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论文:高二化学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及现实意义探寻 摘 要:自主学习就是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活动,不断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自主学习愈发引起教师的重视。通过对高二化学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接受学习;实践 传统教学主要就是老师的传授式教学,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在高二化学教学中,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地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学产生的兴趣也就是学习的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也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探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同时它对老师的要求也十分高,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善于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乙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结合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酒进行教学,通过这些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也可不断对酒的文化和物理性质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研究乙醇结构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对乙醇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我国文化对酒进行诠释,通过描述酒的一些诗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学生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有的学生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有学生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这时老师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问题,如酒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得出,在医院里用酒精消毒;可以作为饮料,可以作为燃料等。最后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酒的认识,就可以提出乙醇就是酒的主要成分,要求学生分析其物理性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二化学论文:“化学原理观”在高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渗透 我从教化学教育多年,也做了多年的学生德育工作――“班主任”,经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化学原理教育观”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即:利用化学原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学生思想教育融于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自信,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入手,通过“平衡观”、“电离观”、“活化分子观”,阐述“化学原理观”在高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渗透,以实现教学、教育的统一。 一、“平衡观”――自主学习 平衡移动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则平衡总是向着能够减弱(不可能抵消)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在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既要扮演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又要扮演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普通一员的角色。教师应自觉树立强烈的民主意识,一言一行体现民主精神,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共同参与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动因,自主地经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情感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学习潜能,使其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生长新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相反,如果对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平衡体系”的双方,则教学中学生只会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认为自己的角色是一种由教师控制的被动角色,认为教学的主动权完全在老师手里,即“教师不教,学生不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这样的教育教学,其结果必定是降低教育教学成效。首先,这样做使所有学生只能够在同样的时间里接受同样的内容,教学目标单一,从而抹杀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是因为,一旦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成了矛盾的对立面,由勒夏特列原理可知,当教师提出某一具体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时,尽管大部分学生会朝着教师所要求的方向努力,但是,由于这不是学生的自主行动,学生在最后达到目标时,总是要“减弱”教学目标的一部分,跟教师预先提出的教学目标总会有一定差距,从而弱化教育教学效果。 二、“电离观”――建立自信 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分子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就达到了电离平衡状态。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一定。但是,一旦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同一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又会发生很大改变。 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一碰到困难,总认为自己的脑子不如人家聪明,自信心不足,甚至单向思维得出“我不行”,从而失去前进动力。其实,作为已有弱电解质电离理论的高中学生,只要及时引导,学生是非常容易被鼓动和激发的。告诉学生,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具备的能力和水平一定,好比是某一种“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电离程度”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同一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又会发生很大改变。因为,一个人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为此,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应该是信任和鼓励,每当学生碰到困难时,应该及时加以鼓励,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信心,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拥有自信才能不会向困难低头;才不会害怕暂时的不足;才不会低估自己的潜能。自信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强大内驱力,是人生奋发向上的激情之源。成功源于自信,自信使学生充满朝气和活力。 三、“活化分子观”――自我完善 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前提是反应物分子间必须有碰撞,而且只有那些具备一定能量――活化能的反应物分子――活化分子,按照一定取向进行碰撞――有效碰撞,才会发生化学反应。 “活化分子观”类比以上理论,学生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就好比是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每个学生不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只有具备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活化能”,再勇敢地参与竞争――敢于去“碰撞”,才有可能使之发生“有效碰撞”,才有可能完成人生的“化学反应”――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句话,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理想――实现理想的“有效碰撞”,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设法使自己成为“活化分子”。特别在没有结果之前,决不能放弃努力,要勇敢地参与竞争――敢于“碰撞”。所以,培养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战胜困难的勇气,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然,所有理想只能成为泡影。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也如此。只有方法得当成效才会显著。合理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平衡观、电离观、活化分子观”等在高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渗透,对高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高二化学论文:高二文科班化学“小高考”复习指导策略 摘 要: 文章主要介绍了高二文科班化学“小高考”的八点复习策略。 关键词: 文科班 化学“小高考” 复习策略 高二文理分班后,语文、数学、英语和两门选修科目是高考科目,其他4门必修科目必须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方有资格参加高考,因此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也被称为“小高考”。化学学科是文科班学生的“小高考”科目之一,也是一门令他们比较头疼的学科。因为,首先,绝大多数学生是由于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理化学习比较吃力,基础差,能力弱,题目不会做,考试成绩不好,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怀疑自己的智力,讨厌理化。相较理化学科注重抽象思维而言,政史学科注重形象思维,只需背背记记即可,稍微好学一些。他们选择文科不是真正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而是逼不得已为之的。再加上政史学科不像理化那样有做不完的题目,学习相对轻松一些(懒惰心理使然)。其次,“小高考”是在进入高二后的来年3月举行,只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既要完成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新授课学习,又要进行所考三本书《必修一、必修二和选修一》的一到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4门必修同时举行“小高考”,年底前还要举行劳动技术省级测试,如果不过关,就一样不能参加高考。关键是高考5门科目学习不会停止,每天都有大量作业)。要想一次性全部通过,并尽可能得A(一门A高考时总分加1分,4门皆A,总分加5分),化学老师的压力确实比较大。面对这样的学情和考情,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益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带“小高考”的体会,谈谈高二文科班化学复习策略,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斧正。 一、透彻研究《考试说明》,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准确把握备考复习方向。 “小高考”之前,省考试院都会公布命题的指导性纲领《考试说明》,老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从而增强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实现复习效益最大化。研究《考试说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阐述了命题依据、主要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是“小高考”试题命制的核心。学习、研究这部分内容,要结合最近几年“小高考”试题真题和《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等具体题目,考查这些题目所涉及考点和能力要求是如何体现“命题指导思想”的。 第二,研究“测试内容和要求”,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考试说明》在“测试内容和要求”中明确了“小高考”的命题考点及其考查时的相关能力层级要求,有助于备考师生增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效益。研究这部分内容时,要明确“小高考”有哪些考点和能力要求?这些考点和能力要求在近几年“小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与以往相比,考点和能力要求有无调整与变化?如有,体现何在?这样的调整与变化说明了什么?有可能会怎么考?所有这些,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第三,研究“典型题示例”。“小高考”《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所选用的题目都是近些年的“小高考”真题,是《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和“测试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认真研究“典型题示例”,有助于备考师生粗略感知“小高考”的深浅难易,克服恐惧心理。 二、认真研究“小高考”试题。 在透彻研究《考试说明》之后,就要研究“小高考”试题了。研究“小高考”试题,不能仅满足于将这些试题做一遍,要在此基础上,研究试题的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命题方法,预测揣摩命题趋势。还要注意研究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发现自己教学与“小高考”在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上的差距,进一步完善教学。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历年考题找共性、研究近年考题找趋势、研究相同考点找规律、研究不同考卷找特点。微观上,分析“小高考”命题双向细目表,把握命题重点、命题难点和热点,了解哪些考点会重点考、反复考,找出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对比近几年的“小高考”试题,总结命题的稳定性;结合考点和能力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并结合参考答案的答题角度、表述方式、评分细则,培养学生规范答题习惯,做到该得的分拿足拿满,不应非智力因素而无谓丢分。 三、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文科班学生在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化学学习比较吃力,基础知识较差,题目不会做,考试成绩差,学习信心严重不足。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化学学习规律,从基础入手,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收获成功喜悦,积跬致远,从而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四、“三有”“六要”贯穿复习迎考始终。 在复习迎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始终做到“三有”、“六要”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障。 五、围绕考点,夯实基础,兼顾能力,满足学生目标需求差异。 化学“小高考”的考点及其相关能力要求在《考试说明》中都予以了明确,老师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必须围绕这些考点进行复习,要求学生该记的概念和定义必须记住,该记的方程式必须会默,该记的实验现象必须清楚……要围绕这些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题目反复考查和训练,训练的次数多了,学生就自然记住了。基础知识过关了,通过“小高考”基本不成问题,因为“小高考”试卷的难易题比例是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2:1。对于绝大多数文科班学生而言,能够“过关”。但对于部分优秀生而言,他们是需要冲A加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设计题目时要适当兼顾能力,所设计的题目要让想冲A的这部分学生踮起脚尖跳一跳才能“够”到,要有一定的思维考查力度,否则这些孩子就不够“吃”。 六、实行“教学案”,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强化“启发式”教学,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实行“教学案”,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备课时,要做到“五个一”和“一个二”,即集体备课由一个人主备、主讲、主修改、主编学案和练习,备课组成员回去后结合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以调整充实。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启发式”教学,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要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努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关爱的和谐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关注个体差异,共同进步、提高。 鉴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档提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八、必要的题量训练,反复推敲错题。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做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小高考”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适当数量的题目训练是必需的,但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在做题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反复推敲错题,认真思考自己的答题思路,挖出出错根源,快速纠错。同时动笔制作错题集,在考前一两天仔细查看,避免考试时再犯同样错误。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 高二化学论文:如何在高二化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摘要: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调动高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学习热情。经过一学年的实践,笔者总结了这样几种方法:积极进行课前准备,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充分调动 关键词:高二;学习热情;激发 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学生成绩分化的分水岭。如何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学生在高二阶段的学习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高二学生的表现却是不如人意。在课堂上,有些学生趴在桌上睡觉,有些学生看小说,有些学生人在课堂,但心不在课堂等等。种种现象都表现出高二学生学习的懈怠性。而在高一和高三课堂中,这种现象出现得很少。因为高一学生有着刚进高中的新鲜感,高三学生有着面临高考的紧张感。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高高二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了我们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笔者找了部分高二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访谈主要围绕"上课为什么睡觉或者开小差,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学习热情,自己对于未来有什么打算,有没有从现在开始准备"这几个问题展开。结论就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打算,总想等着高三的系统复习,现在就随便听一听;有些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太凶,上课太紧张,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上课有些知识没听懂,积累多了,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就形成了思维障碍。面对这样的回答,笔者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课堂上一味地追求进度,一味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的引导。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这样几种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重视探究学习的课前预备的策略 完整的探究活动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基础及实验条件的不足等等原因制约,要使探究教学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将探究活动的一些环节延伸至课外,在课前做充分的探究准备,保证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核心问题的探求。 案例一: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这节课的导学提纲中,我们设计了脑筋急转弯"黑笔能写出红字吗?"并给出了设计方案和装置图:把滤纸用氯化钠、酚酞的混合溶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锌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黑色的铅笔在滤纸上写字,试试看!学生都会认真阅读课本,找出理论依据,积极交流,并且在课题上也会迫不及待地纷纷动手做实验。 2.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的策略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的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实施探究式教学,为了使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能够创设一个适当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而且要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思维状况,态度和价值观,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是有效地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情境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接近多数学生思维上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最大发展。 案例二: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一节的教学中,给学生展示航天飞机、交通工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池,并指明这些电池与《必修二》中的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原理相同,使学生产生好奇,并能以极大的求知欲完成教材中: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能量转化的探究。 3.注重实验探究,发挥实验的设计功能的策略 在反应原理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实验的设计功能,也就是实验的提升作用,因为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去实现理论上已知的东西,这说明他对有关的原理是达到了设计水平的。即充分发挥实验的设计功能,让学生用实验提升原理的理解水平。 案例三:在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一节中,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化学平衡的概念,知道条件改变,平衡会移动,但平衡怎样移动,学生是不清楚的。在教学以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设计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预测――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交流评价――获得结论这一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是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上,设置驱动性问题,不断地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而且实际上也是同时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引领他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为什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也是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其本质原因是什么等有关问题,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这样的做法比抛出一个大问题让学生自由分析更有效。这样更能体现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并且可避免探究过程产生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的问题。而且倡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彼此促进,也平衡弥补学生能力的差异,使其共同进步。使课堂具有内驱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载体。 4. 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素材深入挖掘教材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化学是息息相关的,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涉及化学常识,教师要学会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不仅能应用于实践中,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 比如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识性问题:怎样除去衣服上的黄斑?怎样除掉水壶中的茶垢?怎么能够辨别金银的真假?喝醉之后为什么喝适量的食醋能够解酒?这些生活问题的解决都要运用到化学常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提出这些问题,则一定会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激发他们想要探究事实原因的兴趣,然后教师通过一些化学常识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一些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老师在知识的引领下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他们领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而且拓展学生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真正成功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在课堂上一味地传授知识,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慢慢不再适应于现代学生的学习,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不愿主动学习。因此,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传授一些基本的知识外,还要通过其他方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高二化学课程而言,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辩论、演讲、小品、快板等,把教学内容融入这些活动内容中,使学生在活动展示中,不仅放松身心,而且主动接受很多化学相关知识,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愿意主动探索和了解化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的讲课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这一有利条件,针对高二学生这一特殊的团体,充分创设情景,让高二学生重新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逐步实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目标。 高二化学论文:浙江新高考化学选考加试题分析及高二教学应对策略 摘 要:2015年10月浙江新高考正式开考,加试题与往年理综4大填空题相比,稳中有变,难度略有提升,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因此,在新高二的教学中总体上要整合规划,统盘安排,备课上要立足“三本”,有的放矢,教学上要把握“主干”,建构观念,作业上要层层递进,体现广度。 关键词:新高考;加试题;分析;高二教学;策略 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这是高考制度的一次巨大变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高考方案中化学是“7选3”中的一门,所谓“7选3”指的是学生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中任选3门作为高考科目,也称为选考科目。对于选考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和高考选考(以下简称选考)两考合一,即选考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必考题”为必修内容,分数为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加试题”考试内容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分数为30分,时间延长30分钟。2015年10月底,新高考引来首次开考,本次考试,由于教学进度等限制,考生以参加学考为主,比如我校在此次考试中没有学生参加选考。但作为新高考下首次高考的试题却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后面30分的加试题,对负责高二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盏启明灯。因为高二教学需要完成的是加试题部分需要掌握的三本必修加选修课程,即《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分析试题,把握新高考的方向,这对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高二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可以为高二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选考30分的加试题情况,打破当前高二化学教学困局,明晰教学思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新高考化学选考加试题分析 1.新高考化学加试题题型和考点内容分析 新高考化学必考题29题,30~32题为加试题,3道加试题均为填空题,每大题10分,共30分,其中30题考查的是原理加元素化合物,31题是实验加元素化合物,32题是有机化合物。从内容上来说,与以往理综高考中化学最后的4个大题有点接近,理综4个大题分别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原理,实验及有机化合物。可以看成是将原来的4道大题整合成3道,并相应地减少分值。 与往年理综试题比较,三道加试题与2013年和2014年浙江高考试题最为接近,2015年高考试题不做比较的原因是教学内容上差别较大,因为深化新课程改革,2015届和2016届学生没有《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两本教材,因此高考试题差别较大,可比性不强。2017届是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一届,《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又重新列入高考范围,内容上与2014届前的教学内容相仿。 从考点上具体分析,2015年10月新高考中30题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原理应用、焓变、盖斯定律、平衡常数和平衡移动方向判断;这些考点除了电解原理应用,其他考点在2013年和2014年浙江高考理综26题和27题中均有体现。并且知识点考查的重现率也很高,比如新高考30题考查了通过定性定量计算推断出物质MgCO3・CaCO3,而2014年浙江高考26题考查了通过定性和定量计算推断出物质CaCO3・FeCO3。 31题考查的是实验名称、减压过滤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选择及信息方程式书写,这道题有点类似于原高考理综26题元素化合物和28题实验题的合体。并且考点重现率也很高,比如31题第(2)小题:分离CdSe纳米颗粒不宜采用抽滤的方法,理由是 。与2013年浙江高考28题第(4)小题:Fe3O4胶体粒子能否用减压过滤法实现固液分离?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这两个问题几乎是一样的。 32题是有机推断题,考查了有机物结构简式书写,有机物性质判断,有机反应方程式书写,同分异构体书写,合成路线设计。此题的考点内容分布与2013年和2014年高考的29题也相差无几。 2.新高考化学加试题考查方式和难度分析 从考查方式上来看,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新情景下反应方程式书写有3小题,比重与原来理综相比有所提升,原理综52分的填空中,反应方程式书写也就2小题,顶多3小题,而现在30分中就有3小题,体现了对元素观、物质观、转化观等化学学科核心观念等考查,并且对转化观的要求有所提升,难度也有所加大,反应的书写需要定量计算或根据前后关系推断出物质,才能准确书写。 对于原理的考查,基本沿用了2012年―2014年浙江高考中原理的考查方式,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图像分析原理和根据原理自己绘制变化曲线图,比如30题考查了平衡常数和温度变化曲线,需要考生自己绘制改变温度后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考查的点集中在主干知识上,如焓变、盖斯定律、速率、平衡常数、平衡移动等,从难度上来说,今年关于焓变及平衡常数考查上较以往的一大区别是,综合程度更高,从而使难度加大,比如今年的焓变大小判断需要考生先根据图像判断出平衡常数和焓变关系,再根据盖斯定律定量判断焓变相对大小,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对于原理考查的另一个变化是电化学内容考查方式的改变,以往理综7+4中电化学内容都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这次加试题中以填空方式考查,这也许会成为一个改变的趋势,因为前面选择题都是必考题,而必考题对电化学要求很低,特别对电解是没有要求的,要深入考查电化学内容,只能在加试题中考。 对于实验的考查,主要是实验仪器名称,这次考的是冷凝管,这在2011年浙江高考中也考过,有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等。这次考查中有一个变化是对实验条件的选择采用了图像方式考查,需要考生分析图像,并理解应用,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 对于有机化合物,考查方式基本上是2013年和2014年浙江高考题29题的翻版,难度也相仿,变化不大,唯一的变化是由于分值减少,题量由原来的6小题变为5小题,减少了关于有机物转化过程中试剂选择的小题。有机推断需要考生利用逆向思维,由最终产物倒推出前面物质,体现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总的来说,新高考加试题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和科学素养的考查,试题稳中有变,难度略有提升。 二、新高考方案对高二教学的冲击 1.高二教学任务更重、进度更紧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分析,新高考方案要求参加化学选考的学生完成三本必修教材《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以及两本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这与2014届以前还需外加两个IB模块相比似乎任务减轻了很多,但由于考试时间发生改变,任务其实一点也没有减轻。原先到高二结束,基本只要完成5本书的教学即可,到高三高考还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复习,但现在选考学考时间改在每年的4月和10月,考生有两次机会,意味着最迟在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即高三开学初就要参加第一次选考科目高考,也就是说到高二结束不单单要完成五本书的教学,还要留一定的时间复习,以便学生有更好的状态参加第一次高考选考科目考试,这样任务就更重了。而高一结束,大多数学校为了应对高二10月份的学考,一般都只完成学考相关内容,即《化学1》除《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两个单元,《化学2》及《化学反应原理》中学考要求的一小部分内容。即便我校在高一第二学期就进行了化学选考、学考分类走班,我们的选考班只完成了《化学1》《化学2》两本书,《化学1》中《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还遗留到了高二来上,高二需要完成《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三本书,再外加一单元内容,还要留时间复习。这样一来高二的教学压力比以往更大。 其次,从课时安排上来说,以往到高二,理科班化学一般都能安排5课时,课时相对会比较充裕,而这一次到高二,在10月底学考前的两个月,11门文化课全开,课时根本排不过来,化学选考班只有每周3课时,到11月份增1课时,也只有每周4课时,课时不够,进度紧张,这对高二教学的冲击相当大。 2.选考加试题较以往综合程度更高、难度加大 从对加试题上分析上可以看到,除了有机题与以往难度相仿外,其余两道加试题难度较以往都有所增大,而加试题难度有所增大本也在意料之中,因为新高考试题分为必考题和加试题,必考题只需学考难度,难度降低了,而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那就只能适当加大加试题难度了。但难度加大后,对高二教学来说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因为加试题内容主要集中在高二教学内容中,目前的情形是课时紧,任务重,难度还加大,高二教学该何去何从,这给高二教师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三、应对策略 1.总体上整合规划、统盘安排 新高考对高二教学的冲击很大,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更需要高二教师全面研究、细致分析、广泛交流、早做准备,依据学校的整体教学安排,制订适合本校学生实情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不单单是一个学期的,更应该是整个学段的教学计划,对于高二教师来说,应该制订到高三10月底选考科目高考前的整体规划。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我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学期主要上《化学1》中遗留的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和《化学反应原理》,第二学期主要上《有机化学基础》,将《实验化学》教学任务分散到原理和有机中间,穿插着上。具体穿插方式为: 这样安排的目的: (1)原理的学习一直是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最深奥、最难懂的一块内容,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穿插实验,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实验可以反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速率观、平衡观。 (2)将《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放在《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之后,可以更好地完善含氮化合物家族,从元素观、物质观、转化观角度形成更完整的含氮化合物的体系。 (3)将不能很好地穿插在新课中的实验化学内容,放最后与必修1的复习整合在一起,或者在复习过程中穿插实验,使枯燥的复习增添新鲜感,提高复习效率。 (4)这样安排可以使教学节奏更加紧凑,减轻课时紧带来的压力。 2.备课上立足“三本”,有的放矢 这里所说的“三本”,一是指课本,即教材,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二是指《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考试标准对学考和选考的考试范围、内容即要求作了明确的要求;三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学科指导意见是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我省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在国内外高中化学教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制定的,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及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依据。教师立足于这“三本”,结合新高考加试题,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才能在教学中减少盲目性,避免做无用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教学上把握“主干”,建构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能更准确地把握主干知识,理清重点、难点、易混点,明确知识体系,学会用不同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核心观念。化学新高考加试题综合能力的考查归根结底是对考生化学学科素养和核心观念的考查,比如转化观、平衡观等等,也就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知识的重组和推理能力、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针对《化学反应原理》教学,速率观和平衡观是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的重要观念,这些观念建构不是一节课就能建立起来的,但教师运用观念建构思想设计的课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其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促进其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是精简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比如化学平衡学习中平衡观基本建立后,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就会轻松很多,同时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学习又能进一步强化平衡观的形成。 4.作业上层层递进,体现广度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有梯度,尽管新高考试题难度略有提升,但思维训练毕竟不可能一蹴而就,知识点的掌握和能力提升都需要有个过程,作业设计时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首先还是需要夯实基础,不可过难,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要减轻学生负担,所以在平时作业设计时要避免面面俱到,障碍重重,可以大胆删减一些难题、偏题、怪题、有争议的题等,避免题海战术。但可以在每次作业最后设置一道能力提升题,体现作业的广度。“广度”是指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前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即体现综合性。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设计呢?笔者认为,既然以“观念建构”设计课堂,那也应该用“观念建构”设计作业,以考试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习题为参照,以观念建构为目标,设计配套作业,这样的作业针对性更强,对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核心观念也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还能减轻高二的教学压力。如果平时教学和作业中都能注重核心观念建构,注重学生思维培养,再回过头来看高考综合题也就能从容应对了。 总之,分析新高考加试题,帮助理顺了高二教学思路,使教学更具有前瞻性,不至于走一步看一步,同时寻找到了以核心观念建构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使教学更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找到了破解高二课时紧任务重的基本策略,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高二化学论文:高二化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策略 摘 要: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二的学习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是学生成绩分化的一个分水岭。因此在高二化学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高二化学学习能够顺利进行。本文针对学生化学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探讨如何正确有效地提高高二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关键词: 高二化学 学习热情 提高策略 高二作为一个中间阶段,学生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很容易产生懈怠和懒惰心理,在课堂上表现为睡觉、看小说、走神等,这些都严重导致学生成绩下降,从而给高三的升学率埋下隐患。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在化学课堂教育方面,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热情。总的来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 1.把风趣生动的语言融入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听语言幽默风趣、课堂氛围轻松的老师授课,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风趣幽默的语言会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听课的热情和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语言是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授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语言的使用,采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塑造出独特风趣的语言风格,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学内容。 比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背诵元素周期表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内容给学生翻译成不同版本的顺口溜,易于学生背诵和掌握,在讲述乙醇的性质的时候,老师可以用一些丰富的词汇形容,把它的燃烧过程说成“轰轰烈烈”地氧化了,把灼烧的铜条插入乙醇氧化成醛的过程说成是“附有代价”的氧化,在总结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由原来总结的浮、熔、游、响、红这五个字转变成一句诙谐讽刺又不失幽默的话,即“芙蓉姐姐又想红”,这样一来,学生立即就能记住实验结果,不仅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且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的魅力,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特色,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把语言艺术和课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素材深入挖掘教材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化学是息息相关的,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涉及化学常识,教师要学会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不仅能应用于实践中,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 比如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识性问题:怎样除去衣服上的黄斑?怎样除掉水壶中的茶垢?怎么能够辨别金银的真假?喝醉之后为什么喝适量的食醋能够解酒?这些生活问题的解决都要运用到化学常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提出这些问题,则一定会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激发他们想要探究事实原因的兴趣,然后教师通过一些化学常识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一些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老师在知识的引领下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他们领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而且拓展学生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化学课堂而言,化学实验非常重要。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大多都源于奇妙的化学演示,学生会对这些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产生很强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化学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且能够使他们愿意主动探索其中奥妙。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所呈现出来各种各样的化学仪器和层出不穷的实验结果,使学生想要动手,投入到实验中一探究竟。在化学实验中,观察火焰的颜色变化,或者有沉淀现象时,要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观看,或者用明显的背景加以衬托,以便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感知实验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比较危险性的化学实验时,老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如有毒的气体应该在通风橱中进行,防止气体扩散,避免危害学生安全。在操作过程中,还可以主动地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操作演示,同时让下面的学生仔细观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疑问,在实验结束的时候,教师再根据实验过程对实验进行总结和补充,教师也可以在课下安排分组的实验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更深入地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为高二枯燥疲乏的学习生活增添一点小小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生活。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很重要。课前预习使学生在上课前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老师教学的时候很容易就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接受这些知识,每课的知识都是连贯的,如果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则有可能导致其对老师讲课内容感到陌生,与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不上,从而降低继续学习的兴趣。课后复习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使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充分消化和吸收于大脑中,如果没有进行课后复习,则很可能导致学习过的内容很快就忘记,或者学过的知识很难消化和理解,长时间的积压下,会有越来越多不懂的知识,最后造成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成绩严重下滑。因此,老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课前预习时间和课后温习时间,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 现代课堂教育应该抛弃原来那些旧的固定模式,不再只是老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地接受所有知识,而应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老师应充当一个引导教育角色,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发表个人见解或者疑惑,以便老师能清晰地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改善的方向。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学生之间可以分组讨论交流,互相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举手发言或者是走向讲台发言,发表自己分析的结果和相关看法,之后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表扬或者意见更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主动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3.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真正成功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在课堂上一味地传授知识,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慢慢不再适应于现代学生的学习,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不愿主动学习。因此,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传授一些基本的知识外,还要通过其他方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高二化学课程而言,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辩论、演讲、小品、快板等,把教学内容融入这些活动内容中,使学生在活动展示中,不仅放松身心,而且主动接受很多化学相关知识,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愿意主动探索和了解化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总之,高二的课程学习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以进一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高二化学论文:如何在高二化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摘要: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调动高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学习热情。经过一学年的实践,笔者总结了这样几种方法:积极进行课前准备,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二;学习热情;激发 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学生成绩分化的分水岭。如何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学生在高二阶段的学习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高二学生的表现却是不如人意。在课堂上,有些学生趴在桌上睡觉,有些学生看小说,有些学生人在课堂,但心不在课堂等等。种种现象都表现出高二学生学习的懈怠性。而在高一和高三课堂中,这种现象出现得很少。因为高一学生有着刚进高中的新鲜感,高三学生有着面临高考的紧张感。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高高二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了我们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笔者找了部分高二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访谈主要围绕“上课为什么睡觉或者开小差,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学习热情,自己对于未来有什么打算,有没有从现在开始准备”这几个问题展开。结论就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打算,总想等着高三的系统复习,现在就随便听一听;有些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太凶,上课太紧张,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上课有些知识没听懂,积累多了,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就形成了思维障碍。面对这样的回答,笔者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课堂上一味地追求进度,一味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的引导。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这样几种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积极进行课前准备,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1.微笑面对学生,让幽默风趣充满你的课堂 有一位学生跟我说过:她喜欢哪个老师,她就会充满兴趣,从而那门功课就会突飞猛进。虽然这句话缺乏科学性。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教师是否具有亲和力也是学生学好这门功课的因素之一。从心理上来讲,教师课堂上的态度随和,学生的排斥感减少,自然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学生犯了错误,不能在课堂中严厉批评,因为你的严词很可能会造成后半节课的低效率。教师应该尽可能采用一些其他的手段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幽默风趣,知识是乏味的,但是教师是位神奇的创造家,可以将这些知识变成跳动的文字,激起学生学习的火花。如讲乙醇性质时教师常把燃烧形容为“轰轰烈烈”的氧化;灼烧的铜条反复插入乙醇,氧化成醛说成是”附有代价”的氧化;果酒久陈变质称之为“悄悄地”氧化通过这些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能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2.精心设计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 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要记忆的知识比较零碎,而且容易混淆。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素材,积极做好课堂准备,帮助学生更快地接受知识。如,学生对生、熟石灰的化学式常张冠李戴,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根据硫酸钙分子前面的系数,用俗语“一回生,两回熟”来记忆。 或者教学中,教师如能选用一些引起学生熟悉、富有情趣的事例作比喻,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例如,讲述苯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时,教师可打这样一个比喻:苯就像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的骡子一样,既有牛高马大的身材,又有长耳细尾的驴征,苯中碳碳键就是单、双键“杂交”产生。所以,苯既具有烷烃的某些性质,也具有烯烃的某些性质。如此深入浅出的描述,必然会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轻松地汲取知识。 对于一些有规律的知识,教师可以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进行记忆。同时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当然,用表格或图示也可以进行归纳、整理,使看似零散的知识结成网络。例如对于众多种类的有机物,将其总结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会使学生学起来更加系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相关内容,对学生更有启发性。 3.精心准备实验,让学生的好奇和感叹充满课堂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也是化学知识的基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姿百态的化学仪器,层出不穷的实验现象等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充满诱惑力,同时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美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可见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教师课前应预做,若现象不明显的可加辅助手段,如溶液、沉淀、火焰的颜色可衬以背景观察,现象细微的用投影仪,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感知一切。注意安全,如有毒气体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或用药品吸收,若弥漫在空气中,不仅损害师生健康,还会使学生对搞化学研究产生畏惧心理,将求知欲、理想扼杀在萌芽状态。而对无高难度操作的演示实验,可让学生自动请缨上台演示,台上的做得小心谨慎,力求规范,台下学生带着挑剔的目光,看得认真仔细,效果会更好。不过无高难度的实验尽量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从实验中学化学,从实验中记忆操作、注意点等。高二学生学习已经呈现一种麻木心理,实验或许可以调节他们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当然中间也会有一些偶发事件,因此在组织化学实验教学时,需要老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在寓教于乐的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1.课前充分预习,课后认真复习 课前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预习,课后认真复习。这是学生顺利接收新内容的保证。因为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前几节课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或者学生对课堂中所讲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就会遇到一定的障碍,自然在学生中会产生畏难情绪,无法调动自己的学习热情。例如,在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每节课都要充分预习以及复习,因为每学一种物质,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的相关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没有这些知识做铺垫,学生学习就会比较困难。 2.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人意识 课堂应该交给学生,应该改变让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示范,一道有机推断题,我让一位学生到讲台前讲出整个反应流程,台下的学生也饶有兴趣,一则是觉得好奇,一则又有点挑剔。最后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可能是学生之间的语言比较接近。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多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就单纯做一个引导者。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来。 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的讲课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这一有利条件,针对高二学生这一特殊的团体,充分创设情景,让高二学生重新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逐步实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目标。 高二化学论文:高二文科生化学认知策略应用情况的探查 摘要:通过问卷测试和发声思维等方法,对高二文科生的化学认知策略应用情况进行了探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复述策略以意义复述为主;对信息的精加工以“扩展与引申”和“概括”策略为主;学生以列提纲法为主要组织策略。 关键词:高二文科生;认知策略;测验分析 高二文科学生大多物理和化学学习不够理想,对科学课程的兴趣不大,但他们大多数仍要学习“化学与生活”模块的知识(针对江苏省而言)并要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该模块内容覆盖面较广,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注重实践应用性。而当前,针对文科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策略研究相对较少。为此,笔者以“化学与生活”模块知识为载体,通过测验和发声思维等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以了解文科生认知策略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1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1 理论基础 加涅(R. M. Gagne,1977)认为,认知主要是指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如对信息的编码、转换、储存。认知策略则是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其功能在于使学习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认知活动,是一种处理内部事物的能力[1]。 温斯坦等(Weinstein, et al.,1983)将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复述策略(rehearsal strategy)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2]。对于某些简单任务,直接进行几次口头重复即可,这是机械复述方法。而对于某些复杂任务,往往需要采用关键词复述、位置复述、联系复述、理解复述和组块复述等意义复述方法[3]。 精加工策略(elaborative strategy)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是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是在意义理解基础上的信息加工策略[4]。根据已有研究,精加工策略主要包括概括法、类比法、比较法、质疑、扩展与引申和先行组织者等。施米克和格罗夫(R. Schmeck,E. Groue)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大学生比不成功大学生更常常回答出一些精加工的事例,如“我能说出两者的异同”,“新概念通常使我想到类似的概念”[5]。 组织策略(organizational strategy)是学习者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通常有列提纲、画网络图(或概念图示)等方法[6]。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相对于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更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认知策略的实际应用并不是割裂的,而往往是联合使用,从而达到对学习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处理。 1.2 测验设计 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化学)》,参考了高峰《高中生化学反应原理知识认知策略的研究》等,编制了“高二文科生化学认知策略应用情况测验卷”。测验卷分为四部分(见表1)。 主试在进行认知策略介绍时,主要通过举例说明相关策略类型。对于复述策略的介绍,以对某些内容作下划线、记住关键词、与生活实际联系等方法来加深记忆为例进行说明。对于精加工策略,主试先告知学生有类比法、比较法、质疑、扩展与引申等策略并简单阐述概念,随后以扩展与引申策略为例,主试从“疏松剂如小苏打,能使食品酥脆、疏松”出发,扩展到“疏松剂可以受热分解产生气体”,“气体可以使食品内部形成均匀致密的海绵状多孔组织”,从而引申出“疏松剂受热分解产生气体而使食品酥脆、疏松”这一扩展与引申就加深了我们对“疏松剂”的理解,把“知其然”深化为“知其所以然”。对于组织策略,主试先告知学生组织策略的概念及列提纲、画网络图等具体策略,并以北美五大湖为例,包括Huron(休伦湖)、Ontario(安大略湖)、Michigan(密歇根湖)、Erie(伊利湖)、Superior(苏必利尔湖),采用提纲式(或金字塔式)取其第一个字母组合为“HOMES”来完成材料的组织,完成对五大湖名称的记忆[7]。 1.3 调查实施 进行大范围测验前,先做了小样本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对试题的数量、表达形式和提问方式等进行修正。然后采用了整体抽样的方法,选择了江苏省四所高中的高二文科学生作为测验对象,这些学生的教学进度和教材相同。共发放测验卷206份,回收有效测验卷202份。 1.4 测验分析与数据处理 试卷回收后,批阅与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相关的试题,实行采点计分,即学生根据试卷所给阅读材料,能正确复述或分析出一点,计1分。对两类试题分别计分,并根据认知策略类型对学生所回答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对于组织策略应用的试题,则根据学生对试题材料所采用的不同组织方式进行分类统计,测试结果均采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随后,根据统计结果选取部分典型个案(涵盖不同选科类型,男女生各20名)进行发声思维,以探查学生应用认知策略的思考过程。例如,对阅读材料“工业碳酸钠法脱硫技术”进行发声思维时学生进行精加工的思维行为图(见图1),笔者用“[1]”表示题给信息,用“(1)”表示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的信息,用“①”表示加工后的信息。 从图1可以看出,该学生首先从材料中获得信息“减少煤燃烧时向空气中排放SO2”、“专题1中讲到‘石灰石法脱硫’”,推断出“脱硫的目的是防止SO2污染环境”、“可以用多种方法对煤进行脱硫处理”,再结合材料中信息“碳酸钠法脱硫的反应原理”,同时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石灰石脱硫的反应原理及反应产物”、“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等知识,进而推断出“石灰石脱硫是将硫元素氧化为石膏”、“碳酸钠法脱硫考虑吸收剂的循环使用”和“要综合考虑工业成本和经济效益”等。 2 探查的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的复述策略以意义复述为主 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曾说,“记忆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如果人类没有记忆,那么感知就不能留下痕迹,人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状态”。复述是记忆的初始环节,成功的记忆必须是在正确理解、掌握并善于运用识记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艾宾浩斯(H. Ebbinghaus)和肯斯雷(Kingsley)的研究也恰恰揭示了意义复述在记忆的数量上、精确性上以及时间的节省上都大大优于机械识记。根据意义律提高记忆效果,要促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取得联系,促使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进行联系。一方面,只有当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系统与网络中,新知识才真正被理解;另一方面,新知识也只有固定在旧知识的“桩”上,才不会成为孤立的、零星的、易被遗忘的知识点[8]。 但是在测试中,也发现学生在复述策略应用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他们没有自觉地采用组块策略。所谓组块策略,就是将零散的构件组成有意义的单元。例如,可以通过两种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对缓冲溶液构成进行初步组块——都是两种互不反应的分别呈现弱酸性和弱碱性的溶液混合,从而完成对缓冲溶液概念的深化记忆,但学生仅是以两种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来复述而已。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组块是人对信息进行组织或再编码。可以说,要想增加阅读的容量,提高阅读教学的材料加工效率,组块策略的应用很关键[9]。 2.2 对信息的精加工以“概括”和“扩展与引申”策略为主 以“工业碳酸钠法脱硫技术”为测验材料,分类统计学生的信息精加工结果。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进行了精加工处理,仅约5%的信息未经加工。在此基础上,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发声思维,以了解学生进行精加工的思维过程和具体策略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首先会采用画线法和笔记法对材料进行初步加工,对自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画线,如在“石灰石法脱硫”、“碳酸钠法脱硫技术”下画线,在空白处进行某些注释,如写出石灰石法脱硫的化学方程式,等等。在对材料的精加工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概括法、类比法、比较法和扩展与引申等精加工策略(见表3)。概括法是在思维上对某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从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并能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其他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认识。比较法则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有区别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精加工方法,通过对易混淆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不仅能揭示不同事物的关键特征和差异,而且能更容易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10]。 扩展与引申策略又分为求同引申和求异引申两类,如“两种脱硫方法均能够在脱硫的同时讲究工业经济效益”是求同引申策略,而“石灰石法是气-固相反应,物质易于分离;而碳酸钠法是气-液相反应,需要其他相应操作进行物质分离”则是求异引申策略。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进行扩展与引申是深化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思考程度增加,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与外延,也更易与已有认知结构建立连接。 随后,笔者根据结果对部分学生进行发声思维,结果显示85%的学生能较为清晰地根据提纲对所给材料信息进行重现(重述信息达到约70%以上),有15%的学生存在较多疏漏。可见,高二文科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应用组织策略来分析材料的结构,使材料变得更有系统性、组织性、形象性,结构更加明确,使材料的内容简化、精炼化,从而更好地把握材料,形成知识的结构网络,提高认知结构的清晰度和可利用性。 温斯坦和梅耶(C. E. Wainstein, J. Mayer,1996)就提出了两种有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outlining)和画地图(mapping),认为科学应用组织策略将新的、零散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整合组织构建一个意义结构,能显著帮助学习者进行复杂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让教育者和学习者本人了解知识的掌握情况[12]。 3 结语 笔者的研究表明,高二文科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应用意义复述、概括、扩展与引申、列提纲等认知策略,同时还存在一定问题,如组块策略、知识网络图等策略还有待提高。目前,学术界已普遍认为认知策略作为一种内隐的认知技能是具有可教性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加以揭示,并形成可供传授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的[13]。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学习心理、学习动机的积极影响和特定的策略训练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的掌握和应用水平。 高二化学论文:对高二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高二新教材的使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遵循“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拓宽和拔高。在启迪创新思维、开拓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质方面独具特色。 一、注重编排和整体性 高二新教材的选修内容是在必修课(化学1)基础上的适当拓宽、加深和提高,而不同于旧教材的选修,把原本必备的知识体系分割开来,造成知识逻辑性差,系统性不强,让文科生感到遗憾,理科生觉得难学。新教材在必修章节顺序不变的情况下,部分知识点合同延伸和拔高,选修内容水到渠成。 旧教材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强、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和溶液PH值、盐类水解,中和滴定和原电池等)糖类、蛋白质列为选修,将合成材料列为选学。导致学生在高一、高二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缺乏理论指导,对很多化学事实和实验现象不能解释,如泡沫灭火器的原理、FeCl3溶液的配制等。 新教材把原来的选修内容也列为了必修,现在的选修中是必修(化学1)中部分知识点延伸和提高,如氮族元素中学了氮、随后选修介绍了磷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以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平衡一章中必修介绍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选修中提高到用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数和活化分子百分数的观点进行解释,引进了化学平衡常数,用来解释影响平衡的因素,选学了化学反应的方向,介绍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几种重要的金属一章中,必修学了铝之后,选修中介绍了镁的物性和化性,铁的重要化合物及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最大变化是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安排在金属这章,烃的衍生物中选修了溴乙烷、卤代烃的性质,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糖类中介绍了食品添加剂,增补了肥皂和洗涤剂,酶的性质,合成材料中介绍了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 二、注重方法和可读性 随着学生学习的需要,新教材适时推出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学便能回答相关问题,能紧扣学生的心,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如在高一学生感到方程或难于配平,教材在氮族一章中式的配平,如把过量计算和多步反应计算独自成一节进行了规范的系统的讲解,并且过量的判断方法和多步反应关系式的建立介绍了多种方法,同时专门介绍了有机物分子式的推导和结构式的确定。对事物认识生动形象能做到深入浅出,如用活化分子,有效碰撞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用投篮作比方,让学生一看便懂。对事物认识更加定量化,逻辑化。如用化学平衡常自寻数解释影响平衡的因素,并用电离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知识面广,时代性强,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中介绍了干电池、蓄电池及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源。糖类、油脂、蛋白质安排在一起,介绍了食品添加剂、肥皂、洗涤剂和酶等知识。将高分子化合物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性学习,教材最后还介绍了新型的合成材料。 三、注重贴近生活和环保性 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内容贴近实际生活是化学的重要功能。新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氮和磷一节中介绍了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及危害,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条件中介绍了冰箱中食品保鲜,在石油和煤中介绍了煤的气化和液化技术,在卤代烃中介绍了氟氯烃破坏臭氧层,在合成洗涤剂中介绍了水体污染问题,合成材料中介绍了“白色污染”,在封面设计同样体现了环保思想,如可降解塑料的分解。 四、以注重以人为本和安全性 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新教材都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思想。如氨的灼伤处理,硝酸的腐蚀性处理,苯的硝化、溴代实验也删去了。 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新型的师生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我们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探索教学方法和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有以下体会: 1、吃透大纲,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高度。 调整后《大钢》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大幅度的处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原理升高了一个档次,原来文科生不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胶体、糖类、蛋白质、而现在却是必修内容。有关电离度的计算删除,但理科生对速率和平衡的认识,提升到了有效碰撞和平衡常数的高度,却又没有提出活化能及平衡常数的计算。虽选学中提到了化学反应的方向性,可并没有点破自由能、焓、熵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如何把握“标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这就要求一定要吃透大纲,认真钻研新教材的教参,准确把握教材内容高度和广度,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积极组织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等方面大有好处,同时,这方面的考查在高考中也已有体现,如2005年“3+理综”中化学实验题关于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设计。如果教师平时对实验原理多侧面、多层次加以指导、并组织同学加以设计研究,而不要局限在传统的实验装置上,这方面的考题将会迎刃而解。 3、切实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个称职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有系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有驾轻就熟的实验技能,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更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氨遇氯化氢产生白烟,氮的喷泉实验的改进,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条件中在烧杯底上画“+”号等,让学生耳目一新,思维豁然开朗。 4、教学中注意科学性,严密和规范性 在平常教学中,化学用语、符号、数字的书写和解题步骤一定要规范到位。如原子量、系数、式量、化学反应速度等不再使用。在数的书写上,已采用国际书写原则,即整数以个位往前每三位数字紧排,小数点后每三位数字紧排,数值与单位符号之间留一空隙,如0.123mol/L而不再写成0.123mol/L。 总之,新教材比旧教材更贴近化学的特点,更贴近生活。作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引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二化学论文:浅谈高二文科班化学教学 【摘要】高中二年级是高中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于文科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准备在来年的4月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进入文科班的同学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的确对文科非常感兴趣的同学,这部分学生要求考“A”;一类就是从高一就开始上课走神,对化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化学基础很差(有的甚至对“化学”一片空白),不得已而选择文科,这部分占了绝大多数。以上实际情况,使得文科生在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同时也给会考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关键词】文科生 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基础 化学教学 一、学生坚决不“跑神”,老师坚决要“换位”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跑神造成的。“跑神”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玩手机的、有瞎想其他事情的、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学、观察老师的、有打瞌睡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与别人说闲话的……如此等等。特别是打瞌睡,简直可以说是“严重的听课事故”,是退步的导火线!是学习进入“恶性循环”的开始,是“不会学习”或“狂妄自大”的重要表现!只要你跑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 因此,只有杜绝上课跑神,你才能进步,才能走出“差生”的阴影,做一个快乐而轻松的学生。 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绝对的服从。但现在,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 二、学生上课多表达,老师上课巧组织 一直以来,面对高二级文科班的学生,化学课堂上教师多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教材讲道理,而学生仿佛象一群“沉默的羔羊”正襟危坐,被当作容器灌输,这样的课堂几乎是教师一人独唱到下课。其实文科班的学生也很希望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希望能激烈讨论,唇枪舌剑地潇洒讲一回。因此,迫切需要教师发挥课堂指导作用,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活泼的课堂,组织学生“百家争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教材内容的见解和主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经常进行对话式教学,这是一种进步,也是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将作为化学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潮流,让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生活化,课堂收效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对此教师要转变思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考方案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怕吃苦、怕动脑”,大多数选择了逃 高二化学论文:新课标下高二化学探究教学的组织策略研究 摘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高二化学;探究教学;组织策略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教育也正面临着全球经济开放、多元文化汇合、高新科技发展和国际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围绕着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成了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高二化学探究教学组织策略的原有状况 高二化学的《化学反应原理》是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模块之一,也是高考必考内容,该基础理论模块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相衔接。涉及的概念原理多,往往抽象难懂;在实际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教师们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掰开揉碎地讲,还唯恐学生不懂,二是尽管采用探究教学,但存在如下的误区:自主探究缺乏正确的指导成了"放任自流,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课堂时间短,探究教学不能顺利完成。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因此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推测问题,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的难度,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懂,不愿意学,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而化学反应原理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规律,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我们开展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出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有效的探究教学法。 二、高二化学探究教学组织策略的具体做法 (一)依据文献,获取理论指导。 首先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获得了 一些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概念,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知识,对探究式学教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为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打下一个铺垫。 (二)重视探究学习的课前预备的策略 完整的探究活动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基础及实验条件的不足等等原因制约,要使探究教学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将探究活动的一些环节延伸至课外,在课前做充分的探究准备,保证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核心问题的探求。 案例一: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这节课的导学提纲中,我们设计了脑筋急转弯“黑笔能写出红字吗?”并给出了设计方案和装置图:把滤纸用氯化钠、酚酞的混合溶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锌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黑色的铅笔在滤纸上写字,试试看!学生都会认真阅读课本,找出理论依据,积极交流,并且在课题上也会迫不及待地纷纷动手做实验。 (三)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的策略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的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实施探究式教学,为了使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能够创设一个适当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而且要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思维状况,态度和价值观,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是有效地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情境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接近多数学生思维上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最大发展。 案例二: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一节的教学中,给学生展示航天飞机、交通工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池,并指明这些电池与《必修二》中的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原理相同,使学生产生好奇,并能以极大的求知欲完成教材中: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能量转化的探究。 (四)注重实验探究,发挥实验的设计功能的策略 在反应原理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实验的设计功能,也就是实验的提升作用,因为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去实现理论上已知的东西,这说明他对有关的原理是达到了设计水平的。即充分发挥实验的设计功能,让学生用实验提升原理的理解水平。 案例三:在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一节中,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化学平衡的概念,知道条件改变,平衡会移动,但平衡怎样移动,学生是不清楚的。在教学以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设计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预测——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交流评价——获得结论这一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是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上,设置驱动性问题,不断地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而且实际上也是同时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引领他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为什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也是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其本质原因是什么等有关问题,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这样的做法比抛出一个大问题让学生自由分析更有效。这样更能体现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并且可避免探究过程产生的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的问题。而且倡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彼此促进,也平衡弥补学生能力的差异,使其共同进步。使课堂具有内驱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载体。 (五)通过陈述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比较,及时修改和完善总结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 案例四: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节中,由化学老师选择了15、16班两个水平相近的班级,在两个教学班采取不同的教学处理,并通过讨论实用电池以及原电池腐蚀和防腐,应用原电池模型,对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在是围绕“电流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盐桥”模型,从产生电流的本质原因入手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电极反应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在探究过程中认识电极反应,构建起原电池模型;在对比班,是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的,从电极材料、电解质的种类入手分析问题,构建起原电池模型,主要是教师陈述渗透。实验班注重的是探究过程及对探究结果的分析,而对比班采取的是“表层”渗透处理方式。 三、高二化学探究教学策略取得的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我们得出了在概念原理中有效的探究教学策略,即:合理设计导学提纲,通过阅读教材和教辅资料首先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学准备,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 以缩短、减少学习难度,并避免了课堂容量大、时间紧使教学不能顺利进行的问题。创设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带着问题去读,去想,去听,去做,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由于情景的引入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接近多数学生思维上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创新能力及小组合作精神。 (一)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化学的感受明显改观,问题意识、思考意识都有较大的变化,产生了研究的欲望与兴趣,对化学概念与原理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合作品质,合作技能也初步形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在小组讨论中能够认真听取其他人意见的人数增多,并能礼貌的提出不同意见。学生在化学学习成绩大面积提高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发展。从我们的课堂录像和学生学习档案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堂气氛有较大的差别,实验班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热烈,师生对话较多,学生普遍喜欢上化学课;而对照班则较为沉闷,部分学生特别是“一般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下降。 (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从传统的“重视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向“重视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教学评价已经从“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方向转变。在实施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实行民主教学,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合作意识,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和发展的机会,引导他们去揭开知识发生的过程,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多种解释,使学生拥有自主发展的主动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二化学论文:对新课程标准实施中高二化学实验的反思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推动了国家教育体制的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大帮助。从客观角度来分析,高中阶段的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化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科目,对于理科学生而言,是一项很有影响力的内容。特别是在高二阶段,化学开始进入实验教学当中,通过大量的实验反应,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更加深刻,为后续复习提供较多的保障。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中高二化学实验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高二;实验;化学 目前,我国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体上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可从近几年的教学来看,部分教师的方法表现为灌输式模式,基本上很少考虑学生的想法,直接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强加灌输,最终的教学成绩并不理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状态,整体上未达到预期的成就。高二化学实验过程中,一定是要以学生为主,各个方面的教学都不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缺失,否则将直接导致学生的能力下降、学习效果不突出。 一、实验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增强趣味性、体验性 从教学本身来分析,高二化学实验所占有的比重较大,基本上每一节课程,都需要通过相应的实验来完成,可是考虑到教学资源的限制,仅仅能够在部分课程上进行实验教学。所以,教师对实验本身应高度重视,不能单纯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开展。建议在今后的高二化学实验当中,必须积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在多个方面增强趣味性和体验性,要让学生了解到教与学的互动。 1.教师在选择实验的时候,应该对学生的心理预期进行分析,包括是否可以接受实验的内容、是否可以完成动手操作的标准、是否能够积极地配合等。高二化学实验的知识点特别多,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较大压力。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将实验趣味性、体验性,保证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从而使思路更加清晰,提高学习成绩。 2.在开展高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良好体验,要切实了解知识的挖掘过程,而不是直接将实验与理论成果进行套用。当下的教学工作,非常讲究灵活性,如果学生仅仅是在机械性地重复实验操作,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设定差异化的目的,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点挖掘到另一个知识点,并且紧密结合实验来分析,消除死记硬背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占有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教师处于客体地位,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足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过多的干预。高二化学实验过程中,新课标的要求非常突出,学生自身不仅要对书本知识充分了解,同时还必须在创新能力上加以巩固,要持续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性。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设定多元化的实验目的。现如今,书本上的知识并不多,虽然在公式定理方面仍然体系健全,可是内容的删减比较突出。此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更好地进行探究,而不是直接拥有“现成的知识”。在化学实验的操作方面,教师加以适当的指导,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自主寻找正确的实验方法、仪器安装等等,教师密切地观察、发现问题并及时批评指正,保证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学习。 2.化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充分思考,不同的化学反应物、化学条件被改变和替代以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该如何替代。由此,可以引出更多的知识点,保证学生的学习日趋深入。 三、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绿色化学是当前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遵循的是绿色化学的十二条准则。也就是在试验中尽可能减少有害物的产生或者彻底消除有害物。高二化学实验的实施,已经涉及很多的化工基础生产内容、日常化工内容。为此,在教育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时,应该积极地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消除各种不足和缺失,保证学生的化学实验方法正确无误。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实验现象明显直观、操作简便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微型微量实验、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等问题,使学生在实验中自觉感受到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自觉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 本文对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高二化学实验展开讨论,从已经获得的教学成果来看,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掌握较为熟练,多数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整体上符合预期效果。今后,应该对高二化学实验教学开展深入讨论,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完善,为学生的成绩提升以及能力巩固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二化学论文:高二文科班化学“小高考”的复习指导方法之我见 【摘 要】会考是教育行政机关主持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也被普遍称作为“小高考”,考试对象为普通高中高二年级的学生,考试成绩将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本文围绕着高二文科班化学“小高考”的复习指导这一话题,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高二文科班化学“小高考”的复习指导方法,以提高文科班学生的化学复习效率,帮助学生在“小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关键词】化学会考;小高考;高二文科班;复习指导方法 化学学科是文科班学生的会考科目之一,也是一门令他们比较头疼的学科。一方面,化学知识点琐碎、知识繁杂,文科班学生分科后,化学课堂学习时间减少,对这些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另一方面,化学科目每个章节的知识和关系多而复杂,文科学生难以找到化学知识的内在关系,对化学知识缺乏系统的掌握。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并查阅先关文献资料,对高二文科班化学“小高考”的复习指导方法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以期帮助文科班学生快速掌握高中化学会考知识,提高文科班学生的化学复习效率。 一、明确会考要求,研究命题范围和历年会考题目 会考之前教育部门会组织专家、教授和中学高级教师编写高中各科会考大纲,称作《会考说明》。《会考说明》对考试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试卷结构及考试形式、题型示例和样题做了明确的规定,以使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备考时有所遵循。同时,也作为统一命制会考试题的依据。 高中化学教师要认真研读《会考说明》,明确高中化学的会考要求和命题范围,了解化学会考的知识层次要求和对各个知识点的难度系数要求,以便在指导文科班学生复习时,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复习掌握。高中化学教师还需要分析近几年化学会考试题,研究化学会考试题的试卷结构、题型比例、试卷难度比例、内容比例等,让学生对化学会考试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需要给学生提供类似会考结构的化学题目训练,让学生通过做题巩固化学知识,熟悉化学答题方法,总结化学会考思路。 二、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课程中讲授的知识多而碎,并且知识点复杂,很多文科班学生提起化学很头大,不知道该如何梳理汇总。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缺乏系统的把握,没有找到化学知识的内在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通过直观形象的树桩结构来呈现思维过程,帮助文科班学生构建高中化学知识网络。 例如,以《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笔纸,引导学生思考: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先分为哪几类?学生通过查看课本和思考,便能在纸上写出来:纯净物、混合物。然后教师再引导:纯净物又分为哪些大类呢?学生会在纯净物的结构下写上:单质、化合物。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在化合物中,又分为哪些呢?学生会在化合物的后面列举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按照这种树桩结构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先绘制出大的结构,然后再在每个结构下面细分思考,绘制出详细的知识结构导图。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同时,边想边画,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章节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区分和关联,在脑海中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化学知识体系。 三、巧用记忆技巧,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要点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容易理解,或者混淆概念。这时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教师需要借助记忆技巧,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要点。 例如,在复习CO2与SO2的异同点时,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用图表列出它们的特点。比如先比较它们物理性质的异同点,CO2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无毒性,但是过量则产生温室效应,而SO2也是无色气体、密度也比空气大、比CO2易溶于水、有毒,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然后再列出它们化学性质的异同点,这里不再赘述。学生采用图表对比的方法,可以详细地列举出CO2与SO2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加深对两个的区分和记忆。 另外,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谐音或者顺口溜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记忆。谐音记忆法是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比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顺口溜记忆法是将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编成押韵句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比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如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这些有趣的记忆技巧,不仅提高了学生复习化学的乐趣,而且也让学生在乐趣中记住化学知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师要结合文科班学生的实际,明确会考要求,研究命题范围和历年会考要求,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巧用记忆技巧,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要点。通过多种举措,帮助文科班学生快速掌握高中化学会考知识,提高文科班学生的化学复习效率。 高二化学论文:浅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在课堂教学方面,也贡献了越来越多的力量。由于化学教学的特殊性,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老师通常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向学生讲解清楚。而现在,利用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将图形、影像、声音等结合到一起,并通过合理的程序设定,将原本抽象的内容,直观的表现在学生眼前,极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本文通过计算机在高二化学课堂上的实际运用,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对我们的化学老师,起到一些正面的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高二化学;应用策略 关于化学的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也从原来的单纯应试,转变到重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拓展的能力上来了。教学重心也随之改变原本是老师的“独角戏”,现在变成了学生的“大合唱”。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必须将化学学习与计算机结合到一处,帮助学生进行更为细致的理解。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多元化。 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高二,可以说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大都适应了高中学习生活,也养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而老师对于自己所教授的内容,也有很长时间的积累了。这两点综合起来,可以说对高二的化学课堂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很可能会使课堂的教授形式教条化,而学生的学习也固定化。这样对于化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知识,不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一知半解。所以,在高二化学课堂上运用计算机技术,一方面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简明,另一方面,还能活跃老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老师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高二的“结构化学”这一章节的学习中,由于结构化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所以,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想要把它们直观的表现在学生面前,怕是不太容易;而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用微观结构的观点来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所以,老师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动画的演示,可以将那些化学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结构,直观的表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细致的了解那些物质的结构特点。还有,对于高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计算难度较高的问题,这个时候,借助计算机,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师进行课堂的讲解。 二、通过虚拟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多数学校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内容,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的短缺。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以后在化学学习上的发展。所以,老师不妨借助计算机,来帮助学生进行虚拟实验,通过虚拟软件对现实环境中的真实实验进行模拟操作,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这样既可以改善当前学生实验课程短缺的现状;还能帮助老师节约教学资源,减少教学开支。同时,虚拟实验对于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小觑的。 例如像用氢气来还原氧化铜,由于氢气可燃性较强,容易发生爆炸,所以、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大规模的操作,很可能会导致意外的发生。老师不妨利用计算机上的虚拟实验的模仿软件,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这样不仅能够规避风险,还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计算机对于步骤的检测,要比人为的观察更加敏锐。在虚拟实验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先停掉氢气,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那么系统就会自动判定失败的警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刚刚的操作了问题,应该“先灭灯再停掉氢气”。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虚拟实验,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实验手法,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 三、方便进行课后的总结 高二化学的知识点,有着承前启后的左右,对前后的内容都有所串联。所以,老师在进行教授时,不能忽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总结与归纳,这关系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有没有进行自己的思维加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老师在课上讲授的知识点较多,加上例子、题型等内容的参与,所以想要引导学生进行精准的总结,也并非易事。但是有了计算机的介入,老师就能够将本堂课的重点,在开讲前进行一个大致的归类,然后在讲课的过程中,用所讲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到了课后总结的时候,老师利用计算机制作PPT,或者别的手段,来快速的帮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例如,老师在课尾对本堂内容进行总结的时候,不妨结合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让他们反映自己在那个问题上有疑惑,或者对于哪个概念有别的看法,老师一方面可以借助计算进行快速的查找,将学生有问题的内容及时抽调出来;同时,利用计算机还可以统计学生对于这个章节中存有疑惑的内容进行统计,帮助老师意识到自己在讲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及时进行改正。这样一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课后总结时,不光光是学生进行巩固,对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也有促进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二化学中的应用,将会极大的提高化学教学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帮助老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当然,对待这一先进的教学技术,老师要抱有清醒的态度,既不能盲目拒绝,也不能过度沉迷,只有合理合适的将它运用进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化学的学习能力。 高二化学论文:高二文科班化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初探 一、高二文科班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文科班学生的构成 与大多数学校一样,我校高中学生在懵懂的高一年级结束后就进行了文理分班。一部分对理科很感兴趣并且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如愿进入了理科班;而很大的另一部分同学则进入了文科班。就我校实际而言,进入文科班的同学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一类是的确对文科非常感兴趣并且有能力和信心把它学好的同学,这部分学生不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一类是在文科和理科之间摇摆不定,最后觉得学理科平时要演算大量的习题很辛苦,怕最后坚持不下来的同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最后一类就是从高一就开始上课走神,没有花多少精力在学习上的同学,学习基础很差,不得已而选择文科,这部分占了绝大多数。 (二)高二文科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要表现 (1)学习目标很低。由于选择了文科,化学不在文科高考科目之列,绝大多数学生都把学习的目标定得很低―只要高二会考时能过关(达到C等)就行。他们把绝大多数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文科的学习中,化学科的正常学习环节初步放弃,完全处于一种应付的学习状态,整个班学习化学的气氛非常淡薄。 (2)缺乏自信。由于学习文科的同学大多数是在高一时化学成绩不好的同学,所以整个班级中的佼佼者屈指可数,大多数同学自己打心眼里都把自己看得很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自暴自弃。尤其体现在理科上面,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学都考不及格。 (3)学习上很懒惰。主要有上课听讲不认真,走神,只喜欢听自己感兴趣的;不爱动手,连一些比较有趣的化学实验都不愿意动手操作,而是喜欢操着手看别人“表演”;对作业抱有完成任务的态度,就连老师评讲过的课后习题的答案都不愿意动笔写在书上;课后不注意复习巩固;不爱发言,对知识不求甚解,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4)缺乏吃苦精神,抗拒挫折的能力差。现在城市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正是这种优越的条件,造成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及劳动中,有一种“避难就易,拈轻怕重,试图以极小的代价获得丰硕的成果”的思想。岂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这些愿望破灭后,就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平时对他们的言语非得仔细斟酌后再出口,哪怕是他们考试一塌糊涂,还不能打击,要鼓励,否则就会让全班的微妙的自信心都跌回谷底。 (5)纪律较为涣散,虽无剧烈程度的违纪,但轻微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比如上课迟到,课堂上看课外书,做其他科的作业,与其他同学说话,乱接嘴,哗众取宠等等。 二、高二文科班化学教学的对策 针对文科班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实际,想要让他们像理科班的学生那样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知识并达到较高的水准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如何让文科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获得尽可能多的化学知识,恐怕是我们文科班化学教师主要应研究的问题。根据我从事文科班化学教学的一些体会,我认为上高二文科生的化学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本质,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提高认知动机,从而确立较高的学习目标。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可分为六种基本类型,这些动机对学习化学的推动作用强弱顺序为:认知动机>崇高理想动机>自我实现动机>义务动机>受迫动机>依附动机。认知动机是造成学生学习化学效果差异的主要动机因素,所以在重视培养学生崇高理想动机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培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认知动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当代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根据当代的学习观,学生有责任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发生改变,学生应当是自我指导、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的学习者。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过程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去。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花一定时间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并不只是为了应付会考,而是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质,况且有些重点大学在录取时也会参考各科的会考成绩等,所以一定要把学习的目标定得高一些,才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也才会更好。 第二,善于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增强自信心。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种想自我实现,在某一件事情上都有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在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相反,如果经多次努力仍然失败,就会产生为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因此,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机会,不但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学生成功学习的心理愿望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要及时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实行激励性评价,激起成功欲望,品尝成功的喜悦,唤起自信,主动学习。 第三,狠抓学习这个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习带全局。在学习上,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听课,整理笔记,学会适应老师教法及巩固复习。要让学生感觉学得很轻松,但是很有效果。比如我在讲第二章《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一知识点时,由于涉及到化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很枯燥很抽象,也比较难,连理科生都很头疼。为了让他们有兴趣听,我把工业上合成氨这一本是理科生学的内容也放在课堂上讲给他们听,让他们通过我的讲解明白这一知识点在生产实际上的巨大作用。中间还特别添加了勒夏特列和能斯特与合成氨工艺遗憾地擦肩而过的故事以及历史上曾有人企图用增加高炉高度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CO含量的错误做法。并且结合他们所感兴趣的 “一战”、“二战”等历史问题介绍了哈伯的生平。这样一来,大家就觉得化学还是那么的有趣,而且还可以与历史社会相联系。在下一次我进课堂的时候,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大家还是比较喜欢上化学课的,甚至对上课还有一些期待。 第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科情感。文科班的学生因为基础差,化学成绩不好,有自卑心理,一般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因此教师必须主动和他们交知心朋友,密切与文科班学生的联系。通过经常性的个别谈话,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战胜自我。针对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就应帮助他们仔细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认识自己的潜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在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后,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情感,学生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在学习中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自觉、主动地学习。 第五,上课要情绪饱满,幽默风趣,尽量地少发脾气。教师的情绪是要影响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带着愉悦的心情授课,很容易学生感染。用风趣的语言艺术,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仰,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小动作,只要是影响不是太坏,都要尽量去包容,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提醒、制止。 第六,必要的严格要求。比如说课堂纪律一定要比较良好,绝不允许在课堂上太随意;一定要有学习效果;该完成的作业必须得完成,考试的时候认真对待等等。 以上是我在文科班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的一点体会。总结一下就是,教师不能放弃文科学生的化学学习,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专职空中交通管制教员在管制员培训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 如今民航飞机事故频发,作为民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空中交通管制,空中管制员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管制员的培训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这同时也提高了对空中交通管制教员的要求。本文根据目前民航培训管制员工作的现状,分析了专职空中交通管制员在培训工作证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交通管制 空中交通 管制员培训 空中管制员主要是负责管制空中交通的,协调航空公司与机场之间的关系,并且协助其完成运输。监控飞机的起飞、航行及降落。空中管制员的工作对于飞机的运行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专职空中管制员接受专业的培训,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在管制员的培训工作中国,专职空中管制教员的存在又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培训工作的要求也要达到非同寻常的高度。 一、空中管制专员的职权 1、选拔优秀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在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选拔时,要遵循一系列的硬性条件。例如必须要有相关的从业证件,体质检测达到一定的标准,有相关的从业经验等。并且针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选拔,专业能力不够、自身条件不好的不予以录用。为了确保空中交通的正常运转。在空中管制员在选拔过程中需要很高的要求。 2、空中管制教员的职能。空中管制教员不仅担负着培训专职管制员的职责,其本身还具有很多职责。首先管制教员要对自己的工作熟悉并且负责。对于各管制工作的培训要有彻底的了解。以便于掌握其培训的动态,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且进行改正[1]。同时还管制专员还要对管制中心的雷达、程序等相关器械设备进行定时的检查监管,以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并且能够满足培训工作中对于器械设备的要求。不仅如此,空中管制员还要能够及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根据有关政策及时的对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补充和更新。 二、专职空中管制教员的重要性 1、对于管制员的重要性。对于管制员来说,空中管制教员就是他们的老师,在管制员的培训工作中,管制教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关乎着管制员培训过后的质量。管制教员是培训工作中的核心,也是决定管制员专业技能高低的重要因素。管制员不专业,导致空中交通混乱,这与管制教员有着直接的关系。 2、对于航空公司的重要性。对于航空公司,专职空中管制教员是进行空中管制工作的核心[2]。空中交通的秩序是乘客安全的保障。乘客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是航空公司之间进行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要求空中交通指挥员具有较强的能力和专业性。空中交通管制教员的存在又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专职空中交通管制教员的能力对于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加强对于空中交通管制教员的投入,就相当于增加了一份对于航空公司安全的保障。 3、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对于社会来说,设置专职空中交通管制教员不仅是增加了就业的岗位,因为不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空中交通管制教员,这对于自身条件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还是为社会的安全增加了一份保障。如今飞机失事事故越来越多,有很大的比例是因为空中交通管制不到位。这不仅对于航空公司是一种很大的打击,还增加了社会的恐慌。因此,一名高素质的专职空中交通管制教员对于社会的安定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他通过培训专业的空中交通管制员,达到有效地指挥交通,实现空中交通稳定的目的。 三、管制教员在培训中的意义 空中交通不同于普通的地面交通。空中交通没有信号灯,斑马线,指示路标等,有很强的立体性。因此在指挥空中交通时,具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科技的发展,航空公司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专业性便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管制员上岗之前,要进行培训[3]。这不仅是对于管制员和航空公司自身负责的要求,还是对整个社会负责的要求。管制教员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培训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不仅担任了老师的职能,还负责掌握管制员培训过程中的所有动态,以便于更好地针对其进行培训,来达到打造一支专业的素质过硬的空中交通管制员队伍的目的。促进民航的发展。 结语:专职空中交通管制教员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培训工作中起到的不仅是引导作用,还有监督检查的作用。以便于打造高素质、专业的空中交通管制队伍。目前国内飞机事故频发,这又增加了空中管制教员培训工作的难度,并且对其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阐述,了解到专职空中交通管制教员的重要性,对其工作进行帮助和调整,打造素质过硬的空中交通管制员的队伍,实现空中交通秩序的稳定和安全。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空中交通管制员综合能力的培养 【摘要】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得到很大改变的同时也大大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在航空运输过程中,空中交通管制员在保证空中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对空中交通管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各个方面论述了空中交通管制员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 空中交通 管制员 综合能力 培养 我国的民用航空运输事业在新世纪以后得到了飞速发展,飞行航线也已经覆盖全球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航空运输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较强综合能力的空中交通管制员来实现对空中交通,空域以及飞行流量的管理。因此,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问题一直是各个航空公司和相关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空中交通管制员自身能力的培养方法 1、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空中运输行业的大力发展,民用航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都大大增加,再加上环境和时间的客观差异,这些因素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倘若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因为一点很小的外部因素使情绪受到影响,那么就会在工作中表现出管制指令的慌乱,对设备操作的漫不经心,造成失误。因此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增强,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从学校方面来说,相关学校要在自己的校园文化中加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帮助的内容,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渐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活动和比赛,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和应对各种紧急事故情形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空中交通管制员实习期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紧急状态的培训,对于各种紧急情况形成实际的概念,并且应变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校园和管制单位的双向针对性联合培养,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2、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专业知识的学习。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是与专业知识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或者不能在实践中熟练应用,都不能够胜任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在学校讲授过程中,要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不定期的检查,对于理论成绩不合格的要给予教育批评并进行重修;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技能操作比赛或者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实际操作下巩固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学习完成以后,要及时的组织学生进管制单位或者实习基地实习,在这些实际操作的锻炼下,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专业素养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3、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责任心的培养。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关乎到空中运输的旅客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货物的安全,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才会注意到一些很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并及时耐心地与飞行员沟通交流和确认,以此来避免事故的发生。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学校和企业都要加强管制员工作中的职业责任心的培养,通过讲座或者活动来宣传责任心在管制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在实例的教育和学习下来加深管制员对于责任心的培养意识。 二、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 1、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日常工作,是通过地面的无线电台,与飞行员之间进行语言的交流。这对于管制员职业知识和语言描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管制失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语言表达不清楚造成的。为了锻炼管制员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描述场景情形的能力,在平时要加强自己的专业化语言能力的学习,并在相应的场景下锻炼用专业语言来描述的能力,尽量避免在工作中使用的语言过于口语化。 2、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很多空中交通管制失误都是在一瞬间的外部情况的变化下发生的,管制人员在瞬息万变的情形下要保持清晰的大脑并且在快速的反应下作出相应的处理。这就需要平时对于各种紧急情况处置程序的熟悉掌握以及专业知识的熟练运用。管制员对数字、位置和时间的快速反应是职业的根本要求,对各种代码及其实际意思能够深刻掌握才能在紧急情况下鉴别和应对。 3、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要在多个环节以及多名管制员、多个管制单位共同协作的情况下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管制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彼此的情况,通力合作完成管制工作;同时,管制员又要与飞行员之间协调合作,及时沟通情况,才能保证飞行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在日常的工作实习中,要对管制员与管制员、管制员与飞行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多加练习,避免因为团队之间合作的不紧密而导致失误的发生。 结语:民用航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辛勤工作,管制人员在保证飞行活动安全、有序、高效进行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避免了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管制员的日常工作中,专业知识素养、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外部坏境下,帮助管制员顺利完成管制工作,保证飞行活动的顺利进行。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能力素质优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航空业的迅猛发展,航空线路和飞行次数都有了飞速的增长。较高的工作负荷这对空中管制人员造成了一定的身心压力,并对相关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从显性知识技能以及隐性动机意识两个层次对相关能力素质进行了梳理,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空中管制 能力素质 一、绪论 随着我国航空业的迅猛发展,空中运输从航线、航班密度以及运输量等多个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增长。航空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从业人员的支撑。空中交通管制员需要确保空中交通的流畅与安全,随着工作量和工作复杂度的增加,空中交通管制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这需要进一步优化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能力素质,使其能够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工作要求,从而保障我国航空业的发展。 通常来说,空中交通管理中人为因素的控制非常重要,它主要涉及到人员本身能力素质、人与人、人与设备以及人与信息之间等多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空中交通管制由于涉及范围广、技术难度高等特征,对管制人员要求比较高,另外往往实施起来操作难度较大,并存在出现技术性失误的风险,并且相关研究也证明多数航空事故背后都有人为因素的原因。因此本文聚焦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能力素质优化研究,以期提升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提升工作效率和可靠性,最终降低人为因素对于航空事故的影响。 二、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根据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能力素质一般可以分为显性的知识技能以及隐性的动机意识两个层面。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来说,其能力素质也可以按照两个层次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根据执照类别签注的不同,空中交通管制员需要承担包括机场管制、进近管制、区域管制以及雷达管制等不同的工作内容。在以上过程中需要与对大量的信息和指令进行处理,而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是以上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比如数字敏感度就是空中管制员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使其能够面对精准复杂的数字不出错。另外还包括快速应变的能力。空中交通情况瞬息万变,常常需要管制员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除了基础的知识技能之外,快速反应能力也是需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快速应变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同时与其他的能力诸如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等也密切相关。 第二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由于空中交通管制责任重大、工作强度高,因此需要管制人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和相关的人格特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繁重的管制工作中,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对工作压力进行一定的自我调节,避免情绪和压力对于工作质量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确保精神或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些都对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 最后是责任意识和职业修养。由于空中交通管制责任重大,一旦发生事故就容易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是空中管制人员必备的一项素质。这其中包括认真细心、专注程度以及工作热情等基本素养。 三、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能力素质不足及问题 知识技能层面上,目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还在存在着水平不足和素养缺失等问题。这与当前的人员培养方式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目前空中管制人员主要都是在实践中通过师徒带教的形式对相关岗位技能和知识进行学习普及,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实际岗位经验得到很好的传承,避免知识脱离实际应用的情况。但是这种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造成了在知识来源方面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局限,也对空中管制人员持续的进步造成了一定限制。 在身体和心理素质层面,虽然目前整体上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年龄不大,在体力精力方面能够满足岗位需求。但是由于在岗人数较少以及工作强度较大等原因,特别是节假日的值班、加班属于常态,这也导致大部分从业人员处于长期的疲劳和工作乏力状态,长久以来对管制人员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动机意识层面上,目前空中管制人员还比较缺乏服务意识。当前在自我定位认知方面,大部分空中管制人员将自己更多定位成为管制而非服务的角色,这导致在空管的过程言语、沟通等比较生硬,缺乏服务性。另外由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年龄普遍不大,虽然保证了体力精力,但在工作经验、职业素养等方面也造成一定的缺乏。 四、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能力素质改进方向 基于以上能力素质需求以及现状问题,未来空中交通管制员能力素质改进方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在知识技能层面,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技能水平。除了目前传统的师徒带教等方式,未来可以进一步从招聘、培训等多个环节促进完善相关的知识技能。比如在人员招聘时注重相关专业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在招聘的过程中对英语、沟通表达能力、快速反应等基本能力进行重点考核,确保与航空器的交涉无碍,并且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任务。在招聘完成之后,需要对于相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岗位应知应会。上岗之后,除了通过师徒带教等方式进行经验和知识技能的传承积累,还需要确保定期的学习与实践操作学习培训,不断更新相关的知识结构,重点加强空中管制人员在英语水平、表达交流、指令解读等方面能力,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不断提升其应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以满足适应未来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需要,并对培训和工作绩效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发掘知识技能中的欠缺,并在后续的培训方案中予以调整和补足。 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层面,目前高强度的工作给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组织上对此问题缺乏相应的重视,导致在空管人员群体中出现了一定的主观上的消极情绪,并导致了工作不细致、缺乏耐心等问题。这需要在工作安排、调休等机制方面予以缓解,并且在航站楼、办公室等场地通过设置简单的健身场所、休闲放松场所的方式予以释放疲劳、缓解压力。同时,未来还需定期进行心理培训和辅导建设,普及相关心理知识,授予一些心理调节的小技巧,进一步增加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情绪调节和压力自我疏导等方面的提升,并且要根据不同的性格特质教授不同的减压方式,确保能够在冷静中处理各类紧急突发情况,保障空中航运的安全。 在动机意识层面,需要针对当前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进行改进。对服务意识的强化需要从小事情开始做起,在空中交通管制过程中的沟通用语、语气态度等都需要进行规范和改善,促进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与飞行员之间的和谐交流以及相互认可的程度。另外还需要通过管理制度和岗位流程等管理细则,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工作细节进行规范,提升相关人员的认真细心程度,确保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有序顺利地进行。最后针对工作封闭性等特点,需要进一步提升管制人员对于岗位和工作的认可程度,通过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和晋升体系来增强他们对于自身工作前景的认识程度,提升相关的职业荣誉感。 五、结论 通过对于空中管制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的梳理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从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动机意识三个层面进行了能力素质提升优化建议。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研究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们在选择交通工具时,更加注重其舒适性和快捷性,其中空中交通以良好的服务及快捷的出行,受到人们的喜爱。为了避免人们在乘坐空中交通工具出现交通事故,需要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而其中管制员的心理素质对该工作有直接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作用,阐述了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需具备的要求,并针对提升空中交通管理员心理素质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 心理素质 交通安全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空中交通作为出行工具,为了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需要加强空中管制工作,因此需要注重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是使航空器在地面、空中都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然而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且逐渐与国际接轨,给空中交通管制员带来了更多的压力,此时需要管制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保障管制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空中交通的安全性。 一、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作用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受到各界因素的影响,所形成性格及心理等体现,心理素质不仅仅代表其心理的变化和影响,其还会对人们的行为和外在表现产生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主要工作是使航空器在地面、空中都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维护空中交通的畅通,因此其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避免在出现问题时而产生慌乱的情绪和行为。空中交通管制员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针对飞行中出现的问题,在有效的时间内给出解决措施。因此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能够直接影响空中交通的安全。 二、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要求 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员能够直接影响空中交通的安全性,因此该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安全和管制工作为主要思考内容。一般空中交通部门主要是通过对人才的智力水平及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其中智力水平主要包括观察力、思维力等,主要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内容。而心理素质则主要是人才在面对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及其他外界和内在因素时,所产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变化等。 首先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人员要具备自我认知能力,即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各种方式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使自己在管制工作中能够更加完善的完成任务。每个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所产生的的反应各不相同,当空中交通出现突发问题时,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冷静思考,并及时给出处理方案。另外管制员无论在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以冷静的态度处理和思考,并时刻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确保飞行工作的安全性。由于管制工作能够影响空中交通的安全性,如果处理方案不正确,则会给国家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管制员需要具有高强度的抗压能力,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空中交通管制员也会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但其要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可将不良情绪带入到工作中,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提升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方法 (一)注重情绪能力的管控 空中交通由于其特殊性,需要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其中交通管制工作负责空中交通的安全,其更加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工作能力。并能够控制自身的情绪,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以冷静的态度和正确的处理方式,解决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使其能够提升工作能力。人们在生活或工作中,会因为很多事情对自己的情绪产生影响,如果将不良情绪引入到工作中,则会对工作产生影响。因此需啊哟通过团队活动和心理讲座等方式,调节管制员的情绪,使其将消极、自大等不良情绪管控至最小化。 (二)注重责任心的提升 人们在面对危险时,有些人会选择逃避,有些人则会迎难而上。空中交通管制工作需要保障飞行任务的安全,如果不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则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空中交通部门可以通过训练、比赛、讲座等方式,提高管制员的工作热情,并让它们认识到管制工作的重要性及价值所在。另外其还应该通过奖励制度,使管制员在工作中具有主动性,从而使管制工作更加完善。 (三)合理安排管控任务 一个人的工作精力有限,不可能一直保持较高的观察力和注意力。而空中交通管制工作需要管制员能够集中注意力,密切观察飞行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合理的安排管控任务,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出现疲劳工作的情况。只有在清醒的状态下,才能够对突发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处理。因此管制员需要形成系统的作息时间,且不可随意调整管制员的工作时间。另外还可以采用模拟训练的方式,使管制员在工作中保持冷静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应变能力。 (四)注重交流沟通能力 由于飞机飞行非常注重安全性,其会常常需要与地面进行联系。而管制员的表达常常会影响飞行任务的安全性。曾经便有因为管制员表达不够清楚,而导致飞机出现恶性事故的问题,因此管制员必须具备清楚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需要很快理解对方所表达含义,才能够根据对方的问题给出处理措施。 (五)注重全面素养的提升 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需要保证飞行任务的安全,因此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管制工作中,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素养继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需要具备决策能力、再创造能力等。因此我国航空部门应该加强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保障飞行任务的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航空安全问题,其中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作为保障航空安全的重要岗位,其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能够影响航空的安全。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考虑到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特殊性,航空部门应该通过提升管制员情绪管控能力、责任心、管控任务、交流沟通能力等,使管制员的心理素质达到工作要求。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人为失误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飞行流量日益增加及民航事业的不断提升,渐渐地出现了“空中管制安全”的一些弊端。外加不恰当的空管致使不安全事件在近年来也处于上升趋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不安全事件里面,“人为因素”占据很大的比例,所以,提高空管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应当刻不容缓。本文就此讨论了空中交通管制中人因失误的预测与控制策略。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人因失误;控制 引言 众所周知,“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是民航工作永恒的核心。其不仅作为保证整个民航飞行安全的有效条件之一,在“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民航安全工作中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中,“人为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旦管制人员出现失误,会给系统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因此分析人为失误原因并采取对策,对整个空管系统甚至是航空运输系统都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一、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人为失误 1.管制员在航行元素监控上存在的缺陷 业内的人都知道,“监控”和“掌控”是管制员需要对航空器在航行中进行的必要元素, 在这些进行的“元素”中,包含有航空器的“速度、位置”等相关元素,那么在进行这些元素的监控过程中需要空管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假使在监控中出现错误,往小了说是出现航班延误,往大了说严重后果谁也无法承担。如果说从监控不到位的自身原因而言就是“不够专注”,这无论是在工作流量大或小的时候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当然,这种监控在“外部环境”下也存在一定的因素。首先,由于现在部分单位在空中管制方面缺乏竞争力度,在待遇方面也是根据“资格”来定的,只要在管制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太大问题,那么工作质量和水准都差不多,这样下去无法达到管制人员对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第二点,就是我国管制行业的收入都不是很高,但是劳动风险投入却很大,这样使得付出和回报没有达到统一,无法让工作人员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2.管制员在指挥调配上存在的缺陷 一般而言,管制人员在指挥调配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监控飞机指挥方面的不恰当。比如说,对飞机的“顺序、飞行时间”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控等。管制人员在空中交通管制上需要做到”对信息的获取、然后迅速分析获取信息、做出策略、发出指令“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所以这些能看出来其“主观性”很强,人为限制原因也有很多,那自然而然对管制员的高能力高要求是必然的。第一,要有良好的信息“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比如说,当对进离场的飞机在相互穿越的“指挥”进度中,不管是想与之前或之后都需要相关管制人员对飞机的“机型”等相关条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还要利用工作经验做出一定的判断,才能得出结论好决策。第二就是优秀的表达能力,因为一般指令都是靠“语音”指令的,所以对管制员的普通话及口音、吐字清晰、语言组织能力等都有尚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高水准的英语读写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国际间航空器管制人员的最基础要求。第三点就是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我们都知道,管制员需要将雷达上飞机的“二维画面”刻画在自己的脑海中并生成一个“三维动画”,这样才能对飞机在高度运行状态下的“垂直、侧向”的安全间隔作出一定的判断。最后一点就是“反应”能力。由于飞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突发情况,包括有“座舱失压发动机失效”等等相关因素,那么这种突发的状况出现很有可能导致管制员之前预写的方案没有效果,那么就需要管制员现场采取措施,根据不同状况作出不同反应,让飞机环境能够在最短时间里保证恢复正常工作。 二、空中交通管制中人失误控制策略 1.预防人的工作失误 (1)增强对人失误的预测分析能力 大量地搜集和善于总结已经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在别人身上犯过的一些错误,通过分析,找到原因,增强对空中交通管理中人失误的“预见性”,并能够及时地采纳防止错误再次发生的方法[1]。 (2)构建科学的工作方式 在目前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很有必要构建防止他人失误的工作系统,比如说,可以考虑采纳管制席位“双岗制”,做到“交叉”检查;采用“检查单”制度去降低管制员的“工作记忆负荷”,采用“雷达”的某些特质功能,将潜在有冲突的航班进行“雷达标牌连线”,起到提防作用等[2]。 (3)采取合适的技术余度 尽管“管制规范”是几乎绝对的工作限制,但有很多的技术标准是在一个“量度区间”,或是按照管制的实际情况去执行。所以,在自己不是独自改变管制技术的基础下,去选择技术余度大的方案去为“发现和纠正”人的失误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3]。 (4)积极乐观对待失误,减少管制员压力 可以考虑构建“无惩罚自愿保密”报告制度。对于管制人员来而言,自愿保密报告制度可以根据人性中的“趋利避害”的心理状态,给他们一种所谓的“安全感”。这样的话,可以让他们感觉不到是要丢面子、害怕处罚而把自己犯过的错误勇敢讲出来,甚至是他人的错误也一样敢讲,这样的话可以影响他人不要犯和自己类似一样的错误,同时管制人员可以去更好地完善体系,保障航空的安全。当然,自愿报告制度它是“对事不对人”,问题错在哪里,就要改正,达到减轻管制哦人员的压力目的。 (5)采纳适当的方式进行管理 在管理“决策”时,要去着重考虑管理本身可能会引起的一些管制失误原因,争取通过强化管理措施,将失误原因导致的损害降到最小。比如说有“合理人力资源搭配”、“岗位设置”、“科学的值班制度”等。 2.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 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能够使得人们能够合理使用其设备,自觉遵守规章要求,增强人的“能动性”,使人尽其所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所以,一定要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实行全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保障体系,让每一个人管制人员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起到模范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空中交通“管制员”,一定要不断通过相关培训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深入“管制员”与“环境”的搭配能力,并采用管理等相关举措来鼓励员工并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让我国的空中管理安全能有一个稳定的发展,尽量去避免失误的发生。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培养 [摘 要]管制员是影响空中交通管理安全和运行品质的关键因素。在空中交通安全管理中管制员居于中心位置,优化与完善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知识与专业技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生理与身体素质等,是消除管制员因素对空中交通管制安全与运行品质影响的有效策略。本文将通过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培养能力方面来解决管制工作目前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空中管制 管制员 能力 前言: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服务是航空器运行的安全保障,管制员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航空 器的运行安全。因为空中交通管制中管制员产生的失误,往往会导致航空器空中危险的接近, 严重的甚至会酿成空难。管制员是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中最灵活、最具适应性和最有价值的部分,而其表现也最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多年来事故的调查结果表明,3/4的事故是由于管制员的失误造成的。因此,在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固有可靠性一定的前提下,提高管制员的可靠性,是防止航空事故的发生和保证飞行过程的安全最有效途径。本文将针对空中交通管制服务中管制员的能力需求进行研究。 一、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介绍 空中交通管制员是指管制员执照持有人,具有符合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经历、资格,并从事特定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人员。管制员一般分为三种:塔台管制、进近管制和区调管制。 塔台管制室是负责对所属塔台管辖范围内航空器的开车、滑行、起飞、着陆和与其有关的机动飞行的管制工作。没有机场自动情报服务的塔台管制室,还应当提供航空器起飞、着陆条件等情报。进近管制是一个或几个机场进离场管制工作。区域管制室负责向本管制区域内受管制的航空器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受理本管制区内执行通用航空任务的航空器以及在非民用机场起降而由民航保障的航空器的飞行申请,负责管制并向有关单位通报飞行预报和动态。[1]我国目前民航空管人员的招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从高校的相关院校招收空管专业的学生;二是招收应届毕业生,再由单位送到相关院校统一参加为期一年的空管专业严格的培训,称为4+1或3+1模式。挑选合适的管制人进入管制队伍不仅要求学历、技术还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 二、管制员在管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工作压力大 管制员在工作中面临比较大的工作压力。 随着空中运输迅速发展,空管组织结构也发生变化,管制员并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需要团队协作、共同进行交通管制活动。再加上现展中很多人由于各个方面的事情有一些心理想法,这些出现在管制员身上对于管制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2、管制人员的违章操作 违规操作顾名思义,是指管制人员违反规章、程序或者标准的工作行为。 违章操作包括情景违章与惯性违章。[2]情景违章极为直接,常发生在员工疲劳上岗、岗位执行力不足等情况,一般违章后容易出现不良后果。 惯性违章具有影响性、实用性、方便性。 这种违章方式往往受到管制单位缺乏安全文化造成的。出现违章操作的主要原因是,管制人员自身缺乏充足的安全意识,缺乏安全学习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致使出现管制人员思想麻痹现象。 3 、管制人员的指挥失误 指挥失误源于管制员的意识缺乏,而且前往往不易察觉后果,造成的影响也很大。管制人员需要根据飞机飞行动态信息,合理的进行管制工作,一旦失误出现,则可能至少造成两架飞机在空间涉险的情况出现。管制人员的“忘、漏”等无意识行为造成的管制差错占据了总差错的绝大多数。[3]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管制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在工作较为空闲时产生懒惰心理,抗压能力较差等 三、管制员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1、快速反应和鉴别能力 管制工作的对象是高速飞行的航空器,快速反应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工中面对雷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飞机标牌,听着耳机里各航空器不间断的位置报告,管制员的 思维也得象高速运行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一样,快速鉴别出是哪一架航空器在通话,头脑中 快速反应出该航空器的目前位置以及它的高度、速度、飞行方向等一系列相关信息,并及时 向航空器相应的管制指令。对数字的快速反应和鉴别是对管制员的根本要求。[4] 2、立体空间想象力和判断能力 空中交通管制对各航空器实施的是三维间隔调配,即:侧向间隔、纵向间隔和垂直间隔。飞行员按管制员的指令,以不同的速度不间断地从事着平飞、上升下降或左右转弯的三维运动,管制员应当把通过飞行员报告或雷达反映出的空中交通情况转换为立体的心理图像,并将其直观地反映在脑海里。在管制工作中,特别是在遇到多架航空器活动时,不但要根据各航空器的速度、方位判定相同高度航空器之间是否存在潜在的冲突,还要根据各航空器的高度以及上升或下降趋势,迅速准确地判明不同高度航空器间是否存在潜在冲突,并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预测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预测和决策是管制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的思维活动。一名合格的管制员要能够根据当前的飞行情况预测出在未来时段内大致的空中交通运行情况。在工作中不但要有预案,而且预案要足够充分。预测航空器在地面滑行进入跑道起飞的时间是否充足,起飞的航空器和进港的航空器是否存在飞行冲突。空中的情况总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候原有的管制预案会被突如其来的特殊情况打乱。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可以使管制工作中一些事情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平时应多模拟进行各种特殊情况下的管制练习,学习、总结和积累更多好的经验和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结语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反应了空管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隐藏的潜在危险,将空管安全风险控制合理范围内,利于降低事故的发生。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提前处理飞行中冲突,确保航班飞行过程的安全。 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人为风险防范对策,运用正确的方法对航空管制进行指挥,降低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提高空管工作水平。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管理策略的探索 [摘 要]随着我国民用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也承担了更大的工作压力。如何缓解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质量是民航空中交通管制部门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压力来源,并探讨了加强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压力管理策略。 [关键词]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管理策略 空中交通管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利用通信、导航技术和监控手段对飞机飞行活动进行监视和控制,保证飞行安全和有秩序飞行。我国民航界由于交通管制员长期人员短缺,且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风险高,导致交通管制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有必要探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加强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压力管理,以缓解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质量。 一、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压力来源 1.自身压力 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自身压力多数与个人的综合素质、生活水平、社会角色等有关,其中由于个人综合素质而带来的工作压力是最直接的,部分管制员对于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在面对紧急情况或事件时,无法按照工作条例履行自身职责,从而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在承担工作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等的多重压力,他们也要经历恋爱、结婚、生子,而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容易引起管制员与家庭成员之问的不和谐,这也客观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另外,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生活时也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对于其心理与情绪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工作中出现差错。总之,在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压力来源中,自身责任感占据重要的部分,其工作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人身安全,这也是进行压力管理的关键之处,必须引起空管单位的高度重视 2.环境压力 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等环境中,其中工作单位环境是最为重要的,随着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快速发展以及空域结构的日趋复杂,管制员不但要及时更新各种管理和实施方面的规章制度,还要不断调整已有的工作习惯以适应新的变化要求。在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室内工作环境也较为特殊,特别是灯光、温度、噪音等都可能导致管制员的情绪受到影响,长时间处于这种工作环境中,管制员的压力会无形中增加,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心理疏导,对其工作的影响会越来越严重。 3.机制压力 机制压力作为一种无形压力,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压力来源中,机制压力主要是表现在班组资源配置、工作制度、管理体系等方面。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排班、班组人员配置等可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都有可能造成管制员的心理压力。另外,在绩效评估、约束机制、分配机制、竞争机制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也有可能导致管制员的心理波动,甚至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 二、加强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压力管理策略 1.管制员自我压力管理策略 首先,要培养管制员的自信心。在每一次的空中旅程中,飞行员、空中交通管制员、机务人员、安检人员要对飞行的安全负责;空中乘务员、地面服务人员等要直接面对旅客,不仅要承担各种服务工作,还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民航管制员在每次飞行中都要承担巨大的安全责任还要经常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在这种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下自信心就显得极其重要。对于管理员的自信心培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增强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2)改变惯性的思维方式,改变消极的生活工作思维为积极的生活工作思维;(3)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增强工作能力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通过挑战一些有难度的工作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其次,引导管理员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压力是由于时间不足造成的,因此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是缓解工作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管制工作要求管制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决策安排,因此合理安排时间对管制员尤为重要。合理的时间安排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把需要做的工作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对自己的工作制定完成期限等。 最后,获得亲人、同事和朋友的支持。来自亲人、同事和朋友的支持能给管制员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起到增强自信心和应对工作压力的作用。因此管制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及时向能够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倾诉,从而减轻工作压力。 2.空管环境压力管理策略 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环境压力管理中,应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基本原则,即对于管制员所面临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系统化管理,以有效消除各种压力问题。具体包括: 首先,注重工作环境管理。在空中交通管理员面临的环境压力中,工作环境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灯光、温度、噪音等环境的物理特性,部有可能导致管制员产生压力。因此,民航空管单位要注意给空中管制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管制员的舒适感,从而减轻管制员的工作压力。在管制室环境管理中,应考虑到管制员的工作方式,比如管制员需要长时间面对雷达显示屏,就要利用窗帘、防反光玻璃等以减少光强。对于显示装置也要适当进行屏蔽,以免因显示屏幕对强光的反光作用,而导致间接闪光。 其次,优化生活环境管理。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生活环境管理中,应尽量为管制员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尽量控制休息室周边噪音,减少设备及管制员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空调外机的悬挂位置、配备足够的个人独立休息空间等,在员工休息室中应提供健身、娱乐器材,使得管制员在工作之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放松身心。 最后,加强社会环境管理。民航空管单位还应定期组织空中管制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郊游活动、体育比赛等,促使空中管制员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客观增强了自身的压力控制与管理能力。 3.空管机制压力管理策略 首先,以人为本,提高管制工作效率。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就是从每个人的角度去管理和研究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投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空管工作的创新和提高管制工作效率。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倡导在组织的内部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过去的空管工作过于强调经济手段的作用,事实证明经济手段只能满足管制员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利益,不能深入到深层次的精神领域,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抓住了管制员与组织之间同舟共济的关键因素。 其次,要加强柔性关怀,制定员工帮助计划。员工帮助计划是通过专业人员对员工及其直属亲人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来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家庭问题、情感问题、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个方面,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 最后,加强管制员职业生涯管理,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管制员职业生涯管理是指民航企业帮助员工简历职业生涯的计划并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和员工在目标整合上的偏差,并且能够避免由于目标偏差而造成的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的丧失。对管制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对管制员进行分析评价与定位;(2)开展职业咨询;(3)帮助管制员设置职业生涯目标,(4)帮助管制员制订职业发展策略与行动计划;(5)管制员职业生涯发展的评估与调适。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探讨实时监测空中交通管制员疲劳状态的具体方法 [摘 要]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呈现出的高速发展态势,空中交通流量持续增长,空域环境日益复杂,航空“安全第一”的行业特点对空中交通管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对风险管理的需求比较高。由于空中交通安全具有不可控性,容易受到大雾天气、降雪天气等影响空中能见度气候的影响。交通管制系统的需求已经由“时候处理”发展到“事前预防”阶段。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实时监测效率,可以有效避免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本文对空中监管员疲劳状态的监测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几点提高监测效果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实时监控;交通管制;疲劳状态 一、管制员的工作特点和疲劳监测方法原形系统设计 (一)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特点 空中交通管制(空管)作为航空运输业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保障航空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时监测工作对于交通管制员来说,是不可以懈怠的,由于空中环境十分复杂,瞬息万变,一旦遇到暴雨天气,飞机在起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雨视线受阻的问题,并且,暴雨天气常常会伴有雷击现象,对于飞行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空中交通管制岗位通常具有时间长和任务重的特点,这些都是引起管制员疲劳的重要原因。由于空中管制人员还需要与飞机上的空乘人员与机组人员保持实时通讯,而空中管制人员一般通过耳朵收听陆地与空中的对话,工作时间比较长,对于信息的判断与分析要求精准度非常高,日常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负荷量相当高。由于脑力劳动强度相当大,而且飞机航班的排次是按照24小时制度来排班的,往往会涉及到倒班,因此交通管制员的劳动负荷强度相当大。根据大量的研究,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由于疲劳状态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认知判断能力、听觉反应速度和视觉警觉水平显著下降,给空中飞行活动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对于基站工作人员来睡,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必须要反应灵敏、处理问题迅速有效。但是,如果他们处在疲劳的工作状态之中,就会造成管制活动出现决策差错的现象,空中管制人员很容易出现常规指令下达错误,例行检查不到位和缩减操作步骤甚至违规操作等不安全行为。并且,由于航班工作人员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团体,需要地上、地下全体工作人员紧密协作,才能够保障飞行活动顺利进行。 (二)监测疲劳方法的原形系统设计 如果交通管制人员长期处在疲劳状态,那么他们难免会在工作中暴露出易怒、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班组成员沟通出现障碍,团体的协调性能下降,严重影响了空中飞行中塔台的实时监控和下达正确指令等安全操作活动的展开。英国航空公司在2012年,关于飞行安全进行了一项调查,该系统CHIRP的研究数据表明:15%的运行差错直接与负责监测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疲劳有关。如果2011年4月的华盛顿里根机场事件,由于值班管制员在上班时间因过度疲劳而入睡,最终导致两家客机与塔台获取不到任何联系,在尚未确认机场跑道安全的情况下,自行降落着陆。 保障交通管制员监测行为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通过综合考量管制人员的执勤时间、睡眠时间、身体恢复能力等指标,建立一套实时监控的疲劳风险管理系统(Fatigue risk management system)。澳大利亚曾经在2011年研发了一套疲劳检测软件FAID(Fatigue detection software),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负荷程度进行疲劳监测,建立一系列预警和防范机制,提高交通管制人员的监测准确性和信息可靠性。2013年,新西兰的睡眠研究中心又开发出了一套疲劳风险管理系统FRMS(Fatigue risk management system),通过收集管制人员的事故发生疲劳症候报告、自愿疲劳报告、和内部风险审计报告来检测交通管制人员的现实疲劳状态,绘制出24小时内的管制人员疲劳易感易发曲线图,将由于疲劳状态导致的飞行安全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 实时监测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疲劳的方法 (一)通过眼部活动展开疲劳监测 目前,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实时监测的评定方式,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展开。比如Cooper-Harper的评定调查问卷和空管领域流行的主观负荷评价法等等。一个人每一分钟平均要眨眼12-20次,对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来说,由于他们要时刻盯紧显示屏,因此,他们的眨眼频率一般会下降到5次到8次左右,只有在这个频次的眨眼范围内,才能够保证管制工作人员对空中交通活动的实时监管和控制。但是,如果管制员出现比较明显的疲劳症状,便会导致眨眼频次明显增加,甚至会出现每分钟30次以上,这种情况对于空中交通管制活动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眨眼频次增加的同时,闭眼休息的时长也会相应地增加,针对人脸表情活动的特征,展开与眼动相关 PERCLOS疲劳监测,可以测定出交通管制员的实时疲劳状态。 (二)通过嘴部活动展开疲劳监测 除了眼睛的状态可以很好地反应空中交通管制人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监控人员的最不状态也能够很好的反应出管制人员的工作状态。由于人在疲劳状态下,大脑部位会出现显著缺氧的现象,导致口部呼吸情况增多。通过监测嘴部哈欠状态这一显著特征,可以得出打哈欠时的嘴部状态变化情况。从模式识别和三维图像扫描处理的技术角度来看,嘴部状态也是一个容易监测和相对可靠的检测指标。监测人员基于受试者嘴部的变化的特征状态,展开疲劳监测的指标一般由两个:一个是管制员打哈欠的频率,即管制工作人员在60秒的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打哈欠的平均次数,根据该指标得出结果如果现实受试者的打哈欠次数显著增高,说明受试者的疲劳程度越来越深。如果受试者打哈欠的次数到达了一定的峰值,那么系统就会发出报警的指令,敦促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进行换岗和轮流休息,从而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二是,通过监测管制人员的哈欠持续时长的方式来判断受试者的疲劳状态,一旦受试者嘴部张开活动的程度达到一定的时长,系统也可以发出警报。 结束语 随着管制界面的扩展、管制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管制工作岗位对于管制员能力和心理使用的要求越来越高。管制员在日常工作时,需要通过眼睛盯紧显示屏,通过吸收雷达屏幕上现实实时空域信息的形式,对空中的动态飞行信息进行捕捉,陆地监测人员由于工作疲劳的原因,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对交通管制员疲劳状况实施系统风险管理,是解决管制员疲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管制人员的疲劳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是疲劳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监控管制员疲劳、系统化疲劳风险管理以及改善空管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培养探析 【摘要】 交通空中管制员的主要任务是防止航空器之间以及航空器与其他障碍物相撞,能够使地面和空中时刻都保持无线电通信畅通,如何使空中交通管制员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其心理素质,避免因为过度紧张和一些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操作失误、指挥失常显得格外的重要。所以如何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是保证航空运输的极其关键的一步。 【关键词】 航空运输 管制员 心理素质 一、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空中交通由于其特殊的条件:比如飞行速度快、天气复杂多变、以及对安全敏感度要求较高等等;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来说时刻都会面临一些棘手的突发状况而且飞行速度极快反应处理事件的时间短,所以就会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些都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来说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尤为重要,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会比普通人要高的多。 二、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变化的原因 1、工作压力。由于近几年航空交通较快的发展使得各地的航空飞行量每年都大幅度的提升。就目前而言,航空交通已经占据了交通运输的很大一部分。相对于交通运输的增加管制人员的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管制人员明显不足。人员不足势必会导致工作量的增加而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本身而言就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长时间的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就会导致工作的焦虑和恐惧,造成心理疲劳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增加事故发生率。除了超负荷工作之外,上班时间的不固定以及重复性都会导致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发生变化。而且出于航空公司正点率的要求,使得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大,这些都会导致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的变化。 2、工作情绪。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来说良好的工作情绪是提高效率、确保航班安全的前提。但是对于新上岗的管制员,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当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时就会导致工作紧张甚至带来不良的情绪。过度紧张的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低落。而且一些空中交通管制员由于在工作的过程中判断失误或操作不当而带来较大的阴影,当再次面对这些情况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作为一名空中交通管制员就要在挫折中找到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在紧张的工作条件下保持高昂的工作情绪,能够及时克服不良情绪是衡量一位好的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标准。 三、全面培养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在航空交通日益发展的今天,空中交通管制员担负的保证空中交通快速、安全的责任越来越重。在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1、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性质特殊,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紧张、焦虑的心理,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由于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空中交通管制员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就会比较高。为了使空中运输安全、有效、快速的进行,就必须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加强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有效的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就必须提高其责任意识、思想意识、抗压能力、职业技能等等。 2、提高责任意识,思想意识方面。可以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主观意识的教育,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责任意识,使得空中交通管制员在是非的价值观面前能够有正确的判断。除此之外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主观教育之外对于航空安全教育也不容忽视。因为空中交通管制员担负着航空安全的重大的责任,所以就必须要求有重大的责任心。 3、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职业技能。只有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专业指挥技术才能在航空飞行突遇特殊情况时冷静的处理。在管制员日常培训中要加强其特殊情况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空中交通管制员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有足够的经验、能冷静的思考并处理突发事件。在进行职业技能培养时也要注重管制员的注意力培养,作为空中交通管制员除了要有丰富的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注意力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兴趣以及遇到事情时的情绪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训练要结合其兴趣、性格以及情绪把控。在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能够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分配。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环境是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所以对于思想方面要格外注意,对于管制人员要时时刻刻了解其思想动态,在工作之余要及时的排解其工作压力,及时缓解其心理负荷[4]。 四、结束语 随着民航事业的不断发展,空中交通越加繁忙,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压力不断增加,所以对于管制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管制人员的培养方面不仅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经验,更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而且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应对特殊情况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是非观,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综合心理素质,也成为避免空中意外事件的关键因素。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人为因素与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优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加,并且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在严峻的工作任务形势下,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高水平的管理队伍是非常必要的。提高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培训工作,是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水平,适应当代民航运输事业发展的关键。现代安全管理特别关注人因素,强调在人、硬件、软件、环境各种相关联的要素系统中,为避免系统中的应力,必须使系统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与人谨慎配合。人为因素是航空安全的重中之重。在选择空中交通管制员时必须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从源头把好关、选对人。该文对于当前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开展的一些人为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几方面入手,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优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人为因素 空中交通管制员 素质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民航交通事业也在快速发展当中。针对于快速发展的空中运输形式,如何提高当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已经成为了保障我国民航交通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现阶段的民航交通事业发展中,很多新技术不断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其管理手段也要与时俱进的提高,进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空中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因此,加强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人为因素影响的研究,优化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重点内容。 1 当前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开展的一些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与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并且包括了工作环境中的人、机器、环境以及程序等多方面的关系。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人为因素主要是指由于人的原因所造成对飞行安全影响的因素。通过对大量的空中交通事故分析表明,有70%的空中交通事故与人为因素有关。因此,人为因素的合理控制,是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航空安全性的关键问题。从错误的性质上来看,人为因素主要是基于知识错误、法规错误以及技能错误等多方面的内容。面对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不能处理的情况,在没有相关参考依据下,就会出现知识错误。在执行一项相对熟悉的任务,如果没有经过足够的思考,就会造成技术错误。而法规错误则是由于对状况识别产生一定的错误,选择错误的程序所造成的。在SHELL模型中,安全管理对于人为因素进行了强调,并且明确了不同结构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方式,强调了人为因素对于整体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2 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优化的思路 2.1 专业素质优化 相对于其他行业人员来说,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只有保证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才可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提高空中飞行的安全管理能力,并且保证较强的自信心和控制能力。在进行相关人员的引进时,要保证相关管制人员具有足够的学历水平,并且具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在应多国际业务时,如果不具有足够的英语能力,就难以对特定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应对与反应。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要具有足够的飞行相关知识和空中管理技能,并且对相关管制的规定与规则有着深入的了解,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可以自主的对冲突进行化解。空中管制人员也要具有一定的飞行经验,在发生异常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分辨,对一些特定的情况可以果断地进行处理。 2.2 职业道德素质优化 交通管制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也是造成各种安全事故和损失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各种疏漏的前提因素。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对于管制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必须要具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和观念。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管制人员的职责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在岗人员的责任意识,肯定价值,调动起工作激情,让相关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当中。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要提高相关人员的纪律性,严格遵守相关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职业道德素质是管制人员的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技术素质、心理素质之外的重要素质之一,切忌重技术、轻思想。 2.3 心理素质优化 心理素质也是空中交通管制人员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决定了其工作决策的关键因素。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交通管制人员自身心理素质不强,在工作中过于主观臆断,缺乏足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要保证管制人员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并且在关键时刻可以冷静地进行正确的决策,对突发状况进行控制。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精神的松弛,就会造成思维迟缓,受到外界干扰,进而造成相应的安全事故发生。因此,在人才的筛选和培养上,要引入科学合理的心理素质培养的环节,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水平。 2.4 身体素质优化 空中管制工作对于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管理人员身体素质不佳,就难以适应岗位的具体工作需求。例如,管制人员对记忆能力就有着重要的需求,其需要管制人员对各项管理条例、细则、机器性能、规章制度、应急方案等都有准确的记忆。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如果身体素质不足,就会在工作中影响判断和工作质量,难以在适当的时期保持足够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进而影响管制决策行为的落实。身体素质是对管制员筛选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 3.5 其他素质 在进行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优化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其管制人员的决策能力、预测能力、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优化和培养。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并且以保障安全为最终目标和原则,是我国民航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关键。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和当前空中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成为了当前民航事业发展的关键。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我国民航事业的不断发展,交通管制工作的压力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中,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多年以来,我国对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培训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并且制定了多样化的培训计划。在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培训的过程中,要明确培训目标,并且从思想道德、职业技能、工作作风、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入手,让空中交通管制人员更加适应新时期、新工作形势的具体需求,满足当前空中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的需求。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中国空中交通管制员胜任特点分析 摘 要:胜任特征常常作为人力资源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胜任能力的衡量和评价的依据,它是个人潜力以及实际职位执行能力的一种象征,常常表现在对员工在社会角色、技能、专业知识、自我概念以及特质和动机这几个方面的评价。胜任特征是企业行业管理层以及HR进行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的筛选工作的重要依据,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各行各业的招聘、绩效、薪酬等管理中。空中交通管制员作为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人才,其工作需求对员工的心理特征以及工作能力要求更为苛刻,通过对空管员进行胜任特征分析,能够大大提高空管员的选拔成效。 关键词:特征评价 空中交通管制 多元回归算法 在航空空难事故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空中管制交通的工作失误而引发的。尽管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航空机械设备和相关工艺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飞行危险系数逐渐下降,但是在所有的航空空难事故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因为飞行设备和机器的原因,而相当一部分事故则是由空管员本身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在实际空中交通管制员选拔中,有必要推行胜任特征分析评价方法,选择胜任特征更符合岗位要求的空管员,最大程度地降低空中交通事故。 1 空管系统现状 由于空中交通管制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对空管员缺少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在目前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中,对管制员的选拔、培训以及相关的考核制度和体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交通空管人员数目众多,但是能身体力行在一线作业的却寥寥无几,这样一方面造成一线空管员相对紧缺,进而导致实际工作班组安排不当,另一方面也使得空中管制系统中的“闲置”岗位成为升迁途径,影响了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健康良性发展。因此通过对空中交通管制员实行胜任特征研究和评价,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空管员整体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进行相关的人员培训和改进措施,提高整体空管水平,降低空管交通事故。 2 空管员胜任特征研究 2.1 快速反应能力 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特殊性,空管员必须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训练自己的大脑能够在第一时间根据飞航空器空间位置报告以及雷达标牌作出正确鉴别和反应,能够准确快速地将其他航空器的相关飞行参数作出判断并及时发出正确的管制指令。 2.2 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直接对飞行员进行指令下达,而空中航空器进行调配的形式主要是三维间隔调配,整个航空器至始至终都是进行着三维运动,包括左右航行、上升下降以及水平飞行等,空中交通管制需要管制员具备相关强的空间三维想象能力和判断力,能够正确判断航空器的速度、高度、方位,还应该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航空器的飞行趋势,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立体空间想象力。 2.3 语言表达能力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正常指令下达和运行管理主要是通过飞行员与空中交通管制员之间的语音来实现的,这种通过地面和空中的无线设备进行指令传达和信息交流的方式与普通的日常语言交流存在很大的差异,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对管制员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管制员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借助任何肢体信号,而是通过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传达指令。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空中交通是否能够顺利安全运行。 2.4 统筹规划能力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一项对专业技能、心理负荷等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空管员不仅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和飞行趋势判断能力,还要随时应对各种电话信息,进行相关的监视工作和登记作业,整个航空管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管制员具备相当强的统筹规划能力。 2.5 预测、决策以及应变能力 空中交通情况瞬息万变,整个空中管制需要经过充分的合理的预测,作出完整系统的预案,在航空器运行过程中,同样需要空管员能够及时作出应变和正确的决策,比如在遇到液压系统突然失效或者与地面信号联络不明原因中断时,管制员应该能够及时作出正确的决定,避免出现事故。 2.6 团队协作能力 由于空中管制工作是一个系统的需要经过多方协作的有机系统工作,这就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必须具备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完好地处理与其他部门和班组同事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空中管制工作中的问题,完成空管任务。 2.7 工作责任感及作风 作为空中交通管制员,必须在工作中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上进心,严格遵守相关的职业规章制度,同时应该对自身的管制技术和水平有一个全面客观合理的认知,不能再工作中盲目感觉良好,而应该时刻警觉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情况,时刻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 2.8 心理素质因素 正是因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特殊性和高要求性,都需要空管员具备强硬的心理素质。空管工作既是一门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也是一个高压行业,空管员在执行各种日常任务和处理突发状况时都会或多或少遇到不小的职业压力,其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状态素质就成为空管员胜任特征的重要元素。 3 胜任特征评价 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胜任特征评价主要是通过工作分析法、360度评价法、事件访谈法、专家评价法等相关的评价方法来完成的。就目前而言,最常用的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评价方法就是行为事件访谈法,其次是试卷调查法。这也是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胜任特征评价中最常用的两种评价方法。 通过相关的统计以及对效度和信度的检验,可以将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胜任特征模型结构定为思维能力、个性特征、团队合作、情绪控制能力以及纪律作风几个组成。通过回归分析法,可以得知空管员的胜任特征与其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分别存在负向影响和正向影响。 4 结语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胜任特征因素众多,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深入了解并研究相关的胜任特征,尽量在筛选早期就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不满足相关要求的人员排除在外,而适时引进高端人才,应该根据空管员的胜任特征实施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还应该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空管员相应的福利待遇。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空中交通也逐渐出现了拥挤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必须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从而维护好我国航空领域的秩序。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员普遍有压力的过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管制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本文从压力的产生原因角度对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压力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为缓解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进而促进我国航空事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管理;研究 引言: 在进行空中交通管制的过程中,管制员一直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进而避免因自身行为差错而导致的飞行事故的发生。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将使管制员不得不面对过多的压力,从而导致管制员的身心处于对健康有害的状态下,进而不利于管制工作的开展。所以,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的产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进行管制员压力的管理,才能够帮助管制员时刻维持大脑的清醒,进而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1 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的产生原因分析 1.1工作性质因素 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来说,一旦因个人原因导致飞行事故的发生,他们将承受比其他行业的工作多得多的责任与压力。因为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最重要的是,他们还要面对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指责和舆论压力。所以,工作性质本身决定了他们是不能出错的。而在这种情况下,管制员不得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工作。另外,由于影响空中交通的因素较多且较为复杂,所以管制员不得不随时面对突发情况[1]。比如飞机遭雷击和飞机发动机失灵等情况的发生,就会使管制员的精神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下,进而使管制员产生过多的压力。 1.2工作环境因素 在进行空中交通管理的过程中,每个管制员要通过与其它管制员配合来完成自身的工作。而在这种情况下,管制员需要时刻注意配合人员的动向,从而及时的进行配合。但是,一旦有人员出现了较大的情绪波动,就容易感染到其它人员,进而造成工作环境具有着紧张的氛围。另外,管制员每天接触的都是大量的办公机械设备,而这样的环境也容易使管制人员时刻注意到自身的工作责任,进而产生一定的压力。 1.3自身因素 就实际情况而言,在同一工作环境下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所承受的压力的多少并不相同。所以,对于交通管制员来说,导致其压力产生的原因还有来自于自身的因素。比如在人员日常生活的交际圈较小的情况下,人员只能接触到与工作有关的食物,从而导致了自身压力无法在日常得到宣泄,进而使人员始终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因此,自身因素也是导致管制人员产生压力的不可小觑的因素。 2 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管理工作的开展方法研究 2.1管制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来自于工作性质的压力,是管制人员必须承受的压力。所以,只要将压力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些压力就不会对管制人员开展工作照成影响。而想要合理的进行这些压力的控制,还需要管制人员能够正确的看待工作本身,从而坦然的接受来自于工作本身的责任[2]。所以,管制人员压力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做好管制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使管制人员具有一定的空中交通管制能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进而积极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另外,管理人员要使管制人员在开展工作之前对近期的天气情况和飞行状况等数据有所了解,进而使其拥有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并做好应付紧急事件的心理准备。而在这种情况下,管制工作的开展将不会为管制员带来过多的压力。 2.2工作环境的优化 为了使管制人员不受到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的影响,一方面,压力管理人员要合理的进行管制人员的班组分配,使每个班组都拥有管制能力较强和心理素质较好的人员。而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班组都将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突发的事件,而心理素质较好的成员也可以使他人受到自身的感染,进而保持整个班组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气氛下[3]。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使每个成员明确自身和他人的工作职责,从而使整体拥有较好的合作氛围,进而使工作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再者,管理人员要为管制员提供更为轻松的工作环境,比如在工作室中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就可以有效缓解管制人员的精神疲劳。 2.3自身状态的调整 为了使空中管制员的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管理人员应该鼓励并督促人员进行自身状态的调整。一方面,管理人员可以对人员进行统一宣传,使他们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放松身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可以为管制员提供建议,鼓励他们通过运动和休闲娱乐进行放松,从而释放一定的工作压力。再者,管理人员可以为管制人员提供一定的交友途径,从而帮助他们与外界加强接触,从而进行自身状态的调整。 结论:总之,从空中管制员压力的产生原因可以看出,工作性质和环境固然是导致人员压力过大的原因,但是管制员压力的产生与自身的身心状态也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开展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管理工作时,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管制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工作环境的优化,还要积极鼓励管制员做好身心状态的调整,进而保持良好的工作思维。因此,本文对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管理问题进行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探讨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应变能力 【摘 要】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民航的飞行任务的也随之增加,在空中交通流量飞速增长的同时,怎样确保飞行安全是摆在民航系统面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空中交通管制员是民航系统中尤为重要的组成人员,他们在面对新形势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必须要努力提高他们防冲突和临场应变的能力,这也是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职责的义务所在。本文阐述了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应变的有亲内容,并就如何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防冲突应变能力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应变;能力 0.引言: 几年来,中国民航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空中交通流量也随之日益增加,加之空域内其他用户的限制和恶劣天气等的影响,空中冲突愈发剧烈,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迅速增加。空中交通管制员作为空管系统的核心,其综合能力素质的高低成了航空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其防冲突应变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是在冲突发生之时或者是针对潜在的冲突,对其进行解决,以保证空中交通的安全。客观而言,完全避免整个空中交通系统不出现任何问题是难以实现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经验和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完善优化系统,缓解空中冲突,有效预防飞行不安全事件和事故的发生。 1.空中交通管制员应具备防冲突应变能力的主要内容 1.1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应具有的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含两个方面:首先要口齿清楚,不带有浓重的口音,通话清晰易辨识;然后要通话简洁有效,防止出现歧义。空中交通管制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才会及时准确地将信息通过无线电传递给飞行员。反之,则有可能对飞行安全造成安全隐患,导致事故的发生,其结果不堪设想。 1.2 专业知识水平。因为空中交通管制的工作专业性强,所以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当严格。作为空中交通管制员,不仅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也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能够熟练的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还能对于空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及时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1.3 判断预测能力。空中交通管制员所具有的判断预测能力是对潜在的有关影响飞行安全的冲突因素进行判断和预测。交通管制员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大局观,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扇区内的冲突和潜在冲突进行预判,制定调配预案。当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预判该情况对现有调配预案的影响,并及时做出调整。 1.4 快速反应能力。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对于冲突处理的结果有着直接性影响,民航班机在空中接近率极快,有时候仅仅是几十秒甚至是几秒钟的提前介入,就能避免一起空中浩劫。当然,也不是反应越快越好,给予管制员以适当的时间进行思考,也会使他们做出更加科学的处理。 1.5 准确决策能力。作为空中交通管制员一定应具有准确的决策能力,掌握良好的运筹学知识,这就要求他们在接收到相关信息后,利用专业知识对所有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并快速做出准确的决策及预案,而后向飞行员发出正确的指令。 2.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应变能力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空中交通的运行环境日趋复杂,高峰时段航班量非常密集,这也增加了发生各类冲突的可能性。因此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应变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各个空管单位需要关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应变能力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拥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的前提。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来说,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极其重要。基于管制工作的特殊性,各个空管单位的一线管制员都是实行轮班的工作制度,以提供24h无缝隙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长期的轮班和夜班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产生了免疫力下降及睡眠障碍等不良影响,对管制员的身体造成了一定伤害。所以管制员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业余时间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不断地增强自身身体素质。 2.2 心理素质的培养。冲突和紧急情况发生时,伴随而来的瞬时的巨大压力,会对管制员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冲击。为了能够确保空中交通管制员保持临危不乱,时刻保持清清醒的头脑,及时对突发事件做出有效应对措施,需要空中交通管制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人的心理素质而言,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天性形成的,另一种是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受环境的影响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而形成的。在选拔空中交通管制人员时,一定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进行考核,并在之后的工作中,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培训,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3 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在雷达管制中,即使遇到大流量或者天气恶劣的情况,也尽量不要让自己的精力占用超过80%,应该留有20%的精力处理特殊情况。管制员应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指令要尽量言简意赅,调配方法应该尽量简单。雷达管制并不是指令很多,频繁地进行雷达引导,以求调配得非常精确是最高境界。而是发最少的指令,大部分时间处于监控状态。 2.4 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处置特殊情况的模拟训练。要注重开展模拟机的相关业务培训,空中交通管制员在模拟训练中,要结合实际工作中各种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在训练中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存在的问题,发现工作中的不足,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采取有效方法避免。 2.5 进一步推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在管制工作中的使用。随着科技发展,我们使用的雷达系统越来越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如何使用好先进的雷达设备,使众多功能真正为管制员所用,也是一种防冲突应变能力。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人都是会犯错的,但是我们可以使用雷达系统丰富的功能来提醒管制员。比如对于有冲突的航班用BRL线连起来以示提醒,使用CLAM(指定高度偏离告警)等告警功能第一时间提醒管制员处置,等等。另外,一些先进的理念也可以引入到整个空中交通管理当中,比如SMS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学理论等。 3.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交通管制员的防冲突应变能力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增强其防冲突应变能力对于航运事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我国民用航空的事业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今后空中交通流量的压力还将持续加大,要确保空中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那么,空中交通管制员的防冲突应变能力的培养就势在必行,只有具备了批素质过硬的空中交通管制员,才会更好的为空中交通保架护航。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行为风险与防范思考 【摘要】 随着民用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和空中交通流量的不断增长,作为民航运输系统中三大安全支柱的空中交通管制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空管保障和安全运行的压力,空管系统潜在的运行风险逐步增大。从安全管理的角度看,空中交通管制员是代表空中交通管制单位对民用航空实施空中交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其根本任务是维护和促进空中交通安全,维护空中交通秩序,保障空中交通畅通。由于管制员的管制行为直接关系到航空运输系统运行的安全与效率,研究管制员的行为特点与风险对于减少空管不安全事件,提高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空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 行为风险 防范措施 一空中交通管制员行为特点 空中交通管制是富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职业,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综合性技术管理技术,空中交通管制员要融合技术与管理、技能与技术、空中与地面、环境与条件、原则与应变、主观与客观为一体,工作中需要处理错综复杂的各种情形。保证各种飞行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安全,维持空中秩序,解决飞行冲突,是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首要职责。安全性对管制员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而航空器时速都在七八百公里,相对运动时,速度之和不低于400m/s,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调开飞行冲突,飞行事故将可能在转瞬之间发生。 空中交通管制员要在管制区域内对航空器进行的连续管理活动,会利用通信、导航、情报、气象、监控等系统资源,各个系统的资源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任何一项资源的缺失都将严重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员行为的正常实施,严重的情形会导致不安全事件。 同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行为是对管制环境的需求,管制员在未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或刺激的强度不足以促使管制员产生行为的需要时,管制员都会选择不作出任何行动,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只有当环境的刺激达到管制员产生行为动机的强度时,管制员才会实施一系列管理行为,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例如:上级组织部门的指示、机组的请求、相邻管制区的管制协调要求等作出的一种应激反应。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行为是对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信息的不间断交替与传换,管制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管辖的航空器及时发出正确指令,以保万无一失。若信息处理不及时,就很可能漏、忘信息,一旦出现“漏”、“忘”,将会对航空安全构成威胁。 随着空中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单位时间内的空中流量迅猛增加和安全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个体管制员不仅需要通过班组内部的分工协作来进行,而且还需与机组、机场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管制任务。 二、行为风险分析 空中交通管制员压力来源影响因素较多,例如:工作责任大、制约因素多、瞬间变化突然、专业技术特殊、工作程序即兴性强和紧张。这些因素不但影响了管制员的工作满足感,还会影响到管制员的表现和航空安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风险行为主要包括:违章操作、指挥失误、消极怠工、无故缺勤、主动离职。 2.1管制员违章操作 空中交通管制员忽视和违反规章、程序和标准工作的行为就是违章操作。管制员在操作前往往并不想造成危险后果,操作中过于自信或者忽视规章,确信不会产生问题,明知错误或者违章而为之。这种行为都属于违章操作,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风险。 惯性违章具有方便性、实用性、隐蔽性、传递性,往往被大家认可,因为以往没有出现问题而被忽视,如陆空通话不规范、呼叫航空器不带公司名称等;工作负荷大时走“捷径”,不填写进程单、不进行必要的活动通报、值班过程中做无关的事情、提前管制移交等;有规章不执行,如各种工作记录填写不规范或根本不填写。情景违章较为直接,一般违章后就会出现不良后果,如碍于颜面不及时指出错误、酒后值班、疲劳上岗、双岗制执行不力;出于方便边值班边讨论问题或给见习管制员讲解;集体违章,发生差错或不安全事件隐瞒不报。违章操作的主要原因是管制员安全学习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感不强,存在侥幸心理,未能养成自觉自行规章制度的良好工作习惯等;管制单位不良安全文化对安全意识的普遍影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被长期纵容,安全管理不严,致使员工存在麻痹思想,对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不高。 2.2管制员指挥失误 指挥失误与违规操作不同,这是管制员是无意识的错误,不良后果出现前往往不会被操作者发现。一个管制席位上,几名管制员要调配十几架甚至几十架飞机,一旦失误,至少造成两架飞机空中涉险。指挥失误会导致飞行冲突,甚至事故征候或事故。通过对我国近6年管制差错进行统计发现,其中由于管制员“错、忘、漏”造成的行为风险约占70010。在我国,近50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因为调度指挥错误造成的事故发生过5起。经研究发现造成指挥失误的原因主要是:管制员注意力分配不当,或者小流量情况下管制员思想麻痹,抑或是管制员自身工作技能力较差、特情处置能力差,管制员口误、未认真守听机组复诵、班组配合不当、对飞行动态未实施有效监控、两个管制区之间协调不够也是指挥失误的重要原因。 2.3消极怠工 消极怠工是管制员对工作很冷漠、缺乏激情、工作效率低下,是缺乏工作满意度的表现。管制员消极怠工直接影响到管制运行的安全保障。管制员消极怠工的根本原因在于管制员处在“职业高原”期,在工作取得进步如晋升、横向流动等机会较少,职业发展处于暂时停顿状态,直接导致管制员对自己的职业出现认同危机。一旦消极怠工情绪感染,整个单位缺乏生机与活力,工作压力就会增大,管制员整体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造成大量优秀管制员流失,管制运行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2.4无故缺勤 无故缺勤是指无正当理由、没有经过领导批准而擅自不上岗或脱岗。无故缺勤包括应该上岗而没上岗和上岗期间擅自脱岗两种情况。由于管制班组值班人员提前均已安排好,如果出现应该上岗而没有上岗的情况,要么就少一人,要么临时抽调其他人员,都会对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产生影响。上岗期间擅自脱岗,就会造成无人监控,造成无故缺勤的直接原因是管制员自觉性和纪律性不强,深层次的原因是管理不到位,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 三、防范管制员行为风险的对策 3.1培养积极的组织安全文化 不良的组织安全文化是事故的温床。管制单位培育和谐的安全文化,有利于管制单位之间、管制员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增强管制单位的凝聚力和培养团队精神。建立组织的安全文化,首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其次是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制度,使安全宣传教育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汲取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第三是增强员工工作满意度,肯定员工的工作,建立激励制度,激发员工参与组织建设。 3.2 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健全在职培训体系,科学地选拔人员 管制工作规章制度涉及面广,头绪多,而管制事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这就对规章制度的及时更新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制订新规章以适应空管事业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随着空管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更新不相适用的规章。管制员的培训应该具有层次性、计划性、长期性和针对性,一方面要面向岗位本职工作,同时还要面向管制员的职业发展,切实做到组织工作需要与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有计划加快管制员的培养,并制定管制员选拔标准。根据管制工作特点,要求管制员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对重复性工作的耐性等,但对不同的管制部门还应采取不同的侧重点选拔,如选拔塔台管制员应偏重处事果断性,区域管制员偏重思维缜密性等,降低管制行为风险。 3.3加强职业生涯管理 针对管制员基数越来越大,职位晋升将更加困难的实际,应尽快实施管制员技术等级制度,打通管制员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行双晋升通道机制一方面能增加管制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可以使不适合做管理工作的管制员继续在职业上获得晋升,避免遭遇晋升瓶颈。另一方面,可以淡化管制员“官本位”的思想,使其安于本职工作,鼓励管制员队伍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3.4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检查,建立规范的奖惩机制 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改变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空管工作的依据,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只要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对其不断完善和充实,就可以大大地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管理者要树立“严是爱,松是害”抓安全的责任意识,员工要养成作业中遵章守纪的好习惯。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安全考核,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和抽查,及时纠正员工的不良作业行为。奖惩制度合理严明,对安全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奖惩机制应注意制度合理,奖惩并举,物质与精神奖惩并重。实际运用中,应以奖励激励为主,处罚为辅。奖励是鼓励、激励管制员关心安全,参与安全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的积极性;惩罚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制约管制员,目的是汲取教训,防微杜渐。 3.5重视压力管理 管制单位的管理者特别是运行一线的管理者,充分重视管制员心理研究,关注管制员心理健康,在对待自己的部属要多关心、多体贴。通过定期体检中增加压力测试、心理保健项目、改善管制员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建立良好的沟通的平台、善待出差错的管制人员等措施,疏导管制员的压力。 四、总结 管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管制工作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数以亿计资产的损失并危及数百人生命的安全。管制员行为风险是影响民用航空器飞行安全的关键因素,也是空管不安全事件和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对管制行为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飞行安全。 空中交通管制员论文: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培养探析 摘 要:空中的交通管制工作,其任务为使航空器在地面和空中都根据相关规则进行安全有序的流动,并给予相应的服务,空中管制这项工作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而且目前我国的航空运输得到快速发展,需要优秀的空中交通管制员,保证安全,从而对交通管制员给予更高要求的提出,尤其在心理素质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并避免因为心理因素而造成的指挥失误,使航空安全得到保障和改善。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 心理素质 培养探析 在我国民航事业的不断发展中,需对空中的畅通和安全进行维护,这为主要的一项航空事物,因此,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为保证较好的工作效率,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展,本文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1 管制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主要指,在紧急情况下,对于发生中的事情,可以较快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拥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承受和调整能力的强弱与心理素质有较大关系。空中交通管制员就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1]。因为其在日常的工作中,需对很多飞行状况及时做出判断,并给予准确判断和处置,做到这些需具备丰富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还要有良好的工作经验。而且空中交通有情况复杂和速度快的特点,使其得到飞行安全,特别是在天气状况复杂和情况特殊时,管制员不同的决定会影响飞行的安全问题。 2 心理素质受到变化的原因 2.1 工作压力 目前,飞行量得到大幅增加,且运输系统有多元化的特点,任务的增加和不定期调整,使空管部门有工作压力的增加。工作负荷会带给管制人员较大的影响,管制人员一般在工作中都可保持稳定的情绪,敏捷的思维,较高质量的工作状态,但若长时间处在超负荷的工作中,会引发心理疲倦,从而增加事故的发生率。 2.2 工作情绪 管制工作中,若有航空器或者管制设备有问题时,部分管制员会有惊慌失措的出现,如,飞机的座舱失压,要使飞行员进行高度下降,或者遇到返场的情况时,管制人员不可有惊慌或者恐惧的情绪,要对问题冷静面对。还有些工作人员过分相信自身的工作能力,没有充分客观的看待事物,容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当面对困难重要的任务时,会有紧张情绪的出现,对紧张过度,也会影响心理的协调性,不利于良好工作。 3 全面培养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来说,其担负着空中交通顺畅运行的责任,要想提升空中交通的运行效率,就必须充分发挥交通管制员的作用,其中,心理素质对于提升管制员的综合节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全面培养管制员的心理素质,提升其岗位胜任力。 3.1 提高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我国不安全的交通管制事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人为因素,所以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素质进行增强培训。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内因为遗传因素,而外因为教育和客观环境,为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则要加强训练[2]。首先给予主观意识的教育,使其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安全第一”的教育,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深层贯穿,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人民、国家和民航事业的重要性,有较强的责任心[3]。并使自己工作的专业性得到提高,该职业对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确保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才能够将飞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给予正确的解决。在日常培训中通过模拟训练等方式方法,使经验能力得到提高,并进行心理素质的提高。并在工作中对工作人员培养注意力,因为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需有较强的注意力。注意力和每个人员的兴趣、性格、志向和情绪有一定联系,所以不同人员在对管制任务在执行时,会有注意力的差异,因为工作需要,需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管制员的注意力都得到明显的提高。注意力会受到目的性的支配,管理人员必须较好掌握规律,对管制员进行飞行安全和工作责任心的教育,促使其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将注意力集中,并用意志力对注意力分散进行克服,提高注意力的集中[4]。因为管制员在工作中有较大的压力,心理负荷超重,所以必须注重思想和感情上的沟通,因此管理人员要对每个管制员的心理和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并加强和其各方面的沟通,丰富其业余生活,并举行一些集体性或者社会性的活动。使其可将思想的压力得到良好宣泄和释放。并给予良好的心理咨询,对思想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解决。而为其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也显得较为重要,对工作间给予科学管制和安排,并加强后勤的保障工作,这样可使其在紧张的工作后,身心得到良好调整和放松。 3.2 达到责任和需求的平衡关系 需求为人动力的源泉,可对内在因素进行良好支配,管制员在工作中有较大的工作责任,且工作压力较大,要对价值需求的合理部分进行承认,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压力和价值需求进行关系的平衡,对技术类的工资序列进行制度的完善,并有晋升和奖励的规范制度,使责、利、权进行合理的统一,调动其主观的能动性。 4 结语 在空中运输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对空中交通的管制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其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首先要给予主观意识的教育,并培养良好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平衡责任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只有对各个方面都给予较好的培养,才可提高管制员综合的心理素质。在民航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较大程度的避免意外事件。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一、当下建筑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虽然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公司制度改革,成立了一些新的物资采购供应单位,可是其本质上依然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限制下挣脱。物资管理工作依然局限在技术单位要上报的一些使用计划与物资单位开展的采购模式之中。这种工作模式因为缺乏对采购部门的有效监督,并且受到了采购业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以及思想素质的影响,因此在采购工作过程中常常有不合规范的方面存在。除此之外,部分单位领导依旧存有重产值、重施工季度、轻成本控制以及轻物资管理的思想,严重制约了物资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进程的开展,以致于造成物资计划准确性失衡,增加了采购次数与采购成本。 2.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门间约束性薄弱。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固定模式,企业的技术单位主要负责的任务是计划提取,而物资单位对物资进行的采购供应,财务单位主要负责清算、审计单位则主要负责对采购供应活动的审计。因为受到专业因素的制约,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对物资采购过程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监控系统,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大部分企业对物资管理工作都订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可是因为缺乏必要有效的监控方式,因而造成物资采购的透明度低下,极大的限制了物资采购工作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之中,通常将工作局限在事后控制作用上,而没能对其进行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造成整个物资采购监控工作先进性不强,拉低了整个采购工作的工作效率。 3.物资信息网络不完善市场应对能力低下。因为市场行情的改变属于建筑施工企业要直接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其对材料价格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完整的物资信息网络,各项物资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以致于造成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力低下,严重的甚至造成企业有较大的成本流失。 二、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水平的方式策略 物资管理属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照品种、质量以及限期等当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整的提供其所需要的各项物资条件,合理有效的组织物资订货工作、采购工作、运输工作、储存以及收发工作等等,加快物资流转、降低物资耗损,有效的监督与促进生产管理单位有效、节约的进行物资利用;合理的进行包装物和生产废弃物的回收与使用,以防止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实现投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1.强化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与物资材料采购计划管理。材料采购单位在采购工作过程中,需要坚持谁经受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降低错误出现工作情况出现的概率,使用有效高效的方式展开采购工作。严格依照招评标程序以规范化招评标的各项管理,积极使用招标、比价以及竞价的方式,以有效的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达标。物资采购的工作人员需要在确保采购物资质量基础下,遵循“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实现招标比价项目件件有详细记录档案。另外招标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三公开一监督的工作原则,将各项办事政策公开化处理,强化群众监督的力量。各个施工建设单位要切实有效的强化材料计划的核准制度,有效的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功能闲置浪费的现象。 2.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构建,加强内部管理。 2.1科学定位。要想达到保供的工作目标,建立起有效可靠的物资供应和质量保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有效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加强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能力,有效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系统,才能够有效的完成创效增收的目的。 2.2科学管理。依照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工作的实际特点与潜在规律,订立与开展一套完整的物资管理工作操作组织计划,吸收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物资管理目标的创新。 2.3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把控施工管理现场的物资成本消耗,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与科学化的工作管理能力,提升应用专业物资管理软件在基层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及时更新,使用动态化方式对各个工程与劳务工作单位物资成本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在物资成本的管控过程中,定期的形成各项管理数据与联络报表,对各类数据联机打印并实现上级管理单位远程监控的要求。 3.促进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标准化进程。要想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体系,细化各项操作准则,对各种工作操作流程重点完善,并以此统一工作目标与考核目标,进而有效的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物资管理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前进。物资管理工作操作流程的建立,形成在实用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目标之上,重视成本与质量的监督控制,有效完成流程内外的业务对接。 三、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高低和工程质量、经济效益间有密切联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加入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物资管理形式,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为了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有效促进物资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让物资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与科学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让企业能够在经营效益的层面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程天凯 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分公司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建筑企业管理中的质量管理 一、强化施工企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施工单位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业务范围内去承包工程,不得超过自己的能力去接工程;要自觉接受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全面监督和检查。施工单位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要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加强管理,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二、完善质量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建筑企业要自觉地接受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单位、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和检查,高标准,严要求,将外部监督的压力转化为强化内部质量保证的动力,积极引导和培养职工增强抓好质量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管理水平。施工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工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跟踪和监督。建筑原材料是否符合标准这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购进建筑原材料的时候,相关负责人要严格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查,只有检查合格的原材料才能用于施工。 三、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对于施工单位编报的施工组织设计要进行严格审核,其中主要审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要对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的准备工作进行质量控制,这些环境条件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能不能顺利开展,直接影响施工质量能不能达到标准和先关要求。 四、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除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监督外,要想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还要在平时增加一些员工的岗位培训,加强对员工施工的监督和管理,在施工工程中,对于工程质量的人员和材料等一些能够影响到工程质量的要素一定要严格进行控制。要事必躬亲,定期不定期地对工程进行抽查和监督,对于那些容易出现质量事故的情况要及时、及早预防和治理,尽可能让质量事故扼杀在萌芽中,对于那些隐蔽工程的施工,要进行旁站监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整改。 五、结语 总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确保工程做到高标准,高质量,就必须在这一阶段下大力气,在这一阶段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各级政府和相应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建筑市场管理的力度,依法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尽管现在国家也制定了很多关于工程质量的法律和法规,但是有些还不能够完全落到实处,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有些相关的工程事故相关责任人未能得到应有的惩处。因此,我们必须对《建筑法》的贯彻和落实,常抓不懈。建筑施工企业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从施工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建筑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全面实施,使得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得到明显了改善,提高了管理的水平,增强了管理的意识。员工的个人素质、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在标准的运行中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工程总体质量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作者:秦焕昌 单位:兰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数据库技术应用于建筑企业管理论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不断的发展,目前困扰着建筑业的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成本的控制,如今的市场大环境下,建筑企业如果想立足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控制企业的施工项目的成本,成本无法控制的话是不可能立足于建筑行业中的。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建筑行业工程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试图运用数据库技术设计一个,针对性强并且可以操作的企业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数据库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结合本单位的一些实际的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这样针对性更强。 1数据库技术在工程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1建筑工程管理的理念。如今我国的社会不断地进步,和谐社会建设成就突出,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高效益,如今工程企业所追求的不仅有高效益的工程质量还要有较低的成本,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成本的控制,才是一种有效的合理的全方面的管理过程。 1.2目前建筑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以往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业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很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比如执行力较差、科技含量不高、方法比较老旧、管理者思想保守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困扰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如何利用科技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是管理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1.3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在广泛的使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果,并且把这些成果渗透到工厂的生产,公司的管理上来,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还能不断的节省成本。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金进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高效的处理各种事物,能够利用逻辑的关系来结实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预算,可以根据预算的数据不断的控制工程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对工程的施工提供可靠的保证。如今数据库不断的运用到建筑工程经营管理中,可以利用数据库高效准确的对数据进行管理,如今设计一个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管理平台极为重要,可以发挥数据库的优势对建筑工程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服务,不断的深化企业的管理制度,控制工程的成本。 2建筑工程管理的数据库设计 2.1选择合适的建筑工程管理数据库系统。在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数据库的选择,数据库的选择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效能,因此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结合系统的应用平台以及数据库的开发支持的情况来选择数据库,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在选着数据库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在成本预算和核算的过程中处理的数据比较多,因此必须选择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作为系统的核心;第二,选择的数据库必须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还要能够让很多的用户进行访问;第三,一定要能够进行扩展和伸缩,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确定数据库的使用;第四,所选择的数据库的维护功能必须完善。在选择数据库时可以参考以上几点进行选择。 2.2建筑企业管理数据库的设计。在数据库的设计中包含一个名词叫表空间,它主要是数据库的逻辑划分,基本上每一个数据库都会有一个表空间,数据库中的表空间主要是用来存放数据字典和回滚段,在数据库的运行中一定要减少输入和输出的冲突,在这里表空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空间可以根据用户的输入输出量进行逻辑的划分,可以做到表空间和系统应用的衔接,具体的实现方式主要还是通过数据段、索引段以及回滚段来实现。 2.3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顾名思义就是存储数据的仓库,它主要是按照数据的结构来组织和存放、管理数据,在这个系统中管理的对象就是建筑工程企业在施工项目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来自基层的管理人员,并且这些数据都是一手的资料,比如,施工过程中运用的一些钢筋混凝土的标准表数据以及混凝土的一些标号等,除了需要这些数据以外,还要有一线的管理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确认、合适以及提炼,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手工处理以后,才能得到一些原始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计算机无法得到的,只有得到这些数据以后,才能输入计算机进行逻辑的运算,这些原始数据都是成功利用数据库原理控制经营成本的前提。建立数据库不但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还能对数据进行共享,这样就能保证数据的独立性实现数据的集中控制,这样还有利于数据的维护。 2.4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系统,首先就必须把数据的管理作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利用数据库的功能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全方面的参与到工程的管理中去,可以实现一个人输入的数据可以让很多人使用,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随意的调用一些有用的数据进行管理,系统也会自动的进行数据的流传。 2.5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在系统设计的初始阶段要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研,这里主要调研的对象是工程的成本,只有结合实际的情况以后才能了解建筑工程企业的需求,根据软件的基本原理来建立数据库的基本结构模型,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在明确了工程的基本需求以后给出了以下几种功能:在本文的系统设计中需要强调的是在系统的设计初始阶段要对工程的任务进行详细的分解,利用项目的进度以及项目的成本控制来对项目中的各个数据进行采集额处理,这样才能实现项目建设过程的重精细化管理,可以为项目的管理者提供决策的根据。 2.6经营管理系统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本系统可以实现项目的事前计划控制,还可以加强项目中的一些过程的控制,可以使得在项目的进行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不断的反馈项目中所产生的问题,可以利用现在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把一些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运用到每一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好工程的成本,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1)数据库信息系统在事前经营管理中的应用。项目开工的起初,由一些预算人员对项目进行预算,完成对总体项目成本的预算,并且分工协作把预算的工程量进行分类和整理,并且把这些数据进行输入计算机中建立数据库,通过信息系统传到各个部门进行审核。成本控制是企业的主要任务,上级的公司必须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成本的控制,严格的核实工程的量,可以利用信息平台来编制一些核算表,并通过数据库进行处理,可以对每一个经费进行分类,分成几个核算的分表,然后把这些表发到每一个部门进行审核并且通过数据库系统提供一些提料计划;(2)数据库系统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数据库信息系统可以在管理中严格的执行合同上的条款,这样可以严格的控制一些用料的浪费,并且制定一些奖惩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3)数据库信息系统在事后管理中的应用。在信息系统使用以后就可以处理一些事后的纠偏控制,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更方便的管理方法,还可以根据工程建设的进度对成本进行控制,非常方便实时的成本控制。对日后的一些新的项目也有一些参考的价值。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的发展,一些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出现的很多的问题,如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本文就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利用软件的一些基本原理,尝试设计出一款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的运行成本,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以后的项目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钟葱玉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学校建筑企业管理论文 1建筑企业作用 建筑企业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同农业企业、服务业企业一样,是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为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工程建设提供产品,承包工程,不断地完善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体系,使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它还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它还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许多固定性的财富,为提高国民收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它也可以为国家增加大量的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建筑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能够有效地缓解当前我国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从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 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特点 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方法都适应于大多数的企业,但就建筑企业而言,却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建筑企业的生产产品、生产过程、生产的管理经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应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所以要想进一步的认识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就必须对建筑企业的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的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特点:(1)在与用户的关系方面。建筑企业要想获得一个工程,就必须通过投标竞争的形式来争取,并通过与用户建立承包合同来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筑企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他们要对用户负责任,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完成所承包的工程,并且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工程的质量有着一定的监督和检验。在工程完成后,建筑企业与用户要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2)在管理体制方面。因为建筑企业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它没有特别强的固定性,而是流动性较强,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就不是按部就班的依照固定的流程,而是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方方面面,来具体地、适当地改变企业的管理体制。(3)在企业计划方面。建筑企业的计划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依照企业来指定的一系列的工程计划;另一方面是依照所承包的工程来制定一系列的工程计划。虽然分为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关系十分密切的,简单来说,第一个方面的计划是第二个方面计划的前提,第二个方面计划是第一个方面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二者互不可分,缺一不可。(4)在劳动用工方面。因为建筑企业所承包工作的不稳定性,所以直接导致建筑企业不能拥有较多的、固定的企业人员。建筑企业一般来说只要拥有一些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员以及一些较少的文职人员即可,不需要大量的工程施工人员,等到进行工程时,再根据工程的特点来雇用一些合同工。(5)在预算体制方面。根据每个工程的具体特点以及投标工程前所做的预算,可以大概地确定工程实施的价格,而得出来的这个价格就需要建筑企业的预算具有相当大的可靠性。(6)在资金占用方面。建筑企业所投标的工程大都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它们占用的资金数量是非常大的,所以一般的建筑企业对计量支付都有着自己的特定要求。 3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现状 (1)生产能力:我国的建筑企业特别是比较大的建筑企业,一般来说都是资金雄厚、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拥有较强的工程施工人员以及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这样的企业大都有承包大型工程的能力。(2)管理制度:因为前些年我国受到计划经济的大力影响,所以许多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小型企业都没能及时地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导致我国建筑企业在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难以适应,并且更是暴露了诸多的问题,因此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还十分地不健全,不具有灵活性,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难以适应。(3)经营模式:前面提到我国的建筑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这种企业现在仍处于粗放式和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产品的投入成本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果,企业劳动力的增加与企业的生产总值密切相关,并且是成正比例的。从这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增加劳动力才能增加企业的效益;并且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当地落后,在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中基本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样的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与国外同类型的企业相比,我们更为落后,国外先进的企业大都是依靠科技的发展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这种方式很少受到资源的影响,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的企业还停留在增加投入,从而增加产出的层次,不重视效率的提高。(4)组织结构:我国企业的发展缓慢大都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受到地方的保护,另一个是行业的垄断,我国的市场还没有形成十分公平的竞争环境,所以我国的企业一般都是规模较大,自成体系,较为封闭的发展模式。这样就直接造成了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落后,重复地做着相同的工作,使得它们的发展停滞不前。而且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大型的建筑企业并不能与国外的建筑企业相抗衡,大的建筑企业不是很强大,小的建筑企业不是很专业。(5)管理水平:我国的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企业在承包生产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化的管理,而且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上都比较的落后。(6)技术能力:我国的建筑企业“杂而不攻”涉及诸多的领域,传统技术相当的熟练,但是在创新方面还是比较的落后。(7)人员力量:我国建筑企业的人员力量是比较落后的,这些劳动力大都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低。(8)分配制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企业的分配制度还是较为合理的,这种分配制度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直接有关,每个人员的工资都是可以增长的,打破了传统的分配模式,使企业的灵动性增强,更有利于管理和发展。现阶段实行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十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不合理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打击了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大打折扣,所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4结论 建筑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参考的解决方案,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更为健康、可持续。同时我们也要着手于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每个企业都应有自己的文化,这样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企业的各种体制,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 作者:刘克利 单位:河北保定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私营建筑企业管理论文 1发挥项目经理作用 1)私营建筑企业项目经理作用难以发挥。由于私营建筑企业一切都是老板说了算。企业定合同,项目经理不参加;施工中拨款、材料进出,项目经理作不了主;人事安排上,项目经理没权利。这样项目经理作用难以发挥,大大影响了工程质量和进度,造成很多浪费,保证不了工程最大利润化。 2)充分发挥项目经理作用。企业老板要认识到项目经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项目经理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a.合同履约的负责人。项目合同是规定承、发包双方责、权、利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文件,是处理双方关系的主要依据,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双方行为的准则。项目经理是公司在合同项目上的全权委托人,代表公司处理执行合同中的一切重大事宜,包括合同的实施、变更调整、违约处罚等,对执行合同负主要责任。b.项目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监督人。为了做好项目工作、达到预定的目标,项目经理需要事前制定周全而且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包括工作的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使项目组全体成员围绕共同的目标、执行统一的原则、遵循规范的程序、按照科学的方法协调一致的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c.项目组织的指挥员。总承包的项目管理涉及众多的部门和人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并节省项目的管理费用,要进行良好的组织和分工。项目经理要确定项目的组织原则和形式,为项目组人员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d.项目控制的中心。对项目工期、工程质量及工程造价的控制是项目投资效益的重要因素,也是项目合同考核的主要指标。项目经理要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对项目的进度、质量、费用进行综合控制。制定执行效果测量基准,进行进展情况分析,采取纠正偏差的措施,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是项目控制的中心。 2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1)私营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a.企业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唯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人们就业于私营建筑企业中,做不到以企业为家,而是以自身利益为重,短期行为非常明显。b.人力资源缺乏规划,盲目招聘,随意性很大,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而且重复招聘,造成很大浪费。c.私营建筑企业是家族管理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裙带之风。管理者凭个人的好恶随意对员工进行奖惩,经常是奖得轻、罚得重,承诺多兑现少。绩效评价不公平等现象普遍存在,压抑了家族以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技术人才的进入和发展。 2)私营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a.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私营建筑企业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具活力、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资源。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工作上;要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加强思想工作,使之在精神上、心理上属于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待遇和优美清新的工作环境,从管理上充分体现对员工尊重,从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为企业兴盛而努力工作,从心理上与企业融为一体。b.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做好企业未来劳动力需求的预测。要考虑使企业和员工得到长期利益和共同发展的规划。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目标和策略转化为对人力的需求,有效达成人力供求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同时还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c.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科学选拔任用员工,做到人尽其才。实行公开透明的聘用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人才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发展。建立一套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客观的评估绩效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完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赏罚分明。 3构建科学财务体系 1)私营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a.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国家和地方绝大多数财经法规都没有考虑私营企业的特点,使得私营企业理财行为缺少针对性的法律依据,内部控制乏力,经营活动中不规范行为较普遍。加之社会审计尚未涉及私营企业,缺少了外在监督。b.筹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私营建筑企业规模较小,资信度较低,资金缺乏。筹资渠道狭窄,大多数小企业的资金源自于自身积累,或从银行以外贷款,成本高,风险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c.财务机构不健全,管理无规章。由于是家族企业,投资者同时又是经营者,权利高度集中,缺乏约束和审计,没有按《会计法》设置机构、配备人员、建立账簿、层次不清、分工不明。财务制度短缺,信息网络化应用不到位。财务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d.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少数企业老板错误地认为效益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财务管理出来的。无视财务管理的职能,任人唯亲,阻挡非家族优秀财务人才的进入。现有财务人员没经过专门培训,缺少专业知识,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都不高。 2)私营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a.转变观念,提高对财务管理认识。企业所有者要转变观念,必须要具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积极进行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财务管理搞好了,企业的经营才能顺利进行,实现价值最大化。b.完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或完善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全体员工的财务行为,明确财会人员的职责权限。实行职务分离和钱账分管制度,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对企业内部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分权、授权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作出相关规定。c.加强资金预算、扩大资金来源、合理运营资金。企业在搞好内部制度的同时,要加强预算管理,编制好资金预算计划,要提高企业的信誉程度,以获得信贷机构的信任,构制良好的金融调节机制。在资金日常管理方面,应定期、不定期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d.提高领导者和全体员工的素质。企业领导者要改变任人唯亲的观念,从外部引进高级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加强信息网络化应用,抓紧对内部人才的知识更新,定期进行培训;财务人员要适应新环境下的知识结构,要具有财务、预算、控制、分析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财务人员管理水平提高了,财务部门在企业管理中才能真正起到核心作用。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国家转变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建筑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建筑业中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私营建筑企业可以说商机无限。 作者:杨剑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固废公司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1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如今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规模、水平和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其管理水平相对规模较小的施工管理企业要高,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与施工管理中,使得其管理水平不高。 1.2信息应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有关资料显示,现代建筑行业中,很多企业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是采用单击操作模式,无法对即时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共享。除此之外,有很多企业对计信息技术的应用仅限于较狭窄的范围,对材料采购、项目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无法在施工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造成数据收集不完整,从而导致管理水平没有提高。 1.3应用管理体制不完善 调查表明,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加入了网络信息计划技术,但在实际的控制中,应用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编制深度还有待提高。 2如何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 2.1管理人员的重视 要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就需要建筑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信息技术。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信息技术应用狭窄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人员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员工都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进行利用和优化,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在建筑行业站稳脚跟,得到发展。 2.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要真正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就要做到信息数据的自动收集、分析及储存,对储存的信息要能够进行检索和导出利用。建筑企业要结合具体情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战略目标的制定,及时有效地落实计划内容,建立起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3高度重视信息共享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中,较大规模的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以及较多的建筑工程文件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量,如果采用传统的纸文件来储存信息,不仅有很多层次,工作繁复困难,浪费人力物力大的同时也拉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人为原因的各种失误,使建筑施工工作开展缓慢并且困难,拉低经济效益,造成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运转。可见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信息共享模块,就能使建筑工程的实时信息有效的传达到各个相关人员的手中,分析和处理工作就能快速有效的进行,有利于施工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2.4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企业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基于因特网的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构建专用数据库,将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构建网络连接,使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可以通过全面的信息掌握在网上进行操作。通过网络组织平台实现信息交流,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2.5工期、质量以及成本的控制 要利用管理软件对工程地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在控制工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来显示相关的特性关系,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对工程的实施进度进行控制。质量控制极为重要,质量管理软件比传统的人工管理效果更好,并且耗费的时间短,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在进行技术控制时,模板、深基坑等有关计算可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结果快速准确,可以开发一些设计软件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利用管理软件对施工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控制,很大程度的节约了人力,减少失误的发生,使工程管理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3公司实施方案 我公司从2010年开始就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建立信息库,先后使用了OA办公管理系统,金石建筑工地管理系统,将两个系统结合使用,管理,现场两条线即并行又交叉。成本部门在项目正式实施前相关成本控制预算就已经挂在公司建筑工地管理系统上,项目部根据预算明确成本控制目标,严格依据预算控制每一子项的成本,全程做到有目标有依据的透明化管理;项目部现场通过每天施工日记、采购计划、收料明细、签证记录等工作的实时上传保证现场所有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可更改的可靠性,使管理工作有精准的依据,各部门按照流程化实施;公司领导则根据具体项目具体情况在宏观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作出调整,保证了每一个项目顺利运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优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及时准确的对建筑施工进行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各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到了一种白热化状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要在建筑施工行业站稳脚跟,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需要相关企业重视信息化管理,革新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再接再厉,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繁荣。 作者:童京贝 单位:江苏盛禾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信息化与建筑企业管理 一、将信息化融入建筑企业的难点分析 (一)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模式和整体需求不清楚传统的企业往往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一个清晰明了的专业模式,来对信息化进行管理,对于管理的流程也没能进行有效地掌握。具体体现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能具体阐明信息化过程中的需要,对企业管理和工程项目认识较浅的信息技术员不能只凭几个月的调查经验来认识企业的需要,所以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制定出实际有效的解决措施、比较前沿的综合解决手段,如ERP,也没能进行有效的推广。(二)企业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措施建筑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来构建信息化体系,但是对于软件的开发和购买经常缺少有效的计划,资金没有用到实处。各单位有软件需求时,就自行开发满足所需。使用年份较久的计算机网络,其数据仍表现得非常孤立,不能有效共享,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出现了这种现象。要想提高水平,必须有好的规划,对资金的投人做提前预算,否则开发的独立系统水平较低。对于具体的规划,要将其分为多个实施步骤分期执行,最终实现整体规划。(三)信息人才匾乏,人员观念不一最近几年,信息化建设越来越火,对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也更加频繁,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是建筑行业此现象更加突出,特别缺少对信息化产业了解深刻的综合性人才。所以在建筑行业,应该培养一批具有高级信息化技术的人员,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和管理信息化体系。建筑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员工素质有所不同,体现在他们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一致。传统的劳动模式深刻地影响着大部分员工,使得他们对于信息化建设不能很好地适应。而这些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会给企业的发展和运行带来负作用。大多数员工对其认识不足,只注重短期效益。很多人在较长的时间后看不到效果,就丧失了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法不当1.企业软件开发各自为战、重复投人、浪费资源。建筑企业使用的软件,有些是自己开发的,有些是从软件公司购买的。在这些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很少有企业进行合作,往往是各自独立开发,导致研发的软件缺少专业水准,实际使用效果低,或者有些在开发完后没有被很好地使用最终放弃。而且很多软件工程在开发期间不遵守有关规范,缺少完整的开发资料。有的单位在验收开发的软件后再补充有关数据,更有甚者在临走时连源程序都不留下。2.信息化只是模拟手工过程,对改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不明显。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有些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企业在研发系统时,没有对系统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总结,也没有大胆创新,开发出的软件大多是借助计算机对业务的处理流程进行手动模拟。对规范的流程没有进行完善和改造,加上没有先进的管理措施,导致了开发的软件不够先进。3.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建立和使用问题。截止到今天,在建设信息化体系过程中,建筑企业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没有有效的规章来遵守。很多企业也缺少内部的信息准则,没有规范的编码标准。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要以自身的基础信息规范和其编码体系为基础。现在很多大企业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信息规范和其编码体系。 二、将信息化分析引入建筑企业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转变观念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先决条件。第一,信息化管理需要变革的不只是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同时还有管理理念、管理流程及组织结构等相关因素。如果只是单纯地把机械生产代替手工业务看成是企业信息化,不变革由于新技术引进而可以省略的工作流程,不变革陈旧的管理模式,就很难实现信息的一致性和共享性。转变管理理念与优化企业流程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信息化管理的完善也是企业变革的中坚力量。第二,管理者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是企业改革成功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关系着企业改革的大局,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与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建议企业在内部实施“一把手责任制”,构建信息管理机构及实施机构,最大化的应用信息管理。(二)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脚踏实地、长期坚持的一项艰巨任务。企业首先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此同时,还要明确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阶段性目标。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总目标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友好合作单位的沟通与交流;优化客户关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引进并实施现代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阶段性目标是构建企业内部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如统一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及信息应用系统等,为资源共享和信息流通提供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网络与企业外部网络的有效连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实现企业网络营销并成立电子商务平台;采用信息化的经营模式,利用信息化辅助企业制定发展策略及发展规划;优化企业与客户关系,建立客户管理系统;根据现代管理理念改革企业管理模式,精简组织机构,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三)注重信息化人才引进、培训和深造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力量,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实现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密不可分的。第一,企业领导层的培训。领导层与决策层是企业的旗帜,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他们必须明确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和风险,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人力支持。第二,企业管理层的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培养复合型人才。如强化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强化IT职员的管理常识。第三,全体职工的培训。定期开展动员大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将信息化管理贯彻到基层岗位。第四,积极引进技术人才,从而确保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与进度。(四)明确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式方法1.从企业发展的高度设计企业管理信息。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一定要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设置在一定高度之上,以现有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优化并精简组织机构,构建信息化系统,决不照抄照搬其他企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信息化道路。2.确定适合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模式。一般情况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施工承包企业,另一个是工程总承包企业。对于前者来说,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某个或某部分工程业务的处理。对于后者来说,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整体工程的进度把握及流程控制。对于建筑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而言,其信息系统建设可能既包括施工承包,又包括工程总承包,因此,信息系统的设计应从整体着眼,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3.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内部信息化技术标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信息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无论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全新设计抑或只是综合原有的单项管理系统,都需要搭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平台,从而实现信息一致和资源共享。4.合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选之路。解决企业信息人才紧缺的最佳途径便是寻找合作伙伴。一方面,企业作为软件开发设计原型和应用试点,是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投人方,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投资可相对减少。另一方面,软件公司应尊重并充分利用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等知识产权。此外,企业还要依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5.创新是设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先进性的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了基本框架之后,就要从细节人手分析并理清适合该企业的管理理念,建立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型,归纳并绘出信息化发展流程图,从而确保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与时俱进。一些企业的所谓信息化只停留在用机械模拟手工管理上,工作流程基本没有改动,这只是暂时满足了客户需求,而对于利用现代管理理念进行企业改革却没有实质性作用。(五)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作为一项投人高、风险高的建设项目,企业必须为信息化建设制定评价评估体系,从而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与不足,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追求技术创新、完善信息化建设是建筑行业的永恒课题。企业领导层要明确技术创新及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以及组织机构的改革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从不同角度审视企业原有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组织机构及管理流程,将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思想融人其中,通过信息化等方式和手段促进企业的改革。 作者:吴华君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建筑企业管理的挑战 一、两个现象与两个挑战 两个现象。在建筑行业,一是大量的建筑企业长期着力于企业管理的改进与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完善;二是大量的企业长期着力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用。企业因此而花费的人力及物力非常巨大。虽然如此,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个显著的事实就是国内建筑企业还少有真正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两个挑战。国内建筑企业奋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虽不懈努力,但差距始终存在。一是成熟的、代表行业管理水平的、自主研发的、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几乎没有形成;二是通用的、实用性较强的、国产化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也没有形成。建筑行业是国内各行业中成长较快的一个行业,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不能及时建立适用性强、与时代同步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无疑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不利。 二、三个方面的定位与偏向 企业的宗旨有意无意倾向虚拟经济指标。企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一个基本组织,赢利是企业的基本性质,但赢利并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赢利的前提是企业合法经营,企业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能够被市场所认可。随着虚拟经济体系的发展与泛滥,不少迷惑性的说法或提法往往影响企业的决策者,过多地强调企业的宗旨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及股东价值最大化。其实,经济价值或其它所谓的利息、红利、股票价格、指数、期权等,都不过是虚拟经济的表现符号而已,只是特定时刻以特定的不太准确的经济评价标准对企业的一种表面评价而已。企业如果过分关心虚拟经济符号,甚至花大代价粉饰或美化企业的虚拟经济数据,而忽视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关注,不能及时开发市场适用的产品与服务,不能有效增强产品性能,不能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产品成本,必将影响企业市场影响力及竞争能力的可持续性。而建筑企业的工程产品与服务的单件性,往往导致企业不自主地就偏向于虚拟的经济指标的管理,而忽视了企业产品与服务经营的本质。市场经营自主或不自主地偏向于表面的市场覆盖。建筑企业的市场经营与普通的工业企业的市场经营有较大差别。产品的单件性、生产管理的分散性、企业整体是分散经营,这是建筑企业的经营特点。但在产品集约化、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当代,批量生产、流水线精益化生产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最基本方式。建筑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管理亦不例外。但建筑工程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有四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在广大的区域市场或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某个建筑工程的业主花大力气在众多的建筑企业中寻找合适的企业,而在此经营的众多建筑企业也往往花大力气互相竞争,以争取到某个建筑工程业主的认可。这直接导致需求方及制造者在实际的工程与服务正式生产前,就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成本。二是特定的建筑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规模,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不能规模化的情况下,只有花更大成本与精力来扩大自己表面的市场覆盖范围。通常小一点的企业力求跨省,大一点的企业则求跨国,再大一点的企业则经营范围遍布全球。虽然在整体上可称规模,而各目标市场上本质还是粗放的单件经营。三是建筑企业难以定型的、现实的建筑工程产品去投放目标市场,而且建筑工程的购买者及工程的业主,往往并不必连续或短期内购买一定规模的建筑工程。因此,寻求订单成为建筑企业最重要的任务。当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建筑工程的订单相对容易获得。而经济低迷时,订单的获得则相当不易。四是国内建筑企业的市场准入采用的是资质分类管理,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引导建筑企业深化自身的产品建造能力,也能为需要建筑工程的业主提供选择合适的建筑企业的指导。但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大量的企业采用很高的成本用于资质的拓展与维护,寄希望于以广泛的高资质对接更广大的市场,以便充分开发市场资源。但对于实际的产品生产与管理,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及工艺的现代化改造。这就导致一种现象的产生,就是资质愈全、等级愈高的企业,其空心化的趋向反而更明显一些。正是因为以上种种的原因,形成一种必然的矛盾,就是广种薄收式的市场开拓,导致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降低,而单个的业主又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在特定的建筑工程上实行精细管理。最终的结果就是建筑企业整体管理成本的加大,以及单个建筑工程的管理成本也加大。建筑企业究竟能不能实现工程产品与服务的规模化及精益化管理呢?问题的关键就在区域市场与目标市场的定位上。所谓的目标市场就是明确范围的大中型城市,而区域市场则包括交通、文化、地域、风俗等相关关系的多个城市、多个省市或几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是某一类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或潜在所有需求领域。所以说,目标市场的经营是建筑企业的重点,目标市场上实现规模化的精耕细作,在此基础上实现建筑企业区域市场的规模化生产管理,从而实现建筑企业整体的现代化生产与服务的管理。企业自主不自主地偏向于产品加工者的角色。建筑工程可能是现实中最复杂的产品与服务系列。建筑工程与其它工业产品一样,在形成过程中有制造企业及分供方及分包商。但与其它工业产品不同的是,建筑工程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工程的使用者即业主始终参与工程的建造管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占主导地位。既使采用EPC、BT或BOT等方式获得的建筑工程的业主,也往往在工程建造过程中对工程提出或粗或细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国内的建筑企业大多只专注于工程施工方面的经验积累,并且也往往只以工程施工为主要目的搭建企业的组织机构,以提供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与服务表现企业的生产能力。当建筑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关于提供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产品与服务时,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这与国际先进建筑企业所具备的提供完整的建筑工程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形成鲜明的差别。建筑企业究竟应不应该形成完整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管理体系,或者仍然只是专注于简单的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能力的保持,这是许多建筑企业当前情况下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国内市场仍以工程施工服务的市场需求为主,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上大多是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生产与服务的需求。再一方面国内关于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生产与服务的需求正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企业的本质上看,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产品的开发、定型、制造的主动权,而仅仅只关注某几个加工环节,那么这个企业在本质上只是产品的分供方,不能不具备工程产品的完整知识。这就很难提高企业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就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 三、建筑企业管理体系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与通常的工业企业直观的生产流水线为主建立的生产管理系统不同,建筑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在单个项目稍显明确,但整个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则表现为虚拟化的多个项目、多个地区、多种类型工程项目的生产信息的调控与调度。由于建筑工程生产管理体系虚拟化的特点,加之我国建筑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系下所形成的,单纯依赖国家施工规程与预算定额专事施工管理的特点,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趋向于建筑企业只从事施工为主的导向,使得许多建筑企业本质上只是专事工程施工的加工性企业,少有建立完整的建筑工程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管理体系。建筑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技术经济标准,包括建筑工程工艺规程标准、预算定额、施工生产定额,这又是建筑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基础;二是生产资源,包括机械设备、工具、装备、技术工人、各种材料与配件等;三是日常的生产指挥控制系统。企业日常业务运转系统:企业日常的运转系统包括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市场营销系统、财务资金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成本控制系统、风险控制系统、监督控制系统及其它专业职能系统。还包括企业集团控制系统、区域控制系统、业务板块控制系统、特定工程项目控制系统。绩效表现或评价系统(或外在表现与评价系统):质量管理系统、职业健康及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财金税收监控体系、股东利益监控系统等。多种系统的关系:企业基础性管理系统、日常运转系统以及外在表现或评价系统三个方面,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主要性质与特点。这些系统是一还是多呢?在同一个企业内部不可能存在多个体性的或矛盾或包容的系统,只可能是一个系统,而根据不同的外在或内部的需要表现为不同的功能。就如同人的身体,只有一个,而可以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功能。企业作为一个法人,也是以一个体性,而可以表现出满足多种内外需要的功能。但在所有的这些系统中,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是基础,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脱离这个核心,就会使企业的健康发展受到阻碍。当然,这并不排除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作重点表现为对不同管理系统的加强或改进。当企业在发展中遭遇问题,这往往是必然的。如果不认识企业生产管理体系的基础作用,片面从企业表象系统或日常的运转系统进行手术式的改进,往往只是表面的美容或隔靴搔痒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企业标准化的基础是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化,具体表现为生产管理系统的标准化、企业日常运转管理与控制的标准化,以及企业外在表象或外在评价的标准化。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标准化,特别是日常生产指挥控制系统的标准化。在建筑企业分散的市场、分散的产品、分散的管理情况下,这种生产指挥控制系统的标准化运作尤其重要。单个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单位工程项目的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包括生产管理基础系统、日常运转体系及外在表现与评价系统。其中的生产管理系统是单个特定的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基础,尤其重要的是日常的生产指挥与控制,具体表现为单个工程项目日常生产指挥与控制的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又表现为建筑企业整体生产指挥与控制标准化的延伸。通过每一个工程项目的生产指挥与控制的稳定状态,确保建筑企业整体的生产稳定与控制状态,最终形成建筑企业整体的市场形象及企业绩效。 作者:韩绍洪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建筑企业管理方法的创新 1对石油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建议 1.1理念的进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若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做的就是创新,创新首要的就是思想上的进步和改变。因为一个企业的管理思想对企业是致命的,它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具体的工作中,国有石油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层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思想上的培训,通过教育的手段使管理者的思想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且将新的理念慢慢地融合应用到自己所在的企业当中,学以致用。而且核心理念必须符合当前我国所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有先进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信息意识和战略意识等。风起云涌的当今社会,企业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须要学会应对各种变化,企业必须要“活”起来,跟得上迅速更新的时代的步伐。1.2更新管理经营模式随着外部竞争的激烈程度的日益增加,“低成本运营”必须要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作为企业的核心经营模式。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环境,让企业的经营变得不再那么顺风顺水,企业必须要建立灵活的高效的运营模式从而去面对市场的各种冲击。企业的转型也是刻不容缓的,不能在一味地重视生产,却忽略市场,要想企业经营稳定高效,就必须将企业的经营模式放到市场中,不断地根据变化完善自身的经营模式。1.3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技术新工艺对于企业来说,如同源头活水一般重要。所以技术的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一种形式,因为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动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改变,更是管理层面上的各种提高[3]。从技术的研发,到技术的成熟推广,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管理,这个过程更是一种管理的创新,一种全新管理机制的应用。对于我国的石油建筑企业来说,投入大,高风险,整体效益还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不能忽视。整体效益的保证和提升离不开新技术的开发利用。高科技才是其成功的金钥匙。但是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还必须注意要依托市场。这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石油建筑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国际的大潮中去进行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创新。1.4创新管理项目外界环境的变化、建设地点的变化、气候及地理因素的影响等是石油建筑企业的自身特点,石油建筑企业自身独有的特点使得企业的经营方式与其他企业不同,并且对企业工程的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是包括多方面的,它不是单一的、狭隘的,例如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各界协调沟通、人力资源、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都属于工程项目管理的范畴。1.5创新市场营销石油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项目,就要依靠一个重要的资源,那就是通过自身努力而积累的营销和营销网络,同时这也考验着石油建筑企业的营销能力。营销与营销不同,建筑市场的营销不仅包括通常的营销概念和内容,它还表现出建筑市场自身的营销特点。社会营销是企业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一把利剑,社会营销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营销,而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两个主要内容是:首先是要考虑长远意义,既包括个人的,也包括社会的,发达国家往往更注重环保和节约,他们眼光更加长远,不会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其次是要有敏感的感官,及时发现消费者和社会的需要,并努力去满足这些需要。1.6企业机制的更新企业内部机制的更新是一个企业稳健运行的保障。是由建筑企业也是一样,企业若想适应国际大潮,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和开拓,建立合理的人事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尽量满足企业员工的经济需求和社会地位需求,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以价值为准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两种制度都要偏重创造性劳动,员工所得和其创造的价值成正比。鼓励员工独立思考,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增加竞争力。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人为本。 2结论 总的来说,对于我国则是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层来说,只有充分了解当前管理层面上的创新,才能找到自身仍然未改进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刘龙 单位: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四川蜀渝石油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挖掘在建筑企业管理的应用 一、建筑企业管理现状 人工式及粗放式管理看起来较规范,实际上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对于工程项目施工负责人以及材料供应商过于信任,如果发生人事危机,建筑企业将无法掌控工程项目中的各个环节,让企业遭受利益损失,或造成烂尾工程,严重者甚至导致建筑企业面临破产。传统的管理模式表现出了建筑企业对材料供应单位的过分依赖,材料价格主要由采购负责人及材料供应单位进行确认,造成建筑企业对于材料价格无法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如果供应单位将自身利益进行无限扩大,将会导致建筑企业在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不利于企业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存在制约限制。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在进行数据挖掘时,应按照工程的造价、项目类型、管理模式、以及资料信息属性,对整个工程中的数据进行划分梳理,并建立工程数据库及数据存储格式。在工程的造价过程中,应根据各种专业的工料机数据、定额数据、以及清单数据建立工程的基础数据库,并对基础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再次进行分析,并根据配合比的相关规定,使工料数据及混凝土等配合比数据进行衔接,使衔接合理化;将工料数据、配合比数据与定额数据进行衔接,保持衔接合理化;需将工料机数据、配合比数据、定额数据以及清单数据进行合理的衔接。在进行工程造价数据的储存时,应注重原材料数据、人工数据以及供应商资信储备,其中包括市场实际价格、历史数据的储备,必须保证数据库的实时化、动态化及多样化,保证数据库具备所有的历史价格数据,再对所储备的所有工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对工程造价的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充分预测工程造价的走向。将各地市场上的实际价格进行充分的储备,并对储备数据进行全面的对比,在数据基础上,结合工程的管理需求及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进行工程造价时,可对图纸上的工程量数据进行提取,并以此作为工程造价的计算依据。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数据信息也逐渐网络化,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企业的运营风险也逐渐增加,为了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应加强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管理中,应通过现代化技术对问题进行分析,有效解决管理问题。在工程的材料供应及造价管理方面,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出更多的管理策略,并进行相关的数据对比,从而确定最佳管理方案,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 作者: 黄艺 单位:南宁市建筑管理处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思想政治在建筑企业管理的应用 一、转变价值理念,树立先进的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1、增强政工人员服务意识。通过培养和再教育,既要是政工人员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建筑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增强政工责任感,又要政工立于服务职工利益至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达到缓解职工工作压力,解决职工经济负担等目标;2、创新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方法。“细化”服务方法。依据分类处理方法,对职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寻找引发问题的切入点,之后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深化”方法。推进建筑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合,结合职工的思想状况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规律,从而高效率、高质量进行服务工作。 二、工作方法链接,创新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一)采用个案工作方法,解决建筑企业职工个性问题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最早的服务方法是个案工作方法,其是指案主依托于专业知识和技巧,调适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从而使案主充分发挥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归纳而言,国内建筑企业职工主要存在五类个案问题,即情绪问题、一般咨询问题、人际交往与感情问题、适应问题及家庭问题等。建筑企业汲取个案工作中的会谈方法和技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建筑企业在运用个案工作中的会谈方法时应做好下述问题:1、明确会谈内容;2、具有一定的约定限制;3、角色分工明确等。另外,常见的会谈技巧有复述、建议等多种。只有基于上述开展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充分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建筑企业职工个性问题的良好效果。(二)运用团体工作方法,解决建筑企业职工共性问题开展专业服务,完成帮助过程和获得成长经验,解决个人问题是团体工作方法的两大显著特征。同时,协调劳资关系、营造健康良好工作环境、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等方面均是建筑企业职工团体重要工作。通过将团体工作引入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能够促进职工团体教育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而且还能够使职工团体合作能力大大增强。除此之外,还使职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显著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筑企业职工共性问题,为建筑企业职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奠定了基础。 三、健全建筑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机制,构建高质量、高水平工作队伍 (一)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企业的壮大,建筑企业职工仅凭借原有的知识、技能已无法满足建筑企业多项工作的需求,此时更需要建筑企业建立健全培训机制,设立培训机构,由资深政工人员和建筑企业管理者负责组织建筑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和再教育。通过培训更新建筑企业职工知识、技能,提升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此为建筑企业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建立健全选聘机制建立选聘机制力在加强建筑企业职工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一方面,建筑企业在选聘职工时,应以下述三大原则为指导:1、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原则;2、学历与实际工作能力并重原则;3、实际业绩与潜在发展能力综合考核原则。进一步规范选聘流程,在确保人员与建筑企业宗旨相符合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员作为建筑企业职工队伍一员;另一方面,运用多样化选聘方法开展选聘工作。建筑企业常见的选聘方法有:笔试选聘。考核被选聘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面试选聘。考察被选聘人员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相关实践能力;职能能力选聘。通过考评被选聘人员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判断该人员是否能够符合建筑企业需求。总之,凭借健全的培训机制和选聘机制能够起到净化职工队伍的作用,为建筑企业构建高质量、高水平工作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尤海洲 单位:河北冶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在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一旦确定和批准工程造价后就不得增加,以后改进也不可能进行,支付和结算工程费用要严格按合同条款执行等,这些都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成这些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借助信息手段,在大型项目的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捕捉这种信息,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是我们实现这些严格要求的有效手段。由于整个建筑行业的竞争处于异常激烈的状态,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的工程项目的现状是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分布情况。如何使得跟踪、获取在建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是有效和及时的,能够帮助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为企业决策机构提供依据,已成为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我国大多数工程建设管理者正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另外,时间、空间上的差异也在不断地增加着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和难度,工程建设者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很显然,对于新型的工程投资和建设,简单的、粗放的、定性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已经不再合适,为了更加合理地组织、协调、计划和控制好工程项目建设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只有加强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工程施工管理软件的利用,目前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管理工作才能胜任。 2提高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应用水平的建议 第一、信息化使用的培训需要加强,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在信息化认识上的培训。让建筑施工企业领导者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企业的领导者对该新技术的认识水平与一个企业新技术的应用程度成正比。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上这几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飙升,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最关心的是在现有薪酬的条件下,能不能找到足够的人来干活,至于信息化及员工的信息化培训,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更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信息化存在误解,实施信息化在本企业难以实现。因此,在对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的应用方面,采取的态度是不太积极甚至是回避的。可以说,改变企业领导者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态度,成为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第二、企业应根据施工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制定合理战略规划,予以有效实施。信息化施工管理的特点是:自动化的信息收集,如:传感技术和智能卡技术;自动化的信息存储如:光盘存储和和数据库系统;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如:局域网和互联网;工具化的信息检索如:搜索引擎;集成化的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系统和专家识别系统;科学化的信息利用;MIS系统等。所以,企业应熟悉以上信息化的特征,分析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逐步建立各类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第三、基于局域网或者广域网的信息共享平台应广泛应用于施工管理全过程中。信息量大、规模大、参与人员多、建设工程文件多是现代建设项目的特点。以纸媒为载体的传统施工管理方式,只能进行与金字塔式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纵向沟通,横向沟通很不方便。这种方式层次多、花费高、易失误,所以效率低。在信息快速膨胀的今天,建筑管理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局域网或者广域网的信息共享平台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第四、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网上工程管理的应用系统。建筑施工企业要开发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项目管理系统,应该首先建立网络数据库和网络互联,从而实现网上虚拟组织,也能实现变纵向信息交流为平行交流方式,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在施工阶段,对施工过程也可以利用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管理工程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第五、在三个控制过程(进度、质量、成本)中,要大力推进管理施工的相关软件的应用。如:在进度控制方面,关键工序、机动时间以及各个工序互相制约关系等特性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显示出来,并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资源调整和时间优化,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就可以适应了。目前,在质量控制方面已较为成熟地应用这类软件。这类软件的应用,也能大量的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总而言之,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首先要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信息化的难度,了解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信息化的程度。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首先解决比较容易的信息化过程,只有在信息化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好处,才有动力继续进行下去。我们相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定会带动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廖梦虎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金融危机下建筑企业管理创新探析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蔓延,由金融业向经济领域的扩散,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筑业也未能幸免。我国建筑业在金融危机下主要受到海外业务的冲击、资金短缺、外币风险大和管理难度增加等方面问题的制约,危机应对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较低。本文从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而提出管理创新的对策,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金融危机;建筑企业;管理 金融危机环境下建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中很多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想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管理方式,为建筑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筑业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3%~10%,是不可替代性的成分。建筑业可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人民住房问题;建筑业不仅能够改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在风貌,更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在的文化历史内涵,是精神高度的外化表现,是塑造国家或地区形象离不开的重要产业,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人民安居乐业,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金融微环境下的建筑业 (一)海外业务受到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向经济领域的蔓延使建筑业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一些境外的工程由于严重的资金短缺,往往通过压缩投资规模甚至缓建、停建等方式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海外业务受到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对我国建筑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产生严重制约作用。 (二)国内建筑业资金紧张问题加剧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一落千丈,市场景气度严重下滑,房地产房屋土建工程愈发萎靡不振,失去原有活力。房屋土建工程作为房地产业主要的产值来源,它的萎缩势必会为我国建筑业带来严重的发展压力,主要经营土建工程的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带来资金短缺问题,我国建筑业,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使相关建筑项目的进展受到资金阻挠,很难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形成恶性循环,建筑业面临严重的资金困境。另外,国内许多有外商投资项目能够为我国建筑企业带来不小的收益,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下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都吃了不少苦头,因此,我国建筑业的外商投资有了很大程度的压缩,建筑业的发展越发困难。 (三)外币资产风险不断加大 金融危机会引发汇率的震荡,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外汇市场中流通量较大的货币对人民币的贬值达到20%左右,且各国为了促进国内消费缓冲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开始减少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我国海外建筑业的经济收益和资金在无形中缩水严重,加之金融危机下的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我国很难掌控海外投资的市场动态,汇兑损失风险增加,建筑业的效益大打折扣。 (四)建筑企业管理难度增加 许多建筑企业受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增加、投资规模扩大的鼓励,在经营中不断进行规模扩张,企业管理效率本身存在滞后性,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难度急剧增长、投资风险不断强化、经济效益日益下降,都为企业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三、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管理创新 (一)管理观念的创新是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 建筑企业管理的创新应在管理观念创新的前提下进行。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起创新理念,认识到企业管理的基本保障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摆脱金融危机束缚的最重要最有力的依靠。企业关注人才的招聘和培训,将知识管理理念落实在实处,将传统的管理者队伍转变为一个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强、具有较高行业敏锐度、人际网络清晰且稳固的综合素质雄厚的管理者团队。另外企业管理者要时刻观察国内国际建筑市场动态,实现企业的与时俱进,在适应市场的基础上实现建筑企业的现代化,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管理创新能够保持企业内部的活力和实力,但是要想在建筑市场中树立不可替代的地位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在管理创新的基础上领导技术创新,金融危机对建筑企业的要求更高,企业现代化的实现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二)建筑企业加强风险管理 面对建筑市场不景气的局面,建筑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定价结构和项目实际将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成本尽早的转嫁出去,减少企业在接下来的项目进程中可能的金融风险隐患,可以很好地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企业可以通过合同条款、汇率和利率等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风险管理。常见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即期外汇合约、掉期期权等。也可以通过与银行签订利率掉期合约规避利率变动带来的可能性风险,建筑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防预防可通过加强资金预算、压缩银行账户等方式进行。面对国际汇率的变动企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放长眼光,审慎投资,在项目实施中加强监控力度,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总结 总之,建筑企业管理创新是加强应对金融危机和规避风险能力,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应从管理观念和技术创新入手,加强风险管理,在与时俱进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作者:刘文涛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摘要: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补充,是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的工具。通过对企业内部、行业、产业链等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企业运营状况,为改进企业运行流程、提高资源分配和使用效率,为管理者高效、准确、数据化的决策提供信息保障,这就是管理会计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建设以信息化系统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体系,建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为建筑施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值得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本质;创造价值 一、引言 自2014年11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之后,《指导意见》作为国内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启了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2015年12月财政部又了关于征求《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财办会【2015】26号),该《基本指引》标志着国家引导的管理会计转型将逐步在企业层面落地。以管理会计评价管理成效、提升管理决策水平、创造企业价值,将会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我国在会计标准建设、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方面,主要侧重于鉴证类会计和记账类会计(简称财务会计),会计数据大部分为收支数据;利用会计数据参与强化管理、经营决策、趋势预测等方面的作用没有挖掘,会计数据未对企业创造价值发挥重要作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单位应运用管理会计准确分析和把握价值创造模式,推动财务活动与各业务环节的有机融合。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市场、行业等外部环境基础上,结合单位内部环境,相应确定管理会计应用重点。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2016年管理会计将在企业逐步落实,并将日益完善[1]。 二、管理会计创造价值链的效应分析 管理会计以企业现在、未来的资金流动方向为主线,以提高投资价值为目标,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预测趋势的科学依据[3]。管理会计可为建筑施工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升价值空间、促进市场扩大发挥一定作用。 1.管理会计的价值管理会计主要包括战略型管理会计、价值链型管理会计两类,二者共同之处就是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空间。自1981年英国学者Simmonds提出战略型管理会计[2]是“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发展战略,对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会计数据提供管理与分析”的论断以来,战略型管理会计由于迎合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求,一直在完善和发展中。战略型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一是从战略高度针对本企业、市场客户、竞争对手组成“战略三角”,在管理会计中实现数据信息的“三位一体”;二是针对企业发展规划、市场地位、投资预测建立“核心决策支撑”体系,借助管理会计数据,促进本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提升与完善。战略型管理会计关键就是需要企业家关注“发展战略”。价值链型管理会计是以创造、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以投入产出比、预期投资收益等为根本。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生存下去、壮大起来,就必须特别注重“价值链”的经营活动。从思想理念、人力配置、经营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围绕“价值链”进行梳理。联合应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搜集、存储、分析、处理、提取与企业管理决策高度相关的信息数据,让“数据”参与企业家、管理团队的快速及准确的决策中。整合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消除投入产出比劣项,建立有机一体的横向价值链;整合本企业、下游供应商、潜在客户、老客户与资金、投资的“数据关系”链,建立有机一体的纵向价值链。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管理会计制度和实施工程中,利用管理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理性构建横向与纵向价值链,实现价值链的有理性、有逻辑、有竞争优势的组合,创造企业价值的竞争优势。 2.管理会计具体内涵目前企业推行的是财务会计,其与管理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建筑施工企业要明确:财务会计要完成企业运营与决算的所有任务,而管理会计体系则要紧密围绕决策与价值来构建[4]。二者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建设管理会计体系是一项工程,要按计划、分步实施:第一步要研究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将管理会计融入规划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第二步是建立与完善企业考核、管控等规章制度,要实现管理会计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密切协同。具体内涵如表2所示。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在实际工作中,梳理物流与调度、现场与作业、客户与市场的关系,推进业务以“财务数据表达”,推进业务进程与管理决策的“无缝”衔接,从而实时地把握企业、客户、市场关系的最佳资源配置,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会计理念和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在推进管理会计发展时期,实现企业从战略规划、具体业务工作与决策支撑的有效网络连接,值得深入研究。 3.管理会计发展趋势管理会计正在完善和发展中,其趋势有:一是从产品盈利能力、渠道扩展到客户盈利能力系统分;二是在企业绩效管理(EPM,EnterprisePerformanceManagement)中延伸,推进管理层与价值链的对接;三是向预测会计转变;四是要植入EPM方法(信息化系统)的商业分析;五要实现信息化和数据分级共享,当作业务来管理;六是完善成本管理技巧和能力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决策服务,本质上是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最终是为管理者高品质决策、创造企业价值服务的工具。 三、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的建设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建设要分步实施。首先,推进在建施工项目的管理会计进程。建筑施工企业由众多的工程项目单元组成,工程项目运行是否安全、有序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直接关系企业的命运。在管理会计制度建设上,要通过加强项目管理,以项目合同为目标,以确保工程质量为前提,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确定物流顺序,实时核算投资与收益,推进信息化系统与施工业务的深度融合,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企业价值的目标,为企业获得信誉及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针对未来施工项目的管理,要做好可行性研究,突出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工程抗风险能力等的结论,在管理会计中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为投资决策提供透明、实时、科学的依据。在银行贷款与还款、合作者签约、工程设计、建设进程等提供基础资料及数据分析,量化的数据是管理会计的关键。再次,在管理会计中要推行建筑规模与限额设计一体化系统。限额设计就是要按照批准的设计可行性报告、扩初设计和投资估算控制等设计总概算,同时设定审定的投资额、工程量分解表、工程流程图等组合联动数据结构,根据审定的额度进行方案研究与筛选,以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限额设计控制工程投资有纵向和横向两条线控制:纵向控制是按照工程及限额设计过程从前往后依次进行控制;横向控制是对内部专业及设计人员进行考核,实行奖惩,进而保证设计质量的一种方法。管理会计在这方面作用很大,不仅可改善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设计水平,还是保证投入产出比达到合理值的最佳方法。最后,管理会计中,紧密联系新型材料、新型结构件及新型零部件跟踪数据库。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时刻关注新型复合建筑材料、零部件等在施工及设计中的运用,一是可直接降低工程的投资;二是可保证工程拥有较高的质量;三可降低日后建筑整体维护费用。这些都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部分。 四、管理会计需要科学计量价值 在财务会计中,类似客户资源(市场开发)、数据库、知识产权等资产并没有作为资产教学计量,其实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对建筑施工企业很重要。企业内部针对研发等机构的奖惩有成熟的做法,但目前还没看到作为资产计量方面的研究。本文对涉及建筑施工企业有关分支机构的评价指标做了初步分析。市场开发分支机构每年都会完成规定的工程任务额,工程实施后所产生的利润,一般会有约定的部分可以归属为该开发机构。这对企业来说,相当于这个开发机构每年都在为企业创造一定的收益。因此在管理会计核算中,市场开发机构可以作为一项客户资源类的资产计量。笔者建议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具体为:设该机构的资产价值为V,设该机构年度平均的经营任务额度为A,设开发机构所创造的净利润部分的系数(一般按照任务额度的1~1.5%计取,具体看公司在市场开发方面的政策)为µ,设企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R。从上式可以看到,提高该经营开发机构资产价值的主要因素为:一是获得更多的任务份额以提高A值;二是获得效益更好的任务以提高系数µ;企业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对于市场开发机构的年度计量来说,基本上相当于常数。在这个公式里,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降低会提高市场开发机构的资产评估值。因为收益率的降低意味着企业需要用更多的资产才能实现同样的收益额,所以对开发机构来说是合理的。 五、建设管理会计制度的建议 1.提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建筑施工企业长期聚焦于成本管理并取得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成果。成本管理也是管理会计范畴的一个重要模块。从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来看,研发部、市场开发部、项目部、工程公司、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基本上是层级越高越需要管理会计来辅助决策。对于体量巨大、业务多元的央企,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以及发挥高效作用尤为重要。 2.对标先进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有诸多先行的优秀企业。但对于建筑施工工程公司,能够直接对标的具体企业并不多。通过对多个优秀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1)战略层面的认同。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理解和认识要到位,是实施的坚定支持者,这一点必不可少。(2)信息化系统的支持。管理会计的精髓在于实时抽取管理状态的数据信息加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调整或修订,减少企业损失,增加企业价值。要落实“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投资收益管理为中心”,信息化系统必须跟上。(3)公司价值的呈现。管理会计是对管理效果的数据化,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判断业务的运行状况。30年前,企业80%的业务价值都能够体现在财报上;但现在只有20%的公司价值可以在财报上看到,其他80%的价值都在人力资本、技术优势、知识产权等资产上,计量这些资产的价值是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4)人力资源的支撑。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对人力资源、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财务与业务融合的推进和实施,财务人员要深刻理解具体业务的实际运转,而业务人员也要学会运用“会计语言”,管理会计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 3.打破部门壁垒,有效实现财务业务融合推进管理会计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真正的经营数据真实可靠、实时化、口径统一化。例如德国汉高公司在建设管理会计上:将大部分财务分析、业务控制职能等整合在全球公司的财务部门下,即整合在集团CFO之下,而并非整合在每个事业部下。通过整合,一是可以确保财务特别是管理会计具有最大的独立性;二是具有更大的协同效应,之前每个业务部门都有各自的会计体系,统一在CFO下,各个部门能用统一的管理会计体系下实现监控、分析和指挥运营。在这方面,很多央企的建筑施工企业有财务主管委派制,这对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有利的。汉高在管理会计框架上设置了“金字塔”式的三个层级:第一层是实现业务的信息整合,以信息化和报告系统为基础;第二层是在信息整合之后,实现对于信息的分析;第三层是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对于改进业务的建议和方向。面对“金字塔”,员工在工作当中都要自问,自身所做的工作到底创造了怎样的价值,调动了全体员工的主动性。 六、结束语 总之,面对竞争激烈和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大力加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以更有效地分析状况、改进流程、创造价值,实现“总结过去、监管现在、创造未来”的管理目标。 作者:孙婷 单位:中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职校论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职校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 摘要:提出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是可以发展的。通过职校生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指出对待职校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成功内驱力;可持续发展 随着普高热的升温,在许多家长与学生眼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提前招生和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在现阶段职校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从职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其中相当部分是在校期间调皮捣蛋的学生,现在工作比较好,待遇也比较高,甚至还有些开起公司,做起老板,“混”得挺好。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是可以发展的,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 诚然目前职校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以及一部分“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确实差,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看不起他们。我们应因势利导,以“学做人,求发展”的理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职校生应深刻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基础道德教育为主线,加强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人生目标,自觉的纪律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文明的言行习惯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的现代青年。 二、激发学生成功内驱力 虽然不少职校生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习惯都不尽人意,但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中还有相当部分富于个性,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有其闪光点。我班有位男同学非常“活跃”,据了解该生在初中时曾被处分过两次。但在开学不久学校举行的军训中,无意中我发现他喊的口号很标准,并且动作做得很规范。为此,我马上找他谈话,表扬了他一番,并且决定让他当我班的临时体育委员。他听后,非常兴奋,因为从小学到初中,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如此正眼对待他。在我的期待目光中,这位同学从开学到现在,一直表现很好,工作认真负责,家长连连反映孩子变乖了,转变了许多。可见这种成功内驱力是不可估量的,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它。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是“授人以鱼”,那么,究竟如何来做才能真正的“授人以渔”呢?在联合国“终身教育”大会上,已经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学习方法。 1.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职校生由于基础较差,不少人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但他们思想活跃,求新求奇思想较重,对周围世界十分敏感好奇,他们喜欢观察事物,凡是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凡是自己喜好的就会去做。教师就应该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寻求途径,让他们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树立起继续学习的愿望。我校推行的“先做后学”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其规律,培养自己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传统钳工教学基本是“先学后做”,首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通过实践操作,当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我们现在采用“先做后学”,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究相关情况,进行尝试、归纳、总结,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组织课堂教学,将实践内容引入到理论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解决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同时还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的实习,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达到理论、实践的纵向、横向贯通。从“先做后学”教学反馈来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教师和学生都很满意。 2.提高信息采集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人们的生活。如何广泛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加工,并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是任何个人、单位和团体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职校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要保证自身始终与时俱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和利用的能力,这也是时代的召唤。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向互联网索取信息的技术,并且教会他们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通过提取有用信息,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不仅是自身生存的基础,更是适应信息社会和在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条件。? 3.增强合作共事的能力 对于行将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将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将来无论从事哪种工作,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与分享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自我探究之外,合作学习也是必需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职校生原来个人学习能力的不足,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且在合作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分享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起对学习的“成就的动机”,激发学习的愿望和渴望。生活工作中要学会与人共处,对他人要有爱心,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要树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如:合作、正直、和谐、尊重他人、社 会责任等。四、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如同深山里埋藏许多的金、银、铜、铁、锡等矿产。有时候人只是因为惰性,或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宝藏,没有把潜能开发出来。研究表明,普通人的大脑只利用了3,就是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人的大脑也只利用了10,对于我们身体里的无限潜能,就看自己如何来开发。职校生虽然在学习上与普高生有一定差距,但在各类艺术、科技活动中表现出自信活泼的优良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决不逊于普高生。我校学生张伟伟刚入校时成绩并不是很出众,但在数控实习时能认真对待,刻苦钻研,并能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课后还能主动看一些参考书。我们发现他在数控学习上有内在的动力和求知欲望,就不断开发他的潜能,发挥他的特长,在第十六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制作的数控铣床安全报警装置荣获二等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也随之在不断变化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迎合时代及教育对象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以一种客观现实的心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去教育、开导每一位职校生。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职校论文:生态位下农业职校的进展定位 农业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三农”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各地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纷纷重新组合和定位,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一派新气象。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如“办热门专业”、“争高层次”、“奔综合化”等,导致科类发展畸轻畸重,人才科类失衡;高教重心非正常上移,高、中、初级人才结构失衡;职校“特色化”消退,整体结构失衡。农业学校如何正确定位,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本文以漳州农业学校为例,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了科学定位的相关原则与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为农业职业学校发展定位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1教育生态位的基本原理 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又内涵丰富的生态学名词。它不仅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态学研究的领域,而且其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 1.1教育生态位的基本理论 1.1.1概念与内涵 教育生态位是指在一定生态环境里的某个学校,在特定时期内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他学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作用。一个学校的生态位既反映该校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特定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也反映该校在该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学校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上的位置[2]。学校所占有的资源和环境梯度越多,竞争能力越高,可以说该学校在其生态环境中所具有的生态位适应能力越强,其竞争力越强。教育生态位的内涵主要包括:(1)某个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价值。任何一所地方学校都难以完成当地发展的全部需求,往往只承担部分特定的功能。(2)学校所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环境的状况。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学科、师资、科研及教学等;地方产业资源,包括地方资源的规模、强度、类型与特色等。(3)某个学校与本地其他学校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竞争与合作关系。(4)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生态位占有能力、生态位适应能力和生态位提升能力[2]。 1.1.2三大基本特征 特征一:社会性。教育生态位的社会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教育生态位的形成和变化主要由教育自身的基础和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等社会性因素来决定的;另一方面,教育生态位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教育的领导、教学人员、后勤人员及各种管理人员的行为及工作都具有社会性。特征二:时效性。由于其特有的社会性,教育生态位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特定的阶段和时期,教育要随着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进行定位和调整各项服务。如果教育因大环境的改变不适时做出相应的变化,就会因为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对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特征三:动态可控性。教育生态位具有动态可调性。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生态位区域往往呈扩大趋势,并且随着教育市场的开发,教育生态位容量还可进一步扩充。 1.2与教育生态位相关的几个概念 1.2.1教育生态位宽度 教育生态位的宽度即教育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所有资源的总和,如教育占有的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等。教育生态位越宽,其泛化程度越深,即占有的环境资源越多;相反,教育生态位越窄,则其特化程度越深,占有的资源环境越少。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泛化策略调整其生态位宽度从而达到自身的最优发展。当学校之间出现竞争时,可以通过压缩一个或几个维度的生态位宽度来规避竞争,而当竞争对手被排除时,则可以通过释放一定维度的生态位宽度来扩大自己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状态[3]。 1.2.2教育生态位态势理论 依据生态位的态势理论,也可以把教育生态位界定为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学校以其拥有的各种资源为支撑,通过学校内部战略管理、创新管理、质量管理等办学过程,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他教育相互作用而获取学校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3]。 1.2.3教育生态位扩充 任何生物都有无限地扩充其生态位的潜力,从而试图占据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生态作用,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3]。教育也是如此,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如教育资源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创新等,会逐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生态位的扩充现象。扩充自身的教育生态位必然影响到其他具有相同生态位教育的发展,迫使其对自身生态位宽度进行调整或转移其生态位。因此,可以说教育生态位的扩充是教育多样化发展、演变的动力源泉。 1.3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地方教育问题 (1)生态位过度重叠,导致千校一面。生态位重叠主要表现在办学模式、办学方式、办学途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相同的知识背景、能力倾向、思维模式,甚至连知识与能力的缺陷都大同小异[2]。 (2)生态位宽度过小,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不足。生态位宽度在教育中可以看成是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的完备程度。生态位宽度越大,表明教育资源可利用率越高,学校的竞争力也越强。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所提供的软、硬件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导致教育生态位宽度过小,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2]。 (3)环境承载力小,引起教育环境恶化。教育要维持一定质量标准和规模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资源和能支持其发展的办学环境,这就是教育系统能够维持平衡的生态承载力。地方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主力,发展速度和规模已经超过了其本身能够承受的极限。非正常扩张的结果,导致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失调,教育环境恶化[2]。 2漳州农业学校的教育生态位分析 2.1教育生态的环境 2.1.1当地发展农业条件优越 气候资源优势方面,漳州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如春,农业宜种性很广,生物资源丰富,属同纬度中气候最好的地区。区位优势上,漳州处于闽南“金三角”南端,位于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面对台湾,靠近港、澳;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历来较为活跃。农业资源优势上,全市耕地面积20.75万hm2,山坡地82万hm2,海域面积1.85万km2,可直接提供利用的浅海滩涂、内陆水域达12万hm2。漳州市是福建省粮食、甘蔗、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蘑菇、芦笋的主产区。新兴产业发展优势方面,占全市工业产值73%的轻工业,其所需原料74%来自农业;全市出口创汇产品中,属于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占63%。1994年6月,国务院将漳州市列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1997年7月,国家农业部、外经贸部、国务院台办正式批准漳州市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2.1.2教育生态位分析 漳州农业学校创办于1881年,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是着名的百年老校。漳州农业学校现有在校 中专生2200多人,50多个教学班,分别就读于20个专业,学制为3年或1年(高中生源),生源来自全省各地。园艺、畜牧兽医和食品加工等3个高职班(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办)面向全省招生。学校占地40.2hm2,校舍建筑面积52000m2(含漳州宿舍区)。教学实验仪器总值700多万元,拥有语音室(60个座位)、电脑室(540台)、组培室及各专业实验室24个。图书馆藏书19.3万册,报纸杂志300多种。拥有2个田径场、1个足球场、7个篮球或排球场。实习农场占地23.3hm2,辟有水稻育种基地、果园、花圃、养猪场、食品加工厂、兽医门诊部等与各专业配套的实习基地。基础设施完备,办学条件良好。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漳州农业学校一方面强化岗前培训,使学生“一专多能”;另一方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如与省内外近50个大型种业集团、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外资、集体与私营企业建立稳定的就业网点。就业范围已由农业种植类拓宽到经济类、加工类和社会事务类。学校正努力形成以良好的“出口”(就业)拉动“进口”(招生)的良性循环,以实现稳步发展,扩大办学规模。1991年被国家教委评为“科教兴农先进学校”,1992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中专A等二级学校”。2006年被福建省教育厅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由此可见,漳州农业学校具有较宽的教育生态位。 2.2教育生态位的扩充为适应漳州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漳州农业学校在扩充教育生态位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2.2.1提高办学质量 (1)办学形式多样化。实行校企、校校、城乡联合办学,与中学联合举办中专学历班等,并与漳州师范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3+2”高职班。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联合设立函授站,开设一个本科、4个专科的成人学历班。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联合举办“花卉蔬菜”班;与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区的近20家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学校设立有生产推广处,专门负责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管理。学校各主干专业均有对应的基地,如畜牧兽医专业有养猪场,园林园艺专业有花圃、果园、标本园,食品加工专业有加工厂,生物技术专业有组培基地、生物切片厂等等。有的专业校内设备不足,则以校外基地弥补。 (2)试行弹性学制管理。采用学分制。对少数已从业农村青年,按照学分制要求,允许其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完成学业并获得中专文凭。对部分先就业的学生,则允许他们保留学籍,待条件许可时返校就读,继续完成学业。 2.2.2建立考核竞争机制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中层干部轮岗制、教职工签到制、老师课时补贴制等,逐步建立量化考核制度,增强了竞争意识,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报评量化方案》,从参评人员的教龄、校龄,任现职以来编写教材、着作篇数、教学工作量等11个方面进行量化考评,分数高者,择优晋升。 2.2.3提高师资素质通过引进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教师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在职学历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并获得各类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证书,使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漳州农校扩充了自身的教育生态位。 2.3教育生态位态势的增强 2.3.1培养与引进人才 近年来,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师资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已拥有一支150人的教职工队伍,专任教师98名,其中理论课教师87名(基础课教师27名,专业课教师60名),实习指导教师11名,与课程设置、时数比例相符。专业教师中,本科以上80名,占92%;专科5名,占6%;高级职称教师30名,中级职称教师39名,“双师型”教师37名,占61%;目前,博士1名,硕士3名,在读研究生7名;师生比为1∶22.5,60%以上教师具有独立制作和运用课件的能力。 2.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占地402206m2,是福建省中专校中面积最大的。学校建筑面积46345m2(不含漳州宿舍区),其中教学用房19680m2,生活用房19492m2,图书活动用房2091m2。校园规划合理,功能明确。教学区、生活区、行政办公区、教学生活区、活动区、实践基地、绿化地等各功能区布局合理,校园环境优美、整洁,为省级花园式单位。近年来,学校投资846万元,添置实验、实习设备,建立了独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教学、办公区域并与省农业厅、教育厅联网(“校校通”网络);各学科、处室均配备了计算机;全校教学用计算机450台,学生人均0.203台;拥有6间多媒体教室(共580个座位),教室有教学电视监控系统。图书馆面积1700m2,藏书量总计23.5万册,报纸杂志300多种,拥有34 个座位的电子阅览室。此外,校内还建有两个田径运动场、4个篮球场、1个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1幢简易室内训练场(500m2),各项球类、田径类、健身类器材齐全。 2.3.3培育适用人才 早在1997年漳州农业学校就在全省农校系统、全市中职系统率先成立了劳动职业技能鉴定站,把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与就业前的上岗证培训结合起来,规定要取得毕业证书,就必须同时取得一项以上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简称为“双证书”)。这项措施使该校毕业生的“双证书”对口率始终为100%。漳州农业学校以其拥有的各种资源为支撑,通过强化战略管理、创新管理、质量管理等,以及与环境及其他教育互动,从而取得了较强的教育生态位态势。 3漳州农业学校的发展定位 3.1发展定位的原则 (1)以教育生态位理念为指导。中等农业学校要根据自身所处环境,通过与本省同类学校和本地区各职业学校的对比研究,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开设专业、决定办学层次,避免生态位重叠现象。同时,以特色扩充教育生态位,不断增强生态位的“态”和“势”[4]。(2)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服务“三农”发展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使他们出校后既可打工又可创业,在市场上找到发展空间。(3)服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一定要贴近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办好农业类专业;其次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找到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接的结合点,以“三农”发展需要为依归,适时扩充教育生态位。(4)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学校定位时要锁定自身在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特别是在同区域职业学校中的优势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5)发展要具有前瞻性。学校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自身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要根据自身潜力与社会发展趋势,使学校的发展定位具有前瞻性。 3.2发展定位的具体方案 漳州农业学校的具体定位包括: (1)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根据闽南地区对人才的总体需求,采用双证制(毕业证、技能证)、订单式、产学研一体化3种形式培养人才。使培养和使用紧密挂钩起来。同时落实送学上门政策,把学校办到车间、田间、军营里去,做到学历教育、机能培训、短期培训相结合。 (2)服务面向定位。漳州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迅速,工贸、旅游等新兴产业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学校应立足闽南,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包括初、高中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在职人员及其它社会成员。学校以向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合格技术人才为首要目标。重点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适应农业企业的需求,“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3)人才标准定位。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除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外,还应增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建设水平定位。必须加强现代办学条件建设,做到“软、硬”件条件兼备,软件建设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水平等;硬件建设包括室内、室外建设。校外条件建设是农业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校内、校外建设并重原则,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条件。 (5)发展总体定位。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与科学定位原则,笔者认为漳州农业学校的发展定位应为:以中职学历教育为主体,高职教育(高校函授点)、短期技术培训、产学研究合作并举;坚持以传统农、园、牧、茶专业为基础,保持全省同类学校的领头地位,突出农产品加工科,多学科并举;力争把农机、农电、计算机等专业建设成为全省同类学校的品牌专业;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科学确定不同时期的办学规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形式灵活,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努力把学校做强、做优、做特,成为一所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服务的明星学校 职校论文:对于职校电脑教育中的网络安全分析 计算机硬件漏洞计算机的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等硬件在设置时,由于管理人员技术问题或疏忽,配置不当也会造成安全漏洞。比如,计算机的服务器的配置如果没有适当地进行安全设置,没有注意其合理的使用,导致它成为网络的瓶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网络的传输效率。再如,网络系统前的路由器,如果对它的配置没有设置好,或者是设置不正确将导致客户端无法上网,给用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计算机软件漏洞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或者是应用软件在设置上如果出现缺陷或在编写时由于不严密出现漏洞,就会给电脑黑客分子可趁之机。系统漏洞可以被不法者或者电脑黑客利用,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等方式来攻击或控制整个电脑,从而窃取电脑中的重要资料和信息,甚至破坏系统。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威险的境地,一旦连入网络,将严重威胁网络的安全。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设置网络防火墙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像一座城墙阻挡着病毒的入侵,是一种保持边界安全的手段,起着保护与防守的作用。它可以限制网络互访,阻隔内部网与外界网络之间,使之成为一道屏障,从而起来了保护内部网络不受外界程序的进入。也可以扫描通过网络传入自己电脑来的信息,以达到把哪些有害的无用的信息过虑掉,从而让病毒在外;也可以不使用端口,不让这些端口输出信息,保护电脑中的信息;也可以拒绝某些特殊站点发来的访问信息,让它们在外,从而防止病毒入侵,过滤掉有害的信息、不安全的服务、排除非法用户的入侵;也可以控制本电脑内部人去访问某些特色站点,保持电脑网络纯洁性。可见防火墙既提供预警作用,又可以监视网络的安全,让电脑在网络中安全行驶。防火墙达到完成防护的目的,从层次上来看,可以分三个层次:防火墙和复合型防火墙。其一,包过滤防火墙是通过路由器来达到目的的,当然也有是在IP层来实现,其优势是透明度强,用户随便可以登陆,不用输入用户名与密码。但这样导致的弊端是没有保密性,很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后台查不到用户使用情况,也查不到黑客攻击的记录。不用输入用户名就可以登陆的弱点是不能过滤不同的用户,不能识别用户,也不能防止IP地址被黑客盗用。如果黑客所他所使用的电脑设置为一台合法的IP地址,就会轻而易举地越过过滤的防火墙,从而导致计算机的不安全性。防火墙通过包过滤的防火墙达到禁止未受权者的访问,是按照IP地址来实现的,也称应用层网关防火墙。它适用于企业对外防护网络黑客的侵入,不适合单位内部人去访问网络外部网络,服务一般是设置在Internet防火墙网关上的应用,是有网络管理人员的授权或拒绝的特定服务或特定应用程序,可以在大部分场合下应用的互联网服务,如远程文件与本地地超文本的传输过程,也可以用于较强的数据流记录、监控、报告、过滤等方面。复合型防火墙是将数据包过滤和服务结合在一起使用。从而实现了网络安全性、性能和透明度的优势互补。总之,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关口设备,安装防火墙的原则是:只要有恶意侵入的可能,无论是内部网还是外部网的连接处都应安装防火墙。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的防治,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十分有效地杜绝和防止其蔓延的,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保护网络安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不仅仅只有防洪大堤,还必须有能蓄积洪水的场所,这个蓄水池就是对数据进行备份,从而拥有数据的还原能力,让电脑具有安全最基本层面。进行数据备份是容灾的前提与基础,当电脑出现故障或系统因误操作而出现突然关机或死机丢失数据时,把哪些有用的数据从硬盘上复制到其它存储介质上。常见的数据备份有远程数据备份,有远程光盘库、磁带库备份,有远程镜像磁盘,有定期磁带备份,也有网络数据镜像备份。有了这些备份,就可以从这些介质中提出恢复到硬盘上,达到不丢失数据的目的。在进行数据备份时,要定期备份,定期恢复,特别是网络中的重要数据,要不定时检查,养成定期备份的习惯。漏洞扫描及修复漏洞扫描是对电脑进行全方位的扫描,检查当前的系统是否有漏洞,如果有漏洞则需要马上进行修复,否则电脑很容易受到网络的伤害甚至被黑客借助于电脑的漏洞进行远程控制。所以漏洞扫描对于保护电脑和上网安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需要每星期就进行一次扫描,一旦发现有漏洞就要马上修复。有的漏洞系统自身就可以修复,而有些则需要手动修复。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是指其硬件方面能为系统提高保障,它是整个网络安全的最基础的前提。网络系统是弱电工程,而且不耐压,在校园网的建设中,要优先重视整个使用环境的安全性,要注意用户与网络设备不受外界因素,如雷电水火等因素的侵害,也要考虑到人为因素的破坏,如被盗被干扰等。综合地讲,物理因素有自然因素水火灾、地震、雷电等;人为因素有人为操作不当或出现错误操作,小偷盗窃设备、外界其它人的电磁干扰;其它因素有机房环境与报警系统的设置,这些都是导致网络不安全的因素,要尽可能地避免这些物理安全带来的风险。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益的飞速发展,新的安全问题不断产生和变化。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技术进步与应用、自身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网络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等措施来保障。同时要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从而使网络信息能安全可靠地为广大用户服务。 职校论文:激活职校历史课堂建议 一、营造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目前,我们的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好奇心,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才能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民主的教学人际关系,决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发挥。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乐于探究、思维敏捷,学习就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高效状态,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选好并用好材料,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保障 历史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显然要想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并能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现象,进而理解教材提供的结论,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历史材料,使学生能依据历史事实,并抓住史实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联系地开展思考,从而改变目前常见的让学生被动接受一些历史结论的做法。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对材料要精心选择。 三、有效清晰历史细节 原汁原味的历史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甚至是回肠荡气的,但是中职历史教材囿于篇幅的限制,必须将悠久的历史事件、精彩的历史亮点进行高度凝练、深度概括,从而使历史教材无法再现当时的生动性、形象性。要想实现中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为学生有效提供清晰的历史细节,因为,活泼的中职历史课是不能离不开具体、生动细节的。历史教师在阐述历史事件及复述历史人物时,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加鲜活、更具生动的历史细节,从而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将历史讲“活”。 四、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可重演性,适当、适量采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要比“书本+粉笔+黑板+地图册”来得好一些,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像等结合起来,既能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等声像效应,又能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和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从而有助于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给学生评判历史的机会 中国当代着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作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历史事实显然是无法改变的。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看法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个体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历史教师应尽量地让学生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评判历史。而不能单纯地用老师的眼光、编者的眼光看历史,把主体学生的“活”的认识过程掐死。 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说”出来 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互动讨论是否有效,还要通过学生的“说”来检验。但在少数课堂中,学生思考、讨论时会出现了一些乏味的“我的感悟”或平淡而散乱的辩论,看似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实则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因为历史是社会科学,只有在掌握较多的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可以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探究。这不同与理科讲求规律,重视探究和逻辑推理。所以,教师首先要强调历史讨论中“论从史出”的原则。其次,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学案或课件补充一些材料,使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有更多的认识、便于进一步理解。学生的表述也会更加准确一些。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让他们敢于“出错”。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和方法是有限的,对于他们说出的所谓“错误”答案,其实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让学生有机会出错,发现问题,才能使学生找到正确的途径。在学生的课堂探索过程中,对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要真诚地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不准确或错误,决不责怪,而是让他讲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让其他同学帮他分析原因,大家一起去寻求正确答案。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几经摸索,尝试运用了上述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事实证明,此几种方法还是能够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的。我们始终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恰当运用,才有可能激活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真正提升历史教学效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职校论文:职校德育工作举措创新探索 1重视德育,营造良好氛围,培养中职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较好进行是中职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要想做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就必须加大重视,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与智育并驾齐驱,同时,要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增加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校教育领导重视在学生当中开展德育工作,势必会带动全员的参与意识,是全体教师都加大德育的投入力度。当然德育工作的进行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吸纳那些好的思想品质,摒弃那些过时的观点,将古今中外的德育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增强德育的实施效果。不仅在课堂上要紧追德育工作的进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还需要努力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有违道德,如可以采用合理的奖惩制度及互相监督机制,使得在校园内学生无处不感觉到自己思想道德的提高。 2贴近实际,深入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德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德育工作的很好开展,离不开学校较好地教学方法。学校在进行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对理论教学的方式不太感兴趣,即使老师讲的再生动,还是有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兴趣的缺失就会使学生的成绩提不上去,长期如此,就会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抑,导致道德情感的严重缺失。因此,学校在组织教学时,要增加教学实训环节,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细心开导会给学生情感上的满足,减少学生对道德缺失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意识,调动了学生对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法上去了,德育工作就更加容易进行了。 3与时俱进,赋予德育新内涵,采用多种形式的德育形式 在现今网络的普及下,很多不法分子会在网上散播出一些扰乱人们视觉、听觉的内容,这很容易给常上网用户,特别是那些青少年一些不好的影响,造成道德水平低下,所以进行德育教育是现在中职学校急需贯彻的一项工作。进行德育工作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在校园内,还要联系生活,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德育形式的多样化能使学生在无意识当中提高认知,提高教学的质量。学校德育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应包括要尽可能寓德育于学生一日生活学习的养成之中,于良好环境氛围之中,于学生管理实践之中、专业课、文化课、体育课教学之中,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养老院拜访老人,为那的老人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通过了解老人的生活及帮助老人来培养学生的爱心,及通过增加对老人的了解来培养学生的孝心,知道不仅是要对父母孝顺,对其他老人也应该有爱戴之心。总之,方式的多样性,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接受,更能达到德育工作进行的目的。 4结语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将德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努力为社会打造一批批道德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同时,在不断变革的实施环境下,各个中职学校要时刻关注工作动态,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德育工作水平达到较高的高度。并且,德育工作人员自己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这样才更具有说服力,学生更能够接受。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举措创新是提高德育教育的关键之处,也是不能停止研究的一个问题。 职校论文:强化职校会计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照本宣科的会计教学方法,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知识,上课记笔记,下课学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也许学会了如何编制分录和报表,但却不知道怎样利用会计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具体的问题,不能把学到的会计知识有效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另外,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仍是依靠“黑板+粉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教学内容脱节,会计原理与实务,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与分析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因此,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运用启发式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分析法、角色体验法、情景教学法都是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要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此外应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学习,鼓励会计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这样既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进行恰当的融合,又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切实搞好会计实训课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和掌握专业性很强的会计核算技术和方法,因此,理论教学后的会计模拟实训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首先,可以利用专业师资的优势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真实的项目和业务为载体设计实训课程,全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比如组建会计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作为独立法人对外承担记账、财税咨询、审计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和审计基础工作,完成从建账、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记账、对账和结账,直至编制会计报表及进行纳税申报等全部会计工作,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职业素质和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实训,不但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会计工作,消除神秘感,增强动手能力,还可以把平时学到的零散知识连贯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对会计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模拟实训也能暴露出学生的弱点和缺点,便于他们及时改正,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在实训中要定期进行岗位角色轮换,通过这种分岗综合模拟实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另一/:请记住我站域名/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岗位交接程序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使模拟实训具有较强的仿真性。其次,加大校外实习工作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他们建立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关系,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确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企业能够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实习岗位,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和实际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三、引入沙盘教学模式 沙盘模拟演练课程是运用直观的沙盘教具,模拟企业若干年的运营过程。在模拟经营过程中,教师会设计出多种企业实际经营中会遇到的典型问题,指导学生全面分析企业内外部资源和环境条件,参与制定企业经营规划,模拟实施各个环节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筹集、采购与销售、产品定价、市场开发及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活动,组织企业会计核算,正确计算经营结果,编制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等。企业经营计划演练,可以让学生对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加深资金利用效率分析、企业投资回收率分析等会计相关知识的理解;会计核算演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准确计算和有效控制成本,培养成本意识;学会应收款项控制与市场销售的权衡;了解企业利润的产生过程;熟练掌握三大财务报表,读懂财务报告,将高级会计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财务分析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会计报表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掌握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分析,了解总资产回报率、股东权益回报率,并且鼓励他们树立改进经营流程的理念,运用财务思维解读企业运作,并寻求提升经营绩效的方法;分析流程改进对财务指标的影响。一般来说,沙盘模拟演练可以模拟企业经营周期,在每个周期进行相应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学生高级财务会计技能,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知识的能力,可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核算能力和高级会计课程学习完成后安排教学,主要是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另外,沙盘演练过程也更能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及有效沟通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会计课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一是要做好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二是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模拟实训、校企合作、沙盘模拟 等教学方式,以培养能力、提高技能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具备独立开展企业会计工作的能力,这样职业院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职校论文:职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就是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训,音乐欣赏课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关系不大,所以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学生的升学考试,本身中职院校也没有升学压力,本专业学习的好坏是衡量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开设音乐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些中职院校,音乐欣赏课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没有放在重点考察范围之内,这样的观念是不被提倡的,音乐欣赏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方式的情感艺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牌职业技术院校,和其他职业技术院校一样,都是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所需的人才,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大部分学生成绩都不是很好,刚刚初中毕业,学生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具有很强的虚荣心,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在心理上多少都有一点缺陷,所以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难度,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义不容辞。考虑到该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6-19岁之间,独生子女比较多,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从小就缺乏吃苦耐劳的能力,思想观念相对比较稚嫩,知识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但是,接收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所以教师要发掘他们的潜力,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教好音乐欣赏这门课程呢?通过请教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音乐教师以及自己对音乐专业的学习的敏感度,我觉得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多元化的选择教材 本人在立信实习期间得知音乐欣赏是没有固定教材的,同时根据市场和学校的调查分析,目前还没有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音乐教材,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安排的,外加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陈旧,教学内容不断重复,使得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消失殆尽,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课程设置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考虑到中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劲头不足,很容易随波逐流。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浅显的讲述所教的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授课方式,给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如在上歌曲《当兵的人》的时候,教师不要单纯的教唱歌曲,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代表作品、歌曲体裁、创作背景等,同时可以拓展延伸的问一下学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种分类。其次,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发声练习,讲解一些简单的吸气、吐气、发声的知识,让学生简单的学习一下歌曲节拍的挥拍方式,最后再系统的学习歌曲。 二、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们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接受的音乐风格也层出不穷,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会借用现代多媒体为辅助手段,让人声画面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上《流行音乐》这节课的时候,我会在导入环节播放几个现今比较有名的歌手画面,让学生积极说出歌手的代表作品,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很自然的提问学生流行音乐的定义,流行音乐的主要特点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问题,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全面升温,接下来就开始导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的特点,歌曲的创作背景等,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由于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流行音乐更加显示出多彩的风格。1、在流行歌曲中穿插西方的古典元素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SHE的《不想长大》,它完全照搬了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的主题旋律。2、在流行音乐中穿插中国的戏曲元素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这首作品将中国的国粹-京剧唱腔融入流行音乐中,使国粹得以永世传承,也使流行音乐显现出多彩的艺术生命力。3、在流行音乐中穿插中国风的元素代表作品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的《青花瓷》,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熔于一炉,勾勒出流行音乐新的高度。 三、全方位的开展实践活动 音乐欣赏是以聆听、欣赏为主要表现方式洗涤学生的心灵,巧妙的在音乐作品中融入实践环节,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多角度的去感受音乐而且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上《节奏》这节课时,我会把绕口令与节奏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普通话,又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除此之外,可以把教室学生分成3组,运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让每一组学生负责练好该组的节奏,最后3组一起配合完成多声部音乐作品。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有分工协作的意识,而且让学生有了班级集体荣誉感。在《中国民歌欣赏》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少数民族学生上讲台上来表演或者演唱自己民族的艺术歌曲和舞蹈,让其他的学生领略不同民族的风土文化人情。在《中国歌剧》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选段中《北风吹》喜儿和杨白劳的角色,通过设身处地的人物扮演,让学生们体味音乐作品中鲜明的感情基调和丰富的人物形象。 职校论文:数学建模竞赛对职校数学的贡献性 1数学建模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数学建模对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数学软件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数学改革过程中,院校已经加强了软硬件建设,提升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师、微机室之间的连接效果,实现了高职教学中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照高职数学教学体系,深入拓展了教学过程中模块、层次建设,利用多媒体有效提升了模型量化展示及模型动态建设,有效降低了传统教学中难度,最大限度提升了学生学习质量。除此之外,在数学建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将数学软件应用到高职院校课堂中,将学生从繁重的数学计算中释放出来,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成效。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形成了数学建模歇会或培训机构,开始将数学建模引入到日常课堂生活中,为学生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2优化高职院校数学建模竞赛教学的措施 2.1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建模渗透 数学建模知识涉及到当前数学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今后数学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高职院校数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升数学建模知识在日常教学中的比重,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各项数学课程中渗透建模思想,确保学生能够自觉养成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将单一的数学题目转化为立体的数学模型,确保学生能够提升对知识的处理效果,加强数学建模应用成效,为数学建模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构建实验教学中的建模体系 在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建模体系构建,鼓励教师及学生各项数学知识进行结合,形成系统化的建模整体。数学实验作为当前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各项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与教学课程同步开设,辅助提升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成效。在该部分教学内容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开设内容进行系统设计,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建模、计算机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建模竞赛中的各项组成成分并对其熟练掌握。例如在教学实验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matlab软件,让学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动手体验,提升教学的各项效果,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学习的兴趣,为高职院校数学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2.3开设高职改革中的数学建模培训 在提升高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要适当建立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机构,将培训人员普及,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及应用效果,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熟练应用,解决遇到的数学性问题。教师要将建模竞赛知识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在高职数学基础上拔高教学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应用建模知识解决初级问题。教师要将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解题能力作为教学培养的目的,拓展建模竞赛教育内容,将其作为一项新颖的教学内容普及到学生生活中。与此同时,在进行建模培训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分层,在专门竞赛教育的基础上丰富数学建模新颖性,从生活角度方面进行建模培训,提升建模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改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效果。 3总结 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强了对高职院校数学建模的建设,提升了高职院校数学建模竞赛的竞争力。在高职院校数学改革的过程中,院校要依托数学建模对数学教育的作用,坚持以培养实用性职业人才为基础,提升数学建模中的数学改革效益。教师要对数学建模思维及内容进行深化,将上述知识融入到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改革中,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本质上提升高职院校数学改革成效。 职校论文:浅谈职校男生班班主任工作实践与方法 【摘 要】本文通过对职业学校男生班班级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全方面的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若干建议,同时又针对一些问题给出了教育的方法。利用分析法和列举法,系统的阐述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职业教育的管理质量是其兴衰存亡的关键。那么,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如何,学生自身、班主任管理、如何根据学生状况科学而又有针对性地做出应对。本文从调查人手,以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学校 男生班 学情分析 教育方法 1.前言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着文化素质低、纪律观念差、心理健康程度低等共性特征,给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以男同学为主体构成的班级,这种情况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给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 2.职校男生班共性现状调查 目前职业学校的男生班基本以机械专业为主,由于整体氛围的影响往往在各个学校的各类评比中,纯男生班排名一般都相对教差。在调查中一个以男同学为主体构成的班级大都存在以下问题: 2.1人际交往的困难 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在老师、家长的叱斥中长的,这种成长环境造成了学生自我封闭现象显得十分突出,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身边的人交流,特别是不愿意和父母、老师交流。很多学生都选择以互联网为主的对外交流形式,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误导。 2.2厌学情绪明显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基本上都很差,很多学生从接受教育开始,学习成绩都在群体中垫底,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认为很多事情自己是根本做不到的。加之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很模糊,从而造成了对学习的厌烦。由于这种情况的在男生班里大量存在,整体的学习气氛往往非常坏。即使是很多他们原先没有接触过的、零起点的专业课,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3缺乏责任感、使命感 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到职业学校来就是来混日子的,父母把我放在这里是为了把我养大,是怕我们这么小到社会上去学坏了。他们中很多人都没有正确客观的理想,心目中不但没有责任感,更谈不上使命。 2.4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 男生班的学生经常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和同学发生口角或大打出手,不考虑后果。有时候也会和老师发生不应该的冲突。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也经常会犯一些明知故犯的错误。 3.教育方法 关于职业学校男生班班主任工作的确有很多的困难之处,但很多问题也是可以通过方法和手段来逐步解决和改善的。 3.1该糊涂就糊涂 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对待学生要忘记之前的错误,只谈今天的事情,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发挥。不要把学生先前犯过的错误拉过来。如果我们每次都把先前的错误拉过来,在这个学生心理就会觉得今后做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先前犯过的错误老师是不会忘记的,他给老师留下的那个坏印象是无法改变的。这样会打消他们的改过的心理 。 3.2特殊学生 有些学生是屡犯不改的,这些学生也是最让班主任头疼的学生。对待这样的学生要看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找到一些好的地方要大力的宣扬。让他们每天用更多的时间去回味自己好的地方并怎么样做的更好,这样就不会经常犯错误了。 对于班里的运动员,他们是荣誉感很强的学生,可以抓住这个特征让他们很好的影响班级的同学,让身边的同学慢慢的也具有荣誉感,这样一来那些没有理想和追求的学生就会少了,班级的班风也就会好起来。 3.3处理好师生的关系 要用“心”走到学生中间去,寻找他们敢兴趣的话题,在平时生活中尽量的给予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努力的做他们的朋友,凡事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逐步的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勇气把自己的心理话告诉班主任。 3.4学会批评 人都是感性动物,我们老师也一样。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批评学生,因为这个时候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会夹杂着你的某种情绪使问题变得复杂 ,要等到心情冷静下来再去和学生谈。 3.5说话不要算话,说过再说 和学生打交道不要那么教条,有些时候老师说不许做什么事情,如果做了就要怎么样,可他们却做了。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就要说话不算话了,就不一定要实行我们的惩罚措施了,可以在向他说一次,就当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3.6父母离异及其留守的学生 在职业学校有相当一部份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孩子。这些学生从小就缺乏父爱和母爱,他们更不愿提起自己的过去。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要经常去和他们的父母沟通,去家访,让家庭和学校共同来教育这样的学生。使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就教育质量而言,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就教学质量而言,要看全体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和合格率。转变教学观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要“教服从于学”,改变那种“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那种习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是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受用一辈子。 要善于和学生谈心,没事情的时候去和他们聊聊。不要等学生犯错误了在去家访,要在他们好的时候去家访,和父母讲学生的好话。 3.7正确处理学生的“不敬” 往往学生的抵触情绪的最初来源首先是老师的态度不好造成的。当老师抱怨学生对自己缺乏尊敬的时候,应该先问问自己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尊敬,当矛盾发生的时候可以用其他办法先缓解矛盾,必要时甚至可以先搁置矛盾,等老师和学生的情绪都逐渐缓和的时候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尽量不要正面和学 生发生冲突。 3.8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班主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取得不同层次上的成功,往往一次小小的成功就能重新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喜欢上成功的快乐。 4.结论与建议 职校班主任工作对是一门艺术,特别是男生班的管理,班主任在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疏忽很可能对学生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不但要信心、细致,在很多地方还要注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职校论文:职校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创新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 学院建立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以合作办学、就业和共赢为目标,以各种形式相互融入、相互开放,形成校企共同发展。学院依托政府,借助企业资源平台,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学校领导、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公室,系部成立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院从组织、制度、人员和资金等四个方面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第一,组织保障。对于华强动漫班,学院特别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办公室,推动该项校企合作成果的进行。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对该班的组织领导,学院成立了“华强动漫班领导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纪检财务副院长及合作企业的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系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华强动漫班教学工作小组和华强动漫班后勤服务工作小组。前者负责华强动漫班的日常教学工作,后者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运行管理,落实领导机构的各种决定,统筹、协调解决华强动漫班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定期向领导组汇报具体建设情况。第二,制度保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加强华强动漫班的管理,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保障学生合理权益,鼓励学员积极向上,校企双方还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华强动漫班学习就业协议》、《华强动漫班教学管理规定》、《华强动漫班学生管理规定》、《华强动漫班奖学金实施办法》、《华强动漫班经费管理办法》等。依托华强动漫班合作办学经验,强化校企合作,推动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全面展开,我院拟定并完善了《校企合作管理规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规定》、《企业奖学金制度》、《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关于教师进修培训的实施办法》、《关于引进企业人才的实施办法》、《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第三,人员保障。在华强动漫班领导组统一指挥协调下,确定院各职能部门任务范围,实行负责人责任制,明确各级负责人、各级分管小组的职责。同时,学院有专门的系部———软件工程系专门负责华强动漫班的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办好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师资是关键。为此,学院从一线动漫企业中遴选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动漫专家深入专业课堂进行教学。第四,资金保障。为了确保华强动漫班正常运行,校企双方协商制定了《华强动漫班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设立华强班独立资金账户,做到双方共同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具体地说,校方负责设立专门的银行账户,用于华强动漫班相关费用的收取和支出。账户由双方共同管理,账户资金专款专用,用于华强动漫班相关费用支出。华强方负责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学院安排代表参与相关资金使用计划的审定,资金使用计划审定后,相关资金按计划用于华强动漫班相关支出。校企双方均有权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实践证明,这种资金保障模式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校企合作华强动漫班的创新点 (一)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华强动漫班是一种新的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形式,双方在校企合作机制上进行一些探索与创新。首先,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学院与华强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书》和《华强动漫班合作培养协议书》;其次,加强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华强动漫班领导组”,由院长直接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纪检财务副院长、合作企业的领导任副组长,系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华强动漫班教学工作小组和华强动漫班后勤服务工作小组,并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最后,建立了各种制度:从人员保障和资金保障等方面,规范和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实施。 (二)创新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华强动漫班的成立是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种新的探索与实践,同时,也是为满足芜湖华强文化科技公司动漫用人需要而开设的。进入华强班的学员都签定了《华强动漫班学习就业协议》,定向培养、保障就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依据华强先进的动画制作流程岗位需求,华强动漫班采用“三分法”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分法”教学实践中,进行分阶段、分梯次构建各种动画项 目的制作和任务,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岗位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各层次既定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同时,实现在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零距离过渡。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企业技能强化需求双重标准培养,培养学生取得“双证书”,即“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训证书与大专文凭,达到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同时获得的目标,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三)创新动漫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为了校企合作华强动漫班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学质量,双方联合成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共同制订了《华强动漫班学习就业协议》、《华强动漫班经费管理办法》、《华强动漫班教学管理规定》、《华强动漫班学生管理规定》、《华强动漫班奖学金实施办法》等管理制度,规范和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实施;考虑华强动漫的学员来源的多样性,为了鼓励学员,提高竞争意识,华强动漫班施行阶段性考核机制,给予优秀者奖励,不合格者将被淘汰出该班。 (四)创新动漫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华强动漫班的合作协议是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和华强公司经过长达半年之久,十多个来回的讨论、谈判才达成的合作协议。对学校、公司、学生合作三方的责任和义务有明确具体地规定,可操作性强。华强公司已经把该合作模式应用到多所高校的合作中。2010年3月22日,与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2010年5月19日,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成立“辽美华强动漫班”;2010年10月14日,与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2010年12月16日,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校企联合培养班”;2011年3月24日,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多所高校的加盟,均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校企合作华强动漫班存在的不足之处 华强动漫班可以说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一种办学模式,对推进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进行一年多的实践中,经过梳理,我们发现该班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一)校企合作的政府职能和机制不完善 华强动漫班是为充分满足华强科技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迅速发展的动漫人才需求,特别是为方特二期梦幻王国的顺利投资运营需求,在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建议下成立开设的。华强动漫班建设过程中,市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携华强集团领导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并希望学院利用自身优势为华强集团培养急需人才,服务芜湖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但政府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相关的政策法规,致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缺乏,使得该班开办受资金、设备等限制,这都制约了校企合作培养动漫专业人才向更深更高水平发展。 (二)校企合作双方人才培养理念差异较大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华强集团在双方校企合作过程中,把合作办学本身也作为一种盈利方式,通过员工输入方式来进行,追求的短期效益。在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仅仅培养本公司紧缺的二维或三维动画人才,缺少培养各级各类创意人才,不利于动漫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职校论文:论职校英语教育现况及策略 1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及教学重点的分析 1.1强调英语口语重要性,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主动性为了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主动性,中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强调英语口语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从学生入学时即强调口语训练对专业学习及工作的影响,并将这一观念贯穿于中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口语重要性的强调使学生了解英语口语训练对工作、学习的影响,进而调动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及训练的主动性,促进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强调英语口语重要性的过程中,中职英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例如:旅游专业学生可以模拟日后导游带团的实际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幼师专业则应通过现代双语教学现状及需求使学生认识到口语学习的意义。对于机械或汽车专业的学生可以模拟实际销售情况或技术资讯等情况明确英语口语的重要性。针对不同专业对英语口语的需求选择适宜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的重视,促进英语口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1.2以科学的英语口语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针对中职英语教学课时压缩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的关键。在现代英语教学研究中指出,环境模拟教学法是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根据这一理论,在现代中职英语教学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需求的不同进行环境模拟教学法的运用。仍以旅游专业为例,根据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是导游的特点,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模拟导游工作内容进行口语的训练。将英语对话、景点介绍等作为重点进行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以此使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差场景模拟教学法还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参与兴趣、积极性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3以良好的英语习惯为基础提高学生英语词汇量的积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词汇量的积累决定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应用。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通过良好的英语习惯加强学生的英语词汇量积累。通过每天早晚英语读物的阅读、英文新闻的观看不断积累英语词汇量,进而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中职英语教师可以在每天的教学中预留英文阅读内容或要求学生观看英文晚间新闻,第二天课堂中进行提问。通过强制性的作业方式培养学生英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英语词汇量的积累。这一方式还能够使学生在英文晚间新闻的观看中掌握英文口语运用方式,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2以专业学习为基础进行英语口语教学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中职英语教师还应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根据专业课程学习中对英语内容的需求进行英语教学活动,以此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提高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另外,中职英语教师还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英语口语与专业内容相关联,使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过程中掌握专业词汇,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及专业英语词汇量的掌握,为学生日后工作中对专业英语、英语口语运用等奠定基础。 3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中职英语教学中受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英语基础、英语课时压缩等因素影响,中职英语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为了保障中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中职英语教研组应加快英语教学改革,针对英语口语能力培养对学生就业的影响,运用现代英语教学理论指导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从职业需求出发开展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并将良好的英语习惯作为基础提高学生英语词汇量,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职校论文:职校音乐教育的建议及策略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由于我国大部分的高中生都处于一种应试的状态,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高职生根本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和培训,不认识乐谱,更读不懂五线谱。另外,由于一些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他们的基础与城市学生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情况直接导致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同时也为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教材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主要来源,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材内容已经过于陈旧,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由于音乐教材的选择缺少明文规定,很多音乐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比较随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音乐教学的发展,据我所知,当前很大一部分的高职院校依然采用师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曲集》作为音乐教材,殊不知其中收录的歌曲类别少、内容陈旧,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如果广大音乐教师一味地将这种教材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索然无味,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更加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各项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辅导,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设施来完善音乐教学。对于高职艺术教育而言,只有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然而,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生源的不断增加,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而现有的教学设施也已经严重破损,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不要说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使用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四)教师资源比较匮乏在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中,只要开设了相关的音乐课程,一般都配备了相应的师资力量,甚至有的还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其中,音乐专业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于专业院校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也有一部分教师是从表演团体转到音乐教育中的。然而,仍有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进而选择非音乐专业的教师负责高职学生的音乐教育,这些教师自身受到的音乐教育也相当有限,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过于年轻,本身的教学经验不足,面对音乐专业课的教学显得非常吃力,难以应付,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恶性循环,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五)音乐活动有所欠缺目前,对于多数高职院校来讲,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乐活动,现有的音乐活动也大多是由社团组织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自己排练、演出,缺乏专业音乐教师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音乐艺术的魅力就不能完美地展现出来,当然也无法使学生对其产生参与的兴趣。 二、改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积极肯定学生,缩小基础差异不可否认的是,很多高职生是来自农村、偏远山区等教育不发达的地方,这些学生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这种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必须要积极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产生快乐、积极的情绪,从而逐步缩小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使他们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 (二)精选音乐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在高职院校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音乐教师按照专业教材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较为片面,而且面对一些高深的音乐知识学生会很难理解。实际上,人类的音乐文化多种多样,如古典音乐、严肃音乐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广大音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这些方面的音乐文化进行适当的使用,以充实音乐教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果音乐是集听觉和视觉为一体的一门听觉艺术,因此必要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必不可少。多媒体设备将图、文、声、像集合到了一起,具有科学性、及时反馈性等特点,可以更好地辅助音乐课堂教学,让高职生体验美、享受美。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使音乐作品中的形象更加直观,有利于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中,要想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招聘环节的门槛,聘任一些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都很强的研究生参与到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中来,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第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增强教师的忧患意识。在音乐教学中,仅有良好的愿望和教法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教学目的具体化。如可以将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中的科研成果评价三者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广大音乐教师的教学动力。第三,多为音乐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比如,通过导师制、名校学习,挂职顶岗、跟班研讨等在职培训和学习的方式,最终达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 (五)丰富音乐活动,激发参与意识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共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要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音乐活动,同时在组织社团活动时也可以适当地邀请教师参与进来,为更好地开展音乐活动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弊端,还可以实现社团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创新,从而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创造更加宽阔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功能。因此,各大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 上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从无到有、从单纯专业知识教育到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职校论文:试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类职校办学模式探索 论文摘要:在目前校企合作有待深入、现代职教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职业教育资源仍分散隔离的现实背景下,探寻适当的且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是突破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提出构建生态型水运交通职教集团的理念,并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旨在整合发挥与水运相关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湖北水运交通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新路。 论文关键词:生态系统;水运交通;职教集团;办学模式 新世纪以来,我国交通职业教育坚持贴近交通产业,积极主动与交通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大批学校和专业的建设成效明显。但客观分析,随着交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不断深入,交通类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十二五”交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办学体制上条块分割严重、宏观失控,多头管理,重复培养及部分学校规模小,效益低,服务面窄,分散办学,专业设置重复等;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交通行业人才需求;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职场环境亟待完善;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亟需加强等。 一、研究缘起 加快交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人才是基础和保障。交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实现交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而实现这“三个转变”,就必须要有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的交通从业人员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交通类职业院校区别于其他职业院校的最大特征不在于其是否依然由行业部门主管,而在于其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鲜明的交通行业特色及服务面向。在目前校企合作有待深入、现代职教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职业教育资源仍分散隔离的现实背景下,探寻适当的且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是突破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作为办学模式改革的一种选择,职业教育集团在全国广泛兴起。这种通过契约、资源等联接方式,使职业院校、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甚至政府部门形成联合组织,具有明显的集聚、联合功能,提高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贴近度,是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主要改革措施。各地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近十余年的发展经验让我们在分享其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也看到了部分职业教育集团“集而不团”的尴尬。集团化办学虽然是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渐进性、方向性探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但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与障碍,需要我们从内涵解读与策略分析的角度进一步厘清。 湖北水运“得天独厚、得水独厚”,长期积聚的比较优势正在转化成为良好的现实优势。因此,我们须用创新的观念、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湖北水运教育事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为加速湖北水运交通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发展进程,打造中部地区行业性职教品牌,促进校际联合与校企合作,引导各水运交通类职业院校更好地为长江流域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牵头组建“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学院将着眼于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宏观形势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成为新的政策议题的背景下,探讨如何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适应交通行业转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交通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效率及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创新。 二、内涵解读 生态系统(ecosystem)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集团化”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目的是积聚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常见的职业教育集团一般都是指由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以集团的形式有机联系、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通常以高职院校或者重点职业学校为主体,以协议或者资本作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作为共同行为规范,以举办职业教育或者职业培训作为其主要工作内容的。 生态型职业教育集团这一概念则是生态系统与职教集团内涵的外延扩展,是一个通过横向联合纵向衔接构建集团内部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形成经济上的“再循环”,从而在市场中发挥其竞争优势拓展其发展空间。 正在建设中的“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为主体,联合湖北省内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及相关长江海事、长江航道、长航公安、三峡通航管理、长江通信管理等子系统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组成。凡水运行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均可加入,成为集团理事会成员。通过整合、优化资源,可减少院校和企业的重复投资,实现水运交通教育及培训资源的循环利用,将现有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我们尝试将生态系统的理论引入到水运职业教育集团的研究与建设之中,旨在充分利用其交通行业背景,依据院校、企业自身需求、共同利益和内在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撑和服务水运交通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并以期从理论上提出职业教育集团共生机制的构成要素和整合模式。 三、策略分析 对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与发展的策略分析,其本质是根据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基础,从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如何在实践中选择和规划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战略、设计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管理结构以及开展相关的制度建设,以提高集团内资源合作配置效率,实现集团的发展目标。其中,战略规划是前提条件,组织设计是必要载体,制度建设是重要保障。 (一)战略规划 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将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水运交通类专业为纽带,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为依托,以聚集优质教学资源和校企合作为重点,组建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参加的,具有显著行业性、区域性、鲜明水运交通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首先,职教集团将对接水运企业的岗位标准,服务水运企业、支撑水运产业;主动适应水运交通行业发展和湖北经济发展战略,整合区域内分散的水运交通教育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促进省内同类型、同层次水运交通职业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湖北水运交通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4]。其次,在政府的主导下,在企业的支持下,职教集团将以集团内各院校的特色专业为抓手,开拓各种合作模式,逐步实现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和校际之间的多元合作,吸引水运交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同时,加强集团运行的规范化、法制化,逐步形成科学、严谨、高效的职教集团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推动职教集团的健康发展。最后,通过“共建”、“互补”、“共享”、“多赢”战略,实现湖北水运交通教育及培训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出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二)组织设计与制度建设 1.以自愿为前提,组建“生态型职教协同体”。 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成员各具独立法人资格,相互之间的约束力受集团章程或所定的协议、契约制约。“协同体”以合作共赢为准则,以优先合作、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发挥成员单位参与集团建设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具有校企合作联动特点的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实施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制,借助相关法规将较松散的联合体转型成较紧密的合作体,并以契约方式明确成员法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通过探索建立一种多元参与模式,使多元主体力量在合作氛围下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利益,在职教集团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个平等畅通的互动交流机制,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直接参与职教集团决策与管理,促进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5]。同时,在确保集团内各类合作项目或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形式多样、优势明显、纵向连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系。 2.以特色为目标,组建“功能种群协同体”。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内的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及武汉海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武汉航道学校等办学历史悠久,都有各自服务水运交通的品牌特色专业。职教集团将根据各校的专业特色及服务面向,借助生态系统理论对集团化办学的专业布局进行分工调整,确定航道种群、航运种群、海事种群和船舶种群,改变集团内的学校过去在专业设置上“求齐求全”、效益不高、特色专业的发展受限制等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各校可以集中投入并专心致志建好特色专业,降低内部成本。当然,集团重点专业的分布格局形成之后,可以通过协商、协议、交换、购买等方式,统筹安排和合理调配生源、师资和教学实训设施,达到集团和各成员单位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 3.以资源为纽带,组建“共生型协同体”。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将通过集团化办学所形成的教育与行业、企业相联系的载体,将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水运交通企业等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结起来并借此促进集团内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政策和知识共享,促进职教集团各成员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集团内的校企之间、企业之间和校际之间共同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及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使学校和企业在统一的教学计划下,分工合作,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学习者实现从“学习到工作”或“学校到生涯”的平稳过渡[6]。(1)建集团网站,全面链接集团内各理事成员单位网站,建立起互通信息、交流经验、更新理念的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为成员单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实现政策与法规、技术、市场、经验、教学、科研、培训、竞赛、就业等等信息沟通。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参与完成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初步构建4个共享型的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各院校相关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精品课程等成果,将通过集团的网络资源库以及师资培训、互访交流等形式,实现集团成员学校免费共享;(2)建共享实训基地,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已建好的三个国家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集团内单位实训实习基地共享机制,利用牵头院校与集团内合作企业共建的省内领先的多个校内共享型实训基地,为集团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学生及企业员工。同时建立三级实训网络体系,即国家、省级公共实训基地、本校实训室、企业内实训基地,为水运交通类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为其毕业后的无缝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3)建立专业教师到集团内企业顶岗实践的长效机制,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在职教集团体制框架下,改革集团内教师评聘机制和考核标准,出台聘用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构建职教集团内部人才良性循环、流动机制,建设优势互补的技术人力资源库。通过这一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借助于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另一方面,也可保证集团成员学校的高水平师资来源广泛,队伍稳定,实现校企双方利益共享,以完善集团内成员学校的师资结构;(4)建立新型的产教结合纽带,激发企业依靠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充分认可以“订单教育”为主体的单一层次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岗位要求甚至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以企业的发展带动专业发展,以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提高、岗位变化更新来完善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结构优化,并从人才培养合作逐步拓展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深层领域的产学研的互动,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 4.以特色发展为主线,组建“生态型职教协同圈”。(1)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职教集团将探索协同圈里各种群内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直接对接,通过种群内设置学分银行,种群间允许学分互认,选择3+2或2+3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业进程,实现各类层次、类型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机贯通。拟采取在集团牵头下几校协议、合同约束的方式,组成统一的教学管理指导部门,全盘设计学生的学习发展,减少或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或缺漏,实现教学一贯制的联合培养;(2)尝试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通过构建“生态型职教协同圈”,可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办学投入体制,优化集团的资源结构,更多地调动民间力量特别是水运交通行业及企业的资金来参与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职教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可基于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以资金、技术、品牌等资源入股的形式,组建股份制的组织实体,逐步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在职教集团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还可探索通过有关职业院校的整合,以打破类型、层次的界限,如高职和中职、职教和成教、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统筹管理并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3)打造紧密联合体。职教集团将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研究制定集团内成员学校统一的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并采用统一的标识和徽记,参照现代企业制度,使集团成为紧密型的联合体,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若条件成熟,可以尝试通过转制、改制实现职业教育资源重组。 5.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生态型水运职教集团是做大做强交通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其在办学模式上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概念,冲破了体制和机制上的制约,故现有的制度框架已不能适应集团发展的需要,制度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目前,集团建设过程中亟待破解的诸如“地位和法人治理”、“政府推动与办学主体自主发展”、“合作与竞争问题”、“公益性与趋利问题”等等,都需要建立相关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从而理顺内部关系,缩短管理链条,为打造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多重保障。我们认为,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集团的身份认证、体制完善、管理规范、保障条件。生态型水运职教集团将依据《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等,从组织架构搭建、运行制度建设、育人机制构建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具体完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宏观与微观)、投资体制、招生与就业体制、教学与实习实训体制、科研体制及相应的机制等六种主要的制度内容。 综上,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应该是沿着已有的方向前进,继续探索以合作为主流特征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这与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流的交通产业发展模式及转型战略的要求是相适应的。生态型水运交通职教集团是完全依据院校、企业自身需求、共同利益和内在动力来构建的利益相关集合体。其利益的出发点就是水运交通人才的合作培养,这也是集团办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出发点。职教集团将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并动态地加以组合,使接受“非连续学程、往返式学习、终身型教育”的新型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现实,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7]。这既是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区别于其他教育集团的主要标志,也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及推动、规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多方位、全新的组织载体。 职校论文:谈经济欠发达地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危机 论文关键词:经济 发达地区 职校 毕业生就业 论文摘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岗位少,就业机会少,职校毕业生多数到发达地区就业。但随着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外地的毕业生很难与他们竞争。从而导致落后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出现了问题。本文就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危机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 教育部“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教育的发展思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教育部的号召下,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各地区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各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极快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从世界范围看,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普遍的趋势,也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担负着对劳动者知识、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授、补充、更新和拓展,培养各类各级技术人员的就业能力、业务能力、工作能力、职业思想、职业道德等,旨在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多种任务。对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具有鲜明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职业教育造就和提高各级技术人才,而且,各技能层次上的技术人才又满足了对各行各业职业上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等,适应了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质量也适应了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职业教育,可以传播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与生产劳动经验,开发人的智力,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任何理论科学与技术科学成果,除了用于生产外,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这种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科技成果。叫做潜在的生产力。要将这种知识形态上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上的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直接与间接职业教育来实现。同样,人的智力开发,也是通过教育(职业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来实现的,离开了职业教育,人的智力开发与现实生产力的提高都将受到较大的限制。 3.在技术人才的流动中发挥着新陈代谢的作用。职业教育可以保证各行各业的员工队伍与技术人才得到正常的新陈代谢。自然界的万物都是要新陈代谢的,员工队伍与技术人才也有衰老、死亡和补充的问题。若要持续不断地输送补充符合要求的技术人才,就必须相应地对技术人才进行实用技能素质的教育和培训。这一任务只有职业教育能够承担。同时,人们在年轻时学到的知识与技术,随着年代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兴盛衰亡,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大量涌现,也会出现新陈代谢的问题.而要使一个具有自然劳动素质的劳动力。变为一个特殊的具有持续一生的相应职业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就必须进行职业教育。 4.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职业教育能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用于职业教育的投资可以带来巨大的而且是长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而不断地增加物质财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l同时,由于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人们对职业选择、职业分工,以及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就会形成正确的、高尚的认识.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由于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职业教育的依赖作用更加明显。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的就业危机越来越严重。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人才严重流失。职业教育应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输送相匹配的适用人才。而现实情况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后,企业较少,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相对较差。因此职校毕业生大多是到发达的城市就业,人才大量流失,职业教育并没有为当地服务,只是提供了劳务输出的机会。多年以来,职校培养的只是打工人才,学生就业的观念也只是到发达城市找到就业的机会,没有为当地服务的意识。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提高了,但同时流失率也更加高。 2.就业出路越来越窄。在职教刚起步的时候,在发达城市的职教还未饱和的时候,毕业生到发达地区就业的机会很多,工作质量较好,劳务输出解决了职校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学校的声誉。随着社会声誉的提高。各校的招生规模逐渐递增,各地区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相应地迅速发展起来,招生人数直线上升,因此增加了落后地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般而言,发达地区首先要满足当地的毕业生就业,因此外地毕业生的就业无疑就增加了难度,岗位是有限的,毕业生是增加的,因此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劳务输出的机会很困难,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逐年下降,再加上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垄断市场,对外地毕业生设置就业门槛,导致了外地的毕业生已经很难就业。或者就业的质量不尽人意。近两年来,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3.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在职教的专业设置中,大多数的专业与发达地区的专业如出一辙,显示不出地方特色,多数为机电、数控、电子、计算机、汽车等专业,这些专业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的应用,在工业化发达的地区毕业生才容易就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落后主要就是工业落后,岗位严重不足,出现了有专业没岗位和有岗位没专业的情况。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培养的毕业生没有市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耽误了毕业生的前途。 4.社会偏见和价值导向偏离。目前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子女只有到大城市或知名企业才算就业。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过于理想化,他们的期望值高于企业的需求.因此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一方面毕业生无法就业.另一方面小企业招不到满意的熟练工人。而职校学校的招生宣传言过其实也助长了这样的价值取向,比如有的宣传单上写着:学习在职中,工作在苏南;学专业技术.做现代自领。这些宣传使毕业生对工作理想化,使他们的就业希望值越来越高,最终加大了他们就业的难度。事实上职校毕业生的位置在基层,面对的应该是一线的工作。盲目夸大招生宣传不仅迷惑了学生,而且给学校的就业问题加大了难度。 三、职业教育解决就业危机的对策 1.对职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分解就业压力。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因此,职业学校如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大力加强对学生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教育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毕业后开展自主创业,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就成为当前和今后各职校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对职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符合国家政策.适应地方发展的大计。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需要.是职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学生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在这激情创业的时代,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当代青年创业大军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因此,对职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该积极增设创业指导课程。 2.深化职校专业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改革,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围绕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特色专业,填补空白专业,增设急需专业,专业设置要灵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点是农业强工业弱,农业占主导地位。而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田园荒芜,土地产出严重下降,耕地的利用率低下,这极大浪费了农村资源。职校学校应该和政府合力改变这种现状,增设高效农业专业,增设地方传统专业,让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既解决就业问题,也发展了农业和传统产业。 3.整合教育资源,增加职校整体效益。现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领导为了追求政绩,扩建职业学校。表面上看职业教育在蓬勃发展,实际上却危机重重。因为很多新建学校是重复建设,没有专业特色,没有规模效益。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争抢生源,生源大战扰乱了招生市场的正常秩序,破坏了职业学校的声誉。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政策.强制学生到指定的学校就读,因此,盲目的扩建使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举步维艰。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整体布局,统一规划地方的职业教育建设,使各所学校各具特色,专业互补,不搞重复建设。政府要整合各所学校的资源,使各所学校齐心协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还职教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避免部分专业过热和部分专业过冷的现象,才能提高职校毕业生的实力,才能切实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总之,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业是学校的生命线.就业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尺,没有好的就业,学校就没有生命。 职校论文:试论实践教学对职校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意识 实训教学 职业道德培养 论文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成为中职学生就业时,能否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接纳的关键。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毕业实习教学树立就业观念。 目前,在职校学生中,职业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职业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枯燥的说教中,而应从小事抓起,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潜移默化,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进入中职校后,培养目标和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和生活上的诸多不适应。在校学生中相当部分学习基础较差,难以承受繁重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学习情绪低落。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坚定的职业意识,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使学生尽快形成爱职校爱专业、懂就业的良好学习氛围和职业意识。 1 结合新生实际,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之中。学校应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开展培养职业意识的系列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开放所有实习基地、实验、教学场所,向学生介绍学校的专业机构,展示办学实力;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状况,通过橱窗、板块宣传等形式向学生形象地介绍教学及实习成果;介绍个人成才经历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意义,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创业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进行成才教育,分专业组织参观企业生产和工作现场,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成才的可能性,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2 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针对化工生产的行业特点,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让学生知道在实训场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首先要组织好学生对实习工场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制度的学习,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第二,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要教育学生应懂得相互取长补短,尊重与帮助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第三,让学生知道在实训工场除了锻炼专业技能之外,按照规章制度维持好班级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氛围也是每个学生的职责所在。教师应该在多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进行监督检查,直至学生把事情做好为止,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3 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意识 在专业实习中,职校学生的智能类型与水平、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的个体差异体现得尤为明显,常常出现实习任务不能同时完成,或者即使同时完成但任务完成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此时,教师就要因人施教区别对待。对于任务完成快的同学,教师应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其操作水平,也可以引导他们完成一些知识拓展内容,而速度慢或结果不正确的同学,则应对他们已完成的工序工艺质量高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尽力缩小与他人的差距,通过教师给每个学生不同方式的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体会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全面参与,学生的自信得到增强,对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的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并对自身的能力产生充分的自信,从而在实习中信心十足更加努力。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养的,就象植物需要阳光才能生存一样,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才能树立起强大的自信意识。 4 强化职业意识,帮助树立就业观念 毕业实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对参加实习的意义不明确,实习时就产生了不愿做、没有好工作就不想做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类消极因素,更好的完成实习任务,给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人生观、法规条例、职业素质以及面试应做哪些心理准备等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对学生开展职业、敬业教育,使其克服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让他们懂得社会上的每一分子,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只要努力,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学生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如果能定期抽查、巡视各实习点的工作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更能产生较好的实习效果。因为这样即便与发现和处理实习中出现问题,又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育。在抽查巡视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最大的思想问题就是:到达实习单位后,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如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时就会产生辞工不干或自行“跳槽”的想法。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就帮助学生耐心分析,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观念。告诉他们:不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人企业,无论是大地方还是小地方,只要使适合自己的,都能学到本领。只有先生存下来,才有可能谋求将来的发展;只有在岗位上,才可能为今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通过加强实习中的定期巡视,也能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职校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我想:这一项工作不是教师和个别人的事,全体教职工都应该积极参与,形成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提高办学水品、拓宽就业渠道,以提高学校办学的吸引力。当然,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以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姿态,迅速适应岗位,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是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也是扩大建筑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信誉的根本途径。工程质量问题,始终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如何提高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这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热点话题。笔者撰写本文,抒之己见。 1、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既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无数血和泪实例教训的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建筑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重新认识建筑产品的质量。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笔者认为建筑产品的质量包括3个方面:一是建筑产品主体结构的质量。二是目测感官方面的质量。三是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建筑产品如同其他任何具有使用功能的产品一样,形体设计、装潢的完美,给人只能是感官上的享受。人们购买、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使用功能的质量,不仅有设计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施工质量方面原因造成的。水、电、煤气这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人们对建筑产品内在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上水不通,下水不畅;电线短路,煤气泄露;还有窗台、屋面、外墙面渗水等,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质量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通过消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多创优质工程,为业主和用户提供优质的建筑产品,既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把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放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首位。 2、必须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是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施工现场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施工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检查、复核和监督,物料进场、检验、实验和使用的管理,预算、统计、核算管理、施工现场治安治理、消防和卫生管理,分包队伍的管理等,构成了施工现场管理系统。 在施工现场管理这个系统中,质量管理是核心。围绕“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主线,把施工现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串了起来。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和保证。这就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理念。创优和达标,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是密不可分的。要创优质工程,向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高的标准和要求,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创优质工程就是一句空话。通过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贯彻iso9002标准提出的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建筑施工企业深入开展创优达标活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和(来源:文秘站 //)良好的服务。 3、抓住质量体系的运行,规范质量管理的行为 贯彻实施iso9002质量体系,运用iso9002国际标准的管理模式、标准方法及其有效的运行,是推动和促进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按造iso90002标准编制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汇编》,对第3层次支持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文件化质量体系的建立,明确了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网络;明确了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了施工质量管理的程序和标准,这些对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客观地推动企业内部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企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一是抓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控制运行这条主线不放。从年初的质量策划,年度质量指标的分解落实,《项目质量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和竣工项目的回访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坚持iso9002质量体系的月度讲评例会制度,坚持用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来推动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二是抓标准和规范、规程的实施。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质量、技术方面的管理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增补、印发《企业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汇编》。使企业内部有一部技术质量系统的管理规范、标准和制度。这对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行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抓质量奖惩办法的修订和实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标准及要求的提高,修订企业质量奖惩办法势在必行。逐步修订完善企业质量奖惩办法,从企业内部立法的角度出发,较好地通过制度的形式把创优达标工作引入了持续、有效运行的轨道。适当的奖励、必要的处罚,是保证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 4、严格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的优劣与施工工程实体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要实现建筑工程质量达标创优的目标,施工企业的施工材料供应部门必须与施工材料构配件厂家建立工作联系和材料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密切业务联系,不断改进和提高材料质量,避免和解决与供方的质量争端。笔者认为: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关键要抓住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验收、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质量这3个环节。(1)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物质采购人员要选择合格的供方。应初拟2家以上供应方待选,经过比较后确定,对经过几次供货考核,确能保证供货质量的供地可签定长期供货协议,同时,还要考虑施工材料构配件价格和费用,交付服务等标准来评价供应厂家。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指定的供应材料构配件厂家,经审核确有质量保证能力,可按设计和建设部门指定的厂家订货。否则,应同设计和建设部门协商,另择供方。做到四不采购,即不采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国家已明确淘汰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不带合格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需用单位已对质量提出异议的材料。 (2)施工供应材料构配件的质量验收是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材料构配件供应验收过程中,对材料构配件质量有异议时,供应部门负责同供料单位交涉,具体实施按《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异议仲裁办法》处理。材料构配件质量复检后要索取复检报告,对复检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构配件要按《材料构配件隔离办法》、《原材料构配件退货办法》处理。 (3)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的质量管理。为使库存的施工材料构 配件不发生变质,保证物质的完好无损,供应部门及分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的仓库管理人员负责验收入库材料构配件保管和发放。必须严格按照仓库管理办法,及时上帐上架,严格执行仓库保管原则。特殊材料跟踪管理,按照类别分类保管,严禁混料。开展经常性的对库存物质材料构配件进行检查,以发现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和损失情况,防止发生物质材料霉烂、变质、潮湿、锈蚀、虫鼠害、老化和过期失效。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据此来达到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原理是采取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一部分(子样)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若不稳定,产生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予以改进。在对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一是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二是突出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实行有效控制,使其处于受控制状态。三是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质量,及时掌握质量动态。四是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用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办法来保证工序,使之达到良好控制状态。 5、突出抓好质量通病控制,为顾客提供质量满意的建筑产品 施工中有些质量问题,如渗漏、起壳、开裂等质量通病。对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要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掌握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才能制定防治措施,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质量通病面大量广,危害极大,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施工项目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工序和操作规程,坚持质量标准,对隐蔽工程,对易发生质量事故的工程如基础沉降不均匀导致墙身开裂;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出现的蜂窝、麻面、露筋;屋面、渗水、漏水;地面、楼面起砂、起壳、开裂;阳台、雨蓬开裂、倾覆和坍塌;墙面抹灰起壳、裂缝、起麻点和不平整;门窗变形,缝隙过大和密封不严等,应开展现场型qc小组攻关活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严格实施质量检查,认真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和防治,以彻底地消除质量通病。 笔者认为,重视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制定根治对策,采用“三新”工艺和技术,增强责任感,消灭质量通病,为用户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宗旨。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施工单位企业的管理论文 一、增强旗下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 所有企业的员工都包括一般工人和管理干部,建筑企业也不例外。要想顺利推进各项工作,人是最为重要的要素。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完成水平,是企业所有工作的保证、基础和前提,建筑企业应当高度关注旗下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建筑企业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报酬与劳动付出不呈比例、安全风险较大、施工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等,因此,建筑企业不易吸引、培养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建筑企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进一步提升了建筑行业人才供需的矛盾。建筑企业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健康素质、文化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建筑企业应当基于以上层面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企业不但拥有较强原则性、较高思想觉悟的管理干部,又拥有一大批操作能力强、爱岗敬业、作风扎实、勇于创新、技术尖、业务精的技术员工。总之,就是要使企业构建出系统有序、科学管理的管理层和经营层,在培养搞素质人才的基础上,打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整体团队。 二、提高先进科技装备的应用程度 管理和科技是企业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缺一不可。雄厚先进的科技装备,是有效提升企业实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企业实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取决于企业员工数量的多寡,而是要看企业运用先进科技装备的程度、技术含量的大小、效益的好坏和效率的高低。建筑的功能、豪华、大小和高低程度,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在体现,而以上这些全部都要受到企业科技装备应用情况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企业的科技装备应用状况也是建筑企业广义管理层面上的关键环节之一。建筑企业只要能够提高自身先进科技装备的应用程度,就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能赢得竞争的主动,就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从项目开工一直到项目竣工,建筑企业都应当尽量采用施工机械来提升施工效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企业必将投入更先进、更多的施工机械,进而带动行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投入机械装备时所作出的决策。在施工条件和项目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加大投入机械装备的使用。另外,对于先进技术装备,要重视修理、保养、使用和管理,以便于施工机械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项目的施工进度、降低劳动强度、改变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确保工程质量。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尽量提高先进科技装备的应用程度。 三、推动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筑企业的施工活动都受到了信息的密切影响。建筑企业应当提升自身的信息管理水平,重视把握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筑企业应当重点而全面的归纳、收集、判断、归纳和使用政策法规信息、政治、社会经济动向信息、企业自身信息、企业竞争信息、科技动态信息和市场动态信息。要尽快构建和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关注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由于建筑企业日常工作中会产生较大的信息量,不但包括图像信息和文字资料信息,还包括社会可视信息和文字资料信息,建筑企业一定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推动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提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水平 企业成本费用支出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降低自身的成本费用支出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水平。降低成本费用支出,主要指的是建筑企业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之间的差额。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成本费用主要包括了企业成本和工程成本。企业成本主要体现了施工企业诸如待业、失业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大修基金、劳动保险费和管理人员费用等。降低该部分成本主要可以通过降低管理费用、降低待业人员、保险、医疗和住房等其他费用、减少工伤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减少闲置材料和设备、减少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费用、降低非主业企业成本和工程成本来实现。而工程成本主要指的是全程参与工程施工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机械、半成品、成品和材料消耗等相关费用。降低该部分成本主要可以通过降低外购件单价、减少非施工人员的数量、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使用工作人员和施工机械材料来实现。建筑企业如果能长期、稳定和有效的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就能够为企业赢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从所有环节来强化成本管理工作水平,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具体的管理措施,以便使自身成本支出水平在行业内居于前列水平。 五、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所谓质量,主要指的是工作或者产品的优劣程度,而建筑项目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都有着相对复杂的评比方法。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依赖于项目的施工质量,体现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展现了企业的综合能力。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有着其产品有着明显的全民使用性特征,不管是古建筑、园林建筑、生活建筑、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被全民利用和使用,而人们最为关注的是项目的建筑质量。建筑项目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施工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半成品、成品和建筑材料的质量、施工工具和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工人的操作技能。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筑企业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 【文章摘要】文章在分析了新经济下建筑企业的基本特征,建筑企业在新经济下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建筑企业的现状,对新经济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知识经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 所谓“新经济”,也称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以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新经济”的“新”字包括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等。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财务管理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将面临新的变革,新经济正向财务管理体系发起挑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所认同。 一、新经济下建筑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超竞争环境时代和用户至上 新经济时代,建筑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加速变化,各种利弊因素交错变化,异常复杂,企业进入了“超竞争环境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快捷地使供需双方直接见面,使市场不再是卖方市场或买方市场。用户是真正的“上帝”,创造性地满足用户需求成为企业的立身之本。 (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均处于高度信息化的网络世界之中,企业进入了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化管理的本质就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的本质就是现代化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手段充分加以数字化,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 (三)管理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被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取代,集权化管理成分越来越小,而民主化管理成分越来越大。从过去重视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转变为更加重视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管理的基本假设、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也在改变。 (四)注重风险管理 新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快。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货币的形式和本质都发生了变化,国际间资本流动大大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以上这些特征决定了在新经济下财务管理必须实行风险管理。 二、建筑企业在新经济下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必然要求。财务部门应当担当企业资金的筹措与运用、成本、价格等方面的决策参谋,发挥出较强的管理能力。加强财务管理,可以不断地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这是因为它可以找到资金成本的最佳水平,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可以找到降低商品成本的途径,可以找到长期成本与长远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为企业长远利益的获得提供决策依据。再者,它是建筑企业制度创新的需要,即做到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权责明确、政企分开、资本社会化。企业只有管理和运用好其财产,才不会被兼并或破产。 三、新经济时代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一)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目标做出调整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逐渐在建筑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使企业利益主体变得多元化。这两方面的重要变化,要求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做出适时的调整,即由单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向多元化目标调整,从而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正确的方向。 (二)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理念做出调整 新经济时代的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更新其理念。着重树立以下观念:一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风险越来越大,要保证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二是风险理念。新经济环境下市场瞬息万变,使建筑企业利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建筑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理念,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三是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是合理地评估建筑企业项目的未来收益和成本的前提条件。四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要把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放在首位。 (三)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模式做出调整 进人新经济时代,传统的科层制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逐渐被能够灵活适应市场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所取代。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式等也正在发生粉转换,即集权化管理越来越少,而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成分则越来越多。从以往重视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转变为更加重视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模式也必将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化是财务管理新模式的一个趋势所在。 (四)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队伍做出调整 新管理环境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理念、模式等皆发生转变,从而必然要求有一支适应新经济管理环境的人才队伍来从事新财务管理。新经济环境下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求专业素质高、政治素质高,要求具备风险管理理念、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纳税筹划理念等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除此之外,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人员要熟悉建筑企业业务,要懂得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应该是知识单一的,而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知识,只有这样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在新经济时代更好地发挥作用。 建筑企业论文:关于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缺陷与对策 摘要:如今,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以日进千里的速度高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为其它行业的有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为某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投资风险,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合理把握。本文主要就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缺陷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该解决方法。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管理缺陷;对策 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关注。现下,为促进建筑业有序健康的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建筑企业本身都在不断地寻找有效的发展措施:国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健全各种经济发展体制,为建筑业的发展营造有序的市场发展空间;而建筑业本身也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学习借鉴各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规范行业发展模式,提高行业发展速度。但是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仍然不容乐观,。结合实践我们不难看出,低水平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制约着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不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度。 一、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 (一)、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是现下建筑业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在很多的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企业平稳有序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而且财务有效的管理还能够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现下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只是例行公事式的对有关的材料和费用进行管理,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加以重视,听之任之,这样必然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财务管会计做账时,会因为平时工作不到位,而出现漏项或重复项的现象,而这样是非常不利于企业的财务会计的有效管理的,企业要加以重视,并采用相应的方法杜绝。 (二)、财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如今,很多建筑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还有一些建筑企业内部的控制力度不够,财务管理局面混乱,例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有些时候一人监任多个公司的职务,都会导致企业自我监控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度。特别是现下,对于以项目经理部门制度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在项目经理部门制度为核心的经营模式下,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收取的各个项目经理部门所提供的成本票据实行财务核算,并依据所收到的工程款结转业务收入以及成本,收入由成本倒轧得到,进而再结转利润。但是他们没有重视收入以及成本所产生的实践性以及配比性,再加上企业内部的控制力不强,监管能力不足,也就很容易地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和很多行业一样,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普遍不高,也是现下建筑企业中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市场学习和调查能力,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的市场经济状况,来有效的制定出合理的财务计划,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贯穿建筑企业发展始终的财务管理者,其对市场经济的有效把握,对公司财务的合理分配,对依法管理公司财物等等水平的不高,制约着建筑企业的发展 二、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对策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宣传 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是提高人们对企业财务认识的基础:1、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必要的财务管理重要性宣传的活动,鼓励相关企业的积极转变落后的,不将财务管理当回事的思想观念,确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以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断的渗透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建筑企业本身,作为财务管理优化的直接受益者,要在企业内部不断的开展各种提高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的活动,然后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以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环境控制,促进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财务信息真实度 实践证明,财务信息的真实度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现下,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度,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建筑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首先,政府可以加大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法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为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度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次,建筑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建设,制定可行性高的财务管理标准,细分公司财务权责,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以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建筑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度;最后,建筑企业内部还可以建立有效的会计审计制度。切实可行的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制度,就是定期的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审查,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虚假财务信息出现在概率。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在企业内部有了好的财务管理机制,好的管理方法, 那么就更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财务管理队伍。只有当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都达到企业发展所要求的高度时,才能充分发挥好的财务管理机制的优化作用,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所以对建筑企业管理者,政府和相关企业,要组织相关的工作培训,以提高管理员的业务知识水平。而财务管理者本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加强对财务管理法律常识认识和把握,力求做到依法管理。另外,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定期的深入到施工现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总结 现如今,建筑企业中财务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建筑企业的优化发展。本文主要就现下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账务管理缺陷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建筑企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建筑企业论文:浅谈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重要性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环境、理论、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 1.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它通过价值形态的管理实现对企业实物的管理。财务管理贯穿整个建筑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其内容是企业资金筹集、运用、投资、分配等全盘的管理任务,从事驾驭企业内部各个单位的资金核实、分配、结算、考核的职责。既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那么企业就必须从注重生产管理转向注重财务管理,并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经营管理的结果,即“企业财富最大化”。所以,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目标以后,必须对实现这些目标作出相应的战略对策;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必须通过运用一定量数据和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这种定量化的手段来确定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保证企业管理目标的可行、科学、合理。企业在制定管理决策时利用的大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因为,企业在市场上运营,其所有的经营表现大部分是通过财务数据来表现的,财务指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企业的某种状态,财务数据是对企业经营结果的数据化反应。目前,建筑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发生着变化,例如日益激烈的竞争、新的组织结构及需求、知识环境、信息技术及其对企业流程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变革的力量正在推动着企业进行转型,企业的指向将更多地注重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而电子商务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一点。 2.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2.1对企业财务管理对象的影响 电子商务时代的若干法人企业之所以要组成联合体,形成松散型的网络合作关系,是因为企业受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变化。其信息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高,企业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对象不再是“资金运动论”而是“经济信息论”。 2.2对企业筹资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时代的一般企业仍需在最佳资本结构或适度负债理论指导下,通过主权资本和负债资本筹措满足自身生产经营需求的资金。电子商务采用电子货币结算的匿名性,使得避、逃税很容易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负债经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合理避税效应显然减弱,现有的筹资理论受到冲击。 2.3对企业投资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能支持企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使企业与供应链、与社会各有关部门及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有效协同。因此,企业可以随时获得进行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所需的一切信息,使投资失误极少出现;可以随时获得存货购进、储备与出售的最佳时机与最佳批量消息;可以随时获得占用应收帐款客户的资信情况,并迅速制订与调整信用政策及收帐政策,把坏帐损失降到最低点;可以在网上进行知识产权销售及有偿咨询;可以不失时机地与其他企业迅速组成网上联合体———虚拟企业,抓住一切可以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市场机遇及时交易,使企业不受“三角债”困扰,迅速收回资金。 2.4对资金分配管理的影响 由于网上贸易中有形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区别模糊,再加上电子货币结算的隐匿性,从而使税务机关对征税对象、税收征管权、税法主体和纳税主体产生模糊,无从去征管流转税和所得税。因此,对税前收益国家各部门很难把握,税后净利的各项分配更将难以为继,传统的企业资金周转到终点后须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受到严重挑战。 2.5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为使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和管理者等所需信息得到充分满足,企业必须走向用多种计量属性编制会计报表,即可同时提供基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编制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同时,在电子商务时代,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而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和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却更能代表一个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是投资者和管理者更为关注的信息。 2.6对财务目标的影响 由于电子商务时代,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企业对员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随之提高,致使企业智力资本比重加大;同时由于此时企业对客户的需求、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和市场占有率,对与供应链和与社会各部门协同等信息更加关注。因此,此时的财务目标,更加呈现多元化及财务责任社会化,不仅要考虑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务人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和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要求,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 3.电子商务环境下建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3.1设定财务预警指标 电子商务环境下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同一行业的不同历史时期,财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特点也不一样。根绝建筑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以偿债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为基础,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为补充,同时重点突出现金流量指标。 3.2选择预警指标标准值 对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以及现金流量预警指标,根据国资委每年度的房屋和土木工程 建筑业主要财务指标的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较差值设定财务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对于其他指标,可以按照各企业目标期望值设定“预警标准值”。 3.3编制财务与经分析报告 电子商务系统根据财务预警指标分析,结合企业其他相关部门收集的相关信息,由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数据分析从系统输出财务预警分析报告,提交企业经营管理层,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在建筑企业的普遍应用,顺应了市场发展的潮流,也符合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要生存、发展、壮大就应该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采用,建筑企业的员工素质不断的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不断的增加,企业的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更加规范,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就不断提高。 建筑企业论文:论建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伴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的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的竞争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取得有利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强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那就是构建自己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关键词:建筑企业;发展战略;战略管理 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 一、当前国内建筑企业战略思维的失误 1.没弄清战略的实质 当前各大建企公布的战略十分相似,同质化严重:一般都是强调要维持与稳定主业,再搞多元化,搞房地产。战略同质化实际效果是这些企业没有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差异化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找到客户选择你的理由。企业想做什么往往不是战略,不做什么很可能就是好的战略,从这个意义讲,战略就是放弃。战略思维要从客户和市场出发而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你能做什么不重要,客户将如何选择很重要。中国大型建企战略趋同导致市场无法选择,从而将陷入更严重的恶性竞争。不是在规避风险而是在加大企业风险 很多建企因为近年的项目利润空间不断下降,房地产暴利诱惑难挡,转移资源进行多元化,进入上下游行列多元化。考虑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规避当前的建筑主业亏损风险。以为建筑业薄利或亏损换用其他产业块来补,这在逻辑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在企业一定阶段是一种优势战略,但是对大多数国内建企来讲时机尚未成熟,而规避风险作用更小。因此当前中国建企的多元化战略实质,不是在规避主业风险而只是在逃避企业发展战略内部变革的压力和困难。战略焦点失误 大部分建企的战略思维的焦点是在外部,而不是聚焦企业内部找问题。对当前的经营困境,希望政府采取措施提高标价。另一种主流方法,寻找行业外的暴利机会,哪里有暴利去哪里。这样将焦点聚焦在政府救援和外部暴利机会的抓取是战略上的典型机会主义,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无关,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 二、建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1.竞争型企业发展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3)集中战略。集中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发展战略。稳定型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稳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企业发展战略。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经营事业所实施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企业发展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律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企业发展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三、培养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服务创新能力包含了制度安排、企业的文化和灵活并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的工作流程。硬件环境容易被模仿,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等“软件”是难以简单复制的,因此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服务创新能力还意味着通过灵活的工作流程,保证迅速转型以开发新的市场。 1.勇于接受同行业的挑战 在建筑市场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多少决定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大小,也决定着投标企业中标率的高低,同时决定着承包价格的高低。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心理上要树立敢于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的信心。要树立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有敢于打大仗的信心,也要有敢于接受失败的勇气和精神。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在人才的培养上,形成阶梯状的人才梯队;在配置上形成部门间的侧重安排,做到“人尽其才,才为我用”。企业经营部门的人员配置应该是最强的。对强与弱检验的标准应该是能够适应当前和今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所谓强与弱,笔者认为主要是指人员专业配备合理,既有建筑经济方面的人才、又有工程施工方面的人才;既有土建工程的人才,又有其他专业的人才。经营人员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即与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管理规定、市场经营、社会公共关系、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建筑 经济、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规定等等。面对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促使我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管理经营理念 (1)全面搜集信息。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我们要善于收集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要有处变不惊和随时应变的能力。而掌握的信息越多,企业的决策就越准确,企业的应对就越快速。因此,树立信息时代的正确经营观对企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及时把握机遇。及时发现工程发包的信息来源、及时报名参加投标活动、及时利用一切条件宣传自己企业的实力形象、及时总结自己的以及别人的中标和参与开标活动的资料,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东西,不能放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 (3)学会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库的一般知识、预测分析的一般方法、电子信息搜集传输打印的应用技巧和网络技术运用。在管理上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收集的信息,整合各部门的资源,提高效率和准确率以达到最佳状态。 (4)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要善于学习。加入WTO后,全新的经营理念、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冲击、陌生的竞争环境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接踵而至,要求企业要善于学习、消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全新的环境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善于及时总结经营经验,学习和掌握一般经营预测、决策、控制的方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内涵和发展潜力。在市场国际化的未来,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是理念之争、品牌之争。建筑企业品牌不只是一群产品,而是企业的精良管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在市场上的公众认同形象。由于加入WTO之后,要与国际老牌劲旅在世界市场上比高低,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并将之转化为企业文化,转化为商机,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发展之路。总之,企业的生存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建筑企业需要不断地分析环境的变化,认清形势、认清自己,及时地把握机会,弥补不足,适应市场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变革,才能不断增强实力,把握未来。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企业物流思想运用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建筑企业都必须面对僧多粥少的建筑市场,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建筑企业需要通过内部过程优化来增加利润,物流管理作为建筑企业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优化建筑企业物流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资供应商都是一些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和供货相对独立、自主性强,物资供应的时间快速、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实行建筑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供应链,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1物流思想在我国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中国的物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运输,信息通讯,仓储,包装和配送行业的投资在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发展较快。我国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处于早期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初步探索阶段。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物流管理在现代最新的管理理念为广大施工企业仍然是未知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物流管理(包括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水平低,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主要的原因是供应链设计,选择不合理或不介绍,依靠第三方物流。 2我国建筑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供应链的问题建筑企业的供应链包含很多个过程,从承接任务之后,再到施工生产,最后竣工验收和事后维护服务,这些环节都需要物流管理将他们有机的、有组织的结合起来。生产经营系统对供应链影响得考虑虑较少,企业外部的影响对供应链的影响也都容易忽视。企业内部系统各环节没有形成系统链条,部门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使企业不能合力一处,导致效率降低。企业缺乏供应链运行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具体部门有少部分的激励政策。另外由于项目承包、分包的影响,割裂了供应链的整体性,导致物流管理的落后,物流管理技术落后,无法达到动态响应的要求,不能有效利用供应链的资源。信息流手段落后,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书信和电话联系等方法上。不能针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及时地动态跟踪与调整,容易使库存增加或信息中断。 2.2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为双方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在建筑企业中将第三方物流引入到自己的供应链系统中的很少,而与第三方物流形成了良好战略伙伴关系的更少,往往他们只参与了建筑企业的原材料运输环节,而没有参与市场预测、定单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存货控制和返回等环节,导致经营成本增加。第三方物流本身还处于发展阶段,经验不够成熟,因此,第三方物流需和建筑企业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物流标准化是不均匀的。中国的物流部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系统,使物流运输,装卸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和规范,物流无效链接业务提高速度和降低物流,物流成本上升,影响物流效率,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相对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是比较落后的,符合市场要求的物流人才少,水平较低。据统计,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10所,占全部高校数量的1%;硕士、博士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 3加强企业物资管理的意义 建筑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我们要实现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建筑物资的管理。物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了建筑企业盛衰成败的关键之一。建筑企业的物资管理,就是对企业施工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资的计划、采购、运输、验收、保管、收发、使用及回收等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工作。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物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搞好物资管理是保证施工生产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施工生产技术复杂,生产的社会分工细致,协作关系广泛,工程建设需要的物资数量庞大,品种、规格繁多,质量要求严格,供应渠道复杂,资源分布面广,使用的时间性、配套性强,如果有任何一种材料不能满足要求,将对建设生产能力有较大影响,甚至使生产中断。因此,建筑企业能否正常生产,能否正常供应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3.2搞好物资管理是企业完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加强物资管理,是企业盈利的潜力所在。在物资计划、订货、采购、运输、验收、储存、发放、消耗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经济核算,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以保证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顺利完成。 3.3加强物资管理是加快流动资金周转的重要途径建厂以来不断生产,材料需要继续消耗和补充,以防止供应中断,必须建立合理的储备,这将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资本的货币形式,加强后备资金管理的目标是加强物资管理。或者,具有一定的储备资金来完成更多的任务。它是唯一在物资供应管理,加强会计,以便有序,合理控制库存,防止呆滞积压,减少资金占用和利息支出。因此,加强物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加速流动资金周转。 3.4加强物资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工程质量问题,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材料,并构成工程实体,是重要的因素影响工程质量。必须购买和注重质量,严格控制不合格的物料进入网站。该计划供应,合理堆放,尽量减少携带2倍的处理。积极支持技术革新改造,并组织供应新材料,新的工具,促进技术进步。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从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在同一个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消耗,最好的质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共同的目标,各施工企业。在中国的建筑企业在物资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大大削弱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战斗力。而企业材料管理水平,不仅能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运行,是提高企业的前途命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发展需要改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物资管理,强化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合理的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应用现代物流理念和合理的,适当的、有效的开发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有重要 意义。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处理的初探 一、现行挂靠企业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1)会计人员进行相关会计处理时无章可循的惶惑。由于既无官方规范可循,亦无权威机构能够咨询,一些新接手挂靠业务的企业会计人员,对如何处理此类业务心中茫然,不知所措;无奈间,只得在半信半疑地惶惑中将此类业务勉强处理。(2)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处理方法的限制。应该看到,在许多挂靠企业,虽然没有明确的规范指引,会计人员仍在积极寻求一种规范的方法,以求正确地处理业务;但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养的参差不齐,自然也就形成各个自以为是的会计处理方法。二是混淆挂靠经营方式和其他经营方式的界限。如与借用经营方式和内部承包经营方式的混淆。挂靠经营方式的属性在于,财务必须对工程的全部过程予以会计处理,包括收入、成本、工期、款项、税金并处理好与挂靠方、甲方和国家的关系;而其他两种经营方式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种属性。因而它的会计凭证要求、会计科目的使用、及税金的计提、缴纳等,相对挂靠经营方式的会计处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些企业为了便利,常采用此方式对挂靠业务进行核算。但客观上,却涉嫌规避了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个调税的计提。三是挂靠协议效力高于一切。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实务中,挂靠双方的协议往往成为企业会计在处理挂靠业务的最高准则。会计人员须围绕着对协议的落实而设计会计的处理方式。随着协议的五花八门,相应的会计处理方式也就杂乱无章,问题百出。四是以乱对乱,主观故意。出于利益的驱动,一些挂靠经营的企业,利用目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规范的缺位,“发明”了种种使税务、审计人员都感到费解的会计处理方式,以图虚拟收入、成本、利润的增减变化,达到避税的目的。 二、挂靠业务会计处理的探讨 这里笔者进行探讨的主要依据是相关的税法、会计制度、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15号及其他相关制度,并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和对相关业务的调研、分析。案例:A公司(挂靠方)以B建筑公司(被挂靠方)的名义,与甲方开发公司签订了某大厦的建筑施工合同,合同总价1000万。A公司与B建筑公司挂靠协议约定,A公司按合同总价的5%支付B建筑公司挂靠管理费、营业税金及附加由B建筑公司按实际发生数从账面扣除,所得税双方公司自行负担、自行缴纳。该工程2012年4月开工,同年12月31日完工。 (一)B建筑公司的账务处理 1.挂靠方A公司转来工程用料750万。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750万元;贷记:应付账款———各供应商明细750万元。作为B建筑公司的财务,应对挂靠方A公司转来原始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核,以确保业务的真实。同时,B建筑公司应付账款各明细账的设置必须是确实对项目实施了供货的单位。因为:(1)有利于B建筑公司对项目的供货动态、供货质量、工期进行管理。(2)有利于真实反映项目成本各明细的构成,防止虚假。(3)有利于落实企业间的相关结算制度并“不签发、取得和转让没有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票据”这里,必须杜绝挂靠方A公司代替供应商开发票给B建筑公司的财务,并要求将货款直接打入该公司的行为。2.2012年12月31日,该项目完工,确认收入、成本、相应比例的管理费,并开具发票给甲方:借记:主营业务成本750、工程施工———合同毛200、工程施工———挂靠管理费50;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挂靠经营1000。在上述会计处理的分录中,我们应该看到:(1)工程施工中的合同毛利,就其经济属性,亦即按其权益和义务来说,应当归A公司所有,并非归B建筑公司所有,所以B建筑公司最终应进行将其归还给A公司的会计处理;(2)同理,工程施工中的挂靠管理费,应当归B公司所有,因为B建筑公司用其资质对所建项目进行了管理,保证了该项目质量的达标,按约定取得的合理收益。且这个管理费也是能够被确认、计量、和反映并最终构成该公司的利润的。同时,这也是会计基本准则的要求,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3.假设营业税为3%、附加税为营业税额的13%,计提流转税。合计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000×3.39%=33.9元;(会计处理从略)。4.收到已结算的合同价款。借记:银行存款1000;贷记:工程结算1000。由于(1)项目的整个核算都在B建筑公司账面进行;(2)防止将银行账户违规出借;(3)便于B建筑公司对项目质量的监管和保证;(4)保证履行因该项目而发生的各项债务;(5)其他可能导致B建筑公司承担风险的因素。所以,甲方的结算款打入B建筑公司银行账户后,必须由该公司支配。5.支付各项挂靠方A公司转来的料材费。借记:应付账款———各供应商明细750;贷记:银行存款750。B建筑公司必须将款项划入各供应商银行账户;其他费用可参照此原则处理。6.将工程施工科目余额和工程结算科目余额对冲。借记:工程结算1000;贷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750。工程施工———合同毛利200、工程施工———挂靠管理费50。7.最后,应当将归A公司所有的毛利200万元在扣除流转税33.9万元后划归A公司,并将其开具的发票进行会计处理:借记:主营业务成本166.1;贷记:银行存款166.1。而此时,在B建筑公司的账面上,该项目的实际核算已完成;A公司取得毛利166.1万元,B建筑公司取得挂靠管理费50万元。 (二)A公司的账务处理 相对而言,A公司对上述业务的会计处理则简便得多。具体需结合A公司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主营业务种类的不同而作不同的会计处理,此处不再赘述;但其基本环节应当包括四点:首先,开具发票给B建筑公司,并确认当期收入;其次,计提并缴纳相应的流转税;再者,确认必要成本费用。一些为取得上述收入而发生的零星开支,包括工、料、费,及因订立合同而发生费用等,因数目小,或因原始凭证的限制,而不便交由B建筑公司作会计处理 进入合同成本的,均应当予以归集,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最后就是计提并缴纳所得税。总之,挂靠经营方式已蓬勃发展于我国诸多行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业,成为该行业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经营方式,体现了改革开放中我国新型经济基础的构成。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则是上层建筑,理所当然,应关注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经济基础,因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为经济基础提供积极、能动的服务;而绝不应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无疑,挂靠企业会计处理的规范,对税收漏洞的填补意义较大。若挂靠双方企业的会计处理按上述方法予以调整、规范,则本文所述目前挂靠企业会计处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相信能得到较大的改善。但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探讨,而要从根本上、系统地解决此类问题,保证国家税收的入库,必须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予以规范。 建筑企业论文:论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革命和网络经济使市场呈现全球化趋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先进的企业文化。建筑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谋发展,不仅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技术管理密集型转变,更重要是把企业文化作为整个企业的灵魂,着力打造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建筑施工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变化积累形成、体现本企业鲜明风格个性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整体形象、整体发展水平、整体工作特色、企业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力量源泉。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其企业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1.施工活动的流动性,决定了企业文化必然是跨地区与跨文化的,必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2.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来自农村,员工素质较差,这为企业文化的深入推广带来了难度,同时施工现场的分散性大、流动性强,劳动条件艰苦,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 3.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加之其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各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大量隐蔽工程除了有限度的检查外,主要还是靠施工人员的负责和自觉。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约束,要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教育。 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企业若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现代工程项目建设日益规模化与复杂化,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建筑企业应当顺应潮流,加快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2. 确立符合实际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前提。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把握着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是企业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具体内容应涵盖以下: 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精心培育而逐渐形成的,并为整个职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在企业运作中作为“无形的手”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 2)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整体感受与评价,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通过各种实践、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塑造起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吸纳、招收优秀人才,亦可激励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3)以人为本:建筑施工企业队伍分散、项目点多、作业面广、施工战线长、人员流动大、管理跨度大。在作业上,工程工期紧,交叉作业多,各工序繁琐,管理难度大。在工作中,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高空作业多,危险系数高。在生活上,职工远离家人和基地,长年在外频繁流动,夏顶烈日,冬冒严寒,生活单调。他们最需要理解、尊重、关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关怀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职工通过愉快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与企业发展双赢的目标。 4)工地文化:工地是建筑企业的基层,亦是建筑企业的“窗口”。工地文化是一种具有建筑特色的文化现象,它是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工地文化建设。开展工地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配备电视机,建立娱乐室,设置报栏,开展“青年突击手”、“技术岗位能手”竞赛等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创建文明工地和“安康杯”竞赛活动,突出安全文化,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安全化,同时将企业精神、宣传口号等具有企业特色的标语图牌悬挂张贴。建筑企业只有将工地文化扎扎实实做好,才能真正使企业文化根植于员工心中。 3. 制定明确细致的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施工企业一定要有明确细致的企业制度,它应当侧重于规范员工在工作时的具体操作和工程项目的各种具体指标。施工的过程本来就是繁琐复杂的,配料合理、施工科学更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准则,没有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优质的工程便无从谈起。因此,建立健全各项目管理制度,让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团队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团队的精神体现,一个企业没有团队精神将是一盘散沙,未来企业间的最高层面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优秀的团队,优秀团队的成员思想必然是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整合到一起的。施工活动的艰苦性与复杂性注定了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才能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因此,加强团队建设,对建筑企业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团结一致地努力,并以此为基石,树立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优秀的工地文化、加强团队建设,唯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竞争中取胜。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规范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竟争的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正确识别风险因素,加强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和避免风险损失,是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现代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建筑施工 企业风险管理 规避对策 1、引言 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一次性等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并且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将给工程施工目标(成本、质量和工期)的实现带来困难,甚至造成重大的损失。 显然,通过恰当的分析和正确的预测来规避风险,从而保证项目能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对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概述 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潜在的以为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损失或进而风险为我所用。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业主方风险 业主是工程的投资者,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合作者,业主方的情况对施工企业的工程实施和效益有着决定性影响。如果有的业主在工程中滥用权力,拖欠工程款;有的业主干扰工程施工秩序,又不给以补偿;也可能出现无力支付工程款使施工企收陷入经济上的恶性循环,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等等现象。 2.2合同法律风险 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建筑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隐入合同陷阱。合同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人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 2.3财务风险 则务风险是指在各项则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则务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包含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及收益分配风险等。 2.4施工企业自身风险 (1)职业责任的风险 施工人员特定的职业要求其承担重大的职业责任风险,这种职业责任风险主要体现在: 1)施工质量责任。施工人员不严格按设计图纸、有关标准和规范组织施工,随意性强,导致工程质量低劣或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这种因施工质量而造成的风险损失,施工单位不仅要承担经济损失,甚至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施工过程中投资控制风险。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单位需按时完成任务即可。但某些施工单位由于管理不严、非生产性开支严重超标,造成资金失控。 (2)管理方面的风险 管理方面的风险指项目施工过程中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项目经济、信誉上的损失。 1)项目领导班子配备不合理。领导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懂管理,不善外交等带来的工程准备不足,管理失控而导致工期滞后、质量控制不严的风险。 2)施工管理。质量与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重要的管理内容,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将给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3、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规避对策 实践中的风险规避对策有许多种,各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及风险管理的总方针和特定目标,确定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达到以最小费用开支获得最大安全效果的目的。 首先,加强企业管理,设立风险管理部门。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同时,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使决策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此外,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风险经理直接对企业负责,其工作可以延展到公司运营的整个过程。 其次,加强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谈判。 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对业主的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也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合理转移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任务后,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定材料供应合同,可以有效地防止材料涨价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损失;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分包商,也是转移风险的的有效办法;同时,进行建设工程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保险,也可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最后,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建筑施工企业的通用技术较多,但谁在科技创新上有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开展技术创新,紧跟科技潮流,使企业的技术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 总之,风险管理是企业避免失败、赢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建筑施工企业应协调好与市场、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各个层面上构筑起风险防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与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稳步、健康、安全的经营和持续发展。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企业财务经理的管理职责与效率研究 摘要: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完善项目财务管理,规避项目财务风险,防止项目资金体外循环。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管理办法十分必要。本文对财务经理的管理职责与资金管理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经理;管理职责;效率 建筑企业,财务经理的管理职责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效率的提升,才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为生产做好服务。无论是财务经理的职责还是管理办法,都需要按照制度与规则进行。 一、建筑企业财务与项目资金管理 对于大企业来说,管理模式要非常完善,包括: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物流管 理等等。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则要有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就可以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个人觉得要设置的管理应该建立客服部、财务部、建筑部应该就可以了。建筑企业财务部是公司履行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整个公司的资金统一管理,公司的一切收支一律由财务部统一收付并管理,任何项目和个人无权自行收付,具体包括,所有项目的工程款必须由财务部开具正式预收工程款收据,汇入公司指定账户,分公司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项目经理以借款或由建设方代付材料等其他形式逃避公司对项目资金的监管。 二、财务经理职责与管理权限分析 一般情况下,建筑企业财务经理主管审批财务收支工作。对于重大的财务收支,须经财务经理和总经理批准。拟定公司财务管理办法、工程款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协助公司经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发展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等问题作出决策。参与工资奖金等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制止或者纠正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和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签署预算、财务收支计划、成本和费用计划、信贷计划、财务专题报告、会计决算报表。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除会计制度允许变动的以外,不得任意增减或者合并会计科目。根据国家财务制度和财经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财务管理办法。围绕公司的经营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负责编制公司财务计划和费用预算,有效地筹划和运用公司资金。做好公司各项资金的收取与支出管理。定期汇总管理处的经济运作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公司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做好财务统计和会计账目、报表及年终结算工作,并妥善保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档案资料。 转三、关于提升资金、现金、费用管理效率 财务部要加强对资产、资金、现金及费用开支的管理,防止损失,杜绝浪费,良好运用,提高效益。银行账户必须遵守银行的规定开设和使用。银行账户只供本单位经营业务收支结算使用,严禁借账户供外单位或个人使用,严禁为外单位或个人代收代支、转账套现。银行账户的账号必须保密,非因业务需要不准外泄。银行账户印鉴的使用实行分管并用制,即财务章由出纳保管,法人代表和会计私章由会计保管,不准由一人统一保管使用。印鉴保管人临时出差由其委托他人代管。银行账户往来应逐笔登记入账,不准多笔汇总高收,也不准以收抵支记账。按月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未达收支,应作出调节逐笔调节平衡。根据已获批准签订的合同付款,不得改变支付方式和用途;非经收款单位书面正式委托并经总经理批准,不准改变收款单位(人)。库存现金不得超过限额,不得 以白条抵作现金。现金收支做到日清月结,确保库存现金的账面余款与实际库存额相符,银行存款余款与银行对账单相符,现金、银行日记账数额分别与现金、银行存款总账数额相符。因公出差、经总经理批准借支公款,应在回单位后七天内交清,不得拖欠。非因公事并经总经理批准,任何人不得借支公款。严格现金收支管理,除一般零星日常支出外,其余投资、工程支出都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不得直接兑付现金。领用空白支票必须注明限额、日期、用途及使用期限、并报总经理报批。 另外,财务经理需要按照要求,及时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其它财务资料。积极参与建设资金的筹措工作,通过筹集资金的活动,尽量使资金结构趋于合理,以期达到最优化。配合公司业务部门对项目工程的竣工、财务决算进行监督管理。自觉接受上级主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检查指导,并按其要求不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企业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 作为建筑业企业,我公司容易导致的职业病一般为: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电焊工尘肺、眼病;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油漆工、粉刷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的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高温中暑等,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措施。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公司安全管理科设专人负责各在建工程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在各在建工程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提高职工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对防治职业病成绩显著的科室和人员给予奖励。 各在建工程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加强职工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设置安全管理科为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职工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在各在建工程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一旦发现职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对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向施工人员提供相关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信息。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隐瞒或欺骗。按“三级教育”的原则对职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职工,公司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位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一、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水泥等易扬尘的材料的存放处、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位设置警示标志。 2、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工人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二、电焊工尘肺、眼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为电焊工提供通风良好的操作空间。2、个人防护措施:电焊工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佩戴有害 气体防护口罩、眼睛防护罩,杜绝违章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工人作业场所的通风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8小时工作制,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三、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2、个人防护措施: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机械 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工人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时间不超时等情况。 四、油漆工、粉刷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 2、个人防护措施: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防护口罩,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良好通风,工人持证上岗,佩戴口罩,工作时间不超时 ,并指导提高中毒事故中职工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五、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对噪音大的机械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减少噪音污染。 2、个人防护措施: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劳动防护耳塞,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降噪音措施,工人佩戴防护耳塞,工作时间不超时。 六、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减小工人劳动强度,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娱乐场所,加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 2、个人防护措施:不盲目抢工期,即使抢工期也必须安排充足的人员能够按时换班作业,采取8小时作业换班制度,及时发放工人工资,稳定工人情绪。 3、检查措施:工人劳动强度适宜,文明施工,工作时间不超时,工人工资发放情况。 七、高温中暑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高温期间,为职工备足饮用水或绿豆水、防中暑药品、器材。 2、个人防护措施:减少工人工作时间,尤其是延长中午休息时间。 3、检查措施:夏季施工,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饮水、防中暑物品的配备,工人劳逸适宜,并指导提高中暑情况发生时,职工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着。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将是企业提升竞争力所优先考虑的途径,这也是国外优秀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 建筑行业信息化的现状 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应用,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指导,依托现代计算机工具,建立一条可操作性强的、高速实时的、信息共享的操作体系,贯穿工程施工全过程,形成各管理层次、各部门、全员实时参与,信息共享、相互协作的,以项目管理为主线,以成本管理控制为核心,实现全集团财务和资金统筹管理的整体应用系统。建筑企业在企业信息的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着重表现在: 1.建筑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虽在工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应用了部分软件,但这些业务单元的信息化是孤立的、非集成的,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系统扩展性较差,无法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面、集成的信息支持。 2.建筑业管理者难于及时、动态地掌握集团所属企业的财务信息,无法实时监控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集团管理缺乏详细、准确的数据,不能很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决策。企业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重编制,轻执行,预算不能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日程管理,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工具。 3.建筑企业由于项目众多,地域分散,银行开户较多,管理较为混乱,资金比较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监控不利,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4.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无法及时掌握各个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发生及其盈亏状况,包括项目成本核算、收入核算和利润核算等数据模糊不清,无法实现工程管理中各个部门间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无法实现业务处理的流程化,无法实现多项目数据的集中管理。 5.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满足于人事档案的记录与保管,不能从发挥员工最大价值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企业内部办公未能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工作效率低下;企业在进行业绩分析与评价时缺乏有效、快捷的工具,无法及时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6.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报表层层汇总和上报,造成信息滞后;集团对于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与控制的力度不够,非主营行业和人事权独立的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不能严格贯彻集团企业即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政策;多行业运作、跨地域经营,普遍存在管理分散,集团内资金运作分散,存贷款基层运作责权不对称,缺少统筹管理。 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价值 1.加强企业的决策力度 可以为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减少管理层次,增大管理幅度,加强垂直管理,降低管理成本。 2.实现合理有效的监控 可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业务处理流程;既定的会计管理制度,预算指标得到切实地贯策执行;有助于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内部监控管理体系。 3.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计划体系 可以通过全面计划预算体系的建立,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运做;以全面预算为指导,有效提高业务运做效率;预算的控制作用得以有效加强;预算编制过程变的简单,编制周期大大缩短;预算实行情况得以及时分析,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有效控制资金风险 可以使资金的流入流出做到计划合理;严格的资金支出控制,清晰的资金流向;有效的应收应付款管理,提高资金周转率。 5.实现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 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做到质量有依据,消耗有定额,管理有规范;运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准确地计算出项目的实际成本;通过项目成本管理,扩大了项目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对象,可以更好地进行项目成本的效益、投入产出的分析。 6.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可以提高办公效率以及信息处理时效性、准确率和共享程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和决策的质量;有效改善人力资源部门的服务,推进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实现员工培训与发展的战略,促进员工在企业的成长。 7.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可以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企业加强会计监督、资金监控,促使企业建立起科学先进的核算与管理模式。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装饰企业技术管理的要点 建筑装饰企业的技术管理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负有既要对施工还要对设计这两方面的技术管理责任。又由于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相对土建工程要短,所以,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尤为重要。因此,技术管理的控制点和有效性是衡量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 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动向,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社会的方方面面正悄然地发生变化;信息爆炸与信息高速公路令世界变小。搜集、整理、比较、筛选有关装饰业的最新科技信息和动态,使我们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变为可能。每年的各类展览会和博览会,使我们很直观的了解和搜集到最新的业内信息,各种专业报刊和网上信息,又成为我们了解最新业内动态的便捷途径。 建立技术储备档案 对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按化工、建材、纺织、五金等大类分别存档;又在大类中进行细分,如化工中的防火、防水、防腐材料,木材、钢材、块材等的粘合剂,各部内外墙的涂饰材料,各种木材、钢材的涂饰材料等分门别类地造册存档。便于日后检索和查找。并不断地对档案进行更新换代,使之完善。 -推广与应用新技术及其成果 率先开发应用网络管理系统和CAD辅助设计,使我们受益菲浅;而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管理的深度,提高微机的自动化水平,又成为我们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推进行业进步要从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入手,对已掌握的安全、环保、高效、节能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要优先利用;从前期谈判就向业主介绍和推荐,设计时积极采用,从而形成企业优势。在这里还应看到,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的时段或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这种推广与应用可能有阻力或不被业主认可,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纵观时代的进步,优胜劣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方面谁走在前面,谁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赢得市场。 推广技术的更新改造 现代装饰技术较之传统装饰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同的材料、工艺、设备,必然导致技术的变革和更新改造。纳米技术的出现可预见的是会对涂料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出现划时代的新型涂料产品,那么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会出现变化。微机内存配置的提高,新的管理和设计软件的开发应用,无疑会使管理与设计上一个新台阶,会使工作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数控设备的应用,使半成品和加工件的质量和材料利用率得到提高。抱残守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装饰技术的更新与改造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我们经过试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然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要点。在实际操作中,由工艺员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以点带面的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 制定科技人员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对技术质量管理的制定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 技术人员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已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就装饰企业而言,设计与施工是两个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而企业的网络管理和开发则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人才,那么管理层的人员配置又需要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大,这是不容置疑的的事实。人才发展规划是根据企业规模、实力和发展规划而制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下,有计划、有侧重地逐步招聘,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并不断地更新知识;实施进程不会是一年两年,是要不断调整,平衡、优化,使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合理,加快企业的发展步阀。 企业的技术质量管理,是企业逐年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总结、完善而形成的制度或措施,它通过内部和外部条件的转化和提高而逐渐完善。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要经过长期的修正、补充和检验的。因此,技术质量的控制是否有效,成为是否修订现阶段措施的基本条件;基于此点来衡量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将会得出正确的判断,无效或失效就要修订或改进;相反,则要巩固与加强管理力度,使企业发展。 参加或主持企业重大技术会议,解决技术疑难问题 解决技术疑难问题,是技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这类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而造成无谓的浪费或经济损失。针对不同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比如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对其消防、屏蔽、抗静电、温湿度、超静除尘、强弱电、声学、隔音等等,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形成合理可行的方案;对质量通病的预防,如大面积的铺贴石材、地砖,或是大面积的纸面石膏板吊顶,针对容易出现的地面空鼓、不平或吊顶不平与开裂,分析缺陷成因,制定相对应的施工方案与技术要点,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和检查,使问题相继得到解决。对已经出现的质量问题,经过分析找出原因,然后进行小范围试验,问题解决后,写成作业指导书进行推广。技术疑难问题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采用,而逐渐出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留尾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自己解决不了可以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参与合同评审,对合同中 涉及的技术能力把关 前文说到的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在合同评审中会经常出现,对其技术可行性评审论证后,确定自己的技术能力范围;对一些专业的单项工程或作业进行分承包,进而保证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和要求。 主持重要的设计评审,最终审批图纸 对重要工程的设计评审包括几个方面: 图纸设计是否满足了建设方的各方面要求,是否符合国家规范; 图纸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又有先进性,总体风格及效果; 图纸设计的规范性,完整性和保证程度; 图纸设计材料的购置能力,施工的可行性; 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对设计的质量进行抽查与评定,审批设计更改 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图纸设计抽查,对已竣工的图纸设计分为优、良、可、差四级评定,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并将量化的统计结果发放至每一设计人。审批由于业主、现场或设计需要的设计变更,汇总不同的变更原因,找出设计失误,同样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又一手段。 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 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是有效控制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的先决条件;因此对其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的要求很高,不同的环境、条件、技术含量和工期要求,以及不同的地区、季节等因素,都是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的依据。稍有疏漏将会出现失误,从而影响施工作业的顺利实施,规范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已成为企业招投标与施工准备的重要运作环节。因此,其编制的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能够指导施工是得到审批的必备条件。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下的关键,是质检部门评定质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怎样,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分项工程的质量如何;质量评定纪录,质量保证资料等是否齐备,通过经常性的检查而得到监督和修订,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展开,[!]质量得到保证。 各人自检、班组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的检验模式与班组长、质检员、项目经理和公司品管员的检验模式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公司品管人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直到不合格得到纠正。通过有效的检查和奖罚,使操作人员真正懂得了“不是干了活就有工资,而是干好了才有工资,干坏了不但挣不到钱还要赔偿物料损失。”使管理人员懂得了不但工程要按期交付,质量要好,技术资料还要完备,否则也要受到处罚;这种机制从另一方面扭转了传统的意识和价值观,使检查达到了目的。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是对工程可追溯性的保证,一旦出现问题,可根据资料进行追查分析,找出原因,明确责任方或责任人,使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另一方面也是工程决算的实际依据,是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竣工图审查 技术管理措施资料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洽商记录,设计变更通知,施工日志,单项、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记录、检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程验收记录,消防验收记录等。) 质量保证资料审查。(各种产品的合格证或试验,检测报告等)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将完备的工程竣工资料存档保管。 组织编写及审批企业的有关技术标准。 界定有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定额的使用,作为外部受控文件; 编制企业标准、规范;(各工序、工艺、材料的作业指导书) 编制企业的标准图集。 上述工作是以标准和规范等,使企业的生产、技术活动有章有循,有法可依。是产品质量的保障。 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一定要随着时代而发展,不断地改进完善管理方式和内容是技术管理的长久任务。通过技术管理使科技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的意识和价值观以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得到升华,使企业取得技术进步和发展,是技术管理的目的。技术管理的工作目标制定和实施,要求创新和发展;为企业管理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生产工业化和经营规模化创造条件,完成和实现品牌战略目标。
景观设计学论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研讨 本课程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分组教学。根据设计任务的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间,以及学生现有的年龄和兴趣特点、认知和技能基础、性别和性格差异等情况,将学生组合成5~6人的协作小组,每一小组有小组长作为负责人,来协助老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程任务布置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援,进行学习,制造团队比赛的气氛,增进学习成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采取教师评价与团队小组成员评价和学员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体系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教师还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和合作意识的评价。在实践成绩评定中,从实训过程、实训效果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多元过程考核评价,并对有创新的设计、承担组长工作的学生有鼓励加分。实践成绩中职业素质考核占20%。实验报告占10%,实际操作占70%。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和认知规律,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任务,从而实现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出不同比例的“独自”学习和“合作”学习任务。对于“独自”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自学能力。对于“合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师设计主题,引导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研讨,教师给予适当地点评,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2.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基本特征。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创造者,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起组织、指引、促进、答疑的作用。学生应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有目的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来实现目标。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完成工作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情感、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 3.教师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和植物景观设计的创新意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与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使得他们了解其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不管何种评价,教师事先都要确定公正可行的评价标准,评价完成后,还要对各小组或成员进行评比,使各个小组形成一种团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有效管理、及时评价,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本文作者:朱红霞 单位: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设计学论文:美学与景观设计关联解析 本文作者:万丹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公共艺术设计 景观设计与现代美学的渊源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设计和艺术都是分不开的,美国的汤姆林逊在其20世纪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始于艺术,也在开篇就提到“在整个西方世界的历史上,园林设计的精髓表现在对同时期艺术、哲学和美学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园林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圆厅别墅巴西利卡,从法国凡尔赛宫到英国画家园林都是当时社会、经济、艺术、绘画、雕塑等的间接体现。其中更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决定了当时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从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中获取灵感也不失为当时景观设计的一大灵感来源。各个时期的景观园林设计都受到了当时美学思潮的影响。当代国外的景观设计中多可找到绘画上的抽象主义,印象派,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等思潮影响的痕迹。而我国的景观设计也与国画、书法等有着不解之缘。例如我国古代名园至今仍是旅游胜地的拙政园即使明朝画家文徽明为王献臣设计的一处私家园林,处处体现着国画之美艺术之精粹。要想充分认识乃至理解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必须先了解设计年代的文化背景、艺术背景、社会背景、人文背景等等,没有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师是一个毫无艺术修养,孤陋寡闻的白丁。那些已经成名的景观设计大家无不是对多种学科涉猎广泛,造诣颇深的。 现代艺术影响下的景观设计 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艺术观念上的影响,其次是艺术形式语言的影响。自莫奈的印象派产生以后,西方艺术的模式和标准不断受到挑战,同时艺术家呼吁的要以自由的精神投入艺术创作成为西方艺术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最后,单一的标准被推翻,“多元”成为艺术的核心观念。各种艺术思潮层出不穷,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都在不同方面拓展当代艺术的内涵。在新的艺术观念的推动下,新的景观艺术观念也得到了发展,相应的新的景观形式语言也开始在园林设计上的得到不断的应用。 低碳美学下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大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已成为越来越多人提出的观点和关注所在。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近几年国内景观设计一直围绕着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进行。如何让自然做功,如何让景观设计既保持现代美学的特点又符合当代低碳环保的概念,对于当下的设计师而言是一重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俞孔坚大师无疑是国内低碳景观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从稻田大学到世博会后滩公园等都是一个个低碳美学景观设计的代表佳作。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状态最少地进行人工干预,使设计施工中释放最少的二氧化碳。以生态为目标的景观设计和低碳环保的城市湿地设计是近几年来的主旋律。在这些方面俞孔坚从切身体会到身体力行,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使得低碳艺术美学成为影响当下景观设计的主要因素。当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已不仅局限于美,而且要实用要让设计说话要让自然做功。使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空口号,而是真正作为城市的环保系统和城市名片的VI系统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主角。 结语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景观设计和现代艺术美学之间都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艺术的发展和改革对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有着深远的影响。千百年的现实告诉我们,现代美学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参考是明灯。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毫无艺术修养和感觉的设计师设计出的景观设计是怎样的,我们也无从证实一个毫无美感的景观场所是多么的晦涩无味。我们知道艺术虽然不是景观设计的全部但是它是灵魂是生命,它给予景观设计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必然会从多方面考量其功能、形式、美感等等,综合各方面的调研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设计,最终形成出色的设计方案。 景观设计学论文: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应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该文针对高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创新改革思路,并通过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景观设计;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一、景观设计课程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1.发展现状 我国景观设计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该课程主要开设在建筑、规划、艺术学等学科背景下,各高校对该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自2012年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将“环境设计”作为设计学门类下一个独立的专业后,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更加明晰,专业涵盖面广泛,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内容组成。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不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中,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对接社会需求也有差异。 2.不足之处 其一,课程设置缺乏联系性。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以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方面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前期为专业基础课,然后是室内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到开设景观设计课程时,学生虽然已经建立了室内空间感和思维方式,但是对景观设计的大尺度空间感一时仍然难以适应。加上课程时间短、内容广泛,教师往往泛泛讲些概念,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其二,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欠佳。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艺术功底相对较强,在方案的表现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景观设计课程的作业要求大多是一人一题,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缺少相互沟通与交流,难以锻炼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步入社会后很难适应项目组的工作方式。其三,没有真正实现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环境设计是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较好地适应行业需求。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接触到实战项目,缺少实践机会,就业后难以快速地适应岗位需求,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承担具体的设计工作。景观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在教室里很难完成,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二是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感知空间概念并锻炼准确的尺度感;三是一些学生欠缺材料知识,无法从教室里获取;四是缺乏实战项目,一些学生对设计项目操作流程一知半解。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锻炼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 调研分析作为景观设计的前期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调研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将项目背景的调研与分析工作做扎实了,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景观设计工作。教师可以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入社会调研,让学生亲自实测小型的景观设计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室外空间的尺度、空间组合方式,分析景观设计要素。 2.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较漫长,教师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相互启迪与激励,学会不断地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才能够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景观设计表达不局限于手绘和计算机的表现,模型制作表现也能够辅助方案的表达,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也是设计表达的重要部分。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手绘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型制作都有相应的专项训练课程,语言表达则需要在不同的课程中通过相应的环节进行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在不同的课程中加入方案展示和汇报等环节训练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三、探索多种教学方式 1.参观——实景教学 要想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景观设计的精髓,仅凭单纯的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因此,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增加实景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的外观特点,了解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广场,学习空间、道路的组合方式和不同的材料、工艺要求等;还可以让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体验大师作品。这种实景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2.项目——案例式教学 在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应该尽量使用自己参与过的景观设计项目,由于是亲身实践,所以更加了解项目的设计背景,对于设计过程的体会会更深刻,能够将项目讲解得更加透彻。 3.模拟情境教学 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教师可以将课堂模拟为投标现场,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采用电脑演示、设计手册展示、上台解说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投标相关活动。在学生汇报之后鼓励其他学生开展讨论,和教师一起对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点评。结语景观设计课程应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应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作者:唐茜 曹艳 景观设计学论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策略 摘要: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实践过渡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介绍了“嵌入式”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通过五个教学模块进行详细说明“嵌入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嵌入式;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1“嵌入式”教学及其内涵 1.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1.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的内涵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介绍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嵌入式”教学方法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4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琳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 景观设计学论文: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摘要:景观设计初步为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开设,是对初学者进行设计启蒙教育的关键课程,对后续的设计课程教学和专业设计至关重要。该文分析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启蒙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初步;教学改革 景观设计初步是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主干型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对初学者进行设计启蒙教育,使其获得环境设计基础能力。该课程是引导学生由基础教育进入专业教育的关键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至关重要。国内外往往将同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重点放在初步课程上。目前国内各大院校对建筑、城规、园林等相关专业的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开展较多,而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此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较少。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从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该课程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专业入门作用。但是设计初步课程开课历史短,该课程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在教学内容上,借鉴了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类似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以传授式教学、引导设计为特点,即以大量反复的线描制图,表现技法练习,临摹、抄绘为主。线描制图包括墨线制图、字体练习等;表现技法包括钢笔画、水彩渲染等。在教学手段上,单向思维线性深入。在设计实践上,教师作为主体,引导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模仿性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熟练掌握设计技巧,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环境设计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技术训练,忽视对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的核心、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根本需求的背景下,西南科技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初步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教学模式的转变应以设计为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出发,注重过程性教学,突出认知、训练和表现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重点不突出由于景观设计初步是新课程,还没有较好的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编写的景观设计初步教材,该课程教学只能借鉴《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相关教材。景观设计初步和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知识体系大体相同,但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教材过于强调设计初步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导致景观设计初步教学内容太多。此外,景观设计初步部分章节内容又与其他课程重复,理论环节的讲授与实践环节的知识点不同步,导致理论与实训脱节,教学重点不突出。2.作业过重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注重让学生完成繁重的制图和表现作业,反复机械式训练占主体。3.模仿占主体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以临摹、抄绘范图的形式进行,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通常采取对照范图临摹的方式。作业评价则以作业图面效果接近临摹对象的程度为标准,学生临得越像,作业图面效果越接近临摹对象,得分越高。如此一来,主要培养了学生的临摹技能、技巧,而对学生缺乏设计思维训练。4.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僵化,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停滞,学生开动脑筋的机会较少。在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教材所介绍的范例往往接近于实际工程,这对刚接触设计的学生而言,容易遏制他们的思路。教材实际上只是为授课教师提供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和一般教学序列。学生应从大量的专业资料中汲取营养。大量的资料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浓厚的专业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西南科技大学在景观设计初步课程专业资料方面虽然已有一定的建设,但还是供不应求。 二、具体改进措施的尝试 1.结合实地测绘调研,以认知和分析为教学起点 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实例能较好地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选择西南科技大学校园建设较好的局部地段,如庭院、小型广场等,使学生初步建立对环境空间、比例尺度等的认知。该训练的特点在于:着重强调对环境空间的分析和认知而不局限于对建筑单体的刻画。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关课程中已普遍应用这类做法。通过让学生对西南科技大学校园局部景观的环境测绘,培养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认识场地文脉,对空间、环境要素、材质进行认知和测绘调研。 2.引入作为造型基础的构成知识 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后,西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压缩合并为一门立体构成课。而注重形式造型训练的包豪斯教育模式有着不可磨灭的时代性。因此,尝试在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内容中引入平面构成知识,并且区别于纯艺术专业的构成训练,将构成训练和专业相结合;尝试将平面构成与景观设计布局结合,把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与景观空间氛围营造结合,并导入立体构成的造型、空间塑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提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新形态的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3.从模仿到创作的尝试 校园环境的认知和场地设计是实现景观设计初步教学从平面—空间—平面的引导式教学法。将前期空间认知与分析的对象加入功能限制和要求,在后续的小场地设计中进行改组与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了解风景园林设计的方法与步骤等。 结语 文章在充分借鉴建筑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初步课程的基础上,突出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贯穿上述思想,从多方面尝试改革。结合以上研究的理论成果,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进行实践检验。经过实践验证,学生对设计初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在景观设计初步课程的过程化教学模式实施中,反映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整体水平较为稳定,设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专业学习兴趣较高。目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初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今后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 作者:程袁华 景观设计学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景观设计行业迅猛发展,推动了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对综合性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创新改革刻不容缓。该文深入分析了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教学模式、促进学校学习与市场实际项目的结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提出景观设计课程的优化方案。希望通过该文的分析和探究,能够为提升景观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供一定助益,促进我国景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景观设计;优化策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和科技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随之人们对美的精神需求也更加迫切。艺术与文学绽放出迷人的光彩,人们的审美趣味愈加倾向于人性化。在这种背景下,景观设计逐渐成为现代装修行业的代表,受到了消费市场的追捧。景观设计适用于大空间如广场、公园等的设计,涉及对材质、软装以及色彩等方面的规划,从而使景观更加宜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带给人们心灵的抚慰。景观设计要考虑人的需要,将以人为本贯彻到整个设计理念中,涉及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从多方面满足受众的需要。景观设计行业热度的提升,促进了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旨在培养专业的景观设计人才,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并使其掌握景观设计流程与具体的设计操作方式。如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质量,进一步拓展其课程建设的创新维度,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各国都在大力推动本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标准下,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仍然相对滞后,需要根据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一定调整。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更倾向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观念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囿于对书本知识的被动学习,而缺乏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理解;同时,测试体系围绕测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难以考查学生的具体设计能力。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仍然遵循旧有的艺术审美价值理念,未能将新的审美体系纳入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迎合时代的需要、满足消费市场的审美需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后,影响了高校对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后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的能力发挥,难以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设计出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景观设计作品。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与当前人才培养需要、设计风格需要之间的不一致,阻碍了景观设计人才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教学设备有待更新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艺术设计教育打开了更为宽广的维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软件操作能力,并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具有边缘化和多元性的特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介入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令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等设备,学习专业涉及的软件操作,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讲授的专业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设备难以保障实际教学的需求,计算机设备老化、实践操作设备陈旧等问题突出,一些教学设备形同虚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跨学科领域的特殊性,学生要学习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以满足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如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甚至还有建筑手绘、3D建模等专业知识。因此,对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设备的强化不应仅限于设备的组建,而应该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包含各领域相应设备的工作室,从而真正满足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设备建设中,部分学校难以实现工作室制的一体化设备构建,更谈不上对系统性硬件设备的整体维护,很难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优化策略 1.转变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被动学习专业知识,教师本位的思想成为教学的主导。在国家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当下,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教学宗旨。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固有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陈旧思想,而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转变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营造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接纳和吸收专业知识。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侧重,课程检验方式多为检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试卷测试,难以考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景观设计要求学习者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应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能力,同时具备相当的审美能力。因此,以往的授课与测验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当及时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改革景观设计课程测验方式,从单纯的理论测试转变为项目操作测试,真正让学生能够通过测试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并在一次次测试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2.与市场挂钩,理论结合实践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艰巨任务,是输送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端口。高校对社会与国家的人才输送,决定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社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相当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在企业进行新的培训后才能真正投入实际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与社会项目挂钩,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综合专业能力。高校可以考虑构建景观设计工作室模式,让学生自主分组,参与到工作室中,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参与社会项目或相关的专业比赛,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在参与社会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消费市场对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并在实践中学习项目设计流程;另一方面,在工作室的项目小组结构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在团结协作中体会步入社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从而提早锻炼自身的社交与专业素养。 3.提升教师能力,转变传统思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心理,从而影响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与学习心态。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同样受到这种新的信息传输与接受方式的影响。信息时代为人们带来的知识共享的便利,使人们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知识的内涵。相较于以往,学生能够接触的信息更为广泛,思想更加活跃,但相对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首先,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并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知识面的拓宽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成为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共同推进课程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新想法、新观念,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发掘景观设计的内涵,并不断吸纳新的景观设计精髓,以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教师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并在景观设计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思路,拓展学生的设计维度,担当起课堂引导者的角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深度。 结语 景观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企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创新改革刻不容缓。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满足时展的需要和国家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具有完备硬件设施的工作室模式,等等。因此,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进行适当优化,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同时,改革测试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校与市场项目的结合,促进学生尽早实践,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扩大教师的知识面,强化其知识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景观设计课程的优化,提升了景观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景观设计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助益。 作者:任虎 景观设计学论文:景观设计艺术与科学因素的融合发展 摘要: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融入一定的艺术要素,同时还需要运用各种的材料以及技术。要想确保景观设计获得成功,必须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的融合。艺术是景观设计的灵魂,科学是景观设计的动力,景观设计中艺术与科学因素的融合是必然,景观设计未来也必定向着以人为本、和自然和谐共存、个性化以及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景观设计;艺术;科学;融合 科学是通过具体语言对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种客观规律加以概括,而艺术则是通过形象语言形式来表现我们对于世界的感悟,两者均是为了揭示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内在规律。不过,他们之间却有着差异的特质。科学揭示的是事物所存在的客观规律,而艺术揭示的是情感世界中的一些规律。景观设计涉及内容主要是对土地和其上方的物体进行规划,使我们获得更加安全、舒适、宜居、健康环境的艺术与科学。目前,景观设计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也更加重视景观设计中的精神文化,确保景观具有较强的经济性以及实用性。现代景观所面向的对象是广大人们群众。而以往的园林景观,主要是针对个别贵族所建设的。和以往的园林景观设计比较,现代景观设计会更多的受制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材料影响。因此,要求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更加善于对艺术与科学进行合理的利用,通过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设计出更加美观与舒适的园林景观。 一、艺术是景观设计的灵魂 在人文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艺术文明作为重要的主体,其与自然文明相辅相成,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无论是从我国的敦煌壁画以及兵马俑,还是从国外的金字塔等,均能够证明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的发展是与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内容,其和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宗教的发展以及种族的发展等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单单是对形式美原则加以运用,更重要的是景观设计过程属于涵盖非常复杂艺术因素的一个设计过程。通过对艺术的运用,能够确保景观设计更加具有内涵,能够让景观拥有更为精湛的艺术表达能力。环境和空间属于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并且拥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对环境以及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好还是坏,最重要的是要看设计者对于“神韵”的把握与运用,而“神韵”却需要经由一些“视觉符号”才能传递至欣赏者。经过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步将不同类别的建筑符号体系化,同时也将不同建筑符号赋予了各自的内涵。例如,爱尼尔柱头代表的是欧式风格建筑,斗拱重檐代表的是中式风格建筑,劵拱门则是代表伊斯兰风格建筑。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些视觉符号,便能够将观赏者内心的情感唤醒。由于人们对事物产生一定美感是受到心灵的影响,而通过符号的运用则能够引发美好感觉。并且,各种符号在经过不同的组合以及架构以后,同样也能够呈现更为丰富的内涵。艺术所拥有的包容性没有边界,其除了包含有和建筑艺术存在一定关联性的符号以外,同时还包含有和我们生活存在关联性的各种事物以及理念等。在进行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设计人员对于景观内涵理解,然后再采用和景观存在一定联系的艺术元素加以重新创造。例如,在设计吉隆坡机场的过程中,设计师将环境以及建筑物更加紧密的融合于一体,展示出了“绿色文化”的设计理念。其将机场的选址设计在森林之中,不管是在候机厅位置还是在外部,均保留有之前的森林,在室内又专门设计出了瀑布、溪流等森林元素,还把森林之中的流水声、鸟叫声等采用一定的技术融入其中。通过这一设计我们能够得出,艺术因素之中的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看设计者有没有正确理解了艺术因素的包容性,是否将艺术因素加以合理的应用。因此,我们说艺术是景观设计的灵魂。 二、科学是景观设计的动力 艺术是景观设计的灵魂,不过,景观设计的灵魂需要依附于客观世界所存在的事物之上,而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视觉效果、触觉效果以及听觉效果等,需要借助于相应的材料以及技术才能表现出来。采用怎样的工艺以及材料,才可以更加适宜的展示出景观所拥有的灵魂?在景观设计所采用方法方面,主要体现在科学因素之中。文化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工作平台才能展示出来,其中技术便是工作平台。要是我们将艺术因素看成是人们心理方面的享受以及精神方面的愉悦,则科学因素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理方面的享受以及功能方面的便利。所以,科学因素是景观设计不断前进的动力。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同时还涉及到社会科学。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向前发展,让景观设计工作拥有了更为全新的工具以及材料,同时,还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发展,使得设计的理念不断革新。 三、景观设计中艺术与科学因素的融合是必然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所采取的方式包含有科学方式以及艺术方式,两者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不过,在思维方面以及创作方面,两者之间却可以相互渗透,使得科学和技术之间融合拥有了非常好的基础。科学和艺术两者的出发点相同,均是为了能够寻找到真理,保证社会文明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两者之间在本源方面同样也相同,均是来自我们的实践活动。景观设计属于交叉性的学科,不仅涉及自然学科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涉及社会学科方面的内容。景观设计不是仅仅针对环境表面加以美化处理,其涵盖了结构、功能以及造型等不同方面的设计内容。要想确保不同方面内容能够得到更加科学的安排,要用到非常多的自然科学方面知识与理论,例如,工程学理论、力学理论以及数学理论等。进行造型设计过程中,我们同样要重视艺术的追求。所以,成功的景观设计必然要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知识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知识。不然,景观设计也仅仅能够达到装饰的效果。科学属于重要的资源,而我们若是想享受到科学这一资源,应当应用一定的载体,便是设计。设计也是一种艺术的延伸形式。在景观设计中,涉及有非常多的内容,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和艺术之间互补的趋势其实属于一种客观存在,通过对多学科发展的有效利用,能够进一步的拓宽艺术创作途径与手段。 四、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 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更加的强调人所拥有的主体地位。不管是对于景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还是在对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均应当站在人的角度去思考,以更加符合人们在生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设计的经济性,不过,也不可一味的讲经济。目前,景观设计要求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人们在功能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应当有效解决人们在心理方面的需求。进行景观的设计过程中,第一,应当为人们营造一个非常理想的环境,要确保景观设计中的通风设计、采暖设计以及照明设计等均能够达到人们在功能方面的要求,并且,也要考虑卫生以及安全的因素。当这些全部达到要求后,还应当达到我们在心理上的要求,这也是开展景观设计工作中极为困难的一项工作。进行造型设计过程中,应当多采用曲线造型,要重视层次感,并且应当确保空间更加适宜人体的尺度,避免设计不合理的大体积空间。通过这样的设计,才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让人拥有更为深刻与美好的印象,确保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以及优美的环境。 2.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趋势 自然是我们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自然中的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等,均是景观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确保自然和人工环境能够和谐的共存,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现阶段,城市之中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这些建筑物之间引入一定的自然景观,能够确保城市中的生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可以极大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更加应当重视和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应用,要追求一种人和自然的融合,不断强化景观设计中自然要素的运用,使得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保证我们能够融入自然之中,能够达到和自然共生存的目标。现阶段,因为受到了资源短缺以及能源不足问题的影响,加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通过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设计,为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个性化发展趋势 在对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突出一定的形象特征。不同的地域以及城市,都有自身的历史以及文化,同时还拥有不同的气候条件,人们的生活习俗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这种个性化加以展示。尤其是在我们迈入了信息化时代以后,由于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与快速,不同地域以及城市之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却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需求。景观园林设计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一个城市所拥有的风采以及特征,展示出了城市中居民的精神面貌,也会彰显一个城市的整体实力。所以,景观设计是对于城市最为集中以及整体的概括,也充分体现出了城市拥有的个性。 4.系统化发展趋势 景观设计属于一项非常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仅包含有社会形态方面内容、地理环境方面内容,还包含有人文精神方面内容以及历史文化方面内容等。之前进行景观设计时,仅仅依靠设计人员直接以及主观性加以设计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景观设计的要求,面对如此复杂以庞大的设计对象,要是不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便无法更加快速以及整体的对设计加以把握,更会影响到设计的质量以及水平。系统论最为重要特征便是整个系统所拥有的功能,要较每一个构成系统因素的功能总和大。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只有建立起了科学的系统,才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采用系统化的设计手段,可以在总体上对设计对象本质特征加以把握,确保进行设计过程中拥有更为可靠的参考与依据。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借助于系统性的方法,同时,这也是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五、结语虽然艺术和科学属于我们认识以及了解世界过程中所采用的两种不同方式,不过,两者在最终的目标方面却可以保持一致,两者均是为了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思维方面以及创作方面,两者之间却可以相互渗透,使得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融合拥有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艺术和科学进一步的进行融合,确保我们生活的环境空间能够更加充满活力,为景观设计开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蒋良艳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视觉艺术学院 景观设计学论文:大学小游园景观设计构想 摘要:文章从地域特色校园角度以青岛大学小游园为例,提出校园景观设计的因地制宜与特色彰显,探讨如何将校园的特色文化与景观营造有机结合,以期塑造校园景观功能与地域特色有机融合的高品质校园户外活动空间。 关键词:校园文化;功能特色;小游园 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现在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寻找功能上的效益,更蕴涵深厚的审美价值[1]。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校园环境的营造已不单单局限于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而是以城市人文、地域特色、校园景观3者有机结合,以彰显校园场所精神为立足点,营造本校特色与城市文化有机结合的景观设计。本文以青岛大学小游园为例(以下简称小游园),提出校园景观设计的因地制宜与特色彰显初步的构思和探讨。 1基地概况 1.1区位特点 青岛大学坐落于青岛市中心的香港路与宁夏路交汇处,繁华但不喧闹,背依浮山,面朝大海,邻近青岛东部商圈及五四广场、极地海洋世界、奥帆基地、浮山森林公园等景区,其校园西南大门正对主要市区主干道高雄路,交通便利,生活便捷。校园风景秀丽,被誉为青岛东部花园,不仅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场地,也是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而本次设计区域正位于大学主入口东南侧,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1.2场地特点 场地现状植物基础情况较好,存在大片长势良好的槐树群,植物品种单一,缺少特色植物组团,植物没有形成好的群落,空间品质有待提升。此外,场地内有天然形成的自然水系,但未与景观节点、道路路网、公共设施有机结合,致使整个场地缺乏特色,主体功能不完善。 2基本思路 2.1校园景观的营造 对于小游园的校园景观营造,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1)校园属于学生与教师。对于大学校园而言,其最重要的使用者是在校的学生与教师,方案在进行功能组织重构时,需将学生及教师的心理诉求、功能需求放在第1位,打造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知识殿堂,在小游园的细部营造上,着重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与校园归属感。(2)校园属于市民与游客。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校园已不单服务于在校的学生与教师,而是肩负起宣传大学形象、建立对外交往的功能。基地位于城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内,方案力求打造一处充满温馨气氛的休闲花园,将健康、怡人的校园环境与都市旅游胜地有机结合,从地缘出发,成为宣传学校与城市形象的有效载体。 2.2设计理念 校园让城市更美丽,打造休闲式市民公园。小游园的景观打造突破传统校园活动空间的营造,将其置于更高的城市层面参与讨论,建成后的小游园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城市休闲公园。 3功能整合与主线串联 通过对基地环境及文化的有效调研,方案对场地功能进行有效划分,归纳总结出3大主题功能:休闲娱乐、学习晨读、运动健身。将学生、教师、市民、游客等纳入到校园景观服务对象中,增强环境归属感,注重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和景观环境的生态保护[2]。通过对功能的整合划分,结合场地现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及水资源,将空间组织通过3条主线有机串联,分别为植被线、水系线、“百米长廊”修读线。(1)植被线。充分利用小游园原有植被,在此基础上对植物品种进行丰富,通过不同季节的树种所表现的不同季相效果营造浓郁缤纷的植物景观。同时结合现有的各类大乔木和开阔的阳光草坪丰富视线效果,并利用绿化营造半私密及公共开敞空间,提供林荫阅读、交流、公共活动平台。(2)水系线。利用周边山体汇聚之水作为水系水源,设计生态溪流,丰富视觉空间的同时增加景观的亲和感和丰富性,增强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充足的水源可保证溪流的四季流水,结合植物空间的营造,为整个小游园增添流动的生命气息(见附图)。(3)“百米长廊”修读线。“户外修读”是校园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小游园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户外读书交流的需求,在场地东北侧设计1条约400m长的紫藤长廊,并结合植物空间的搭配围合,营造出一条具有大学特色的户外修读空间,满足学生学习交往的需求。 4植物种植特色设计 (1)挖掘青岛当地自然的植物群落规律,结合本区域土壤结构和自然条件,利用复层混交的手法配植绿化,营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景观。(2)将适于当地种植的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在色彩和形态上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同时注意季相的变化,力求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效果。(3)使植物群落组合形成良好的自我循环系统,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形成层次错落的植物景观。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大约4∶6,根据植物的不同习性进行配置。(4)注重植物造景的艺术性,体现校园文化氛围,结合景点立意,配植相应的植物,渲染景点意境,体现景点的命题。(5)在植物群落的空间围合上,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小径到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再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阴暗、动静对比。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力,如光、影、雾等因素,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动的多元化感悟空间[3]。(6)根据各功能分区不同的特点,打造不同的植物景观特色,如公共活动区以林荫树阵为主,营造庄重、大气的景观效果。生活区以围合小空间为主,种植方式更为自由,营造轻松、活泼的景观效果。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环境规划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次规划设计中本着回归自然的生态效果,对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整体植物构架形成轴串、带状、绿岛的结构。现有槐树林繁茂,充满自然气息,通过园路的曲折和植物的布置营造自由舒展、疏密相间的空间,植物设计配合活动场地设置,形成林下围合空间。植物种植方式主要以自然式为主,主要树种有雪松、黑松、刺槐、朴树、榉树、五角枫、紫藤、金银木、蔷薇、女贞、大叶黄杨、二月兰、紫薇等耐阴树种。 5结语 校园,一片充满绿色的美妙环境,同时还揭示了更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即一种坚持不懈的“学院精神”,一种“智慧的场所”的概念。这种独特的思想内涵,赋予了校园景观与众不同的魅力和功效,使校园景观具有某种神圣而庄重的气息,以及一种永恒的力量。 作者:仲蕾 任震 单位:青岛新都市设计集团 青岛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学论文:职业教育下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量的增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目标。各中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专业特色,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其职业技能。面对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各个专业都在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学科设置,以达到和岗位对接的目的。景观设计作为推进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其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对于景观专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日趋增加,因此如何使景观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与市场相接轨,成为景观教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景观设计教学;实训;顶岗实习 1引言 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城市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观设计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本质是对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相对于本科教育,景观设计专业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发展前景更为良好,也更能体现其偏重实用性的特征。在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景观专业的教学相对于本科学校,其办学宗旨、生源水平、教育侧重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别,因此发挥自身特长来培养职业技术型的景观专业人才,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就业形势景观设计专业目前的就业前景良好,可选择的单位也比较宽泛,相对应的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各大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院、综合性设计院、景观设计公司及效果图公司。从近些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于设计院及大型设计公司的较多,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方案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与职教毕业生相比更加占有优势;中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多任职于中、小型设计公司和效果图公司,职教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工程技术以及效果图绘制方法的熟练掌握,其在专业技能方面更加具有特长。职教毕业生出色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在设计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为一个项目从方案到具体实施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同时景观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也可以在效果图的绘制上发挥其特长。2.2现存问题分析尽管景观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市场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变化和更新,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既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适应新的市场导向。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各大院校扩招的同时,生源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质却难以保证,导致学生进校后由于基础水平不够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职业院校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使学校的教学与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相接轨,研究出有效的市场应对策略以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优势。2.2.1培养目标脱离实际各职业院校对于景观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共同点,也各有其特点,其总体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相对应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不同之处是各个学校专业侧重点不同,培养出的学生技能特长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许多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出现盲目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看齐的现象,却忽略了专科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长项,从而导致了学生难以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对庞杂的科目也难以把握其中的关联性,毕业后很难将学习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从而出现在岗位上竞争力减弱的情况。2.2.2课程设置过于庞杂根据不同的培养阶段,景观专业的课程通常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构成基础、建筑速写、建筑制图、电脑效果图等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基础能力,包括构图能力、手绘能力、制图标准的掌握等。专业必修课是指分专业方向后的设计课程,包括景观设计、空间设计、公共环境设施等,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必修课达到掌握设计方法的能力。总体来说,课程的设置过于细分,不同课程又是由不同的教师去完成教学,往往导致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仍无法领悟课程之间的关联,总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2.2.3顶岗实习缺乏监管在职业院校中,顶岗实习是促使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课程,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是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由于校企合作的公司数量有限,每个公司又只能安排有限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而学生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实习单位的选择一般不由学校安排,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了专业教师在顶岗实习期间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进行辅导,缺少了实训课当中应有的监督和管理,难以保证学生所递交实习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提出意见和反馈。因此,顶岗实习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当中的特色课程,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进行监督考量,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总体策略 3.1发展职教特色,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规定了一个专业教学的总体方向,在整各专业教学当中起着引领作用。在职业教育背景下,景观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一直是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践型人才,但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跟随最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相适应,通过总体方向的把控和细节的调整,以适应新型岗位需求。职业教育分为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两大类,这两类教育培养的是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门性的特征,毕业后要求其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对于景观专业而言,职业教育毕业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较弱,在一个项目的团队当中很少担任项目负责人,但其能够充当团队中的技术支持,例如场景模型的构建和后期的效果图渲染人员等,可以作为项目的助理设计师。因此,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落实到与岗位的实际需求上,着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景观专业技术人才和助理设计师。3.2适当调整课程,拓展教学思路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当前职业院校的课程门类普遍偏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的时间安排逻辑性不甚严密,使学生难以把握其中的联系和规律。因此,景观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紧跟市场导向,将现有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和精简,将基础类课程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主体课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设计与技能之间的关联性。例如,表现技法、建筑制图等基础课程可以与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整合,并将学时适当延长,这样,教师在教授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同时,还可以教授学生绘图技法和制图标准,并告知学生整个项目的设计顺序,使其将所学知识连贯成一个整体。通过课程的调整,发展专业主干课程,使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提升。3.3增加实训课程,重视顶岗实习职教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因为仅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理论课程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实训课程的设置。在实训课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可以通过多种模式,例如让学生讲解对于项目的理解并用文字进行分析,或是采取口头表达的方式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等,均可以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另外还可以训练其绘制效果图的能力、汇报文本的排版与设计说明的撰写能力等,使其通过训练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景观专业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对国家施工规范的了解、市场建筑材料的认知、施工工程技术的掌握等。通过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设计性思维,转换为具体的图纸和文本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设计意图,最终完整的体验整个景观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实训的开展既需要在校内有计划的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也需要到企业中去进行学习技能实践和工作体验,也就是顶岗实习。通过在企业的专业岗位中实习,使学生发现已学知识的漏洞和不足,针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实践和完善。在实习期间负责的专业教师,应对整个实习期做出详尽的学习计划,并在实习期间予以监督和指导。可以考虑先制定出学生实习要达到的总体学习目标,在分阶段进行任务的布置和检验,以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实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作出检查和评价,从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对不同的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 4结语 本文针对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发现了目前职业学校景观专业存在的一些比较普通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目前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快,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关键,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技能要求,教学方法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并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进行思考:4.1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艺术类职业院校与普通职业院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其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应当发挥其特色专业的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景观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中的新兴学科,其艺术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目标,在专业教学中应努力发挥其专业特色。4.2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景观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专业培养计划、目标的制定,因此景观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一成不变,应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调查工作,从中了解企业岗位需求而去进行不断的自我调整和修正,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岗位要求。4.3做好职业教育基础工作应该为新思路下的景观专业教学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利用假期给在岗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机会定期到企业实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配备足够数量的实训工作室与电脑培训教室,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置实操性较强的课程等。只有将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将基础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相协调,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贴合实际的课堂教授模式,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将景观专业更好的发展起来,使教学目标稳步的实现。 作者:曹琦 单位: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景观设计学论文:艺术心理学对景观设计的运用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分析了设计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从情感设计的角度分析了现在的景观设计的主流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精神认知和交互影响。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居住得更加舒适,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和期望,了解在运用过程中彼此的行为特点,了解人们的心理需要。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环艺设计;校园景观设计;情感设计 1情感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情感化”设计是将情感的因素融入到环境中,使来到这个环境的人们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它通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等元素的设计,加入了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尤其是现代设计中。由于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也让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例如,家居环境能够体现主人的自身价值和品位素养,公共环境设计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以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为例,巴洛克风格教堂的建造方针,意在匹敌甚至超越中世纪以前的文物古迹的建筑结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教会权力的象征,其始终具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吸纳所有的天主教徒,坚定他们的信仰,重新团结异教徒和他们的教会,将真正信仰之光照耀在非教徒的身上,让人们感受到宗教的神秘感、威严感、神圣感等。 2通过艺术心理学对景观设计的分析 从人与环境的艺术设计角度来说,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都有一种舒适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校园中的轴线设计首先应确定的目标是,设计出一个以人为本,宁静自然而优雅清新的自然生态空间。根据我校实地调查分析,从学校校门到观书塘的区域,主要有喷泉、石碑、广场和升旗台,学生经常在这片区域进行娱乐活动。而现在的状况是,水池不太整洁、池底覆盖满了青苔显得不太雅观,与观书塘后广场没有呼应。观书塘处于我校中心地带,是区域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设施影响着整个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水域宽阔,无便捷性路径;广场石凳夏热冬凉没有遮挡物,几乎没有实用性;水域周围树木杂乱,没有供学生学习、休闲的地方;缺乏半私密空间的设施;传统的石柱围栏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观书塘后广场没有考虑晚上的照明效果,缺乏安全性;区域中间没有休息座椅、垃圾桶少;空间破碎,缺乏集会的大场地。同时,图书馆前广场几何化的形式感、现代感很强,各种材质的变化富有节奏感。但针对的人群需求的利用率较低;整个广场设计较为破碎,缺乏整体感;交通路线不够明确、便利;广场硬质铺装较多,过于生硬,特别是夏天,硬质铺装对阳光的反射,会让整个广场更加炎热;植物缺少层次变化,过于单一;广场上的大屏未尽其用,同时,整个广场也缺少人文内涵。作为校园景观的设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基地位于湖南工业大学大门、图书馆中轴线,其受众主要是学生及老师。应增加更多的艺术气息、校园景观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学生在这里交流思想、增进感情。作为大学生活的载体,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记忆青葱岁月,可以是我们对艺术最初的开始与碰撞。这个方案以情感设计为重点,在满足校园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抓住师生之间的情感寄托,突出“一心一景”,“一景一忆”,在情感内容上突出“亦心亦忆”。方案的设计应在细节上打动师生的心,应抓住学校包装专业这一特色,让参与其中的师生能够对湖南工业大学留下美好的回忆。该方案是学校从进门到图书馆这条路线上的改造设计,主要服务人群是学生、老师和工作人员。首先,该设计要与现有环境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目标区域的缺点,为目标人群提供更方便的路径导向、防暑防寒的休息以及娱乐场所、安静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该设计应主要以规整的布局为主,在水池广场以及部分观景区采用自然的布局,做到人工和原始生态相互结合,让人产生寄情于山水间的美好环境。此方案设计主要分为四个区域:校训广场、观书塘、观书塘后广场和图书馆前广场。其中,重点体现情感的就是观书塘前的许愿池喷泉。世界上最著名的许愿池,是罗马的许愿池喷泉,它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风格的杰作,拥有着许多美好的传说。此方案中的许愿池,截取了罗马许愿池中的美好希望,希望每个投币的学生、老师或者其他人员能够再次回到学校来观赏。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希望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使其将来再回到学校,激励下一代的学生努力学习。然后,是观书塘的情感设计。原来的观书塘本身有一个曲折的木质桥,很多学生喜欢在桥上给鱼儿喂食,桥的两头绿树成荫,是个观景的好地方。该方案保留了这个桥,还在观书塘中间位置增加了雕塑景观,是由包装盒拼接而成的雕塑,体现了学校以包装设计为重点学科的特点。观书塘后广场设计成了一个酒瓶形状,在两边分别设计了三条流通路径,方便学生通过。同时,增加了座位以让人休息,中间的广场采用比较平滑的地面铺装,可以让学生进行滑板、溜冰等娱乐活动。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应该体现学校特色,以及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本学校的文化是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以及包装设计文化,城市的文化是火车头文化、炎帝文化等。“厚德博学、和而不同”是学校的校训,体现了对学生寄予的要求和期望,也是一种教学理念。 3结语 环艺设计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能确立交往的范围和适当的人际距离,使人们的行为有据可依。将艺术心理学方法运用到环艺设计中,可以使人们更贴近环境,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艺术的美感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作者:皮绍南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景观设计学论文: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式教学分析 摘要:景观设计教学需要应用多学科知识展开互动式教学,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景观设计互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中,笔者通过阐述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教学的重要性,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当前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景观设计与建筑学、市政设计及城市规划方面的互动教学及其应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及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景观设计;互动教学;多学科;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及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创新,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活力。我国教育事业也不断朝着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前进。景观设计学科作为一门较为综合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建筑学、美学、规划学等多学科的内容体系,而且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计软件,能够更为直观和准确的向人类展现出拟设计的建筑空间作品或效果图。因此,教师有必要对现阶段的景观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式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能够促进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景观设计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一、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教学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景观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通过分析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教学过程,能够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提供多角度的理论支持。由于景观设计学科的多元化和特殊性,在实际的景观设计教学活动中,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对传统单向的知识讲授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最后,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教学能够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提供实践指导或者参照。多学科的授课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当前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功训练不扎实 现阶段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还远远不够,很多教师对于设计功能、设计空间、尺度、场地知识的教学大多是一带而过,自以为学生都了解了,而没有过多的训练来强化基础知识。由于缺乏必要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盲目强调图形的构造与创意设计,学生缺乏基本常识和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设计中只关注平面效果,而忽略了基本的空间、功能、尺度、地形等要素设计。 2、实践教学不足 从我国景观设计教学整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景观设计是一个需要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科,因此必须让学生经过案例的分析、实践设计等方式来强化对知识的应用及实践能力的掌握,只有在实践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思维,并提高甄别设计作品优劣的能力。而实际的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大多给学生布置虚拟设计作业,以至于学生无从下手,难以仅凭想象而构造出空间实体,实践教学课程的缺乏使得景观设计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设计经验。没有足够的观察和分析,就难以设计出合理的优秀的空间作品。有些教师为图省事,把实践课程积攒到一天来授课,让学生们突击观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对互动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 很多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甚至将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把握超过了一定的“度”,致使将学生混淆成教学的主角,互动课堂难以充分发挥其师生互动的实效性。笔者认为,教育应当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独立思考,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现有的经验展开高效的学习。因此,实践教学、互动教学都是教师设立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分析与探究,运用已学知识处理并解决问题。但是现阶段我国各学校及教师对互动教学的理解还片面的认为学生全部自己去探究,而教师没有及时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顾虑消除,以至于学生很盲目,带来的只是表面的“互动”,而难以实现深层次的教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景观设计与多学科互动式教学的路径 1、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的互动 建筑产业要求景观设计与建筑物完美的融合,因此,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的互动要注重景观设计的地位和对建筑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景观设计对建筑的价值,提升建筑文化的内涵。在实际的互动教学中要积极融入时念与现代化的精神,促进景观与建筑的融合,并合理融入优秀的古典文化或民族风韵,使得建筑更具韵味,更有品味。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当是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提高环境的整体美感。所以,景观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建筑影响因素,将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追求环境的和谐与美感。在互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对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选址环境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按照系统性、协调性的原则进行设计。 2、市政设计中的景观设计的互动 首先,要提高市政设计中的景观设计水平。公共工程是市政工程的设计重点,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当注重公用工程的功能性,还应当注重公用工程区域的美观性,确保景观设计时的规划达到整体与局部协调的效果。作为市政设计中的专项设计,景观设计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准,并能够充分反映市政工程项目的重要功能与作用。景观设计不单单是对市政美化与点缀,更是重要的设计组成部分,因此,在景观设计互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处理好景观设计与市政设计的内在关系,提升城市景观的功能性及美誉度。其次,在景观设计与市政设计互动教学中,应当营造合理的竞争氛围。比如在市政工程规划设计之前,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取优质的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分析,并挑选出最优方案。市政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以功能性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图案效果更佳的设计方案,选择的标准应当具有城市整体与局部协调的理念、绿色的理念等的方案。通过良性竞争促进人才培养方向的合理化。再次,市政设计中的景观设计的互动还应当加强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协作。市政设计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因此,市政设计中景观设计应当建立在多方专业沟通、并基于一定的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展开。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市政工程基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对市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的市政工程的经过设计,实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3、城市规划学与景观设计的互动 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中都会包含有景观设计。城市大多都是高楼林立的共性特征,而景观往往是某一所城市规划中的闪光点,更对城市的气候调节与环境美化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景观设计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诠释和展现,所以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互动的契合点应当放在城市生态化的绿色设计方面。另外,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也是在不断的相互影响过程中的相互渗透。不论是景观设计还是城市规划,前期都需要对特定区域进行全面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背景调研与分析,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合理规划与设计。优秀的景观设计都是在对城市整体情况把握的基础上开展的,而城市的形态、发展程度、格局空间对景观设计影响也十分重大。因此,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互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寻求多方部门的协同配合与参与,形成独具城市特色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 四、结语 景观设计并非独立存在的,其与教学中的各个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其与多学科之间所进行的互动,并注重融入越来越多的内容和知识,丰富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让其在未来的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德志 景观设计学论文:环境心理学对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应用 【摘要】现代景观设计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对环境心理学这一门学科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加以运用。如今新式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更应该突出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吸引更多师生前来工作学习,体现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新理念,同时也是高校之间相互竞争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内涵体现 现在全国各大高校每年都持续扩招,生源的不断扩大带来的是高校学习、住宿用地的紧张,许多高校纷纷建立新校区和大学城,这成为当下热潮。但就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园及新建的大学校区,校园景观的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大学校园内的广场、草地缺乏生机活力。缺少规划和设计感,老师学生经过也不愿过多地驻足停留,这些景观久而久之成为摆设。不少高校的建筑仍然照搬模仿,缺乏鲜明的个性,意境深远的作品。究其原因,这些建筑、景观的设计并未深入了解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忽略了校园景观与适用人群的互动关系,出现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现在部分大学在建造新校区的过程中设计者并未深入研究环境心理学,没有真正将它运用到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上。 一、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相对于人工环境而言,过去设计者忽略了什么样的环境才可令人感到舒适,还有在创造人工环境时应该如何选择侧重点。虽然心理学重视过环境,但因注意力只是放在解释人的行为上,所以对环境的理想状态的探讨被忽视了。如今人工环境日益增多,因而探讨环境的优劣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种以心理学的方法探讨环境的一门科学就是环境心理学。 (一)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我们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亦或是内心来感知和体验周围环境,我们既可以获得关于周围环境的事实和认识,同时还可以记住通过经验习得对周围环境的情感反应,所以,把感知对象及其前后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人对环境的知觉。知觉输入人大脑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人们会运用知觉对周围环境的实际状况“描绘”成一幅幅“图画”或对其进行最佳猜测。这样知觉呈现给我们的或许是一副自然风光的远景,或许是一个充斥着声音和弥漫着气味的城市街道。这些信息通常都以意象或地图的方式在我们大脑中存储和再现。试想,我们也许能用这种关于自然环境的心理意象来制定计划、了解地形或解决现实存在的环境问题等。 (二)唤醒理论 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提高唤醒的强度。主要表现在生理反应上的自主性活动增强,如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呼吸加速和肾上腺分泌增多等,也可表现为行为反应上的肌肉运动增强,或者简单的自我报告唤醒水平。唤醒是评估环境的维度之一。唤醒模型通常可以预测,低唤醒行为和高唤醒行为的不同结果,还可以有效地解释诸如温度、拥挤和噪音等环境因素导致的行为后果。不论是愉快的或是不愉快的刺激,它们都能提高唤醒程度。 (三)个人空间与领地性 个人空间可定义为一个围绕在人们身体周围的可移动的无形的区域,其他人不可以进入这个区域,它界定了人们彼此之间以多近的距离交往,它随着人们的移动而移动,随着人们所处情境的改变而扩大或缩小。相反,领地是相对固定的区域,具有可见的界限,规范着什么人能相互交往,另一方面,领地通常以家为中心,可以与人分离。领地更多地反映群体的行为,而个人空间更多地反应个体的行为。二者的结合可以提高人对环境的依赖及满意度,同时也会增加环境的丰富程度。 二、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现在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设计为人的理念,不断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处理好使用者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环境心理学有关理论的内涵,并将其运用于校园的景观设计中,建立具有能满足使用者要求的丰富环境内容又可以体现环境心理学深刻内涵的大学校园。 (一)因地制宜,突出校园特色 保罗•贝尔在其书中说到“你决定进入你们学院或大学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你做出这种决定难道仅仅是出自于你的理性考虑吗?还是受到你独特品味的影响甚至是源自于你的突发奇想呢?调查表明,60%的寄宿大学生都把外在的视觉环境列为他们选择学校最重要的因素”。根据环境—行为关系理论中的唤醒理论,外在环境景观给使用者最直接的感觉便是视觉上的感受,或愉快或冷淡,校园景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宽敞、舒适、干净的校园环境对师生的工作及学习以促进作用。在突出校园特色,展现校园特色文化的同时,突显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的设计理念,建设集校园特色文化和绿色建校理念于一身的大学校园。清华大学在校园绿化与突出校园文化方面实现了完美结合。清华大学校园景色,像一幅画卷一样,各种各样的绿化设计恰如不同的线条和色块相互交织辉映,组成一个多彩的整体,既避免了建筑群的呆板堆砌组合,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特色。校园西部近春园的“零零阁”,以及著名学者朱自清笔下荷塘周围的“自清亭”等古典式的园林设计,强调自然和谐,它与大礼堂和主教学楼前开阔的、具有现代化风格的大草坪形成有机的结合,既展现出这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充满活力的现代气息,又时时令人想起其校园的深远文化背景及代表的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底蕴。 (二)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区,突出领域性内涵 校园是集中了教学、生活甚至是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身的环境空间,如何合理规划和分配校园用地,以至于不浪费材料与每一块空地,一直都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校园是是师生工作学习的地方,在给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校园景观,满足在校师生及外来参观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广西师范大学的王城校区是在桂林市靖江王府的基础上建立的校区,靖江王府是明代的藩王府,是国家五A级景区。校区的建立兼顾了旅游观光和教学的功能,校园的观光区与教学区并非交错布局,王城的中间有连成一线的古榕树,附带一条几乎贯穿王城的人工花圃,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隔而不绝,左边是端礼门、承运门等景点,右边是主要教学区,中间绿色屏障既不显沉闷亦不显呆板,浑然天成。校区以历史系的学生为主,更给校园增添了几分文化特色的气息。王城倚独秀峰而建,师生在学习工作的同时,亦可感受靖江王府当年的巍峨壮丽;目睹奇妙的自然风光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领略千年沉积的桂林山水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丰富校园景观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中型的环境空间,其组成元素包括建筑、场地、道路和标识,类似于一个小城镇,老师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为了满足师生不同的活动需求,大学校园应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景观空间,要做到这一点需利用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借用材料肌理、植物种植及其色彩的配合,如可以利用地形的交错、植物的遮掩来营造一个私密空间,地形、植物都起到了遮挡视线、隔绝噪音的作用,可供学生静思、密谈。而开阔的草坪、操场则可以成为师生运动休闲,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 三、结语 新世纪我国的景观设计除了要突破照搬模仿的桎梏外,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以人为本、设计为人的理念,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投入更多的关注,深入学习研究环境心理学于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型社会,其不仅仅是师生工作、学习的场所,使用者对其景观设计提出更多心理上的需求,大学校园的建立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象的树立,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表征,给师生以归属感。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要求影响着校园景观的设计,而校园环境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久而久之,我们的行为、心理不断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甚至产生共鸣,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优美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具有“塑造”的作用,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知觉,长此已久形成人的思维定势。所以,新时期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要不断融入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关注并满足师生的心理、行为需求,建设符合新时念的大学校园。 作者:陈虹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景观设计学论文:景观设计课程分组教学论述 摘要:大学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在现在的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多,分组教学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容易出现问题。文章归纳总结分组教学的优劣势,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见解,探索通过分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创新型设计应用人才。 关键词:分组教学;设计实践课程;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是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居住区景观设计、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单位附属绿地景观设计等,都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立对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结合实际并以学生为本,将分组教学模式应用到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分组教学是将学生按能力或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课程需要由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分组教学方法的使用率相对较高。这是由于设计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组合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善于思考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体现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分组教学的分组方式通常有两类。其一,将水平不同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利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共同学习进步。但是,此种分配方式容易造成学困生投机取巧的懒惰心理,依赖优等生完成任务,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团队协作能力,产生了负面情绪和影响。其二,整体按照好、中、差进行分组,优等生充分发挥优势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但弊端在于容易给学困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和自卑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逐渐探索更合适的分组教学法。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分组教学进行课程总结,具有以下优势与弊端。分组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引导与推进,在实践中学习设计,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仅提出建议与指导。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更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对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组内学生合作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另外,分组教学不仅要培养优秀的设计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这就要求组内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设计观点和理念,学会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优中取优,采纳不同意见。因此,分组教学能够更快地帮助学生掌握项目设计的流程。分组教学随之带来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如管理与考核。分组中容易出现责任感较差的学生,在管理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组内分配,将会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容易出现学生互相推卸责任的问题,导致最终作业效果不佳。同时,在考核成绩时,很难准确评估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因此,如何将分组教学合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进行全方面研究。关于分组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其一,分组的方式。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在分组教学中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主发挥空间容易造成方向偏差,所以教师要进行统筹协调。如,可以由教师先提出基本的任务要求和分组后相应的工作任务,再由学生自主选择、结合,之后在小范围内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调整组员搭配。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个人关系亲疏结组而造成专业水平不均、责任不清等不良情况。同时,教师通过合理调整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组内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 其二,分组的管理。首先,要明确任务,在人员配置上选择管理和行动能力较强的人作为小组长配合教师工作,传达教学任务。小组长可根据实际能力、组员的自主推荐或投票选举的方式选定。其次,教师要对阶段性任务说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和完成要求,建立组内合理的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实施,避免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再次,对于组内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教师要积极引导,从专业知识方面给予肯定,促进项目方案的顺利推进。如开展头脑风暴,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并选择最优方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其三,分组的考核。分组完成实践项目本身就是模拟设计公司进行项目设计的过程,最终的考核可以汇报方案的形式完成。汇报可以单人代表完成也可以多人共同完成,在讲解方案时把组员的工作情况与完成情况也进行汇报说明,这样可以使教师更直观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工作和作业质量进行评定,准确给出相应的评价,避免笼统打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分组教学方法是景观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迅速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进行充分的准备。一套设计作品的形成需要整体的、连贯的设计思路,从最初的分组到中期方案的敲定再到最终方案的实施,都需要教师作为总设计师把握整体方向,在分组管理中处处需要教师各方面的协调,这样才能将分组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笔者在分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分组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专业设计人才。 作者:宁沛晔 景观设计学论文: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分析 摘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相处、相互包容已经成为了人类必然的选择,因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问题。这当然也意味着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必将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方向。所以,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将来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就势在必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克服我国园林景观专业方向起步相对较晚以及其他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真正意义上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为社会培养出一批真正的人才。 植物学、气候学、美术学、工程学、艺术设计等都与园林景观设计息息相关,可见,其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是十分广泛的。园林景观设计涉及面广的这一特点也使得学者与师者都难以面面俱到;然而,在如今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的大背景、大舞台下,如果不能面面俱到,将自己的能力提高到一定境界,被这个社会无情吞没将是我们的必然归路。尤其是在园林景观设计这一领域,不能探索出一条课程教学的创新之路,师者、学者都将难有建树。 1.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较弱、课程起步晚是我们的不足。园林景观课程开设时间较晚;而且,一些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园林景观设计院系,要想引进相关专业的教师,如园林规划、建筑学、工程学、机械学等专业的优秀老师的难度也很大。另外,课程设置不合理、配套的基础课程难以开设也是一个大问题。一些高校的景观设计课程都是在大三才开设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时都仅仅是开设一些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大三才开始上专业课,到了大四时就开始安排毕业实践以及毕业设计了,这样一来,学生又能真正意义上掌握多少专业知识呢。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相关的基础性课程,如园林美学、园林史、土木工程学和园林艺术原理等必修课,由于学校的师资问题,也不能正常开设。接下的问题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方向性不强。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当前高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建设在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之上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然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方向却是以室内装饰设计为主,这又在无形中加大了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创新过程中的困难。长期以往,没有生态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熏陶,有关专业的学生就难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也很难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一定的建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学生的自身能力不够强。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全国各大高校都有扩招的趋势,这也导致了许多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的学生也都进去了大学的大门,特别是一些三本院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一个学生连艺术表现、园林学、工程学等基础知识都没有过关,却要求他们去做更高层次的园林艺术,可能他们连自己的工作对象都没有很好的了解,这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做好这些工作呢!如果不能够克服以上论述的各种问题,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永远是一场空谈,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克服这些困难不能再拖了。 2.如何做好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知道了问题所在,要想上好景观设计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件很容易的事儿了。因为我们只要针对上述问题想出解决方案就可以了。第一,我们有必要健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体系,针对已知的景观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在今后多开设一些与园林景观设计有关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相关的配套课程也必须结合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并结合本校实情进行配置。当然,也必须吸收、借鉴、升华发达国家高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成功实验,如哈佛的景观设计课;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吸取国外成功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决不能生搬硬套,必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创新,若是照搬原法,不如不学。再者,我们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那么,具体的又该怎么去做呢?其实方法还是有很多的:比如与名校名师合作,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来给予优惠的待校讲学;鼓励本校教师到国内外有关机构进修,提高教学能力;鼓励本校教师提高学历,设计专业建设强的去高校读硕士、博士。当然,整过过程中可能需要巨额的付出,这也就要求相关领导人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能被眼前的得失蒙蔽双眼。接下来就是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了。首先就要更深层次地加强实践活动的教学环节,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存在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差的问题。然后,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必需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这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学校也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一些有关教学创新的授课比赛,时常刺激老师们的创新意识,不至于刻板教条化。最后,必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只有学习主动进行学习获得的知识才是稳固的,才是真正学到手了的东西,如果进行被动学习,结果只会事倍功半。那么,又如何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这当然得靠教师的引导了——如果老师能够认真观察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用心与他们交流,一旦发现他们思想上的懈怠就及时矫正他们的思想,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背景下的一个热门行业,人人都向往它,但是,没有足够的能力,这也不会意味着成功。总之,坚持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创新模式的道路,我们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作者:冯楠 景观设计学论文: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景观设计专业中所存在的常见教学问题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创新措施,其中包括进一步明确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定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与想象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力度以及进一步加快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创新速度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献上笔者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一、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中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通过专业化的课程设计来为景观设计行业培养出一些专业技术较强,且具备一定园林植物的种植与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最近几年,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各界对景观设计专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各大高校也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景观设计专业的知识覆盖范围,在其中加入了诸如建筑学、计算机学以及管理学等多项内容。此外,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入的当下,我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还要尽快的将原有的“园林”教学重点逐渐的过渡到“现代景观”的相关内容中,争取能够为现代人类聚居观念的改变带来一些正面的促进作用。 二、景观设计专业所存在的教学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差,体现不出有关于现代 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内容高校中的景观设计专业最为主要的授课内容即为景观规划设计,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教育者所采用的均为类型化的教学模式,在学期开始之前先设计出三或四个不同类型与教学功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展开讨论与研究。此外,为了能够锻炼到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者还会根据课题规模的大小来进行适当的调整。此种教学方式存在着针对性差的弊端,经常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知所措和无从下手的状态,从而让抄袭和过度模仿现象时有发生。 (二)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团队的水平不高 在我国,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在高校中很少有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景观设计教育者,很多教师的本修专业都是美术或设计,更有甚者还对园林规划的专业知识根本一窍不通,大大降低了本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授课效率。 (三)学校的教学专业性不高,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在国内,很多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都是由环境设计所衍生出来的,然而,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多以室内设计为主,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存在着缺乏专业性的弊端。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都在扩招学生,因此让很多美术功底较差的学生也进入到了景观设计的专业中,不妨试想一下,那些连设计对象都不甚明了的学生怎么可能学好专业性极强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呢? 三、促进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定位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者都对此专业的课程定位制定的比较模糊。为了能够进尽快的改变这一现状,教育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整:首先,教育者要将理论知识作为本专业的教学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景观概念,并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调整教学目标,例如熟练绘制设计图纸、独立撰写说明书等等;其次,教育者还要确立出班级课程组的教学方向,并且对原有教学模式中的漏洞和问题展开及时的修复与调整。 (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与想象能力 直白一些解释,景观设计其实也是空间规划的一种,在学生从已知的室内空间转移到更加宽阔的室外空间以后,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把握生疏与界定不准确的情况。基于此,教育者应当在日后的景观设计课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培养学生空间能力的内容,在课堂中引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来更加自如且熟练的将空间推理能力应用到生活中。 (三)进一步加大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力度 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环境对景观设计人才所制定出来的更高标准,高校的管理者要进一步加大对本校师资团队的建设力度,从根本上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加大与名校名师的合作频率,聘请一些高水平的名誉教授来到学校中来进行教学指导;其次,管理者还要通过提升薪资待遇的方式来将那些优秀的名校毕业生吸引到学校中来,及时为景观设计专业的师资团队注入新的血液;最后,校方还要为那些表现优异的教育者提供出国深造与再教育的进修机会,大力扶持本专业的教育者去专业性更强的高校中继续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 (四)进一步加快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创新速度 在日后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教育者要经常性的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崭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操作机会,让他们可以将设计要点与理论课程知识进行更加充分的理解。首先,教育者要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并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计案例教学内容;其次,教育者在授课开始之前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搜集任务,让他们利用互联网来找到一些景观设计的真实案例,并且在课堂中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简要的讲解;最后,校方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独立设计和动手实践的机会,集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与企业力量来为学生安排一些实习项目,全面提升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行业市场的了解。 作者:周琴华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心理大学论文:心理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心理训练;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16项人格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104名体育专业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8名,对照组56名。研究组给予认知技能、系统脱敏、人际交往训练16 w,并于训练前、训练16 w末和停止训练24w末分别采用16项人格测试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组间和组内评定分析。结果 研究组心理训练16 w末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与心理训练前比较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 0.05);研究组停止训练24 w末16项人格测试量表二级指标评定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 心理训练在短期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对人格的改变无直接影响。 【关键词】 心理训练;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16项人格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加之人际交往的复杂化。体育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1]。为此,作者对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探讨心理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某本科院校体育专业104名大一新生,随机分为研究组58名,对照组56名。排除有心理疾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研究组给予认知技能、系统脱敏、人际交往训练16 w,并于训练前、训练16 w末和停止训练24 w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中科院心理所修订的16项人格测试量表(16PF)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心理训练前后与对照组SCL90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表1显示,研究组经16 w心理干预后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与训练前比较其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与对照组比较躯体化、人际关系有显著性差异(P 0.05)。 表1 两组SCL90评分比较(略) 注: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2 研究组停止训练24 w末与对照组16PF评定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16PF评分比较(略) 表2显示,研究组停止训练24 w末16PF二级指标检验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心理健康、专业成就感、创造能力、新环境成长能力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3 讨论 本测试结果显示,经16 w心理训练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分的降低。说明心理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与文献报道一致[3~6]。提示高校体育教师除了具有体育教学技能外,还应掌握心理训练的基本常识,并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使体育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改善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干预方法。 在停止训练24 w末经16 PF二级指标检验,两组在心理健康、专业成就感、创造能力、新环境的成长能力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心理训练对人格的改变无直接影响。在教学中采用何种训练方式能达到心理干预训练的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心理大学论文:试论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摘要: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16PF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成熟动机强烈,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由于心理能量不足,贫困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但在我们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低落。因此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笔者从九江市四所本、专科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00名贫困生(月个人消费总额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和40O名非贫困生,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fl6PF1进行统一测试.发放问卷各400份,回收问卷贫困生368份和非贫困生392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92%和98%。数据统计采用W_I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SPS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16PF值如图l所示 从图l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有恒性(G)、忧虑性(O)、独立性(Q2)、自律性(Q3)四个方面分值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B)、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世故性(N)、实验性(Q1)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通过统计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聪慧性(B)和敢为性(H)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小于0.05,而在兴奋性(F)方面显著性明显,其值小于0.01.表明贫困生较朴实,做事审慎、保守,甚至有退缩倾向。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次级人格因素。比较卡特尔教授在研究人的l6种个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有4个次元素可以进一步诊断人格特点根据卡特尔的次级人格因素分数的计算公式.利用图1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次级人格因素从图2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内向与外向方面与非贫困生差距明显,其显著性差异小于0.05,表现在贫困生相对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甚至缺少自信。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社会心理学理论表明.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或相似的生活环境中的人会形成相似的人格特点笔者采用访谈法结合人格理论分析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特点,归纳出影响其人格特点形成的几点因素: (一)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O5名来自于农村.其中164名来自于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生从小见识少,对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没掌握:另外,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在聪慧性方面与非贫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兴奋状态较低 (二)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13名来自于多子女家庭,其中195名同学表示父母由于家庭压力较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致使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不自信。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偏内向,极易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行为上也往往表现为退缩:还有65名同学表示习惯于用不平衡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们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宽容别人,叛逆的行为既伤害同学间的感情.又挫伤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际危机:另外.经济上的拮据也往往限制了贫困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 (三)成就动机强烈 在访谈中有310名贫困生表示.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更早产生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并有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高校里,贫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学,他们更能吃苦,更有韧劲。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对策 (一)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扶贫先扶志”,在努力加大对贫困生经济扶助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在充分了解掌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要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如笔者在此研究其间。吸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2名。参与成立本校以贫困生为主体的“自强社”.“自强社”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也通过社员们的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当前的困难与远大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面对现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能够成熟的为自己定位,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接受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势.又看到自己的内在长处笔者对学生进校后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筛查,并对其中有自卑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进行约谈,予以特别关注,让贫困生感觉到他们是备受关心的在学校层面通过点面结合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如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为了使贫困生打开心扉。笔者组织贫困生开展一些以他们自身为主角的活动,如“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资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的困难群体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使贫困生从内心融入社会群体.逐步消除孤独感.并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奉献才华,升华自我。 (三)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 笔者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能力不高、乐群性分值低、较自闭等心理特点,尝试开展了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团体训练如在“肯定性团体训练”中.要求贫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寻找消极的自我意识.然后运用自我辩质训练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法及各种社交技巧的训练.变通方式.实现认知重建一位同学在参加完“信任之旅”活动后表示.能信任别人是温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给别人一份信任.给自己一种责任.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更融洽可见.贫困生在团体训练中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进而提高了兴奋性.增强了信心.学会了与他人积极相处.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帮助贫困生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 从自身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笔者研究其问.尝试在学校勤工助学群体中组织开展“十佳服务标兵”、“意志坚强好青年”、“逆境中的英才”等评选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都是自己独有的美德: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笔者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经常遇到贫困生因为老师一句伤害性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这个老师从来都不关心和过问我的学习”.“这个老师看不起我”等。因此笔者认为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贫困生,不歧视、多理解、多帮助贫困生,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意识,改善班级、寝室等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对于贫困生来说.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在小群体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生的自卑情绪、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增强其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发动师生扶助贫困生.形成全员助困的良好氛围在师生中积极倡导爱心助困活动。从经济、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帮助贫困生,唤起全校、全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和支持。 心理大学论文:试析篮球活动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作用 论文关键词:篮球 体育运动 情绪障碍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以篮球活动为手段的运动处方,规定锻炼者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要求,向锻炼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运动方案。 1篮球活动的特点 篮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而来的,参加者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人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组织几个人进行全场或半场的比赛,在比赛中,如果投篮命中高或运用多种投篮技巧,那么参与者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了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开朗乐观,则能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 2调适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如自卑、嫉妒、猜忌、报复等心理。针对忧郁、猜忌、压抑、恐惧等心理障碍进行调适的运动处方:10 21分投篮比赛法:在罚球线上投中得5分,若球落地反弹后接球继续投篮投中得3分,而后球不经落地接住投中得2分。累计得分21分为赢。若一次性投中5,3,2分则为满堂红,可以奖励再投一次。违犯规则的则不计分。“两打一”或“三打两”半场比赛:在半场上,由一名或两名队员组织防一名或三名队员组织进攻。投中篮后,进攻和防守相互交换。采用以多胜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投篮的成功率。③投篮升级比赛:以球篮中心到地面的投映点为圆心,以此圆心到罚球线的距离为半径画两个半圆弦线,构成投篮升级比赛区线。在北边线上画A,B.C,D,E 5个标志点,分别投篮成00,600,900,1200,1800,每个点为升级点,要求队员5名逐一投完五个点,先投完的队为胜。 3调适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的运动处方 运球投篮接力比赛:这种方法要求多位同学参加。将所有同学按人数均匀分为两组,同时在底线上开始运球上篮,投中后才返回投另一个篮筐,投中后交给下一个同学。看哪一组先完成,输的队绕运动场跑一周。组织男女混合的全场比赛:要求参赛队由三男两女或四男一女组合参加.其他的同正规比赛规则一样。 4调节意志品质障碍的运动处方 “三分球”或“两分球”投篮比赛:与同伴比赛,在三分线或罚球线外看谁能将球投中,输者罚做“俯卧撑”。“三对三”或“二对二”轮换赛:进行三人对三人或两人对两人的对抗赛,看哪组先投中五个球。输队下场,换另一队上场与胜队比赛。投篮.时抗赛:可由四人参加,两两一组分为甲、乙两组,要求在罚球线上投篮。甲1首先投篮,投篮后立即去抢篮板球并把球传给同组的甲2,甲2接球后立即投篮,然后去抢篮板球传给甲,如此反复下去直至规定时间。乙队同样进行,比较两队投中球数,投中次数多的组为胜队。如此投篮对抗方法进行三轮或五轮实行三打二胜或五打三胜制,最后决定胜负。 5讨论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组合。不同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成见甚至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r’一”。由于大学生心理或生理条件的限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追求理想,但容易脱离实际,陷人空想,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往往不顾客观条件,不善于从现实情况出发,固执己见,急躁冒进,滥用体力与精力,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恼、苦闷、不满甚至绝望,导致形成不良的意志品质,影响着学习效率、生活态度、自我评价。 篮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尤其是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同学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三次,每3个月为一个周期。 篮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比赛中要求体力和智力的投人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输赢的不稳定性很大,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败不馁,胜不骄”的心态,正确看待胜败,通过努力、再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最后的胜利。通过篮球活动可以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挫折,从而培养顽强、勇敢、坚毅一、机智、自制、艰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心理大学论文:试析大学生心理特点与高校政治理论教育 论文关键词:心理特点 政治理论学习 政治理论教育 论文摘要: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来说,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又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和改善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提高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乃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政治理论教育关系着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却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政治理论教育之所以缺乏实效性,其中原因很多,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时存在的心理特点,来探讨怎样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的学习心理会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1.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在认知、情感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按年级将大学生划分为大一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三个群体。在政治理论学习中,这三个群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反应。 大一学生刚人校门,多数仍采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印象还停留在纯粹的政治常识记忆上,易产生枯燥感和距离感。但此时他们对学校和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学习上具有盲目性,会顺从学校和教师的意愿努力学习,视理论学习为任务,对待政治理论只能以知识接受的方式加以接纳,很多学生不能联系自身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学习仅仅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角色转变,到了大二、大三时,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选择性。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新的水平,但还不够成熟,处于由分化到统一的转折期,自我意识中理想成分较多,“理想我”在自我意识中处于优于“现实我”的地位,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高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由于上述原因,他们有很强的向往自由和民主的意识。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他们急于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却又不明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时存在着立场不够坚定、方向不够明确的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会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不能认真分析和领悟社会主义目标的客观性、实现途径的现实性和发展的阶段性,从而追捧所谓的“共产主义空想论”。而另有一部分同学,他们从自己的现实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认为政治理论的学习是假、大、空的东西,他们更倾向于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到了大四阶段,现实的就业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他们对“现实我”的关注要超过对“理想我”的关注,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职业走向和未来发展。他们看待社会现实多从自己是否与之相适应的角度着眼,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切关注会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动机,因此多数人能够用相对客观的视角,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学习理论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能够在一定深度上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对个体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大四阶段的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也不同于大一时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他们能够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更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的正确性。 2.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各专业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据王滔、张大均、陈建文等人对重庆、厦门、广州三市2 54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适应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方面,理科类大学生比文科类大学生差,文科类大学生比工贸类大学生差。 而对于政治理论学习,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同样具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尤其表现为文科、理科大学生学习心理之间的差异。理科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认知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待政治理论学习的情感倾向和态度都会不同于文科类大学生。他们对政治理论能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但由于其专业特点,他们不懂得政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内容上关注的主要是技术、技能的掌握。在教师和学校的要求下,他们可能被动地学习政治理论,但这些政治理论很难进人学生头脑。 文科类大学生在思维上习惯于将社会生活实际与社会科学理论相对照,并据此对社会生活实际进行理论分析,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但与理科学生相比,他们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他们更富有激情,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往往带着主观情感进行价值判断。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中,他们有很高的自觉性,有来自内部的情感驱动力,并且在学习中善于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融合,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但在对待某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方面有时可能会片面化和感情化。 3.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王滔等人的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存在学校类型之间的明显差异,但在自我特征和个人定向适应性方面,重点大学的学生与普通大学的学生明显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来自过去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当前和未来的心理预期和价值判断。相对而言,重点大学的学生的成长经历一般都比较顺利,成就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往往强烈,他们中的大多数自信心较强而且有远大的抱负,对待政治理论学习往往表现出积极、主动和灵活的特性,能将政治理论创见性地内化,并进一步运用。 一般普通院校的学生对未来的心理预期和自我评价要低于重点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会产生很多困惑。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不易把握方向从而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一贯性,难于灵活地将理论与自身及社会实际联系。他们对政治理论大多持接纳态度,但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对自身不满,转化为对他人、社会的不满,因而对政治理论学习也有排斥心理。 4.学生其他方面的心理特点 在政治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上述因年级、专业和学校层次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心理差异外.还存在着可能因性别、学生来源地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 男女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专业能力以及成就动机、认知模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心理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在政治理论学习中明显表现出灵活性和固定性、创造性和接受性、针对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相对来说,男生更能灵活掌握和创造性地应用理论,并有针对性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而农村和城市学生之间、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学生之间,也往往因为其成长环境、接受教育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学习认真刻苦,但方法不够灵活,对政治理论的领悟也较慢,他们态度偏向平和,不会像城市和富裕地区学生那样富有政治热情,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理论的理解却会更深刻、更本质。城市和富裕地区学生创造性和灵活性较好,对政治理论的接受和掌握更快,并且能更好地将理论与自身及社会实际相结合。他们具有强烈的政治情感,一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论学习,但在对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上可能略逊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一筹。 二、因材施教,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教育 在《矛盾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为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不同质的矛盾,应该用不同质的方法加以解决。在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创新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1.高低相别、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时不同的心理反应,对他们应区别对待。首先,对于大一学生应使其明辨是非、明确正误,着重培养其独立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让其意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其次,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应使其深刻理解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全面把握理论。要进行系统学习和理解,积极探索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安排专家辅导、答疑。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其将学习中的新体会、新观点、新创见收集起来进行交流,在交流和创新中达到思想的日臻成熟和完善。再次,根据大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更进一步使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研究、研讨为主。针对政治理论中某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广泛进行社会调研、充分查阅资料、深人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以研带学,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2.文理相分、扬长避短 理科类大学生理性思维较强,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针对政治理论中的疑点、难点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其深人思考,以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和体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从而激发其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和内部的情感驱动力。针对文科类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较浓,有强烈的学习激情的特点,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打破保守和僵化的思维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融合,在高度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中引导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例如,安徽师范大学发挥邓小平理论自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教学中穿插自讲、互评、擂台辩论等形式,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接受科学理论并以科学理论来指导学习和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应着重加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以把握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文献,提升他们的理论功底,并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 3.区分层次、把握力度 相对于重点大学的学生,一般而言,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理论功底要薄弱一些,表现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其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较之重点大学的学生也存在差距。对于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他们自身主动地学习、钻研,自行组织“学习论坛”之类的活动,组织演讲或辩论,尤其对于容易形成模糊认识的问题,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对于一般院校的学生,首先应着眼于其理论功底的提高,教师应联系实际上好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分析政治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让学生了解各种理论的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社会生活中生动真实的材料,用理论去分析社会生活,用生活实际去论证并进一步加深理解理论,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着眼差异、情理并重 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规格的专门人才,各种人才的培养规律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时应着眼差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公式化。为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对学生进行理论强化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但政治理论教育不能满足于形式主义、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应注意运用情感的力量来吸引、感染、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关键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华东理工大学开展的“感恩和责任教育工程”,通过培养大学生对家人、对学校深厚的感情,来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利用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沿着共和国的足迹”“高举光辉旗帜、实践‘三个代表”,“科技文化下乡”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和领悟正确的政治理论,增强对理论的感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对高校情理并重地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三、结束语 深人地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当前,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并未达到理想化境界,提升其实效性是一个待解决的课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影响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大学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对增强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大学论文:论有氧运动对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研究 [论文摘要]健身跑活动这种有氧运动能活动人体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机能,对大学生心肺功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氧运动不受场地、器材、季节限制,大学生做起来简便易行,行之有效,宜广泛开展。高校在积极开展有氧运动的同时,也应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有氧运动;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问题的提出 2009年l0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对培养人才、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利用体育中的有氧运动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就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寻找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健身方法,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就体育中的有氧运动对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以及有氧运动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予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08级八个系的大学生800人,涉及经济贸易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电子工程系、生化与环境工程系、旅游与涉外事务系、信息与智能工程系。 2.2测试过程与研究方法 2.2.1测试内容与过程 上述学生进校后经本学院校医体检后均符合相应医学要求,无器质性病变。随后对上述大学生进行了UPI(由日本筑波大学提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问卷测试和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身体素质的测试。UPI问卷测试由主试者宣读指导语后,学生独立当场填写,约15分钟内完成交回。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0份,有效率为98.7%。身体素质测试由我院体育教师担任,均按照相应的测试要求进行。上述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每天早上的晨练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活动内容为健身长跑,不限定跑速和距离,量力而行,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跑,但每次最少要跑完1500m(或慢跑2O分钟~30分钟),每周5天,每天2次,锻炼时计间3个月。完毕后同样进行了UPI问卷测试和上述身体素质测试。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4份,有效率为99.2%。 2.2.2研究方法 将上述测试数据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并作综合性的逻辑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躯体的影响 UPI问卷的躯体类问题在有氧练习前后呈现出差异,可见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引导,向大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介绍有氧运动的一些常用方法技巧,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壮的体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 3.1.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从情绪类问题的统计对比不难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在有氧运动中,人体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兴奋灶,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1]。当大学生在学业或生活上遭遇挫折或失败时,通过有氧运动可将自卑、忧虑、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从而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 从人际关系类问题的统计对比可以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有氧运动前后呈现出显著差异(见表2)。就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来说,交往需要在其人生构架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练习项目,他(她)们总是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满足交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团结友爱的进一步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学会互相帮助、以诚待人。 3.1.4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神经症的影响 有氧运动可以促使一些患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学生改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排除自卑、抑郁从而表现出自信、坚强、充满活力[2]。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反弹小和便于自我调节等优点。根据美国学者Kyan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氧运动能够引发神经递质B一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一HT等的含量发生改变,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干扰、破坏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的效果。 3.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三个月的有氧练习,大学生的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生理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见表4)。从晨脉看,实验班学生出现心动“徐缓”现象,当然仅从晨脉还不能完全判定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增强与否,只有给机体一定负荷,观其变化情况,才能作出真实的判断。肺活量提高,说明肺呼吸功能和肺通气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最大吸氧量是反映氧运输系统机能潜力的综合指标,大学生的氧运输机能通过有氧运动得到了显著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能活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特别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等,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增强体质,特别是提高不同年龄段机体有氧代谓}功能的有效运动形式。 4.2建议 有氧练习易于参加者掌握,方法简单,不受场地、器材、季节性条件限制,是一种简便、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高校体育老师应当积极开展有氧练习,充分利用体育运动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有氧运动。高校在积极开展有氧运动的同时,也应注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运动能力展示的平台,完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促成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心理大学论文:关于一例大学生焦虑情绪心理咨询报告 论文摘要:本案例运用空椅子技术和认知疗法为一例焦虑情绪的大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不合理信念进行一系列有效矫治,结果改善了求助者焦虑、紧张、担心等的情绪,改善了求助者睡眠状况。本文详细报告了案例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咨询过程。 论文关键词:焦虑情绪;空椅子技术;认知疗法 一、来访者情况介绍 (一)基本资料与测评结果 张某,女,大专院校一年级学生,20岁。身高1.60米,面色憔悴。小张独自一人走进咨询室,衣着整齐干净。神情紧张,愁眉不展,谈话有些拘谨忧虑,精神状态显得低落。神志清楚,说话条理切题,性格内向。目前,张某在大学里只是和宿舍同学比较亲近,朋友不是特别多,还没有男朋友。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亦无精神疾病史。对其进行心理测量,结果如下: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测验结果显示呈现阳性的项目是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1,标准分为63,属于中度焦虑。 (二)个人陈述 小张说,最近一个月她感到特别心慌,睡眠也不是很好,差不多将近一个多月没有好好睡过觉,每天都在一种恐慌的情绪中度过,上课的时候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作业的时候,也常常很烦躁。其他的文娱活动更是没有什么兴趣。小张说她近来十分害怕“死亡”这个话题,整天胡思乱想,站在高楼的走廊上,就担心自己会掉下去,坐在公交车上就担心自己会忽然跳下去,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而忽然死去……此类的问题一直缠绕在她的脑海里,经常感到全身的神经都绷紧了,有时候手脚都会发抖,吓出一身冷汗。 在我的引导下,小张慢慢叙述了对她影响比较大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她小学的时候,她的一个同班同学因为忽然肚子疼而被送进了医院,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同学就再也没有出来,很快传出了死讯。这让当时还年幼的她十分错愕,感到人的生命原来是这么的脆弱,可以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彻底消失了。第二件事情是有次暑假放假在家,奶奶让她去搬了几个西瓜回家,瘦弱的她感到手臂酸疼。当她回到家后听奶奶说家里的一个亲戚去世了,她忽然感到全身僵硬,从手臂到全身都发麻。她说这个亲戚在她印象中身体一直不错,想不通为什么他忽然就辞世了。这件事情过后她得了种怪病,全身都没来由的疼痛,但是全身检查又没有什么问题,一段时间过后,这种怪病又莫名其妙地没了。这让她感到人的身体似乎不受自己控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可怕的事情。第三件事情是对她刺激最大的一件。中学时候,同宿舍的一个原本十分开朗外向的女孩子忽然辍学了,离开学校前,这个女孩对同宿舍的另一个她的好朋友说:“我不想读书了,你家庭比较困难,我出去赚钱给你交学费。”这个女孩辍学后,大家就失去了她的消息,几个月后她们看到她的母亲来学校,才知道这个女孩跳河自杀了。她的母亲显然受了非常大的打击,她来到学校对小张的那个舍友说:“都是你害死我的女儿,你跟我回家,给她磕头认错!”之后,她们几个同学都来到了她家,亲眼看到了她的母亲抓着那个无辜的女孩,让她磕头认错,也亲眼看到了原本熟悉的笑脸变成了桌子上的一张照片。这件事情对小张的影响十分大,她久久不能走出那种惊恐和悲伤的情绪,带着这些事件的负面影响,她走入了大学的校门。最近,当她再次听到大学生跳楼、富士康员工接连跳楼这样的消息后,整个人崩溃了,她对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感,认为自己的生命也随时都有可能消失,从此惶惶不可终日。 二、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易受暗示的人格与内向的性格特征 从小张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到小张情绪的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这说明小张本身的人格特征具有“易受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格特征具有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缺乏主见,情绪波动大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加上小张的性格比较内向,因此受到暗示后,心理能量大量在内心积聚,无法释放。在躯体上表现出来就是查不出生理病症的躯体疼痛,在心理上的表现就是恐慌、焦虑、紧张等情绪。 (二)接连发生的生活事件 心理学中有一份很重要的评估人心理健康的量表就是“生活事件量表”,其中列举了对人心理健康损害较大的一些生活事件。同时,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频率也不可忽视。我们从小张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接连发生在她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忽然辞世的事件无疑对她的刺激很大,形成了“继发性的压力源”。经历了应激事情之后,她的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地疏导,很多错误的认知观念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这就导致很多负面情绪与消极观念的累积,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生死观教育的缺乏 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全部人口第五位、15—34岁人口第一位的死因。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指出:自杀率与我国生命教育几乎是空白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倡导在教育中引入生死观教育,向学生倡导一种热爱人生、尊重生死、正确看待死亡的教育,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生命的宝贵性和严肃性,从而使他们热爱人生,以期为学校预防青少年自杀寻求一条新的途径。 (四)合理宣泄情绪技巧的缺乏 小张在每次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之后,都不会选择找人倾诉或者其他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而是自己把自己关起来,一个人独处,一个人胡思乱想,渐渐地她与朋友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同时自己使社会支持系统丧失了为她及时减压的功能。合理宣泄情绪的技巧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的人而言,更应该加强这方面技能的培养。 三、心理咨询的过程 针对该学生的情况,我与她共同制定了心理咨询的方案,并积极地争取她的配合。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我为她做了四次的心理咨询,具体过程如下: (一)第一次:问题的评估 在第一次的咨询中,我主要倾听了小张对她的困扰和烦恼的倾诉,在她的叙述中,我又引导她对一些关键性的事件做了具体的阐述,从而使我对她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为下一步采取具体的方案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次:空椅子技术 在第一次的会谈后,我发现,在几件对小张影响较大的事件中,中学发生的那件舍友自杀的事件对她的影响最深。因此我从这件事情入手,帮助小张打开心结。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我采用了“空椅子技术”帮助小张完成自己心里未完成的愿望。在咨询室中,我在桌子的两边摆了两张空椅子,一张象征着自己,另一张象征着那个同宿舍的同学。当她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就用自己的口吻对对方说出所有自己想说的话,当她坐在对方的椅子上,就用对方的口吻对自己说出所有她可能会对自己说出的话。在征求她同意的情况下,治疗正式开始。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小张表现的十分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时,她哭得泣不成声,把压抑在自己心里好多年的话全部都说了出来,其中有对对方的想念,对对方选择自杀的不解,对另外一位无辜受牵连同学的同情等等,当她坐在对方的椅子上时,她以对方的口吻说出了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以及自己对大家的思念,对自己的好朋友无辜受牵连感到内疚。可以看出,其实在小张心中,她并不是真的认为对方是无缘无故就选择自杀的,而且以她对朋友的了解可以推测出她选择自杀的原因。但是在情绪的压一下,她并没有让这些理性的想法占据自己的头脑,反而是让那些不理性的想法,如“人就是会莫名其妙地选择死亡或者死亡”这样的观念充斥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坐在对方的椅子上,事实上是给小张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让她梳理自己的想法,疏导自己的情绪。在经过几轮对话以后,我让小张对对方做个告别,说出自己心中的祝愿。同时也让她代表对方,对自己说出希望和祝福。小张坐在对方的椅子上时,对自己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地生活下去,我一时糊涂才做错了选择,你们一定要开开心心地活下去,不要再为我担心,更不要为我内疚,否则我也会很不安,我永远想念你们,保佑你们!”在说完了这些后,我紧紧地给了小张一个拥抱,抹去她脸上的泪水,告诉她,要像朋友说的那样,坚强地生活,快乐地生活!在这次的治疗之后,我还给小张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小张回去后给那个受此事牵连无辜的那个朋友写封信,帮助她疏导情绪,帮助她重新站起来。 (三)第三次:教授放松方法和积极心理暗示方法 在第二次的咨询之后,小张说她感到轻松了很多,回去后睡眠也改善了一些。在对她进行鼓励的同时,我在第三次的咨询中,对她教授了一些肌肉放松的方法以及如何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告诉小张,既然了解了自己容易受暗示的人格特点,就要利用她好的一方面,自己积极地给自己正面地肯定,这就是运用积极地心理暗示的方法。例如在自己的书桌上,床头上等熟悉的地方写下鼓励自己的话,重复默念,尤其是在自己紧张害怕的时候,马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四)第四次:效果回访,巩固疗效 在进行了三次的咨询之后,小张说她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那么焦虑不安了,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极端了。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有紧张的情绪突然涌上心头。我告诉她这么长久积累的问题要有一段时间的修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一定会战胜这些负面想法,重建自己的认知体系,重新回到平静愉悦的生活中来。 四、对本案例的反思和建议 通过接触这个案例,我深刻感受到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生死观”教育。生死观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我国心理学者对生死观教育进行长期的研究和探讨,认为生死观教育应以生命为主线,从个人推及他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由人衍生动物、植物和环境,将今日扩展至未来。生命教育要达成二个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二是引导学生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生命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也就是说,生死观教育应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人文关怀,要着力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精神家园;生死观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热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生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场所与宗教相分离,对学生加强生死观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态度,而不是宣扬有神论,以及虚无、消极的人生观。 此外,我还建议各个高校要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普查与访谈。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有利于筛选出心理问题的弱势群体,主动对其进行心理咨询,防患于未然。对每位学生都建立心理档案,有助于对其在大学期间的心理发展状况追踪研究。这些措施都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主动的心理服务。 五、结语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这需要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十分细致入微的了解和关怀。只有真正深入学生内心,深入学生的生活,对于人生意义的教育,对于生命价值的教育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真正具有影响力。学生思想工作,任重而道远,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我们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的努力! 心理大学论文:试析利用足球活动运动处方调适大学生心理障碍 论文关健词:足球活动 心理障碍 运动处方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对足球活动的特点分析,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产生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若干种以足球活动为手段的运动处方,以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障碍。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且处于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时期,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断深人的高等教育改革,难免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情绪情感障碍、社交障碍、以及意志品质的缺陷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进行各项体育锻炼,尤其是体育比赛过程中,都需要参与者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因此,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心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不良心理状况、弥补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 许多体育工作者对此做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以运动处方为方案的调适心理疾病的方法,列举了许多有益的运动项目,足球便是其中之一,足球活动是全国群众都很喜爱的运动项目,常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能够有效地培养人们勇敢、顽强、果断、机警等意志品质。本文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提出以足球活动为调适手段的运动处方。 1.足球活动的特点与调适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 足球活动中射门技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调控情感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劣性情绪是大学生最大的敌人,不仅会引起生理疾病,而且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和障碍,危害极大。所谓劣性情绪是指持续的消极情绪和过度的情绪反应,例如因不幸事件引起的悲伤、忧郁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都不能消除,或情绪反应过于激烈,都会对身心造成危害,进而引起压抑、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 足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发展而来的,参加者在比赛中,如果运用多种过人技巧并能射门得分,将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则能调节情绪情感,克服心理障碍。以下方法是针对忧郁、猜忌、压抑、恐惧等心理障碍进行调适的运动处方: ①射门比分法两人或更多人。每人射门10次,在一定的点射门让球打在足球墙上,墙上有不同分数。看十次后总分谁最多,最多的为胜方。 ②“三打二”或“四打三”半场比赛在半场上,由二名或三名队员组织防守三名或四名队员组织的进攻。射中门后,进攻和防守相互交换。采用以多胜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射门成功率。 ③任意球射门升级比赛以球门线中点为圆心,以此圆心用适宜的距离(视参与者能力而定)为半径画半圆弦线,线上画A,B,C三个标志点,分别与球门线成450,900,1350,每个点为升级点,要求队员面对人墙和守门员在每个点逐一射中球门,先射完的为胜。 (2)足球活动中相互配合的集体性的特点,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改变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它们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关系的不同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成见甚至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如自卑、嫉妒、猜忌、报复等心理。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是靠群体合作而完成,是以传接球为纽带,以两三个人甚至五个人之间默契地进攻和防守为基础进行的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相互理解、相互珍重、相互沟通的气氛,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荣誉感,达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以下方法是调适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的运动处方。 ①两人颠球比赛要求多位学生参加,将所有学生分为若干组,两人一组,同时开始颠球,两人交替颠球,球不能落地,看哪一组坚持时间最长。 ②半场“五对五”或“四对四”对抗赛在半场内,五个学生与五个学生之间或四个学生与四个学生之间进行对抗赛,看哪组学生先进球,输的学生罚做“头拱球”。 ③组织“一枝花”或“两枝花”小场地全场比赛要求参赛队由五男两女或六男一女组合参加,其它的同正规比赛规则一样。 (3)足球活动中的胜败与输赢不确定性的特点,可以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的拼搏精神。意志品质是人们克服困难完成各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由于大学生心理或生理条件的限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追求理想,但容易脱离实际,陷人空想,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往往不顾客观条件,不善于从现实情况出发,固执已见,急躁冒进,滥用体力与精力,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恼、苦闷、不满甚至绝望,导致形成意志品质缺陷,影响学习效率、生活态度、自我评价,影响自身的成才与社会的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比赛中要求体力和智力的投人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输赢的不稳定性很大,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败不馁,胜不骄”的心态,正确看待胜败,从而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机智、自制、艰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以下介绍调节意志品质缺陷的运动处方。 ①“点球”比赛与同伴比赛,在罚球点罚点球,输者罚做俯卧撑。 ②“七对七”或“六对六”小场轮换赛进行七人对七人或六人对六人的小场对抗赛,看哪组先进球。输队下场,换另一队上场与胜队比赛。 ③足球网球用网球的场地,场地大小可根据情况自己选择。人数三对三或更多。方法同网球规则,在练习中不能用手碰球。发球时用脚把球踢到地方场地内比赛就开始。发球方获胜才能得分,否则交换发球权。看谁得分先到10分。规则:按照网球规则,球落地一次后就要把球踢到对方场地。 2.建议 足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学生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到三次,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周期长短看效果如何。 心理大学论文:浅谈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运动处方 认知疗法 大学生 心理障碍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冲击很大.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本文通过实践和查阅各种资料等方法,发现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我们要特别重视认知疗法的运用. 1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动向 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几年发展很快,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近几年来,采用体育手段干预心理障碍的方式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把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定为“亚健康”,对其采用不同的体育运动手段,也就是开出“运动处方”.例如: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者建议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如考试)者建议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才能取得优势,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通过许多的实践都证明了运动能有效调节大学生的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使积极的情绪得到加强,同时又能够释放、转移、缓和情绪的负面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目前如毕秀淑等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焦虑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丁庆建等的研究采用12min跑练习10周,心理障碍患者的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等比练习前均有显著性降低.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运动处方对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起着积极的作用. 2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作用 通过运动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可以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消除情绪障碍,达到心理平衡.运动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大学生心理障碍以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效果.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便易行,不受限制,而且便于自我控制.所以运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预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3运动处方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2001年本人在刚人校的新生体育课中,发现两名学生经常不上体育课,而且体育运动能力很差,体质测试总是不达标,并且很少与人说话,性格内向.通过与她们交心谈心,了解她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根据她们的身体状况及爱好,安排运动项目及运动量,针对她们在运动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适时的引导,从而克服生活中的其它难题.经过两年的调适,她们的心理障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并且体育运动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这两例及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可分为三个阶段: 3. 1第一阶段:缓解心理压力阶段 由于心理障碍患者心理压力本身就大,而且大多数人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能力较差,体质状况不是很好,因此对体育运动缺乏自信.所以安排运动处方时,不宜安排过于复杂或对技巧要求较高的项目,因为一旦患者不能完成,会影响运动处方的锻炼效果,甚至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安排处方时多以动作简单,容易控制的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为主,如长跑运动、爬山等.负荷量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而定,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注意根据患者练习后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每周练习次数应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30min二这一阶段的治疗要达到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增强患者对运动处方疗法的信心,为下一阶段的治疗打好基础. 3. 2第二阶段:矫正心理障碍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很大缓解,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而且对运动处方的疗效更加坚信,那么就可以进人这一阶段的治疗.在这一阶段中要根据患者心理障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手段,利用不同强度、速度、方向和节奏的变化干扰,破坏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消耗患者因患心理障碍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以达到心理平衡,消除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具体地说:抑郁症患者可以选择集体性的练习项目,像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重点强调与他人的合作,同时要注意观察速度、强度、节奏的变化;焦虑症患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且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像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球类运动,练习时强度要大,速度要快,每次练习完后要做好放松练习;而对于神经衰弱患者可以选择速度稍慢的长跑或重意念的太极拳等运动,且运动量要适中,速度和节奏要稍慢些.最后要注意这一阶段的治疗初期要与上一阶段交替进行,根据个人的情况慢慢过度,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多给予鼓励,使患者产生一个良好的心态. 3. 3第三阶段: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阶段 经过前二个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得到有效地矫正,则可以进人第三阶段的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的治疗.这一阶段的初期仍然要采用矫正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进行练习,以后逐渐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难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练习的项目和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让患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和方式长期进行练习,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并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治愈后一般不易复发,因为患者会把治疗的运动处方当成习惯方式长期进行.本人对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的两名01级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她们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到现在仍然每天锻炼身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很好,并且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4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4. 1对认知疗法的认识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3].认知疗法强调人们的情绪与行为发端于想法或信念,这些想法或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人们长期持有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因而处于不良的情绪中,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假如消除其不合理信念,改变或修正其曲解的认知,则可以改变其心理和行为. 中国人是一个重理性的民族,注重说理,所以认知疗法从总的倾向看比较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认知疗法对那些能够接受理性分析过程、具有较好智力水平的人尤为适合.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心理障碍主要是以学习、人际关系及爱情方面的问题为焦点的情绪障碍,因此认知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 4. 2认知疗法的作用 许多心理障碍患者刚开始并不承认自己有病,因此选择认知疗法的切人点非常重要.渴望成才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而大学生要想今后有所作为,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分析大学生成才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使其认识到心理素质在成才中的重要性.然后再通过帮助患者分析其所特有的对已、对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从中去发觉其所与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看法”或“态度”,并协助其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不合理性与病态性.在患者能正确认识其心理障碍并希望能改变这个现状后,最后通过分析运动调节治疗心理障碍的原理、效果以及运动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接受以上的运动处方治疗. 4. 3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动对心理障碍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对于严重心理障碍患者,仅仅依靠运动处方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须与认知疗法相结合.如:01级A同学天生体小身弱,家庭条件较差,她想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很高的人生目标,而在实际生活中她的能力又有许多事不能为之,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出现了心理焦虑、过分紧张、神经衰弱等症状,久而久之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通过体育课对其身体状况进行了解,配备不同的运动处方,在运动治疗的同时帮助她分析自己、寻找差距,并使她产生改变自己“不良心理素质”的强烈愿望.也就是说必须在运用运动处方疗法中同时运用认知疗法,这样才能对大学生抑郁症、焦虑症以及神经衰弱等情绪障碍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在运用运动处方疗法的同时必须注意认知疗法的配合运用. 心理大学论文:关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与干预作用研究 论文摘要:通过实验法,探索以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效果差异。以有效采用不同内容的运动处方来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以便更好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经过12周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等强度的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攀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方武均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2)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焦虑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3)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论文关键词:焦虑;抑郁;运动处方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了高等院校教育和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才库”和“人力资源”建设,给国家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主要是因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加之社会环境、家庭和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强等因素,造成一部分大学心理出现问题。其中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最为严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单项篮球运动(以下简称单项)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以下简称复项)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处方,对患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运动调节和干预,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分析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与干预作用,寻找合理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的科学运动处方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和分组 选择云南师范大学生科院2005—2007级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个45人。按照焦虑和抑郁分成两组,组成4个实验组。说明:实验成员是身体基本健康、无特殊疾病,适合运动锻炼的本科学生;排除残疾学生和留学生,每一个实验组样本由不同程度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组成。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二)测量工具 l_测试量表: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在师大2005、2006、2007级学生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学生各90人作为实验组,将焦虑和抑郁学生随机再分为两组各45名。 2.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zung于1971年编制而成。它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的焦虑主观感受。焦虑自评量表采用四级评分。 3.抑郁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是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Zung1965年编制的,由20个问题组成,使用方便。 (三)实验程序与运动处方 1.实验验时间:2008年9月8II开始至1i月28日结束,共12周。 2.运动处方:(1)锻炼内容分别采用篮球和篮球与太极拳组合两种。(2)锻炼方式单项班篮球采用小型比赛;复项班的项目程序和时间安排为24式太极拳i0min的准备活动和15min的整理放松活动;其余时间为篮球小比赛活动。(3)锻炼时问与频次为每周锻炼3次,为星期二、五早上6:00—7:00和周三下午4:00一5:00,每次实际锻炼时间为60min(含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4)锻炼负荷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在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采用每隔15min随机检测5名学生的心率方法,并记录每次运动前、后的心率以供制定计划是参考.合理控制运动强度。(5)锻炼监控由研究者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表》(PARS一3)对其运动量进行测试和监控。 3.对照组情况:对心理健康学生随机抽取同样组数、人数的学生进行同等条件的锻炼,在练习时段结束后与心理障碍组进行对照。 4.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且实验班所有同学焦虑和抑郁2项指标均在安静状态下测试。所有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5.0软件包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班学生焦虑、抑郁在实验前、后水平变化的差异性比较 注:表示P≤0.05,为显著水平。一表示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以下各表同。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出现差异,其中实验复项班的焦虑和抑郁都水平出现显著差异;且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而单项班抑郁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并且单项运动和复项运动对焦虑和和抑郁水平的影响不同。 (二)实验班中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焦虑与抑郁的影响效果比较 1.实验单项班和复项班之间在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变化差异 从表3的结果可知:经过对实验班的单项班和复项班的T检验,在焦虑方面单项班和复项班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抑郁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比单项篮球运动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进而改善心理健康,而对于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方面,二种不同处方的锻炼对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调节没有差异。 2.焦虑和抑郁不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两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人对其进行分析。1990年,诺瑟等人(North,Mccullagh&Tran,1990)多年1969—1989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进行了分析: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的降低抑郁。彼得鲁茨罗等人对1960—1989年问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表明运动活动量必须常于20分钟,才能有效降低焦虑;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体育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能有效降低特质焦虑。1992年,拉方泰等人对1985—1990年间涉及有养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观研究分析总结+结果与诺瑟等人的研究和彼得鲁茨罗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体育运动的实验班同学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实验班中的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和和抑郁出现显著差异(P≤0.05);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对抑郁没有显著差异。不但支持了前人有关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同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设计了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的研究,补充了关于运动处方的制订和调节与干预心理障碍的研究。 三、结论 (1)中等强度的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均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2)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3)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焦虑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 心理大学论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图书馆阅读疗法 论文关键词:阅读疗法 心理健康 大学图书馆 论文摘要: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5.丰富馆藏资源,编制专题书目。阅读疗法必须有相应的馆藏资源,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文献配置。还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开展导读工作。 如:阅读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学生成功心理训练、祝你成功等书,可以缓解遇到困难挫折引起的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阅读社交心理学》、(《卡耐基交际大全、交际与口才、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幽默与言语艺术、心灵鸡汤系列,对因交际困难而抑郁、孤独的读者会有帮助。因情感问题导致的消沉、嫉妒、厌世等心理问题,可以阅读恋爱心理学》、读者、心灵鸡汤》、走出情绪低谷》、罗兰小语、爱情婚姻家庭等。 随着信息化、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El益加剧,情绪因素所致疾病的患者逐年递增,阅读疗法应受到重视。高校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不仅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内容、方式的创新,也有利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开展阅读疗法,存预防、缓解、排除大学生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完善人格、增其心智、健全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心理大学论文: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社会学解读 内容摘要: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关 键 词:大学生;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感与符号之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1]在大学校园里情感丰富的学子们的消费行为必然有其诸多的表现: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因为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一般来说,大学生更愿意购买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商品,他们的消费行为更注重感官的满足。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感官来感知、认识世界,而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大学生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换言之,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当外面的某个事物被他们感知并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时,他们会如醉如痴地紧紧追随。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更容易跟着感觉走。其次,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情感和理智相撞击时,一般偏重于情感,容易感情用事。同时,大学生在消费中的情感“两极性”心理也非常明显,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强度也比较大。某种商品只要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会形成对商品的偏爱和追求之心;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否定和抵触的情感,对商品厌恶、拒绝。 (二)无法抗拒的符号消费 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2]于是,人们选择和消费的产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现、体现个性的工具,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符号象征,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获取分的标记。因此,符号消费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符号表现形式:一是“趋同”,二是“示异”。所谓“趋同”,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层或小团体的相同、一致和统一。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随大流去购买。“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所谓一致性。同学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别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趋同性的时尚消费让大学生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髦社会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你用传呼机的时候,我已用上了手机;你刚用上3000元的手机,我却早已用上5000元的甚至1万元的,以此来显示我的与众不同。 (三)“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 “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什么?什么都不代表。他能成为什么?一切,或者几乎是一切。因为他孤独地处在上百万孤独者身边,他受到一切利益的摆布。”[3] 今天的莘莘学子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他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感性,率性而为,消费却不免冲动。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他们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修眉、洁牙、丰乳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一些人甚至不惜昂贵代价来实现“人造美女”“人造帅哥”梦。正如吉登斯所说的:“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成为自我审视、反思、规划和改造的对象”。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年龄歧视”和“相貌歧视”的用人政策。例如,在许多公司和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公开宣布不招35岁以上的应聘者,有的连身高和长相也有苛刻的、超出工作角色所需要的限制。于是,为了延缓衰老、掩盖形象缺点、增加形象魅力,身在象牙塔和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 二、躁动的需求——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较舒适的环境、条件下,心理应变及承受能力都较差,外界的变化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消费也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下进行的。 (一)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与大学生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4]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们之间实际上存在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任何一个因素也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或决定。消费行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某一时点上,又可以看作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消费者的某种感情反应状态(如生气或惊喜),某种认知反应状态(如对某个品牌的认知度或评价),某种行为反应(如对某种品牌的消费),都是上述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整个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消费者个体或群体,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虽然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的决策过程)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现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而且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外现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心理特征指引下的独特消费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又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在青年期,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个性基本形成。与这些心理发展状况相适应,青年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由于自身广博的知识面,因而在消费时追求知识性;由于对新鲜事物的热衷,在消费时会追求时尚性、潮流化,强调美观大方;由于个性强烈,在消费时会情绪行动,即兴即买,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由于富有创造性,也会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虽然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但他们已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在购物时自身意志力较差,只要兜里有钱就会迫不及待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上,就是:1、追求新奇。大学生虽身在校园,却有很多的社会接触、社会实践时间,有了一定的社会能力,也能自主的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同时又没有中学生高考的压力,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社会、家庭压力,真正可以放开束缚随心所欲的进行一些消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产品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有些学生达到了不奇不要,无奇不买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异商品的阶段。2、强调“美感”。即要求商品的美学价值能与自己的审美观点相一致。但大学生所讲的美感与传统美学所讲的美感并不完全一致。在他们的眼中,也许残缺是美的,不对称也可以使美的……只要“我”觉得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选“它”没有理由。3、追逐时尚。生理与心理的渐趋成熟使得大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莫过于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大学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个性与文明——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在大学生消费问题上,我们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用简单的对或错来作为评价标准,更无法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的个性消费。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 第一,发展个性消费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个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更何况是处于彰显个性时期的大学生们。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5]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因此,我们不宜压抑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 第二,消除不良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正如叔本华所说的:“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6]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新的欲望,如此层出不穷,永无终止。可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 第三,提倡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指在保证大学生的自然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不超出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消费。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孩子视为家庭生活重要的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对于远离家长过独立生活的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经验。这就造成有些学生追求高消费,盲目追求档次、品牌,存在攀比心理,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甚至个别学生不能体谅家庭的困难,以各样的借口欺骗家人寄钱用于自己不必要的消费。这些不健康的现象,与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娇惯与纵容,使学生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关系重大。因而,倡导适度消费,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校情、家情教育。学校与家长都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以使大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的轨道。 第四,倡导消费文明 消费文明即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通过倡导消费文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加知识与技能。因而,通过倡导消费文明,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消费行为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所以,应该在大学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科学正确的消费观。 心理大学论文:浅析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 探索 [论文内容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 “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论文:关于医学本科生对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摘要]医学心理学作为医生处理医际与医患关系的重要学科,早已为广大专家学者广泛重视。一方面,作为理解病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知识手段,医学心理学在帮助医生进一步地理解处理医患关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社会人,合理得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亦是十分必要,医学心理学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医学院校的心理学教育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关键一步。文章通过对正在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医学院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对医学生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医学心理学;考核标准 1 方 法 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中国医科大学正在进行医学心理学学习的大四年级学生,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等医学相关专业。问卷由15道选择题构成,涉及内容包括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态度、对该课程设置的意见、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以及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问卷共发出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将数据录入SPSS 13.0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学生对待该课程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大到半数同学对待该课程态度较好,在其中有13人很重视医学心理学课程,认为其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该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认为心理学理论是“伪科学”而放弃学习。有超过60%的同学因课程中穿插有心理学电影欣赏部分及微表情、梦的解析等有趣的小知识而对该课程印象较深,仅少数同学对该课程没有印象。 2.2 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及收获 调查问卷设置了三道有关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约13%的同学可以完全掌握,将近半数同学可以部分掌握,但仍有30%同学表示完全没有听过。10%以上的同学认为该课程的意义大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是作为医学生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知识,30%的同学则认为其与其他考查课学科并无太大区别。超过半数同学认为学习课程后能得到一定收获,有30%同学仅仅对心理分析、心理学冷知识有印象,极少数同学没有任何收获。 2.3 学生对该课程设置的意见 学生对该课程设置的总体印象几乎为设置合理、课程单调、课程内容夸张荒谬各占1/3,仅极个别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对于上课时间的设置也各持己见,认为在大一所有医学课程学习之前上、在大二学习了一部分医学课程之后上、在大学医学课程全部学习结束之后上,以及贯穿于所有医学课程之中四种意见几乎各占相同比例,其中在所有医学课程之前学习略多于其他。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超过半数同学认为授课方式很重要,要多增加与患者沟通及医学生日常交际方式的学习,仅少于5%的同学认为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达不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75%以上的同学认为授课老师负责投入,仅极个别同学认为老师讲授不满意。 2.4 学生平时对心理学的应用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应用中医学的情况调查,60%的同学表示平时仅在心理学微表情等有趣的小知识时有帮助,22%的同学表示看一些心理学小电影和书籍。极少部分同学经常研究心理学专业文献,或查阅心理学杂志。 3 分 析 3.1 学生对于该课程态度较为积极,较之前有明显改观 有超过半数同学对于该课程有认真对待的态度,在其中也有一部分认为该课程超过其他医学课程极为重要而特别重视。与以往文献报道中比较可见,或由于近年来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规范以及社会舆论对于医患关系的重视,医学生对于医学心理学的重视有了明显的提升。心理学电影欣赏及微表情、梦的解析等小知识往往是学生兴趣所在,也是学生能留有较深印象的部分。但该课程目前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也使得一些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生对该课程缺乏认真的态度。 3.2 学生对于该课程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从调查中对于该课程核心内容的抽查来看,仅极少数同学可以完全掌握,相当一部分则仅仅有印象。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由于该课程考核标准较为容易,学生一般不会利用课下时间复习或巩固,从而导致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欠缺;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的性质,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在于心理小实验上,其更侧重于实验现象而对于其深层次的心理学知识则掌握不熟。 3.3 学生对于课程设置意见不一 “医学心理学”虽有较长的历史,但我国课程的规范化却时间不长,课程设置方面较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较为集中的意见还是在于教学形式的设置上应更加丰富多样,反映出来的问题多为实验分析部分,形式合理但执行力不足而导致课堂效果受到很大影响。授课教师往往更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对于现象与理论相联系的重视不足,缺乏对学生理解知识规范的指导,而对于一些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则更缺乏约束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停留在“听故事”阶段。另外,对于考核形式,学生也乐于因该课程简单的考核而减轻总体课业的负担。课堂要求不严,考核简单都缺乏了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约束力,但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因而总体上并无较多反对意见。 3.4 该课程对学生及医学心理学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不大 对比学生学习前及学习后对医学心理学态度的变化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学运用并无实际意义上的改变,对于社会上舆论关注的热门医患关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关注度,有一部分同学无法给出医学心理学的理解看法。一方面,对于一部分优秀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而言,对医学心理学的关注早已形成习惯,其在该课程的学习之前早已掌握一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不足,使得学生从该课程的收获有较大局限性。 4 解决措施 目前,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态度与积极性都有较大改观,改变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的关键则在于让该课程的设置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4.1 改变课程时间的设置 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各持己见,因此让该课程的授课时间更具弹性化是解决的关键。首先,在入学教育阶段增加一定的医学心理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早期的医学实验有更多心理学方面的认识,也便于在当时医学新生有较大热情时让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合理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其次,在保留目前大四年级学习“医学心理学”主要知识的基础上,在其他医学课程中增加相关的医学心理学部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4.2 适当提高考核标准 在不增加学生实际负担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首先,要减少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增加对学生心理学运用的考查;其次,可以将课堂中学生对实验理解程度表现以一定比例计入最后的总成绩。基础知识考查的减少,避免了学生因大量机械记忆基础知识增加负担,重点考查学生的认识理解,也可以督促学生重视课堂内容的学习。将课堂的表现计入总成绩也可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对课堂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课堂。 4.3 丰富课堂形式 虽然目前的教学形式已不再是完全以老师讲解为主,但其还存在有形式单调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心理实验也被普遍反映过于形式化,缺乏真正的意义。首先,以教师与学生活动各占一半的比例安排课堂内容是较为合理的。教师应以最简明的方式用半节课时间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其余时间则交给学生自由讨论或向教师提问。其次,要求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是很重要的也是目前尚缺乏的。不仅约束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也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应给予对医学心理学兴趣较大且平时表现优秀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向全班展示的机会,可以是心理学小实验,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丰富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5 结 论 随着社会舆论对医患关系关注的进一步增强,医学心理学的运用越发受到人们尤其是医学生的重视,而在本科学习中,科学有效地完善其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的课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达到启蒙的作用,使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学习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医学心理学论文:大班授课模式下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摘要:医学心理学是目前医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本文分析医学院校中医学心理学课程传统大班教学的不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的质量做出参考。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或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1]。在人类死亡谱的改变、生活节奏的提高等多种动因作用下,医学模式已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卫生部根据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提出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我国的医学心理学根据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吸取了心理学科中所有与健康相关的内容,目前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 随着对医学心理学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学生也普遍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及病人心理、医患关系学习的重要性,所以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人数非常多。大班教学成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授课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科学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是本课程授课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大班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涵盖生理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健康促进,疾病的病因探索、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其设置为限制性选修课(考查课),课时数通常在36学时之内[2,3],因为课时有限,很难兼顾心理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案例,也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医学学科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医学生课程繁重,课堂学习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其他院校学生。所以存在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比较重视考试课,很多学生虽然对心理学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 医学心理学是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公选课,全是以大班形式授课,而传统的大班教学从方法到考核上,都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大班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性极易被忽视,学生往往缺乏内在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较差,并且极少关注课程内容,也很少提问,注意力不集中。大班教学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不相识,容易课堂纪律松散,学生上课迟到、早退、高缺席率等,甚至没有被教师注意到。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参与非常少[4]。国内学者对医学心理学大班授课现状调查显示[5],大班授课中,学生对师生、生生互动很不满意,“差”项选择都在80%以上,对课堂纪律、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不高。 在课程考核中,大班教学往往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很难保证评价的恰当性,也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对医学心理学课程大班授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是紧迫且必要的。 二、特朗普制在医学心理学大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特朗普制教学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其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随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所以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2.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医学心理学课程可在目前大班授课的现实条件下,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调整、灵活使用。具体方法探索如下:(1)大班上课:教师根据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内容。(2)分组讨论:根据课堂学生人数,15~20人为一个小组,各组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寻找典型心身疾病案例、心理障碍案例、病人异常心理案例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或者是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索。小组成员可以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见习等机会接触的病人、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答案,然后再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以PPT汇报研究内容和成果,并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及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3)个人独立研究:可以是知识点研究小论文撰写,个人心理应激的应对模式分析,找寻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心理案例,心理咨询实践等形式。个人在此环节遇到问题时,可向小组成员求助或向教师求助,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4)基于特朗普制教学的考核评价:①大班上课内容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50%,以传统的试卷形式进行。②分组讨论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20%,以小组的总结发言加小组学习的资料(组内学习讨论的记录,使用的文章,资料,图片等)的形式,给予该组成员分值。③个人作业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30%,根据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小组交流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学生个人作业或个人研究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予分值。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采用特朗普制的大班上课、分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有一定比例知识是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灵活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国外医学院校近年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公开课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6]。 1.创建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分组讨论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过程中,需要进行具体化的学习任务布置,如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问题,病人过度焦虑的干预方法等,只有问题落到具体实处,让学生明白此问题的解决是有实际效用的,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利用好网络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web的现代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有研究者进行了探讨与实践[7],安排学生观看视频课程后,根据每一集课程内容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巩固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有较好的效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建立了医学心理学网络课程中心,在基于课程中心的网络平台上,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各章节知识点和我校各位医学心理学教师不同章节的授课视频,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自己任务需求,选择网络视频进行重点学习或反复学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授课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方面。 通过课程中心师生互动栏、留言板、微信群和教研室课程微信公众号,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及时和教师探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因平时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的问题,做到个性化辅导,也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四、讨论 1.特朗普教学的介入时机。分组教学不宜太早进行,可选择在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的学习后进行,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对专业教师的“信任”和“认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在分组学习时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且能避免学生因为太早关注于小组成绩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讨论主题以讨论提纲或要点的形式在讨论前下发给学生,讨论提纲或要点应具有指导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讨论思路,避免讨论过程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并告知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2.小组数量及人数应适中。如果课堂人数过多,可适当增加小组数量,控制在15人左右为宜,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及案例搜集分析中有发挥和表达的机会,增加参与感和组员间的互动频率,培养合作精神,充分调动起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大班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对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在目前大班的授课背景下,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学深、学透、学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患沟通视域下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摘要:本文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从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出发,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设计与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对策。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医患沟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1]。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 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八大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最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2]。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第一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4],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5],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 医学心理学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可以在新生入学和实习前,组织宣读《医学生誓词》;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医学人文论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咨询服务、与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结对服务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 医学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医患关系是医疗中的根本关系。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承担重要的培养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以学生为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医学心理学论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视角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环境 医学心理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gy)是一门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既需要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又需要较强的心理学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认知方式服务于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几个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情境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通过精心创建一种既能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中亲身体验,通过真实情景的再现,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交流与协作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心理实践技能和解决心理健康等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意义建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都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代表要机械性地重复与记忆,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心理学的相关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自我认识是医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倡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以便于发展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深入理解,通过支架作用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个体心理》两个章节涵盖的知识点既是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和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潜在的发展水平为目标,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例如,认知过程中的感觉是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理解和熟悉的心理活动,围绕感觉为学习主题,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体验当中,如一起讨论吃糖吃到后面不觉得甜了,反而感觉到酸是为什么;看到伤心的场面时,觉得悲伤的曲调特别好听,摇滚音乐特别刺耳,看到高兴的场面时则相反,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和讨论,主动获得对感觉规律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感觉规律概念的主动建构。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要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章节的教学就可以具体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呈现学生都关心的内容,如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的咨询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地讨论、交流,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咨询案例的理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比如《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教学,可以采用人际关系理论讲解,也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了解人际关系类型和人际吸引的表现,还可以创设大学生和医护工作者常见的人际沟通情境。对同一个知识点,用这种随机进入模式进行教学,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以不同方式给学生呈现同一知识点,能够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目标。 医学心理学论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摘 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以提升自身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文章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新时期,随着当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医学教育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专业人才,成为现代医学教育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他们不仅需要具有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如何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值得探讨研究。 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的优势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运用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依据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心身统一、社会影响、认知评价、主动调节、情绪作用、个性特征等基本观点,在帮助医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工作,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二)《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范围广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它涉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与保健、咨询等更全面、更有效的方式、途径与机制,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经过学习,医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各种方法应用到自我心理调节与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学生适应能力不强 医学生从学校毕业迈入社会,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的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从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调整。但是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快节奏步伐,要求医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部分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养成的依赖性,致使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上,一些学生与病人交往沟通能力不足,处于被动地位,治疗效果不佳,遭到病人投诉。 (二)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过去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医学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往往根据自身的认知来认识他人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对社会的认知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用自己的意志去想、去做事情时,在人际适应之中就会出现一些偏见,影响了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准确性,阻滞他们与同事、病人的沟通。 (三)情绪情感负面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与情感起着十分的作用,他们是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的渠道互相传递交际的信息,达到互相了解、彼此共鸣的目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消极的情绪情感则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往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若医学生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消极的情绪情感能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卑、嫉妒、冷漠、愤怒、恐惧等,进一步加深负性情绪情感,便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社会、教育体制造成能力培养的欠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课程,忙于各种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集体意识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主动性。许多医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优秀,但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不能自我调节,同时在遇到学习或生活困难时无法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这样使得他们陷入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状态,对人际交往丧失信心,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结合调查结果设计针对性授课方案 要在课程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首先必须了解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前可以先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案,即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讲授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1.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它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医学生社会认知的准确性引导,减少产生寂寞、压抑、焦虑、生理疾病等消极面体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2.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情绪情感调控能力。情绪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认识活动受情绪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情感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人们的活动,消蚀人们的活力,甚至引起错误的行为。因此,善于调控情绪情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认识情绪情感的本质、表现和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状况,学会调控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意志能力。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医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总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意志的特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的表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学会承受压力,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培养自己的耐挫力。 4.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健康人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人格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明确人格是个体本质属性的体现,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它包含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格特征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依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5.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医学生正是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各项生理功能日渐成熟,心理能力逐步发展,自我意识迅猛增长,成人感和独立感、自尊心与自信越来越强,期望个人的见解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医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社会交往甚至形成社交障碍,为此而感到苦闷、自卑,以至于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青年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奋斗目标;同时应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心理应激,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应激源,正确理解应激反应,采取正确有效应对策略,能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修正期望目标,学会寻求社会支持,改变认知和行为,保持心理平衡,拥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6.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是遵循平等原则,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平等相处。其次是遵循互助互利原则,打破自我为中心,善于求助,乐于帮助。第三是遵循宽容诚信原则,学会宽以待人,诚以待人。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沟通,良好的沟通为双方传递身心发展的信息和资源,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引导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重视沟通,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一是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二是注重语言、非言语交往沟通,积极评价他人。三是学会倾听、体会他人的感受。四是正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忍让,积极化解矛盾。五是善于表达自我,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克服刻板印象,及时调整自我表现。 医学心理学论文:P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会 摘要:探讨和评价PBL 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抽取我校临床专业大专生两个班,采用对照研究,分为实验组(58人)和对照组(58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的综合分析题得分和总分以及临床实践能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PBL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进、健康观念的转形以及疾病类型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医学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逐渐被重视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所替代,在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全面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在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显示出了良好效果,通过把学习设置到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引导,在教师指导下与护生合作来解决问题[1]。作者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采用了PBL模式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大专学生,随机抽取两个班,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涉及临床系学生共116名,其中男生66名,每班各58名,年龄为17~19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以及基础课成绩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按大纲要求进行循序渐进教学,学生以被动听课为主的教学方法。 1.2.2试验组采用PBL 教学模式,体现"以问题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2.3评价方法 通过教师和护生两方面对PBL法的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考试成绩和临床实践。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通过两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班的综合分析题得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两班成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教学效果评价显示,实验班临床实践能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班。提示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能明显提高学生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见表1~2。 3 讨论 PBL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曾先后在60多所医学院校中进行推广和修正。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2]。PBL是以信息加工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解决问题与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强调支持与引导。目前世界上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PBL的教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于医学临床,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以及帮助健康人群保持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帮助精神障碍者恢复健康的学科。医学心理学涉及的内容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事临床精神专科工作岗位和为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对象提供心理评估、治疗和咨询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后续临床实习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次研究主要在医学心理学教学运用PBL教学法,研究显示,实验班的综合分析题得分和总分以及临床实践能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班,提示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 目前,尽管PBL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3],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硬件资源方面,需要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源以及学习空间,因此需要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在教师方面,要求更多的师资力量加入,同时也需要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和知识以及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与更新,因此PBL教学方法对教学硬件资源和师资方面的要求均明显提高,这对于一般的高等院校都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次研究结合目前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学习观念转变等诸多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先在精神科护理学中进行开展PBL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学生对PBL教学模式有一个逐步理解和适应的过程,为寻求一种更适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资源状况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医学心理学论文:从医学心理学谈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摘要]本文在简要论述医学心理学的基础上,指出现代性的医疗方法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的更高要求。目的:从医学心理学谈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医务人员;心理素质 从医学发展是来看,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以人为主要研究和服务的对象。医学的基础研究注重生命活动的本质,而心理现象则是在生命发展的较高级阶段才出现。从现象上看,现代医学研究偏高于人的生物学方面,而心理学的研究则偏高与心理方面。但心与身的关系或身与心的关系如何以及它们的互相影响则是两个学科都必须面对并要作出回答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心理学的出现是医学与心理学两个学科发展到一个阶段时的必然结晶。 资料 1.一般资料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dogy)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心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的问题,则重于研究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以及在他们相互转代过程当中的作用和规律。同时,医学心理学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疾病的发现、诊断与治疗、康复和预防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和干预,以维护和促进人类的整体健康。 2.临床资料 例:一位18岁女孩,因混合痔入院需要手术,护理人员对她进行了术前备皮,导尿管插入等术前准备工作。由于病痛和面对手术的紧张,无助时他情绪不稳定,不肯配合护理人员做一系列的准备,正巧一位资深的护士长经过,对患者进行了耐心的劝导和安慰,并告知她术前的一些准备是为了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使手术后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样也是一种保护她的措施,与此同时转移患者注意力,帮助另一位护理人员进行术前准备。 此例可看出,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有同情,体贴,照料,给予,安慰和鼓励,无谓不到的关心病人,使病人感到像亲人一样,让病人可以消除面对病痛的焦虑和恐慌。而病人则被认为应该按文化的要求履行病人的角色和义务,不能讳疾忌医,应该接受医护人员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其次,如何达到这些期望和要求。医护工作者同样是人,都应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但在护患关系中无论护理人员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病人,他们都是较主动地一方,因而,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不仅涉及到良好的护患关系,而且涉及到护理人员自身身心健康。所以现代的护理工作着除了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与患者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我认为也应该加强培养自我心理素质从而做到真正将心理学运用于临床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 1.心态平和 作为现代的护理工作者来讲,除了要善于运用语言和患者沟通以外,也应该提高自我的认知,要用自我的内心去体会病人的感受。对待每一位病人所做的一切,要用平和的态度换位思考病人的内心世界。要记住病人不是单指他身体上发生疾病痛苦难耐,因为与此同时,病人的心灵上也有着一样的痛苦。例如有一位学生参加高考前突然病倒住院,病痛合不能上大学的沮丧使他情绪无法稳定。正巧有一位护士发药时,错把药片放到有水的药杯里,他就抓起药杯向护士扔去,儿护士一气之下将病人训诉几句后转身离去[2]。对于这种情况,表明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缺乏和对病人心里的不了解,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病人的所作所为,也不能理解病人的这种举动是心里矛盾的无奈爆发。 2.丰富医学心理学知识 现在的护理人员每碰到一个问题,总指望通过技术方法来解决,而忽视人们生存方法之间密切的相互联系,忽视人群中健康与疾病的难以处理的平衡,只顾近期实力,所有这些都会带来长远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我们应当多学习心理学,多了解病患的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在护理工程中改变以往古板的单纯的护理方法。应用新的方法,多与病患沟通,多观察病患的日常生活,通过人际交往,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面发展。 3.干预病人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人一旦生病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就会都被打乱,生活规律的破坏成为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号,冲击着病人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对病痛的体验,病人的注意力不仅会集中到病症上,还会影响心理状态,改变他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态度。病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来之于心理负担的加重,把心理困结在自己的不幸和痛苦上。此时,护理人员就要学会耐心的倾听病人的诉说,好的倾听需要神入而不是同情或者怜悯,我们不要对说话的人的困境或不幸表现出一种屈尊俯就得态度,这样的态度不能真正的帮助病人摆脱心理困境,我们应该运用神入。在心理学上,神入是理解与同情的结合[3]。在倾听时,努力理解讲话者的具体问题,不要摆出一贯正确的态度,不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反而应该努力理解讲话者在想些什么,感受什么以及希望做些什么。更应该要尊重病人的根性和人格,深入了解病人的性格特点,对病人的需要才去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关怀态度。 结论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探究病人的积极因素,在治疗的工程中,不仅要消除病人的基本症状,还要帮助病人恢复机体功能,重新调整身体,精神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我们还要创建一个优雅舒适的医疗环境,因为这些都可以对病人的身心康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性的工作,也是护理工作者人生旅途中永恒主题。所以,应当常抓不懈,付诸于自觉行动中。 医学心理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近年来,以哈佛大学案例教学为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心理学教学,是适应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案例教学法,探讨了该教学方法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实施技巧及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而在医学与心理学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医学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并且列为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如何科学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是医学心理学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把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是适应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基于情景学习、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这种方法首创于哈佛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它的实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医学心理学教学案例种类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案例一般分为3类:评析型案例、范例型案例和操作型案例。评析型案例主要展现了医学心理学基本技能的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线索和模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评价,培养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范例型案例主要表现了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用于例证和阐明概念、原理。这种类型的案例,以教师讲授为主,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人格”一章中,可选取文学作品中一些典型人物形象作为案例,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和掌握人格的概念、特性、行为模式及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操作型案例是将医疗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过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例如在讲述“心理障碍”、 “病人心理”、“医患沟通”等内容时,可选取临床上的各类患者为案例,列出不同患者典型的心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出心理障碍患者的类型,提出与患者沟通的方法、技巧。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技巧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组织启动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并引领整个教学进程,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由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三个基本环节组成。首先是案例教学准备环节。这一环节由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部分组成。教师准备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背景和知识经验,确定适合案例教学的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案例,完成课堂教学设计,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学生准备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依据教师的提示,围绕案例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是案例教学实施环节。实施案例教学时要求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然后由教师介绍案例的背景和发生情况,并确定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析案例,找到该案例的问题所在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课堂讨论有序地进行。最后是案例教学总结环节。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揭示案例的理论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予以澄清;同时还要注重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和心理激励作用,对学生的整个讨论过程做出评价,总结表现出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重在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思考案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2.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案例陈述抽象的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由原来被动地接受和储存知识到现在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地调动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学生的背后,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让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 3.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教学法形象地呈现案例,通过对涉及知识点的问题不断的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学的内容应该运用于何处以及如何运用。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其创设了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以案例为核心,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一系列可能答案的探讨,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所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更加形象化、深刻化,提高了教学质量,改进了教学方法,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 医学心理学论文:TBL结合LBL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各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将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模式应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学生《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各论教学中既能激发医学生对心理干预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探索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关键词】TBL;LBL;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教学 在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面临着课程多,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少的现实问题,因此,部分学院会减少《医学心理学》总课时数,需要36学时以上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五年制教材往往被压缩到26甚至24学时,心理干预各论这一章节也从8学时以上被压缩到4学时,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调动学生对该章节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讲授该章节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临床能力,成了部分教师教学的难点。本学院的心理学教研室教师经过多次的探索,认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1]这一模式适合这一特殊情况的教学,且具有教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模式的开展 1.1 准备阶段:教学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学时的教师讲授,第二阶段为两学时的学生讨论。由于该章内容较多,故在课前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1)设计问题:对该章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十三节内容中的每一节均设计2-3个问题,问题涉及每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治疗过程以及原理和过程之间的联系;(2)自主学习:把事先设计的30余个问题作为作业形式布置下去,作业布置的时间是课前两周,建议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答案可以从书上、图书馆及网络上去寻找,并说明这些问题及答案是第二次课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作业的答案只有最好、最系统、最具创新性之分,没有最正确之分;(3)分组:将每班学生分为3个组,每组10名左右,每组选1-2位负责人,主要负责收集事先布置的作业的答案、主持和记录第二次课讨论的内容。 1.2 LBL阶段:LBL阶段由教师完成,主要系统讲述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建议LBL 阶段以案例为基础,围绕案例精讲每一种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及其联系,由于时间有限,有关每一种心理疗法的历史、人物和最新进展应布置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去阅读或寻找答案。 1.3 TBL阶段:TBL阶段为在教师的督导下由学生完成。尽管TBL阶段讨论的问题在LBL阶段教师已精讲过,但为了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独立思维的习惯,讨论前应说明教师的讲授及书上权威人物提出的每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及技能也有其缺陷,学生应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生尽快走出绝对性认知阶段,促使其认知模式向迁移性认知、独立性认知和环境性认知阶段发展[4]。在具体操作中,每个学习小组围绕一些特定的心理治疗问题,从各个学科和不同方向共同探讨学习,对每种心理疗法的理论和技能展开广泛的讨论,总结理论与方法之间的联系,提出对每种心理疗法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可能有效的改进方法,并探讨每种心理疗法的联系与异同,从而达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对“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四大要求[2]。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表现、问题解答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价,主要点评学生观点的创造性与系统性,而不是过多点评知识点的正确与否。 2 实施体会 TBL以设计好的问题为导向,避免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中问题过于分散,且TBL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结合。因此,自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PBL基础上创立TBL以来,该模式在西方医学教育中逐渐被推广运用。实施TBL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关讨论内容方面的专家,但并不需要在团队工作程序中有指导一次成功TBL会议的经验和专门技能。另外,学生在团队工作中也不需要任何特别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协作和使工作富有成效[1]。 我们教研室教师这几年把TBL与LBL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总的感受是该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像我们这种普通院校的临床专业多为五年制,课程繁多,《医学心理学》被认为是一些边缘课程,课时因而被大加压缩,这导致教师在每一章节教学时都感觉时间紧张,特别是在教授心理干预各论时,因为该章有十三节,描述了十三种心理干预方法,而课时仅为四学时,因此讲授该章时时间更为紧张。LBL结合TBL模式则能解决因完全运用PBL或TBL教学时教学时数大量增加的问题,解决目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课程时数过少的问题,又能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另外心理干预这一章节内容介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技能之间,TBL结合LBL能培养医学生初步的临床探索技能,提高以后进入临床时所需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LBL结合TBL不仅因节省课时而适合于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还因该模式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将枯燥的学习变成一项充满趣味和挑战的科学探索过程而适合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营造了开放、自由、包容、合作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认知性学习思维的转变和发展,让学生逐步接受书本或教师的某些知识是不确定的观点,让学生明白,权威并不是全知的,知识不再视为是确定的[3],这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相对性思维能力。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学心理学李氏疗法 医学心理学,李氏疗法是由李和军,于2012年创立的,共分为两套疗法,一套是在患者临死的时候,直接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三个月的时间,能够治疗各类绝症,另一套是在患者临死的时候,逼迫患者让他不敢死亡,这样也可以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三个月的时间,用来治疗各类绝症。 这两套疗法虽然操作的方法不同,但是患者痛苦的程度,身体的感受以及治疗疾病的效果,都是完全一样的。李氏疗法的特点是不使用药物,不问疾病的种类,用准确的方法在恰当的时期,激发出患者体内的潜能,来对抗疾病。 李氏疗法是与其它心理疗法不同的,任何心理疗法,都是治疗心理障碍的,而李氏疗法不是治疗心理障碍的,它是专门治疗各类绝症的,还必须是到了晚期的,既将死亡的患者,对于没到晚期的绝症患者和普通慢性病,是没有疗效的。 我没受任何事物的启发,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完全一个人研究创立的,本来不想给李氏疗法起名的,以为就直接称作拖延疗法和逼迫疗法更为贴切,但是如果两套疗法合在一起叫的时候,就很麻烦,也不方便记忆,是为了更省事、更简单、所以才称作李氏疗法。 用李氏疗法治疗绝症,凡阳病毒引真敢 的绝症都可以全愈,而且还能够终生免役,只有极少数由自身肌体的组织功能出现变异引起的如肌肉萎缩症等绝症,是无法治愈的,用李氏疗法治疗也可以把死亡期从1岁一直延长40岁。 物种的进化是逼出来的,医药研究的越先进,病毒进化的就越高级,医学进步的速度永远也撵不止病毒进化的速度,靠药物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消灭疾病,激发出体内的这种,能够消灭病毒的潜能,来治疗疾病才是最终的选择。 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调查得知,全球约有千分之八的人罹患,尿毒症、白血病、艾滋病等,医学界无法治愈的绝症,每年因为各类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一千万人,所以这些疾病被医学界称为头号杀手。 体内的潜能是被大自然反复的打击,磨炼、进化出来的,如果经常经受某一种磨难,就会进化出对抗这种磨难的能量,由于人类始终被死亡与疾病折磨着,所以就逐渐进化出了一种能够消灭病毒的能量,由于人们不知道体内拥有这种能够治疗疾病的能量,所以得了疾病也不去对抗,就把这种能量闲在了一边。 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闲置,就逐渐变成了潜能,得了绝症的人之所以会死亡,一方面是不知道体内拥有这种能够治疗疾病的能量,另一方面是也不知道怎样去激发,在什么时候激发,这种潜能,才能够治疗疾病。 恕我们自信,读了李氏疗法的相关文章,定能获得治疗各类绝症的健康知识,使你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瞑瞑之时挽救你的生命。 医学心理学论文:关于《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要】《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而由于心理学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探究心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医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尤为重要。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特点;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临床心理主要包括临床岗位所需的应用性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如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以及相关的评估知识,对临床工作有辅助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可初步掌握执业医师所要求的临床心理知识和技能,为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尤为重要。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与医学的四大学科即内、外、妇、儿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密切的联系,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其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因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当注重其实践操作,即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 1.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中,没有专门的医学心理学专业,因此,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大问题。医学心理学教师岗位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者,或者是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或者是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教学人员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准备时应注重实践资料的收集,尤其是与课程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资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照本宣科;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讯工具,及时了解医学以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条件允许时也可参加一些心理学的培训和学习。 2.调整授课内容 《医学心理学》虽然专为医学学生开设,但它是医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交叉学科,其中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心理学内容在大多学生看来普遍表现为抽象难懂,因此,课程难易程度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简单则不易让学生有知识的丰收感,过难又容易让学生缺乏信心,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因此课程设置要难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4.丰富教学方法 由于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应在传统的理论式授课方式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实践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角色扮演法,此种方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模拟实际场景,在创设的情景中体会心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再比如问题导向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根据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该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案例法也是一种常用方法,教师给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写出报告,然后教师再比较分析,找出差异,总结经验。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可以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 5.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多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比如列举生动案例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学习活动都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也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即是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6.情境式教学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创设相关情境,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课程导入时可以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接下来的课程围绕问题展开,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更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 7.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利用 多媒体教学方式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医学心理学,因其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施使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片、音像等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同时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更生动有趣,教学内容丰富,扩大信息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8.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增加学习兴趣 尽管医学心理学知识抽象难懂,但其中涉及较多与人体身心相关的一些问题,加之学生往往对心理学知识又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效果的同时,适当地安排一些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由于医学心理学知识的特殊性,同时医学心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基础 一、讲好绪论课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讲好第一节绪论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讲清楚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医学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史,弄清医学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意义时,一定要通过大量生动的临床事实, 阐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落后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优越,从而清晰地为学生勾勒出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整个框 架,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心理学确实应当学好,并能有所作为;另外,教师应在课前注意自己仪表的整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个人光彩的一面。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来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课程的应用性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培养的大部分本科生最终要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从事理论研究。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须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辅之以实践教学手段,对于加深学生对医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 用。具体如何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在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应当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可以通过到医院参观学习,让学生亲临其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三、正常心理现象与异常心理现象的对比讲解 在讲解医学心理学基础部分时(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始终坚持正常心理活动规律和异常心理现象对比讲授的原则,通过异常心理现象知识的补充性讲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正常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例如,讲授感知的规律后,对比讲授感知异常的表现;讲授记忆的规律之后,对比讲授记忆的异常;讲授思维的活动规律之后,对比讲授思维障碍的表现……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多媒体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是个强有力的有效载体,开展多媒体教学有其必然性,它是当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变革。信息时代中教育改革是以推行多媒体教学为其本质标志,它综合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实施多媒体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源泉,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成为理所当然。然而其结果显然是中学阶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延伸,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毫无感情色彩而言,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必定不够理想。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电视、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学生可以从多条途径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获得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的突破在于,它从时间和空间上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格局,使教学形式由连续型细节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由单一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课外使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将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五、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要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甚至难懂,例如,情 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记忆、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能否生动通俗地解释抽象概念,常常成为检验医学心理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标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抽象来自于具体形象的概括,理解抽象概念的最简捷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讲解记忆时,用“记忆、记忆,是有记有忆,只记不忆就像过眼云烟、耳边吹风,而光忆无记则是枯井打水,最后都是一场空”来比喻,从而加强了学生对记忆的两个基本过程的理解。 总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者改进教学方法必将推动教学质量的极大提高。 (作者单位 王继伟:辽宁中医药大学 董题:辽阳第一职业中专)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 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能力为根本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其主要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其核心是面向特定的社会职业岗位开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其宗旨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帮助更多学生就业来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1技能课程体系理解 1.1技能与技能型课程的含义所谓技能,指的是掌握专门技术并有效应用的能力。心智和操作是技能两种表现形式,作为操作技能基础的心智技能是指对专门技术的掌握能力,通过各学科任务的完成可以提升心智技能;而操作技能指的是对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完备的操作练习可以提升操作技能。技能型课程和专业理论课,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实际操作,后者注重理论、概念和思想,但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进行相应实际操作。 1.2“技能培养”培养必须建立在技能型课程体系基础上技能型课程是技能培养的主要载体,注重相应学习模式很有必要。基于企业视角贴近企业一线岗位需要合理设置技能型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关键。技能模块化和合理选择学习模式可借助于在技能型课程体系建立中恰当植入专业岗位群。基于彼此相互联系的岗位群,可以有效开展技能分析。在科学确定技能型课程基础上,应有效实施这些课程。 2基于学生认知阶段,合理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模式 2.1认知时期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刚开始属于认知时期,学习模式可采取实地观摩或视频模拟来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际运作。刚进入校门的高职生,善于形象思维而弱于抽象思维,显而易见的东西往往兴致更高。因此,这一时期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致,学生主要是从感性理念上了解一下操作技能。比如:讲解《现代物流学》中的配送内容,授课教师只是课堂讲解,学生一定会认识模糊,若带领学生参观一下物流企业,学生亲眼看到配送作业过程,学生可以借助主观能动性来强化相关知识理解。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可以借助教师的讲解和模拟熟悉操作技能的组成部分子技能及彼此的联系和其中的关键点,进一步知晓操作技能的全部实施环节。具体学习某项操作技能前,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看看操作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应分解成的简单动作,看看操作的注意事项、要领、工作方式、工具、安全保护和自检等内容。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正确认识相关知识和概念,以便更好地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进行配送流程讲解时,可以借助模拟公司将配送整个流程分为上货、配送、下货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划分为一些子环节,借助于项目教学法启发并帮助学生提炼出每个环节的关键技能点和操作要领,接着进入下一个时期练习。 2.2模拟操作时期这一时期还是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实施阶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模拟实训室进行操作模拟是这一时期的学习模式。其特点操作技能对视觉依赖性减弱,而增强了认知作业要求,学生技能训练慢慢从局部或较小难度向难度更大的转变,即借助多项局部单元训练进行专业领域工作任务的整合。本时期,教师注重强化学生的单项技能训练和全过程的现场指导并及时纠错,学生完成全部单项技能训练后,能够整合局部而分散的知识结构,形成专业领域内的连贯而程序化的工作任务,并匹配相关技能。比如:《现代物流学》中,学生在认识操作全过程和关键点基础上,应全部通过各项子过程操作训练,形成包含各项子技能的连锁,能够全面认识配送作业,并掌握各项配送作业技能。 2.3实际操作这一时期一般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或一学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开始顶岗实习成为这一时期学习模式。第二时期的操作模拟,是在学习环境和人文环境完全不同于企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完成,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差异较大:实训环境中,学生处于较松弛的心理状态,其有较准确的判断力,不易出错;企业环境中,学生处于较紧张的心理状态,判断力偏差和出错率增大,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才能逐步适应企业环境,逐步减少判断偏差和出错率。第三时期的学习,与企业一线岗位的仿真性更强,但企业由于业务性质和管理流程不同,各个岗位技能要求会有差异,在实训室只能展开普适强的基本技能训练。比如:训练信息系统操作,每个企业流程不同,作业内容就会有差异,进而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和信息处理也会有差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只能提供具有较完备基本功能的模拟信息系统,而不能涵盖所有企业的操作系统,学生深入其中只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初步了解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和信息的处理。至于具体企业信息系统,只能深入企业定岗实习才能熟悉。但是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企业的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组成都是一样的。 3学习模式实施过程遇到的困难 3.1企业的合作当前,愿意接受学生参观的企业很少,参观人员拍摄作业现场更是不允许。企业不愿意与学校进行实训合作理由也正常:参观的学生次数多了,未计划好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计划好也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同时,学生进入企业现场,安全意识没有企业员工那么好,会产生意外伤害,这给企业带来困扰。这方面的协调就需要政府出面,通过政策引导和解决企业烦扰,逐步吸引企业支持高职教育。 3.2实训室配套设施不全,建设形式过于单一当前,很多高职学院都开设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但建有相应实训室凤毛菱角;令人高兴的是,政府强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但建设的实训室形式雷同,当然内容会有所差异。而我们应该从德国实训室建设得到启发:在德国职业院校内,每个专业都拥有自己的校内实训室。学校开办经济实体———实习公司,如德国开姆尼兹F十u教育中心的餐厅,学生早教师指导下通过轮流定岗负责日常运作,工商企业管理、酒店管理、烹饪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都可以在此实训实习。加入全球近万家、总部设在欧洲的虚拟公司,其中德国有800多家校办公司,中国数量不多。这种虚拟公司和真实企业一样,内部组织健全、分工明确、管理规范,都应依据现行法律申请开业、停业或破产,日常经营也需遵守法律。当然,我们可以把学生送往区域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基地。但这些以前建立的实训中心,使用效率较低,没有体现公共性。如果不强化专业标准建设和职业资格考核,依然不能有效保障这些实训基地使用效率。这主要是因为组织学生去这些实训基地实训,学校不仅要缴费而且还要增加工作量,如果没有指令性考核,一些学校就免了这个环节。 4有效实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型课程学习模式建议 4.1政府应该有效实施政策引导和管理职能我国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扩展就业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高度重视。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为每一位在职人员和准就业人员提供岗位培训和就业支持。但是,光靠政府还是远远不够,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比如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和宣传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职业教育事业来推进其发展。 4.2高职教育应加入职业资格鉴定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独立于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但彼此都具有承担职业教育的职能,按理应归属同一体系,也就是说职业技能鉴定应归属职业教育体系。现在劳动人事局、行业协会和其他部委本位主义严重,积极参与职业职业考核,致使职业资格认定秩序较乱,一个缺乏必要专业学习和训练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得到职业资格证,好像短期培训效果与三年职业教育等同。因此,政府应该统一职业资格认定管理,尽快减少认定市场的混乱。 4.3行业协会应发挥应有作用国外职业教育中,行业协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以及下属会员企业,最能深刻和具体地体会本行业人员的素质标准,最能准确地判断行业人员技能水平,最有资格制定行业职业技能规范与培养方案,最有能力组织职业资格考核并在行业内企业安排学生实训或就业。当前,我国行业协会虽然参与职业资格认定,但是缺少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来开展职业技能认定,成为独立于职业教育外的系统,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应该施加政策引导,鼓励行业协会和职业教育界携手搞好职业资格认定,统一相关技能标准、规范和培养方案,减少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如此,职业教育能够有规律、上规模发展,公共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也可大大提高,学生实训的成本和效果会更好,学生就业机会会更大。 4.4建立职业技能标准在德国,行业协会统一制定职业教育对毕业生的技能标准,可分职业能力基本要求(专业不同,从事的岗位不同,职业能力要求有差异)、关键能力要求(关键能力,是指跨职业领域,能严重影响职业活动顺利开展的能力)。高职毕业生均应具备所学专业的关键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三方面:方法能力(包括关注、分析、解决问题、判断和抽象等能力,以及准确性)、社会能力(包括负责、独立、执行、团体、交流和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求知、自学、收集信息和系统思考能力)。关键能力是在专业能力基础上高度抽象而形成,培养学生层次越高关键能力标准也就越高。关键能力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这启迪我国行业协会应该认真研究德国经验,联合职业教育界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技能标准和规范,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定出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规范建立与完善相应技能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信用管理体系与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意义 企业信誉是企业立足之根本,因此加强企业信誉,构建企业管理体系就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使企业行为更加规范,企业欺诈减少,企业销售等更加正规,从而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提高了企业的销售业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立足。其次,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商业道德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必须遵循的轨迹。也是促进市场经济稳定,维持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环境复杂,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然而现代市场经济混乱已经成为现实,市场经济犯罪行为较多,因此企业急需从自身出发,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维持市场经济稳定。具体要求企业应做到规范化管理,彻底消除市场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提高企业的诚信度,减少企业经济犯罪行为。第三,只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到提高。诚信、公平始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其生存的根本保障。因此只有在构建诚信体系的前提下,企业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获得价格优势,并且通过与客户的接触获得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工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途径 (一)加强管理人员对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人员作为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者和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其必须加强对企业信用度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企业信誉,使企业能够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稳定发展。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风险管理是其核心,但对于复杂的风险管理来说,由于涉及专业和众多因素,因此仅靠一个部门无法实现完善管理。并需将企业业务和管理融入到各个部门之中,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应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出台相关准则和奖惩制度约束部门行为,提高各个部门的管理效率,从而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工商管理人员应加大风险管理的投入,建立全方位的工商部门职员之间的协作模式,并且增加企业信誉构建方面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服从管理,提升其思想高度,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模式,这是构建工商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企业管理者与企业职员之间共同努力。 (二)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信息的更新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其效益。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高超的技能和管理能力,因此,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在企业内部独立存在,而不是依附或从属于其他部门,并且部门及部门人员的职的调查、分析以及执行。确保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掌控,对待企业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预防政策,如针对企业销售业绩低下问题应全面排查企业人员的诚信问题,针对现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从而使销售人员与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之间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提高工商管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由于工商企业自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有助于企业人员建立共同的目标。当然也要求管理人员不断的通过学习或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重视个人信誉的重要性。 (三)推行资信管理制度推行资信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是企业信用管理系建立中的关键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客户资料的收集是重点,只有企业了解客户具体信息,才能以客户为基础推行自信管理制度,构建完整的客户资料管理库,并不断开发新的客户,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查。也就是说,自信管理制度的推行其主要目的就是获得即时的客户信息,企业可利用合法手段,通过多种方式对企业客户进行调查,了解客户的真实信息。通过建立工商企业的内部授信制度,考察合作客户的赊销条件。正确了解客户的信用额度,并以此作为向客户发放贷款的依据,降低工商企业运营风险。企业可对客户近期及以往的交易记录进行调查,建立专门的审查部门对客户进行追踪调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四)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用等级评价客户是企业服务的目标,也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工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来说,其首要目标就是获得客户满意度。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应建立客户档案,并对其档案进行分类管理。认真分析客户的品质,信用度以及还款能力等方面内容,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一般,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用等级评价应建立在分析客户需求和整理客户基本信息基础上。客户信用分析可按月或按季度进行,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合理的评价。 三、总结 上世纪末,我国开始逐渐转向国际市场,社会主义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了经济利益,但巨大的金钱诱惑导致其迷失了方向,企业信誉度急速下滑,企业经济犯罪现象频繁,进入21世纪,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单纯靠技术发展已经无法稳定发展,树立企业信誉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实际上,这与企业管理者对工商企业管理的认识不深有关,并且企业缺乏对自身的认识,过分追逐经济利益有关。企业自身应重视信誉度的建立,并且了解自身运状况,对企业员工进行经济管理相关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对信用管理体系的认识,从而构建符合企业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降低企业经济犯罪,使企业能够将信用度放在首位,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曹玉敏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构建新型多方向教学课程体系 新型教学课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的设置上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优化知识结构,形成一种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性强的课程体系。以往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得到良好的实践,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不符,就业竞争力不高等。新型多方面教学课程大致划分: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六个学期,一二学期为基础课程,在课程涉及方面包含:经济、管理、政治等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扎实且全面的知识基础,从而引导学生萌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三学期伊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兴趣方向、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具体专业的选择。这一模式可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企业管理相关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对各个专业有所了解后再结合自身情况、职业规划后进行专业的选择,可避免专业选择时的盲目,使得学生更好的完善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推行“三阶段式”实训模式 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可利用校内资源在校内进行模式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本文由浅入深,将实训分为三阶段,依次为:理论转为实践阶段、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企业顶岗实训阶段。(1)理论转为实践阶段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后,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业务工作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学工具、模拟软件等资源进行企业生产活动的模拟实训。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从“传授者”的身份分转化为“引导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实训。例如:完成会计基础课程后,通过一周的实践实训会计手工帐、会计电算化。在第三学期完成后,学校可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增加从业经验。(2)专业综合实习阶段在教学的第五学期可开设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中以工作过程为线、工作任务为分支,并在其中设立多个障碍,使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解决障碍,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引导学生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应急处理等。学校可设置真是的工作场景和人员岗位设置,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业务关系等,提高对管理的认识。(3)企业顶岗实训阶段在第六学期时是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使学生明白此时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毕业生也是企业的见习员工,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应及时记录并记牢。此时,学生在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后,便完成学生生涯后,身份便从学生转化为正式员工。 (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职业能力指的是将理论知识良好的应用在实际工作,是成功课程改革的指南针。众所周知,知识与实践是无法分割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实践,寻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中的联系,从而明确实践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连接。同时,传统的考核方式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考核的目的仅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这种考核方式只会让学生的培养方向越来越偏离市场需求,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并不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忽略了事业素养、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学校可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多方面来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事业素养等等。 作者:马喜珍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1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1.1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2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2.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2.2课程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实现灵活应用;同时,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①项目驱动教学法。以模拟公司为背景,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地交替进行各种仿真业务背景下的操作和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师配合指导、答疑、评价、测试,每次授课的设计过程如下:第一步,以宁波校企合作企业为背景,先引入一个项目活动,让学生按照布置的工作任务尝试开展业务操作;第二步,教师分析学生操作情况并进行项目活动的示范操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第三步,学生根据教师示范操作,再去独立完成项目活动,纠正操作错误和熟练操作步骤;第四步,教师再对这个业务环节的相关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五步,学生根据所学的业务操作和相关知识,进行另一个项目活动的操作,以提高和拓展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②岗位模拟情景教学法。学生以5-6人规模组建模拟公司,在模拟公司背景下开展教学,要求学习过程中一切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完成都以模拟公司为背景,学生在仿真的业务环境中,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通过仿真模拟的形式,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实践教学环境,一方面,增强了学习过程的实战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业务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提早体验了岗位的角色任务,强化了他们的工作体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缩短了与就业之间的差距。③团队教学法。参与学习的学生班级以5-6人为规模组成学习团队,以团队形式组成模拟公司,参与课程的学习。根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团队成员具体分工为协调员(负责任务的接受与内部分工)、记录员(负责任务记录、课堂记录与文本撰写)、外联员(负责与其他模拟公司或外班级之间展开合作交流)、发言人(负责每次任务的课堂发言)、资料员(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资料的收集)。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掌握全面的技能,规定每三周轮岗一次。 3开展企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课程方式 专业核心课程均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试卷考核方式,吸纳企业参与课程考核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在课程考核评价中融入企业评价要素,按照企业管理标准、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及效益评价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的评价。在核心课程授课后,由企业进行模拟职场考核,不仅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职场考核还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竞争意识等职业素养进行考核。最终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终结性考核重点考核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和典型案例分析及处理的情况;形成性考核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自主完成的八个项目。项目内容主要是为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方案设计、面试场地布置、背景调查、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绩效考核方案、薪酬方案设计、劳动关系处理方案。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各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通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模式实施,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在完成学习项目训练的同时,适度横向引入模块化知识点,学生熟能生巧,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思路,而且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为顶岗实习奠定良好技能基础,使学生从而对学习更加感兴趣。 作者:刘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机遇与挑战 一、简述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由此可见,网络经济下企业管理的创新和变革是必然趋势,企业管理不仅仅要注重内部的控制,还要加强外部的适应,效率和素质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 据报道,2017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3月27日在北京举行,各界企业管理者、学者、政府都纷纷参与到大会之中,就企业管理创新、振兴实体经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由此可见,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1.加大人才的吸纳和培养。新经济背景下,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在逐渐的加大,为了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吸纳更多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加大人才的招收力度,积极吸纳各界人才。积极接纳无工作经验的高材毕业生,建立专门培养毕业生工作实践的培训班,为实习生提高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场所,进而创造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选才机制,加大岗位竞争力,采取科学的人才评测手段,将优秀的人才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正的考核机制,严格审查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的人用。此外,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和提升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员工的培养方式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知,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创新、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还要注重人才的精神需求,关心人才、爱护人才,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2.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战略。首先,要认真学习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且将其贯彻到底。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重要的发展观念,是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其中,以人为本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企业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要注重企业整体素质和文化的提升,加强员工的道德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要注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地位,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企业;其次,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涵和行为规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企业文化能够使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身,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梗进一步增添企业的活力。将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不仅能够使运功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更多自身价值,进而提升工作热情,还能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加大企业的竞争力度,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能够勇往直前;最后,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具体内容如上文所述。企业氛围的创造要依靠企业所有的员工共同努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创造一个自由、舒适的工作环境,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念;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3.加大网络技术的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经济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中航工业改变了传统的串行研制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一个三维设计标准,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飞机防寒的设计、飞机的试飞、关联设计等等。由此可见,网络技术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改变。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现代化的经济模式,企业不仅要加强内部的管理水平,还要加大外部的竞争能力。所以,企业要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格力企业设计了一个产品可识别的身份信息,从而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字平台,实现了管理的精准化、快捷化,从根本上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开放,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扩宽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范围。中国在实现“走出去”的过程之中在不断的变换经济形势,并且适应国际的经济市场和运作规则。新时期下的企业管理也要根据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形势进行创新和变动,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突破。网络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力,网络和企业密不可分。在企业实现了网络覆盖之后,一方面要注重员工网络技术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网络附加值的增加。网络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库,实现内部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信息成本和流通成本;其次,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功能的革新。在管理组织方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推进,加强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高层决策者和基层执行者的直接对话,改变原有的分工细化的组织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互联网管理组织的建立;在管理功能和管理方法方面,计算机的信息功能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还能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管理方法也根据管理目标出现了变化,减少企业重复呈送报表的负担,加大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使企业管理能够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不仅如此,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减少管理人员的,增加更多的技术员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合理利用网络科技,从根本上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张鸿杰 单位:广州海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心得 摘要: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怎样能够提升在高职院校当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水平,并且与高职教育的目标相互契合是亟待解决且非常重要的一个难题,因此就工商企业管理的毕业专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入手,探究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环节,以期对毕业生对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更加完善的创新模拟,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实现在高职院校当中进行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创作所具备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还有创新性等不同的方面。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心得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怎样能够培养出综合型、应用型、专业型的人才是在我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工商管理学专业则是一门具备非常高度的实践性的学科,它对于培养专业人才以及教学具备更加强烈的实用性要求,而这种特性也正是对教学需要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中心,并且将培养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作为主要的特色。对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自然要求也比较高,我国教育部门也对此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不过,在对各个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选题过分宽泛,价值感薄弱,而校方对毕业设计进行考核的时候也不够严谨,导致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考核阶段成为了一个例行的环节,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的安排上也不够合理等。 1急需对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整合 通常,一篇水平较高的毕业论文或者是一项比较优秀的毕业设计需要经历从选题以及对资料和信息展开收集、制定设计/书写方案、初步完成、修改直到最终成型的各个阶段,其有效时间最多要花费两个月甚至以上,而且在此期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本人都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以及精力。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进行毕业论文撰写以及在毕业设计制作的时间段大多都和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以及应聘工作的时间相重叠,所以学生花费在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上的时间也相对比较少,或者是精力不够等情况出现,不能满足其对时间以及精力的需求,直接导致学生的论文以及设计仓促成型,甚至抄袭泛滥,不能达到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的目的。想要解决这样的现状,急需对毕业论文教学的环节进行适当的整合,将整体的时间分散开来,把论文写作以及设计同课堂教学的过程相结合,在入学之后的第二个学年就开始展开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诸如选择题材、设计方向、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等,把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具体的思路为:第一,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方向以及对未来就业的构想来在本专业的范围当中自主选择合适的论文或者设计的大概方向;第二,在主要的方向确定好之后,专业课老师对学生们进行适当的专业指导,协助学生们进行材料的收集和阅读,并且初步制定论文的题目或者是设计的题材,在这里我们以主要就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为例说明:学生们可以在已经收集并充分地了解了相关资料之后,综合自身比较熟悉且了解的内容来制定出论文的题目,例如《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最后,在保证资料已经被充分地参阅之后,尝试制定论文的提纲,由指导教师来进行评审,最终确定题目以及大致提纲。 2急需对毕业论文选题以及毕业设计题材进行规范 总的来看,当前高职院校进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就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普遍选题范围过大,在毕业设计上则比较泛泛而谈,缺乏比较完整的实用价值。毕业论文的恰当选题以及毕业设计的实用性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后毕业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将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上一个全面的、新的高度,把毕业实践以及实际的企业生产结合起来。当前大部分高校当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以及毕业设计的题材方面都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并且设置了试点,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设计初期的选题基础之上,将毕业之后的实习单位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还是将上文当中的《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为主要的案例分析,对于这一论文题目,指导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实习单位———该地区某国有食品销售单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该题目扩展成“论我国某食品销售单位与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在这个题目当中“某食品销售单位”即学生的实习单位。借助这样的一个举措,在第二学年就基本上完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一关键词在我国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当中分别具备差异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收集和充分了解,不但体现出了毕业论文选题所具备的阶段性特征,而且在第三学年开始的时候,学生结合了自己在实习单位的所见所学,还有当前的社会情况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全面性的分析以及整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内外差异”这一关键点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以及更深层的探究,这一过程能够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节省下很多前期准备的时间以及精力。除此之外,借助把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与学生进行实习的单位实情相结合的“东风”,也能够让学生们的毕业论文选题做到充分的个性化以及自主化,即便学生们在撰写或者设计的过程当中存在比较大的方向一致性,但是在文章的实际内容上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出现内容重复以及大篇幅的雷同;最后,与论文撰写以及设计的前期阶段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进行企业实习工作,充分地利用在学校当中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制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这不但能够让学生们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共同培养,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当中的理论基础部分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在生产和管理方面比较常见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让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能够实现一定的实用性。 3急需对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制作的模式进行创新 各大高职院校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所以,进行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更加强调实际教学的成果是否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就这一点来考虑,可以说在高职院校的毕业考核当中进行毕业设计会更加适合高职教育的现状。所谓毕业设计,主要面对的是理工科方向的专业就不同的工作背景以及工作条件来进行的一些产品、工艺以及方法、实验方面的设计,通常情况下能够直接在生产实践当中进行应用,不过理工科方向和文科方向、经济类方向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可以直接将理工科方向的毕业设计进行直接的照搬,特别是照搬到文科方向以及经济类方向更是不可取的,所以,对文科方向以及经济类方向的毕业论文———特别是高职院校当中的毕业论文进行适当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毕业论文所具备的独特教学功能,重点对学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着重培养,需要首先对毕业论文具体的内容进行模式上的创新。通常毕业设计/论文这种做法不是非常单纯的毕业论文,当然也不是非常单纯的毕业设计,这种模式不但需要强调能够做出可以直接被企业所使用的东西,比方说一个完整的广告、一个完整的营销策略、一个理想的绩效评估措施或者薪酬的设计方案等,甚至一个系统软件或者是制度、规范体系等都可以,同时它还必须强调出具体的设计过程,也就是在指出了企业现状、当前所存在的弊端、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就分析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说明以及表明理论依据,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观念等,构成整个论文的主体内容。最后,需要要求学生将整个设计方案的最终成果附在论文成品的最后,将其设为附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进行有机的融合,不但实现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灵活掌握以及运用,同时还能够体现出毕业设计的成果是直接可以被企业拿来使用的。 4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当中,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需要环绕在论文质量的提升这一中心内容上,通过分时间段实践以及规范化选择题材,还有对写作以及设计的模式进行创新作为主要的基本点,对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强化管理,以此来带动在高职院校当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提升上一个新的高度,让它们能够真正地起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水平进行考核检验的效果,切实地发挥实践性教学的实际作用。 作者:郝倩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网络强度及工商企业管理的创新 1社会资本和网络强度与企业管理创新关系 网络强度是指网络深度或者是接触频率,代表网络成员在单位时间内的接触次数。一般认为网络强度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网络弱连接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高强度的集群网络可以缩短企业创新资源的传播,同样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网络强度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社会资本是指通过关系网络获得资源的能力,企业良好的社会资本代表在获取外部资源中更加具有优势,对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在企业管理中,引入社会资本有利于维护企业与外界良好的关系,更加容易得到外界的信息,促进管理创新的实现,另外也能得到更多的新型管理知识,为管理创新提供必要的评估条件。在大中型企业中,网络强度和社会资本均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开展,在小型企业中,网路强度对企业管理创新所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更加需要提高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切实提高自身获取资源的效率,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开展。 2基于社会资本影响下的工商企业管理创新 2.1创新组织结构 明确产权,提高自身网络强度,有效利用企业内部知识资源,为避免关系型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企业在发展中逐步调整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组织的灵活性和组织效率,同时企业内部也需要加强网络建设,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明确产权,优化股权机构,提高人才管理效率。企业在管理创新中需要正确认识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学习新型管理理念,有效协调员工与企业之间管理,提高员工之间的配合度,提高企业竞争力。在企业管理创新中需要创新企业管理思维,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梳理全新的故那里四度,改变传统管理理念,适应市场化发展带来的挑战,提高竞争意识。 2.2构建学习型组织 近几年来,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企业隐性知识逐渐受到重视,由于隐性知识很难以表达,传播不通畅,因此在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中,不能采用显性知识传播方法,而是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成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企业内部需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工作,促进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 2.3鼓励非正式性交流 工商企业应该认识到社会资本带来的附件作用,明确非正式交流能够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通过开展非正式交流能够为员工之间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提供更多知识获取的渠道,因此企业在增强网络强度中,需要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网络构建中,并不断完善具有弹性的激励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2.4明确专用性资产的投资限额 在无形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避免企业出现假公济私行为。企业领导人员需要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改进现有激励制度,把任务型领导方式转变为目标型领导方式,激发成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领导人员需要以身作则,减少社会资本带来的不利影响。 2.5加强人才管理 管理人员需要你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创新用人理念,优先聘用优秀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员工的创造性,积极引导员工加强交流,学习新知识。其次企业在管理中需要创新用人机制,人才资源是人才管理第一资源,若是没有利用容易造成浪费,因此企业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实施有效的人才资源管理。企业在管理中需要建立管理创新技术,针对由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重点培养,对管理人员采取有效的激励,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激发企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6重视信息安全 在加强网络强度建设中,企业需要注意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保证文件信息的安全传输,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和通畅性,避免病毒侵入,同时也需要充分做好保密行为,防止泄密。企业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中需要完善制度孤帆,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制定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安全方案,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企业管理水平,及时消除玩了过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安全管理中也需要重视员工的作用,提高员工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减少人员因素引起的安全隐患。针对企业核心文件,需要坐高加密工作,最常见的加密方式包括身份识别系统、数字证书以及安全管理系统等,全方位管理和保护企业核心文件,提高文档安全性。 3结语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竞争压力的加大,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引入社会资本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网络强度也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在以后的发展中,企业需要构建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扩大企业自身社会资本存量,推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作者:乔南 周云 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科个人见习汇报 有些犯困,有一次吃完午饭。但是仍然强要继续审核材料,一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一家企业有违规情况,把它评定为正常企业了心里很害怕。这是很大的错误,不敢说出去,怕被老师批评,但是又不能隐瞒不报啊,于是就向吴老师说明了情况,吴老师嘱咐我说一定要认真,错了就说出来,可以挽回的现在通过工商局的内网是可以修改的但是这个信息一旦出去,其他企业看了这个信息作出错误决策,就是工商局的责任了很羞愧,但是又很骄傲,勇敢的承认了错误,没有用谎言掩饰我错误,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明白社会上的一些事务是怎么运作的把在社会上学到东西与学校里学到相对照,大学生应该多多接触社会。相互补充。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我专业的知识,暑期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长宁区工商局实习,学习一些行政管理上的实践知识。 和我一起的一共有三个同学,被分到企业管理科。将要在那里实习一个月多的时间,希望能学到社会上一些如何处理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企业管理科共有3个工作人员,科长梅春杰,副科长吴小英,科员曹慧明,那是一年中企管科最忙碌的时候,长宁区的所有外资企业都要在7月前完成年检工作,而今年的年检工作和往年不一样,全部采用了网上年检,网上年检通过了之后然后携带材料复合一下,信息没有错误的年检就通过了这是工商局为了简化行政手续,减轻企业负担而改革的新型年检方案,由于是第一次使用,很多企业对此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大家对能否按时保质的完成任务,心里都没有足够的底气。 代表工商局的做事应该认真负责,梅春杰科长当时对我说。不能敷衍了事,一个错误,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麻烦。当时我就感觉到责任的压力,手心里渗出了汗水,很担心做错什么事。梅科长又对我说,叫我不要过于担心,会有人教我应该怎样做,同时鼓励我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提问,不要把问题放在心里。然后我就和我指导老师----吴小英老师见了面,一位和蔼可亲的人,很爱笑,一下子我紧张的心就放松下来了吴老师主要向我说明了一下实习的性质,主要是辅助性工作,协助他处理企业的年检工作。 有很多企业对今年的年检工作很一些疑问,第一天吴老师主要分配给我任务是接听电话。吴老师叫我向他解释清楚,并帮助他完成网上年检资料的输入工作。工作是很简单的刚开始主要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说询问今年的年检如何网上输入资料,哪个网址输入,用什么账号来登录输入界面,由于登录的企业比较多,网络堵塞的时候还要耐心的向对方解释清楚。工作虽然有些繁琐,但是仍然可以做下去,心里美滋滋的有很大的成就感,第一天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工作仍然是接电话,接下来的几天。因为现在企业的大多数都在网上录入资料,还没有进行到资料的审核阶段,不过已经有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了一些企业在录入资料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数据有问题,被工商局退回去修改,但是企业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就打电话来问,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没办法,就把电话给了吴老师。只见吴老师停下手中的工作,详细询问了对方的问题,原来是填写负债总额的时候出了错误,企业在填写的时候直接从账目上抄写下来,而网上输入的要求是这一栏里必须是正数,如无负债则填零,就多了一个负号,网上审核没有通过,被退回修改。还有一些是外地企业在上海的分公司,来电话询问说总公司还没有年检完毕,分公司是否可以先年检。这个问题我知道的就告诉她不可以的分公司一定要等到总公司年检完毕之后才能年检,然后她又说担心怕来不及,因为按照规定,年检剩下的时间并不多。说那也没有办法,规定是这样的只能催促总公司尽快完成年检了这时吴老师示意我叫我把电话给她于是把电话递过去了吴老师问了一下对方的情况,然后告诉她说不一定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年检,有特殊情况可以延后办理,不过要亲自来工商局办理,手续会比较繁琐些。讲完电话,吴老师告诉我说现实中没有绝对的事情,企业在经营中总会有一些意外事情发生的工商局要为企业着想,解决企业的难处,就要准备一些变通方法,方便企业来办理行政手续。听了以后深受启发。 年检资料已经输入完毕好几天了一直不见工商局答复,后来有一家企业。打来电话询问情况,要是以前,肯定会说工商局要看很多材料的让她多等等,但是为了能够体现工商局努力为企业着想的作风,详细询问了情况,认为可能是对方所在地的工商所那里出了问题,就告诉了那里的电话,叫她打电话去询问。 该是去收企业的年检材料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年检材料,大约10几天过去了多数企业已经完成了网上资料的输入程序。总公司的会有很多,分公司的就相对来说很少,违规企业还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而且还要把企业的电子U盘给更新一下,事情还是很多的好在都很用心,效率很高,没有交对方等待很久。一天一个妇女急急忙忙的赶来,说是从天津来的下午还要赶火车回去,希望能够尽快办理完毕。吴老师就先给她办理,排在后面的人也没有什么怨言,看来大家还是很友爱的 回到工商局,每天都能收到上百份材料。接下来就该是审核的时候了吴老师耐心的向我说明了需要核对那些数据和信息,特意嘱咐我说要细心,不能让非法企业因为我疏忽大意而蒙混过关。然后就给了一沓资料,刚开始不熟练,一个一个数据的审核,一上午下来就做了30多份材料,吴老师一看,说这样不行,要加快速度,因为总共要审核2000多家企业的材料,说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因为数据很多,要核对的地方也很多。吴老师笑了笑,说我太死板,不会总结。其实容易错的就那么几个生产经营的数据,那几个数据仔细核对就行了其他地方大概看看就可以了然后吴老师拿出几份资料向我说明,一看,果然如此,于是速度加快了很多。 这就是我实习的一些体会,懂得了责任,学会了变通。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与改进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对职业的认同。职业认同的发展其实是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包括专业态度和就业认知两个方面,本文利用专业认同的理论,专门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开展研究,了解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认知情况,为更好的专业教学和专业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国外较早就开始对专业认同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如CarolL.Colbeck(2008)对博士教育的专业认同发展进行了探讨;Silvia Gilardi Edoardo Lozza(2009)J为在探究型学习可以促进大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并且分析了在欧洲探究式课程对学生专业认同的发展的影响;Brooks(2011)个人的需要、个人对他人相似性的感知和个人对专业的看法和对专业的内在识别是专业认同主要的三个影响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教师、护理、英语、档案等专业的研究,如王顶明(2007)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胡志海、黄和林(2006)开展大学生MBIT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之间的相关研究;刘秋颖(2009)从教育模式比较的角度研究了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其中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就业认知,如朱芳琳(2016)研究了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并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建议;黄娟、万品敬、夏菲菲(2009)研究了大学生就业认知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认知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从而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吕征、苏娜娜、唐心恬(2016)研究了大二学生的就业认知,为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董健(2013)对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认知进行了研究;赵黎明(2016)对农业高职学生的就业认知进行了研究;卢银花、李华、张瑜(2011)针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开展了研究。 从目前研究看,针对大学生就业认知的研究对象群体范围过窄,且较多研究对象为研究生、本科生,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少之又少,且目前的研究没有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认知研究。本文利用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希望了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知现状、影响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学生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二、样本确定 本文研究样本的选择有两个标准:(1)样本学生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样本学生必须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生,即已经入学且在校就读的学生。 根据上述标准,本文样本来源于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13级、14级和15级三个年级的学生,调查对象覆盖了三个年级,共获得有效样本209份,其中男生占38.76%,女生占61.24%;一年级占32.06%,二年级16.27%,三年级51.67%。从样本分布情况看,样本性别和年级覆盖符合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满足了本研究的需要。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 1.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认知。超过六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有设想,但是能按照设想实施的较少。从数据看,超过61.24%的学生对未来有大体设想,但是已经开始实施的只有14.35%,其余同学一部分有设想但未开始实施,还有37.5%的学生没设想也没实施,表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认知有设想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执行能力,不能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且按照目标实施。从性别来看,男生有设想且实施的占18.52%,有设想未实施的占50.62%;女生有设想已实施的占11.72%,有设想未实施的占44.53%;表明男生比女生对未来的设想更多,且具体实施的更多。从年级的分布看,大一有设想且实施的占13.43%,有设想未实施的占46.27%;大二有设想已实施的占29.41%,有设想未实施的占29.41%;大三有设想已实施的占10.19%,有设想未实施的占52.78%;数据表明,二年级有设想且实施的占比最大,三年级占比最小,表明进入求职期间学生们能有效实施设想的比重下降。 接近八成学生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认知比较明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专业特点是就业面广,但不集中。78.95%的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广泛性认知较清楚,只有不到20%的学生对专业就业认知不清楚。表明学生们对本专业的特点和就业特性有认知,这对学生的就业选择有一定的帮助。 2.对专业就业的认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单位认知相对基本明确,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分别占36.36%和13.88%,有部分学生对创业表现出认知,创业的比例为10.53%。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就业单位的认识大部分有认知,但是仍然存在超过一成的学生对就业单位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就业岗位的认知主要比较集中。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行政人事管理岗、市场营销岗和创业,分别达到了58.85%、43.54%和44.02%,表明学生对这三类岗位比较比较认可。主要原因在于女生调查者占的比重较高,女生比较倾向与行政人事岗位,市场营销岗位入门门槛和收入是受到学生认可的原因,较高的创业比例表明学生创业的热情较高。 3.就业选择的认知。学生对就业选择的认知即结合个人又考虑前途,就业选择比较合理。就业主要考虑的因素即考虑到自己的特长兴趣,也兼顾到收入和职业情景。从数据看,就业选择考虑的三项主要因素是收入高低与福利待遇情况占76.56%,个人特长与兴趣占72.25%,职业发展前景与晋升机会占72.25%。表明学生就业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即“现实”又有“理想”。从年级的分布来看,大一考虑个人特长与兴趣的占70.15%,收入占76.12%,职业发展占61.19%;大二考虑个人特长占88.24%,收入占73.53%,职业发展占79.41%;大三考虑个人特长占68.52%,收入占77.78%,职业发展占76.85%;表明二年级学生更注重“理想”,三年级更注重“现实”。从性别看,男生考虑个人特长的占77.78%,收入占69.14%,职业发展占70.37%;女生考虑个人特长占68.75%,收入占81.25%,职业发展占73.44%,表明男生比女生更“理想”,女生更“现实”。 就业优势认知主要看重自己的通用能力,较少关注专业能力。根据数据我们看出,学生们对就业的优势主要的三个方面认知:学习能力占69.86%,人际交往能力占58.37%,实习经历占43.06%,三个方面都属于通用能力,而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关注占36.36%,并没有占主要的三个方面。就业劣势的认知主要是工作和实习经验的缺乏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占77.03%,专业知识技能占68.9%,沟通协调能力占41.63%三项是学生认为的主要就业劣势,其中工作和实习经验的缺乏与专业知识技能占的比较超过了70%。 4.就业求职的认知。就业求职的主要希望得到的指导和服务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发展指导占57.89%,简历制作、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占61.24%,收集和整理人才需求信息占50.24%。表明学生对职业发展、求职技巧和求职信息的需求比较高。 就业求职方式的认知主要的三个方式是学校组织招聘会占66.03%,各地方人事主管部门组织的招聘会占66.99%,专业教师推荐占48.8%。说明学生对就业求职方式比较看重学校、政府和老师的作用。 就业准备认知主要的三个方面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占64.59%,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占57.89%,考取技能证书占62.2%。说明学生主要的就业准备在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就业准备相对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 四、结论与改进措施 本文研究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得到下面4个方面的结论。第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有设想但是较少有实施,对专业就业认知相对比较明确,男生比女生行动性更好,二年级比其他年级行动性更好。超过六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有设想,但是能按照设想实施的较少;接近八成学生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认知比较明确。第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单位认知相对基本明确,主要集中在中小民营企业;就业岗位的认知主要比较集中在人事行政、市场营销和创业。第三,学生对就业选择的认知即结合个人又考虑前途,就业选择比较合理;从年级看二年级学生更注重“理想”,三年级更注重“现实”。从性别看男生比女生更“理想”,女生更“现实”。就业优势认知主要看重自己的通用能力,较少关注专业能力。就业劣势的认知主要是和实习经验的缺乏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第四,就业求职的主要希望得到的指导和服务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发展指导、简历制作、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求职方式的认知表明学生对就业求职方式比较看重学校、政府和老师的作用。就业准备认知说明学生主要的就业准备在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就业准备相对比较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 针对上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来改善学生们的就业认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促进学校改善就业工作。 首先,对学生进行执行力教育和培养。大部分学生有设想,但是能够执行的比例低,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执行力,更好实现自己的设想。其次,针对学生的就业预期企业和岗位提供就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提高适应这类企业和岗位的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比重,满足就业需要。再其次,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能力,通过入学、学习中和学习末的不同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技能。进行学习指导规划和就业指导规划结合提供对就业选择的认知。最后,提高三个方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学校、政府和老师在就业求职中的作用,三方分e利用自有优势,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就业服务。[课题项目: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工商企业管理学生专业认知研究》(课题编号:2015-13)] (作者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广州海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摘 要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层面也逐渐开始提高。在许多国外企业的影响下,国有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却也逐渐显露出一些企业内部中存在的弊端。2015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5400万户,数据表明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谓是日益严峻,企业要进步要发展,而企业管理正式企业发展的核心。本文通过工商企业管理中已经出现的问题作出整理,并提出了一些确实可行的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 工商管理 企业管理 问题 解决办法 在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他们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的同时也为我国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难的问题。在国外企业的影响下[1],国内企业也开始注重于企业的管理,开始学习外国企业一些好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好的管理方法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快的进步、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如今,新问题的层出不穷,新局面的不断产生,企业的管理者的思想和方法也应该有所更新和提升。新问题、新思想、新局面,企业管理者要在适应快节奏生活模式的同时也要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适合员工的多性能管理办法。如何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让企业走向更广阔的道路,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都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企业和每一位员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当前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管理者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的问题。(1)企业管理者的缺失。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增多也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和市场需要对人才的渴望与日俱增,要求也有所提高。而其中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尤为短缺,这也直接造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效益,这是企业的一大软肋,直接造成一些中小型企业为节约成本会出现一人多岗的现象,工作比较饱和,而这些人中普遍水平不高,不能有效的处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大量培养和引进专业性人才是企业目前刻不容缓的一大问题。(2)企业管理者良莠不R。有一句话这样说:“商场如战场”。专业的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公司发展中的问题,并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从而帮助企业走向更加光明充满希望的道路。可见,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当前企业管理者水平较低,专业性不强,经验不足,导致企业陷入混沌,造成企业停滞不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时间成本。当然,企业管理者负担较多,在管理新问题、面对新局面上不能做到得心应手,这也就更加要求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性和全面性。现今,各大高校在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上也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自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而学生满目追求高分数,这些都导致学校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实践操作更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甚至更高效的体验。缺少实践经验,这也从根本上导致学生不够专业性,学生进入企业后不能尽快上手,不能快速的发现问题,不能更好的针对问题想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浪费时间的同时也消耗了企业成本。学校应当更加注重于学生的全面性和专业性,为企业发展节约时间也节约成本。企业在引进专业人才时,应该考虑市场的需求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德为先、专业与否、爱岗敬业都是选择人才的重要因素。 2.管理传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管理者的方法却依然比较保守陈旧。规模的传统,管理方法的陈旧,都让企业停滞不前,企业的核心就在于管理。管理方法重复,管理形式日复一日,不接受更高效的管理方法,不随着时代去更新,不去了解目前市面上新型、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得企业暗淡失色。企业管理者们需要的是经验,需要的是阅历,不能死搬教条,不论是企业还是管理层,都应与时俱进,吸取好的一面,摒弃陈旧的、没有效果的一面。好的管理方法可以激发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只有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思想觉悟提高了,才能带领企业做到更大、更强。 3.思想落后。每个公司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剥削员工的问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在如今的商场竞争中,也并非很有必要,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可以为员工多着想一点,仁慈一点,就可以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和充满归宿感的工作环境,员工是企业的一份子,而企业更像是一个大家庭,企业领导更像是这个大家庭的大家长,让员工具有归属感,真正具有“企业是我家”的意识。这也是挽留人才的一大方法。严重的上下级之分,让员工在工作中产生抵触心理,不能真正的为企业着想,也让员工发现的一些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4.制度不健全。许许多多的企业领导只注重于企业的业绩,从而忽视了企业中管理的重要性,好的企业管理者、有效的管理方法更能让企业的业绩得到提升,这也从根本上导致了企业的不发展、不进步。企业内部混乱,缺少基本的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定位不明、责任的不清晰、管理意识的淡薄、管理的不到位、这都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整体管理水平低下、考核不严,具体问题不具体分析,想当然、乱指挥,是目前企业管理制度的一大特点,说到底,企业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员。 (二)企业管理方法解析 1.培养人才。培养和引进专业性人才也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成本和费用,好的管理者能带领企业走向更光明的未来,企业的快速发展更离不开管理者优秀的管理方法,由此可见,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地位可见一斑。企业管理者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多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推行、督促、鼓励,一些很有必要的奖励也是决定管理者是否用心的关键。员工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企业也应当为员工服务,在奖罚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承旧创新。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更注重于企业的管理方法,学习产生竞争力,没有学习何谈竞争,在愈来愈激烈的企业竞中,学习才能使你不被抛弃,才能使企业进步。注重科学的管理方法,当然,学习这一观念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和敏锐力,在接受一些好的管理方法时,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特定性的管理方法。只有在高效的管理方法之下,才能充分调动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所有的规章制度不应只是针对员工,自上到下,都应严格遵守。企业领导与员工应当多进行交流,听取基层员工的心声,了解目前基层员工出现的问题,并努力解决,也可让员工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和缺失点,从而能更好的做到学习和改正。真正让员工有种“企业是我家”的感觉,增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当然,如若员工对于企业制度哪一点觉得不合理,也可以提出宝贵的意见。 3.实现双赢。部分企业对于员工的认知还存在一些疏漏,将员工和企业系统的分开来,也让企业领导层和员工产生一道看不见的鸿沟,不要严格的把企业分为上级和下级之分,也不要急于说服员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你的经验可能要比员工丰富一些,看得也更远一些。但你的经验和眼光并不能限制员工的思维。当员工在某件事上和管理者产生分歧的时候,如果马上是以上下级之分来压制他,这样会导致言路闭塞。站在员工的角度看问题,重视员工并分析他们的一些看法和想法,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也会帮助管理者来解决企业的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双赢。 4.完善制度。(1)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企业,适合员工的更好的、更高效的管理方法。其它优秀企业的管理方法可能并不适合本企业,所以,从根本出发,从实情出发很有必要。多多倾听基层员工的声音,对于企业,他们的语言更具可靠性,他们能更客观的知道企业从根本上正在面临的困难。科学管理时代已经到来,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带着公司走向瓶颈,试着接受科学、新型、有效的管理方法,上到企业领导,下到基层员工,每一个人都应该强化科学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定期完善和修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奖励、惩罚分明,实行责任制。(2)形成良好的晋升机制。公平、完善的晋升机制是员工为企业付出的一大动力,企业管理者如果能真正的掌握好这一心理,得到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4]。人才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没有良好的晋升机制是人才流失的主要问题,给予员工足够的激励和成长空间,都能有效的留住人才。良好的晋升机制即能很好的组织管理又能激励员工的奋发向上,企业员工相较于外聘更了解企业内部,也更加保险,有能力的企业员工当然也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一来也能大大缩短新岗位的适应时间,用最少的时间办更高的效率,这一项是每个企业的一大宗旨。企业应当采取公平、透明的晋升机制,拿个人能力说话,奖罚分明,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二、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问题、新思想、新局面的到来,企业能否得到好的发展,从根本上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企业的发展又离不开专业性、全面性的管理人才。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紧张,帮助企业脱颖而出是企业每一位员工的责任,也是义务。在企业的逐步发展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逐步形成适合企业有效的管理方法,注重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推崇优秀、有效的管理方法。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必然要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专业技能向通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转变,实践教学要从课程到体制到结构化考核方式改变,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发展;隐性课程;通用职业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下的实体企业也按耐不住冲进了电子商务的大潮中,企业管理的人才无论岗位的高低俨然对互联网应用能力的需求成为了普遍性,如果说管理人才不具备互联网的应用能力,不善于整合相关网络资源,那么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提出的“新常态”下,行业、企业都在面临改变,首先是观念的改变再而是企业方式方法的改变,其核心就是要管理人才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及时接受变化和作出改变。反思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军,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也应适应”新常态”在教学工作中做出改变,突出技能教育的高职理所当然的就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改革环节。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实情况 自国家开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却变成了以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作为职业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层面似乎说得过去,但仔细分析下与中职教育目标贴近,体现不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导致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出现困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是应以管理能力见长,并具备管理岗位职业发展潜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养发展型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中职教育。 以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学生的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实现,但实践教学的要求把学生“圈住”了,自主意识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业能力没有,导致学生择业不明确,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体现,没有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职业不理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跳槽。每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习期后的跳槽率高达30%,毕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是50%,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职业竞争力不强,职业发展能力弱的表现。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专业特定技能,然而到岗位工作后除了专业技能我们还需要职业发展技能――通用职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岗位发生着变化,人们不能再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面对就业市场上职业结构的变化、岗位的轮换,人们需要有更高、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能力并不是通常的生产技术或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实现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一种可转移性和适应性,这种重要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被称为“通用职业技能”。通用职业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 (1)自我管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力。 具备以上能力的就业者本身具有职业发展能力,能在社会变化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工商职业技能目标定位缺乏职业的发展性 工商职业技能目标的定位主要在职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但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保守的职业技能培养显然不适应,企业需要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社会需要创业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3.业素养被忽视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但课程囊括的知识量多而杂,针对专业的职业素养内容没有。根据冰山理论,我们看到显性特质是技能知识,人的知识与技能,容易被感知和改变。而在工作中隐性特质是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较难进行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隐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的。许多企业往往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选拔员工,这是过于表面的。事实上,素质中的隐性潜能部分对于指导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如果能够凭借隐性潜能来选拔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手段,便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的隐性特质开发是实践教学一个真空带,我们需要在校内就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特质从而形成自我职业素养。具备隐性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困境更容易走出困境,并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自我的价值。 4.实践教育缺乏开放性和市场化 相对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应具备开放性和市场化的特征。反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缺乏,美其名曰的校企合作成为市场化的羁绊。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资源的限制,教学制度的局限开放性程度低,实训还是校内实训为主,项目实训为辅,学生体验较少,专业技能锻炼少,加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还不能实现无缝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自然就脱离了市场需求。执教老师长期在校内工作,业务能力得不到锻炼,市场化程度难以提升。 三、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对策探讨 1.加入“新常态”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要求: (1)增速换档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 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在稳定规模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职业教育要开始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2)民生普惠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必须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备职业生存能力,在社会中的人才定位更清晰。 (3)创新驱动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 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我国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以,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 依此来看,如果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不进行改革何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形势,适时改变工商职业技能目标。把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常态下的职业能力需求。 2.电子商务课程引入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各种资源的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资源也包括了电子商务在内的所以网络资源,可以说未来企业各岗位群都或多或少与电子商务有关。而且现在多数的创业人群都以电子商务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有必要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比如市场营销应引入网络营销的内容,物流课程应介绍市场电子商务流通的相关知识点,经济法也应介绍电子商务法规等。将电子商务作为基础知识融入各个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低碳环保的网络资源来解决实训资源紧缺。 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麦克兰德的冰山理论,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开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应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营运管理》、《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小企业管理》;隐性课程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能和通用职业技能开设包括《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管理心理学》、《个人与团队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演讲与口才》、《沟通与协调》、《方法论》。 4.联合企业共同推进实践教学 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市场化程度低,需要联合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跟上市场化的脚步,教学体系的开放性直接就影响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多半是活跃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由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发展,但和企业合作就往往会和教学冲突,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设置灵动的教学机制来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解决的前提是企业实训资源的稳定,接下来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探,最后是实践教学机制的开放性,对企业项目实训在资金、资源和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师资结构化配置。实践课程考核应考虑结构化考核方式,也即是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考核要求细化到课程中。结构化考核更能体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潜能。 四、结论 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还属于新兴的行业,没有一个最公认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但在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感应新时代的到来并努力践行本职工作,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要改变观念,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浪潮,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新型高职人才。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翻转课堂”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创办你的企业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提出可以尝试充分运用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模式,通过完善各种课前教学资源、整合现有师资队伍、运用多种反馈与评价手段等方法,来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职 运用 创办你的企业 2016年11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增加约30万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那么,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又该如何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呢?笔者针对这门课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和Aaron Sams 在n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使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的方法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并引起争论。“翻转课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针对性的教学视频,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设计的每一个教学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明确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一般不长,因此“翻转课堂”中所录制的视频一般都控制在7分钟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对相关的各种教学视频、教学信息进行自我控制,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颠覆性的学习流程,利于学生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中,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教师和同学在旁边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甚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而在新型“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对学习内容、学习流程进行了重新构建。教师会根据学习流程给学生布置课前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自我学习,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在线请教教师;而在课堂上,由于教师已事先归纳了学生在先前的自我学习中所碰到的各种学习困难,因此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辅导。同时,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学习也能促进自身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深化。 (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措施,利于学生深化自我学习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除了录制相关教学视频外,更要结合视频内容提出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能及时对刚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考核。如果哪些问题回答不正确,学生还可以再返回来观看相关视频。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随时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和教学资料,加深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学生这些学习、考核信息,教师都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查询、了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时,不仅要考虑学生期末的卷面成绩,更要考虑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在小组中的表现。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办你的企业课程的教学现状 2010年,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以专业选修课和公选课的形式要求管理类专业学生和非管理专业学生分别进行选择学习。“创办你的企业”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先修课程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主要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创办企业,学会如何去发现并启发自己的企业构思。第二部分是时间课程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如何将自己的创业构思用系统的知识去计划、演算,最终形成自己具有可行性、实践性的创业计划书。但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制约,这门课程的教学却难以实现上述的教学目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这门课已经借鉴其他先进教学模式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并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更多的还是被动地接收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主动思考、灵活应变等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意义,不能激发他们自身的创业积极性。 第二,虽然 “创办你的企业”课程受到了学院的高度重视,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数量也日益增加,但优秀创业师资的匮乏一直是阻碍高职院校创业教学的主要困境之一。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学院非管理专业的教学一般由学校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直接兼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教学一般由专业教师、企业外聘教师直接兼任。但唯独缺乏既具有一线创业实践经验、又具有创业教学理论素养的多元化创业教育教学师资,严重限制了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 第三,虽然这门课已经尝试增加了对实践环节的考核,但也基本局限于创业计划书完成的效果、创业计划书的可行性分析,更多还是沿用了平时成绩加期末笔试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实践证明,这一传统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创办的企业能否有效经营缺乏必要的技术评价手段,不能对学生的创业能力给予正确、全面的评价,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成效,最终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 三、关于创办你的企业课教学运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各种课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翻转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事先准备好各种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课前自我学习,以使学生对创业有个初步的自我认识。因此,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就要重新整合,最主要的就是各种教学资源的电子化、视频化、动画化。根据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或者学生掌握的程度,学生可以课前对各种相关教学资源进行自我学习。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较差,因此在《创办你的企业》教学资源设计的时候就要以学生为主,制作出通俗易懂、丰富有趣的教学视频、电子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 以《创办你的企业》中的《创业计划书的可行性分析》为例。根据往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所获得教学实践经验来看,这一部分热葑钅阎处在于学生难以对创业计划书的可行性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在事先制作的教学视频中插入各种学生更易懂、更易学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对SWOT的来龙去脉有进一步的认识,清楚为什么要进行SWOT分析,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SWOT分析。与此同时,在电子课件、知识拓展中给学生提供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各种鲜活创业案例等学习参考资源。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能动性。 (二)整合现有师资队伍,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 如前所述,目前在从事创办你的企业课的师资队伍中,最欠缺的就是既具有一线创业实践经验、又具有创业教学理论素养的多元化创业教育教学师资,而这一欠缺却又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充分利用现有教师的优点,重新整合教学师资队伍,搭建由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就业指导教师、校外企业兼职教师构成的创业教学团队,在《创办你的企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不同阶段均融入这一新型的创业教学团队,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在这一创业教学团队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管理类专业中有志于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任教师担任,主要解决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基础性问题;校内就业指导教师主要由学院负责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的教师担任,通过利用其丰富的社会企业资源,解决学生在创业可行性分析中所面临的各种操作性问题;校外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有创业背景的企业兼职教师、尤其是具有创业背景的往届优秀毕业生来担任,利用他们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解决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实战性问题。 (三)运用多种反馈与评价手段大力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 对创办你的企业课程的考核,不仅要考虑学生期末的卷面成绩,更要考虑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由于新型创业教学团队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充分融入,因此对学生的全方面考核得以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主要考核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所掌握的各种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校内就业指导教师主要考核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在创业实践操作中的各种实践表现;校外企业兼职教师主要考核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各种实战表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创办你的企业课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创业能力也能给予正确、全面的评价,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 四、结束语 创办你的企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管理类专业拓展实践课程。近几年,国内高职院校纷纷引入了“翻转课堂”这一广受国内外欢迎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高职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在创办你的企业课教学中也尝试运用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以ERP模拟实验平台打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新模式 摘 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就业形势,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面向实际进行思维和模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后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ERP系统在社会的广泛使用,在相应的工商管理教学中搭建ERP模拟实验室平台,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野。 关键词:ERP;模拟实验室平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ERP模拟实验平台课程体系的推出,使很多高校未来可以探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扩充实践教学的含义,既让ERP摆脱单一的教学模拟,又可使高校和企业联合探索更适合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就是“就业难”,其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对岗位的迁移能力较差,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困境。因此,通过企业的实践活动,来把握理论教学的侧重点,能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一、ERP模拟实验平台的构建起到的重要作用 ERP模拟实验平台的构建可以使学生直面企业发展需求,充分进行自身的定位,更有效的贴合企业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由于ERP系统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充分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来进行综合方面的整合,达到企业、高校、学生三方有效的对接,保证三方的需求在系统中有效的满足,这样就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局面,推动了企业、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ERP沙盘模拟课程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ERP沙盘模拟一方面能够在实际训练中提升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深刻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了解某个管理措施在实际中体现的当前效益和中长期效益,从而培养出较强的法律制度意识,也能提升思维。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前瞻性和共赢理念得到进一步理解,明白市场竞争中的企业不是单纯的争夺打斗,而是要在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促进行业得到提升。 (一)实训课时设计不足 S多高校虽然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引入了ERP沙盘模拟教学方式,但在课时设置上存在严重不足。有的学生仅仅停留在会用或者能看懂的阶段,这样的课程设置就导致ERP沙盘模拟教学失去了应有意义。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增加ERP沙盘模拟在工商管理实训中的课时时间,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运用技巧,还具备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老师能够在每个企业完成一年的工作计划后,对该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理解自己的管理措施哪些能够获得收益,哪些不能促进企业成长。另外,还应该在掌握基本沙盘操作后相应的增加电子沙盘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站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面前,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使自己所掌握的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得到升华。 (二)理论课程与实际课程比例分配不科学 许多高校的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明显少与理论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与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严重不符。大部分高校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开设在所有理论课程进行完毕之后。这种课程安排导致学生的理论与操作脱节,需要在开始实训教学后再返回去查找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需要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进行交叉安排,使学生边学边做,最后再进行真正的系统模拟,既能够对前期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体现。 (三)教师实际经验缺乏 双师型老师的需求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共性特征,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方面的老师更容易获得。如成功企业的管理者等,都能够运用自身管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但是,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仍旧停留在操作ERP沙盘阶段,难以用实际案例对学生展开教学。因此,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使具备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者得到流通,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案例教学。 (四)ERP模拟实验平台的构建需注意的问题 1、注重硬件设备的前瞻性。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相应的硬件设备也在更新淘汰,这就需要高校实际的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构建过程中,硬件设备的选购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设备落后导致的实际教学效果下降,学生无法充分体会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渴求程度,对企业需要的人才定位不能有着清晰的了解。2、实验室平台软件的全面性需求。实验室平台在硬件上满足之后,还需要相应的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软件在实际的运用中能够比较全面的反应当前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的主要工作方面,促使学生做出明确的发展方向,进而做出正确的努力,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浪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时间。软件的选购要注重时效性,既要做到全面,又要保证其质量,才能够带给学生足够多的帮助。 三、结语 从ERP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两个视角,我们提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体系,以解决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实践教学的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具体的设计,并结合ERP教学和创业大赛中所积累的经验,对目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这一举动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 参加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经过同事的帮助和自己的虚心学习,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学问,还有很多知识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在今后,我会进一步的努力工作虚心钻研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我认真的进行了反思,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在教学活动之后,我让小朋友们制作手工纸――小黄莺头饰时,小杰因为两条纸带插不到一起而向我发出求救信号:“老师,这两个我插不上去,请你帮帮我吧!”他一边说,一边还不忘用手尝试。我对他说:“只要你仔细看,对准了再插就可以了。”小杰重新拿起两条纸带,一开始,他仍然做不好。我微笑着抚摩他的头,我的鼓励使他消除了内心的顾虑,他终于插上了。“老师,老师,你看,我插上了诶!”他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喜悦,我也为他高兴。如果当时我没有这么做,那么他也就无法体验到自己努力过后所成功的喜悦。 由此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代替的太多。这往往让孩子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性逐渐加强。例如有时候,孩子在家里玩小汽车,一不小心,车轮掉了出来。“妈妈,快来呀,帮我修一下。”听到宝宝的求救声,妈妈立马赶来,而且做起了“维修工”。其实,车轮的安装过程很简单,只要对准然后用力按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妈妈没有把这个维修机会让给孩子,而是自己直接完成。这样很容易让宝宝养成一种习惯:一遇到困难,就大声“呼救”,根本无法体会到,原来自己也是很能干的。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有意识的让孩子体验困难。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马上动手来给予他需要的帮助。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自信、勇敢、果断的意识品质,还能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对未来的希望。”而我们给孩子希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断的夸夸他们,鼓励他们――好孩子是夸出来。 二、用爱来渲染氛围 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孩子渴望能在充满爱的、愉快的环境中成长。“快乐教育”就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是用爱进行教育。爱是双向的,既要让孩子得到爱,也要让孩子学会爱。在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孩子的世界,“你爱着哪些人”,“你喜欢参加哪些活动”深入浅出地与孩子交流内心的感受。以故事的形式来感染幼儿,知道树枝不能折,小凳子要轻轻放,否则它们会很痛的。知道玩具要把它们送回家,要不然,找不到爸爸妈妈,它们会很伤心的。在孩子的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让孩子尊重你的情感,体验你的情感,当他们快乐地围绕在你的身旁听故事时会因你的爱而爱,因你的乐而乐,因你的恨而恨,因你的怨而怨……有时,我问“如果你是故事里XXX。你会怎样?你有什么感想?”促使孩子从他人角度来体验情感,以后便也常常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慢慢地让他们以后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无论是对他人的痛苦或者愉快的情绪都产生共鸣,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成长。 三、用美获得快乐 爱美、求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们这么说:这孩子每天早上都要挑衣服穿,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这是孩子的独立权利,没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体,总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亲安排好的,以至造成孩子不快乐的情绪,因此,这个时期是接触美和艺术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最宜培养对美和艺术作出反应的才能,曾有一次我给孩子们画了一个苹果的轮廓,请他们涂色,可其中一个孩子把苹果涂成一半是红,一半是绿,说是皇后给白雪公主的毒苹果;有些孩子涂成七彩的,他们说我觉得各种颜色涂起来才好看呢。而他们的脸部表情都充满着满足感,所以,你不能压制孩子美的世界,说苹果是红红的,那就可能使他们终身得不到艺术修养的机会,蕴藏在他们内心的艺术才华也无法挖掘出来。当孩子走进美丽的环境中时,他们会发出赞叹声“哇,老师怎么这么好看呀?”“妈妈,幼儿园很漂亮的”孩子的情绪是很高涨的,可以想象孩子如能沐浴在美丽阳光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悦。 四、创造 孩子是最喜欢创造的。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欲望。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孩子身上最宝贵的资源。我们所说的创造,当然不是什么大的发明,主要是使孩子们乐于动手,儿童时期是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才能的最佳期。我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鼓励孩子们开展创造性游戏,当我们吃完桔子,孩子们会用桔子皮做成小桔灯,娃娃头,剪下桔子皮,串在游戏棒里,变成一棵棵小树,特别会利用玩具随意拼搭,粘贴等来完成一件成品作。在生活中,他们来到“小医院、商店、娃娃家”会自己组织、分配角色,绘声绘色地演绎着。在绘画中,孩子的画面是不一样的,就如:画蚂蚁,有挑蜂蜜的蚂蚁,有抬各种东西的蚂蚁,有玩耍的蚂蚁……姿态万千。舞蹈的创造性动作也很美,当我音乐一放,他们会告诉你:“老师,这段音乐是抒情的,要用这些动作来表示。”而活泼的会用另外一种动作来表示。他们在游戏中身心放松、愉悦,并得到了充分发展,我把孩子的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游戏看作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同时,在这样的学习与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创造的愉快与欢乐。 幼儿教育很辛苦,需要我们老师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多费心,多尽心就一定能够把幼儿教育做好,做成品牌。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薄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教。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对幼儿教育“研究”的探讨与反思 一、案例背景 “什么是研究?年轻教师能进行研究吗?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这是一次园本教研活动中大家共同研讨的话题。 二、事件阐述 针对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我出了一幅命题画:“你所认为的研究是什么?它需要我们准备什么研究工具?”十五分钟后每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的答卷开始了交流:王老师在作品描述中把研究比喻成一片未成型的森林,自己和教师们则是一片片刚刚或尚未出土的嫩芽,它们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才能成才、成林;石老师则把研究比喻成一条看不到终点的路途,在这条路上有人在步行、骑车或开车。她说:“在研究的这条路上,为什么有人快有人慢,关键是看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我们需要的是运用这些工具的方法。”教师们对专业成长的渴望和认识在一幅幅作品中油然而生。 我的视觉和听觉在教师们研讨交流声中变得有些模糊,有一种心灵的感动,我在考虑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园能为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些什么?”经过短暂的思考,谈出我的看法:“我们每个教师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都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者。研究的确像一条路,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必须掌握必备的工具和能力,才可能去驾驭研究的方向;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需要我们一边行动一边研究,行动研究法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而适合的反思性教学方式。” 整个教研活动气氛轻松,采用“问题绘图――自我阐述――在智慧谈话中找到研究的工具”这种形式,明确了教师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三、分析与反思 1.背景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从理念的确立到实践的运用,最终都将转化为对教师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教师行动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重要途径被提到重要的位置。 2.原因分析。教师对研究的困惑是来自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与现实发展教师专业素质之间的矛盾,教师现有的教学研究水平与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差距。基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教师对研究的渴望油然而生。 3.反思。通过这一次教研活动,不难看出当前教师们普遍存在问题。反思这个过程,我们在询问自己:“研究对教师的挑战有多大?困境到底应该怎样走出来?”经过认真思索,找到我们通往“研究大门”的金钥匙――学习。深入的自主性学习将是我们迈向研究型教师的基石。 四、解决措施 1.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园本教研、教学观摩交流、研究课题等不同形式,不断发现并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不同专业层次教师的成长。 2.让学习当作自然而然的事情,成为一种习惯。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交流和展现自我专业的平台,让学习自然而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3.通过学习让教师拥有、掌握和灵活运用观察法、教育日志、档案袋记录法等研究的专业工具,让它们成为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之旅中攀登顶峰的重要方法。 4.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条重要途径,让一本本生动的课题研究档案记录研究的历程。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秉承新教师“学着走”,骨干教师“领着走”的思想,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原有水平的提高。 依然借用约翰・莫菲特的“去看吧”这首诗中的一句话,“你必须成为那条‘黑蛇’”,来让我们再一次感悟要想真正成为一名研究者的必备。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当代幼儿教育思潮的激荡与反思 本文所论的“当代”,重点指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3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揭示当代幼儿教育思潮的变化,我们首先勾勒中国现代意义上公共幼儿教育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四次变革。 第一次是1903年湖北幼稚园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小农经济社会“膝前教育”的终结,现代大工业背景下公共幼儿教育的肇始。这既是殖民主义经济和文化侵略的结果,又是当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变法图强的必然产物。第二次是20世纪20、30年代,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既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领会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先驱发起的教育运动,其中的生活教育思想等达到了空前的理论水平,开创了幼儿教育的时代辉煌。第三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教育建设,借助苏联教育经验,在前苏联幼教专家的指导下,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地对幼儿教育进行了改革,奠定了新中国幼儿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影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世界幼儿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背景下进行的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这是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转型时期的又一次变革,本文讨论的重点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 通过以上的简单描述可知,中国幼儿教育一开始就在被动接受与主动适应中前行,这一过程是在中西方文化和幼儿教育理论的冲突中不断完成的,体现了教育的保存与更新的双重规定性。 一、在中西幼儿教育理论交汇中碰撞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新的经济基础必然引发新的上层建筑之思想意识的变革。经历了浩劫之后的荒芜,中国幼儿教育界重整旗鼓。随着国门的洞开,世界五花八门的幼儿教育理论汹涌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对这些理论的验证和嫁接此起彼伏,实证成为此期的最大特点。 80年代一个最鲜明的印记就是倡导培养主体性和全面性发展的“完整儿童”的教育理念。与此相关的理论,比如,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学、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High/Scope课程认知方案、瑞吉欧教育理念等风行大江南北。事实上,在20世纪初,“南陈北张”对于儿童的认识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准,立志培养整个的、完整的儿童,并以单元教学法、行为课程等形式贯彻这一思想。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解放前的有益经验被弃之不顾。当国外理论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幼儿教育似乎又一次从原点起步,甚至还有历史的倒退。 赵寄石先生回顾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认为,“一些外来的、许多人还一知半解的东西又被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可”,“这种学了又丢,丢了又学的恶性循环使幼教改革再一次走进误区”。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就在于此时的幼儿教育一方面还没有作好应对和消化国际流行的“先进理论”的准备,来不及从西学传统的延续中去审视所吸纳的理论的因果关系并予以扬弃;另一方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知之不深,无法将西学纳入传统文化中定位,也无法用现代中国的理性眼光来将西学定位和对当下中国幼儿教育走向的认真研究,所以,80年代的国外幼教理论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中国的幼儿教育却难以形成批判的力量。后现代主义等时髦名词和热门话题很快吸引了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兴趣。 二、在碰撞中沉淀和梳理当代幼教的时代主题 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契机结束了80年代的冲动与盲目,那就是“人的解放”这一口号的响亮提出,紧迫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即需要建设性地张扬一种思想立场来匹配改革开放的社会运动进程。虽然,这在80年代的历史发展中已经萌芽,但它只是萌芽,远没有被重视,也不可能被重视。因为80年代的浮躁,人们普遍缺少耐心,因而也显得没有时间。当然,也只有躁动才会有沉淀,社会正是这样以自己的躁动呼唤着时代精神。 在这面旗帜下,围绕“人性觉醒”、“人性丰富”等主题,90年代的幼儿教育更加突出了人的意义。尊重儿童主体性、回归生活、建构学习等一些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幼儿权利、师幼互动、组织管理、环境创设、课程设计、家园共育等方面。 1 尊重主体性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儿童主体性及其权益提高到了空前的程度并以国际法加以保障:一是1989年的《儿童权益公约》,把儿童视为行使自己权利的主体;二是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发表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向全世界紧急呼吁:“让每个儿童有更好的未来”,使全世界关注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利和福利。为此,我国政府制订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主体性教育被称之为教育领域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人的主体性更被推为21世纪新人的最基本素质。与之相呼应,幼儿教育认定,幼儿是发展的主体,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是幼儿教育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幼儿教育的全部使命在于发展儿童,服务于儿童,这代表了当代儿童观和幼儿教育的最高水平。 2 崇尚幼儿教育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并非回归生活的杂乱无序,而是代表一种哲学理念,体现一种生成的、开放的、人性的、超越的思维方式。“回归生活”理论将人与生活看作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认为人的活动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生命展开的过程,是过程和体验的统一,并以个体的幸福生活为教育的重大使命。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重要意义在于尊重幼儿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的生存空间和生活事件,确立了幼儿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回归生活”是人的主体性价值日益凸显必然喊出的口号,因而,幼儿教育回归生活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倡导幼儿建构的学习方式 建构的学习方式反映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反映了从重视知识的获得到重视态度、能力的形成,从静态的知识到动态的活动,从表征性知识到行动性知识,从“掌握”知识到“建构”知识的变化。自我的主动构建成为世界幼教的基本精神之一。“主动”表现为儿童学习动机是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建构”表现为儿童的知识在行动中的理解和构筑,在这种富于个人情感体验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学习者与学习融为一体,从而自觉地、体验地获得个性化的知识。建构的萌发和结果充分展现了学习者的学习意义和存在价值。3-6岁幼儿的智慧条件决定了建构的学习方式在此阶段必须充分运用、恰当设计和组织,这是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尊重,更是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 总之,这三个主题在逻辑上是彼此密切相连的,即经由建构的途径和回归生活的方式实现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认识是幼儿教育在世界幼教发展背景下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三、在重整中建构有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 论体系 进入21世纪,根本问题已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的出路究竟何在? 回到传统?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基础上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愿景,体现了儒家强烈的教化精神,当今世界的“全人教育”与之遥相呼应;亚圣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开创了中国良好的慈幼传统。儒家以“生”为“绝对的善”之取向,天人合德而物我圆融、生机流畅,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本位特质和古老的东方思维。但是,面向过去的教育传统只给了我们部分的生存智慧,幼儿教育的命运只能在现实中延续。 照搬西方?人类发展生态学家勃朗芬布伦纳“雀巢”式的生态理论认为,每种文化都有自身各级生态系统的独特的构建蓝图,发展主体在大系统所属的各级生态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实际上也是大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具体表现,任何关于人的发展的研究都必须考察大系统的影响作用。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能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而各种不同教育方案能很好地适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儿童。比如,发端于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或瑞吉欧教育理念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因为它们是民族的,其次才是世界的。在“人”的复活征程中,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最终实现。随之而来的十七世纪科学大发现,刷新了西方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可见,意大利的人本思想不自今日始,热爱自然、热爱儿童、追求独立自由、崇尚个性解放的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之中,决非一日之功。长期的熏陶和习染深刻地影响着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儿童作为一个人的意识被反映在以儿童观为核心的幼儿教育中。思想史可能有两种形式出现在历史上,原本的思想史可能要演化几百年,但模仿的思想史却只要短短的几年。脱离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土壤和历史氛围,尊重儿童、发现儿童无疑是空话和套话,以致于“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历史像―个钟摆,思想史的不成熟直接导致历史的动荡并反受其累。经历了从温和到激烈又走向温和的一个历史循环,中国幼儿教育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才从大的方向上深切体悟到中西融合的极端迫切性,才体悟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对一个有巨大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来讲具有的迫切意义。正如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中所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人类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史,交流的过程就是各种价值倾向左冲右突的激荡和磨合。 那么,当代中国幼儿教育如何才可能在民族传统与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冲撞中立身?立德?立言?中国幼儿教育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思想只能产生于现实,今天幼儿教育理论建树只能在当下中国之命运中。因此,陈帼眉教授指出:“我们所谓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是从两个方面理解的:一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理论,另一是由中国人提出的、没有国界的、符合普遍规律的学前教育理论。当然,这两个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是远见卓识之语,守先待后,兼收并蓄才能为中国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找到出路。 当代幼儿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大胆探索,除去“”时期的停滞,自现代意义上幼儿教育传人中国以来,本土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脚步。不过,由于中国幼儿教育自身的稚嫩,历史注定中国的幼儿教育还要走一条模仿之路,然而又同时是变革的必经之路。只有走过荆棘丛生的矛盾与困境,才是中国幼教立身、立德、立言之时。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反思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在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蒙台梭利教育法非常强调环境的作用。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力量要通过环境来发挥作用,但是环境既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儿童的发展,所以教育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然而,我国幼教工作者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时走入了不少误区,比如过分关注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忽视家庭环境、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准备,忽视儿童在环境中的主动性,忽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阻碍作用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妥善解决。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法;环境系统理论;有准备的环境 谈到蒙台梭利教育,我们习惯将关注点放在教具的操作、教学方法的运用或课程的设置上,而事实上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也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系统就好比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骨架与基石。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蒙台梭利对环境系统的理论阐述散见于她的著作之中。 蒙台梭利认为,旧教育和新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要改变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的弊端,我们必须从改造教育环境开始。旧教育只有教师和儿童两个要素。而新教育则包含了教师、儿童和环境三个要素。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儿童都要与环境产生密切联系。环境对促进儿童的专心致志、遵守纪律、独立自主等品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成长不是外界所能给予的,而是其内部潜在的生命发展的结果。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力量需要通过环境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环境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生命。但它是生命现象的第二因素,可以阻碍或促进生命的发展。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儿童的“精神胚胎”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儿童在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下不断从环境中吸收信息并将其具体化,促进自身不断发展。(2)儿童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被迫与环境达成某种妥协,环境特征也就成为儿童本性的一部分。对儿童来说,适应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内容。如果儿童在这方面失败,他将来会面临严峻的社会适应问题。 蒙台梭利强调,环境既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儿童的发展。早期的环境经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够生活在一个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成长,儿童的精神生命就能得到迅速发展。但事实上儿童是生活在成人占据支配地位的环境中的,这种环境对儿童来说是不适宜的,经常会阻碍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所以,幼教工作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其自然力量的环境,即“有准备的环境”。笔者认为蒙台梭利强调的“有准备的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容,家庭环境、活动室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物质环境要素以及家长、教师、同伴和社会文化等人文环境要素均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教师致力于观察并发现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适宜的环境来满足每个儿童的不同需要。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盲目地追求蒙台梭利教育的功利化效果,过多地照搬蒙台梭利教育的形式,却忽视了蒙台梭利教育的真正内在价值。我国幼教工作者在认识与运用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过于关注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 在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时,许多学前教育机构错误地认为,只要购买了一整套昂贵的蒙台梭利教具,建立起完备的蒙台梭利活动室,就具备了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条件。因此,这些学前教育机构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把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上。另外,作为蒙台梭利活动室设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蒙台梭利教具名目繁多,精巧而富于变化,往往同一种教具包含不同的刺激等级,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探索机会。于是,一些蒙台梭利教师培训机构把教具操作的技能技巧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一些教师把蒙台梭利教育仅看作一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蒙台梭利教具的准备,认为只要教具齐全,按部就班地向儿童展示教具操作,教会儿童各种教具操作,就是实施蒙台梭利教育了。这种做法把教具与儿童周围的环境割裂开来,使教具脱离儿童的生活,沦为缺乏变化、机械而又形式化的教师教学工具和儿童学习工具。儿童被教具束缚,他们无法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无法与他人互动,其社会性发展也受到影响。 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物化的结晶。蒙台梭利发现,工作是人的一种天赋能力,儿童不仅可以通过不断工作进行创造,满足自我的工作需要,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而且还能通过工作来完善周围的环境。儿童工作时需要一定的材料,蒙台梭利教具正是基于此而产生的。所以说,蒙台梭利教具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儿童工作的材料,“不存在通过这套教具教给孩子大小尺寸知识的问题,目的也不是要让孩子知道如何不出错地使用这套教材圆满地完成这个练习”。教具的真正教育意义在于让儿童学会自我教育,学习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最终促进儿童的内在自我建设和心理发展。 由此看来,教具不能孤立存在,它应存在于环境之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中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于儿童。只有这样,借助教具,儿童才能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准备 过多地关注活动室环境的准备,还容易导致另一种倾向,就是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准备,无形中割裂了各个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家长。一些家长误以为蒙台梭利教育只能在蒙台梭利幼儿园或蒙台梭利活动室内进行,他们在为孩子选择蒙台梭利幼儿园时会过分看重幼儿园的硬件条件,容易忽视自身为孩子创设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准备的直接后果是一些教师和家长发现儿童在蒙台梭利活动室里能自然地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处于独立自主、安静专注的工作状态。但是一旦脱离蒙台梭利活动室的环境,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很难得到保持。换句话说,这些教师和家长发现似乎只有在蒙台梭利活动室中蒙台梭利教育才能产生效果,这实在让人费解。 实际上,蒙台梭利从不孤立地看待儿童身处的教育环境,她坚持认为,“如果科学教育学不能影响新一代成长的社会环境,那么,它寻找改良新一代教育的努力也是徒劳”。她认为教育有双重目的,不仅要帮助儿童个体自然地发展,形成健全的人 格,还要培养儿童适应周围环境,使其成为一个能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在教育过程中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环境是家庭环境,因此,蒙台梭利主张把家庭环境的准备放在首位,从儿童一出生起就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蒙台梭利坚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目标相一致。她在建设“儿童之家”时对贫民区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从而改变了贫民区儿童入学前的教育落后状况。即便是在蒙台梭利活动室里,很多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原理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也非常紧密。蒙台梭利教学法三大领域之一的日常生活练习就被称为蒙台梭利将活动室环境与家庭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不仅肉体生命的发展需要从大自然中吸取力量,精神生命也需要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从大自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养分。所以说,自然环境的准备是教育者的重要工作之一,让儿童在室外、公园里自由成长,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蒙台梭利幼儿园有必要配备一个带花园的宽阔操场,让儿童自由出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综上所述,活动室环境、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均是儿童发展必需的环境,它们相互联系,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蒙台梭利教师在精心准备活动室环境的同时,也要去关心儿童的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延伸到儿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儿童体会到蒙台梭利教育的延展性和连贯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城市儿童接触大自然的天性需要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身为蒙台梭利教师,我们必须为儿童接触大自然创造条件,保证他们有时间、空间去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秩序、和谐之美,从而掌握各种自然规律。这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忽视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准备 人们常常从“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去解读蒙台梭利教育环境的层次或结构,这样做容易忽视蒙台梭利教育对人际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强调。 蒙台梭利指出,个体的生活是与他人紧密联系的,儿童的成长需要特殊的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要充满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精神营养。正是教师、家长、同伴等组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促成了家庭环境、活动室环境、自然环境等对儿童发展的内化。 儿童与成人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由成人对儿童的强制引起。要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冲突,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人有必要调整自己在儿童世界中的定位,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家长不仅应该关注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合其身体发展的家庭环境,更应该营造一种使儿童感到安全温馨的精神氛围,以此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而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应该成为儿童世界的保护者和管理者。教师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引导儿童去自主活动。教师应该振奋和鼓舞所有儿童,不去打扰和中断儿童的活动,以免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在儿童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蒙台梭利不仅看到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她还充分肯定了儿童社会的独特价值。她认为,儿童需要来自同伴的友谊。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相通性,了解各自的心理秉性,会产生一种互补的情感;他们尊重各自的价值,具有同情心,会渐渐形成互相保护的气氛,进而产生集体归属感。蒙台梭利把这种受无意识力量引导和受社会精神鼓舞的儿童之间彼此需要的现象称为儿童的社会内聚力,并指出成人应该努力保护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 同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社会文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蒙台梭利强调,儿童还只是胚胎时就会受到妊娠期母亲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便是婴儿,我们也要为他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从而避免儿童因为缺乏心灵营养而引起倦怠。 所以说,作为蒙台梭利教育者,我们要为儿童创设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它是儿童与父母、教师、同伴之间对话、互动及共同成长的平台;我们还要为儿童准备一个蕴含丰富文化的环境,儿童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忽视儿童在环境中的主动性 在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认为教育环境是教师精心准备和预先设计好的,而儿童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儿童只有选择教具和时间的自由,而在教具的操作方法和规则制订上没有自由,必须按照固定的方法和步骤来反复练习和摆弄教具。因此不利于儿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其实是对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的误解。 蒙台梭利曾经激烈批评过人们对儿童主动性的无视,她认为“儿童的真正的建设性能力,即能动性,几千年来一直被忽视”。蒙台梭利指出,成人总以为儿童容易被具有强烈刺激的环境所吸引,其实这些环境只会引起儿童的短暂注意,儿童反而会全神贯注地去凝视那些成人认为毫无意义的事物,所以成人要探索儿童的环境秘密,发现深埋在儿童精神世界中的宝藏,为儿童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环境,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成人角度出发为儿童准备环境。 如何探索儿童的环境秘密?蒙台梭利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研究方法中得到启发。认为儿童教育也应该仿效这种自然方法,将儿童置于合适的环境中,任其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活动。教师要像科学家一样耐心地对儿童进行观察,不去干涉儿童生活的自然方式,直到儿童自由展现出自己的特性。 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对周围环境很感兴趣。儿童常常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去主动观察周围环境的特征。这不仅是儿童的一种情绪反应,还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养分和动力。除此之外,儿童还能主动创设环境。蒙台梭利在日常生活练习中设置了“照顾环境”的内容,让儿童学习做家务,学习照顾动植物,从而学会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成人为儿童准备儿童需要的环境,最终目的是为了促使儿童成为独立自主的“环境主人”。因此,成人必须等待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自发探究,使他们体会到每一次新发现的快乐,从而鼓舞他们以后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更多新的体验,逐渐成长为环境的主人。 五、忽视环境的阻碍作用 我们常常会看到环境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却容易忽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阻碍作用。蒙台梭利多次强调,儿童遭遇成长障碍或发生心理畸变的根源在于儿童不能实现其发展的原始计划。这是因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成人占据了支配地位。当儿童富有生气的活动遭到外界阻扰时,儿童会作出强烈的行为反应,表现出成人冠之以“任性”“发脾气”“不可理喻”等名称的行为。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儿童出现问题行为或偏差行为时,不要急于归咎于儿童,首先要反思儿童是否在环境中遇到了障碍或受到了干扰。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要实现某种教育效果,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去改变儿童,更需要的是为儿童去改变环境。 综上所述,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学家康内尔指出的那样:“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提供这样的学校环境:儿童能够独立于成人而成长。能自由地做他们自己的事情,按自己的步伐前进。”蒙台梭利提倡的环境系统是开放、动态、变化的网络系统,而不是一座僵化的脱离社会生活的“学校孤岛”。作为蒙台梭利教育者,我们要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周围的一切显得尽量安全、自然、美丽,激发起儿童的探索欲望。我们要激励儿童亲身体验环境的丰富多彩,帮助那些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的儿童从无所事事的状态向渴望活动的状态转变。相信只要周围的环境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儿童的健康发展就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虐童事件反思幼儿教育管理 一、关心———从幼儿园虐童事件关注深层原因 1、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我国幼儿教育还没有完全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公立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命运两重天。民办幼儿园教育资源国家投入少或者几乎不投入,经费基本上靠民间筹集。经费不足导致幼儿园办学条件差,教师工资低,学生收费高;教师基本上是幼儿园自主聘任,教师入职门槛低,教师基本素质差,无证上岗教师比较普遍,合格幼儿教师严重紧缺,师资队伍得不到优化;为了节约办园成本,租个房子、摆张桌子就是一个幼儿园,硬件不能保证幼儿教育教学需要,这何尝不是一种功利性幼儿教育? 2、教师观念和爱心的缺失 幼儿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幼儿应当受到尊重,幼儿不是幼儿教师的附庸,不是幼儿教师随意摆布的机器;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不仅是家庭的,更是国家的。这些观念都是家长、教师和社会必须树立的基本观念。幼儿之所以被教师打骂,被幼儿教师虐待,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这些观念缺失所致。另外,教师缺乏爱心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师者,爱也。试想,一个没有爱心的幼儿教师,怎能关心和爱护幼儿?怎能搞好幼儿教育? 3、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 幼儿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形成,在认识方面,不会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在情感方面,不会自我克制和自我调节;在意志方面,不会自我监督和自我制约;在行为方面,不会自我计划和自我检查。由于缺乏自我意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极差,其行为任人摆布,而且有苦不敢诉,有痛无处讲,忍气吞声、遮遮掩掩进行逃避。 4、幼儿教育过程管理的缺位 相对而言,发生在私立幼儿园中的虐童事件多于公立幼儿园,这是幼儿教育发展不适应社会发展现实矛盾的反映。这种现实与幼儿园管理体制是有关的。公立幼儿园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管理制度、资源投入等都纳入到政府行为,教育行政部门亲力亲为;而民办幼儿园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是一种松散式管理模式。理论上说,政府办园的责任是无限的,但是政府办园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相对于公立幼儿园的管理来说,对民办幼儿园管理缺位的现象严重存在,往往是亡羊补牢。 二、用心———幼儿教师要用心做好幼儿教育 一位管理学者曾经说过,认真做事可以将事情做对,用心去做可以将事情做好。做好幼儿教育,不仅需要全社会认真做,而且需要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用心去做,才能真正将幼儿教育工作做好。将幼儿教育当作一个事关国家未来、社会和谐和幼儿成长的教育事业来做,是全社会的责任。 1、加强教育,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从业能力 教师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更是一种造就千秋万代的职业。幼儿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就要坚守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即适应幼教要求而产生的道德规范,是幼儿教师在履行幼教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幼教观念、幼教情感、幼教态度、幼教技能、幼教良心等多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整个幼教工作之中。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对学生的爱。因此,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要将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摆在首位。职业道德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要让幼儿教师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深入体验、时常反思;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需要领导亲临亲为、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立足之本,离开了职业道德谈幼儿教育,一切归零。 2、规范管理,着力抑制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 虐童事件一旦曝光,清查幼儿园有没有办园资质或者幼儿教师有没有教师资格证,成为职能部门常规检查项目,也是有关部门工作的定势思维。真正要解决或者抑制虐童事件,需要通过常规管理常抓不懈,以规范幼儿教育行为。首先,明确和落实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的管理职责和工作任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区域的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并且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逐步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范畴,使幼儿教育成为政府的强制义务,这是解决虐童事件的重要举措。其次,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区域幼儿园管理基本规范,结合幼儿园实际提出规范办园行为的具体要求,特别强化虐童事件的依法管理,通过政策法规制约虐童行为。再次,优化幼儿园资源配置,地方政府对民办幼儿园也要有政策支持和一定的经费投入,政府对幼儿教育暂时不能包揽,但不等于不投入,要通过公共财政投入惠及到民办幼儿园的每一个孩子身上;特别是对幼儿教师的选拔、使用、考核、晋升和奖惩,都应该纳入到教师统一管理的范畴,不能让民办幼儿教师流离失所,要使民办幼儿教师有归属感。最后,对幼儿园的办学行为随机督导检查,特别要积极预防虐童事件发生,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家长和幼儿园的联动,一旦发现虐童事件,实行责任追究,坚持对幼儿园虐童事件零容忍的处置原则。 3、推行托管,促进民办幼儿园均衡发展 虐童事件多发生在民办幼儿园,既与民办幼儿园管理有关,也与民办幼儿园与公立幼儿园发展不均衡有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制约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通过公立幼儿园特别是优质幼儿园,对民办幼儿园或者薄弱幼儿园实行托管,通过委托管理、教师流动、教学互动,共享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也是抑制虐童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 4、社会参与,强化幼儿教育的社会责任 虐童事件屡次发生与社会参与程度有关,社会关注度不高使幼儿园管理的不规范行为有了生存的空间。现实表明,幼儿教育并不是政府化,幼儿教育特别是民办幼儿教育有市场化倾向。作为幼儿教育市场,幼儿教育的发展要靠政府和社会的协同,政府、社会、幼儿园和家庭应各负其责。政府在幼儿教育市场中除了提供基本的幼教供给之外,还需要负责对民办幼儿教育进行很好的引导和监督;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也有个行业的内在监督和规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幼儿教育市场不是无法无天,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幼儿教育市场也应该有行规,有其市场伦理、公益要求和社会责任。因此,呼吁全社会支持幼儿教育,参与幼儿教育管理,履行幼儿教育义务和责任,监督幼儿教育教学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或者抑制虐童事件的频繁发生。 三、放心———让幼儿园成为孩子真正的乐园 幼儿园应当是幼儿愉快生活、快乐成长的园地,走进幼儿园,看到的是老师灿烂的笑容,孩子绽放的天真,充满生机的乐园。这样,家长安心、学生开心、社会放心。为此,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 1、坚持幼儿园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 幼儿园不是幼儿“上学读书”的地方,它是幼儿“开心玩耍”的地方,通过幼儿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玩耍中增智;幼儿教育不是“前小学教育”,而是“学前教育”,不存在什么课业负担,最大的任务就是适应儿童天性,让幼儿自由快乐地发展。当幼儿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幼儿园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园对幼儿的管理也不再是一种负担,更不会因为不会算数、忘带作业本等现象而发生虐童事件。 2、改进幼儿教育的方法手段 许多幼儿园重视幼儿园的硬件建设,注重幼儿园开设的课程甚至双语教学,以此取得家长的信任,吸引更多的幼儿入园。固然,一流的设备设施是必要的,并且可以产生附加值;殊不知,真正需要的是那些看不到的东西,诸如管理理念、教学思想、激励幼儿的学习方法手段等,才是最重要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幼儿的天性和发展特点,利用玩具、游戏、电影、计算机网络等幼儿教育手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指导,发展他们的智力,养成健全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教给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3、强化虐童事件的预防机制 教师虐童具有非理性、隐蔽性、危害性等特点。教师虐童不仅影响幼儿园声誉和教师形象,还会伤害家长和教师的感情;不仅使幼儿遭受皮肉之苦,还将给幼儿带来心理创伤。因此,应当建立幼儿教师虐童事件预案,即教师虐童事件应急处理相关部门及其职责;教师虐童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如电子预警系统、指标预警);教师虐童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教师虐童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方案;教师虐童事件预防、现场控制;教师虐童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显然,预防机制有利于幼儿园的快速反应,有利于减少教师虐童事件监测成本,有利于提高教师虐童事件监测效果。 4、加强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的立法跟进 我国早就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各地方政府相应出台了相关的实施办法,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监护人要承担责任,对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加以保护。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政府的责任,也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建议《刑事诉讼法》完善保护未成年人权利,尽快颁布《儿童福利立法》,各地要出台专门的制约幼儿园教师虐童的相关规定,使幼儿教育管理真正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从法律上抑制幼儿教师虐童或者变相虐童现象。幼儿教育安全化,家长和社会才能放心。 作者:陈牛则 李丽斯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教师虐童事件幼儿教育管理反思 摘要: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事件,如打耳光、扯耳朵、扔垃圾桶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幼儿教师是十分崇高和神圣的职业,应该是儿童的引导者、守护者。而近期发生的虐童事件严重地摧残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阻碍了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入探究发现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幼儿园管理缺失等其原因。打造职业道德高的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育水平,是目前幼儿教育的迫切需要,也幼儿教育管理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幼儿教育;虐童事件 前言 教育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紧密相关,幼儿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频频爆出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严重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令家长忧心忡忡,幼儿教师队伍背负起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使教育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1虐童行为对孩子产生的伤害 众多的虐待儿童事件让我们痛心不已。对正在生长和发育的儿童进行不当的体罚和虐待,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影响正常发育。更让人忧心的是,虐待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由于儿童处在社会认知的初期,虐待行为一方面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影响其性格养成;另一方面儿童可能对老师的行为进行模仿,增加了长大后的暴力倾向。长远来看,虐童行为不仅会对孩子、对家庭产生伤害,也会给整个社会来带来损害。 2导致虐童事件的原因 导致幼儿园的孩子受到伤害甚至残虐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孩子的关系和爱护。关爱不仅应该是来自于孩子家长,更应该来自幼儿园、幼儿教育甚至是全社会。 2.1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我国的幼儿教育还没有完全纳人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公立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差距悬殊。国家对民办幼儿园的投人很少甚至零投入,教育经费全靠民间自筹,幼儿园办学条件差,幼儿教师数量少、学费高。民办幼儿园教师多半是自主聘任,任职门槛相对较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无证上岗现象比较普遍,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低。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教师数量不足使每位教师承担的工作压力大。再加上办学环境恶劣,硬件设施简陋,很多民办幼儿教育都成为了功利性幼儿教育。 2.2教师职业道德和爱心的缺失: 当前,幼儿教育师资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幼儿教师都没有经过正规师范,甚至没有教师证就上岗或上岗后再拿证,缺乏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对儿童的耐心。同时,工资低、压力大、生存状态差,导致部分教师情绪失控,进而出现虐童的事件。孩子是家庭的重心,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健康茁壮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家庭、教师乃至社会都应该树立起爱护儿童的责任感,重视学前教育,为孩子们开启人生启蒙美好的第一篇章。 2.3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够,在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欺负和伤害后,不懂得进行自我保护。很多孩子因为害怕老师,不敢把受到的伤害告知家长,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承受,这也导致了虐童事件不能被及时发现,,助长了此类事件的发生。 2.4幼儿教育过程管理的缺位: 发生在民办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多于在公立幼儿园。这种现象与幼儿园的管理体制有关。公立幼儿园的机构设置、师资配备、教育管理、资源投入都有政府的教育部门亲自督办,而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体制、教育资源都是自己想办法筹集的。相比较而言,民办幼儿园管理松散,容易造成教育的管理缺位。 3如何做好幼儿教育工作,防范虐童时间发生 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必须用心做好教育工作,幼儿园应加强办学管理建设,社会应关注儿童教育事业。解决教师虐童事件,不能仅仅对涉事个人进行处理,而是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3.1加强教育,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从业能力: 幼儿教师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是儿童认知社会的引导人,其专业素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幼师教育必须注意培养教师的师德,加强教师道德素养。幼儿园管理中不但需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培养。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有责任心有耐心,不宣泄负面情绪发泄给学生,积极引导孩子,和他们交朋友。 3.2规范管理,着力抑制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 一方面相关部门清查幼儿园的办学资质和幼儿教育从业者资格证书,整改未取得办园许可证、设施条件差、管理混乱、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学前教育机构,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和师资情况,严格幼儿园办学资格的审查,提高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 3.3社会参与,强化幼儿教育的社会责任: 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提升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幼儿教育发展的氛围。社会对于儿童教育的高度关注能使幼儿园的管理更加规范,幼儿教师的责任感更加强烈。 3.4加强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的立法跟进: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儿童的健康、基础教育、国民素质有重大意义。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通过立法规定保护学龄前儿童的权利,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同时,要加大行业监管力度。除开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当事人处拘留、罚款乃至有期徒刑等处罚外,还要利用行政手段对涉事幼儿园和幼师进行备案,暂停或取消相关幼儿园办学资格,取消涉事幼师的从业资格。 4结语 我们因孩子受到伤害而愤怒,对幼儿教师的恶劣行为进行谴责,更应该深刻反思虐童事件发生的根本缘由,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首先,国家应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扶植民办教育,提升幼教职业道德水平,改善幼教师的工作环境及待遇;其次,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坚决取缔管理混乱的非法办学机构。同时,完善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虐童行为的威慑力。温岭幼师虐童事件绝非是个例,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斩断伸向儿童的毒手。 作者:武小琰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三幼儿园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新疆幼儿教育情况与反思 2005年,自治区颁布了《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意见》,标志着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全面启动,新疆的幼儿教育覆盖面正在扩大、普及。这些都是新疆幼儿教育的可喜成绩,表明新疆的幼儿教育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幼儿教育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这必将为提高新疆各族儿童的后期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1新疆的幼儿教育的不足之处 然而在取得长就的同时,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其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制约着新疆的幼儿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社会团体、公益性的幼儿园办学数量在下降,这使得弱势群体享受学前教育的可能性被降低,催生了民办幼儿园价格昂贵的现象,也使得政府层面分配教育资源,创建优质幼儿园的可能性被降低,这为全疆的幼儿教育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优质资源分配失衡,使得有些幼儿园或学校条件好的超好,差的极差。少数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所拥有的资源甚至超过大部分条件较差的,两极分化趋势很明显。城镇学前教育和农村牧区的学前教育出现了极端的不平衡。城镇的幼儿园规模与日俱增,条件也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较高,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却得不到重视,尤其是牧区,幼儿入园率极低,这会加剧社会不公平感。2)幼儿教师师资水平不均衡总体来讲,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这对幼儿教师的师资水平限制很大,使得幼儿教师的培训变成形式,而实际上,专业的培训有助于幼儿教师展开工作,如此一来,专任教师严重欠缺,这种现象在农牧区尤其明显。随着幼儿园数的增加,专任幼儿教师的增加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前者。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尚欠规范,未评职称的幼儿园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大。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少数民族教师与汉族教师的差异显著。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但和汉族幼儿教师相比,少数民族幼儿教师人数及专业化水平都明显偏低。教师的工资等待遇问题也是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据调查,全疆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 2新疆幼儿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如此才可以有效促进新疆幼儿教育的良性发展。 2.1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教育投入太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把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同时,对所有幼儿园平行管理,取消一级、二级“等级制”,孩子都是一样的,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还要对教育乱收费行为严惩不贷,收费必须透明化、标准化。其实,只要把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投入有所保障,所谓“尖子幼儿园”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2.2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应加强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各地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适龄幼儿人数及区域分布,对各类型幼儿园的发展比例、园(所)规模、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规划。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就近入园,缓解或解决目前因抢生源而带来的虚假宣传、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及接送车等安全隐患。政府应加大投入,规范收费,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各地、州(市)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逐步给予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同等的待遇,加大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经济落后地区,更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其幼教事业的发展。教育部门应合理规划监督本地区幼儿园的范围、层次与程度,进一步健全幼儿园的有关法规,明确幼儿园的产权和经营权,明确对各种类型幼儿园的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行业准入的“门槛”,严肃查处非法办园的行为,提升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2.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根据目前全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与需要,政府应重点确定各学前师范学校办学的层次、规模及办学布点等,并定期对这些学前师范院校进行办学水平评估。政府应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满足城市需要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乡镇,实行定向培养。对于幼儿教师的待遇要有保障,完善幼儿教师聘用制度,稳定教师队伍。各幼儿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按劳取酬,教师的工资与职称、学历等挂钩,严格执行幼儿教师的聘用制度,以保证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及教师的稳定性。把幼儿园骨干教师工作纳入中小学骨干教师工程,使骨干教师的培养一体化、系统化,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培养一批幼儿园中青年骨干教师。 3对新疆幼儿教育的思考 3.1逐步推进幼儿教育社会化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积极发展民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内部管理、园长、教师的配备、保教工作要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以保证各项幼教方针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按照村办、乡管、县政府支持的原则,在各村、牧民定居点开办正规或非正规的托幼机构,在牧区尝试举办季节性的寄宿制幼儿园。 3.2提高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水平少数民族幼儿教育一直是新疆幼儿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边远的农牧区,幼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他们送子女接受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应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和环境,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幼儿教育。民汉合园是新疆幼儿园的发展趋势,广泛组织开展民汉幼儿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彼此的共同进步。 3.3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为发展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2005年,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全面启动,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各地、州、市、县随后开展了相关工作,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全面推开,为了保证教师质量,使幼儿学前教育切实有效,各政府部分还为此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师培训,极大地促进了“双语”教学的发展。 作者:芦吉宴单位:新疆大学幼儿园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幼儿教育虐童事件反思 摘要:2012年温岭虐童案件的发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虐童行为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使得积弊已久的幼儿教育的弊端呈现在大众面前,而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幼儿教育是人类的启蒙教育,应该是健康的、美好的,如果幼儿时期身心受到严重危害,对于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创造良好的幼儿教育环境,必须要认识到虐童事件的危害性,并且客观的分析其发生的根本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形成完善的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体系,保证幼儿可以享受健康的、有益的幼儿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虐童事件;教育管理 2012年,浙江温岭某幼儿园女教师的虐童事件在网上曝光,其他地区的虐童事件也接二连三被爆出,一时间,虐童这个被长期忽视的社会问题,引爆了广泛的社会舆论,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虐童事件的发生究竟是谁之过?幼儿园是开展幼儿教育的基地,本应充满纯真与美好,但是频发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如何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应承担着师者责任的幼儿教师,为何将罪恶的黑手伸到孩子身上?如何才能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 1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危害性 虐待儿童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极端行为,对于幼儿产生的伤害是巨大的.一方面,在躯体方面.虐待儿童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对幼儿的身体产生损伤,包括肢体上的损伤和脏器损伤.另一方面,体现在幼儿的心理伤害.躯体的伤害可能会造成幼儿肉体的疼痛,但是心灵上的影响却是无形的,也是长远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打骂、嘲笑、挖苦等等不良的行为,都会对幼儿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孩子在受到虐待之后,会形成孤僻、自卑、胆小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做出一些攻击他人的行为,有些变相体罚不会在幼儿身体表面留下直接的伤痕,但是却对幼儿的内在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幼儿心灵的扭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2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虐童问题的发生,除了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偏差以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教育资源的配置、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幼儿教育管理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同样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也应当受到尊重.但是,很多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出现偏差,认为幼儿不懂事,必须要通过体罚、责打才能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因此而导致有些教师在教育行为上失当,产生打骂孩子的现象;另外,也有个别幼儿教师在心理上存在缺陷,对幼儿缺乏爱心,通过打骂幼儿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或者从中获取快感,这也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2.2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不科学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尚未完全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加之学前教育本身具有公益性,国家在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方面能够投入的力量十分有限,尤其是很多民办幼儿园,几乎很少有国家资金的投入,只能依靠民间集资或者地方企业赞助;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幼儿教师的薪资等方面的投入都较为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幼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幼儿教育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2.3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不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克制的阶段,所以幼儿经常会出现打闹、不听话等现象,这也成为很多幼儿教师责罚孩子的理由,动辄打骂,但是很多孩子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幼儿教师打骂时忍气吞声,大多孩子由于受到教师的威胁而不敢将事件的发生告诉家长,所以很多家长都无法在第一事件发现孩子的异常,也会因此而导致虐童问题的恶化. 2.4幼儿教育管理的缺位 通过对虐童事件的总结与观察发现,虐童问题大多发生在民办幼儿园,而这与政府在幼儿教育管理方面的缺位有直接的关系.公立幼儿园在办园条件、教师福利、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政府足够的投入与管理,但是民办幼儿园需要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建设,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而且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准入门槛很低,甚至没有专业的幼儿教师资格也可以从事教育活动,所以幼儿教育的开展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虐童问题也常常被忽略. 2.5缺乏法律的有效干预 浙江温岭虐童事件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以“寻衅滋事罪”将当事女教师处以刑事拘留,22天后被无罪释放,面对判罚结果,社会公众存在巨大疑问,为何如此恶劣的行为却不用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这也反映出我国在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缺陷.从当前的法律体系来看,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或者涉及到幼儿园虐童应该如何判罚,所以只能根据现有法律体系中的虐待罪、故意伤害罪等法律法规进行判处,但是有没有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没有严重侵害社会秩序或者国家利益,所以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法律依据对当事人进行判罚. 3加强幼儿教育管理、消除虐童现象的反思与建议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教育事业,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且保证每个适龄儿童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针对虐童问题的发生,也同样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努力,从多个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创造安全、可靠的幼儿教育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加快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进程 从本质上来说,学前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而享受学前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的权利,也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从当前来看,虐童事件的发生集中在民办幼儿机构,如果不能对民办和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全面,不仅会导致虐童现象的恶化,更会偏离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需要加快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的进程,不断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首先,在公办幼儿园的规模方面需要不断扩大,并且明确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和限制条件,彻底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入园门槛,尤其是注重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好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尊重和认可程度,从根本上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杜绝虐童事件的发生. 3.2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 教师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懂得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就无法保证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虐童事件的发生也无法避免.因此,要注重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强化,为人师表,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幼儿教育,充分尊重并且理解幼儿的一切语言和行为,在人格上坚持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其次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幼儿进行知识、礼仪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培养,而且幼儿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拥有丰富的胸怀,才能以和蔼的态度去应付幼儿的哭笑和打闹;最后,幼儿教师要会欣赏,学会欣赏幼儿的纯真,可以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到幼儿的心灵世界中,这种正面情绪的影响下,自然呈现出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自然可以遏制虐童事件的发生. 3.3着重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引发虐童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所以需要着重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一方面,作为幼儿教师要时刻懂得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幼儿的哭笑和打闹也可以平常心待之;另一方面,幼儿园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为幼儿教师创造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使幼儿教师充分了解到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幼儿教育活动开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可以定期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幼儿教师解决心理上存在的疑问和困惑,消除他们的顾虑,可以保证幼儿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 3.4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虐童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反映了幼儿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更折射出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忽略,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做保障,使得虐童事件一再发生,却无法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判罚.对此,必须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可以借鉴日本、美国等在儿童保护方面立法相对较为完善的国家,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对虐儿行为的判定标准进行严格划分,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儿童保护法、防止儿童虐待的处理办法以及针对虐待儿童做出的判罚标准等等,对虐童的幼儿教师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幼儿教师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清楚认知虐待儿童的边界,从而在思想上杜绝伤害儿童念头的产生. 3.5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 要从根本上杜绝虐童案件的发生,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意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而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香港地区有80%的儿童保护工作是由社会力量完成的,而且社会力量与政府之间建立了商业合作关系,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组织,并且赋予其保护儿童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可以促进幼儿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另外,也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着重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卫、求助的方法,可以减轻伤害,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争取更多有利的时间. 总之,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掌握基础的知识和节能,更重要的是为幼儿的人格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在未来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成长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虐童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对孩子的躯体和心灵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对幼儿的性格、情感等方面都会产生永久性的伤害,因此必须要重视虐童问题,通过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幼儿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作者:高桐江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幼儿教育价值和现状的反思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育在幼儿阶段具有的作用和价值,重点分析了现在幼儿教育现实情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幼教工作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童年氛围。 【关键词】幼教;素质;玩耍 一、引言 对于一个人正式的教育就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这是我们对一个人开始正规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底线等方面的教育,这是我们对一个人开始正式进行社会生存技能的培训。因此可以看出幼儿教育在教育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的家长也把孩子的起跑线人为的设定在这个地方。由于社会上“双独”的宝宝越来越多,一个孩子不仅是一对小两口的问题,更是幼儿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两个家庭的问题。幼儿的教育越来越成为现实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虐幼事件频发,大家关注幼师素质能力建设问题,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人们开始思考怎样对待孩子的教育内容优化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集中到了幼儿教育之中,对于幼儿教育的深层次思考进一步加深,对于其价值思考还是基于对目前幼儿教育现在存在问题的分析。 二、幼儿教育的作用 一个人的教育是从幼儿教育开始,它是我们开启孩子学习程序的钥匙,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很快,这时候的教育是否得当,对于孩子智力、情商等开发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很多孩子潜能的开发主要源自这个时候的一种教育,只有教育得当,孩子才能更好地开发智力,延展情商。幼儿教学阶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快的一个时期,小学前的孩子就具备成人一样的大脑,这时候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提升,对事物具有了自己的一种看法,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弥补的一个教学阶段,一旦错过,将耽误孩子的一生。另外这时候也是孩子感受关怀和爱护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接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关心,然后他们也会将这种关心反馈回去,使得他们在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爱别人,这也是孩子需要在幼儿教育中不断学习的。 三、存在的问题 (一)联想的空间受到压缩。三到六岁的孩子的想象力相对人的一身来说,是十分丰富的。而然国内的幼儿教育起步较早,在很多的时候将一些小学知识进一步下放到幼儿教育之中,使得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接受一些提前教育,例如小学的英语,数学加减法运算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孩子加餐,这也是现在孩子家长的一种心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幼儿教学的小学化发展,使得更多的孩子失去了联想的空间,他们的思想被完全固化,在孩子的眼里,太阳不是一个简单的恒星,他们将给太阳赋予更多的含义,例如太阳是一个蛋黄派,太阳是一个圆圆的饼。如果你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他们会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也许在成人看来,这些千奇百怪的答案是很多都是一种无稽之谈,可能看起来都十分可笑,但是这是基于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联想,一种发散思维,但是现在的幼儿教育对于这方面的抑制相对比较严重,对孩子开展了认识教育是基于一种理性化教学手段,没有注重对于孩子发散思维的一种培养,只是粗暴地将认识教育建立在一种成人视角的教学之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联想思维的发展。(二)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使得孩子从小出现厌学的苗头。很多家长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点驱使家长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例如给孩子报一个钢琴班,报一个书法班等等,选择双语幼儿园,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英语和汉语的双重教育,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失去了更多玩耍的时间,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之中,学习的压力不断增大,但是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玩耍的时间,他们在打闹的过程中将学会更多的生活技巧和社会经验。在玩耍的过程中,他们学习起来更加具有兴趣和积极性,这些在正规的教学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很多家长目前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还是一味地进行教育投资,很多孩子周末、寒暑假的时间都被一些兴趣班所填满,被一些特长课程所挤占,久而久之,这种学习压力使得孩子产生一种厌学情绪,不断对学习失去兴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更加没有积极性,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不断提升。因此,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将适得其反,兴趣班没有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反而使得更多的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四、促进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幼师素养培训。幼师队伍建设是现在幼儿教育的主要力量,只有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师的知识能力,提振她们的素质教育的意识,才能不断加强她们在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现在幼教事业。一方面加大对于在职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强他们知识结构和能力,另一方面,在新鲜血液注入中,需要进一步提出对幼师培养的整体方案,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使得这些准幼师们更好地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需要升级更新,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幼师队伍不断得到优化。(二)教学理念贴近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玩耍是幼儿的天性,桌子对面的教育对于这个时候的孩子相对有点严肃,而且有点早,需要不断拓展在游戏中的教育,孩子对于玩耍有着天生的兴趣,在玩中探索认识,能力创新,思维发散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幼教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需要通过教师知识能力的提升,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幼教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还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童年。 作者:吴敏 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滨南社区建翔幼儿园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反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提高国民全面素质的奠基工程。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迫在眉睫。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必须将反思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实每一个细节的反思,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达到“学有良教”、“教有所获”的目标。 一、教学前慎密反思,夯实“优教”基础。 教学前的反思是在活动实施前对所设计的教育方案进行反思;即对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行一番深刻的解释,以证明即将实施的实践是处于一种自觉的状态中, 能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 ,适合本班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年龄特征,为优质教育教学的呈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能力发展水平;活动中每个幼儿对目标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选择内容时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活动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也会获得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二)“思”教学活动是否能激发幼儿兴趣;兴趣是幼儿有效学习的首要动机,只有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幼儿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活动才会取得成功;在设计活动方案后应反思,我所选用的导入语、环境布置、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于许多事情都感到新鲜、有兴趣,从而乐于接触它们、认识它们。但是,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由于知识的贫乏,活动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受当前具体生动形象所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因此,我们要考虑:活动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来调整课程。 (三)“思”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恰当;活动中幼儿通过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的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增加了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了幼儿智力,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 教学后精密反思,提升“优教”水平 面对变化不定的教学活动,面对活动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活动方式,为提升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和基础。 实事求是,“思”得失。 一节课下来,教学的状况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学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尽人意。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如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教师课后应记录下来,日后查找资料,再补充解答。 【反思案例:数学活动――我是水果商】 在本次活动中,我没有注意幼儿已有的经验差异,所以,一些幼儿很容易就能完成使用1元、5角、1角货币购买水果的整个过程,显得无所事事。我应该事先准备一些价格复杂点的水果价签和不同面值的货币,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就可以给这些幼儿创设进一步探索低面值货币组合购物和找零的机会。 综合分析“思”优劣 教学反思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上课――写教学反思”的基本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综合分析。本内容幼儿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应用如何?儿童的主动性有没有得到发挥?提问的效度怎样?理答和追问的方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效吗?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效果怎样?幼儿的学习出现困难吗?幼儿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一个主题延续了一段时间,做完后教师同样要综合分析:通过这几个活动,能不能完成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具体活动哪些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效果反应好;哪些内容幼儿缺乏兴趣、远离生活经验,效果不够理想?主题展开中是如何在预设中进行有机生成的?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激励幼儿自主探索、多元表达?再者,也可进一步反思,在主题背景下如何兼顾领域平衡……教师应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因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把经验的“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体系,提升自身的而业务水平。 【反思案例:主题活动――豆豆乐】 在开展主题活动《豆豆乐》的初次谈话中,发现孩子们对豆豆已有一定的了解,经验较丰富,涉及了豆豆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种子、植物等几个方面。当问到豆豆可以用来做什么?它们会变成什么?,孩子们则难以回答。因此,如何根据幼儿当前的水平帮助幼儿去丰富经验,如何才能发挥幼儿探寻豆豆奥秘的最大能动性与创造性呢?《豆豆乐》这个主题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如果按一个线索发展可能太偏又不利于幼儿整体经验的获得和积累,而且容易掉入传统教育的模式。基于对本班幼儿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胆一些,将幼儿分成几个组,一组负责豆豆的种植、观察、记录;一组探究豆豆的特性寻找豆豆的玩法;另一组则收集豆制品和豆制品的制作方法。几个线索同时展开加快探究进程,各组又相互探讨、一起分享自己获得的经验,能相互补充。在这个主题推进的过程中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不仅满足了幼儿的不同需求,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找准关键“思”突破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个特色,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如我园有一位教师,她上课时总能将活动内容与幼儿熟悉的事物或者本地特色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一下子有了熟悉感和亲切感,自然也就有了参与的兴趣;有的教师特别注意活动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和利用;也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或小组活动有独到的做法……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这些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活动的特点,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反思案例:美术活动――夜晚的树】 在这次活动中我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入手收集了不同环境中夜晚的树的图片,先出示一张图片(可以看见在幽蓝的暗光中有一棵黑色树干、黑色树冠和黑色树叶的树)让幼儿观察,再让幼儿说说夜晚的树都是这样的吗?你看见的夜晚的树是怎样的?一下子打开了幼儿的思维,有的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说出了城市街道上夜晚的树是彩色的;农村老家夜晚的树就是黑黑的一团,看不清树干和树叶;我看见的夜晚的树是一条粗粗的线、、、、、、还有点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些夜晚的树的形象,比如:夜晚的树像妖怪,有很多手臂;夜晚的树像大灰狼张着大大的嘴巴、、、、、、。然后我再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各种不同的夜晚的树,更进一步抓住这些树的特征,最后孩子们画出来的夜晚的树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弱,还是很有潜力可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还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三、教研后周密反思拓展 “优教”空间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让学生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就必须博采众长,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我们在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吸收、内化、迁移,也就是强化反思。 一要找准着眼点 我们要以《纲要》为指针,把新课程理念为反思的着眼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幼儿学习,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教师在进行反思时,应该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与落实。 二要把握关键点 把已有经验与相关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进行教学反思时并不见得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先有的经验,借助相关的理论来分析。使教学反思成为联系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纽带,成为贯通即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三要抓住结合点 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改进实践;教学中的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需要将反思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教学的具体举措;以再实践来检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再实践以后再反思:为什么有的方法是行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再寻求新的解决方法。面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反思,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不同的实施效果,深化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就可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借鉴美国先进教育经验,反思我国幼儿教育传统模式 近些年来、学前教育改革问题得到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11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可目前,我国仍有不少的幼儿园走不出不顾幼儿自然发展天性,不注重情感和社会发展,而仅仅追求认知和一些雕虫小技的传统教育怪圈。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的我们,不能不自我深省啊!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许多文献和论文文摘,不难发现美式教育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手段可以为我所用,取长补短。现通过两者的对比和思考,旨在对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一番深刻的反思。 一、教育理念的大同 在教育理念方面,我们都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宗旨,尊重、爱护孩子,竭力“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五千年来的传统应试教育却留下了许多的弊端,使我们的“以孩子为中心”教育理念不能落到实处,往往只是搞形式主义的素质教育,把大人们的寄望搁到了孩子们弱小的肩膀上,追求的是认知与技能的增长。而外国的幼儿教育模式则是更侧重于以“人”(即孩子)的成长为基本点,遵循幼儿的年龄发展与认知特点,着力于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发展社会性。 二、教学实施手段的差异 1、教学形式上:形散,神不散――重规则,轻实效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幼儿的课堂:“我们走进了一个课堂,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课堂上的无序状态,孩子们三三两两,有的手支撑着脸坐在座位上,有的坐在桌子上……孩子们分散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要是这样的课堂现象发生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我们一定会很诧异,随即对此扣上“常规太差”的帽子。我们的幼儿园,最注重的就是孩子们的一日常规,特别是上课的常规。孩子们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被告知要“小小手,放背后;小小脚,并并拢”,我们都苛求着孩子们用长时间统一的姿势去集中注意力听讲。可是,我们怎么就都忘了:他们并不是不会动的木偶而只是三四岁的孩子,他们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姿势去长时间的完成一项任务。要是他们真能做到那样,那他们的全部注意力也早已经是集中到了该如何保持姿势这件事上了,又还能企望他们在课堂上学会些什么呢?而美式课堂“虽然孩子们分散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但每个孩子的眼睛都关注在教师的活动里,几乎没有一个处于游离状态。”对比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都太重视孩子们的表面规矩了,学习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效果。 这不只是搞形式主义么?而美式教育则务实得多,它着重于从多方位调动孩子们的学习能动性,“小嘴巴,不说话”这样的要求绝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课堂要求中。他们认为孩子的“说”在课堂中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当教师讲40%,孩子讲60%时,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他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会采取小组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彼此的观点。而我们虽早就在理论上知道“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可惜在实施起来时却常常是讲得唾沫横飞,滔滔不绝,生怕说少了孩子会搞不明白,弄不懂,甚至是嗦嗦,周而复始。更甚的是还要律令幼儿上课时不准说话和讨论,只是接受老师被动的灌输。殊不知这样硬塞硬灌的传授并不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他们更乐于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揣摩去把问题弄明白。 2、课堂教学成果:善于等待――急于求成 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中,检验一节课的教学成果优劣标准往往只有一个: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所以从一节课的开始就急着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逼着他们按照我们所预设好的教学思路一直往下走,要是他们说不出我们设定的答案,我们就紧张了,向他们反复灌输以达到我们的要求。比如我在数学课《5的加减法》教学中,在通过授课讲解和幼儿的探索讨论后,我让幼儿做书本上的小练习。有小部分幼儿年龄偏小,数理逻辑概念没发展起来,无法完成任务。我急了,在课后又手舞足蹈的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又一番的引导,终于他们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我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觉得通过我的努力,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可是在观看了许多美国课堂教学实例以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美国孩子在一节学习分数的活动中,有30%的孩子没有及时完成目标。可是老师却没有任何反应,继续安排后面的游戏。是他们就这样放任自流吗?不是的!其实美国的教师是在耐心的等待着幼儿的成长,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的终身发展教育。 三、教育途径:亲身体验式――刻板说教式 我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却是注重孩子们“纸上谈兵”式的说教,常常给孩子长篇大论地讲道理,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抑或粗暴地制止孩子的许多“欲行动”行为,认为他们的所为是“破坏”或“闯祸”,没什么意义。 其实不然,“破坏”并不是孩子们的目的,他们只是想用自己的头脑探求一点道理;“闯祸” 也并不是他们的初衷,他只是想用自己的双手尝试着解决一点问题。有感于此,我在班内开设“体验活动区”允许他们在小范围内无害身心的“破坏”与“闯祸”。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孩子们反而远离了真正的破坏与闯祸,因为他们在直接感知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的领悟了什么是“该做”与“不该做”,这样的自身体验,远比简单的理论说教有效的多。记得园内刚开始使用饮水机之初,有一个孩子饮水时老不注意,总是边玩边打水。这样容易发生烫伤的安全隐患,我和本班的老师多次提醒,可惜收效甚微。于是我决定让这位孩子来一次特殊的“自身体验式教育”。我把开水的温度调好,使得不会对他产生严重伤害,又可以让他小惩大诫。他还像以前那样边玩边打开水,我故意分散他的注意力,“诶呀……”他呱呱大叫起来,我知道我的“诡计”得逞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会再边玩边打水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专心多了。 现阶段,我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最主要矛盾就是孩子对童年自由的渴望和成人对孩子未来成就的期待的矛盾。这两方面的价值追求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统一而只能寻求相对的平衡。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应该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我们应通过情景化、生活化、社会化的形式来帮助幼儿成长。既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传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又以开放兼容的心态和敏锐的思考来做好教育,这样才能树立起自身精益求精的品牌教育理念和方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新时期下对幼儿教育的反思 【摘要】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在幼儿阶段,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新时期对幼儿教育应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安排;转变 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以促进幼儿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所以我们农村幼儿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转变理念,以适应时代要求。 一、幼儿教师必须注重转变教育观念 在改革幼儿教育、强调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浪潮里,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是一个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但是我们没有从幼儿教育的核心去理解一些理念和观念,更多地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分开: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幼儿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非常严重,所涉及的课程不是从适龄儿童的生理阶段出发,其实这严重地侵害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幼儿教育的核心深处去理解新时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方向。 二、幼教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第一,重视教师的业务学习 要充分调动教师,提高自身教育素养,掌握操作技能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教师懂得作为幼儿教师,除了以自身积极的情感、全身心的投入来吸引幼儿主动学习之外,还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组织教师依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长,制定自我发展计划。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使教师自身发展目标与幼儿的培养目标融为一体。同时,幼儿园又能积极的送自己园内的教师走出去学习交流,把别人先进的东西带进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第二,重视幼儿潜能的开发 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幼儿半日活动各个环节加大教育、引导力度,让每一个幼儿实现科学发展。在生活课程中,让幼儿园自主参与,成为生活的主人,培养他们自理生活能力;在学习课程中,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引导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探索;在游戏活动中,放手让每一个孩子操作,保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材料。教师置身孩子游戏中,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使他们个性得到发展、智慧得到张扬。我们既要做到母亲般的关爱,又要做到高于母亲的教育,我看到他们的老师都和蔼可亲,能关注每一个幼儿,从思想上、品质上给予渗透影响,教育他们使他们是非概念清晰,引导他们能关爱别人,带动他们积极乐观开朗,实事求是,使他们诚实。 第三,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 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大教研和小教研活动,是促进本园教学更上一层楼的有效途径。针对某一主题、某一材料的投放,某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再解决,这种集思广益的想法和组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狠抓教研、抓教学、抓活动,让每位教师在活动中动起来培养了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欲望。有的园实行推门听课,同课异构、一课多研的形式,使教研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有效发挥教师研究共同体的作用,在“做中学”科学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幼儿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集体智慧才能解决。 三、幼儿课程安排必须和生理特点相适应 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应该注重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课程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教育内容和要求,融于幼儿生活、运动、学习、游戏等多种活动中,课程实施强调活动性和体验性。强调活动的教育价值,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整体地考虑活动的预期目标与活动的展开过程,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同时,丰富的区角活动让我明白了幼儿育德是关乎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关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儿童个体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个教育标志。婴幼儿时期是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期,从娃娃抓起可以事半功倍。孩子生来好动,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游戏。生活中能所被他使用的物品无不成为他的游戏材料。游戏所带给孩子的价值也绝对是不可用标准化的工具能测量清楚的。他们的自主游戏活动让幼儿充分地张扬了个性,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不断提高幼儿与人交流的能力。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基于瑞吉欧幼儿教育模式的几点反思 【摘 要】孩子具有多种语言,他们是社会的一分子,在人类的舞台上演绎着精彩的人生。只有尊重他们、寻找适合的教育方法,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只有改变现行的教育方式,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更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教育模式 兴趣 瑞吉欧教育 幼儿 瑞吉欧幼儿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写了这样一首诗:“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在瑞吉欧人眼里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人类历史舞台的演出者,是儿童文化的创造者…… 一、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特点 瑞吉欧教育体系极具特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在很多方面都富于创新和突破。首先,它强调幼儿的主动建构与合作 学习;其次,它侧重以“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多种表达和学习方式来摸索其主动学习规律,并以此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再次,它重视并尊重幼儿的兴趣,不规定强制划一的学习时间,更有利于开展促进幼儿深入理解多种学科的方案教学;第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它关注多样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环境创设;第五,它给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研究幼儿知识的建构学习过程,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和研究者;第六,它努力建立并维持教育机构与家长、社区高水平的多变互动与交流。 二、结合自身教育对现行幼儿教育方式的反思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参观过戴安娜学校后就曾表示“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他们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如何强化孩子们可能性的认识和知觉……我参观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对人的尊重,无论是孩子、教师、家长还是学校的全体员工。” (一)以孩子为中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瑞吉欧的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就是以儿童为中心。最具特色的要数方案教学了。瑞吉欧一般没有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更没有固定的教材,或预先设计好了的教育活动方案。而他们的课程内容主要来自他们生活的周围的环境,来自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真是因为没有预先制定幼儿必须所学习的正规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创造更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熟悉的情景中,能熟练地运用自己的经验,可以在自己的计划中独当一面,能够更好地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以兴趣为着手点,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书中有一则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1989年,戴安娜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对恐龙非常感兴趣,很多孩子都把自己的恐龙玩具带到幼儿园来,经常在玩恐龙的游戏,于是,老师决定与幼儿进行深入的恐龙研究。确定主题后,先以画恐龙作为活动的开始,老师与每位幼儿谈论他们的作品,然后集成小组进行讨论,孩子们提出了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如:恐龙吃什么?恐龙住哪里?……根据孩子们的爱好,教师要设定各种小题目,来促使他们对事物进行思考。如“恐龙是怎么样演化的”“他们的生理习性施舍呢”“恐龙与人们的关系如何”等等,再逐渐对每一个小子题进行扩大,如“恐龙的演进模式是什么”还可以提出“恐龙是从什么时候起源的”“恐龙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恐龙是什么怎么样消失的”等等。主题“放大到什么程度”,进行多长时间主要以幼儿的兴趣为转移。而“恐龙”方案主题整整延续了四个月,涉及了44个与恐龙有的关的小子题活动。 看完这则案例的时候,我不由自主的思考,我同样带着大班,孩子们对恐龙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却没有和孩子们共同深入研究过恐龙。因为我们所用的建构教材在教育内容上,将相对独立的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被硬性的编入分科教材,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加以实施;在教学方式上,以集体授课为主,同一位教师面对不同幼儿,并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个别需求,也照顾不到同一位幼儿在不同情况下的各种需要。 在瑞吉欧戴安娜学校里,教师和幼儿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差别,就像是玩乒乓球游戏,一方把球抛过来,另一方把球接过去,对方再把球打过来…… 在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又是怎样的呢?因为再完美的教育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反思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各地区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错误教育倾向。导致了教育的不合理,不利于幼儿的正常成长。我们需要坚决贯彻落实在幼儿教育中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遵循幼儿的教育,成长规律,回归幼儿教育本位,正确衔接小学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反思与对策 目前出现的“小学化”倾向是指部分幼儿园将小学的教育理念提前应用于幼儿教育,以应试为目标,导致幼儿的身心发展过于压抑和模式化,不利于其今后的培养。 幼儿教育“小学化”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为了应试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手段。针对这一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①由此,我们需要综合的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而采取相应策略。 一、在幼儿教育阶段就提倡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本意。“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③由此,幼儿教育应当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总之,我们需要分别对待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以不同的教育理念做为指导思想。在幼儿的启蒙阶段,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才能更加科学的培养幼儿的身心发育。 二、遵循幼儿的教育规律 任何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幼儿教育必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有顺序和阶段的进行培养的教育。通俗的讲,什么年龄我们传授什么知识,培养相应的习惯。而事实证明,拔苗助长的行为会严重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有可能一时在应试上初显成效,但从长远来讲无疑是极为负面的。也会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压力。 幼儿教育“小学化”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从中深刻的反思。 三、树立正确价值观 普遍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都没有从应试的狭隘思维中走出。实际上也是幼儿教育向教育的庸俗化,幼儿园向幼儿家长或社会的功利取向妥协的结果。为了迎合社会上衡量一所幼儿园好坏错误观念,幼儿教育机构也被迫教幼儿认字,背诗,做算术题,记诵英语单词等。家长中间也存在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错误的思想,一些教育机构便开始了拔苗助长的行为,生搬硬套小学的教育模式和课程。 《规程》是“我国幼儿园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规,是管理幼儿园的基本依据。”⑤《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的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⑥幼儿园应当认真学习贯彻《规程》和《纲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办园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准备教育的办园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幼儿教育脱离庸俗化和功利化,防止“小学化”。总而言之,幼儿园应当“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⑦通过“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8}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家庭的配合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所在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样极为重要。幼儿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较普遍的出现在国内家庭。这种急功近利思想和教育行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使作用。“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希望家长提高教育能力。”⑨为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办园方向,也要积极与幼儿家庭沟通。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分析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教育教学 摘 要:在现代教育理论影响下,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关注。新时期,幼儿教育已经进入到现代化、智能化的教学阶段,因而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幼儿教育中是大势所趋。首先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结合幼儿教育发展实际,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教学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幼儿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幼儿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了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卫星通讯技术、音像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幼儿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因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幼儿阶段是素质教育的起步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普通教育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1]。把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幼儿教育中,使幼儿教育与时俱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传播快、内容丰富、实效性强等特点,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形成清晰直观性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幼儿喜欢新奇,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情境,增强幼儿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化特征,久而久之,还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的氛围中,增强情感体验[3]。 例如,在语文知识内容学习的课堂上,尤其是在语言学习模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在课前准备好视频教学课件,并以图标的形式在电脑桌面上展示,大班的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与爱好来选择自己想要进行语言练习的内容,进而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对话练习。又如,在舞蹈表演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媒体视频,向幼儿展示出风格各异的儿歌、舞蹈。在《化蝶》舞蹈的学习中,教师利用教学课件把角色与音乐进行有机融合,使幼儿对蝴蝶飞舞的情景有直观形象的感知,从而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而且舞蹈动作十分形象。 2.游戏教学,加深理解 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实现快乐教学的基本途径,同时对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4]。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幼儿实现精神成长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全身心投入,不分主客体,和其他小朋友之间尽情交流与沟通。在充分的互动中,拓展思维,加深理解。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首先播放相关视频,通过动态化的视频,使幼儿对故事中小蝌蚪与鹅妈妈、乌龟妈妈及鱼妈妈之间的对话内容有所了解,之后将幼儿进行随机分组,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幼儿开展《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同时,教师要可以播放相关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游戏氛围。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对话内容。另外,由于幼儿在这个阶段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生活化角色模仿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一同进行联合教学,家长利用数码相机把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把这些视频播放,引导幼儿对这些生活角色进行扮演,不仅能够缩短教师的讲解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由于幼儿对生活中的这些事物及交际比较熟悉,因而,理解和模仿起来比较容易。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引导幼儿积极发现问题,使幼儿的得到发展。同时由于幼儿会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相关的影像资料,对问题进行解答。比如,对于一些中班的幼儿,他们对坐公交车要不要买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对此,可以播放乘车要买票的视频资料,当幼儿看到上车要主动买票或者出示月票的镜头后,就会懂得上车要主动买票的道理。 3.播放视频,提高幼儿自律能力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律能力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幼儿教师可以认真分析幼儿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视频动画,加强对幼儿的正确引导,提高自律能力。 比如,幼儿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猴子过桥》的视频动画,动画片主要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只有一座独木桥,每次只能通过一只猴子,但是小猴们你争我抢,都想第一个过桥,结果在互相挤推中,有的小猴被挤到了河里,有的被挤伤了,此时老猴王说道:“如果你们再这样争抢下去,谁都过不了河,就让我们排队吧!”在猴王的指挥下,小猴们顺利地过了河,并且吃到了美味的桃子。教师通过播放类似的动画视频,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观赏兴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文明礼让的道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总之,由于教育技术优势颇多,彰显了时代特色,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环,因而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的研究,采用科学化措施,丰富幼儿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课堂实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幼儿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试析如何提高现代家庭幼儿教育质量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在教育问题上都讲求从“小”开始。这里的“小”是指孩子的思想未接受过启蒙,时间已被“学习”安排的严丝合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时期的孩子悟性高”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生活中已是耳濡目染。 [关键词]幼儿教育;现代家庭;教育 引言 针对现代家庭幼儿教育,首先,许多家长非常自私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父母让孩子多学习这本无可厚非,但童年不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如何教育孩子的确需要反思。其次,很多家庭存在对儿童的教育上存在分歧,多半是家中老人与孩子父母之间的意见不统一,孩子父母之间的意见不合。当然,这对于父母来讲是无关痛痒的小事,但对儿童却是非常有影响的。 一、现代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1许多家长非常自私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中国式教育已经麻痹了大多数家长,让家长的双眼被实实在在的物质条件所蒙蔽。因此,孩子甚至还在3岁时,就开始了被安排上补习班,舞蹈、钢琴、书法、奥数等等,尽可能的招呼,家长相信这些所谓的教育投资是非常值得的。尽管明天是周末,可它是把补习班一起带来了,怎么会去享受假期,怎么去体验快乐。父母让孩子多学习这本无可厚非,但童年不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1.2很多家庭存在对儿童的教育上存在分歧 多半是家中老人与孩子父母之间的意见不统一,孩子父母之间的意见不合。老一辈人是从苦日子经历过来的,因此,无论任何时候都提倡节俭,这已成为一种习惯。而父母在为儿童购置东西上可能考虑的不太全面,以至于过于娇惯孩子,从而花钱大手大脚。相信大部分家庭中老人是不愿意看到这种画面,因此极有可能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一些容易让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误会的言论。而孩子并不能够体会到言语背后的关心与在乎,他们可能会认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给自己买玩具或者小零食等等,因此他们对自己不好,这是一种情况。 1.3再有就是很多家长只注重言传,忘了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长往往会觉得,只有将很多事情的利弊说透了,讲通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懂,懂了就能理解。因此,很多家长认定了要将“说”作为教育的唯一方式,将其贯彻到底。因为这是父母拥有的权利,同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是最便捷、最奏效的教育方式。但是其实仔细揣摩下,说教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肯定很少,否定居多,更有家长会拿一些同龄儿童来做比较,他们会说:“看看某某小朋友,比你强多了”,渐渐的孩子却越来越厌烦家长的唠叨,轻者充而不闻,严重的已是麻木了。这对孩子心里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1.4部分家长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 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于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制约幼儿成长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则很少过问。在我生活的周围,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家长接孩子的时候,迫不及待地问孩子:今天老师教什么了?……他们关心的是幼儿园传授了多少知识,用学会了几个字、会算多少道算术题、认识多少拼音成为一些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标准之一。他们忽略了孩子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积极情感的激发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5很多家长不能抑制自己强烈的爱子之情,对孩子过于溺爱。 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身边,或者是怕孩子受欺侮,又或者怕不卫生、学坏,不让他们独立的活动,把一切都包办代替了。人为地阻碍了孩子和其他同伴的接触,使得孩子不能以伙伴的行为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二、 简谈如何提高现代家庭幼儿教育质量 2.1因此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如何教育孩子的确需要反思。 可以让孩子参加补习班,但是一个周末只有一个补习班就足够了,过多的课程很多的孩子是吃不消的。只给予他们参加一个补习班的权利,他们才会更有时间去体会童年该有的快乐,这是拿什么都换不来,买不来的。如果家长细心发觉孩子某一方面的潜力,那更是可以让其参加锻炼这方面能力的补习班,这样起码对于孩子来说是有足够兴趣进行学习的。所以,家长不要把太多的个人想法、学习重担压在学龄前儿童的身上。 2.2在家庭教育中,每对父母似乎都有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这种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就是每每遇到亲朋好友与儿童开“爸爸好还是妈妈好”这种比较尴尬的玩笑的时候,父母中总有一方会在这种分歧中体会到一些莫名的小失落。当然,这对于父母来讲是无关痛痒的小事,但对儿童却是非常有影响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判断知道“谁对自己好”,有时难免会语出惊人让人家长感到一丝丝的凉意。因此,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最好是家庭定期举办小型会议,针对具体情况,对儿童的教育方面各抒己见,最终能够达成共识,这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2.3因此家长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切记不要一味的以说教去使孩子动容。 很多时候,其实连孩子也明白语言究竟是有多么的苍白无力。父母更应该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孩子从自己的行动中去学习,也许很多时候父母都不需多言,孩子便可以继承父母身上的优良品质。因此,儿童教育上千万不可忽略身教的影响。 2.4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家庭教育观。 家长要学会尊重幼儿。家长不能把幼儿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期望通过幼儿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去补偿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幼儿是独立的、有意识的、有思想的个体,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与平等对待。尊重幼儿才是父母最深刻的爱。让幼儿在自然成长中享受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独立的意志品质与健全的人格。 2.5家长施爱有度,利于孩子健康发展。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的爱,使孩子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但这种爱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成了溺爱,这就要求家长的爱是理智的,是与严相辅相成的,正如故人所说的"爱之深,责之切"。家长应该不仅在生活上、学习上要关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从小懂得平等友爱。这种爱是充满亲情的、理智的,而不是偏爱、溺爱、盲目地爱。父母"寓爱于严;严中注爱",表面看似乎无情,但从孩子个体发展的意义来看,却是一种真正的爱。 2.6家长自身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幼儿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家长不能不懂装懂,乱说一气,这就有意无意地压抑幼儿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实际上,那些幼时爱发问、好活动、喜探索的幼儿,若能进行正确的引导,恰恰是创造性人才的雏苗。家长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了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幼儿确实犯了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要紧密配合,给幼儿讲清道理,分析错误所在,并以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加以引导。 结语 现代儿童学前教育的问题越来越棘手,父母需要把握住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给孩子一个他们真正需要的童年,不要让他们多年之后回忆起来,童年是有残缺的。和谐的家庭,家长本身良好的素养及对子女科学的教育观、教养方式等,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家庭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摘 要: 随着当前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幼儿园教育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作为一项先进的幼儿教育思想,其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中能够广泛应用,对其进行应用能够有效挖掘幼儿的潜力,并对幼儿的艺术能力进行强有力的培养,进而有效地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就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 福禄贝尔 幼儿教育思想 现代幼儿园教育 启示 福禄贝尔是世界著名的德国教育学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同。即使是在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中,也离不开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它能够给我们现阶段的幼儿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使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整合出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 一、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注重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 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是在教育过程中,将幼儿的心理及生理变化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重点,并将顺其自然的观点贯穿其中。针对幼儿的特点,按照幼儿的健康发展方向进行发展,能够使家长和老师在保证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这样就能让幼儿在健康的环境下自由成长。 2.福禄贝尔的两种主要教学观点 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中,两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恩物教学和作业教学。前者是利用简单的物体制作幼儿需要用到的教具,以便能够让幼儿对自然界和社会有初级的认识;后者则是福禄贝尔为幼儿教育制定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设计一系列符合幼儿水平的家庭作业,这些家庭作业包括刺绣、绘画等活动,旨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3.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中的游戏理论 游戏作为吸引儿童兴趣的关键,能在开展游戏的基础上对幼儿实施教育。在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中,游戏作为幼儿内心需求的一种重要表现,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思想主张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尽情游戏,家长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幼儿更多的指导和关心,让幼儿能够在游戏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现代幼儿园教育在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中得到的启示 1.能够对幼儿园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福禄贝尔思想当中,幼儿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常规的幼儿学校存在的,更是一个可以让幼儿能够自由发展的场所。因此,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启示现代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对幼儿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在幼儿园教育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进而能够使幼儿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和自然。同时,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幼儿时期的孩子不太适合接受一些概念性的理论,太多概念性的东西会限制孩子思想的发展,因此,幼儿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兴趣。 2.现代幼儿教育中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现代幼儿教育在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中得到的重大启示就是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家庭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也是父母。因此,现代幼儿教育中,要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紧密联系,让家长能够掌握一定的幼儿教育手段,对幼儿展开家庭教育,进而保证幼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某幼儿园经常设计一些亲子游戏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拉近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同时要让家长写一些心得体会,以便能够让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幼儿成长。 3.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福禄贝尔教育思想中,游戏教学理论是关键,因此,现代幼儿园教育应该在福禄贝尔幼儿教育中得到相关启示,激发幼儿的游戏天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本能,幼儿教育不仅不能够将幼儿的这种本能抹杀,反而应该鼓励他们进行游戏,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开发智力、锻炼身体,进而健康快乐地成长。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吹泡泡”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并让学生学会垫脚、后跳等动作。 4.利用“恩物”教育丰富数学教育手段 数学教学一直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幼儿年龄太小,他们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并没有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福禄贝尔认为,应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即将“恩物”理论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某校幼儿教师经常在数学课上带领小朋友共同制作数学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教具,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注入长方形、正方形及圆形等图形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让小朋友能够真切地认识到数学图形,并对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把握。 5.激发儿童热爱游戏的本能 在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游戏的重要作用,那么现代幼儿园就需要努力激发儿童热爱游戏的本能,设置一系列适合儿童操作,并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游戏。幼儿园本身就是让孩子进行游戏活动的场所,因此,幼儿教师要鼓励儿童进行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之中锻炼身体,并开发潜能。例如:某幼儿园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沙区游戏和木工游戏,这些新颖独特的游戏类型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还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释放了天性,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福禄贝尔教育思想对现代幼儿园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现代幼儿教育应该汲取该思想中的精华,在日常幼儿教育中进行应用,重视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并对幼儿的身体进行锻炼,让孩子的人生的第一阶段的学习能够收获颇多,进而促进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协调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当今社会,一个家庭一个子女,而独生子女日益暴露出他的弱点,很多幼儿成为家中的皇帝和公主,性格孤僻,他们大部分喜欢独来独往,虽然他们有大量的书籍弃之不用,虽然他们的年龄应该和其他的孩子共同学习和读书,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和其他幼儿一同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行为十分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幼儿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这一行为,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矫正,帮助他们的心理趋于本性的天真合群的状态。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幼儿教育 教学运用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幼儿学习语言的方式得以丰富 为了跟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相适应,根据有关的幼儿教育指导性文件的规定,需要提高幼儿的阅读量,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方式能够使幼儿的阅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从而让幼儿在实践语言的活动当中增强应用技能,而只是凭借课本上的资源还难以顺利地完成幼儿时期的阅读任务和实现阅读目标,幼儿教师务必对大量的阅读素材进行开发,给幼儿提供更加广阔的沟通和互动平台,以丰富孩子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有效地借助园区的平台以及资源,给孩子提供可读性强的阅读材料,方便孩子自主性地阅读,从而让孩子储备大量的知识。比如,孩子对漫画和绘画非常感兴趣,以及对游戏充满热爱,特别是交叉班级的一些游戏项目,孩子都非常愿意参与。因此,教师能够借助网络下载有关的动漫视频信息资料,像《熊出没》《海绵宝宝》等。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借助电子白板为幼儿呈现,然后教师再打造应用语言的平台。使幼儿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互动,这样幼儿能够通过自身的语言为其他同学讲故事,并且通过游戏的手段加以表达,这使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语言的技能明显地得到提升。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优化幼儿安全教育的作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拓展幼儿思维空间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养成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加上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都有着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但是,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的能力不强,对什么是危险、危险带来的后果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这样,就导致幼儿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幼儿期也成了一生中最容易发生危险和意外伤害的阶段。为了能够让幼儿懂得基本的安全知识,强化一定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可以从兴趣入手,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利用投影、动画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枯燥的安全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浅显易懂。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让幼儿对生活中不容易感知的一些现象和经验通过模拟、演示进行情景再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安全教育的热情,又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具有初步的安全保护意识。如我班开展了“阳台上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观看视频,让幼儿明白阳台作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在阳台上活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对视频中的一些正确和错误的动作加以判断,规范认识,逐步建立起维护自身安全的正确意识。 三、展示优秀的绘本素材,激发幼儿运用语言的主动性 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成就可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无时无刻对儿童的学习产生有力地推动。只有幼儿喜欢表达,能够主动地和他人沟通思想,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交流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功不可没。为幼儿提供涂鸦画作品、绘本读物,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根据图片描述图片要表达的意图,这是一个和他人沟通、互动的起点。教师在触摸屏上随心所欲地勾画和书写,激发了儿童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儿童亲自试一试,也减少了他们的害羞心理,增强了表现的欲望,为他们语言的表达形成不断的引领。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幼儿的游戏经验得以丰富 教师在想方设法使幼儿的游戏经验丰富的时候,条件优越的学校能够组织孩子对一部分活动场地进行参观,像游乐场、菜市场和商场等,而缺少条件的学校仅仅能够借助单调的讲解和图片等为学生解释。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我们能够拍摄下这些场地的事物,从而使学生直接参观的次数减少,使解释的时间缩短,从而大大地提升游戏活动的效率。如小班孩子家里面的游戏,教师能够借助摄像机录下爷爷、奶奶、爸爸以及妈妈的一言一行,再引导孩子观看和熟悉他们在家里做了哪些事情,如此幼儿会在潜移默化中效仿,从而使游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五、结语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幼儿的游戏经验得以丰富教师在想方设法使幼儿的游戏经验丰富的时候,条件优越的学校能够组织孩子对一部分活动场地进行参观,像游乐场、菜市场和商场等,而缺少条件的学校仅仅能够借助单调的讲解和图片等为学生解释。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我们能够拍摄下这些场地的事物,从而使学生直接参观的次数减少,使解释的时间缩短,从而大大地提升游戏活动的效率。如小班孩子家里面的游戏,教师能够借助摄像机录下爷爷、奶奶、爸爸以及妈妈的一言一行,再引导孩子观看和熟悉他们在家里做了哪些事情,如此幼儿会在潜移默化中效仿,从而使游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总之,在幼儿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跟孩子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相符合,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幼儿情感的激发和认知视野的延伸。为此,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幼儿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会使幼儿教学取得理想的成效。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幼儿教育整体效能研究 摘 要: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使信息技术深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发展。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革新,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起到的强大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充分利用,加强了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幼儿教育;整体效能 幼儿园传统管理中,对资源的管理有很大的缺陷,资源管理系统建立的意识薄弱。导致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管理上混乱,资源也得不到合理、科学的整合,给幼儿园日常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让幼儿园领导层的资源管理意识增强,促进资源管理系统的快速建立,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合理有效的整合。 一、建立信息管理库,方便对幼儿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存放 建立信息管理库包括物品节约系统和教学信息系统两个方面。实物管理库中所有的物品在物品借阅库中都可以找到,这是对实物的信息化管理。所有存入借阅库的东西通过校园内网都可以查阅到。教学信息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网上资源进行信息管理,该系统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对信息资料数据进行及时的添加转录,切忌只是对材料进行空泛地堆积。教学信息系统中就是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存放,方便教师快捷使用。 二、建立网络监控系统,了解幼儿动态 网络监控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对教育教学信息进行采集同时也达到对教育教学过程监督的目的。可以在校园合理的位置架设网络监控设备,采用高路的数字电视、音频数据采集机等,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观看到。网络监控系统的建立使得管理者坐在办公室内就可以对全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一目了然,这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是对幼儿园幼儿进行跟踪拍摄,对幼儿的状态有着直观的了解,便于收集他们的活动数据,为接下来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幼儿园教学的整体水平。帮助幼儿园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了教学上的创新;在管理上建立健全信息化档案管理数据库,为幼儿园幼儿档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式;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幼儿心智的培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教育教学 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自身特点成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将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运用于幼儿教育,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教学模式,幼儿教师可以用新的教学理念挖掘幼儿的创造力。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幼儿教学 创造力 幼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承载后续教育的基础工程。因此,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由于时代进步快,社会发展迅速,幼儿教育必须跟上现代社会的脚步,做出更新和调整,力求更好地教育幼儿,为他们创造欢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好成长。现代教育技术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将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运用于幼儿教育,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教学模式,幼儿教师可以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幼儿教育现状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已经为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学所采用,幼儿教学的现代科学化趋势已经比较明显。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向幼儿生动形象地展示所学知识,将静止的知识变成运动的,并且为图像配上合适的声音,或者给声音配上适宜的图片,对知识加以修饰,提高幼儿的接受能力,进而更好地发掘幼儿潜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和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且后者是前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延续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多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如卫星通讯技术、音像技术、虚伪仿真技术及最常用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恰好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满足教育改革需求,更贴近幼儿教育教学理念。 1.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化作用 先进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在此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得到了更新和发展,可以更形象地展示学习经验。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必须认识到幼儿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如何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创造具有游乐氛围的学习环境,是幼儿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有关幼儿学习的娱乐因子加入幼儿学习中,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更主动和积极,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教学效率而言,现代教育技术使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 2.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刚好完全展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学宗旨。幼儿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各个角度出发,如幼儿的权力享受、塑造人格及培养个性等方面,从而提高现有的幼儿教育水平。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加强幼师和幼儿间的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的探究合作,并且让幼儿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营造出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这一点是现代教育技术相较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作用 传统教育模式倾向于“满堂灌”,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对于幼儿的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这是传统教学区别于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注重幼儿个性的全面性。而素质教育理念是在现代化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在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幼儿教师都应当采用符合时展要求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摒弃陈旧的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把幼儿当做教学的重心,推进素质化教育。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1.提高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 幼儿基本不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比较容易受外界干扰,而转移学习注意力,对于这一状况,幼儿教师可以将奖励机制引入集体活动中,如给表现好的幼儿拍照,将照片放在教室里,幼儿教师告诉幼儿谁表现优秀,就可以拍照,奖励小红花,以此鼓励幼儿增强自制能力。 自律能力也是幼儿难以掌握的一项能力,对于幼儿的教育,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通过幼儿能够理解的例子讲解自律的重要性。 2.提高学习能力 幼儿教学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建立幼儿的学习基础,所以学习时要注意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得到全面发展。例如,讲解时,利用图片或者声音引导幼儿进行描述,并给予适当鼓励,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心。 四、结语 “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教育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再加上现代社会呈多元化和开放性趋势,幼儿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在教育领域,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在幼儿教学中,幼儿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规划幼儿教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自身能力也得到提高。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整合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从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性方面阐述了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课堂操练是《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一个环节。用 Authorware制成课件,学生可直接在电脑平台的学生端上演练,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这样,学生像在玩游戏一样,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师制作这类课件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案例讲解,到解决实际问题,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很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将知识穿成串、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熟悉几何画板、CAD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CAD把所学内容绘制知识流程图或思维导图,鼠标一动,图形立现,效果相当好。这种有形的图形是十分系统的、清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巩固。 2.化抽象为直观。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概念、观点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概念、观点,只有靠强化记忆来掌握概念、观点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如在讲授“什么是情绪与情感?”这个内容时,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事先设计四个(喜、怒、哀、惧)Flash动画,或借助QQ系统中的表情图片。并根据直观画面进行生动地讲解(或学生即兴表演)。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图画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如在讲授“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幼儿情绪与情感控制力差。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授儿童心理发展的“三大学习理论”时,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各项比较项目:理论代表人物、来自国家、实验名称和理论观点,输入 Excel表格;或用CAD设计各项比较项目,然后进行排列。这样,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对比学习,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问题、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机会,开阔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视野。比如在讲授“什么是性格?”这个内容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视频片段“西游记”,把学生引进一个鲜活的情境之中,并提出探究问题:“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去西天取经过程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源,搜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雷锋、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红楼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四个人物形象等等),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性格的表现形式,并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这样,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列举出性格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对“什么是性格”就能更好理解和巩固了。 当然,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幼儿教育整体效能研究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随着竞争力的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行业需要跟得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水平。文章主要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方面以及幼儿园和家长的合作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效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 幼儿教育 网络系统 1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幼儿教师本应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教师应该坚持教育信息化的深化改革,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幼儿教育的整体效能提升贡献力量。 1.1 更新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幼儿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终生学习也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同时也为构建终生学习理念和学习型的新一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过去教师都是通过讲座、报刊、会议等形式接受幼儿教育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幼儿教师培训已经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教育的形式,还可以点击名家博客来获取信息,在增强了教师信息敏感度的同时,也使得教师们体会到了信息资源获取的重要性,为教师教育观念改革提供了强烈的推动力。 1.2 开展多样培训 通过网络系统,学校应该组织教师积极构建起一个能够适应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幼儿教育的信息化,实现幼儿教育的现代化教育和跨越式发展。对此,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的信息培训工作,增强幼儿教师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园本培训”、“教师互学”以及邀请相关发展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上门培训的方式,让幼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电教设备的基础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相关知识,学会用Word、PPT等技术编辑教学方案等等,尽量地使幼儿教师掌握更多的Windows系统相关操作技术、Flash动画设计以及网络运行技术,等等。鼓励教师学以致用,在校内可以开展一些课件制作评比、课例研讨以及主题资源库分享交流会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的积极性。这种电子版的教学课件还能够达到为教师减负的目的,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日常备课过程中的负担。 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幼儿园的教育应该遵循创造学的原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重新组合幼儿的学习经验,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启发幼儿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的创新思维,为将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优化教学内容 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起学生们强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们在渴望学习的同时更敢于表达自己。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内容是可听、可视、易体会、易感知的,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达到唤醒其创新意识的目的。 比如,在《桥》这一篇科学活动类文章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制作一个课件,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们展示桥在生活中的存在。当船来时,桥能够开启,就像日常开门一样,船能够顺利通过;船走之后,门又能够关闭。接着教师还可以向幼儿介绍升降类的桥面,让学生们知道有些桥面是能升降的,有些桥面是能旋转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不同的桥,有天桥、立交桥、双层桥,等等,演示出桥保证交通顺畅的重要功能。学生们在观看的同时能够更加接近桥,进而产生出不同的想象,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想象中的桥画出来,以此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2 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的出现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能够为课堂教学创设特定的声像氛围和声乐境界,利用时空、视听、动态优势来创设情境,为学生们构建起更加感同身受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流畅的环境当中自由地理解,产生愉快的情绪,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优质的启蒙教育。 比如,在《小鸟找家》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声像课件来创设出当时优美的意境,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展示出一幅幅魅力的图画,幽幽的丛林、黑黑的夜晚和孤独的小鸟,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将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融入到找妈妈的焦急心境当中。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开放式的提问,激发幼儿的思维,引起孩子们对小鸟感情的共鸣,鼓励孩子们想办法帮小鸟找到家,来调动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家园共育速度 幼儿教育是必须要结合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展开的教育,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家长并保持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家园双方的良性合作。过去的家访等形式太占用时间,现在可以通过班级网站、网络视频和QQ群等形式全面提升家园共育的有效性。 4 结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幼儿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地根据幼儿的需求,利用多媒体技术安排相应的主题教学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来构建情境、优化内容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在启蒙教育阶段的创新能力,所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对教育改革是十分有利的。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和平里幼儿园,河北 秦皇岛 066000)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现代教育技术以优势的教学功能逐渐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幼儿教育是教育人的起始工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从幼儿园开始。本文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三个环节中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 1 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形象化、生动化、综合化,因此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较易达到教学目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幼儿的兴趣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优美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大班多媒体语言活动《小蟒鲜找妈妈》,通过一系列动态的画面和小蟒抖与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等之间的对话,感受探究生命过程的乐趣。幼儿们很轻松地就理解了故事的整个过程,能模仿课件用不同的语速、声调及体态语言表演故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一幅幅富有动态的画面,让幼儿觉得就像在看动画片,一个个都喜欢得不得了,而教育目的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1.2 录像片在幼儿科技教育中的作用,培养了幼儿的科技素质 科技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向幼儿传授科技知识中的抽象枯燥的概念与原理的过程中,用传统方法往往难以引发幼儿的兴趣,用形象、生动、直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使我们的科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幼儿科技教育更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3 视听手段的运用,促进幼儿个性得到发展 让美妙的音符流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音乐是有声的画,图画是无声的歌”,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音乐艺术有形成性格的力量。我园的广播系统和班上的各种录音设备,都发挥着无形的教育作用。幼儿早晨人园、早操、进餐、午睡、分区活动、户外活动等,我们都精心挑选各种风格的音乐,或优美抒情,或活泼轻快,或振奋激昂,让幼儿有意无意地去欣赏、去感受,日久天长,潜移默化,所收到的教育效果不亚于投人时间和精力设计的音乐活动。 2 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园游戏的性质、内容、目标等范畴出发,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方位地将其渗透游戏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创新深化。 2.1 营造游戏氛围 在表演区,以往我们只为幼儿提供录音,让幼儿去表演。现在,我们利用投影仪展示各种风格的歌曲、舞蹈、儿歌,让幼儿感受到了动作、音乐、节奏的和谐,使幼儿真正体验到了欢乐的过程。如幼儿在玩《化蝶》这一音乐游戏时,我们运用课件,将音乐的奇趣与角色的形象巧妙地融于一体,对平时难以描绘的蝴蝶飞舞场景有了鲜明直观的感知,表演时兴趣盎然,形象到位。 在手工区,我们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灵活、形象、多变的优势,帮助我们设置问题,取代了平白的语言表述。如泥工《可爱的蜗牛》,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将蜗牛的制作步骤拍摄了下来,清晰地将操作流程步步展现在手工区的墙面上,孩子们对照着步骤图,一步一步认真地做着,少口罗嗦的说教,多了自主的探索,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化的特殊效能。 2.2 积累游戏经验 我们在丰富游戏经验的时候,有条件的学校才会带领幼儿去参观一些活动场所,如超市、菜场、交通岗等。而对于我们没有条件的学校,则只有通过图片、枯燥的讲述使他们慢慢了解。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就可以将这些需要了解的场所拍摄下来,减少参观次数,缩短讲解时间,提高活动效率。如小班的宝宝家的游戏,我们利用摄像的方式把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家里的言行举止录下来,然后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事情,这样孩子们就会进行模仿,游戏变得有声有色。 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这时,我们就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截取相关的影像资料,提供生活场景,丰富生活经验。例如在中班的游戏中,大家对好朋友坐公交车要不要买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对此,我们找来了有关上车买票的VCD,当看到上车要买票或出示月票的镜头后,这位“售票员”说什么也不同意了,他一本正经地说:“我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了,上车要买票。” 3 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1 拓宽幼儿视野 在休息放松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让孩子们自己去浏览,或者有计划地安排机器自动播放,这样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面。假若教师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做一些充分的准备则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孩子们会自然被吸引进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3.2 便于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 我市实施的家校路路通联系方式和我园的网络建设,使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沟通更加方便。家长可以通过班级网站,查询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甚至观看孩子在班上的活动图片,或对老师、对幼儿园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交流系统了解到幼儿在家里的情况与家长的所馈意见,实施对幼儿的及时教育与保育,从而更加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与教养体制。 3.3 有利于实施安全保护措施 安全事故是幼儿园最敏感的话题,因为幼儿个个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信息系统可以用于监视幼儿活动,以便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可以用于家长接送交接手续,防止冒领幼儿或幼儿走失。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幼儿教师也必须充分掌握这一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其作用,优化幼儿教育,推进幼儿素质教育,从而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详细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三个环节中的作用,总结出当代幼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及其优势。 【关键词】:幼儿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优势的教学功能逐渐深人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以提高幼儿园教育效率,全面落实教育目标,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新的教育方式。随着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进入到平常百姓家庭,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各种媒体吸引着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们。孩子们每天对形象生动画面,悦耳动听音乐的动画片如醉如痴,举止言行都透着幼稚的模仿。孩子们更愿意从生动、形象、直观、富有情趣的现代教育活动中获得知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早期开发幼儿的智能,增强他们搜寻、获取、重组信息、获得知识以及提升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技术是运用多种现代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的特点,正好符合3-6岁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利用多媒体资源与各领域教学整合是《纲要》与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新形势下,抓住幼儿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幼儿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幼儿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哪些积极作用呢?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形象化、生动化、综合化,因此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较易达到教学目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幼儿的兴趣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优美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大班多媒体语言活动《小蟒鲜找妈妈》,通过一系列动态的画面和小蟒抖与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等之间的对话,感受探究生命过程的乐趣。幼儿们很轻松地就理解了故事的整个过程,能模仿课件用不同的语速、声调及体态语言表演故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一幅幅富有动态的画面,让幼儿觉得就像在看动画片,一个个都喜欢得不得了,而教育目的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2.录像片在幼儿科技教育中的作用,培养了幼儿的科技素质科技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向幼儿传授科技知识中的抽象枯燥的概念与原理的过程中,用传统方法往往难以引发幼儿的兴趣,用形象、生动、直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使我们的科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幼儿科技教育更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视听手段的运用,促进幼儿个性得到发展 让美妙的音符流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音乐是有声的画,图画是无声的歌”,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音乐艺术有形成性格的力量。我园的广播系统和班上的各种录音设备,都发挥着无形的教育作用。幼儿早晨人园、早操、进餐、午睡、分区活动、户外活动等,我们都精心挑选各种风格的音乐,或优美抒情,或活泼轻快,或振奋激昂,让幼儿有意无意地去欣赏、去感受,日久天长,潜移默化,所收到的教育效果不亚于投人时间和精力设计的音乐活动。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游戏活动中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园游戏的性质、内容、目标等范畴出发,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方位地将其渗透游戏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创新深化。 1.营造游戏氛围 在表演区,以往我们只为幼儿提供录音,让幼儿去表演。现在,我们利用投影仪展示各种风格的歌曲、舞蹈、儿歌,让幼儿感受到了动作、音乐、节奏的和谐,使幼儿真正体验到了欢乐的过程。如幼儿在玩《化蝶》这一音乐游戏时,我们运用课件,将音乐的奇趣与角色的形象巧妙地融于一体,对平时难以描绘的蝴蝶飞舞场景有了鲜明直观的感知,表演时兴趣盎然,形象到位。 在手工区,我们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灵活、形象、多变的优势,帮助我们设置问题,取代了平白的语言表述。如泥工《可爱的蜗牛》,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将蜗牛的制作步骤拍摄了下来,清晰地将操作流程步步展现在手工区的墙面上,孩子们对照着步骤图,一步一步认真地做着,少口罗嗦的说教,多了自主的探索,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化的特殊效能。 2.积累游戏经验 我们在丰富游戏经验的时候,有条件的学校才会带领幼儿去参观一些活动场所,如超市、菜场、交通岗等。而对于我们没有条件的学校,则只有通过图片、枯燥的讲述使他们慢慢了解。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就可以将这些需要了解的场所拍摄下来,减少参观次数,缩短讲解时间,提高活动效率。如小班的宝宝家的游戏,我们利用摄像的方式把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家里的言行举止录下来,然后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事情,这样孩子们就会进行模仿,游戏变得有声有色。 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这时,我们就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截取相关的影像资料,提供生活场景,丰富生活经验。例如在中班的游戏中,大家对好朋友坐公交车要不要买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对此,我们找来了有关上车买票的VCD,当看到上车要买票或出示月票的镜头后,这位“售票员”说什么也不同意了,他一本正经地说:“我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了,上车要买票。”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拓宽幼儿视野 在休息放松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让孩子们自己去浏览,或者有计划地安排机器自动播放,这样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面。假若教师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做一些充分的准备则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孩子们会自然被吸引进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2.便于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 我市实施的家校路路通联系方式和我园的网络建设,使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沟通更加方便。家长可以通过班级网站,查询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甚至观看孩子在班上的活动图片,或对老师、对幼儿园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交流系统了解到幼儿在家里的情况与家长的所馈意见,实施对幼儿的及时教育与保育,从而更加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与教养体制。 3.有利于实施安全保护措施 安全事故是幼儿园最敏感的话题,因为幼儿个个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信息系统可以用于监视幼儿活动,以便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可以用于家长接送交接手续,防止冒领幼儿或幼儿走失。 综上所述,我认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充分掌握这一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同时也使自身教育价值得到提升。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谈现代幼儿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 摘 要:对于中国的幼儿教育,管理的意义还在于,我们需要在管理中获取智慧,在管理中积累经验,在管理中将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先进经验本土化,在管理中确立自主性,并用自主性的经验和智慧指导进一步的行动,使中国幼儿教育事业步入良性循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发展路向。 关键词:幼儿教育;管理制度;措施 对于中国的幼儿教育,管理的意义还在于,我们需要在管理中获取智慧,在管理中积累经验,在管理中将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先进经验本土化,在管理中确立自主性,并用自主性的经验和智慧指导进一步的行动,使中国幼儿教育事业步入良性循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发展路向。 一、内容 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框架下,建立现代幼儿管理和幼儿园内部管理制度,使幼儿教育有更加良好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从而促进全社会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缘由 幼教事业作为我国学制的一个独立阶段,发展还相对落后,在世界上九个人口大国中,我国幼教事业发展位于墨西哥和巴西之后,3-6岁幼儿的人园率分别低于墨西哥39%、低于巴西18%。目前又面临着教师长期未核编定编、体制不健全、投入不足、管理混乱、发展严重不均衡等多重困难,成为我国学制中发展速度最慢,最不受重视和关注的环节,不能与其他教育阶段协调发展。 在1984年以来,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快速增长,也出现了急速下滑。在1984年到1987年的快速增长期内,幼儿园由16.65万所增加到17.68万所;在1989年到1995年的快速增长期内,幼儿园增加到18.04万所。在1995年到2001年的快速下滑期内,幼儿园减少到11.17万所。 1989年6月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以第2号令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同年9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自1990年2月1日起施行。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地位,对幼儿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是有了从1989年到1995年这一中国幼儿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也说明1995年以来的幼儿教育不断下滑、步入低迷状态是与现行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直接相关的。 近些年,在幼儿教育政策上过分强调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导致不少省份出现了出卖公办幼儿园的现象,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公办幼儿教育办学体制失去了政策保障,使全国幼儿教育下滑格局不可逆转。2001年以后,国家确定了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办园体制,虽然促进了城市幼儿教育在家长承担超负荷经费情况下的发展,却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处于低水平生存或干脆无法发展的状态。 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的幼儿教育办学体制,不符合县镇以下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必须从缩小城乡人口素质差距、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制定更加有利于城镇普通家庭的幼儿接受幼儿教育、更加适合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的政策,对现行“一刀切”的幼儿教育政策和发展思路作较大调整。 现行管理制度还存在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在政策上难以“一视同仁”的问题。2001年11月9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社会力量办园不论登记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还是职称评定都与政府办园在政策上一视同仁。但调查表明,各地政府并未贯彻落实,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无法办理教师资格证、无法参与评职称、无法参与培训和教研活动,民办幼儿园的水电费也无法享受到政府规定的给与学校的政策优惠。 目前幼教事业管理面临的各种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和投入不足。不尽快重建保障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新体制,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保障就是一句空话。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重新定位幼儿教育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和位置,研究解决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面临的问题,重建幼儿教育管理新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育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三、措施 第一,在幼儿教育制度设计上,真正落实幼儿教育事业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加强幼儿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与管理能力建设。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近期目标,以建立覆盖全国城乡0?6岁的全方位幼儿教育服务网点为远期目标。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主,民办幼儿园为补充,公办和民办幼儿教育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系。在公共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可实行“公办民助,缴费入园,自主发展”的办园体制,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财政拨款、集体支持、家长交费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 第二,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公办园实行主办单位领导下、教职。员工大会基础上的园长负责制;民办园实行校董会领导下、教职员工大会基础上的园长负责制。保障幼儿园教师自主性、参与权、知情权,保障幼儿园园长的管理权。 第三,依据幼儿教育本身的独特性,逐步变更小学附设幼儿园的隶属管理关系,以建立规范化幼儿园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实现全部幼儿园的独立设置。明确规范化幼儿园标准,必须具备基本办园条件、基本卫生保健设施。实现幼儿园的法人独立、园舍独立、人员独立、财务独立、管理独立。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幼儿教育 摘 要:幼儿园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这三个环节中的影响作用,来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教育。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日益普遍的条件下,如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使幼儿教育的作用更加突显出来,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幼教水平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优势的教学功能逐渐深人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以提高幼儿园教育效率,全面落实教育目标,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新的教育方式。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幼教工作的实践经验,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三个环节中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形象化、生动化、综合化,因此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较易达到教学目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优美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大班多媒体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通过一系列动态的画面和小蝌蚪与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等之间的对话,感受探究生命过程的乐趣。幼儿们很轻松地就理解了故事的整个过程,能模仿课件用不同的语速、声调及体态语言表演故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一幅幅富有动态的画面,让幼儿觉得就像在看动画片,一个个都喜欢得不得了,而教育目的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2)录像片在幼儿科技教育中的作用。培养了幼儿的科技素质,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向幼儿传授科技知识中的抽象枯燥的概念与原理的过程中,用传统方法往往难以引发幼儿的兴趣,用形象、生动、直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使我们的科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幼儿科技教育更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视听手段的运用,促进幼儿个性得到发展。让美妙的音符流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音乐是有声的画,图画是无声的歌”,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音乐艺术有形成性格的力量。我园的广播系统和班上的各种录音设备,都发挥着无形的教育作用。幼儿早晨人园、早操、进餐、午睡、分区活动、户外活动等,我们都精心挑选各种风格的音乐,或优美抒情,或活泼轻快,或振奋激昂,让幼儿有意无意地去欣赏、去感受,日久天长,潜移默化,所收到的教育效果不亚于投人时间和精力设计的音乐活动。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优化作用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园游戏的性质、内容、目标等范畴出发,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方位地将其渗透游戏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创新深化。 (1)营造游戏氛围。在表演区,以往我们只为幼儿提供录音,让幼儿去表演。现在,我们利用投影仪展示各种风格的歌曲、舞蹈、儿歌,让幼儿感受到了动作、音乐、节奏的和谐,使幼儿真正体验到了欢乐的过程。如幼儿在玩《化蝶》这一音乐游戏时,我们运用课件,将音乐的奇趣与角色的形象巧妙地融于一体,对平时难以描绘的蝴蝶飞舞场景有了鲜明直观的感知,表演时兴趣盎然,形象到位。在手工区,我们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灵活、形象、多变的优势,帮助我们设置问题,取代了平白的语言表述。如泥工《可爱的蜗牛》,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将蜗牛的制作步骤拍摄了下来,清晰地将操作流程步步展现在手工区的墙面上,孩子们对照着步骤图,一步一步认真地做着,少口罗嗦的说教,多了自主的探索,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化的特殊效能。 (2)积累游戏经验。我们在丰富游戏经验的时候,有条件的学校才会带领幼儿去参观一些活动场所,如超市、菜场、交通岗等。而对于我们没有条件的学校,则只有通过图片、枯燥的讲述使他们慢慢了解。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就可以将这些需要了解的场所拍摄下来,减少参观次数,缩短讲解时间,提高活动效率。如小班的宝宝家的游戏,我们利用摄像的方式把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家里的言行举止录下来,然后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事情,这样孩子们就会进行模仿,游戏变得有声有色。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这时,我们就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截取相关的影像资料,提供生活场景,丰富生活经验。例如在中班的游戏中,大家对好朋友坐公交车要不要买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对此,我们找来了有关上车买票的VCD,当看到上车要买票或出示月票的镜头后,这位“售票员”说什么也不同意了,他一本正经地说:“我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了,上车要买票。”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拓宽幼儿视野。在休息放松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让孩子们自己去浏览,或者有计划地安排机器自动播放,这样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面。假若教师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做一些充分的准备则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孩子们会自然被吸引进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2)便于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我市实施的校讯通联系方式和我园的网络建设,使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沟通更加方便。家长可以通过班级网站,查询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甚至观看孩子在班上的活动图片,或对老师、对幼儿园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交流系统了解到幼儿在家里的情况与家长的反馈意见,实施对幼儿的及时教育与保育,从而更加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与教养体制。 (3)有利于实施安全保护措施。安全事故是幼儿园最敏感的话题,因为幼儿个个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信息系统可以用于监视幼儿活动,以便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可以用于家长接送交接手续,防止冒领幼儿或幼儿走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充分掌握这一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同时也使自身教育价值得到提升。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理论与技术,从幼儿园发展的角度看,计算机迈进幼儿园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积极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和开发,有利于幼儿教育改革。本文在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策略,以期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字:现代教育 教育技术 幼儿教育 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把声音与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事物活动由小变大,由静变动,生动形象地向幼儿展现知识,使其更好受到启迪。在幼儿教育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实现了幼儿教育教学自身效能的有效发挥。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教育改革是当前幼儿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促进幼儿素质教育发展、有利于更新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和有利于优化幼儿教育教学过程,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素质教育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促进幼儿素质教育发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回归到先进的现代化理念教育教学中。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模式,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渗透到幼儿教育相关德智体美素质教育中,真正做到将幼儿作为教学主题,将现代化幼儿素质教育落实到位。 (二)有利于更新幼儿教育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重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在幼儿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正是充分展现了这一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技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从幼儿的人格塑造、个性培养以及权力享受等等角度出发,提升现今的幼儿教学水平。充分实现了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交流以及合作探究,把幼儿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激励幼儿积极探索思考、善于动手、敢于发言、用心创造,让幼儿在欢快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探索与学习。 (三)有利于优化幼儿教育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符合时展需求,注重幼儿的现实个性的茁壮发展,有助于幼儿教学效率的相应提升,优化了整个幼儿教学过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学习经验进行直观形象地展现,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体现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中,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多样性、灵活性等等特点可以进行与幼儿教育教学相关的环境创设,可以优化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使幼儿在和谐愉悦的游戏氛围环境中积极学习。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策略 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策略,可以从设置电视栏目,增强幼儿自律能力;增设幼儿活动,培养幼儿自制能力;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幼儿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设置电视栏目,增强幼儿自律能力。设置电视栏目,增强幼儿自律能力,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策略的策略之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电视动画教育片,引导幼儿学会自律。比如说,动画片《猴子过桥》:一座桥只能容一人走过,而小猴子们都想争着第一个过桥,这时老猴子说“:你们谁也过不了河。不如排队吧!”于是在老猴子的指挥下小猴子们一个跟着一个后面走,很快地就安全过了河。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动画片教育幼儿要遵守纪律,懂得礼让。 (二)增设幼儿活动,培养幼儿自制能力。增设幼儿活动,培养幼儿自制能力,这是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一般来说比较差,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多组织幼儿集体活动,通过奖励机制引导幼儿学会自制。比如说,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相应情景进行录像,然后播给他们看,幼儿在视频中发现自己的身影时会显得相当兴奋,此刻,教师可以借机要求幼儿争当电视小主人,谁变现好就让谁当,最终达到幼儿自制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幼儿学习能力。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幼儿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弥补幼儿个性发展的教学缺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开展有效开展个性化教学。比如说,在语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通过网络调用存放于服务器上的自制CAI课件,幼儿能够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现有的知识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图画页来进行说话练习,从而达到幼儿学生能力的提升。 总之,幼儿教育改革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在幼儿教育改革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设置电视栏目,增强幼儿自律能力;增设幼儿活动,培养幼儿自制能力;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幼儿学习能力,不断探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论文:浅析后现代幼儿教育的实践策略 【摘 要】本文从后现代幼儿教育观出发,指出幼儿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讨论了后现代学前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多元阅读、情境知识和影像策略建构反思型、过程型、解构型后现代幼儿教师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后现代幼儿教育;多元阅读;情境知识;影像 一、后现代幼儿教育观 在现代思维中,人们用单一的、线形的、永恒的逻辑、公式、原则和普遍规律来说明和解释世界,进而形成了决定论、均衡论、中心论、统一性、渐进性、连续性等思维范式。而后现代思维强调事物、现象的不稳定性、多样性、偶然性、突变性、开放性,通过相互作用、结构转换等进行概念重构和创新。后现代思维是以不确定性、情景性、政治性、自我建构为其主要特征。 后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模糊而不是清晰的,是充满不确定性和自组织能力的,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脉络中极具情境性的,是不可知且无可限量的。后现代课程观强调探究意义和灵魂、情境化和多元对话,寻求课程理解。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课程和教学实践有机适度的发展结合。后现代的知识探究观不只是紧随时代的变化,也冲破了原来的儿童发展和早期儿童教师知识结构之间的认识局限。基于后现代广泛的理论认识(批评理论、后殖民理论、后结构理论)和分析工具,后现代的学者们开始怀疑和盘问人类对现代科学力量的信仰。在他们的眼里,科学被认为是激发建构者价值的社会建构活动,同时也创生科学应用的权利关系。在早期教育世界中,对各种发展理论的知识基础的后现代检视表明,过去被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框架主要是基于相同背景的学生的同质性研究,基本上不关心文化、阶级和人生履历等的媒介变量,而这些历史的、政治的、情境的变量恰是后现代思维所重点关注的对象。 因此,幼儿教师教育必须对社会和智力的快速变化做出应对。而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融入后现代的课程观念,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就有可能从整体上克服现代课程观念的局限,更好地理解早期儿童教育的实质。 二、后现代幼儿教师培养策略 根据大卫和苏马偌的观点,正像现代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现代教师教育课程训练中的学会教学也被概念化为对特别的一套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境都能普遍适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程。但是,一个后现代教师教育涉及从这种模式下转向对知识是如何创造边界和可能性的检验中。为了帮助学生也帮助幼儿教师教育者对知识建立不同的立场以及如何把工作更靠近我们的儿童,可以使用三种后现代的认知策略:情境知识、多元阅读和影像参与。 (一)情境知识策略 从后现代的视角审视,危险内存在这样的假定中:知识生产是非历史的,价值无涉需要所有的知识被当作整体中的一部分并被在情境中加以认知和检视。情境知识涉及检验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联儿童教育发展的各种理解和实践的语境,是意义性寻求和故事性知识。通过使用其他学科中的有关历史、传记和相关社会知识,幼儿教师教育者能够让未来的幼儿教师洞见到不同元素的交互是如何导致人们对儿童的理解和教育,同时也使他们察觉和体悟到幼儿教育者关于幼儿的知识是如何生成的。 情境知识不仅仅是用来检视知识基础本身的策略,也是关涉对早期儿童相关教育情境领域的理解问题。为了获得这种情境形式,对学生来说,获得对影响当代教育问题的一般认识和对影响早期儿童问题的特别洞见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必须在他们得以产生的历史社会情境中被加以检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大量的多元化阅读作为检视和理解的基础。 (二)多元阅读策略 从后现代视角来看,为了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是如何展开的,学习者就必须把知识基础作为语篇而检视。为了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后现代语篇以及后现代语篇如何塑造了当下社会和教育的方法和理念,我们可以在幼儿教师教育中使用多元阅读策略。这种策略涉及学生阅读各种早期儿童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文献,以便学生能够追问谁从这些特别的知识中受益以及其他人的实践可能是什么样的等反思性问题。那么,什么是语篇呢?语篇就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是整个语言的情境化完整片段,是语言的意义单位。每个语篇都创造着真实的决定着人们行动的方式以及什么是可信的知识认同。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有在社会生活中操作的多元意义系统,但是,有一些意义系统比另一些意义系统更占居主流的地位,成为福柯所谓的“真实的制度”。发展理论的知识基础早已是幼儿教师的“真实的制度”,因此,多元阅读提供给学生机会去学习如何解构意义和权利的关系,这种关系操纵着语篇并在其他方面也起着作用,同时塑造着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各种关系。 多元阅读不仅仅只针对文献阅读,还涉及把社会生活作为文本来阅读和解构。用这种方法阅读课堂教学生活,首先意味着检视教师和儿童所言说的意义,然后,审视这些语篇被实践或被课堂参与者创生的方法。通过把语篇外显化,就可能明白其中的社会结构、权利关系、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地位以及每个个体被塑造为现实的生活历史和愿望的方法。多元阅读允许这种解构工作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课程或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诸如教师研究、批评理论、儿童社会学、后结构理论、后殖民理论等认知手段和反思工具。不论探究什么话题,教育者至少要为学生介绍一到两种阅读理论。 (三)影像策略 从后现代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在情境、历史和个人传记中转换的,没有不变的无情境、无历史或无传记的角色功能变化。相反,教师的身份认同产生于语篇,教师基于语篇和他们置身与其中的社会情境建构了多元主体角色。这意味着教师能同时置身于多重角色:他们能通过培育、关爱、支持和对个别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回应创生发展适度的课程,与此同时,也建立起自己对课堂和性别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专业认同感,可以使用视觉影像技术。影像不是简单的对镜关照而是社会和政治建构在视觉表征上所展现的意念和想像以及人们对此反思所产生的特别价值。早期儿童教师的影像技术往往是通过诸如电视、电影、文学和艺术以及研究和学术文本等现代手段而再现。因为这些影像能让学生洞见知识的政治效果,反思当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他们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体观以及他们作为教师工作的隐喻意义。 当然,把视觉文化、多元阅读和情景知识相结合将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这些策略可以照亮后现代的方法理念,在其中,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意义的多元系统能使儿童和教育者形成多元认同,了解权利和知识的关系是如何塑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机制。 三、结语 传统的幼儿教师教育的知识统一化、过程程序化、教学模式化僵硬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纲要》的要求。利用多元阅读、情境知识和影像参与策略建构后现代思维范式中的反思型、过程型、解构型学前教师培养方式能使我们的准幼儿教师在多元阅读中回归历史和情境,在情境知识的体验中感知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在影像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角色观和幼儿教育观,为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认识观念。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职高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摘 要: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作文训练、语文活动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些方法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达到提高其想象力的目的。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想象力 中职学生 马克思说,想象力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二册)。所谓想象,是人在自己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当人们直接或间接地感知某种外在事物之后,这种事物的表象印在人们头脑中,以后会在遇到机会时重新浮现,并组成、创造为新的形象。借助想象,人们既可以创造出个人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又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或者是尚未出现过的事物。因此,可以说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创造。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学科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根据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对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好处的。有时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内容进行拓展,通过新的语言文字更具体地进行描述,实现从文字到文字的加深。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动要贯穿其中。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既能引起学生对文章所描述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又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展开想象,化略为详。 写文章要惜墨如金,教材中许多写得较略的内容,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如在这些略写的部分,教师可以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补叙,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思维状态,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纪念刘和珍君》叙述烈士遇难的经过,有这样一段:“刘和珍中弹倒下,张静淑想扶她,中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又想去扶她,也被击,一个兵在他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我抛出这样的问题:“她们三人当时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为什么张静淑、杨德群敢于救助?”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危险的境地,因为他们勇敢、相互友爱。”这时,我让学生合上课本,想象当时的情形,三人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因为学生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再加上刚才对课文的理解,即使是那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多多少少也能写出一部分内容来。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思想教育。 2.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 职高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课文中含义深刻、较为含蓄的内容,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采用想象的方法,化难为简,变抽象为具体,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涵,又能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如在讲授《邓稼先》一文时,作者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我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者为什么建议要采用这首歌呢?教师不应简单地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回忆祖国百年的屈辱史,以及邓稼先二十八年来工作在茫茫戈壁的种种困苦、危险和他为国家作出的丰功伟绩。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体会到两弹元勋和祖国、民族的血肉联系,从而认识到并加深对邓稼先身上那种崇高的品格的理解。 3.展开想象,续写课文。 职高生已经有了相当的生活经验,头脑中也已经储备了不少的事物表象,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延伸故事情节,补充作者未言之意,创造自然和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使学生由再造向创造转化,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捷径。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生动叙述了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情节,展示了人物的命运及其思想性格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玛蒂尔德这个人,把握作品的主题,我要求学生根据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续写她通过十年艰辛,终于还清债务之后的生活。这样,学生就把课堂上老师分析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创造,从而进一步了解了时代、社会和人物的关系,了解了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根源。 二、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充分发挥课文示范效应,由仿作到创作。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言的使用也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应该说模仿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然,这种模仿不仅仅是对作家遣词造句的简单模仿,还应该包括作品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甚至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模仿。我们不但要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应该作为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领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揣摩名家们独具匠心的构思技巧,把课文作为范文去借鉴,模仿其写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对白杨树的描写,引导学生挖掘意境,体悟形象、结构之美,使学生思想受到感召,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随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练习写作,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如《红烛赞》、《菊花赞》、《树根的联想》等。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正反论证的结构模式,学习写作议论文。模仿名家学习写作,既能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笔的难题,又能使文章写得深刻、有所创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借助课堂作文感悟技巧。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得出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作文辅导课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苏教版职高教材第一册的第一篇作文《校园风景线》,学生既可以从头至尾都描写校园美景,又可从校园风景入手,侧重写校园中勤奋读书的莘莘学子,结尾点题“正是他们才是真正的校园风景。”还可以写校园里的园丁,从春到秋,他们勤劳的身影成为校园风景线。所谓文无定法,每一篇文章,都要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构思、去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独创性的作文。 三、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组织表演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应该充分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教材中的不少故事,都可以改写成课本剧。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就能把再造性想象升华为创造性想象。例如,我让学生把鲁迅先生的《药》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学生就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头脑中要有华老栓、华小栓、康大叔等人物形象的心理、性格、行为的表象,甚至人物的服饰、环境的布置等都要了解。进行舞台表演时,借助想象,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融入了他们自己的理解,再造想象升华成创造想象。教材中大量剧本更是可以由学生直接搬上舞台。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潜台词的理解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让学生体会情境,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然后进行表演。此时,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头脑中形成了剧中人物当时的表象。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达到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2.利用探究性活动,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要根据校园、社会、职业生活的内容,创设情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其实,语文活动的开展,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与先贤对话》,要求学生选择一位景仰和信赖的先贤,用对话的形式写下和先贤们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了解先贤及其成就和他所处的时代,并形成自己的表象。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远古的年代,一方面了解了先贤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通过想象,语言文字升华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走近鲁迅》,要求学生阅读、搜集鲁迅的有关资料,通过小组研究,形成读书报告,并进行多媒体展示。因为是分组展示成果,学生们探究的积极性都很高,全班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最后各组的研究成果都令人耳目一新。在本次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也有了显著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文课堂上,只有重视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我们才能把学生引出教材,引向生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 【摘 要】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要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创设情境、适时引导和质疑问难,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同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主体地位;职高语文;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实践,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循序渐进,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职高的语文效率呢? 一、致力于语文体验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因为职高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所以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学效率的提升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所学的职业技能,致力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这就需要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他们才能更好地在语文学习中自觉而又主动和积极地参与职业技能的学习之中。这就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学生职业技术学习的需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如在语文教学中面授的是学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职高语文教师可以预设模拟数控机床操作场景,利用多媒体将数控机床场景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语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将数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列举出来。通过展示的模拟操作场景,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数控技术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其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其各专业名词的含义,所以能有效增加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致力于语文学习引导的适时性,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不断丰富 为了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主导地位体现出来,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主体地位转移到引导的作用上。而应将学生摆在学习主体地位之上,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沟通,学生既要学会还要会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工作的开展。但是往往学生在阅读之后不知所云,难以将其作用发挥出来,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性作用的发挥,只有做到适时引导,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在教学中,同样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和所学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由于学生大多数是男生,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语文属于语言类的科目,所以其优势较差,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很多职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源于农村,所以方言较为浓重,普通话也不标准,甚至有的不善言辞,心理自卑感较强,而这就会对其成长带来影响。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口说话,采取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和个体朗读等方式,并对其在发音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指出。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适时的引导下,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也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不断丰富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三、致力于质疑问难的鼓励,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地将高职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需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敢于质疑问难。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尤其是应紧密结合高职教学特点和所学的专业,利用语文自身丰富的素材,致力于生态课堂的构建。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不仅可以畅所欲言,而且还能质疑问难,在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化的同时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不仅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较强,尤其是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如以数控机械在运行中故障的分析为主题,就要引导学生结合日常所听,将常见的几种故障写出来,并根据数控显示屏中的故障代码读出其具体的故障,对每一种故障的现象进行梳理,最终将其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就应引导学生质疑故障发生的原因,故障的现象和所包含哪些故障,故障代码后面所包含的真正的含义。通过学习和实践,找出故障的处理方法,最终由教师将学生上交的故障总结报告收上来,随机选取其中的几篇报告,与学生一起研究和分析报告中的观点。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向教师提问,对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难点,则应加强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要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创设情境、适时引导和质疑问难,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同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而不懈努力。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探究 【摘 要】本文针对职高语文教学及学生的特点,结合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实践,从适用范围、教学程序、模式特征、模式应用条件、课例等几个方面,对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下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 计算机的普及形成了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热点。作为中等职业高中重要文化课之一的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势在必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使中职语文教学在方法、技术和测评观念上与时代同步前进……”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服务,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职业高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依据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所谓“整合”,即语文教学中采用的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语文教与学的一种有力的工具,不仅是演示工具、交互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学习的工具,更是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工具。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职高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单机的“难点呈现式”教学模式 “难点呈现式”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进行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这种整合模式中,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操纵教学媒体,学生主要是接受学习,通过教师与教学媒体产生间接的交互。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语文课中难于理解、难以呈现的现象和过程等教学内容。 2. 教学程序 3. 模式特征 (1)有助于不可观测、不可再现的过程与现象的直观深入理解。(2)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与密度。(3)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4. 模式应用条件 (1)教师准备:在校园网上点播或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具有突破教学难点功效的动画和视频课件。 (2)学生准备:掌握对课件呈现内容做细微观察和科学概括的方法。 5. 课例――《林黛玉进贾府》 (1)创设情境 上课前,教师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枉凝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呈现,难点解析 教师依次播放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集中剪辑下来的黛玉下船至宁国府正门、宁国府正门至贾母院及“荣禧堂”的视频片段。在多媒体声、光、色等手段的协同作用下,学生真切感受到贾府的非凡气派及显赫地位。 (3)引导概括,激励求新 教师提议将贾府单个的主要建筑组合成贾府的整体布局。学生兴趣盎然,尝试用计算机中的画图程序把贾府方位图画出来,经教师修改整理后,得出比较完整的方位图。 职高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对难点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而有些知识单纯依靠口语和板书难以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并理解。如果采用“难点呈现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增强直观效果,使语文教学情境更生动自然,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改变职高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索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分析、讨论、归纳、验证问题。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语文课中以规律概括为目标或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的教学内容。 2. 教学程序 3. 模式特征 (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行确定学习步调、自由摄取学习信息。(2)在同一教学时间可异步推进学习过程,有利于因材施教。(3)利于教师把精心筛选和加工的多种媒体信息恰当地呈现给学生。 4. 模式应用条件 (1)教师准备:编制文字、图表、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素材,并以相对固定的模块呈现给学生。 (2)学生准备: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5. 课例――《祝福》 (1)精心备课,导入问题 教师先播放电影《祝福》中祥林嫂被迫改嫁、撞得头破血流的情节,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创设课堂氛围。请学生依据人物形象自主地提出学习任务,从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到柳妈,再到“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究兴趣及学习能力,选择其一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自己探究的问题及成果,在网络讨论区。 (2)探究自主,适时点拨 学生根据在网络讨论区的思考题,自主地、积极地投入到对该问题的探究中。此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并对他们所探究的问题进行适度的指导。 (3)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当学生搜集的资料已初具规模,教师以提问讨论的形式检验自主学习的成效。教师以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和“我”作为人物分析对象,让学生把各自的研究对象推上课堂教学的舞台。 (4)总体评价,激励创新 总体评价学生对小说中人物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与结果,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做出评价。为激励创新,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新问题:课后借助网络,继续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做更深入的研究,同时想象一下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她的故事将会怎样? 从职业高中的班级组合来看,学生是按报名时所选的专业来组班的,因此班内同学语文基础差别较大。同一个问题,对有些同学来讲很简单,而对另一些同学来讲则可能有较大难度。教师如果搞一刀切,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的常见问题。运用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层面,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网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和媒体彼此互动起来,从而达到学生个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基于网络的“团队协作式”教学模式 “团队协作式”教学模式是指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通过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学生―资源库之间展开。这里的协作是多向互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让学生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协作互补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语文课中以小组学习、协作学习为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 2. 教学程序 3. 模式特征 (1)和同伴紧密沟通,在协作的过程中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2)在同一教学时间可异步推进学习过程,有利于因材施教。(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模式应用条件 (1)教师准备:熟知与主题相关的主要网络信息及查找方式,能对学生上网提供充分且恰当的指导。 (2)学生准备: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5. 课例――《雷雨》 (1)精心备课,出示目标 《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以“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网络上阅读原著和观看电影《雷雨》。 (2)情境导入,讲授要点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从影片《雷雨》中剪辑下来的“雷雨之夜”电闪雷鸣的镜头,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听觉冲击创设氛围。 (3)选择定向,宏观调控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此题一出,便引发了分歧。教师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建议学生根据观点,分成正方“怀念是真实的”与反方“怀念是不真实的”两个小组,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证明本小组的观点。 (4)汇总评价,激励创新 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两组同学都信心十足,以充足的论据进行了精彩的辩论,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 为激励创新,教师建议学生课后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点,与兴趣相同的同学合作,准备好电子作业。 在职高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种让人痛心的场景:教师在苦口婆心地讲解,而学生们却自顾自地睡觉、聊天。让学生在趣味性、操作性较强的网络环境中以“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将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 基于网络的“课外拓展式”教学模式 “课外拓展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课外拓展式”的成果可以是一份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也可以是一种见解、一个方案、一次活动等,这些成果比起单一的分数更出彩、更有创意。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语文教学研究性专题中以信息收集加工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内容。 2. 教学程序 3. 模式特征 (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行确定学习步调、自由摄取学习信息。(2)学生可根据兴趣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3)学生掌握多渠道收集网络信息的方法,提高信息应用能力。 4. 模式应用条件 (1)教师准备:熟知与主题相关的主要网络信息及查找方式,能对学生上网提供充分且恰当的指导。 (2)学生准备: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5. 课例――《乡愁》 (1)出示课题 教师提前两个星期布置自学任务。 (2)宏观调控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徜徉诗海,提高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素养。 (3)汇总评价 ①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教师先播放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调动课堂氛围。 ②朗读吟诵,激发感情。学生把在网上找到的与《乡愁》有关的朗读资料呈上。教师播放朗读范例,据此指出朗读注意点并指导学生朗读。 ③品味语言,感受诗情。教师指导学生把课前查阅的资料充分利用起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④比较阅读,领悟诗意。同学之间交流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并与《乡愁》作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乡愁》所具有的独特风韵。 ⑤拓展训练,尝试写作。教师鼓励学生在计算机上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 职高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压力较轻,而他们的精力十分旺盛,对信息技术有极大的兴趣,因此,职业高中语文教师更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计划地把学生引向信息世界,引向生活,在有机结合的课内外语文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实践证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环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精神,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改传统的重应试轻素质、重继承轻创新、重讲授轻学习的弊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亦成为可能。 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革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实现了一种全新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学习方式。整合后的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真正实现1+1 2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职高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们的交际能力,人们已强烈地认识到口语表达的重要。职高生在择业、应聘和工作中,将面对许多重要的口语表达场合,如应聘时的自我介绍、介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口才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口语能力 职高生 语文教学 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一毕业就要踏上社会,就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就要求职高语文教学比普高语文教学要更为注重口语交际的培养训练,在此笔者想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一、为什么要重视职高生的口语能力 1.重视口语能力的必要性 职高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就业教学,它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人才。而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组织的变化,对职业教育课程提出了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语文作为职高课程的文化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未来工作能力方面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职业教育是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求而产生的,并始终与个人的生计问题紧密相连。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社会劳动者下岗,因而劳动力供远远大于求,这使学生的就业困难在无形中就加大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这门与社会交往有密切联系的学科,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给他们求职面试及其将来从事的工作将带来积极的帮助。 2.重视口语能力的迫切性 从职高学校学生语文水平的现状来看,众所周知,由于大学扩招,就业形势的严峻,大部分初中毕业生走向普高。职业学校已不存在录取分数线的问题,生源人数减少,生源质量下降。在目前的形势下,职高学校的招生对象只能是学习的弱势群体,那么,语文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一些语文学习的弱势群体,如果还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去教授他们,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要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教育思想,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口语能力训练,把语文教学和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去努力探寻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3.重视口语能力的可能性 改革职高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不但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尽管一直在喊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但在升学考试指挥捧的影响下,有相当多的教师还是在喊着改革的口号下,由于患得患失,坚持在走传统教学的老路。而职业高中则不然,虽然有一部分学生要参加对口高考,但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职高语文教师改革语文教学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我们完全可以轻装上阵,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去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职高生有令社会认可的口语能力,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面前,职高生的口语能力成为他们谋职的本领,这样就会大大扩大职高生的生存空间。 二、怎样提高职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1.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1)加强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是最方便、最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可以使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增强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2)语文课堂教学中,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我在备课时,就设计若干问题,目的在于投石激浪,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让他们兴奋起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种以教学为本,变“讲师”为“导师”,改“讲堂”为“学堂”的课堂讨论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保持思维的积极主动状态,并能借助群体的智慧和作用,多向传递信息和研讨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增长见识,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取得了单纯的课堂讲授难以取得的教学效果。首先,根据实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设置进行调整,对教材中一些应用价值不高、可读性不强的文章进行删减,用与我们学生学习、生活较贴近,能体现可读性与激励性的内容代替。 比如在讲授舒婷的《致橡树》时,根据职高生中有早恋的现象,知道很多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于是以爱情为话题,展开爱情、友情的讨论。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兴趣高涨地阅读欣赏了这首诗,也感受了舒婷那份执著鲜明的爱情观。这正如《叶圣陶教育论集》中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绝熟之功弥深。”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适时地予以引导,为他们创设一种快乐的氛围,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动起来。 2.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竞赛活动,为学生口语练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舞台。 一般说来,在职高二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采取的是“自我介绍――自由谈论――演讲――辩论”的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 (1)高一新生刚进入新的环境。面对不熟悉的老师、同学,先从解除他们的陌生感入手,通过自我介绍、交谈这两项训练内容使他们了解他人、认识朋友、打消忧虑、融入集体、安顿心情。我一般是在第一堂课时先作自我介绍,然后告诉学生“什么是自我介绍?这是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一部分。接着制定计划:每堂课前3~5分钟作为我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仅要学会怎样说话,还要学会评议。每个同学介绍后通过全班同学评论、打分的形式指正存在的不足,不仅让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有努力的目标,也让那些可能成绩不理想但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提高自信,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第一次口语训练“自我介绍”为例,先要求每个同学在课后准备“自我介绍”稿,并进行一定的修正。然后用抽签的方式,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两个同学,评论者往往为2~3名,对两个自我介绍者体现的长处、存在的短处进行评价。这样既需要每个同学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学会在倾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剔除次要的东西,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学会观察别人在讲话时的表情转换、体味表达的内容。所以不仅是要会说,还要会听、会看、会评,是一个很好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 (2)自由谈论,增强学生口语能力。 这是在自我介绍的基础上的加深,自由谈论的具体做法是:在一个环境里,每次轮流抽一名学生,由该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述一件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或抛出一个话题,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其余的同学展开简短的讨论。 这种活动刚开展时,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因为这种形式,只要稍作准备,同学们都能较清晰的表述事情的经过。话题由身边的小事,到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由青春期的疑惑到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讨论完后,教师再实事求是的作出正确评价,肯定好的方面,对不同意见甚至错误观点,以平等的态度,采取探讨的方式,心平气和的进行说理,做到以理服人,保护了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和看法的积极性。 (3)演讲比赛是全面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好方法 演讲比赛是一种“演”与“讲”相辅相成,“口”与“才”互为表里,同时最具审美价值的口语表达形式。演讲比赛前,先对学生的演讲稿进行指导、修改,再对学生的演讲口语表达技巧进行训练,包括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语音性训练,最后对学生的面部表情、手势、体姿等体态语进行指导。因此,演讲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仪表风度、举止言谈,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口语训练方式。 (4)论辩训练是学生口语能力的升华 论辩训练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它比一般的演讲活动要求更高。 结合语文教学,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分成正反双方,举办一些大家有兴趣的小型辩论会。如“职中生就比普高生差吗”,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亟待纠正的问题。不少学生没有听清对方的分歧所在就盲目发言,缺乏针对性;论据材料积累不足,准确率不高,有时偏离中心;语言表达纠缠不清,言辞偏执,甚至出言不逊。针对这些不足,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稳、准、狠”和“有理、有礼、有节”的原则。经过多次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努力提高职高生的口语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功能,还应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竞赛活动,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高职高学生口语能力,这样我们就能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职高语文教学的策略 【摘 要】职业高中的学生,是在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是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职业高中的教学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职业高中的语文老师和学生应该积极看待语文课程,提高语文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每个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着各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令语文课堂呈现一片全新的景象。职高语文教学十分强调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强调为专业服务的意识。教师必须善于通过创设一种能够对学生已有心理能力提出挑战的教学环境来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职高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职高语文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激发兴趣策略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职语文教师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引人入胜的导语,授课过程中的旁征博引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将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中的语句导入新课;简介鲁迅的时候,引入林语堂《鲁迅之死》中的评价。作业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讲《水调歌头・中秋》的时候,笔者的一个作业题目是“明月几时有,李卫东的《人类曾经被毁灭》会告诉你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于是学生纷纷下载此书寻找答案,甚至有学生两天足不出户读完了这本书。在教学《祝福》时,教师先播放电影《祝福》中祥林嫂被迫改嫁、撞得头破血流的情节,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创设课堂氛围。然后请学生依据人物形象自主地提出学习任务,从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到柳妈再到“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究兴趣及学习能力,选择其一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自己探究的成果及问题,在网络讨论区。然后,学生根据在网络讨论区的思考题,自主地、积极地投入到对该问题的探究中。此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并对他们所探究的问题进行适度的指导。当学生搜集的资料已初具规模,教师以提问讨论的形式检验自主学习的成效。教师以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和“我”作为人物分析对象,让学生把各自的研究对象推上课堂教学的舞台。总体评价学生对小说中人物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与结果,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作出评价。为激励创新,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新问题:课后借助网络,继续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作更深入地研究,同时想象一下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她的故事将会怎样?从职业高中的班级组合来看,职高生是按学生报名时所选的专业来组班的,因此班内同学语文基础差别较大,同一个问题,对有些同学来讲很简单,而对另一些同学来讲则可能有较大难度,教师如果搞一刀切,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吃不饱”与“吃不了”的常见弊病。运用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层面,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网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和媒体彼此互动起来,从而达到学生个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专业特色策略 正确处理好专业课和语文课之间的教学关系事实上,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和语文教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某个角度来分析,丰富的语文知识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这也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重专轻文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专业课与语文课教学的关系,这样学生才可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另外,再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实际需求等,强化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近年来,随着招生政策的变化,职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为此,我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花卉园艺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市场搞一个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阶段性”同步提高,语文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语文素质提高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机结合。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我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要看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语文教师应根据各自学校的培养方向,勤于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质疑、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为其将来踏上社会奠定基础。如感人至深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大多数教师都将授课的重心放在“表现了母子三人在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的精神”上,却很少有人关注饭店老板人性化的经营之道。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后者的价值显然要大于前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将来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三、多种手段策略 现代社会呈现高信息化特征,语文课堂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一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流程设置,告别单一的板书教学时代;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特征,可以进行语文视频教学,播放知名作家讲座,将阅读、口语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为有机整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充分利用图片、投影、电脑等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为学生提供环境背景,这样有助于将所学语言知识迅速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要讲述与之相关的历史性的小故事,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在媒体的配合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录音机、光盘及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际运用的场景。这种形式改进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同时多媒体网络突破了信息的时空限制,提供真实的实用场景,生动直观地培养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和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自学和语言运用能力。职业高校语文学科的教研第一线人员一定要积极主动发挥聪明才智,铺设多种教学路径,构筑提高以语文学科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平台。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新形势下对职高语文教学的探索 【摘 要】职高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理念的不清晰,以及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目前的教学存在很多的不足,教师对现阶段职高语文教学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见解。为此,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多方探究当前职高语文教育教学的不足,并就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职高语文 教学探索 语文作文一门基础性的文学类学科,不仅是学生文学素养的体现,更是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程度的体现。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对学生成绩的培养,而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然而实际上,只有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才能够得到长远的保障。另外,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职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不仅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职高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对教育的理念存在问题,对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任务不清晰,教学方式传统落后。下面笔者将会从上述几个方面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首先,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很多职高学校的语文教师,尽管已经处于授课阶段,但对于职高语文教学的性质仍未建立明确的认知。他们认为职高学校的学生文化水平低,将来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素养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会不自然的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职高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并未接受完全的语文教育。这实际上对职高学校学生在教学上的不公平。职高学校的学生也需要接受完全的语文教育,也需要经受文化的熏陶,也有对语文知识的诉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职高语文教学老师不仅应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还应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生语文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对教学的目标和本质不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而不仅仅在于对学生成绩的单方面进行要求。成绩固然重要,但成绩只是一时的,在学生人生生涯中影响更大发挥更多作用的还是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由于传统教学认知观念的偏差,导致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成绩去判定一个学生的优良,进而导致学生也过于看重成绩,对其学习的影响。拥有好的学习成绩,只能证明学生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状况的优良,而并不能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学习知识并不难,掌握知识不简单,灵活运用知识才是考察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标准。更何况职高教育区别于普通中学教育,其主体直接面向社会,更需要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操作的能力。学习语文,不仅学习的是字词,古诗学习的更多的是价值观,文学素养,以及对文化的感知力。 最后,疏于对学生情况的考虑。教师教学往往过于依赖自己往年的教学经验而非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这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往往不能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学生需要的才是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的。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做出合适的选择。 二、改进职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 语文作文一门文学类学科,应当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熏陶。就是在教课过程当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知识,不仅是课程内的语文知识更包括课程外的名人名言,历史故事等等可以提高他们文学修养的内容。这些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涵养,以及学生的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要明白,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课本上的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让学生经受语言的熏陶,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感知语言艺术的丰富与美好。教师在课上应当通过课程内的某一篇文章帮助学生增加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与感知。更应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品格,冶炼情操,增强学生对于学习和人生的乐观和自信,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人生价值。 (二)考虑学生情况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内互相影响的两大主体,其相互关系相互矛盾,但同时对立统一。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知识的话筒;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师的聆听者。但同时,学生反过来也可以影响教师的教学。学生对于教师的反响,对于教师的教学会产生不可磨灭的作用,既可以监督教师的教学也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的反响。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 教师的教学应当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比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吸引中学生注意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讲学生感兴趣的事,做学生感兴趣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帮助学生找到教学的兴趣点。另外,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反响,即在于对学生接受情况的考虑。在课下,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于课堂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反馈完善教学的不足,多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没有学到什么,以此为标准不断完善课堂设计。学生说我想学修辞,想写好文章。那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就应适时考虑学生的需求,通过PPT,文章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与修辞相关的知识。 (三)适时转变方式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观念在不断进步,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我们的老师应站在时代的起点上,立足现实生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转变教学方式,以努力提高教学的水平。现代社会传媒种类多种多样,新媒体灵活多变。广告,电视,电影都不同程度地传达了现代文学需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大众传媒作为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途径。另外,学习离不开生活。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郊游,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知;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参观博物馆,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总之,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学校应当充分重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职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在发现语文教学现阶段不足的基础上,弥补不足,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优化职高语文教学模式。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课件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摘 要】信息化教育应该在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它的本质是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多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以及独立的思考。教育理念先行,巧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展现信息化教育的优势,这才是信息化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信息化;教育;多媒体 何为信息化教育?南国农先生曾经精辟地概括为这样的公式: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可见,信息化教育不只是信息技术,它需要在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它的本质是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许多像我一样的一线教师往往把目光放在教学信息技术的操作上,把原来的课堂板书变成了精美绝伦的课件。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做,课堂讲授的容量增大了,课堂氛围也的确热闹了,但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却不明显。 从事职高语文教学多年,我在信息化教育中不断进行实践与反思。最初,我将信息化教育理解为制作精美的课件,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吸引学生。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现自己虽耗费了不少精力做课件,但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却差别不大,“吃力不讨好”的结果让我开始重新认识信息化教育的本质。经过不断探究,我认识到,信息技术需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方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文章可以制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受师生欢迎。的确,课件的出现,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教学天地。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些许不足。 重视先进手段,轻视先进理念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这种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情况,这完全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另外,我们也看到为了追求辅助教学的表面热闹,有的课件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背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欠缺随机点拨环节,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有时为了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新授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过是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传统板书罢了,这反而让教学失去应有的灵活性,缺少了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存有明显不足,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多媒体成了花架子。因此,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该明白,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选用的辅助媒体必须是解决问题的最优势媒体,课堂教学如果能够很好地处理,就没有必要一定使用多媒体。 课件成为“主体”,教师变相“电灌” 要使多媒体发挥高效作用,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调控。教学内容、选择的媒体是固定的,而学生却是多种多样的。当某些学生遇到某个教学难点或疑点时,若只用多媒体机械地重复,不能因人而异,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细致讲解,那么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时,若能穿插教师的讲授,随点随讲,随讲随映,则会因教师语速、语气的不同,使学生有新的收获。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教师应作必要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听什么,怎么听。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从中获得知识,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也是突出了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同时证明,“多媒体不能简单地替代教师的授课”这一重要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往讲台上一站,操作电脑一屏一屏地显示,学生在下面静悄悄地看,屏幕上光影闪烁、色彩斑斓,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声音,非常有趣;学生则静静地囫囵吞枣,“全盘”接受,食而不化。这样做,无疑将多媒体变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学生似乎接触到许多东西,实则在轰轰烈烈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任何东西,更谈不上去反思、创造了。 着眼教学速度,忽略课堂效果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因为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制作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间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既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也淡化了教学目标,喧宾夺主。 视听代替朗读,形象限制想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及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我的空中楼阁》一课为例,文中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培养的好时机。譬如:“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作者形象地表现了远看小屋掩隐于树木之中的情状,像鸟蝶憩于枝头,静中显动,轻灵自由的形态跃然纸上。可在多媒体课件上,当读到这一段时,画面上出现了一只小鸟,一只蝴蝶,这反而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局限。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 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了三个基本点:第一,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重构知识。对照这三个基本点,我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相机(或有拍摄功能的手机)、网络,实现了传统教学无法展现的内容,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彰显了信息化教育的优势。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化教育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这些技术是否为学生营造了更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教育理念先行,巧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展现信息化教育的优势,这才是信息化教育的本质。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文章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还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学科性质;教材编写要以渗透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为指导思想;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今的影视资源。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人文性 教材编写 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难题,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更是难上加难。这种现象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现有教材的不足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有着绝对的关联。随着人们开始对高校人文教育长期缺失状况进行反思,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已经成为对大学生寄托人文关怀的载体。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却还在人文还是工具的学科性质间游移不定。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笔者想从学科性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谈一谈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 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还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学科性质 当前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强调人文性,有人强调工具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语文”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讲,涵盖的内容太广了。强调人文性的人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的高低和知识面的宽窄方面与普通院校的学生有较大差别,因此,职业技术院校需要加强人文教育,需要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重要任务,这是语文的责任;强调工具性的人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加强语文作为工具的实用性学习,强调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语文的责任。这样一来,大学语文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我们承认有些学生不会写请假条、申请书一类的浅层次的应用文,但如果大学语文仅停留于对中学语文“欠账”的“补课”的话,一定会受到多数学生的抵制。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应是一门较高层次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升华。当然,会写简历,不写错别字,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这是学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开设实用写作类课程可以很好地体现语文作为工具的实用性特点。所以大学语文是人文性重要还是实用性重要不该成为争论的焦点。 其实,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完全可以通过两部分内容体现出来。篇章阅读赏析侧重人文性,同时注重实用性;而写作与表达则侧重语文的工具性,无须再争。撇开工具性的负累,还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学科性质,大学语文才能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传承文化,升华思想的重任。 二、教材编写要以渗透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为指导思想 教材编写应以文学史为线索,以渗透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为指导思想。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同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的内涵则包含在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它汇集着本民族文化中种种最基本的知识,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乃至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有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音乐文化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更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 儒家传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试想一个不爱自己的家,不爱自己家乡的人,如何能热爱自己的国家?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的民族感情变得更加淡漠,更谈不上拥有民族自豪感了。“韩流”的来袭引起了中韩传统文化之争,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不是拼命地使传统文化成为某种招牌,而应该使其深深地植根于国民的内心。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必须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二)培养学生向善向美的品德,弘扬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应当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文精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儒家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历代文学家写下了许多高尚的诗篇。而语文教育就要求学生做高尚的人。这样的思想教育,既与文学相联系,又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他们走进社会便很容易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三)培养学生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正直、坚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好的语文教师也是学生人生的导师,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比多教一首诗、一首词更重要。 (四)培养学生高雅的品位,陶冶艺术审美情操 中国文学的美学体系,一般呈现“二水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因入世而关心现实美;一是道家因遁世或自我超脱而醉心于自然美。要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多一点高雅,少几分庸俗,从而提高艺术品位,陶冶审美情操。 做到上述几点,大学语文就不再是空洞说教的脱离实际的学科;相反,它定能成为纵可回溯历史,横能立足当下的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三、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充分利用影视资源 当今教育呈现出综合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发展趋势,而影视艺术无疑是当前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影视作品具有画面动感和可剪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上适应了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 影视文学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以人和人的灵魂、人的感情为研究对象和描写对象,具有叙事性。它既常借用文学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生活,又采用文学的基本工具――语言艺术来刻画人物形象。所不同的是,影视文学的审美媒介是屏幕和银幕。 影视把绘画、戏剧、音乐、雕塑、建筑、舞蹈、风景、人物、视觉形象与有声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做出反映,把一个充满艺术的真实世界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影视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成为建立在时间与空间交叉点上的艺术形象。 利用影视资源并不是单纯地“看电影”。影视文学的剧本本身来源于文学,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影视来认识文学,理解文学。但是由于现在的编剧、导演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本意有差距,并且商业化气息浓郁,导致很多影视作品都脱离了作者的原意,从而给欣赏者理解文学原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然而正是由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差异更好地去分析和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影视文学鉴赏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并积极运用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学科的重新定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的确立以及在实践中的检验,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定期优化,教学手段的革新,全国范围该课程教学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教学研究网站的建立,新的课程题库及考试系统的制作,并进而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且行之有效的大学语文新的理论、教材与实践体系。当下高职院校已经重新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纷纷把大学语文纳入课程设置中,并对其进行改革优化,使其真正承担起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职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善于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活化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切实提升与进步”。所以,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使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现它的活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呢?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改变教学模式,构建新型课堂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和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师的教材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紧盯知识点,强调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模式,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台考试的机器,学习的机器。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树立课程意识、学生意识、问题意识、开放意识,并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拓学生思维。对职高的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中更要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开启他们灵活的思维模式,把由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学生主动求索、研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才能有效提高他们学习效率。所以,作为职高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会创设有效的教学意境,才能把课本中枯燥、死板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学到我们应用的知识,使它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的工具,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人文情怀,感受一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品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当作认识、思考、理解、体验、演绎人生的舞台,通过新教材中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作者的灵魂和故事的思想情感。例如,毕淑敏在《提醒幸福》中,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让幸福轻易擦肩而过,而是要抓住幸福,珍惜幸福,享受平平淡淡的幸福。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知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的工能,最明显的也是最普遍的就是口语交际。虽然,我们会用语文知识阅读、写作,读懂一些必要的文本材料,但是相比较它在口语中的作用,还是缺少普遍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上都趋于成熟,思想也比较丰富和复杂。他们再不像初中生和小学生一样在课堂上以踊跃发言为骄傲,而是遇到事情、看问题,要多思多想,然后再发言,生怕说错了被同学们笑话。如果有丰富的语文词汇,又有流利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一切就不再是难事。这也是激发学生提高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动因。所以,作为职高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开展一些有效的能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活动,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信心。例如,演讲比赛、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赛等等,这些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言语木讷的学生、没有胆量表达的学生,我们可以围绕一些有趣的主题话题,设计一些机智风趣、生动形象的口语对白,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尝到“甜头”,体验成功的快乐,就能有效激发他们想说爱说的欲望,积累他们语文词汇,提高他们口语能力,使他们敢说、愿说。 四、在教学中巧妙融入表演,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和积累更多未知的语文知识,开拓视野,开启思维,使学生能自觉地投入到更深的学习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摆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要结合职高学生的特点,创设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雷雨》剧本时,我就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熟读文本,走进剧本思想,再让学生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堂上灵活将剧本改成话剧来进行表演,通过人物对话,道具摆放,剧情进展,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达到了我们教学的要求。 五、结束语 总之,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精神需要为基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要求,在教学中确定目标,从改变教学模式,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到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入手,来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目的。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探析职高的语文教学 摘要:职高生的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职高语文教师必须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培养;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一、职高语文学习现状探讨 职高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差,大多数学生在中考中都没有达到当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无法升入当地的高中。从学习目的看,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语文没有意思;从学习基础看,多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能力差。表现为总写错别字,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听课抓不住重点,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三言两语,逻辑性不强,阅读能力差,似懂非懂,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写作水平低,多写空话、套话,有的文不对题,词不达意,各种文体搞不清楚等;从学习习惯看,多数学生学习浮躁,边学边玩,心不在焉,学习不得法,自学能力差,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认真读书、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是职高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对职高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讨 1. 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都是由观念来决定的,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的改革创新必须先进行观念的革新。当前,不少职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存在一些共性。如重视结论,轻视过程;重视共性,轻视个性;重视独立,轻视合作等。这些思想体现到语文教学上,必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严重的制约性,可能直接抹杀了学生的合作与创新意识。 作为职高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研究职高语文教学的规律,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使之与新的社会需求相适应,要注重将“以人为本,以能为先”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备课、组织教学、反思教学、能力检测、评价等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与认知方式,使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要充分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驱动法、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 2.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赞扬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给学生一些成就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学生知识学习的动机方面的论述特别注意和强调认知需要和内部动机的作用。他认为知识的获得不论其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这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显然是受学生强烈的认知需求的驱使。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努力创造出轻松、民主、舒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例如,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比如,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枯燥的讲解就变得生动有趣。 3.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劝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劝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学习的作用、态度和方法,与题目什么联系?”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4. 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要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角色演一演。因为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教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探索、发现、不断地创新,教学收效才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县高级职业中学 033200)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对新课改形势下职高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提升职高语文教学效果,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立足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语文,是我国最基本的学科之一。只有学好语文学科,才能更好地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成为具有交际能力的人。职高语文教学,以培养职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理解能力为己任。教育改革的推行,给职高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做好职高语文教学改革,还需要职高语文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思考 1.职高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职高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动力不足。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相对较弱,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走进职高的大门。为了更好地就业,大多数职高学生认为职业技能学习才是重点,社会技能的提高是职高学习的全部。他们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忽视了语文学科。还有学生认为自己就是中国人,语文学习简直就是浪费时间,缺少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其语言素养的提高。 2.职高语文教学内容单一 职高语文教学内容被课本内容所限制,更与职高学生的专业学习不尽相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职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言文篇目,无论编者如何选择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其知识性较强,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激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材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许多篇目过于落后,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 3.职高语文教学方法单一 在职高语文课堂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文章,教师都是利用课堂导入、文章阅读、提取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的逻辑去讲解文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分解式的教学方法会让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越来越少,无法感受到文章的文学魅力。 二、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1.提高职高语文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无论教育事业如何发展,教材上的内容永远都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也是最主要的学习资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选择最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内容。如果课堂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新知识接受能力,就等于剥夺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权利。教师不要总是满足家长与社会的需求,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重新选定与组合职高语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内容灵活性的重点。除了基本的阅读教学,我们还可以加入写字教学与朗读教学模块,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提高其工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写规范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发音与断句,更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丰富与能力的提高。在基础知识丰富的前提下,引入具有生活实际气息的教学内容,如假条、收据与工作计划、总结写作内容,可以让职高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与未来的工作。 2.积极革新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彻底改革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改变学生慵懒的学习态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职高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在灵活使用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事绝不插手,对于一些学生来讲,通过一节字学会一个字、一个词、造一个句子、回答一个问题都是收获。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改革,除了传统教学中细致讲解,更多的是使用身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将自己当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可以利用演讲比赛的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并以马丁・路德金的身份去发表演说。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演讲时的神情与情感投入程度去判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仅丰富了职高语文教学活动,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加强职高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将职高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加强课内外的配合与协调,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开始重视语文学科。语文知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意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而服务。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专业课课堂,了解学生专业课对语言知识的需求,找到切入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语文学习活动。 比如,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需要接触许多专业术语。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开设一个专业术语学习模块,引导学生识记更多的专业术语,提高专业能力。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教师则要将工作计划、营销方案作为教学的重点,降低学生专业学习的难度,提高其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做好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是满足社会对教育发展需求的重要实践。只要大胆去革新职高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才能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认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语言水平。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专业特色 [摘 要] “大学语文”是医学类高职高专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教学中必须从教材的选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的确定等方面进行改革,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相融合。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专业特色 大学语文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主干课程,其重要性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并未真正得到体现。相反,大学语文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地位更为尴尬,处境愈加困难。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应及时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凸显专业特色,使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针对学生所学专业需要来选择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 教材的选择应体现专业特色 教材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主体,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的编选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选择适合学生专业需要的语文教材,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主要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当前还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材。许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仍旧采用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针对性不强,忽略了高职高专医学生自身的特点,超越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育规律及人才培养目标来说,这样的教材并不完全适用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笔者认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既要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又要体现出医学专业特点。因为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针对性强,毕业生将来需要从事的是服务于人的健康与生命的工作,他们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自身具备丰富的内涵和人文素养。所以应该选择融人文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教材。目前针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多,有孙洁和范清涓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这两部教材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共性是在内容上都选取一定数量的中外医学典章,不同处是孙洁主编的大学语文还介绍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既考虑到医学生的医学文化素养,又兼顾到医学生以后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基本能力的实用性文章。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孙洁的《大学语文》,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这部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体现专业特点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社区服务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了解专业,针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实际需要,与专业相结合,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这个特殊的职业不仅要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道德修养,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语文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必须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以便适应其岗位工作需要。教学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优势。即一方面通过古今中外优秀作家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语文的“听、说、读、写”提高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三 教学内容设计要突出专业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如临床医学生以后从事临床工作,进行病情诊断、处方与病历书写等工作,良好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职业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学中应把文学欣赏、医学典章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讲解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意志,以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还可通过对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分析,使医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锻炼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再如护理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护理文书的写作能力,是其最重要的职业语文能力,在语言沟通能力中,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被认为是重要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护理专业的语文课教学中,结合护士职业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审美能力。一方面,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探讨作品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品格得到完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口语训练、实用文书写作的教学,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水平。而相对中医药类专业而言,学生要具备扎实的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功底,这是中医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必须以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尤其是医古文作为教学重点,加强对中医药传统经典医学文献及传统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理解,从中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医药学成就,学习前辈献身医药事业的精神,提高医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感悟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到作为一个中医人才做到“博极医源”“古今贯通”的重要性。 四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专业特点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改进教学效果。当前的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一般3年,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学生学习负担重,所以要学生通学语文教材不太可能。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法、提高学生兴趣,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如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将大学语文分解为文学欣赏、医古文、语文基础知识等部分,开设一定学时的专题讲座由学生自行选修,既减轻了医学生课程任务,又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也可采取研讨评论的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教授为主,容易形成学生思维定势。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其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古代儒家经典名篇,可引导学生深层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领悟一种灵动圆通、磅礴大气的思维方式,以便他们在今后生活中能够灵活智慧地思考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学习屈原、司马迁、陶渊明、陆游等人的诗文,就可让学生积极研究讨论,学会换位思考,领悟古人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宁静淡泊、舍生取义等优良品格,引发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等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追问。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未来从医生涯的职业道德基础。 除此之外,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多媒体设备已经广泛采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医古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课件简单介绍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李时珍等人物经典著作及其创作过程,可以借助影视、古代名医视频了解他们的典型事迹和传奇故事,使古代名医的高尚人格、奉献精神、杰出贡献以及精湛医术铭刻在学生心地上,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具有的医学道德和专业技能。教无定法,适合各种学生特点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法,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实现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五 考核方式要突出职业能力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仅仅靠一纸试卷并不能检测出学生学习的质量。笔者认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对学生的考评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适应将来的工作为目标,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首先,考试内容方面。侧重于“实用型”“能力型”。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考核,如学生平时在口语训练课上的一系列活动,根据其表现都要计入平时成绩,最后按一定的比例纳入期末成绩的考核中,力求真实公正。另外还要检测学生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如考试命题主要采用开放性的命题,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考试形式方面可以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如理论知识可采取闭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考题不局限于课本,可延伸至课外。实践部分采取开卷方式,主要以阅读赏析、作品评析、写作为主,内容开放,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专业命题不一,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辨析、大胆创新。考核形式由单一的知识检测转化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这种重视语文能力的考核正好符合医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的基本能力。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探析如何增强职高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摘 要:职高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学习上,知识的积累在于运用,学好语文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前教学体系中存在诸多不足,制约着职高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注重语文教学专业性的同时也要与教学实用性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方法;专业性;实用性 语文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课程,对于专业要求更高的职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受限于教学管理的不科学、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协调、生源语文素质不高等原因,严重制约了职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语文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国家对职高教育的重视以及市场对职高人才的需求,探究如何增强职高语文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主要对如何增强职高语文教学专业性和实用性进行探讨、分析。 一、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性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大影响,而职高语文又要求很强的专业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渴求的不同也体现出它的专业性,需要教师通过将语文教学以及不同专业的需求相结合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习。 1.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目标相统一 语文教学有它的基本的教学任务,而不同专业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针对职高语文的教学应将二者的任务有机结合、统一。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不同的专业应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旅游专业应将侧重点放在作者对于景色的描写上,而文秘专业应该将学习的目标定在历史的学习以及语言表达上。 2.教学方案的设定更接近所学专业 目前,多数职高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不是沿用普高教材,就是基于普高教育进行选编。其教学内容很普遍,并不具有职高教育的专业性。首先,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的不同侧重点,使其教学内容具有相应的专业性。比如,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和画作、画家相关的文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提高学生美术专业素养。其次,教师教学中要主动地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辅助语文学习。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工具,寻找与教学相关的影像、图片等,把专业知识应用和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 3.语文教学内容涉及专业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教学基本内容的同时向专业性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体现专业性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通过采用多媒体、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有直观的认知,再把相关园林建设的故事结合起来,还可以和国外景观建设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了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对景观、历史相关知识得到认识和补充。 二、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设定的实用性 知识的传授在于学以致用,在开展职高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时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职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1.教学方式通俗化,更贴近生活 职高语文教学应贴近实际生活,不能只是理论知识生硬地灌输,应该找到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的最佳接触点,让生活走进课堂。荔枝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水果,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教师可以带上一些可以吃的荔枝或者荔枝不同的彩色图片,让学生根据生活的观察和实物图片,相互介绍荔枝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交流技巧和提炼表达能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同时作长远规划 职高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试卷上,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并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长远规划。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辩论赛、应用文写作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摆脱单一的学习方式,多学科学习 通过不同学科间的配合相互促进学科的学习。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设计课文中所涉及的服装造型,通过实际表演理解学习知识。 三、职高语文教学中实用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形成实用的能力。 1.教学中运用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语文课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讲述,也可以通过同课文内容的改编变成表演课、诗朗诵课、辩论课等,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动手实践能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的运用。例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课文《武松打虎》时,可以通过舞台表演的模式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切身了解人物的性格,专业知识的应用,同时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更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多创造出实践课程,构建开放、轻松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所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职高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握职高语文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同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跳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专业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等情况改善教学方法,使学生语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共同发展。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浅论职高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摘 要: 搞好职高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职高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之基本。要做到更新观念,继承创新;研究学生,把握规律;因材施教,科学评价,提高修养,提高素质。 关键词: 职高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近年来,从国家一直到普通百姓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要求教育与现实相结合。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职高语文教学也面临转轨的问题,这是职高语文教育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职高语文是职高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直接制约其他学科的学习,搞好职高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职高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之基本。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难尽如人意之处,其结果突出表现在职高生中。由于许多职高学生是在基础教育中的失败者,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基础教育中的弊病。有些职高生学了八九年的语文,竟写不出一笔规范的汉字,做不出几篇像样的作文,说起话来言不由衷,辞难达意。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职高语文教学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怪圈里解放出来,必须注重和突出素质教育,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努力让他们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继承创新 要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但就现今职高语文教师来说,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走出校门所实践的还是应试教育,在教师整个受教育和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虽然近些年来一些旧的教育思想受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批评,也受到了当今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但它们仍在困扰着许多教师,不仅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方式,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且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错误做法。一些职高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是一味地与普高教育并列,脱离实际。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等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和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对职高学生来说是更适合他们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因材施教,科学评价 在更新观念、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要依赖于教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大力推广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教学中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提倡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训练式为开发式,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师应努力做到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发展不同类型学生丰富的个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如,进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其特点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将一班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和考核,因材施教,分层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职高教学中,这一点已逐渐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从开学开始,就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目标,分成就业班和升学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得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朝着不同的目标奋斗。 三、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良好的教师素质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这是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师的道德、情操、气质、言行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同时也随时随地接受孩子们的检验与评价。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学做真人,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以自身形象影响和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热爱学生。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所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不顾此失彼。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此外,如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以及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素质教育是一项宏伟系统的工程,它反映了时代、国家、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希望和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努力为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适宜的教育条件,促进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开启职高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摘 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成为培养、呼唤学生个体情感的阵地。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行,职业高中语文教育应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职业学校应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自身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人们常常都会关注科技创新成果。其实,不仅是科技方面需要创新,教育方面同样需要创新。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 关键词:职高语文 ;教学手段;激趣;质疑创新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成为培养、呼唤学生个体情感的阵地。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培养人文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就必须积极创造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则非常鲜明地声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教育创新理念,要进行教育创新,首要的是自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也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条件。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张定远教授在全国中语会第七届年会闭幕式上的发言中说,教师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以知识为本,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一定要破除旧的教育观念、走创新教育之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创新意识,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与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张讲台、一盒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已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更何况有些职高生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对所学的知识缺乏求知欲,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大量生动的声形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习知识上,而是深入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创新、丰富教学手段在讲读课文时多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图片。如讲授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可以把除了夏洛克外其他三位吝啬鬼的故事精彩片段油印出来,还可以向学生讲述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又如《邓稼先》一文,虽文字流畅,感情线也很明晰,但还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邓稼先对我们民族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忘我工作、无私敬业的爱国热情。对此,笔者让学生在课前看一场纪实式电影《横空出世》,以使学生感受邓稼先等优秀的国防科研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效果较好。因此,一些杂志、画报、图片、录像等在教学中都是很好的教具。教师教学手段改进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想将语文课换成其它课都难,因为学生爱语文。 三、设法激趣 指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你的教学感兴趣, 在课堂上能互动起来。孔子有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不爱学习,不善于学习。他们对上专业课 都缺乏兴趣,对上语文等文化课更是如此,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感悟早读。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首先要让他们读语文读出味。我们把简单短小,而且语言或情感特点明显的文章集成册,称之为“早读教材”。例如有一天早晨同学们读到一篇摘自《青年文摘》的文章,写的是母爱,当学生读完最后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儿欲孝而亲不在”后,学生们全部都静了下来,足有一分钟没人说话,我知道学生被文中的情感感动了。 (2)上课诵读。上面所说的早读是让学生走近语文,而课堂的朗读则让学生走进语文。琅琅书声是语文课的一个标志,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老师应该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指导和分析、体会。在课堂上精彩的朗读和分析,无疑可以把学生带入文本。 (3)课外阅读。根据我的观察,爱看书的学生,语言的感悟力理解力会比较强,对语 文课的兴趣也比较浓厚,语文成绩自然突出。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给每位学生制作了阅读卡。通过广泛的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是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把握好,组织好这三个时间段,我们就能实现学生从知语文到喜欢语文的转变,再到以语文为乐的更大转变,从而使学生找到学语文的感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质疑问难。教会学生提问是关键。首先,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发问,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其次,必须给以方法上的指导。叶圣陶说:“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指导:①提问的角度和方式;②提问思路和内容。 五、善于鼓励表扬 职高学生需要的是理解和鼓励,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表扬,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反之,对学生横加批评,当众斥责,会极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之产生厌学情绪等不良后果。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中职学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的使命,但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性人员,更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中职学校中,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加强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思考 近年来,中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不仅干扰了学校的教学活动,而且对社会生活安宁造成一影响。因此,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教育必须加强。 一、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交通安全教育缺乏主动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中小学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参与的社会职能部门众多。 (二)教育经费短缺,交通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一些地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所需的经费难以保障,使得交通安全教育开展不够深入。 (三)专业负责人匮乏,交通安全教育缺乏有效性。目前,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交通部门,特别是公安交管部门都存在着中小学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负责人缺少现象。 二、当前中小学学生交通行为的特点 首先,中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自控力相对较差。这种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使得他们的交通行为呈现出在道路上追逐、蹦跳,玩耍等现象。尤其是他们的行走路线变化无常,行进中不顾前后左右,不理车辆行人,任意穿行,极具突然性,成为交通安全的一大隐患。 其次,中小学生出行较多,安全风险系数高。其交通活动的路线虽不复杂,但是每日需往返通行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道路,另外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还经常上路玩耍,中小学生是参与交通活动比较频繁的群体。 第三,中小学生处在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知识面窄,加之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缺乏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了解,不懂得机动车辆的行驶特点,不明确行人的行走规则,不知道自己违反交通规则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对违章的危险性没有足够的预料。 三、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要适时建立五种制度 一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政府要把本地区有关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各职能部门、学校、交通管理部门等单位要把对中小学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所需经费专款专用,防止教育经费被挤、被挪,把有限的经费确实用在中小学校交通安全资料的开发、制作、采购,师资力量培养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等各方面。 二是建立交通安全形势分析制度。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中小学校、辖区交警大队、中队分管学生安全宣传教育的负责人,每月或是每季定期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例会,对照本地区有关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和公安机关的相关要求,对学生遵守交通法律的情况和学校周边的通行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特别要对潜伏的交通安全隐患,看似不经意的违法行为,通过形势分析会得到有力的纠正。 三是建立会商研判制度。当地政府要定期组织安监、公安、教育、路政、交通、人社、医疗等部门参加的工作例会,各部门要对学生安全状况,特别是交通安全情况进行研判,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防止问题已经被发现或虽被发现但由于整改不到位,而酿成不应该发生的交通事故。 四是建立考核评定制度。要建立起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公安交警共同组成的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组织机构,落实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考评。在具体做法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要确定一名主要领导负责抓本系统与本校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交通安全教育的考核评定。 五是建立评比先进制度。要建立开展交通安全“优秀学校、优秀班级、优秀学生”的评比活动,坚决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出现,并对评选出的先进适时进行表彰。 (二)要全力坚持“三位一体”同步联动 保护学生出行安全,必须从教育入手,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同步联动。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学校建立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学校要设立交通安全教育组织体系,由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里有一定领导能力的人员构成;二是要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学校要聘请交通民警担任交通安全教育辅导员,定期为学生讲授交通安全常识,以提高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规范学生的交通行为,并形成制度;三是学校可自编教材,使交通安全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多部门联动扎实做好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小学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交警、家庭和社会共同来主动参与,齐抓共管。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光靠学校或是交通管理部门等任何一方,力量都是十分有限的,应多部门各方联动。 (三)要切实讲究方式方法。 一是要针对特点、对症下药。中小学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在这个年龄段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能使其终身不忘,深刻铭记。因此,要充分利用其感性认识强的特点,一方面进行警示片的观看,另一方面做好交通信号和标志的识别。 二是要用好心理理论,探究教育新方式。教育心理学中有两个理论:一个是“护花”理论,另一个是“破窗”理论。这两个理论运用到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中是最恰当不过了。重视纠正个别的交通违法,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道路交通安全观,让“遵守交通法规,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理念根深蒂固。 三是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轻松接受教育。教书与育人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环节往往蕴涵着不少的道路安全知识与哲理。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加进交通安全常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不仅会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还会使学生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一举二得。交通管理部门把交通安全宣传送进学校,在上交通安全课、展示教学图板、播放光盘等活动前,也都要精心准备,尽力用“鲜活”的方法真实生动地感化每一名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轻松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探索 【摘 要】中小学生安全防范能力较差,是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近几年来,安全教育课程虽然已经走进中小学课堂,但是教学成效并不显著,传统的安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本文从学生特点入手,结合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对体验式安全教育展开讨论,希望积极探索新的安全教育模式,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成效。 【关键词】学生;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 安全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中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发展。但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阶段、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其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要求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安全教育。但实际上,安全教育的成果并不显著,学生伤害事故仍时有发生。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50余万人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都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孩子消失。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安全教育的有效模式,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法 笔者查阅近几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专著,并将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对本文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2. 访谈法 笔者访问多位安全教育教师,并与进行过安全教育学习的中小学生进行交流,深入安全教育课堂,以期从教学一线获得准确的资料。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1. 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之初表现为喜欢参与,但他们往往对学习活动形式本身的兴趣大于学习内容,对于过去单一的教育活动形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减退。加之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并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同时,随着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学中也要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创造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激发和维持学生兴趣入手,结合学生的知识记忆特点,教学内容要丰富、生动、有趣,教学形式也要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 体验式安全教育的优点 体验式教学一般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知、理解、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以达到特定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首先,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热爱学习;其次,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体验中的情节发生过一次就会被大脑牢牢记忆,并且体验中个体产生的情绪也会极大地促进知识记忆的持久性和深刻性;最后,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的情境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脱离特定情境的知识只能是“呆滞的知识”,无法迁移到相关的情境中去。通过特定的环境,真实或仿真实的实践体验,将安全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 3. 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的开发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 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原则。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把掌握安全常识、具备防护能力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过多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救护技能,如对于火灾,应该让学生学会预防与保护、如何在逃生后快速有效报警,而不是贸然进入火场施救。二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安全教育应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平原地区过多学习预防泥石流、干旱缺水地区重点教授防溺水、冬季教防中暑等就偏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没有太多实效性。三是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原则。体验式安全教育需要的学时长,也不能像讲座课一样面面俱到,如安全常识类的课程可以以讲座、学生自学为主,将体验重点放在意识和技能培养上。四是系统性原则。中小学安全教育可以分为安全知识、保护能力和救助能力,安全教育要系统地加以整合,如防震减灾,就需要结合地震常识、地震逃生和灾后救助生存等内容。五是安全保障原则。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需要严格设计,如果安全课程都不能保证学生安全,那安全教育就没有意义了。 4. 体验式安全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体验式安全教学包括前期准备、实践体验、交流总结、强化提升、拓展延伸6个环节。 以消防安全教育为例。前期准备中,教师需要在选定安全主题后,制定教学目标为掌握消防知识、具备逃生和救助能力。之后设计教学内容,如学生上课所在的教学楼突发不明火灾,学生判断火情后选择紧急疏散逃离,中途可能有同学意外受伤。然后教师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提前将消防演习烟雾弹等道具在学生途经场所布置到位。学生需要课前自己查阅资料,学习相关消防知识。 实践体验环节,教师教学中突然触发提前设置的道具,学生觉察到明火或烟雾后,选择最佳自救方案,运用自学知识正确地用湿衣物或毛巾掩住口鼻,低首俯身,根据紧急疏散指示标志,沿墙逃生到安全场所。教师可设定逃生过程中一些动作不规范的学生烧伤、摔伤或窒息昏迷,完成逃生后学生迅速正确报警并及时对设定的伤者展开救护,整个环节教师可全程录像。 交流总结环节,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过程并进行交流,教师可结合活动录像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经验。 强化提升环节,教师针对安全主题的重点知识技能,如判断火情、选择逃生方案、正确的逃生姿势、准确报警、包扎、心肺复苏等进行强化训练。 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提出一些研究性小课题,引导学生课后探讨研究。如火场被困如何创造求生空间、如何利用床单进行结绳逃生、校车起火如何逃生等。 三、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安全教育虽然已经走入中小学课堂,但是传统的安全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体验式安全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其安全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中小学校应该重视对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 2. 建议 (1)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情境设计要贴近生活,给学生以更加真实的实践体验。课程开发要利用各种资源,可以请专业消防员协同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校外体验场馆进行安全教育,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学生在意外发生时才会不慌不乱,从容面对。 (2)w验式安全教育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教学环节要完整,体验是过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才是目的,不能走形式主义,单纯为了体验而体验,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3)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应该重视安全监控,避免在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但是也不能因为害怕事故的发生而降低体验的真实性,如何在活动中保护自己、预防损伤,也是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分析 摘 要 当前,我们的中小学生来说仍然存在诸多的安全问题,所以说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的安全教育,总的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只有安全问题搞好了,学生们才能安心地去学习知识,去快乐成长。本文就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教育方案进行浅析。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安全教育 浅析 安全问题,是学校常规管理中的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问题。近些年来学校安全事故频发,天灾也许我们无能为力,但事实是很多惨剧是人祸引起的,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可以避免的。无数的惨剧在时刻警醒我们,学校安全工作和安全教育必须成为我们工作的头等大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了生命一切都是空的,因此珍惜生命是我们的首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存在我们的身边,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有16000多名中小学生于安全事故中死亡,这也就意味着每天就要消失一个班级的人,这是多么令人警醒的数据,应此我们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尽可能地避免悲剧的发生。 1天灾 2008年的汶川地震惨剧现在还影响着我们,无数的生命被无情收割,虽然是天灾,我们无法让它消失,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安全常识减少伤亡,让伤亡降到最低。经过那次的教训我们都在定期做应对地震的训练。除了地震这种天灾,还有洪水,泥石流等天灾,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地教给学生如何应对这些天灾,防患于未然,让灾害出现时的伤亡率降到最低。 2人祸 天灾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减少伤亡,但是人祸却是我们可以杜绝它发生的,我们要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教育及安全活动,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共建和谐校园。 2.1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事故在中小学生所有的安全事故中占最大的比重,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中小学生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一般是由于走路的不集中或者贪图快捷方便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发生的,因此为了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我们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让学生们牢记以下几点:(1)过马路的时候牢记红灯停,绿灯行。宁等三分不抢一秒,不要贪图一时的快捷导致惨剧的发生。(2)要分清车道与人行道,不要三五成群的压马路,在马路上嬉戏打闹,这样会使交通发生混乱更加影响司机的心情从而大大的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3)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要走斑马线,不要嫌麻烦去翻越栏杆,翻越栏杆一是不文明二是穿越栏杆会使行车混乱发生事故。(4)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不要互相追逐,更加不要图省力去扒车,这样做等于是在同死神做交易。(5)走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集中,不要分心。现在在马路上可以看见许多学生边走路边看小人书,或者边走耳朵里插的耳机听歌,这样分心去干其他事时,当司机提醒的时候会因为种种缘由没有得到信号,从而发生惨剧。 2.2其他安全问题 除了交通安全隐患,还有其他的一些安全隐患同样需要警醒。比如溺水,火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生对安全的不够重视导致缺乏安全常识所导致的,比方说火灾,火灾事故当中大部分的人不是被烧死的,而是窒息而死或是中毒而死。所以在遇到火灾时,我们一方面要及时逃离现场,另一方面要注意正确的逃生方式,在逃生的时候要注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N住墙壁逃离现场。总之我们要及时的开展相关的讲座,活动,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只有经常性地举办这些活动,时不时地提醒学生们,这样才会在学生们心中留下安全的种子,才会避免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3校内安全 除了睡觉外,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所以在校园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防磕碰。目前大多数教室空间比较狭小,又置放了许多桌椅、饮水机等用品,所以不应在教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 (2)防滑、防摔。教室地板比较光滑,要注意防止滑倒受伤;需要登高打扫卫生、取放物品时,要请他人加以保护,注意防止摔伤。 (3)防坠落。住楼房,特别是住在楼房高层的,不要将身体探出阳台或者窗外,谨防不慎发生坠楼的危险。 (4)防挤压。教室的门、窗户在开关时容易夹手,也应当处处小心。 (5)防火灾。不要在教室里随便玩火,更不能在教室里燃放爆竹。 (6)防意外伤害。改锥、刀、剪等锋利、尖锐的工具,图钉、大头针等文具,用后应妥善存放起来,不能随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伤害。 4家庭学校共同致力于安全教育 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作为家长也应该时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自我做起,给孩子做好榜样,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标杆,只有自己重视了,自己的孩子才会真正的重视安全问题。 5结语 总而言之,安全是第一位的。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安全问题,安全事无大小,我们要从点滴抓起,让安全的种子深深地埋在我们的心中,及时寻找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让孩子们开开心心上学来,安安全全回家去,共建和谐安全校园。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摘 要:学校安全教育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安全隐患随时伴随在每个小学生的身边。要从小事抓起,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防患于未然,远离安全事故,使小学生在平安、健康、文明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小学生;安全教育;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安全第一,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共识。由于安全隐患时刻伴随在中小学生身边,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安全教育放在头等位置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师生安全意识,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和基本任务。 一、晓之以理,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途径比较多,可以借助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交通安全进校园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但最为重要的是,依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从小事抓起,切实抓好班级安全教育。 现在随着网络、电视等媒体的日益发达和普及,学生可以接触的信息并不比成人少。由于小学生心智未成熟,因此,容易受到消极导向的影响,从而使学校安全教育在不良气氛中显得苍白无力。我认为,班主任应从学生的日常小事入手,润物细无声,从身边的人和身边的小事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教育。 场景一:课间,四年级某班几个学生在教室门前的空地上追逐嬉闹,其中一个胖男生把刚跨出教室门的女生撞倒,自己的头部险些撞到墙上。追逐的男生哈哈大笑,从倒地的女生身上跨过…… 场景二:某小学四年级一位女生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出校门后,她为了展示自己的车技,双手离把,并加速前进,突然车子一颠簸,失去了平衡,人甩出车子几米,立刻休克。所幸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场景三:某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亮亮和明明,爸爸和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的管理就交给了在家的爷爷、奶奶和学校的教师。盛夏的一天下午,天气闷热,放学后他们叫上了同村的几个小同学一起来到村外的池塘边想洗个澡凉快凉快,便先下了水,后面的学生一看亮亮和明明没顶了,不见动静,吓得跑回村子叫来了大人下水抢救,结果晚了。由于他们水性不好,结束了幼小的生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看到这样、那样的安全事故。我们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然后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并张贴宣传,给学生以安全警示教育。以场景一为例,要告诉学生校园安全隐患无处不有,认识不文明活动的潜在危险,进而提高防范发生类似安全事故的意识。以场景二为例,要告诉学生交通法对儿童骑自行车上路行驶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不满13周岁的儿童不能骑车上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防患于未然。以场景三为例,要告诉学生,水火无情,远离安全事故。如果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有家长和老师在场监护,确认没有危险的前提下才能活动。 二、动之以情,在小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有了安全意识还不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在小事中寻找教育机会,丰富学生的自我保护体验,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外活动时不小心手上擦破了皮,有的学生在削铅笔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有的学生上体育课不小心扭伤了脚腕……凡此种种,遇到问题都“哭”着找教师或家长帮其解决。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适当开展活动,讨论并倡议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逐步建立独立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方法,以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所用。譬如,某班主任发现学生带打火机到学校里玩火,他创设了教室里着火的情景(烧旧报纸,制造浓烟),让学生参加火灾逃生演戏。演习后进行了认真的总结,表扬了用逃生知识逃生的学生,提高了演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发的后果。此举学生体验了火场的紧张场面,学到了逃生的方法,教育了违纪学生,增强了防火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导之以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远离学习、生活中的安全事故。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学习是一种特殊的集体生活,学生是未成年人,是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难以避免,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重中之重是抓好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在文明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 四、社会、学校、家庭联手,从小事入手形成连片机制,狠抓安全教育 安全隐患随时会发生,学校要主动和当地政府、学生家长联系,开展有效的防水防火演练,要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和防火安全教育,提请当地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开展学生上下学途中和周边安全隐患排查,协同相关部门在危险路段及水域边设置安全警示标牌,抓紧落实防范措施,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档案,确保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而言之,学校安全无小事,安全教育,从点滴抓起,把平安的种子撒播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那时我们收获的是更多的祥和、幸福、安宁和和谐。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老军中心小学)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防溺水教育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2013年,温州市有43名学生是因溺水而死亡,占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的60%,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如何深入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以防范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成为了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的现状,剖析了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温州市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管理 2013年,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事故频发,令人触目惊心。5月12日中午,龙湾区海城街道一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张某和黎某结伴到所居住的砖窑厂附近防护堤水域玩水,不慎掉入挖砖泥留下的深水坑,2人溺水身亡;6月1日午后,乐清市虹桥镇六中学生成某与伙伴一起到虹桥镇一小水库边玩水时不慎滑落水中,打捞上来时已无法抢救;7月8日中午12时许,瑞安市陶山镇中学6名男生结伴到该镇沙门山一溪潭游玩,2名学生不幸溺水死亡……。这些中小学生溺水悲剧充分暴露出了当前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全方位审视和研究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现状 (一)温州市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统计(以2013年数据为例) 2013年温州市上报中小学事故共计86起,有72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死亡43人,平均每10天约1名中小学生溺水死亡,占非正常死亡的60%。溺水成了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才能防患于未然。 (二)温州市中小学生发生溺水死亡事故的特点 2013年温州市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呈现3个特点:1.发生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五月份至十月份,占全年的74%,并且这些事故大都发生在放学后、节假日、休息日及高温时段;2.地点主要发生在农村,尤其是地处边远和环境较为艰苦的农村,并且,大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等野外水域;3.对象多数为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和新居民子女。 二、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这是溺水死亡的主因。爱玩水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难以抵挡游泳带来的乐趣。每到夏季,无论在城市的游泳池还是乡村的河流中,都可见到一群群在水中嬉戏的孩子们。然而他们在享受清凉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游泳潜在的危险,容易发生溺水事故。特别是居住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新居民子女,在没有征求家长的同意下,经常自行结伴到野外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游泳戏水,很多学生自己虽不会游泳,但在其他同伴邀约情况下,也冒险入河戏水。由于同伴大多年纪小、能力有限,缺少大人的陪护,对当地水域情况不了解,而且没有掌握游泳和水上救生技能,一旦遇险,惊慌失措,难以互救,极易发生群死的溺水事故。以上几起学生溺水事件,主要问题就在于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私自结伴到野外冒险入河游泳或戏水而引发悲剧。 (二)家长教育监管不到位 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监护人足够的监护和教育。家长作为中小学生的主要监护人和家庭教育者,在预防学生溺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家长,特别是外来农民工家长主要精力都放在生计上,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和游泳技能的培养。还有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干脆将孩子委托给老人照管,没有尽到对孩子的监管义务,对孩子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态度,以至于学生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等家长与学校监管空白期,私自外出游玩,下水游泳,导致溺水事故频发。瑞安市陶山镇中学2名学生不幸溺亡的悲剧,主要问题除了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孩子都为新居民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家长教育监管不到位引起的。 (三)学校教育流于形式 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防溺水安全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护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应对当前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居高不下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中小学防溺水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大多还停留在“作秀”层面,大多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没有探索到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着眼点主要强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在校外及节假日期间等客观原因,没有认识到学生溺水死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教育上的失误。经常是等出现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催促下,才根据文件要求开展整改和教育,其内容是有限的,不系统的、不规范的。 (四)政府危机意识不强 1.宣传管理力度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面上的应急,忽视了点上的预防,误认为防溺水宣传教育就是学校事情,根本就没有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导致村民对学生防溺水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政府对河道管理力度不够,导致一个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就是在很多河流的河床上,挖砂石的机械随处可见,但挖砂石后留下的深坑却没有人进行回填,也很少竖警示牌。这些难以看出深浅的“陷阱”非常多,边上是松软砂石,踩上去容易陷进去,这成了吞噬孩子生命的“血盆大口”。 2.场馆建设滞后 夏季天气炎热,是游泳、戏水纳凉的时节。城市的游泳场地多,大都配备救生员,而且大部分学生会在家长的陪同下游泳,因此溺水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农村学校及附近基本上没有配套建设游泳池,农村学生就只能到野外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游泳,而这些地方深浅莫测、危机四伏,以致成为吞噬生命的“黑洞”。另一方面,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场馆建设滞后,学生放学放假期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导致很多学生喜爱的活动无法开展,给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和新居民子女自行结伴戏水提供了可能。 3.缺乏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许多乡镇街道尚未完全树立学生防溺水应急管理意识,把学生防溺水应急管理当作学校内部的管理,将学生溺水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没有专门的救援队伍和装备,没有开展相关的应急救援演练。在真正面对学生溺水突发事件时,将会是方寸大乱,束手无策。因此,政府急需加强学生溺水应急管理工作。 三、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学生自主树立安全意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安全管理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自为性,使学生在安全管理中学会自我思考、自我选择和自主判断,自觉遵守学校所倡导的防溺水规章制度,积极参加老师、家长提供的游泳技能培训和溺水自救本领,自主树立安全意识,做到游泳“六不一会”:不私自下水游泳或到水边玩耍嬉戏,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下水施救,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如果发现有学生擅自下水游泳,也应立即向老师或父母报告。 (二)家长加大教育监管力度 家长是安全知识的传播者,是安全行为指导者,是安全行为实施的监督者。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溺水事故多发时段,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对孩子的活动要知去向、知内容、知同伴、知归时,切实担负起对孩子的监管责任。对于长期外出务工的家长一定要交代他们的近亲或者村干部对其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有效预防留守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另外,家长一旦发现有学生在水边玩耍或游泳,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要及时进行劝阻,以减少意外事故发生。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教会孩子掌握游泳本领和溺水自救技能。在有安全保障的场所适当进行游泳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水中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运用所学会的游泳知识和技能,妥善地进行应急处置;要让孩子知道在遭遇险情或发现有人溺水时,一定要立即大声呼喊救人,不要冒然下水营救,最大限度的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三)学校教育规范化、系统化 1.开展隐患排查,做好源头预防 针对学生溺水死亡“四多”“二无”的特点,学校要组织人员对校园及周边的水域开展一次全面的排查整治。对校园内的河流、池塘等易发生溺水的地方要设置警示标志、添设救护器材、加装防护设施。对校园周边的河流、废弃水库、在建工地、人工开挖或自然形成水潭、U型水渠等存在的隐患,及时告知师生、家长及当地政府、水利等部门,要求主管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是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学校要组织开展以“预防溺水,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六个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即一次主题班(团、队)会、一期专题黑板报、一次视频讲座、一次防溺水课外作业、一份学生承诺书和每日放学前一次安全提示教育,提醒学生牢记“六不一会”,进一步提高学生防溺水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开设游泳课程,提高自护能力 只有教育孩子学会游泳和自救,才是减少孩子溺水身亡的最好方法。因此,学校要把游泳课作为一项必修课,作为体育达标项目,纳入教学考核。特别是我市地处沿海、农村河道纵横的情况,应以学生为本,将游泳训练和自救知识教育正式纳入全市中小学生教材中,列入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的重要内容。另外,还要利用体育课或安全知识讲座,对学生讲解游泳基本知识、游泳安全注意事项及一些简单的自救、互救常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举行专题培训,争取家校共管 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发送警示短信、印发《告学生家长书》等措施,定期向家长开展预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利用身边惨痛的案例向其讲解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溺水事故多发时段,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家长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使家长在学生上、放学路上,中午、傍晚、双休节假日、暑假等脱离学校和老师监管的时段,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责任。及时与家长签订防溺水安全责任书,切实增强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单亲家长、新居民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争取家校共管,多方联动,共同做好中小学生溺水防范工作。 5.开展暑期学生安全千万家教师家访活动 各学校要逐班排查,建立留守儿童家庭和新居民子女家庭名册,做到不遗漏一个学生。根据排摸情况,由学校领导分片包干划定责任区,在放暑假前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带队开展一次暑期安全千万家教师家访活动,向学生和家长通报溺水事件,借用惨痛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特别是对容易发生问题的新居民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务必要明确责任人,逐一上门面对面将防溺水要求告知到位,向其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做好孩子的安全监管和教育,保障孩子生命安全。 (四)政府高度重视,多措并举 1.拓宽教育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学生防溺水工作,通过电视台、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等渠道,以电视滚动条、宣传栏、宣传标语、贴安全告示等形式,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拓宽防溺水宣传教育渠道,强化了全社会共同监管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人人讲安全、人人关心学生安全和各级政府、各部门积极合作、齐抓共管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良好氛围。 2.加强管理力度,减少事故“陷阱” 政府、水利部门应加大对河道管理的力度,在河道内竖起警示牌,最大限度地防止在河道内挖砂取石,对挖砂取石后一定要回填深浅的“陷阱”,对工地水塘等危险水域要督促施工企业进行填埋或建立围墙,在可能发生溺水事故的水塘、水渠、河流等危险地段设立防溺水警示牌,标明“此处危险,严禁下水游泳”、“此处曾溺水死亡**人”等内容,防止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聘请一些热心群众、教师、离退休人员等义务监管员(志愿者)组成夏季孩子安全监护小分队,在关键时段对容易引发溺水事故的危险水域进行巡护,对有玩水苗头和下水游玩的学生及时予以制止;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孩子生命安全的浓厚氛围。 3.兴建游泳场馆,丰富活动内容 政府要通过财政投入、体育彩票基金、企业捐助、个人集资等多方筹措专项资金,在水源丰富、有条件的村镇或学校兴建游泳馆让学生游泳。对于一些边远贫穷的地区,可通过调查摸底,选择适合游泳的安全河段,就地取材,围起天然游泳池,配置好基本的安全游泳设施和人员,避免学生私自到危险水域去游泳或玩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少年宫的作用,积极开展春泥计划暑期快乐营活动。暑假期间,由于新居民子女居住条件简陋,高温难耐易结伴到野外嬉戏,而又水性不好,极易发生溺水事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广泛动员新居民子女和留守儿童参与学校少年宫和暑期快乐营活动。同时建议企业在节假日期间开设场所容留管理新居民子女,预防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4.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乡镇、街道要加强溺水应急救援演练,完善溺水应急处置预案,为应急车辆、船舶配齐救生圈、长绳等必要救护设备,确保一旦发生落水求助,快速出击,全力开展救援、打捞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溺水死亡事故的发生。健全事后处置机制。对溺水死亡事故现场,地方政府和公安、信访、民政等职能部门要形成联动,及时介入,做好死者家属安抚及善后处理工作,做到快速处置,措施到位。避免因善后工作处置不当引发不安定因素。此外,密切掌握“网上网下”动态,快速处置苗头性的滋事行为,有效防止网络炒作,坚决防止事态扩大,确保社会稳定。 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典型的社会安全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通力合作,形成各负其责又整体配合的管理模式,才能防患于未然。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中小学生“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中小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中小学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监管不周等,都是引发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增强,需要发挥学校教育在安全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与家庭教育、社会监管相互配合,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常识,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生 安全教育 实效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约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每天约40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近年来,胁迫、性侵等案件,更是直接危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保障,加强中小学生安全管理,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早日实现,有利于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和良好的运行,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才。 一、中小学生“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1.家庭安全教育缺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安全教育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但是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家长片面的认为,孩子的安全教育应是学校的教育内容,殊不知,许多中小学生是在上学或者放学途中,或者周末、节假日在家庭附近遭受意外的。另外许多家长本身安全意识就弱,更不用说教育孩子了,例如2014年9月一名二年级小学生,搭乘父亲的摩托车放学回家,与一货车相撞,孩子当场身亡,父亲严重受伤。或许许多父母都知道摩托车载人存在安全隐患,但他们大多抱着侥幸心理,一旦发生意外,追悔莫及。因此,父母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同时提高自己和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孩子安全。 2.学校教育不完善。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与发展,中小学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可能,私立学校、民办学校、贵族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相继出现。多元的办学主体和多样的办学层次下,学生更加复杂,差异较大。学校本身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加之中小学生在校人数较多都增加了学校教育的管理难度。中小学校车安全事件、校园中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现象、误伤误杀事件时有发生,令人痛心疾首。许多中小学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升学率,过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用学习成绩代表学校教育。各中小学校应意识到,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安全才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安全教育应被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3.社会环境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学校周边的酒吧、ktv等娱乐场所鱼龙混杂,娱乐场所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吸引部分中小学生进入娱乐场所,易使其受到身心伤害。社会上一些极端分子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报复社会砍杀中小学生的行为,也加剧了中小学生的安全威胁。2014年,福建南平、江西上饶等地出现的砍杀小学生事件,曾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社会监管的法律法规,动用社会大众的力量共同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 4.中小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中小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足,缺乏躲避风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中小学生缺乏安全常识,基本没有自身防范意识与能力的特点往往使其成为被侵害的对象。2014年5月,5名初二女生,在自己并不会水的前提下,饮酒后壮胆,跳入水中玩耍,不料因1名女生不慎在水中滑倒,另一女生出手相救二人一并沉入水底。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安全常识,几乎没有认识风险、躲避风险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1.建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积极互动的长效机制 首先必须回归家庭教育的本位,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必须重视并关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主动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能力,通过校讯通等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特别关心上学和放学途中孩子的活动动态,与学校相关负责人相互配合,积极互动,及时有效消除孩子周围的安全隐患,全方位保障孩子身心健康。 2.学校重视安全教育活动,创新安全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作为引导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的重要场所,应该发挥其在安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学生安全,重如泰山”。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不仅要纳入学校、班级管理之中,更要让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走进课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和安全课堂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并做好安全常识教育工作。其次,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活动。学校安全教育应通过开展丰富精彩的教学活动,吸引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安全教育课堂,从而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躲避风险意识。例如,在具体的安全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介绍一些安全案例,引导中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其中,鼓励中小学生以小组形式研究安全案例,考验各个小组的辨别、克服、消除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通过类似活动的开展,培养中小学生的应变能力,真正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能力。再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积极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动态给家长,确保每位学生成长在家长和学校共同营造的“安全区域”内。最后,学校教育还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个人及周围的特殊经历、社会上一些极端的安全事件,极易给中小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学校教育应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及时有效的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将有助于他们增强安全意识、排除安全隐患、解决安全问题、提高安全能力。 3.完善相关制度、净化中小学周边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小学周边的不良环境是中小学生面临的一大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对具体经营类型,经营范围、营业对象等做出具体规定,并监督其严格执行,争取实现市场主体的利益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之间的平衡,净化中小学周边环境,全方位消除学校周边的安全隐患。 4.发挥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的努力,家庭的配合以及制度的完善都是为了全面确保中小学生的安全,但各方面相互配合的外在努力都无法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绝对安全区域”,解决中小学生安全问题必须注重中小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坚持以中小学生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为解决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中小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才是解决安全隐患,保护自身安全,促进自我健康成长的有效之道。 总之,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事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所在,面对日益复杂的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全面认知积极应对,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与家庭教育、社会监管积极互动,共同确保中小学生的真正安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那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侵害。 【关键词】交通安全中小学农村学校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农村交通条件逐渐变好,各种交通工具在城乡逐渐普及,各种大车、小车、摩托车、自行车飞速的在公路上行驶,在给人们带来交通方便的同时,各种车祸也在不断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无情的吞噬,特别是近年来发生在小学生的车祸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的警觉,那怎样抓好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所以说,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那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侵害,下面从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由于教育教学压力过大,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护差不多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学校对学生的违规行为情况缺乏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学校对学生遵守交通法律的情况掌握不实,更是缺少这方面有针对性的讲座。 (二)学生自身因素方面:由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生性好动、好奇心强、争强好胜、天生贪玩、心理脆弱等特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有:中小学生偷开机动车;过马路时不作前后张望,随意抢道,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道路;追爬、攀趴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骑车在公路上互相追逐、嬉闹玩耍、双手离把或单手扶把等;另外,农村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及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象,对110、122、120这些常识性的报案电话也不太熟知,因而常常出现农村中小学生驾驶摩托车、乘坐非法营运的车辆或超员超载的车辆以及在公路上成群结队不靠右侧路边行走等现象发生,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即使发生交通事故,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及时报警,从而,给肇事逃逸驾驶人以可乘之机。 (三)家庭教育:农村中小学生中,大部分家长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能对子女进行较好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多数学生家长及监护人甚至为了图一时之方便和利益而违规驾车或乘车,学生接触的家庭教育、社会现实和学校的宣传教育有时是互相抵触的,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模糊。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交通安全问题凸显。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是夫妻外出打工,只能把未成年的儿女留在老家,交给年迈的父母看管。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二、开展农村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对农村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也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要顺应时代潮流,形成人人都讲交通安全的好风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安宁、安心的学习环境。 (一)学校要强化学生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精心组织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要采取行之有效教育活动方式,增强全体学生的安全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第一: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养成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 第二: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交通安全宣传片,通过电影中一些场景感染学生,并通过写观后感提升安全意识。 第三、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 “文通安全宣传月”活动。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交通安全教育读本》下发至学生每生,做到人手一本,班内黑板报出“交通安全专版”进行宣传让学生制作交通安全手抄报、漫画在学校宣传栏进行展示。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教育标语和宣传画组织等。 (二)、学生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道路交通安全法》,把《交通安全常识》熟记于脑,牢记于心,并且落实在行动上,从而,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 (三)、家长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保证孩子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教育孩子不乘无牌照车辆,走路不玩耍,不强行穿越马路等安全常识,形成家校联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总之、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规范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只有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才能为我们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我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应对措施的研究 据统计,每年我国中小学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6万人,相当于平均每一天就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安全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国家和社会各层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并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安全教育日”。孩子失去了安全,家长也就失去了一切,抽样调查表明,95%的学生家长对天孩子的关心排序第一位的就是安全,第二是健康,第三才是成绩。结合我们二十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和73所中小学的实际调研,现将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应对措施分析如下: 一、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从时间,内容、资源、形式、效果、教师的安全知识技能等6个方面;针对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不仅时间不足,资源匮乏,而且实际演练较少,并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 1、中小学安全教育时间不足。有59.1%的教师表示每学期对学生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的时间累计在10课时以下。随着学段的增高,安全教育的时间呈递减趋势,就是说年级越高,安全教育的时间越少。另外,农村和县城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时间要明显少于城市学校,一半以上的教师希望学校每学期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的时间该在10课时以上。 2、灾害预防演习的安排较少,38.1%教师表示学校从未开展过预防灾害的演习,活动有看法的学生达到了55.6%,从各个学段来看,初中学校开展预防灾害演习活动的次数最少,从城乡来看,农村次数少于城市学校。安全预案的存在三个误区A、预案不是事故后的应急反应,而是事前的主动防范;B、预案不是放在办公桌上的空头文件,而应该藏于每个学生头脑之中;C、预案不是空洞的理论性文件,而是实际的,可操作的自救自护的技能。 3、安全教育内容相对广泛。59%以上的教师经常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为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法制教育和运动安全。安全教育内容存在着城乡差异。除了交通教育是城乡教育都最经常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外,大中城市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消防、法制、心理和网络教育,而农村教师比较重视饮食、防溺水等教育,这一点体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和社会生活背景差异。 4、许多学校仍然缺乏安全教育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师最想得到的资源是有关安全教育的影视或录像上,其次为宣传画或者有关挂图、安全知识读本,安全教育教师读本与活动方案。 5、目前教师最常用的安全教育形式或为指导学生阅读安全规则和读本,联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等等。这就反映出安全教育的形式以说教、听读为主,实际演练较少的特点。这种教育形式使学生对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低于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在县镇和农村学校中这各情况更为普遍。 6、教师本身比较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缺乏应对迷恋网络心理辅导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显示,目前对老师的安全培训主要由学校自行组织和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有关组织的相对较少,教师们认为对教师安全教育培训时间累计为每学期3天到一周比较合适。应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培训,特别是对科任老师要加强要求。 二、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有重要影响,安全教育的滞后已经带了诸多教育和社会后果,是当前社会发展与深化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建设以体育课程为依据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网络;注重机关法规和落实监督等发展对策。通过多73所中小学安全教育善调查,在了解现实善的基础上探索与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模式,为解决我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同时,提出依据学校体育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安全教育融合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并从师资、教材、课程目标等方面和学校体育进行结合。这对快速建立和发惬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教育,学校体育一体化是一种有益探索。 1、我国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状况 (1)学生安全相关知识来源途径 学校与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仍然是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首要途径,而同时“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报刊”和“同学之间了解”两个选择也分别达到了60.9%和39.1%,说明学生从自我途径了解仍然占较大比例。这从反面说明了学校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方面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成长,不但关系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为主,与家庭等其他途径相配合,形成多元互为补充的安全知识来源途径,无疑将能取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成效。 (2)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有3457名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共场所的简单灭火装置,缺乏基本的安全自救知识技能,占调查学生的51.6%,只有29.4%的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火灾现场的有毒烟雾以及火灾伤害特点迅速,“用潮湿织物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气体为逃生和救援赢得时间成为首先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这些并不复杂的知识技能一经掌握就能使学生在万一出现的意外事故中能降低甚至避免本可避免的人身伤害。 三、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应对措施与方法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教育学生有序上下楼,文明把路行。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结合当地实际和事故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坚决避免侥幸心理,坚持利用升旗、课间操、上下学等时间开展演练,寄宿制学校还要开展针对宿舍区的突发演练,并确保演练时学生安全。 1、加强中小学学校安全预案制定与演练 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是我国首次关于学校安全预案的立法。 2、切实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 从中小学学生身心特点来看,安全教育应该与其身心特点相结合。小学阶段努力增强对各种危险的辩别能力,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违法行为,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掌握突发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的采取的防范措施,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求助的意识等。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积极参加青少年自救教育,掌握自我保护的常识与技能。 (1)、基本要求:小学生不得玩火。一是不得带火柴或打火机等火种;二是不随意点火,禁止在易燃易爆物品处用火;三是不得在公共场所燃放鞭炮,更不允许将点燃的鞭炮乱扔,在火灾现场,小学生未成年人要支持先逃生的原则。 (2)、火灾的处理办法 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内的油烟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房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干粉灭火器灭火;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警,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如俯下身体,用湿布捂鼻。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延吉市中小学生伤害现状及安全教育需求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延吉市中小学生伤害现状和安全教育需求,为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延吉市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中各选取1所朝鲜族、汉族学校,共6所;再采用随机抽样法,对6所中小学1 229名学生及其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41.2%,发生率较高的健康危险行为为玩火、饮酒、试图离家出走、不适当减肥和吸烟。不同年级学生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50%以上的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90%以上的家长和教师以及7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健康安全教育。结论 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建立训练有素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和开发相关教材,是学校安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健康教育;危险行为;需求估价;学生 随着学生伤害的增加和健康危险因素暴露程度的增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伤害应对能力的培养需求日趋突出。2006年中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指出,仅溺水和交通事故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就超过了全年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1]。学生安全问题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针对中小学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剧增[2-6]。本课题作为学校安全教育干预研究的基础研究,以PRECEDE模式作为主要理论依据,调查学生的安全教育现状及其教育需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延吉市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中各选取1所朝、汉族学校,共6所;再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每所学校各抽取2个班,以学生及其家长和相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 341份(其中学生622份,家长622份,教师97份)。回收有效问卷1 2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共调查男生269名(45.9%),女生317名(54.1%)。学生年龄范围为11~20岁,平均(15.15±2.09)岁。家长中的80%以上具有高中或大学学历,教师中的83.3%具有本科学历。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经国际安全教育专家3人的指导,进一步修改补充,提高了工具的效度。问卷分为学生、家长和教师3个部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伤害类型及原因、健康危险行为、健康危险行为认知、安全教育现状及其需求。 1.2.2 伤害认定标准 伤害是指因为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正常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能量的转移可能是瞬时大量,也可能是长期小量,前者称之为伤害,后者则为慢性疾病[7]。本研究中的伤害是指学生因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伤害而到医院诊治或休学、休息0.5 d以上,或由家长、教师、同学、朋友进行紧急医疗处置过的事件。 1.2.3 健康危险行为的界定 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通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dolescent health risk behavior)[8]。本研究中的健康危险行为是指各种非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成瘾行为、精神成瘾行为、各种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和非意愿妊娠的性行为、不良饮食行为。 1.3 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内容经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议通过后,以学校为中心,研究者、学校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合作实施,学校的校医作为研究的协助者,经培训后协助收集资料。整个收集资料的过程,遵循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或退出的原则。学生与教师问卷当日收回;父母问卷由学生带回家,于次日收回。 1.4 资料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学生、教师和父母的一般情况、安全教育现状和教育需求、伤害发生及伤害类型的分布采用描述性分析,学生危险行为及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危险行为认知的差异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伤害及健康危险行为 2.1.1 伤害 中小学生过去1 a中伤害发生率为41.2%,其中小学生为54.7%、初中生为38.7%、高中生为36.5%。伤害发生的场所分别为学校(52.0%)、家庭(35.0%)和上下学路上(13.0%)。伤害的原因最多的依次为跌倒受伤(35.0%)、不洁净食物导致不适(8.8%)、与同学发生口角受伤(6.8%)和体育课时受伤(6.1%)。 2.1.2 健康危险行为 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最高的为玩火,在中学生中除玩火外,依次为曾试图离家出走、饮酒、不适当减肥和吸烟等。除吸烟率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年级和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家长和教师对健康危险行为的认知 家长及教师组均认为吸烟属健康危险行为,而家长对学生饮酒、药物滥用、性行为的认知率显著高于教师。家长对性行为的认知基本相同,但在其他项目上,不同年级的家长与教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生家长对吸烟、饮酒和药物滥用等方面的认知率高于初中和高中学生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教师对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认知率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的健康危险行为认知率普遍低于高中和初中教师。见表2。 2.3 安全教育现状与需求 2.3.1 学校安全教育现状 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62.1%的教师每年接受过1次或1次以上的急救培训,其中76.1%的教师培训地点在当地卫生局或教育系统。分别有85.2%,76.7%,60.0%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回答学校有培训应急方面的规划或项目,但仅有30.4%的教师曾实施过安全教育。分别有40.2%,21.0%,13.8%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回答在正规课程中接受过1~2次的应急知识教育,且以多媒体教学或电视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 2.3.2 安全教育需求 分别有94.6%的教师、92.2%的父母和77.9%的学生回答安全教育很有必要。然而,许多学校不容易开展安全教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安全教育不在正常教学计划中(57.6%)、无教材和可利用的教育设备(52.2%)、缺乏安全教育知识和技术(46.7%)。初中和高中学生的父母及初中教师对教育的需求比较相近,前4位分别是交通安全、食物中毒、火灾和运动损伤;而高中教师则认为最重要的是性教育、交通安全、运动损伤和火灾;小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需求集中在火灾、交通安全和食物中毒的预防和应对教育(表 3)。同样,不同学段学生教育需求不同,小学生希望得到有关交通安全和食物中毒的教育,初中和高中学生则希望得到有关窒息、家庭事故、饮酒及药物滥用和运动损伤方面的教育。 2.3.3 安全教育手段 58.3%的学生希望由学校聘请的专家来讲授应急预防和生活安全的课程。有关教育方式,42.0%的小学生和33.8%的初中生希望通过演练的方式学习,40.3%的高中生希望通过看电视或看电影的方式学习。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延吉市中小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发生率较高,学生伤害年平均发生率为41.2%,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结果(10.82%~20.4%)[2-3],伤害发生地点与相关研究结果的一致,主要发生在学校和家中[3-4]。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随年级递增而升高,吸烟、饮酒已不再局限于男生。而有些父母和教师很自然地接受学生的这种行为,正如一些研究指出的一样,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不以为然,势必影响学生对健康危险行为的态度和实践[5]。因此,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同时需要父母、教师在认识和态度上的转变。 结果还显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安全教育方面的规划或项目,几乎所有的研究对象都认为安全教育很重要,但仅有30.4%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安全教育。究其原因,安全课程未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视为业余活动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多数教师缺乏经验,有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安全教育相关培训,还有无课程安排、无教材、无可利用的设备、相关知识和技术欠缺等,制约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开展。知识是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前提[9],且有研究显示进行安全教育最适合的时期是中小学时期,一旦进入社会,将很难有机会再让普通人受到系统的安全教育[10]。因此,安全教育不应再视为中小学教育的额外任务,应将其纳入教育日程,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体系。 针对调查结果,笔者建议,各中小学校在努力把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扶持中小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教师梯队建设和不同层次的安全教育教材开发、提供技术指导等,这将有助于学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课程开发应充分分析学生现存的和潜在的安全问题,要针对所在社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突出的安全问题开发安全教育课程,实施适合他们的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教育达到预期目标。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因素和对策 【摘 要】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面对我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对中小学生的家庭安全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我国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主要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家长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及注意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安全教育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 家庭安全教育 对策 据2007年教育部、公安部等调查显示,我国在校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6万之多,即平均每天就有40多名学生不幸身亡。有专家指出,我国中小学80%的意外伤害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结果酿成了惨案。[1]尤其是家庭对中小学生缺乏有效的家庭安全教育,使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措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安全事故时不知所措,以至发生很多悲剧。 一、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问题的成因 1.安全教育主体不明确 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大多不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去社区学习安全教育知识,并认为学校负有安全教育的首要责任。在家长心里已埋下了“安全教育主要靠学校”、“安全投入主要靠政府”的种子,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千叮咛、万嘱咐”。“学校安全问题是伴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权的让步而产生的”。家长职责不清,过分依赖于学校教育是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2.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轻视孩子的安全教育。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和教师期待的是学生的成绩,安全教育被忽略、边缘化了。家长的目标是分数,学校的目标是升学,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任务,教师往往在缺乏科学的安全教育教材的情况下,给学生讲一些抽象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走过场,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在家庭中,家长更多的也只是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尽可能的给孩子补习课本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家庭安全教育。 3.教育者缺乏有关安全教育的培训 每年我国各级培训部门都有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育科研、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而对中小学生的“第一教师”——家长却没有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当家长面对事故发生时缺乏应对措施,对事故发生前的预防、事故发生中的应对以及事故发生后对孩子的心理辅导都缺少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在安全事故发生后长时间处于惶恐之中。[2]我们认为,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必备的安全常识,掌握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损失是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家长的安全教育培训势在必行。 4.学校安全教育不完善 安全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知识、安全责任、安全技能和安全对策教育几个方面。安全知识、安全责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掌握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明白自己在安全事故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是“知”的方面;而安全技能、安全对策则是使学生在学习“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防范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是“会”的方面。当前,学校学生安全教育主要侧重于安全知识、安全责任的教育,忽视了安全技能、安全对策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解决了“知”的问题,而忽略了“会”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注意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仅凭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联合学校、家长的力量。家长在明确自身教育孩子安全教育责任的基础上,应多与学校沟通,积极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学校要经常向家长传授各种事故发生的特点、预防、逃生的知识,使家长能够根据子女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教给子女各种安全知识,家长要注意对子女的安全教育的情境化训练,通过模拟事故现场,演练逃生办法,使对子女的安全教育达到实效。[5] 2.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生命教育是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孩子实行珍惜生命的教育。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事故发生时能保护自己的生命、及时逃生、学会生存。家庭应重视安全教育,将家庭安全教育与知识学习教育视为等同重要,并通过各种资料、图片、案例和演习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观念。[4]家长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给孩子讲解各种安全知识,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中小学的家庭安全教育 社区、妇联、派出所等部门都要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以安全健康知识竞赛、夏令营、冬令营、讲座等灵活的形式,向学生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和法律知识,进行防溺水、防中毒等“防卫演习”,[3]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吸引家长参加各种培训,增强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真正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生家庭安全教育是一项关系学生生命的大事,绝不能大意。社会、学校、家庭必需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对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以及对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浅论 摘要: 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中小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实例,从校园安全教育、家庭安全教育两个方面谈了对中小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可供基层中小学校在用电安全管理和用电安全教育方面借鉴。 关键词: 安全教育;校园用电;家庭用电 学校是公共场所,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健康身心的地方。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缺少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所以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教育者要做好的是防患于未然。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校园用电安全教育,作为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中小学生校园用电的安全教育 镜头一:某班学生在自习课上,乘老师不在之际,私自利用班里的多媒体播放影片。由于操作不当,拉扯电源插板,引起电源插板打火冒烟。班里的学生惊慌失措,纷纷涌出教室,所幸没有引发严重后果。镜头二:某生在寝室内违规使用“热得快”烧开水,由于疏忽,忘记了时间,“热得快”将暖水瓶烧坏,所幸被宿舍管理员及时发现,没有造成火灾。以上两个事例,是发生在基层学校的真事,虽然都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但反映出基层中小学校园内确实存在安全用电隐患,类似的实例在中小学校园恐怕还会有许多。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在校园安全用电的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的漏洞,另一方面折射出对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做得不够好,导致学生用电安全的防范意识不强。据调查,学生在用电过程中,容易发生危险的情况主要有以下情况:(1)用手或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2)用湿手触摸电器,用湿布擦拭电器;(3)插拔电源插头时用力拉拽电线,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4)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中、教室里、宿舍里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因此,学校管理者及学生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以便有效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严禁在灯具、电扇、空调、摄像头、投影仪等电器上悬挂覆盖装饰品等易燃物,不得私自搬移所有电器的使用位置、不得私自改变室内电器用途及所有电器线路。教室内所有电源插座严禁为手机、电池等充电,严禁使用电热器具。教室内多媒体设备使用必须由本班电教员专人负责,不得用于做游戏或私自观看影片。多媒体设备、灯具、电扇、空调、饮水机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关闭电源,以免长时间开机过热引起火灾。严禁在寝室自行安装使用灯泡、灯具,以及各种热水器(如“热得快”)、取暖用具(如电热毯)和做饭用具(如电饭锅)等。严禁私自改动室内线路,绝对不能在宿舍中私拉乱接电线。严禁在灯具上悬挂任何装饰物、易燃物及其他物品,要做到及时关灯,以免灯具和线路发热引起火灾。楼道应急灯插座严禁用于其他用途,以免发生意外时应急灯不能正常使用。室内各电器设施若发现异常现象,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宿舍办,严禁自行处置,注意保持用电设备及周围的环境卫生,严禁堆放易燃物品。 二、中小学生家庭用电的安全教育 镜头三:小米10岁,读小学四年级。因为她的父母做生意比较忙,所以周末她便一个人在家。做完作业后她自己洗了头发,想到妈妈平时用电吹风吹头发,便想亲自试验一下。刚吹了几下,隔壁的小伙伴过来喊她去看新买的玩具,小米由于好奇就急忙跟着跑了出去,随手把电吹风扔到桌子上。看了玩具之后,两个小伙伴便开心地玩了起来,越玩越起劲,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闹,出去发现很多人都匆匆往她家方向跑去。那滚滚浓烟让她意识到她家失火了,她吓得哭了起来。在邻居们的帮助下,火最终被扑灭。最后当他们在研究失火的起因时,发现就是那个没有关闭电源的电吹风惹的祸。这是因没有正确使用电器而引起事故发生的案例,在生活中时常发生。电吹风引起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电吹风正在使用时,人中途走开,结果长时间通电,导致电吹风外壳的温度过高而引燃可燃物;二是在使用电吹风时遇上停电,在没有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去处理其他事情或外出,恢复通电以后电吹风的电热丝长时间加热,温度升高,引起火灾。除了电吹风之外,一些常用的家用电器也会因短路或通电时间太长等原因而引发火灾。学生在使用这些电器时,家长一定要多提醒他们,注意电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作为具有安全教育的职责和义务的教育工作者,其不仅要教给中小学生在学院内的用电安全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在校园以外的用电安全防范意识。以下介绍一些常用家用电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电吹风:避免在潮湿的、弥漫水蒸气的浴室中使用,这样容易引起漏电而导致触电事故。若正在使用时,临时有事走开,要将电源关掉。(2)电熨斗:不要长时间停放在衣物上熨烫,暂不使用时应将其竖立搁置在一边,或平放于专用金属架上,人离去时应立即关闭电源,以防引发火灾。(3)电暖炉:不要在特别靠近电暖炉的地方较长时间烘烤衣物,也不要将电暖炉靠近家具、报纸杂志堆放处,以免引燃周围易燃物品,导致火灾。(4)电饭煲:使用时内胆尤其是内胆的外层要擦干净,不要沾满水便放入底座使用。底座不能用水冲洗,以防止底座内电路组件损坏,造成漏电或短路事故。(5)电热毯:使用时要平整地铺放在棉垫上,上层覆盖一条被单即可,不可铺在棉垫下面,也不要长时间加温,以免使被盖温度过高引起燃烧。临睡时要关闭电源,收起不用时应轻叠轻放,不宜折叠得过小,放置时上面不可压重物。(6)微波炉:不要在未放任何食物时空转,否则易引起组件损坏;不要用金属容器盛放食物加热,否则会损坏组件,最好使用微波炉特制容器加热食物。最后还要着重提醒,学生在家使用家用电器最好还是要在家长的指导或监管下进行。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校园用电安全教育是关系着构建和谐校园的大事,刻不容缓。 作者:李建法 单位:叶 县昆阳中学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创建思路 当今,交通安全教育日益受到社会重视。“保护生命、平安出行”是我们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交通安全为主要目的,以交通法规、规定以及交通安全知识为主要内容,依靠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向中小学生普及交通法规、安全知识、法制观念,培养中小学生维护交通秩序的良好社会公德的重要举措。交通安全教育是一种意识养成教育,也是文明道德教育。 近年来,人们从一些中小学生重大交通事故中积极吸取教训,大力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完全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大纲之中,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得不到有效落实。宣传与教育内容单一。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上,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交通安全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由于学校交通法律法规书籍较少,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影响。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交通行为经常受到身边人们言行的影响。例如,父母随意乱穿马路,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形成成不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习惯。在道路交通参与过程中,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交通群体,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行为极具突然性。中小学生精力充沛,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种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使他们的交通行为变化较大,经常发生横穿马路、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二是参与交通时段危险性大。虽然中小学生交通参与范围窄、参与路线简单,但由于参与时段均在每天早、中、晚的交通高峰时段,加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差、交通认知能力差等原因,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三是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防范意识较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有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义务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各自的教育职责,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应把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大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经常对所辖区域内中小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只有各部门切实履行起自己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氛围,保证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深入持久地深入开展下去。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从内容上看,包括交通知识、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意识与能力等;从教育形式来看,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不仅是从校内获得知识与行为能力,还需要社会、家庭的积极参与。一要取得社会的支持与配合。现代交通是社会多部门参与、共同作用的社会行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不能仅限于在学校内部,而应让孩子们走向社会,在学习参与交通管理的过程中加深对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二要让学校教师、家长参与到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中来。中小学生的学习多数是从书本和榜样的引导中获得的,中小学生教师的交通安全意识对中小学生起着一定榜样作用;而家庭则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因此,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教师与父母要共同配合。 这样才能使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得以全面开展。同时,丰富交通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一是创设相应的环境,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如在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活动设施,包括模拟红绿红、斑马线以及其他交通标志等。二是提供实践场地,在体验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如开展“十字路口”、“汽车站”等游戏,让中小学生把学习的交通规则运用到实践中。三是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四是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中小学生生活的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中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总而言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不断探索与完善交通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使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与交通安全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加强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交通安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驾驶人员及其他交通参与者认识到交通安全重要性,懂得交通法律法规的有关知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是解决交通事故的根本途径。自从公安部关于交通安全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五进”活动部署开展以来,交通安全宣传进学校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笔者就如何加强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浅谈己见。 一、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一是导向的错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各中、小学校都以学生升入重点中学或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导向的错误,必然造成管理重心的偏移,因而无可避免地大面积出现各学校忽视学生交通安全的问题。二是学校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即使有交警部门来督促,多半都是走走过场而己。 (二)学生自身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具有生性好动、好奇心强、争强好胜、天生贪玩、心理脆弱、记忆力强等特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方面:一方面从警力而言,警力严重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由于基层中队及一线交警承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重,工作忙,日常交通管理勤务已显得捉襟见肘,因而面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少数同志确实存在为完成任务而走过场的现象。另一方面宣传形式和内容单一、枯燥。上交通安全法制课、作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报告、播放电视光盘和图片展览几乎是惯用的几种宣传方式。缺少针对性、新颖性,中小学生接收效果相对较差。 二、开展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对策 我们对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在宣传内容、形式和手段上都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减少并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确实给广大的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安宁、安心的学习环境。特别应注重发挥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采取三抓之策,才能使学生校外活动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学校方面:首先,学校要强化中小学生的交通法制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高度重视对中小学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在校学生的交通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不断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的提高,远离交通事故、健康成长。《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规范人们道路交通行为的法律依据。做为学校一是每一周或两周要上一节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课。对中小学生实行正规化、系统化、经常化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教育。法治教育到了位,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水平提高了,依法行路的自觉性增强了,就等于抓住了对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的根本。同时学校还应在每周给学生安排一定的社会活动,在有组织,有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下,让学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满足学生的心理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只要抓好了上述两点,学生自身的道路交通安全必定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 建立“交通安全学校”、“交通安全班”、“遵守交规好学生”等评选制度。可采取学生“持卡上路”方式,违法时,由执勤交警予以纠正和教育并记入联系卡中,每月底交警部门将登记的学生违法情况反馈给学校和县教育局。每学期由县教育局牵头,对辖区内的学校实行考核评定,奖优惩劣。各学校也可以根据此对班级、学生进行考评。 最后,加强校车管理,建立交通违法举报制度。发动学生、家长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举报校车超载、不按规定行驶等交通违法,拒乘不具备载人资格的交通工具。凡举报内容一经查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将严肃处理并依法追究学校法人的责任。 (二)家庭方面:主要是抓引导。在家庭里,长辈们的言传身教,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绝不亚于其他人。因此,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配合学校,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行车走路方面的自我保护教育,以避免不该发生的交通事故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家长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注意言传身教,以自己遵守交通法规的模范行为影响子女,使交通安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同时,家长要妥善安排学生的校外活动内容。好奇、好动、好强是青少年的天性。一味的严管,磨灭了青少年的天性,使他们由书呆子变家呆子,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做为学生家长,就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科学安排学生的校外活动内容。更要特别注意经常安排自己或成人亲属、亲友带孩子出门购物、串门、郊游或一些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在确 保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主要是履职尽责,全面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对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方面,要立足本职,采取新颖、创新的方式全面开展: 首先,针对学生特点,对症下药。要借助其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交警体操训练;借助好奇性,组织学生开展行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普法活动。如在校园设置模拟道口及复杂路况。让学生搞好模拟规范道路交通行为训练;借助学生的好强性,组织学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竞赛,道路交通知识漫画比赛等项活动;借助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组织他们观录像看展板、搞典型案例剖析,通过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增强他们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消化吸收。 其次,形式新颖、内容创新。交通民警在宣传教育方式上要推陈出新。一是在内容上。交通安全图片展,可以使用卡通形象设计制作,尽量搜集内容涉及中小学生违反交通法律法规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案例,要将正确的交通行为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和图片学生传播;二是在形式上,可以以开展“少年儿童平安才能回家”活动为载体,推广小学生交通安全“小黄帽”路队制,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四)社会方面:发挥新闻媒体力量,营造社会宣传阵营。社会各界要对中小学生献出关爱之心。社会各界要对中小学生的校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倍加关注。各级政府要结合物业管理等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政府拨款,公益赞助来增建、完善农村、城区、社区中小学生校外活动的设施和场所,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具有吸引力的校外活动环境。青少年宫、科技场馆要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内容,吸引中小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文艺工作者要在多创作适应少年儿童的读物和文艺作品方面下功夫,为中小学生提供充裕的科学向上的课外读物和作品,为他们安全、快乐、健康的成长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广播、报刊、杂志、宣传栏、宣传车、宣传单、信息简报等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开展交通法规、交管动态、事故图片巡展等活动,在社会中营造一种“交通管理人人有责”的氛围。定时播出提示中、小学生安全出行的宣传画面,特别是推出动画片等中、小学生喜欢的节目时,有意识地插播一些宣传教育公益广告,此种宣传方式长期坚持,久而久之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广播电台的交通频道,是广大驾驶人最喜爱的一档节目,在学生上、下学的重点时段,连续播出提示驾驶人集中精力注意观察路面学生行走动态及谨慎驾驶的语言,使驾驶人即觉得温馨又不致感到枯燥乏味。新闻、出版要充分发挥本行业的独特优势,刊发一些事故案例,供广大驾驶人和中小学生在平时阅读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电信、移动等部门,也可以借用短信的方式,向广大驾驶人群发提示短讯,提醒其在特别的时段应倍加提高警惕,慎防一不留神闯下滔天大祸。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都立足本职认真思考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各尽所能,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中小学生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在新的情况下对中小学生校外活动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水平不断得到加强,才能收到既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长发育,又防止他们无序上路威胁生命安全,使他们远离交通事故的双重效果。综上所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我们通过教会一个人,可以带好一个家庭,促进一个村庄、一个工厂、一个学校,从而辐射整个社会。因此,在对中小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用制度规范各自的履责行为,恪尽职守,亲力亲为,坚持用机制管理校园的交通安全,内外结合,标本兼治。让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为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策略 摘要: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呼唤人文关怀,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安全教育素材,从丰富安全教育文化、培养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渗透安全教育,力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安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去。从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善于捕捉教学契机、巧妙利用教材内容、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用识字学习材料五个方面试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安全教育;策略 一、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如,在教学《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个事例感受生命的存在,引导学生对生命发出感慨,并适时补充作家杏林子人残志不摧、坚强面对生活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达到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 二、善于捕捉教学契机,传授安全救护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传授安全救护的方法,润物细无声。如,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外出时如果迷路了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听此一言会发散思维,交流一些安全自救的方法,然后教师再引入课文:“这篇课文,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么解决迷路的困难的?”这样既完成了课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又向学生传授了安全救护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精彩描写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伺机讲解一些地震防护自救的常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补充一些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件,让学生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又如,《桥》一课讲的是一位老支书在山洪到来之际,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村民转移,在危难当头舍己救人的事。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相机给学生传授一些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措施,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安全防范技能。总之,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备课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教学契机,适时向学生传授安全救护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注意安全。 三、巧妙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小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课文《乌塔》讲述了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教师在教学时就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乌塔是怎样做到安全防范、保障自己旅途安全的。抛出这样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解决了本篇课文的难点问题,又引导了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旅游安全防范,增强了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小学生可否独自旅行”这个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四、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颖的语文教学形式,学生们比较喜欢,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如,在开展“遨游汉字王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学生需要走上街头,对错别字进行调查,教师要在活动开始前就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联系家长,在家长的监管下开展课外活动,保障学生安全。如,在开展“走进神奇的网络世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两面性,一方面网络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拒绝网络诱惑,要学会安全上网,避免沉迷网络。再者,为了更系统地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可开展一次“安全你我他”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动员孩子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知识,了解安全常识,举办安全故事会;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安全知识手抄报、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安全教育征文比赛等。这样既让学生进行了语文学习,又丰富了安全教育文化。 五、活用识字学习材料,传授安全防范知识 中国汉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可以挖掘安全教育内容,传授安全防范知识。如,在教学生字“灭”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火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灭火,学生会回答:“用物体覆盖,用水浇灭。”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启发学生记住“灭”的意思和写法,还顺势将灭火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为安全教育留有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安全教育要时时讲、常常讲,杜绝安全隐患,让学生心中安全警钟长鸣,让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自救能力不断提升,让每个学生平安、快乐地学习。 作者:庞欣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洛浦中心小学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残障学生是个特殊的、更需要关爱的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尤为关键,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责任感,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悉心培育残障学生,让他们逐步融入到社会发展中。然而,残障学生由于其身体与生理上的缺陷,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无法深入的理解,再加上他们自卑的心理,同时与外界缺乏一定的交流,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这就使得他们与同年正常学生相比显得更加不成熟与幼稚,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又由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比较片面,导致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会体现在人际关系失衡、自我封闭、价值观念发生偏差、无法应对生活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不能正确地看待生命等问题,为此,残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残障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和安全意识的引导与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并且尊重他人生命,同时在受教育过程中,增强自我保护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残障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活动群体,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针对残障学生的身体与生理上的缺陷、自我封闭现象、严重自卑心理等实际情况,创设的一种多元化的、多维度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其能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直面自己的缺陷,对生命与安全具有充分的认知,能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感恩生命,从而达到彰显个性、点亮生命,在突发情况下,要具备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和防卫能力,为其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生活奠定基础。为此,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生命安全的教育有效的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残障学生知识的引导者与传授者,更是开启残障学生心灵窗户的生命导师,所以每一位教师应该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一、尊重残障学生的生命尊严,帮助他们学会关爱生命 残障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心理与身体的残疾,从而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思维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生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学校应该对残障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将先进的心理教育学的理念引入到特殊学校的教学教育中。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每门学科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社会、思想品德、语文、自然等这些学科中,充分的发掘蕴含着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爱生命,充分的体现个人在社会群体的自我价值。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残障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能够充分的利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学会倾听、表达自己、自主学习、享受生活的快乐。此外,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关注残障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就能及时的发现隐藏的危险,避免给他们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二、在日常的教学中,让残障学生学会体验生命的快乐 特殊教育学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教学活动的选择,应该根据残障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实际需求,倡导生命安全的教育理念,开展多元的、灵活的、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特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并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在全国爱耳日、国际聋人节、世界残疾人日、国际盲人节等这些节日上,教师们可以与学校的残障学生形成一对一的帮扶模式,对于学习与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甚至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帮教、帮困、帮学,促使他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以最佳的状态面对人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其日常教学中,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杜绝对残障学生进行人身的攻击与言语的侮辱,要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关爱下勇敢、快乐的成长。同时,教师还应该经常组织有关生命安全的主题班会或是趣味活动,例如,生命安全小知识的主题班会,增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或是聘请法制专家,为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专题讲座、观看教学视频、有关安全方面的小品表演,让残障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律常识,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或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让残障学生学会在突发状况下,如何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应变能力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此外,增设符合残障学生实际状况的生活技能课程,设计便于残障学生能够接受与掌握的教学方案,结合生活化教学,强化残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特长培训内容,并且能够获得一技之长,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有效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与相关评价机制,动员全校所有师生参与到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确定实际需求,动员各种有利资源,争取获取外力的协助,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组织整个实践活动。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残障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应该充分的利用训练各类残障学生的教育基地与学校公共文化设施,积极的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与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中生命的存在的形态,领略到生命的美妙;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训练、参加志愿者服务、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援助精神。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家长携手共进促进残障学生的快乐成长,定期的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问卷调查、对家长进行特殊孩子进行教育的相关培训等,利用寒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让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家长们能够对学校教育满意,对学生充满信心。增强亲子沟通实践活动,为残障学生营造和谐的、愉悦的家庭氛围。适当的给残障学生家长布置家庭训练的任务,如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家庭劳务的训练、良好生活作息规律的养成,家长与教师在共同努力下,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与普通学校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普校学生与残障学生一对一的结对子,相互交流、相互问候等方式,让残障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健全学生的真正友谊、关心,让他们拓宽知识面,获取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教育担负着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与确保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责任。残障学生因为其身体或生理上的缺陷,常常受人轻视,感觉不被别人所关注,被这个世界所遗弃,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生命毫无意义的错觉。为此,针对残障学生这一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残障学生的价值观与生命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丁伟 刘丽峰 单位:白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化学特色生命安全教育途径 化学的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而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的学生,除了意外伤害,其他的生命安全问题几乎都跟他们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及其变化有关。所以,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探索具有化学特色的生命安全教育途径是非常必要的。现将笔者探索的成果与广大同仁共享。 一、以化学实验为契机,增强安全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最大的区别就是时刻存在安全隐患,稍一疏忽不仅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还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所以,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增强安全意识的最佳契机。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利用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第一,深刻挖掘每个化学实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在学生初学化学时,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很容易因好奇随意操作或将不该混合的物质混合到一起而酿成事故。据报道,江苏某地一名初三学生借给老师送实验用品的机会,偷偷将氯酸钾和红磷带回家,在家中将两种药品放在玻璃瓶中混合时,突然发生爆炸,结果面部和颈部受伤,还炸掉半个手指。所以,教师在上第一节实验课时,就应该强调让学生严格按要求做实验,如果想进行创新探究,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同时要求教师要给学生规范、科学的操作示范,讲清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在做每个实验前,将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提示,这样既能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又能杜绝发生事故。如,在做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时,笔者给学生的温馨提示是:盐酸、稀硫酸都有腐蚀性,取用时避免与皮肤、衣物接触;酸要取少量;观察时要从侧面观察,不能将眼睛直视试管口;点燃产生的气体时,也要注意面部躲闪等。第二,将实验中的安全问题由课内引申到课外。让学生在掌握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增强安全意识。如,在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时,需要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液面上升的高度,该实验要注意带上胶皮手套进行操作,防止氢氧化钠溶液腐蚀皮肤。由此引申到生活中用含有氢氧化钠的油烟清洁剂清洗烟机时也应该带上胶皮手套,防止腐蚀。 二、以研究物质为主线,树立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研究物质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物质。我们就应该以研究物质为主线,学习每种物质时,都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化学物质,并让学生意识到不合理使用化学物质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1.利用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化学物质如,当学习软水和硬水时,学生知道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所以就指导学生要检验一下家中用水的水质,根据水质合理选择洗涤剂。再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目前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学习化学过程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物质的性质出发来科学判断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否得当,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近日,一则题为《震惊!在外面喝粥等于服毒?太恐怖了!》的帖子在网上炸开了锅。帖子称:在外食用的浓稠的粥,很有可能是添加了“粥宝”———黄原胶。这种黄原胶加入粥里后,只需用少量的米、花十几分钟就能熬制一大锅浓稠的粥,而且卖相更好。在粥中添加黄原胶真的能使人中毒吗?上海天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品研发部的陶善利表示,黄原胶是以玉米为原料、经生物发酵生产的高分子多糖聚合物,可广泛用作增稠剂。“国家有规定,粥里面不可以添加增稠剂。”陶善利称,主要原因还是为了防止商家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增稠剂也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而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符合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由此可见,只有从化学角度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才能科学的利用物质。2.通过组织辩论某些物质的利与弊,树立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如,学习“化学肥料”一课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化肥和农药的利与弊”。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会促进粮食增产,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但是,如果只为了增产,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就会造成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甚至导致作物上残留农药,危及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健康。再如,学习“合成材料”时,组织学生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充分认识到塑料制品有成本低、易加工、抗腐蚀能力强、防水、防电、质轻、耐用等优点;同时也知道了回收废弃塑料成本高、有些塑料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甚至高温环境也会导致塑料分解出有毒成分,塑料自身不腐烂,无法自然降解,容易导致白色污染等缺点。通过上述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学生对如何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塑料制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物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合理的利用化学物质造福人类,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为人类服务化学物质。3.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原理,学会控制化学变化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我们要促进对人类有利的变化,阻止或限制对人类不利的变化发生。而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探究化学变化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化学变化的条件,使化学变化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如,学习了燃烧的条件之后,当想利用燃烧变化产生的热量的时候,就应该加大空气的流量或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这样既节约燃料,又减少污染;但是一旦发生火灾危害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时,就应该破坏燃烧条件,阻止燃烧变化的发生。 三、以突发事件为情境,训练生存技能 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突发事件很多,因化学知识匮乏,处理不当造成生命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所以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用突发事件创设教学情境,既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能训练学生的生存技能。如,在讲解生石灰的性质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述一个突发事件,“上海前几年有一个儿童把生石灰干燥剂弄进眼睛里,家长不知如何解救,只会抱起孩子往医院赶,等赶到医院,医生检察后发现儿童的眼角膜已经烧坏,孩子视力已严重损坏无法恢复了。”接着提出问题:生石灰进入眼睛为什么伤害这样大?一旦进入眼睛后应该怎样处理?学生在这样一个真实事件的促动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要了解生石灰的性质,并努力寻找正确的处理方法。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孩子的家长有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就不会束以待毙,导致孩子视力受损。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活情境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训练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将生命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化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以化学基础知识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使命,作为化学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化学有关的生命安全教育素材,努力探索具有化学特色的生命安全教育途径。 作者:刘宏霞 姜国利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命安全意识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大学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高校教学的宗旨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绝不能忽略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要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我国目前的生命安全教育现状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出发,研究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措施 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在德智发展的同时,加强育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注意学生在体育教学时生命安全的教育,体育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致力于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应该以自身的教学为基础,分析生命教育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人的生命既包含本原的自然生命又包括超自然的价值生命。人的生命主要有三种形式: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自然生命的最主要体现是“活”,即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体一致,进行着自然代谢、生老病死。精神生命体现了人存活于世的意义以及人的感情层面的变化。社会生命不仅仅在于活着,更多的是反应着人在社会上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交流。人的生命是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体现出来的。 1.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人的生命是与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命在于运动。几千多年以来,人都是通过运动来发展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通过运动也可以增强人的心理素质。运动可以很好的服务于人类,提升人类生命的意义,最终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每个生物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人的生命亦是如此,有着它自身特殊的意义而存在着。人的生命主要的形式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者紧密相连,周而复始的存在着,三者相互协调,充分展现出人类生命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关注文化理论课,更要注重体育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提高人的生命安全意识。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现代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国伟大领袖曾经说过“无体是无德智也”,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全的自然生命,那么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将无从体现。人只有保证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感情世界,才能发挥人在社会上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体育不仅仅要求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还要求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人的意志力、耐力等各方面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体育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所以,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直观的引导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重视,体育学科在自己的领域发挥着它独有的魅力,各个高校应该积极的深入开展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 2.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从生命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发现我们国家目前的生命安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 2.1体育教师欠缺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教师欠缺安全意识,会导致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发生很多危险,或是在遇到危险时不能采取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的热身运动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如何帮助学生有效预防剧烈运动导致的伤害,仅仅是做一些肤浅的简单的热身运动,这时学生的各个关节都没有活动开,这就会导致在进行正式体育活动时学生由于激烈的运动而受伤,再加之教师没有教导学生在遇到紧急危险时如何防范,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受伤就不能及时得到处理。 2.2体育教师忽视学生的挫折教育 在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或是生活中由于情感问题,学生很容易受挫折,感到沮丧,这时他们就会感到不自信、不主动的与人交流、自暴自弃等一系列消极的情绪。这时体育教师就应该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在运动中就容易改变自己消极的情绪,转化自己的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但是在现实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并没有重视挫折教育,这样学生就会沉浸在自己的消极情绪中,没有心情去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学生的消极情绪如果改变不了,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周而复始的步入困境。体育教师应该意识到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体育教学积极引导学生。 2.3体育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的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忽略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一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只是局限于短跑、长跑等这些运动,学生往往很难形成安全意识。学校应该增设一些例如篮球、羽毛球、跆拳道、太极等不同形式的运动,体育运动的形式越多,学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就容易形成一定的生命安全意识。 3.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实施的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显得愈发重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我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我国体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1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中有关生命安全的内容 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教育,它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一定的思维和一些危险训练。我国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促进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但是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中仅仅局限在学生的身体健康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生命安全教育。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不同学校之间应该相互借鉴,吸取经验,丰富教学中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有关内容。 3.2将生命安全理念带入体育教学 向学生传授生存技能、树立生命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等其他品格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时,教师应该时刻展现出生命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将生命安全理念带入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办法:第一,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跑、跳等充分融入于学生喜欢的运动中。这样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上,学生容易形成安全意识。第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不能体现在理论以及操场这些狭小的空间,通过户外运动,学生可以充分的接近大自然,通过爬山、攀岩等这些户外运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生存技能,从实际运动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第三,体育教学时以学生为本。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意识。第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应该差别对待,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安全意识。 3.3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 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长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类,不应该给学生带上“差生”“优生”的称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在各方面的潜力。在面对运动基础不同的学生时,即便是相同的运动技能、相同的训练方法、相同的运动时间,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包容的态度来对待领悟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的感受,应该尽自己的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感受生命的愉悦。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被赞扬和肯定,教师应该避免过多的批评学生,本着激励的原则,帮助学生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4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 目前的体育教师虽然有着很强的专业技能,但是仍然存在部分老师缺乏安全意识,这就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也不强。对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生命安全知识培训,也可以组织生命安全系列的讲座,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安全培训,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会逐渐培养,对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生就会越来越多的注重生命安全问题。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命安全的认识逐渐增强。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个平台,应该尽可能的发挥出作用。体育教师不仅仅应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应该着力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制度,加强对学生生命安全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为我国提供更多的综合素质人才。 作者:李晓明 张杰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高职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思考 摘要: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也在于此,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自身生命健康和安全的意识,培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全面推进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将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一方面通过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要设计生命安全教育体系,制定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丰富生命安全教育方法。只有这三方面协同共进,才能使生命安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1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按照学者李力妍[1]的说法,这种所谓的“人的自然化”实际上就是强调身强体壮、具有天然的生命力是人的生命发展的朴素追求,这从某种层面上反映了自然生命。而实际上,追求“人的自然化”最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障生命的完整性。不仅是体育活动,实际上,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前提的。对于生命安全的教育不仅是尊重生命的表现,更有助于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项以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因而在保障生命安全上与生命安全教育观不谋而合。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多在劳动量较大的一线工作,较强的身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因而,打破固有的传统教育教学形式,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强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职生自然生命的活力,同时更有助于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才是现代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2生命安全教育中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2.1通过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本身也存在着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除了一些喜好运动以及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外,多数学生的运动量还是比较少的,这就需要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运动量,进而逐渐增加,这是一个不断积累量变的过程。身体素质的增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与锻炼中保持一个恒定的增加过程,需要充分把握好度,不可强度太大,亦不可没有强度。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笔者认为,要增进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体验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学要重视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多次感知,体会完成动作时的肌肉力度、要领方法以及完成动作后带来的愉悦感[2]。只有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动作越来越完善,进而感受生命的成长和乐趣,全身心地构建对生命的感受和理解。 2.2通过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 围绕生命安全教育开展的体育教学改革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新时代的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才是教育的重心。有一个良好的体魄固然重要,高尚的人格和较强的心理素质也同等重要,它有助于让学生在走出校门面对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这才是高职体育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责不仅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锻炼出一副好的身体,更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其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并施以援手。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实际上,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完善开来。只有多措并举,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完善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学习榜样系列活动等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同时,还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心理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及时排解,避免产生心理疾病。总的来说,在全面推进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提升学生自然生命层面的价值实现,更要通过全面、科学、个性化的体育评价,最终实现通过体育活动引领学生和谐发展的主要目的。 3生命安全教育中高职体育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改革高职体育教学、推进生命安全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这既需要有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也需要丰富的内容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3.1要设计一套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生命安全教育观念的施行是一个缓慢渗透的过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应该将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重点突出生命关怀,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体悟生命。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设计,需要教师有充足的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储备,并且要在不断学习中内化于心。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充满生命意识的教学目标,才能有选择性地设计课程,才能科学评估教学效果。生命安全教育体系是一个统领全局的系统,它能够有效指导高职院校教师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开展更加体现生命意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身体素质的提升,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养成团结奋进、坚韧不拔的素质。这才是设计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立足点。 3.2要制定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全面推进生命安全教育丰富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内涵,也更加深入地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层次。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将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贯穿其中,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既考虑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特性,从而推进学生的纵向成长,又要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科学、行之有效的内容方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通,从而提升整体水平,这是一个横向发展的过程。体育活动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服务于生活。除课堂教学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也要充分以生活为契合点,开展更多“接地气”的体育活动形式,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总之,在制定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以上两方面都要兼顾到。 3.3要推行多元化的生命安全教育方法 生命安全教育最终要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施行,这是保证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要推行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可通过情景教学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课堂记忆。这主要指的就是通过利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环境,令其置身其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给他们麻木的神经以震撼性的刺激,实现教学效果的持续和教学质量的高效、生动。这种形式远比单纯、枯燥的讲解来得实际,也更加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在现有的教学手段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创新,这就需要切实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鼓励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更多有益的经验,更好地促进教学方法的升级和多元。 4结语 体育教学是一项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形式,但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通过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改善,更要注重对学生性格及健全心理素质的养成,这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在要求。总的来说,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需要一步一步来,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需要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共同完善。只有这样,生命安全教育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 作者:庞建民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是一门培养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掌握必要安全防范能力的综合性必修课。学生从出生到上学,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告诉他们不玩火、不碰电、不吃陌生人的东西、看灯过马路等安全常识。生命安全教育是我们关心的头等大事,要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就要掌握有关公共安全的常识,了解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意义。但归根结底一句话,生命是无价的,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重视起生命的可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感人至深的案例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生命不可重来,同时也要懂得重视他人的生命。 二、强调交通安全 近年来,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每时每刻都威胁着我们的生命。为了有效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学生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不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中小学生社会经验较少,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让许多不良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使得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让罪恶的魔爪不敢伸向他们。其次,学校还应该开展一些关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讲座、校刊、宣传标语、图片展等,这样有利于引起中小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不安全因素的分析能力。 四、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中小学生仅知道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是不够的,还要掌握自护自救的技能。针对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危险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办法,相信在这种声情并茂的情景下,会让学生牢牢记住实用有效的自救方法。安全教育是学校最为重视的教育内容之一,学生的安全是教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所以初中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十分必要。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既是新课改的教育需求,也是教育行业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的趋势。 作者:魏春华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六中学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1.前言 目前,高校体育活动中损伤、猝死等事件频发,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痛苦,极大地打击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热情,影响了学生体质的增强。面对运动损伤逐年上升的趋势,应该引起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视,重新审视学校体育,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和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研究的对象 随机抽取黑龙江省14所高校35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800名,女生1700名进行体育运动项目及损伤后的问卷调查。这14所高校分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大学、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大庆师范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大学。 2.2研究的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结合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通过互联网查询各大图书馆和资料库,查阅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数十篇,为该论文的理论分析与问卷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2.2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14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之后,根据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设计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并针对黑龙江省14所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期中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发放3500份问卷,并回收3500份问卷,即本次问卷的回收率达到了100%。为了检验该问卷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选用了“信度折半”检验法,对问卷进行了全面的信度检验,该问卷的最终信度系数0.83;用重测法进行效度检验,两次问卷调查的相关系数为0.95,表明本次调查的结果十分可靠。2.2.3实地考察法为完全了解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随机抽取了黑龙江省14所高校进行实地走访考察,并就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咨询了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者。2.2.4数理统计分析法在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后,选用统计软件SPSS与软件Excel,进行数据分析工作与数据统计工作,从而确保所得数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研究结果 3.1高校体育教学运动损伤情况 对黑龙江省14所高校随机抽取3500名学生,其中男生1800名,女生1700名进行运动项目及损伤后的问卷调查得知:有34.0%的学生发生过1次运动伤害事故,有25.6%的学生发生过2次,还有4.5%的学生发生过3次及3次以上运动伤害事故。以上数据表明,发生过伤害的人数比较多,占总数的64.1%,且伤害事故的频数多为1次,发生多次伤害的不多。其中,男子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为,足球(27.3%)、篮球(16.4%)、田径(15.6%)、排球(13.8%)、体操(8.5%)、其他(7.13%)、羽毛球(7.3%)、网球(4.6%)、游泳(0.37%)。女子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为,田径(23.6%)、篮球(21.1%)、排球(19.3%)、体操(健美操)(14.5%)、羽毛球(8.3%)、其他(7.44%)、网球(5.6%)、游泳(0.16%)。从统计结果来看经常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排序为:足球、篮球、田径、排球、体操、其他、羽毛球、网球、游泳。损伤的部位排序为:膝、踝关节、肘关节、手腕、手指、手臂、腰、肩、眼部、其他。由此可见,一旦发生意外出于保护的下意识作用受到损伤的是四肢。 3.2高校体育运动损伤项目构成 结果显示,在学校各类体育活动中,三大球类(篮球、排球、足球)受伤学生最多,占运动损伤的41.84%;其次依次为重竞技项目(20.15%)、生存生活类项目(14.67%)、器械类项目(11.15%)、小球类项目(9.01%)、健身类项目(3.30%)。见表2。损伤的主要类型是关节韧带拉伤、皮肤擦伤及搓伤、切伤和肌肉拉伤,较严重是四肢骨折、眼部受伤、腰部扭伤、关节脱臼,溺水等。参与体育锻炼的男生多于女生,因此男生运动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大,可能与这些男生的运动跌伤机会较多有关,因为性格外向的男生生性好动、活动范围广、偏好刺激性运动。 4.讨论 4.1高校体育教学运动损伤分析 4.1.1教师方面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指导传授作用,课的组织,教材选编,教学手段的选择,安全措施的准备等都会直接影响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①专业思想方面:对于一位专业思想牢固的体育教师而言,备课、组织上课、课中安全方面都应有充分的准备。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责任心不强,随便应付一节课了事,不会充分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更不会在课中做好安全措施,那么课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②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方面: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③课后放松:很多体育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放松活动随随便便,每节课的放松内容相同。而不是根据本课的教材有针对性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是造成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4.1.2学生方面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安全意识淡薄。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通过观察,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活动时,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活动或准备不充分,这样神经系统、内脏和肌肉没有充分活动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洁、动作不够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②自我约束力差。体育锻炼中产生损伤的大多数学生大都在离教师比较远的学生,因为中学生的心理在教师附近比较约束、离老师较远就可能更随意地释放自己,加之学生没有很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就很容易出现不安全事故,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疗的能力;③身体素质比较差。目前在校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繁重的功课占去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仅靠每周2节的体育课根本无法使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各种身体素质。由于身体素质差,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一些学生身体素质差、平时不爱活动,看到其他同学作一些动作幅度较大,而且动作非常漂亮,所以也想去试一下,但忽视了“循序渐进、量力而为”的原则,仅凭一时冲动,在缺乏必要的素质与基本技术情况下盲目去做,也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④恶性循环。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更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即身体素质差——少练习(厌练)——更差——易损伤——少练——素质更差——更易在练习中损伤;⑤运动疲劳、心理过于兴奋或紧张。运动疲劳受伤主要是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做同一动作,使身体局部负担过大而引起的。学生学习新内容或比赛时会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容易发生损伤。学生在练习较难的动作时,由于心理害怕,做动作犹豫不决,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其它,教学组织不合理,天气不好,保护措施不当,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 4.2生命安全教育方法不全面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十分陈旧、落后。现存的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方法主要是教师照本宣科讲授的、很少有高校开设体育运动防护课,这无疑造成了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被动的局面。陈旧、局限的教育手段使得无法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全面、集中、深度的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对3500名大学生调查后,结果显示大多数学校采用日常灌输、教师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只有13.1%的学生接受过实践演练。由于学生缺乏预防损伤常识和遇险急救基本技能而不能很好的规避运动损伤或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免错过最佳的损伤治疗时机以致不能挽救生命。一份对全国普通高600余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0.7%的学生认为现有运动防护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需求。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应以体育运动安全为基本教学内容,并拓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如心肺复苏术、绷带包扎、止血、骨折临时固定等急救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模拟环境,不仅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应急避险等安全技能,并培养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积极、健康、乐观态度,启发他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5.预防与建议 5.1强化学生安全运动体育思想认知 学生进行安全运动的教育知识普及,促使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前,有效杜绝思想麻痹的情况认真就预防为主思想方针予以贯彻,良险发扬体育精神风貌。 5.2强化保健指导 在授课时,教师要多进行体育保健知识在学生间的宣传普及,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全面促使其依据体育保健规范自觉展开运动的习惯。当学生孙佳剑: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015年第10期了解到此类体育运动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后续的运动之中,他们便会更加注意动作方面的技巧,运动伤害也即能够大大避免。 5.3提倡运动之前的热身环节,督促学生做好准备活动 在进入到正式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督促学生展开恰当的热身。对于热身的内容选择,应最大化趋于同教学的内容相接轨。准备活动能够有效提升中枢神经的兴奋,克制身体活动时出现的生理惰性,为体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体育热身时,教师应当做到使学生感到身体微微出汗发热即可。 5.4体育运动之后应让学生进行相应放松 通过按摩能够有效地刺激人体的体表部位及穴位,进行改善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有效地消除运动疲劳,预防疾病的产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按摩放松,可以很快地恢复学生的精神及体力,避免学生出现因运动而造成的不良运动因素积压,导致后期运动中产生运动伤害的事故。在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针对频频发生的运动损伤,教师应认真做好运动中各项器械设备及防护用具的管理工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须经常对学生施以相应保健理论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情况,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孙佳剑 井红艳 李良胤 李明慧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1、认真组织教学,防患于未然 生命何其宝贵,安全重于泰山。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上落实安全措施,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开学之际,学校应当对体育器材进行严格的细致检测,排除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以生命安全第一的宗旨去开展体育教学。预先考虑安全措施,做好体育课安全预案,消除一切对学生生命健康不利的外部因素,避免体育课堂事故的发生。(2)要把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去,要写好具体的教案,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备器材等诸多方面。要合理的安排体育强度、体育课密度,减少不安全因素。“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以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为宗旨和准绳,使学生真正领悟体育教学的意义。(3)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则十分必要,一些对抗性强和游戏性活动中,如果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就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在课前加大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基本规则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进而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包括一些专项的准备活动和身体大关节部位活动。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教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动作技能、技巧,由易到难。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提高纪律性,使学生有更好的自我约束意识,消除不利于学生的安全因素,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地位。(5)活动后的安全非但不可忽视,更要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一节体育课上完后,只有及时的做好放松活动,使学生心率平缓下来,身体肌肉松弛下来,学生的亢奋状态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同时还要安排好器材收回,保证学生安全离开活动场地。 2、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育事故处理知识与技能,对课堂事故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课堂事故发生时临场不乱。如:篮球活动中,一同学手指受伤,要先询问事情的经过,检查具体情况,是挫伤还是钝伤,是否是关节错位还是骨折等,考虑是否去医院检查治疗。要及时地采取措施,同时或事后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急救教育,使学生学会、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学会提高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的能力。 3、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关爱学生 事故发生时,我们要及时的通知医务室到场进行紧急救治,向学校领导汇报,并通知家长,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用一颗爱心去关爱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受伤的同学进行周密的救治安排,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学生会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体育教师应事必躬亲,正确引导,把学生掌握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加大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力度,预防课堂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发生比例,使体育教学在渗透生命安全教学时更具多样性、持续性、实效性,真正实现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刘宝树 单位:山东省无棣县车王镇中学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对育人功能的探索 1国内性教育现状 瑞典是全世界最早推行现代性教育的国家,其性教育体制健全,目前其涵盖面还在不断扩大,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宗教、法律等方面。最近,在瑞典,“共同生活事业”一词已经代替了“性教育”一词,提出了更广泛的含义。而我国整个性教育体系一直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国内目前的青春期性教育总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犹抱琵琶半遮面。现在整个社会晚婚、晚育现象普遍,但现代人在校学习时间越来越长,这就使大学生在产生性需要与结婚之间出现长达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性等待期。这段时间,大学生很容易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如今,网络发达,各种媒体传播的阴暗的、糜烂的、非正面的信息铺天盖地,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扭曲。我国迄今尚无制度化的青春期性教育体系,正面教育匮乏,使大学生的性心理成熟滞后于性生理成熟,由此产生单相思、性放纵、婚前同居、未婚先孕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性无知导致性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应该正面引导、积极面对这一现状,增强对在校大学生在的性知识教育。总体来说,现今国内大学尚未建立制度化的青春期性教育体系,而且基本上没有专职老师进行性教育,兼授性教育的老师,其专业素质不足。更何况我国的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迫于升学压力,绝大多数学校将健康教育课作机动处理,让学生自学。青春期正常的性需求与贫乏的性知识产生的不平衡及冲突,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完善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负面影响。 2大学生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观薄弱 2.1大学生自杀现象 几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调查,我国大学生自杀率约为万分之二。笔者认为,促成国内大学生自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成长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尤其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重视。大学生自杀现象是现今青少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价值观扭曲、对待生命态度等问题的一个侧面的表象。大学健康教育应该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即生命态度加以重视。 2.2大学生轻忽生命现象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近年来,随着毕业生离校或寒暑假的到来,大学校园内就会出现一批流浪猫与流浪狗等小动物,此现象呈逐年递增趋势。据了解,现在大学生出于孤独、好玩、显摆、讨好朋友、从众心理等不同原因,在读期间会购买宠物狗、宠物猫、宠物鼠、宠物兔、宠物蛇等,由于喂养不善造成中途死亡、恶意致死以及毕业离校不能带走随意丢弃等现象时有发生。从此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存在对生命的轻视现象。另一方面,从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不断有女大学生人流、堕胎、甚至在厕所自行生产后弃子等事件。种种现象都表现出大学生轻忽生命的现象。 2.3大学生恶性伤害他人事件 近年来,大学生恶性伤害致伤、致死等案件时有发生,如药家鑫杀人案、留学生刺母案、成都大学生于厕所刺杀女教师、中国留学生刺杀导师等恶性案件。很多大学生犯罪的原因都是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及所谓的自尊心,还有的是出于报复的心态。究其原因,根本在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目标远高于现实,而现实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由此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正面教育引导的匮乏,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心理干预不及时等,导致各类恶性案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以上现象都体现出了大学生对生命的不重视,对自己生命的舍弃、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对其他生命的轻忽。大学教育并不只是专业学习教育,更应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要重视其人格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感,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确立对未来生活的合理规划,成为合格的、健康的人才。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单位,不能忽略或规避青年大学生性健康及生命健康方面的教育。大学图书馆应该完善其育人功能,利用丰富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馆藏资源与设备,建立一个生命安全数据平台,为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提供正面的与交往技巧、性常识、生理及心理知识、性病知识、胎儿发育成长等生命健康成长知识相关的信息。大学图书馆不是教学单位,可以采取“渗透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开通这样一个数据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3高校图书馆建构生命安全数据平台的资源优势 (1)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多种形式的馆藏资源,包括印刷型文献、网络文献、光盘等,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丰富的馆藏资源给大学生提供了在教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图书馆建构生命安全数据平台,就是要系统地整合现有的馆藏资源。目前以至于今后若干年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生命,是现今社会青少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要从根本上教育现在的青年大学生,要从客观的角度辩证地看问题。所以,该平台以正确认识生命为中心主旨,以性健康(包括性生理健康和性心理健康)为基础,通过文字信息、影像信息、BBS讨论板块等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性生理健康和性心理健康。围绕性生理健康和性心理健康,从恋爱、人际关系、两性交往技能、责任心、避孕、安全性行为、性态度和价值观、对待生命的态度等多方面施以正确引导,同时,还要向青年大学生讲授生命过程知识、生理卫生常识、性病知识与性道德和性评价等内容。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在树立正确的独立人格的同时,接受价值观的多元化,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他人、控制自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2)图书馆拥有支持建构生命安全数据平台的硬件基础及技术基础。 高校图书馆都有建设自己特色数据库的经验技术及硬件设备基础。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具有建构数据库的基本技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采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馆内技术人员都比较熟悉并能应用。大学图书馆能同时支持多个数据库,现有的软件硬件包括:服务器、虚拟主机、操作平台等,完全可以支持建构生命安全数据平台,可以方便广大在校大学生登录浏览、交流。 4结语 把人体生理、生命成长、社会交往、安全性行为等作为常识进行普及。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自信心、责任心,塑造健康的独立人格。我们应该正面地、积极地看待当代大学生遇到的各类生理、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他人,接受价值观的多元化,更理性地面对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健康的人才。 作者:经冬鋆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研究 一、国内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1.安全事件频发 中小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小,通常为“家庭———途中———校园”的单调路线,由于安全意识不足,加上周围环境影响,常常有安全事故发生。对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安全事故调查结果分析,可将事故分为四大类:灾难类事故,如踩踏、交通、房屋倒塌、溺水身亡等,占了47%;社会安全事故,如校园伤害、打架斗殴、宿舍失火、自杀等,占了44%;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等,占了6%;其他事故占了3%。其中,交通和溺水占得比例最大,分别为20%、18%,校园斗殴次之,占了15.7%。 2.自救能力较弱 自救能力是一个人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受多方面原因影响,如家庭、学校安全教育的缺乏、周围环境复杂等,中小学生的自救能力极其薄弱,是引发生命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生自救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未开展应急自救教育学校的比例高达73%,而不能独自使用防火器材的学生要占近90%,了解人工呼吸却不会具体操作的学生占了87.5%,熟知火灾中如何采取相应措施的学生仅为26%。 3.生命安全教育落后 传统的教育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在生命安全方面比较被动消极,相应的工作做的不到位,许多中小学对生命安全都很重视,如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但大都流于形式、纸上谈兵,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是说教式传授的理论,难以起到实际作用,也有学校会组织一些应急自救活动、消防演练等,但随意性较大,且没有完整系统的预案,在实际遇到危险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二、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意义重大,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从生命学的角度看,生命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体机能需要依靠物理运动来维持延续,而体育的起源就在于促进生命健康,延续生命。针对之前体育教育地位较低的状况,新课改对此做了调整,提高了体育教育的地位,开始从不同学科探索体育教育的价值,重新解读体育教育。首先,在课程安排上,应保证体育课应有的比例,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直接目标;其次,应重视安全教育的普及,除了具备治疗普通体育伤痛的能力,还需注重如何调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另外,包括对生活中常见的突发事故,如火灾、交通、地震等,学生应尽量掌握相应的解决能力。 三、如何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 1.体育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极为关键,为保证生命安全,首先应在体育教育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重视。以往的体育教育中,体育课常作为学校的一种模式化训练,较为单一,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多向发展,而且在精神和情感方面涉及不深。对此,学校应回归体育本质,探寻体育教育的实际意义,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这既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体育功能深化趋势的体现。无论从哪种角度,学校的体育教育都应将“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作为体育的基本。 2.组织管理机制 生命安全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追求。尤其是体育教育,不但有其社会性,还有显著的生命性。从国内中小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现状来看,组织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缺陷,如负责学生安全的机构,有人认为该由保卫部负责,也有人认为是学生管理部门的责任,而体育部门只是负责课程的教授及体育活动安全,由于在认知上偏差较大,增加了安全教育统筹管理的难度。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责任担当,体育教育固然很是重要,但需要其他各方面的积极配合,这就要求建立起比较完整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包括体育、医疗学生管理、心理咨询、安全保卫等多个部门,明确各自的分工,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3.体育课程目标 将“安全地展开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目标,显然已经不能符合当下要求。为此,必须增加“生命安全”这一目标,在不同的阶段,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并逐步实现。同时,应开拓有关教材体系,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5大新课程目标。对以往的被动式保护教育加以改进,形成主动的、全面的生命安全教育机制。 4.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是具体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平台,尤为重要。新课改对过去的“唯成绩论”进行了改革,为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课程的契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体育课程的内容多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本质上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因此,在体育课上,应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珍爱生命、应急自救、运动安全等内容与体育活动相契合,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结束语 人的生命与体能、心理密切相连,为保护生命安全,可通过体育锻炼等方式实现。针对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对其仔细分析,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进而更好地维护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 作者:付密轩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海金小学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活动的探讨 1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涵义和价值 1.1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涵义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命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并珍爱生命。国内倾向于学生的心理建设,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国外更重视学生远离、枪支和暴力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安全教育。学生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车祸、地震、火灾、运动损伤等,对学生实施日常安全教育,有益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远离威胁,保障自身的健康发展。生命安全教育近来在体育教育中频繁被提及,将生命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学生养成尊重生命意识和掌握必要生存技能的前提条件。 1.2学校体育活动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首先,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由于学生阅历较浅,经历挫折较少,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生命的可贵性和存在意义,生活中忽视潜在的危险,遇到挫折时也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推行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通过体育锻炼加强自我认识,重视身体健康。年轻生命的一大优势在于当你对身体造成伤害时,身体可以很快恢复健康,使你不受病痛的长期折磨。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健康的重要性,透支自己的身体去完成既定目标或者过度享受而不考虑后果。 2学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 2.1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紧急避险能力薄弱 当前学校教育将教育重心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纯理论教学中,忽视了学校体育教育,造成了学生体能素质的下降。在学校的有意识引导下,体育课成为学生课业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部分,有的学校将课程改为两周一节,体育课也多为自由活动时间,很多学生还是会待在室内。学生长时间待在教室内,一天之内的活动量过少,教室内空气也不够通畅,造成了学生体质的逐渐下降。学生长期缺乏锻炼,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又没有向学生传授与生命安全有关的知识,增加学生对危险的警惕性,这就为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埋下了隐患。2002年6月9日,云南省昆明市一所小学发生火灾,大火将该校同一宿舍内的8名男同学烧死,烧毁学生宿舍7间。学生一方面缺乏消防意识,宿舍楼层的灭火器只能作为摆饰存在;另一方面,火灾发生后,学生又缺乏紧急避险能力,面对灾难反应过慢,多是惊慌失措采取无作为状态,有的学生在争先恐后向外奔逃时,缺乏秩序,还容易发生踩踏事件,最终造成伤亡惨重。学校人员集中,逃生通道数量相对较少,如果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忽视对学生进行逃生、避险等训练,一旦灾难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2.2学生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本应该具备较高的心理抗压能力。但是近来高校内自杀、投毒事件频发,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体育作为大学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主旨着重放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方面,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统一协调。健康的体魄与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尊重生命,重视安全。我国忽视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在体育活动中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中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判断自身能力的唯一标准。大学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分数中心论”评判标准的取消,在人际交往和团体活动中频频受挫,容易走上极端。从震惊社会的“马家爵”事件和北大投毒案,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普遍心理脆弱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经受不起舆论压力和生活挫折,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3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 3.1改革体育教学理念,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学校内的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而且是一种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体育教学不应该局限在单纯的体育技能教授中,而应该将生命安全纳入到体育活动的常态教学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安全的生活空间和相应的安全防护意识。这就要求,新时期体育教学应改革体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将运动健康和生命安全融合在一起,改变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而向“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转变。 3.2体育教师充当生命安全教育的引导者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长期以来处于不受重视的位置,这也造成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观散漫、敷衍了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充当学校体育活动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紧急避险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首先,体育教师应加强对生命安全的重视。这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课题,体育教师应进行自我学习,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价值,并利用当前网络技术的发达,学习国外成熟的教学经验,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体育教师具有担当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义务和权利。其次,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要求,不断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对技能的掌握,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对生命安全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够驾驭体育课堂,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将大量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传达给学生。 3.3创设教学情境,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多年来体育课的重心都是在户外教学中,由教师进行技能示范,学生进行技能学习。体育知识的重复性和对体能的大量消耗,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更不利于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活动中的渗透融合。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传达生命安全理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安全技能,增加对生命的敬畏。首先,体育教学应适当增加室内理论教学课程。教师可以借鉴其他课程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向学生展示生命的珍贵和存在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洪水、地震等记录影片,可以看到,灾难中的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们在等待救援过程中不会消极等待,而是采取主动姿态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生存几率。影片完结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引导和总结向学生传授基本生存技能。其次,在户外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习,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安全事故发生时躲避危险的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这样,学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就可以从容应对,更加有秩序,还可以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规避现实生活中的潜在危险,重视身体的健康,有助于学生提高生活质量,充分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步入社会后,作为素质型人才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刘金鹏谢丽华单位: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市湘郡未来实验学校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能力的培养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全民教育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生命教育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一知名学者就对生命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学会生存的技能,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关心人拥有一个完整生命的成长,注重加强人的精神信仰和个性的培养,使人的人格更加完美,从而促进人获得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理想、感受生命的意蕴,使人的生命得以超越自我、向辉煌和永恒的生命发展和延伸。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集中关注精神层面上生命的提升以及形成一定的生命安全意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关注个体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漠视而无法摆脱内在或外在的困惑和压力,避免意外或危险等造成对个体生命的伤害。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以个体的安全存在为前提条件,旨在培养个体生命安全意识、生存能力以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质、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的一种素质教育过程。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 中职学生处于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时期,又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道德的缺失、有害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等,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当前,意外伤害、自杀等已成为危及中小学生生命的首要因素,因此学校要运用多渠道、多方法,落实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生存技能、自救自护的能力、自控自理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耐受挫折的能力和寻求帮助的能力等。下面笔者就课题的实施,谈谈中职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梳理学校安全管理网络,构建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制度,是做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学校通过对前几年安全教育工作的反思,认真梳理,重新打造了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及管理网络,构建了纵向:校长科室、学部教师学生,横向:家长、实习企业学校社区、街道和各职能部门的全方位的安全工作管理、教育网络体系。完成了与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相匹配的制度建设,使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有依据、有力度、有保障,确保了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层面、学部层面、学生层面得以顺利、有效开展。 2.借力施力,充分发挥专业力量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需要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落实生命安全教育,但学校相应的专业师资力量明显跟不上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校依托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网络,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时充分利用社会专业力量。社会专业力量协助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对全校师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不仅真正落实了生命安全教育,而且培养了一批生命安全教育活动的师资力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禁毒教育工作中,依托市禁毒办和市禁毒支队,仅2012年,在学校举行专题讲座10次以上,带领学生到禁毒教育基地参观达23批次,参与学生累计达到三千余人。学生们在听了讲座和现场参观后,感触良多,纷纷写下感想和心得,很多学生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了社区的禁毒教育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我校通过外引专家,进行专业指导,让生命安全教育正规化、专业化、普及化,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全社会齐心协力,全方位推进”。 3.现场体验,感同身受,从做中学。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培训和教育形式。它最早源自库尔特•汉恩的外展训练学校,通过野外训练让参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体验式教育迅速发展,在各领域都得以迅速普及。我校开展的“体验式”生命安全教育是依据生命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学校所搭建的各类生命安全教育基地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学生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行为,最终掌握生命安全基本技能。我校师生通过走进真实法庭、消防实践基地、禁毒教育基地等,切身感受。这种体验所带来的知识的取得比任何说教的效果都要好。 4.活动辅助,使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 我校生命安全教育在充分依托外部专业力量,采取体验式教育外,也侧重于校内活动的开展,通过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让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的程度和想学的技能等。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确定本学期的周行事历,确定周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主题,确定活动承担者(一般以学部为单位,优秀班级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独立承担活动,如11商务助理班就独立承担过校法制知识竞赛活动和安全演讲活动),确定活动方案。通过每周主题鲜明的安全活动,让全校师生都能参与其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使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 5.隐性课程辅助,让生命安全教育无处不在。 隐性课程是学校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我校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和学校教学环境的渗透两方面,来实现隐性课程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对比,我们发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生活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频率。而学校的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校在近两年内,加大了对校园环境的改造力度,仅绿化改造就投入了近40万元,清理美化了曾一度被废弃的荷花池,继续打造一年四季有花、处处有景的绿化整体景观。校园内增加了休闲长廊,心灵家园进行了温馨化装修,实施了安全和美观并重的校园亮灯工程,实施了校园有声有色文化工程。通过发挥这些隐性教育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加强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 三、生命安全教育的成果和反思 1.生命安全教育的成果。 两年中,我们通过重构网络、专家引领、基地体验、活动辅助、学科教学辅助等,认真开展中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课题实施起,我校无任何师生安全事故,并被评为市教育局的优秀综合治理学校。同时,我校正式出版了《中职学生安全知识读本》,该读本包括了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疏散线路、必要的安全知识等,并将该读本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的辅助教材,正式进入课堂。 2.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两年时间的实施,我校生命安全教育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反思过去,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已经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如何与家庭、社会做到有效衔接,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太到位。怎样发挥已经取得的经验,从而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美丽,是我们下一步工作中要去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生命安全教育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在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中健康成长,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铭记于心。生命安全教育有助于抵制错误的生命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把握生命的真谛,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生命安全教育是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者:杨光炜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下游泳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游泳是一项极具健身价值的运动,也是一项生存技能,它不仅可以在危险的情况下自救,同时通过游泳能够强身健体,磨炼意志,游泳技能应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中的游泳课程放在中小学日常课程中,对保障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游泳的特殊环境,大多数初学者,在初学阶段容易出现胆怯、怕水、焦虑等恐惧心理。因而,探求合适的游泳前期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于针对性地开展游泳教学、提升学生自信心有着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游泳教学;初学者;教学方法 1研究意义 1.1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在概念界定上首先是生命和安全两个教育目标的结合,其次是指人的自我保护、自我防卫的能力,尤其是在遭受突发事件或灾害事件时。其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或者个体对周围环境变化所保持的警觉与应变能力,对各种危险因素能够给予最大能力的避免与防卫。在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具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它以实际教育出发、以体育课程为载体,根据学生生理、年龄等特点的不同,来制订在具体的体育课程中的有关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伤害的知识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意识,并在实践层面对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量身定制的训练。人类生活的地球上大约有3/4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此外,江、河、湖、海星罗棋布。当人们进行生产劳作或日常游玩时,无论是主动下水或是被动失足,亦或是意外落水时,都面临着水的威胁。如若此时不会游泳,人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因而此时的游泳技能就成为了保障生存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中的游泳课程放在中小学日常课程中,对保障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了一致的认同。 1.2游泳教学的意义 游泳是一项极具健身价值的运动,也是一项生存技能,它不仅可以在危险的情况下自救,同时通过游泳能够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在特定场合下不会游泳的人将难以保护自己,不仅面临着生命危险,更无法去帮助别人,游泳技能应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身活动需求的日益增长,游泳运动已从竞技项目转化为备受群众喜爱的大众健身项目。游泳项目是所有运动项目中唯一一项从刚出生的婴儿到老人都能参与的体育运动,适合人群极为广泛。游泳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通过学习和锻炼是可以获得的。游泳项目与其他项目不同,由于在特殊的水环境中进行,不仅对人类提出了挑战,而且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中的问题。既能强身健体,又对生产建设、生活、国防等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健身锻炼的重要性,游泳健身也成为一种新时尚。亲朋好友一起到温暖明亮的游泳池,白发老人在水中能焕发青春,终日忙碌的中青年人在水中能将烦恼和疲倦统统抛掉,可爱的孩子在水中能像鱼儿般无忧无虑地嬉戏,这是多么温馨而美好的画面。游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向人们传递着亲情和友情。通过游泳,既锻炼了身体,又促进了情感交流,还能达到娱乐休闲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2游泳教学的方法 在游泳教学中,由于游泳的特殊环境,大多数初学者,在初学阶段容易出现胆怯、怕水、焦虑等恐惧心理。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消除,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而,探求合适的游泳前期教学的教学方法,对针对性地开展游泳教学、提升学生自信心、具有着良好的作用。 2.1安全教育 2.1.1规则教育 首先,从观念思想上把安全观念放到第一位。由于游泳运动的特殊性,学生在水中进行训练时,要时刻谨记“安全第一”的思想,不能粗心大意。在上游泳课之前对游泳课堂上的安全教育必须反复进行强调,情况允许可以专门设置1~2节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导学生必须遵守安全规定。上游泳课时,必须在任课教师带领下整队入池,迟到学生必须持游泳证,向游泳池值班人员讲明情况,经任课教师认可后才能进入。任课教师应严格考勤,每次课对入池人数、下水人数、起水人数和出池人数均须统一登记,并由任课教师签名。学生中途离池耽搁和再入池必须向教师报告,不假早退者,按旷课处理。其次,游泳前进行身体检查,主要是防止患病者游泳时发生事故,同时也避免疾病的相互传染。凡患有癫痫、高血压、皮肤病、心脏病、传染性肝炎、肺结核、开放性创伤者等都不适合进行游泳运动。而对于女性经期的状况,要实施卫生措施,不采取措施同样也是不适合在水中从事游泳运动的。同时,饱食和饥饿者也是不能下水游泳的,因为过度的饱食或饥饿时,如果在下水进行游泳运动,血液无法集中到消化器官进行消化,影响人的健康,甚至造成眩晕等症状。 2.1.2意外处理 教师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水中遇到意外事故时,要沉着、冷静,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救护。同时,更要在下水前教会学生进行自救的方式方法。在游泳中,有时会发生抽筋现象,首先要充分做好游泳前的专项准备活动,对于经常处在抽筋状态的肌肉、关节等部位更要增加活动负荷量;下水前用冷水冲洗,既卫生又能使身体适应冷水刺激;游泳时间要根据自己体力和技术情况而定,不宜过长,上岸后要注意保暖,及时更衣。在游泳时,有时会发生呛水现象,这是危险的状况之一,应在下水前加以训练。首先,在游泳时应注意要把呼吸方法的练习放在首位。具体方法为:当人的头部在水面上方时,用嘴吸气并进行短时间的憋气动作,然后当人的头部在水面以下时,用嘴鼻呼出气体,而没有呼完的气体可在水面上吐出,紧接开始下一轮的呼吸动作。如果在游泳过程中不小心呛到了水,首先应排除紧张情绪,迅速调整呼吸,进行原地踩水动作使头露水面,也可顺势将头没入水中,稍憋一口气,再在水下深吐气,再抬头换气,以恢复正常的呼吸节奏。 2.2心理教育 2.2.1克服恐惧 在初学者学习游泳时,往往在下水前或刚刚入水时会出现恐惧的心理。恐惧心理会导致初学者意识混乱,使得头脑一片空白,身体僵硬,无法按正常的计划、方针行事,身体不能接受正常的大脑支配完成技术动作。恐惧心理会导致初学者动作变形,使得人失去对身体的正常支配,动作开始僵硬变形,运动无目的,配合失调,导致在水中发生危险。恐惧心理会导致初学者丧失信心,使学生怀疑自身的能力,情绪紧张、不知所措,进而丧失信心。首先,要正确地讲解示范。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最强音。教师的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的讲解将会给学生一个明晰的思路;教师的舒展优美、自然得体的示范会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引起学生的良性联想,增强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克服恐惧心理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兴趣引导,消除紧张心理。学生由于年轻,好奇心理强,有趣的竞赛和游戏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进而掩盖紧张的情绪。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游泳教学中安排适量的游戏和比赛,使学员们在激烈的竞争对抗中学习技能,克服紧张心理。 2.2.2心理训练 首先,要明确学习动机,加强自信心培养。教师在学游泳的初始阶段,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对游泳运动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价值有着一个明晰的了解,进而使学生形成良性联想,增强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在对游泳运动的特点进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安全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使学生从心底里把对水的恐惧转变为对水的喜爱,进而提高学习游泳技术动作的能力和兴趣。最后,要使初学者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冲击恐惧心理。成功是兴趣的催化剂,只有当学生心中对成功的体验有着切身实地的认识,这种成功后的喜悦与体验成功的快乐会增强人们对事物的兴趣。教师需要把握学生个体的不同,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根据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反应速度等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于每个学生的目标大小设定一个分阶段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了每个阶段学生的成功体验,进而增加了他们对游泳学习的兴趣与热爱,消除了恐惧、增加了信心。 2.3实践教育 2.3.1呼吸教学 教师应首先教导学生进行呼吸练习,这个动作应分3步进行教学。第一,深吸气后闭气,把头全部浸入水中闭嘴缓缓吐气直至结束,然后直立出水吸气,重复下一个呼吸。第二,当学生把头浸入水中后,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呼吸节奏,做到嘴和鼻同时在水中吸、闭和吐3个步骤有节奏进行,并多次重复练习。第三,呼吸时要谨记仅能使用口呼吸,切记不能使用鼻子吸气,不然当使用鼻子呼吸时,水会涌进呼吸道导致呛水现象的发生。因此,当初学者进行下水游泳时,必须改变平常的呼吸习惯,在水中养成用嘴呼吸的方式习惯。并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练习,使学生以最快且有效的速度形成对水的适应力。 2.3.2漂浮教学 漂浮练习的教学对学生初学游泳时的进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人体在水中的姿势的正确与否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漂浮教学对游泳的初学者来说是极其关键的一环。第1步,学生两手抓住池壁栏杆,双脚随着水的浮力,慢慢抬起,直至在水中伸直,达到全身舒展的状态。第2步,漂浮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较浅的水中,背对池壁站立,两腿弯曲低头向前弓身,接着脚用力向斜后方蹬池底,身体向前平卧于水中,同时头浸入水中闭气,借惯性向前滑行。第3步的漂浮教学即是仰泳蹬壁漂浮,具体做法为屈身、头抬平,两脚触池壁,随着两脚蹬后,身体慢慢在水中仰卧舒展,达到最理想的放松状态。 2.3.3循序渐进 游泳教学一定要有一个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不仅仅要包含水性、游泳技能的循序渐进,同时还要包含心理上的循序渐进。例如,初学者对水温的恐惧、对水深的恐惧、对水中失重的恐惧等,循序渐进地使初学者逐渐能够自己掌控,从而达到心理适应。教师在教学初期应先带孩子到浅水池或浅水区,让初学者熟悉水性,这样,初学者对水的心理恐惧逐渐降低,使孩子对游泳产生兴趣,游泳区域一定要遵循由浅水到深水过渡,做好保护措施。 3结语 游泳不仅有利于全民健身,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游泳水平。同时在进行游泳教学时,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注意安全教育的同时更要注意循序渐进,学习各种游泳姿势前的任何一步都很重要,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盲目仓促教学,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尤其是熟悉水性练习尤为重要,对以后更快地学习各种泳姿有很大帮助。 作者:刘景 单位:洛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和安全意识的引导与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并且尊重他人生命,同时在受教育过程中,增强自我保护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残障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活动群体,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针对残障学生的身体与生理上的缺陷、自我封闭现象、严重自卑心理等实际情况,创设的一种多元化的、多维度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其能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直面自己的缺陷,对生命与安全具有充分的认知,能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感恩生命,从而达到彰显个性、点亮生命,在突发情况下,要具备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和防卫能力,为其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生活奠定基础。为此,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生命安全的教育有效的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残障学生知识的引导者与传授者,更是开启残障学生心灵窗户的生命导师,所以每一位教师应该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一、尊重残障学生的生命尊严,帮助他们学会关爱生命 残障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心理与身体的残疾,从而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思维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生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学校应该对残障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将先进的心理教育学的理念引入到特殊学校的教学教育中。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每门学科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社会、思想品德、语文、自然等这些学科中,充分的发掘蕴含着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爱生命,充分的体现个人在社会群体的自我价值。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残障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能够充分的利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学会倾听、表达自己、自主学习、享受生活的快乐。此外,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关注残障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就能及时的发现隐藏的危险,避免给他们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二、在日常的教学中,让残障学生学会体验生命的快乐 特殊教育学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教学活动的选择,应该根据残障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实际需求,倡导生命安全的教育理念,开展多元的、灵活的、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特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并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在全国爱耳日、国际聋人节、世界残疾人日、国际盲人节等这些节日上,教师们可以与学校的残障学生形成一对一的帮扶模式,对于学习与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甚至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帮教、帮困、帮学,促使他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以最佳的状态面对人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其日常教学中,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杜绝对残障学生进行人身的攻击与言语的侮辱,要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关爱下勇敢、快乐的成长。同时,教师还应该经常组织有关生命安全的主题班会或是趣味活动,例如,生命安全小知识的主题班会,增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或是聘请法制专家,为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专题讲座、观看教学视频、有关安全方面的小品表演,让残障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律常识,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或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让残障学生学会在突发状况下,如何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应变能力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此外,增设符合残障学生实际状况的生活技能课程,设计便于残障学生能够接受与掌握的教学方案,结合生活化教学,强化残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特长培训内容,并且能够获得一技之长,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有效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与相关评价机制,动员全校所有师生参与到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确定实际需求,动员各种有利资源,争取获取外力的协助,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组织整个实践活动。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残障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应该充分的利用训练各类残障学生的教育基地与学校公共文化设施,积极的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与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中生命的存在的形态,领略到生命的美妙;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训练、参加志愿者服务、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援助精神。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家长携手共进促进残障学生的快乐成长,定期的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问卷调查、对家长进行特殊孩子进行教育的相关培训等,利用寒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让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家长们能够对学校教育满意,对学生充满信心。增强亲子沟通实践活动,为残障学生营造和谐的、愉悦的家庭氛围。适当的给残障学生家长布置家庭训练的任务,如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家庭劳务的训练、良好生活作息规律的养成,家长与教师在共同努力下,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与普通学校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普校学生与残障学生一对一的结对子,相互交流、相互问候等方式,让残障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健全学生的真正友谊、关心,让他们拓宽知识面,获取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教育担负着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与确保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责任。残障学生因为其身体或生理上的缺陷,常常受人轻视,感觉不被别人所关注,被这个世界所遗弃,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生命毫无意义的错觉。为此,针对残障学生这一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残障学生的价值观与生命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丁伟 刘丽峰 单位:白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其实这些安全事故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深究原因,很大程度是我们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没有重视所造成的。教师应该在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过程中强化生命安全的教育,这一举动不仅是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确保生命安全的有效途径,而且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办法。 关键词:中学体育;健康课;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顾名思义是指面对突发的状况时人所做出的应激的反应,其中包括自我的应急和保护,避免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中学体育和健康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基础性质的必修课,不仅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中学生必经的道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最终目标一直都是培养中学生的求生能力并且加大对于自己的保护力度。 一、当前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不难显示,中国学生由于意外伤害而导致死亡的概率普遍为发达国家学生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的3-11倍。2014年,昆明市的明通小学就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这次事故一共造成了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其原因是体育老师将教学所用的海绵垫放置在宿舍楼的过道处,学生蜂拥而出的时候,先下楼的学生跌倒在海绵垫上,后续小学生不明情况,相互积压,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伤亡。这起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从侧面证明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力。虽然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课程的改革。此时有关的教育部门才开始慢慢正视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健康课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学存在升学率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在落实到实际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校方和老师足够的关注。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的层面,并没有提高身体素质和求生技能。可以这么说,中国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达成,但是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已经迫在眉睫,不容许我们再忽视了。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影响着中学的基础教育。但是目前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中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的应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受年龄的限制,中学生仍然没有更好的应急性。如何更好地在体育和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明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而且是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的模式。我们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的能力。学校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中应该将合理的疏散作为自身的必要课程。 2.加大对于师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的重视力度 中学校方要明白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老师必须思想上有着清晰的认识,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或者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性,增强中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明白生而为人真正的价值。善于利用合法的科学的手段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的质量。要在体育课程中明确运动的危险性,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练习。 3.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导学生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如人工呼吸和紧急外伤的处理。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并不是中学体育课的考试内容,关于逃生技巧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不重视,没有认真听。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诸如火灾、水灾、地震、食物中毒等危险,遇到这些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着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比单纯老师说理要更深刻。关于自救互救的方法,不能光让老师示范给学生看,教师必须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自救互救的办法,当危险来临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应对。(2)要善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展开生存技巧的训练。生存技巧训练包括生存训练和逃生拓展训练,经过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各种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与选择或把学生的错误做法与选择记录下来,训练结束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生在灾难中得以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相信这些求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3)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求生,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过于慌乱,就会降低应急避险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并且积极施救,从而降低这个突发灾难对于自身的影响,才能真正面对险情,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体育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要组织中学生井然有序地进行准备活动,并且让中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心里做到真正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地突飞猛进,要尊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拒绝毫无意义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含义。最后,体育老师要排除器械的不确定的故障,经历从根本上克服不安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并且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5.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由此而来的相关民事诉讼大大增加。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的目的在于增强老师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中学生,老师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时候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不难发现,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构建,还要有丰富的技能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仅仅做到纸上谈兵。正是基于此点,在新课改中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是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并且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者:周明 单位:钦州市第七中学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 多媒体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表现力丰富、信息容量巨大、交互性较强、共享性好以及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存在着盲目使用的现象,应正确把握其中的度。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化学教学 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数据、图形、影像、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体合而为一,再与通讯技术结合,使之形成统一的综合技术。尽管多媒体及其技术以其思维的科学性、运用的灵活性、效果的显着性等特点不断强烈地影响和冲击着传统教学方式,然而由于观念、技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认识和应用上还很有限。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是工艺型、技术性问题,也不是几个概念和套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的多媒体意识培养[1]。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为各类学校所采用,为我国教育注入了现代化的理论和新的生机。以我院为例,基本上所有的教室都已改造成为多媒体教室,能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完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笔者所在的化学教研室承担着全院的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的教学任务,下面以化学课程为例,谈谈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优越性和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1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多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像、动画、模拟等手段集成于一体,取众之长,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像,具有灵活的交互功能,代表了教学媒体发展的方向。多媒体教学有多种模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教室内一对一模式,即教师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进行地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第一,表现力丰富。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杂化轨道理论时,传统教学手段是先在黑板上画出原子轨道的图形,再结合语言描述,最后展示教具模型。因杂化轨道理论是假设理论,人们不可能看到其杂化过程,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用动画手段加以模拟,生动直观;再比如,在讲授胶体一章中有关电泳一节时,因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观察完整的实验,此时,可利用多媒体动功能或视频播放功能,清晰观察其整个实验过程。 第二,信息容量巨大。能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同学们讲授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本学科相关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医学院校基础课的学时不断减少,而教学内容又不断增加,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更加突出。 第三,能减轻学生负担,更加专心听讲。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学生需记课堂笔记,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有的同学只听不记,过后易忘;有的同学只记不听,效率低下。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同学们可以专心听讲,只需下载教师的备课笔记或课件,即可达到复习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共享性好,不但可以下载本校教师的课件,而且还可以下载外校教师的优质课件,事半而功倍。 第四,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上课时须书写大量板书,非常疲劳,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教师工作量激增,体力因素上升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必长时间写板书,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第五,一些有毒有害、有爆炸性危险的实验,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功能进行模拟操作,或利用视频播放功能,观看操作过程。 2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应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即多媒体教学作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课件的制作应自力更生为主,兼收并蓄为辅,可以吸收其它院校,其他教师制作的课件精华,但不能完全照搬,避免出现前后内容不连贯,缺乏系统性。 第二,不能用课件完全替代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但又有其局限性,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往往由其它媒体来补充,应避免出现整节课都在播放讲授内容和动态画面的对学生进行“电灌”的现象[2]。例如,对公式推导等内容,作者认为还是采用在黑板上推导较易为学生所接受,即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合适的方式。 第三,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量”要适当。无论课件的制作过程多么复杂,耗时有多长,其播放过程可能很短。由此,容易产生一个问题,有的教师为了多给学生传授一些知识,讲授内容太多,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学生不知教师想讲什么,反而事倍功半。 第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能是锦上添花,不可有半点松懈意识。因为只需轻点鼠标,屏幕上即出现相应的内容,由此,有的教师用在备课上的功夫下降,上课时照本宣科,如同念经一般,甚至因为停电或计算机故障等原因而在上课时不知所云。 第五,教师制作课件时,主要是将教学内容融于课件中,为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设计的课件界面最好不要过于艺术化。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工具,能够做到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利于讲解即可[3]。 第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更应注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院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在新的教育模式改革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优势作为改善传统课程的教育模式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所承担的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全部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例如,在讲授电化学时,利用多媒体介绍电化学与生理学的交叉领域之一,即将超微电极用于生物细胞分析。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学生能够理解细胞是有机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维持细胞生物活性的电化学活性物质。细胞的体积极小,所要测定的物质又是微量的,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时间是毫秒级,所以细胞分析技术需满足样品体积小、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响应速度快等要求,超微电极是满足这些测试要求的最理想的方法。超微电极可以置于细胞周围环境也可以插入细胞内部,在基本不损伤细胞又不影响细胞生理功能的情况下实时定量地监测单个细胞内的电活性物质及其变化,而超微电极的制作正是以我们即将要学习的 电化学知识为基础的。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有的学生则表示希望能在今后从事一些有关医学与化学相交叉的领域,表现出一定的与众不同的思维。 反过来,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促使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和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而言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体现出的表现力丰富、信息容量巨大、交互性较强、共享性好以及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已,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避免盲目使用和滥用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并正确把握其中的度。提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决不能否定其它的教学手段。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在教学中,他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只有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长泰第一中学 林福金 [内容摘要] 本文列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两节课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实例,论述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说明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重点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以及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 生物课堂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提示了各种生命奥秘,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必须能够进入微观世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的展示却显得无能为力,信息技术却提供了这种可能。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得到一些启示,以下面两个例了来说明。 课堂实例与效果分析 实例一: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应用"物质出入细胞膜的过程"等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以流程图表示。 提问: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膜有什么特点? 模型: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课件演示: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挂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课件演示:人细胞与鼠细胞融合实验 课件演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 总结:类比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理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对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用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说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被动转运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转运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消耗能量。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可以用一些活动的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提出比较水分子、葡萄糖分子和钾离子分别如何进入细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课堂的小结。 实例二: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一课是综合复习课,内容丰富又十分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大困难。运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的组合,化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要点,突破了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课件的应用的关系概括如下。 教学目标课件演示的内容达到的效果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2.一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动态变化过程创设情境动态演示直观体现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3.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4.DNA数目变化曲线5.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曲线诱导迁移探索规律对比记忆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6.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动态图解 重点突出动态观察直观体现理解有丝分裂的实质7.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8.DNA数目变化曲线观察思考诱导迁移探索规律正确区别两种细胞分裂方式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比较综合对比突破难点能力提高巩固练习10.几道习题解析及时反馈解决问题促进同化在一节课中,完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两个重要内容的比较,信息量大,对比效果好,学生接受容易,复习课课堂大容量的困难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细胞分裂生理过程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导其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原有知识进一步加工、综合处理,实现能力的提高。 对照结果与主要优点 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考试评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级。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突出说明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计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实践表明,生物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我认为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应用多媒体课件。 生物课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根本原则是体现其不可替代性。应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性要强,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能哗众取宠。 二、操作过程尽量简单化。生物课不是微机课,教师在课前应做深入细致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流畅自然地运用。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学习。 由于对新的教学媒体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个别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四、不可大量且频繁地使用。 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优缺点,在生物课上都有其合理应用的场所,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先进,但也非万能,不能替代模型、挂图、标本等传统教具,应根据不同课的内容恰当选用,其他媒体也不可偏废,应该探索各媒体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论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堂初中物理课教学的体会 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是电学知识的入门篇,是今后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为了能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从本堂课开始即对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我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有机地将各种电教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十分轻松、和谐、学生抱着极大兴趣中进行。从而,使电化教学手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功能。 新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放映科利华物理电子备课系统光盘上清晰逼真的静电竖发、冬天漆黑晚上脱毛衣时放电等片段后,学生情绪渐趋兴奋,接着演示静电除尘实验,并通过视频展示台的摄像头,将整个实验过程反映到多媒体教室的投影机屏幕上,保证每个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通过一连串的现象再现和实验演示,再加上逼真的视听感觉,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有关电学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时机提出“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的课题,于是学生带着好奇与急切求知的心情投入到电现象的学习探索中去。 二、合理展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功能。 1、完成旧知识的复习与新知识的教学的连接,课题引入后,我让学生思考,小学时已经学过的最简单的起电方式是什么?得到摩擦起电的结论后,我就通过摄像头,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透明玻璃板上放置的各种轻小的物体,然后将放有轻小物体的玻璃板置于视频展示台上,由学生在展示台上演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这样做既可放大了实验现象,增加了实现现象可见度,又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前后连接。 2、顺利实现各知识点教学的过渡。当学生通过实验投影演示,掌握了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后,为了实现对这一知识的复习,同时对下一知识点教学的自然过渡,我安排了带电体吸引通电小球的实验,学生主观察的是:通电小球被吸引与带电体接触接触后又弹开这一过程。为了提高这一过程的可见度,我利用摄像头将通电小球在大屏幕上进行特写,使每个同学清晰地观察到了通电小球的整个运动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能顺利地回答通电小球被吸引的现象,同时又产生接触后为什么又被弹开的疑问。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地进入了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 同样,在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结论后,又面临一个巩固复习并向下知识点教学过渡的问题。我利用powerpoint,向学生出示一个练习题,A、B两轻质小球,A带正电,则B一定 带负电吗?我将此题做成了彩色的,使大屏幕上出现亮丽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该题讨论的热情,通过学生的热烈的讨论后,得出B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通过对B球是否带电的讨论,教师提出检验一个是否带电,我们需要用验电器,这样,很自然地实现了由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向验电器教学的过渡。 3、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本课重点是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而教学难点是做好带电体间相互作用的实验,为了突破该教学重点与难点。我使用了多媒体幻灯片、摄像头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实验现象清晰明显。 另一方面,利用摄像头,通过电视屏幕直接让学生观察带电体间相吸、相斥的实验现象,另外,请一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直接用彩色水笔在幻灯胶片上填写不同带电体的相互作用的表格,这样做,既保证了实验现象的清晰度,又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电荷量、中和现象的应用与防护不是本课教学难点,故在该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学生自学,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我利用幻灯出示自学提纲,以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三、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功能。 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我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得到反馈,我利用幻灯出示综合练习题,由学生在规范的答题白纸上独立完成,然后,我抽取其中几个同学的答卷,通过摄像头,将学生的答卷反映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同学来评析,这样做可避免以往由学生上黑板练习而造成浪费时间,增大学生心理压力、反馈不真实等问题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概念辩析及规律应用能力和错解评析能力。 四、实验诱导,培养探索精神的功能。 学生在紧张的综合练习及完成作业评析后,我在结束全课前用放像机放映了一段:"模拟星系运动"的实验录像,这是利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学生课后能自己动手制作的趣味实验示例,这一环节的安排,目是的:1、放松一下学生紧张的情绪;2、再一次将学生领回了充满神奇和色彩和具有无穷魅力的物理世界中来,同时使学生了解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在于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精神。 电化教学手段在本堂课教学中,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兴趣,放大演示实验现象,清晰地展示了演示实验现象的动态过程,强化了学生感性认识,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及时反馈了教学信息,有效调节学生学习情绪。电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多媒体论文:探讨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设计创新 1教学模式改革与课件设计主导理念的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沟通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决定着课件设计的主导思想。理论界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分别反映着不同的教育哲学观: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这一模式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严格按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教学,但相对忽略了调动学生能动性,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单纯地充当具体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二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新一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有效的“建构”和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中国实际教育环境,以及作为课程学习者的低年级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货币金融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吸取上述两种模式之长,既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教与学兼顾,并以“学”为重。教师在教学课件设计中,首先应确立自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学生主动地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货币金融现象的性质、运行规律以及金融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课件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师对关键知识点和难点作重点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2现代教学策略在课件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主导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加以实现。 2.1基于“教师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教师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学家瑞奇鲁斯(Reigeluth)认为教学设计中有四种关键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激发学生动机策略。这里重点讨论课件设计中的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组织的“宏策略”与课件的框架设计。教学组织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学科知识中的结构性关系,是教师对课件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关键环节。其代表理论是细化理论(ElaborationTheory),即对知识按层次结构加以组织,抽象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应该从全局考虑,合理安排货币金融学课件的总体结构。首先,教师应从课程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件开篇的“教学概要”。在首次授课时,不宜直接切入具体知识的讲解,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现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说明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的关系,及各自在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学生进一步展示现实中货币金融体系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从简化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建立对学科体系全局性的认识,了解其内在逻辑。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逐级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各级知识点在本课程学习重要性中的差异,突出重点,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学和学习资源,顾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场”部分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教师可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作为1级概念,子市场作为2级概念,各层级概念用不同字号和色彩标明,一目了然。教师不仅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本课程的新知识,同时也要建立当前所学知识与先导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 (2)教学组织的“微策略”与课件的局部主题设计。“微策略”研究如何对某个教学主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DisplayTheory),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归为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实性四种类型,它们对学习要求(记忆、运用、发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据此确定教学主题,并选择适合的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原理性知识,比如利率理论,可以用公式和曲线图描述理论模型;对于过程性知识,如股票发行与交易过程,可用流程图辅之以动画演示展示其全过程;对于事实性知识,如道?琼斯股价平均数等代表性股价指数,可用股市成交量价走势图加以演示。 2.2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从“学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1)学习情境创设的课件设计。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为学生构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介绍“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时,可在课件中插入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历史照片等资料,重现当年的严峻形势,自然地引出凯恩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接着通过“提问”和“求解”营造理论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进而用结构层次图解析货币理论在凯恩斯理论逻辑和政策主张中的重要地位。 (2)协作学习的课件设计。对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例如“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或“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教师可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教师提前公布讨论主题;提出正反两方的观点立场,让各学习小组进行选择,并要求每组制作论证自己观点的幻灯片;各组在讨论课之前向老师提交幻灯片,教师对各方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幻灯片;在讨论课上,首先由各组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幻灯片,并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配合预制的幻灯片进行总结和点评。 3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3.1课件的脚本设计 教师通过脚本设计,对将要向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演示顺序及各步骤间的关系进行规划。首先应构建《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流程,并将知识内容按其属性以及逻辑关系划分为各个知识单元,并对知识单元进行解析。教师应编制课件的文字脚本,确定各知识点占用的屏数以及展示次序,并对每幅幻灯片进行屏幕设计,包括版式、配色与字 体、动画设计等,并描述课件结构中内含的链接关系。 3.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备 教师可在课件中穿插各种表现手段,如图表、图像、动画、视频、声音、音乐等,使课件富有表现力。教师可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素材并进行加工。对于银行同业拆借简况、债券和股票成交量价走势图、各类债券发行量、全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年度排名等资料,可在专业网站采集。对于交易合同、票据单证等,可扫描或拍摄实物。教师还可收集有教学价值的视频素材,如新闻媒体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访谈。教师也可亲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绘制矢量图和位图,用Visio绘制流程图,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并为课件录制解说词。教师可建立课程素材库,将各种素材分类存贮,按需选用。 3.3课件的程序框架设计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通过交互性、非线性的方式将信息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课件框架设计为顺序结构或是交互式结构。前者顺次安排教学模块,适用于讲授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交互式结构的特点是在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跳转。比如,教师可在每一章的幻灯片首页上设置导航系统或内容选择菜单,根据教学安排在各部分间自如地切换。 4课件的艺术处理与教学效果优化 多媒体课件并非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学、心理学的一门艺术。通过将图形、文字、动画、色彩及各种特技的有机结合,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对课件主题设计不同风格,或庄严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诙谐,或生动活泼,强化课件对情境营造的感染力、冲击力,并令观者产生愉悦的美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创造最佳学习心理条件。 4.1色彩运用 色彩在学生的视觉感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色彩单调,寡淡无味,要么杂色铺陈,令人眼花缭乱。在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基本配色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具体特征,对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灯片背景色与前景色应形成较强烈的明暗对比,使教学内容醒目突出,减少学生视觉负担。其次,同一知识单元的背景色应保持一致,单幅幻灯片中出现的色彩不宜过多,色彩变化节奏简洁明快,总体风格整齐统一。在图表制作中,对核心要素或重点环节可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运用还可和文字内容相呼应,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 4.2插图、动画和音效的组配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界面丰富多彩,在课件中插入大量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图片,实际上变成干扰教学主题的“噪音”。多媒体视听素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课件承载的教学信息,而不是喧宾夺主。比如,介绍纽约证券交易所时,可首先展示华尔街的繁华景象,进而展示交易所的外观与股票交易场景,配以英语简介,让学生感受金融市场在现代经济运行的地位。在课件设计的艺术处理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在把握教学内容精髓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为内容服务的多媒体表现手段。课件制作艺术的真谛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协调,切忌华而不实。同时,课件设计也要结合学生者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总体风格的设计可相对活泼清新,间或凝重庄严,张弛有度,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机制构建 现代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也正在不断、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2008年,我国教育部已明确决定,要在全国层面内分层次推进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整合,这对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进一步要求我们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去研究计算机的使用来帮助自己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从而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主体性,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领域的整合 结合高中数学学科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较,可以灵活应用于以下三个领域。 1.空间与图形领域。多媒体课件为图形与空间的教学拓展了教学空间和想象思维,能轻易化解许多传统数学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难点,可以提供给学生符号演算与自动推理的时间与环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多媒体课件还能提供动态的三维智能作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空间。教师如果把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一些传统教学中无法提供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思路,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种真正的数学体验。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关于推导圆台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要求我们把一个大圆锥分解为一个小圆锥和一个圆台,如果我们能把大圆锥分解为小圆锥和圆台的过程用多媒体动画表现出来,这可以增加立体几何的形象、具体性,可以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2.数与代数领域。在教授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使许多抽象的概念、问题变得形象具体且直观简单,并且使学生顺畅、自然地进入数学的课堂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应用动画、声音来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在课堂开始,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波浪的运动》,时间是一分钟。在学生观看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周期、波峰、波谷的认识从抽象到具象的演变,达到对三角函数的深刻理解。 3.概率与统计领域。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概率与统计的概念,因为学生对这种抽象的数学思维缺乏真实的数学体验,而传统教学工具又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整理运算以及验证,而多媒体技术正能克服这些困难,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具体的理解。 二、多媒体课件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模式 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身体现了制作者的理论素养,显示出了制作者对教材改革和数学教学的把握以及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的掌握。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模式延伸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下应用教师讲授,电脑模拟演示和提问的方法为主,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内容的分类,将新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整合起来,并通过适当训练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虽然没有直接应用计算机来学习新内容,但是通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转化为一定信息传输给学生,将抽象化具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教学的系统性、趣味性、直观性以及科学性,还能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如下: (1)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在正式讲解之前,引用合适的例子,创造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2)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多媒体演示和讲解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恰当时刻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对象。 (3)讲解新课。通过各种讲授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传授。 (4)进行课堂强化练习与评价 (5)总结课堂内容。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归纳、强化学习内容,再次提示重难点及考点。 2.探究协作型教学模式。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习惯,能应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目前,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提供了教学手段。其步骤为:教学主题分析——情境设计——信息资源优化——探究式学习环境创设——学习效果评价——强化训练。 3.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高中数学新课标指明: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阅读自学以及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模式。该种学习方式能很好地体现研究性学习这一科学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由教师课前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列出自学内容,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交流,给小组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电子图书馆来收集资料,共同完成。最后把讨论成果做成PPT的形式给演示出来,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分析与接受,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具有其他教学工具所没有的一些优势,它的出现与使用,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多元化、形象化以及视觉化。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多媒体教学经验,认为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数学技能。 4.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整合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门全新的教学系统,它比传统的教学系统更具独特优势,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发展以及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使教学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多媒体论文: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符号 当今社会已进入传媒时代,时代赋予了教育全新的理念,而多媒体教学是新世纪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文学概论课程是中文学科基础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媒体教学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1]。结合传统教学,正确把握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时代背景和符号特征,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符号优化,是一个很紧迫的教学任务,但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都还较少关注。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如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主持的《在双向拓展中更新文学理论课程》,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主持的《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畅广元主持的《文学文化学》,虽然在教学中率先运用多媒体,但欠缺的是没有进一步对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符号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提出对策。本文拟选择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常用的图像、影像和语言等符号,对这类符号的优化展开初步的阐述。 一、图像:语言符号的感性辅助 多媒体是“用词语和画面来共同呈现材料”[2]的,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图像符号在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概论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灰暗死板,色彩和图案的运用使教材显得活泼有生机,具有时代气息。在多媒体教学中,师生面对的也不再是单纯的一张漆黑的黑板,还有播放课件的屏幕。课件不同于黑板,它是图像与语言文字等符号的有机组合。有些教师的课件做得单调无趣,这就没有达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在中文学科课程中,文学概论是属于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有了图像的插入,教学内容便显得活泼生动。所以,从事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教师,都喜欢将教学内容图像化。内容的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他们对文学概论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教学内容的图像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随心所欲,一定要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才行。因此,文学概论多媒体课件的图像选择,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注重课件本身的形式美。文学概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件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所以不能忽略课件自身的形式美。课件的封面设计、背景图案的选择等,都需要教师精心处理。教学课件上的图像,呈现的应该是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个性化的视觉美,而不是与课程无关。而且,这些图片的选择,不能喧宾夺主,掩盖或者妨碍学生对文学概论内容的接受。 第二,补充课件的文字内容或者教师的口头表述。比如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所附的光盘中,在讲到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时候,就选择他的一张相片插入到课件上,让学生在了解他理论观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他的感性认识。形象的图像符号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相结合,更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第三,与教学内容相互印证。比如在举李白诗歌《静夜思》以说明诗歌的文体特征时,可以插入相关图片来辅助对诗歌的内容的阐释。这类图片的插入,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途径来理解教学内容,但图片的选择应该非常慎重,有的图片不能呈现李白《静夜思》的诗歌意境,就不能用,否则会误导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2]。 第四,以图像作为讲解的对象。比如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把余华小说《活着》出版物的相关图像直接放在课件上,不出现任何文字。这时候,特别要注意,这类图像只是起到提示教学内容的作用,《活着》的具体内容,教师要进行口头表述,不能以图像代替作品的语言内容,要把学生注意力最终引向教师的口头讲解中。 第五,用图表概括理论知识内容。比如探讨文体的分类,教师可以把不同文体类别编辑成图表或知识结构图。这类图像符号,往往概括性强,且又层次清晰,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上面也提到了,文学概论教学中使用的图像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抽象的图像和具象的图像。需要注意的是,抽象的图像,没有照片之类的具象图像那样形象,但又比语言文字形象。在教学中,具象图像和抽象图像的作用和感受力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图像符号的使用,是顺应学生的接受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深他们的记忆与理解。但具象图像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较容易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拓展,正如拉什所说的“不去询问文化文本(即图像文本———引者注)表达了什么,而是询问它是什么”[3]。所以,具象图像使用时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文学概论教学最好多采用一些抽象的图像,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达到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 课件成为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图像符号是课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图像化,是文学理论教学不能回避的时代变化,我们恰恰要针对这种变化,进行适合新情况的教学改革。但特别要注意,图像符号并不能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而无限制地增加,更不能因单纯追求“视觉奇观”[4],而造成图像符号能指的膨胀。形式上看,过多的图像符号的使用像是绚丽多彩,实际的知识含量却很小,干扰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由此影响到文学概论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学内容的图像化,只能限定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教学内容的图像化,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需求,但是它必须围绕文学概论教学目标。文学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有些教学内容是不能够图像化的,有些教学内容是没有必要图像化的。图像符号只是文学概论教学一个重要感性辅助元素,它必须围绕教学对象———以语言为符号的文学才能有效展开。 二、影像:理论推演的适当点缀 除了图像符号之外,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还经常使用影像符号。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能够把影像引入到教学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轻松地欣赏到相关影视资料等。但是教务部门却非常质疑在课堂上放电影的合理性,对于文学概论教学来说,我们必须重视这种质疑。前文提到,文学概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的,文学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是用语言创造审美观照对象。影像符号能否成为文学概论教学的对象?我们要看影像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在文学概论课程使用影像符号,基本是将影像作为作品的例子来讲。很少有教师自己不讲课,拿另一个教师讲课的视频来代替。比如我们分析典型的特征时,会举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例子来分析,现在很多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电影视频来了解的。传统教学中没有多媒体,教师必须用语言把《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复述一遍,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也是通过语言媒介获得的。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语言表述成分更多些,教师需要通过语言表述把一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诚然,影像也能把曹雪芹《红楼 梦》的基本故事用视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电影版的《红楼梦》和语言文字版的《红楼梦》是有差别的。电影版的《红楼梦》,严格地讲是另一件艺术品,它的作者不能再说是曹雪芹了,只能说原着是曹雪芹。这意味着电影版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红楼梦》的复制品,不能将两者划等号[5],应该将前者理解为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创新。所以,一般我们不主张用影像完全代替语言符号来作为分析的例子。如果取代了,文学概论研究的就不是文学的基本规律,而是其他门类艺术的基本规律,这不符合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要求。 另外,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影像资料,长期用影像资料代替语言文字,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影响到对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正如杨文虎指出:“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这代人长于视象思维而弱于文学思维,成为‘读图的一代’。阅读文学作品非常吃力,这也是他们越来越少光顾文学作品的内在原因。”[6]这里所说的“文学思维”,主要是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阅读者的这种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则审美观照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阅读者就不能真切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这肯定不利于文学概论抽象思辨能力的提高。因为思维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的,而又以视觉活动为主,人们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占整个感觉器官获取信息量的83%[7]。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但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视觉并不是长项,而语言符号却是苏珊?朗格所说的最典型推论性符号[8]。有些文学概论的内容,比如复调小说、形象思维、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问题,思辨性很强,必须依靠语言符号才能说清楚。当然,在文学概论课堂上并不是绝对不能播放影像材料,关键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播放频率上看,只能偶尔为之。同时,教师要精选影像作品作为分析的对象。 其次,要掌握好播放的时间,要适度。播放视频,目的是为了形象生动,增加视觉鉴赏的冲击力。但文学概论教学与文学鉴赏教学是不能划等号的[9],播放视频的时间不能长。虽然作品鉴赏也是文学概论研究的问题,也是文学概论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对于实现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目标是有利的。但是二者之间无疑是有区别的,鉴赏课重在对具体作品的阐释评价,重在对具体作品的感知、体味、判断和分析,重在帮助学生掌握作品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概论课重在对理论命题的理解消化,重在把握理论知识结构,培养理论思维能力,重在对理论问题归纳、演绎和抽象思考。所以,不能因为消费社会带来的享乐主义,为了直观、趣味而一味追求影像符号的视觉快感。过分加大影像符号的量,是与文学概论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再次,在播放完视频之后,教师应该适当点评。通过比较播放的影像文本与原来的语言文本之间的差异,加深学生对语言文本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影像符号在文学概论教学的负面作用。如果把握了以上这三个方面,在文学概论教学中适当进行影响符号的“点缀”,不仅无碍,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言:文学概论教学的基本符号 前文提到,文学概论探讨的对象是以语言作为符号的文学,所以在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符号必然是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包括课件和黑板上的文字以及教师的口头讲述。不同于单纯的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中的文字符号,其特点在于文字的视觉化。在课堂上,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投向大屏幕。利用课件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把声、影、图、文等大量的信息资源,以直观的画面形式向学生传递。即使是课件上的文字,也要考虑其可视性,以弥补文字“向着不断简化的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10]。比如讲到文学作品论,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大屏幕上应该出现“典型的历史变迁”、“典型的定义”、“作品的解读”等经过视觉修饰的文字标题。在文字视觉化的同时,教师必须考虑到课件文字的数量。相对来讲,课件的文字量比传统教学大得多。 多媒体论文:职高生物的多媒体教学的论文 摘要: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化了课堂结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更好的培养7 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 多媒体 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化了课堂结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更好的培养7 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的多媒体教学实践对职高生物的多媒体教学浅谈如下几点: 1、多媒体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本身就应该渗透着艺术,课件也应是教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一个清晰生动的动画、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片,无异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2、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高效率是衡量优质教学过程的标准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板书、演示、实验等环节的切换时间不仅影响了教学过程的紧凑性,而且限制了课堂的信息容纳量。当拥有了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就可以将文字、图画、 声音、动画、影片等信息合为一体,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靠语言表达、口头描述的单一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再受语言的束缚,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获取的外界信息来源中,83%来自视觉,12%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多媒体使学习既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它所获取的信息量,对知识的保持率均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所以老师们只要用多媒体将各种信 息提前编入课件,在上课时即时、快速显示,实现了操作的程式化、施教的自动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种媒体的效能,增加了课程的容量和密度。 3、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以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由于认知手段的单一性,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因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技术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它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只要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1、充分理解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功能 板书一直被称为教师的“微型教案”。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案的布局,的确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很多知识。而多媒体课件,则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不可能取代教师。为此,教师就要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和采用的教法,将板书、教具展示、多媒体等相互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课程需要,让知识通过最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进而让学生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不能因为鼓励运用多媒体而采用多媒体,还是要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进行研究设计。如此,才能使多媒体真正展现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价值。 2、不能只重模拟轻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理解一些生命现象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机可以对实验中动态微观的过程或周期较长的过程进行宏观连续的模拟。这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也是有利的。但是有些教师为了省事,而将一些可以通过课堂上实际动手做的实验用电脑动画展示了事,只让学生观察到模拟现象,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计算机的应用应该是有助于实验教学,但绝对不能取代实验教学。 3、要突出课件的重点,发挥其直观简洁的作用。 强调课件的画面要简洁,其实也是从重点要突出的角度而言的。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生物学课件,其画面上琳琅满目,好像做课件的人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呈现在屏幕上。事实上,课件的文字不必像电视剧中的"中文字幕",不是要把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而应该是把那些不易说清、不易道明的事情在屏幕上通过图像影像来表达清楚,或者是通常情况下不易观察到的太小、太快或太慢的东西在学生面前放大、慢放或快放而已。 所以,要更好的说明问题,最好就是一段时间里屏幕上只有教师想要的东西,而且将其放在屏幕的主要位置,既大又清晰,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看得明白也记得清楚。课件是为上课服务的,上课要求重点突出,课件本身也就更应该重点突出了。 4、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控制使用多种媒体。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直观媒体时,必须依照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有效地控制:①媒体使用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学生疲劳,分散注意力。②媒体使用时要注意变换呈现的形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要尽量变静为动,以引起学生注意。③演示时要与讲解、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好,使教学语言起着动员、组织、指导和总结的作用。④按照协同律组织多种媒体,要尽量做到视听结合、说做结合、手脑并用,以提高识记效果。⑤两种教材(教科书和音像教材)、两种教法(传统和电化教学)必须实现最优结合,以扬其长补其短,优化教学方法和 过程。⑥在设计多种媒体时,仍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论文:谈谈多媒体教学的隐忧 前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已有些年头了。许多人对它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他们属于“热情派”; 但也有不少人对它不感冒, 满腹狐疑,甚至嗤之以鼻,他们大概算是属于“怀疑派”。本人介于“热情派”和“怀疑派”之间。我毫不怀疑计算机进入教学主流的前景,对此我满怀乐观;另一方面,我又对目前我所看到的许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验持深深的怀疑态度——其中大多数的是根本计算机辅助教学没有必要的,它们有的是本末倒置,有的是兼收并蓄,模糊教学的重点难点,还有的老师根本不会做课件确堂而皇之用自己的课件在上多媒体课。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隐忧。 关键字:课件 隐忧 一、课件制作缺乏通用性方面的考虑。 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标准。许多人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许多人运用计算机上公开课的心态,为此花很多的时间(可能是半个学期,也可能是一个学期)来制作课件。因为这个课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 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别的课上或者不能用在别的老师的课上。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语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等等。“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是好处吗?假如这些时间精力花得不值得呢?“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课室上课,一年才上这么一次两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的多媒体公开课课例,信息量是大的,这是事实;这个课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点。 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吗?平时用三个小时备的课,现在因为要用多媒体,花了六十个小时去准备,也就是说多投入了二十倍的时间和精力,而那节课能好二十倍吗?我们都知道,一节公开课,能比平时好三倍就不得了了,哪怕你花一百个小时去准备。算它效果好三倍吧,投入跟产出折算,二十减三得十七。也就是说,效率降低了十七倍。当然计算一节课的效益,不能是这么简单的数学运算。但运用了昂贵的先进的工具,效率反而降低了,这一事实却是确凿无疑的。何况,一个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一个学期都在为一节课翻肠倒胃, 其它的课肯定打折扣。这对学生、对学校都不是好事。 二、课件制作简单地以计算机代替一切。 计算机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有人觉得有了计算机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投影仪也可以不要了,幻灯机录音机录象机也都可以不要了。在不少人的眼里计算机就等于是多媒体的同义词,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多媒体课成了独媒体课。 机确实拥有传统教学工具的一切功能。但有必要让计算机来代替一切吗?录相机放录相很方便,把带子往机子里一塞就好了,干吗非要把录象资料转到计算机中去呢?计算机转存影视文件要花很多时间,考虑到效率和效益,这时间花的不值得。也有不少人喜欢把图片转存到计算机中去。多媒体室有实物投影仪的话,这样的转存也是在浪费时间。 举个例子。好比说某人要向快餐店订个比萨,打个电话,说一声,电话放下,事情就办妥了。如果那人是个电脑疯子,他非选择上网来订购他的比萨。他得开机,移动鼠标,点鼠标,一步步进入特定的网站,再键入他要的物品名称,然后确定,他这比萨才算是订好了。从这例子我们学到什么?电脑是什么都能做,但不是什么都非得让电脑来做。 当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心想着什么环节可以用计算机,那很容易觉得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计算机。我们的思路应该反过来,应该想着什么地方可以不用计算机,首先把没必要使用计算机的地方确定好,剩下的就是可使用计算机的地方。计算机应该是能少用就尽量少用,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能用别的工具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工具。多媒体不等于独媒体,能把计算机跟其它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如果只是把教材、教案、图片简单地‘搬’到电脑上,和放幻灯片有什么区别?重形式而轻内容,用电脑玩花样,使多媒体课件看上去像一块块美观漂亮却内容贫乏的黑板报。 三、课件制作不能体现计算机的优势。 计算机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目前许多已制作出来的课件,都不能体现这三大功能,都只不过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罢了。与其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录象来得方便省事。 比如《故宫博物院》,如果只是放放课文录象, 用录象机就行了。如果要用计算机来演示故宫的建筑构造,那就要跟一般的录象有所不同,调用者要能够通过操纵鼠标或键盘随意进出故宫各处,并且可以即时调出解释说明或相关背景资料或有关诗词歌赋趣闻逸事等等,起码这样,才能是计算机的《故宫博物院》。总之,计算机课件必须至少体现上述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不要用计算机的好。计算机要么不用,要用就得用在点子上。 四、不顾实际,忽视条件的是否可行。 目前的中国教育,总体上还是相对落后的。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享有“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厚待遇外,大多数普通的学校,其落后的设施让多媒体根本无用武之地。一般的学校只拥有一两间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如果真的提高了多媒体制作的“ 普及率”,其结果还是僧多粥少,难逐人愿。 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很少有人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大多对教学内容不熟悉。“熟的不会,会的不熟”,就很难达到内容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教师在讲课中处理不好与多媒体的关系,要么先画面后讲 解,要么只顾讲忘了换,造成讲解内容与多媒体画面的不同步。人机“两张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课变成“看电影”,教师成为“解说员”。 还有,如火如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评级”“评优”等各项考核,那种“非多媒体(课件)者一票否决”的不平等原则也导致了诸多矛盾和隐患。众多教师心有不乐却也无可奈何。 总而言之,教学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单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对待,调查显示,当前多媒体教学在基层已形成热潮,但却只“热”了教师一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哄而上,势必带有盲目性。人人赶时髦,难免产生负效应。多媒体不是惟一选择,三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为何要费力做成多媒体呢!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误区。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眼光不能盯住多媒体不放,而应该提倡“土”、“洋”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教学。避免“两张皮”,力求“二合一”。教师要真正懂电脑,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多媒体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体,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 多媒体论文:试论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教学媒体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不仅使教学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活化”了教材,所以倍受广大同行的欢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到底有哪些价值呢?笔者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帮助组织教学多媒体技术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序”化工程。讲课伊始使用媒体可以引人入胜;中间穿插媒体能波澜起伏;结尾运用媒体可达到余音不绝的效果。如在讲“水分散失”一节可以这样来组织教学: 课的开始,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导入,可巧设导语,暴露关键,给学生播下悬念的种子。教学中先用放像机放一段电视剧《少年特工》里小队员在山顶用塑料袋在树枝上取水的片断,配以导语来问:为什么带叶的树枝会有这种“吐水”现象?一下子学生的思维发条被拧紧了。课的中间可按学生认识的主线和课堂教学顺序加进“枝叶在白天的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同时教师可把自己“讲、做、写、画”的基本功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可接受的立体交叉的信息网,用他们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外界刺激,强化了记忆。这里需要注意:“讲”要讲清,不能讲穿了;“做”要让学生可见又可信;“写”和“画”要精练美观。课的结尾用投影仪将“蒸腾作用”过程及意义打在银屏上,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留下一个美妙的回忆。 增进师生感情古语曰:“信其道方能亲其师。”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输入让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接受,易相信,从而增加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信度。无形之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如我在讲授“肾单位”结构时,将一毛线球用胶带粘在黑板上,再从上面引出二根线头当做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最后在毛线球的下方制一囊状结构为肾小囊。这样,讲起课来得心应手,同时也有理有据,形象生动地将复杂的“肾单位”结构简单化了。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认为:课让老师讲“活”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顿时升华,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研究表明: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愈浓厚,其注意力愈容易高度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现代化的多媒体综合应用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新的时尚,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而且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时,针对学生掌握其内部显微结构有一定困难,即不容易观察又不便讲解的情况,可采用显微画面投影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先用显微投影仪将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显微结构投放在银幕上,然后边讲解边板书。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构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很快就掌握了导管和筛管、木质部与韧皮部、木纤维与韧皮纤维、春材与秋材等概念的区别。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整体的功能,记忆效率也就提高了。 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当讲到重点、难点时,若配以多媒体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讲“种子的萌发、休眠和寿命”一节时,要认识到:种子萌发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可安排“种子萌发条件实验”让学生增加一下感性认识。方法是:提前一个星期让学生按课本图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在讲课时将对比实验带到讲台上,让学生亲自上讲台看一看,哪些种子萌发?哪些种子没有萌发?同时打出种子萌发情况的投影片,以弥补有的学生没有看到实验结果的不足。通过实验与投影这些媒体使学生看到感性材料的表象,最终得出正确的理性结论。这样,既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又使本节的重点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课堂中可安排一个“小实验”,请学生分别咀嚼萌发和未萌发的绿豆种子,待他们亲自品尝到两者确有不同时,然后及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边板书边推理,推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和思维感官功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散了知识难点,化难为易,体现了主体参与教学的原则,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调控教学进程画面、录像、投影等教学媒体中的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能调节授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放慢速度,或重复讲解,或增删内容。使教学中该强化的内容得到了强化,该淡化的得到了及时的淡化,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有效地调控了教学进程。 如在讲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形成”一节时,我采用马学老师制作的“减数分裂活动演示器”(制做方法及使用说明见《生物学教学》1997年第3期)将减数分裂的每一分裂时期做一定格处理,让学生看清每一时期染色体及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及DNA的变化,然后用投影仪打出其量变过程的函数图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序化的知识链,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效率。 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语言听觉器官,二是语言视觉器官。课堂教学时只有保证这两条渠道的畅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单靠一种听觉或视觉渠道,势必影响和削弱这种效果。只有各种媒体的使用才可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也就突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做一些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时,往往有的实验“做”而不“灵”;也有的“灵”而不“显”。这就需要我们合理配置电教媒体,发挥其优势,以弥补实验的不足。如讲“血液”一节时,在演示实验中观察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情况时,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几小时)才能出现结果,即使出现结果,也往往不明显。为了配合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在进行完一番实验操作后,可用放像机将最后的结果和现象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结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一看便认出:哪一层是血桨?哪一层是血细胞?各部分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同时,放大的图像也便于教师的讲解。真是“千言万言讲不清,一用媒体就分明”。 综上所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当今的教学体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因为它的魅力在于:方便教师“教”,也帮助了学生的“学”。真可谓是价值连城。 多媒体论文:兴趣 感官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盘县二中 李 琳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的兴趣表现在力求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就称作认识兴趣,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状态就叫做求知欲。具有认识兴趣或求知欲强烈的人常常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所以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而满足求知欲,则会使学生产生与更高的认识活动水平相适应的新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记忆保持率、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看一本书、就算我们连续地看几遍,可能也未必能将将其具体情节、细节说得清楚,道得明白,但如果将这本书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就看是看一遍或两遍,也能将其大概情况和细节的绝大部分记得清清楚楚。这说明,人体生理器官 (眼、耳、鼻、舌、身等 )与人们学习和接受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感官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古人亦云:“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耳到”。前不久,笔者看到这样一份资料: 1967年,特瑞赤拉( Treichler)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结论:人们学习知识和人体生理器官的关系是味觉占1.0 %,触觉占 1.5%,嗅觉占 3.5%,听觉占 11%,视觉占 83%,仅听和看就占 94%,可见,听和看是人体的主要学习媒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们可以记住阅读的 10%,自己听到的 20%,看到的 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 50 %,交谈时自己所谈的 70%。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相同的结论:同样的学习材料,不同的感官学习后保持率变化为:单用听觉, 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 60 %, 3天后,则降为 15 %;单用视觉, 3小时后能保持 70 %, 3天后降为40 %;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 3小时后能保持 90 %, 3天后可保持 75 %。因此,将听和看结合起来,对于学习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粗放型教学,其公式可以概括为“时间 +精力”,靠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成绩,其实质是一种“告诉”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教学主要围绕教师、课堂、书本三个中心而展开。学生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教学过程,是教师作抽象的讲解、描述和演示,学生通过听课和看书对其抽象的理解和囫囵吞枣式的把握,其结果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辛苦,而效果却收效甚微,可谓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压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种“告诉教学”,无法有效合理地刺激学生的各个人体器官,发挥其学习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记忆保持率。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这一名词闯进我国的教育领域。媒体,英文 media的译名,词义是“中间、中介”。指承载的载体。从文字上理解,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就是“怎样进行多种媒体综合的技术”。教育媒体可以分为两类:传统教育媒体(以教材、黑板、实物、模型、报刊、挂图等为主)和现代教育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象、电影、cd、vcd等为主)。 传统教育媒体即我们上面所说的传统应试教育(告诉教学)中所使用的手段,而现代教育媒体即我们所谓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传递声音、图形、文字、图像等信息的高科技应用技术,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位图图象、矢量图形、动态图象、符号媒体、波形声音、 MIDI音乐等。它以其直观、形象、逼真、系统的形式,丰富的教学信息容量、快捷的传递方式,将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以声、形、象等表现形式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和意境,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感情的参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他们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迷上了多媒体教学,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根据所上年级教材的内容收集素材,用蒙泰瑶光、Autherwere、Micrsorft Powerpoint等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幻灯片。经验告诉我,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由粗放型(时间 +精力)向集约型(兴趣 +方法 + 效率)的转变,使教学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具体说来,其优越性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幻灯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单位时间里把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不易 理解的问题,社会焦点、热点等,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视频、感人的音乐,丰富多变的色彩,画面的切换,使学生置身于教学中,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且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信息的反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精讲多练”。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课后去死记硬背,不仅教师无法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把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内容、社会热点等,设计成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达到了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教学时间不变,而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密度更大,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听和看等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多媒体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存储和处理。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材和教育信息的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如所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1998年 5月 6日“中国教育报”《勇立潮头》)。所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培养“四有新人”是历史的重托,是民族的重托。教育发生的深刻历史变革,必然会体现在教师身上,引起教师角色的变化。毕竟,创造性的学生只能由创造性教育和创造型教师来培养。这种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只要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职业之社会地位和实现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自己,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告别过去应试教育的“告诉教学”,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变教学中教师的“如何教?”为指导学生的“如何学?”;变教师“要我学”为学生“我要学”;变“苦于学”为“乐于学”。尽快让学生实现三个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四种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就必须在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多作努力。 多媒体论文:舞蹈与多媒体发展的研究 艺术总是无意有意地带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生活、精神风貌。处于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也被艺术家“拿来”, 比如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电声音乐,极大地推动流行音乐的繁荣。舞蹈也不例外,新的科技给舞者带来了新的灵感,舞台成像技术的发展,让舞者找到了新空间,于是结合Led的新舞蹈多媒体舞蹈呈现在舞台上。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舞蹈的新可能,让我们体验了一种新的舞台空间,然我们的感官得到了新刺激。 2009年英国动感多媒体舞蹈团带来的作品《水形百态》在上海与观众见面。一个巨大的半管状弧面竖起在舞台中央,借助投影技术时而幻化成海浪或冰川,舞者在其中诠释出人与水相互依存的主题,多媒体与舞蹈碰撞之后产生的奇妙反应着实让人惊叹。(图一)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技的告诉发展,当舞台技术不断更新,先进的灯光、视频、3D成像技术不断出现在全世界的舞台上,舞蹈也不能袖手旁观,舞蹈创作者敢于“吃螃蟹”,勇于尝鲜,把这些多媒体手段融入舞蹈。希望通过高科技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舞蹈创作与表现形式,给予人们以展现人、自然、空间多维浑然一体的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而这些技术也为舞者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为舞蹈艺术创作与表演插上翅膀,飞越舞台空间限制,寻找并创造表现的新空间。 一、多媒体的特点 1、多媒体是什么 媒体(Media)就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中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介。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是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灵活途径。 2、多媒体具备的特点 ①集成性。以电脑为主体将声像、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是电脑、影视、音声、摄影等性能的有机集合,展现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信息,使声、文、图、像一体化。例如,通过一张光盘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并可通过配有悦耳清心的背景音乐,体现作品意境和人物活动的画面以及文字说明,甚至插入某些视频画面,从而使人通过视、听、说等感官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并得到赏心悦目地享受。 ②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的关键特征,指人通过键盘对电脑进行人工操控,从而更好地把制和利用信息。例如,作为多媒体的电视节目,通过互动技术应用,观众能够自主性看到不同的影像,可以随个人喜好调出某节目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状况,了解相关地域的文化、风土人情、美丽风光等,这样观众拥有更自由的决策权和更多的欣赏点。 ③数字化。指多媒体中的各种信号的数字化。 ④实时性。对音响、动态图像进行随时实时处理。 ⑤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它把计算机所处理的信息媒体的种类或范围扩大,并对输入进行加工、组合和交换,可更好地表现信息,丰富其表现力。 二、舞蹈中多媒体的应用 舞蹈主要是从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方面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因此,在舞蹈创造和表演时,集中在视觉与听觉方面以美的展示,所以多媒体技术以舞蹈的结合也就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 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段反应中国书画的表演,整个体育场的表演区中央展开了一幅数字成像技术呈现的一幅巨大的中国山水,并与画卷之上的现代舞演员表演情景交融,如梦如幻,让人沉醉。视觉感官获得信息量非常大,非常享受。 1、舞蹈中使用多媒体视频技术加强了视觉感官的体验 舞蹈是一种集舞台表现、抒情、音乐、美术、灯光、色彩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舞蹈艺术,人们对舞蹈表演的倾心与鉴赏早已脱离了传统的通过人的肢体动作去感受舞蹈的美,而更多的是通过多媒体高科技手段在舞台上展示出来的和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的变幻莫测的唯美画面,生动而又多彩的表达形式所吸引。这就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多媒体技术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运用,是科技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舞蹈中融入多媒体无疑为舞蹈增色不少。 视频技术在舞蹈作品中出现,将舞台的空间概念刷新。2012年的中法文化之春活动中,法国的《新马戏》为大家带来法国视觉舞台剧《cinematique》。(图二) 舞者在舞台地板和天幕数字投影营造的抽象空间中舞动,时而舞动于数字模拟的水中央,时而好像在溪流的石块中跳跃,时而又像立于悬崖之边缘……反映在抽象的地形之中,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人生面临的一次次挑战和坎坷……变化丰富的美的感受。 2、舞蹈中使用多媒体最新音频技术增强了观众听觉的冲击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形体表现,音乐是舞蹈的听觉形象,两者相辅相成,优美的音乐,在舞蹈表现中可以帮助烘托气氛,表达情感,表现情绪,从而朔造完美、丰富的舞蹈形象。 如今的音乐制作技术数字化,通过录音采样,电脑可以模拟任何一种乐器声及人声、大自然的流水声、鸟鸣声等等。因此使用特定的软件就可以足不出户就作出大乐队才能拥有的大气磅礴的音乐,实现一切可以想象的音像效果。对于舞蹈需要的各种气氛、节奏都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现在的音乐制作技术与剧场硬件技术,可以为观众提供超前的享受,如环绕立体声技术,可以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声音。如舞蹈中的海浪声通过音乐的前期制作和剧场设备可以让观众感受到非常具空间感的音频,海浪声可以从观众的左方冲到右方,声浪也可以从你的背后涌来,这肯定对观众理解作品提供可能性,也能使观众对舞蹈所营造的空间更加身临其境之感。 三、舞蹈中多媒体的作用 1、舞蹈中多媒体的适当使用升华了作品 舞蹈演出的震撼力,不但在于艺术创作的内涵,还在于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使演出更具张力,更好的表现舞蹈主题,充分利用与拓展舞台表演空间,增强剧情气氛,营造意境,提升舞蹈表现力与震撼力,更好的烘托舞蹈艺术主题。多媒体等舞台科技已从单一硬件设备、设施的改造走向用于舞台艺术的互动发展。 日前网络火热传播的一段英国达人秀的舞蹈,看后非常感人,舞蹈利用现影技术,用剪影的形式来表现一对恋人从相爱,到丈夫上战场,妻子将孩子抚养大到结束人生,舞蹈用人来制造教堂、骆驼、城堡、战场等场景贯穿主人翁一生,一段凄美人生,非常写意优美,也让人十分感慨。这是舞蹈与多媒体融合非常成功的案例。 2、舞蹈中多媒体的使用要合理 绚丽的灯光,多彩并动感的视频,会抢夺观众的眼球,确实会抢了作品的风头,冲淡舞蹈本体 的表现力。舞蹈中的多媒体,这个用于衬托的配角,应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辅助物,用于帮助我们更清晰表达舞蹈主题。如果灯光太过绚丽导致观众的视线转移,从而忽视舞蹈作品原本的艺术表达,丢失舞蹈创作及表现的初衷。舞台上使用视频技术设备,一般在舞台上面积都比较大,本身就抢夺舞台空间,抢夺观众眼球,如果过分地依赖高科技技术,不合理使用多媒体,反而会喧宾夺主,成为舞蹈作品中的累赘。所以舞蹈使用多媒体视频技术一定要合理及巧妙。 3、舞蹈中多媒体使用的实用性 舞蹈艺术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其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舞蹈表演的数字化,通过互联网一个舞蹈表演节目或一台舞蹈的演出,它随时并迅速传遍全球。舞蹈全球化趋势明显; 2) 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电脑技术的提高,舞蹈编辑、舞蹈表演、舞蹈爱好者、舞蹈场景等可以在电脑虚拟环境下进行组合编排,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虚拟舞蹈形象; 3) 多媒体与舞蹈结合可以更逼真展现舞蹈所需的场景,更好的体现表演主题,更恰当的营造气氛,通过多媒体使光、电、色、美、影视技术等完美结合已是大趋势; 4) 多媒体舞蹈教育软件的开发,更新舞蹈传统教育模式,不仅舞蹈专业人士就连普通百姓也可通过多媒体舞蹈教育软件,从中学习各种舞蹈知识和技巧,从而促进舞蹈事业发展,提高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鉴赏力。 总之,随着多媒体等高科技在舞蹈艺术中的应用,它必将为舞蹈创作带来无限想象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多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将越走越宽敞。 多媒体论文:最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探讨 论文摘要:结合实戏,分析这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探索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课堂教学目前是各学校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多数学科都面临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课时不断减少的局面.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更多的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只有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才能适应这一局面,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和推广,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多媒体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改善课堂结构,构建能适应师生双边活动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不断深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手段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运用不当又有弊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前对于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引起一线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本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进行了深人反思,获得了几点体会,现列出,以期和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粉笔加板书"的局限,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而带着兴趣去思考和学习,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对所学内容可以加深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显着.多媒体的运用,大大节约了传统教学"板书"的时间,不仅能实时、高效地传播教育信息,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程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通过使用多媒体真正达到"小课堂、大社会,,的最优化效果. 3.活跃课堂,师生互动.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轻松了,就某一问题互相提问,互相论证,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和双向交流的场所.老师也成为课堂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了.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导积极性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二、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要在实践中摸索和提高,不能一说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就一统课堂教学天下,不管课件质量,不问使用效果.不能认为:有就是好,没有就是不好;多就是好,少就是不好.当前不少课程就存在着多媒体运用不当或过滥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起诸多弊端,有的还很严重,从根本上说不是提高了,而是减弱了教学效果. 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就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教师用大量时间制作课件,而忽视了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接受能力的研究,忽视了主观能力的发挥.虽然备课很辛苦,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不可避免会伤害教师积极性. 2.课程全程使用课件,教师整堂课站在计算机旁,成了课件放映员,没有了板书,没有了教师生动的形体语言,忽视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 3.有些课件制作粗糙,冗长的文字成了教科书的拷贝;还有些课件制作过多追求形式,色彩变换频繁,动画效果杂乱,只突出了课件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多媒体显示速度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又无法笔记,常引起学生的反感. 应该看到,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在教学手段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克服.只要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出发,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上集中力量,深人探索,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会成为一线教师自觉的行动.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 1.正确处理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多媒体要强调其"辅助性",运用多媒体不是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辅助课堂教学,使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教学课件的运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课件所表现的内容凝聚了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因此,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是合理运用教学课件的关键所在. 但多媒体教学不是文字、图像的简单播放,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精心设计.若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放映员的作用,课堂就会失去灵魂,失去生气,教师的形体语言和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 有些教学内容,比如图表的内容,用多媒体表达出来就形象直观,就不失时机地利用好课件;有些内容教师通过板书讲解更清楚更细致,就不一定非用课件.例如:一些重要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教师板书讲授过程中,速度适当、重点突出,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会对这些重要概念印象深刻,比课件效果要好. 多媒体的运用表面看好象教师课堂教学变得"轻松"了,一些难点相对容易突破了,板书相对减少了,劳动强度似乎降低了.如果把多媒体的运用视为减轻教学负担,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实际上,多媒体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量不断增长的新世纪,多媒体教学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拓展知识面.教师要不断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引人教学内容,介绍给学生,这样使得教学效率会提到更高层次. 多媒体教学更广阔的空间将是用于学生 自学能力的培养,成熟的课件可以通过网络传给每一个学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学生会一目了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大量的练习题、思考题供学生参考,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可以利用人机对话,促进师生互动,网络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到那时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求学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2.正确处理课件外在形式与实际内容的关系.实践证明,朴实无华的教学课件只要运用恰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使用不当则会画蛇添足,辩证处理好课件的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统一显得尤其重要.既要注重课件的可观赏性,又要避免过多的感官刺激是课件制作首先应关注的问题.画面格式、背景颜色、动画效果等外在形式确实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花样太多反而容易冲淡讲授内容,影响学生思维,分散学生注意力.高校课堂氛围不同于中小学,理应不失庄重与严谨.但是也要注意在保证教学内容充实完整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多媒体语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若课件是整版整版的文字,如同教材的翻版,很单调很枯燥,这样的课件更不可取,不如不要. 课件制作应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要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画面简洁明快,字体清楚美观,动画效果恰到好处.另外,课件放映速度不可过快.把重点内容用精练的文字归纳起来,调整播放速度或延长停顿时间,再采用链接形式多次回放,这样的课件一定受同学的欢迎,这样的课件效果定会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3.正确处理多媒体课件引进与自制的关系.教学课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人较大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优秀的教学课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件制作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 成功的课件制作不能单枪匹马地干,若每个教师各起炉灶,制作课件要花费大量时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该采取引进与自制相结合的办法. 如今许多学校积极开发、交流本学科的教学课件;一些高档次的立体化教材备有电子教案、题库等光盘;还可以从网上下载许多教学课件资料,引进课件的空间逐步开阔.但是引进的课件不能拿来就用,也不一定完全适合课堂运用,这是因为存在有学生层次、教学规模、课时数和设备条件等差异,因此,只引进还不行,还要有教师的自制过程和再创作过程. 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讲课风格,适当删、加内容或重新组织材料,加工成个性化的课件. 教研室可以通过组织集体备课的形式,在统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前提下,让教师展示自制教学课件,互相学习、交流素材、共享资源.使课件运用达到理性的有序的程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相信多媒体教学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教师的使命感会促使我们科学、严谨地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培养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技术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内容摘要: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对于教学模式的转变有着标志性影响,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活化课堂教学应当成为新课标下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文就针对多媒体技术本身特点谈谈如何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意识. 关键字:多媒体技术 课堂教学模式 活化 作为新课标的载体——新教材已经在使用,因而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摸索出一种适合新课标的教学模式,而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促进学生全身心领悟和感受到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一些浅薄的探索. 一.用多媒体技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数学教师的必要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蕴涵的有趣因素与艺术魅力,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法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充分唤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设计课件时,应该充分考虑给认知主体以各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奋区”. 例如我们在教学高中数学必修4《三角函数》的引入新课时,不应只是单纯为了教学内容简单交代几句就直接进入新课教学,如此上课就平平淡淡,毫无生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亦无好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引入课题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如下画面: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冉冉升起,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海,一片连绵起伏的山峦, 一叶小舟在波浪中上下颠簸,波浪一浪一浪向岸边来…… 学生在欣赏完片段后,会被这个画面吸引,马上就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给这个画面?图中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老师稍作提示,这个片段中有潮涨潮落的现象,有日升日落、有波涛的一浪推一浪的变化现象,有岸边人来人去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启发学生了解这些现象都是周期性现象,从而说明周期现象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数学学习去认识这些现象,而与周期性现象密切联系的数学知识就是三角函数,继而引出三角函数这一章.这样的设置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享受数学,并自然地形成数学是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这一本质特征的意识. 二.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指导下插上创新的翅膀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创新往往建立在数学美感的指引下,在自由想象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的结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载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效地去搜索与数学问题有关的知识, 多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数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至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对苏教版必修5第51页例4有关雪花曲线的研究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对一个正三角形进行若干次循环迭代,这样可以看到一条奇妙美丽的曲线,师生能共同从电脑屏幕中体验“雪花曲线”的生成过程,然后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及数列求和的有关知识,师生共同研究出“雪花曲线”的特点:①它是一条边数有无穷多,到处是尖端,不光滑的、连续的封闭折线;②它的周长为无穷大,而它所围成的面积是有限的.通过这个例题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一个美妙分支——分形,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又如在苏教版必修4《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这一节课中,利用《几何画板》,先根据正弦线的定义,动态地画出正弦曲线,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探索出画余弦曲线的方法(通过直线y=x转化成正弦曲线).这样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后,还可以主动进行探索,如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引申与推广等,借助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这种引申推广很容易产生质的飞跃,获得新的结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借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形结合”完美组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活动的、具体的对象比静止的、抽象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与接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障碍很多的原因是缺乏具体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而导致的,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真正实现“数形结合”,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更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比如在苏教版必修4“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时,可以利用《数理平台》软件,先将A、ω、φ分别用一条可变的线段来表示(相当于三个参数),接着利用“标准函数工具”工具菜单在屏幕中画出一条正弦曲线,然后依次改变A、ω、φ所对应的线段长度,来改变A、ω、φ的值,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图象的振幅变换,相位变换与周期变换,操作非常简单、快捷,这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徒手用粉笔来描点作图更有效率,以前数学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通常感到很头痛,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新教材特别注意数学软件在新教材中的整合,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或《数理平台》演示让许多内容变得更形象明了,让学生在数形之间体味数学的乐趣.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要求要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庞大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从而进一步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苏教版必修1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当时,方程 只有一个解吗? 我让学生到网络教室利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坐标系作出函数y=ax和y=logax(a 0,且a≠1)的图象,设计底数a是可以拖动变化的.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在拖动a值的过程中发现:当0当1 当a≈1.45时,两函数图象开始没有交点; 当a 1.45时,两函数图象没有交点(见图(4)). 在本案例中,借助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多媒体技术自己探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确实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激情,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操作数学软件,积极动手、动脑, 卓有成效地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模式.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 【摘 要】在人的一生中在幼儿期的教育至关重要,幼儿期的教育得当都能够对人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在幼儿时期,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今后的学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全语言教育理念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方法,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早期阅读 全语言教育 幼儿教育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幼儿时期的教育也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家长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注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早期阅读对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开发孩子的思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全语言教育理念就是通过幼儿进行大量阅读,帮助幼儿最大程度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提高阅读兴趣,达到增强幼儿理解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的目的。本文主要讲述了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的一些教育方式。 一、当前幼儿早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幼儿教学中早期阅读的实践来看,我们在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最为明显的是将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认为识字就是阅读,没有识字就没有阅读。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和理念早已背离了开展儿童早期阅读的初衷,不仅影响了早期阅读的效果,而且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儿童关于阅读的消极体验,误导了儿童的阅读习惯,降低了儿童主动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很少有教师对幼儿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给予较为科学、细致的指导,导致书都被看破了,但孩子们却说不出书中内容等诸如此类无效阅读的现象。再次,早期阅读被等同于简单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意识到幼儿早期阅读还应有利于儿童逐渐获得表达情感、意念、愿望等的能力。 二、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 (一)对幼儿早期阅读实施整体性阅读的教育方式 全语言教育理念就是将幼儿的早期阅读作为语言学习活动的一部分,而幼儿语言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因此,早期阅读也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体现整体性的教学方式。幼儿阅读的范围很广泛,在幼儿翻开各种图书,开始对图书的内容进行表达的时候阅读就已经开始了。随着幼儿语言水平的不断发展,幼儿开始对文字产生了兴趣,想知道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这时就由以读图为主的阅读方式开始向图文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发展。例如,幼儿在阅读幸福种子儿童系列读物《芽芽搬新家》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长头发小朋友在下雨天坐在家门口的情景,小朋友就会想到图画上的小朋友是谁,坐在那里想什么,然后再通过后面一系列的故事图画,幼儿对图书的故事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小朋友自己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故事的内容,然后通过图画进行引导,让小朋友知道整个故事表达的内容。幼儿通过阅读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通过自己讲述故事内容,将不同的语言利用图画故事的形式联系起来,增强了阅读的完整性,丰富了幼儿的词汇,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在进行一些识字的引导,如故事中的小朋友的名字“芽芽”,让幼儿对这个字有一个形象的认识。通过全语言的早期阅读方式既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又不会使幼儿感到识字枯燥无味,让早期阅读成为一种整体性的语言学习。 (二)对幼儿早期阅读实施开放式阅读的教育方式 全语言教育方式提倡幼儿通过交流互动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强调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题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减少对幼儿的约束,让幼儿自由发挥,调动幼儿的思维,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对幼儿早期阅读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适当的鼓励,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主动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如在阅读《云彩和风》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幼儿表达一下自己对云彩和风的认识,有的小朋友可能会想到云彩像棉花糖等等,通过这些增强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然后再进行阅读教材。通过对这些诗句的阅读提高了幼儿的欣赏能力,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增强幼儿在日程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对幼儿早期阅读实施整合性阅读的教育方式 全语言教育理念提出人的学习是从符号的学习开始的,语言是幼儿学习一切其他内容的基础。因此幼儿的早期阅读不能只是单纯地学习,要和各个领域的学习相结合起来。如为幼儿营造阅读的浓厚氛围,阅读与游戏进行有效结合,在进行游戏活动的同时渗透阅读,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还可以与其它学科的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如在阅读《小动物去郊游》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儿童展开联想,自己去郊游时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让孩子通过绘画结合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既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学习。通过对早期阅读和其他方面学习的有效整合,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幼儿时期作为启蒙阶段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许多幼儿园老师将早期阅读作为幼儿识字的一种教学方式,让幼儿认为阅读就是在学习认字,极大地降低了幼儿阅读的兴趣。全语言教学方式通过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幼儿的语言发展规律,注重对幼儿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有效发挥了幼儿早期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良好发展打下了基础。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浅谈幼儿绘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进行幼儿的情感教育是学前阶段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塑造幼儿未来人格的重要基础,是家长、老师、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绘本阅读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更好地利用绘本阅读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幼儿 绘本阅读 重要性 情感教育 幼儿早期的阅读对其性格塑造、理解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绘本通过色彩斑斓的画面、容易让幼儿理解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语言等吸引幼儿的注意,提高幼儿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绘本能培养幼儿的情感理解能力及塑造个人情感能力。 一、绘本阅读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1、绘本是连接幼儿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幼儿在接触世界时,一开始是通过绘本来了解世界的,由于其自身智力发展水平、行动能力等的限制,难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去感受世界,因此,往往需要通过绘本来了解世界。 而幼儿阶段又是情感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通过绘本阅读,连接幼儿与世界,能给幼儿的情感培养树立一个良好的范例,让幼儿感受世界的美好。 2、给幼儿展现真善美 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其故事情节优美、故事内涵引人思考,给幼儿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幼儿在这样的世界中,容易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即使幼儿还不能理解故事中所传递的情感,但可以从故事中感受到喜悦,慢慢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善、美的情感。 此外,绘本中的图画往往采用的是令人舒适的暖色调,通过一个个的笑脸,让幼儿感受到温柔的情感的关怀,利于幼儿的情感培养。 3、绘本有利于幼儿形成乐观积极的情感 绘本中所选择的故事、图画都是积极向上的,所传递的情感也是正面的、鼓励的情感,如宽容、诚信、勇敢、真诚等,这些积极的情感,通过绘本阅读传递给幼儿,有利于对幼儿的情感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进行绘本阅读时,幼儿往往会将自己代入故事,希望自己成为故事中喜欢的角色,通过角色代入,对自己情感在无形中进行了培养与形成。如男生们希望自己成为故事中的勇士,培养自己勇敢、真诚的情感,女生们希望自己成为美丽的公主,培养自己善良、大方的情感。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绘本阅读进行情感教育 1、选择正确的绘本 当前,我国的绘本越来越多,部分商家为了经济利益,没有严格审核绘本的内容,导致绘本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幼儿来说,绘本是他们学习的对象,不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不但不利于其情感教育,反而可能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在选择绘本时,需要考虑绘本的故事内容、图画以及文字表述。虽然市面上的绘图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有些绘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于负面形象的塑造过于偏激,这也会对幼儿的情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必须认真把握其故事内容,确保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绘本的图画应当是暖色调的、令人舒服的,对于其中阴暗的图片应当尽可能地减少,避免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而绘本的文字也应当是优美、有礼貌的,这对于幼儿的情感表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进行绘本阅读时,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 在进行绘本阅读时,应当采取引导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情感,实现情感教育。如在进行故事的讲解时,可以通过询问幼儿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事情、如果幼儿自身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怎么做等问题,引导幼儿开发自己的思维,实现情感教育。 在进行引导提问时,应当注意提问的方式和语气,不应当采用僵硬的提问方式,而是采用与幼儿进行平等的沟通的方式、向幼儿询问答案等方式,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被动的回答。 3、分析绘本,设置情景 为了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设置情景的方式来进行。不同的绘本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绘本通过简单的对白来展示主人公的情感,而有些绘本则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来传递,需要幼儿进行思考。 在进行情感教育时,需要对不同绘本进行分析,通过设置情景的方式,使幼儿更好地把握绘本中的情感。如在《熊叔叔的生日派对》中,可以通过邀请幼儿参与表演,扮演不同的角色,既通过蛋糕等食物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又可以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感受到小动物对熊叔叔的关系,感受帮助他人所得到的快乐。 4、利用多媒体教学 当前,幼儿绘本早已不是传统的纸质教学,早已结合多媒体,实现了声音、视频、图画的配套。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为幼儿营造更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幼儿代入到更为直观、形象的场景中,让幼儿身临其境,立体地感受绘本中的情感。 如在《小蜗牛找妈妈》的故事中,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将小蜗牛找妈妈过程中哭泣的时候插入哭声,能更好地让幼儿感受到小蜗牛的情感,将幼儿代入到小蜗牛当时伤心的情感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为传统的绘本阅读翻开新的一章。 三、小结 绘本是幼儿学前阶段主要的儿童读物,也是每个孩子最初接触世界、感受世界的主要桥梁,绘本为幼儿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通过里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和鲜艳多彩的图画为打开了幼儿的视野,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幼儿绘本阅读中,需要选择真正适合其阅读的绘本,结合多媒体技术、情景表演、口头讲述等不同的方法,使得幼儿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更好地感受不同情感中所传递的积极思想,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幼儿提前阅读养成教育之我见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幼儿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婴幼儿时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怎样在学前期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为他们进入学校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目前幼儿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提前阅读;养成教育 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是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素,是未来社会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近年来早期阅读已是我国幼教界逐步受到重视的一个新课题。 一、尽量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幼儿专家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幼儿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二、努力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 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学前阶段,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从幼儿认识书面语言这一特点出发,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可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挑选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者讲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①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②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③文字正确优美、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复。通过半年的实践,我认为“帮我早读书”教材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早期阅读材料。这套教材图文并茂、语音规范、语义浅显、知识面广,幼儿通过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磁带、看色彩鲜艳的画书、读朗朗上口的文字,通过游戏和生活,逐步将口语符号与文字符号联系起来,自然地过渡到早期阅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处处都有幼儿阅读的机会和内容。把握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和创造性个性,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 在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活动中,我们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了系统地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使每个幼儿的阅读能力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半年来,我们把生活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采取多样化形式,让小朋友参加活动,即:集中式,采取相对集中的阅览形式,让小朋友集中阅览,教师可在集中阅览中,全面观察多数幼儿的活动情况,予以集中指导;“从前,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经常帮助穷人,他就是阿凡提……”这是一个我们以集中阅读的形式进行的故事阅读。孩子们首先通过观察图片,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猜猜故事的内容;紧跟着在随老师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熟悉了故事的文字结构,掌握了它们的正确发音。之后绘声绘色的边复述边表演故事让幼儿兴奋不已,抓住这个契机,我及时引导幼儿理解了故事的寓意,对幼儿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幼儿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完成了文字的学习和知识的启蒙。休闲式,采取比较分散、较随意的阅览形式,幼儿选择阅读资料后,可三三两两地、自由地、分散地到小型活动区或个人活动区进行活动。教师可在休闲式的阅览活动中,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情况,予以个别指导。还开展了每周一次阅读日活动、读书比赛活动、创编故事活动、故事情节表演活动、一封信活动、竞选故事大王活动、制作小人书活动、认识书店主题教育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逛书店"活动,让家长有意识地用自己对书籍的热情和兴趣去感染孩子,从而意识到自己应成为孩子阅读的启蒙老师。 四、构建互动的阅读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交往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与幼儿建立了“师生互动”的阅读关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读些书给幼儿听听,引导他们选书、看书、读书;引导他们发问、讨论、思考;引导他们进行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阅读延伸活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幼儿之间相互合作、交流。通过这些努力,发展了幼儿的阅读技能,使幼儿产生了阅读的愉悦、快乐之感。 我们还十分注重家长的参与,通过“亲子课堂”的形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了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庭环境及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在有空闲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常常会给自己的孩子朗读一两个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读物。有的家长还很善于引导自己的孩子,在讲完故事后一起交流感觉;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动动脑筋;或者一起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等。我们的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亲密、和谐。 通过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幼儿互动”的阅读关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和自主精神,阅读真正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创设阅读环境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与幼儿一起探索和学习,创设有系统的、安全的、层次分明的阅读环境,有效的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在幼儿阶段,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十分必要,让幼儿养成提前阅读的本领,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大有帮助。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绘本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儿童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绘本阅读已成为幼儿教育中应用广泛的教育方式。绘本以精美的画面和趣味性的故事得到了幼儿的认可和喜爱,通过绘本阅读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实现了思想的启蒙,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儿教育;应用 前言 绘本是一种以手绘图画的形式来表现故事的儿童读物。这种新型读物主要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画面精美而丰富,能够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得到了更多幼儿和家长的认可。幼儿在图画故事中可以有效的建构自我、体会情感、认识世界,更多的理解文字和图画的价值。从图画认识向文字阅读转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择绘本来指导幼儿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对幼儿教育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1 绘本阅读的影响和选择 幼儿教育中的图书阅读,绘本是较为合适第一种。绘本主要以图画为主要内容,文字起辅助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图画故事书,也有一部分的绘本只有图画完全没有文字。绘本主要强调画面,通过图画传递给幼儿信息,版面精美并且占的面积较大,插图不仅可以传达内容信息,也强调了主题的内容,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绘本的图画也能够激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看完图画之后产生联想,从而感知事物。 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科学合理的绘本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幼儿的阅读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幼儿时期正是孩子认识图形的关键时期,听讲故事、观赏图片为幼儿之后的识字教育做了很好的练习。幼儿在阅读绘本时会发现书本中带来的乐趣,更加积极主动的看书、学习,既培养了阅读兴趣又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师和家长在进行幼儿教育时慎重选择合适的绘本。首先要挑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内容,能够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熟悉的内容可以激发幼儿的联想。而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要有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幼儿既感到熟悉又能有新奇感,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另外绘本故事的情节应尽量简单,使幼儿能够理解内容,由情节简单逐渐的向正常转变,促进幼儿的阅读能力发展和提高。最后绘本读物需要挑选颜色鲜明、有美感的,画面布局简单整洁,这样才能够引起幼儿阅读兴趣。 2 绘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度追求阅读数量 一些教师和家长有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幼儿绘本读物读的越多越有好处。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粗浅、盲目的阅读方式,忽视了幼儿绘本阅读中应注意的教育和引导,对幼儿的启蒙和成长反而带来了问题。过度的追求阅读数量,幼儿在阅读中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理解和消化,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教育。 2.2 绘本质量参差不齐 绘本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阅读质量。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少儿读物市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一些书商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过度的追求出版物的数量而忽视了书本的内容和质量,造成了绘本读物的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幼儿的阅读质量。一些绘本读物在包装上花哨抢眼,看似丰富有趣,其实里面的内容较多雷同,没有创新性,阻碍了绘本读物的发展,也为幼儿阅读带来不利影响。 2.3 绘本阅读流于表面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绘本阅读时需要积极的引导,不能流于表面的故事情节,应循序渐进的挖掘绘本深层的内涵。在讲解中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来教育和熏陶幼儿,实现对幼儿的审美教育。而在实际的绘本阅读中,一些教师和家长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只是讲解故事,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不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3 绘本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3.1 注重绘本的质量选择 市场上的儿童绘本众多,教师在家长需要考察绘本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适合的绘本。幼儿不具有明确的分辨能力,教师和家长需要严格把关。作为幼儿的早期主要读物,绘本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对幼儿之后的阅读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2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 绘本是一种图画书,可以让幼儿产生阅读兴趣,也增加学习知识。一般绘本和其他的少儿读物一样都具有封面、封底和正文,而一些绘本为了增加趣味性,还有折页、环衬、散页等其他内容。教师在引导幼儿阅读绘本时要遵循着一定的顺序,将绘本的每个部分都做介绍,使幼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幼儿阅读和分享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来体会每一部分内容的乐趣,一边阅读一边想象。幼儿在按照顺利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绘本内容的深刻记忆。儿童的思维发散,仔细的阅读更能发现很多容易忽视的小细节,而这些细节正能够帮助幼儿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拿到绘本时首先看到的是封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封面猜测绘本的内容,激发起孩子的阅读欲望。例如《图书馆狮子》,封面上是一只大狮子和两个小朋友在看书,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封面,引导幼儿猜猜他们在看什么书?又在图书馆里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狮子也在看书?从而引出绘本的题目。幼儿在与绘本图画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内心和情感,开阔了眼界和境界。 3.3 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在绘本阅读中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例如让幼儿来模仿书中的故事情节,以小剧场的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幼儿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模仿力,记忆力也十分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的内容让幼儿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故事情节来进行有趣的模仿,在模仿的过程当中,幼儿可以加深对故事的认识和理解,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例如在《苹果树》中,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和苹果树,苹果树非常希望小男孩能够陪它一起玩,而随着男孩逐渐长大,有了更多的愿望,不再愿意留下树下玩耍,于是苹果树用自己的身体来帮助他实现愿望,最终剩下了树根。幼儿可以通过模仿苹果树和小男孩的对话,来深刻的理解到绘本的深层含义,体会苹果树寓意了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和付出。 其次还可以通过临摹绘画创作来加深绘本阅读,绘画可以锻炼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的内容选择性的挑选出简单的图画来供幼儿临摹,培养学生的审美,也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在进行绘本阅读教育时还应注意运用故事的悬念性和趣味性。一些绘本中巧妙的通过翻页设计来体现故事情节上的悬念,并在结尾处具体的阐述故事的结局,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需要按照绘本的情节发展来合理的运用悬念,引导幼儿来猜测情节发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例如《谁咬了我的大饼》这本书就充满了趣味性。首先的画面上是一只小猪做了一张大饼之后,累的在大饼上睡着了。而继续翻到下一页会发现大饼少了一块,是谁偷吃了饼呢?幼儿带着问题会继续阅读找到答案。这种有趣的故事悬念可以激发儿童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在故事阅读中获得了知识和快乐。 4结束语 绘本教学可以为幼儿的早期阅读做好铺垫,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加强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对绘本内容的选择,运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坚持行,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能动性和自主性,使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在绘本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农村家庭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了访谈法对农村地区42位幼儿教养者就幼儿早期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知都存在较大的偏差,幼儿存在在家中的阅读时间少、阅读习惯差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农村家庭;幼儿;早期阅读教育 一、问题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早期阅读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刘炎教授认为:婴幼儿凭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活动都是早期阅读[1]。早期阅读教育不仅对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幼儿以后的高级阅读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途径。 家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环境,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可以大大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目前,我国对于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教育进行了不少研究,而对于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那么农村幼儿家庭的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到底如何?本文做了一定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对农村地区42位幼儿教养者进行了访谈调查。42位教养者中以父母亲居多,也有个别爷爷奶奶参与调查。其中,教养者绝大多数为青年家长,学历主要集中在高中及以下学历。访谈话题围绕事先拟定好的访谈提纲进行,然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概括和归纳,得出最终的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农村家长对家庭早期阅读的认知。调查发现,农村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知都存在较大的偏差,同时对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知之甚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教育的重任在于老师而非家长。当被问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由谁主要来负责”,90%以上的家长认为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任务应该由幼儿园来完成。“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让老师去教的,我们能给孩子教个啥?”一位家长如实说。在大部分家长的观念里,所谓早期阅读教育是从幼儿入学以后才开始的,而教育的成果是由老师的教学和孩子“聪明”与否决定的。很多家长忽略了幼儿3岁以前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几乎全部来自于家庭,在幼儿0~3岁期间,家长如果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将会更有利于幼儿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幼儿园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责任,但家长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是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家庭环境更容易使幼儿受到熏陶,而农村家长迷信“老师教学、学校教学”的传统思想依然严重存在。(2)家庭早期阅读教育开展的时间晚。“孩子还太小,什么都不懂,给她买书她也看不懂,没必要浪费那个钱”,一个1岁5个月孩子的妈妈这样说道。同这位家长一样,认为孩子太小,没必要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家长约占70%。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幼儿已经具备了表征的能力,出现了最初的记忆和再认,这就代表着幼儿已经具备了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认知条件。1岁半以后,幼儿已经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完整句子。而大部分家长都认为阅读是孩子上学以后的事,殊不知这样的观念是在耽误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另外一部分会在孩子2~3岁期间开展阅读教育的家长,也只是认为提早学习认字、识数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以后“跟得上、学习好”。(3)将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等同于识字。当问及家长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理解”时,80%以上的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活动就是简单地教孩子识字,督促孩子学会老师教的知识,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可。较少一部分家长认为,除了需要学习幼儿园的教科书外,还需要给孩子买一些其他类型的书来阅读,但阅读的目的仍然集中在认字、识数方面。持有这类观点的家长,错误地理解了早期阅读教育的目的,把早期阅读教育认为是机械的识字活动。“一个人如果是好的阅读者,那么他就一定是识字的;但能够识字的人,却并不一定是个好的阅读者”。[2]家长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认识面普遍狭隘。同时,家长基本没有意识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过早的去强迫孩子学习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字,并不利于孩子对知识的掌握,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厌恶阅读的心理,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 2.幼儿在家庭中的阅读情况。许多农村幼儿对家庭阅读活动都表现出不喜欢或者排斥。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选择自己阅读或者与同伴阅读,有哥哥姐姐的幼儿,偶尔会在哥哥姐姐的指导下进行阅读,但大部分幼儿的阅读习惯都很差,不懂得爱护自己的图书,在阅读过后也不会整理书籍。受家庭环境、家长观念以及家长指导方法的约束,幼儿的阅读量和阅读面都比较窄。据访谈统计,农村家庭幼儿的阅读时间每周超过2个小时的仅为11%。孩子在闲暇时间,大部分都用来看电视、玩游戏,大多幼儿没有或者很少有家庭阅读经历。有阅读经历的幼儿多数也是在父母的强迫下学习识字,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喜欢阅读,愿意主动阅读,有阅读兴趣的幼儿少之又少。 3.家庭早期阅读活动形式。家庭阅读教育活动的形式包括亲子阅读活动,邻里间交往性阅读活动,家庭外出的郊游、参观性阅读活动。农村家庭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形式单一,仅局限在亲子阅读活动和偶尔的邻里间交往性阅读活动中。农村家庭的外出郊游机会少,几乎不会特意带孩子去参观郊游,家长们认为参观、郊游既浪费时间又消耗金钱,没有能力负担这项支出。家庭外出机会最多的就是带孩子参加亲友的丧嫁、乔迁活动,而在此过程中,几乎所有父母都意识不到可以借此机会为孩子开展参观性阅读活动,父母们一致觉得带孩子去就是为了热闹,让他们玩玩即可。 4.家庭中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材料情况。(1)家庭早期阅读环境欠佳。家庭早期阅读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物理环境方面,几乎所有家庭都没有为幼儿设置一个专门的阅读区,也没有适合幼儿专用的书架和书桌。幼儿的阅读材料都是被家长随处放起来的,幼儿取阅起来十分不便。阅读的区域多为吵闹的客厅,稍安静一些就是卧室,由于没有固定的、适合幼儿阅读的区域,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注意力不能保持,阅读效率低下。同时,阅读过后,图书会被幼儿随便乱扔,书籍很容易遭到损坏。在人文环境方面,首先,家长自身重视阅读、有阅读习惯的不到2%,不能起到以身作则的良好示范作用。其次,家长对幼儿的阅读活动没有热情和耐心,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阅读活动中去。家长参与幼儿阅读最多的就是督促幼儿“完成作业”,除此之外,能够为幼儿讲故事、念儿歌、与幼儿共读的家长仅为4%。不论是阅读的硬件设施、家长的阅读习惯,还是家长与幼儿共度的时间、频率,都远远不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2)家庭早期阅读材料的数量少、种类单一。经过访谈统计,在0~3岁的幼儿家庭中,幼儿的阅读材料不超过2本,在3~4岁的幼儿家庭中为2.1本,4~5岁的幼儿家庭中为3.4本,5~6岁的幼儿家庭中也仅为4本,家长每年为孩子购书的支出不过百元。多数幼儿家长认为,孩子在3岁以前不懂阅读,拿书只是为了玩,而且容易将书撕坏,因此没必要特意准备阅读材料。而进入幼儿园以后,家长认为孩子能够把园里发的书学会就已经很不错了。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阅读材料时,多倾向于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类的故事书或看图识数、认字类的启蒙知识读物,这些书籍基本带有拼音标注。大多家长认为幼儿阅读就是为了以后“学习好”,所以应该读一些和学习有关的书,而其他类型的书都是和幼儿的发展没有太大关系的。 四、讨论 教养者的文化程度及家庭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在家庭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42位教养者的学历大部分集中在高中及以下学历,由于教养者自身的文化程度低,难以正确认识早期阅读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指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将阅读等同于识字、识物、认数,很难有意识的、正确的去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技巧。父母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对家庭早期阅读教育不够重视。80%以上的父母认为幼儿期的家庭阅读活动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并没有太大影响,且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权交付给幼儿园和老师,认为只要提供给孩子吃、穿、住、行就可以了。在早期阅读的时间安排上,父母往往也是让孩子自己什么时间想读就什么时间读,没有让孩子在阅读时间上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选择读物时没有针对性,父母由于不会选择,导致选择的读物不是超出幼儿的认知范围就是太枯燥,久而久之,幼儿就会觉得阅读是件“无聊、痛苦”的事,对阅读产生抵触,不爱读书。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指导策略 摘 要:早期阅读教育作为幼儿园语言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且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幼儿早期阅读理论研究的滞后,早期阅读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先解读早期阅读的概念,再探讨早期阅读的意义,分析其目前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早期阅读;指导策略;阅读环境 一、早期阅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较为片面化、单一化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士对早期阅读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片面认识。有的把阅读当成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有的人直接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使得早期阅读的目标非常的单一与片面化。主要表现为:(1)家长过于注重幼儿的识字能力,而忽略幼儿在阅读中的体验与感受。(2)是把早期阅读作为唯一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或手段,过分强调了认知。 2.适宜材料的缺乏性 在早期阅读中,阅读材料是至关重要的。而调查发现,现在市面上关于3~6岁的早期阅读书籍,种类较少,其中优秀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总结下来,主要是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材料的老旧、内容的枯燥乏味,其中带有认字、算术等目的较为明显的书籍偏多。幼儿在阅读时,并不能深刻地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而且有的书本内容已经陈旧,与现代幼儿的认知并不能很好的接轨,且不符合幼儿的阅读经验与水平,导致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不感兴趣,或是不理解。二是材料的不适宜,在市面上的书籍中,有些阅读作品忽略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导致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非常的吃力,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三是材料缺乏本土化,有些绘本或故事等均来自国外,其中的情景、故事内容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或审美观等,不是特别的对接。书籍内容也没有做过相应的调整,使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消化不良,进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滞涩难行。 3.良好阅读环境的贫乏性 (1)家长的关注度不够高 家长对于早期阅读的重视度不够高。我们向家长针对早期阅读的必要性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家长认为有必要的只占64%,有28%的家长认为可有可无,还有8%的家长认为没必要。当问及家长陪同幼儿讲故事或看书的频率时,36%的家长从来不陪同讲故事或看书,很少陪同或有时陪同的占41%,只有23%的家长能经常陪同孩子讲故事或者看书。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家长对于早期阅读的重视度还不够高。 (2)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目前发现园内外,利用公众场地或班级的内部场地所设置的图书角设施都较为简单,布置的场景不够温馨,投放的书架高度与幼儿的身体高度不符,不便于幼儿自主的拿取书籍。其中投放的图书种类以及辅助材料等不够丰富,不能发挥书籍的魅力,不能吸引幼儿前往阅读。部分班级内缺少一定的阅读时间,给予幼儿自主阅读或集体阅读,让幼儿自主体验阅读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或知识经验。因此,没能为幼儿创设温馨的物质环境或安全的心理环境。 二、解决早期阅读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1.图书的选择与投放 阅读中枢的发育比说话中枢早,早期阅读通过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给幼儿以积极的刺激,能够加快大脑的发育和成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早期阅读材料时应注重图画和文字的有机结合。图书内容应更多地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如小班幼儿,将选择以图为主、文字较少、情节简单、主题突出、色彩明快的图书;中班幼儿,我们将选择单幅多页,情节幽默有趣,角色鲜明的图书;大班幼儿,我们将选择情节一波三折,幼儿可通过画面进行猜测、想象,结局在预料之外的图书。在幼儿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阅读情况与阅读兴趣,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对一类书不再感兴趣了,教师应及时更换书籍,与幼儿共读书本,引发幼儿继续阅读的兴趣。总之,图书的选择与投放除了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之外,还要注意符合幼儿的阅读水平和生活经验。 2.阅读氛围的营造 家长和教师可利用一切机会、场所,让幼儿感受书面语言。如在我园小班部近10米的走廊上,能够充分利用走廊墙面,设置“走廊阅读墙”,在墙面上安装了大小不一的书槽,书槽中放置了各种各样的读物,例如,发声书、洞洞书、玩具书、触摸书、魔法书、不湿的书等等,在走廊的另一面安置了小沙发,小书桌,供家长与幼儿在来园或离园的时候进行阅读,既共渡了亲子阅读时光,又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书的奇妙与有趣。又如,在楼梯间,原本用来堆放公共物品,现在我们改设成阅读角,在楼梯间的墙面上挂上了家长与幼儿共读书本的亲子照片,照片用暖色调的相框进行装裱,既装饰了墙面,又凸显了阅读氛围。在阅读角里面安放了小书桌、小沙发,并在地面铺上了暖色的泡沫垫,靠墙一面安装了90公分高的书架,上面摆放了许多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图书。所以,放学后,经常能看到家长与幼儿一起阅读的画面。另外,我们也在阅读角里投放了便于孩子记录、创编各种图书的剪刀、纸笔等辅助阅读材料,给幼儿的阅读带来方便,提高幼儿阅读的质量。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根据幼儿的需要不断更新图书架、图书角的内容,以便幼儿能持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3.开展多种类型阅读活动 目前,在园内开展的阅读活动形式主要有:阅读区阅读活动、阅读室阅读活动、亲子阅读活动、集体阅读活动、结合阅读的小表演、创编图书、阅读小游戏等。例如,我园小、中、大各年龄段开展的戏剧表演活动,都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在幼儿熟读绘本、理解绘本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道具,通过音乐的烘托、道具的使用、剧本的演绎,更好地传承及理解经典绘本的精髓。良好的言语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阅读兴趣都将在这样的活动中悄悄地播下一颗喜爱阅读的种子。此外,如在集体阅读中,教师应针对幼儿在阅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阅读困难开展一些阅读游戏。如,设计动物图片与文字的匹配游戏,可以看图找文字,也可以看字找图片,让孩子在对应匹配的过程中加深对辨认文字的敏感度。教师在幼儿阅读活动中要善于将多种阅读活动形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它们在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不同作用,促进幼儿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早期阅读是幼儿在儿童时期,通过无数次的阅读,无数次与书本的对话,无数次慢慢累积内心的情感体验或感知认识,以此逐步提升的阅读能力,逐渐养成的阅读习惯,逐步激发的阅读兴趣的过程,它的目的不止在于让幼儿读多少书、识多少字,而是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促进幼儿的智慧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探讨幼儿绘本阅读教育多媒体优化的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教学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课堂中,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幼儿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多媒体方式在幼儿绘本阅读教育中的应用,旨在为幼儿绘本教学课堂的质量得到提升。 【关键词】幼儿绘本阅读教育;多媒体优化;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各种信息化技术如电脑、电视等在人们生活中得到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幼儿绘本教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以文字、声音、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向幼儿呈现出教学内容,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幼儿能够勇敢的表达出心中的所思、所想,为绘本阅读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幼儿的学习注入更多的动力,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学习,避免幼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以奇妙的教学方式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其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实现文本内容与视听形象的结合,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向学生呈现出教学内容,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感观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至教学课堂中。 比如,教师在教授《星星警察》内容时,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播放功能,为幼儿呈现出小老鼠偷米的场景,幼儿第一时间便会被有趣的画面所吸引,并与周边的同学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大家议论纷纷时,教师可以水到渠成的引出问题,如“大家认为小老鼠的行为正确吗?大公鸡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以及警察去哪里了?”等,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后展开下面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色彩、画面以及表现方式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媲美的优势,教学方式更为的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语言学习情境 只有不断的运用语言,才能够真正的熟练掌握一门语言。因此,语言模仿与学习在绘本阅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在幼儿学习规范化的语言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以及同步配音,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动画配音中进行语言的模仿学习,生动的动画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说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不同声音进行学说能力,逐步地引导学生融入至故事情境中。 三、突破重难点问题 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需要经历由感性经验向理性经验的发展的过程,幼儿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有所不同,往往需要借助于直观的、感性的经验理解内容,相反,过于抽象复杂的事物,则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生动形象化的处理复杂抽象的内容,弥补单纯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 四、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教学课堂中适当的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引发幼儿情绪的共鸣,对于活跃教学课堂的气氛具有重要作用。在播放视频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配乐,能够有效的渲染课堂气氛,将幼儿带入故事中。 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内容简单而幽默,带给幼儿众多的欢乐,当播放该视频时,母鸡萝丝轻松愉快在小道上散步,此时配上欢快的钢琴乐,幼儿们的心情立刻也变得愉快起来。随着故事的发生,当大灰狼尾随母亲时,幼儿开始为母亲担忧,然而此时配乐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依旧是轻松愉快的曲调,暗示幼儿母鸡将会安然无恙,不会受到大灰狼的伤害。故事的结局果然如音乐一般的欢快,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让幼儿在观看与倾听中感受,整个教学气氛轻松活泼、生动有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以其新奇有趣的特点,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兴趣,为教学顺利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重视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以眼神、语气、手势以及身体动作等肢体语言,让幼儿明白教师的意思,努力为幼儿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时,应当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的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发挥绘本阅读教学的作用,推动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浅论幼儿教育中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随着幼儿智力的不断提高,对幼儿进行早期的阅读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今幼儿教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提出了几点如何培养幼儿早期的阅读能力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早期阅读;策略 幼儿期是一个人智力、语言、习惯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培养的良好时期。在这个最佳学习能力的培养时期,能否培养起学习的基础――阅读的兴趣,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幼儿自身的发展角度分析,早期阅读对其终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教育的发展角度分析,全世界的幼儿教育都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不仅如此,研究表明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 3 ~ 8 岁期间形成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呢? 一、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的创设是进行幼儿早期阅读的一种重要途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乔姆斯基也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以及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于幼儿阅读兴趣产生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1潜移默化,做好阅读前的准备 学前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应对幼儿园如何开展“早期阅读识字”,利用汉字刺激幼儿大脑,促进幼儿潜能开发作深入的探索。教师应掌握汉字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并遵循幼儿“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即幼儿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局部这一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好奇性,通过节奏、韵律、线条、色彩、情景、动作、游戏来体会汉字的魅力,让古老的东方魔块“汉字”,化作点点星光映亮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孩子们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同时发展幼儿语言、思维、观察等方面的能力。 2设立阅读角,提供读书平台 将阅读角设立在光线充足、相对独立、醒目的地方,阅读材料的摆放要使幼儿能够自由、方便地取放。阅读角图书的投放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投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我最喜欢的图书排名榜”、“我的图书朋友”、“私人藏书博览会”等活动。在阅读区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书籍,有幼儿熟悉的《三只小猪》、《狼和小羊》等;也有不太熟悉的《皮皮鼠吃跳跳糖》、《梨子小提琴》等;还有一点儿都不熟悉的《毯子的故事》等,以保证不同阅读水平幼儿的需要。 二、在阅读教育过程中进行情感的渗透 现在,幼儿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提升,在提升中不断地成长。对于幼儿阅读教育更是如此,我们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充分地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加以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的阅读能力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情感的渗透。具体的进行情感渗透的措施为: 1对幼儿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育 现在有很多关于幼儿的读物,都是要求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接触到这样的语句“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醒了青蛙……”这些描写非常形象化,首先,使幼儿能够认识这些,那么幼儿教师应该先拿出这样图片使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重点在于教会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增加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一定要能够模仿儿童的音调,平仄有度,真正地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2通过阅读课文,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如在儿童读物《斧子的故事》阅读时,首先,教会幼儿能够首先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大意。其中,文中有一句“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教会孩子们学会诚实待人,不能够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东西。这样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做游戏,以加深他们对这个做人道理的认识。 三、采用多媒体来整合阅读活动 幼儿园早期阅读应提倡整合的阅读学习活动,即将书面语言学习与其他方面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 教师利用听说游戏、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和文字活动等,引导幼儿逐渐了解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 同时认识书面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早期阅读活动也必须与各科教学有机渗透,这是帮助幼儿获得阅读能力的延续。 如把美术课上所画的内容讲述出来,幼儿在科学课用简单文字和符号、 图画记录一些种子发芽过程。目的在于使幼儿时时处处能获得阅读的经验。 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在于让幼儿在听听说说、读读写写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无穷乐趣。 四、加强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幼儿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他们早期的阅读活动,家长不仅要配合学校的安排,还要在家庭里为幼儿创造阅读活动。首先,每个家长都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读书的榜样。其次,家长要认清误区,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的重点不是能读、写多少字和词,而是通过阅读和成人交流、自主的思考积累经验,促进孩子想象力、思考力和探究精神的发展。再次,家长一定肩负起“说”“看”“听”三个方面的责任。“说”既包括家长说还包括孩子说,对于家长他们应该选择一些内容丰富,听起来又生动有趣的书本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家长还可以查找一些美丽的图片或者靠想象力来编故事,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改善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彼此的了解,还对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看”就要求父母带领孩子到外面看看世界,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像十字路灯的标志,商店、饭店的标志等。“听”则要求家长为幼儿营造一个多听的环境,可以讲故事、放儿歌等,一旦孩子听够了、看够了故事,他们就有了自己编故事的冲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对其鼓励,认真、有耐心地听孩子把自己的小故事讲完,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还可以与孩子多交流,问他们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展。在这样互相探讨的情况下,孩子不仅会越讲越有趣,还有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总之,幼儿阅读活动中,教师只有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幼儿的眼睛、双手、嘴巴等多种感官动起来,从而才会使阅读活动更生动、更有趣、更显魅力!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如何对幼儿有效地开展早期阅读教育 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文学样式,绘本最早出现在西方,有百年的历史,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英文中叫“Picture Books”,在日本称为“绘本”,我国有时也叫“图画书”。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 绘本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与图画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是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图画故事,并从中获取信息丰富自己体验的过程。松居直先生认为:“对于读图画书而言,读书就是读故事,通过图画读懂故事。”也就是一个通过看图、读图、理解故事、讲述故事的过程。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看图、讲述的兴趣,对于孩子的阅读尤其重要。我尝试了以下几点: 1边看边思,激趣 绘本的图画丰富多彩,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为幼儿选择图书尤其重要。适合幼儿的图书要色彩鲜艳、形象简单具体、直观、富于情趣、以图为主,在边看边思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1.1看形象夸张的画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集中注意时间很短,一般只有5~10分钟。但当色彩鲜艳的物品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往往能延长他们的注意时间。因此,阅读前,既可以选择画面清晰、情节简明的画面,还可以选择形象夸张的画面切入。同时,也要根据绘本主题选择适合的画面切入,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吸引他们注意,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有的绘本故事封面、封底就是一个中心人物的出场或是一个主题画面的展现,这就是阅读的开始。 如,阅读《巨人》时,先引导幼儿找出画面上的主体形象。“小朋友看看,画面上有谁?他在干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再不是简单地说一下画面主体的名称就很快翻过去,而是仔细地看主体的动作、主体的表情。幼儿通过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唤醒经验。除了封面的观察,还引用封底的画面帮助幼儿深入了解,从而激发孩子阅读图书的兴趣。通过对封面和封底的观察,孩子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幼儿阅读图书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观察、欣赏等方式让幼儿预知故事内容,激发起幼儿阅读的愿望和积极性,并通过由浅入深、层层展开来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使幼儿在阅读画面时能借助已有的、具体的情境来理解、学习画面内容。 1.2思真真实实的感受。孩子理解故事,首先需要去解读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环境背景等,这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把他自己的生活感受运用到阅读中,再将解读和辨识出的各种信息变成了他自己的体验,并用他自己的想象去重新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幼儿回味和思索自己的感受,将真实的体验融入到理解中。 2边思边想,持趣 幼儿阅读绘本与成人阅读文学作品不一样,他们会要求一遍遍反复看或听同一个故事。幼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在这其中获得了审美体验。这样的体验不仅只局限于图书,也是依靠想象力。“这种审美体验可能是过去经验的生动重组,也可能是经验的扩展,或者是一种新的经验的产生。”这就需要孩子丰富的联想。 2.1思优美生动的话语。李麦浪的研究表明,小、中、大班幼儿在看图书时,都能根据自己对角色的表情、动态的理解,去想象角色的对话,而在对角色的心理活动的了解上存在着年龄特点。小班幼儿能描述出人物的某些心理活动。如:“小猪害怕”,“小老鼠想逃跑”,“大灰狼想吃小猪”,虽都属较表层的简单心理活动,但也表现了幼儿已开始能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画面进行初步联想,把画面以外的事物结合到图书画面上去理解内容。因此,在看图中可以结合画面人物的表情、动作引导孩子思考人物的简单心理,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联想人物之间的简单对话。 2.2妙趣横生的情节。绘本的呈现方式更易于幼儿想象,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个更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而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的幼儿想象的一个特点就是更依赖图像、图形。但是图画故事书是以静止的图画表达流动的故事情节,以一个个关键情节的片断,传达完整的故事,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空白、连接就需要幼儿自己去想象,去填补。 3边想边说,促趣 头脑中装满了图画故事的幼儿,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常常会触动他们的神经联系,联想到相关的图画画面,想起里面的事、里面的人、里面的话。反之,在阅读中,跟随画面他们也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话。将两者结合起来就能促进孩子深入阅读,增强趣味。 3.1想丰富多彩的生活。幼儿在适当的生活场景中联想起图画故事中角色的语言,也有在阅读时联想到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设置这样的环节,意在发展幼儿大胆质疑、猜想、预测等主动阅读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更好的阅读绘本奠定扎实的基础。 3.2说完整细致的故事。绘本是一本全面、丰富的书。正因为这样,在阅读的时候,需要一定的顺序,而且要完整欣赏,进一步细致的体验情感。所以,在阅读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引领孩子整体地感受作品内容,逐渐体会到逐页翻阅的喜悦,领悟到边看边想,边想边说的意境。潜移默化中,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他们身上扎根,故事中的情绪情感在娓娓道来中升华。 总之,早期阅读对人生成长进步产生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幼儿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对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只要调动起幼儿的兴趣,正确有效地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就能为幼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幼儿性教育图画书分类及阅读策略指导 摘 要: 幼儿性教育图画书是指适合婴幼儿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并以性教育为主题的图画书。本文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对幼儿性教育图画书进行分类,并对幼儿性教育图画书的阅读提出指导策略。 关键词: 幼儿性教育 图画书 阅读策略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性成熟年龄也不断提前。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重视学前儿童的性教育问题。绘本性教育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广大教师及家长的关注,幼儿性教育绘本不是赤裸裸地向幼儿传递性知识,而是通过精美的绘画、浅显幽默的故事和教师、家长的巧妙讲解,让孩子们在获得视觉、心灵震撼的同时,轻松、科学地学习性知识[1]。我们对适合幼儿阅读的性教育图画书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给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通过图画书对婴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性教育图画书的涵义 图画书是通过大量的连贯性的图画与相对较少的文字(或没有文字),互相结合来传递信息和讲述故事的童书[3]。幼儿性教育图画书是指适合婴幼儿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并以性教育为主题的图画书。从国际性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性教育以“赋权”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权利出发,以儿童为主体,针对儿童自身生长和发展的规律及需要,为其提供全面的性与生殖健康信息、专业的性健康咨询和完善的性健康服务。通过幼儿性教育图画书对幼儿进行早期性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儿童性别平等意识和基本权利意识。对儿童性身份的认同、性态度的确立、性意识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增强大有帮助。 二、幼儿性教育图画书分类 幼儿性教育图画书按教育理念的体现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生理知识、人格发展和社会交往。 (一)生理知识系列:图画书内容主要是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理卫生知识 1.生命起源的知识。 性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告诉孩子生命是怎么来的,因为性是延续生命的手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越发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小动物们是怎么来的?”“我真的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中国人对儿童生命起源的问题一般保持避而不答或敷衍了事的态度。这不仅会带给儿童更大的困惑,而且是对儿童性知识教育不足的体现[4]。香港的性教育绘本《我从哪里来》从一个小孩子的疑惑入手,讲述了卵子像荷包蛋,精子像蝌蚪,宝宝是由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而成的。由于里面涉及的内容较多,阅读建议一:父母应该等孩子稍大一些,对生命起源感兴趣的时候再讲,效果会更好。建议二:家长应分几个时间段有层次地给孩子讲述。例如,第一次讲述女人的生殖系统的构造、组织、功能等;第二次讲述男人的生殖系统;第三次讲述生命诞生。与此主题相关的部分书目整理如下(见表1)。 表1 生命起源知识推荐书目 2.生理健康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生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保障。《我的小鸡鸡》是一堂生动的“生理卫生课”。作者佐藤真纪子将一个露着小鸡鸡的小男孩放到了绘本的封面,引起人们的注意。紧接着抛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你是男生的话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翻开来看,发现里面除了如何区分男孩和女孩的内容之外,也教小男孩如何清洗小鸡鸡,如何换小底裤等生理卫生知识。另外,还涉及防止性侵犯和敬畏生命等相关问题。小鸡鸡的故事绝不简单,但是轻松的画面和诙谐的讲述方式,一定能让爸爸妈妈成功地为宝宝解决关于小鸡鸡的各种疑惑。与此主题相关的部分书目整理如下(见表2)。 表2 生理知识推荐书目 (二)人格发展 性是延续生命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在幼儿期接受自己和异性的身体差别,感受适合自己的心理品质,包括能力、情绪、情感、意志等知识是必要的[5]。 1.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珍惜。 《两个人的故事》是日本性教育专家山本直英的作品。该绘本通过一个神话故事讲述了男人和女人为什么要结婚,回答了“男人和女人为什么要在一起生活”的问题。《独一无二的你》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因为有你而不同,世界因为有你而精彩,你就是永远的唯一。所以要珍爱自己,珍爱他人。 表3 珍爱生命相关知识推荐书目 2.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的确定。 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两个关键时期:一个是两三岁的幼儿期,另一个是青春期[6]。小孩子在两周岁左右才能意识到不同的性别。《为什么我是男孩》故事充满了神奇幻想。讲述了小男孩奔奔想和女孩子妮妮们一样,于是穿上妮妮的裙子,戴上发夹,学妮妮说话,走路。他跑去和女孩子玩却发现她们玩布娃娃,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拿出霸王龙、奥特蛋和警匪车来玩。他也学女孩子蹲着上厕所,发现这样太难受了。另外,在厕所里女孩子都在议论了他长了一样东西。于是奔奔去找万能的太阳精灵问个明白,最终奔奔找到了答案。本书把生殖、生理知识与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融入到人格、情操、责任感等更高意识层次,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表4 性别教育知识推荐书目 (三)社会交往 1.学会自我保护。 社会交往的内容很广泛,这里主要介绍孩子应当如何拒绝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在自己受到侵犯的时候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德国佩特拉・敏特尔文的《不要随便亲我》讲述了莱娜和她的爸爸妈妈一起住在城边的一座房子里,莱娜不喜欢常常有客人到她家做客。因为他们总是把她抱起来亲了又亲,亲得吧唧作响,把她的脸弄得又湿又粘。《不要随便亲我》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野,说出了孩子不愿意被强迫亲近的心声。图书文字设置巧妙,不但将小女孩的心理表达得十分清楚,还隐含着许多巧妙之处。告诉孩子们当自己不喜欢做某件事的时候,要勇敢地说出来。 表5 自我保护知识推荐书目 2.热爱家庭生活,与家庭成员和睦共处。 家庭成员是指相互负有扶养义务的一定范围内的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家庭成员之间通过彼此相互理解、关心和情感支持,缓解和消除社会生活带来的烦恼、压力,从而维持均衡、和谐的心理状态,使成员体会到家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彼得的椅子》讲述了彼得面对妹妹的出生,心理纠结、行为彷徨的反应。他担心妹妹会抢走他的玩具,分割他的爱。到最后彼得意识到,父母的爱不管何时何地都是平等的,不变的。所以他最终接受了将玩具留给妹妹的自觉成长。 表6 家庭生活知识推荐书目 三、幼儿性教育图画书阅读策略指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最大,所以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家庭性教育的责任。结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图画书中有关性教育理念。我们应积极利用这些图画书资源,将它们的性教育价值发挥到最大。 (一)性教育图画书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确保图画书中性教育内容是健康科学的,应该符合医学原理。其次,图画书中图文的排版要合理,尽量将信息传递给读者。然后,幼儿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一样,每个阶段的兴趣点都不一样,我们要在孩子感到好奇的时候进行相关性教育效果最佳。最后,选择性教育的内容要全面、健康[7]。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和相关绘本适合的年龄段来选择图画书。3岁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家长应选择画面简单清晰,故事情节单一的性教育图画书。例如绘本《我可爱的身体》、《你出生的那个晚上》的故事结构简单易懂,适合3岁的孩子阅读。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发现男女有差异,懂得区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时可以跟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我爸爸》、《我妈妈》,加深孩子对性别差异的印象。3到6岁孩子知道男女在社会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女孩长大是当妈妈的,男孩长大是当爸爸的,并对男女有别感到好奇。这时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为什么我是男孩》、《为什么我是女孩》。所以,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性教育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亲子阅读的方法 性教育内容图画书阅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我以图画书《小威向前冲》为例提供四种基本的亲子阅读活动的指导方法。家长在跟孩子阅读一本书之前就要对该本书有所了解并能记住整个故事情节,阅读起来才能流畅自然,感情丰富。 1.朗读感受法。 母亲跟孩子阅读《小威向前冲》的第一步就是两个人一起看图画书,母亲边看边大声地朗读图画书上的文字。母亲要注意情感语气的表达。例如,在读出书名时要加重语调,提高音量,突出向前冲。母亲读到介绍小威身份和比赛规则时语速可以慢一些,讲述清楚;当母亲读到比赛正式开始了,语气应急促一些,营造出比赛的紧张气氛;比赛胜利了,脸上要露出微笑,温柔地叙述。讲故事时母亲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合进去,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感染孩子,让孩子对绘本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2.观察图画法。 一本好的绘本,图画是关键。图画中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很多文字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需要孩子去发现。当母亲跟孩子朗读完了一遍,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图了,细细品味图画的魅力。例如,小威是一颗精子,长在布朗先生的身体里。光听我们还是不清楚精子到底长在哪里,可是一看图便一目了然,原来长在“小鸡鸡”里面。还有,三亿个精子要进行游泳比赛。孩子根本不知道三亿是个什么概念,可是游泳池里画满了黑压压一片的精子时我们震惊了,那真的很多,数都数不清。精子跟卵子结合形成胚胎并在母体中不断发育的过程也用图画比较简单清晰地表现出来。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读“图”天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一再强调“不要告诉他什么,而要他看到什么”。所以观察图画法还可以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 3.互动式阅读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亲子互相交流,提问、解答、演绎的过程。主要有父母提问法;孩子发问法;改编故事情节;玩故事接龙;角色的更换:孩子讲故事,父母听故事;故事表演法等。《小威向前冲》的阅读活动第三步可以采用先让孩子发问,看看他有什么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父母和孩子一起在绘本里找答案并耐心的解答。然后,父母结合孩子对绘本的理解和学习程度提问,让孩子结合图画回答。如,我们刚刚阅读的书名是什么?小威住在哪里?你觉得小威是个什么样的朋友等。 4.自主阅读法。 家长给孩子提供相对稳定的自主阅读的时空,让孩子可以独立地翻阅叙述,也可以借助图书角、录音机、电脑等工具进行。当孩子可以自己阅读《小威向前冲》时就让他自己去细细品味,也可以让他查看性教育的相关视频。这个时候是孩子相对比较自由,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会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5.情境阅读法。 在生活实践中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加工、再现和指认,达到巩固消化的目的。 首先要注意阅读氛围的营造。父母教育观念要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幼儿确立性别角色。为孩子营造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男孩子会从父亲身上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形成男性人格特征;女孩会从母亲那里模仿掌握女性的特征,同时在父亲男性性格特征的影响下,女孩也会形成冒险、独立的特质。缺乏父爱会变得胆小怯懦,缺乏母爱会急躁不安,父母的共同教育对孩子确定性别角色非常重要。 其次以日常生活、自然情境作为渗透性学习的场所。例如给孩子洗澡时便可告诉孩子身体的构造功能,“背心和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能让别人触摸”等生理安全知识。再如通过《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学习,创造机会让5岁孩子学会独立购物,如帮弟弟妹妹买牛奶,体会家庭成员间的爱与温暖等。让孩子从小就熟悉这些情况,以后便觉得这些教育是很自然的事了。 幼儿性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采用绘本进行幼儿性教育的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但也要讲究层次性和技巧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归纳和探索。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大班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随着对学前教育教学实践的开展,幼儿早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幼儿语言的关键发展时期,早教阅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对于幼儿早期阅读存在一些误区,本文通过对早期阅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针对误区提出合理性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大班幼儿 早期阅读教育 引言 学龄前儿童因生活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之中,所以从小就要对尤为重要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这就对早期阅读教育提出了重要的课题,信息社会使人类社会走进了高效学习的阶段,形成了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获得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早期阅读教育极其重要。 一、研究大班幼儿早期阅读的意义 幼儿的生理发育处于相对特殊的时期,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大班幼儿的成长,因为在5-8岁年龄阶段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多数成年人阅读习惯都是小时候形成的,早期阅读可以对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培养,同时还能够开阔眼界、促进心智发育以及启迪智慧,早期阅读教育能够促进大班幼儿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共同发展,是基础教育之灵魂。 二、大班幼儿阅读教育的误区 1.教师对早期阅读教育的理解不充分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极少数的早教幼师能够对早期阅读教育的教学目标准确的理解,大多是教师都只是基本理解,甚至只是了解而已,目标是教师教育的方向,偏差的目标会导致教育活动的偏离。在实际教学中,因缺乏对早教阅读概念与目标的认知,致使多数教师将识字与书写当作早期阅读教育,教师在教学行为中过于偏向知识的传授,不断让大班幼儿学习小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与汉字的书写,更有甚者竟然鼓励大班幼儿过早的接触小学教育内容,提前进行小学学习,严重影响了大班幼儿孩子的成长与发育。 2.大班幼儿阅读教育过于盲目,指导不够细致 在幼儿园大班中,教师在阅读教育的图书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同时也没有针对大班幼儿的需要进行书籍挑选,过于盲目的挑选自身喜爱的图书,幼儿没有自主选择书籍的机会,造成阅读材料不适合大班幼儿的阅读教育与发展,教师的阅读教育并没有进行幼儿个体差异的考察与教学方法的计划,在对于孩子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过于随意,对幼儿的阅读过程没有扮演参与者的角色,缺乏仔细及时的阅读指导,幼儿园大班不重视阅读活动,在设施上没有建立阅读区域,更无法定期更换书籍。 3.早期阅读教育形式与方法十分单一 通过对不同性质与城市的幼儿园进行调查后得知,大班早期阅读教育俨然变成了小学教育,教师在讲,孩子在听,并反复对生字朗读默写,过早的、单一的教育形式打压了儿童对于阅读的积极性,这同时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教学模式的要求相悖,活动形式缺少游戏环节,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们无法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何谈创新能力。 4.家长对早期阅读教育存在误区 部分家长对于早期阅读教育的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功于幼儿园,对自身幼儿教育这方面没有一定的意识,家长缺乏相关知识,在思想上没有对阅读教育形成一定的重视,忽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过于急功近利,同时与教师缺乏沟通,没有得到孩子在学习情况上的反馈,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没有长期性和计划性,只是流于形式。 三、对于大班早期阅读教育误区的解决对策 1.明确教育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大班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与小学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要重点培养大班幼儿的阅读方法与习惯,激发儿童的兴趣,在组织活动中要关注孩子的年龄特征,多开展游戏形式的阅读教育,利用辅助教学材料要具有生动性与直观性,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幼儿园还要定期请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讲解与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规范的教学模板,开展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 2.体现出幼儿主体地位 因为大班幼儿可以自主阅读书籍,对汉字的认识数量要比小班幼儿多,所以要在阅读教育中将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重点关注兴趣的培养,站在儿童角度选择图书,找出适应不同孩子的阅读方法,将引导阅读与启发阅读作为主要指导方式,培养其主动阅读的习惯,多与大班幼儿互动,使其能够热爱阅读。 3.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幼儿园要创设阅读环境影响幼儿,对于幼儿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阅读法与游戏阅读法以及自主阅读法和故事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进行丰富教学,可以让孩子边阅读边欣赏动画画面,利于其对内容的正确复述,提高幼儿理解能力。 4.家长与幼儿教师要创建系统联系 家长要与教师勤沟通,多交流,掌握幼儿的学习动态,自身也要对孩子的阅读教育进行指导,教师要定期组织家长研讨会或网络论坛,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与特征充分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中,阅读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其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式,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家长与教师需要共同努力营造孩子的美好未来。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农村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摘 要:农村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教育,应遵循以下几点:(1)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提的素材;(2)摸索出适合农村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方法;(3)师生共读;(4)正确引导家长参与幼儿的阅读。 关键词:早期阅读;阅读素材;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授信息的活动。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早期阅读教育所发展的核心能力是自主阅读能力。如何在农村开展早期阅读教育?其途径和方法灵活多样。 一、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素材 (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阅读内容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师要从兴趣入手,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 农村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带领幼儿去田野观察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使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范围得以扩大。一方面,将幼儿的日常生活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另一方面,使幼儿突破现实的限制,走向想象的世界,积累阅读经验,让他们感受语言的美,潜移默化地接受语言知识 (二)适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图书 在受资金限制和家长不重视的影响下,农村幼儿园的图书量少,图书内容不适合幼儿的阅读,甚至破烂不堪,影响了幼儿的阅读兴趣。有的幼儿园还将购置的图书锁起来,应付检查,这样也影响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因此,幼儿园图书角内应经常补充新的图书,书籍要进行更换。教师也可带幼儿到阅览室看书,感受和模仿成人的阅读方式。 二、摸索出适合农村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方法 (一)阅读环境的重要性 阅读环境自在、丰富、有趣是让幼儿爱上早期阅读的关键。在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帮助幼儿建立阅读习惯,营造快乐阅读氛围。 (二)开设专门化的阅读活动 提到早期阅读,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农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识字教学,这种现象在私立幼儿园更为严重。因此,农村幼儿教师要走出这样的误区,知道幼儿的早期阅读与小学生正规的读写有着本质区别,它仅仅是一种“读写萌发”,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然发生的学习活动,是正式读写学习的准备。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不同水平进行指导,更要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三、农村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技巧 (一)集体阅读 整个活动幼儿亲身参与,充分释放自己的兴趣和情感,他们会更容易爱上阅读。在集体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以主观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幼儿同伴的身份和幼儿一起阅读,师生共读,共同分享绘本的精彩。作为陪伴者,教师在集体教学环节中要侧重于幼儿自身的阅读活动,让幼儿从容阅读、有效阅读。调动幼儿对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还要逐步培养幼儿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对字有一定的认识,理解字的作用。要善于运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读文字。幼儿虽然不会文字,但是他们能够凭借画面和自己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建构绘本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巧设提问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解读画面,使其将文字与图画联系起来,自然地去理解文字的意思,也可启发他们从书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字,并念出声来。对于不熟悉的字,则可教他们认读,让幼儿对文字产生兴趣。当他们认识一定数量的字以后,即可进入独立阅读阶段,教师只需在其困难时给予帮助。 (二)个别化阅读教学 个别化阅读时幼儿往往对图书中颜色鲜艳和较大的形象感兴趣,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道图书中故事情节是按开头―发展―结尾的顺序进行。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帮助幼儿从“点指”过渡到“划指”:手指着字,眼看着字,嘴里念着字,脑子记着字。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识字活动,如将汉字编成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儿歌谜语、顺口溜,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识字兴趣,还培养了幼儿的思维力和想象力,趣味无穷。 四、正确引导家长参与幼儿的阅读 家庭对幼儿早期阅读的作用至关重要。幼儿期的孩子对生活环境的一事一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常以好奇的心态去发现疑难问题,寻求答案,不断对成人发问,农村许多家长由于自己知识贫乏,对孩子的提问,会粗暴地加以制止或敷衍了事,这样会打击孩子阅读的兴趣。父母要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在书中寻找答案。家长要把早期阅读看做一种亲子游戏,一种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工具,在生活中规范语言的渗透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书的兴趣和阅读的欲望。 总之,早期阅读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对幼儿的一生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开设校本课本,将农村幼儿熟悉和了解的知识做成绘本,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养成阅读的兴趣,积极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为他们学习书面语言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更加关注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为幼儿的未来成长奠定基石,使他们终身受益于阅读书籍。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在绘本阅读中促进幼儿情感教育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绘本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绘本主要通过绘画形式将一些健康的故事展现在孩子眼前,对幼儿来说,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但是通过绘本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情感的发展。本文对绘本阅读中如何促进幼儿情感发展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绘本阅读 幼儿情感发展 促进作用 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绘本是专属幼儿的读物,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能够吸引幼儿的眼球。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充分理解绘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讲解、提问或者展示的方式,让幼儿在听、说、玩、学的过程中,促进其情感发展。 一、绘本阅读与幼儿情感发展 基本上每个孩子小时候都看过《安徒生通话》、《格林通话》,书中白雪公主、小红帽、丑小鸭等形象,都深深地刻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这些绘本中形象的刻画对孩子情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有本质区别,儿童文学教育的目的是在幼儿情感发育中,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儿童绘本中一些故事所表达的情感都是美好的,这也是为了给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绘本对幼儿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辅导作用,幼儿会通过对绘本中人物情感的理解,自己主动学习这些人物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与父母、老师的教育相比,幼儿更容易接受绘本中的一些内容。此外,绘本中的很多图画都是运用非常健康、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来,所以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一定帮助。 二、绘本阅读对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 绘本中的内容一般都是以故事形式展现的,不同故事的主人公有不同的性格,每个故事也有自己独特的寓意,幼儿在阅读绘本的时候,经常会将自己看做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主人公遇到危险的时候,幼儿内心的情感也会随之波动,当主人公开心的时候,幼儿的内心也会保持非常快乐的状态,在生活中,他们还会模仿主人公的行为,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会非常丰富,会不断得到升华。其实,幼儿之所以喜欢阅读绘本、看动画片,是因为大部分动画片和绘本中描绘的世界是一个童话世界,是一个非常符合幼儿心境的世界,即使故事中有坏人,但是就像《喜羊羊与灰太狼》一样,每集的最后都是喜羊羊赢了,灰太狼永远都不可能吃到羊,绘本中主人公的情感表达的是“真、善、美”。幼儿与绘本中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可以让幼儿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与父母、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将自己心理的情感需求很好地表达出来。此外,通过绘本阅读,孩子可以向书中的人学习如何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与同龄的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三、如何在绘本阅读中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 1.集体阅读的情感体验 虽然绘本阅读可以促进幼儿情感发展,但是要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在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要为其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前教育,很多幼儿都是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玩耍的,当幼儿在学校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大型的绘本故事,与所有幼儿一起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一些细节等说出自己的想法,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集体阅读,幼儿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营造一种健康、欢乐的阅读氛围,让师生之间可以将愉快的情感相互分享。 3.自主阅读的情感体验 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家里,都应该为孩子设立一个阅读区,在阅读区内放各种各样的绘本,不要强制性地让幼儿看某一类绘本,应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绘本的类型,最好引导他们全面阅读,不仅丰富他们的情感,而且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家长和教师要多注重与孩子的交流,这样才能知道孩子情感发展的方向,在平时的日常阅读中,尽量不干预孩子,让他们在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3.亲子阅读的情感体验 父母是幼儿最好的启蒙老师,不管家长的工作有多忙,还是应该注意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幼儿进行绘本阅读。亲子阅读可以将幼儿带入一个充满亲情的世界,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父母的信任感,而且可以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另外,家长在陪伴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积极健康的内容展现在幼儿面前,同时,父母在孩子的陪伴下,可以在繁忙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放松。 四、结语 绘本是每个幼儿在成长时期都会接触的东西,对幼儿来说,这个时期情感的发展可能会对其一生都有很大影响,在绘本阅读中,家长和老师都要重视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每个孩子生活的世界都是一个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会学习一些情感的表达,这个世界的好坏是决定其情感发展的主要方向,注重幼儿绘本阅读的环境,尽可能引导幼儿感受绘本中美好的一面,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之中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绘本阅读对幼儿情感教育的影响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蒋辛屯镇后建各庄小学 河北 廊坊 065405) 摘要:绘本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会通过阅读描绘各种人物、事件的绘本,学习以书中人物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解社会,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在绘本阅读中,教师通过人物角色的扮演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自我意识,并向非自我中心的方向过渡。 关键词:幼儿绘本;审美能力;情感教育 幼儿绘本图文并茂,具有美观性、直观性、形象性,是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读物。长期进行绘本阅读,不但能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还能促进幼儿情感上的发展,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绘本阅读与情感教育 绘本就是配有图画和文字的阅读书籍,以绘画为主,配有少量文字,即“画出来的书”。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是关于爱和美文字的集合,阅读绘本的过程也是幼儿感受爱和美的过程。郭沫若先生曾说: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绘本中的美好情感会给幼儿读者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教育者通过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发展个人自我情感调节能力,最终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对生活、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情感教育是针对3~6岁的儿童,主要是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信任感、依恋感为主。良好的情感教育是确保幼儿健康发展的前提,情感教育可以确保幼儿保持良好的心境,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诸多研究调查显示:童年是一个人情感倾向塑造的重要时期,五岁之前幼儿的情感经验甚至会对其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为此在今天的幼儿教学中必须注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起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绘本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会通过阅读描绘各种人物、事件的绘本,学习以书中人物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解社会,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绘本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在皮亚杰关于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幼儿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发展阶段,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绘本阅读中,教师通过人物角色的扮演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自我意识,并向非自我中心的方向过渡。在绘本阅读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一部分幼儿去扮演需要展示同情心的人物形象,另一部分则扮演需要帮助的人物,以培养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对这类生活场景的描述,幼儿会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与小伙伴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绘本中富含对幼儿有益的情感因素 绘本为懵懵懂懂的孩子通往外部的世界开了一扇窗户,同时这些由精美的图画和诗意的文字构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也为孩子们的情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幼儿的思想很单纯,他们还没有经过世俗的浸染,只知道在阅读中去幻想,于是在一个个纯净而浪漫的故事中,他们能感受到最美丽的情感和最简单的幸福。长期阅读绘本能培养孩子的认知力、沟通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对孩子的感情影响意义重大。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阅读中,充分展现了母爱的博大,丰富了幼儿们的内心,激发了幼儿的爱心,这在无形之中就教育了幼儿对母亲的爱戴和尊敬之心;在《我有友情要出租》阅读中,则向幼儿讲述了友情的重要性,让幼儿明白友情就在我们身边,友情是弥足珍贵的。 2、绘本阅读能够调节幼儿的情感 绘本为幼儿提供一个情感互动的媒介,在幼儿绘本中作者往往会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为幼儿提供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幼儿遇到相似情景时就知道则样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了。如有的幼儿阅读了《逃家小兔》后,将心中对父亲的恐惧表达了出来。后来在教师引导下顺利解决了感情问题。《圣诞小子》《是蜗牛开始的》等绘本对幼儿所遇到的情感问题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绘本阅读促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 黄云生说:“绘本文学是最早进入儿童世界的文学书面形式,是它引导儿童去阅读书籍,把儿童带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给儿童最初的审美和道德教育。”很多绘本宣传人类共同美德,对幼儿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幼儿绘本虽然是浅显易懂的图画书,但是却有着非常深刻的主题,绘本中渗透着作家的情感体验,对生命的感悟和审美个性,能够传达现实中的哲理,幼儿通过阅读绘本,使心灵得到美好的滋润。 4、参照绘本进行游戏增加了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游戏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本能的需要,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游戏是适应现实的需要。”幼儿绘本与游戏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之所以喜欢阅读绘本,就因为绘本中有很多游戏,能够满足幼儿内心对游戏的需要。绘本中的游戏精神能够给儿童一种亲切感,在阅读中体会到游戏的快乐,情感得到满足。 三、应用绘本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鼓励幼儿多层面阅读绘本,更深一步探究绘本 幼儿的共同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他们做事情都是即兴而来,无兴而去,自控能力差。所以,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丑小鸭的故事,可以问他们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感想,如果丑小鸭最后没有成为白天鹅,丑小鸭会如何想、如何做,假设自己就是那只可怜的丑小鸭该怎么办。 2、结合绘本阅读进行生活中的游戏创作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来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或父母给孩子阅读。说那样既增强了亲子感情也加深了孩子学习的兴趣。通俗来讲就是在绘本的利用过程中,儿童、父母或老师都要参与进来,并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的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儿童学到知识的同时,锻炼儿童的观察、表达、动手、思辨能力等。全面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如看完《小红帽》的故事,可以让孩子讲讲自己的感想,做角色游戏,加深记忆,培养能力,这才是最关键的。 绘本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阅读绘本能使幼儿从一无所知变的认知丰富,从第一本开始,慢慢阅读越读越丰富,幼儿便会逐渐爱上阅读。情感渗透仅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取得家长的认同与配合,定期向家长开放绘本阅读教学活动,深入开展亲子阅读的指导工作,让家长自觉加入到绘本阅读的队伍中来。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浅谈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教育行为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摘 要:幼儿阶段是孩子培养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的重要阶段,要让孩子在幼儿园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为后期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研究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教育行为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主动学习是指教师利用各种外部因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保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持久性的学习状态。因此,幼儿的主动学习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如何在幼儿园早期阅读集中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教育行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让幼儿爱上学习 幼儿与客体环境交互作用越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一个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担任多重角色,即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以及正确的引导者,教学的过程也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早期阅读集中活动中创设温馨的图书阅读环境,让幼儿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由、愉快地学习,并且可以与其他幼儿一起相互交流;还可以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如:森林、公园、海边等,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慎选学习材料,让幼儿把握学习主动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但是教学不可生搬硬套,要把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吸引幼儿主动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预设过程中,要保证内容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幼儿的爱好等特点,对预设内容进行补充与整合。比如在春天学习《四季》的读本,根据幼儿的兴趣同时也选择了《蚯蚓》《桃花》等读本共同学习。 另外,教师要根据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教材的内容做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使教材更适合幼儿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如《红灯绿灯亮》用比较有趣的手法,告诉孩子红、黄、绿三种颜色代表的含义,虽然很浅显,但是很实际,与“来来往往”的主题活动进行整合,可以让幼儿的主动阅读更添兴致。 三、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让幼儿学会学习 1.结合读本,创意导入,提升阅读兴趣 如在《老鼠偷吃我的糖》活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读本的自身特点来创意导入,激发幼儿阅读的愿望。设置富有悬念的游戏情境将封面的老鼠遮挡住,只露出老鼠的尾巴和几颗彩色的糖,然后引出主题。教师出示糖盒,导入活动:“哎呀,我的糖怎么不见了?”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糖在那本书上。“小朋友帮我找找小老鼠吧?”“刚才你们在什么地方发现老鼠偷吃我的糖呀?那我们一起到书里找找吧!”教会幼儿阅读画面的方法,如“老鼠偷跑从画面中该怎么看出来呢?”用巧妙的提问来引导幼儿进行猜测、设疑,既让幼儿产生阅读欲望,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阅读图书的方法。 2.循序渐进,从扶到放,注重习惯阅读 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只有当教师把绘本故事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幼儿的记忆当中。 在中班《猜猜我有多爱你》阅读活动开始,老师先用聊天的方式,非常亲切地给幼儿读故事开头的一个片段,激发了幼儿接着往下读的兴趣,并“授之以渔”,渗透了读绘本的方法:读没有页码的绘本时,当我们看不懂时,可以回翻,图文结合,不能光看,还要想象。 3.仔细观察,丰富想象,激发幼儿情感 好的绘本不仅在讲述一个故事,也是在帮助幼儿提升他们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阅读活动中,教师重点让幼儿们观察小兔子用什么动作来表达对大兔子的爱,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细节和画面色彩,从而让幼儿想象与表达:“故事中的大兔子和小兔子分别有什么样的心情?”因为现在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容易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活动中不仅要点到一个“爱”字,还要让幼儿们比比谁的爱多,潜移默化地让幼儿感受到父母或长辈对自己的爱,是永远多于自己回报给父母的爱。 利用绘本的其中一页,让幼儿们以小兔子的眼光根据看到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爱,引导幼儿们把爱说出来。活动最后,以家长充满激情的配乐诵读将整节课的氛围推向最美、最感人的境界。这段话是写在绘本封底上的对整个故事感悟的升华和提炼。在这个时候,再由老师深情地读出来,正是在幼儿们想要感悟到却又力所不能及的时候,轻轻地推波助澜,让幼儿幼小的心灵中对于感受爱、发现爱、表达爱,有了朦胧的体验、微小的震撼和轻轻的触动。 4.把握韵律,引导练习,挖掘幼儿无限潜能 在阅读的过程中当然也应该注重幼儿语言表达的学习。在小班《老鼠偷吃我的糖》的阅读活动中,我让幼儿先阅读画面,在画面中发现有趣的动词,引导幼儿完整地表述,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激发幼儿学习新动词的兴趣。对幼儿来说,要表述出“被”字句是有些困难的,我就先肯定幼儿的表述,接着对幼儿说:“这句话我们还可以这么说……”并请幼儿学习表述。因为这个读本是散文类型的读本,所以让幼儿感受其书面语言的韵律和完整性也是相当重要的。于是在活动中我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完整倾听教师阅读;幼儿翻阅图书,教师诵读;教师配乐朗读,幼儿跟读)让幼儿感受,同时学习阅读方法。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幼儿们与老师的互动非常顺利,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也得以激发和提升。 5.巧妙互助,师幼互动,打造和谐师幼关系 活动中的互动氛围很重要,所以我在《猜猜我有多爱你》阅读活动的各个环节安排了不同的互动:幼幼互动、师幼互动、家长与幼儿间的互动、老师与家长的互动。老师与家长的配乐完整朗诵,让教师、家长和幼儿一同融入快乐的阅读中,收获各自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幼儿从中形成富有个性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作为幼师,我们要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力求总结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和总结经验,以多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主动地阅读,以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早期阅读活动给予幼儿的不应该只是读本的文学性,而应当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论如何提高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 摘 要:现今交通运输方式呈多元化高速发展态势,对传统运输巨头铁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服务质量是铁路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都铁路局管内特等客运站成都站为例,就客运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寻求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成都站 近年来,多样化的交通运输模式使铁路不再是出行的唯一选择,旅客在选择出行方式时,安全、速度、价格、舒适度、服务质量等均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铁路客运的“卖点”已经不能仅限于低廉的票价,特别是对于客运站而言,在无力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或是根据需求增长运能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提高服务质量就是不容忽视的关键。 一、铁路客运以及成都站的基本情况概述 1.铁路客运基本问题 铁路客运是铁路承担旅客运输的职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始发站、列车、中途站、目的站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其中客运站是整个铁路运输的起点以及终点,承担着售票、安检、组织、服务等职能。因此,客运站的服务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2.成都站基本情况 成都站是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也是西南最大的特等站,直属成都铁路局,1952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成都站位设在成都市金牛区,设到发线18条,总建筑面积超过160000,接轨铁路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灌快铁,有可直达全国各大城市的列车,与成都东站、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共筑成都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输立体化体系。 二、成都站客运工作现状 1.硬件设施相对落后 成都站是投用超过六十年的老站,虽在经历了多次高规格的现场会筹备后进行了翻修整治,但与成都东、成灌线等起点高,投入大,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新站相比,自助化程度还存在差距,比如没有检票匣机、卫生间还是老式冲水设备、没有直饮水而是老式开水器等。 2.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成都东客运站投用后,无论是媒体导向还是车站管理人员都将视线重心转移到了成都东站,成都站的管理水平处于止步不前甚至稳中有降的不良局面,思想观念上重经验,轻创新,满足于“不出事”。职工缺乏责任主体意识,习惯于被管理,中层干部求稳怕乱,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改革的精力和勇气。显然,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合社会的发展和旅客的需求。 3.客运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客运工作在铁路系统内部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甚至存在将其他工种的“老弱病残”调剂为客运人员的情况。加之客运工作要求高,收入低,管得严,还要同时面临来自旅客和安全的压力,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客运工作,更不会热爱本职工作,直接造成人员素质提高困难,服务水平低的结果。另外,大部分客运人员的工作心态还满足于“过得去就行”的低水平上,工作成效“不拔尖、不扫尾,力争当中游”,对服务缺乏认知和理解,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以旅客为中心,习惯于管理旅客,不习惯服务旅客,习惯于自我纵向比,不习惯与先进路局、与旅客需求横向比,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不习惯创新思路和方法。 三、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 1.改善硬件设备设施 硬件设施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成都站可以从改善车站照明、厕所、冷暖、卫生条件着手,尽力减少旅客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不满和投诉。同时加强设备养护,学习成都东站实行编号管理,并相应建立巡检、报修机制,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2.提升客运职工素质 客运队伍往专业化方向建设是大势所趋,其中人才储备更是关键。车站可以优先选择新入路大学生,利用两至三年的时间跟班学习客运内外勤业务,打下扎实的业务功底;各班组选拔优秀员工培养为预备值班员,充分发挥班组长“兵头将尾”的作用,提升班组自我管理能力;对内勤部分重点岗位,比如收入结账、票据管理、退改签窗口,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拔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保证重点岗位不出差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内外勤轮岗培训,以此储备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从而让客运职工整体素质有一定程度提升。 3.转变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滞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强化机制管理,就要实施预警机制,把过去的问题当成现在的问题,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超前进行案例教育,开展反思讨论。同时还可以实施评价机制,邀请新闻媒体监督,或地方统计局参与,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旅客、社会意见,找准存在的问题,据此改进工作。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挖掘旅客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服务特色,确立“一切为了满意旅客需求”的服务意识,以“真诚、优质、创新”的服务质量来感动旅客,企业才能发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特征,指出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中因基础设施设备、服务质量评价、服务管理等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解决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创新服务理念、确保设备质量和加强服务管理。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服务体系 随着铁路旅客运输市场的日益完善,特别是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输能力有了很大的扩展,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对旅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铁路旅客运输还存在与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总体竞争实力不强,特别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还不够高、广大旅客还不够满意。铁路旅客运输要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必须尽快适应市场,走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正视客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全力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做好旅客运输服务设计、旅客运输服务实施和管理、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改进等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一直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为宗旨,近年来,一些贴近民生的服务形式得到创新和升华,如在全国铁路客运服务部门争先开展“以人为本”的“创先争优”活动,增强服务意识。但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体系仍然滞后于旅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1.1客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安全是铁路运输企业永恒的主题,所以铁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用于安全基础建设,影响了客运基础设施的发展。尤其是普通旅客列车的服务设施存在不同程度陈旧老化,直接影响铁路外部形象和服务质量。 1.2客运服务缺乏整体运作 部分干部职工把客运服务质量单纯看成客运部门的事,忽视机务、线路、检修、治安、多元经营、后勤保障等单位对客运综合质量的影响和协调运作关系。 1.3客运服务组织方式滞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的要求相应提高,而铁路运输企业没能针对不同车次、车型制定相应的服务承诺、服务标准,满足旅客的服务需要。对于因施工或调图变点,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列车运行晚点没有确切的预告,以致引起旅客不满和投诉。在客流高峰时,还存在一票难求和乘车难的局面。 1.4客运服务方式落后 目前许多列车服务方式还是停留在送水、扫地、擦桌了等基本服务方面;列车餐车品种单一;列车广播缺乏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服务。 1.5客运人员素质偏低 少数员工素质偏低,服务态度“生、冷、硬、顶”的现象小同程度地存在于铁路运输企业中,影响了铁路的形象和声誉。铁路客运系统职工素质普遍较低,主要原因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铁路教育内容陈旧所学知识基本为管理旅客而非服务旅客,造就的亦为管理型,而非服务型职工,不适应时代要求。 1.6领导行为的影响 领导行为中的不良因素,对客运服务质量下降负有一定责任。主要原因:一是存在重安全轻客运的倾向。在安全上投入大,不惜血本,在客运服务设施上投入少,特别是支线、小站和绿皮车。一是对服务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客运只要不出路风问题即可,对提高服务质量不丰动,态度消极,项目简单,缺少特色。对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更是研究少、分析浅、未提前预测和防范。 2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2.1提高客运服务基础设施水平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服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铁路运输企业各单位必须遵循服务价值理念。铁路运输客运作为窗口单位,服务质量的好坏,对企业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重大。因此,必须加大服务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普通旅客列车从技术、装备、资金、人员上给予重点投入。对运行时间长、出现老化的设施及时进行整修和整治,对旅客反映强烈的待客、供水、供暖、供冷等热点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使铁路运输客运的服务基础、服务软什适应新的要求,让旅客从进站上车就能感受到新环境、新面貌、新服务、新体验。 2.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针对一些陈旧落后的服务观念,铁路运输企业要确立“以全新的服务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理念,扩大宣传市场竞争面临的严峻形势,引导员工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服务意识。向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宣传“服务就是发展”、“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市场竞争力”等观点,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 2.3建立联劳协作机制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整体服务质量,不能只靠窗口单位的单方行为,还需要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公安等系统的协调运作。但这些系统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因此,有必要建立各系统经常性的服务联劳协作机制,由各系统领导和组织机构以驻点办公、现场办公、视频办公的形式,定期、不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站车关系、三乘关系,以及结合部的管理问题。 2.4制定灵活的服务标准 铁路运输企业要学习酒店行业的服务标准,向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发展。要根据不同列车种类、车型、坐席和车站等级,制定与旅客消费水准相对应的服务质量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承诺,并在站车明显位置向旅客公布,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旅客货丰监督。在春运、暑运和节假、黄金周等客流旺季,铁路运输企业更要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在车站设置电子显示屏提前向广大旅客通报铁路运能动态,有条件的要开通短信平台、铁路交通电台,及时向旅客消息,防止旅客集中涌向铁路车站,出现运输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2.4.1服务方式要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旅客群体的不同需求,推出因人而异、因线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服务流程,根据服务对象,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项日,如温馨提示法、无干扰服务法、立即应对法、道歉先导法、心理沟通法、补救服务法等,在软卧硬卧车厢配备温馨提示卡、列车服务指南、介绍列车的各项服务设施、沿途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味美食、气候特点等,为旅客在旅行中提供多元化服务。 2.4.2服务内容要温馨化 打造“平安祥和”之旅为主线,为旅客营造温馨氛围。在车厢配置医药箱、流动娱乐用具、便民服务袋、针线包、擦鞋用具、免费借阅图书、配置超员凳,开办广播点歌、短信回音,代办生日餐、赠送天气预报卡、重点旅客爱心牌等服务。餐车可根据不同旅客的餐饮习惯和口味偏好,推出各式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供旅客挑选,并做好餐前茶、餐后巾系列服务,如清真餐、功夫茶具等,逐渐形成“一车一特色、一线一品牌、一站一风景”的特色服务内涵。 2.4.3服务过程亲情化 要不断规范乘务员的服务程序,在服务过程中做到旅客上车有欢迎声、服务中有问候声、下车有欢送声,并坚持乘务员始发作业的自我介绍和送茶、送水作业程序。同时,要做好重点旅客的重点服务,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亲情化服务。 2.4.4应急服务人性化 要把解决旅客乘车中的一系列实际困难作为企业的服务导向“急旅客之所急,想旅客之所想”。如针对一部分年轻母亲在列车车厢中为婴儿哺乳的尴尬,可设置母婴哺乳房服务项目:针对少数旅客突发急病,建立“小护士”服务项目,为患病旅客解决一时之需等。 2.4.5建立、健全旅客投诉制度 铁路旅客运输部门应着力做好旅客投诉受理、督办工作,设立并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处理旅客的投诉,并把旅客的有效投诉纳入考核管理。 3结论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作为面对社会、服务人众的重要窗口,分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一切为了满意旅客的需求”的服务意识。提出解决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提升整体综合服务能力,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关于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创新的思考 摘 要:提供高效、优质、令乘客满意的服务,是铁路客运服务的经营目标和价值所在。但是由于我国铁路运输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了“店大欺客”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服务理念欠缺、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的局面等情况,很难与国民经济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匹配。所以如何对铁路客运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革,从而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突出服务特色、提高服务质量,使铁路客运体系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为铁路客运体系实施市场竞争战略、发挥竞争优势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铁路客运;管理创新;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影响国计民生的现代运输方式,多年来铁路部门一直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经过全路干部职工的努力,一些贴近民生的服务形式得到创新和升华。但是,铁路运输企业客运服务体系仍然滞后于旅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铁路客运业也进入了一个黄金转折期。经济的发展、人民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航空、公路及海运的竞争为铁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平台。然而我国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现状却远远赶不上实际所需的水平,如管理水平落后、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相关法制规章不健全、设备不匹配造成服务方式单一等。为此,只有不断转变客运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增强铁路服务体系职工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并改善客服系统的配套设备对促进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实现构建和谐铁路客运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造成铁路客运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原因分析 造成铁路客运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因素很多,既有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有其他的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铁路服务体系工作人员及旅客的主观因素是主要制约方面。 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旅客对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及维权意识的增强与铁路服务体系工作人员陈旧的服务观念间;客服体系管理者落后管理理念及狭隘的管理意识,而忽略了对整体工作人员水平的提升。此外,由于客运系统方面投资不足造成服务设施老化,先进设备及管理理念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对策和建议 铁路客运服务系统是铁路部门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她既是铁路的形象部门,也是铁路的重要职能部门,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并提高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对铁路客运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思考是每一个铁路职工的职责,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 受自身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铁路客运体系主要采用量化的发牌处罚的管理模式,即各级管理者通过对自身所管辖部门的检查,发现问题并现场记录,事后汇总分析并根据相关考核依据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一定的处罚,并以此作为评价干部职工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客运职工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但弊端也非常明显。 容易出现考核不科学、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完成任务,为了考核而考核等问题,进而导致部分领导者考核不严肃,随意考核,一定程度上挫伤广大客运一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使领导与职工能够站在一条线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引领职工、凝聚职工,赢得职工的信赖,树立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带头人的作用。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干部的绩效挂钩,以此为杠杆,形成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引导各层工作人员识大体、顾大局,使之具有“推功揽过”的胸怀,时时处处为企业着想,达到“众心齐,泰山移”的效果,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一流的团队。 2、强化铁路客服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明白自身的职责和角色,从而在不同的时刻、岗位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他们既可以是尊重旅客、爱护旅客的铁路服务员;也可以是为旅客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参谋者;还可以是传递铁路信息动态、展现良好风貌的代言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为了提高客运服务职工素质。第一,改善职工素质结构。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市场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心理、礼仪等各类专业人才,完善人才结构,为客运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需要根据职工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精心制订客运职工培训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工程技术人员、部队教官、专业礼仪讲师、业务技术能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授课,重点对提高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基础理论、作业程序、作业标准、作业流程、质量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讲解;组织客运职工到先进企业、兄弟单位观摩取经,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取长补短,使客运职工了解掌握高速铁路客运原理和服务技巧,不断提高客运职工的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第二,提升职工业务能力。注重对职工特别是客运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的树立,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责任心。同时,随着铁路客运产品的创新,要加大客运服务人员服务知识和服务规范的培训。第三,完善服务质量考核。要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对客运服务工作的考核偏重于内部管理、忽视旅客外部监督的状况,建立以旅客为考核主体,以旅客满意与否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和尺度。第四,加大激励手段。要改过去重考核轻激励、重惩罚轻奖励、重精神激励轻物质激励的做法,以职工的需求出发,完善各种激励手段,提高激励效果,调动工作积极性。 3、强化并改善客服系统的配套设备 现阶段,我国铁路基础设施对客运服务有着很大的制约性,如部分新建高铁车站远离城区,旅客乘车不方便;部分车站没有与其他交通运输设施建立良好的衔接,不利于旅客与其他运输工具的换乘;客站设计不合理、功能不健全,如低站台不利于旅客上车,天桥地道和进出站通道狭窄不利于旅客快速疏散,候车室座位少且缺乏功能分类等等基础设施设备存在的缺陷是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客运工作人员相匹配的各种工作设备的缺少或功能不稳定也为铁路客服体系的正常工作造成了障碍。同时先进而正确的舆论宣传作为客服系统的软件配套设施的工作能力也有待进一步的强化。为此,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设施的投入,为铁路客服工作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是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奠基石。 结束语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其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为此,我们铁路工作者要不断地反思总结,以期建设成为一个让诸多旅客放心满意的新型客运服务系统。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探析 【摘 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交通工具,是最基础的服务企业。服务是铁路运输企业之根本、之宗旨,而文化则为铁路客运服务之血脉、之灵魂。服务文化是以“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为核心内容的服务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铁路;客运;文化 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建设,将为铁路客运提供崭新的文化氛围,最终从根本上改变铁路客运行业的形象。就铁路运输行业内部而言,服务文化将设将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觉悟、价值观及服务意识,优化物质环境。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的研究,能够发现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的水平。 1.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涵义 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主要由服务理念文化、服务制度文化、服务行为文化和服务物质文化构成。 铁路客运服务理念文化,是指铁路行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客运服务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是一种深层次的服务文化现象,在整个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服务意识形态、服务思维方式、服务哲学、服务经验和理论等。 铁路客运服务制度文化,是指得到铁路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从的由铁路的领导体制、组织形态和经营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是一种约束铁路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是铁路服务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理念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它包括铁路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和一些其他特殊制度。 铁路客运服务行为文化,是指铁路员工在生产经营、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目标形态。它包括铁路企业的经营、宣传教育、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等活动中产生的服务文化现象。服务行为文化就是分析不同人的行为特点和倾向的关系,在管理使用中做到扬长避短。 铁路客运服务物质文化,是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服务行为文化、服务制度文化和服务理念文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发展程度,直观而外在地反映了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发展水平。 2.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运输能力的制约,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职工缺乏服务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铁路运输加快了进入市场的步伐,客运服务质量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铁路的要求相比,服务质量仍有待于提高。同时,铁路企业提出服务文化建设这个概念的时间不长,客运服务文化建设正处在起步的初始摸索阶段,具体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服务文化概念理解模糊。什么是服务文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的探讨文章和媒体报道,观点不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由于对文化的概念、内涵的理解认知的程度不同,导致客运服务文化建设的层次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对服务文化的概念、内涵,没有一个清晰、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是服务文化建设浮在表面。相对一些单位服务文化建设还处在思维模糊状态,有些单位虽然进步一些,已形成了内部制度和措施,或是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统筹安排文化建设的推进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一些阶段重点工作的关系,顾此失彼;或是由于领导者、职能部门负责人变更等因素,缺乏必要的后续支持和推动,最终导致服务文化建设停留在下发文件、制定措施上,而没有具体的实践行动。 三是没有自身文化精髓。随着文化建设热的兴起,文化建设被有形化了,名人名言、警句格言、标语口号被制作成精美的标牌揭挂在醒目位置,墙壁粉刷一新,物品更换一新,看上去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这些名人名言、警句格言,并没有体现铁路客运服务的精神,并不能代表铁路客运员工的核心价值观,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了。 四是实践中机械模仿。在文化建设初期,借鉴和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无可非议,但必须结合铁路的实际,建设具有自己行业特色的服务文化。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铁路客运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用辩证法和科学发展的观念,指导和实践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 3.培育铁路客运服务文化,提高客运服务品质 3.1打破传统束缚,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建设客运服务理念文化 针对不同层次旅客的心理需求,当前,要在四种服务理念上彻底转变。一是变管理旅客为服务旅客。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要求。二是变工作让领导认可为让旅客满意。把尊重旅客人格、研究旅客需求、赢得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三是变让大多数旅客满意为让每名旅客满意。就是对每一名旅客都要做到用心去服务,根据他们的需求心理,提出个性化、特殊性服务标准,达到旅客人人满意。四是变传统服务方式为勇于创新。要使员工树立起“以人为本、旅客至上”、“一切为了旅客、一切方便旅客”的服务理念,让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追求的目标。 3.2强化基础管理,营造和谐的作业秩序,建设客运服务制度文化 要积极推进作业标准的贯彻落实,确保列车环境卫生、厕所使用、列车供水、卧具更换、车内温度、接待旅客基本服务全面达标。要改善设备设施,从硬件环境的投入与改造入手,加大列车卧具、清扫工具等设备、备品投入力度,兑现梯次更新计划,确保工具齐全、作用良好,为旅客提供整洁、实用的服务设施。坚持内部挖潜,优化劳动组织,完善考核标准,提高劳动效率,建立与客运服务质量相适应的全新保洁整备作业方式和奖罚机制,实现客车内部保洁专业化管理,促进整备质量全面升级。进一步完善列车卧具备品购置、使用、洗涤、维修、管理等配套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实现有序控制,努力为旅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 3.3面向旅客需求,推行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建设客运服务行为文化 要研究不同档次列车、不同成分旅客的需求,结合实际推出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不断提高各次列车服务水平和档次。实施特色服务,就是要从市场特点和旅客需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要求的基础上,自觉从高定位抓起,让旅客乘车时有新鲜感、旅途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要在个性化服务上实现新突破,针对不同旅客身份、层次、年龄、旅行目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对个性服务的要求。要重新规范服务用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应对,哪种交流方式能使旅客感到亲切、舒适、习惯,就采取哪种交流方式。同时,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技能大赛、服务技能技巧练兵比武、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服务知识和技能技巧,增强和促进服务素质的提高。 3.4突出永恒主题,打造安全的列车环境,建设客运服务物质文化 把确保安全有序可控这一永恒主题作为打造和谐旅客列车的第一需求,通过对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的影响,增强干部职工保安全的责任意识。要注重安全理念的树立,大力开展安全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注重安全行为的养成,坚持不懈地搞好形势任务教育、目标激励教育、事故案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章守纪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要注重安全责任的落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把安全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可靠。只有这样,铁路才能当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才能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火车头,才能在构建和谐铁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牵引动力的作用,以彰显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魅力。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浅议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摘要:长期以来,铁路交通是我国人民重要的中长距离出行工具,其社会功能和地位是一般交通工具无法代替的。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环境复杂,不同的方言、习俗、文化环境中的人群均依赖铁路交通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由于涉及的人群多、区域广、情况复杂,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一直存在诟病;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日益增加,人们的出行需求变得更加迫切,铁路运输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详细分析当前铁路客运服务面临的现状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包括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铁路客运;客运服务;重要性;对策 一、提铁路高客运服务质量的必然性探究 人类社会最基础的需求来源于身体感知,即生存需求,其次才是精神满足。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年代,交通运输行业只有少数群体才会接触到,因此供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随后,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体制和垄断经营的原因,铁路交通建设的速度较为缓慢,无法满足后期井喷势的出行交通需求。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当供小于求的市场格局和垄断行为同时出现并长期存在,不可避免的导致行业退化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铁路运输被冠名为“铁老大”之意,除了代表其不可小觑的社会功能和无法撼动的地位之外,更多的是含有一种愤然和无奈,而这种情绪最直接的来源是铁路客运服务系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是与旅客直接接触并传递这种情绪的媒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世纪末,中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全线下滑,完全背离了服务行业的基本原则。究其原因,依然是“官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就铁路企业体制而言,职工属于国有在编系统一员,端的是“铁饭碗”,无法放下身段为旅客服务。 从市场竞争角度分析,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了让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以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最为迅速,航空运输、高速干道的相继完善,足以满足大批原本依靠铁路交通出行的需求,人们的选择出现了多元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必要的客运服务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资源,客运服务质量也相继提高,这让原本一家独大的铁路客运丧失了绝度优势。对于出行旅客而言,他们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到达目的地,更希望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完成旅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原本经历过铁路客运服务诟病伤害的旅客,会尽量避免遭遇同样的对待,放弃铁路客运也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铁路客运的份额逐渐减少,运营收益也进一步缩水。 从文明和谐角度分析,铁路客运提高服务质量迫在眉睫。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所阐述的“寻求层次理论”可以直接解释出这一必然性的原因。通过旅客个体、途径选择和客运服务三个要素建立的递进关系模型,“途径选择”是这一体系中相当于不同阶段需求的结论,而“客运服务”则代表了关系模型中的负面力量,即阻止更改主体意愿的条件因素,这一因素对旅客的影响越大,则对整体铁路客运越有利。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挽留旅客份额,别无他径。目前,我国铁路客运仍占据较大份额,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责任,而不能单纯的看做是一种购买服务和提供服务的商业关系。 从商业盈利角度分析,封闭、高速行进中的铁路运输是极理想的商品消费场所。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样面临巨大的经济效益压力。通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优化客运服务环境,培养旅客的旅行消费习惯,可以极大的增加铁路客运收入;同时,也开拓了“主辅结合”的新型铁路客运商业模式。 二、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型产业,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所关系的不仅仅是旅客满意程度,更加深刻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理想和目标。由于铁路客运涉及到全体国民甚至更广阔的的范围,通过其服务质量可以感觉到对实践国家荣誉感、荣辱观理解深度;同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好坏可以直接反应铁路客运建设的战略理念。 首先,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一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程度,最直接的可以从服务行业观察出来,而铁路客运涵盖了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方言等多种因素,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一个“微型社会”,优质的客运服务可以温馨旅客身心,缓和因各种误解造成的矛盾,尤其是一线的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更应该主动、热情为旅客解决实际困难,让优质服务的效果落实到位。 其次,铁路客运在我国是过往历史悠久、未来长期存在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有助于全新铁路客运管理模式的探索。并通过网络与12306电话建立反馈跟踪途径。客运服务是直接作用于旅客群体的,有较多机会从中获取消费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提取分析,并反馈到系统的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优化当前的铁路客运管理模式。如:列车技术改进增加舒适度、如何合理制定供餐时间等。 再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提高可以提升旅客运输行业的附加值,引领中国客旅服务行业向国际水准靠拢。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到国内考察、旅游的外国团体、客人逐渐增加。相对而言,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水平较高,也对中国客旅服务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相关对策 强化自身理念,注重管理机制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坚定的理念信心,否则无法将所有热情投入其中,尤其针对铁路服务行业而言,应该牢固树立“旅客至上”的理念;对于一线工作的铁路客运服务工作人员而言,更应该全心全意从旅客的换位角度思考,将普通的工作转变为伟大的事业。同时,加大对我国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在体制建设方面的投入,将人性化服务和“以人文本”的工作态度贯穿到每一个细节。在日常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服务评价方式、乘客留言方式、舆论报道方式进行监督,施行服务岗位问责制。 2、树立服务典型,弘扬榜样力量 铁路客运服务工作人员除了定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之外,也需要通过职业道德培训来增加自身的职业修养,书本教材所传达的知识十分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合服务行业,这点对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也不例外。优秀的工作和高质量的服务需要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做起,通过树立服务典型人物、事件,更加感性的对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产生影响;呼和浩特铁路站售票员孙奇的动人事迹,不仅感动了每一位她帮助过的旅客,更感动了每一个曾经接受过优质铁路客运服务的人。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一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业务开展和职工管理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式,一紧一松、双管齐下。在业务开展方面,一切按照制定的标准和规章制度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营,规避因散漫、大意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关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概念的查阅以及对现今铁路客运服务状况的分析,总结出铁路客运服务当下存在的问题,即客运基础设施设备存在缺陷、客运服务管理理念未完全落实等,同时提出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如提高客运站硬件设施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等。 关键词:铁路客运 服务质量 提高 一、铁路客运服务的概念 铁路客运服务,即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是指为满足旅客和行李包裹托运人、收货人的需要,凡从事铁路旅客运输业务及与铁路企业签订合同,在站车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与旅客、货主接触的活动和其内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结果。铁路客运质量就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满足旅客、货主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特性的总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铁路客运的快速发展,对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旅客的需求也在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着,面对这样的场景,如何提高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铁路客运服务的内容 旅客服务工作包括车站服务工作和列车服务工作。车站服务工作主要有候车室服务、问讯处服务、 旅客乘降服务、广播宣传服务、 小件寄存及卫生服务等。列车服务工作内容有车厢服务、列车广播服务和餐车供应服务等。旅客服务不仅应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旅行过程中的物质文化需要,还应坚持“全面服务、重点照顾” 的原则,提供让旅客满意的优质服务。 三、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意义 由于人类科技的发展进步,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多选择,不过,这也带了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铁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在整个运输体系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运量大、能源消耗低、占地面积小、运行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节能环保、安全性高等优势,使其被公认为绿色的大众化交通工具。 随着人民消费能力的显著提高,人们的出行结构也将有着显著的变化,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只有朝着更加方便、快捷、舒适、安全方面发展才能在未来的交通运输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经研究表明,要想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应从服务设计,一线员工, 运营模式这三个对服务起重要影响因素的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虽然铁路在我国一直有着“铁老大”的称号,但是随着最近几十年公路、 航空等交通方式的高速发展和旅客运输市场的成熟完善,客运方式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如果铁路客运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水平,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满足旅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能就会被其他交通方式所取代。因此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已经刻不容缓。 四、现今铁路客运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铁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铁路客运在服务质量上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1.在客运服务的整体运作方面,没有将机务、线路、治安、后勤保障等单位与客运部门协调配合起来,忽略了其对铁路客运质量的影响。 2.客运服务组织方式没有跟上旅客的要求。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铁路客运服务的要求也提高了,然而铁路运输企业服务标准却没能及时满足旅客乘车的要求。还存在着对于列车晚点没有准确预告、高峰时期一票难求等引起旅客投诉和不满的现象存在。 3.铁路运输企业对于旅客运输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大量的资金用于了安全基础建设,致使旅客基础设施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4.没有正确认识到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领导层面对其认识也不够深刻,从而导致了客运服务的项目简单,缺少特色,同时铁路工作人员对铁路客运服务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浅和提预测和防范的也很少。 5.列车服务方式还停留在基本服务等方面,如扫地、擦桌子;客运列车上的食物品种单一、质量较差等。 五、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几点建议 1、提高客运站硬件设施条件 增强客运站的输送能力,不仅能够减少旅客的候车时间,提高旅客周转率,还能很好的解决购票难的问题。同时合理设计和布置客运站的设施,如站台宽度、高度等,使其更加的人性化,让旅客享受到放心、安心、舒心地服务,真正的做到做利民和便民。 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使其形成为服务人民的理念 提高客运工作人员的工作业务技能,同时更要培养其精神上的理念,增强他们在个人礼仪、服务态度等基本服务知识上的认知。要让工作人员了解到客运部门不仅是一个生产部门,更是一个服务部门。 同时,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和举报投诉制度,并认真落实到位。定期开展一些与实际生活工作有关的技能学习活动,形成一种学习的风气,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建立起一个服务品牌,形成整套的服务体系,向着国际化服务标准进军 (1)制服应精神时尚,满足大众的审美 现在铁路实行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作为一个大型企业,制服是一项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它让旅客能直观的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从而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2)主动服务,而不是被动服务 作为一个铁路客运工作者,要多将自己放在乘客的角度进行思考,想想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旅客的求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要求。 (3)行为、语言礼貌得体 在员工正式工作前,应先对客运员工进行服务礼仪有关的培训,通过现场实习,避免照着规章学习导致的“张不开口”的现象。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 摘要:本文是以旅客为评价主体,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从而了解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感知。通过计算期望值和感知值之间的差值,可以找出铁路客运服务中某个环节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改进,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关键字:铁路客运,SERVQUAL模型,服务质量 引言 铁路旅客运输主要是实现旅客的位移,保证旅客安全、准确地从始发地到达目的地。在旅客旅行过程中,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铁路客运部门的形象。因此,铁路客运部门一定要做好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工作,保证向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我国铁路部门在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方面研究是比较具体的。铁道部先后颁布许多关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方面规章和标准,如《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客运运价规则》、《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则》《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监察办法》和《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等文件[1]。同时,在各个铁路局内开展车站、列车的评比等评比活动。但是,这些规章和评比活动也存在很多缺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评比和考核活动是铁路内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进行考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旅客的参与; 2.评比和考核活动过于主观,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主要是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和主观印象来评判,缺乏科学性。 3.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不健全,一些规定过分强调细节,考核的结果缺乏指导意义。 本文以旅客为评价主体,采用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2. 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铁路服务质量 2.1 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的介绍 1988年,在帕拉休拉曼(A.Parasuraman)、莱特汉毛尔(Valarie A.Zeithaml)和百瑞(Leonard L.Berry)[2]三人合写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到了SERVQUAL这个词。SERVQUAL是英文Service Quality的缩写。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是建立在1982年Gronroos提出的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基础上。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通过SERVQUAL量表来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SERVQUAL量表是从五个方面进行描述的,这五个方面分别是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3]。有形性包括服务的设备、设施及服务人员的素质等;可靠性是指履行服务是否可靠、准确;响应性是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反应时间;保证性是指员工讲文明、懂礼貌并且对于顾客来讲员工是可信赖的;移情性是指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SERVQUAL量表的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22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第二部分也有22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在了解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和感知后,计算出服务期望和服务感知两者的差值,这个差值可作为判断服务质量水平的依据。 2.2 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的计算过程 利用SERVQUAL方法进行计算时,首先明确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SERVQUAL量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得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打分。计算公式如下: (2-1) 式中 SQi——感知服务质量 Pi——顾客对第i个因素的感受分数 Ei——顾客对第i个因素的期望分数 但是,上述公式仅适用于五个方面各个因素在同等重要情况。在实际情况下,因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看法五个方面的重要度不同,所以,应确定各个要素的权重然后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较为合理。公式为: (2-2) 式中 ——第j属性的权重 将分数除以因素个数n,就得到单个顾客平均的分数。 (2-3) 最后,将所有调查的顾客的分数加在一起,再除以顾客人数m,就得到该服务质量的平均分数,即 (2-4) 式中 SQ——感知服务质量 m——被调查的顾客人数 2.3 实例 本文以成都铁路局开行的T8列车的服务质量为实例,采用SERVQUAL模型方法进行评价,评价过程如下: 1.设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 根据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和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特征,可以对SERVQUAL量表的五个要素进行微调。将SERVQUAL量表的五个要素改为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经济型和舒适性。在每个要素下面设置若干问题,共20个问题。SERVQUAL量表如下: 列车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 2.发放调查问卷 针对于乘坐同一列列车的乘客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每个问卷上有两个相同的列车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一个用来填写乘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另一个用来填写乘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值。请同一位乘客发别在发车前和乘客下车前填写调查问卷。在发车前,填写乘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在下车前,填写乘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值。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172份。 3.计算SERVQUAL分数 在计算SERVQUAL分数前,通过对不同旅客的广泛调查,综合得出SERVQUAL量表五个要素的权重值,即安全性(0.39)、可靠性(0.12)、经济性(0.23)、便捷性(0.12)和舒适性(0.14)。根据公式(2-1)计算每一个旅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总评分数,再除以问题数20,就可以获得每个旅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所有顾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再除以有效问卷的旅客人数,就得该列车的平均服务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如下: SERVQUAL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2-3)和(2-4)计算,得 SQ=-(30.81+4.56+59.11+6.72+58.1)/(200*170)=-0.05 最终,列车服务质量平均SERVQUAL分数为-0.05。 4.结果分析 (1)列车服务质量平均SERVQUAL分数为-0.05,可以看出列车服务质量没有达到顾客的期望; (2)从SERVQUAL计算结果表中可以看出,在经济性和舒适性方面,旅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的感知相差较大。从经济性可以看出,旅客对车票价格和车上的食物、商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有限;从舒适性可以看出,在车内卫生、乘务员服务态度、车内环境三个方面还有待改进。 (3)从安全性可以看出,安全是旅客运输的第一要素。旅客对安全的期望值要求是极高的,其中,在旅客人身安全、行李无丢失和车内治安情况三个方面的期望值都是满分。 (4)在可靠性和便捷性两个要素可以看出,旅客的期望值和感知值的差值相对较低,其中,在列车运行速度和下车方便快捷方面,旅客的实际感知值高于期望值。 3.结束语 旅客是铁路客运服务的购买者,同时也是整个铁路客运服务过程的体验者。旅客对铁路客运部门提供的服务的感知,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的评价。传统的铁路评价方法因为缺少旅客的参与,致使铁路客运部门对旅客的服务期望了解的不多。而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方法是以旅客为评价主体,通过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铁路客运部门很容易了解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感知,从而可以了解到客运服务中哪一个环节不足,对其进行改进,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构建之策略的探讨 摘要:铁路客运服务是强调旅客在消费客运服务时的一种实际体验和体验的满足程度。文章通过三方面探讨了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策略探讨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服务的基本特性应包括安全、及时、经济、便捷、舒适等。铁路客运服务的实质是铁路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价值。客运服务是站在消费者角度强调旅客在消费客运服务时的一种实际体验和体验的满足程度。为了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更好地为乘客提供便利,急需构建合理的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做到以人为本,人人满意。 1. 加强铁路客运基础设备投入与管理 近几年铁路在列车上的基础设备上投入不小,但是仍然满足不了乘客的需要。铁路客运服务站要做到:一、根据客运规章要求和旅客旅行生活需要,对车站及客车的服务设施配齐并及时修补、完善。如暖气、空调、座位、开水、厕所等,及时了解旅客需要及对水暖等条件的要求并作调整。二、增设服务项目,如书籍、扑克、药品、担架、轮椅、盲道、无线网络等,并在列车上增设老、弱、病、残、孕专用座椅。三、根据运输行业及社会发展情况,安装先进服务设备。如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电视询问台、总服务台等[1]。铁路客运的基础设备也需要高效管理。设备的保养,是保证设备质量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手段。若要保证设备的良好使用,就必须实行“两定”、“三包”,要求设备的使用人员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好”、“四会”、“润滑五定”制度。增强操作者的责任心,加强岗位监督作用。通过以上管理手段使设备的使用和保养达到执行标准化作业目的[2]。铁路客运职工应按时维护基础设备,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使所有设备都正常工作,物尽其用,为旅客出行提供方便。同时应改进一部分基础设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2.提高铁路客运职工素质 客运职工是提升服务质量的主体。铁路运输是传统的服务行业。多年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职工缺乏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社会和旅客衡量车站客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火车站目前的服务水平与社会的要求和旅客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存在个别客运服务人员衣着不整,服务态度不热情、缺乏礼貌礼节等问题,“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客运服务人员工作不认真,服务不规范、不到位。一些客运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不能高效向旅客解读铁路规章,不能高效处理旅客投诉,少数客运人员不及时做清洁,不按时检票,广播员不及时通告列车开到情况,给旅客造成极大不便。铁路客运工作对于职工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职工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地理学、医学、法律等现代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铁路客运职工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能够处理多种旅客遇到的问题。还应当增强对职工的学习培训工作。车站的领导应加强职工业务能力的教育培养,切实提高职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培训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科学性非常重要。所有客运人员必须参加岗位培训,经培训合格并达到标准要求的方可正式上岗。要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需求的基础上,主动从高起点、高定位抓起,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另外,还需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客运服务质量,通过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全面落实《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切实关心旅客、尊重旅客,真正把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 3.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管理水平 铁路作为服务行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服务质量问题,不仅反映了铁路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虽然铁路客运部门采取了减员增效、岗位合并等措施,但是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铁路客运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应当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管理水平。一要理顺管理机制。首先把好进人关。实行用工招聘制,坚决调整有问题和不适应客运工作的,把住入口、敞开出口,保证客运队伍质量,还要加大服务质量的考核,让优秀职工政治上光荣,物质上优厚,增强职工优质服务的积极性。更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对那些严重违法乱纪、屡次犯错的人,要坚决处理,以树正气,教育广大干部和职工。旅客运输涉及车站、机务、水电、车辆、公安等部门,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多个部门有联系,需要综合治理。四是对旅客运输相关部门和人员统一管理。 二要坚持严格的管理制度,树立“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激励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的激励方法,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协调统一,激励广大职工在客运服务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下,采取灵活的方式提高职工收入,保证适度的收入差别,实现客运职工的工作表现、旅客的评价与职工的收入联动[3]。 结语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客运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提高铁路客运服务工作质量,应提高铁路客运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就业岗位竞争力,增强铁路职工的整体素质,这是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对铁路客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检验。上述的若干策略对于构建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是在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科学方法,对于该领域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但这也不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地方的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构建,所以在此项工作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来研究解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笔者相信,只要社会和国家坚持构建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令人民群众满意的铁路服务,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综述 摘要: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逐渐成熟,铁路运输在方便性、舒适性、快捷性等方面逐渐暴露其劣势,为了更多的吸引旅客对铁路的选择,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成为运输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铁路运输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进行梳理,希望给铁路运输部门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铁路运输 服务质量 服务评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分布比较广,铁路就成为旅客出行的首要选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他们所要求的客运服务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现有的铁路运输服务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全面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成为铁路运输部门的工作重心。 国外研究 Kanayama、MasafumiotahitoshiIdea、Yoichi(2001)等人检测了影响铁路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以及政策条款,提出进一步研究客运服务质量改进的必要性;通过东京铁路为案例,论证了进一步有效投资就必须改革铁路组织形式的规则和模拟私营铁路服务提升的新方法论。MiehielJ.C.M.Vromans、RonunertDekker、LeoGKroon(2006)提出可靠性是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可靠性可以通过减少由于列车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产生的延迟传递。通过减少不同区间的运行时间差异,从而产生更多同类部分构成的时刻表,而达到减少依存性的目的。Janic.Milan研究了影响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两个方面:物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物理因素是指连接出发地到目的地的铁路线路长短,而时间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段的旅行速度和列车晚点情况。 国内研究 2.1服务内容研究 金涛、杜文(2005)从旅客需求为切入点,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较全面、有针对性和易操作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路线、指标权重的确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严琦(2006) 运用质量管理和系统分析的理论方法,结合铁路运输行业总体情况和有关车站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车站客运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有关数据和信息,对某车站2000 ― 2002年客运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刘启钢(2006)通过对国内外服务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和评价方法进行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服务流程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旅客需求为中心,把旅客的意见作为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建立了服务质量指数模型,该模型通过旅客调查获得基础数据,实现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科学量化评价;通过对某车站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实用性。张玉召、李海军(2006)针对铁路旅客运输中车站客运服务质量评判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模糊数学及决策论理论相关知识,提出了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客观评判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2.2评价体系研究 熊天文、赵继阳、王彦(1998)综合考虑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各个指标,建立适用于我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针对我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一种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马强、刘莹(2001)在分析总结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特性的基础上,选择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结合模糊数学有关理论,建立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薛德利、伊洪冰、邓宇锋(2003)结合铁路客运的性质和特点,阐述铁路客运质量的实质,设计了客运管理的内部管理闭环系统和外部管理闭环系统,并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客运运营质量进行了定量分析。肖华斌(2004)通过对传统评价模型与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的论述,引入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客观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建模的思路,使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化。王燕、王慈光(2005)分析了铁路客运站营销工作的影响因素,在定性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对客运站的营销工作质量进行了评价。张秀敏、姚建明(2005)在分析铁路旅客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旅客心理需求的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突出旅客心理的情感性反应指标、兴趣与意向指标,以及主观综合评价指标在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结合案例分析,运用随机与模糊数学中的评价分析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王海湘(2006)以铁路旅客列车服务质量为例,结合SERVQUAL评价模型提出列车服务质量决定因素的选取原则,确定列车服务质量的评价准则和子准则,以及这些准则和子准则的权重,通过计算得到列车服务质量的最终得分。张玉召、李海军(2006)以铁路旅客运输中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的问题为前提,运用模糊数学及决策论理论,提出了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客观评判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姚建明、刘丽文(2007)提出一种综合评价铁路客运服务方法,将评价对象定位于一定时期客运服务质量的改善程度。在承认不同评价主体服务基础相同或不同的条件下,突出了解客运服务的改善程度和改善速度,为合理、适时的调整铁路客运管理方案,提升客运服务水平的同时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依据。胡翔(2008)系统地介绍了高速铁路理论及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理论,通过找出影响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张建平(2008)从评价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闭环中的重要性入手,对以旅客为主体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王莉莉(2008)分析铁路客运的实际情况结合SERVQUAL评价模型,提出了衡量铁路客运产品服务质量优劣的5大属性24个因素(指标)的定量评价模型,设计了问卷调查表,通过对某车次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的调查,以及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田志强、韩君、潘金山(2008)结合铁路客运站有关服务,建立了铁路客运站旅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审法和旅客调查法相结合建立了合理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铁路客运站提高旅客服务质量提供有效方法。刘韵光(2010)按旅客接受客运服务的全过程分阶段构造出三级指标的层次结构图,建立了客运专线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针对多个同级别的运输组织客运服务质量进行横向比较的基于模糊多指标和TOPSIS方法的组合评价模型以及针对多个运输组织在一段时间内客运服务质量改善程度进行比较排序的评价模型。 3、研究启示及展望 目前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总体上,缺乏统一的理论研究指导。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个人经验阶段,对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因素包括哪些,采用什么方法理论来进行评价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指导。高速铁路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渐普及到全国,然而对铁路的客运服务评价仍然在传统的铁路上,不符合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应该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这个背景下,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总结一套完善的服务评价体系。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调查应用研究 摘要: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铁路旅客运输质量提高的前提,文章在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ERVQUAL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铁路旅客运输质量调查问卷,通过实际抽样调查,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利用旅客满意度量化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为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满意度 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和立体交通的迅猛发展,铁路、民航和公路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提升本身的竞争能力,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引用了国外众多先进的顾客满意改善工具和方法,其根本目标是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提升铁路运输企业运作效率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SERVQUAL是一种以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为基础的调查顾客满意程度的有效工具,在电信、保险、酒店和银行等服务性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通过调查顾客满意度在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越来越多地为制造型企业或服务性行业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所应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应用SERVQUAL模式对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要素进行调研和分析,获取旅客的满意度,以便评价其服务质量,为铁路客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一)SERVQUAL模型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管理研究也开始成为研究热点。格罗鲁斯第一次对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莱蒂宁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格罗鲁斯模型等相继诞生。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是由美国学者Parasuraman、Zeithamal和Berry在1985年提出的,它说明了服务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了服务传递过程中的五种差距。 Servqual分数=实际感受分数-期望分数 该模型中顾客的感受主要是从服务的有形性、可靠性、反映性、保证性、移情性5个方面的属性得到,并由其确立相关的22个具体因素来说明它。然后通过问卷调查、顾客打分和综合计算得出服务质量的分数,其计算公式: 式中:SQ为感知服务质量;Pi为第i个因素在顾客感受方面的分数;Ei为第i个因素在顾客期望方面的分数(i=1,2,3,…n,n=22);wj为第j个属性的权重。 将此SQ分数除以因素数n(n=22),得到单个顾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调查中所有顾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除以顾客数目m,得到某企业该项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即 (二)SERVQUAL模型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用SERVQUAL模型分析进行数据采集时,往往需要确定质量属性的权重,并且需要询问被访者对某一质量属性指标需求的期望和感受绩效。 SERVQUAL模型从五个质量维度来来度量顾客期望和顾客感受,问卷通常采用7分制,1-7分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很满意和非常满意。顾客以根据接受服务前的预期和接受服务后的感受来给期望值和感受值打分。通过比较上表中期望值和感受值得到的结果就可获得某一服务属性的“差距分值”,再根据顾客调查利用模糊评价方法确定5个质量属性的各自权重。“差距分值”*所属质量属性权重=质量差距。质量差距越大,消费者的感受离期望的距离越大,服务质量的评价越低。相反,质量差距越小,消费者的感受离期望的距离越小,服务质量的评价就越高。 二、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分析的SERVQUAL问卷设计 结合铁路客运服务产品的具体情况,对SERVQUAL模型进行相应的改造,形成切合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评价指标。铁路客运服务产品的质量属性或标准可以概括为安全性、及时性、便捷性、经济性、舒适性5个方面。将每一种质量属性具体化到几个因素(指标),即将客运服务产品质量5大属性概括为22项因素(指标)的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一)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5个属性及与之相关的22个因素,每个因素项目按期望值和体验值分两次请旅客回答打分,如表1所示(仅以安全性为例来说明调查问卷的设计模板)。在购买同一客运产品的旅客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乘车旅客,请他们对所购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各项因素i,按自己的希期望和体验值进行打分,即得到各个因素的Ei和Pi值。在问卷调查中,对同一因素的期望值和体验值打分时,提问的语意表达上侧重点不同,并且应尽量消除询问语气对顾客评分的映射作用。 (二)计算Servqual分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购买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产品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24份。最后对124份问卷旅客填写的内容进行统计。首先,通过旅客调查,利用模糊评价方法综合确定上述客运服务产品质量5个属性的各自权重,安全性权重为w1=0.35,及时性权重为w2=0.25,便捷性权重为w3=0.15,经济性权重为w4=0.1,舒适性权重为w5=0.15。根据“差别理论”,Pi与Ei在分值上一般是不同的。依前述公式将每张问卷上考虑属性权重后,各个因素项目的Pi与Ei的差值乘以所属属性权重之后再相加,便得到单个顾客对该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总评分值,再除以因素数n(n=22),就得到单个顾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调查中所有乘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除以乘客数目m,得到铁路客运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本文依据124份问卷调查的数据,对K577/578次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的开展评价。运用SERVQUAL服务模型中的计算公式,求得:旅客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16.1;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整体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0.13。 三、SERVQUAL分析的结果 (一)被调查的旅客基本情况分析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购买K577/578次客运产品的乘客中本文共随机抽取了124个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根据现代营销管理学的理论,对铁路客运整体产品进行设计的,将其质量特征具体化为5大属性24个因素(指标)。据对124份问卷旅客填写的内容进行统计,可将被调查的旅客基本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年龄:50岁占1.7%。性别:男性占77.3%;女性占22.7%。出差事由:公差占44.0%;私事占56.0%。文化程度:小学占0.9%;初中占11.7%;高中占41.4%;大学及以上占46%。月收入: (二)K577/578次铁路客运产品服务质量分析 由于服务产品是为顾客提供满足感,因此,可以把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转化为用顾客满意度来表示,即用顾客实际感受的服务水平与预期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可做如下几点分析: 1、根据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整体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0.13,由服务模型概念,可以得知,该客运整体产品的旅客满意度为87%,说明旅客对该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基本满意,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2、根据SERVQUAL模型可以计算每一个质量属性的Servqual分数,就可得到该属性或该指标的旅客满意度,旅客对于该产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较为满意,经济性和舒适性的服务质量水平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旅客对于客运产品的便捷性是不满意的,在以后的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管理中应着重这一属性的改善。 3、在客运整体产品质量特征5大属性22个因素(指标)中,据旅客对这22项质量因素(指标)打分,可计算出每个因素的旅客平均Servqual分数;旅客对客运产品的准时发车、车站安全情况、及时报站、旅行中乘客人身安全、行包安全等因素的服务质量感到满意,但对到发时间点合理性、列车餐饮质量价格、行包托运、候车环境、购票途径与等待时间的服务质量尚不满意。 四、结论 铁路客运产品是无形的服务产品,其产品质量取决于旅客对客运产品的期望质量和体验质量的对比,根据这一特点,本文将评估服务质量的SERVQUAL模型应用到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调查当中,在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ERVQUAL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铁路旅客运输质量调查问卷方式。找出了目前影响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各质量属性因素,并利用顾客满意度量化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通过将该方式运用于购买K577/578次客运产品的乘客,采集了铁路客运的相关数据,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抽样调查,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为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旅客满意度,提升铁路客运的综合竞争能力。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从整体上看,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现有铁路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不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速度,迫切需要进行总体提高。只有做好招聘、培训、考核激励,才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佳管理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客运服务;素质;培训;考核激励 一、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铁路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不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速度,与铁路改革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行总体提高。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铁路运能与运量矛盾的突出,导致部分管理者和职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铁老大”思想。近年来铁路的整体客运服务水平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旅客至上的服务意识并没有牢固树立,服务态度生、冷、硬的现象尚未杜绝。部分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文化修养不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不主动服务,服务不到位问题,在日常服务中仍然存在。有的服务人员很难接受新的服务理念和掌握现代服务技能,有的服务人员心理素质差、容易冲动、自制力差,在处置服务差错或者纠纷时,极易与旅客发生冲突。可见树立“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有着现实的紧迫性。 (二)思想观念滞后 1、忧患意识差和竞争意识淡薄。大部分服务人员还存在“铁饭碗”思想,对铁路客运面临的挑战与冲击的严峻形势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危机感。随着铁路的改革和发展,铁路作为运输现代企业,企业制度仍在不断健全,竞聘将成为企业用人的主要方式。而现有服务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对服务工作敷衍了事,对岗位的撤并及人员调整,束手无策。 2、学习观念落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需要不断学习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文化,需要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培训。铁路服务人员临时突击、应付考试与检查的学习态度远远落后于现代企业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职业技能偏弱 客运服务工作看似没有技术可言,部分人员自我提高的意识不强,对服务工作的钻研不够积极,不会主动去学习一些业务书籍或与岗位工作相关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积累。还有一些“80后”的服务人员,一般来说他们的工作经验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处理事情不够冷静,致使旅客对其服务不满意。 (四)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结构不合理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铁路用人体制的不完善,造成客运服务人员结构不太合理,并影响着客运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沈阳局沈阳客运段某一车队来分析:该车队共有服务人员795人,其中女工514人约占2/3;党员71名,不到1/10。其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该车队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且文化素质偏低。 1、年龄结构不合理。服务工作需要年轻的面孔,年轻人富有朝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符合铁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该队服务员中30岁以下者只占40%,这个比例有待于提高。 2、文化素质偏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铁路旅客运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客运专线即将开行的动车组列车更是高科技的集成,需要高素质的服务人员。而该队初中学历的服务员竟占了一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服务人员才占4.4%,显然不能满足客运服务发展的需求。 二、影响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用工机制的制约 铁路用工机制的不合理性极大地制约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铁路体制的总体制约。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铁路劳动生产率低下,职工队伍非常庞大,由于政策的因素还要接受大批转业人员。基层单位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用人单位,没有权限根据人员的变化、结构来决定需要补充的人数及层次。 2、用工形式单一。当前用工机制比较僵化,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服务人员进入铁路企业,不管这个职工各方面的素质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岗位的需求,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可以一直干下去,这样很容易造成职工滋生懒惰思想,进而影响工作质量。 (二)培训方式滞后的制约 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一环,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列车的服务水平。当前,客运服务人员培训存在的主要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缺乏系统性。铁路培训没有从一个称职的客运服务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应掌握的知识等方面去进行系统设计,而是想到什么就培训什么,随意性较大。 2、培训缺乏针对性。现在铁路的培训大部分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教育。管理者没有真正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不知道服务人员到底什么方面欠缺,盲目进行培训,效果很不理想。 3、培训内容单一。对客运服务人员的培训往往以业务规章为主,忽略了其岗位所需的服务知识、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服务人员的培训本来就缺乏,再加上培训方式和内容不正确,导致了服务人员的素质不能提高,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三)考核激励方式不合理的制约 铁路客运部门的考核和激励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淡化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形成了现在所谓的“铁老大”,思想考核和激励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岗位工资的确定标准明显不尽合理。客运服务人员的作业看似很轻松,但也非常辛苦。长时间在列车上工作,正常作息时间被打乱,对心理和生理都有不良影响,而且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被投诉、被无理谩骂的风险,尤其是相对较低的收入更不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影响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2、奖金分配的不合理。基层的服务人员拿的奖金最低而且在服务人员内部也没有明确的激励方式。长此以往会导致表现优秀服务人员工作热情降低,进而影响整个职工队伍的服务水平。 三、提高客运服务人员的方法对策 (一)服务人员的招聘 人力资源作为三大资源之一,应当在进口招聘处把好第一关,这样才能保证之后的服务质量。由于不可能通过简单的面试程序完全了解一个人的素质,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因此要首先把好学历关。根据服务工作的特点,招收大中专毕业生是一个相对合适的办法。当然,光招收高校毕业生是不够的,最主要还是招收合适的人到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二)服务人员的培训 1、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没有工作经验或经验较少的人进行培训,培训时要根据人员特点,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培训时间到位、培训内容到位。培训采取理论培训与上车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2、再教育培训。再教育培训是根据工作需要对在职职工的工作培训,一般具有针对性且时间较短的特点。服务人员需要再培训一般分为两种:第一,部分服务人员在上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对列车上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作的不够熟练而需要再培训。第二,由于列车等级的提升和列车需要调整服务内容时要进行短期的培训。由于客流具有季节性和方向性,不同季节,不同区段,客流比例不尽相同。为提高服务质量,客运部门必须进行应急性培训及时调整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服务,赢得旅客的认同和赞许。 (三)服务人员考核和激励 造成乘务员队伍素质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方法不合理。因此,要提高乘务人员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对此问题重视起来,尤其是客运企业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要把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和激励当作企业乃至行业的重大发展战略,认真抓紧抓实。关于如何对乘务人员的进行管理,主要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做起: 1、服务人员的考核。任何一项劳动人事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人事考核,它既是人事管理活动的手段,又是进行人事管理的依据,人员考核的对象、目的和范围复杂多样,因此考核内容也颇为复杂。就服务人员的基本工作内容而言,考核的方法总结起来说分以下两种:第一,民意调查测验法,该方法把考核的内容分成若干项,制成考核表。让旅客评出服务人员的优、良、中、差。第二,共同确定法,即由列车长或车队队长组成考核小组(一般7至9人)依据的报酬,不是真正的劳动报酬,按照考核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逐人逐项打分,用以确定服务人员的素质情况。 2、服务人员的激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激励是一种精神动力和状态,其对人的行为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导向目标。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广义而言,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极力特制组织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其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在针对客运服务工作来说,主要可归纳为三类:第一,薪酬激励。要激励客运服务人员,必须通过合理的薪酬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运用的方法,因为追求生活的需要是人的本能。第二,目标激励。对于客运服务人员来讲,由于工作地点的特殊性,在其工作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的难度很大,组织上可以以零投诉或者创建红旗列车为目标,达到目标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达到激励的目的。第三,精神激励。客运服务人员常年在列车上工作,压力很大,通过精神激励,可以使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取得更好的业绩。例如关注他们的感情需要,关心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感受,把对服务人员的情感直接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情绪始终保持在稳定的愉悦中,促进服务的高水准。 综上所述,现在客运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表现的方面比较突出,造成的原由也很多。本文经过对客运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这三个提高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的可行措施。其中招聘是门槛,要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定要把好进门关;培训是对服务人员工作内容的安排;考核和激励是为了让服务人员高标准完成服务工作。三者层层相扣,只有把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这一过程做好,才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佳管理利用。 (作者单位:神华准能大准铁路公司车务段)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促进铁路科学发展 摘 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服务是铁路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检验铁路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使铁路客运这一公共资源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本文就服务的重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铁路 服务;质量 科学;发展 一、深刻认识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铁路服务质量一直受到社会关注,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服务质量必然会寄予更高期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145次提到“人民”再次充分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全面持续提升铁路服务质量正是充分体现了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铁路,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2014年春运是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之后的第一个春运,总公司提出以“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为内容的“三个出行”的目标,这是铁路对社会做出的真心承诺,也是对自身提出明年铁路春运服务质量跨上新台阶的更高要求。 (二)有利于拓展市场,提高铁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客运服务水平是一个国家铁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在内的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客运服务,谁就能赢得旅客,并在激烈的客运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占据主动地位。在解决铁路买票难问题上,铁路总公司今年将积极推广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电子客票、银行卡购票、自动售检票,最大限度方便旅客。这是铁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拓展市场,实现运输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有利于打造铁路服务品牌,增强铁路企业核心竞争力。当今市场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品牌已成为客运服务的无形资产,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有深化服务品牌的创建,加快服务品牌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多年来,在铁路发展进程中,围绕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已经创新出一些体现铁路特点,深受旅客喜爱,具有企业竞争力的服务品牌。一批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的客运专线相继通车运营,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石太客运专线、太原―西安新线即将开通运营的客运高铁专线备受路内外群众期待瞩目,必将成为晋陕铁路建设的又一个客运服务品牌,这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二、提升客运服务质量,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服务不到位。目前,由于部分职工“旅客至上”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服务理念没有根植于心中,有“差不多”过得去”的想法,所以存在对旅客生、冷、硬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服务标准不高,满足于让旅客“走得了”忽视了让旅客“走得好”的现象。更谈不上让旅客方便出行和温馨出行。 (二)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健全。完善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做好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基础。现阶段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定性为旅客意见定性,服务的好坏要看领导检查是否认可,缺乏以旅客为主体的社会评价定性体系。如何变被动接受检查为自觉主动服务是客运服务工作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服务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铁路客运服务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化的服务模式――如何迎接旅客进站、上车、旅途如何服务和如何到站、出站等服务内容程序化。相对单一的服务、被动服务经常存在我们的工作中,如何改变相对单一的服务模式,使服务模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由封闭式服务向开放式服务转变,如何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服务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旅客需要方面,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以铁路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客运服务质量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意识。以旅客是否能安全、方便、温馨出行作为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广泛宣传铁路作为窗口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紧扣“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和,引导干部职工分层开展服务理念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深刻反思,积极换位思考,查找差距,审视自身不足,清醒认识到我们的服务工作离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存在的差距,现开通的“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客服还设置了投诉信箱。有什么意见,可以向铁道管理部门投诉。这种网上投诉渠道的建立,使电话投诉、走访投诉、信件投诉的投诉格局得到改善,旅客的话语权有了更大的释放平台。旅客满意度就是铁路客运服务的根本标准。 (二)完善软硬件设施,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目前,铁路客运服务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服务阶段,客票服务实现了网络化,客车速度实现了高速化,站车服务正向航空化服务迈进。客运核心业务方面提升了服务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根据旅客需求探索基本服务、重点服务和特色服务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售票、候车、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质量;窗口单位要做到规范服务、诚恳服务、礼貌服务;修订完善服务标准,规范岗位作业行为;搞好列车商品供应,保证商品质量和安全;确保旅客列车和旅客绝对安全,提高客车正点率,认真做好晚点客车旅客服务工作。 (三)创新服务活动载体,深化客运服务窗口创先争优活动。服务人民群众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检验活动成效的基本标志。客运服务窗口要进一步优化活动载体,进一步深化“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首要前提;要组织窗口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党内品牌工程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在本单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铁路客运服务知名品牌,如太原站推出的“改梅服务室”李静服务台”等,树立党员服务标兵,带动职工自觉执行岗位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选择权交到了旅客自己的手上。人民满意衍变成铁路发展的标尺,人民幸福是铁路发展的目标,一切源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铁路的客运服务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大力的提升,从而,达到铁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浅析 摘要:铁路运输部门,在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和交通运输事业多元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发展出路在哪里?本文就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铁路企业长远发展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客运 新形势下,铁路客运作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窗口,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社会竞争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博得旅客的认同和满意度,铁路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铁路旅客运输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部门由于管理方式、运营机制等原因而导致的现存问题较多,竞争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其仅停留在铁路客运产品上,而忽视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一)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思想观念问题是目前铁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安全是铁路旅客运输最基本的条件,也是重要保证。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是客运工作的基本要求。重安全、轻服务,片面的理解“安全第一”是目前铁路工作的重要现状之一。长期以来,铁路部门花大力气巩固安全基础,从来就没有放松过。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客素质不断提升,对铁路需求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仅仅给旅客一个安全的运输环境已经远远不够了,铁路客运服务观念也就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因此,不能只顾安全,轻视服务。其实,安全和服务并不矛盾。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特性之一就是安全、正点,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服务,但仅仅满足了旅客的最基本需求,与其日益增长的要求却相距甚远。铁路管理者应该不断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服务质量的作用和意义,正确理解服务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二)培训管理上的问题 目前铁路客运服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反映了对职工的培训管理尚未到位,虽然客运职教部门在培训方面也有具体的推进计划,但是这种培训缺少一个模式化、多功能的系统,缺少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培训手段,缺少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只是每年例行公事、简单的进行业务性培训,其内容涉及服务技能方面的甚少,职工的综合素质没有真正的提高,没有到达预期的培训效果。用语不规范、卫生质量较差、供水不及时、服务设施和备品缺陷、餐车供餐质次价高等是旅客不满意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加大对客运职工的培训力度。 (三)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乘务管理体制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旅客列车的乘务工作有公安、车辆、客运三家单位共同承担,实行的是列车长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由于隶属三家单位,乘务组的管理工作也有了特殊性,对“三乘”人员服务质量的量化考核也就存在较多的不便。但对旅客而言,不管是客运、公安、车辆人员,在他们眼中都代表铁路,无论哪家服务上出了问题,就是铁路客运服务出了问题。因此,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有待解决。 二、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探析――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在铁路市场竞争环境下,围绕着旅客的需要和满意度,在服务管理、理念、方式、培训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对旅客服务范围的最大化,服务质量的最优化。铁路不单纯是提供简单的位移,还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得到旅客的认可和信赖,同时赢得市场。铁路客运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学习航空服务、星级酒店服务的先进经验,根据市场和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旅客满意度。 (一)服务管理创新 在制定服务标准和实施服务管理上,要随着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不能一成不变。一方面,在考核中增加服务类的考核项目,加强对服务的管理,用机制引导职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建立内考外评的服务质量评定机制,进一步调动职工主动服务、真情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兑现职工的承诺、制定让职工满意的管理规章制度,激励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为旅客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根据《银川客运段岗位积分激励办法》规定,对旅客满意度高的服务明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便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服务理念创新 铁路客运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旅客、赢得旅客认同,必须摆脱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从不同层次旅客心里需求的调查分析看,要从理念上进行彻底转变。变管理旅客为服务旅客,把过去那种管理旅客的职能和一系列“不准”的硬性要求,换成亲情、和善的提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乘务工作中,能够结合“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视旅客如亲人”的理念,建立“从您的希望做起,与您的需求同步”的思想,通过“严而有序的管理、使用统一的标准、温馨亲和的服务”,达到让旅客“上车时有亲切感、乘车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的目标。对列车供水、车内卫生、卧具备品、厕所使用、实名制等重点作业环节,能够认真落实,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同时,针对一些不能很好地反映铁路服务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规定,应以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进行修订,将新观念,新规则融入其中,促进铁路客运工作健康发展。把尊重旅客人格、研究旅客需求、赢得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客运工作的重要标尺。 (三)服务方式创新 针对不同旅客的身份、层次、年龄、旅行目的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对个性服务的要求。重新规范服务用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对应。推行特色服务,从市场特点和旅客需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旅客,让旅客乘车时有新鲜感、旅行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在列车提速中不断修订、完善各次列车的作业程序。同时细化服务过程,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笔者所在单位对服务创新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具体细节有:通过认真学习作业程序来确保标准化作业的落实,采取出退乘留题,学习会提问并进行演练,途中检查落实,边学习边抓整改,让乘务员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确保服务质量。在落实好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上,各班组认真做好特色服务,悬挂“爱心牌”,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做到优先安排铺位、座席。在重点旅客铺位、座席处悬挂红色“爱心牌”,让旅客一进车厢就心生暖意,做到“旅客哪里有困难,我们就出现在那里”。还有班组推出了自己的特色服务:西宁车队宁三组在乘务员中开展佩戴“笑脸”标志,让旅客第一面见到我们的工作人员就有一种轻松、亲切的感觉;北京车队京三组为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服务质量,从提高服务语言入手,在班组开展了“好好说话”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服务培训创新 服务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当今一门专业的学科,服务人员从形象设计、仪表修养到基本操作和业务规范的掌握,都无一例外的必须经过科学、严格和规范的培训才能达到。铁路客运部门应该着手按照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标准,进行服务人员的系统培训,除了岗位应知应会、服务技能、礼仪、旅客心里等方面的培训外,还要加大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的整治素质、努力培养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客运职工队伍。在客运市场上,品牌就是效益,改变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创建特色项目,才能真正把旅客列车开成“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的精品列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的理念,争当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以优质的服务传递各层次旅客之间的美好情感。以创一流服务为目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让列车成为连接全国各地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纽带。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理论研究 摘 要:随着服务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物质文明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活不断提高,这对我国铁路客运既是机遇,又存在挑战,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做到加强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我国的铁路客运服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帮助铁路客运企业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以旅客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形成的“过程性”为主线。具体1.总结了铁路客运服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概念和特性,以及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2.以铁路客运服务取得的成绩来展示旅客运输服务的地位和作用3.针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旅客满意度的关系;从这三方面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旅客满意度 无论是《辞海》、经济学。管理营销学对服务的定义,都突出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与有形的产品相比,服务更多的是一种行为和过程,二是服务一定要提供一种利益的满足感。服务的定义将服务和服务质量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1 铁路客运服务概念 客运服务是指为了实现旅客位移而由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无形性的活动所构成的一种过程,该过程是在旅客和服务人员、硬件和软件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铁路客运服务的实质是铁路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价值。 客运产品是客运企业提供满足旅客位移需求的某种价值或利益的组合,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企业通常按一个整体提供给旅客。 可见,“客运服务”与“客运产品”之间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一是认识角度的不同,“客运服务”是站在旅客消费的角度强调旅客消费的一中过程体验,然而“客运产品”是站在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二是认识特性不同,“客运服务”主要表现在旅客消费时的功能性。“客运产品”主要体现在经营者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满足,突出了其技术特征。 2 铁路客运服务特性与地位 2.1 特性 服务与产品最本质的区别是服务具有过程性。铁路客运服务就十分具有过程性,与过程性相伴而生的还有客运服务的无形性、服务的不可储存性,以及服务的不可转移性等特征。 2.2 旅客运输服务的地位 铁路客运有很多优势,比如消耗小、成本低、占地少、全天候、安全好、环境效益大,并有广泛的适应性等。大力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也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我国目前情况看来,铁路运输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3 旅客运输服务的作用 铁路企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去那里的车站看看。提高服务质量,跟上旅客满意的步伐,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 铁路旅客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必须认识到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靠价格竞争是有限的,靠服务竞争才是无限的,高质量的服务是提高铁路竞争力并持久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4.1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旅客满意度的关系 只有当顾客认为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较高,超越了他们内心的期望时,他们才会产生满意的心理。这是Gronroos、帕拉苏拉曼等人,特别是克罗宁和泰勒的研究结论。1992年,克罗宁和泰勒研究发现;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认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有显著地影响”。 4.2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优劣势分析 由于铁路客运旅客感知服务质量与旅客满意之间存在很强的关系。铁路部门自然应该大力提高服务质量,让旅客满意,从而留住旅客。因为,研究表明:吸引一个新顾客成本,是维护一个老顾客的五倍。但是,提高服务质量,并不是要求企业做到十全十美。企业不能盲目追求服务质量就忽略了成本和利润,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一些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集中有限的资料并充分利用改进这些缺陷,以提高铁路客运的管理效率和旅客满意程度。 5 结束语 铁路作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窗口”,必须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这是“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综合反映,是铁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更要重点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把让旅客满意作为客运服务的最高追求。按照建立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旅客不同心理的需求。加强人性化管理,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扩大铁路客运市场份额。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提升的探讨 【摘 要】铁路客运管理中服务质量的提升对于提升整个铁路客运形象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旅客对服务质量要求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质量显得更加重要。论文将围绕当前铁路运输过程中客运服务质量存在的相关问题,从多方面探讨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模式,从而更好的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手段 铁路旅客运输中客运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结合铁路运输中客运服务的各项要求,以旅客对客运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售票、乘降组织的便捷性,站车客运设备设施的完善,站车人性化服务,列车运行平稳、安全、正点等方面提出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和办法,本文将以人性化服务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 1 简述制约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相关因素 1.1 服务意识的淡薄 铁路运输在注重人性化的服务过程中,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服务思想的影响,有些客运服务人员心理依旧存在固有的“铁老大”思想,在服务意识的转变上还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更加不能主动改变现有的服务方式,在满足旅客需求、改善服务、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尤其是客运服务的意识相对淡薄,思想观念滞后,对于铁路运输客运服务的相关知识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等方面,都不能与时展相适应,有些客运服务工作人员还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用消极的心态在参与工作。 1.2 培训管理的漏洞 在当前铁路客运服务管理中,仍存在忽视客运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培训的现象,还停留在原有的客运规章制度、消防安全、电气化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客运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修养、文化气质、服务意识、工作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培训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客运服务人员的形象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语言、行为、态度都不能适应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需要,有些客运工作人员将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凭借个人爱好与一时心情办事,不利于整个客运服务质量的整体跟进。 2 探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提升的方式 2.1 创新综合管理方式 在铁路运输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中,要突出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在提升服务质量、缩短旅程等方面下大力气,尤其是将面向旅客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手段,将优质服务贯穿在整个铁路运输客运管理之中。一是,充分采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化管理手段,使服务商融入信息化的主流方式中,采用贴近公众生活的传播方式,形成铁路运输客运服务的企业文化形象。二是,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的服务是一种突出旅客为主的服务模式,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要细化每一个服务环节,形成服务型的客运模式。在整个客运服务过程中与旅客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平等的服务氛围,凸显出工作人员的热情、热心和爱心,引导式、自助式、无干扰、无障碍、VIP等服务方式全面推行,满足旅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2.2 加大培训管理力度 采用培训管理师对客运职工进行培训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与相应的培训机构合作,聘请有经验的培训管理师,传授给客运服务职工灵活多变的服务技能。同时,安排相关职教工作人员到培训机构进行进修,掌握相关的培训方法、技巧和艺术形式。日常培训中,要结合旅客的心理需求、服务要求等,在整个培训工作中,融入客运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对工作人员在提升服务技能、围绕服务过程中的声音训练、站姿培养、手势训练、迎宾礼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形成主人翁的服务意识与“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使服务意识深入到脑海之中,更好的提升整体形象。同时构建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一是,可采用实地培训与异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走出去请进来;二是,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融入服务考核与监督机制;三是,加大培训管理的经费支持,使培训能有序推进。 2.3 优化服务管理机制 优化企业管理机制,通过对客运工作人员采用多种方式的管理,从爱护、教育、帮助等多角度采用灵活的方式,采用激励奖惩机制,对于在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表现优秀、收到旅客欢迎的形象代言人,要进行一定的宣传,对其优秀事迹与表现进行褒扬;对于有些表现平凡、对旅客态度冷漠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让旅客参与到整个服务管理之中,并在客运服务管理中推行新闻媒体监督机制,对于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找准问题与对策,更好的培养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服务队伍。 2.4 注重微笑服务的整体运用 微笑服务是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要追求微笑服务的效果,构建和谐、自然、热情的客运服务模式。一是,要注重与旅客的及时沟通。在微笑服务的实现过程中,通过使用甜美的声音,从提高形象的角度出发,保证与旅客之间良好的沟通,更好的确保微笑服务的质量,同时工作人员要及时加强与旅客的沟通,用积极的心态倾听旅客的牢骚,让旅客感受到微笑、热情带来的力量。二是,注重微笑服务声音的音色控制。在整个微笑服务过程中,铁路客运人员要形成一个温和、专业的形象,让旅客更加容易接受,采用上扬的声调,让旅客感觉到一种尊重,重视,拉近与旅客之间的距离。三是,注重微笑服务的具体实施方式。在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对于微笑一面的展示,要根据具体服务场景、服务情况,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精准的控制好语音的节奏感,既让旅客感受到温暖,展示出微笑有力量的一面,又不失大方专业。 3 结语 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中,采用高标准、严要求、抓细节的管理方式,坚持科学、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好的达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效果,尤其要围绕旅客的心理需求与服务要求进行整体的服务管理,使服务水平的提高在促进铁路客运效益的提高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NET + Castle框架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详细阐述了医院信息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了开发过程中使用的.NET技术与Castle框架,探讨了运用.NET平台与Castle相结合建立WEB应用程序的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NET平台;Castle框架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医院已成为当今医疗卫生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是医院第一资源,是医院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因此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一切子系统的基础,只有实现好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系统中档案管理、药品管理等其他子系统。 目前多数医院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Electronic Human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 eHR)仅能够实现人员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等基本流程,结构简单。工资管理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实行单独管理,与人力资源信息难以总合运行,信息查询过程繁琐,某些流程不规范、不严谨,时有漏洞,系统功能不完善,统筹运用存在困难。因此,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非常有必要,它能够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微软公司的.NET平台偏重于应用系统的快速开发,而Castle[1]正是针对.NET平台下开发的一个优秀的开源框架。基于.NET与Castle框架下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既保持了.NET平台下快速开发的优势,又使整个系统的架构非常合理。 1 系统分析与设计 1.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根据医院人事部门的职责及实际需求,将系统分为五个功能模块:系统管理、机构编制管理、人员信息管理、薪资福利管理、查询统计管理。系统总体功能框图如图1。 1.2 系统各功能模块分析 1)系统管理。设置系统管理权限,普通职工无权限修改信息资料。 2)机构编制管理。设置单位的组织机构,包括机构设置和机构详细信息,实现科室详细信息的查询,如产科:科室简介,人员简介,诊次安排等。 3)人员信息管理。管理和查询单位职工的相关信息,包含基本信息、个人简历、离退休登记等。 4)薪资福利管理。实现单位职工的薪资福利管理,包含当月工资管理、个人所得税率、职员奖励及惩罚管理。 5)查询统计管理。实现万能查询,职工可对任何信息按指定条件进行查询。 2 系统技术架构 2.1 .NET平台与Castle框架 .NET平台[2]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为在因特网环境中开发Windows 应用程序、Web应用程序、移动计算等提供了一个一致的开发环境。 Castle是.NET系统级框架,是通过将一些成熟开源应用进行无缝整合而成的一套完善的应用系统框架,是.NET平台的一个开源项目,从数据访问框架ORM到IOC容器,再到WEB层的MVC框架,基本包括了整个开发过程中的所有内容,为开发灵活、稳定的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好平台。其中包括了ActiveRecord[3]、MonoRail及Windsor。 ActiveRecord是一个O/R(对象持久化)工具,实现了数据库操作从传统SQL模式到基于对象模式的转换和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分离,提高了系统开发对数据库的透明度和开发效率。其对ORM框架Hibernate进行了封装处理,且为ORM提供对象持久、关系对象查询等功能。框架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透明的持久对象层;客户端应用对象空间与数据库服务器端元组空间的映射[4]。在ActiveRecord的实现中,Model对象必须继承于Active-RecordBase对象以便于Castle容器进行控制,限制Model对象从其他非持久化对象继承的可能。 MonoRail是Ruby on Rail的.NET实现,是一个MVC Web框架,包括Model、Controller、View三个元素,MVC采用前端控制器模式。在界面表达方式上MonoRail采用模板引擎输出,MVC框架以不同方式把URL映射到服务器代码类上,这些类称为“Controllers”,负责处理到来的请求、用户输入和交互、执行基于输入和交互的相应的应用和数据逻辑。一个Controller类一般会调用单独的“视图”组件,该组件负责生成请求的实际的HTML输出。视图是负责显示应用程序的用户接口(UI)的组件[5]。 Castle IOC[6]是一个IOC工具。Windsor是Castle的底层核心实现,是Castle的一个IOC(依赖注入)容器,构建于Micro Kernel之上,能检测类并了解使用这些类时需要什么参数,检测类型和类型之间的工作依赖性,并提供服务或者发生错误时提供预警机制。 2.2 架构模式 系统采用B/S三层架构模式,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化层,使程序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安全性、平台无关性和可维护性,且各个层次清晰,架构合理,更加符合面向对象思想[7]。体系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2.2.1 .NET实现系统表示层 表示层是用户直接接触的层面,包括了用户与系统的所有交互。 2.2.2 Castle IOC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核心层,集中于整个事务的处理过程。Castle IOC会自动去连接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所有的组件配置都放在Components节点中。 2.2.3 Castle ActiveRecord实现系统的数据持久化层 采用ActiveRecord,支持先有实体类,然后由实体类生成数据库表,集中于整个数据的处理过程,减少了代码量,保证了效率和质量。 3 系统实现 .NET技术与Castle框架的结合,为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Web开发模型。应用以上方法,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 Server 2005[8]开发和实现了淄博市某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系统管理模块、机构编制管理模块、人员信息管理模块、查询统计管理模块和薪资福利管理模块五个模块的功能。经过近一年来的运行,系统稳定性强,易维护,易扩展。且具有以下优势: 在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医院不同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像操作Windows桌面一样进行可视化操作,同时支持不同的用户身份登陆,分布交互。做为HIS系统中的eHR系统,也是医院信息流、资金流、药品入出等各方面的中心枢纽,对业务处理的实时性和共享性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系统的效率,在系统架构上,采用数据库服务器并行处理,分担处理负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交互能力。 4 结束语 该文通过研究当今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在Castle框架的基础上,对医院eHR体系结构进行研究设计。目前Castle框架已经在Web项目中得以推广,该种开发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极易系统的维护与扩展,相信在以后的软件开发构建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企业人才管理的效率。基于Java EE平台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使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用了MVC模式将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完全分离,使用依赖注入提高了系统组件之间的独立性。使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来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比传统的多层模型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关键词:Struts;Spring;Hibernate;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依赖注入 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突出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竞争由外部竞争逐渐转变为全方位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更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1998年前后,我国的很多大型企业都逐步认识到引才、用才、留才的重要性,于是,很多企业都先后设立了人力资源部。国内的一些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到现在,人力资源主要从事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而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也由此脱颖而出。 同志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为政之道,要在得人”。新世纪、新阶段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使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1]但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传统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机构比较庞大,工作任务繁重,各种工作由于使用人工来操作极易出错。建立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设计了基于Java EE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架构,采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为基础进行了系统设计,采用MVC、依赖注入、过滤器等技术简化了系统开发,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1 系统需求 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决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希望通过这个系统的实施规范人事档案的管理,规范薪酬体系和薪酬发放的管理,规范人事的调动管理、培训管理和激励管理。并对招聘工作的职位、简历、面试、招聘题库、招聘考试、录用等环节加以规范。系统还需提供人事档案的导出和报表功能。 本系统将实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薪酬管理、调动管理、培训管理、激励管理和招聘管理六大功能。其中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是本系统的基础数据和核心内容。包含人力资源档案登记、人力资源档案登记复核、人力资源档案查询、人力资源档案变更和人力资源档案删除四个子模块。薪酬管理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系统管理模块设置薪酬标准项目后,进行薪酬发放登记。员工工作机构和职位发生变动的时候,通过调动管理执行登记员工调动档案,并登记其新的机构,职位和薪酬标准。通过培训管理进行教育培训档案的建立,修改和维护,培训信息等工作。激励管理主要信息包括获奖人员,奖惩时间、奖惩内容、奖金类别等信息,可以对每个员工奖惩信息进行增加、删除、编辑操作。招聘管理实现当某个岗位出现空缺的时候,或者随着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招聘新员工的时候,通过这个模块。后的职位可以进行修改。另外,需要提供职位查询的功能,查询已的职位,并对已的职位录入应聘者信息。 2 开发平台选择 2.1 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 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是Struts、Spring和Hibernate三种技术的有机融合,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Java EE架构。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中,Struts的作用是提供MVC模型,将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分离,并提供一个高可扩展的架构。Spring作为依赖注入的容器,将项目中的构建进行粘结。而Hibernate提供了一个抽象的数据服务视图,将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进行高度抽象。[2] Struts 是目前创建Web 应用最常用的表现层MVC 框架实现,是JakartaApache 的一个开源项目[3]。基于Model2 的Struts框架利用控制器和定制标签库将应用中的模型和视图分离,达到了层间松散耦合的效果,同时提高系统的灵活性、重用性和维护性。作为开源项目,Struts经受了大量实践的检验,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系也日臻完善,并且对其他技术和框架显示出良好的融合性。[4] Spring由Rod Johnson创建,它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开发的复杂性而创建的。Spring使用基本的JavaBean来完成以前只可能由EJB完成的事情。然而,Spring的用途不仅限于服务器端的开发。从简单性、可测试性和松耦合的角度而言,任何Java应用都可以从Spring中受益。简单来说,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AOP)的容器框架。 Hibernat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 Hibernate可以应用在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户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应用中使用。 2.2数据库服务器(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 2005是微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企业级数据库产品,它在企业级支持、商业智能应用、管理开发效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增强,是集数据管理与商业智能分析于一体的、极具前瞻性的下一代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 SQL Server 2005基于SQL Server 2000的强大功能之上,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数据管理和分析解决方案,它将会给不同规模的组织带来不同的帮助。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综合考虑了系统规模、吞吐量、支出成本以及技术适应性等方面。 2.3应用服务器(Tomcat) Tomcat 是一个小型的轻量级应用服务器,在中小型系统和并发访问用户不是很多的场合下被普遍使用,是开发和调试JSP 程序的首选。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采用Tomcat 5.5做为应用服务器。 3 总结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技术来构建系统,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须要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而采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可以提供一个高可配置和可扩展的系统,系统可以经过部分修改直接适应其他企业的需求,达到了软件重用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摘要:针对当前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了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以TBAC技术为参考,将此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系统根据用户的访问请求判断其合法性并分配给其相应的角色,提高了系统中资源负载均衡度,确保了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给出了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关键词:TBAC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1]是当前备受企业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正在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的重视,如何管理好企业内部员工信息,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可以规范化、自动化的企业人力管理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如何利用最新技术生成安全可靠的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已成为计算机行业中的热点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为保障人力资源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常用的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实时检测是随时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对系统进行的各种攻击;数据恢复是在安全防护机制失效的情况下,进行应急处理和响应,及时地恢复信息,减少被攻击的破坏程度,包括备份、自动恢复、确保恢复、快速恢复等。这些安全保障体系只是从表面上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将TBAC(Task based access control,TBAC)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 1 TBAC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简介 1.1 TBAC技术简介 R K Thomas和 R Sandhu等人在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Task based access control,TBAC)。其核心思想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保护资源。在这种策略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不仅依赖主体和客体的授权关系,还依赖于主体当前执行的任务以及任务的状态。 客体的访问控制将根据主体执行的任务情况发生变化。 当且仅当相关任务处于活动状态时,主体的访问权限才能有效,否则权限将被冻结或撤销。因此,TBAC是一种动态授权的主动安全模型。 TBAC的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3]: 1)将访问许可与任务相结合,每个任务的执行都被看作是主体使用相关访问许可访问客体的过程。在任务执行过程中, 因为任务都是有时效性的, 所以在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中, 用户对于授予他的权限的使用也是有时效性的。 2)访问许可的有效性与任务的执行状态有关,只有当任务处于运行状态时,主体才能使用许可。 3)任务与任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TBAC 是在工作流的环境考虑对信息的保护问题,在工作流环境中,每个任务的执行都与以前的任务相关,相应的访问控制也是一样。 1.2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业务量的增大、业务种类的增多,企业的部门不仅在数量、品种上增长快,而且人员的调动情况也非常多,使技术部门对企业的人事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不能及时反映企业人员分布的真实情况,并由此带来了种种弊端,企业内的资产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都亟待改善[4]。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提高资产可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为目标,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维修计划、相关资源和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了人才招聘、人事信息、教育培训、绩效管理、考勤管理、统计报表等功能模块,涉及到人才的招聘录用、员工基本信息的管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员工的福利待遇、员工出勤情况以及对企业员工数据的统计报表等。这些模块的设置都涉及到企业内部运营的重要数据,因此,此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2 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问题,将TBAC技术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 利用TBAC技术的时效性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如图1所示,主要设计思想为:首先用户要向系统发出访问请求,即填写相应的验证信息以及要访问系统中的哪几个模块,系统根据其填写的验证信息判断此用户的合法性,如果是合法的用户,系统进一步根据其要访问系统中的哪几个模块分配访问时间T,最后,系统赋予此用户角色R,给予其用户名O和密码***,当此用户的访问时间超时后,角色R被收回,此用户再次利用用户名O请求访问此系统时,系统将自动关闭并给予提示“此用户已超时”;如果是不合法的用户,系统将自动关闭,拒绝此用户发出的访问请求。 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定义: 定义1:S是主体的集合,客体通常为请求访问系统的用户; 定义2:O是客体的集合,主体是指对系统进行资源分配的模块; 定义3:R是角色的集合,角色是系统中的语义表达,表示被授予角色的主体的权限; 3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问题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将TBAC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在用户访问的过程中根据其访问请求系统判断其合法性,并且对此用户赋予相应的角色,当此用户的访问时间超过到系统分配的访问时间后,系统收回赋予的角色,从而确保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 明基逐鹿软件(苏州)有限公司是一站式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它的主要业务是以信息化经验为基石,普及企业信息化应用。 方案介绍 Guru eHR的设计思想是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比较容易地获得所需的关于组织体系、薪酬福利成本、人力资源状况等的静态数据,也能方便地获得各种变动信息来进行趋势预测,在企业内实现信息共享,让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在信息系统的协助下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些先进管理思想在Guru eHR人力资源软件系统中得到应用。Guru eHR在产品设计采集原型阶段,吸收了明基多年积累的制造、研发、营销等多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充分了解企业营运作业,充分了解管理者、决策者及IT部门不同层面的需求。Guru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和人力资源系统设计分析工程师通过采集并实施包括大中型外企、大型国企在内的众多企业,帮助用户根据软件的优势重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得到更加高效和合理的管理流程以及工作方式。 方案亮点 基于Web的应用: 基于.net技术架构设计的多层B/S结构,具备集中化管理和维护客户端的免安装和零维护降低企业的维护成本等特点。 开放的、可扩展的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的是一个企业信息化平台,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效率应用:系统在数据库设计时,将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完成的工作作为业务逻辑部署到应用服务器上来,从而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处理效率。 跨平台多数据库支持:系统采用.net技术开发,可以在多种主流服务器和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实现对多数据库的适配,方便用户对系统的扩展、升级、维护,同时也能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 XML技术与数据交换平台:系统利用XML技术和SOAP协议进行对外的数据交互,使得系统具有更强的交互功能。 实时接收不同的考勤机数据:数据接口是标准的、开放的,事先预留好的,可以接收对各类考勤机的输入数据。用户仅需要单独开发一个简单的数据接口即可。这适用于企业不同的出勤和用餐需要。 适用行业 主要针对集团化和全球化企业,在零售连锁、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媒体娱乐、制造业、快速消费品和能源等行业都有众多标杆客户。 明基逐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吸收明基在制造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适于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应用。而目前Web site不能支持linux、unix,明基逐鹿未来应该考虑支持多平台。多语言的明基逐鹿产品目前只支持中文简体、中文繁体和英文,可以考虑陆续开发其他语种。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运用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建设与应用一题展开了研究,同时结合信息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与笔者自身经验提出了几点运用建议,以期能够带来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 系统建设 系统运用 一、前言 人力资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对高校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做出的大胆创新,其不仅凸显出了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精神,而且还充分法发挥出了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高资源共享与管理工作效率。在最近几年来,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我国各大高校内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帮助高校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另一方面还大幅度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应用价值,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增强了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重要性 (一)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建设效果 首先,通过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能够为高校管理者各项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全方位的参考意见,管理者和领导人员能够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获取最新的人事工作变化,关注高校内部最新的人力资源动态;其次,赋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透明性、公开性以及公正性特点。高校管理者可以将最新推出的职称评定标准与绩效考虑结果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公布出来,从根本上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再次,提高信息查询的便利性。高校内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随时获取各部门的人事信息,校内的教职工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查看自己的薪资待遇与相关文件通知等;第四,有利于招收与管理优秀人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高校管理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内部教职工真实的工作状态,从而可以较好的对优秀员工与骨干教师进行岗位调整,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而且还可以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将优质的人力资源长时间的留在学校内部。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运用意义 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本身是时展与进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兴事物,因此其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于高校在新形势中对优秀人力资源的管理需求,而且还能够促进数字化大学校园的顺利构建。除此之外,由于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应用是对传统管理模式所提出的改革,因此它能够高效解决很多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一些问题,提升高校内部团队的写作能力与凝聚力,以此来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朝向规范化与高效化的方向所不断发展。 三、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构建 (一)系统建立 高校在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时,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是构建出相匹配的信息系统。具体解释,信息系统的内部构架大致分为三层,其中包括系统支持层、功能模块层以及系统应用层。其中,系统支持层中包括数据库、外部接口以及运行环境等;功能模块层中则包括不同业务种类的子模块,例如人才招聘模块、职务分类模块、薪酬管理模以及人事培训模块等;系统应用层中同样包括多个子系统,比较常用的有权限管理、信息查询以及Portal自助等。 除去上文中所提到三层构架以外,为了保证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正常运作,高校同时还要构建出完善的校园网络与数据系统。首先,高校需要尽快完成对校园网载体的构建。校园网主要运用的是综合布线技术所构建完成的,其本身具有着高便捷性、高安全性的特点,能够全方位的满足于高校内部经营决策、教学任务以及人事管理等各项工作需求;其次,积极构建数据库载体。高校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针对学术研究成果、教学信息以及人事信息来构建出完善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以此来为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顺利应用打好基础。 (二)系统维护 在基本完成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建设工作以后,为了提升此系统运行的高效性,高校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维护:首先,针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内部的数据格式进行规范化处理,及时的更新数据库中的信息,同时保证系统输出信息的可靠性;其次,要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在高校内部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当中,很多时候会产生相互关联且职能突破的情况,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管理资源浪费与工作冲突,管理者要将业务流程优化到最好的状态,以此来提升信息系统运作的高效性与流畅性。 四、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运用建议 首先,高校内部的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为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顺利运用创造出有利条件。人力资源管理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系统内部的相关信息来有针对性的调整人力资源的薪资待遇与岗位等级,争取将优秀人力资源的真正价值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其次,在高校以往的人事管理工作当中,需要由人事管理人员来手动处理薪资计算、考勤安排、信息管理等多项工作,这些种类复杂的工作内容会占用人事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十分容易出现错误。为此,高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中的自助服务功能,可以将信息变更与信息调整工作交给高校内部的教职工来自行完成,最后再有系统管理人T来进行后续的审核与批准处理,以此来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访问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进入到了高效的信息化时代。但是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管理信息系统中安全性的设计则成为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对网络资源进行访问控制都可以极大地减少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本文分析了RBAC访问控制模型,并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确定了模型中的用户、角色,资源,权限,通过对用户赋予不同角色,给不同角色不同的对资源的访问权限,有效控制了系统资源的安全性访问。 【关键词】角色;访问控制;角色;授权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和机遇挑战。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不仅与企业的工作管理模式、办公效率及企业整体发展策略有极大地关系,而且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及个人发展规划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1]。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充分利用企业网络资源,简化人力资源的管理流程,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效率,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增强员工自助服务的功能,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由于企业用户众多、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的业务繁多,相互之间又联系密切,因此如何保证系统资源被正确、有效的访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RBAC 访问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资源去做某件事情的能力,访问控制是一种手段[2],它不仅规定了“谁”能以“何种方式(权限)”去访问某种“资源”,甚至对可访问资源的类型都能加以控制。具体的控制方式可以在计算机系统或者外部设备中实现。 RBAC是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的缩写,即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种模型将访问控制看作是“Who对What进行How的操作”。其中Who代表权限的拥有者或主体(如Principal、User、Group、Role、Actor等);What代表可访问的对象或资源(Resource);How代表了具体的权限(Permission)。RBAC的关注点在于Role和User, Permission的关系。在这种访问控制中,权限与角色相关联,用户通过成为适当角色得到这些角色的权限;极大地简化了权限的管理[3]。 RBAC作为目前比较流行的访问控制策略,它通过在用户及访问权限之间引入“角色”的概念,将用户和权限分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用户分配合适的角色,对角色进行授权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在这种策略中,一个用户允许同时拥有多个角色,一个角色也可以同时分配给多个用户;一个角色也可以包含多个权限,一个权限也可以被多个角色包含。RBAC模型图如图1所示。 三、 系统访问控制设计 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细化用户对系统模块的使用权限,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引入基于权限的访问机制,可以将企业实际的管理权限具体分配到不同角色的用户身上,使用户对系统的操作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安全设计采用了用户-角色-模块(资源)的三层安全模式,分别为用户层、角色层和模块层。通过对用户、角色和权限之间建立联系,能够控制用户在系统操作时拥有角色对应的权限,表现为对于不同的角色允许操作不同的功能模块,有效避免了越权行为的发生。 (一)角色的认定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角色是为了完成企业的各种工作任务而创造的,用户则依据其责任和资格来被指派相应的角色,当一个工作任务结束后,用这个角色即可被撤销,如果有别的任务则重新分配其它角色。角色可根据企业管理需求变化被赋予不同的权限,而权限也可根据需要而从某角色中收回[3]。此种方法更符合企业的用户、组织、数据和应用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面向多用户、多部门的开放系统,其管理的信息多且复杂。通过问卷调查、与企业各部门员工交流,我们了解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构成、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并结合中小型企业管理的特点,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本系统角色主要划分为系统管理员、模块管理员和普通用户。 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具有对用户、角色、模块的管理功能;还包括对用户的角色定位,权限授权等功能; 模块管理员:拥有对相应功能模块的管理功能; 普通用户:权限最低,根据被赋予的角色不同,拥有对不同模块的访问权限。 (二)权限的认定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对权限定义为对某个资源模块的访问,一般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四项基本操作权限。 (三)资源 资源是对细化了的系统功能模块,本系统中划分的主要功能模块有:系统管理,人事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考勤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和员工自助等七个模块。 数据库设计部分分别设计了用户表、角色表、资源表和操作表四个基本表,并根据这四张表生成了三张关联表,分别为用户-角色表,操作-资源表(即权限表),以及角色-权限表。用户、角色和权限的关系如图2所示。 用户和角色之间,角色和模块之间都是多对多的关系,比如人事信息管理员角色的权限允许其对人事信息进行增加、修改、删除以及查询操作,同时具备普通员工角色的修改个人密码、查询考勤记录等权限,而招聘管理员角色具有对个人人事信息查询的权限及招聘管理的所有权限、普通员工角色的所有权限等。用户对模块的访问变成用户以某种角色对某个模块进行访问。系统安全管理图如图3所示。 四、系统访问控制的实现 (一)访问控制模块的组成 (1)基本信息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等。这部分由系统管理员来设置,其中用户是使用该系统的所有员工;角色管理由系统管理员根据企业具体业务管理设计出不同角色,比如:人事信息管理员、考勤信息管理员等;将权限管理保证系统合法用户的具体操作权限,可以精确到操作对象的范围,主要分为浏览、添加、删除、修改四个基本权限,达到有效分级的目的。 (2)授权管理:系统管理员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职责,为员工赋予不同的操作角色,根据员工在业务中的等级分配具体的操作权限,当该业务完成后,该角色允许被修改或者删除。进一步提高用户访问的安全性。 (二)访问控制实现过程 当用户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成功登录后,如果要对系统的某个资源即功能模块进行访问时,系统首先从该用户角色管理表中取出当前用户拥有角色,再根据角色功能表中取出每个角色具有的对功能模块的访问权限。用户对每个模块在进行访问之前都要先判断该用户是否对该模块具有访问权限,如果有则操作可行,如果没有权限则禁止访问。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于共享经济模式的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摘要:针对社会零散用工需求,在共享经济模式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线上一线下管理系统。首先,阐述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包括云端管理平台、用工供给方模块、用工需求方模块、支付模块、用工需求检索与显示等功能单元。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实时位置和用工经验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最后,给出云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的具体设计。该系统做到用工供给方的实名登记和注册审核,可更好调动社会零散或空闲技术工人满足市场用工需求。 关键词:共享经济;线上线下;人力资源管理;云平台;安卓应用 1.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和应用,催生出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模式。该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在互联网上搭建共享平台,把拥有并愿意分享闲置资源的个体和需要这些资源的个体组织到平台上来,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实现对接,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此创造价值。 在共享经济模式中,闲置资源包括闲置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各类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包括体力、技能、知识、经验等,物力资源包括房屋土地、设备设施、车辆船舶、乐器、服装等,财力资源主要是闲散的资金,信息资源包括科技信息、大数据等。 目前,在闲置实物资源共享平台研究和建设方面已卓有成效,比如在交通出行方面的滴滴、车位共享的丁丁停车、房屋出租的链家、单车共享的ofo等。而在非实物资源共享平台方面,也出现了面向特定用工领域的共享平台,如家庭装修的土巴兔装修、家电维修的家生活、货运搬家的蓝犀牛等。 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社会运转效率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在现有面向特定领域的人力资源共享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和设计了一种基于共享经济模式的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在通用的社会闲置人力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能够在经济转型期帮助国家和企业缓解人力资源闲置压力,提高社会整体人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满足社会需求。 2.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设计 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包括云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两大部分,其中云端管理平台部分包括供给方推荐模块、订单推送模块、数据库模块、终端通信模块、调解仲裁模块等,移动终端应用部分包括用户注册模块、需求模块、检索显示模块、定位模块、支付模块、用工评价模块、反馈投诉模块等需求方和供给方共用的模块以及供给方专用的供给资格申请模块和抢单模块。如图J所示。 通过系统各模块的紧密配合,即可组织社会闲置人力资源开展用工来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结合各个模块的作用,整个用工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1用户注册 用户是日常生活中用工供给方,也可能是其他用工的需求方,因此系统采用供给方和需求方共用同一个移动终端应用的设计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同一个用户在用工需求方和供给方角色的转换,并减少对终端存储的占用。 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的用户注册模块,使用手机号码来验证用户真实身份,完成用户注册。注册成功后,默认为需求方角色,可添加个人昵称、年龄、家庭住址、个人简介等个人信息。 需求方可通过供给资格申请模块申请成为某种用工需求的供给方,通过系统审核后即可成为用工供给方。供给方须为具有特定职业技术资质的个体或法人单位,需要向系统提交供给方照片、身份证、银行卡账户和职业技术资质证书等信息。 对供给方,可在移动终端应用中设置供给方/需求方选择开关,来完成用户角色转换,方便或接受用工需求。 2.2需求 需求方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的用工需求模块,在管理平台用工需求。用工需求信息至少包括用工需求类型、单次用工费用、用工预约时间、用工地点信息。 需求方选择用工类型后,需求方终端应用中的定位模块自动向云端管理平台发送需求方位置信息。云端管理平台通过终端通信模块接收位置信息,并通过供给方推荐模块执行供给方推荐算法,从数据库中选取合理的供给方形成供给方列表,发送给终端。需求方可从该列表中查看供给方信息,并从中选择合适的供给方用工需求。 需求方也可直接选择用工类型后直接用工需求,由云端管理平台接收该需求后,通过供给方推荐模块内的推荐算法运算处理,由订单推送模块向选定的供给方推送该需求,并由接收到该用工需求的供给方通过抢单模块进行抢单,来确定最后的用工供给方。 用工需求一旦明确供需双方后,该需求即转变为订单,进入订单执行流程。 2.3订单执行 订单确立后,订单双方可互相查看对方联系方式,在用工实施前可就时间、地点进行确认,对详细的用工内容进行沟通,并可在用工指导价格基础上进一步对具体用工报酬进行协商。双方达成意见一致后,由用工供给方提供用工,在用工完成后通过移动终端应用输入最终用工报酬并确认用工完成。 供给方完成用工后,由需求方z查用工质量。如果用工质量满足需求方标准,由需求方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的支付模块向供给方支付相应的报酬,并通过用工评价模块对该次用工进行五星制评价。供给方接收到付款通知后,通过终端应用确认收款,同样对用工需求方进行评价。双方评价完成后,整个订单执行过程顺利结束。 反之,如果用工质量未达到需求方要求,经与用工供给方协商无效后,需求方可通过终端应用的反馈投诉模块提交投诉至云端管理平台,由云端管理平台的调解仲裁模块负责协调处理。 3.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研究 为了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和用工质量,设计了一种基于用工供需双方实时位置和供给方经验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系统用工供给方推荐示例如图3所示。图3中,用工需求方通过用工需求方终端,向云端管理平台发送用工请求,这一用工请求中包含用工需求方性别、用工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云端管理平台收到该用工请求后,会向用工需求方终端和用工终端a-h发送位置指令,首先获取用工需求方和用工供给方的位置。 获取到用工需求方和用工供给方的位置后,云端管理平台根据所设计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向用工需求方推荐供给方,如图4所示。 首先将各用工终端的位置与用工需求方的位置进行比较,选出距离用工需求方距离小于阈值距离的用工供给方,即图3中虚线所圈范围内的用工供给方b-f。 然后,云端管理平台向用工终端b-f发送查询指令,查询其是否正在执行用工任务:若用工供给方回复为未执行用工任务则表明该用工供给方可被推荐,若其未做出回应或者回复表示其正在执行用工任务则会去除该用工供给方。例如用工终端6的用工供给方正在执行任务,则会将其去除。 接下来,云端管理平台判断用工供给方c-f注册时的性别与用工需求方的性别是否相同,将性别不同的用工供给方去除。例如去除了用工供给方c。最后将剩余的用工供给方位d、e、f,管理平台会据用工供给方信息等进行排序,将排序后的结果发送至需求方控制模块。 用工供给方信息包含用工历史情况、认证情况、用工需求方评价等。如用工供给方d、e、f的用工历史依次减少,则管理平台会以d、e、f的排序向用工需求方展示用工供给方;如用工供给方厂经过认证,而用工供给方d、e未经过认证,则管理平台会优先推荐用工供给方厂;如用工需求方5星制评价结果更优,也会获得管理平台会优先推荐;管理平台还可根据用工需求方之前选择的用工供给方来推荐,将曾经被选择的用工供给方优先推荐给用工需求方。 在将用工供给方列表发送给用工需求方后,用工需求方可以通过用工需求方终端选定用工供给方,如用工需求方选定的用工供给方为e,则管理平台会向用工供给方e发送用工需求方位置、联系方式等信息,从而使得用工供给方e达到指定位置完成用工任务。 4.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 4.1云端管理平台系统实现 云端管理平台使用Gentoo操作系y,搭建了基于LAMP(Linux+Apache服务器+Mysqz数据库+PHP语言)的管理平台运行环境,使用PHP语言基于Laraoe15框架编写了云端管理平台网页控制端程序和后台逻辑程序。网页控制端如图5所示。 通过网页控制端,系统管理员可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对用工供给方注册资料和资质进行审核认证,通过权限管理模块设置各用户权限,通过订单列表模块查看用工订单供需双方资料及用工进度等信息,通过充值提现模块处理用户账户资金充值和提现请求,通过消息推送模块向用户发送日常信息提示等,通过意见反馈和投诉举报模块处理用户意见和用工订单投诉。 后台逻辑程序通过终端通信模块与用工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网络通信,使用供给方推荐模块和订单推送模块向合适的用工供给方推送实时用工需求信息,并通过数据库模块记录整个系统所涉及的用户注册信息、订单管理信息、用户评论和反馈投诉等信息。 4.2移动终端应用实现 根据移动终端应用各个模块功能和订单执行逻辑,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android studio软件,设计实现了Android平台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中的页面设计如图6所示。 在Android应用程序中,用户通过注册模块输入手机号码完成注册,并在应用设置页面设置相应信息。注册后,通过需求页面用工需求;定位模块通过读取移动终端GPS数据并调用百度地图API来确定用工需求双方的位置,并将位置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云端管理平台进行处理,将用工供给方信息推送给需求方;需求方可通过需求供给方页面查看供给方信息。 5.结束语 本文在共享经济模式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用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管理的线上一线下交易系统,用于社会闲散用工管理。文中阐述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提出一种基于位置和经验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并且给出云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的具体实现。所述系统能够实现用工供给方的实名登记和技术资质审核,可较好地调动社会零散或空闲技术工人的积极性,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得报酬,为社会平稳度过转型期起到一定帮助。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 在薪酬信息化建设中,众多的方式已经进行了应用。但是,取得的效果不一。本文主要就薪酬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 薪酬管理信息化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问题 作用 引言: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整个ERP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主要的作用在于为企业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帮助。比如: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具有众多的模块、如:考勤模块、薪酬模块管理、组织管理模块、人事管理模块等等。不同权限的人员依据这些模块可以有效的对于企业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最终使得企业的各项业务有效运行。 因此,我们需要对于薪酬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工作,使得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薪酬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应用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薪酬信息化管理之前,众多企业的薪酬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单一性,缺乏统一性的操作。这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企业进行业务处理远远滞后于企业人工成本发展战略规划,缺乏前瞻性。具体来讲,众多的企业在推广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前,只是简单的应用信息化中一些基本软件进行工资的统计与管理工作,按时进行工资的发放。@种局面的出现导致了两个问题的产生。 其一,这种管理应用的方式不具有高效化,不能提高薪酬信息化管理水平,花费了大量的成本。 其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对于企业薪酬成本以及有关信息不能进行及时的了解,也无法制定出后续有效的举措应用薪酬对于员工进行有效激励[1]。 二、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 2.1降低业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效率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充分的应用可以降低薪酬业务管理人员工作量、减少其工作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具体来讲,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后台的回算功能通过与系统中其它模块的有效集成,可以依据企业实际需要,对于调整后的薪酬结构与薪酬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性统计与处理,使得有关薪酬工作管理的人员应用此高效化信息管理软件,就可以进行薪酬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大大降低了工作的难度,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这种薪酬管理的方式具有高效性、无误差,对于处理后的数据信息还可以进行有效的查询,使得各项数据始终保持一致性[2]。 2.2进行不同薪资结构处理流程的设计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跨地区、跨部门、跨工种的特点,可以进行不同薪资结构处理流程的设计工作。具体来讲,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直接与时间管理方式进行集成对接,可以依据企业员工薪酬动态变化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工种的实时更新,最终在ERP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进行清晰的展现,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查询。比如: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会对于企业员工的薪酬档次、员工的离退休情况或者是其它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薪酬变动进行直接的放映,有关的人员通过在系统中进行有效的查询工作,就可以进行清楚的了解。 2.3为薪酬总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具有薪酬总管理功能,可以为薪酬总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比如: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通过有效的应用ERP人力资源薪酬总管理就可以充分对于下属企业的薪酬进行监控与管理,并且依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进行薪酬的有效调整,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很高的质量与效率,更好的应用薪酬保留大量的人才,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支持。 除此之外,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使得薪酬管理工作更加有效。比如: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薪酬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有利于企业充分应用有效性的薪酬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3]。 三、结论 对于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问题进行有效性分析,有利于企业合理化的应用好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企业员工薪酬合理化管理,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UML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模和开发 摘 要:传统的过程化建模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探讨了过程化建模技g和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UML建模技术的区别。具体分析了UML建模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给出了应用实例。 关键词:UML面向对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薪资管理等几大功能模块,本文选取其中的一些模块,基于UML建模技术进行系统的建模。 一、UML建模技术 UML作为一种建模语言,它的定义包括UML语义和UML表示法两个部分[1]。其中,UML语义描述了基于UML的精确元模型定义。UML表示法定义了UML符号的表示法,为开发者或开发工具使用这些图形符号和文本语法为系统建模提供了标准。在实际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主要是通过UML表示法对系统进行分析与建模。UML的主要内容即UML表示法可以由五类图来定义:用例图、静态图、行为图、交互图、实现图。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阶段,主要用到的图有用例图、静态图和交互图三类。UML的建模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2]。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析 (一)系统功能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和薪资管理。根据系统使用内容的不同,将系统使用者划分为系统管理员、人力资源部业务员、绩效考核人员和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四类。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系统使用者的权限管理;业务员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薪资管理;绩效考核人员负责员工的日常考勤、考核;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负责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例如绩效考核模块中的考核项目。 1、人事档案管理:当公司雇用新员工时,人力资源部业务员首先将新员工信息、社会关系,学习经历等信息录入系统,然后通过本模块下设的人事档案管理子模块进行员工信息的修改、删除; 2、考勤、考核管理:绩效考核人员首先通过日常考勤记录考勤员工的工作情况,考核管理模块用于员工团队精神等项目的考核,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可以针对公司的特征,设定考核项目、考核期间和考核等级。 3、劳动合同管理:该模块首先建立员工的合同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可以更改员工的合同类型,对某个部门或员工进行合同续签以及试用期员工的转正处理。该模块改动的信息将由系统自动修改人事档案,因此在人事管理模块查看时,内容与本模块一致。 4、薪资管理:业务员通过工资参数和工资账套设置计算的所得税率、员工银行账号、建立账套及其对应项目,并将公司员工与其所属账套绑定;然后分别计算员工的应发工资、应扣工资和个人所得税;最后根据一定的工资计算公式根据上述工资信息计算员工的工资。该模块还负责将工资信息传送给财务部门。 (二)系统分析与建模 随着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由传统方法向面向对象的方向发展,UML建模也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作为一种可视化建模语言,UML共定义9种模型图。这些模型图可归纳为3类模型:需求模型、对象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需求模型是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功能,主要用于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对象模型是从开发人员角度详细地描述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是从系统设计人员角度整体描述系统。简言之,UML可以从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两方面来描述统,静态结构定义了系统中的对象和操作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动态行为描述了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及通讯机制。UML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静态建模机制和动态建模机制两大类。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模块设计分为用户管理分系统、专业学科信息管理分系统、进出站管理分系统、事务处理分系统、安全管理分系统、人力资源业绩评估分系统、项目管理和评标专用系统等,数据挖掘分系统作为独立的模块对整个系统中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和决策支持,各个单位的干部管理中心负责各个站内的管理。 三、系统概述 本项目采用的是用例驱动的方法来获取需求。用例是从用户(或外界系统)的角度,通过描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来理解系统的功能。要建立需求分析的用例模型,首先是获取业务角色(参与者),然后从参与者中找出用例,确定了系统参与者和用例之后,即可得到系统用例图。勤管理系统旨在对企业员工的出勤情况进行考察,之后将考勤与财务工资系统及相关的奖惩机制挂钩。整个系统由数据维护模块、统计报表模块、查询模块组成数据维护模块:包括员工基本信息维护。考勤信息维护设置考勤类别。通过维护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修改或扩展。统计报表模块: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 四、结语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己经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基于UML的面向对象技术是今后软件建模和设计的主流方向。要发展我国的软件行业,就需要从面向功能向面向对象转换,并在实际系统开发中使用UML。通过利用UML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可视化的系统设计,表示能力强大,同时概念明确,建模表示法简洁,图形结构清晰,容易掌握和使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云平台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该文是基于中小企业现状,同时又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通用性以及特殊性,所开发出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J2EE平台,SSH框架,同时结合SOA,工作流等先进技术对业务逻辑进行具体实现。同时又结合目前流行的移动客户端技术,使得本系统完成了PC端,移动端的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关键词:SH框架;移动客户端;管理系统 1 问题的提出 云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云时代提出了软件即服务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并不需要太多的代价,和软件厂商进行前期需求确认,定制开发,上线,测试,售后等诸多环节。同样,也摒弃了过去以往太过标准化的软件界面,软件功能模式,有望迎接按需定制的个性化时代。同时,由于在云时代,云计算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很难计算的存储空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节省了大量的硬件成本。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资金,实际需求)来模块化,动态化的选择相应的云平台,云服务,云产品。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使得人力资源得到很好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有必要探索基于云平台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核心功能设计 2.1.1 招聘管理 招聘管理分为企业外部招聘和企业内部选聘。对于外部招聘,申请人员需要申请工作岗位,初试合格后,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信息收集,公司领导再进行复试,审核,合格后,办理录用手续,不合格者,退还所有资料。内部选聘,则是从企业内部人才库中选拔人才的过程。它对于企业在人才选拔中,同样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样需要进行初审,复试,审核等环节。招聘流程如图1所示。 企业人才库是从本企业进行优秀人才选拔的信息库,以便在企业内部进行晋升,转岗等,这种信息库的建立依赖于本企业内部其他信息资料的共享,比如可以按照月度考核,年度考核,考勤等基本资料进行筛选,综合,将最终优秀的人才保留与人才库中。这一方面能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供给方面的保证。同时,极大地调动了本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2.1.2 考勤管理 考勤管理是为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的核心,提供了统一的业务架构。可完成系统内对考勤数据的采集、接收、交换、分发、分析、查询、统计、管理等工作,为用户提供符合其身份的业务功能应用。同时,对其他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和管理,使各个系统之间可以快速互动交互,方便用户在办公平台上快捷处理各项工作,提高办公效率。 考勤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同时,也是比较复杂的功能。一方面,考勤形式需要多样化,不仅仅需要在办公区域进行考勤,也需要对出差外出人员进行考勤。同时,考勤设备多样化,不仅有指纹考勤,人脸识别考勤,还应该具备手机定位考勤。此外,对于在考勤中,还有相对功能复杂的各种加班,请假,调休等。如图,是考勤管理模块的架构图,它将各种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或者局域网进行数据提交,将考勤数据进行分析,查询等。 2.1.3 考核管理 如图3所示,在考核管理中,首先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请示部门领导,公司领导后,根据本公司具体情况,来设置考核等级,考核结果系数等,然后设置考核模板,根据考核模板,被考核人,步骤及考核人,指定评议栏来设置考核流程,然后进行考核发起,填写考核计划,进行计划审核,并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最后形成考核结果,同时还可以用报表进行显示。 2.2 系统架构设计 整个云平台可以分为基础架构即服务,包括硬件基础实施层、虚拟化、资源池化层、资源调度与管理自动化层。如图4所示: 2.3系统技术框架设计 整个系统技术框架中,采用了extJS与传统SSH框架相结合的方式,之所以进行这种架构,主要是基于开发效率及后期维护等多方面的考虑,我们知道,传统的JSP页面中,将前端页面与后台逻辑混杂在一起,显得十分混乱,而这种新的架构,可以很好的前后分离,前端主要将精力放在页面展现上,而后端程序员可以关注于服务器端业务逻辑的处理。使得整系统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同时由于整体耦合度降低,使得协同开发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 同时,由于在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客户频繁变更需求的情况。采用extJS-SSH架构,是一种非常好的分层架构,其实质是面向接口编程。任何客户的业务逻辑修改,只需要修改相应接口,以及具体的实现方法,无需破坏系统的整体结构。这种特点也便于日后的维护。 4 结束语 本文在基于对5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基础之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发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云平台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它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经费有限,基于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如,更加便捷的去选用相应的模块,功能。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云计算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 在任何一个单位中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是为公司和企业输送新鲜血液的心脏。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比于过去来说已经开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并且公司和企业当中的领导者的决策对于信息数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数据和流程的优化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趋势。在这篇文章当中,介绍和分析云计算以及如何将云计算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并且分析理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新的模型将云计算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云计算 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 1云计算的定义及其优点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云计算已经被广泛的进行运用了,这里所说的云计算,在狭义当中指的就是一个数据中心或者是超级计算机,只不过其是运用虚拟化技术进行搭建的。运用这种数据中心或者是超级计算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科学计算、数据分析和存储等服务。服务分为免费提供和按需租用两种。云计算在广义上总共分为三种形式进行服务分别是:IaaS、SaaS、PaaS。这里的广义上的云计算和狭义上的云计算略显不同,在广义上的云计算是一个厂商建立的网络服务器集群,这个集群可以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服务,服务中包括:数据存储、在线软件服务、计算分析、硬件租借等。 云计算拥有很强的个性化服务,任何一个客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服务的供应商申请计算机服务。并且在云计算当中支持的操作平台有很多,还能够满足多种终端的访问。在进行云计算服务申请的时候可以得到快速的响应。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现状 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当中人力资源已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课题,因为在企业竞争当中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的竞争带来优势,并且可以让企业拥有新的活力。现在企业的发展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系统也有新的要求。 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往往会有以下一些缺点。首先就是在思想上没有升级,思想上的还停留在过去的电脑使用方法,大多数还只是将电脑使用在上网查询资料、处理文档等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使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资源和管理系统的思想。除此之外,运用过去的方法进行管理拥有的功能很少。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很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还是停留在业务流程以及处理事务的层次上面,很少的单位可以很好的实现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 3以云计算为基础如何构建系统模型以及安全问题 将云计算作为基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构建可以很好的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且实现科学、高效、规范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云计算要求达到两种需求,首先就是要能够在大量的数据当中实现快速准确的稻荻ㄎ唬另一方面要求其能够高效率的对于大量的数据进行管理。 云计算可以很好的实现企业和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但是在云计算使用当中不可忽略的是云安全这一课题。其中安全就是要能够保证信息不会泄漏和遗失。一般会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对于云计算的安全问题进行考虑,首先就是要保证拥有一个严格的身份确认系统,保证在进入服务平台当中是拥有严格的身份认证。因为云计算是以网络平台作为基础进行搭建的,所以能够进行联网的客户都可以进行服务入口的连接,所以在进行身份验证的过程当中除了进行用户名和密码的设置,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口令或者加密狗,用这些方法来增加访问的安全性。其次,为了物理介质的储存出现问题导致信息的丢失,我们应该要对于数据进行备份工作,也就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多个数据库的建立。在信息的保存当中往往是多部分保存的,所以还要保证的就是信息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要想在数据分布保存的情况下还能够进行准确的信息检索,那么就要求企业对于数据的编码是统一的。只有统一的编码才能够让数据在跨库检索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数据的失真。另一方面,在使用云计算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云计算目前真处在的是一个发展和研究的阶段,所以在许多的方面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为了保证保密信息的绝对安全,企业和个人不应该将特别重要的保密信息上传到云端当中,而是应该讲这一保密信息放在本地进行管理。 云计算在很多的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种前沿的网络运用技术拥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点,其中包括多种操作平台、快速响应的服务以及个性化的服务等。这些优点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意义,面对必须进行技术和思路革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说非常需要这种技术来为自身提供新的活力,所以云计算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新产品成功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典型的新d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高,不仅是面临国内的同类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全球市场的国际企业的竞争,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抓住竞争的优势,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完善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因此,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出发,研究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新产品研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成功率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新产品;影响机制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严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的提升产品的创新能力,实现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优势,才能实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绩效的提升具有正向的作用,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在新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优势,实现内部管理与研发之间的和谐互动,促进企业产品成功率的提高。因此,本文概述企业利用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推动新产品研发成功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新产品成功之间的关系研究 (一)全面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新产品的成功 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员工拥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实现企业利用员工的能力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增加。企业对于新产品的实践和改进需要在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企业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对人力资本利用。另一方面,企业的对于人力资源的全面培训,能够强化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水平,能够推动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尤其是通过全面培训,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组织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升级。企业能力的提高,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是可以扩宽员工的知识领域,还可以为产品的成功提供更为开发的思想支持。 (二)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对新产品的成功的影响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是现有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变化,新产品问世的时间不断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是随之缩短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把握住机会才能实现在竞争中研发新产品,实现企业在竞争中的成长。在企业内部,高水平的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创新决策和管理中,不仅可以避免过度集权的问题,还能实现企业产品创新水平的提升。对于员工来说,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还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满意度,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成功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参与的影响下,企业的知识能够实现有机的流动,将企业创新产品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动力。 (三)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新产品的成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对于绩效考核的标准是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竞争环境,对于内部的员工工作目标的完成与考核仍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企业目标,都是要求员工完成现有的工作。在对员工考核的基础上,内部的晋升机制还会对于员工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在企业内部一些重要的岗位可以在内部员工中选拔,选拔的标准需要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尤其是那些通过长期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新产品创新具有重要贡献的员工可以实现通过内部晋升的通道,实现收入的增加,职位的晋升。这些对于新产品的成功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新产品成功影响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能够影响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尤其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这些技能和知识的更新都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实现,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企业新产品成功的影响机制主要是有两种,一种是中介效应,另外一种就是调节效应。 (一)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对于新产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企业学习能力上,企业通过计划和经营实现企业资产的增加,对于无形资产的增加需要企业中的员工实现。这种无形的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需要不断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并且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组织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习到较多的能力,引导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企业内部的学习效益,这对于新产品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就是逆向工程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完善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于某一个产品进行拆卸,发现其中的技术单元,并且通过模仿学习实现知识完善的目的。值得一说的就是,这种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过程并没有侵犯到对方的知识产权,还能实现企业的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利用逆向工程能力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可以实现对于国外技术的借鉴,尤其是对于资本积累较少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最后,体现在企业的动态能力上,动态能力是资源基础理论上的衍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和发展,企业拥有动态能力可以实现资源的异质性,保证资源的价值,这些有着独特价值的资源对于企业的新产品的开发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能够形成新产品的竞争优势。 (二)调节效应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自由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现在环境的动态性己然成为一种新的特色,在这样的环境下,环境变化的强度、程度已经发展的方向不容易把握,这些因素对于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对于企业应对环境动态性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且根据环境动态性因素,确定企业研发产品的方向,缩短新产品问世的时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根据环境的动态性进行调整,能够实现企业的适应性。经过研究发现,企业在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断提高,目的是在动态的环境中,实现企业的一体化发展,并且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调节内部管理结构,实现一定的缓冲作用,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争取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对于企业新产品研发成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三、结论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对于我国市场上的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渐增多,不仅是国内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包括来自我国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国外的企业在技术以及资本能力上相对具有优势,对于我国的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企业应该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市场上对于产品的需求,并且尽可能降低研发的周期,提高产品成功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新产品成功起着中介和调节的作用,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这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和高效性,还能有效的提高新产品成功的概率,实现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摘要作为一个企业,想要快速稳健的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在企业中的领导在最近几年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开始不断的分析和探究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进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帮助。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关系 经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对自身、不同的人力资源活动及其目标之间的关系的利用,进而促进自身竞争优势的提高。有很多的研究数据都有显示,很好的契合模式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战略和组合之间,企业战略会给人力资源实践组合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就连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实践组合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具体的可以通过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率上体现出来。有一些企业为了促进自身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进行一些有关员工的活动,而市场的需求则会随着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而有所增高,这时候企业就需要有足够储备的创新型人才,引导员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价值,进而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长处,将其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企业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一、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前进,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企业管理竞争力,保证自己在这股激流中处于不败之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领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有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认为,一个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过,现阶段还是有一些争议存在于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所以,研究和讨论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进而处理好企好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影响 1.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作为一个企业,其发展战略的目标都不明确,怎么能够不断的发展前进呢?21世纪的市场是一个人才市场,在这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想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人才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这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不过,有很多的企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规范督促自身的管理和运营,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决策,是很难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2.没有确定的市场外部因素。在市场中从始至终都存在很多的外部不确定因素,而一些宏观调控和政策则是这些因素的主要来源,国家的这些宏观调控和政策造成了很多不确定的外部因素存在于市场的环境之中,企业的外部市场没有一个井然有序的秩序,导致了企业在发展和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一些不必要的损失。3、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人才之中,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却没有战略性的指导,这就造成了这些人所处地位并不一定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使得其本身特有的才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其专业技能并不符合现在从事的工作,这就使得企业要求完成的任务得不到保证,针对存在的这种情况,企业要不断地完善人才资源管理制度,充分的将人才的优势利用起来,进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向前发展,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二)企业战略和人才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在企业的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企业如果想要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就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好现阶段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情况,企业在实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受到的人力资源的限制;另外,企业的经营和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做了重点的强调,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其目标的过程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绩效受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有哪些意义。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用到企业的绩效管理之中有利于企业绩效评估更具系统化。在评价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情况时,不应该只是片面的,而是应该更全面一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挖掘出人才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每个员工的作用,那么企业整体的效率肯定会得到重大提升,效果是非同凡响的。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应用资源管理理念,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人才的任务则可以被保证是一致的,与此同时,还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将人才的潜在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了,增加了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争力,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水平。 2.企业绩效受人力资源的影响。人力资源的规划对企业的绩效有着潜在的影响,在调配和培训人员的时候,在适当的时间以内,员工可以将自己的岗位正确的定位。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形势,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体现出来的。资源的规划工作面对着这样的情况更应该要做好,进而为顺利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工作的过程中,即使员工的综合素质都是较为合格的,但并不是说就可以完全的胜任自己的岗位。 3.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有哪些影响。优胜劣汰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惯用的一种方式,对企业的人才选拔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在拓展竞争上岗的范围时,企业要以自己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方向为依据,确定人选的方式则是公开报名和考试答辩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合理的监督,还要适应企业的管理,并成立一个存放员工基本信息的资料库,如此一来,企业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员工的基本信息。 (二)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 通过现阶段对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二者的研究,存在着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二者时间是贡献的关系,第二种是说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而第三种说法则是说二者之间是反因果的关系。这些说法还尚在研究之中,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不过,总的来说,企业如果出现了效益下滑的现象,那么肯定会影响到很多的相关事宜,例如,员工薪资涨幅、员工福利增加力度、员工年底分红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现阶段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种类型的基础是资源,主要是对员工之间得到竞争关系加以利用,可以激发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另一种类型的基础则是控制,主要是规范员工的行为和思想,保证企业制度的可行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摘要:简要介绍了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引入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构建了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重点介绍了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0引言 我国国有建筑业企业受计划经济时期管理体制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大型建筑企业。国有建筑企业中,中央及发达地区的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的国有建筑企业。总体来看,国有建筑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源队伍庞大,人员构成复杂、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等。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面,我国国有建筑企业也开始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中有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也是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改革中重要的一个方向。 随着以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的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成熟,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转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1]。1981年戴瓦纳(Devanna)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Beer)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2]。舒勒(Schuler)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企业寻求通过人来达到目标有关的各个方面,是在员工们努力完成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影响他们的行为的所有管理活动[3]。我国魏明将其定义为一个以组织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但Wright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4]。 为了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提升组织竞争优势,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如Wright等人(2001)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包括招聘、职位分析、薪酬设计、培训、考核评价等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二是人力资本存量,包括组织的管理型人力资本、知识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普通型人力资本的总和;三是组织成员关系和行为,强调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个人意愿、相互情感和认知能力等[5]。我国文跃然教授提出运用GREP模型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诊断,将其评价和诊断结果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及其管理机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作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的策略要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中GREP是指:企业治理结构(Governance)、企业资源(Resource)、企业的企业家(Enterprise)和企业的产品与服务(Product Service)[6]。 1构建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 本文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构建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基于企业激励机制的薪酬系统、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四个子系统,它们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 1.1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应围绕产权和经营业务规划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包括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和基于企业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1.1.1 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 国有建筑企业应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母子公司产权关系,减少独立法人层次,强化母公司管理监督职能,建立以母公司为管理核心的扁平化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为决策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如果是国有独资公司,一般不设立股东大会;另一方面,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国有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就是要理清母子公司的产权关系,减少管理机构,缩短管理链条,形成“决策层-职能层-事业部(子公司)”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 1.1.2基于经营业务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是对企业未来某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总量、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技能结构等进行事前预测并做出相应的规划。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包括:人力资源总量规划和人力资源结构规划。对于人力资源总量规划要做到控制和精炼普通管理人员队伍,吸引和扩大企业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运营管理人才;对于人力资源需求规划要重点建设三支队伍即建立以董事长、总经理为核心的高素质管理团队,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意识,打造高级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市场营销辅助人员的三维一体专业化营销团队,完善管理技术团队结构,积极吸收高层次的管理技术人才,并使得各级各类管理技术人才队伍达到合理比例。 1.2基于企业激励机制的薪酬系统 基于企业激励机制的薪酬系统就是将激励机制运用到企业的薪酬系统的构建当中,通过建立科学的报酬体系,来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等。国有建筑企业薪酬系统可分为工资系统、福利系统和员工持股计划三个部分。 1.2.1工资系统 工资是指员工按月或按年度领取的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个部分组成。依据国有建筑企业员工的职位划分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工资可分为年薪制、职位工资制和弹性工资制等不同形式。 第一,年薪制。年薪制是国有建筑企业普遍适用的高层管理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年薪制根据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业绩和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确定其年度收入。年薪制将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收入同企业经营效益和管理者的工作业绩联系起来,对高层管理人员可起到了一定的激励约束作用。 第二,职位工资制。对于企业的普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可采用职位工资制。薪点制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职位工资设计办法,薪点工资结构首先依据员工的职位或职称划分确定工资等级,称为薪级,明确每一薪级的工资范围;然后,在同一薪级中依据员工学历、资历等不同条件划分不同的工资点,称为薪点,在薪级范围内明确薪点的具体数额。 第三,弹性工资制。对于企业中一些特殊岗位和特殊员工,为了加大激励力度,增强工作业绩,提高工作积极性,我们可采用弹性工资制度。如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应采用项目提成工资制,并缴纳一定的风险保证金,确保其工资收入的合理性、合法性。 1.2.2 福利系统 福利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奖金之外的各种保障、补贴、服务或实物报酬等。国有建筑企业的现代薪酬体系中,福利是工资的有效补充,是体现企业有意改善员工生存质量,关心员工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1.2.3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国有建筑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权,并委托员工持股会管理运作,员工持股会代表职工持股员工进入董事会参与表决和分红的一种新型股权形式。员工持股计划是将员工由雇员身份转化为企业所有者,员工和企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因此,员工持股计划具有良好的长期激励效果。目前在发达地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二级企业中产权多元化已逐步推进,如北京建工集团同民营企业浙江广厦集团合作新建二建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其中广厦以现金入股占总股本56%,原二建公司以实物资本入股占34%,经营者群体以现金入股占10%[7]。 1.3 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 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输入有力的人才支持,保证企业各项战略规划顺利实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可分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培训计划、创新用人机制三个方面: 1.3.1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员工的工作经历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的设计。员工职业生涯同个人素质、个人工作能力以及个人努力程度有很大关系外,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从根本上也决定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国有建筑企业正处于产业重组、制度改革、人事调整的重要时期,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给员工制定一个科学的个人发展规划,对吸引和留住人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3.2 员工培训计划 相比其他行业,建筑企业更需要一专多能,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①做好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建立在人力资源规划基础上,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系统中,我们明确勾画出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对人力资源各个方面的总体需求,并确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以及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培训需求分析还应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协调,调查员工个人的学习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符合员工个人的发展需要。②建立长效培训激励机制。国有建筑企业向员工提供培训,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制度,尽可能提供机会让有能力,有潜质的员工早日享受培训机会,并且建立培训与员工的考核、晋升等个人发展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追求进步,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③建立培训结果反馈机制。定期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做好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如调查收集员工对整体培训安排的满意度;对以接受培训的员工要进行测试与考核;定期测算培训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贡献等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培训投资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应有的回报等。 1.3.3 创新用人机制 为了有效利用优势人力资源,增强国有建筑企业的凝聚力,创新人才机制要坚持公平、公开、竞争和择优的原则;建立重真才实学,重工作业绩的用人标准;积极推行“干部聘任制”、“职务任期制”、“任前公示制”等制度;保障企业职工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 1.4 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建筑企业要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建筑企业,就必须加强柔性管理,建设、培育富有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文化理念,推进全体员工思想理念的更新。在企业文化上要确立明确的企业使命,培育、弘扬先进的企业精神;在员工思想上要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和积极进取的生产经营观;要实现用制度管事,用文化树人,改造经营者和员工的思想观念,以观念更新不断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创新。②积极宣传,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全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知识、是理念,而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主体,企业要真正实现良好的文化氛围,就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全员文化培训和传播体系。③建设学习型组织,提升员工整体能力素质。企业要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理念;制定各种学历培训、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计划等学习制度;建立学习型组织评估指标体系,把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上,推动企业内部的不断变革与知识创新。 2结束语 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是基础,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分析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未来一段时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出的系统描述和规划;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和薪酬激励系统是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的保障措施,保证人力资源规划能够顺利实现,从而为企业实现战略规划提供人才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创造品牌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注重幼儿道德教育的时代意义及措施 摘 要: 从新时期幼教事业发展经验看,幼儿园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立体化德育环境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教育发展与科学认知活动观念形成。幼儿园应重视创造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把趣味化教育教学内容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密切联系起来,实时引导幼儿积极融入德育环境构建中,共同创设精神文化与思想品德修养结合的活动场所,注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游戏活动中,让品德教育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道德教育 时代意义 一、从小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幼儿阶段起就应培养幼儿良好思想道德品质,通过良好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营造立体化德育网络氛围,构建德、育合力的成长环境。在幼儿园进行多种活动,应重点创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同时应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为了让幼儿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幼儿园必须考虑物质环境的影响与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如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就能感受到幼儿园工作人员文明礼貌和互帮互助的热情,遇到同事生病或家中有困难都能热情地伸出援手。幼儿园教师带头经常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到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支教,参加植树等环保性宣传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幼儿园举行大型活动时,应让大班小朋友帮助小班弟弟妹妹们搬小椅子、扶着他们上下楼梯;大班毕业前,让孩子们将自己看过的图书、玩过的玩具送给中班、小班的小朋友等。和谐的人际氛围与教师树立的良好榜样会直接感染幼儿,使他们主动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活动场所用各种品德行为规范标语和图画进行精心布置,将德育文化很好地融入其中。教育幼儿将平时废物及时入箱,爱护公共设施,与同伴互助互爱和谐友好相处,关心自然角里的小动物,等等。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形象化的标志使幼儿的道德规范渐渐趣味化和可操作化,从而实时调整幼儿的行为习惯,遵循先进的道德规范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二、把幼儿德育渗透在游戏与学习中 当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应注重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整个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应开展多项品德教育系列活动,创设一切有利于幼儿健康情感培养的文化体育游戏活动,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德育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光说不行动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必须注重加强品德教育实践性,德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千万不能把德育只当做一般知识传授。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转化过程,不用说教,需要引导,更要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因此幼儿园还要额外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此,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让道德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理念指导下,把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可以结合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谈话”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培养幼儿自我管理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进餐时教育孩子爱惜粮食洗手时让孩子学习既把手洗干净又能节约用水的方法;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对形成幼儿良好道德行为很有帮助。应多利用游戏形式开展品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更符合幼儿特点,幼儿更易接受。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合作、互助,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此外,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形式,促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道德教育方面幼儿园应携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搏客、家长学校、“家教园地”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们了解、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决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平时教育孩子们学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经常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以德育统领各种教育资源 幼儿园开展品德教育主要寻求并且抓住德育教育发展契机,针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预设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拓展幼儿德育教育范围,不拘泥于传统德育教学形式,尽可能将德育工作开展得妙趣横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将本土文化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引导幼儿充分了解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深刻感受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当地名胜古迹、收集有关家乡变化的图片及资料,极大激发幼儿的自豪感。让幼儿多角度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促使幼儿产生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理想,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特殊节日中开展,围绕节日主题,让幼儿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活动,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平时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提高幼儿德育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幼儿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对未来的发展注入时代正能量等强大驱动力。在和谐文明的精神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童趣,净化幼儿的美好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教师创造环境实时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把幼儿德育融合在各项教学内容与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是幼儿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幼儿德育活动中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展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浅谈幼儿道德教育 【摘要】幼儿是社会的接班人,本文就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幼儿;道德教育 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机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时代的发展,对幼儿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面临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家庭的组合日趋4、2、1,独生子女的普遍性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不段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不断进取。儿童的智慧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限定了儿童道德教育的主管随意性,同时也暗示道德教育所应采取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其智慧水平是不同的。在所处不同的环境中,所感知的事物,接受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不同年龄的儿童应采取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 一、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儿童:知识水平的道德教育 以道德规则的传授为主,同时进行道德启蒙,发展道德的自律性和学习的兴趣。幼儿园小、中班的儿童基本处于他律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道德是一些不可更改的、客观的、实在的行为规则。对于他律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独立地游戏或活动,也已开始较多地与同伴交往。老师、家长为了使他们正常地生活、交往,应把一些必要的规则传授给他们。在行为道德传授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规则本身应当是合情合理的。 规则应是正面的、具体形象的、示范性的,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切忌出现大而空或成人化的倾向。这样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使幼儿能够接受。 2.道德的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上。 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同学。在家中,父母是他们心目中的依赖、权威,他们的言行都受到长辈的熏陶。到了幼儿园,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依赖发生了转移,,他们大多数都服从老师。大多数幼儿常常会用“老师说的”这句话向家长、同伴表明自己正确和要求的合理性。因此,老师要尊重、热爱、关心他们,培养幼儿与老师、个人与集体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思想。老师应以身作则,用严谨的作风唤起幼儿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感知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信任、宽松,没有压抑的环境中。 3.道德传授应使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 要让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儿童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方式;二是让儿童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三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积极态度。 4.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 中班的幼儿在此阶段对道德的认识水平是较低的。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人物,对是非的理解和认识也常常是表面的,只以“好、坏、对、错”区分,缺乏分析概括性。幼儿对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总是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价,而后才逐渐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不会将行为的动机与后果综合起来考虑,也不会评价行为的社会意义。从上述几点说明老师应对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使幼儿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习俗。学习语言、行为规则、思维方式,能正确称呼他人,使用餐具、玩具,能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因此,老师必须耐心和长期坚持下去。 二、幼儿园大班儿童:推理水平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日益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自律性,大班儿童已有一些鉴别力了。如何发展自律道德?老师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幼儿时期是人的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想象贯穿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此时也是培养提高想象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充分借鉴皮亚杰科而伯格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皮亚杰认为,发展自律道德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交往)。 2.“自律”相对“他律”而言,是自己对自己施加行为“自我监控”则相当于在个人心中树立一各楷模,以随时提醒自己,在什么条件下,应该怎样去做。 通过这样促进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使孩子在群体交往中,增强“自律性”和群体感。这一时期的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为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作出表率。父母本身不具备的特点,很难在孩子身上体现,那些活泼、热情、容易和别人和睦相处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美满、幸福、和睦的家庭。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同伴的品德。父母要促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使之相互发生作用。家长应经济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帮助孩子建立广泛的同伴。正面引导,帮助孩子增长辩别能力,使其健康成长。 3.与儿童对话,成人应该虚心倾听儿童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和对话。成人不能漠视儿童内心感受,从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其他情绪深藏于心底。长期如此,他们的心理就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当孩子感到失望、沮丧和愤怒的时候,成人应该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体谅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孩子设法处理问题,逐渐培养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莎士比亚曾说过:“假定一种美德,如果你没有,最好是假定,并以肯定的语气说出对方有你所期待的美德,给你一个好名誉去实现,他就会竭尽全力为他的名誉而奋斗。”因此,儿童有过激或片面的道德行为,只要教育者采用一种委婉的方法、手段营造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学生会自然而然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体会到尊重、被理解、被关怀、被信任的喜悦。 4.为了让儿童成为一个与社会相适应,今后并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必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实施统一的品德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不该模仿的。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外国一位心理学家的经验,他说:“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老师应从这段话中得到启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榜样,会使儿童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 三、结语 当今儿童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应净化环境,消除负面影响正确 倡导,启迪儿童世界观的形成。应加强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儿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事教育的应具有较高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方式,应随着儿童年龄、知识的增长发展的新阶段而不断更新教育方法。总之,较高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以童谣游戏助力幼儿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重智轻德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全落在传授知识上。古人云:“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因此全社会必须形成共识,明确幼儿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是幼儿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为主。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培养幼儿道德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游戏是人类的自由本性和完整人格充分体现的途径与证明,更是幼儿展现其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幼儿是在游戏玩耍中不断成长的。由于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单纯,童谣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童谣所富有的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生动活泼等特点能够与游戏很好地配合,同时也能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童谣游戏与幼儿道德教育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当中,童谣往往是与游戏结合在一起的,一面是朗朗上口的纯真的童谣,一面是欢快俏皮的游戏。如“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一翻。”这曾是在孩子们中盛行的一个童谣游戏。韵律和谐的童谣,不仅强化了游戏的节奏感,更增强了游戏的情境体验、生活气息和娱乐精神。此外,童谣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游戏特征,加之与各类形式的游戏活动相结合,更为广大幼儿接受和认可。因而,童谣游戏不单纯是一种娱乐活动,它对幼儿道德的养成亦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所具有的精神特性更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了解和重视的。 1.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童谣游戏与德育活动的形式具有统一性。第一,童谣游戏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童谣游戏的主角是幼儿,从童谣游戏主题的确定设计,到游戏活动的准备与实践,都是幼儿自己策划设计的。游戏的过程是游戏者自发组织、自愿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有别于以往德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和设计都是教育者操作,幼儿只是被动参与执行,甚至在活动过程中紧张焦虑,完全失去自主的被动道德教育。第二,童谣游戏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并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辩方式建立起来的,也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幼儿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感悟获得的。对于幼儿而言,童谣游戏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游戏的目的与意义就在于游戏中真实、丰富的情趣体验与感悟,正是这种享乐、体验和感悟促进了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 2.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童谣游戏所具有的特性和精神,正是德育活动所欠缺的。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实效性低下的主要问题在于:德育活动是教师的意愿与追求,忽视幼儿的自主自由;德育活动的内容来自成人的视阈,是空洞抽象的;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制度化的;德育活动的发展与享乐的追求没有统一起来。而童谣游戏所具有的自由性、教育性和生活性等精神实质恰巧弥补了德育活动存在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将童谣游戏引入道德教育之中,更好地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发展。 二、以童谣游戏助力幼儿道德教育的策略 既然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可能也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怎样具体有效地运用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呢? (一)突出幼儿主体性 创造与体验童谣游戏体现了德育的主体性,幼儿是童谣游戏的主体,是游戏的承载者。童谣游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在人们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其中大部分童谣游戏都是由幼儿自编自创的。 (二)注意场地开放性 在童谣游戏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游戏场地的营造也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内容之一。童谣游戏依赖游戏场的各个组成部分,依赖于游戏场的营造。民间童谣与生活活动相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除学习活动以外,还有许多生活活动,如一餐二点、入厕、洗手、课间休息、午睡等,这些生活活动的前后可以充分利用,组织幼儿吟诵民间童谣,不但有利于幼儿对民间童谣的学习和发展,而且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了紧密自然的过渡,减少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有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幼儿要挑食,吃饭前大家快乐吟诵童谣《吃饭咯》,“吃饭咯、吃饭咯,大家吃饭咯。一大口,一大口,饭菜吃完咯,你高啦,我高啦,大家长高啦。”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吟诵,久而久之,挑食的现象消失了。 (三)关注家校配合性 在许多家长的眼里,游戏即“玩”,是逃脱学习、不求上进、玩世不恭的行为,更别说有什么教育作用、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了。其实,家长应全面了解游戏的真正本质和内涵,了解童谣游戏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了解童谣游戏给幼儿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应让家长参与到童谣教学中去,因为: 1.家长的参与能极大丰富民间童谣资源 不同的历史时期,童谣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差异,而家长不同的年龄段使童谣因时间的长久而得到了丰富。民间童谣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孩子们的祖辈、父辈年龄不同,知道的童谣也各不相同。因此,将祖辈、父辈们的童谣收集起来可以建立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丰富我们的童谣内容。 2.家长的参与更能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 家长在与孩子一对一的传授中,能直接、亲密地与孩子接触,并更好地将童谣内容传授给孩子,还能给孩子讲解童谣所表达的意思,最大化地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亲子活动能更好地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如在童谣《外婆桥》中,“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与家长共同玩童谣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童谣感受到与家人亲密接触的快乐,并同时进行了德育教育。这正是我们进行童谣活动所追求的目标。由于这种童谣的亲情表达形式,让童谣发挥了它的最大教育价值。 总之,好的童谣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孩子们通过传读童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民间文化的种子,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且对幼儿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六横方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让苏州童谣融进驻幼儿的心田,传承吴侬软语独特的文化,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幼儿道德教育”之我见 幼儿道德教育是人生的基础。俗话说“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时期的道德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从小父母和老师就告诉我: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做一个诚实勇敢的人――长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父母的表率,教师的教育,是每一个人成长历程中最宝贵的财富。而今,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尤为看重对幼儿良好习惯和健康品格教育的培养,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自从聆听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讲座后,受益匪浅,使我更加坚定了对幼儿道德教育教法的探究。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家、园、社会一起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道德教育渗透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日常行为习惯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使道德品质教育与生活学习实践相结合;根据幼儿亲身接触、亲眼目睹的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利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间的交谈。”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失时机的利用活动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和生活学习习惯。利用堆积木、欣赏故事、阅读图书等教学手段及时进行道德教育;通过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进行正面教育,辨别对错与好坏。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渗透我园园本课程――“诗画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如:快乐诗画时,幼儿协作完成诗画作品,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幼儿诗画出的内容进行整合,共同创编故事,道德教育体现其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班本教学特色活动中,以“我爱我家”为主题,渗透于各个领域教学中,展开了次主题教学活动。即: (1)我的家――幸福是什么?猜猜我家几口人?家是什么?我的家等。 (2)我的爸爸妈妈――家有老爸、采访爸爸、爸爸本领大、父与子、我的妈妈、在妈妈肚子里(过生日)、爸爸妈妈的小帮手等。 (3)我的家乡――美丽滨州是我家、带你游滨州、滨州的旅游景点、家乡特产、黄河住我家等。 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我们在开展谈话活动《过生日》时,将道德教育有效地渗透其中。谈话预设问题: (1)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 (2)你过生日了吗?过了几个生日了? (3)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4)你是怎样过生日的?我们最应该感谢谁? (5)过生日吃蛋糕,大的送给谁?小的留给谁? 谈话中,孩子们争先恐后说得津津有味!此时,欢乐和幸福洋溢在每一张笑脸上,孩子们纯真的情、善良的心感染着自己。相信,这也是做幼儿老师特别心仪的时刻。 通过系列主题活动逐渐萌发爱自己的家、爱幼儿园、爱集体、爱滨州、爱劳动的情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和分享;培养幼儿自信、勇敢、讲文明、有礼貌、有爱心、有同情心等良好品德。道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有着显而易见的效果,从中促进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促进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 幼儿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家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好幼儿道德教育,需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构建以幼儿园道德教育为主体、家庭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做到家庭、幼儿园相互一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果幼儿园与家庭双方的教育不能和谐,或有截然对立的观点,可能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稳固的道德标准。为使家庭和幼儿园都成为幼儿品德成长的优良环境,教师和家长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或教育活动开放日、建立家园联系册、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接送交谈与家访、便条或电话联系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实现道德教育同步化。 现在的孩子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父母一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在家里,家长能替孩子做的,就不让孩子做;家长能满足孩子的,尽一切努力满足孩子的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这样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内心脆弱。没有道德意识的引导,会造成孩子追求享受,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任性、自私等不良品格。 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养成了孩子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和分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尤为深刻的意义。如:我园在举行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中,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是全方位的: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能力的表现,更有良好品德的展现。家长在观摩中,不仅仅看到孩子的进步,更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父母随时进行适宜的方式引导、教育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成人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家庭和谐有利于幼儿建立自信、友爱、礼貌的良好品格;反之,会导致幼儿胆小、孤独、怨恨等行为。因此,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 幼儿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实践活动。幼儿道德的形成有赖于幼儿在真实的情景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感性经验。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对幼儿来说,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中,帮助幼儿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期望,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有道德之行,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1、帮助幼儿思考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如:如何合理的解决争吵、如何分配读物及游戏材料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诸类道德问题。在活动中遇到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进行正面教育。如:刚插班入园的浩浩小朋友在活动中,将撕下的纸屑胡乱扔在地上,我发现后边帮他捡拾纸屑边对他随机进行教育:“浩浩,你撕得小花真漂亮!请把撕下的废纸像小朋友们一样放在纸篓中,废纸随便扔在地上,地板就不干净了!”浩浩不好意思地笑笑,赶紧把废纸捡起放在纸篓中,并且以后再没出现过乱扔纸屑的现象。实践证明,遇到有关道德行为问题时,教师若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则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师与幼儿沟通交流。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他们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教师虚心地倾听幼儿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流与谈话,透视幼儿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做出相应的引导,引发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如:在带幼儿郊游时,先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能不能摘花?踩踏草坪?为什么?带幼儿逛超市进行实践活动时提出问题:在超市购物应该怎样做?安静有礼貌还是有吵闹声?不买的东西能不能随便乱拿乱放――怎样遵守交通规则?怎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等。 3、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充分的沟通,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理解同伴的想法;学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同伴观点的区别;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对于小朋友们普遍喜爱的动画片如天线宝宝、奥特曼、葫芦娃、猫和老鼠、玉米人农庄、海绵宝宝等,结合德育教育,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幼儿讨论。 发展幼儿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的路程。在以后的教育指导中,我会更好的将正面教育与行动相结合,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认真做好有益于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的一切行动。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养成教育与幼儿道德教育探究 养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人们对它的解释大同小异。有的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体验和实践基本道德规范,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就其实质说,是培养儿童行为习惯,使其言谈举止规范化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以社会公德、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概括起来,关于养成教育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行为,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行为,如学习行为;另一种解释只针对道德行为。但人们都承认养成教育应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但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不只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对于养成教育的性质,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目标。但我们认为,养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既包括培养,也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对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无疑会影响养成教育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对养成教育的实质作一初步分析。养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叶圣陶先生的多次论述中,养成教育的含义是宽泛的,既包括德育,也包括智育、体育等。 究竟如何看待养成教育?我们认为,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因为目前养成教育的提出是与德育工作密切相关的,更确切地说是与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密切联系的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养成教育是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是与德育密切联系的。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一)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儿童道德的发展以是非观念的形成为基础,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前提。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因而忽视儿童是非观念的培养。实际上,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学前阶段的儿童是非观念开始萌芽,儿童在与外界特别是父母等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了解行为的限度,掌握行为的界限,形成最初的是非观念。新生儿通过哭的方式与外界交往,他们的哭最初是由于生理的原因,如饥饿、身体不舒服等,孩子哭了以后成人的第一反应是对新生儿的照料。逐渐地,孩子会产生对成人的依恋,表现为身边没人时也会哭,于是成人马上过来陪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逐渐认识到哭是一种手段,当他们有什么需要时就会用哭来达到目的。而如果成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就会将哭作为要挟成人的最锐利的武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没有是非观念,判断对与不对的标准完全出于个人的需求。一旦家长不能时时事事都依从孩子时,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任性,让家长无计可施。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采取打骂的方式以暂时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性”或“不懂事”。在他们的观念中往往是自己想要的就是对的,并且判断标准模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会不会挨打作为能否做某事的标准。有些孩子则形成了较为稳定、正确的是非观念,他们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经父母劝说后,他们马上会放弃不合理要求,从内心接受规则。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懂事的”孩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在整个学前期,儿童逐渐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通过与他人交往,儿童逐渐积累经验,形成是非观念,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幼儿期是儿童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时期 行为的稳定性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特征之一,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的行为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在3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个人行为的独特性,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任性行为在3岁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有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会采用哭闹甚至踢打成人的方式。而到了幼儿末期,作为个人特征之一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程度。我们采用实验室情境性观察的方式对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二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这二因素分别是不同难度的任务(包括难任务和容易任务)和不同对象在场(女大学生在场和母亲在场),然后将两个因素匹配,形成4种情境。研究结果发现,大约一半的3岁儿童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说明3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而5岁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的一致性,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务,也不管是谁在场儿童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个研究结果证实了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非常稳定的水平,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这一观点。相对的稳定性是指到了幼儿末期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个别差异,即我们所说的个性特征,同时,儿童此时形成的个性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特殊的环境、事件或特殊的教育矫正,儿童的个性会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发展,因此我们说,幼儿期儿童个性(包括道德)的发展是其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曰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人小学、中学以后的道德发展有长期的、重要的影响。如儿童是非观念的掌握对儿童入小学以后的道德行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早期比较任性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不辨是非发生了偷窃行为,其原因是听到同班一个同学告诉他,有个同学铅笔盒里有零用钱,并让他去拿,他就去拿了,然后和几个同学出去买零食。这位儿童正是由于缺乏是非观念,才会表现出问题行为。进入青少年期,那些早期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缺乏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很难形成法制意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同伴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他们与不良同伴接触后因为盲从而发生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很差,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自主性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青少年违法行为与家庭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研究者直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研究青少年自主性与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关系,认为自主性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而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团伙犯罪。在团伙犯罪中,除了个别主犯,其余多是从犯,而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自主性的缺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致犯罪的因素。因此,我们曾经明确提出,青少年违法行为的预防应从家庭开始,即从儿童自主性的培养着手。 综上所述,幼儿期是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注重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儿童个性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有效开展幼儿道德教育 摘 要: 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 认知 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呈开放型、多元化走势,各类新闻、公众媒体传播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多,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实施道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幼儿的道德行为表现及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1.首先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儿童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一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融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 家庭是社会的摇篮,父母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生活中为孩子做出榜样。例如小班的一位小女孩活泼可爱、从没打过班里的小朋友,而且非常懂礼貌。一天,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抢了她的玩具,还把她的脸抓破了,到了第二天,这个小女孩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时,用牙咬这个小朋友的手,老师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咬时,她回答:“是我妈妈教我的,我妈妈说我打不过的小朋友就用牙咬。”同时还很滑稽的向老师表演了一番。老师听后非常吃惊,同时也很伤心。这个例子说明: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的父母。因为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社会化的过程。“近墨者黑”,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孩子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社会化程度能提高吗?我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本身就是道德素质教育,也是最早、最长期的道德教育。家长和老师应共同担负起孩子社会化培养这一职责,让我们的花朵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卓越的一代。 2.从小重视孩子的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的宠儿和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一位家长曾这样对我说:“我们小的时候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满足他。”这样会导致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有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等不良品格,阻碍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有一位小朋友游戏时表现得非常棒,老师奖励他一个小礼物,过了一会,这个小朋友由于开始顽皮,老师把小礼物收了回来,孩子受不了此打击,觉得很委屈边哭边打老师。这个例子中,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别人得到奖品了,别人当班长了,我得不到就哭闹,今天你有一盒好看的彩笔或新买的书、玩具,明天我也让妈妈买,老师让他分东西时,先选一个最好、最大的留给自己,小的分给别人等等,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造成孩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不具备分享行为的能力,没有建立分享规则所至,另一方面孩子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自家的独苗身上,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唯我独尊的心理。其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幼儿在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变得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具体表现在:小朋友摔倒了,没有人去扶他,玩具扔了一地,没有人主动拣起来等等行为。良好行为习惯、品格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3.萌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现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则把“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儿园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当今的孩子一味的追求“吃好、喝好、穿好”。“爱国”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事,甚至是笑话。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果问他们长大后干什么?很多孩子回答:“当经理”“当董事长”“当警察”。他们的目的是当经理、董事长有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当警察有枪,坏人就不敢欺负我,而没有人说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过度地追求享受,而降低了对祖国的热爱,很少人想到我做这件事对国家有利还是有害的。 爱国教育应从小培养,如果把一些爱国教育的内容渗透生活中孩子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用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于孩子的生活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幼儿道德培养的渠道和方法 根据孩子道德行为的表现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开始: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主动把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的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可见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为孩子指明方向。有条件的家长带幼儿去旅游,去认识我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等,使幼儿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3.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那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玲玲的草帽》中玲玲不小心草帽被风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帮玲玲捡草帽,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还有《好心的小鱼》等故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是最直观的德育教育。 4.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 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在走廊墙围上布置一些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5.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发小礼物或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6.要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 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因此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及其措施 摘 要:从新时期幼教事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幼儿园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创设立体化的德育环境以及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发展与科学认知活动观念的形成。从幼儿阶段起就应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良好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创设立体化的德育网络氛围,构建德育合力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幼儿教育;道德教育;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应重视创设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把丰富的学习内容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密切联系,实时鼓励幼儿积极融入德育环境的构建中,共同创设精神文化与思想品德修养结合的活动场所,注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让品德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 一、在和谐环境中陶冶幼儿道德情操 在幼儿园进行多种活动,不仅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还应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为了让幼儿能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幼儿园必须考虑物质环境的影响与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有人说,教师就是幼儿的一盏灯,在成长的道路上为幼儿一路引航,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教师要多参加一些公益事业,比如带头为困境中的社会人员捐款捐物,并鼓励幼儿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带头,不管捐献财力物力多少,关键的是激发幼儿的爱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一种生活态度,让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的爱心都会得到回报,自己应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能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身边的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需要帮助,也需要被帮助,这样才能让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事无大小,只要尽心去做,教师就应该及时表扬幼儿,肯定他们的积极表现。 在幼儿园活动场所,将各种品德行为规范标语和图画进行精心布置,将德育文化很好地融入其中。例如,教育幼儿爱护公共设施,将平时的废物及时放入垃圾箱,与同伴互助互爱,和谐友好相处,关心自然角里的小动物等。借助实物或形象化的标志使幼儿的道德教育趣味化和可操作化,从而实时调整幼儿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遵从道德规范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二、把幼儿德育渗透到游戏与学习中 首先,应注重将各领域活动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应开展多项品德教育系列活动,创设一切有利于幼儿健康情感培养的体育游戏活动。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安全性高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游戏内容要有益幼儿身心健康,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教育,此所谓寓教于乐。一个好的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幼儿公平竞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良好心态,让幼儿树立追求理想,追求更高目标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永不放弃的精神。 其次,对幼儿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有的幼儿娇生惯养,在家里是全家的宝贝,在学校经常是自私伴着骄横,让教师很头疼。但是,大多数幼儿的心灵还是非常单纯的,帮助幼儿慢慢改变一些不良习惯,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再次,幼儿园还可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博客、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了解、掌握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幼儿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幼儿在公共场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决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教育幼儿学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经常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能够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幼儿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实时提升幼儿道德品质 幼儿园开展品德教育要寻求并且抓住德育教育契机,针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幼儿德育教育范围,不拘泥于传统的德育教学形式,尽可能将德育工作开展得妙趣横生。 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将本土文化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引导幼儿充分了解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深刻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收集有关家乡变化的图片及资料,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平时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提高幼儿德育的整体水平。 和谐文明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情趣,增强他们的爱心,净化他们的美好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实践证明,教师创设环境开展德育工作,把幼儿德育融合在各项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幼儿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浅谈幼儿道德教育 【摘要】幼儿是社会的接班人,本文就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幼儿;道德教育 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机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时代的发展,对幼儿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面临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家庭的组合日趋4、2、1,独生子女的普遍性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不段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不断进取。 儿童的智慧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限定了儿童道德教育的主管随意性,同时也暗示道德教育所应采取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其智慧水平是不同的。在所处不同的环境中,所感知的事物,接受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不同年龄的儿童应采取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 一、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儿童:知识水平的道德教育 以道德规则的传授为主,同时进行道德启蒙,发展道德的自律性和学习的兴趣。幼儿园小、中班的儿童基本处于他律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道德是一些不可更改的、客观的、实在的行为规则。对于他律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独立地游戏或活动,也已开始较多地与同伴交往。老师、家长为了使他们正常地生活、交往,应把一些必要的规则传授给他们。在行为道德传授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规则本身应当是合情合理的。 规则应是正面的、具体形象的、示范性的,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切忌出现大而空或成人化的倾向。这样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使幼儿能够接受。 2.道德的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上。 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同学。在家中,父母是他们心目中的依赖、权威,他们的言行都受到长辈的熏陶。到了幼儿园,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依赖发生了转移,,他们大多数都服从老师。大多数幼儿常常会用“老师说的”这句话向家长、同伴表明自己正确和要求的合理性。因此,老师要尊重、热爱、关心他们,培养幼儿与老师、个人与集体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思想。老师应以身作则,用严谨的作风唤起幼儿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感知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信任、宽松,没有压抑的环境中。 3.道德传授应使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 要让儿童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儿童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方式;二是让儿童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三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积极态度。 4.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 中班的幼儿在此阶段对道德的认识水平是较低的。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人物,对是非的理解和认识也常常是表面的,只以“好、坏、对、错”区分,缺乏分析概括性。幼儿对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总是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价,而后才逐渐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不会将行为的动机与后果综合起来考虑,也不会评价行为的社会意义。从上述几点说明老师应对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使幼儿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习俗。学习语言、行为规则、思维方式,能正确称呼他人,使用餐具、玩具,能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因此,老师必须耐心和长期坚持下去。 二、幼儿园大班儿童:推理水平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日益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自律性,大班儿童已有一些鉴别力了。如何发展自律道德?老师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幼儿时期是人的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想象贯穿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此时也是培养提高想象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充分借鉴皮亚杰科而伯格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皮亚杰认为,发展自律道德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交往)。 2.“自律”相对“他律”而言,是自己对自己施加行为“自我监控”则相当于在个人心中树立一各楷模,以随时提醒自己,在什么条件下,应该怎样去做。 通过这样促进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使孩子在群体交往中,增强“自律性”和群体感。这一时期的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为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作出表率。父母本身不具备的特点,很难在孩子身上体现,那些活泼、热情、容易和别人和睦相处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美满、幸福、和睦的家庭。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同伴的品德。父母要促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使之相互发生作用。家长应经济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帮助孩子建立广泛的同伴。正面引导,帮助孩子增长辩别能力,使其健康成长。 3.与儿童对话,成人应该虚心倾听儿童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和对话。成人不能漠视儿童内心感受,从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其他情绪深藏于心底。长期如此,他们的心理就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当孩子感到失望、沮丧和愤怒的时候,成人应该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体谅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孩子设法处理问题,逐渐培养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莎士比亚曾说过:“假定一种美德,如果你没有,最好是假定,并以肯定的语气说出对方有你所期待的美德,给你一个好名誉去实现,他就会竭尽全力为他的名誉而奋斗。”因此,儿童有过激或片面的道德行为,只要教育者采用一种委婉的方法、手段营造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学生会自然而然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体会到尊重、被理解、被关怀、被信任的喜悦。 4.为了让儿童成为一个与社会相适应,今后并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必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实施统一的品德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不该模仿的。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外国一位心理学家的经验,他说:“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老师应从这段话中得到启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榜样,会使儿童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 三、结语 当今儿童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应净化环境,消除负面影响正确 倡导,启迪儿童世界观的形成。应加强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儿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事教育的应具有较高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方式,应随着儿童年龄、知识的增长发展的新阶段而不断更新教育方法。总之,较高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新时代实施幼儿道德教育之我见 跨入新时代,幼儿德育活动的课程化,为他们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保证了时间,更引导教师对这项任务给予更多的重视。要让抽象的道德观念入耳入心,关键要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对于理论学习能力尚未发展的幼儿更是如此。一直以来,我园不断强化“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学理念,确立“道德立园,文明育人”的办学宗旨,把德育目标融入活动课程,积极创新德育载体,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了幼儿思想道德建设。 一、大兴文明礼仪之风,创办“文明绿色幼儿园”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貌教育,对培养文明、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提出了“文明人建文明园,文明园育文明人”的办学宗旨,以“礼仪文明教育”为核心以“争做文明合格小公民”为主题,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开展“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的教育活动,利用以图为主的宣传栏和“好人好事园地”等教育平台,使每一层走廊、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都成了“文明育人”的阵地及展现文明礼仪的窗口,使幼儿基本做到了“把礼仪带进幼儿园,把谦让带给同伴,把孝敬带给长辈”,自觉保持园舍的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说脏话,和同伴友好相处。 二、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学会分享和谦让 调查表明,我园有部分幼儿是缺乏分享和谦让行为的,特别是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比较普遍:有的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有的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就哭或抢;有的想玩没达到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这都表明幼儿十分缺乏分享和谦让的意识与行为,使得这些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主要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在“独”的家庭氛围里,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单向的爱使幼儿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形成了众人为我的中心定势,长期处于被关爱的氛围中,无须学习关心他人,势必强化幼儿的自我中心,使幼儿的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的转化发生困难,难以培养幼儿的“分享的观念”和“感恩的心”,甚至有的家庭吃饭时最好的菜让孩子一人独吃,看电视遥控开关由孩子主宰,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竟不容许妈妈把食品送给客人分享。针对这种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家园共育的途径, 帮助幼儿从学会关心他人开始,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 三、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热爱幼儿,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可塑性较强,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热爱幼儿,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可爱而去爱,而是由于爱才可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爱”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将以“爱的传递”作为幼儿德育的核心,把孩子们最爱过的各类节日“利用”起来,把德育教育贯彻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一段时间,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袋变灵了,每天劳动习惯也养成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决非一暴十寒所能奏效,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失时机地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成人要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幼儿起床、盥洗、吃饭、睡觉、待人接物、整理日常用品等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期望,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指导他们付诸行动,反复练习,从而培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为合格的小公民,是一项光荣而又长期艰巨的任务,无论衣、食、住、行、玩哪一方面,我们都会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这充分说明了育人工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而育人又以育德为先,品德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核心和内核,应当从早抓起。3~6岁幼儿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和巩固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启蒙时期。所以应当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及时向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为个体发展奠定坚实的良好个性和品德素质基础。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试论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 从社会发展来说,当今社会也是一个倚重德来发展的社会,对道德和德性的弘扬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与民主建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问题同等重要且影响人类自身生存和未来发展去向的重大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有现代性的德育,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正强烈呼唤德育现代性的生成。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德育现代性才是制约德育实效性的根源,当前德育实效性不高,根源正在于其现代性不足。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 最后是移情,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洛克德育思想及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阐述了他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不乏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论及了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本文简述之,并谈谈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洛克没有系统的论述,归结起来,涉及到以下几点: 第一,羞耻心。洛克认为,鞭笞并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不能真正地约束儿童,“只有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只有触及儿童心灵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康德有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心: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苍穹,一个是人内心的道德律。我想,洛克的话可以说是与康德这句话的后半句相得益彰。 第二,礼仪。洛克说的礼仪主要是指礼貌、礼节和风度,避免粗暴、轻蔑、非难和刁难他人的行为发生。这是符合他的“绅士”教育的思想的。这对我国幼儿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大量。指的是一个人的气度,有大方的意思。洛克认为“凡是最大量的人总是最富裕的人,而且还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称誉”,贪婪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要培养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这一点已经涉及了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已经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行为习惯、礼貌礼仪,可以说是道德的升华。但是“大量”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得到上层人士的尊重和称誉,这是洛克思想的局限性。他还提到了“贪婪”,认为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但这是相对于“赠予”而言的,他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是乐善好施的,因此他将“贪婪”归入人的品德的范畴,此处没有社会学的意义。 第四,公道。“不可让儿童有侵犯公道的举动”,洛克所谓的公道是指诚实无欺,不夺取别人的财产之类的品德。这属于社会公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五,真实。洛克非常强调儿童说话要“真实”,他认为许多过错都可以得到原谅,“惟有曲解事实,用遁词去遮掩任何过失就不然”。可见洛克所说的“真实”与“诚实”同意。说谎是幼儿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应该重视,洛克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说谎有时候并非是他故意要说谎,而与幼儿的自身认知发展水平有关。这是洛克没有加以说明和阐释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批判地吸收他的德育思想。 二、德育的方法 关于德育的方法,在洛克的著作中多有论述,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榜样和示范。他认为“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的心里”,教育儿童“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与其依从规则,不如根据榜样”,洛克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尤其作为教师,“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去做他所希望做的事情。” 第二,说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说服教育,他认为,“对待儿童也要说理”,“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对儿童来说,说服比强制命令要容易接受得多。对待儿童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第三,奖励与惩罚。奖励是必须的,“尊重”、“称誉”、“赞扬”是很好的奖励,但是“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避免”,而惩罚,“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到了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用用。”但是他又说,一旦惩罚,对有“顽梗”和“反抗”过失的儿童,第一次受到的鞭笞就要“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可见,洛克对惩罚的理解,类似于体罚,但他对体罚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而且认为如果用了就要发挥它的作用,但不鼓励体罚。此外,他还提到了要慎用物质奖励,要“小心避免”用儿童心爱的东西去奖励讨好幼儿,他的这一思想对纠正我国当代幼儿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过多地运用物质奖励的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注意。 三、德育的原则 第一,及时强化原则。抓住第一次教育机会。儿童第一次出现错误的时候就要指出他的错误,加以纠正。以培养公道为例,洛克认为“儿童第一次显出任何不公道的倾向的时候,做父母与做导师的人就要表示惊愕与骇怖的态度去把它克服”。再以儿童说谎为例,他说当“儿童第一次说了谎,你最好把它看作他身上的一件极古怪的事情,表示一种惊愕,不可把它当作一种普通的过失去责备”。由此可见,要防微杜渐,不能纵容孩子的第一次犯错。 第二,兴趣性原则。洛克反对灌输,注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材施教,认为不能让幼儿觉得一件本来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变成了任务,那样只会徒增幼儿的厌倦情绪,反而抹杀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之一。 第三,正面教育为主原则。强调惩罚不可多用。如果儿童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你就应该表扬他的坦白,原谅他的过失……原谅他……不要再去提起它”,“不可使他因为坦白而感到任何极小的不安”。由此,洛克认为惩罚不是目的,让儿童认识到错误并改正才是目的。 四、启示 笔者认为,洛克丰富的德育思想对我们幼儿德育有如下启示: 第一,充分重视幼儿的德育,并且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最基本的品行,如诚实、礼貌待人、为人大度,乐于分享等。重视习惯的力量,使幼儿的良好品行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外界的强制与命令,因为“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因此,我们要转变认识,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教育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不是本末倒置,一味强调知识的学习。 第二,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为主。重视说服教育,少用甚至不用惩罚,尤其杜绝体罚。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天真,好奇,充满求知欲,但是他们有自尊,而且很容易受到伤害,再加上幼儿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和不足,要特别注意给幼儿多一些的表扬、赞赏,多一些的说服教育,少一些的责骂,甚至奚落和嘲笑。另外,要注意不可滥用物质奖励。 第三,注意榜样的示范作用。让教育深入人心,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幼儿天生就是个模仿的天才。周围的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判断,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表现。教师和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成人,这是优势,但如果不注意,也可能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让你的一个行为毁了你对孩子一百次的教育。 第四,及时纠正,及时强化。幼儿年龄小,的确容易犯错误。虽然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但不代表是可以放纵的。有些不道德行为,如打架、骂人、偷窃等行为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讲明道理。一般幼儿还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犯下错误的后果的,只是这种认识很模糊,要及时让幼儿认识到这种后果,及时教育,因为这时候最能唤醒幼儿内在的情感,如果时隔太久,事情已经淡漠,就难以再唤起孩子心灵的认同了。对于表扬和赞誉同样应当及时,否则就错失教育的契机了。 最后,由于洛克提倡的“绅士”教育主要是针对贵族子女的,他说的德育也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道德教育,这自然有他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除了批判地吸收洛克德育思想当中的精华外,也要看到他的不足,那就是他忽视了社会教育,忽视了对幼儿进行社会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我们要重视和鼓励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学习和体验各种社会道德规范。 总之,要让德育深入幼儿的心灵,首先要重视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和把握幼儿教育的任务。其次,只有能让幼儿引起情感上共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反对强制、灌输和空洞地说教,要注重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要注重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在生活的切身体验中进行品德教育,以理服人。最后,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一个好的榜样胜过一百次的说教。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基于“礼尚往来”引发的幼儿道德教育深思 摘要:幼儿道德教育是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强调主体在道德的状态和特性。因此,幼儿德育也可视为培养幼儿德性或品德的教育。“礼尚往来”是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一门基于礼仪和交往的学问。“礼尚往来”对我们幼儿的道德教育就是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影响,并创造积极的环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幼儿德育;礼尚往来;潜移默化;教育环境 “礼尚往来”是一种社会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是普遍存在社会发展的文化状态。“礼尚往来”是人类道德的一种认知,同时还是规范人类道德的行为的一个标准。“礼尚往来”在宽泛意义的层面上讲,也可以当做一种人类相互了解的活动。幼儿道德教育中也是需要普及“礼尚往来”的道理,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普及这个道理能够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赠与、同时学会接受。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以下内容:幼教园对于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建立在情感的教育基础上,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出发点,注重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幼儿教育当中需要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根据幼儿的品德发展规律以及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贯彻幼儿教育的纲领,在教育的发展阶段对于幼儿进行统一的要求。但是也需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孩子学会情感表达。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良性的培养,把显性的教育和隐性的渗透教育结合,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在幼儿的生活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施加教育的影响,让幼儿德育的教育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创造良好幼儿教育的环境,注重隐形的渗透 《幼儿园教育纲要》阐述道:幼儿活动的校园需要创设给幼儿教育相匹配的环境,给幼儿的性格养成提供机会与条件。环境的优良是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发展重要的因素。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幼儿若生活在和谐环境之中,幼儿的情绪表现为愉快,生活的态度表现为积极,他们会较为乐于接受他人。因而,也可以判断,幼儿通过环境变化也在无声地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创设出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地利用该教育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德育隐性渗透工作,让幼儿可以萌发出良好情感,而后能成长成为心灵积极健康,对社会有热爱心、感激心的人。 提供健康并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个环节要靠教师在教育中的情境设置。例如,可以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可以小爱再大爱,由爱家乡到爱祖国。这些爱的传达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口中让孩子们听到,还需要通过进行创设的教育参观“可爱的祖国,或者是可爱的家乡”等相关展览,让幼儿熟悉可爱的家乡,了解伟大的祖国。还可以在活动准备中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这样幼儿在教师情感感染下,在其他孩子帮助下,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礼尚往来”的接受和感恩。 二、“礼尚往来”的教育需要具体地渗透在各项活动里 各个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何把品德教育有机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里去是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必须了解自己所处幼儿园的特点,积极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处适应自己园区的活动,然后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工作。 1.最大化地了解日常生活园区的德育教育特点,对园区的幼儿进行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正确的行为习惯。让孩子们能在园区的刻意活动中潜移默化领悟到“礼尚往来”的意义。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都是以差不多的流程重复,在这潜移默化之中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德育的教育工作可以用随机渗透的形式进行操作。这需要我们的幼师教育工作者把握住渗透机会,了解以及掌握幼儿的行为品质和各种动态,不间断地进行随机的教育,幼儿通过这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地利用日常的生活中因素来进行幼儿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 2.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活动,在各种活动之中有目的性地培养幼儿的品德。教师对于活动的设计可以多彩多样,例如,可以注重综合教育手段综合的运用,发挥幼儿的教育工作中所达到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在玩乐中进行幼儿教育工作,让孩子们在此过程中能够懂道理,受到熏陶。 三、把“礼尚往来”的教育普及到家庭教育中去 幼儿园、家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它们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幼儿在进幼儿园学习之前都是受家庭的影响,进幼儿园以后,就受到了幼儿园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如果幼儿园的环境和家庭环境差别太大,那么幼儿的行为习惯就很难形成,甚至出现成长中的分离。所以,在建立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基础之上,还应该让家长一起努力,建立起一个有利于渗透教育进行的家庭环境。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家长要有必要的提醒,多与家长沟通,提醒家长注重细节,定期开家长会,将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反映给家长,并还可以告诉家长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的教育就是把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娱乐中。“礼尚往来”是我国的优秀传统,对幼儿进行渗透式培养“礼尚往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发挥幼儿园和家庭两个环节的作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幼儿道德教育论文:浅探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 【摘要】道德是稳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保障,是传承先进文化,构建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而幼儿是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德、文明行为的使者,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重点分析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幼儿道德教育;影响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所以它是稳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保障,是传承先进文化,构建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而幼儿是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德、文明行为的使者,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有很多种方法,但本文重点分析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的道德教育。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幼儿具有优良的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所以我们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五爱教育、文明行为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使各种文明行为成为他们的习惯,使坚强、勇敢、自信、乐观的性格伴随他们成功,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强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具有五爱的意识、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呢?我园用三年时间尝试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的道德教育。 1. 利用各个传统节日传说,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意识 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美好传说,这使幼儿不断地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神话传说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从而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比如:春节放炮竹、贴春联、门神,让幼儿感受到古代人们是多么希望和平、安详的生活,而今他们生活在没有野兽侵扰的现代是多么地幸福,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现在祖国的热情。而“端午节”的传说,“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更让幼儿深刻了解到一个爱国者是多么地受人尊敬和敬仰,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做爱国者的志向。 2.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意识 爱劳动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没有现代文明。而身为独生子女的现代孩子在家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了从小使幼儿养成爱劳动的意识,我们除了日常教育活动之外,还利用传统节日教育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意识。比如《春节》主题中“我为幸福来扫尘”、“我为大家包饺子”等活动,使幼儿感受到扫尘、包饺子、贴对联虽然辛苦、劳累,但给家人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从而使幼儿养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及尊重家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此外只要是在幼儿园期间过的节日,我们都会让幼儿参与教室环境的布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翁,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幼儿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可以美化环境,从而促使幼儿付出更多的劳动,为家人、教师、同伴带来更多的作品,养成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 3.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意识 尊老爱幼是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一个小宝宝是四位老人的掌上明珠,老人们为了表达对(外)孙子(女)的爱,常常对幼儿的无理要求无条件地满足,逐渐使幼儿养成“我是小皇帝”、“我是小公主”的霸道习惯。有需求时,就对长辈百般顺从,不高兴或无需求时,就爱理不理,甚至拳打脚踢,从来不把长辈作为长辈,而是作为自己的玩偶和撒气桶。为了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意识,我们利用《春节》主题中的“我给长辈拜个年”,《重阳节》主题中的“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谈话活动和《中秋节》主题中的“爷爷为我打月饼”音乐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怎么给长辈拜年,长辈送给了什么礼物,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样子、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和自己如何向爷爷奶奶表达爱,让幼儿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爱和关心,从而萌发了他们尊敬、关心、爱护老人的情感。 4.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的习惯 人的言行举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了提高幼儿的整体修养,我园不仅在日常活动教育中注重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教育因素对其进行启发和教导。譬如在《春节》主题“年夜饭”的谈话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向亲朋好友问好,学会礼貌要菜用语,懂得在餐桌大喊大叫是不礼貌的行为等等文明用餐举止。在《清明节》主题“为革命烈士扫墓”活动中,我们要求中、大班幼儿在去、来的途中不能随手扔垃圾,不能随地吐痰,不能大声喧哗,并让其明白这么做是为了保持陵园的卫生,是为了表示对烈士的敬仰,结果大部分幼儿都能按照要求做。这就说明只要让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是能够做到的。 5. 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坚强、乐观、勇敢、持之以恒等的良好性格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而纵观历史长河,任何成功的人都具有坚强、乐观、勇敢、持之以恒等良好的性格。幼儿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具有坚强、乐观、勇敢等良好的性格,才能敢于面对,才能想方设法找出解决办法,所以我们要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养成良好的性格并不是靠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但经过无数次的一朝一夕的教育、引导,必定能有所收获。我们教师正是坚信这个信念,不放过每一个引导的机会,时时刻刻呵护着幼儿的良好性格,抵制着低迷、消沉性格的滋长。比如“年”的传说,让幼儿感受到满头白发的矍铄老头面对凶恶“年”时的镇定和勇敢;“元宵节”的来历,让幼儿感受主人公东方朔遇到问题不急不躁、勇敢、乐观的性格。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其睿智的语句再度提醒世人注重早期教育。而德育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从小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但一方面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探索社会性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家园直通车,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为幼儿提供一个文明的、和谐的、充满爱的大环境,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美好未来!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论网络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 探索网络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一是通过网络媒体挖掘教材的内涵,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借助网络媒体,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寓网络媒体的载体作用于课堂教学中;三是通过开发教学软件,引导小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拓展德育教育空间;四是组织美术教学中的特有素材,进行专题综合德育教育。 关键词 网络环境;小学美术;德育 1 前言 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与日趋优化,教学手段得以现代化,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科德育教育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现象还相当严重。 近年来,在小学新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影响下,特别是受远程教育的熏陶,通过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积极开发对美术课德育教育的方法,通过教学手段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其德育的教育效果很好。下面从4个方面具体论述网络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2 通过网络媒体挖掘教材的内涵,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小学美术是小学教育中最为基本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绘画、描述和基本的创作,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小学生的自欣赏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基本的训练,从认知出发,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大都是建立在一个整体体系内,如果美术教师不去挖掘其内涵,上述教学目的难以实现。为此,通过学习与研究,尝试应用网络和计算机媒体实施对教材内涵的挖掘,提升小学生德育教育之针对性。 例如,在教育小学生进行基本绘画功能训练时,先让学生观察名人的创作、名人的绘画动作分解和名人的绘画特色,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引导,特别是名人的品质与做人的特点,让小学生理解绘画与做人的基本关系,掌握美术学习要学习的德育内涵。 每学习一个单元和章节后,将通过网络、计算机媒体,将作品的出处、寓意和创作者的激情、品质等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去看、去思、去想、去寻找做的原因,特别是创作者的言行举止、创作者对社会的贡献、创作者的基本功训练等,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励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激励小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激励小学生学会如何帮助别人,激励小学生真正成才。所有这些是教材中不能学到的,也是教材的表面不能表述的。这种方法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以情激人,以情教育人,再加上教师的训导与教育,加上家庭的影响和社会的影响,小学生的德育品质会大大提高。 3 借助网络媒体,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寓网络媒体的载体作用于课堂教学中 教学的实践表明,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说教和指导,要想让小学生在美术绘画特别是创作等方面有所收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小学美术教师深入地挖掘现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将手段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合理开发其大脑功效,做到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双重收获,将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引入课堂辅助教学,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效果很好。 比如,根据美术教学的需要,将美术的每一个单元的相关内容都制作成课件,课件最大的特色是都是简易的动手引导信号,小学生一看就会,一学就行,动手就能进行模仿,就能画出自己需要的作品。但每到一个知识点,在课件中都穿插上几个小故事,像做人要求的,好人好事的,帮助别人的,或者穿插上一个适合儿童需求的个性化故事,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有时,直接将网络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像绘画基本功讲座、儿童学习的要求、少年儿童的习性要求等,教师边进行美术教学,边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教育。这样一来,小学生依靠课堂,特别是课堂中的有形教育,不仅受教育的效果好,其模仿能力也强。部分小学生回家借助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帮助父母和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深受家长的欢迎。 让人记忆最深的是在传统的美术课件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儿童丢弃绘画工具的小插曲,意想不到的是,90%的学生都能提出帮助其他学生捡拾起来的建议,深深感染、教育了教师。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教育理念必须符合儿童的个性需求,否则就失去它的特定教育意义。在小学美术德育中,不要仅仅通过说教,其有形的一个或者几个实例,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4 通过开发教学软件,引导小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现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环境大大优化,特别是网络进学校、进教室及计算机上讲台等,推动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为学科教学创造了条件。在信息化自我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向计算机教师请教,特地制作了符合学生美术需求的学习软件。 针对学校地处城区结合带,外来务工子女增多,家庭中计算机、网络普及率不高的现状,开设小学美术网络欣赏与学习园地: 一是将教育网络与教室的计算机进行联网,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呈现给每一位小学生; 二是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美术课件,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习中,并将德育教育、日常行为养成和对学生的要求渗透到里面; 三是选取具有个性化代表的作品,通过网络媒体播放给全体小学生,让小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接受爱和恨的教育。 如下载和改编的儿童小剧《张小二学画画》,其画面逼真,动作真实,人物、道具和环境符合儿童成长需求,学生乐意看,争先模仿,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教法多次受到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5 组织美术教学中的特有素材,对学生进行专题综合德育教育 最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多种有关儿童成材的电教片,这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科教育、做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素材,既服务于教学,又能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起双重作用。 例如,在每次美术教学之前,组织小学生自己动手寻求学习使用的材料,特别是通过加工、制作和改造已有的工具,尽量不去购买新的耗材。自己来这是一件小事,但对小学生来说,这就是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更是一种从传统教材、课堂难以接受到的德育教育。有的小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动手制作绘画的尺子和其他工具,虽然这些都是很简单的劳动,但让小学生学会了劳动与创新的内涵。 去年一次的美术课上,一位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颜色盒,不仅美观、大方,还极具创意,吸引了全体小学生,纷纷参观与观摩,受到了巨大的教育启示,有的学生当即表示,要节约,要自己创造,要好好学习。这种教育的能量不可估计。 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是一样的,从教中来,而又服务于课堂教学;从学生中来,通过事例教育学生;从活动中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反而激励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组织教育,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德育教育。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年级和阶段,特别是学科教学已经十分普遍,如何加强对计算机的学科教学特色研究,仍然是一个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新课题。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探讨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成效 摘 要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家级教育部为推进素质教育已经奋斗多年。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规定的实施,美术教育重新成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热点。由于农村地区的美术教育相比较于城市地区来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成效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重点就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优化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成效的策略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美术教育 教学成效 1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1.1 忽略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 首先,这种对于美术教育的忽视是来自学生家庭的,农村小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由农民子女构成,农民家庭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都认为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的,因此十分看重其子女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升学机会等,容易过于重视子女分数,忽视子女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在我国广袤农村地区,农民大多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他们无法理解和正视开展美术教育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意义,即使自己的子女在美术方面有兴趣,他们也无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他们进一步深造或进入专业领域学习。 其次,这种对于美术教育的忽视则是来自学校的。多数农村地区的小学往往存在着师资不完善、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保证小升初的升学率等教育总体目标指导下,学校首先在引进人才方面就格外重视应试教育科目的教师,而对于艺体类教师资源引入不太重视。从农村小学整体师资资源分布来看,各年级语数教师数量是最多的,而在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十分匮乏的,因此在农村小学中往往美术课的任课教师都不是专业美术教师,而是由其他专业教师直接兼任讲授;与此同时,由于美术课程不在小升初考试范围内,因此学校对于美术课程的课时安排也存在较少的问题,而且“主科”教师对于美术课时的占用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① 最后,对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忽视,也有来自学生个体和教师个体本身的。受限于自身素质的问题,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数量少、且缺乏专业性,通常在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讲授、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而且农村地区小学生还没有十分完善的个人价值观、且存在着知识面狭隘等问题,往往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影响,在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上,由于小学生受到来自权威主体的影响,容易造成主观上忽略美术课程学习,从而抑制了自身在美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和潜力的挖掘。 1.2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匮乏 小学美术课程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画画,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美术欣赏能力等。艺术类课程的开设与练习,相比较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也存在着物质基础要求较高等问题。美术课程需要借助不同的介质来实现美术技能的传播和实现,比如在静态素描中,教师准备素描所需静物,通常会选择石膏像等,不同形态石膏像的投入对于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也是很大一笔成本。此外,不同形式的美术教学手段对于美术教育资源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静态素描需要石膏像、美术手工需要手工原材料、美术欣赏需要相关知名画作的图片、多媒体影像赏析等,这些资源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 2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成效优化策略 2.1 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优化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成效的第一步就是需要转变美术教育观念。首先是学校、家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重视美术教育。学校在美术课程课时安排方面,对于美术教学应当安排的课时做到不刻意减少、不无故霸占;其次美术教师要转变美术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一笔一划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抓住学生兴趣点来进行课程的安排和授课模式的选择。农村家庭尽管不能从资金上对于子女在美术教育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但应当充分考虑孩子在美术学习方面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提供一些基础条件供孩子进行美术学习,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创新。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应当综合评价学生素质,而不应当仅仅重视学习成绩,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立专项美术奖学金提供给美术方面确实有造诣天分的儿童。 2.2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农村小学之所以没有重视美术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受到其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成效,美术教师应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一定要按照传统美术教学要求的进行,可以根据农村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来展开教学。比如,农村小学生可能无法去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展览馆、名胜古迹,但农村地区也有着广袤的田野风光、奔腾的大江大河,自然风光是农村地区不可多得的优势,美术教师应当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身边的美,降低美术教育成本。在开设美术手工课时,考虑到农村儿童知识面和对于事物认知的范围有限,应当选择农村儿童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比如说石头画、树叶画、泥雕、废物利用等。②这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能够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建立美术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其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3 创新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由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可以考虑创新美术教育的模式。尤其应当考虑加入图片、动画、音乐与美术课程的融合。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心智发展阶段,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尽管目前农村地区小学美术教育资源非常稀缺,但对于不同设备,比如录音机、图片等常见材料的准备方面,美术教师还是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考,用创新教育模式带动美术课程和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 2.4 提升专业教师素质 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素质、数量都偏低,这个是个不争的事实。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成效,一方面学校在引入师资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美术课程对于专业师资的需求,从正规美术教学专业引入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帮助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申请国家“国培计划”相关免费专业培训课程,帮助美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再次,我国志愿者协会在针对农村地区每年都会不定期招募专业志愿者,奔赴各地教育资源匮乏的山区、农村去支教,因此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学校还可以通过志愿者组织去申请相关美术专业人才来校进行交流,加强现有美术任课教师与专业美术人才的交流,提升自身素质。此外,各地的教育局、省委及国家教育部,应当加大在美术专业师资培养和专业师资素质提升课程方面的投入,尤其在教学资源均衡方面,更应当充分考虑到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对于专业师资的要求,鼓励师范类学校办学与支援农村教学相结合;并在农村地区的美术教育中引入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暂时缓解师资不均衡、师资不完备等问题。 3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教育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美术教育对于农村地区儿童而言,对于其综合素养、未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应当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真正投入到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 【摘 要】美术是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主要课程之一。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小学生想象力之上的特殊性科目。在当下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推进小学生的创造性教育,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性 措施 美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学生通过创造出事物的具体形式来向教师或父母传达出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美术的创作充分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他们探索发现的能力,为日后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下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存在低起点、高落点的现象,学生不能够用画笔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面对画纸无从下手,有的甚至放弃自己的最初想法,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直接拷贝别人的图画。这些不良现象导致美术教育不能够达到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重点,在教育的过程中投入自身的情感,始终坚守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实现学生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 转变授课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对书面知识的讲解微乎其微。美术课本的知识只是用于辅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通过对作品的赏析,使他们形成艺术审美观,把喜欢擅长的绘画元素运用到自身的作品创作中去。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减少对课本知识的详解,摒弃以往照本宣读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地进行指导,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因为严肃压抑的环境是阻碍学生进行创作的重要因素。只有轻松愉悦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创作才大有裨益。教师应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不用像其他的文化课课堂那样,保持端正的坐姿和高度集中的神态,但这并不等同于课堂是散漫、无纪律的,轻松的氛围强调的是学生心态的自由与放松。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应当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创作的机会,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动脑构图,让其在绘画创作上发挥自身最大的创作潜能。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美术大家的作品,让学生从名人的画风中吸取绘画的技巧。在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允许学生相互交流,表达自身创作的思想理念。在课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身的创作成品,对作品的创作缘由和思路进行讲解,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二 尊重学生的想法,针对性地分析评价学生美术创作的成果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知识,硬性的知识教育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产生了疲乏的心理。美术课堂是一个创造性的课堂,教师应解开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尊重学生内心的想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只有拥有不同于普通人的视角和眼光,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画作。在美国式的教育中,学校大力强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教师禁锢学生思想、压制其想象力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由此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可以看出,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创作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小学生这个群体而言,莫大的鼓励成为他们学习向上的动力。所以在美术作品创作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对学生创造力的肯定,同时在学生彼此作品赏析的时候,让他们取长补短,最终实现自身作品的完美创作。在学生分享创作带来的乐趣及被教师认可鼓励的同时,又让学生的家长了解孩子在美术创作方面的天赋和发展潜能。教师及家长的鼓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创作的信心,激发孩子美术创作的热情,提高他们主动创作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及家长在鼓励时,应当注意措辞,过于夸大的鼓励会使学生自信心过度膨胀,最终使其养成不可一世、眼高手低的坏毛病。过于经常性的鼓励会使学生永远得不到满足,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疲劳,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当把握鼓励的度,间歇性的鼓励会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充足的力量,使其在美术创作能够不断地要求自己,最终使其美术创作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独创性培养 (曲靖市第二小学 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当下我国正如火如荼的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全要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小学美术的教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并且被越来越重视。美术其实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它能提高人们的视野和想象力。对小学生美术思想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固有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下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重点强调的应该是对学生独创性的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独创性;小学培养 小学是未来学生培养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小学教育做的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国家素质教育的成败,同时,小学教育也是改造、构造社会个体的基础性阶段,只有在一个宽松、活跃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一、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独创性的意义 美术教育是增强学生思维性、审美力的重要一环,能提高学生对世界外物的认识和解读能力。同时,美术教育不应当是一味固定的模式,应当追求创新,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 1.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外物的能力 任何事物只有先通过观察才能理解,只有进过外象的观察才能了解其本质的内容,所以观察是很重要的2。在美术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外物并从自己所看到的角度在纸面上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和描述自己所看到的,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有耐心去观察,从而养成一种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和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 2.可以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记忆 通过对学生观察的理解可以知道观察就是为了更好的总结其本质和特征,对所有问题的认识就是在不断的观察、理解、再观察中积累的。美术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去运用色彩整理出其所看到的外物并绘画出来3。通过绘画可以使学生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各类不同事物的区别,增强辨别能力,提高其对事物的记忆力。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都会给绘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可能就是永久性的。 3.能够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类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活动,是观察者通过表象的观察,在其脑海中进过加工形成的新的事物形象或者对事物更深次的理解,如看到树叶变黄,知道秋天临近。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对生活或者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在小学生的学习中要从小培养其对外界事物的想象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绘画教育,让学生们在空白纸上绘画出其能想到的东西,在漫长的教学中不断增强其主观的思考和理解能力。美术教学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们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这里可以随意描画,想到什么就画出什么,无拘无束的自由 二、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创新性的建议 美术教育具有巨大的优势,做好美术教育是关系到个人成长、未来建设的大事,应当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本文以下将对如何实现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这一目的提出几点建议: 1.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对学生的小学教育目的就是为以后让其更好的接受知识和各种挑战打下基础,小学教育做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在复杂且日新月异的社会中适应学习、生活节奏,就要做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学会主动去学习,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小学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再以直接灌输理论而应特别注重实践。比如带领同学们在春天的田野里去写生,让他们在贴近生活的同时进行学习,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察,有人会描绘出绿油油的麦田,有人则会绘画出悠闲的白云等。由此可知,美术教学只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才能有不同但丰富多彩的效果。这才符合教育的目的。 2.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景构造 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外部因素,试想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中是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对小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在美术教育中也要特别注意对教学环境的改进。如果要是在课堂上富有激情的讲解,学生肯定也会被带入其中,达到身临其境、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要在美术课堂上渲染一种愉悦、轻松的气氛。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要多鼓励,增长其对该课的兴趣,而不能一味的否定,最终造成学生对美术的放弃心理。要让学生轻松学习,去享受美术课程。 3.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一名优秀的教师可能能带动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不在是课堂的决定者。所以要培养一批适合现代教育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培养上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要做好教师的考核机制和讲课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及时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且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6。怎么样才是优秀的教师那?首先就是老师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立性,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中间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这样的教师也是符合新课改下教学的优秀教师,是一名合格的能够带动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农村小学美术对于完善学生性格,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本文,首先论述了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然后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对策 1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作为人类的一大社会精神行为,其本质从来就是以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一门艺术。美术教育也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在为现代化的需求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同时,为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美术教育,是提高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美术课是孩子们深感快乐的事,小学生学习美术,有利于开发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美术教育的育人是潜移默化的,不可能会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因此,抓好小学美术课,发挥美术课在小学美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2.1教育部门和校领导意识淡薄,尚未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是美盲,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由于实际认识不足,致使一些农村小学的领导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 2.2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学生自主探索过程 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观念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2.3教学目标片面,无法达到美术教育应有的目的 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些简单方式参加美术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和所需的最基础的“美感”,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2.4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落后的根本点在于师资缺乏,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都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美术课都是其他科目老师越俎代庖,似乎人人都可以是美术老师,他们对于这样的专业课更是无从下手,于是大多都是敷衍、应付了事。 3改善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3.1转变教育理念,让美术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我们应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剔除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糟粕。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生活嫁接到绘画中,把绘画融入生活中,用生活来解读课本。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3.2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让美术显活力 我们应当吸取其精华用于新课改,在思想上进行改革,要打破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使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模式,才适合经济发展。小学生美术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让美术教育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心灵,让小学生走向开放,把生活融入到美术中来,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的人才。 3.3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目前,农村教学模式由于受到教师自身水平的影响,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讲授为主,课堂没有活力。加上美术课都是其他科目老师兼任,更谈不上活力的体现。现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自由发挥。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改变了教师以往的以讲授为主的角色,让小学生自由的感受周围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 3.4改善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首先,应当加大对现有的美术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可以定期举行美术竞赛让美术教师学有所用,不断巩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其次,应当强化学校设施,增添教具,配备专职美术教师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特长生。让一部分学生“富”起来,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同时,可以研究乡土美术,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发展独具特色的乡土教学。 3.5因地制宜,做好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工作 在农村,要让学生配齐所有的美术用品不太可能的,但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有些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很重视,教育投资意义比较强,抓住家长这个心理,就可以向家长做思想工作,为孩子买好一点美术学习用品以此来带动班里其他同学的进步。当然,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就该因地制宜作些调整,发挥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比如,绘画以农村为题材进行写生或创作,不仅形成特色,还从中给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4结语 农村小学教育应当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和关爱。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就更要转变观念,以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抓好。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学校的领导应自觉地把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保证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投入,完善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体验教育 体验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任何美术活动的方式都是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是一种活动和结果,作为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已被我国教育学者所关注,它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和变革亮点。 一、体验是《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大纲》上的突破。 《美术课程标准》是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毋庸质疑,它对美术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体验、自身理解、自身解读,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对不同的人必然是不同的。因此,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师生真切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体验课程”。 与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美术课程标准》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意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和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它更关注了学生学习时的体验,体验也使美术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美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论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到陶冶,丰富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不难看出,《美术课程标准》也是美术课程观上的一次变革,它必然对教学改革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体验是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此次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内容设计上,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以教学活动来设立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这种把教学内容由“静态”“平面”转化为“动态”与“立体”的划分,突出了学生主体的作用,更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的重要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性必须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自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它变改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而体验性则是现代学习方式最突出的特征。 体验是身临其境或亲自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亲历中获得认知和情感。美术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创作欣赏者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美术教育面对的是中小学生,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诉诸心理、生理,又诉诸情感的美术语言:色彩、线条、构图、明暗、加以体验,更需要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中完成任务,到达掌握知识和技能目的,不能以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情和认识,而是在美术活动体验中到乐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趣味。这种情感和理性的统一,脑力与体力的结合,与现代教育心理学所倡导的: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各种疑难。困惑和矛盾,学生只有经历探索新知,才能与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学观是一致的。 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他们反对传统教学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这种教学是使学习者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富有创建性教学思想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或心理上虚拟经历,获得认识或情感。这种实践、心理的亲历性正是体验的本质特征。美术教学中,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等方式也是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体验是其个性特征和美术价值观的统一体。 从体验的个性特征来看,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气质、需要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这种个性的本质特征的独特性的不同,必然对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体验是个人的、个性的,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个性的体现,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创造力。因此,丰富而自由的个性是一个社会能产生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艺术作品展示人的丰富性之所在。美术作为造型视觉艺术,在促进人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方面,在促进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美术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艺术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目前从我国的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更多的是一种导向性目标,而非标准性目标,这就意味着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未必达到一个标准,应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个性本质特征的独特性,也就是保护学生的差异性,因为差异不仅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更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正因如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把: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列为教育原则。 体验是美术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意义的方式”,体验作为“体验课程”和教育学中的一种话语,值得每位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探究。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探讨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及教学方法 摘要:作为小学教育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美术教育对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美术的课堂效率呢?这个问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美术的教育特点及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原则;教学方法 小学的美术教学通过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直观的图片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行为的教育。教师可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规律来为学生构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美术教师应将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以下是本人对美术教育的个人观点。 一、教学特点的分析 1.内容涵盖较广。美术表现形式的载体是物质原料,以此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空间及面积,将艺术表现在作品之中,便是美术的内涵。该科目所涉及的方面较多,如建筑、绘画等各种门类。多种多样的学科内容交织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全面地了解美术领域之大,从而开拓了学生关注生活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美术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2.培养审美观。在小学开设美术教育是为了培育学生审美的能力,从而进行美育教育。小学生学习美术可以拓展视野,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身心和科学文化等素质的提高。 3.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小学生整体的素质教育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小学美术除了基础教学之外,同时也向学生们教授健康的、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人的知识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基本原则的遵循 1.互动。小学生因为幼小的原因,所以一直都保持着活泼、开朗、好动的个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在学习中抓住这一鲜明特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不能反对他们玩,相反还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活力、有乐趣的课堂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同学间、师生间互动性质强的模块,在提高教学氛围的同时,还能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2.激励。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应注重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在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提高程度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指导、鼓励方案,这种发展的评价机制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美术基础学习阶段,更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生自身的潜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3.启发。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从而融入到学生团体中。在该年龄阶段,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受到教师的关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培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在评价学生作业时,不能乱下定义,随意批判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四、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1.教学情境的创设。(1)各学科的完美结合。小学美术对美术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应多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将美术与文学、数学等学科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力及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既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受到了家长的推崇。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让课堂趣味无穷。(2)建设与生活有关的学习环境。生活与学习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将美术带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氛围才会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将课堂外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做出许多有创意性的作品,进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2.多媒体的有效运用。随着教学环境的优化,多媒体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随处可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增长见识。在教学中,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带或网络视频,把那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可是使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图画的美,还能感受到图画背后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由于多媒体自身具有的优势,很快得到了业界的推崇。多媒体教具可以给学生展示极其独特的画面效果,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水平。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具有重要的教学作用。可以展示丰富的视频资料和美术教学方法的示范过程。 3.课堂与课外的有效联系。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模式,即先讲后画。但是教师可以边讲边画或先画后讲。可以学生自画,老师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的来提高能力,引起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外出写生等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4.采取添画强化绘画技能的实践性。众所周知,绘画是美术的表现形式,技能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几乎贯穿始终。因此,如何强化绘画的技能锻炼与练习就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然而,小学生在技能的掌握上还比较薄弱。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在最初的几节美术课上要求学生做一些添画实验。这一实验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纸上可能是绘有圆圈或直线,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此基础上创作,自由发挥,最终画成一副独特的作品。等他们熟悉几次后,就能够画出小鸟或小鱼等动物,然后再让他们配上美丽的背景图案。第二种方法则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给每个小组一张纸,上面也是一个简单的图案,然后让每位组员在上面轮流添画创作,最终画成一副漂亮的作品。 总而言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大改善力度,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教学经验,为以后教学质量的保证提供一定的基础。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 要:本文是我参加湖南省“农村中小学校顶岗”,在大堡乡到湖中学顶岗期间做的一个调研,通过亲身家访和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各科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访谈,主要了解大堡乡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进而浅析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对策。 关键词:边远山区 ;中小学校 ;美术教育 ;现状 ;对策 正文: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学生认识真善美,启发心智德,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全面强调素质教育和重视美术教育,各学校中的美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大堡乡这个独特的教育环境,使其美术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大堡乡位于常宁市西部的边远山区,偏僻落后。全乡总面积约8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400人,主要以农耕为主。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边远山区人口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国的整体素质,边远山区美术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全国美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发展边远山区美术教育有重大意义。 一、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一)学校的现状: 在边远山区的中小学校,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学科,对艺术学科不要求或落实不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里的很多中小学校,有的常年不开设美术课,有的只在低年级开设美术课,而高年级都不开设美术课,如小学的一至三年级或二至五年级、中学的七年级或七、八年级会开设美术课,而六年级和九年级就根本不会开美术课;有的学校连必要的美术教学工具都没有,美术教师教学参考书也没有,更别说专用美术书籍和美术活动室之类的了;美术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黑板和粉笔、白纸和铅笔,至于美术课外活动,几乎从来就没有组织过校内的书画比赛或师生书画展,有的美术教师组织的美术课外兴趣小组,多数也因学校和学生家长的不支持而不了而终。 (二)家庭的现状: 作为世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吃够了农作之苦,一心想让后代能够出人头地、走出农村。他们认为学好文化知识才是正道,至于美术的学习,则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由于升学考试压力,多数家长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就使他们的孩子也错误地认为考试成绩是最重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这样不仅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还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边远山区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兴趣明显下降。 (三)师生的现状: 边远山区的专业美术教师,他们作为山区学校唯一的美术教育守护者,因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多主要从事的是其它学科的教学工作,他们整天忙于吃透教材、准备教案、批改作业等等,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没有条件从事美术创作和参加书画展览,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美术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影响课堂上的美术教学质量。有的美术教师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使学生对美术失去了兴趣。同时,受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熏陶”,学生的思想也变了,他们认为上美术课是让自己在紧张的功课之余放松一下,因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松散,作业不及时完成。美术教师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也慢慢懈怠了,把美术课给其它学科的教师去上,甚至干脆将美术课作自习课,任学生自由活动。 二、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对策 (一)思想观念 关于思想观念的问题,我认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就会存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单靠宣传就能解决的,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如果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不能有所改变,要想转变这些边远山区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要想改变目前边远山区的美术教育现状,首先应该改变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 (二)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我国应该重新制定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以达到“新课程”规定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制定对美术学科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实行结业考试的办法最容易被大家接受。 现在不少省进行的中考改革,把八年级的地理、生物的结业考试成绩以一定的比例加入中考总分,理、化、生的操作实验和体育的加试成绩也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这些新增的考试和操作项目,是对初中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一种培养,也是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很好地接受的,所以我认为要想改变目前边远山区美术教学现状,应该进一步加强这种考试选拔制度,也应该把美术学科纳入这种考试选拔体系里。①当前,不少私立学校和特色学校,在招收学生时,已把美术学科纳入考试科目,虽然所占比例不多,但这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值得肯定。把美术列入考试考查科目,这既符合目前我国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选拔制度,也符合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提倡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美术师资 在国家投资力度下,边远山区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抓好美术教师的培训工作;②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开展各种美术教学研究活动;定期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素质的考核;专人专用以改变美术教师的“资源”浪费现象;进行区域内的美术教师交流,如“城乡交流”、“学区交流”、“学校交流”等。此外,还要鼓励美术教师依据新课改理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开发美术教育资源,创造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为山区美术教育的全面提升创造条件。 总结: 要想改变边远山区美术教育的现状,需要人们改变固有的思想观念,需要教育管理者改变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体系,更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及美术教师的自身提高,这样才能推动边远山区的美术教育向前发展,才能推动全民的整体教育向前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山区小学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美术是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课程,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山区小学美术教育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就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浅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山区;现状;策略 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它既培养了学生基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分析、记忆等很多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山区的小学美术教师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山区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1.教学任务重,美术教育遭到忽视 山区教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任教的学科较杂,课时又多,虽然山区小学生的人数不是很多,然而教师所付出的精力却非常大,不会因为学生的多少而省去一个教学内容或是教学环节,这使得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应试教育的学科上,美术教育自然会受到一部分的冷落。 2.美术教师素质整体偏低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美术教学的质量,而在山区专职的美术教师不足以满足美术教育的发展,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山区小学是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的,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个人爱好,美术素养可以说是根本无从谈起,又如何知道如何怎么组织美术教学,更不用说体现美术价值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了。 3.评价机制上对美术的忽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得到深入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不难发现应试教育又有回归的势头,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山区教育,每年的考核也较多的是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一些需要参加考试的科目的教学质量,这也是美术教育被忽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另外,教师的评优也都只是与语、数、英等考试的科目挂钩,这使得美术课堂经常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属地,如此下去又从何谈起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呢? 4.美术课程资源贫乏 美术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学科,不论是学生学习抑或是教师备课等都离不开丰富的资源,而山区小学美术教育中大部分都是依赖于教材,其他的一些教育资源就相当的匮乏,严重地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山区小学美术教育策略 1.加强主观认识 教育认识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的思想,所以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可随意地让渡原本属于美术的课时,更要从本质上重视美术教育的意义,加强自身的素质,积极、认真地研究课程,明确课程教育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美术教学。 2.实施培训 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从整体上让教师的美术素质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保障。在进行培训之前要对教师进行一个整体的测试以便了解教师的实际水平,有目的地进行分层培训,这样才能让培训更具针对性,确保培训的实效性。 3.完善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也是教师教学热情的一个来源,教育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点,要想提高美术教师的热情,就必须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对山区美术教育的投入,并且完善对美术的评价机制,在年度考核中亦要重视对美术的评价,并进行督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 4.拓展教育资源 山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在短期内是无法像城市学校那样具备良好的美术教育资源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因地制宜,从现有的条件出发,积极地开发校外的资源,让山区美术教育更具特色。如,在山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学生跟自然最接近,也更能表达出他们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有利于他们把这些美景用美术进行表达。这样特殊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更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浅析多媒体运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价值 【摘 要】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丰富和完善美术教学内容;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拓宽学生的信息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多媒体;培养;丰富和完善;促进;增加;发挥;提高 一、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丰富和完善美术教学内容 学生审美观的形成离不开对形象的感性认识。利用多媒体可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综合多种视听手段如音乐、动画、图像等,可以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对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提高其感知速度,并在其潜意识中对审美对象产生美感。如上江苏版第七册《字的联想》这一课,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字的起源――象形字,其次:了解字的演变过程,最后向学生传授根据字形、字意采用多种方法去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有趣的字的形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本课如果没有多媒体的介入,就会感到很枯燥无味。而我在讲象形字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动画《水之源、人之兴》,学生很快就了解象形字。美妙动画画面,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受到美的熏陶,而且提高了对审美对象的认识质量,培养了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从而扩大课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完善和丰富美术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促进和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教师授课时间,把更多主动思考的余地留给学生,且实现了教师、学生、计算机三方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信息展示则呈现文字、声音、图像的立体性,加快了学习形成知识的序列性和知识结构的速度,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达到了丰富和完善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多媒体的运用能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有比较才有鉴别,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不同的画种,艺术流派、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演示,让学生从比较中鉴别美与不美的界限,如色彩配置怎样才美,在生活中如何具体配合,怎样领会其内涵,形成潜意识中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审美认识。培养美的鉴别欣赏能力。比如在上江苏版第八册《色彩的对比与和谐》这一课中,通过课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物体填色,不同的学生给物体配色不同,从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比如红色与绿色配置,就会给人鲜明、有力、刺激的感受。在学生有切身感受的同时,向学生总结哪些色彩在一起是对比色,哪些色彩在一起是和谐色,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此美术教学课件,要根据其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所有的潜在能力来选择运用,以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调动学生的有意和无意注意。同时要对美术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处理,使其结构化、系统化,做到主干层次清晰、分明,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便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接受,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多媒体的运用可增加信息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以往美术教师上课时只能用教科书,或者费很大劲找来一些与本课有关的绘画作品给学生看。现在将多媒体运用到美术课堂中,可以展现所有与本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深刻了解到画家作画时的背景和社会文化,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直观地看到画家的艺术作品,了解到画家的时代背景,通过多媒体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整,有利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四、多媒体的运用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动听的声音、清晰的图表、简洁的文字,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教学信息及各种事件都可变成具体可感的有声画面,使学生感知方式从平面化转向全方位的立体化。由于各种信息是以立体多维方式作用于学生,所以有助于他们以多维的观点来观察认识、了解未来世界,为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从事小学美术教育多年的我,深切的体验到多媒体运用于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求知欲的不断增加,多媒体运用于小学美术教育以刻不容缓,它能有效地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突出重点,教师在课堂内更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内更兴趣盎然,学生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会得到积极主动发展。同时,教学会变得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接受,能吸引学生更好地学习,更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研究 摘要:美术知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是一个比较实用的学科。学习美术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素养、道德品质以及对人文、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必须提高对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重视,其中提高小学美术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提高美术课堂教育创造性的基础和保障。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出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本文主要针对初小学美术课堂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研究。 关键词:小学 美术 教育 创造性 研究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从“教”与“学”的角度上看,课堂教学是美术教学的主要载体。长期以来,以教师“传授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培养。并且小学美术设施落后、教材内容老套等客观条件限制,大多数的美术教学还停留在在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形式。教师临摹学生照搬,接受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以观摩、模仿、临摹为主,学生画的“像与不像”成为了教师对学生的美术成绩的主要评价标准,很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窘状,创造性教学成为了一句空话。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看,小学美术的教材专业成分较多,基本上是职业美术教材的浓缩,其中繁、难、偏的内容占有较大的比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背道而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美术教学内容偏少。因此,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很难完成美术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和专业美术知识的涉及,大多数学生出现“畏难”的情绪,出现了知难而退的态度,逐渐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审美能力、价值观念、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削弱,同时也不利于创造性教学的运行。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教育的策略 (一)“激趣”教育法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先行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因而“激趣”教育法是激活小学美术教学的创造性教育的“先行军”,是“激活”小学美术课堂创造性教学的核心。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其次,要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个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要多微笑,少给学生压力,营造一个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讲《星座的联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在以前学习的课程基础上拓展。教师应用了联想添加法,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结合自己的星座和教材的例子,对自己的星座进行联想。星座的形状、大小、样式都不受限制,课堂灵活度较大。本节课教师从根本上将学生从较严谨、理性的美术思维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的思想插上联想的翅膀自由飞翔。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协助,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思维要从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是促进创造性课堂的前提;其次,展开联想可以从具体的动物体貌特征上进行,例如,绘制星座的时候,可以从星座特征,同时从仿动物、仿图片、仿人物等方面进行联想,绘制出星座图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与学生的共同讨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大胆联想,不在以谁画的图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而是比谁的联想更奇妙、更有趣。这种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美术课堂创造性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化手段是创造性教学的“后备军”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互联网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一味的在台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课、做笔记的授课的形式以及传授知识内容都比较单一授课方法。将互联网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和获取信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精美的邮票》(如图)这节课的时候,利用PPT制作精美的幻灯片生动的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上发行的邮票的不同变化的课件。 学生显得对这种电子版的课件非常的感兴趣,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设计想法。“老师今年是蛇年,我要画一个蛇图的纪念邮票”“老师我比较喜欢孔雀我要画一个孔雀邮票”“老师中秋节快到了我要画一个月饼邮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造性的重要措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因此,要重视小学生美术素养的锻炼。因此,必须根据美术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对美术课堂创造性教育进行改革。首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促进课堂创造性教育的开展。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 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方式,同时它还能激发人们的情感交流。美术教育是一种特色的艺术活动,涵盖多种情节。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注重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技巧和创造性思维,现代社会的要求是培养出个体的创造性以及主体性,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重点塑造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小学美术创造性创新意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创造力和主体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作为首要目标,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特性。美术教育是一种有情节、有形有色的创造性活动,它自身就具备创造性和情感性。美术的教育活动开展,最终是要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进行培养,从而不断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一、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中,他们的思想里还有着或多或少的主观意识,他们将接受到的这个世界上的各种感官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大胆的配色,不受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创造出大胆及浓重主观意识的美术作品,这无疑体现了儿童绘画的独特魅力。所以,我们在评价他们的美术作品时,不应该随意的进行批评,要从他们的角度和内心去了解他们绘画时的真实情感,在鉴赏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针对性地对小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 二、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的培养 想要创造出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来,需要创作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时,应该将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们更直观的感受到观察的重要性,不断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在进行创作前,让学生从真实的场景中获取更多的体验和灵感,使其具备充分的创作素材,从而创造出惊人的作品来。例如,在对《淅沥的小雨》一课进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实际去观察下雨时的情境,切身的感受到下雨时自我心境的变化,仔细倾听雨点下落的声音,同时体会到雨中的色彩之美,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对下雨的情境进行体会,从而积累更多的创作灵感。 任何的创作都需要一定的绘画基本功底,美术的技能在诸多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创造性的思维构成必须通过精湛的手法表现出来,美术的基本技能为美术作品的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他们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重视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的环境上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受到不同的熏陶。随着情境的变化,让学生融入到情节中的角色中去,让学生自发的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出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学生们可以通过老师设定的色彩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想象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用多种设备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想象力,不断的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他们快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时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断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在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的创造力不需要和成人一样,去创造一个社会上没有的新事物,只要是创造出自己在以往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事物都能算是创造力的体现。其实在生活中,许多方面都能够培养出孩子的创造力,如家里的旧杂志、旧报纸、旧电器等,都能够培养出孩子的创造力,给他们施展的机会。 (二)进行示范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粉笔描绘出作品的轮廓,并逐步为学生讲解,如创作一幅“喂小鸟”的作品,教师要明确地为学生讲解绘画的步骤,提示学生在画鸟巢的时候,应该把它放在树杈中间,并且允许学生运用各种颜色进行绘画,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巡回指导。对于大树的结构而言,在生活中很难见到鸟巢,通常都被浓密的树叶所遮挡了,所以教师应适当地提供真实的照片或作品给学生作为参考,不断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 对于缺乏创造力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喜欢模仿老师或者同学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开展: 第一,在对绘画的主体进行选择时,尽量选择贴合生活实际的选题,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也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素材,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兴趣。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进行示范绘画时,不应该将整个作品全部展现在学生眼前,而是应该多提供给一些创造性的绘画例子,不断的丰富课堂的内容知识,让美术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并且不拘一格,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广泛的创造空间,在色彩的搭配、画面的布局和整体形象的设计中,不应太过于规范和统一,而是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然后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让学生们敢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展现在绘画当中,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内容。 第三,教师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对他们进行及时评价,让学生展现出更多的优点,同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创作时,鼓励学生进行互相探讨、交流。从对方的思维中获取更多新鲜的材料,为自己的作品提供更充分准备。 四、结束语 对于每一个小学生而言,他们自身都有不同的差别,在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事物的感官和对色彩的敏感度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因人而异的对每个学生进行培养,面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时常地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出他们身上潜在的创造能力。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不能够一味地强调美术的专业技能,而是要从学生的作品中理解出学生内心中真正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们才有更多的信心和兴趣投入到美术的学习中。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初探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型思维的体验与实施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弄清创造能力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以及美术教育的目标和目的。美术学科的具体形象、直观认识、审美创造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努力改变儿童美术创造活动是势在必行的。美术教育应当发挥其创造性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目的,美术教学应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潜能为目的。 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通过联想能变换想出很多东西。教师要启发学生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让学生挖掘自己十分丰富的情感,关心身边的的人和事,并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 孩子本身就有其自己的世界和特点,具有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孩子在关键的艺术发展期内,不能让脑细胞接受大量的审美艺术刺激,使具有艺术加工功能的脑细胞经常处于“饥渴状态”。孩子的潜能会随着大脑发育可塑性的减弱而消失。所以美术教育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利用审美知觉强化学生对美的发现、识和欣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中。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活动中,观察周围的动态环境,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的动作中,感知事物的形式结构,从平凡的生活内容中发现美的存在。从细小的变化和差别中寻找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体验到大自然中带有生命事物的特征,为感性生活经验形成表象和意象打下基础。 比如说在《半圆形的物体》这课上,应提前让学生在回家后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半圆形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想象成半圆形。上课时通过引导启发观看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来想象。半圆形的汽车、轮船、西瓜、刺猬、乌龟……,作画时才有创作思维的雏形。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想象力。 二、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孩子是非常喜爱美术活动的,他们在活动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创造能力。补充故事激发意愿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单纯的课本内容有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内容的补充,使内容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需要。 如:《奇怪的梦》《太阳、月亮你们好》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可以编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得到感染,并激发了作画的愿望。每个学生的想法各异,通过互相描述,可进一步丰富想象,然后提供片段的描绘,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再以补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创作一幅情境画,可采用故事画,也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空缺一张,要求补上。对故事中的主角形象还可以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进行描绘。儿童画就本意来说,是为了用自己的画表现自己的意愿,这种意愿画有很大的创造性,能够充分展示儿童扩散性思维的发展程度。 三、创设激情的艺术气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学生进行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增加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课堂画廊也促进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且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咕哝。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到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着一种激情、愉快、满足。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作画比赛,积极参加省、市、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粘合剂。 儿童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开始,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而绘画便成了这一阶段儿童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儿童在一起边画、边叫、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作为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儿童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美术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以上所述,不尽完善,我还需不断思考,力求探索出一条既能被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路子。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既动脑、动眼,又动口动手;既展开想象,又实践创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技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美的感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开拓精神,那么我们的新一代人将是创造新生活,创造新时代,创造新世界的一代人。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德育理念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摘 要: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结合小学美术教育实际,浅谈德育理念渗透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一点体会,以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理念;小学美术;道德认识;美德教育 德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理念的渗透,让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接受良好的美德教育。近年来,笔者对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进行了探索,感悟良多。 一、在美术课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可以结合小学美术科目的相关特点及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身心特征,选择教师授课与示范,在对富有独特涵义的画题时,既要引导小学生进行练习,又应该让小学生回答美术教师所提出的课堂问题,并且还应该让小学生讨论与平时的表现进行相应的对照。譬如:在讲述“贺卡”这一课的时候,组织常规性的美术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小学生一起讨论:自己会什么时候给谁送贺卡?它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其中你受到了哪方面传统美德的教育呢?如此一来,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便能很快地激发出来,他们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来回答:“我会在教师节的时候给教师送贺卡,在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送贺卡。在送制作贺卡的时候我会想起老师给我们上课的辛苦,会想起妈妈养育我的不容易,让我更懂得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教师的栽培之恩与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该方法的训练之后,在所有有涵义的画题的慢慢影响下,小学生无论是在道德认识上,还是在道德情操上以及意志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突出渗透点,找到美术知识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结合点 倘若要想促使小学生在传统美德方面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小学美术教师就必须先树立起思想品德的教育之理念,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美术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譬如:在对“诱人的瓜果”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该课文的主题与内容,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珍惜食物的现象联系起来,比如问同学,这诱人的瓜果是如何来的呢?我们身为一个小学生应该怎样来做呢?一些小学生就作答得非常好,其中有一孩子说到,这诱人的瓜果全部是由可爱的劳动者们用辛勤劳动换回来的,所以作为小学生应该要热爱可爱的劳动者,也应该热爱劳动。如此便让小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于美术的学习,应先让小学生知道美术的内容是在歌颂谁?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 三、穿插好人好事的绘画作品,树立榜样,深入进行美德教育 在引导小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一定要突出其中的重点,应该有重点地对小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美术作品往往都是图情并茂,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要把内容搁浅,要注意从艺术的特色着手,深层次地引导小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教育图片和画片,将美术学科的思想教育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促使小学生终身获益。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小学生认为大家应该尊敬、热爱我国伟大的英雄豪杰,通过借助对英雄画片的欣赏,可以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应珍惜英雄们用自己流血与生命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在笔者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笔者会借助优良时机,将英雄斗争的画以及好人好事的画在课堂上展示给小学生看,让他们着眼于远处先烈,学习先烈保家卫国及热爱祖国的精神;引导他们从近处着手,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 四、在美术课教学中将美德教育与家庭表现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生在家里面的表现极其关键,传统美德的教育也应着眼于家庭。结合一些小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优秀,在家里表现相对较差的情况,笔者借助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好时机,对小学生实施在校与在家应该同样表现优秀的教育。譬如,在对“我干家务事”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笔者先向小学生提出问题:“请你们叙述下你们在家里都干过哪些家务活,并且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此外再与大家一起分享下你在家里面的具体表现。”部分小学生便回答得非常直率,部分学生讲自己在家里的表现比较好,部分学生讲自己在家里的表现较差些,如此一来,无形当中便能够让那些在家里表现不是很好的同学心生愧疚之心,促使其向在家里表现优秀的小学生学习,从而提升美术课堂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的土壤很肥沃。只有让小学美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发挥到极致,才能够让小学美术德育之花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探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及应对困境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困境;对策 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新课改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好多农村学校却因种种原因,一向被称为“小三门”、“辅科”之一的美术课程的改革却不容乐观,进展缓慢,似乎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误区,也有很多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境 困境一:农村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受高考应试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重智育轻美育,大多数人眼里都明显有“主”“辅”科之分,再加上在升学考试中美术成绩无关紧要,使得美术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学校在课表上排了美术课,实际上却并未开设;美术课让位于主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在业余练练笔,往往被家长和老师斥责为“不务正业”。 困境二:农村学校美术老师队伍力量十分薄弱 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缺员严重,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只好把美术作为“搭配”课,由喜欢美术或稍微懂点美术的老师兼任,许多学校的毕业班也因此取消了美术课,仅安排学生在业余时间画四五张画以应付检查,美术教育特有的美育功能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困境三:农村学生贫乏的美术知识影响课堂教学 多年来,农村美术教育一直遭受冷遇,学生的美术知识少得可怜,“美盲”比比皆是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程度和欣赏水平,他们虽然对美术很有兴趣,但只能望洋兴叹。 困境四:农村学生学具短缺无法教学 多数农村学生家庭或因认识不够,或因经济状况限制,为学生准备的美术学具少得可怜,极个别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还能买一盒廉价的国画颜料或水彩颜料,其余学生几乎除了一支铅笔外什么都没有。这样,教师无论怎样创设情景,想法有多好,整节课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学生没有学具无法去尝试创作,又怎能提高美术创作能力?由于没有学具,学生感到学习美术单调枯燥,无法产生浓厚兴趣,美术教育的作用也便大打折扣了。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改变美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积极主动与学生享受美育 受应试教育的祸害,社会、学校和家长对中小学美术课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导致轻视美术课是众所周知的,但并不代表着学生不喜欢美术课。解放他们的视听,让他们因文化课绷紧的神经得以放松,学生是喜欢美术课的。美术教师要改变“学生不喜欢美术课”的盲目误解。自己对美术要足够重视,积极主动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摒弃无效、虚效、低效课堂教学,找回享受美的教育感觉。 (二)联系农村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主动改善“硬件”“软件”条件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日用品越来越丰富多彩,可用于美术教学的替代品也越来越多。所以,教学中是不缺少工具和材料的,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其实,只要我们多动动脑筋,就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从而克服眼前困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知道,教学资源中除了“硬件”以外,还有“软件”,这个“软件”包括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知识、能力等,包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等,这些内容通过教师的有效整合就形成了为我所用的可塑性很强的能动的教学“软”设施。教师要练好内功,美术教学不要被浮而不实的华丽掩盖了课堂教学艺术朴实的本质。 (三)完善美术教师的评价制度,公正待遇,引进人才 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制定规范的教育制度,对美术等艺术教育的考评方法要进一步改进,有明确、公正、可量化的考核指标,纳入教育考核的体系,美术教师开设的第二课堂指导活动要计算工作量,另计酬劳。其次,相关单位或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设备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一定的美术教学经费,使美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第三,真正提高美术教师的地位,美术教师在评优、晋级等方面同其他任课教师享有同样的待遇。第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从观念上改变美术教师是可有可无的陈旧思维模式,从人才交流会签约引进大量美术专业人才,补充到农村中小学。 (四)美术教师应完善综合能力,实现自我超越 希望自己被重视是人之常情,但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学校不重视美术课并不代表不重视美术教师。虽说美术教师的实际地位无法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相比,但“有为”就“有位”,“有位”就能被重视。书教得好,在教学大奖赛上为学校争光当然好;辅导学生得力,在美术大赛(展)中得大奖也不错;都会获得学校的重视别人的尊重。 由于地区差异,农村学校在美术教学上必然存在着很多误区与困难,但我认为只要我们抱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享受美育”的姿态来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进行新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就能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实现我们的美术教学目标,从而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
微课程论文:中学微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探析 摘要: 微课程的出现,在中学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教师充分运用微课程优势不仅需要准确把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还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微课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如何有效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把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活泼、生动的中学生,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微课程的出现,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变革,极大地提升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一、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是指充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托在线、移动式学习开展实际教学过程的内容。大多数微课程只有60秒的时间,但却不仅只是简单的演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他也被人们称为“一分钟教授”,最初他把“微课程”称之为“知识脉冲”。 二、基于微课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构建“微课程”教学资源库 在构建“微课程”教学资源库时,应面向教学服务工作,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全面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自主、协作、探究式的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相关规定,包括基础性模块,拓展化模块一、二等,并结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把“微课程”资源库与生活情境、基础性知识、技能型操作、信息技术文化等结合起来并加以分类,以便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和复习,教师负责组织练习、检测与答疑。在构建“微课程”资源库时,教师应结合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地设置相应的标准,以便教学资源库能够为各年级教学工作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灵活的组织形式。 2.微课程辅助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可分为四部分:一是课堂导入,二是课堂讲练,三是讨论强化,四是提炼归纳。在课程导入环节中,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结合教学需要,尽量收集生活化的素材,并进行加工处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令人满意的导入效果。微课程能以视频呈现教师收集的素材,但是切忌视频播放时间过长,否则导入过程会显得冗长且繁杂,通常保持在1~2分钟以内为宜。这样才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不至于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课堂讲练过程通常保持在15~20分钟以内,利用微课程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系统、全面地展示各种教学内容,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制作简短的视频课件,可从资源库中选取,也可结合课堂安排进行录制。课件可由教师讲解,也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加以指导,并记录学生常见的问题,在课堂小结中进行系统讲解。如在教学绘图工具栏时,教师可利用微课程视频,展示绘图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并介绍绘图工具。微课程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控制学生机,演示椭圆、直线、填充等工具,然后鼓励学生自我操作。讨论强化阶段是展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过程,学生通过情景教学与自主化学习,对教学过程与内容产生疑惑。此时,教师可将时间交予学生,让他们自主表达自我观点,学生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促进,提高教学实效性。提炼与归纳阶段是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针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教师概括教学内容,总结与评价教学过程,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许多中学也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显示,微课程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显著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祁红 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第一中学 微课程论文:高中政治微课程管理策略探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通过互联网等媒介,便可以了解到各种信息。信息量的庞大、纷杂,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造成了冲击,不利于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鉴于微课程的特点,将微课程运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对于优化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中政治微课程的特点 高中政治微课程,是基于某个知识点或者相关主题,集中说明问题,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方法,针对性较强;高中政治微课程,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挖掘,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具有探究性;同时,在高中政治微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电脑等各种设备查看相关资料,由此可见,高中政治微课程具有资源共享性特点。 二、高中政治微课程的开发 (一)教学流程设计 高中政治微课程主要分为两类:课堂共享型和自主学习型。课堂共享型教学和传统教学流程类似,主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制作微课程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共享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型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关注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兼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二)微课程资源结构设计 微课程教学名称设计,应该主题鲜明,方便学生下载和学习;微视频在导入时,要与教学主题相吻合,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微课程设计时,要将罗列传统概念作为高中政治微课程的核心,并以此开展教学活动;微课程在制作教学内容时,要抓住重点,从单一问题着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三)微课程的录制 微课程资源以微视频为主,其中包括摄像机录制、PPT加录音软件录制等等。CamtasiaStudio是一款实用的软件,可以录制麦克风的声音、电脑屏幕等,录制完后,该软件还可以对视频中的错误进行编辑。教师可以将自己讲解的内容做成PPT,用该款软件录制下来,然后进行编辑。同时,微课程的录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作。 三、高中政治微课程的应用管理 (一)运用于课堂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政治微课程的开发是为高中政治教学服务的,只有将其运用在实践教学中,才能真正让微课堂为政治教学服务。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将微课堂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中,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要注重关注学生对高中政治微课堂的反映情况和实际效果。打个比方,针对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和平和发展》,可以设计几个微视频,并将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1.在课堂前15分钟,展示了相关微视频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搜集微视频资源的时候,可以联系当下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展示相关视频资源。 2.教师利用课堂十分钟时间,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讨论微视频资源的问题,并且提出问题,中日双方要不要因为钓鱼岛开战?你认为应不应该开战? 3.利用课堂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4.教师进行总结评价。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教师可以总结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珍贵,告诉学生战争并不是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最佳办法。 (二)假期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远程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微课程的重要任务。微课程由于短小精悍,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学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有许多中学都是寄宿制学校,平时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考虑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寒暑假的时候,为学生安排以微课程形式为主的作业; 1.在班级QQ群资源共享中任意选取三个微课程资源主题包,让学生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的作业练习; 2.让学生将自己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发表在QQ说说上,让其他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3.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某个话题,制作一个微视频资源,传给教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要注重对学生微课程完成的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同时注重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三)实践反思 1.高中政治实施微课程的积极因素目前,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使得网络学习成为了可能。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后,最喜欢利用上网搜索来解决问题。微课程是信息技术的产物,以微视频为主的微课程学习,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因此微课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微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某高中院校,为了证实微课程对于政治教学的影响,将一半的班级,实施了微课程教学,还有一半班级,依然采用传统的政治教学方法。在接下来的政治期中考试时,采用了微课程的班级,政治平均分是76.5分,而没有采用微课程的班级,平均分数是68.3分。由此可见,采用微课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微课程的实施的困难和弊端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弊端。例如时间不充沛等条件的限制,对微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有着较大阻碍,其次,微课程片段式的特点,并不适合所有的政治课程内容,最后是,微课程实施过程中,单靠教师的个人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统一的网络平台。 四、结束语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微课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由此可见,将微课程应用在教学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微课程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教师在实施微课程时,要注重发挥微课程的优势,改良其不足之处,让微课堂真正的发挥自身作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姚小林 单位: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 微课程论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微课的应用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机电及电气类专业相当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电类专业群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在教学教法上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内容上怎样跟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在教育理念上怎样评价教学的效果,是中职学校教师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落后,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氛围不浓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粉笔+黑板”,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课下不能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 2.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理念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现有教材的内容仍包含有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难记的公式,缺乏本学科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及工业实例的引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电子技术课程中微课教学的具体应用 1.微课教学内涵 (1)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相关教学内容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视频一般为5至8分钟。 (2)微课教学的特点。 一是时间较短,“微课”一般设计5~8分钟的视频时长;二是内容精悍、主题突出,微课研究的主要问题源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主要体现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课堂上某个重点环节的教与学的活动;三是使用便捷。“微课”资源具有教学案例视频的特征,使用方便;四是形式多样化,由于微课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操作简单、课程容量小、时间较短,目的便于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传播。 2.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具体应用微课的思考 (1)合理改革教材,提取合适的知识点、技能点。 在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优化教材时,首先要考虑清楚在这一章教材内容中共容纳多少知识点,要怎样处理这些知识点,要通过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让学生系统掌握这些知识点,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验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等。同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划分尽量小,要为学生课下学习服务,视频一般设计5~8分钟的时长,否则要重新加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根据知识点及技能点的特点进行视频录制,要把握知识及技能点的重点、难点及易错点,在结构及内容上要有所创新,提高学生学习自主独立性。例如讲解半导体二极管时,具体操作如下。首先,简单介绍二极管的结构,尽量多找一些二极管的实物进行对比,介绍各种型号的二极管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让学生对二极管的具体应用有初步认识。其次,介绍二极管的工作特性,把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作为重点来讲解录制,结合电子技术基础教材的相关内容,通过演示小实验来讲解录制二极管在正极电位高于负极电位,即“正偏”时,二极管“导通”;正极电位低于负极电位,即“反偏”时,二极管“截止”。再次,结合教材中关于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图,让学生理解只有加在二极管两端的电压高于死区电压(门槛电压)时,二极管才能导通,同时强调硅材料和锗材料二极管的导通压降的不同,进而进一步理解二极管的实际使用条件。最后,判断二极管的好坏,通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利用万用表来测量二极管的极性与好坏,让学生理解二极管正反向电压的差别等等。通过以上几个微视频的录制,学生可以在课下了解这些知识点与技能点,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课件进行讲解与指导,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合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在线学习。 教师把提前录制好的微视频通过各种渠道(在线传输、QQ、微博、微信)转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同时把学习结果反馈给老师,老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3)合理利用微课,注重教学效果。 一是注重与课堂的整合。在当前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更多的是现实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可以承担课题引入、过程示演、巩固练习等不同的角色,设计中还要注重把握教学层次结构,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微课,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总之,微视频的录制必须符合科学的教学认识过程。二是注重细节的推敲。要设计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短小精悍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教学语言也是微课的重要部分,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有效传递信息。三要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不断渗透现代电子技术应用思想方法,深入发掘学生源源不竭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学支持服务,增强师生之间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开发与使用,实现信息的良好沟通,构建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使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自主学习有机统一,实现微课程的功效最大化。 四、小结 总之,把微课教学引入电子技术基础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形成微课在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生动案例和鲜活经验,形成比较系统的微课校本教材,实现微课在现代化网络中的分享与交流,值得同行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经验推广。微课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总结时,把已经微化的课程进行详细的整理与总结,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而制作一个好的电子技术微课程,要求学校的专业教师团队在教材开发方面多花心思,多出创新,教学设计方面重点研究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课程资源,进而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作者:曹利云 刘明 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微课程论文:微媒体课程设计制作研究 一、学前美术手工教育 针对于学前美术手工教育的特点以及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现状,在进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的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时,应当考虑到教学内容中的技术性的体验对儿童艺术才能的培养作用、进行手工创作时多样化材料的选择和创造对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微课程在时间上显著的“微”的特色及教学内容集中明确的特点、面对儿童学生时所需要选择的易于儿童理解的教育语言与富有趣味性教育方式的合理选择。下面我将针对以上四点进行较为详细地讲解。 1.技术性的提升 手工课不分年龄,其所首要注重提升的能力都是技术方面的提升,换个说法可以理解为这门课程就是手工的实践和提升,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且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一技能,打好手工制作的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保证。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越来越熟练,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当然,手工课是一门锻炼艺术才能的课程,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各种方法所能带来的不同效果,不同的效果碰撞下会产生何种的艺术形象,因此在学前美术手工教育的过程中,切记要避免机械性的重复,单一的形象对学生艺术能力的提升百害而无一利。此外,教师需要明确学龄前儿童的特殊性,因为他们的耐性相比于成年人来说通常会小很多,于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把握好重复性技能练习的质和量,尽可能地“多质少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美术手工教育过程中,材料的难易不同,手工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都会影响学生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多给学生们一些表扬和正面的评价,让学生们通过这种创造艺术的成就感来保持对美术手工学习的热情,以此达到增加学前美术手工教育成果的目的。手工作品之所以相对于其他艺术作品更能打动人,关键在于它的制作过程中有浓重的个人气息,作品保存着足够多的个人的痕迹,在制作的过程中,作者的每一步、每一种情绪都清晰地反映在这上面,使得在作品成型后,这些情感都能更直观地展现在观赏者的面前。因此在进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教授技巧、制作流程和培养艺术思维之外,还需要适当地带领和引导学生鉴赏优秀的手工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这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2.选择材料对儿童的影响 自古以来,评价一个手工作品的好坏,从来都不可以只看重其材质而进行片面的评价,在进行艺术鉴赏时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材料的搭配和艺术加工,这才是艺术品的灵魂所在。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特色:特有的纹理、独特的颜色、浑然天成的形状……甚至有些最初看来是瑕疵的部分,在创作者独有的想象力的作用下都可能变成闪光点。因此,我们在进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时,需要培养学生这种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使学生能够发掘每一块材料的特色,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当然,对于学龄前儿童,我们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对艺术的学习来培养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善于发现生活中闪光点的视角,因此在进行手工美术教育的时候所选择的材料应当尽可能地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甚至是一些废品,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都有着极大的好处。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废报纸、碎布头、水瓶等,为学生们讲解一下这些材料适合用什么手工技能进行加工,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雏形来进行引导。因为这些材料本身的花色就很丰富,并且利于改造,所以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创作难度较低,而且由于这种材料本身十分常见,在课后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这能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为了达到以上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材料处理方面知识的教育,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材料的特性以及处理各类不同材料时最恰当的方法。材料虽然不是艺术品唯一的评价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艺术品中所占的比重极大,恰当的处理方法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锻炼学生这种处理和搭配不同材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自行寻找合适的材料来进行创造;或者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个特定的材料,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这两种方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手工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 3.时长的把握 在时间的把握上主要注重两点:一是教学的时间尽可能短;二是给学生的动手实践时间尽可能长。第一点是教学时间的“短”。在微媒体语境下,学习者通常不需要也不喜欢长时间地听课,他们渴望的是一种快餐式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精简且丰富,最重要的是时间尽可能短;同时基于学龄前儿童的特殊情况,长时间的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幼儿的记忆力的深度和广度相对较差,如果教学时间太长,从记忆力方面也会影响教学成果。因此,在进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专业课程时,课程中教学的部分最好保持在3~8分钟之内,尽量不要超过10分钟,有研究表明这是能保证教学成果最大化的一个时间段。一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尽可能缩短教学时间实际上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我们要知道,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它所需要的艺术构思的时间其实是不固定的,灵感虽然可能会是在一瞬间就降临作者身上的,但是更多时候这种灵感是源于对材料和主题长时间地思考后的结果。因此,尽量长时间地构思对手工创作来说是有利无害的;并且手工创作需要一个过程,根据材料的复杂度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并且有的时候可能因此出现失误或者构思的突然改变而临时需要重新创作,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所以,在学前美术手工教育过程中,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作时间是极为必要的。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材料和主题的难易程度、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构思和创作,注意时间上的合理安排,这样才能推动一个优秀的手工作品的产生,这样才能培养一个未来的“小艺术家”。 4.教育方式(运作模式)的选择 对于学前美术手工的教育,在教育时选择的教学方式应尽量是游戏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性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最好多样化,不要随便套用,这种乏味的做法有时反而会妨碍教学效果。对于教学时语言的选择,教师应当尽量亲和友爱,选择学生们易于理解的语言;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尽可能地正面评价,努力发掘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要努力给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微媒体语境下的课程设计 在微媒体的语境下,教学过程中所使用教学媒介和教学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师口述和手写板书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制作PPT、flash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智能式的学习。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凭借网络的力量可以调动更多的教学资源,弥补了自身因知识或技能水平所受到的限制,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下面笔者就来说明一下在微媒体语境下学前美术手工教育专业课程所需要做的课程准备。在开展一个微课程时,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内容简洁、主题明确、PPT上的内容要醒目且有提示意义,进口教学内容、录制的视频的开头应当有视频内容的简要说明、在视频的结尾必须有结束性的部分,这一部分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总结,可以是布置的课后作业,也可以是下一节课的简要介绍。课程的内容一定要精简,时长一定要尽可能短,内容最好是以手工制作过程为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通过播放有关制作过程的视频,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手工制作流程,视频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相对于教师简单的口述来说更为直观。在进行视频拍摄时,尽可能选择像素好的视频设备,有条件的教师建议选择相机进行拍摄。通过拍摄视频教师最好能完成声音、影响、教学内容、材料讲解方面的准备,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学时间。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T或视频中可以适当添加当下学生们喜好的内容,如流行的卡通形象(喜羊羊、光头强等),这样能给教学视频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具体的微课程拍摄流程分为以下四步。 1.教学设备的准备工作 因为教师需要拍摄一个教学视频,所以需要准备一个摄像设备(可以是相机、手机等),另外,教师还需要准备好手工制作所需要的材料、手工制作工具,如有特殊要求,可能还需要布置一定的场景。为了让儿童更易于接受,教师在录制时可以选择儿童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场景进行拍摄。例如,在幼儿园教授手工课的教室,或者是家庭化的环境,尽量为儿童营造一个温馨亲和的教学环境,不让儿童因为刻板冷硬的背景而对教学视频失去观看的兴趣。 2.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像 由于我们是学前美术手工教育,所以主要的拍摄内容是材料讲解与准备过程以及手工制作过程。在进行材料的讲解时,对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与接下来实际课程中提供给儿童的材料相符,这样才能达到讲解的最佳效果。每一个材料都应当有适当时间的特写,便于学生的观察。在拍摄手工制作过程的时候,一定要选好拍摄角度,必要时可以寻求一个助手进行辅助拍摄,这样可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拍摄视角,能够更好地记录手工制作的过程。 3.后期视频制作 因为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有很多内容其实是重复性的,没有讲解和播放的必要,因此在拍摄完视频之后,教师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和制作。比如,长时间的同样的步骤,教师可以只保留最初的步骤教学和成果展示,在此期间的单调重复的内容可以加以删除,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不会降低参与观看的学生的耐心值。对于视频中需要特殊说明或者着重注意的部分,教师可以后期在视频里加上标注。再有就是片头和片尾的部分,教师需要表明课程主题,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视频。为了增加参与观看的学生的兴趣,可以在视频中适当添加学生喜欢的元素。例如,流行的卡通形象、富有个性的音效或者是一些儿童喜欢的、可爱的小特效,但是这些内容切记不要过度,以免造成喧宾夺主的尴尬结果,反而会影响教学成果。 4.通过录屏软件进行录制 有的课程不需要具体的操作流程,可能仅需一个PPT即可,此时教师可以选择实用录屏软件将对PPT的演示加以录制,同时进行语音讲解并录音,这时根据需要还可以加上字幕,这样相比于单纯地播放PPT教学效果要更好一些。 三、结语 在微媒体的语境下,课程设计和运作模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学前美术手工教育专业课程需要结合时代的特色,吸取微课程的长处,不断地为手工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善于学习并利用新鲜的知识,终身学习,这样才能为祖国的花朵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让他们能够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邹湘平 单位:宁波大学 微课程论文: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探讨 一、初中地理微课程的主要特点 1.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强,围绕一个地理知识重点或难点进行集中讲解,教学主题比较突出,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初中地理微课程一般由画面、文字与音乐组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进行知识学习,也可以丰富其想象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3.初中地理微课程方便灵活,教学时间较短,受限制的因素较少,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也可以有效的利用零碎时间,十分便捷;教学空间较为灵活,学习场所几乎不受限制,除了教室也可以选择在室外,并且授课方式多样化,包括手机、网络等。最后,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与无线网络的逐渐普及,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模式,学习地理知识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二、初中地理微课程的具体设计 1.制作初中地理微课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首先需要精心设计,制作一个良好的初中地理微课程,在通常情况下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麦克风与绘图板等。 (1)需要确定教学主题,微课程一般只对一个知识点进行专业教学,主要是初中地理知识中的难点或重点,像时差计算、气候差异、读取地图和降水分布等,也可以是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知识点,像地域文化、地形河流与人文环境等。 (2)设计教学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导入环节、讲解环节、点拨关键点、归纳总结、生活情境等。 (3)准备素材,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素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等。另外,在制作微课程过程中,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特别是在确定主题时,可以联合其他地理教师共同参与讨论设计,促使整体学生都能够学习到优质的地理资源。 2.丰富地理微课程内容。 一节优秀的初中地理微课程不仅需要教学设计精美,同时还应该融入部分具有一定冲击性的视觉元素,或者是活泼而优美的动画,当然这需要初中地理教师拥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与教学资源。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应该熟悉微课程的制作方法与技巧,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与技巧,丰富地理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初中地理微课程,使教学内容具有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部分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或者涉及到空间现象与概念,像纬线和经线、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形成、气温的变化等,这些地理知识内容都是设计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最佳整合点。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动画元素,使教学内容变得惟妙惟肖、形象具体,灵活展现给学生,让其仿佛置身其中,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探究地理知识。 3.注重微课程教学细节。 在设计初中地理微课程过程中,要重视各个教学细节,并且对其进行仔细研磨,从而设计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深度而完整学习与掌握地理知识内容,同时引发学生对其进行深思。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时,对地理知识或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时,都需要加入部分微问题,教师使用逻辑思维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整体规划,把一些地理知识重点划分为多个小主题,对它们进行精心设计,从而设计出多个微课程。例如,在进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小主题,设计出多个微课程,包括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与洋流因素等,让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精细简要,并且降低了学习难度,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与观念,能够把一些教学重点与难点“化整为零”,分散学习,并且微课程所需时间较短,容易开展,教师可以有效利用零碎时间,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作者:李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闸中学 微课程论文:体育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1体育微课程教学含义及特点 1.1体育微课程教学含义 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就当前体育微课程教学发展现状,分析出体育微课程的含义。体育微课程教学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人物动作、场地器械为素材,语言文字为表述,对体育课教学中,某个体育项目技术要领,重点、难点等进行设计的一种教学情景。 1.2体育微课程教学的特点 1.2.1时间短 体育微课程制作在时间上短,把一节40min的课程压缩成5~10min的课程完成,减少了理论化的教学,每次只讲解一个动作技术(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1.2.2内容精简 体育微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小内容、小教学、小方法的策略,化繁为简,把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分解成几个技术环节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学习内容微小,教学效果更好,运用的学习方法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体育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模式 2.1PPT+视频 体育微课程教学的PPT+视频模式,在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是常见的,要求体育微课程的制作者,把一节体育理论课程制作成PPT,要求版面不宜过多,内容精简,多呈现出一些图片、小视频等,然后运用转换器,把一节体育理论课程PPT直接转化为视频,增减配音、音乐、文字等信息,这就是PPT+视频模式,主要适用于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 2.2PPT+现场教学 体育微课程教学的PPT+现场教学模式,通常就是把一节完整的体育理论课程制作成PPT,通过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视频拍摄取景,再把制作的PPT与教师上课情况,包括教师、学生及其他课堂情景,经转换器合成一段视频,要求视频中,教师、学生及课堂情景,出现画面较少,主要还是以PPT教学内容为主,最后,经过后期处理,达到体育课教学的效果,这种现场教学+PPT模式在体育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被广泛运用。 2.3PPT+实践课 体育微课程教学的PPT+实践课模式,是体育实践课教学的主要模式,首先,对体育实践课程进行PPT设计,简单介绍项目的来源、发展等,再对体育项目技术动作进行示范、分解、讲解、练习等进行视频拍摄,要求拍摄的画面要精细、形象,真实再现体育实践课程的场景,最后把PPT与拍摄的实践课教学,经转化器合成一完整段视频,这种模式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学习技能、掌握技能、提高技能具有有效作用。 3体育微课程教学设计步骤 3.1选题设计 体育微课程教学的选题,是整个微课制作最关键的环节。选定题目的角度要精简干练,教学的内容要清晰;针对课前导入、关键性技术教学、重难点等要做到重点讲解、难点解读,关键性问题突破。体育微课程教学,选取的教学技能在难易程度上要适中,通常一节微课讲授一个动作技术要领,时间为5~10min左右;体育微课程的选题,要适合使用视频表述,要能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但在教学中,视频地使用要符合体育运动的特点。体育微课程教学的题目要生动、形象、鲜明,具有吸引力。 3.2准备素材 确定要上的体育课内容之后,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方法,搜集、查找与所选体育授课内容相关的文字信息、图片、视频等。在借鉴其他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之时,标出信息来源,出处等,做到不要侵权,实事求是。 3.3撰写脚本 体育微课程制作中,撰写脚本包括知识点(开场白、知识点引入、具体教学内容)、解说词(配音,字幕)、字幕(屏幕显示,包括标题和内容)、画面要求(具体、形象、可操作)。以下为民族体育微课程教学撰写脚本。 3.3.1片头(5s) 呈现基本信息(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s,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作品名称、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蓝底白字字幕,字体为四号和二号,用CS软件标题功能后期添加和编辑。 3.3.2导入(1min内) 介绍跳绳发展历史导入;简单介绍跳绳的历史背景、及在现代人心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1min);使用DV录制,教师出镜头,教师讲解的声音在片头字幕中出现。 3.3.3讲解(8min内) 围绕教学的内容,从特殊到一般,一层层,一步步,逐步引导,逐层剖析,最后让学生掌握技能,得到启迪;正摇并步跳、正摇开合跳、侧甩双摇跳、组合练习;使用Smartnotebook的量角器工具与录屏软件。 3.3.4小结(1min) 教学回顾与小结,提出新的问题,引发新思考;本课回故:5个探究步骤(40s);评价学生完成本次课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参加运动的意识(20s);教师出镜头,使用DV录制。 3.4制作中修改 体育微课程在具体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设备仪器、图片处理、语言文字、教学拍摄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拍摄、动画制作、图片的拍摄等素材的后期加工、编辑,不断与专业技术人员协商处理、修改。 3.5教学反思 体育微课程进行实际教学中,对取得的效果进行监测,分析效果的成因,这里包括良好效果与不良效果。若有不良效果,要寻找原因,积极改进微课设计思路,寻求解决策略,对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 4设计体育微课程需注意的环节 4.1体育微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宜太难 体现出小内容、小教学、小方法的特点,时间要控制在5~10min之间。教学内容的引入环节设计要具有吸引力,与微课的题目保持相互交融、相互呼应。 4.2体育微课的整体设计思路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要尊重事实,贴切生活,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与多种媒体搭配,创新思维,挖掘体育微课发展的潜力。 作者:何飞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微课程论文:公共英语网络微课程设计论文 一、ARCS模型 ARCS动机激励模型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凯勒教授在1983年提出的。当时,凯勒教授为了培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愿意,分析了很多有关激励学生的论文、研究报告,最后总结出四个基本要素:兴趣(Interest)、相关性(Relevance)、期望(Expectancy)以及满意(Satisfaction)。后来,他在与索腊裘斯大学(Syra-cuseUniversity)研究生的讨论中提出将兴趣改成“注意”(Attention),期望改成“信心”(Confidence),形成了现在模型中的四要素ARCS:分别为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 (一)注意 注意为四要素之首,就意味着教师要把引起学生的注意放在第一位。这个问题不止于一开始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保持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凯勒教授认为可以采用三种策略:唤醒知觉、激发探究和多种(授课)策略。唤醒知觉是激发好奇心的一种,采用不确定和新奇的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声调的改变、一则笑话或与常理相悖的事情等。然而这种策略的作用是短暂的,为了维持学生的关注可采取第二种策略就是激发探究,即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兴趣得以持续。在此过程中,不可忽略第三种策略就是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延续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到课堂的丰富多彩。 (二)相关 相关在凯勒教授看来是有助于满足个人的需要、欲望包括成就感的事物,也就是说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一致。相关性也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以目标为中心,为学生提供能够体现目标的例子和指引,而目标又应定为能够帮助学生满足将来考试或工作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动机匹配,这里所指的不完全是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学的方法策略,即可采取个人展示、团队活动或角色扮演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自我体现的需要。三是熟悉,教师所使用的例子和概念需与学生的经验相关,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 (三)自信 学习者的信心对学习动机有重大的影响,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没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会大大地降低。为了保证学生的自信,凯勒教授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明确学习要求。就是让学生确定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在什么地方付出,付出多少和获取什么。二是拥有成功的机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成功的机会是不同的,而学生水平的提升,难度应随之而提高,这样使他们既能预期实现成功,又不至于感到乏味。三是实现自我掌控。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的,并且让他们觉得学习的成果是来自于自身的付出。 (四)满意 凯勒教授认为,满意是学习动机中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对学习结果感觉良好的话,他们将更有动力去学习。为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也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自然成果。就是向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让他们能够即时运用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和实验等。二是积极成果。向学生进行口头表扬,或并提供真实或象征性的奖励和激励,或让学生通过演讲展示他们的努力成果从而获得成就感。三是公正。为所有学生提出一致并且是前后一致的要求和测试标准,以巩固他们的成就感,否则影响他们的满意度。具体来说,ARCS模型就是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再使他理解完成此项学习任务与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实践密切相关;接着要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而产生信心;最后让他体验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感到满意。见附表1。 二、网络微课程的发展和现状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一词,其核心理论阐释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国内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师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教育部2013年2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之后,国内外教育界对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重视。各地的微课研究、微课开发、微课培训和微课大赛如雨后春笋。但是由于各人对微课程的核心组成资源看法不一,课程建设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各科的微课程设计应具备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包含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 三、ARCS模型下的高职公共英语网络微课程设计 (一)微课设计 1.课程分析 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征来看,高职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较薄弱,对公共英语教学内容满意度普遍较低,但他们已经能够意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技术对于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从知识目标来看,高职公共英语的学习目标就是使英语的语言运用满足职场的需求。 2.课程设计 A-关注。巧用唤醒知觉、激发探究和多种(授课)形式这三种策略。在英语学习中,这一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多模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加强学生英语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为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创造了便利。借助多媒体技术,语言输入在听觉、视觉和感知等各种模态中得以强化。各种感官配合协调下,一方面能引起注意力,并且有助于语言学习。例如,视听结合下的写,让学生看英语歌曲的视频,然后听写歌词,这使枯燥的听写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写完还自然地模仿哼唱,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视听结合下的说,让学生看一段电影,然后布置表演或配音任务,学生都会很感兴趣,并且模仿得惟妙惟肖。此外,在布置课前任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先就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R-相关。相关要求我们以目标为中心,满足学生自我体现的需要,和使用与学生的经验相关的例子和概念。关于这一点,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引入与其职业岗位相关的情景,设立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例如,一个班的同学在广交会的实习中担任不同的岗位,回来后让学生分享交流,根据实际发生的案例表演对话,总结某一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词汇和用语,这样能让学生从回顾总结工作经验中互相学习。配合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可让学生录制情景演示,作为课前学习的材料。课堂便有了充分交流总结实操的时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C-自信。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关于这点,制定适当的、循序渐进的目标非常重要,最理想的是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学习方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这在从前是很难做到的,但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只是按按键盘和鼠标的事情。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可借助学习软件,把单元知识分解,设置听说读写译等各种练习,按照难度分为不同的等级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完成基本要求后挑战更高的等级。教师在后台能够监控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评价和指导。也可以通过系统的反馈和概率预测等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S-满足。要让学生能活学活用,并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感到满意,可以通过引入翻转课堂的模式。网络资源可以成为课前学习的材料。在课堂上就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这样才能产生满足感。同时,教师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真正的问题。 (二)教学资源开发 1.课前任务资源 在这部分学习资源中,微课很重要。由于微视频知识点单一、内容短小精悍,以文字、视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现,并可根据知识点类型选择不同的媒体及其组合形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所要传递的知识信息,符合ARCS模型的设计思路,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把零散的英语语言点、有趣的英语文化文学或语言现象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 2.课堂活动资源 根据单元教学设计(即教案)准备视频资料,每个视频有对应的PPT,以及案例资源(文本或者视频或者音频都可)。若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堂中是以实践活动为主,则可把学生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配音、演讲等)的录像以及他们的作品成果放在网络课程中,以供展示、回顾、互相学习和作为评价依据等。 3.课后实践资源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学习状况设计不同级别和难度的单元作业或习题,学生可视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并且能让学生自己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课后资源的使用状况、学习动态和数据,有及时的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随时调整学习状态。 4.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包括网址链接、参考资料、音频、视频等多元化的资源,包含各种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兴趣需求,旨在为学生继续探索提供条件和资源,亦可为课后交流提供材料和搭建平台。实际上,拓展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发学生如何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感觉到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在课外和实际工作中。 (三)教学实施 1.布置课前任务 教师可根据ARCS模型设计任务,准备相关资源材料,再课前任务清单,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课前任务大多是观看相关视频,领受知识要点,但关键还是要找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分析解决。 2.组织课堂活动 教师需检查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如果存在问题,教师个别或统一解答,或者对于一些共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协作等方式自行解决。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可以让他们当堂实践,让他们把所学的展示出来,满足他们活学活用的需求。同时可以作过程性评价,还可以借助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建优质的网络资源。 3.巩固学习成果 课后设备技术允许的话,还可以进行在线讨论交流、提问答疑、作品、练习测试等各种活动来深化巩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与课程的交互,使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还可跟踪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如学习时间、学习偏好、学习路径和效果等。最后,应鼓励学生在课外校外多进行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下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使之变为成果。 (四)教学评价 首先,过程性评价是高职公共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关键,并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通过学习活动、交互与评价指标,在跟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对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过程性评价可以是多元化的,即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评价的方式,如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评价多元化可促进师生的参与度,并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再者,过程性评价可以做到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及时了解到自身的学习情况并调整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最后,过程性评价最好结合个人学习档案的建立,也就是从总体上规划好评价的体系,如评价项目及其分值等,并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考评和测定,并记录在案,让教师和学生都有据可依。 四、结语 综上所述,ARCS模型下的高职公共英语网络课程设计应该是以实用性学习目标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通过制作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把学习内容在共享的网络平台上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主动践行学习内容,产出丰富、有创意的课堂活动,真正促进有效的学习过程,使网络课程变得更为生动并富有成果。但是,网络课程的实现不但对教师而且对设备、技术和环境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各方面的技术水平,以及改变上课方式方法,甚至要适应角色从“教师”到“教练”的转变,学校则需要具备各种移动终端和强大的网络系统。这些要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者:彭月慧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微课程论文:微课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教学 一、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短。 实验发现青少年注意力集中的有限时间在10min左右,成年人注意力集中的有限时间虽然比青少年长,但依然不超过20min。所以一段长达45min或者更长的教学视频,肯定会造成学习者认知负荷过重,精神疲劳、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而微课的时间一般都限制在了3-10min,在这段时间里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保持高度注意力,学习效率自然会事半功倍。 2、教学内容短小而精悍。 微课内容单一,目标明确。微课主要是为了讲解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把课程出现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片段化视频,分别标明知识点内容,并配以辅助性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碎片化学习,只学主要的,一次学一点,有针对性的学,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避免了满堂灌式面面俱到的学习,也弥补了课堂当中无法针对知识点或技能进行深化讲解的缺陷,使学习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 3、资源文件小。 微视频及配套的辅助资源容量小,资源总体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便于教师在线观看和研究。也有利于学习者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进行移动学习。 二、微课在《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微课,高郊完成《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微课视频及学生参与微课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0min,基于微课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设计过程如下。 1、微课的制作。 (1)微课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min,使学生可以利用课后的少量时间进行学习,从而有郊克服长时学习给学生带来的疲惫感。(2)微课内容要与所讲的知识点紧密结合,不同的知识点应分布在不同微课中,且越细越好,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选择性地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3)微课的难度要适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微课最后要说明的问题,不要太多,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但解决方案要有多种;难度要适中,不要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太简单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太难的问题会使大部分同学产生畏惧感,进而影晌同学们的参与程度。 2、围绕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微课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从微课实施的环节来设计,包括分组、讨论、汇报等阶段,微课教学课堂活动各阶段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微课学习过程中。在设计分组时,可以采取就近分组方法,即相邻的3到6个人组成一组,并尽量考虑层次均匀搭配。对微课教学中小组讨论的设计要点是:就微课中提出的观点进行探讨时,讨论的时间要合适,小组讨论的时间一般为3到6min,因为有些小组会迅速得出讨论结果,而有些小组则很长时间得不出结果,这会使他们失去耐心、产生挫败感;且讨论时间过长,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汇报阶段,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汇报讨论结果,也可教师指定小组进行汇报,具体要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情况,决定汇报形式。若是争议很大的问题,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进行汇报;容易的问题,则可由教师指定汇报的小组。但千万不要总是采取辩论的形式汇报,这可能使参与意愿不高的同学永远置于学习之外。感觉讨论与自己无关,而不参与讨论过程。 3、坚持在每周利用微课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一次教学活动。 刚开始,可能有部分同学参与意愿不强,这时一定要多鼓励。实验表明,比起仅仅通过讲、听和看,通过课堂讨论获取知识会更容易、信息量也更大。加入课堂讨论设计的课堂,将更有活力和激情,学习的效率也更高,坚持一段时间定会有意外收获。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微课在《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悄然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在《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真正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着微课平台的不断完善,相信微课在《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欧阳志红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微课程论文:MOOC微课程设计应用 1MOOC环境中微课程设计的原则 1.1适当分解的原则。 在MOOC环境中,课程案例应该适合网络传输,在时间上应该短小,这样使学习更加灵活。针对这一情况在微课程设计时应该将知识进行适当的分解。每一节课是一个知识点,时间长度在十分钟之内。 1.2角色定位原则。 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非常高的自由度,学习者在什么时间学习、学习什么、学习进度如何都是自己掌握的。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定位,在课程设计时注意设计讲授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定位。尽量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使学习者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1.3重视交流的原则。 在MOOC环境下的课程主要是学习者学习,课程设计者提供讲授。但是对于学习来说只有这两点是不充分的,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与设计者之间的交流,帮助学习者解答问题,让学习者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强化知识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1.4课程资源多元的原则。 MOOC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自己喜欢的网络终端来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对于微课程设计来说,简单的提供视频是不足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1.5简单清晰原则。 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学习的课程非常多,学习者接收到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这时学习者可能会不知道如何选择而影响其自主学习。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简单清晰,减少无关信息的出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MOOC环境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在MOOC环境中微课程的设计与传统的网络课程设计不同。传统的网络课程有明确的学习者,学习者的组成比较简单,MOOC是一个完全免费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在MOOC平台中注册学习,因此,在MOOC环境中进行课程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类型、需求,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也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学,在传统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视频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则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视频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这几个方面。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知识被构建的基础是网络,学习者处于连通的网络之中,通过网络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课程设计者进行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协作。针对以上分析,MOOC环境中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分成: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学习测评三个模块来进行。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测评设计包括:学习测评、教学管理。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教学资源设计是主体,学习测评是保障。 3计算思维微课程设计应用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MOOC环境下根据前面的分析进行计算思维课程的微课程设计。首先学习者需求分析,潜在的学习者主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提高教育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提高计算思维学习技能。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对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进行总体的了解掌握关键的概念;掌握计算思的维核心组成部分;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注意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分割后进行课程设计,搭建教学平台。我们选择Udemy课程平台作为计算思维微课程的课程平台。首先进行课程管理;创建课程提纲;添加资源模块;编辑测试模块,通过测试模块可以及时的将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反馈;Udemy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的右侧都有问答页面,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个区域进行提问或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问答中来;Udemy中还包含笔记模块、聊天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笔记模块来记录笔记,通过聊天模块进行讨论;Udemy中还包含通知模块,可以话题、课程安排或者一些活动、要求等。 4结论 通过实验课程平台可以看出,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段进行学习。学习者在讨论区积极讨论,针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提问,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同时通过MOOC平台也可以看出,当前的学习者学习习惯不好,参与笔记模块的学习者很少。通过在MOOC环境下“计算思维”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来分析,确定了MOOC环境下微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为以后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借鉴。相对比于传统教学模式,MOOC环境下计算思维微课程,结合了对潜在学习者的分析进行教学设计,针对当前网络学习环境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顺应计算机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环境。 作者:张娜 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微课程论文:地理教学微课程效率应用 一、微课程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广泛应用,催生了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信等等,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时代”背景下,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微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改变了现代学习方式,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和开放性,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微课程的特点。(1)内容精悍。一般情况下,微课程的课时长度仅在三五分钟左右,教学内容短小精悍,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实现重点知识的传播,整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被浓缩为短短的三五分钟,重点知识更是一目了然,直观展示给学生。这十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吸收,教学效率将大幅度被提高。(2)可共享。微课程多利用现代化技术,教学内容多为无形的信息化数据文件,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进行传播,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范围广,并且由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功能,更实现了微课程的资源共享。学生通过计算机访问网络就可以对微课程资源进行下载使用学习,这大大提高了微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切实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3)传播形式多样。微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课程,多以PPT、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存在,这一点上就与传统的教学课程有着很大区别。并且,传统教学课堂连贯性很强,传统课程知识内容多承上启下,如果两三节课没有听到就会很难将知识内容连贯起来。微课程则不同,微课程的每一节课程都相对独立,十分方便学习,经过整合还能连贯起来,相比传统课程灵活性更强。微课程最早的设计想法并不是融入现代化技术,而是将为期一周的课程缩短到了一节课,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随着现代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融入到微课程,给微课程带来了质的改变,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微课程。现代微课程的应用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微课程进一步推广意义重大。 二、微课程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 下面以《常见天气系统》为例,谈谈微课程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常见天气系统主要内容是天气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天气是底层大气过程的综合状态,由气温、气压、大气、湿度、降雨运动等多种气象要素所组成。地理教学中的《常见天气系统》包含大量知识,传统死记硬背教学缺乏灵活性,很难保障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且,灌输式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地理学习成绩也就会下降,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大大降低地理教学的效率。微课程融入《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中,有效改善了地理教学现状,提升了地理教学效率。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微课程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冷、暖锋面与天气内容相对抽象,不易理解,一些缺乏想象力的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微课程《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中利用了电脑动画视频演示模拟功能,短短几分钟就形象地把整个过程,直观展现给了学生。演示过程中,天气系统的奥秘和魅力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对天气系统产生了兴趣,并自主思考、探索,观察天气现象。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天气系统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在产生兴趣后往往付出的努力是平时的几倍,这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学生对天气系统的认知 《常见天气系统》是高中地理中的必修课程,介绍的是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影响我国的几种常见天气系统,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空间思维,使学生通过学习后更加关注天气变化,并正确解释导致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但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内容都十分抽象,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应存在差异,很难对天气系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微课程中的情景教学模式,将天气系统和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情景画面,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天气系统的认识,使天气系统知识不再抽象。学生对天气系统有了一定的认知后便可具有一定的天气知识思维。这样,学生学习其地理天气系统知识也就变得事半功倍了。 (三)和谐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中,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微课程教学模式中,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中心,并把传统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参与。在学生参与和互动中,课堂气氛变得更加和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学习地理。 作者:牟建华 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 微课程论文:微课程在社区老年教育中的应用 一、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及网络化趋势 社区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环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已经到了老龄化社会,数亿的老人退休了在家,他们渴望了解家乡,了解社会,他们渴望更多的精神食粮。然而,由于各地的老年大学硬件等客观因素制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无法满足心愿,于是出现了老年教育的网络化。然而由于老人自身的生理因素,他们对于现代手段有一种恐惧感,一方面,他们希望掌握,一方面,他们很难掌握。目前的网络课程在开发时并没有考虑到老人的特点,使老人无法顺利地获取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在研究社区老年人的学习时,以往研究者大都只把焦点放在他们参与网络学习方面,而不去关注他们为什么不参与网络学习。考虑到老人的特殊性,在开发时,如何使现代教育走进老年人;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对老年人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接受,便是本文的主题。 二、老年人存在的网络学习障碍 (一)身体功能障碍 老年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年纪大。随着年纪的增大,身体功能出现衰退,这会给学习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首先是由于脑细胞的衰老退化等导致记忆力的衰减,一件事情,一个事物,老年人可能今天知道了,明天就想不起来了;其次是视力的变化。正常人,在四十多岁时视觉就会出现下降。正常的人会出现远视,近视的人也会出现远视,同时,由于眼球晶体和虹膜的出现变化,使得进入视网膜的光线变少,所以老年人需要更强的光线以及更大的物体才能看得清。第三是听力的衰退。同样,正常人在五十岁以后,听力功能会慢慢衰退,尤其到了七十岁以后,这种情况更加突出。老年人对声音的敏感度大大降低,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也变小了,尤其是对于高频声音难以获取。听力的衰退甚至丧失影响了人际交流,更影响了受教育的情况。 (二)理解能力障碍 人的理解能力包括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能力。人的智力分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随着年龄而减退较快,40岁已开始下降,60-70下降明显。液态智力的下降主要体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以及反应速度变慢。另外,老人的鉴别力下降。在生活中,他们难以区分真假,在学习时,难以区分主次。再次,老人的理解力下降。他们很难理解一件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 (三)心理情感功能障碍 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出现障碍,思想力不容易集中,听力、视觉出现衰退,反应变慢,心理情感上便由于诸多的不如意,对学习自然出现了不自信。虽然他们渴望学习,但是心理和情感上出现了挫折,在学习面前往往会止步。于是部分老人对于学习,尤其是网络学习,便产生了恐惧感甚至排斥的态度。 三、老年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一)无障碍学习原则 人在年老的过程中,认知功能会随着增龄而呈现出衰退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集合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不同的媒体,可以使学习者通过听、看等多种感官渠道获取信息,从而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然而,老年人却由于年龄的增大,认知能力出现了衰退。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老人的识知能力,尽量使用简单的媒体和多种复合媒体,从而保证有意义学习。 (二)统一性与灵活性兼顾原则 老年微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一致性的原则,不管是在课程的框架、课程的呈现,还是用户的操作等方面,都应该保持一致性,遵循统一的标准,使老年朋友在使用课程时能够获得统一的感觉,而不至于产生混乱。同时,为了满足不同老年人的情况特点以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也要兼顾教提供多元化和灵活的呈现方法,可以使老年朋友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学习。 (三)容错性原则 老年朋友在网络学习时,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时难免会出现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的错误。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机能的衰退,出现的机率更大。所以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要尽量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我们在设计时要尽量减少因为意外或不小心发生操作错误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在设计时也要考虑到一旦操作失误了,课程要有相应的提醒和警示,以避免错误进一步发生,并且提供更改错误的界面,指导老年朋友纠正操作的错误。除了以上三条原则之外,老年微课程设计还是要遵循艺术性原则,不要只是片成追求课程的易用,而完全不考虑页面的美观性和科学性。 四、老年微课的设计规范 (一)操作简洁和便捷 老年微课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课程操作要简洁和便捷。要使老年朋友尽量少地操作获得课程信息。页面应简明易懂,操作简洁便捷。对于老年朋友,在学习网络课程的过程中交互次数越少,越不会引发错误操作。同时,老年朋友能够通过浏览导航栏来了解整个课程的基本结构,因此导航的层级也不能太多,一般应不超过3层,在设计时尽量避免建一个包含了全部内容的导航栏。 (二)尽量避免采用图像链接 虽然图形、图像按钮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但由于网速等客观原因,需要老年朋友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等待,同时,在辨认图片时由于反应较慢,认知时间也较长,同时,对图形图像的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异。而文本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如果链接采用文本,不仅制作简单,而且能够使老年朋友在学习时能够快速地获取链接信息。 (三)尽量少用下拉菜单 下拉菜单功能由于会隐藏一些菜单信息,老年朋友往往会忽略这些信息,而造成找不到菜单的情况,所以在设计时应尽量少用下拉菜单。由于页面的布局而非要使用下拉菜单时,设计时要确保使鼠标箭头接触到导航相应的热区时,不用点击操作便在热区周围出现下拉菜单信息 (四)链接名称简短 为了让老年朋友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链接名称应尽量简短。以便学习者能够看一眼便理解此链接的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造成一定的认知负担。 (五)尽量避免双击 通过我在老年大学的授课体会,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老化,对于双击通常会难以掌握,常出现双击节奏过慢,达不到双击的效果。因此,在老年微课程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双击,从而增加点击的有效性。 (六)尽量不在文字中穿插多媒体 老年朋友的认知能力很有限,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过多的文字会使老人视觉疲惫,导致学习无效。同时,如果在文字中穿插多媒体,则又会极大地分散老人的注意力。恰当的做法是在文字中间插一些静态的图片。 (七)播放动画要能够可控 由于老人的生理功能出现衰退,认知能力出现下降,因此在播放动画时要能够有播放条,快退,前进等近钮,老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同时,尽量能够为动画等视频配上字幕和声音。 (八)提供课内搜索 由于微课程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要想在短时间内找到一条信息是很困难的。当老年人被大量的信息包围着重便会产生无助感,有些朋友甚至产生了放弃学习念头。通过课内搜索,老年朋友能够输入想搜索的内容,便会立刻找到本课的相关信息。 五、“老孙学电脑”微课的制作 通过以上的老年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以及制作规范,制作了10课的“老孙学电脑”微课。本微课以一位退休老人为线索,向孙女和儿子学习为主轴,通过动画的方式,向老年朋友介绍了电脑的入门知识,每课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微课设计时兼顾了简洁性、趣味性、统一性、系统性的原则。 六、小结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迎来了老龄化时代,众多的老年人渴望了解家乡,渴望了解社会,渴望掌握新知识,而由于各地老年大学的有限条件,而将大多数老年朋友拒之门外,而网络上众多的课程由于没有兼顾到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的特点,而使老年朋友望而却步,甚至产生恐惧感。本文分析了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讲述了适合老人的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以及制作规范,并根据这些原则制作了“老孙学电脑”微课程,通过一学期的试用,在老年朋友中反响热烈。 作者:孙亚 单位:浙江丽水广播电视大学 微课程论文:微课程理念下大学音乐教育论文 1大学音乐教育中融入微课程理念的必要性 1.1微课程对大学音乐教育提出挑战 传统的教育贯以教师与学生为中心,面授知识,学生以被动式学习方式接受来自教师传授的教学信息,该方法适合大规模的班级制教学,却无法适应数字网络化教育模式的挑战。微课程教育理念的兴起对大学音乐教育及其它学科专业教育开辟了佳径,对传统大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挑战。微课程教育融合数字网络信息技术,以其迅猛的态势传播音乐知识,对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广作用。 1.2微课程教学促使大学音乐教育进行变革 微课程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传播能力,以及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广泛应用,实现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的能力。微课程对以大学音乐艺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且以全面直观及富有创造力为教学原 则的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教学以学校为主体,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深远影响不可估量,不得不破旧立新,寻求和探索大学音乐教育教学变革。传统大学音乐教育如何变革,使之适应网络时代的无缝学习的市场需求尤为迫切。 2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构建 2.1音乐微课程硬件的制作 音乐微课程的制作需要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支撑,其中硬件设备需要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辅助设备。微课程开发平台:个人PC机硬件可以使用的是I3第3代的CPU,4G金士顿内存。 2.2音乐微课程软件的制作 大学音乐微课程强调的是音乐的特点和音色音质,不同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所制作出来的音乐微课程有差异,需要合理运用好工具来制作。 2.3大学音乐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处[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深化大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笔者在此尝试探讨大学音乐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以供探讨交流。 3实现大学音乐教育微课程模式的障碍与对策 实现大学音乐教育微课程模式存在经费不足、师资队伍、技术难点、资源浪费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并积极探讨出解决方案。 3.1经费筹集 大学音乐微课程平台的建设和微课程视频录制、存储、维护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关于经费若能获得政策扶持即能迎刃而解。在职称评聘中实施优惠政策或者实行增加课时酬劳等,鼓励和奖励制作开发、推广音乐教育微课程的教师,在网络技术平台上适当投放广告宣传促进微课程新模式的推广和运用,某些精品微课程实行付费点播。 3.2师资队伍建设 在网络技术的信息时代,要推广和运用微课程,对大学音乐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提高了要求,增设了难关。因此,建议高校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符号制作相关教学资源并到互联网中,通过以微课程的教学方式来创新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单一的传统课堂成为网络化、信息化的多元化课堂。 3.3技术攻克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现重在攻克音乐微课程的压缩与解压和存储。将声音图像等制作成为视频,数字化后的微课程容量大,压缩编码上传下载对网络的传输速率要求高,对其存储空间的容量和安全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采用微课程在互联网的传输格式需要严格控制,可建议以FlvRmvh的视频格式存储,并且建议微课时间不超过8min,在不影响音乐质量的前提下采用相对低要求的文件品质,以缩减微课程文件的存储容量。 3.4教学资源优化 由于现行的大学音乐微课程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微课程资源库整体规划,因此导致微课程的共享程度低,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解决此难题需要着重解决和规范微课程的制作和存储格式,建立一系列的标准化教学,如大学音乐微课程教学资源标准、微课程学习和使用说明书、微课程教学环境标准、微课程教育服务质量标准。另外为提高微课程的建设质量,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征集优秀教师、教学团队,聚集优势力量和资源进行专业微课程的开发,以提高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李婧雅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微课程论文:微课程地理教学论文 一、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及作用 1.补充与拓展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微课程作为地理课堂补充与拓展的重要途径,不仅能补充与拓展教材知识,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拓展。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安排,开发校本微课程,为学生提供崭新的学习天地,将校园文化、家乡风土人情、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案例融入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并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感受地理就在身边,领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微课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重点、难点或疑点问题展开的微型地理教学视频,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由于其时间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观看微视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课程学习,如等车、乘车、课间、吃饭等,以促进自主学习。地理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将制作好的微课程上传到班群或网络平台,学生获取微课程后有针对地观看微课程视频,自主学习新课程内容,对于难点或疑点知识可进行反复观看,经过微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同样的,微课程视频也可用于课后解惑与复习,地理教师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做成微课程,学生可按需要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理解程度控制微课程的播放进度,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消化,经过一系列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印象深刻,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建构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程”以“微”概念的形式吸引着地理教师、学生的关注,以短小精悍的“微”特点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微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图像、声音、短片、文字和色彩的完美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图像,生动、简洁的文字,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程地理教学活动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要求。微课程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地理教学成效。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在教育部组织下,微课程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小学课堂,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微课程相关培训并切身投入到微课程研究中。从最初对微课程一知半解的认识,到制作微课程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思考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选取与设计,图片、文字、声音、画面的呈现方式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为了制作有效而精美的微课程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缮微课程,点燃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研发能力与教学水平。微课程不仅能促进地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通过教研活动或网络平台进行微课程交流与学习过程更能促进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共同成长。 二、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制作步骤 要制作好地理微课程,地理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信息化教学趋势。地理微课程制作的基本步骤一般为“选题设计—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反思与修改”。 1.选题设计。 微课程的主题广泛、题材微观,经地理教师处理后,学生能自主探究完成的小主题内容都可以成为微课程主题。微课程主题的选择是制作地理微课程的首要步骤也是重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关乎微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制作地理微课程之前要慎重选择主题,分析相关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处理或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选题时,容易出现选题偏大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将知识点讲清、讲透,难以达到微课程地理教学预定目标。微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选题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选择重点、难点或学生易错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方法传授等,同时要充分把握“微”特点,即内容精、时间短,确保能在10分钟内将知识讲清、讲透。 2.教学设计。 (1)准备教学素材。 明确地理教学主题后,教师可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素材。地理微课程素材来源广泛,可从央视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中国气象视频网站等下载有用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源,其中央视网站的资源相较于其他网站更为清晰、齐全,特别是央视网站中拥有大量的区域地理资源,对于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地理教学中的微课程主题后,根据微课程所要呈现的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育功能,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处理。 (3)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障碍等。 (4)教学设计思想。 地理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条件,联系微课程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拟采取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5)教学目标。 微课程地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地理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师明确要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6)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微课程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明确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制作的微课程才能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7)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环节、教学内容符合逻辑性与科学性、教学目标明确等。 3.制作微课程。 完成地理教学设计后,通过制作PPT完成微课件,再运用录屏软件将地理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程。在录制微课程时,地理教师只需要将制作好的微课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同时配上对知识点的讲解说明,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软件则全程记录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操作和讲解。录制的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教师只要在录制过程中控制好课件演示的速度,调节好讲解语速,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以免外来噪音影响视频效果。 4.微课程的反思与修改。 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离不开反思,反思作为地理教师的高级思维形式,应贯穿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始终,从选题设计到微课程的制作再到微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地理教师不断回顾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微课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以提高微课程作品的质量,同时在反思过程中能发现闪光点,积累经验,为以后微课程制作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之,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微课程使用灵活,不仅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复习,同时也可以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但将微课程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教学要求与实际,这样才能使微课程发挥应有的优势与作用,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作者:方雯莹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微课程论文:基于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论文 一、微课程概念和发展现状 (一)微课程教师体验式培训的特定和概念 微课程重点在于强调学员体验和情境设置的重要作用。这种理念和体验式学习理念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体验式微课程培训是把微课程当做是培训的纽带和桥梁,将教学和培训内容运用微课程这种模式呈现出来。这里培训的中心和主题不是微课程本身,而是让主题得以开展的工具和方式。各个微课程培训中,每个环节和其他微课程形成统一性整体,又以独立信息的形式存在,各个微课程之间有着紧密内部结构,并不完全独立。微课程只是对于教学的某个知识点很适用,但不适用所有知识和单元,尤其比较复杂的信息就难以使用了。根据体验式微课程教师培训模式给学员带来的学习感觉完全不同,微课程内容较短且针对性比较强,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对学员有着较大吸引力。同时这一模式的培训亮点就是学习持续性比较强且时间灵活,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达到持续学习的目的。 (二)国内外微课堂研究的现状 首先国外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微课堂研究内容既要研究概念,也要研究课程设计方案,其方向在于微课程是教育变革的一种形式,是在线方式学习和收索知识的一种全新方式。在著名的《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中阐述,微课程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初衷,构建知识框架并介绍其概念和关键词。在美国职业安全课程上将微课程率先用于教学,获得良好效果。课程将几小时的课时压缩在很短时间内,利用音频和视频文件可以进行重复收听。另外学生喜爱度和通过率的高数值也说明微课程的价值。国外主要面向学生,而将微课程用于教师发展专业培训的研究比较少。其次国内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国内对微课堂的研究和与探索基本是跟时代相对应的知识、信息的碎片化尝试,是运用科技媒体技术,让信息能够为知识领域服务。现在进行的微课堂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名字尚未统一,有微课、微课堂、微型课程等等很多,根据对E-learning行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理解和定义不同,各种微课程呈现多元化发展。虽然在教师培训中启用微课程模式,但是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对开设教师培训的微课程展开方式以及效果如何还是未知数。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策略 (一)培训策略和模型构建、实施的理论基础 首先成人理论。因为环境、生理、心理、年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成人表现出的学习特征和青少年儿童不同。成人学习具有自主和独立的概念,其主动性和孩子有着明显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教育知识的模式不能是灌输式,要运用交流、探讨的学习模式。成人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要将学员的经验纳入设计范畴,并通过学习加以利用。其次ADDIE教学模型。ADDIE模型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广泛和经典的模型,将教学体系分为评价、实施、开发、设计、分析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各自任务形成综合性整体。不但包括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包括对指导结果进行修改;实施是设置教学环境并实践教学目标;开发是考量教材怎样编制;设计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如何学习;分析是考察学习者的目标以及对其目标进行分析。最后Kolb体验式模型。这种模型包括四个结构是:培训中具体感觉、对教育的观察和反思、逐渐形成较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教育中对概念进行检验,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让学员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并进行互动评价和反思交流。 (二)构建微课堂体验式培训的初级模型 首先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分析,包括对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联系。尽可能多的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了解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陪训方式、学习策略选择、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等课程进行选择,并将目标细分成为不同的子目标。其三培训资源和课程。在培训设计的基础上策划活动需要的资源,包括环境开发、数学媒体开发、培训内容开发。第四培训实施阶段。通过体验、分享、反思、应用、交流、总结等六个环节对微课程进行试验。最后反馈培训的效果,利用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学员的满意程度数据。 三、微课堂体验式培训对教师的启示 (一)对构建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精神有促进作用 微课堂实验式培训要在认知、行为、情感的学习上获得收获和平衡、推进模糊了解和主体概念、练习和发展技巧以及培养感情和态度于一身,为重新制定教师培训体系设计和寻找新思路。在教师培训传统模式中,不管的参训教师还是培训基地,对完成培训目标基本是收获规律性、普遍的知识,缺少培育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必要参照。换句话说,教师知识能够分为背景知识、实践知识、策略知识以及本体性知识。背景知识和本体性知识能够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获取,但是实践知识和策略知识却不能够引用简单的传递信息等方式获得。人们一般运用分析他人教育案例进而了解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渠道,而他人因为实践而掌握的知识就没有办法用替代经验的方式得到,只能通过经历进而获得经验。教师职业是专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沉淀,之后逐渐形成的体系和心理特点,一部分是通过技巧反复练习而形成,一部分是通过分析、实践、讨论、领悟、反思问题情境而促进能力不断提升。前者能力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后者则是教师具有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技能形成是属于比较高水平能力的扩展,都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需要在一定情景和环境中展开。培训教师过程中,最难以实现的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很多培训班运用讲座形式对教师专业精神进行培养,这种方式把参加培训的主体变成旁观的客体,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不能真正震撼参与者的心灵。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目标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关注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站在教师的角度上,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和困难是他们真实的世界。培训活动所进行的内容不要仅仅注重提升教师素质,也要将解决实际问题纳入培训的内容中。取向是解决问题的培训,才能够真正彰显教师为本的理念,这种培训追求的是针对性和真实性。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应该是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训内容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优秀教师基本能力是对学生学习概念的把握和理解。教师最大问题是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怀缺失理性,其表现为对学习中的学习策略、差异点、难点和起点缺少认知。教师在理想化的假设中进行教学行动。另外教师对学科成绩和学科教育比较关心,并没有把学生当作社会人来关注其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此类具有缺失性的关注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跨越学科的制约,对学生不同阶段特质和遇见的问题进行了解,将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快乐、健康的人。其次对教师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状态予以关注。教师面临的另一种问题是职业生存的状态,特别是教师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德国就进行过关于合理发声的教师体验式训练,它的目标是让每个参训者都能够听见最好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能够掌握发声的正确方式。另外教师心理问题和压力的疏导和缓解也是培训的重要课题之一。最后体验式培训要对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关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适应变革,并解决变革中遇见的问题。例如在面对教材改革时,就要对新知识进行定位和梳理,对新增加的知识点进行提升和拓展,将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特别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在面对变革时,就需要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变革。 (三)微课程构建起培训教师全方位、立体式的模式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构建的理念对于教师来说既丰富教学目标又丰富教学模式,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组成教师素养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他们分别是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演练式是提高专业能力而进行的训练模式;讲授式的针对提升专业知识而进行的训练;开启心灵是对专业精神而进行的培训模式。假如微课程能从根本上拓展到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上,就会从根源上对教师培训的实践和理念进行改变。目前不论是体验式、演练式还是讲授式,就要将参与的理念渗透其中,因为只有参与才能够建立其微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够让培训成为积极、主动的教育活动。 四、结束语 国内外教育界对微课程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从概念到构建规范化模式仅有两年时间,学术成果尚未完善,需要进行应用和理论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重视微课程怎样推进学习等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教师通过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在自身获得体验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分享、反思等活动,对教师培训的实质和内涵是一种丰富,并为培训奉献一种新模式和方法,也为教师研究教学方式提供全新方式和理念。 作者:虞梅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微课程论文:优质微课程中小学科学论文 一、选题体现先进的科学思想,实现动手动脑做实科学 科学微课程选题应体现先进的科学课改思想,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真刀真枪搞研究中学会探究,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实验,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思考中增加智慧。同时,选题应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体现选题的必要性和实用价值,主要针对科学知识点、探究问题、实验活动等环节进行精炼讲授、情境分析、科学推理、问题答疑等教学选题。尽量“小(微)而精”,建议围绕某个具体的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面,也可以将微小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串,体现学习资源的创生,丰富与完善教材学习内容。微课是在微视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知识点的选择来说,也不能局限于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可以设计若干个微视频。这些微视频的层次和难度是不同的,有的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铺垫,设计比较小的台阶,让学生够得着;有的针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拓展一些内容,增加思维含量,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还可以征集学生的问题和难题,让学生出题,教师来制作微课程;也可以从学生的作业、测试中发现学生的易混淆点、难点和普遍性的问题设计微课程;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前测,根据前测情况设计微课程。例如就《奇妙的失重》微课程而言,就不是一个知识点,衍生出重力、万有引力等多个知识点。知识点应体现出相关性,如果就一个知识点讲一个知识点,就可能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和逻辑合理性。 二、满足学习科学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优质微课程应基于小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学习科学的个性化需求,关照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特点很鲜明,爱动,爱玩,喜欢操作,爱做实验,喜欢新鲜刺激,富有想象力,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爱刨根问底,但是由于探究经验的缺乏,注意力不持久,其动手破坏多,观察现象少;汇报有关和无关现象多,动脑思考少;得出结论不靠现象,更喜欢靠直觉、经验,经常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冒出来,且与观察实验本身没有任何联系。在微课程中,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适宜方法。受时间限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掌握好教学的节奏,消除与课堂无关的干扰;授课过程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贴近生活的问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授课过程中经常提出问题,是及时提醒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好方法。满足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科学微课程不能是纯粹的知识讲解,而应该像动画片一样充满童真童趣,富有游戏的元素和视觉的冲击力,给学生书本上看不到的惊奇的发现。具体应该做到:综合运用讲授、解题、答疑、实验、故事、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思新颖,人机互动性强;富有挑战性,运用奖赏手段,奖励学习币换学习用品;具有故事性,增强童话色彩;恰当运用权威作用,让教师的头像出镜;运用卡通作为引导,增强趣味性;加强观察、实验、制作等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采取任务驱动,提高观察实验制作的目的性;增加提示成分,引导他们动手又动脑;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规律;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服务。微课程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和水平,还需要学生来评判,让学生提出修改建议。微视频并非只讲授,不思考,而要提示学生暂停视频进行思考,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后面的教师讲解相对照。 三、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内容应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能够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这就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利用视频、动画、课件、录像、录屏等手段,将内隐变外显,将抽象变形象,将呆板变活泼,将静态变动态,将快放变慢镜,让时光停滞,让时间倒流,让科学史再现,让设想变现实。同时,应该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正确,系统严谨,不出现任何科学性错误,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比如,《导管和筛管的认识》微课程的设计,能让不容易观察的变得容易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让长期观察的结果通过微课程显性化呈现。 四、高品质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发挥技术优化教学优势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应富有技术含量,应围绕教学或学习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的问题或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要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完整性、针对性与层次性,包括微课视频、微课录制过程中使用到的微教案、微课件等辅助扩展资料。微课程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画质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无杂音)、声音与画面同步;内容方面,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形象直观、层次分明;简单明了,教学辅助效果好;语言方面,要声音洪亮、有节奏感,语言富有感染力。录制技术方面,录制方法与工具可以自由组合,如用手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软件、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 五、任务驱动贯穿探究全过程,实现自主高效学习策略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不仅设计精美,信息简约,同时还有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任务驱动贯穿探究全过程,能实现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策略。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准备很多观察、实验和制作材料等。未雨绸缪,就等开讲,心中有数,静心听讲,那就等于提前进入了学习状态。由于看微课程是一种自主学习行为,是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补习的一种学习方式,需要的是主动,重要的是坚持,弥补的是不足。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设计与制作科学微课程的过程中设置阶梯式问题和学生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有的放矢地参与科学探究体验活动,避免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引领学生观看微课程之前反思自己的学习基础、知识储备、技能水平,找到不理解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后观看微课程视频。基于上面的思考,设计与制作微课程应注意课前使用的以预习为主,课中使用的应体现精讲,课后使用的微课程应体现拓展与延伸。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往往有一份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单。学生学习任务单成为学生与微课程之间的沟通桥梁和任务驱动按钮,可以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使自主学习成为高效学习策略,不仅仅帮助学生学习与内化知识,还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者可以随时暂停播放,积极思考问题,并在不理解的时候倒回去重播,一遍乃至数遍,直到达成学习目标为止。学习任务单作为探究脚手架,具有六大功能,一是资源共享功能,在《奇妙的失重现象》微课程任务单中,教师写道:“为了帮助你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我建议你用好下面的学习资源:①视频资源:微课程《奇妙的失重现象》视频。②网络资源:失重百科”二是学法指导功能。如在《奇妙的失重现象》任务单中,教师提示学生:“在学习本微课程的过程中,希望你做到以下几点:①有条件乘坐电梯的使用台秤测量一下电梯极速下降时候的读数,并做好记录,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②关于重力及失重的资料,网络和科技书刊中还有很多,希望你不局限于学习微课程,而是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认识,可以制作资料卡。③期待着你能在课堂上大胆地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展示思维导图、介绍实验发现等)介绍你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与喜悦。”三是任务驱动功能,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四是后续学习准备功能,指导学生根据后续学习内容做好前期准备。五是困惑反馈功能,让学生记录下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在查阅学生学习任务单的过程中就可以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六是评价提升功能,可以在任务单中设计相关评价量表,指引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六、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必须要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特点,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服务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否则将偏离科学课的学科任务,让科学沦为单纯知识学习的应试学科,或是科普教育类课程,或是偏重与单一方面的学科任务,错失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只有在厘清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特征的基础上,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的前提下,创新设计与制作优质的科学微课程,并在此过程中破解相关技术与设计难题,方能真正用技术改变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作者:范明刚 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白云山小学
统计类论文:实验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统计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统计学教材中大量的公式及繁琐的计算使得对多数学统计的学生而言,统计学就是一门十分枯燥的数学学科,学习的目的不过是考试及格罢了。其实不然,因为从本质上来看,统计学属于一种方法论学科,只要是有数据的地方皆有统计学的使用之处。造成这种理解的原因可能与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有关,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注重公式的数理推导,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形成教师、学生两条线。 此种情形下,我们认为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完全可以实施实验教学,通过实施实验教学将有利于打破教学中长期固守的“教师讲解灌输,学生呆读死记”的陈旧模式,从而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起来,做到既发挥教师的组织、协调、引导和辅助作用,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期待也非常高。笔者对200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征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建议,共收集56份文字性建议,其中有35人表示目前教材中案例陈旧,而且脱离实际,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更加贴近实际例子为主,教学效果会更好。 一、统计学实验教学法的特点 相比其他实验教学方法,统计学实验教学方法有其特点。 (一)以基本知识点为核心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进行实验并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课程中的要点和难点,并训练他们的统计分析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这要求统计学原理的实验教学要紧密结合每一个基本的知识点,一个实验要与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明确对应。 (二)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 由于统计学原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使实验教学达到好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们自己搜集数据,用课堂所学的统计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技巧,编写案例,分析案例。 (三)运用现代化的数据分析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表现统计学的实验教学案例。本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目前为止,使用较多的两个软件为excel和spss,统计教材中经常有较多的数据,利用软件可以使教材中的多数内容“还原”,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繁琐统计学公式的计算背后的“简单”软件显示。 二、实施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经过上述讨论,对于统计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笔者也提出了自身的建议和意见,这些也都是为了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在学院开展和进行。 (一)实验教学的内容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就是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案例质量,教学过程中实验的恰当运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选择案例,并对拟选用的实验案例进行认真研究。 1.相关老师的课题。可以说,经管类多数课题的研究皆需要一定的调查数据资料作为支撑,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借助于专题调查,就是根据所研究问题性质,设计一个完整的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及数据的分析整理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师生共享”之目的。 2.可以和相关职能部门合作。目前,经济管理学院与国家统计局安阳调查大队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调查大队的一些专项调查资料,比如2009年度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以及河南省调查总队组织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电话访问的工作是由经管学院0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的。 3.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与学生有关的、学生熟悉的问题作为实验案例。2010-2011学年第2学期,笔者首次尝试让学生分组作实验的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组成学习团队,每个团队成员在5个左右,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一个调查方案,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要相关。在所有19个小组的调查问卷中,涉及的领域包含学生消费、旅游、手机使用、网络使用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做既锻炼的学生的组织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 当然,一个调查问卷并不能完整包含统计学原理中的所有知识点。相反,实验内容应该随着知识点的变化而改变,笔者的实践见表1。 (二)实验教学案例的质量 实验教学案例质量是实验教学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经验,甚至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观念都对实验教学案例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统计方法的选择与统计数据的类型有着紧密关系,为了了解各种不同数据类型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设计调查问卷时,教师应该对相关调查问题进行全面考虑。既要考虑到问卷的目的,也要考虑到不同数据类型的采集。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实验案例的形成,除了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外,还应该与其他专业课老师进行结合,不断完善,逐渐建立实验教学团队,建立案例库。 (三)传统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进行 虽然实验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改革,但是实验教学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由此才有了实验教学的课时比重问题。也就是说,实验教学也需要传统教学的相互配合。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而统计学原理则是统计方法的基础,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述,这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统计教学中并非每个问题都能有相应的实验,很多抽象的概念就无法用案例来展现,只能采用单向灌输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我们认为,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数量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统计学思维,统计学提供了有特色的思考方式,包括均衡思想、从数据进行推断,以及运用符号等,它们是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应用这些统计学思考的方式的经验构成了统计能力——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察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办法。总之,统计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说,过分的强调应用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会改变统计学学科的性质。 因此,统计教学中要从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出发,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理论讲授的关系,使它们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如果不顾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概用案例教学,忽视其它方法的运用,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样看来,实验教学法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方式,两者的结合才会满足教学中的全面要求。根据笔者的实践,我们认为,在课时分配比例方面,实验教学课时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应该在20-30%之间。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在统计学教学中推广实施的方法,它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进和完善统计学教学的方法,但同时应该认识到,统计学实验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成功的实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既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因素。教师所扮演的是“导演”+“导师”的角色,需要为整个实验指引方向、控制节奏。学生应该提高对实验的认识程度、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实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统计类论文:物流类统计教学革新 作者:段春媚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 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材一般采用《统计学原理》,虽然版本不同,但内容区别不大,大多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和数据的计算,较为抽象,会计、金融、营销、物流等专业讲述的内容相差无几,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分析和对学生实际操作的培养。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众多专业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按岗位群设课,突出实践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为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如果仍沿用教师上课讲授、课堂练习、作业批改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模式或许能让学生学会怎样计算平均指标,怎样进行趋势分析,但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所起的作用很小,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统计学的考试过去一直采取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日考勤、课后作业为辅的形式。考试内容一般按照教学大纲,主要考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计算能力,这种形式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却忽略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学生会去背公式,背例题,而很少关注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关系 统计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的内在规律,这种工具因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只有与具体的专业相结合才有其用武之地,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效。我们除了强调各类统计学的理学共性,还要强调各类统计学的个性。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来说,就是强调其与经济管理学科的密切联系,按照经管类学科的特点设置课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几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实施了项目教学,统计学的定位就是为这些核心课程和项目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所以在讲授时要充分考虑到专业课程和项目教学所涉及的要点,使讲授的知识与之充分结合。根据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从事项目教学指导教师所获得的经验,现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项目教学中涉及到的主要统计环节做了总结(见表1)。 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渗透到了物流专业课程的方方面面,在学生后续的企业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学生社会实践答辩情况、社会实践和项目调研报告的内容分析以及个别访问,我们发现,被调查的96名学生中,93.75%的学生表示在实践岗位上需要用统计知识处理问题,比如各类订单的统计、库存情况分析等;78.13%的学生在分析报告中运用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说明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这些结合点用案例或实训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认同及其应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统计学教学改革尝试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我们对统计学课程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革尝试。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软件应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统计不要求具有多高深的理论,技能操作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将理论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选取最常用的最实际的知识,将重点放在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上,特别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指标的建立及分析。理论教学做到深入浅出,穿插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统计学更加科学、更加实用。考虑到实际工作中运用统计学处理问题时,手工操作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统计的需要,所以每一部分内容都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能使数据的显示和分析变得快速简单,也能提高统计结果的准确度。在软件的选取上我们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和可行性。目前,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有SPSS、SAS、BMDP、SYSTAT等,这些软件大多为英文操作界面,其强大的功能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实用。而随处可见的Excel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其提供的统计函数、统计制图、电子表格及数据分析功能完全可以满足教学要求。[2]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学院提供的机房,假设一个工作场景,通过Excel软件操作将知识当堂消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团队合作 统计学是一门由实际问题驱动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配合案例和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接受新知识。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多个具体的任务,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任务来讲解和学习所需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3]在教学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是整堂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为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提供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讲解统计调查时,第一步先给出任务:对我院学生消费情况进行一次调查。第二步分组分析任务,确定出完成该任务需要先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问卷,然后是调查的开展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第三步是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行探索研究,包括重温之前学过的统计工作的过程,并尝试调查问卷的设计。准备就绪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次小规模的统计调查实践,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第四步是学习效果的评价。小组将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讨论、互评。教师对大家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更合理的建议,同时可以提示大家,至于怎样规范地整理资料、如何进行较为准确的数据分析才能使本次调查圆满结束,将作为以后的一个新任务。由此留下了一个悬念,让同学们期待下一个任务的开始。通过这种教学法的尝试发现:带着任务学习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分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也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任务完成机会,有利于各自特长的发挥和知识、能力的互补。 2.案例教学法。统计学里的概念比较抽象,如果以这些抽象的知识点作为任务,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于是,我们精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或者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以案例作为任务的关键部分,既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综合指标时,可以先不给出公式,而是让学生假想自己为物流公司的人员,将任务设计为一个个具体的物流活动,通过物流总产值、库存周转率、车船空载率和平均采购成本等问题的分析,进而学会使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学习趋势分析时,设计为物流企业经营决策方面的案例,并结合Excel进行分析和探讨,使学生掌握其基本思想。与专业相关联的案例,学生易于接受,仿佛看到了即将发生的事情,透过这些案例也明白了学习统计的重要意义。#p#分页标题#e# 3.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借助多媒体可以将统计学中的大量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视觉效果。例如统计分组、分配数列的编制和统计表、统计图的设计。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要正确合理地使用好这个工具,使之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完全依赖这个工具。课件的制作要精练,不能照本宣科,要掌握好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配合一定的板书详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又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时不多的情况下,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创新考核方式,合理评定成绩 考试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考试的形式常常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我们一直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分为单选、多选、填空、判断、计算几个题型,这种形式比较规范,答案统一,易于操作,但是学生学习的方式比较机械。考核的结果只能看到学生是否用功学习了,却无法真正判断出学生是否具备了较强的分析能力,成绩再好也无法活学活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很难得心应手地处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尝试,将过程考核进行了细分。平日考核分别包括统计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如问卷的设计、调查活动的开展、调查结果的分析等)、课堂讨论的表现、小组作业完成的质量和面试;期末测试分为笔试和上机操作。笔试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考查学生对各类指标的综合分析能力;上机主要考查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设计制作、统计函数的运用等。考核项目的增多,虽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有助于学生成绩的全面综合判定。考核形式的多样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技能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学生自然会将课程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既能弥补学时的不足,又能将知识很好的内化。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突出了这门课程作为“工具”的特点,强调其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性和应用性,有助于学生统计思维的形成。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较好地实现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统计类论文:统计学类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生,我们对统计学类专业的高等代数课程进行了改革,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知识的渗透、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结合诸多实例,具体阐述了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高等代数;统计学;教学改革 一、统计学类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1998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将统计学专业分为理科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分别授予理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前者属于数理统计方法与应用范畴。2012年9月,统计学类成为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在其下增加了应用统计专业。为了适应统计学类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需要,统计学类专业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其课程体系中数学基础必修课包含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几何学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类专业在应用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统计软件、实习、实践课程等培养统计应用能力的课程得到了强化,理论课程的课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高等代数课程也受到课时减少的影响。然而,高等代数课程是统计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包含理工类大部分专业的考研数学知识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影响着统计学类专业其它核心课程的教学,也影响着该专业学生的自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高等代数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有限的课时下保证高等代数课程的系统性,又能够突出重点,保证它们的高等代数知识能够满足后续课程的教学需要,使其更适合统计学类专业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二、统计类专业高等代数改革内容 (一)根据专业需求调整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学类专业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生为目标。在高等代数的教学中,对重要知识点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其思想,并通过例题与应用加深体会;而对过于繁杂的证明可适当降低要求。目前,国内专门针对统计学类专业的高等代数教材非常少,大多数院校采用数学专业相同的教材。然而,统计学类专业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比数学类的学生薄弱,对高等代数这样高度抽象的课程学习起来倍感吃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一些高等院校中,统计学类专业开设线性代数课程替代高等代数课程,这样会使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时候感到相对轻松,但统计学类专业的后续主干课程的教学,如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建模等,会由于没有充分具备相关数学基础而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统计学类专业需求与学生情况,对高等代数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具体来说,高等代数中的行列式、矩阵、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些知识相互联系紧密,是高等代数的基础部分,是统计学类专业后继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研究生招生考试知识点,必须包含在教学内容中。 线性变换、欧式空间等内容不属于通常意义下线性代数知识点,不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统考数学的范围内,但其思想与统计学的主要方法联系紧密,略去将对后继主干课程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也需要重点讲解。而高等代数课程中的多项式理论、λ-矩阵、双线性函数等内容,不属于通常意义下线性代数的知识点,与统计学类专业的主要方法也没有直接联系,不讲或者略讲这几部分内容不会对本专业的后继课程的学习造成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与课程总课时情况灵活选择。例如,大多数高等代数第一章是多项式理论,该章定义、定理多,逻辑推理强,大一新生普遍感觉抽象难懂,而这一章的内容、方法与接下来的几章几乎没有联系,只是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章才会用到几个因式分解定理。我们可以在即将讲授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章时,简单介绍因式分解定理以及其应用方法。这样安排一方面是由于统计学类专业的学生对数学理论证明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另一方也可以避免学生在前期因繁杂的证明而失去信心和兴趣,而且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讲解更多的例题,以及高等代数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二)渗透高等代数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作为统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高等代数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尽量结合其实际背景,特别是统计学方面的背景,渗透高等代数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例如,我们可以在欧式空间后,讲解投影法在最小二乘法中的应用。最小二乘法是一种重要的求极值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求解线性模型参数估计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鲜明的统计学背景。我们提出有实际应用背景方面的问题,如以脚长与身高的关系为背景,利用投影定理求出一元线性回归问题的最小二乘解,并结合学生的脚长与身高数据,求出身高与脚长的经验公式,并介绍该经验公式在刑事侦查等领域的应用。这一问题与统计学联系紧密,与学生紧密相关,且容易理解,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虽然统计学类专业的其他课程如数学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会再次讲授最小二乘法,但这些课程中一般是采用偏导数的工具求极值,在教学内容上没有重复。此外,我们在高等代数中讲解最小二乘法,会使学生在其他课程再次学习该方法时更容易接受,达到以旧促新的效果。在讲授“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部分内容后,可以通过例子讲解其在求解数列通项公式、微分方程、马尔科夫链中的应用。 特别的,数列通项公式求解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初等数学问题,与学生的高中知识联系紧密,容易被学生理解,而该问题的解决却需要借助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的矩阵相似对角化在分离变量中的作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高等代数的学习热情。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差分方程求解,是统计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时间序列分析研究的内容之一。我们此时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将这一问题做简单变换,就可以变成一个微分方程问题,采用的分离变量的方法与差分方程完全一样。而马尔科夫链中的讲解,可以以人口流动模型为背景,利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求出人口模型的稳定状态。这三类例子背景不同,但其处理方法却是极为相似的,可以让学生体会抽象思想的魅力。在讲授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与二次型之后,我们可开设“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在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这一个专题,通过几个具有实际背景的若干个例题,如身多个学生的身高体重问题分布散点图、体会线性变换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启发学生理解主成分分析的思想。通过这些渗透,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又使学生加深了对代数方法的掌握,同时为后续相关统计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等代数教学方式以板书为主,原因之一是高等代数的教学内容含有大量的计算和证明,板书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和证明过程的理解。然而,板书的书写速度较慢、信息容量小、表现等缺点,使其在高等代数教学中的局限性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技术的进步,各种教育工具不断涌现,多媒体、翻转课堂、等精彩纷呈。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新的教学工具,改革教学模式。但任何教学工具都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多媒体可以极大地节约板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在一些板书量特别大的章节,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但正是由于多媒体授课效率高的特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跟不上课堂进度,学生的思路也容易随着多媒体翻页的变化而断掉,不能对课堂有一个整体把握。这时候我们必须采取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将教学框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一些重要的定义、定理、公式等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时间,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采用各种途径满足于促成学生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一模式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但现阶段地方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普遍较弱,翻转课堂不适合作为高等代数这类趣味性弱且高度抽象的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我们注意到一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利用翻转课堂来实现分层教学,将一些扩展内容,以微课、电子书、论坛等形式提供给学生,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宽和加深知识体系。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沟通及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作为一名统计学类专业基础数学课的教师,要着力思考如何使基础课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着力思考如何讲基础课的教学与本专业的背景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定义、定理方法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着力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将重要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系统化的呈现出来。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学是教师的立足之本,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戢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统计类论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围绕大数据时代对经管类专业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特色为导向,运用“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统计学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构建。 关键词:大数据;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 大数据时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各行各业对数据分析需求大幅上升,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增值,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为其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攀升,也引发了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的更高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能够广泛应用定量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建立相应的模型,作出最优决策。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众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定量方法类课程(诸如计量经济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的基础。因此,统计学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有效数据和分析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模糊。 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一直按照前苏联划分方式将其归类为一门偏重于简单数据整理课程,而将相应的统计分析所采用方法和理论归为数理统计,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后者的学习。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学课程是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的,尤其是后一个部分内容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传统统计学教学定位下,学生只认识了基本理论与概念,却掌握不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各领域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与经管类专业融合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涉及理论统计学这一领域,未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关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下,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难以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当面临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却无能为力,不会运用所学统计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状况与经管类人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目的相违背,难以实现具有创新能力的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如能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对统计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势必能够培养出具有定量分析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符合大数据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教学定位。 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对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重视不够,这不仅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在自己本专业深入学习过程中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在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源头在于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因此,本文提出新的课程教学定位: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结合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特点,通过统计学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实验(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应用能力,具备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根据新的教学定位,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突出定量分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结构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统计学科和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有机结合,使课程特色化;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实训平台;四是将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加强统计分析软件的技能培养。因此,本文将运用模块化系统集成思想,根据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提出按专业分模块,按模块分层次,按层次定内容的改革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子系统课程模块具体内容”的递阶控制结构模型。在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我们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出模块化、层次化集成的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了最佳状态。课程基础子系统是统计学理论基础和统计思维培养阶段,由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功能。课程应用子系统和课程案例子系统是统计分析能力训练阶段,首先结合认知性案例模块系统介绍统计分析方法,让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案例模块和统计分析软件模块,通过分专业教学方式,使不同专业学生能够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强能力”的功能。课程实践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实践阶段,是培养大数据时代应用型经管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课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训实习和相关竞赛,通过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平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选修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扩展阶段,该阶段在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选修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两大模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强化基础理论,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做到统计知识与实例分析相结合,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经管类各专业特色,以“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设置,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使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作者:顾剑华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统计类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思考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目的是探索和挖掘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在数量规律性,进而为宏观国民经济管理部门或微观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定量化研究方法在我国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普及和深入,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规定《统计学》作为经管类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本文结合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陈旧。 著名统计学家C.R.Rao曾说过:“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统计学与数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统计学将抽象的数字、公式赋予了经济的含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处理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课堂往往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讲解,大量公式的推导和数学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丧失学习兴趣,从而被动学习。 2.课程针对性不强,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 教师根据书本内容讲解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作用未能进行详细阐述,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枯燥,即使学完也不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统计学方法,无法将统计学作为定量研究的方法论指导相关专业领域的预测和决策。再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统计计算方法,却对所计算的变量、参数和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前提假设条件。这种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统计就是数学的思想,从而无法起到让学生形成统计思想,学会用统计的教学目的。 3.实践教学不足。 统计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检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具体操作统计实务,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统计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可是,据目前针对武汉市各高校统计学教学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仅有理论课程的讲解,教师只注重课本例题、习题的讲授,实践教学处于缺失状态。其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统计软件应运而生,从word、excel自带的统计功能包到SPSS、SAS等专业的统计软件,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大量繁琐的数学计算,便捷地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让我们的实践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手工案例分析的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授课中,针对统计软件的讲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只讲公式运算不讲软件,学生甚至连统计静态描述中的统计图表、平均数、方差连统计图表都不会用计算机软件生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往往需要几十分钟才能算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这样的统计学学习完全脱离了统计学方法论的本质,不但不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让统计学沦为有形无神的一纸公式。 4.考核方式不完善。 目前,本科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广泛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多为闭卷,比例在总成绩中占70%甚至更高。这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片面,忽视了对学生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不利于促进学生提高统计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作,包含两种最基本的活动,一是教师的讲授,一是学生的攻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学必须在以诱导为核心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主地探讨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时间序列时,可以让学生站在企业经理的角度,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尽可能地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结合往年公司的销售额思考如何预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最大程度地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和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将平铺直述、一讲到底的课堂组织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课程内容为导向、教师引导和控制组织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还应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对教材充分掌握、对各类教学策略与技术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统计学课堂真正丰满起来。 2.突出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 统计案例教学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通过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实际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达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会实际应用的目的。其次,通过案例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社会经济中的实例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案例,得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对综合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统计调查的教学中让学生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如果向全校同学都发放问卷调查即为普查,但普查工作量大、成本高;如果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调查则是抽样调查,若针对某特定年级的调查也可以分为整群调查,或选择占全校大多数学生的学院调查为重点调查等。通过案例使学生加强了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2)突出专业契合度。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经管类许多专业均要开设。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案例。突出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既能让学生加强对概念、公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与本专业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突出统计学作为工具和方法的实用性。比如对会计专业讲解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我们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及其金额和会计报表编制的讲解。再如,将统计学中平均指标计算与财务会计课程中存货计价方法、管理会计课程中销售预测相联系。存货成本的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就是应用统计平均指标的计算原理,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管理会计课程的销售预测则是算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的应用。这样,学生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专业背景理解起来会更为透彻。统计知识在专业的应用地位凸显出来了,学生有了对统计课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统计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3.加强实践性教学。 (1)课程引入实践专项训练。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从理论走向实践,用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课堂上教师单纯对理论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学完后根本不具备独立定量分析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只有大力改进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打破经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有毕业实习这个唯一实践性教学的做法,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教育体系。以专周或独立设置的统计学配套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或参与企业管理。保证学生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独立设计统计调查的方案、搜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预测,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工作中使专业教学与统计实践密切结合。 (2)重视电算化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但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计算复杂且工作量较大。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技术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因此,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如Word和Excel)和统计学软件(如SAS和SPSS)的教学,培养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成为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正确操作相关软件的步骤,引导学生输出计算结果,重点阐述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掌握评价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提高对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4.累进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统计考试应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将基本理论、统计实践和统计思维纳入考试体系中,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学生成绩由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独立思考设计完成统计方案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的水平共同决定。为此,考试模式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书面考试外,综合采用演讲与讨论让学生结合专业背景针对社会经济现象自拟选题,通过学生撰写小论文并答辩的方式考核,变单纯闭卷考试为闭卷与开卷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卷面考试与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相结合等多元化测试考核及多阶段考核,积分累进考核成绩。 作者:李莎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统计类论文: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论文 一、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特点 1、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差异性 大民族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民族地区服务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由于民族高校招收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民族生或者是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整体水平的不均衡,使得民族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同时进入大学后,由于概率统计课程特点,它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故在知识的延续和递进中使得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上有着明显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层次差异性明显较大。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目前 在民族高校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部分还是使用黑板讲授加电子讲稿、教学内容比较传统,比较注重数学原理的推证、数学计算方法的讲授,即使有个别学校在概率统计课堂教学中有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但也仅仅限于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并没有将实际经济问题案例与数学知识、数据分析软件结合起来综合应用,概率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性并没有体现出来。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布置问题和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被动方式。 3、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概率统计 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经济数学课程,它有着数学课程的典型特点,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的递进性,推导证明的完整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本科教学内容中所有内容都要设计到,还要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把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又存在学时的限制。 4、实验教学体系缺乏虽然实验教学 在我国一些重点高校教育中已引入,但整体都还是实践阶段,目前关于大学数学课程实验的教材也有一些,大学数学实验课程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民族高校中,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缺乏,还没有形成实验教学体系。 二、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 课程引进实验教学的意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经济数学课程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在后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保障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进行后续经济研究的必备工具。目前国外数学课程中引入实验教学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国内重点高校的部分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也在通过探索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也可逐步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可以有以下作用: 1、增强经管类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介绍常用的试验工具和软件,深化学生使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的程度,丰富和优化了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3、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数学软件,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的概率统计知识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证分析能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4、引入经济实验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环节较弱的状况。 5、这种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传统讲授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逐步改善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在学习中的“不好学、不善用”的现象,还可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有很强的启示性。对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促进高校精品课建设和质量工程的发展,提高专业的优势竞争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思考 针对目前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在概率统计课程学习中呈现的情形:(1)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显现出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呆板、轻经济应用;(2)经管类学生不知概率统计知识学了何用,学了不用、学了不知怎么用。本文探索和尝试在经济数学课程之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实验教学内容,结合传统讲授方式,探索多元化的经济数学教学方式,丰富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践性和演示性,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学生使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在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大多是周3课时以内,本门课程所修的总课时数为48课时以内,在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下,受专业培养方案的限制,并且也无成熟的适合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实验教材,无法设立单独的概率统计实验课程。因此,可在目前的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部分章节中结合经济、金融、管理实际问题,形成概率统计课程综合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综合案例,介绍它的解决思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数学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软件,简化处理过程,锻炼和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让其能够知其何用,知其怎么用。经济数学的其它课程总,在内容、方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可以再单独设立适合民族院校的经济数学实验课程。 2、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实践 可结合相关章节内容特点,周期性的给学生布置概率统计的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和综合案例实验报告,小组形式完成验证性的实验报告分析和经济实例的实验报告分析。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体验概率统计数学知识的理论、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及应用概率统计知识和解决简单经济实际问题能力。在有限的学时下,课堂教学中补充了实验教学内容,会使的教学内容课时较紧张,因此,建议概率统计的知识点的讲授上可以忽略一部分非重点的知识的逻辑推证,转为数据分析软件和经济实例数学化思想的讲解,如在概率统计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这一章结合均值和方差的概念计算知识点,可以补充金融学、寿险精算课程中简单金融实例;在讲协方差和相关系数时可以结合管理学、金融风险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结果反馈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大数定律这一章,可以结合寿险精算中保费的计算案例及精算起源特点的综合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大数定律的结论,从而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应用化。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环节的补充和实践,让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数学知识是怎么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化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笔者近两年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在概率统计课程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概率统计内容及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选择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案例。(2)结合已有资料,与信息技术老师、实验室老师沟通在实验室里配备合适的数据软件如Matlab及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Spss数据分析软件。在这一步可结合各民族学校学生的整体层次进行选择,由于课时的限制,对经管类学生使用软件以熟练应用数据分析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用计算软件为辅。因此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了Matlab和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学生反映效果也较好。(3)讲授理论教学时也建议在多媒体教室中,理论教学中可以融入一部分计算机数据分析的实现过程,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 四、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瓶颈 1、部分学生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引入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激发一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比较明显,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得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较强。但在实验教学中也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反正有软件,对概率统计知识的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原理很忽视,以后会不会都可以靠数据分析软件求出结果来。因此也伴生了这种不注重数学理论、数学计算知识的学习,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的现象了。 2、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缺乏 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的内容,这就使得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数学的体系框架,还要具备熟悉操作多种数据分析软件的能力,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综合经济案例来给学生引导,还需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这就对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数学老师必须向复合型的专业数学老师转变。而目前在民族院校中承担这一基础课程的老师普遍教学任务较重,师资紧张,典型现象就是教师忙于代课,对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的提高和学习上缺乏时间和精力,复合型的课程实验教学人才和师资紧缺。 3、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取舍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要想在有限课时中完成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补充的内容,只能将已有的教学内容中的部分知识点简化了,如何合理安排概率统计课程的数学原理、数学方法的讲授、实验教学内容的补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的取舍,这也是目前制约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 课程实施实验教学的建议以上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已经在实践中有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数学知识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加大对概率统计课程复合型 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探索过程中,要求老师具备以下:数学知识的积淀、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适时变化、经济类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及数学化能力,这都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加快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进程,必须要加大对课程复合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培训和队伍的建设。 2、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由于在课程内容中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所以学生的概率统计作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数学习题的计算及推证,还需要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些验证型实验报告、综合型经济实例报告的分析。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加大小组报告成绩、平时考核比重,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创新素质的具备、数学知识应用性的能力。 3、依据专业特点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充实实验教学案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概率统计课程大多是在大二开设,专业课程也已开设了一些,可依据专业课程内容,适时补充经济问题实例,充实实验教学案例,丰富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作者:杨晓荣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统计类论文:类比法教学概率统计论文 1类比法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匈牙利数学家玻利亚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类比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其侧重的不是逻辑性、确定性、严格性,而是创造性、猜测性、灵活性。概率统计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通过类比引出并揭示其本质。此外,我们可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借助类比法,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有机系统地统一起来。 1.1随机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的类比由于事件可以看成由某些样本点构成的集合,因此可将二者类比学习。例如:集合A∪B表示其中任意一个元素x仅属于A或者仅属于B或者属于A和B的公共部分,我们可以形象地用韦氏图来表示。此时若将A和B看作是事件,则事件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记作A+B,即概率论中事件的和等同于集合论中集合的并集。同样的类比方法,我们可将集合论中集合的交集类比到概率论中事件的积中去。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回顾集合之间的各种关系运算,随之再引出相应的事件间的关系运算,最后归纳总结。此外,事件运算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均可对照集合的相应性质进行类比学习。 1.2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类比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学生感觉较容易,但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往往学生感觉抽象难理解。由于分布列在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与密度函数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等同,因此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边缘分布列与联合分布列的关系可以过渡到连续型随机变量中边缘密度函数与联合密度函数的关系中去,此外诸如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的充要条件以及期望与方差的计算均可轻松过渡。具体我们可通过“把连续的问题离散化”这种方法,实际是将对离散型随机变量中对分布列的求和变成对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密度函数求积分即可。表1我们将对其中的部分性质及计算作一个简要的类比。 1.3一维随机变量与二维随机变量的降维类比任何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一般来说低维空间的知识相对简单,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从低维空间向高维空间过渡学习。降维类比法是将高维空间中的数学对象降低到低维空间中去观察,利用低维空间中数学对象的性质类比归纳出高维数学对象的性质。我们知道一维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分别为:在研究二维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时,我们可用降维类比法得到其联合分布函数分别为:通过上面的类比得知抽象的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一维随机变量有着一致的表达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此外,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列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的性质与计算均可借助一维随机变量的相关知识引入。 2类比法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法是解题的有力工具。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若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去寻找解题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首先可以利用条件、结论或者结构形式上的类似,联想与之类似的概念性质从中得到启发。例如,在概率统计中有这样一题: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ae-3xx>00x≤≤0,求a。分析:此题若由密度函数的性质,通过积分可求得a=3。但是我们若通过与指数分布的密度函数f≤x∪=λe-λxx>00x≤≤0进行对比,可知a=3。这样在解题中不需要计算便可得到结果。 3、总结 总之,类比法是创造性地表达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有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在概率论的类比法教学中,不仅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供恰当的类比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类比中去发现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的本质区别,从而真正地认识和理解目标对象,否则则可能导致错误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类比法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远不止于上述几个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在概率论教学中若恰当应用类比法,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作者:李燕楠何建营单位:中原工学院理学院 统计类论文: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办法探索 本文提出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以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为核心,该地址分类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快递地址中所有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取送点的概率分布情况,综合评价出该快递地址对应各个取送点的可能性,最终对快递地址应分类到的取送点做出判别。在模型的训练阶段,以人工标记出取送点分类结果的快递地址作为训练数据,首先过滤训练数据中的停用字符,然后对快递地址进行分词得到其包含的最小地址要素,最后统计出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取送点的频率分布及概率分布,并计算最小地址要素的区分度系数d。基于概率统计分类模型进行快递地址分类时,首先过滤待分类地址中的停用字符,然后对地址进行分词得到其包含的最小地址要素,最后由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判断出待分类地址所属的取送点,完成快递地址的自动分类。 快递网络中的中转点和取送点以不同大小的地域范围为服务对象,各级中转点以各级中心城市为基本单位,取送点以各中心城市辐射的周边市、县、中心城市内的社区为基本单位。中文地址采用地域范围由大到小的层级嵌套方式书写,地址中不同地域范围大小的地名在取送点分类时提供的信息量是不同的。以北京市地址和快递取送点的分布情况为例,北京中转点下辖几十个取送点,分布在北京市各个区、县、社区内。“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这类地域范围广阔的地名,其所指代地域范围内的取送点数量众多,对取送点的分类判断帮助不大。详细的楼(门)牌号地名,如“9号楼”、“A座”、“204室”,其所指代的地域范围远小于取送点的基本服务单位,在取送点的分类判别时也不需要关注这类地名。在快递地址的分类判别中,将这2类地域范围过大和过小的地名定义为停用字符,从地址中过滤清除出去。物流地址中的特殊字符,如括号、空格、破折号等,对取送点的分类判别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也定义为停用字符,在地址中予以过滤清除。 中文地址采用连续字符串的形式书写,词与词之间没有明确的分隔符。在地理地址编码领域,中文地址的分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中文地址分词,是将一个中文地址文本拆分为多个最小地址要素[9]的过程。最小地址要素是不可继续拆分的地址要素,具有最小的地址意义。如对中文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进行分词,可以拆分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5个最小地址要素。依据利用信息的不同,目前的中文地址分词方法主要有2种:基于地名词典的方法[1011]和基于地址特征字的方法[12]。基于地址词典的方法维护一个尽可能完备的地名词典,通过串匹配技术在地名词典中查找最小地址要素进行分词,主要采用最大正向匹配方式和最大逆向匹配方式。基于地名词典的方法准确率完全依赖地名词典的完备性,但实际操作中地名词典的更新维护存在很大难度,地名词典的完备性难以保障。各类最小地址要素包含一些相同的字符串作为后缀,这样的后缀字符段称为地址特征字或地址通名,如“北京市”中的“市”、“海淀区”中的“区”就都是地址特征字。基于地址特征字的方法为各类最小地址要素定义特征字并制定相应的拆分规则,通过对特征字和拆分规则的匹配完成对地址的分词。这类方法摆脱了对地名词典的依赖,但特征字和拆分规则的合理选择存在一定难度。本文采用地名词典和特征字相结合的方式对中文地址进行分词。采用某物流公司提供的北京市地名词典作为中文分词的地名词典,该词典共计包括10151个北京市地名。本文依据国家测绘局颁布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定(CH/Z90022007)》[13]中对最小地址要素的分类方法,将最小地址要素划分为行政区划地名、小区名、街巷名、标志物名、兴趣点名、门(楼)址6个大类。中文地址表示为字符串T=t1t2…tn,n为字符串T的长度。地名词典表示为字符串集合Pd={p1,p2,…,pr},特征字词典表示为字符串集合Pf={p1,p2,…,pm}。中文地址分词后得到的是一组最小地址要素,表示为字符串集合Pr,Pr初始状态为空集。本文采用的地名字典与特征字结合的中文地址分词方法步骤如下:步步步骤骤骤1如果字符串T为空,转到步骤3;否则,查找T的前缀能否匹配地名词典Pd中的元素,如果匹配成功,即存在(1,2,,)idp∈Pi=r,使t1,t2,…,tk=pi,其中,k为pi的长度,则将t1,t2,…,tk放入Pr,并将T置为tk+1,tk+2,…,tn,转到步骤1;如果匹配失败,转到步骤2。步步步骤骤骤2查找T的子串能否匹配特征字词典Pf中的元素,如果匹配成功,即存在(1,2,,)ifp∈Pi=m,使tj,tj+1,…,tj+k1=pi,其中k为pi的长度,则将t1,t2,…,tj+k+1放入Pr,并将T置为tj+k,tj+k+1,…,tn,转到步骤1;如果不存在,则将则将T放入Pr,转到步骤3。步步步骤骤骤3返回Pr,算法结束。 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以人工标记出所属取送点的快递地址作为训练数据。随机选取5条训练数作为示例,说明该模型的训练方法,随机选取的示例训练数据如表2所示。首先以2.1节和2.2节介绍的方法过滤掉快递地址中的停用字符并对地址进行分词,每条标记数据得出一组最小地址要素及其对应的取送点,结果如表3所示。例如“朝阳区建国路乙118号京汇大厦三层人事部”这个快递地址,过滤停用字符并地址分词后,得到最小地址要素集合{建国路,京汇大厦},这组最小地址要素对应的取送点为990060。然后,统计出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各取送点的总次数,得出每个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到各取送点的频率分布情况,结果如表4所示。在示例标记数据中,“建国路”这个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取送点990060的总次数为3,对应取送点990030的总次数为2。训练数据中所有快递地址提取出的最小地址要素总数为m,取送点的总数为n,那么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到各取送点的频率分布情况可以用一个m×n的矩阵F表示,F中第i行第j列元素fij为最小地址要素i对应取送点j的总次数。同时,统计出每个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到的取送点的总数,本文将其称为最小地址要素的区分度系数d。根据示例训练数据求得的最小地址要素对应取送点的概率分布和区分度系数分别如表5、表6所示。“建国路”对应取送点990060的概率=3/(3+2)=0.6,对应取送点990030的概率=2/(3+2)=0.4。由于“建国路”既对应取送点990060,也对应取送点990030,因此它的区分度系数d=2。至此,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训练完成。2.4地地地址址址的的的分分分类类类方方方法法法应用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对快递地址进行分类时,先过滤掉待分类快递地址中的停用字符并对其进行地址分词,得到一组最小地址要素,表示为字符串集合Pr={p1,p2,…,pk},k为最小地址要素的总数。 本节通过实验对本文提出的基于概率统计分类模型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进行性能评估,选取训练用时、分类用时、准确率和拒绝率作为评价指标。其中,本文对地址自动分类的准确率和拒绝率的定义如下:拒绝率=无法分类的地址总数/待分类地址总数准确率=正确分类的地址总数/(待分类地址总数无法分类的地址总数) 本文选取某快递公司提供的已人工标记取送点分类结果的北京地区快递地址作为实验数据,从中随机选取63535条作为训练数据,2000条作为测试数据。通过本文提出的基于概率统计分类模型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对2000条测试数据完成自动分类后,将自动分类结果与原始的人工标记结果进行对比,对本文提出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的性能做出评价。实验的软硬件环境如下:CPU:IntelCorei52400,3.10GHz,双核;内存:4.0GB;Cache:一级数据缓存128KB,一级指令缓存128KB,二级缓存1MB;操作系统:Windows7专业版,32位;编译平台:VisualStudio2010;编程语言:C++。3.2实实实验验验结结结果果果与与与分分分析析析本文测试了应用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进行快递地址自动分类的效果,测试结果如表7和图2所示,由测试结果可以看出:(1)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的训练速度快,对快递地址进行自动分类的分类用时短。采用63535条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的平均训练用时约为5.19s,对2000条待分类地址的分类用时平均约为0.85s,分类速度达到每条0.43ms。(2)置信阈值S(定义详见2.4节)决定了地址自动分类的准确率和拒绝率。S值越大,地址自动分类的准确率越高,拒绝率也越高;反之,S值越小,地址自动分类的准确率越低,拒绝率也会相应越低。应用本文提出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时,应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S值,在自动分类的准确率和效率间合理权衡。(3)置信阈值S为0.75时地址自动分类的准确率为99%,拒绝率为9.3%,可以满足大多数应用场合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作为电子商务的支撑行业,快递行业必然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介绍的基于概率统计分类模型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快递地址所属的取送点做出分类判别,提高包裹分拣中的自动化程度,加快分拣速度,降低人力和包裹存储的成本。本文的快递地址自动分类方法以基于概率统计的地址分类模型为核心,通过统计出的最小地址要素与取送点的概率分布关系对快递地址进行分类。该方法适应性强,对人工标记的训练数据规模要求低,几万条训练数据就可以满足模型训练的要求。因此,即使运营时间较短、人工分拣的快递地址历史数据较少的快递公司也能应用本文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工作针对北京地区的快递分拣配送数据,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继续扩充训练数据集,扩大概率统计分类模型的适用范围。 作者:邵妍单位: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统计类论文:多元统计聚类应用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做出准确、及时的分析并制定正确的决策,已成为企业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元统计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应用 1、引言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在国外,从20世纪30年代起,已开始在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和经济等领域拉开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的帷幕,20多年来在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 在商业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诸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利润、管理费用、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变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何同时对多个变量的观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这就需要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通过对多个变量观察数据分析,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揭示这些变量之间内在的变化规律。实践证明:多元统计分析是实现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 2、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中,特别是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是不够的,为提高科学性、可靠性,通常需要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如果说一元统计方法是研究一个随机变量统计科学的规律,那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内在统计规律性的一门统计学科。同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不同的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简化。 多元统计分析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 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 在这里,重点研究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及其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 3.1聚类分析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不断加深,分类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光凭经验和专业知识是不能确切分类的,往往需要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去分类,于是数学工具逐渐被引进分类学中,形成了数值分类学。后来随着多元分析的引进,聚类分析逐渐从数值分类学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它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所谓类,通俗地说,就是指相似元素的集合。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每个样本当作一类,然后根据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并类,并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距离,再选择近似者并类,每合并一次减少一类,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成为一类为止。所以,聚类分析依赖于对观测间的接近程度或相似程度的理解,定义不同的距离量度和相似性量度就可以产生不同的聚类结果,聚类分析内容非常丰富,有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法等。 在企业销售领域,销售商需要考虑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同名称商品的分类问题。例如:某商场对销售的20种啤酒进行分类,以便对不同的类别的啤酒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变量包括啤酒名称、热量卡路里、钠含量、酒精含量、价格。根据以上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可以实现把同一类型的啤酒企业归到同一类别。再如商业企业制定商品销售价格时,需要对某个大城市的物价指数进行考察,而物价指数很多,有农用生产物价指数、服务项目物价指数、食品消费物价指数、零售价格指数等,因而要先对这些价格指数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 3.2判别分析在生产、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根据观测到的数据资料,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判别分析是判断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对已知分类的数据建立由数值指标构成的分类规则,然后把这样的规则应用到未知分类的样本中去分类。 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并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品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按判别的组数来区分,有两组判别分析和多组判别分析;按区分不同总体所用的模型来分,有线性判别和非线性判别;按判别式所处理的变量方法不同,分逐步判别和序贯判别等。判别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有不同的判别准则,如马氏距离最小准则、Fisher准则、平均损失最小准则、最小平方准则、最大似然准则、最大概率准则等。 商业企业在市场预测中,往往根据以往所调查的种种指标,用判别分析方法判断下季度是畅销、平销或滞销。当然,判别分析经常与聚类分析联合起来使用。在聚类分析中,某商场对销售的20种啤酒进行分类,假定分类结果为一级品、二级品和三级品,现在判断新商标的啤酒属于哪个级别的产品就需要用判别分析。 3.3主成分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研究多指标(变量)问题是经常遇到的,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不同指标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由于指标较多,再加上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势必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这种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的统计方法,叫做主成分分析或主分量分析。超级秘书网 在商业经济中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数据指标综合成几个商业指数形式,如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指数、商业活动指数等。在市场研究中,常常需要分析顾客的偏好和当前市场的产品与顾客之间的差别,从而提供给生产企业新产品开发方向的信息。顾客偏好分析时常常用到主成分分析。例如:某汽车销售商在商业竞争对手中选择了销售的17种车型,访问了25位顾客,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对17种车型打分,打分范围0~9.9,9.9分表示最高程度的偏好, 3.4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形成和发展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用以研究解决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问题,由于计算量大,又缺少高速计算的设备,使因子分析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停滞了很长时间。后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使因子分析的理论研究和计算问题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这一方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应用,它是将错综复杂的随机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再现原始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认为因子分析是将指标按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分类,使类似指标相关程度高,不同类的相关程度低。因子分析分R型因子分析(从相关系数矩阵出发)和Q型因子分析(从相似系数矩阵出发)。 例如:某销售企业对100名招聘人员的销售策略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试,出了50道题的试卷,其内容包括的面较广,但总的来说,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事物的敏锐和果断程度、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生活常识等,我们将每一个方面称为因子。显然,这里所说的因子不同于回归分析中的因素,因为前者是比较抽象的一种概念,而后者有极为明确的实际意义。因子分析在市场调查分析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对30个调查区的商业网点数、人口数、金融机构服务数、收入情况等2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如果按照一般的分析方法,我们就需要处理20个指标,并给它们以不同的权重,这样不仅工作量变大,而且由于指标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性,会给分析结果带来偏差。另外,给具有较高相关性的众多指标设置权重系数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于是可以考虑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而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然后再给它们以不同的权数,从而计算出各个调查区平均综合实力得分,以便决定在某个调查区拟建何种类型的销售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均需借助统计分析软件,目前较多使用的有SAS、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均提供了多元统计分析功能。 统计类论文:股票市场数据的统计聚类分析 摘要: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股票价格的一般方法,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并确定上市公司与股票价格相关的基本因素,利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两种分析方法来进行实例研究,并判断出各公司股票质量特征,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科学严谨的建议. 关键词: 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是对已经发行的股票进行转让、买卖和流通的场所.股份公司通过对股票的全面发行,可以迅速集中大量资金,实现生产的规模经营;而社会上分散的资金盈余者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投资股份公司,谋求财富的增值.当今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股票市场的行情,将自己的资产投入到股票行业中以期得到丰厚的回报,为了促进股票合理化,产生了对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的分析和预测,对上市公司股票业绩进行综合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多元统计分析是研究股票价格的新型方法,我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并且确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基本关键因素,利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两种分析方法来进行实例研究,判断出股票价格的基本变动趋势,为股票投资者的投资提供科学的建议.国外学者Serpil[1]将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相结合,对早期综合预警模型进行估计.AprilKerby和JamesLawrence[2]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来作为选择质量好或不好股票的依据.NewtonDaCosta等人[3]提出了一种根据风险回报准则的基于聚类分析方法对现货市场中的股票分组的技术.Anderon[4]利用判别分析来对资本市场作进一步的研究.国内许多专家学者[5~10]根据证劵报告中的信息,选择每股收益、投资收益、净收益率等财务指标,对一些公司或企业的这些指标数据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试图将这些公司和企业进行分类,为股票的选择和分析提供依据进行实例研究.本文应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对3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投资者提供科学依据. 1股票市场数据的统计分析 1.1数据的选取 统计分析方法是处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有效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了研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需要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任意选取了巨潮资讯网2014年度报告数据中的30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共7项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实例研究.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反映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以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等其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财务指标之一.净利润为最终经营业绩,净利润越多,就代表企业的经营效益越好;净利润越少,则企业的经营效益就越差,它是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衡量指标.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股本总额的比率.每股净资产越高,则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就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则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就越少.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的百分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股东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财务指标.总资产指的是某一经济实体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为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资产.净资产是属企业所有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的资产,即所有者权益.企业的净资产,是指企业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以后的净额.营业收入指的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它业务收入.由巨潮资讯网年度报告数据中选取3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见表1(股票名称略去,以编号代替).总资产、净资产以及营业收入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这3者是股票是否有购买价值的基础,只有基础越好,股票才越具有购买价值.所以这3者是人们在购买股票时需要长期关注的. 1.2聚类分析 图1是运用SPSS软件对3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后得到的树枝状联结图,选取的聚类指标是30家上市公司2014年度的财务数据,包括: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共7项财务指标.根据图1,可以依据股票的财务状况将这30支股票分为3组.第1组:25号股票;第2组:3号股票和4号股票;第3组:剩下的其它27支股票.从分组情况看,第1组股票归为第一类.这支股票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的财务指标都很高,且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的财务指标也都不低,说明这支股票的获利能力高,并且股票的数量庞大,使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等均很高.总体来说25号股票作为第一类股票有很大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可根据个人的投资理念和即时的市场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对此类绩优企业进行投资.将第2组股票归为第二类.这两支股票的7项财务指标均很高,特别是每股收益是最高的,说明股票的质量很好,数量也够庞大.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前景也都比较可观,投资者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其它情况以辅助自己做出投资的决策对第二类企业进行投资.剩下的27支股票归为第三类.这些股票的财务状况不如第一类和第二类好了,其中,有几支股票的每股收益甚至是负的,由此可见,这类企业显然是不适合投资者对它们进行投资的.当然在实际情况中,投资者可以结合企业的具体的其它财务指标对股票进行分析,辅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这样既实现了投资者的资本增值目的,又满足了整个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1.3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数据降维,如果原始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那么因子分析的意义并不大.为了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判定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是研究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量.从相关系数结果表2来看,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700,即每股收益越高,则净资产收益也就越高.总资产和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的相关性都很大,相关系数均超过0.900.接下来,判断是否可以应用因子分析来进行数据降维,判断的方法为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方法.结果(表3)显示,KMO检验结果为0.706.球形度检验统计量为571.392,p值为0.000,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下面计算各变量共同度,每个变量之间的共同度越高,就说明提取的公因子越能反映原来的7个指标的变化,结果如表4,所有变量的共同度全都超过了0.700,就说明了公因子能够很好地反映原来的7个指标的变化.应用SPSS软件的计算特征值以及方差贡献率得到表5数据,由表5可看出:只有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特征值总和的92.772%,也就是说只需要前两个因子就已经能够解释这7个财务指标信息的92.772%,所以本文仅采用前两个因子对股票进行综合评价. 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效果比较好的因子.表6中的系数为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系数估计值.表6中的2,3列分别是两个特征值的特征向量.载荷程度越大说明该指标在因子中的影响程度就越大,越小则说明该指标在因子中的影响程度就越小.把7个指标归为总体财务状况因子和股票质量因子这两类主要因子:因子1在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这4个指标上有较高的正载荷,可以将这4个指标定义为总体财务状况因子;因子2在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这3个指标上具有较高的正载荷,可以将这3个指标定义为股票质量因子.将成分矩阵表中所显示的数据代入因子得分模型,可得到旋转后的因子得分函数如下:Factor1=0.045Z每股收益+0.980总资产+0.998净利润+0.996净资产-0.037每股净资产-0.008净资产收益率+0.982营业收入;Factor2=0.876Z每股收益+0.077总资产+0.035净利润-0.035净资产+0.953每股净资产+0.942净资产收益率-0.073营业收入. 计算不同股票的两个因子得分,如表7所示.在因子1中总体财务状况因子的排名中包揽前3名的分别是25号、3号、4号股票,说明这3支股票的综合财务状况较高.因子2中排名较前的是18号、3号、15号股票,说明这3支股票的质量较好,每股获利较高.注意到18号股票的因子1排在最后而因子2排在第一,这是因为该公司的总资产额在30家公司中相对较少,营业收入也相对低,导致因子1排名在后面,但其每股收益达百分之四十多,与其它公司比遥遥领先,因而因子2排名领先. 综合聚类分析的树枝状联结图1所得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类的股票可以被称为蓝筹股,这类股票发展前景好,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是十分可观的.这表明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投资,投资于公司财务状况较好公司的股票可以获得更好的投资效果.第二类股票可以称为绩优股,这类股票不论是在综合财务状况方面还是在股票盈利方面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人们购买这类股票时需考虑即时的市场情况,分析公司即时的财务状况.第三类股票可以称为劣质股,这类股票总体财务状况则表现较差,投资于财务状况较差的股票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却不能获得更高的期望收益率,人们在购买这类股票时则需要慎重考虑. 2结论 本文运用了描述统计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随机选取的3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把3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分为3大类,体现了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结果与各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相符合.聚类分析综合了选取的7项财务指标反映各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和发展水平.因子分析将文中所选取的上市公司的7项财务指标综合为总体财务状况因子和股票质量因子两个综合变量,为分类和评估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的优劣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除此之外,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的综合评价函数评价上市公司的业绩,避免单指标评价的片面性.也可通过各因子的得分,了解财务状况的具体发展情况和经营管理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使得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实例证明,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股民选择和分析股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例支持. 作者:黄玉洁 钱丽丽 陶凤梅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聚龙股份有限公司 统计类论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改研究 摘要: 大数据时代给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方面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适应大数据的需要,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给出了相应的教改思路。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部规定,统计学是高等院校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其处理技术的日益更新,影响着当前各行各业、相关领域及学科的发展,尤其对统计学的影响更为深刻。统计学原有的结构架构、理论体系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提高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解决大数据时代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是目前统计学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大数据对统计学的影响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依旧是数据。大数据对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对数据收集的影响。以往统计数据主要是由统计调查和实验获得的。在大数据时代,统计数据的产生方式呈现多样化,如由网站浏览痕迹、GPS系统、监控视频等方式产生,由此数据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使海量数据很容易获得。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数据在收集的时候不像以往的统计调查那样首先要确定收集数据的目的和用途,而是漫无目的地收集数据,事先并没有确定性的用途,因此数据的价值密度很小。例如大街小巷布满了监控录像设备,几乎公共场所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被摄录下来形成了视频数据,但如果想从中获取某事件的线索,却是大海捞针。不过大数据由于其数据量很大,通过各种统计分析后最终可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价值和效果。这对大数据的整理、分析、解释和应用等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大数据对数据整理的影响。以往通过统计实验和调查得到的数据都是结构化数据,如时间数列等,可以很方便地用二维表格表示。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除少部分数据具有结构化特征外,更多的是非结构化数据,很难直接转换成二维表格,例如文本、图片、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各类图像和音频/视频数据、HTML等等。这些复杂结构的数据使得数据的整理过程要有所调整。传统的统计数据整理包括数据的审核、筛选、排序等预处理,数据的分组、汇总与显示等。大数据的获取,使数据整理步骤更加复杂,需要应用更多的技术,例如数据的甄别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等。 3.大数据对数据分析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是海量的,使数据具有样本即为总体的特征。因此,数据分析不再总是对样本分析,有些是直接进行总体分析。传统统计学的样本分析方法,例如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方法,有的已不再适用。还应加入一些新的分析技术,例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二、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改思路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主要包括统计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内容。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可以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 1.统计学理论教学改革大数据相对于统计学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夯实统计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讲清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结合大数据的特点,对统计学的基本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已学过的统计学基本方法和原理应用于大数据处理过程中,例如在大数据下怎样完成进行数据的获取、选择与辨别、保存与处理加工等,怎样确定可能的数据范围与来源,怎样建立指标体系并分类数据,怎样调整或制定相应的统计参考标准,以及怎样把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再统计分析等。另外,统计学教学,应该结合各专业的特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都会增加。《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探究与经管专业学科的交叉性,使统计学基础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能有效地结合,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出能为本专业服务的可行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同学,通过解读财务数据背后隐藏的内容引起学生对数据统计的兴趣,在指标分析内容上着重讲解财务分析指标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再如进入网购时代后,电子商务日益壮大,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则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从身边的同学入手收集自己所关注的数据,从中获取专业信息。因此,一定要结合各专业的特征,以及“大数据”的特征,着力加强统计学的拓展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 2.统计学案例教学改革大数据产生和发展于规模经济,每个大数据问题都与实际经济或社会问题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时,要突出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慢慢引入大数据的定义和相关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增强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把学生引入具体事件,使学生直接认知和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趋势,从现实问题出发,寻找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并进行最优选择。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题目,给出要求,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完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案例教学比课堂习题更接近“实战”,能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也利于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案例教学中,同学们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方法,需要进一步到相关领域中去实践,如电商、企业、金融、营销等需要决策的领域。实践教学能考核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把学过的基础知识与相关行业联系起来,面对大量数据辨别出有用的数据,深入处理,进行行业分析做出最优决策,最终完成行业分析报告。此外,还要加强统计软件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使用Excel,SPSS,SAS等统计软件,让学生运用软件来加工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在讲授理论内容时,与统计软件操作同步讲解,使学生能够上机实现所有操作。给学生增加实践机会和拓展的机会,满足统计学实践教学目的,让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不断地进行实践操作,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充分的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三、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抓住机遇,在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统计学的发展。同时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上,进行统计学理论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作者:王宏 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统计类论文:手术无菌切口分类统计分析 医院的手术切口分类统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评价该院手术质量的客观性指标,也是手术科室考评的质控指标,同时还是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统计学指标[1]。近年来,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导致药物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升高。为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在临床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中的规范用药,医院的管理者和医师要熟练掌握医院手术患者的无菌切口分类的标准和统计方法,保证相关统计报表的准确性。本研究分析我院手术患者无菌切口分类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2014年于我院进行手术后出院的住院病历首页数据,筛选病历中记录使用无菌手术及无菌切口操作的病例。 1.2研究方法根据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编撰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卫生管理部门颁发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编撰的《医院医疗统计使用手册》等,对筛选的病历进行逐一对照检查,找出不属于Ⅰ类无菌切口手术误计入无菌切口的病例,按照手术解剖部位分类统计,计算其构成比和误记率。 2结果与分析 分析我院2012—2014年手术后出院患者12654份,其中病历首页记录有进行无菌手术无菌切口的病历8734份,经过对照检查,其中不属于Ⅰ类无菌切口手术误计入无菌切口的病历916份,误记率为10.5%。从表1中可以看出,将不属于Ⅰ类无菌手术切口误计入无菌手术切口比例最大的是子宫、输卵管相关的妇产科手术,主要包括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或切除术、宫颈切除术等;其次是肾、膀胱管和输尿相关手术,主要包括输尿管切开、肾脏移植术、膀胱造口术等。此外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会阴部手术、包皮环切术等相关手术的误记比例也较高。 3讨论 3.1手术切口分类标准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编撰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对手术切口的分类做出明确规定,将手术切口可分为3类:①无菌切口,又称Ⅰ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的手术,手术部位不涉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如呼吸道、口咽部位、泌尿生殖道、消化道等,且手术局部无损伤或炎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则无需使用抗菌药物。如颅脑手术、四肢和躯干手术、视觉器官手术等切口均属于Ⅰ类切口。②可能污染的切口,称为Ⅱ类切口。该类手术有3种情况,一是术中需要离断或切开人体与外界相通以及可能沾染的空腔脏器的切口,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手术;还有胃大部分切除术、肺切除术、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等。二是手术中需要切开某些难以彻底消毒灭菌的体表皮肤,如会阴部、阴囊手术等。三是需要重新切开近期愈合的伤口,如初期外科处理缝合的切口、6h内的创伤切口、Ⅱ期胸廓成形术的切口等。此类手术需酌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③污染切口,称为Ⅲ类切口,是指手术切口部位暴露于感染物,以及接近感染区域或感染组织。例如各种脓肿切开引流术、阑尾穿孔腹膜炎手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缝合术等,还有唇腭裂手术等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切口,肠梗阻手术和胆道手术等个别腹内手术也属于该类切口。这类手术感染危险性大,需要严格按照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3.2手术切口分类界定误区虽然《手术学全集总论卷》《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对于手术切口的分类都有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各医院、医师对标准的认识和学习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手术切口分类的界定会出现分歧和错误,给医院手术切口统计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手术切口分类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①将Ⅰ类切口误记为Ⅱ类切口。比如卵巢手术、剖腹探查术、非外伤性的开颅手术、甲状腺切除术、乳腺部分切除术、白内障切除术等内眼手术、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单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虽符合Ⅱ类污染切口,但实际均需执行无菌准备及操作,手术部位完全可以做到无污染。②将Ⅱ类切口误记为Ⅰ类切口。如胃大部分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肾切除术等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切开空腔脏器内容物的污染,所以即使术前有充分的无菌准备,也不能计入Ⅰ类无菌切口。另外还有会阴侧切、剖宫产术、阴道手术等都应属于Ⅱ类切口。③将Ⅲ类切口误记为Ⅱ类切口,例如窦道切除缝合术、化脓性阑尾切除术等不能计入Ⅱ类切口,因为这些手术的部位与感染物邻近或是直接暴露于感染物中,所以应列为Ⅲ类污染切口。 3.3应对手术切口分类界定问题的建议①首先,要及时更新和调整手术切口的分类标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中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由于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目前的手术种类和术式越来越多样化,例如内镜微创手术、介入诊断治疗手术、干细胞移植术、射频消融术等新型手术,而传统的手术切口分类标准并未收录这些手术。当前,有很多医院直接将这些手术切口计入Ⅰ类无菌切口,或计为0类切口,未明确规定的标准对手术切口分类统计带来了误差。因此,医院需及时更新手术切口的分类标准,并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对一些容易造成分歧和偏差的手术切口类型进行准确定位,形成一个全面统一的统计标准,以便医师和统计工作人员可以准确、有效地进行手术切口分类和统计工作。②其次,要加强对医师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鉴于目前手术种类越来越繁多,手术切口分类也越来越复杂,给临床医师和统计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较为新型的血管介入手术、微创手术等的分类,或者因为实际操作不够熟练,在病历首页或电子病历上的填写不准确等。因此,建议医院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培训,特别是对于新上岗的住院医师、研究生、实习生等加强培训,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保证病案的书写质量,还要定期进行督查和考评,将考评结果反馈到每一个科室以便及时改进。此外,要对统计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增加其医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好手术切口分类统计报表;并严格把关无菌手术切口分类情况,发现有不合理或错误的情况及时将其反馈给临床医师进行修改,不断提高手术切口统计的准确性。 总之,医院要加强对手术切口分类统计的管理,规范手术切口分类标准,加强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病案填写质量和切口分类统计报表的准确性,为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准确数据。 作者:叶小群 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坪地人民医院 统计类论文:财经类院校数理统计论文 1一题多解教学法 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懂书本知识,会做统计题目,而是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问题.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光靠书本的固定公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道题目为例,采用不同思路、不同方法求解,即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联系,而且还能培养其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如介绍假设检验的接收域时,通过一道具体应用题,分别用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知识构造检验统计量和枢轴量,发现,所谓的接收域与区间估计中的置信区间是一一对应的,通过分析,使学生对统计中两个重要的内容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的联系上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2因材施教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应根据不同班级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手段采取适当调整,可使得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开课之前应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该班学生的情况,通过所得信息制订总体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流,得到学生的反馈意见,课下也应该对作业情况进行适当总结,调整课时进度.比如应用数学专业学生,专业性质要求在教学中适当加强难度,多安排一些理论推导,强调概念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其他专业学生,应注重实际运用,特别是与统计相关软件的应用,使得其能尽快处理实际问题. 3“辩误”教学法 数理统计的大部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上容易产生困难,因而会出现一些常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数理统计中的概念,提高教学效果.如介绍检验的P值概念,教材的定义是“利用观测值能够做出拒绝原假设的最小显著性水平”.就可以选择书中具体例子,通过选择不同显著性水平ɑ,得出接受原假设还是拒绝原假设的结论.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辩误教学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比较问题,正确理解其概念,而不仅仅是对概念的死记硬背. 4结语 数理统计课程虽然概念抽象,方法难以掌握,但作为教师,只要认真探索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推理形象化,加强师生的互动,灵活有效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理统计课程学习变得很容易。 作者:丁华丁宁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统计类论文:基于类比法的概率统计教学论文 1类比法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1.1随机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的类比由于事件可以看成由某些样本点构成的集合,因此可将二者类比学习。例如:集合A∪B表示其中任意一个元素x仅属于A或者仅属于B或者属于A和B的公共部分,我们可以形象地用韦氏图来表示。此时若将A和B看作是事件,则事件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记作A+B,即概率论中事件的和等同于集合论中集合的并集。同样的类比方法,我们可将集合论中集合的交集类比到概率论中事件的积中去。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回顾集合之间的各种关系运算,随之再引出相应的事件间的关系运算,最后归纳总结。此外,事件运算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均可对照集合的相应性质进行类比学习。 1.2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类比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学生感觉较容易,但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往往学生感觉抽象难理解。由于分布列在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与密度函数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地位等同,因此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边缘分布列与联合分布列的关系可以过渡到连续型随机变量中边缘密度函数与联合密度函数的关系中去,此外诸如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的充要条件以及期望与方差的计算均可轻松过渡。具体我们可通过“把连续的问题离散化”这种方法,实际是将对离散型随机变量中对分布列的求和变成对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密度函数求积分即可。表1我们将对其中的部分性质及计算作一个简要的类比。 1.3一维随机变量与二维随机变量的降维类比任何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一般来说低维空间的知识相对简单,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从低维空间向高维空间过渡学习。降维类比法是将高维空间中的数学对象降低到低维空间中去观察,利用低维空间中数学对象的性质类比归纳出高维数学对象的性质。通过上面的类比得知抽象的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一维随机变量有着一致的表达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此外,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列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的性质与计算均可借助一维随机变量的相关知识引入。 2类比法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法是解题的有力工具。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若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去寻找解题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首先可以利用条件、结论或者结构形式上的类似,联想与之类似的概念性质从中得到启发。例如,在概率统计中有这样一题:总之,类比法是创造性地表达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有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在概率论的类比法教学中,不仅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供恰当的类比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类比中去发现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的本质区别,从而真正地认识和理解目标对象,否则则可能导致错误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类比法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远不止于上述几个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在概率论教学中若恰当应用类比法,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作者:李燕楠何建营单位:中原工学院理学院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信息技术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论文 1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落后 目前阶段,在我国的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施工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够先进,且相关管理软件较少。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对此,也需要相应种类的施工技术管理软件作为支持[2]。然而,在部分施工企业中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以一种施工技术管理软件应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大多数情况。 2强化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的策略 2.1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便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正视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价值。在此前提下,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积极购入相关设备,使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价值,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除此之外,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建筑施工企业也可以更好地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控制,从而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2.2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相关管理者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中充分发挥价值,通过信息技术的网络建设可以使建筑施工企业逐步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的共享。在此基础之上,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有效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使项目施工时间得以不断优化。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据此更好地对施工技术的质量进行把关,使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更富成效[3]。 2.3强化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 为使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强化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4]。在自身素质和技能均得到显著提高后,相关人员可以在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为强化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重视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为此,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对培训工作引起重视,可对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使不同层次、水准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相关技能都能得到显著提高[5]。(2)建设网络沟通平台。通过网络沟通平台的搭建,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其互相交流、探讨以及取长补短,从而使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3)严格考核制度。为使施工企业中的技术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并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宜加强对其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考核,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施工企业中的技术管理人员会更具积极性。长此以往,必然会使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4)加强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二十一世纪,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显著,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国家相关部门应重视和鼓励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在此前提下,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且能够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并有效保障建筑施工质量[6]。鉴于此,相关人员一定要致力于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科技支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阶段,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在诸多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日益显现,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然而,在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相关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及价值,且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也有限。凡此种种,致使信息技术于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有效改善这一局面,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改变旧有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种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谭晟来 单位:松原市永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生管理论文 1.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管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依据之一,因此在学生考试成绩的管理中,我们可以运用办公软件MicrosoftExcel工作表进行。如,运用MicrosoftExcel工作表将所有成绩制作成为表格,通过MicrosoftExcel工作表中的功能可以计算学生的平均成绩以及班级的总成绩,还可以利用MicrosoftExcel工作表的功能进行排名,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能够减少工作难度,还能够减少工作出现误差的几率。 2.对学生综合测评的管理 学生的综合测评由学习和德育两方面组成,学习主要包括成绩、获得奖项以及荣誉,德育主要包括行为德行、心理品质以及政治思想等。综合测评的最终成绩是学生在校期间各个方面表现所得到的最终成绩,其与学生的奖学、优秀学生、优秀干部以及优秀团员的评判有很大的关系。通过MicrosoftExcel工作表进行统计管理,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 3.运用QQ和E-mail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 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时,可以合理的运用网络资源,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常常会运用QQ和E-mail这两种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内心需求,有助于教师准确快速的掌握班级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今后的工作。一些不好当面讲的话语可以通过E-mail的方式传递。这样,通过及时的沟通,问题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并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有,某个学生取得了小小的进步后,老师可以通过邮件祝贺并鼓励他再接再厉;某个学生过生日,发一张电子贺卡送去老师的衷心祝福,轻轻一键,加深了师生的情感沟通。还有一些诸如班级的一周或近期大事可以通过发帖子的方式在班级论坛上广而告之。 4.运用网站辅助班级开展工作 运用网站辅助班级开展工作需要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将相关信息上传到博客网站的数据平台上,能够使学生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获得成绩,同时还能够减少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而在传统的模式下,往往通过电话或者当面查阅的形式获取,不能够确保学生第一时间获取成绩,也无形中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紧急通知或者最新消息到公告栏上,利用网站的留言功能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博客网站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创作生活,学生可以把文学作品,影音作品在平台,这也是对外展示的最便捷途径。针对毕业生,我们还可以把学生的教育信息、招生信息在网上,供学生参考,也可以把适合本校学生的招生信息搜集整理到网上,以利于毕业生与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以及快速查询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够减少花费在教师管理方面的工作时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作者:陈治飞 单位:陕西榆林育才中学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管理的可行性 1目前我国图书馆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可观的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可是,随着图书馆对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慢慢地表现出来。 1.1知识产权与使用授权之间的矛盾 图书馆在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文献原作者对这种行为的认可度,这对文献原作者的版权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加剧了知识产权和使用授权之间的矛盾。因此,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得到相关作者的许可,建立有偿的资料数据库。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可以说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要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这对图书馆实现电子化、信息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1.2网络安全管理力度薄弱 图书馆借助信息技术,对传统的纸质文献进行二次加工后,以多媒体平台和计算机网络为媒介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快捷、方便的服务,但是在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旦图书馆的网络连接到国际互联网时,就有可能受到病毒或者黑客的攻击,这会给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2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管理结合应用研究 2.1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图书馆馆际之间的图书互借服务 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展图书馆馆际之间的图书互借服务,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标引、采编、存储、流通期刊的管理以及组织、互借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形成一个新型的管理以及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的联机服务有助于应对馆藏文献资料重复以及图书馆馆际之间的漏缺不全等问题,有效地实现文字资料的共享。 2.2建立健全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资料的信息传递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资料的信息传递服务体系,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以省市区范围内的图书馆系统为核心开发并组织数字化的馆际互借文献资料信息的系统;2)购买安装相关的硬件设备,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规划、设计以及实施馆际互借文献资料信息服务体系;3)统一规划各个图书馆之间的书目数据与数字资源,制作出联合的书目目录,并把这联合目录和馆际互借的数字化文献资料传递服务体系进行有效结合,为工作人员和读者查询相关信息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2.3建立健全图书馆的数字化参考与咨询的服务系统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以互联网为基本的信息传输方式,以数字化的文献信息为依托,通过MSN、电子邮件以及在线交谈等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建立健全图书馆的数字化参考与咨询的服务系统。这种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可以为读者提供24小时的服务,还方便了读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2.4重新组织图书馆的文献资料 重新组织图书馆的文献资料,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更新图书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观念,有效利用网络数据库的空间,构建全球性的文献资料数据库;2)依据图书馆图书文献收集的实际情况,修订文献资料的收集政策,明确图书馆中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收集的比例;3)适当增加图书馆电子文献收集的经费,有计划地增加电子文献的馆藏比例。 2.5完善读者服务的模式 完善读者服务的模式,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对图书馆的工作结构进行改革,按照学科的性质对工作服务部门进行划分;2)利用MSN或者电子邮件开展远程咨询与参考服务项目来强化读者的咨询与辅导工作,让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3)有效开展读者自助式的服务活动,使读者可在图书馆大厅里的计算机服务系统上检索文献资料的信息、办理续借或者预约业务,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方便的服务。 3小结 总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图书馆管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管理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图书馆管理的便捷性,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效率,促进现代化图书馆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孟洁 单位:邹城第二中学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班级管理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紧跟时展的潮流,引进最新的技术,将班级管理工作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完善合理的班级管理机制,使班级管理工作高效进行,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班主任工作对于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和学生发展意义重大,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信息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尝试研究。 [关键词]息技术;班级管理;环境 信息技术服务于班级日常管理在一所小学里,同其他工作相比,班主任工作就显得比较枯燥和乏味。细看班主任的工作,除了要消耗大量的工作时间与小学生进行共同交流,教授学生课程,另一方面,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要整理班级每位学生的基本资料,并对各位学生的背景有一个整理备案。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基本背景的整理对于班主任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管理中那些繁杂零乱的资料整理得不合适,将会对以后的工作造成较大的麻烦。然而,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使这些工作变得相对简单、便捷、有序。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班主任以往常常采用原始方式统计班级日常事务,这样的统计方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整理出来的数据与资料并不利于分析与保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班主任管理工作,可以让管理更加科学、有效,而且可以实现量化与数据化。如接新生班往往是班主任管理工作最为繁忙的时候,甚至会感到焦头烂额。引入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后,在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引导下,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获得有效提升。这一系统可以为班主任提供学生的电子照片、学籍信息、成绩管理、评语管理、考勤管理、奖罚记录、学生及家长联系方式等,从各个方面完整采集学生的信息资料,让班级管理运作得更为科学、规范,形成自动化管理模式。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班主任一般都采用纸质记录的方式,久而久之容易破损,而且不利于检索和查询。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只需借助Excel就可解决以上难题。班主任可以将学生的信息资料输入电子表格,然后将其导入学籍管理系统即可,这样查阅起来非常方便,而且一目了然、易于保存,极大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班级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过去做这个工作,只靠班主任的一张嘴讲、一支粉笔写写画画,来对学生进行宣传说服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缺乏趣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能适应时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德育工作的途径,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推进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召集专题化班级会议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对课堂学习感到压抑,但往往喜欢比较有趣味的班级集会式的会议。就这个角度来说,为了更加解放学生的天性,班主任在召开班级会议的时候要考虑到他们的这个心理特征,将班会举办得更加富有特征和吸引力。而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让班级会议更富有特点和吸引力,相对于班主任简单的口头叙述,形象动感、富有画面感的图片、视频更能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加强他们的代入感和学习兴趣,更好地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实施媒体专题班会就是突破目前班会瓶颈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使小学生在欢乐中受到洗礼与进步。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新德育工作思路,拓宽德育工作方法,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有效地促进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利用网络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规范的行为。 三、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家校联系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长的义务。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之间必须相互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随时沟通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生活动态。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基本事物的认知缺乏了解,很容易被一些诱惑吸引。加之小学生对于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正处于基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往往较小的因素就会导致学生出现较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为了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教育,在彼此的沟通交流中积累经验。相信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家校联系、教育合力来说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微信交流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和家长沟通联系的重要性,善于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彼此的沟通联系。对于目前的网络沟通交流来说,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微信来进行沟通交流。班主任应该善于利用这一平台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比如建立微信家长群,及时针对学生的情况与各位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之间也可以沟通交流,群策群力,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教育网站家校教育网站是在校讯通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供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更为宽广地沟通、交流,共同开展教育工作的平台,通过网站共同促进学校德育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学生的引导者,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班级管理效率,让班会变得更加精彩,创新班级活动方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实现家校更好的互动交流。因此,班主任要紧随时展脚步,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以加强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作者:王茂云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五小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与应用 摘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工程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将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到工程中,才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本文探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及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管理;应用 一、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共享性。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必须由数据来作为支撑,可以实现数据共享,计算机技术得出来的数据具有科学性,可以达到系统自己之间的资源共享。具体表现为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使数据检索、数据查阅以及数据分析等效率提高。达到数据的整合以及条件检测等,这种表现就可以为实现共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共享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为人们在收集与分析数据方面缩短了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二)准确性。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已经逐渐取代了人工操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计算机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模拟技术能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缩短了工作时间,对于工作的效率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计算机技术准确性的特点将会被广泛应用各个工作中[1]。(三)集约化、智能化。计算机技术具有集约化以及智能化的优势,计算机技术具有模拟的功能,模拟人的思维,对数据进行集约化以及智能化的分析,相对于人工进行数据分析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智能分析使信息的处理效率不断的提高。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数据信息维护工作中的应用。传统的工程管理中都是运用人工记录方式,效率很低还容易存在失误的情况,已经无法满足工程管理的需求。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工程管理的水平,便于数据信息的收集,对数据信息维护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避免了工程存在失误的现象,可以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2]。(二)在工程管理计算中的应用。工程管理需要数据的准确性,确保施工的有序完成必须依靠精准的数据作为基础,在工程项目自动控制的过程中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可以保证其更加灵活,完善了各个功能的使用,避免了人工误操作的现象,很大程度降低了工程管理的难度。计算机技术为工程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执行设备装置,进行精确的分析并做出调整,运用执行器对工程进行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三)在工程规划中的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工程规划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通过工程规划可以对工程进行合理的监管,确保工程的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运用计算机技术使工程规划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工程规划能够符合整个工程的要求,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工程规划中使工程能够有效的开展。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软件的开发。应加强工程软件的开发,才可以使工程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工程中应引进软件开发人才,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开发相应的软件。工程管理人员应于软件开发人员展开合作,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工程管理的指导,软件开发人员根据工程管理的具体情况,开发出工程软件,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利益。(二)培养人才。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还需要人员合理的使用才可以有效的进行工程管理,必须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定期为工程管理人员培训,使他们掌握管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还应对他们培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将计算机技术与工程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工程管理工作有效的进行。(三)信息化工作流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使工作流程逐渐信息化,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信息化工作流程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保证了工程的进度,信息化工作流程便于工程管理的稳定运行。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工程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工程中应认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实现工程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工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给工程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工程企业应明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工程管理中,促进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阳 单位:哈尔滨市社区服务中心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与应用 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依据工程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对各方面的需求和资源进行协调,合理运用各种资源,对其进行动态的调整,根据既定的进度、费用、质量以及安全目标来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工作。伴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气,其重要性也广受社会的重视。 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1.1共享性 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数据查找、统计、审核等效率,可以实现数据的组合条件查询已经模糊查询等,这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共享机制奠定了基础。 1.2准确性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依靠计算机程序软件操作的而非人工操作,避免了工作人员因对不同情况的错误判断和时间延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经济损失。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依靠模拟技术为统计数据需要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利于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1.3集约化、智能化 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逐渐向集约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建立在科学程序的基础上的,社会信息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计算机电子技术具备拟人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感觉的能力,并对信息进行集约化的逻辑分析和综合性的处理。 2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在社会各个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中实现管理效用最大化,增强在该领域内的竞争力,尤其是国际上竞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优点表现在以下几点:(1)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性。目前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要想获得企业经济最大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如建国内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经营的决定性因素要属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工程领域普遍认为能接到建筑工程的项目具有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且这种观念在企业中仍然存在,从而导致很多施工企业对建筑工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程度低。现在这种经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建筑工程企业的未来发展。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即使中标了一个项目,没有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经济效益下降是正常现象。搞好企业管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营利能力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2)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大辐度提高管理效率。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参与各方的工作协调与信息交流仍然处于传统管理的方式和模式的基础上,速度和效率都非常低。这其中最主要原因在于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专业化人员少。主要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领导,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视程度不高,从而没有积极性进行应用。因此,必须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增强企业领导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对企业在未来发展取得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近几年,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俨然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必须同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保持一致,采用国际化标准的管理要求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不同行业加以规范,为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保障与支持。此外,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功管理经验,促进我国不同社会领域管理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与提高。在我国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管理中,加U南京信息技术具备双重职能:①社会要不断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其成为社会不同领域的辅助工作手段,这是对管理手段的创新;②在不同社会领域中更深层次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这是对组织经营理念的创新。因此,合理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语 目前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与应用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与世界发展与应用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我国必须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促进顺利实现我国快速、健康和跨越式发展的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的内在要求,但目前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差异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发展无法普及,所以,要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的管理方式的创新,而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在社会不同领域发展与应用,是我国应对信息技术时代挑战,以及提高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的管理与应用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与应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 作者:张红哲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摘要:针对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探讨了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使二者进行结合的效果。通过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将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为信息化管理,保证农业的增收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有效结合 中国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属于特别主要的支柱,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1978年以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产品的生产率每年都有所提升,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为科学的集约型经济。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农业可以更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农业的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构成因素,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不只是决定在农业的投入方面上,信息技术使用更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将它们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1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从农业的生产到农业产品的销售每个重要的环节都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营销。详细的说就是在农业范围里,把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使用,将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使用。它可以有效实现和发展农业的决策体系和管理系统的结合,促进农业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提高,保证科学的管理。我们要注意,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使用不是简单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应该进行全面的实施信息的管理。详细来看就是要实现农业资源、农业教育、农业技术和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必须要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每个环节中,才可以实现农业完成现代化的建设。 2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稳步的提高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经济管理有很大的作用。 2.1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康社会有很大帮助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现代化的技术行业在进行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保证城乡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政府所关注的。伴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现在已然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可以提高农村现代技术的水平,推动农村更好的发展。 2.2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进行产业化的升级 当下的市场经济开始全面的开放,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会把农业经济推到社会制高点。农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农村经济需要进行产业化的升级才可以适应现在的形势,强化农村间的联系,走农业化经营的道路才是应对之策。 2.3对于培养专业农业人才有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不能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也不能离开产业的经营。把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进行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知识在传播方面的速度,强化农业地区之间的联系,争取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保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的农业人才。 2.4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中国因为农业的发展历史非常长,而传统的农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非常单一,中国的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很弱。将信息技术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去使用,主要是利用生物工程的技术等这些措施去转变传统农业的一些问题,逐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更好的发展,把农业的发展变为资源的密集型,最后彻底改变以前传统农业的形式,进行新型农业经营方式。2.5可以有效的使农民进行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关的数据统计显示,一些农业的生产地区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农产品的产量少而发生的经济方面的贫困,真正导致农民收入低的原因是农民没有办法正确的掌握有关市场的最新信息,而他们的农产品销售策略也跟不上市场的瞬息万变。因此,必须要保证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将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发挥,一定要坚持市场的主要导向功能,帮助农民掌握市场的信息,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提高他们的收入。 3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一,农民缺少信息化的意识。农民对信息技术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农民都是在很偏远的地区居住,他们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农民的思维严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对新的技术和设备缺少了解,大部分的农民封建思想很大,他们自以为种植经验丰富,不屑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会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二,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没有达到标准,信息技术就不能进行现实的施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并不是非常简单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农民有基本的知识,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这些年来政府在农业资金的投入上也在努力的加大,可是相当一部分的地方农业把资金用在其他的地方,这就导致农业在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步履维艰。其三,农业的信息资源缺少必要的整合。中国有的农业地区虽然是按政府的要求进行发展,不过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缺乏。地方一部分的农业网站的信息不但缺乏权威性,还没有做到及时的信息更新,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其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农业经济管理的趋势是信息化,可是因为信息技术有一些复杂,中国现在拥有优秀技术的专业人员非常缺少。 4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策略 4.1强化宣传的力度,将农民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意识进行提高 农民是农业建设主要的力量,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意识是发展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的关键因素。所以政府和地方必须要强化宣传的力度,积极的宣传农业信息技术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地区要组织农民培训,请专业人员对广大的农民讲解信息化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以及对农业生产有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进行基础的奠定。 4.2提高资金的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一定不能缺少大量资金注入,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可行的资金投入方案,结合不同农业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帮助农业地区早日的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地区需要把资金的使用用到实处,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顺利的实现。 4.3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设备与技术在进行完善以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要确保农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转变以前传统农业信息比较单一化的不足。 5结语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完善,农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因为它已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阻碍作用,必须要进行改革。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不但是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提高中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实现农民在经济方面的增收。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在认识水平方面的培训,等等,这样才可以推动中国农业的繁荣。 作者:董文丽 唐烨 单位:临江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档案管理 摘要:档案管理对于个人和每个社会组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个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年代里,档案管理必将转变为知识和信息的管理,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去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服务,才能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如何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双重冲击下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成为档案管理工作者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就将会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知识经济;信息技术;档案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档案管理也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这就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程序和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档案管理对于个人和每个社会组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个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年代里,档案管理必将转变为知识和信息的管理,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去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服务,才能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如何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双重冲击下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成为档案管理工作者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就将会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1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知识经济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形态己经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经济形态了,也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相应的调整管理手段和方法就特别重要,这样才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如果档案管理工作还是运用以前闭关自封的方法,不善沟通的单一管理模式,那么就不能为大众快捷准确的服务。如果不能突破原来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的工作肯定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久而久之,必将会被其他的管理取代,走向淘汰。 1.2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传统的档案管理都是以数据库、信息库的模式进行管理的,而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将档案管理形成到一个新的格局。而只有不断地更新完善信息技术,档案管理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因为这样才可以存储视频、图像、声音等内容。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档案管理工作者从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成计算机操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会对档案资料进行的制作、储存、传输和检索,为档案管理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平台,解决了档案管理时空限制的问题,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获取。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为大众去提供快捷、方便的档案查找方式,也满足了不同使用者对档案的需求。 2知识经济冲击下的档案管理策略研究 2.1更新观念。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几乎都是以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进步为先导的。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档案可以说是一种知识资源。管理也是知识的管理,档案的开发也是在发掘知识,档案的利用也是在为知识服务。所以,档案管理的观念也要有新的拓展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2.2开发资源。在当代社会大环境下,资源的开发将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意义。一是以前所开发的资源会得到更好利用,二是资源观念也将发生转变,更加重视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信息资源、教育资源等。人类拥有的档案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档案中收集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各类信息,对档案资源的开发也是开发知识资源。 2.3培养人才。知识经济的核心关键是看是否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是否有新的培养方式来培养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需要知识管理的专业人才,他们需要更专深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更广泛的社会知识,并且与科技发展相符合的知识基础以及独立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也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从事相对比较冷清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档案机构必须随时都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把人才培养看成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争取拥有一批善于管理、精通科技的档案管理人才。 2.4坚持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之下,信息的更新速度变得极为迅速,档案管理的信息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与时俱进,就必须要坚持创新。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需要向知识型转变,形成知识型的运作机制组织。因此档案管理机构要对知识结构和人才管理进行一些调整,使档案管理各级组织之间能够知识互补与人才交流。同时档案管理者也要时常学习,使自身的知识储备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3信息技术策略下档案管理策略研究 3.1提高管理工作服务性。在信息技术时代的档案管理必须要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实现数字管理模式。首先,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不断更新档案管理设备,运用最新技术快捷的传递档案信息,增强服务建设。其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现代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完善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还要随时更新服务理念,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3.2加快档案标准化建设。就目前来看,档案管理的普遍问题是缺乏统一标准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求。而现在的档案信息化和网络化必须要求档案信息管理要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也要求有关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采用标准化管理方式,建立具有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的档案信息管理数据库,方便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不断发展。 3.3增强信息的安全性。随着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档案信息的不安全性也非常严重。为了确保档案的安全性,首先法律部门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加强档案信息法律体系的建设,保证档案信息资源有法律为依据。其次需要档案管理部门改善档案信息的环境,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适当的对大众进行开放。 3.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要想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化成现代信息管理模式,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最重要的。这些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档案业务,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他们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灵活的创新素质、优良的道德素质和完善的法律素质。这样就需要管理者运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具备基本的功能能力和业务素质,创新和完善服务理念,成为知识和信息的导航员,为档案使用者服务。科技的发展把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推进到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经济时代,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实行一系列的措施,必须要做到更新观念、开发资源、培养人才、坚持创新、加强档案表转化、增强档案安全性、提高人员素质等的措施才能确保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双重冲击下能够适应和继续发展,才能更好的为档案使用者服务。 作者:隋鑫 单位:牡丹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装备制造企业基础管理与信息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市场经济和制造全球化冲击下,不可能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业化以后再开始向信息化转变,必须同时应用精益理念和信息化两种手段,以精益理念来提升企业管理,以信息化技术来固化企业管理,走基础管理提高与信息技术应用并重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轨道交通装备;精益管理;工业化;信息化 一、背景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传统生产模式将逐步被个性化与定置化的生产模式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要想在信息化时代实现突破,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方法。一夜之间,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提出工业4.0的概念席卷全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企业管理是从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国外企业管理积累时间长,基础雄厚。从观念、意识到管理行为都非常适合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比较而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信息化到来之际工业化并未发展成熟,企业管理现代化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二、精益生产与信息化结合的理解 为了减少企业管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同时应用精益理念和信息化两种手段,以精益理念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生产制造流程,以信息化技术来固化生产管理模式,走基础管理提高与信息技术应用并重的发展方式,也就是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的管理模式。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管理模式,就是把精益理念和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基础的积累,为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基础,实现管理创新,从而改善企业的管理现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实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将推动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如何实施精益生产与信息化结合 1.围绕生产现场,实施精益管理 生产现场是产品增值所在,所以企业生产管理要以生产现场为中心,以产品质量、效率、成本为导向,优化产品制造流程,拉动职能部门为生产现场服务。实践表明,轨道交通制造业实施拉动式生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在实施拉动式生产的生产线上,被生产节拍分割成多个作业单位,称之为“工位”,只要保证工位生产六要素(人、机、料、法、环、测)满足生产需求,同时为员工制定标准化作业,就可以实现生产线整体高效运转。 2.围绕生产管理,实施制造执行系统(MES) MES系统是面向企业生产现场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将生产制造和现场管理与MES系统结合,对生产过程能做到有效地管控,让员工按照系统设定的路线去执行;并能收集到整个生产过程数据,来分析员的工作效率、工时、技术等,将面向人的管理转变为面向目标的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基层作业者工作积极性,削弱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对生产进度的影响,可以降低库存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品质、形成高效的追溯系统与产品跟踪,同时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素质。通过MES执行层面与ERP计划层进行有效沟通与数据传输,使信息化延伸到生产现场管理。 3.重视ERP系统生产控制与物流管理 ERP系统是一种集成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三大模块: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主生产计划模块主要是以计划为导向,经过系统层层细分后,下达到各部门去执行。主生产计划是根据项目计划及预测和客户订单的输入来安排产品种类和数量,在平衡了物料和人员能力的需要后,精确到时间、数量的详细的进度计划。因此加强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十分必要,同时提高相关基础数据的维护,充分发挥ERP系统统筹分析能力。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库存、供应、发货等过程的管理,包括了从生产到发货、从供应商到售后的每一个环节。物料需求计划是根据主生产计划把生产的产品的数量转变为所需生产的零部件的数量,并对照现有的库存量,可得到还需加工多少,采购多少的最终数量。因此充分利用物流管理模块,同时与供应链管理结合,提高供应商供货能力,减少库存量,降低供应链成本,加快市场响应速度。 4.信息化系统集成,实现数据共享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技术、工艺、财务、生产、物流等信息化系统,不断将企业运营管理与信息化结合,各信息化系统也出现信息不共享、不同步的孤岛现象。如果不进行信息化平台整合,不仅整体工作效率下降,反而会制约企业经营发展。可以说,企业内部信息化平台整合是决定企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必要时,放弃部分与企业管理不匹配的信息化系统。 5.信息化系统与企业管理必须匹配 信息技术先进与否或者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都不是信息化项目成功的关键,决定成败的关键是企业管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是否能够匹配。信息系统的架构、内容、功能、实施步骤和运行保障机制均由管理系统直接决定,并要求从形式和结构上适应管理系统。一是在建设初期充分考虑到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而做出适当、适度的超越。二是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同步发展,企业管理自身持续改善,信息技术促进管理持续创新。三是选用信息技术能对企业管理具有支撑能力和促进作用;四是信息化管理功能与企业的个性化管理相统一,必要时进行二次开发,对软件进行程度不同的改进和调整。 四、结论 中国制造业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在国内外所面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特别是管理创新。坚持以精益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选择适合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技术,逐步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才是工业4.0时代下适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精益之路。 作者:邱艳春 肖雪峰 田 鹏 单位: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服务平台等新兴的电子政务形式逐渐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在电子政务系统应用过程中,须重视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设、强化安全保障的制度建设,以保障及提高电子政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服务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政务;安全保障 1电子政务发展及建设问题分析 从概念上来说,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其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过程中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超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时空的界限和制约,目的是能够达到促使政府政务的公平公正、高效廉洁、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雏形始于1993年,是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服务平台等新兴的电子政务形式也逐渐得到了应用。目前,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完善和创新是政府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在电子政务实施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专职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电子政务系统的制度化管理不完善等,以及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护技术不到位等。(1)安全保障制度不健全。政府部门在对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维护时缺乏制度化的管理措施。而且,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缺乏信息安全认证机制,非工作人员随意进入网站机房或者利用用户口令进入到网站系统当中。这些制度上的缺失导致信息技术的安全保障工作难度增大,难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无法保障系统的信息安全。(2)内部管理松懈。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近年来问题屡屡发生,如政府门户网站受到攻击、主页受到篡改、信息泄露事件等。分析原因,主要是从事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安全意识、保密意识及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网站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人员泄露内部的网络结构、用户口令,或者是内部工作人员恶意编写破坏程序等,让门户网站信息的安全系数下降。可见,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泄露、网页篡改的原因,许多时候并非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不高所导致,更重要的严格内部保障工作的管理。 2重视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就必须要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水平,建设完善的政府安全信息技术监控体系。政府主管门户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的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的完善,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加强建设。其一,要构建起完善的互联网病毒防御体系,安装防病毒软件并且及时进行更新,对软件进行升级和维护,切实做到有效抵御互联网上的恶意攻击。其二,在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中加入入侵检测系统,把入侵检测软件和硬件设备相结合,作为防御病毒体系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主动寻找、分析系统系统内部的运行情况,将违反安全规则的对象和被攻击的部分检测出来,主动保护系统信息的安全。其三,要在硬件设备上及时更新升级,淘汰落后的硬件设备。防止由于设备使用时间长,导致安全保障能力下降。 3强化安全保障的制度建设 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标准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一要对计算机实施安全保密措施,定期更换计算机密码,并且对网络的访问权限进行制度化管理,涉及重要内容的信息必须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在专门的计算机上进行处理。二要对机房进行有效管理,完善机房的管理制度,对进入机房的设定进行权限规定。禁止携带对设备运行产生威胁的易燃易爆物品,设备的更换、更新进行登记,不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机房的安全状况。三要健全巡视上报制度,工作人员要定期对系统的论坛、留言板、门户网站等进行检查巡视,完善信息前关键词和敏感字自动过滤的功能,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更新敏感词和关键词,建立起垃圾邮件自动清理功能。如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向公安网络部门报告。四要与公安部门建立起完善的联系制度,打击网络信息犯罪的行为。通过完善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制度,建立起长效的安全保障机制,减少因管理失当而产生的系统信息泄露、黑客入侵等行为的发生。 作者:李强 单位: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与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 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背景下,网络通信手段在组织中的广泛运用便于信息在组织中的传达,可以扩大组织的管理幅度,促使高校行政组织管理结构的调整。本文基于现代网络信息的背景,对高校组织行政管理进行重新审视,并提出优化高校行政管理方式的对策,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一、中国高校管理行政化的表现及弊端 对高校行政化的界定,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韩建华等人对高校行政化的界定相对规范,他们认为:“所谓高校行政化是指高等学校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运作上,与行政机关有着大体相同的属性,或者说,它就是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行模式设置并运行的,行政体制的显著特征是存在严密而清晰的科层结构。”[1]张继明曾讲到:“高校所运行的管理体系上的行政化从本质上说是由行政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所决定的。”[2]李成认为,高校行政化的本质是“功力化”的管理思想在政府与高校的具体表现。[3]有的学者认为高校行政化的实质是高校行政管理在运行过程中缺少“硬性”规章制度,或者说现行约束高校管理体系运行的章程理想化,不符合现实情况。但本文认为,从政府与高校的角度来讲,政府为了方便对全国高校的管理,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将全国高校组织内部管理体制整齐划一即按照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建立,其实质是政府对高校进行管理,而非高校自治。从高校内部治理的角度来讲,高校行政化的本质是指行政本位。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学术本位是大学的内在逻辑,行政权力应为学术权力服务。而我国高校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是学术权力受制于行政权力,导致我国高校管理的行政化。一是在申报或解决学术事务过程中受到行政权力的层层约束,学术权力的实现受制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二是学术团体的“官员化”。高校有一套行政管理体系,学术团体中也存在行政头衔,为获得相应的行政职称“钩心斗角”。从信息传达的角度讲,高校管理信息传播途径是党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最高领导者制定相关的教育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下达后由学校下达各级学院,再由各级学院往下传达。高校行政管理信息传达方式即上传下达,增加了人力和时间双重成本,机构设置重复。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低效,浪费人力、物力资源,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的行政管理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上述弊端。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止停留于技术行业,也渗透于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的时效性对组织的管理至关重要,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组织管理过程中,可以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效率,增强决策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高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应适应时展的潮流,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的行政管理过程中,促进高校行政化管理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缓解或消除高校行政化。网络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缓解政府对高校控制的力度。前面已阐述高校行政化产生原因是政府对高校的控制力度大,高校缺少自治权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要依靠政府下达的行政指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制定符合各大高校发展的弹性行政指令,改变当前政府统一化管理高校的僵硬局面。其次,对高校组织行政管理结构调整的影响。在组织学中,有效的管理幅度是决定组织中层级数目的最基本的因素。[4]组织结构的设计影响组织的管理效率和效果,管理层级较少,会增加主管对下属的监督和协调控制的难度。反之,会影响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失真。目前,在高校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是行政管理层级过多,机构设置臃肿,信息的上下传达需要通过层层关卡,信息传播速度慢且缓。网络信息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能促进行政管理结构从臃肿型向扁平型转变,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性,便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精兵简政”,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国高校行政组织形式是金字塔的科层组织形式。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组织部门权力大,金字塔底端的组织部门权力小,造成权力大的部门人浮于事,权力小的部门超负荷工作。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精简高校行政组织结构,使高校行政组织从臃肿低效的科层组织向弹性高效的扁平组织转变,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第二,我国高校现行的信息传递程序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行政部门制定规章制度,经过各层各级部门最后到达最基层的部门,信息传递程序复杂、速度缓慢,会降低信息的时效性且降低行政办事效率。 三、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信息平台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类信息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现代网络信息系统运用到高校行政组织中的目的是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提高高校行政决策的效率。保障高校行政管理的网络信息化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其次,提供网络培训,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目前高校中的任职人员还未“年轻化”,接受网络信息技术相对较慢,再加上习惯于一切服从上级命令的教师对新的行政管理体制需要适应。为保证信息迅速且有效地传递和反馈,需要对高校职工进行相关的网络信息知识的培训。最后,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存在诸多隐患,比如:管理网络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真假性问题、信息者的身份问题等。因此,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制度,相关配套制度是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作者:金亚伟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论文 1建筑工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现状 信息技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虽然经过我国科技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攻关,我国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说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由于建筑行业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因此,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表现在应用手段和方式落后,整体水平不高,和发达国家比起来,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也需认识到,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和成绩,未来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1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疲软迹象,导致目前这个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存活下来,然后发展壮大,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从内部挖潜。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将目光投向了信息技术,期望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帮助它们提高管理水平,带领它们走出困境。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建筑企业在企业内率先引入了局域网,这样企业内部的数据和资源能够实现实时传输和共享,极大地优化了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正是由于这种示范作用,整个建筑行业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引入和使用中,以期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落后的局面,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形象的提高。目前,建筑行业的管理理念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即实现管理信息化,更多的企业开始加入到设立企业内部局域网的行列中,达到信息传递网络化的目的。 1.2信息化程度偏低 虽然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出现积极的变化,但是整个建筑行业对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和深入的认识,因此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化技术的具体详细的目标和计划,这直接制约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邮件的接受和发送就标志着信息化管理的实现,这种认识是极度肤浅的,这也是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的最主要原因。实际上,信息化管理能够发挥更有广度和深度的作用,它也能够被应用到企业资源的统筹、工作流程的规范化设计、项目风险的识别以及工程成本的预测与估算等重要领域中。这也是提高信息化程度必须实现的目标。目前,建筑企业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秉持着积极的支持态度,基本上都愿意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但是也担心信息化管理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工作量的增加等。因此,形成统一的信息化程度的概念和认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但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当前,建筑工程的管理仍然普遍采用粗放低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信息化程度低,而且管理模式呆板、缺乏变化,同时管理上也显得比较混乱。 2提高建筑工程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建议 2.1构件统一的信息系统 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工程建设量大,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其建设过程包括很多个子项目,且每一个子项目都拥有很繁琐的工程步骤和工艺流程。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一般都分为前期招标投标、图纸设计和审核、中期工程建设和管理,后期工程验收三个重要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工程内容,要想对这个庞大的体系进行有效管理,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是唯一能够采取的有效措施。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包括人员的管理、质量安全的管理以及计划实施进度的管理等。因此,构件一体化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将上述这几个重要因素纳入到优先考虑范围之内。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传统管理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管理方法单一应用的片面性,而是科学高效的将需要进行管理的各个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系统化管理,最终形成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2.2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要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因为,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其最大的最根本的业务来源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其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优先工作方向是做好工程项目的信心化管理,否则,实现企业信息化就只能成为空谈。工程项目的管理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高效的工作平台,实现项目各方的相互协作,从而实现对工程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要做好各项目的信息管理、合同管理以及生产要素的管理等几个重要内容,促进传统的项目管理向集约型转变。 3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非常符合现代社会重视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够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技术上的革新,将技术和管理的科学发展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要实现信息化管理,要求建筑行业人员敢于摒弃传统思维和方法,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切实从思想和认识的层面上实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落后的局面。 作者:刘奕单位: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论文 一、优化信息技术资源,丰富班级管理内涵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校园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优势,突破传统班级管理中单一的形式,创新班级管理模式,让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多元文化进入班级管理,从而让班级管理与时俱进,凸显出信息技术的特色。例如,班会是班级管理最常用的形式,传统的班会以教师为主导,开展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所接受的内容比较少。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主题,事先和学生一起通过互联网搜集网络资源,然后教师进行数据处理,将网络资源以课件的形式带入班会,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接受更多的内容。同时,现在互联网有不少Web2.0互动平台,教师还可以将班会课件资源上传到学校网站或其他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再进行学习、交流,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引入互联网即时交流平台,有效助力班级管理 目前,手机QQ、手机空间、微信是不少初中生经常接触的平台。班主任要意识到网络交流平台的作用,因为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叛逆期,他们的一些冲动和想法可能通过交流平台流露出来,而且遇到心理问题也容易通过交流平台发泄出来。因此,班主任要适时将新兴交流平台整合到班级管理中,从而更好地管理班级、帮助学生。例如,论坛的建设。现在不少学校都建设有学校网站,开通论坛,班主任可以为本班开设一个板块。由于班级将学生组织在一起,他们会对本班的板块感兴趣,班主任可以适时抛出一些话题,让学生在论坛上交流。同时,针对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搜集学生的意见进行二次班会的讨论。又如,不少学生都开通了QQ,而且课余时间也会经常登录QQ聊天,班主任可以开通班级QQ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畅所欲言,QQ群不强制要求学生实名制,有助于学生更加无拘无束地交流,有些学生可能会在QQ群抱怨一些问题,班主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QQ群还可以开通家长群,让家长在群里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反映学生成长路上遇到的问题,并学会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QQ空间也是目前初中生最常使用的,班主任可以开通班级QQ空间,将学校活动照片上传到空间,让学生课后浏览,并将学生成长的一些案例及班级活动以日志的形式。 三、创建班级网络管理平台,有助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软件能有效帮助创建班级管理平台。在平台里,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各类情况进行网络建档。同时,在线共享的平台能链接到各科任教师,从而有助于科任教师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干预。科任教师还可以在线对学生档案进行及时补充,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有助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共同配合。班级网络管理平台如何设计?一般情况下,可以设计“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学生成绩分析系统”、“学生在校表现系统”、“学生作业跟踪系统”、“学生奖惩情况系统”等。例如,“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自动生成电子表格,由学生完成基本的信息,如联系方式、家庭地址、爱好、学习目标等,然后班主任进行整理统一发送到平台,平台就能自动生成数据,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可以对这些数据实行在线管理修改。完善学生基本信息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开展管理。当班主任想调取某个学生的情况时,只要在平台输入姓名就可以查到信息。可以说,班级管理网络平台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而且有助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更科学地管理学生。 作者:魏华孙钦顺单位:山东省莒南县文疃中学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物流管理尝试与信息技术研究 物流强调流动 物流管理强调流动、优化和科学化。学校应该是中小企业家的摇篮,卓越工程师的殿堂,这一切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的融合。以为首的管理团队敏锐地意识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把如何使物流管理专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这也符合国家倡导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定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社会对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课题组围绕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环节、教材、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模式创新 领导的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SLIT模式(思利特模式)。所谓的SLIT模式就是模拟、物流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和物流工具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SLIT即为每个环节的首字母简称。而SLIT在英文中意为“裂缝”,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市场“裂缝”中寻找创新和发展地位。“用信息技术模拟物流管理流程的思想有利于物流管理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在物流人才培养中大力提倡使用信息化手段并充分与物流管理理论融合的教学理念,解决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程与产业的结合存在巨大矛盾等问题。在网上购买一件衣服,品牌款式都不错,但有味道,衣服能不能穿?是否有毒?如果有了条形码追踪技术,就可以通过条形码追踪到衣服的材质,所含成分,甚至包括设计师的信息。为了与纺织行业相结合,夏火松带领学生深入纺织企业,分析企业所面指导本科生应用物联网系统。临的问题,用SLIT模式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引入知识管理、数据挖掘、案例推理等内容,紧密跟踪世界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站在理论的前沿;实践环节中,课题组在学校的支持下构建了教学和实践的资源平台,先后建成物流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室;在教材建设方面,实际上早在2002年,就将条形码、GPS等内容引入到课程中,并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的《物流信息系统》教材。2007年该教材被列入国家精品教材。知识时代的到来要求课程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课题组充分利用案例推理技术,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改革,包括自主学习资源、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在线学习、立体学习资源、可视化的案例和自主开发学习软件等。 效果显著 最让感到满意的是,通过SLIT模式的教学实践,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水平显著提高,不少学生进入企业就开始接触物联网、RFID射频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并为企业的物流管理提出规划建议,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教学中,SLIT模式不仅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发挥作用,同时在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中推广,使学校近千名本科生受益。该成果不仅满足了校内的教学需要,而且通过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学习网站和模拟软件的开发,对全国相关课程的假设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要全面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两化融合是一条重要途径。在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物联网技术应用作为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展方向被列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纺织企业需求的扩大,新兴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纺织行业会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和市场前景。“包括物联网、RFID等新技术在行业的应用还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所率领的团队还将继续新的探索。 本文作者:郝杰 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结合教学 一、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农学、土化、植保、畜牧、气象、园艺、农教、经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本科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学习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便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相关内容的讲授中,除了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涉及一些其它课程的知识,例如: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中,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体现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介绍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讲授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信息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然的科学选择,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具体体现为: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以及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其中,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比较广泛。 二、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内容讲授时,特别是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介绍时,应适时补充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以农业物流管理讲授内容为例,除了介绍与农产品相关的物流知识外,农产品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例如:MRP物料需求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条形码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GPS全球定位系统、P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等都应作为重点补充内容给学生予以详细介绍。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鉴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一门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研究和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实践应用的部门经济学和方法论。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来完成。理论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粉笔+黑板”的方式或者是“教师+电脑+PPT演示文稿等”的方式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讲,学生听;而实验部分的教学则可以通过外出实地的实践教学以及校内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等方式去实现。 1.理论教学。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和视频文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这种大容量性、大信息量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和学生节省了很多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这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还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对于课堂上学生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他们在课外仍然可以借助计算机和PPT演示文稿等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再学习,直至理解。 2.实验教学。利用相关的教学软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来实现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扩充和升华。例如,学生通过运用农业专家系统的教学软件,设定相关条件和输入自己的要求,通过教学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后得出结果,然后根据相关的结果选择出适合科学指导生产的最佳方案。这种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差异度,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有关信息化知识的讲授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互动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的形式讲授给他们,当然,这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利用课外时间。随着计算机价格越来越市民化,很多学生都配有电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制作课外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将实验教学软件交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特别是差生来消化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消化的知识和方法。 (三)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教师教育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是连续的终身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科研和教学是农业院校教师的主要职责。科研是农业院校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可以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而教师在教学中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教师开创新的知识领域,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农业院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职后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为教师提供终生学习的好机会,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纳入到教育的内容与过程之中。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尤其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使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通过教育提升农业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语文是学生学习历程中非常关键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言应用技巧与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就是传统文化教育,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意义,提出了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对策,并提出了渗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此来为国内高中语文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一、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构成我国整个文化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语文不仅可用于生活与工作中的交流,还可用于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整体上看,高中语文教育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现代化的持续进步对传统文化形成的压力。最近几年,社会进程的持续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且愈演愈烈。而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后者的意识,从而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的追随者,为传统文化“解压”。其次,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传统文化都蕴含在具体的人物故事或典故中,而这种形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最后,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通过对名人事迹的学习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途径 新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发挥自身特征与优点,宣扬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将学生素质的培养与积极心态的发展结合起来。 1.学习教材古诗文,增添传统文化色彩。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编著人员专门设置了古诗文这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俗语、饮食、服饰以及古言古训,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理解透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感悟其中的思想或感受,并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与说明。对此,可咀嚼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品味其中的文化意蕴,将精深的传统文化彻底领悟,再传授给学生。 2.依托课堂平台,领悟传统文化内涵。语文教学不仅是单一的知识讲授、应用以及写作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所以,语文教学中应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学生可以了解、积累以及领悟到更多的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创造浓厚的文化气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浓厚的传统文化环境中更好地吸收文化精华了。 3.课外阅读与实践,探究传统文化精神。研究资料表明,课外阅读与实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渗透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使学生自学感悟、继承传统文化的目标。对此,教师需要做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培养学生摘抄经典文摘的习惯,把文化和实践进行紧密连接,以此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注意事项 高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各个环节互相协作、配合,共同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所以,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必须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 1.提升全民传统文化素养。国内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在这一历程中,它受到了政治领域的否定,也因为人们不断变化的思想意识而逐渐发展到了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边界。现阶段,宣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发展为了缓解社会压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全民族应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定位,明确其重要功能,而这正是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 2.注重母语的社会地位。汉语是华夏儿女的母语,同样也是深厚的中华文化得以弘扬的基础。而语文的教学效果与水平和国民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的意义所在是人们众所周知的。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时期强调英语学习,更需要明确母语的合理地位,重视语文教育,以此确保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良好渗透。 3.提升教师自身认识与修养。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作用绝非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与组织,也应发挥文化的传播与应用作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与理论知识储备,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身传统文化意识与素养的培育。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日渐提升,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也逐渐发展成了现阶段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相关主体的协作与配合,例如全民提升文化素养,全社会重视母语的社会地位,教师通过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识,以此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张丽霞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第二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表现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高中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创新与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情感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人格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思想;人格;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高中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创新与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个性都得到展现,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是尊重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生活提供给人们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世界是直观和丰富的,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生活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实现生活化的回归,把教育重返生活,丰富生活。例如,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课后教师让学生收集三国故事,整理生活中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开阔学生思路,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抓住课文的关键,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加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活动里要清楚语文源于生活。像流行歌曲、春联、广告词、电视作品等语言都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充满智慧和魅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里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引来源头活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老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要想让学生领略语言的精彩,提高语文能力,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于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如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培养学生的探险与创新能力;《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青少年恋爱指导书,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情感;《昆虫记》提供给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机会。教师要挖掘名著与生活的关系,发挥文学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二、情感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感情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失去情感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灵性,情感教育是心灵碰撞的教育,学生感化、陶冶中升华品格。通过语文教学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育肩负着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师要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感世界,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例如,《琵琶行》教学,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偶遇一琵琶女,落魄的境遇使得二人成为知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画面,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体会诗歌的社会意义。学生的心灵为之感染,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领略诗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例如,《长江三峡》课文词语优美,描写了波澜壮阔的三峡景色,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雄伟瑰丽的三峡特色,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以及自豪与喜悦的情怀。通过体验三峡的美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人格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朱自清认为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格培养,对学生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不屈不挠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读书的意志,构建和升华学生完美的人格。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品质,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作者:赵静 单位:河北省南宫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中包括了大量的人文精神,教师在高中语文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培养是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剖析了人文精神的含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现实状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在不断普及素质教学的大背景下,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中语文中是一门饱含人文性的学科,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这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文化底蕴的提升意义非凡。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就是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不断深入人文精神的讲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理性内涵和感性内涵两大方面。人们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被称为理性内涵。而感性内涵则包括对人的基本尊重、关怀及爱护,还包括对人的包容和理解。高中语文是一个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很好的载体,也是一个向学生传播人文思想的好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中开展人文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情况 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主要把侧重点放在了对考试重点的讲解上,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教育内容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打击,又是对学生学习重点的误导。需要尽快改变这个现状。 1.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高考已经成了大家学习的最终目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学习的目的已经完全被扭曲。语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逐渐被大家所忘却,高中所学逐渐失去了本身的色彩,学生拼命学,老师拼命教,只是为了高考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 2.考试策略的重要程度超过知识品位 语文教育现在变得越来越枯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阅读理解和作文已经代替了字形、字义、句子成分、段落结构、文章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传统的语言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战胜考试,取得高分。而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也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最关注的焦点。对文章意境的感悟、对作者情怀的共鸣等人性深处德与美的探究和领会也被“排除法”、“归纳法”、“删减法”等应试技巧取而代之。 3.学习的主要目的被应试教育代替 虽然应试教育在教育模式中不被认可,可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却依旧热衷于如何能够更好的应付考试,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些学习方法的研究。把死记硬背、划重点、做真题、背范文等作为学习语文的制胜法宝,完全忽视美育和德育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已经失去了本身具有的美感,彻底的沦为了应试的工具。 4.语文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很多高中语文教育都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等,忽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更加明显,忽视人文教育特征,从而使语文丧失了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使语文逐渐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巧,丧失了本身所具有的人性之美、人文底蕴。当前,虽然人们在口头上承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实际上仍然没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丝毫没有改变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的积极性。这些机械性的做法,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只看重短期分数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重视人文科学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学习标准答案,根本不重视对于学生寻找非标准答案的能力。很多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真谛,无法从更深层次去解读文章。转变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和科学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以人文科学教育为根本依据,开创新的教学体系,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养。 2.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不仅仅要多多阅读,而且还要有选择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多多发现别人的可取之处,借鉴别人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多多吸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才能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及精神品位。课堂外的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并且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语文修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3.让人文精神贯穿整个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在语文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人文精神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又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可以更快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肖桂萍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于都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看初中文言文教育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学习“第二外语”一般感觉艰难晦涩,谈“古文”色变,大部分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只为考试而学习,以致到了高一年级,许多学生很难适应高强度的文言文教学,文言基础知识更是一片空白。初中、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很难做到“无缝对接”。 为了做好初中、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笔者深入几所初中学校随堂听课,与师生交流,逐步了解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特点。具体概括如下: 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对一些令许多学者、专家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词语也不放过,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字逐句地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教师是“独霸课堂”,喋喋不休,出现了“媳妇(学生)懒,婆婆(教师)勤”的现象。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更不知“反三”的结果。 以上现象,与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很不和谐的。 首先,高中现行教材所选的课文,无论从文言课文本身数量、篇幅、难易,还是从课时安排来看,客观上要求学生有较为扎实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 其次,从高中文言文课堂操作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要会看注释,会使用工具书,会根据上下文或其他相关知识揣摩难词难句的含义。 再次,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测试要求看,选文都出自课外,虽然考点的相关知识与课内密切相关,但是不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不重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迁移,学生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然,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上述问题,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给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5.在知识积累上,应重视“课外阅读”策略 “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所以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教师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又叫“磨砺教育”,是指在困难的环境中经受锻炼,摆脱困境,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挫折教育的目的是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体魄,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现代的高中生中很多人都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的脆弱的“蛋壳心理”,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高中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西方教育家也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认为“教育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巨大魅力,而且应利用语文课涉及文化、道德、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知识的有利条件,进行心理健康渗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品味优美的文字,还可以获得文字背后的哲理思辩、历史探究、心灵叩问。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用语言的魅力来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教学中的教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 教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抗挫折教育资源,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素材。教材让我们有了与伟人对话、触摸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灵魂的机会。 1.运用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这类课文可以以人物的坎坷遭遇,以及与伟人的心灵碰撞为设计重点。如教《史记》,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走近司马迁,知道其人其事。在《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都有这样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多历尽挫折才立书著说而名垂千古,司马迁堪称典范。把《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合读,则可见司马迁的坎坷经历、远大志向和执著精神。司马迁出生史官世家,受到良好教育,年少壮游,继承父志。然因替李陵辩解,草创未就,横遭宫刑,囚禁狱中。“最下腐刑极矣”,它是个大辱,污及祖先,见笑世人。司马迁“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断送性命。他“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受尽痛苦屈辱的折磨。但他为了文采表于后世,忍辱负重,幽而发愤,最终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脚瘫痪,从一个正常人变成残疾人,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心情苦闷,精神绝望,甚至想到死亡,但他终于站了起来,参悟透了生命的价值,成了著名作家。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作者的挫折、苦难,以及如何面对苦难来展开。扣住文中“荒芜—并不衰败—生命律动”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些景物与作者的关系。解读景物就是解读苦难、解读生命,文中的景物尽管卑微却生命依然顽强,人生亦如此。作者从景物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苦,以及洋溢着的活力,重新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史铁生用自己的苦难,以及对生命的真切的感悟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激发苦难是命运的造就,是听凭偶然,不能因为苦难而选择轻生,关键是人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苦难及承受苦难的能力。“痛苦是所没人愿意报考的大学,然而毕业出来的都是强者”。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笑对厄运,以一颗火热的心珍爱着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成功人物的成功史,几乎无一例外是他们与苦难和厄运斗争的历史,他们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 2.充分运用作品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运用作品中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王安石游褒禅山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官至参知政事,几番浮沉,离任回老家途中经过褒禅山,处在人生低谷,仍强调一个“志”,从而达到了非常之观的境界。王安石就这样坚韧不拔地挺进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不轻易趴下,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现代散文选读》中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挖掘,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面对贯穿一生的寒风,卑微的生命个体在残酷的现实中有点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苦难。面对人生的凄凉与悲苦、孤独与无助,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来自我们自己。 《唐诗宋词选读》中,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风雨,一个“轻胜”,一个“任”,坦然、旷达胸襟顿出。各类教材中均有许多这样富有思辨色彩的点睛之笔,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难得的素材。 二、教学中的疏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 疏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就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随笔、作文,以及感受自然美等方法使之排泄释放不良情绪,并借此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宣泄、心中郁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写作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达到心与心的交流。而欣赏自然、融入自然,同样能排遣郁闷,从而获得美感。 1.通过命题或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2004年全国卷高考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辩证分析挫折与痛苦的关系;《非走不可的弯路》、《那个冬天》、《面对红灯》、《独自面对》等都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和挫而弥坚的进取精神……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写作练习同时也是心理的历练,能使学生对人生、挫折有更深的认识。 2.指导学生坚持写随笔,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 学生在随笔中可抒写心灵自由、内心独白,为自己的心理通畅开了“绿色走廊”。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与父母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适应的不良,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而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他们“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在随笔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而教师也可通过随笔这扇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挫折教育提供有益的线索。 3.引导学生崇尚自然、回归自然。 崇尚“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中国古人把自然界看作自己的情感世界。处于物的挤压下的现代人渴望返身大自然去寻求精神抚慰之所。自然永远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是人类永久的审美领域。我们应置身自然,“把自己完全沉没到事物里去,并且也把事物沉没到自我里去”,达到物我交融与统一,陶冶性情,在自然中释怀。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探索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摘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会反映到教学活动中,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个人知识建构的倾向,而如果教师引导得当,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框架的建构。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探讨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识则需要方法论去解析,最后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是通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教学活动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教育理论的原因。而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如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所谓建构主义,其实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就会存在不同的取向,如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等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建立在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素质教育观下,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题中之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些教学方法探索论文下载: 一、强调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 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尚未清楚或者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时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组织上,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这样的知识框架不是僵化的是就极易散架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应该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建构主义,也就是“怎么认识”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如何去认识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学好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课本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权威化,不要给学生“老师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的想法。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节选)》中,会对屈原的人格给予强烈的正面解析,教材本身也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人格进行赞颂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观点,强化输出到学生那里,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的观点,就会认为课本上和老师,及一些练习资料中,都是这么说,然后答案就是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进行个人思考,学生从个人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解读,去认识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如有学生问“如果屈原得到重用,那楚国就会强大,那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就会侵略其他国家,此时,生灵涂炭,屈原是否想过?”或者有学生问“屈原投河而死,始终也是愚忠。”对于这样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不应该否定的,毕竟这是学生建构个人认知的前提也是开始,对学生个体思考能力帮助极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各种观点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两分法处理。这样学生在得到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在建构个人认知方法,也吸收了他人的观点,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良好开始。 二、鼓励学观察生活,从生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而要学习知识,就得从根基做起,就得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的观察和认知中,去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积累个人认知的素材,这是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去看待问题的,解决“如何认识”的关键。语文,不是问题教学,但是,语文却是充满想象,也充满疑问的学科。对语文而言,自由和开放是其特性,语文不像其他学科,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答案之分,很多时候只是认识深浅和是否合乎道德伦理之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语文知识开放化,就必须保证学生认识基础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教师为了让学生避免模式和教条化的学习,应该让他们从个人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从个人生活视觉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认知的方向。但是,前提是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制约。如在学习《我的五样》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把文本内容当成参考向学生进行解读,而不能以“模范”、“典范”的角度出发,这样会抹掉学生个体意识,也会让学生的知识构建模式化,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中自身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思考,观察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以此确立个人生活和学习目标,确立个人认知之上的“未来计划”。 总而言之,在建构主义之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意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而且具有个性特征的知识结构,唯此,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新解构主义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育现状探析 有一个令所有高中语文教师尴尬的现象――在“诗圣”杜甫1300诞辰之际,不但没有出现神圣隆重的纪念仪式,而且出现了一个被称之为“杜甫很忙”的以涂鸦杜甫画像为乐趣的现象级运动。虽然事后证明这场运动有幕后力量的推动,然而这场运动并非完全依靠幕后力量的推动能够实现,它极明显地表现为迎合了目前的社会思潮,故而迅速地声势巨大。同时,“杜甫很忙”作为一个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典型缩影,由点及面,可以想象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尴尬现实。 一、新解构主义和高中语文教育的关联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哲学思想。解构主义在欧洲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二战毁掉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以理性和科技建构的美好世界。然而回溯战争的原因,发现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根据理性的推导和科技的进步一步步毫无破绽地结构而成的。所以,德里达们发现了逻辑的荒谬,并从语言学人手开始解构现实社会。 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的切入点是语言学,这是解构主义和高中语文教学的关联点之一。解构主义认为语言结构本身没有意义――所谓语言结构通俗言之就是文本和构成文本的语法。因为文本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总是存在差异,“所指”是作者通过文本试图表现的意义,“能指”是读者看到文本认为其表达的意义,两者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文本对于作者而言无法精准表达其思想。换句话说,解构主义始终坚持文本解读的多元性,而文本解读的多元性正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趋向之一。文本解读多元性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反中心论和反权威,这恰恰是解构主义的精神核心。解构主义并不注重文本解读中的逻辑,他更侧重于读者对于文本的直觉感受,强调读者在文本能指中的自由。 文本解读多元化在原则上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多元化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它使教师在文本解读中丧失了权威地位,而在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实施高度仰仗教师的权威性。一旦教师在文本解读上的权威性丧失,那么教学过程必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师生地位的调整可以解决的话,那么下面一个问题似乎是个死结。高中语文教育在目前来说是集体化的,并不是个人阅读感受的状态。文本解读多元化,必然会出现彼此差异乃至矛盾的解读,这种争议本身可以通过逻辑证明来判断对错,但是文本解读多元化是重感受轻逻辑的。反过来,由于文本解读多元化无法使作为教学实施过程主导者的教师裁判对错,教师会进一步丧失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教学过程会更加无序。 更何况,目前高中语文的承担的并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的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历史传统使它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文本解读过程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过程。为此,教材编订就带有主题限定,文本解读是一元化的。为了达到文本解读的一元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逻辑矛盾混乱。同时,教材编订者又希望学生服从自己的权威解读。如此循环,更加引起学生的反弹,反权威和反一元论在高中语文教学实施中更加明显。 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三个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低效。文本解读多元化е露嘀止鄣愠逋唬缺乏逻辑证明和理性思维。 (二)学科地位尴尬。“杜甫很忙”即是明证。这是由于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低效引起的,同时又是由于语文教育中学科权威性丧失引起的。 (三)语文教材知识体系混乱。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同时又是教材编订缺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逻辑导致的结果。 看似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高中语文教育处在一种典型的解构主义背景下。语文教育试图寻求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精神的建设性成长,但是它正处在一种破坏性的背景结构中。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逻辑已行不通,更何况语文学科作为具有强烈价值观训练的学科,无法脱离主流社会思潮的存在。当社会主流思潮是以戏谑、恶搞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解构主义思潮的时侯,语文科学绝难成为严肃的结构性的建设力量,它只能以“恶搞杜甫”“调侃经典”和“胡改乱编”等表现方式对社会思潮亦步亦趋。 二、“打碎――叠加――重组”。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 解构主义因其寄生性而遭到保守批评家的诟病,而德里达自己的论述本身互相矛盾之处甚多。解构主义的问题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破解。一切关于解构主义的文本都是用德里达们自己竭力反对的结构性语言表述的。用结构主义的文本阐述解构主义来反对结构主义,这是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所以,德里达之后的解构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打碎――叠加――重组”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集中教学,思想灌输,文本工具性训练等固有结构已经在现实上支离破碎,进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诞生的一种教学结构。 但是,新的教学结构诞生在目前的教育背景非常困难。首先,社会价值观已经形成解构主义思潮。一切反主流、反权威和反经典的言行会迅速被社会接受并流行。高中语文教育很难在解构主义背景下独善其身,由破而立地诞生新的语文教学结构。 其次,新的高中知识体系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脱离。高中语文教育是以现代汉语知识体系阐释文本。例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强调各种语言活用和语法结构,是典型的以今译古。但是,现代汉语作为创作语言不足百年,语法知识体系极不完善,用现代汉语知识体系解释白话文文本已经举步维艰,更何况以今译古。高中语文的知识性不完善并有逻辑冲突。要建立新的高中语文教育结构,就要先建立新的高中知识体系。而建立新的高中知识体系,并不是高中语文教学实施者能够实现的。 其三,高中生并不具备独立阐释文本的能力。 高中生并不缺乏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但是高中生对文本解读更多的是感受,不是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更不能形诸文本。即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是观点的争吵而不是思想的交锋。在个体思维能力成熟之前,很难形成新的有效的教育结构。但是,个体思维能力可以训练,所以这一点上,并非是不可解决的。 毋庸讳言,高中语文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一切技术性问题背后都是思想性问题。高中语文教育现状很明显具有结构主义思潮的特征,希望高中语文教育可以按照“打碎――叠加――重组”的步骤发展,最终产生新的语文教学结构。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盛泽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新媒体时代高中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从博客和微博异军突起,再到微信风靡移动通信设备,新媒体已经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获取资讯、交流信息和思想的主要渠道。高中语文一直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蓝本,并同时借助相关的阅读学习教材、校本教材,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相较于传统的阅读载体,新媒体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空间、便利和个性化选择。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思考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为他们的高考、甚至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新媒体是语文资源开发的主要平台 新媒体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便利性和迅捷程度,以及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平台,以信息的丰富性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就高中语文教学资源而言,很多专业刊物的网站APP、专业的教育网站等可以充分满足教师对语文教学资源的需求。比如,微信成为大家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每到中国传统节日,微信上关于节日的诗歌就非常多,基本囊括了相关节日的诗歌名篇。语文老师如果充分利用这种契机,比如中秋节发动大家以微信上的诗歌为内容举行一个颂诗会,大家就在微信群里通过朗诵等形式参与。这样既能提升节日的文化气氛,更重要是,还能通过这种形式充分利用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诗歌,关键就在于要诵读,如果仅仅是把节日的诗歌转发给学生,他们可能会看一遍,但很可能不会把每一首诗歌都背下来,更谈不上赏析。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资源,不仅仅是搜集材料,更重要的是利用平台消化材料。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在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普及,我们已经习惯了运用互联网来准备材料、辅助学习、获得更加丰富的资讯。但新媒体的出现则将这种单纯的个人的资料收集推向到一种借助平台的资源共享。所以,新媒体时代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已经是一种复合型的资源开发。第一,新媒体时代的资讯分类更加细致,利用起来更加便捷,但也正是如此,对资源的开发平台的利用开始超越单纯的材料收集而走向集合型开发。比如,关于高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等相关内容,现在手机上只要下载了高考作文类的相关网站,则有非常多的经验总结,既体现了高中语文教材所要求的议论文写作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议论文写作的经验总结的全面性。第二,新媒体时代语文教学资源的平台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本身与新媒体的技术平台发展相关,因为媒体技术平台从以前的电脑,发展到掌上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这无疑加快了资源平台的整合力度,以及大众对资源平台的使用便利性。因此,语文教学资源现在已经呈现了多元发展态势,让教师在搜集资料、整合资源方面更加容易便捷;而在与学生互动共享资源平台方面,新媒体也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渠道。这是新媒体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从技术层面应该注意的地方。 二、新媒体时代高中语文资源开发的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策略 面对新的资源平台,高中语文教学对所需资源的开发出现了新的特点。比如,在纸质媒体占据主流的时代,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可能就一两本参考书以供参考,相关阅读资料也很难按照自己的设想发放给每一个学生。但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这个局面。信息化集约发展的当下,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重视开发与利用的策略,提高大数据时代语言资源的筛选、利用,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海量信息更加考验教师的整合能力。多媒体、大数据时代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资源以几何级增长,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资料也是浩如烟海,老师应该选择哪些阅读资料、选择哪些文本分析文章、选择哪些相关的经验分析和知识总结,然后和学生分享,这不仅考验老师如何能更全、更广地收集资料,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老师有更强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够真正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通过自己的细致和专业的甄别,更好地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以精练的、简要的、准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的形式和学生分享。比如,关于如何做好高考作文复习的文章、经验分享可谓汗牛充栋,那么,老师如何选择那些更加科学有效、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和能力特点的东西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考前作文复习,这是对老师整合资源能力的一大考验。 第二,资源的共享考验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管理能力。高中语文的知识体系本身就呈现多元化状态,这使得新媒体时代语文资源在各种媒体平台上碎片化呈现,要将这些碎片化的、专门性的语文知识进行针对性地整理,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之中,并且及时、高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共享,这是对语文老师教学创新和教学管理能力的极大考验。比如,关于经常使用错误的成语,这在多媒体平台上面经常被大家所转载,语文老师如何将该资源信息及其与教学相关联,并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达到对学生词汇学习的有效辅导呢?这是一个问题,它不仅仅是资源的利用,更重要的是从资源的利用中看到老师的教学方法革新。比如,就这个问题,我的做法就是,每天上课之前来一个词汇练练看,每天一个容易使用错误的成语与一个高考高频成语,让学生简要讲述这个成语的故事,并准确地造句。每天一个学生来完成这个项工作,把这个环节当成上课之前的热身活动,就像以前上课之前先唱一首歌一样。 第三,要将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融入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之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是重要实践,也是持续改革的重点项目。新媒体时代语文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恰好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资源。比如,语文教学中关于小说艺术的讨论,以前可能主要依靠参考与老师的语文素养,但现在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富集性资源,对这一主题的教学进行多元化推进和深化。在鲁迅的《阿Q正传》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在网上下载几篇典型的、有分量的小说艺术分析的文章,通过微信、QQ共享等方式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周末空闲时间阅读,让后专门安排时间开一次小说艺术的讨论课。帮助学生确定了主题和材料,节约了他们时间,且也具有相对的指向性,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 第四,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媒体时代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老师的工作在于将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以全面提升学生兴趣。比如,老师可以关注《诗刊》等相关的诗歌刊物、《当代》《散文》等小说、散文刊物的公众号,那些图文并茂的材料更新速度快,可用性强。将哲学材料用于教学及其相关的语文活动中,对提升学生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语文资源的富集,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便利与可能性。充分利用资源,是语文教师真正“翻转课堂”的重要举措。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浅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要辩证认识文学素养及传统文化渗透双重职能,促进语言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是新课程教育最新要求。现目前我国高中语文语言文化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度较低,实际教学目标功利化,缺乏对传统文化教学内涵的考量,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学目标设定,习惯于按照既定计划教学,严重倾向于应试教育而忽视传统文化教学。造成如此教学窘境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辩证统一的认识语言文化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在联系。鉴于此,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透过分析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进而简要阐释了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 关键字: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教育 渗透 一、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传统文化应用能力较差 高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的主要是古文教学。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功利思想的束缚,古文教学的重心无关传统文化渗透及审美关照培养,而仅仅与考试成绩挂钩。因此部分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缺乏古文必要知识的情况下,生硬的向学生灌输有关古文知识,这样的教学策略必然不能促使学生对古文知识融会贯通,自然的对传统文化的体味也相对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本身就存在局限性,那么我们更不能苛责其对传统文化进行高度的应用。因为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充分认知情境下,责求对其应用与缘木求鱼无异。譬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文章阐释了大量的传统习俗,所谓“修禊事”、“流觞曲水”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接触的,因此学生虽然能根据解释大抵知晓其意,但是也很难保证对其领悟透彻,加之这些本身离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对其应用也更难以实现。总而言之,由于缺乏对古文的深入探析,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较低,因此也就降低了其应用率。 2.教学实际缺乏传统文化熏陶 高中语文想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培育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功利化教学一味图快,从而忽略了文化熏陶的实效性及具体内涵。急功近利教学思维,驱使部分教师单纯将高中语文视作工具性学科,仅仅以讲解“句读之义”为教学宗旨,在古文教学中片面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缺乏对文章的深入透析,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只能囫囵吞枣般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主观意识上的领悟传统文化精髓。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化熏陶工作是确保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必要措施。 二、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1.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除其工具性特点外,其还具备一定的文学性与传统文化性。工具性与文学性职能通过课本教学是可以轻松完成的。但传统文化教育职能,则并不能仅仅依托于课本教育,构建一定的传统文化环境才能有效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所谓的传统文化环境,即是能够透过环境因素折射传统文化关照的特定教学环境,简单的讲即在某种环境下能够诱发人的联想,同时进行美感渗透和输出。譬如在高中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可能不甚清楚何为“桂棹兰桨”、“琼楼玉宇”、“玉阶凝露”、“霸陵烟柳”,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鲜有接触的,因此很多学生都不能更好的理解这样的含义。为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就有必要营造出一定的传统文化渗透环境,这样才能够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2.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而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助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工作的展开,因为它不仅包含了院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内容,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内在涵养的重要因素。总而言之,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常常能够潜移默化的矫治学生精神世界的弊病,从而营造出一个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进而全面提升传统文化渗透能力,由此可见为了保证学生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首先就应该做好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譬如学校可以定时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抑或“诗词创造展”等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充分融入到文学世界,从而构建起良好的精神文化,进而推动其传统文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3.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 上文中,我们已经阐释了教材因素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为了提升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就应该落脚于教材中传统文化美学元素的运用与分析。首先教师应该整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重编,例如将现代诗歌与古文进行交错学习,避免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更加深入的挖掘教材美学元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譬如讲解《荷塘月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会月下荷塘的美感,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评鉴文章包含的一些传统文化符号,以此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力。 4.利用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审美关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审美关照,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一般意义的审美即是通过对物体的观摩,深入理解体味其独特美感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需要一定实物直观展现,如果缺乏这一必要条件那么这样的审美活动就是虚妄的。那么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很难保证学生对文章描绘的事物具有既定的直观认知,也就是说由于审美过程受到阻碍,因此也导致传统文化渗透也处于不利形势。譬如在学习《中国建筑特征》一课时,学生对中国古代@林建筑的特点本身就知之甚很少,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是很难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思。因此想要通过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领会我国建筑之美似乎就有点强人所难,为了改变如此的尴尬情形,我们就应该利用好如今先进的多媒体教育资源,收集一下有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为学生直观展现我国建筑的具体特点,以此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好传统文化渗透工作,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诸多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力,教师应该构建好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美学元素,确保传统文化强劲的渗透力。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检视与完善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真正把握新课标的深刻内涵,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忽略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因此,要结合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协调好课堂氛围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模式;新课程标准;主体地位 1、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实效检视 1.1 语文教师并未真正掌握新课改的内涵 在新课改的视角下,要求语文教师指引学生展开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并发挥学生自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画地为牢固守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之中[1]。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始终接受的是固守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在新课改的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味的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来应付考试。此外,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仅停留在使用新教材展开新课程的表面,并没有深刻的领悟到新课改理念的真正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套用过时的、传统的教育目标,加上研读和掌握新教材不够深入,所以并没有实现新教材促进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1.2 忽视课堂上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等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时常展开讨论及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课堂上的氛围,这样是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老师也适时的指引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味灌输方法,从表面上看仿佛是与新课改的标准相符[2]。但从实际上看,却是过度渲染课堂的活跃氛围,教师时常引入与课堂无关的笑点,把课文重点内容的讲解停留于粗略层面。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1.3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足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投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也为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活力。但是在借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学校受教学资源的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甚至根本不用多媒体教学。然而部分学校却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致使教师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无法展开教学。事实上,多媒体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3]。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优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和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多媒体过多的占据课堂教学时间,难以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2、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完善途径 2.1 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教育素质 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较大影响,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上较为僵化,不能深刻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涵,因而对语文教师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培训十分有必要。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转变其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深刻的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深邃及要求,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2.2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换给学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开展开放式教学[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挖掘、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学习。在新课改的视角下,给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地位,指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锻炼其终生学习的能力。 2.3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新课改视角下,教育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关系,二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充分沟通交流,促进其思想与情感上的触碰。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主体交流的深入及教育成效的进一步实现。基于此,语文的教育就不能仅停留在过程中是否有对话、交流等表面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创问题式情景,侧重于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的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5]。 2.4 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改的要求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而课堂的成效应立足于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提倡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等要素的权衡,因此要合理的设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所以,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大纲内容之外,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要全面、客观的认识到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与实践 对高中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教育界的十分重要的工作。身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怎么教导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和教育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是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人格素质是人最关键的素质。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不仅对自身全方位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进步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界里永久不衰的本质就是教导学生,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进步的最要步骤。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里面最能传达人格教育方面知识的科目,是因为不仅语文学科是具有文学性的学科,而且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格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人格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人格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 1.人格教育与目的概述 1.1人格教育概述 人格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制定目标和计划,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生的方法,让每一位蓬勃发展的高中生都具有优良的心理,崇高的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最基本教育就是要发展其智力、培养其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其情绪和体力。一个有着高尚人格的人不论在思想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文化领域中更是拥有较高的水平;在社交方面自然而然的有适当的谈吐,能与人相处融洽。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具有崇高社会意识,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待人处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将其改正,从而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1.2高中语文融入人格教育的目的 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最终目的,另一个是具体目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这是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完善的人格,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的基础,所以严格完成最终目的是必须做到的。具体目的是指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订立的目标,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目的。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是把最终目的和具体目的相结合。两者相互约束相互服务。认识目的就是通过肢体语言、视觉、思维等对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进行学习,着重发展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感情目的是指对国家;对家人、老师、同学;对社会好所有美好的事物的感情。自制力目的是指,要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必须先锻炼其自制力。这样不仅仅对学习,而且对生活和以后的工作都很有帮助。是老师要着重培养的一个目的。独立自主目的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高中老师应当帮助每位学生完善其人格,让学生的人格往更好的方面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实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关键性 2.1从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角度看,是离不开人格教育的。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日益变迁,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很容易对高中生产生不利影响。正因如此,怎样在高中教育中融合人格教育,是教育界十分重要的工作。高中语文的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感情色彩的建立、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培养学生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人格。这个目标表现出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拥有崇高的人格。 2.2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需要用人格教育来完成。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老师更偏向对高中生进行单一的理论和经验教育,很少对高中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虽然老师们一直勤勤恳恳对学生教导思想品德,但往往效率不是很高。不仅如此,这种教育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在教育理念不一致,不能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育时,要围绕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结合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2.3人格教育对高中生产生的有利影响。人格教育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有利于培养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有一部分高中生是存在心理问题的,比如:自我控制能力不良、想问题极端化、没有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孤僻等等。在语文教育方面看,上述情况说明了现在语文教育的任务并没有达到,老师应该传授语文知识的同事着重培养高中生的人格修养,从而使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 3.高中语文教育中实践人格教育策略 3.1老师要塑造健康形象 老师想要培养高中生高尚的人格,培养自身的人格优点是很关键的。在心理素质方面,语文老师面对学生应当做到积极向上,豁达开朗,与时俱进,不轻言放弃;在学习方面,教导学生坚持做到严于律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在教学质量方面,语文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具备深厚的语文知识底。在为人师表方面要严于律已,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好榜样,以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3.2在课堂中进行人格教育 在讲课过程中,老师要尽力打造出人人平等、活跃积极的上课气氛,老师应当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老师讲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相互学习中老师应当尽力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还应该将自己熟知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运用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树立众多古今中外的学习榜样。我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军事家、哲学家,辛弃疾、王安石、李白、岳飞等,他们给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海伦凯勒的伟大事迹,让学生们感受到身残志坚海伦凯勒不屈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树立坚持不屈、永不放弃的毅力与精神。 3.3课后活动中向学生灌输人格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不单单在课堂上传授,也应当在课外活动中体现。学生只有在轻松的课外活动中实践人格教育的真谛,把课堂上学习到抽象的理念得以实践,才能真真正正的从思想上得到良好教育,进而逐渐养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老师应当多运用一些课外活动方法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为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例如,老师可以在进行戏剧作品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够在扮演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作品中意味。又例如,老师在进行《老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车夫老王生活贫穷凄苦,但是他虽然穷苦卑微,但是却心地善良,老实厚道,会关心别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学会如何善待他人,不卑不亢,关心别人,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 把人格教育作为出发点,让学生清楚明白教育对他们不仅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和心灵的熏陶,更是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在知识的海洋里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让其健康成长,这正是教育的核心意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老师要注重努力打造自身人格魅力,并帮助学生让其拥有高尚人格。语文老师应当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格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虽然在现代高中语文课堂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方式上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下滑现象,还会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差现象,这些现象使得高中语文教育失去了最终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育,作用 在教育、教学领域,用最高效的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是每个教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交互性正在该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媒体产生的"感觉相乘"效应人类对于信息的感知和接收主要由五个感觉器官完成,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其中视觉和听觉占了接收信息总量的94%,很显然,视觉和听觉的相互影响对人类记忆驻留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今成为信息领域大热点的多媒体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多种媒体的结合和利用。由于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同时刺激人体的各感觉器官,尤其是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从而大大增强了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能力。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或说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某种初级阶段,在这其中有两种主要的应用:课堂演示应用和个人自学练习应用。课堂演示应用的特点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由授课教师控制,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传授的知识。这种应用的设计着重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力强化和支持。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处于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接下来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是历史的必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 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利用正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途径改变这些现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以下笔者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增强理解力 语文是一门非常丰富的课程,其容纳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以及历史名人、名事,是我国重点教学课程之一,但是,由于语文课程的情感非常丰富,而许多情感大多都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才能够完全地理解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前,教师可根据语文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情境教学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情境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利用吸引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有效作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图像、声音等功能来创设教学情境。 2.利用多媒体技术相互协作,调动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松心态,拓展思维,提高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消化能力。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与学生多进行互动,增强沟通与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例如,教师在根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网络课件,利用课件的形式来呈现马克思生前的种种贡献,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将其中一部分的课件制作工作交给一小组的学生,学生小组的选择为了公平起见根据每组轮流而来,教师将课件的制作工作交给学生后,可指引学生上网去搜查马克思的生平资料以及种种事迹,然后再将搜查资料交给教师进行整合。 3.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出课程问题,开发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还要加强学生对隐藏含义的理解,隐藏含义是在语文课文中时常出现的隐喻表达方式,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看懂字里行间中真正的含义,只能看懂字表面的浅层含义,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含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片功能,将语文短句进行提炼,再根据语文短句提出课程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一段看似普通但实际具有隐喻的短句进行反复的研究与分析。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现代高中语文课堂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方式上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下滑现象,还会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差现象,这些现象使得高中语文教育失去了最终的教育意义,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利用正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途径改变这些现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以下笔者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策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我们师生、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以更新的思考精神和更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去精心搜集整理、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手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虽然在教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每个应用途径都不同,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教育之中并非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这关乎着教学的改革以及发展方向,也关乎着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通过广泛地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主要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的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语文;运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涉及范围广,实践性要求很强。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实践,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采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培养高中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语文教学的不断革新,与先进的教学技术是分不开的。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丰富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有的文章老师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法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达到真正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音乐幻灯片的设置,将当时的历史背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如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文中有像“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等优美的语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个比喻句写得形象、新颖,作者在这里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之后再结合与文章相关的画面或Flash,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让一些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让那些已理解句子含义的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学生伴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一幅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画,感悟着这篇感情优秀的写景美文。这样,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快速且简便地理解了文章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2.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由于语文教学中的许多文章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对文章的背景并没有把握。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了解作者所在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走近作者。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会不断地激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独立自考,提高文章的理解力和阅读的鉴赏能力。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先给学生介绍央视版《红楼梦》,对其中的几个人物做了点评,再让学生对他们也做点评。通过将影视与小说作对比“阅读”。对于文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先播放相应的场面,请同学们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内阅读与文章相关的《红楼梦》中的其他章节以及了解作者的生平,做好理解笔记,根据了解到的知识再在课上进行讨论。 3.创造了语境,易于感情的升华 多媒体技术通过运用音乐、图片、PPT、Flash等工具,可以为学生构建学习一篇文章时所需要的语境,在语境中使学生自身的情感逐渐贴近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在学习《蜀道难》时,可先将有关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插入比较雄浑的音乐来配合朗诵,学生便能在这一情境中既学到知识,又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 二、多媒体技术在应用时的原则 多媒体技术虽然作为一个便捷的工具,在多媒体课堂上可以拉近学生同文章的距离,但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仍然是需要遵循一定原则的。 1.不要把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直观地将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可以加快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技术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比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先让学生课下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在写作《琵琶行》时处于白居易人生中的哪个阶段。在不理解诗词的内容时,可以通过阅读作者同一时期的文章来帮助理解,如《长恨歌》,在把文章的背景、感情基调确定清楚后,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在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渲染出符合文章情感基调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情景中去。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既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又尊重语文这个学科的特点,发挥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2.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所包含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所包含的内容较多,而在现今的课堂上,老师有时只是单单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音乐、图片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要加深对多媒体的认识,以达到全面利用多媒体技术。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坚持学生为根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它的优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形成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浅谈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困境 【摘要】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困境重重,笔者以县级高中一线教师角度从主客观两方面浅谈自己的理解。因为社会对文史类人才需求较少,高中教学在现有的高校选拔模式下变得教学功利化这些使得语文学科的地位日趋下降,此外县级中学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有效教学资源都匮乏,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这些都是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在客观上存在的困境,当然也有教师与学生在主观上的教授困境和学习困境。通过对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思考以期更深入地反思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困境 一、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地位困境 (一)、社会需求带来的地位困境 教育的最终结果是面向社会的,反过来社会的需要也影响着教育的方向,近些年社会的需求呈现出文史类学科的需求远比理工类学科的需求要少的现状,而文史类学科中语文学科占据重要一角。高中教育中语文是文理都需学习的科目,但是因为社会对文史类学科人才的需求不多,学校、家长、学生对本学科也就不太重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看多了理科学生从来不在课余看语文,也习以为常了,只是近些年来就连文科学生也对语文学科漠然视之。笔者思考其中缘由后得出如下结论。 (二)、教学的功利化带来的地位困境 当今高校的选拔模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分数论英雄”,这里姑且不评论这种模式的优劣,这样的选拔模式的结果是:学生学习、学校教育也变得功利化,语文学科从时间投入与成效的比例上来看,它的确是参加高考科目中比值较小的,加之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付出的过程,此外近几年语文学科的高考平均分基本都在105分左右,县级中学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的差距基本在40分内,这和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实在是小太多,这样的特殊性就使得学校、家长、学生都认为把时间花在语文学科上是不值得的,更有甚者竟然道“语文是没有贡献的学科”。学校在这样大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应对高考也作出相应调整,在三科150分的高考科目中语文学科的课时是最少的,这是教学功利化带给语文学科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也使得本学科在地位上逐年下降。 二、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资源困境 (一)教师资源匮乏的困境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灵魂的引路人,优秀的教师更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但是在目前的县级中学中语文教师是匮乏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承担着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光超课时一个学期下来就两三百节课,这样的工作量要想出高效是有难度的,优质课堂也就变得少之又少了,这是量的匮乏带来的问题。再者是优秀者的匮乏,近些年愿意来教书的大学生是少之又少,愿意到县份上教书的更是少,在挑选余地狭小的情况下,学校招收的新语文教师基本素质可想而知,在县级中学中,能写一手好字的、能写篇好文章的、能随口说出些文学作品的大多数是老教师们。但是老教师们依然存在教学观念老套,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全面优秀的教师不多这是县级中学无法摆脱的困境。 (二)优秀学生资源匮乏的困境 在当前的县级高中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作为来自乡村的学生,语文功底与城市的学生是有不可忽视的差距的,他们的起点很低,有些学生到初中时才接受汉话教学,从小到大读过的书没几本,这样的差距岂是高中三年就可以弥补的呢。起点低、底子薄使得学生学起语文是吃力的,笔者接触的学生中太多连民族口音都无法克服。而语文功底稍好点的镇级中学的学生即使分数达不到州属学校也基本通过其他方式上州城就读了,有人形容这样的办学是地道的“贫民办学”。语文学习是需要长期积累下的功底的,这样的学生资源让县级高中的语文教育想突破实在是困难重重。 (三)教学资源的匮乏的困境 当前县级高中的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与城市有较大差距,我们有图书馆,也有一些书,可是对学生进行“是否进过图书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个55人的班级还不到四分之一进过图书馆,这样的结果引发我们的深思,是我们的书籍不完备不能吸引每一位学生;是我们的纸质阅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是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没有阅读的习惯。除了图书馆的利用率不佳外,学生查阅资料的网络、书籍一无所有,就连教材的朗读设备也配备不整齐,可以说学生可利用的有效学习资源少之又少,而教师同样如此,当我们想看看教育教学的论著,想捧读些经典作品,想看看大城市中的优秀教师怎么教学,这些在县级中学中是无法满足的。 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有效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县级中学的一大困境。 三、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评价困境 教学的评价分为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可是这二者之间能否达到统一呢?这就是语文教学评价中的一大困境。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我们主要看的是分数,可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当然试卷上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是语文素养不单是文字表达素养还有口头表达交流的素养、阅读理解的素养,这些素养不是简单的一份试卷的卷面分数就能反映的。至于价值理念培育的成效更是无法在试卷上真实完整地反映,所以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无法完整显示出来的。 作为教育者都明白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分数来论就太极端了,可是我们现在就只有这样的评价机制。一个语文教师不单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者,更是情感价值的播种者。好的教师让学生学会了,快乐了,感悟了,甚至高尚了。可是这些隐形的东西怎么去评价呢?这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效的又一困境。 四、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教与学的困境 (一)教授困境 首先高中语文学科的教授分两部分:必修5本和选修15本总共20本教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说实话是不可能在两年中全部完成的。因为为了应对高考,高三是不可能再教授必修和选修内容的。必修需要系统学习,那么选修该怎么取舍呢?目前的县级高中的语文教学基本都选择与高考相关的诗歌选本和传记选本,这样选择是有利于高考了,但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选本非常适用于生活,文化经典阅读选本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总之,各种选本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可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实无法完成稍多点的选本,那么怎样在高考与教学内容间作个平衡,该如何选择取舍是目前教授者主观上的一个困境。 其次,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价值理念,可是不得不说县级中学的语文教育是滞后的,更多教师是做知识的灌输者,很多学生语文卷面成绩不差,可是回答起问题或说起话来要么语塞要么词不达意。这样语文的工具性效果无法实现。此外,语文教材中有些精神价值理念的灌输也是让教授者面临困境,当前的社会环境总让文本中的一些价值理念显得不识时务,例如:学习陶渊明我们感受到的是“淡泊、自由”,学白我们看到的是“傲岸不羁”,学习《老人与海》我们学到的是“永不妥协”等等,可是这样的价值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是不能完全附诸实践的。作为教育者希望学生理性、圆滑能适应社会。所以在培育学生的精神理念时教师有时是左右为难的。 (二)学习困境 县级中学的语文教育起点低,学生的底子薄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这是客观上的困境,而学习的功利性与被动性是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困境的主观因素,农村来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明确--------“脱农”,这就使得他们格外重视的是能否让他们脱农的分数,至于收益慢的,注重精神修养的语文学科他们是不重视的。加之农村学生很少对语言文学从小就树立起一种情感,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到了高中大多数学生对待语文学科只是以一门拿分学科的态度对待,这让他们的学习缺少了主动性,他们不屑去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即使推荐给他们很多精彩的名著他们也懒于一顾。在客观上与主观上的双重学习困境下,县级高中的语文教学显得艰难险阻。 五、结语 总之,作为县级中学的一个一线普通语文教师,我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尴尬现状存有很多困惑,自己每天在教书育人,也每天都在困境中思考寻求着出路。我们在思考着、摸索着,以期让语文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完成一位教育者塑造高尚灵魂的使命。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 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度,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推动着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地进步。在当代社会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中尤为突出。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但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有效的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相融合,也成为了困扰教育工作者们的一项难题。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为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 一、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沉淀,经过历史长河的不断冲刷慢慢积累起来的财富,对于国民具有指引意义。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时期,也是学生对事物认知最清晰的时期,在高中的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但能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同时也促进了对学生内涵的培养,有利于高中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想要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传递下去,就必须要高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为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育中做出贡献。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高中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利用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神秘色彩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国内,高中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使其成为受外来文化影响最严重的人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在促使学生传承传统的同时,也是抵御多元化文化冲击的重要措施[1]。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1.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通常以应试教育为准则,传统文化并不被重视,然而在当前多元化文化共存的局面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中,可以借助文化活动、图书馆及文化交流等方式进行。高中语文教师也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导给学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在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更易接受,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要通过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培养,将古诗文及文言文中的精粹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古代文化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富安通文化的内涵,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2]。 四、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提升教师文化素质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内容及教育形式进行整合,同时,也应当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引导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更应当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教师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到了提高,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使语文教学效率稳固提升。想要更好的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一方面,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融入到传统文化学习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地完善自身,积累知识;另一方面,当前社会高中校园由于升学率等原因,普遍将学生成绩作为工作重点,忽略了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传统文化的培养难以进行下去。高中院校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应当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加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3]。 2.在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营造学习氛围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当运用合适的方式来营造学习氛围,将语文知识与文化氛围相融合。例如,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文言文是学生的一项学习内容,如果让学生单纯的按照原文阅读理解,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然而,如果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相应古文的影视作品来辅助学生理解古文含义,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就会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同时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目前,通过影视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通过将影视与文章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含义。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经历了无数的淬炼,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我国,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高中阶段是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想要高中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生的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研究,指出了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的必要性、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我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贡献微薄之力。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 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科技发展的战略的加速部署,新时代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高校是为培养国家软实力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区域科技软实力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应担负起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人才;行政化 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提供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是科技创新知识的发源地和造就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但是相比目前国内先进教学省市区域来说,河南省的科技创新培养的现状却不尽人意,需要我们及时反思。 一、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高校行政化干预比较严重 河南省政府和教育厅近几年对于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高度重视,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在增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河南省科技创新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力、学校的办学水平以及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和评价方式全要依靠政府行政机关的推进。当前高校行政化管理机制在资源分配、人才评价、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和教学设置等各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行政对教育的干预并不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制约了一些前瞻性科技创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国际化视野的扩大,以及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市场决定化,这种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的资源管理机制、人才评估机制和创新科技评价机制急需被打破,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化让出道路。 (二)高校教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能力相对不足 现在的大学随着大学生的扩招持续了很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河南省提供了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随着高校在校学生的不断扩招,办学条件也在逐渐改善,但是大学之间的条件差别较大;科教资源配置不均匀,因此教学实力也是良莠不齐;科教分离也比较严重,教学和科研严重不平衡。好的学校少,好的教师就更少,而且现在很多高校教师的思维僵化,以教为主;课程资源贫乏,缺乏创新;课程内容陈旧,教案多年不;在教学上只会以教为主,单一地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不足。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中,教师自身要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新一代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必须要具备科研和实践居于一身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科技科学的前瞻性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引导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人,如果自身没有科技创新意识,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目前河南省高校大部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不足,教师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三)河南省高校教学设置缺乏针对性 目前河南省的高校在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中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虽然随着行政的引导、市场的需求,很多高校为了迎合市场,也增加了很多市场化的专业和课程,并把这些东西归位到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中,但这其实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真正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需要一整套的教育教学的重新规划,现在的整体教学设计存在着不足之处,教学设置死板僵硬,很多学科的设置太过于偏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较少,很多学科的设置完全没有针对性,也没有科技创新前瞻性可言,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却发现自己在高校里学习的东西很多都没有用,参加工作以后发现需要从头学起,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根本就不能很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想把高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搞好,就一定要顺应社会潮流,高校从大学生一开始进入学校就应该有目的地规划整个大学期间的科技创新理念的培养和实践教学课程。 (四)高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培养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不少河南高校的大学生教育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多看中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很多孩子从小就只会学习,目标就是学习和考学,这样的教育理念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发展,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和缺失,很多学生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外,完全没有科技创新理念,经常能够听到所谓的“高分低能,高学历低能力”就是这种教学弊端导致的。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到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几乎就没有学习过,毕业以后走上社会才发现完全没有能力去面对社会的竞争,只能惶惶然去考研,去考博。这样没有任何科技创新思维的大学生,也就不会有自我创新、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理念,极大地影响到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想更好地培养出新一代的科技创新人才,势必要从根本上培养和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 (五)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内容:现在河南高校也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如: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ZX-103);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A630085)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框架下河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作者:王芳(郑州轻工业学院)。以及2013年的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提升河南区域软实力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764);作者:李家祥(许昌学院社科部);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B630033)的《河南省创新人才模式探析》;作者:于善甫(黄河科技学院)等,虽然提出了一些办法和研究,但是科学高效成体系的培养模式尚没有形成。 二、未来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一)逐步加大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力度 逐步加大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力度,根据河南省现宰高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外省区域的先进经验,找到去行政化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未来主要研究的方向在进一步改善行政管理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方式,以产生切实有效的人才成果为导向,改革现有的人才引进制度,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成果评价机制、人才评价机制,逐步推动行政管理在科技创新评价环节中退出,对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才予以优先的支持,并且简化支持生序,保证公平自由,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铺平道路。 (二)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首先,提升现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师的能力,加大对目前河南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课程的教师投资力度,对高校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提升教师辅导科技创新人才的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分类施教,在教授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时候能够同时植入科技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其次,畅通各类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的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大批高层次、有活力、有创新、有思维的先进教育人才,同时能够聘请社会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才、企业家、科学家、创新人才到学校开展课程、定期开展讲座,给大学生创建一支创新型、实践性、科研型的新一代科技创新引导导师团队,能够给学生在大学里就提供更实际的贴近社会的科技创新教育引导。 (三)重新规划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设计 改变现有教学方式,革新现有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改变传统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通过广泛的多方面的科技创新课程开展,多融入启发性、引导性教学,勾起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同时多开创新型课外课程,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走出校园,去接触社会上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科技人才,让课程和实践相结合,体验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创新新思路,为科技创新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科技创新思维理念的培养 加深科技创新思维理念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型的前提,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从思想上、思维上改变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理念,通过思维的引导,让大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以及学习什么,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思维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改变现有高校学生的“高分低能”的不良现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W生科研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与学习乐趣的培养,早日参与科研研究,在从事科研过程中能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思维。 (五)构建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河南省来说,省内高校承担着为河南科技实力进步发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为了进一步发挥河南省高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各高校要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改善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及时弥补,瞄准国内外前沿科技发展的最新形势,针对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办学的定位,确定创新人才培养方向,围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从管理观念、教育改革、师资培训、教学提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实力,发展出一套符合新时代需求、切实高效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水平的人才,为河南省未来快速提升软实力,加强核心科技竞争力以及科技实力全面发展中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提高河南省创新科技的整体能力和后劲。 河南科技论文:科技强检之路 河南涧西“智造”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检察院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遵循司法规律,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工作主题,树立“大技术、大融合、大支撑”的理念,以“标准化、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科技强检战略,为推动检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一是坚持国家认可标准,加强鉴定实验室和队伍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检察工作的利器就是高科技。该院根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标准,按照《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实验室分类建设参考标准》建成了法医、电子证据、文痕检验、司法会计、心理测试5个门类的司法鉴定实验室。同时,加强技术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目前的法医、文检人员、司法会计、视听人员均具有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认定的司法鉴定资格,其中一名鉴定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国家级司法鉴定资格,并且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评定的检察业务专家和检察调研人才。近年来,该院出具的法医学检验鉴定意见全部被审判机关采信,增强了鉴定专家意见的权威性。 二是树立“大技术、大融合、大支撑”理念,服务司法办案。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树立“大技术、大融合、大支撑”理念,建立技术侦查指挥、案件管理、检务保障三大平台,将科技深度融入检察业务工作。办理的每一起自侦案件,都充分利用情报分析技术,提升初查工作的隐蔽性、高效性;在侦查环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电子设备定位系统和心理测试系统,明确侦查方向,精准确定和控制犯罪嫌疑人;运用电子数据提取、固定和恢复技术,提高侦查工作质量,探索出一个“由供到证”到“由证到供”的涧西侦查模式。 三是加强技术性证据审查,强化法律监督。技术性证据审查是检察业务的重要方面。该院以开展技术性证据审查为重要抓手,提高侦查监督、审查起诉、刑事执行等案件的证据审查,为批准和决定逮捕、提起公诉、监外执行等提供科学的证据审查意见书,确保每一起案件质量过硬。坚持把技术证据审查作为刚性要求,制定《洛阳市涧西区技术性证据审查细则》等文件,做到应检必检、应审必审、终身负责。近年来,共审查案件1000多起,纠正冤假错案7起,出具鉴定意见书100多份,解决了公安部督办的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一批重特大、复杂疑难案件。 近日,该院获得“河南省科技强检示范院”荣誉称号,这是该院积极推动科技装备建设与推广应用,以科学技术促进检察工作全面科学发展、落实检察技术成为检察工作支撑所取得的新成果,标志着该院科技强检工作迈上新台阶。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科技报》:办农民喜欢看的报纸 长期以来,《河南科技报》坚持扎根基层、立足报纸、服务“三农”的办报思路,在服务新农村的同时,报社的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普报纸”荣誉称号;连续三届被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省一级报;连续两届被授予全省“十佳报纸”荣誉称号;报纸发行量达到了36万份,在全国科技报系统中居于第一位。 增强报纸在农村的影响力 《河南科技报》自创办以来就是以农村群众为读者对象,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在农村形成了一个很牢固的读者群体,其影响力也日益扩大。我社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长期的办报工作中,策划组织了大量宣传解读党的农村政策的活动: 2003年3月,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报社编辑出版了“预防非典”专刊,向河南农村免费赠送了30万份。针对中牟蒜农卖蒜难问题,发起了“购买爱农蒜大行动”,报纸刊登热线电话,记者帮助蒜农联系客户,帮助蒜农售蒜300多吨。2003年10月份河南省遭遇了罕见的洪涝灾害,报社组织了“专家灾区行”活动,专家现场指导灾民科学抗灾,重建家园。为发挥河南省优良地方畜禽品种在促进地域特色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2004年3月,我们策划了地方畜禽品种保护情况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6年3月,我们又精心策划出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刊,向全省农村免费发放68万份,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各地迅速掀起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的热潮。 延伸报纸的服务功能 除了办好报纸,以准确、权威、及时的宣传报道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外,我们还积极延伸报纸的服务功能,主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为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的科技、文化需求,2000年报社成立了“心连心艺术团”,每年组织送科技、文化下乡50多场(次),艺术团以“专家白天送科技,演员夜晚唱大戏”的形式,把实用的科学技术和健康的文艺作品送到了百姓的田间地头,深受农民群众喜爱。 为解决农民在科技需求上的“棚架问题”,2001年10月《河南科技报》社创办了“科技110”,24小时接听农村读者的来电,这些来电有咨询种植、养殖项目的选择、农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价格行情等市场方面问题的,有咨询加工、包装、贮藏、动物疾病与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面问题的,也有咨询农村村民自治、农村土地承包等政策法规方面问题的。对读者咨询的问题,“科技110”值班人员除当场解答外,还在《河南科技报》开设的《“科技110”回音壁》栏目,给予及时解答。“科技110”还建立起了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对农民读者所反映的比较紧急或比较集中的难题,及时组织专家到现场去帮助解决。比如,2002年7月19日傍晚,河南部分地区突遭罕见的暴风雨和冰雹袭击,许多农作物被毁,“科技110”接到农民打来的电话后,当即安排记者迅速采访了有关农业专家,分别就被毁的玉米、棉花、水稻、蔬菜等作物如何采取补救措施,在我报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指导农民做好灾后补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帮农民挽回了损失。2005年3月10日,报社“科技110”接到中牟县蒜农的求助电话后,立即组织专家到现场,帮助当地蒜农解决大蒜的细菌性软腐病问题,并在现场举办蔬菜技术讲座,免费为农民送去了100多本《大蒜高效栽培与贮藏加工》书籍和5000份《河南科技报》。 几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因为适合农时,贴近民需,对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作用,“科技110”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通过几年的运作,“科技110”在农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充分发挥了《河南科技报》的专家资源优势和报纸的宣传阵地优势,在农民和科技专家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互动和沟通的平台,使农村科普工作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收到了非常好的科普效果。时任河南省省长同志到河南农村调研时,问起当地群众最喜欢看什么报纸时,群众众口一词:爱看《河南科技报》!因为《河南科技报》实用、实惠、可读,是咱农民自己的报纸! 作者系河南科技报副社长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评估研究 摘 要:文章对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行了评估。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服务环境进行了评估;其次,通过系统分析对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现存问题,通过政策研究提出了改善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目前河南省亟需构建完善的企业融资政策环境评估体系,该体系不仅能为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学、经济的融资提供渠道,还能为政府部门优化融资环境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战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评估 一、引言 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融资难这一突出问题长期以来限制了河南省中小企业的增长,尤其是限制了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个问题,学界和业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Modiglianli和Miller提出了MM资本结构理论,Townsend提出了“优序融资”概念,基于此Jensen和Meckling提出了成本理论,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主要是关注如何利用外资、财政融资地位下降的替代等国有企业改造及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创新等问题,这些研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然而,针对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尤其是对于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分析和评估的研究,还鲜有涉及。基于此,本文对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环境、配套服务环境进行了评估,对科技型中国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现存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及配套环境评估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它承担着转换科技成果、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使命。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例如给予资金支持,政策优惠等。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尽可地予以帮助。 1.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要求各级机关严格按照政策的要求落实各项政策,对于已经认定的科技项目要按照政策的要求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政府每年会挑选重点的科技项目,在资金上再给予一定数量的金额,同时予以必要的指导。 2.市场准入条件有待进一步放宽 积极鼓励海归、科技人员、高校师生联合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人才力量,允许在登记3个月内缴纳首期款项,其余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缴清,在申请企业名称方面放宽限度,在资本认证方面允许知识产权等智力成果参与投资,同时在住所等其他方面也放宽了限制。 3.分阶段给予帮助 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而每个阶段所需资金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政府要根据企业的这种成长特点分别加以指导帮助。 4.积极引进人才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融资人才培养,提高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利用的能力是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重要手段。目前急需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熟悉国内外业务的高级会计人才、高素质的法律人才、银行投资家、高级理财师、融资规划师等等。对相关高素质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户口等方面有优惠政策。 (二)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分析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帮助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家现在确实有很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系完整,但是一到了具体部门的日常决策中就难以执行。通常决策者都有这样的思考:把钱带给大型国有企业不会有什么风险,即使不幸投资失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这种情况是相当少的,而把钱带给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却是风险极大,万一投资失败,后续工作将很难处理。加之银行追求规模效应,嫌贫爱富。 所以,银行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小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更有甚者,有时候这些银行会主动向大型国有企业贷款,而对那些很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却是视之不理。因为银行认为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期很短,为规避风险,银行主张还旧贷新。作为企业,没有长期贷款购买固定资产,他们也只有将这些短期资金当作长期资金使用。而一旦到期这些短期借款还不上,那么企业的信用等级就会降低,再想借款就变得异常艰难。 (三)配套服务环境评估 1.信用担保体系 总体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容乐观。在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间接融资为主要融资渠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尽管发展较快,对促进中小企业提升信用能力和缓解贷款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规模小,这些担保公司并没有达到彻底解决融资的目的,同时由于体系和制度问题,这些担保公司本身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实际情况可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2.担保双方存信息不对称 担保机构是高信用行业,它实质上是以自身的信用为基础为被担保方争取资金,然而担保公司与被担保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期短,没有足够的信用等级,且存在技术壁垒,担保方很难发现它们。另一方面,被担保方由于没有有效的渠道也难以找到相应的信用担保机构。 3.信用担保相关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完善 虽然国家出台了担保法,但主要是针对政策性机构的,适用范围小。且没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这就很难使得它们能够尽心尽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经济制度的缺乏,使得信用担保市场显得有些混乱,缺少相应的监督机构。 河南科技论文:国内外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经验及其对河南的启示 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处于产业链高端、发展速度快、创新活力强的特点,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培育,综合国内外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探索构建由选苗、孵化到加速的多级孵化运营服务机制,成为新常态下推动河南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最优选择。 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国内外典型经验总结 1.以色列孵化器:严格筛选深度孵化 以色列孵化器是政府支持的独立法人实体,属社会公益性非盈利机构,政府通过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来统一管理孵化器的设立、孵化企业筛选和投资等事宜,孵化器管理决策受董事会监督,享有独立财务权,政府仅仅对其投入到项目公司的资金进行监督。以色列政府承担天使投资人的角色,极大激发了创业者、社会投资人、孵化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2.广东模式:注重从思路、创意到企业的前孵化器建设 为大力推动从思路到专利、人才到团队、技术到产品等的多元培育与转化,广东省非常注重前孵化器建设。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民间组织、新型孵化组织等平台,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前期服务指导,引导和帮助潜在的创业者将构想、思路和项目通过注册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孵化模式。通过建立完善前孵化器服务体系,鼓励人才聘用和培养的改革创新,降低前孵化器创业门槛,探索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创新。 3.杭州模式:重视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 浙江杭州通过新一轮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的实施,积极运用专项资金扶持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建立信用激励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周转联动机制、银政企中介多方合作机制、分阶段连续支持机制、市场选择聚焦机制,以促进企业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建设初创企业发展良好的融资生态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4.重庆模式:注重运用创新券激励。 重庆市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助推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重庆特别重视科技型企业创新券的设计和激励,对于首次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给予2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券;科技型企业在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购买科技服务,每年给予2万元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券;科技型企业首次到新三板、重庆科技创新板挂牌上市,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挂牌成长创新券,鼓励市级部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园区管理机构开展创新券试点,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使用创新券购买各类科技服务。 构建多级孵化运行新机制,加快河南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的措施 1.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孵化链 一般而言,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经历“-1~0岁”“0~1岁”和“1~10岁”等多个典型发展阶段。助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就需要紧密结合不同阶段特点,构建多级孵化运行机制。 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传播工具和平台,加大对重大创新成果、典型创新人才和领军企业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尊重成功、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 深入推进以创新人才培育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中加强创新思维培养、实践技能培训和独立思考养成,持续推进创新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探索实现全域创新的实施办法。依托创新活动,着力发现和识别人才。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工作机制和增值服务,支持高校、企业、孵化机构、投资机构等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鼓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等担任创业导师。 探索创新人才资金“预支”的新途径,借助于多种层次创新创业大赛资金赞助、担任评委和创业顾问等形式,为创新创业培训和选拔人才,筛选有极强市场化的项目。要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对人才进行“学前”投资,主动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共建,为引智、引资推动国外或省外人员回乡创业创造坚实条件。 要按照发展主体多元化、运作过程企业化、项目筛选机制化、队伍管理职业化和激励机制利益化要求,深入推进多级孵化链的打造和高效运转。 2.要着力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实施办法进行改进,促进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 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统一的科技成果资源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围绕“互联网+”战略开展企业技术难题竞标等“研发众包”模式探索,引导科技人员、高校、科研院所承接企业的项目委托和难题招标,聚众智推进开放式创新。 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发挥行业骨干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主导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联盟成员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 以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为抓手,提升学会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和水平,利用学会服务站、技术研发基地等柔性创新载体,组织动员学会智力资源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学会联系企业的长效机制,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 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平台功能,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支持有条件的技术转移机构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合作建立投资基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力度。 鼓励国内机构与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鼓励技术转移机构探索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推动行业组织制定技术转移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技术转移服务评价与信用机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3.要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财务支撑。通过研究开发补助、融资与风险性资金提供来支援科技活动的发展。地方财政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拨款,采用部分拨款、部分有偿使用和贷款贴息等方式,专项用于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启动期的投入,明确规定对技术服务、软件产品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人力支撑。提供技术辅导,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加强国家实验室或研究机构的功能,协助技术引进与转移。积极推进参与著名大公司和科研机构在河南共同建立研发机构,免费或优惠为国内外著名院校提供科技产业基地。要探索加强干部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 需求支撑。通过提供委托研究、政府采购等来鼓励创新,定期近期或未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清单,并制定一些相关标准,引导、推动孵化器健康运营。 环境支撑。通过对知识产权交易、知识或科技成果参与企业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完善规范,形成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切实保护技术创新者与风险投资者权益,完善创新创业法制环境。 4.要加强政策法规整合和域内外合作 加强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法规有效整合。河南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科技孵化器方面虽然出台了不少政策,涉及面很广,但从总体上看,政策在整合性、针对性以及集中目标方面还有所欠缺。要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对现有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进行整合评估,本着突出政策重心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高政策法规的效力和效用。 加强域内外各种创新力量的合作。河南正在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大开放的发展格局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把所有与科技孵化器发展相关的主体联合起来,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实现服务、信息、知识、资金、空间等资源的共享,积极加强外部关联,勇于与国际接轨,要支持河南中小微企业同国外企业及研究机构交流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谋求竞争发展优势,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注:本文是201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河南省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编号:1524004102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省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国家、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管理的现状、政策,提出适应区域特征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和对策,以实现科技资源在综合化、专业化两个维度的高效配置,建立完善科技资源与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服务机制,从而为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关键词] 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投入;科技经费;绩效评价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课题。科技创新的新常态要求我们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科技通过创新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科技资源广义指科技人才、资金、机构与法人、设施、成果、信息及政策等各类要素,狭义特指经费投入。 1 科技经费投入改革背景 2014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1]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2]。《意见》指出,解决财政科技计划碎片化等问题的关键是要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统筹协调。《方案》提出,公开竞争方式的财政科技计划要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协同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作用,通过提升资源配置的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来实现更加高效的优化配置。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就科技改革与发展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转变职能、完善管理是破除科技创新活动中激发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障碍的必然趋势,特别是要做好科技经费监管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的工作。科技部计划司职能并入条财司成立科技资源配置与管理司,赋予“研究提出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整合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建议”的职能。2015年伊始河南省出台《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豫政〔2015〕2号)[3],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对河南省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另外,在河南省科技厅党组《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监督检查工作办法》(豫科党〔2014〕72号)中明确提出面向省级财政科技经费、财政科技收支、科技资产实施全过程监管工作。 财政科技支出包括科研机构基本运行、科研条件建设、科研项目和科学普及等科目。近年来,我省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据统计,2014年河南省财政科技支出81.7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1.35%,其中,省本级财政科技支出11.3亿元。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资源配置的核心组成部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支撑条件。 2 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现状 研究与开发(R D)活动代表高水平的科技活动,是创新链的前端。R D经费及其占GDP比重是国内外通用的反映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自主创新投入的核心指标,列入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核心监测指标。近年来,河南省全社会R 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加大,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与全国存在的差距。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技投入总体水平下降且与先进省市差距逐渐拉大 2.1.1 全省全社会R D投入稳中有升,但与先进省市差距逐渐拉大。从投入总量看,2013年全省全社会R D投入总量355.32亿元,与中部地区相比,河南省位居第二,但与位居中部第一的湖北省相差竟达90.88亿元,同时与中部其他省份差距逐年缩小,这一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差距则是更大,全省全社会R D投入与江苏(1 487.45亿元)、山东(1 175.8亿元)和浙江(817.27亿元)等发达省份相比,还不到其1/4、1/3、1/2。从投入强度看,2013年全省全社会R D投入强度为1.11%,比全国平均水平(2.08%)少0.97个百分点,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中部地区倒数第二位,与安徽省(1.85%)相比少0.74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然与河南省位居全国第五的经济总量很不相称。 2.1.2 全省财政科技支出不断加大但总体水平持续下降。据统计,201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总量为80亿元,位居中部六省第2位,全国第10位;投入强度1.43%,位居中部六省第4位,全国第14位,在中部地区略有下降;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上,与中部先进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例如,安徽省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不及河南2/3),还是财政收入上均不如河南省,但其201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到了109.67亿元,支出比重则为2.52%,其自身增幅和具体指标均远高于河南。与全国先进地区的差距则更大,全国共有8个省市财政科技支出超过100亿元,其中江苏、广东则超过300亿元,与河南省全社会R D投入相差不多。 2.1.3 省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下降。2012-2014年省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分别为11.06亿、12.2亿、11.3亿,基本无增长(其中2014年相比2013年还有下降),而省本级财政支出则由2012年的716.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800.5亿元,科技支出比重由2012年的1.55%下降到2014年的1.41%。 2.2 财政科技经费支出进度迟缓 2.2.1 支出进度滞后,“资金等项目”现象严重。近年来,从官方网站公布的经费下达公告看,科技项目经费支出滞后,例如,据2012-2014年科技项目经费下达公告统计,每年截至6月底下达的科技项目经费不足全年经费的50%,2015年截至6月底尚未下达一笔新立项经费,严重影响了财政科技经费支出进度。 2.2.2 财政科技经费支出进度与中央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召开的全国科技经费管理视频会议上,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讲到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年度拨付的进度分别是:一月初预拨25%,二月底再预拨25%,六月底拨付全年的95%。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财政科技经费支出进度迟缓现象严重。 2.3 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现状 2.3.1 省级科技计划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加强。《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豫政[2015]2号)明确:整合形成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创新体系建设专项和基础前沿研究专项等五大类省级科技计划。但对于五大类省级科技计划的层次划分、结构设置、管理机制等,尚需明确的规划设计,有待进一步对科技计划、资金进行优化整合和总体协调。从官方网站公布的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办法来看,大部分政策较为老旧,新政策仍处于征求意见过程中,且新的管理政策征求意见种类繁多,目前省科技厅对外征求意见的管理办法有14个,其他还有科技型企业培育专项、创新人才计划,计划种类繁多;同时,这些办法名称、体例、主体等均不统一,有“计划管理办法”,也有“专项管理办法”,还有“项目管理办法”,又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存在内部条块分割现象。 2.3.2 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机制不健全,引领撬动作用不强。一是对企业投入的引导性不强。在“点对点、评项目”的管理模式下,市场在项目资金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资金分配缺乏与企业研发投入的直接相关性。二是对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性不强。政策导向不明确,企业等创新主体对财政资金支持的预期性不强,项目资金投入、研发投入缺乏引导机制,无法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 2.3.3 科技项目经费过程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政策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如国发[2014]64号中重点内容“转变政府职能、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等在河南省深化改革文件中没有明确体现。二是缺乏科技经费全过程管理机制,对项目经费全过程管理程度不够,科技经费绩效评价有待深入落实,目前科技项目经费绩效考核仍以定性为主,尚未细化、量化,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缺失,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目前缺乏客观的第三方绩效评价机制。 3 改革科技投入机制与经费管理的对策 3.1 加大修订完善政策力度,推进财政科技经费改革 3.1.1 发挥改革点对点项目法为普惠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挥着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明确定位,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重点发挥好引导激励作用,主要通过制定普惠性激励政策,营造公平创新环境,增强市场主体的政策预期,从供给角度支持大众创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由传统、资源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管理改革,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促进市场资源投入科技创新中去,促进经济发展。 3.1.2 整合科技计划,体现统筹规划,集中提前研究科技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计划和资金,合理设置各类计划。研究制定省级科技计划改革方案,规范各类计划、专项设置及资金配置,经科学审议并向社会公布。制定完善各类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计划目标导向、管理机制、申报程序、支持政策、实施期限等。 3.2 健全科技投入与项目经费管理评价机制 3.2.1 改革资金使用方式,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引领和撬动作用。加强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积极推行后补助、以奖代补和基金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财政科技资金的导向性。除重大项目外,一般项目可改变点对点、评项目的做法,更多采取普惠性政策,增强市场主体的政策预期。积极推进涉企科技资金基金化改革。对企业根据其研发投入和硬性技术指标分配财政科技资金,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科技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应建立符合现代财政制度要求的扶持产业发展长效机制。通过一些让利政策和资金,引进专业基金公司和管理机构来豫开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营造出社会资本与创新资源紧密对接的氛围,加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创新创业。 对市县根据科技型企业数量、R D投入、财政投入等因素分配省级补助资金,通过转移支付切块下达,具体项目由市县按省定原则、方向确定,以撬动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对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扩大基本科研费规模,根据其科研人员数量、科研成果、自身科研经费投入等因素核定财政科研经费,具体项目由其自主安排,以撬动科研机构、高校加大科研投入;对创投、银行等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通过合作设立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引导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入。经过若干年持续引领,使全社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推动全社会经济增长。 3.2.2 加快科技资金支出进度,避免“经费等项目”。严格执行《预算法》,省级财政科技资金应当在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的60日内正式下达。为此,政策应当提前研究,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应当提前申报、安排,加快当年支出进度,减少资金结余。各类科技计划和资金,均应明确申报、下达的时间节点。 3.2.3 完善科技经费全过程管理与第三方绩效评价机制[4]。加强64号方案落实工作,实施培养第三方机构开展科技项目经费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尤其突出支持专业中介机构,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逐步实现分类评价、独立评价、定期评价和科学评价,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科技项目绩效评价[5]。建立各类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提升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政府应“退后一步、站高一层”。以往简单的评审、认定给予定额资金支持的做法,政府部门参与太多,对我省创新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其实际产生的效益也较低。因此,在拟定财政科技政策时,特别是出台对企业的支持政策时,应减少项目评审、认定等支持方式,主要着力点在科学制定具体政策的门槛、奖补标准和如何提高这些标准操作性、导向性上,对具体项目的实施放手,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的作用,政策的落实全程社会公开。 3.2.4 加强政策普及工作。据了解,多个地市、省直单位的科技经费承担单位(人)普遍反映对新的科技经费管理改革政策不够了解,希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应设立“科技经费政策大讲堂”,定期对各项科改财政政策进行政策宣讲,统一思想,切实推动全省科技经费体制改革落到实处,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环境。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现状与策略 摘 要: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与技术研发中心。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在建设中存在规模较小、整体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当下完善产学政研各主体的互动合作机制、健全多渠道的投资融资机制、构建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才能促进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向着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河南省 建设策略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高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并对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产生深刻影响,要求大学致力于促进知识转移,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服务。在“模式3”知识生产视域中,“四重螺旋”是知识创新的新模式。高级知识体中的知识生产是“大学-产业-政府-社会公众”在协同创新中实现的,它们之间的互动构成知识创新的生态系统图谱,而高水平大学科技园是集研究、创新、教育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基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科技园是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与技术研发中心,对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新兴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中小型科技企业。因此,推进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能够加快新兴科技企业的孵化,对助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河南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目前河南省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涉及7所高校,采用的均是“一园多校”的模式。其中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址位于郑州)是2004年第三批获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是河南省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时有4所高校加入。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址位于洛阳)是河南省第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是2014年第十批获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时有3所高校加入。此外还有4所高校拥有独立的省级大学科技园,采用的均是“一校一园”的建设模式。 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建园以来,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设成效。主要表现在:其一,孵化企业数逐年增加,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其二,园区企业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其三,带动了区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四,不断探索科技园管理模式的变革,园区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其五,高校、政府、企业的合作趋向深入。从总体上说,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对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省市相比,河南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起步较晚。在我国,发达省份和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而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建设起步于2002年,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于2004年获批。由于时间较短,大学科技园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大学科技园建设基础薄弱,规模较小。 由于大学科技园通常是依托大学发展起来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高水平大学数量极少,目前仅有郑州大学1所“211”院校。所以,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相比,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建设基础薄弱、规模较小的问题十分明显。例如,2001年启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至今已通过了十批次的建设。共涉及25个省市,其中有14个省市拥有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超过河南省。它们是:北京16个;江苏15个;上海13个;辽宁、浙江各6个;四川、黑龙江各5个;山东、陕西各4个;湖北、广东、河北、江西、甘肃各3个[1]。而河南省目前仅有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从规模上说,与发达省市差距很大,处于全国的中下水平。 2.大学科技园服务体系不健全。 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存在着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例如,园区面积较小,可容纳的企业数量有限;风投机构少、融资渠道不畅通;税收、财会、知识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不够完善;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服务意识滞后、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备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中小型科技企业入驻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在孵企业的发展。 3.大学科技园特色不突出,辐射能力弱。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通常是以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作为重要依托的。而目前拥有科技园项目的高校,虽然在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进行企业孵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高校在相关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中,存在着研究能力不强、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导致创新性科研成果较少,可供转化的成果更少,对孵化企业的支撑作用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园的发展。 4.大学科技园自主发展能力不强。 目前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在建设和发展中,仍然较多地依赖政府推动。虽然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区域优势不明显、发展条件不充分的不足,使大学科技园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因素,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实现深度合作。同时,由于大部分研究经费来源于各级政府的投入,使得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经费不足的问题较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学科技园自主发展能力不强,活力不够。 二、河南省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主要策略 模式3知识生产理论的代表人物卡拉雅尼斯和坎贝尔提出,在模式3视域中,大学具有“学术企业”的属性[2]。而以学术企业为基本属性的模式3大学,把经济与大学之间的互动放在了重要位置。“当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与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协同进行知识生产、传播和转移时,它们之间就构成了一个知识协同创新系统”[3]。而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立起高校、企业、政府、社会互动的知识创新系统。因此,进行以促进各方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为目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及其产业化,是当前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河南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可采取如下策略,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走向高质量、高水平。 (一)完善产学政研各主体的互动合作机制 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是以产学政研各主体的深度合作为基础的。而建立起各方良好互动合作机制的关键,是各主体明晰自身的定位及作用,有效整合大学、企业、政府等所掌握的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性。这既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又是提升大学科技园孵化绩效的关键。 首先,政府要发挥支持、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经验表明,各级政府在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建设,是由政府规划和推动建设的,并整合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等多方资源,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世界领先的科学研究及高等教育中心。河南省要推进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业方向引导”与“创业环境优化”两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发挥支持、规范、协调和监督作用。 其次,大学要发挥知识引领与支撑的作用。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发挥大学的知识引领与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大学通过提供知识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等,服务于园区企业的发展。如衍生于斯坦福研究园的硅谷,由斯坦福大学提供的科学研究资源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在我国,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计算机学科对以软件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群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借鉴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功经验,河南省高校应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学科对大学科技园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发挥知识集群的优势,支撑园内企业的知识创新。 再次,园内企业要不断增强自主知识创新的能力和知识成果的产业化能力。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多以“企业集群”形式存在,这些企业分布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上。在知识维度上,它们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园内企业可通过参与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形成协同创新合力,从而增强企业的自主知识创新的能力。同时,园内企业要增强精准把握市场的能力,将市场需求与成果转化结合起来,促进知识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二)健全多渠道的投资融资机制 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需要较充足的资金投入。当下制约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投入不足。所以,开拓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渠道,加快投资、融资平台的搭建和完善,可为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各级政府对科技园的资金投入力度应有所加大,逐步提高“大学科技园产业化技术平台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 其次,要恰当运用系列化的政策工具,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融资能力。各级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调动各类投资者投资园区科技企业的积极性。 再次,大学科技园要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完善的风投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大学科技园可以筹集部分自有资金,成立风险基金对在孵企业进行投资;二是可引入外部风险投资公司对在孵企业进行投资;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退出及补偿机制;四是要积极加强园区企业融资的推介工作,扩大影响,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五是设立科技园种子项目孵化基金;六是引进“资金+管理”的投资模式。 (三)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完善河南省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支撑保障机制,需要国家和省级政府机构在宏观方面、所在地区政府机构在中观方面、依托大学在微观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性的政策与措施,从而构建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促进大学科技园的顺利发展。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和省级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及法令法规,构建大学科技园的制度保障机制。国际经验表明,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完善而有效的法制保障。如美国政府通过颁布《拜杜法案》等,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产业界三方合作提供法制保障。引导和推动协同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令法规,河南省亦没有颁布相关法规。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制保障,对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社会公众的协同创新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省级政府应适时制订和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法令法规,构建起支撑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法制保障,才能促进大学科技园逐步向着高水平发展。 其次,在中观层面上,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各类优惠政策措施并推进落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与措施;二是科技园硬件建设的配套政策与措施;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与措施。 再次,在微观层面上,大学要采取多种措施为园区企业孵化提供直接的支持。一是建立人才流动机制。要打通高校和科技园企业之间的人事制度藩篱,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流动和交流机制,改革人事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促使人员顺畅流动。以期解决园内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人才缺乏、知识储备弱的问题,推进孵化企业的发展;二是完善知识共享机制。依托大学要建立和完善与科技园内企业共享大学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计算中心、工程中心、测试中心等的制度;三是构建合作创新机制。鼓励院系、研究所等与园内企业按股份制方式,建立跨院系、学科、开放式的工程研究中心和高水平实验室,促进合作研究开发。四是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高校应出台激励措施,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创业活动,并制订有关规章来明确和保障他们在科技园或企业的合法利益。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现状及问题研究 摘 要:知识产权融资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知识产权融资开展范围小且成本高。通过对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模式分析,从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商沟通机制等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对推动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一、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现状 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业企业的培育工作,在“新三板”上市的科技创业企业达到57家,数量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地区第二位。截至2014年12月,河南省纳入统计体系的科技创业企业共计6 640家,位居中部省份前列,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对于科技创业企业来讲,其最核心的资产就是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融资,能够使科技创业企业突破融资瓶颈,实现快速成长。河南省知识产权融资的开展始于2007年,郑州春泉暖通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是河南省第一家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企业。该公司利用50万元的专利质押贷款,取得了技术突破。 虽然和全国较早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省份相比,河南省在知识产权融资领域的探索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年内,河南省知识产权融资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2011年,河南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全国七个“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重点推广区”,河南省知识产权局还与省财政部门沟通一致,设立了专利质押融资专项资金,以便于对进行专利质押融资的企业进行贴息。根据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公布的调查情况,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18个省辖市全部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银企对接活动,8家银行相继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累积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13.76亿元,涉及企业66家。 但是,由于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缺乏成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程序,导致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河南省知识产权融资的开展仍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面临着评估难的障碍,缺少专业的评估机构服务于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机构呈现“小、弱、散”的状况。河南省现有205家资产评估机构,真正从事过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业务的只有十余家,且数额不大。如果按照现有评估准则来评估知识产权资产,会带来很多弊端。从业务开展来看,省内评估机构、评估人员的能力仍待提升。而且专业的评估机构收费过高,其评估标准往往不符合银行需求,很难被银行认可和接受。 2.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缺乏公认有效的方法和标准。目前,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成本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卖方的真实成本难以判断;实施市场法评估则需要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而且在现实应用当中,可用的相关交易信息也不易得到;收益法在实际操作当中需要预测的变量过多,不确定性较高。此外,一些知识产权在其有效期内,可能出现一项更好的知识产权,使得原有知识产权毫无价值。这种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会对信贷资产直接构成风险。 3.知识产权融资开展范围小且成本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科技创业企业往往其信用水平难以测量,不符合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加上各种风险因素及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目前河南省的知识产权融资仍局限于经营较好的成熟企业。而且知识产权融资的程序复杂、成本高。部分科技创业企业符合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但在进行知识产权融资时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法律确认、价值评估、质押登记、贷款担保等程序,增加了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成本。科技创业企业找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要花几十万元或者是银行贷款的百分之几作为评估费用,融资成本过高。尽管河南省已出台贴息补助政策,但贴息额度低,对银行和企业吸引力均不大。 4.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不完善。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处置变现较为困难,导致银行缺乏贷款积极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一旦出现逾期,银行希望能够对知识产权资产进行处置变现获得清偿。但是由于目前河南省缺乏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缺少熟悉知识产权交易的相关机构,以及精通知识产权交易实务操作的经纪人,最终导致知识产权资产难以变现交易。而且一旦科技创业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经营不善等情况,知识产权资产的交易也无法进行。 三、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模式分析 河南省各地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多部门围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产的有效融合[1]。截至2014年,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分别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郑州银行、民生银行签订了130亿元的知识产权抵押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各地市开展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工作的典型模式有以下三种: 1.洛阳模式。洛阳市建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动态管理库。对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项目申报标准,优先选择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且权属清晰、法律状态明确、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强、财务状况良好的重点专利技术项目,列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动态管理库,委托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其专利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为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创造条件[2]。 2.焦作模式。为有效缓解科技创业企业的融资难题,焦作市积极搭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通过用知识产权引导创新资源要素流动,由市场决定要素资源配置,努力构建银行与企业合作双赢的新模式。当地科技创业企业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首先要向市知识产权局登记申请,由市知识产权局筛选把关后,选出优秀专利项目推荐给金融部门。金融部门通过与市知识产权局和企业对接,确定向企业授信。质押融资协议达成后,企业要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市知识产权局再帮助企业申请政府有关补助资金。 3.安阳模式。2013年,安阳市知识产权局被省知识产权局确定为河南省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在进行全市科技创业企业融资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多次举办银企对接会,联合金融机构对数家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各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政策接连出台。安阳市规定对科技创业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的,按最高不超过50%的比例给予贷款贴息。2014年3月出台的《安阳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中列明,对以专利权出资方式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企业,在资产评估费等方面进行补助,这些政策有效推动了质押融资工作的开展。 四、河南省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对策建议 1.加强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园区。规划建设河南省创新与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园,集聚知识产权服务领域企业和机构,构建知识产权评估、鉴定等服务机构集聚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3],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探索建立质物处置平台,使更多的科技创业企业能够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取发展资金。同时,推动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险种,促进保险机构尽可能帮助科技创业企业降低保险费率。 2.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协商沟通机制,搭建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等共同建立联合工作机制,促进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各部门应联合建立反映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需求信息的数据库,鼓励资产评估机构、专利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专业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 3.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技术的规范化,提升资产评估机构及有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知识产权评估标准的制定,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行为。对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生的评估费给予补贴,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纳入信用贷款和风险补偿机制[4],对科技创业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风险损失进行风险补偿,对取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周转金项目给予贴息,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贴息项目,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质量。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表现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为了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影响健美操专业学生表现力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之间的变化,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健美操训练方法,并依据对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教专业的调查实践分析,探讨、选择、构建适宜的健美操学习模式,使学生充分将表现力在健美操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总结出了培养出了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方法,为以后的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1 健美操。健美操是当今高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体育项目,由于健美操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开展健美操运动的形式乐观。 1.2.1.2 表现力。健美操的表现力就是在完成成套动作的同时通过动作充分表现出个人的情感,让整套健美操更具有感染力。根据这个目标,对学生把握健美操表现力的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中了解一些国内外高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的有关情况。相关学者提出了各个国家对于高校健美操工作的开展都很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训练方法进行对学生的健美操表现力训练,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健美操表现力的改善和提高。 迄今为止,己经与国外许多学者就高校健美操开展状况与高校学生在健美操表现力的方面和影响因素(如心理因素、气质与性格、表情、音乐与节奏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健美操课程主要是以健身锻炼为目的的健身健美操。健美操是一项体健与美的运动,既注重形体、姿态和动作的外在美的训练,又注重美的欣赏力以及美的情操等内在美的提高; 对培养学生的正确姿态和韵律感,提高协调性和审美能力,增强体质都有很好的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2010和2011级体育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的健美操表现力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学术论文期刊数据库内收录的文献综述。本文依据研究的内容,围绕健美操表现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河南科技学院图书馆的中国学术论文期刊数据库查阅了关于健美操表现力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资料20多篇,全面了解了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参照其他相关资料,自制了《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表现力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2.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我校体育学院对10级和11级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40名健美操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一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100%;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删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85%。 2.2.2.3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1)效度检验。为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设计好后,先后请了10位老师采用“非常有效”、“有效”、“说不清”、“效果差”、“无效”五级量表进行问卷的效度检验,检验内容包括问卷的结构和内容。从专家对问卷的有效性评价结果来看,问卷设计能达到研究的要求,具有较好的效度。 表1 专家效度检验表 非常有效 有效 说不清 效果差 无效 8 2 0 0 0 (2)信度检验。为确保本次调查结果的可信程度,问卷发放前,间隔两周从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了3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重测信度检验,并对两次的调查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892,P 2.2.3访谈法。此次访谈中,将对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的40位学生进行抽样访谈,并对谈话结果做了记录。据统计分析得到的有效数据,可以总结出以下的结论。谈话对象共计35位同学,得到35份谈话结果,有效数据分析35个。 2.2.4 数理统计法。此次研究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科技学院校体育学院健美操专业的学生当中,随机抽取发放,共发了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100%;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删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85%。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开展现状。河南科技学院目前有两个健美操专业方向,社会体育健美操专业和体育教育健美操专业。其培养目标和训练途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社会体育健美操专业是培养在社会上能够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方面的活动,以及能够在社会上的体育活动方面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体育教育健美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大批的能够为学校体育教师事业服务的优秀人才,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栋梁,主要是在教育下一代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更为严格的培养。 3.2 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表现力的影响因素调查 3.1.1气质与性格。气质是指在人始终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格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的。在这里可以利用因此,根据性格与血型的关系可以比较出来,平时课上活泼好动的学生,在健美操运动的表达中更能出色完成目标动作,更具有感染力。 3.1.2音乐与节奏。健美操学生在比赛或者表演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音乐,将动作与音乐完美的结合,才能够表现出健美操的艺术性。动作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是两者和谐的纽带与沟通的桥梁。如何获得把握音乐与节奏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1.3动作表现力。动作表现力是在成套动作的编排下,融合音乐对单个动作的表现的情况。只有将单个健美操动作做得标准有感情,才会提升整套表演的感染力。然而,在对于何如改变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力方面上,应该从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入手,在保证身体素质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在有镜子的场地条件下进行动作分解训练。 3.3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表现力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对河南科技学院2010级和2011级健美操专业的学生(包括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发放的调查问卷,回收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充分表现健美操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表2 健美操表现力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音乐与节奏 动作熟悉程度 表情 气质与性格 怯场 15 6 8 4 2 3.4 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表现力提升的趋势。根据对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的表现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学生的健美操表现力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4.1 首先是气质与性格,它只要表现在健美操的艺术素质,每个人的艺术素质是有高低差别的,这样的艺术素质和艺术能力的差别,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成长形成的。 3.4.2 对于培养运健美操学生乐感方面,一定要使运动员多听各种不同的旋律,不同风格的音乐,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例如,既能感知舞曲优美的节奏,又能够体会到。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开展的现状有社会体育和体育教学两个健美操专项方向,其培养目标有所不同,而共同点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健美操表现能力以及编操代课的能力。 4.1.2 通过对健美操专业学生的表现力进行的调查表明,限制其表现的主要因素有音乐与节奏、气质与性格、动作熟悉程度以及表情。 4.2 建议 4.2.1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在学习中的影响。 4.2.2 建立起来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及教授。 4.2.3 学生应当自主培养个人的气质与性格,在健美操表现力中表现出自己的个人风格。(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河南科技论文:基于R D资源布局的河南省科技金融中心成因分析 [摘 要] R D资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2012年,各地区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普遍加大了对R D资源的投入,但由于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河南省R D资源的区域布局也存在差异化。而科技金融产业汇集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平时,又会形成科技金融中心。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探讨地区间R D资源状况,明确地区间R D活动差距的状况和变动趋势,对了解河南省金融中心的形成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R D;产业汇集;科技金融中心 1 R D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R D资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这里提到的R D资源只涉及R D人力资源和R D财力资源两个方面的内容[1]。2012年,各地区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普遍加大了对R D资源的投入,但由于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河南省R D资源的区域布局存在以下特点: 1.1 河南省R D活动无论从人力资源还是从财力资源,都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重点支持地区 从R D经费投入量来看,集中分布在郑州、洛阳、新乡、南阳等4个地区,这4个地区的R D经费之和占全省总量的74.3%。R D人力投入的地域分布同经费投入分布基本相似,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新乡、南阳等4个地区,这4个地区的R D人力之和占全省总量的65.1%。其中:郑州作为全省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在人力和财力上的优势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1.2 河南省大部分西部地区和个别东中部地区的R D资源投入较弱 从R D经费投入量来看,位于全省最后几个地区的投入规模均在100万元以下,各地区R D经费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不到1%,这几个地区R D经费合计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也仅为4%。从R D人力资源看,位于全省最后10个地区的R D人力投入也很小,R D人力都在1.5万人年以下,这10个地区R D人力之和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仅为7%。 2 以河南省为中心纵观科技金融中心的形成 科技金融产业汇集的高度发展形成了金融中心。所谓科技金融中心,是指科技金融机构的大量聚集、科技金融市场的开放自由度、科技金融信息运转流畅程度以及科技金融体系健全、高效的城市或地区[2]。Gehrig指出,最终决定金融中心的产生重要因素主要是向心因素和离心因素这两者间相互的博弈。向心因素包含了科技规模经济投入、科技信息饱满程度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离心因素包含了金融市场进入的成本、政治的干涉程度以及地方金融保护所造成的进入壁垒。上面所提到的向心因素经常是以大量科技金融企业汇集而形成的,当这些向心因素高于离心因素,也就是科技金融产业汇集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平时,才会形成科技金融中心。潘英丽认为科技金融中心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与聚集效益促进了金融产业的汇集。科技金融单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供给、经营成本、通讯设施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监理环境与税收制度这四大因素影响着河南省科技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具体而言,以下因素对科技金融中心的形成有较重要的影响: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省与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摘 要:为了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技术创新就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难以成为推动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省份,其金融发展状况却存在金融资金总量不足、资本市场运作乏力、“金融结构性”、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河南;中原经济区;金融;问题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加强区域经济建设,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战略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西部等地方区域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一方面,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领先优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而以河南为主体的中部地区如何奋力追赶.则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格局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为了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技术创新就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难以成为推动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加强对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深入科技金融合作,构建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省份,其金融发展状况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金融资金总量不足,金融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截止2012年12月,河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31970.40亿元和20304.10亿元。虽然河南省2012年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和新增额在全国分列第10位和第8位,各项贷款余额和新增额在全国分列第11位和第12位,但是和全国本外币存款余额94.29万亿元和贷款余额67.3万亿元相比,河南省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39%和3.02%。2012年河南全省国民生产总值(GDP)29810.14亿元,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河南GDP占全国GDP约5.74%的比例。而河南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约8%的比重,所以河南省的人均信贷水平与GDP水平,都与全国有着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科技投入总量也明显不足。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10298.4亿元,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支出超过500亿元的有江苏、广东、北京、山东、浙江和上海6个省(市),共支出6009.8亿元,占全国经费总支出的58.4%。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8个省(市)。河南省2012年(R D)经费支出310.8亿元,虽然名次排在全国第十一位,但是与排名前四的江苏、广东、北京、山东等省(市)相比,总量相差悬殊。从(R D)经费投入强度来看,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资本市场运作乏力,货币市场信用工具单一。截止2012年12月,我国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总计为2494家,而河南仅有66家,所占比重为2.6%。另外,这66家境内上市公司当中有37家分布在钢铁、煤炭、化工、有色金属、造纸、机械设备等6个传统行业,不仅高新技术产业的上市公司相对较少,而且也没有一家金融类的上市公司。就已上市企业而言,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也不强。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4027.69亿元,居全国第13位,所占比重仅为0.2%,目前河南省没有1家市值上千亿的上市公司,市值超过百亿的上市公司也只有9家,45家公司市值在50亿元以下。同时,由于河南省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基本上仅限于首发A股、配股、增发和可转债等四种形式,T股、N股、S股、H股等上市公司数量及其有限。目前,河南共有境外上市公司36家,按照上市地划分,中国香港15家公司,中国台湾1家公司,美国10家公司,新加坡7家公司,英国1家公司,澳大利亚1家公司,日本1家公司。在上述公司中,有4家公司为A+H股上市,1家公司为H+S股上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资金聚集能力。 (3)金融支持存在“金融结构性”问题,表现在企业贷款结构、企业融资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这三个方面。从企业贷款结构来看,省内金融机构对大型优质企业、项目的竞争较为激烈,这些企业和项目的信贷集中度高,同时其直接融资渠道较多,对贷款银行、利率的选择、议价能力较强;而大量中小企业、部分新兴产业、房地产企业、投融资平台等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但受自身条件或调控政策限制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即便能贷到款,利率通常也上浮较多。此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权限日益向省分行集中,从而导致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申请贷款要层层向上级行报批,程序繁多,难度加大。从企业融资结构存来看,一直以来,河南省内金融机构以银行业为主,企业和项目对银行贷款融资具有高度依赖性,企业贷款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偏高,银行贷款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企业债券、股票融资份额很小,直接融资受限。从金融市场结构来看,河南省内银行组织体系结构中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股份制、地方性银行所占比重不大,并且现有金融体系中非金融机构规模较小,证券机构数量较少,缺少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及资信评级等金融机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处于空白,金融体系还不健全。2012年底,省内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农村合作机构拥有的总资产占全区银行业总资产的70%左右,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仅占全区银行业总资产的13%左右,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股份制银行发展明显缓慢。 (4)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保障和服务不健全。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信用环境的基础上,根据河南银监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44.55亿元,不良贷款率219%。不良的信用环境影响了省内的信贷扩张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本的流入与聚集,产生了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同时还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紧张,对贷款的持续平稳投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由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保障和服务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效率,集中表现在:第一,科技创新的风险补偿机制起步晚,风险担保机制尚不健全,2010年4月,由河南保监局和河南省科技厅向各省辖市科技局、中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及保险中介机构联合转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中原经济区科技保险相关工作启动,但是地方性的政策保障滞后,且风险补偿的额度有限;第二,金融立法滞后,金融信用支撑严重缺失,金融依法维权不到位,金融资产防范失去保障,在依法执行判决清收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判决执行率偏低、执行时间过长的问题;第三,中介机构发展不规范,金融服务能力较差,现有的评估和会计审计机构往往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司法部门指定,存在垄断经营行为,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中介机构受利益驱使,很容易出现评估作价不实、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由此造成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情况掌握不准确,加大了贷款的风险。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计算机多媒体在英语创新教学的运用探究 【摘要】多媒体网络教学正好满足了情景教学的各项条件,它改变了传统电化教育的单向传递的情况,采用图形操作界面,具有人机交互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多媒体;网络辅助;情景教学 新编初中英语教材,依照功能项目而编写的对话和部分课文,内容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为师生在课堂上创设语言情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是广大英语教师创设情景最多的地方。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路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现实、生动的场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场景中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学习体验,从而突破教育时空的限制,加速学习与生活的融合。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的方法 1、实物观察。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呈现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学生必然会产生讨论该问题的强烈动机。 2、事例再现。运用多媒体,再现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或者关心的事例,为学生创设扣人心弦的讨论情境。 3、故事导入。借助多媒体,教师根据讨论的需要,播放与学生联系紧密故事片段,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从而使学生才思泉涌。 二、常规情景教学的模式 1、课文情景导入。课文情景导入是教师导入课文时所创设的一个情景,它对学生开始学习时,一下子集中注意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老师对于叙事的课文常用故事的方法;对于说明文之类的课文用提问的方法来创设情景。 2、内容情景扩展的创设。例如,在初中二年级第二单元的教学中,笔者适时地加进了如下的情景:乘地铁、购物、喝咖啡、问路、买药,求助警察。笔者要求学生模拟以上的情景,做 pair work和 croup work。最后把所有的情景串起来,让四名学生各自表演一遍,第二天在全班汇演。各人组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还准备了服装道具,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心理充满愉快与成功,进一步增强了运用外语的信心。 3、课文结局延伸。人的思维存在着严格的连续性,对于特定的个别事件,不会因其突然的中断,而停止对其思考,相反,年轻人的好奇心会促使他循着原先的情景思考下去,这是创设课文结局延伸情景的根据。如一些情节比较曲折或者结果耐人寻味的故事,笔者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加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去猜想构思故事的结局。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例如在教完初中第三册第九课“a christmas present”一课后,笔者即用英语讲了一个有关礼物的故事的前半篇,当故事进行到精彩处,学生已经进入了所设的情景中,笔者突然停下,请同学根据情景,编出故事的结局,学生们在这个有趣的、新颖而熟悉的情景中,思绪不由自主地飞翔起来,不吐不快,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4、创设听说情景。新编初中英语教材,依照功能项目而编写的对话和部分课文,内容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为师生在课堂上创设语言情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是广大英语教师创设情景最多的地方。但是按照“感知—理解—应用”不需要创设大量的听说情景,笔者的做法是:①从“对话”授课内容导入,机械性操练和简单小结后,给出运用此功能的具体情景四五个,叫学生做 pair work和 group work。②先从自己创设的情景导入,然后学习对话,再操练和活用。 5、词汇和句型情景教学。就词汇教词汇是很枯燥的,笔者在教词汇和句型时注意创设一些简单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新、求异、求奇的创新欲望,把机械性的操作融入有意义的情景之中,效果也颇佳。在初中第二册第十一课中,要教会学生“compare…with…”这一短语,按照书上的结构,笔者要求学生比较上海和杭州;比较中国足球队与韩国队等。在这些简单的情景中学生不但学会了“compare”的用法,而且在创设情景中,联想到了许多有用的词汇。当然,除了在课内尽多地创设情景,以达到词汇记和用的统一外,笔者还让学生把口头上使用的语言写下来,落实到笔头上。 6、创设第二课堂的语言情景。创设情景进行教学是听说领先,读 写跟上的教学原则的实现,创设情景教学的具体步骤可以归结如下:理解—模仿—记忆—表演—读—运用—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科学的发展,课堂教学得到了合理的安排。除此之外,创设情景还有利于进行德育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要教师在情景设计中多注意创设一些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情景,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净化。 三、创设探究性教学情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上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景:①社会、文化、自然情景;②问题情境;③虚拟实验环境,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教师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这些探究学习情景,同时指导学生初步观察情景,提出思考问题。利用e- mail、net meeting、icq或bbs作为意见表达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二英语第二册unit4 part a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网络课件给学生展示不同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景来进行描述。 四、创设自主式学习情景 自主学习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行进行意义的建构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自主学习英语的情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站链接一些国内外的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在校园网中专门开辟了英语天地,包括动物世界、食品商店、学校生活、节目集锦等版块,每一块又包括单词卡片、对话、英语歌曲、游戏、故事、练习等。将英语课的材料以多媒体信息方式呈现,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甚至还有虚拟仿真的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可以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构建知识。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浅析多媒体环境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摘要: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值得探讨,多媒体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体现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知识几个方面。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 多媒体 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在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尤其,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将怎样改变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这些都是目前广大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思考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针对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教学模式要多样化;教学手段要信息化;学生学习要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也要继承。由此可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完全屏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对二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二者进行优化整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传统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以阅读为主。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 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发展趋势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采用,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指出“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开放性:网络教学中教育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及教学管理都是开放的。教育对象不受限制,大大增加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而且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方法和学习时间可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主决定;学习者在家里、在学校 在一切可以上网的地方都可以进入网上课堂、进行学习,可以获取国内外网上丰富的共享的学习资源。 2、交互性: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教师通过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 3、自主性: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其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4、个性化: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以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此外,网络中有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如专题网络、教育专家个人网页、专题新闻、专业学术组织的网页、专业化的电子杂志等,这些网上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 5、丰富性:网络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资源库。与教师事先编制的课件和印刷型的课本本身相比,它的资料是动态的,处于及时更新的状态,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将教室扩大到了有信息海洋之称的互联网上,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同样,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也存在着弊端: 1、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中的声、影、文字等很大程 度上代替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一被动引导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单纯依靠多媒体,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受大量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影响,学生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到所需要习得的知识上来,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虽然在展示效果上堪称精品,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但运用到课堂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未必能发挥有效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教学媒体有它的优越性,但这不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2、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复杂的交流过程 在多媒体课堂老师成了放映员,很多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控制台前操作设备或讲解,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多媒体课件变得不再是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而是一切包办到底,这样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产生厌倦心理。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知识的传递者和信息源的角色主要由多媒体教学网络来担任,而成功的教学关键还在于教师。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使用多媒体和从网上获得信息的技能,教师应是教学软件的设计者制作者,能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优秀的多媒体教材,教师还应该是研究者、学习者,对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学生可用的学习材料。其次,教师要能恰当地指导学生设计学习进度并检查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合理挑选小组成员并指导小组讨论和教会学生协调小组工作的技巧。面对计算机无所不能的各种功能,学生很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可能沉溺于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教师应对学生加以指导,比如除了教材外,还可向学生指定参考书目、文章,让学生反馈读书报告,或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交际活动,围绕话题进行讨论;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提问、听写、翻译、写作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课文、词语和语法结构的情况;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光盘,组织视听活动等等,通过教师开展的这些活动,学生在上网时就会目的明确,而不会漫无目的。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显得尤其要。 同时,完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评估手段。教学评估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为目的的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评估在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实现对学生的多方位评估,而不仅仅局限于期末的一张试卷。可以把终结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结合起来,即在以评价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期末课程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外,增加对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评估。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人们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种种方便时还应该看到,现代科技并不是万能的,关键是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它是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我们为了教学而使用它,并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教学,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只有创设英语课堂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更大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为专业知识服务,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环境中的英语语言测试 摘 要: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语言测试,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发展而完善其语言测试的功能。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当前及未来的语言测试中的不可估量的运用价值。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语言测试 随着语言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进步,语言测试的发展也不甘落后,其测试的手段有了长足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也使得语言测试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语言测试在经历了前科学或传统测试的第一阶段,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或现代测试的第二阶段后,现已进入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或后现代测试第三阶段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关注范畴是考试效度;也就是说更关注考试目的、考试用途、考试效果;关注被考试能力与实际语言运用的关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确保语言测试科学属性方面显示了如下的优势: 一、解决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效度、信度和可行性之间平衡问题 信度和效度是英语测试具备的两个质量特征。考试效度是衡量考试质量最重要的标准,是考试最基本的出发点。语言测试界对考试效度的传统定义是“考试是否或多达程度上测试了测试者想要测试的内容”一个测试只有具有要准确测量的内容时,才能称得上有效度。信度表示测量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的程度。考生在同样能力下的不同测试结果非常接近,这样的测试即称为有信度。根据现代语言测试理论,质量合格的测试首先要有效度和信度。 以国内的四、六级考试为例,标准化考试以其测试过程、手段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而适用于四、六级测试中。但是,由于标准化考试较多地采用客观题形式的考题,从而常常被简单地等同于多项选择题。测试界普遍认为客观题具有信度高、效度低的特点,而主观题具有效度高、但信度低的特点。作为大规模标准化考试中使用的多项选择题目前仍是语言测试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科学的多项选择题可以保证测试采样面的宽度,而且信度很高。但多项选择题的效度很难达到十分理想的状态,对教学的后效也因此受到影响。而作文、口试、回答问翻译等主观题效度很高,教学后效特别好,但需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取得基本满意的评分客观一致性。目前,信度和效度之间平衡问题的根本解决受到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可操作性的制约。所以有专家指出:在加强标准化考试的理论和时间的研究,完善四、六级考试系列措施中,开发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主的高科技手段,实现考试手段和管理的现代化,从长远来看,这也许是解决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之间平衡问题的最终出路(金艳,2005)。 二、体现认知语言测试理论观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的研究中心从教学方法的研究转移至学习过程的研究,尤其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学习策略、情感因素等个性特征与学习效果之间关系越来越多的语言测试研究者开始对影响测试行为的认知特征感兴趣,并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实验研究。 计算机适应性语言测试是一种技术上受计算机管理的先进的测试语言能力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项目反应理论。它采用项目反应理论为数学模型建立题库,从题库中选取符合受测者语言水平的题目进行测试。考生可以全部在电脑上做答,每答完一道题,电脑都能即时进行评分,从而可以迅速准确地估计受测者的语言能力水平,直到达到预定的测试精度要求即可结束考试,考试结束后电脑给出对考生能力的评价分数和测量误差。 计算机适应性语言测试实现了个性化语言测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实现了项目难度适应与受试的能力水平,而且在认知心理上适应于受试的个性特征,使语言测试更具个性化。同时也更加符合认知科学的规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测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已完成“计算机化的大学英语适应性语言测试”的理论研究,并已启动实用系统的开发工作。 三、提高交际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和交互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语言学、教育测量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交际外语教学发的逐步普及,交际式外语测试也不断完善。交际测试其实是间接的行为测试,所以测试的真实性取决于语言测试行为和非测试语言行为的一致性。bachman 和palmer ( 1996:23) 认为,真实性指某一语言测试任务与实际语言运用任务在特征方面的对应程度。这一定义使真实性在测试中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根据真实性测试的结果才能推测考生在目的语使用域中的语言使用能力或其它非测试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能力。测试的反馈作用能促使学生学习真实的语言材料,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语言能力。 四、研究开发更具有可操作性、能适应不断扩大的考生规模、且能降低考试所需的人力和物力的考试 以英语测试中的面试型口语考试为例,口语考试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让考生之间、考生与考官之间开展互动的交流,因而是最具真实性的考试,其理想的测试效度和对教学的后效使其它任何形式的口语考试相形见绌。但参加四、六级口语考试的考生人数大幅度增加,那么从实施上来说困难不小,如缺乏足够的合格考官、合适的考场以及有关部门考试设备。因此,研究开发一个更具可操作性、能适应不断扩大的考生规模且能降低考试所需的人力物力的口语考试已势在必行。因此,大学英语四、六级委员会正在积极研究开发计算机化的四、六级口语考试,以进一步扩大口语考试规模,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五、结语 在语言测试中使用计算机出题、考试、评分、进行试卷分析及成绩反馈,已成为计算机在测试领域里运用的基本功能,它在平衡测试的信度、效度、提高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及关注考生特征等方面已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计算机在研究考试方法对考试成绩的影响、考试成绩分析、及对考生特征的研究方面,也都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身处计算机时代的外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计算机化语言测试,充分利用其在语言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试论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 新课程 创新能力 思维教育 论文摘要:多媒体计算机能灵活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媒体是指传播、存储和表现信息的载体。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是在1991年microsoft和philips等14家公司联合组成的多媒体市场协会就为计算机的多媒体化制定了著名的mpc(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标准,但随后多媒体领域的发展已将这个标准远远抛在身后。多媒体技术应用已逐渐普及,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软件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再加上多媒体计算机开发制作的投影片、声音、录像资料、电子幻灯片、多媒体文档等教学软件,在色彩、音质、清晰度等各项常规指标上都有极佳的表现,因此,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来为教育服务,实际上已经成为必然。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物理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物理。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创新的难点是思维教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性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的内部联系。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三种思维:基础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如何利用计算机突破创新的难点,是下面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基础性思维依赖于从课堂教学中所接受的知识,是大多数学生所能获得的。多媒体计算机进入教学中后,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培养基础性思维。例如在声音处理方面:多媒体计算机能把输入机内的声音进行任意处理,如复制、调整音量和速度、剪接、添加回声、在声音素材的任意位置添加或混入其它声音等等。比如,你手上有风声、雨声、人声嘈杂三种声音材料,多媒体电脑可以很简单地把它们处理成风雨交加中人声嘈杂的声音场景。基本能满足学校中的声音处理方面的任何要求。在图像处理方面:windows中的画笔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所有绘制工具如矩形、圆形、直线、多边形、文字、调色板等均摆在桌面上,操作者可以信手拈来,任意绘制:如果要绘制一些较复杂的图像,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adobe的photoshop等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帮忙,图像素材的取得也很方便,一方面现在的cd—rom素材库和photo—cd有数量多、题材广、精度高的特点,一张光盘上百甚至上千幅图片的容量,更是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享用不尽的宝库;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就地取材,把需要制成投影片的图片利用扫描仪输入电脑,甚至可以用数码相机把要制成投影片的事物拍摄下来,再输入电脑进行处理。等图片绘制处理完成以后,我们便可以利用打印机轻松打印到专用的明胶片上,当然,其效果是手绘片所无法比拟的。在电脑中绘制完成的投影片,幻灯片还有一种输出方法就是直接输出到电视屏幕展示给学生。这就需要用到power point、authoware、director等多媒体著作软件,此类软件可以很轻松地上手操作,而且,没有任何编程知识的操作者也能开发出具专业水准的多媒体文档。到那时,展示给学生的就不再是几幅简单的图片,而是集图片、文字、动画、音乐、电影片段于一身的真正的多媒体教育资料。 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利用有声有色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通俗易懂的解说等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展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现象,有利于学生感知、想象和理解……,吸引学生全员、全程参加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批判性思维依赖于基础性思维,能够对知识进行重组。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各种套用格式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热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课程表,让他们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依靠基础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为人类社会产生新的知识。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在计算机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同时产生大量观念、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式,让学生背诵大量的dos命令,没有充分的时间上机练习,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片面强调繁琐练习,过多背诵以及死记硬背的考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基础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整合形成复合思维过程,具备较大的创造才能。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三、展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框框。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性的、板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学生学什么,何时学,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它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照顾着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如果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比作乘公共汽车,有固定的上车站点、行驶路线、开车时间;那么网络教学比作“打的”(乘出租汽车),它的出发点、路线和目的地都是个人化的,由乘客自己决定。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为个别化学习和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才能。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过去的十年是电脑时代,现在的十年是网络时代,将来的十年是数字化时代。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来说,internet无疑是最好的教育、科学、文化信息的源泉,进入无际的网络空问,合理且充分地利用好网上资源,是把握电脑与数字化生存脉博的关键。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将自己的校园网与internet连接,并建立了自己的网址和e—mail电子信箱,使学校真正意义上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疾驰。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课程改革离不开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未来的教育将是创新的教育,多媒体计算机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多媒体模式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 在高校,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学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为计算机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实验操作基础。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实验课程教学占用一半多的学时。课程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内容和操作技能。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也积极地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采用或示范操作模式或集体操作练习模式或学生自主练习学习模式,但往往事倍功半,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 1 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实验教学中,往往采用两种形式。一是教师首先在教室里布置实验任务,讲解实验任务、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然后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去自由练习,辅导教师随堂进行实验操作辅导。这种形式对于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生来讲,基本上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二是在机房,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操作,大家做一样的操作步骤,教师发出操作步骤指令,学生跟着做。我们曾经进行过这方面的教学探索。此方法的不足是体现不了学生的层次,学得快的往往感觉没意思,学得慢又跟不上。1.2 实验教学效率低。对于上面分析的两种模式,都有教学效率低的特点。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完成实验操作教学任务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完成程度差。1.3 实验教学学生感觉抽象。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资源有限,不能进行一对一的示范辅导。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只能随机针对部分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对于教师的实验教学任务的讲解,只能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去进行,他们往往感觉抽象,没有形成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1.4 实验教学学生无所适从。对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一些不足。有基础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在实验课上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没基础、喜欢被动学习的学生在实验课上经常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实验操作课能够尝到什么。甚至有些学生没了兴趣,干脆次次打游戏。1.5 实验教学教师、学生互动性差。由于存在教师或机房辅导教师资源少,参与实验教学的学生数较多,教师不能做和学生一对一的互动教学。带来的后果是教师讲解花了很大功夫,但和学生互动少了,学生应该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没能够完成。 2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简单的说,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人机交互的技术。多媒体教学,通俗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完成合理的教学过程。2.1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和示范性。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由于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即能够将实验教学内容用图形、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直观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系统里能够运用计算机、投影仪、扩音器等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示范,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操作步骤,得到实验操作知识技能的传授。2.2 多媒体教学能让教学内容形象、具体。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呈现直观的图片、视频,教师能够将枯燥的实验教学内容制作成形象、生动、具体的多媒体课件。在示范教学中,实验操作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能够让学生感到生动、有吸引力。2.3 多媒体教学能丰富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具有多层次多方法的展示方式,所以多媒体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让实验操作教学不再是教师枯燥的讲解,能够多方面给学生示范操作。2.4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倍功半,对学生讲解很多,但学生领悟得少,教学效率低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将学生认为繁杂的操作步骤直观地示范给学生,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理解和认知实验操作技能,大为提高教学效率。2.5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生动、具体、形象地将实验教学内容运用声情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不再是传统模式下单一的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了直接的感官认识,对学习有了极大的兴趣,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3 多媒体模式下的实验教学 在对实验教学进行多媒体模式的研究探索中,我们对传统计算机机房进行了多媒体系统改造,使之适应多媒体模式实验教学。3.1 运用多媒体直观地进行实验教学操作示范。在计算机机房,装配了多媒体系统,使实验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实验操作任务展示给学生,能够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示范。学生在下面能够跟着教师的示范操作进行练习,对于实验操作技能的把握是直观得到的。3.2 运用多媒体高效率完成实验教学。以前的实验教学成效不高,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不一。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效率不高。运用多媒体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教师能够一次性在教学系统里将实验操作步骤及操作成果示范给学生,学生能够高效理解和接受。3.3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兴趣。学生对于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态度是想学好却又学不好,特别是很多教师一般是在课堂上利用书本讲一讲实验操作,然后让学生在机房自己参照书本去练习,学生在自己揣摩练习中往往得不到直观感受,到后来就没有多大学习兴趣了。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将实验操作集体示范给学生,学生有了直观感受,感觉实验操作不再是那么困难,对于实验操作就有了学习兴趣,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就能事半功倍。3.4 运用多媒体让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及时互动。实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要能够在第一时间辅导学生的操作练习,学生在实验操作练习中有了疑问或错误要能够得到老师的及时点拨和帮助。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前面谈到,由于师资的原因不能做到老师及时对每个学生都能指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得用多媒体针对学生的错误集体进行指导,学生能够及时将自己的实验操作问题和成果发送给教师。在多媒体模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互动。对于实验操作技能能够快速掌握。3.5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互助学习。计算机基础实验操作课要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互动以外,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也是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系统,学生相互展示实验操作,相互进行操作学习评价,相互进行疑难解答,在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真正团队合作共同学习的氛围。 4 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上的体现和发展。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操作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单调、枯燥、教学效果差的状态。我们应该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实现和丰富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简称cai)具有独到的特点——可以使光、声、色、形、动相结合。它能利用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鲜活、热烈、富有新鲜感。这就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运用cai,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内容的新奇直观,强烈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如我设计的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图文并茂的功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它的三维动画演示功能,为教师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提高了知识的可接受性,达到了领悟文章内在思想的目的。 二、运用cai,加大教学密度 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从听觉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同时运用视、听觉方式可接受知识的65%。cai在运用过程中,可以用快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如课件《圆明园》知识容量大,可操作性强。根据教学程序,可点击多种内存资料,视听效果会带给学生许多知识,大量的信息帮助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故学生学得也就扎实。所以,合理设计运用cai,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大课堂的教学密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 三、运用cai,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计算机仿真功能,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圆明园》一课中介绍了它宏伟的建筑群,丰富的收藏以及毁灭的过程。由于它现今已成一片废墟。学生难以想象圆明园的壮观。自制多媒体课件,将圆明园的多种景观制作成动画,使学生如临其境,当目睹它成为废墟时,更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运用cai,有助于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教学中运用cai,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设境悟情,更有助于发挥它整体育人的作用。如利用课件《红军长征》导课时,随着肆虐的风雪声,屏幕上出现了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还有艰难行进中的红军战士,加上教师深情的旁白,使学生对红军战士产生一种无比崇敬之情。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明白今天的生活的确来之不易,需要加倍地去珍惜。这样以情明理。用理育人。充分体现了cai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五、运用cai,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cai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如课件《圆明园》有很强的自我选择性,充分地体现了学生自我参与的积极性。在《红军长征》教学中利用课件,学生可以看画面、听音乐,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地体现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浅谈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由于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思维活动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因此,其在教学上的运用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符合现代化教学规律的要求。 多媒体是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没有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以往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但各有所长,也各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无须课上损失课下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事实表明,许多好课使学生久久不忘,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多媒体是教学、教育的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我校从98年开始,对教师在多个应用软件的使用上进行培训,如:通过对软件的学习,把它有利的运用到教学中去,对教学过程实行立体化设计。这种设计既包含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四要素之间的恰当定位;也体现了当前教改的核心,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多媒体可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可以改变以往教学过程设计的线性结构,能够直观显示整体课堂教学中四要素的比重及其之间的正确关系,能够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蓝图,能有效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有反馈功能,可以依据学生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判断,为各学科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它的作用对个别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集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一般取决于学生的平均程度;个别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准确地做出学习计划,完成个别化学习所需的大量工作,这对教师来说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时间,对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功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功能。由于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思维活动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因此,其在教学上的运用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符合现代化教学规律的要求。 多媒体是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重。假如没有注重,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注重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以往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但各有所长,也各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重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喜好,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熟悉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熟悉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心理学探究指出,认知活动是和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重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熟悉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无须课上损失课下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事实表明,许多好课使学生久久不忘,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多媒体是教学、教育的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我校从98年开始,对教师在多个应用软件的使用上进行培训,如摘要:通过对软件的学习,把它有利的运用到教学中去,对教学过程实行立体化设计。这种设计既包含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四要素之间的恰当定位;也体现了当前教改的核心,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媒体功能的转变。多媒体可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可以改变以往教学过程设计的线性结构,能够直观显示整体课堂教学中四要素的比重及其之间的正确关系,能够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蓝图,能有效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有反馈功能,可以依据学生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判定,为各学科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它的功能对个别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集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一般取决于学生的平均程度;个别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准确地做出学习计划,完成个别化学习所需的大量工作,这对教师来说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时间,对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论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过程;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的阐述了怎样充分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以促进教学的发展。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教育就是它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就更大。什么是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多媒体技术是对图形、图像、文字、三维动画、声音、音乐及动态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及表现的技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有活动影像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 多媒体现状 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技术,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忙于记笔记,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不易理解,学生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从而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思想。 3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加强记忆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的特点。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之内,即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讲练的密度、练的层次、练的力度。还可以当堂得到反馈信息。由此看来,多媒体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4 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师的备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可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的补充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自学中,学生可自定学习进度,自选学习路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反馈、完善,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创造能力。另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学习方面也提供了一个可控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人机交互、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信息传递反馈环境,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界面。并且计算机多媒体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更具有实际意义,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科学实验纷繁多样。微观的、宏观的、活动的范围很广。传统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较多,学生的实际操作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大型设备的试验,往往没有这种试验环境。这样,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来实现此类实验,通过计算机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等的合成,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率,节省了自然资源。 5 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既能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当然,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我们要看到,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地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地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另外,我们在积极推广多媒体地同时还要反对那些把多媒体教学当成摆设以及将教学过程复杂化地情况。对于那些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空设多媒体教室的情况,要予以制止。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枯燥乏味又难出新的一门难教课程,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将它用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本文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优化作用、课件的制作以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计算机多媒体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课件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优化作用 1.能协助教师更好地说明要讲授的问题 现在的多媒体的信息符号有文本、图形、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有静止的、运动的、分散的、合成的、视觉的、听觉的。这些媒体信息形式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的结合体。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克服了其他媒体单一表现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多媒体教学网络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共享多媒体信息,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在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上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在讲授问题时,单纯通过语言表达是不够的,对于联系实际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实物展示、操作流程演示的课程,利用课件辅助教学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教师要说明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通俗易懂的画面,快捷、高效地接受新知识。 2.知识传授功能,容量超大的实用性 多媒体光盘可通过音像媒体 帮助学生自行掌握有关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等信息,从而达到取代教师部分课堂教授的目的。而且凭借多媒体的优势、知识容量的增大、网络资源的共亨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以文本表达知识的形式。多媒体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最恰到好处地表现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以模拟仿真某些内容的情节。使学生面对知识犹如身临其境,闻其声、究其源,在效果上可大大超过传统教学,教师单一的口头讲解。 3.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因材施教 在传统教学中,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只能是不分优、差生按同一进度进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现在有了多媒体课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由于计算机能及时反馈信息,做对了的同学受到表扬,感受到学习的喜悦;没做对的同学在计算机帮助下掌握正确知识,轻装前进,没有负担。这样学习,快的慢的没有压力,做的快的意犹未尽,全体学生轻松、愉快地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二、课件的制作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效益,合理设计和制作课件尤为重要,具体应有以下几个过程: 1. 选题 设计主题是制作任何多媒体课件首光要做的一件事。并不是所有课题都可以选出来做多媒体课件,假若课题选得不恰当,就有可能出现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反效果。设计和制作课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否适宜于课件的制作,能否取得比一般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仅仅为了时髦和花哨,不分青红皂白一概而论。所以选题要恰当。分析机械专业的课程和学生的情况适合做课件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抽象的用一般教具表现效果不佳的,如《机械制图》中的“旋转剖”、“斜剖”、“复合剖”、“圆柱相贯”;《机械基础》中的“液压传动”、“平面连杆机构”“棘轮机构”;《工程力学》中的刚体受力断裂情景等。 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用传统方法学生难以理解的,如《机械基础》中的“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以及各种机构的运动形式等。③受时间、场地、空间等约束的,如《数控车床的技术及应用》中数控车床的编辑、空运行、自动、手动、换刀、对刀等面板操作部分等。 2.设计流程 设计流程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个由面向设计者——计算机——学生的一个过渡阶段。一个课件的好坏,设计流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根据所选的课题及教学重点、难点分成若干个基本单元,其中包括“教”、 “练”等方面;二是根据单元内容,确定用什么媒体呈现、呈现的时问、顺序以及合理地设计出确定课件中各个基本单元的链接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人机交互友好的网状的多媒体课件。 学习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及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因此cai课件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过程。课件设计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等进行设计。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必须能协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因此好的课件必须能很好地体现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分解难点。 3.脚本的编写 脚本好比电影的剧本,它是课件设计的依据,脚本编写应根据设计者的教学思路进行编写,所以课件应该由任课教师本人编写,编写时首先应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对象,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单元,然后将各单元要表现的内容划分为若干页,各页的内容可由图、文、声、视、动画等组成,最后根据教学设计,选择教学结构,设计各单元之间的链接,从而合成一个完整的课件。 4.制作平台的选择 课件制作的软件很多,如powerpoint , authorware, flash, director, actional, tool book、几何画板、方正奥思、宏图等,平台选择原则是:①满足课件设计的功能要求;②课件设计简便易操作;③能节省课件设计的时间;④交互性强。制作平台的选择可根据教学内容及设计者的意图,如powerpoint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authorware具有交互性强的特点,flash具体动态设计简便、文件小的特点等。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许多难以用板书和挂图表达清楚的动态过程如组装过程、组装技巧、部件工艺展示等实现了形象化的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和电影片段,可以将教师从传统的费时费力又不出效果的教学方法中解脱出来,教师不必象以前那样唱“独角戏”,而是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课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与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构建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把学生的感知过程、理解过程、运用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学生的实践经验的不足。 2.利用多媒体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可以根据需要按不同的顺序展示文字信息,字体多样,色彩丰富,效果明显,同时还具有切换和删除功能等。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出信息,并按各种不同顺序播放。运用多媒体可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视听组合,直观形象。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从多角度、多形式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的画面克服了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形成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知识信息容量大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给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给予了我们广大教育者一个极大的帮助,我们仍然不能丢弃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精华,应将二者相互融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应用需要我们时刻拿出更优化的策略,以便于最大程度地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浅谈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教学也顺应时代的潮流,计算机教学是抽象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的教学的系统,要提高其教学效果,必须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浅谈了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当多媒体被应用于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应当注重其合理应用,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多媒体 计算机教学 应用 1 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1 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识记理论知识。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练习实践操作能力。为了让学生获得学习后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就应当注意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突破时空的限制,再现历史场面,模拟人机互动的真实场景,在网上进行计算机的学习,操作等训练,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计算机课堂交际环境。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的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以进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1.2 利用多媒体增强记忆、巩固提高 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综合性、虚拟性、超媒体性、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而合乎实际的直观材料。通过视、听觉等感官,促进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开始自己的认识过程。将所学计算机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通过录像变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和谐、自然、轻松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教材。多媒体的直观、生动、形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学生记忆。同时运用多媒体渠道的信息传输,多形式多角度反复呈现所学教材,刺激并促进大脑皮层各种联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记忆力,巩固和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 利用多媒体构建学生认知图式 图式理论重视图式(schemata)作为一种认知构架在理解和交际中的作用,它使信息有条不紊的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交际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需要一定的图式为前提。 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收集大量外国的科研,先进技术知识。并积极的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将这些人文因素形象化、具体化,转化成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能为其接受的形式展现给他们,帮助他们构建认知图式。 例如:在讲解“for和 do…loop循环控制语句”时,学生要理解“for语句”和“do…loop”进入循环结构执行循环体里语句的条件,由于“do…loop”语句有4种不同的格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反复播放不同循环语句条件成立的情况,并结合实际例子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点的印象,掌握各种循环语句成立的条件。这样学生慢慢地就掌握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 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以上三方面中起着如此巨大的作用,但如果一味的过多过滥的运用多媒体,必将过犹不及,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也必须由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如何才能恰到好处的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完成这个转变呢?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2.1 正确的处理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是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简单地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而以多媒体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取代学生的思维判断过程,取代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 2.1.1 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中的关键在于课件。离开课件,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能成为一无是处的摆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形成本身固有的为大多数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当制作与自己教学风格一致的课件,切勿将多媒体课件放于主导地位,将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师自身风格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也唯有如此才能以情感、语言、神态感染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生及时的进行交流并得到反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 “激生之疑,导生之思,启生之智,育生之能”,从而逐渐引导学生达到“识记、复用、操作”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反之则必将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云,也就背离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1.2 媒体运用的频度 目前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那就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越能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忽视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必将使计算机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在引入或呈现这几个环节我们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环节少用一些。但无论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目标明确,明确每一步多媒体的应用中所要达到的目标,避免过多过滥的使用多媒体。 2.1.3 “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如果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只是一味盲目的把文中知识和内容展示给学生,就无疑是剥夺了学生用计算机操练的机会,剥夺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以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为着眼点。更加突出和强化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2 正确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在教学中可以将多媒体教学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所增加了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教学工具而以,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操作时间因素,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传统教学之间的进程。例如,在对课程进行复习时,必须要有停顿时间,以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也可以采取将学习要点打印出来的方式,在课后发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同时,多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工作实践,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3 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将多媒体应用与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做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如果我们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而只是一味的追求媒体形式的“全”、“新”,一味的强调表现上的新颖,则必将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表演,学生习得甚少。 3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使我们走出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走进了一个现代化科技教学的新时代。光盘及课件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还有动画制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促使学习主动积极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论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技术 [论文关健词]远程教育 多媒体 虚拟现实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给现代远程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探讨了我国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资源。远程教育这一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方式,正以其自身优势,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亮点。远程教育是现代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条件下,采用网上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扩大高校教学覆盖面,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与信息化时代巨大的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仅对其手段改革、实施的必要性、存在困难、方法等诸多问题作一概述,并着重阐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应加强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 1、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趋势虽然缓慢,但仍不失上升态式以edu域名注册的网站以每半年增加几百家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献中就指出:大力发展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同时为加快速一步伐,同意社会力量或外资界人这一领域。在着眼于未来的互联网领域。教育是一个十分令人看好的投资方向。 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近程教育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在发达国家,网络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像在美国,就有五千万成年人在学习。在过去五年中,美国的网络大学增加到300多所,约有80所大学允许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目前在中国一流水平的大学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北京邮电大学等也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或网上大学的招生工作。 二、远程教育实现手段的发展与现状 (一)远程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基于数据网络的计算机远程教育研究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步入实践。我国远程教育规划是1997年经酝酿提出的,1998年正式批准立项,1999年是整个项目启动的关键一年。规划的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要通过网络互联10130所各级学校,并使8000所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具备利用卫星上网的能力。目前,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大学建立了自己的远程教育实验室或远程教育中心,基于综合数据网的远程教育研究正在部分院校蓬勃展开。 (二)远程教育的技术实现 1、计算机网络:这个支撑网络远程教学系统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都具有下列组成: (1)接人部分:主要设备是路由器,主要作用是通过网络专线将整个网络接人internet,从而使本网的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资源,而其它网络用户能够访问本网信息。 (2)交换模块:是整个网络连接与传输的核心,主要的设备有主干交换机、分支集线器和连接各模块的网络电缆,由它们组成整个骨干网络。 (3)服务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存、,它们是对外提供教学与信息服务的主要实体,一般有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dn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 (4)网络管理:主要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控、运行性能的监测、故障的预警和诊断等等;计费模块主要是记录网络使用者的资费信息,以控制网络资源的有偿使用。 2、软件部分 (1)多媒体授课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课件点播系统。一个是同步广播授课系统。 (2)师生交互工具①共享白板:软件共享白板是一个为在internet环境进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文本以及图形共享的区域。教师可以将一张图片贴入共享白板中。并利用系统提供的特定画图工具和文本输入工具,在所贴的图片上进行标记、说明。教师端的白板中的图形和文字可以通过in-ternet同步传递到交流环境中的其他学生端白板中。 ②语音、视频交互:语音交互是异地师生之间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为了增加师生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也需要师生间能够看到各自的视频图象。教师可以任意选择特定的学生端视频,也可以同时看到多个学生端的视频图象。学生端可以选择观看教师端视频。 ③同步浏览: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提供同步浏览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键人url地址,并将该地址广播到同一交流环境中的所有学生端浏览器。使得学生端的浏览器与教师端的浏览器达到同步显示。 ④网络题库系统基于web的题库系统用于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组卷并进行各种类型的测试。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提供相应的组卷策略,包括智能组卷、相对评价组卷、绝对评价组卷,教师通过网络自动组卷后,下载到本地进行使用。 (3)答疑系统 ①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主持这门课程的学科教师,当教师对该问题进行回答后,系统将自动解答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信箱; ②将问题公布在答疑布告牌上,征求解答,有人对其解答后,系统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该学生。 (4)作业批阅系统 作业批阅系统是基于/" 考试系统 远程考试系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反馈给系统。 (7)远程作业系统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师可以通过作业系统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既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或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改完善。 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90年代兴起的一股热潮,以往的计算机通过视觉才能接受信息,后来增加了“听”的功能,人们才把具有“视听”两种以上功能的计算机称之为多媒体计算机,并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它的发展非常迅猛,从一台计算机到局域网乃至国际互联网络,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微计算机多年来生硬、呆板的脸孔,换上了丰富多彩、形声并茂的漂亮面容。就其功能可以分成两类: 1、只具有“视听”功能,这种类型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运用于教学,除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具有集成性的特点外,其明显的优势是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信息量大和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功能。人们常称这类只有“视的”功能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一般的多媒体技术。 2、具有“虚拟现实”功能,这一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除具有“视听”的功能外,还具有让人动手“做”,充分发挥人的“触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的功能,让人们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四、我国教育领域必须加强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 1、计算机远程教育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 internet网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率较高,美国、英国、芬兰、瑞典等国家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计划,并已开始逐渐实施。而发达国家推出的这些远程教育计划并不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而且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面对这一国际潮流,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应落后,应追踪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2、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比较紧缺,现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采用常规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建设学校,增加学校数量,所需投入太大,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3、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不但紧缺,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利用远程教育可以消灭贫困校、薄弱校,达到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序上的共享,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局面,以比较快的方式、方法扩大教育规模。 4、利用远程教育体系也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 五、计算机远程教育必须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远程教育网上资源是重要的,简单的重复书本是没有出路的。而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 多媒体技术设计和编制的新一代cai系统,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改变了原来cai中将知识仅以单一视觉或听觉符号表现的方法,使学习者能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信息,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教率。应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cai系统即称之为mcai软件,亦称课件。 1、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形成专门从事mcm课件开发的研究机构。据了解,以前从事mcai课件开发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出版社的电子出版部门;一类是软件制作公司或多媒体技术开发公司。由于强调市场,重视效益,其开发的产品给人的感觉是深人教学不够。实际上,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完全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件标准,分工协作,组织精兵强将进行开发,经试用修改不断完善。通过鉴定后,批量生产教学光盘,并将其做到网上,达到教育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共享。 2、统一的mcai的技术标准。现阶段mcai课件的制作技术五花八门,以编辑制作为例,大多是手工编辑,费时费力,效率较低,虽然一些多媒体创作工具不断推出,但其适应面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统一mcai课件技术上的一些标准,如硬件配置、软件环境、创作工具、多媒体素材、文件的格式等。目前教育部基础司正在研制一种“傻瓜开发平台”,容易上手,极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mcai开发。 3、研究智能型mcai课件。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在mcai课件中加强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它模拟教师,服务对象是学习者,允许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广泛的交互活动。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二)适当应用多媒体虚拟实现技术 现在,全世界已有2000多研究单位、大学、公司开展虚拟现实研究与开发技术,它将是90年代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l、通过远程教育,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艺术、医疗、建筑和工程、军事研究、金融分析等领域。例如在医学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借助它能够满足大批学员们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外科手术中,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可以看到或感觉到微电脑生成的以假乱真的三维立体图形,交互作用的“触角”功能使外科医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手术”,得心应手地在荧屏中开刀。 2、建立虚拟现实远程教育环球网。它的使用与互联网相似,只要在浏览器中键入虚拟现实网络地址就可以相联。例如当进入某虚拟太阳系环境的网站时。可以看到各恒星的分布,感觉就如同亲身在太空中漫游一样。在观看不同恒星之余,还可以进入恒星当中查看并阅读各种资料。此外,在太空中还可以发现流星、恒星的转动等动态模拟。 结束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并能与现代通讯设施形成网络,构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远程教育系统。人们称它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 要】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影视等各种交流媒介于一体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21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综述了多媒体技术的概念,探讨了多媒体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两个方面,同时对多媒体技术网络化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数据处理 通信 网络化 随者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它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的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概述 1.多媒体的概念 所谓多媒体,就是融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其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text)、图像(image)、图形(graph)、动画(animation)、音频(audio)、视频(video)。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各不同。但都为数字化形式存在,即计算机二进制数字文件。 2.多媒体的内容 多媒体包括: (1)文本:由语言文字和符号字符组成的数据文件。 (2)图像:通过描述画面中各个像素的亮度和颜色等组成的数据文件。也叫点位图或位图图像。 (3)图形:矢量图形的简称。即生成一幅图形由数学方法组成的数据文件。一般可将图形看作是图像的抽象。 (4)动画:将静态的图像、图形及连环图画等按一定时间顺序显示而形成连续的动态画面。 (5)音频:声音信号,即相应于人类听觉可感知范围内的频率。 (6)视频:可视信号,即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动态信息,如动态图形、动态图像、动画等。而多媒体技术。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媒体以数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从而使计算机具有了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多种媒体信息的能力。 3.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 计算机化至少对终端用户来说媒体信息的播放是由计算机控制的。集成化涉及的设备的类型与数量尽可能地单一。包括存储集成化、捕捉集成化、播放集成化、网络集成化(istn与ispn)。 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多媒体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处理文字、数据、图像、声音、视频及各种感知、测量等信息的技术。它集合了数据的转化、存储和传输。数字化了的各种信息的数量是非常之大的,多媒体数据处理目前严重依赖处理器的能力、存储器的存储容量、通信传输的能力以及这些系统的处理效率。多媒体数据处理技术涉及音频技术、视频技术、图像技术、压缩与编码和虚拟现实等。 (1)视频技术。视频技术包括视频数字化和视频编码技术两个方面。视频数字化是将模拟视频信号经模数转换和彩色空间变换转为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信号,使得计算机可以显示和处理视频信号。视频编码技术是将数字化的视频信号经过编码成为视频信号,从而可以录制或播放。 (2)音频技术。音频技术主要包括4个方面:音频数字化、语音处理、语音合成及语音识别。音频技术发展较早,一些技术已经成熟并产品化。越来越多的声像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输,这为人们更灵活地使用这些信息提供了可能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如何给不熟悉计算机的人提供一个友好的人机交互手段,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而语音识别技术就是其中最自然的一种交流手段。目前,世界上已研制出汉、英、日、法、德等语种的文语转换系统,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3)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包括图像、视频和音频信号的压缩,文件存储和利用。图像压缩一直是技术热点之一,是计算机处理图像和视频以及网络传输的重要基础,目前iso制订了两个压缩标准即jpeg和mpeg,同时使计算机实时处理音频、视频信息,以保证播放出高质量的视频、音频节目。 (4)虚拟现实。多媒体计算机和仿真技术结合可以产生一种仿佛使人置身其中的虚拟世界中,对其真实毫不怀疑,通常把这种技术称之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换句话说,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 2.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通信是指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信息———声音、图像、图形、数据、文字等的新型通信方式。它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目前的通信方式只有两种物理形式:一是有线通信方式,二是无线通信方式。这两种通信方式目前都在广泛使用,只是在中间插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形成了计算机多媒体通信。和电话、电报、传真、计算机通信等传统的单一媒体通信方式相比,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相隔万里的用户不仅能声像图文并茂地交流信息,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媒体信息,还能步调一致地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而且用户对通信全过程具有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这就是多媒体通信的分布性、同步性和交互性特点。今天,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两者相结合形成的多媒体通信和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多媒体通信技术涉及多媒体数据的压缩编码、多媒体数据的同步、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通信网等。 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 由于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的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网络化,成为人们的期待。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化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促进信息世界全面实现的关键技术。蓝牙技术的开发应用,使多媒体网络技术无线化、小型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化可以描述成是一个决定性(关键)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可以通过访问全球网络和设备实现对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可以肯定是未来发展的主题。 总而言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各种观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并且融入多媒体技术中未来将出现丰富多彩的、耳目一新的多媒体现象,它注定要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多媒体技术在模式识别、全息图像、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与合成)和新的传感技术等基础上,利用人的语音、书写、表情姿势、视线、动作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和动作通道,通过数据传输和特殊的表达方式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交互在未来有着最为广阔的前景。 计算机多媒体论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分析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iso itu 音频 视频 图像 [论文摘要]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多媒体技术融计算机、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可实现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咨询服务、图书、教育、通信、军事、金融、医疗等诸多行业,并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面貌。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越来越被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相关概念,对计算机的主要应用做了概括性总结。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概述 所谓多媒体,就是融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其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text)、图像(image)、图形(graph)、动画(animation)、音频(audio)、视频(video)。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各不同。但都为数字化形式存在,即计算机二进制数字文件。 二、多媒体包括 (1)文本:由语言文字和符号字符组成的数据文件。 (2)图像:通过描述画面中各个像素的亮度和颜色等组成的数据文件。也叫点位图或位图图像。 (3)图形:矢量图形的简称。即生成一幅图形由数学方法组成的数据文件。一般可将图形看作是图像的抽象。 (4)动画:将静态的图像、图形及连环图画等按一定时间顺序显示而形成连续的动态画面。 (5)音频:声音信号,即相应于人类听觉可感知范围内的频率。 (6)视频:可视信号,即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动态信息,如动态图形、动态图像、动画等。而多媒体技术,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媒体以数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从而使计算机具有了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多体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 计算机化至少对终端用户来说媒体信息的播放是由计算机控制的。 集成化涉及的设备的类型与数量尽可能地单一。包括存储集成化、捕捉集成化、播放集成化、网络集成化(istn与ispn)。 三、数字化主要是指媒体信息表示的数字化、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采样、量化、编码、ad/da,有利于计算机与集成化,方便存储、传输与处理、但是也存在失真等的问题,数字化的精确性(采样速率与编码位数)与(存储器与网络)宽带的权衡也是很抉择的。交互性主要体系在四种用户定制化程度上媒体播放开始时间、媒体播放次序、媒体播放速度、播放形式。 四、与多媒体有关的概念与国际标准 (一)与计算机多媒体相关的概念 1.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就是能够同时捕捉、处理、编辑、储存和播放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常见信息媒体类型包括:文本、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 2.静态媒体与连续媒体。静态媒体(如文本)是没有时间维的媒体,即其播放速度不会影响所含信息的再现。 连续媒体(如音频和视频)是由媒体“量子(如音频采样和视频帧)组成的,具有隐含的时间维,播放速度影响其所含信息的再现,因此,需要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按特定的速度播放;如果播放速度得不到满足,媒体信息的完整性就会收到影响。 3.捕捉媒体与合成媒体。捕捉媒体是指从现实世界中捕捉到的真实媒体信息。合成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合成的媒体。 五、常见国际标准 (一)iso指定的国际标准 jpeg标准: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 croup)小组1991年3月提出了isocd10918用于连续色调灰度级或彩色图像的压缩标准,采用离散余弦变换、量化、行程与哈夫曼编码等技术,支持几种操作模式,包括无损(压缩比2:1)与各种类型的有损模式(压缩比可达30:1且没有明显的品质退化)。 mpeg系列标准:iso于1992年制定了运动图像数据压缩编码的标准iso cd11172,简称mpeg(motion pictureexpert group)标准,它是视频图像压缩的一个重要标准。mepg编码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从mpeg_1、mpeg_2到mpeg_4,甚至现在流行的mpeg_7不仅图像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在编码的可伸缩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二)itu指定的国际标准 h.320:h.320(其原名为narrow band tsdn visual telephone systems and terminal equipment),但是h.320标准仅仅只适合在isdn、el、t1等高速率的数字网上运行,而不适合在电话线这种窄宽带网上使用。 h.324:h.324是通过一般电话线传送音频和视频信息,并对音频及视频信息进行编码及解码的国际标准。一般电话系统获得广泛采用的原因是使用方便,而且有数量庞大的用户。h.324标准可以将电视会议带给数以百万计的,没有加入isdn的用户。 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例如:数字化图书馆融入了多媒体技术后,使得数字化图书馆更加生动真实。远程教育等领域也是应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东北大学就在我国开始建设远程教育网是投了巨资,从沈阳一直铺光缆到秦皇岛,成为了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网络教育网络之一,他们就用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进行教学,使更多的学生受到了名师学校的教育。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方便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由于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应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了,但是对于图像和音频的压缩编码规范还很混乱有些压缩编码规范已经公开,有些对外界还是秘密,这对整合音视频压缩编码很不利。在资源共享,开源的思想占主流的当今的技术界,多媒体技术这部分也需要把各种音视频的压缩技术整合起来,是对多媒体技术更加规范和成熟,这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才能够发展的更好。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建议 摘要:分析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现状,提出应对措施.给水利工作者们一点启发. 关键词:质量管理 现状 建议 1. 前言 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诸如:电灌站、小农水护岸、倒虹吸、渠系、堤防建设等,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2.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2.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2.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3. 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3.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3.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3.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3.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4.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基层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4.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基层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村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4.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 基层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4.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 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4.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5.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 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 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 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议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县(区)以下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即自始至终,“横”即全面覆盖,不能因小而不为。县(区)级水利部门因处特殊位置,兼有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需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 质量保证体系 建议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1.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1.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1.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2. 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2.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2.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本重。 2.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3.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3.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 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 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3.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3.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4.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 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 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 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我公司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质量管理,特制定此制度,由2011年9月9日起实行。 二、本公司的安全技术防范工程之质量管理工作由总经理直接领导,具体负责部门为工程技术部,其他部门进行配合。 三、本公司安防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设计方案的质量管理; 2.器材与材料的质量管理; 3.工程实施的质量管理; 4.系统维护及维修保养的质量管理。 四、设计方案的质量管理 1.设计方案的质量管理工作,由工程技术部负责实施,其他相关部门配合。 2.设计质量保证体系: 3.设计前业务人员应该提交尽可能详尽的设计委托书,使得设计人员清楚明白用户的需求、现场条件以及设计目标。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应与设计人员一起实地考察现场,与用户深入沟通,确保设计的工程方案可以达到用户的要求。 4.设计人员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系统方案,必须符合建设单位的使用要求,可以达到国定相关规定的检验要求。 5.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专业器材必须是通过公安部门检测的持有生产许可证的合格产品。 五、器材与材料的质量管理 1.建立供应商档案,包括:所代物资的资质证明、合格证、检验试验报告、价格、功能、质量等有关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立供应商信息档案。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2.采购部必须确保采购的器材与材料符合工程需要,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技防工程专用的专业器材必须选用通过公安部门检测的合格产品。 3.工程技术部必须对采购回来的器材和设备进行质量把关,对主机等关键设备必须要检查合格后才能送往工地现场调试。 4.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按质、按时、按期采购材料设备,保障按质、按量、按时供应到施工现场。做到材料、设备质量证明文件的收集,并保证真实、齐全、完整与工程施工同步。 六、工程实施的质量管理 1.工程技术部在工程开工前,设计人员必须将技术交底卡提前交给施工班组的负责人,明确相关工程质量与技术要求。 2.施工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 gb50348-XX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a308—XX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74—XX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70—XX安全防范工程费用预算编制办法 ga/t367—XX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368—XX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a/t394—XX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ga/t269—XX黑白可视对讲系统 ga/t72—1994楼寓对讲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 ga38—XX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16676—1996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3.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4.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狠抓工程质量,落实设计方案中的各项质量要求,以确保没有工程质量隐患。 5.所有线材及材料必须经过现场检测后才能入管布线,不能达到使用要求的、有故障隐患的材料绝对不可以勉强使用。 6.布线工程完成后,必须经过检测后才可以通电试机。不能通过检测的必须找出原因,排除后才能通电试机。 7.调试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确保将合格的系统交付给用户使用,未能通过的项目,必须与设计人员一起找出原因所在,排除后再行检测,通过后才可以投入试运行。 8.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记录,为以后的系统维护工作打好基础。 七、系统维护及维修保养的质量管理 1.工程完成后,售后服务部必须协同工程技术部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交接工作。 2.建立系统维护工作档案,按照公司的其他相关规定,落实好系统维护的日常例行工作,强化各种周期性的例行检查。 3.建立维修工作记录卡,按照公司制定的相关措施,保障维修保养工作的高效运作。 4.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落实保修工作,可尽量减少由于保修工作对用户所造成的不便。 八、以上各项系统质量管理制度,如有不明确之处,由工程技术部负责解释。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在中国经济这个大舞台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我一再给离校前的准建筑人传递这样一种思想:工程质量是建设工程的生命,也是建筑业永恒的主题。当前,虽然从政府建设部门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工程质量问题都比较重视,但在建设项目质量控制和决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见。我把我的一点思考写在这里: 一、注重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忽视设计质量监督。 大多数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认为,施工质量应当是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工序流程,此种做法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意识在质量管理及隐患造成根源上产生了明显错误。众所周知,设计院设计图纸时大多考虑了建筑外观造型、结构形式新颖等因素,考虑地区环境差异、抗震构造、施工条件限制和整改难度等则相对较少。加上在施工过程中变更核定单手续出具也较繁琐,由此给工程质量和后期整改埋下了不少隐患。鉴于此,有关部门及单位应当加强图纸会审和工程设计方案的招投标工作,使其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 二、注重土建工程质量,忽视配套设施及设备的质量。 在政府部门组织的质量审查及竣工验收中,问题整改通知多集中在土建方面,对水、暖、电、智能、电梯、防火、卫生、设备等配套设施检查力度较小,容易忽略相关问题,施工方容易蒙混过关,例如:水压小而导致供应不足、流水不畅管路不通、电线超负荷工作寿命短、窗密封性差漏风漏雨或保温隔声性能不好等这些问题给业主及后期建筑使用者使用带来极大不便。因而,要保证整个工程质量,加强对非主体专业工程的质量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注重工程表面质量,忽视隐蔽工程质量。 一般工地检查质量、评估工程、竣工验收和用户反馈意见等,往往偏重于外露的质量问题,对隐蔽工程的质量问题,如:钢筋间距均匀性、搭接绑扎质量、焊接接头质量、砼保护层厚度控制、砼浇筑密实度等都比较容易忽视。再加上现场管理人员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知识水平较低等因素,造成某些表面质量不错且深受好评的工程,实际还存在着砼强度不足、钢筋废料充数、主筋位移导致砼保护层增大或减小、设备启动困难或耐久性差、防水材料不防水或过早老化剥落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隐蔽工程质量问题的监督和检查。这就需要甲方、施工、监理做好协调配合隐蔽工程报检及技术交底、签字验收、资料整理审查等工作;监理旁站跟踪、督促整改、严格管理,把由隐蔽不合格引发的质量隐患彻底消灭。 四、注重施工阶段现场质量管理,忽视工序进行前的准备工作管理。 施工过程中往往盲目急切追求节省工期和人员配置开销,而导致在管理结构体系上遗留下监督某些必要工作进展情况的严重空缺,例如:材料供给速度缓慢、送检及报告出具不及时、机具未提前检修而故障频繁出现、设计变更或技术核定单签字盖章迟缓、必要的安全设施配置、各工种同时操作干扰而发生矛盾纠纷等。这些都源自于对工序进行前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料考虑不全面,反而造成窝工、怠工和人员、材料、机具、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延误了正常施工进度。可见,加强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前提。 五、注重单位工程质量及施工进度,忽视整体效率 在实践中,有的开发商为避免工期拖延尽早回收资金,通常要求施工单位几个班组轮流作业,加班加点,最终虽然较快地完成了单位工程并尽早的完成了相关后续手续,但由于其他相关配套工程来不及施工,许多遗留问题暂时不能处理解决,使用户虽已缴纳足够房款却迟迟不能入住,例如:主体外围工程与附属工程计划相互不配合、资金到位不及时或数量较少而中途停工、装饰设计图纸和变更不确定、管网(给排水、供热、弱电)不完善、道路不畅通及供水电不及时等。只有当这些相关计划在时间上取得协调,资源上获得平衡,符合工程开展的逻辑顺序,才有可能实现项目的整体效率。由此可见,重视个体计划质量及施工进度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视整体效率。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从开工前期逐项进行控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握关口,把容易忽视与注重的几方面问题相协调配合,以确保完成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建设工程项目。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筑行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了一定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如何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 施工技术和管理包含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的实施以及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具体实践中,应密切结合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技术可行,能够解决施工难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经济合理,降低整个施工成本。但是,建筑项目质量管理需要一定代价,要平衡与进度和成本的关系。项目质量保证是确保最终工程质量的一系列活动;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最终工程满足要求系列活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为建筑施工单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单位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工程技术的优化管理水平作为施工单位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就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在当今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今天,施工单位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就成为制约施工单位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因素。 2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都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①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仅仅为了节约人员开支。②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纸空文,因为这些制度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他们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施工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所以,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对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都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执行,才能在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 3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 制度上加强对人的管理和控制 人的管理必须体现在制度上,对于建筑施工质量而言,人的因素贯穿到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如:①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其有直接的关系。②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进行科学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③施工队或班组人员。施工队或班组人员要能正确领会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施工要求和设计意图,因为是建筑工程的具体操作者,就更要按照原则科学的施工。 3.2 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因为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是分阶段进行,分阶段验收,而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二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严格遵守工艺规程。②控制工序活动中的各种关联因素。③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所以,必须层层把关,对质量状况了如指掌,加强质量检验工作。 3.3 加快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当今社会,工程施工技术飞速发展,因此施工单位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通过学习新兴的施工技术掌握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心。针对当前国际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的现状以及施工单位对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的要求,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快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学习力度,以提高施工单位综合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将技术优化管理工作开展好,为技术优化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常常忽略掉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比较多提到的是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来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工作就迫在眉睫了,不过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是重新创造出一种管理理念,还是在原有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填充一些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并且,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一定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但这个过程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4 结束语 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我们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才能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使企业走上质量效益的轨道。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谈公路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是公路工程永恒的主题。在公路建设中,施工单位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证对工程质量常抓不懈。下面结合威乌高速公路辛邓段三合同段工程质量管理的做法谈一下本人的几点体会。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工程质量检测手段 为了搞好质量管理,我项目部从组织、人员、制度三个方面抓起,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项目经理部设总工,负责全段技术管理和质量工作,并兼任督导;工程部负责全段质量检验和技术管理工作,下设测量、试验、质检三个班组,具体负责本工区质量控制、检查和验收工作。各部人员严格执行本岗位职责,严格执行项目部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体系,对整体质量实行全方位的控制。 在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质量检测手段,主要做法是: 1.开工前,依据《合同文件》制订各项工序德操作细则,明确各施工工序、各项技术指标的允许误差、检测频率和方法。 2.制定了工序间的交接验收办法和奖惩措施。如水泥碎石完成后15天内,对其段落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符合要求的认真清扫、冲洗,做沥青封层。不符合要求的进行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3.加强对原材料的控制与检测。所有原材料进场前一律经过取样检验,必须由试验室主任和质检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场。进料过程中随时抽检。拌和场所进砂石料严格分类堆放,并备有苫布覆盖。 4.加强对施工工艺操作过程的控制与检测。如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根据规范要求,在拌和站和摊铺现场设专人负责沥青混合料质量。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碾压完成后,按规范要求对其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并及时填写各项检测记录和原始记录。尤其是现场对基层和面层平整度的检测,由3米直尺改为6米直尺逐一检测。 5.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质量水准。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加强工程质量的检测,几年来,我公司先后从国外专门引进了摊铺机、压路机、沥青拌和机、平地机、灰土拌和机、全站仪、多功能击实仪、自动控温沥青混合料拌和机、连续式路面平整度仪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施工设备,从而为提高和保证施工质量创造了条件。 二、把施工管理重点放到第一线,特别是抓好工序管理 1.要求各级技术干部现场盯岗。在施工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现场办公。提出工程技术人员不盯施工现场就等于脱岗。关键工序开工前,必须有项目经理部总工、部门技术负责人在现场。各级领导死盯现场,与职工同甘共苦,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把工序管理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一环来抓。主要做法是: (1)坚持开工前进行技术交底。在各分项工程开工前,由总工程师及部门负责人向工长及施工人员、机械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详细讲述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技术标准及质量保证措施,使所有参加施工人员做到底码清楚。 (2)加强现场工序管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关键工序设置盯岗主任,各工序均设置岗位职责牌。牌子写着负责施工的工序、工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工长的姓名,各级领导到现场后一看就知道是谁在这里干的活。通过设置岗位职责牌,增强了每位职工的责任心。 (3)合理安排工序顺序,文明施工,减少污染。各工序实行流水作业。每道工序施工完,不给下道工序留有尾巴,施工现场始终保持干净整洁。附属工程,如安装路缘石、浆砌工程及通讯管道安装,必须采取防污染措施。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 为确保高速公路创精品工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坚持在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上下功夫。 1.根据工程技术要求,都制定一部创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将此方案发放到全体技术干部和施工人员手中,使大家对各项奋斗—目标心中有数。 2.要求工程主要质量指标合格率达到95%以上,均比业主规范要求高出一个档次,一般指标达到90%以上。表面层平整度用平整度仪检测,标准偏差小于0.6mm的路段达到90%以上。工程内在质量要做到全部合格,优良品率95%以上,外观工程质量做到整洁平顺,线面规范,界面分明。 3.坚持质量检查制度。项目经理部每月定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查,每次检查结果通报,并与奖惩挂钩。处每月进行二次质量检查。做到施工过程中工序、班组间的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对重点部位、关键工序建立质量管理点,设立质量专管人员。 4.为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在奖金分配上进行大幅度倾斜。为执行质量否决权制度,从综合奖中抽出50%奖金实行单独工程质量奖,每月由总工根据当月质量检查结果发放。对是否达到质量标准的工程制定出具体、详细的内容,如:下道工序交接不能通过验收的施工段;上级领导、监理认为不满意,并指出具体缺点的施工段;不能文明施工、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施工段;免发班组主要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者的质量奖。 四、注重质量动态宣传 首先,从质量 教育 人手,把“质量第一”的观点溶化到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中,让职工们认识到质量问题不仅是 经济 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公司的前途和 发展 。第二,利用多种形式搞好质量宣传。每周利用学习日组织职工学习质量管理知识。利用黑板报、《施工简报》对身边的质量问题及时宣传报道,在职工驻地、工作现场制做了质量宣传标语。第三,开展评选“质量优胜班组”流动红旗活动,每月一次;开展评选“十佳质量标兵”和“质量管理积极分子”活动。对“十佳质量标兵”、“质量积极分子”给予奖励。第五,项目经理部、处定期召开质量讨论会,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参观、学习、宣传,提高了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 通过我们在施工中制定的一些强有力的质量保证措施,质量上层层有人抓,责任明确,使得整个工程质量处于受控制状态,工程质量合格率保证在95%以上,整体工程质量受到了业主的好评。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统计方法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质量管理是20世纪30年展起来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而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是利用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质量管理中产品生产的抽样检验,通过研究样本质量特性的分布规律分析和推断过程质量的变化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就是统计分析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事后控制的质量把关的质量控制方式。数理统计是质量管理的工具,为质量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们在施工中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如下几种;直方图法,排列图法,管理图法,分布图法,检查表法,以及人们依据数理统计原理所创立的分层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们最常用的统计方法。它的应用从材料采购开始到工程设备试运行结束贯穿着施工的全过程。 一、当我们签订合同后就确定了我们的质量的承诺的开始 合同文件中质量的要求,就是我们施工必须达到的质量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从原材料,设备,构件的采购,制作必须达到合同的质量要求,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分这样几个方面。原材料的检验通常我们采用抽样法,构件,备件采用直方图法,检测误差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以此推断批次质量是否合格,这是施工准备阶段对原材料,构件,设备的采购和进入现场的通常检测方法,他比较传统的检测方法更科学合理。 二、施工生产阶段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 施工阶段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是产品质量控制的事中控制阶段,它包括产品质量的生产者自控和管理人员的监控两个部分,主要使用的统计方法有分层法,直方图法,管理图法、分布图法、检查表法、因果分析法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将生产过程中质量形成的统计信息及时完整详尽地反馈到生产管理层面,有利于管理者及时的掌握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是否受控,并根据产品质量变化的趋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控制生产质量的目的。 三、统计方法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分析层法的应用就是对在结构件制作过程中,产品焊缝的质量问题,由于焊缝质量不合格,形成的原因很多,他是由不同的班组、不同的焊工、在同一个构件上所形成的不合格的焊缝,采用这种分门别类的方法进行分析,以便准确有效的找出问题及原因所在。 2、排列图的应用方法就是在模板支护安装过程中,通过抽样检查或检验试验所得到的质量问题、偏差、缺陷、不合格等数据,以及造成质量问题原因的分析统计数据,可以主次分明的直观的找出重要的质量问题和次要的质量问题,根据巴雷特的分析法的要求,将其中的问题出现的频率累计为80%的定为a类问题,即主要问题;将问题累计频率10%而问题所占比重相对重要的问题为b类问题,及次要问题,也作为重点管理,而将其与所有问题定义为c类问题,即一般问题,安装常规适当管理。 3、直方图法的应用就是整理统计数据,了解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即统计数据集中离散状况,从中掌握整理能力状态,观察分析生产过程,质量是否处于正常、稳定和受控状态,以及质量水平,是否保持在公差允许范围内,例如:在起重设备安装过程中,每个螺丝的扭矩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在鞍钢ccpp锅炉热交换器模块安装中,每个模块间距的误差等等。通过直方图来观察数据的分布状况,如果直方图成正态分布,反应生产过程质量处于正常稳定状态。数理统计分析证明,当随机抽样方案样本数量足够大时,在生产能力处于正常稳定状态,质量特性检测数据的结果趋于正态分布。当直方图成偏态分布时,如折齿型: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分布偏下限,易出现不合格,在管理上必须提高总体能力。缓坡型: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宽度边界达到质量标准的上下界限,其质量能力处于临界状态,容易出现不合格,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孤岛型: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居中,且边界与质量标准的上下界限有较大的距离,说明质量太高,已经超出了设计的要求,这种情况的出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经济投入不是非常高,是可以采用的, 否则就不能采用这种安装方法。双峰型、峭壁性: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均已出现超出技术质量标准的上下限,这些数据说明安装工程中存在质量不合格问题,需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误差。4、因果分析图法的应用,就是最常用,最实用的分析方法,常用于全面质量管理的qc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它是70年代在日本最先开始的,它的形式很像60年代我们鞍钢的王崇伦创立的“三结合技术小组”,它以课题小组的形式,针对一个问题,一个质量特性,以小组人员为主,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技术人员参加,集思广益,共同分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中选出1—5个项多数人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设备安装等施工中,针对出现的某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人,机料,法,环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 交工验收阶段,是属于事后控制阶段 这个阶段对于基础施工,如厂房结构,厂房基础的验收一般在分项工程的对质量批的检验采用抽样检测。而机电安装工程的交工验收者是联动试车的方式,这时候一般出现的问题不多,但原因一般都很复杂,所以这时候最好的分析解决的方法最好是用因果分析。 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到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中,能够起到效能增倍器的作用,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飞跃。但在现场施工质量的管理的应用却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业务人员的水平的又待提高,而最重要的是领导者的重视。目前的现状是,在整个施工队都没有专业统计人员,统计工作由核算会计兼任,现有的统计工作就是整理个报表就了事,根本谈不上分析,而项目部里根本就没有统计人员,统计工作就更是滞后。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领导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全称tqc,这个t我们取其中文意义为‘头’,也就是说领导要重视。尤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领导是项目决策的制定者,作为一个项目的领导者,一定要对统计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尤其是企业领导要对对统计工作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要充分认识,这样才有利于统计工作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视程度,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其次,要提高统计管理工作业务人员的素质,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及在工程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工程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因此,企业必须大力加强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工作,联系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每隔一定阶段,组织统计人员的培训,以更新知识和概念,提高业务素质,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统计水平,强化统计的职能以及更好的发挥统计人员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质量统计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必须要痕迹可追溯性,要建立健全完善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统计数据要来源明确,数据科学,真实可信,使各项统计资料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能正确全面反映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并能保持连续性、系统性。同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统计规章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办公设备现代化的设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以及传输的现代化网络系统,并使其程序化,计工作步入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这将会使数据统计工作的速度、准确性有较大提高,避免统计数据的滞后和手工操作的误差,使统计工作能够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使公司的项目部、分公司、总公司实现统计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快速传输,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各个项目部的生产质量动态,为管理和决策的正确性,准确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高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论述到教师需站在初学者角度,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特点,整合教材,因材施教,以若干单元项目为载体,课证结合,引导学生在质疑、合作、探求答案过程中学习实际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非智能因素。最后,结合自身感受,通过该说课设计反思说课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 目前,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课程一体化设计,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各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有的放矢地选择课程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真正“零距离上岗”的改革趋势促使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因此,各位教师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被冲到了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对此,很多院校都在借助大力推行说课的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改良教学方式、反思教学过程。这对于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教师都曾有过说课经验,但是如何做到“新颖”、“层次分明而不冗长”,达到预期效果却不容易。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说课策略的了解,说课变成“念课”。在说课过程中,说课者花大量精力准备好的精美多媒体,却成为对照多媒体一字不落地念下来,使得本应生动有趣的说课流于形式,枯燥而乏味。笔者拟通过在校级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建设法规》课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说课设计,并结合说课过程中一些感悟,探讨说课的设计策略。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课程说课设计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笔者站在初学者也就是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这替代了以往“教什么”、“怎么教”的思考模式。 (一)为什么学——“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初学任何一门课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授课班级学生专业(如工程造价)特点,在第一堂课上课之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学习,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许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都有今后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的想法,“建筑工程相关法规”正是必考内容,或者即使没有考证想法,但对于学习工程的学生而言,树立基本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有益的。 (二)学什么——“以法条为依据,考证为框架” 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王立久主编的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面向的是本科院校学生,教材偏重理论介绍,比较抽象,全书基本没有相应案例引入,学生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习,会比较枯燥,学习效率不高。另外,有些知识点高职学生不用涉及过深,根据课时可以简化,如第三章“基本立法与实施”涉及一些基本法律立法程序的内容讲解,就可简化。最后,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可直接删掉。如第四章“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已在《监理概论》中系统学习过。但对一些工程中多发、常见的、应该着重掌握的法条与法规,如“建筑法”,教材却涉及不多,或者基本都是纯理论介绍,学习时难以把握,教学内容难以完全满足教学改革需要,因此,必须结合其他教学资料进行授课,方能满足需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正是需要补充的内容。 参考资料首先,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给学生一个在自学过程中自学的工具十分重要,这就是法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法条应该成为学生自学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学习查阅、思考再到合理运用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有很多都指出我们的学生“好用但不经用”,其“好用”得益于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其“不经用”则直接指向了我们的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如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毅力等,优点应继续发扬,缺点则需尽快改正。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成为我们课改的终极目标。其次,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证中有关建设法规考点成为我们另一个重要参考资料。实际上考证中的有关内容,往往是学生今后工作中常常遇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关考试内容也是重点、难点内容,若教材中没有涉及相关内容,则其中重要的、自学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就需要作为补充内容进行讲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正是本课程需要补充的重要内容。再次,是来源于网络等媒体的资源。及时将有关最新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可使建设法规的学习更具时效性,课堂本身也更具趣味性。选择以上三种教学资料的过程,实际就是课证双结合教育的过程,我们称其为“以法条为依据,考证为框架”,这样的学习过程也直接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挂钩,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准备。 教学内容分析无论学习哪一种法律制度,都应该理解该制度的立法宗旨。同样对于本节内容,学生要学会站在一个较高起点,俯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理解立法者规定责任承担的理由,这有利于把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精髓。同时借助若干单元任务,树立“质量与安全是工程第一生命线”的重要意识,整个过程“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也达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正是我们教学目的的体现。 (三)怎么学——“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中心” 学情分析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可见我们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在于面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但不代表他们本身素质差,笔者认为实际上制约学生发展的最大一个障碍,在于很大一部分人“学习心理不佳”,他们往往从小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高考中失利,因此,很多学生内心不够自信,遇到困难容易怀疑自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时,这些学生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在前面学习的3个案例教学模块中,已经得到证实,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很好调动起来,参与教学积极性高,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以及归纳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行动导向法”。行动导向法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协调,这种教学方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被发扬光大,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learning by doing”,还是我国韦钰女士所提倡的“做中学”都是一个道理,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使得学生从有兴趣学到快乐学,再到最终学有成效。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学习成为一件令人倍感成就的事,此过程中所获得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将令他们受益匪浅。本节课将遵循此种教学方法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1)导入(5分钟)。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关注的是“质量”,实际上无论“质量”抑或是“安全”,背后所承载的都是“宝贵的生命”,本节课将以“对生命的关注”为切入点。这个过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利用一张张真实的现场图片(如图1所示)介绍案例。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案中人,这样的设身处地,使得学生很快融入到案例中,将案例涉及的一些许可证(如图2所示)展示给学生,借此形成直观认识。(2)热身(8分钟)。采用讨论法,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讨论形成解决思路。对一些疑难之处,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但提示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不给学生任何倾向性意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之后学生归纳自己总结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分别是主体是否适合、行为是否合法、过程是否妥当,并将学生总结思路进行板书。(3)学生陈述观点(20分钟)。采用归纳法、归谬法,学生向全班展示成果,这个过程有可能会有分歧,但正由于有不同声音,学生才能在相互说服过程中达成一致意见。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整个过程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对于学生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及时给予鼓励。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答案。(4)归纳总结(7分钟)。教师将学生若干观点进行总结,并以板书形式归纳、总结。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点的过程。(5)知识迁移运用(5分钟)。学生必须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才能称之为“活”的知识。这实际上是知识迁移过程,在课堂最后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堂课内容,教师布置类似单元任务,并提出下一次单元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以成果形式递交。最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法优点在于学生参与性强,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潜能,但这个方法本身比较费时,要求教师掌控课堂能力较强,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反思说课策略 (一) 调整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正常发挥的前提。由于听课者都是同行甚至还有专家,所以,说课者往往容易紧张,这时要善于调整心态,只要能完全展示自我就可以了。在心态放松的前提之下,才谈得上将精心准备的说课内容自然展示,呈现出精彩的课堂。 (二) 善用多媒体 如果说课可以借助多媒体,当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陈述中借助多媒体视觉冲击,能给听课者很直观的印象,并且可清楚了解说课者整体说课思路。多媒体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表达要尽可能简洁、直观,不能把讲稿完全罗列,听课者既看不出说课者思路,也容易在视觉上产生疲劳。但同时应该注意,再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配角,真正主角仍然是说课者本人。有很多教师在说课时,往往会局限于多媒体,眼睛不离多媒体的画面,生怕少说了重要的话,却往往忽略了自我展示。在说课中特别要注意不能局限于多媒体,而要做到有的放矢,要与台下听课者之间做到眼神、语言、思想的交流与沟通。 (三) 善于交流 前面我们提到了交流与沟通,说课同样如此。但语言要简单,不要无谓重复,在与台下听课者交流时,主要是向他们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制定依据;说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教学主攻方向;说教学程序,明确教学结构;说教法、学法,明确学生学习思路。说课活动实质上是同行间的高层次对话,是教学思维的有效碰撞。 (四) 着重于教学策略的阐述 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说课也如此。整个说课过程应该着重于阐述教学策略,如前面提到的“学什么”、“怎么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实际是通过说“教材选择”到“教材整合”,再到“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体现了说课者本人的教学安排过程,也是说课者的教学思路精髓,当然也是说课的重点。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县(区)以下水利水保部门组建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不具备资质。论述了工程质量管理有关规定,指出了基层水利水保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存在问题;建议 县(区)以下水利水保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不具备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不可忽视其质量。水利水保工程质量是对水利水保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1工程质量管理有关规定 1.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1.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1.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水保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水保部门“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实行“六制”管理;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2基层水利水保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 2.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一般多由县(区)级以上生态公司等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水保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同时,基层水利水保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2不具备技术资质,多种职能融于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水保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2.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水保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水保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基层水利水保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水保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传统。 2.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较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水保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根本上缺乏质量监控的思想意识,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建议 3.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技术能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水保行业整体人力资源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水保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1-2]。对县(区)现有水利水保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保、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能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水保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他们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其能独当一面。 3.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水保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水保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县(区)级水利水保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水保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 3.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3-4]。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再次,要看工程设计是否变更,规划是否变更,项目设计是否招标,项目实施是否招标,项目监理是否招标。 3.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水保工程与其他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水保阶段、工程经济水利水保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水保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水保建筑也不应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水保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水保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4结语 水利水保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4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上级对水利水保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水保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势在必行,小型水利水保也不例外。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水保部门多数集项目申请、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摘要]“九五”以来,我省的高速公路得到迅速 发展 ,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 质量管理 问题 一、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 企业 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 二、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 经济 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安林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安林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 总结 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白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三、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 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质检站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都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四、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 经济 损失。在安林高速公路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五、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 发展 的矛盾结合体。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安林高速公路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安林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地质情况多变,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和损失。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七、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 [摘 要] 工程试验检测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加强工程试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判断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切实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对于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及其怎样加强工程试验检测的方法进行简单阐述,努力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让企业注意到工程试验检测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试验检测; 工程质量; 必要性; 方法 一个工程的质量对这个工程是否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提高质量的方法之一又是加强工程的试验检测,这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工程质量检测就是充分利用各种物质材料,运用先进设备,采用先进技术通过试验对整个工程进行质量检测,禁止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盲目施工情况的发生。下面将主要针对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进行简要的概括。 1 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用。在对工程实施试验检测的过程中,要想对工程质量做到精确的分析就必定会用到新技术、新设备,所以这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检验工程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先进性,评定所用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也利于企业员工自身技能的提高,更加保证工程质量,为推动整个工程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2) 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省原料。借助工程试验这种有效手段,可以充分运用原材料,降低造价成本,科学地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测,保证质量,以便提高工程进度,为以后创造利润打下可靠的基础。与此同时也为工程的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有助于积累经验,推动新的科学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3) 有利于科学地对工程作出评价,以便查漏补缺。工程试验检测,是一种利用科学技术对工程质量进行评析的有效手段。通过检测,可以科学地评价出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质量的好坏,找出问题可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保证质量,提高合格率,充分利用原材料,使企业免受不必要的损失。 2 加强工程试验检测的方法途径 根据上面所陈述的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对工程质量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工程试验检测,是工程企业始终探讨的问题,下面根据经验将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提高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检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顺应现实的需要。工程相关人员要始终树立学习的观念,每个人能否提升自己,关键是看有没有主观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如果有意识地选择相关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研讨,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个人的综合素质一定会有所提高,工程试验也势必有秩序、科学地进行。这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相关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培训人员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摆好自己所处的位置,坚持原则,按规矩办事,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除此之外,努力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要把严把质量关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努力以身作则,改变现在市场上存在很多劣质工程的现象。 (2) 采用先进的设备,引进科学技术。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以科技带动创新,改革旧的设备,引进先进设备,降低过多的人力投资,使整个工程试验检测过程更加简便、快捷,保证质量,提高额外的产品附加值。同时也要注意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参与新设备的验收工作,掌握设备运行的第一手资料。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竞争也日益激烈,不断更新企业内部技术,改进先进设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激活员工的创造思维能力,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自己适应企业要求。 (3) 完善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增强工程的质量保证意识。各部门应该统筹协调,积极配合好相关的检测工作,有组织、有纪律、有 计划地开展工程试验的检测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整个检测过程是科学的、规范的、合理的。要对检测过程的前期、检测过程以及后期做好系统化的准备,在每一项工程施工之前都要检测好原材料是否符合标准,确定整体的施工目标,做好要达到的质量方案,监督方案的实施,讲求经济效益,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增加效益和利润。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不断检测施工情况,查看每一项是否按照预期计划进行,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正解决,确保施工的安全系数,保证工程质量。后期也就是工程完工之后,要整体对工程进行试验检测,确保工程是安全科学的,设计是符合要求的,要严格把好质量关,不能只考虑利益的多少,要把质量放在首位。 3 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则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加强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试验检测作为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为工程服务,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使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地进行,降低投资费用,保证工程质量,严格把好各项目的重要关卡,坚决取缔不合格项目,给以严肃处理,把提高工程质量放在首位,严格保证工程的安全,提升安全系数。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做了简单的陈述,目前,如何加强工程试验检测仍旧是企业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建议以及看法希望对此会有所帮助。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一、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二、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四、小缩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工业化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第三,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关键词:施工工艺 质量管理 工业化 1 概述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2 工业化叠合板工程施工工艺 2.1 制定施工方案前由建设单位代表、设计单位代表、工业化构配件生产厂家代表、承包单位、监理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对以往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构配件的加工、运输、吊装、安全围护、安装过程等工艺要求进行持续研究总结,以达到施工进度要求、质量要求、节约成本预算等目的。 2.2 施工前,由承包单位公司技术人员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包括构配件加工工艺要求、吊装运输工艺要求、安装就位及二次结构砼浇筑工艺要求、及成品保护工艺要求等内容。 2.3 安装工艺要求。第一,工业化预制构配件进场后应摆放于垂直运输机械覆盖范围之内,便于调运。第二,工业化预制构配件进场后可采用叠放方式,但层与层之间必须设置通长支垫措施,层数不应大于6层。第三,安装预制构配件前应设置出标高位置线,模数应编号设置,避免错放。第四,预制构配件支撑体系应提前设计出施工方案,按照施工方案设置支撑体系。第五,墙体留出的搭接钢筋应保证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出现不正不直时,及时修整,以免影响预制构配件就位。第六,在吊运过程中提前设计出吊点位置(吊点必须满足构配件承受自重以上强度要求),避免因自重产生弯矩,必须保证构配件平稳吊装就位,吊运过程严禁出现快速猛放等现象。第七,预制构配件接缝部位必须采取密封处理,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污染;浇筑前接缝部位采用压力水管洒水冲洗湿润,保证接缝质量严密。第八,与专业之间做好交接检查验收,避免遗漏管道预留预埋,发生二次结构面剔凿问题。第九,成品保护工作应提前做好保护措施,尤其是预制楼梯踏步的护角保护措施要及时跟进,避免发生磕碰。第十,预制楼梯段与平台板连接部位采用预埋钢板焊接连接,焊接质量要符合规范要求;焊接完成后接缝部位应采用设计要求强度等级砂浆灌实。第十一、在预制构配件安装完成后在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75%后方可拆除顶板支撑体系。 3 工业化工程质量管理 3.1 工业化预制构配件进场后进行验收,检查结构性能强度、尺寸偏差、外观质量控制等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2 安装位置、连接部位的偏差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连接部位的焊接质量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连接部位的接缝处理质量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3 叠合板加工出场合格证、产品质量证明文件齐全有效。施工过程安装质量检验保证资料齐全有效,并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4 顶板支撑体系拆除时间控制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成品保护措施必须符合施工方案规定要求。 4 工业化工程质量通病预防及改善意见 4.1 吊装、运输过程出现断裂,摆放不平断裂,板端面搭接不平整,接缝部位的后期开裂。成品保护不当,造成破坏。 4.2 根据易出现的不同质量隐患问题,采取相对合理的技术方案措施进行避免,首先对运输和摆放出现的断裂问题,应在厂家出厂前进行交底,应保证预制构件强度达到70%以上时出厂,运输过程避免发生碰撞,进场摆放场地必须平整,支垫材料规格、强度一致,还应保安证上下垂直。针对板面搭接不平整现象,应采取 砂浆找平处理。针对接缝部位的后期开裂质量问题,首先在封堵接缝部位预留1cm凹槽(采用木条或钢条制作即可),后期采用砂浆找平即可避免后期接缝开裂问题。针对成品保护问题就要从开始施工给现场作业人员树立成品保护意识,同时做好成品保护措施,对楼梯阳角采用多层板做护角处理,并连接成一个整体。 4.3 施工作业主要是责任心问题,就要树立全员“质量责任制”制度,每一位参与建设工程人员都应按照制度执行,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障。 5 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而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贯穿着整个施工过程。我们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 严格操作、科学管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个环节,才能建造更多的优质工程。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摘要:近些年水利工程建设的越来越快,但是在质量控制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关键的问题。本文在对质量控制相关原理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了水利施工质量控制内容。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质量控制 1 概述 1.1 基本模式 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模式,主要用于建设周期长、建设环境影响因素复杂的工程项目。通过动态的控制及时纠偏、调整措施,达到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主动控制是一种事先预控,被动控制是一种事后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目标偏离的情况,对此采取被动控制及时制定预防措施,而此措施将成为主动控制的指导计划。 1.2 基本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工程的建设要将隐患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必须加强事前控制,严格过程监控。事先预控要贯穿工程的始终,从项目的审批、立项、设计、招投标、承包人的选择及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对项目的每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项目内容与大型工程相比基本一样,施工的要求与标准并不会因此而降低。本着对国家、人民、社会负责的态度,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保工程质量。 2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小而全、专业多、单项工程量小、单价低、投资少、工期短等特点,其质量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项目管理水平差。项目部人员素质不高,缺少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项目管理科学化决策少,相关的技术支持比较少,随意性较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筹资,采用地方单价都较低,加上资金到位情况比较差,是工程往往不能够按照计划进行,而一些地方矛盾也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前期勘测设计不规范。个别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由于前期工作经费不足,规划只停留在已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质勘测资料,致使方案比选不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严重滞后,整个前期工作做的不够扎实,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立项、进度和质量等。监理单位之间无序竞争比较严重。我国监理单位的人员来自不同部门,监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监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准与职业道德,影响了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由于监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水平有限,也导致监理单位工作质量下降,市场上无法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 3 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3.1 人员的控制 加强人员资质审查要求,明确必须持证上岗。工程建设一般要求领导者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定的文化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 项目经理应从事工程建设多年有一定的经验,且具备相应工程要求的项目经理证书。各专业技术工种,应具有本专业的资质证书,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监理工程师应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 加强对技术骨干及一线工人的技术培训。在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队伍的构成基本是以农民工加包工头的形式,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历正规的专业技术教育,主要从事比较单一的施工内容。 3.2 材料的控制 对于工程中使用的材料、构配件,承包人应按有关规定和施工合同约定进行检验,并应查验材质证明和产品合格证。材料、构配件未经检验,不得使用;经检验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承包人应及时运离工地或做出相应处理。 明确质量标准。合格的材料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基础,对于施工中采用的原材料与半成品,必须明确其质量标准及检测要求。国家及部颁标准对中小型水利工程全部适用,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不能降低要求与标准。 3.3 机械设备的控制 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因工程而宜的原则,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性能可靠、使用安全、操作方便、维修方便的原则,使其具有工程的适应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机械设备要考虑要现实情况,切合实际的配置机械设备。 旧施工设备进入工地前,承包人应提供该设备的使用和检修记录,以及具有设备鉴定资格的机构出具的检修合格证。经监理单位认可,方可进场。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定位责任制的制度。 3.4 工序质量的控制 工序质量即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是施工技术质量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中控制的重点。因此控制要点有:工序质量控制目标及计划。确立每道工序合格的标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每道工序验收检查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对不合格工序坚决返工处理。关键工序。关键工序是指在工序控制中起主导地位的关键工序或根据历史经验资料认为经常发生质量问题的工序。 3.5 检测的控制 一般的单元工程检验由承包人的质检部门进行,报监理工程师签证确认。重要部位的隐蔽工程、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单元工程,承包人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监理单位,由项目法人组织施工、设计、监理、地质等部门联合检查。 承包人与监理单位都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艺、混凝土配合比等检查,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并配备试验设备、有资质的试验人员,对于小型水利工程考虑到工程成本,建议考虑由三方共同确定一个有资质的试验室作为工程检测机构,执行与工程质量有关的相关材料及半成品检测。 3.6 环境因素的控制 工程技术环境。工程地质的处理是水工建筑物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不同的地质状况会对工程的施工方案及质量的保证造成不同影响。如气候的突变可能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造成影响,有的甚至会严重威胁到工程质量。劳动环境。施工场地的狭小会造成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进场的困难,而不得不换用简单的施工机械,则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也会造成影响。如在建筑物施工中由于进场道路的不畅与场地狭小,本可以施工商品混凝土进行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而改用传统的小推车加现场搅拌机的施工方法,则对工程质量质量也会造成不同影响。对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要予以充分重视,根据工程特点及具体情况,灵活机动的进行动态控制,把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施工环境。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干扰因素也会对工程造成影响,如在不断航的河道进行水下疏浚施工,则必须考虑来往船只的航行,安全合理的确定水下排泥管埋设的位置及深度。 4 结语 本文从目前水利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及影响水利施工质量因素等多方面阐述了水利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及方法原理,可为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国内石油化工技术进展探索 1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其顺利进行。这些问题渗透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各个方面,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包括普通大众的共同努力来找到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 1.1石油化工行业技术革新缓慢 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石油化工的技术,石油的提炼和加工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但是现行的一些石油化工行业标准并不科学合理,存在一些技术落后的问题,年头久远的生产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令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技术的发展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那么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新型环保型的石油化工技术手段将成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定理。我国目前的一些技术手段和仪器器材都与发达国家先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是制约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1.2我国石油化工业的管理监察力度不严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过程中,有些石油化工企业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的监察力度不严,没有做到定期的管理和监察,这样不仅仅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出现问题得不到发现和解决,那么安全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更加不可能保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我国的石油资源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也会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1.3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问题是所有石油化工企业和单位工作生产的重中之重,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中国的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并没有成文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条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方案”等法律和法规,甚至对于一些施工单位内部的有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注意事项和施工标准都很不明确,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担忧的就是,对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施工人员并没有给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这种无组织的管理更加是谈不上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施工了。 1.4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石油等化工产品的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石油化工行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发展石油化工必定会对资源造成浪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对于地球来说都是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发展了经济,却以失去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代价。这是我国目前发展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最艰难的问题。 2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问题的措施和展望 2.1政府鼓励支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在发展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从科技的层面上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必须革新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手段,让技术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鼓励科研工作者研发环保又节约能源的石油化工技术,让石油化工行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2.2做到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范化 一个明确的科学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制度,并且制定出明确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责,并且要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来激励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只有这样责任到人,将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实现施工单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的发展和经营。 2.3建立健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 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某些领域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有些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是很模糊的,这对于一些不法分子来说,无非是找到了可乘之机。要想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执法必严。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需求的能源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石油化工方面更是如此。再利用这些能源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危害环境,而且在这些能源利用方面说应用的技术还并不是特别高,所以整体能源利用率并不高。所以在当前能源面临枯竭,和环境破换牙那种的情况下,如何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率是当前首要考虑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行业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对在环境和资源问题下石油化工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我国在相关方面的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唤醒行业内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资源环境;石油化工;创新展望 在我国目前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量较高,但是在我国相关行业内,由于石油化工技术较为复杂,需要的工艺也比较困难,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现今的技术。在面对现在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损害严重等问题,在还是有化工行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进行改革过程中要将可持续发展做为核心,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于环境保护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问题。在我国相关方面的改革已经展开,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完成这一目标。 1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状况 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速度基本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我国对石油化工行业相当重视,并且不断地推出了许多的政策来促进行业的不断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开始建设石油化工行业的时间将较短,所以在这一行业还没有取得比较大的成果。我国这一行业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开始进入到起步阶段,所以目前的发展情况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但是由于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在生产同样的产品时往往会使用更多的资源,这样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而且因为同样的原因使得大量的废弃排放到自然中,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现在阶段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已经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现已收到一定的成效,而且还在不断地通过改革改善石油化工行业在发展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2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下石油化工创新研究结果 因为国家已经意识到在石油化工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已经在相关的科研机构展开了对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原有技术的革新。已经获得一定的成果,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在就对我国现已取得的成果进行简单的描述。第一种是无污染石油生产技术的的改革,现在已经研究出一种可以减少石油生产污染物的技术,避免使用原来较为落后的技术,不仅使石油纯度变高,而且还有效的减少了污染情况的发生。第二种是芳烃新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优化对二甲苯的生产工艺将原有的催化剂替换,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也可以减少污染情况的发生。对二甲苯是在有机化工方面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在农药与医药方面均有着大量的应用。三是在碳氧化合物烯烃的生产中运用,转化合成代替原有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现象的发生还可以生产出其他产品,这样就可以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除了上述技术之外还有己内酰胺生产技术的优化、等离子涂层阻尼特性技术等,通过对与这些技术的优化创新,使整个石油化工行业不断进步,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我国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3对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在未来的展望 我国在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想行业继续向无害化发展的话就还需要通过对相关技术的优化来逐步实现,不断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能源浪费比率等等。因为我国在发展石油化工行业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储量不足,这已经是我国在发展相关行业中的首要问题,所以我国应该在进行寻找新的石油储藏地的同时还要大力进行代替资源的研究,通过对新型资源的开发和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于石油资源的依赖。例如我国的煤炭储量相当丰富,通过研究使用煤炭代替石油资源就是很好的方法。但是目前这一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果,而且在进行相关研究时,要注意控制生产时的污染请情况,保证不会有过多的废物排放。在未来的生产技术优化中,减少排放或无排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内容。这一内容简答来说就是如何大幅提升资源的利用,在满足行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充分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要想实现这一技术就要通过使用原子经济性概念来实现这一想法,这一概念的意思就是将原料所有原子都转化为所需要的产物,通过这样的转化就可以实现无废物排放的想法。 4结语 在面向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双重挑战之下,石油化工行业必须要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质排放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石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对与国家发展和行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通过对于新技术、新方式、新材料的应用,在不断的创新下,才能使整个行业不断进步,在满足行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创建出更加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作者:赵云 张文君 单位: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北天集团生产部 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烯烃厂机动部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智能工业及石油化工技术变革论述 摘要:本文针对智能工业与石油化工技术的变革进行了具体的研究,首先阐述了石油与化工的现状,提出了智能工业为目标的变革措施,从空间维度和分布式应用两方面对技术框架进步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在工艺过程中无线化和无人化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智能工业;石油化工;技术变革 石油化工工业的转型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趋势,主要因为石油石化工业受到新能源革命和页岩气技术以及化学反应工程新变化的影响。有关碳链变化的工业是石油化工工业的本质,石油化工就是对新物质和新应用进行创造和发展,石油化工技术的变革真正开启了新能源材料、新结构和功能材料的时代。 1石油与石化工的现状 将原油和天然气从陆地或海洋的油井中进行提取,然后利用各种方法将其运输到炼油厂。之后炼油厂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对原油和天然气进行处理。蒸馏是整个工业处理过程的核心[1]。CDU和VDU是蒸馏的两个进程,其中将有价值的馏分和汽油从原油原料中提取出来是CDU的主要目的。炼油厂裂解的原料就是石化行业应用的材料:天然气的组成部分就是提取出的石脑油和丁烷。更轻和更宝贵的部分是通过对重油分子进行裂解得到的。蒸汽裂解和催化裂解是两种分解的过程。当前全球提出的100%新能源计划是最大的挑战,石油化工工业传统的框架将会被全电动和太阳能汽车所改变,因此石化可能会被新能源全面代替,新能源将会成为能源新的提供者者,而将在非传统能源方面集中石油化工的主要产品,如经过创新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2技术框架的进步 2.1空间维度的进步 目前从空间上来说。石油化工行业要从人类居住的核心区迁移到非适合人口生活的边缘区域,这是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同时海上或陆地上的油井要从传统获取原油过度到对原油产品进行制造的方向。石油化工技术进步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微型化的石化工业生产的过程,这个生产过程也是与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联系。反应过程空间尺寸的缩小受到纳米技术对催化反应贡献的影响,这也从侧面说明石化企业要从技术上对自己的工业空间进行重新设计。新石油石化工业空间的形态就是垂直工厂,当前的油井都是将陆地或者海洋内部的原油向陆地表面和海平面上进行提升,但是在未来要在陆地内部和海洋底部直接实验整合石油反应过程的目标,因此石油工厂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地球表面上是不应该出现的。根据当前的开采技术相应的油气资源乐意在页岩层上进行获取,但是未来相应物质成份的转化可以直接在地下进行。其本质就是将转化与获取的过程融合在一起。 2.2分布式的应用 石油石化工业趋管线化是改变当前油气管线在地球表面遍布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的管线就是支撑流体力学服务的系统,如果转化物质的过程在产油区本地进行,则会大大降低对管线的依赖程度[3]。从保护环境的方面来说,输油管线也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污染源,所以管线化的实现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环境的保护。 3工艺过程的无线化和无人化 工业自动化技术发展基础结构的主要代表形式就是工业无线化,无人工厂和机器人服务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都是由无线化来完成的。本文主要是对无线网络如何覆盖全工艺的过程以及普及无线应用如何用创新的商业模式进行促进这两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无线网线技术的演进速度对无线网络服务外包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并不是用简单的投资回报问题就可以说明的[4]。传统工业企业自身无法实现运营无线工业网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工业企业的本质是在有线通讯的基础上进行建立的,其在管理理念和应用创新方面没有积累有关无线化工艺过程的知识,对于处理无线化所产生的数据的能力也不具备。在传统的概念中就存在无人工厂,但是随着智能工业框架的发展对于当前各种技术挑战带来的需求无人工厂的本身已经无法使其得到满足,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概念中无人工厂主要是工业过程完成以后预置管理流和过程控制流的总称。但是在智能工业的框架中,需要对面向定制和迅速响应服务的系统进行建立,传统的无人工厂模式对于这种实时的影响过程难以使其实现。在无人工厂模式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管理平台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模块化的功能来实现的,其不同工艺过程的安排和实施的共线或则制造平台化主要多是利用人工智能来实现的。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对新能源的利用越来越重视,而石油化工传统的框架将会受到新能源利用的巨大冲击,因此石油化工的技术框架也要进行变革和进步,如对纳米技术进行利用、对垂直工厂进行建造以及分布式的应用等,另外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化工的工业过程也会逐渐实现无线化和无人化,而且当前的石油石化工业对环境也会造成巨大的压力,这些都加快了石油石化工技术框架的转型,因此石油石化工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环境决定的。 作者:赵云 单位: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北天集团生产部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论文 1中国石化工业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相关要求,还有效的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从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起步得比较晚,而且其生产工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得人们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到其中。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2003年年底,我国的原油加工量已经达到了3亿吨,在全世界原油加工中排行第二位,而在其他产品,比如树脂、乙烯、橡胶等产品中,其生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十。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这就使得其人均占有率比较少,因此还是无法满足现代化人们日常生活的相关要求。为此我们就应该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创新改进,进而满足现代化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相关要求。石油化工的范畴主要是以石油及天然气生产的化学品品种极多、范围极广。石油化工原料主要为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各种石油馏分和炼厂气,以及油田气、天然气等。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裂解气分离可制取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从烯烃出发,可生产各种醇、酮、醛、酸类及环氧化合物等。 2石化工业技术新进展 目前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在传统的石油化工技术的基础上,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创新改进,这不仅使得石油化工生产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很好的满足了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而且在一些比较特殊的生产工艺当中,人们在对其进行相应的创新改进,从而使其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1顺丁橡胶技术 在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顺丁橡胶技术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合成橡胶生产技术中应用得最为成熟的一种。近年来,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使得顺丁橡胶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人们就在其原本的生产工艺上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尝试不采用终止剂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加工,这样急速使得合成橡胶生产的效益和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在对该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这就使得顺丁橡胶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促进了我国石油化工采用的发展。 2.2丙烯腈技术 生产丙烯腈有多种方法。如环氧乙烷法。乙炔法、丙烯氨氧化工艺、Petrox氨氧化一再循环工艺。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丙烯腈技术,经过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取得了大量的工业化成果,特别是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复合萃取精馏新工艺,新型空气分布板、丙烯氨分布板、PV型旋风分离器,负压脱氰等技术在丙烯腈装置上应用成功。随着市场上对丙烯腈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丙烯腈生产技术的研究重点应放在扩能减排、工艺优化和催化剂研发等方面。但新的生产方法如丙烷氨氧化法和Petrox氨氧化一再循环工艺也将成为丙烯腈生产原料多元化趋势中的又一亮点。 2.3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技术 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工艺是芳烃之间相互转化的一种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来调节苯、甲苯、二甲苯和C9芳烃之间的供求平衡关系。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技术各种工艺的工艺过程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专利催化剂上。也就是丝光沸石、ZSM-5沸石及HAT系列这三种催化剂体系。在国内已经研制成功了ZA系列和HAT系列等六个牌号的甲苯歧化催化剂,其中ZA23和ZA290催化剂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同类催化剂处于先进水平,ZA292、ZA294在当今催化剂领域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属目前国际领先水平的催化剂是HAT2095和HAT2096。 2.4聚丙烯技术 在我国五大合成树脂中增长速度最快,自1996年起,总产量超过聚氯乙烯成为仅次于聚乙烯的第二大通用合成树脂品种。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连续聚合装置投产,其中仅1997-1999年即投产了10套,增加生产能力83×104t/a。在成套技术开发方面,具备了自行设计环管聚丙烯装置的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丙烯成套技术。目前,上海石化建成的20万吨/年工业装置采用了第二代环管聚丙烯技术,作为实验装置并进行了气相聚丙烯催化剂、醚类高活性新型催化剂和聚丙烯新牌号的开发。我国研究开发聚丙烯催化剂的历史已有40多年,先后研制成功的催化剂有常规TiCl3、络合型催化剂、高效催化剂,高效催化剂已工业化的主要有N型催化剂、CS型催化剂、DQ型催化剂,等等。近年来,石油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也推动石油化学工业持续发展,同时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化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只有立足于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使中国的石化工业立于不败之地。 3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现代化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石化生产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因此我们在对其化工技术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就要在原生产技术的基础之上,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创新改进,这样不仅使得石油化工采用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保障,还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竞争,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这就使得石油化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进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相关要求。 作者:杨鹏 单位:哈尔滨石油化工设计院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国内石油化工技术进展探索 1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其顺利进行。这些问题渗透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各个方面,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包括普通大众的共同努力来找到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 1.1石油化工行业技术革新缓慢 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石油化工的技术,石油的提炼和加工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但是现行的一些石油化工行业标准并不科学合理,存在一些技术落后的问题,年头久远的生产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令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技术的发展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那么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新型环保型的石油化工技术手段将成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定理。我国目前的一些技术手段和仪器器材都与发达国家先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是制约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1.2我国石油化工业的管理监察力度不严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过程中,有些石油化工企业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的监察力度不严,没有做到定期的管理和监察,这样不仅仅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出现问题得不到发现和解决,那么安全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更加不可能保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我国的石油资源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也会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1.3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问题是所有石油化工企业和单位工作生产的重中之重,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中国的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并没有成文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条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方案”等法律和法规,甚至对于一些施工单位内部的有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注意事项和施工标准都很不明确,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担忧的就是,对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施工人员并没有给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这种无组织的管理更加是谈不上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施工了。 1.4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石油等化工产品的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石油化工行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发展石油化工必定会对资源造成浪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对于地球来说都是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发展了经济,却以失去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代价。这是我国目前发展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最艰难的问题。 2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问题的措施和展望 2.1政府鼓励支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在发展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从科技的层面上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必须革新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手段,让技术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鼓励科研工作者研发环保又节约能源的石油化工技术,让石油化工行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2.2做到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范化 一个明确的科学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制度,并且制定出明确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责,并且要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来激励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只有这样责任到人,将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实现施工单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的发展和经营。 2.3建立健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 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某些领域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有些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是很模糊的,这对于一些不法分子来说,无非是找到了可乘之机。要想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执法必严。 作者:宫艳波 胡毓婕 单位:鹤岗市清华紫英力农化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模块化施工技术探讨 1模块化施工的特点 (1)模块化施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工厂化预制,其施工条件的优越性是现场施工无法比拟的,良好的工装设施,对于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安全风险有很大的益处。(2)模块化施工可根据安装顺序进行流水作业,同时工厂、现场大部分作业可同步进行,极大地缩短施工工期。(3)模块化施工可大量减少施工资源和材料、设备在现场的占用时间,有效地加大了现场作业空间,创造了良好的作业环境,保证了施工工期。(4)模块化施工尽可能地做到地面组装,减少了高空作业,有效化解了高空施工带来的安全、质量、降效等方面的风险。(5)模块化施工为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创造了便利条件。(6)模块化施工要求设计图纸提前送达、设计标准统一、设计质量高,这样既加快了设计交图进度,又减少了后期现场变更工作量。(7)模块化施工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综合、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它涵盖了吊装、运输一体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及施工专业化的许多工作内容,同时也延伸了吊装、运输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范围,提升了项目标准化建设的水平,促进了专业化施工的发展,也是项目建设节能降耗的一种有效途径。 2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模块化施工现状与案例 2.1模块化施工现状随着石化装置规模的大型化,于工程建设方对工期、质量及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模块化施工已成为确保项目按期、高标准建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由于起重、运输机械的超大型化,构件、设备加工制造能力的快速发展,实施模块化施工的客观条件越来越成熟,模块化施工由过去单一材料的装配方式变成了多专业复合式的模块组合安装。由于建设环境、项目管理模式等不同,石化建设项目的模块化施工模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基本模式,施工单位接到图纸后,根据现场作业环境、施工进度安排,自行安排预制,将单根构件做成片或框架,这种模块较为简单,一般不超过三个专业的结合,如塔器在吊装前,安装完劳动保护构件、附塔管道、保温结构;管廊分段预制时将结构框架和管道固定在一起等。第二种为单体模式,对装置中某一个部分或某一个单体进行模块化设计,目前国内比较典型的如加热炉的模块化施工,整个加热炉按多个模块在制造厂预制好,然后运到现场组装。第三种为集成式功能模块,这种模块将一个小型装置或装置中某一个单元的所有相关专业在预制厂或制造厂全部装配成型并调试后,运到现场只进行简单的固定安装碰头即可投入使用,目前这种施工模式在国内应用较少,而在国外许多大型石化企业和工程公司已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建设模式,如由多个功能模块组装而成的海上作业平台、小型天然气液化处理装置集成模块等。 2.2石化项目加热炉模块化施工案例国内石化建设模块化施工由最初的施工单位独自设计制作,发展为由设计部门牵头多方协作,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下面仅以石化项目加热炉施工为例,反映模块化施工的发展过程。 2.2.1案例一2007年,在某施工现场重整装置四合一炉辐射炉管施工中,施工人员采用模块化流水作业方式,使施工质量、工效得到极大提高,见图1。 2.2.2案例二2012年,在某石化炼油二期改造180万t/a加氢处理装置改造项目的两台加热炉施工过程中,采用模块结构形式,制造和施工合理分工,保证了模块化施工的顺利进行。 2.2.2.1反应加热炉依据厂区运输通过条件,反应加热炉(方炉)主体结构通过管架的最低高度只有4.5m,这是本模块化施工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将加热炉分为:辐射室模块一(2件)、辐射室模块二(2件)、辐射室模块三(2件)、集合烟道模块(1件),见图2。这7件模块均为长方体,长度14m、高度2.5m,宽度约3.2m,最大质量14t(辐射室模块一),最大安装标高10.7m(集合烟道模块)。施工中,在加热炉基础完工后,将预先制作的模块根据安装标高由低至高的顺序分别运到现场,使用200t汽车吊依次安装,模块与模块之间使用螺栓连接。模块组装完成后,最后进行内部炉管的安装及耐火隔热块施工。 2.2.2.2分馏进料加热炉分馏进料加热炉(圆炉),直径8122mm,高度31300mm,整个加热炉共分为26个模块,见图3。具体施工步骤如下:(1)炉底柱脚及环梁分为3个环型模块,现场安装就位后拼接成环型,在拼接好的环梁上安装两块半圆型炉底板模块。(2)辐射段筒体分为8个弧型模块,在炉底板上依次安装,拼接成一个整体。辐射段筒体安装完成后,进行内部隔热块及炉内附件的施工,并在胎具上将炉管预制成4个弧型模块,待内部隔热保温施工完成后成块吊入安装(见图4),各块炉管模块安装完成后,仅需两道焊口即可完成整个辐射段炉管的安装。炉管安装完成后,拼装辐射段顶部结构。(3)安装好对流段框架,开始吊装对流段模块。对流段模块有4个(见图5),其箱体结构长6.4m、宽3.5m、高3.2m,模块内部管板、炉管及隔热安装均在厂家完成,运到现场后分块吊装安装,然后焊接各模块之间的炉管,并与辐射段炉管通过转油线连接在一起,这样整个炉管得以贯通。总共只有12道焊缝需要现场焊接。(4)对流段模块安装完成后,安装加热炉的热烟道系统,热烟道系统也是预制好的模块,现场只需吊装此模块就位,然后用螺栓连接即可。在整个分馏进料加热炉施工过程中,最大安装模块质量约30t,最高安装高度为31.3m,使用吊车最大吨位为300t。 3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模块化施工存在的问题 (1)项目建设条块分割,各自独立,没有形成总体规划。在20世纪末以前,我国工程建设的结构模式是横向分割,勘探、设计、制造、施工、试车等单位分属不同的建设主体,虽然从本世纪初开始出现了部分纵向整合的建设主体单位以及诸如EPC、PMC等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即便是这些纵向整合过的单位,因组建时间较短,多数设计人员仍然不太熟悉施工,对便于模块化施工的结构形式综合考虑不足。(2)制造厂家受自身利益驱动,加之其多数技术人员对现场施工也不太熟悉,使得结构设计更多的是考虑方便制作,而对现场的施工条件未给予足够重视,甚至出现由于结构形式考虑不周使得现场工作量和难度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增加的情况,增大了建设成本。本文介绍的某石化项目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由于前期在业主的组织下,经设计、制造、施工各方针对现场模块施工多次对接沟通,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3)物资供应方一味考虑自身便利,致使到货次序混乱,出现先安装的后到、后安装的先来的情况,增加了现场施工准备工作量;而且由于到货的部件长时间不能安装,也使得施工现场场地被长期占用,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本文介绍的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由于对现场到货进度进行动态管理、协调,甚至仔细到掌握每一件梯子、平台的到货情况,所以保证了现场整体施工安装有序进行。(4)设计、制造、施工三方结合不够,对模块化施工认识深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模块化施工的优势。本文介绍的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由于充分结合了施工现场,以现场安装便利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较好地发挥了模块化施工的特点。(5)由于近年来物价指数上涨,造成施工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人工成本上涨极快,施工定额的更新跟不上市场价格的变化。模块化施工相对于现场散件安装节省了大量的现场作业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作业风险,但是还需要尽快出台和完善模块化施工统一、标准、可接受的费用定额,否则由于设计、采购、制作、安装费用的分配不均或不合理会影响模块化施工的工作进程。 4实施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模块化施工的途径 4.1模块的组装原则(1)稳定性原则。框(块)结构、集合多专业的结构一般优先组装,易成框的片结构为其次,尽量减少高空组对片结构。(2)可施工性原则。综合考虑吊装能力(以自有吊车为主)、运输能力、道路通过能力、结构形式、施工场地(包括预制厂的加工能力)等条件。(3)综合效益原则。总体效率优先,如按照现场安装次序到货等。 4.2模块化设计要真正实现模块化施工,仅仅从制造、施工角度来考虑是难以做到的,主要原因是设计决定了装置布局、结构型式、采购的原材料种类,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连接方式和后续的开车工作等。因而决定模块化施工的主要因素是模块化的设计、标准化的采购,首先必须从基础设计开始,来确定设计“可模块化”结构需要达到的基本条件:(1)工程项目的可施工性研究与周边的地理环境条件结合,找出适用于模块化施工的条件,主要是考虑道路通过能力、吊装能力、设计成大型模块的可能性等。(2)实施模块化施工时,在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都能满足要求。(3)对于模块化施工已达成一致意见,设计、采购标准适用于模块化的施工。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将模块化施工程序纳入到设计管理的一个主要部分去执行和完成。例如,将一个化工装置的不同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增加其“集中度”,调整支撑的结构体系,使建造后便于长、短途运输和吊装;将管道工程的调节阀组统一为一个标准尺寸,便于“橇装”出厂;将系统管廊钢结构、附属管道工程和电气、仪表工程等进行模块化,改变目前的结构型式,形成在工厂内制造“管廊”的主体结构;将支撑部分进行分解,便于运输和吊装等。近年来在中石化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许多建设项目中,明确提出了模块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施工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在项目建设中也产生了许多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和思想,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目前应用在石化行业的加热炉,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模块化预制、现场组装的程度,从最初的加热炉对流室的模块化,发展到炉体和钢结构的联合模块化、炉管的模块化供货等。这些进步大大加快了工程的建设速度,也提高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减少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现场的操作环境,更加有利于HSE的管理。 4.3模块化施工的保障措施大型模块化施工对于运输、吊装能力的要求较高,石油石化行业大型施工企业随着近年来起重、运输装备的配置更新,基本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石油化工建设中已推行十年的大型设备吊装、运输一体化管理办法,也有力地保证了模块化施工的顺利实施。关于模块化施工的制造能力,以现有的结构、管道的工厂化预制能力而言都是可以达到的,只要根据项目规模要求,建设以模块化施工为条件的大型预制工厂,特别是可灵活拆卸组装的工厂化车间,就具备了适应模块化施工的最有效手段。此外,预制场地到安装现场的运输通过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国内新建的许多大型项目,一般都有极好的运输通过能力。 5结束语 模块化施工是目前国际工程建设的一种发展趋势,特别是海上钻井平台等都大量采用了模块化预制技术。目前国外许多工程公司在石化装置施工中,已设计开发出以单元为模块的集合模块化施工技术,代表了模块化施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方向。 作者:岳敏单位:中石化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浅谈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 摘要: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企业首先是考虑利益。由于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长时间的积累下环境问题出现了集中爆发趋势。对于石化工业而言,不仅面临着资源开采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挑战。开采必然会对已有环境造成破坏,如何将破坏降到最低,实现发展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是石化工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就面向资源和环境的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资源和环境;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 石化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在新时期我国石化行业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规模上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某些方面在世界名列前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化行业还有提升改进的空间。体现在产品结构与经济效益方面。需要企业继续努力。 1石化行业创新的方向 (1)清洁油气生产工艺的创新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油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油中重油成分也越来越高。常规工艺已经无法满足清洁油生产技术要求。基于此,新技术工艺重点在于提升油品的性质与重油转换的能力。(2)催化材料与工艺集成新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集成会带来集成新石化催化技术。如中石化,以新催化材料研发为核心,集成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方面有化学品芳烃,烯烃,绿色选择氧化。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二甲笨在医药,溶剂,农药方面都有广泛用途。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传统生产方法中,催化剂选择的是丝光沸石。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甲笨高选择性制备。制备出的新材料成功开发了新的工艺技术。在工艺创新方面,有甲笨选择性歧化与面含歧化组合[1]。(3)烯烃生产技术作为重要的大宗化学品,传统生产方法主要是催化裂解或者是蒸气裂解,其采用的原料主要是石油。而新的工艺则主要是碳四烯烃转化,合成气转化,甲醇转化等。其中裂解工艺是利用有酸性与独特选择性的分子作为催化剂,将炼厂中富含烯烃的产品选择性转化。 2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的石油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依赖于国外进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在相应上升,供求不平衡性导致了对外依赖程度增大,对于国家安全十分不利。能源缺乏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要解决此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新的资源勘查力度,寻找规模大而质量优的新资源。另一方面要从传统陆地资源向海洋资源方向发展。除过石油资源外,还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增强能源可替代性。从多个方面入手,减少能源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程度,从而保障国家安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可以考虑到煤化工技术。在煤化工行业已经取得并有一定发展成效的有煤制油,制烯烃,制天然气,煤制二甲醚及二乙醇等。与传统石化行业相比,煤化行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煤化行业要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到技术研发工作中,研发重点在于资源利用的效率高,带来的经济效益好,清洁绿色无污染其次是替代能源开发与利用,作为能源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发展与应用前景也是十分广阔。其自身优势体现在质量好,清洁环保,高能效。我国天然气消费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所占的比例将会持续上升。除过天然气之外,页岩气生产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再者,需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如生物质化工。生物质能优点体现在容易获取,存在较为普遍,清洁,可以循环利用。生物质能源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在部分国家生物质能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生物质能源经过了数十年发展,开发与利用的技术手段呈现出了多样化特征。但是就总体水平而言,不仅与发达国家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本来的开发水平就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技术商业化与成熟度还不够。国家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支持,政策,制度,资金,立法等,从多个方面来推动生物质能商业化发展。开发生物质能源并将其产业化,对于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有重要的作用[2]。绿化化工发展。石化行业存在高消耗与高排放的同时,技术创新速度也较快,发展潜力巨大。石化行业的发展未来重点在于环保方面,实现绿化石油化工的目标,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二者共同发展。要将污染从源头上消除,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将成本降下来,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对于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事后要开展环境恢复工作,避免传统方式下,只开发不保护,以破坏换发展的方式。 3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面对着环境与资源两方面的挑战,对于石化工业而言,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朝着绿色无污染方面迈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技术作为绿色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从原料多无化方面来考虑,避免能源结构单一。在面对环境与资源问题上,需要多方合作,协同创新,从材料、产品、技术方面入手从而带动行业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作者:车娟文 郑楠 单位:陕西长之河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论文 一、学院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项目选取缺乏适应性 专业核心课程项目的选取大多来源于大型石化公司生产岗位,校内的生产实训装置与大型石化公司生产一线装置相比较,差距太大。导致工作任务项目化在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有很多任务根本无法实施,最终导致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又回到了传统的授课模式。 2.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并不是拿到了“高级工证”或“技师证”就属于“双师”型教师。学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师的结构不合理,老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业生产经验,但教育理念过于传统。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由于从教时间短,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和实践技能。绝大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了解不深,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把握不准,对教育教学技艺应用不够熟练。 3.企业参与度不足 对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基于企业,而企业本身并没有较好地参加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来。目前的校企合作只局限于把企业的生产能手、技能专家等召集到一起讨论课程的开发,往往忽略了课程的实施环节。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另外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伙伴,对项目化教学的支持也不够。有些任务的实施是需要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的,但往往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学生进不了工厂。 4.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多需要倒班,有些工厂离市区还很远。一些毕业生下不去、扎不深、留不住、难干好,跳槽现象较严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职业岗位分析 从近几年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6类:一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从事化工生产的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30%。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从事化工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控制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40%。三是生产管理岗位。从事生产组织、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如,工作在企业或公司的计划科、生产科、企管办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15%。四是产品的销售、售后的技术服务等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五是产品的开发、科研、制图等工作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六是行政管理和个体、其他等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以上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学生主要从事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相关工作。如,操作与维修人员、工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从学院对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这可以看做是社会对高职高专化工专门人才规格要求的直接反应。 2.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学生未来做好所从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不可能做好职业工作。化工行业对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包含:操作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及其他的相关能力。(1)操作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动手能力。包括: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如,化工仪表、仪器的操作及使用和计算机的操作等。基本的实验能力及设计能力,要求理解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程序,掌握应知应会的职业技术规范,具有处理生产中出现的事故,一定的维修化工设备的能力等。具体的项目是:化工现场的操作、工艺流程编制实施、工艺参数的调整规范、紧急事故的及时处理和技术改进等。(2)认知能力是指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判断临场应变的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技术革新和设计的创新能力等。(3)表达能力是指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和数理计算及图表展示的能力。(4)其他相关能力主要指,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业务交往能力及社交能力。能将工程设计转变为工艺流程,将管理规范转化为管理实效。具有学习小知识、接受新事物的本领,并能自觉开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处理好业务关系和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并能沟通、协调横向关系与纵向领属关系。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新疆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构建出适合化工生产特点,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1)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炼油化工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形成“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见图1)。(2)教学环节安排。第一学年进行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在学校主要进行英语、计算机等职业素质课程和部分职业通用技术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开展模拟训练和实训,并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在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教学、实习、就业、工作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化工专门技能。(3)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做到“四合一”,即理论与实践融合,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结合,教室与实训室整合,以及教师与师傅配合等。从而强化学生石油化工生产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企业与学校在石油化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深度融合。 三、实施效果分析 总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对石化行业特点的分析,结合新疆石油石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规律,通过实施“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环境育人三年不断线”的办学特色。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新疆化工行业高素质、强技能、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毕业生除获取毕业证书外,还获取了一项或多项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获取率达90%以上。学生就业竞争力强,在职业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同行及社会的高度认可。 作者:付梅莉单位: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进展思路 1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 我国的炼油工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发展起来的,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要,有的产品还有出口。我国的石化工业在引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近年来也自行开发了一些工艺技术并在工业上得到推广应用,能够生产国内市场所需要的石化产品。在石油化工方面,也开发了一批新技术。乙烯裂解技术20世纪80年代,开发成功了CBL-工型炉和SH-工型炉两种新型裂解炉技术。CBLI型炉采用2-1型炉管、新的稀释蒸汽注人技术和二级急冷技术。90年代又发展出CBLn、m和W型炉技术,在辽化、抚顺建设了4万口aCBD且裂解炉,在燕山、辽化建设了6万口aCBIrlll、CBL-W型裂解炉,投入运行后,已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正在开发10万口a大型裂解炉技术。丙烯睛成套技术发展的丙烯睛技术包括MB系列催化剂和成套工艺技术。MB-系列催化剂获得了国内外专利,一代一代的新催化剂还在不断开发中。聚丙烯成套技术包括催化剂和聚丙烯聚合成套技术。采用这套技术建成了长岭、武汉、九江、福建、济南等7套7万口a和大庆10万口a聚丙烯生产装置。并已相继开车成功,产品质量高,成本低,投产后成为企业的效益增长点。稀乙烯制乙苯/苯乙烯技术将催化裂化干气中的稀乙烯直接与苯烃化生产乙苯。催化剂活性好,耐杂质能力强,原料干气可不精制或简单精制,从而降低了装置投资。此项技术开辟了乙苯原料的新来源。同时,还开发了负压脱氢制苯乙烯技术,在大连建设的稀乙烯制乙苯/苯乙烯工业装置即将开车。顺丁橡胶成套技术包括DMF萃取蒸馏生产丁二烯、乙睛法生产丁二烯、丁二烯聚合技术。迄今为止,国内所有顺丁橡胶生产装置都是采用国产技术建成的。采用镍系催化剂,溶液法连续聚合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指标已达国际同类橡胶质量水平。通过技术攻关,燕山石化顺丁橡胶装置的能耗、剂耗等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开发出多种新牌号。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探索性研究有许多新的进展。在催化技术、化学工程新技术、生物工程和功能高分子等重点领域,开设了一批研究课题,有的已取得进展。例如非晶态合金催化新材料、异丁烷一丁烯烷基化、生物法正构烷烃制二元酸、茂金属催化剂等等。目前,正在抓紧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探索研究,以寻找新技术的生长点。 2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其顺利进行。这些问题渗透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各个方面,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包括普通大众的共同努力来找到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 2.1石油化工行业技术革新缓慢。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石油化工的技术,石油的提炼和加工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但是现行的一些石油化工行业标准并不科学合理,存在一些技术落后的问题,年头久远的生产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令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技术的发展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那么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新型环保型的石油化工技术手段将成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定理。我国目前的一些技术手段和仪器器材都与发达国家先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是制约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2.2我国石油化工业的管理监察力度不严。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过程中,有些石油化工企业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的监察力度不严,没有做到定期的管理和监察,这样不仅仅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出现问题得不到发现和解决,那么安全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更加不可能保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我国的石油资源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也会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2.3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问题是所有石油化工企业和单位工作生产的重中之重,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中国的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并没有成文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条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方案”等法律和法规,甚至对于一些施工单位内部的有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注意事项和施工标准都很不明确,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担忧的就是,对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施工人员并没有给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这种无组织的管理更加是谈不上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施工了。 2.4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石油等化工产品的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石油化工行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发展石油化工必定会对资源造成浪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对于地球来说都是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发展了经济,却以失去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代价。这是我国目前发展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最艰难的问题。 3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问题的措施和展望 3.1政府鼓励支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发展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从科技的层面上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必须革新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手段,让技术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鼓励科研工作者研发环保又节约能源的石油化工技术,让石油化工行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3.2做到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范化。一个明确的科学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制度,并且制定出明确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责,并且要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来激励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只有这样责任到人,将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实现施工单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的发展和经营。 3.3建立健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某些领域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有些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是很模糊的,这对于一些不法分子来说,无非是找到了可乘之机。要想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执法必严。结语: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石油化工工作经验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参考。 作者:宫艳波胡毓婕工作单位:鹤岗市清华紫英力农化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中膜分离技术研究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这种情况促使人们对于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于人类的发展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石油的提炼,能够制造出丰富的用品,而且跟石油有关的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为了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好,相关部门就应该对石油化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并将膜分离技术应用在石油化工技术当中,进而增加石油化工业的生产效率。膜分离技术就是通过在纯气体介质条件下或者纯液体介质条件下进行介质的分离,膜分离技术对比传统的分离技术具有精度高、分离效率大的特点,进而在工业生产中被大力应用,而且应用的效果非常好。 [关键词]石油;化工技术;膜分离技术;研究 引言:膜分离的研发是在上个世纪初期的时候,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膜分离技术开始进行广泛应用,并且迅速崛起。其主要原理就是利用膜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离,而且膜分离技术能够应用于很多行业的生产中,而且通过这种技术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分离质量,节约能源,环保。在石油化工技术中应用膜分离技术能够提高石油分离的效率,而且还能够节约在石油分离过程中使用的资源、能源,为石油化工企业带来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使我国的石油产业能够持续发展。 一、膜分离技术概述 膜分离技术发展的基础阶段是上世纪5O年代,该时期主要是对膜分离技术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到了上世纪60年代至7O年代,膜分离技术已经在工业化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80年代为拓展深化时期,逐步提高了工业化的膜分离技术的应用水平,拓宽了应用范围,加大了对尚未实现的工业化膜分离技术的开发力度,开拓出了更多现代化新型的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膜分离技术发生过程一般不需要从外界加入其他物质,达到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多数膜分离过程没有相变发生,其消耗的能源较低。 2.膜分离技术实现了分离与浓缩、分离与反应,大大提高了反应的效率。 3.在温和条件下,膜分离技术比较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 4.膜分离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不仅适用于病毒、细菌以及微粒等有机物或者无机物的分离,还能应用于许多特殊溶液体系的分离,比如沸物的分离。 5.膜分离技术中的膜组件十分简单,能实现连续操作,比较容易与其他分离过程和反应过程耦合,能实现自控、维修以及扩大的目的;另外膜具有高度的灵活调节性能。 现如今发展的膜分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在膜分离过程中会出现浓差极化和污染等问题,大大缩短了膜的使用寿命。通过常规方法不能体现分离的经济性和合理性时,膜分离过程会显示其特有的优势,通过与常规分离过程相耦合为一个单元来运用,能大大提高反应的效率。 二、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技术中的应用 (一)膜法水处理 在天然气勘探、开采、运输、加工以及石油化工生产加工等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不同等级的水,也需要处理不同种类的废水。因此将膜分离技术应用至此,实现成本低、水质稳定、工艺流程标准的各种用水需求。 1.海水的淡化 由于我困石油资源多数处于沙漠和深海区域,在开采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用水一直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传统的勘探和开采成本高,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等,十分不利于石油的生产。因此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此,反渗透装置流程简单、装置集成度高、比较容易运输和使用等,将其安装在海上平台,提高了海水淡化的效率,有效的缓解了上述问题。 2.油田回注过程用水处理 我国有很多油田都会使用二次采油或次采油工艺,经过脱水处理后的原油一般情况下都会出现非常多的废水。为了确保石油开采井附近的地质保持稳定,以及能够继续进行生产,就必须用高压水泵将水向地下层进行回注,等到回注完成后,在对其进行再次使用,进而提升了对水的利用,这样一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说,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技术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好的。 (二)膜法处理有机废气 有机废气是石油化工中最常见的污染物。废气中的有机物为挥发性有机物(VOCs),多数具有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均有危害。部分有机物已被列为致癌物,如苯、多环芳烃、氯乙烯、乙腈等。由于VOCs的危害,西方发达国家均颁布法令对VOCs排放进行控制。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也要求对工业产生的可燃气体进行回收利用。传统的回收技术有冷凝法和炭吸附,冷凝法是最简单的方法,炭吸附法是目前使用最广的方法。有机气体膜分离是一种高效的新型分离技术,其流程简单、回收率高、能耗低,无二次污染,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技术。利用膜分离技术还可以防止冷凝法遇到的问题,如:冷凝低浓度和低沸点VOCs时而导致的低回收率;冷凝器需定期去霜;保持低冷凝温度的高额费用等问题。 (三)膜法脱除天然气中的水蒸气 目前用于脱除天然气中水的分离方法以甘醇法吸收为主,20世纪80年代大庆天然气公司从意大利CTIP公司引进8套天然气脱水装置都采用三甘醇吸收法。在深冷、浅冷等装置中也都采用注入乙二醇的方法来防止天然气中水在冷冻过程中凝结冻堵管线。虽然甘醇脱水法具有高自动化,操作方便、脱水效果好等优点,但此法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甘醇耗量大,增加了天然气加工的成本。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引起了天然气脱水工艺的巨大变化,大大降低了成本,据报道,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个较大的气体工厂中,安装了一套膜处理系统来代替现行的胺处理和乙二醇脱水装置,该系统不需要旋转设备,操作亦无人看管。为开发这一经济效益显著的新兴技术,天然气研究所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于1990年开发展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在引进的100甘醇脱水工厂进行了现场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天然气经膜分离处理后,露点降较大,最多可达17℃。 (四)膜法脱除天然气中的酸性气体 由于开采的天然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酸性气体,这些气体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商品的质量,还会形成酸液加快装置设备的腐蚀,导致设备、管线投入成本十分巨大,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脱除天然气中的酸性气体十分有必要。膜分离技术应用于酸眭气体的处理,因其方便灵活、适应性强、处理成本低等优势,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另外膜系统具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重量轻、占地少、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结语:通过上文中的叙述,我们能够了解到,在石油化工技术中应用膜分离技术能够提高石油的分离效率,提高分离精度,节约资源能源,还能够对环境进行保护,因此,我们应该对膜分离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并将其应用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使石油化工产业能够长期发展,符合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膜分离技术的优点非常多,使用设备占地小、分离过程稳定性好、相关人员操作简单、对环境有着保护作用等等,因此,膜分离技术在化工生产中可以大力的进行使用和推广,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探索国际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发展水平、动向和趋势 【摘要】基于国际焊接技术发展史,本文着重从焊接材料、设备以及工艺等角度,对国际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我国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对国际上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国际 石油化工 焊接施工技术 发展趋势 为了满足和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现代焊接施工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它是以现代工业作为载体的重要技术。就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重工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而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的核心材料为钢材,目前,钢材的基本性能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改善,焊接材料的质量也已经得到了提升。近年来,全球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深刻变革,焊接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焊钢,非铁金属以及非金属的焊接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1 国内外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如今,我国的焊接理论研究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相当一部分焊接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国内的焊接技术总体水平以及在各个产业的应用远远落后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我国的焊接结构应用比例远远不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焊接结构应用广泛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的焊接结构产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焊接结构用钢量仅仅占到钢材产量的四分之一,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我国的焊接技术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距离全面实现焊接技术的自动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常规意义上的焊接工艺水平相对滞后,虽然一些企业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先进器材,但这远远不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其次,国内的焊接材料质量非常不稳定,品种相对单一,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焊接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我国的焊接工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需要将钢材视为焊接对象的主体,主要产品仍旧需要与传统产业的结构相适应。 2 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 就国内的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而言,该技术的发展水平与总体焊接水平十分相符,手工电弧焊仍旧是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而新产生的TIG焊目前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由于石油化工产业的焊接施工技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激光焊接、等离子焊接技术并没有得到应用。对石油化工焊接技术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化工容器、化工装置以及管线现场拼装焊接是石油化工焊接工程的主要特点,石油化工焊接工程所采用的材料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焊接位置的随机性非常强,这些特点决定了手工电弧焊在石油化工领域仍旧具有相当大的应用空间。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在国际以及国内的石油化工施工领域,手工电弧焊占到的比例均达到了一半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在西方一些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焊条的产量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手工电弧焊的应用息息相关,反观我国,焊条的产量仍旧居高不下,焊条渣系采用的仍旧是上世纪中叶从前苏联引进的,品种非常单一。而工业发达国家所采用焊条的牌号以及系列则呈现出了多元化态势,这些焊条的性能多样,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各类产品中选择符合要求的焊条。当然,由于焊条的牌号不同,各自的价格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国际焊接技术较从前得到了很大程度地进步,其正朝着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方向高速前进。我国在此领域也不甘落后,相继开发了铁粉焊条、重力焊条等一些列特种焊条,并相继在石油化工焊接施工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在最近几年,重力焊条普遍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该种类型焊条的药皮中被放入了铁粉,这大大提升了熔敷效率,如果与一些机械化焊接设备进行协调配合,将大大超出手工电弧焊的工效。目前,重力焊条已经在石油化工焊接施工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其具有广阔的可利用空间。而铁粉焊条的优势在于其耗电量少、熔敷效率高,这些优势对改善焊条的工艺性能十分有帮助。基于此,西方国家把对铁粉焊条的研发和应用作为重点项目工程。而E5028和E5018铁粉焊条的应用,预示着焊条产量将能够充分满足当今工业的生产需求,而在石油化工施工中,铁粉焊条同样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高效焊条的应用,改变了当今世界工业产业的格局,更使得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弧焊发电机在直流弧焊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此类焊机由于具有噪音大、高耗电量的劣势,已经基本被西方国家所淘汰,在上个世纪的美国,动焊机就已经被应用到了各类工业产业当中。此外,国内焊机的技术指标相对较低,其水平只相当于国外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焊机的发展。现如今,由于电子逆变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电子器件被不断地研发出来,自从人类步入了21世纪,国际的电焊机已经朝着全电子化控制的方向发展,弧变电源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逆变技术,就现在的形势而言,不论哪一种焊接设备都与电子控制技术息息相关。电子弧焊机具有动态反应时间及时、焊接稳定、控制性能好、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而其重量仅仅是传统焊机的10%-20%。这些优势都奠定了电子弧焊机在电焊机领域中的牢固地位。此外,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正试图开发管式逆变焊机,从而取代常用焊机,以弧焊变压器为核心的交流焊机,也已经被众多新型焊机所取代,而在国内,弧焊发电机仍旧占据着主体位置,但整体来说,我国弧焊机的整体发展趋势是良好的。 埋弧自动焊,成本低、效率高以及质量稳定是此类焊接技术的最主要特点,时至今日,埋弧自动焊仍旧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石油化工施工领域里,利用埋弧自动焊可以制造一些化工装置或化工压力容器,在最近一段时间,埋弧自动焊已经朝着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而带极埋弧焊的效率尤为突出,效率要比其他焊接技术高出三到四倍,西方一些国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双带极埋弧焊技术,其熔敷效率可以达到每小时60千克,这是任何焊接技术都不能比拟的。 3 总结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工业领域的技术革命引领着工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也已经涉足于高技术领域,就石油化工焊接施工技术而言,其在工业产业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更显现出其高技术特征。石油化工在我国属于传统产业,而提升焊接施工技术水平,可以有效保障石油化工产业的正常生产维护以及基本建设。对此,我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发出新的焊接施工技术,与石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满足社会的需要。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技术发展趋势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石油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物质,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中国石化工业的现状和主要技术进展为基础,阐述了包括基本有机原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绿色化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石油化工;能源;发展趋势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能源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石油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重中之重,其对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如何更好的发展石油化工技术,从而提炼出更好的油气,从而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对石油化工技术进行研究,分析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我国能源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意义重大。 二、中国石油发展现状 对于中国石油的开端有几种说法,如果以1921年乙烯生产工业化作为石油化工的开端,世界石化工业已走过80年历程。80年来,特别是从60年代开始,石油化工异军突起,以乙烯等基本有机原料为基础,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三大合成材料迅猛发展并形成庞大的现代产业。经过50多年努力,我国石化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伐加快,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到了2000年,在世界石油化工生产能力排序中,我国的乙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分别列第7、第5、第1和第4位。 三、主要技术进展 我国先后开发成功了具有白主知识产权的乙烯裂解技术、聚丙烯、顺丁橡胶、SBS、丙烯睛、乙苯/苯乙烯、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睛纶等成套技术,其中SBS、甲苯歧化、聚丙烯高效催化剂等技术已转让到国外。目前,国内石油化工装置生产所需的催化剂,85%以上已立足国内,甲苯歧化、二甲苯异构化、乙苯脱氢、丙烯睛、环氧乙烷、长链烷烃脱氢、聚丙烯、聚乙烯、合成氨等一批重要催化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丙烯睛技术 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丙烯睛技术,取得一系列工业化成果,特别是M}系列催化剂和CT-6催化剂,UL型流化床反应器,复合萃取精馏新工艺,新型空气分布板、丙爆氨分布板、PV型旋风分离器,负压脱氰等技术均在丙烯睛装置上应用成功。 2.顺丁橡胶技术 自60年代开始,我国独立白主地开发了包括镍系聚合及丁烯氧化脱氢在内的顺丁橡胶成套技术。 3.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技术 国内先后研制成功了ZA系列和HAT系列6个牌号的甲苯歧化催化剂,其中Z-3和Z-90催化剂达到80年代国际同类催化剂先进水平,Z-92, Z-94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HAT-095,HAT-096属目前国际领先水平。 4.乙烯裂解技术 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发成功SIB 1, CBL-工、II , IIIW型裂解炉,并成功地实现了工业转化,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同期国际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重大装备国产化金奖等多项重大奖励。 5.SBS和洛聚丁苯技术 采用铿系催化剂,开发了具有白主知识产权的SBS和溶聚丁苯成套技术。采用此技术分别在燕山和巴陵G.w化建设了万吨级SBS生产装置并向国外进行了技术转让。 6.聚丙烯技术 在催化剂方面,先后研制成功常规T iC13催化剂、络合型催化剂、高效催化剂,已工业化的高效催化剂主要有N型催化剂、CS型催化剂、DQ型催化剂,等等。N催化剂的制备技术获得中国、美国、日本等多国专利,并转让到美国,建成了生产装置,产品应用于世界上多种聚丙烯工艺。 90年代后期,我国开发了具有白主知识产权的两步法睛纶成套技术,包括:丙烯睛水相悬浮聚合、NaSCN快速一次溶解、湿法转向高速纺丝技术,解决了聚合釜、换热器、过滤器等工程放大和第二单体替代等问题,开发了差别化新品种。 7.聚脂技术 通过研究聚酷酷化、缩聚反应机理和工艺技术,建立了工艺过程和反应器数学模型,开发出整套工艺技术软件。采用低温、低压酷化工艺,新型高效浮阀塔分离乙二醇和水的工艺技术,乙二醇蒸汽喷射真空系统技术和乙二醇全回用等工艺技术,使装置运行稳定,并保持低能耗和低原料消耗;在关键设备的设计研制方面也有所创新。 8.石油化工催化剂生产技术 开发成功了一系列石油化工催化剂,包括:丙烯睛催化剂、环氧乙烷/乙二醇催化剂、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催化剂、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乙苯脱氢催化剂、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丁辛醇催化剂、苯配催化剂、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聚乙烯催化剂、聚丙烯催化剂、合成氨的耐硫变换催化剂、蒸汽转化制氢催化剂、氨合成催化剂,等等。上述催化剂性能优良,达到同期国际水平,已在工业装置上推广应用,使我国石化生产装置所需催化剂85%以上立足国内。 四、石油化工发展的趋势 1.基本有机原料 基本有机原料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开发采用廉价原料的新工艺路线。 基本有机原料生产中,原料占总成本的70%以上。改变原料技术路线,利用价格较低廉的原料是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 (二)装置继续延大型化方向发展。由于工艺和工程技术的成熟,使工艺装置实现了大型化。例如,单套乙烯装置的规模已达100万吨/年以上。 (三)改进催化剂,提高选择性和收率仍是重要发展方向。bP,Shell等著名大石化公司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丙烯睛、环氧乙烷/乙二醇等新催化剂,使催化剂的收率和选择性不断提高。最新一代的丙烯睛催化剂的收率已经达到80%以上。 2.合成树脂 (一)催化剂仍然发挥先导作用。目前齐格勒一纳塔催化剂和茂/单中心催化剂均处于发展态势。茂/单中心催化剂的开发重点一是继续实现技术的工业化,开拓需求量大的通用产品市场;二是探索更便宜的非茂单中心催化剂。 (二)工艺技术不断创新。气相法聚乙烯冷凝、超冷凝技术继续推广应用。 3.合成橡胶 (一)新工艺与新技术不断涌现 弹性体改性与分子设计技术是合成橡胶领域技术发展的主流。 (二)主要品种向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发展 丁苯橡胶在合成橡胶中仍占主导地位,溶聚丁苯橡胶将逐渐成为丁苯橡胶的发展重点。 (三)弹性体改性技术仍是发展的重点 弹性体改性技术是在现有合成橡胶品种基础上开发新品种的重要手段并且弹性体改性技将继续成为合成橡胶技术开发的热点与重点。 4.合成纤维 (一)技术发展趋势 通过装置大型化,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佳化。大型生产线的柔性化,为开发品种增加了灵活性;而小规模生产装置通过开发高附加值的特殊产品实现利润的最佳化。 成纤聚合物的非纤应用研究开发受到更多的重视,已成为开拓市场、发展生产的重要途径。 (二)品种发展趋势 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品种方面,产业用合纤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涤纶、丙纶。 5.绿色化学技术 保护生态环境,消除环境污染,将是21世纪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实现’‘零排放”,已经成为石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可以预期,随着人们对环境越来越关注,绿色化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6.信息技术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向石化工业渗透,使石化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在石化科研设计、过程运行、生产调度、计划优化、供应链优化、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己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对石油化工的产业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预计本世纪这种影响还将继续深化并对石油化工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五、结束语 回望20世纪,石油化工脱颖而出,获得了重要成就并成为关注的焦点。展望21世纪,一系列石化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将推动世界石油化工进一步发展。在我国,石油化工虽然发展了80余年,却仍然是朝阳产业,加人WTO以后,中国石化工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石化技术将产生巨大的动力。我们应该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步步为营,为实现我国从石油化工生产大国到石油化工科技强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 侯祥麟,1912年4月4日生,广东汕头人。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44年12月去美国,就读于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兼燃料研究室研究员,石油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他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工科学家,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炼油技术的重要奠基人,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位德才兼备、贡献突出、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堪称炼油科技的泰斗。 选择化学 爱国抗日信念坚 侯祥麟上小学时,意义深远的“五四”运动爆发,他读中学的时候,战火燃烧到了汕头,社会一遍混乱,学校被迫停课。极为重视子女教育的父亲,为了侯祥麟的学业,决定让他去投奔当时正在上海做生意的二哥,到上海去读中学。于是1925年冬天,还不满14岁的侯祥麟被大人送上了赴上海的轮船,独自一人远离父母和家乡。刚到上海的时候,侯祥麟去外滩公园玩,看到公园门口立个一块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还有印度警察把门,这种场景让少年侯祥麟愤怒之极,牢记终生。 1928年,侯祥麟进入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此时侯祥麟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喜欢上了进步刊物,先是喜欢看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杂志,后来《生活》被迫停刊后,又改了名字重新出版,多是宣传抗日救国的内容。此外侯祥麟还阅读了大量的左翼作家的小说和翻译过来的俄罗斯名著,视野越来越开阔。 中学时代的侯祥麟就开始对化学非常感兴趣。侯祥麟喜爱的化学教师叫倪怀祖,有一次倪老师讲课时讲到了原子核,说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能量,如果能释放出来将会产生极大的威力。侯祥麟听到这里非常兴奋,他开始幻想着自己将来要去研究原子弹,用原子弹来对付日本侵略者。后来,侯祥麟才真正搞清楚,原子核是物理学,并不是化学,但当时因为倪老师是化学老师,他自己就以为一定是化学内容。虽然是少年的一时幻想,但这个幻想却让他迷上了化学,并决心把研究化学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1931年,他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他刚刚迈进大学校门,“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国难当头,作为入学才几天的燕京新生,侯祥麟满腔激情地投入到抗日爱国运动中去。他和同学们南下请愿,要求出兵抗日,通过募捐方式筹备资金,为抗日前线的战士买了一万顶钢盔。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侯祥麟有一个从江西来的同学,常常给他讲红军为穷苦人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原先以为红军专门杀人放火的侯祥麟听了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红军的印象。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侯祥麟又从图书馆里看到美国共产党主办的英文杂志《NewMasses》(新群众),上面刊登了有关红军的报道,特别是红军长征开始之后的一些报道,让侯祥麟钦佩不已。随着日军的渐渐逼近,侯祥麟的大学学业也将完成。侯祥麟的毕业论文选择的是关于活性炭的题材,因为抗日战争中,为了对付日本人的毒气炸弹,需要大量的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中少不了活性炭。当时中国的活性炭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原料是椰子壳,但是当时的椰子壳太少,壳太硬,难以满足需求。于是侯祥麟就尝试用撖榄核代替,经过试验,他发现橄榄核做出的活性炭吸附能力不错,最后,他把研究结果写成了论文。 大学毕业的侯祥麟考取了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他工作以外花很多时间来读马列的书籍。一次侯祥麟在圣约翰大学图书馆偶然发现《资本论》和《反杜林论》的英译本,还有列宁的部分著作,侯祥麟喜出望外,开始借阅。他认清了只有坚持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肩负民族危难、抗日救国的政党。 1938年,侯祥麟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不久,经同学介绍侯祥麟到学兵队干部培训班当化学教官,负责讲授毒气的成分和制造原理。 毅然回国 投身事业为祖国 1944年,党中央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为了培养造就自己的科技干部队伍,指派一批党内的技术骨干出国深造,侯祥麟作为其中的一员远渡重洋,来到美国。1948年他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燃料研究室做研究工作。在美国的6年时光中,他不仅学好了自己的专业,还和其他几名赴美党员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留美科协”,新中国成立后,“留美科协”中的300多名科学家和学者先后回国,绝大多数成为我国各个学科的开拓者或带头人,“留美科协”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先立一功。 1950年,侯祥麟回国。回国前夕,侯祥麟花费大量积蓄购买了一批科技书刊和资料,共装了13箱带回来。后来那批图书资料,全部捐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图书馆。回国之后,侯祥麟的工作日程更是排得满满的,他的一句名言成为许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八小时出不了科学家”,对于落后了世界先进水平几个世纪的新中国来说,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手中的时间又太少,他们要做的,是补上前面几代人欠下的“债”,让中国的科技水平站到一个不落人后的新起点上,这样的历史使命,怎能不让他们“只争朝夕”呢? 侯祥麟在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做研究员,他们一边建设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一边招兵买马,组织科研队伍。燃料研究室重点搞人造石油,搞了费托法水煤气合成催化剂、煤的低温干馏、页岩油精致,以及降凝剂、添加剂等。1952年清华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化工系改成石油系,1953年在石油系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管理总局和清华大学协商决定停办燃料研究室,把专职科研人员调往中国科学院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侯祥麟作为燃料工业部派出的代表毅然前往,负责组织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的炼油科研工作。1954年回北京,先后在石油管理总局和石油部任职,一直担任炼油及炼油科技的领导和管理工作。1955年,中国科学院仿照苏联模式成立了学部,侯祥麟被选为第一批技术科学部委员。侯祥麟在技术科学部一直担任常委,也是石油研究所(大连)学术委员会委员。石油工业部于1955组建,侯祥麟任技术司副司长。因为没有找到大油田,天然气原油产量不多,而增产石油的任务紧迫,所以,从炼油处到科技司,侯祥麟主要工作是抓页岩油、合成油生产,从页岩干馏炉改进,费托合成炉改进,催化剂、产品加工,到煤低温干馏及焦油利用等,为此侯祥麟经常去东北的几个厂,抚顺石油一厂、二厂搞油页岩干馏生产煤焦油,三厂搞页岩油加氢,锦州西石油五厂搞煤炭干馏生产煤焦油,锦州石油六厂搞水煤气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侯祥麟到这些厂检查工作,与抚顺一厂、二厂的同志研究炉型改造,改进了干馏炉炉型、布料器、储热器等,使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侯祥麟与科技司的同事研究讨论几件事,其中之一是要扩大生产能力,必须再找一些油页岩矿。另外,侯祥麟还想进一步搞煤炼油,这就需要好的煤炭资源。 石油化工技术论文:石油化工塔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摘要:根据规范要求,结合本工程实际,对所用混凝土施工进行热工计算,针对计算结果,明确施工工艺,并委托混凝土试配工作,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超过22℃; 提出材料计划,各种技措材料应提前制作;明确施工方法以及技术措施。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 一、工程概况 某石油化工厂塔区承台及基础,承台共分三个部分,共计混凝土1700余立方米,最大承台混凝土量675立方米,最大截面10.75m×2m。最小截面6.2m×1.8m;承台顶14个塔基础,其中环形基础6个,其余为圆形基础; 承台及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采用P.042.5水泥,混凝土中掺加12%水泥用量的UEA。钢筋保护层厚度为:底部150mm,其它部位为50mm; 承台底部及顶部配筋为Φ22@100及Φ22@100,侧壁横筋为Φ14@200;±0.000m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191.87m。承台底标高-2.45m。 二、现场准备 现场障碍物处理,场地平整;临时道路和施工用水、用电线路的敷设;保证施工现场的用水10L/S,用电量300KW;施工机具、材料、构件等进场并保证其使用功能; 三、主要施工方法 1、 施工程序: (委托商品砼配合比)混凝土浇筑及振捣(试块制作)混凝土养护质量验收 2、施工方法: (1)、 配合比委托 向搅拌站委托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要求混凝土缓凝时间延长4小时。 (2)、混凝土泵布管 A、混凝土浇筑时的水平、垂直运输一律采用混凝土泵。 B、 混凝土泵车采用混凝土固定泵,固定泵设于塔区南侧10轴处,混凝土泵的排料量为20~60m3/h。 c、泵管的布置必须先达到最远浇筑地点,在浇筑过程中逐渐拆除,以避免泵管堵塞。 D、泵管的前端安装软管,以便来回摆动。 E、水平管每隔5m用钢脚手架作支架固定,以便排除堵管,装拆和清洗管道。 F、管道接头卡箍处不得漏浆。 G、混凝土的泵启动后,应先泵送适量水以湿润混凝土泵的料斗、活塞及输送管的内壁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部位。 H、经泵送水检查,确认混凝土泵和输送管中无异物,并用与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砂浆进行润滑,确保混凝土的输送顺利。 I、 泵送时,如输送管内吸入了空气,应立即反泵吸出混凝土至料斗中重新搅拌,排出空气后再泵送,水箱或活塞清洗室中应经常保持充满水。 (3)、混凝土工程 A、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a、 在模板、测温管、螺栓固定架、钢筋支架上划好分层浇筑标志,混凝土浇筑厚度为500mm; b、测温管固定完毕,测温管必须保证下面封死,上面塞紧。测温管选用φ48薄壁钢管制作; c、预埋螺栓固定牢固并经检查(质检员)合格,螺栓丝口抹黄油并用塑料布包紧; d、浇筑前应将模板内的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清除干净,并检查钢筋的水泥砂浆垫块是否垫好。 e、检查钢筋及模板的截面尺寸是否正确(质检员),支撑是否牢固(技术员)。 f、进行各种机器(机具、设备)的试运转工作,并做好记录,保证施工机器具的正常运行。 B、商品混凝土进场检查: a、有厂家提供的使用区段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及水泥、砂石、外加剂的材质证明及复检报告,并报监理审查; b、 进场混凝土必须随车提供混凝土出厂记录,载明出场时间、强度等级、数量、出机塌落度,以防止混凝土强度等级在搅拌厂出错; c、混凝土进场卸车前进行塌落度检测,对不满足要求的混凝土在现场实行二次添加减水剂,由现场技术员确定添加数量,并在该混凝土出厂记录上记载; C、混凝土浇筑 a、浇筑顺序:混凝土每个承台沿长度方向从一侧向另一侧连续浇筑,要求保证8m3泵车每10min供应一罐,每小时48m3混凝土。 b、浇筑厚度:考虑至水泥初凝时间,混凝土浇筑每层不得超过500mm。 c、 混凝土自由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如超过时必须采用串桶或溜槽。 d、混凝土浇筑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动器直径53mm,棒长529mm。振捣时振动棒垂直插入混凝土中,快插慢拔将混凝土中的气泡充分提出混凝土表面,并使混凝土密实。 e、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予埋螺栓、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f、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在混凝土初凝前1-2小时用粒径10-20mm卵石均匀铺撒在混凝土表面,刮平、拍实,并用木抹子收光拉毛、最后压光。 D、混凝土试块制作 a 、混凝土试块模具必须符合要求并不得少于8组; b、试块制作组数每100m3不得少于1组标准养护试块及一组同条件试块。 E、混凝土养护 a、混凝土浇注至设计标高达到初凝即覆盖塑料薄膜一层,严禁浇水,其上覆盖草垫子,厚度必须保证210mm以上,最上面覆盖彩条布一层,边角压实,确保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养护时间根据现场实际测温确定,但不得不少于14天。 b、 养护期间,控制表里温差不超过25 oC,否则应采取增加保温层厚度的措施来保证内外温差在25 oC以内。 c、 覆盖材料的拆除时间根据测温情况由技术管理人员确定,否则不准擅自拆除。 F、混凝土的测温 a、在承台顶部和承台侧面底部留设测温孔,顶部测温孔沿纵轴线处分布,测温孔深度1.2米;底部测温孔在承台两侧分布,深度0.5m。测温孔分布见附图2。管的上中下部位与附近钢筋焊牢,管底部封堵死,防止水泥浆侵入,管顶部高出基础顶面50mm混凝土施工之前应用塑料包裹严密,避免零星砼将测温管堵塞。 b、测温要求:对混凝土温度的测定应不少于20天,1-3天测温间隔时间为6h,以后每4h测温一次,以便随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测温人员必须固定按两班倒,设专人专责,按时填写测温记录,绘制测温曲线。 c、 测温工具:电子测温仪、普通温度计。 四、技术措施 1、正式浇筑前,应对机械设备进行试运转试验,检查各种机械性能是否正常,计量检定符合要求,否则不得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如遇输送泵不能正常使用,应采用混凝土输送泵车进场,确保混凝土的正常浇注; 2、混凝土振捣工应严格执行工艺要求,现场有关人员应按要求做好记录,并加以保存以便追溯。质检员旁站监督,严格控制各项参数的准确性。对混凝土浇注厚度超厚的现象及时制止; 3、施工前必须做好充份的技术准备,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及混凝土浇灌通知单制度,在浇灌通知单签发的同时,必须严格执行混凝土浇注卡,相关人员全部在岗,脱岗按违纪处罚; 4、施工前,对混凝土的生产厂家提出原材料温控的要求,对进场的混凝土定时、定人进行检查、测温,确保混凝土在浇筑前满足施工工艺计算要求; 5、交接班人员必须连续作业,换人不停机,确保混凝土浇注的连续性。 6、提前三天与气象部门联系好天气变化情况,避免雨天进行混凝土的浇注施工。 7、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⑴ 掺加泵送缓凝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以达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⑵ 保证混凝土罐车必须保证每10min供应一罐,确保混凝土浇注连续进行。 ⑶ 混凝土浇筑前设专人(质检员)进行踏落度检测及温度测量,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小于22℃。每班至少4h测一次,并作好记录。 ⑷ 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必须保证不大于500mm,采用平板振捣器,待最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20-30min后进行二次复振。 ⑸ 塑料薄膜覆盖搭接严密,防止水份蒸发。 ⑹ 保证混凝土表面与内部的温差不大于25oC。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现状 摘要:中国的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将科学社会主义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和发展高度。与此同时,它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务实、开拓、创新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它已被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果宣布结束了国家集团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单一模式,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多样性指引了方向,并示范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中国有句老话:“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是说同样的橘子树种在不同的地方,结出的果实也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也是如此,它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特性。尽管社会主义是一种国际现象,但是如果想要在本国家实行,为了发展的长久性,必须根植于本国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和经济的发展,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都不平衡,也就是说,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都会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可以说,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巨大胜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解决的历史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取代旧理论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作为一个起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时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5世纪,它不难发现,从“共产党宣言”到目前为止,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殊矛盾和不同的历史任务。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发展的需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这是第一次提供基本的解决方案。解答如何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决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需要跨越磨合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前,我们制定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路线,政策法规必须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实际考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在制定经济发展路线时要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际的发展情况。当今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环境下,中国要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运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要想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实现中国梦需要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和物质资源的主要矛盾的存在,所以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为了建设科学、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原则,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一)和平赎买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1956年4月,就关于“十大关系”的演讲的时候,提出将主要矛盾写进党的政治决议。次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演讲,正确解析了当时国内存在的矛盾。虽然晚年对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解逐渐脱离实际,阶级斗争的范围被主观扩大导致了十年。但是创造性的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特点,顺利地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在吸取苏联解体教训之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为新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发展的要求。在当时“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需要明白一件事,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在进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妥善解决。邓小平认为虽然世界上偶有战乱发生,但总体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发展经济并在现代化建设发展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系。 (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的核心和本质是如何能够一直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确保党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新时期党建设的正确方向是科学理解马克思理论,创造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懈斗争,为了国家和人民生活安定富足,而努力奋斗。 (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和时代融合的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第一,科学发展观必须紧抓发展这一主题,以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再次,在充分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科学发展观指出,中国的基本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遵循一般的发展路径,必须努力避免和克服传统工业化的缺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三、结语 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使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了方式。事实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沿着这条道路,在短几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仍不明白,未跳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框架,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下,也先后开始采取措施进行体制改革。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 作者:林雪梅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越南是从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以小生产为主、不经过发达资本主义阶段这样一个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1986年越共六大是越南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开辟了越南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转换的进程。1996年,越共八大全面系统的总结了越南10年革新开放实践经验,宣布越南已经步入建设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的新时期,提出要全面配套的大力推进革新事业,继续完善国家管理下的朝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机制。 从越共六大至今,随着革新开放的不断深入,越共对越南的社会主义及发展道路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初步实现了由“官僚集中统包统管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一个具有越南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老挝由于被称为“半个社会主义国家”,老挝人民革命党作为执政党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方向,但是人民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加上国家小,人口少,国内经济非常落后,老挝社会还处在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的时期。 1989年老挝召开四届七中全会,重新认识了本国国情,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认为老挝生产力水平和国民经济的起点低,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尚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仍处在建设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为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创造必要条件的历史阶段。在此之后,老挝对本国的国情进一步认识,意识到“不能无选择的抄袭某一国家的模式”。1996年老挝的六大制定了到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七大的召开对老挝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出了老挝今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任务和总方针,为老挝的革新开放和社会主义探索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朝鲜从2001年访华后开始改变了过去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看法,认为当前没有什么事情比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使之适应新世纪的要求更重要。2002年朝鲜进行了调整物价和工资的经济改革,并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朝鲜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开始启动。虽然朝鲜领导人对许多内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并采取了某些改革措施,但是朝鲜的大政方针尚没有根本性改变,目前的政策调整仍是在“朝鲜式社会主义”模式框架内进行的。 古巴1990年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了调整,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思路。1994年以后经济开始增长,社会局势趋于稳定,但至今国民经济依然贫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古巴共产党召开五大,大会重申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美国的压制下谋求生存的唯一方式;提出继续根据本国国情稳步进行改革开放;强调经济工作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认为“芸豆比大炮更重要”;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公正,也要有效益、有质量。经过改革开放,古巴不仅坚守住了社会主义阵地,而且在改革开放中逐步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 尽管现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都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和积累,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但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这些重大问题是现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并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系着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命运与前途,需要社会主义者们不断探索,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新回答。 作者:白帅单位:沈阳工学院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现代工业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命运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同源性 现代化本质上是以工业化为动力和核心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1]。没有以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为基础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就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同样也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初现代化”(即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手工劳动时期)、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以及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等几个历史形态,而与每一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都是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发展和进步。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理想都产生于“原初现代化”时期。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原初现代化”进程,则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产生人类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的开始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其内在的基本矛盾由此也逐步暴露,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基本物质前提。没有相对成熟的大机器生产,就没有相对成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就没有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和激化,先进思想家便无以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无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无以找寻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和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开始就把大机器生产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的基本前提,强调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是对机器大生产发展要求的更主动的适应。同时,任何背离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轨道的社会主义思潮都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他们认为,脱离了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客观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是不可思议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只能造就“社会主义的讽刺画”[2];那些不能反映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潮,都因其“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令人感到可笑”[3]。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一步发展为更高级的历史形态——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变得更为成熟,资本主义的影响笼罩了整个世界,但由此也发展和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各种矛盾。正是在这一客观前提下,社会主义运动才得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由此而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矛盾的发展,二战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切都推动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虽不完善,但在二战前的现代化运动中成就显著,展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奠定了二战中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强大物质基础。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制度跨越了一国的界限,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新型社会制度体系。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从此成了执政的共产党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能否在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上与时俱进,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 毫无疑问,战后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曾同时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然而,战争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遭遇了各种重大挑战后,继续保持和扩展了其先发优势,而苏联及其影响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能够紧紧追随现代工业文明前进的步伐,在新科技革命和世界一体化浪潮中遭受严重失败,从反面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紧紧追随现代工业文明前进的步伐,在一个原先基础极其薄弱的国家情况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和强大生命力,同时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事业沿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主干道探索前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客观回顾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工业文明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时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脱离了人类文明的主干道,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多种社会形态。从时间上说,有先后关系,也有一定时间内共存的并列关系,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过去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递进说”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当然也不存在充分的理论根据,早已受到严谨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误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它所引发的各种错误认识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它使我们长期以来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运动起源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衰落,而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便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这种认识使我们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源性的认识和研究,忽视了尊重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规律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先进性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与研究,忽视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和研究,给整个科学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同样起源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主干道上长期共存和发展的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历史事实就是最好的理论逻辑。我们只有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或教条出发,才能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工业文明带来共同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有其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着差别和对立,但同源于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主干道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他们必然面临许多相同的机遇和挑战。 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工业化必然造成各国社会的发展和深刻变化,如经济的进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政治上层建筑的演变、新社会阶级分层的形成、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等等。在对待工业文明带来的基本发展趋势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者的态度及基本对策必定有着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者无疑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无论是我们所希望的,还是我们力图克服或避免的,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造成的基本趋势都是注定会出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不论各国的传统和国情有何差异,“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4]。 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看,从分散到整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整体世界的形成却主要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基本成果。工业化引起的世界整体化,必然造成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域的“相互依存”,全球化是这一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也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人类都必然愈来愈多地面临着全球共同问题的挑战,世界的“相互依存”推动着各国的互助和合作,在客观上已经不可能再允许“两个平行市场”之类现象产生或存在。和平与共同发展、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共享、反吸毒贩毒、反对恐怖主义、防治艾滋病等问题,既具有地域性,同时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国家或地域。世界正变得愈来愈小,作为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正在时间和空间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面对共同挑战的世界需要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治理,分散的努力可能使我们面临共同失败的危险。在这种情形下,夸大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显然违背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中的合作共处必将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在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不同的国家既要独立自主地捍卫和维护自身利益,但同时也不应忽视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世界发展客观存在的普遍性和共性。每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不能不顾自身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性,不能不顾本国人民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但也决不能违背世界发展的潮流。忽视主流文明扩展的基本趋势而过分强调自身特性是经受不了历史考验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某些极端民族主义国家遭遇的挫折,都充分说明了背离人类文明主干道的严重后果。 西方是现代工业文明起源的摇篮,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迄今仍处于领先地位。由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领先地位,西方各国在应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也保持着相对的先进性,并在国际竞争中始终保持和扩展着其优势地位。为了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保持和扩展其优势地位,维护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在应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西方各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宝贵经验。然而,我们却长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孤芳自赏,没有充分认识或承认西方国家在应对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上先行者的地位,不顾客观事实和基本规律,总是拘泥于姓“资”姓“社”之防,盲目排斥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上已经取得的各种经验,更没有能够充分重视和研究它们的各种教训,反而把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某些不可避免的现象当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有弊端加以批判,这使我们在实践中一度偏离了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轨道。 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5];“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5]。邓小平同志也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6];“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6]。面对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带给人类的各种共同机遇和挑战,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积极适应世界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在最大限度加速国内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合作,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社会主义运动肩负着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建立人类理想家园——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光荣使命。在社会主义尚处于理论形态的发展阶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3]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决不能放弃或忘却自己的根本目标。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告诫我们:“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7]如今,世界历史又走过了一个半世纪还要多的时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充分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不能跨越历史阶段的谆谆教诲,以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既胸怀远大理想,更注重严谨求实;仅凭一腔热情而急于求成,必然危害乃至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又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6]只要简单回顾各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我们便会发现: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是带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现象;邓小平同志的论断正是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新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总是要与一定的民族国家形式相联结的,这就必然首先要求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国际领域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表现为两者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的国际外交关系。社会主义既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她自始就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存在,以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克服资本主义矛盾和战胜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己任,这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文明主干道上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方向,要求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超越目标是密切相联的。换言之,没有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就不可能最终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6];“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6]。无疑,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把握了问题的实质。 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使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由于历史发展的因缘际遇,社会主义制度都首先建立在工业文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这一点过去却没有能够引起各国社会主义者的高度重视。他们都面对着相对落后的发展基础和条件,都面对着国内相对更多的前工业文明因素的障碍和干扰,都面对着学会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问题。简单地说,都面临着始终保证在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上永不偏离前进方向而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艰巨使命。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相对滞后表明,实现后发赶超是社会主义各国在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基本目标。在这一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必定是既相互否定,又相互借鉴和交流,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各国工业文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这种竞争共处关系的长期性。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十分重视西方各国在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机遇和挑战中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共处。即便将来实现了后发赶超目标,世界将进一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我们将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和孤芳自赏中步入人类的理想家园。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展望21世纪下半期中国发展前景时所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到那时,更不会改变了。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也不会同意”[6]。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在实现后发赶超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本性。列宁曾经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8]。邓小平同志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然,要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唯有循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轨迹不断探索前行,才是一条科学的光明之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既要不断地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内在矛盾,更要充分重视克服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或思潮的干扰,充分重视“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唯有如此,才能成功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在批判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本质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旗帜鲜明地作了大量论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正呼唤着新的理论创新,经典作家们的探索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提供现成的答案。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表明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找到了一条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之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苏东巨变,犹如一场“政治地震”,曾经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但是,历史的经验和客观的现实都告诉我们,随着人类历史沿着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更深入地进入到全球化的新阶段,在它赋予资本主义以新的生命力的同时,它也必将为社会主义各国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现代化目标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必将为美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现代工业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历史命运的认识不断深化,而社会主义事业本身正是在这种从不间断的反思和革新中走向辉煌。过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日趋尖锐,由此引发的苏东巨变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人类历史更深入而全面地步入了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轨道,这一切都推动着人们从不同立场和角度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就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作一些反思。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同源性 现代化本质上是以工业化为动力和核心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1]。没有以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为基础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就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同样也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初现代化”(即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手工劳动时期)、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以及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等几个历史形态,而与每一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都是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发展和进步。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理想都产生于“原初现代化”时期。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原初现代化”进程,则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产生人类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的开始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其内在的基本矛盾由此也逐步暴露,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基本物质前提。没有相对成熟的大机器生产,就没有相对成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就没有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和激化,先进思想家便无以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无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无以找寻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和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开始就把大机器生产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的基本前提,强调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是对机器大生产发展要求的更主动的适应。同时,任何背离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轨道的社会主义思潮都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他们认为,脱离了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客观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是不可思议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只能造就“社会主义的讽刺画”[2];那些不能反映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潮,都因其“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令人感到可笑”[3]。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一步发展为更高级的历史形态——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变得更为成熟,资本主义的影响笼罩了整个世界,但由此也发展和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各种矛盾。正是在这一客观前提下,社会主义运动才得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由此而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矛盾的发展,二战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切都推动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虽不完善,但在二战前的现代化运动中成就显著,展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奠定了二战中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强大物质基础。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制度跨越了一国的界限,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新型社会制度体系。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从此成了执政的共产党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能否在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上与时俱进,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 毫无疑问,战后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曾同时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然而,战争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遭遇了各种重大挑战后,继续保持和扩展了其先发优势,而苏联及其影响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能够紧紧追随现代工业文明前进的步伐,在新科技革命和世界一体化浪潮中遭受严重失败,从反面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紧紧追随现代工业文明前进的步伐,在一个原先基础极其薄弱的国家情况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和强大生命力,同时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事业沿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主干道探索前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客观回顾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工业文明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时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脱离了人类文明的主干道,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多种社会形态。从时间上说,有先后关系,也有一定时间内共存的并列关系,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过去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递进说”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当然也不存在充分的理论根据,早已受到严谨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误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它所引发的各种错误认识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它使我们长期以来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运动起源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衰落,而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便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这种认识使我们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源性的认识和研究,忽视了尊重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规律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先进性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与研究,忽视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和研究,给整个科学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同样起源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主干道上长期共存和发展的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历史事实就是最好的理论逻辑。我们只有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或教条出发,才能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工业文明带来共同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有其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着差别和对立,但同源于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主干道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他们必然面临许多相同的机遇和挑战。 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工业化必然造成各国社会的发展和深刻变化,如经济的进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政治上层建筑的演变、新社会阶级分层的形成、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等等。在对待工业文明带来的基本发展趋势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者的态度及基本对策必定有着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者无疑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无论是我们所希望的,还是我们力图克服或避免的,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造成的基本趋势都是注定会出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不论各国的传统和国情有何差异,“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4]。 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看,从分散到整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整体世界的形成却主要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基本成果。工业化引起的世界整体化,必然造成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域的“相互依存”,全球化是这一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也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人类都必然愈来愈多地面临着全球共同问题的挑战,世界的“相互依存”推动着各国的互助和合作,在客观上已经不可能再允许“两个平行市场”之类现象产生或存在。和平与共同发展、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共享、反吸毒贩毒、反对恐怖主义、防治艾滋病等问题,既具有地域性,同时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国家或地域。世界正变得愈来愈小,作为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正在时间和空间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面对共同挑战的世界需要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治理,分散的努力可能使我们面临共同失败的危险。在这种情形下,夸大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显然违背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中的合作共处必将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在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不同的国家既要独立自主地捍卫和维护自身利益,但同时也不应忽视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世界发展客观存在的普遍性和共性。每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不能不顾自身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性,不能不顾本国人民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但也决不能违背世界发展的潮流。忽视主流文明扩展的基本趋势而过分强调自身特性是经受不了历史考验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某些极端民族主义国家遭遇的挫折,都充分说明了背离人类文明主干道的严重后果。 西方是现代工业文明起源的摇篮,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迄今仍处于领先地位。由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领先地位,西方各国在应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也保持着相对的先进性,并在国际竞争中始终保持和扩展着其优势地位。为了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保持和扩展其优势地位,维护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在应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西方各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宝贵经验。然而,我们却长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孤芳自赏,没有充分认识或承认西方国家在应对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上先行者的地位,不顾客观事实和基本规律,总是拘泥于姓“资”姓“社”之防,盲目排斥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上已经取得的各种经验,更没有能够充分重视和研究它们的各种教训,反而把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某些不可避免的现象当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有弊端加以批判,这使我们在实践中一度偏离了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轨道。 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5];“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5]。邓小平同志也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6];“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6]。面对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带给人类的各种共同机遇和挑战,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积极适应世界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在最大限度加速国内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合作,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社会主义运动肩负着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建立人类理想家园——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光荣使命。在社会主义尚处于理论形态的发展阶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3]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决不能放弃或忘却自己的根本目标。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告诫我们:“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7]如今,世界历史又走过了一个半世纪还要多的时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充分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不能跨越历史阶段的谆谆教诲,以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既胸怀远大理想,更注重严谨求实;仅凭一腔热情而急于求成,必然危害乃至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又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6]只要简单回顾各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我们便会发现: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是带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现象;邓小平同志的论断正是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总是要与一定的民族国家形式相联结的,这就必然首先要求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国际领域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表现为两者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的国际外交关系。社会主义既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她自始就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存在,以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克服资本主义矛盾和战胜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己任,这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文明主干道上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方向,要求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超越目标是密切相联的。换言之,没有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就不可能最终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6];“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6]。无疑,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把握了问题的实质。 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使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由于历史发展的因缘际遇,社会主义制度都首先建立在工业文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这一点过去却没有能够引起各国社会主义者的高度重视。他们都面对着相对落后的发展基础和条件,都面对着国内相对更多的前工业文明因素的障碍和干扰,都面对着学会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问题。简单地说,都面临着始终保证在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上永不偏离前进方向而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艰巨使命。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相对滞后表明,实现后发赶超是社会主义各国在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基本目标。在这一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必定是既相互否定,又相互借鉴和交流,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各国工业文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这种竞争共处关系的长期性。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十分重视西方各国在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机遇和挑战中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共处。即便将来实现了后发赶超目标,世界将进一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我们将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和孤芳自赏中步入人类的理想家园。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展望21世纪下半期中国发展前景时所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到那时,更不会改变了。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也不会同意”[6]。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在实现后发赶超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本性。列宁曾经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8]。邓小平同志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然,要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唯有循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轨迹不断探索前行,才是一条科学的光明之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既要不断地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内在矛盾,更要充分重视克服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或思潮的干扰,充分重视“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唯有如此,才能成功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在批判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本质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旗帜鲜明地作了大量论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正呼唤着新的理论创新,经典作家们的探索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提供现成的答案。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表明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找到了一条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之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苏东巨变,犹如一场“政治地震”,曾经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但是,历史的经验和客观的现实都告诉我们,随着人类历史沿着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更深入地进入到全球化的新阶段,在它赋予资本主义以新的生命力的同时,它也必将为社会主义各国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现代化目标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必将为美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论文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为什么)--------重点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③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④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三、党和政府应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⑤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⑥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总之、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应不断坚持和完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搞好党的建设。政府应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严格依法行政。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四、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的关系 (一)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是一个统一整体。 四中全会《决定》据此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决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 (二)如何处理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五、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要用和谐促发展,用发展促和谐。 六、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七、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 (一)、经济发展的和谐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3.绿色GDP和循环经济 (二)、经济利益的和谐 1.努力缩小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 2.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3.以人为本,实践党的宗旨 4.走群众路线,依法行政 5.完善监督机制,建立源头反腐制度 (四)、加强诚信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常识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本质、根本目标。怎样构建礼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见习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经济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应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发挥自身优势,以平等的身份、同样的机会和相同的起点参与竞争,将更加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好各自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当时的实际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是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今后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的同时,将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努力抑制地区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富有效率,同时科学地实施宏观调控,使经济有序发展,从而使宏观经济运行走上持续快速健康的轨道,摆脱大起大落的怪圈。 4、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5、社会主义本质。6、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 7、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8、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就业、经济效益)。 [哲学常识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体现了上述道理。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与方法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核心是和谐,本质也在和谐。“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3、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上述道理。 4、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谐社会要求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是矛盾的统一性第一种情形的体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另一种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即各种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避免第二种情况,就必须建设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这是矛盾统一性第二种情形的体现。 5、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 6、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7、实践与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具体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的深化,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出的正确认识。 8、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治常识分析]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内部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出来,而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错综复杂,有的甚至表现得比较尖锐。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严重影响社会主义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影响经济发展。面对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政府要切实履行政治职能,积极疏导,有效防范,从完善机制上解决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2、要重视正确履行国家职能。政府要切实履行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3、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各级国家机关应以人民利益为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5、维护我国的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的关系。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现为: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6、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只有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才能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7、坚持党的领导、性质和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性质新的内容,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坚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的民族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9、坚持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能够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0、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进入二十一世纪,放眼全球,仅剩下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和古巴),其发展情况各异。回顾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勾画出社会主义蓝图到苏联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新中国成立,全世界兴起社会主义浪潮,再到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从历史角度上讲这个新生的社会制度,经历坎坷,有辉煌也有低潮。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这三个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作为条件的那些内容,既反映性质,又决定目的。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简述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邓小平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中国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以前,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如今,只有中国才能就社会主义。中国在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非常严重的问题。 首先,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有很多争论。邓小平同志说的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能够极大的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创造力,能够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所以能够符合这些特性的就可以吸收到社会主义里,这才是社会主义拥有最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都是社会主义的,凡是与之相反的都应从社会主义中抛弃掉。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才能永远充满生机。 社会主义应该能够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为了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们中国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育科研体制,创造创新科研体制和环境,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提过充足有力的人力资源。 社会主义应该能够极大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我们中国近些人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中国这些年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文化方面。一个文明的兴起是科技和文化双重作用的结果,甚至文化的作用会更重要些。因此我们中国要想崛起并要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世界的下一个文明中心,就必定要重视并大力发展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文明思想博大精深,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将儒家思想文明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想结合,创造出新的儒家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并向世界推广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拥有强大的军事后盾,保卫国家安全,维持社会的安定。中国目前的周边环境并不太平,台独愈演愈烈,和平同一的可能性越来越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日益盛行,对历史台独模糊,有美化战争的倾向,并且视中国为忧患,在各方面不惜损害自身利益来打击中国,企图阻止中国的发展;东南亚各国于中国都有岛屿争端,并且大部分岛屿都控制在他们手中;印度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一直视中国为战略对手,并且已拥有了核武器;北方俄罗斯尽管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它也一直提防这我们;朝鲜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对我们的发展确指手画脚;外蒙古夹在两个大国中间,最近打算今年8月和美国要搞多国军演,其目的和意义值得揣摩;西边阿富汗已被美国搞定,建立了亲美政权,等等……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失去了苏联这个竞争对手后迫不及待的找到了中国作为他的战略对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目前的周边环境就是他的杰作,他不遗余力的在战略上包围中国,企图阻止中国的发展,妄图扼杀分裂中国。在这极其复杂的周边国际环境中,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充分做好军事准备,只有拥有了绝对的实力才能不战而驱人之兵,才能避免军事冲突,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愿望。 我们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路程上还有许多迫不及待的问题需要解决:官员贪污腐败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公款吃喝,各种费用报销等等浪费和侵吞了国家极大的财富。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在制度上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其次要制定严厉的法律惩罚措施,在07或08年开始施行,在次之前的贪污腐败行为,如果主动坦白,上交赃款,视其态度按以前法律从宽甚至免于刑事责任,如若没有坦白而被查出来要按以前的法律严惩;而对于以后所犯的罪要按新的法律严惩,建议为贪污1000元判一年,1万元十年,再多了就枪毙,并且贪污的所有款项都要归还给国家,如果偿还不了就让其家人按照继承法规定的继承财产的比例来偿还,还是偿还不了再要其子孙偿还。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是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建议国家对富人多征税,来补贴穷人和改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个问题是“三农”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繁荣,是目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相信政府可以搞好这件事。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本人认为,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交往的愈加频繁,世界统一为趋势将在曲折中前进,并且最终成为现实。目前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兴起,各种国际组织的成立,国际法规和国际标准的制定,都是这种趋势的表现。我预计,在200~500年间,世界上将会有一种普遍通用的语言(我估计很可能是英语,但我希望是汉语),统一的文化,统一的法律规则,甚至统一的一个国家,统一的一种社会制度。因此,我希望中国政府要在这方面有所认识,抓紧时间稳健的进行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我相信,再过50~100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成功,必将在世界上兴起新的一股社会主义浪潮,大大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推动世界奋勇向前。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深刻的、创造性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言之,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其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价值理念,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其二是中国特色,它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运用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照搬本本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它凸现社会主义在中国独有的特点、方式和经验。当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化的结晶。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品格,它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是当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当代内涵和当代特征。比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时代主题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等等,都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比如,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的拨乱反正;既具有社会主义属性,又具有“当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现代文明优秀成分的积极吸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中国国情,吸收其合理因素,赋予其中国特质和中国形式。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性”,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又一重要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总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范畴、大概念。从纵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经由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而来的,经历了创始、形成、丰富发展几个阶段。从横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总汇,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党的基本路线、“四个坚定不移”、“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之间有机联系,各有功能,互动互促,构成一个内涵丰富、功能完备、特色明显、逻辑严密的体系。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和我们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党和国家2020年的奋斗目标。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不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而是永远向着实践开放,向着世界开放,向着未来开放,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歌猛进而不断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而丰富的内涵,表明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国家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正确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积累了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经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主义建设同执政党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新任务,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这是我们党和人民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近16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期间,社会主义既经历过凯歌高奏的年代,也经历过发展受挫的岁月。是成功还是挫折,从根本上说,在于是否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就表现在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一直把实行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按劳分配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也就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 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离开这一点,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据。 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都十分明确地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科学论断。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一个最卓越的重要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科学社会主义是和工人阶级政党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说,工人阶级只有把自己组织起来成为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才能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社会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从其阶级属性和主要内容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不断发展。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谈社会主义,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还在于我们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从国情出发、与实际相结合,就取得成功;什么时候照抄本本、照搬外国模式,就遭受挫折。所以,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这个实际说明,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能丝毫违背这些基本原则。这个实际还说明,我国仍然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体现中国特色。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我们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解放生产力,就不可能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解放生产力,又发展生产力。正如同志所说,“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搞私有制,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是一个过程,同步富裕、平均富裕是不可能的。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走上致富之路。既要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差距;又要规范分配秩序,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造。邓小平同志说,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它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突出了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的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邓小平同志说,“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尊重和保障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发展具有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努力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四个坚定不移”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根本所在。同志说:“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四个坚定不移”的要求,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个鲜明特点是富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而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则是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整个文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都是对这一论断的具体展开和落实。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作出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既有深刻的实践依据,那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艰辛探索所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丰富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开展社会建设形成的新鲜经验;又有充分的理论根据,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社会建设的丰富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社会和谐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这一论断的理论内涵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但是,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只有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按照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全会文件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兼顾了“大社会”和“小社会”两个方面。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创造性实践相统一的渐进的历史过程,需要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过程,体现到党和国家的一切重大决策、改革举措和全部工作之中。实现这一目标是长期的、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而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若干个历史阶段的持续奋斗。它要求我们必须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视野和战略高度来认识、来思考、来谋划,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不能随意提脱离实际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承诺。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旨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促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它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一个一个加以解决,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为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起点。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探索和理论上的重要突破,恰恰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的时候开始的,除了侧重探讨经济建设的《论十大关系》以外,深入的探讨和全新的思路,就是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著作里提出来的。 的这部著作,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宝库。在这以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如何建设的内容不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问题的核心和主题,正如讲话提纲的标题所说,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展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因为以前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焦点,是为了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开展的革命的阶级斗争,解决那种对抗性的矛盾。一切其他的非对抗性矛盾包括各部分人民之间的矛盾,都处于从属的甚至是被掩盖的地位。现在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人民政府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面对的是大量非对抗的人民内部矛盾,如何在人民内部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进行建设,自然成为主题。而在这个问题里面,占据关键地位的是领导和群众的矛盾,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矛盾。 分清楚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从完整的意义上说,只有敌我矛盾性质的阶级斗争才算完全的阶级斗争,人民内部矛盾一般不是阶级斗争。只有两种特殊情况,仍然算是阶级斗争或者带有阶级斗争性质:一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是我国所特有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矛盾控制在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内,这是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二是思想文化等即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这只能算阶级矛盾或阶级斗争在人民内部的影响、残余或历史遗留。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按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基于这样的分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政策和方法,主要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还有共产党和派之间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及从全国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所有这些都是人民民主的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这些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国家和社会,引导全体人民顺利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我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提高,我国的物质基础和各方面条件都大大增强了。与此同时,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都大大复杂化、多样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和谐不是没有矛盾和必要的斗争,而是要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化解这些矛盾,达到团结一致、和谐共处,共建共享的目的。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浅析科学发展观下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摘要: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把对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推上了新台阶。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特点。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者是。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仰。6月25日,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充分证明,它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二、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坚定不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哪些重要原则?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论述,解放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四个坚定不移”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强大动力、根本要求和奋斗目标。做到“四个坚定不移”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 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党根据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思想,从而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这“三个建设”发展为“四个建设”,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社会建设,将“三个文明”发展为“四个文明”,并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充实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格局。与此同时,同志还具体阐述了“四个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针,强调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认真抓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系统概括。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 五、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发展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最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命题,在“6・25”重要讲话中,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概括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七、小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只能有这一个而不可能有其他。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所有理论成果都属于这个科学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从静态看,它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辐射力,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理论空间十分广阔;从动态看,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立足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艺术领域论文:电子综合艺术在艺术专业领域的应用 【摘 要】通过学习电子综合艺术的概念、思想、技术,全方位了解什么是电子综合艺术,怎样学习电子综合艺术,电子综合艺术专业为艺术领域可以做出哪些贡献。事实证明,从这三个层面入手,可以很好的了解、学习以及掌握电子综合艺术此门新兴专业。这种学习电子综合艺术专业的方式方法,可以深入浅出的让学习者迅速理解这门专业的大意,也让学习者灵活学习、掌握以及运用这门专业。这门新兴专业,对艺术的思想领导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着艺术前瞻性的命脉。培养更多的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学习者,就是为未来艺术领域,甚至艺术与科技或多学科相结合领域,培养了更多的创意型高端人才,引领人们未来生活发展轨迹。 【关键词】电子综合艺术;创意;跨学科;交互;VR;cosplay 1 概念 1.1 新媒体 提到电子综合艺术,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一个词汇,人们听到更多的还是数字媒体或者交互艺术,说到电子综合艺术不得不提的,一定是新媒体这个引领时代的词汇。新媒体,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大多以电脑方式呈现,以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转化。具有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等时代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1.2 电子综合艺术 电子综合艺术,英文名:Electronic Integrated Arts(EIA)是用跨学科的方法来进行数字艺术,囊括了:平面艺术,数字媒体,移动媒体,交互艺术,装置艺术,等等。运用到了绘画、版画、摄影、设计、视频、声音艺术以及一些尚在开发科技的结合。是一门新兴的以电子、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背景知识而转化的专业。这一跨学科研究法,致力于研究传统艺术的渗透与数字技术的扩展。这个专业的学生已经在世界各地成为艺术家和教育家,领导着文化话语的新兴领域,为新兴数字媒体的实践和创作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研主要课程包含Work and Analysis、Electronic Strategies、Advanced Electronic Arts、Art History/Criticism course。 1.3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被定义为学习者的情绪诱导,在某些方面类似于被教导的概念,并通过其对学习者提高部分感官认识。集成的术语用来表示艺术经验到学习过程。综合艺术表现为:感性认识、思维方式的隐喻、利用信息形式的替代。综合艺术也往往是指在新的实践创造和/或组合杂交的艺术形式。综合艺术是实践与新媒体艺术,计算机为基础的艺术,和基于Web的艺术。尽管新媒体更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媒体(综合艺术)通常涉及计算机加上一些其他的方式。举例:涉及新媒体集成技术的一个作品可能是与计算机有关的交互式多媒体雕塑去做音乐表演等等。 2 思想 2.1 大胆想象,无限创新 有了以上的专业概论基础,接下来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创作思维能力,这也是我在美国所学到的。无论是我自己的研究生课程,还是我担任助教的大学本科课程,美国教授们最在乎的是最大力度挖掘学生的创作思维。例如(电影:LIMITLESS, LUCY)所述,人的大脑是可以被无限开发的。有了良好的“剧本”“创意”才可以创作出更出色的作品。 1)要求学生在没有范围、重点、边框的情况下,大胆想象。首先,不要考虑到学生能不能做到,先考虑学生能不能想到。只有想到了,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要能想到的,就必定有一天能做到。 2)鼓励教学,艺术无国界,也无死板的统一标准,因人而异,不要用传统的“好”“坏”标准去束缚一个学生本应或本将拥有的想象力。抹杀了想象力,或者打击了信心,这是在将来的人生中很难挽回的。例如:在美国,我给本科生当助教的每一节课,主讲教师从未因所谓的“画的不好”“制作的不好”批评过一个学生,无论在大家世俗的眼光中它是个多么光怪陆离的作品,教师以及学生们都能说出这个作品中的些许闪光点,因为,谁也说不准,这个学生也许就是未来的梵高或者毕加索?艺术的审美标准是感性的,不要轻视年轻人,互相学习的过程,才是互相提升的最高境界。 3)课堂课后都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知识量,这些学生将来能受用的到底有多少?而是讲究互动,老师讲了今天应该传授的知识,应该用更多时间来倾听以及检验学生的收获和成果。例如:在美国的课堂上没有什么过于拘谨的气氛,老师和学生围圈而坐,老师自然先是传道授业,讲完本节课的重点,剩下的时间全部交还给学生,或是让每一个学生讲述预习内容,比如学生最崇拜的艺术家,以及学生崇拜他的原因,他的优点,作品依据和意义等。或是让每个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作业,做课堂点评。普遍的要求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张嘴讲话,每一个作品都要有你自己的见解,无论是学生自己的,还是同学的,甚至是艺术家的。如若时间有限,也会进行分组讨论,总之每个学期,每节课,每个学生,必然有开流的机会,无论是各抒己见,还是提出质疑,或是团队合作。这才是一趟课中,见证学生学习吸收多少,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学习与进步的机会。 2.2 大量阅读,提高修养 课后,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创意或者有兴趣的理念(有兴趣,自己的创意,学生才会更愿意花大量课余时间做更多的搜索),去阅读大量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图书馆,网上搜索,或实地考察(有些作品需要特定的空间时间以及技术支持,对空间的了解,掌控。涉及物理,工程以及更多学科也需要接触了解,寻找实现方法)。无论是什么,这种动脑、动手、储蓄的过程,是必须必要的。一个人,有了初步的想象与创意,若无真才实学,也是纸上谈兵。有了良好的知识储备量,再有了充实而闪光,发人深思的内容,才能亘古流传。一切禁不起推敲的创作,终究会被历史所遗忘。(见:3) 在许多学校的综合艺术已经实施并广泛用于教导学生留住关注对象。实现艺术在教育系统中集成的理由,这已经被许多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有关方面教育的讨论,逐渐形成完整性理论。方法包括让学生去博物馆,让他们去描述对绘画的理解和告诉他们这幅画的背景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在博物馆参观的英文文章。用艺术帮助教学的另一个例子是,让他们先读历史的一章,然后要求他们通过这一章的摘要,创作作品。另外,历史教学也可以通过cosplay(角色扮演)法,学生制定的字符类完成。通过五感认知,自主方式,完成原创作品。 2.3 跨界合作,收获可观 有了创作思想,又有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可谓胸有成竹,只欠东风。如今社会,地球可以称作地球村,各个学科之间又何尝不是呢?如果只是一味的钻研所谓艺术,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质的飞跃。如果与科技,自然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必然有一番新气象。(例如:MIT新媒体实验室,又如教过我的教授之一,著名艺术家Joseph Scheer,他的作品自然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每一个学科都有每个学科的制约性与局限性。例如,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和想法。在艺术的领域,他可以通过手绘、电脑绘制,描绘出初步的草图。也可以通过,视频软件、3D软件等等,来勾勒出如果这个创意实现后,带来的美好场景,而他不具备的是,他没有学过高数也没有涉及过复杂的编程。如果他与工程学院合作,工程学院根据他之前的想法,构图,视频,实现它的编程。这也许就不单单是一个美好的艺术作品,更是可以应用到人们生活当中的高级勾勒。(如:MIT Media Lab,他们的赞助商就达到200+,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如:LG,Panasonic,21st Century Fox,eBay,Gucci,google,IKEA等等许多不同行业的支持。) 有跨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似性。结合艺术融入其他科目有助于加快和促进学习的过程。艺术促进创新。综合艺术比在每个区域独立的指令更经济。[3]这种类型的课程的主张是,谁被艺术方法的整合,教过的学生有更多的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制定了艺术的欣赏。[4]它也被要求综合艺术活动是它将帮助学生的知识与外部世界连接,并帮助他在转移他的学习有关艺术的许多其他科目。 3 技术 3.1 绘画基础 说到绘画基础,值得提倡中国式教育,即使是毕加索后期创作充分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也有他之前的绘制超写实,出神入化的基础时代。良好的绘画基础,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绘画基础教会人们最基本的比例、审美、光线、色彩、对比等等。如果连盖楼的基础都没有,后期的想象力也会禁不起推敲,即使推敲了,到了一定程度,它也再没有深入的潜力。这样的教学也能磨练一个学生的细致与耐性。这是中国式基础教育的一个值得肯定的重要性。 3.2 历史哲学 作为艺术家,文化基础同样重要,没有任何一个借口告诉人们,艺术家可以没文化。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犹如盲人,无法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艺术史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通过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历史,了解艺术的产生、进程、精华。而学习哲学,更让人学会如何去思考,辩证的去看问题,从中发现更多的突破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为。(如:中国古代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佛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二重身、既视感。) 3.3 电脑技术 电脑软件,是一个永远在更新换代的电子产物,美国教授教给我的思想,非常值得我借鉴,不要一味的去学会所有的软件,那样你只不过是一个技术工人。而如果想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还是创意与思想修为。有了创意基础,再以此为点,去学习要用的上的那部分软件即可。不要为了学软件而学软件,而是为了作品而学。举例:迟至2012年,Final Cut Pro 还是一个炙手可热,非常好用的视频编辑软件。而2013年,新学期开始,Final Cut Pro已全面升级为一个家庭适用版软件,再也不适合专业视频编辑。再到如今2016年,VR的迅速崛起,也迅速的被AR取代,而MR又即将取代AR。“虚拟现实是伟大的过渡性科技,我们需要它来教会我们思考与数字媒体进行交互的新方式,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未成年人无法安全的使用虚拟现实,直到他们的眼睛完全发育。且使用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很容易引发大多数用户晕动。”即时通讯软件大蚂蚁 (Big Ant)的CEO罗斯西蒙斯(Ross Symons)这样说道。如此可见,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学会某一种软件,而是学会这个新媒体时代的核心思想,有超前的意识形态,根据我们自己的艺术创意,学习甚至创建相关的软件即可。相当一部分软件,就是在艺术家需要创作相应作品需要时,就此产生的。 有了以上三大论断(概论,思想,技术),清楚概念(了解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有敏锐的洞察力,积极思考的创作思维,以及文化等学科基础知识。便向成为艺术家迈进了一大步。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电子综合艺术家,有时候需要非常辩证的去看问题,需要很自信,但又不可自负。不能“皇帝的新衣”,但也不能完全不接受不同见解。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有团队合作懂得分享的容人之量。以及领导艺术发展趋势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眼界。 艺术领域论文:艺术领域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在南宁市邕宁区,壮族八音、嘹山歌、春牛舞、壮族采茶戏等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广为流传。“邕宁壮族八音”作为邕宁民俗文化的精髓,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在原邕宁县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一个重要品牌,并于2006年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融入邕宁民间民俗文化,我们课题组将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分成音乐和美术两个研究小组,各小组分头行动,搜集素材、营造环境、创编课程。在广泛采集素材的基础上,我们集思广益创编园本课程,将民间民俗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入我院的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和节庆活动中,让民间民俗艺术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去吸引幼儿,进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相互和谐的艺术教育特色。 一、邕宁壮族八音等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 所谓“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将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D、铙)、石(磬)、丝(琴、瑟)、竹(箫、})、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恰)八类,即八音。邕宁壮族八音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乐器组成,曾受“广州八音”文化影响,后又吸收了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步演变成今日以唢呐演奏为主,打击乐为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有“八音一响,喜事连连”一说,可见该艺术形式在当年的流行盛况。1983年,邕宁县文化局组织文艺专干深入农村开展文艺辅导活动,对壮族八音这一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加工,组建起以农民为主的百人“邕宁农民八音队”,形成了更具浓郁民族气息和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在原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器基础上,增添了四人齐擂的大鼓、师公“岳”鼓、壮家姑娘喜爱吹奏的无孔笛,另外加入壮族人民喜欢唱的壮族山歌“嘹”调、彩调、采茶调等,在单纯吹打表演的基础上配以“抬花轿”、背新娘、师公舞、“岳”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风情表演,并在演奏内容上创作了一批热烈欢快的新曲目。此后,邕宁农民八音队每年都出现在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上,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和当地百姓,还应邀参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迎宾和表演活动,在中外嘉宾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邕宁壮族八音已经成为邕宁的“文化品牌”。 尽管邕宁壮族八音等本土民间艺术形式在政府层面受到了格外的保护,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民间艺术与当代的年轻人和孩子都有相当的距离。 二、在艺术教育领域融入民间民俗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广泛搜集邕宁民间文化中的艺术素材 为了把邕宁本土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我们的园本课程,我们两个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集、民间采风等方式,收集到大量民间民俗音乐的音像及文字资料,包括一些邕宁原生态的山歌、歌谣、舞蹈等。我们组织教师走访邕宁区文体局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向他们了解邕宁各地特有音乐形式的传承情况;走访邕宁区花婆节研究会,了解花婆节节庆活动内容;前往邕宁区最负盛名的“八音之乡”――蒲庙镇那路村,在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乡八音传承培训基地那路小学调研、学习,并走访了壮族八音第六代传人黄才定老人;到“嘹山歌之乡”新江镇那蒙村,在那蒙完小向素有乡村百灵鸟之称的潘碧清老师了解、学习嘹山歌的知识和唱法;等等。 每年一届的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更是我们学习采风的良机,每次我们都会派老师去现场观摩、拍照、记录。 (二)选择适合的素材,融入艺术领域园本课程 保育院的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活动中。本土的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本土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艺术都是适合幼儿的,关键在于幼儿对它们是否熟悉和感兴趣。如果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便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唤起幼儿欣赏和表演的兴趣。 1.音乐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首先挑选那些幼儿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素材,直接应用于我们的园本课程。如白话歌曲《大西瓜》《花婆送福》,嘹山歌《星星》,白话童谣《团团转》《点虫虫》,舞蹈《鲤鱼与白鹤》《蚂y舞》等。这些音乐作品,内容生动,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如:嘹山歌《星星》是用方言演唱的,歌词诙谐有趣,歌曲旋律中透着民间艺术的特有魅力;舞蹈《鲤鱼与白鹤》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鲜明,表演者的表情诙谐有趣,舞美造型独特、新颖。其次是筛选、整理、改编一些成年人所参与的、稍显陈旧或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艺术活动素材,使之更具时代感,更易于被幼儿接受。如:民间流行的《花婆送福》歌曲原来的歌词较长,幼儿不易理解和记忆,旋律也不够美,我们从中截选了一段幼儿易于理解和演唱的词、曲,稍加改编,使之有说有唱,非常适合幼儿演唱,深受幼儿喜爱;大班舞蹈《鲤鱼与白鹤》是根据邕宁区百济乡一带的一个传说故事改编的,原来是成人舞曲,音乐旋律多变,舞蹈动作难度较大,我们先从舞曲中截选了一段快慢分明、生动有趣的音乐并稍加编辑,再简化原来的舞蹈动作,配上鲤鱼和白鹤的动作,改编成了幼儿喜欢和易于接受的幼儿舞蹈。这样的舞蹈编排工作,对专业的要求较高,但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总算小有收获。 2.美术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选编了那些幼儿易于接受、有助于提升他们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课程内容。如大班综合艺术活动《春牛》,引导幼儿用莲藕、杨桃等材料给春牛设计花纹,不但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还可以让幼儿在自由创作之后,把自己制作好的春牛舞起来,合作活动的氛围非常热烈。 (三)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隐性课程,创设环境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营造民间艺术教育的氛围,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 1.在特定区域创设兼具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双重功能的互动式环境。我们巧妙利用楼梯、走廊、墙面、门窗和房梁等空间位置,布置了大量含有邕宁民间元素的手工艺术作品,有春牛五谷庆丰收图、竹匾花婆脸谱、农家小竹楼图、布艺画、蓝印花布、泥塑、创意草帽、创意蒲扇等,为幼儿营造一种民间艺术的氛围,丰富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此外,我们还在幼儿园的创意空间提供了竹筒、稻草、五谷、布艺、竹匾、蒲扇、灯笼、草帽、藤艺、石子、种子、树叶、瓶子、纸筒等材料,让幼儿与环境中的材料充分互动,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自主绘画、剪贴、拓印、编、捏等方式“创作”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力。我班乐乐一直对美术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动手,说自己不会画画,但是在这个丰富的创意环境中,他主动选择喜欢的石头进行涂鸦,涂得很专注,作品完成后还很兴奋地拿给其他小朋友欣赏,并慢慢爱上了美术活动。还有一些小朋友,在教室里画画时喜欢模仿别人,在创意坊欣赏了别人的艺术作品后,竟脑洞大开,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了。 2.在开放式区域为幼儿的艺术创作体验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把民俗音乐室创设成开放式的活动区。每个星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至两次的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可以在里面选择喜欢的活动区角,自由地舞动、吹打、唱跳,分享快乐,提高自信。我们的“民俗音乐室”以“邕宁八音文化”为主线,通过图片、墙饰等把邕宁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礼》《壮乡歌舞乐》《抢花炮》《龙狮庆丰年》等展现出来,让幼儿进到音乐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民俗音乐室,我们还创设了“小小音乐室”“妆扮区”“龙狮庆丰年”“壮乡歌舞乐”“表演区”等几个区角,每个区角都有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妆扮区”有各种民族服饰、现代服饰、环保自制服饰和化妆品,“龙狮庆丰年”区有大鼓、竹筒鼓、锣、镲、唢呐等乐器以及我院老师自制的竹龙、纸龙、狮子、春牛等音乐活动材料。 3.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活动中,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本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将本土音乐融入各年龄段的早操,配合体育老师创编《簸箕操》《铜鼓操》等;利用晨间、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民间民俗歌谣、乐曲等;亲子运动会上运用自制的“纸龙”“布龙”“竹龙”“牛头”“狮子”等道具开展《龙戏珠》《舞春牛》《狮王争霸》等游戏活动。 最后,引导幼儿直接参与到本土的特色民俗活动中,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一年一度的“花婆节”活动极富地方特色,我们会告诉家长带上幼儿,让幼儿实地欣赏独特的民间表演和民间趣味竞技活动以加深认识,再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去再现“花婆节”的热闹景象。 (四)开发适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 《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遵从这些基本原则,我们以邕宁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兴趣,发展幼儿人格。 1.音乐教育要用音乐打动和陶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将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当中,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表1为我院大班“舞蹈《鲤鱼白鹤》”的活动教学案例。 2.美术教育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如:结合邕宁八音文化艺术节我们设计了“我的小铜鼓”手工装饰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铜鼓,知道铜鼓是八音艺术节的主要乐器;农历三月十二是邕宁传统的花婆节,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漂亮的花婆脸谱”绘画活动,初步激发幼儿对花婆文化的兴趣,将花婆“乐施好善,济贫扶困”的精神植入幼儿的心里;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上有个花灯会,我们便设计了一个亲子“创意花灯”手工活动,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传播环保理念;结合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我们设计了“五色糯米饭”手工撕贴活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庆期间,我们设计了“创意龙”“春牛”“我的小花炮”等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便于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表2为我院美术教研组开发的系列民俗文化美术课程。 三、反思及展望 进行课题研究两年多,我们惊喜地看到:我院幼儿对本土的节日、民俗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乐意参加艺术领域的各种民俗特色教学活动,勇于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并对自己的人格发展发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音乐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改编、创编能力欠缺。因此,将邕宁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这将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的过程。 艺术领域论文: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中式元素”的形态寓意运用原理研究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中国特色元素的形态及其寓意的深层次阐述来验证艺术形态的运用创作规律。以此来剖析中式元素的艺术运用原理,配以实际使用案例来诠释这种规律、原理给设计领域带来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在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创作者将艺术形态运用到设计作品中这种行为过程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来加以诠释:在记忆心理学方面,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重点提出过这样的理论:“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对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艺术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一切形态都和大脑记忆中的图形形态元素有关,只不过设计师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对这些视觉形态进行改变,或重组或复制或分解,这个活动过程就是设计,设计才产生出了新的艺术形态。这种活动类似于包豪斯理论体系中的重构原理。现代设计的基础理念都是基于这种活动。 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设计师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各种与中国相关的元素信息进行分类输出、重组或者分解,形成新的形态,并将形态融入作品中去,最终以各种实体物品或者视觉形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中式元素运用在现代设计中的完整过程。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将大脑中的中式传统元素重组或者解构或者复制这个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呢? 1.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的复制方式运用 这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运用方式,即在设计作品中对形态的使用采取忠实的保留态度,目的是极大限度的还原形态本身的寓意及文化特征,保证传达过程的简单准确化。但这种复制并不是随意而发,而是强调一定要在当前的设计主题与使用到的中式形态在寓意及文化特征上必须高度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太阳神鸟图案复制运用的案例。该案例中太阳神鸟图形是已经存在的中国古人开发的艺术形态。案例合理的运用了该元素形成了新的景观节点,在运用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更改。如果我们对其进行盲目改动,将可能会破坏文化的纯粹性与严谨性,甚至破坏其原本的寓意,反而影响了文化的传承与设计意图的表达。 2.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的重组运用 即将两种以上的中式元素通过一定的主题,有目的的将其按照一定的法则组合在一起使用。组合的过程即是创作者对元素及文化的综合理解、运用过程。这种对形态的重组使用必须要在充分理解形态及形态寓意的前提之下才可以为之。否则可能破坏中式元素最为讲究的文化特征。如上图所示,非常经典的中国银行的LOGO,创作者将中国的文字“中”与货币“铜钱”这两种原本不相干的元素进行了形式上的组合,既体现了银行这个主体,又体现中式图形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构成上则充分体现了左右对称的形式美法则。不难看出,重组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创作方式,但切忌生拉硬扯,强行为之。图形最终要求整体风格一致,自然和谐。 3.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分解方式运用 即将中式元素形态进行拆解,利用局部重新形成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通过此种行为,设计师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图形中提炼出更多的符合设计意图的形态,每一种元素形态均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提炼分解出的新形态必须要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种形态原本的设计意图,最好能联想到其完整的形态,否则就会成为四不像,让使用者不知所去。更为重点的是,这种由新生形态联想到的原本形态所代表的寓意必须与当前的使用主题是相一致的。即一切分解改变必须保持基本的文化特征。如上图所示,上述作品将中国文化中关于古建筑的元素从建筑本身中分解开来,取其重要特征,并重新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去。既体现了文化性又创造了新的艺术形态。 通过上述方式,我们能合理的运用中式元素形态,甚至是创造出新的图形。我们还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中式元素的形态影响极其重要,甚至要高于形态本身。试想一下,没有中国文化的艺术形态又如何能称之为中式元素呢。但形式美在中式文化中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中式元素图形中,均有力的体现了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是指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经过数千年的承传,中国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文化典范。在这些人类不朽的结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图形以其丰富多样而又令人叹为观止的寓意,加上极其灵活的运用方式及形式美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比如“花中四君子”。古诗文、绘画作品中常涉及到的梅、菊、兰、竹,不仅具备千变万化的艺术特征,更能反映中国人的人格魅力。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在形象上具备傲霜斗雪的外在特征,内在则是坚韧不拔、不惧困苦的人格象征。菊,不仅清丽淡雅,同样傲箱斗雪,芳香袭人,因其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与世无争,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兰、竹,等均有不同的寓意,在此不一一赘述。在如此丰富的寓意前提下,“花中四君子”的艺术形态更是极尽玲珑之心,形态美法则体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但是,无论中式元素形态的变化多么复杂多样化,我们都可按照现代图形研究方式将这些形态归纳为三个大类,一为写实,二为抽象,三为写意。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三种形态的哪一种,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前提下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前文所述的中式元素的运用理论,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的运用可以弘扬国粹,传播中式文化,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图形与文化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式元素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各个领域中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比如建筑设计领域、平面设计领域、动漫设计领域等。下面我们对三大类形态的中式元素,结合中式元素的研究理论,以及部分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为案例进行分类略加阐述。 1.中式元素写实形态的复制运用 右图是陶器名家肖春魁的紫陶作品,陶是极具中国特色文化的物品,陶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更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饮茶离不开茶具。古人讲究饮茶之道,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形态和寓意,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再赋与相应的文化氛围可谓相得益彰。作品中“梅”的运用更能突显饮者君子之意,芳香之意。在这个现代设计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品,口味到的是与中国元素图形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文化。“梅”依然是“梅”,本身并没有被改动过,文化依然是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看作是前面提到的中式元素的复制运用方式的体现,作品中“梅”的形态便是创作者运用写实形态与寓意的双重作用而创造的艺术结晶。 2.中式元素抽象形态的运用 抽象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的有缺陷的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层面。在形态处理上,抽象则形成高度浓缩的相对完美艺术形态。 如右图所示,这种抽象形态只是中式元素外在形态的表现形式而已,但其本质仍然脱离不了“菊”的原始形态本身,更脱离不了恬然自处、与世无争的寓意文化。其本意为“菊”,但此菊非完全写实形态的菊,我们看不到菊的通常形态,取而代之的是有根据的臆想图形。经过创造者的创造发展,成为当前所呈现的抽象艺术形态。其中反映了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 因其高度的概括性与完美的艺术形态,这种创作改变后的“菊”形态在各种场合被广泛的运用,如中式建筑设计、布艺、园林设计、服饰设计、饰品等。这些运用均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形式美与寓意美。在此类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创造者怎么进行艺术处理,其原始的形态及寓意一定要让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否则就会成为纯粹的抽象艺术,脱离本意的设计是失败的作品。 3.中式元素中写意形态的运用 写意讲究传神,重神似,其次者是形似。可见,精神内在才是写意的核心。 右图所示为杭州某地产广告创意作品,所用元素均为中国特色的写意元素,作品极大的体现出了恬静,舒适,悠闲的生态感觉,该地产商所要体现的产品品质及核心价值观不言而喻。这种表达远比文字描述更为有效,因为我们最相信的自己的感观,而非别人的语言。我们仅仅从图像本身就能体会到这种舒适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艺术形态本身所代表的含义而非人为强加。这种感染力正是中式元素深具魅力的原因之一。 总之,中式元素的存在与其形式美、学文的寓意是分不开的。对中式元素的运用,需要注意复制、组合与分解几种重要方式的综合运用,更需要深刻理解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即有中式元素图形对设计作品的影响。要想将中式元素成功运用到我们的作品中去,就要求我们要积累足够的中式元素,充实足够的中国文化。而在元素外在形态的选择上则要注意写实风格、抽象风格及写意风格的选择与个性化的处理。在设计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中式元素的文化与形式美不可分离。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形式美法则创造图形的便利性与科学性,对已经存在的中式元素图形进行二次创造,深度挖掘图形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内涵,为现代艺术设计丰富图形,提升设计的文化品味。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肖体江(1979-),男, 2001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现任教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平面视觉设计方面的教学工作。 艺术领域论文: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 摘 要:我们的家乡――建宁,是福建省十四个纯客家文化保护县之一。被称为“建莲之乡”,竹笋圣地,自然资源丰富,富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我们应该让本土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以传承保护、弘扬宣传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主旨,使孩子们从小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博大深远。 关键词:本土;民俗文化;凸显;艺术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创设环境,凸显本土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的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本土特色”为基础,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本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1、创设以民俗民风、家乡文化为特色的环境。幼儿园整个环境体现民俗民风教育特色,各处墙面、角落、长廊都由我们家长、老师共同收集材料,布置凸现民俗文化的布狮布龙、赛龙舟、傩舞面具、擂茶铺、高峰农家乐等,使幼儿和家长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民俗民风的气息。在教室布置时,我们根据节日和主题活动的要求,尽量通过民间艺术的途径来反映内容,有的用剪纸的形式表现,有的用撕帖、拼贴、剪报的形式。 2、投放适宜材料,凸显本土民俗。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收集材料(如稻草、蓝花布、土布、成熟的棉花和稻穗、竹子……等等)。老师、家长和孩子还用稻草编织出稻草龙、用竹子制作竹排,如:大班小朋友用蓝花布、土布制作围裙和头巾,投放创设角色区中来布置家乡美食,中班小朋友在豆腐坊中用麻绳做窗帘,蓝花布、土布装饰磨坊屋檐,为孩子们设置场景贴近生活,形象,能更好地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更好地感受建宁家乡最质朴本土的文化。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拓展幼儿园美术活动内容 1、民俗文化定义界定。在园本教研中,教师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到底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定义如何界定?如:景点名胜,地方戏曲、民间传说、民俗活动、建筑、人物、民间、服装与生活物品、地域文化等,分门别类设计成幼儿园美术活动课程内容。 2、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建宁历史悠久,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民间剪纸、龙舞、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围绕这些传统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美术学习活动,有助于幼儿了解地方传统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益于培养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激发幼儿将来长大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3、利用地方现代文化资源。民居、街巷、小区公园绿地、特色雕塑、步行街、商业街、高层建筑、广告宣传、展演活动、消费文化、大众活动、群众文化节等等,既有表面的文化内容,又有深层的人文内涵。围绕这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地方现代文化资源进行相关的幼儿美术课程态设计,引入美术活动课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4、开发利用生活材料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空间材料是幼儿在美术学习、创造的载体。是实施美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尽管《纲要》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制作的道具,竹编的蚌壳等。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我们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艺术课程中开展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更加乡土化、民族化、生活化。 三、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艺术活动中。 建宁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正是民间艺术大展时。建宁俗语云:正月闹得红,四季都太平。而闹红正月的民间艺术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 1、民俗舞蹈欣赏:如:在艺术活动《傩舞欣赏》中,教师通过播放PPT,让幼儿先认识傩舞的道具百家伞、担子、线毯、鼓等,再了解角色分配,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主要有七人领头表演,一人扛百家伞,六人戴六种颜色的面具,即六个扮相,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孩子们兴趣深厚,不由地模仿起来。 教师还向幼儿介绍傩舞的由来,傩舞是福建建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一种祈深拜天的仪式活动。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孩子们通过此欣赏活动,对建宁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并把此活动延伸到美工活动中,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线条和色彩画出各种各样的脸谱,做出别样的傩舞面具。孩子们带上制作的傩舞面具表演,更好地体现了具有建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走进校园。 2、学唱民间歌谣。教师们为了收集更好地民间歌谣,发动家长到民间调研,到各乡镇收集资料。如:《雄伟的金饶山》《闽江正源头》《莲花歌》等建宁民间歌曲。教师们把收集来的资料筛选整理,精心设计案例,融入到艺术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歌词能更好地了解建宁有家乡文化,同时,幼儿园还开展家乡民间童谣征集活动,教师与家长、幼儿一起把民间歌曲改编成孩子喜欢通俗易懂的童谣。 结合乡土人情,让幼儿在民俗文化感受建宁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融入艺术领域活动中。我们的活动策略是以艺术领域为基准,根据幼儿的能力及兴趣点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艺术领域教学中。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arduino控制器在装置艺术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摘 要:装置艺术是非传统艺术,可以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交互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arduino在其开发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极大的优势。arduino是一款开源的电子原型平台,包含了硬件和软件。能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的状态,进而利用软件实现对硬件的控制。 关键词:arduino;装置艺术;互动;单片机;通信;嵌入式 1 arduino控制器的简单介绍 (1)arduino来源于意大利,是一个开源的硬件项目平台。arduino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电子互动平台,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系统设计和互动产品开发方面。 (2)arduino基于单片机系统开发,功能多样,型号繁多。 1)arduino主控制器的型号有很多,如:Arduino Uno、Arduino Nano、 Arduino Mega 2560、Arduino Due、Arduino Leonardo;每一款主控制板的MCU基本都不相同,工作电压一般都为5V,也有3.3V的主控制板。IO口的数量大不相同,为了配合不同的需要来选用合适的arduino主控制板。 2) arduino有着丰富的扩展板,用来配合各种主控制板使用。如:Arduino GSM Shield、Arduino USB Host Shield、Arduino WiFiShield;扩展板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使转GPIO的扩展板,此种扩展板可以通过IC扩充IO口的数量,此种扩展板打破了主控制板IO口数量的局限性;另一种扩展板不会增加IO口的数量,直接插在主控制板的IO口上,此种扩展板上设计又直接插入传感器的接口,无需面包板之类的辅助器件即可完成主控制板与各个传感器之间的连接。 (3)arduino的开发工具,arduino编程具有多种方式,可供有不同需要的人群进行选择。 1)arduino IDE编程环境是官方免费的编程环境,此开发环境可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现支持Windows,MacOS,Linux操作系统; 2)arduino还可以在Visual Studio里面进行Arduino的开发,下载Arduino for Microsoft Visual Studio的插件即可,此方法适合熟悉和习惯微软的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的人群使用; 3)ArduBlock开发环境,ArduBlock软件是Arduino官方编程环境的第三方软件,目前必须依附于Arduino软件下运行,是一款为Arduino设计的图形化编程软件,由上海新车间创客开发。此种编程环境降低了开发者的学习难度,更加的适合艺术生使用arduino进行装置艺术的创作,降低了学习嵌入式的学习门槛,所有编程都可以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把高级的计算机语言和专业的语法,简化为一个个模块,堆砌在一起。最后和Arduino开发板互动, 做出激动人心的装置艺术的效果。 2 arduino在装置艺术领域的应用 (1)装置艺术需要的创作工具比较庞大,包括硬件电路上的要求、计算机、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开发环境和编程软件以及一些装饰性的材料。设备和软件是互动装置艺术的关键,程序的编写是实现硬件功能的基础,信号的输入输出、装置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实现全都在语言的编写处理上,创作工具的多样性对装置艺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arduino可以应用在创意载体为光、压力、温度等形式的装置艺术上,利用光敏电阻以及其他的模块采集信息,与计算机进行通讯传回数据,通过编程语言处理采集的信息从而发出指令,实现装置艺术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效果。 (3)arduino可以灵活方便智能的控制一系列电机的工作状态,如:伺服电机、直流电机、步进电机。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1216颗水滴的经典案例,从天而降的雨滴变化不同的形状并且周期性的反复运动,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这些水滴由细钢丝牵引,水滴的运动可以用arduino间接控制,arduino控制器直接控制电机的运动,从而达到装置艺术的效果。 3 arduino在装置艺术领域的优势 (1)arduino具有操作灵活的优势:arduino IDE可以在三大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Macintosh OSX、Linux上运行,而其他的大多数控制器只能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开发。为开发者在购买PC机和安装操作系统上提供了多种选择;arduino具有类似Java、C语言的开发环境。可以快速使用arduino语言与Flash或processing等软件完成互动作品。使操作更加的灵活。 (2)arduino可智能控制装置艺术与环境的交互利用arduino,可以简单地与传感器,各式各样的电子元件连接,如红外线、超声波、热敏电阻、光敏电阻、伺服电机等。支持多样的互动程序,突破以往只能使用鼠标、键盘、CCD等一些外部设备进行输入的装置的互动内容,可以更简单智能地达成装置艺术与外界的互动效果。 (3)arduino具有无需焊接使创作装置艺术更加方便美观的优点arduino具有不同型号的主控制板和扩展板(盾板),还有配套使用的各种模块,无需焊接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与主控制板之间也无需焊接,可以使用插口直接进行连接。使装置艺术作品更加美观,创作者的操作也更加的便捷。 艺术领域论文:农村背景下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 摘要:幼儿园一般是指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机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做好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方法就是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农村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和城市相比较低,对幼儿园的整体教育水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幼儿园的教育水平整体偏低,而农村幼儿园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其教育水平。本文以A幼儿园为例,调查该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现状,对该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提出了建议,希望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水平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艺术领域课程 实施现状 个案 课程实施就是将已经制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最为教育的基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农村幼儿园教育受到了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结合农村地区的现状和农村幼儿园的特点,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灵活调整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幼儿园教育,从而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水平,让农村的幼儿接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是将已经设计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而这些课程是从幼儿的特点出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正面影响,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方面综合发展等特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手段,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是之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和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对幼儿教育的普及提出了要求。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造成了农村教育业的发展也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对农村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将加强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近年来,课程实施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也在不断进行,而关于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并不太多,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深。 二、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个案研究法,以A幼儿园为个案进行了研究,深入到A幼儿园随堂听课,并且对该幼儿园自园长以下的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以此来了解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现状。 三、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 (一)A幼儿园介绍 A幼儿园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3404平方米,建筑面积1876平方米,发展到如今有9个教学班,在职教职人员33人,幼儿教师18人。 (二)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 1.园长的领导能力并没有完全发挥 园长是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主要负责人,能带领幼儿园的教师按照原本的计划进行课程的实施,而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A幼儿园园长和副园长教学能力突出,但是在整体的领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以下是对A幼儿园园长的访谈记录: Q:您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认知是怎么样的? A: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也参加过关于课程实施的培训,对于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一些新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我是持肯定态度,如果完全按照我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对于幼儿教育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但是目前园里的幼儿教师却不能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也不愿意改变之前的教学方法,课程实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Q:您认为贵园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课程实施? A:目前我们幼儿园的教材和别的幼儿园相比已经挺好了,教材的内容也比较完整,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的,有的时候出去学习,看到别的地方的幼儿园也有比较好的东西,也想用到我们幼儿园教学中。但是我们的老师平时上课也挺累的,根本没有时间搞太多的东西,只要能保证我们幼儿园在当地的幼儿园中处于领先水平就可以。 从对A幼儿园园长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幼儿园园长已经意识到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学习,但是由于农村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教师的态度影响到了幼儿园园长对课程实施的认识,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还有待提高。 2.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幼儿教师是直接面向幼儿,也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人员。因此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就是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对18位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教育对于园长的话比较认同,对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理念也比较认可。但是在实际的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缺陷。A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大都是由小学教师转岗而来的,只有两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毕业,但是工作经验不足。由于幼儿教师的惯性思维影响,还是完全按照小学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程实施,教学理念和实践脱节,影响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效果。 3.幼儿家长对课程实施并不完全认同 为了调查家长对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看法,笔者在A幼儿园进行了随堂听课,先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发现在幼儿园的课堂上,尤其是中班和大班已经学习的基础的拼音和算术,大班甚至已经让幼儿学习认字和写字,并且还布置的家庭作业,这是严重与课程实施的观念相悖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了进一步的访问,访问资料总结如下: Q:目前贵园的大班已经学习到了认字和写字,这个与课程实施的理念是否相悖,是否会影响到艺术领域课程的实践?(园长) A:这个问题我们也知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也想在办园的时候完全按照课程实施的理念来进行,和城市的幼儿园教育看齐,但是我们园中都是农村的孩子,家长的观念和城里的家长不一样。在幼儿园开家长会的时候,孩子家长已经和我们老师反映了为什么不教算术,不教拼音,还说他家旁边的小幼儿园已经学习到什么程度了,邻居家的孩子已经会认识几个字了,我们幼儿园为什么还不教孩子学习这些,每天就领着孩子做游戏、练审美这不是耽误孩子吗?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也给出了解释,也提出了艺术类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家长并不接受,觉得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也是没办法。 然后笔者又对幼儿教师进行了访谈,得到的访谈结果和园长的大体相同。 从这些访谈资料可以看出,幼儿园在课程实施中不仅仅受到了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影响,家长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幼儿园日常的教学活动,给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带来了阻碍。 (三)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特征 1.幼儿活动安排不均衡 幼儿园的课程实施需要对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五个方面全面发展,在课程实施的选择上需要全面覆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但是在实际的幼儿课程实施中主要侧重点还是语言和科学,艺术领域课程安排过少不利于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2.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教育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A幼儿园的幼儿课程实施中知识教学比重过大,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会让幼儿的童年都在学习知识、记忆知识,会让幼儿感到厌烦,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小学的学习。 3.课程实施名不副实 A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尽管尽量按照教材上的来进行,也加入了一些奥尔夫音乐和蒙特梭利教学,但是收到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影响,这些课程实施大都是做表面功夫并没有吸取到这些课程实施的精髓。 四、对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园长需要提高领导力 课程实施在幼儿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幼儿园园长应该更好的发挥其领导作用,在平时的工作中深入到园中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实践中,而不是花费在财务、人事、后勤等方面。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还有待加强,可以让幼儿园园长多才加相关培训,及时的学习掌握相关课程实施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在幼儿园中推进课程实施。 (二)社会专家进入到幼儿园中指导 一般的农村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由于繁杂的工作并没有过多的实践、精力和经费去参加培训,尤其是幼儿教师更是离不开工作岗位。因此可以让社会专家进入到幼儿园中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教育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帮助幼儿园克服困难,邀请专家到幼儿园进行定点帮扶,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加以帮助。 (三)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 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实践活动,而幼儿教师是其中的影响因素,在这一情况下可以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让幼儿教师能更为深刻的认识课程实施。在培训的过程中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实施更好地融入到实施中去,而不是指讲述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城市幼儿园的应用案例,因此对幼儿教师的培训需要较强的针对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地区的初步重视,社会各界也将关注的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了农村幼儿园教育中,而农村幼儿教师也越来越重视课程实施,并且融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影响,农村幼儿教育在课程实施的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枯燥无趣,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忽略了幼儿的感受,导致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根本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在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活动中去,为其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让农村幼儿也能各项素质综合全面发展,更好地完成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过程,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水平。 艺术领域论文:新媒体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 随着网络应用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受众的审美以及各种感官需求的提高,现阶段我们寻求的是以人的行为动因、思维方式为出发点的再现表现形式,从而多维表现信息传达的方式。信息交互设计是综合性很强的深入本质的设计学科,它使公共文化,信息在受众之间缩短了认知距离。因此,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研究是应用好新媒体的重要方向。 为什么有些被设计过的产品深入人心?它通过新媒体的技术去表达、展现出来,再加以与用户量身定制的考虑。对于我们这些设计者来说,这个市场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用户早厌倦了死板僵硬的诉说方式,然而绝大多数媒体仍在用老套的语言强加于用户;用户也反感了平淡无味的操作界面,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尽快解决,要在设计领域中将新媒体的技术发挥极致,共同打造一个融合当代设计与创意互动的公共开放空间, 并且借由 “互动设计” 的力量,让受众去接受,才会更好的获得信息。 交互设计方法体系 交互设计是以客户为基础,提供有效、高效,有用、可用和易被采纳的服务设计。参与用户调研融入用户体验是非常必要的,交互设计者要收集调研资料,统计体验回馈,进而调整产品的战略战术。多数用户需要轻松且解决问题的体验,“轻松”是对于用户来说的。为此,设计者应该调动一切力量,去完成并提供这样的体验。产品是没有生命的,需要设计师去定义,去赋予它生命,而且在用户需求基础上使产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例如手媒产品,产品本身的反馈机制用户在一个页面逗留多久,在观看图表的哪个节点退出,这些信息就像被安排好的有秩序的邮件,最终传输到终端处理器,但最后出来的结果和用户的真实需求不符,表述不清,逻辑性混乱,相反还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例如,乘坐地铁需要通过售票机,点击目的地,投币购票,然后拿着票进站上车,如果这一流程清晰合理,顺畅无碍,那么它也是一个合理可行的交互设计,服务也就达到了目的。分析数据也可以算是了解用户需求的一个途径,但数据往往与用户想要的相差甚远,所以设计团队要注意每个细节,而且在收集整理数据之后要做及时调整。总结以上,设计者如完成良好的设计必应思考五个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团队合力创造,按顺序执行,真实呈现,顾全整体性。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研究 如何设计一个体验良好的不对等沟通机制,是信息与交互设计的关键,我们需要一个或多个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思维方法。现今的产品,服务与系统越来越适应使用需要情境和积极主动地配合用户的行为动作,甚至为用户想到下一步的预案。新式的交互方式开始转变人们对传统产品设计的认识,例如用双手多点触摸的方式放大照片,用手在空中上下划动的方式,滚动网页相对于滑动鼠标滚动方式,这些设计是基于人的行为习惯创造出来的,让用户感到心切,操作愉悦。交互加入体感手段,这便是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实体交互设计帮助用户和产品,服务与系统交流的手段。体感交互意味着人体与有形物体的交互,在体感UI里一定会找到可握持和可触摸的元素。相对于基于电脑屏幕的人机交互而言,会更有效地帮助设计开发和提高用户与产品的交互模式,因为体感交互显得更亲密,更简单,更通情达理和更具有美学意义。 用户在服务过程中,以时间为维度与相关触点产生关系并形成体验,从服务前的期待到服务中的体验再到服务后的评价,形成服务的闭环。不要在意用户提出的具体产品功能,抓住他们真正想要的。用户要的是能争取最大利益,要的是稳定和高质量,要的是全世界都能看到他们的信息出现在各个媒体上,并有效的传播,这些需求才是我们真正的关注点。 虚拟时代的设计思维 虚拟时代的到来是商业的新模式,也是新的机,互联网拉近了每个个体之间的具体,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接收到信息,甚至达成交易。互联网的特点是高速传递,复杂的产品很吸引人却不可持续,因为主流用户很难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功能,他们会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很多信息会因为冗长无味的话被忽略掉,甚至导致有效信息也被跳过。将界面与典型的习惯个性关联起来,抓住关联性,更容易使用户更加投入。在乔布斯把“交互设计”扩展到了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其威力的虚拟时代,更讲求生存,而不是太多的讲求美观和内容精彩丰富。苹果产品顺应了这个时代,简洁的信息传递抓住了每个使用者的心。高新技术本身,毫无疑问非常炫,然而甚至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更不一定影响世界。 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式新媒体技术将在明天不断的拓展,与国外对比,国内的新媒体的发展比较晚,技术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软硬件结合还是最大的问题,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经验不足,应用手段还很单一,与艺术品结合的不够合理,而且没有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教育也只有部分教师在做兴趣实验类的艺术尝试和研究,成果均不成体系。在艺术高校应抓紧培养相关方向的人才,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以交互设计,个性化设计,虚拟技术设计为主要方向,提高我国整体艺术表现技巧,更要紧跟市场,深入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是新媒体该前行的方向。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 基金项目: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新媒体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XK064 艺术领域论文:幼儿园艺术领域舞蹈教学初探 舞蹈是人们用肢体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舞蹈便先于语言而存在了。我国的儿童舞蹈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系统的专业分类和分级,但在幼儿园里开设舞蹈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规范的指导方案,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只是艺术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我园作为致力于走艺术特色教育道路的幼儿园,如何让幼儿在保证身心建康又寓教于乐中学习舞蹈?如何让幼儿在舞蹈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幼儿用肢体语言来描述五彩缤纷的童真世界?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就幼儿舞蹈教学而言,必须以幼儿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舞蹈基础培训,让孩子们带着好奇与兴趣,轻松快乐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用优美的舞姿来诠释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激发幼儿兴趣,感受舞蹈艺术教学活动 《纲要》中提到:要激发情趣,激活兴趣。首先,节奏训练是舞蹈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比起旋律更为基础的是音乐的节奏,节奏也是联系幼儿舞蹈的最得力的桥梁纽带,而作为音乐元素的节奏,在舞蹈中具有核心作用。小班阶段,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尤其重要,因为节奏是舞蹈的灵魂。我们可以选择拍手、走路、孩子熟悉的儿歌、小动物的叫声、钟表的声音、拍球等,利用这些自然节奏结合音乐来训练,让幼儿对一些基本节奏产生感性的认识。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幼儿,需要老师耐心指导,寓教于乐,加深孩子们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步在跳跳、玩玩中提高对舞蹈的兴趣。其次是模仿能力,幼儿一听到欢快活泼的音乐,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如《虫儿飞》《快乐碰一碰》《能干的小手》等,使幼儿感到好学好记,很容易理解接受。这一阶段幼儿参与活动的时间比较短暂,兴趣容易转移,作为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舞蹈活动,让他们体验快乐,并逐渐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启迪、引导幼儿,尝试参与舞蹈艺术教学活动 中班阶段的幼儿更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验其中的快乐,主动积极地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探索与兴趣。这一阶段舞蹈活动的要求在于提高,动作更协调优美,面部表情更丰富,融入有目的的舞蹈学习,但舞蹈基本功训练是单调枯燥的,慢慢地幼儿对舞蹈失去兴趣,不愿主动学习。我园每天一小时的游戏化体验式教学法非常实用,让幼儿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增强学习舞蹈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保持兴趣的稳定。如学习“进退步”时,为了让幼儿感受动作特点,教师先让幼儿观看触摸摆动仪,再采用小脚向前踩小动物的游戏,踩完要还原,比一比谁踩得快;教“踏点步”时可以脱掉一只鞋,来区分脚步,再感受身体像小皮球一样上下弹动;横叉练习很疼,我们先让幼儿做一只趴在地上的小青蛙,边听歌曲边练习,比一比谁扮演的青蛙像,这样既形象又有趣,无形中幼儿就学会了;舞蹈动作“吸跳步”对孩子来说非常难,在教的过程中表演“找妈妈”游戏,规则是交替抬腿撒娇向前跑找妈妈(老师当妈妈),看谁腿抬得高。孩子们兴致很高,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幼儿通过每天的感受参与,把枯燥的基本动作变为具体事物作模仿,启发幼儿的形象思维。舞蹈游戏能保持游戏本身的可玩性,还能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同时也能完成舞蹈动作,在轻松的游戏中掌握技能技巧。舞蹈的游戏性和技巧性相兼容,让幼儿在“活动”和“玩”中体验到学习舞蹈的快乐。 三、感染幼儿心灵,体验舞蹈艺术的唯美 大班阶段,幼儿经过初期的兴趣、感受并参与舞蹈活动,进而达到主动参与的目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分为游戏舞蹈和表演性舞蹈,我园的艺术特色教育有效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游戏舞蹈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性舞蹈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我园教师运用舞蹈与音乐、游戏、环境创设相融合的舞蹈教学模式,在舞蹈活动中教师精神饱满,注重以幼儿为主体,用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幼儿,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轻松愉快地参与表演,从而自如地表现自我,展示舞蹈的魅力。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幼儿在自由表演中的一些动作,创编到舞蹈表演中,从而激发幼儿兴趣,更快掌握动作要领,使幼儿舞蹈水平从韵律节奏、音乐欣赏到舞蹈技能技巧表演逐步提高,最终达到舞蹈表演效果好的目的。观看过我园幼儿舞蹈表演的专家和老师认为:幼儿舞蹈不在乎技巧多么精准,而取决于幼儿陶醉在自我的舞蹈世界里,尽情地享受和展示美的韵味,这就是幼儿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吧!我园编排的芭蕾舞《天鹅湖》片段,在排练过程中,就是把舞蹈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教师和孩子一起游戏,观看芭蕾的一些基本特点;二是模仿与练习足尖技巧,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坚强意志;三是教师参与舞蹈作品的表演,让孩子们欣赏到老师的本领,坚定学习舞蹈的信念;四是在舞蹈教学中给孩子们提供自主探索、想象、创编的机会和空间,用孩子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艺术活动。 舞蹈既有艺术的感染力,又不失童趣、童真的表现力,我园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以及老师们不懈的实践钻研,创造出舞蹈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经验,掌握舞蹈教与学的一些技巧,取得一定的成绩,使幼儿舞蹈成为我园特色教育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一抹色彩,我们将继续探索钻研,让幼儿舞蹈在快乐有趣的环境里更好更快地发展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幼儿园) 艺术领域论文:关于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为当代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革新了艺术的创作和表现方式,使艺术具有了广泛的参与性。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也给当代艺术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讨论了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设计带来的变化,以及当数字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当代艺术后,为艺术设计带来的隐患。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艺术设计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中,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媒体应用对艺术设计带来的变化 (一)数字媒体应用提高了艺术设计的广泛参与性 数字媒体应用在艺术设计中,最大的益处是提高了艺术的广泛参与性,使艺术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特长,更成为了普通大众都能参与其中的娱乐。这也真正符合了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而传统的艺术,如雕塑、油画、书法、文学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的学习,才能被专业人士利用借以表现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对于普通大众,难以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情感和想象。 但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这一现象,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艺术设计的途径,使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到艺术设计过程中。例如计算机绘画技术,通过提供一些图像处理工具、图像特效模式,可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利用画图工具实现绘画创作,使普通人可以利用绘画表达内心世界和反映现实生活。再例如数码相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对摄影者摄影技术的要求,使没有摄影基础的普通大众都能创作出精美的照片。 (二)数字媒体应用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灵感 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虚拟性,这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思路,开拓了艺术设计的想象空间。艺术家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完成前模拟艺术场景,模拟的艺术场景可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灵感去改善艺术作品或创作艺术作品。例如,在房屋设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房型、装修配色的模拟可以帮助设计师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由于其灵活性、虚拟性,降低了艺术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损耗,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艺术方案去尝试,促使了新的艺术灵感的出现,也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创新。 二、数字媒体应用为艺术设计带来的隐患 (一)艺术作品对数字媒体技术过度依赖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的工具。艺术作品是有灵魂的,它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和理想。同时因为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它应该是兼具美感和灵魂的。数字媒体技术通过特效手段、高科技提供了一条快捷途径创造美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当代艺术作品中。比如随着3D技术的出现,大量营造视觉冲击效果的影片纷纷上映,这些影片在给人们创造了短暂的视觉享受后,由于缺乏灵魂性,难以带来思想的共鸣,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些艺术作品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艺术公司或艺术工作人员试图在短时间内批量生产艺术作品。美感是艺术的表象,灵魂和思想是艺术的本质,但本质一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被人们发现并欣赏。因此过度依赖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一些具有美感的作品,成为了当代艺术作品的一个发展趋势。但这个趋势是不容乐观的,这个趋势使真正的艺术作品淹没在大量虚假的艺术作品中,并使一些艺术人员不去花时间花精力提升自己,钻研真正的艺术。最终造成了艺术作品质量的下降。 (二)艺术作品泛滥、严重商业化 当代世界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对艺术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造艺术作品成为最受欢迎的方式,被大量艺术公司应用和吹捧。经过高科技技术特效包装的电影、电视剧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利用计算机绘画技术制作的漫画、网络游戏也成为最受商家和消费者喜爱的艺术作品。而油画、雕塑、文学这些真正的艺术作品却只得到少数人的赏识,商家也不愿意在这些较为冷门的艺术作品上投入太多的资金支持。 这种在经济利益推动下的发展趋势影响了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发展。一方面,艺术设计趋向于大众化、商品化、利益化,使艺术的本质掩盖在大量金钱和技术包装的伪艺术下;另一方面,艺术设计趋向于同一性,大量没有灵魂经过数字媒体技术生产的艺术作品,像是一个个的复制品,缺乏新意和创造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在技术设计中的应用,彻底变革了艺术设计的方式。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设计的主要辅助工具,极大降低了艺术设计的难度,使普通大众也能参与到艺术设计中,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多样化的创作方式。过度依赖数字媒体技术会造成艺术设计的趋同化和批量化生产,使艺术设计缺少灵魂,质量大大降低。另外,要注意商业化模式对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的影响,使艺术作品朝高雅、深刻的方向发展。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在艺术领域中对探究性活动的理解与思考 [摘要]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强调儿童自主的积极投身其中的活动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能够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愿望,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儿童的选择权利,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打好基础。 [关键词]探究 发现 理解 一、对探究性活动的一般理解 1.探究性活动的内涵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强调儿童自主的积极投身其中的活动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比如新《纲要》艺术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是这样表述的:“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里强调了儿童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艺术活动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活动方式,能够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愿望,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儿童的选择权利,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打好基础。 2.探究性活动的分类 实际上,探究性活动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信息的角度看,可分为接受式探究活动和发展式探究活动。 (1)接受式探究活动 接受式探究活动是儿童主动的直接收集整理现成的信息。如在韵律活动中,儿童对头脑中已有的小动物叫声、小动物走路的单一动作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出《小花猫》舞蹈。这是儿童从现成资源中主动收集的信息,因此被认定是接受式的探究活动。 (2)发现式探究活动 发现式探究活动是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收集,而必须有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如:还以上面的例子来说明,儿童没有掌握现成的小猫动作,而是通过自己对猫的观察,创造出了自己想象的小猫的形象动作。这就是让幼儿在发现式的探究活动中自己去感悟和解读。 3.接受性活动方式与探究性活动的关系 接受性活动方式与探究式活动方式在儿童活动中都不是唯一的方式,二者各有所长,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实际活动中,儿童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虽然是接受式的,但都是主动的、积极的的探究性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应该提倡以主动积极的探究方式来学量的间接知识,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 二、探究性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探究性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不必要求太高 探究性活动的重点不是方法手段的要求,而是要注意引导儿童直接参与探究的过程,从亲身体验中获得探索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提升探究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探究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 (2)通过探究培养儿童获得自然全面的发展。 (3)通过探究培养儿童体验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 (4)通过探究使儿童逐步获得对艺术探究本身及艺术本质的理解。关注的重点正是儿童学习作为探究本身的那些共同方面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儿童学习中或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启示和运用的共同方面。 2.探究中要辩证处理好儿童自主与教师的指导关系 儿童从幼儿园时的探究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探究,是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自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漫无目的的发问到有选择性地提问,从毫无目的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伴随着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和艰辛,兴奋和喜悦等。 那么,教师重点该指导探究哪些方面内容,如何指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充分,何时提供材料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介入过早,儿童探究的时间就会缩短,就会减少儿童自主发现的机会。教师介入过晚,会让儿童长久地处于无助状态。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儿童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的探究程度,促进幼儿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3.探究中教师首先要能够倾听儿童的叙说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如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儿童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儿童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在儿童进行交流时,教师通过倾听能轻易辨别出哪些儿童具有更高的理解与悟性。在倾听儿童语言表达时,能敏锐发现儿童的疑惑,及儿童经验背后已经拥有和仍然缺失的东西。从而决定在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进行补充和调整。 4.在探究中要注意儿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探究过程需要儿童之间的合作、理解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可以帮组儿童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这也是培养儿童追求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基石,这种探究性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幼儿抓起,否则使儿童在理智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 5.珍视探究中儿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探究中儿童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些都是儿童积极投身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应该珍视。如在音乐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一部作品,每个儿童的体验感受不同。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种内心感受。会产生千个艺术形象。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要更深刻,在探讨处于特殊的位置,而儿童的思维和认知更敏锐更自然更真实。因此,要“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综上所述,探究性活动是儿童通过游戏操作等亲身实践来发现知识,并能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简单问题,逐步形成探究性活动的心向,学会探究的方法,同时形成主体性人格、合作能力、科学精神等社会性品质。然而,要想转变幼儿学的方式,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的探究性活动中,逐步掌握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的能力,从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获得专业和人格的双重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教师进修学校) 艺术领域论文:在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中渗透新的教育理念 一、在艺术领域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部分,在音乐课中,不能只强调技能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创造美和发现美。 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活动,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音乐课中首先是初期的模仿阶段,但我很快领幼儿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地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动作的形式表示高低音,孩子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张大嘴表示高音,闭嘴时表示低音,抬头时表示高音,低头时表示低音,用声音表示高低音时,用大声表示高音,用小声表示低音,老虎大声叫表示高音,老虎小声叫表示低音等等许多有趣的动作、声音或表情来表示高低音。用绘画的形式表示mi/sao/la的高音时,有的孩子画了气球,小气球表示mi,中气球表示sao,打气球表示la,他们唱着356 356 356 356的歌,面对这些稚嫩的创造,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平时学习歌曲时,比如学习《表情歌》这首歌曲,按书上要求的歌词,我全部授给幼儿,然后我鼓励幼儿创造歌词,幼儿创造了“我淘气时,我就蹦蹦跳跳”等等。 在美术活动中,我也时时不忘现代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绘画时我把主题变成了一个小故事,比如在绘画《小墨鱼》时,我首先编了一个相关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入神,我突然停住了讲故事,绘画起了《小墨鱼》,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听着故事,然后开始作画,由于他们还沉醉在故事之中,所以,他们非常富有创造力地进行了作画,姜xx小朋友在小墨鱼的头都画了许多小泡泡,说是被大鲨鱼撞的。于xx小朋友添画了许多小鲨鱼,长着比身体还大的嘴巴,紧追着小墨鱼……就这样,孩子们的一幅幅有趣、生动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作品,就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也发挥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幼儿的创造力也被开发出来。同时,我还利用粘贴课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教育。一次上课时,我出示花生壳,问幼儿像什么?(他们说像鸭梨、像小鸟、像蚂蚁等等)通过孩子们的想象力,我设计了一节粘贴课,既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说像鸭梨,我让孩子们先绘画了梨树,然后想办法把梨贴到树上,画上梨把儿,有的幼儿又用花生壳横着粘贴在树下做毛毛虫,孩子们真的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课上吹画时,我让他们随意创造随意吹,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鼓起小嘴巴“呼呼”地吹着,随着颜料的走动,吹出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图形来,有的说是狮子、狗、碗、怪物、小人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创造打下了基础。剪纸课上,我让孩子们剪窗花,告诉他们可以随意折,然后也可以随意剪,他们剪得不亦乐乎,各种图案千姿百态,形状也各不相同,张xx小朋友剪了一个椭圆形的窗花,而且花纹酷似小蜗牛,特别好看,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在科学的领域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科学包括数学和科学,数学课上我教幼儿认识数字0~10。有一次,我出示数字8,问孩子像什么。他们说像麻花、像糖葫芦、像羊肉串、像两个小勺子、像鸭蛋、像望远镜等等,他们的想象力真的是超出了我的意料,孩子们像一群聪明的小天使,想象力真的是丰富极了,继而,在8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学习了8的排序,效果很好。 三、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东北的天气很冷,到了寒冷的季节,教室的玻璃上会结一层薄薄的冰,俗称冰花,那些图案可谓神奇至极,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艺术品。孩子们来到了幼儿园,看着玻璃上的图案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像什么,针对孩子们的议论,我抓住了时机,进行了一堂“可爱的窗花像什么”的课,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地回答像兔子、像大灰狼、像尾巴、像苹果、像小孩子在笑,我借机说,请你们用看到的图案编故事吧,孩子们看着窗花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故事。火柴是孩子们都经常看到的日用品,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小棒棒,于是,我给他们准备了足够活动用的火柴,这下孩子们的兴趣可高了,他们利用火柴棒摆出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图案,有的小朋友摆出了鱼刺、有的摆出了火车道,有的摆出了小鱼,有的摆出了小房子,有的摆出了小栅栏等等,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小小的火柴棒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俗话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时刻不忘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此后,我还领着孩子进行看天空中的白云想象讲故事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只有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才会真正地进入快乐的创造空间,让天下所有的幼儿、教师都为此而共同努力奋斗吧!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第二幼儿园) 艺术领域论文:色彩在艺术领域的运用 摘要:色彩对于人类来说是必不可缺的一种语言艺术,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占着非常独特的地位。色彩无时无刻不对我们生理和心理带来一些变化,常常会因为色彩的改变心情也随之改变,而色彩对于艺术领域来说则更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把它运用好生活才会随着色彩更加的丰富多彩。 关键词:色彩;艺术领域;运用 色彩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当中是无处不在的,它能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生活,人对于色彩的感知效应是最明显的,色彩的美感和它所应用的范围是非常的宽广的。 色彩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的多,比如:社会、历史、科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生态学,与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等等领域。 每个领域的色彩的运用会给我们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不一样的感知效应。人对色彩的反映是普遍的,色彩的象征性也是非常鲜明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与民族喜欢的色彩不同,色彩的忌讳也不同。比如在我们国家中国封建社会统制严格时期的建筑中,所使用到的色彩都有着非常严格地规定。皇宫建筑里以红墙金顶为主色调,而民宅和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红色的,是有禁令规定的,只能使用的颜色是白墙黑瓦顶。而在西方国家当中,红色一般是天主教的基本象征,称为红衣主教,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严。另外,在西方的许多建筑中经常会采用红色的坡屋顶与红色的墙壁,这些已经被作为西方建筑民族文化留存下来。 以上提到了拟用红色为代表,简单的阐述了色彩代表着不同国家的文化,那么这里也只是说了不同色彩共性里的一小部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年龄的变化、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工作性质的不同、国度的不同、民族的差异,每人对色彩文化的理解和联想空间也会随之有很大的变化。目前色彩在很多的艺术领域都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色彩与平面设计 色彩在应用到平面视觉艺术领域的时候,其色彩的高效能运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在一些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等。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设计语言,即以鲜明的色彩语言和简洁的形象,构成以色彩为主导的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整体形象凝聚成艺术表现力,体现内涵精神,感染、吸引欣赏者的眼球。色彩应用的造型艺术特点,在色彩与形象艺术表现上,艺术家都是以其独特的个性化色彩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高超的绘画技艺,充分表现了艺术创作作品的内涵。不论是用何种艺术形式以及选用何种不同材料,都体现了作品个性化的风格。为了突出艺术主题,在造型艺术作品中,色彩成为各种艺术家通过在自己作品中的运用来宣泄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同时注重对色彩语言的气氛营造与形象的完美统一。如美术大师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等等。 二、色彩与服装设计 色彩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如果说色彩对于建筑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缩影,是城市舞台中的主要道具及背景,那么服装各异的人在剧中就应该是扮演着主要演员的角色。服装设计是以人为载体,通过服装搭配能比较充分体现出人的身份、体态以及职业与文化修养,同时也能反映出其特征及内在气质。同时人车的流动,时间场所、环境的变换,成为城市躯体中流动的血液,充满生机。可以想象,几百万人口集中生活在有限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建筑高密度的城市里,服装上的色彩各异的人们或许漫步在街头、绿地、广场,或许在商场、酒店、舞厅、办公室,或在行驶中的公交车、私家车中,几百万个移动的色彩以不同的频率、速度在流动、交汇,成为流动的景观,在阳光和室内灯光的照射下,与静止的建筑、四季变化的绿色景观遥相呼应,形成了城市迷人的色彩景观。服装设计有着它独具特色的色彩艺术,无声地传播着人类爱美的心声,燃起人们热爱生命、渴望追求美好生活以及对文化知识、高尚的审美境界的追求。 三、色彩与工业设计 色彩当中的工业产品设计,那么在这个艺术领域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要使色彩彩绚丽夺目,也不是色彩在工业产中所要表达的特征,而主要的是人们对产品的使用功能需求问题。工业产品体现了产品的品质特征,除外形、表面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决定产品结构、功能关系,得到满意的整体。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减少劳心、劳力、缩短人与对象的距离,达到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平衡。因此其色彩是为人的赏心悦目与实用而设计的。例如在我们的产品设计的医疗器械当中,医疗设备都使用的色彩都是比较淡的白色,其原因特点在于白色易于稳定和缓解患者的烦躁紧张情绪。平时生活当中所看到的重型机械和消防设备,大多采用黄色和红色,目的在于给人们注意信息,禁令人们注意,此处危险不宜靠近。再比如精密贵重的拍摄机器与家用电器,大都是使用的有金属感的银灰色或黑色,原因是这些色彩不易使人产生疲劳,而且还具有高贵、悦目的美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升,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改变与提高。日常生活当中所必备的一些产品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功能性,还要满足视觉观赏性,这就要求色彩运用的表现力了。因此现在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厂家在其产品的设计上十分注重产品的一系列要求,做到审美与功能缺一不可,多样化的风格并存。如平时普通家里使用的卫生洁具系列、橱具系列、家电系列等。 四、色彩与环境艺术设计 色在环境艺术当中的应用,那么对于环境艺术当中的色彩来说应用起来就比前面几个提到的艺术领域要复杂的多。除了要与前面所讲的部分有着密切关系外,其自然环境本身还具有特殊规律可寻。人类创造了各种景观环境,有人为的和自然状态存在的,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色彩会随着时间、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难以预测它的特征。那么其实这些变化都是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整体环境色彩美感的营造。比如我们都知道五月是去日本东京旅游观看日本樱花盛开的最佳季节;二月份的冬天是去吉林观看雾凇的雪景、也是去哈尔滨观赏冰灯的好时候。雨季来临时,色彩也会随着跟着来变换,产生出各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出来。不同时候人们总是会想到说这个季节某个城市的景色又会有什么奇观。比如东北的镜泊湖、贵州的黄果树;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和植物园等等。这一切丰富多彩的色彩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使人们在饱赏奇妙独特的景色同时,还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随着环境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不满足那如同“水泥森林”般的城市,更向往高科技的功能,如智能化的建筑坐落在森林、花园之中,会使人们感觉到仿佛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目前社会的发展,人们正向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加大了对城市建设景观环境表现的力度,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建设人造自然景观,如增修假山、运河,可以多增设一些融娱乐与观赏为一体的城市化广场;增加城市当中的绿地面积;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本身自然景观所创造出来的色彩就已经营造出了一个很美好的诗情画卷了,这本身就是自然环境中所赐予我们的色彩本身的独特美观。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数字艺术领域中Dv作品的影像空间特点 摘 要:纪实美学中最新兴的Dv,是多元文化的时代产物,使传统的纪实美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影视艺术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健康发展,对于人们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影视的社会文化功能都具有很远的意义。 关键词:数字艺术;Dv;影像空间 当今社会的数字艺术和影像艺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影像艺术不但更加全方位的冲击着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文化形态,也改变了原有的艺术形态,是艺术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完美综合。深刻的影响着几代人甚至是将来人们的生活、语言以及思维逻辑等诸多方面,此外影像作为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折射着民族文化精神与文明的进程。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影像作品的种类繁多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数字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艺术的制作流程,从而改变了影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让艺术作品数字化、多元化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多媒体技术的超强功能影响着声光电等多种艺术品的制作,也影响着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的帮助增进其作品的品质,数字合成可以让设计者利用器材、工具等声音画面输入,然后进行剪接、编辑、制作不合乎现实的夸张绚丽的特殊效果。 Dv作品是电影对于新元素的吸收,同样也是新兴的影像形式。无疑是当下数字艺术领域的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它已经悄无声息的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对于这个新生事物,它在众生喧哗中“各说各话”,已经成为了高科技与新文化的潮头。从摄像设备演化为社会热潮与生活时尚。它包含的信息量之大带给了人们更直接、更方便的接纳着技术及艺术、日常生活及社会文化的广泛话题。它就是现代高科技与影像艺术的结果。 Dv是数字视频摄像机——digital video的英文缩写,它采用数字信号的方式在现有的电视系统中将播放质量达到了专业摄像的图像效果,音质达到cd级别,并且还统一了视频格式。而使用器械的体积小、方便携带、操作简便等这些优点奠定了它能够传播迅速的必然性。正如“爱电影”影片公司执行副总裁亚当.斯泰因所说:“现在人人都拥有一部摄像机,有利于他们占领好莱坞的重要位置。其目的在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华。以便制作出更加精彩的内容。”是啊! Dv这场运动很快在全世界流行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期,拒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先后举办过独立影展或作品展。现今高校中大学生日渐成为Dv文化的中坚力量。在新兴的时代,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参与性、娱乐性都在不断的加强。起初电视作为第一传媒对Dv的介入,成为了一些电视台的时尚。当下网络平台成为Dv的传播的主导途径,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早在1997年,北京电台也就是现在的CCTV电视台就推出把摄像机交给观众,鼓励民众拍摄Dv作品。例如《百姓家园》中“老百姓自己讲述的故事”,“开拍啦”这个小单元就是以吸引民间Dv作品为主。上海电视台也一纪实题材为主开办《新生代》专栏节目,对外征稿活动。香港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在2002年制作了一档《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这个节目得到了来自中国、香港、台湾等十几所高校和全球各地华人的关注与参与,正如凤凰卫视宣传导语所说“Dv就像是我们青年的眼睛,原原本本地观察着周遭,记录着生活,同时也自由而开放地表达着自我。”当Dv作品成为纪实题材的类型,那么以这样的手法来记录则是对纪实美学一次很好的普及。大家都可以拿着摄像机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对于身边发生的事件用独特的眼光来表达。 DV作品的题材也种样繁多,所要表达的影像空间也是多元化的,如上所说的纪实题材只是其中的种类之一。现在的作品都会有剧情的安排,而在潮流中有许多作者执着于影像语言的表达,人文关怀浓重的影片则更受瞩目。按主题意向或风格题材等特点,我们可以将Dv作品划分为以下几类:其一;底层人生的呈现。作者往往把自己的镜头集中朝向了底层人物身上,也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有事没处说,说了没人管。但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却是最有真实性、最能打动人、最容易被主流媒体所忽略的形象。例如朱传明导演在1998年拍摄的《北京弹匠》,秋冬季节里的北京小区里,住着一个弹棉花的湖南小伙身上发生的故事。真实的再现了身在异地的人在窘迫的生存条件下品尝了亲情和友情的失落,同时也窥探着这个社会,窥视着首都北京这个地方。杜海滨导演在2000年拍摄的《铁路沿线》,记录了当时宝鸡火车站周围一批流浪汉的生活。他们终日游荡在铁路沿线,影片结尾时已是半年以后,人物各自的命运也都发生了变化。创作者最大的成功在于他用一种平常的视角,第三方的眼光来塑造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使我们眼中、印象中有某种标签身份的人拥有了活灵活现的灵魂,散发着任性的光彩。Dv运动中不得不谈到是贯穿性人物吴文光,他是Dv不遗余力的推动者,《江湖》就是他用Dv拍摄的纪录片,对象是一裙子哎游荡的人,展现的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不断的出发再寻找。其二;边缘化另类生活。在上述底层人物的作品中看到的是物资的匮乏因而导致的生存际遇。那么在1998年拍摄的《我不要你管》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因精神的匮乏而产生的人生存在。此片讲述的是南方某个城市中几个三陪小姐的生活故事,片中人物的职业生涯的描述模糊而有限度,更多的是四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2001年的《纸飞机》拍摄的是一群吸毒青年,他们与家庭、社会甚至彼此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更带有叛逆色彩的记录了一种晦暗的生活,寓意深远!其三;家庭与私人领域。王芬导演2001年拍摄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涉及到的是家庭、父母、婚姻生活的不幸情节,折射着中国很多家庭看似突兀有很普通的人生悲剧。其四;公共空间的社会处境。贾樟柯的《公共场所》是第一部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主角的影片。是对“公共场所”的再现,作品在空间的游历中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处境、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的理解。这种面向大众的公众话语空间在当下我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妨说是“启蒙”过程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就中国的大众文化来说,这个探索性的影片是无法代替和不会被这个时代淡忘的。无论是以上关注社会底层人物还是营造公共空间等那些题材,人们拿起Dv开始选择记录他们想记录的内容,不知到那一天这些会成为人们对当下历史的认知。 Dv的发展史一种技术的解放,一种影像权利的解放。一场对影像的革命运动!宁瀛说:“Dv使得人一下子就可以解放了,好像没有束缚了,不管是从拍摄的体制上的束缚也好,制作上的束缚也好,都突然间消失了,我觉得Dv恐怕还带来一场影像的新时代,他可能如电影的诞生,或者说与有声电影的诞生在现代电影诞生中同样重要的一次新的革命到来。”许多优秀的导演都肯定了这一技术,这以技术的变革,不仅推动了制作观念的变化,更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观众与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在数字艺术时代把艺术创作的精神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当然在发展中Dv也会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目前Dv作品存在着题材过分边缘化、狭隘化、影像质量粗糙化等问题。 20世纪新时期以来,我国影视文化中在历经了深刻的文化转型之后,不断呈现出新的文化形式,看到了不同文化潮流在这一时期的升华和沉淀。在信息大爆炸的时刻我们要把每一种潮流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观察,这样才能更贴切的理解它。作为纪实美学中最新兴的Dv,无疑是多元文化的时代产物,是传统的纪实美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影视艺术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健康发展,对于人们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影视的社会文化功能都具有很远的意义。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戏曲舞蹈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 摘要:在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一样的发展轨迹,不一样的发展历程。戏曲舞蹈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堪称舞蹈艺术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又一朵奇葩,它带动着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两者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舞蹈艺术;戏曲舞蹈;衍生;发展 一、戏曲舞蹈保存古代舞蹈的传统 戏曲中的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保留了古代传统舞蹈的许多动作程序、技术技巧及表演手段。戏曲舞蹈中各种身段动作,人物姿态造型,大都源自人们生活动作的发掘、提炼、加工,甚至夸张与变形,既能反映社会生活,又能达到美化人物造型与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戏曲舞蹈在继承前代传统舞蹈与吸收融合当时当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舞蹈语汇,使之更深层次的凸显民间舞蹈风格样式与文人艺术的意趣旨归。 (一)戏曲舞蹈发展与中国舞蹈的从属关系 中国舞蹈源远流长。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描绘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以及流传至现今的原始舞蹈形态都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舞蹈产生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舞蹈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审美形态之一。无疑,人类的劳动生活是它最主要的起源,模仿、巫术等从其根本来说,他们都从属于劳动。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舞蹈是艺术之母,是艺术最古老的形式。笔者通过自身的学习也充分认同其观点。我们可以想象原始人的发展如果不是通过模仿学习,就不可能出现反映劳动生活的舞蹈《扶犁》、《葛天氏之乐》等作品的产生,原始人只有通过模仿学习,才能促进整个群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明、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事物。这些都本源的孕育了舞蹈的发展的因素。 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道路上,由于人们审美趋向、审美价值观念的改变,所以艺术的发展就会出现“偏科”的走向。在周代的《六代舞》、《六小舞》的出现,最重要的还是《大武》的出现使舞蹈艺术渐渐的结合着故事情节来更好的抒发人的感情与性格趋向。从而孕育了戏曲艺术的萌芽,从《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了解到戏曲艺术的起源在西周时期。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发展道路可以用“坐标”的形式来呈现,横坐标是各姊妹艺术的发展走向,而纵坐标则是年代,这样我们就可以产生出各艺术的发展的先后顺序。比如:我们的影视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发展,如果没有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就不可能广在人们视野上出现,更不可能得到普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所以戏曲艺术的发展也是同样的一个过程,同样的一个趋势。艺术不同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慢慢演变而来。 (二)戏曲舞蹈蕴含了中国舞蹈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衍生出了戏曲舞蹈,戏曲舞蹈的发展展示出了舞蹈艺术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它的多样性产生于舞蹈艺术本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我们可以通过舞蹈表现自身的情感,表现自身的经历,甚至表现自然界的方方面面,这些充分显示出了舞蹈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而其多元性则是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下,各姊妹艺术(如:杂技、幻术、滑稽表演、武术等)也不断的吸收着舞蹈艺术的肥沃土壤,戏曲艺术中戏曲舞蹈的发展就是根据舞蹈艺术繁衍而来。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在不经意间不断的丰富着中国舞蹈文化。近代著名学者、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通过对中国戏曲的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得出的结论。他在《戏曲考原》一书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里充分说明舞蹈在戏曲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戏曲舞蹈在这其间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戏曲舞蹈的发展成熟就不可能出现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兴盛。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之一的戏曲舞蹈,它的来由一直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参考了《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戏曲舞蹈的来由:其一,来自前代的宫廷表演性舞蹈;其二,来自民间的舞蹈表演;其三,来自民间武术的竞技;其四,将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生活动作加以“舞蹈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戏曲舞蹈作为一种舞蹈的存在方式,而戏曲是以歌舞来演故事,演故事就成为了戏曲舞蹈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戏曲中,烘托故事的场景氛围和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就靠演员对角色的理解程度和表演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前面对戏曲舞蹈的阐述中,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之一,它不但为戏曲艺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又提高了舞蹈艺术的表演水平,使舞蹈在叙事与抒情上都“更上一层楼”了。所以就有学者认为戏曲舞蹈是蕴含在中国传统舞蹈里的“活化石”,研究戏曲舞蹈对当代舞蹈舞蹈的发展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二、舞蹈艺术在艰难中发展,戏曲艺术在滋养中升华 (一)辉煌的独立艺术形式,后成为戏曲艺术的表演工具 自唐代以后,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慢慢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普及,而舞蹈只是作为戏曲艺术的表现工具。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戏曲艺术的发展兴盛有其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在唐代以前歌舞艺术是其主流,在宋元明清时代,戏曲艺术适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其主要因素。“时势造“英雄””,“英雄”的出现在客观上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主观条件等的因素。戏曲艺术在唐代以后就具备了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在历史条件方面,随着唐代的覆灭,宋代的国力虽然没有唐代强盛,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演变着,那时的民间歌舞盛况可谓是“风起云涌”。在唐代盛行的歌舞戏《踏摇娘》、《兰陵王》、《西凉伎》等成为唐宋元明清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宋代也广为流传,不断的在元杂剧和南戏中表现。如: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整个剧的表演虽然以演唱为主,但该剧第二折中的杨贵妃在盘上做霓裳羽衣舞,就是通过舞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所以舞蹈在其戏曲艺术中主要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社会背景方面,自唐以后的宋代,文化也在政治经济稳步发展的条件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他们分布在不同的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诠释着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创造出了许多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优秀作品。从而加快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以至成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随着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人们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所以这时的艺术家就通过与文学的结合,慢慢的把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共同来表现故事,渐渐的各种艺术形式慢慢地成为戏曲艺术表现的工具,从而使戏曲艺术慢慢地成熟。在主观条件下,戏曲艺术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为在戏曲艺术世界里,既能欣赏到舞蹈、音乐、武术、杂技、幻术等的表演,又能看到故事的情节,因此人们普遍都倾向于戏曲艺术,这就是它的主观条件的产生。所以自宋代至清代,戏曲艺术一直成为着人们精神娱乐最主要的艺术形式。 (二)辉煌汉唐舞蹈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汉唐作为我国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舞蹈在那时虽然包括在“乐”的统称中,与音乐、诗歌相互融合在一起,但是,它又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风靡于当时大街小巷,人们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汉代时的“百戏”,如《盐铁论·崇礼》篇记载:“夫家人有课,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可见在一般家庭都要以“百戏”来娱乐客人,何况是当官的人啊!在这里我们可见联想到当时“百戏”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百戏中的各种表演项目,不仅在民间盛行,还在当时最能显示汉王朝表演艺术水平,这些都经常出现在宫廷,还出现在皇帝招待域外使节和少数民族首领的宴会中。如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这也充分证实了当时统治阶级对“百戏”的需求,以此手段达到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
教学法论文: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 摘 要: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由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旁听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五种案例教学法组成;这一教学方法反映法学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系列; 案例; 教学法 一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或称法学教育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旁听案例、实习案例等方式,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是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法学教育教学实践,在原有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 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它由五种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这一系列的几种方法,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使用,也可以任意组合使用,也可以全部使用。每一种方法的目的和具体操作各有其特点: (一)列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条款的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案例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比如,为了使学生明白犯罪构成理论中的犯罪客体对定罪的影响,教师可以列举两个相似的案例甲盗窃工厂仓库中的电缆,构成盗窃罪;乙盗窃铺在地下的正在使用中的电缆,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再比如,为了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举出王宝森贪污的案例等。列举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讲案例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十分严肃的案例,也可以有轻松自由的气氛。这要根据讲课的具体内容由教师自主灵活地掌握和使用。 (二)讲评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民事诉讼法中普通程序的各个阶段时,教师可以讲“王XX诉李XX损害赔偿一案”,从王XX如何起诉,李XX如何应诉,到法庭如何审理等。这就可以使学生明确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起诉和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各个阶段。当然,也可以进行电化教学,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讨论案例法。这是对某一法学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大班讨论;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四)旁听案例法。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实习案例法。实习案例法就是搞模拟法庭。当学生在学习民事诉讼法(或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一程序法,又学习民法(或刑法、行政法),既具备实体法的知识、又熟悉程序法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搞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当法官审理案件或参加庭审,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律规定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习案例法是一种具备综合内容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由于实习案例需要具备多门法律知识和多种能力,一般在大二大三以后进行。 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的要求自 觉地按照教学的原则完成教学过程。所谓教学原则,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反映教学活动规律、体现一定教学目的、为提高教学成效而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系列案例教学法主要遵守和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联系实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大学教育应紧密结合生产、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并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教育的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困难,法律专业的学生不能像学电脑的学生一样上机操作,也不能像理工专业的学生到工厂实际动手。而法学专业的实习也都是放在临近毕业时专门进行。因此,如何在日常授课中贯彻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就成为一个问题。我认为最好的答案是就系列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一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到社会实际。当然,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联系实际有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两种。间接的联系就是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直接的联系是实习案例,旁听案例也有直接的成分。 法学教学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只是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等方面做到联系实际。 (二)知能并重原则。知能并重原则要求大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知识是个人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其完成某项活动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能力的发展必定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来加以实现、并影响知识掌握的速度和知识的运用效率。 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列举案例、讲评案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案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以上几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系列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过程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反过来又强化了学生的以上能力。 当然,要发展学生的以上能力,仅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不够的,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确定为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学、做事、做人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 (三)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质疑问题、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积极主动精神。学习是极为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法科大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比较深奥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通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关理论知识。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讨论案例法,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案件时,不断启发,诱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分析,指出其有误的地方,发现其可取之处。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增强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从整体上看,还是传统的讲授法。然而,它与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法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系列案例教学法是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按照法学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增加了全新内容。系列案例教学的主导仍是教师,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全面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完整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打破封闭的讲授方法的枷锁,代之以全面开放的讲授方法。三尺讲坛,可以包罗万象,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学所需的法学知识、法学理论,还应当有一定的法学实践经验,这样才能选择出适合教学所需的案例,也要有将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教学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途径,而且也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同时还要动脑。一方面,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看到我国法制的实践状况和实际动作;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积极思考,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并尽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学基本理论,还学会了如何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法无法企望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教师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取得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好、更全面的效果。 为什么系列案例教学法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原因不外是以下几点: (一)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都同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法学课程,不乏高深的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接触实际案例,是无法学好法学理论,更不能学到其中的精髓。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法学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中的列举案例法、评讲案例法、旁听案例法着重于使学生分析问题;而讨论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侧重于解决问 题。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要旨就是通过对各种实例的接触、分析、应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造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 《面向21 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报告中,把“创造性”当作今后急遽变化的社会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认为“今后孩子们所必需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美国也把“创造性”(他们有时称为“弹性和适应能力”)看作是在现代急遽变化的信息社会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必须将以传统的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转变为继承与创造并重、做人与做事结合的教育观念。系列案例教育法正是贯彻了这样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四)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把学历和具有一定专业实际能力作为招聘人才的主要条件。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迅速进入职业角色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高学历人才在竞争中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较强的实际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这一要求。 四 法学系列案列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为了取得比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其关键是要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继承性的教育思 想,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的创造能力从哪里来呢?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就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从本质上讲,学校教育当然地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任务。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却向来只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法学教育中,只重视对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视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这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大缺陷。在此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力,也缺乏解决现实社会法律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当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利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自觉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二)实施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有大量的案例相配合。系列案例教学法由五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而每个方法对案例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讲,列举案例法对案例的细节没有过多要求。它可以是几句话就讲完的一个案例,也可以是在一节课内讲完的一个案例;它可以是实际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有关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可以是当事人有名有姓的案例,也可以是用甲、乙、丙、丁来代替主人公的案例。总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讲评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反映、揭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这类案例可以是在改革开放情况下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例,通过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讨论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有确实根据或证据,并能说明法学课中某一具体问题或法律规定,使学生经过讨论能得出结论性的成果旁听案例法,学生可以到法庭参加旁听,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将法庭请到学校开庭审理。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并参观了法院如何审理案件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模拟法庭审判模拟法庭要有相对较大的课室,并按实际审判的要求进行多次排练,作好充分准备。在模拟法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 (三)在用系列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自己应当明确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方式、方法和过程,这样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本身对司法实践一知半解,案例的选择也是从书本上获取,其教学过程仍是从书本到书本,就无法达到系列案例教学法所能达到的效果。 (四)实施系列案例教学法,还可以与电化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魏 斌 教学法论文:政治课三段式教学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 课堂教学的形式很多,其中“三段式。教学法”是能够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形式。 所谓“三段式教学法”:就是把一课堂时间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和具体的目的、要求。如教“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基本状况”分成这样三段: 第一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新课内容,为听课作好准备,创造储存信息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旬学生传输信息做好准备。 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状况出现哪些变化?(2)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是否消除了阶级对立?(3)判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否消除阶级对立的根据是什么?(4)如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中“变化”与“没有根本变化”的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达到预习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还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为教师第二阶段精讲作准备。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新课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实际和阅读新课时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讲清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生自学本框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一框内容主要讲了两个关键问题。 (1)重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中的“基本”两个字。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基个阶级外,还存在城乡小私有者和自由职业者。如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律师、医务人员等。 (2)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阶级标准的观点,对战后无产阶级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逐点分析。使学生弄清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只是属于无产阶级内部结构及生活状况等现象的变化,而无产阶级由于它对生活资料占有关系没有根本改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资产阶级仍然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丧失生产资料,它们之间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变化”的只是现象,本质上“没有根本改变”,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懂得“变”与“不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分析,对内容繁、头绪多的问题层层分解,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由现象到本质,点明问题的症结,进一步拨动学生的思维,这样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听完教师分析后,再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复习巩固。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不同观点,让学生评析。我们在讲完这一框主要问题之后,曾引用了当代资产阶级学者的一些观点,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 如资产阶级学者宣扬的:“资本家财产的来源和增加,是由于节约和对于劳役所得作出的牺牲性储蓄,再加上大胆的、富有想象力的和聪明的投资。”因为对资本家的财产来源和增加的问题,不少同学有模湖认识,让学生自行讨论,争辩。 教师不要急于作结论,积极组织和引导,使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政治是非问题的能力及批判错误观点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普遍反应较好,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多种思维能力。让他们自己引证事例。讨论争辩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三段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口种有效途径。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应根据课本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预期效果。 教学法论文:世界经济政治素养教学法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特点 1.1学科综合性 从课程名称和内容上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一门学科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内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世界军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正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才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并在此基础上用独立的观点和视角客观地分析现实热点问题。 1.2时效性 从时间上来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主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但课程名称中的“当代”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时间也一直在向前推移,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战前的有关部分只作简要回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重点是介绍现实的发展变化,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因此,除教材中涉及的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各主要国家对外关系所发生变化的内容以外,还需要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尤其是国际社会的一些热点时事问题必须让学生了解。 1.3政策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也是一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理论课,除了要讲述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外,还要分析各国的外交政策,也包括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阐述我们党和国家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政治敏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对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有深刻的领会。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提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任课老师的专业素养 2.1拓宽知识面 教师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载体,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决定了任课教师必须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还需要拓展知识面,具有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多关注有关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形成全面而丰富的知识结构,从而使自己的授课内容更有深度和吸引力。 2.2把握时事前沿动态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时效性决定了任课老师必须把握理论和时事前沿动态,还要关心时事,不断地给教学内容提供新的案例和资料。“当代”教师如果死捧教材,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能及时将国内外最近、最新重大事件融合到课堂中去,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讨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也最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变化态势。因此,我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讲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重点难点,还需要把握时事前沿动态,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当代热点问题相衔接。 2.3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是一门简单的国际形势课,它有自己特定的课程体系、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当代大学生又是对新事物、新观点最敏锐的群体。“当代”课程的内容倘若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采用何种先进方法,都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教师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社会问题研究中影响较大的学派、学者和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也必须把理论教学的着眼点切实放到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最终能达到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又增强其分析和观察国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效果。 3采取多种方式改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选好教材,分专题组织课堂讨论 教材是一门课程知识结构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当代”课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教材版本的可选择性也较多。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是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因为这本教材不局限于讲授当代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局势,还包括当前主要大国之间国际关系的内容。并且相比较其他版本的教材,这本教材把美伊战争等近几年发生的国际热点问题补充进来,更凸显了课程的时效性。另外,在“当代”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世界局势的思考,比如采用分专题讨论的方式。专题讨论是对教材的深化和进一步梳理,有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分专题讨论首先需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确定专题讨论的主题,然后可以让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材料、思考问题,最后是教师按照专题的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并在最后进行总结补充。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教学内容。 3.2以热点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 热点问题是国际社会现实的重大或敏感的问题,是国际舞台上的焦点、亮点。针对热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是把“当代”课程理论和现实结合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能 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主体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以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以及国际热点问题为材料提供讨论的中心,比如:如何看待普京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如何看待“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分不同的角度去找资料、分析,写成小论文或发言材料,按照观点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最后由老师根据学生讨论或辩论的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们对现实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 3.3多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把生动鲜活的事例带入课堂,把理论和实际、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代”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在案例的采用上要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时代性、新颖性、可读性和知识性的案例;其次教师要把案例教学融入到相关的各个章节,把有些重点问题作为案例来讲解以帮助教学。比如在讲述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这一章中“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借助被称为“世纪瘟疫”和“世纪杀手”的艾滋病给全世界人民所带来的威胁这个案例来讲解;在讲述冷战后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这一章时,可以结合俄罗斯的政治现实选取“普京的新政”和“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等案例来讲解。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更能突出课程某些章节的生动性和重要性,并且可以更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 3.4借助多媒体资料,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声音、图像、文本、数据图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直观、生动、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代”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资料,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增大知识量和信息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角色的转换,进而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因为当代课程讲述的重点是二战后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状况,历史性与时效性都很强。例如,讲到二战后美国的遏制政策、苏联解体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等重大历史事件,可以播放相关简短影像资料,使学生更为直观和生动地了解历史事实。在讲述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图表和数据资料以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这门课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讲述“当代”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室的课堂教学设备,借助多媒体资料,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当代”课变成一门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程。 总之,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从课程的内容特点出发,结合课程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总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争取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变化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世界眼光,发挥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法论文:《国际法》教材与推广案例教学法之管见 摘 要:加入WTO后,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挑战大于机遇,国际法教学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便是其一。《国际法》教材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学手段与方式的逻辑合理性在实行跨越式改革,开放教学中有待商榷之处。在教材体系的创新与教学改革的深化方面,宜整合和推广教材与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国际法;案例教学;网络教学法 北京法学教材编辑部早期出版的《国 ! 先从统编《国际法》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谈起,这个三原则,是该书编者立下的游戏规则。 然而,该书各章的表现,却不尽人意,不少论述观点与材料相脱离,推理与论据匹配不足、体例与系统不够合拍等等。现在提出我们粗浅的看法,谨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理论体系是教材科学性和系统性检测的指标之一,也是释放、演绎教材和规范体例的核心及其材料结构的合理度。作为国际法与国际法学教材的内核、虽然两者各有其联结外国法的界面,但是案例教学法,都可以作为它们的操作系统而切入。从不同具体的要求及不同的培训目标看,一般区分为外事工作者与国际法学者两块,从而分别实施主导两种不同教材的教学模式。单就教材编辑而论,其教材体例定位,就各有其重点,并加以细化,提高科学性和系统性。外事工作者重在国际政经关系篇章,涉及外国法与国际法平台;法学者重在理论及未来法部分以及实体法;而司法官、仲裁员则重在程序法,如国际争端解决。当然,提升科学性、系统性,总不外乎理论实践的统一、不同时期各大学派的论述以及当今教学应运而生的网络教学法手段。然而《统编教材》体系颇似克隆外交学院讲义或吉林大学讲义。如果主编者据此视作稳定性的权威,那就大可不必! 其实,六、七十年代,英美海洋法学派,德、法大陆学派及其他整合学派(如前苏学派,加、日学派,非洲学派),早对国际法教材都有所刷新。前者,以詹克斯的着作为例,国际法体系突破了传统;后者,以荷兰出版《国际法百科全书》为代表,都凸现新论点。他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现代国际法新内容及其经典论点发展走向。国际法基础、发展法、合作法、环保法、预测法、案例教学法等,从理论到实践,对于《国际法》教材的编选大有创新的闪光点,特别是在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都有较大增广。例如詹克斯强调国际组织法优先、麦克斯首选合作法立论以及基于地区合作、区域国际法、可持续发展中区域国家和地区统一组织等,有其前瞻性观点。遗憾的是忽视了庞德的世界国家论。詹克斯似乎还偏爱和平法,忽视战争法,抛弃了国际法战争与和平的初始理念。我国周鲠生《国际法》,维护这个整体论,不幸《战争法》遗稿至今没有刊出。这对中国学派的成长,不能说这不是一个更大遗憾。 当前,我国编写《国际法》的更新条件,有着史无前例的全球文化资源优势。在知识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的学术环境,便于对现有教材加以扩容,兼收各家各派教学法、各种观点方法,经过磨合,建构新体系。试看80年代,路易·汉金等人所编《国际法》,以案例为轴心,兼顾多种理论,受到拉美、澳、印等法学者青睐。九版《奥本海国际法》,兼容了不少学者的新论,便能与大陆学派菲德洛斯《国际法》(李浩培译)平分秋色,也为我们更新统编教材,添加一道新菜。值得我们更为关注的《国际百科全书》,其体例则重在程序法优先(第一卷《争端解决》,这为凸现案例教学法实践(第二卷《案例篇》),创立了教材与教学法结合的新体例。 我们大多数重视教材的可操作性。劳特派所编的《奥本海国际法》最大成功处,是尽人皆知的,该书1905年版,不过20件案例,而在1955年修订中增至790案例。阿库斯特在他的《现代国际法概论》一书中,也应用了一百多件案例。参照按该书提供案例的量比,《统编教材》至少应用三、四百件案例;而按劳特派特的《奥本海国际法》一书的比例,统编教材应该应用案例,将是一千多(哈佛大学MBA课程采用800个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学)。这为教材更新换代,教学实践提供了大菜单。 二、教学法管见 我们之所以强调案例的补充,是因为案例是教学法最优资源。它提供和为教学营造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具体到抽象的自然有序的教学认识过程,也是网络远程教学及课件的整合集成,有助于学生全息地(在课前预习及课堂讨论)生动灵活掌握理论、原则、概念;能够用专家软件或可视电话、电视会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而有效进行法律论证,并能突破传统教材那种政治理论多于法律论证的旧体系。而且可以排除那种空泛论证冗长进程,引用实证材料不足所形成的那套泡沫理论。如果在案例中就法律事实立论,自然会观点和材料无缝结合,教学效果就不大一样了。这种反映科学性和逻辑性,必然增强说服力。因此改编、更新中国国际法学教材,施以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是我们当前国际法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问题。 作为国际法学需要创新理论以及编写教材运用的不同体系,然后经过实践并以国际论坛资源不断修正,而逐步提升形成创意和学说。中国国际法学派就将在国际法实践与教研中建立。然而这本《统编教材》和国内其他教材一样,显然局限在一种传统国际法体系。它突出了国际法主体问题,而回避了国际法的客体界定。这不但属于旧体系的残缺,而且理论上和实践都陷入了困境。既然定义了国际法主体,逻辑上必须明示国际法客体。除非像阿库斯特在《现代国际法概论》中尽现海派风格,忽视大陆学派,不顾体系结构如何以及主、客体概念之类。但是,这些知识点在教学理论和司法实践都无法避免。试看国际条约规范中主体一词也有相对的客体解说;教科书中也常用主体和客体匹配;也常用对象一词以代 客体。例如,周鲠生《国际法》第306页出现引渡主体、引渡对象,也可说是引渡客体。苏联伊格纳钦科与奥斯塔平科合着《国际法》,及斯塔克《国际法导论》均保持古典国际法主体说。我们认为,创设客体说,也是保持体系的逻辑性、科学性。在国际刑法中,主体为国家,而个人和法人一般作为客体;跨国公司的特殊条件下,他们转化为主体,那就是法性转化、未来法的特点。 因此,我们认为,传统国际法体系中创立了客体说,确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修订书》中的标志第80条、5条),是改编教材不可忽视的,或者以对象一词代替。为了适应国际社会法律关系巨变,以至本来能够科学说明的问题,不应弄得比较复杂。例如,统编教材《关于个人和法人有无国际法主体资格》要以国际法主体、客体性易位说明,问题就简单多了。当然,违背法理的错位应该防止。 体例结构上,统编教材将《居民》一章,远离主体之后,不如吉大《教材》、上海法研所《讲义》,将该章接主体之后,反映出系统性、系列化因果关系生成的,而将个人作为客体、主体,易位乃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线性规定。又如,WTO、OPEC、APEX等一类,这些国际组织间法律行为或争端的解决,更是全球经济及市场接轨有关联的,而且地区冲突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地区武装冲突和国际恐怖活动、国际刑事犯罪等,统编教材忽略了不少敏感地区的国际组织,如:非统组织、阿拉伯联盟、南联盟共同体等。国际经济法组织,遗漏更多了,如伊斯兰银行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主体与客体的扩大是大趋势。这是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而且突显了新概念的转化,例如:跨国公司、卡特尔等,大都认为应该界定为主体。 三、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操作采集 科技的超速发展,推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已经进入社会科学的各领域。我们法学工作者称之为泛化,它的神通被哈佛商学院发挥得淋漓尽致。 案例教学可以说是哈佛的代名词,这是它的首创。一项案例通常是对一个实际管理决策情形的真实描述,篇幅一般在1030页左右,目的是用于阐述商业原则和总结经验教训。尽管一些有名的商学院认为,像成本会计、应用统计和基础金融这样的课程仅仅依靠研究一些案例是不够的,但是哈佛仍然坚持己见,相信这是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哈佛,所有的课程全部都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讲授。 80年代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院长来过新疆大学,曾经开过座谈会,案例教学法没有引起大家注意。而今,我们该重述这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教材和教学方法了。社会教学领域中,案例教学总在扩展其空间,还是借鉴一下哈佛吧! 哈佛的全日制MBA学制为两年,其中第一学年的所有必修课全班同学都是在一起上课的,使用同一个教室。在课堂上,每个案例是通过教授和全班同学对话的讨论形式来完成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大约要用800个案例。学生们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和分析每个案例,在课堂讲座时说出自己对案例的分析和看法。课堂讨论的进程由教授掌握,尽量使全班同学的想法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或者至少得出案例本身能阐明的几个结论。 大部分课程是由任课教授随便叫起一名同学作开场发言而开始的,这位同学要花5—10分钟来总结案例中的几个要点,为理解案例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还要为解决案例所描述的问题提出行动方案。接下来,他可能不得不对其他同学对他发言的指责进行反驳,他发言得分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同学的反应。不管发言内容多么中肯贴切或者是纯粹胡扯乱谈,只要发言就能得到课堂参与分,而课堂参与分在每门功课的最后得分中往往占多达50%的比例。因此,每个学生都竭力争取尽可能多的课堂参与机会,课堂讲座常常是唇枪舌战,火药味十足。但有一条原则,就是一个观点如果别人先说了,你就不能再说同样的观点,否则等于浪费时间,不尊重别人。 学习小组在哈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一个好的学习小组是整个学习生涯中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学习小组的成员通常是在深夜或者早晨上课前的时间聚在一起进行讲座,在这种讲座中大家互相启发,确保案例中的要点不被遗漏,并且可以在一个比较宽松随便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很多人说学习小组,是哈佛商学院学生社交过程的一个不可缺的部分,如果不参加一个学习小组,那么就意味着你的哈佛经历会有不可弥补的遗憾。 一般地说,及时采集新案例是十分重要的。这通常还是要通过谈话来进行,在谈话过程中会非常注意细节,从细节中可以得出很多信息。与一个人谈话往往会有不少不真实的东西,但是与20个人谈了以后,这些不真实的东西就会被逐步地滤去,真实的一面就会出来了。 整个案例制作的时间有的时候要花很长的时间,不过你知道,通常的工作都是几件案例连接在一起展开的。所以很难说清一个案例的制作具体花费了多长时间。 要说清楚哈佛一共采用过多少案例也是很难的,教材在经常地改变,过时的案例被淘汰,新的案例补充进来。有的时候一个案例可以用很长时间,教授们会把一个80年代的案例改到90年代来用,但也有时有些案例还没有进入教学就被淘汰了。总的来说,哈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概会碰到数千个案例。 四、教材的可操作性及其修订、增补 新教材编写的基础平台,有全球国际法学各派和国内各派的提供在空中课堂的共享资源,也离不开当前各种教材的修订与增补,以便及时提高教材、教法水平。 法学编辑部在该书《说明》中提出内容、体例和文风问题,首先从教学的可操作性看,是值得研究的。如果作为国际法教材,那么国际法原理、国际法史,以及实体法(部门法)外,还应有程序法及未来法介绍,以及涉及各学派的比较研究(如各国的条约保留条款与国际法和该国国内法的关系等),并比较详尽介绍我国对国际法各领域内的具体态度和立场。 其次,从国际政治、社会关系法的视角看,某些国际法学基础理论的问题不难解决。而《教材》中的疑难则不少,如《教材》第26页提到它们是否有层次,没有答案。其实,层次就是等级,区别就是政策人人皆知。 再次,由于国际法学内容的广包性,以及国际法统编教材的特殊地位,该国际法学教材,难于达到合二为一。就以法源而论,其渊源辅助资料以及反映中国对国际法的原则立场,也必须适应国际社会发展变化 。统编教材不必以政策继承性而提出稳定性,忽视及时修订增补工作。相反,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就必须反映当代国际法新发展及其方向,例如区域国际法、大小集团国家组织法等。应该指出,作为未来法(LexFerenda),国际法学教材应该研讨国际新秩序和人类法(新人权法)等。 教学法论文: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高职教育要求理论教学以必要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通过实践提出案教学法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应用时的重点、难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教育房地产 案例教学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的,最早应用于美国的法学院,后来哈佛商学院首次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取得很大成功。现在案例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法律、商业、管理等领域,成为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商业教育领域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同时也被全球其它国家和地区广泛引进。本文就案例教学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的应用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1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应用必要性和可行性 1.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案例教学法进入课堂教学 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出高等技术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理论部分要求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因此高职教育应以实用为先导。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训教学开展有难度或效果不佳的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高职学生实践教育的不足。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加深高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目前高职学生的生源情况决定了高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落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对问题的抽象能力。所以从生源特点的角度来说,需要一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去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法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通过“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的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实际问题。这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更能被高职学生所接受。 1.2《房地产经营》课程的的性质要求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 《房地产经营》课程作为高职房地产本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要求学生掌握房地产开发业务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际,解决房地产经营业务中的具体问题。 从课程的设置上看,一般安排在高年级段,即学生对房地产市场的结构、特点,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房地产金融等专业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实务为主,才能完成“运用于实际,解决房地产经营业务中的具体问题”的教学要求,而非在专业理论知识上做不必要的分析和论证。 实务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最普遍的是实践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在《房地产经营》教学中有较大的难度,一是由于房地产经营方略一般产生于决策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方略在实施之前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属于商业机秘,在校学生很难有机会参与;二是由一种经营方略的实施到结束是较长的过程,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两年甚至更长,因此学生即使有机会参与某实施环节,也只是管中窥豹。案例教学优势恰恰能解决上述实践教学难以开展或开展效果不佳的难题,但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扬长避短,需要解决若干重点、难点问题。 2案例教学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应用的重点和难点 2.1精选案例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案例要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量身定做”、“精心打造”。案例的选择一般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案例要贴切、恰当,能反映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问题。(2)由于文化、经济、地域等的差别会影响到学生对所选案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在选择或设计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经济、地域等因素,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案例。(3)难度要适中,避免过多的学生不易理解内容。大多数案例总是含盖方方面面的知识,而有些是凭高职生的阅历和理解能力无法理解的,这样会挫伤他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反之,如果案例过于简单,会使学生产生“轻敌”心理,所以选择例时要注意把握难度,对选中的案例做一些必要的处理。 由于我国房地产步晚,现在市场上能够找到的成册的精典案例很多都是国外的项目,与中国的国情有较大差距。再则我国东西部差距大,而房地产的地域性强,因此精选案例成为教师必须面临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除博览群书外,尽可能投身于当地的房地产市场,掌握部分第一手材料,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 2.2精心设计,包括角色设计、陈述设计和问题设计三个方面。 针对抽象能力相对较弱的的高职生来说,案例教学的情境设计很重要。学生在案例中所担任的角色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待案例的态度。如果角色的高度太高,学生会觉得遥不可及,从而丧失信心;角色位置太低又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以角色设计时,应尽可能让学生扮演他们所想往的而又非遥不可及的角色。 案例陈述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案例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现,或者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察看。实验证明,学生对案例的第一印象深刻与否对他们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问题设计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只有通过充分讨论才能使学员交换各自的体验,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思考,互相交流不同的观点。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以下方面。(1)提问要少而精,有的放矢。在设计提问时,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教学目的服务,不能杂乱无章。问题过多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和学生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知识。(2)案例提问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差异性。学生认知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案例问题的设计应由易而难、逐渐深入,利用不同的问题诱导学生对知识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的思考,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3)教师要有驾驭案例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持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2.3善于总结 调查数据表明有40同学认为在点评阶段收获最大,仅次于讨论过程。点评阶段是案例教学 的最后阶段,往往是一堂课的高潮阶段,教师必须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肯定那些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并指出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而且还要对基本知识和观点做进一步的深化、拓展,进一步提高学员理解知识、应用原理的能力。3合理处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尽管案例教学法本身有许多优点,但如果使用不当,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任何一门学科,它都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每门学科都有其重点和难点,在保持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方面,理论教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有了案例教学,就不要理论教学了。关键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各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讲授从填鸭式的状态变成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把一种单独的面对面式的形式,变成多种媒体相配合的形式,创造一种宽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教学法论文:念动教学法在初中跳远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前言 “念动教学法”(想象)是运用自我暗示与运动表象训练相结合的一种心理训练法,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形象的过程。“念”即在默念过程中把动作环节概念思维组合,使运动中枢的各区建立初步正确的神经联系。“动”即在“念”中逐步地使身体的相应运动器官感受到刺激并产生反射,使动作过程概念有秩序地由弱到强逐步形成和巩固。 在以往体育课的田径项目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及技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训练,这也是当前初中体育课田径技术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和研究心理练习,对学生掌握田径技能、技巧,提高运动成绩,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初中体育课田径教学的特点,将“念动”(想象)心理方法用于跳远技术教学,并对其效应进行探索,以期提高初中体育技术课教学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初中一年级6个班中随机抽取4个自然班,其中一(2)班共48人(男生25人/女生23人),一(3)班共45人(男生25人/女生20人);一(4)班共47人(男生26人/女生21人),一(5)班共46人(男生24人/女生22人)。 2.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选定蹲距式跳远(学习水平三)项目的技术教学过程为研究内容。 念动教学法的教学程序与方法: ①先想后练习法:在第一次新授课时采用。 对蹲距式跳远的技术默念:对着前方跑几步,起跳脚踏跳要有力,摆动腿迅速屈腿向上摆,双脚平稳轻落地。 ②先练后想法:在学生初步撑握了动作之后采用。 念动的内容集中在更简捷的技术环节上:快跑----快跳----摆腿----举腿----落地。 ③诱导想象法:在大部分学生的动作进入了分化期,动作极易改变,采用下列方法。 ④边练边念法: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动作技术后,进入了动作巩固期,这时教师可让学生交叉念动,互施信号,进一步完善动作,纠正错误动作,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如:由学生A做,学生B念,然后交换进行。 (2)研究步骤 实验前对四个自然班跳远成绩进行测试,并对其成绩进行t检验,结果(P 0.05)说明四个自然班的跳远成绩无显着性差异(见表1),然后随机选取两个自然班为实验班,另两个为对照班。 分班后采用教学内容相同、课时数相同及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安排,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教师讲解示范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学习掌握整个动作。实验班采用念动教学法进行教学。 经过6周12次课的实验后,对四个班的跳远成绩再次进行测试,对比分析实验结果。 (3)数据处理 通过社科统计软件SPSS10.0对实验前后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实验前四个自然班的跳远成绩比较 从表1中可知:男、女生测验平均数(X)、标准差(S)、样本量(N);实验前两个自然班一(2)、一(3)班和一(4)、一(5)班学生的跳远测成绩t检验结果,P 0.05,说明四个自然班的跳远成绩无显着性差异,然后随机选取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两个班为对照班。 2.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跳远成绩比较 表2中:男、女生测验平均数(X)、标准差(S)、样本量(N);对表2的数据经进行t检验分析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跳远成绩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 0.01),说明“念动教学法”用于跳远技术教学,对加强良好技术动作的形成,提高技术动作的目的性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跳远成技评达标绩比较 表3中的成绩对比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男、女平均成绩都在85分以上,对照班则在80分以下。其中,达到优秀的人数,90分~100分人数实验班2班男子为32%,女子为35%,实验班3班男子为36%,女子为35%,对照班人数均在23%以下;80~90分人数实验班2班男子为48%,女子为44%,实验班3班男子为44%,女子为50%,对照班人数均在37%以下。 表4是实验班与对照班技评达标总成绩的T检验结果,P 0.01,所以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差异显着。这表明“念动训练法”在提高学生跳远成绩的同时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的正确性,从而促进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与提高。 四、讨论与分析 1.“念动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 在跳远技术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技术讲解、示范动作,使学生头脑中初步有了该动作的一般表象,但对其技术动作的细节却不清楚或不知道。采用“念动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在“念”中通中枢,在“动”中明了动作,念、动、想结合,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和中枢与运动器官的联系易于得到加强,而且在集中注意力的“默念”中可以排除其他刺激的干扰。这样学生进行技术练习的时候就不会盲目,因为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表象越清楚,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清楚,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就有利于理解动作,做起动作来也就容易和准确。 2.“念动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动作概念的形成 在第2步的“先练习后想法”中,由于学生已有了较完整的各动作技术环节的表象,可以通过“默念”准确分化各个技术环节,然后付诸于练习。先前的练习是运动中枢之间建立了基本的联系,随后的“念”则是通过语言中枢刺激相应的运动中枢联系,使之在运动秩序、环节、强度等方面进一步趋于合理化,再练习再念如此的重复,直到正确技术动作的形成,从而达到促进运动技术掌握与提高的目的。 3.“念动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动作的改进和巩固 在第3步和第4步中,教师准确完整的动作讲解与学生闭目在脑中的动作表象相制约,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分化,使中枢冲动与运动器官之间联系无旁路地形成,第4步的“边练边念”,也是通过听觉中枢影响运动中枢控制运动中枢神经联系,使泛化的范围和强度压缩到最小,缩短学生学习动作的过程,增加所学动作的牢固性。互相念动,使“念”与“运”的学生动作都得到刺激和强化,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动作的改进和巩固。 五、结论与体会 1.结论 (1)通过对跳远技术教学课的实验表明:在初中跳远技术教学中运用“念动教学法”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的正确性,能提高学生跳远的运动成绩。 (2)“念动教学法”教学目的明确,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运用此法,使学生念、动、想、练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运动技术学习的效果。 (3)“念动教学法”在运动技术教学实践中是很重要的,在跳远技术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能强化正确动作概念和技术动作定型,巩固学生的跳远理论知识,对学习和掌握跳远技术,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跳远技术课教学的质量。 2.体会 (1)在编排“默念”内容时应由多到少,由繁到简,逐步使动作概念达到精确状态。“动”的幅度也应该逐步地由小到大,最终使“ 念”与“动”统一起来。 (2)“念动教学法”一般用于教学的中后期更好,因为学生通过练习的体会,技术概念会不断加深,形成较准确的运动表象,为采用“念动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在体育课技术教学中运用“念动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课前熟悉和掌握“念动教学法”的内容、环节、程序等,从而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打下基础。 教学法论文:中职卫校中医学教学实施多元化教学法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中医学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玄奥,术语生涩,且由于中医发展跨度大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解产生一定偏差,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探讨中职卫校的学科教学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等卫生学校为例,对该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中医护理课程教学干预,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期评考核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等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专业共253名学生为对象,经随机抽样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4人,对照组129人。两组学生年龄、学习纪律、基础知识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运用多元化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元化教学法具体如下。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人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课堂上创设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案例情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病例设置悬念,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阐述观点,最后教师总结。可于课前运用案例导入法,如在讲授病因病机新课前,选择真实案例,抛砖引玉,再开展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运用案例展示法,讲授相关内容时,选择合适的案例加以佐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授课后应用案例讨论法,在完成课堂目标后,设置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如讲授常见病证的护理后运用完整的案例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案例的病名、证型、证候分析、治则及方药等,并写出解决方案。案例的核心目的不是看学生是否找到了正确答案,而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此法有助于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科实践性,改变传统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融入临床角色。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指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解决传统教学中文字描述过于抽象的问题,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且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扩充了课堂教学知识量,减少了课堂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阴阳五行学说、四诊法、经络学说、针灸推拿等内容均可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利用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经络的分布规律及交接走向;以直观的视频展示针刺、灸法、拔罐及推拿的操作等。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3.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印象,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课时限制,部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的实验学时内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针灸推拿等内容的操作,鼓励学生自身练习或轮流进行实体操作,亲自体验针刺的针感、灸法的热度及推拿的效果等。也可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如常见穴位定位、常用推拿手法、刮痧练习等让学生凭兴趣自愿参与。还可开设针灸推拿兴趣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实验的真实性及科学性,提高动手能力,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4.角色扮演练兵法。此法通过创设工作环境,让学生相互扮演医患角色进行“演习练兵”,把所学的知识融汇在演练及角色扮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得到真实体验,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如四诊、辨证、针灸、推拿等内容均可让学生轮流扮演医护及患者进行实践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体会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病人的真实感受,还能感受护理工作的自我实现意境,加快护生角色转换的速度。 5.歌诀归纳教学法。歌诀通俗易懂、简洁易记、趣味性强,能加深学生记忆,并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质量。如中药的配伍禁忌可用“本草明言十八反,藻戟芫遂惧战草,半蒌贝蔹及攻乌,诸参辛芍叛藜芦”的十八反歌诀归纳;腧穴功能用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总结;问现在症状用十问歌概括;方剂组成用趣味方歌进行归纳记忆等。 6.引经据典法。在教学中引入典故营造真实而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七情致病引入诸葛亮三气周瑜、范进中举、黛玉葬花等典故;学习中药知识时介绍麻黄、车前草、何首乌等中药名称的来源典故;讲述中医发展简史时引人华佗数度婉拒为官,排除世事烦扰,成为外科鼻祖;扁鹊治愈虢太子的尸蹶证,被称其具有起死回生术;董奉治病救人,以杏换粮救济穷人之“杏林春暖”等典故。 此研究的评价方法是期末通过理论及操作考试进行客观评价,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同时集中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期评考核结果。详见表1。 (二)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2、表3。 三、讨论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及操作考试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多元化教学法中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94.21%的 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对激发学习兴趣有明显作用;93.25%的学生认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对激发学习兴趣有促进作用,建议增加以上两种教学法的课时数及教学内容。93.21%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习兴趣,91.0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综合能力,95.36%的学生对多元化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满意,这表明运用多元化教学法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护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操作能力的掌握,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多元化教学法是充分启迪学生认识世界的多种智力形式,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融为一体,相互借鉴合理补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如案例教学法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问上;多媒体教学法形象生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思想活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及角色扮演练兵法通过增加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兴趣;歌诀归纳教学法及引经据典法延伸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显示89.57%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有了提高,93.21%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84.25%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拓宽了知识面。如多媒体教学法、引经据典法、歌诀归纳教学法不仅有助于拓展和加深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理论内容教学过程中引入临床实例,使护生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教学过程中,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护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有利于引导护生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如开放式实验教学法、角色扮演练兵法通过实践练习加深学生对难点、重点的理解及掌握,90.2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操作能力。 (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多元化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参与教学,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锻炼胆量,展示自我,使其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均获得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沟通应变等综合能力。91.03%的学生认为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思考 第一,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将从个体走向合作,教师应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教学手段等多方面不断扩充自身。第二,由于中职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学生对某些教学方法会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运用多元化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发挥主导作用,以免影响教学效果。第三,目前2011级学生仍在校学习,其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有待于进入临床实习及工作岗位后再评定,其合理公平的有效评价仍需进行探讨。 教学法论文:探索旅游专业情境的教学法 [摘要] 情境教学法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表演体会情境、视频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引入情境等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 旅游教学 教学方法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业发展初期的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和旅游业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培养模式,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步入成熟的竞争状态中,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变化对旅游职业岗位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新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不断产生,迫切要求高职院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企业一线培养更多的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技术性人才和动作技能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在旅游业新的发展状况下,传统的旅游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开始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培养既要求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求有旅游管理的专业意识和思维运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旅游管理教育的重任。因此,改革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情境教学法”在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旅游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创设情境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创设充实生动、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情境,提供一个开放平等的学习环境,以接纳、包容、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领域,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学生作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寻求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情境教学法的实例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分为表演体会情境、视频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引入情境等。1.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就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或实训室进行现场表演。在教授《导游业务》中“地方陪同导游服务流程”时,让学生上台扮演地方陪同导游,其它的学生则坐在下面充当游客。整个课室的环境假设为地陪在旅游大巴上为客人进行车上讲解。表演者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当地陪这一角色,台下的学生则以游客经常出现的状况来测试表演者的各种应变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它顺应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利用角色效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参与的情境模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2.视频展现情境 视频展现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使学生身如其境,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了解、掌握知识。在教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园林建筑”时,如果只是单纯的用语言讲授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布局等,学生难以理解众多的专业术语,会感到书本知识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和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等私家园林进行景像再现。视频中的优美画面和优雅的中国古典音乐,加上配音师抑扬顿挫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皇家园林的磅礴大气和苏州园林的玲珑雅致。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先让学生总结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各自的特点及差异,再结合学生所述,通过课件进行点评。通过视频的情境演示,可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有机地统一到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学情境,将课堂教学引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一图穷千言”,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实物演示情境 实物演示情境就是通过实物演示,创设特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在教授《餐饮服务与管理》中“中餐宴会摆台”时,教师带学生去本地的四星或五星级饭店的宴会厅观摩,学生在感叹宴会造型之精美、花型之丰富、服务员技能之娴熟时,不由自主的产生对宴会摆台知识的渴求。再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客家围龙屋”的建造特点及蕴含的民风民俗时,就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围龙屋,现场为学生讲解围龙屋的建造具有防御性和审美性的功能,从围龙屋的布局说明也客家人内敛凝聚的性格特点。这样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激发学生较强烈的竞争情感反应,使学生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实际操作能力。4.生活引入情境 生活引入情境就是从生活中某一典型场景引入课堂教学。《旅游礼仪》这门课的教学采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因为礼仪知识多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如在教授“名片礼仪”时,教师先以设问的方式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名片使用的场合及重要性,学生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对名片的使用方法产生兴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理解名片的接受与递出的礼仪、名片制作的注意事项等。在学生了解知识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现场演示,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目标关注——激起情感——知识移入——加深理解——知识弥散”的情绪发展和知识认知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可以使学生在一种“创造性的环 境中”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三、结语 旅游专业教师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境教学法能灵活的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来探究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学习特质,建构并维持合适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并且有效的成为信息加工主体。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平等的愉悦氛围,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畏学为主动学。它以接纳、包容、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领域。 教学法论文:后教学法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后教学法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以外语教学为主要对象的语言教学思想,这种思想虽然源于外语教学,但是移植到中文系本身的语言教学上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后教学法 语言研究的多元性导致了语言教学的多元性,二十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固有的语言教学法很难适应不同环境、不同语种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中实践与理论分离的内部局面加上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外部影响,外语教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中开始了新的思维和理论的构建。 Spolsky1988年明确地指出:“任何一种倾向于单一教学法的二语习得理论都是错误的。”Prabhu在《为什么不存在最佳教学法》中就强调了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理念。直到Kumaravadivelu将大家普遍认同的模糊化的概念都清晰化、具体化以后,后教学法的理论框架才基本形成。 后教学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法,它主张教学理念和程序分离,选用适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各种具体手段。它与以往教学法自上而下的制造模式不同,讲究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通过微型的教学程序进入教学实践,要求体现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具体性和社会性的结合。后教学指的就是语言教学界抛弃教学法思维,开始的一种多元的,崭新的尝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教学 语言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基础科目,它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三门主干课,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在中文系的教学中至关重要。 现在大家在中文系进行语言教学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相关的课后作业,教师讲多少,学生吃多少,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语言学的课程枯燥难懂,知识点多而杂,是最不容易掌握也最不愿意学习的课程之一。面对这样的困境,语言学教师不但要随时关注语言学本体的新研究成果,还要随时接收新的教学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后教学法在中文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后教学法要求教师树立自己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学原则应用于具体教学环境中的实际操作,这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和探索性的过程,具有环境的敏感性和教学对象个体性的特征。Kumaravadivelu设计了语言教学的“宏方略”,布朗也有语言教学的十二条原则,这些都是在二语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并不都适应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教学,本文仅就其中能够指导中文系语言教学的几点进行分析。 (一)学生学习机会最大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学习的机会越大,能够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这需要教师调节课堂,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1.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 后教学法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学生的学习机会,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各种学习机会的创造。 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其本身的课程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讲解词类的时候还有很多重要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属于不同的类别,这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善于创造学习的机会。采用启发式建立环境和平台,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则。 例如讲介词“在”的时候,老师不需要说出“在”于什么样的语境中是什么样的词性,只需要列举出几个句子,学生就能自己发现问题: (1)我在教室看书。 (2)我在教室。 很多学生都能明确地说出例(1)的“在”是介词,例(2)中的“在”是动词。教师要继续追问“为什么”,让学生不但自己发现其然,更要自己概括出其所以然。经过对比,我们发现: 例(1)除了“在”以外还有一个动词“看”;例(2)中只有一个“在”能够做动词。所以学生自然能够得出结论:一个句子里,如果只有一个“在”,那么它就是动词,如果有另外一个动词,那么它往往做介词。 2.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 课堂上学习机会有时候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教师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讲解,要善于抓住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机会。 比如进行层次分析法时,有些同学发现以下两个短语在分析中有所不同: (3)山上没有树。 (4)在山上没有树。 这两句话的区别在于例(3)中少一个“在”。进行层次分析的时候,(3)“山上”是主语,(4)“在山上”是状语。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循循善诱,在此基础上,总结方位名词作主语和方位短语作状语的不同,并且进行相关题目的训练。 3.教师要善于扩展机会 无论是教师创造的机会还是学生创造的机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能够延伸的,教师不能放弃这样扩展的好时机。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知道了“在”于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词性也有许多不同以后,趁机扩展相关知识点,把类似于“在”这样的兼有介词词性和动词词性的词语进行归类。 (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外,更重要的是要传授学生学习方法,通过一定的培训和磨合,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1.培训 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能自然地放到语言课堂上自由发展,它必须经过教师指导的培训才能够有的放矢,所以对学生的培训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多角度地思考一个问题,在分门别类地讲解词类的时候,由于各种词类的讲解都分为定义、分类、语法特征和备注①几个部分,因此教师在详细讲解两种词类以后,可以以此为提纲,由学生自己分析词性。 其次,教师还要具有整合力,要求学生能够从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出比较合乎实际的语法规则。 2.磨合 对学生的培训不能瞬间就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经过教师补遗的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出现一些遗漏,甚至是教师多次强调的东西。教师必须克服可能会出现的厌烦心理,要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能够做进一步的思考。磨合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3.自主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是后教学法中学生所达到的高级阶段。本阶段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相对完整的思考,发现新的问题,有一些善于思索的学生甚至能够提出一些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并且尝试解决。例如在语法教学的后期,我班同学发现“山上架着炮”这种歧义句产生的原因,从而引起对语言的兴趣。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从旁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后教学法就是要经过上述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一个从“鱼”到“渔”的转化过程。 四、后教学法在中文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的结果 经过后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对教师、对学生两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教师角度 1.强化教师 后教学法要求教师对教室发生的一切都要有整体的了解,要能够细致观察、准确评估并作出及时调整。教师要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有选择地使用适合教学环境的方法,做具有战略性眼光的实践家和理论家。 2.教师发展 后教学法放弃了传统语言教学中教师只管自己备课教学的方式,摒弃了教师只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做一个好老师的传统训练观。它要求教师要有能够依据对教学理念不断理解和教学技能不断扩展的发展观念:教师不但要讲课,还要动脑筋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想办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但要教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个发展是用批判性眼光不断反思、总结升华的过程。 3.行为研究 借用心理学术语说明后教学法这种教师发展的新模式。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应该进行准确的干预行动,随时做出相应的策略应对。行为研究要求教师能够应需而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是教师在实践中就进行的教学研究,是改变不佳教学现状的最好方法。 (二)学生角度 过去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往往是负面的,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就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而今天后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贡献者。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的再认识过程往往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索,尤其是通过发现规律外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 其次,学生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制定者。后教学法强调了传统备课中人们比较容易忽视的“备学生”的环节,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目的和希望,从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再次,后教学法中的学生还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尤其在现代汉语教学的后期,教师挖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所以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中。 综上所述,在后教学法的应用中知识教学越来越弱化,教学生怎样学越来越重要,大家要用后教学法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选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教学的健康发展。 教学法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几千年前的孔子说的话,现在有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说明了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 根据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品课的任务是: “……引导学生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而旧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独霸课堂,忽视学生实际,一讲了之,往往造成学生“课上听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另一套”的道德知行脱节现象。所以,只有注重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注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感悟,我们的品德教育才不会成为空谈。讨论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法的几点实践总结: 一、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原则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论虽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讨论式教学,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3、形成知识的互补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老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以来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高潮,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老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二、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方法 1、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我在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初,曾发现这样的问题,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是 很积极,气氛也不够热烈,有些只是在应付形式。起初以为是学生不行,基础不好,不会配合。然而,看到别的老师上课时,讨论却是很积极的。于是,我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同时,课后我也找来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 “我跟我们小组的同学不太熟,讨论不起来”,有的说“我们前面的同学,讨论时要转到后面,挺不方便的”,还有的女同学说“和不熟悉的男同学在一起讨论挺别扭的”……。综合学生反映的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个对策:在我的课堂中,我对班级学生座位进行重新编排,让他们3--5人自愿组合,我再进行一些微调,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节课都按这个顺序坐。没想到这一小小的调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增,因为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所以讨论起来比较融洽,学生的心情也为之改变,充满了激情,解决疑难问题快了,发现问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讨论的题目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你们觉得,我们未成年人都应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应该要把我们养 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没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给我的,就应该属于我自己”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还有点愤愤不平,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够精练,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最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思路,又深化了他们的认识。这要比老师笼统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 3、善于捕捉课堂亮点,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例如,在教学《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一框时,在课堂上,我刚把课题展示出来,就听到下面有同学在嘀咕 “我觉得我最辛苦了”还有不少的附和者,看来学生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我没有按照原先的预设开始新课,而是趁机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家里谁最辛苦?”学生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说是自己的,有说是父母的,有说是爷爷奶奶的……,最后通过大家的共同的讨论分析,我们终于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堂课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适当的情感引导,延伸讨论价值 赞科夫说: “教学法一旦触及孩子的情绪、意志或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必须具备浓厚的情感色彩,我们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对学生的讨论活动产生影响。因为品德生活本身就有情感,课文一般都是通过美好的大自然、幸福的生活以及学生周围的事迹来感染教育孩子,所以我们首先在备课时要进入“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例如教学《新学期,新学校》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对新学校的认识,说一说新学校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以及自己对新学校还有哪些改进的意见等。在活动中,我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针对老师的、针对学校环境的、针对教学设施的、针对课程设置的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对新学校的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养成爱学校、爱集体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新学校满怀希望。言语中我充分地体会到学生对新学期、新学校满怀憧憬,感情得到了升华,这不比我们单纯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吗?在教学完《新学期新学校》这一课后,我用这么一句作为结尾:“我们的新学校多美啊,同学们都这么热爱我们的学校,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努力、更积极的把我们的这个家园建设的更美、更好呢?”同学们都兴奋地喊道:“好!”于是就开始动手,构想着自己的伟大创意。 三、思品课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我总结了上述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讨论式教学法,应该象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就是老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2.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 3.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一堂讨论课的成功,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4.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搓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学生发言,稍有不正确,就加以批评,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那么长此下去,每天一两个学生被“打倒”,一个月之后,全班同学可能就很少还有人举手发言了。你想想,人家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起来,反而遭到批评,受到嘲笑,这样的事谁还愿意干第二次呢?所以,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正确”或“不正确”的评论,也不对不同学生的发言做比较性评价,表扬一个批评另一个,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同学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次新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施途径,掌握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法论文:商务英语中的项目教学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一)项目主题的形成负责这五门课程的有三位老师,针对课程内容及课程要求,三位老师共同拟定三个题目: 1.某甜品生产厂家为生产一款高端曲奇需要从一新西兰奶制品厂家进口奶粉。 2.某鞋厂为生产一款着名品牌鞋需要从意大利一皮革厂进口半成品优质羊皮。 3.某玩具生产厂家为生产一款高端电子玩具需要从日本某电子厂进口电池。 两个班级的学生每个班级分成三组,每组4~5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题目。要求一个项目的双方要分属在不同的班级,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性,提高参与的热情。学生选好题目后即可以假定所在小组为一个公司,公司为一家已经存在的实际的公司。因为已存在的公司拥有比较全面的背景信息,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更加方便直接的定位公司、自己以及产品,更好的进入角色。在这一步骤中,学生可以在商务英语课程中学习专业术语的使用;可以在商务英语写作老师的帮助下书写公司简介,产品推广报告等;商务管理老师帮助学生学习公司活动、商业分析模式、公司的组织结构、资金的来源与使用、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策略、产品的定价、分销、促销等。这一过程的阶段性成果可以体现为公司英文简介、商品介绍及推广报告、公司人员分工及职责分配、SWOT及PEST分析报告、市场营销策略计划书等。学生在分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以及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劣项,在团队里进行资源分配,形成优势互补。 (二)项目计划的设定学生已经在假定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分工,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联系出口厂家进行贸易沟通,并在贸易意向初步达成的情况下,对贸易细节进行最终的谈判。在这一步骤中,学生可以学习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国际贸易术语、包装、运输、支付、保险、贸易流程、合同等;从商务英语写作课中学习要约、询价、报盘、还盘、接受的书写方法;学习商务管理课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激励、商务沟通、团队管理、危机管理等;在商务谈判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商务谈判的原则、方法、程序以及从谈判之前到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及注意事项等。阶段性成果可以为书面形式的要约、询价、报盘、还盘及接受;公司进行本次贸易的预算单;员工激励政策;对方公司背景调查的资料汇总;谈判小组成员分工;谈判计划书;贸易合同书等,学生还可以进行模拟谈判以增加谈判的胜算。这是知识大量积累的一个过程,每一个新的内容与所要完成的任务密切相关,学生会有意识的把这些与项目联系在一起,很快把知识应用起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在团队合作、集体荣誉的激励下仔细思考、推敲、沟通,并相互帮助、鼓励、监督。 (三)项目执行各小组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进入正式谈判。谈判的过程及成果即是之前所有知识积累及准备效果的集中体现。贸易合同书及谈判记录单是项目成果的最终体现。在谈判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尽量不参与谈判过程,但需要在旁观摩,以便之后给出准确的评价和指导。 (四)项目结束,评价和总结在项目完成以后,学生先以公司会议的形式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总结,并写出总结报告。总结的内容包括对各项准备工作的评估,谈判过程中应用策略的评价以及完成整个项目的经验教训。评价和总结对项目教学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再次审视自己的学习目标、过程和效果,是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为进一步确认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问卷主要针对知识的学习情况、综合能力的训练以及性格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每个题目有五个层次的选项: (1)完全同意; (2)基本同意; (3)没有明确观点; (4)基本不同意; (5)完全不同意。 从问卷的结果看,学生面对自己取得的成果普遍反映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知识学习方面,92%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88%的学生会主动阅读课外材料。带有明确目标的扩大范围学习,提高了信息输入的数量和质量。80%的学生表示对进一步学习有所期待,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84%的学生表示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沟通,在团队协作过程中的交流对合作及沟通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76%的学生表示对将来的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清楚未来职业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去进行补充和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 规划。在性格的培养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92%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处理矛盾,并能够听进同伴的建议,这无论在性格培养上还是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大多数学生通过项目学习表现出了合作性和分享精神,愿意为他人考虑,在自己完成任务的时候尽量方便后续工作的进行。这是在其它英语教学活动中很少涉及的方面,也更加健全了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积极性格的塑造。在评价和总结的环节中,各商务英语课程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评估学生们对自己的评价,以班级为单位从自己任课科目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及项目的呈现做出指导和总结。教师在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的过程中,可以调整从选题、指导、激励、协调等环节的参与程度。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充并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体现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规划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可以有侧重性的培养。 二、结语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与人格发展的共同提高。在项目教学法中,从选题、目标设定、准备、实施、总结各个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的角色是给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机会,搭建这个平台。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学生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学习的内容可能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巩固基础、适时的对教学内容做出补充、提供参考材料。其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可能会因为意见不统一、分工不平衡、参与积极性不同而产生分歧。教师要帮助协调,促进沟通,及时引导并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到团队中去。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而是项目的组织者、协调者、学习的支持者、行动的激励者、能力的开发者、方向的引导者。本次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持续的时间短、教学对象的规模小,能够反映出来的问题相对有限,但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实践得出: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它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本次教学活动作为项目教学法的课堂应用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实践教育中的讨论尚处于起步阶段,相信其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应用中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教学法论文:魏书生教学经验-------“学导式”教学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5.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掉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一般可用5~10分钟时间)。 “学导式”教学法有广泛的适应领域和适应性能,而且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灵活变通的发挥效能。当然,这不是说可以把“学导式”教学法作为僵化的模式套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变式”才能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要经过一番逐渐过渡和师生双方逐渐适应的过程。 教学法论文:教学法在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实用性 一、逆向式教学法 逆向思维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逆向式教学法则借鉴了逆向思维的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先理论后举证的教学模式而言,它是一种逆向教学模式:首先避开理论知识的讲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和案例入手,让学生感知和思考,再引导学生从材料和案例中总结出理论的知识,即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感受和实践操作中去,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概括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逆向式教学法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多次尝试逆向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也较之前活跃了很多。经过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在逆向式教学的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素材的准备。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在理论知识点后语言素材的选取上主要是正面的例证,便于学生理解。而在逆向式教学法中,除了要有正面材料,也需要有典型性的偏误材料与之相对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归纳出知识点。以上文提到过的“把”字句为例,笔者针对“把”字句选取了四则语言材料:1、下午我很饿,所以把饭吃。2、请你把一支钢笔递给我。3、她把孩子又想念了一遍。4、你把报纸不该折起来。这四则例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病句,学生在发现并改正这些病句的过程中实际就能注意到相对应的四个“把”字句的特点和用法:1、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是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2、“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常带上“这、那”一类的修饰语。3、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再加上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例,对于汉语言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以后可能面对的教学对象的情况和特点。逆向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在课堂授课前素材的选取上要下功夫,除了典型性还要注意趣味性,以激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另外,素材的选择还要形成相互的关联性,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和思考,通过材料和案例对知识有系统化的理解。二是教师自己的准备。由于在逆向式教学法中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会比传统教学法多,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的准备要充分。首先老师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要深入,而且要全面,具有延展能力,能从多个视角对学生加以启发和引导。其次,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要做到既能最大限度让学生思考,同时又保证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就需要老师具备很强的课堂掌控力,及时应对学生在发言和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争吵、跑题或其他情况,保证讨论、发言的效率和价值。对应上文提到的,笔者以名词的语法特征为例,具体操作如下:1.给出一组材料:①鸡在叫,鱼在跳,李园在作诗。②牛踢郭芬③东方明珠让学生找出名词,然后分析所充当的句法成分,从而自己总结出名词的第一条语法特征: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2.给出另一组材料:①一头牛、一只鸡、一双鞋、一个人②很鸡、太鞋、特别笔让学生判断①②两组材料的对错,在判断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名词的第二条语法特征: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通过这样的方法,每种词类的主要语法特征学生基本都能自己总结和归纳出来,老师再加以补充说明例外的情况,教学目标就完成了。因此通过参与、探讨、领悟,学生就逆向推导出知识要点,从而也更深刻地把握了词类的分类依据。在短语、句法成分和句型等部分的课堂教学中都可以以此类推。实践证明,使用逆向式教学,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都提高了,同时因为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往往更加牢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逆向式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从程式化的思考中开辟新思路,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在我区小学中,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初步建成高标准的校园网络(已达每班一路)、标准化电脑教室,计算机课堂教学也已起步,大部分学校已经开设有信息技术课程,并开设有计算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发展,全区性开展计算机课堂教学已势在必行!怎样搞好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已成为计算机教师们一个必须去面对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中提出的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1、 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 这样看来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的学习,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其落脚点是重视德育,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基础学力的培养。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我认为计算机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而学生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玩游戏;学生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老师们就要给电脑装一些练习字法的游戏,另外再装一些练习鼠标的游戏,如:WINDOWS98自带的纸牌、扫雷等,这些游戏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2、 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软件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3、 学生喜欢上网;在网络发展的今天,上网成为一种时尚,网吧随处可见,只要家里有电脑的,只要电脑具有上网功能的,家里一般都上网了,所以,学生在校外已经接触到了网络,从中已经了解除到了网络的昧力,他们在校内同样渴望上网,所以网络教学同样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还要求我们教师在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己所用。 4、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计算机史、计算机人物,计算机界的大事,对学生来,比较的新鲜、有趣,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如:在介绍WPS的时候,我们可以拿WPS与WORD相比,分别介绍他们的发明人,求伯君和比尔。盖茨,从WPS艰难的成长历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国产软件的开发所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财力。,既增强了学生正版软件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绍微软时,介绍比尔。盖茨的求学经历,和现在的钱财、学生听这样的故事一般都非常感兴趣,你在故事中就可以顺便介绍了世界首富的微软公司的全线产品(从DOS到WINDOWS,还有OFFICE系列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接受了。 5、字处理对学生来说则是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学校在绘画中,在画中插入艺术字,在上网时给网友、同学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这都要用到文字输入与文字处理,我想将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或许可以考虑用电子邮件形式来完成。 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包含有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 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计算机教师则应结合计算机的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边讲边练的形式,在应用上采取了边学边用的策略,搞好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课堂安排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二课堂,以点带面,以少带多,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操作能力。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尝试 时代的变迁与教育方式方法的变动息息相关。个性审美及思维方式在不断变化和延伸,给教师们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顺应潮流,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积极探索儿童画教学法的本源,顺应孩子的感受及造型特征,使教学更加符合当今提倡的人性化合理化要求。本期我带六个年级十三个班的美术课,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面对几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怎样有效的教学呢?在实践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合理构图,安排画面 在儿童绘画中,第一个难题是构图。经常有孩子在画画时,挺大的一张纸,画得内容却很小,或太偏左、偏右、靠上、靠下。“构”是“组成”的意思,而“图”就是绘画时的画面。“构图”最简单最表面的意思就是指怎样去安排好画面。安排好画面同画好画的内容一样重要,所以不应该把画画的重点仅仅放在如何更好地画好自己想画的内容上。试想,如果一个人的五官长得都好,可就是放的位置不对,这个人能让人们看着顺眼吗?所以,对儿童来说,特别是已经有了自己表现想法的儿童,学会更好地安排画面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学会“安排”画面,不是要死记硬背那些构图的知识,但应该明白把画的内容在画中放得合适的道理。就像布置一个房间,谁愿意把家具乱七八糟地堆进去就算完事呢?画画也是一样,只把要画的内容统统画完了不能算画好了一张画,还应该让这些内容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上。在画画前,我一般先让孩子们想一想,自己准备在画中画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中,哪些是最主要的;然后,小组讨论一下:这些内容准备画在画纸的什么地方?反正从画纸的四个边往里都是画画的地方,放在什么地方都是可以的。有时则提前指出孩子们将会出现的不足,比如哪样东西不要画得过小、过偏、过多,等等。一般情况下,最主要的东西应该画得大一些,靠中间一些,如果有前后,主要的东西要在前面,而次要的东西可以被挡住一些,可以靠边一些,可以小一些。这样孩子们就能够有意识地去安排画面,即“构图”。当然并不是要他们马上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安排得非常合适,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孩子们认识到除了画画的内容外,把这些内容摆放好也是很重要的,从而使得孩子们对画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第二、模仿范画,掌握方法 孩子们刚开始一点儿都不会画,也不敢画,一下子让他们画好一幅画,怎么可能呢?我的办法就是用现成的画作为范画,然后,给他们分析讲解这张画第一步画的是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又加上了什么,最后又是在什么地方结束的。就像面对一台复杂的机器,马上让你组装一台,这恐怕不容易。如果我们让懂得组装这台机器的师傅把机器拆开,然后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装给我们看,边装边讲,然后我们再试着装这台机器,肯定就容易多了。在我的辅导下,孩子们如同组装装机器一样,按范画的步骤学画。例如,我给二年级孩子们示范了一张红鲤鱼。我先让孩子们分析一下鱼在画纸上的位置、大小,然后带着他们画椭圆形的身体和两边翘起的尾鳍,让孩子们同桌、前后桌互相看一下画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合适,自己修改或者请同学帮忙改。解决了构图的问题,接着用弧线区分小鲤鱼的头部和身体,画出它的侧鳍、背鳍,再画圆溜溜的眼睛,最后仔细刻画相互错开的鳞片、侧鳍、背鳍和尾鳍。孩子们基本都能跟着画下来。初学画画时,模仿一下别人画画的方法,以便由浅入深地掌握绘画的技巧是无可非议的。 第三、观察生活,提高能力 但是,学会了画画的方法、步骤,并不等于就会画画了,还得指导孩子们观察生活。就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角度来看,关键是看孩子们是否认真看了,是否看得更细致了,是否看得更巧妙了。比如画房子,一定要鼓励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多同他们原来对房子的概念进行对比,看看眼前这座房子的墙上多了什么,窗户上有什么,房顶的样式有什么不同,房子有什么细节更有趣味。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培养了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找到的相异处越多,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就越有益。我在具体辅导时,就是从一些小地方启发孩子,如果再加上一些东西,这张画是不是会更好?而加这些东西并不是十分困难的,比如说,画人的鼻子多点两个圈是鼻孔,衣服上加几条线就是衣纹等等。一点一点地辅导孩子们看仔细,画完整。 第四、充分想象,积极创造 要画好画,还得有想象力。要重创意,重设计意识的培养,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孩子们从小就具有强烈自我的审美意识以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从小就能够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作为美术老师首先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画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来通过画画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有了这些目标,就可以把孩子们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相同内容的画相比,看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有了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情趣,从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之中闪现着孩子们创造力的火花。 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在对周围世界观察的基础上去想象,比如,给公共汽车添画上更美丽的车厢、车轮等等漂亮的细节和装饰,并由此进一步鼓励孩子们更大胆地去创造性地画出公共飞机、水陆空多用公共汽车、未来世界的无轮公共汽车等等。就像一滴水落在纸上一样,首先让它深深地吸入纸里,然后再慢慢地使它扩散开来,吸入的水越多,扩散得当然就越大。我经常把孩子们的画贴在教室的墙上,给他们营造受之鼓励的环境。另外常常给他们以真诚的鼓励。有的是口头一般性的,比如“画得真不错”,“画得挺漂亮”,“这张画多有意思啊”等等;有的是带有指导性的鼓励,比如,告诉孩子们,你的这张画画得很细致,他的那张画画的很热闹,“这张画中的人们看上去多高兴啊”,“那张画上的小动物们吃得多开心啊”等等。指出这些可喜可贺、画得不错的地方,孩子们都会非常高兴的。高高兴兴进行画画的孩子一定能画出让自己让大家都喜欢都满意的作品。 第五、巧使油画棒,笔下生花 在课堂上孩子们涂色大都使用油画棒。油画棒第一个缺点就是比较硬,不像彩色墨水笔那样好下色,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手劲小,就更不容易用油画棒画出比较鲜艳的颜色。我让孩子们选择一些带颜色的纸来画,这样,即使他们涂色涂得比较轻,也因为底子上本来有颜色而显不出颜色浅了。相反,如果不喜欢底色,孩子自己就会自动地使劲涂色,使颜色盖住下面纸的本色。带颜色的纸可以是比较鲜艳的红色、绿色、蓝色、紫色等,也可选择灰色,褐色。总之,要尽可能选择深一些的彩色纸,这样涂上的油画棒颜色不论厚薄都会变得非常明显。现在已经有一些比较软的油画棒,覆盖力也比较强,只是价格偏贵,它们的特征就是像口红笔一样装在笔杆里靠旋转出笔头来使用。油画棒第二个缺点是不能画细致,也不太适合涂大块均匀的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不能画细致是因为油画棒比较粗。我在 辅导孩子们使用油画棒时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尽可能让孩子们画得大一些,这不仅是指画面大,也是指的画中形象大。二是将油画棒像削铅笔一样,把一头削尖,用尖头来画比较细致的地方。或者先以四十五度角转着涂大色块,随着涂抹笔尖尖一些了再画比较细致的地方。说油画棒不适合涂大块均匀的颜色,是因为油画棒比较硬,如果一下子涂得面积过大,孩子们使用的力气肯定就不平均了,色彩当然也就涂不均匀了。这时侯,我就启发他们慢一些涂,一小块一小块地涂,涂完一块再涂旁边的一块,由于一支油画棒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颜色,所以,认真地涂小块,由于力气使得均匀,反而能涂得更好。 油画棒有上面两个缺点,但是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它能在已涂好色的地方再涂一层色,如果用钝一些的小刀或钉子在这种涂了好几层颜色的地方刮一下,就会在画中显出上下几层色彩的特殊效果,这是其他材料做不到的。我在辅导时,有意识地利用这个特点,先让孩子们用各种颜色左一块、右一块地涂满一张纸,然后再用一种深色,比如黑色,深蓝色等涂在这些颜色的上面,最后用钝的小刀或钉子当做笔来画线条,这样,画面上就会出现像照片一样的一幅画,而画中的线条是由五彩的颜色组成的。 孩子们有其独特的心象境地,有区别于成人模式概念的手法,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社会、家庭、自然界传达给他们极其丰富的各类信息。这些多方位的信息,紧密联系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情感。他们那天马行空的创意及想法,和瞬间变化运动的各种形象,及梦幻般的世界,是成人的思维方式所不能表达的。孩子们通过绘画这一快乐的形式,都能感受到借用一件作品的成功,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展示自我最终找到自我。总之,在教学要使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愉悦,发展艺术感知和造型的能力,提高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之持久。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学学生意志力培养 一、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自我培养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事物的坚持性、控制性、掌握性及独立精神实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美术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自觉树立学习目标,克服困难,努力奔向自己所定的目标。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觉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力,教师为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不能只停留在学习美术技能上,还要渗透人文性质的内涵,让学生不断朝着自己确立的目标努力学习,锻炼自己顽强的意志力。 二、兴致激发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美术 部分学生不喜欢美术的一个原因便是美术课枯燥无趣味,课堂情境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致,没有那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那学生所表现的就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去接受美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得到的知识往往便是肤浅的、表面的,不能深刻、扎实地掌握在学生的头脑之中。为此,只有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兴致,才能让学生去自主汲取美术知识及美术技能,配合美术老师完成老师所给予的任务。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学生自主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 三、给予表扬与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美术教师在批阅学生的美术作业时,要用师者的真挚及诚恳的心态去对待所教学生,多给予他们一些表扬与鼓励,不去轻易地否定一个学生的成绩,从作业中找寻学生的点滴成绩及进步,要知道,学生那富有童真、童趣就融合在学生的作业之中,是那样的纯真、自然,完全没有故意的修饰成分在里面,从作业中去品味学生内心的世界,多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作为师者,千万不要吝啬表扬、鼓励。因为你的一个手势,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神情,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上进的动力。学生有了上进的动力,他的意志力也就形成了,美术教学目标也将会实现。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学多学科元素效果 一、引入语文元素,凸显诗情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来表述美术与文学艺术的相得益彰再好不过。如诗如画用来形容山水的美,彰显了美术与语文元素的相互促进和融合之美。语文是文字的传承,美术是造型视觉艺术,将语言文字的诗情画意融入到美术的流畅线条中,能彰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实施诗歌配画、日记和作文配画,或者将美术的点、线、形、色彩、明暗与空间等视觉艺术,以优美的文字语言进行表述,显示出艺术的美。如版面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语文中的艺术字体、文字搭配等知识,引导学生结合小组学习模式,展开黑板报或电子版小报的设计,使得小报布局合理、颜色协调、搭配得当。在小学美术学习中融入语文艺术,彰显文字中的图案美,激发学生创新思考。 二、引入音乐元素,凸显节奏韵律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音乐相对流动,是时间艺术,美术相对静止,是空间艺术。美术与音乐的整合符合动静搭配原理,将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与思维创造的音乐艺术,以可视化的美术艺术呈现出来。同时,美术教学可以借助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如“听音乐画音乐”这一小节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将美术与音乐结合起来,在感悟音乐的同时,自由想象,画出学生心中所想,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音乐中呈现出来的内容。以不同的线条、色彩搭配、画面设置彰显音乐和美术的艺术魅力。又如引入“彼得与狼”音乐艺术,引导学生在音乐故事中畅想,发散思维,深入学习美术知识。以音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将音乐思维中的意境以可视化的美术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三、引入数学元素,凸显立体思维 美术不是一门单方面的艺术,它不能独立存在。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美术艺术的作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缺乏对数学三视图、立体图形知识的学习,美术学习就会受到阻碍。小学美术教学需要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凸显学生立体思维,体现数学学科特色,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为美术学习增加动力。如“拼拼搭搭”知识的学习,结合数学中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与立体图形知识,分析点线面组合的规律,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拼搭出画面生动的组合。又如“纸柱造型”知识的学习,结合数学中的立体图形知识,运用裁剪、卷压、折叠、黏贴等方法,打造出纸雕艺术。纸雕是一种运用卷曲、立面、立折、立柱、立体,将平面纸立体化的技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结合生活用品与建筑,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 四、引入科学元素,凸显无限奥秘 小学科学课程是自然、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融合,没有将每个学科进行细分,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生物发展与自然环境。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结合起来,深入了解花鸟鱼虫的习性、特点与生活环境,探索自然的瞬息万变与灵活多样。结合眼观、耳听、手摸,进行比较分析,将这些知识与美术艺术融合起来,增加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了解,更好地运用到艺术学习中。如“自然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分析下雨、打雷、刮风、下雪时的自然现象,或者展现火山、瀑布、夕阳等景象,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小学美术学习过程中。又如“春天的色彩”相关知识,也涉及科学中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自然中感悟和体验,将其表现在美术作品中,以此强化学生艺术体验,提升艺术素养。 五、结语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需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小学美术教学有效与语文元素、音乐元素、数学元素、科学元素整合起来,凸显语文的诗情画意、音乐的节奏韵律、数学的立体思维、科学的无限奥秘。将多学科元素的优势和特点融入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美术课堂上多学科艺术交融、整合与升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美术课堂的生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与艺术修养。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第二课堂舞蹈教学 [摘要]舞蹈艺术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教育阶段都设置有第二课堂的培训学习,使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为舞蹈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第二课堂舞蹈教学 方式与方法 注意问题 前言:小学的第二课堂舞蹈教育的主旨是通过创作、训练、表演对少儿进行德育、美育的教育,不仅为学生身心全面成长发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且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的第二课堂开设舞蹈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将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艺术修养打下坚硬的建基石,培养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一、小学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从宏观来讲舞蹈教育就是通过教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和进行舞蹈表演,使学生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一门教育学科。 舞蹈训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能力。通过发展、调整身体肌肉,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力,促进学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新陈代谢,使他们的有机体得到不断的生长,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形体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美感。 二、舞蹈教学中的方式与方法 舞蹈教学应该依据教学对象的各方面条件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如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去制定所需要的教材内容,去刺激学生的表演欲,逐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所以我觉得舞蹈教学中的方式应该有以下几种: 1. 综合式教学 因为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已经能够按自己的意识去做某件事,无兴趣的事他很难去做,所以呢,舞蹈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用你的教学内容去吸引住这些意识随意的小学生,把随意变为有意,那么就可以采用综合教学法,把说、唱、跳结合在一起,内容一定要生动形象。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到舞蹈、体会到音乐。从而使舞蹈既富有动感由富有表现力,富有感受力又富有感情。 2. 启发式教学 由于儿童知识面不广, 接触到的东西不丰富, 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小学生较快理解掌握讲授的内容及动作要领, 使动作比较规范的体现出来, 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由于舞蹈是人体艺术, 要求舞者有良好的体型和必要的舞蹈条件, 这样势必要坚持练功, 而舞蹈基训又是那么单调、乏味、枯燥, 学生很容易厌学,所以老师要多启发孩子们, 启发他们的思维, 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3. 示范法教学 教师要准确、形象、富有表情地表演舞蹈作品的每一个动作,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的讲解,我一般是面向学生做镜面示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上做到有准确的规格、有浓郁的风格、有动人的表演, 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示范, 使学生有一个全貌而完整形象, 从而做到模仿无误,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小动物形象,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世界,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 4、兴趣性教学 在舞蹈教学中, 让孩子们达到成人化的基训要求, 天真、活泼的孩童不易做到, 更不易“服服帖帖”地去做, 所以要将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让爱美、爱善良、纯真无瑕的儿童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三、舞蹈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首先选材得当,适合学生舞蹈自身艺术特点,运用儿童舞蹈语言来表达作品内容。纯真性也是小学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孩子们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奇异的幻想。选材内容应易懂,易于儿童表现。 2、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舞蹈教育的启蒙阶段,任何一项课堂教学内容,都不应该让学生觉得困难,要使学生觉得是一件有趣的事,能跟老师进行愉快的合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学生生活天地取材进行教育。动作有趣、音乐好听,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学习兴趣,学得快、也学得好。软开度训练是舞蹈身体素质训练基础项目之一。软开度训练,许多刚接触舞蹈的学生感到害怕。 3、充分发挥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舞蹈教学中,不仅是教会学生舞蹈动作,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舞蹈艺术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在学生学习舞蹈时,掌握了所有动作以后别忙着合音乐,而是让学生安静地聆听整首舞曲,可向学生简单介绍舞曲的基本旋律、情绪、背景。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4、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舞蹈动作。一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重复练习,那怕一个小动作没做好,也要从头到尾练一遍,加强了学生对动作的印象和协调性,时间一长学生疲惫不堪。 众所周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我们要为提高学生素质和艺术修养打下坚硬的建基石而奋斗。坚持在小学的第二课堂中普及舞蹈教育和舞蹈比赛,以此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总之,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其担负的社会责任也非常重大,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的思想情操、道德感情和文化素养。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舞蹈教育抓起,从实际出发,培养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音乐教学自主探索浅谈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原有的旧思路、旧观念、旧方式的教育传统模式下,有个普遍存在的怪现象,就是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课。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被动学习,兴趣寡然。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广大的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性发展;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探索课,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 一、适时“问”,引起审美趣味,激发学生探索动机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受到意外和新鲜,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呢?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时都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歌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歌,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它!”这位教师将导入设计的非常自然,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使学生视觉、听觉获得美感,情感想象获得审美喜悦,又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中,然后适时的提问,激起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最终使学生懂得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并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里。 二、引导“玩”,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判趣味是狭窄的。但适合这一年龄段的歌曲教材共同特点是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等。许多教师针对这一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训练;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教学活动……总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他们通过主动的“玩”,充分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我在进行《粉刷匠》这一课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玩”的乐趣与意义:《粉刷匠》是一首极富有儿童情绪,而且朗朗上口的儿歌。我在这一课教学中,用“开心”和“生气”两个形象各异的小纸偶为线索进行了对歌曲的感受、体现和创作一系列活动。特别是当进行到歌表演和创作这一环节时,并不是使学生通过肢体做简单的律动,这只是停留在了较为浅薄的层次,而应引导学生在这样浓厚的表演氛围中进行更深的探究,从中得到更深的道理。所以学生学会基本的“粉刷房屋的本领”后,①我扮成“开心”说:“同学们,你们都是勤劳的好学生!下面就让我们分工合作,把房屋彻底地粉刷一遍,让它更漂亮!好吗?”②接着大伙开始分头商量什么干;③这时教师引导:“谁来帮着粉刷窗户?”……“还有地面”……一下子同学们又活跃起来!通过这一次“刷房子”的劳动体验,学生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并懂得了“劳动最光荣”;④最后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 三、巧用“CAI”,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已逐渐普及,其教学优势也被人们认同。巧用“CAI”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指导操作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如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并联想而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的主观性、主动性,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音的高低》教学中,一般会准备许多像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可乐瓶、装沙子的塑料袋等这样的物品,然后让他们学想一想,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不施是个好方法,但我这有一件更出色的物品,你一定会选择它,它就是FLASH《怪味生日歌》!下面对这则“动漫”作简易介绍:8只大小不同的熊猫,用一种极为特殊的演奏方式庆祝朋友的生日。 请用鼠标点击右下方的“TV”图标可以完整播放。而当鼠标经过每一只熊猫稍加停顿时可单独播放每只熊猫发出的单音。由于作品的设计别有匠心,所以引入教学也就别有风趣。此作品可以在介绍乐器音色(乐器体积大小导致音高不同)或者乐队人员分工合作时趣味引入。(如 图)随着多媒体电脑的迅速普及,它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电脑音乐制作中的的另一项技术——MIDI(musialitrumentalinterface乐器的数字化接口,它包括:合成器、电脑音乐软件、音源、电脑、MIDI连线、调音台、数码录音机等周边设备)也加入到为音乐教学服务的行列。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 综合信息结合,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试想,当学生已能够通过电脑摆弄MP3时,他们愿意坐在教室再去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单一讲授吗?电脑音乐的加入,不但能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能使学生通过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而且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总之,作为教师一方面在加强知识和先进技能学习的同时,更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探究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小学教学论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更新观念,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英语教学发展的大好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育的大好形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外交流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使整个社会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社会大环境对英语的重视,促进了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新东方的四、六英语辅导班,研究生班、出国培训班,到剑桥少儿英语班、精诚英语、假日英语等,各种英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呈现出千百万人学英语的热潮。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引进版的、国内自编的:英语900句、灵格风英语、新概念英语、许国璋英语、陈林电视英语、3L英语、SBS英语等几百种英语教材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方便和条件。同时无数家庭和家长对子女的英语学习给予更多的关注、寄予深切的期望,纷纷送子女参加各种英语班,盼望他们尽快提高英语水平,为今后的升学、就业或出国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形势客观上也促进了学校英语教育的规模和程度,使英语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申办2008年奥运的成功和加入WTO使英语学习再一次掀起高潮,英语教育显示出的发展和变化如下: 第一,社会对英语教育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英语学习的行列中来,英语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英语教育更直接面向大众,面向每一个学生。 第二, 英语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用语言做事情”。代之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途径正在被广泛地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第三, 社会需求和实践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哑巴”英语的倾向开始得到纠正。在中小学,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被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指标和训练内容。中、高考中加试听力和口语,许多单位招聘有英语级别和口语的要求。 第四, 英语教育更注意努力使学习者了解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习者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 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育和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及远程教育和空中英语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了个性化学习,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第六, 英语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代替了单纯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倾向,培养的目标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英语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式,为了使英语教育与国际接轨,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要正视现实,认真分析现行教育教学中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寻求最佳方法,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方面选择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有时代特色的新教材;一方面重新审视现行教材,做必要的删减、修改、和补充,使之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现行的英语教学中确实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这些现象和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格格不入,极大地阻碍着人的发展。 第一,多数教师教学受教材的限制,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不能将最新的、有用的、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教给学生,导致教学缺乏弹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拓展。 第二,学生没有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无论读、背、抄写、练习、作业、测验都一种模式,都要达到同样的标准,学同样的句子和词汇。评价学生也是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导致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 第三,课堂上教师煞费苦心地讲解、传授,要求学生认真地倾听、理解、记忆,规范地模仿拼读、朗读、拼写,机械地背课文、背句子、背单词、背语音。英语教学被简化成为背词句、默词句的教学,忽视了学习主动性、“做中学”、和学生观察、想象、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四,教学中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布置大量机械的重复性的抄写作业,有时是惩罚性的作业,使英语成为死记硬背的学科。 第五,个别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不努力的学生讽刺、挖苦,刺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羞辱学生的人格,(部分家长还有打骂、惩罚等现象)导致学生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仇恨英语学习。 第六,由于学生个人、家庭以及学校、教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呈良性循环状态,成绩优秀,充满自信和创新精神。而部分学生则处于学习的困境中,缺少学习的动力、方法、良好习惯和学习环境,不达标的成绩使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使学习呈恶性循环状态。由此导致了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现象。 第七,某些学校对于英语教学的特点、方法和要求不甚了解,不能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单纯用考试成绩衡量评价英语教学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以教学秩序混乱为由限制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给英语教师排的课时过满或过杂,致使英语教师没有充分的备课和自身提高的时间,英语课教学效率低,难于适应社会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八,部分教师仍坚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惟恐不满堂灌学生就学不会。他们认为掰开了、揉碎了讲是对学生负责任,任何细微的地方都不能疏漏,否则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损失。然而这些教师却没有想到,成长是不能代替的。学生一旦有自学的习惯和方法,有了发现问题、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的愉悦情感体验,就能对今后的学习、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能力基础。包办代替只能培养出不善思考、不俱个性、不思创新、因循守旧、听任别人指挥的老实学生。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反思,迅速转变观念,改变教学的方法、策略,是思想达到与时俱进,开创英语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从而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英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创造条件 关注情感发展,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新英语课程的内容与目标是: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自信心等情感问题,爱国主义、世界意识以及智能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被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学会交往、合作学习、用语言做事情等学习策略和语言实践能力、健全人格的形成,成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文化差异、加强双向文化交流等,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目的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和谐教育思想以人的发展为本。这种观念的转变,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新课标中阐述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特点,以及对人才要求的新内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一代必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我们要冲破“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智育第一”、“知识第一”、“分数第一”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努力追求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实现新的教育理念。 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儿童从6岁进入小学,经过六年的学习,进入中学。又有六年的学习,进入大学。学生们要坚持十几到近二十年的在校学习,走入社会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感到学习的沉重压力,心情压抑、失却自信、厌倦学习,非但不能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还会造成一大批人精神、心理不健康。现在大、中、小学生中存在高比例心理障碍人数的严重现实,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我们的各科教学中都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长和比较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特长: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能注意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情景,自然导入新课;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读、背、唱、画、表演等各种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在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多种潜能,渗透中外文化和其他学科知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行动,将英语学习延伸到课外,他们自编了大量图文并茂的英语报、学习 课件、有趣的作业和学习档案。能影响学生逐步树立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形成学习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理念:教师要关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和培养人的工作,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儿童,创设师生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有宽容心,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失败,关心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完整人格的发展,不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自信,人人有动力,人人有方法,人人有成就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使之成为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人格,有良好道德修养,自强、自立、自信、自尊、自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人。 小学教学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纵观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固然有基础较为扎实的长处,但由于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结果导致语文教学产生了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诸能力的要求,20__年7月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把“综合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呢? 一、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于活动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给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规模小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比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我们设计出这样几个活动:1、“爸爸小时候的趣事”。请你做一回小记者,采访一下爸爸小时候的故事,了解爸爸儿时的生活经历,然后选择一件有趣的事记下来。有兴趣的话,可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投送给学校广播台或某报刊编辑部。 2、请你做一天小当家,体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写一则日记。 3、“妈妈的唠叨”。模拟一种生活场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想试试吗? 4、“电视机前的评论”。在电视机前,你们一家人会说些什么呢?请以三位同学一组进行小品表演。 5、想尝试一下做主持人的感觉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搞一次“家庭联欢会”,主持人就由你担当,从中还可以体验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就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强化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常规程序: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2、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3、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仔细阅读少儿读本《三国演义》或有关《三国演义》的导读。 2、“小小三国迷”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协助多媒体播放题目,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说说阅读时遇到了哪些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方法。 4、“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引导学生评析书中人物,通过展开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 5、搜集由《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或歇后语。 这样的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着许多个体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学生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若干子课题,倡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比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我们安排了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大的主题之下包含着四个子课题: 1、地球妈妈的眼泪(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2、我是地球小专家(知识擂台赛) 3、绿化家园植树活动(小组合作植活一棵树,并记录小树苗的成长过程) 4、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写作、大组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小组集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以及组织擂台赛的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 作能力。 四、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颂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 :请记住我站域名/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这样,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我们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访谈。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建设工厂掩埋了多少条水渠和池塘以及水污染的情况。 2、调查。调查马路积水、小河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 3、讨论。讨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 4、写建议书。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写成建议书,张贴在社区,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和环保意识。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走访”、“调查”,便是运用语言跟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这便是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如此,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以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时空范围,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比如在“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的综合性学习中,可让学生实地采访、网上采集,经加工、存储后成文,最后在网上传送,根据需要进行现场交流。在“我的宠物”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让学生自由挑选一种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在电脑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旁边可配上简短的文字,介绍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环境等。我曾听过一节以“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网上搜集、整理的有关“乾隆皇帝水上游览线”、“扬州美食”“扬州园林”方面的资料进行展示,实现资源共享,并让学生分小组成立小小旅行社,针对扬州旅游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再把这些意见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各旅游景点的负责人。在这节课上,学生不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我们认为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能促使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碰撞交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向21世纪,人类社会呈现出了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在价值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蓬勃兴起的,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对学生健康的审美素养与审美观进行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对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自然美的鉴赏力、想象力与感受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此进行创造与表现美的实践行动。小学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而且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对其进行美的熏陶,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和审美能力。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每个人的审美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漫长的人类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升与总结出来的,而且这种审美素养在另一方面还会对人类形成一定的反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帮助人类走出无知、愚昧与贫困,并创造更多的奇迹。从原始时期打造的石斧,发展到后来三星堆青铜器,从远古时期的金字塔,发展到后来的埃菲尔铁塔,这些事实充分证明,在社会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审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当今小学教育的必修课。 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判断美好事物的能力,而且也是感知理解美的能力。多种层面共同构成审美能力,其中包括审美想象力、审美感知力、审美评价力以及审美理解力等等。其中审美过程就是通过调用已有知识、记忆和经验来体验、感受以及分析、判断审美对象的过程。此过程具有极为丰富的心理学背景与个性特点,而且深受美术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必须拥有一个较高美术素养与稳定健全的审美心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不只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专业素养得以形成的基础与前提。通过美术教育所培养的高尚情操,是对学生人格与道德进行提高的必备条件。所以,审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引导学生审美观点的正确树立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因此审美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必须注入情感,缺乏情感的审美根本不存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用心去鉴赏美与感受美。 着名文学家陶行知曾说:“教育中,首先要重视艺术化校容。”由此可见校园设计不仅要审美化,同时还必须做到人际关系审美化。所以,校园必须力求绿化、净化、美化以及师生的和谐化。所设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视觉造成直接性刺激,外在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建设校园环境时,可适当鼓励学生参与设计,为校园美化献一份力量。从根本上说,校园环境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独特空间。因此,校园审美设计的合理性能够直接培养学生对美进行鉴赏的能力与水平。 2.亲近自然,领悟生活美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的灵感通常都是日常生活积累所得。之所以存在美,主要是由于存在美好的事物。而优秀的自然风景也是对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美术课堂并非在画室中让学生如同机器一般埋头苦画,而是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多层次、有个性,而且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自然写生,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激发,让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壮美,进而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3.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审美教育最高阶段与归宿是创造美,创造美不仅能够使学生聪明才智与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也是保证学生能够自我完善与教育的最佳途径。 生活中创造美,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美离不开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创造者。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审美能力,比如,小学很多女生都爱美,所以可以在此环节对其进行引导,像美化教室、穿衣打扮、文艺演出以及布置寝室等,都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总之,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审美素养教育,属于一种全方位美学素质的教育,和学生的德智体进行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生存质量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自我优化与完善。对学校优秀美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够意识到美育的重要作用,最终保证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小学教学论文:从课程功能的转变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进入实验区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使自己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挥作用,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这里仅从课程功能转变的角度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用这样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树立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任务的实现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应当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你所执教学科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载体。数学学科的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便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对学生整体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活动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即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某一个方面(如知识与技能),但事实上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比如,一节只是教师枯燥单调讲解的课,对学生学习毫无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事实上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厌倦、无味的感觉。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影响。学生学了几年、十几年的数学课,对数学在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方面有什么价值一无所知,对数学内容毫无兴趣,这样的数学能说是成功的吗?新课程希望教师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情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标准》中有这样的教学案例:“在《中国日报》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专刊上,刊登了有关中国城市建设在建国50年来的发展情况;下面是一则中国城市数量统计图。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和同学交流。”(统计图略)。这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案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报纸、电视或其他媒体中有关社会发展的报道。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报道中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与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统计图,怎样看统计图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在搜集有关的数据或统计图表的时候,会亲自感受到统计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切实了解统计图表的真实意义。同时学生搜集数据或图表的过程,也是一种经验和体验。以这样的实例为背景组织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了解统计图表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论征,通过分析、比较,从图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但他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只是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而是切实体会和感受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相关的问题,了解用数学的方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这样的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共同参与等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类似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运用这样的情境组织学生探索和认识,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 文秘站: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下面是一节小学数学课“设计旅行计划”的概要。 “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自己设计一个家人从××县到××市的旅行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的信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组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结果,学生经过认真研究、计算、讨论,分别确定自己的旅行计划。有的学生的计划用钱比较多,认为这样可以舒适一点;有的学生说家长挣钱不容易,要尽量节省一些。有的学生更多的是从节省时间考虑,有的学生从可以玩更多的景点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教学可能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判断等综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更广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方式应当是多样的,以往的教学以接受式的学习为主,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改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 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针对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但并意味着一定会削弱知识与技能。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同时,应当明确,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亲自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每一节都要学生进行搜集资料和探索交流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正确对待可能产生的学生差异 《标准》中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对待学生之间出现的差异。一些教师担心实施新课程后学生的差距会变大,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现,学生之间的差别更会加大。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义务教育,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在同一水平上发展。义务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为不同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新课程提倡的教与学的方式,希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这样就有可能使一些学生表现得比另外一些学生突出,获得更多的机会。而另外一些学生只是达到最基础的要求。因此,就可能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加大,但这种差距加大与两极分化是不同的,这是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距,是保证在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发展的同时,一些同学有较快的发展。有这样一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大数目”,课前老师让学生回家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在课上学生分组交流时,有学生说我是一粒一粒数的,有的学生说我是先数100粒,放在一个小瓶子里。10个这么多就是1000粒,再放在一个大一点的瓶子里。10个大瓶的大米就是一万粒。而另一个学生说数出100粒大米,然后放在桌面上。10个这么大面积就是1000粒……这时有同学说,一粒一粒数不好,太麻烦,还是后两种方法好。但有一个学生却说,一粒一粒数准确,但比较慢,后两种方法虽然快,但不准确。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表现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甚至很少谈自己的想法。但无论怎样,学生都经历认识大数目的过程,达到这一基本要求。一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想的问题更深刻一些,表现出学生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可能会变大,但这种差距表现为好的学生学得更好,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掌握基本的内容,与两极分化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差异应当正确地对待和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差距变大就是两极分化。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初探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所评价的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以 期初步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1.评价目标的系列化 制定评价的目标系列需要经过一个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的双向过程。首先由教师在深入学纲,把 握教材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点的分布、能力培养的载体以及思想教育的因素,初步制定出评价的目标系列;然 后由教科研人员和部分骨干教师研究评价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最后确定评价的目标系列,并向师生公布。 经过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评价的目标系列一般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知识评价系列。教材把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体化了,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教材,找出每一节课、每 一单元、每一册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构建一个知识评价系列。如:第一册第五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 减法的知识评价系列: 能力评价系列。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数学知识和必 要的教学活动,数学能力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认为,建立能力评价系列既离不开“数学知识”这 个载体,又要在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建立能力评价系列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鉴 定性的评价,而是为了促使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中自觉的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尝试建立 各年级的能力评价系列。(参见表一) 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即对学生学习数学时所表现的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定性的评价。根 据大纲的要求,我们初步拟定出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 2.评价时空过程化 评价时空过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从时间上看,应有学习前的准 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从空间上看,在学校应该包括课堂上的评价、活动课 的评价;在校外,应有家庭评价和其它活动的评价。 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行 为,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要求注重平时的了解、考查,包括课堂提问、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课时达标测试、课堂操作、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习惯等。显然,实现评价时空过程 化,评价的指向是唯一的,而评价者既可能是学生本人,也可能是同学、教师、家长或其他教育者。因此评价 时空过程化,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3.评价方法多样化 (1)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2)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 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理,即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面试的主要内容是操作,如操作 小棒演示算理,拼摆学具推导公式,测量,制作等。笔试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加强 口试与面试,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和临场心理素质。 (3)免试与重试相结合。 对于学习能力强,学习认真,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允许免试。对于评价成绩待及格的学生,应当给他 们重新应试的机会,并以重试的成绩为准,这样能使学困生在重试之前找出不足,进行重点学习,同时可调动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评价结果的表现科学化 以往把百分制作为教学评价结果的唯一表现形式,无论是在信度上还是在效度上,都有较大的缺陷。因此 ,应寻求评价结果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科学化,尽可能地把评价结果描述得准确些。(参见表二) (1)平时考查与综合考查的结果相结合,以平时的结果为主。 (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3)等级与评语相结合,以评语为主。 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四偏” 一、出题偏“心”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 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 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 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 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 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 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 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 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 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 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 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 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 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 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 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 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 、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 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 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 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 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 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 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 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 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 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 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 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 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 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 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 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 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2.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 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 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 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 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导集体修 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 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偏向问题也是十分严重、发人深思的。首先突出表现在“重大轻小”上。在调 查时我们发现,85%以上的学校提出对大作文要精批细改,对小作文则可以简化,一般只是改改错字病句,不 须眉批,也不须尾批。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错误做法。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形式上可以有大小 区别,但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有轻重之分,应该要一视同仁,无论是备课、讲评,还是批改都须亦然。至于作 文批改,袁微子说,应当重在思路的指点,内容的选择,要重批不重改,逐步训练由学生自己改,改要着眼于 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品质的特点提出精 批细改的,是很有必要的。但这里的“精批”,不应是“精 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致,有重点;“细致”,不但不要大删大改,而且还要尽量少改、小改,努力 改在要点上,一般情况,教师可用不同的修改符号标出来,留给学生自己动脑动文秘站:手去改,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 改作文的能力。 其次是圈点偏向优美词句。有些教师把好文章狭隘地理解为美丽的词句,而对美丽词句的看法,又脱离了 切合实际,讲究实效这一标准。有些语句明明不符合事实,明明属无病呻吟,胡套乱制,与前后文内容连接不 上,与表现中心毫无关系,反而也被加上圈点了。不但不该如此,就算是反映了实际的美丽词句,也不能孤立 地圈点。若我们这样去圈点学生的习作,就在暗示学生读书时只注重美丽的词句,作文时只用心于词句的修饰 。此外,下批语时也要摆正优美词句的位置,例如笔者就曾于一学生作文后见过这样的评语:描写校园景色的 词语不够美丽、生动,此分明表示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情绪,硬要他写出校园的美丽,长而久之,对培养学生良 好的作文素质,有害无益。 小学教学论文:我是怎么让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结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任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谈几点感受。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1.1激发学习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生字娃娃,告诉学生,这些生字娃娃找不到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他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生字娃娃成为好朋友,生字娃娃就会对你笑一笑。生动的情景,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突破重点、难点 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突出教学的重点。例如,在比较韵母an和ang的发音时,我们设计了让“ang”的g闪动或者变色,并提醒学生拼读时注意舌头的变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j q x和ü相拼的规则,除了借助儿歌帮助记忆外,还设计成功画ü戴了一顶帽子,帽子有两点,看到j q x 走过来,他就脱帽敬礼,学生看了觉得十分有趣,在笑声中,他们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一规则。免费论文参考网。 1.3加强读写训练 在课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强化朗读能力;在指导背诵时,第一遍,可播放课文录像,配以轻声的录音;第二遍,录音没有了,在画面旁有重点词的提示,学生随着画面的变换轻声复核课文;第三遍,学生依据画面展示的内容轻声背诵。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记得牢,背得快又准。在写字训练时,由演示多媒体课件代替老师的讲写,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在蓝天白云的底幕上,田字格显得格外显眼,一支漂亮的笔为同学们范写着生字,甜美的解说伴着轻柔的音乐,让学生一下子就爱上了写字,写出来的作业比平时漂亮了许多。 1.4培养语言能力 作文无话可说,无从说起,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我家的猫》之后,要学生仿全文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首先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片;然后让学生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接着运用课件:笨拙可爱的小鸭,美丽轻盈的小鸟,蹦来跳去的小松鼠,鲜活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们纷纷选择其中的一种动物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用在全文中学到的方法将这篇作文写得十分成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借助课件,创造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环境,能促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如以“我们身边的垃圾”为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可以通过课件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垃圾及其来源,去向等展现出来,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想法。还可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设计,在电脑里画出来,或制成模型,有价值的设想甚至向有关部门建议,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2.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可谓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有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使教学内容不收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还可以凭借现代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吏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就大大缩短了教学进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词句的理解有限,对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运用多媒体,就能克服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课文。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学生对“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迎上去;看见乌龟妈妈追上去;看见青蛙游过去”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三个词语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既不知词语何意,又不知为什么要这样用。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从资料中截取有关的三个片断,并设计制作成慢放过程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理解,“迎上去”就是面对面游过去;“追上去”就是从后面撵上去;“游过去”就是从周围游到青蛙妈妈身边。免费论文参考网。他们理解了在这三个句子中为什么要这样运用,从而在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口语交际、写话中准确地用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圆明园的毁灭》是四年级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可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庞大。故此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圆明园的图片以及许多被英法掠走的珍宝,还让学生观看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这样学生在赞叹圆明园美的同时,既钦佩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才能,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又体会到强盗们的贪婪、疯狂,激发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之情,把学生带入当年的特定时代,突破了时空,化远为近,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3.运用多媒体加以引导,突破重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贷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还原了曹冲称象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反复观察。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4.巧妙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能力 4.1查阅信息收集资料的能力 我经常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 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课余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手抄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 4.2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了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黄山的视频资料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 4.3创新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熟读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免费论文参考网。教师做出适时点拨、评价,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由于多媒体的灵活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质量,让它在我们的语言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小学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传播、扩散,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人的说话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的问题。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很强,语言和文字不仅能促进信息间的交流、增加情感方面的相互传达、增进艺术的表现力等方面作用明显,同时也是学习其他学科重要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堂的重点在于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在小学阶段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可见,口头表达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改变重文轻语的传统习惯,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口头表达 培养 为适应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便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重大职责。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应重视学生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其成为他们架通未来事业成功的桥梁,这应该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当所致,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三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活当中处处都是课堂,家长和学校之间应当形成互动,有效地开发生活当中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家庭活动当中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这种主动交流能力培养的情境还可以搬到课堂上,通过情境再现的形式,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语言行动提出必要的指导。教师爱应当多关注身边的资源,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孩子学习同时学生又特别感兴趣的书籍、报刊或是电视节目等,以此来让学生模仿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丰富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条件成熟的地区还应当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优势作用,定期由专家向家长传授如何[,!]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 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使学生的表达顺利进行,教师就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表达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首先就是要给学生以信心,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双向互动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语言表达技巧的浓厚兴趣。语言表达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才能迎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教学效果也才能实质性的提高。我们不应当死死管住学生的嘴巴,课堂上多进行师生互动,课间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小学生在互动当中自评自省,活跃课堂氛围,拓宽表达空间。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题地位的基础之上,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之中,自由自在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这种形式的思想碰撞,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起来,他们的思维体系也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得到完善。 其次要建立一种真诚、接收、理解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师道尊严”,教师以严厉、威严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这样会让小学生更加害怕教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有老师真正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发自内心地“移情”于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会克服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 安全感,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内心的观点,这样训练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最后教师还要考虑到每个同学的个体差异,针对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尽管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每个个体之间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尊重这样的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机械地区要求所有人都能达到一致的水平,同时在评价体系上也应当因人而异,给予每个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必要的鼓励,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一些表达能力水平相对薄弱的小学生,尽量在提问时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并尊重学生的天真观点,及时给予其必要的鼓励和自信,循序渐进地改善。 创设课内外真实的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 教师应巧妙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他们熟悉的人或事,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不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或是下笔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形式多样的交际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示范如何开始发言、如何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如何去评价、如何指正别人的不足再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在每次习作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口头作文。指导他们就某个题目有条理、流利、有表情地讲述,如:《我的烦恼》、《我的小发明》等等。再如习作教学《春天的发现》,先让学生体验自然、接触自然,用心感悟,然后在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流利地表达出来。通过不断的全方位训练,学生的讲述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作文水平自然有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语言的表达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心,有效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交际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努力拓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途径,落实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操作中,积累经验,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他们成功地进入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园艺论文:园艺绿化养护环节与措施研究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城市绿化建设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绿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已为政府和市民所共识。但城市绿化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充分认识绿化养护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绿化养护工作已成为城市绿化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在这里分析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要环节,并针对这些环节探讨了具体养护管理措施 关键词:园艺绿化;养护,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过程就是把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设计人员预想绿化工程完成后所要达成的效果。就必须深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施工图进行绿化施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产品。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种植前后不注意绿化养护工作,种植好的树木不久就可能枯萎死亡,那么前面的绿化工作就全部白费,设计者的意图和园林景观更无从谈起。实际上要想获得园林绿化工程的理想效果,还要在园林绿化施工的垒过程中始终重视园林养护和管理工作。园林绿化养护在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一、绿化养护应抓住的主要环节 1、绿化养护应贯穿园林绿化施工的垒过程。要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应设法保证移栽树木的水份平衡,就应对树木起挖、运输、种植过程中减少根系受伤、减少树冠失水,应对树冠进行必要的修剪,可用浸湿的草绳缭绕树干。采取适当的遮荫措施,进行叶面喷洒,以减少水份蒸发对树木造成的伤害。种植后要浇透定植水,以保证树木根系与泥土的紧密接触,以利于根系的恢复。 2、绿化养护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园林设计是创造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在养护管理中贯彻设计的理念可起到绵上添花,这也是提高园林养护水平,打造城市地方特色园林的必然要求,养护要全力促成园林设计理念的实现,同时,养护要从实现满足功能、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创造优美视觉环境、创造合适尺度空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要求来对设计进行再提升,以弥补园林设计的不足。 3,绿化养护应为市民服务,应贯彻生态的理念。绿化养护应适应市民的生活习惯,为市民生活体闲提供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对病虫害的防治、杂草的防治、树木的整形都应做到适时适度。在园林绿化养护中贯彻生态的理念可以避免盲目的追求所谓精雕细琢的高标准,使人们崇尚自然美。 二、具体养护措施 (一)草地的养护管理 草地养护原则是:均匀一致,纯净无杂,四季常绿。 1、恢复长满阶段的管理 按设计和工艺要求,新植草地的地床,要严格清除杂草种子和草根草茎,并填上纯净客土刮平压实10厘米以上才能贴草皮。贴草皮有二种:一是全贴、二是稀贴。稀贴一般20×20厘米一方块草皮等面积留空稀贴,垒贴无长满期,只有恢复期7—10天,稀贴有50%的空地需一定的时间才能长满,春季贴和夏季贴的草皮长满期短仅1—2个月,秋贴冬贴则长满慢需2—3个月。 在养护管理上,重在水、肥的管理,春贴防渍,夏贴防晒,秋冬贴草防风保湿。一般贴草后一周内早晚喷水一次,并检查草皮是否压实,要求草根紧贴客土。贴后二两周内每天傍晚喷水一次,二周后视季节和天气情况一般二天喷水一次,以保湿为主。 2、旺长阶段的管理 草地植后第二年至第五年是旺盛生长阶段,观赏草地以绿化为主,所以重在保绿。水分管理,翻开草茎,客土干而不白,湿而不渍,一年中春夏干,秋冬湿为原则。施肥轻施薄施,一年中4—9月少,两头多,每次剪草后亩用2—4斤尿素。旺长季节,以控肥控水控制长速,否则剪草次数增加,养护成本增大。剪草,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剪草次数多少和剪草质量的好坏与草地退化和养护成本有关。剪草次数一年控制在8-10次为宜,2-9月平均每月剪一次,10月至下年1月每二月剪一次。 3、缓长阶段的管理 植后6-10年的草地,生长速度有所下降,枯叶枯茎逐年增多,在高温多湿的季节易发生根腐病,秋冬易受地志虎(剃枝虫)为害,工作重点,注意防治病虫为害。 4、草地退化阶段的管理 植后10年的草地开始逐年退化,植后15年严重退化。水分管理,干湿高替,严禁渍水,否则加剧烂根枯死,加强病虫害的检查防治,除正常施肥外,每10-15天用1%尿素,磷二钾混合液根外施肥,或者用商品叶面保,叶面肥如大丰田等根外喷施,效果很好。对局部完垒枯死处可进行全贴补植。退化草地剪后复青慢,全年剪草次数不宜超过6次。 (二)绿篱的养护管理 绿篱的养护管理原则是:保证肥水供应,茂盛生长,修剪成篱成墙成形,达到观赏和隔离的作用。 1、绿篱的肥水管理 绿篱要不断修剪,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初植绿篱,按设计要求的篱宽,挖40厘米深的沟,填上纯净肥沃的客土,或在客土中拌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这样植后生长快。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追肥速,以氮为主,磷钾结合,群施薄施,剪后必施。必要时还进行根外施肥。水分管理,以保湿为主,表土千而不白,雨后排水防渍,以免引起烂根,影响生长。 2、绿篱的修剪 平面绿篱、图型绿篱、造案绿篱,都是为了符合设计要求通过人工修剪而成。修剪的作用:一是抑制植物顶端生长优势,促使腋芽萌发,则枝生长,墙体丰满,利于修剪成型。二是加速成型,满足设计欣赏效果。修剪的原则:从小到大,多次修剪,线条流畅,按需成型。一般的绿篱设计高度为50-150厘米,超过150厘米的为高大绿篱(也叫绿墙),起隔离视线用。 3、绿篱的病虫防治 山子甲绿篱,常有木虱、潜叶蛾和白粉病为害,福建茶有木、介壳虫、白粉病为害,黄心梅较抗病虫害,偶有木虱。以上虫病,用常规的杀虫剂速扑杀等和杀菌剂、多托布津、多菌灵等除治均能达效。 (三)绿化树木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树木种植面积并不是最大,但其所占的绿化空间最大,草地、鲜花、灌木、乔木合理搭配,体现了立体绿化的效果。 1、肥水管理 施肥的方法是:小树结合松土施液肥,大树在冠幅内地面均匀开穴干施,三年以上高大的乔木原则上可不施肥。灌木树型小,以浅穴或浅沟种植为主,丛生根系浅,视土壤和树势施用适量的复合肥,掖施千施结合,观花观果灌木适当增加P、K肥,观叶灌木适当增加N肥施用。绿化树木的水分管理,重在幼树,原则是保湿不渍,表土干而不自。高大乔木,根深叶茂,不存在因缺水影响生长,灌木矮小,根系短浅,盆栽地裁都要防旱保湿不渍,才能正常生长。 2、树型管理 绿化林木,通过艺术设计,认真管理,使之有稀有密,有型有款,座落有置,是绿化成功的关键之一。成年大树及时锯掉不规则的树枝,对冠幅大,叶多枝小的挡风枝不锯掉,遇大风雨会折枝断 干严重时连根拔起造成损失。灌木要求整齐有形有序,树形是树木不断生长和通过人工不断修剪而成,可修剪成园球型、方型、扇型、磨菇型、抽象图案、线条、柱桩、椎桩等。甚至可用铁丝编织文字或“双龙戏珠”,“狮子滚球”,“孔雀开屏“等让灌木的枝叶在其中生长,通过编织修剪而成。 3、树木的病虫防治 绿化树木主要的虫害有天牛、木虱、潜叶蛾、潜叶虎、介壳虫、金龟子等。近年来在乔木灌木中木虱为害较严重,其次是介壳虫,采用常规杀虫剂、速扑杀、介特灵等均能达到防治效果。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用的防治药物有托布津、多菌灵、炭疽病等,常用浓度800—1000倍。除了药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清洁,同时要排除渍水,必要时修剪后喷药。 园艺论文:校园艺术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分析论文 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公务员之家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 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论文:设施园艺发展农业推广思考论文 摘要:设施园艺工程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与提高,也必将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农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农业、科教兴农的热潮,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这是唯一的一项农业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所谓工厂化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就是指以蔬菜设施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是我国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提到了"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这里面的"种"指的就是设施园艺,它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抓"菜篮子"工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国家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国家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园艺论文:园艺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相关的调研 中职园艺生若想在竞争中立足,除了要具备过硬的技能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对周边用人单位的调研,了解到在科技经济发达的常熟,无论是发展环保、安全、生态、外向、集约化的园艺生产,还是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艺商品,都急需培养和集聚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主要面向园艺生产管理、园艺新技术推广、园艺产品的贮藏与检测、园艺产品营销四大岗位群,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调研结果看,社会对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如文农科兼修的人才,即学园艺的不仅懂技术,而且要懂管理、懂市场、懂营销。 2.动手实践能力强、能吃苦的技术型人才园艺企业一般远离闹市,要求员工能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生产,吃苦耐劳。因此,不少高学历的人才留不住,但动手实践能力强、愿意吃苦的中职生很受欢迎。 3.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就业观一个企业往往需要心态积极、平衡,能够乐观地接受任务和应付麻烦事的人。因为任何企业都会有不足的方面,面对企业的不足,心态积极的人才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并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4.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同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业绩。 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1.入学时 树立职业意识,规划学习生活。入学是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新起点,也是成长的关键期。对于每个跨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职业生涯指导与学生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个体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在入学初期及时让他们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获得有益的帮助,引导他们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认识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在人生的进程中认真对待和规划职业学校的学习,他们便能由此生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良好的状态学习,充分地迎接职业的挑战[4~5]。 2.学习中 在园艺的课程设计上与学生就业联系起来,学生既是学生也是员工,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师傅,多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去,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多动手,能更多地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基地上的一些温室大棚以承包的方式分配给几个园艺班,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每学期进行产出比赛,看看每个班的盈利情况。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合作精神。 3.就业前 安排学生去一些园艺公司和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园艺就业形势调查。这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都充满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这需要由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来做好职业咨询工作,使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自我和职业,了解社会就业的新形势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多方权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最终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找到适合其发展的职业岗位。 三、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激发职业兴趣 专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必须先让学生找到和专业的“关系”。情境的创设缩短了学生的现状与工作内容的距离,增强了现实感。通过参观合作企业、园艺实践基地和创业园等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可以迅速地让学生进入状态。通过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和专业的“关系”,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领域的重要性,培养从事专业学习的自豪感,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培养敬业精神 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入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训基地到校外社会实践,开创学校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新局面。 3.创设竞赛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竞赛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定期组织园艺技能比赛,如:插花、嫁接、扦插、种子检测、修剪等,为学生创设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及耐压性,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培养市场观念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机制,是优胜劣汰的筛子,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职校生要经受市场经济这只无形大手的拨拉。因此,必须培养他们一些市场观念,如信息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法纪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等,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通过校企文化渗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建设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可以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所以,要一直注重对学生进行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讲座,讲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理念,让学生在思想上尽早地与企业接轨。学校分阶段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基地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起来,看看在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难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很好地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在学好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素质,更能转化为效益。 2.实行园艺实训基地责任制 学校的园艺基地有智能化大型温室2个、普通塑料大棚8个、露地5亩,将这些地块划分给每个园艺班,实行包干责任制。由每个班进行自主设计种植,学校协助产品销售,从而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对每个班的责任块进行学期的评比与考核,进行表彰,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他们在将基地建设好的同时也洞察了市场需求,培植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的花卉树种,也经常钻研如何将产品培育得更好,使得更多的学生热爱专业知识。 3.经营生活创业园 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鼓励学生创业,在校园内专门为学生开辟了门店,针对每个系部的专业特色让学生创业。园艺专业的学生在校园内开设了园艺花卉店,主要从事盆栽花卉、鲜切花、营养土、营养液、绿化小工具等的销售。学生将基地上生产的一些花卉装盆,并试着进行盆景的制作,鲜切花的包装与礼仪插花等都试着在经营中利用,获得了不错的效益,也使学生从学习到生产再到销售一体化进行了职业素养培训,为他们更好地走上职业岗位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丽霞单位: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 园艺论文: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论文 一、引言 借助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院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旨在探索切合实际的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二、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向我校专业硕士、代课老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通过整理和分析数据,总结出我校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课程设置体系过度强调“理论性”,而“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用人单位认为,本课程目前的体系还不能很好地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内容,理论讲授内容比重较大,实践课程较少或者不能完全落实,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同时因为缺乏实践,对理论知识掌握也不牢。 2.课程缺少学术前沿进展。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介绍的传统技术、方法和工艺比例较大,对生产中急需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介绍偏少,而后者恰恰是现今人才竞争的一个制高点。 3.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式简单化。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未能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远程教学等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好。 4.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不严格、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在座谈中发现,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教学中对学员管理不严格”。对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导致一些学生以工作忙等为借口,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加上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导致学生产生混日子拿文凭的心理。 三、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改革措施 1.开展有效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培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根据自身特点,提前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有的放矢地学习。同时,给学生创造条件开展社会实践,以使他们将来更好地将自己所学服务于社会。 2.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快捷、直观化、信息量大等优势,结合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特点,适时展示大量图片和影音资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渐进式”、“案例式”、“交互式”、“专题讲座式”等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枯燥的内容直观生动起来,而且拓宽了讲课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1)案例式教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包括成功案例和反面案例,如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和讲解,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启发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交互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学生讨论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能够使学生在的交流中得到相互启发,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同时,任课教师根据在交流中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功案例,进一步丰富本课程的案例库。 (3)专题讲座式教学。借助高校对口支援的政策支持,邀请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解决部分课程内容不能开设的矛盾,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面,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收获。 3.以研究型实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法有许多优势,但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主要由老师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保证,其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容易被忽略。本项目组尝试“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研究命题,组成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专业文献,确定合理的研究路线,进行规范的研究实践。通过实践,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思考的欲望,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考核机制的探索。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规范课程考试制度,重点考察获取知识、技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采取读书笔记、案例分析和课程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让学生撰写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课程总结或实验课程论文,少出死记硬背的考题。考试的难度和形式应体现本课程教学形式多样性和全面性。四、结语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课题,本课题组针对塔里木大学实际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课程的建设就此止步,随着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还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必然要求教学效果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作者:王伟华单位:塔里木大学 园艺论文:园艺类毕业论文指导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在学校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合格的毕业论文(设计)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为有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的共性与特殊性开展研究,总结出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从课程改革、增强师生交流、加强学生能力锻炼等多方面提出对策分析。 【关键词】高职;园艺;毕业论文 高职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在学校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1];是学生探求真理、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服务社会、提升知识储备、强化技能操作和完善自我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及意志品质、严谨求真的工作作风及关键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其中,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园艺产业的重视,社会对园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储备、实践技能掌握等要求不断提高。在园艺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的结合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将所学、所看、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结合,以完成最终的实践考核,成为当下的研究目标[2]。 一、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开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通常开设于第四学期,并贯穿学生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在此阶段,学生已学习或正在学习专业课程,其中包含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园艺植物育种、园艺植物保护、设施园艺、园艺产品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3]。在该过程中,为行之有效地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情况,需要让他们在后续实习阶段,通过参与到校企合作实践项目、院区结对服务项目,参加招聘会等形式,投身至园艺产学研相关行业。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完成实习要求的同时,学生将以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对所学专业进行有效提炼及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开设,则是为了更好衔接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初次步入社会的生产实习。由于园艺专业涵盖面较广,专业课程又细分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生活园艺、观光园艺等方面。因此课程开设数量较多,内容详实复杂,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提升并重。对学生提出了全面了解园艺产品自育—产—研—销四步完整过程的高标准严要求[4]。目前,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依旧沿用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模式,在吸收本科院校较为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相关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1.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初期(1)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本阶段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将毕业论文(设计)拆分成数个重要的组成模块,分门别类为学生进行讲解与授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相较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同样为专业必修课,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由于内容集中于书本,实践操作较少,即便借由多媒体的展示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案例分析,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对课程的重视性。(2)对授课教师个人能力依赖较高本课程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相较于知识点的分析,更偏重于实例讲解。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就园艺相关专业的不同方向,对不同类型的论文进行拆解,有条理、有层次地向学生讲授。现阶段,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不断增大[5],他们必然要直接参与到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去。青年教师基本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但相较于青年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所开展的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内容更偏向于生产实践。同时青年教师所学专业通常为园艺学下属某个方向,对其他研究方向的了解可能存在欠缺。这种知识面广度的不足会导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讲授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而无法较为全面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延伸的锻炼。(3)相关参考书目指导性不足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参考数目虽多,但内容普遍大同小异。其中针对园艺相关专业书籍较少,通常包括在农业大类中。而传统大田作物与园艺作物生长周期、生长特性、产销需求的差异,决定了适应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所采用的参考书籍需要细化,不可一概而论。2.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期(1)学生实习时间安排有待优化本阶段,学生已步入社会,走到实习岗位中,承担起岗位相应职责。但新的环境和工作内容会挤占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学生能够花费在论文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很多学生在此阶段无法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实习或毕业论文往往会相互影响,使得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思考不够充分,知识体系的盲点补充不及时,最终影响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完成质量。(2)教师跟进存在困难该阶段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论文初定选题起,完善选题方向、确定文章题目。在填写论文任务书后,逐步完成论文提纲、开题报告,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初稿,交予教师评阅。教师根据学生选题及开题报告,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拿回初稿,根据教师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从而形成二稿,三稿,直至最终定稿,结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环节[6]。但在此阶段,由于学生基本不在校,且实习单位各异,因此大多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联络不紧密。实际上论文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在学生进行论文初步选题时,指导教师无法及时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具体岗位工作及职位安排进行选题指导,从而使后续拟定论文提纲及撰写开题报告等工作受到影响。同时论文初稿完成后,需经反复修改才能够定稿,但学生正处于毕业生产实习中,繁重的实习任务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懈怠心理,无法及时修改甚至是不愿修改论文,最终影响论文质量及答辩结果。(3)实习单位对毕业论文的支持不力原则上,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毕业论文或设计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基本脱胎于顶岗实习过程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但实习单位出于保密性需要或其他原因,对学生在工作中获得的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的数据,不能或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得学所需数据往往不完整或不连贯,无法很好支持论文的撰写。部分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工作时,给学生安排与专业关联不高或无法接触专业相关内容的简单重复劳动岗位,使得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无从下手,无法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观点,或无法将现阶段工作或任务的成果进行有效转化[7]。3.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后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围绕着论文答辩进行。在此阶段,学考索•探微•2生所面临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强大心理,顺利通过答辩。答辩要求学生在现场能够顺利讲述论文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进展、实验开展情况、所得文章结论及存在不足,较为准确回答答辩小组提出的问题,沉着应对答辩现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二、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学生不足 1.学习自主性欠缺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自主,独立地学习或者依靠自己去学习,主要为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律、主动、理性反思等良好的素养。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参加过高考的普高生,也有参加提前单招与对口单招的单招生,同时为了普及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会招收一批五年一贯制学生即中专毕业生。该现象造成具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表现出了学习能动性及自主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处于班级学习共同体时,能够收获较好的学习收益,但当进入自主学习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果不显著。但毕业论文(设计)是每位同学需独立完成的一次终期考核,针对独立个体进行,所以部分学生在进入论文(设计)写作阶段,会出现较明显的拖沓与懈怠现象。2.专业相关基础工作热情不足,受个人偏好影响较大毕业论文(设计)依托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园艺产业涉及就业面较广,育—产—研—销四步中会产生许多分支就业方向,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机会较多。但在顶岗实习岗位统计时发现,学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仅凭个人偏好及兴趣,并未综合考虑自身能力与专业要求。较多学生集中在园艺产业终端行业,即销售行业中,造成了在论文(设计)写作初期,出现选题面狭窄,实验材料雷同,实验设计相似,甚至选题重复的情况,严重影响后续论文的撰写。3.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性不足创新性是毕业论文的灵魂,要求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所揭示的观点、所进行统计的数据或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创新,可以依据前人研究,可以使用旧理论、旧方法,解决旧问题。但不可重复提出旧观点,而是需加入经研究后所得到的崭新观点。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受限于知识储备,知识体系的完善性不足,在进入实习岗位时,无法认识到工作的目的及岗位意义,使得他们在工作时产生困惑,认为实习的工作内容不足以撰写一篇毕业论文,从而通过选择已有的论文,生硬地与自己的实习工作进行结合,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4.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抄袭情况严重在论文阶段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8],论文大量复制粘贴他人研究成果,更有甚者,无视论文写作中学术性等要求,直接从网络上进行摘抄无立意,无研究支撑的论据及论点,填充文章。 三、对策及分析 1.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改革,采用多教师合作讲座形式开展课程园艺类专业就业可研究方向较多,涉及观赏园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光园艺、都市园艺等。在开设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时,可不拘泥于由某位教师主导课程的传统形式,将课程分割为不同模块,多位专业教师合作,发挥所长,在擅长领域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及讲解。在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园艺专业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深化知识结构分析。2.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顶岗实习阶段,应安排中期归校审查时间,便于指导教师开展论文指导工作。学生应积极主动,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填写实习日志,并及时将日志发送给指导教师,使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实习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职位要求。指导教师应参考学院颁发毕业论文时间安排,自行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敦促学生尽早完成任务。同时根据学生所撰写论文内容侧重点的异同进行分组指导,共性问题共同指导,单独问题单独分析。降低论文指导难度,避免重复劳动。3.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担任论文指导教师的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到有经验教师的研究团队中去,提升科研素养,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融入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同时,可在学院之内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由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有机组合。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与协商,从毕业论文选题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将作为辅助,协助其他指导教师完成整个论文指导过程。4.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性能力的锻炼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授课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基于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降低对老师的依赖性。而针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培养,也是贯穿在完整的教学阶段。创新思维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中,包括时政、历史及传统知识相关学科,每一门学科都在不断发展,每一次授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编排,都可以针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锻炼。例如不同课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发掘课程的通性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通性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知识树状图。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模式,以核心内容为基点进行深入思考,从研究广度向研究深度进行转变,增强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5.加大对论文抄袭的检查力度为避免学生在论文撰写最后阶段匆忙修改,论文指导过程中不仅仅依托于系统的开放,应将毕业论文工作分为不同环节,并对每一环节进行审核。通过过程检查,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应加强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强调师德教育及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确对论文抄袭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并酌情剥夺答辩资格或取消毕业论文成绩。结语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更注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岗位实践,以完成实习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及能力的锻炼。基于农业对拓展出更多现代农业栽培生产模式的需求,园艺类专业对学生如何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机会,并将实习内容转化为对学习过程的最终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院校园艺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应从多方面着手,对学生、教师和授课过程都提出要求,力求解决各环节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 作者:郝姗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 园艺论文:设施园艺工程技术论文 一、如何给设施园艺技术分类 中国学者一直在尝试对设施园艺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和归纳,但对设施园艺技术全貌的把握上还比较模糊,对体系的揭示还不够完整、深入和科学,专门针对技术分类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科学实践证明,给对象以正确的分类,把握不同类对象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运动规律,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完备的分类是建立完备学科体系的前提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在宏观、微观上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技术分类的范畴总体上,设施园艺工程技术主要由生物、环境和工程技术3大部分组成。在传统农业长期存在的条件下,设施园艺始终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涉及的要素不仅针对生产工具,还要针对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环境(自然与社会)。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是在设施种植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或者说是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于农业生产,以达到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束缚的工程化手段和方法。在确定技术范畴时,要将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具有完整功能(实现商品化)的设施园艺工程作为技术依附的主体和对象,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设施装备发挥效用作为表现形式,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全面化作为技术的时代特征,将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工艺、材料、产品进行分类研究。 (二)技术分类的方法由于每一项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都是以数门基础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多个应用技术和生产技术为条件,如湿帘降温系统涉及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多个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因此按技术属性和技术形态来分类不仅会形成过多的技术交叉、也难以反映技术的目的,而应将设施园艺工程本身作为主体,将实现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作为技术分类的基本依据。1.横向技术链条。由于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有赖于产业链的有效运转和产品使用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将技术链作为产业链的基础和重要内在依据,使技术内容涵盖设施园艺产业链的全过程,以此为特征在不同层次上横向展开。设施园艺产业链主要包括“育种、生产、贸易”3个主要环节。分类时在“育种”链条上以工程化、商品化的籽种技术为主,在“贸易”链条上以产地物流、产地加工和质量控制等与设施园艺生产紧密衔接的工程技术为主。2.纵向分类层次。为清晰地揭示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采用线分类法进行纵向层次划分,即将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在层级数量上,采用大类、中类、小类、子类4层次,分别反映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具体技术手段等属性。——大类(技术链条层次):是反映技术链条特点的基础层次,主要是维持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工程技术,包括与产业链直接对应的专项技术体系和为维持整个产业链正常运转所需的公共管理技术体系,具体包括籽种工程技术、设施生产技术、产地物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4个大类。内容较稳定,受其他技术变化影响小。——中类(技术环节层次):是各技术链条中体现其基本特征的技术集合,揭示技术服务的主体与主要行为特征,如种苗工程技术包括籽种、育苗2个环节,产地物流技术包括内部输送、分级、洗净、包装、贮藏保鲜、追溯6个环节等。该类内容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小类(技术功能层次):是实现各技术环节特定功能的层次,揭示了各环节下技术功能特点和实现功能的基本流程和构成,如种苗工程技术(大类)中的籽种技术(中类)包括育种技术、种子检测、种子加工等。小类技术综合性强、受技术变化的影响很大。——子类(技术手段层次):是实现微观技术功能的具体技术手段,包括各种具体的技术措施或方法,进一步揭示出技术功能的实现过程,如种子加工技术(小类)包括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等技术等。子类技术种类丰富、手段多样,受技术变化直接影响,动态性、成长性很强。3.技术分类定位。要尽量使不同层次上的技术点都具有独立和鲜明的个性功能(特别是较基础分支),在横向形成并列关系,原则上以主要属性和最显著的功能为依据,而对那些可以发挥多种功能的技术,则按照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定位。如湿帘在温室或畜舍中兼具降温和加湿的功能,但生产实践和功能实现过程上须以通风为前提,因此将降温作为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其他如遮阳保温幕、定比施肥器等也同样。 二、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的全貌 根据上述分类方法,以具有工程技术特点、特别是装备技术特征为主的技术详细介绍如下: (一)种苗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籽种技术和育苗技术两个部分。1.籽种技术:包括“育种技术”,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生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诱变育种技术等;“种子检验”,如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等检测技术等“;种子加工技术”,如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技术等。2.育苗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技术”(如消毒、变温处理、浸种等技术)、“播种技术”(包括管式、平板式、针摆式、滚筒式等播种技术)、“嫁接技术”(如手动嫁接、半自动嫁接、自动嫁接等技术)、“移苗技术”(如手动移苗、自动化移苗等技术)。 (二)设施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设计技术、建造技术、环境调节技术、栽培技术、资源利用技术5部分。1.设计技术:包括“工艺设计”(如场区工艺设计、建筑单体工艺设计等技术)、“建筑设计”(如平面功能设计、材料与构造设计等技术)“、结构设计”(如荷载设计、构件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基础设计等技术)、“给排水设计”(如给水、排水、废水处理设计等技术)、电气设计(如常规或可再生供电、配电、自动控制设计等技术)“、采暖设计”(如热水采暖设计、蒸汽采暖设计、空调、热电联产、热泵等技术)。2.建造技术:包括“骨架材料与工艺”(如新型结构、新型材料、镀锌或烤漆等防腐技术、通用连接构件及天沟等标准件)、“围护材料与工艺”(如专用薄膜、直射或散射专用玻璃、硬质板、镶嵌材料、密封材料等)、“施工机具”(如专用升降车、各类专用施工工具等)。3.环境调节技术:包括“增温技术”(如根基增温、苗床增温、土壤增温、地面增温等)、“降温技术”(如热压通风、风机-湿帘、喷雾、遮阳等技术)、“调光技术”(如补光、光周期控制、遮阳等技术)“、调湿技术”(如加湿技术、除湿技术)“、调气技术”(如自然通风、强制通风、二氧化碳增施、空气循环等)、“保温技术”(如内覆盖、外覆盖、密封、隔热等技术)、“供水技术”(如净化、消毒、储水、输水、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移动灌/潮汐灌等灌溉技术、保水等技术)。4.栽培技术:包括“耕整地技术”(如耕整机、铧式犁、整地机、旋耕机、微耕机等)“、新型栽培技术(如无土栽培、土壤栽培、营养液栽培等技术)、“施肥技术”(如肥料增施、肥料输送、定比施肥等技术)、“植物保护”(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栽培设施”(如苗床、栽培槽/池、栽培架、空中吊篮、吊挂线等栽培)、“栽培管理技术”(如植株调节、自然授粉、人工辅助授粉、生长调节(化学调节、物理调节)、收获(采摘车、采摘机器人等技术)。5.资源利用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利用”(如无害化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空间利用(如非耕地利用、多层空间栽培等技术)。 (三)产地物流技术主要包括内部输送、分级分选、洗净、包装、储藏保鲜、商品追溯6个部分。1.内部输送:包括“带式输送”(如固定式带、滚轴、单轨、移动、组合式等)、“苗床输送”(如平面、立体等)、“室内运输”(如专用手推车、苗盘、成品运输循环等)“、机动运输”(如铲车、吊车、运输机器人等)。2.分级分选:包括“分级技术”(如机械、介电选、机器视觉、核磁共振分级技术)、“分选技术”(如重力分选、静电分选技术等)。3.洗净技术:包括“清洗技术”(如气泡式、水流式、喷淋式、滚筒式、毛刷式等)、“杀菌技术”(如超声波、次氯酸液、臭氧、负离子、紫外线、辐照等)。4.包装技术:包括“包装材料”(如容器、标签、包装带等)“、包装机械”(如填充、计量、包裹、封口、扎带、喷码等)5.储藏保鲜:包括“预冷技术”(如风冷、水冷、真空预冷等技术)、“储藏技术”(包括自然储藏、机械冷藏、气调储藏、减压贮藏等)、“保鲜技术”(如化学保鲜剂、气调、保鲜膜/袋、涂膜保鲜、微生物、生物酶、基因工程、辐射、电磁等生物和物理保鲜技术等)。6.商品追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数据库技术、商品标牌等,这部分技术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不仅针对设施园艺生产。 (四)综合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安全生产、现场检测、设施维护等5部分技术。1.信息化管理:包括“软件技术”(如环境调控软件、综合调控软件(含水肥等)、运营管理软件(财务、办公)等)、“硬件技术”(如气象与环境传感器、作物传感器、远程传输设备、ID识别设备等)、通讯技术(如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等)。2.管理标准化:包括“操作规程”(如作业流程、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产品标准”(如采收、包装、储存等)、“管理定额”(如劳动、生产、成本等定额等)。3.安全生产:包括“工程防疫”(如出入消毒、风幕除尘、杂草抑制等)、“安全应急”(如报警、化雪、防雨、防风等技术)。4.现场检测:包括“环境检测”,如温度、空气、土壤、光照、湿度等检测技术;“水体检测”,如pH值、EC值等检测技术;“气体检测”,如CO2(二氧化碳)、其他有害气体CO(一氧化碳)、SO2(二氧化硫)、O3(臭氧)等检测技术;“土壤检测”,如水分、肥力、酸碱度、有机质、重金属等检测技术“;农残快检”(生物测定、化学检测、生化检测、免疫分析等)。5.设施维护:包括“覆盖清洗”(如玻璃屋面、塑料板材、棚膜清洗等)、“维修更换”(如玻璃更换、薄膜更换等)。 三、认清技术全貌的作用意义 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认清技术全貌可以比较系统地揭示技术体系的内部构成、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开展技术选择、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工作,同时对整个设施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技术仓库构建、技术发展评价、学科发展完善、技术战略实施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也对设施园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价值。 作者:齐飞单位:新疆农垦科学院 园艺论文:创新创业园艺术论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①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学生的专业实训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复多,学生常专注某个工作岗位技能,难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确定企业人员参与较少,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③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主要由年轻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的一定经历,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专业实践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并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等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创新创业园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一)采用“全过程双导师”教学 “全过程双导师制”即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为学生配备2名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2名实践指导教师中1名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另1名是校外企业的指导教师。2名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艺术设计专业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需要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外,更需要具有丰富社会行业经验的校外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全过程双导师”教学理念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时间上要贯穿于大学的3年间,空间上要拓展到未来的职场。在大一阶段,从入学教育开始,安排企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学生开设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环境、参观创业工作室及创新创业园,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二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训,使学生初步体验专业实践的大致过程;大三阶段进入社会顶岗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就业岗位的实践能力。这些实践教学不是孤立进行,始终与其所学课程紧密相联,期间既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也有校外企业教师的实践指导。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校外企业实践导师”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园又名“信息产业园”,是由20余家企业组成的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011年7月被常州市科技局认定为“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孵化的重要基地。创新创业园内安排1名企业资深人士担任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在创新创业园中进行。校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各有职责。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理论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职业能力培训指导,把企业成功经验和设计理念传授于学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行业发展要求,找出自身差距,弥补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通过“全过程双导师制”与创新创业园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园的工作环境中接触企业资深人士,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提高职业道德观,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二)结合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教学 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是一个公司模式的雏形,通常由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团队,学院选派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实践。目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创业实训基地是由7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组成。艺术设计专业已建立了包装设计、泥塑造型、DV制作等特长生工作室。通过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实施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习内容和承担企业的实际制作项目相结合等教学模式,由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按照企业运作模式,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相关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过程,并通过这种企业化运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特长生工作室教学以理论和实践并重,以课题、毕业设计、企业项目为教学内容,教师可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边学习边进行创业。以特长生工作室为起点的创业成本低、风险低,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搭建的创业平台,提高创业成功指数。因此,创新创业园是激发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区,高职院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特长生工作室或社团,不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园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更需要依赖于创新创业园创设的环境。通过将创新创业园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创业思想、掌握创业技能,并尽可能践行创业计划,努力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创业家。 作者:周丹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园艺养护管理论文 1园林园艺施工技术探讨 1.1乔木的修剪施工乔木与灌木不同,其长势挺拔,尤其笔直、高大的外观是园林园艺中主要的景观之一。因此,在进行修剪施工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首先,为避免乔木主干向上的长势不受影响,修剪时应重视对主芽的保护,并通过对旁枝人为的修剪实现对旁枝生长的抑制,以保证主干生长所需营养的充足;其次,修剪操作时无意的对主芽造成了伤害,应选择笔直的、处于中间位置的旁枝作为主干进行修饰、培养,以有效避免主干生长受到不良影响。同时,为防止害虫的侵蚀,应使用药物处理修剪的伤口。最后,如果乔木的物种较为珍贵,处理修剪伤口时应采用移植或树皮修补的方式,以缩短修剪伤口的尽快愈合。 1.2绿篱的修剪施工绿篱指单排密植小型乔木或灌木形成的护栏或围墙景观,其在园林园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点缀作用,尤其通过人为的修剪施工,可形成波浪或笔直的外形,起到防护、隔离以及引导作用。修剪绿篱时应注意以下内容:首先,实施整株式修剪,以保持绿篱特定的外形与高度;其次,注重修剪位置的把握。即,进行整体式修剪的同时,适当修剪主尖,一般要求截去主尖的部分应超过1/3,剪口应在规定高度的5~10cm以下。一方面对植株高度的生长产生抑制;另一方面,以限制主枝生长的方式促进枝叶的生长,确保枝叶的繁茂。 2园林园艺养护管理技术 园林园艺欣赏价值的发挥与其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保证不同植物的健康生长,应加强园林园艺的养护管理。园林园艺的养护管理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合理灌溉技术园林园艺养护管理中实施合理灌溉技术,不仅可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而且可提高灌溉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运用合理灌溉技术时,应把握以下内容:首先,灌溉之前应准确判断植物的喜阳、喜阴类型,以实施针对性灌溉方案。而且还应考虑种植时间确定合理的灌溉频率,以给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例如,灌溉喜湿性喜阴的植物时应使用灌喷方式进行灌溉,在提高灌溉频率的同时,减少每次灌溉水量;而灌溉具有较强抗旱性的植物时,应延长灌溉周期,但每次灌溉的水分应充足;其次,灌溉诸如草地等成片的植物时,为防止水直接冲草地导致土壤的流失,应在出水口防止挡板;最后,灌溉单株植物时,使用水车进行浇灌,但应使用胶皮管出水口,并严格控制水流速度。 2.2施肥技术施肥是园林园艺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植物茁壮成长应根据植物的长势情况,进行合理的施肥。实际施肥时应重点把握以下操作:采用翻耕形式将有机肥料添加到土壤中而后栽种植物。尤其是北方城市,园林园艺中的植物在春夏两季生长较为迅速,因此,在该阶段应注重施加速效肥,以满足植物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另外,对于其他地域的园林园艺植物应根据植物的生长实际进行合理的施肥。 2.3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的发生会大大降低园林园艺的欣赏价值,给植物的健康生长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因此,园林园艺的养护管理应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就目前来看,病虫害防治技术比较多,一般会采用熏蒸、喷雾以及喷粉的方式防治或杀灭病虫害。同时,也可根据植物生长特点,在害虫容易聚集的位置施撒带药物的诱饵,以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另外,为有效防止害虫经由树干到达树上危害植物,可在距离地面附近的树干上粘贴草把环或粘虫胶带,并将相关药物喷洒在环上,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3结语 园林园艺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以及欣赏价值能否充分的发挥与体现,不仅与其施工有关,而且与后期的养护管理有着重要关系。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设计目标,对园林园艺的植物进行合理的修剪施工;并根据园林园艺植物的长势情况,适时的进行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为园林园艺植物的健康茁壮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做出应用贡献。 作者:徐珊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园艺论文:艺术教导的文化发展透析 作者:王东兴 刘小雷 李亚楠 单位:河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全面提升人的审美水平艺术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即通过审美观照满足审美需要而引起的审美快乐的功能,亦即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感官与心灵对意向的感悟与品味能力。西方教育家豪斯曼指出,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与体验中使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创造才能得以发展,从而达到“假物济事”、“以物传情”的审美境界。艺术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方面是最直接的。如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传世之作《老娼妇》塑造的是一个干瘪的裸体老女人,她浑身肌肉松弛,皱纹凸现,手足像布满筋节的枯藤,绝无传统裸女那种丰腴艳丽的美感。这个衰老得不堪入目的“老娼妇”,其本身的确不能给人“美”的感受。但艺术家却发现,它的艺术魅力在于看到这一丑的典型所包含的矛盾———它是因为被人摧残、蹂躏才变成这样丑的。看似在塑造她的丑,其实是在为她的不幸遭遇而战栗,艺术家把生活中的丑转换为艺术中的美,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道义上的同情,从而成为一个艺术美的典型,让人的审美境界得到提高。艺术教育正是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与审美教育规律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引领受教者调整并调动全身的审美储备,积极参与审美活动,不断训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2.有助于塑造开放、积极的人格艺术是美的结晶,美的体现,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形象反映不单是社会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复制,更是心灵的开放、创造、尝试。以此为媒介进行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的素质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将大大提高受教者的开放心态和接受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改造人,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素质教育效果。艺术教育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以审美对象特有的美的情趣、情感为纽带,使丰富的思想、伦理、智慧等内涵,与美的形成一起深深地浸入人的心灵,其感化人、陶冶人的力量,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和发展的过程。 屈原的《离骚》以强烈的赤子情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了崇高理想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通过欣赏,学生纯洁的心灵被屈原伟大崇高的精神所荡涤,不仅对诗人肃然起敬,更在心中萌发起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接受那哲理性的思索。因此,艺术教育对于开放、积极的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的培养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有助于开拓知识领域,最大限度地发现素质特长所在艺术教育对智力结构是一种完善和充实,对智力的开发则是一种积淀和训练。它鼓舞受教者的想象力,去投入新的创作,通过艺术教育焕发的想象力将成为智力的原动力,激发受教者开拓新世界[2]。巴尔扎克的一部《人间喜剧》,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的诸多个性化人物的描写,使受教者几乎领略到那个时代的整个法国社会。包含着复杂情感的故事里蕴涵着道德、人性、经济等一系列社会学知识,而附着在形象和故事中的知识使受教者在艺术的接受中印象深刻,这是艺术形象所提供的质感。艺术教育凭借其审美功能,开启由理性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的大门,并为一般智力认知走向自由直观和创造能力开辟一条渠道。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散思维能力,其特点是流畅、求异、融通,能最大限度地发现素质特长之所在。这种思维方式总是从多角度而非中心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它既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也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而是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和补充,最后提出新的认识和见解。在清华大学有一则生动的实例,那里的理工科学生,在增加了文化艺术课程以后,总结出一个有趣的公式:8-1>8,意思是说,从八小时学习中减去一小时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其学习效果大于八小时。总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以其容情入景的特有方式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聪明才智。有助于提高展示能力和信息传递的效率及影响力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自信的综合性艺术展示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人沟通、融洽感情,而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比普通语言更富特色,质量更高,而高科技成果使声、像、图、文等并用,给学生一种直观、立体的印象,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把专业学习和参加更多的艺术实践结合起来,为自己重新设计发展目标,规划职业生涯。艺术教育更深层次的实质内容,是培养受教者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美的展示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是人的一种高级文化精神活动,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自我肯定,它有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因为艺术本身含有表达、交流、创造的意义,可以给人的情感提供一块栖息和成长的绿洲。有人说过,艺术可以称作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情感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并为一切人所理解。受教者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可以获得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丰富自我表达的内涵,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并增强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实践证明,参与艺术活动有助于发展受教者的自信、自律、合作和自我激励、自我展示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所需要的。 现阶段命运:边缘化和不确定性当我们置身中国教育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中客观地看待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时就会发现,艺术教育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处在被边缘化的地位,其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从认识层面看,受知识为中心、继承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片面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把艺术教育排斥于育人主渠道之外,造成艺术教育“不入流”的尴尬局面,已经开展的艺术教育也主要的是针对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没有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作用。从教育现状来看,由于教育的不断市场化、功利化、大众化,使艺术教育无法确保在自身功能、本体规律上运行延伸,从而失去了其理应担当的文化意义和责任。其后果是当前的基础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故急功近利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导致高等教育中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普遍滞后,艺术知识与创新能力严重“贫血”,艺术审美鉴赏力浅薄低弱等。加之当前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和内容松散粗放,缺乏整合,运行机制缺乏规范,评价标准单一,社会认同度较差,未能形成完备科学的艺术教育培养体系。所以,现阶段艺术教育的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被忽视或被认为可有可无的现象十分普遍,亟待加以重视和扶持。中期命运:稳定上升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艺术教育正逐步作为重要的教育构成要素进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良好的国内外教育发展环境为中国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从国内环境看,实施综合艺术教育,中国是最有优势的,因为综合艺术教育在先秦的“乐教”中就已经得到很好体现,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而且,现阶段的政策环境也比较有利。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有力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尽快改革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全过程。”教育部更进一步决定,“尽快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P6)。从国外经验看,美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以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的《零点项目》案例研究,其结论是:美国当时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科技人员文化艺术素质偏低是导致美国的空间技术落后于苏联的关键原因。美国人还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而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健康而有效的艺术教育。这种认识大大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并最终促使199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将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及戏剧艺术等艺术教育列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并一再促进艺术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连接。这在美国和世界上都是首次以法律形式将艺术教育提到如此空前重要的地位[4](P284)。终极命运:内化融合当前,文化生产力与知识经济的强势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层面,文化要素已转化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艺术的“文化转型”显示为以科技为依托、美学为规范、创造价值为内容的知识产出结构的生成。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门学科要从自身的角度揭示其全部规律都是不可能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其本质就是一类知识与另一类知识、一门学科与另一门学科的“融合”。实践证明,艺术教育能将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使人脑协调发展,使学生具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的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促使人文学科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外化为行为习惯,以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当前,艺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高科技、高文化、高素质、高文明、高修养的优秀人才。艺术是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感染心灵,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艺术教育应当承载起这种崇高的文化使命———统摄人生之意义、道德之完善、生存之价值、心灵之归宿的精神文本和精神载体。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两点建议 摘要: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在词义、句法和结构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能否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获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理解,并能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完成文言文阅读任务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以读为本 循序渐进 参与讨论 文言文是指“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长期以来,我国语文界对于小学文言文教学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文言文教学无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言文不但要教,而且要教好。因此,将文言文引入小学语文教材,既是一种尝试,更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即让小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记诵积累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笔者从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两方面对文言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原则 1、以读为本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理解,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主,读中悟理、读中悟情。 首先,教师可以安排范读、听读、自读、听读、领读等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和语气,揣摩句子的读法,达到读通课文、感知文意的目的。 其次,以学生自读为主,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不宜采用逐字逐句讲解分析的形式,更无必要讲授文言知识,应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的情味,形成文言的感觉,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白蕴涵的道理。 其三,拓宽文言文阅读的范围。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例如,在学习《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体会语言精妙,从而巩固学习成果。 2、循序渐进的原则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发展规律,要求他们在文言文的意境中读出古文味来,确实有些困难。教师可以采用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指导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课文插图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还可以在必要时加以点拨。 3、参与讨论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相比于现代文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言文,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过程引导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的欲望,然后学生围绕主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圈画、交流等学习方式思考问题,认真倾听同伴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展开讨论,最后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在词义、句法和结构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能否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获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理解,并能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完成文言文阅读任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主动地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1、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教师不应太多考察学生对词法、句法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差异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适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选择,尝到阅读文言文的成功喜悦。例如,《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别是: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3)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这些教学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其中的一项、几项或是全部目标,然后采用“同组同质”的分组形式,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达成这些预设目标。 2、示范阅读理解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引发他们的思考,并采取行动帮助他们克服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如《学弈》一课的教学,学生可能会提出“‘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么意思?”,教师就可激活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通过全班讨论来总结学习方法。例如,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的方式,推测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基于他们能不能主动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加以自我提问,如“读了课题,猜猜文章会写什么?”,“是不是和我想的一致?”,“我是否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和课文的意思呢?”,“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哪些还需要我进一步学习的。”等等,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小学文言文教学作为一块颇具争议的领地,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例如如何协调与现代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编写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教材,如何通过教学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提高文学修养等等,这些都还值得我们去不断关注和研究。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探微 摘 要:小学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对于继承祖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及人文主义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旨在通过实践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法;比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国古代文明传播和承接的媒介。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对于继承祖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及人文主义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大量的“之乎者也”与现代文大相径庭,小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产生陌生的距离感和畏难情绪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求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诵读法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的目标与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无师自通”,都说明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作用。教学文言文,诵读尤为重要,且需注重以下几点: 1.读准 读任何一篇文章,首先得把字音读准确。文言文中存在通假字现象,虽然不要求仔细讲解古汉语的特殊语法,但在朗读时还是要做一些浅显的解释,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例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这句就涉及两个通假字,在朗读时就得变换读音。 2.读通 读通也就是要注意读好停顿,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要按照词语及语言特点,最好指导学生划出正确的词语停顿。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断好句、读好文,也有助于其对句子的理解。例如《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应提醒学生注意“家”和“禽”中间的停顿。 3.读懂 读懂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每个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大意。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十一册也明确地指出: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同时也指出,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同时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字多义”和“古今异义”这两种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 有些教师可能认为,这些内容课标根本没有要求,不讲也罢。但是笔者认为,既然小学文言文教学要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那么这些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最宝贵的能力的载体就必须得到重视。只是讲解不需太过仔细、透彻。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去”和“汤”这两个字在课文注释中的解释,并与其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比较,很容易看出两者的不同之处。虽然没有提及“古今异义”,但是学生已经了解了,同样一个字,在古代和现代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再如,在教学《学弈》时,学生会发现,课文里“之”这个字出现了6次。这些字,有的当助词“的”讲,有的作代词讲,书中又没有作完全的解释,学生就很难把握,以至于有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这几个“之”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理解。而不是单独、机械、孤立地拿出来讲。当学生了解了每个“之”字的意思时,自然就理解了。 二、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指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把古今的语言拿来比较,也可以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文言文教学也是一样的,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 如,在学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后,紧接着学习的是《晏子使楚》。此时学生们还保留着初学文言文的热情。于是我趁热打铁,再一次将学生们带进文言文的大花园中,去采撷一朵朵语言之花。当我把《晏子使楚》的文言文选段展示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尽管刚开始时读得不流利、不通顺,但是经过努力,这个片段终于被完整流利地读了下来。至于文章大意,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现代文,也能很顺利地读懂,并能和和课文中的故事对应起来。经过比较,学生能够很明确地感受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又如,在学习课文中的成语故事时,我也会适当穿插文言文。如“程门立雪”“响遏行云”等。通过比较,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就更为深刻了,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组织部分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进行角色朗读或情节表演,辅助学生感受情境,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和感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几篇文言文既短小精悍又生动有趣,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特点。如,《两小儿辩日》,内容基本上都是人物对话描写,而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相对比较少。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合理发挥,创造性地加进一些元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结合,选择要表演的篇目。这种教学方法,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文言文课堂散发活力。 综上所述,小学文言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其中之一,同样要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既要看到“言”的重要性,又不可忽视“文”的价值。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注重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造意识的教学方法,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这块“处女地”必将迎来“春风已度玉门关”后的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中心小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摘要:文言文是一种文学语言,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得以发展和传承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必须使教师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重视起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语感的培养、兴趣的培养、情感培养等方面,力求在探索研究中,提高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有其独具特色的古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境美和时代塑造的含蓄、幽深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朗读是第一位”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好文言文,确非一件易事。现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教学活动中的几点粗浅经验。 1.抓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认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背;细细品位。读的方法很多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读的作用:①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 ②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我在上课时一句一句地教,并且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如《伯牙绝弦》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③学生自由朗读。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④同桌互读,这样他们之间就可相互帮助纠正错误的发音。并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 ⑤全体学生齐读。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这环节,主要是学生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韵味。 2.养成良好的习惯,探求实在的方法 建立在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上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小学里,教师讲得多,喂得多,到了中学,则要慢慢地过渡到自己学,自己找食吃。对教师而言,不只是授业解惑,而且要教给学生开锁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紧锁的大门,所以必须加强小学文言文学习。 其实,文言文教学不比外语教学,它仍是母语教学,不像学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与古代汉语还是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学生初学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尤其是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初学文言文时最大的困难。但是事实上,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借助于注释结合自身的感性认知基础去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所以我们在学生初学文言文时,便要给他们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文言文的学习与平时的语文学习进行对比,使他们增强学好文言文的勇气和信心。 小学阶段的预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教会他们选择义项的方法,养成在阅读中尽可能地自己扫除文字障碍的习惯;其次,在预习中应该反复朗读;再次,利用古今汉语相通的原理,养成用跳读、猜读的方法来整体感知古文大意;最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所讲古文的作者、出处及背景资料。学习习惯就是一把能打开大门的钥匙,它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3.激发兴趣,让学生找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初读,让学生们先把文字读正确通顺。让学生先将文章自己读一读,然后由老师做精心的范读,再由学生自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译就是“把一种语文依照原义改变成另一种语文。”我想孩子们的自“译”,应该是先“推测”,让孩子们先经过文后注释,从一字一词开始翻译,再把全句的意思连贯起来译,再联句成文,学生就对文章内容不难理解了,这样的过程,是化难为易,由简单到复杂,帮助孩子们逐步领略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的升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了文言文的故事内容思想感情。再进行个性化的诵读,孩子们定会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演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学生将理解到的课文内容,运用对话、动作、表情,有条件的还可准备恰当的道具一一展现出来,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增强文字的表现力,这也是提高孩子们学习文言文兴趣一条有效途径。 4.及时总结学法 这也就是应了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想只要方法得当,就会有一种功半事倍的效果。 5.文言文教学要很好地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手段 直观是帮助理解的好方法,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图片、动画和音频、视频。它能重现远隔几千年的社会风俗,常人走不到见不了的山水美景也能很方便地呈现在眼前。有助于对文言文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要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文言文的学习和教学不是完全独立的,是交叉的,相互关联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把握住这几个要点,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兴趣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能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怀。 小学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实效性,我们一定会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一如既往地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挖掘,不断探索研究,小学文言文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探讨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比例较小。关于文言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只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既然文言文学习定位于诵读层面,那么它就要遵循诵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做好铺垫。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如何解决?我们认为,应坚持“读”字当头,以读促悟,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接触、感受文言文的过程。南怀瑾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的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与文字的会意和音韵。”几千年的时空距离,造成古文与现代学生的隔膜,要冲破这道隔膜,读,应成为基础和前提。只有读,才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才能被文言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一、文白对读,引发阅读期待 小学生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有着浓厚兴趣。合理利用这一心理需求,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趣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用讲故事、读译文、说典故的方式,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然后给学生读文言文原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急于领略文言文的风采,急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接着是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杨氏之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前,可以讲讲与之有关的小故事,再由《世说新语》引出《杨氏之子》,这样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渴望,引发阅读期待。学生“愿意去读”,效果要比老师“叫他去读”好得多。 另外,还可以巧用预习,化难为易。由于小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文言文的词语、句子又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上不好,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新鲜感不但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预习,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成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杨氏之子》之前,在黑板上写了三个预习要求:1.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2.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3.课前读过这篇文章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良才。学生都想成为这“三才”中的一才个个跃跃欲试,不想落后,于是很自然就进入了预习阶段。预习了也就有了基础,课堂上的学习自然也就顺畅得多,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一些。 二、指导练读,用语感去触摸 《杨氏之子》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它编在“语言的艺术”单元首篇。编者这样安排,一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乃至于对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目前在初、高中,学生普遍怕学文言文。我想,这除了跟文言文难度逐步加大有关之外,应该也与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 读通文言文应是文言文教学人人必须达到的“下限”,是文言文教学的“底线”。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领悟文本内涵,为进一步探究和赏析文言文奠定基础。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文的节奏读顺课文。因此,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把读通文言文这一目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底线。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过三关的模式来进行:第一关,读通。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断句不当,出现错读,断读,没有韵味等问题这是正常的。初学文言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闯好“读通”关。读音不同的字词,要指出;断句、停顿,要引导学生体会;难读的句子要领读;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语调,音断气不断等。要把范读、领读、自由练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读正确、读流利,又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如教学《杨氏之子》,在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后,教师可帮助学生划分语句分节线: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学生在朗读古文时注意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古文韵味作适当的铺垫。第二关,读懂。如《伯牙绝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一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有的学生按照注释理解为“太好了,高高的就像泰山一样”,也有的学生理解为“太好啦,我仿佛在琴声里看到了像泰山那样的高山”、“太好了,听着音乐,我好像看到了巍峨的泰山”。对于这些理解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赞赏学生掌握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求他们把握文言语句的主体意思,核心意思,句子的简洁与具体则不必苛刻。第三关,吟读。古人把读书称为“吟”,叫做“咏”。因此,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要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为目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给古文进行正确的断句。想当年,有着天下第一老师翁同指导的光绪帝,年十六而未能正确断句,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十二三岁的学生。 怎么断句?断在“所断之处”。文言文多以单词节表意,一个字就是一个意思,一词一顿是规律之一。文言文断句和理解内容紧密相关,多读几遍,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断不好。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大意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鸟”。“没有听说”是一个意思,“孔雀”今古一样,“是先生家”是一个意思,“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鹅等,而文言中的“禽”指鸟、鸟类,所以断句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断句后,如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如,《学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开篇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正确的断法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照现在普通话的读法来读,于“之”后面是要停顿的。但是试读之后能够发现,对则对矣,可是怎么听都不是那么回事,缺乏古文的味道,倒像现代文。要是出现“断点”多一些的文句,问题就更多了。如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正确断法是:“使/弈秋/诲/二人弈。”一断一停,读着读着,旁人不禁要问:“您是结巴还是紧张?”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那就是在断点处,把断点之前的字音延长。如:“使――弈秋――诲――二人弈。”延长声音时可以轻,然后试着摇头晃脑,开始时感觉有些怪,但如此几次之后,能发现,咦,还真有点儿意思呢!再想想以前那些长衫瘦弱的书生,是不是和他们的读书方式有几分接近了呢?让学生模仿这样的读法,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引领研读,用心灵去感悟 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二道障碍。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环境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义发生了变化,有的字词意思和现代文相差甚远。对于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要准确掌握和理解其含义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意思,鼓励他们翻译文言文。读与思结合,读与导结合,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情感、掌握技巧。 1.放手让学生试译课文。小学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并且课后都有注释,应该说,理解起来不是很难,但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养成逐字逐句直译的良好习惯对于以后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是大有裨益的。文言文每句话中每个汉字的意义都是比较固定的,古代语言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只要把每个单音节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双音节词就可以翻译过来了,这和英语学科的译群翻译法类似,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尝试着翻译课文。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学习,是很无措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予学生相应的学法指导,如出示下列自学提纲:(1)自读课文,对照课文的注释自主阅读;(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帮助理解;(3)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出来;(4)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如《学弈》一文中六个“之”、两个“其”、两个“为”的疏通;一些离现在生活和学生实际较远、古今意义变化较大的实词的理解,如“走”字;一些难以理顺的句子,如《学弈》中“唯弈秋之为听”的串译等,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3.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仅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愉快。如学习《杨氏之子》中的“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可采用先看注释理解“诣”、“乃”的意思,再将注释带入原文揣摩句意,使语言通顺流畅的“看注释理解词句”方法。而“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因教材中没有注释,则可采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先理解“设”的意思,再联系上文弄清“谁为谁设果”,然后完整说说句意。由此使学生体会到:有时要说明白文言文的意思,需要适当添加语言。这句话就省略了“孩子”“孔君平”,解释时只有加上这些词才能说清楚。还有“抓重点字理解词句”的方法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后,及时小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强调请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战演练,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自己是靠什么方法学到的。 在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字、词、句义,疏通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后,老师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诵读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一步,可采用的方式很多,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等。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起先要注重朗读的体味,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可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通过熟读,不仅读出字面上的内容,更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掌握文言文的断句、重读的规律,把握文言的语气、语速,形成文言文语感。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读懂了文意,读出了文气,读出了个性化的理解,学习兴趣会特别高涨,从而享受到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摘 要】自从文言文走进小学语文课程以来,它成了教与学的难点。有的教师认为要求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哗众取宠,对文言文教学不重视;学生也觉得文言文“难读”、“难懂”。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读中体会、表演文言文故事、拓展文言文阅读等几个方面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效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态度;兴趣;诵读;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都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它们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欣赏语言美的情趣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历史文化的思想感情。 目前,教师比较注重字词与内容的理解,而忽视诵读、体会、学习方法的教授。教师应该如何改进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爱读,从而有所得、有所悟呢?以下是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总结的几项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认知文言文重要性,重新审视教学目标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如果把中国语言比作一把折扇,文言文相当于扇轴上面的主体部分,而白话文仅是扇轴下部的扇尾。两者在数量、质量上皆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说文言文是现代白话文先祖。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共编排了四篇文言文:五下的《杨氏之子》、六上的《伯牙绝弦》、六下的《学弈》、《两小儿辩日》。由于文言文走进小学语文课本的时间不长,老师们在上公开课、教研课时不敢轻易尝试。 因此,文言文的课堂教学研究势在必行。高段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小学课本中选编的四篇文言文都是短小精悍的经典文章。《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对小学阶段只要求“诵读”和“体会”;在评价方面,注重学生“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不评价“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和体会,帮助他们积累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上,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丰富文言文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远离学生的生活,再加上语言简练、精深,学生读起来拗口,难以理解,会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又有人说文言文是小学生的“第二外语”。可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很是积极,也许是因为文言文简洁、精悍,也许因为新鲜与好奇。教师要把握学生第一次的新鲜感,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古韵味儿的课堂,触动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欲望。 要创设这样的课堂最好就是从古诗词、古代名言警句、古代名人轶事或古代乐曲入手。如教学《伯牙绝弦》时,在诵读中配上古琴乐曲《高山流水》,传达出两位朋友相知相惜的情感,既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意思,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四步成诵,读中体会 “语文语文,以读为本”,这是教师们口中经常念叨的。节奏感较强的文言文和古诗一样特别合适诵读。教师不妨遵循“四步朗读法”,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朗读。 (1)读准字音 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通假字、古音字、生僻字、破读字,比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到现代已经不常用或是不用了。《学弈》一课中有“弓缴”一词,其中的“缴”字,在这篇课文中它就读zhuó,平常很少用。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各种查询方法扫清阅读中的障碍。 (2)读通句子 初学文言文,学生没有形成文言文语感,教师更要注重学生诵读。如《学弈》中有一句易读错的句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开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经常有学生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不利学生理解与记忆。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应结合各种朗读形式教给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技巧,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从中感受到古文的韵味。 (3)读懂文意 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工具书等理解字词的意思,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却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意思。文言文中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适合“意会”而不宜于“言传”。只能是靠反复朗读,从朗读中去琢磨、体会、感悟。 (4)熟读成诵 诵读正是对文章情感淋漓尽致的再现,是把“不动的文字变成活的语气”。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气,理解意思,进而感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也可以抓住重点句的理解,然后进行反复的诵读,感情渐渐就出来了。只有多诵读,学生才能对积累的知识进行联系、比较、积累,真正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四、拓展文言文阅读,巩固学习方法 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相对其它文体的课文,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应结合课文,拓展阅读一些层次差不多的文言文。比如,《世说新语》可成为学习《杨氏之子》之后的自读篇目;学了《伯牙绝弦》后可以推荐《望梅止渴》、《黔驴技穷》的文言文版成语故事;学了《学弈》后推荐文言文神话故事《夸父追日》;还可以积累古人的名言警句。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文言文的阅读面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学法,使其能学、善学、乐学。 我们要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感受作品魅力,吮汲思想精华,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文言文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不致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刍议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形式,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她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潜质和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文言文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但是在文言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很多教师很难把握这一教学内容,要么熟视无睹,要么一读了之,要么无所适从,很少有人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正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所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二是大多数小学生怕读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时代久远,再加上语言简约、精深,很多学生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没有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至于把厌烦的情绪带到中学,甚至影响终身。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怎样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我认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清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作为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作品是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之后,留给后人的佳作。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写作技巧、思想情感,令我们深深地折服,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陶冶。学习文言文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智慧之门;可以让人懂得美、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有利于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多有成就的作家、诗人在幼年与少年时都和这些作品有过亲密接触。伟大领袖写过很多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诗词,很大原因也在于他吸纳了这些古文学的精髓。因此,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十分必要的。 二、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有着浓厚兴趣。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适当地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趣闻轶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以激发他们学习了解文言文的好奇心。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读通文言文 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教学文言文更应该如此,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特别合适朗读。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初学文言文,教师更要注重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读音不同的字词,教师要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稍慢,停顿时要音断气不断。课文中难读的句子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教师最好能范读课文,并带领学生读课文,把范读、带读、自由练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2.读懂文言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既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古人读书的追求――读书志在明理。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教师应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意思即可。另外,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易于“意会”而不易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又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靠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 3.背诵文言文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短小精悍,蕴含警示世人的道理,学生在读通读懂课文后很容易感悟到。学完课文后要鼓励学生熟读成诵,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培养敏锐的语感,这些古代的文学精华会使人一生受用。 4.课后扩展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总之,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要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小学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实效性,我一定会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一如既往地“上下求索”,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小学文言文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文言文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几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了解文言文,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怎样让这几篇课文发挥它们的作用,让学生在掌握好这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去感受祖国文化的绚丽多彩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和揣摩,我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做到“读――放――摩――悟”。 一、读,就是先让学生把文章读正确。 小学阶段,学生是初步接触到文言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心中一定要有“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展开教学。如第十二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其中两个小孩争辩的句子有:“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如果学生没有学会正确断句,把句子读清楚,把句子真正地读通顺,那就很难去理解两个小孩到底争辩的是什么。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有的教师在学生刚一接触到文言文就急着想让他们去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大意,这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是不相符的。只有学生自己把课文中句子的停顿读清了,把句子中要强调的内容读出了感情,学生才能在这基础上自己去探索课文,去了解课文内容。如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若没掌握好句中的重音和停顿,没把伯牙悲痛欲绝的感情读出来,就很难去把握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更不用说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了。 在文言文的诵读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范读课文,且能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对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是极有帮助的。其次,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把速度放慢下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住一些重要词句的重音变化,注意到词语间的停顿,从而读出不同句式之间不同的语气。如《学弈》一课中,“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应读出疑问语气;“曰:‘非然也。’”这句应体现出肯定的语气。在指导学生读通文言文时,我们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小学阶段,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古诗诵读与文言文的诵读其极相似,教师应结合古诗教给学生更多的诵读技巧。 二、放,就是在熟读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字词句,然后把所理解的词句串起来,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应当过多繁琐地去讲解文言文的语法、词法。学生理解古文的主要障碍虽然是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白话文的差别,但我们消除这种障碍,不是靠教师去大量地讲解古文句式的运用和句法的变化,而是应当在学生反复诵读后,让他们自己去参考课文中的注释,自己去揣摩句子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如在《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教师只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高山、江河的气势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句式的表达上去约束学生。 同样,在小学文言文教学当中,不仅没有必要去讲解古汉语知识,也不宜逐词、逐句讲解课文。如《学弈》一文的开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可以是多样的句式,如“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弈秋在全国下棋的人中是最有本事的”,甚至还可理解为“弈秋是全国的棋圣” 。这些都符合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没有必要一定得按照标准的语法规范来翻译。 三、摩,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课文内容以节目的形式展现出来,以达到交流互动。 让学生自编自演文言文的内容,学生才能亲身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真正弄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如《伯牙绝弦》一课,如果学生没有把自己放在故事中,没有亲身的体验,是悟不出朋友间互相理解的重要意义的,更不能感受到古人那种知音难觅的心情。所以,学生读通顺课文,理解好课文的内容对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就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把课文内容给演绎出来,只有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才能被深深挖掘出来。 四、悟,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感、自编、自演去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了解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总是通过简练的文字、生动的形象把所蕴涵的道理说得深刻,引人深思,而其中又往往充满着幽默与滑稽。如《学弈》一课,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对比,学生就很容易感悟出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文言文对所想表达的寓意常常不会明确点出,总是让人自己去体会。所以,对古人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悟,往往这样得到的结果才会印象更深刻,意义更具体。 又如,在《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中,仅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没有结合实际的生活常识,是很难让学生了解其中所蕴涵的科学道理的。只有学生熟读两小孩之间的问答,理解他们所辩论的理由后,经过分角色体会,才会懂得为什么“孔子不能决也”,才能感悟出其中的寓意和道理。 文言文的教学“读”是为“放”做铺垫,“放”是“摩”的前奏,“摩”是“悟”的基础。四个环节又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放”才能更好地“读”, 只有“摩”才能更准确的“悟”,“悟”是“读”、“放”、“摩”的升华。文言文的教学应当把读、放、摩、悟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责编 刘宇帆)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三步走”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经常诉苦:初中文言文太多,读不懂,学起来很难。学生产生这种感觉,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得不好有很大关系。小学语文教材每册只有三五首古诗词,而初中一年级上册教材就有10首古诗词和7篇文言文,高年级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更大。虽然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情文并茂,但由于对文言文接触少,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往往觉得陌生,再加上文言文词汇、语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因此文言文对小升初阶段的学生而言,犹如“天书”般令人望之生畏。 为了让小学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顺利衔接,有必要在小学高年级加强文言文阅读指导,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做好准备。 一、激趣拓展,引导学生走近文言文 小学生之所以对文言文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平时接触得太少。为了和初中教材衔接,小学高年级应该在课外阅读中补充文言文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古典文学作品入手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三顾茅庐》一文,会产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因此可以从《三国演义》中选择《桃园三结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等故事片断,作为文言文启蒙阅读材料。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入现代文版的《三打白骨精》、《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学生学习时非常喜欢,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可以找到相关内容的古文版给学生阅读,有现代文版内容作为基础,古文版内容会很容易理解,学生在文白对照式的阅读中会对文言文逐渐熟悉,减少陌生感。《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诸子百家的寓言故事中也有不少情节丰富、内容有趣的优秀作品,很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可以作为初步阅读的文言文范例。一位语文教师曾说过:“语文不比数学,有课外阅读作暖窝,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捂熟的。”在小学阶段,不妨让孩多走近文言文,多积累文言文常识,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这些内容时,会产生重遇故知的喜悦,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朗读背诵,让学生感知文言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遣词造句凝练,与现代文相比,更具音韵美和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学习文言文如果不诵读就无法体会到它的妙处。选入课本的文言文和古诗大都短小精悍、文质兼美、千古传诵。背诵这些诗文,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其它内容,有助于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小学生与文言文的接触,应该把朗读作为有效的学习手段。反复朗读,不仅能促进学生背诵,了解文言常识,而且能培养古文语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思想深邃,文风隽永,感情委婉,内容复杂的文言文,教师不必在语言上做过多的解释和描述,大可任学生自读多背、反复品味,让其在反复诵读中实现初步感知和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接触文言文机会的增加,学生阅历和知识的增长,这种理解会越来越深刻,渐渐内化,分析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也水到渠成地得以提升。 三、培养习惯,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小学文言文学习以诵读为主,以意会为主。有一些求知欲强的学生,会不满足于这种浅显的学习。针对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养成一些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寻找文言文阅读材料。比如,可以培养良好的翻译习惯,翻译文言文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必要手段,在阅读时遇上理解障碍,应首先想到自己解决。可以利用注释一句一句地理解,在理解不过来的情况下,不必太过教条地逐字翻译,可以采用前后调整词序、增补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猜测意思等方法来整理和润色。另外,可以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的习惯,一本古汉语词典是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好助手,教会学生查找辞典的方法,他们会在选择合适义项,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再次,还可以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写作心态,能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以上所说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会产生很大的益处,有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持续提高。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许多文言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或者历史生活的生动画卷。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汉语的语言环境之中,但现代语言也是在几千年的文言文历史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因此,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说小学文言文的阅读好比是接力赛中的第一棒,那么,小学高年级应重视文言文、文言诗文的的阅读,以人为本,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只有小学这第一棒跑得快,传得顺利,才能使初中文言文学习这第二棒有更好的优势和竞争的基础,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不断传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隆政小学(226602)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搞好小学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打开中国古代文明的金钥匙。在文言文濒于消亡的今天,学好文言文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从民族文化的发展来看,它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因此,文言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改变传统的从头到尾的“扫描式”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杨氏之子》是学生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敲门砖。以下,我就结合《杨氏之子》的教学实践及课后反思,提出个人的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以读为本,循序渐进 新课标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如此,文言文亦然。文言文一般篇幅短,韵味强,特别适合诵读。因此,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教学为主要途径。 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层层深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熟读成诵、升华延伸。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已经能够熟练背诵了。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展开诵读教学呢?我认为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科学的指导是关键。即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在学生朗读正确、大致了解每句话的基础之上,让其自由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只有充分的读才能让学生懂得文意,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 二、渗透学法,疏通文意 杜威曾经说过:“学习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词句意思,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办法,甚至对小学生讲授古汉语知识,这是不可取的,结果适得其反。事实上,小学阶段的这几篇文言文,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借助于注释,结合自身的感性认知基础去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所以我们在学生初学文言文时,便要给他们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文言文的学习与平时的语文学习进行对比,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增强学好文言文的勇气和信心。 《杨氏之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能够读懂文意是一个重点。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首古诗,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在学生交流自己理辩的过程中,我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三、凸显自主,尊重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提出的这些全新理念对我们从事文言文的教学同样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文言文的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就根据教参的示例,出示课文,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注意读好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后面讲解文句的环节时,讲到“家禽”一词我又特别强调了停顿。茌这里,“家禽”与今文理解不同,指的是“家里的鸟”。读的时候就特别强调在“家”与“禽”之间停顿。 课后,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我认为这个地方的节奏划分的不够准确,因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把家禽划分开,表示是家里的鸟,那么‘此/是君家果。’这里的‘君家果’也应该划分成‘君家/果’这样前后才是一致的,朗读起来也才更顺口。”学生说韵很有道理,因此,我又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一意见,再次指导朗读。 四、活化语言,营造意境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言文的韵味。我想老师的语言是不是也应该引用一些古文,这样既和课文相得益彰,又能用这样的语言来刺激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始,揭示课题后,我就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模仿课题“杨氏之子”来介绍自己,将学生带入了古文学习的氛围中。 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进入体会的环节,我引用了朱熹的读书八法之一“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让孩子学会静静思考,品词品句。 在领悟了杨氏之子回答的精妙之处以后,我又指导学生运用这一句式来练习说话。我问:黄晓英同学,假如你去李乐诗家拜访看到桌面上摆放的一盘李子,你会怎么说?学生马上答道:“李子是君家果。”另一位学生又接道:“未闻黄鹂是汝家禽。”对于学生的这一精彩问答,我表扬道:“汝甚聪惠。”我想,通过活化这些语言去感染学生,浸润学生,必将为课堂营造出更为浓厚的古文味。 总之,小学的文言文教学,最应该给学生的,就是让他们通过初次学习文言文,能感受其中的美妙,从而产生浓厚兴趣,一发而不可收,从此打开文言之门,走进烟波浩渺的古文世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徜徉。这是我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小学文言文教学是一片较为沉寂的土地,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多去思考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策略,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把握小学文言文教学,那么必将能在这块土地上开垦出一片新绿。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即古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学习并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文中蕴含的道理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觉得枯燥乏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怎样才能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从喜欢文言入手。 如果一个小学生,即没有多渊博的学识,有无何文言文常识,面对“之乎者也”的古文,也许早就头晕晕并望而却步了,更谈不上去读。如何消除初学者的这种惧怕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是最好的诠释,不错,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小学生喜爱文言,从怕文言到爱文言,不妨这样试试:以读为本,读通文言。曾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在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教学文言更应该如此,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断句不当,出现了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教师更要注重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读音不同的字词,教师要指出,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稍慢,停顿时要音断气不断。教师最好能范读课文,甚至要带学生读课文,把范读、带读、自由练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通过诵读,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文言文语言精炼,含义精赅,让学生平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 二、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难懂”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困难。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教师当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言文里的“文言”让人觉得艰涩难懂,如果一味地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可能就是手忙脚乱、囫囵吞枣地将其记下,感觉极其枯燥乏味,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的能力,甚至会从根本上抹掉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起到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学中,我们不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味道,这时,我们应该利用好教学资源,让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自读自悟。 如《学奕》中一句“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有的学生按照注释这样理解“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弈秋是全国有名的围棋高手”、“弈秋是全国大名鼎鼎的围棋大师”。对于这些说法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注释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三,背诵文言文,记住好词佳句。 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会不会背,背后记住的东西的多与少,是能力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一个人背诵的功夫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鲁迅先生就是因为读得多,记得牢,才编成了中国第一部小说史。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将来做学问、搞研究,也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融会贯通,才容易产生新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学生的背诵能力,此时就转化成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转化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课本入编的文言文都短小精悍,蕴含警示世人的道理。学生在读通读懂课文后很容易感悟到。如《学弈》一课告诉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文章结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对事情作了结论而并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所以成为文章的佳句。《两小儿辩日》中末句: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采用反问句式,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也体现了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知为知,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精神。诸如此类佳句,还很多,能背诵文言及文中的佳句,既让学生熟记课文,又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学完课文后要鼓励学生熟读成诵,这些古代的文学精华会使人一生受用。 四、初步尝试赏析文言文 对于初学者而言,文言的赏析要求不应太高,只要能理解文章所讲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即可。小学课本所编的这些故事大多是学生熟悉的,是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当他们进入文言文这一新的学习领域时,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降低了陌生感,消除了其畏难情绪。学生已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熟读了许多名言警句,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并且这些内容的学习方法都与文言文的学相径庭。虽然学生初学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尤其是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初学文言文时最大的困难,但不是从零开始,也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由此可见,小学生赏析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并不难。 如《学奕》一文,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只要学生能弄明白“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能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即可。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内容,与现代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侧重于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享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侧重于感悟,能用自己的话对整体内容经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教师能做好以上几点,那么学生对文言文就乐学、会学,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小学阶段,我们接触的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情感,让我们为之折服。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虽然选入教材的数量极少(共四篇),但是从目前教学上来看,误区很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会出现以下情况:1.教学过深,即教师将所有的东西包括语法在内都统统教给学生。2.教学过浅,即只是读读背背而已,学生连最起码的朗读节奏都不知道。 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再次翻开课程标准,我们看到的只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不过,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只是与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合理过渡,让学生知道这种文体即可。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给学生“启蒙教育”的。所以说,积累语感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次则是通过文言文教学,了解一下古代文化。这些即可定位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二)文言文教学形式过于呆板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一个模式:读课文认识生字,再根据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教法可谓呆板至极。因此,课堂氛围也就沉闷,学生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也有个别教师扩大拓展,无限制地“挖掘课堂资源”,结果虽使课堂无比活跃,但内容偏离了,学生自然也没有收获。在课程标准中,我们读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工具,让学生学到方法;侧重人文,则让学生懂得道理。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古文的韵味,品味其独特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该如何教,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汉字入手,抓字形和渊源 文言文教学,首先得明确字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了解了汉字之美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时,为让学生理解“绝”字的意思,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那好。我们不妨把课文换一个题目叫《伯牙断弦》,如何? 生:不好。仿佛一百个“断”也不如一个“绝”字。就好像我和你“绝交”了,就是永远不好了。而“断交”,仿佛还有和好的可能。 师:(出示繁体字“絕”)看,“绝”字有一把刀,将左边的丝全部割断了,一点都不剩,所以叫—— 生:绝弦。 通过分析“绝”字,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比单纯的讲解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趣味十足 文言文离我们的语言较远,小学生读起来很困难。很多小学生都会对其“望而生畏”,在还没有学习时就开始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消除小学生的畏惧心理很重要,而让我们的课堂趣味十足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再以《伯牙绝弦》这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摆在老师面前的是一架钢琴,我要弹琴了。但在古代不说弹,而说“鼓”。用古代的话来说,现在老师要—— 生:鼓琴了。(大笑) 师:说话,在古代是“曰”,老师要—— 生:曰——了。(大笑)。 …… 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一个情境,注重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联系,可以让课堂在趣味中展开。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乐学。但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可放开大脚步,脚步一定要慢。这样,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压力。 (三)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在读和背上多下工夫 我们知道,古诗教学重在朗读与背诵。其实,文言文更应该如此。入选课本的文言文篇幅短,特别适合朗读。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言文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追寻古人读书的姿态,寻其韵味,抑扬顿挫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小学时期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机,多积累一些经典的文言词汇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的语感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文言文课上,我们应倡导大声读、反复读、多种形式朗读,从而使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初读,抓读音。只有先把字读正确了,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韵律美。复读,把握节奏。文言文都有优美的韵律,指导学生读准节奏,方可读得更通顺、更流利。再读,想象画面。我还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伯牙静坐,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静心倾听,能说出他的想法。 师:把画面想象还原成书面文字。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文言之美,用画面展现,不仅能还原语境,还能更好地记忆和背诵,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学生对内容无比熟悉了,教师再让学生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背诵下来的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还有其中的画面,以及其中的情感。 (四)言意兼得 学习古文和现代文一样,不仅需要理解意思,更需要学习句式。如我在《伯牙绝弦》一课中的应用。 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 ,子期曰:“ !” 此设计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实现了写话训练、语言积累的有机统一。 总之,文言文教学讲究方法,不仅让我们的课堂有了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文体让学生乐于接受,为学生善于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责编 张翼翔)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摘 要: 在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抓住“趣”与“读”这两个字,以达到让学生喜欢并学好文言文的目的,进而去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领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精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关键词: 文言文; 兴趣; 朗读 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一顶华丽的皇冠的话,那么流传久远文言文则是那皇冠上闪耀的明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文言文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能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领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精品,还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和揣摩,我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注重“趣”与“读”。 一、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古人亦云:“上自圣贤,下至愚孩,未有声入而不应。”由此可见,激发兴趣,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何等重要。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文言文,那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始终尝试着把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第一篇文言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文言文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教师把握不好,不但会让学生丧失新鲜感,还会产生厌烦情绪。然而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身课内外的阅读和其他途径,已经积累了不少文言文方面的知识。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在导入时我由学生熟悉的语言入手进行交流:(1)古语中“说”读什么?(曰)(2)“我”在古语中读什么?(吾)那“吾等”就是?(我们)(3)那么你怎样讲?(汝)你们该怎样讲呢?(汝等)。(4)问你吃过饭了吗?可以说?(饭否)(5)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说?(孺子可教也)通过以上内容的交流,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他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此时,我趁热打铁随即告诉学生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渴望立刻去课文一探究竟。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活学生乐学的情感 现代教育技术,把声、光、象技术乃至各种艺术方式有机融合,能够创设出一个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教学情境,其激趣活情的显著效果令人折服。如果教师善于创设这种教学情境,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高昂,心潮澎湃,内心总是充盈着迫切要求亲历亲为的冲动。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一开始,我便以美妙动人的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又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在教学尾声之时再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如此凭借特定的情境,特有的烘托、感染、熏陶的教学功能,激活了学生乐学的情感,使之生成学习的主动精神。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刻思考的自觉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情感,那么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重中之重,并以此为主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去点燃学生喜欢文言文的情感之火。作为语文老师由此我也深深感悟到:其实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的教学,我们都可以很好创设各种情境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能训练学生说话时发音准确,句读分明,语气连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那么如何在文言文中发挥朗读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朗读训练方式: (一)学生自读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批注生字字音及一些字词的今义,粗知课文大意。这也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一个方法。 (二)教师范读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很难读好它。那么此时老师的范读尤为重要,这可以给学生提供朗读榜样,创造朗读条件,鼓舞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信心。如我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我主要指出他们读错的地方并及时纠错,然后正确地领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必要时,还要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奏,以帮助学生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再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粗略地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 (三)学生个别朗读 可以加强学生独立活动因素,并通过个别朗读的指导对全班起启发和辅导作用。必要时,也可由两个以上学生比较着读。 (四)全体学生齐读 当学生对课文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基础时,可由全组或全班齐声朗读,让优生带动后进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和气势,同时也可使每个学生增加朗读练习的次数。 (五)学生自由朗读 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这一环节,学生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之乎者也”的韵味。 当然在朗读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是尤为重要的,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在学生朗读正确并大致了解每句话的基础之上,让其自由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教师要着重指导重点语句的停顿和语调,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熟课文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可以用讲、演等方式进行,以达到读懂故事的目的。 总之,小学文言文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读通课文,读熟课文,读懂课文;在了解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牢牢地把握这些,不随意地拔高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主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辅助,必要时加以讲解。就一定能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古人思想道德观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点滴 2000年2月20日晚,在欣赏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时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有许多教师将古诗文引进小学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新教材中也第一次出现了文言文,这对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虽然这些文章的篇幅很短小,然而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比较难懂,学习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我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因此,笔者觉得小学教学文言文的落脚点不应放在教懂、学懂这几篇短文上,而应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对它感到新奇、有趣,摒除畏难情绪。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年代较为久远、理解较为困难的文言文愿学、乐学,关键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文言文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笔者首先自己对文言文充满兴趣,并始终尝试着把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放在首位,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 一、搜集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学弈》前,要求学生尽量搜集有关作者孟子的材料。学生们搜集到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以及孟子的其他材料,内容非常丰富,让学生对孟子怎样从一个顽童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学习他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预习《两小儿辩日》时则要求学生搜集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生平、事迹,还有“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中午太阳看起来小”的科学常识。组织交流后,学生知道了孔子是个大教育家,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同学们知道了孔子的相关背景就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起课文来就会兴致盎然。 二、多种朗读,激发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总结的读书经验,今天我们仍可借鉴,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会理解内容,悟通道理。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如果让学生有口无心地跟着教师读,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读到流利通畅为止,未尝不可,但他只是“任务性”的敷衍。如果让学生带着竞争性、带着表演欲去读,读的要求渐次提高,效果会好得多。在教《两小儿辩日》时我是这样做的: 1.教师范背。笔者把教师范读课文改成范背课文,而且告诉学生笔者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背出来了,你们的记忆力比老师好,一定会背得比我更快,旨在告诉学生“读熟文言文,一点也不难”,以激发学生胜过老师的“斗志”。在教师范背时,提请学生注意教师的停顿和重音等。请学生大胆评议教师的范背。 2.自读互读。学生或两三人,或三四人分成小组,互为小老师,互帮互学,找出生字、多音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互相纠正朗读,看哪一组先读正确、读流利了,每组或派代表当众朗读,或小组集体表演朗读。这样,不管功课好坏,在小组学习中都有机会得到表现。 3.让学生摇头晃脑、绘声绘色地读。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那样抑扬顿挫,让他们沉浸在文言节奏中;而后再带动学生读出轻重徐缓。先自己读,然后小组读,最后齐读,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去体会语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4.分角色表演性朗读。《两小儿辩日》中,人物个性分明,语言很有特色,所以我在学生读通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5.小组合作,弄懂课文内容。由教师讲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懂,虽然都是“懂”,但这二者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前者看重的是为教书而教书,后者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在读书过程中的成长。因此先开展一个“注释搬家”活动,把课后的注释搬到文中相应字的下面,这样有“一箭双雕”之功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以小组为单位,弄懂每句话。要求学生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让学生互教互学,教师适当点拨。 三、课本剧表演,发挥兴趣 把归纳寓言寓意籍于“访谈”的进程中,将复习巩固融入小品表演之中,可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开动起来。” 例如,学习了《两小儿辩日》,学生自由结合,用文言文表演一遍(即背诵课文)。在学生知道关于太阳远近的科学常识的基础上,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级交流。 四、课后拓展,提高兴趣 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过来又更好地作用于阅读,这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使知识达到迁移、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小学阶段,还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通过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后,笔者补充了《论语十则》,选取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名言,对重点字词提供适当的注释,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觉得古文一句话就能包含很多内容或说明很多很深的道理,真是了不得。 只要我们能紧扣新课标,正确认识文言文,真正热爱文言文,遵循文言文的语言规律,抓住“读”这个根本,多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的春天就一定会来到!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新探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安排了一组文言文,这是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大纲指出: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小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要求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的教学就应与传统文言文教学有所区别,下面,我就结合《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以图激趣,初读感知 以图激趣,初读感知是我们进行现代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例如《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也配有一幅插图,这幅图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的重点。在上课伊始,我就用多媒体出示这幅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图中人物不同的姿态、表情,想象、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每位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从图上看,课文讲的是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一位老爷爷给两个小孩讲故事。”有的说:“一个夏日的早晨,一位老爷爷向两个小孩问路。”还有的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问题,老爷爷在判断谁对谁错……”想象多种多样。借此时机,我让学生带着争议依靠插图、注释,联系上下文初读课文。结果,每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投入,很快就能读通课文了。 二、反复朗读,读中领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使其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如:弗(fú)、曰(yuē)、沧(cānɡ)、汤(tānɡ)等。其次,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读熟课文,恰当断句。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一句,在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把此句读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就很难理解此句话的意思了。这时,我就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先理解句意,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反复去读,结果,学生很快就能正确地朗读了。 2.逐字精读,读中领悟 能正确熟练地朗读文言文后,我们还要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因为相当多的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所以应引导学生逐字精读,读中领悟。如《两小儿辩日》中,“而日中时远也”中的“也”在文言文中是一个语气词,和现在常用义不同。在理解这个字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理解其他字的意思,然后再试着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最后通过对整句话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也”是一个句尾语气词,没有具体意义。 三、复述表演,实践探究 为了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学生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试着用文言文来讲《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实际上,也就是促使学生把课文内容背诵下来。当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例如,我在讲到这一环节时,就用多媒体放映插图,然后让学生看着插图,用两分钟的时间回忆这个故事。接下来,请三名同学分角色复述这个故事。出乎意料的是,这三名同学竟然都没有看书,而且非常准确地把课文内容复述下来。同时,其他同学在看、想、听的过程中,也都能很快地把课文背下来了。由此可见,复述是学生背诵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四、旁征博引,探索奥秘 对于《两小儿辩日》中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的答案,学生们一定也会感到十分好奇,并且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就可布置这个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去寻找答案。课上,再让其展示学习成果。例如,我班知识丰富的曹云根同学就从《十万个为什么》上找到了这样的解释: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通过他的解说,学生们很快都明白了这个问题。总之,旁征博引,让学生们探索奥秘,不但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科技知识,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其探索的积极性。 五、开拓思维,创意表演 在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资源解答了两小儿的疑问后,可让学生开拓思维,创意表演。这不但可以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就提供了这样的活动设想: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已经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遇到两小儿辩日时,你会怎样为他们裁决呢?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结果,学生表演得非常出色,不但正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自己也真正地成了“小圣人”。 总之,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也应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有效运用故事点燃小学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吹来了高段语文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文言文。文言文的出现,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带来了新的舞台。但同时也让教师们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软肋。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拔苗助长,雾里看花 不少教师把小学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在课堂中,不从学生实际和课程理念出发,过分地强调文言文中的语法,过分地进行拓展等,操之过急,任意拔高,使学生苦不堪言,从而导致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就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兴趣。 (二)拘泥形式,寡然无味 不管什么形式的文言文,有的教师走的是统一的教学模式。读通读顺课文后,就开始重点字词的解释理解,然后分析串讲,了解内容,最后再读读背背。长此以往采用这种机械、单一的形式,将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期待消磨殆尽。 (三)轻描淡写,避重就轻 有部分老师认为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只是一种调剂,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教学时隔靴搔痒,草草了事,不能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二、有效运用故事,开展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透过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在立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效运用故事,开展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导入故事,形成阅读期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景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小学高段的学生依然喜欢情节,喜欢形象,好奇心强。刚接触文言文,如果只是围绕固定的字词和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串讲,学生的阅读期待马上得到满足,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适时导入跟文言相关的逸闻趣事、寓言、典故等,再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导入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情感始终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强化。 (二)还原故事,领略真实美感 1.借助插图,合理想象 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给他们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相对比较短小,因此,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所能看到的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的东西。插图虽然只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但留有很多空白点,很多想象的空间。利用好了插图,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会更完整、丰富。 2.依托背景,大胆猜测 文言文的生命意义只有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才能显现。只有准确指向具体历史背景的故事才有针对性,才能指向文字背后真实的人物思想情感。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背景的介绍引入是甚为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把握情感。有了故事背景作依托,学生能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进行大胆又合理的猜测,延伸了故事内容。 3.找准基点,适时还原 在想象和猜测的基础上,学生的阅读期待已被完全调动起来。这时,教师用与文言感情特点相适宜的语音、语调、语速进行描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去认识体会语言文字的奥妙,感受文言的韵味。还原历史,还原人物,带领学生在故事中去领略真实的美感。 (三)演绎故事,诠释别样精彩 1.抑扬顿挫,吟出文言音韵之美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在诵读中体验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之处。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诵读是不能忽略的。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更要鼓励学生读出文言的节奏,使学生真正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受到感染,想象画面,产生身心的愉悦,更好地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2.别开生面,演出文言形式之新 小学高段的学生仍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剧本表演正是他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会主动去熟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为了让表演更精彩,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发挥。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能拉近他们与文言文的距离。 3.融会贯通,唤起文言学习之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初始阶段,要打破学生畏难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通过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故事的欣赏和表演中,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并乐学、会学,激起学习之趣。 (四)编写故事,丰富文本内涵 1.抓空白,写别样文章 由于文言文的笔法简练,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简单,不够具体生动,因此还留有很大的空白。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文章的咀嚼,形象的理解,主题的领会上,抓住空白,进行仿真的细节补充,让故事情节更为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这样的二度创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使文本的内涵更为丰富。 2.移视角,编缤纷故事 文言文的故事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换个角度,移个视角,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故事新编。可以保留故事的主要情节,运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生发,重新编出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既能显示学生的创新思维,故事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续情节,构崭新画面 文言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和人物形象都是借助情节展现出来的。根据文本中展现的故事内容,抓住人物的言行、性格特点和语言风格,来一个精彩别样的续写,就会使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拓展故事,提升语文素养 阅读拓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仅靠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文是不能让充满求知欲的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所以,用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抛砖引玉,带领学生去收集和阅读一些短小、通俗易懂的文言文、文言名句等,让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语文素养,才是最终的追求。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渔浦小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中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标准制定工作,详细阐述了撰写专业标准的原则、程序、内容和要求,深入论证了标准化在日常教学与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专业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有地铁、轻轨、独轨、磁悬浮等类型,号称“城市公共交通主动脉”。 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届时轨道交通将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主体作用。 1 行业形势与专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各种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地铁公司等用人单位对城轨运营专业的人才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提升。为加强专业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专业的教学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下称“城轨运营”)专业历时近一年,编制了一套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作为指导教学的准绳。专业标准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2 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城轨运营专业教师经过多方调研,进行了产业发展现状趋势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调研、国内外职业岗位标准、资格调研及用人单位调研,同时充分论证召开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研讨会、专业标准与规范研讨会、产业行业职业与专业研讨会,确立了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1)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2) 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推行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教、学、做”一体化。 (3) 主动适应深圳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专业标准重点围绕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3 制定专业标准的程序与管理 专业标准的制定程序分为学校层面与二级学院层面两个方面。在学校层面由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统一审定、编印。在二级学院层面,应切实组织人员进行调研论证,提交各专业产业调研报告、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和毕业生就业与跟踪调查报告等过程材料;并组织专业团队制定专业标准。鼓励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还要组织专业教指委对专业标准进行审核。 4 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城轨运营专业的专业标准共包括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面向、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及课程安排、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要求、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和需要说明的事项与附录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各主要部分内涵解读如下。 4.1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应分析本专业相关产业宏观发展状况、行业发展情况和地区企业状况,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分别进行了待建轨道交通线路、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以及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4.2 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设备维护技能,熟悉城市轨道交通法律常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主要着眼于素质要求、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掌握的项目技能等方面。 4.3 就业面向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立足深圳,面向珠三角地区,辐射内地,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从事客运组织与服务、行车调度、客车司机、票务管理、车站设备运用、接发列车等工作,同时也可从事铁路、公路运输客运、行车的相关工作。 4.4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的学分和应取得的证书要求。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够至少119学分、2499学时。且应获得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至少三证。其中的专业技能证书有城轨站务员证书、城轨值班员证书等供选择。 4.5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是专业标准的精髓所在,应明确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专业核心课程简介、教学进程安排、考核方式及说明等。在专业课层面,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包含实训项目在内的20门专业支撑课程、7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7门专业拓展课程共34门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 4.6 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将实训项目集中在每学期最后四化进行,称之为“实训月”,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城轨运营专业在实训月中主要安排了城轨认知实训、票务技能实训、行车调度实训等项目。 4.7 教学及课程安排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与素质拓展课分别占比26%、58.5%、16.5%、10%与8%,而且课内理论教学为1120学时,占比44.8%,实践教学环节为1379学时,占比达55.2%。 5 结论 专业标准在日常教学与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坚定不移地执行其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则是比制定专业标准更为重要的工作。教学团队应形成自觉监督的保障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执行下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只有运用良好的管理方法才能够实现相应的管理效果。因此,应该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面,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良好的管理,才能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良好发展。 1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工作 城市轨道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服务,也就是说乘车的市民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核心,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做好市民的工作。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首先,要通过车站的标识系统正确的引导乘客,长期以往养成乘客的良好乘车习惯[1]。城市地铁根据城市的不同建设也各不相同,主要将站台分为地下、地面、高架等三种形式,相对来说大部分的地下站的活动空间要比地面和高架站的活动空间小一些,而且乘客在车站内分辨方向也极难,特别是在找出入口时乘客的逗留都会造成地铁站内的活动出现拥挤的状态,尤其是乘车高峰期的人流量较大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要发挥出标识系统的作用,合理的设置车站内的出入口标识,以及列车运行方向、卫生间导向等标识,及时的引导客流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其次,要加大对城市居民乘车的宣传和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运行和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非常便利的服务,而有些居民由于没有乘坐过地铁,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乘坐,这个时候的宣传工作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从初期做起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乘车行为,并扩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展开地铁出行的安全事项以及正确的乘车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打下夯实的基础[2]。 2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点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重点在于行车的组织,合理的行车组织机制能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首先,行车组织需要对乘车客流量进行分析,包括乘客出行的特点、分布情况等,并由专业管理人员对客流量进行预测,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行车计划图,而且要将各个时间详细划分,便于管理更利于市民的出行,例如,正常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等,在合理的行车计划图的组织下,城市轨道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按行车计划组织车辆的出行路线,对线路的运行列车数量、出进站时刻也有着更好的规划,不至于在客流量较大的节假日或休息日下出现交通运营管理混乱的现象。而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乘务部门可以根据相关的行车计划图来制定乘务员的串休计划,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其他部门,如,通信部门、供电部门、轨道部门、机电部门等,也可以合理的安排各个设备、系统以及机械等等维修计划和施工计划,既不耽误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维护工作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要考虑到乘车客流量较大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可以通过加大线路的行车密度、就近折返线、小交通线路等方式来增加列车的运营效能[3]。当然,也不排除列车运行时的早点、晚点、故障等情况,如果列车出现早点或晚点的现象,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列车的出发时间来实现列车的正常运营,一旦列车出现故障的话,要及时拉大线路列车之间的运行时间的间隔,同时相关人员要及时疏散客流人群,以及故障列车的快速处理,以此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4]。 3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补充方法 所谓补充方法就是在原有的运行方式出现了问题之后采用的替换方法或解决方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虽然交通事故率较低,但是,有些不可预测的事故还是会发生的,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做好相关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多个部门、多个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保持相互的实时通信,为处理故障事件打好基础,避免故障时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而导致事故扩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这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一项,乘客的安全保障是城轨交通管理的核心观念,尤其是列车发生故障时会与乘客的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对乘客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应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并且,要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培训,不断的强化应急预案以及乘务员应急的处理能力,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最终受到影响的是乘客的出行,通过强化应急预案和乘务员的应急能力,可以在列车故障时进行有序的处理;第三,就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主要围绕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各个环节、设备、线路以及车辆等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要求岗位人员必须是各个工种的专业人员进行良好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各个设备的检查维修工作,另一方面在设备故障时要有着临危不乱的心态,有序有效的处理故障问题。另外,还要做好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以乘客的服务为工作的核心,做好组织工作,尤其是在客流量较大时,要及时的组织乘客有序的乘车,避免乘车混乱而造成设备的故障现象,在确保乘客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5]。 4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关键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主要发展的交通工具,相比于城市公交来说,具有出行方便、交通快等特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据统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工作人员已超过14万人,人力资源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个惊人的数字也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人力资源面临的缺乏的现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与市民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持证专业人员才可就业上岗。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的教育学校并不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限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人员急需的情况下,有些招聘也降低了一些招聘难度,当然,这仅限于一些基层人员的招聘,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的许多基层人员专业技能较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为了弥补人力资源缺乏的现象,应对基层员工以及其他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环节,以此来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员工进修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专业能力,例如,外送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培训、生产培训、厂家培训、与院校合作的订单培训等方式,一方面能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院校的订单合作的方式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员数量,而且还能提高院校的就业率,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5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因此,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关于增强高职高专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初探 摘 要 目前,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但应届毕业生专业就业率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绝大多数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岗前基础都不能完全达到用人企业的需求。为增强该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用人单位,特别是定向培养企业的满意度,作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个人经验,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 就业能力 1南宁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项目总投资约1500亿元,是南宁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整个项目规划建设8条线路,设计总长度252.1公里,总投资约1500亿元。即便按照2016年年底建成的地铁一号线的里程数32.1公里和2017年建成的地铁二号线37.3公里计算,两者的里程数超过69.4公里。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法,一公里地铁建设与运营时,至少需要80至100名技能型人才,即便以运营管理最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每公里50至60人来计算。南宁市对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人才的需求最低限度为3000至4000人。未来,南宁地铁设计总长度超过252.1公里,对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总需求将超过20000人。南宁乃至广西地区的地铁人才的缺乏,尤其市建设初期运营管理人才的缺口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考虑到未来全国地铁建设和运营的高潮的到来,在待遇较高的地区大量招工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人才缺口会越来越大。 值得说明的是,企业对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表现出的矛盾表现为,地铁企业会一方面在“饥不择食”招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或类似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同时,又希望能招聘到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到岗后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的工作人员。 这种矛盾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岗位的特殊性造成的,就岗位能力而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出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城市轨道专业技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指挥和管理工作,行车调度指挥和客运服务工作等。这些职业和岗位要求尽管对于地铁企业是不可或缺的要求,但对于高职高专而言,受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的影响,并非能够全部达到。 实际情况中,绝大部分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只有大约2年不到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很难较好地掌握上岗应有的理论知识和进行系统的规章学习。毕业后,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直接被推向工作岗位,很多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进入角色,这也让地铁公司对于此类毕业生的招聘热情不高。更加重这个问题的是,在地铁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人才的培训周期也有被压缩的可能,导致运营管理类的实际能力达不到岗位需求的标准,这也是不少城市的地铁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小事不断”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国内部分地铁公司在招聘时热衷于“挖墙脚”的原因,从其他地铁公司招聘具有1至3年工作经验的运营管理人员实际效率更高。这种方法一方面有跳槽嫌疑的“熟手”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必然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大量能够吃苦耐劳,懂规章能操作的“新人”进不来,导致原本紧张的供需矛盾更加激化,同时这种着重短期的招聘,对于定向培养的高职高专而言则是灾难。 我校作为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订单班”的培养学校,本人作为“订单班”的专职辅导员,就如何培养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实际,符合地铁公司实际需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做简要阐述。 2强调适合自身特长和发展需要的成长计划,在职业能力上进行重点培养 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一般较弱于本科学生,很多学生表示对本专业的《运筹学》之类的基础科目表示学习困难。从专科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讲来讲,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要明显弱于实践方面。可从在职业教育上,重视学生的自身特长和发展需要,设计符合其发展和成长的职业。在总体上,针对学生的岗位设计,来要求学生进行重点性的学习和实践。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比如对于某些理论学习能力较差,但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将其设计成从事客运管理方面的工作,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实习和就业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对一般学生来讲,应当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对于今后从事职业有帮助的课程,例如普通话,口头表达,应用文写作、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内容,或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 在学生进入第二年的学习时,应该安排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或类似的比赛。这种比赛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未来就业方向。 3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当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增强对于岗位的适应性 受部分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的不足,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仅放在和专业有关的动手能力上。而应该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可以挖掘学生在体育、文艺、写作、摄影等其他方面的特长,在学校里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能提高兴趣,培养能力的社团或组织。同时,学校应该在寒暑假,和学生家长联系,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能够锻炼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的打工和兼职,并委托学生家长代为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较为灵活,而且是家长管理,风险更小。前提是和家长讲清楚,这种兼职或打工是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就业能力。 从已有的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参与兼职或打工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并且在从事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比以前相比,这些在暑假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更加能吃苦耐劳和服从学校的管理,和其他未参加类似活动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表达能力和行动能力上都有显著的变化。可以预见到的是,这些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岗位适应期间,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比未参加类似活动的毕业生有更强的竞争力。 4提前进行学生求职和就业前的各项教育,做好学生离校前的职前准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就业单位一般是有独立人事部门的单位,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在应聘时会以较高的要求来考核毕业生。因为这些公司理想的招聘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而并非缺乏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所以在学生离开学校前,要为学生的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求职简历的设计和制作、个人形象的设计、职业礼仪的培训、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些准备工作至少要放在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前完成,这样学生在初步进入社会前就有一定的准备。和其他专业不同的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立即进入相对较短岗位适应期的岗位进行锻炼,要求立即面对该行业必然的高压力环境。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相对较高的工作压力对于没有很好做好职前准备的人来讲,在表现和成长上都是非常危险的。 在经过了求职环节的增强和一定的职前教育后,特别是在经历了具有很强现实性的顶岗实习环节后,这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强调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经历,能够在面试环节中有较好的表现,能够大大增加被公司选中的机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面向主流轨道交通企业典型岗位的基于“工学结合、交替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摘 要】在分析了国内外高职实践教学的成熟经验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行校企双元立体交叉,工学交替实施,分层次考核管理的系统化教学方案,并提出了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主流企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高职的实践性定位。这一定位凸显了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而高职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是我国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各行业内部的中专院校或子弟学校升格而来,实习工作原来由所属企业或部门统管,脱离了行业管理体制之后,高职院校的实习质量、时间、资金和安全等方面都难以保证,造成了实习质量的下滑,极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为此国内外对此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北美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教育体系。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CO―OP教育宣言》中指出:该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能获得一定报酬的工作实际,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和思考。这种教育体系和模式,可以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的高度统一,为学生积累厚实的准职业资源,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率,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创造办学效益,也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人才储备,并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有利于企业赢得政府的支持。[1] 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是以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课程内容涉及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的课程都始终是围绕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展开的。课程的选择都是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综合编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双元制教学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 加拿大提出了高职教育三方伙伴关系顶岗实习模式,三方即学生、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和用人单位。在这种合作关系中,顶岗实习的时间至少占学生整个学习时间的30%;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的专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对每个实习岗位进行认可;顶岗实习的学生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而不仅仅是观摩学习,并在工作中得到报酬;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由企业评估和管理,并受顶岗实习教育管理机构监督,确保学生的实习环境和实习质量。[2] 澳大利亚VET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澳大利亚以国家行为的VET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国家资格体系、国家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和培训包。三者分别从结果控制、过程控制和培训实施等角度,统一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贯通教育与职业,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建立起以行业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深度培养企业行业所学的合格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3]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分制,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2 当前轨道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困境分析 2.1 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客观上要求最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必然对企业的运输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埋下一些不安全隐患因素。很多企业单纯追求效益和效率,不太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不大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重者甚至影响校企合作关系。 2.2 实习实训的安全管理问题 人身安全是生产安全中的头等大事。由于学生不是企业员工,无法严格按照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经济制裁和其它处罚,所以人身安全问题是困扰企业管理实习学生的一个难题。另外,由于企业往往远离学校,作为学校方,由于师资和经费的紧张,也难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派驻老师进入企业监督管理学生实习工作,致使学生实习管理存在“真空”。 2.3 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价问题 由于校企双方管理的缺陷,学生的实习质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教师和企业专家由于各自工作的性质,按照以往的实习管理模式,不能做到随时指导学生实践,无法随时监督管理学生,对实习的全过程考核流于形式,造成实习质量不高。 3 面向主流企业典型岗位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基于主流轨道交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行车值班员、调度员)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在企业的指导下,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的研讨、设计,拟采用加拿大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分阶段、分层次的体制来进行研究,旨在提高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岗位竞争力。 3.1 实习单位定位选择主流企业 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旺盛表现在其就业率,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缩短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标准之间的差距,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就必须根据就业的专业对口单位,以及所辐射的地区经济区域,有选择性地确定一到两家校企合作的主流轨道交通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校企双元立交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重点培养合作关系,互帮互助,打造行业企业战略联盟。 3.2 实习岗位定位典型工作岗位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性质,确定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OCC调度员为典型工作岗位,在3年的高职人才培养期限里,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岗位作业内容和标准,转化为实践教学学习情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基于“工学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摘 要: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已经全面扩大,这对高职院校 的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该文着重阐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和方法,为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 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已经全面扩大,这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了解决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用人需求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开设,2012年开始面向全省正式招生。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该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精心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通过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岗位的能力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就如何进行专业定位、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创新等问题,与企业专家进行了共同研讨,以制定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工学结合”特色应在教学模式上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上,重视教学的内容和工作任务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有机地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能够培养企业所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2 “工学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1 以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地结合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来进行专业定位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长春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培养所需求的人才,其体现方式是科学地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与此同时,合理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的专业定位的前提条件,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和行业市场调研。长春轨道交通3号线是吉林省长春市第一条轻轨线路,自2002年10月30日开通以来,长春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到目前,仍然急需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非常之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地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并对本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院完全针对长春市现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专业以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从培养具有本地区特点的人才入手,主动的寻求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合作途径,共同商讨专业的科学定位。同时,实时关注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动态,合理地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具有长春市特色的专业特点。 2.2 注重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院始终坚持着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基准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建设始终以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来进行,这样可以达到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定位相结合的目的。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下。首先,邀请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运营部门的领导,专家及其一线的技术人员与在校教师,领导共同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其次,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进行合理化的规范。在开发的流程上,大概可以分为4个流程。(1)专业的定位及分析。小组人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有关的岗位进行定位,所谓定位,就是在学生毕业后具体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确认。一般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本包括行车岗位和客运岗位两大岗位体系。行车岗位包括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等。客运岗位主要包括车站值班员,售票员等。(2)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就业的岗位都是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岗位,所以要求学生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比较系统的工程领域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知识;具备安全有效运营管理能力;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践综合分析能。(3)具体课程的设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增加,所以课程的设置并非是固定的,一定要切合实际地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设置.一方面,要以市场的调研作为基础,加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建设.要实时观察企业的动态,并聘请企业核心员工作为外聘教师,参加专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综合分析,依据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和开发步骤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将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相应的课程,形成以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2.3 校与企深度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工学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完全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能否使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通过近期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我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开创了一条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的道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我院的在合作方面的原则和主要做法是:依靠企业的工作环境优势,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专业的培养,使学校的教学方案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运营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可以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更加符合长春轨道集团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观察、了解和考核,对人才来进行择优录取。我院在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最具有校企合作特点的突破是双方都签署了订单式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地运用双发的优势资源,联合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好地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国外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立法 在城市内兴建有轨交通始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当时伦敦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劳动力需要从城市边缘的住宅区进入市中心工作,市内交通几近瘫痪。1843年,任职于市政府的查尔斯·皮尔逊律师向议会建议修建一条地下铁路,将伦敦北边的三个火车站与市中心连接起来。1863年伦敦“大都市铁道”建成开通,全长6.5公里,当年达到了950万人的客流量。此后,其他城市也纷纷仿效伦敦开通地铁。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式已不限于地铁,诸如轻轨、高速电车、悬挂式电车等基于轨道的高速运输方式在城市内得到了长足发展。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同时,也向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命题,那就是如何通过科学的制度,实现轨道交通运营的高效、安全运营。随着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都在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因而这一命题对我国城市管理者也有着特殊意义。 世界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方面有不少好的作法,有的城市还制定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纽约市地铁乘坐条例》、《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条例》、《新加坡捷运法》、《香港铁路条例》等。此外,东京、香港等地交通主管部门还依据当地法律制定有一些规范性文件,例如东京都交通局制定了各种“规程”,香港铁路公司制定了“香港铁路附例”,这些文件也具有强制执行力。总的来看,各地立法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乘坐轨道交通的行为规范 轨道交通系统内空间相对狭窄,人流量大,设备运行的安全要求很高,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在其范围内,人们所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要严于一般公共场所。《纽约市地铁乘坐条例》对每个进入轨道交通设施的人,规定了四个方面的禁止性义务:(1)正确使用轨道交通设施的义务;(2)不实施妨碍治安秩序行为的义务;(3)未经许可禁止携带任何枪支或管制类武器的义务;(4)不进入受限制区域与不实施受限制行为的义务。《香港地铁附例》也规定了四大类义务:(1)禁止侵入和损害铁路处所;(2)乘坐行为规范;(3)未经许可不实施贩卖、游荡、招贴;(4)汽车进入铁路设施规范。比对纽约和香港的具体规定可以发现不少共同之处,可能体现了地铁管理中的规律。在两地的规定中,有些行为均被绝对禁止,如在轨道交通设施内不得实施妨碍或堵塞通道的任何行为;不得使用未经封闭的容器携带任何液体;不得将脚放在座位上,等等。有的行为需要经过许可才能实施,如非经许可不得在地铁设施内从事与交通运营无关的任何活动,如演讲、露营、发放宣传单等;非经许可不得制造任何噪音,收音机或其他音响设备时需使用耳机确保不影响他人,等等。 通常,各地轨道交通乘坐规范中都会包含一项内容,即乘客随身携带物品规范。这类规定多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地铁运营安全要求,限制过少不利于安全运营,限制过多则可能损害乘客出行便利。在这方面,东京的立法体现了日本文化中谨慎、细致的特点,较具代表性。《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旅客规程》将乘客携带行李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禁止携带的,包括(1)各类易燃、易爆的危险品;(2)暖炉;(3)尸体;(4)动物;(5)各种可能造成车辆损害的物品;(6)其他不洁或散发异味,可能影响其他乘客的物品。另一类是限制携带的,这是立法者考虑到市民的生活习惯,允许市民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后即可带入地铁的物品,是前一类规定的例外。例如,随身携带的怀炉,小鸟、昆虫、宠物幼雏以及经过妥善包装的鱼类可以携带进入地铁。而旅客因特殊出行需要而必须携带的动物也不受前一类规定限制,如导盲犬等残疾人辅助犬类等。此外,超过一定体积的物品,只要经过折叠并妥善装载,也可以进入,如折叠自行车。香港、新加坡的规定与东京基本类似。 二、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关注 东京都交通局制定了《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实施基准管理规程》,是地铁安全操作方面的技术规范,在东京地铁法规和文件中,每当涉及到安全运营问题,均援引该规程为基本行为准则。香港、新加坡比较重视日常检查来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在新加坡,运输部长有权委任安全监督官员从事安全检查,安全监察官享有以下法定权力:(1)在任何合理的时间,进入地铁设施内;(2)检查其认为必要的设备;(3)要求任何其认为必要的人接受检查或测试;(4)向其提供与检查相关的信息,回答任何相关的问题。安全监督官员为了监督的需要,还可以聘用其认为合适的助手。此外,《新加坡捷运法》还规定,拒绝配合安全检查官的行为是犯罪。《香港铁路条例》规定,交通局长有权委任监督专员,与新加坡立法类似。 除了运营中的安全保障之外,有的城市还向源头延伸,例如地铁建设行为、地铁公司资产控制等。例如,《新加坡捷运法》就有两项特色规定:(1)未取得地面交通运输部核发资质,而承揽捷运系统建设工程的行为是重罪,处50000元以下罚款,或6月以下监禁,或并处。拒不改正的,再加罚最高5000元/天的罚款。(2)为了防止专业不适格的主体控制捷运公司,新加坡规定,捷运公司的资产、股权并购需要接受法律的严格限制,未取得捷运系统运营许可资质以及获得运输部认可的企业或个人,不得参与并购捷运公司资产或股权,否则将被视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三、轨道交通运营信息公开 在特大型城市,地铁几乎是市民出行必须的交通工具,因此,地铁运营信息的公开是保障市民对城市管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重要手段。在新加坡,从地铁规划开始就要求向市民公开,《新加坡捷运法》规定,经批准的地铁规划应当置备于当局办公场所供市民于工作时间内免费查看。在东京,运营信息事无巨细向市民公开。针对市民尤其感兴趣的运营效率和运营安全问题,自2007年开始,东京都交通局每三年制定一次经营计划书,计划书包括经营总方针、基本目标、运营效率提升计划、预算和决算,等等。自2010年开始,东京都交通局每年在网站上新增了“安全报告书”公开,检讨当年度安全运营的成绩和不足,提出完善方案。此外,一些运营细节属于公开范围,例如,地铁发生运营延迟时,东京都交通局会在其网站上“延迟证明书”,供市民下载;地铁内的广告设施招租的全过程在网站上公示。 四、违法行为监管和法律责任 授权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对轨道交通运营进行监管是各城市普遍的作法,纽约大都会运输署(国营企业)、东京都交通局(国营企业)、香港港铁公司、新加坡地铁公司都根据法律授权,享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检查权,二是处罚权。例如《新加坡捷运法》、《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旅客规程》、《香港铁路条例》和《香港铁路附例》均规定,旅客行李必须接受地铁公司授权官员的检查,否则将被拒绝进入。当乘客或其他人员违法相关法规时,地铁工作人员则有权将其驱离,或者对其实施处罚。《新加坡捷运法》对地铁工作人员的授权尤其充分,得到运输部执行长官授权的捷运公司雇员甚至可以对违法人员实施逮捕。 警察也是维持轨道交通秩序的重要力量,不少城市组建了专门的轨道交通警察队伍。1998年,纽约运输署警察局成立,隶属于纽约大都会运输署。依据纽约州公共管理法授权以及邻近的康涅狄格州的委托,运输署警察局管辖范围涵盖两个州的十四个城市约5000平方公里地域,约一千四百余万人口。911事件后,运输署警察局进行过一次大的扩编和职能提升。 轨道交通内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两类:罚款和监禁,罚款又分为一般罚款和刑事罚款。从上述各城市的规定看,处罚普遍比较严厉。在纽约,地铁内的违法行为构成刑事罪的,将被判处25美元以下罚金或10天以下监禁,或者并罚;未构成刑事罪的,也将面临100美元以下罚款。在香港,违法行为面临的最高罚款为5000港元,严重的还可能面临最长6个月的监禁。严厉的处罚可能是这些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内秩序井然的原因之一。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从创新学分谈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目前正处于迅猛发展时期,需要大量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驾驶人员、调度、行车值班员等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工作岗位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根据2012年9月5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仅就新近批复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就有25个,涉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总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2012年10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研究部署在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强调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中的主干作用。但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与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高速发展不相吻合,这就需要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知识讲授,也要把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输送到相关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工作岗位,以达到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高等教育实现良性发展,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的设置可以很好地鼓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所需要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设立的积极意义 大学主要是靠自学的,而且大学主要是学会怎么学习,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交通运输与管理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有诸如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大量的课程要学习,不可能每门课学完,一直能用到,也不能学完就忘不掉,这就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养成一种思维习惯,知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致内容和脉络,以及主要核心思想。一方面,要记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相关理论加以应用分析。正如前文所述,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基于我国优先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大背景,同时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知识经济的日渐临近而引发的对知识经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社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迫切需要大学里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并能够更快、更多地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人才,迫切需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的高素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创造条件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尽早接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科研项目、发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科研论文等,对于加快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或者为日后进一步攻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科研都将大有裨益。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途径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比较强的特征,多思考多创新以进一步体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人性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是改变传统意义上由鼓励学生创新变为要求学生创新,最终达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学分的主要内容,应当是以认真观察和仔细思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和实际中的具体问题,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科技开发、调研(咨询)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有密切关联的成果作为创新成果,通过对比量化而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一般强制性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必须获得最低两学分的创新学分,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经量化折算后的相应学分。除了上述方式之外,也可以通过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多参加一些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讲座并写听后笔记的形式,增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对此可以量化,比如大学期间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前沿讲座必须要听满二十场,并且经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院系的核实和裁定有效后,方能获得相应学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系列讲座可以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相关学科的知识,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工作后需要面对的主要是乘客,要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英语、礼仪、服务、法律等等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高速发展大背景下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学分制的条件下,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彰显。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项目参与与创新学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科研项目中去,通过设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在科研项目参与中的导师制,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眼光和视角以及方法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所从事的有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题研究予以指导。而且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项目中,要创设专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项目科研基金,鼓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题的研究,也可以开拓途径,安排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去,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科研活动。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项目的积极参与,可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自身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能力,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研究的提升,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消化,同时反过来指导自身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实践,真正绝佳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且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未来的实际角度出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创新项目的参与,会为日后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工作,尤其是进一步攻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以及申请到国外留学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深入研究都会因此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特别强调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有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创新项目恰好能够很好地反映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特长及能力。 四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的辩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的设立和强制性要求获得只是一个目的,关键是希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在大学学习期间多去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相关的系列前沿讲座,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高效运营的数学建模比赛等甚至有的高校规定的仅仅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英语六级之类。看似是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增加了压力,因为本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交叉专业,它是在交通运输、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做加法的,课业就很繁重,通过上述能够获得创新学分的渠道和途径去获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都是比专业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表征和体现,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日后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增加更多的机会。 如果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只是市侩地仅为创新学分的获得,而去听听讲座,听完后写篇听后感,盖一个章,一年听完二十个讲座,这样两学分的创新学分就拿到了。但是要注意,即使你是听讲座,也一定要听被认证的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前沿讲座等,一方面可以学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家学者的讲座观察并学习如何在大庭广众之下就自己所从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问题进行主题演讲,为以后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个最轻松的方式获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创新学分,又了解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最前沿知识或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丰富自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新度,丰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的层面和结构。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看似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们增加了压力,但其实是可以变压力为动力,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来帮助在大学学习迷茫中找到努力的方向,认清未来努力的动力。通过认真观察和仔细思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和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发明、制作、设计、科技开发、调研(咨询)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有密切关联的成果作为创新成果,并且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获取过程中的养成的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前沿讲座的习惯,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在不断更新,时刻把握最前沿的知识,而且自己演讲能力在不断提升,自己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线与乘客打交道时也会更专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 : 本文通过阐述工学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进一步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应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方式;应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创建工学结合的实训条件。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系统作为我国重大国策,极大的带动和提升了城市交通领域的市场发展空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专业特色,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不断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重点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城市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一)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 2.专业素质要求:具有扎实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熟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国际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惯例与规则;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道路与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及其控制系统的运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文化素质要求: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身心素质要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中职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和团队拓展训练,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规章和文献,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工作实践环节,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站务服务、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应急处理、运营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 3.创新能力(精神):有创新意识,对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开展基础的科技开发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4.专业核心能力:行车组织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工作及调度、列车运行图、站细及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加强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的处理,相关车站站务员、行车值班员职业资格考证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运输设备运用能力,具备线路、车辆、供电、通信信号的基础知识及车站常见机电设备的相关知识,识读线路平纵断面图,掌握车辆、供电、通信信号及车站机电设备的基本组成、使用方法和常见故障处理。 客运服务能力,掌握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服务规范及服务标准、客运服务过程的标准化作业技能、职工形象塑造的基本要求; 实践能力,通过专业顶岗实习的实践综合项目,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行车模拟实训和客运及服务顶岗实习,培养并强化行车、客运及服务的专业核心技能。 三、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定向培养:学校与地铁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新的教学模式,根据用人需求预测情况,学校专门为地铁公司开设几个相关专业,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相关专业,定向招收一批学生,确定相应的订单培养关系。 (二)按需培养:学校与地铁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根据公司的发展和用人需求的实际情况,学校从已在校学习的相关和相近专业的学生中选择(分流)一批,按照地铁企业的岗位要求,用1-2年时间,强化相关专业理论和业务技能,使学生尽快掌握专业要领,能适应岗位需要,加快培养节奏,解决现阶段许多新建地铁公司和新线路开通的用人问题。 四、根据地铁相关企业需求创新课程体系改革 (一)主要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站务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二)核心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 (三)素质拓展课程:急救员培训课程、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团队协作训练、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教育等。 五、大力创新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体系 在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方面,尽量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贴近,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接触企业管理模式。 (一)执行绩效考核模式。 现很多学校采用的是操行考核评定来考核学生,采用企业的现在最常使用的绩效考核模式,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理念。 (二)推行“6S”现场管理法。 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革除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养成遵守规定的习惯,养成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的良好习惯,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进而达成安全生产的目的。 六、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和企业需求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对企业忠诚,有职业道德。 任何企业都希望员工对企业忠诚,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从一而终,同企业同甘共苦。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这方面的要求也越高,企业如此,国家亦如此,企业的文明程度依靠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企业,企业形象好,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细,某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集体的巨大损失,因此要求每个员工要把企业的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只有这样,工作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做好“补防”工作,不仅自己不出错,而且还能防止团队其他成员出错。 (三)能力要求。 现代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技能,高薪聘请高技能人才已成普遍趋势,但是,企业本身培养高技能人才风险大,成本高,迫切需要中职学校培养出高技能人才,除技能要求外,对体能也有要求,地铁企业在重大节假日或是大客流应急处理情况下,都要求员工加班加点,没有好的身体素质,也难当此任。 七、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随着国内地铁、轻轨的大力兴建和发展而创建的新型专业,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借鉴和总结,积累该专业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日新月异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输送更为优秀的中级应用型人才不断努力。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探讨 目前,轨道交通已成为解决特大型、大型城市交通瓶颈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新一轮“地铁热”出现,城轨交通运营管理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多家地铁运营的调研及工作实践,就确保地铁运营管理的相关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新建地铁提供借鉴。 1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运营管理的基础 市民作为地铁的忠实乘客,其良好的乘车习惯对于运营管理非常重要,为此要做好几件工作:一是发挥好标识系统对乘客良好乘车习惯的引导作用。地铁车站分为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地下站因为出入口多、空间有限等多种因素,乘客在站台辨别方向、在站厅寻找合适的出入口这些举动都会增加乘客在车站的逗留时间,如果发生在高峰时段,便会增加车站客流组织的难度,因此,列车运行方向、出入口方向等标示的合理设置会在第一时间引导客流;二是加大正确乘车行为的引导和宣传,在接触地铁的时间里,笔者深刻感受到标识系统给乘客带来的便捷,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运营开通前及运营前期进行大力宣传、引导,西安地铁不仅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还制作专题宣传片、印刷宣传册、采用真人拍摄等多种形式宣传如何购票、进出闸机、乘坐电扶梯等。 2地铁员工扎实的业务能力是运营管理的关键 据有关资料,到2015年前,国内新建1602km轨道交通线路需要人员10多万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全国拥有与城市轨道交通相对应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到十所,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也是随着发展才有了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而“地铁时代”的到来,地铁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很快出现。目前,各个城市地铁的人才来源方式主要有社会招聘、订单培养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三种方式,考虑到社会招聘成本及难度不断增大,各个新成立的地铁公司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早动手、早培养。西安地铁二号线分别采取入司培训、送外培训、厂家培训、生产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委培和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强化员工技能提升,在运营开通前累计完成运营人员培训16011人次,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同时为确保员工持证上岗,完成各类考证累计2352个,满足了西安地铁二号线开通运营的需要,不仅如此,开通运营后通过不断培训、业务知识考试、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强化员工业务技能,从而满足运营管理的需要。 3完善的客运组织方案是运营管理的必备条件 西安地铁二号线首通段于2011年9月16日开通试运营以来,经受了“十一”黄金周大客流和“平安夜”大客流的严峻考验,特别是10月1日至7日,共运送乘客166万人次,日均客流23.7万人,这得益于周密的客运组织方案。首先掌握好客流控制技巧,遇大客流时,参考其它地铁公司客流组织经验,采取三级客流控制,第一级控制站台客流,控制点在站厅与站台的楼梯(或电扶梯)口,车站应将站厅与站台之间的扶梯改为向上方向,避免客流交叉;第二级控制付费区客流,控制点在入闸机处,车站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关停部分TVM,入站闸机或将部分双向闸机设为只出不进,以减缓乘客进入付费区的速度,防止付费区压力过大;第三级控制非付费区客流,控制点在车站出入口处,车站组织人员控制出入口的乘客进站速度,必要时可关闭部分出入口。其次掌握客流疏导的方法,提前采取设置临时栏杆导向、警戒绳改变扶梯方向等限制客流的方向,避免客流交叉,在采用控制措施不能奏效时,为避免乘客拥挤、混乱局面失控,可采用限制、关闭出入口或对某部分出入口控制,来组织部分乘客进站或延缓大客流对车站的冲击,如:2011年圣诞节“平安夜”,西安地铁根据调查对钟楼站实施了关站方式。 4充分的票务组织工作是运营管理的有力补充 对有可预测大客流时,首先,要提前预制单程票,车站在假日前提交所需预制单程票数量并报票务部门,AFC系统提前根据需要在单程票内写入设定的金额和起始站名,由车站票务中心或临时票亭售出,以满足大客流时需要。车站突发大客流时,值班站长根据客流情况决定使用预制单程票,同时监控预制单程票使用情况。其次,增配备用金,各车站根据实际需求在假日前十天将备用金需求提报相关部门增配备用金,确保各站有足够的硬币储备。再次是票务应急处理,一种情况是当出现大客流时,车站可根据情况适当关停部分TVM,或将部分双向闸机设为只出不进,以防止付费区压力过大;另一种是将AFC系统设置为“出站免检模式”,出站闸机进入开放状态,不对车票处理乘客可自由离开,减轻客流压力。 5合理的行车组织方式是运营管理的重点 在行车组织上,一是需结合客流分布及乘客出行特点,以客流预测为依据编制不同时间所需的列车运行图,如:工作日运行图、节假日运行图、双休日运行图、特殊时期运行图等,在列车运行图的要求下,车站安排本部门的行车和客运组织工作,车辆部门整备好运营需求的列车数和列车派出时刻,乘务部门确定乘务员的作息计划,轨道、通信、信号、供电、机电等部门安排好施工计划和维修计划,从而保证行车组织的顺畅。二是在大客流发生时,增加列车运能,通过利用就近折返线、存车线组织备用车加大行车密度、小交路等方式疏散客流;如有早点、晚点现象,可采取始发站提前或推迟出发列车的方式;如出现车辆或其他设备故障引起运行不正常,造成乘客拥挤时,可采取扣车、拉大列车运行时间间隔等方式组织行车,疏散客流。 6充分应急准备工作是运营管理的有力补充 地铁运营工作是多个部门、多个工种、各项作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影响运营的各种突发情况,因此,一是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的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将重要预案按照流程化的思路进行整理,使得相关作业人员在应急情况下有序处理,为故障恢复节约宝贵的时间;二是专业的保障人员必不可少,地铁运营各专业人员围绕本工种开展工作,设施设备人员做好信号、通信、接触网、线路、车辆等设备的日常检修保养作业,客运人员做好乘客服务与组织工作,但在有预测的大客流时,为更好地服务乘客,避免设施设备故障修复给运营带来较大影响,可以增加一线维修人员、客流疏导人员、安防保卫人员,对于客运组织、疏散客流、确保乘客安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结语 “建设为运营、运营为经营、经营为效益”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于地铁运营筹备、开通运营之中,只有做好运营管理,使运营周期进一步延伸,方能凸显轨道交通优势。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培养实践与思考 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得城市居民小汽车的拥有量还会继续增加,城市的出行需求总量、特别是机动化的出行需求总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特征。机动化出行需求快速增长所引起的“拥挤问题”“能源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和“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国家策略。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节能、省地、运量大、全天候、无污染(或少污染)又安全等特点,属绿色环保交通体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特别适应于大中城市。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取得了长足发展,建设里程从100公里迅速发展到1400公里,规划、建设、运营城市多达36个,至2015年,将有25个城市、完成78条线,2500多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必然要吸纳大量的相关人才,特别是运营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这为职业院校的成长提供了契机。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企业、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就业制度相一致,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市政交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不同于铁路旅客运输管理。铁路旅客运输管理是在铁道部的统一领导下,依照《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程》来统一作业标准。而城市轨道交通有很强的地方性特色,每个轨道交通公司都有自己的运营管理办法,如:《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广州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成都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等。为了能让受到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进入轨道交通企业就能独立顶岗,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从2003年开始,就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我校下单,至今已有8年的“订单”培养经验,为职业院校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和收获思考。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式的一种。 (一)轨道交通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共商培养方案。 在专业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择、师资等方面充分尊重轨道交通企业的要求,在广泛听取轨道交通企业对一线技术型运营管理人才智能结构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理论够用,能力为主”的原则下,提出课程设计框架,经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和轨道交通企业领导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 (二)加强师资力量,聘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参与教学和学生管理。 师资力量的确定上,专业师资除了本校的高级讲师、讲师及助讲(均为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外,还聘请了轨道交通企业的专家在该专业任兼职教师。同时每年的假期,专门将专业老师安排到不同的轨道交通企业进行跟班顶岗实践学习,加强老师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工作的关联性,能更好地、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 (三)轨道交通企业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班的学生,一进校就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本轨道交通企业的文化教育,使他们能迅速完成企业的文化认同,树立自己的职业使命感,在开班仪式上由轨道交通企业的领导向学生介绍公司的发展情况,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公司每学期至少一次派人来学校举办针对性强的讲座或报告,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线路目前的修建情况和公司将来的发展趋势等。由于校企互动,使教学更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现实,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变了学校的整个风气。 (四)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毕业后能去国有企业工作,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劲头十足,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自信,有益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职业院校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最有效的一种培养方式,但实际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首先,学校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合作有一个从了解到信任、再到合作的过程,有一个从培训员工到培养员工由浅到深的过程,有一个从单纯的人员互动到项目互渗,实验室共建的由点到面的过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也不仅仅是轨道交通企业的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是涵盖整个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流程的一整套培养安排。学校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双方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训、职业操守、就业心态等有一个磨合、协作、探索的过程。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局限性,我校对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信息库的建设与订单企业合作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基于互惠互利,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原则,以实现校企“双赢”为目的的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你冷我热”的现象,学校对校企合作很热心,而企业对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冷冰冰,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树立信心,主动出击,做好基地建设, 1.建立基地信息库。通过政府搭台、社会搭台、专业搭台、中介搭台及项目搭台等途径、走访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掌握哪些城市规划了修建地铁,这些城市的地铁规划详情、就业信息、地方特色等的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库,为开办不同城市的地铁订单班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寻求潜在的“订单源”。我们要对信息库里的基地进行一番分析,物色与自身办学实力相当的基地,主动与他们接触,寻求合作的结合点。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对人才消费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他们也急需物色最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不再一味追求学历越高越好、能力越强越好。职业院校需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合作的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不断地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深化与下单企业的合作。项目互渗是合作的平台,校企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实验室建设、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项目合作;人员互动是合作的基础,高讲下车站,站务员上讲台,学校对企业在职员工及未来员工的培训;工学交替是合作的方式,从教学的时间上和内容上进行工学交替,职业意识上学生与学徒的交替。 (二)单一的全程“订单培养”与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相结合。 学生一进校门就按“订单”进行全程培养的模式,周期较长(2-3年),优点明显,但局限性也明显,如:企业和学校投入大的同时,企业和学生本身都变数很大,存在无法兑现承诺的风险。针对这一模式的不足,我校在单一的全程“订单培养”的同时,推出了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可以选择在学生进校后,毕业前一年下单。如我校的“宁波地铁订单”与“青岛地铁订单”均为全程培养,而“广州地铁订单”、“成都地铁订单”和“重庆轻轨订单”均为学生在毕业前一年进行“订单”培养的多层次培养方式。 (三)单一的招生模式“订单培养”与多方式招生模式“订单培养”相结合。 单一的招生模式是指在我校范围内或本省范围内与轨道交通企业选拔相对较优秀的学生进入订单班培养,如我校的“广州地铁订单”和“成都地铁订单”班。这种单一的招生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生,如:学生不愿到外地工作,或者去工作后不能适应外地的生活习惯,从而造成学生不能长久地为企业服务,浪费了企业和学校的培养资源。针对这种局限性,我校对订单培养学生的招生范围扩展到地铁所在城市,与地铁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完成招生任务,如我校的“青岛地铁订单”班的学生均为青岛生源。这样既能解决当地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又能改善前面所述的局限性。 (四)教学质量评估与学生的跟踪调查相结合。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为了让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获得合格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标准,进行评估。学校还应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的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以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从而为今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模式培养,从根本上做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我们必须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成为职业学校与轨道交通企业之间最直接、最紧密、最有效的合作形式,并使这种形式更趋完善,充分发挥它在社会教育和经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关于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本文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即将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背景,从行业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学院开设运营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可行性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涵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培养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及调度指挥、客运组织与服务、综合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定义来看,它主要培养的岗位包括行车岗位和客运岗位两大类,行车岗位主要包括: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调车员、连结员、车号员等工种;客运岗位主要包括:厅巡、票检、售票、站务、列车员、客运员等工种。 二、专业市场调查分析 1.行业发展前景 根据国家轨道交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在未来10余年里,27个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总长约3000公里,总投资达到6200亿元。下面是中南地区及周边省区未来几年的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问题的主要方式,而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异军突起,运营部门也迫切需要培养具有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轨道专业技能,从事轨道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轨道交通运营的具体工作在轨道交通的车、机、工、电、辆等多个部门及工种中较为成熟且比较稳定的工作,相应的业务标准、作业规范和规章制度伴随着铁路的发展历程而来,具有标准化程度高、制度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全面的特点。因此,由这些工作对应的岗位群也相对固定,岗位分工边界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具体明晰。根据现行的地铁架构,平均每1.5km设一站,每站需配运营人员保守估计20~30人,可以预测近期内新增一条线路至少需增加运营管理人员人数(见下表)。 根据前期调研的情况来看,行车岗位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岗位专业训练才能上岗,必须具有扎实的轨道运营知识与技能才能胜任,岗位人员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因此行车岗位人才的需求缺口为最大,将成为轨道运输企业在高职院校招聘录用专业对口人员的首选。而客运岗位人员现场需求虽然也较大,但是由于站务岗位人员的可替代性较强,岗位操作技能要求不高,企业岗位人员招聘来源广泛,存在地域性的保护主义,因此给轨道运营专业的非本地学生的就业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运营单位对本企业的员工身高、视力等身体条件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开办专业的必要性 1.湖铁职院是湖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培养铁路专门人才国家示范性高职学校,武广、沪昆客运专线和湖南等周边省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将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我院有能力担任其主要的培训任务。 2.湖铁职院被确立为“高职”学院以后,还没有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高职类专业,须尽快设立“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以满足湖南等周边省市企业单位对该专业方面人员的需求。 3.开设“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是顺应学院及系部的“十二五”规划,抢抓铁路行业快速发展机遇、提升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势在必行的举措。 四、开办专业的可行性 1.学院经历了近60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有着深厚职教文化积淀和优良办学条件。2004年6月,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5年11月,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评估工作的抽查。同年,被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11月我院顺利地成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近年来,在秉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之路,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得到质的提升,形成了良好的高职教育品牌,高职办学的先进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已初步显现。 2.学院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是全国精品专业,牵引电器、铁道概论、机车控制与线路、城轨交通车辆等课程也是院级精品课程,学院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和城市交通轨道专业的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广州地铁公司、深圳地铁公司、香港地铁公司以及宁波地铁公司等竞相与我院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0%以上,通过多年的摸索与运行,积累了大量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验。现在我院教师也正在参与城市轨道行车组织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也将于明年公开出版,为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教材选定打下基础。 3.学院地处江南重要的轨道交通枢纽――株洲市,株洲车站、株洲北站、株洲西站、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等与我院有着密切合作,一直是我院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参观的基地。同时,我院是湖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具有培养铁路专门人才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拥有充足的学生来源和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且,在师资力量及实训设施上经过补充和完善后也将完全有能力创办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五、预计开办专业的效益 1.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 2.强化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建设 3.提升学院品牌知名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摘 要】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应当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应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方式;应突出培养岗位能力,构建理论基础与岗位技能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创建工学结合的实训体系。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据此,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例,介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一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昆明市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科学的专业定位加以体现。同时,科学的专业定位也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自2013年4月以来,地铁1、2号线南段开通,昆明正式进入了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批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门人才,同时,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通过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我院紧密结合昆明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依据地区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本土化人才入手,主动出击寻求与昆明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合作途径,共同探索专业定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密切关注地区轨道交通的发 展现状和动态,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系统化的岗位课程体系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基本原则。我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对典型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和目的性进行职责分析,同时对职业能力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职业分析,从而确定该专业的工作岗位定位,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定位实现了“无缝结合”。首先,学院成立了以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及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确定专业定位,共同开发课程,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其次,规范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学院教学团队按顺序分别进行专业论证、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知识技能分析、知识技能模块重组等工作,根据专业定位、典型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能力构建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专家优势资源,全面分析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深入研究涉及的各种岗位和各项岗位能力,突出岗位能力所要求的实际技能,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形成“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按企业需求来设置,随企业变化而调整。一方面,以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加强培养核心技能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从企业入手,并以岗位设置为依据,聘请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经验丰富的企业骨干,担任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委员或实习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并邀请其参与审议专业教学设计和研究课程设置等工作。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构建“德、技、力”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目前,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课程模块已基本构建成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论证,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社会、企业的人才规格需求,从而调整和精简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内容,增设了兼顾学生多方向就业渠道、拓展职业能力的课程,如创业指导、基础会计、物流管理、公共关系等,这一举措既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灵活性和就业竞争力。 三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工学结合的实训体系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高职育人特点,注重岗位技能培养,强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模拟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岗位训练和企业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安排、实习实训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实习实训效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为学生提供功能完善、高度仿真、符合课程改革方向和职业认知规律的实训环境,充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在这种职业环境氛围下的训练和熏陶,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快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为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质有效的帮助。 四 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改变以往企业投入设备在学校建实训室的模式,学院与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是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该合作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厂中校”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其成长周期;学校培养与当地企业需求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从性;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设施,破解了学校“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总之,“厂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能使实训基地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确保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功能,校企双方经过协商后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规定了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另外,校企共同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教师手册、学生实习手册等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共同考核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严格考勤和考核,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训基地的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五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师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育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需要。 由于学校现阶段主要引进的是硕士、学士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因此,专业教师培养的重点是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注重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学院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学位,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强调教师的实践进修锻炼。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在专业教师招聘时注重求职者的实践经历;二是执行中青年教师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目前学院已派送11名青年教师到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实践锻炼;三是鼓励在职教师考取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聘请企业专家、一线技术骨干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总之,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使其具备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应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两方面的素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分析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只有运用良好的管理方法才能够实现相应的管理效果。因此,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 引 言:目前,轨道交通已成为解决特大型、大型城市交通瓶颈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新一轮“地铁热”出现,城轨交通运营管理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1.1 管理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各个城市之间对轨道运营管理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加上城市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资金投入也各有不同,造成城市之间的管理标准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是一种管理上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各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的协调性。 1.2 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其系统主要是一种投融资体制,各个城市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大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是实现融资建设以及运营和物业开发统一的一种管理,同时也有的城市存在分项管理和沿袭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以后总管理。这种相对多样化和独特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不利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统一管理。 1.3 不全面的管理制度 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样也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运营的地铁和轻轨系统中,往往有着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一旦矛盾凸显,才会对其补救措施进行探讨,这种管理制度往往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管理同样也有更多的问题亟待发展和解决,仍然需要更多相关研究人员进行研究,进而保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高效协调管理。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具体方式与方法 2.1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运营管理的基础 市民作为地铁的忠实乘客,其良好的乘车习惯对于运营管理非常重要,为此要做好几件工作:一是发挥好标识系统对乘客良好乘车习惯的引导作用。地铁车站分为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地下站因为出入口多、空间有限等多种因素,乘客在站台辨别方向、在站厅寻找合适的出入口这些举动都会增加乘客在车站的逗留时间,如果发生在高峰时段,便会增加车站客流组织的难度,因此,列车运行方向、出入口方向等标示的合理设置会在第一时间引导客流;二是加大正确乘车行为的引导和宣传,在接触地铁的时间里,笔者深刻感受到标识系统给乘客带来的便捷,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运营开通前及运营前期进行大力宣传、引导,西安地铁不仅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还制作专题宣传片、印刷宣传册、采用真人拍摄等多种形式宣传如何购票、进出闸机、乘坐电扶梯等。 2.2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点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重点在于行车的组织,合理的行车组织机制能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首先,行车组织需要对乘车客流量进行分析,包括乘客出行的特点、分布情况等,并由专业管理人员对客流量进行预测,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行车计划图,而且要将各个时间详细划分,便于管理更利于市民的出行,例如,正常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等,在合理的行车计划图的组织下,城市轨道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按行车计划组织车辆的出行路线,对线路的运行列车数量、出进站时刻也有着更好的规划,不至于在客流量较大的节假日或休息日下出现交通运营管理混乱的现象。而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乘务部门可以根据相关的行车计划图来制定乘务员的串休计划,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其他部门,如,通信部门、供电部门、轨道部门、机电部门等,也可以合理的安排各个设备、系统以及机械等等维修计划和施工计划,既不耽误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维护工作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要考虑到乘车客流量较大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可以通过加大线路的行车密度、就近折返线、小交通线路等方式来增加列车的运营效能。当然,也不排除列车运行时的早点、晚点、故障等情况,如果列车出现早点或晚点的现象,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列车的出发时间来实现列车的正常运营,一旦列车出现故障的话,要及时拉大线路列车之间的运行时间的间隔,同时相关人员要及时疏散客流人群,以及故障列车的快速处理,以此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 2.3 充分应急准备工作是运营管理的有力补充 地铁运营工作是多个部门、多个工种、各项作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影响运营的各种突发情况,因此,一是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的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将重要预案按照流程化的思路进行整理,使得相关作业人员在应急情况下有序处理,为故障恢复节约宝贵的时间;二是专业的保障人员必不可少,地铁运营各专业人员围绕本工种开展工作,设施设备人员做好信号、通信、接触网、线路、车辆等设备的日常检修保养作业,客运人员做好乘客服务与组织工作,但在有预测的大客流时,为更好地服务乘客,避免设施设备故障修复给运营带来较大影响,可以增加一线维修人员、客流疏导人员、安防保卫人员,对于客运组织、疏散客流、确保乘客安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关键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主要发展的交通工具,相比于城市公交来说,具有出行方便、交通快等特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与市民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持证专业人员才可就业上岗。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的教育学校并不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限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人员急需的情况下,有些招聘也降低了一些招聘难度,当然,这仅限于一些基层人员的招聘,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的许多基层人员专业技能较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为了弥补人力资源缺乏的现象,应对基层员工以及其他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环节,以此来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员工进修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专业能力,例如,外送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培训、生产培训、厂家培训、与院校合作的订单培训等方式,一方面能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院校的订单合作的方式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员数量,而且还能提高院校的就业率,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的运营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安全管理,同时做好票价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谐、规范地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本文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框架,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职业岗位 专业教学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指的是高等职业院校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设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其内涵有两个方面: (1)外部关系。外部关系的表现方式,决定其外部运行模式。主要表现为培养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社会需求所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上。 (2)内部关系。是学校内部运行关系的表现方式,决定其内部运行模式。表现为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系统等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非常密切。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反过来说,人才培养目标制约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地同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了,培养模式将跟着发生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要适应社会需要,培养若干层次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推广型人才。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轻轨等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技术、管理和服务岗位,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客运组织、行车组织、列车驾驶、运营设备管理、综合控制、票务管理及客运服务等实用专业知识,具备客运组织、行车组织和列车驾驶的操作技能,具备综合控制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是课堂与工作现场、课程与岗位、学业与职业的对接,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各个环节设计的依据和目标。 “五段式”是“职业基础学习、职业认识实践、专业核心能力学习、专业拓展学习、顶岗实习”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职业基础学习阶段,主要开设思政、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需要和发展必须的基础,并通过专业介绍、企业专家专题讲座、到企业参观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建立未来职业工作的概念。 第二阶段为职业认识实践,通过认识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未来的职业工作的性质、特点、发展前景,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 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阶段,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实和提高,真正开始接触未来职业的内涵;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式,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专业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并使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同步培养。 第四阶段为专业延伸或拓展学习阶段,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专业的深度学习或专业拓展学习,或进行就业性顶岗实习,该阶段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和选择,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一步的提高。 第五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进行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开始从事职业工作,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步入社会做最后的培养和训练。 该种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培养,实现由一名学生到高素质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最终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对接。 3“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证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逐步深入,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力度。(1)引进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2)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机制;(3)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参与社会服务和项目开发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提高实践能力;(4)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企业行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 3.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基础 为保证“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人才模式的实施,轨道交通工程系按照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建设了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三位一体”的、能满足现代岗位群技能培养要求的包括10个实训室的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 3.3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 “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关键还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学科式教学模式,将推进一批工学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的逐步推开。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课程设置。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行业重点企业或者行业名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与企业专家共同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发核心课程。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新课改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地位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宗旨,高中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高中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能够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开展更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等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态度,始终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每一次的数学授课活动都不脱离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提高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第一,努力创设具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广大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活跃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直接解释数学相关概念,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接触、发现、研究从而收获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数学理论同生活实践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提高数学素养。第二,培养学生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打破因思维定势而影响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打破消极的知识框架和生搬硬套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实现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第三,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知识理论修养,对待教学事业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就会获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愿意跟老师进行学习并喜欢上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的整体上把握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情况。 二、提高高中数学考试能力的教学活动 学生考试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和老师也认识到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和老师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为的就是能够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掌握知识也比较快,能够准确、快速地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在考试的时候却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广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考试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从容应对考试。广大教师如何开展数学考试能力的教学活动呢?我们可以从考前、考中、考后三个阶段着手进行分析。考前准备。在考试之前,做好充分地准备工作,除了在知识上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考试工具上也要准备充分,防止不必要的纰漏影响考试状态,例如准考证、笔、尺子、演草纸等。在做好外在物质上的准备,也要合理调整好心情,不断告诉自己适当的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在考试之前摒弃各种杂念,不要为自己设置过高的成绩期望,防止因为期望过高导致紧张过度,甚至产生怯场、焦虑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考中应对。在考试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与做题速度、顺序等情况,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要学会果断放弃,避免因为耽误时间过长而影响后面的答题速度,在做题的过程中要严格审题、认真做题,减少因为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误情况,确保数学基础运算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使用解题技巧,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提高做题速度,为考试中的自查留出充足的时间,在考试即将结束的时候,要再一次将试卷进行仔细地检查,确认是否有空题的情况,试卷上的答案是否有书写错误以及格式是否规范、字母是否有抄错的情况发生,减少考试因为疏忽导致的准确率下降。考后调整。在考试结束后学生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调节,不能因为自我感觉答题不理想而产生失落,这样会影响接下来其他学科考试的正常发挥。考试结束之后可以进行自我反思,仔细研究试卷,总结出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常错的题型,防止下次考试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三、结语 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是面对全体学生并按照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习惯,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而高中生在不得不面对考试的时候,广大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知识教学之外,也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当的考试能力教学,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考试方法展现真实的数学水平。素质教育教学与考试能力教学在根本上都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他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统一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模式。 作者:朱建国单位:江苏泰州田家炳实验中学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初中地理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一、巧施情感教育,重视引导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常言俗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情感教育,并讲究正确而恰当的方式方法,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更好的探究知识,才会有精神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相结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利用现代软件技术,模拟两亿年前一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板块运动过程。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浓,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二、设疑推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设疑推进法,顾名思义是通过设疑推进教学。一般指把某章节教材内容,设计成几个逐步深入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逐一究这,促使学生看书、思考。接下来,经过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探讨,师生共同逐一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养成探究新知识的好习惯。而且在思考、提问、回答问题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设计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思考,这里与人人参与、勇于发言,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要比教师只单纯讲解效果更好,学生学得也更有乐趣。 三、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传授书本知识,不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比教师讲解更深刻。在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会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不过,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将会遇到诸多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成就感,增加学习信心。在学习地理时,教师鼓励学生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动手操作。例如,在参考当地地图的基础上,自制地理模型,表现地图上无法表现的地理、地貌特色。学生在结合实际、动手操的同时,训练了能力,也扩展了学生创新、创造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根据地理教学实际,采用观察法 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例如,地理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学习地理,这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再例如,当地理课讲到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站或者废品回收站参观,回校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每人写一份参观考察报告;当地理内容学到岩石一节时,地理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外采集作业,让学生采集各种石头、坷垃样本等,带回教室后,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探讨。适当、适时让学生走出校门,或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作业、任务,这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表现 让学生自我表现,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好表现,也是避免学生重复练习、机械记忆等低效或无效学习的好办法。教师抓住以学生自我表现的形式学习,并进行及时引导,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巩固、深化知识;另一方面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信品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我表现,需要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诸如模拟表演、创设情境、辩论、朗诵、演讲、游戏等形式,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更好地表现,展示优秀自我,完善自我。 六、总结 总之,教学方法很多,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合地理教学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地理老师讲述的内容明显减少了,但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多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更浓了,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训练,也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高玉珠单位:唐山市丰润区杨官林镇曹庄子中学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技校语文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一、技校语文教学应以“育人”为本 “教书育人”是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语文素养不能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只能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积累来获得。技校生将面对社会的选择,就业的考验,要让我们的学生能立足于社会,光学会认知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应学会做人做事与人共处。 (1)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充分用活现有的教材。“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是,教师讲解过程中要能使学生在熟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同时,感受到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注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命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有效利用课本知识的讲解,达到育人的效果。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古语“言教莫如身教”,说明身教的重要性,讲的就是这一道理。例如在讲授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魏征,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魏征本人及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对魏征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之伟大,从中受到潜移转默化的影响,同时得到勇于进取并且敢于说话的德育教育。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审美能力 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任务,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语文的美好和精髓。在教学中教师就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确定自己的教学目的,不能好高骛远,更应该脚踏实地。充分提高技校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把技校语文课的作用发挥到最佳程度。 (1)从文章动情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文情醇厚处,往往字字珠玑,教学中教师就应抓住这些闪光点,“披文以人情”,把作者寄寓的感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信客》中信客的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美德对学生的健康人格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也能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2)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审美教育。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而是由其自身决定的。技校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品质,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人格力量。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点,把握教学技巧,巧妙地激发学生寻觅美、发现美的兴趣,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以更好的立足社会。为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立足社会。 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活动和比赛来锤炼他们的意志品格,让他们不断树立和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在讲解朗费罗的《人生颂》这篇诗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同时加入自己对相关知识及技巧的理解方式,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引导学生与社会保持联系,通过各种聚会拓展社会资本、提高自身素质,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心智健康的人才。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1)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教师的素养最根本的一条是高度的责任感。一个教师在学习了充分的专业知识之后,还需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风格。教师得先肯负责任,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导致技校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一大因素。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技校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改变现行僵化枯燥教学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大学语文知识在无形中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 (2)要有健康积极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会反思,思考、反省以及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作本质的思考和探索。只有通过广大语文老师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五、总结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需求量大、要求高,为培养适应全球化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技校语文教学理应担当重任。教育是塑造人的高尚工程,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技校语文素质教育要紧密结合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因材施教、引导启发教学等方式,达到技校学生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因此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养心灵、健全人格。 作者:李建琴单位:山西省汾西煤化高级技工学校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政治课素质教育教学 政治课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有机能动系统,其诸要素中教师、学生、教法、手段、考核等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不仅影响政治课效果,而且关系到实施素质教育。为此,政治课教学必须进行整体改革。 一、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政治课教学应该首当其冲、致力于这一任务的完成,而政治教师又是决定的因素。但目前师资队伍素质普遍较差,有人概括为“三多一少”。即教师兼职的多,“半路出家”的多,“自愿改行”的多;立志献身充满信心的少。 这种状况,要提高政治课实效是不可能的。政治教师除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责任心、广博的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教书育人艺术,创造性地教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为人师表的作风等,并以此教育学生。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能诚信之、笃信之,从而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说教代替学生思考和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1)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观念已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政治课教学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方面。所以,每个政治教师都必须用这些观念指导和进行教学。(2)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一是联系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抓住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联系社会实际。即教师要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分析社会发展走向,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考虑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现代科技意识、创造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等教育。(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政治课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由说教型教学变为情感型教学,由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变为多种手段。即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图表、音响等手段。这些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十分重要。 三、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考核予以了特殊的意义,尤其在高考指挥棒驱使下,政治课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最终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根据政治课教学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实行三个方面的考核:①知识考核,占40%(基本理论);②能力考核,占30%(调查报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觉悟考核,占30%(上课态度、行为规范、特殊表现等)。 四、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有正确途径,即:一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爱学”;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之“会学”,因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所以“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改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每个政治课教师都要很好研究学习方法,认真指导学生学法,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五、教学要与德育接轨,注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作为政治课教师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外,还要责无旁贷地参与和配合学校德育工作。(1)强化道德观念,培养自律意识。在德育工作中,首要的是要求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还要提倡自律,即通过内盛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优秀的传统美德。(2)加强道德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即针对社会公德滑坡的现象,一方面要克服学生中存在的重人情、轻规范的心态,强化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3)完善校园建设,净化学校空气。一是发挥政治课作用,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做事;二是倡导文明礼貌,加强文明修身;三是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体育素质教育教学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体育素质教育教学管理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实施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素质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素质通常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由此看出,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来养成并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我们根据高校的教育与管理实际,认为素质教育归结为“无形”和“有形”的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是“无形教育”是指,素质是人的内在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内因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是“有形教育”是指,素质教育通过现行的教育目标、过程,挖掘现有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形教育”也称“外因教育”。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高校中加强素质教育,应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特别是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如通过挖掘现有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内容,以及提高校园文化氛围,这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反映和组成部分。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法规,上级颁发的规定、决定、条例、指示等制订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也是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的常规管理,是维持政党的教学秩序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学校制订的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在一定的目的下具有稳定性,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有些规章制度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而必须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历来都是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缺乏完整的素质教育内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因而要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定位,我们构建了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教育培养活动整体优化,统筹安排。例如,在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培养中,既包括第一课堂,又包括第二课堂,并且第二课堂中“社会调查”的内容还规定了一定的学分;在校四年,有两次社会调查要求。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培养了爱心;克服了过去突出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的弊端。通过产学研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教学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实施培养计划,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根据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补充和修订了以可操作、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如对优秀学生可申请免修某门课程,或免听某门课程。从而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我校让曾经获得过“北京地区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的学生,申请到重点大学听课,同时使其可锡听学校的课程,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完成作业,保证参加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此类学生还可争取获得校内奖学金。另外,对优秀的留级生可申请免重修某门课程;对构成学籍处理的学生可跟班试读(既重修留级课程又修读原班新课程);放宽学生的试读次数,由原来的一次试读改为两次;学籍处理改变一年处理一次的做法,实行两年一处理。以便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改正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管理中发现,学生考试不及格课程的补考存在较多弊端,与正常考试相比,缺乏有效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公正、公平,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为了向学分制过渡,在“教改试点班”的试点和已实行的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我校从99级开始全部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的成绩记载上,从素质教育出发,适当取消百分制避免生硬的分数框框;在课程考试成绩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所占比例。并试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改革,成立院考试中心,对基础课的考试,从命题到阅卷,全面监控考试的质量,把好“出口”关。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可采取撰写论文、写调查报告、课题的文献综述、产品设计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加上机测试;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实验教学的考核重在基本操作的测试等。总之,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 4、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提供机会,拓宽工科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近几年来,对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市场营销辅修专业,这是我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开设辅修专业,有利于推动学分制的实施进程,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达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学生修满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学分,学校将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辅修专业的开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一些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到了理想的工作。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进一步升华,高等教育应以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由之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学校实施了“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这是以学生在课余时间动手实践活动为主,提高其综合素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URT”计划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培养机会,使学生尽早接受科研和工程素质训练,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实施“URT”计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获得独立训练机会。同时,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努力营造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阐述,唤起全社会的关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建设高雅文明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育;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功能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因此,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有一个素质教育的氛围,这个氛围就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它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起着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 —、校园文化形态 (一)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这些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含的“精、气、神”,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步入学校的第一印象,就起始于物质文化形态之中。学生们在那里消化学术营养,增长科学知识;在那里与学友进行交流,学会与人相融;在那里构建文明卫生的环境。因此,营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形态,不仅能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而且使学校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协调同步。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最基础、最形象、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活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体现 校园文化活动形态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健身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服务性活动进行表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练,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三)精神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搞好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养学生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创造先进的科技文化的重任。它主要体现为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创建活动,涉及到学生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行为自律、心理优化、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形态于其他几种形态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主导地位,是衡量校园文化氛围优劣的主要参数。 (四)媒体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 它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画廊、板报、以及校歌、校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该大学所特有的的文化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而且还包括学生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或者说对学校开展德、智、体、美诸方面的一切活动所引起的感召力,都直接起到了思想指导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五)社会实践形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当今大学生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与认识还很肤浅,它们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艰苦创业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环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认识社会,又从对社会的领悟中,了解社会的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调试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接受现代社会的挑战。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预备期,是走向社会前的集训,大学生活是校园学习过程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实践的展望和准备。大学校园又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和创造的文化环境同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关于对社会的认识,在校园里化成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今后认知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物质文化的感染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为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创建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氛围环境、德育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等。不少高校都在拓展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具有纪念性的雕塑、(下转第211页)(上接第203页)喷泉,或是富有美感的景点、景色等等,往往都成为体现该校文化氛围的点睛之笔,对学生有无穷的感染力,为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 (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教学生做人 塑造校园形象不仅体现在学校物质资源的利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校精神文明和文化功能的持续发展上。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文明创建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文明的时尚和风气。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势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使他们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同集体主义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自觉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后,广泛开展三个方面的教育活动。1.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提高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水平。2.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育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3.开展知法守法教育。提高青年学生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 (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得到艺术文化的体验,教学生做事 抓艺术文化建设,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审美修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学生在欣赏、表演、创作或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以审美的形式、用科学的方法接受教育时,总是伴随情感体验,使教育成为一种享受,学生的个性得到尽情发展。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学生潜在能力,使学生自信心大大增强,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完成了目标、角色及人格的社会化。学生们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想准备,其人格得到了升华和完善。许多高校都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文艺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层次。 综上观之,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对自身角色的认知、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上有着孵化器的作用。正是由于校园文化这强大的感染力和浸润力,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阔,灵魂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政府行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取得了一个共识:要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无论是从依法治教的角度,还是从政府功能的角度;无论是从管理与指导教育改革的角度,还是从营造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它首先是政府的职责,是一种政府的行为。因此,讨论和弄清地方政府在实现“转轨”中的行为涵义是全面实现“转轨”的关键。 政府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行为,包括思想认识到位与实践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确认并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教育的价值、功能及目的等认识上的深化和飞跃。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国民性的基本属性。因此,它不仅是为克服“片追”、“应试”等教育弊端而采取的一种对策性措施和某种具体的教育改革实践模式,而且成为对我国教育基本属性的本质的概括;成为对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适应整个国家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目的和新的办学目标的简约化表述。 因此,确认并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与观念是实现“转轨”的首要任务。它应体现在: 1.建立起地方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转轨”,各有关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据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的到本世纪末基础教育要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上取得显著进展的目标,结合本地区在“转轨”方面存在的问题,制订好“九五”期间每年实现“转轨”的具体目标要求,排列出逐年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规划出地方政府要采取的重大举措,以及各相关方面工作的具体途径与办法。 2.地方党政领导必须努力防止和克服在抓“两基”和“两全”工作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特别是易于出现的抓“普九”的手硬,抓“转轨”的手软。在一定意义上说,“两全”、“转轨”更多地体现着教育“软环境”的建设。只有抓好“软环境”建设,才能使学校教育活动符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要求,培育出一代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矗。 3.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当前突出表现在对学校工作评价标准的转变上。要采取重大措施从根本上改变用考试成绩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杜绝政府向学校,学校向老师层层下达升学率指标的做法。 (二)建立起导向素质教育的资源配置机制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资源配置机制包括资源配置的方向、资源配置的结构、资源配置的方式及对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粉碎“”之后,作为遭受“”灾难性破坏的教育领域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为了解决国家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同时也为了在教育领域建起一批能起示范作用的学校,在80年代初期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得不把优秀的校长、良好的教师、拔尖的学生及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配置给重点中小学,把有限的教育经费向重点中小学倾斜。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与我国中小学的国民教育属性是相悖的。时至今日,8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仍在实际工作中运行着,影响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因此,政府若继续将相当多的、好的资源都配置到少数的重点校、“窗口校”,而使相当多的中小学陷入困难的办学窘境之中,“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目标就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改革和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核心是要面向每一所学校,把每一所中小学都办成合格的学校;利用资源配置机制引导每一所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成为让群众信得过的学校。 基础教育中的“择校”现象历来都存在,而“择校”现象成为众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却是近年来形成的。其背景是群众日益高涨的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的愿望,与当前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悬殊过大造成的。因此各地方政府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要作较大调整,要明显地向薄弱校倾斜,以使这些学校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三)完善中等教育结构,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 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果的领域之一。但90年代以来,高科技生产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规格、类型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等教育的结构,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多层次需要。 1.地方政府在完善和优化本地区中等教育结构时必须考虑到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别的;二是学生在完成了强制性的九年义务教育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是有差异的。教育结构的优化,要立足于为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机会、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以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其身心素质得到最好的发展2.理顺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创设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层次,进行合理分流,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其才,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除抓好专业技能的培养外,尤要重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素质的提高。 3.目前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普遍比较低,教育资源浪费问题比较突出。在调整和优化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要改变80年代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做法,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对本地区学校重复设置的专业,陈旧的专业,规模过小的学校,通过调整、合并、联合,发挥规模效益,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区别不同学校,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重点专业,以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领域内办出自己的特色。 (四)积极、稳妥、分层次地改革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人们突破传统的狭隘的课程观念,要在新的大课程观念指导下,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的改革。它包括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优化课程的结构体系,更新课程的内容体系,调整课程的实施体系,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等。 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操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要积极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教研部门及学校的干部和教师,在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通力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课程改革。这包括: 1.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地方政府要认真抓好区域内学校切实落实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计划及要求。在学科课程方面,主要是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计划中的所有学科。当前要特别强调和重点检查音、体、美及长期被人忽视的所谓“副科”是否开齐、开足。 在活动课程方面,要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宗旨,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区域内的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社会公益劳动。要把活动课程列入课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杜绝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环境课程方面,要强调建设。由于环境课程的教育功能具有潜在性,常常易于被人忽视。为此,各级领导要自觉地重视环境课程的建设、开发,搞活环境课程,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2.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指导部分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性地对部分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科课程可沿着加强学科课的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及地方性的方向进行调整,根据学科的内容和门类,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不突破周学时总量的前提下,合理搭配标准课(40或45分钟)与微型课(20至30分钟)。活动课是课程改革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教育资源,进行活动课程设置特色化的探索。环境课程的建设要与整个区域或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使其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3.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地方政府在课程改革上,可选择少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比较扎实、有一定基础的实验校作试点,并借助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力量,以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主攻方向,依据国家课程计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等,进行重新构建的实验,探索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处理好继承、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五)构建起区域性素质教育场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学生的健康成长绝不是学校教育一方作用的结果,他们同时还要受到家庭环境和教育,以及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教育潮的概念。教育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形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的素质教育场时,才能有效地防止三方教育影响与作用相互抵消的现象,进一步发挥三者的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效益。构建起区域性的素质教育场是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基础性建设和重要保证。地方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1.人的素质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应建设好所辖区域的少年宫、科技宫、图书馆、文化馆及其它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必要的条件。 2.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场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国务院制订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家庭教育目标,地方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联手合作,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和健全组织网络,用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培训和引导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子观念,净化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3.在素质教育场中,学校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它在指导家庭教育,组织社会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枢纽作用,必须把学校教育和学校的教育环境建设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列为基础教育改革指导方针的重要内容。把学校办出特色,体现了现代教育注重学校发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基本特征。只有突破“应试教育”大一统的办学模式,学校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目标、有计划地自觉办出自己的特色。只有校校都办出了特色,学校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大学素质教育教学环节研究 摘要: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全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大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在备课、教学、实践与实习等环节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实施大学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环节;大学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则之一。没有了升学压力却面临着就业压力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全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①。21世界是信息时代,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上的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而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职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大学教师则承担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要在教学的准备、实施过程中,在备课、教学、实践与实习等环节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授课水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备课阶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备课工作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的备课除了要体现教学大纲提出的课程要求外,还应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次授课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进行充分准备,明确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做到注重教材而不唯教材。 1.明确教学目标,树立“备教材”与“备学生”统一的教学理念。高校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多能型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很好地把握课程设置的主旨、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在分析教材的同时做到分析学生,做到将“备教材”与“备学生”融为一体②。 2.善于分析教材,将其中储存的知识与信息转化成可向学生传输的教学信息。现在的大学教材已经相当规范,对该学科知识结构与体系编排得很完整,知识翔实、信息丰富,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术语、概念性知识以及基本定理(定律、规则等)分量太多,这些内容使得材料内容显得隐晦,且知识的外延性很强,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认真分析教材,把这些被储存的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系统地梳理出来,深挖潜在的知识、技术、素质的广度和深度,处理知识的“内”与“外”的关系。 3.善于处理信息,将“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如何将教材里静态的信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成果最关键的过程。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几个概念、几条定理,还应该包括对事物的推理能力的培养,即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事物形成条件、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总结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授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推理教学。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选用适当的教学媒体以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师运用的教学媒体丰富多彩,图标、图像、幻灯、PPT、Flash、网络等,生动活波,直观亲切地表现概念的内涵、事理的机制等,强化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以达到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目的。 4.敏锐把握与引入新生事物,在课程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躺在旧有的知识和书本上,而应该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研究前沿动态,扩大学生的眼界,积极汲取生活素材,善于把握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并将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增进对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的科学认识。教师在对待网络上涌现的各种新生事物时,应该敏锐地认识到它们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意义,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研究,将书本知识活学、会用,既能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其创新意识,还能使学生在应对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时,多一个敏锐的会思考问题的头脑。 二、教学环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互动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备受诟病,其典型描述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老师在照本宣科,而学生则很难在长时间的被动灌输中保持精力集中。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在评判回答内容时大方地给予表扬或部分表扬,对于增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而在一些开放性议题,特别是在一些实践性的议题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意见,启发和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和总结,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述,善于捕捉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并及时给予表扬。这非常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情景教学,将课堂知识信息灵活地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学以致用”一直是教育理念之一。长期以来,刻板的授课总是习惯于“本本主义”,几乎与鲜活的现实世界脱节。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向生活知识拓展,认识与研究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也正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特别是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请进课堂,让学生以当事人或决策者的假设身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找到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大家一起评价这些办法的有效性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去尝试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优化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创新精神,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3.作业练习,古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做练习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却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每个教学章节内容完成后,适当布置一些练习作业,使学生在完成练习作业过程中掌握章节教学内容,从而系统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当前大学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仅把布置作业当成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既没有认真选定习题,也没有认真批改、讲评,这显然是对作业练习的不重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备课时就根据章节内容,选择或者拟定一些习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来完成其中一部分习题,教师则应该认真批阅,并及时讲评,对一些独特见解或亮点予以表扬和鼓励,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查找资料的过程,增进学生的专业钻研的兴趣。 三、实践与实习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课程内容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 1.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利于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和视角看待、思考社会和社会问题,有力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有利于学生专业成长的。 2.室内计算机模拟实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实现全体学生去企事业单位上岗实习,但大学却可以利用现达的科技和网络信息,在实验室利用计算机专业课程实习软件来进行模拟实习。一般而言,这些实习软件,都是模拟现实实际工作的作业环境、流程来设计和处理的,只要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能熟悉和熟练掌握各工作环节与步骤,同样也可以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3.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对于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也能使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特别对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大有益处。 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去企事业单位上岗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通过听取报告、组织参观、岗位业务实习等方式,并做好实习周记、业务专题报告和实习报告。实习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和单位组织管理情况,掌握和分析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典型业务的处理技巧,了解技术创新以及了解业务处理中的风险防范与措施。通过毕业实习,还应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制造技术,培养热爱专业、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想。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所撰写的学位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学习深化、提高和全面总结的综合训练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为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设计、调研等实践过程)、撰写论文、答辩五个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贺曲夫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而语文素养是作为一个人全面发展根基,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本文将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概述,探究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以及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概述 1.1基本概念: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称之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更加注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等,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1.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教学目的来看,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语文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要想落实素质教育就需要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语文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素质教育帮助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2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2.1教育观念方面: 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以及更新教育观念,是提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2.2教学目标方面: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教学方向,以及对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制定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盲目性。 2.3教学规律方面: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还体现在教学规律方面。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一定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的规律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特点,通过掌握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的整体性。 3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3.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教材中的文章都是通过时间挑选出的经典文章,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的将文章的文化内涵传递下去。 3.2强化学生语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习对于文章的理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其强化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3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则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增强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首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复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这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质才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3.4加强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十分丰富,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人文关怀。 作者:赵艳梅 洪晓亮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爱国小学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奢岭中心小学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小学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场所,祖国的繁荣昌盛要靠一代一代人共同努力,因此,学校教学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小学,学生能否拥有完善人格,将来是否能成为有用之才,小学时期的行为习惯、目标方向很重要。 关键词:小学教学;素质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应担负为祖国发展培养栋梁之才的任务,俗语说,三岁看八十,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是看小时候的教育,小学教育对于学生能否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完善人格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了如何做好小学教学的管理。 一、全面提高小学的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被国家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教育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学校是我们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教育人才的基地,我们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我们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具备完善的人格,将来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其次是成才,学生拥有某项技能或者多项技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在社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能用自己的技能推动社会发展。这两方面综合体现才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现,才是一所学校能否成功的标尺。学校要达成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目标,就要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发展。素质教育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学校是否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无规矩不成方圆,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先进的教学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需要。社会是人类聚集的群体,人类的需求多种多样,社会也就需要各种各样、多类型、多层次的有用之才,而且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需求就也越来越多样化。知识经济的来临,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全面教育,即要实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的统一结合,知识、能力与道德、情感的协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与他人的协调能力、团队意识;还要求教学活动中应具有创造性、个性化的特征。总之,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智能提高。要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拥有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创办特色小学的需要,所谓特色小学,就是学校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特别超越其他小学的独特之处。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应该立足时代的顶端,根据学校所处环境、所拥有的资源,对自己做出的水平有正确的认识,规划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为素质教学奠定基石。 二、理性创新 小学管理还应注重理性创新,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应该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带动其他的教师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在长期的学习中总结经验,时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理念,与其他学校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只有保持在长期学习活动中把先进的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才能为学校创办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者还应多反思学校各管理模式,正确面对学校困境、矛盾、教师的思想状态等。要做到管理准确无误,就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把当前学校的管理放到教育改革的理论中去论证,看是否符合教学发展的趋势、科学的发展规律;放到学校实际中论证,从而检验是否符合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否适用于当前实际管理工作。同时,学校的教学管理还应注重情感方面。法律还不外乎人情,更何况是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做到法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作为管理者应注重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应经常与教职工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学校虽然是一个小集体,但也仍离不开社会的大怀抱,学校应与社会紧密联系,教学管理要创新,就要广思集益,与社会各层认识多交流。 三、执行革新理念 校本管理是学校改革的发展趋势,但当下小学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理论与经验,要实施这种管理模式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今,伴随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摸索创新,这为校本管理制度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教育环境,吸取西方的校本管理,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变,比如,教育宏观体制向“多级权责共享”发展,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也发生着变革。《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学校要实行“校长责任制”,同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所谓的校长责任制是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结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的课程开发民主决策过程,所以说,校长责任制为学校办学自主权、为校本管理提供了保障。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但要求校本管理制度,同时也积累了校本管理的实践经验。现如今,除了公立学校,还出现了很多民办学校,而且民办学校的数量正逐渐增多,由于竞争压力,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也在不断地提升与完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比公立学校,民办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校长、教职工等工作人员,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站在家长、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社会发展变化比较敏锐,能及时调整学校相关工作。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出现许多介于公立与民办之间的学校,由此可见,我国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将来子女能有一份好前程,家长对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仅对教学质量提出了高要求,而且参与学校管理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作者:甘云霞 单位:甘肃省和政县甘沟门学校 素质教育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1农村小学教育的认识障碍 农村小学教育的思想障碍除了来自家长,还来自学校,来自教育体系。我国历来都是通过考试的途径来选拔人才,实行科举制度的封建制度有几千年,这种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新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也有30多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的应试教育延续至今,目前的素质教育就是换汤不换药,教学的成效最终还得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教学的成效又直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工资的晋升挂钩,所以,教师们仍然热衷于“应试”教育,旧的思想观念难以彻底转变。总之,“应试”教育严重束缚着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必须改变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的办学方向、目标和任务,农村基础教育不应主要着眼于让多少农民子弟考上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应主要着眼于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各级人才,如此才能让农村义务教育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2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设施障碍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许多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远远落后于新时代向农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让人担忧。许多农村小学基本建设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各种功能室缺少或严重不足。有功能室的,设备也已经陈旧不堪。校园面积普遍偏小,没有像样的运动场。农村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安全设施等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而农村小学的收入只有上级下拨的生均公用经费,学校所得经费非常有限,远远不能适应办学需要。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多数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图书室。学校的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由于经费的缺乏,教师无法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也无法派老师外出听课、进修、学习等。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有报告指出,2006年到2011年,全国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3305亿元增长到9739亿元,年均增长24.1%;中央财政安排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187.7亿元增长到1140.5亿元,年均增长43.5%;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公用经费分别从271元、378元增长到1366元、2045元,年均增长38.2%、40.1%。改善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条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并采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政策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图书资料,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各级财政可依据各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将教育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学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育经费在中间环节截留,还可以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与公平性。 3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师资障碍 小学教育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其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小学教育也为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教会他们逐步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小学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远远超出小学教育的阶段而延续到终身,小学教师对学龄初期阶段儿童的个性发展、心灵塑造起着主导作用。小学教师在传递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责任。然而,目前众多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已成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软肋,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待遇条件等原因,没有新生力量的注入,致使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极度不合理,老龄化断层现象越来越严重。在社会上有这样的顺口溜“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据资料显示,当前农村小学中45岁的老教师超过一半,有些偏远的农村小学甚至多达2/3。就我们乡而言,自2008年开始,除了个别学校补充了新教师外,大部分农村小学极少注入新鲜血液,小学教师严重老年化,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工作缺乏激情,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一道无形障碍。其次,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在广大农村小学,英语、美术、音乐、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学都是兼职的,许多学校教师超编但又缺人,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本无法保证。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条件的落后致使许多农村学生舍近求远、投亲靠友到城市学校上学,以至于乡村小学生源流失严重,城市小学人满为患。农村小学教师力量薄弱的原因很多,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首先,政府要确立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念,科学定编,有效管理,以促进小学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的进修与培训,通过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最后,还要逐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等各项待遇,逐步解决和完善农村教师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系列问题,并对长期从事农村地区教育教学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表彰。 4农村小学教育的隐性危机 教育雕琢的是精神产品,是对人性美和心灵美的培育和塑造,教授人们以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定不移地追求人生幸福。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获得人生幸福,让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仍然快乐地追求着幸福。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也是一位幸福的教师,是一位对教师职业充满幸福感的教师,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校要创造有力条件,为教师幸福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学校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活泼的工作氛围,以及教师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文化。教育部门应注重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引领,创造一切条件,实行人本化管理,公平公正地对待老师;实行民主管理,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关爱每位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和潜能,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每位教师的幸福指数,让教师们充满激情地工作。老师们幸福感增强了,才能以更积极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从而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性发展局面。 5结语 总之,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起点,小学教育为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国民的素质教育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封建思想的认识障碍、落后设施、师资薄弱、教师职业倦怠等诸多困境,农村小学教育要实现长远的健康蓬勃发展,就要正确认识小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等等。 作者:左长生 单位:永新县芦溪乡合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