习题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和以后可能面临的各类执业考试联系,为以后可能面临的考试打下一个好的理论基础。如,我校土木专业有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前已经拿到了造价员、材料员、甚至有的同学还通过了二级建造师的考试,就业时这部分学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 2.3 考核方式 考试具有激励、反馈、导向、评价和鉴定功能。传统的考试方式重知识、重记忆、轻思维、轻创造。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各种知识,需要的资料随时可以查阅到,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资料去解决问题,尤其对于管理类课程,新的思维不断涌现,大量记忆现有的资料并不见得对将来工作有多大帮助。考试应该反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让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得到高分数。因此,在本课程的考核环节,采取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包括大作业、演讲和平时考勤,考试可采用开卷方式,考题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增加创新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针对这门课程进行的改革中,我们在教学形式上实行523模式,即“理论教学(50%)+出勤、自学(20%)+演讲或论文(30%)”。如果学生单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是很难过关的,而需要平时用心学习,学会运用,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 3 结语 现代工程实践和研究表明,在未来社会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土木专业学生,确保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改革,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积极地参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建筑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企业输送大量合格毕业生,进一步提升本校土木专业在建筑企业的知名度。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项目管理在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管理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形式,改善了人们对各种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方法。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引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研究的课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在高校中是一项跨部门、跨职能、涉及所有教职工切身利益、极其重要、异常敏感的工作。探讨在专业技术聘任工作中运用项目管理理念和技术确保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项目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应用 一、项目与项目管理 所谓项目,简单地说就是在既定的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 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的策划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一种主要对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进行实时控制和管理的先进科学管理理论的方法。它在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上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管理的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仅限于建筑、国防、航天等行业迅速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电子通讯、金融业甚至政府机关等众多领域。在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的总结,项目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二、传统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管理模式 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传统的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计划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没有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因此缺少总体的项目计划控制;没有建立有效的项目进度监控系统,常以个人经验来代替项目监控;没有明确而细致的人员分工,跨部门的协调比较困难,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战,缺乏对项目的责任感;缺乏对完成项目任务所必需的项目导向的重视;没有问题反馈和处理中心,对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反应十分迟钝。 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项目计划管理模式的建立 项目越复杂,专业分工就越细,就更需要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需要有一个能够总体协调的工作进度计划,否则就不可能对整个项目的进度进行控制。计划是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十分突出。狭义地讲,项目管理就是制订计划和对计划的控制。因此,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项目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有详细的计划。 1.确定项目的范围 要进行项目计划,首先要确定项目的目标和项目范围。通过表格的形式将高校专业技术聘任项目管理的项目目标、项目范围、项目所需资源等内容进行详细列出,作为项目计划和工作分解的总体依据。项目描述表如表1所示。 2.建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 (1)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一个项目要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由项目的特点来决定。要考虑的主要因素还包括对实现项目成果的承诺程度和对项目资源的利用程度。项目的组织结构能够强调利益的一致,打破部门的壁垒,增加项目管理职能,减少组织的重叠和垂直性,减少项目的阻碍。 项目的组织结构对项目管理的有效实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组织结构的有效关系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项目运行效果、管理效率、资源合理配置等各个方面,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内容。根据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项目性质、项目规模、项目资源合理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才能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优势。 项目组织结构的形式有很多种,如职能式、项目式、矩阵式和事业部式等。其中矩阵式组织结构又分为弱矩阵式、平衡矩阵式和强矩阵式。根据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可以采取项目式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形式。 (2)确定项目经理和项目组成员。项目经理是为项目的成功策划和执行负总责的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项目中,项目经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与学校领导协商,就项目的目标和所需的资源达成共识;从学校人事、教务、科研等部门挑选项目组成员,并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在项目计划编制过程中领导及指导小组成员;做好项目相关人的沟通;监控项目的进程,保证项目按时间计划执行。 项目成员则对项目经理负责,参与项目的计划制订,服从项目经理的指挥,执行计划分配的任务,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工作,保持与项目经理沟通,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3.进行项目分解 项目目标和范围明确后要制定出完善的项目进度计划就必须对项目进行分解,以明确项目所包含的各项工作。 项目分解(WBS)是编制项目进度计划、进行进度控制的基础,通过项目分解把复杂的项目逐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要素(工作),直到具体明确为止。项目分解主要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基于可交付成果的划分,在这种划分方式中上层一般为可交付成果的导向,下层一般为可交付成果的工作内容;另一种是基于工作流程的划分,上层按照工作的流程分解,下层按照工作的内容划分。 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分解中,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划分方法。同时,为方便开展工作,应为每个分解后的工作项目进行编号。 4.项目的工作责任分配 项目工作责任分配是对项目的每一项任务分配责任者和落实责任,以明确单位或个人在整个项目中的任务,便于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协调。然后以任务分配图表和组织机构图表为依据完成工作责任分配表。 5.工作先后关系和工作时间的确定 工作先后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工作之间本身存在的、无法改变的逻辑关系,称为强制性逻辑关系;二是人为组织确定的,两项工作可先可后的关系,称为无逻辑的组织关系。工作先后关系确定的工具和方法主要有单代号网络图、双代号网络图、条件箭线图法等。工作先后关系确定的最终目的是要得到描述项目各工作相互关系的“项目网络图”及工作的“详细关系列表”。 6.绘制甘特图 甘特图是编制项目进度计划最常用的工具之一。通过甘特图可以很直观地查看项目的进度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以及实际工作进展与项目计划要求的对比。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项目甘特图如图2所示。 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项目的进度控制 项目进度控制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控制之一,它是合理安排资源供应、保证项目按期完成的重要措施。 项目进度控制是指在既定的工期内,在执行该计划的过程中经常检查项目工作实际进度情况。如果出现进度偏差应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对工期的影响程度,找出必要的调整措施,修改原定计划,不断地如此循环,直至项目完成验收。这一过程可以用图3来描述。 1.项目的实施 建立项目计划后就可以开始进行项目工作了。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项目团队将按照项目计划开展各项工作。 2.项目的监控 开展项目工作的同时必须要监控项目的进程,以确保一切按计划行事。要通过定期、及时地测量实际进程,与计划进程相比较,对项目进度进行认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是否严格按计划进行;计划时所分析的主客观情况是否已发生变化或受到影响;关键工作进度及对总工期的影响;非关键工作的进度及对工期的影响;工作逻辑关系有无变化或变化影响。 3.项目的控制措施 项目控制是对项目的实施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其顺利到达项目规定的进度目标,而且在保证项目完成的前提下以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 在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要求各个模块责任小组有专人进行跟踪、收集执行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偏差进行分析并予以纠正,拟订调整计划和有效措施,确定项目进度在受控范围内。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建立以下制度:建立周会制度,总结前一周完成的工作,对本周工作进行安排,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定期召开进度会,协调解决各负责单位之间配合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进度计划的实现;对于一些需要当天总结的工作,各个项目小组要进行当天总结,重要的结论要向项目经理汇报。 4.项目管理的进度比较 项目进度比较分析与计划调整是项目进度控制的主要环节,其中项目进度比较是调整的基础。常用的比较方法有:甘特图比较法、S 型曲线比较法、“香蕉”型曲线比较法和列表比较法等。 五、项目进度计划的调整 在项目实际状态落后的情况下,及时制订满足要求的追赶计划,同时采取增加人力、加强管理等措施保证追赶计划的完成,对一些特殊复杂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并迅速作出决策。 1.分析进度偏差的影响 通过前述的进度比较方法,当判断出现进度偏差时应当分析该偏差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 (1)分析进度偏差的工作是否为关键工作。如果是关键工作出现偏差,则无论偏差大小都对后续工作及总工期产生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果出现偏差的工作不是关键工作,需要根据偏差值与总时差和自由时差的大小关系确定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程度。 (2)分析进度偏差是否大于该工作的总时差。如果工作的进度偏差大于该工作的总时差,说明此偏差必将影响后续工作和总工期,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果工作的进度偏差小于或等于该工作的总时差,说明此偏差对总工期无影响,但它对后续工作的影响程度需要根据比较偏差与自由时差的情况来确定。 (3)分析进度偏差是否大于自由时差。如果工作的进度偏差大于该工作的自由时差,说明此偏差对后续工作产生影响,应该如何调整应根据后续工作允许的程度而定;如果工作的进度偏差小于或等于该工作的自由时差,则说明此偏差对后续工作无影响,原进度计划可以不作调整。 经过分析,进度控制人员可以确认应该调整产生进度偏差的工作和调整偏差值的大小,以便确定采取调整措施,获得新的符合实际进度情况和计划目标的新进度计划。 2.项目进度计划的调整方法 在对实施的进度计划分析的基础上应确定调整原计划的方法,一般主要有两种: (1)改变某些工作的逻辑关系。如果经检查的实际项目进度产生的偏差影响了总工期,在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允许改变的条件下改变关键路线和超过计划工期的非关键路线上的有关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 (2)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这种方法不是改变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使项目进度加快,并保证实现计划工期的方法。这些被压缩持续时间的工作是位于由于实际项目进度的拖延而引起总工期增长的关键线路和某些非关键线路上的工作。同时,这些工作又是可压缩持续时间的工作。 六、结论 将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引入高校专业技术聘任工作中有利于提高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但这种引进不是盲目模仿和照搬照抄,而在遵循高校管理规律的前提下科学运用。项目管理除了项目进度控制,还包含成本(费用)控制、质量控制、资源计划等多个方面,通过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特点结合来实施科学化管理也可以推广到高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中,切实提高高校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项目管理理念在计算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分析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项目管理理念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有效措施,并以学院计算机本科专业为例,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情况和学生实训成绩进行分析,证实在实践教学中应用项目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关键词: 项目管理 计算机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 应用 一、引言 项目是为提供某项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1]项目管理以项目为对象,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以高效率实现项目业主的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个人负责制为基础和以项目为独立实体进行经济核算,并按照项目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2]项目管理理念被国内外高校逐渐引入教学管理活动中,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应用项目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考虑到层次、职业岗位、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定位要求。[3]不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都不外乎是培养从事专业研究、工程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研究性和应用性工作者,同样需要团队精神和工程管理能力。 从市场需求来看,很多企业招聘计算机人才优先考虑的前几项因素中,包含了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和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有团队合作意识。[4]这说明基于项目开发和管理的团队协作精神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精神,是团队智慧和力量的体现。人才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也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和体现。 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其仅有的专业知识完全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还应具备熟练的专业应用技能、专业创新意识和较强沟通能力。随着毕业生的增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余地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日显突出和必要。据有关调查,本科生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是70.3%,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占85.9%。[5]可见,本科生在企业中占主体地位,其有相对于研究生和专科生的优势:有一定理论基础、学习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踏实敬业。但是,其缺乏相关项目经验和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偏低,用人单位基本上都要派项目经理、高级程序员等对刚上岗的本科生进行行业培训。 由此可见,无论培养哪方面的专门人才,都应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实施策略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增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开发和管理中去,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毕业后可以立即投入工作中去。 三、计算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关键在实践。实践对计算机这个工科性质极强的专业来说尤为重要。事实上,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点院校注重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重视项目高层设计与管理,往往不太注意引导学生的实践,造成一部分学生“勤于动脑、懒于动手”;第二,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强化实践,但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肤浅,开发较大项目的能力比较弱;第三,一般本科院校制订的实践教学计划往往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一部分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计算机本科专业以培养研究能力为主,还是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要求高校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线急需人才。事实证明仅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从事了计算机应用工作,找到适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是很清楚。部分高校仍旧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贪多贪全,造成学生“什么都会一点,什么也不精通”的现象。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有明确的专业取向,比如,软件应用、软件开发、硬件维护、网络管理、文秘处理等。因此,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专业导向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重编程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中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紧密。 教师本身参与项目开发少,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缺乏对学生实践的有效指导,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项目管理理念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地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学分。 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精神,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理工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科学地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是提高学生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和缩短就业适应期的有效途径。以所在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时和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为例(见表1),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大了实践环节学分比重,将课程实验与集中性实践环节相区别。最新方案中,学生在第二、四、六学期共进行三次阶段项目实训,在第八学期再进行一次综合项目实践,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项目实训(践)时间和丰富的项目实践内容,并分阶段实施,逐步提高学生承担较大完整项目的能力。从学生课程项目实训平均成绩统计分析来看(见表2),横向随着实训项目难度的加深,学生实训成绩有所降低;纵向随着新培养方案的调整与执行,学生实训成绩呈上升趋势。事实证明分阶段增加实践学时和进行项目实训是必要的合理的。 表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学分配表(2008级与2012级) 表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实训平均成绩列表 (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工科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各个环节中都可以融入项目管理理念,多层次多角度地强化项目实践功效。必须改变传统“理论+上机”的单调实践模式,将课程实验的目的由“验证性”实践转变为“设计性”和“创造性”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程实验教学中,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和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这首先需要选择基于项目或案例教学的教材,教师在施教中也不是传统灌输式教学,而是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案例剖析中贯穿理论讲授。其次,在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更多地布置项目开发类题目或者由学生自己设计题目,鼓励选题来源于实验和工程实践。最后,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做到亦师亦友,给学生指导和点评。 案例式教学必须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而精心选择。案例是否恰当反映教学内容,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易于理解,这些都需要认真考虑,否则所选择的案例就失去了价值。第二,案例最好有工程背景。如果教学案例没有实际意义或者没有实际项目支撑,就会让学生觉得案例是虚构的无用的,也不能体会到项目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第三,选择案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专业发展有导向作用。大多数低年级学生对将来从事哪方面的重点学习比较迷茫,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必须兼顾到学生多方向发展需要和专业导向作用。提倡一题多解,鼓励发散思维。第四,恰当地控制教学过程。提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提问题,怎样引导学生答问,如何点评、总结,都要精心设计,以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 (三)强化项目管理,强调团体合作。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管理品质和风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将来潜质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将项目管理思想融入实践教学中,使每位学生都懂项目管理。从设计一个程序到毕业设计过程中都可以将任务理解为项目,培养学生进行规范项目管理的意识,提高其开发项目的能力与效率。并强调项目文档的齐备和管理,因为项目文档是管理者看清整个项目进展的轨迹,是掌控好整个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 美国著名项目管理权威哈罗德·科兹纳博士曾说:“培育有效的沟通、合作及相互信任,以实现项目管理的快速成熟。”人员的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可以提高项目管理的功效和加速项目开发的成功。学生在承担一个项目的开发任务时,不能让其封闭式孤立地进行,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其组建项目开发小组,制订也项目开发计划,组内人员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合作,使项目开发成为一项可以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 另外,鼓励大学生科研立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既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学以致用,又能创造实际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学效果。 (四)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科学有效的实践环境。 学校受实践场所、实验设备和运行经费等条件的制约,可供学生实际开发的项目数量有限,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校企合作是谋求自身发展、利用企业教学资源、与市场接轨、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首先,依托企业行业优势,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生把校内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无论是学校引进企业资金、校企互动还是“订单”式合作等校企合作模式,都能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环境。最后,学生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训中,逐渐理清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三者的关系,充分了解市场,解决自身在专业发展上“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矛盾,学习也有了计划、目标和动力。 (五)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计算机专业教师尤其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如果没有什么行业背景,也没有承担过多少项目,就很难对学生的项目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学校通过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师作客座教授,为学生传授工程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中去培训、锻炼,积累经验,逐渐将其打造成“双师型”教师。 五、结语 项目管理理念应用于计算机本科实践教学中,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本科专业向应用型发展趋势和项目实践的需要,项目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必将逐步深入,也将会出现怎样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项目、如何更科学地分配实践学时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解决。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项目管理在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研究项目管理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设计了应用项目管理知识开展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项目管理 制冷 空调 应用 一 项目管理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项目与项目管理的概念 项目是一件事情、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项目管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并且通过特殊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2.制冷与空调技术实训课程面临的问题 制冷与空调技术实训课程是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技术知识与综合工程实施能力的实践课程。虽然制冷与空调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强调“综合能力”,但在培养过程中却主要注重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而对制冷行业的工程施工程序、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几乎空白。 3.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制冷与空调实训课程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制定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课程的计划和实训操作教学环节中,学校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定的技术需求,忽略了实现目标需求的计划与组织。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各门分阶段的课程中是可取的,但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课程中是不适合的。因为在未来工作中学生面对的并不是单纯的技术要求,更需要工程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 应用项目管理开展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过程 1.准备阶段 各项目小组的课程计划由指导教师负责制订,课程计划的制订要兼顾课程目标的完成和小组成员的特长发挥。每个项目小组由7人组成。实训项目的选取,应按照学员的个人兴趣爱好和不同特点,由学员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小组。各小组在对项目进行分析和讨论后自行确定项目所需工具。 2.实施阶段 第一,学员在领取项目计划书后应认真阅读,充分理解项目的计划和目标。 第二,各小组应按照项目书的要求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市场调研,参考相似项目的项目计划,并且结合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提出对本项目的功能要求。再经过不断的优化,最终得出本项目的需求说明书、项目计划书、使用说明书。同时担任项目经理的学生要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按照较低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原则,制订本项目的时间计划、质量管理目标和人员组织机构。 第三,在项目计划制订完毕后,项目顾问要对项目方案进行评价,并且与项目组共同讨论,最终得出最优方案。 第四,项目小组按照优化后的方案和计划进行项目实施,形成施工文档和施工日志。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应尽量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发挥本小组成员的团队作用自行解决。 第五,在项目完成后,项目验收应由项目顾问组成员组成验收组进行项目验收,给出合格与否的评价。对于不合格的项目组应要求其重新实施项目。 3.总结评价阶段 第一,经过项目验收并被确定为合格的项目,项目组成员应按照自己在项目组的分工写出个人在项目中的工作总结报告。 第二,各项目组的总结报告应由项目顾问负责汇总。并在全部项目组完成项目后召开项目管理实施汇报会。由各组派代表进行发言,汇报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思路,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从而找出解决方案。 第三,指导教师应根据各个项目组的项目实施过程及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成绩。 三 应用项目管理开展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课程的关键因素 1.科学合理地选取项目 项目的选取是项目管理在实训课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实训教学项目要综合考虑知识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以及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偏好。项目的选取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考虑到所考查的理论知识能否集中体现在项目中。只有这样的项目才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开发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要求,最终实现制冷与空调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2.为指导教师创造条件 在应用项目管理开展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技术顾问”角色,因此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还要求指导教师了解制冷与空调行业的变化潮流,以及制冷与空调技术项目的市场情况,所以,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指导教师多到有关企业进行调研,积累相关的开发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在各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要求担任项目经理的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因此在各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经理后,指导教师应对项目经理的资格进行审查。 3.为各项目小组提供必要的实训环境 制冷与空调技术实训课程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而且对学生实际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课题小组要为每个项目组配置良好的实训环境,在实训开始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项目设计选取适合本项目组的工具,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符合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 四 应用项目管理开展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课程的优点 第一,应用项目管理开展制冷与空调实训课程是模拟真实施工的过程,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项目管理意识和团队意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制冷空调工程项目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第二,将项目管理应用于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基础上。使学生逐渐树立在工程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意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在理论、技能、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应用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发展。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类专业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根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以项目管理应用为主线,以项目管理目标为核心,综合运用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相关内容的知识,提出了建立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思想,以PowerOn系统为基础,构建了项目管理综合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教学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本科教育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1]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5]“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在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把“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技术经济学”、“工程估价”等主干课程都安排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这些实践内容大多数是相互独立的,而且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设计。为此,我们提出建立项目管理综合实验平台的设想,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9]本文将从构建项目管理综合实验体系的组成入手,探讨工程管理类专业项目管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综合实验组成 从项目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我们以项目管理应用为主线,以项目管理目标为核心,综合考虑“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技术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配置相关教学软件,通过项目管理计算机操作平台开展实验教学设计。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招投标管理 项目招投标管理是通过招投标模拟系统将招标、投标过程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借鉴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的思路,我们首先将学生按实验小组进行编排,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实验内容,主要是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实例,每个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如业主、招标人、投标人、政府主管部门、评标委员会等),完成各自的工作职能,真正体验招投标过程。 2.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的总目标是确保项目的既定工期目标的实现,或在保证项目质量和不增加施工实际成本的前提下,适当缩短项目工期。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实验中,规划主要指总进度控制目标规划和分进度控制目标规划。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实际进度与目标进度的比对,监控偏差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协调是指协调与项目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工作队组之间的进度关系。 3.项目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采购管理不是简单的信息记录,更重要的是要将业务过程进行串联与管理,包括从系统外部获得货物和服务的整个采办过程。在实验中,项目采购管理实验包括:根据材料、设备、机具资源需求计划,结合相关流程,通过信息化管理完成对材料、设备、机具的请购,对请购单审查、招投标、合同变更、合同支付、到货、到货检查,以及设备监造、检验、不合格项处理等过程。 4.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在企业层面的质量管理模块下展开,以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的贯彻执行,同时将各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数据汇总,以便于查询和统计分析。项目部层面的质量管理由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质量策划、质量过程管理、统计分析和PDCA组成。 实验教学中的质量管理模块,配置了多个行业的验评规范,其中包括验评表格等,并且通过项目实例得到应用。 5.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 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有助于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交流系统,同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规避和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隐患,节约项目资源。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交流贯彻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不仅将各种管理职能关联起来,而且将项目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有助于达成富有成效的领导和积极的工作环境。 6.项目费用管理 项目的费用管理是基于费用科目和费用类型构建的费用工作表进行项目费用跟踪、控制和管理的,如图1所示。 7.文档、竣工资料管理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档资料,这些信息的查找和保存非常困难,教学实验操作系统将企业及各个项目的文档资料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将竣工资料的移交和档案管理模块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起同时管理项目文档的新模式,把项目文档管理融入日常工作中,实现电子档案移交。 8.项目HSE管理 HSE管理,即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其目的在于,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标准化管理,以实现安健环管理活动台账管理、新进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作业危险源控制、安全检查及安全整改、违章处罚、安全事故处理、特种作业人员登记、特种设备统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报表等功能。 9.项目风险管理 试验中,项目风险管理由三个模块组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规避。借助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形成一种度量和控制的有效机制,也就可以在绝大多数风险形成破坏之前,对项目提出警示。目前,大多数企业把这一内容归入安全环境管理内,在教学实验中,我们仍单列。 二、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将项目管理各个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搭建统一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验,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目的。本项教学改革主要从软硬件建设和教学方案设计来构建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项目管理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作为高职专业,项目管理专业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服务区域当前及未来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及职业能力要求,花大力气进行专业建设。 【关键字】 高职 项目管理专业 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 引 言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学科。从曼哈顿计划到中国修建三峡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从传统的军事、航天领域逐渐拓展到建筑、信息技术(IT)、电力、水利等各个行业,同时也成为政府和大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项目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数以万计的各种项目急需大批项目管理人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然而,当前我国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层次普遍偏高,而项目管理领域还需要大量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员。可见,我国现有项目管理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以笔者所在某高职院校项目管理专业为例,拟就如何做好专业定位及专业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 高职项目管理专业设置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专业设置的依据是行业或职业分类,出发点是培养某行业或某种职业的技术性专门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首先应按照行业或职业的分类和产业结构,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准职业领域,按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专业。 [1] 1.专业设置应针对行业现状,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现实及未来需求 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学校所在区域。因此,高职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对人才现实和未来两个方面的需要,既要满足所在区域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科学地进行人才预测,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同时,还需要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实用性、操作性的特点,提高专业的适应性。[1] 笔者所在院校位于被誉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陕西省西安市。近年来,西安市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6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是西安市的支柱产业之一,IT行业也是西安市未来大力发展的行业之一。 其次,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建筑工程领域不断有大批项目上马,对土木建筑方面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在IT和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学项目管理的不懂技术、搞技术的不懂项目管理,或半路出家、管理不到位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于专业化、学科化,社会上工程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极少,中职教育层次偏低等原因,市场上既掌握行业专业技能,又具备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的项目管理人员非常缺乏。这样,为集专业技术、管理、经济等知识为一体的技能型、高素质项目管理人才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设置应合理划分专业方向 项目管理专业应用领域广,应设置专业方向,以利于学生就业的方向性并与相关岗位群相结合。 由于绝大多数工程建设和IT企业都是项目型组织或矩阵型组织,其业务单元大多是不同规模的项目,更有利于项目管理的实施,因此,在工程建设项目和IT领域的软件开发、硬件集成项目中,项目管理得到最广泛的应用。[2] 综上所述,为了主动适应市场对项目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笔者所在院校根据目前区域产业结构及未来变化趋势,结合专业自身条件和优势,设置了信息技术和建筑工程两个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专业设置要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1)专业人才培养所针对的行业与岗位群 ①项目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方向) 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所针对的行业领域是: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单位及项目业主(投资)方等企事业或中介机构,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建设项目评价、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房地产经营管理等工作。[3] ②项目管理专业(信息技术方向) 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所针对的行业领域是: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软件公司等IT企业和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部门、政府机关、管理咨询等行业或部门,从事IT项目实施、监理和信息化建设等技术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包括:项目经理、项目管理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技术员、预算员等。[3] ③专业与职业岗位的衔接度和职业岗位需求 笔者所在院校的项目管理专业立足陕西,服务西部地区,面向工程建设领域,学生在校期间经考核可获得学历证书及项目管理员、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可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学生毕业后经过几年工作实践可考取与国家职业资格接轨的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尽管项目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从事并非项目经理工作,但是经过实践锻炼,有工程管理专业背景的人才将会成为工程建设行业中的中高级人才。[3] 高职项目管理专业建设 按照所在区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及专业的基础条件设立专业后,高职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职业能力要求,花大力气进行专业建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就业通畅。 1.科学制定项目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突出技能性和应用性,因此,项目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为相关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供保证。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是:培养适应工程项目经理职业技术岗位要求,掌握工程项目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应用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具备在相关行业从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和咨询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项目管理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以及走向职业岗位后的持续发展能力[4]。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中职财会专业教学运用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摘要:适应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中推行岗位分项教学的需要,引入项目管理,通过项目管理方式中时间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利用,提高中职财会专业教学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项目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特定的科学管理方式,运用于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学,可以结合会计类课程自身的项目特性,实行岗位分项教学。按照岗位任务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中职财会专业教学可以依据岗位工作流程,建立岗位项目教学体系,如,出纳岗位分解为现金收付和银行存款收付,会计岗位分解为按照销售费用岗、管理费用岗、固定资产岗、材料审核岗、成本核算岗、销售核算岗、工资福利岗、税务岗、内部审计岗、主管岗等具体岗位,然后按照这些岗位的工作过程开展分项教学。 项目管理,简称(PM),就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之所以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正是由于岗位分项教学必须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织,并且涉及对资源、人力的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因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关联的项目。项目管理在应用上,主要有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等内容,结合中职财会专业的教学实际,可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采用: 时间管理,指项目内各项工作的界定、工作排序、时间预算、进度控制等。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会计理论讲授、课堂练习—会计电算化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一全部课程学习完结后进行会计综合模拟一最后是进入企业实习。这种模式往往使学生“学而不用”和“不知何用”,因而觉得会计专业课程枯燥乏味、抽象空洞。在以岗位分项目的项目管理下,按照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重新组织知识,每一分项目的教学都进行由学习到实践的完整过程。当分项目包含内容过多时,则在分项目下再分为专题。总之,使教学过程由课程的次第开出转化为工作流程的知行合一,充分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比如,原《基础会计》课程,按照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会计实务操作的程序,但是学生学完了,不但对知识的把握含含糊糊,也不能与实际的会计岗位挂钩。现在按照会计岗位分项目对知识重组,如,以销售费用岗的日常部门费用为专题,则按审核原始凭证完整、合法、金额正确—一审核并更正原始凭证,按规范粘贴和折叠—一审核审批手续是否完备—一审核部门费用支出进度(如超计划额度,可拒绝报销)—一编制记账凭证,直接与手工模拟结合,然后将手工核算的资料应用于电算化模拟实验,完成整个会计核算流程。这一模式,通过学做结合,岗位模拟,按岗教学,按岗实训,按岗考核,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质量管理,指对项目进行质量规划、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在项目管理下,中职财会专业的教学质量主要以实践过程来评价和控制,强调过程养成和过程总结,克服传统教学评价只重成绩、只重结果的弊端,改变一学期一考试、考试为结束的一次性单元素的考核,形成按岗考核、品质评价、螺旋重复的多角度多元素的循环评价。具体操作上,根据每一岗位分项目建立“岗位能力卡”,列出该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包括知识、技能、操作及情绪、状态、团队、反思等多方面评价指标,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堂自评,岗位学习结束,再由教师做出综合评价。该评价结果转入下一岗位学习,并允许教师和学生根据新岗位学习中的体验和表现,续评已有的评价结果。如,凭证审核与填制,在多个岗位学习中重复出现,但递进要求,前一岗位学习中的已有评价,包括能力和态度,在后一岗位学习中都可做出更新评价。这一分阶次、可延续的评价模式,涵盖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的内评价和教师的监督评价都得以体现,学生能够为自己的学习打分,以促使他们自我反思和自我促进,教师又在延续中感受到“教”的隐形评价,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即团队的组织和运作。项目管理对财会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师大多数是直接从高校分配到学校的,对会计实务不熟悉,对业务知识变更不敏感。另一方面,教师要转换观念,积极地融入“团队”。传统教学模式下,一个学期,一门课程,一位教师。在岗位分项目教学模式下,虽然学校难以像企业或科研领域一样,集中不同特长的人才组成“团队”,而只能由一位教师主讲若干个分项目,或数位教师分担同一分项目的不同部分的教学。但是,由于每一分项目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会计岗位实践过程,它要求主讲教师具备与之相应的全面知识和能力,如会计电算化,以前只需要有人教就可以了,现在必须是人人教。同时,各分项目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分项目之间是衔接、互动的,各主讲教师必须统筹兼顾、合作互动。所以,项目管理下,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师不再是单兵作战,各司其责,而必须是互助互动、彼此支持的“团队”教学。 引入项目管理,推进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在实际运用中,除了上述三项内容,还必然运用到其他的项目管理内容。但因为学校教学毕竟与企业、工程、科研等应用管理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往往有所涉及而难以规范,只能在具体运用中因需而定。要使项目管理有效地推进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关键还在于准确地把握项目管理的内涵,树立科学意识,引入与变通并举,不拘一格,结合实际对项目管理方式灵活地予以运用和改造。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研究 摘要: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懂经济、懂管理、懂工程、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项目全过程管理、工程咨询与建设监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基本上不脱离企业,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优势。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弥补单一学校导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缺乏经验的缺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优势,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在培养方式、管理体制、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也已经建立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硕士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研究生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10人为硕士学历,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组)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组)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组)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三、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研究为主,侧重其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端实践性工程“精英”人才为目标,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依据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背景,以拓宽其专业基础、培养其全方位的工程能力。学部一直根据企业对于工程硕士专业需求完善培养计划,各环节严格把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需完成不少于两万字的学位论文,并按照学部要求对论文进行,重合率大于等于20%的学位论文,填写《建设工程学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定意见表》,经导师审定签字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审定,重合率满足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后方可参加答辩。经过二次后仍不满足要求的学位论文,不能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半年内完成论文修改,经过、审定、符合要求后,方可再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首先对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在评定学位论文时,首先对学位论文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评定讨论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实践,与解决相关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选题既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论文选题需经导师(组)和联合培养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及技术部门确认,认定为实际项目课题方可开题进入论文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的实用性等。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独立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独立学院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愿望,更是企业的需求。根据各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将课程内容按照项目和任务线索进行重构,贯穿目标、案例、情境、工具、岗位、考核等课程建设始终,让学生零距离接轨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拓展学生的技能,培育成真正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项目管理 独立学院 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应面向市场,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充分展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内涵。 一、基于项目管理的独立学院专业课程能力构建思路 针对上述的内涵分析,我们应该将各专业课程标准分为内容标准和考核标准两部分,对本课程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质”和“量”的标准。即让教师明确本门课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要使学生明确这门课学完后应该知道什么、知道到什么程度,应该会做到什么程度。在课程能力构件上,将遵循以下思路: 首先,在适当选择整合各类项目实施职业岗位内容的基础上,把各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项目和任务单元,要求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必须明确能力及相关知识目标;其次,课程内容选择与能力要求上,注重加强所需的操作技能或操作实务的能力训练,并考虑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课程的引入;最后,根据职业岗位的系统性原则,将课程各项目任务单元形成综合性应用能力目标,并设置课程综合应用能力目标和相应的鉴定办法,将主要能力和知识尽量对应、应用能力和知识描述与基于实例的辨识有机对应,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并加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项目管理的独立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基本策略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应本着强化能力,尊重认知规律,对授课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积极关注其最新动态与发展,使课程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的同时又不缺乏知识的更新。 首先,在内容结构方面,按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要求进行设计,核心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属于必授部分,体验课程特征;就业型内容是灵活多变的,供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状况选授,体现就业方向特征。整个课程内容结构由于核心内容内在结构和选授内容的多种选择性而具有灵活性,多样化的特征。 其次,授课内容应考虑到相关课程领域市场的需求,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就业方向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清晰体现;课程内容同时应指向统筹生涯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课程核心任务为基础,灵活取舍课程的教学内容。 再次,通过分项目、分阶段能力系统有机构造,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如下:必要的时候可以串接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训练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由易入难渐次构建入门级、基本级、提高级三个项目,使学生递进地掌握能力及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功效;课程内容在项目的基础上划分若干个任务阶段,将能力与知识要求尽可能对应起来,使各部分能力与知识之间有机整合,设计学习情境加以实现,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功效。 最后,基于项目管理的独立学院专业课程能力与知识教学有效结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培养与激励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创造思维与能力提高,即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每一项目任务内容结束时,都应安排阶段性实践技能考核知识测验。 在考评方法上,围绕能力本位课程标准,形成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具有新颖、灵活使用的特点,对平时作业、课程论文、实际系统、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每一次评价或测试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课程质量评价与信息系统领域从业资格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以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基于项目管理的独立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基于项目管理的独立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创建了“以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支柱,以素质为桥梁”的“H”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专长、提高素质”的基本要求,构建以“适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削枝强干”,精简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专业主要课程,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针对性有机结合,突出适用性;以培养专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实验、实习(实训)、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四年不断线。 四、总结 基于项目管理的独立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他们尽快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应用 本文研究了采用项目化管理的方法进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重点讨论了专业建设过程和实施关键要素,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项目管理 专业建设 实施过程 关键要素 0 引言 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综合应用各种知识、技巧、工具和技术,以完成预期目标和满足平衡项目有关利益各方的要求。或者说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合作,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它是一种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的结束的全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总结评价,以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以高效率地实现建设目标为目的,以专业带头人为项目负责制,带领专业建设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并按项目内在规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总结评价的系统管理活动。 专业建设活动中,一个专业建设就是一项活动,一个专业就是一项项目,专业负责人即为项目经理,专业团队、建设资金、实训基地等为约束条件,建设成本、建设质量、完成时间为关键要素。在专业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均以项目管理为建设指导思想,按照企业生产模式完成专业建设项目。 1 专业建设过程 1.1准备阶段 按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要求,专业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首先要选定一定量重点建设的专业为建设项目,确定专业建设带头(负责)人,组建专业建设团队,筹集建设资金,制定专业建设计划。 1.2实施阶段 根据专业建设项目总框架体系特点,选定的建设专业为一级建设项目,实施院系二级子项目管理制度。编制精细具体的项目表,编制各级项目的项目编号,以子项目责任管理的原则,指定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任务。 在落实任务的同时,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使每一个项目都任务明确,责任、权利、经费落实到人,资源配置和政策办法落实到位。 为进一步细化落实任务,各一级项目建设工作组分别制订具体建设实施方案,由各子项目负责人编制子项目建设任务书,细化建设任务,具体明确各个子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思路、建设进度和所提交的成果。各子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建设实施应有总体思路和全盘部署。项目管理单位对所有一级项目组织开题审核,根据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子项目任务书分别在建设过程中实行中期检查和期末验收(各项目建设工作组分别对所属子项目进行相应检查和验收)。项目建设工作组提交期初建设实施方案、期中检查小结、期末验收总结报告。开题审核、中期检查和期末验收均以专家评审会形式组织实施。 2 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2.1选择合适的建设专业,确定高水平的专业带头(负责)人 目前,各高职院校设置专业较多,各专业条件和建设水平也不平横,由于建设资源和精力有限,各专业不可能同时重点建设和平均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建设需要,选择一定量的合适的建设专业首先进行重点建设,这种以点带面、分批建设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有限资源,提高建设效率。专业带头(负责)人是专业建设项目经理,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起到领导者的作用,专业带头(负责)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水平,所以非常重要。根据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要求专业带头(负责)人不但要是本专业的专家,而且要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2组建合理的专业建设团队,制定科学的建设计划 以专业为建设平台,以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团队为基础,组建成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有一定比例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专业建设计划是专业建设的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依据,计划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的质量。建设计划要充分体现前瞻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培育,有利于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达到建设目标。 3 项目管理在专业建设中的意义 3.1解决了专业建设的组织方法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专业建设的特点正好符合了项目建设的特点。而项目化管理的方法是目前生产建设管理中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将项目管理应用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上来,帮助解决了专业建设组织方法的问题,能遵循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采用项目的科学方法进行各要素的组织实施,以达到良好的建设效果。 3.2提高了专业建设的效率 在专业建设诸多影响因素中并非是平行的因素,肯定存在着关键要素,如何寻找关键要素,并重点处理好关键要素,无疑对提高专业建设质量,节约建设成本,缩短建设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在专业建设中,虽然不同建设背景和专业条件下关键要素各有不同,但相对而言,确定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组建合理的专业建设团队等任务是关键要素,因为,只有处理好这些要素,才能设计出恰当的任务并指导建设,更好地发挥高职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的作用,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清华大学老科协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 时值清华大学99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日前正式获批成立。该委员会隶属于清华大学老科协和北京市老科协清华大学分会,由老科协会员和其他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致力于项目管理的研究、咨询、教育和普及推广工作,并与联盟、清华园社区和相关协会形成了资源整合体系。整合后的联合体可开发资源涉及多个部委系统和行业协会、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数百家大型企业、上百位院士、数千名高级专家、数千项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十多个省市、数百个县镇村、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产业项目。 老科协项管委将重点开展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技术、管理工具、区域经济项目化、企业工作项目化等研究活动;企业顾问、项目评估、管理改善、业务督导等咨询活动;职业教育、技术训练、PMP培训、工程硕士、能力测评等教育活动,巡回讲座、软件开发、案例编著、书刊编制等普及活动。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型进入评审阶段 经过9个月的辛苦工作,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型研究项目第一阶段工作基本结束。该阶段工作目标准确、进度迅速、成本合理、质量优异,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根据工作计划,第一阶段的评审工作于2010年5月开始,8月结束。评审工作将由联盟国际工程管理研究中心、对外工程承包商会建筑业分会、中建管理学院、中项技研究院、经创联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老科协项管委与我国各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专家承担,以未来应用单位的实际使用决策人员为主,采用实际工作应用可行性模式,以社会最终消费机构采购可能性指数为决定性指标进行评审。联盟和各单位于4月开始组织评审小组,向联盟会员和有关单位发送通知、邀请函,征集和登记评审专家。 项目管理专家团开始组建 联盟项目案例研究中心和项普工程工作委员会日前启动了项目管理专家团的组建工作。项目管理专家团是联盟和项普工程的专业技术团队,由各会员单位、各支持单位、参与单位和高级专业人员和社会各界专家组成,分为教师、导师、咨询师、教练师、科研师、实验师、设计师、评审官、考官九类。 项目管理专家团将承担项普工程的普及读物、专题教材、案例汇编的编制,巡回讲座、专题培训的教学工作,模拟实验、技术训练、研究生教育、考核测评的指导工作,项目顾问、技术服务和规划设计的咨询工作,以及工具软件、模型模板的开发工作。 广西大明山建设项目研讨会召开 3月26~30日,大明山建设项目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该研讨会由广西东懋集团和广西大明山管委会共同组织、清华大学企业家校友会支持,目的是研讨国家级大明山风景区的建设方向、开发思路、规划内容和实施步骤。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房协会长宋春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栗德祥,中国项目管理协会会长胡新渝,北京建筑设计院所长韦佳福、河南旅游局原局长孙光堂、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中心原主任桑尔侠、联盟副秘书长贾志威等2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 能力学位系统(CDS)研究项目启动 2010年3月,能力学位系统(CDS)研究项目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地同时启动,相关工作由联盟项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老科协项管委、建造师编辑部、对外承包商会建筑业分会、中测考研究院、中项技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建管理学院、京经信研究院、北京城市学院高自考学部、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诺加学校、PMI(中国)等单位分别承担和支持。该项目主要针对目前社会广泛存在的工作能力与教育考试相互脱节的现象,以应用能力和管理技术为学术核心,独立设计的一整套应用导向型的能力评价标准系统。该系统的研究将持续3年,包含6大管理系统和7大应用体系,每个组成部分包括3~10级不等的评价级别。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将从项目管理专业着手,覆盖科研、咨询、教育、设计和运行等5大体系,预计耗时10个月。首批研究模块(运行体系的第1~4级)研究成果将于2010年6月份进入实验应用阶段。 PMAT第二次测评实验圆满成功 3月27日,项普工程的项目管理应用能力测评T1002次实验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实验由联盟项目案例研究中心、经创联研究院和中测考研究院组织承办,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中心与中项技研究院联合督导。 与T1001次实验不同,本次试验是有限公开实验,实验对象是来自于6个单位的41名学生和工作人员,总考时480分钟,历时1天,实验工量比例为60%。测评内容包括综合基础知识、项目管理知识、体能素质、基本考察和应用能力抽查5部分,纸面试卷量为390页。谈耀秋、吕秀玉、贾积有、李文元、李永祥、王玉珍等12名专家督导了实验的全程。 于3月31日召开的实验总结会充分肯定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次试验完全符合各课题的设计思路、充分达到了实验目的、可以量化测评模式、演练了组织流程,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试运营和公开实验。反馈信息显示,参考人员基本上都很认可该测试,并且都反映题量大、覆盖面广、数据精确、实用性强、形式灵活、能力体现性好,总体来说感到压力很大;但是通过该测试可以充分了解自己能力的不足,可以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可以很好地修正自己的求职方向。 组织单位根据参考人员的成绩分析和初步评价,选出部分优秀人员,向其推荐提供了实习岗位和工作职位。部分人员已经前往需求单位参加工作。 项目管理应用能力第二实验室启用 联盟项目管理应用能力(科洛塔)第二实验室日前在清华大学东南小区建成,并于5月投入试运营。第二实验室位于清华大学东南小区内,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包含多功能厅、演练厅、会谈室、工作区、休息区、公告区各一个。该实验室主要为项普工程的普及讲座、专题培训、能力测评、案例分析、实战演练和展览展示等活动服务,最多可以同时容纳100〜160人开展各项活动。该实验室将逐渐达到7天x16小时的工作模式,为社会各界单位和人员提供普及活动、服务项目和专题活动。 中项大赛将开展调研、征集和组织工作 项普工程工作委员会计划于2010年5月开展中项大赛的相关调研和征集工作。组织单位将正式发函,调研各会员机构、参加机构的工作项目化程度,征集大赛评审专家、督导专家和专用案例,并通知各单位和地区组织报名和队伍建设工作。 本次中项大赛的评审工作将严格贯彻应用原则和实战准则,全部评审官均从工作单位以项目工作身份选取,参赛队伍也由工作人员作为骨干,评审过程全部以实际工作模式为评价标准,比赛过程也均采用实际工作环境。 工作招标系统即将进入推广试运营阶段 由联盟高新技术分部与中工助研究院共同开发的工作招标系统,经过2年网站实验过程,获得了基本的成功,将于2010年5月进入推广试运营阶段。该系统是中工助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开展的劳动管理项目化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管理劳动招聘和应聘,属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具体内容体现在招聘工作招标化、考核测评评标化、劳动聘用中标化、信誉资格担保化等创新模式。该系统自从2006年开始设计,2008年建成实验网站,开始对联盟内部和试点单位提供实验服务。经过2年的实验,该系统一共进行了6000多个真实岗位和模拟岗位的招标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获得了充分的信息反馈。 项目管理工作历即将进入公开实验应用阶段 从2009年10月以来,由联盟高新技术分部和中项技研究院共同开发的项目管理工作历系统,即将于近日结束6个月的实验,进入公开实验应用阶段。该系统在2008年进行筹备,2009年开展内部实验。在6个月的内部实验过程中,实验范围覆盖400多个工作岗位和人员,涉及行政、后勤、财务、人事、教学、销售、宣传、合作、法务、科研、咨询、开发、建设、中介和勘察设计等十多类职位类型。 经过实验数据的测算,该系统可以减少10%的沟通耗费时间,降低7%的工作量浪费,提高12%的工作效率,增加8%的实际工作时间,还可以减少最多40%的劳动争议,降低最多40%的加班,增加最多50%的休息和休假,提高3%〜11%的个人收入。该系统是研发单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技术创新(13月制度、日均恒标准、月均恒量、免查功能等),对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和建设、制造、科研、商务等行业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公开实验将由联盟、清华大学老科协项管委、建造师俱乐部、PMI等机构共同协助科研单位开展,并将首先在各会员、合作单位、试点单位和中国区PMP专业人员中优先推广。 项目管理+区域经济课题开始基层调研 2010年5月,项目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课题将重点进入村镇级别的调研工作。该阶段调研工作将由联盟项目管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老科协项管委、北京工业大学等多家机构联合承担,相关部委研究机构和各地区机构协助和支持。 项目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课题主要针对项目管理技术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二者的关联规则、影响模式和相关参数、项目化指数对于经济总量(含GDP)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该课题计划在2010年5〜9月,通过5个月的调研,收集至少5个乡镇、20个村的项目化数据、项目管理应用数据,建立专用数据库,进行循环比较分析,设计和制作数学模型,最后通过计算和模拟推导出项目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数字化动态模型,得出相关的结论,为地区政府、投资企业和区域内机构提供客观、真实、精确和量化的分析、论证和指导建议,为国家的GDP增长和地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项目管理+组织经济课题开始基本单元调研 2010年5月,项目管理与组织经济发展关系课题将进入基本单元级别的调研工作。该阶段调研工作将由联盟中小企业分部、经创联研究院、清华大学老科协项管委、北大校友会等多家机构联合牵头组织,相关部委研究机构和各地区机构协助和支持。 项目管理与组织经济发展关系课题主要针对项目管理技术对各类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关联规则,互动模式和动态参数,项目化指数对于生产总值、营业额、利润、收入、风险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等三大主要内容进行研究。该课题和项目管理+区域经济课题同时启动,同步开展。 该课题计划在2010年5〜8月,通过4个月的调研,收集至少200家中小企业和100家集体组织的项目化数据、项目管理应用数据,建立专用数据库,进行循环比较分析,设计和制作数学模型,最后通过计算和模拟推导出项目管理与基本单元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数字化动态模型,得出相关的结论,为政府、行业机构、中小企业和集体组织提供客观、真实、精确和量化的分析、论证和指导建议,为我国的GDP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张满意、路川整理)
石油和化工论文:石油化工机械设备腐蚀原因和应对措施分析 摘 要: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石化行业也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石化设备在行业之中发挥的意义非常显著。这些设备在平时使用时经常性的会被侵蚀,一旦被侵蚀,它的性能就无法保证,这样资源就得不到合理利用,无法发挥出设备的真正效益。作者具体分析了石化设备受腐蚀的原因以及处理办法。 关键词:石油化工;机械设备;腐蚀 引言 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获得了显著成就,最为典型的是石化行业。不过相关单位在工作中时常面对很多问题,比如设备被严重侵蚀。一旦它们被侵蚀,它们的性能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侵蚀的不是很厉害,设备的外在形象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其不美观。如果侵蚀的厉害就会导致其无法长久的使用,有时候还会引发爆炸问题,严重的危及到相关工作者的安全,导致单位面对很多损失。所以,石化单位必须切实提升设备的抗腐蚀水平。 1 设备腐蚀原因分析 第一,设备自身原因。因为设备用到的金属物质是不一样的,它们对不一样的介质其抗侵蚀水平显然也不一样。侵蚀和金属颗粒有很大关系,如果晶粒较细小,那么侵蚀就会慢一些,比如铸铁材质的设备就比不锈钢材质设备更加易于被侵蚀。设备部件表层越粗糙,它越易于被侵蚀。表层有氧化物质,抗侵蚀水平好。除此之外,结构突变的地方,比如缝隙等也会比一般区域更加容易被侵蚀。 第二,外在原因。在设备生产时,会用到很多腐蚀类物质,比如盐雾。它们会导致设备面对严重腐蚀。而且,它们的化学成分以及类型也会影响腐蚀。腐蚀本身是一种化学行为,如果介质气温非常高,那么腐蚀就更加容易进行。除此之外,介质流动速率也会对腐蚀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速率快,它的腐蚀就严重。零件承受的外力和腐蚀的发生速率之间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设备长期运作,它的旋转零件会形成很大的力,此时设备就发生扭曲,导致电位下降,此时就会导致电池腐蚀,最终引发严重问题。 2 常见的腐蚀种类 第一,化学腐蚀。石化单位在工作时用到的腐蚀类材料一旦接触到金属,就会形成反应,此时就得到氧化物,设备就容易受损。特别是在较高的发展状态中,它们的反应更加明显,腐蚀现象更加显著。 第二,电化学腐蚀。一般来说,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金属零件如果碰到电解质物质,就会形成腐蚀问题。 第三,别的腐蚀。由于腐蚀现象的成因和设备类型不一样,因此腐蚀的种类也不一样,可以将其分成高温氧化腐蚀、剥层腐蚀、焊接应力腐蚀、点状腐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工业大气腐蚀、疲劳腐蚀等。石油化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腐蚀类型主要是电化学腐蚀、缝隙腐蚀、焊接应力腐蚀、疲劳腐蚀,其中电化学腐蚀程度最为严重。 3 石油化工机械设备防腐应对措施 对于石化单位来讲,必须认真研究防腐蚀措施,要把这些措施合理的应用到设备的整个发展阶段中,以此来确保设备的运行稳定,增加它的使用时间,提升效率。 3.1 正确选取材料 虽说结构为碳素材料的设备价位不是很高,而且它制作起来也不复杂,不过因为它被用到腐蚀比较显著的环境中,所以它应对腐蚀水平很差。因此在购买设备前,要选取那些抗腐蚀能力好的物质。第一,要积极分析设备的运用环境,比如气温、物质组成等。其次在购买时分析设备类型。第二,挑选时要认真分析设备可用时间,保证它们的劣化一致综合考虑采购成本和维修成本的最佳配置,从而减轻腐蚀程度。 3.2 科学设计机械设备操作工艺和流程 第一,石化设备的部分残存物质,在处理时会聚集到一起,就算是设备不再运作它还是会被腐蚀,因此要保证它的外形平整,要使用一样的物质制造,防止死角形成。第二,一些设备存在缝隙,这些地方是机械设备腐蚀的重点防护位置。碳钢、不锈钢、铝制设备经常发生缝隙腐蚀,甚至引发应力腐蚀和孔蚀。所以,在操作时应尽量保持干燥,设置必要的排水孔。在设备运转过程中,设置干燥或冷却设备,除去空气中水分。生产氯碱时,为了防止湿氯腐蚀,可以使用浓度较高的硫酸进行干燥。第三,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会对其使用性能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安装不正确则会改变流动物质的流速和流动状态,导致应力腐蚀,造成设备破裂。所以在对机械设备进行包装、运送、装配、施工时都要格外注意防腐问题,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强度较低,材质较脆的非金属材料。 3.3 采取有效的机械设备防腐方法 对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腐蚀进行有效控制,包括处理金属表面和改善金属本质。一方面,可以利用在机械设备表面进行涂层的方法,这是最直观、最常见的防腐方法。选择质量良好的防锈涂料,将机械设备金属表面与腐蚀物质完全隔离,需要特别注意焊接缝隙位置和死角位置。涂层防腐并不会改变机械设备的强度和结构,其外部的防护层能够有效将设备与腐蚀介质隔离。石油化工企业可以选择由酚醛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环氧树脂、邻苯二甲酸树脂和磷酸制成的油料涂料。在涂刷防腐膜时,需要严格要求涂刷能力、机械设备的性质、防锈能力、涂膜老化等,同时还要充分掌握涂料对象的形状、材质、表面状态、使用条件和施工环境等。 同时还可以使用合理的化学措施来应对腐蚀问题,比如可以使用牺牲阳极法和外加电流法。对于前者来讲,它指的是把比设备的金属电势要低的那些物质当成是电池的阳极,而且将其固定于设备的表层,此时就得到腐蚀电池,设备就变为阴极,这样就可以发挥保护作用。例如,在铁制设备表面联结锌。阳极锌的溶解会取代原来设备中铁的腐蚀溶解,到达了保护设备的目的。牺牲阳极法中的常用材料有锌、铝、铝合金等,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地下管道、化工装置、锅炉、油灌等进行防护,取得了良好效果。外加电流法指的是通过外加电源对设备进行保护。把金属机械设备接在负极,废钢铁接在正极成为牺牲阳极,能够有效控制腐蚀。外加电流能够促使阴极电势超负方向转移,产生还原反应从而免除设备腐蚀。这需要由外加电源提供电流。这种方法在石油化工企业的酸性液体管道或沟槽、输油管、地下水管等防腐中经常使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化单位在生产时会面对许多的不利现象,最常见的是设备腐蚀。而导致腐蚀问题的原因有两大类,分别是自身原因以及外在环境两种。由于类型不一样,问题程度也不一样。不过不管是何种类型问题,一旦出现之后就会严重的影响到设备运作,导致使用时间明显变短,增加运行费用,而且还会产生很多隐患,最主要的是还会污染生态环境。所以,石化单位一定要使用正确的应对方法,积极的采用新防腐工艺,切实提升设备应对腐蚀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提升单位的生产能力,才能够创造更多效益。 石油和化工论文:石油化工钢油罐基础的设计和施工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石油与石油产品的储存设备,对于油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石油化工钢油罐。而在其制作过程中,为保证焊接工艺的准确性,对焊接过程中出现的变形进行有效控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就石油化工钢油罐的制作工艺及焊接变形控制予以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钢油罐、制作工艺、焊接变形 一、前言 由于钢油罐的特殊使用要求,为了保证其使用质量的合格性,国家在相关标准中对于其罐体各个部位的几何形状、尺寸允许变形量、焊缝焊接质量等都予以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制作施工过程中,由于其体积大,几何形状和尺寸成形难以控制,这使得其焊接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焊接变形,对其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作为其制作过程中的焊接变形控制显得非常的必要。 二、钢油罐的结构及施工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大型的钢油罐通常由灌顶、罐壁、罐底及相应的附件组成。以我们所制作的2000m3钢油罐为例,其罐壁的钢板厚度从上到下依次为6到10毫米。在其制作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对接式的组合焊接方式,不管是顶板的施工,还是壁板与底板的施工,都需要经过排版图的绘制、预制板的拼接、组装焊接等几道工序来完成,在安装的过程中,其安装顺序也是先进行底板的安装,再进行顶板安装的过程中,最后应用倒装的方法开展施工,在其拼接施工与组装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较多的焊缝,并且为双面连续焊,这使得焊接胀缩所导致的几何变形与应力集中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所以在钢油罐的制作过程中,应该积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各种形式的几何变形,以便于保证所制作的成品不仅能够满足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还能够有效的消除应力破坏隐患,并能有效的延长油罐的使用寿命。 三、钢油罐的制作及焊接变形控制 1、钢油罐罐底的制作及焊接变形控制 本次研究中的2000m3顶钢油罐的罐体底板是应用条形边缘板与对称矩形中幅板来通过搭接的方式来组成,在开始预制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制版图的绘制在排版的过程中其直径按照设计直径放大0.1%~0.2%左右,之后按照设计尺寸以及板材的实际规格对每块边缘板与中幅板的下料尺寸予以合理设计,以便于有效的减少边角料所导致的浪费,在每块底板的下料完成之后,应该对照排板图为其编写相应的号码,这能够防止在组装的过程中出现混乱与差错,在底板的组合过程中,应该从中心板开始向周围方向进行辐射排板,在搭接的过程中,应该将搭接宽度控制在设计尺寸的正负5毫米的范围进行调整、定位与点焊固定。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搭接接头处三层钢板的重叠部分,应该将上层钢板进行切角,其切角的长度值应该为搭接长度的两倍,宽度应该为搭接长度的三分之二。在开展罐底板的组装焊接的过程中,底板的定位过程中,应该对点焊的数量合理控制,若点焊的数量太多,在实施整体施焊之后很容易导致出现底板的起拱现象,但是若点焊的数量太少,又很容易在施焊的过程中引起崩裂,难以起到良好的整体控制的目的,因此,在开展罐体底板焊接的制作工程中,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施工施焊顺序,还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来有效的防止其变形。 依据钢油罐罐底制作工艺及焊接顺序,采取相应焊接控制措施是非常必要,首先应该对整个焊接过程中焊缝予以合理安排,做好排版图控制工作,并要保证焊接过程中焊接顺序合理性,在开展底板焊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距离尽量贴近,并采取从中心向两边,先短缝再长缝焊接顺序,并要保证所采用焊接电流合理性,为了保证焊接成品具有较高冲击韧性,罐底与罐壁间两侧角焊应该开展三遍以上焊接,具体焊接顺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另一方面,为了有效提升焊缝延伸性能,可以采用锤击焊方式来降低焊缝中残余应力。 2、钢油罐罐壁制作及焊接变形控制 在罐壁制作过程中,应用电动式拉葫芦顶升方式倒装法开展施工。具体立柱与葫芦装设数量,应该依据罐壁具体重量来进行设置,在几百立方容积立式拱顶钢油罐顶层罐壁施工过程中,由于其质量比较小,葫芦用量就会明显减少。在罐壁制作安装过程中,除了顶层第一圈壁板应该组装成圈以便于很好满足罐顶组装要求之外,其余每层都应该流出一块一米多长活口扳,等待上层顶升到位之后再补装成圈,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焊接应力,还能够有效提升罐中采光与通风效果,为工作人员进出油罐提供便利。在壁板预制加工过程中,主要是依据设计层数、直径、板材规格、壁厚等要求,对各层壁板长宽以及所需块数进行确定,但是要求各圈壁板纵向焊缝应该向同一个方向逐圈错开;在壁板组装过程中,为了防止其在吊装过程中出现弧度变异,应该应用弧形吊具,将壁板立靠在弧形钢管横担上进行吊装。 在其焊接变形控制过程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问题,例如:整个壁板焊接通常是从顶圈中开始组装焊接,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焊接质量,控制焊接变形,应该在开展电焊定位之后,对壁板实施纵缝焊接,同时应该控制好整个焊接过程中焊接顺序,在开展搭接环缝焊接时,应该顺着同一个方向开展焊接,并要由多名焊工均匀分布,以便于有效降低整个焊接过程中残余应力。 3、钢油罐罐顶制作及焊接变形控制 钢油罐罐顶通常是由一块中心伞形顶板与一定数量扇形弧板组成,中心板与扇形弧板内侧都有纵向与轴向加强钢肋,在顶板组装之前,应该尽可能仔细架设好顶板组装构架,以便于打下良好基础,并且各个环支撑圆圈装设高度必须要能够满足扇形弧板弧度要求,在组合扇形弧板吊装时,应该先画好等分线对称方向一次增加组装,一直到整体顶板初步形成之后,对间隙进行调整之后应用电焊来进行固定,并将其搭接宽度允许偏差控制在正负5毫米范围内。 四、油罐的防腐蚀措施 1、首先是材质选择,要优先选用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的钢材。考虑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承载能力,我库油罐钢材选用的是Q235B低碳钢,c含量为0.12-0.20,s、p含量为0.45,Mn含量为0.3-0.7。磷化物会导致晶间腐蚀,硫化物则可引起空蚀,而锰含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腐蚀速度。 2、其次是对油罐焊接工艺的要求。焊接不良,容易产生气泡或夹渣,造成砂眼,并且焊接时焊缝周围容易形成热应力,造成应力集中,形成电位差,进而产生电偶腐蚀,使罐体出现裂纹。 3、最后是对罐体采取涂层覆盖的方法防腐。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比较经济合理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前油罐内壁多采用红丹漆,外壁用各色调和漆进行防腐,近些年来,各类环氧漆成为主流。 五、结束语 总之,在钢油罐的制作过程中,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并且也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安装制作时应该对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制作工艺,同时要对各种影响焊接变形的因素进行有效分析,以便于制定出有效的控制焊接变形的策略,对于降低其焊接变形具有积极的作用。 石油和化工论文:石油和化工行业运行情况及展望 一、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克服了重重困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基本实现了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总体目标。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取得积极进展,行业出口势头良好,市场供需基本稳定。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累计增加值继续保持增长,同比增幅8.3%;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9134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4.06万亿元,同比增长5.4%,比前11个月下降0.9百分点;利润总额7911亿元,同比下降8.1%,分别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2.8%和12.2%。上缴税金9849.5亿元,增长8.4%,占全国规模工业税金总额的20.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3万亿元,增长10.7%占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1.0%。资产总计11.49万亿元,增幅8.0%。进出口贸易总额6754.8亿美元,增长3.8%,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9%。 二、行业运行的亮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一是化学工业保持较快增长。从增加值看,2014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增幅为2.1%,炼油业增幅5.3%,化学工业较高,为10.6%。 二是专用化学品、涂(颜)料等精细化学品等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上升。2014年专用化学品对化学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达到34.5%,同比大幅提高11.4个百分点;涂(颜)料等制造贡献率为8.0%,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 三是非公经济和私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继续增加。2014年私营企业主营收入达增幅9.5%,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非公有控股经济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0.4%,占比57.2%,提高2.6个百分点。 (二)化解产能过剩取得进展 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有所缓和。2014年,预计尿素退出产能500万吨,烧碱行业退出产能33万吨,PVC产能退出21万吨,产能快速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电石行业根据工信部要求淘汰落后产能192万吨,有效缓解了产能压力。下半年以来,化肥价格开始止降回稳,效益持续恶化的局面得到缓解。无机酸和无机碱制造业利润也实现了正增长。 (三)单位能耗与综合能耗继续下降 单位能耗下降。2014年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总能耗约3.92亿吨标煤,同比增长6.0%。全行业万元收入耗标煤约379千克,同比下降1.6%。 重点产品综合能耗总体下降。前三季度,我国原油加工量综合能耗67.0千克标油/吨,同比增长3.7%;乙烯综合能耗816.6千克标煤/吨,下降2.2%;烧碱综合能耗373.0千克标煤/吨,降幅3.2%;纯碱综合能耗316.7千克标煤/吨,下降0.2%。 (四)行业出口实现增长目标 2014年,尽管贸易摩擦多发,出口形势严峻,但实现年初9%的既定增长目标没有问题。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出口总额1967.5亿美元,同比增长9.1%,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 三、行业经济效益和产成品库存变化情况 根据最新统计局数据,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7911亿元,同比下降8.1%,比1―11月扩大3.2个百分点。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效益下滑加剧,利润降幅持续扩大。油气开采业利润累计降幅12.4%;炼油业利润两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为-69.1%;化学工业利润增速再创年内新低,增长0.1%。近期,在油价快速下挫带动下,基础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降幅持续扩大,而成本则居高不下,行业整体效益呈现恶化的趋势。 一是成本继续上升。主要体现在主营业务成本和财务成本上升较快。1―12月,石油和化工行业每100元主营收入成本84.40元,比年初的83.64上升0.76元。其中,化工行业每100元主营收入成本达87.58元;财务成本方面,前12个月,化学工业和炼油业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加20.8%和25.6%,大幅高于同期全国规模工业财务费用平均增幅9.6和14.4个百分点,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产成品和库存高位运行。前12个月,全行业产成品资金(4187亿)同比增幅8.0%(510亿),其中化学工业产成品资金(3031亿)增幅达12.8%(345亿),在45个子行业中有25个子行业的产成品资金增幅高于全行业增幅;全行业存货(1.07万亿),虽然比去年下降0.8%,但占用企业资金成本较大,其中化学工业存货(6812亿)增幅6.5%(418亿);在45个子行业中有35个子行业的存货增幅高于全行业增幅。 三是产品市场价格低迷。石化主要产品价格已连续下跌三年,截止到2014年12月,行业价格指数91.3,比11月的94.3下降了3个点,已跌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牵引,跌势还在持续。 四是盈利能力脆弱。2014年,炼油业主营收入35034亿,利润122亿,主营利润率仅为035%;化学工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也只有4.87%,分别比全国规模工业平均主营收入利润率(5.91%)低5.56和1.04个百分点。 四、2015年展望 2015年,尽管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还面临很多困难,下行压力很大,但也存在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变化,行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十二五”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根据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经济运行趋势预测,201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营收入15.1万亿元左右,增幅约7%;利润总额约8500亿元左右,增长2%―3%。其中,化学工业主营收入约9.5万亿元,增幅9%;利润总额4700亿元左右,增长约5%。预计2015年出口总额约2150亿美元,增幅9%。 2015年,预计原油表观消费量约5.4亿吨,同比增长5.0%;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1990亿立方米,增长10%;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约3.1亿吨,增长4%,其中柴油表观消费量约1.74亿吨,增幅2%;化肥表观消费量6100万吨左右,增长约2%,其中尿素表观消费量约为2100万吨,增幅1%;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约1.04亿吨,增幅9%;乙烯表观消费量约2000万吨,增长7%;烧碱表观消费量约3180万吨,增幅约8%。 五、政策建议 在当前市场需求低迷,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滑情况下,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理顺宏观收入分配体制机制,尽力降低企业负担。建议: 一是深化推进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企业减税力度,适当推进部分财政资金专项返还,如危化品运输严格管理后,增收的款项应适当部分返还企业,用于增加安全设施建设等。 二是强化水、电、运输等公共资源产品的成本核算,适度管控利润空间,避免价格单边持续上涨,财富过度向公共资源企业集中。 三是加大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第三方配套。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国家和各地节能减排政策不断从严,企业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固废弃置点等环保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对经营成本构成很大压力,各企业都分散投资环保等设施,造成很大浪费,建议政府加大相关公共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第三方配套,发挥规模效益,降低企业成本,减少浪费。 石油和化工论文:浅谈石油化工企业技改项目的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 【摘 要】本文从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制度建设、承包商管理、HSE培训、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五个方面对电建企业的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安全监督;安全管理;承包商管理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技术改造,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在进行技改施工时具有边生产边施工、施工点多以及涉及面广等特点,管理难度大,特别在生产车间进行技改施工风险高;尤其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技术改造建设中抢工期、压低造价、减少安全投入的现象屡见不鲜,给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建设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从安全管理体系、制度建设、承包商管理、HSE培训及机械设备管理五个方面对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施工的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水平。 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前提 我公司坚持以一把手为主的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首先从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上入手,公司成立了安环部,对全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全面负责,对各级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落实进行检查监督;各下属事业部成立安环室,各车间或施工现场配有安全总监和一名以上专职安全员。其次在体系运作方面上落实。实行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保证公司、下属事业部、车间施工现场和班组四级安全管理人员严格到位,实现了安全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 使安全生产工作纵管到底、横管到边, 级级有人管, 层层有人抓落实。为保证技改项目施工现场施工安全和质量,技改项目采取“大监理、小业主”的先进管理模式,公司聘请监理公司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利用第三方进行管理。 2.不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2)大力开展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定期修订和完善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现场规程,做到有法可依,用规范保证安全。(3)建立安全生产的考核奖惩措施,做到安全生产违章必惩。(4)积极与国际接轨。为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引进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建立一套自己的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体系。 3.承包商安全管理“三步控制” (1)准入控制――安全一票否决。第一资质审查。查有无安全生产许可证;查施工单位业务范围是否符合要求;查队伍人员年龄结构,超过55岁的不允许从事重体力劳动;对曾经在公司承揽过工程的,查有无重大违章纪录,若有,则不许其竞标。在公司组织的招标会上,安环部门要对这些问题仔细清查,没有安环部门参与的招标视为无效招标,没有安环部门签字的合同不允许执行。三是杜绝违法转包、违法分包,以包代管现象。第二入厂教育。外来队伍进入事业部施工前,按要求组织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通过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不允许其进入事业部工作。 (2)过程控制――管理一以贯之。一是建立承包商HSE管理体系。公司在事业部技改中心设立了专职安全员,负责施工安全监督,并要求施工队伍设置专职安全员,这样就形成了由公司、事业部安全主管部门、技改中心、施工区域所在车间、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公司五方力量组成的管理体系。公司、事业部方面属于执法者,对安全工作有绝对考核权;监理公司属于参谋、监督者,对安全工作享有建议、监督权;施工方属于执行者,有履行安全责任的义务,权责明确,大家齐抓共管,力量就强了很多。二是建立安全工作持续进步的机制。组织好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坚持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普遍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进行。有检查就有通报、有整改记录及反馈整改单,形成闭环管理。对待检查问题采取措施:1)下发整改通知单;2)处罚;3)约谈; 4)召开专题会;5)清退出场。每周监理单位组织召开一次安全例会,传达公司HSE精神,学习公司相关管理制度,总结讲评上周HSE工作。三是强化考核手段。一方面,加大违章处罚力度,除了经济处罚,还有更严厉的手段。对承包商按照“一罚、二停、三清退”原则执行,对于施工违章现象,除了对施工队伍进行处罚外,作为技改施工的主管部门也要受到联责考核,以督促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公司每半年对施工队伍进行一次安全业绩考核评价,评定优、良、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对于基本合格的队伍,提出警告,限期整改;对于不合格的队伍,坚决清除出厂。(3)结算控制――责任一究到底。工程竣工后,安环部门参与验收,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项目,作出整改要求。安环部门还要对最后的工程结算进行把关,主要是查核工程是否做到了“三同时”,违章处罚是否到位。结算书上没有安环部门的签字确认,工程就无法结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安全责任追究到底,对施工队伍起到威慑作用,让他们明白,安全过不了关,工程就过不了关,工程过不了关就会影响他们的利益,所以安全才是他们最大的效益。 4.是要加强HSE培训 为了使各个层次的人员得到实效性的培训,将培训按以下五种分别进行:(1)施工单位领导层专项培训;(2)专职HSE管理人员培训;(3)全体作业人员培训;(4)特种作业人员专项培训;(5)违章、停工再培训。设立专门的培训室,指定专人对新进场员工进行培训教育,编制好培训教材,结合公司制度、现场管理、应急救援、急救自救等各个符合现场实际的方面。同时要进行安全意识教育:(1)承包商要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安全大会,对承包商员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工作。(2)承包商管理人员参加施工单位班前会,注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3)施工班组每日组织班前喊话,并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本上记录签名,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5.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施工机械设备的完好水平对于施工安全至关重要。 近年来,由于施工机械设备故障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因此,应加大施工机械设备隐患的治理力度,提高施工机械设备完好水平。首先,完善施工机械设备的台账和档案,对报验合格的设备监理公司负责贴合格标签。其次是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保管和管理制度,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和保养, 同时还应经常进行诊断分析。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水平等定期进行技术分析和评估。对施工机械设备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提前采取措施,立即加以整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隐患要制订防范措施和预案,并落实责任到人。 6.结束语 保证石化企业技改建设的安全,是所有石化企业企业员工的神圣职责。为此,只有创新安全监督的方式和方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形势下石化企业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从而减少石化企业建设施工事故的发生,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构建石化企业企业的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石化企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能够真正得到有效的控制。 石油和化工论文: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一直面临着内需增速放缓、国际竞争加剧、综合成本上升等影响因素,行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行业坚持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年底前,行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对于确保行业全年实现运行稳定至关重要。 一、前三季度行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8.4%,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行业生产基本稳定,出口保持良好增势,投资放缓但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近期,原油价格下降过快,主要化工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全年行业效益堪忧。 (一)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比上半年略降0.2个百分点。9月份,行业增加值增速比8月有所回升,其中,化工增长10.4%,比8月回升1.5个百分点,炼油增长8.1%,回升2.8个百分点。在重点监测的78 种产品中,前三季度产量累计同比增长的有61种,占比78%。 (二)价格波动加剧 从出厂价格指数看,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价格总水平累计同比下降1.4%,其中,9月同比下降2.1%,降幅比8月扩大1.9个百分点,从市场监测看,9月份主要能源和化工产品价格跌多涨少,10月前半月价格情况没有改善。总体看,价格在四季度将呈波动,对全年行业效益有重大不利影响。 (三)出口保持良好增势 前三季度,全行业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2%,增速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同比增长9.5%,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出口产品中,重点产品增势良好,其中,占全行业出口比重近1/3的橡胶制品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12.8%,增速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化肥今年以来出口增长明显加快,前三季度出口总量1863万吨,同比增长42.7%,增速同比提高21.4个百分点,出口金额55.5亿美元,增长29%,增幅同比提高32.2个百分点。 (四)投资放缓但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前三季度,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2%,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2个百分点,比前8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开采投资同比增长5.5%,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天然气开采投资同比增长达68.5%,同比加快14.5个百分点;炼油投资同比增长18.3 %,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化工投资同比增长9%,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上游板块的投资增长主要集中在天然气。化工行业投资明显放缓,一方面是政府加强产能宏观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受到市场倒逼机制的影响,一些产能明显过剩、效益相对较差的子行业投资出现多年未见的同比下降,如氮肥行业投资同比下降4.3%,无机原料行业投资全部下降,无机酸、无机碱和无机盐投资同比分别下降11.7%、1.4%和9.4%。比较来看,农药、涂料、有机原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投资增速仍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25.7%、15%、15.9%。投资增速在各子行业间的分化反映出当前石油和化工行业总体处于积极的结构调整当中。从区域结构看,前三季度东、中、西部投资增速分别为14.5%、5.8%和6.3%,东部地区在石化行业的投资投向更多为高端化、差异化、专业化的石化品种,中西部地区更多为依靠资源发展的大宗类的石化品种,东部地区投资增速明显超出中西部地区,反映出行业投资结构往好的方向调整。 二、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始终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受三期叠加影响,石化产品终端需求增速放缓,另一方面,行业新增产能仍在不断投放,不少领域产能过剩矛盾较为严重。此外,行业成本上升,以及国际进口等,都对行业内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压力。 一是市场波动加大,价格再现回调。三季度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回落明显,成品油价连续多次下调,化工产品价格再次出现回落。从月度价格指数看,全行业7月份当月价格指数回升至同比上涨0.7%,但8月份和9月份,指数再次同比下降0.2%和2.1%。其中,化工行业价格指数3月份同比下降3.1%,8月份收窄至下降0.7%,9月份再次扩大到下降0.9%。 二是行业效益下滑。8月份,全行业利润增长出现较大程度回落,当月利润同比下降6.2%,环比下降4%,1―8月份,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6%,增速比前7月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8月份利润同比下降10.2%,环比下降6.4%,1―8月份累计利润同比增长6.8%,增速比前7月下降2.7个百分点。初步预计,9月份行业效益增速还将进一步回落,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全行业利润同比增长约4%,比前8月进一步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化工同比增长约5.5%,进一步回落1.3个百分点。 三是库存较快攀升,供需矛盾突出。截止8月底,全行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6.8%,增速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上升6.6个百分点。其中,原油开采业库存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半年上升12.2个百分点;炼油业库存同比增长26.7%,上升15.9个百分点;基础化工原料业库存同比增长16.8%,上升9个百分点,其中无机碱同比增长15.2%,上升11.7个百分点,有机化工原料同比增长24.5%,上升15.3个百分点;合成材料同比增长14.5%,上升10.8个百分点,橡胶制品同比增长21.9%,上升9个百分点。总体看,除了天然气、化肥、农药等很少几个品种产成品库存同比下降或增速下降外,基本上所有石化产品库存增速都比上半年出现较大程度攀升。从原因来看,一方面是产能总体过剩形势下,价格略有企稳,行业生产回升;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相对仍较为疲软。 四是成本持续上升。前8月,石油和化工行业每100元主营收入成本84.40元,同比上升0.51元,比前7月上升0.18元,继续加快。其中,化工行业每100元主营收入成本88.19元,同比上升0.29元,再创新高,高于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成本2.13元。前8月,化工行业和炼油业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加23.9%和32.9%,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18.4和37.3个百分点,也大幅高于同期全国规模工业财务费用平均增幅。 另外,税收增长和进口政策性亏损等,也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效益造成很大压力。前8月,油气开采业累计上缴税金同比增长5.9%,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2.7个百分点,天然气国内价格有所上升,但与进口价格仍存在倒挂,且进口数量继续攀升,油气企业进口中亚天然气和海上LNG仍承担较大亏损,对行业盈利造成较大影响。 三、四季度及全年行业经济走势预测 四季度,随着各项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将逐渐增多,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预期四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会保持相对平稳态势。但全行业利润不乐观。 初步预计,今年全年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营收入约14万亿元,增幅8%。其中,一季度增长6.6%,二季度增长8.3%,三季度增长8.3%,四季度增长7.8%。全年利润总额约8900亿元,增幅5%。 四、政策建议 (一)继续做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工作 产能过剩仍是当前影响行业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矛盾,一是要继续严格控制过剩产能的新增项目投资,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已有的准入条件要坚决执行;二是落后产能退出要有政策扶持,建议政府加快完善和建立失业申请救助,下岗转岗帮助,债务重组等政策举措,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落后产能退出的长效机制。 (二)提高原油特别收益金起征点 当前,原油价格下降,勘探成本上升,企业效益下滑,勘探开发投资增长减速。国内不少老旧油气田单位原油完全成本已远超55美元/桶的特别收益金起征点,经营压力十分沉重,建议国家及时上调特别收益金起征点至70美元/桶。 (三)加快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当前,国际天然气市场供给充裕,价格涨势大幅放缓;国内市场供需平稳,是加快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良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实现天然气价格市场化。 (四)完善进出口政策 一是建议完善成品油出口政策。宽松安排明年出口总量,简化分批下达程序,同时,在确保国内市场供应前提下,由企业自主决定出口数量、品种和分企业安排;二是建议取消化肥产品出口淡旺季关税,统一全年出口关税,以缓减国内市场压力,提高国内企业国际市场价格谈判能力,减少受淡旺季产生的风险损失。 (五)尽快启动2014年度化肥专项储备工作 石油和化工论文:石油化工装置安全风险评价和方法技术的分析 摘要:本文作者对石油化工装置安全风险评价中,以在企业的运转过程中都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危险性大、安全要求高等特点, 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石化企业安全风险管理, 以实现系统安全目标。由于石油化工企业里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降低,工厂需要在确保安全风险运行的前提下延长装置的连续开工时间以降低生产成本。使人们寻求更安全、更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措施来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预防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 并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 关键词:安全风险 石油化工 设备 评价 方法技术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维持国家石油的安全及时供应,是确保我国有充分的能源供应的前提,作为我国的能源巨头中国石油,应当强烈意识到现代化石油供应的重要性,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一、石油化工实现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我国的供油网络设备覆盖整个中国,许多为无人区,如石油化工设备受破坏,要进行修复,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未及时发现,将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并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要确保这个庞大的网络正常传输,风险评价是针对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和危险发生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从而能够合理运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条件,采取最为合理的措施,达到最为有效地减少风险的目的。同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面临多方面的困难。由于石油化工设备需要在确保安全风险运行的前提下才能运行,延长设备的连续开工时间以降低生产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来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并可以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 因此,风险评价结果是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依据。对于风险评价的结果,不是风险越小越好,因为减少风险是以资金、技术、劳务的投入作为代价的,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去研究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的措施方案。 二、石油化工装置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是为检查某一系统、设备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事先将要检查的项目,以提问的方式编制成表,以便对分析对象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在编制安全检查表时要结合有关事故资料,遵循国家及行业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安全检查表按其用途可分为设计审查安全检查表,厂级安全检查表等。设计审查安全检查表用于工厂、装置设计审查,厂级安全检查表用于厂级综合性、生产、储运、检维修,装置安全检查表用于对装置操作、设备、劳动保护等。 2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是通过系统、详细地对工艺流程和操作进行分析,以确定设备、装置的个别部位因误操作或机械故障而引起的潜在危险,并评价对整个工厂的影响。基本分析步骤是:选择一个工艺单元或操作步骤,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设计意图选择工艺参数以关键词为引导,找出工艺过程或状态的变化研究偏差所造成的结果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识别现有的防范措施最后评价风险度,并建议安全控制措施。其中关键词是针对各单元操作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而专门设定的。 3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主要是通过识别装置或过程内的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如换热器、泵等的失效模式以及每种失效模式的可能后果。基本分析步骤是:确定分析项目和边界条件;标识设备;说明设备;分析失效模式;说明每个失效模式对所在设备的直接后果和对其他设备可能产生的后果;说明现有安全控制措施;综合失效可能性和失效后果进行风险评价;建议风险控制措施。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一般适用于单一设备和系统,特别是对机械设备、电器系统的工作性能分析。 4故障树分析 故障树分析是一种静态的逻辑演绎的系统安全分析法,把系统可能发生或已经的发生的事故作为分析起点,将导致事故的原因按因果逻辑关系列出,构成一种逻辑模型,然后通过对这种模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通过最小割集(径集)的计算,找出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和它们的组合,从而查明系统内潜在的危险因素,为采取合适的安全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故障树分析一般适用于对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及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 5事件树分析 事件树分析是一种运用逻辑归纳法从原因推论结果的分析方法,以研究的隐患为初因事件,然后分析此事件可能导致的后续事件的结果,整个事件序列成树状。将初因事件及其发生概率放在事件树的最开始处;事件树中的每一分支代表某一控制系统作用成功或失败,并给出其成功或失败的概率,最末处为在各种情况下的事故后果;初因事件的发生概率乘以初因事件至该事故后果的全部通路上的所有分支的发生概率,即得到该事故后果的发生概率。事件树分析适用于多环节事件或多重保护系统的风险分析和评价。 三、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预防性维护措施 1.维护设备的生命周期和预防性 结合维护经验,对设备进行生周期成本分析,测算设备生命周期,量化设备维护管理,在设备故障发生前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维护检修或更新。 2.加强设备检、维、修管理工作, 尤其是设备选材和运行状况 稳定原料性质,提供平稳的床层温度和催化剂线速;严格控制水质,定期排污;严把安装质量关,降低应力水平;严格遵循加热管道的焊接规程,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加强工艺指标管理,严格执行内外取热操作规 程操作,严禁干烧。 3.采用数字化监测系统 数字化监测系统的类型有:光电液压等传感器、数字化图像处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等.全新的数字监测管理模式,具有快速处理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而且发挥了宽带网络的优势,可以对管道监测系统远程、实时、集中、全面的掌握,通过全面的监测,将前端管道的参数通过网络摄像机视频采集、流量测试设备,通过网络摄像机的数据通道一起转换成 IP 数据包,将数据通过解码器将视频显示出在电视墙或大屏幕上,后端可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对无法预知不定时活动区域,采取移动侦测,对有语音监控需求的环境,准确、有效地处理和控制关联事件。对于数据传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选择,如果设备的空间跨度大,可以采用无线网络的方式。 4.加强技术管理,优化操作方案 石油化工设备实行二级维护,一级维护是全员维护,设备按区域承包到人。重要设备在一级维护基础上实行二级维护,每周一次,由区域主管工程师负责,检要设备运行状况,监督一级维护的 维护质量,并进行可预见性维护及故障处理;对重大关键设备再实行每月一次的特别护理。实行分级维护可以使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突出重点及关键设备,提高设备维护水平,减少石油化工设备运行故障的发生。 综上所述, 石油化工设备的风险防范及技术措施, 对生产系统中的各种危险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对系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确定重点管理的对策和范围, 预防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并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对在改扩建生产装置进行安全评价, 不但在石化行业, 而且在其他化工行业也是可行的, 这样使管理者掌握系统的安全状况, 修订、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完善防灾设施和组织,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石油和化工论文:石油化工管道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控制 摘要: 石油化工管道焊接是石油化工管道施工中的一项关键工作,焊接质量的控制管理十分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直接关系到石油化工装置的生产和使用安全,必须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从石油化工管道焊接工艺入手,对焊接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石油化工管道;焊接工艺;质量;控制措施 引言 石油化工管道大多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介质的管道,且管道的焊口多、焊接工程量大。焊接质量控制不好,很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因此,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焊接理论知识水平和焊接质量管理水平,对做好焊接质量的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一、石油化工管道焊接工艺探讨 1.做好焊接准备工作 管道焊接施工进行前,先要做好焊接准备工作,这也是保证石油化工管道焊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不容忽视。首先,要认真分析管道工程焊接的具体情况,结合现场实地气候、气象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焊接工艺,并制定出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和整体工程的焊接方案。在方案中,要全面考虑管道焊接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其次,要对管道焊接涉及到的母材、焊材、焊接工机具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查看其是否符合施工标准和设计要求,同时,对于初次使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确保焊接施工方案满足标准、规范、设计文件对管道焊接的要求。然后,在一切准备完成后,要制定焊接工艺卡,并在实际施工中对焊接人员进行指导,保证工程焊接的顺利进行。 2焊接施工 通常情况下,管道焊接施工都是采用氩弧焊打底,电弧焊盖面。这样,可以获得良好的焊接接头,焊缝返修率较低,质量得到保证。因此,石油化工管道的焊接多数采用这种焊接工艺。这里的电弧焊是指手工电弧焊,主要是利用工作间与焊条间电弧产生的热量,熔化金属来进行焊接的方法,其适应性极强,可以应用于不同环境的全位置焊接,属于压力管道焊接中最主要的焊接方法。石油化工管道的焊接工艺如下: (1)底层焊接:也就是打底焊,一般选用氩弧焊,进行从下往上的施工,在收尾处,可以使用角磨机,打磨出适合接头的斜口。要保证整个底层的焊缝必须均匀焊透,但是不能焊穿。在焊接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以下几点:①氩弧打底焊接前,需要在试板上进行试焊,查看氩气是否含有杂质。②焊接过程中,施焊地点要采取防风围护措施,防止风力对焊接质量的影响。③在底部焊缝的接头位置,可以使用角磨机进行打磨,防止出现底部下陷、顶部内陷的缺陷。④每层焊缝焊接完成后,施焊焊工要对焊接质量进行检查,发现缺陷要及时进行处理,然后再进行次层焊接,防止缺陷产生。 (2)中层焊接:在底部焊接完成后,要对施工面进行清理,清除遗留的熔渣和飞溅物,并对焊接处外观进行检查,对于质量不合格的部分要打磨清根后重新焊接;焊缝与母材交接部位必须清理干净;中层焊缝接头与底层焊缝接头的位置要错开且不小于10mm。中层焊接选用的焊条直径一般为3.5mm,以管壁厚度为9mm焊缝为例:其焊缝共分为三层,且中层焊缝厚度要控制在 3~5mm 之间。在焊接过程中,焊工应采用直线运条、分道焊接,同时禁止在焊缝焊接层表面引弧。中层焊接完成后,要对残留物进行清理,并及时进行检查,发现缺陷必须立即进行处理,以免产生质量及安全隐患。 (3)盖面焊接:盖面焊接的焊条规格并不固定,多是按焊缝的厚度来选取(一般为3.2~4.0mm)。焊接过程中,要确保每根焊条的起弧和收弧位置与中层焊缝的接头错开,且禁止在中层焊缝表面引弧。盖面层焊缝的表面应该保持完整,与管道母材圆滑过渡,保证焊缝的宽度盖过坡口两侧各约2mm,焊缝的加强高度为 1.5~2.5mm。同时,要注意焊缝的表面不能有夹渣、气孔、裂纹等缺陷,切实保证焊接质量;焊缝的咬边不能超整条焊缝长度的 10%,深度不能超过 0. 5mm。焊接完成后,要及时对熔渣进行清理,可以使用钢丝刷清理管材和焊缝上残留的污物,并采取相应的防腐、保温措施,避免出现腐蚀而影响焊接质量。 (4)记录:在石油化工管道的焊接过程中,必须安排专人对每一道焊缝的规格、材质、图号、焊接位置、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日期、焊工编号等施工信息进行记录。焊接完成后,要对焊缝进行编号标识,同时标识施焊焊工号,以便于后期的检查和维护。 二、石油化工管道焊接的质量控制措施 1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采取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对焊接的材料、技术工艺、设备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做好后期跟踪纠正工作。其次,要加强对焊接技术人员的教育、引导,使其树立质量第一,责任终身的观念,重视焊接质量管理工作。然后,要定期对分项工程的焊接质量进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2 焊接前的施工准备及体系审查 焊前应熟悉设计文件、技术条件及相关标准中对焊接质量的要求,编制详细的焊接工程质量检验试验计划;编制相关的焊接工程施工方案和焊接工艺规程(WPS);提供满足现场施工需要的焊接工艺评定文件。认真验收材料,特别是管子、弯头、法兰等的材质、规格、尺寸偏差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实物标记应与质保书一致。检查焊接设备性能及完好状况,有关计量仪表灵敏可靠等。项目质保体系建立情况的检查也是必要的,要落实各责任人是否到位到岗,是否具备履行职责的能力,对于不能胜任的人员必须进行调整。 3 对焊接工艺进行控制 首先,在焊接施工前,需要对焊接工艺进行严格的评定,并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焊接工艺指导书,指导技术人员的工作;其次,技术人员要根据评定报告,结合工程实际,选择合理的焊接技术和方案;然后,要对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等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最后,在焊接过程中,要制作相应的焊接工艺卡,指导焊工按工艺施焊;并对相每道焊缝的施焊信息进行记录,以便于以后进行维护和检修。 4 焊接中的施工质量管理 针对石油化工装置生产特性,压力管道焊接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以下几点进行:所有的焊材是从焊条烘干室领用的,并且由焊工本人签字确认,具有可追溯性,防止焊接材料发放、使用错误;再者是环境防护的检查,特别是有风、雨雪等恶劣环境、天气情况下,必须检查其防范措施是否有效,环境情况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必须坚决停止施焊;另外,要加强焊接过程中的自检,对于在焊接过程中发现的违规情况,施工管理人员要立即直至并监督进行纠正处理。 5 焊接后的焊接质量及管理控制 首先,焊缝外观的检验应在无损检测之前进行。可以采用标准样板、焊接检验尺、手电筒和工程师镜等,对其进行100%外观检测,对压力管道焊缝余高、宽度、咬边、与母材的过渡、接头错边量、棱角度等进行检查,并做好焊接检查记录。不同标准对不同级别管道外观合格的判定宽严程度不同,必须熟悉相关标准,按照标准执行。其次,焊缝内部质量的检验通过无损检测方法来判别,无损检测方法和检测比例要满足设计、标准、规范的要求。此外,及时对射线探伤底片、无损检测报告进行检查,对于需要返修的焊缝,应严格执行返修工艺,并做好返修施焊记录。返修必须是在热处理和压力试验之前进行。 结语 总之,石油化工管道大多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介质管道,焊接工艺技术和焊接质量控制工作尤为重要。施工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规范,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坚持实行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抓好主要技术环节的控制,为石油化工管道焊接质量管理提供充分的保障。 石油和化工论文:探析粘接和密封材料在石油化工机械中的应用 [摘 要]石油化工领域的机械设备往往需要和高温、高压、腐蚀性物质相接触,因此其设备的表面将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零件与零件相连接的位置也肯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因此采用软性材料来进行粘接和密封就成为普遍采用的做法,并以此带动了材料技术的发展。本文就此探析了粘接和密封材料在石油化工机械中的应用。 [关键词]粘接材料;密封材料;化工机械;实际应用 一、粘接和密封材料对石油化工的益处 化工机械中利用粘接剂和密封材料可以对机械的某些性能进行很好的保留,同时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的生产中利用粘接和密封材料有以下益处:可以保证机械连接的质量,因为粘合的手段会使得应力分布均匀,而且外观平整;从某些方面看,利用粘合技术和密封材料可以减少机械连接手段的采用,节约部分金属材料;可以达到较高的密封性能,满足石油化工机械的某些特殊要求,尤其是在作业中对漏油、漏水、漏气等的控制;修复设备零件的硬性损伤,达到再利用的目的。当零件磨损后可以将其拆除下来,并利用某些化学手段将其进行粘合处理,改变其表面的磨损状况,使之可以重新得到利用。在齿轮、阀门、主轴等出现裂缝或者磨损变形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粘接技术将其表面修复完好,并达到重复使用的标准。所以,利用粘合与密封材料可以达到对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修复和密封效果。 二、化工领域常用的粘合与密封材料 在实际的应用中,化工机械涉及到的密封和粘合材料主要有以下5 个大类别: ①通用的粘合剂。该产品的特点是在常温下就可完成固化和粘接,综合性能突出,生产中使用方法简单,主要应用在粘合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上,一般都是对小型而复杂的零件进行粘合、定位、修复等。主要材料包括环氧树脂类、酚醛树脂类、聚乙烯醇类粘合剂等。 ②结构型粘合剂。此类粘合剂是应用在承载应力的构件粘合上,其具有强度大可以承受较大的载荷等特点。结构粘合剂中是以环氧树脂、酚醛丁氰类为传统的结构粘合材料,而聚氨酯材料的发展已经代替了其地位,同时还有丙烯酸类粘合剂。 ③非结构粘合剂。其是与结构粘合剂相对而言的材料,即粘接的强度不高,用于承受应力不大而又需要牢固粘接的场合,或者粘接的零件弹性模量差。主要有合成橡胶、乳液胶、改性橡胶等。 ④压力敏感材料。此种材料是指在常温下,利用压力就可完成粘接的材料。此种材料在较长的时间内可以保证不干燥并具有粘合力。此种材料主要用于设备的铭牌、文字说明、仪器面板和零件包装当中。 ⑤密封材料。从某种意义上看,密封材料与粘合材料相似,都具有一定粘合力,而且其突出的特性是可以耐受高温、腐蚀、氧化等,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护设备的某些部位以防气体、液体等外泄或者交换。常用的密封材料有硫化胶、厌氧胶等。 三、粘合材料在石油机械中的应用 在机械的维修中采用的粘接材料主要是修复用粘合剂和厌氧胶。 3.1 粘合剂 生产中应用的修复粘合剂的品种较多,包括金属填补系列、耐腐系列、防腐蚀系列、紧急修复系列等。按照其化学成分划分主要有环氧胶、丁氰类、酚醛类、聚硫类等,主要用于设备的粘合性修复。如机械的某个易损部位出现磨损时,就可以采用此种粘合剂对其表面进行修复。修复的过程较为简单,就是对磨损的表面进行必要的处理,达到清洁平整的标准,然后将修复剂涂抹在表面使之高于原有的平面,当固化后再打磨至原有高度。此种粘合剂也可以对石油化工中常见的腐蚀性损伤进行修复,这些腐蚀性损伤的面积较小,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常用的机械性修复方式不能满足其需求,所以采用粘合材料进行修复,既可以保证修复的质量也不会影响修复后的使用效果,尤其是一些高分子材料的研制更可以帮助提高修复效果,延长使用寿命。 3.2 厌氧胶 此种粘接剂是机械领域中应用较早的高分子粘合剂。其应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自其被发明后就不断地被改进和开发,目前已经可以广泛地应用在石油化工和其他机械生产领域,起到粘接、固定、密封等作用。厌氧胶的单组分形式的制剂因为生产的黏度不同而形状各异。此类粘接剂在空气中不会发生任何反应,因此可以储存在室温下。之所以称之为厌氧胶就是因为其在无氧环境中就会发生反应而迅速固化。厌氧胶的主要成分是双丙烯酸、双甲基丙烯酸。在过氧化物的促进作用下,该制剂可以进行自由基的化合反应。但是与空气接触则不会产生此种效果而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在开放和常温下进行保存。其用途有:对各种化工机械设备的螺栓进行放松处理,将厌氧胶涂抹在螺栓上,在拧紧的过程中螺栓与螺母之间的空气得到了排除,此时厌氧胶就会发生反应而固化达到紧固的目的;另外,在密封管的螺纹接头处也可采用此种厌氧胶,原理和螺栓相似,其紧固的效果较好,也得到了应用证实;最后也可以将此厌氧胶用在粘固衬套上,或者工艺性定位等。 四、密封材料在石油机械中的应用 机械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刚性构件相互连接的部位,这种位置需要进行密封处理。此时液体垫圈就成了密封材料的首选。实际上液体垫圈就是一种粘合剂,也就是一种密封用的胶剂,其组成是树脂、橡胶等。在常温下此种材料是一种粘稠的液体,将其涂抹在金属机械表面,经过干燥就可以形成一个均匀而连续的弹性覆膜。但多数的液体垫圈不会形成完全的固化,涂抹在金属表面后仍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粘合性,因此可以有效地将金属零件间的空隙填充,再依靠螺栓的紧固作用,实现密封效果,而且其弹性的性质可以适应一定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对金属的腐蚀性几乎为零,这样就可以取代传统的密封用材料。 五、粘接和密封材料在堵漏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生产中,堵漏方式可以分为静态或者带压状态。带压堵漏工艺是在石油化工领域中常见的利用高分子密封材料的堵漏技术和工艺。带压堵漏技术就是在设备不停车的状态下对发生泄漏的设备和管道进行维修,达到堵漏的目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对系统产生影响,整个修复过程中保持设备的运行,待设备停车检修时,密封材料容易清除,不会对堵漏部位材质性能产生影响,节省费用。胶粘剂是带压堵漏技术中的关键,堵漏用胶粘剂的选择主要根据堵漏时所遇到的介质的性质、温度、工作压力和管道材质及粘接面处理的程度等。一般情况下,带压堵漏用的胶粘剂在现有胶粘剂中选择,特殊的可专门配制,在配制过程中,堵漏用胶粘剂与一般胶粘剂相比,胶中的填料量要适当多一些;多选用反应型胶粘剂;挥发性要小;固化时间要适中,保证充足的操作时间,对温度高的介质,可考虑使用无机胶粘剂。 六、应用前景 高分子粘接密封材料种类多种多样,性能也不同。我国发展较为缓慢,直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慢慢的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来发展、提高国内的应用水平。机床导轨的制造和修理一直是个难题,主要依靠于环氧树脂的耐磨涂料。我国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迅速的发展高分子粘接密封技术,在不断的努力创新学习下,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品体系, 应用领域也逐渐的扩展。当然,跟国外相比之下还是不够成熟, 虽然价格方面确实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产品过于单一。国外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以及创新的应用方面遥遥领先于我们。美国研制出新型的密封胶,主要应用于石油管道和油井中的堵漏。高分子粘接和密封材料的原材料往往是在石油化工中取得的,最后还是运用到其中。当然,我国高分子工业正在迅猛的发展,因此,高分子粘接和密封材料也会有巨大的发展, 有利于我们将其应用的更加广泛,普遍的运用到石油化工领域。 七、结语 综合来看,粘接和密封材料是一种工业用的聚合材料,其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并且在固化后具备一定的强度。这种材料的液固态变化使其具有在机械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优势。尤其是在石油化工机械方面的应用,更突出其明显的材料特性。无论是修复、连接、密封都可以达到较好的实用性效果。 石油和化工论文: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历程和技术应用前景 摘 要:石油化工技术繁多而复杂,自动化控制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系统。多方位提升自动化水平,以适应石油行业现代化机械水平,有助于石油行业的发展。文章首先阐述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前景。 关键词: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应用前景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化工行业也得到了飞跃式进步,对应而言,企业规模的扩大化要求匹配高水平的技术,材料、工艺和技术应用不断翻新,加上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而,自动化控制技术越来越重要。然而,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还需要遵守化工企业的发展规律,在应用和发展中不断提高化工自动化控制水平。 1 石油自动化控制历程 技术发展在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关乎着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呈现出的水平。石油自动化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甚为引入关注。石油行业的发展实践经验告诉人们,自动化是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的驱动力,尤其是当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更新并应用于现代企业之中,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企业信息管理自动化等多种自动化控制组成了现代企业自动化控制的概念。具体来说,从过程控制与管理,从仓库管理到市场营销,从生产计划到财务统计,设备管理到人事管理,自动化控制已经贯穿到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中国石油化工涉及自动化已经经历了半百年的发展,通过引进自动化技术的手段,首先对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不断吸收消化其中的精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石油行业的自动化水平。经过50多年的发展,石油行业的自动化进步主要体现在操作现场已经从传统的手工劳作转变为当今的自动化控制,低级的单回路控制已经被予以淘汰,高级复杂系统控制推向市场,直到炼化管控一体化。自动化控制已经蔓延至中国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的主要生产过程之中,虽然在水平上有所差异,但从总体来说,相对于传统的行业操作,自动化控制已经帮助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在小型的石油化工企业之中,也有很多骨干企业拥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较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并且,生产信息在车间的集成常规仪表性能大大提高,已经成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主要检测手段。我们了解到石油自动化控制历程,还需对石油自动化控制应用前景做进一步探讨。 2 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系统 石油化工企业把化工过程的控制作为企业日常生产管理控制的目标对象,自动化控制技术、算法和方案帮助石油化工企业可以有机调和控制理论,把整个生产过程纳入到自动化控制体系,实现化工过程中各种模拟量的自动化控制。为了使得自动化控制的全过程得以有效实现,自动化控制设备、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还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为自动化控制打造控制平台。高素质的操作人员也十分重要,可以实现对科学管理、操作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将设备和体系、方案和人员进行科学的结合的前提下,才能使得石油化工企业的自动化控制过程得以顺理成章地完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化工行业中,其不仅对自动化控制的技术水平有所要求,还对自动化控制过程的匹配性有所要求。最优化化工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还可以降低企业所需能耗和生产成本,提高成品质量,从而保障化工企业的安全科学生产。因而,对化工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进行研究,然后使用先进的系统设备和技术,为化工企业提供服务,是化工企业前进和发展的驱动力。 3 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设备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化工自动化控制网络和信息控制网络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在数据采集、自动化控制、技术调节等各个环节,都有化工过程的控制体现,通过化工过程控制一体信息平台集中到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这要求自动化控制硬件需要更加具有可供挑战的性能。过程控制的各个环节所采用的技术设备拥有各异的硬件设备,分别由不同的生产经营商家供给,而开发商对硬件设施进行自主经营。之所以,在多种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不兼容,接口不统一也时常出现,因而,技术产品的更新升级也会受到影响。综上所述,化工自动化控制硬件需拥有多种优点,如较好的兼容性、便于升级换代、速度快等。化工过程控制技术设备只有具备上述特点,才可以在控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从而实现化工控制全过程和各个系统之间的完美联合,保证任何的化工过程控制设备在升级换代的时候不会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有所影响。控制硬件只有具备灵活性、精确度、抗干扰等各个方面的优点,才能够在化工过程自动化控制中发挥出显著的作用。化工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是信息集成,信息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大多数化工企业使用流程管理模式,需要通过软件平台处理和管理化工过程中的大量数据。,使用哪一种软件决定着化工控制过程自动化控制的信息有效集成性和共享性。 4 专业技术人才作用愈加重要 我国化工自动化控制操作技术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原因在于我国自动化控制理论研究较为落后,存有的化工自动化控制研究成果不多。很多化工自动化控制操作技术人员不够了解化工过程自动化控制原理,对化工行业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甚少,化工自动化控制复合型人才欠缺。在化工自动化控制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实现对整个化工过程的最优化自动化控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需要引导广大的职工及时更新观念,化工企业领导层需要对化工自动化控制给予充分的重视,以切实行动引导更新全体职工的化工自动化控制观念,从而开放思维,培育出强烈的责任心来对待化工工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化工自动化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发展职工培育方法,把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激励措施相结合,促进化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其次,还需要对化工自动化设备的整体利用水平给予更多关注。其充分体现了化工企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在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电子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在化工企业自动化设备的采购、安装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设备的这个特点,之后结合企业自动化控制现状,加大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化工过程自动化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并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投入产出比的分析,在信息资源建设和化工自动化控制应用技术上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工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整体使用水平。 5 结束语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一直关注于新技术的开拓和应用,这促进了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飞越。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石油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和转型离不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开拓创新。因而,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需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在节能降耗、增加资产利用率的同时,促进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石油和化工论文:石油化工管道设计和安装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的各个行业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石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取得了惊人的成效。石油化工管道的设计对于石油化工管道的正常的运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石油化工管道建设安装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障石油化工管道运行的效率和质量,维持它正常的运行。本文主要从石油化工管道设计和安装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石油化工管道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提高石油化工管道建设,保证石油化工管道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石油 化工管道 管道设计安装 一、引言 管道作为石油化工物料传送的载体,在整个石油化工装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管道在设计和安装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石油化工物料输送,满足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需求,保障运输的安全与稳定,对石油化工管道设计质量要严格的控制,选择合适的,科学的布置管道,维护石油化工管道正常的运行。同时,石油化工工业管道安装工程环境危险度高,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工程技术复杂,建设难度大等,都要求石油化工管道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有严密的管理,加强对问题的防范能力和控制能力,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石油化工管道的设计和安装符合标准要求,提高运行效率,保证运行安全。 二、管道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石油化工管道是石油化工物料传送的载体,在整个石油化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管道设计的安全性,又是石油化工管道设计的基本要求,关系到整个管道是否正常、安全的运行。目前,在管道设计中,由于忽略了某些安全因素,给整个管道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主要分为以下的几种:(一)在输送氮气的进入管道没有设置盲板,检修人员检修时,容易误操作阀门,导致高纯度氮气进入检修室,容易造成窒息;(二)在容易发生易燃、易爆等地区没有设置可燃有毒气体报警仪,不能及时的发现事故;(三)对容易破碎的管道及管道装置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四)对管道贯穿防火或防爆炸时,管道布局不合理,对材料的选择达不到要求;(五)管道管廊要加强采取静电接地措施,防止静电的累积,避免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三、石油化工管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石油化工管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管道布局、管架设计和材料的选择。 首先,管道布置。它是石油化工管道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不仅仅要符合管道施工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在工业、生产、设备布置上也有要求。(一)管廊附加余量要符合基本要求;(二)管道中的安全阀布置。要结合不同情况的需求,合理、科学的布置。如:在安全阀出口与泄压总管连接时,要防止总管内的凝液逆流入支管,因此,安全阀出口在连接时要尤为注意,需从上部顺着流向以45°角斜插入总管,这不仅可以防止凝液倒入支管,也可降低安全阀的背压。(三)夹套管的布置。对管段对接焊缝距离大小要有明确的要求,同时管件、弯头的控制等都要适当,在装配外管前,要严格的安装标准和要求进行检测,确定合格后才能进行;(四)泵入口管道布置。根据介质的不同,泵入口管道在设计时要考虑不同介质的特征设计,一般管道的设计都尽量的保证管道的短而直,提高运输效率;(五)不同环境下不同的管道布置。这样既能及时的判断管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理和控制,保证管道的安全操作。 其次,管架的设计。管架设计是管道设计的重要的一部分,管架与管道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果管架设计不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管道的运行。在管架设计中要重视沿塔铺设的管线。尽量的减少弹簧架,减少成本开支和施工麻烦。在同一条管道上不可设置过多的吊架,吊架过多会影响管道系统的偏转,导致管道系统的不稳定。 最后,在材料的选择上。材料是管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合适的材料对于管道的正常运转和维护管带的安全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后续的维修和技术的改造。据相关的报道指出,管道材料选择不合理所造成的安全事故占总事故的20%左右。材料的选择必须要符合设计的标准的要求,对隔热管道的设计必须要以环境温度为具体的依据,合理的设计和调整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从质量和等级上达到管道设计的要求。 管道安装施工的前期准备主要有:第一,审查设计图,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改,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第二,准备好施工工程所需要的所有材料,各部门人员到位;第三,工程开始施工前,施工单位将工程的具体方案报送给项目监管部门审批;第四,相关人员对施工图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各个流程和处理规程要仔细的审查;第五,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的讨论,合理的进行设计修改和调整,保证管道设计和施工符合标准,质量达到要求;(六)质量监管部门要做检查记录,施工单位将报道送往监理部,严格审查后签字盖章。 四、管道安装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一)管段制作问题。细致检查管段是否符合要求,对管段制作过程要有清晰的报验表单,确定管段的合格后,报道监管部进行审查,最后当所有流程有实现后,确定管道制作达到要求后,才能投入管段施工安装。 (二)焊接中的问题。焊接质量标准要求关系到整个管道的质量标准要求,解决焊接中的技术问题,就需要焊接人员严格安装焊接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在焊接完成后,对焊接管段进行确定审查,无损检测人员安装监理的要求和规范进行检修,确保管段的正常使用。对于热处理焊缝,要在无损探伤合格后才能进行,在相关的流程都完成后,由施工管理及监管工作人员指导、确认,严格的对质量进行监控,提高焊接质量,保障焊接质量就是从另一方面保障石油化工安全生产。 (三)管道的防腐问题。对管道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提高管道的防腐能力,如:环氧煤沥青防腐涂层。施工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现场的检查,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标准和要求进行控制,提高管道使用寿命。 (四)阀门安装问题。阀门的安装应尽量设置在方便操作和维修的位置。每个阀门规格型号的管段图上要有标示和编号,确保阀门安装在正确的地方,保证阀门使用的正确。 (五)工程施工变更问题。在工程施工中,工程设计起到一个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仍会出现一些需要变更的地方,而如何更好的把握好设计中的变更,维护施工正常有序的进行。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要及时的协调施工各个单位,明确了解和认识变更原因,经过具体的讨论,使各个部门明确自身的任务和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单位有关人员进行现场交底,然后交给施工单位进行实施,从而对管道的施工进行有效、快速地调整。 五、结束语 石油化工管道的设计和安装对于管道正常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石油化工管道的设计和安装过程中,要明确了解设计和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协调设计、生产、施工、监管等单位,维护石油施工管道的安全性。 石油和化工论文: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措施 [摘 要]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才能保证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平稳运行。本文主要介绍了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重性,提出了加强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措施以及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安全;石化;管理;事故预防 前言 石油化工行业存在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危险性较大的特点,安全管理是石油化工行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采取及时有效地安全防范措施和事故预防措施,对石化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监控与管理,才能保障企业财产和员工人身生命健康安全。 一、石油化工生产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石化行业的特点是:程序多而且复杂,生产具有高度连续性,石化产品多以气体和液体形式存在,易泄露和挥发,遇火源即燃;石化产品或原料多含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本身既有毒又有腐蚀性。安全管理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1)从原材料和产品的性质看,石化生产中涉及物料危险性大,发生火灾、爆炸,群死群伤事故几率高。石化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绝大多数属易燃、可燃物质,一旦泄漏,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燃烧、爆炸;许多物料是高毒和剧毒物质,极易导致人员伤亡。 (2)从工艺条件看,石化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运行条件苛刻,易出现突发灾难性事故。生产过程需要经历很多物理、化学过程和传质、传热单元操作,一些过程控制条件异常苛刻,如高温、高压,低温、真空等。 (3)从生产方式上讲,石化生产装置大型化,生产规模大,连续性强,个别事故影响全局。装置呈大型化和单系列,自动化程度高,只要某一部位、某一环节发生故障或操作失误,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4)从设备装置看,石油化工生产的设备大型化、立体化、集团化;管道纵横贯通,装置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一旦发生事故,扑救难度大,损失严重。据有关资料对近年来世界石化行业重大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单套装置的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惊人。 (5)从动力能源上看,石油化工生产具有火源、电源、热源交织使用的特点。这些动力能源如果因设备缺陷、设置不当、管理不当等原因,便可直接成为火灾爆炸事故的引发源。石油化工生产安全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企业的整体形象,是企业振兴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加强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建立和保持适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所在。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每一位员工的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企业存亡和发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就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要走向市场争取理想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就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加强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经营理念,企业建立健全安全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改进的管理体系,实现科学、规范管理,做到“防微杜渐”,有效预防和遏制事故的发生。通过制度化建设来提高各基层员工的制度文化素质。安全管理制度是人创造的,但制度常常也能反过来塑造人,使员工不知不觉地适应于制度,从而达到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 (2)用安全科学观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科技越进步,文化事业越繁荣,人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程度也需要相应提高,促进安全向着科学化管理迈进。科学的工作态度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工作方法,科学、合理、有序地工作,成功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使人类真正拥有安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明的社会。注重用安全文化的功能、安全文化的手段和力量去开拓基层员工的内心文化世界,去挖掘基层员工的精神文化世界;用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去引导、激励基层员工的思想文化世界;用科学的思维文化方法去完善作业程序,提高操作技能,进而形成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场。 (3)培养安全工作管理人员:石化企业基层员工的安全文化和技术素质是石化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基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效果,也决定着石化企业的命运。只有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才能全面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一个安全工作者如果不懂施工专业知识,就发现不了问题。 三、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 加强安全管理力度,追求人身伤亡事故零指标管理,这是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的一种追求,努力做到零指标,鼓励职工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实行全员安全管理。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安全事故的预防。 (1)变事后管理型为事先管理型:通过系统化的管理, 强调对安全危害和风险进行事前控制,在尚未构成危害时及时纠正,而不是通过总结事故教训开展工作,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2)加强差错管理:降低差错、杜绝违章是减少事故的根本,主要抓好以下管理:一是加强规范管理,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二是科学合理地分配工作时间和人员,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三互动纠错,发扬团队精神。 (3)抓好职工安全教育、促进班组安全建设:构成企业的最小单元是班组,班组职工直接接触危险因素和操作生产设备, 搞好职工安全教育,提高技术素质,消除主客观危害因素,才能实现以局部保整体的安全目标。对不同工种和岗位分类安全教育,使职工充分掌握石化行业的特殊性。加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操作方法的培训,经过正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操作。 (4)重视安全技术:为了预防或消除对人健康有害的影响和事故的发生,改善劳动条件,采取各种技术和组织措施推广使用安全技术,消除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保护劳动者安全和健康,预防伤亡事故和灾害性事故发生。根据同行业的经验预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研究控制措施,在设计安装的开始或生产运行期间,加强工艺改革,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入安全技术的保障措施, 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主要采用防火防爆、电气、压力容器与管道、装置检修、石油化工操作等安全技术,使生产装置本质安全化,安装安全保护装置、报警装置措施。在预防事故措施和监控手段上采用先进技术,通过信息联网、遥控等措施,增加对异常情况、突发事故的控制和处理速度,通过自动控制,将职工从有危险的场所替换下来。 (5)加大检修检测力度:及时检修、检测安全技术装置,如安全阀,泄压防护装置、超限自动保护、阻燃装置、各种报警仪,这些装置起到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作用,必须确保灵活有效。这些装置如失效,将起不到任何作用,导致事故发生。 (6)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抓好隐患整治:石化企业的生产现场是发生事故的重点部位,抓好安全检查,排查安全盲区,可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监督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结束语 石化行业危险性大,通过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加大安全管理,做到事前预防和事后及时处理,才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石油和化工论文:石油化工装置HAZOP分析方法和重点及应采取的措施 摘 要:介绍石油化工企业对工艺生产过程控制对象进行风险分析的重要性和分析方法、步骤(即分析流程),详细设计阶段HAZOP分析要求和分析重点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风险分析 HAZOP分析 紧急隔离阀 1 引言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工艺越来越复杂,生产事故造成的灾难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也越来越多,为防止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对生产过程控制对象进行风险分析,指出事故出现的概率和有可能造成伤害的严重程度,即安全度等级(SIL),采取设置相应安全仪表系统(SIS)等措施,以便使风险降低到可容忍的程度内。 2 分析方法 对工艺生产过程控制对象进行风险分析(或审查),国外常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法HAZOP(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法FMEA;预危险分析法PHA(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故障模树分析法FTA等。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其中HAZOP分析法以系统、全面和细致而被石油化工企业广泛使用。本人曾参与了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中外合资)部分炼油装置HAZOP审查工作, 本文针对HAZOP分析的方法和分析理念的做简要介绍,使读者对HAZOP分析的方法和分析理念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不足之处请见谅。 3 HAZOP分析(或审查)简介 由于每个工艺装置的用途、安全特征、操作工况等不同,很难有统一的标准。HAZOP 分析法的典型程序是按装置审查每一条物料流并追踪物料流到上下游终点(如泵、压缩机、容器、塔或界区阀),核实上游机泵的堵塞压力,以确认该物料流最大压力。核实当上游换热器被旁路,以确认该物料流最低及最高温度,识别或确认该物料流及上下游设备(如泵、压缩机、容器、塔)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可操作性问题。提出需设置报警和联锁保护的所有回路。 为了更好的说明HAZOP分析流程,可概括为如图1。 审查结束后,设计人员应针对每个安全问题(S)和操作性问题(O)提出正式答复,并将有关问题反映到设计文件中,审查组还应对设计提出的正式答复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编制成报告存档。 HAZOP分析按设计阶段,大致分为FEED (Front End Engineering Desing)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可能根据设计进度分几次完成。下面仅就详细设计阶段HAZOP分析做简要介绍。 4 详细设计阶段HAZOP分析的目的、要求及分析重点 4.1 审查的主要目的 在详细设计阶段HAZOP分析是对各设施(包括工艺流程图、数据表、设备图纸、总图和仪表)的一次全面审查。是在FEED阶段HAZOP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和确认潜在的危险和可操作性问题。审查的目的是解决在所有按计划运行(包括正常运行)、开车、停车(正常和紧急停车)以及如何特殊运行(如催化剂硫化)等方面可能产生的问题。 4.2 审查文件 在EPC阶段设计组负责人应将下列文件提供给HAZOP 审查组: (1)项目设计规范、规定、标准或类似文件;(2)安全环保审查报告;(3)FEED阶段HAZOP审查报告;(4)P IDs;(5)工艺设计文件包(PDP)以及详细设计文件;(6)操作大纲、安全关键设计问题考虑;(7)设计温度、压力的设定基础;(8)泄压设备尺寸表;(9)与HSE项目标准偏差一览表。 以上项目设计规范、标准和审查文件必须有足够的内容及深度,以保证HAZOP审查的有效性。 4.3 审查的重点 基于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审查关键点如下: FEED阶段HAZOP审查结果的工艺变更情况和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部分要重新审查,以确保与FEED阶段审查一致。 确认界面,追踪物料流到上下游终点(如泵、压缩机、容器、塔或界区阀)。 材料选择,确认材料不仅要与设计的压力、温度、介质要求相一致,而且也要符合长周期运行原则和波动条件要求。 紧急隔离,应使用最安全可行的隔离,从而使所选择的隔离方法所提供的安全等级能够满足防护潜在危害的需要,根据项目标准,如果该设置EBV阀的地方没有设置,HAZOP审查应建议增加。 安全阀,根据紧急工况表和热平衡及物料平衡来进行核对,确认安全阀尺寸是否合适。 换热器,要了解假定一股物料停下而另一物料仍在供给或上游换热器被旁路时的温度变化情况。 设备,确认设备设计压力或安装过压保护,以满足安全和运行要求。 机泵、压缩机,审查泵最大的阻塞压力、壳体设计压力、压缩机及透平性能、控制和停车仪表、壳体设计压力、安全阀尺寸和密封设计压力 加热炉,审查工艺管道、空气和烟气系统、燃烧器及燃料系统的安全设计。 仪表控制方案是否有效。 安全仪表系统,审查SIS逻辑正确性,是否满足SIL等级。 5 结束语 由于HAZOP分析涉内容涵盖各个方面,涉及多专业,又由于各工艺装置用途、安全特征、操作工况等不同,即使是同类、同规模装置包含的内容也可能不一样,审查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对装置的熟悉及认知程度,也直接影响HAZOP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分析方法,本文也只是针对炼油化工装置HAZOP分析中应注意的一些一般要求和易被忽视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未针对某个特定装置的工艺流程进行深入分析,仅供参考。 石油和化工论文: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 2013年,面对复杂困难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石油和化工行业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基本方针,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预期增长目标。行业运行总体平稳,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出口保持增长,市场供需基本稳定。展望2014年,尽管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很突出,一些制约行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但随着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保持行业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利因素将不断增强。新的一年,更加值得期待 一、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概况 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增长预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8303家,实现主营收入约12.0万亿元,同比增长9.0%,占全国规模主营收入的13.0%;利润总额7761.4亿元,增长9.0%,占同期全国规模利润总额的14.6%;上缴税金8122.2亿元,增长4.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万亿元,增长19.0%,占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1.2%;资产总计9.91万亿元,增幅12.2%。前11个月,实现进出口总额5883.6亿美元,同比增长1.4%,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6%,其中出口1634.3亿美元,增长3.9%,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2%。1~11月,全国石油天然气总产量(油当量)同比增长3.9%;主要化学品总产量增幅约5.8%。 预计2013年主营收入约13.3万亿元,同比增长9.2%;利润总额约8900亿元,增长8.8%;出口总额1805.6亿美元,增长4.0%。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1~11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规模以上企业277家,实现主营收入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利润总额3585.2亿元,下降6.8%;上缴税金2124.3亿元,下降4.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9.6亿元,增长27.6%;行业资产总计2.08万亿元,增长6.1%。前11月,全国原油产量1.90亿吨,同比增长1.6%;天然气产量1020.2亿立方米,增长8.9%。 原油加工业 1~11月,原油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320家,实现主营收入3.15万亿元,同比增长3.8%;利润总额343.4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29.8亿元;上缴税金3764.0亿元,同比增长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0.1亿元,同比增长27.4%;资产总计1.5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前11个月,全国原油加工量4.36亿吨,同比增长3.6%;成品油产量(汽、煤、柴油合计)2.70亿吨,增长4.7%。 化学工业 1~11月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5321家,实现主营收入7.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利润总额3598.5亿元,增长12.1%;上缴税金2131.7亿元,同比增长10.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4%;资产总计6.25万亿元,同比增长12.6%;进出口总额3003.4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其中出口1323.6亿美元,增长4.3%。前11月,全国乙烯产量1475.4万吨,同比增长8.4%;烧碱产量2603.3万吨,增长5.9%;化肥产量6926.2万吨,增长5.5%;合成树脂产量5306.5万吨,增长10.9%;轮胎外胎产量8.79亿条,增长7.5%。 预计全年主营收入约8.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利润总额约4270亿元,同比增长11%。 专用设备制造业 1~11月,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385家,实现主营收入3447.8亿元,同比增长14.4%;利润总额234.3亿元,同比增长21.5%;上缴税金102.3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9.9亿元,同比增长33.1%;资产总计3399.1亿元,同比增长14.7%。前11月,生产石油钻井设备41.9万台(套),同比增长18.2%;炼化专用设备190.4万吨,下降2.8%。 二、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201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实现了平稳增长。前11月,全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其中化工行业增幅12.2%。从运行走势上看,上半年行业经济有较明显波动,下半年转入平稳增长。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上半年为9.1%,其间最低月累计增幅为8.8%;1~7月上升至9.4%,此后一直稳定在这一增长幅度。预计全年增幅9.4%,高于去年约1.1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增长12.2%,与上年持平。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基本平稳。一季度全行业收入增幅最高,同比达9.5%,上半年为9.3%,前三季度为9.0%,1~11月为9.3%,预计全年增长9.2%,较上年回落约1.5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工业前11月主营收入增幅12.6%,全年预计为12.5%,增幅与上年持平。 (二)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2013年,行业继续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投资结构继续优化。2013年1~11月,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0%,基本符合预期。三大投资领域中,对化学工业的投资明显减缓。前11月,油气开采、炼油业投资增幅分别达27.6%和27.4%,均较上年大幅加快;而化学工业增速只有15.4%,为历史最低增幅之一,也是近些年来首次低于油气开采和炼油业增长。 从化工各行业看,有机化学原料、涂(颜)料制造等精细化学品和合成材料投资增长较快。1~11月,上述三个子行业投资增幅分别达到30.1%、25.9%和19.2%,大大高于化工行业平均增速;占该行业投资比重分别为19.7%、6.0%和13.0%,均较上年上升,投资继续向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倾斜。同时,一些过剩行业投资持续回落。前11月,无机酸行业投资增幅只有1.7%,无机碱则是下降3.2%,磷肥行业投资降幅更是超过32%。 二是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数据显示,产业链长、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在行业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从上游能源生产领域看,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非常规油气产量大幅增长,所占比重持续攀升。2013年,天然气产量占油气比达到32.6%的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炼油领域,成品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汽、煤油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占比持续增加,2013年的产量比重分别达到33.2%和8.5%,比上年提高1.3和1个百分点。在下游化工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新型煤化工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3年,合成材料产量增幅达到9%,在主要化工产品中占比超过21%,同比分别提高2和1个百分点;有机化学品增幅7%,占主要化工产品的比重近12%,同比提高1.2和0.6个百分点。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代表新型煤化工的标志性产品――甲醇,在“甲醇汽车”、甲醇制烯烃技术推动下,近年来飞速增长。2010年以来,平均增幅超过21%,2013年在统计局公布的主要有机原料产量中占比达到51%,比2010年提高逾10个百分点。此外,轮胎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继续加快,引领橡胶制品业结构升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子午胎产量增速达到18%,占比较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三是技术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类产品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技术类产品保持上升的趋势。2013年,无机化学原料、化肥等传统化工产品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持续下降,有机原料、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等呈上升趋势。2013年,无机化学原料和化肥行业主营收入占化工行业比重分别较上年下降了0.5和0.8个百分点;而有机化学原料和专用化学品则上升了2和0.6个百分点。 一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201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在传统行业技术升级加快,如化肥行业的煤气化技术装备的发展,染料生产工艺的突破与创新;在页岩气的开发也取得技术和产量的突破;在化工装备领域,国产化装备取代了国外进口设备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出的是现代煤化工技术取得新的进展。 2013年,我国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稳步前行,煤化工技术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煤气化技术国产化进程稳步推进,以航天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化炉技术正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与国外引进技术“水土不服”的情况相比,国产气化炉更加“接地气”。另外,在工艺路线方面也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煤制芳烃和煤-油混炼新技术的首次尝试,煤制乙二醇全流程打通并生产合格产品,以及焦油加氢煤炭分质利用新工艺等,这些工艺路线的尝试和探索,都为我国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技术和工艺路线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对现代煤化工产品的开发也收获了新的果实。甲醇蛋白的生产不仅开拓了现代煤化工下游产品,还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掌握此项生产技术的国家之一。甲醇蛋白的开发,为解决饲料供应和提高农畜养殖率提供了新的可能。 (三)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201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利润和收入基本实现同步增长,而上年利润则为负增长。同时,企业亏损状况也有显著好转,盈利能力稳中回升,行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 利润同步增长,炼油业贡献最大。2013年1~11月,全行业利润增幅9.0%,与收入增幅持平,预计全年增长8.8%,利润总额约8900亿元。其中,炼油业由上年亏损转为盈利,利润总额约400亿元,对利润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70%;化工行业贡献率次之,超过60%;由于利润下降,占比最大的油气开采业利润贡献率为负值。利润增长的结构正在改善。 化工行业中,农药、橡胶制品、涂(颜)料和专用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利润增速较高。1~11月,农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幅35.2%,位居化工各大子行业增幅之首;橡胶制品业利润增幅22.2%,居第二;涂(颜)料和专用化学品利润增速分别为17.1和16.9%,排名第三和第四位。从对化工行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看,专用化学品、基础化学原料(主要为有机原料)和橡胶制品占前三位,分别达到38.2%、27.3%和25.5%;占化工行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8.6%、21.2%和15.2%。 亏损企业亏损状况持续好转。前11月,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14.5%,亏损面由年初的21.3%缩小至13.7%。其中,油气开采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8%,亏损面为21.7%;炼油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43.4%,亏损面为18.3%;化工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9.4%,亏损面为13.5%。 盈利能力回升。1~11月,全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6.47%,同比持平,比1~6月提高0.21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4.94%,同比持平,比1~6月上升0.42个百分点。进入下半年后,行业毛利率也出现明显企稳回升趋势。前11月为16.25%,比前三季度回升0.2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毛利率12.44%,比前三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 (四)行业出口逆势增长 2013年,面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贸易壁垒和摩擦加剧等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行业出口实现逆势增长。海关数据显示,1~11月,全行业进出口总额5883.6亿美元,同比增长1.4%。其中,出口1634.3亿美元,增长3.9%,比上年同期加快3.5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2%。预计全年出口增长4.0%,2008年以来,出口增长首次超越进口。 橡胶制品出口一枝独秀。1~11月,橡胶制品出口金额430.9亿美元,同比增长8.9%,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石油和化工行业出口总额的26.4%,是行业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在其它主要出口产品中,农药和成品油出口额大幅增长。增速分别达到32.1%和33.4%,分别占全行业出口总额的2.1%和9.2%,均较上年明显上升。前11月化肥出口1758.5万吨(实物量),同比增长12.0%,出口总额57.2亿美元,下降10.5%。 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相对较快。1~11月,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5142.9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365.5亿美元,增幅3.8%;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284.3亿美元,下降10.1%,其中出口146.1亿美元,增长4.4%;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456.5亿美元,增长1.6%,其中出口122.7亿美元,增幅4.1%。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持续加快,占出口比重也有上升的趋势。 贸易国进一步拓展,区域结构继续改善。近年来,石油和化工行业对外出口地不断扩展,2013年,上升至230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又增加5个,遍布全球各地。在贸易面拓展的同时,区域贸易结构也得到改善。传统出口最大目的地美国、中国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占比继续下降,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比持续上升。数据显示,2013年对美出口额占比为14.5%,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对香港地区出口额占比7.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对日出口额占比降至5.9%,降幅最大,达0.8%。对金砖国家出口占比保持稳中上升趋势,2013年占比首次超过11%,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2013年出口增量主要来自其它地区和发展中国家。 (五)区域经济结构继续改善 东中西部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西部的原材料产业和东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13年,东部地区纯苯产量占全国比重达到70%,子午胎占比超过82%,合成纤维单体超过92%,产品加快向中高端、精细化发展;中部地区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化肥、精细化学品等产业。其中,尿素占全国总产量的39%,化学试剂占29%,农药占31%;西部地区天然气产业、煤化工等发展迅速。2013年,西部地区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比重达82%,电石产量达88%,甲醇占比近50%。各区域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显露。 西部地区投资增速继续领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重点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前11月,西部地区投资增幅达24.5%,东部和中部地区投资增幅分别为20.7%和12.9%,西部地区增速明显领先;中西部地区投资额占全行业比重保持在51%以上,投资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区域经济增长趋于平衡。1~11月,东部11省市主营收入7.92万亿元,增长9.6%;中部8省主营收入2.10万亿元,增长8.4%;西部12省市区主营收入1.97万亿元,增幅7.2%。在区域经济条件差别较大、宏观经济形势艰难的背景下,地区收入增长保持了基本同步,中、西部地区经济在行业中的占比保持稳中上升趋势,地区经济发展更趋协调、平衡。 三、当前行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今年以来,部分行业产能扩张仍在继续,装置开工率持续走低,市场竞争激烈,价格长期低位徘徊。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尿素产量装置平均利用率维持在80%左右,即便如此,由于产能释放过大,供需失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价格持续走低。监测显示,尿素市场年均价只有1920元/吨,三年来最低,同比跌幅达13.4%;受此影响,氮肥行业效益大幅下滑,利润同比降幅达65%。无机盐、无机碱行业市场竞争更为残酷,价格连连下挫。全年烧碱装置平均利用率在75%左右,纯碱装置平均利用率80%上下;烧碱(片碱)市场年均价为2650元/吨,同比下跌18.4%,液碱(32%离子膜)均价706元/吨,跌幅23.3%;纯碱(重灰)市场年均价1440元/吨,同比下跌7.1%,轻灰均价为1340元/吨,跌幅8.7%。1~11月,无机碱行业利润在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再度下降4%,无机盐行业降幅为5%。数据还显示,2013年聚氯乙烯装置利用率不足65%,甲醇更低,不足60%,聚氯乙烯和甲醇价格长期低位徘徊,行业处于亏损边沿。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成为影响全行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运行的突出风险。 二是成本管理差距较大。这一问题在化工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尽管化工行业自身进步明显,但与其它行业相比,成本管理差距较大。统计数据显示,1~11月,化工行业100元主营收入成本87.56元,同比增加0.61元,高出全国规模工业100元主营收入成本近2元,差距很大。盈利能力也明显低于全国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前11月,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为4.94%,全国规模工业为5.77%,低了0.83个百分点。 三是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近年来,行业的创新能力虽然稳步提高,但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难以应对,一些畅销产品,很快变得过时、过剩,又不得不大量进口。海关数据显示,1~11月,我国净进口有机化学品达2420万吨,同比增长10.5%;净进口合成树脂2428万吨,比去年同期小幅下降3%,但却是同期国内合成树脂总产量的45.7%。两者之和接近5000万吨,如此巨大市场,我们却长期徘徊在外围。从进口来源地看,主要来自中东地区的伊朗、沙特,以及周边的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我产品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在品种、档次上与上述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有机化学原料领域,质量和技术差距近年来有扩大的趋势。关键在于国内不少企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较差,这种现况应引起行业内的高度重视与反思。 四是安全环保形势严峻。2013年,有关行业安全生产和环境责任事故频发,据不完全统计,仅下半年来较大事故就多达15起,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日前,工信部又了对《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提出,到2017年底,石化和化学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 2012 年下降 18%,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持续下降,全行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 8%、8%、10%和 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废水实现全部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 93%以上,新增石化和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100%。为达成上述目标,《意见》还提出,2015年底前要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380 万吨电石落后生产能力;控制氮肥、磷肥、“三酸两碱”、电石等高耗能、大宗基础化学品的总量,淘汰或改造其中部分能耗高、污染重的产能和装置,提高新建项目的能效和环保门槛。短期内,安全环保将会大幅提高行业的运营成本,并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但长远看,对行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意义深远。 四、2014年主要市场和经济增长指标预测 展望2014年,尽管宏观经济运行还存在下行风险,但是,促进行业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仍大于不利因素。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描绘了我国社会经济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发展蓝图。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环保产业的崛起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都将为石油和化工行业提供新的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内需将是石油和化学工业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根据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行业经济运行趋势,预计2014年石油和化工主要产品市场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行业价格总水平较今年持平或有所反弹;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一)国际原油市场 2013年,世界原油价格总水平虽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100美元/桶上方,自2011年突破100美元后,连续第三年保持高位。主要市场中,WTI原油年均价(普氏现货,下同)为97.8美元/桶,同比涨幅3.6%;布伦特原油年均价108.6美元/桶,同比跌幅2.7%;大庆原油均价104.1美元/桶,同比跌幅8.4%。三地原油平均价格为103.5美元/桶,同比下跌2.9%,是2009年以来的第二次下跌。 全球原油消费保持低速增长。BP能源报告显示,2012年世界原油消费量41.31亿吨,增幅1.2%。根据全球经济增长和原油消费情况,预计2013年世界原油消费量在41.71亿吨上下,增幅1.0%;2014年世界原油消费增幅约为1.2%,略有加快。全球石油消费增长进入一个相对较缓、相对平稳的时期。 2014年国际油价将保持大体稳定。目前,国际石油供需基本平衡,供给相对宽松,热点地区局势总体趋向缓和,美国能源自给率快速上升,这些为未来国际油价保持基本稳定奠定了基础。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及油价运行走势,预计2014,国际原油现货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大致持平。其中,WTI原油均价在95美元~100美元/桶上下;布伦特原油均价在105美元~110美元/桶左右;大庆原油均价大约在100美元~105美元/桶之间。 (二)国内油品市场 截至2013年末,我国一次性原油加工能力逾7亿吨/年,已显现出过剩的迹象。2006~2012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年均增幅为6.8%。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效率的提高,国内油品的市场需求增速减缓将成为长期趋势。根据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变化情况,预计2013年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约4.89亿吨,同比增长约3%;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1645亿立方米,增长15.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约2.87亿吨,增长3.5%,其中柴油表观消费量约1.70亿吨,与上年大致持平。2014年,原油表观消费量约5.1亿吨,同比增长4%;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1880亿立方米,增幅1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02亿吨,增幅4.5%。 2014年国内成品油价格主要随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根据对2014年国际油价的基本判断,以及近10年来成品油价格运行特征,预计国内成品油价格总水平大致与2013年持平。其中,0#柴油年均价在8510元/吨上下,同比持平;93#汽油均价约9950元/吨,涨幅0.2%。 (三)农用化学品市场 2013年,受天候、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等综合因素影响,化肥市场消费增速较上年显著回落,预计全年化肥表观消费量约为7370万吨(折纯,下同),增幅为4%,其中尿素表观消费量约2850万吨,增长5%。2014年,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将继续加强,农业对化肥的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化肥表观消费量约7700万吨,增幅4.5%左右,基本接近常年平均增长水平。 2014年在消费增长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化肥的市场价格主要取决于成本(煤炭、天然气价格)、产能释放程度、出口增长情况等三大因素。当前,化肥市场供需总体上严重失衡,市场跟踪显示,化肥生产企业平均开工率越高(超过85%),市场竞争就越激烈,价格也越低。分析认为,化肥行业产能的释放程度将是决定2014年市场价格走势的最主要因素。如果行业产能利用率控制在80%以内,将会对产品价格形成支撑,在此条件下,预计尿素年均市场价格将重返2000元/吨上方,涨幅4%左右;磷酸二铵年均价在3100元/吨上下,涨幅约3.5%;国产氯化钾均价在2700元/吨左右,涨幅约8%。化肥行业的整体效益也将会好于上年。 (四)基础化学原料市场 2013年,基础化学原料市场需求增长总体上较上年略有加快。其中,无机原料表观消费量增幅约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有机原料表观消费量增幅约7%,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预计主要基础化学原料中,乙烯表观消费量约1785万吨,增长9.5%;甲醇表观消费量约3300万吨,增长5%;烧碱表观消费量约2690万吨,增幅6%。2014年,基础化学原料市场需求总体上将会延续平稳增长态势。预计无机化学原料表观消费量增幅约为6%,与上年基本持平;有机化学原料增幅约8.5%,较上年有所加快。其中,乙烯表观消费量约1945万吨,增长9%;甲醇表观消费量约3550万吨,增长7.5%;烧碱表观消费量约2850万吨,增幅6%。 2014年,根据目前市场走势判断,我国无机化学原料市场受成本支撑会有所反弹,由于上年深度下跌,所以显得反弹力度稍有大些,但在产能过剩重压之下,市场竞争激烈,整体上仍将是相对低迷的局面;有机原料市场总体将继续稳中趋升的格局,价格主要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而波动。预计烧碱(片碱)的市场年均价格在2800元/吨上下,涨幅5.5%;纯碱(重灰)年均价在1550元/吨左右,涨幅7.5%;电石均价约3100元/吨,涨幅6%;丙烯市场均价约为10400元/吨,微涨0.6%;纯苯(石油级)年均价约为9500元/吨,与上年大致持平;甲醇(一级,净水)年均价约2900元/吨,涨幅4%。基础原料市场总体上可能好于2013年。 (五)合成材料市场 2013年,我国合成材料表观消费总量约为1.41亿吨,增幅3%,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需求增长减缓。其中,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约8500万吨,增长6.5%;合成纤维单(聚合)表观消费量约5100万吨,降幅2%。预计2014年,我国合成材料表观消费总量约为1.47亿吨,增幅4.5%,虽较上年有所加快,但仍是历史的较低增幅之一。其中,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约9100万吨,增幅7.5%。 2014年我国合成材料市场进口依存度较高,市场潜力较大。目前,合成树脂进口依存度超过30%,合成纤维单体达到35%左右,合成橡胶超过24%。我国通用合成材料市场面临周边和中东地区的严峻挑战,竞争异常激烈。展开差异化竞争,巩固通用料市场,重点争夺中高端市场,是我国合成材料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战略取向。根据目前市场走势和未来原油价格的判断,预计2014年合成材料市场价格总体或稳中趋升。其中,聚氯乙烯(LS-100)年均价在7200元/吨左右,涨幅约3%;高密度聚乙烯(5000s)均价在11600元/吨上下,涨幅约0.5%;聚丙烯(F401)均价约为11400元/吨,涨幅约2.5%;己内酰胺均价可能回升至19000元/吨,涨幅约3.5%;丙烯腈回升幅度稍大,约为7%,均价达14000元/吨左右;丁苯橡胶(1500)均价可能反弹至14500元/吨上下,涨幅5%;顺丁橡胶均价约为15000元/吨,升幅6%。 (六)2014年主要经济增长指标预测 初步预测,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营收入约14.56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化学工业主营收入约为8.91万亿元,增长10.5%, 2014年,预计全行业利润总额约9800亿元,增幅约10%。其中,化工行业利润总额约4800亿元,增幅约12%; 2014年,预计原油表观消费量约5.1亿吨,同比增长4%;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1880亿立方米,增幅1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02亿吨,增幅4.5%。预计主要化工产品表观消费总量增幅约5%。其中,化肥表观消费量约7700万吨,增幅4.5%;乙烯表观消费量约1945万吨,增长9%;甲醇表观消费量约3550万吨,增长7.5%;烧碱表观消费量约2850万吨,增幅6%;合成材料表观消费总量约为1.47亿吨,增幅4.5%,其中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约9100万吨,增幅7.5%。 五、2014年行业重点工作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的一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抓住调结构、转方式这根主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各项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一)切实做好农用化学品市场的保障服务工作 2013年,我国农业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了“十连增”,农用化学品的保障功不可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2014年工作第一要务。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维护我国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做好农用化学品的保障工作,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首要任务。 一要坚决保证国内市场化肥、农药、农膜等重点农资产品的充裕供应,促进供需平衡,稳定市场价格。2014年国内化肥、农药的产能还会增加,结构性过剩仍将存在,而且运价、水价、人工等成本上升,气价上涨,供应季节性短缺等,都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国家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大,生产企业的压力也会继续增加。从需求看,2014年,国内化肥农药的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国际农化品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复苏。不久前,国家降低了2014年化肥产品的出口关税,预计化肥农药的出口将继续加快。因此,明年国内农化产品企业需认真组织安排好生产经营,合理调节出口比重。联合会将积极引导企业生产销售,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协助解决生产、销售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好国内市场供需监测和协调工作,力求资源总体平衡,价格基本稳定。 二要加快推进化肥农药产品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引导、鼓励企业发展增值肥料、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料、高效低毒农药以及测土配方技术等,积极向农业部等主管部门建议,将尿素硝酸铵溶液等的推广、使用纳入水肥一体化工程中,在施肥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必要扶持,降低或免征新型生态高效化肥、农药的增值税。支持鼓励生产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重视现有生产工艺、装备等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的优化和提升。 三要继续加大打假力度,净化市场,保护好农民利益。农资打假不仅关乎企业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关乎食品安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全局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犯罪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农资供应质量可靠,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加快推进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产能过剩是影响当前行业经济平稳运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013年,我们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年初成立了由各专业协会、相关研究机构、企业组成的专题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与企业深入交流,对行业进行把脉会诊,完成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专题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并将炼油、氮肥、磷铵、氯碱、纯碱、电石、甲醇、氟硅等八个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上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抄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及协会。这八行业目前在整个石化行业中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是未来我们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重点。 应当看到,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在过去长期快速发展中形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因此,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方针,努力化解产能过剩。一要积极配合政府加强产业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修订,提高准入门槛,完善产业政策。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二要利用产能过剩契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和动力。三要强化对过剩行业产能情况的监测预警,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创新能力的突破,产品的脱胎换骨,竞争力的全面升华。 (三)全面提升安全环保工作水平 2014年我们要把安全环保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抓出新成效。一是要严格安全环保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重大安全生产和环保事故,努力提高全行业安全生产和环保管理水平。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责任关怀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对责任关怀与SHE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识,集中力量开展责任关怀与绿色石油化工的宣传活动,引导企业深入实施责任关怀,把安全环保工作从围墙内扩展到围墙外。三是继续推进和完善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增加一批产品企业行业的能效“领跑者”,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培养一批企业责任关怀典型,创建一批“化工清洁生产绿色园区”。 (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的传统产业和产品需求出现放缓趋势,特别是一些大宗类的石油和化工产品,收入增速降低,效益明显下滑,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行业整体增速。培育新的增长点,成为行业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健康运行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紧跟需求结构变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阶段转换和寻求新平衡的关键时期,处在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兴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要由大变强,必须抓住这个机遇,赢得主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端化、差异化和专用性化学品的终端消费市场增长势头强劲,环保、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计算机、电子产品等领域急需的特种、高端化学品供给严重不足。我们的结构调整,要紧紧盯住市场发展的前沿,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配套需求,主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二是加快发展高端专用化学品,三是配套发展新能源产业,四是积极发展生物技术替代传统工艺。 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能够为行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提供技术支撑的服务业,如科研创新、工艺优化、设备升级、能源合同管理服务等。现阶段及今后时期,行业对这些方面的服务需求会越来越大,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鼓励企业加强投入,自主创新;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培育市场力量,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搭建战略合作联盟等平台,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性的生产服务组织和机构,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好地支撑行业由大变强。 (五)创新经济运行监测工作 经济运行监测是做好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工作的基础,多年来联合会一直高度重视。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重点企业、专业协会、地方行办(协会)三位一体的统计信息交流机制,在全面加强行业企业统计基础上,搭建起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现行业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预警,提出政策建议,初步形成了行业运行快速反应机制。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统计信息渠道还不够通畅,运行分析还不够透彻深入,对行业企业的预警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决策的参考意义还不是很充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对已经形成的工作内容和已经打下的工作基础加以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要寻找新的突破点,用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发挥运行监测在服务行业、企业、政府方面的功能和质量。明年我们准备做几件事。一是要拓宽监测领域,加强行业运行的质量分析。近年来我们一直重视行业的发展速度,对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注不够,明年我们准备定期行业效益分析报告,引导企业行业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准备从明年二季度开始,行业的运行景气指数。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认真准备,我们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指数编制、测试和调整,再经过几个月的实测拟合,将定期向社会。通过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引导行业企业投资行为,为行业转型升级、经济平稳运行作出应有贡献。 石油和化工论文:谈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分析和寿命评价 【摘要】在石化企业,设备的腐蚀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企业安全生产和设备长周期运行的一个重要难题。因腐蚀所导致的石油化工设备跑油、漏油、冒油以及设备的非计划性停工,我们应当加强对石油化工设备的防腐蚀管理,并通过做好石化设备的腐蚀分析及相关寿命评价,使设备的腐蚀问题能真正处于可控状态,以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主要就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设备所面临的腐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和探讨了设备寿命评价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分析;寿命评价 石油本身对设备并不产生腐蚀作用,而导致设备出现腐蚀的原因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油中含有少量杂质,如硫化物、无机盐类、环烷酸、氮化合物等,这些介质在化学作用或者电化学作用下对石油化工设备产生腐蚀;另一方面则是在石油的炼制工艺中,所添加的溶剂、氨以及酸碱类化学药品所形成的腐蚀性介质,加速了设备的腐蚀进程。对近年来不同石油化工设备类型及泄漏情况进行分析(如下图1所示),其中管道泄漏占据总故障问题的61%,其次为冷换设备占据了16%。 一、石油化工设备中常见腐蚀问题分析 1、湿硫化氢腐蚀 加工含硫原油的所有装置和设备系统均存在着此类型的腐蚀。湿硫化氢腐蚀包括了减薄腐蚀和应力腐蚀这两种形态,硫化物腐蚀过程中生成氢并渗入金属中,造成氢致开裂和使钢材分层、鼓泡。其中,氢致开裂有多种形态,包括了氢致开裂(HIC)、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以及应力导向氢致开裂(SOHIC)。湿硫化氢腐蚀问题的机理是由于硫化氢与液相水共存时,由硫化氢所引起的设备腐蚀,当设备容器承装的介质含有H2S且符合以下条件时,即为湿硫化氢应力腐蚀环境:当H2S分压≥345Pa;介质中含有液相水或操作温度处于露点以下;介质pH值 2、氯离子腐蚀 氯离子腐蚀主要发生在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初馏、常压塔顶冷凝冷却器中,容易导致冷凝冷却器的管束出现堵塞,不仅影响管束的正常使用寿命,而且影响到装置的满负荷生产。其腐蚀机理是由于原油中含有氯盐组分,其中的氯化镁和氯化钙容易在原油的加工过程中受热水解,并生成具有较强腐蚀性的氯化氢。而在脱盐装置中无法去除的有机氯化物在高温和水蒸气的共同作用下,也会分解产生出HCI,并随之进入分馏塔顶部,再进入冷凝冷却系统中。且由于初凝区的水量极少,导致盐酸的浓度可达到1%~2%,成为一个腐蚀性非常强烈的稀盐酸腐蚀环境,引发塔顶系统出现严重的腐蚀。对于氯离子腐蚀问题的防治,其重点应当是控制氯离子等腐蚀介质的含量。一方面可采用低含硫原油与高含硫原油混炼的方法;另一方面则应强化装置的“一脱三注”管理,即深度脱盐、注水、注缓蚀剂和注氨。 3、胺腐蚀 胺处理装置中,包括气体与烃脱硫装置、酸性水处理装置等均存在胺腐蚀。其腐蚀的机理是由溶解在溶液中的酸气(H2S、CO2)、胺的降解产物、热稳定胺盐(HSAS)以及其他杂质作引起的。由于胺处理中含有H2S、CO2、氰化物等腐蚀介质,也带来了应力腐蚀问题。胺腐蚀的情况和胺类型、腐蚀介质浓度、温度、流速等相关。对于胺腐蚀问题的防治,主要是通过选用耐腐蚀材料以及对设备结构进行重新合理设计等方式进行。 4、高温硫腐蚀 对近年来石化企业设备的腐蚀调查表明,高温硫腐蚀问题存在较为普遍,在重油高温部位的腐蚀平均速率为0.5~1mm/年,而在流速流态交变的部位,腐蚀速率甚至达到1~3mm/年。高温硫腐蚀的机理是:在使用温度大于240℃和工业介质中含有活性硫化物,例如单质硫、硫醇、硫醚、二硫醚、H2S等时,能形成高温硫腐蚀环境,并可直接与金属设备发生反应,对设备会产生严重的均匀腐蚀。其中,在240℃以上时,H2S与硫醇可直接与铁发生反应;在340~430℃之间时,H2S的腐蚀率最大,在340~460℃之间时,单质硫可直接与铁反应;当温度在430℃以上时,高温硫腐蚀有所减轻,在480℃以上时,H2S几乎完全分解,高温硫的腐蚀率下降。对高温硫腐蚀问题的防治,主要是选用耐腐蚀的材料,如含有Al、Cr、Si等元素的合金钢材料。 二、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寿命评价 本文以输油管道的寿命评价为例,分析了石油化工设备在腐蚀寿命评价时的方法及相关内容。 1、设备寿命评价的目的 对输油管道的寿命评价,主要是基于可靠性理论和腐蚀理论,以给定管道的目标可靠度,并评估管道的腐蚀剩余寿命。 2、影响输油管道寿命的因素 根据历年来输油管道失效原因的统计分析,腐蚀问题是引发的管道失效的最主要因素,并约占据了80%以上的比例。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由管道输送液体所引发的内腐蚀,其次是土壤等因素引发的外腐蚀。 3、输油管道腐蚀剩余寿命的评价方法 总结 本文首先就我国石油化工设备所面临的主要腐蚀问题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系统阐述了石油化工设备寿命评价的目的及具体应用方法。随着当前我国石油化工生产中高硫、高酸原油总量的增加,以及社会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升,都对石油化工设备的防腐技术提出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而做好对石油化工设备腐蚀问题的分析及设备腐蚀剩余寿命的评价工作,不仅可使得设备腐蚀问题的防治与修复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还能综合性的提升石化企业在设备防腐中技术水平,从而为企业取得更好的防腐效果。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 【摘要】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针对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加强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重视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几方面做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是我国的发展战略核心。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场所,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与自身因素有关,还收到外界校园学习与锻炼的环境制约,如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学校对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关注程度和政策倾斜等。因此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大学生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特性,分析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因素,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对于他们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几方面途径,如注重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注重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相关的如大学生电子竞赛类的活动等。本文即对如何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做了分析与阐述。 2.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 以培养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特点, 制订了学科交叉、凸显应用性特质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的学时比例保证在3:1左右,保证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在课内的实验实践课程上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学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他们表现出主动性、实践性、协作性、发展性的特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要关注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对他们综合知识、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加强学习深度、拓宽学习的宽度,扩充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敢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培养敏捷的思维理性的判断力、楚初的毅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使其具备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 以工程应用为主线, 按知识模块构建课程群体系, 强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模块,分别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理论课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及实习实训,如电气工艺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边学边做。开设大型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课,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电气类实验教学中心,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各电气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素质训练项目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促进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自我肯定与自信心。 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活动,鼓励积极参加课题设计与研究,把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使学生接触本学科的科研前沿。引导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撰写学术论文、数学建模,选择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创新设计与制造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5.重视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对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性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在活动中个人表现出的新意识、个性与特质,指导教师要给与及时关注,并予以肯定与鼓励,正确引导其发展,对其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提升起直接作用,从而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能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指导教师应加强具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有批判质疑精神;在活动中与学生经常互动,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使学生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型的解决新问题。 6.总结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对其自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含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电气信息类学生,从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建设,各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要不断探索电气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的普遍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实训中大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摘 要:电气实训是大学生进行电气课程学习的重要部分,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理论与实际,提高学生故障排除的能力。但是在实训过程中,还存在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的思考机会过少、电气实训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电气实训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文主要分析目前电气实训的现状,并且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故障的原因,设置故障以训练学生的故障排查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几率等,使电气教学效率提升的提升,促进学生专业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电气实训 专业意识 启发式教学 专业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专业的独特认识,主要表现为在遇到专业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使用自身的专业能力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想获得专业意识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进行积累经验。而电气实训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当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且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1 目前电气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气实训的内容主要是电气控制电路的学习,在开展实训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选择实践的内容,使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电气控制电路设计的方法。而且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坚持从易到难的规律,使学生可以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在教学当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使得电气实训的目标无法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训理论性过强 由于学生在参加电气实训之前已经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使得许多学生在进行电气实训的时候,常常只是按照理论要求进行操作,而不会思考操作方法的深层内涵。同时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只是按照老师的教导进行实践,没有探索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使得专业知识的应用比较盲目。在实训结束之后,学生不仅无法积累实践经验,也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些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在参加电气实训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电气实训的效果。 1.2 学生的主动性比较弱 在电气实训过程中,很多学生一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举手叫老师进行解决。不管是操作步骤出现问题还是机器出现故障,学生总是等待老师的帮助。而老师到来之后,也只是帮学生进行检查故障或者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在检查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这种方式,不仅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成专业意识。 1.3 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 电气实训的主要内容是进行重现电气控制电路,让学生自行搭建电路,可以让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只是让学生验证课本上的知识是否正确,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电气实训只是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没有创新意识,也无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设计电气控制电路,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 电气实训安排不合理 首先,电气实训需要迎接大量的学生,机器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一些比较老旧的机器,即使不断维修之后,也会经常出现问题。当学生遇到出现故障的机器之后,常常会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其次,实训室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无法及时更新实验设计,同时也无法及时改革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最后,电气实训的老师多是按照教材的内容选择实训项目,使得教学模式的革新无法实现。 2 在电气实训当中培养大学生专业意识的对策 2.1 使用理论知识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电气实训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需要专业的知识,比如线路连接方式、电动机的应用方式以及开关的使用方式等。如果实训只是照搬教材内的知识,使其展示给学生观看,则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电气实训的效果,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了解教材上操作方法的原理。其次老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适当使用问题进行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其了解理论知识当中的规律。最后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意识。 2.2 先纸面设计后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电气实训当中需要建设许多的电气控制线路,可以让学生先在纸上勾勒好电路图,然后再将实际搭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同时在设计电路图的时候,老师可以有效引导。比如在学生进行设计之前,老师需要将电路图的有关原理和要求讲出来,但是也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以免出现学生所设计电路图雷同的现象。另外学生在实际搭建电路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旁进行观看。如果老师发现存在电路故障的问题,需要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处理故障,而不是代替学生进行排除故障,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故障处理方法。 2.3 Y合实训问题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开展电气实训的时候,学生自己设计和搭建的电路可能会出现许多故障。比如线路短路、电机不能正常启动等。这种故障的出现,可以给学生提供重要的经验,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引导学生找出引发故障的原因,并且示范给学生寻找故障的方法,使学生以后在遇到电路故障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出故障的所在之处,同时老师需要进行示范处理故障的方法,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解决故障的技巧,并且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2.4 进行讲解电气故障排除技巧,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在学生实践搭建电路,并且已经遇到一点阻碍的情况下,老师需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重点学习电气故障的排除技巧,为接下来的故障排除电气实训做好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讲解实际的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讲解电气故障排除顺序的时候,最先需要进行检查电源和熔断器的部分。其次假如认为是电路短路的问题,则使用万用表进行检查。最后老师再一个个比较常见的故障现象,鼓励学生思考产生故障的原因,并且指导学生正确排除故障。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故障排除技巧的同时获得较强的专业知识。 2.5 安排故障排除电气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 故障排除电气实训项目需要安排在电气控制线路搭建实训项目之后,然后将已经搭建完成电气控制线路作为实训的基础,有意识地将比较常见的故障安排在线路当中。比如电动机无法正常运行、电路短路、接触器无法吸合等。在开展实训的时候,可以将项目展示到实训专用网板上,然后随机选择故障安排在线路上,每组学生完成故障的排除之后,再将故障进行重新布置,提供给另一组使用。通过给学生进行故障排除实训,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的机会,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意识进行了解故障和处理故障。另外在学生进行排查故障的时候,可以清楚地了解自身不足之处,从而使学生可以认清自我,提高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3 结语 电气实训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在电气线路当中出现故障,引导学生分析引发故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找出解决故障的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老可以在电气线路当中安排一些比较常见的故障,让学生分组进行排查故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故障排除的能力。最后,在进行电气实训的时候,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时间操作结合起来,解决遇到的故障的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操作经验。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促进电气实训目标的实现,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我校电类专业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也提出相关的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问题 改进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等院校的重要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两大类。独立学院在国家政策支持、教育教学各方面资源、师生层次结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更适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如何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对理工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方法,做如下思考与研究。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相对于个人认知能力来讲的,可理解为运用知识、技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①大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理工类学生,除了要接受系统的专业理论指导,还必须接受创新思维的引导,各种试验、实践、实习、技能训练、科技和其他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等实践活动的锻炼。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去实现。 2 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是一个强电弱电结合的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工程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该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随后通过了专业学位评估。目前在校学生约八百余人。近几年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电气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校校、校企合作等的探索,通过实际行动不断地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实践实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各项实践创新活动。 3 我校电气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需要高度重视和严密组织。很多高校该类专业或者院系都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配备相关经费,由专业老师负责培训指导,进行各项科技活动或竞赛等的准备和执行。我校作为粤西地区典型的独立院校之一,校领导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是很支持的,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能力培养的组织和操作上会受到学校各部门管理制度、实践活动评价标准、活动经费、仪器设备和师资等各方资源的限制,要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实践活动需求,还要经历一个过程。 3.2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中实践教学的比例或实施不到位 传统的课程体系重认知重知识,轻实践轻能力,使得实践教学的受重视程度较低。②我校电气专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课程即使开设了实验实践环节,但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开设和实验配套管理并不到位,实践教学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把控,甚至完全由相应的专业老师自己定制规则,其质量无人问津。此外,验室设施得不到专人及时维护和管理,使得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一些规章制度,使得教师不能统一灵活安排教学活动以外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师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和热情未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3.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不科学 电气专业是一个工科专业,除了理论教学,还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支撑。比如学生科技活动类社团的组建、科技活动的举办、竞赛活动的培训和组织等。我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教学评价体系及考核方法尚在建设完善中。因此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基本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和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进行此类工作时缺乏固定的良好的场所,也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和认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开展很不容易。 3.4 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专业的师生比远远达不到公立大学的水准,相关专业教师中,多以经验不够的年轻教师为主。随着高校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行,我校也不断地引荐专业人才,电气专业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主要由专业教师、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外聘教师构成。即便如此,师生比依然严重不足,教师的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5 高校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待改进 近年来,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建成多个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室,如基本电工电子实验室、单片机PLC实验室、电机拖动电力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等。同时,也开辟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与广东省本地一些学校企业和省内外相关专业全国大学生实习基地取得合作关系。纵观我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受重视程度、管理制度和建设资金等影响,依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实验管理制度和管理员素质有待改善,实验仪器和设备管理维护不到位。二是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缺乏工作制度、建设指标和评价标准。 4 大学生实践能力改进方案 4.1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化,我们要正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建立实践创新平台,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从观念上抓起。③首先,学院要重视。如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打造较为宽松的实践环境、制订计划后分配专项任务。其次,教师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模式、体验反思模式、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引导训练学生,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项目体验、科技活动等逐层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最后,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带动学生逐渐加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队伍中,逐步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4.2 教学实践活动的精心设计 第一,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提升实践创新课程或者动手实践环节的地位。当然,任何实践创新能力的起点,还是学生对核心理论基础的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对基础知识和概念加以透彻讲解,学生理解透彻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师生对实践创新能力意识专题理论体系、实践方法论的理解也很重要,若有必要,应补充专门的课程,为后续的研究、指导讲解和实践教学活动做铺垫。此外,具体到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譬如,可成立专题教师课程组,将专业课程体系归类并由相应的专业教师负责,分工合作细化任务。 第二,建立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体系及规范。分类细化统计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项目,详明其规范、要求以及实验室配套工作。比如,单片机课程实验各个项目的任务细化安排,包括实验项目本身的目的、要求和实施,以及实验室硬软件环境的准备、配套的管理和实验员配合要求等。 第三,专业实习环节统筹计划。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校校、校企结合,让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比如,我校电气专业学生组织过三峡葛洲坝电厂实习活动,学生见到理论知识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反映收获颇丰。所以电气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仍需大力加强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并利用寒暑假或其他时间段,开展实习基地考察、调研和建设等工作。 4.3 实践创新能力环节等课外活动拓展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目的,进行校内外产学研团队建设课外活动拓展。比如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学生多次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等竞赛活动,获得诸多奖项。另外,我校教务处多次组织师生申报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型创业项目的开展收效显著。今年暑假,机电工程系几位老师自发组织到湛江科技局、湛江企业孵化基地、湛江港务局等单位进行考察调研,随后经由老师引导,我系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由湛江科技局举办的科技类竞赛活动等,开阔了视野,拿到了奖项,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 4.4 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适当引进专业对口人才,尤其是有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对我校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此外,鼓励年轻教师注重对自身素养的提高,给他们提供相对宽松的工作科研环境,让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者空余时间主动探索研究,对于本校的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也颇具影响。 5 结论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我校通过完善实验室建设,加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实验环节,优化课程设计环节,开展电子电气类竞赛活动,探索实习基地等方式,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做出很大的努力。虽然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在学院领导和师生的精诚努力下,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已经有很大的进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将会大大提高。 大学生电气论文:加强专利素质教育促进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在地方院校中,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专利意识淡薄、专利素质教育薄弱、专利权益意识薄弱,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通过创新针对电气信息类学生的专利素质教育,提升专利和学生自身发展双赢关系,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专利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拓宽专利教育渠道,丰富专利教育内容,改进专利教育手段,使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专利申报、实现良性互动。 关键词:专利意识;专利素质教育;创造能力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专利申报的重视,为实现专利倍增计划,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政策。地方高校作为对方的人才小高地,是最有可能实现专利倍增的突破口。除了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专利实用化,也要将学生们的课外科技活动转化为实用新型专利。而目前大学生在申报专利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足。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专利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专利意识,对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多有裨益。在过去的几年里,电气学院通过逐步的探索和改革,在培养学生专利素质方面总结出来一些很有借鉴性的经验和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专利意识氛围 专利素质教育的氛围营造,不应该是严肃地、紧张地,而应该是轻松地、愉快地、与时俱进地,这样才能够迎合当下90后的年轻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必须要不断地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可行性强、易操作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邀请专利公司的专利人到课堂开展专题专利课程教育。针对学生在专利方面存在的疑问,重点解读、全面分析。教授学生如何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尊重他人的专利。为了更好地拓展专利素质教育,把专利知识教育纳入培养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专利素质教育的课程定位。从学校角度考虑,积极与地方知识产业局和专利事务所等组织联系合作,邀请其从实战角度指导大学生如何申请专利、如何使用和保护专利进行指导,提高大学生专利意识和专利申报的成功率。 2.使专利数字教育课程穿插于在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中。为了让专利数字教育课程更加生动、易学,专利素质教育相关课程需要穿插于在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中。使得学生在进行创新中思考,在创新中接受专利知识的普及和熏陶。日积月累,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就慢慢培养出来。 3.在专利素质教育过程中,专业的师资队伍尤其重要。组建既懂科技知识又有专利特长的专利教研室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专利教研室老师承担专利教育任务、专利申请事务、开展专利管理研究,他们属于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的专利人才,只有既精通科技又熟悉法律的人才才有希望成为专利工作的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研究、转化专利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与专利申请过程。 4.通过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专利知识。为了让学生可以和专利“亲密接触”,可以通过参观相关展览、观看专利事务所业务流程、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途径,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专利相关知识,掌握专利法律法规。在小组内开展模拟申报专利活动,让学生熟悉专利申请的流程。举办模拟法庭审理专利权侵害案,组织学生旁听,学生可以在在唇枪舌剑的法庭辩论中,学习专利知识,认识侵犯专利权的危害性,从而增强遵守专利法律法规、依法保护专利的自觉性;同时学长们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分组辅导、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以老带新”体制,实现合作团队可继续发展。 二、创新高效的专利素质教育方法 通过营造专利氛围,可帮助学生建立专利意识,从而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创新发明的设计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其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开展多各级科技创新活动。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创新科技锻炼方面很有优势,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参加多种创新科技活动:如校级竞赛、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竞赛、国家级项目立项等环节,这些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专利实现的平台,也是加强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的实践载体和手段。另外学校还组建了相应的创新基地,针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创新项目的实施。通过各级科研活动的参与和创新基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被发掘出来。在培养过程中,还可按照学生能力的强弱分类,分别参与各种级别的科研活动,拔尖水平的学生进入深层次的培养,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产学研项目,鼓励其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专利。在申请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发明专利申报过程,对专利保护、专利使用也有更加深刻的概念。多年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好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中培养学生专利意识,非常有效。 2.邀请校外专家讲解实际专利申请成功案例,举例引导。学生可与专利实现距离接触,现场对专家提问,消除疑惑,促进创新思想的发育和成长。实践证明该方式可以高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3.建立学生专利促进激励机制。对成功申请专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和物质奖励,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比中都要有所倾斜。以鼓励学生发明创造,提高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4.设立大学生专利申请专项基金和专利申请指导部门。用于对申请专利的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专利补贴。该举措可以解决学生在申请专利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保护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创新科技活动转换为专利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丰富全面的专利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创新专利课程和发明创造类课程四年不间断教育,是当前大学发明创造培养方案的一个新亮点,该举措可以极大促进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研究电气信息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见图1),在电气信息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专利课程和发明创造类课程四年不断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的能力,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在选择专利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时,需本着“精简、必要”的原则。课程内容立足于学生当前申请专利的需要。在课堂上,专利教研室老师需要把专利的含义、专利的功能、专利制度与作用等基本知识讲清楚;这样学生就具备了基本的能力要求。其次为了扩展学生的专利实战水平,可将《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内容纳入授课体系。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如何撰写申请专利文件时,如何应用《中国专利公报》、《世界专利索引》等专利检索工具考虑进来,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以典型案例作为载体,模拟专利纠纷让学生开展维权活动,利用法律法规进行专利诉讼。通过文件的撰写学习,学生对专利的含义理解会跟上一层。这些锻炼对学生以后申请、使用、保护专利和防止专利被侵权,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此类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专利观念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四、结束语 从地方高校校情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优势,考虑学生能力因素,通过营造专利意识氛围、创新专利素质教育课程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级竞赛、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竞赛、国家级项目立项、创新基地培养等环节中逐步发掘具有较强发明创造能力的学生。通过各级立项和比赛的推动效果,将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鼓励其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较好的产品或技术,通过专利素质教育的引导、专利教育课程的启发,鼓励学生参与申报专利及参加专利成果比赛。将专利素质教育引入培养体系中,填补了学校在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空白,符合学校的发展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开展专利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专利意识和专利申报能力,是专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契机,也是实现专利倍增计划、提高学校内涵发展和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又一途径。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 摘要:为适应激烈竞争、富有创新的时代要求,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基于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特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条件和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对高校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科技创新;大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已经被电气信息类技术所渗透,因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家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下,高校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高度重视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本文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行业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特殊要求,结合河南城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探索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对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含义及本质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须具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而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上,以及在将来所从事的科研或设计等工作上,都和科学信息技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即大学生在面临艰巨问题时,能够有恒心、有毅力,在面对具体科研和设计问题时,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洞察力,并且要培养大学生的志向和兴趣。因此,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指大学生在科学思想和技术思维指导下,能够运用科学信息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在创造性发明领域进行开拓创新,从而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其本质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并且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基本素质及基本特征。 二、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改革和优化当前教学模式 对于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实现由“注入式”向“启发式”、由“教师主宰”向“学生主导”、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营造创新型课堂。对于教学手段,实现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并且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对于教学管理,注重发展个性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为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二)建立相关创新型课程体系 以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主线,优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大学生在大一大二的课程学习中具备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虽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体系中,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力度,将相关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对实践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进行课程改革,诸如:FPGA和CAD等课程,可以进行相应改革,变传统授课为师生交流性探讨和实用性、应用性授课,变理论说教为实践应用,发挥学生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三)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为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可以举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潜能,并为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供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并能使所学的知识视野进一步开阔,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竞赛、GE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亚龙牌”智能建筑设计竞赛、“互联网+”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参与这些竞赛,学生能认知本专业相关知识,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 (四)建设科技创新实验室 创新来源于实践,而科技创新实验室搭建了一个大学生走向实践的平台。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兼顾各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本科日常教学外,最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即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实验服务平台。 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建设有实训创新实验室、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实验室、电路制版实验室、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实验室、与美国通用公司GE联合建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等,以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创新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并且合理引导,培养学生实践兴趣,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实验室为低年级学生精心设计一定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为高年级或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设计创新设计性实验,积极发挥实验室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五)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院系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多个大学生实践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引领区域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新格局。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与保障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设立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共青团以及各院系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资金的投入,加强创新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推广应用科技创新项目,并对各院系提交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学术指导小组由学校各方面的专家、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其职能包括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审核评定、对受资助的创新项目进行监督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对校级科技创新竞赛进行评审及技术指导。 参照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院系也设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小组,并充分发挥院系学生会的自我管理,学生社团的自我服务,科技创新团队的自我培养教育等功能,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学校下发相关文件,对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名次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挂钩,如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全国电子大学生设计大赛等,可根据竞赛获奖级别取得一定的学分。再者建立对指导老师的奖励制度,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 (三)加强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指导教师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须有科技创新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才能站在新的高度去构思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大胆地吸取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加大“双师型”人才建设力度,鼓励并督促教师深入一线学习,丰富其工程实践素养,更好的服务学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培养更多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电气信息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以满足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科教兴国。 大学生电气论文: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应用 摘 要 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例,讲述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应用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证明项目驱动法在大学创新项目应用中的有效性,期望能够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驱动法;创新创业教育 1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面向本科生立项的项目,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出发点、以创新为导向,强调自主性、协作性及实践性,让学生敢想、能做、能写、会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着重于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自身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其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在项目驱动法中,学生根据项目需求来主动学习、寻求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由2~5名学生构成一个项目组,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项目课题,申报成功后再进行项目分解、分工合作直至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申报、处理项目中的难题等多个过程中给予指导。整个创新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主。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真正完成一个项目驱动的过程。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的项目驱动不同于一般课程中所使用的项目驱动,主要在于一般课程中的项目是由教师预先设定好的,项目是为课程所学内容服务的,整个项目综合性、创新性较弱,学科较为单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并结合多门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申报的,项目是学生自主提出来,并且创新项目包括项目提出与申请、项目的总体设计、单元模块制作、总体调试、项目的阶段汇报、项目结题汇报等多个环节,项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本文结合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说明项目驱动法的在电气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扩展项目驱动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希望能够为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2 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和申报 技术项目是实现项目驱动法的载体,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确定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并结合所学专业、密切联系实践来进行选题和申报。电动机广泛应用在工业机床,家用的冰箱、空调、电动自行车等多种电器产品中,也是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电机与拖动主要的研究对象。项目组几位学生对电动机控制也十分有兴趣,决定选定电动机控制作为创新项目,这样能够把自动控制、模拟电路、电机与拖动等所学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电动机分为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同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直流无刷直流电动机等多个种类。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几种电动机控制方法较为简单,同步电动机控制方法就很难;直流无刷电动机是一种控制电动机,结构比较复杂,控制实现难度相对大,得到锻炼机会也就大。最后决定选用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进行申报,并主动联系电机与拖动任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按学校要求填写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书,请指导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凝练创新点,经过多次认真修改,提交到学校并最终得到立项。 3 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项目实施首要及最重要的部分是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先由项目组学生查找资料,提出系统控制的初步方案,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改进,然后把整个控制系统分为若干单元模块项目,每个模块任务由学生进行完成,单元模块完成后再进行系统调试。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方法主要有专用芯片控制、单片机控制和DSP控制三种。其中专用芯片由专业的芯片公司开发,学生对具体实现过程不能深入理解;DSP控制功能强大,对线路设计要求高,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过DSP相关知识。项目组几位学生对单片机知识掌握较好,在项目执行过程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良好的应用,因此,最后确定选择使用单片机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控制的方案。 应用单片机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转速控制,分为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要与软件部分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够完成好控制任务。 1)硬件电路部分可以分为4个主要单元模块任务。 ①三相逆变器电路:把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通入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绕组,完成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换相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无刷直流电动机连续旋转的目的。 ②逆变器驱动电路:把单片机输出的逆变控制弱信号进行放大,控制三相逆变电路的场效应管的关断与接通,完成直流电的逆变作用。 ③无刷直流电动机转子的位置检测电路。 ④电机正反转及转速的设定电路及转速的显示电路。 2)软件控制部分可以分为2个主要单元模块任务。 ①根据硬件电路给定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正反转、转速设定信号及转子位置信号,控制输出逆变电路的控制信号,控制逆变电路不同场效应管的导通,达到无刷直流电动机正反转及转速控制的目的。 ②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的计算和转速显示控制。 整个项目中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要进行良好的配合,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的学生之间要及时沟通,硬件部分进行变化后,软件部分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为了加快项目的进展速度,首先要完成整个系统的主要部分,比如硬件任务的①、②、③及软件任务的①,在此完成的基础上再逐步加入硬件任务④和软件任务②,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把项目分成多个任务,并安排好完成次序,就能够控制项目的完成过程。在每个任务执行过程中,由于任务明确,学生会主动查找相应的资料并自行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努力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学生会在项目任务进行过程中碰到一些疑难问题,要能够准确描述出现的问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协商,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进行验证和解决。如三相逆变器电路搭建任务过程中,开始时整个电路由有6个N沟道场效应管搭建而成,电路调试中发现上面3个场效应不能关断。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发现由于驱动电路输出电压为正值而产生的,决定把上面3个N沟道场效应管改为3个P沟道场效应管,最后整个电路能够正常运行关断。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转速检测等问题,也都是由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努力进行解决的。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项目“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项目软硬系统的顺利完成,证明项目驱动法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实训等其他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申请项目选题中应该发挥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把握项目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点及可实现性;在进行项目过程中,要能够把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指导内容会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大学生创新题目本身具有一些创新点,项目进行过程会遇到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教师可能也不是很熟悉,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特别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扩展自身的学术范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从项目选题、项目申报、项目总体设计、单元任务的完成、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很大的锻炼。学生为了完成项目,会主动学习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每完成一个项目单元,都会增强信心和成就感,为下一个项目单元的顺利进行积累更多的经验。在项目进行的后期,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用以更好地完善整个项目。学生在基于项目驱动法进行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中,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为今后进行科研、进入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项目驱动法应用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是一种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类大学生创新梯队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主要论述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梯队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以及主要方向和内容。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梯队建设,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实践质量,提高未来就业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优秀合格人才。 关键词:创新梯队;团队意识;就业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毕业人数连年增长,并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如何教育培养适合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大学生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创新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有针对性地在校内、校外实施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以黑龙江大学为例,每年定期组织大学生申报校内大学生创新实践类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等,并且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学院资源,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特点,连年举办校内竞赛,以此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随着国家、省、市竞赛的普及,学生可以走出校园,有机会与兄弟院校进行竞技,避免了闭门造车现象,有效地做到扬长补短。然而,由于创新理论不能较好地得到贯彻和参与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足,以及指导教师精力有限,致使大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较难完成创新实践项目或者竞赛内容。在高校创新教育中,指导教师和学生是创新实践的两个主体,学校是创新实践的载体。由于高校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压力,致使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师的负担。而且,目前学生受各种因素限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研究电气工程类专业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新模式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梯队的构建 在分析现有电气专业大学生创新不足的条件下,笔者提出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大学生创新梯队模式,如图1所示。此模式共分为三层,其中底层主要面向对象为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践创新环境,可以初步开展相关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兴趣,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掌握一种单片机的使用方法;中层主要的面向对象为大二和大三学生,随着专业课程不断地深入,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申请校内外创新实践项目的申报,并参与校内外的专业竞赛,以此检验自身素养,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高层主要面向对象为大四学生,经过前期的项目开展和专业竞赛已具备一定实践动手能力,但未能较好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因此,此阶段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更好地提高专业素养。 通过此模式构建的创新梯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按照6∶3∶1的时间比例投入到高层、中层和底层学生中,不同群体之间构成师徒关系。即教师与高层群体构成师徒关系,指导学生本科毕业设计,然后再由大四学生带领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项目和竞赛活动,再由大二、大三学生带领大一、大二学生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此“传、帮、带”创新梯队模式不仅解决了教师少、学生多、较难全面指导学生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构造了一个微型的创新团队,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二、创新梯队建设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随着近年来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笔者发现目前学生在实践创新中存在以下问题:“单兵作战”现象,不喜欢团队配合,团队意识不强,不能较好地发挥团队力量;“五分钟热血”现象,坚持力较差,往往遇到难题,不喜欢思考解决办法,更多地想着如何放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只会考试,不会做事,较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主体互换。首先,将学生主体转换为教师主体,由教师自身做起,言传身教,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任何一项项目或竞赛活动的完成都不能单纯依靠个人完成,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并清楚地认识到团队的有效分工对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重要性。然后,再由学生作为主体开展实践创新活动,身临其境,从项目的申请到项目的完成可以经历项目的初期讨论、项目内容和技术方案的确定、成员角色的分工和调度、项目进展时间的安排等过程。通过主体互换和微型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避免“单兵作战”现象,以此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会。对于未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学生可以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或者由梯队内较为优秀的学生代表开展定期的专题讲座,从“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角度介绍专业和创新实践方面的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有感性的认识。对于已经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学生需要定期开展讨论会,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项目或竞赛的目的,加深对项目的认识。 创新源于生活,常与学生分享和探讨生活中发现的与科技活动相关的问题,抛砖引玉,举一反三,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思维转换为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并与学生一起论证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创新项目的开展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创新梯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好比“巧妇”,项目好比“炊”,创新实践平台好比“米”,由此可知,为了顺利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然而,鲜少有人天生就是“巧妇”,需要一个培养、培训的过程,而创新梯队的构建不仅可以让学生避免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做事”。每一位学生是梯队的组成元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立刻告诉学生答案,应该以引导方式带着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意识地将创新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应用所在。 三、大学生创新梯队实践成果 通过不同层次创新梯队的构建、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开展、竞赛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同时参加竞赛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进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此项改革从2011年开始实施,将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竞赛、毕业设计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笔者所带领的大学生创新梯队为例,近几年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对比表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参赛的项目数量和人数明显增加。 由表1可知,笔者所指导的创新团队从2009年至2013年,学生申报项目和竞赛数量逐年升高,队伍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并且在2013年获得了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过程。图2所示为近三年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实物图,主要为应用性较强的电源和电机驱动方向,其中部分成果已经进行了相关专利的申报。 四、结论 此梯队通过几届大学生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首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工程素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其次,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资源,通过高低年级的“传、帮、带”互动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再次,通过各种项目和竞赛的开展,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将来的就业能力。总之,通过大学生创新梯队的构建和实践不仅贯彻了创新涵义,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团队意识,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电气控制与PLC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通过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形式、加强实践环节等,突出了PLC技术与应用的中心地位,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电器控制与PLC;改革;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自动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对毕业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种状况对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介绍了几点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 一、加强教学直观性 激发创造性思维 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电器元件多,如:按钮、接触器、继电器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有意识地结合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器官去感知事物,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理解和掌握。相对于以前的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有着更明显的优势,信息量大,显示清晰,方便修改,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制作软件很多,常用的有PowerPoint软件,这个软件简单易学,使用方便,但缺点是动态仿真方面不是很好。而Authorware、Flash软件可以在动态仿真方面做的很好,所以在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用Flash软件作为动画制作的工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教材上的信息生动展现给学生。另外,也拿一些常见电器元件的实物让学生课堂观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创新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部分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理论课以板书教学为主,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对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其教学方法包括:启发互动式教学、仿真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启发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分析能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目前大多数教学方法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互动式教学中,通过设计教学环境,以启发学生问题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创新性和和谐性,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展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2.仿真教学法 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程,在分析电气原理图时,如果只是对照死板的图纸,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能将死板的电气原理图做成Flash动画,在讲解时可以人为操作某些按钮、开关,让死的电路活起来、动起来,给学生以具体逼真的感受。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项目式教学方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是部分自主的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是主导者,而只是在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起一个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项目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是要通过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实施,将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其中。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就多个方面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教学效果好。 三、完善考核改革 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考核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转变考试观念,重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积极探索新型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彻底改变“高分低能”和“有分无能”的现象。 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平时成绩 (占20%)、技能(占30%)和理论知识(占60%)的考核比例,构建了多元化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不仅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上课的出勤率和学生的实践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多年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学院课程考核改革起到了示范和推进作用。 四、鼓励课外实践 构建创新氛围 电气控制与PLC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课堂讲授的内容大都较为抽象,枯燥无味,难于立即消化和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迫切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以要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特别是要鼓励参加课外实践。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层次竞赛,老师应积极参与指导,如校内技能比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还有教师申报的校级项目,省级项目等,都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给学构建出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实践,可以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参加指导的老师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有利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进行。 学校的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让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团队,通过让学生可独立选题、自由立项后,经专业教师论证,获得一定的仪器设备和经费支持,进入实验室进行课外科技研究;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可以将其承担的横向项目中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引入到实验室,结合本院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自身能力,吸收部分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参与研究课题的相关内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践性较强的电气控制与PLC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其课程的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电气控制与PLC为理论基础的,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目的的教学与实验体系,使“教”与“学”配合的效果得到较好的发挥,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大学生电气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建设的研究 摘 要:针对目前国家对电类科技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需求,分析了高校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电类教师创新团队等多种措施建立能够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关键词:科技创新 电气技术 实践平台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科技创新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国家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促进和发展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和发展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需求。同时,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努力的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从电类专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电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电类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的具体措施。 1 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科技创新的认知不够、积极性不高 学生由于对国家发展的认识不是很深入,对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理解不是很透彻,又由于很少在社会上实践,对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知之甚少,所以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大部分学生都侧重于课本上的学习,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认识到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识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协作能力。 1.2 学校对科技创新的宣传、组织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知道学校有没有科技创新的活动安排,有没有创新活动的场所,国家、省里有哪些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高校仅仅让少数人参与国家或省里的一些竞赛活动,或以创新小组的形式进行小范围的科技创新活动,这使得科技创新的成果有限,也无法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 同时,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方面,缺乏对学生和老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激励机制的缺失就不能肯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激励制度的缺失使得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精力投入不够。 1.3 科技创新实践资源有限 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体制都是以班为单位,实践教学也全是配合着每门课程理论教学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当中,验证实验教学占据着实验总量的绝大部分。学生做完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关闭。此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意义不大。有很多高校目前都没有为科技创新的学生配置专业的实验基地、场所和教师。学生及使有参与科技创新的想法也无从下手。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建设措施 对于电类学生来说,如果要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之外,同时还要实时的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因此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建设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参加多年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们认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电类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2.1 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电信学院电类专业一共有四个,即通信、电子、自动化、建筑电气。每个专业都有若干个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室。目前,每个实验室在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平时都向学生开放,在业余时间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做过的实验或有新的想法和思路都可来实验室进行设计并调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大大增加,同时对提高他们对所学理论的认识也大有好处。这也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避免了浪费。 2.2 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只通过现有实验室的开放还不能满足要求,如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亲自设计科技作品,而现有的教学实验室还不能满足学生制作各种科技创新作品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除了提供场地外,还需要有相关的仪器设备。比如:计算机、电子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万用表、操作台等各种相关设备。创新实验室要以学生创新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各种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电类教师创新团队 学生本身由于接触专业的实间不长,对专业的认知不是很深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电类的学生,专业要求素质较高,制约因素较多。为了尽快的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高校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设立教师科技创新团队,以教师引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里面的老师应当具有丰富科研经历,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及意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高校里面的每个专业都会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比如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无形的就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负责科研项目的老师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一下学生们近期学习了什么,什么方面还有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等等。 2.4 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和创新基金 完善的创新评价体系是学生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评价体系要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通过创新评价体系积极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上来。通过完善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奖惩合理,对认真研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有违科技创新精神的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在有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应给予适当设立创新基金。 2.5 让学生多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电类科技创新大赛 为了检验本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科技创新的深度,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各种电子科技创新大赛,学生通过多参加竞赛才能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提高科研活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6 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通过制作科技作品,还要与平时都教学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科技创新理念传输给学生。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体现科技创新内容,使得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平常教学都方方面面。 3 结论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科技实业能够健康发展,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和手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基地,应努力的培养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电类人才,就需要建设电气技术实践平台来满足科技创新要求。本文通过描述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等几方面措施提出了电类学生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这对每所高校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电气论文:浅析现代大学生公寓电气设计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归纳与综合、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公寓电气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配电系统、防雷接地、消防系统和智能化四个方面,旨为大学生公寓的电气设计提供有益资讯。 关键词:配电系统;防雷接地;消防系统;智能化 引言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改善学生居住条件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公寓的电气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愈来愈多,技术愈来愈先进。因此,在学生公寓电气设计方面也向我们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既要满足它的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又要节约能源,既要有足够的通讯设备,又要有完善的信息设施及智能化系统,而且在设计中还要满足日后发展的需要。此外,学生公寓的智能化管理要与校园网络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体,便于学校对学生的统一管理,同时考虑与其他专业(建筑、结构、水、暖等)有一个完善的融合,使其在施工中不致于相互“撞车”。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归纳与综合、专家访谈、实践探索等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公寓电气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旨为大学生公寓的电气设计提供有益资讯。 1 配电系统 插座回路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动作电流为30mA的高灵敏漏电保护器;空调插座采用单独回路,保护装置应能同时断开相线、中性线。为防止对电器可能出现的瞬时过电压,可在终端箱进户端的相线、N线和PE线回路间跨接浪涌限制器(LT);为电压隔离,终端箱进户主开关可选用带负荷操作的隔离开关;为提高配电系统的灵活性,增强美感,应采用模数化终端配电设备。所有电源插座均为三线制,采用暗装安全型插座,插座的安装位置要方便学生的使用需要,要选用面板美观的安全型插座,以确保学生用电安全。 照明单独设置一个回路;学生公寓照明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活动安全和有舒适感,并且要与室内环境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照明灯具的选择应推荐采用节能灯具,房间内照明采用电子镇流器的日光灯,走廊及公共场所采用节能灯,尽量减少白炽灯的光源;走廊灯控制开关设计为集中控制,便于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定时开关,节约能源。 1.1 单间负荷的计算 学生公寓按用电量,每个单间按一台淋浴器(1.5kW)、一台空调(1.5kW)、一台电脑(0.4kW)、台灯、台扇等日用电器及照明,每个单间用电标准按4.0kW考虑,综合加权功率因数取0.8 ~0.9较合适,本文取0.85,则Ie=Pe/Ue×cosФ=4000/220×0.85=21.4A,根据计算,对学生公寓每个房间的进户总开关、进户线取值:进户总开关脱扣额定电流取25A、进户线(L、N、PE)规格BV-750-3×6(mm2) 1.2 导线的选择 导线的选择主要是确定导线的型号和规格,要考虑到实际使用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其原则是既能保证配电的质量与安全又能节省材料,做到既经济又合理。其中导线型号应按使用工作电压及敷设环境来选择:选线截面时应留有适当余量,相制中的中性线应与相线截面积相同,三相四线制中的中性线载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的最大不平衡负荷电流,文中每个单间照明回路的线径规格为BV-750-3×2.5(mm2),插座回路的线径规格为BV-750-3×4(mm2)如线路电压损失值大于规定电压损失允许值,应加大导线截面以保证线路的电压质量[1]。 1.3 电器设备的选择 电器设备主要指电源配电箱、电表、控制开关、漏电保护开关及电源插座等。电器设备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选用时应根据住宅的负荷情况、安装要求、使用环境、设备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等合理选择电器设备的型号规格,注意设备的容量等级宁大勿小,但又要避免选得过大造成浪费,一般来说在计算工作电流的基础上选大一级即可。为确保其质量,应选用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和国内GB、JB有关行业标准,并具有产品质量认可证书的电器产品。总之,电器设备的选择尽可能做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 2 防雷与接地 2.1 防雷内容与措施 高校学生公寓一般为多层建筑,按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要求进行防雷设计,防雷接地是将电流导入大地,防止建筑物财产等遭到雷电流的破坏,人身遭受雷击。作为第三类防雷建筑,一般均采用在屋面安装避雷带和避雷小针作为接闪器,利用结构柱内的主钢筋作为引下线,上与接闪器焊接连通下与基础地梁及桩基内的钢筋相互焊接连通作为基础接地体,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Ω。当不满足要求时,可补打接地极。 2.2 安全接地的形式与要求 在住宅电气设计建设中为确保电器设备和人身安全务必做好用电系统的安全接地。目前大学生公寓配电系统方式一般采用TN-C-S系统,用四芯等截面电缆埋地敷设,进户后将PEN线重复接地,进总配电箱以后将PE线与N线严格分开。在接地保护时,通常采用防雷接地与保护接地共用接地装置或采用联合接地。每栋学生公寓楼均应在底层设置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MEB),所有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铠装电缆的金属外皮、弱电系统的接地、PEN线等均应与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联结,并通过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与接地系统连通。公寓内卫生间均设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箱(LEB),卫生间内所有外露金属件均采用BVR-4mm2导线与局部等电位端子箱连接,实现卫生间内的局部等电位联结。 3 消防系统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安装完善的消防系统,对保护公共财产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电气消防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应采用两路供电方式,一路为市电电源,另一路为应急电源;②有应急照明系统;③应用手动响鸣火警警报系统,如可能可加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④开关和导线应选用符合防火规范的开关和阻燃型的电线电缆。 4 智能化发展 现代化的学校少不了现代化管理设施、设备的武装。管理信息化水平正在成为衡量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一卡通”也是学校管理能否达到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提高了物业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了成本,避免重复投资,而且计算机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该系统集电能计量、负荷控制、用电保护、收费管理和用电资料统计分析功能于一体,采用IC信用卡收缴电费。即“一卡通”技术进行预收费,实现了学生用电“先交费、后消费”的智能化管理模式,用户通过收费终端交费后,所购电量数据即传送到控制系统,当用户分路剩余电量用完时,系统自动切断直至购入新电量。欠费断电提示、透支额度设定可以通过软件设置,阀值报警两次。欠费自动断电,交费自动供电,存款打印存款凭条,及余帐户额报表。管理员终端可对用户购电电量、使用电量、剩余电量、违规情况等历史记录按日、月、季度、年度进行统计分析。在设计布线中,只需一控制线将所有的各层管理机柜与校园管理主机相连,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利用IC 卡的强大功能,在银行网络系统、校园网的支持下,用户通过一张IC卡便可以完成通常的资金结算和某些控制操作,解决了学生携带现金交费等繁杂的手续。 大学生电气论文:面向电气专业的大学生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摘要】面向电气专业,开设“机器人实践课”,作为综合性实践课,加强了各课程的联系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了课程的情境设计方法和具体设计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机器人;嵌入式系统;学习情境设计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学一直以知识为本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起主体作用,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大学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灌输轻引导。在这种师生授受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强,没有探索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识,容易造成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知识掌握片面,面对具体问题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给予解决。对此,很多研究者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积极运用主体教学原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性解决所面对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进行知识的内化。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潮中,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最有影响力。该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所要求各要素可得到满足,这促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虽然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接纳,然而,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受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和教材所限制,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主要以“教”为主,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与建构主义思想有一定出入。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大班教学,若完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一则由于学生学习差异性超出预期,在教学时间上把握难度大,无法控制教学进度;二则在大班教学下,学生数量多,无法在两节课的时间里良好把握个体的学习情况。对此,理论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实验教学以学生“学”为主,是当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因此,可在实验教学环节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积极把握“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学习要素,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虽然在实验教学环节能较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但对于具体一门实验课,其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安排上是围绕对应课程设计的,往往缺乏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在教学效果上,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仍然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无法将以前所学的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当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无法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导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仍然达不到预期目标。对此,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等进一步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并在相关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在这些课外科技活动中,凡面向竞赛的,其参与者是选拔出来的,这些学生在相应学科都是拔尖者,且只占了在校生中一小部分,导致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0。而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培养精英的同时,亦须考虑开设面向大众的综合性实践课,以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针对电气专业,研究“机器人实践课”的教学设计方法,根据前导课程特点,提出若干综合性的“情境设计”方案,在保证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也加强了电气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性,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独立探索完成意义构建和知识体系的重构升华。 一 “机器人实践课”与其它课程的关联性 “机器人实践课”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其它课程的关联性如图1所示,通过运动控制,可关联到《大学物理》、《高等代数》和《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通过系统功能实现,可关联到《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嵌入式系统》和《程序设计》等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顺应”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和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生在接触机器人之前,学过图1所关联的课程,然而他们对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停留在模糊的认知阶段,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可能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遗忘。在“机器人实践课”上,通过合理的内容编排,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课程知识解决所遇问题,加深学生对相应课程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同化”―“顺应”的循环往复过程,最终达到知识的构建。 二 课程“情境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教师的角度看,“情境创设”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有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学生才能围绕该情境,通过独立研究和“协作”、“会话”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最终经过内化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针对教学机器人,其情境创设可通过设定相应的实践任务,以任务驱动式方式完成学习内容。 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具体问题上,可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并组织协助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之朝有利于意义构建的方向发展。 针对教学机器人,可做以下情境构建:红外寻迹测量;超声测距;磁导寻轨设计;电机驱动、测速与控制;寻轨运动控制。 1 红外寻迹测量情境设计 实验原理:根据不同颜色对光反射性能差异原理,采用TCRT5000反射式红外对管对黑色电工胶布粘成的寻迹线进行测量,由于黑色物相比其他颜色对光的反射性要差,接收管在黑色寻迹线上接收的红外光比其它背景区要弱,导致其感应的电流减小,在接收管上串联适当阻值电阻,可将感应电流转换成电压,进而根据电压的不同可将寻迹线与背景区分出来。 问题设计:1)红外发射管的供电电流会影响检测距离、接收管的感应电流,如何串联合适的限流电阻取得良好的测量效果;2)接收管的感应电流通过串联接收电阻实现电流向电压的转换,如何选取恰当的接收电阻;3)红外寻迹测量信号最后可处理成“0”-“1”的逻辑信号(可通过调节恰当的发射管串联电阻、接收管电阻或采用电压比较器实现)表示探头是否在寻迹线上,也可直接用AD(模拟数字转换)方式将感应电流信号作为模拟信号进行处理,并通过软件设置阀值来判断探头是否在寻迹线上,通过实践比较数字处理方式和模拟处理方式的优劣势。 在教学目的上,该实践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主动搜集并分析相关的资料,运用探索法,去了解红外光的反射特性并掌握相关测量手段,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对二极管、三极管、电压比较器、等效电阻、戴维宁等效电路等模拟电路以及单片机的数字输入、模拟输入等相关知识有重新的认识和提高。 2 超声测距情境设计 在机器人实践中,超声测距主要用于移动机器人避障。超声测距的实验原理为:超声发射器发射若干个40KHZ超声波,接收器接收到回波经滤波、放大和比较器后将信号调理成“0”―“1”信号,单片机测量发送波与接收波之间的时间差,再根据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计算出距离。在该情境设计中涉及的关联课程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模拟电路》、《嵌入式系统》和《程序设计》。 问题设计:1)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2)超声传感器的方向性;3)超声测距的具体实现。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并且具有较强的方向性,方位角大小由传感器本身特性决定。由方位角特性引导学生对超声传感器安装高度进行思考,通过两种不同方位角的超声传感器的实际测量效果,让学生明白大方位角的超声传感需要较高的安装高度才能避免地面的反射影响,并结合方位角特性和避障距离,让学生建立模型计算安装高度。经过这两个环节后,学生对超声波的特性比较了解,尤其是对方位角概念会有比较具体的认识,此时可穿插市场价格信息,让学生搜索不同方位角传感器的价格,并从中把握性能和价格的平衡点,培养工程意识。在超声测距技术实现上,主要测量超声发送波与回波之间的时间差,再根据声速即可求得距离。在程序编程环节,着重中断程序处理及中断延迟补偿、结构体与联合体配合使用对8位/16位/32位数据混合操作,PCA捕捉等,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引入新技术,提高学生对其接受度。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经历凭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较自信阶段),解决方案缺陷逐个暴露并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陷入思考和迷茫阶段),获得新的线索和新的解决方案(重拾自信和成功喜悦阶段)。在知识结构上,则整个学习过程经历“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并在该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3 磁导寻轨情境设计 实验原理:在导线上一定频率的交变电流会产生交变的磁场,通过电感感应这交变磁场,并通过带通滤波器和放大器对该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最后经过检波器将交变信号转成直流信号供单片机AD采样。导线上的交变电流一般选取20KHZ,通过带通滤波器测量该特定频率的交变磁场,可克服地球的永恒磁场、周边电器产生的50HZ磁场等干扰,并且感应的磁场强度和导线与传感器的偏离距离呈单调关系,由此可测量移动机器人与寻轨导线的偏移信息。 问题设计:1)无限长直导线上通交变电流在空间中产生的磁场分布模型分析;2)如何测量磁场;3)检测干扰分析;4)测量电路原理分析;5)有限长弯曲导线通电电流在空间中的磁场分布模型分析及测量改进措施。 维果斯基(Vygotsky)对知识层次进行研究,提出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是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是指个体在教师或其他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为“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合理设计问题,使得学生朝最近发展区提升知识,若问题过难,超越学生知识层次太多,可能会引起他们的知识混淆,降低学习兴趣,或者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丧失创新性。 磁导寻轨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情境设计上,若一步到位直接给出最终的设计方案,与学生的知识体系有较大的距离,使得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很好地进行内化。对此,磁导寻轨在问题设计上运用了维果斯基ZPD理论,从简化模型入手,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对通电导线的空间磁场分布,可先假设导线为无限长,引导学生查阅《大学物理》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得出传感器与轨迹导线偏移距离与磁场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采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到电感(传感器)上感应电动势与交变磁场的关系,经过这两个环节,学生逐渐体会到《大学物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并对传感器与轨迹导线之间的距离与感应信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若导线的通电电流是20KHZ的交变信号,则感应电动势也是20KHZ的交变信号,但该信号很微弱,且夹杂着50HZ的工频干扰。对该信号测量,可在电感检测单元上串联电容,形成谐振电路,再在后继电路中通过三极管进行放大处理,进而经过检波二极管和电容将交变信号变成直流信号。在该环节中涉及《模拟电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等相关知识,着重引导学生对频域分析、三极管稳态电路与小信号模型的分析、信号检波等知识的深入理解,并让学生通过Multisim等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后再进行实物制作,使学生养成通过原理分析― 仿真验证― 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习惯。学生做出原型后,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往提高精度方向提升,推翻原来的无限长导线假设,针对实际中有限长且可能弯曲的导线,引导学生运用毕奥-萨伐尔定律及有限元进行分析,并在测量环节进行改进,减少非线性放大失真度。经过这些环节后,学生将以前所学的课程知识与当前问题充分联系起来,把抽象的知识的具体化,并且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多次从不同角度涉及相同的知识,使学生对该知识形成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知识层次上由现有模糊生硬的理解向潜在层次提升,通过量能的积累进而实现质的突破。 4 电机测速、驱动与控制情境设计 电机测速、驱动与控制包含了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是闭环控制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该情境对自动化、电气类专业学生加深《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解和实践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测速、驱动和控制的具体实现又与《数字电路》、《电机与拖动》、《嵌入式系统》和《程序设计》等课程具有很强的联系性。 电机测速视传感器而定,目前本教学实践中采用两种传感器:1)单路光电码盘;2)双路正交光电码盘。前者成本低廉,并且可自制反射式光电码盘;后者具有一定加工精度要求。对于多数单片机,没有双路正交码盘接口,需采用数字电路设计思想进行倍频和方向判断,而该环节正好可用到《数字电路》相关知识。以往,学生学完《数字电路》往往只停留在意识层次,并无法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并灵活运用该课程思想进行逻辑设计。双路码盘的倍频和测向提供了很好的应用情境,使学生对《数字电路》有重新的认识,并在该解决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双路码盘相比单路码盘的优势。 电机驱动采用PWM方式驱动,电流放大芯片有达林顿三极管、MOS管等。在该环节主要设计3个问题:1)PWM的频率与驱动噪声;2)PWM的占空比与电机转速关系;3)驱动能效和驱动芯片的散热控制。PWM驱动频率在音频范围内,尤其是在1KHZ至8KHZ之间会使电机发出音频噪音,指导学生利用PCA时钟或系统时钟改变PWM频率,通过实际驱动现象探讨噪音的产生机理和消除方法。PWM占空比与电机转速需从S域变换和瞬态响应去分析,将电机等效为电感与电阻的串联模型,通过瞬态响应曲线,使学生明白占空比与电机平均电流的关系,另一方面电机电流与电动力矩及转速构成微分方程关系,与《高等代数》、《大学物理》具有联系,可用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铺垫,逐步加深引入正题。驱动能效和驱动芯片散热问题从《模拟电路》对三极管和MOS管的介绍知识出发,抓住三极管VCE压降及MOS管内阻对驱动管能效及发热的影响,通过开关管换流时的瞬态特性进一步让学生讨论提高PWM频率对能效降低及增加驱动芯片发热量的影响,使其灵活掌握PWM频率平衡设计的机理。整个内容在设计上遵循维果斯基的ZPD学习理论,循序渐进的问题设计可防止由于问题突然加难,打破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创新性培养。 电机控制采用PID控制,通过该环节使学生对经典控制回路的反馈、执行和控制三个环节有更具体的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用数学语言描述,比较抽象,以往大多学生由于没有经历实际应用,对该课程理解较差,无法活用相关知识。在电机控制中,首先遇到的是建模,本实践课向学生介绍基于信号激励的黑箱建模和基于机理的白箱建模。黑箱建模的激励信号采用阶越响应信号,电机的响应速度经码盘测量后由UART传送到PC端,由Matlab绘制响应曲线,并引导学生用《自动控制原理》中的经典控制理论知识获取动态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而以该黑箱模型为对象,让学生设计P(比例)控制器,运用劳斯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进而用PID的经验公式进行控制参数设计,并将连续模型转成离散模型在单片机上实现PID控制算法。白箱建模则利用电机的电感-电阻等效模型以及力学分析,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此时对电机的关键参数再通过辨识的方法进行估计,在辨识环节又可引入最小二乘法、随机信号激励等知识,加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在电机驱动芯片上,我们采用带电流反馈的MC33887,使控制系统能获得电机转速和驱动电流,进而可用状态空间方法进行描述,在此环节可让学生用能控性判断―极点配置等环节进行控制设计,之后再将电流测量环节去掉,让学生用能观性判断―观测器设计进行状态估计,并将估计结果与电流真实测量值进行比较。这些环节能贯穿《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知识点,经过这些实践之后,学生对经典控制、PID控制、系统辨识、能控性、能观性、极点配置、观测器设计等环节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5 寻轨运动控制情境设计 寻轨运动控制是机器人实践课的综合实践环节。在该环节中,我们增加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把机器人的寻轨传感器、电机转速等信息通过无线传感节点传至PC端,并在PC端采用Labview进行图形化编程,实现寻轨运动控制。在本实践中,受学生所学知识限制,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编程由指导教师完成,并提供UART通讯接口,学生只需按规定的协议读写UART信息即可实现机器人与PC机的信息交互。Labview提供串口的Visa以及一系列的控制与仿真图形模块,学生在Labview下完成机器人检测与运动状态的图形化显示以及控制指令的发送。 寻轨运动控制可用竞赛的形式组织,我们受Freescale赛车竞赛启发,拟定以下两种形式:1)机器人的自主寻轨竞赛,给定地形,由出发地到目的地,时间最少者胜出;2)手动操纵赛,队员只能看PC端机器人回传数据(不能看机器人实际运动状况),控制机器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时间最少者胜出。两种比赛中,机器人完全偏离轨迹线则直接被淘汰,寻轨技术则分成光电寻轨和磁导寻轨,并分开比赛。目的地前方设一障碍物,要求在距障碍物50cm以内有报警信息(通过超声避障传感器检测避障信息)。 通过该情境设计,学生能将前四个情境的内容贯穿起来,进行二次消化吸收。前四次的情境,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会给予较大的帮助,但在综合实践环节则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完成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 具体教学环节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可按如下环节展开:1)搜索资料;2)分组讨论及方案设计;3)方案实现;4)交流与方案改进;5)总结与归纳。教学环节中包含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以及协作交流完成特定知识的意义构建。 1 搜索资料 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常用资源网站和搜索资料手段,并让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尤其是厂商提供的英文数据手册资料,鼓励学生阅并找出关键信息。在工程应用中,相关的芯片及传感器往往只能找到厂商提供的英文资料,学生往往对这些资料具有较大的畏惧心理,不知如何从中寻找与项目相关的关键信息资料。经过该环节后,能培养学生搜索资料和查阅关键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2 分组讨论及方案设计 根据学生的自主组队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成员针对设计目标,结合所搜索的资料,进行方案设计。通过成员间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分组讨论之后,可适时开展方案设计交流,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方案宜持多鼓励少打击的态度,以保持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不可行的方案,给予详细的论证,适时地给予否定,但对固执的学生,可让他们先坚持自己的方案,在遇到瓶颈时再给予详细解说其不可行性。 3 方案实现 方案实现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在机器人实践中涉及电路仿真、电路焊接、电路调试、单片机程序开发、Matlab仿真等内容,在这些实践环节,有利于学生将其他相关课程知识与当前问题联系起来,在方案实现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4 交流与方案改进 若各组是通过独立探索进行方案设计及实现,则各组在方案实现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方案实现的多样性,这是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各组的方案实施进度不一致,在方案提出与方案实现之间可根据具体任务设置一个期限时间(往往是三天至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方案实施。各组方案实现后的讨论是借助集体力量实现知识飞跃的重要环节,讨论的结果可使原本复杂的问题明朗一致起来,并且各组通过对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遇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进行充分交流,能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全面、正确的意义构建。各组通过交流,能发现自身方案的缺陷,并做进一步的改进。 5 总结与归纳 该环节是意义构建的升华环节,但也是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环节。总结与归纳要求学生从问题描述、方案比较、方案实施、改进措施、自我体验总结等环节对所涉及的任务以文档形式进行重新组织,学生在文档编写的过程中完成所学知识的最终构建。总结与归纳要轻形式,偏重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创性。 四 结语 通过“机器人实践课”的开展,不仅落实了高校的“大众教育”精神,使得电气专业多数学生受益,加强了各课程的联系性,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认知水平,完善了知识体系,并且对“精英教育”也起到相辅相成作用,使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上获得更好成绩。仅2010年,温州大学本学院电气类专业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相关学科竞赛有: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金奖1项、省级获奖3项,全国嵌入式设计与开发总决赛二等奖3项,大学生程序设计国家级获奖3项,浙江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今后的教学和培养计划中,应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通过此类课程加强专业中各课程的联系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进行知识内化,完成知识的构建,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信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针对如何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从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采取措施及做法入手,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了符合个性化发展CDIO+5S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辅之以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推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体系;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高教强国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1G5].自上世纪末开始,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日益重视,纷纷采取不同措施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及训练[6G7].清华大学最早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学分,并进行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供资金、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培教育取得一些经验和成果,各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但还存在创新创业模式缺乏、没有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活动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不紧密、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等问题[8G9].本文结合我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情况,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创新意识培养、构建创新能力模式、加强创新实践环境建设等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创新教育的培养体系,并在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中付诸于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1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氛围,通过对我院多年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梳理,从转变教学理念着手,构建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搭建良好的实践场地、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等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 1.1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转化,引导教师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水平和参与创新创业指导热情.从以前重教书、轻育人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学院采取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5S(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完善)”的“CDIO+5S”模式.其核心内容是:(1)确定培育目标———面: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及实现方法;(2)实施过程———线: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组成、内涵和外延;(3)实现方法———点: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具体课程的知识点及其实施方案,以知识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素质为目的. 1.2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符合个性化发展模式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在创新能力培养中采取“CDIO+5S”模式,对学生的行为本性(生理与心理,物资与精神)的有效激发,唤醒和激发学生内在的行为动机和潜能,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周期为载体,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运用专业应用软件、网络设备、校内真实工程环境和企业实际现场,进行探究式、研究性自我学习,实现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并通过开展“导师+基地+项目+项目经理+学生团队”五位一体个性化培养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三早定(早定目标,早定方向,早定团队),三早进(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角色). 1.3创新实践场地 为了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建立创新实验室、创新基地和俱乐部等多元化创新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企业实训、创业训练营和创业大赛等情境式创业实践平台.搭建符合客观实际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提供阵地,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1.4政策指导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指导,学院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同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创业基金、合作教育、合作基地等方式形成持续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体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意引导与兴趣激发.为了激励学生参加创新教育培养,制定了“大学生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课程,实施置换学分机制,可以用创新学分替代部分专业方向选修课或者实践环节的学分. 2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设计应用能力,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运用现代化技术实施传统实践教学方法.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应用性强的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上,实现边讲边练、“做中学”的预期效果.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部分实验课独立设课、单独考试.突出学生是实验教学过程主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10G12]. 2.2全面实行实验室开放 学院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和导师制,采取老带新、梯队式模式,促进实验室开放的实施.学生可通过实验室开放进行科技制作、实验研究获得创新学分.同时要求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必须到实验室进行项目实施,达到一定学时方可验收,采取激励与约束手段保证实验室全面开放,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科研课题纳入开放课题. 2.3营造真实工程环境,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建设与实际企业一致的铝箔生产流水线,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程环境,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动手能力;将汽车自动装配、电机及变压器装配等典型的生产工艺和控制过程制成电教片,通过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生产过程,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另外,以实践基地为窗口、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将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区域行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使教学内容跟踪领域动态前沿,把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融入到教学中. 2.4管理模式 实施和构建优质、高效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实现全面创新型人才目标作为技术保障.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质、发挥其个性特长. 2.5分梯队培养方式 学院的创新教育采取分梯队培养和多元化指导方式,具体如下:第一梯队:直接参与课题组的项目称为科研助理.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态度端正、自学能力强、肯钻研、对参与课题组有充分准备的学生直接介入课题组的在研或预研项目.第二梯队:在课题组内跟踪学习.对课题了解不充分、准备有所欠缺的申请人,由第一梯队教师指导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参与项目讨论、观看、模仿、当助手等提高个人能力,使其步入第一梯队.第三梯队:以补充基础,组外学习为主.低年级或理论有所欠缺的人,首先抓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通过开展理论授课、技能操作等培训,使其尽快了解课题,使其步入第二梯队。学院按学科专业方向建设大学生课外创新基地.采取教师+科研助理+学长指导方式,教师负责基地工作计划及方向引领,科研助理负责日常管理及工作计划的落实,学长依托某一方面知识能力优势指导新进基地的成员. 3取得效果 面向学院6个专业2000多名本科生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科竞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如下效果.(1)大学生课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突出.学生竞赛成果显著,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其中物联网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国家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吉林省“挑战杯”特等奖2项,吉林省省长奖1项.学生科技成果在全国科技周、中国载人航天展等大型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受到各级领导关注.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0%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好评.(2)“基地+项目+导师+学生团队”个性化培养,成效明显,依托“自动化应用技术”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3)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曾多次给予报道. 4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应根据学校特点及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案,突破创新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忽视符合学生个性需求、创新教育趋于形式化及与资金短缺等阻碍,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 摘要:目前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在我校“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此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变得非常现实和迫切;在本文中,笔者将就技术本科教育面临的现状、加强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和措施等展开谈论。 关键词:技术本科 电气类 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言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业”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电机学院”历年来一直以“高就业率”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近几年我校“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步伐越走越快,随之而且来的是大量的本科毕业生,然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新形势和新的电机本科毕业生不为社会、企业熟悉的情况下,本科生就业相对难也成了学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让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顺利就业,是有关确保学校就业率和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 接下来,我想对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谈一下我的看法。 二、技术本科大学的现状 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就需要发展技术本科来弥补。高校扩招后,如果仍然把传统本科院校定位于学术型,那么必然会导致学术型人才大量过剩,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却供不应求,从而造成人才供给结构失调。如果把一部分传统本科院校改为技术本科,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调整,学校本身也能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① 由此可见,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技术体系的独立性需要两个角度说明了当前在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人才市场对应用新技术本科人才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同时,何为“技术型本科”也应当大范围的为大家所认识,明白技术本科面向什么样的工作,技术本科人才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只要性何在。 三、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具体措施 在电气类的技术本科大学生中,学生能够通过高校学习期间对专业知识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毕业时能够获得电工和数控等中、高级证书,去从事多种技术型工作,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却不愿意,觉得自己是个大学本科生,应该是坐在办公室从事一些管理类的事务,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自己专业在人才市中的需求量,把自己定位于学术型的人才,也就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明确。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孩子开始接受教育的同时就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孩子们从小就对自己长大以后做什么有着明确的目标。 其实在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同时也就是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如果仍然把传统本科院校定位为学术型,就会面临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的问题,而同时技术应用型人才再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就造成人才供给结构失调。③这样的人才结构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有着很大的优势,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要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应该明白这样的人才结构,然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比较晚,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有的是父母决定让他们考哪所学校,有的直到被学校录取了自己还没弄清这所学校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将来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以我认为,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就应该对电气类专业进行详细地讲解,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做些什么,应该考出哪些证书,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找什么样的单位,要求学生为自己做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必修课程,让学生能够高度重视。 四、结语 电气类技术本科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在初探阶段,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完善,然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习惯形成也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努力。作为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线的教师,我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学生营造更积极更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环境,为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就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议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物流行业的发展也更加电子化。许多物流企业都通过先进的网络对企业的管理和运行实施了优化,而优化的工作内容更多是集中在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会计工作上。作为一个物流企业,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运营,全面协调好组织、控制等多方面职能,这样企业的未来发展才能够得到保障。本文从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中的工作概述出发,全面介绍其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对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它的工作应用水平,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管理会计 物流企业 管理 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在于各种货物的流通,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物流。物流是伴随着消费的实际商品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服务过程,它包含着货物的运输、储存、包装到装卸搬运等诸多程序。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其实是围绕着物流的各个阶段的成本、风险等多个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它对物流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想保证物流企业能够有效地完成运输任务,积极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做好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行工作,从而提升物流的工作效率和综合效益。 一、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工作概述 管理会计的实际工作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物流管理的会计预测与决策。第二是相应的分析与核算。第三是最后的控制与评价。物流企业管理会计预测与决策,需要对企业物流的整体规模和物流成本进行预测,物流规模与企业实际的市场有关,物流成本则和需求的实际成交量成正比。管理会计工作的重点是控制好物流的成本,因此在任何的成本控制工作开展之前,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综合运行能力,以一种直观的货币形式反映出可能会在物流环节中消耗的成本数据,并通过书面的形式规定下来。在进行相应的成本决策时,可以以此为参考依据进行决策。至于物流企业成本的核算和分析,我们要知道成本的核算需要结合运输物品的具体运输环节,并利用科学的成本计算方法从而对物流各环节的费用合理汇集分配,最终确定计算对象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物流成本的分析工作,是建立在物流成本核算得出的数据与物流成本计划的数据比对的基础上进行的,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繁多,目前常用的主要方法有因素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管理会计的控制与评价,其实是一种后续的监督完善,物流企业在运行中的成本控制,是需要将实际数据与计划数据相互核对,并找出其相差的成本数和原因差异。对最后的运行阶段进行评价,找出其可修正和改善的地方,从而提升物流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实际运用体现 (1)边际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边际成本针对的对象是商品的物流活动,物流商品的固定成本是那些不会随着物流流通而增加的成本,如物流商品的重量收费是固定不变的。边际成本是随着一些物流环节而增加的成本,如物流距离远近的运输费用。机会成本法,是充分考虑到物流企业可能会带来的经济利益,虽然这只是一种观念成本,也就是因一个决策而可能失去的机会代价。物品在运输流通的过程中,其在库存时就会产生机会成本,更何况是运输、包装等过程中。因此,物流企业需要全面考虑物流环节中的机会成本,找寻最佳的管理方法,提升工作效率。 (2)以管理会计核算分析为主的管理方法。物流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以管理会计的核算分析为主进行整体管控,这就需要配套相应的物流责任体系。结合实际的物流流通环节,以物品为对象,我们有层次性地对物品的流通进行监督、控制。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围绕物品的流通活动,对成本进行严格监督,找寻实际费用与计划成本的差异性,并对企业的不足之处进行问题思索。各个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完成自身应尽的工作任务。管理会计的管理体系还可以对企业内部责任部门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这种科学的办法,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3)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是先从物品的单表打印――物流决策分析――物流成本分析――物流成本报表――物流成本总账、明细账。这样的五步核算体系,能够全面地记录、报告和计量物流企业的业务成本。物流企业的核算对象结合物流的功能划分,将成本可以分为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包装成本和信息处理成本四个大方面。成本作为对象化的费用,其核算之前必须明确物流的整体成本,随后再分阶段进行计算。不过,物流的流通阶段也应该事先进行统一,随后再进行物流作业的计算口径统一。对于两者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实际分摊,应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划分。 (4)物流成本核算的制度约束。物流作业的成本核算需经历两个阶段:第一是资源分配阶段,在此过程中每个运输环节都需要分配到所需的资源。第二是将资源分配完毕后的优化工作,这种优化工作的直接结果就是其物流成本在不断缩小。就以一个普通的物流公司进行的业务来说,其物流成本有总物流成本、车辆运输成本、场所放置成本、作业物流成本等。物流的作业成本法虽然可以保证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但是其实际的运行灵活度不高。所以,物流成本核算应该具有较强的制度约束。在物流作业层次成本归集的时候,我们将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离出来,以便能较为准确地核算物流成本。 三、提升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水平的措施 (1)扩大企业规模,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管理手段。企业的规模扩大,是需要资金的不断积累,虽然规模扩大也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但是如果我们将规模和管理进行有效的系统结合,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当前,物流的配套服务还并不是非常完善,如果企业能够结合实际的物流情况,提供兼营配送等增值服务,这不仅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也能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现代化的技术管理手段,主要是利用一些高科技的电子信息技术融入物流管理中,如物流跟踪技术中的GPS技术、GIS技术,或者流通加工中的全自动机械加工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极大地提升了物流的服务水平,也加强了物流企业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 (2)实行人才储备,创新物流成本的计算方式。任何企业的发展最终都还是需要依赖于人才的培养,这不仅要做好外部人才的引进工作,更需要对内部的员工实行阶段培养工作。对于人员的服务水平、技能水平方面,多下功夫,强化企业内部人员的责任心,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管理会计工作的创新。以往我们对物流成本的计算都是指针对物流商品,忽视了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要想提升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水平,还必须对成本核算进行改进工作。我们在核算时,应该从领域类别的角度考虑支付形态类别的物流成本,即以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资料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基础,将物流成本按支付形态分为运费、保管费、人员费等。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功能类别角度考虑支付形态的物流成本,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明确物流费用总额。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不仅能为物流企业提供全面、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也能为物流企业在决策时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但是作为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必须要根据目前企业的一个实际情况,合理地应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论,对于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要及时发现并处理。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如何发挥财务管理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它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即是所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种,既具有财务管理的通性,又具有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特性。本文就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与财务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做出简要阐述,希望广大中小型物流企业能够重视财务管理,让企业在愈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一份保障,让企业走的更好更顺。 关键词:财务管理;物流企业;重要作用;物流财务管理方法 0 引言 物流财务管理包括:物流财务预测、物流财务决策、物流财务预算、物流财务控制、物流财务分析和物流财务检查[1]。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使它区别于其他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管理的重要特征,而这些特征也决定着财务管理方法的多变性和灵活性。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资金运动,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其资金必然会进行一个又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因此,财务管理成为了物流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严格监管和控制。 1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管理方法可分为五个方面,其中包括: ①物流财务预测: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果能够反映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市场变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下一阶段的市场变动,有助于企业管理者的投资决策。 ②物流财务决策:财务管理在做出物流企业一段时间的财务报告后,可反映企业在这段时间的资金流动情况及企业获利情况,有利于物流企业决策者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做出未来对企业发展更好的决策。 ③物流财务预算: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可作为财务预算的管理方法,是对企业下一部计划实施进行的预先经费计算,能够反映企业自身的承担情况和可实施性。 ④物流财务控制:物流财务控制的管理方法是指物流企业在进行资金运动时一定要在各个程序都进行财务控制,以便此项经济活动出现超支、不必要损失等问题。 ⑤物流财务分析:通过物流财务分析可以反映过去的资金运动存在的弊端和正确的经验,为后期的资金运动做好铺垫。 ⑥物流财务检查:物流财务检查是指定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目的在于核查企业内部项目,防止假账、虚帐的出现,为企业的发展阻碍蛀虫的出现。 2 财务管理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 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 投资是指企业将多余的资金投放于另一种对象,以期在未来为企业带来收益的经济活动[2]。财务管理要想在物流企业管理中,发挥其为企业当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明确投资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所具有的高风险和高回报性,在决策时必须通过财务管理产生的财务报告中正确有效的数据,为企业管理者和股东提供直观、有效的决策数据,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服务。同时,还要为企业把好调查研究关、投资管理程序关和控制、风险收益关,确保企业经营的投资调查研究真实可靠并具有市场研究价值。在管理者做好投资决策后要严格监管投资管理程序,并在投资后做好投资项目的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并定期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改善投资细节或者终止投资的依据。 2.2 为企业管理好资金,确保资金的正常流通和安全 资金是企业运转的基础,而涉及资金的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敏感地带也是核心部分。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把控不严,结果出现了资金的入不敷出和被挪用占用的情况,涉及企业外债时,常常还有三角债这种难以调和的关系。想要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企业的发展理顺资金链,解决好这些问题至关重要。管理好企业资金的流动需要会计人员、出纳人员及公司所有员工,共同做到监督、牵制作用,做到不做假账、不做虚帐和凭证记账,不能出现空白条或者口头帐等。还要定时核查账簿,做到账帐相符、帐证相符和帐实相符,才能保证企业的资金流动有明确的来龙去脉,并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反馈给企业决策者,让其在看到财务报告时一目了然,可以更容易地根据财务报告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3 充分发挥其财务监督作用,为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企业要想在众多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蒸蒸日上,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必不可少,只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才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这时财务管理又可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建立企业员工工作激励制度,对于如实走账、做账及起到监督他人合理经济行为的员工予以一定的奖励,让财务管理起到自身的监督作用,不让企业在内部员工的不尽职或者私心中有不必要的灰暗损失,为企业的资产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 2.4 掌握新形势下的合理利润分配,调动各层次人员积极性 企业的财务管理还掌握着公司各层次人员的工资薪酬、股利红利及利润分配等,只有满足各层次人员的获利需求,掌握好新形势下的合理利润分配,才能很好的调动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更好地出谋划策,为企业的利润而服务[3]。想要做好利润分配,在财务管理中就要制定严格的职工福利制度与薪酬奖励制度,并在确保企业获利的基础上,辅助董事会确定合理的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比例和利润分配比例。只有做到企业、管理者、股东、员工和市场的同时获利,企业才更具有生存和竞争的实力,企业内部的人才也才会一心一意为企业服务,企业才更有更可观的的未来发展前景。 3 结语 财务管理在物流企业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企业在理解市场竞争条件下增加竞争力的不二法宝。只有严格按照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灵活运用并融汇贯通,切实发挥财务管理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打好基础,确保企业的投资不出现大的决策性失误,为企业把好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关,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预期目的起到真正的作用。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管理运作能力及体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及应用创新,从而达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实现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管理运作 体系创新 资源整合 企业管理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对物流作出了明确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效结合。”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指通过企业内部的整合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特别是指协调各方面资源的能力。 一、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分析 作为物流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物流企业是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经营形态,各物流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市场中生存,就需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管理协调能力。在管理层面上,物流企业可以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础操作管理三个层次,应实现这三者之间的整合协调,同时对运输及储存进行协调控制。另一方面,技术信息及各类资源等也都对物流企业的整体协调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资源整合能力及业务运作能力。物流企业的主要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企业资本等。物流本身是一个包含整体观念的概念,是物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程,所以物流资源的整合是物流的内涵所决定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物流企业的业务运作能力主要包括企业的订单完成率、运作成本控制、运作实效性控制以及意外处理能力等。 (3)信息技术的优化应用能力。物流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应拥有对大量订单数据及信息的处理反应能力,给物流企业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使得物流信息的传输与分析逐步实现了电子化,使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更加通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4)市场占有率。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物流企业众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为保持良好的市场占有率,就需要对市场营销能力进行有效调整和提高,并在管理制度及市场的影响力作用下,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市场占有率转化为经营利润,达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 (5)品牌形象。物流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需要在长时间的过程中使客户对企业产生信赖,或依据各种促销手段及经营手段,才能促进品牌形象的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管理方向 (1)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物流资源整合是将原本相互联系的物流活动(包装、运输、仓储等)进行重新整合,通过组织和协调,将企业内部彼此分离的职能和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纳入到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当中,取得1+1 2的效果。 (2)企业文化。作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企业文化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拥有的价值性、独特性以及延展性,都来源应企业文化,它能使企业个性及特征异于其他企业,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3)企业创新。创新是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管理观念滞后、服务项目单一、增值服务薄弱、信息技术水平及组织形式落后等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物流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活动,才能培养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及发展。 (4)财务管理。当前的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存在着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低、财务管理人员水平低、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所以因在物流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全员财务管理理念,强自身素质培养,并在节源开流的基础上,努力拓展融资渠道,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制度化的建设,从而实现创新财务管理,进一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加强物流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伴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的物流企业自身状况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物流的需求,物流企业管理者需树立现代的物流管理理念,在物流管理创新改革工作的推进下,通过高质量服务实现增加价值,并在法律法规体系的指引下,提升管理组织能力、资本运营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从而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加强物流企业服务信息的个性化及网络化建设。由于物流服务信息是针对不同的客户的,所以要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要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物流服务信息具有范围广、实效性强的特征,所以需要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从而确保信息的全面性以及准确性。物流企业可以根据现拥有条件,建立起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利用FRID技术及卫星定位技术,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使原本分散的物流组织单体通过网络体系实现有效联合。 (2)提升企业营销能力。企业营销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网络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服务,通过有效的管理控制,充分利用市场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广告宣传或者其他方式扩充企业业务量,并利用客户口碑及广告效应实现品牌效应。同时积极建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由于各企业之间有着不同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等方式,在协同合作下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培养物流综合人才。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高素质的综合性物流人才相对较为缺乏。作为一种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能帮助企业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企业成本,对整个企业的兴衰存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物流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吸纳的一批有活力的大学生进入物流企业,虽然这部分人才的理论知识体系完善,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所以物流企业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在企业内部建立物流人才培训结构,使其在实践积累下熟悉业务流程,更好的适应物流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基于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为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物流管理已由传统的商务方式转化为电子商务方式。对这种新兴的交易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今后企业的物流管理提供了可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新兴产业;企业管理 1我国现代物流管理面临的问题 1.1现代物流管理现状 现代物流管理即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使得各供应链间的货物得到充分利用,保证供应链全天候的物料供应,达到同步运作效果的管理模式。电子商务始于美国,尽管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让子商务有了蓬勃发展,但在此之前国外物流业的发展速度与程度早已超越了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在相关技术上的转变问题、安全问题及其管理问题,为国内企业物流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物流管理水平处于低等水平,并且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人才,计算机管理应用技术还不成熟;除此之外,信息网络的安全问题又成为阻碍物流管理发展的一问题。 1.2对现代物流管理的模糊认识 物流的概念在1998年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提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世界各地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原料计划、加工、储存、流动的实时控制、管理的一过程,并不断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许多企业迅速崛起。做好物流管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进行相应物资的配送管理,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了企业最终售货的必经之路。基于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概念基础上,逐渐演变为一种大型的集成化的经营模式。 2物流管理现状的分析 2.1物流管理作用 物流管理主要指的是将材料进行加工、打包、运输、储存、流通等一系列的集成化处理的过程,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尽可能的降低商品的成本,为客户提供良好的综合性服务。现代化物流是企业的另一利润来源,各个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展开物流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物流管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通信的支撑,充分使用信息、数据达到信息交互的目的。 扩大市场竞争能力是现代物流主要作用之一,面对同行企业间激烈的竞争,提供优质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必须提供良好的售前准备工作,防止出现因供货不及时,流失潜在的顾客。 2.2电子商务物流 电子商务物流指的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指导下,在约定的时间内,将准确的产品,以最优的费用配送到顾客指定的地点。这种全新的配送模式将传统的商务方式和信息技术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对产品的配送。在交易前,各企业或企业与客户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交流,把物流的实体汇集成为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实现物流活动的最优安排。电子商务的出现,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新的希望,物流信息化成为了必然发展趋势,与此相关的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客户资源的收集等技术也在物流配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一大特点是拥有自动化系统,如自动识别系统、自动货物跟进等,然而这种技术还需一段时间的普及。 3基于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3.1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是物流运作程序中主要环节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纵观全球的物流发展,发达国家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焦点。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在物流管理上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并且应用于各个领域。而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物流管理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本身就在起跑线上和发达国家有一段很悬殊的差距,而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了国内物流行业前所未有机遇,为国内的物流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都应用了电子商务,突破了一定的规模,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体系。但由于国内物流管理正处于初级阶段,一些相关的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条件和技术管理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关的开发人员对软件的认识度相对简单,缺乏管理经验,对于技术的应用还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只能应用在物流管理中的小部分领域,如网页交流软件、物流配送软件等,这些软件的应用没有互关性,只局限在每个单独的个体上,与物流管理结合的甚少。甚至有些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处于懵懂阶段,这无形中制约着产品的深度开发进程,使得产品很难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3.2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商务模式受到了各界的质疑,电子商务逐渐融入到物流管理中,扮演着物流管理中重要的角色。对于大多数交易来说,电子商务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传输对产品进行深度推广和销售,让物流进入了信息交互模式,摆脱了传统机械化物理销售,对物流进行快捷、准确的流过程监控,加速物流的准确度和速度,缩短了物流周期,使得物流的运作模式可以有效的进行,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质感。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探讨 摘要:《物流企业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对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物流专业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对《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的意义,并结合学生目前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状态指出了具体需要改革的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提出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和具体实施计划。 关键词:《物流企业管理》 教学方法 改革 一、《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的研究意义 (一)《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严峻地挑战。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对人才的争夺日趋剧烈,这无疑也给高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以及从事《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去关注这些变化,进而去适应和迎接这些变化。为此,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高校中该课程教学的新路子,不断改革创新,培养能够适应时展要求的、综合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依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依此理论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其创业精神或企业精神,其次才是学习掌握物流企业管理的原理、方法、知识和工具。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 (三)《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采用的是“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及创造性受到制约。更为严重的是,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却听得昏昏欲睡,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并非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知识、死记硬背这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在该领域独特的分析、研究和思维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抓住的要领的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核心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样有赖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从学生听课的角度讲,由于学生企业管理经验匮乏,在听课时只能听懂字面意思,并不能和管理的过程产生联系,因此对各个环节管理思想的领会很难达到要求。学生们普遍反映理论太空,定义和概念很多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从授课教师的角度来讲,要讲好这门课也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教师对课程要有深刻的理解,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这样教师能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理解基本原理与方法,讲课时就能结合实际,学生能直观感觉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从教学上来说需要从实践环节出发,通过管理案例来讲清楚理论,而不是照本宣科,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为了掌握各个环节的管理理论,需要学生提前掌握其他相关知识,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资金的时间价值等。由于学时有限,只就存在了一定的取舍问题,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理论阐述清楚,又要保证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以一种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将物流企业管理思想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迅速领会并学以致用,是物流企业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具体改革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改革目标和改革内容 1.以学生为本,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 2.培养学生灵活、系统思维能力 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的案例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而现实中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盘根错节,一时很难理清头绪,因此不能按部就班地照搬照用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模糊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系统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知识要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随机应变才是硬道理。 3.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有多少呢?”“、中国哪些企业具有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等这些的问题的提出,由老师加以引导无疑会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虽然目前“出国留学热”,优秀的人才可能定居国外,但中国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人才,用鲜活的、生动的创业家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成为有抱负、有理想的建设中国的创业新人。 4.注重胆识、信心的培养 人人都具有成功的潜能,但生活中的成功者却总是极少数人。很多同学受此影响,信心不足。课堂上讲一些企业家的艰苦创业故事,比如: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海尔张瑞敏(从工人到首席执行官)的故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容忍力,极大地鼓舞学生的斗志。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现有教材大多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物流企业管理》作为一门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积累,其内容构架几乎已趋于固定:物流企业管理概论、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才资源管理、账务管理、创新管理等等。每篇内容一般包括理论体系、课后案例、复习思考题三个部分等。这种形式、内容的知识体系所决定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教师课堂进行理论体系的灌输,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课后作业答案标准化的局面。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课程教授能力不足 许多教师没有亲身实践解决物流企业管理问题的经验,在讲授企业管理课程时,往往局限于课本,讲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书上现有的教学案例等,对现实生活中企业经营管理实例掌握不足,认识不够,对案例的分析、剖析能力还比较欠缺。 3.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整体学习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自我要求不高,学习热情不足,学习主动性缺乏。学生对每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缺乏合理的考试评分标准 《物流企业管理》课程在传统教学中以考试评分为依据、考试方式、评价指标单一,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习过程,缺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机制。评价《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是由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这就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考试中,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标准答案,而不是创造性的想法。这样的考试很难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去。 5.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物流企业管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应是当前物流管理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 1.精选优质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的使用包括课堂主讲教材与课外辅助教材两大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主讲教材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物流企业管理》,课外辅助教材有《物流企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物流企业战略能力研究》、《物流企业管理案例集》、《追求卓越》、《管理学》(第9版:罗宾斯)等。 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管理市场的新特点、新变化、新发展,了解管理职业的新要求,及时研究并运用新理论,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贴近。在内容的持续性改进方面,须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拓宽企业管理教学的视野。 2.建设高质量的教学梯队,做好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 教师需注重教学、科研两方面知识积累。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的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相兼备,教学科研齐头并进,需要埋头苦干。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教育、深化教改的基础。教学团队的共同学习也成为必修课之一。如一起参加备课,就相关章节进行探讨,研究教学及方法;参观其他院校并进行学术交流;进行企业走访调研,实地了解企业的情况,撰写教学案例。这些对教学团队而言都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通过听课、座谈等方式提出的建议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师间相互听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采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就是根据实际工作和教学条件的需要采用模块化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学习情境,以项目驱动,采用讲练结合、课内和课外、示范和实训结合的多种组合方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具体应做到:一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进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创新。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基础技能人才,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应与行业企业进行研讨,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做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并且将企业管理资格考试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二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进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际演练过程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既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和企业管理工作实例的结合,又注重基本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联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零距离接轨。 4.深化《物流企业管理》课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在内容上,不仅要注重考查学生对《物流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方法、实践能力等。在考试形式上,采取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察等多种形式。在评价方式上,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模拟演练具体的物流企业管理项目流程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一个《物流企业管理》课程考试改革方向。 物流企业管理教学的考核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如以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实际问题回答等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进行现场专题探讨并形成分析报告。报告作业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一定百分比。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案例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联系起来;利用沙盘模拟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中运用;通过现场实地参观学习,强化实践学习。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摘 要】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既懂物流专业知识又掌握物流基本技能的职业技能和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集引导、启发、参与等教学方式于一体,近年来在管理类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物流管理理论进行有目的的分析,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本文根据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对《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用研究 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既懂物流专业知识又掌握物流基本技能的职业技能和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集引导、启发、参与等教学方式于一体,近年来在管理类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物流管理理论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对物流管理案例进行针对性的讨论,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按照教学内容,通过选取鲜明生动的真实案例,利用其实践性、针对性和仿真性的特点,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全方位分析资料,在学习、解题和实践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运用,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一种“情景式教学方法”。采用此方法,可以使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情景,在讨论或者研讨中重现生活情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学习为注重能力培养,进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培养新型物流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分以下步骤:一是精选案例导入。在案例的选取上,可以采用自己选取和编写的案例,也可以采用他人的案例。教师在回顾与案例有关的概念、原理后,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和案例实际,向学生提出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采取的程序、时间的安排和注意事项,通过简短的导语,创设讨论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很快进入案例的学习与讨论中去。二是进行分析谈论。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对案例文本进行审读,对案例事实展开陈述,对案例情境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识别,对案例在现实中的投射效应展开联想,在对案例的分析谈论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适时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中,教师要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指出学生讨论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同时,提供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学习参考,进而加深学生对案例分析和结论的认识。 三、做好《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建议 1.案例选择要恰当。《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得:一是选取国内外有影响的现实生动案例;二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以及毕业生工作追踪等方式,选取学生中活生生的真实案例。案例选取后,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编写、整理,把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通过问题设问、疑点分析等方式插入案例中。案例的选取要注意四点:一是根据教材要求,围绕教学目标;二是内容要真实,富有研讨价值;三是难度要适当,让学生顺梯“上得去”;四是贴近现实生活,增强感染力。 2.课堂组织要科学。一是要让学生做好案例预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储备理论可用,有背景材料可参考,进而有深度地分析问题,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恰当安排课堂讨论方式,可选择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展开发散思维,大力倡导辩论、批评和争论。三是做好报告点评,鼓励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解决提出多种方案,并对供选方案进行优劣评估,教师对案例不能进行简单的对与错判断,要在学生总结自己案例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3.教师引导要到位。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要到位,引导中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防止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的缺位,表现在教师对案例没有选择,不公开组织评讲,或者组织讲评时不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分析问题后难以取得收获;二是教师的越位,表现在教师在案例分析中老唱主角,偏于提供案例分析的答案,而忽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出现案例教学“一边倒”的现象,这样案例分析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物流管理理论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其处理实际工作中复杂问题的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充分认识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在案例选择、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多下功夫,千方百计提高《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浅谈国有物流企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国有物流企业在我国物流服务业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拥有资源优势的同时,国有物流企业的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国有物流企业管理体制,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整合企业资源,提升市场服务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竞争力,实施 “集中化战略”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物流企业 现代化物流 核心竞争力 集中化战略 一、 国有物流企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进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末期,国民经济体制开始转型。与此同时,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性作用日益凸显,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总量的16.7%。现代物流的观念普遍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企业的计划进入政府改革计划的日程表中,有关部门在党中央精神的指导下开始着手对传统运输业进行改革,逐步对一些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进行改造和重组,在原有的基础上筹建成新的现代物流部门和企业。这些企业包括中远、中外运、中铁等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它们是我国现代国有物流企业的开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企业逐渐形成中国物流服务市场中一支重要力量――国有物流企业。 国有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资源和经营上的优势。它们通过企业整体改造和内部优质资源的重组拥有庞大的企业规模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之原有的业务基础和经营网络,依托码头、铁路、航空港口开展运输业务,为大型和特大型企业提供国际间、省际间综合物流服务,业务范围广泛,覆盖到全国乃至世界主要城市和地区,因此在整个物流行业的竞争中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资物流企业相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国有物流企业也纷纷崛起,曾经处于垄断支配地位的国有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受到挤压。发展至今日,国有物流企业已经同时与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国内非国有物流企业形成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二、 国有物流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有物流企业拥有资源和规模上的优势,然而它在制度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长期受行政性垄断保护,由港口、铁路、民航等传统领域转型而来的国有物流企业,大多缺乏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动力,企业的运作往往还带有行政职能的色彩。其次,国有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模式过于粗放,至今未能或者完全能摆脱对于其传统整体、网络优势的依赖,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服务的标准,服务意识普遍不强,管理观念落后,对于客户的需求重视不足,缺乏灵活性。多数国有物流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是通过竞争对手之间简单的业务模式模仿恶性竞争。另外,企业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竞争的压力和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缺乏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动力。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用人机制,使得专业性人才的缺乏。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应用物流信息系统,但多数业务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有待完善。另外我国物流业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也制约国有物流企业的发展。以上多个方面的因素均是影响国有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短板”。在目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期,尤其限制了国有物流企业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和应对国际化的挑战。 1、 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由港口、铁路、邮政等传统领域转型而来的国有物流企业普遍存在产权模糊,股权结构不合理,组织机构扭曲化的问题。通过改组后的国有物流企业大多数股份仍然为国有股,外资、民资等其他性质的股权所占比例过小。这样不合理的股权结构难免会对企业的董事会决议过程造成影响。企业受到行政机关的控制过多,一些国有股东本身为行政单位,管理人员思维行事方式不可避免的带有行政色彩,因此召开董事会会议时不能按照以市场为标准做出正确的决议。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由国有大股东指定的监事会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企业在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上不合理,缺乏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理念。一些国有物流企业的管理沿用原来传统的管理体制,经营、营销活动仍然采用行政任务的方式下达,缺乏创新。机构、部门的设置过于复杂,许多职能部门对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没有实际作用,部门间协调能力差,各部门都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相互制衡与牵制,协调难度大,使得企业运营效率低下。虽然国有物流企业在体制改革,资源整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深层次的弊端仍然存在,产权、股权结构和管理体制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2、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国有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因为企业所需资金可以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相对于非国有物流企业,国有物流企业具有资金实力优势。在市场方面,由于有国家政策扶持和原有业务网络的优势,大多国有物流企业缺乏竞争和创新的动力。然而在物流行业竞争激烈,注重服务的今天,国有物流企业的这种惰性显然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与非国有物流企业相比,国有物流企业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都相差甚远,面对市场则显得应变能力不足。随着国外大型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成熟先进的经营理念,在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中,国有物流企业更加显得优势不足,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 3、 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人力资源是现代化企业发展所需的一种特殊性资源,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它所拥有的人员素质的高低。我国物流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一个关键。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国有物流企业也不例外。行政管理人员冗杂,人力成本浪费现象严重。大部分人员思想陈旧,缺乏竞争创新精神,对于企业发展规划的执行往往是一种行政性的应付,缺乏主动性。部分企业员工价值观腐化,凡事只想维护部门、个人利益,不干实事。企业对于员工的考核和激励体制也不健全,在国有物流企业中,普遍存在员工的对企业贡献与所得报酬不对称的现象,绩效考评制度存在很大漏洞,为那些偷工减料的人员提供了机会,而对企业做出贡献的人又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企业不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人才激励制度,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大量企业高素质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纷纷外流到非国有物流企业,造成国有物流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4、 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 现代化物流的发展是以信息化的业务平台为支撑,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国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尚不完善,使得企业的经营网络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网站上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现有信息化系统功能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仓储管理、和订单管理等内部管理方面,而对于重要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还涉及很少。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已经成为制约国有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提高国有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对策 针对国有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制度、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和信息化等方面着手解决。推动国有物流企业的改革和资源的整合,实施“集中化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1、 深化企业改革与资源整合 国有物流企业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政企不分管理方式,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物流企业必须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来进行改组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在竞争日益激励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现有市场份额只会被一步步的蚕食。另外,为实现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必须同时具备多级分散与集中控制相结合的经营决策能力。因此国有物流企业需要整合以往的二级决策系统和地域中心管理模式,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同时加强组织结构的建设,为适应制定灵活多变决策的需求。 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物流企业转型提供相关法律和制度支持,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搞好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物流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将发展现代化物流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制定具体物流产业政策,促进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努力推进物流先进技术的传播和利用。 2、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长期在国家政策和资金保护下,国有物流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市场创新方面缺乏竞争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国有物流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准确把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弃传统的“大而全”经营模式,集中力量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服务产品。所谓“集中化战略”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主攻行业的某一特殊细分市场。由于物流服务的市场细分特点明显,针对不同行业,物流的运作模式也明显不同。我国国有物流企业大多从以往的传统特定行业和领域转型而来。例如,中铁快运来自铁路运输行业,中远物流有传统还有业务转型而来等等,因此这些企业在自己的传统领域发展物流服务具有先天优势,这就为其在市场竞争中实行集中化战略奠定了基础。国有物流企业只有通过实施集中化战略积极开展业务,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远物流在选择发展专业化的服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选择细分市场目标时,中远物流考虑到自身的优势,选择了具有服务水平和进入门槛要求高的行业作为专业服务对象。因此,高产业集中度是中远物流选择细分市场的主要考虑因素。通过仔细的调差和分析,中远物流最终把企业的目标确定在化学工业、航空制造业、跨国境会展等六个主要行业上。在这些行业中,排名前十的企业占到了全行业市场份额的50%以上,甚至有的行业前十家企业的市场覆盖面就接近100%。 3、 增强企业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 国有物流企业一旦突破发展瓶颈,在观念和体制上完成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那么凭借自身资源优势,一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国有物流企业要增强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意识,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经营作风,围绕市场和客户需求创新服务内容,并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服务系统。企业应当增大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实现信息化管理,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经营管理方面上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国有物流企业加强与国际物流的合作,积极引进外国的技术、资金和经验是实现现代物流转型的捷径。 国有物流企业应该通过业务创新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内非国有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先进管理、营销经验。例如,国内最大的国有仓储物流企业,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对自己的业务进行创新,开发了仓单质押、现货市场租赁两项新业务,这两项业务成为促使公司业务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此外,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将传统仓储业务进行改造升级,向收费较高的冷链物流业务延伸,同时通过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延长质押监管业务价值链。 4、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国有物流企业要改变以往人才浪费和流失的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绩效考评和薪酬奖励应该以市场效益为基础,谁创造的收益越大,谁获得的报酬也多,对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应该给予他奖励和岗位的提拔。只有将经济效益与个人报酬绑在一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企业人才的开发和培养。通过积极从国外、其他物流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利用他们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弥补企业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足。也可以从本企业内部挖掘具有潜质的人才,通过不断学习、培训的方式培养成为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经常组织员工参加专家讲座,技能培训等学习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将科技机构、大学院校的成果及时转化到国有物流企业实际经营之中,提升国有物流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产学研联动,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奠定基础,为发展国有物流提供智力支撑和提高综合竞争力创造条件。 5、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体现了现代物流企业竞争的软实力。我国国有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水平有待提高,应该在现有后台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学习和引人国际先进技术,借鉴学习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模式,积极引入、加快使用网络技术、EDI、GIS、GPS、条码与RF技术、POS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实施物流过程中的有效采购、订单管理、库存控制与配送管理。建立并完善物流信息子系统。如,订单受理与出库系统、商品追踪系统、求车求货系统等。 四、 结语 国有物流企业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提升市场服务和竞争意识,就一定能完成向现代化物流的转型升级。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国有物流企业的发展前途是非常光明的,我们期待着国有物流企业能够更好的发挥物流服务行业的领军作用。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西安民营物流企业管理模式问题及策略分析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供应链管理的时代,竞争已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掌握了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本质,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本文通过对西安民营物流企业管理模式调研分析,指出供应链管理的时代特征,并归纳出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西安民营物流企业采用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民营;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近年来,西安民营物流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效率低下,竞争力不足。为此,《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西安民营物流企业管理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对西安民营物流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发现,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种类多,核心业务不明显;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单一,层次较多,沟通较为困难;大多数物流企业与客户没有建立长期关系;物流企业主要客户群较多,涉及行业分散;西安民营物流企业运作模式单一、传统,客户个性化服务程度较低,没有为客户物流运作方案设计的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弱,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管理模式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很多物流企业采用了供应链管理模式,但大都对该模式认识不够深刻,以短期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和纽带的非隶属合作关系比较多,物流业务及客户行业涉及较多。那么,如何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提高竞争能力,就成为当前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主要的任务。 一、 供应链管理的时代特征 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用系统的观点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中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的整个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并通过信息技术将供应链企业整合,为客户提供价值,满足客户需求。供应链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时代特征。 1、 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核心能力 传统企业为“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强调企业能掌握从原材料、零部件等多个环节的生产控制,业务类型多,更多企业将精力放到非核心业务,影响了核心业务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供应链管理采用“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强调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将核心业务做大做强,并通过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共同为客户服务。 2、 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性 供应链上的企业多,都具有独立性,关系复杂。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就要将供应链上的企业整合起来,像一个企业一样运转。这就要求供应链上所有企业能够集成到一起,协同运作,为最终客户提供服务。 3、 供应链管理强调业务组织流程再造 流程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要进行供应链管理就必须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既要对企业内部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流程标准化、合理化;又要对供应链企业之间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使上下游企业之间流程达到无缝衔接。 4、 供应链管理强调“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要具有供应链管理意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要能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达到“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只有这样,供应链企业才能长期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价值,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二、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1、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过于强调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多,但缺乏核心业务或核心业务不突出。调查结果显示,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主要从事的业务有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信息系统管理、库存管理、装卸搬运等,其中有25.12%的企业从事三种业务,43.23的企业从事4种业务,65.43%的企业从事5种以上的业务。企业业务类型多,在供应链物流运作中无法为客户提供更精细化物流作业。调查显示,约73%的企业自备物流装备,约80%的企业采用传统的业务外包方式,能与客户及其它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方案集成及行业创新型的企业较少;物流企业对客户个性化要求满足程度较低,大多数企业不能为客户设计合理的供应链物流运作方案。 2、 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集成性优势发挥不够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系统集成性优势,是不同企业联合起来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对于西安民营物流企业来说,这个目标点没有变化。但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组织与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时,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和临时性,战略性设计不够,经营理念不够强,经营模式比较传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集成性优势的发挥。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受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束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利用上,忽略和淡化了对企业外部资源因素的调研和分析,从而使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在“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方面,功能先天不足,无法有效地发挥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集成性优势。 3、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合作意识和支持不够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具有很强的利益目标性,注重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换,但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临时性。调查显示,与客户建立临时契约关系的约占46%,季度和年度契约关系的约占35%,一年以上的约占15%,相互持股和其它约占6%。说明大多数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与客户没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没有形成较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调查显示,约80%的企业有较高的运营费用,约78%的物流企业不能解决供应链整合问题,约83%的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较小,信息管理系统不能满足供应链整合及客户服务需求。 4、 物流企业组织流程无法满足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供应链管理要求 近年来,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物流技术、信息管理、设备优化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但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的改变尚无法与供应链物流管理要求相适应。在原有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指导下,企业垂直型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和改变,无法与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要求相匹配。调查数据显示,有限责任公司占56%,合伙公司及个人独资占33.44%,其它组织形式占10.56%,组织为直线制或直线参谋制的占93.56%,组织层次为3层以上的占84.35%,公司组织中职能部门大多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部门间沟通较为困难。沟通难的主要原因是现有公司组织结构以纵向为主,限制了横向沟通。 三、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策略分析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在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优势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参与或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实施基于“横向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既要服务于短期目标,更要致力于中长期目标。为此,西安民营物流企业需要以“客户价值”为目标,从供应链层面和高度整体提升物流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识别客户需求与价值点。物流企业根据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和地位优化配置企业内部优良资源和外部客户资源,把它们集中到可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活动上,出售或租赁非核心业务,全面优化供应链物流企业核心业务及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比如仓储企业,核心业务为仓库管理,企业应将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精力搞好仓库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库存服务,并将库存管理做大做强。同时,通过与供应链物流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升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竞争能力。再比如,有的物流企业业务涉及行业、产品类别多,不同产品管理方式不同,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应该改变这些做法,集中经营在少数行业或产品类别上做大做强。 2、构建集成化的供应链运作系统,发挥集成性优势 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组织运作流程,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面向供应链所有物流企业、覆盖所有供应链物流业务、全面支持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的信息系统,可以全面影响和整顿供应链节点企业。为此,西安民营物流企业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以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和强大信息系统整合供应链资源。同时优化各供应链物流节点企业的目标、业务、信息与管理水平,统一进行供应链物流战略设计,规划供应链物流目标,标准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行为,集成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业务,同步化供应链物流运作,实现供应链内部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协同作业能力,全面发挥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的集成性优势。 3、构建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西安民营物流企业现有绩效评价体系往往是以自身利益和短期目标为前提构建的,不能实现整个供应链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企业应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强调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利益共享原则,在构建供应链管理评价体系时,需要根据自身能力,以供应链物流管理各节点企业的现实利益、未来利益、整体利益和未来发展战略取向为基础,全面研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物流企业经营环境与发展途径的具体情况,综合设计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通过建立起能够有效鉴定和评价供应链物流节点企业绩效的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进行第三方权威部门系统评估,客观评价。在供应链物流管理层面上进行行业控制和官方资质评价,实现“推拉结合”的物流促进策略,将有效推动西安民营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促进民营物流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升西安民营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实力。 4、构建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物流企业组织和业务流程 “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强调供应链业务流程,而不是职能部门的专业作用,企业应以业务流程构建组织,比如矩阵制组织、团队组织、虚拟组织等,弱化传统职能组织的作用和权利。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形成不同企业不同部门协同运作的团队组织。西安民营物流企业管理能力与水平的提升,首先应从满足供应链物流管理要求入手,从企业内部改造入手。摒弃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真正根据供应链物流管理要求和原则进行组织流程再造,建立基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要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全面优化物流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组织流程,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业务流程无缝衔接,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供应链企业间的同步性,减少内部及企业间消耗,使物料在整个供应链上顺畅流动,满足客户的需求。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中物流企业管理问题的解决 【摘 要】随着国际物流体系的健全,社会对于物流企业的管理应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其与银行具备一定的合作关系,进行第三方监管仓库的应用,以满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现代需要。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网络体系的不断健全,都要求物流企业保证融资环节、物流管理环节、风险控制环节等的协调,以满足现阶段供应链金融体系下的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管理问题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应用下的物流企业管理问题的分析 我们日常所说的物流金融就是供应链金融,其涉及物流企业、客户、金融机构这三个模块的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影响企业物流金融模式正常开展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受到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及其物流企业资金应用环节的限制,物流企业的市场进展是比较激烈的。这对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设计环节、仓库配套建设环节、现代化信息管理环节、仓储管理环节、运输配送环节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物流企业的管理体系是不健全的,比如我国整体的物流市场环境的影响、物流企业自身资金管理模块、供应模块等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的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比较落后,难以就物流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市场供求信息模式、业务衔接模式等展开协调,这都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整体体系的健全。有些物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其信息管理模式是传统型的,特别是各个企业间的信息传递模式的落后性,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对于市场供求信息的反映。有些物流公司的库管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其库存控制模式过于单一,难以就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各个客户信息、供应信息等的协调,进而影响了物流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难以满足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模式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模式,有些企业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与其落后的管理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一些国家的物流业务中,针对基础性的物流业务资金贷款,申请企业将其拥有的具有出质资格的动产作为信贷作如仓储、运输配送等,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不断应用,企业利用物流利润来担保,并且利用其抵押物与银行进行合作。受到我国物流企业的自身发展性质影响,其物流管理过程中,融资难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影响这一环节的因素是非常多的。目前来说,我国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贷机制是不健全的,特别是不动产抵押贷款方式的应用,我国银行的借款利率都是比较高的,取得贷款后的物流企业容易受到利润的影响,进而改变以签订的贷款合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资金用途的改变,甚至出现借款的故意拖欠,出现较多的逃废债务现象。 有些物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也会导致物流企业管理效率、质量等的下降。尤其是高素质物流人才队伍的缺乏,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在现阶段物流体系运作过程中,有些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物流技术设备,导致日常运输过程中的各个麻烦。由于物流管理方案的保守,也难以实现现代物流发展的科学决策。 二、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中物流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 1.现代化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管理方案的应用 在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及其物流管理模式的协调,可以确保各个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在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要进行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的优化,进行产品提供及其运输服务体系的健全,将其用户及其供货商进行物流管理范围的概括。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确保其物流效率的优化。通过对网络信息模式的应用,可以确保物流企业与合作方的工作模式的优化,进行网络化模式、一体化模式的应用。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进行物流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进行物流企业市场需求信息体系的建设,定期展开相关物流人员的技能培训,展开物流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 在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下,要确保物流企业供应链体系的健全,实现合作企业管理环节、供应商管理环节等的协调,进行供应链产品需求的有效预测及其供应,以进行供应链产品设计环节及其制造管理环节的协调,以优化资金管理环节、永华管理环节、跟踪管理环节等。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企业要进行业务流程集成体系的健全,以有效应对当下全球物流竞争的需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要确保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更新,针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实现与银行合作方面的协调,确保融资风险的降低,这需要我们进行交易环节中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的优化、动产质押物流金融模式的优化,实现应收账款下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块的优化。 2.物流企业供应链下企业管理风险的规避 为了满足当下物流企业的管理需要,进行物流企业管理政策的优化,管理风险的规避是非常必要的。这要针对物流运输及其仓储过程中的相关环节展开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库存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等的健全,进行整体物流方案的设计,确保物流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要进行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方案的优化,避免其粗放型的经营管理,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物流规范体系的应用。 物流企业在应用过程中要进行市场商品信息收集体系及其反馈体系的健全,进展产品市场风险的降低。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就某些业务环节展开质押物模块的优化,进行质押率的控制。对质押商品展开积极评估,通过对客户质押货物模式的更新,确保其风险控制模式的正常应用,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进行相关监管程序及其操作程序的协调。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进行物流供应链关系管理目标的明确,以实现金融投资供应链关系平台的应用,进行银行各个结算渠道及其工具模式的优化,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确保银行为企业提供供应链融投资风险管理。 三、结语 通过对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可以实现我国物流建设环境的稳定,随着当代信息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社会对于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起相关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进行物流流程的优化,实现其内部流程结构的协调。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探究 摘要:加强当前在企业管理员工绩效考核,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时激励员工,是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物流企业管理中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关键词:物流企业管理;员工;绩效考核 在当前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必须保持员工绩效考核战略上的柔性,而不是在稳定状态下的战略的刚性。企业管理中员工绩效考核既包括员工的工作效果,更要重视员工的工作过程,并建立起员工工作过程考核指标体系。建设企业管理中员工绩效考核的改革是物流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描述、考核和诊断员工的绩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立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企业竞争优势,而要想在国际承包市场站稳脚跟,必须认真寻找自身的不足之处,参照国际惯例,调整自身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活动,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一步被投资人和债权人所关注,对企业考核的内容也进一步深化。 1 绩效考核的定义 绩效考核(Performance Measurement,PM),或称“性能考核”。在某些文献中也将其译为“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的文献大部分将它归于人事管理系统的范畴,与员工的薪水相联系,容易让这一概念狭义化。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考核在物流企业管理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决定它具有改善决策和管理、对物流企业管理执行部门进行监督、对前期考核进行检验等功能。鉴于建设物流企业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动念性地对成本、进度、质量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2 物流企业管理管理中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 物流企业管理的考核过程和考核的效果与引入新系统后而导致的组织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组建和实施考核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影响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考核的因素。并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全面的考核结论。通过分析影响物流企业管理考核的环境因素,可以了解考核的利益相关者的主观影响,并针对影响因素,尽量改善考核的环境,达到改善物流企业管理的绩效、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考核在物流企业管理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决定它具有改善决策和管理、对物流企业管理执行部门进行监督、对前期考核进行检验等功能。立足企业战略目标,要正确认识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考核,首先要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要想提高企业的绩效并通过物流企业管理来实现,必须要让企业目标与物流企业管理之间形成联系,以确保物流企业管理交付的价值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基础。 3 物流企业管理中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建立 关键绩效指标(KPI)是与物流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密切关联的绩效考核指标。它可以是关于结果的,也可以是关于行为、状态、个人特征的。在KRFI四要素绩效考核模式中,KPI是首选要素,在员工绩效考核的要素选择、指标设计、权重分配方面,都要优先考虑。KPI的设定一般遵循物流企业战略——关键成功要素——KPI——逐层分解的思路。日常绩效衡量是对员工日常工作所进行的考核,考核的依据是职位说明书中所明确的工作项目和工作标准。日常绩效衡量是对KPI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对于难以设定KPI的岗位而言,日常绩效衡量就成为了一个基础的、重要的考核要素。与KPI相比,日常绩效衡量与物流企业战略及关键成功要素的关联相对弱一些。 权重是绩效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SQ集团绩效考核在优化设计中采用的是KRFI模式,KPI指标的设计将成为关键,而真正的难点是确定其每个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每个被评估者职位性质、工作特点及对经营业务的控制和影响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每类及每项指标、工作目标设定整体及其中各项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以达到考核的科学合理。权重确定的具体方法一般为: (1)关键绩效指标和工作目标完成效果之间的权重分配。一般来讲,对一定层级以上的管理人员,绩效计划不设工作目标完成效果,其权重为零,如总经理层。而综合职能部门,如综合部、财务部、监察审计部等,通常要设工作目标完成效果评价。由于各单位和部门在职能设置上的不同,在实际操作中权重的高低要视情况而确定。 (2)关键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在设定各项指标权重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些典型通用指标,如“部门管理费用”等,在各部门及单位所占权重保持统一,以体现一致性。每一项的权重一般不要小于5%,否则对综合绩效的影响太微弱。为体现各指标权重的轻重缓急的不同,指标之间的权重差异最好也控制在%5以上。 (3)工作目标权重的确定。工作目标完成效果评价是独立于关键绩效指标评价完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各项工作目标或目的权重之和为100%。一般只有3-5项指标,所以权重的分配比较容易拉开差距。在权重分配时,也要遵循同关键绩效指标权重分配相同的原则。工作目标权重,反映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工作目标的期望。工作目标越重要,被考核者对该项工作的直接影响力越大,权重就越高。 4 物流企业管理中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 一个绩效考核系统在企业绩效管理实践中能否成功,取决于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开发和设计,它决定了系统本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二是系统地实施过程,它决定了科学实用的考核系统能否真正发挥起作用。因此,在本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之前,首先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考核表格的再检验。包括考核指标相关性、合理性检验,考核标准准确性检验,考核表格的难易程度检验。 (2)考核方法的再审核。 (3)建立两个保障系统。为了保证考核公开、公平,考核体系的顺畅实施,物流企业的相关部门应建立两个保障系统。 (4)做好宣传、培训工作。首先,改变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许多管理者(包括企业和物流企业管理部的负责人)和员工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在月末、季术和年末针对物流企业管理过去的业绩进行回顾总结的管理行为。而实际上通过绩效考核,对物流企业管理进行过程化管理控制,保证了物流企业管理部按时按质履约完成物流企业管理,实现物流企业管理成本降低率和利润等指标;并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水平,以实现企业的发展才是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所在。因此,必须引导管理者和员工改变观念,不应把实施绩效考核系统看作一种负担,而应当看作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其次,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培训。 (5)绩效考核制度化。当本绩效考核体系在试行通过后,须将绩效考核体系制度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考核与管理机制得以健康运转的前提条件;有效的绩效考核与管理制度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重要基础。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论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来临,中国烟草行业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从初步建成到规范管理、从全面建成到提升发展,烟草业信息化水平达到平台和数据库统一化,让其行业水平提升了一个台阶。但烟草信息化建设中还会遇到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地考虑。本文就烟草信息化建设、注意事项以及基层营销提出对策。 【关键词】烟草营销;信息化;建设;发展 1.烟草行业的现状 由于当前是全球经济化的时代,让许多跨国烟草集团入口烟草,消费者的选择多元化,让烟草行业形成激励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现代人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烟草正是与健康的生活质量相背。国内的反烟行动频繁,让烟草行业生存空间变小,烟草行业的发展巍巍可及。 另一方面,由历史遗留下来的专卖体制的观念还没有转变,长期处于平稳发展阶段,烟草行业没有一定的相关的行业竞争意识、市场营销意识,让其竞争策略成为其发展的软肋。 2.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2.1加强信息化建设是烟草行业物流发展的选择 一般烟草走物流,其服务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烟草经销商及其他散客。因此,烟草物流在加强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将实现烟草产业供应链现代化建成,提升为零售经销商、客户的服务体验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实施烟草信息化管理,对现代烟草物流建设有其现实意义:首先,对于烟草仓储管理方面,有助于其烟草进入仓更加流程化、统一化,让人员对各个环节管理更加精确明了。其次,信息化地卷烟分拣包装作业环节,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还减少出错的几率,提高工作效率。再次,通过信息化技术管理配送环节,灵活机动地调整送货程序,提升送货效率。最后,在配送的过程中,全程使用信息化管理,让物流能够进行数据化跟踪、远程控制、全程监控。这不仅让物流配送保质保量,而且让烟草物流在监控中得以有效调控。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是对仓储、分拣、配送等物流环节进行精耕细作,让每个环节都万无一失。不仅提高了产业链的生产效率,还优化了产业链的管理,让烟草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烟草信息化建设是促成企业重要战略的成果体现,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处于一个快速而健康的进程中。 2.2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严格审计监督和烟草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烟草信息化建设还作用于烟草财务工作,从而进行有效而有序地审计监督烟草财务工作,建立规范的财务秩序。 2.3加强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加强烟草行业安全生产管理 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能灵敏地察觉各种环节将会出现的风险因素,有助于烟草行业及时处理问题,大事化小,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推进安全生产的标准化进程。 2.4加强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加强烟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行业质检是烟草行业最重要一环,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提升质检水平,发现其安全质量问题,及时修整,提升烟草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让生产做到安全诚信。 2.5加强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加强烟草专卖管理 烟草专卖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实时反馈一系列市场行情,对于一些违法行为及时制止打击,对于一些有利于行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及时掌握,助推行业发展。 3.烟草行业信息化物流建设目标要求 基于烟草业在大的社会环境下,烟草业的执行有了新的要求和认知:需要贯穿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促进烟草业的现代化,打造网络有序化的数字烟草;不断发挥信息化建设对于烟草业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作用,让信息化建成提升管理水平及其综合竞争力。认真落实《数字烟草发展纲要》,围绕行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管理决策三大运用体系建设,让信息资源标注化、统一化、网络化、共享化,特别是要助推执行业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3.1烟草行业按照“四统一”的要求执行信息化建设 统一标准作为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统一烟草行业信息标准就是要统一其体系:一就是要先统一平台,作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于烟草行业来说就是要统一烟草行业的信息技能平台。二是要统一数据库,它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烟草行业将数据中心建设统一化。。三就是统一网络。因为要信息共享,必须让全行业互联互通的地面网络。这是以行业地面骨干网为核心,是一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依据上述“四统一”的要求,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应,从执行数据、运用、流程和用户端的集成着手,按照建设行业数据中心的三大运用体系,以确保行业信息的安全性,实现系统集成化、资源共享的目标。 3.2烟草行业信息化物流建设的实施策略 信息化发展必然就是让数据集中。建设统一的全国性数据中心,有助于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生产经营的运营模式,有利于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实施有效可控的集约式经营。要建设好行业数据中心,关键要素是要结合不同业务主题的特点配置相应的数据运用环境。做到数据标准统一化、资源和技能协同运用、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1)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目标:基于行业改革与发展服务,由三大运用体系构成的,建设有价值、有效益的数据中心;从而让数据中心标准和技能统一化,让不同层级信息互通共享。(2)基本思路:基于行业信息化更高层次的要求,数据中心建设是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必然途径。因此需要坚持统筹主次,分层建设,不断完善。首先要以最重要的工程数据为基础点,不断完善数据中心的交换平台,建成工商信息协同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备数据中心的内容及标准体系,在分析和解剖中提供决策和建议。(3)建设内容:首先建设行业数据交换平台,技术上确保行业信息能够安全互通,其次建立行业信息协同平台,让工商信息能够有效对接,最后建设行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有助于对信息的分析运用,让行业得以从宏观上做出科学决策,提升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 (4)建设要求:行业中心建设建成需经过由国家局、省级局及工业公司、基层工商企业三级数据中心构成,逐层向上集中。 4.烟草行业基层营销机制与团队建设 4.1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保障日常工作开展的规范性,而且让卷烟营销人员有规可循,增强其执行力度。基于相关市场销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卷烟营销工作制度的制定需要能够让人切实可行,便于执行。 4.2培养营销人员团队意识 卷烟营销工作不仅仅是每一个销售人员的工作,而且是一个团队合作的结果。由于卷烟营销工作者往往工作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需要群策群力,集集体智慧精华,才有助于卷烟营销工作的发展。一方面整个卷烟营销团队应经常沟通交流,精益求精、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要培养团队内部的竞争意识,让人员在竞争中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团队各个成员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各个人员的潜力和团队优势互补的整合优势。 5.结论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让各个行业都赶上了信息化建设的潮流。而竞争激烈的烟草企业想要在业内立于不败之地,急需转变观念,不断建成信息化。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成与其他行业有着不一样的行业特点,急需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寻找科学的信息化道路,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探寻专属于自己企业的竞争策略,才是权宜之计。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管理探讨 【摘要】物流行业前景乐观,但是,我国的物流企业基本上还是以旧有的物资流通企业为主体。这些传统企业的实际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国内很多学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运用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对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受电子商务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所以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整合分析。 本文试图将从企业的组织运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控制,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四个角度方面着手进行分类剖析,提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相对应的策略,最后进行风险分析,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电子商务 组织运营 财务管理 客户关系 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完善结合,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它对人类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造,在企业竞争、政府部门、公共研究机构、教育以及娱乐等方面改变着人类相互交往的方式,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璀璨的世界。而现实中我们的物流企业对悄然到来的电子商务缺乏准备,没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发展际遇。一部分企业适时地改变了自己的经营管理方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是以传统型为主,仓储设备落后,配送不能及时到达,信息化程度低,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也不高,这些都将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适应电子商务环境,寻求这一部分传统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我们必修的功课。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物流企业的仓储与配送管理 仓储配送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仓储普遍使用的是普通平方仓库,搬运工具大量使用低效率的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其中设备,运输工具大多是用普通车辆。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以及系统功能不强,现代化仓储配送设施不足,配送中心建设更是明显滞后,设施的标准化程度低,仓储配送效率低[2]。近年来,虽然基础设施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货物仓储凌乱,出入库的准确率、破损率、库存面积的利用率低,存在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 (二)物流企业的运输与包装管理 由于企业设施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低,选择的配送路线不当、中途客户卸货不及时等均会造成时间上的延误,会影响配送运输的时效性,时间管理非常困难[3]。而在制定配送运输路线的计划时,对运输路线的选择、运输计划的编制及运输能力配备等问题上没能合理拟定计划,无形中也增加了配送运输企业的成本,返程或起程空驶的现象时有发生。包装也较为简单粗糙,对于运输物品没有明确的分类包装标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低。 (三)物流流通加工服务与管理现状 流通加工可以适应多样化的顾客的需求,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可以规避风险,推进物流系统化。流通加工从简单地粘贴标价牌,直到需要高科技才能完成的加工,加工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数物流企业在流通加工服务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设备利用率不高;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功能单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落后;耗能高,与建设资源节约型要求差距较大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5]。流通加工受技术革新的影响,今后将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为适应消费的多样化和由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引起的特色化战略的展开,流通加工的意义日益增加。 (四)物流企业信息管理 由于企业很少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思考企业物流,即使链内个别企业应用了物流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少其他企业的配合,使得整体物流的效率不高。还有,国内目前应用的主流信息系统软件主要是国外软件公司生产的,价格不菲。但由于企业自身基本能力的限制以及这些软件难缺乏对我国国情的考虑,即使应用了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再者就是要么缺少了解企业状况的系统实施队伍,要么缺少了解系统的企业管理者,导致信息化管理的程度较低。 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物流与电子商务在业务与技术方面实现整合。这样,现代化的物流通过电子商务在信息化交易的推动下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物流活动实现具体的业务[7]。但是,目前由电子商务促成交易的物流活动不多。这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得时间短,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直接相关。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如何进一步使物流与电子商务实现有效结合,这一问题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 二、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物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大部分传统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力资源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和人员技能水平偏低。在这些企业里,能掌握现代物流规律与特征,从事物流实践的人才缺少,物流设计方面的人才和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现有人员很多都是从传统的物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职工的后续教育也比较薄弱,许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物流就是库存加运输的阶段,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有多年物流企业运营或管理的行家里手偏少。绝大部分基层从业人员具有初、高中毕业学历,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层次者比例偏低。整体从业人员中受过物流专业教育的人员偏少。这些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工、中高级物流师短缺,而且大多数从业人员技能单一,要么只懂运输,或者只懂仓储,或者销售,或者采购,而同时精通物流、国际贸易、进出口实务、市场营销、财务核算,外文的复合型人才极少,这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物流企业员工的激励管理 传统物流企业的用工环境并没有很大改善,物流运作多采用人工或半机械作业,劳动强度大,操作不规范,带来较多安全隐患。另外,人力资源刚性管理,奖惩机制僵化,一味追求用工成本最小化,导致劳动关系紧张,高素质人才不愿留在物流企业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这些物流企业尚未健全,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流于形式,家族制管理模式阴影犹在。对于新生代年轻员工来说缺乏激励,他们关注自己的物质需要,更需要企业的人文关怀,更注重幸福感。 多数传统物流企业管理者缺乏战略思维,过分注重短期效益,偏重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人才梯队培养,缺乏培训激励机制。企业既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又不能高效组织企业内部培训,这导致员工由于缺乏培训的动力和机制,专业知识、技能得不到更新和提高。激励措施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合理的竞争性。 (三)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估 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库存能否使企业获得应有的利益和回报。然而,部分企业在选取绩效考核方法时往往原封不动地用别的企业成功的经验来进行库存的绩效衡量与考核,认为同样的方法会得到同样正确的结果,但到了实际工作中借鉴的那种方法却行不通了,导致企业实际库存与单据上记载的往往不相符,从而使企业的库存管理绩效考核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而在销售物流绩效评估时也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业务员的成绩考核指标不明确,业务员之间的分工和职责不明确,导致销售物流环节烦琐,成本增加,销售物流绩效低下。 时间是衡量物流配送效率最直接的因素,能否快速准确地进行配送,最能体现企业配送中心的整体作业能力。企业要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配送,特别是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按时按质送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要降低顾客从订货到收货的时间,使配送物流活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但由于物流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不健全、物流信息收集缓慢、电子商务在物流活动中的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企业物流配送反应慢、绩效低下,物流配送绩效的考核更加困难。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管理的建议 (一)培养电子商务和物流复合型人才 随着许多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物流企业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对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要求随之提高,这就对物流企业的人才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彻底改变物流领域信息技术水平落后的关键。在要求政府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的同时,企业也应自主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加快培育自己企业的物流和信息技术人才,要重点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的专门人才,培养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 (二)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竞争性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员工忠诚度,留住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并且具有竞争性的激励机制对于企业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物流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物质激励、行为激励和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主要表现在薪酬和福利方面。具有竞争力的物质激励要能够吸引和督促员工自主提高技能和工作效率,可设置多劳多得机制。高于或持平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而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是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因素。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浅析动态经营调度系统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与人民的实际生活。近几年,物流企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物流企业要选择科学的管理方式,而动态经营调度系统在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就可以很好地克服物流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文中,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动态经营调度系统;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动态经营调度系统在近几年也越来越完善,并广泛的应用于电力、交通、煤炭等多个领域。而物流企业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动态经营调度系统的应用力度,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加快物流速度,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物资的流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动态经营调度系统含义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动态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所谓的动态管理就是指管理主体依据所要管理内容的发展进度以及管理的环境所出现的变化以及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进行系统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依据实际状况不断修正管理目标、原则、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更具科学性,能够时刻掌握事物的发展状况,并及时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而动态经营调度系统就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系统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随着企业经营状况与环境的变化,选择动态的调度方法,从而使企业的各个方面得以统一的管理。这一系统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电力行业以及煤炭行业,并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物流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变量,如果采取固定的管理模式不仅不会对物流企业的经营产生促进作用,还会阻碍物流企业的正常发展,而这种动态经营调度系统能够适应物流企业流动发展的特性,能够进一步存进物流企业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存在问题 近几年,虽然我国物流行业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在物流企业数量还是在企业规模上都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物流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小 所谓的第三方物流具体指的就是在物流供应一体化过程之中,物品是由商品的供应方、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的。但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时间较短,现在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第三方物流需求占据社会物流需求的一半以上,才能真正形成物流产业,而在我国还远远不够,这说明我国物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并未重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服务的规模较小,这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低 现在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商业储运企业或者是物资储运企业等发展而来的,这些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但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极快,对物流企业的要求不断增高,这些企业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其的发展要求。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物流企业的交通运输能力不能满足运输需要,运输通道、仓库、车辆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中型汽油车,这种交通工具不断耗油量大,效率也比较低。另外在搬运过程中依旧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水平极低。因此,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低问题在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和管理过程中是重要的问题,大大制约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3、信息技术水平低,不能形成统一的管理和调度 作为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是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技术水平低的现象,尚未建立统一的调度系统,这就使得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不能及时统一的对物流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统一调度,使得企业经营效率大大降低。 4、管理人才缺乏 在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具有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统一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却极度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全国获得“物流师”资格的不过数百人,这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动态经营调度系统在物流企业经营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建立统一的动态经营调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而要想在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更好的应用这一系统,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动态经营调度体制 要想在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动态经营管理系统的作用,就要建立完善的调度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调度职能。首先要做的是要建立直接的动态经营调度管理部门,对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过程进行直接的调度和管理,加快企业管理速度。其次要在整个企业中树立起动态经营调度理念,使得企业各个部门在运行过程中要重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并且及时上报到相关部门,采取适当的解决方式。三是物流企业具有很多下设的单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些单位的管理,并对这些单位进行统一的调度,这样才能扩大物流企业的工作范围,使得物流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市场信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规范动态调度系统运行程序 物流企业在运行动态经营调度系统时,必须要严格制度该系统的运行程序,保证企业各个部门达到平衡发展的状态。首先要对企业的相关设备进行统一的调度,在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设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调度过程中必须要对相关设备进行统一的调度,要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合理调配设备,满足物流企业发展需要,在进行设备调配时必须要遵循统一的程序,使得企业设备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二是要建立人员的统一调配程序,在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是需要不断进行调配的,比如运输人员、配送人员等等,物流企业要想进一步提高其经营效率,就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员流动的调配力度,要建立统一的程序和章程,这样才能使这一系统得到更好的使用。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实现动态调度 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更好的应用动态经营调度系统,就要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要对物流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这一系统的相关内容以及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在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实施动态经营管理系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想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采取动态经营调度系统,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的调度,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这一调度系统时,必须要改变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调度制度和程序,加强对物流调度人员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得这一系统真正发挥其作用,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物流企业管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再次启动的职业教育领域国家层面推动的重大项目,旨在汲取前百所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从而全面带动专业建设,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物流企业管理》课程建设是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我院物流企业管理课程实际情况,对课程建设措施、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网站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流企业管理; 骨干校; 课程建设1课程建设措施 1.1与企业共同进行高质量课程建设。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课程建设方案、编写教材、编写计划、组织方案实施等工作。 1.2加强课程建设组织领导。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成立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系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课程的建设、规划、实施等工作。 1.3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根据专业课程定位与特色对课程建设合理规划,通过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分层次、有重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来完成课程建设目标。 1.4加强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由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课程建设的责任人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向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核。根据反馈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2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课程组中的青年教师和教学经验不足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质量,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学院对青年教师上讲台采取试讲制度,由校内督导以及校内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评委,只有试讲合格的教师才可以正式登上讲台担任教学任务。 2.2学院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指导教师制度,每位青年教师都由课程组专门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2.3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给青年教师提供锻炼自己以及施展才干的机会,对听课者也是一种促进和学习。 2.4实行课程组内教师相互听课制度,通过相互听课,青年教师可以学习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并接受老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去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老教师也可以汲取青年教师的新的有益的教学经验,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5为了充分地发挥出集体智慧,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使课程组全体教师能从整体上驾驭教材,课程组教师坚持定期集体备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教法,为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6将每周三定为教研室活动日,教研室结合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目标,每周三定期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对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并将教研室的优良教风传给青年教师,。 2.7采取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学校教学督导组的教师每学期抽查课程组教师的讲课情况,并对教学过程当中的各个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 2.8学院非常支持课程组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每年选派课程组教师去各地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推进课程组教师对外交流活动,加快对学科发展的了解,有利于课程组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3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理论教学(即讲授法)。 教师运用简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物流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解释、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当然,讲授与启发并不是对立的,讲授也不一定就是注入式的。只要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把握重点内容,突破关键问题,不要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思维。 3.2案例分析。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也必须服务于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这种积极思考的习惯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3.3情景模拟。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问题,教师进行任务的布置和角色的分配,从学生当中选出代表并按规定的角色在一定背景下进行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角色演练的过程当中切身体会到某些角色(岗位)的地位、作用、处境、工作要领,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模拟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发掘自己的创新潜能,找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使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3.4讨论法。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并对讨论结果加以总结,从而获得知识、训练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师布置问题的讨论,可以分清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讨论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很大好处。 3.5自学法。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阅读教材或者教学参考资料当中的部分内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独立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自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还有管理游戏、问题辩论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采用大作业、演讲、小组讨论、口试等多种形式,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的不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准确、高效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做到教考合一。 5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网站建设 课程组教师与大连泽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来完成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网站的建设,网络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习题、教学录像、Flash动画等,并经常保持更新。任课教师全面使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下载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并可以进行在线答题,系统可以自动评阅,自动给出成绩。Flash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不容易理解的概念或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线师生交流系统可以为师生提供较好的课外交流机会,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指导功能,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案例教学在《物流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培训。本文针对《物流企业管理》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对案例教学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物流企业管理》;教学;应用分析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并注重双向交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被大力推广。 一、案例教学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笔者在《物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在实施中,一般分为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1.案例引入 案例的来源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可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2.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包括: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3.概括总结 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二、改进《物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建议 (一)选用恰当的物流企业管理案例 在现有的条件下,物流企业管理案例可以从以下的途径获得:沿用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能突出反映教学内容的、现实而生动的案例;有计划地向在校生和毕业工作的学生搜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教学实习以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获取案例。实际的案例往往不能直接作为管理案例,它需要有合适的设问、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现有的案例进行编写、整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把要让学生掌握的问题包含在案例之中。故教师选取案例时应特别注意: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物流企业管理》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场地条件,发展师资 目前,《物流企业管理》教学场地就是在普通的教室,这种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让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三)加强《物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课堂组织 《物流企业管理》课堂组织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预读案例。要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深度地分析问题,学生必须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特点是不拘人数,自由灵活。具体而言,可以选择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形式。课堂讨论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多角度发散思维。先不论对错,只要有观点、有看法就可以表达出来,倡导辩论、批评和争论。三是点评报告。在课堂讨论中,对案例问题的解决应当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对供选方案进行优劣评估,老师对案例不能进行简单的对与错判断。讨论结束时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是成绩考核。由于多数案例没有标准或唯一的答案,因此,在尽量使学生发言机会均等的情况下,鼓励开拓思维,勇于创新,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四)不断建立和完善教与学互动机制 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学生是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上的差异,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对于懒于参加案例讨论的学生,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调动其积极性,改变部分学生落后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使其明白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勇于发言者给予的平时成绩高等手段,让学生感到压力,使其产生动力和紧迫感,还可采取小组对抗赛、辩论赛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者、协调者的地位,这是比较明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要防止两个问题:首先是防止教师的缺位。表现在教师对案例没有选择,不公开组织评讲,或者组织讲评时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完后没有收获;对学生不组织,每人都是“单帮”,这样案例分析的目的没有达到。其次是防止教师的越位。表现在教师在案例分析课中唱主角,负责提供案例分析的所谓标准答案。
退税管理论文:浅谈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财政激励政策,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广泛应用并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出口退税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国内出口退税管理的现状 应该说,目前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已基本成熟,并已形成一整套出口、核销、征税、退税管理制度,关键是贯彻落实不到位,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环节的衔接不够。 在现行出口退税管理中,侧重退税审核,忽视退税监控的问题较为突出。退税机关缺乏对出口企业经营活动及相关数据的监控,就单审单的现象较为普遍,无法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上级税务机关缺乏对下级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难以适时发现和全面了解下级税务机关在退税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防范和制止某一地区大面积骗税问题的出现。 由于出口货物客观上存在着生产、出口、征税、退税空间、时间上的分离,出口退税各环节的衔接非常重要。虽然在退税管理实际工作中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信息资料交流,但由于网络不够健全,部门数据相互独立,数据可信度低,数据传输困难等,仍然难以避免虚假信息和数据的出现,从而导致骗税问题的发生。 二、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最后,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三、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1)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2)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通过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四、结束语 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必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等相关因素的调整而不断变化,其改革的进程也将不断推进,并在施行过程中逐步趋于完善。从而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逐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推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地增长。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精细化探新 一、源头监管精细化:实行企业分类管理,引入退税评估机制 (一)出口企业的分类管理 对纳税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管理和退税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营造出一个税企双赢的局面。因此,通过合理的分类,建立出口企业分类管理档案是从源头落实出口退税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举措。 新西兰等国家也有类似实行按企业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办理退税的办法;希腊税法规定.大型企业每月申请一次出口退税,中型企业两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小型企业3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8年6月就下发了《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实行按企业分类管理的通知》(国税发[1998]95号),对出口企业的分类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但由于该制度本身缺乏较强的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规避偷、骗税风险,税务机关一般不愿将企业评定为较高的等级,或者即使评定了较高的等级,仍然采用与较低等级企业一样的审核、审批方式.这不仅加大了税务机关自身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大企业的资金周转,因此,当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的办法。 本文从纵向时间发展和横向相互比较相结合角度对出口企业提出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路。 1.单户纵向考察.按信用等级实现分类管理。单户纵向考察是指仅就某一企业,对其性质、规模、出口额、账证健全程度、历史发展或变革、有无偷逃税记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从而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当于给企业评定一个信用等级,税务机关则视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方式办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手续。 2.多户横向比较.建立多指标分类管理体系。所谓多指标分类管理,是指预先建立全部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库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如注册地址、所处行业、主要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等),以便退税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快速地实现对企业的相应分类和数据提取。对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主要用于选择应采取的退税方式,而要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不同企业间的情况对比分析,提高出口退税一系列报表的制作效率,必须建立企业的基本情况档案,并纳入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 (二)建立退税评估机制 退税评估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方法,它是指运用信息化的科学评价分析方法,对出口企业各种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进行比较、分析、论证、测算及评估,密切关注企业的出口货物、出口金额等基本情况变化,以实现对出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预防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 当前,随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骗税形式也呈现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004年侦破的福州“9·03”重大出口骗税案,涉及高报出口金额5.28亿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52亿元,骗取出口退税5-469万元,早在事发前,就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该企业的出口存在异常情况,但正是由于没有建立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出口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使得这些异常情况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一起特大出口骗税案的发生。可见,建立出口退税评估机制以在源头上有效抑制出口骗税刻不容缓。 二、过程监控精细化:完善日常审核机制 (一)单证审核的精细化 审核企业的出口单证是出口退税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对单证的审核主要是通过比对单证的电子信息和纸质材料,验证企业每一笔出口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定是否准予办理该笔出口的退税。 作为出口退税的主要单证,报关单包含较多信息.一般较受税务人员的重视,而核销单和出口发票的审核则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出口记录较多的企业,往往只对其单证作抽样的人工对单审核。自200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64号文)执行以来,核销单的审核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点加强对核销单的精细化管理。 根据国税发[2004]64号文件规定,出口企业可以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180天内,向所在地主管退税部门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这一措施为企业收齐单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由于其与出口报关单必须于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天内提供的期限不同,便可能出现企业暂欠核销单的情况,如果没有对该部分暂欠的核销单进行规范管理,将会使出口退税必须的要件“出口收汇并已核销”和“单证齐全”的规定形同虚设。 因此.基层退税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一个核销单暂欠和补齐情况的备查账,详细记录每家企业每月暂欠或补齐核销单的号码、对应的出口日期、报关单号码、发票号码以及金额,可以要求每家企业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提供电子版明细账,税务机关对数据予以汇总。备查账建立后,一方面可以加强税务机关对核销单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另一方面,还可据以督促企业按时收齐核销单,避免企业因核销单逾期收回而造成转内销补税,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加快电子信息化进程 出口退税信息化是整体税收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实现出口退税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依托。惟有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精细化。 首先,亟待解决的是退税机关与税务机关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问题。主要是与内部征税机关、稽查机关的数据共享以及与外部海关部门、外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长期以来,外部信息的共享是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以最主要出口单证之一的海关出口报关单为例,一张报关单信息从企业在电子口岸交单,到海关内部流转至海关总署.再到国家税务总局,直至传递到基层退税部门,最快的也要两三个工作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临近申报期限的时候,一旦企业忘记交单,往往给申报、审核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因此,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即时的信息传递平台,允许基层税务机关和海关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保障出口退税申报审核工作的平稳开展。 其次,要完善出口退税申报审核软件。系统软件的开发应该有一个整体方案,既要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又不能过于频繁地升级,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使退税管理人员和企业疲于应付。要切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加快出口退税申报审核系统的建设步伐。 (三)加强征、退税管理环节的有机联系 由于我国增值税征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合理,征退税地区和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征归征,退归退,征退不见面”.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有发达增值税制度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的经验表明,出口退税管理都是以科学、严密和完善的增值税征收管理为基础,实行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的。近几年的出口骗税案件也足以说明,企业骗取退税往往不只是在最后的出口环节做文章,更多的是将犯罪的关口前移,早在征税环节便埋好伏笔。2006年查获的“夏都专案”就是一起典型的低值高报骗税案。低值商品想要高报出口,必须通过之前多道环节.将价格逐步提高,而为了获得退税,企业还必须取得大量的进项税额,“夏都专案”中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我国征退税工作脱节的可乘之机,通过获取虚假进项,骗取退税。 可见,脱离增值税征税环节的出口退税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征退脱节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征管机关的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征退脱节无法完全堵塞骗税漏洞,甚至导致企业的骗税行为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因此,在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中应该遵循“征退一体”的原则,逐步实现征退税管理一体化。 当前我们仍然主要通过专门的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来负责出口退税工作,在征、退税尚未一体化的条件下,尤其有必要强调加强征、退税机关之间的有机联系,基层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口企业的退税资料时,要将其增值税申报表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作比对,核准企业进项,必要时通过函调等形式了解前道生产、销售环节的税收征管情况,以保证退税的准确度。 三、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双管齐下 清算工作本来是退税机关一年一度的必修课,但从2005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取消了出口退税清算工作,也就是说,今后不再每年定期对出口退税企业开展下户清算,这便要求我们在其它环节加强对企业的管征。对企业的不定期检查主要有纳税评估、审计规程及其他各专项检查,对企业的定期检查则主要是一般纳税人的年审,本文主要讨论如何结合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做好出口退税企业的日常检查。 办理退税的企业通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往因为清算和年审的工作内容有重叠,一些税务机关就主要进行退税清算工作,而对一般纳税人的年审则是“走过场”。取消清算以后,对这些出口企业的事后检查工作便主要依靠年审工作来完成。因此,必须切实做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以有效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防止企业骗取国家税款。 在下户年审的过程中,除了查看营业执照,审核企业的出口产品是否属营业执照核准的生产经营范围,查看生产现场,核实企业的出口产品有无与之相应的固定资产设备、原材料、辅料等:还要查看生产记录,测算企业出口产品的销量是否与生产能力、生产规模、水电耗用、工人人数等规模相符,查看产品目录,检查企业出口产品有无夹带非自产产品;更要查看进项抵扣发票,核实企业进项是否存在疑点,有无获取虚开发票的可能,必要时还应该进行函调。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 (一)出口退(免)税有关清算期的问题。 现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规定,出口货物在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曰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而出口企业在此期间又未提供举证材料的,退税机关一律不再办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这项规定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海关电子信息核对不上,等收到海关的回函时,该笔出口货物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另一种情况是在清算期内,由于外商收到货物后违反合同不及时付款,导致企业出口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外管局不予核销,待一切手续办齐时,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对于这两个问题,基层出口退税机关和企业在看法上存有争议,有的认为不应退税,依据是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有规定;有的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因为执法机关。如海关、外汇电子信息应有而未有,海关回函慢等原因造成就应考虑退税。因为按照《征管法》第30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曰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税务机关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因此,从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从维护纳税人的权益考虑,应比照《征管法》规定执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方法只是属于规章。 (二)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出口退(免)税管理的难度。 1.部分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与实行“先征后退”相比,操作起来较复杂,从客观上讲,环节多,出现的问题也就多。因此这一方式最容易影响税收收入, 2.“进料加工”复出口退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征退脱节,管理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国内购料与进口料件委托加工,国内购料退税的认定;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的开具;抵扣税率的认定;抵扣时间的确定等,都比较繁琐。有的出口企业办理进料加工,待货物出口后不到税务局办理退税(退的少,交的多),财务上也不作销售或在财务上采取偷梁换校手法偷逃国家税款,检查起来非常困难。 (三)出口货物按计划退税,不利于出口退税政策效用的发挥。 出口退税实行计划退税,从客观上讲,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落实国家财政计划的基本要求。但是按照国家鼓励企业出口的要求来看,就显得不够灵活,让基层出口退税机关感到不好把握,让外贸出口企业感到国家政策不稳定,随意性大,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安排长期计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少。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手续齐全,按政策要求理应及时足额地实报实退,一旦不能及时足额退税就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出口贸易的发展。二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多时基层税务机关也有压力。在一定期间出口退税指标如果用不完,有的出口退税机关考虑到下一阶段的退税指标很可能受影响,又怕工作考核受影响,便对个别信用程度不够高的出口企业也办理预退税款手续,导致年终清算工作忙乱。 (四)新的出口商品专用发票,难以达到维持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 从2000年1月1日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出口商品所使用的发票由税务机关统一印制,套印发票监制章。从新发票的启用情况看,存在不少新问题:一是发票规格小且结构不合理。新发票统一规格为265mm×190mm,对此,由于有的外方购货单位名称英文字母多,有的出口企业一次性出口商品名称规格多等原因,在填写时就非常拥挤,难以反映出口货物的必要情况和特殊要求,因而造成企业在开具同一批出口商品发票时,同时使用两种发票,—种是:“新式发票”,执行税务机关要求,另一种是“老式发票”满足外方购货单位以及有关业务单位,如银行的要求。二是发票联次少,不能满足企业出口商品的业务需要。由于企业向境外客户出口商品,所经过的途径不同,国内监管及业务部门的要求不同,出口收汇的方法不同等特殊情况,所以对发票的使用联次(份)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企业出口商品是通过出口的,外方购货单位也是通过外方受理货物的,这就分别需要2联发票;有的企业出口商品其收汇方式是采用“议付”或“压汇”的方式与银行结算的,这样仅银行一方就需要3联发票,有的海关也要2联发票,再加上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等,一次性需要14联发票之多,而目前新发票只是按一般的出口贸易方式,设置了6—8联,远远不能满足不同情形下各类出口企业的需要。造成了部分出口企业在使用新发票的前提下继续使用老发票,以解决发票联次不足问题。三是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据一些企业反映,使用新发票到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办理手续,不受欢迎,在有些省份海关甚至不愿意要新发票,而要求企业提供老发票。另外,发票联次多了也存在问题,使用电脑一次性打印不透,到后几个联次发票内容就看不清楚了,不便于有关部门或企业审核、备案。 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 目前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是出口退税业务工作特点的必然要求,按年及时清算退税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规范对企业出口退(免)税工作的管理,也有利于国家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出口退(免)税的状况。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对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日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有关业务执法部门的问题,而造成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海关回函不及时等原因,在一定时间内应该给予该笔业务办理退税,这是企业的权利,不能因为有关业务部门工作延误而让企业吃亏。 2.实行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增强出口迟税政策的可操作性。 “先征后退”政策是目前各地出口退税机关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于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偷税、漏税、骗税,对于简化操作环节,规范出口退税机关的内部管理,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落实出口退税资金,对于“征多少,退多少,公平税负原则”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效果和好处。笔者认为,国家应立即废除“免、抵、退”政策,统一实行进(出)口商品“先征后退”政策,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商品主要以税收缴款书、出口商品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单证为办理退税凭证;外贸企业收购出口产品时,实行价税分流,并向生产企业支付不含税价款,同时代生产企业向税务机关缴纳相应的增值税,税务机关向外贸企业开具代缴的增值税收据,作为今后退税凭证之一。对于“进料加工”,可在材料进口时即按规定征税,待产品出口后再办理退税。 同时建议国家要尽快立法,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保证税收征管及出口退税活动切实取得海关、外汇、金融、审计、工商、邮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防止偷税、漏税特别是骗税问题的发生。 3.寻求计划退税高效性,切实保障及时足额退税。 一是不以计划指标完成与否来衡量出口退税机关的成绩,笔者认为考核出口退税工作的好与坏,重点要看它执行政策是否到位,业务技能是否熟练,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服务态度是否端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实报实退,确保国家退税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利益机制。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不但造成中央财政负担过重,而且也等于失去了地方政府对出口退税的有效监督和控制,也是导致出口退税管理上的被动与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的主要原因。既然增值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其出口退税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是符合常理的。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也能缓解退税指标不足的压力。三是切实落实国家对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出口企业及时足额退税,以增强出口企业创汇的积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出口商品专用发票”的管理。 分析目前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规范统一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用“活页式”发票:一是将发票规格由原来265mm×190mm改成295mm×210mm,与出口报关单大小相一致,以便减少发票填写的难度。二是拟制发票基本联次,加印税务机关监制章,并以“活页”联次相补充,以适应不同出口方式的特殊需要。三是在发票的格式上为一些主要内容,如出口单位地址、购货单位地址、货物的品名规格等尽可能留足空间,以适应相关部门与购货单位的要求。四是对发票的编号可将单位、区号代码以及数字代码合并编入,以区分和识别检查各单位使用发票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拟制基本联次,对不同出口单位的发票使用联次,可采用复印方式并加盖出口企业财务专用章。同时要通过国务院来加强出口退税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的协调,统一口径,确保“出口商品专用发票”更好地促进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开展。 退税管理论文:当前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出口退税问题 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 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 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探讨当前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 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 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 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探讨当前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 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 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 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 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我国出口退税管理问题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超级秘书网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策略研究 本论文主要从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出口退(免)税有关清算期的问题、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出口退(免)税管理的难度、出口货物按计划退税,不利于出口退税政策效用的发挥、新的出口商品专用发票,难以达到维持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等,具体资料请见: 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 (一)出口退(免)税有关清算期的问题。 现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规定,出口货物在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曰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而出口企业在此期间又未提供举证材料的,退税机关一律不再办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这项规定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海关电子信息核对不上,等收到海关的回函时,该笔出口货物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另一种情况是在清算期内,由于外商收到货物后违反合同不及时付款,导致企业出口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外管局不予核销,待一切手续办齐时,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对于这两个问题,基层出口退税机关和企业在看法上存有争议,有的认为不应退税,依据是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有规定;有的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因为执法机关。如海关、外汇电子信息应有而未有,海关回函慢等原因造成就应考虑退税。因为按照《征管法》第30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曰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税务机关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因此,从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从维护纳税人的权益考虑,应比照《征管法》规定执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方法只是属于规章。 (二)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出口退(免)税管理的难度。 1.部分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与实行“先征后退”相比,操作起来较复杂,从客观上讲,环节多,出现的问题也就多。因此这一方式最容易影响税收收入, 2.“进料加工”复出口退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征退脱节,管理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国内购料与进口料件委托加工,国内购料退税的认定;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的开具;抵扣税率的认定;抵扣时间的确定等,都比较繁琐。有的出口企业办理进料加工,待货物出口后不到税务局办理退税(退的少,交的多),财务上也不作销售或在财务上采取偷梁换校手法偷逃国家税款,检查起来非常困难。 (三)出口货物按计划退税,不利于出口退税政策效用的发挥。 出口退税实行计划退税,从客观上讲,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落实国家财政计划的基本要求。但是按照国家鼓励企业出口的要求来看,就显得不够灵活,让基层出口退税机关感到不好把握,让外贸出口企业感到国家政策不稳定,随意性大,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安排长期计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少。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手续齐全,按政策要求理应及时足额地实报实退,一旦不能及时足额退税就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出口贸易的发展。二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多时基层税务机关也有压力。在一定期间出口退税指标如果用不完,有的出口退税机关考虑到下一阶段的退税指标很可能受影响,又怕工作考核受影响,便对个别信用程度不够高的出口企业也办理预退税款手续,导致年终清算工作忙乱。 (四)新的出口商品专用发票,难以达到维持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 从2000年1月1日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出口商品所使用的发票由税务机关统一印制,套印发票监制章。从新发票的启用情况看,存在不少新问题:一是发票规格小且结构不合理。新发票统一规格为265mm×190mm,对此,由于有的外方购货单位名称英文字母多,有的出口企业一次性出口商品名称规格多等原因,在填写时就非常拥挤,难以反映出口货物的必要情况和特殊要求,因而造成企业在开具同一批出口商品发票时,同时使用两种发票,—种是:“新式发票”,执行税务机关要求,另一种是“老式发票”满足外方购货单位以及有关业务单位,如银行的要求。二是发票联次少,不能满足企业出口商品的业务需要。由于企业向境外客户出口商品,所经过的途径不同,国内监管及业务部门的要求不同,出口收汇的方法不同等特殊情况,所以对发票的使用联次(份)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企业出口商品是通过出口的,外方购货单位也是通过外方受理货物的,这就分别需要2联发票;有的企业出口商品其收汇方式是采用“议付”或“压汇”的方式与银行结算的,这样仅银行一方就需要3联发票,有的海关也要2联发票,再加上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等,一次性需要14联发票之多,而目前新发票只是按一般的出口贸易方式,设置了6—8联,远远不能满足不同情形下各类出口企业的需要。造成了部分出口企业在使用新发票的前提下继续使用老发票,以解决发票联次不足问题。三是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据一些企业反映,使用新发票到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办理手续,不受欢迎,在有些省份海关甚至不愿意要新发票,而要求企业提供老发票。另外,发票联次多了也存在问题,使用电脑一次性打印不透,到后几个联次发票内容就看不清楚了,不便于有关部门或企业审核、备案。 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 目前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是出口退税业务工作特点的必然要求,按年及时清算退税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规范对企业出口退(免)税工作的管理,也有利于国家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出口退(免)税的状况。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对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日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有关业务执法部门的问题,而造成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海关回函不及时等原因,在一定时间内应该给予该笔业务办理退税,这是企业的权利,不能因为有关业务部门工作延误而让企业吃亏。 2.实行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增强出口迟税政策的可操作性。 “先征后退”政策是目前各地出口退税机关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于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偷税、漏税、骗税,对于简化操作环节,规范出口退税机关的内部管理,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落实出口退税资金,对于“征多少,退多少,公平税负原则”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效果和好处。笔者认为,国家应立即废除“免、抵、退”政策,统一实行进(出)口商品“先征后退”政策,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商品主要以税收缴款书、出口商品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单证为办理退税凭证;外贸企业收购出口产品时,实行价税分流,并向生产企业支付不含税价款,同时代生产企业向税务机关缴纳相应的增值税,税务机关向外贸企业开具代缴的增值税收据,作为今后退税凭证之一。对于“进料加工”,可在材料进口时即按规定征税,待产品出口后再办理退税。 同时建议国家要尽快立法,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保证税收征管及出口退税活动切实取得海关、外汇、金融、审计、工商、邮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防止偷税、漏税特别是骗税问题的发生。 3.寻求计划退税高效性,切实保障及时足额退税。 一是不以计划指标完成与否来衡量出口退税机关的成绩,笔者认为考核出口退税工作的好与坏,重点要看它执行政策是否到位,业务技能是否熟练,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服务态度是否端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实报实退,确保国家退税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利益机制。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不但造成中央财政负担过重,而且也等于失去了地方政府对出口退税的有效监督和控制,也是导致出口退税管理上的被动与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的主要原因。既然增值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其出口退税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是符合常理的。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也能缓解退税指标不足的压力。三是切实落实国家对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出口企业及时足额退税,以增强出口企业创汇的积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出口商品专用发票”的管理。 分析目前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规范统一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用“活页式”发票:一是将发票规格由原来265mm×190mm改成295mm×210mm,与出口报关单大小相一致,以便减少发票填写的难度。二是拟制发票基本联次,加印税务机关监制章,并以“活页”联次相补充,以适应不同出口方式的特殊需要。三是在发票的格式上为一些主要内容,如出口单位地址、购货单位地址、货物的品名规格等尽可能留足空间,以适应相关部门与购货单位的要求。四是对发票的编号可将单位、区号代码以及数字代码合并编入,以区分和识别检查各单位使用发票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拟制基本联次,对不同出口单位的发票使用联次,可采用复印方式并加盖出口企业财务专用章。同时要通过国务院来加强出口退税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的协调,统一口径,确保“出口商品专用发票”更好地促进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开展。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 一、源头监管精细化:实行企业分类管理,引入退税评估机制 (一)出口企业的分类管理 对纳税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管理和退税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营造出一个税企双赢的局面。因此,通过合理的分类,建立出口企业分类管理档案是从源头落实出口退税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新西兰等国家也有类似实行按企业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办理退税的办法;希腊税法规定.大型企业每月申请一次出口退税,中型企业两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小型企业3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8年6月就下发了《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实行按企业分类管理的通知》(国税发[1998]95号),对出口企业的分类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但由于该制度本身缺乏较强的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规避偷、骗税风险,税务机关一般不愿将企业评定为较高的等级,或者即使评定了较高的等级,仍然采用与较低等级企业一样的审核、审批方式.这不仅加大了税务机关自身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大企业的资金周转,因此,当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的办法。 本文从纵向时间发展和横向相互比较相结合角度对出口企业提出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路。 1.单户纵向考察.按信用等级实现分类管理。单户纵向考察是指仅就某一企业,对其性质、规模、出口额、账证健全程度、历史发展或变革、有无偷逃税记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从而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当于给企业评定一个信用等级,税务机关则视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方式办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手续。 2.多户横向比较.建立多指标分类管理体系。所谓多指标分类管理,是指预先建立全部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库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如注册地址、所处行业、主要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等),以便退税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快速地实现对企业的相应分类和数据提取。对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主要用于选择应采取的退税方式,而要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不同企业间的情况对比分析,提高出口退税一系列报表的制作效率,必须建立企业的基本情况档案,并纳入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 (二)建立退税评估机制 退税评估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方法,它是指运用信息化的科学评价分析方法,对出口企业各种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进行比较、分析、论证、测算及评估,密切关注企业的出口货物、出口金额等基本情况变化,以实现对出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预防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 当前,随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骗税形式也呈现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004年侦破的福州“9·03”重大出口骗税案,涉及高报出口金额5.28亿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52亿元,骗取出口退税5-469万元,早在事发前,就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该企业的出口存在异常情况,但正是由于没有建立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出口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使得这些异常情况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一起特大出口骗税案的发生。可见,建立出口退税评估机制以在源头上有效抑制出口骗税刻不容缓。 二、过程监控精细化:完善日常审核机制 (一)单证审核的精细化 审核企业的出口单证是出口退税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对单证的审核主要是通过比对单证的电子信息和纸质材料,验证企业每一笔出口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定是否准予办理该笔出口的退税。作为出口退税的主要单证,报关单包含较多信息.一般较受税务人员的重视,而核销单和出口发票的审核则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出口记录较多的企业,往往只对其单证作抽样的人工对单审核。自200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64号文)执行以来,核销单的审核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点加强对核销单的精细化管理。根据国税发[2004]64号文件规定,出口企业可以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180天内,向所在地主管退税部门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这一措施为企业收齐单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由于其与出口报关单必须于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天内提供的期限不同,便可能出现企业暂欠核销单的情况,如果没有对该部分暂欠的核销单进行规范管理,将会使出口退税必须的要件“出口收汇并已核销”和“单证齐全”的规定形同虚设。 因此.基层退税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一个核销单暂欠和补齐情况的备查账,详细记录每家企业每月暂欠或补齐核销单的号码、对应的出口日期、报关单号码、发票号码以及金额,可以要求每家企业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提供电子版明细账,税务机关对数据予以汇总。备查账建立后,一方面可以加强税务机关对核销单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另一方面,还可据以督促企业按时收齐核销单,避免企业因核销单逾期收回而造成转内销补税,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二)加快电子信息化进程 出口退税信息化是整体税收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实现出口退税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依托。惟有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精细化。 首先,亟待解决的是退税机关与税务机关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问题。主要是与内部征税机关、稽查机关的数据共享以及与外部海关部门、外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长期以来,外部信息的共享是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以最主要出口单证之一的海关出口报关单为例,一张报关单信息从企业在电子口岸交单,到海关内部流转至海关总署.再到国家税务总局,直至传递到基层退税部门,最快的也要两三个工作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临近申报期限的时候,一旦企业忘记交单,往往给申报、审核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因此,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即时的信息传递平台,允许基层税务机关和海关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保障出口退税申报审核工作的平稳开展。 其次,要完善出口退税申报审核软件。系统软件的开发应该有一个整体方案,既要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又不能过于频繁地升级,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使退税管理人员和企业疲于应付。要切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加快出口退税申报审核系统的建设步伐。 (三)加强征、退税管理环节的有机联系 由于我国增值税征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合理,征退税地区和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征归征,退归退,征退不见面”.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有发达增值税制度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的经验表明,出口退税管理都是以科学、严密和完善的增值税征收管理为基础,实行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的。近几年的出口骗税案件也足以说明,企业骗取退税往往不只是在最后的出口环节做文章,更多的是将犯罪的关口前移,早在征税环节便埋好伏笔。2006年查获的“夏都专案”就是一起典型的低值高报骗税案。低值商品想要高报出口,必须通过之前多道环节.将价格逐步提高,而为了获得退税,企业还必须取得大量的进项税额,“夏都专案”中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我国征退税工作脱节的可乘之机,通过获取虚假进项,骗取退税。 可见,脱离增值税征税环节的出口退税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征退脱节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征管机关的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征退脱节无法完全堵塞骗税漏洞,甚至导致企业的骗税行为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因此,在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中应该遵循“征退一体”的原则,逐步实现征退税管理一体化。 当前我们仍然主要通过专门的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来负责出口退税工作,在征、退税尚未一体化的条件下,尤其有必要强调加强征、退税机关之间的有机联系,基层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口企业的退税资料时,要将其增值税申报表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作比对,核准企业进项,必要时通过函调等形式了解前道生产、销售环节的税收征管情况,以保证退税的准确度。 三、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双管齐下 清算工作本来是退税机关一年一度的必修课,但从2005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取消了出口退税清算工作,也就是说,今后不再每年定期对出口退税企业开展下户清算,这便要求我们在其它环节加强对企业的管征。对企业的不定期检查主要有纳税评估、审计规程及其他各专项检查,对企业的定期检查则主要是一般纳税人的年审,本文主要讨论如何结合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做好出口退税企业的日常检查。 办理退税的企业通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往因为清算和年审的工作内容有重叠,一些税务机关就主要进行退税清算工作,而对一般纳税人的年审则是“走过场”。取消清算以后,对这些出口企业的事后检查工作便主要依靠年审工作来完成。因此,必须切实做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以有效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防止企业骗取国家税款。 在下户年审的过程中,除了查看营业执照,审核企业的出口产品是否属营业执照核准的生产经营范围,查看生产现场,核实企业的出口产品有无与之相应的固定资产设备、原材料、辅料等:还要查看生产记录,测算企业出口产品的销量是否与生产能力、生产规模、水电耗用、工人人数等规模相符,查看产品目录,检查企业出口产品有无夹带非自产产品;更要查看进项抵扣发票,核实企业进项是否存在疑点,有无获取虚开发票的可能,必要时还应该进行函调。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策 关键字:出口管理问题退税对策 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 (一)出口退(免)税有关清算期的问题。 现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规定,出口货物在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曰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而出口企业在此期间又未提供举证材料的,退税机关一律不再办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这项规定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海关电子信息核对不上,等收到海关的回函时,该笔出口货物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另一种情况是在清算期内,由于外商收到货物后违反合同不及时付款,导致企业出口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外管局不予核销,待一切手续办齐时,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对于这两个问题,基层出口退税机关和企业在看法上存有争议,有的认为不应退税,依据是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有规定;有的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因为执法机关。如海关、外汇电子信息应有而未有,海关回函慢等原因造成就应考虑退税。因为按照《征管法》第30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曰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税务机关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因此,从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从维护纳税人的权益考虑,应比照《征管法》规定执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方法只是属于规章。 (二)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出口退(免)税管理的难度。 1.部分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与实行“先征后退”相比,操作起来较复杂,从客观上讲,环节多,出现的问题也就多。因此这一方式最容易影响税收收入, 2.“进料加工”复出口退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征退脱节,管理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国内购料与进口料件委托加工,国内购料退税的认定;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的开具;抵扣税率的认定;抵扣时间的确定等,都比较繁琐。有的出口企业办理进料加工,待货物出口后不到税务局办理退税(退的少,交的多),财务上也不作销售或在财务上采取偷梁换校手法偷逃国家税款,检查起来非常困难。 (三)出口货物按计划退税,不利于出口退税政策效用的发挥。 出口退税实行计划退税,从客观上讲,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落实国家财政计划的基本要求。但是按照国家鼓励企业出口的要求来看,就显得不够灵活,让基层出口退税机关感到不好把握,让外贸出口企业感到国家政策不稳定,随意性大,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安排长期计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少。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手续齐全,按政策要求理应及时足额地实报实退,一旦不能及时足额退税就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出口贸易的发展。二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多时基层税务机关也有压力。在一定期间出口退税指标如果用不完,有的出口退税机关考虑到下一阶段的退税指标很可能受影响,又怕工作考核受影响,便对个别信用程度不够高的出口企业也办理预退税款手续,导致年终清算工作忙乱。 (四)新的出口商品专用发票,难以达到维持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 从2000年1月1日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出口商品所使用的发票由税务机关统一印制,套印发票监制章。从新发票的启用情况看,存在不少新问题:一是发票规格小且结构不合理。新发票统一规格为265mm×190mm,对此,由于有的外方购货单位名称英文字母多,有的出口企业一次性出口商品名称规格多等原因,在填写时就非常拥挤,难以反映出口货物的必要情况和特殊要求,因而造成企业在开具同一批出口商品发票时,同时使用两种发票,—种是:“新式发票”,执行税务机关要求,另一种是“老式发票”满足外方购货单位以及有关业务单位,如银行的要求。二是发票联次少,不能满足企业出口商品的业务需要。由于企业向境外客户出口商品,所经过的途径不同,国内监管及业务部门的要求不同,出口收汇的方法不同等特殊情况,所以对发票的使用联次(份)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企业出口商品是通过出口的,外方购货单位也是通过外方受理货物的,这就分别需要2联发票;有的企业出口商品其收汇方式是采用“议付”或“压汇”的方式与银行结算的,这样仅银行一方就需要3联发票,有的海关也要2联发票,再加上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等,一次性需要14联发票之多,而目前新发票只是按一般的出口贸易方式,设置了6—8联,远远不能满足不同情形下各类出口企业的需要。造成了部分出口企业在使用新发票的前提下继续使用老发票,以解决发票联次不足问题。三是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据一些企业反映,使用新发票到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办理手续,不受欢迎,在有些省份海关甚至不愿意要新发票,而要求企业提供老发票。另外,发票联次多了也存在问题,使用电脑一次性打印不透,到后几个联次发票内容就看不清楚了,不便于有关部门或企业审核、备案。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 目前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是出口退税业务 工作特点的必然要求,按年及时清算退税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规范对企业出口退(免)税工作的管理,也有利于国家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出口退(免)税的状况。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对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日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有关业务执法部门的问题,而造成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海关回函不及时等原因,在一定时间内应该给予该笔业务办理退税,这是企业的权利,不能因为有关业务部门工作延误而让企业吃亏。 2.实行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增强出口迟税政策的可操作性。 “先征后退”政策是目前各地出口退税机关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于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偷税、漏税、骗税,对于简化操作环节,规范出口退税机关的内部管理,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落实出口退税资金,对于“征多少,退多少,公平税负原则”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效果和好处。笔者认为,国家应立即废除“免、抵、退”政策,统一实行进(出)口商品“先征后退”政策,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商品主要以税收缴款书、出口商品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单证为办理退税凭证;外贸企业收购出口产品时,实行价税分流,并向生产企业支付不含税价款,同时代生产企业向税务机关缴纳相应的增值税,税务机关向外贸企业开具代缴的增值税收据,作为今后退税凭证之一。对于“进料加工”,可在材料进口时即按规定征税,待产品出口后再办理退税。 同时建议国家要尽快立法,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保证税收征管及出口退税活动切实取得海关、外汇、金融、审计、工商、邮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防止偷税、漏税特别是骗税问题的发生。 3.寻求计划退税高效性,切实保障及时足额退税。 一是不以计划指标完成与否来衡量出口退税机关的成绩,笔者认为考核出口退税工作的好与坏,重点要看它执行政策是否到位,业务技能是否熟练,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服务态度是否端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实报实退,确保国家退税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利益机制。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不但造成中央财政负担过重,而且也等于失去了地方政府对出口退税的有效监督和控制,也是导致出口退税管理上的被动与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的主要原因。既然增值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其出口退税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是符合常理的。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也能缓解退税指标不足的压力。三是切实落实国家对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出口企业及时足额退税,以增强出口企业创汇的积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出口商品专用发票”的管理。 分析目前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规范统一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用“活页式”发票:一是将发票规格由原来265mm×190mm改成295mm×210mm,与出口报关单大小相一致,以便减少发票填写的难度。二是拟制发票基本联次,加印税务机关监制章,并以“活页”联次相补充,以适应不同出口方式的特殊需要。三是在发票的格式上为一些主要内容,如出口单位地址、购货单位地址、货物的品名规格等尽可能留足空间,以适应相关部门与购货单位的要求。四是对发票的编号可将单位、区号代码以及数字代码合并编入,以区分和识别检查各单位使用发票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拟制基本联次,对不同出口单位的发票使用联次,可采用复印方式并加盖出口企业财务专用章。同时要通过国务院来加强出口退税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的协调,统一口径,确保“出口商品专用发票”更好地促进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开展。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建议 中国2004年前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主要是: 1、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外贸出口,支持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2、它不但加大了企业的出口动因,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支持出口的热情。 3、中央财政负担沉重,出口退税款拖欠严重。 4、地方政府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不强。 增值税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享受75%,地方留成25%。由于出口退税是由中央政府全额负担的,因此地方政府在出口中有大约25%的增值税净收入,地方政府鼓励、支持企业出口的热情在2004年出口退税新政策实施之前始终很高。同时,由于多支出了25%的出口退税,由于独立承担了出口骗退税的风险,中央财政负担沉重,出口退税款拖欠非常严重。 2004年出口退税新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解决中央财政负担沉重,出口退税款拖欠严重的问题,自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是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减低3个百分点左右;同时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政策,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 以下跨地区出口经营在过去是正常的、没有问题的,但在实施出口退税新政策后,却造成了地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 1.本地生产企业购买本地原材料加工自营出口,或本地外贸企业收购本地产品出口,由于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外贸企业收购产品均在本地缴增值税,又在本地退增值税,地方财政承担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25%的出口退税,只是将增值税属地方25%的部分用于退税,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但相对于老的出口退税政策,地方少收入用于退税的增值税。 2.本地生产企业购买外地原材料加工本地出口,或本地外贸企业收购外地产品出口本地出口,由于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外贸企业收购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均在外地缴增值税,却要在本地退增值税,地方财政没有得到出口产品原材料和产品25%增值税收入,却要承担出口产品25%出口退税,其超基数部分非常不合理地表现为出口地政府对供货地政府的财政补贴。 3.外地生产企业购买本地原材料外地出口,或外地外贸企业收购本地产品外地出口,本地地方财政不承担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25%的出口退税,而却享有生产企业原材料和产品增值税25%部分,不但不增加出口退税负担,反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非常不合理地表现为出口地政府对供货地政府的财政补贴。 4.外贸企业将收购外地商品出口改为委托出口,由于委托出口征税和退税均在外地,不增加本地财政负担。但外贸公司为争做,通常自告奋勇地要求在外贸公司所在地退税;这种制大量存在并且又非常不合理地造成出口地政府对被企业所在地政府的财政补贴。 为了自身利益,深圳等市的地方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将收购外地货源出口排除在奖励范围之外;一些地方政府限制当地企业采购外地产品和外地原材料。例如,天津摩托罗拉公司采购江苏一家企业的原材料,过去是直接采购,现在则应天津当地政府的要求,要求江苏的企业先把原材料出口香港,天津企业再从香港进口,用这样乙蝗沼斡的方式避免为江苏征收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由于这种行为大量存在,中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面临分割、分裂的危险。 5.加工贸易更受地方政府青睐,并且来料加工比进料加工更受到推崇。加工贸易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相比,不但出口企业税收负担较轻,地方财政负担的退税压力相对要小。来料加工由于不征不退,因此地方政府不存在退税的担忧。 这种效应是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反优化。 6.地方政府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强烈。 7.出口退税率下调,对相关商品的出口有消极影响,但总体上影响不大,出口商品结构反而有所优化。 2005年后出口退税新政策的实施效应 为解决出口退税中,地方财政负担过于沉 重牙口不公平问题,国家进一步改革出口退税政策,决定自2005年1月1日起,调整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比例,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比例共同负担;同时改进出口退税退库方式,出口退税由中央统一退库,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 该项最新政策的实施效应主要表现为: 1.增加了出口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出口企业打消了对出口退税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口退税由中央统一退库,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的办法使得出口企业不再担心地方政府的财力问题。 2.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明显减轻,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到缓解。 3.中央财政负担加重。即使在超基数部分,中央财政也要担负出口退税的92.5%,该比率远高于征税比率75%。但由于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3个百分点,中央财政的负担并不象想象中那样大。后面的分析将会说明,将出口退税率减少4.25个百分点,理论上可以消除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的净亏损。 4.地方政府对促进出口的热情有所恢复,但仍有限制出口的行为。过去,地方财政部门有很多同志主张限制出口,新政策实施后很少听到这样的说法。由于仍然担心地方退税负担,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拒绝在当地注册外贸流通企业。 5.地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得到极大地缓解,但矛盾仍然存在,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仍面临分割的危险。上节所分析的出口地政府对供货地政府的财政补贴现象依然存在,只是幅度大为减少。一些地方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仍然将收购外地货源出口排除在奖励范围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仍然限制当地企业采购外地产品和外地原材料。 6.地方政府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较强。 7.目前新政策的实施总体上效果良好,既缓解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和地方的矛盾,又有效地促进了外贸出口。 出口退税率变化与人民币升值的数学关系和政策选择 一般地,设原出口退税率为s,原汇率为h1,出口退税率降低t个百分点后,新汇率为h2,则为达到同样的出口效益,有: (1+s)h1=(1+s-t%)h2 所以,(h2-h1)/h1=t%/(1+s-t%) 即,出口退税率每减低t个百分点,为达到同样的出口效益,人民币必须贬值t%/(1+s-t%)。因此,降低出口退税率可 以按确定的数量关系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如取s=17%,即按17%的退税率计算,则出口退税率减低t个百分点后,人民币需要贬值U(117-t)。例如,出口退税率减低4.25个百分点,则人民币需要贬值3.8% 考虑取消出口退税,即按t=17计算,为达到同样的出口效益,人民币需要贬值17%。所以,取消出口退税可以基本上消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以牺牲人民币升值来替代出口退税是不可取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维持较高的出口退税水平来换取人民币的升值。因为,在制定适当的出口退税等政策从而不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等同于国家和国民财富的升值,进口、境外消费、旅游等经济活动的效益将随之提升。 理想的出品退税政策 综合以上各种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效应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理想的出口退税政策应该有助于达成如下效果: 1.出口企业及时享受出口退税,出口产品报价不含有国内增值税,不会被在国内外两次征收增值税。出口是公平的和有竞争力的。 2.不会出现某地方财政为另一地方财政征收的增值税退税的情况,从而保护地方的出口积极性,维护中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3.中央和地方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都很强烈。 4.中央财政有足够财力来支撑出口退税。 5.不以减少出口退税来抑制人民币升值 中国目前实行中央与地方分享增值税的税制,在这种税制下,要想制订能达到以上效果的理想的出口退税政策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退税由地方与中央分担,则势必出现某地方财政为另一地方财政征收的增值税退税的情况;如果退税全部由中央承担,同时出口退税率维持在与增值税征收比率差不多相同的水平上,则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是 净亏损,很难保证中央财政有足够财力来支撑出口退税;如果退税全部由中央承担,同时显著降低出口退税率,虽然理论上可以消除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的净亏损,但出口产品的报价中势必包含相当部分的国内增值税,中国出口产品在公平贸易基础上的竞争力将受到影响。 如果要达到理想的出口退税实施效果,只有改革现行税制。改革现行税制可以有两种办法: 方法一:增值税由中央与地方共同分享转变为中央独享,同时中央在所得税、进口商品增值税等方面相应地允许地方分享。出口退税由中央全额负担,出口退税率维持在与增值税征收比率差不多相同的水平上。 方法二:将生产环节的增值税转变为最终消费环节的增值税或消费税。对出口免征增值税或消费税。 改进和完善现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在不触动现有税制的前提下,相对理想的出口退税政策是 将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在04年减低3个百分点左右的基础上继续减低1.3个百分点,使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比增值税征收率减少43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承担全部的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由中央统一退库。建立地方政府对于出口退税骗税的风险承担机制,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件一经查实,出口企业所在地财政要划拨相当于骗税金额的款项给中央财政。 将出口退税率减少4.25个百分点,理论上可以消除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的净亏损。因为中央财政增值税征收率为17%*75%=12.75%,所以如果出口退税率减少(17—12.75)=4.25个百分点,则退税额基本上与中央财政增值税征收额相等,这时中央财政能够承担全部的出口退税。实际操作上可以取减少43个百分点。由于04年出口退税新政策已经将出口退税率减低了3个百分点,因此目前只需要将出口退税率再减调1.3个百分点即可。 将出口退税率再减调1.3个百分点,可以抵消现行出口退税政策中地方政府承担的7.5%出口退税。由于(17—3)%*7.5%=1.05%,因此理论上只要把出口退税率下降1.1个百分点就能免除地方政府的负担。 地方政府由于不需要承担出口退税,促进出口的积极性将大增,出口退税也不会导致新的地方保护主义,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得到维护。由于规定地方财政要为当地出口企业的骗税案件买单,又由于中央财政要为没有发现的骗税买单,中央和地方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都将很强烈。 该政策的缺陷是出口产品报价将含有4.25%的国内增值税,这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微观上,将导致一些出口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在宏观上,将导致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延缓和升值幅度的减少。 但该政策对出口企业所造成的经营上的困难是非常有阳的,因为04年以来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已经减少了3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并没有对出口造成显著影:向,本政策只是进一步减调1.3个百分点,减幅很小。同时,我们在第四节已经分析,出口退税率减低4.25个百分点,则人民币需要贬值3.8%。目前存在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调减出口退税率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必将被人民币延缓升值的效应所抵消。例如,原本人民币应该升值6%,则减低出口退税率4.3个百分点后,人民币将只升值(6%-3.8%)=2.2%左右。因此调减出口退税率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将最终转化为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抑制。由于该政策的设计中,降低出口退税率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中央财政的净亏损,并没有故意用降低出口退税来抑制人民币升值,因此该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币升值的利益。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现状及路径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当前出口退税管理问题及策略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现状及途径探究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出口退税管理现状及措施探析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公务员之家 出口退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 (一)出口退(免)税有关清算期的问题。 现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规定,出口货物在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曰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而出口企业在此期间又未提供举证材料的,退税机关一律不再办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这项规定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海关电子信息核对不上,等收到海关的回函时,该笔出口货物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另一种情况是在清算期内,由于外商收到货物后违反合同不及时付款,导致企业出口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外管局不予核销,待一切手续办齐时,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对于这两个问题,基层出口退税机关和企业在看法上存有争议,有的认为不应退税,依据是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有规定;有的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因为执法机关。如海关、外汇电子信息应有而未有,海关回函慢等原因造成就应考虑退税。因为按照《征管法》第30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曰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税务机关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因此,从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从维护纳税人的权益考虑,应比照《征管法》规定执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方法只是属于规章。 (二)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出口退(免)税管理的难度。 1.部分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与实行“先征后退”相比,操作起来较复杂,从客观上讲,环节多,出现的问题也就多。因此这一方式最容易影响税收收入, 2.“进料加工”复出口退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征退脱节,管理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国内购料与进口料件委托加工,国内购料退税的认定;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的开具;抵扣税率的认定;抵扣时间的确定等,都比较繁琐。有的出口企业办理进料加工,待货物出口后不到税务局办理退税(退的少,交的多),财务上也不作销售或在财务上采取偷梁换校手法偷逃国家税款,检查起来非常困难。 (三)出口货物按计划退税,不利于出口退税政策效用的发挥。 出口退税实行计划退税,从客观上讲,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落实国家财政计划的基本要求。但是按照国家鼓励企业出口的要求来看,就显得不够灵活,让基层出口退税机关感到不好把握,让外贸出口企业感到国家政策不稳定,随意性大,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安排长期计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少。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手续齐全,按政策要求理应及时足额地实报实退,一旦不能及时足额退税就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出口贸易的发展。二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多时基层税务机关也有压力。在一定期间出口退税指标如果用不完,有的出口退税机关考虑到下一阶段的退税指标很可能受影响,又怕工作考核受影响,便对个别信用程度不够高的出口企业也办理预退税款手续,导致年终清算工作忙乱。 (四)新的出口商品专用发票,难以达到维持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 从2000年1月1日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出口商品所使用的发票由税务机关统一印制,套印发票监制章。从新发票的启用情况看,存在不少新问题:一是发票规格小且结构不合理。新发票统一规格为265mm×190mm,对此,由于有的外方购货单位名称英文字母多,有的出口企业一次性出口商品名称规格多等原因,在填写时就非常拥挤,难以反映出口货物的必要情况和特殊要求,因而造成企业在开具同一批出口商品发票时,同时使用两种发票,—种是:“新式发票”,执行税务机关要求,另一种是“老式发票”满足外方购货单位以及有关业务单位,如银行的要求。二是发票联次少,不能满足企业出口商品的业务需要。由于企业向境外客户出口商品,所经过的途径不同,国内监管及业务部门的要求不同,出口收汇的方法不同等特殊情况,所以对发票的使用联次(份)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企业出口商品是通过出口的,外方购货单位也是通过外方受理货物的,这就分别需要2联发票;有的企业出口商品其收汇方式是采用“议付”或“压汇”的方式与银行结算的,这样仅银行一方就需要3联发票,有的海关也要2联发票,再加上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等,一次性需要14联发票之多,而目前新发票只是按一般的出口贸易方式,设置了6—8联,远远不能满足不同情形下各类出口企业的需要。造成了部分出口企业在使用新发票的前提下继续使用老发票,以解决发票联次不足问题。三是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据一些企业反映,使用新发票到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办理手续,不受欢迎,在有些省份海关甚至不愿意要新发票,而要求企业提供老发票。另外,发票联次多了也存在问题,使用电脑一次性打印不透,到后几个联次发票内容就看不清楚了,不便于有关部门或企业审核、备案。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 目前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是出口退税业务工作特点的必然要求,按年及时清算退税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规范对企业出口退(免)税工作的管理,也有利于国家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出口退(免)税的状况。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对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日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有关业务执法部门的问题,而造成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海关回函不及时等原因,在一定时间内应该给予该笔业务办理退税,这是企业的权利,不能因为有关业务部门工作延误而让企业吃亏。 2.实行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增强出口迟税政策的可操作性。 “先征后退”政策是目前各地出口退税机关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于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偷税、漏税、骗税,对于简化操作环节,规范出口退税机关的内部管理,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落实出口退税资金,对于“征多少,退多少,公平税负原则”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效果和好处。笔者认为,国家应立即废除“免、抵、退”政策,统一实行进(出)口商品“先征后退”政策,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商品主要以税收缴款书、出口商品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单证为办理退税凭证;外贸企业收购出口产品时,实行价税分流,并向生产企业支付不含税价款,同时代生产企业向税务机关缴纳相应的增值税,税务机关向外贸企业开具代缴的增值税收据,作为今后退税凭证之一。对于“进料加工”,可在材料进口时即按规定征税,待产品出口后再办理退税。 同时建议国家要尽快立法,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保证税收征管及出口退税活动切实取得海关、外汇、金融、审计、工商、邮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防止偷税、漏税特别是骗税问题的发生。 3.寻求计划退税高效性,切实保障及时足额退税。 一是不以计划指标完成与否来衡量出口退税机关的成绩,笔者认为考核出口退税工作的好与坏,重点要看它执行政策是否到位,业务技能是否熟练,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服务态度是否端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实报实退,确保国家退税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利益机制。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不但造成中央财政负担过重,而且也等于失去了地方政府对出口退税的有效监督和控制,也是导致出口退税管理上的被动与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的主要原因。既然增值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其出口退税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是符合常理的。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也能缓解退税指标不足的压力。三是切实落实国家对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出口企业及时足额退税,以增强出口企业创汇的积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出口商品专用发票”的管理。 分析目前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规范统一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用“活页式”发票:一是将发票规格由原来265mm×190mm改成295mm×210mm,与出口报关单大小相一致,以便减少发票填写的难度。二是拟制发票基本联次,加印税务机关监制章,并以“活页”联次相补充,以适应不同出口方式的特殊需要。三是在发票的格式上为一些主要内容,如出口单位地址、购货单位地址、货物的品名规格等尽可能留足空间,以适应相关部门与购货单位的要求。四是对发票的编号可将单位、区号代码以及数字代码合并编入,以区分和识别检查各单位使用发票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拟制基本联次,对不同出口单位的发票使用联次,可采用复印方式并加盖出口企业财务专用章。同时要通过国务院来加强出口退税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的协调,统一口径,确保“出口商品专用发票”更好地促进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开展。 外商投资退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鼓励外商投资项目使用国产设备,明确职责和操作程序,规范和加强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审批管理,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包括国家、省级,下同)负责办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见附件1,以下简称“项目确认书”)和作为项目确认书必备附件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清单》(见附件2,以下简称“设备清单”);国家税务局(包括省级、地市级,下同)负责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认定、审批工作。 第二章享受退税的范围 第三条享受国产设备退税的企业范围是指,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从事交通运输、开发普通住宅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从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的中外合作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以其分公司(分厂)的名义采购的自用国产设备,由该分公司(分厂)向所在地主管退税机关申请办理退税。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中外合作油气田项目,由合作油气田的作业者、作业机构或作业分公司申请办理退税。 按规定应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采购的国产设备不实行增值税退税政策。 第四条享受退税的项目范围 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以上两个目录简称“鼓励外资目录”,下同)的外商投资项目(简称“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下同)所采购的国产设备享受增值税退税政策。调整鼓励外资目录时,项目采购国产设备实行退税政策以项目核准时施行的鼓励外资目录为准。 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在国内采购的国产设备,凡属于《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简称不予免税目录,下同)的,不实行退税政策。国家调整不予免税目录时,设备是否属于不予免税目录范围以购进国产设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时施行的不予免税目录为准。 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中的工程项目,若外商投资企业以包工包料方式委托其他企业承建,外商投资企业可与承建企业签订委托购买国产设备协议,其委托由承建企业采购的国产设备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交由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申请办理退税。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国产设备是指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采购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设备,包括按照购货合同随设备购进的配套件、备件等。 第三章项目确认书和设备清单的办理 第六条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按照规定权限出具项目确认书。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具项目确认书;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省级发展改革委”)出具项目确认书。具体范围包括: (一)中外合资项目、中外合作项目、外商独资项目; (二)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通过增加外方注册资本扩大项目投资总额的增资项目; (三)中外合作开采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项目。 第七条项目确认书的办理,需在项目按规定核准并在采购国产设备清单确定以后,由项目业主单位在项目核准后一个月内按程序向省级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并附以下材料。 (一)项目核准文件复印件; (二)加盖项目单位和初审部门印章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清单一式五份(见附件2); (三)包括采购国产设备清单的项目申请报告一份; (四)其他需要说明或提供的材料。 限额以上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对项目单位、投资总额、采购国产设备总额、设备清单、执行年限、适用产业政策条目进行初审后,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报文提出申请。 第八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或省级发展改革委按照权限出具项目确认书(附设备清单)一式四份(一份存档,三份下发)。 (一)项目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政策鼓励类; (二)项目核准符合国家现行外商投资项目管理规定; (三)申请内容符合项目核准文件要求; (四)项目符合其他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九条设备清单原则上应在办理项目确认书时一次办理。 第十条已经出具项目确认书的项目,在执行中确需变更项目单位、投资总额、采购国产设备额、执行年限和采购国产设备清单等主要事项的,由原出具部门审核同意后出具项目确认书和(或)设备清单变更证明。 第四章备案登记管理 第十一条享受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的外商投资企业,应按本办法第十二、十三条规定向其所在地主管退税机关申请办理退税备案登记,其采购的国产设备方可办理退税。已办理完毕出口退税认定手续的,不再单独办理采购国产设备的退税备案登记。 第十二条外商投资企业在取得发展改革委出具的项目确认书后30日内,应持以下资料,到其所在地主管退税机关申请办理购买国产设备的退税备案登记。 (一)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二)企业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原件; (四)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十三条外商投资企业如发生撤并、变更情况,须于有关管理机关批准撤并、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主管退税机关办理注销或变更购买国产设备的退税认定手续。 第五章退税申报、审核 第十四条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后,应自购买设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之日起30日内,到其主管征税机关认证,未经过认证或认证未通过的一律不予办理退税。 第十五条外商投资企业应自购买设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之日起90日内,填写《外商投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申请表》(见附件3),同时附送以下资料向其所在地主管退税机关申请办理国产设备的退税手续。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或“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仅限于特殊用途的机动车辆); (二)发展改革委出具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 (三)发展改革委出具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清单》; (四)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十六条主管退税机关接到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申请后,须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与鼓励外资目录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及不予免税目录进行核对,对有关凭证进行审核,并实地调查核实设备的购进情况,对审核无误的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办理退税。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与鼓励外资目录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及不予免税目录内容不符,主管退税机关不予办理退税,并将有关情况逐级上报国家税务总局。 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商投资企业的退税申请,须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信息核对无误的情况下,方可办理退税;属于交通运输、开发普通住宅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的中外合作企业的退税申请,主管退税机关应对其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发函调查,在确认发票真实、发票所列货物已按规定申报纳税后,方可办理退税。 第六章退税监管 第十七条主管退税机关在外商投资企业办理退税认定后,应根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的有关内容,建立台账,将外商投资企业的项目确认书、设备清单、采购国产设备总额、购进国产设备名称、数量、金额等有关情况登记造册。 第十八条外商投资企业购进的国产设备,由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负责监管,监管期为5年。在监管期内发生转让、赠送等设备所有权转移行为,或者发生出租、再投资等行为的,外商投资企业须按以下计算公式,向主管退税机关补缴已退税款。 应补税款=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适用增值税税率 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累计已提折旧 设备原值和已提折旧按企业会计核算数据计算。 政府回收行业退税管理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工业基地、新尉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直各单位: 《尉氏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退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为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家对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的增值税政策调整,促进我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取消废品回收购进额10%的进项抵扣,销售废旧物资除个人已使用外,按照增值税管理规定缴纳增值税,停止生产企业使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废旧物资发票。 二、纳税人取得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开具的废旧物资专用发票,应在开具之日起 90天之内办理认证,并在认证通过的当月核算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申报抵扣。自2009年4月1日起,废旧物资专用发票一律不得作为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三、2010年年底前符合下列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行先征后退政策(2009年退税比例为70%,2010年退税比例为50%): (一)在商务部门备案,有固定的再生资源仓储、整理、加工场地; (二)通过金融机构结算的销售比重不低于80%; (三)未因违犯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受到刑事处罚和县级以上工商、商务、环保、税务、公安机关相应的行政处罚(罚款和警告除外)。 四、成立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协会,对整个行业从技术、资金、价格、销售、环保等内外部进行一体化的统筹、协作与规范,促使整个行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和升级,最大限度地降低行业内耗和资源浪费,提升整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整个行业有序竞争、健康经营。 五、按照国家关于对该行业实行先征后退的退税工作要求,财政部门牵头,商务、公安、工商、人行、环保、国税等部门密切配合,帮助企业办理正常退税手续,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六、进一步加大对再生资源行业的扶持力度,解决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由县财政部门牵头帮助企业协调贷款,由同级财政进行贴息。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缴纳增值税额按照国家规定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及退税在途时间实行贷款贴息,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健康发展。 区县级出口退税管理思考 根据上级精神及结合我局实际,从区县级层面上来看,在我局也有三种出口退税管理模式值得摸索探讨,下面就三种模式的利与弊作进一步分析,以利大家深入思考。 一、模式一的利弊 模式一:由区局税政科对辖区内生产企业的出口退税业务实施统一管理,负责出口退(免)税的受理、申报、初审、复审,区局行使形式上的审批 (一)优点 1、全面掌握、稳中求进。由于集中在区局一个职能部门,能较全面的在宏观上掌握出口企业动态,同时由于兼具政策管理职能,能快速高效便捷地进行管理、服务,针对薄弱环节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点管理,准确稳妥执行上级政策,从上至下建立征退税信息联动平台,有效降低税收管理风险系数,稳步提升出口退税管理水平。一句话,做到领导心中有数、稳健操控。 2、政策明晰,专业精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专业性强,便于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准确的处理各项业务,同时能针对出口退税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跟踪、缜密分析,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调整,能够依据区县级掌握的数据便捷地实施调研、测算分析工作,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信息资料,当好参谋和助手。 3、平稳推进,优化服务。能按照“八项承诺”的要求,树立服务意识,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切实减轻出口企业的办税负担,保障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便于建立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加强与出口企业的沟通和协调。 (二)缺点 1、人力资源矛盾突出。从全国看,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矛盾,各地专职从事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人员有限,而出口企业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人少工作量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局也同样面临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我局现有专业人员4人,以今年为例,每月外资企业正常申报户220户、内资企业430户左右,受理、审核、审批的除当年当月还要加上上年延至今年的申报资料(可申报期限2月—6月),而前台受理申报的仅2人,同时还要及时办理各类手册单证(注:市局有专业人员,此项工作量、难度远大于月度退税审核)、函调处理、台账登记、资料分发归档等日常工作,后台2人专业从事各类阶段性的专项工作、出口调查、出口退税专项评估、统计总结等工作。以前台的工作量来看,能维持日常月度工作已很不容易,如果有一人有突发情况,后台虽可顶一个人,但正常的运转秩序与压力太大;后台的受限也很大,不能真正深入开展、全面完成各项调查及评估等工作。 2、不利于全面深化出口退税分类管理。总局指示,分类管理必须要作为今后管理制度的基础。以现有模式来看,虽然上级正在下决心简化和规范人工审核,切实减轻基层税务机关退税单证人工审核的工作量,在普遍简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高信誉等级企业的人工审核工作,但相对来说,由于不太熟悉户管的生产经营和征管情况,还不能做到将出口退税管理工作和税源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难以降低“就单审单”可能出现的风险。 3、不利于全面推进征退衔接。虽然区局税政科从前二年就花大力气抓征退税交流,加强征退衔接与监控管理,逐步建立预警体系,但现状是有制度无保证,存在一定管理风险,难以真正实施税源联动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出口退税管理游离于税收征管总体格局之外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退税部门对出口退税业务的垄断优势,由于沟通不畅,各自单兵作战,征退税衔接无从谈起,征退税联动管理也是联而不动,无法真正从专业管理向综合管理的转变,即将出口退税工作由退税部门单独管理转向征退税部门共同管理,加强出口退税工作与日常征管工作、与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结合,实施税收综合管理。 为此,总局也指出:如果把出口退税审核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放到基层,放给税源管理部门,专司出口退税管理的部门和人员就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加强出口退税评估和预警分析,研究解决出口退税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模式二的利弊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部分下放。部分下放其实就是审批权限的进一步下放,由指定分局受理、申报、初审、复审,区局行使形式上的审批,由职能部门统一负责出口退税的指导、协调。 (一)优点 1、区局职能部门压力得以缓释。下放分局在大厅设立综合窗口,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受理辖区内的征退税事宜,区局出于技术上的把握可以过渡保留单证出具工作,但工作重心逐步向指导、协调、分析预警及处理突出矛盾和疑难问题转移。 2、方便了属地纳税人。属地纳税人的办税成本可以减轻,避免分部门多次跑的矛盾。 3、部分征退融合。对于下放分局来说,可以方便实行征退衔接。由于对辖区内的户管较熟悉情况,可以迅速开展各类调查事项并及时处理,启动多税种联评,逐步熟悉出口退税业务,形成部分管理骨干。 (二)缺点 1、个人认为,部分下放不能实现由形式到本质的管理突破。矛盾只是被转移,管理风险并未大力消除。 2、岗责体系难以建立健全,业务流程不能全部优化,岗位之间的衔接、工作节点的控管、文书资料的传递和归档对下放分局来说压力较大。 3、方便了属地纳税人,其它分局的责任意识并未得到加强,依然会淡化征退衔接,风险防范只是点上的集中,联动机制不能全面推开,无法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三、模式三的利弊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征退合一。征退合一即审批权限的全面再下放,由出口企业所在地分局受理、申报、初审、复审,区局行使形式上的审批,由职能部门统一负责出口退税的指导、协调。总局实行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后,苏州市局已经在昆山进行了新尝试,具体做法是:在各基层分局增设出口退税管理岗位,指定专人负责本辖区生产企业出口退税认定、申报、审核、证明开具、评估实施等日常事务,税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出口退税的审批、计会统、评估选案、政策传达与解释等总体性工作以及对外贸企业的退税管理。 (一)优点 1、区局职能部门压力得以释放,专注于从制度上理清明确征退税衔接岗责体系,依托有关系统、平台宏观上加强分析、预警、监控,强势推进联动机制,综合管理效应明显。 2、有利于夯实管理基础,堵塞漏洞,避免税收风险。相对来说,分局和税收管理员更加熟悉所管辖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出口企业的出口业务规模与生产经营能力的匹配性、出口业务的真实性等有更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征退合一,可以降低“就单审单”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旦发现出口退税申报的异常情况,通过及时实施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情况,查清货源,查实货物、发票、货款等信息,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可以防止或避免少征多退现象的发生。 3、各分局能对管理资源、管理手段、管理任务进行有机融合,征退税衔接更加紧密,税收综合管理更有成效,税收总体工作质量与效率显著提高,分局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明显增强,锻炼培养一批分局从事出口退税工作的业务骨干。 4、有利于降低办税成本,企业办税程序更为便捷,退税进度进一步加快。实行征退合一,可以缓解企业在征税部门和退税部门分别跑、多次跑,征退税部门分别找的矛盾,既方便纳税人,又有利于降低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符合建立服务型政府、优化纳税服务的要求。 (二)缺点 1、区局职能部门转向业务指导协调后,宏观掌控风险的能力可能下降,管理风险向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倾斜,如何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防范和预防出口偷骗税行为的难度加大。 2、再下放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基层干部素质能否胜任。出口退税业务性强、操作复杂、政策变化快,这已经成为普遍看法。随着出口退税业务渗透到各个基层点、覆盖整个国税系统,这较过去是一个重大转变,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现状堪忧。 四、因地制宜,摸索出口退税管理新路 综上分析,不论何种模式,区县级的出口退税管理模式应因地制宜摸索新路子,最终实现的目标要根据总局精神:出口退税管理的工作方式要逐步实现两个转移,即省、市级出口退税部门的工作重点由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向强化指导、管理、监督职能转移;出口退税审核工作重点由审核表证单书为主,向表证单书审核和出口退税申报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一致性审核并重转移。 在征退合一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制度建设,有以下几点必须重点注意: 1、建立大厅受理、管理员调查审核、纳税评估股室开展征退税联动评估三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岗责体系,做到完善清晰;从职责分工上,将出口退税业务和征税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正确处理好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的关系,注重加强出口退税工作与日常征管工作、与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结合,实施税收综合管理。 2、从流程上进一步整合优化征退税各节点,做到简洁高效、连贯通畅。 3、区局职能部门要按照从宏观上发现问题,从微观上查找原因的方法,在上级的指导下加强出口退税预警分析工作。通过对地区、行业的税收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异常情况,分析产生异常的原因,提出管理要求,制定核查方案,下发给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调查核实,不断深化出口退税评估,全面推行多税种联评模式,加大指导协调力度,提升管理能力。 4、从考核上加大对征退税衔接工作推动力度,做到有效保障。 5、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风险教育,提高干部自我防护意识,防范失渎职行为。 基于七层技术架构的出品退税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本文在原有的多层架构基础之上。重新抽象出七层系统架构,并对各层的特点和技术实现进行了较为细致阐述。 关键词;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系统架构:七层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5-0045-03 1 总体架构设计 1.1设计约束分析 在出口退税系统设计时,需要注意下列约束限制: (1)开发的系统本身定位为现有系统的补充和扩展,所以不能对原审核系统数据安全性造成影响,也不能影响原系统工作业务流程。同时,在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上必须保证与原系统编码的一致。 (2)必须充分利用税务系统软硬件资源及现有网络架构,避免增加新设备。 1.2数据分布模式选择 数据分布模式是指数据在地市税务局集中存放,市局退税机关和县区征收分局不设本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分布模式的特点为:数据集中、无冗余,数据一致性好。便于管理和维护,系统维护成本低。网络扩展性强,数据安全性较好。业务监控能力最强。但同时对于市局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通讯线路的可靠性要求也比较高。 数据完全集中,所有查询及数据库访问操作均在市局主服务器上完成,服务器的运算负担重,数据丢失风险大。考虑到目前税务系统网络通讯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而出口退税数据量相对征收信息量还是比较小的,可以采取该模式来实施。 1.3总体架构 按照系统数据集中管理方式划分:出口退税管理系统采用总局、省局两级集中处理。 省局端系统:省局端系统主要承担出口退税业务处理,系统直接受理企业申报数据,办理出口退税业务,出口退税全部的业务数据集中在省级税务机关。 总局端系统:主要承担从全国的高度监控管理出口退税工作。其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在深入分析出口退税业务特点基础上,基于J2EE采用了7层架构:数据库层、持久层(DAO)、业务逻辑层、门户(Facade)层、(Delegate)层、WEB端控制层、页面展现层。同时在这7层架构之上,引入Apache Jakarta Struts的MVC模式,把视图一控制一模型进一步分离。软件架构如图2所示。 2 系统架构各层设计 2.1持久层设计 数据持久层的设计目标是为整个项目提供一个高层、统一、安全和并发的数据持久机制。完成对各种数据进行持久化的编程工作,并为系统业务逻辑层提供服务。 系统具有业务复杂多变、数据量大、长事务处理、计算量大、多用户并发等特点,在设计和选择系统的持久层时,选择了JDBC+Hibernate的持久层方案。 Hibernate是一种新的ORM映射工具,是JDBC的轻量级的对象封装。Hibernate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关系型数据库和对象之间的阻抗不匹配,使可以通过Hibernate基于数据库进行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实现,从而更好地实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Hibernate可以用在JDBC可以使用的任何场合,Hiber-nate不仅提供了从Java类到数据表之间的映射,也提供了数据查询和恢复机制。 Hibernate是一个和JDBC密切关联的、独立的对象持久层框架,可以搭配各种App Server、Web Server、EJB Con-Miner共同使用。Hibernate的兼容性仅同JDBC驱动、底层数据库产品间有一定的关系,和使用Java程序、App Server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存在兼容性问题。 下面根据系统的一些特点,设计了直接使用JDBC和使用Hibernate两种情况。 (1)直接使用JDBC(Procedure)。在目前的系统设计中,直接使用JDBC主要是的使用存储过程来实现业务逻辑。 存储过程由于是基于集合语言的,适合对集合数据进行处理。其优势在于:①在性能方面,由于可以充分使用数据库的优势,如可以使用服务器端游标等。同时存储过程可以不用重新编译,不用重新生成执行计划,所以存储过程适用在一些计算密集、长事务的处理场景中;②在部署和维护方面,任何存储过程的修改,不需重新编译部署前端应用程序,只需重新编译存储过程即可,所以存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合一些24小时运行的或业务逻辑复杂多变的系统上;③在网络传输方面,由于使用普通的SQL语句或其他操作数据库方式,均需将SQL语句传递至数据库,而存储过程只需传递存储过程所需的若干参数,可以减少由于多个业务环节而导致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交互次数。 劣势在于:①在移植性方面,由于存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采用当前数据库的一些特性,那么当系统切换到不同数据库时,无疑会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也是存储过程的一个先天的缺陷;②在数据库方面,如果过多的使用存储过程,会给数据库服务器带来很大的性能压力。 (2)使用Hibernate。Hibernate对数据库中的表、表间关系通过映射文件进行较好的映射,使得能够象处理对象一样操作表,而无需了解具体的数据库细节。Hibernate完成了记录至JAVA对象的映射,一种行数据处理的映射,通过Hibernate操作单条记录时会比较方便和快捷。此外,Hi-bernate在使用过程中,Hibernate会维护数据表间关系,需要维护表和对象的映射关系,这些Hibernate进行了缓存,成为一级缓存,而对动态POJO的缓存,称为二级缓存。 其优势在于:①在开发效率方面,如果在业务逻辑层,即在前端应用系统中实现业务逻辑,可以充分享受高级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可以使开发人员无需过多地关心数据库细节,从而可以有更多地精力投入在业务逻辑的实现上;②在设计分析方面,如果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对业务逻辑层进行良好的设计,会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复用性;③在可扩展性方面,对于一些业务的变更,只需做很少的修改,如果是一些非关键字段、计算字段的增改等,甚至可以不需修改任何业务逻辑层的代码,就可实现修改。 劣势在于:在运行效率方面,由于通过Hibernate操作数据表记录,Hibernate需要将数据表记录映射成JAVA对象,建立缓存,在大数据量集合计算、处理时,没有太多性能上的优势。 2.2业务逻辑层 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几乎所有的业务逻辑运算都在E-JB端完成,并且系统具有数据量大,操作复杂,计算频繁等特点,所以业务逻辑层架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组件可重用性及开发效率等各项指标。 针对系统用户具有操作密集,交互密集,计算密集这三个特点,整个系统的架构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对系统架构的各个层次都进行了设计优化,主要体现在: (1)设计模式和缓存机制的灵活运用。 (2)抛弃了重量级的实体EJB CMP和BMP,只采用 Session Bean来完成业务逻辑。目前的EJB规范中,依据EJB的应用场合和其本身的特性,共分为三种类型:实体Bean、会话Bean和消息驱动Bean。 2.3门户层 门户层位于层和业务逻辑层之间,主要作用是为了降低层间的通信和相互依赖关系,使某一层的修改或调整不会影响到其它层,系统在这两层之间采用统一接口的方式,门户层主要应用了Facade模式。 结构型模式Facade模式通过在子系统间提供一个Fa-eade类或接口来达到子系统间的松散藕合和低依赖。 有两种方式建立接口Facade层:一种是在层建立,另一种是在业务逻辑层建立。 2.4层 层位于WEB端控制层和EJB层之间,主要作用是把WEB端控制层和EJB层无缝整合在一起,完成业务逻辑并将数据展现给用户。 在系统中,WEB层和EJB层如何进行衔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并行开发效率、系统运行效率、网络压力、系统耦合性等因素。因此,在本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上,在WEB层和EJB层之间引入了层。在系统中规定,层是WEB层和EJB层交互的唯一途径。层不但为WEB层隐藏了调用EJB的具体细节,而且为WEB层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并进行了J2EE服务器的上下文缓冲,使得系统在性能和开发效率上都得到提升。 2.5Web端控制层 在WEB端控制层引入了Apache的Struts框架。 由于出口退税系统界面较多,业务数据多样化,有时需要为同样的数据提供多个视图,使用JSP、Servlet进行控制比较复杂,所以采用MVC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一视图一控制器),将视图、数据模型和控制从架构上进行分离,使得模块的职能更加清晰,这样对于开发和维护都比较方便,很好地实现了数据层与表示层的分离。 在MVC模式中,Model层实现系统中的业务逻辑,在系统中用JavaBean或EJB来实现,并通过层实现对业务层的;View层用于与用户的交互,通常主要用JSP来实现;Controller层是Model与View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分派用户的请求并选择恰当的视图以用于显示,同时也可以解释用户的输入并映射为模型层可执行的操作。 实现MVC模式的框架有很多种,在出口退税系统设计中采用了流行的Struts架构来实现。是由Apache软件组织提供的一套开发源代码的项目,其广泛的适应性和高度的扩展能力使其成为了目前Java的Web开发者所逐步认可的标准。 2.6缓存技术的使用 在设计中,充分估计了一些容易造成性能瓶颈的环节,从缓存机制上进行了性能优化。在数据读取,输入,输出等均有缓存机制。 特别对于交换密集型的操作,由于信息需要在客户端、WEB服务器、J2EE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频繁传输,而这些数据往往在一定时间段内是不变化的,如:用户权限菜单的信息、用户可操作的企业列表、WEB服务器查找J2EE服务器的上下文环境,以及其他一些稳定的业务数据,都进行了缓存。 在考虑缓存机制时,也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变化性。被缓存的数据一旦被修改,系统立刻通知相关摸块更新缓存数据。这样不但提高了系统的性能,而且保证了用户操作的正确性。这样,在引入缓存机制之后,系统在频繁交互的重复数据环节上,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 结束语 系统架构根据系统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分层,抽象为七层,并对各层的职责分类,保证了系统的高性能、可扩展性、稳定性和模块、代码的高复用。在各层的技术实现上,采用了Hibernate、Struts、POI、依赖注入等技术框架和设计理念,保证了系统的技术前瞻性。 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管理有新变化 最近,家税务总局了《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管理办法》。《办法》在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制定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73号)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修改完善。一是依据现行出口退税管理规定,将原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认定、变更、注销内容修改为备案、变更、撤回;增加了延期申报申请的办理及核准内容。二是增加了对外资研发中心因自身条件变化不再符合退税资格的认定条件,停止享受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并应及时办理撤回退税备案等内容。研发机构采购退税的国产设备,自增值税发票开具之日起3年内,设备所有权转移或移作他用的,研发机构须向主管国税机关按规定计算补缴已退税款。 我国现行出口退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的出口退税也随之调整和完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改进。 关键词 出口退税 立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1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和外贸环境的变化,从198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出口退税制度,之后一直在调整和完善过程中。在1994年开始首次对出口退税制度进行调整,截至2009年4月1日,我国共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出口退税调整,尤其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先后于2008年12月、2009年1月、2月、4月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我国近二十年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使得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日趋成熟和健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法律法规建设、操作流程以及实施效应上都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健全的地方。 一、现行出口退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退税的立法层次较低,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对于增值税这样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而且影响广大的税种,征税与退税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作出规范,而仅以暂行条例和其他文件的形式作出规范,不但不符合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而且也带来了执行中的随意性。而且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是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二是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三是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二)征税和退税操作方面存在缺陷。 1、征税和退税职责分配上的不均衡导致的利益冲突。200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了新的税收征收体制,增值税收入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征管,中央和地方的增值税征收比例按照三比一的比例进行,而出口退税额则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这就导致利益方面的分摊不均,地方政府不负责出口退税的责任,就没有动力对出口退税的实施进行监管,出口退税制度难以优化。 2、出口退税管理机构雍肿,出口退税的征收、管理和退税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这就导致了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个部门很容易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前提下尽量最小化自身的行政风险,很少能够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导致出口退税实施上的困难和中央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落实上的低效。 3、出口退税和税收征管分离。我国实行先征税后退税的方式,企业出口之后凭借有效单据去相关部门办理退税,给投机分子可乘之机进行出口骗税,给国家利益带来了损失,同时也增加了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三)我国出口退税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较少,没有形成高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系统。 在出口退税过程中,由于退税手续繁琐,人工成本高昂,与出口退税相关的审批需要采用无纸化办公。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中信息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化程度也不同,存在差异,部门间的协作不顺畅。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四)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国库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制单明显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外,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二、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一)按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建立出口退税法律制定。 我们应当按照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建立稳定的出口退税法律制度,提高出口退税政策的立法层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出口退税的条件、范围、退税率、退税机关、退税程序、法律责任等作出统一、全面的规定,从根本上避免出口退税制度的随意性调整,增强出口退税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公正性。 (二)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分享体制。 可以考虑将增值税划为中央税,中央负担全部出口退税。地方减收部分由转移支付及其他收入调整解决。从国际经验看,增值税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中央税,因而出口退税也由中央负担,这是最为成熟稳定的出口退税体制。它有利于增值税“中性”作用的发挥,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应当将其作为我国出口退税及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当前增值税征收体制下还应实行共同负担机制,在现行增值税税收体制下,中央独担出口退税弊多利少,所以应在坚持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现有出口退税机制,调整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降低地方财政出口退税负担,弱化出口退税共同负担机制的负面作用,同时规范地方退税分担办法,才是退税机制改革的唯一出路。 (三)完善出口退税税制结构,科学设置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零税率是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最终价值取向。但是我们当前的近期目标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建立出口货物实际税负定期评估制度,在不违反国际法的前提下,区分不同产品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退税标准,分别制定出口退税率。与此同时,合理设计税种,尽快由生产型增值税过渡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免抵退”办法,改善出口退税计算办法,要着重解决征税与退税的计税依据,即“税基”不一致的问题。 (四)出口退税工作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大有可为。 应加快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的网络化规划和建设,提高出品退税的工作效率,实现出口退税业务全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监控及充分的制约机制和预警系统,把各个分散的单位用信息手段连接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促进整个出口退税管理水平的升级。在未实现基于业务处理的税务、国库、外汇等部门的大联网前,国库可以加入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实现纸质数据与税务电子数据的对审,确保预算收入的安全退付。 (五)做到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立科学、严密的出口退税管理制度,完善出口退税的征管机制。 在出口退税制度上应当贯彻“征退一体、以进养出”的原则。我国也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征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实现征退税信息的对称。加强纳税环节的监管,使出口退税的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相一致,并且将退税纳入增值税的常规管理,不再另设专门的出口退税机构。加快出口退税计算机信息监控网络的建设。要有效整合,形成强有力的出口退税监控体系,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实行多元化的退税申报方式,提高退税工作效率。严格出口退税管理流程。一要健全和完善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律制度,将出口退税的操作、管理、监督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制定合理的预警分析系统,加强事前预测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及时解决问题,有效防范不法分子进行骗税活动。三要加强出口退税的专用税票管理,严格退税专用税票的发放和检查制度。提高出口退税工作中的衔接性,出口退税各个部门紧密配合,互通有无,共同进行,有益于对出口骗税工作进行有效防范。四是实行出口退税时间保证制度和滞纳金制度。国家对企业承担出口退税债务责任,国家应该以税务关系为中心,以税收法定为依托,在税法中明确规定出口退税的时间保证制度和延期退税的滞纳金制度,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必要、有力的保障。同时以法律形式确立纳税人出口退税请求权,明确赋予纳税人出口退税的权利。 (六)加强退税环节中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针对目前退税程序繁杂,各部门在履行自身职能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比如海关部门应当对出口货物的真实性负责;银行应当积极执行其资金监控职能,严格审核资金存货;外汇管理部门要加强外汇进出的管理,对套汇、逃汇等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税务部门要简化退税手续,缩短退税审批时间,实现企业当月申报税务部门当月完成退税审核,提高退税效率。国库部门要优化出口退税资金审核、划拨流程,依托央行现代化支付体系的优势,实现资金划拨实时到账,同时国库作为第三方,与企业和审核、审批部门均无利益关系,地位相对独立,因此,可以积极发挥国库的监督服务能力,确保出口退税制度的严肃性。另外,需要建立跨部门的信息联络机制,定期通报情况,及时交换信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九江市中心支行) 后金融危机时期出口退税管理的新课题 [摘 要]目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在给我国出口贸易稳步回升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出口退税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在出口退税管理中采取的积极措施及其发挥的促进作用,并针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口退税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出口退税管理;危机应对措施;问题与建议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口退税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开始减缓,世界经济已进入徘徊和复苏的阶段。与金融危机时期相比,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是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指标均出现反弹,国际金融、股票市场普遍回暖;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绿色产业即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明显增多;五是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将逐步加大。 虽然我国经济呈现出了不错的回升势头,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能源资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对我国经济的稳步回升仍有较大影响。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也并不稳固,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情况还不如我国。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不仅没有根本消除,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为了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国家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以减少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上可能面临的不利影响。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信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出口退税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二、应对危机我国在出口退税管理上采取的积极措施 (一)积极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政府连续7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及退税额的增大,部分弥补了外需疲软导致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振奋了企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同时,国家及税务部门也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对出口企业的政策宣传及辅导工作,使出口企业能及时根据国家最新的退税政策和调整后的退税率办理退税事宜。 (二)优化退税流程,减少危机影响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出口退税远程预审,引导企业采用网上预审的方式进行预申报。企业可直接登陆出口退税网站进行数据传输和预审,改变企业需要使用软盘拷贝数据到税务部门进行预审的现状,出口企业退税申报预审不再受时间、空间和次数的限制,提高出口退税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减少企业往返跑路的负担,为纳税人提供了方便。 其次,减化出口货物单证备案管理制度,对核销单信息审核等部分前置审批条件逐步改为税务部门后续管理,扩大适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信息审核办理退税的范围。进一步规范缺失电子信息核查处理。对纳税人提供材料齐全、符合办理条件的退税申报,自受理正式申报之日起及时审核,并及时反馈结果,坚决杜绝被动等待、久拖不决的现象。出口退税进度的加快,能进一步缩短企业获得退税款的时间,使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得到一定的保障。 (三)优化出口退税服务,树立管理、服务并重的理念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愈加重要,按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税务部门及时调整了思路,果断采取应对措施,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以人性化的服务为处在经济寒冬中的纳税人送去融融暖意。一方面税务部门通过制定配套制度,合理设置管理流程,减少审批环节、下放审批权限等方式,提高办税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纳税服务制度,优化纳税服务平台,不断增强服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以公正、文明、人。性化的执法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急纳税人所急,想纳税人所想”。通过将优质的纳税服务辐射到出口退税管理工作中,力争做到管理科学化、服务人性化,从而实现征纳双方的和谐共赢。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口退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一)加强出口退税日常管理,严防出口骗税案件发生 出口退税率的持续提高、出口退税流程的进一步优化等进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为金融危机形势下出口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极少数不法分子骗取出口退税款以可乘之机,如将核销单信息由前置审核条件改为后续管理模式后,税务部门将承担在没有外管局核销信息的条件下提前办理退税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对相关信息比对异常数据进行后续管理的责任。因此,税务部门在落实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的同时,必须继续做好防范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工作。除认真审核出口企业出口货物的退税申报资料、单证及其相关电子信息外,对有疑点的出口企业,还应运用函调、实地核查等手段,对其出口及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涉嫌骗取出口退税的要认真调查核实并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退税办理,切实规避汇率风险 为规避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2009年7月1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试点企业受地域、规模、出口地区等多方面的限制,该办法在刺激出口、规避汇率风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如某大型外贸企业2009年6月拟与东南亚某国签订一笔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货物,涉及出口金额近千万人民币,但因为企业所在地不属于试点地区,东南亚也不属于试点出口地区,无法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也无法获得此笔货物的出口退税款,故企业只得放弃在出口贸易中的币种决定权,改由欧元结算。因此,尽快扩大试点范围。积极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政策,使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确立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主体币种地位,才能达到出口企业跨境贸易手续简化、交易成本降低、汇率风险减小、对外贸易相对稳定的目的。 (三)加强部门协作,打造优质服务环境 企业出口货物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监管的过程,企业为获得出口退税款所需要取得的报关单、收汇核销单、增值税专用发票、消费税专用税票等单证繁多、种类复杂,再加上相关单证电子信息反馈的时间较长,客观上阻碍了出口退税效率的提高。某些企业曾因专用税票电子信息滞后而在长达半年时间内无法获得出口退税款,而报关单、核销单电子信息滞后时间较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税务部门急需加强内部征、退税部门之间以及与外部海关、外经委、外汇管理局等的联系,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实现信息的实时同步共享,以便对出口贸易协同管理和共同服务。 [参考文献] [1]戡佳娴.韩笑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退税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09(9):157-159 [2]宋明.金融危机下如何完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4):67-68 [3]李石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效应分析[J].税务研究,2008(7)45-48 [4]何晴.张斌出口退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税务研究,2008(7):41-44. [5]游振宇.现行出口退税管理体制缺陷与完善[J].特区经济,2008(2):139-140 当前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出口退税问题 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 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 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它影响着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也决定着班级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要不断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教育的需要,走班主任专业化道路,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艺术。既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做,也需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想象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班主任方面的一些做法。 班主任要做好起点工作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责任心很强,可是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班级管理也没有什么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关键可能是班主任没有做好班级的起点工作,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就制订工作计划和目标,过早地为班级发展定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当一个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做好起点工作是很重要的。要做好起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了解学生 这一项工作很重要,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之后,最忌讳的就是以自己的想法控制学生,把学生圈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班主任了解学生的过程,就是建立理解的过程,只有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互相理解。要进行教育,首先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学生的心灵,和他们真心地做朋友,熟悉学生的特点,建立互相信任的交融点,为下面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基础。 2.不要过早地为班级定位 如果为班级发展过早地定位,那么一切的工作就会围绕着这样的一个目标进行,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跟这个目标不一致的做法或行为,就会受到压制。在一个目标的牵制下,学生很难有其它方面的发展。虽然不能够过早地定位,但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短期的目标,这样很容易实现,可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实现目标的快乐。我们一开始不要想着如何去管理控制学生,而应该通过自己的细心工作,使班级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管理和控制了。 做好起点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要时刻注意分析事态的变化,让学生逐渐地走入管理中去,让学生成为管理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发展设计蓝图。一个班主任,要学会思考,这样他才能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2.1班主任要重视家访;新学期开学了,班主任又迎来了很多学生,大多数学生是班主任所不认识的。班主任仅凭学生在校的表现是不可能准确了解评价学生的。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家访工作,以便全面了解学生,制定相关措施来教育学生。如果对有的学生家访有困难,可以通过电话联系,或请家长上学校和班主任交流。有的班主任把家访当作告学生的状,结果家长训了学生一顿,或者打了学生一顿,这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加深了师生的矛盾。家访时,班主任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和家长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家长谈话时,要多表扬学生的优点,委婉地提出存在问题,并希望家长配合班主任共同教育好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惧怕班主任家访,班主任和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 2.2做个智慧型班主任;教育的发展,也推动着班主任工作的发展。现代的教育,呼唤智慧型的班主任。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学的需要。班主任对一个班级的影响是巨大的,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时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以前做班主任时,就是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等问题出现再去处理,工作很是被动。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工作起色不大,效果不明显。现在我觉得班主任工作还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了这些技巧和方法,就能做个智慧型班主任。一个智慧型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要关心爱护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的儿女和朋友。其次,班主任在工作时,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时一个眼神,一张纸条,一个电话,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也应该是一个爱学习的班主任,他要在学习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学习,努力研究班主任工作,让丰富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成为联系师生的桥梁,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担当怎样的角色 班主任作为教学班的直接管理者,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又是思想品德的培育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在学生群体中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作任应该在日常管理中充当如下的多重角色。 一、在管理学生方面,当好“家长”的角色 班主任扮演的纯粹是“管理者”的角色: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学生心理需要;“自我中心倾心”严重,不关心学生,不尊重学生,不命令,简单粗暴、动辄训斥、变相体罚或直接体罚。至使那群天真无邪的学生每每望见班主任那冷冰冰的面孔时,便畏之如虎,不敢接近,导致师生不能很好地沟通,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班主任应该是“家长”——当严父慈母。所谓严,不等于简单粗暴,独裁专制,要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对学生要求要合理、适当、明确,易于为他们所接受。比如在学生违犯纪律时,你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像秋风扫落叶般无情。批评的时候,要春风化雨,以情育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让他们的人格自尊受到伤害;其次,你要选择恰当的批评方法,能个别谈的,不采取公开批评;能暗示的,就不明说,做到硬话软说,严话宽说。这种爱与护相结合,护卫学生的心灵使之积极发展、健康成长,创造促进学生成才的条件,力排各种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侵蚀干扰。“减负”后,学生的空余时间多了,班主任应着重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节假日等空余时间里过得更有意义,使他们远离游戏室、娱乐厅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当然班主任这种爱要比家长之爱更为深刻理智。 班主任在管理中能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慈相济,这样学生才会觉得班主任可亲、可敬,自觉地服从教导,从而满心愉悦地“打发”减负后的多余时间。 二、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方面,当好“导演”的角色 当好“导演”,就是在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开展、动手动脑,自己在“幕后操纵”,宏观调控,改变以往由班主任这个“演员”一手包办、自编自演,学生只能是看班主任“演戏”的怪现象。 “减负”后,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要求,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寓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各种活动之中,从而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 为了避免课外活动的无序状态,班主任事先要制订好班级课外活动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并随时指导。 比如组织班上举行一次以“我长大了干什么”为题的专题座谈会,班主任可让学生按计划的方案和要求去组织,自己可指点一下,让每个学生提前准备3分钟的发言,到时轮流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结束后再由班主任总结一下,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去锻炼,既练胆量,又练口才,这比起班主任满堂灌输那理论性的东西要实用得多。再如举办一次科技小发明创作活动,让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自己去动手,这对于扩展兴趣、提高发明创造能力有很大作用,比起班主任拿一个现成的模具让学生照搬制作的效果好得多。 经过开展有指导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便能从繁重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既学得有兴趣,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演员),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导演)主要是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组织。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得益甚多,为形成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在指导学生涉猎课外知识时,当好“导游”的角色 当好“导游”,就是班主任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涉猎课外知识方面,指点导航。由于减负了,作业量少了,但不意味着没有必要的负担。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突飞猛进,减负后,学校应考虑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材,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学生不单单是只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提高其素质,更多的是要涉猎些课外知识。课外知识来源比较广泛,可以从电视、书籍乃至网上去获得。但是这么多知识,如何才能使学生有目的地、有效地吸收适合自己的营养呢?这就需要班主任一方面主动配合科任教师有针对地选择;另一方面,要随时随地地当好“导游”的角色,使每个“旅游观光者”——学生,在“导游”的带领下,能够自由地遨游于浩瀚的书海中,浏览于无际的知识天地里。 拿阅读书籍来说,目前,各门各类的书籍多如山海,街头巷尾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比如黄色和迷信的书刊对青少年成长极为不利,如果缺乏“导游”,学生便有可能走进误区,严重者还会模仿书上的行为以身试法,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班主任应与科任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一道,进行广泛的调查,反复的筛选,编制出一份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并制订出阅读的计划和要求,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完成大纲指定的阅读任务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但应注意以学生的自愿为原则。此外,还可结合读书读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比如读书经验交流、读后讨论等活动,进一步巩固阅读的成果。 实践证明,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学生的知识含量就会不断丰富。经过阅读,学生认识提高了,情操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造就,智力也得到了相应地开发。而且还会激发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便能使学生从“要我读书”向“我想读书”的角色转化,他们的素质就会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 班主任应充分意识到:教育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某一教育对象(或群体)是有效的,但另一时期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的主体。现代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艺术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复合体,是教育机智与教育原理的高度统一。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强调的是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刍议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 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次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世界各国的各类教学活动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形式。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 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数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2、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3、引导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着无比深广的含义。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1、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每周两天的"无批评日"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是真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其次是人格。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疵,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第三是全面。教师应当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大节谨慎而小节不拘,聪敏过人而举止轻浮等。对于一名希望成为优秀教师的人来说,都是应当尽量加以避免的。总之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落实到教师人格塑造上,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是热爱科学追求真理。 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科学真理的殿堂,自己就必须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德。要努力培养出求实、严谨、虚心、刻苦的学生。学风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貌在对待科学真理态度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教师的优良作风,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爱科学的品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人活着,就要敢于为真理抛开个人的得失,敢于为求知而坚持不懈的奋斗。 要致利于形成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专博相济、富有活力的知识结构。从纵向上讲,应当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对自己所任学科有较为深入的钻研;从横向上讲应当具备相当开阔的科学视野;从发展上讲应当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体系造成一种开放的态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形式的要求。 二尊重规律,勇于创新。 教育是一门具有自身特殊规律的科学,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千百万人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幸福的事业。必须小心翼翼的严格的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现代教育是主体化、开放式的教育,学生的成长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教育合力”综合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力的组织者和专门者,应当对教育合力的形成、发展和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和调节作用。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妥善处理好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各方面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校内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的教师集体。在校外积极开发和利用一切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教育因素。这对教师的品德,素质和能力无疑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就要宏扬集体主义精神,处处坚持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为重,努力培养开阔的胸怀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四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对于教师言谈举止的具体要求是: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二是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三是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四是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事,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一直纪律不好,教室里总是不静,干什么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桌面空空的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个早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天早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课堂中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说,我们在平时一定要使用礼貌用语,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在学习《》一课,要向学生渗透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生活。体育课,我们可以学习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忍着伤痛为国争光的伟大;学习自然课,我们要提升环保意识;军训中让学生体味集体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 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的与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我的学生,我不仅让意识到:作为学生,学习使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更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刚刚在我们班级发生里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课堂上,由于一名同学身在课堂心却不在,以至于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三遍之后他才回过神来,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有顶撞了几句。听了这个消息我非常惊讶,这个孩子在四年级还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可是上了五年级用“痛改前非”一次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班级的综合进步奖刚花落他家,他还被学生推荐为小组长,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决定第二天找他谈,先给他一天的时间去冷静。第二天一早,当我找到他时,他很快向我承认了错误,但我告诉他,事情并没有发生在我们两个人身上,你要向当事老师道歉,他拒绝了。虽然生气,我还是很平静的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你要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要有胆量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过错都没有勇气面对,还能干什么?老师知道你是一时冲动,你的本质很好,我相信你能处理得很好。老师只能帮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靠你自己。也许正是我对它的信任,和他自己意识到的责任,他主动找那位老师道歉了,事后,我们只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让我打心里开心。 如果我把对他行为的惩罚变成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对于他可能永远都是一个阴影,更失去了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我们应该宽容同学们错误,允许他们犯错,但也要他们学会对自己过错承担起责任。没有惩罚的教育,时一个不完整的教育,但也有些书中写道,我们要摈弃惩罚,惩罚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其实我觉得,既然新课程改革要我们提升教学理念,我们可不可以把惩罚升华成责任教育呢?还是让我们在实践中去得真知吧。 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教是为了不教,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中职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 摘要:如果说把班集体比做一栋建筑,那么对于班级的管理就是建筑必不可少的地基。班级做为学校的小集体,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模式,这样班级才能正常的运作下去。中职学校的老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水平。一个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班主任做为这个班级的领导者,更应该进行积极的管理。每一个班主任都要结合自己班级实际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创新管理模式,让班级有强大的凝聚力,每个同学都能在班级中成长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工作;中职学校;班主任;创新管理 我们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要想提高班级的学习效率就必须要进行管理上的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班主任做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必须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本文我们通过对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研究分析,为班主任如何在班级进行创新管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1)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而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项活动都受老师的把关,还制定了严格的规则条例。老师的话就是第一位,这样的管理模式只突出了老师的绝对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意见,学生只知道服从管理,按照老师的要求行动,不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有时老师的指导方式,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也许学生更适合另一种方式,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沟通交流,老师并不知道学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时间一久,学生就缺乏了主动性,缺乏主见,习惯性的听从别人的意见,无论意见是否合理,而这样下去只会让矛盾暴露。学生产生反抗心理,不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2)我们都知道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中初中的毕业生,甚至有一些中途辍学的。这些学生学习基础本来就差,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在学校里,很可能会出现违纪现象。而在进入中职学校后,这样的学生也会影响到班级的教学质量,所以,班主任更应该对这些现象进行严格的管理,肩负起管理班级的重任。 二、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创新 (一)确保民主性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稍微的给予民主性,但不是完全的民主,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思想不够成熟。完全靠学生的意见进行管理,可能会使用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就失去了老师的引导性,失去了改革的意义。要让学生有自律性,自主性,二者相结合,加上老师的引导,合理的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合理的民主。 (二)创新意识 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还要有责任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引导作用,因为老师常的行为规范,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紧跟时代的潮流。[1] (三)民主的班委 班委在班级里起着很大的作用。班主任在选举班委的过程,不能只按自己的标准来选择,不能一味地以成绩做为衡量的标准,学生的成绩好并不代表着品质好,应该让学生自己选取班委成员,可以让每个同学都竞选班委,然后进行匿名投票,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隐私,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能进行干扰引导。老师要给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每件事情都自己决定,要让每一个班级委员,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在班级内做好模范带头的榜样,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要让班干部和班委来管理班级,采取大家的意见和班主任的意见后制定班级规则。由于每一个班委,都是由学生自己竞选出来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更容易服从班委的管理。无论大事小事班级活动,都应该采取大家的意见,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听从集体的原则,这样可以在采取学生意见的时候避免一些分歧矛盾的发生。每个班委,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负责好自己的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范围,让同学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让班级更加美好。[2] (四)人本管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要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班级管理,班主任要以人为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让被管理者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个性。这种观念,在校园管理的过程中,更具科学性。人本管理的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充实。在这个过程中,把人当做管理的核心,要尊重个性化的发展,满足自我价值感,并且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我们都知道,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一切的管理教学都是为了学生,那么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应该以学生为核心。运用一定的方法,在管理的过程中把学生当做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快。中职学校面向的是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科技与专业的要求更高,需要我们培养出有创造性才能的综合性人才。不仅掌握专业技能,还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班主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对策。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元化,开放化,让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不能抑制学生的思想。如果学生出现一些思想上的问题,涉及到一些道德层面,老师一定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并且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但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应该让学生能够有自我判断的能力,明辨是非。现在都讲究个性化发展,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过于束缚学生。要根据教育现状以及时代的要求总结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老师还应该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被时代所选择的,才是最适合的。 (五)营造班级管理的氛围 班主任要营造班级管理的氛围,可以创造形式,建立一些学习组织,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吸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做管理的能力就会提高。这个管理机构就能在学生的管理之下正常的运行,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学生更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是课堂里没有的知识,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如果走入社会,也就有了自信心,这样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班级中营造一个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班级、学校环境是很重要的,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都会影响到每个学生,班主任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讲座演讲活动,或者是举办一些竞赛活动,以自我管理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演讲,这样就能加深每个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识,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班级也就有和谐的人文氛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的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的进行创新。在探索中总结经验,虽然过程可能有些漫长,但要不畏艰辛,努力下去。一切以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为目的,面向社会,培养出就也行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需求。班主任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管理模式,用真挚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能够全面发展。 作者:谢燕玲 单位: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论文 1、树立班级奋斗目标,指明班级前进方向 一个班级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学业成绩不如预期理想、班级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组织纪律性不强、班团活动不积极等等,此时班主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具体的情况结合班级发展目标一一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督导学生不断改进,变坏事为好事,带领班级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成功之时,一定不忘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鼓舞班级士气,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2、实施赏识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班主任是学生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最多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班主任对学生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学生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基于这一著名的教育学原理,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妨常带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并及时的表扬,促进他们不断地进步,朝更高的目标奋斗。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显眼的班级荣誉墙,将那些学习进步明显的同学、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同学、乐于助人的同学、为班级争光的同学公布在光荣榜上,引导班级其他学生向先进学习,每周、每月或每期定期评选班级之星,表扬先进,树立榜样,从而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全部学生共同进步的良好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架设班级沟通的桥梁 每位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班级发展蒸蒸日上,班级奋斗目标都能够按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去实现,但事实上会出现“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局面,每当面临这种场景,很多班主任会随时放弃当初的理想,甚至怨天尤人等等。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老师是否自身有做得不妥的地方?笔者观察周围的类似的情况发现,这种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常言道:“误会来自于缺少沟通。”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架设与学生及时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管理理念,明白老师每一个管理措施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利用师生的合力共同建设好班集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不断沟通,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各种诉求,了解学生的各种状况,了解班级发展的动态,充分收集班级和学生的信息,只有掌握了第一手有用的资料信息,班主任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班级管理措施,才能够发挥学生更大的潜能,师生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具有活力的优秀班集体。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多与学生谈心、在班级QQ群留言、召开主题班会、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定期召开班级科任教师会,也可以在班级中实施学生每日值日报告制度,班主任在报告中了解班级当天发生的大事,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建议等等。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进行师生沟通,为实施有效的动态班级管理消除障碍。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产生班级归宿感 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班主任对学生不断的培养和锻炼,最佳途径就是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相互了解,同时产生对班级的归宿感和对老师同学的认同感。至于开展哪些班级活动,要视班级的不同特征和班级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比如,对一个性格内向同学较多的班级,可以开展送生日祝福、元旦中秋晚会等活动;对于即将进入高三阶段的班级可以开展学习方法班会活动,也可以开展如何调节学习心理压力的主题班会等等。形式是表面的,我们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感到班主任的关心、同学的友爱,同时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存在的价值,最终让学生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班级和辛勤付出的班主任,产生一种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积极参与班级建设,走上与班级同呼吸共命运的良性发展道路。作为班主任,为班级发展制定适合班级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善于与学生沟通,欣赏每一位可爱的学生一言一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产生班级的归属感,从而形成全体师生的合力,一定会建设好一个和谐而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优秀班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更宽广的平台。 作者:吕运火 单位:重庆市荣昌中学校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提升措施 一、初中班主任所处的重要位置 1.注重培养学生。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培养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感化学生,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 2.善于沟通协调。班主任要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学生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环境,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引导,此时班主任就应起到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要与各科任课教师配合,争取与家长沟通,协调学生集体中干部与群众的关系,通过多方面沟通协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沟通协调越妥善,效果会越显著。 二、加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相应策略 1.采用科学引导。当今社会,大多数初中生都为独生子女,刚来到初中校园,生活中和学习中都有很多新鲜事物出现,与此同时,学生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有所变化,就更加需要被关心和爱护。班主任不仅要作为教师去传播知识,更应关爱学生,帮助学生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新生活。如果在学生面前一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会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避而远之。相反,班主任应该多花心思和时间用来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给予及时的帮助。另外,在初中阶段,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们有或多或少的叛逆行为,例如违反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此时,教师不应一味责备,取而代之的是及时的科学引导,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曾有一名学生总为了打球而逃课,对学习摆出无所谓的态度,让人非常气愤。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慢慢从他的生活小习惯入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终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导中被感化,用心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教师对学生要人性化、科学化地引导。 2.运用奖惩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有一项职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对学生实行奖赏制度。有竞争有奖赏,在每次的考试或者班级活动中,对于优异者和积极参与者进行嘉奖,并在考试中设置进步奖,对于每次取得大进步的学生进行提名表扬,这使得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奖赏。相反,对于学习成绩下降或者不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不要一味地责备,动不动就用班规来压制他们,这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在班级里,我教导他们每天要早到并在教室门口先上交作业,然后立刻进入教室开始早读。这使得学生们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迟到,不拖欠作业。对于能够坚持不迟到、不拖欠作业的学生另外进行奖励。对于出现迟到、拖欠作业的学生进行了解找到原因,并帮助他改善情况。对学生,班主任要利用奖惩方式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引进竞争机制。当今社会处处充满竞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在竞争中努力生存,在竞争中力求发展。而在班级中,班主任要引进适当的竞争机制,不仅是为了促使学生更有激情面对学习生活,更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一种积极上进、团结合作的氛围。初中生正值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精神饱满,不乏斗志,需要的是班主任的正确引导,竞争机制自然就是必不可少的。在班级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一直宣扬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把班级在年级里的优势告知学生,让他们在为自己自豪的同时也明白了成果来之不易,更懂得珍惜。而良好的气氛正是要靠教师制定竞争机制来协助营造。 4.建立沟通机制。毋庸置疑,在初中生涯里,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与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例如有学生近期情绪不稳定,上课不能集中精神等问题,班主任要针对这些情况向家长反映并沟通,得出解决方法。而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班主任也要告知家长,并双方面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三、结论 身为初中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把学生引导上正确的道路,任重道远,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做好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提升班级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刘楚琴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职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举措浅析 一、中职学生特点的积极方面及原因分析 首先,思想观念开放。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中职生接触的社会实践较多,积累的社会经验较为丰富,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能够与时俱进,更易适应社会的竞争压力。其次,专业能力性强。由于中职生对书本知识兴趣不高,注意力更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来提高自己的某项能力或者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在校埋头苦读的学生们所没有的探索和创新力。最后,知识面相对较广。中职生虽然在学习上没有受到学校和家庭足够的重视,但是他们会寻求其他的资源来弥补内心的需求。 二、班主任要有较高的素养 1.“爱心”和“耐心”是前提 中职生也需要关心和理解。如果班主任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用爱心来获取他们的情感认同,利用这样的感情基础,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班主任工作就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因为班主任每天都在爱着别人的孩子。学生和班主任在一起的时间有时超过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此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另外,中职生也多是自制力不强,常小错不断,这恰恰是对班主任耐心的一种考验。 2.“尊重”和“严格”是条件 事实上,很多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通常是一味地挖苦讽刺,很少去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中职生也会认为老师看不起他们,不关心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都是从表面来评判事情的好坏。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对班主任的信任,班主任也随之失去了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拉近了师生关系的契机。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们,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所以班主任在与他们交流时,要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仍要以尊重为基础。 当然,尊重并不意味着放纵,不能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古语曰:“教不严,师之惰”。对于自律性不高的中职生来说,严格是班主任对他们高度负责的表现,如果遇到要求不严格的班主任,他们也许会一时庆幸,但以后可能会埋怨班主任当初的“不负责”。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坦言相告:“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当然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严于律己。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深。 3.“全面”和“专业”是关键 据了解,中职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多是源于心理转变期的波动没有得到较好的疏导。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还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方面地了解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要想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情况、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而言,为他们建立并记录个人追踪档案(包括心理和学习等)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对于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见证自己心理的成长;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每一点进步都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此外,班主任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包括较强的组织和管理班级的能力及丰富的专业知识等。中职生在校学习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找到满意工作的首要影响因素则是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其中专业技能又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最大砝码。因此,班主任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条件。 三、班主任要有科学的班级管理策略 1.多元的班级管理方法 第一,加强班级的组织建设,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就是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和引导,包括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自我管理。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学生干部对周围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风、班风的形成与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二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广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加强班级的思想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通俗地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习惯。各班可以利用活动课和黑板报等宣传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正确舆论引导学生,用优秀作品鼓舞学生,用英雄人物激励学生,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心理健康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激发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做自己的小老师。 第三,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是对手,也是队友。因为对手间的竞争压力给了每个人前进的动力,每个人身上的优点也成为了其他人效仿的对象,所以,班主任可以利用这种学生之间竞争和学习的心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比如,可以邀请本专业已经工作的并表现优秀、有所成就的学生到班级介绍学习经验,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加强班级的文明建设,培养学生修身养性的能力。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随着年龄增长,中职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变,此时,班主任的关爱更能够对学生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品德不断发展完善。 2.系统的班级管理制度 制度的适用性是根据其管理对象确定的,前面已经论述了中职学生的特点,都是围绕其多元化,那么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也要符合多元化的特点。比如,对班级进行管理,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不违背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由班主任引导全体同学自主制定班规,共同讨论达成共识后执行。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民主量化考核,容易将制度落到实处,能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是进行良好教育的可靠保障,它为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行为标准。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是一个转折,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管理,除学校统一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外,还应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学习中职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日常学习管理、生活区管理、纪律管理等方面,抓好这些管理既能有效地管理好班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 班主任和学生都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管理目标,这样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才可以认清方向。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明确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实习机会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职业技能。按照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主动适应职业要求。 其次,班主任要根据实习的要求,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广泛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情况,加强对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了解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状况。 第三,班主任要指导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形势及有关的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求职和升学提供信息咨询、介绍推荐及组织供需等方面的服务,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 作者:鲁媛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研究 一、在观察上下功夫 小学班主任应有一双敏锐观察的眼睛,不能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一叶障目”,从而对班级进行错误的管理,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班主任应擦亮自己的双眼;一要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既要能看到班级所具有的优势,又要看到班级还存在哪些不足;既要看到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忽视那些学困生。此外,还要能够在比较中找到问题所在,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既要及时、准确地看到班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又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好的现象,坚信努力之后,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班级也会变得更加优秀。三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及时洞察到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出现苗头时就及时处理掉,以防止出现大的事故,不能很好地应对。总而言之,班主任只有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才能使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地进行。 二、在交谈上下功夫 首先,班主任对学生的开导教育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是公平公正,小学班主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坚决反对因学生成绩好坏、长相美丑以及家里经济条件的好坏而将学生分为几等,区别对待。相信只要班主任以真心对待学生,学生必定会理解、配合你。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出生环境都不相同,他们的成长经历、性格、品行、爱好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当代,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具有独生子女的通病:集体观弱、自我意识过强、情感脆弱、过于依赖家长、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班主任只有充分细致地调查学生,全面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才能为教育、引导学生以及管理好班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班主任也要掌握与学生交谈的技巧。小学班主任应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地点,再与学生进行交谈,交谈时应运用正确的体态语言,控制自己的情绪,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情绪波动并能及时正确地应对。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绝对不能带上负面情绪,从而伤害到学生;对于那些正处于愤怒、激动情绪的学生,班主任应停止教育谈话并做出一些适当的安抚;对于那些自尊心过强且对教师有抵触心理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友好、耐心地和他们交谈;而对那些比较爱面子的学生,班主任应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去提醒他们,切不可过度。再次,班主任要少说多做,做好榜样。班主任平时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班主任只有做到言而有信、举止得体并具有深厚的涵养,学生才会由衷地尊重你、钦佩你,并以你为榜样。最后,要“以退为进”,把握好批评教育的方法。任何批评教育都不能过于激烈,班主任不能以一种“高姿态”在课堂上随意批评学生,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易使他们产生负面情绪,使批评教育起到一种反效果。只有肯定他的优点的同时委婉地告诉他其缺点所在,才能使他小学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上下对功夫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 三、在组织活动上下功夫 一要建立健康向上的教室文化。教室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各项知识教育、品行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其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暗示作用。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这一场所,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室文化,从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上悬挂名人名言字画,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黑板报,保持教室的整洁等。二要经常性地开展班级活动。班主任应组织学生举办一些健康向上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问题并形成各种认同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我约束意识,使他们深刻地感觉到班集体的爱,更加珍惜这个班集体,更加团结友爱。三要积极鼓动、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之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在班级管理的效率上下功夫 班主任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还要管理班级,如果什么事都自己来,肯定会身心疲惫,工作无法长久地实施下去。因此,班主任应制定出合理的规划,以更好地管理班级。首先,制定班规。通过民主决议的方式制定出适合本班的规章制度,并有效地执行。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他们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推选班干部,赋予班干部一定的权利和责任。班干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正确地指导、督促班干部,能够使班级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成立互助小组,让成绩突出者带动、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互帮互学,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增进他们的友谊。最后,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总之,教育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不能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在班级管理上联系实际,看清问题,寻找规律,下对功夫,从而脚踏实地地做好管理工作,使学生在班级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作者:刘国君单位:河北省任县辛店镇中心学校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初中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探究 一、尊重学生、互相理解 初中班主任面临的是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面对一个个思想丰富、渴望成熟却又并不成熟的个体,班主任的工作并不轻松。如果不能与学生好好沟通,与学生拉近距离,是很难将班级管理好的。一些老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无视学生的思想,只是把知识强加给他们,面对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使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挖苦、讽刺他们,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因此班主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将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加以分析,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采用诱导、渗透、循序渐进、以身感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和尊重。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形成友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初中生的孩子正是叛逆的强烈时期,因此教育学生要掌握方法。初中时期,孩子们的心智渐渐成熟,开始可以分清善恶好坏。孔子启发我们,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需要让孩子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根据需求,按计划做事。叛逆期的孩子不能与他们进行批评式教育,这就需要初中老师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育孩子还掌握方法,老师是经历丰富的长辈,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们着想,就会收获成果。老师与孩子之间相处的过程是相互理解的过程,因此要教育孩子不要自私,也要为老师着想,双方加强理解,才会收获成功。 二、刚柔并济、全面发展 一味的采用柔和政策,就会导致学生认为老师好欺负,因此便不听老师的话。初中生的孩子都会有对长辈崇拜的心理,因此你需要作出成绩,让同学们认为你特别优秀,班主任就是同学们心目中的目标,这样更能使老师与同学们的关系更加亲近。赏罚有度,对于犯错误的孩子,要让他懂得他做的事是错的,他才会悔过。如果你没有告诉他原因,就惩罚他,就会导致他们有不服的心理。因此教育孩子、管理好班级要刚柔并济,才能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地、严肃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问题。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适当地“惩戒”,是一种心理上的刺激和震动,是对其不良意识和错误行为的冲撞,能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促使自己反思既往、中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宽容不是纵容,宽容是信任、激励与欣赏,是尊重、理解与关爱。严与宽要做到张弛有度,人们常说,严是爱、宽是害。“宽”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但必须有“严”做为前提,才不致于使学生放任自流,不致于使班级管理进入一盘散沙的危险境地。 三、公平原则、平等对待 对待学生,必须平等而又民主地对待学生,班主任对全班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有优差之别、贫富之别、亲疏之别;更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平等地对待学生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后进生,一般来说,后进生有较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同时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所以,当老师初次与差生谈心时,一定要放下架子,否则,会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在课堂提问时,也尽量多提问后进生,并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遇到班级搞活动,更是少不了他们出主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人人都有主人翁的姿态。 四、结语 班级管理一部简单的看管班级,而是一项充分挖掘人们聪明才智的工作。教育孩子是需要方法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不断探索。教书育人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目的所在,科学的班级管理可以激发同学们生活在班级里更加有乐趣。老师要与孩子们保持紧密的联系,不能偏袒某一个孩子,要公平公正。同时要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与孩子互相理解。班级的管理还要刚柔并济,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树立榜样,促进班级的团结。科学的班级管理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推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赵沁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我见 【摘要】教育学生需要有爱心,教师也应培养学生的爱心,让爱润泽学生的心田,让爱不断升华。 【关键词】管理;爱心;教育;沟通;发展 一个充满爱心的班集体会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班主任n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用爱心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努力创设一个团结友爱、懂得感恩、奋发向上、处处充满爱心的班集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快乐实践、提高能力。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制定班规班训,用爱感染学生 每接一个新的班级开学第一周首先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因每年都是接触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能明辨是非,会观察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且能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会让他们写自己最爱的家人、老师或同学,并让他们把最受感动的写具体,在作文评讲课上师生合作找出这些令人感动的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发扬得精神。并共同商量确定把“学会感恩、文明礼仪、取长补短、团结合作”作为班训,采取自我推荐与班级同学投票结合的形式选出责任心强的有爱心的班干部,并制定新的班规,其中有一项如果被其他同学发现有不文明言行,对同学没有爱心的,采取一票否决的方式淘汰。班级的班训、班规、班级合照和班主任的心里话及班级的名字都在教室门旁的墙上张贴悬挂,学生进门前对班规班训一目了然,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们每天都能看到班规班训,再加上班干部的榜样作用,学生们的言行表现出他们都在奉献爱心,接受爱心。班级充满了爱的氛围。 二、时时处处播种爱,润物细无声 教师是园丁,园丁没有爱心,花儿不会绽放,夏丐尊先生也曾把学校比做池,把学生比作池中鱼,把师爱比作池中水,教师如果没有爱心,学校不就成了无水之池,学生不就是无水之鱼了吗?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班内学生杨丽的父母离异,一直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因家境清贫,本应该充满朝气的她却成天沉默寡言,在同学面前表现得特别自卑,学习也没有了激情。我了解了情况后,暗地里帮助她,班里同学在我的激励下也时时处处对她给予帮助,把书和笔作为礼物送给她,我还在她生日时以全班同学的名义给她买了生日蛋糕,全班同学为她过了个特殊的生日,把美好真诚的祝福送给她,平日里同学们发现困难就默默地帮助她。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帮助让她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时间一长,杨丽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地笑容,同时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在班队会上,我“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为主题让同学们听了故事谈感受,又表演了同学们自己编排的小品,学生们真正懂得了给予别人的快乐,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爱不断升华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作为学生,他们沐浴着师爱的阳光雨露,感受着师爱的柔情似水,必然“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比将达到良好的效果。日常教学中,我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课下和他们打成一片,经常和孩子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每周的班会后都让学生书写自己的心声,投进班级心里信箱,孩子们也愿意倾吐心里话,我把他们的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快乐事,在班里共同分享,烦恼的事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的办法,有些同学的不能公开的秘密我会尊重学生意愿,私下找个别同学沟通交流。班内学生陈甜因父母有了二胎而烦恼,他觉得父母生了弟弟后,不再陪她看书学习,父母的冷落让她产生了烦恼,每天回到家妈妈不能按时给她做饭,她觉得是父母不爱她了,因而学习上也有了惰性,我及时地找她谈话,让她知道父母的精力是有限的,要照顾弟弟自然没有了那么多时间陪自己,让他试着体谅父母的不易,学会自立,同时也和她的父母进行了沟通,让他们多关注陈甜,她的父母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为没顾及陈甜的情绪而内疚。几个月后,陈甜也当面向我说出了自己的自私,她感受到了父母还和以前一样爱她,她不该和弟弟争风吃醋,决心帮父母多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想到班内很多同学的父母都要生二胎,我就让陈甜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了帮爸妈减负的倡议书。让孩子们感受爱,汇报爱,学会感恩,让爱得到升华。 四、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办事处广州路小学家校合作,让父爱母爱得以延伸 为了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利用微信、飞信及召开家长会的的方式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并成立了班级家委会,经常请有经验的家长走进学校,传授教育心得,在班级微信群中让他们传播正能量,帮助有困难的家庭,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们都积极的参与班级活动,如今年的六一,很多家长为支持孩子们的“义卖献爱心活动”,不顾天气的炎热,请了假到学校参加亲子活动,主动购买孩子们的蔬菜、书本、和玩具。家长的爱心让师生感动不已。爱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也应让爱成为教育的指南,让爱浸润孩子们的心田,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我们种下一颗爱心,收获的是一片爱心,让爱洒满人间! 作者:法青梅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办事处广州路小学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网络环境下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优化 摘要:当前,正处于网络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于人们的教育、生活具有冲击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积极改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等全面优化班级管理,让学生在新颖的管理模式下健康成长。为此,作为班主任,要全面思考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差异特点,进行优化管理工作。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网络环境;优化策略 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与传统条件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相比,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更具优势,二者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方式具有差异,传统的班级管理以面对面的教育管理为主,语言交流是其主要方式,而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非面对面的交流,借助各种工具实现语言外的交流形式,如图片、视频等。教育管理方法也有所不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以说服教育为主,而网络环境下可以用展示、榜样、反面典型等方式进行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实效得到提升。为此,网络环境背景下,班主任要主动优化班级管理,以全面提升管理效果。 一、主题互动讲座,引导学生认知 网络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网络时间,也难以区分网络上的信息内容,因此,网络对于学生也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而这都极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心理等发生变化,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主题互动讲座,引导学生认知网络,用好网络。例如班级里有一名男生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并喜欢在网络上交友,所以对于班级活动、学科学习等都提不起兴趣。为此,班主任开展了以“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正确使用网络。首先,班主任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精美的PPT,PPT中给学生呈现了网络技术的便捷,如网络购物、网络视频、浏览新闻等等,让学生直观体验到网络的便捷之处。其次,班主任与学生进行互动:同学们,平常你们运用网络干些什么?“打游戏、看电影、网络交友、听歌、购物、查找资料、追电视剧……”学生互动分享着。其次,教师利用计算机的视频功能,为学生展现了一段关于某某学生沉迷网络,导致悲剧事件,引发学生深思。最后,教师继续向学生展现了网络上的诈骗内容,如兼职打字员、刷单被骗、私下会见网友被骗等等,这些反面内容给学生敲起了警钟。以主题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网络,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的目的,最终学会正确合理使用网络,这比班主任的说教式教育管理更为有效。 二、巧用沟通工具,搭建沟通桥梁 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学生很难实现心对心的沟通。有些学生认为班主任高高在上,不敢倾诉;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与班主任“不同频”,即使沟通了也达不到效果,还不如闷在心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遇到事时无法面对面与班主任沟通,因为难以启齿等。久而久之,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就越来越多,因为他们总是闷在心里,不倾诉、不发泄,很容易出现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班主任与学生可以借助一定的沟通工具,实现非面对面交流,从而搭建起“零距离”的沟通桥梁。如QQ是非常好的沟通工具,注册QQ时,学生可以使用昵称,加班主任为好友,在网络上与班主任进行对话交流。班级中有一位女生,遇到了问题:班里面的其他学生都不愿与她做朋友,说她不合群、不会聊天等,因而她在班级里非常孤僻,这让她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在学校里感觉不到快乐。因此,这名女生利用QQ工具向班主任倾诉,寻求解决对策。在网络上,由于其虚拟性、隐蔽性等,让这名女生将真实的心理问题说出来;而班主任可以扮演“导师”角色,引领这名女生走出困境,融入集体。在交流中,班主任可以这样引导:你可以主动找班里的同学聊天,聊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用真实的笑脸、真诚的沟通赢得大家的认可,慢慢融入班级圈子。经过QQ交流,这名女生开始试着融入集体,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开心地在集体里生活学习。网络的虚拟性恰好让学生敢于开口表达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郁闷不快之事等。如此一来,班主任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内心世界,从而更为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 三、利用多种工具,优化家校管理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也具有重大影响。有时,单纯的学校教育根本达不到效果,有部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家里的表现不一致。而大部分家长都忙于工作,班主任很难与他们取得及时联系,因而教育也被暂时落下。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可以借助电子信箱、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与学生家长取得及时联系,向学生家长发送动态信息,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从而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效果。例如我班有一名男生,平常课外活动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但是在课堂上经常睡觉,提不起学习的精神,因而该名学生学习成绩一直跟不上。班主任苦于寻找不出原因,于是利用电子信箱将这名学生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一起寻找原因。在得到班主任的反馈信息后,家长开始关注儿子在家的具体表现,如作业完成情况,完成后的活动。经过观察得知,这名男生在家中经常拿手机熬夜通宵看武侠小说,对武侠小说简直达到了痴迷程度,因而出现了课堂上经常睡觉的情况。由此,家长再以邮件形式向班主任汇报儿子的情况,从而让班主任提出解决策略,家长监督,让其合理看武侠小说,保证睡眠时间,从而保证课堂学习质量,改掉课上睡觉的坏毛病。最后,班主任给出方案:一是找这名男生谈心,可以从武侠小说谈起,拉近与男生的距离,再引导其合理看小说,学习第一。二是家长在家要负责监督,可以规定其玩手机时间,到点睡觉,保证睡眠。经过一段时间,这名男生发生了明显改变。除了运用电子邮箱,班主任还可以专门组建QQ群、微信群等,让各位家长掌握自己儿女在校的动态信息以及出现的问题,以共同寻找原因,给出方案。 四、建立班级网站,促进信息沟通 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可以建立班级网站,将本班级的各类信息上传到网站中,促进信息交流与信息沟通。一般而言,班级网站反映着学生周围发生的一切。针对不同的班集体,可以设计不同的网站菜单内容,如成绩专栏、公告专栏、心理专栏、学习专栏(主要是上传一些有用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下载学习,可以是各学科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如天文地理知识、外国文化知识等)、留言专栏等等。例如班级里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考试,班主任可以将成绩单直接上传到班级网站中,学生和家长都可以上网站中浏览、下载。这样既方便家长第一时间掌握自己儿女的学习情况,也能让家长将他们的成绩保存下来,形成对比,从而鞭策儿女不断努力。而在公告专栏中,班主任主要是公布一些简讯,并及时传递信息。而网站中的心理专栏也成为关注焦点。小学生很少敢于直接与班主任交流,即使遇到了问题也不敢倾诉,而通过在网站中匿名登录,发表留言,可以让班主任从更多途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问题,并及时疏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对于班级管理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在网站中留言,让班主任及时优化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让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带领班集体蒸蒸日上。可以说,班级网站的建立能够最大化促进班级管理的优化,学生也能体验全新的管理模式,从而乐于参与到这样的管理中。总之,作为班主任,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优化班级管理。班主任要从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做起,并不断学习网络技术,并有效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促进班级进步与发展。 作者:梅佳雯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分析 摘要:班主任治班犹如军师带兵,得讲策略。而如何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并在成长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从班主任在工作中实施的策略入手,总结为“用情育、用心管、用智引”,探讨班主任实施策略后取得的妙效。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艺术;策略 班级管理即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我认为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凭干劲和一般热情是不行的,必须注重方式方法,十几年的班主任经历,我的感受概括为“用情育、用心管、用智引”。 一、“用情育” 就是班主任必须有爱心,用真情感染教育学生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是爱的延伸。教师对学生的爱,胜过于千次万次的说教。学生有了进步教师就会高兴,学生有了不足我们就会查找原因。所以“用情育”,就是爱学生,对学生要有感情,要有童心、爱心和宽容心。1.以童心理解学生班主任尤其是低年级班主任要有童心。2.以爱心温暖学生热爱学生是带好班级的前提,没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感化的源泉,更是转化的动力。3.以宽容心接纳学生,教师要灵活运用“护短艺术”。孩子是成长中的人,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班主任要宽容大度。 二、“用心管” 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要耐心、细心,还要有信心班主任工作应细心。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几十人的集体,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庭,因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差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班主任要当有心人,观察他们最近有什么变化,了解他们有什么想法,遇到了什么困难或不开心的事。积极的要鼓励,消极的要开导,危险的要排除,从而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班主任应有耐心。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纪律上反复性很大,不是做一两次工作就能解决的,需要班主任多次反复做工作,有些学生所形成的坏习惯由来已久,出现反复是正常的,所以班主任就要有将顽石深化的耐心,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持久发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用智引”班主任的工作要动脑筋,抓住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和谐立班” 1.走近学生、和学生做朋友。作为班主任就应该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去了解学生的一切,用爱去管理班级,要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真正感到在这个班集体里面,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少了谁都不行。2.和学生一起共同管理好班级,形成班集体荣誉感。班级的大小事务可以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再由全班同学集体讨论,最后做出决定,不可专制独裁。但是,一旦形成制度就要严格执行。执行时要严,特别是对班干部,即要树立他的权威,又要加以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同学们才会自觉自愿的遵守班规,谁也不愿去违反他们自己做出的规定,即使犯了规,也甘心受罚并力争少犯。慢慢地,同学们的自觉性、集体荣誉感会在无形中形成。3.作好家校沟通。多与家长沟通,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想真正把一个孩子教好,需要班主任和家长的及时沟通、互相配合。只有如此,大家才可以齐心协力引领孩子不断进步。 (二)“质量强班” 1.巧设奖罚,强化目标激励。身为班主任要做个标准的天平,平等地对待关心、爱护每个学生,不偏袒优生,漠视差生。后进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强烈的自卑感,正因为这种自卑感才导致他们最容易犯错,因而处理过程中,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要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进行说理教育,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一但有一点进步就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很在意他们,班集体离不开他们,从而让他们找会自信,树立自信心。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目标激励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工作中,我既给他们制定了长远的大目标,又有了分阶段的小目标,既有班级的,更有小组的个人目标,既要有精神激劢,也要来点物质“诱惑”。总之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喜闻乐见。2.“小题大做”,注重学习流程。对一天的每个学习流程和细节都给予高度关注,专人管理、认真记录。例如,早晨谁来的最早、每节课有谁发了言、课堂上谁受到了表扬和批评、预备铃响后,同学们是否坐在位置上、每天作业有谁抄袭,等等,这些最琐碎的学习小事,这些最平淡的学习流程,每天都有专人监督和详细记录。总之,学生是活的,学生是变的,我们不能用老方法去教育新的学生,也不能仅仅凭经验去教育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创造出班级管理的新特色。 作者:赵凤珍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曹城街道办事处中学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 【内容摘要】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考失败导致他们自卑,敏感,缺乏爱的鼓励,本文作者总结了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爱去教育、感动和鼓励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达到团结班级,稳固班风,加强学风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艺术 教育,即教书育人,既要教给学生们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教会学生怎样成人,成才乃至成功。班主任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想要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特点,掌握工作方法,更要重视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艺术。学生成长,成人远远比成才更重要,学生只有学会做人,才能真正地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因为年龄和学业水平的原因,中专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如今注重知识的社会大环境下,只要有办法家长都会送孩子们就读普通高中,万般无奈才将孩子送到中职学校来。在五年的中职班主任工作中,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学生和各种各样的家长,本文将我在工作当中的经验加以总结,特与读者分享。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我将学生分成几大类,并从各自的心理特征着手分析,从而进行班级管理。 一、给予学困生、学差生爱的鼓励 作为老师,理智告诉我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心里也很清楚不应该以学习成绩好坏去定义一个学生,但是在中专生这个群体,确实存在着这种不可忽视的现实。在和学生谈心的过程中,有时我会问他们,你为什么到我们学校读书啊?大部分学生都很沮丧,“老师,你不要和我讨论这个问题了,那是我再也不愿意回忆的过去。”对于学生来说,在家长和学校的灌输下,中考是人生当中的第一次的考验,中考备考过程中,老师的严格要求,家长的殷切希望,都让孩子们背负着喘不过气来的压力,然而,他们却失败了。学习上的失利让学生们丧失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厌学心理。作为班主任,如何引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重新树立起信心,是管理班级的首要任务。学生进校初期,我就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我们的教学安排,中职阶段的教学既包括文化基础学科,又有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相连,很多同学都是零起点。大部分同学没有学过跳舞,钢琴和画画。相比之下,技能课比较容易激发学生们兴趣,操作性也比较强。学习方式上完全不同于初中阶段的文化课死记硬背。在帮助学生弄清楚在中职阶段的学习任务后,班主任要把握好这一契机,鼓励学生勇于承认挫败,积极地面对失败,培养受挫能力和迎接挑战的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当中班主任要经常和科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学是辛苦的。有些同学觉得乐理难以理解,钢琴枯燥无味,舞蹈又天生缺乏协调性。每当这些问题出现时,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科任老师交流,争取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让学生的兴趣在泯灭之前又重新复活。有一次,班上学生告诉我有个同学有辍学的念头,我很震惊,因为这个同学平时学习很努力,很认真。经过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学生小时候手受过伤,伸不直,而在舞蹈课上舞蹈老师已经好几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要求学生把手伸直。舞蹈课是学前专业的专业课,学生的自尊心和求学心理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而出现辍学心理。知道实际情况之后,我和舞蹈老师进行沟通,在有手臂动作的教学过程中,对该生适当放松要求。同时和该学生谈心,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把重心放在钢琴和美术上,让自己有一技之长。正是因为沟通及时,学生安心继续学习,科任老师上课也能因材施教,避免和学生之间发生不必要的误会。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确定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目标,通过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现自己的爱好,培养个人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每年期末,我都会让学生总结一个学期学习所得、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新学期的展望。蹲下身子看孩子,和孩子平视,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我记得一次期末给学生发奖状之后,有个学生在QQ空间晒出她的奖状,并说这是她有生以来得到的第一张奖状。那一刻,我内心是很复杂的。那个学生是我班的卫生委员,做事认真负责,和同学们相处也很融洽,但是这样的学生,因为在初中阶段,老师过分地强调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优点,把她归于“差生”这个行列,这种状况加速了学生挫败感的产生,也让学生容易迷失自己,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所以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忽略学困生和学差生,发掘每一个孩子的优点,是树立良好班风的前提。 二、给予来自于留守儿童家庭的中职生爱的开导 孩子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多中职生来自留守儿童家庭。家庭教育缺失,我们学校每个月有月假,学校要求孩子们回家,每个月和父母待在一起几天,这也是学校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的一个内容。但是却有很多孩子不回家,一问他们才知道,这些孩子父母亲都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才回来。有的孩子只有爷爷奶奶在家,有的孩子所有亲人都外出挣钱。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给家庭或孩子更好的生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样就造成大量“留守儿童”滞留在家乡。由此造成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的缺失,给学生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它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上和心理健康方面。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他们容易迷失自我,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而不能适应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产生自卑心理。因为学业成绩、家庭因素等,学生自信心不足,觉得自己什么方面都不如别人,警小慎微、多愁善感,敏感等。这时,班主任的及时帮助和疏导就起了关键的作用。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中职生往往很难自己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作为班主任来说,沟通又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在平时的聊天谈心过程中,说说家庭,谈谈家里人,一般的孩子是愿意和老师分享的。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看上去大大咧咧的女生和我说,他妈妈已经五年没回来过春节了,她很失望,她觉得妈妈不爱她。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原来乐观的外表下藏着的仍然是一颗孤独的需要爱护的心。帮她分析过之后,我告诉她,春运的来回车票相当于妈妈半个月的工资,春节期间一般的单位又有三倍的加班工资,妈妈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孩子要学着理解父母。尽管父母因为各种原因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所以我们更加要努力学习,将来在本地就能找一份好工作,不让自己的孩子今后又成为留守儿童。之后,我又和孩子的妈妈取得了联系,谈到了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亲尽力地金钱付出,并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孩子需要的除了物质上得给予还有精神上得陪伴。在父母回来陪伴孩子过完春节之后,我明显地发现孩子活泼开朗,愿意和同学们交往了。在学生产生的任何心理问题中,沟通是唯一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是稳定班风学风的保证。 三、给予离异家庭的中职生爱的教育 父母离异是孩子心灵健康的杀手,家教方式会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失去平衡。离异后有的父母把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移加到孩子身上,对待孩子情绪随意;有的家长,忽略了父母分开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和伤痛;有的家长,为了弥补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而无限制地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这些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在孩子的世界里,安全感的缺乏,会让孩子变得异常敏感,产生不良情绪。如果此时又没有得到有力的引导,孩子们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心理反应,比如说孤独、自卑、自弃,对社会敌视等心理问题。我们班上有一个女生,因为父母离异,因而非常看重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但是孩子不成熟的社交观以及害怕失去的心态暗示她,与人交往要顺从讨好别人。在该学生与宿舍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自己经常掏钱买零食给别人吃,抢着打扫宿舍卫生,一个学期下来效果却恰恰相反,其他同学觉得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室友们还开始挑剔起她来。这名同学没有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度,一味地迁就别人,失去了自我,反而恶化了与同学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影响。在了解这种情况之后,我装作不知情的样子与孩子聊天,和她聊宿舍同学,聊我自己上大学那会遇到的困难,将心比心,孩子把自己的苦恼都倾诉给我,打开孩子的心结之后,我对症下药,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针对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班主任应发掘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充分给他们提供机会与同学们相互沟通、相互学习,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亲近身边的同学,放开自我,真诚、坦率地与人交往,交好朋友,交对朋友。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走进每一个缺爱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是保证班级团结的必要条件。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件很讲究方法与艺术的工作,也是班主任对学生爱的表现。与其他普通中学班主任相比,中职院校班主任的工作任务更加复杂与艰巨,对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要求更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交流,耐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用合适的方法爱每一个学生,慢养孩子,静待花开. 作者:闫芳 单位:湖北荆州教育学院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高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探析 0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教育主要的教育方针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已是当前社会教育主流的一种形式。高职学生管理在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责任性的一项工作,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高职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管理水平上与本科学校学生对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高职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不但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高职学习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还要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1高职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 1.1管理定位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不但要要求学生完成,还要给自己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计划。班主任在班级中属于一个领导者的角色,要做好带动的作用,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全面的实现学生个体化的发展。 1.1.1认识自身的水平班主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这是对整个班级的管理是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班主任要充分的认识到自己专业水平和能力,发现自己的不足,要及时的改正。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他们提出来的建议,要融入到班级管理的制度中。当前,每一个班主任对于自我的评价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今大部分的班主任在自我认知方面主要存在两种问题:①了解的方式太过于简单化。②结果不能和预期料想的一样。由于班主任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给予的建议没有采纳,而导致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效果并不如意,班主任在评价自己的工作中缺少了准确性。 1.1.2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高职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具有接受和学习知识的机会。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学生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职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及内心的情感变化要及时的了解。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要做好引导学生的工作,尽量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努力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1.2管理基础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现状和相关的学习要有全面的了解。 1.2.1加强师生交流在高职学校所有的教师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为频繁,为了引导学生的思想,班主任需要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性格特征、思想动态等基本的情况都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要快速且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班主任需要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动学生全部参与进来,教师也要参与到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对自己的信赖感,当一个人足够信任时,很容易会将自己心理的话说出来。 1.2.2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班主任利用对学生个人的信息,减少了与学生沟通时的阻碍。分析学生个人信息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制度。 1.2.3融入学生生活班主任要主动且积极的参与到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中,不但要成为学生的老师,还要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关系,及时的了解他们的想法,重视他们身心共同的成长,当发现他们又确定时,要帮助他们改正。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性的指引。 2把握艺术、合理制定是高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保证 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做好自己和了解学生才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另外,对于掌握一些班级管理的艺术,并进行合理的指导。在现代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环境下,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不仅要了解高职学生的特征,自身的管理观念也要转换,将管理者变为指导者。高职班主任作为指导者的意义在于,不能再以以往传统班级管理的理念,对学生要充分的信任,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友好的关系。高职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主要的措施:①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干部的作用,发掘他们的潜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提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当学生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与自己冲突或错误时,可以基于指导性的意见,不要立即对学生提出逇建议和看法全部予以否定的态度,要从宏观的基础上予以指导,这样在某种的程度上不但实现高职班级管理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具体管理走向抽象管理的转变,还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②高职班主任要与学生确立平等的关系。与学生之间形成友好、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才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在管理班级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调和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要明确自己的定位,重视以身作则的作用,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与学生形成友好、平等的关系,唯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作者:朱美荣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论文:中职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 引言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于自己的班级进行管理,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问题提出合适的对策,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能够很好的发展。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管理策略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保证班级能够有秩序,学生能够有信心,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的重要性 在任何学校中,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加重要,也更加的有难度,因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进入普通高中,不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对学习没有信心,不愿意学习,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甚至是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学不会干脆放弃了;还有一部分同学比较不服管教,比较有个性,经常捣乱,影响班级的正常秩序。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工作的质量必然不能够保证。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让自卑的人获得信心,让叛逆的同学遵守纪律,保证课堂的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 1、了解每一个学生。 在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一个工作就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想状况、优点、成绩、家庭状况。因为学校的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所以每个人之间必然有差异。要想很好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班主任就要经常与班内的学生进行交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在掌握了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根据每一个人的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发展状况等等,适当的加以鼓励,加以引导,让他们能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很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自卑的同学要经常的鼓励他们,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让他们相信自己也是很棒的,在之后能够更多的展示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于叛逆的同学要适当的加以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在发挥自己个性的同时不会扰乱秩序,而是更多地进行创造,进行创新。 2、对学生的问题要深入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发现,而且,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班主任不能够只针对表面上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掌握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更好的与他们进行交流,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就会越深,管理工作就更容易进行。比如说,如果学生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不要只鼓励他们要乐观一点,这是没有用的,要多多的与他们沟通,搞清楚为什么他们变得更沉默了,然后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情况,找到最合适的策略来鼓励他们;在某些同学破坏公物的时候,不要只知道批评他们,要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情,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的,然后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要对他们有区别的对待,有区别的进行惩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才能够保证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能够很好地完成,真正的发挥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作用,保证班级秩序,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素质。 3、做良好的示范。 在中等职业学校,迟到、旷课、不讲礼貌等等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保证自己能够按时出现在课堂中,保证自己讲礼貌、不说脏话,只有做到这样,学生才能够听话,能够接受管教。如果班主任就经常迟到,经常骂人,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学生怎么会接收管教,甚至还会有一部分同学受到逆反心理的影响,更加不服从管教,影响班级的秩序,影响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完成。 4、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不管是自卑的、叛逆的还是其他的,都应该受到班主任同样的重视,都应该经常的与他们交流,发现他们的问题,然后再适当的加以引导。班主任不能够因为某些学生不服从管教或者是学习能力较差就不重视他们。因为,那些叛逆的学生很有可能是因为从小不受重视,希望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力而故意地去破坏一些东西,故意扰乱秩序。如果班主任能够对每一位学生都保证同样的重视,能够更好的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的与他们进行交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完成质量。 5、选拔优秀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帮助班主任完成工作的,选择优秀的班干部,保证班级内发生的事情能够及时的反映到班主任那儿,工作能够细致入围,在学生中有威信,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 三、总结 通过进行上文的具体的分析,发现了在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侧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但是,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完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会不断的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到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班主任和相关的工作者应该重视自己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发现这些问题,并且结合当时的发展国情,找到合适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能够得到很好的管理。 作者:杨平 丁瑞静 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当代美术论文:美术教育中当代艺术的渗入 在当下我国现当代艺术迅猛发展,受教面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给各个行业带来有益的、积极的长足发展。这其中尤其是教育领域受益匪浅,当然也引发了一些学者的深思和争议,这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深思的,我们如何在现今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现当代艺术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现今我国的美术教育在经历了一九五几年的苏式美术教育教学之后,表现出的科学严谨性,有着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再经过苏中关系的紧张和国内的文化运动的动荡,美术教育也就基本停滞,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美术教育教学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直至今日我国的美术教育教学已经非常成熟,空前受到重视。在国外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作用下,我国美术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教学模式已经走向多元化和全面发展化。由于长期受到强调架上绘画教学、追求形的再现这种苏联绘画艺术的熏陶和影响,造成了我国美术教学一度陷入了缺乏教学创新和绘画取材单一及没有艺术风格的局面,而我们传统的点、面、线美术元素又局限着我们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新,这样的艺术发展中面临的窘境恰恰是当代艺术就能突破的瓶颈。我们的艺术绘画作品在取材用材上都是一致的,但是艺术家的绘画风采却是各异的,这就取决于每位艺术家的受教文化和生活感悟。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理念也正在逐步地发生改变。而对于高校美术教育来说,传统的教学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学生的视野小、创造能力差等。而笔者认为,将现当代艺术引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就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格局,并带来新的理念和发展。而现当代艺术对于高校美术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开阔学生视野,强调开放性与包容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东西方文化正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融入到对方的领域中,而对于我国来说,西方现代艺术的引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现代艺术中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众多,创作形式也多变并且灵活多样,对我国艺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当代艺术本身就具备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它对任何艺术观点都不予排斥,并且可以共存,当代艺术还具备传统方式不具备的表现形式,例如行为方式、装置方式以及观念摄影等。但它也具备传统的绘画和雕塑方式。在绘画上,当代艺术已经开始采用新的方式进行,例如光、电、数字信息等。当代艺术告诉我们,美术正在和其他领域逐步进行融合,而美术本身的内容也在逐渐增多。现在伴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艺术的门类也日新月异,表现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也不断地融合着、创新着,给予了美术更为广阔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细分似的特点将不再是过往艺术学科的代名词了,艺术领域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已经是当下的学习趋势。基于这一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不再如过去一样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而是朝着专业模糊、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的领域发展。所以高校美术教育必须要让学生通过了解现当代技术,从而扩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广阔空间。 二、新媒材和新形式的运用可以促进创新和创造 任何艺术都需要创新和创造,只有人超越了俗世思想的羁绊,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而我国传统高校美术教育中,都会以素描、色彩为基础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学生每天接触的媒材只是笔、纸、颜料等常见的材料。学生长期只接触这些单一的材料和工具,就会产生一种失去兴趣和信心的情况,学生的情感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来说会产生极大的阻碍。而现当代艺术就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手段,现当代艺术针对材料会做到无所不用,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先进科技融入艺术当中,例如激光幻影技术、摄影技术、多媒体、虚拟技术等都被现当代艺术充分地利用。现当代艺术这种利用新媒材的观念对于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巨大的影响,新媒材超越了传统的材料,将学生从点、线、面的传统元素中拉出来,让学生感受另一种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这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当学生的思想不再禁锢在小小的画板上的时候,学生的思想就如脱缰的野马,可以自由驰骋。 三、从艺术的角度理解认识社会 当代艺术产生于人们时刻发展的生活中,其中包含了很多当下人群的不同理念和思想,针对不同人的生活、精神状态以及人们对社会的理解都进行了表达。由于当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含义都容易理解,所以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当代艺术中可以看到很多当下社会人的思想和理念、人的精神,以及人们的生活,并且当代艺术也让我们针对中国的艺术进行重新的思考。当下我们的生活已经和当代艺术紧紧地相关联,当代艺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方方面面,早已经不再只是局限在教育教学方面,美术已经变得通俗易懂,社会中人人都能被美术作品所演绎和涵盖,能够通过视觉语言给人以警示和美的享受,能够揭发社会中人们的困惑和种种压力来源。我国现当代艺术在和不同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上能够对中国艺术和当下种种的困惑给予新的提示和解释。 四、美术史论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因为赋予了多元性、评判性和自身复杂性于一身的现当代艺术是现今艺术界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这一点尤其是受到我们教育界的重视和探究。对于我们高校的大学生而言,美术知识相对匮乏,认知度低下,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在实践中缺乏锻炼,可以通过如让学生完成学院举办的一些会议的宣传设计等来帮助学生增强对现当代多元艺术的理解和运用。现当代艺术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设计,所以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运用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美学精神。这几年我们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个大学、师范学院都纷纷开办美术系和美术学院,也使得学生们的受教程度在逐年上升,美术教育教学也由专业教学走向非专业教学,许多高校通过开设美术欣赏课来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基于现状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将现当代艺术内容作为教育教学的资源,这绝对是能够充实我们高校美术教学的。 五、现当代艺术的引入可以推动艺术和教育的发展 现当代艺术不同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完全反对传统技术,而现当代艺术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从传统艺术中积极地借鉴和融合。现当代艺术只有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不会出现缺乏审美、苍白肤浅、盲目迎合等现象。而传统艺术也可以在现当代艺术中得以借鉴,并且针对自身进行积极的调整。排斥传统的观念正是当代艺术的特点之一,而现当代艺术却是讲究与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相互取长补短。这都是取决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引导和纠正了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从而避免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新教学内容的吸纳,对于高校美术教育的观念将是一个新的挑战。所以现当代艺术的引入对于高校技术教育的理念是一次有力的冲击,这种冲击对于艺术和教育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思想必须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此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六、引导学生正确的艺术观 由于现当代艺术的理念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现当代艺术反映到教学中就出现一些问题:很多人认为新媒介、新观点就可以创作好的作品,而采取一些极端、低俗的行为,所谓的标新立异其实是在哗众取宠。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当代艺术,让学生知道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而并不是哗众取宠、低俗不堪的。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高校美术教育也应该打破传统的理念,将现当代艺术内容有效地引入,由此对于学生的视野以及学习都可以起到良好的影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这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师范美术教育的美术学价值 20世纪中后期,很多概念型的学科出现。80年代,美术学概念被正式提出,美术学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学科,也意味着此后“美术”有根无据的现象被弱化下去,美术成为了真正独立的学科。当然,这也是邓福星先生在88年的11月全国美术理论会议上所提出的。美术学成为综合的美术学科概念化被加强,以造型艺术作品研究的对象,他的研究对象包含了美术的历史,美术批评、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的学科理论,都归纳进入了美术学的范畴。在1990年之后,正式命名为“美术学”随后在各个美术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美术学”系,这个举动标志着学科在我国被全方位的确认。因而,高等师范的美术教育当中,要注重“美术学”的重要作用,美术理论基础的扎实与否,关系着高等院校所培养的美术专业的师资是否具审美能力,是否对美术学科具有科研能力,也意味着美术鉴赏的能力和评论的基本能力的高低,这些能力将影响到我国的大众审美情趣与美术素养。 一、课程的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依旧存在 近几年,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受到重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办学的规模、在专业的构建上,专业课的结构上都有了提高,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存在问题。《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美术鉴赏》等课程,目前是我国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科目,但是课时量却严重的偏低,大部分的院校技法课程占据到总课时的60%以上,这种不合理设置,会严重影响高美术师资人才的素质教育与审美培养。 二、学生对美术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师范类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对待“美术学”的课程问题上的学习态度,还主要停留在理论的考试是不是能够过关作为关注点的问题上,根本缺乏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为什么学生会对“美术学”的课程缺乏兴趣。理论课程的设置比较不合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教师的重视也是存在的一个客观原因,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范类院校的美术学生,由于过于专注于专业课的培育,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文化的素养较差。尤其全国的高师类美术教育的招生环节所采取的形式是“低分录取”,我国现在美术招生已经失去了过去的意义,“低分录取”的制度对于一心学习医术,对于美术有着较高领悟的学生而言,是件好事,但是也有一些“速食班”出来的考生,他们只是为了读大学而学习美术,丧失美术学习的热情,不热爱美术的学习,为了考学而考学习美术,这成为了很多文化素质较低考生的“终南捷径”。 三、“美术学”课程缺乏专业的美术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的教学构架之中,“美术学”的课程自然也不会受到教学组的重视。很多师范类的美术院校对于相关的“美术学”课程都是选择由艺术专业的其他教师代课性质,而非是专业教师来授课。代课性质的教师,只能是兼代,缺乏一定的“美术学”的专业基础对于美术学的课程没有全面地了解,难以形成系统地研究,也难以做出系统地课程知识传授。教师不专,学生更无心学习。美术教育一直都是把美术学科作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类别,他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以及能力,是为了促进国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若是单纯的以技法作为的美术教育,又如何承担起这样的目标。 美术师范类的教育是培养大、中、小等学院或是学校的美术教师的主要原则,师范类的美术专业学生代表着未来的美术教育之中的教育实施者,在校所学的,所形成的知识的结构以及基本的美术素质对于之后的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那种把技法的训练作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比较难培养出具完整的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教师的素养。现代的师范类美术的教育其实就是把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的教育,因而学校要改变过去的思路与思想,尤其是处于信息爆炸时代艺术教育,要形成我国的特色,要让艺术的课程日益走向综合性,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是否健全还要注重发展艺术教育对于审美思想的培养,要鼓励我们的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学习,要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要从传统的重技能模式中脱离出来,要把学习的中心做出转移,重视审美以及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培养。 美术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是对于审美的认知以及对于美的表达能力的个体体现,不是简单强调技法的问题,美术表现的形式感,不再仅仅让学生知道,技法如何具体应用,是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对于客观物象通过自身的理解与领悟的艺术再现,是作为了美术的主体的表现,能反映出创作主体的思想观念和艺术的追求,以及审美的理想文化的修养等具体素质。我认为,美术类学院进行教育的初衷应该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的训练,应该更注重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具有较高的文化品格的创新人才。在现代的师范美术类教育中,一方面要重视技法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应该看到历史上的美术大师基本都是文化大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思想和有精神的人,才能够成为文化教育的传播者,不可缺少文化。在这一点上,师范美术教育中开设的有关美术学的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美术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001年7月颁布了新的课标,(《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我国基础的美术教育现在正历经着我国自建国最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教学的观念,要懂得把人文主义精神融入进绘画当中,要能够为学生们建立一个较为宏大的价值观与艺术观。要改变过去的,单一的学习学科的课程设置,要教育学生掌握多一些的知识,建立起综合的学习体系。要把美术学习当成一门素质教育的一种,技法与理论一样重要,把学科的知识体系单纯的来构建课程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了,现代的社会更为关注综合性的能力展示要从广泛“文化背景”之中引导学生来关注艺术,理解美术内涵。 美术学将成为人文的学科领域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有着自己的对象、自己的研究范畴、带有自己的目的性和功用,有着自己独立的品格。因而,在现代的师范类美术的教育学院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师范类的美术教育当中,对于学生教育的素养来说,不管是大学或者是中学的美术教育,所开设的美术欣赏课而言,都是建立在美术学的基础之上,要把相关的美术学基础理论课程与美术的技法训练课程协调在同一个平台上,科学的、合理的课程设置之中,才可以促进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国民的审美素质得到最大的培育。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高校的美术教育现况研究 从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两个方面来看,各自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互融的关系。文化底蕴的深浅成为衡量一个艺术家水平的重要标尺。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当今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以重视。 一、引言 潘天寿说过:“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名有其极则若徒眩中西哲衷以为新奇;或西方之倾向东方,东方之倾向西方,以为荣华,均是以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民族精神,是国民艺术的血肉,外来思想,是国民艺术的滋补品。”① 如今,美术的发展蒸蒸日上,这仅仅是一种虚拟的景象。在这种虚拟的美术教育发展势头的背后,却隐藏着某种隐患。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存在着文化的缺失、重视技术而轻视理论基础等问题。随着艺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教育思想的发展迅速,忽视了学生的文化基础,导致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始终不过硬、综合素质也不能达标,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院校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文化的忽视与无知。作为艺术本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但一种意识形态就要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精神的偏向性。人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我们不能脱离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谈美术教育。因此,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应着眼点于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精髓,而在教学中吸收传统文化教育,对现有的思想、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变革。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进程中汇集了各个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审美角度而言,美术教育就是通过自然美、艺术美来陶冶情操的,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激发对美的追求,是高等院校必须重视的一件事。中国美术教育应立足本民族文化之中,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马蒂斯和毕加索都曾对中国画钦服不己,并谓:“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②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意境、气韵、禅意”,绘画美学的一个重要看法就是“妙悟自然”,就有“心会即妙悟”。如今的中国画讲的、“思想”、“形式”、“题材”更甚讲传统,此时讲的笔墨又“非笔墨”。 当今高等美术院校应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我们的文化精神得以继续流传下去的专业人才。然而,有些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理论课所占的比重很不高,在设置的专门的美术理论课程上存在安排得不足。回顾从前,近代中国的美术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十分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相当大,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必须硬性的接受要学习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都非常高。因此,我认为如果要教育出优秀的人才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应该开设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古典诗词,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来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之中。 二、高等美术教育新型培养方式 新世纪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课程的多样性来培育学生。但是美术课程的自身所带来价值似乎被人们给忽略了,改变传统的重视技术技法的培养,忽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强调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品质教育和文化教育,体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时代精神。因此,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关系,来培养美术教育的人才。 首先,教育功能的定位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学校教育似乎是以进行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灌输道德文化、培育学生的工作好像不是太过于重视。虽然这前者对学校发展十分重要,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育优秀的学生吗?由此可见,学校应该从新定位才能更好的发展。从事美术教育时,除了具有一般教育理念,还应具备对艺术有着个人看法和观点。美术教育思想是关于向学习美术文化的人传播独道的见解。没有思想的美术教育是千人一面的被动行为,是思想贫乏和平面化的反映。一个从事美术教育的人艺术文化、艺术鉴赏等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看待以及能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等等。 其次,艺术招生考试是为了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可是,目前的考试制度并不是这样定位的,它既不注重的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考察,又没对文化知识水平有一定的严格要求。此时,优化专业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是必经之路。尤其是在专业考试上,应该极大的需要加强对专业考试本身的倾向性,如书法一方面要注重考察书法技法水平,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学生对书法理论文化水平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哲学的认识水平等知识。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考试制度,才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能以正确的目标前行,为将来从事艺术事业在起步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 然后,现在高校对传统的研究十分的重视,但是在工业发达、科技信息更新飞快的今天来看,美术作品创作常常很快地与国际接轨,不言而喻,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也将会陪伴的高等美术院校的发展继续下去。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现代知识的接受程度、对西方的崇拜思想会远远大于传统,不难想象很大一部分人受高新科学技术的影响,从而对新潮事物更具兴趣去探索、去学习。但是我们的身体里始终流淌的华夏人的血液,随着思想的成熟、年龄的增大又会有极大的兴趣去探索传统。不难看出走向国际的都是十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东西,不管是中国画、设计还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作为艺术家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那艺术品就成了机械的产品。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将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在总课程中占的比例很少,但是最起码的“如何学习传统文化”、“怎样去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要再学校里学会。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四书五经、通史等等应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此时,教师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教育学生文化传授精神知识,潜移默化的教会学生怎么样去看待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的知识,同时又怎么去让二者更好的相互融合,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直以来很多高等院校错误的认为对学生技能培养应是最重要的,事实上培养一名优秀的学生应从培育他的人品、修养、素质等方面进行。不可否认技法的培养十分重要,但也不可轻视对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的教育。如今的社会不学会与人合作、为他人服务,仅仅只懂得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来,我们应遵守国家的号召在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下做足功夫。二来,在教育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文化知识的灌输,如:小组形式、探讨式教学模式等。完成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还可以通过对学分制的调节、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的教育评估等方面一起来协调发展。 三、结语 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是高等美术院校教育的观念问题,传统和现代的两种教育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只有教育观念建设先进行,才能保证以上所阐述的教学理念得以实行,才能保证教学课程安排的合理调整和师资力量的全面激活。树立富于远观行的教学理念,富于艺术性的课程设置以及富于指向性的教育模式保证,是当前综合类院校教学所面临的待解决的问题。在面对此问题,我们应该做到有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就是说让学生先成为真正有思想文化的人;技法随之,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来表达自己想法。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职校美术教学创新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市场,其就业竞争愈加激烈。在当今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职业院校的美术专业因学生就业的广泛性,决定着职业院校的美术专业教学更应该找准市场定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研究出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作为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师,为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生,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良好的艺术素质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呢?我认为,只有转变思想,创新活跃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创新教学形式,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其创作思维动起来,才会创造出无限的精彩。 一、转变思想,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常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模仿作画技法,甚至认真模仿作画的思维方向。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分毫不差。在这种特设的情况下,学生的行动和思维已经完全受到限制。对此,教师要勇于冲破旧教学观念的枷锁,改变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的不平等关系,建立一种与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让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得以解脱,能敢于质疑,自由创作。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他们才会喜欢,才会乐于参加。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师的教法要灵活多样,尽量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另外,在面对反馈信息,甚至有些不着边际的作品时,教师更要灵活面对,灵活评价,不能简单地按照画的好坏严格评分,对学生的零星进步视而不见,这样会极大程度地压抑学生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可以用简短的评语如:“构思新颖”、“色彩大胆”、“真棒!”、“你进步了!”等,指出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对于需要修改的作品,教师首先要肯定其作品的优点,增强其信心,然后以商量的语气征求学生意见,错误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正将会更好,在不违背学生创作意愿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只有得到老师的肯定,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才能给予学生探索的力量和创作的热情。 二、创新教学,激活学生创作思维 “美术”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只坐在教室里面对着课本的美术创作是停滞的,我们要适当拓宽学生美术创作的空间,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乡间田野,自然校园,让学生们用“美术”的眼光观察创作,如阳光下的庄稼、花草,操场上嬉戏的同学。用真实的美术形体刺激学生们的眼球,激发其作画欲望;激发学生通过灵感动笔作画,没有技法指导,没有思维定向,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捕捉真实的艺术瞬间。这样学生创作出的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而此时学生的创作思维是无比活跃的,想要禁锢住都难。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死板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进行合作学习。正所谓:课堂不出彩,活动来帮忙。学生只有把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创作思维才能真正地被激活起来。此外,想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从导入上下工夫,环节的设置要别致新颖,让人眼前一亮。其次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也不能死板地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照本宣科地回答就行了,而应把视野拓宽,深挖教材,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课外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判断的能力,又实现了培养学生脱离课本学习的目标。 三、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关注学生,是指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美术课主张通过学生自主创作,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性、创新能力的个体,在美术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不能只看到少数几个“好”学生。美术课教育的目的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培养,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展示机会,例如:提供学生当老师的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教学生。讲的学生认真讲述,尽力表达;听的学生更是认真思考,积极分析,甚至找出同学不足上台补充。当学生在紧张、活跃的氛围中产生发挥与表达愿望时,要趁机让学生作画,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画笔画出来;当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特别关注基本技能薄弱的学生,鼓励他们,提出建议,和他们一起改一改,并讨论修改后的效果。时间久了,每个学生的绘画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课堂气氛才会真正地活跃起来,美术才会碰撞出绚丽的艺术火花,学生的美术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面对着新的课程改革,面对着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要,职业院校的美术老师任重而道远。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探究,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职专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美术教育思想升级 近几年,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如今是知识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社会,社会需要素质全面的专业化人才,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步步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一、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教育素质 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者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是以有组织的教具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设施并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而现代社会发展导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内涵是双向的,它既面向受教育者,又面向教育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养包括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美术教师在如今高科技的时代,更应坚持学习,刻苦钻研,还应加强文化修养,如能准确地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再者要加强道德修养。 二、创造性教育 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思维。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一样,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促进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的提升。 在人的逻辑思维活动中,含有想象的成分,因此抽象作品中离不开想象思维,并充满音乐性,音乐直接刺激创造想象,从音符、旋律中创造出抽象作品来。让学生从心里摆脱束缚,走上创新、创造的道路。 三“、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低年级的美术课选择一些活泼的方式启发学生,以提高学习兴趣。中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评判能力,但比低年级学生好动;回答问题思路虽广,但不善于抓住重点,容易走 题。因此中年级美术课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一个性特点,有目的地抓住教学重点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得更好。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能力、小组组织能力、质疑、解疑能力方面都比较强。因此,在“互助互动”中要大胆放手,让小组通过自学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负责,也要为小组团体的荣誉负责,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与他人之间的交融能力得到提高。 当代美术论文:美术馆当代艺术教育 1、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功能 开办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艺术审美意识和能力,可以提高其艺术鉴赏水平,促进其艺术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开发。而且,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挖掘人们的创造力,挖掘人的潜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艺术教育,人的艺术修养提高了,其认识世界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其情感也会更加丰富。而美术馆的艺术教育是一种视觉艺术教育,它是利用优秀的作品潜移默化的开展艺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非语言的教育方式,已经广泛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而政府也在不断推动艺术教育,这也推动了美术馆的发展。 2、美术馆如何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 美术馆拥有大量的艺术作品,它向社会公众展示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开办视觉艺术教育的过程。在这种艺术教育中,观众感知作品传递出的艺术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并逐步提高审美水平。相比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国家博物馆和法国的卢浮宫,我国美术馆的参观人数稀少,社会公众没有去美术馆参观的生活习惯,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功能发挥有限。从我国人民的艺术修养角度来看,大部分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偏低。很多人没有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主动去美术馆中欣赏艺术作品的人少,且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形势下,美术馆必须正确认识到其艺术教育的功能,努力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 2.1开办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艺术兴趣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艺术教育也要从小抓起。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可以引导儿童、青少年追求真善美,走向光明,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美术馆应积极为儿童、青少年开办各种艺术活动,吸引更多的儿童、青少年来参加,逐渐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艺术兴趣。比如说:在展厅开展儿童美术课活动,引导儿童去欣赏美术作品,让儿童掌握更多的艺术基础知识。最后再让儿童自己动手画画,让儿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创作中,从而逐步培养其美术兴趣。 2.2开办面向成人的主题丰富的艺术教育在为成人开展艺术教育时,可以形成不同的主题,举行不同形式的艺术欣赏活动,并且在时间上配合成人的休闲娱乐时间,吸引来更多的成人。比如说:在大型艺术展中招纳一批爱好艺术的志愿者讲解员,他们在艺术展中向社会公众讲解,缩短社会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艺术兴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2.3开展艺术讲座美术馆除了开展视觉艺术教育之外,还应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艺术基础知识、艺术欣赏意识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对于普通社会大众而言,他们习惯了中国画、油画、雕塑等,而当代艺术则是快速发展的,夸张的色彩画很多。普通大众很难欣赏前卫的色彩作品。所以说,开展艺术讲座,不断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美术馆在开办艺术展时适当组织一定的艺术讲座教育活动,教会公众去欣赏艺术作品,从而不断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而美术馆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美术馆必须正确认识自身的使命和职责,开办针对不同人群的形式丰富、内容丰富的艺术教育,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促进公众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德军单位:常州吴青霞艺术院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美术教育的革新阐述 一、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多媒体和远程教育 在未来的美术教育中,远程教育将会成为一个重点模式。远程教育更加能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突破传统的束缚,当学生在创作时遇到瓶颈,能够及时向导师提出困惑,或者接受外界新理念的引导,因而远程教育能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或者美术创作提供莫大的帮助。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被普遍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远程教育资源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发展的必然。远程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接受信息能力的培养,创设恰如其分的学习环境。 二、美术教育要进行思维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设计的生命,是制胜的法宝,它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社会的巨大变化会引发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创新并不仅仅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思维、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也要推陈出新,我们要弃之糟粕、存其精华,同时要积极地接纳外界,将一些国外的先进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这样,教师在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美术教学进行良性的改变,实现一个双赢的良性循环。 三、学会利用新兴技术来改变美术教育中教学内容和方式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云计算被看做第三次IT浪潮,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带来生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而如今云计算依然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和使用的热点。 如今,不论是Android、IOS还是Windows等系统都基本上实现了个人程序的开发,这也是云计算带来的好处之一。特别是Android这种开源的系统更加便于操作。与此同时,开发对应的美术教育类软件也会更加方便、简洁。我们可以想象,在如今已经可以随身携带的PC端安装了相应的软件后,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将更加自由。 在愉悦和放松的心情下,学生更容易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问题,也更容易被激发出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在这些态度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这将会使授课过程变得轻松、自然。利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课堂教育理念、心得等加以交流,用作参考,也可以学习其他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新兴理念,从中得到新的启发。 四、结语 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美术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能够发掘学生自身的艺术天赋,更好地激发其对艺术的兴趣,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综合修养。但是,传统美术教育的局限性和约束性也越发明显。所以,新的教育方式改革、创新及尝试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文章可以使得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界人士产生共鸣,为中华民族的美术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作者:姚晓红单位:山西运城市实验中学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各流派的价值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美术革命》一文提出“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说》中说:“甚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用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园风景。” 可见,当时的中国绘画所面临的选择也是走学习西方的道路。可见在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中对于传统的回顾与研究,本身就伴随着对中西文化艺术的比较和分析。那个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雏形,它为以后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洋为中用的改良主义、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调和的融汇主义、以潘天寿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所创立的美术教育体系和教学思想影响深远,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主义”思想流派,并为中国美术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一、“三大主义”流派的美术教育理念 (一)影响深远、洋为中用的改良主义 作为20世纪初美术改良主义领军人物的徐悲鸿先生,侧重于以西方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绘画。他反对矫饰浮夸的西方现代派艺术,认为“这种形式主义之无根,对现实不诚不实,乃研究历程中的绊脚石”。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吸收西方写实造型的透视、解剖、色彩、构图等方面的技巧与法则,认为艺术家对待艺术应该和科学家一样具备求真精神,要以素描为基础来研究绘画艺术。当然徐悲鸿并非是以西洋绘画来取代中国绘画的全盘西化,而是一种洋为中用的改良主义。他和康有为一样,坚决反对四王泥古不化的颓败之象,非常崇尚唐宋画学雅致和谐的写实风格。他所提出的“新七法”即为针对中国画学墨守成规的旧态进行改革的具体训练标准。徐悲鸿自谓其改良论的主旨是:“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可见,徐悲鸿的美术教育观点在于借鉴西方艺术的再现体系,改造中国美术之不足,培养新一代中国美术人才。 (二)博采众长、中西调和的融汇主义 与徐悲鸿同时留学法国的林风眠先生在1928年到1939年执教国立杭州艺专期间,同样重视素描教学,他主张用全新的写生理念医治传统的模仿抄袭对中国绘画造成的伤害。但因林风眠更倾心于艺术不问政治、不附属于任何派系的独立人格,在教学实践中他强调个人自我感受的表达,重视艺术的自律性,非常支持学校师生自由的创作。他偏爱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于学校教师的创作也采取宽容的态度面对,支持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当然包括创作现代派手法的作品,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也认识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魅力。林风眠“学校艺术教育应以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以学校作为艺术活动的中心;沟通中西新学,师法自然与基础训练并重;有一个臻立于新艺术教育的群体”等美术教育观点,是对蔡元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样一种宽容、自由的学术主张的继承。他提倡广泛吸收西方各流派艺术之长,融汇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实为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搭建了一个中西平等交流、互通有无的理性平台。 (三)立足于民族传统、古为今用的民族主义 潘天寿先生在1928年至1939年出任杭州国立艺专国画系主任期间主张美术教育要借古开今、古为今用,是继陈师曾之后,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界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主义旗手。值得注意的是,潘天寿的“借古开今”并非以古代今、以古衡今,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弃了古人画中的小我,追求的是与时代同步的大我,扫尽了明清以来风行的柔弱气质、追求蕴含民族气魄的霸悍风骨。在美术教育上潘天寿提出“继承前人是为了革新”的观点,竭力主张“站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革新中国画,各各寻求前进的道路”。面对西画引入给中国画造型带来的种种好处,潘天寿梳理了从秦以来西方绘画流入中国的历史,得出“原来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的结论。对于中国油画的教育和发展问题,潘天寿同样认为应吸取西洋艺术之精华,以丰富民族艺术,使西洋油画为我民族化。他曾说:“只要今后努力不懈深入研究民族风格,同时吸收外来营养,把中国和西洋很好结合起来,可能性常一种很好很高的民族绘画。终臻妙谛,屹立于东方和世界艺术的顶峰。”潘天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创作理念,这种力求将西方艺术技巧和精神,摄入到本民族的血液中去,从而发扬民族艺术的做法,虽然步履维艰,但无疑是让人喜出望外的。 二、对三大主义流派思想的评析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一)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不能盲目追求中西合璧 徐悲鸿先生推崇绘画中的“写实主义”,非常重视绘画的社会功能,这无疑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成为中国美术教育领域的里程碑式人物。但如今看来人类的视觉经验并非只有“写实”所能穷尽的,以写实服务于现实也并非美术的全部功能。这种以艺术上的“唯实论”作为衡量一切艺术的标准,形成了艺术上的“形而上学”。林风眠先生所强调的是学生自我感受的流露,重视人类深层次的感情体验,相对更好地把握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所信奉的“美育至上”,即“美育代宗教说”与“艺术救国”之路根本无法实现。无论是“洋为中用”以西画表现客观物象的准确性来改造中国绘画,还是“中西融汇”以西方艺术的现代主义形式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用对物象的“单纯化”手法取代中国画写意的笔墨程式的美术教育理念,都是从一端切掉了中国文人画的写意传统,从另一端又切掉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传统,以西方艺术的古典性取消中国艺术的优良民族传统。这显然是不能被当今的美术教育所完全接受的。相对而言,潘天寿以“中国画要走自己的路”,“东西方绘画应有各自的高峰”坚持了中国美术教育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其“借古开今”的思想不仅适用于中国画,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门类。 (二)借古以开今是发展当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必行之路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审美心理等各不相同,造就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其艺术也就有各自特点。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把人与宇宙万物看成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思维模式,同西方绘画崇尚科学和逻辑思变的思想相差甚远。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代表艺术家学识、阅历、人格等多方面修养的特质,从本质上讲不仅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体现。通过上文对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史中三大主义的回顾,我们清醒地发现当今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必须走民族化道路,应批判地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还要合理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 在当今这个中西文化交汇冲突,社会环境激烈变革的大背景下,那些倡导继承传统文化的诸多艺术大师们,他们或用作品或用理论所固守的自然是那些无法隔绝的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所赋予的人文思想与审美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合理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艺精髓,为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不断补充新的营养。这种横向的开拓定会为本民族的美术发展提供动力。同时我们要注意既定的观念仅仅是历史的观念,要根据时代与事物的不断发展而改变,不能被所谓的传统蒙蔽了视野,束缚了前进的道路。勇敢的面对、积极的吸收、广泛的接触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这也正是艺术能够日新月异的动因,它将使中国美术具有无限生命力。 三、结语 美术教育制度会随着社会的前进有所改变,美术教育实践也会因为诸多现实问题而困难重重。但对于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的回顾,绝不是管中窥豹,而是想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发现其中隐藏的现实意义,为当下的高等美术教育提供一个起点和路标。我们必须以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美术为发展的基点,理性对待外来艺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实践美术教育。即在借古开今的基础上,与西方美术互通有无,融汇交流。 作者:张若滢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艺术教育中美术课程探讨 1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美术基础角色概念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工科院校。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通过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通过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这个问题早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上,即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反映出来。另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处在比较模糊的状态,对于美术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常常混淆。美术基础课程在设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当今设计界和设计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两大分歧。 一方面,目前我国美术和设计院校实行的一套传统的注重基础技能教学模式认为,美术基础课程是针对设计专业的特点,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美术视觉要素的基础训练,美术基础教育被过度地强化而忽略对设计的理论和思维的训练。这在文科院校的艺术教学中比较常见。而另一方则认为,设计教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体现社会化、信息化、智慧化、创意化的思维训练。对于美术设计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塑造的不是形式,而是思想,提倡学生直接进入设计创作,通过设计创作去综合运用个人的能力,找寻适合于自己的感受点,带动其他因素,诸如技巧、材料、载体等,而不是按部就班地从画素描开始,到三大构成等一个个基础课程后才进入到设计创作的学习,美术基础在设计教育中处于可以忽略的角色。这在我们工科院校的艺术教学中比较常见。 2美术基础在设计教育中的角色转换 我们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和解决此类看似带有矛盾性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我们在艺术教育的思维上也应该适时调整,对基础课程进行角色转换。以往在教学中总是对于素描等基础课设置了大量的课时,单纯从模仿上面进行训练,教学时也是以如何提高绘画技巧为重,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设计思维上的引导。首先,设计艺术教育中“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设计创作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操作性,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更离不开实践性。没有艺术设计的思维训练和实践体验,就不会有设计创作,也就不再有艺术的特性。这就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在思维训练上面要加大力度。其二,美术基础的角色问题上,我们可否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在具体教学课程的设置上,打破现行的画地为牢的方法。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开设相关的工艺课程,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如我们学院的建筑工程装潢与装饰、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也开设更多的美术基础课程,加强学生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其三,在师资方面,美术基础教育要走艺术家和设计师结合的道路。教师要树立既强调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不能忽略基础教育的思想。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出发点,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如造型中的调和与对比、韵律、变形等基本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法会让我们在学习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二是指贯穿于该学科各个分支的规律,能在该学科的各应用学科中起作用的课程。艺术设计学科内常提到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些就是基础,它存在于海报设计、包装设计、装帧设计等任何应用课程中。三是无论时代、设计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能经常起作用的素质。所以加强美术基础的训练也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是作为相对重要的角色来体现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的。 3艺术设计教育中美术基础课的角色设定 3.1选择“基础”角色 现在我们开设的基础课程中首先存在的问题是对基础的认识不够准确,对基础的选择有误。下面以基础课程中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为例来说明这种现象。设计教育中基础造型的平面构成课程中,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语法,主要研究如何在二维平面中创造和美化形象,其目的在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在现行的教学中,模仿大于创新,将这门课程上成了八股课程。在教学中忽视形式规律的理论探讨,没有从构成原理的初衷入手,学生仅停留在对已有作品的模仿上,无法真正实现艺术潜力的挖掘和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正如伊顿所言,色彩的魅力是要靠对比和协调来表现的,色彩构成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色彩对比与调和的方法,以此达到表现色彩美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把本就有限的基础课时间大量用在各种色彩的推移练习上,明度推移、色相推移、彩度推移、空间混合,都不过是配色构图的方法之一,弄懂会用即可,不必花许多时间和精力作这种练习,因为它对感觉力的培养没有多大裨益。对于基础课的教学,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上要做大胆改革和尝试。如采用将构成课程与视觉感觉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将构成课程与电脑辅助设计相结合,以期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电脑这一现代设计下基础的辅助工具用法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基础知识在专业应用中的感性实例,并分析引导、启发学生找到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点,以使学生体会基础之于应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 3.2正确区分设计基础和美术基础 设计与美术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造型艺术,在某些审美特点和造型性上与纯艺术是相通的,但美术的造型基础和设计的造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美术的造型基础强调对对象准确、生动的再现性表现,以使学生在将来的实践和创作中有较好的造型能力。而设计造型基础强调学生依照对象的造型规律主动性表现,包括表现角度的选择、重组和归纳,材料的选择,以人的视觉为中心的肌理等视觉感觉的表现,在基础教学阶段就强调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以色彩基础教学为例,美术基础中的色彩训练一般以写生色彩的训练和研究为主,强调对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变化规律的研究及其表现技法的掌握。而设计色彩基础强调学生对色彩的归纳,强调根据主题和表现目的重组色调和重新搭配色彩,强调学生对色彩情感等特征的掌握,强调色彩的表现性训练,以使学生在将来的专业设计中不依赖对象而灵活应用。因此在设计基础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套用美术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既要找到设计与美术的联系,更要对二者做出区分。设计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由美术思维到设计思维的角色转换。 3.3重视理论基础 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缺少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很难成为真正的设计师。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法行为、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要开足开齐包括设计概论、设计史、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还要设置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其他选修课程。现在美国大学中倡导的“通识教育”就是应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提出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更应提倡这种“通识教育”。教师要通过理论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些观念和思想性的东西,从而达到最高的教育目标。 美术基础之于设计课程而言,是随着时代、设计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其在设计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要随着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变化而转换,不可成为僵化的教条。美术基础课程在设计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教学成熟度的改变而转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美术基础在设计教育中进行恰当地角色设定。 当代美术论文: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美术教学中的传承 摘要: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所创造的艺术,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民间美术的内容丰富、直观、易于学生们接受,是朴素鲜活的美术教材。将优秀的民间艺术与美术课堂相融合,让学生们在体验学习乐趣时逐渐体会认识到民族艺术的价值,并通过探究创新,主动地在生活中发挥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作用,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传承。因此将民间艺术引入到美术教学中去,这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民间美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美术教学;传承;运用 如今,传统民间艺术是当代美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于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拓展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造就具有文化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民间艺术创作平民化与自由化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生活的智慧结晶,它与人们群众的劳动生产息息相关,并通过手工艺术品的形态,表达出人们的内心情感并且满足他们对美的追求,体现着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然而艺术创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民间艺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优势在于对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同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实践。民间艺术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很好的引导出学生研究与探究的热情,自主的进行观察与认知。因而,在当代美术课堂中,利用民间艺术特点与魅力,能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们自信大胆的进行艺术创作的探究,这无疑是对学生们艺术创造力和艺术发展最好的开拓。 二、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间艺术涵盖着广泛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故事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传统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发展,于此同时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无处不体现着古老东方艺术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面塑课上,我引导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整理面塑手工艺的发展历史和优秀作品集,从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去自主地了解和体会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文化,学生们从中总结发现,面塑手工艺的选材多来自于神话传说和古典文学名著,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体现着当时劳动人民对生活和民族的热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将中国传统手工艺面塑与西方雕塑进行对比,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手工艺面塑的艺术形式,感受了中国民间手工艺造型特色和用色特点,体会了其中的艺术情趣。在分析和体会的基础上再而进行创作,这个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面塑制作的兴趣和意义,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民间手工艺的乐趣和美好,加深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和体会。学生们欣赏、探究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也就是传承和发展祖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行动。 三、重视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民间艺术有效的传承与创新 在当代美术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民间艺术,感悟传统美,还要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体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文化修养。例如一次课堂上我以“年味”为主题,让学生们以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为基础,开拓思维大胆创新,进行创意思维风暴。其中就有一组学生在启发下运用民间手工艺面塑技法,结合新时代的元素,制作出了新年团圆为主题的平面浮雕挂画,这组作品中既运用了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材料和技法,又融入了当下生活中的场景,并且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做出了平面浮雕的作品,真正的将传统民间手工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艺术创作的题材来自于日常生活,为了使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具备艺术魅力,就需要将民间艺术的内容更好的和当代美术教学相融合,在教学中让学生们接触并热爱民间艺术,不断去创新,以此来传承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推广传统民间艺术的美学价值。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技艺和道德理念。现如今,很多民间艺术已经被列入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我们有义务将这样优秀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学校作为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机构,为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民间艺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并且能够更好地完善当代美术教育体系。 作者:钟蕾 单位:大连市烹饪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当代美术论文:工艺美术教育当代价值及发展方向 摘要:对于开发和传承传统的工艺美术,符合时展趋势的工艺美术教育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知识普及的方面来看,工艺美术教育应该扩大其覆盖的范围;从专业教学的方面来看,实践环节的加强,提升工艺美术的产业水平,来达到优化市场环境的目的。本文对工艺美术教育的讨论,指出其在当下发展的方向和价值。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革新趋势 在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民间工艺美术,是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传统的手工艺包含历史、社会、民俗和艺术等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20世纪以后,高等教育体系中有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处于长期存在的状态,在上个世纪60到80年代的飞速发展之后,与工业化生产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逐渐的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但是在工艺美术这个学科沉寂了十几年滞后,国民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认知兴趣却日益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工艺美术教育的受众范围也不仅仅是高校的专业院系范围。传统的工艺美术所具备的人文价值和独特的形式,在当代的中国教育体系当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一、工艺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 不管是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不能磨灭手工业文明曾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高度,每一种类型的工艺品都有其专门的加工技艺,这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保护下长久的留存,但是具有非物质化的特性的技艺,要想把这种精湛的技艺不断地传承,就需要面对很多复杂的问题。由于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大工业生产为主流造物的方式已经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说明了只会有一小部分人会完全依靠手工艺来谋生。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民间工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独立的行当形式存在的,从业者不仅可以以此为生,而且还能够通过师徒相授的手段来达到传承的目的,例如制陶、漆艺、雕刻等等,另一种则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的特征,人们在获取日常的生产工具或者是生活用品方面,更倾向于自给自足的模式,只是在闲暇的时间制作和参与,并不以此为主要的谋生手段,这样也就不会有相对明确的师傅徒弟相授传承的体系,例如草编、织绣、剪纸等等。由于我国社会的形式在向现代化转变的同时,对上述两种传统的手工艺形式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经过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来进入工艺品的行业当中,更多的原本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农村青年也由于其收益效率相当低下的原因,放弃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不借助外力,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延续是很难保证的。 二、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使之顺应时展的潮流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当中,工艺美术大致上可以分为普及型和专业型两种形式,前者包括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当中与工艺美术相关的课程,例如美术课、手工课等等,以及非设计类和美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后者主要指以工艺美术作为重点攻克和学习内容的大中专类艺术教育。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型的教学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造型门类的划分实际上是我国早期的工艺美术专业的区分标准,以培养工艺美术相关的专业从业人员为目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行的深入,西方大量的现代设计学的内容被引入和吸纳,原有的传统的手工艺教育被边缘化,但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们逐渐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教育是无法被取代的,同时这也是本土设计创新的根本。这种主流意识的变化,促进了广大工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使得艺术设计和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可以实现完美的融合,由此一些高等院校推进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只有符合现代潮流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能够使我国目前的传统工艺美术得到弘扬和发展。 2、专业化的实践教学需要加强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来讲,很少有高校可以把传统的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独立的专业的研究方向而进行课程设立,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繁多的工艺美术门类,一个专业的覆盖面是有限的,不能囊括所有的工艺美术门类,另一方面,如果将众多的工艺美术其中的一种技能单独作为专业和学习的方向,其知识技能相对单一,对日后的就业造成的一定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有关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传授,而应该围绕专业化的实践化的工作室展开,不同地域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对工作室进行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专业的工艺美术工作室还可以与艺术设计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强化共性基础,打破专业限制,为长时间通过电脑进行模拟设计的同学提供可以动手操作,接触材料制作过程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对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操作方式进行百分百的还原,教师应该在示范和介绍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全方面的向学生展示工艺美术的资料,使之能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提高认知程度。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工艺美术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向大众普及工艺美术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从事工艺产品设计或者是工艺加工的专业人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保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只有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了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的时候,带有民族元素特色的设计产品才能够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有立足传统工艺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和艺术设计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作者;刘先凤 单位: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抨击以及意义 多少世纪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绘画、雕塑等形式是美术创作不可动摇的表现基础,是作为记录形象的最佳手段。美术与画笔从来就好比鱼水关系不可分割。西方美术史更是在很长时期把模仿客观对象的古典写实主义技巧作为表现主导。 然而,这种以笔为创作媒介的表现方式保持到19世纪却受到严重的挑战。1826年,法国人普斯用曝光法拍下了人类不用绘画而用阳光得到的第一张照片。从此,摄影像一棵大树,根植于科技的土壤,在艺术的春风雨露中发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文化艺术观念的更新而蓬勃成长起来。照相术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普及对以模仿为主导观念的传统艺术无疑构成了相当的威胁.其惟妙惟肖的纪实本领远远超越了写实绘画的能力,以至于有人说:“传统绘画在对客观事物的忠实与再现上与摄影相比是何等的无力!”就连写实主义优秀作品《父亲》也不可幸免地被人评为“给人的感受不过是一张比较精彩的写实照而已”。不可否认,摄影作为l9世纪新的艺术创作载体呈现出很大的优越性。它以其丰富的造型能力成为大众手中选择美、捕捉美、塑造美、再现美的有力手段,给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摄影挑战写实绘画,导致写实绘画的解构和现代绘画的兴起,那么真正造成传统艺术家们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的,则是一百多年后电脑美术的诞生。 20世纪人类最伟大、最卓越的技术发明是计算机。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开辟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在短短的50年阃,它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广泛深入到科学技术、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当然包括艺术创作)等各个领域。电脑美术因此应运而生。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外围配套设备为主要工具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它能取得普通绘画工具和摄影无法取得的无以伦比的绝妙色彩和魔术般变幻无穷的形式,而设计速度却较传统美术创作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从Photoshop到CorelDraw,从AutoCAD到3DSMax。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你可以轻点鼠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随心所欲变动,也可以在几尺的荧屏前创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可以既不用胶片又不用冲洗得到超现实数码影像,还可以抛弃纸笔创作模式给小朋友献上精彩的《玩具总动员》……。总之,你所想表现的内容和东西,几乎都能在电脑里数字化生成。古人把对再观美好事物的愿望寄托在马良的“神笔”里,而电脑美术似乎将他们当初的梦想变为了如今的现实。因此,电脑美术一产生就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正当人们沉浸于“网络伊甸园”充分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艺术创作乐趣时,一部分人却产生了忧虑和迷惘:面对“摄影昔冲写实绘,电脑今震抽象画”的现状,真不知传统艺术殿堂还能挺立几时?电脑美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否会令21世纪的传统美术工作者失业呢?长期以来形成的纯美术的各种门类是否会逐步消失而被新生的电脑美术所替换呢?这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当前的艺术工作者。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这是当前美术工作者和美术教育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无法回避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碰撞,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博大的胸怀、相对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正视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电脑美术的产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它不仅大大提高了艺术设计的质量、设计效率和设计自动化水平,而且大大拓展了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段,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效果。各种艺术设计门类——广告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一都因电脑这一媒介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方法和工具材料,突破了自己那门艺术表现手段的局限而大显身手,使现代艺术设计以纷繁多姿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艺术家可以在计算机显示屏前讨论设计方案,观察任一角度的设计效果,欲将设计方案缩小、放大或转换角度,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同时还可通过修改设计方案的各种参数来随意修改设计方案并选出最佳设计效果。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说:“任何艺人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别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计算机使艺术家们如虎添翼,增添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电脑艺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对艺术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给传统绘画带来了好处:它既可以综合各种创作素材,又可以对比各种色彩,还能够突破传统的技法。随着艺术软件的不断开发,这种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伴随着大艺术时代来临的,是艺术院校教育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受传统学院派绘画影响很深,就连不少设计学科也一直沿用绘画绘图为主的单一训练手法。网络艺术的兴起使我们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统一的教育观作为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李政道博士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新世纪将唤起人们对科学与艺术综合创造力的认识,在其相当丰富的土壤中达到美术创造探索的高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才能不仅扩大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创造性思维培养这一本质课题上去。因此,作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学子,无论立志成为设计师还是纯艺术工作者,都应当学习、了解和能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大众文化生活服务,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 现代科技虽然对传统美术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现代科技的运用,只是人在艺术创作中对工具的使用,对一种技术的掌握,而真正要创作出有价值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关键还在于对人的艺术层次的提高。在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艺术家不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要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要以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将深刻的艺术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才能走到艺术创作的终点。艺术之美不仅是形式之美,而且更是人文之美。这就要求艺术家要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表现能力,要打下坚实的艺术功底,熟练掌握各种艺术技巧。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艺术修养,只是去掌握一门技术和一两种设计软件的使用,那就只能是机械性的重复或是模仿性的制作,决不可能刨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家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品来。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虽然电脑美术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但是传统美术仍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各门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种类的多样性。美术史发展至今数千年.留下了各种艺术门类、各种风格流派、各种表现手法。国画讲究“皴擦点染,干湿浓淡”.西画讲究“虚实松紧、光影线面”。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传统美术形成了自身的规律和特征,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表现性。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无论多么异彩纷呈的当代艺术,其根与源都牢牢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时,由于人们审美观念不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艺术需求和爱好:有的人喜欢传统艺术.有的人喜欢现代艺术。所以我们不能提倡一些艺术门类抛弃另一些艺术门类,而应让各门艺术种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融合,使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和人们的不同爱好。我们相信,传统绘画只要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要求,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一定能够成为一种高雅时髦的文化需求更加被大众所喜爱。 西方学者罗曼‘罗兰曾说过:“各种艺术都会延展,在别的艺术中得到超绝的造诣。”我国理论家谢赫也提出了“迹有巧拙,艺无古今”的著名观点。我们处在一个古今并存的新世界,成熟的艺术工作者应从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中汲取营养。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拿当代艺术的手段去衡量传统艺术的技法.也不能拿传统艺术的典雅来评价当代艺术的纷繁。我们要适应这个“画法常新,而不废旧”的多元时代,而不是在时代车轮的面前彷徨不安。 面对现实,勇于挑战,既实且虚,既独且联;提炼精髓,开拓未来,既述且刨,既后且前——这当是21世纪美术发展的方向。 当代美术论文:小议当代儿童美术教育 每一位儿童都拥有稚嫩的童心,而信手涂鸦的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我国当代的美术教育被列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正确辅导孩子学习美术学科,是每一位美术教育者需要研究和探索的。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使得最具情感魅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儿童感受到什么、喜欢怎么表达、有什么情感等问题被忽略。 社会上各种以盈利为目的比赛、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蜂拥而至,使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成为儿童绘画的标准,严重的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面对这些现状,缺少正确美术教育知识的家长和老师们选择的是:有些人选择命令的态度“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顺从、胆小,习惯由别人来安排一切;有些人认为美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像与不像之间,把孩子当成复印机;有些人认为获奖和考级才是证明孩子聪明才智的唯一途径,其结果可能使儿童的思维机械化,儿童的童心和独立精神不是被抹杀就是被误导了,造成了儿童个性的缺失,妨碍了孩子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 “事实上,我们依赖艺术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阿恩海姆。 孩子的美术教育与其自身的年龄结构有非常大的联系,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适度的把握孩子成长规律,结合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美术教育目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基础教学研究,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我把孩子的美术学习规律大体按照年龄段分为三个阶段:八岁以前的主观想象期、八岁后的客观写实期、以及中学阶段的应试学习期。 本文主要研究儿童的主观想象期阶段的美术学习规律,这一阶段根据孩子对于事物的感受能力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两岁半以前的涂鸦期(有意识无目底地不受支配的涂画),学前的象征期(象征性的表现头脑中的印象),4-8岁的主观表现期(用主观的形象表现事物的差别)。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大胆的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三、家庭、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的联系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位老师。当他完成一幅作品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时家长要正确的鼓励、赞扬,孩子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油然而生。所以家长要明白孩子在每个绘画年龄阶段所能够达到的能力程度,这也是家长要达到的的基本文化素养。 我们要重视当前儿童所面临的漫画卡通、时装设计、影视媒体类的工业文化环境的侵袭,这些表面上迎合人们的需要,而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意识,取代人的思考和观念。作为教师和家长,需要在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理智的选择。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影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要学会了解、倾听儿童的创作想法;要善于抓住时机,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 作为教师,对自身更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感性的传授知识,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 四、儿童美术的最终目的 “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阿恩海姆。 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但却是永远的。儿童美术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要儿童思维模式走向统一,而是要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热情的态度、生活的自信、合作的精神、审美的能力、个性的创造等方面创新思维的发展,才是美术教育最有价值的贡献,才是儿童美术之最终目的。 当代美术论文:剖析当代我国美术馆的策展实践途径 1995年前后,艺术策展人开始在中国文化现实中出现。那时,一些年轻的批评家、艺术家开始在他们组织或加盟的艺术展览中公开自称为策划人或策展人,虽然这一新兴角色的“自封”,属于国内本土美术圈的“醒目”人士对欧美当代艺术体制下策展人职业的刻意模仿和主观搬用,但是在此之后,当代艺术展览越来越活跃,并日益走向公开、走向公众社会。展览总量的放大,客观产生了大量策展事务。于是,以做艺术展览为惟一职业选择的独立策展人群体开始登场。到1999年,策展人群体已成为艺术圈内外引人注意的焦点。 他们带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活力投入社会性的当代艺术推进工作,并逐渐走上当代艺术语境的话语权平台。他们的“鲇鱼”效应,搅动了艺术圈,让上下左右的艺术家和艺术人士都从沉寂中活动起来。2000年,国际策展人空降上海,参与了“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工作。国内土生土长的策展人也空前活跃,参与了当年几乎所有重大艺术展览和一些引人注目的艺术事件。 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纯粹公助性的活动在总体艺术机会中的比例有所减少,社会力量对艺术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活跃的策展人往往主动在社会力量与艺术家之间、社会愿望与艺术行为之间起到沟通、融汇、整合的作用,而且通过有意识的筹资开源工作把规模越来越大的社会资金导入到艺术活动之中。筹集展览资金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策展人在展览中的现实地位。2000年,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谓的策展人中心制在投资方、艺术家的多向选择中应运而生,成为新展览体制的核心。计划经济时代艺术体制的遗留物如展览组委会委员和主任、评委会委员和主任、秘书长等头衔,经济转型初期临时出现的艺术主持、艺术总监等职位统统被策展人的角色囊括、取代。除了展览的经营之外,展览筹办、运作的几乎所有权力和责任都高度集中到策展人身上。2000年之后的当代艺术实践表明,许多展览的主办单位不仅认同而且也接受了这种策展模式。 2003年,继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之后,拥有中国美术圈正统、主流话语权的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也采纳了策展人机制,无疑是策展人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的一个缩影。 一、策展人 策展人的全部工作就是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最优秀的展出条件。这是策展的原则和态度。具体来说,策展工作几乎包罗了展览中的万象。从确立展览主题、立项申报与预算论证、遴选艺术家到选择展览规模与形式、把握展场设计与布展工程、落实展览保持和作品安全,从撰写展览前言与学术主题阐述文本到主持展览的学术研讨,从编辑展览画册、作品导读、文献资料到展览推广、媒体、社会宣传工作,从展览资金的分配到总体负责艺术家材料费的审核与发放,甚至作品的包装、运输、保险、报关、仓储,都由策展人来承担并统筹。在策展人的服务意识中有一条准则,即艺术家是对的。首先要努力把艺术家异想天开的创意实现出来。 当代艺术事关原创,具有较为特殊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有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理逻辑,有别于当代社会其他领域约定俗成的法度和规则,有别于流行的价值观。策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多地认同当代艺术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当代艺术的策展,指涉的是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构。所以,策展无小事,策展要求策展人适应一种事无巨细、周密细致的工作。大到让展览意义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小到把一颗钉子如何准确地钉在墙面上,都是策展人所要关心和落实的事。一个展览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它能否打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卓越的精神产品。 在21世纪的中国,随着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对策展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家鲜活的艺术实践的及时了解、对视觉经验的丰富积累、对艺术动向的敏锐判断、对艺术问题的深入把握、对艺术社会内外各种规则的洞察都是策展人必备的素质。此外,筹集资金、商务谈判、艺术管理和学理思维的能力以及中英文的书面、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也成为对一个当下国际艺术交流大环境中的本土策展人自然而然的要求。一个独立的策展人,就有条件成为一个务实敬业、实践中出真知的知识者。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使策展人难以因循守旧,受限于既有的艺术标准和规则。策展人时时面对突发问题、不得不挑战的是自身极限。当代艺术的创新,就要求策展人不断打破审美定势,跳出路径依赖,摆脱思维惯性。策展人不得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通才,需要将人文科学的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否则难以应对艺术家千差万别的艺术方案及其语境。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有卓越。 二、中国的当代美术馆 当代美术馆一般是公立或私立的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推动国际和本地的现、当代艺术。国际上的当代美术馆大多采用“白盒子”模式,场地简单大方、朴实无华,简单要素就是白墙、水泥地、色彩低调的天花板、专业灯光。许多现、当代美术馆还打造一些挑高空间,以应对当代艺术多样化的实验特性。 其实在美术馆整体的运作规范中,这一切并不简单。白墙需要能钉上钉子挂画,需要每次展览以后重新粉刷、维护。水泥地面必要时可以改造、开掘,以营造新的空间条件。天花板横梁必要时可以悬挂一定重量的重物。专业灯光必须可以调节、重新定位。 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一直是国内外基金会和赞助机构、公司追捧的对象。美术馆的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其软件中的重要一环,是保持其形象、学术品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一旦展览质量、学术水准不到位,美术馆的形象建设则无从谈起。 当代美术馆既是一个社会与时俱进的思想前沿,又是一个追究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反省和批评的现场。美术馆自身学术形象是否鲜明,在于其独到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文化洞察力。而这一切又是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并重的制度建设来体现,其中以确立自身的学术架构为要务。 当下中国的一些开放城市,各种背景的中小型美术馆不断在浮出水面。2003年起,在上海,有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徐汇艺术馆等相继成立:在北京,有今日美术馆、北京皇城艺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宋庄美术馆等不断登场。其中,既有各级政府设立或间接支持的美术馆,也有诸多企业和私人创办的美术馆,也还有一些由外资作主要后盾的非赢利艺术空间。中小型美术馆的建筑物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盖起来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维持、如何管理、如何运作就成了所有美术馆热情创立者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中的瓶颈往往是资金、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三大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美术馆,这种自我认识有助于中国的许多美术馆找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继续按国际规范加强美术馆的专业性,使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在行政运作、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典藏教育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向国际优秀的美术馆规范化运作的水准看齐。同时,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必须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在本土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语境中形成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地位,身段灵活地与本土社会互动,以历史的眼光建设打造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文化平台。 三、中国新兴的美术馆策展机制 今天国内试图按国际惯例操作的美术馆,一般都实行正规化的策展人机制。设专业策展人,长年从事策展工作。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日常性、持续性的。 美术馆的整体展览策划与管理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艺术行政管理的学科建设中的重点,是美术馆之为现、当代美术馆的核心要素之一。现、当代美术馆不是展览馆,自身场地的展览须有学术规划,规划须有学理思考和文化建设的思路。一年或多年的策展思路不同于单一展览的策展思路,必须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和思想理论建设的标杆。以量取胜,频繁展出,无助于展览水准的保持和提高。而且美术馆团队疲劳应战,美术馆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也无助于自身的充电、调养、整顿提高。运筹帷幄,有张有弛,固然是美术馆展览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要义。但更重要的是,在策展的学术架构中推进并提升展览,让展览独具建设性。以学术理性规划全年或多年的展览,让展览少而精,不断地减少展览数量、提高展览质量,不仅是美术馆策展规划的重要理念和长远思路,而且也是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当代美术馆能够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美术馆的主流展览大致可分为自创展、合作展,引进展、交换展、征件展等几种。这样的分类便于策展人在行政操作实践中建构宏观思路和架构。经过梳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展览,采取一整套相应的应对机制和解决方案。美术馆展览的整体决策、管理思路一旦明晰,就能抓住重点,把握比重,精简具体的策展流程,提高效率。 美术馆的这几种展览都需要美术馆专业策展人不同程度的工作投入。策展人员必须制订全年展览计划。首先要策划原创展览,其次要审核合作、引进展览的申请报告,并负责实施所有展览。策展人员必须根据展览程序和国际惯例操作展览,包括签订协议、准备展览文案、全程落实展览布置和展览保持、人员接待和撤展。 自创展是指美术馆自己发起、组织、策划的学术性的原创展及具有一些其他功能特性的展览。这是美术馆确立自身学术个性的关键,美术馆必须重视的首要的创造性工作。自创展是一个推崇文化原创精神的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往往倾美术馆之力,把它们打造成美术馆全年展览的学术标杆和龙头。自创展一年至少应确定数个,数量可以逐年递升。也可以在两至三年之间发起一个重中之重、具备较大学术容量、但绝非国际双年展模式的展览。自创展必须有文化针对性,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原创性。但强调典藏性、教育性、文献性等功能特性的自创展也是可以超乎常规,策划出新意,让美术馆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生活乃至本土社会文化需求的一部分。自创展由美术馆自身的策展团队独立策划,是但凡国际著名美术馆走向成功、树立独特学术形象的必经之路。纽约的MoMA、PS1、新美术馆如此,巴黎的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宫如此,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更是如此,泰特甚至有一个人数庞大的策展团队。 客席策展人制度也是一些美术馆营造自创展的有效补充。自创展邀请客席策展人譬如独立策展人、来自其他美术馆的策展人联合策划,或加盟策展团队,利在整合学术资源、开放多元视野、交换不同经验。只邀请客席策展人联合策展,同时又不邀请客席策展人独立、完全地策划美术馆自创展,是一些坚持主导立场的美术馆的学术机制。这样的美术馆往往十分注重自身的发言权和独立文化形象。 自创展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美术馆自身策展团队仅履行策展行政的配合和服务之职,是中国中小型美术馆强调艺术行政的一种常规打法,这种打法的诉求主要在于艺术的教育推广、典藏和社区服务。然而,致力于自身学术个性建构的美术馆,往往会慎用客席策展人以及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的自创展。 引进展也是现代美术馆的常规展览之一。由于美术馆自身策展资源不足,引进其他美术馆的优秀展览和独立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仍不失为美术馆拓展并借力外部资源、学习并借鉴他者经验的一种方式。引进展分两种:被动引进,主动引进。 被动引进的展览俗称“接活”展,坐地观望,等待人家的展览项目打上门来,从中仔细选择质量、意义、价值超群的展览进行立项、磋商、谈判。条件成熟,即加以引进。这是发展中国家美术馆最常规、最有惰性的展览形式之一,是以往场租展的惯性延续。在操作上具有不稳定性。展览的质量、时段、策划与运作方式深受展览提供方制约。几乎每个追求卓越的专业性美术馆,都以不断削减这类展览项目为荣。以开放的、不拘一格的心态、面对全球艺术圈主动出击,遴选那种可以整体打包、移师再展的现行展览,整体移入,或精选其中一部分引进门来。这种引进展就与守株待兔的“接活”展有本质不同。这种引进展的规划由于出于主动,预设条件可以较高,挑选余地可以较大,合作的空间可以较宽,酝酿时间可以较长。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首先可以锁定国际艺术社会和展览供求市场的高端。用“猎头”的方式在国际、国内争取学术资源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优的展览 当下,中国国内的中小型美术馆安排引进展较多,有的美术馆往往全年要引进多次展览。在自创展资源不足的情形下,变主动为被动,主动引进优秀展览,是美术馆提升展览质量、确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必要举措。 交换展是引进展的特殊方式。不仅引进,同时涉及输出。美术馆与国际上优秀的美术馆形成合作、展览交换的关系,可以用共同策划、两地交换展出的自创展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常规条件下直接交换各自的自创展。国内、国外的优秀美术馆都预设在交换合作的意向之内。交换展是不同美术馆资源和经验的互补,由此,一个新美术馆在自身提升、锻炼过程中可以大得裨益。但美术馆一旦成长起来,就会回避这类容易流于形式的学术交流。因此,一个中小型美术馆安排交换展,应着力加以递减。 征件展可以强调实验性和美术馆特色。美术馆拿出一定的空间上网征求展览提案。在一定时段内,召开美术馆策展部学术会议或艺术委员会成员的评审会,选出适合展出的优秀提案,由美术馆本着指导、支持、制约的原则辅助实施。征件展应该是一个发现、推举年轻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舞台。征件展的频率和预算应有所控制,中,J、型美术馆应以全年安排不超过六个为宜,展览预算积极寻求国内外基金会和民间赞助的支持。 巡回展可以是美术馆的自创展,在美术馆首展后出去巡回,也可以是引进展、交换展和征件展,在展出后到其他城市的美术馆或其他空间展出;也可以打包出口,到其他国家展出。巡回展既可以获得更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可以均摊展览成本、降低预算压力和资源浪费。当然美术馆作为展览原创单位的品牌行销,也会取得放大效果。巡回展必须视美术馆自身能力和馆外资源整合的能力而行,适合从一年作一次开始起跑,积累经验,再作发展。 展览的行政分类法特别有助于展览管理制度的建设。在统一管理的理念下,什么样的展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来对待,配合什么样的处理方式,什么样的展览应该侧重,什么样的展览应该缩减,应该清清楚楚。方针既定,就要贯彻到制度层面的具体建设和执行。这样,策展管理才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四、中国首家现,当代美术馆的策展实践 2003年12月28日至今,作为中国首家政府背景的专业性当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ShanghaiDuolunMoMA)已成功运行五年多时间。五年多来,这家中小型美术馆硬件、软件建设初具特色。特别是由于一系列定位准确、文化针对性鲜明的当代艺术展览的举办,让美术馆获得了人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美术馆自创的《打开天空》、《上海酷》等注重本土平台视觉文化建设的展览,推出的《两个亚洲、两个欧洲》、《无人之境》、《Hexa计划:闪现》等较高学术定位的国际展,在国际与国内艺术圈中备受瞩目,国际媒体《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和专业媒体《ArtinAmerica》、《ArtPress》、《ArtNews》、《Artlink》等纷纷以专题多次报道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和学术倾向。这一系列以全球本土化模式举办的展览,通过本土社会视觉经验的不断刷新,致力于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生态中,引导出塑造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全新语境。在国际视野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中国自立、自为的一家成长中的小MoMA。在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语境下,它不得不面对独创性、建设性乃至挑战性的美术馆工作。然而,它所打破的许多国内纪录,探索的许多前人未涉及的领域,都对中国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既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已经积累了五年多的经验,以分析、总结的方式看待美术馆自身的制度建设问题,从实际经验出发探讨完善中小型美术馆制度建设的可能性,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可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经验。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一年多的摸索中逐渐确立了以原创思想为文化目标、以原创展为主打展览的学术定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有利条件、经验的积累可以视为美术馆推进自己,创立自己文化个性的前提。但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继续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入手,调整在制度建设上的心理结构,确立一个可持续推进的、深具潜质的现代美术馆学术架构,是美术馆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再次起跳,以卓越的文化建设形象真正跻身于世界美术馆之林的根本大计。 美术馆的制度建设中,自身学术架构的确立十分重要。就展览策划而言,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反国内美术馆的常态,在开馆之初,率先设立总策展人职位和机制,并设策展部为美术馆的核心部门,就是重视策展在一个美术馆制度建设与学术架构中的重要性。通过策展的规范化管理,一个当代美术馆才能实现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不容替代的文化建构作用和不容推卸的文化反省角色,并由此体现出一种基于发展中国家之后发优势的文化原创的特色。 五、策展与媒体传播 中国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与媒体传播的互动机制,在美术馆公共推广、营销方面十分关键。原创层面的当代艺术,在生成方式上往往先拒绝商业性,仅仅依赖于传播存在。这是实验艺术能保持它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精神性的可能条件。实验艺术如果不传播,作用还是体现不出来,纸上和网络媒体的放大成为它传播的最重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口口相传的“口碑”。恰当地处理好实验艺术与媒体的关系,实验艺术就有可能保存它的敏锐性与前瞻性。 公共传播一旦生效,美术馆动员社会赞助的号召力方能立竿见影,因此,美术馆推广、营销的这一市场环节往往在展览展出并传播之后发挥功效。公共推广、营销的成功应该是一系列优秀展览的结果,而不是动因。 当代艺术在中国国内的本土化进程中,除北京、上海以外,当代艺术也形成了对广州、深圳、南京、成都、重庆等几个媒体中心的依赖,在这几个非主流的信息传播中心,已经形成一种媒体惯性的行为力量。这种行为力量由港台地区开始,在国内得以实用,而且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再就是,网络化的存在。以前在北京、上海做艺术活动才可能形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辐射。现在,把好的艺术活动在成都、南京、广州等地的美术馆或替代空间做,同样可以取得在北京、上海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当地媒体的主动参与,之二是通过网络的继续放大和媒体信息的自我克隆,自身繁殖,使当代艺术信息得到更多的传播。 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有以下三个点:学术性批评:局限于艺术圈;报道式批评更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尽量强调通俗易懂;媒体活动报道:兴奋热点在于新闻性,可能会造成对某个艺术事件的误导,但其对新闻的捕捉是最敏感的。在艺术策展时要考虑到这三个点,考虑到和大众的关系。 当代艺术活动的公众互动方式大体可以分几种: 中击型、灌输型和互动型。冲击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在一个公共空间里突然发生的行为艺术展,由于纸上和网络媒体的集团化操作,一下子辐射到全国上百家报纸。一个艺术行为,通过国内媒体竞相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至少让公众知道有当代艺术这码事,有行为艺术这码事。他们可能会批评,但至少人们开始谈论当代艺术、行为艺术。在谈论过程中,当代艺术可以进行传递。 灌输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雕塑公园请艺术家在城市市区或市郊做雕塑作品和户外的装置作品。公园形成后,几乎每天有许多市民和游人参观。无论是上海张江公共艺术计划“现场张江”,还是桂林的愚自乐园等等,都以亲民的姿态,形成了当代艺术对民众灌输式的艺术教育。 互动型的当代活动,以美术馆的电子艺术、多媒体艺术展览最为大众喜闻乐见。公众在参与作品互动时,往往明白,原来美术馆里发生的这些他们“看不懂”的东西也是艺术,然后逐渐接受,或反问。这就形成了公众与当代艺术之间的互动。 如果更多的艺术界人士多依赖纸上和网络媒体的力量,多考虑怎样利用媒体使当代艺术在中国当代社会塑造成型,当代艺术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再是小圈子里“鸡尾酒会”上弹冠相庆的事情,而真正变成社会公众生活中必要的存在和精神上的家园。 当代美术论文:当代电影美术色彩设计刍议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影美术的内涵,进而介绍电影美术的作用和设计创造时涵盖的要素,最后以《英雄》为例探讨电影美术中的色彩设计。 关键词:电影,美术,色彩设计 一、引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视觉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影视制作当中,传统电影美术的制作方式和创作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且,随着视觉类型电影制作方式的日益完善,传统电影美术与数字化电影美术的历史性跨越日益显著。电影美术作为电影主创之一,就其本质而言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但从时空角度来看,电影美术不是瞬间摄取的静态造型艺术,而是运动着的立体造型艺术。 二、电影美术的内涵 电影美术是指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对影片的可视化形象进行创作的造型艺术。电影美术主要是通过影片总体造型设计、场景空间设计、人物造型设计等方面来表达逻辑思维进而实现形象思维,它直接决定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对影视作品的造型起着决定性作用与影响。虽然,电影美术是与自己的母体美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美术和电影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美术的艺术形态特征是物质媒介的二维或三维的空间性,电影则是时空艺术,它的形态特征是既有空间维上的造型性,又有时间维上的运动过程。美术不受物质世界的时间性约束,电影则兼有空间的二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 三.电影美术的创作要素 电影美术是专门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和制作的一种美术创作,直接影响影片的艺术水准的成功与否。电影美术不同于一般绘画创作,美术一进入电影就改变了它原来那种独立创作的特点,而使自己成为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部门。电影美术创作的过程涵盖场景设计、环境与个性的设置、气氛的营造和影调及色调的确定。 首先,电影美术师应该与摄影、演员等共同合作在电影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完成影片的造型表现。在设计构思阶段,电影美术师要寻求一种途径,一种方法和形式,最完美地将剧本中的抽象文字和导演的意念化的构思,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人,并且与导演、摄影等创作人员共同完成最终银幕空间形象化的影象。其次,电影美术师应该设计和制作出符合电影主题,具有生活气息、有时代特征的景、物和人,以使电影艺术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电影美术设计为人物的行为提供“典型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时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和思想,显示一定的个性、习惯和爱好。当然,电影的美术造型是必不可缺的,影片中景物的个性源于两个条件:人物个性和所处的规定情境及创作者的选景态度,即怎样使它以最有力的影像浮现在银幕上去感知于观众。再次,电影美术师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来凸显电影的主题。氛围是特定生活中弥漫于人们周围特定的空气状态,在表现银幕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气氛相对环境而言是更重要的,环境只能客观地表示剧中人的所在地,却不能表现当时剧中人的心情变化,而气氛则尤能反映和烘托人物心情的变化。最后,光和色是电影造型中极重要的元素和手段。光与色是在影片的时空流动中展现其生命,并以个性显示影片造型所表达的情绪、意境和风格。影调和色调和影片的样式是密切相关的,是其具体造型的体现,当美术师出于对未来影片样式的理解,试图寻求影片造型的整体基调时,他必然思考这两方面的问题,也必须对这两方面作出艺术的安排。 四、以《英雄》为例探讨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视觉型影视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在未来的影片中,美术师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色彩和色调问题,他要从影片整体造型角度处置色彩使其整体上和谐统一。影片的基本色调本身就具有意义,影片的色彩也就是贯串全片的线索,下面以张艺谋导演深入人心的《英雄》来侧重探讨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 《英雄》影片中人物服装色彩设置上就独具匠心。秦王在影片中自始至终是单一的深重黑色,与秦王宫殿铁黑色调浑然一体。无名穿着黑装依照秦国律例至秦宫殿受封奖,与秦王“十步”之距对饮,秦王、无名、长空、秦剑客等服色在黑色纯度和亮度的设计上则依次由深重至浅淡,这种构成符合秦尚黑,并寓意黑的权威和政治影响,也暗示一种对秦政的不满与反抗。残剑、飞雪、如月的衣装色彩纯度高、色泽鲜亮,质体轻薄,虽靓丽飘逸却敌不过黑奋的威重力量。除了黑色,《英雄》中还有其他多种色彩表现。在《英雄》中,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故事的基调是红色的,反映出无名潜意识中刺秦的激情,他那冷静的外表下掩盖着报仇的血性和血气,想象中即将出现的刺秦场面使无名眼中的世界充满了鲜红的像血一样浓烈的色彩,此时秦王眼中和无名看到的色调是一样的,充满了血红的仇恨和杀气。而当秦王发现了无名的真实意图时,他想象中的一切都笼盖上了寂静的蓝色,因为他所面临的绝境使他不得不极力使自己镇静下来,用理性和智慧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时,柔和的绿色成为叙述的基调,一方面它展示了残剑给无名讲述时那种超脱仇恨,回归到宁静、博爱、真朴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无名向秦王转述时悟出的那种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的心态。 总之,电影《英雄》是一部由红、蓝、白、绿、黑等多种色调来讲述的故事,它的情节的感人之处不在于故事的大起大落,而在其细节的精致和典丽,色彩和画面的视觉统一在《英雄》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五、结语 总之,色彩在影片中,不仅是纯粹电影化的造型手段,而且还要构成电影的视觉语言形态,只有当色彩融合在影片剧作之中,形成电影剧作的色彩结构,并且本身成为剧作内容,色彩与影片的关系才达到了“化”的境界,电影色彩的意义也才能真正得以体现,色彩在影片中的生命品质才能得以存在。一直以来,影视艺术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艺术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当然影视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影视美术的重要贡献,更离不开众多的幕后影视美术工作人员,影视和美术的紧密结合必将带动影视产业和美术艺术形式的绚烂盛开。
体育课论文:中学体育课理论教学探讨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学体育教 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为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学体 育目的和任务”一章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 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不注重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 的教育,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那 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又从何谈起呢?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 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 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摸的肓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及大多数县、市中学,体育场地及设施均很简陋,遇雨室外技术课即停已成不可改变 的客观事实。近几年的调查统计表明:每学期遇雨时间几乎占全期体育课的1/4以上,那么,中学的雨天体 育课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据笔者对川北地区的苍溪、营山、南充、岳池、武胜五县市10所中学的调查了解: 6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被其他教师占用而改上数、理、化等文化课;2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为棋牌活 动;1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让学生自习;只有10%的中学,利用雨天坚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在 对“四川省苍溪中学”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1985年,有关单位下来检查体育工作,随便问到一位学生 :“你们体操学了些什么内容?”该生回答:“学了‘打洋古蔸’。(实为“侧手翻”);另一位学生回答: “还有把腿杆挂在单杠上一摇一摇的,一下就翻上去了。”(实为“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这些动作名称及 术语的错误,并非教师教错了,而是学生当时学后,印象不深,记不住而造成的,从那以后,该[文秘站:]校体育组全体 教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大胆进行改革,坚持利用雨天体育课加强理论课教学,并将体育理论课列入期末考试 内容之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引此可见,中学利用雨天开展体育理 论教学,确实是一条使学生牢固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良好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雨天上好体育理论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 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 ,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 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 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 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 任务的必备条件。 2、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 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 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 ,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 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3、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 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 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 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 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 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 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 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 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 “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 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 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5、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 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 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 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6、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 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考核并非只局限于教师出一套题,让学生定时笔答。而可 以把这种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熔于平常的一些体育技术课中。例如,上武术课时,可以抽检学生出来做 示范,并要求学生边做边讲述动作要领,看其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还可适当布置课外理论作业, 教师收回笔改或在下一堂课进行随堂抽问,以此引起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总而言之,中学通过雨天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对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及体育 意识,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体育课论文:小学体育课在情境教学中结合“教”与“玩”游戏活动的初探 游戏是一项最受少年儿童喜欢的综合性、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它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而情境教学正是沉浸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少年儿童寻求现实生活场景,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并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学习田径、球类等项目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情趣圣战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和游戏相结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爱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比较容易模仿和接收新鲜事物,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侧重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渗透在教学中,寓教于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能在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并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一、以情境教学,提高“教”与“玩”结合和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与其它单个的体育动作有所不同,其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受广大小朋友的喜欢。在游戏教学中,我采用儿歌与游戏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活动,提高学生对游戏的积极性。例如“穿越森林”这个简单的游戏,假如老师不做启发,只是让学生绕着人群在跑,就感到很乏味、枯燥。在活动中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解抗日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穿越森林送情报的故事,激发学生活动游戏的情趣,游戏结束后,教师集中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也可以课间穿插一些趣味性更强的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采用叫号的方式把四列横队变成八列纵队,也可穿插其它一些花样等进行队列训练。这些方法都能使一些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 二、以情境教学,促进“教”与“玩”结合体现游戏的多样性 一项游戏只有一种游戏方法,而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如:“织鱼网”,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上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学生说用鱼网捕捉,教师讲解游戏方法,“织个鱼网”捕鱼,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教师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看那一组最先把布条系完那组为胜,然后再让学生把织好鱼网的布条解下来,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加活跃。接下来我再让学生用织好的鱼网捕鱼,先让三们同学手拉着手做鱼网,其它学生分散在半块篮球场上当鱼。用两张网同时捕鱼,捕后连接起来,三人的手不能分开,接着由五人组成鱼网,用两张网同时捕鱼,要求:1、不出圈,不破网;2、碰到就算抓到。通过教学我认为采用了多样的游戏方法,能激活了同学们的活动情绪,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 三、以情境教学,促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与“玩”的游戏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体育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活动行为和利用时机及时进行教育。例如:在“过草地”这一游戏中,有的学生在做游戏中不遵守规则,一边跑一边人为地破坏学校种的草皮;有的学生游戏活动不积极,出现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采取积极诱导,进行正面教育,并要对学生讲解花、草、树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它们,同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那些智力和体力较差的同学,及时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让老师也参与进去,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多和同学广交朋友,使师生在活动中关系融洽拉近了距离。 四、以情境教学,结合“教”与“玩”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教学中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提倡以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教学为主题的今天,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我经常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游戏教学。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还可以教师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与“玩”和谐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总之,多少年来,学校的游戏教学往往是单向式,指令式,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而情境教学便是通过创造一种“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在心理与教师之间距离缩短,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这种方法对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继续坚持运用和不断完善。使学校体育事业更加光辉灿烂。 体育课论文:浅析小学体育课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克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也正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对于强者,跌倒了,大不了再爬起来。而那些心理素质差的人,这时候自卑心理很快占据了主导位置,难以再站起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停留在自卑心理的形成时期——小学阶段。 一、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所谓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无法赶上别人,它有着很强的消极作用。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 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最后,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呢?小学生自卑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自己,害怕自己被伤害,却往往自己伤害了自己。所以教师在给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做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操作他们的自尊心,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好的 “医生”,只有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常说:“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起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感知觉情绪化比较明显。小学生自卑时,心情比较低落,面部表情暗淡,容易走神,喜低头,他的内心活动多写在脸上。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留心观察,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加其信心;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可以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三、通过比较,抵制自卑 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像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易采用。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四、优化环境,渗透熏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体现在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中。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有人称它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在其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校园精神环境的建设。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必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 2、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文化有不小的冲击力,所以学校在选择、引进时要注意识别,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渗透和熏陶,从而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 3、最后教师还要注意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旧的封建思想引起的自卑现象。总之,要抵制 一切对小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不利的因素,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为他们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要渗透思想素质的教育 体育课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这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出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在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则不够重视,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素质教育,做到寓思想素质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用八个字概括起来,就是“精心设计、寓教于乐”。 具体说来,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本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枯燥乏味的队列练习,可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学生,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向解放军学习,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锻炼毅力和耐力。再如垒球投掷课,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鬼子”游戏(在投掷区前划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看谁能炸着,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则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所谓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儿童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如跳单双圈时,有的学生因图快或不认真,常常踩出圈。可将之设计成“小猫捉老鼠”游戏,谁要踩出圈,就算被小猫捉住,这样再跳时学生就会很认真,又很有趣。又“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从而达到了锻炼和教育目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素质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便是体育课中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意外伤害处理的方式分析 一、第一步:有备无患,重在预防 “郑老师,不好了!王宇晕过去了!”一阵急促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八(2)班几个学生慌张地边跑边喊。我急忙向事故地点跑去,升旗广场边正围着一大群学生,王宇躺在地上。我正想办法进行处理时,学校的校医邵医生也匆忙跑了过来。 【事后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体育课上出现一些意外伤害在所难免,关键是体育教师对课上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要有一定的预见,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事先准备好危机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为此,我们制定了意外伤害三级应急预防机制。第一级:若本班学生从事危险性活动,或活动时有危险、同学之间争吵打架等突发状况时,旁边的同学无论男女都要加以提醒和劝阻。第二级:发生以上情况时,任何在场的班干部都要在第一时间告诉体育老师。第三级:如出现较严重的情况(如出血、跌倒不能爬起等),在场的班干部要维持现场秩序,另一名班干部或学生立即通知校医到场。机制建立后,我还利用体育课进行了模拟演练,以便学生熟记于心。此次意外,我和校医能在第一时间到场处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级应急预防机制。 二、第二步:临危不乱,镇定处理 此刻,学生们有些紧张地看着我,有的在小声议论。我和校医立即把王宇放平,掐其人中,不一会儿,王宇醒了。我首先安慰王宇不要害怕,又低声命令其他学生:“体育委员和组长留下,帮我扶王宇到校医务室;班长立即通知班主任到医务室;其他同学回去准备上课。”把王宇扶到医务室后,我问了组长的事情经过。原来王宇这组因游戏输了,被罚跑一圈。由于学校正在建塑胶运动场,体育课都在升旗广场和两边的中心路上进行,加之上体育课的班级多,空间较小,王宇和其他班级的一名男生发生碰撞,造成王宇意外跌倒。 【事后反思】 体育老师作为体育课管理的责任人,要临危不乱,事情往往没有人们预想中那么糟糕。体育教师要用所学的运动生理知识对出现的伤害事故进行及时科学地处理,而且要让受到伤害的学生尽快镇定下来,防止情绪恶化。另外还要做好其他学生的安抚工作,尽量不要让事情扩大,以免给自己和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三、第三步:积极主动,互动沟通 到了医务室,校医给王宇喝了一支葡萄糖水,此时班主任也到了,大家决定还是要到县人民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在赶往县医院的途中,班主任通知了王宇家长。医院对王宇进行了头部和胸部的CT,并做了全面的检查和治疗。安顿好王宇,他的父母亲慌慌张张的从乡下赶来了,我和班主任连忙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的告诉了两位家长,同时转达了医生的诊断结果。家长看到儿子没有什么大碍,就平静下来。和王宇家长充分沟通后,我们决定让王宇暂住急诊室一晚,以做进一步的治疗和观察。我们和家长互留了电话号码,以便有特殊情况时能及时联系。 【事后反思】 体育课上发生意外伤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体育教师是有一定责任的。老师和家长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出现较严重的意外事故后,除了及时地处理学生的伤情,视情就医外,还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家长,态度诚恳地向家长解释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谅解,以免让家长走向老师和学校的对立面。在处理意外伤害时,有时问题比较严重相对难处理,如:可能会涉及到多名学生、产生一定的医药费用等等,此时最好能有班主任、同组年长的老师或学校的中层干部在场,通过他们先帮忙稳定家长的情绪,然后再多方沟通交流,合力调解,共同商议处理,确保不留后患。体育老师不能抱着怕麻烦、逃避的心理,应积极主动地预防可能出现的纠纷,避免给自己、家长、学校带来更多的麻烦。 四、第四步:攻心为上,教育反思 经过一夜的观察,王宇没有大碍,第二天就到学校上课了。原来王宇因看到口腔出血害怕紧张出现晕血。尽管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事故,但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第二天的体育课,我做了一次专题的安全教育课,课上我列举了大量体育课上学生不注意安全对自身或他人造成的身心危害,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学生、家庭、学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课上还给学生介绍了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出现损伤后简单的处理方法,并强调和完善了体育课三级应急预防机制。 体育课论文:中学体育课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路径建设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学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即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体育课堂中的创新教育,一要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开发,二要注重创新教育的多样化和自主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现就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进行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三)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景,形成欢迎进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题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惟上、惟师、惟书”,反对的是“惟师命是从,惟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辩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 (三)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 体育课论文:开好体育课势在必行 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有些学校则干脆停开体育课。由此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发病率上升。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资、经费缺乏等,但最根本的思想上对体育课不够重视。要恢复体育课的“合法席位”, 一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认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积极性,把思想认识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 二是要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体育器材,能开的体育项目尽量开全。如广播体操、跳高、跳远、篮球、排球等项目,冬季的踢足球、踢毽子、跑步、滑冰等项目,一般的学校是有能力搞好的。画跑道、挖沙坑、钉跳高架、买些球是不难做到的。 三是要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师资力量,采取短训、自学等途径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努力开好体育课,不能等到师范院校分配来毕业生再去考虚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不能培养“出学校门,进医院门”的下一代,开好体育课势在必行。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怎样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积极性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耍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想就在体育课中如何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们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作各种活泼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譬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 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还要要求学生把锻炼身体同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启发他们为实现“四化”而锻炼身体,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树立他们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启发和引导他们。 但是,正如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那样,我们还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西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个从被动注意引导问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文秘站整理) 体育课论文:体育课怎么吸引学生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呢?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磁化”是前提 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象演员那样“自我”罢了。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变化”是关键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采用小型竞赛 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感化”是目的 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苏霍姆费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文秘站: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只要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对他们给予了解、尊重和信任,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能把问题学生转变过来。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几个“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特征是:无组织无纪律,学习态度不认真,把老师的批评教育当耳边风。L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曾有一段时间经常逃课。班主任到处找他,但一见到班主任就躲,真拿他没办法。在一次课外活动时,我有意的接近他,“L同学,你的协调性很好,欢迎你加入健美操队。”一听这话,他来劲了,开心了。然后我话锋一转,“L同学,叶老师可以跟你聊聊吗?我们到那边草地上坐坐好吗?”他点了点头,跟着我来到草地上。“某某,叶老师很孤独,很想跟你交个朋友,你能答应我吗?”说完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叶老师,其实我也很孤单,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不愿意跟我玩,而且妈妈又出差了,我很想念他,恨不得跑到她身边去,可是学校又不让,所以我天天逃课。”“你觉得逃课这种行为对吗?还有,同学们为什么不跟你玩?”“不是的,上次我的手受伤的时候,同学们个个都很关心我,对我很好的,可是我的手好了以后,他们就……”就这样不知不觉我们在草地上坐了差不多一个钟头。经过这次的交谈,L同学愿意上体育课了。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突然后面有一个人大声的喊:“叶老师,我最喜欢你,也最喜欢上体育课。”我回过头一看,原来是L同学。听了这话,我心里甜滋滋的,突然间使我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一名人民教师是多么的神圣、多么的自豪,更加强了我当好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 总之,通过又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培养体育兴趣,使他们在外校这个桃李芬芳的家园里健康的成长。 体育课论文: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论文关键词:高技体育;女大学生;体育兴趣 论文摘要:培养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其内在动因,使其养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这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技能知识的传授、思想教育等方面着手,分析阐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知某种事物或获得某种技能与知识以后,兴奋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使其产生继续探求欲望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同情感密切联系,能使人们集中注意力,积极自觉愉快地从事某种知识的学习或某种活动的参与.兴趣产生以后会诱发主体对某种事物的参与和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后,会使主体逐渐在大脑皮层相关中枢产生定型,这种定型的不断完善就会使主体在神经高级中枢中形成主动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思想动因.从兴趣的产生到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但是,从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明确地发现。只有主体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以后,才能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使主体形成自觉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行为习惯.体育兴趣是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产生的浓厚程度取决于主体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它与个体的个性差异密切相关,特别是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进入青春成熟期,身体各方面已达到成熟女性所特有的特征,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变化,性格上变得爱美喜静、腼腆怕羞等等,对体育活动明显地降低了兴趣;特别是那些体育活动体验和经历较少、性格内向的学生,她们的体育兴趣会降得更低.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要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先从培养她们的体育兴趣着手,结合其身心特点,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诱发其内在动因,让她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逐渐地养成锻炼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思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体育教学去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阐述对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以求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在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1 高校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1 高校女生的生理特征 在枝女大学生的年龄多数是在18~22岁之间,她们的生理机能基本上已走向了女性成熟阶段,由于雌性激索的特殊作用,此阶段其生理形态与特征已和男生有了明显的差异.她们的生理形态已完全女性化,臀部增大,乳房突起,胸腹、臀部等身体部位的皮下脂肪丰富.她们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男生相比较,她们的每博输出量小,心率相对较快;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肌肉工作力量小,动作速率较缓;身体活动中容易产生疲劳,恢复时间相对较长;等等.由于她们的心血管、呼吸和运动等系统的生理机能明显的弱于男生,决定了其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都明显地差于男生.这些生理机能上的变化,导致了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减弱,体育课上参与活动的惰性较大,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薄弱. 1.2 高校女生的心理特征 高校女生由于年龄阶段、社会经历和生理变化的影响,心理上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她们变得性格内向,腼腆怕羞,文雅好静,喜易,怯难;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会对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自觉主动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一方面的心理变化是,她们变得求新、拾趣、爱美,追求时尚;高校女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阅历和鲜明的个性追求,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体育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她们在大学生活中一方面渴望提高自己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自己对体育的评价能力和欣赏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塑造自己健美的形体、优雅的姿态和高雅的气质,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和信心.从高校女生的心理变化来看,对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心态而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尽量克服其消极一面,诱发鼓励其积极一面,才能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2 培养高校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与措施 2.1 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针对高校女生的求知欲望和她们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扩大和加强体育基础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根据她们的需要,增加一些运动保健、运动生理和体育文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讲授和技术实践课中的随机讲授时间外,还可以利用课外座谈与讲座和课外活动锻炼等时间广泛接触学生,了解她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她们不断提高对体育锻炼的正确理解,激发其良好的健身锻炼动机,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兴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加深其对体育意义和目的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她们建立起对运动技术课学习时的信心和自信心,使其较快地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的正确练习方法,提高她们健身锻炼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另外,要根据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新理论,把体育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的需求,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使她们能够跟上现代体育发展的步伐.再则,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渠道观看到网球、台球、棒垒球、保龄球、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非课堂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学生们平时无法直接参与,对其规则和竞赛方法也十分陌生,但她们对那些项目中激烈的竞争场面、美妙的战术配合和紧张的现场气氛等方面抱有浓厚的兴趣,她们渴望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其欣赏的需要;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这些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提高她们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从而使其从中领略到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和由此带给她们的无限乐趣和喜悦.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参与欲望,不断促进其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渐形成. 2.2 结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台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 高校女生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她们的生理特点与特征出发,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和意识.首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内容设置;要有别于男生,因为女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明显差于男生,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在教学内容中多安排一些轻力量、慢速度、低对抗与防止疲劳较早产生的体育锻炼内容,多安排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为辅的运动项目,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小球类等等;教学内容与项目安排的合理恰当才能克服她们学习时的消极抵住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是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如果在练习中其强度、密度和运动量没有有效地控制,同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的准确度和参与活动的态度等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她们在心情愉快和满足的情况下积极地参与各项练习,喜悦与满足的体验才会激起她们继续尝试这种体验的欲望,只有这种欲望的产生才可能激发其兴趣的逐渐形成.另外,要根据女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周期特征适时地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实作好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教育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月经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克服其经期的波动情绪,消除其神秘感和恐慌感的心理阴影. 2.3 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女生由于生理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影响,心理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对她们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她们心理的负面影响,积极诱发和调动她们正面积极的心理影响因素,才能不断地激发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广开思路,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首先,在课堂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合理搭配与变换,压缩单调、枯燥和乏味的跑、跳、投等内容,增加学生喜爱的健美操、韵律操、舞蹈和形体练习等内容.其次,要克服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采用小型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把枯燥的跑、跳、投转变为有趣味的健身跑、健身跳和趣味投;可在课堂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有选择地安排一些韵律性强的徒手操和舞蹈动作等练习;主要教学内容可融入竞争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练习方法之中;等等.再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喜悦和快乐的积极情绪;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她们对某种练习注意力不集中或感到乏味时,应及时变换练习方法或内容,克服其消极抑制情绪的产生,以使她们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兴奋性. 2.4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爱干净、怕脏、怕羞、怕累、胆小胆怯、害怕失败等等,存在着有碍于她们专心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的种种不利心理因素.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她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可能会形成她们害怕学习体育的心理障碍.要克服这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练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降低难度要求,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要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做出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欣慰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消除她们的紧张惰绪,以增强练习的自信心;要加强练习帮助和保护措施,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保证场地器材的绝对安全,以克服她们的害怕心理,以此来增强其完成练习时的自信心.另外,还要考虑女大学生爱美、爱清洁的特点,在体育课场地选择时要尽爨选择一个优美洁净的练习环境. 3 小结与建议 高校女生在其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特征,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和利用这些特点与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满足她们对体育的需求与渴望,消除其对体育的心理障碍,激发和培养起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她们逐渐地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体育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建立起她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体育课论文: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准备活动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摘要: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自我锻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更是运动翻j练避免受伤的重要一环,一定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的备课,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使同学们身体顺利的达到锻炼目的。 论文关键词:准备活动;教学效果;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是体育训练和比赛之前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各部分身体活动练习。当肌肉进行紧张的运动时,有机物的强烈分解和能量的释放,需要大大加强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而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是由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来执行的。因此,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激烈运动时,内脏器官的机能不能适应肌肉运动的要求,不仅运动成绩下降,而且还会出现不良的生理反应,如头晕、恶习、呕吐、甚至休克等现象,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在高校体育基础教育中发现,教学效果好坏除了共同有的身体素质外,同学们对准备活动的认识程度也是他们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据调查体育课中所有的受伤,85%来自于准备活动的不充分。通过对我院部分公体学生的调查,95%的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前没有认真做准备活动,只有近5%左右的学生在认真的做。所以,如何安排好高校体育公共课每节课的准备活动,是保证上好每节课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意义 在绝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识里,有一个误区,认为准备活动仅仅是热热身,也就是使身体发热就可以了。由于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使学习运动技术效率低,锻炼效果不理想,最直接的是导致身体受伤、致残、甚至危急生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运动锻炼之前的准备活动。其意义有很多,我们列举几点主要的进行分析与探讨。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脑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使各组织器官较快地发挥较高的工作效率,适应运动的需要。准备活动可以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升高体温。有的人在一有较强的运动就感觉头晕目眩,肚子疼,其实就是内脏器官不适应引起的疼痛。准备活动做了,并有一定强度,这些症状就会减轻甚至不出现。 准备活动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改善心肺器官功能。趣味多样的准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这些功能的改善,能较快使学习运动者进入状态,提高学习效率,锻炼效果更佳;准备活动可以减少肌肉收缩的粘滞性,可以预防因大强度的运动而造成肌肉关节和韧带的损伤。所有的准备活动,在这一点上是最直接、最常见和最多的。 二、准备活动的安排和注意事项 准备活动分一般性和专门性两种。 一般性准备活动:徒手或持轻器械的练习,包括单人、双人徒手操,武术操,棍操,绳操等;走跑练习,包括各种形式的走、慢跑练习;队列队形和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游戏,可根据教材、学生情况,自编或参考游戏类书籍;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等,时问不宜长,最好同徒手操结合使用;舞蹈,这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一个新特点,最好配乐使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专门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包括一些模仿练习、诱导练习或辅助练习,应与教材结构节律强度栩类似。如:教材是掷铅球可以先做掷沙包等练习,教材是鱼跃前滚翻,可先做前滚翻。 准备活动的时间安排:准备活动是为上好一节课的基本部分做准备的,基本活动时间一般在20—25分钟,心律控制在每秒90~110次左右。根据季节的变化,冬天时间要长些,夏天应短些。运动过大,学生消耗过大,容易引起疲劳,影响教学效果。运动量过小,则失去准备活动的意义。 准备活动一般采用集体形式进行,但也可分组和个人任意进行。即可定位也可行进问做。应从易到难,从基本到多变。准备活动与运动项目之间(课的基本部分)要连接紧凑,问隔不可过长,否则就达不到运动效果。 学生体育运动锻炼效果的好坏和准备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没有认真做准备活动可导致受伤几率高出很多。要使锻炼效果到达预期要求,就必须做好充分相应的准备活动。随着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准备活动更应该是多姿多彩,使同学们在充满着快乐而有趣昧性的气氛中做准备活动。在安排好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老生常谈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这一话题上,我们强调每一任何运动锻炼者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体育课论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形式教学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俱乐部制形式 体育教学 考核评价 论文摘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应用体育基本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身心健康的提高。 1目前高校采用的主要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参与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注重现代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即强调体育教育应树立现代体育观念。因此,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即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以主、副项为切人点,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内外教学管理融为一体。课外辅导采用“侧重式”或是布置课外练习的方式进行,它对体育课起到了互补和延伸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得到消化,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能力拓展了空间。对体育能力差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 1.2多维目标体育课堂模式 依据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现代体育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游戏、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强化身体素质5个部分。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愿、积极踊跃地回答,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1.3体育合作模式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 1.4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园区模式 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特点,把社会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以及个体化等教育的精髓融合在一起。 2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运用 2.1课程方向 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投人到学习锻炼中去。 2.2课程目标 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掌握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3课程设置 (1)体育基础课:一年级第1学期为体育基础课,以院系、行政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体育课。 (2)专项运动课:第2学期至第4学期专项运动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任选自己喜爱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 (3)体育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4)运动训练课: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主力队员,开设以各专项运动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 2.4课程结构 (1)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 (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运动实践中穿插讲授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手段,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5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以专项健身理论、锻炼方法、运动技能等相关知识为主,教学组织以集体授课为主,根据项目特点安排专业教师授课,突出专项教师的作用。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1)体育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高等学校体育、体育卫生与保健、主要运动项目介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 (2)技术理论的教学内容:各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 (3)俱乐部开设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贻拳道、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田径、武术。 (4)体育保健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养生体育、运动处方、医疗体育、机体康复方法等。 (5)体育训练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各运动队教练员制定的专项训练计划、任务,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参加各类体育竞赛。 2.6教学管理 授课方法上,应改变过去的单一形式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将重心转移到重讲解、示范与分析上,在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方法上,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独特的学习方法,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设置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评价,积极主动学习知识。 2.6.1俱乐部制的教学管理体系 (1)选课程序 一年级第1学期由学生所在院系按行政班集体上课,其余学期全部由学生自由选课。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择2个以上的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学生每学期根据公体部公布的学习与i)}}练项目、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俱乐部,所选时间不得与其它课程发生冲突。第2学期至第8学期,学生可在校园网上选择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 (2)课堂管理 教学管理的改革在内容、方法、手段上,要真正做到为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为宗旨,强化体育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创建和谐、高效、务实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体育课合计6学分,学生在校4年必须修满6个学期6个学分。原则上要求第1至第4学期修4个学分,第5至第8学期可机动任修2个学分,每学期只能修1个学分。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类课程学分,则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资格。学生只有获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才能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 2.6.2考核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实行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定。在层次教学方法中,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单元阶段检测。在教学检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以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达到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的目的。 3结论与建议 (1)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2)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使体育课的功能得到了强化。 (3)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个性化发展和实践体育能力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终身健身的方法与技能,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体育课论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 论文关键词:学生主体 公共体育课 考核评价 达成性评价 论文摘要: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对学生体育成绩实行多元化、分年级、分层次的评定,淡化竞技,减少身体差异对体育成绩的影响,健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评价体系,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问题的提出 对学习的评价,尤其是对学习进步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其人格和尊严应有的关注。一直以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评价观念,受技能“肓”人的影响,多以竞技体育的要求,评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程度,评价标准刻板、单一,以一成不变的技能式的量性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性、后天的遗传性和在学习的发展过程。这就出现在体育课成绩考核中,一些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获得较好成绩,甚至有的项目不及格,有些学生单凭身体素质、先天优势,不锻炼就取得优异成绩(“锻炼身体,学习技术”以分数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校体育目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评价策略,不盲目追求客观与量化,认识到体育教育与考评的相对性,依据体育考评的互动性特点,建立起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学生之间学习效果的相对差距的横向评价,再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本文通过理论逻辑分析,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2.理论基础和依据 2.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2.2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习的逐级评价最终要使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而在逐级的评价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评价应使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通过发现、探索,学习知识,掌握规律。所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 2.3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成效、进步的幅度、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对于学习结果的肯定本身就是一种“报酬”或鼓励,它能产生或加强学习动机。知道结果,学生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思路,对优点进行肯定,对缺点进行改正。因此,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必须着眼于教学开始与结束时成绩的变化上,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4从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角度分析,学生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而考评制度作为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动机及体育意识、习惯的形成。合理的考评制度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 3.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评主要包括理论考评、运动考评、达标成绩和出勤率等方面,是以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评价采用绝对性评价:运动水平越高,成绩越好,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过分看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价作用,以至把“达标”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单一目标,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着“达标”,并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体育教育评价中过多地强调体育的功效性,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指向,使评价作为整个体育教育系统的闭合环节应起到的反馈检验作用与学校体育目标错位。因此,现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使一部分学生锻炼的信心受到挫伤,如此考核评价办法势必会引导学生努力掌握运动技术、片面追求运动成绩,而忽略了终身体育这一指导思想,偏离了高校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大多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只重视学生最终的考核结果,是成绩完全量化的结果,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先天性身体差异,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导向作用,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整体素质下降。 4.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现代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喜欢体育运动,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学评价要求,提出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4.1体育教学评价应从对体育教学的价值进行判断。体育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能充分了解体育的功能、体育运动的特点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需要,并逐步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自我构建。(2)学生真实的锻炼表现。(3)学生对体育锻炼方法获得的整体性。(4)学生合作锻炼及分析讨论能力的发展。 4.2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过去体育课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这在特定的时代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的概念不断得到延伸,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被包括在内。因此,再坚持强身健体的单一目标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育与健康目标内容需要不断得到丰富,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内容也要跟着作相应的改变。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总体来说,强调综合效应、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习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及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 4.3在体育课考核评价中,首先,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自身的横向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运动项目(例如速度耐力类项目、格斗类项目等)特点选择一至三项对学生的初始状况进行测试评价,课程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考核,按一定的标准评定学生的进步幅度,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指标,使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 4.4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初期,可以就明确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制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把教师被动的“教”变为学生主动的“学”,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4.5综合“达成性评价”考核标准。达成性考核标准要求制定各个运动项目对学生的最低要求,结合学生的初始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学生某一运动项目的最后成绩。 5.结论 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要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等方面的结合。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体育成绩实行多元化、分年级、分层次的评定,淡化竞技,减少身体差异对体育成绩的影响,健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增加学生自评、他评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实现大学阶段体育课的价值。 体育课论文: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 论文摘要: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已经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纲要》,推动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建立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使体育俱乐部活动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为丰富高校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寻求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终身体育 1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提出 1.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出的重要依据. 1.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念.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法,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母板,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实行“多班分组男女分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新鲜感,由原来的“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在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爱好的项目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情况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通化师范学院三年级10个班的各专业本科生,共计462人,以及担任体育俱乐部选项部分的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论文、资料,并了解相关方面研究发展状况.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所抽取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62份,收回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l%.对参加选项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100%. 2.2体育俱乐部开设的内容形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为主.俱乐部开设项目有排球、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武术等.运动训练课针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员,开设各专项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是针对身体特征和病、弱、残等特殊群体开设,以指导健康、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比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具有实用性、自我教育和健康性.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情趣性,更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 2.3课余时间训练采用会员制度 课余时间体育俱乐部教学采用会员制度的形式,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俱乐部中来.俱乐部会员可以凭会员证参加体育俱乐部举办的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或参加培训,尽管在体育俱乐部的花费不是很大,但这种“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让诸多的大学生加倍珍惜体育活动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学习并掌握一项体育运动,为将来工作以后仍能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 调查显示,9%的同学在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是从来不听的;有17%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回答是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的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主题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推行男女合班上体育课,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合理且好处较多,最大的一方面表现就是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有异性在旁关注,表现欲的程度自然加大,这一缘由势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 3.2对大学生体育教育健康意识的影响 创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型体育教学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自主性的特点,是以娱乐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健身的意识,并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我要锻炼”的自觉行为;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的最佳时机,而且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健身的愉快体验.当回顾这些经历时,觉得体育是愉快的,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及失败带来的教训,从而养成坚持长期锻炼的习惯. 3.3高校开设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是可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俱乐部是可行的.因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且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随机抽取在校生462人的调查中94%设赞同票,约2%投反对票,4%弃权,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说明我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可行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也是可行的.俱乐部组织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教师和参加的次数,使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灵活的选择.“俱乐部制”的教学采用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样化和娱乐性的情况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3.4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俱乐部教学不能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安排没有体现出层次变化和个体的针对性,不能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二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选项.三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4结论和建议 4.1建议 (1)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体育是高校的必修课,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体育场馆设施,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样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1、2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它时间都可以安排课程.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通过进修培训、师资引进等方式调整队伍结构,主动适应教学要求. (3)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制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必须淡化原有的行政班级,打破系、班的界限.如学校开设此项目,学校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针对有利条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问和场馆进行活动. (4)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整体体育文化素质的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5)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地,添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4.2结论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以生动活泼为前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优越互补,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念,虽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但其积极的实践意义不容否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体育课论文:浅谈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合作意识;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审美意识 论文摘要:离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挫折教育。运用激励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调解和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专业体育课。专业体育课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公共体育不但要提高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课堂。但是。高职公共体育课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没有受到一些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一些基本的技术。锻炼一下身体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认为。我也不是学体育专业的,将来也不从事体育工作,对付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人们对公共体育课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体育课。高职院校从入学到毕业也一直开设体育课,这就说明开设公共体育课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简单地学点技术,而是要学好技术,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一、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存在着合作的内涵,有整体合作、小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让每位合作者都发挥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队员要密切合作,场上队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表示一个战术。只有队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所学的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懂得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要求四名队员不但有合作意识,而且更要发挥好伙伴之间的协调的配合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它不但要学一些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身体的体验。每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产生许多不适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恐惧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心理障碍,如怕苦、怕脏、怕失败、怕丢脸等。尤其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过着“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没受到这样的“苦”。作为体育老师,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和战胜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从而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体育课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在学生已经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在疲劳时要求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并要求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这些都能起到挫折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2、运用激励手段。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生在体育课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 3、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在体育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体育课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入学开始大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学业不良,高考失败等打击,在心理上受到了无形的伤害,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目标模糊,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解和疏导,致使其消极行为加剧,变成病态的心理行为。体育课就能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解作用。众所周知,娱乐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最有效的良药,那么娱乐的项目又大多是体育项目,在健身房里、广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那些运动健身的人们,一个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就会让你忘记烦恼,一段节奏较快的健美操就会让你心情舒畅。因此在体育课上合理安排一些大运动量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为男生安排一些球类比赛;为女生安排健身操、游戏,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运动项目,让学生“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绪、委屈情绪等多方面心理压力释放出来,以达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 四、公共体育课能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公共体育课上学生所学的每一项技术,都要求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例如,篮球的胸前传球技术,眼睛看传来的球,大脑判断来球方向,手要伸出接球,腿要迈出选好位置;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在体育课中,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促进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会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育运动是美的运动,从动态到静态处处存在着美。在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场地、运动过程更是美的展现,一个篮球、一块田径场展示的是静态美;被称为“东方神鹿”的王君霞的奔跑动作、职业篮球队员的扣篮动作,展示的是动态美;艺术体操、健美运动、武术、太极拳优美动作以及各种动作之间和谐的编排组合,展示了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因素。当我们看到这些运动健儿那种健壮优美的形体、机敏灵活的动作、和谐舒展的造型时,会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2、通过体育课的培养让学生拥有美的行为 当我们亲自参加体育运动,从中体验到运动的美妙愉快时,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受到美感教育。高职公共体育课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育和观赏体育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感染,使观赏者获得美的享受。体育教学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体美的有机统一。高职公共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体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关于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论文摘要]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如何担负班主任职责对学生的思想管理得当,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对路,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教育的桥梁。为此,要求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建设 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否则学生是很难同他积极合作的。 如何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应从三方面努力:一是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任你,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二是加强迫德修养,做学生为人的楷模。班主任是各项工作任务的中间者和具体执行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三是具备多种能力。班主任要具备的能力很多,如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等等。但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必须有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真实态度,以达知人知面知心的能力,应有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应有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能力,应有较高的演讲和对话能力。 二、重视教育方法的运用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真切感受到,没有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就无从谈起。抓班级管理,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全面教育学生,鼓励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断进步,争当一名合格的毕业生。方法如下。 一是抓住入学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其先天的“营养不足”和后天的“发育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度准心的偏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各种不理性的举措。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掉进“职高无用论”的怪圈,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二是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殆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三是抓住常规教育。如遵守学生守则、学习并遵守文明班级评比规定、制定和实施班风、班标、班规和措施等。四是抓住集体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抓好管理关键环节 1.要制订正确的班级计划。要对照文明班级评比规定和相关细则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制订班风(文明、拼搏、求实、创新)、班规(请假制度、出勤制度、劳动制度、卫生制度、奖罚制度、晚自习制度、班团委管理制度、评优评奖制度等),要求学生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2.要建立合理的班级组织和配备合适的学生干部。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按照目标统一,精干高效,分工协调等原理建立近似直线的组织结构。班内干部配备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班级目标能否实现。第一学期初,班团干部、舍长、组长的选配,唯一依据是学生初步表现,要反复考察,慎重物色人选。所选干部在一学期中的表现可能并非所期待的那样好。那么,在第二学期一开始就把班级工作重点放在干部的选拔上,按照竞争原理,能级原理,“民主集中原理”,在班内“因需设岗”,“以岗定人”。对缺乏工作责任性和热情、工作能力较低、成绩较差的学生干部要重新选配,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和带领全班同学走向目标。 3.要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三是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 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四是注意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对于班内表现出色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包括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推荐其当三好生、优干生,隆重召开班内表彰会表彰他们的事迹,设专栏宣传他们的光荣事迹,还可用班费购买一些奖品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 4.要及时控制班内的活动。要按文明班级的目标去控制,抓住班级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灵活“例外原理”去“抓两头带中间”,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控制住优生差生,使优生有动力,带动普通学生,使差生有压力,不至于拖累班级实现目标,并在每两周一次的班会上和职能干部一起汇报工作、情况、原因、采取对策,找出优势设法保持,查出劣势想法改进。 5.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会接受启发诱导;对学生满怀热情和爱心,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爱与智慧 [摘要]班主任工作中需要爱心与智慧,班主任工作如能充满着爱的阳光并且张扬着智慧的灵动,学生就能接受并在她的关照下快乐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爱 智慧 教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学生谈话,不自觉地总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教育,或者指点人生迷津,或者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老师们习以为常,感觉到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并不领情,并且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老师的说教,走到事物的反面。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一定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的爱心与智慧。爱,让德育充满智慧的灵动。智慧,让德育培出爱的果实。 一、爱,让德育充满智慧的灵动 新学年的第一次班会上,作为他们的新任班主任。我给每个学生发了张纸条,让大家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这些写着学生名字的纸条收上来。我又一次发纸条,这一次,我让学生们写下一些形容人优点的褒义词,诸如“美丽”、“健康”、“聪明”、“善良”之类,同时我也没忘记让学生在这些形容词前面加上“非常”、“特别”之类的副词。现在,我让学生们挨个上到讲台上来,从我手里那一摞写有大家名字的纸条里随意抽,然后跟抽出的名字组合成一个句子,当着大家的面大声朗读出来。于是所有的孩子们都听到了这样令人鼓舞的句子:“李德书非常聪明!”“林远特别善良!”“施展鸿十分可爱!”“翁晓羚非常勤奋!” 无一例外,所有的学生都听到了一句从未听过的大声赞美,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这一天比过节还要幸福。我说: “以后咱们的班会都这样开。”像施了魔法一般,学生们马上表现出了以前未曾表现出的优点:懒惰的变勤奋了,笨拙的变聪明了。 在下周来临之前,学生们天天都盼望着开班会,班会成了学生们最喜欢上的一堂课。由简到难,由浅入深,这样的班会坚持了。最后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学生听到了所有的赞美,所有的学生学会了所有的褒义词,并把它们用在所有的同学身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出了应有的优点。让学生在赞美声中找回自信,找回做人的尊严。对于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在许多老师的眼中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于是,老师们在教育时往往失去信心,用粗暴、简单的方法去批评一通,效果自然不好。但老师如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问题学生上进的点点滴滴,再设计一些艺术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问题学生也就不成其问题了。学生其实只是一张白纸,你想用他造出什么样的句子,他就会按照你所造的句子提示的方向去发展,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多用些褒义词、多造一些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句子呢?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可以套用这一句名言说:“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和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教师就要多赞美学生,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了赞美学生,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班上的一个男学生,纪律散漫,不思进取,学习成绩差,对自己没有信心。在多次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曾在初中时,参加演讲比赛,得到过一等奖。我利用班会的时间,让他在班级里演讲,获得了成功。几个同学的发言热情洋溢,赞美他演讲的风度,赞美他演讲的语言,赞美他演讲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赞美他思想性强,赞美他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在老师和学生的赞美中,他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从此,他改变自己,终于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困境,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智慧,让德育培出爱的果实 我们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高中生,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只有科学化的德育、艺术化的德育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提倡智慧德育就是要求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用智慧将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智慧德育的精髓是要求老师具备爱心、真诚和宽容;智慧德育的表现是要求老师做到灵活、机智和艺术。 记得今年推选团员名额的时候,按照学校的比例要求,我班只能推荐五名学生。我采取班委提名的方式,先提出一些候选人,可是不料一下子就有15名学生的名字上了黑板,这时被提名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自己条件不够,主动退了出来,可还多出人来。我仔细一看,其中有一名叫王睿的同学平时表现不够优秀,而此时此刻他一点也没有要退却的意思。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为何不让他进行一下自评,这样也许会让他知难而退。想到这里,我就对他说: “王睿,你说自己够优秀,能不能向老师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条件呢?”可没想到王睿毫不示弱,只见他腾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很是激动地说: “老师,我觉得我够条件,你看,我学习主动性也加强了,成绩也已经有进步了,纪律也比从前强多了。我还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我觉得我够条件。”听着他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自荐,我不由一阵欣喜:谁说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尊,没有上进的勇气呢?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所渴望的,是来自我们师长对他们些微成绩的肯定,这是对他们正在成长着的自尊的最好的爱护。想到这里,我决定因势利导,给他一个进步的机会。于是我就亲切地对他说: “王睿,你的优点都摆完了吗?怎么觉得你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没说,用不用我替你说呢?”这时全班的同学都一起把目光投向我,都不知我还要说什么,王睿坐在那里,也流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我于是就激动地说: “你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上进心,要强,不甘落后,渴望成功,就冲着这一点,今天,老师决定把这个优等的名额破格给你,一方面是肯 定你的过去,更主要的是给你指出一个努力的方向,使你更加完美,同学们,你们看怎么样?” 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睿也沉浸在我和同学们热烈的鼓励之中。在这掌声里,我有些激动,也更为自己机智的做法感到欣慰,也很庆幸自己的机智,我再一次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 德育是门艺术,大凡艺术殿堂的攀登,都需要自觉的奉献;德育又是门科学,涉及科学领域的探索,必依赖智慧的涌动。理想的德育,是无痕的、是智慧的。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它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灵,一颗比天空更宽广的心灵,一颗懂得教育艺术的心灵。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谈新形势下大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走进大学校园进行深造。本文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对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一定的看法,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学生来源更加广泛,分层更加丰富,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实际上,学生的多样性决定了班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上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所以班级是一个学校的基层组织,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在这个微型的社会体系中,班主任充当着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班主任和教师工作的实践,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觉得有必要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以人为本,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在班级和学生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开的。这就需要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作为班级和学生管理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切忌“心罚”和“体罚”对学生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在班级和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尊重、对话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体察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感受,重视情感教育的力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主动、全面地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多方面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鼓励、表扬学生,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虚心采纳学生合理化的建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培养。 2消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由于班主任与大学生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生理年龄存在差异,导致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如果班主任不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与学生的这种隔阂,思想工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1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消除和学生之间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隔阂,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进行教育和培养,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它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同时重视班级环境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以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正前方张贴着诸如“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循续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等大字,作为班级工作的总体目标。两边张贴有关班风建设的名人名言,比如“做人一定得知道自已的价值,并以此决定自已的行动”,“责任就是对自已所做的事情有一种爱”等等。教室后面的墙报栏设班风建设专栏,激发和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性,以求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同时班主任要指导班干部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形式多样的班集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文艺晚会、体育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和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及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使同学们的歌声和笑语变成整个班级和谐的音符。 2.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要具有“四心”,即要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是班主任工作的大忌,这样很容易被孤立,四处碰壁。班级的事情,要明确主体是班上的学生,归根到底要靠学生自已去做。要充分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我解决班上所遇到的问题,班主任不能以发号施令者自居,遇事要与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一起商量。当学生与辅导员意见相左的时候,班主任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可亲可信更可学的楷模,引导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班主任通过班会等形式讨论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就业、创业、沟通、社交、团队精神),使学生毕业以后,很快能适应社会需要,迅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3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21世纪不仅是一个不断竞争的时代,而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时代。这就需要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了解和懂得合作能力的具备将比竞争更重要,运用更广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有的人会迷失方向,而合作取胜、共同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懂得协作,不懂得沟通,就难以在今 后的社会中立足和生存。因此,在班级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意愿和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沟通。它是班级的活动和统一起来的重要手段,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多开展集体活动,以此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在此基础上,逐步使学生养成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 “不创新,则灭亡”这句话正日益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呼声。在全球竞争的动态环境中,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是注定要被淘汰的。只有创新才意味着积极进取,意味着持续发展,意味着出奇制胜,意味着未来的希望。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创新,这种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从事创新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全为基本条件。创造性活动往往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而只有心理正常,健康的人,才会把创新的潜力付诸实际行动并争取最终实现创新。心理学家认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变化的管理,细心体察学生的各种心理变化。同时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学生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营造创新氛围,它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强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创新活动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一个人具有丰富的知识。所以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切实采取措施保护、支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关爱生命 教育因生命而存在,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因此教育应关乎生命、尊重生命、指导生命。关爱生命教育,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教育的重大使命。然而,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日趋严重的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生命和他毁生命的现象。 因此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对生命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尊重、敬畏、欣赏,并能主动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为此,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进而能够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和关爱生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烦恼,熟练地与他人相处,爱惜自已和他人的生命。 总之,班级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场所,通过加强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最终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材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心理素质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摘要] 从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青少年的责任感和教育目标出发,探讨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目标和内容。文章认为:应该把班主任工作作为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作到心育与智育并重、健身与健心共举。 [关键词] 心理素质教育;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就是保持人们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内涵之一,身心和谐统一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人才战略的角度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新一代国民、新一代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本着对青少年、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面对亿万万纯洁稚嫩的心灵,我们不禁深思:怎样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 心理素质教育指的是从心理品质方面对人进行培养,国外有人称为精神力培养。它们含义相近,都是通过教育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的发展。身心培养是一个长期塑造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以某种载体为依托。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学校政策的执行者,是学体育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特殊载体,有着丰富的内容指向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在这里,本文根据笔者在班主任工作及教学中的尝试探究,构建了如下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和途径: 一、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自信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会相对稳定的表现出来。通常把导致这种行为方式的认知称为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概念具体包括:使学生能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诚然,积极良好的自我概念是个体获取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自尊自信是堪称宝贵的。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意识的地运用以下这一些方法与手段,可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1成功教育 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设置具体可控、个性化、操作性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通过“成功——肯定期望——自信提高——成功”这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提出自我挑战。如在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评价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得第一,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成功欲望,使其树立自信心。 2创设情境 一是创设尝试情境。如在班主任工作中,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做示范、轮流做小组长 ,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实现。二是创设选择情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其投入地体验一次,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例如:上学期我曾设计了“个性舞台”这样一个主题班会。学生在二胡、画画、书法、朗读等方面有专长的,让他在班队活动中充分显现,使内在的生命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他充分体现自我的价值。通过自我价值的体现,使学生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整个人都显得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充满自信。 3教师期望 教师是否关心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希望,会很自然地关系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国外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正效应为教师的期望、信任与爱,将鼓起学生的勇气、自信。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充满期望的话语和信任的眼神,有时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并使其心理能有良好的发展。记得我班的梁佳婉同学刚转入我班时,胆子很小,上课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声音也非常轻。老师没有丝毫嫌弃她,多次耐心地对她说:“你其实很聪明的,大胆的说出你的观点,一定会说得很好的!”慢慢的,她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清楚了。这也就是说明教师的期望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克服自卑,树立自尊,提高自信。 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它是动机系统中的核心成分。一个人离开了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也不可能克服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险阻。意志品质是一个人是否能坚持到底、彻底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 1挫折教育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为数不少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孩子包办一切,惟恐孩子受一点委屈,家长唯孩子命令是从。这样的教育使孩子逐步变得懒惰、软弱、固执,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从小就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对那些总是学习拔尖的学生,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必要时也让他们尝试一下失败和挨批评的滋味。这些都能达到挫折教育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 意志品质。 2运用激励手段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如果班主任能在学生学习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每年的运动会上,1000米等长距离跑是学生深感畏惧的项目,许多同学都是不能坚持跑完全程。记得去年的运动会的1000米比赛中,我班的陆砚墨同学大概跑了600多米就想退缩了。我看出了他想放弃的念头,就对他高声说:“陆砚墨,你要知道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坚持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英雄。”在这关键时刻,这么一句话就激发了他跑完全程的勇气。这不但让该同学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而且是对他意志的一次磨练。 3引入竞争机制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例如: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先和自己比,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然后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人们相互交往中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良好,彼此间的距离很近,会使人产生愉悦之情,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发展;人际关系恶化,彼此间心理距离很远,会使人产生厌恶之感,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导致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1学会尊重理解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保证,师生之间更需要尊重和理解。班主任在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使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并且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人的品质。在自己班级中要求: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从对别人的尊重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从和别人内的融洽相处中感受人生的自豪与幸福。牢记,人心与人心之间等量交换的定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会合作互助 多互助,少互斗,这是魏书生老师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为此,我也在班级里建立了“互助组”、“合作组”。在 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把握和挖掘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时机和教学资源,如何把“身心一体化”的辩证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事关教学艺术和育人目标的重要课题。 班主任工作实践应以“完美的身体和无瑕的心灵”为主题,以“心育智育交融并重”为指导思想。根据班主任工作的特点,通过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等途径来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把班主任工作带入一个对青少年身心全面关怀的视角和境界。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如何做好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 【摘要】班级管理的过程是陶冶人格的过程。班主任具备了一定的专业修养,就会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终极目的。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校的全局工作,直接影响全校的校风校貌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专业修养;教学质量 学校的很多工作要通过班主任去布置落实。如学生守则的遵守,行为规范的贯彻执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目标、内容的实现,体卫工作的落实,甚至连学生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班主任去考虑,去安排。基于种种因素,我个人认为: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它决定着学校工作是否能正常有序地推行。它影响着学生智力及品格的形成。同时,班主任工作是教育教学中一项复杂、艰苦而有长期的工作,不是在短期内能够看到效益的。这是由班务管理的对象——学生的性质决定的。面对一个个生动活泼、思想丰富而又素质差异较大的学生,班主任应有四颗“心”,即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这样才能从个别学生到一个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管理好班级,用爱心培育新人,是我们每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农村的初级中学,由于住校生多,班主任工作尤为辛苦、繁杂、责任重大、工作难做,所以很多教师都不愿当班主任。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虽然难做,但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也一定能做好。下面就如何做好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要不断创新班级管理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除了教师和书本是信息来源外,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都是学生易接触到的信息源。这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思想复杂化。初中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抑制力薄弱,模仿力极强,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早恋、上网、交友、打群架、喝酒、吸烟、逃课等现象在农村学校开始蔓延。再加上农村孩子的家长大部分素质较低,不能给孩子们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不抱希望。在新的社会背景和 教育 要求下,班主任应时刻注意外界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还要了解学生的家长及外界环境,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强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发生转变,并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成自己的班级管理信念。 二、要在班级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要在生活上要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要善于跟学生谈心、交心。农村初中生大多数是住宿生。在学校里,生活上没有在家里方便,会给学生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初一学生,刚离开父母,生活上要靠自理,开始很不习惯学校的集体生活,常想家,有部分学生还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所以在生活上给学生以关心、爱护就显得极为重要。班主任应该象父母关爱小孩一样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关心、爱护、照顾学生,要经常到学生寝室去走走,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某些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一些问题。 要对班级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爱。作为班主任,对班上的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男生,还是女生等都必须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有所偏心。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学生有什么心事才会向班主任说,在行动上也会更加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要善于对后进生进行说服、教育工作,消除他们思想上的种种顾虑。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班主任能否带好一个班的关键所在。对于后进生,班主任需要倾注大量的爱和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使其转化。在生活上要多花些时间去接触他们、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学习上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同问题较多的学生谈心时,是特别注意不要急躁,也不要想一两次谈话就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因为谈了一两次没有谈好就失去了信心,要继续谈,直到谈通为止。只要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实意为他好,他们一般都会被感化,并最终接受班主任的帮助和教诲。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动员优等生与后进生进行交流,主动去关爱帮助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来自同学和班集体的关爱和温暖,自觉地融入到集体当中,主动地转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要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强,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对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关爱,更希望老师能“蹲下身来”,改变居高临下的状态,重视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做他们思想上、志趣上的朋友。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转变“角色”,和学生谈心时,不要总以长者和老师自居,而是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要自己先交出“心”来,做到与学生谈心时推心置腹,尤其是同后进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谈心时态度更要诚恳和悦,耐心启发,用感情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把自己和学生的心谈到一起。假若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常发脾气,谈心时又教训人,学生就不愿讲出心里话,老师讲的话学生也不会听进去。 三、要善于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现在 农村 初中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们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对教育的意义认识得比较淡薄,加之目前的 大学生就业不包分配,因而认为供孩子上学不合算,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更是寥寥无几。有些家长虽然望子成龙,但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当孩子的学习出现困难时,他们束手无策,而当孩子们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又打又骂,孩子们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些家长忙于挣钱,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对孩子们的行为不闻不问,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们生活纪律不严谨,比较散漫。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学生,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或写信等多种方式和家长沟通。既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又要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对观念落后的家长应及时教育。从而让家长在教育初中生的方式、方法上与班主任达到共识。 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犹如一张网,但只要我们抓住了上述三个环节这个纲,就能纲举目张,轻轻松松做个优秀的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几个工作技巧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学生对班集体的关心程度、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与班主任工作有极大的关系。作为班主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素材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学生对班集体的关心程度、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与班主任工作有极大的关系。我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多年,我始终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小入手,从学生身边选取教育素材,从而使教育亲切、自然、做到“润物细无声”,并通过多年的实际行动,转化了很多顽皮的小学生。要搞好班级工作,就要从点滴做起。 一、全面了解学生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他们,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就是和学生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要经常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谈心,谈心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倾听他们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尊重他们的意见,从而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个性心理、爱好和特长以及优缺点。班主任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个性差异,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也就能发现每个小学生的闪光点,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动他们不断进步。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 首先,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思想和感情最有效的手段,尊重学生就是重视学生,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有独立性的个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积极主动的与学生沟通,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拉一把,在学生停止不前时推一把,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老师、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真诚的爱,从而鼓足勇气,奋发努力。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惟独我们拥有了心灵对心灵的尊重,我们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始终牢记陶先生的话,并让它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生根发芽,生发出无穷的魅力。可以说,是教育智慧使我这样一个并不美丽的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有魅力的人。我们要时刻记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只有生活在尊重的教育环境中,自尊自爱自信的种子才会在他们心中萌芽生长。 三、做到师生“双向信任”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庭的宠爱,养成了他们事事依赖的习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估计自身的素质,或脾气急躁,处事不加思考,或性格内向,处事缺乏勇气。 1.要注重情感交流 班主任老师必须要用炽热的情感去热爱、信任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真正做到师生心理相知,心心相印,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可信赖时,他们自会打开心灵之窗,教育才会有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班主任一定要诚心诚意,对学生的行为作深入地剖析,分析其不良的影响,即使批评惩罚,学生也会心悦诚服。 2.要公平公正,对学生一视同仁 是否每一个班主任都有我这样感受,第一惑觉会表现自己的偏爱或偏见,这是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大忌,而能否取得“师生双向信任”,这种表现行为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偏爱小部分学生,打击的是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而若看扁一个学生实际上是损害了教师自己的威信。班上任必须要求自己刚正不阿,赏罚分明,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对学生一视同仁,应该不难做到。怎样真正地体现公平、公正,这不是靠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所能解决的,班主任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行为。在掌握原则的前提下,班上任应该是最具有“人情味”的。 3.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 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严格管理班级,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热病”,时紧时松。同时要狠抓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魏书生对学生犯错误的处罚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他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言传身教,身正为范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感染、感化、震撼着学生。学生人格的升华、个性的养成、心灵的净化,无不受老师的激发、点化。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不断完美的自身形象、强劲的说理教育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为树立良好的班风而身先士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里的每一天中,真正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是班主任,这一特定的群体所呈现出来的主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班 主任言传身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材,所以班主任在学生的每一天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究竟如何去做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呢?孔子所说的一句话是极富哲理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高为师,身正以范。班主任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影响、教育学生。良好的素质不是刻意雕琢的结果,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生成的,它更多的获益于陶冶。班主任只有身体力行,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发展自身素质,才能“其身正,不立而行”。 总之,作为班主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我们的班主任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会做得更好,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自尊、自立、自律、自强。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如何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 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系统的工作,它比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还要多,还要散,它除了管理学生的安全,还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不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的管理。随着社会形势发展,对班主任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要以更强的责任心,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办法与学生接触沟通, 全面深入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引领他们正直做人,健康发展。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关键做到以科学方式管理人,以高尚品格凝聚人,以优异成绩鼓舞人,以思想教育塑造人。 一.以科学方式管理人 以科学方式管理人就是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小学生年龄较小,天真活泼,可塑性强,但自觉性、自律性较差,管理不能条文化,需要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管理,我首先在同学中明确建设定优秀班级目标,指明努力方向,同时有侧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将班级管理重心下移 我将班主任工作定位为纽带作用,开好每周的班会,总结班风、学风情况,查找不足,指导下阶段工作。具体管理工作从学生中选出一些性格开朗、组织能力好、果断利落的同学任班干部,由他们管理班风、学风,以点带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由于管理重心在班级,所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快,较全面。并且班干部督促同学,同学也监督班干部,他们之间形成互相促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如在2008年我但任六(1)班班主任,这个班学生原纪律较散漫,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学校较后进班级。我首先广泛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思想动向。然后,选拔了莫云、赵兵、莫冬梅等一批学生任班干部,其中包括平时较调皮的莫鹏杰任纪律委员,通过加强班干部监督,学生纪律性明显增强,班风明显好转。学生担任班干部后,增强其责任感,促进班干加强学习,从而也带动其他同学进步,逐步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2)消除分歧形成合力 在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喜好,所以一个班总有许多分歧。分歧多,班级就不会形成合力,就会散,战斗力就会低,工作学习就会事倍功半。消除分歧化解矛盾,要选准切入点,对温顺的学生采用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对性格较叛逆的学生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抓住问题根源和他们讲道理,从而消除矛盾形成合力。去年,我班赵安和莫小键是篮球骨干,在一次篮球比赛中,由于战术部署有分歧,互相不配合,致使輸掉该场比赛。针对这些情况,我分别与他们谈心,并接纳赵安的战术部署,使后面的比赛取得了喜人的佳绩。 (3)开展竞争活动 在班上开展适当的竞争活动,通过竞争,转移学生注意力,把学生拧成一股劲。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等多方面激发从整体到个人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竞争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经常组织开展两人三足、七人八足、分组球赛、分组棋赛等趣味性比赛,转移其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协作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技能。 二.以高尚品格凝聚人 以高尚品格凝聚人就是班主任以良好的情操折服学生,要成为学生中的核心,必须具备为学生解惑的能力和得到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向心力、凝聚力。 (1) 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 班主任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一定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另外,要对篮球,象棋,羽毛球等文体活动有一定水平,只有能为学生解决问题,与他们打成一片,学生才会敬重和信任你。所以班主任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并且加强师德修养,做学生的楷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2)一视同仁关爱学生 班主任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适当的宽容他们,引导他们进步。除了在平时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外,还在他们受到误会时挺身而出,在他们受到委屈时用心倾听。在2009年班主任工作中,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我班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被一家长误会偷了他的果,到了学校不分青红皂白将学生臭骂一顿,并强扭到教导处。学生泪流满面,见此情景,我先保护安慰小学生,再协助家长调查,后证实家长误会,我让家长向学生道歉。此事从我对学生的信任到为他争得权益的过程在班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全班同学从此更加信任我。 三.以优异成绩鼓舞人 以优异成绩鼓舞人就是落实培优转差,促进班级成绩整体提高。一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优生、差生,假如对他们的学习不加以引导帮助,会使优生迷失方向,也会使差生差距越拉越大。针对这个问题,我制定了同舟共济方案,培优转差,共同进步。,即在优生中找学习优点,在差生中也找出其特长,让他们分别结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结果显示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很鼓舞士气。例如:在2010年,我班莫小杰同学学习成绩优秀,而体育活动较差,莫鹏同学体育活动较好,而学习成绩较差。我让他们结成对子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然后与另外一对组合相同的对子进行竞争,到期末莫小杰的体育成绩上来了,莫鹏的学习成绩也上来了,取得良好效果。 四、以思想教育塑造人 以思想教育塑造人在平时教育中加强品德塑造。小学生思想单纯,在平时思想教育中,我除了加强安全教育,学习教育外,还注意开展英雄模范教育。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要求,挑讲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说岳》等英雄典故故事或介绍近代史的艰辛岁月,教育学生学习一些英雄气概,明白什么是骨气,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并且明白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民族铁骨铮铮,通过讲解让学生逐渐对人生有个正确定位。 总之,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工作量大,牵涉面广,管理千头万绪,它不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的管理,只要我 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创新,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用心去做,许多管理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而提高管理质量。(编辑:圆圆)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论班主任工作中的四个重要关系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一、实与虚 班主任工作是多方面的。它既要求班主任立足现实,努力搞好实际工作,又要求班主任着眼长远,加强学习、研究与探索。所以,班主任要做到既务实又务虚。 班主任工作的务实,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当前做起,从具体的事务做起,扎扎实实搞好班级管理。班主任必须深入学生中去,认真了解、研究学生,掌握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既要做学生的导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助手。学生情绪波动,班主任要找他谈心;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学生生病住院,班主任要照前料后……班主任的工作是如此具体而细微。只有具有务实精神,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在务实的同时,班主任还要务虚。班级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班主任要善于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树立班级管理的整体观、发展观、理论指导观。班主任自身也需要加强学习,参与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务虚的更高要求在于班主任要有开阔的眼界,长远的光,广泛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大胆创新,用自身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只务虚不务实的班主任,工作难见实效;只务实不务虚的班主任,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二、管与放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的其利,但弊大于利。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具体而言,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干。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班主任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维修、书刊保管、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班规制定等等。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 三、严与宽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严格管理班级,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热病”,时紧时松。同时要狠抓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魏书生同志对学生犯错误的处罚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他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堵与导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如实行“全封闭管理”以避免学生受校外不良影响,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减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有两点不利: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二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少数的班主任以“不出乱子”、“不出事”为目标,采用“盯、吓、压、罚”等方式管理班级,表面上班级“平安无事”,实际上引发的问题却不少。 因此,“堵”必须与“导”结合起来,以“导”为主,以“导”为前提。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增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做好“导”的工作,需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多民主,少强制”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进行民主评议、换选班干部和处理班级事件,而不是 单从班主任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这样做或那样做。“多激励,少批评”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善于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处罚。“多引导,少说教”要求我们不单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并具体指导学生去做。有时还需要班主任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多用情,少用气”要求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 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方式有别,其效果截然不同。班级工作中,“堵”与“导”都只是手段,我们要以“导”为主,辅之以“堵”,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正确处理好上述几种重要关系,班级管理工作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论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教育 一、教育学生要有较强的责任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说明了责任感与成功的联系。我在工作中,不忘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例如,利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习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要为自己曾说过的话负责,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拥有较强的责任感,才会无怨无悔地付出,才会不断有收获。 二、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 “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当今社会虚假太多,诚实守信显得尤为重要。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文明程度的象征,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德育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告诉学生:“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教师要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诚信行为。 三、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班主任要把握一切教育时机,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开发内在动力;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树立自信心。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班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吸引了更多同学的注意,使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脱颖而出,令人刮目相看。这些鼓励与肯定,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好: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走路。在学生的心中时刻树立起“我能行”“我最棒”“我一定能做得更好”“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等观念,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小学生善于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学生的榜样。比如:2012年冬季的一天,在刺骨凛冽的寒风中,我和学生一起清扫校园的积雪,分享了劳动的快乐。师生一起劳动,学生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受到了爱环境、讲卫生的教育。 五、教育留守儿童要自强自立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另一道风景线。上级部门与学校为留守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我班的留守儿童李兆金性格很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他的家长,我常常教育他不要因为家庭的变故而自卑,要坚强起来,自信起来,我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他。我还经常打电话给他的母亲(他爸爸在他没出世前就死了),叫她多打电话回家,多回家看看,与儿子联络感情,关心他的学习及成长情况。兆金久违的笑容又出现了,发言积极了,性格开朗了,操场上又见到他与同学们一起玩耍的身影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时刻关心他们心理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老师付出爱心、信心与耐心,采取好的方法引导、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浅谈班主任工作 摘要:详细、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为班主任工作打好基础,遵循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实际工作中,切实抓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落实好具体措施。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思想等诸方面习惯的养成和进步,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能否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如何搞好班主任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作为班主任,应比较详细和真实的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的职业,家庭成员情况,特别是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内向、外向,调皮、踏实,还是活泼、呆板,甚至学生的爱好、特长等等。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可通过家访的方式获得,对学生自身性格、爱好的了解,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来获得。当然,充分了解学生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有的甚至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仔细揣摸,才能总结出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了解学生的目的是为日后的班主任工作做准备、打基础。对学生的关系到隐私的东西,特别是对学生自尊心有影响的情况,教师切不可任意的告诉别人。如学生身体的残疾,父母的离异,以及一些作为学生难于启齿的东西,要为学生保密。教师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为今后的班主任工作带来许多方便。 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本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出发,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普遍感觉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思想上,应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信念的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还要进行是非观念的教育、见义勇为的教育等。 2.学习上,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复习,认真严肃对待每一次测验、考试,能较为牢固的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大胆的运用,学以致用。学校学习的东西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如利用所学知识办好墙报、广播,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纠正社会上使用语文错误的地方等,以便在进入社会后能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3.工作上,锻炼学生初步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建立、健全班委会、团支部,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使全班学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学习。班干部和支部委员除了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别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为班主任分担了工作量。 4.纪律上,加强对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除能自觉遵守学校、年级的纪律外,还主动维护班集体和学校的利益、荣誉,有一定的正义感。培养学生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见义勇为精神,为班集体,也为学校的安全、荣誉出力。 5.安全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同时加强管理,杜绝学生事故的发生。也应教给学生一些安全自救的方法,如火灾、地震、食物中毒、医疗急救等。 6.其他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热爱劳动、积极锻炼身体、尊老爱幼、扶残济弱、见义勇为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涌现出感人的事迹。 各班可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确定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解决。一般情况下,以下这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1.扭转学风问题: 教育学生树立理想,勇于克服困难;对活泼有余而勤奋不足的学生,要加大谈心力度,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特别是让他们去掉依赖思想,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在当今社会,竞争意识尤为重要,教育学生不怕在学习上“出风头”,使得优良学风初步形成。多找学生谈心,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上的得和失,总结经验教训,订下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普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转变学习态度,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付诸实施。随着学风的扭转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整体上自然会有较大幅 2.狠抓学生纪律,确保学习环境的优良: 良好的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证。班级除了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外,还可以制定班级的纪律,对学生严格要求,以确保正常秩序和各种工作、活动的开展。通过班会、平时教育、学生座谈等形式,反复强调校纪班规,让学生牢记在心。班委会、团支部应主动、积极的配合班主任维持好班内的学习、生活等纪律,营造一个让教师、学生满意的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工作和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纪律约束,使学生纪律,特别是课堂纪律有明显好转。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以说服教育为主,耐心开导,特别是对多次犯同一种错误的学生,更应耐心的、不辞辛苦的进行反复教育。对于个别严重犯错误者,除按班级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外,还应加强对该同学的思想教育,使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怎样改正。这样 ,既教育了当事人,又教育了全体同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加强安全教育: 学生在校的安全问题是班级管理的重大问题。学校、班集体一方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安全工作做到常讲常抓,每一次班会必定讲到,平时也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班内学习上的安全,课余生活上的安全,寝室安全,上放学途中的安全,在家的安全等等。对于学生喝酒、打群架、下河游泳等严重违纪事件,要坚决杜绝。 4.努力尝试和施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班主任应大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尝试、开展素质教育。首先是与各学科,特别是艺体学科(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紧密合作,开展好课外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主副科”的观念,树立大学科观念。特别是要抓住元旦、“五?一”、“五?四”、国庆、教师节、“一二?九”、学校运动会、歌咏比赛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班主任还可根据自己所上学科的内容和特点,结合班级工作,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 5.主动抓好后进生(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每个班集体中都存在后进生(学困生),特别是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影响下的学生有的只是到校“混时间”,厌学情绪严重。对于不同特点的后进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着重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教育;对因纪律差而造成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过思想教育,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逐步的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因基础差和思维不灵活的学生,让他们从基础入手,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提高;对于双差生,更是应从思想上、学习上给予最多的鼓励、教育,使其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6.搞好班级的财产管理和班费管理: 班内的财产是国家的公共财产,不容侵犯和随意破坏。在实际工作中,可将班内财产实行人头承包负责制,学生有了责任感,基本能认真爱护班财产,有损坏还能检举揭发。 班费是学生家长的血汗钱,对班费的使用,精打细算,不乱花学生一元钱。期末时向学生公布班费收支情况,让班长签字后存档。 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尊重学生人格。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的人格不容教师的任意侵犯和践踏。在班主任工作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班主任要特别善于听取学生对自己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批评,因为学生是善意的。不要随意的否定一个学生,不要“一棍子打死”,不要扼杀了学生的童真和对求知世界的探求。 2.正确对待学生的“小报告”。针对学生善于表现的特点,可以让部分学生有意的注意和发现同学中的不正常现象,使教师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状况和动态。但对于学生的“小报告”,教师要注意辨别真假,不要胡乱的根据学生的报告下结论,以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3.拟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学期初应拟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作为工作的依据。计划可以分为这样几部分:学生情况、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应解决的问题和方法、分月活动安排等。对于学生情况,要摸准、摸实,这样便于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工作的指导思想,不能违背国家和教育方针,不能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主要解决的问题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但一定要符合实际,更要有针对性。分月活动安排,尽量细致些,比如每月教师的中心工作、学生的中心工作、活动安排等。 4.写好总结,积累经验。经过一学期的工作,班主任多少都有一些经验教训,这就需要总结。总结能够让我们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乃至错误,在以后的工用中加以改正;总结还能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有用经验记录下来,用以指导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班主任工作是复杂、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只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到里面去,一定能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快乐、教师生命的活泼和教育教学生活的充实度的提高。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钦佩与信任—─班主任工作的基石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多种多样,而每种不同的方法又都自有其过人之处。在我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如何做到让学生钦佩你、信任你,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同时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与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我们工作起来就会有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感觉,而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博学多才——获取钦佩与信任的第一步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也”,如果我们班主任老师能获得学生的信任,那毫无疑问,这将是一种成功的开始。 曾记得那是在我上初二的时候,物理课程才刚开设,我的物理老师外表看上去并不怎么样,但是,他有着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而恰恰是他的这一专长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在年少的我看来,他的形象很高大,很儒雅,他的一切言行就象他的字一样漂亮而有吸引力,再加上他的普通话既流利又标准,所以我就喜欢模仿他,心里觉得他很很了不起,进而爱屋及乌,由喜欢他的字转变为喜欢上他的物理课。 想要获得学生的钦佩与信任,教师自身一定要具有良好的知识与文化修养。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应具备广博的其它门类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要努力想办法做到让学生在惊叹声中来认识你、了解你,要做学生羡慕的老师。事实上,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大有人在,不过,喜欢和羡慕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所谓喜欢,指的是人的心理表层的感觉的表现,而羡慕则指的是在教师身上的某种理想的形象。如果你做到了能让学生羡慕的话,在你的周围自然就会有一批学生对你投以钦佩的目光,为你的才华而叹服,从而被你所吸引,成为你忠实的追随者,进而信任你所传授的一切的一切,而对于一个班主任老师来说,这种引力是促使一个班级凝聚的核心力量,是形成良好班级体的凝固剂。 二,富有爱心的言行——促使钦佩与信任的升华 在初步取得班内学生的钦佩与信任之后,如何使之长久持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时往往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疏忽,会令我们辛苦建立的信任毁于一旦。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发自内心地钦佩与信任你,这种钦佩与信任才会长久。 要教育学生有爱心,教师自己首先要起好示范作用,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身良好的师德素养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学生的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要使用信任性、期望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奋进精神;用谅解性、宽容性、引导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认识错误、树立进步的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赞许的点头、希望的目光、会新的微笑、亲切的抚摸都表现出对学生的爱。这种师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它可以使学生心境愉快,使学生感到老师的爱,从而受到激励和鼓舞,获得主动发展。 在平时的正常工作中,教师要从尊重学生出发,与学生以心交心,平等交往,用充满理性的爱来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真诚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给他们插上探索知识的翅膀,培养他们创造世界的能力。 此外,要做到使钦佩与信任长久,我觉得,班主任老师就还需具备一颗不同寻常的爱人之心,这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去爱那些成绩、品行等各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尤其重要的是:要学会去爱那些有着这样或那样缺点、问题的学生,要努力让自己去爱上、喜欢上这些学生。 爱好的学生、优秀的学生这是每个教师人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做的,而要让自己真心去爱上那些缺少爱的幼苗,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这些学生之所以缺少老师的爱、家长的爱,自然是有原因的,一般你轻易是无法爱上这种学生的。如果他是那种容易被老师及家长一眼看中并喜爱上的话,那他也就 不会是现在这样.正是基于这个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努力去为自己寻找爱他们的理由,想方设法去喜欢他们,找他们身上的优点,找他们身上你认为可以接受的长处,让自己逐渐喜欢上他们。其实,当你喜欢或不喜欢某一个学生 的时候,甚至某些时候你自己还没明显感觉到,但你的学生却都知道:我们老师比较喜欢某某某而不喜欢某某某。你不得不承认,在你经意或不经意间,一颦一笑之间,你早已将你的信息泄露,一个你所不爱的学生是很难爱上你的,而一个不喜欢你的学生一般不会非常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也不会十分相信你所讲授的道理。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之所以优秀,只因为他能做到:即使他是在批评一个学生,指出他所犯的错误及身上存在的缺点并要求改正的时候,也能让受批评的学生感受到老师这是在爱他,老师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他着想,是为他好,要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殷切期望。我们要讲究爱的艺术及爱的方式与方法。不妨给你的学生打这样一个比方:有一棵花朵 生了虫子或旁逸斜出了,这时园丁所要做的工作自然是给它喷杀虫剂或者是剪修掉那些多余的枝条,而老师今天所做的一切,自然也跟园丁所做的一样,你绝不能因为怕痛而拒绝老师给你“修剪”、“整理”。人非草木,常常当你讲到这份上的时候,你的学生往往就会理解你的批评,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从而进一步做出配合你的举动。这时的你,就达到了使钦佩与信任升华的地步。 三,良好的人格魅力 —— 使钦佩与信任恒久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教育过程中涉及到学生的整个人格,所以,教师自己也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学生接触的,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己的人格、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育者。《礼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师者,律己严而后道尊”。我想,这就是告诉我们:得到学生的好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不是别的,正是教师自身。我们每天都在对自己和学生的人格作出评价,而且,在影响学生学业的所有因素中,人格的作用与智力的作用同样重要,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用我们的人格来影响、塑造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建立在威望、爱心、求知欲、理想的基础上的。首先,教师的威望是逐步蕴育起来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体态、穿着打扮、教态和作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只有保持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才能有利地引导学生,同时建立自己的威望。其次,教师的爱心,就是热爱学生的心。教师要以强烈的爱之心吸引学生,和孩子们滚在一起,这种教师对孩子们的赤诚的爱之心,最终将会变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再次,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建立自己的理想和道德观,其中最基本的并且是最重要的一条,莫过于“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一理念。此外,教师还必须有理想,理想是指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付诸实践的勇气,并且要在为教育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建立起教育的世界观,永保青春的活力。 一个行为表现规范,人生态度积极,情感饱满适度,意志坚 强可控,个性和谐统一,社会适应良好的教师,足以使学生对自己的钦佩与信任恒久。并且,这种良好的人格会以它独具的魅力,潜在性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完美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如果你的班级里有那么一群学生能够深深地被你的才华、言行及人格所吸引,追随你的左右,对你投以敬佩与信任的目光,我相信,你所施与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将是卓有成效的。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 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就至关重要。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项工作的基础。一是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二、班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以强化学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四、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因此,鉴于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有两点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标较之远期目标更有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要让孩子能“跳一跳接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三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及其途径,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 1、激发与外班学生的竞争意识: 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留给老师的印象以及个人获奖情况等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的与外班的竞争意识。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2、设立定期评价制度: 以《评价手册》和“月评表”等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定期评价,使每个学生和小组明确近期优缺点何在,在班上居何位置,从而增强警惕性和进取心。 3、奖励和批评: 奖励与批评的方式各种各样,目的都是鼓励先进、指出缺点、激励所有学生争取更大的成绩。奖励比批评的教育效果更明显。 五、重视主题班会与主题队会的开展。 要注重每次活动的实效性,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自己以后的言行。其主题可以根据社会影响、学生思想动向以及偶发事件拟定。比如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的班会《我和小萝卜头》,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金钱的班《金钱是什么》以及宏扬红岩精神的队会《热血热泪洒热土》等等,主题都非常优秀。 六、协调与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他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 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可。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 七、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策略。 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讲究策略。班主任要把握“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文秘站:]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八、做好个案总结和班主任工作总结。 做好总结是进行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需要。通过总结要认识不足,吸取经验,努力使今后的工作更加完善。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只要我们不断加深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而游刃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谈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班级的具体管理者,要强化自身素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全国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班级的具体管理者,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为顺利推动素质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下体会。 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必须首先强调教师素质。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就必须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在教书方面,班主任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广博的知识面,还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有声有色,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就会对你产生钦佩之情,就愿意服从班主任的管理。"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育人方面,就是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在班主任工作首位。学生应是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做学问。做人就要做品德高尚的人,做对社会、家庭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做有益于国家的人。而这一切离不开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具体地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等。 为人师表方面,首先要注重仪表大方,语言得体,举止文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其次身教重于言教,言行一致是班主任特别具有的美德。如果班主任嘴上说得很动听,而实际上做的是另一套,那换来的将是学生的蔑视。再次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开朗的心胸,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平衡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进行班级管理。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这种师生关系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驱使着学生去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也会由于学生的用功学习而更加勤奋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班主任更应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1、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前提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马卡连柯说得好:"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人。"爱默森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在人格上和成人处于平等地位;在学生管理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绝对不能恶语中伤,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然而,尊重学生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不能就此姑息迁就,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批评应具有情感性,以情感人。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以平等的态度、关怀、爱护的口气,推心置腹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鼓起勇气改正错误。批评应该讲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心服口服。 2、与学生真诚相处,真心交流 班主任要使自己不仅成为学生的"良师",还应是他们的"益友"。放下作为班主任不应有的"盛气凌人"的架子,使自己走到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家庭状况,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细心观察学生,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当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形成尊师爱生的氛围时,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利于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 3、讲民主,不搞专制 不利用班主任的"权威"压制学生,不能扼杀他们的想法,不能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允许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畅所欲言,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集思广益,民主平等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对于活跃班级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地讲,班主任可以发动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举行班级知识竞赛、演讲,学习操作微机等各项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演唱会、艺术品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开展田径、球类、棋类等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四、密切联系学生家庭,搞好家访工作 访问学生家庭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形式。班主任通过家访能使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等,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取得他们的协助,统一步调,共同把学生教育好。 班主任在家访前要对被家访的学生有很全面的了解,包括各科学习,纪律,性格脾气等,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学生父母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的感觉。家访时教师应力求语言朴实诚恳,介绍学生在校情况要事实求是;要先讲学生的优点,再讲缺点,即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再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时还要分析学生能够克服缺点、毛病的有利因素,与家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家访后,要及 时对学生加以督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这是家访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首先要做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篇文章,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密切联系学生家庭,搞好家访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当然,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不断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我们的认知,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只有如此会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体现素质教育。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开展班主任工作 为探索既适应社会变革,又适合当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笔者就开展班主任工作做了几点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竞争中培养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培养学生干部入手,打破了由班主任凭主观印象任命的惯例,实行竞选制。即不分成绩的高低,只要有领导和组织能力,在竞选演讲及民主选举中获胜,都可担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园内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缺憾,满足了新时期高中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调动了班级整体的竞争意识。实践证明,竞选产生的学生干部,其能力都在班级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提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班干部对班级管理逐渐由生疏而得心应手,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由于学生干部真正成为同学的模范带头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增强,学生的努力目标更加明确,班主任也得以摆脱了“生产队长”的处境,能够潜心从事教学研究。 二、用激励手段提高素质在班级的建设中,我们倡导在知识方面要超越他人,在素质方面要超越自我。前者意在培养竞争精神,提高学习成绩;后者意在强化心理素质,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形成整体性的品学兼优。在此基础上,我们取得家长的积极协助,筹集了一定数额的资金,建起本班第一期家长奖励基金,用以奖励本班在校级以上的考试、竞赛优胜者及成绩突出者。因有家长参与,使竞争更趋热烈。学生们懂得,他们所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全家;他们所竞争的不仅是在成绩上超越他人,而且是在素质上超越自我。 三、在论辩中净化心灵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不成熟与成熟的临界点上。他们的自我意识、意志力、坚定性逐渐增强,但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局限,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显不足,加之生理方面的日臻成熟有时会引发心理的恐慌和情感的躁动,从而导致早恋、“追星”等现象的出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曾就10几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全班通过论辩方式明辨是非,净化心灵。以上几点做法,都是围绕素质教育进行的。 笔者认为,做好德育工作的首要前提在于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应以学生为主体,使之获得主动的发展。由此才能形成自发的而非人为的自律、自强、进取的班风,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发掘潜能,进而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试论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 本文以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入手,着重探讨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班主任 培养 创新精神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一个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性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的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从具体内容上看,创新精神应包括:求新求异精神;求真求是即探求事物内在规律的精神;奋斗拼搏献身事业精神。 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靠三个方面的工作,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进程看,50年代及其以前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授,60年代至80年代强调智能的培养,80年代以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何种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如果将学校的工作教育和教学工作,那么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应主要由科任教师来完成,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班主任却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联系着,与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连。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起骨干作用。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为首,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首先,班主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入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创造动机。真正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者。没有道德品质的人的创造发明往往会危害社会。这是有众多事例可以证明的。 其次,以培养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方法论。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创造发明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一定要身体力行,做科学世界观的楷模。 再次,从明确学习目的性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多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要举一反三,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在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充满自信,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 2、从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力,推动创造者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又其乐无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就得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上下工夫。 首先,班主任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那种视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不感越雷池一步的“听话学生”为好学生,反之则是“坏学生”的评价,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班主任要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的优劣之别。特别要注意绝不能仅仅以学科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要给个性不同的 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会和平等的权利。 其次,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解疑,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讨论、争辩。开发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对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学习创新的美。 再次是班主任要改革操行评定的评价手段,增加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入手,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 品质。它突出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治力四个方面。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也应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班主任对形式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导之以行”。通过组织诸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学生,磨练学生意志。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总之,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还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他能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以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 本文曾荣获2002年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设计学论文:数学课件的设计与体会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数学科课件的设计方法以及注意点,第一,找准课题;第二,选好开发工具;第三,设计好每个界面;第四,体现动感;第五,做好试讲、评价、改进、再设计这几个环节。 关键词:课件,多媒体,计算机 课件开发的热潮正在校园兴起,课件各式各样、风格各异,收到很好的效果,体现了课件辅助教学的优点。一个成功的学科课件,能充分地运用动画,与学生思维同步,保证循序渐进,运用恰当的素材,操作简捷方便、灵活易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被本学科老师借鉴和引用。如何选好一堂课,设计好脚本,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选择开发软件,进行开发设计,使课件发挥其特有的效能,优于传统教学手段?这是每位教师在课件开发前首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制作一个课件的过程与体会与大家探讨。 第一,找准课题。数学课题种类繁多,应针对各自不同特点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非每堂课都得用课件,并非每个课题用课件辅助教学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我们选准了课题,设计好了课件就能如虎添翼,使课堂气氛更加浓厚。例如:我们选的课题为"数学归纳法"、"不等式的证明"、"二项式定理"等,这时,若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只能代替粉笔板书,课件的优点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效果不好;若选择课题为"数形结合"、"三角函数变换"、"棱台的分割"、"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二次函数的图象"等等,这时就可借助课件进行教学,生动直观,通俗易懂,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选好开发工具。现在设计软件较多,常见的有Authorware、几何画板、PowerPoint、蒙泰瑶光多媒体编著系统、翰林汇多媒体课堂等等。这些多媒体编辑软件,专门针对多媒体制作,界面简单,易于上手,控制容易、模板丰富、人机交互性强、流程清晰、支持动画。在设计一个专业化课件时,必须找到某个软件的优点,使设计过程得以简化,开发周期短,又能生动地体现了本节知识点的本质。如"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这一课题可用"几何画板"就能很快地设计出来,呈现三维动画的效果,但若用Authorware设计,则难度较大,开发时间长,用PowerPoint设计无法显示其动画过程;有的课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软件支持,互相调用,集各个设计软件的优点,既能取长补短,又可以缩短开发时间,不必苦寻某个软件的设计方法。 第三,设计好每个界面。界面需要插入恰当的声音、图象、视频,设置超级链接、人机交互,演示动画与文本等。课件犹如电影,生动有趣,明了易懂,引人深思,自觉参与。我们要写好初始脚本,设计简要概念、主要结构模块、课堂练习等,使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构清晰,界面调度灵活而又简单。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界面,插入声音、视频时要恰到好处,顺其自然地融合于教学之中。如在开发"数形结合"课件时,我设计了运用此数学方法的四种类型:线段和与差、斜率、方程根的个数、实参的取值范围,以此界面作为调度中心,分别讲解相应的例题,这四种类型归纳起来既填补了教材的空白,又体现了此方法运用的题型,使学生今后碰到相关类型的题目时能触发联想,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题经验,减少对数学题目的畏惧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四,体现动感。优秀的课件离不开动画的展现,数学函数在动画设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能确定一个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从而让点乃至整个图形沿既定的轨迹运动,形成函数图象,或动态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这些动画的设计运用了解析几何中的坐标平移、曲线方程,代数中的比例等相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我们重视对函数的研究与实验,就能使课件能让教师随便改变参数,生成不同的图形或运动轨迹,化抽象为具体,体现数学函数之间的变换关系,而且能简化流程,设计出来的课件短小精焊,功能强大,通用性强,为师生所欢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做好试讲、评价、改进、再设计这几个环节。课件开发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进行反复地斟酌与修改。如:哪个地方该需要停顿的就得停顿,使学生有了思考的余地;例子过多,知识满堂灌,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反之,例子太少,则不能达到巩固新知识,联想类似题目的自觉思维过程,应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删。课件开发后,应与本教研组教师进行交流,对课件所包含知识与例题进行评审与调整,整体布局合理平衡,文字信息简洁规范,色彩醒目,画面过渡平滑自然。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好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互相促进,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好数学课件,化枯燥为生动有趣,让课件作为教学的配角,展现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让我们辛勤的劳动化作学生学习的动力,激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是我们设计课件的目的与宗旨。 设计学论文:浅谈物质循环能量流转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5章第二节,本节内容综合性较强,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仅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源密不可分。能量流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学生理解难度相对较大。但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又学过水(氧)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等基础知识。另外,生活经验也提供给他们大量相关的信息,学生对生物学主题中与实际应用和社会问题相关的内容兴趣较浓,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有利条件。为此,本节教学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特点和碳循环过程作为重点,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作为难点,应用问题情境、阅读、小组讨论、比较和师生谈话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分析、总结,学会思考。教学设计如下。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初来源。 2.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总结,培养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图片的观察,培养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环境、资源意识,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3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本内容,并搜索相关资料。 3.1引入 播放纪实视频“实拍灰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片段,学生观察:在草原上,一只野兔遭灰狼的追逐最终被捕食,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精彩、直观的视频展示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能否说出草原上一条食物链?学生很容易回答:“草兔狼;草羊狼”等。进一步提问:兔(羊)的能量从哪里来?兔(羊)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学生思考后回答……,那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输入的呢?又是怎样传递和散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出问题:从上述的食物链中,大家知道了兔(羊)靠吃草获得能量,那么草的能量又从哪里来的?按以下步骤展开教学:(1)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文字,设置问题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初来源是什么?②能量进入生产者的途径是什么?③能量来源的起点是什么?④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设置问题情境导读,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竞争意识。(2)第二步尝试分析“草兔狼”食物链中的各个营养级以及所属的生物组成,学生分析后作汇报(如下),明确“营养级”概念。(3)第三步呈现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教师可作为参与讨论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师生交流: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被植食性动物摄取,这样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教师再问:能量从一种生物传到另一种生物,是不是百分之百传递?为什么?(不是,因为有一部分散失了)能量从哪种生物又流向哪种生物?(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能不能倒流过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排序是否可以变动(不能,单一方向)。能否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学生:逐级递减,单向传递。接下去,可展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画(配解说),丰富学生的感觉视觉,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理解,有突破教学难点;继续展示“能量金字塔”,阐明其含义及特点……通过层层递进,引导和分析,使学生获得新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过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伴随物质的循环,能量由太阳提供,物质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大量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耗尽呢?是因为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课件呈现“碳循环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每一个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及物质名称,可设置思考题:①碳在大气中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④地球上无数的生物每天都要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缺氧?⑤尝试描述碳循环的过程。通过图片观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讨论和交流中,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接着,播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动画,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碳循环的含义:碳(元素)循环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碳循环的范围是全球性的,特点是全球性往复循环。引导学生继续探讨: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乱砍滥伐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没有影响?你有什么建议?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各杼己见。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 3.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通过填表(表1)总结全课,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借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句俗语“一山不容二虎”,应用本课知识如何作解释?一节课结束后,应给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提倡课外思考,学与用有机结合。 设计学论文:基于JAVAEE电子政务操作教学体系设计和实现 第1章 引 言 一.一 钻研违景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个人以及企业发生巨大影响,也对于政府部门发生重大而深入的影响。作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以及管理整个社会运转的各国政府,为维持本身地位以及介入全世界竞争,纷纭引入大量信息技术,施行本身的信息化以及业务管理与服务的电子化。电子政务系统不是简单的信息的 Web 站点,它是1个综合的信息系统,包含的内容无比丰厚,例如政府部门为社会提供的各类服务,通过摹拟政府部门各个职能部门政务处理流程的方式,减免各类繁杂繁琐申请手续,增进政府各个部门内部的协作,加速政务办理以及信息的;电子政务系统还可以受理公家的各类申请,接管投诉、建议以及请求,并且可以向公家政府部门对于各类事件的处理信息以及处理意见[一]。为了提高政府部门办公效力以及信息化程度,国家在鼎力推进政府办公信息化也就是电子政务。采取先进技术的电子政务,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请求。现阶段,政府工作人员还有很大1部份人对于电子政务认识不够,存在认识表面化现象,对于电子政务中安全问题以及法律法规认识不够,并且中有很大1批春秋偏大的工作人,对于信息化技术掌握不够熟练,为了提高这部份人的信息水平,以便更好的进行电子政务办公,对于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忙碌,很难抽出固定时间在固定处所进行学习,于是网上学习成为最好的选择。 一.二 国内外钻研现状 国外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速度较快,一九九七 年就呈现网络教学软件平台。目前,最早进的网络教育平台,当属采取 IBM 电子学习策略核心技术的 Learning Space系统。该系统不仅支撑完全的可扩大的散布式解决方案,并且同时支撑3种在线学习模式[二]。哥伦比亚大学在 一九九五 年开发了对于课程内容以及教室进行管理的TopClass 系统。良多企业从网站建设逐渐发展到对于网上教育平台的开发,并且开发出1系列支撑网上教育以及培训的软件。国内网络教育的平台发展相比国外较晚。一九九九 年以前,部份钻研院所以及高校开始在网络教学方面进行尝试。二00一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开发完成国内第1个网络教学平台[二]。二00一 年后,国内各个高校开始建设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的优势,不但是由于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传输教学内容的载体使学习者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走访学习,还在于它提供多种交换渠道,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换,并通过把多媒体技术利用于教学中,使学习者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依据网上教学系统实现方式以及教学施行模式,可以把目前网上教学系统分为两种,1种方式是以视频会议系统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方式[五],该方式中,散布于多个远真个教室中的学生通过视频以及音频的传输来上教师讲解的课程,并于教师互动。这类模式可以解决学校师资气力不足的问题,然而投资巨大;此外1种方式就是基于 Web 技术的网上教学情势,它是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文本、PPT、视频、音频等)、课后练习等制作1组相干的 Web 页面,寄存在 Web 服务器上,供学生网上走访。该种方式是非实时的,支撑学生在任什么时候间段进行自主式的学习。这类方式支撑同窗以及教师之间进行讨论以及交换,展开多种教学情势。 第2章 相干理论及开发技术 二.一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系统[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标准,树立起来的匡助政府部门内部、政府机构之间、企业和社会公家实现信息服务以及信息处理的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不是简单的信息的 Web 站点,它是1个综合的信息系统,包含的内容无比丰厚,例如政府部门为社会提供的各类职能服务,通过摹拟政府部门各职能部门政务处理流程,增进政府各部门内部的协作,加速政务办理以及信息的;电子政务系统还可以受理公家的各类申请,接管投诉、建议以及请求,并且可以向公家政府部门对于各类事件的处理信息以及处理意见。总之,电子政务系统既包含信息的交流处理,也包含信息的以及接管等内容[一]。中国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1个无比首要的组成部份,它的发展阅历迟缓发展的低级阶段以及快速发展的较高层次阶段这两个阶段。发展迟缓的低级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八0 年代末期,由中共中央展开的办公自动化工程,为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使用奠定了部份基础。一九九三 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3金工程”,标志着中国电子政务的正式启动,“3金工程”(即金卡工程、金关工程以及金桥工程)的目的是为重点行业以及部门进行数据以及信息的传递,这些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低级阶段。[三]中国电子政务工程于 二00二 年进入全面发展时代,中央开始投资建设了“金农”、“金保”、“金盾”、“金财”“金审”等 四0 余项电子政务工程,获得显明成效。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以及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也获得很好的成就,并且接踵建设了1批业务系统。在1些信息化化建设走在前面的地区以及部门,在政府信息化工作中获得较大进展,他们在精简机构以及行政审批流程的基础上应用政务网站以及办事大厅,推广“1站式行政审批”获得较好的成效以及经验。 二.二 Web 技术 由1系列技术标准构建的 Web 技术发源于上世纪 八0 年代,目前这些技术标准都是由 W三C 组织管理以及。Web 由众多 Web 站点形成,每一个 Web 站点均可以看作是1组资源的聚拢,这些资源位于 Internet 的服务器上。典型的 Web 机制工作原理图如下图所示:首先由 Web 客户端(阅读器)发送 HTTP 要求,接着 Web 服务器接管并缓冲 HTTP 要求后,对于用户要求进行处理并生成 HTTP 响应,最后 Web 服务器向Web 客户端发送 HTTP 响应。由此可知,Web 利用中信息交流要触及到客户端以及服务器端两个层面。Web 服务器提供各种情势的信息,供客户走访阅读。Web 服务器的工作流程是:用户在客户端使用阅读器走访 Web 服务器端资源,阅读器会使用无状况的超文本传输协定 HTTP 向 Web 利用服务器发送要求。Web 利用服务器监听到 用户要求后,调用相应的逻辑处理模块对于用户要求进行处理生成响应,然后返回给客户端,以 HTML 页面的情势展示给用户。 设计学论文:生物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问题的情景化 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即要有问题情景。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 案例:必修I模块“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你吃比较成的食物时,例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 (3)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 (4)你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源于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感兴趣,还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二、问题的科学化 问题的内容和表述都应具有科学性,即问题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叙述问题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因此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了解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明了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找出教材中的思维点,特别是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素材,使得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考虑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旧知识中找出同化新知识学习的“生长点”。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同化。 案例:必修模块I“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如何解决这个重点问题的教学呢? 首先请学生观察几种氨基酸(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的结构。然后提问: (1)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2)这些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 (3)这些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不同点? (4)你能归纳氨基酸内的结构特点并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可以找出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氨”字相对应,羧基与“酸”字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点是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和一个H原子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是碳原子上连接的另一个基团在不同氨基酸中是不同的,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氨基酸的种类就是由这个基团决定的。经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解决,学生就可以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结构通式了。 三、问题的层次化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案例:必修I模块“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的教学。 针对有氧呼吸这一知识点设计的问题是:(1)有氧呼吸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在哪里?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2)什么是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3)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 161 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可使多少摩尔ADP转化为ATP?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由表及里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此外,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应设计出有坡度的一个个子问题,逐渐点拨学生的思维,使之思路入轨。 四、问题的思维化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文秘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1.问题设计激励学生思考 问题按其自身的属性、设问的指向、答案的深2008年第5期(总第171期)度和广度,可大致分为三类:事实性问题(是什么)、分析性问题(为什么)和应用性问题(怎么做)。“是什么”的问题不具有思考性,不能算是有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能引发一定的思考,“怎么做”的问题需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寻找方法,加以应用,这两类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应该倡导提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2.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生态因素”一节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一片原本生长状况良好的马尾松林,出现生长不良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工作者,你会调查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讨论,逐渐明确思路,从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内容等方面考虑。如调查方法采用样方法中的最小面积法,调查的内容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等。 3.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切忌提出问题后,不待学生思考,就匆匆忙忙要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代替问答,这样的问题问了等于没问,属于无效问题。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回答完问题后,还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补充或更正自己的答案,以及由其他同学来评价或补充。只有给学生充足的解决问题的时间,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探索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问,巧妙提问,以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设计学论文:试论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过程设计” 一、什么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过程设计” 首先,“过程设计”就是一种教学设计.其次,它更为强调的是重视过程的教学,详细地说,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过程设计”就是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设计实验的情境或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经历问题的探索过程,重蹈科学家关键的设计步骤,体悟实验的设计思想,掌握仪器的使用事项,提升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的一种教学设计. 二、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过程设计” 这要从一则教学事例谈起.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教师教学时对这一“成型实验”的设计未作铺垫,学生并不清楚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心路历程.以至于教学中有些学生竟然认为:“这么简单的实验,很容易得出结论呀!法拉第怎么用了十年的时间?他真是太笨了!”可见,教师在已经“成型实验”的教学中有必要还原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法拉第在当年先是怎么设计的,后是怎样改进的,以后是怎样突破的,最终又是怎样设计的.别人为什么没有做成功,唯独法拉第做成功了.在充分揭示科学家思维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适时地经历从实验的初始设计到逐步完善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才能领略到实验设计的精妙所在,也才能感受到法拉第的伟大之处.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过程设计”, 三、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过程设计” 1.仪器使用的过程设计 仪器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是:结构简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先简单介绍仪器的结构、功能,再分步介绍操作步骤,第一步怎样操作,第二步怎样操作,……,要注意不能有什么样的操作,同时做好示范,然后学生照样练习,直至纯熟,这种教学模式丧失了学生的自主性,削弱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的设计并不可取.仪器使用的“过程设计”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设计的线索是:(1)教学内容;(2)过程设计,其中,过程设计又分为:①学生活动;②过程小结, 案例:实验: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采用“仪器使用的过程设计”进行教学时,教师不需强行灌输多用电表的使用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即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其过程设计见后页. 实践表明,这种设计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经过动手动脑后获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其印象也更为深刻. 2.成型实验的过程设计 本文所讲的成型实验指的是已远离了实验的原型,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后呈现出来的一个最终完善的电路、一套完整韵仪器、一种完美的实验方案.它经过了多次的打磨,虽则完美,却磨掉了思维演变的痕迹,如果直接呈现出来,学生将无法感受到探索过程的艰难和探索过程的乐趣,理解起来也更为困难. 案例:用以下器材测量待测电阻见的阻值.待测电阻R阻值约为lOOR电源E,电动势约为6.OV,内阻可忽略不计;电流表Ai,量程为0~50mA,内电阻ri=20Q,;电流表A2,量程为0—300mA,内电阻r2约为4Q;定值电阻风,阻值Ra-20Q;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10Q;单刀单掷开关5,导线若干. (1)测量中要求两块电流表的读数都不小于其量程的1/3,且要求尽量多测量几组数据,试画出测量电阻R,的实验电路原理图(原理图中的元件用题干中相应的英文字母标注). (2)若某次测量中电流表Ai的示数为,电流表A2的示数为,2.则由已知量和测量量计R,的表达式为Rx=________. 这是本校一道高三复习的测试题.它难倒了一大批学生.试题讲评时,教师直接呈现正确的实验电路,然后做一扼要的解释,结果,很多数学生直呼:“太神奇了!”他们觉得自己是很难想出这种设计方案来的.究其原因,该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思维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明显有曲高和寡的感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型实验的过程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其操作模式如图3所示.据此,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步,构画原型,根据问题情境,要测电阻Rx的阻值,明确实验的原型是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题中“要求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可知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为“分压式”接法,由此,构画出实验的原型电路,如图4(a)、(b)所示 第二步,构画实验设计1.题中提供的是2个电流表而无电压表.故需造一个电压表.已知内阻的电流表Ai串联一个定值电阻Ro可当电压表用.如图5所示,其中图5中虚线框内Ro、Ai的组合相当于一个电压表. 验如图7中的(a)、(b)、(c)、(d)所示Ⅲ,根据实验,在表1、表2中填人实验现象.此时,A2未达1/3满偏.故此电路尚不符合题意. 第三步,构画实验设计2.设计依据:已知通过电流值的定值电阻也可当电压表用.设计实验如图6所示.其中,图6中虚线框内的风就相当于一个电压表。 由此确定图6为所求的实验电路图, 按照“成型实验的过程设计”分三步进行教学,学生觉得根据这一方法自己也应该会设计所要求解的电路,也并不觉得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高深之处.在这里,凭借一个实验原型,根据问题的情境,适当地加以修正,所求实验电路就能水到渠成,通过这样的设计过程,学生在实验设计上就有思路可循,能轻松地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 3.实验现象分析的过程设计 许多时候,实验现象非常精彩,可惜由于过程分析不得法,学生无法深入思考,教师只能匆匆地给出结论.表面上课堂教学变得顺畅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却未能很好地得到训练,教学中留下了很多的遗憾.要尽量减少这类遗憾的发生,教师应做好实验现象分析的过程设计. 比如,楞次定律的教学.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如图7中的(a)、(b)、(c)、(d)所示Ⅲ,根据实验,在表1、表2中填人实验现象. 分析:由表1知,(a)(b)中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由表2知,(c)(d)中线圈内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以上教学,虽然思路流畅,但是要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怎么会想到要引入“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中介”来表述,因而在表格中列入“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呢?这一点教师未作什么交代,学生是很难想得通的,实验现象分析的过程设计要以实验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逐步推出结论,才能令人信服. 案例:实验: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如图8(a)所示.实验的现象:条形磁铁N极靠近金属铝环,铝环向右摆,条形磁铁N极远离金属铝环,铝环向左摆, 分析过程:沿着以下两条线索(如图9)层层展开问题的设计,最终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楞次定律. 磁铁靠近铝环时,铝环向右摆,说明磁铁对铝环有斥力,这个斥力应是磁场力,它与铝环产生的感应电流有关,图8(a)中相互作用的情况等效于图8(b)中相互作用的情况, 问题1:结合(a)、(b)图,判断铝环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及铝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 问题2:在图(a)中标出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 、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标出后的结果如图(c)所示) 问题3:标出条形磁铁离开铝环,铝环被吸引向左摆时,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标出后的结果如图(d)所示) 问题4:条形磁铁靠近铝环时,铝环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反;而远离时,却相同,这会引起铝环中的磁通量发生怎样的变化? 问题5:如把条形磁铁在铝环中产生的磁通量称为原磁通量,则条形磁铁靠近铝环时,原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是使原磁通量增加还是减少?条形磁铁远离铝环时,原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是使原磁通量增加还是减少?这说明,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原磁通量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经历以上现象的分析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图7中的(a)、(b)、(c)、(d)四种情况,学生将不再对引入“感应电流的磁场”感到突然了,而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四、结语 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实验的设计过程、现象的分析过程、仪器的使用过程,从而在质疑问难中、在对比分析中、在动手动脑中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设计学论文: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 摘要:本文首先从物流学学科发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进而用两种方法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并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物流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学 学科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1 引 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 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 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 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设计学论文:对圆柱的侧面积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有认识圆柱,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体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之一年级对圆柱的简单认识,所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哪些物体是圆柱。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从实物中直观感受圆柱侧面的特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些都是与图形有关的概念,教学侧面积。圆柱的认识学生经历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知识建构过程。 在认识了圆柱后,接着探索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教材中设计了"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的活动,并呈现了剪商标纸的过程示意图,这样通过把圆柱侧面展开成平面的实验,再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总结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我根据学生所带的实物,设计了让学生给圆柱侧面包装的环节,激发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学习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思路: 1.教学圆柱的认识 (1)教学圆柱的认识,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和操作。教师做一些圆柱模型,也可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如纸筒、罐头盒,药盒、药瓶等)。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圆柱形物体的图片做成课件或挂图,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并说明理由,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接着请学生交流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加深对圆柱认识。 (2)探究圆柱特点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圆柱特征。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了解"圆柱是由哪几部分面组成的?" 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一般学生不太容易发现并指出圆柱的高。教师可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矮?想一想,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揭示圆柱高的含义。教师通过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既可以在圆柱的内部表示出来,也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表示出来。学生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后,应让学生结合立体图形认识圆柱图形的底面、侧面和高。 第二, 深入对圆柱各部分的探究。如"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如,学生发现圆柱上、下底面是大小一样的两个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你怎么证明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学生可能会把两个圆剪下来比较;也可能把圆柱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再把另一个底面放在画好的圆上,看是否重合;还可能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侧面是什么面?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感觉侧面是一个曲面。高可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理解高既可以在圆柱的内部,也可以在圆柱的侧面表示出来,有无数条。 2.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是让学生看物体,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二是沿高剪下并展开圆柱的侧面加以认识; 三是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纸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纸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而探索推导出圆柱侧面积公式。此时顺势提出"议一议"的问题:"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学生就能迎刃而解。最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样学生通过在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初步认识圆柱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够辨认,并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到圆柱形物体或类似(近似)于圆柱的物体,但是对圆柱还缺乏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学生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有无数条高,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数学经验: 获得解决生活实际的活动经验,体验过程的快乐。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纸及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说出它的名字和形状。 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的。 二、认识圆柱 1、让学生先观察圆柱体物品,再闭着眼睛摸一摸表面。然后交流摸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3、让学生拿一个圆柱形实物,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看学生指出的高的位置,进一步强调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柱里面和表面)。 4、认识两个底 重点在引导学生如何知道两个底的关系。 学生可能说到以下方法: (1)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两个底面直径(或半径)相等,两个圆大小就一样。 (2)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3)把两个底剪下来 (4)可以用圆柱体物体的一个底面描一个圆,用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如果重合,就说明两个圆大小一样。 三、圆柱侧面积 1、创设情境 如果让你给一个圆柱的侧面包装,你怎么做?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想办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根据手里的圆柱,实际包装一下试试。 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实物和纸,包一包,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3、说一说:(1)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 (2)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4、议一议:该怎样计算圆 柱的侧面积呢? 四、尝试应用 1.同组共同测量出组内一个圆柱的周长和高。 2.让同组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尝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并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再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并判断用哪张纸比较合适。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罐头盒包装纸的面积,然后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六、课堂小结 你知道了什么?谈一谈感受。 七、课堂作业 练一练第3题。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d=8cm h=6cm (2)r=3m h=1.5m 第二部分:课后反思 生成1:探索两个底的关系。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说到以下方法: (1)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两个底面直径(或半径)相等,两个圆大小就一样。 (2)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3)把两个底剪下来。 (4)可以用圆柱体物体的一个底面描一个圆,用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如果重合,就说明两个圆大小一样。 学生生成:其一,预设的第二种方法,学生没有说出,但学生吴铮(学生认为是中下等学生)却间接的说出用滚动法测出两个底面的周长是否相等来验证两个底是否大小相等。其二,学生对于教师预设的这几种方法基本呈现出来。 教师反思:设计这一环节的几种方法,教师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应付教案,对于学生是否能想到这些方法,没有真的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在实际的教学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一些想法其实挺让我们感动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俯下身来,去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尊重他们的潜力,正如教研室的评价一样"巡视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形式而已"。这也提示我们,在课堂中有时需要教师发现的眼睛,需要我们给学生相的时间、空间,给学生说的权利,表达的愿望和机会,这才能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生成2:动手操作,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根据手里的圆柱(自带的圆柱型学具),实际包装一下试试。 教师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实物和纸,包一包,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学生生成: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在圆柱型物体的侧面用纸包一圈,然后用剪刀剪下来,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学生杨俊(学生认为是中上等生)带的是一个塑料的圆柱型,所以他用剪刀把这个圆柱沿侧面的高剪开,然后展开成长方形。这就是很好的现场说教,不再需要任何课件的支持。 教师反思:课堂真的需要交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真的具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能不能创造这个环境和机会,有时学生的思想和做法也能给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策略。 失败处: 一是在动手操作,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环节中,思索在"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忘渗透、引导了。看来匆忙备课、一次性备课还是不利于课堂教学,超周备课、二次备课有利于我们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更有时间考虑自己的设计是否全面。 二是时间的控制上出现了前松后紧,在学生的认识圆柱的特点、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环节还有些沉不住气,给学生的时间,空间还是不到位,欠把握最佳时机或火候。课堂真的需要我们的耐心,正如吴正宪老师说的等一等 设计学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设计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具体而言,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一、回归生活:切入点在哪里?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的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我应该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 二、回归生活: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具体体现? 1、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评价方法的多元构建: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儿童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趣说公益广告用语,编童谣,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画卡通画,讲童话故事和科幻故事等方法,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 如设计《热爱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教学,可以将两课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环境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结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爱护动物应该与保护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次,设计一项调查活动,了解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遭到了哪些破坏,出现了哪些危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从而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到图书馆、到网上查阅,收集有关的图片和报道,或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访环保局,等等。 再次,指导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悟的过程。同时将这一活动扩展为环保活动,由学生自编小品、小诗,设计宣传板报、小队报,在校园内外宣传保护坏境、热爱动物的意义。 2、学科之间有机渗透:实现综合性体验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 如上《团结友爱》一课,数学课正好上到“几加几等于7”,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 ①、小朋友做游戏,5个做小鸡,1个做老母鸡,1个做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在做老鹰抓小鸡游戏? ②、学习小组原来有5个文明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又有两个后进生被评为文明学生,现在这个小组有几个文明学生? ③、星期天上午,有4个少先队员在红领巾小区花坛清除杂草,后来又来了3个,一共有少先队员在清除杂草? 通过思考练习,既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一起游戏,一起做好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又巩固了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从积极评价中、自己的愉悦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3、在生活化的片断、情景中提炼主题:在体验中思辩,在思辩中内化 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片断式的话题、范例、情景,引导学生思辩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如设计《团结力量大》一课,让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盘,这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也是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的成果。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会在生活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做好了,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团结力量大的涵义和意义。 三、回归生活:如何艺术化地运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简洁、实际 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地进行处理,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是用古人陈正之、苏秦、孙敬……刻苦学习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与我们现代的生活实际已经有较远距离,这就需要补充本地、本班刻苦学习的优秀事例。 2、教学目标设计: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具体地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从相关的直观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3、教学情景设计:拉近时空距离,提 炼真实主题 引入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的主题,不能让学生产生虚幻、飘浮的感觉。如学习《神州巨变》一课,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等各方面的事例,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 4、教师角色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欣赏者 用学生的语言、情感合成和演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心灵上产生触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形成体验。如:重视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感受、体验所认识到的学习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提升问题价值,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判断、失败与成功中积累经验与教训,使学生经常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再现----体验领悟----内化升华 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可以特意离开教室一会儿,让大家自习。上课了,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看书的、讲笑话的、做游戏的,等等。然后走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谁在干什么,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 6、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注重情境训练 尤其要善于借助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训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行为养成。如二年级的《学会过马路》,可以用儿歌配合进行“安全过马路”的行为训练:“横道线内过马路,先看左、后看右,红灯停、绿灯行,看清车辆才可走。”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配合训练,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在行动中经常对照。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设计学论文:会计实训教学的内容设计 为了适应会计政策的变更和会计准则的变化,编写人员要及时更新实训资料的内容,确保会计实训资料的与时俱进。 会计实训教学内容设计 1.校内模拟实训内容设计。 手工会计实训设计。手工会计实训在学校设立的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里模拟真实的企业会计工作环境,每桌配备手工会计工作所需的用品,如企业科目章、模拟银行业务受理章、模拟单位财务章及各种文具用品;为每位学生配备财务部门各岗位的核算资料,如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资结算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原材料及周转材料的单位计划成本表等;银行往来凭证和汇票,如商业承兑汇票、银行进账单、银行转账支票、银行现金支票、汇款委托书、银行汇票、信汇凭证、贴现凭证等。另外,实验室还要配备人民币伪钞鉴别仪(点钞机)、票据打印机、外币票样图集、人民币票样、点钞纸等。手工实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模式:(1)在实训指导教师的辅助下,每位学生按实训要求独立完成一整套会计账务处理业务,内容包括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并将原始凭证作为附件粘贴于相应的记账凭证后,登记日记账和各种明细账,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及会计报表,装订会计凭证档案资料等。通过仿真的实训内容,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账务处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了独立手工操作的能力。(2)“角色扮演、岗位仿真”的实训教学模式。结合模拟企业基本概况、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生产流程,按照财务部人员设置和岗位分工,遵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采用分岗轮岗的方式,对模拟企业一个月的业务量进行会计处理,直至出具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以一个新会计人员进入一家中等规模的工业企业工作为背景,首先由教师扮演的“财务副总经理”介绍企业概况、组织结构等基本信息,然后进入财务部门了解财务部人员及岗位设置,并学习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然后开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模拟实训。由于会计人员是在各个岗位工作的,所以模拟实训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每组由5-6位学生组成,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熟悉了岗位工作并掌握了相应技能之后,进行轮岗,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从事各个岗位,从而掌握并具备全面的岗位能力。 会计电算化实训设计。会计电算化实训在校内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进行。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会计电算化实训是会计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训,要求学生了解财务软件的基本程序结构及基本数据流程,掌握通用会计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要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上面达到国家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员的要求。实训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熟悉财务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够利用企业会计模拟实训资料(务必与手工账相同的资料),使用财务软件上机进行账务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模块实训操作,并和手工账进行对比,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的目的。1.3纳税申报实训设计。中职学校可以专门设置纳税申报实训室,实现从企业的税务登记到税务申报再到发票保存等其间的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实训,增强学生对税务操作的感性认知,有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训室采用企业电子报税实训系统,让学生模拟操作税务机关的申报大厅中的各项业务,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业务,通过在实训室的实践操作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到征税机关人员应该掌握的电子税务的技术、方法和能力,纳税人应该掌握的纳税电子化的技术、方法和操作程序,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熟悉我国税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环境。 2.社会实践方式设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学完相关理论课程之后,由学校或学生自己与校外相关单位联系,将校外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由于财会工作涉及商业秘密的特殊性,致使目前社会实践存在走过场的现象。鉴于此,学校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尽力创造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学校推荐与自主联系的方式,或建立校办企业、在校内成立记账机构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会计实训 考核方法 会计实训考核是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实训教学过程及实训教学管理等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督促学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的重要环节,同时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也是对学生一个重要评定。校内模拟实训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操作结果考核。过程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出勤、上课认真态度、小组讨论和分组实践中表现的动手和协调能力,占50%的比重,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评定其过程考核成绩;操作结果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训资料书写的规范性及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实习心得及总结等,也占50%的比重。校外实训情况的考核应以实习单位给出的实习评价为依据,综合评定学生的毕业实训成绩。 总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实训教学内容,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岗位。(本文作者:李鹏霄 单位: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 设计学论文:浅谈自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选题和设计 多媒体计算机能优化组合多种媒体的长处,实现信息多途径、全方位的正确传递,强化对学生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接受知识的最佳氛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自然教学将为解决教学难题创造有利条件。但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是为了来替代已经有效地解决了大量教学难题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而是为了解决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突破的教学内容的传授问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使用恰当的话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使用不恰当,则会是画蛇添足。下面我就根据这几年进行研究来谈一谈,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课件的选题的设计问题。 一.自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制课件的选题:如何让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为教学内容服务,课件的选择可从这几方面来考虑: 1.宏观世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可借助计算机来压缩空间呈现其全貌。 自然这门学科涉及到许多宏观世界的知识,如地球与通信卫星信息的传递、月相的变化、四季星空的运动变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等,由于现象受空间限制我们无法看清其全貌,那么我们就可借助多媒体电脑来压缩空间,使其面貌及运动规律全面展露在我们眼前。 2.物体的运动变化受时间限制的内容,可考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而让其展现全过程或细节。 例如,自然课本中讲到金鱼游泳时鳍的摆动和青蛙跳跃时前后腿的运动,因这一过程短暂而迅速,学生无法清晰看见,就可利用电脑延长时间,拉大各动作之间的间隙,就能使学生对各细节一目了然。还有一些不适合课堂展示的缓慢的变化现象,如卵石、地层的形成,物体发霉、金属生锈等,可让电脑用缩短时间的办法来展示其全过程。 3.对于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识,计算机可以采用示意图、动画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化。 如小学自然“空气”单元中《空气占据空间》、《压缩空气》、《大气压力》,“热”单元中《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几课均可制成多媒体电脑课件。 4.那些复杂的难以讲清的内容,可利用电脑动画进行剖切、定格、特写,分步演示的方法深层次地揭示事物的内部运动过程。 如“植物”单元中的叶的蒸腾作用、叶的光合作用,“人体”单元中血液的循环、消化过程、呼吸作用,“电”单元中的电铃、电话机的发声原理等。 5.需反复多次模拟展示的内容,利用电脑可方便地反复模拟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节约教学用时。 如肌肉收缩引起人体手臂的屈伸变化、单摆实验、物体的热胀冷缩等教学内容就属于这一类。 6.一些较复杂的实验课,利用电脑辅助教学可有效地进行指导、纠正,甚至还可弥补一些缺憾。 如“水的过滤”实验,这一实验器材组装、实验操作步骤很复杂,使用电脑可进行分步指导实验,将会取得很大成功。用电脑演示闹铃在真空中无法传声的实验及马德堡半球等实验,可避免因环境因素或缺少一些贵重仪器而造成的实验空白。 二.自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制课件的设计: 自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题选定后,有的有现成课件,但教学由于现成的课件不是教学一线的教师设计制作的,所以大部分课件不能符合教学要求,需要我们教师亲自动手动脑来制作课件。正确地创意设计是课件成功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件要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计。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也不是提倡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都依赖这种手段来进行教学。如果一堂课从头至尾都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那么由于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且也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都只集中于屏幕,无法关注老师的讲解。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应该有侧重点,要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计的。例如,在《热对流》一课中,水、空气的对流是教学难点,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将水、空气对流的过程展现出来,易于学生的理解;而对于热对流的应用通过看挂图学生就能理解了,就不需用计算机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了。 2.课件的设计力求体现交互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当重要,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容忽视。而计算机本身就具有人机对话的功能优势,如果在设计课件时考虑到它的交互性,让学生与计算机实现人机对话,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同时也使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消化器官》一课时,就利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巩固练习,请学生到电脑上,用鼠标将各消化器官的名称移动到相应的位置上,做对了的学生由电脑奖励一个红苹果,并送上一小段动听的音乐,答错的学生电脑就送上一句鼓励的话,并请他(她)再试一试。这个小练习一出现,学生的学习劲头马上就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要求上前一试身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真正地体现出来了。 3.课件的设计要突出主要内容。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在设计时要突出主要画面,无关信息如菜单、按钮应尽量减少或缩小,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求学生重点观察的部分要摆在显著位置,颜色可鲜艳些,并可采用闪烁、画圈等方法提请学生加以重视。给学生阅读的文字要短小精悍,可设计成大号字体,颜色要醒目,尽量做到最后一排学生也能清楚看见。 4.课件的设计要加入智能因素。 以前计算机辅助教学侧重于演示,所以课件也常以线性结构进行设计,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现在提倡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要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课件的设计就要以非线性的结构进行,也就是要加入智能因素。例如,在《杠杆》一课中,由于学生在完成杠杆省力还是费力的实验后会出现三种结果,所以在课件设计时,就要预先考虑设计成三个分支,在教学时,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的灵活控制计算机,很自然地改变支点、重点、力点的位置,并正确出示相应的结论,这样也使学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5.课件的设计要多学习其他电教媒体的优点。 在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时,应多借鉴其他电教媒体的优点,将它们化为己用,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精确清晰的录像片段,只要选用得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火山和地震》这一课前我就到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借阅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录像资料片,从中发现有一段火山爆发的镜头生动形象,于是在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时我就把这一段镜头也放了进去,利用电脑重新剪辑定格、特写、放大,结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有助于对学生火山的认识。 6.课件的设计要考虑教学时操作的简便性。 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也要考虑教师教学时操作上的效率性,要做到操作简便,教师只需按一下空格键(或其他常用键)就可继续计算机辅助教学,而不要为了在电脑屏幕上找小小的鼠标光标而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以上是我对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探索,有许多地方还很不成熟,希望各位老师、行家多多指正。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还涉及到方方面面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研究,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难题,为教学服务,成为受师生普遍欢迎的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我们共同来为之努力。 设计学论文:农业科学单位顶层设计形式研习 一、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农业科学事业的研究领域不仅限于总体设计和自身的针对性研究,还扩展到农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传统的农业科学事业工作模式,即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农业作为国民生存的重要命脉,在新形势下的有序发展,需要从宏观角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理顺体制机制保障,完善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和解决好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其次,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依法决策偏重责任落实,基本实行院所长负责制的模式。此种模式的运行过程很难做到各种不同意见的充分客观表达,决策也失去了必要的创新性与科学性。而农业科学事业大发展需要借鉴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正确的决策为导向,逐级落实责任与任务,并通过体制机制保障,共同促进农业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农业科学事业以农业为背景载体,深入农村的各个领域,重点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其事业本质(即公益性)决定农业科学事业很难依靠成果推广从农民身上取得利益以支持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点在我国热区体现更为明显。农业科学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基础保障导致工作效能降低、工作重点偏离等原因亦导致了农业科学事业的滞后发展。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完善顶层设计能够将“三农”问题看的更真、更全,有助于把握大局、准确定位和出实招,通过开放思路、协调各方组织优势以实现整体目标和保障国家农业事业健康发展。 二、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模式构建 管理学认为,凡事要成功,首先必须做正确的事,即把方向和目标搞准,然后才能正确的做事(斯蒂芬.P.罗斯宾等,2004),此时才谈得上细节决定成败。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国家三农工作,以科研工作为基础,注重成果转化与应用,通过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促进国家农业事业发展。 1.战略目标顶层设计是农业科学事业发展的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和科学规划,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社会利益群体的互动以及充分激励基层动力与创造力。在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构建顶层设计重点是以逐级落实责任、创造价值和培养人才为导向。(1)逐级落实责任。逐级落实责任是指改变农业事业单位“一人负责制、一个人决策”的体制,自上而下逐级赋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坚持法律基本原则,尊重事物客观规律,充分吸收不同意见的客观表达,强调思想上,注重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驾驭全局,共同着力解决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和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2)培养三种人才。三种人才指偏重于技术、沟通、战略三种技能的人才。对于基层技术人员来说,技术表现在对于科研项目执行的能力,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对于中层人员来说沟通表现在对上的汇报与执行能力的直观体现,对下的任务分配与督促实施;对于高层人员来说战略表现在以长远的目光和审慎的思维对重大事项的战略规划与科学决策。以上三种人才应随着工作经验的逐步累计,三种能力的发展也逐步全面。(3)创造三种价值。三种价值指个人价值、单位/集体价值、社会价值。即通过激发体制的活力、动力、潜力,广泛凝聚发展共识,树立长远眼光,释放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以自我价值的体现,实现单位/集体价值,最终创造社会价值,实现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服务农业的公益性目的。 2.组织框架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立足于未来一个时期事业发展的总体谋划,结合“三农”实际需求做出基本战略取向,对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重大决策、系统管理及保障体系进行高层次、全方位综合筹划。其顶层设计模式(如图1)体现于整个管理环节,从任务下达到组织实施,从信息反馈到组织决策,最关键的环节是沟通,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正反相通,以实现事业发展的持续稳定和运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性。设计框架见图2。 3.组织保障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受需求、经济、科技等条件的限制,社会需求是动力,先进技术是前提,经济投入是保障。从宏观角度看,农业科技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国家对于农业科研事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投入。促进现代农业科学事业发展需重点解决经济投入严重不足和体制机制运行不健全等相关问题。基于以上实际,完善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保障: (1)健全体制机制。依据国家和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定,排查完善单位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面前办事人人平等;依据工作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计划,做到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各部门/组织间协调体系,确保各项工作内容按时按质完成。 (2)适度权利下放。理顺各级职责与权限,在工作中做到不越权、不漏职,按程序办事,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权利的适度下放,是提升工作效率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更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明确职责的保证。 (3)完善激励措施。只有激发了人对工作的热情,顶层计的实施主体才算具备,而激励作为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诱因,能够激发工作动机,使其努力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绩效激励、岗位激励(培训)、文化激励等激励措施的完善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为保障顶层设计的实施沿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前进,建立健全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措施同样重要。 三、结论 农业科学研究是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活动的特点与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被动性。基于农业科研事业发展模式与实施现状构建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模式,是加快农业科学事业快速发展、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迫切需要,顶层设计模式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立足自主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是发展核心,配套相应的保障措施是基础,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构建必将明朗化现代农业事业的发展视角,助推农业事业的科学发展。 设计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有效性论文 一直以来,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总贪多求全,生怕有遗漏,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事实上,能力的高低与机械的记忆书写没有多大关系,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那种机械的书写作业已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让孩子们对作业丧失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把课后作业设计得形式多样,争取让作业内容丰富而又不失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全面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趣味性。 1.作业量的分层。作业量的分层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对于优等生可不留书面作业,让他们发展其他爱好,给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发展时间和空间;对于学困生应适当增加作业量,让他们得到充分练习,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2.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的难度应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作业,如果设计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结果往往是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语文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我在作业的设计中,撇弃了过去那种强制、命令式的作业布置方式,让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让学困生得到充足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3.作业选择的自主性。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用奇谋孔明借箭(节选)》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①复述《用奇谋孔明借箭》;②给诸葛亮写一封信;③采访“诸葛亮”、“周瑜”(当然是同学)并写下采访记录;④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用奇谋孔明借箭(节选》;⑤选读《三国演义》或有关三国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选作业。因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开放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前扩展性作业。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等,整理成“摘抄”笔记。 2.课后延伸性作业。学完课文后,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学了六下的“丰碑”这一单元后,请学生去查找更多的丰碑式人物取去了解,推荐《感动中国》让学生阅读。 3.积累性作业。新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4.练笔性作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 传统的作业读写训练量大,形式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多样的课后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演说交际类作业。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型作业,一改传统作业单一的纸笔功夫,强调作业在生活中、实践中完成。注重实践探究,强调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积淀语感,锻炼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2.生活实践类作业。“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给语文学习无穷的资源。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汲取语文方面的营养,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中学会积极生活。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设计课后作业,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后作业。让语文课后作业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质,为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增添活力,增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