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揭示其互动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和谐校园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1.前言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状态,在东西方文化中用来表达协调、和谐、平和等思想观念,在“和谐”的期盼上东西方在观念和理念上都表现出高度的趋同。中国的《论语·学而》提到:“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画面,主张“公正和谐”[1]。“和谐”,从微观上讲它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中观上讲它是社会各系统、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从宏观上讲它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校园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推动,同时也彰显大学精神。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规划(2015-2018年)》的工作任务中也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遴选一批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因此校园文化作为和谐校园构建的助推器,将势必影响其发展进程,而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强有力的部分,与和谐校园的建设相辅相成,和谐校园的构建将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蓬勃发展提供“沃土”。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形态之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即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兼有大学文化与精神的特点,其核心是大学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和价值,按照其结构可分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四个层面。 2.1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保护层,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屏障,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校园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条例条款,二是专门制定的指导和管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代表队、运动场馆以及体育教学等与体育有关联的规章制度,三是体育组织机构为顺利开展体育教学、体育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而体现的结构规范[2]。具体表现为运动队管理办法、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体育场地场馆管理办法以及校内体育竞赛的办法等。体育制度文化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2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核心层,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上层建筑,它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理念、体育口号、体育价值观等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展现了大学所要呈现的体育价值诉求和体育思想表达,凝聚了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大学体育特色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旨、核心,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引导性,指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发展思路,对形成具有浓厚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长期的体育精神文化熏陶下,学生更容易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投身健康科学的锻炼手段和方式,为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精神文化可具体体现在吉祥物的设计、口号的创编以及代表队队徽的设计,因此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 2.3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基本层,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它包括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以及体育经费投入,它不仅单指表象性的实物,还包括实物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如体育雕塑、体育场馆设计等都体现了人的体育情操、情趣和意识,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具象,它承载着体育精神文化,通过体育物质文化“传情达意”,并且代表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下,这些体育物质文化在校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培养着师生们的体育素养和体育价值观,激发他们体育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并逐渐在日积月累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中受到思想的感染,感受体育所带来的魅力,体验体育运动的刚柔并济。 2.4体育行为文化 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落实,它真实地反映了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执行情况,包括上课的出勤率、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运动代表队竞赛成绩的优劣、学生体质测试优生率和及格率以及学生运动会参与率和覆盖面等。通过体育行为文化的展现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要的衡量参数。 3.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的互动关系 3.1校园体育文化助推和谐校园的建设 3.1.1建立完善的校园体育制度维护和谐校园。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制度。校园体育制度是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施校园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来源。校园体育规章制度是学校体育行为规则的描述,是一种显示学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化呈现,是一种显性的文化特征,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一方面让学校体育的管理者带头遵守其要求,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品一貌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正如“子帅已正,孰敢不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勇于进取、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每一个体育制度的制定都是建立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人平等的观念,要求在校园范围内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和执行,体现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素养。体育规章制度是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有序化、规范化,最大程度发挥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作用,充分保护学生合法体育活动和体育权利的有效“武器”,同时也约束了不合时宜的体育行为,树立价值标准,因此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发展。3.1.2培育特色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塑造和谐校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培育一种特殊的大学精神———校园体育精神,它作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在校园内开展一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具有共同价值理念的校园体育精神的传播。校园体育活动既是展示校园体育精神的舞台,又是培养校园体育精神的沃土。优秀的体育作风和行为习惯,良好的体育道德,体育伙伴的尊重是校园体育精神的主旨。在体育精神文化的培育中我们要规范和稳定体育道德标准,对在体育考试中舞弊,在体育竞赛中不尊重对手等与体育精神相背离的不良行为予以坚决的抵制。师生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熏陶下,培育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样我们的和谐校园的建设才具有感召力。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要达到体育物质使用功能和体育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培育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文化。3.1.3打造系统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营造和谐校园。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最主要就是投入硬件设施,这个方面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完成,同时也需要相应部门的通力配合与协作,顺畅的沟通、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等都将影响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进展程度。体育设施的质量、运动场馆的设计、体育场地的布局以及体育器材的完备都将影响体育物质文化的最终建设,这些设施、设计、布局本来就承载着体育物质文化,是一种文化表象,而特色体育格言的悬挂、体育场地雕塑的摆放,不仅拓展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体育文化,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因此在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前期我们要对整体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哪里设置足球场,哪里设置体育雕塑,哪里设置羽毛球场等都应该讲究体育美学,才能将优化体育活动环境,才能拉近学生与体育文化的距离,而体育美学的体现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3.1.4落实有效的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实践和谐校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来体育活动中。切实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提升自身体育素养和精神,除开展常规性的运动会和体育竞赛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体育知识讲座、学术沙龙、专题演出等,通过自身亲自参与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感受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良好校园体育文化风气和氛围,构建和谐校园。一些体育文化节的的形式,用多种形式推动体育文化,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和释放清楚的舞台,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体育竞赛代表队,通过运动队积极参加在国内甚至国际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来带动更多体育行为的出现,同时在体育行为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加强引导,避免盲目性和间断性,并实施规范的组织和科学指导,才能达到良好体育行为效果,也才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并形成全校和谐共进的局面。 3.2和谐校园的构建为校园体育文化提供营养“土壤” 首先和谐校园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设施完备,布局合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在环境上体现为净化、绿化和美化,在教学教风上呈现为知识化、教育化和人文化,师生爱校知校,遵守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师生时刻关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积极参与其中,在体育活动中相互交流与沟通,团结协作,共同为目标而拼搏奋斗,形成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局面,才能加快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步伐。其次由于学校体育目标与学校组织目标存在着协调关系,学校各项体育活动能够获得学校的有效组织并得到师生支持而扩大,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也因此而加快。再次和谐发展教育作为和谐校园教育中关键,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满足了和谐教育中和谐的教育关系、和谐的教育内容以及和谐的教育过程的要求,达到了真正的和谐发展教育的目的。最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而这正是校园体育文化所倡导的团结协作、和谐发展。 4.总结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和弘扬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催化,校园体育文化深层的体育观念有助于塑造“和德”,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体育道德风尚,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追求体育人文精神的境界,而和谐校园倡导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促进师生、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两者合力互动将营造出更有利于和谐精神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出现。 参考文献: [1]刘芳.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再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2008,(03):75-76. [2]何文涛,胡波,顾春先.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及文化哲学意义[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04):74-77. [3]贺建峰.和谐校园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构建[J].运动,2015,(15):121-122+4. [4]赵克宁.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5,(05):52-54. [5]黄学思,丁荣.高校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11,(02):10-13. [6]刘遹,宁业梅.学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的互动关系[J].教学与管理,2011,(24):28-30. [7]王冰.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0):129-132. [8]刘超,顾春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取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06):166-167. [9]顾春先,何文涛,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08):19-22. 作者:徐瑶 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问题论文:论国有农场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再就业问题措施 【论文关键词】国有农场;劳动力资源;再就业问题;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现有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剖析了国有农场在经历过二十几年改革开放后,如何做好劳动力资源转移这一难题,并提出了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有农场改革、改制工作进一步深入,第一产实行先交钱后种田,农场国有农田推行租赁承包经营,第二、三产业国退民进的政策有效实施,使国有农场总体上摆脱了经营困境,从而使国有农场步入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上。另外、上世纪80年代一般是国有农场人口出生高峰期,到现在正是就业高潮,因此,农场伴随大量剩余劳动力产生和自然新生劳力增多,使得农场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加剧十分突出,就业压力空前巨大。为了促进农场劳动力就业,加快农场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农场劳动力资源,拓宽农场职工增收领域。最近笔者就这一问题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国有东辛农场农场进行了调查。 一、东辛农场劳动力就业现状 到2006年底,东辛场总人口36922人,其中,小城镇人口13600人,转岗职工5490人,有劳动适龄人口21613人、有职工身份人口9582人,其中,农业在岗人员8849人,非农在岗人员462员,离岗自谋职业人员271人,无职工身份人口12031人,其中,各类在校生6812人,灵活就业人口2969人,未就业人员2250人。全场现有耕地面积15.42万亩。人均耕地4.17亩,有劳动适龄人均耕地7.13亩,职工人均耕地16.09亩,人少地多,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为农场今后农业集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自然有利条件。农场劳动力就业在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0.9%、15.8%、10.2%,在第一产业就业例明显偏高。从2000年以来全场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5000人,其中,劳务输出2600人。 近年来,农场农业上劳动力向二、三产非农产业转移数量逐年增加,但劳务输出增长速度不快,农场三化建设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水平较低,农场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寻求就业岗位,尤其是新生劳动力资源.据调查,目前东辛农场农业剩余劳动力约在2000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向集约化、现代化、产业化、高效化发展,农场剩余劳动力还继续增加,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解决农场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增加农业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保持农场经济稳定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把促进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职工增收、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把扩大就业作为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结合农场经济结构调整,从政策、项目、资金、机制等方面加强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快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率,以就业促进职工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十一五”期间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以招商引资、大力培养和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劳务输出为突破口,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逐步形成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力争全场每年转移剩余劳动力不少500人,使适龄劳动力就业在一、二、三产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35%、40%、25%,使农场就业结构趋于合理。 三、东辛农场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 由于诸多因素,东辛农场目前仍有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经调研分析,东辛农场劳动力转移困难主要存在以下以几方面问题: 1.就业观念滞后。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家庭女方一旦到了法定年龄,除了在外上学以外,大多数在家结婚生子,不愿外工务工,而小孩大了的职工,虽可以外出劳务,但年龄偏大没有单位录用。 2.整体素质偏低。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目前农场劳动力素质较以往相比有较大程度提高,但从总体素质来看,仍然较低,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不足20%,不能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这是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 3.制度因素制约。目前的户籍制度虽然有所改革,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场职工与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劳保、福利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农场职工进入城市劳务,在现行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力和平等待遇,同时给他们在吃、住、就业、加薪、小孩上学等方面造成许多困难,使农场职工在城市就业的成本加大,收入偏低。 4.富裕职工增加。随着农场经济快速发展,职工收入逐步提高,富裕职工增加,“小老板”占据一定比例,妻子在家“养尊处优”。东辛农场现有挖掘机、平板车、集装箱运输车、推土机等大型机械1000余台,这些家庭大多经济状况较好,一般丈夫在外赚钱,妻子在家相夫教子。 5.“惰”性思想严重。少数职工“大钱挣不到、小钱不愿苦”,宁愿在家吃父母的退休金,也不愿外出打工。去年九月份南通海林集团来东辛农场招工,经选拔,13名职工被录用,但由于怕吃苦,目前仅一名职工留在海林继续工作,其余人员均当了“逃兵”。 四、促进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措施。东辛农场党委已把扩大劳动力就业作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目标.场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 在场工会专门设办公室,统筹规划,组织制定政策措施,督促工作落实,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做好农场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工作,农场农业服务中心、农机处、社会保障科、工会等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2.积极拓宽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东辛农场党委结合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策略,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就业率。首先,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以减少一线农业职工人数,使其快速转移到其他行业,加快养殖业、林果、蔬菜、花卉、苗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其次,由于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渐成为农场就业的重要渠道,农场非公有制经济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目前农场非公有制企业多半是中小企业,其劳动密集程度高,就业渠道多样,就业方式灵活,进入就业的门槛也比较低,对于大量吸纳一般劳动力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农场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使场内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到2005年底场内发展了40余家民营企业,行业包括机械、食品、鲜奶加工、玩具、动物饲料加工、轧花、刺绣、大型工程机械等部门,增强了农场安排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再次,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劳务输出,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建立健全市外、省外、国外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境外就业空间,组织更多农场剩余劳动力到市外、省外、境外从事各种劳务,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 3.改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信心。农场不定期以广播、电视、画廊等媒体和请外出务工人员现身说法,面对面回答在家未就业人员的外出务工的顾虑,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彻底改变“离土不离乡”思想。 4.开展实用性职业培训,提高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农场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职工培训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尤其是科技培训,对于解决再就业问题非常重要,这等于为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博击附上了一个救生圈,增强了生存的本领和成功的希望与信心,形成以培训就业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机制。重视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工作,经常性地开展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强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这是减少失业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教育为手段,以培训质量为根本,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培训机制。仅2006年全年东辛农场工会配合农场职教中心、农服中心、社会保障科等部门举办十多期技能培训班,共培训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工特种职业等职工3600人次。 5.发展庭院经济,提高就业质量。2005年初以来,东辛农场工会大力推进“2111”富民工程,即农场要求农业承包职工每户一年必须养2头畜、10只禽、种10棵树、种一块菜园地.提供150万元低息小额贷款,鼓励职工发展家庭养殖业,努力增加职工收入。由于发展庭院经济不受时间的限制,很少受自然条件和体力的约束,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因此,对提高就业质量、消化富余劳动力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仅2005年,东辛农场大力实施“2111”富民工程,发展家庭养殖业,共安置富余职工近500人。 6.调动社会一切有利因素,构筑和谐社会环境。失业问题、再就业问题往往涉及社会低层问题。改革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待下岗、转岗者,一定要多理解、多关心,减少矛盾,认真做好下岗职工的稳定工作。就业需求不足和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给下岗、转岗职工再就业增加了不小难度,许多下岗职工、转岗职工因暂时失业而产生较大的负面情绪,给社会安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我们这次作问卷调查表明:下岗、转岗职工中,有失落、委屈、苦闷、焦虑、不满等负面情绪的约占80%以上,对待下岗、转岗现象表示理解的仅占25%,认为分流安置合理的占不到20%。因此,扶持就业困难群体,东辛农场党委对他们实行了特殊的就业托底机制,即将他们纳入城镇低保户、特困户、捐赠困难户对象,到2006年底农场共纳入城镇低保户83户、252人享受低保待遇、全年发放低保金12.5万元、使386名残疾人全年享受帮困资金25.08万元、每年捐赠特困户资金达8万余元,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减少负面影响。而全社会的关怀又可以使市场竞争无情的这种负作用减小,市场无情人有情,对待下岗失业、转岗职工者来说,社会的关怀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就业问题论文:浅析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硕士研究生 就业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不断攀升。“入口”处招生比例逐步扩大, “出口”处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笔者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探讨对象,就当前的就业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不断走向考研道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放大。那么,经过三年的学习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笔者走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具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展开分析,试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悠久而又崭新的学科,学科建设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丰富。1984年我国正式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学生教育管理;科研;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等。但是跟据实际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概是考博、考公务员、考各类学校和其他。考博方面,很少再有继续攻读本专业的学生,大都选择类似学科或者直接转向其他学科。考公务员方面,该专业研究生一直在屡败屡战中摸爬滚打,据其介绍,由于专业需求量小、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他们只有选择条件较少但竞争激烈的岗位,也使得其不断受挫,困难重重。到各类学校方面,在被调查人数中,大都签约的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 的岗位就要属辅导员了,但是如今辅导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也在不断深化,还有部分毕业生表示并不愿意做学生工作,所以学校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其他的一些就业方面,诸如各类企业、创业等,比例较少,该专业研究生大多倾向稳定保障的行业,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 总的来说,该专业实际就业范围比较狭窄,毕业生就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行列,考公务员和考博难度较大。加之该专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较低,思政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强,担忧“毕业即失业”,出现一些就业恐慌,没有表现出硕士研究生的竞争优势,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就业观念等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扩招的步伐,普通高校的硕士点不断增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上升,但是普通高校的教育体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没有同步的跟上。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首先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涣散,某些高校研究生处不能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具体管理,大一统的管理方式既没有针对性又不能立竿见影,管理空泛。其次学科点建设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专业教师配备不齐,课程设置陈旧落后。没有确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制管理流于形式,许多研究生与导师联系甚少,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再次就是人才培养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处理能力,然而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都只是理论学习,埋头写论文,缺乏实践锻炼。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锻炼要求不强,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认真参加思政工作助理环节和教学实习环节。另外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就要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共赢的双向效果。各个学科点可以组建几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研究生既可以跟随自己导师做科研,又可以在导师团队影响下,学习他们共有的学术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深导师与研究生的情感。同时,人的教育管理是主观的,需要客观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导师制度建设,应建立一系列导师任免制度、导师评估制度、导师汇报制度等。 (二)硕士研究生自我能力提升 硕士研究生要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把专业与自身更好的结合起来,突出个性优势,优质就业。 首先要坚定信仰,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多学习相关学科理论,将他们融合贯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实践操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助理实习中,学以致用。再次要提高能力,提升素质。 就业问题论文:试论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对策研究 论文关健词:高职高专教育 大学生就业 就业市场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入手,指出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个中原因,并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 据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统计公报统计,1999年开始的连续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转折性地进人了“大众化阶段”,从1999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5万、95万、104万、134万、212万、280万。如果按照初次就业率计算,大学生初次未就业的人数分别为17.6万、9.5万、18.7万、26.8万、63.6万、84万。庞大的就业人数和有限的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需求矛盾越来越尖锐,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以及他们的家长都在感叹:“工作越来越难找了!”从附表中可以发现,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状况尤其不容乐观。因而如何正确地看待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及其存在的间和产生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高职生就业对策,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当前函需解决的问题。 1就业的主要问题 1.1就业市场份求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着很大变化,近年来许多大城市都出现高职高专毕业生奇缺的现象。广州在过去的“十五”规划期间需求技师10万人,而到2005年仍不足8 000人,其中,高级技师不足300人。在“十五”规划之初,广州市制造业中24个大类80家企业,有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只占19.2%。在引进高新技术情况下,企业只有19.5%的技术工人能完全从事新技术工作。这就造成了一种被动局面,严重影响了产品竞争力。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不仅集中在建筑、印刷、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中,更大量地集中在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仅软件业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就高达40多万。因而,继“蓝领”之后,这种在高新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心智技能的“灰领”成为未来几年的紧俏人才。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是直接在一线从事工艺性极强的生产工作的“两栖”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将成为培养“灰领”人才的直接摇篮。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上却出现了就业率低、就业难的现象,两种现象相比较不难得出结论:不是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不大,而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以及供给的人才与市场需求错位导致了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 1.2就业形势与择业观念之间的矛盾 根据国家最新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21%,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亦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大众化时代来临,但是为数不少的高职高专大学生仍然存在“精英”的传统守旧的就业理念。目前高职高专大学生仍然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影响,眼高手低、恃才傲物、拈轻怕重,不愿意去小地方、小单位。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把毕业后就业看得过重,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把就业看成一辈子的大事,但又由于脱离了当前就业的现实,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另一方面,在对自身的认知上,多数高职高专大学生仍存在“学历本位”的传统理念,认为自己比本科生差,存在对职业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看到高职高专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以及市场的特殊需求。 1.3杜会份求与高职高专教育杜会认同度之间的矛盾 虽然就业市场对于“蓝领”、“灰领”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另一方面社会对于高职高专教育以及高职高专大学生仍然存在较低的认同度,甚至歧视。高职高专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与本科院校相比,通常被认为是“次等教育”、“二等教育”。为数不少的家长和学生存在一种心态,觉得高职高专院校名声比不上普通高等院校,读高职高专没面子,这样就导致高职高专大学生生源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及用人单位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即使岗位没有如此需求,仍然倾向于高学历人才。另外就业市场上也存在各种就业歧视,依学历等实行差别待遇,无形中更降低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档次,从而更加深了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偏见。 1.4学生择业水平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几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同时招聘与应聘信息的不对称也使得应聘大学生往往处在就业的劣势一方,因此就业指导也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就业指导比较狭隘,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有些高校没有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力不从心.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1国家及政策方面 目前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内,虽然涌现了大批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等,但相对独立的高职高专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是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的深层原因。部分地区和学校,高职高专的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限制性就业政策依然存在,如跨省流动的限制以及派遣时间限制等。办学资金投人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另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人制度等也亚待完善。 2.2用人单位方面 企业与用人单位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于高职高专教育的认识仍然停滞在传统观念上,甚至存在歧视。当前大多数企业仍未能摒弃唯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即以学历或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唯一的依据。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往往不能检验真才实学,反而会走上“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另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与学校、学生之间缺乏供求信息的沟通也是造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3学校方面 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合理,仍然不能跟上市场需求。在办学理念上,定位不明确,没有明确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专教育,远离市场需求。具体的专业设置上,要么盲目求全求新求复合,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特长,也缺乏较强的实践性;要么功利主义严重,追求成本效益,设置成本较低的专亚。造成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和粗放性、低水平重复等令人担忧的现象。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未能很好地适应大众化科技化的发展要求,仍然按计划模式运作,培养的目标仍然是高层次人才、理论型人才、甚至“精英人才”,不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特色培养,教育脱离市场的现象极其严重。另外,教育领域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高职高专院校亦没有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和深化。 2.4学生方面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普遍素质仍有待提高,这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目前由于高职高专教育的不足,导致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专业特长不突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实践和工作经历。另外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在就业和择业观念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仍然存在与现实需求相悖的传统择业观。 3应对策略 在缓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上,学校方面大有可为,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面对当前紧迫的就业情况,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学校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制定应对策略。 3.1拓宽人才的培养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法 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是两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国家建设既需要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设特色专业、特色学科,增强办学优势。学校要通过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意见,同时做好毕业生的跟踪与回访,收集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在综合上述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建设“宽口径、复合型”专业,努力拓展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适应面,打造坚实的就业核心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增强就业潜力。 其次,要改变目前课程设置重学轻术;专业课比例偏高;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陈旧落后,脱离现实的现状,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化和课程的内在联系性,将学习重点放到专业基础课,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自主选课创造条件。同时,学校方面要积极寻求各种机会增加实践性教学的环节。通过各种渠道建设和稳固校内模拟实践性教学基地,或直接在用人单位建立现实实践性教学基地,实现产学结合,并可以直接为学生与用人单位做好提前接触。 第三,高校应采取措施改善师资力量、师资结构,拓宽师资渠道,改变师资来源从高校到高校的单一模式,多渠道引进师资人才。同时还应加强“走出去,引进来”策略,与企业、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人才交流,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改善师资知识结构。并且,在教师上岗后,积极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最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推动产学结合,促进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办学。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开放性的功能,同企业的联系密切,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服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目前推进产学结合的模式很多,例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等。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完全可以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置宜地探求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2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切实保证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毕业生就业制度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现就业的制度保证。日益严峻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对以前的就业制度中不相适应的部分加以变革,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需要。 首先,要建立强有力的就业工作保障制度。高职高专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与就业体系要求我们把就业工作贯穿和体现于到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工作需要引起院校“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并需要院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尽快建立起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的工作保障制度,保证有相对独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其次,要结合职业资格就业准人制度,实现授课内容与就业资格考试内容充分接轨。目前政府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制度,有关部门(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已经下发了在高等院校学生中实行“双证制”的文件,一些单位在招聘录用毕业生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各种资格证和工作经验,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意结合考证要求,确保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件,满足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教材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实际上可以说是理论教学与市场实际需要“无缝对接”的有效方式。 最后,还要积极协助构建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制度。高职高专大学生中不乏具备自主创业想法和能力的优秀大学生。但目前能够创业的高职高专大学生仍是少数,缺乏相关培训和机制保证是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也应协助政府部门,积极构建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制度,鼓励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 3.3适应就业工作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和创业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尤其在新的就业机制下,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提供就业信息和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而是更深层意义的职业辅导与服务。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属薄弱环节,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首先,要贯彻和推行全程就业指导的理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学生,应面对所有学生。各高职高专院校可在学生人校之初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教育,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二年级时,针对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能力。毕业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求职培和择业能力培训,并提供相关就业信息。 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高等学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由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负责工作。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建设上还有待完善,而国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如在美国,各种不同的联邦法令、州法令和地方法令促使每所学校里都设立了职业指导机构,并且至少有1人作为指导人员对学生做职业指导培训。所有的职业指导员接受的职业指导培训都是作为他们毕业内容中指导方面的必修课程,另外,还有州、地区、国家不同水平的其他培训课程。这种培训控制着职业指导咨询培训的质量。 第三,院校要积极开展对外就业交流与沟通活动。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就业信不能局限于地区之间,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就业指导机构还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和预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最后,还要重视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并促进其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我国已经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人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 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各高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有效释放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拥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就业问题论文:试析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就业难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问题也日渐凸显。就业难对高校在读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焦虑、忧郁、冷漠、敌对、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良隋绪。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应当予以特别关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贫困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等,努力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加上去年未能顺利实现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今年将有700多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占25%,特困生的比例占10%一巧%,在西部及边远贫困地区,贫困生的比例甚至高达50%,它们构成了人学校园中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从1978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就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勤和绿色通道等经济救助为主的贫困大学生助学机制,使大部分高校贫困生顺利人学并完成学业,虽然高校贫困生走进来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走出去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据不完全统计,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f27有关调查也显示,高校贫困毕业生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在签约时间上明显滞后,在签约率上明显偏低,在就业质量上明显偏差。这对于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贫困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我就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与分析。 1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社会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就业形势严峻。}'}200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甚至有些小型企业因此而破产,机关团体面临着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的压力。因此,接受毕业生的数量十分有限;而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多工作岗位少;在这种异常严峻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必将进一步加大。另外由于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等,也必将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1.2贫困生自身因素。 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考大学,并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期盼子女通过考取大学,改变家庭困难的状况,因此,他们期望子女勤奋读书,考取好的大学,而背负重望的贫困大学生无疑被铐上了难以解脱的枷锁,导致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偏移。考人大学以后,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充足的学习资料,学习条件较差,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经济厦乏也导致贫困生校园生活面窄小,没有经济能力承担课堂以外的活动费用,比如参加一些职业技能的资格考试、外出参观学习等,就业选择的范围也相应变得狭小,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实践机会也普遍较少,因此他们缺乏职业竞争力,加剧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造成了就业的困难。 1.3学校因素。 在学校方面主要是两个重视不够:一是高校缺乏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对于贫困生生活上的困难,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没有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而这恰恰是最关键的问题。二是缺乏对贫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贫困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存在某些劣势,最明显的如求职的经济支持,要找工作,贫困生需要去不同的地方,首当其冲的车费就很难解决,现在,有些高校成立了贫困生就业保障体系,不令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一定的支持,而且在政策上支持贫困生,这对贫困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的途经分析 2.1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 贫困大学生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同时,贫困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所以各级领导部门必须予以深切关怀,高度关注。各级政府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大力规范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让毕业生凭个人才能就业;国家还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进一步完善高校“奖、贷、助、补、缓”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充分享受国家提供的资助、优惠政策和免费服务。 2.2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注重提升在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在读贫困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积极参与、勇于竞争的精神,以及人际关系、自我推销的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大学一年级抓起,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从新生人学教育开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知识讲座、就业咨询、成功校友座谈会等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结合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和适宜性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并结合实际情况,集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事业单位负责面试的专家做评委,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出建议,鼓励学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努力,通过比赛和专家的讲座,提升贫困生就业的自信心,增加他们对面试程序的了解,增强面试实战经验,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就业竞争力。 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课堂教学,邀请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讲课,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贫困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提高贫困生充分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引导贫困生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性格及兴趣、爱好等特点做出正确的评价,确定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发挥自己特长,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奋斗目标。 2.3减轻就业压力,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在读贫困大学生因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加上就业难及就业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影响,普遍存在焦虑、自卑、盲目、从众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出现厌、悲观、厌世、自暴自弃、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 第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讲座与辅导,帮助在读贫困大学生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政策,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就业层次,引导他们把个人愿望与自身的实力、用人单位的要求、社会的需求等结合起来作出一个合理的决策;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思想,尽早确立正确的择业观。第二,要帮助在读贫困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克服“精英情结”和“自卑情结”,帮助他们走出自负或自卑的阴影,按照社会需求来主动完善自己,努力学习、锻炼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要引导在读贫困大学生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通过合理的、科学的途径排除心理问题,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练习,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将来的就业和求职。第四,要注意引导在读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和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团队练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少不必要的忧愁和烦恼,排除心理压力;鼓励他们遇到事情多向同学与教师倾诉,寻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以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稳定。他们的就业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和帮助,更重要的是贫困生要对自身就业情况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锻炼能力,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尽快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发展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当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日益凸显。文章拟从社会、学校和个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师 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生就业 一、引言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发展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已逐步从国家包分配过渡到双向选择式的个人自主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因其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就业形势更显严峻,体育教育专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以质量求生存的道路,加大改革力度,拓宽培养方向,培养复合型、智能型体育人才,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才能满足社会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影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普通人眼中,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校毕业生的升学率。中小学为了提高知名度、增加生源,一切只向升学率看齐,对于不在中考、高考范围内的诸如体育课很不重视。学校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非常少,体育教学、训练条件特别差,体育教师的待遇较差,就连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也未能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位置,体育教师的劳动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体育教师配备,造成鄙薄甚至歧视体育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 2.就业逆差。当前,由于高校招生连年扩招,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我国人才市场上形成了供大于需的局面。毕业生的择业倾向和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就业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毕业人数大大多于就业市场所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数,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结构性失衡、结构性失业,最终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3.非自愿性失业。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非自愿失业和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目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非自愿性失业主要有结构性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市场缺陷性失业、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性失业。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符,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导致就业障碍。二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摩擦性失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也有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双方可能会因为要求和期望不一致,导致毕业生就业不顺利。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是由社会动荡、社会经济严重衰退而造成的。但由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大于社会需求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四是就业市场缺陷性失业。当前我国尚未形成针对高校大学生毕业生的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搜寻成本较高,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缺陷性失业。五是就业市场规则不统一。由于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就业市场的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较高就业成本而影响毕业生就业。 4.毕业生自身因素。首先,受中国传统就业观念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希望去高校、公办学校、重点中学和事业单位等地,以求得到好的待遇和福利,而小城镇、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却鲜有人问津。其次,毕业生择业方法不当。恰当的择业技巧、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大学毕业生没有注意到择业技巧、择业方法和自信心,从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错过了很多较好的就业机会。再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遇到招聘学校的拒绝和看到招聘体育教师岗位较少的时候便心灰意冷,不再继续努力寻找。 此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例如,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等。 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体育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以社会发展需要、市场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因此,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人才培养观,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以体育教育质量为基础,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培养各级各类服务社会需要的多种体育人才。 另外,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的分析、评价机制和对未来市场走向的预测体系,实现高等体育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接轨,有效地消除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体育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体育人才岗位需求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不一样。只有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好、创新精神强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有效地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竞争力,才能克服摩擦性失业。 3.增强体育毕业生的择业技能。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部门和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的职能,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一系列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能、择业技巧,客观地认识自己,科学地分析市场,教会学生善于包装自己、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学会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消除“供需矛盾”。 4.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首先,要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而有效的就业信息可以提高就业效率,降低就业成本,实现提高效益、节省资源的目标。因此,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和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其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控。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秩序混乱、缺乏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严重地影响着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大学毕业生,也包括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秩序。 5.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当前,我国正处在新世纪的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大时代。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善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改革的精神和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和就业指导,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同时,积极引导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择业观和就业观,树立主动到基层、主动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思想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努力实现多形式、多渠道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就业。 总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到每一位在校体育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努力做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才能切实振兴国家体育,增进人民健康,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不高,就业困难。政府、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业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并且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该群体的总人数将突破2亿甚至更多。鉴于城市(镇)化进程还须持续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还将不断加入其中,若继续回避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的演进非但没有和谐可言,还将生出无数后患,这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 目前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有些城市在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方面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为城市过客,掌握技能者则优先被城市接纳。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旦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技能,随着就业稳定与收入增加,他们在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职业教育机会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却很难。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学到技术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学到一门技术,即便工资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福利待遇、上班时间、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的劳动更加值钱。挣钱也更轻松一些。 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一)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返乡创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培训事业上升为国家行为来推动,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使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行培训券(卡)等办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和控制制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基地与实习园地,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发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 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应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尤其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转变生活方式的培训,让他们从“洗脚进城”到“洗脑进城”,从而真正适应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二)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农村劳动力进人大中城市往往面临较高的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亦工亦农,进退自如,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比较低。并且县域经济一般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从长远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三)完善用人单位培训员工的未来收益的制度激励 就目前而言,一方面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技工荒”,劳动力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如果能够提高企业培训员工的积极性,就可以通过自身培养缓解并最终解决“技工荒”,降低员工的流动性。目前,企业之所以不愿意自己培养高级技工,主要是不希望为他人做嫁衣。因此,只要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收益得到保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培训员工的动力问题,而这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高流动性问题,有利于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稳定”的诉求,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技工荒”问题,满足其对专业技能培训的需求。 就业问题论文:农业院校农学类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本文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影响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的三种因素,如社会偏见、学校就业指导、研究生自身因素。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院校 农学类 研究生 就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院校应抓住机遇,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农学类研究生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农业技术人才。然而,在这种形势下,研究生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社会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研究生就业的岗位,另一方面,研究生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这两者决定了现阶段农学类研究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就业。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2010年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率 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类毕业研究生共计85名,其中博士毕业生9名,硕士毕业生76名。截止2010年12月15日,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29%。总的就业形式良好,并没有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从各专业来看,作物信息科学和作物遗传育种两个专业就业率偏低。 2、就业结构 9名博士毕业生,其中6名博士是委培或定向,全部选择了高校和科研院所。76名硕士毕业生中,33人到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管理及相关工作,5人攻读博士学位,2人出国工作,17人选择到事业单位工作,15人到高校或科研院所就业。总体来说,农学类研究生的就业面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没有人考取国家或地方公务员,也没有个人创业或灵活就业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取向比较单一,就业视野不够开阔。 就国内工作的72名毕业研究生的工作单位地域分布而言,42人选择了在湖南工作,其中32人留在学校所在城市长沙;9人选择在西南省会城市就业,包括昆明、贵州、成都;2人选择了新疆和甘肃;其余选择在中东部城市就业。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较为合理,但也反映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把眼光锁定在学校所在地周边城市,范围比较局限,西部和中部城市很少有人选择就业。 3、就业途径 9名博士毕业研究生全部选择了高校任教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硕士毕业生中有2名毕业生经导师推荐出国工作;5名毕业生攻读博士;5人通过烟草系统招聘考试进入烟草局工作;4人通过用人单位到校园招聘就业;4名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单位工作;33人通过到目的地参加招聘求职;19人通过熟人介绍就业,其中朋友和亲人介绍就业11人;8人通过师兄师姐介绍到烟草公司上班。我校农学类研究生科研时间紧张,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和实验室忙于毕业论文,难以集中精力求职。找工作主要途径还是通过自己参加招聘和投递简历,有时需要在好几个城市之间来回奔波,参加各类型的考试和面试,或者现场招聘, 二、影响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中突显出来的各种问题,诸如某些专业就业率偏低,就业取向比较单一,就业途径不够拓宽,这些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具体有以下几种: 1、社会偏见制约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 目前,社会偏见对农学类研究生就业影响较大。社会偏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生自身对农业存在偏见。某些研究生专业的生源基本上为调剂生,立志从事与农业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生不多,即使是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研究生,也大多倾向于研究所、农业院校或与农相关而工资待遇都很不错的事业单位,一般不愿去农业生产第一线。其次,来自农业系统以外的社会偏见。不少用人单位一看到涉农院校或涉农专业的研究生简历,就以不符合招收条件而回绝。另外,地方农业院校相对于其他重点院校来说并不具备明显优势,有时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文凭的份量和学校的名气。其实,很多农业院校农学类研究生虽然以“农”为主要研究方向,但通过三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使他们完全有能力适应不同工作。 2、学校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效用 农业院校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像对本科生的那样予以充分重视。由于研究生数量较本科生来说相对较少,经费也少。有些学院并没有配备就业专干负责研究生就业,而是由研究生秘书兼任。研究生秘书要兼顾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事务繁杂,很多时候无法集中管理研究生就业工作。研究生可从校园获取的有效就业信息相对不足,或用人单位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农学类研究生就业去向比较单一,就业面狭窄,除升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外,主要通过到目的地参加招聘会就业。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会很少,对专业的需求一般偏好于热门专 业,如计算机、食品科学、会计、园艺,与农学相关的岗位很少或没有,使得毕业生只能外出参加招聘。考取公务员、参加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参军以及灵活就业和进行个人创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体现出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注重程度不高。 3、研究生自身因素 研究生应该正确认识就业,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科技人才总量一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之所以一些毕业研究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这是就业与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研究生是否学有专长,所学知识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各岗位的需求;其次,毕业研究生个人的就业意愿和社会需求存在差异,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基层和中西部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农学类研究生通过3年的专业学习,完全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但在专业方向外的知识极为有限。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欠缺,使得部分研究生不具备胜任相关工作的能力。当毕业生忙于实验任务,忙于撰写毕业论文时,往往容易贻误最佳就业时机。有些调剂生、家里经济困难的或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茫然不知所措,心理负担沉重。有些研究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择业时偏向于大城市,待遇高而相对轻松的工作,不愿意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有时毕业生往往有几个意向单位,或是工作机会,却由于这些原因有业不就。 三、农学类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1、社会大力支持研究生就业 国家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到基层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对于毕业研究生从事自由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就业的,各级政府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和税收优惠。鼓励研究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于在艰苦的基层工作服务期满后,在其他方面应给予优惠。 社会应加强人才市场配置,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要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渠道,就业信息统一开放。用人单位应当消除社会偏见,正确对待农学类专业研究生,结合自身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不要拒“农”于千里。 2、学校的应对策略 第一,农业院校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了解分析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学术和社会活动,使研究生以饱满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 第二,农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设立专门的人员管理就业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多举办研究生的专场招聘会。有针对性地组织就业指导讲座,邀请政府部门、就业服务单位、用人单位、成功人士介绍就业政策,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如何参加求职面试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培训指导。从各方面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推动研究生充分就业。 第三,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帮助研究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同时,营造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氛围,鼓励和引导研究生积极就业;邀请优秀校友对服务基层工作经验现身说法,凡有意愿自主创业的,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和相关创业服务。 3、研究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研究生在就业前对于自身所处的就业形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首先,对于调剂到农学类专业,或是来自农村渴望摆脱经济条件差要找薪水高的工作的这类型研究生,应及时调整心态,消除心理落差,在择业时应该理性化,冷静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求职的期望值,以便更好地抓住有限的就业机会。其次,对于每个研究生而言,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寻求个人的长远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职业理想与职业本身的关系。最后,研究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理论素养,通过专业实习,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积攒社会经验,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将书面知识付诸实践方面做好准备。 就业问题论文: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与人口红利式微给我国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但与此同时为我国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机遇,我们应该多管齐下: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职业教育供给,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应该按照市场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校企合作;作为农民工个人,更应该新观念,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新时期的新型农民。一、问题的起源 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中深层次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2009年2月,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经济不景气失业返乡,失业比例高达15.3%,因此需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户的增收和农村的发展嘲,更关系到我国的深度城市化以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由于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在整个改革开放时期,都处于劳动年龄总人口迅速增加且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通过充分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口红利润,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目前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增长全部来自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预计到2015年将转为负增长,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随着少年儿童人口规模缩小和比重降低,劳动年龄人口供养在学人口的能力相对提高,通过扩大教育和培训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另外。劳动力的短缺必然要求提高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而在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较低,难以适应非农生产的技术要求,延长退休年龄会使他们陷入脆弱的境地。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达到开发这部分人口红利的目的,保持劳动力供给的充足性。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在金融危机和人口发展阶段的双重约束下,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产业升级转型和就业转型,而农村职业教育是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最相关的事业之一。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因此,要加大力度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农民、社会中介组织的多元参与,为农民工的劳动力转移进行扎实的人力资源储备,发挥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结构的转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在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必须调整和升级,以保持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以后,使得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顿时陷入困境。根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0%,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根据农业部统计显示,目前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48%,小学文化程度占39%,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问。对大量经历了增长由快到慢的国家的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停止可以解释减速原因的85%,日本在1990年人口抚养比提高之后,gdp年增长率只有0.85%,因此,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我国,资源重新配置的空间巨大,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东部地区应该发挥其资本和技术优势,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生物、电子、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得农村劳动力具有一技之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人力资本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城市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顺利就业的保障。 (二)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意识增强,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在2006进行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转移”的调查中发现,只有7.4%的农民工接受过进城打工培训,43.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打工过程中没有一门过硬的技术是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平稳发展的过程当中,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仅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的生活,在金融危机到来时,由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的性质,最先受到危机冲击的也是这部分人,此时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工资高低的问题,而是有无就业机会的问题;因此.农民工会最先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自身条件或者降低工资的水平,而根据实际情况,金融危机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不降反升,这就更促使他们及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苦力来获取经济收益。农民工是富有经济理性的,当职业培训能够为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时,职业培训的动机会变得更加具有内生性。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在农村,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生产率低下。第一产业的经济功能弱化,土地主要发挥着养老保障的作用。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返回农村,人们便把目光集中在如何发展农村内部的第二、第三产业,以期获得比从事农业更高的经济收益,目前,许多在外打工、经商的人已经有了多年的外出经历,视野开阔,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本积累,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利用回流效应,充分开发乡镇工业,形成新一轮的创业潮,有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当地就业,减少了额外的迁徙成本和心理成本,便于节省更多的资源用来消费和建设新农村。但由于农村长期以来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应该利用好这一有利的时机,普及推广农村职业教育,根据农民的需要,结合发展的实际,让农民学到发家致富的真本领,实现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镇化进程。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转变,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期较快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发的转移方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社会风险。以往的农民工进城后多数从事技术含量低、替代性较强的行业,为了维持生活,农民工的摩擦性失业水平较低,但周期性失业水平较高,一旦遇到类似于金融危机或者政策性结构调整,将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另外,“民工潮”不仅把大量的流动人口带入城市,也把贫困裹挟到了城市,就业失败和在外流浪的人数增多,在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的情况下,将使社会的不稳定性增加。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基于传统家族人伦信用的劳动力转移方式经不起现代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因素的选择,缺少维持运转的原动力,必然面临着危机。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知识、培训的方式,被认为是能够提供稳定转移方式的有效措施。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做法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资职业教育的力度 首先,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低迷,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农民的低收入水平难以负担自身的职业教育费用,再加上农村的传统观念、恶劣的生存环境制约着农民的教育投入行为。其次,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农民工就业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企业没有为其进行技术培训支付费用的经济激励;而从农民工个人的角度讲,成本最小化是其追求的目标,一般不会制定长远的投资计划,技术培训具有一定程度的外溢效应,这就更要求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才更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三农问题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其解决需要创造各种各样的环境与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有关法律的颁布,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进一步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费短缺、人才外流、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是促进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一是新型农民;二是新型外出务工人员;三是创业者。 (三)依据市场需要,灵活设置学习内容 目前,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市场是检验教育水平及教育效果的场所,只有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才会有所提高,其接受职业培训的热情才会得到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注重与市场、与实践的结合,如今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校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或把握不到位,在生产周期结束之后,培养出来的学员不仅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总之,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针对市场需求的课程设置是学校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 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主要障碍在于培训时间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冲突,有关部门应该因地因时制宜,利用农闲或者农民工返乡时间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但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培训过程当中,应当遵循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将农民工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用简单、务实、实效的方法提高上课效率,已有的研究表明新信息与原经验的结合能够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就业问题论文: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总结了当前高职生的就业现状,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 就业 心理误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改革的决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目前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对于技术应用的侧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这些都是高职毕业生相对普通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优势,更是众多企业单位青睐高职毕业生的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增多和国家对高职学校有关政策的倾斜,导致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却与毕业生人不成比例,这就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分析 1.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念落后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虽然日趋务实,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就业和择业观念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仍然存在与现实需求相悖的传统择业观,表现为有些毕业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总觉得和一些普通求职者相比有比较优势,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盲目求高,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多作考虑;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片面追求大城市,而不愿去西部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发展。这常常出现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合适的现象。 2.缺乏自信 很多用人单位将学历作为应聘者的第一道门槛,对专科生认可程度不高,据统计84%的学生在求职时均遭到用人单位拒接简历的尴尬。这导致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而是听之任之。此外,在面试时一遇到没有准备的问题就心慌、语无伦次,不但没有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给用人单位,而且这种失败经历还会影响到以后的面试,造成就业信心不足。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埋怨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从而产生失落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形成心理障碍。 3.依赖心理重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静候学校与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4.综合素质不突出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普遍素质仍有待提高,这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专业特长不突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作经历。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 三、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1.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要求 高职院校要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要贴近当前产业转型、调整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此外,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人才素质的培养。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及其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加强就业择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融入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及本校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激发新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才需求形势,从新生入学开始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另外,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使学生了解要从事岗位的各项要求,如知识、能力、经验等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职业技能及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从而引导学生改变 “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 3.实施“双证书”制度 在人才培养中,应强化高技能训练,为高职生职业起航备足动力。“双证书”制是高职生职业扬帆一个极为重要的“风帆”。高职生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是这些能力的见证,而实习实训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通过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顺利获得“两证”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4.开展技能竞赛,增强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在高校毕业生总数不断增加的今天,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缺口相当大。高职毕业生只有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技术实践能力,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相关专业技能练兵,引导学生按照职业需求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来强化专业理论、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经常开展各种技术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兴趣。依据专业、年级、岗位需要设置不同项目并予以奖励,学院提供材料、场地,安排教师指导,鼓励支持学生锻炼动手能力。 5.拓宽就业渠道,强化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 实际上产学合作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它可以使高职生的就业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从而突破大学生就业总体困难的困境,实现高职生的充分、有效就业。高职院校要保证高职学生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根据其人才培养特点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模式上走出校园,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合作,充实教学内容。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职生就业问题探究 [论文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和谐之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文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生的就业现状,指出了高职生就业中的不和谐因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促使高职生充分就业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职生 充分就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和谐之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课题。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探讨高职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生充分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生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高职生就业面临的是个体的工作需求和社会工作岗位供给之间的供需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高职生的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培林指出,和谐社会应该存在八种社会结构的和谐,其中,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都与就业有直接联系。高职生的充分就业对实现上述四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生充分就业是保障民生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教育成本采用分担机制,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的投入相当大,由此带来的就业期望值也高。如果体现民生之本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就会遭遇危机,他们的焦虑感就会不断累积,影响其今后的发展。从家庭层面来说,倾其所有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由希望变成失望,对家庭其他成员和周边人的影响十分巨大,如果引导控制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行为,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高职生充分就业是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 发展的根本在于创造,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就是创造发明的历史。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活劳动是潜在的、不能储存的劳动。脱离社会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对整体社会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它不仅影响社会成员创造能力的有效发挥,而且也影响社会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实现,表现为各类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抑制,社会成员无法产生归属感和生存动力,从而丧失了主动融入社会、创造财富的意识,影响了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造成社会成本增加。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青春洋溢,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他们既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又是我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水平的希望所在。在我国总体人力资源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大批高职生踏入社会、充分就业,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高职生就业现状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 (一)高职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由此而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在2004~2009年分别为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2010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40万。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2004~2009年分别为73%、72.6%、71.8%、70.9%、68%、68%,而高职生的初次就业率在2004~2009年为50%、51%、52%、53%、58%、56%,由此可见,高职生的就业形势极其严峻。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展的“瓶颈”。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高职专门人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在高级技术人才的数量高出几倍至几十倍。从这一形势看,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二)高职生就业现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 高职生就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其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工业现代化的迅速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必须靠生产一线上的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早就证明,外资、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都可以引进,但唯独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只能靠自己来培养。为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国家投资新建、扩建、改建高职院校,加快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在就业上却出现了就业率低、就业难的现象。高职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他们毕业即失业,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处于闲置甚至荒废状态,不仅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2.加剧社会不公,影响高校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教育公平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功绩”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所抵消。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毕业后可以获得更好地发展。如果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毕业即失业,其为接受高等教育而进行的投资得不到回报,易引发新的“读书无用论”,也会对人们今后进行教育投资产生不利影响。学生是办学的主体,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失去信心,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平。 3.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里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大了在校高职生的心理压力,易引发大学生忧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以及思想稳定,从而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构建和谐社会中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调控职能,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的和谐 1.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提供就业岗位。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的“火车头”,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第一,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有资料表明,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实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二者兼顾的发展战略。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缓解当前高职生就业工作中的结构性矛盾、地区性矛盾以及企业之间分布不均衡的矛盾。第二,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其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在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65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高职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第三,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现有六百多万民营企业,随着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将是高职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2.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纠正就业市场中运行的不规则行为和偏差,畅通就业渠道,建立和谐的就业环境,逐步减少和消除用人单位因学校、学历和专业所产生的就业差别和歧视,杜绝暗箱操作。同时,政府必须加大与高校毕业生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扩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自主用人权;完善与毕业生相关的就业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实现所有从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并使之能随从业者的就业岗位变动而在全国自由流动,减少就业风险,解除高职生的后顾之忧。 3.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高职生多元化就业。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高职生多元化就业,激励高职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鼓励高职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应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要进一步清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职大学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同时,还要支持高职生自主创业。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的,可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 (二)高职院校要调整办学思路,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 1.积极实施特色化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培养的大学生不是简单的劳动者,而应是具有自身核心价值的劳动力、生产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就不能盲目向本科院校看齐,在教学与学生管理等方面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密切注意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调整办学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特色人才。 2.推动产学结合,尝试“校企联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同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要大胆尝试“校企联姻”,通过和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倾听企业对学生的反映,采纳企业对学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建议;另一方面可与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尽可能地缩短学生素质与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把就业与实习结合起来,形成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3.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在新生入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和心理测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如大二对学生进行社会职业知识的教育,使其明白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岗位职责、基本技能要求。给大三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提高其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此外,还要进行实战演习,强化求职技巧,安排模拟面试训练,加强毕业生职业心理辅导,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搭建平台。 (三)高职生应坚持和谐发展,提升就业能力 1.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一是要树立通过自己劳动取得合法、固定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改变以前只有当干部、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观念,不要只盯住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二是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先融入社会,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我价值,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根据社会需要就业,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观念,进而实现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2.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素养、科学知识,还包括竞争与合作意识、良好的沟通的能力、较强的外语能力、开放的学习态度、健康的心理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高职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就业。在我国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消极等待是无法就业的。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应主动出击,重视自我推销,合理而得体地把自己推销给社会。这就要求高职生应首先树立自信心。只要有足够的信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高职毕业生要学会自我推荐,善于推销自我。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善于观察时机、观察环境,力求通过一定技巧有尺度、有分寸地把自己的才智、知识、技能等成功地展现给用人单位,赢得用人单位青睐,争取工作机会。 就业问题论文:浅析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硕士研究生 就业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不断攀升。“入口”处招生比例逐步扩大, “出口”处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笔者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探讨对象,就当前的就业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不断走向考研道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放大。那么,经过三年的学习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笔者走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具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展开分析,试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悠久而又崭新的学科,学科建设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丰富。1984年我国正式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学生教育管理;科研;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等。但是跟据实际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概是考博、考公务员、考各类学校和其他。考博方面,很少再有继续攻读本专业的学生,大都选择类似学科或者直接转向其他学科。考公务员方面,该专业研究生一直在屡败屡战中摸爬滚打,据其介绍,由于专业需求量小、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他们只有选择条件较少但竞争激烈的岗位,也使得其不断受挫,困难重重。到各类学校方面,在被调查人数中,大都签约的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 的岗位就要属辅导员了,但是如今辅导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也在不断深化,还有部分毕业生表示并不愿意做学生工作,所以学校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其他的一些就业方面,诸如各类企业、创业等,比例较少,该专业研究生大多倾向稳定保障的行业,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 总的来说,该专业实际就业范围比较狭窄,毕业生就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行列,考公务员和考博难度较大。加之该专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较低,思政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强,担忧“毕业即失业”,出现一些就业恐慌,没有表现出硕士研究生的竞争优势,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就业观念等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扩招的步伐,普通高校的硕士点不断增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上升,但是普通高校的教育体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没有同步的跟上。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首先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涣散,某些高校研究生处不能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具体管理,大一统的管理方式既没有针对性又不能立竿见影,管理空泛。其次学科点建设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专业教师配备不齐,课程设置陈旧落后。没有确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制管理流于形式,许多研究生与导师联系甚少,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再次就是人才培养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处理能力,然而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都只是理论学习,埋头写论文,缺乏实践锻炼。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锻炼要求不强,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认真参加思政工作助理环节和教学实习环节。另外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就要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共赢的双向效果。各个学科点可以组建几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研究生既可以跟随自己导师做科研,又可以在导师团队影响下,学习他们共有的学术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深导师与研究生的情感。同时,人的教育管理是主观的,需要客观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导师制度建设,应建立一系列导师任免制度、导师评估制度、导师汇报制度等。 (二)硕士研究生自我能力提升 硕士研究生要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把专业与自身更好的结合起来,突出个性优势,优质就业。 首先要坚定信仰,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多学习相关学科理论,将他们融合贯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实践操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助理实习中,学以致用。再次要提高能力,提升素质。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信息传播的视角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年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学生却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困境,而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少。文章选取信息传播这一视角,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的渠道加以梳理和分析,发现信息仍是有很多途径传播只是并没有被广泛地关注和使用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因此,建议学校和社会注重信息传播的建设,指导学生关注就业信息,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心理辅导。 论文关键词:信息传播;大学生;就业 一、引言 大学生被视为国家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拥有双向选择的自由,而如今这些天之骄子同样也面对着就业问题,并且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这一现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接近13%,预计之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长。截至2007年9月1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140万人未能如期就业,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将加入今年的就业大军,与559万新毕业生“抢饭碗”。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以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200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更难。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要求,高校要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落实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所有高校要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社会、学校、学生本人是整个就业环节的重要因素,而高校则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是前置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一环,因此,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在大学内进行就业辅导,提高高校就业指导的服务水平,对于解决实际就业问题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而在多年从事就业指导的过程中,笔者与学生有很多接触,尤其是那些成功找到工作的学生普遍认为,信息的获得是就业的关键,贯穿整个就业过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成本降低,时效性高,信息的来源不只局限于校园内,信息的传播和获得信息的渠道越发广泛。就业活动最终还是落实到学生个体,能否顺利就业和学生本人的各方面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大学生获得与就业有关信息的渠道的研究,可能是学校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良药,但这是以往众多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研究文献中极少提到的。 二、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渠道分析 2700万大学生,相对中国l3亿多人口也许不是大数字,但就是这个群体从信息传播的特点上来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信息传播圈,能够广泛而迅速地获得信息,并散发出巨大的信息辐射能量。 从信息传播方式看,大学生的信息传播呈现双重特点。一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的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的速度极快,尤其是在通讯发达的现代,从过去的书信到网络、手机的普及,最典型的莫过于各大高校的论坛,仅水木清华bbs的在线人数都在20000人之多。而且由于大学生的群居性,信息的传递者往往成为同一条信息的接收者。因此,在大学生中,从信源发出的一条信息,很有可能在大学生中形成多次的重复性影响,从而强化了同一条信息的影响力。 另一个渠道则是外部辐射。作为代表国家未来的力量,大学生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也使得大学生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例如,当年的一部《大话西游》在最初上市时,寂寂无声,然而由于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而迅速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热点。与此同时,接近2000万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从拿到录取通知书,走人大学校园的那一天,他们的声音会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的声音,他们的选择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片断。因此,大学生获得的信息会呈几何倍数地在各地和各行业扩散。而google、baidu的火暴预示了一种趋势:面临信息的剧增和技术的实现,社会以及个人需要创建新的知识构建与管理方式。当代大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跟随技术的脉搏,调整个体的信息管理方式。 虽然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得与其他各方面信息获得和传播的渠道相似,但是在每个方面信息的内容、途径、有效性不尽相同,以下将一一进行分析。 (一)校园网络 1.高校bbs论坛。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bbs,这些bbs工作版面,是毕业生求职、找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途径,也是被普遍认为学生自己找工作中最为有效的途径。 以浙江大学缥缈水云间bbs为例,work版从9月份开学就开始火暴,每天登陆的次数常年居论坛前三。招聘信息来讲,bbs上及时了最新的招聘信息,一方面学生通过各种外部渠道获得的信息自发地公布到版面上,与更多同样面临找工作的“战友”们一起分享;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和猎头将所需人才的信息直接到论坛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才,目标明确,成功率也高。 从招聘流程上来讲,学生可以通过bbs上与用人单位招聘相关人员实现对话,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此次招聘人员的需求以及流程等细节问题,一些常年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查找前几年的论坛记录获得。论坛上有很多关于就业问题的精品文章,就拿简历的制作来讲,在论坛上除了中英文模板,还有往届学生的制作心得,帮助后来者在制作自己的简历时突出重点,避免常见的一些问题,一些英文专有名词在这里也可以找到,这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节约了时间,更可以少走弯路。随着就业问题的加剧,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面对的困难同样加剧,很多招聘人员都说自己3秒钟就看过一份简历,为了有效选择到合适的人才,除了安排简历筛选,还会有笔试、面试,许多知名公司安排面试轮次甚至达到4次甚至更多。论坛上重要资源之一就是在巨大压力下找工作的心得体会和针对各个公司的考试经验,这些“笔经”、“面经”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整个招聘流程,提早做好知识、心理、着装等准备,有助于顺利进行笔面试,这些新的经验又被写成“笔经”、“面经”与后来者分享。 这种学生间通过网络论坛平台的无私分享机制,在学生圈中是最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大学生在论坛上自主学习获得想要的知识,同时不忘把自己的收获,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留给后来者加以借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2.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各大高校都建有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一些提供有性格和职业能力测试的软件,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辅助工具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从而选择可能会适合自己的工作类型。另一些学校接待的有人才需求公司的信息都会通过该网站进行,学校相关招聘宣讲会的时间地点安排、各大招聘会的时间地点和参与公司的情况等都会及时地在网站上公布,方便同学了解学校方面的就业信息,而这类公司往往规模比较大、知名度高、提供的岗位待遇高、入职培训完善等等,更符合学生的就业期望。能到学校招聘的公司,需要花费一定人力物力,更期待能在学校尽快找到合适的人才,针对性也很高,有利于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就业意向,双方满意度往往也会很高。 (二)校外网络 1.招聘网。各找工作的主流网站,这个比起bbs就难说多了,因为它确实有很多,并且优劣不一,如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应届生等,都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求职信息网站,上面了大量的招聘信息,同时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简历详细填写在上面,比如,chinahr(中华英才网)的简历可以简单修改后投给不同的企业,减少了很多的时间,并且中华英才网还外包公司招聘的简历筛选甚至笔试面试服务,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对于应届毕业生求职或者大三的学生寻找大牌公司的实习机会丰富自己的简历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对于大一大二仍处于迷茫时期的学生来讲,关注各大招聘网,一方面可以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尤其是与专业对口或相关的公司和领域,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2.订制服务。随着博客和et历等互联网服务的兴起,谷歌、雅虎等都推出了博客或者日历的订制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订制相关新闻,比如说,对于应届毕业生求职,用googlereader或者其他订阅器订阅求职相关的网页,每天从这里你可以得到30个左右的职位空缺信息,并且都是针对毕业生的,大大提高了信息接收量,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同样可以通过rss订制自己所关心的与求职就业有关的内容,实时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心理和信息上提早做好充足的准备。 3.公司网站。目前毕业生期望求职的公司都建有自己的公司网站,像宝洁、摩根等公司的招聘就直接在公司网站上进行的,对于想要就业而没有面临就业的同学,可以经常登陆公司的网站,了解公司招聘时问表和流程,金融、快速消费品、咨询等公司的招聘往往都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提早准备突击练习而得到提高的,所以想要就业的同学可以制定一份学习计划,专门针对自己期望求职的行业、领域、公司来准备面试知识,这对于非专业对口但期望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同学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大部分公司,人员招聘计划可能跟应届毕业生关系不大,往往都是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少人单独招,也就是按需招聘,这样很可能不会专门组织大规模的人员招聘活动,这些信息在校园的招聘网站和大的社会招聘网站都是看不到的,但是都挂在公司内部网站上招贤纳士这部分类似的板块中。对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前的几种信息方式,hr经常会收到大量的招聘推荐书,但是公司内部网站上的相对比较少,如果投放及时获得面试机会成为正式员工的概率也会大些,而这部分信息也是最难关注的,信息收集量比较大,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对自我有明确分析的人,有明确的求职意向的同学,可以选取几个有意向的该领域的公司,经常登陆公司的招聘信息,这样获得期望范围内工作的可能性也会大。而对于非应届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实习的方式,提前到期望的公司内工作一定时间,一方面学习和了解期望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并且和期望值相比较,避免过于理想化或悲观化,另一方面为毕业工作积累同领域的工作经验和人脉,可能的话毕业后仍能留在这个公司工作,避免面临毕业而急于奔波找工作的困境。 (三)组织信息 1.学校、学院、专业。近些年来面对学生就业困境,全国各高校都意识到校企关系的重要性,学校都会与一些企业达成良好的学生推荐意向,每年企业都会在学校招聘一定量对口专业的学生,一些规模大的学校,下级的学院甚至各专业、教师手上都会有一些企业资源。虽然这些资源未必很多,也不是对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适合,但是对于就业岗位和毕业生的匹配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信息资源。了解这部分信息,学生扩大了就业选择的余地,成功率也会很大,长远来看在公司工作的校友之间情谊关系也是开展工作的宝贵财富。学校通过了解企业的需求,在课程上也不断进行调整,使学生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内容不至于过于脱轨,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早为社会作出贡献。 2.社团组织。社团组织狭义来讲,是指那些以一个共同目标而聚集起来的学生组成的学校团体,这些团体有些是艺术性社团,有些是兴趣喜好类社团,有些是对外交流活动的社团,也有些是针对于就业指导锻炼甚至是某些知名公司在学校设的学生俱乐部。与就业有关的社团组织能够帮助学生提早地适应就业环境,不断与社会企业接触,选择自己理想的就业范围。而其他社团组织同样使学生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锻炼,并且为求职增添丰富的生活素材。 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经过上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目前就业信息非常不对称,但是学生仍然有很多渠道接触到与就业相关的信息。目前许多学生面临的是“想找工作或者为找工作准备些什么,但是不知道怎么办”的困境,因为现在人才市场是一个严重的买方市场,作为卖方的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学生很希望努力,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做。所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就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一环。 对于找工作的人,任何时候找工作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压力等待未知结果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只顾着焦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了。平和的心态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不仅会影响你的心情,对你的面试表现都会有比较大程度的影响。虽然现在看到别人一个个都定了工作,但是自己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的心态在平常就要开始锻炼,学校应该开始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及早做好心理准备,并且学会自我调节。对于学生找对位置是关键,要了解自己,不要盲目找。其实你只是在找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不要过度追求薪资、解决户口之类的问题。了解自己了,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当你发现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工作也在找你。当然,这点很难。其实求职也是个认识自我的过程,但在学校的教育中有严重缺失,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不断地在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鼓励学生及早关注就业,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学生有很多信息来源,但是往往因为没有意识到就业的严重性和重要性,而忽略这方面的信息积累。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对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在接收信息外自主寻找,主动出击,更有效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此外,学校应该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扩大学生就业面,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安排,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同时,加强校园自身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帮助学生在校园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让信息化来改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就业压力,帮助指导学生顺利就业,解决就业难的难题。 就业问题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异常艰难的现状,本文从就业难的原因着手,提出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应该灵活机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同时要勇于自主创业,还要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力度。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难 职业能力 就业观 2010年两会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关注焦点和社会问题,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进口明显下降,我国出口减少,企业效益降低,不少企业大量裁员或缩减招聘人数,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如何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 1.2 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3 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 3.1 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高校就业部门应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 3.2 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求职要求调整就业心态 在就业时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也可以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或可以灵活就业等。在校学习期间增强兴趣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择业观与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 3.3 勇于自主创业 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 3.4 继续深造 既然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那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再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3.5 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既然在就业方式上实行自主择业,大学生就该应熟悉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了解就业形势动态,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标准。还要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 3.6 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首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证。在大学期间应提升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审美能力、组织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知法守法、公平正义的品格。其次,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补充新知识、新信息。再次,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也就是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的本领。 总之,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就业问题论文: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以经济学和教育学为研究视角的众多探索步履维艰时,本文尝试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角入手,通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的再认识,溯源大学本质和本职,从而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拓宽思路。 关键词:公民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引言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今天,学术界更多地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研究集中在了经济学和教育学上,从供给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等相关理论入手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为该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然而,在我们千辛万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寻找出路的时候,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认识远没有达到本质的回归程度,那就是在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大众的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本质是什么?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角来溯源大学本质如何能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拓宽思路、另辟蹊径?相信这就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一)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社会背景 自古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将公民社会叫做“politike koinonia”开始,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的“市民社会”,再到马克思社会主义者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直至哈贝马斯运用“公共领域”来阐明对公民社会的认识,以及苏东剧变后“公民社会”概念的迅速转换和流行,“公民社会”理论成为当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正是缘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建设民主、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公民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乃至全球政治文化中的核心意义也显得愈来愈重要。 当代“公民社会”理论主要是基于“国家—经济—市民社会”三分法来进行阐述和研究,也就是强调文化领域作为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并列的单独一个领域的独立性,这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轨迹不谋而合。高等教育及其组织机构——大学,在现代成熟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是由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的,其核心作用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简单概括,公民社会与高等教育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大学是公民社会构建主体——公民的“养成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不断向前的最高精神“引领者”,这正是对大学本质和本职的回归性认识,也是本文成立和展开的核心源发基础。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博士在《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长篇论文中,逐步深入地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现在国际上通常用这一划分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通行指数。 在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进程中,作为大学两大核心功能之一的合格公民“养成地”功能发挥作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从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9年629万人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奢侈品”。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9月6日新华网访谈中曾谈到,高校扩招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正是对高等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的公民社会属性的验证和回应,而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归罪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则导致我们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坐标发生严重偏离。所以,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一个再认识:看似高校扩招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短期表象迷惑了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性的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培养“合格公民”、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一个必然结果;其作用是不断提高全社会公民素质,为社会向更高方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一)反思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纠缠”导致了什么? 为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增加有效需求拉动就业需求到质疑高校扩招“过度”,从调整产业结构到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展开相关理论研究,献计献策。然而时至今日,该难题却依旧未见破解。通过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奥肯定律将高gdp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三个主要目标,就业问题归属于经济领域范畴已无可置疑;而通过对大学本质的追根溯源,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民社会属性亦十分明确。如此一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势必出现一个悖论,即将大学作为解决归属于经济领域问题的现实同公民社会中大学的本质的严重背离。高等教育和经济“纠缠”在一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高等教育“庸俗化”,大学发展严重偏离本质。 大学“不是政府、不是企业。从其宗旨、目标、组织、产品等多方面的属性来看,大学属于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尽管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产业化、法人化、私营化等背景和问题,但是,如果从起源和发展轨迹来看,现代大学是由西方中世纪大学演化而来,即是宗教和世俗知识团体的演化物。 因此,尽管大学时刻离不开政治和经济的现实条件,时刻面临会被“政治化”或者“商业化”的可能,但是始终伴随其发展的核心是传播知识,不顾一切追求真理才是大学的本质和本职。对大学的认识一旦回归了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注度与日俱增、在面对高等教育无论怎么改革却似乎依旧受到质疑的现象背后,透射出的问题本质是:大学偏离了其无条件追求真理的本质,却被迫“承担”起了“就业”这样经济领域的“功利性”政府责任,其结果当然是“本末倒置”、问题百出。 (二)反思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职? 在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都放在了高校身上,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状况发展到了“毕业即失业“的境况,更是让高校质疑不断,矛头直指高等教育。然而,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不可逆转的发展轨迹中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职?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公民社会”理论中找到了答案。第一,就业问题本质上应归类于经济领域范畴,不应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职责人归为大学,这只是整个国家、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一个部分而已。第二,就业问题不是大学的本质和本职。构建成熟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此进程中,高等教育扮演着核心角色,主要原因归于两大功能:合格公民的“培养地”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引领者”。公民社会的构建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具有“合格公民”。什么是“合格公民”呢?简单说来,就是同时具备“公民身份”和“公民素质”的人就是“合格公民”。而在有效地参与民主的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等公民素质养成上发挥核心作用的关键无疑就是高等教育。文化领域的高度发达是文明社会显著标志之一,大学追求真理的本质对一个国家、社会不断前行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大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引领社会文化和培养合格公民,解决就业不是其本职。 三、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两点思考 (一)思考一:回归大学本质,重塑“象牙塔”精神 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之所以屡步为艰、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好比“没有找对开门的钥匙”一般,一直处于“错位”状态。从“公民社会”理论来看,要想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要充分认清就业问题的经济领域实质和大学追求真理的本质和本职,改变围绕就业“指挥棒”发展高等教育的现实,把本就不该属于大学本职的就业问题卸下,理清高等教育同经济的“纠缠”,避免“不伦不类”,实现大学本质的回归,重塑大学作为培养“合格公民”和引领社会文化的最高“象牙塔”精神,将注重研究和创新、独立和自由的“大学之风”发扬光大,让高等教育在成熟公民社会构建进程中发挥应有功能。 (二)思考二: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本文至此之前的论述似乎让人不免产生一个疑问:高等教育难道就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无任何关责?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对高等教育质量该怎样进行有效监督而又不影响其本质发展才是重点。 公民社会是凸显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民主社会。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思想开始,经过帕森斯的“社会共同体”、前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后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和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当代美国政治学家科亨和阿拉托的“重建公民社会”,经济领域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社会组织和民间公共领域成为公民社会的主体,形成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三分的社会生活划分模式,从而完成了将公民社会指向社会文化领域的当代转型。大学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引领者”,其核心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大学的本质和本职就该同其核心地位“一贯到底”。如此一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开拓另一种思路:一方面,将大学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责任人”的“桎梏”中释放出来,让高等教育回归本职;另一方面,从成熟公民社会中寻找解决之策:既能对大学起到质量监督又不怕破坏其独立、自由属性的公民社会核心载体——非盈利组织首当其冲。因此,通过民间认证机构的“第三方性”的充分发挥来监督高等教育质量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真正“责任人”——经济领域解决途径的相互配合,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必定会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翻开崭新一页! 就业问题论文:浅析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 论文关键词:和谐校园 贫困大学生 就业工作 对策 论文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很大的、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阐述了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工作建议以缓解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庞大,在社会经济结构性调整和人力资源需求增加有限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攀升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贫困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建设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使得贫困学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问题已经有了较大改观。与此同时,贫困学生就业难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愈来愈成为制约其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关注贫困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课题之一。 一、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加巨大。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贫困大学生入学难和读书难的问题已逐渐改观,与之相比,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仍是高校就业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7年扩招起,贫困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是大学生中重要的群体。以2006年为例,全国高校共有在校生1700多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在20%~30%之间。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减少社会不平等,贫困阶层提升自己。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被贫困家庭视为改变命运的捷径,但如果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将动摇人们对教育甚至社会公正的信心。高校贫困学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对贫困学生施以援手,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因素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社会、家庭和个人三大方面因素。 1.社会因素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预计2008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4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仍维持在900万左右,高校毕业生已超过新成长劳动力半数、新增就业岗位半数。劳动保障部连续几年对全国103个城市就业市场抽样表明,需求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约占总岗位的22%左右,2008年解决高校毕业生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的任务非常艰巨。 (2)高校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误区目前,高校的贫困生政策重点仍然放在物质和资金资助上,“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较多,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较少。同时,一些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还很不平衡,侧重就业指导,忽视心理辅导,教学方法单一;侧重普遍教育,忽视个别教育,针对性不强;侧重就业安置,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片面追求就业率。 (3)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存在误区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有意无意的在求职者中寻找高分毕业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而贫困毕业生具备这些条件者较少,被企业拒之门外,失去了一些就业的机会。 (4)其他不和谐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思想,某些社会舆论的不正确导向,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社会腐败问题等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例如,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大部分贫困生本想通过就业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和理想有时差距甚远。 2.家庭因素 (1)经济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巨大近几年毕业生求职成本(形象包装、制作简历、电话费、门票费、路费、食宿费等)不断攀升,贫困家庭再支付了高额的学费后,已无力支付学生用于求职的费用。求职投入上缺乏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大学生成功就业。 (2)贫困家庭社会关系少,缩小了毕业生就业渠道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关系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有数据表明,通过朋友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达34%;通过亲属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在27%。学生毕业求职,通过朋友和亲属介绍找到理想的工作是两条重要途径。与普通毕业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关系少或过于简单,在就业途径选择上的余地也就少了。 3.个人因素 (1)成绩因素贫困大学生中除了个别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外,其他大多数表现平平。大部分贫困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一边打工,难以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不佳,而且由于基础原因,外语、计算机水平有限,这些都在就业时成为一道门槛。 (2)择业期望值高,择业观不合理贫困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家庭是四处举债读书,学生希望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高回报;有的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读书意味着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衣锦还乡、光耀门庭。择业期望值较高和不良的择业观使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3)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综合素质欠缺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在进入高校以后,由于贫富差距的明显,更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卑心理。又因为经济或心理原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造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欠缺,这必然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三、新形势下,高校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全员参与 首先,高校要从感情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每一位贫困毕业生;其次,切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要调动全校上下的力量,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再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的支持,从而在政策、经费、服务、项目等环节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2.深化改革,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高校要结合国家现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政策,整合各方面力量,制定适合校情的贫困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出台优惠政策,为贫困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加大对贫困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和支持,拓宽勤工助学渠道,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与自助机会。同时,要教育贫困大学生以适当方式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感恩意识的培养。 3.努力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就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减少人情因素,对待毕业生要一视同仁,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互相帮助和支持,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消除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精神上的自封自闭等消极影响,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保障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就业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4.采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观,要选择能发挥作用、有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岗位;引导学生拓展就业思路,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去、到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同时,在心理素质上提供咨询与辅导服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心态。 5.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择业过程遇到的问题 为贫困大学生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尽力为其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工作实训达到培养贫困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通过提供免费的外语和计算机等级培训等,促使其掌握现代应用技术;引导他们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以扩大知识领域,锻炼交往能力,锻造健康心理。 6.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方式,拓宽就业渠道,为贫困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建立贫困家庭毕业生信息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其就业;深入开展走访用人单位工作,邀请他们走进学校,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重点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免费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查询,提供远程面试;做好贫困大学生毕业跟踪服务等。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采取有效措施对贫困毕业生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全方位、系统周全地帮助贫困毕业生实现就业,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团队建设论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建设研究—以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为例 论文关键词:高职外贸 英语课程 群课程团队 建设效果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1外贾英语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009年笔者发表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一文提出了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和外贸岗位英语三门课程的外贸英语课程群的概念,即以外贸英语视听说为核心涵盖基础课程“外贸英语函电”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外贸岗位英语”作为三门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2.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 2.1构建前提 (1 )成员间相互补充的知识技能。这里主要是指在成员组成上要特别强调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融入到课程团队能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课程团队中的每个人对其他成员都应该尊重和信任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 (3)成员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教学改革目标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但任务联系紧密,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能负起工作与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的责任。 (4)成员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团队带头人之间都能以他们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大家畅所欲言,及时消除误会.达成一致。 2.2建设目标 课程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主要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部分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高职外贸英语课程团队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在将单一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3.1吸收企业人才。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课程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增加团队教师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选送教师参加外贸英语或商务英语培训:购买相关外贸英语学习资料。(2)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应紧密结合外贸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3.4完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方面。三门课程均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教材的编写把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优秀外贸英语课程与相关知识网站等。 3.5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第一外贸英语课程群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因此课程组成员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尽量拓展整个课程群的覆盖面.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第二、三门课程之间教学难度是有所区分的.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相对容易难度较低外贸英语视听说培养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外贸岗位英语作为外贸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最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辅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一听说读写译技能。 3.6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外贸英语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外贸英语学习方法等研究。 4、结语 课程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有学校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只有团队成员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实现课程团队建设的目标。 团队建设论文:试论地方普通高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 专业教学团队 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从探讨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总结了教学团队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某普通高校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探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五大基本内容和任务,并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论证了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界关心的主要问题。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对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高等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在其它学者关于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结合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及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团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学团队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教学团队的概念及内涵;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教学团队的价值取向;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教学团队的管理以及我国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 1.教学团队的概念。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教学团队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从“团队”的概念延展的“教学团队”概念。该理论认为“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具有一定互补技能,愿意为某一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或正式群体。有5个基本构成要素(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及计划(Plan)。“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团队的一般属性,同时体现“教学团队”的特殊性。因此,从这一理论延展,“教学团队”的概念较多的表述方法是“教学团队是由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协作的教师组成的正式群体”;“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组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指在高等院校中,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他们认同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共同目标,并能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分担责任,其行为和谐统一,为共同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而努力的集体”。另一种是基于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中对教学团队的要求进行的概念界定。“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 2.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近来来,不少学者根据教学团队的概念的界定,对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多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教学团队组建和形成的原动力,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归宿。目标应是多层次的,如专业教学团队,其目标是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功能的达到某一等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由于专业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有下一层次的目标,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均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但不论组建何种类型的教学团队,其顶层目标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②有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团队目标最终是通过人去实现的。因此合理的人员梯队,其合理性体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领域结构,甚至性别结构等多方面。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完成团队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团队建设是否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③有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的意义所在是成就事业,尽管在成员类型上,有团队负责人、团队核心(骨干)人员和一般人员,在分工上承担不同的任务,但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实现的目标随着学科领域的发展、交叉和融合,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攻关。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才能形成“整合效应”,达到1+1?2的效果。即使团队成员是强强组合,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也很难完成团队目标。④有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教学团队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的结果或是成功或是失败,成功的成果如何分享、失败的风险如何分摊,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它是实现团队目标,保持团队协作精神的制度保证。⑤有明显的绩效或取得绩效的趋势。绩效明显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成果应在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加以体现,如在具体的教学建设中取得的各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示范中心、品牌(特色)专业等。或者通过教学团队的短期建设,有取得明显绩效的良好趋势。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由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论述,我国目前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大部分集中在课程建设的研究上,而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的研究报道不多。以湖北省省属普通高校湖北民族学院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我们根据园艺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确定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适时跟踪人才需求状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2.专业办学条件的建设。其基本建设任务是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科研设备、专业图书、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校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及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明显绩效,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的目标。 3.课程建设。其基本任务是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的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材的选用与建设。在校、省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5.教学管理建设:其基本任务是修订和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使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评价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三、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论述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在园艺专业开办20年后于2003年开始组建,经过7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9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2%;有博士11人,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7%;有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第一、二、三届教学明星3人。该团队于2004年确定了园艺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建设工作,使我校园艺专业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师资雄厚,教学优秀,在同类型高校中具有辐射示范作用,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且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本科专业。”并在总体建设目标基础上,确定了五项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根据分块目标和任务,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按照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分工,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办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小团队。发挥各负其责和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制订了《园艺专业教学团队运行的管理机制和实施办法》,通过七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先后于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0年4次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四年的立项建设,2008年完成了“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随着“高海拔地区蔬菜产业模式的建立与推广”、“武陵地区柚类种质资源圃”和“农业现代化工厂育苗基地”的建立,园艺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根本改善。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近五年来先后承担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7项,校级教研项目14项,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及教育研究成果3项;共建设省、校、院三级精品及优质课程10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专业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称号,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也被确定为“湖北省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论文:浅析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学科团队建设研究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学科组织 知识人 人性假设 论文摘要:遵循学科的本源是知识,学科团队是“知识人”的逻辑,论述了大学学科团队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知识管理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和综合越来越突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大学学科团队知识进行高效管理,提高学科的集成创新能力,既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科团队建设的根本目的。 1学科的知识原性意义 首先,从学科的知识形态和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学科”这一概念的起源与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一词译自英文的discipline,该词源于希腊文didasko(教)和拉丁文( di) disco(学)。萨美尔的《英语词典》(第一卷)、《世界辞书》、《牛津大词典》(第一卷)、《苏联大百科全书》等都对discipline进行了注解,一般都包括科学门类或某一研究领域、一定单位的教学内容、规范惩罚等含义。因此,从其本源来说,学科作为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它的发展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其本质特点是不断探讨,发现新知识,不断加深和拓宽人类认知领域。 其次,从学科的组织形态来看,学科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在于:知识是学科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学科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而相应地,学科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在现代大学,教学与科研成果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需要一种团队协作。就知识的基本特性来说,知识共享对于知识的创新和应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知识的特殊性在于,其应用不是收益递减而是收益递增的。知识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值,知识管理对于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作为知识人的学科团队 人性假设是指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正如道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所说:“每一种管理决策或管理行动都以关于人性及人的行为的假设为后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不同的人性假设导致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但是,这四种人性假设理论都未能很好地揭示学科团队的特性。 弗·兹纳涅茨基把“知识人”作为自己在知识社会学领域中的研究对象。在弗·兹纳涅茨基角色分类框架中,教师被划归在“学者”类型中的“知识的传播者”亚类型中。根据弗·兹纳涅茨基的知识人角色分类谱系,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划分类别的依据是其参与的知识系统和对知识的参与方式。学者参与的知识系统是科学知识领域,参与的方式是专门致力于知识的开发,是知识的创造者。教师依赖的是对学习者有帮助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参与知识的方式是“传播知识”。因此大学教师是真理的发现者、知识的传播者的结合体。大学学科团队是为适应学科的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有形或无形的教师组织形式。作为个体的学科团队成员,在素质方面,他们拥有知识资本,具有学习能力,拥有创新能力;在心理方面,他们具有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价值追求,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眷度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彼此分享与束换知识,进行知识的使用,实现知识的创新。学科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作为一个知识节点,通过网络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平等互联,不存在任何层级,构成一张对等的知识网。这种对等知识联网使知识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大大增加,正是这样的知识体系,使得团队及以此为基础的组织有更大的“能动性”。 同时,作为一种学科组织的教师群体,学科团队又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科团队是以学科为依托的,没有学科也就无所谓学科团队。团队所依托的学科,一般也就是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术领域。其次,由于学科团队建立在学科的基础上,就使它具有了相当大的学术上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使得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科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情感模式等引导学科团队,熏染着他们的意识,形成他们的习惯,激发他们的思想,成为理解、传承学科精神和学科精髓的知识人。再次,学科团队不是一种行政组织,但是学科带头人以他的学术思想、人格魅力和权威影响团队成员,在学术上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另外,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语言系统熏陶着学科成员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工作风格和行为模式,使学科成员带有明显的学科特征。 3大学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内涵 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范式是指一种有目的地解决学科整体的价值创造、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运用问题的模式,是一种贯穿知识的产生、传递及至运用的效果等整个过程的形式和规律对知识管理范式的研究。具体而言,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 1促进学科成员个人的知识成长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持续学习;将知识资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和科研中便捷地应用知识资源,提高效率及效果,并有效地参与知识共享和交流,谋才长期持续发展。 3. 2促进学科组织的知识共享 学科知识管理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和保障团队成员之间识共享的机制,同时积极建立在团队学习和团队合作基础配文化创造,使得学科成员通过彼此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来学习创造新的知识。 3. 3促进学科知识创新 通过知识管理达到对知识的主动引导,并进行科学规划:分析知识地图,了解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规律,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个人、知识与学科联系起来,进行学科知识创新。 3. 4促进学科建设的管理效能 一个学科组织,如果能够做好知识管理,建立知识管班系统,随时收集和整理学术前沿进展信息,则学科建设的开展将更有指导性,从而提高学科建设的管理效能。 4大学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 4. 1团队成员个体的知识管理策略 作为学科团队成员个体,要在分析个人对专业知识资源的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学科成员在不同层面的人际网络中获得大量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往往是最直接最深人知识的来源;建立和维护学术领域知识体系,引人BLDG WIKI等网络平台,对个人的专业知识资源进行具体分析,确定相关知识的专业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分类纳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以便在教学和研究中使用。维护和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与他人进行互动知识交流。 4. 2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 学科团队作为知识的生产、创新及传播的基地,学术资源的拥有者,其对于知识的管理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内部进行着知识创造、知识积累、知识共享及应用。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支撑着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个人知识转化为团队的知识等具体环节。 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团队共同愿景。学科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是学科成功的关键,缺乏沟通与合作,整个团队就犹如一盘散沙,会极大影响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学科团队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培育与其他成员的信任关系,实现知识的共享,提高行为与决策的透明度;学科团队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合作环境,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参加问题解决和决策;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有感召力的团队文化,高度认同团队目标、规范和价值观,对提高团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培养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理念,并建立一种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内的多层激励机制,使每一个成员意识到自己是学科组织中的一员以及自己在组织中的价值,让他们建立起对识别、保持和扩展自身知识以及更新和共享知识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科成员才会主动与他人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这也是隐性知识管理成为知识管理重要内容的主要原因。 5结论 当代科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学科间不断交叉、集成和融合,不断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我们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重视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分析制约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不利因素,形成学科团队的相互信任机制,并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初探 [论文关键词]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对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仿真等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合力;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管理。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并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毫无疑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并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工作。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团队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增进学校各方面的协作和整体能力,有效地提高组织效率。实际上,就高校教学而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单靠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人们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主要以教师个人为基础,教学团队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建设以任务为导向的高绩效教学团队,对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学团队必须承诺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目标任务,要完成最低建设条件并能成功冲刺相应目标。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整个学校上水平、上档次的必要保证。如果一个学科中没能建成与教学和科研相适应的教学团队,没能将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没有学术造诣深、学术道德良好、能团结本学科教师的带头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只有以合理的规划来提升教学团队的水平,学科建设才能落到实处。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不仅在教学中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同时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积极而富有意义的工作。2005年,以化工原理团队的主要教师为支撑,成功申请成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品牌建设专业,极大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清洁燃料技术开发中,充分发挥了教学团队在科学研究中的骨干作用,团队的成员结合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石化行业发展特点,在能源、燃料、环保、催化剂材料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该团队以其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成果显著等特点而跻身于“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的第一批学术创新团队行列,并获得连续三年的经费资助,这对学科建设和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对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智力保障作用。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继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它在化工类专业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及能力的双重教育任务,即化工原理课程强调培养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后续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以及认识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拓展,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建设成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对于推进课程的后续建设、推动学校产学研合作办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表明,通过抓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较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认识实习及专业实习的过程中也明显加强。同时,通过抓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如课程的网络建设、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的实习基地建设等都得到了具体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实验室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教学团队建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并加深,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教学系统、即使是一门课程,也会变得非常复杂。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未来发展的预测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团队的组建为所有教师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搭建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调研或参加学术会议,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及教育在线等途径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团队的组建让教师们在合作性的团队工作中品尝到人生的愉悦和工作的快乐,将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和谐一致,使学校成为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 4、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从效率的角度看,团队可以通过内部的整合在成员之间实现人才培养技巧与经验的互补,这为分层次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由于吸收了青年教师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为团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教师相互配合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聚集优势力量、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队伍。根据我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应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增加案例教学,注重工程观念培养,努力培 养学生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资源,建设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实验仿真等教学环境,强化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2、实验室建设。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构建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由单一的验证型实验向综合型、开发型、设计型实验转变,实验室全方位、全时段面向学生开放,使之成为本科生综合性、创新性、研究型的实践教学基地。 3、实习、实训、仿真等基地建设。 加强实习、实训、仿真等环节训练,建设燕化化工原理认识实习基地、计算机仿真培训基地。调整认识实习内容、重视认识实习环节、改善认识实习条件,构建全新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 4、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并争取在近三年内编写应用型化工原理教材或课程设计、习题辅导等参考教材。 5、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各种课程研讨班、学术交流会,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对青年教师要有培养计划、有专人指导,使其尽快成为团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术梯队,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化工原理精品课程。 三、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 能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学团队建设应以梯队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化工原理教学团队通过优化组合及补充,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已形成了以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青年教师为基础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及学术会议,教研室的每位教师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岗位上都已取得显著成绩,为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合力。 团队是由具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与群体不同,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是团队。化工原理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属于技术基础课,学生受益面广,参与的教师多,尤其是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及协作,因而团队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3、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管理。 科学的管理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证。教学管理与教学工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同时,规范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必要保证。近年来,我们通过直接参与教育部确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教改课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专业规范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勿庸置疑,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面对21世纪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任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网络教学亟待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进展缓慢、实习实训基地的条件有待完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科学的管理体系是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永远努力的方向,唯此,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才能起到切实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的加大投入,一批重大项目不仅仅从单一的科研方向开展研究,研究方向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学术创新团队符合了这种趋势,并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通过对目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调研和分析以及团队引进、团队聘用、团队考核等手段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索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协同创新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团队;团队聘用;团队考核;协同创新 管理学上对“团队”一词有很多定义,乔恩·R·卡曾巴赫(Jon R·Katzenbach)所给出的概念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成员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互补技能组成的群体。而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围绕国家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根据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长特点等有利于创新成果产生的制约因素而组建的一种团结合作型的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它的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各类科技拔尖人才,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笔者单位作为一所水利特色的高校,要围绕水利特色有效整合一切创新力量和资源,以水利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探索契合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和新机制,努力成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促进者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助推器。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1.国内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处于资源劣势,高校要想挖掘优秀人才就必须依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等手段。同时现行激励机制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业绩,造成除科研项目组外的教师学术组织松散,而个体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又使得原创性成果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教师自身学术组织管理的变革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教师创新团队产生的必然性。创新团队这一基层学术组织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使教学科研创新成果更上一个层次。 在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的同时,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院所也开展了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他们一般以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等高层次人才为团队带头人,选取一批关键性的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促进高层次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坚,争取承担关键领域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而探索出新的科研方向和学科点。国内虽然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但由于创新团队还仅限于课题组、重大项目等现存的学术实体,处于探索型阶段,并且基本上都不满足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要求,所以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 2.国外高校的团队建设 国外高校学术组织形式多样,其基本行政组织分为三级,分别是:大学、学院、学系或学部。目前国内高校运行的形式上也大体采取此系列设置基本教学和科研单位。但国外的大学里的教师由于科研的需要,部分学科交叉以形成学部,学部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形成了基层学术组织——创新团队。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此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交叉和整合形成的,而教学主要是在团队的整体教学计划中完成。实验室、研究所和项目贯穿于三个行政级别之中,相互融合发展于各个交叉学科。它们性质和目标相同,通过研究课题整合相关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创新型成果。区别就在于行政关系和范围不同。国外成功的创新团队存在于各级实验室、研究所以及项目组的方方面面,充分融合于各个团队中,从而形成基层学术组织研究单位。组织管理模式是PI负责制,即首席专家负责制。PI具有较大的人事和学术权威,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化团队结构。同时也承担负责课题申报,搞好内部体制管理和改革。 二、创新团队建设的分析和思考 实施团队引进、聘用、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共性问题和不足。 1.个人和团队的关系不清 目前的岗位聘任和考核体系注重个人短期工作业绩,鼓励教师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这就在制度上鼓励个体竞争,对团队建设有利有弊。传统意义上的传帮带脱节,而现行的层级初聘制度也无形中在创新团队中造成竞争的局面。团队结合得不够紧密,由于沟通不到位致使团队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团队缺乏高凝聚力,科研模式也是小作坊式、各自为政。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自身素质的信息沟通不充分,成员对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整合团队而形成合力的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的科研工作进展以及团队努力方向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思想动态的交流不到位,成员个人的思想没能与团队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致使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缺乏,团队彼此依靠、相互协作的程度不够。 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清 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学科研型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在此不好定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教学和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目前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客观上给教师造成了某种导向。在任职条件中重点是科研能力和业绩为主来体现,教学缺少量化指标或者说相对科研来说不构成竞争力。当团队聘任后势必造成了团队成员间的矛盾和无序竞争,团队的凝聚效应无法形成,从而影响整个团队任务的完成。 3.创新团队的责权利不清 科研环境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不配合,行政手段干预过多,导致一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无法有效开展。团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这种现状是高校目前必须面对的深层次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学术团队内部的合力形成和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很难形成科研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学术团体,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也很难有所提升。另外,团队领导过度重视外联而轻内部体制管理,在团队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没有深入思考和推进,很难形成有特色的团队文化,团队的凝聚力建设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团队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力有限,也是团队建设不能很好开展的一个方面。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引进、培养机制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已经磨合成熟的海外或校外创新团队的引入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采用了“成建制引进”的方式。这种引进方式的成功案例国内也有很多。其优势在于:团队成员在自身素质和工作特长方面很熟悉;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果产出效率高;在国外科研前沿的基础上易于凝练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引进方式上可采取人才刚性流动或柔性流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但会增加经费的支出;后者虽在人员经费的支出方面占用优势,但很难保证引进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在团队的协同创新工作中,同时也不利于团队成员之间密切的协同创新意识。在学校内部管理结构上,要提高协同创新的动力。要建立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为核心的政策引导和协同创新机制,开展校内部门之间、二级单位之间深度合作,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设备等要素的创新活力。 2.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随着团队规模扩大,尤其是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完善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同时要结合团队自身特点,合理制订团队绩效评价体系,不同性质的团队应有各自不同的测评体系。制订时要坚持“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测评体系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建议,要对团队所做工作做出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用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等指标体系组成。此外,团队评价体系的高校还要以相关的规章条约作为制度保障,创新团队的参与者要做好自律,降低团队评议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建立更加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团队定量考评可考虑聘期考核这一方式,主要考评指标包括科研、论文、指导学生等指标。定性考评可采取年度考核方式,要以团队所在学科的学术专家的指导性评价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参照性评价等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在团队考评中结合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能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监督等作用。 3.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 创新团队建设的环境分为内、外两个环境。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层或其他相关单位给予创新团队必要的硬件和软环境的支持等。学校和团队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要明确,学校应基于团队承担的任务量,给予适当的资源和权力,不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内环境主要是指创新团队自身的文化精神、规章制度等。只有团队内外环境健康和谐,团队才能高效运行,才能体现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获得1+1 2的效果。团队成员也应资源组合,相互信任和尊重,技能互补,要懂得沟通。领导者除了要有协调并处理矛盾的能力外,还要正视自己的过失,检讨自身不足,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团队中的内部矛盾,并要学会运用恰当的绩效考核激励队员的工作热情,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从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4.加强自身建设,创建学习型团队 创新团队为了提升其竞争力,通过萃取高于个人智慧之和的团队智慧,使学习成为既有创新性又有协调性的一致行动,是团队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己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同样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团队学习方式主要是深度讨论,团队学习是学习型团队的本质特征。作为学习型团队必须有团队合作的学习能力,团队学习表现为团队对问题的反思与探询,当意见出现不一致时不是妥协而是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有利于激发个人的学习潜能,提升团队学习能力。合作的团队学习能力才能保证学习型教师团队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信息资源。一个团队能不能发展关键看成员间的互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是对抗阻碍的关系,是合力还是分力。学习型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强劲的团队发展动力,团队成员间都是正向的互动,团队成员彼此视作工作伙伴、真心朋友,共同深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团队也因成员的互动而得到创新发展,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团队文化。 综上,高等学校要在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有所作为,必须在团队建设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以团队建设为导向的团队聘用、考核机制和合理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效整合一切创新力量和资源,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实现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 团队建设论文:试析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复杂系统观,从教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两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指出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解读了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整体性与非线性作用、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作用、开放性与主动适应性作用、自组织性与协同性作用、突变性与连续性作用,进而就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提出了五项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团队 复杂性视阈 教师团队是现代高等学校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能增进高校的整体实力,极大地提高组织效率。就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发展、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实施和科研创新等都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多半是以“学院—系科—教研室”为特征的团队组织模式,而非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以“学院”为管理实体的团队组织模式,尚未完全克服人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弊端,暴露出诸多问题:多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工作不够;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如何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创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及功能 目前,虽然教师团队在表面上具备了团队的基本特征,但却缺乏团队运作的内涵,合作教学及协作研究的效果较差。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均呈“个体化”模式,教师队伍缺少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科之间的开放性不足、张力不够,缺乏交流并缺少交叉优势、新的学科增长点与技能提升点。 1.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团队是由少数具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不仅是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教师群体,还是一个有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团队。团队内部能建立完善的自我学习与适应机制,将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师个人、团队和整个学校得到共同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组织创新性。教师团队的成员必须具有积极创新精神,并通过团队的努力,将科研成果与发明创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等系列教改项目,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最终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第二,结构合理性。教师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职称、教学经历等方面形成梯队,既可保证团队在教学交流中各层次的全面性,又可避免出现团队人才的断层。同时,团队规模应适宜,学术背景要互补,以保证成员之间能有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能实现专业互动和学术对话。 第三,持续发展性。教师团队成员既要开展教研与科研,又要将相关科研成果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深层次动因,产生一批精品课程、优秀教材、专利与专有技术、教研和科研项目等标志性成果。 2.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功能。高职院校的教研室、课题组以及由教师组合而成的同学科、近学科或跨学科的教学研究组织都是教师团队的组成形式。教师团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教师专业成长。随着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以及教学内容越来越综合化,高职院校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自己在专业意识、知识、技能等方面不断发展,成为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课程教学的研究者。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仅凭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团队学习实现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老教师“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的知识共享中更新观念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由此实现自己的精神需求,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 第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教学、科研、技能培训还是行政管理,都不能仅靠个人的力量完成,而是需要依靠团队的团结协作。以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有利于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推动教师教学合作、科研协作的氛围和机制的形成。 教师团队能大大扩展团队领导人的辐射作用,形成综合实力,有效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间的相互启发和激励,不仅可提高个人效能,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技巧,这种非正式培训的方式,显然有助于改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提升学校创新实力。教师团队多为依托教学与科研任务而形成的教学与科研的实践群体。一方面,它适应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趋势,有利于教学资源与科研能力的优化整合,特别是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合作,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它以团队的方式,促进知识在团队内部的创造、储存、转移、转化和应用,从而获得创新优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科不断交叉、集成和融合,一些新的学科和领域不断产生,需要多学科合作、团队合作攻关,实现信息、知识、经验、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使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得到改善,从而减少知识生产成本。“知识生产一旦具有团体特征,便会很快地显示出其巨大的生产能力”,并能够提升整个高职院校的创新实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复杂性分析 复杂性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以及混沌论、超循环论、自组织论等复杂性系统理论。复杂性科学认为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异质性、层次性、非线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必须以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思维看待复杂事物并指导行动,并指出应采纳“复杂系统观”揭示事物发展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等复杂关系,采取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含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着重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根本原因及其演化历程。 从复杂系统观来看,人本身就是开放的复杂系统,教师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特征、对团队目标的理解、对团队定位的认同上也是多样化的,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师团队建设中,应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系统特性及其复杂作用。 1.整体性与非线性作用。教师团队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功能结构的复杂系统,包括团队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成员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分工协作与沟通、学校制度和组织文化等可分解要素。高职院校应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团队建设,既要关注系统各部分的属性,又要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以团队的共同愿景为目标,以严格有序的分工与协作为基础,以学术与技术为纽带,共享创新资源,共促创新成就,使教师团队成为不可分割的学术共同体。显然,这样的学术共同体能使每一个教师在团队中充分展现多方面的创造潜能,团队的创新能力必将大大超过个体的总和。非线性作用还启示我们,团队绝非个体的简单集合,需要精心组织和建设才能形成。不能用线性思维解释非线性作用,简单预测团队建设的进展和结果,否则会误以为只要有人员组合或采取某项激励政策就能形成教师团队效应。 2.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作用。系统的动态性决定了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教师团队的形成及发展,控制影响团队建设的负向因素,寻找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最佳途径。系统的动态性还意味着多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永远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造成“混沌”现象,使系统具有整体稳定性和局部不稳定性,例如教师团队建设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混沌运动在微观上可预测而在宏观上不可预测,例如团队建设的模式有若干种,但采用哪种模式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不确定性作用的启示在于,教师团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一定会在一个“长程传播”之后出现一个放大的结果。 3.开放性与主动适应性作用。“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处于动态的非平衡状态,会不断出现新现象和新问题,并且各子系统可通过主动行为获得信息,通过相互作用交换信息,具有一定的主动适应性,在远离平衡状态下保持系统生命力。开放性启示我们,系统与外在环境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各种突现性因素可以便捷地对系统进行干扰,因此,要以“开放的心态”处理新现象和新问题。教师团队建设也是一个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内外不断进行着信息和人员的交流,并具有很大的协同力和促进力,形成了一个耗散结构型生态系统。因此,教师团队建设既需要系统内教师的协作,也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既要加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对话、沟通与合作,也需要获得学校组织文化的支持。 4.自组织性与协同性作用。教师团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在自适应、自组织的过程中,以不断“涌现”的方式形成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并向有序化方向发展。教师、团队领导、团队规范、沟通能力等因素在不同层次的系统中以及在特定的场合中,都有可能成为关键的“作用者”。协同性启示我们,教师团队系统内的各子系统间并非平均、相等地发展,而是彼此协调发展,例如团队成员在形成共同的愿景后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力量(资源共享、组织氛围和学习能力),并向教师团队的方向发展。 5.突变性与连续性作用。系统“连续的作用可能导致结果的突然变化”,例如教师团队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可取渐变方式,又可取突变方式。动态的、累积的效应有助于形成教师团队,例如团队成员间长期的相互帮助、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共同实现团队发展目标。为此,团队建设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和策略:鼓励教师公开自己的教学,相互观摩学习;开展教研活动,相互评论与帮助,以增强教师间的信任感等,促进团队形成。此外,教师团队建设不仅具有整体稳定性,还有局部不稳定性,这与事物固有的差异性、多样性相关。教师团队建设也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既要为促进教师团队建设而采取连续性建设措施,又要重视非连续性作用,例如建立教师团队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教师团队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复杂性思考的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创新是一个系统进步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系统存在和演化的方向,并可以此判断系统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复杂性科学认为,真正的复杂性应具备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即使已被人们认识甚至找到解决办法,它仍然是复杂的;主张“把复杂性当做复杂性处理”,保留系统产生复杂性的根源(如非线性、远离平衡态、混沌、分形、模糊性等)。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这一复杂现象,就不能运用简单性、唯一性、单向性和确定性等线性思维模式,而应充分借鉴和运用开放性、层次性、动态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复杂思维模式与后现代意识开拓思路,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和途径认识复杂事物,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以共同愿景的达成为基础。每位教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个人愿景,当趋向一致时就形成了组织的共同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既来源于个体成员的愿景,又高于其愿景,它会改变教师和组织的关系,使教师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团队需要具备的目标是:(1)促使教师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将之运用于其整个职业生涯;(2)促使团队协作制度化,例如规定合作学习的时间,管理者创设合作性氛围,指导教师不断提供智力与精神上的支持等。相应的,建立在组织基本目标基础上的教师个人目标是:(1)主动在课程设计、教学与科研中进行合作性沟通;(2)不断实践合作直到成为习惯;(3)能够深入理解教学与科研的目的,并能清晰地告诉同事如何在教学与科研中实施合作。实际上,团队成长与个人成长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共同愿景的达成就是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发生变化,成为一个高效、协作的学习者,并以参与者的姿态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师团队的发展中,最终促成教师团队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 2.以专业发展的协作为重心。团队虽然由教师个体组成但却以整体的形式存在并呈现,发展的重心不再是教师个体,而是围绕着专业发展的协作,团队中的教师成为承担整体发展使命的成员。整体发展必然要求团队协作,而协作的意义在于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通过相互支持和鼓励形成对教学与科研的集体责任感,最终形成若干善于学习与探索、合作与分享的专业教师团队。 首先,团队协作要加强专业互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学术研讨、教学交流、课题攻关等形式,分享经验,促进教师群体的开放性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能进行智慧分享和思想交流,而且能逐渐习惯通过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团队协作应多涉及批判性反思、合作教学和科研协作等根本性问题,以利于新老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其次,团队协作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团队整体的学习意愿和能力植根于每个成员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即基于教师自身对教学与科研的信念和情感。团队协作下的个体发展应更具有方向性,使教师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自身的发展,找到自己在专业协作中的位置和归属感。 3.以教师资源的整合为平台。虽然教师个人拥有较新知识,但如果不能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与分享,就会影响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尽管知识被视为是个人的资产,但很多知识却是集体地产生与持有,只有成员在紧密联结的团队中一起工作,才能产生这样的知识。”在共享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启发,生成并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是教师团队创新的基础。 由于团队的力量来自于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因此,成员之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是否存在互补性决定了团队绩效的高低。教师团队建设应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科研协作的需要出发,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鼓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还要注意教师梯队建设,力争带好一批青年教师,团结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4.以团队精神的凝练为动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是以共同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相互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的知识型集体。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与互动质量决定团队创新的水平。因此,团队精神是教师团队的灵魂,也是一种动力,是影响团队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 为提升团队的创新水平,首先要倡导团队精神。教师个人应克服只讲竞争不讲协作的狭隘科研观念,培养彼此支持、互相配合、相互信任的价值观;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襟怀,围绕共同的目标,加强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通过知识、经验、资源的分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其次要以团队精神为动力。通过加强内部沟通逐步达成共识,增强教师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教师能够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潜心钻研,不断创新。 5.以学术氛围的营造为底蕴。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学习性,团队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常规的教研组学习、工作任务式(不同学科的组合)的团队学习、课题项目合作式的团队学习,也可以是与专家的合作学习、与家长的合作学习、与社区工作者的合作学习。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取决于教师个体,还取决于学校文化和结构。因此,学校要提供教师对话、交流、观摩、评鉴的活动和时间,要在教师中倡导团队合作的、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团队共享教师的学术成果,让教师能分享共有的信仰和价值,感受学术的真谛,追求学术的最高境界,形成良性互动的学术文化,以提高教师团队的学术水平。这种基于新的学习思维、变革理念及有效专业发展的实践提出的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已超越了传统模式下的个体被动发展,转而关注教师协作文化的形成及教师专业背景的改造与重构,即从以往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转而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最终形成教师共同体的协调发展。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现状综述 论文摘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与高职教育相结合,使得高职导游专业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以“学以致用、实践性强,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旅游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来确定和规划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支优秀的导游专业教师团队是最重要的保障条件。然而,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师团队现状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制约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现状 高职专业教学团队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意见》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为了配合示范院校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又专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 一、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内涵 所谓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指以专业和课程为基础将教师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将该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进行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既是高职教育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全球化教育竞争格局中展示新面貌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发展、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水平、凝聚内力、培养人才的需要。 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应结合导游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优秀专业教师为立足点,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办学实力,扩大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给予导游专业教师团队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打造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的良性发展。 二、高职导游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一)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 1、教学团队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导游专业是一个新设专业,教师团队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地理、中文专业转行的教师,专业对口的少,更谈不上有旅游行业的社会从业经验。这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不仅在理论方面无法实现完全的专业对口教学,同时教师行业经验的缺乏也使得学生无法学到导游的真正实践操作技能和业务技术。 2、新教师多,老教师少,是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导致高职教学团队出现严重的年龄结构断层。因旅游院校导游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新进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比例超过60%以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少。由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理论知识方面是过硬的,但却不熟悉岗位实践,因此出现了“一条腿走路”现象,理论教学水平高却不能开展实践教学。 3、学历结构有待调整。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是反映高职教师团队建设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择高职院校时,师资力量如何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掌握本行业最新科技发展动向,而且要具有随时将新的理论和技术渗透到教学中去的能力。学历偏低是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师资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表现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较少,博士更是凤毛麟角。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意见》中提到,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要实现这个目标,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旅游职业教育起步晚,教师队伍梯队结构中高级职称少而中低级职称多,使得整个教师团队的师资质量受到很大限制。 (二)“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 由于高职导游专业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要求,故“双师素质”是高职导游专业教学团队的主要素质特征。作为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并要求其职称、素质、知识和实践能力结构合理。具体的说,“双师素质”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素质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即较强的教学、教研方面的能力、素质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 但就目前状况来看,高职导游专业的师资要么是由历史、地理、中文专业转行,要么就是刚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据辽宁省统计,大学毕业直接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仅占7.4%,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8.5%,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 (三)教学团队教育理念陈旧 高职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以致用、实践性强,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旅游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应强调以能力本位,要求以活动带动教学,通过行为引导、技能示范的方式使学生对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 而现实情况是,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还停留在照本宣科上,教学内容既不联系实际,也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的时代,他们在多媒体教学、语音教学等方面无法与时代接轨。同时,由于还有一部分研究生毕业的教师没有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学习,虽然有着多年专业理论学习的经历,却不知道如何开展高职导游专业教学,于是只能照搬普通学历教育的方式,甚至是研究生阶段导师对他们的教育模式,这显然与职业教育的特点格格不入,其教学方法和内容根本无法被高职导游专业的学生所接受,就更谈不上能获得知识和技能了。 (四)教学团队轻视科研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的新形势下,高职导游专业只有使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更新,也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造性旅游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实践操作技能人才为目标,这使得高职院校教学团队首先缺乏科研意识。有些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主要是要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水平,其次才是理论和科研水平。科研意识的缺乏是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轻视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导游专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团队在寻求横向纵向科研项目方面有一定困难,教师团队师资力量的匮乏使得该专业无法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三、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抓专业带头人培养以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优秀教学团队梯队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上,它是旅游院校导游专业迅速发展的根本,是教科研水平提高的源泉,是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所在。专业水平、专业成就比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专业带头人在教学引领和教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可以更好地立足教学实际,促进主体参与,发挥引领示范。 (二)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 要根据“双师型”骨干教师的标准,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培养导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并达到规定比例。首先,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作用,有计划地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实训基地挂职顶岗锻炼,即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在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受聘为导游、讲解员等职,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实行校企紧密合作的横向项目或产品技术开发,鼓励专业教师为旅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科研技术支撑,强化锻炼专业骨干教师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企业培训工作,走出学校,面向企业,参与旅游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提升旅游企业的员工素质和理论水平。 (三)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导游专业教学团队在结构上应注重专兼结合,逐步加大聘请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立一支数量稳定、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导游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的打造注入新的血液。 (四)完善专业教学团队的目标考核机制 团队教师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需要有科学的目标考核机制来激励和保障导游专业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例如,在实践教学、校企横向科研、社会实践、综合评价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并将每一项按照其对优秀教师团队的权重设定评分系数,在月度、季度、年度进行综合评分。这样,有助于清楚发现问题,在下一轮的团队建设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职院校生态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探析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基于“工学结合”与“专兼互融”的教学团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作为支撑平台。文章通过剖析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引出生态教学团队的内涵特质和外部环境建设意义,提出外部环境优化方案,并以此为基础从汲取师资力量、营造建设环境、健全保障机制、开拓发展空间、创造培训条件五个方面进行策略研究,同时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展开实践,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套外部生态环境优化参考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外部环境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在完成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确立后,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来,尤其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都有一些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团队自身的建设,而对团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考虑得比较少,致使团队建设受到环境的制约,建设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人长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人的成长和工作效果。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具有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高度重视宏观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使人奋发向上,深感必须迅速提高自己的环境。构建生态教师团队所需要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外部环境即企业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电力高职院校生态教师团队建设外部环境分析 1.地域环境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国家电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是湖南省唯一的电力类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湖南省电力公司的直属部门,能与湖南省超高压管理局、湖南省输变电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实验所等专业性很强的直属部门同在一个城市,也就为学院与这些单位在业务上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便利。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悠久,在电力高职类院校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南地区(包括6省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以电力类为主的职业院校主要有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相较而言,学院处于偏上水平,在中南地区具有相对较强的影响力。虽然湖南省内也有别的电力高职类院校,如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也设有一定电力类的系部,但是学院是省内唯一专业化的电力高职院校,有着先天的优势。学院与省公司同在一城市,更能得到上级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师资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原电力部直属的长沙电力学院)、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的电力类专业在全国同类大学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学院长期与它们保持合作,在师资队伍的引进上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经常从这些高校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从电力行业建设和试验单位聘请一线专家到学院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学院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院依托湖南省电力公司,培养各类生态教师团队中所需要的,具备实际操作技术和工艺的教师,同时从湖南省电力体系的一线兄弟单位聘请专业的兼职教师,补充生态团队。通过安排在校专职教师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到生产一线学习,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专业课程由到一线学习过的专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电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电力企业的招聘需求一直都很大,尤其是对具有工作经验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多,如设计工程师、电力厂长等核心岗位。电力行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与企业需求不对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电力行业人才现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电力企业规模较大,但是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高素质人才不到25%。另一方面,电力行业基层岗位高素质人才具有不稳定性,在湖南省电力公司最近组织的一次调研中发现,目前电力行业基层组织的本科生、研究生一般工作2、3年便流向更高一级的岗位或者是管理层,这就造成基层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电力行业这种人才状况的出现也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教育提供了契机。大力培养专业电力人才,建立和完善电力行业人才选拔机制,将是未来提升电力行业人才素质的一大发展方向。 4.电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行业环境 (1)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已形成常效机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省省内电业局合作开发了多项实训项目并已投入使用,取得了专业经费投资和教学培训的良好效果。同时,学院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团队下现场学习调研,结合工作现场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的科研和技改项目。 (2)学院与企业签订教师下现场挂职的协议。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依靠自身行业背景的优势,与各地区电业局签订协议,不定期地指派专业团队教师下现场进行挂职锻炼,一方面解决了目前电力系统生产一线部门专业技术员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直接参与生产一线工作的机会,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3)学院承担了部分电力企业的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学院与企业紧密联系,根据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不定期委派团队的专业教师到各地区电业局开展有关职业技能培训。另外,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湖南省供用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可同时对电力类学生和电力行业职工进行专业技能鉴定。学院利用供用电职业技能鉴定考评认证的平台,要求专业教师参与考评工作,并通过规范考评员培训制度,引导专业团队的教师努力学习行业标准和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有效提升了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 (4)学院从企业一线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不断优化生态教学团队的师资结构,注重专兼结合,逐步加大聘请电力行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比例。这批来自电力行业、企业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学院电力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学院统一安排青年教师与兼职教师签订师徒合同,通过“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5)学院为电力行业提供相关司法鉴定的技术支持。学院成立了专业的司法鉴定机构,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电力行业供用电事故、电力设施保护、电磁场和电气噪音、电能不明损失等司法鉴定工作。通过对实际的相关电力司法案件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与现实生活当中,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同时也密切了学院与电力行业的关系。 二、构建高职院校生态教师团队建设环境的几点思考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 (1)团队的目标应根据团队及其企业现有内外部环境资源及市场进行综合评判,在团队确实能做到的基础上建立目标,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也不应太低,教师团队建设目标应切实可行。 (2)目前岗位技术、专业、操作等能力是现有专业教师所欠缺的,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结构上要专兼结合,比例上争取各占50%。 这些师资环境可以如此搭建:第一,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访问工程师项目旨在提高专业教师真实生产环境下的操作技能,掌握本专业在企业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如每位二产类新进教师须在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三产类新进教师须在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第二,在校教师到一线行业企业兼职。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专业教师需到人力资源处、教务处备案,教师至少参与一项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科研项目或技术、设备、工艺改革创新项目。第三,从企业招兼职教师。到企业招聘近几年社会比较热门岗位的一线员工。第四,在校建立热门岗位相关的技术实验室或校办企业,让在校教师积极参与。 (3)进行教师理念文化建设:第一,转变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方式,提升职业境界;第二,要关注教师的反思和体验;第三,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第四,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五,加强校外专业学者、教授及学术团体的指导;第六,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 (4)结合实际推行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采用从企业招兼职教师的激励制度:给兼职教师一定的薪酬激励,使其能拿企业和学校两份薪水;采用教师到企业兼职方式的激励制度:由人力资源处跟踪挂职学习情况,随时检查到岗情况,不定期走访新教师挂职锻炼企业,通过企业人事部门、实践岗位主管了解新教师挂职学习情况,并由企业人事部门、实践岗位主管给出评价意见,将此作为新教师转正、进编及确定岗档的重要依据。另外,学校教师在电力企业的劳动不要企业支付报酬,学校给予教师一定的补贴;采用访问工程师项目的激励制度:为了更有效地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其所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由学院进行表彰,并将此项列为职称晋升的考核项目;采用在校建立热门的岗位相关技术实验室或校办企业的方式的激励机制:对取得的技术研究成果给予奖励,并对在实验室或校办企业的教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高新技术实验室的研究进行奖励,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对应国内省内的科技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 (5)完善经费制度,确保经费充足。学校所需引进的兼职教师的费用;高新技术带头专家引进费用;高新技术成果奖励;外送学校的兼职教师去企业的费用;高新技术实验室建设费用及新型电力设备采购费用;学校教设备的升级费用;给与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及知识的各类方法的奖励。 从社会需求来看,中小型城市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将是电力高职院校可以与高等院校竞争的主要市场。这类电力一线岗位具备技术性强、专业性高、良好的操作性等特征,这些方面也将是高职院校必须着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方面。 三、结论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培养适合理论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生态环境,并利用校企合作,促进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反哺教学。同时,在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时候必须因地制宜,紧跟时代步伐,依托企业,以人为本、人才强校,通过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营造良好的团队建设环境等一系列举措,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结构优化、有企办高职特色的精品师资团队,从而达到企业和高职双赢的目的。 团队建设论文: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高效教学团队建设 论文关键词:质量工程 教学团队 学术带头人 教学实践平台 论文摘要:教育部近期开展的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明确提出建设高效的教学团队的任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文章通过对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界定,探析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 2007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该意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强调,其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涵义 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史密斯(Katezenbach and Smith)1993年提出的团队定义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个定义是目前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团队的定义概括的也很好,如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负责,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具有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特征。所谓团队,是指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在行为上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利益上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具有共同归属感和完整的组织结构的群体。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以上的定义都体现了团队是具有共同愿景、相互依存、技能互补、分工合作、共担责任的一种组织。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刘宝存在《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马廷奇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孙丽娜、贺立军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本文中,笔者认为高校教学团队是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任务,由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的教师组成的知识技能互补的、梯队结构合理的组织。 二、高效教学团队应具备的特质 刘宝存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共同的目标;(2)知识技能互补;(3)分工协作;(4)良好的沟通;(5)有效的领导。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绩效才会产生乘数效应。这个关于优秀教学团队特质的规定笔者认为特色不足,没有能够明确的概括教学团队的特质,一般的团队都具备以上几个特点。 马廷奇认为优秀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质: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合理的教学团队组成结构、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要求。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成员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二是目标的明确性和单一性。三是技能的学术性和弱差别性。四是协作的紧密性和互动性。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更加注重协作精神的锤炼和塑造。”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备清晰的教学、教改目标并且该目标被团队成员普遍接受。只有在团队内部形成了共同的愿景,团队成员才能整合力量,实现乘数效应。二是具备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要有出色的团队领导,团队中要有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其次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特别是以名师为中心而形成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三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团队应该具备较强的伸缩能力,尤其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随着教学活动的日益复杂与深入,对于课程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一个院系的教师甚至一所高校的教师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组建跨院系、跨学校的教学团队。所谓“跨学科的‘团队教学’,则强调不同学科、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体,面向一个课室的学生,联合开设一门课程,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的进行方式可以丰富多样,既有教师的联合讲授,又有学生自己对课程的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有教师之间对讲题的现场讨论,既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服务。”“有时候,教学任务不是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完成一系列课程或者一个课程模块、系列专题讲座。甚至仅仅是一节课或者一个讲座.也需要由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教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刘宝存在文章中还提出了虚拟型团队的概念,即“在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地理上、组织上分散的教师组织起来从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这种团队很少面对面地一起工作。主要是借助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跨空间的教学。”四是团队在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教学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三、高效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析 笔者认为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重视团队的内部建设及其外部环境建设,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外部支撑。 对于内部来说,要打造结构、规模合理的教学团队。 1.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除了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其它领导特质:“(1)诚信。信任是人们协作的前提。要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领导者本身必须诚实、可信赖。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获得他人的信任,取决于以下五方面:①正直:诚实、可信赖;②能力:具有处理技术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技能;③一贯性:行为的可预测性;④忠实:愿意为别人维护和保全面子;⑤开放:愿意和别人自由地分享观点和信息。这五方面的重要性顺序是:正直、能力、忠实、一贯、开放。(2)自信。古人云“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是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领导者要敢于和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3)亲和力。领导者应当善于降低自己与下属的心理距离,使下属觉得自己平易近人。亲和力有利于领导者与下属的及时和有效沟通,为领导者正确做出各种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学术带头人要热爱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引导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骨干教师向学术带头人靠拢。 2.合理的团队结构。建设合理的团队结构,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一定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3.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于不断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 在团队内部要建立明确的活动规则,如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完善团队的运作机制,如带头人责任制,内部的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制度,教学和教改问题的定期学习、研讨制度,重大问题的民主协商制度,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团队自我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要使团队的运行做到有法可依,在团队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同学生评教制度相联系,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通过分析学生评教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改进,对于长期健康发展作用重大。 4.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同实验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教材建设相联系。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团队建设提供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机会,更为建设成果提供了检验的平台。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要为团队的平台实践提供政策倾斜,经费保障,保证团队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团队成员必须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上不断探索,紧密配合,创新思想,积累经验,提炼特色,力求进步。 对于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而言,学校必须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 (1)物质支持包括,为团队提供活动需要的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等。学校要重视优秀团队的建设,为建设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 (2)政策支持。学校在政策方面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引入竞争机制,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突出的带头人,团队成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规划上,要将建设一批高效的教学团队作为学校长期建设规划的一部份,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建设规划,把教学团队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要注重为团队成员提供规范、长期的培训计划,为团队提供定期的校际学习交流机会。学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要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并把是否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衡量这些项目建设成效的标准之一。学校要建设对于团队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即团队外部对团队整体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学校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 团队建设论文:论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团队建设 论文关键词:教学团队;内涵;特征;作用;路径 论文摘要: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为重点,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以院、系、中心(所、室)等为建设单位,以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建构的核心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是贯彻落实“质量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强调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要求“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这表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为重点,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以院、系、中心(所、室)等为建设单位,以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建构的核心队伍。教学团队具备5个方面的特征: (一)有明确的教学建设目标 就高等学校发展的任务需求而言,教学团队是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因此,教学团队的建立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建设发展目标,即教学团队应以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团队应在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有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 教学团队建设要紧跟时展的趋势,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三)有合理的教学梯队 合理的教学梯队是形成和建设教学团队的基础,为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教学团队应由学术带头人领导,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其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骨干以及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辅人员。 (四)有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 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果应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加以体现。在具体教学建设项目中应取得校级、省级或国家级的标志性成果,如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特色或示范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或者显示出取得优秀成果的良好趋势。 (五)有优良的学术研究成果 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优秀教师应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带领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力争取得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并能够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领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团队建设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作用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学名师领衔担任首席教授,发挥感召引导作用,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学位,积极开展传帮带等形式的帮扶活动,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将年轻教师真正培养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努力培养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促进教学拔尖人才(国家名师、省级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成长 教学团队中教学名师和其他具有高级职称的团队成员深人教学工作第一线,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使教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仅能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也为教学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 (三)促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教学团队实施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平台。教学团队根据教育改革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团队建设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在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最新的教学成果,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实用性人才。 三、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对策分析 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组建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以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中心组建教学研究团队 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是具有丰富知识,在教学、科研、服务、创新等方面能力突出的教师,但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以教学科研为龙头,才能使教学团队的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校层级的提升。选择好团队带头人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关键。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其作用主要在于设定团队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协调,不断创新进取。在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中,团队带头人应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具有教授职称,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及创新性学术思想;致力于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趋势,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强,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团队成员沟通、调解内外关系,能够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团队带头人要带领教师不断拼搏进取,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二)以课程群组为单位建立教学团队 传统意义的教学团队往往以教研室为单位,把一个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称为一个教学团队。其实,真正意义的教学团队应打破团队成员的行政部门的划分,而是以课程群组为单位来组织团队成员,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或学院。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团队其成员才能围绕课程群组的教学建设工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并在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中优势互补,紧密协作,推动教学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按“重点建设,分层推进”原则建设教师团队 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不是遍地开花、广种薄收之事,而应按“重点建设,分层推进”原则进行。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方面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本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的“质量工程”中去;另一方面,应分层次建设教学团队,在建设好学校级的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要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建设目标明确、成效明显、发展趋势好的教学团队进行重点扶植,冲击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团队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和专项经费支持。 (四)加强交流沟通,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是指团队成员间相互吸引、共同参与团队目标的程度。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的粘合剂,是维持教学团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团队的凝聚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质量,即情感因素、价值观念的一致性以及团队目标内化为个人自觉意识与动机的程度。因此,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团队凝聚力的培育,使团队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五)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营造良好的教学团队建设氛围 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包括学校的大氛围和团队内部的小氛围。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应真正营造出一种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氛围。学校相关部门应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工作平台、充足的软硬件条件、周到细致的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师潜心研究和创新,严谨治学,施展才能。从团队自身方面看,团队内部应形成一种畅所欲言、宽宏包容、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让每个成员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合力,发挥团队的巨大作用。 (六)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激励机制 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机制是教学团队健康发展的关键。教学团队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如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也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改革与研究、团队建设与教学质量考核奖励等,在教学改革目标与模式确定之后,教学团队应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了解专业、行业现状,追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在教学团队内部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教学改革问题的定期研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设高水平且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创新的一支生力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认识、更新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团队建设论文:试论地方普通高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 专业教学团队 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从探讨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总结了教学团队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某普通高校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探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五大基本内容和任务,并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论证了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界关心的主要问题。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对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高等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在其它学者关于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结合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及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团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学团队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教学团队的概念及内涵;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教学团队的价值取向;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教学团队的管理以及我国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 1.教学团队的概念。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教学团队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从“团队”的概念延展的“教学团队”概念。该理论认为“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具有一定互补技能,愿意为某一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或正式群体。有5个基本构成要素(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及计划(Plan)。“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团队的一般属性,同时体现“教学团队”的特殊性。因此,从这一理论延展,“教学团队”的概念较多的表述方法是“教学团队是由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协作的教师组成的正式群体”;“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组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指在高等院校中,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他们认同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共同目标,并能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分担责任,其行为和谐统一,为共同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而努力的集体”。另一种是基于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中对教学团队的要求进行的概念界定。“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 2.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近来来,不少学者根据教学团队的概念的界定,对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多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教学团队组建和形成的原动力,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归宿。目标应是多层次的,如专业教学团队,其目标是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功能的达到某一等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由于专业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有下一层次的目标,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均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但不论组建何种类型的教学团队,其顶层目标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②有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团队目标最终是通过人去实现的。因此合理的人员梯队,其合理性体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领域结构,甚至性别结构等多方面。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完成团队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团队建设是否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③有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的意义所在是成就事业,尽管在成员类型上,有团队负责人、团队核心(骨干)人员和一般人员,在分工上承担不同的任务,但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实现的目标随着学科领域的发展、交叉和融合,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攻关。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才能形成“整合效应”,达到1+1?2的效果。即使团队成员是强强组合,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也很难完成团队目标。④有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教学团队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的结果或是成功或是失败,成功的成果如何分享、失败的风险如何分摊,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它是实现团队目标,保持团队协作精神的制度保证。⑤有明显的绩效或取得绩效的趋势。绩效明显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成果应在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加以体现,如在具体的教学建设中取得的各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示范中心、品牌(特色)专业等。或者通过教学团队的短期建设,有取得明显绩效的良好趋势。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由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论述,我国目前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大部分集中在课程建设的研究上,而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的研究报道不多。以湖北省省属普通高校湖北民族学院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我们根据园艺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确定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适时跟踪人才需求状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2.专业办学条件的建设。其基本建设任务是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科研设备、专业图书、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校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及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明显绩效,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的目标。 3.课程建设。其基本任务是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的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材的选用与建设。在校、省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5.教学管理建设:其基本任务是修订和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使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评价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三、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论述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在园艺专业开办20年后于2003年开始组建,经过7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9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2%;有博士11人,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7%;有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第一、二、三届教学明星3人。该团队于2004年确定了园艺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建设工作,使我校园艺专业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师资雄厚,教学优秀,在同类型高校中具有辐射示范作用,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且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本科专业。”并在总体建设目标基础上,确定了五项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根据分块目标和任务,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按照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分工,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办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小团队。发挥各负其责和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制订了《园艺专业教学团队运行的管理机制和实施办法》,通过七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先后于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0年4次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四年的立项建设,2008年完成了“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随着“高海拔地区蔬菜产业模式的建立与推广”、“武陵地区柚类种质资源圃”和“农业现代化工厂育苗基地”的建立,园艺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根本改善。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近五年来先后承担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7项,校级教研项目14项,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及教育研究成果3项;共建设省、校、院三级精品及优质课程10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专业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称号,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也被确定为“湖北省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论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建设研究—以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为例 论文关键词:高职外贸 英语课程 群课程团队 建设效果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1外贾英语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009年笔者发表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一文提出了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和外贸岗位英语三门课程的外贸英语课程群的概念,即以外贸英语视听说为核心涵盖基础课程“外贸英语函电”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外贸岗位英语”作为三门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2.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 2.1构建前提 (1 )成员间相互补充的知识技能。这里主要是指在成员组成上要特别强调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融入到课程团队能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课程团队中的每个人对其他成员都应该尊重和信任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 (3)成员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教学改革目标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但任务联系紧密,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能负起工作与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的责任。 (4)成员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团队带头人之间都能以他们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大家畅所欲言,及时消除误会.达成一致。 2.2建设目标 课程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主要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部分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高职外贸英语课程团队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在将单一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3.1吸收企业人才。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课程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增加团队教师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选送教师参加外贸英语或商务英语培训:购买相关外贸英语学习资料。(2)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应紧密结合外贸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3.4完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方面。三门课程均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教材的编写把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优秀外贸英语课程与相关知识网站等。 3.5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第一外贸英语课程群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因此课程组成员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尽量拓展整个课程群的覆盖面.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第二、三门课程之间教学难度是有所区分的.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相对容易难度较低外贸英语视听说培养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外贸岗位英语作为外贸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最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辅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一听说读写译技能。 3.6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外贸英语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外贸英语学习方法等研究。 4、结语 课程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有学校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只有团队成员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实现课程团队建设的目标。 团队建设论文:试析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师资团队建设 论文摘要:师资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师资团队建设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对策和师资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师资团队建设;运行机制 在2010年5月26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在讲话中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高校而言,师资是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体力量。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主力阵地的地方院校,对于扩招后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在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也应重视自身师资的培养,把构建学术团队、增强师资队伍的竞争力量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任务。 一、对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思考 (一)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都是近年来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成,这类院校的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高层次、高职称人才缺乏,不能满足本科院校所必需的教学和科研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进人才已成为此类院校的重要工作,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除了充实师资队伍数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引入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引进人才与原有人才的交流融合,使原学科得到突破和创新。其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使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迅速组建和带动一批学科的发展,开展与国内外接轨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再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促进本校教师迅速成长,可以使现有教师在科研上少走弯路,其知识得以交流和快速更新。对于年轻教师,通过高层次人才的传、帮、带,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的求实精神、科学态度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本校的青年教师。最后,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给现有人才带来压力,促进了学术上的良性竞争。 (二)对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体会 1.建立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定位的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机制。要对高层次人才有一个正确理解,一般来说,高层次人才是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具有出众才智、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术技能,这些人才通常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骨干、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等。因此,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要根据这些特性,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评价程序和机制,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水平综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真正引进符合学校要求的人才。这首先要做到公开透明,面向全社会招聘,广纳贤才;引进人才机构要健全,各个环节考虑周全,程序严格。然后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主要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要针对科学的不同特点,根据岗位类别、层次的不同要求,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符合高层次人才特点的考核机制,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使考核方式和评价指标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和研究成果。 2.引进高层次人才人做好科学的规划,避免人才的高消费。首先,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发展规模和学校的特色,制定好科学的、远近适宜的人才引进规划,既要适度超前,更要满足紧缺需要。如对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教师,可以引进高水平并对前沿研究领域成果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对新办专业的高层次人才要加大力度,引进有足够数量的人才来满足基本的教学和科研。不管是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还是新办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都必须考虑梯队的建设,将梯队建设纳入规划之中,使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本校所处地理区位、层次规模、财务状况,分析学校当前已有人才的能力、结构和学科布局,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为引进人才提供的经费额度以及优惠的项目类别,避免重复引进和人才高消费。最后,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可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兼职、双聘、短期工作、长期交流合作、交叉任职等各种方式合理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学术权威,引智不引人,达到人才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团队建设的培养及运行机制 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科(术)带头人对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资团队建设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构建师资团队、增强师资队伍的竞争力是首要的任务。 (一)明确办学定位,建设适合自身校情的师资团队 我国本科类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属于教学型大学。所谓教学型大学,就是以本科教学为主,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进行一定教研和科研任务及承担地方社会的横向科研项目,个别专业可以承担少量硕士生教学和少量的专科教学任务。教学型大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教学型大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办学类型上,以教学为主,科研规模小;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上,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经过批准也可以培养少量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办学特色上,主要是打造教学工作特色;在科学研究上,立足教学研究、服务人才培养,立足应用研究;在服务社会方面,立足地方实际,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根据教学型大学的特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师资团队应是教学型的,在建设师资团队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在引进、培养和选拔师资团队人选时应注重教学为主,重点考核成员中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当然也要兼顾其科研能力,因为科研和教学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二)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团队“队长”的培养和选拔机制 师资团队“队长”就是平常说的学科带头人。由于学科带头人是师资中的骨干力量,是学科团队的核心,他的水平直接影响该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力度。因此,选好学科带头人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的机制,要充分考虑培养和选拔对象在学术界知名度,了解其学术水平和开拓精神,科研能力及已经取得过的科研成果,考核其协调管理能力和团体协作意识,了解其师德和教学水平。由于学科带头人综合水平高,一般地方本科高校自身产生学科带头人有较大困难,因此,此类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一般都靠引进高级人才来实现。但自身可以有目标来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依据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和标准,评选出一批本院成绩突出、潜力巨大的青年骨干,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具体培养措施,尽最大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学科带头人。对已选出的青年教师,领导们应予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并实行目标管理。 (三)建立师资团队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师资团队成员在专业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院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教学、努力钻研。为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间的合作,用政策倾斜的方式引导和支持教研团队的建设。比如,对在团队合作领域中所出的科研和教研成果给予大力奖励,通过团队力量申请到的高水平的科研和教研项目给予高规格的奖励。学校制订计划,分批分期安排学科带头人和团队中的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此拓宽视野,提高学术水平,了解学科前沿;主动承担所在学科的协会会议,通过会议,交换学术想法,共同提高学科研究的水平。鼓励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积极参加教师进修班,参加国内访问学者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在职攻读高学位,特别是到知名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科学研究,扩充专业知识,以此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另外,为了使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注重后备队伍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对定为后备队伍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加强“站讲台”环节的训练,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申请校级教改课题和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给自己压担子,从而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和水平。当然,在给予团队激励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团队绩效的评价。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团队成员绩效评估体系,包括社会评价、教师能力、教师的成长与学习、学生评价,同时,组织专门的工作绩效评估委员会来进行评分,实行评价维度多元化,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评价。通过这些更可信、更公平、更有效的评价得出的结果,作为激励团队及其成员的依据。 总之,就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状况而言,师资学科团队的建设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其艰巨性主要体现在选择培养对象、引进团队带头人、全方位培养教育及稳定这支队伍等方面,这就需要广大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细致工作。 团队建设论文:试论小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论文摘要: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抓好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解决处理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团队的建设要从建立首席教师负责制、团队管理自主制、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几个方面着手。 论文关键词:教学团队;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始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永恒课题,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团队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自主发展意识较强的善于相互协作、沟通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主要途径,以学校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及科研项目为牵动,以专业自主发展、生成职业幸福感为重点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提升办学质量的核心队伍。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师间的相互协作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有效处理和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为了保证教学团队的有序运行,必须加强教学团队的管理,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确立名优骨干教师在团队中的权利和地位,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主权。 1.首席教师负责制 制定团队首席执行教师聘任细则和团队发展保障细则,对聘任条件、聘任方法和学习制度、管理考核制度做出详细的说明;建立由领导班子和团队首席执行教师组成的团队学组,对学习共同体实行扁平管理,负责督促、指导教学团队开展学习研讨。这样,领导不再搞行政干预,而是作为学习者、引领者,与教师共同参与学习研讨,在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角色的转换,也使教师群体更愿意接受和吸纳指导者的意见,使团队学习更具实效性。 2.团队管理自主制 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制定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主权。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每年初,由首席执行教师提出自己年度主攻的课题,并向全校教师进行阐述,教师自愿申报参加课题研究,首席执行教师将申报者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共同提升,共同发展。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要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学校对自己贡献的认可和客观、公平的评价,保证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转。在教学团队内部,实行教师竞聘上岗,促进专业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的保障。 4.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 教学团队应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进行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选拔与培养。制订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5.提升团队整体的教学水平 要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经验总结、试讲、教师培训、专家报告、专题讨论等教研活动。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活动,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要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团队的运营 1.引入“六顶思考帽”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思考问题的能力 所谓“六顶思考帽”方式,即六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用不同颜色的六种思考帽,代表着六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运用的关键是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戴上任一顶帽子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它只能允许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从而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思考和互相争执上。如:评课时大家首先都戴上白帽子,向每位评课者提供自己发现的信息,接着又同时戴上红色思考帽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戴青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戴黑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最后由戴蓝色帽子的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揭示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通过六顶思考帽引领教师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研讨评议活动之中,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困惑,在实际场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推动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帮助教师制订改进计划,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不断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团队的工作重心要放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上,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为切入点,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讲课教师完成问题积累,形成改进策略,逐步实施,形成风格雏形;听课教师对比提升,帮助教师寻求最佳解决策略;团队首席执行教师帮助团队教师识别问题真伪,判定策略得失。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团队观课议课要关注教者的设计意图,围绕所用的教学方法谈其优势和劣势所在,同时对别人的思考进行不断的反思,切实提高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研究力和学习力。 这里的观课议课不再是简单的看和评。而是构建了四个板块的立体流程,即研课——问题预设、磨课——加工生成、观课——课堂“捉虫”、议课——思辨达成。基本做法是:1)先由团队教师以六顶思考帽的形式研究怎样开展教学,利用课前测查找学生存在的问题,确认学生知识前量的储备情况;2)利用模拟课堂发现预设中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共同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3)团队教师课堂“捉虫”并一起共同制作视频案例进行提升,教师们通过研讨共同明确视频案例中的问题,确定案例主题和案例重点分析解决的问题;4)结合案例主题形成问题的解决策略。 3.搭建互助共进平台。不断提升团队教师的学习力 (1)自悟研训平台 旨在提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水平,更新条件性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水平。主要包括阅读和培训。其流程为: 独立阅读的流程为:个人阅读—做笔记一写读后感一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心得。要让《静悄悄的革命》、《谁动了我的奶酪》、《鱼的故事》、《这是我们的船》这类引发思考、催化团队共进的书籍成为每位教师的枕边读物;要让名师成长系列丛书,成为校内骨干教师模仿、津津乐道的共识;要使各学科课程标准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要让每位教师对各学段目标烂熟于胸。 集体培训的流程为:专业引领下的课标解读一案例研究一网上学习一问题解答一个人实践。可以邀请学科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对课标进行重新解读;教师要对个人进入课改几年来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审视自己落实学段目标的程度和能力,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问题驱动平台 旨在使教师利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自悟和合作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使每位教师缄默性知识得以丰富。主要方式为发现、自省、主题交流和交互提升。 发现的主要流程为:集体备课~常态教学~同伴“捉虫”一集体会诊一二次备课一二次教学。自省的主要流程为:教前反思与设计一教学实施(教中反思、二度设计)一六帽评课(教后反思)一叙事研究(记录反思)一共享收获。主题交流的主要流程为:预设主题一课例实践一集体研讨一生成新主题一新课例实践一再次研讨。要力求在发现、自省流程中通过个人反思、团队互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对学段目标和教材的把握能力。交互提升包括两条渠道,即对话渠道和网络渠道。对话渠道:提出主题(主持人)一各抒己见(沙龙)一提炼共识;网络渠道:个人发帖(论坛、博客)一参与者自主交流一专家点评。 要发挥校园网上的BBS论坛的作用,构建学校内部的博客群和网上备课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使之成为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学校还可承办区级uc专题论坛和备课活动,为教师的学习和展示搭建平台。 四、教学团队的提升与发展 教学团队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团队无论从形成上还是从取得一定成就上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团队发展的规律,长远谋划,细心呵护,使教学团队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另外要摆正学校管理与教学团队行使自主权的关系。教学团队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团队及其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学校要正确处理学校管理与教学团队行使自主权的关系,充分放权给教学团队,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内在的潜力得以释放。学校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整合学校资源、调控资金投入等宏观层面对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监督和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在于简单地缩小名优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差距,而在于追求教师整体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就在于对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团队建设论文:论企业团队建设 摘 要 近年来,团队这一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依靠团队推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健康而顺利地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介绍了团队的概念及特征,在分析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就企业如何塑造高绩效团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企业 团队建设 高绩效团队塑造 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很久以前就出现在了体育、军事、经济领域,近年来,这一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几乎成了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从而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的代名词。依靠团队推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健康而顺利地发展,也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企业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1 团队的概念及特征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也就是说,团队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信念的人为达到共同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各成员通过沟通与交流保持目标、方法、手段的高度一致,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集体智慧将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某一方向,形成比原组织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工作群体。 在现实企业组织中,团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团队的组织形态也各不相同,归纳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常见类型:①项目团队。它通常是基于完成某项专门任务而组建的,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限。团队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每一个成员具有独特的技能和知识背景,彼此之间具有知识与技能的互补性;②固定工作团队。这种团队的成员主要从事的是专业化或例行工作以保证生产和服务流程正常运转。这类团队一般比较稳定,很少变动,团队成员具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并掌握多项技能;③功能团队。包括因某种特殊需要或突发事件而临时组建的快速应急团队,比如谈判团队、事故处理小组、竞技团队等;④网络化团队。这类团队是基于信息系统的发展,成员配置不为时间和空间所限制,团队成员合作往往处于虚拟状态的一种团队组织形式。团队成员的配置随任务的需要而改变。 一般来讲,不论属于哪种类型,一支高效团队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相互依赖与协同。每个人都依靠与他人的合作才能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将为团队协同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②角色定位与责任分担。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担当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团队每一个成员必须具备胜任工作的核心专长与技能;③信息沟通与知识共享。每一个团队成员必须通过分享信息和资源来协调他们的各项活动,每一个成员有责任以一种适宜的方式向其他成员提供信息,传授经验;④自我管理与授权。团队成员在团队工作中既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享有相应的管理自己的工作和内部流程的自主权。因此,团队管理既要依靠制度与业务流程来实现团队的有效运作,又要充分授权,以发挥每个成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团队建设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以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迫使现代企业不断地对低效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重组,以加快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反应速度。此时,把拥有专门知识、技能,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员工组成高效团队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团队可以产出大于个人绩效之和的群体效应。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团队模式使组织结构大大简化,领导和团队、团队和团队以及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变成伙伴式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团队可以起到功能互补的作用,因而决策合理、科学,士气高涨,从而产生了比个体简单相加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2)团队可以提高企业组织的灵活性。企业团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使组织能更好的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其敏捷、柔性的优势,增强企业的应变和制变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灵活性,提高企业竞争的效能。 (3)团队有着极强的凝聚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别人对自己的控制和管理,他们不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希望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团队强调沟通协调,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坦诚沟通,人际关系和谐,这样可以提高员工归属感和自豪感,大大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4)团队注重对成员的培养,鼓励成员一专多能,并对职工进行工作扩大化训练,持续学习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使得团队成员迅速进步,从而带来团队工作效率的成倍增长。同时,团队在文化氛围上既强调团队精神,也鼓励个人的完善与发展,从而激发了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员工从机器的附属中摆脱出来,充分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 3 高绩效团队的塑造 在企业中塑造高绩效团队是目前许多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挑战。笔者认为,企业在塑造高绩效团队时主要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确立清晰明确的愿景和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基础,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便是具有共同的愿望与目的。由于人的需求不同、动机不同、价值观不同、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企业的目标和期望值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要使团队高效运转,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要完成什么”、“我能得到什么”。这一目标是成员共同愿望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化,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它能够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是团队运行的核心动力。为了使团队的目标更具激励作用,在设计目标和愿景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明确原则。必须明确确定团队的目标、价值观以及指导方针;②激励性原则。制定的目标愿景必须能够激励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相信团队的愿景并愿意努力去实现它;③切实可行原则。团队的目标应该根据团队及其企业现有内外环境资源及市场机会理性分析,综合评判,必须建立在团队确实能做到的愿景的基础之上,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也不应太低;④共识原则。团队目标应该是团队成员利益的集中体现,不仅要合乎社会规范,具有时代性,而且要与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相统一。须知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支持一种观点是至关重要的;⑤未来潜力原则,团队发生变化以后,理念和目标也必须获得刷新,否则,就会丧失其导向功能和动力作用;目标必须得到有效地贯彻推行。 (2)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团队成员之间从生疏到熟悉、从提防到开放、从动荡到稳定、从排斥到接纳、从怀疑到信任,可以在长时期内使人们保持亲密。团队关系越和谐,组织内耗越小,团队效能就越大。信任对于团队的健康发展和效率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团队健康发展,企业高层领导之间就应该团结一心,按时、按量履行对团队的承诺,管理层在实施企业政策要公正、公开,从而使团队成员对企业领导的信用以及企业的政策产生信心。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在团队工作范围内充分授权,并向团队公开团队工作所必需的信息,尽量创造机会,与团队成员进行交往、沟通,注重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团队是每个成员的舞台,个体尊重与满足离不开团队这一集体,要在团队内部经常性地倡导感恩和关爱他人的良好团队氛围,尊重员工的自我价值,将团队价值与员工自我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实行良好的工作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职位调换等手段使成员感受工作的乐趣以及挑战性,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3)建立健全有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健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建立合理、有利于组织的规范,并且促使团队成员认同规范,遵从规范。合理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主要包括:①团队纪律。有了严明纪律,团队就能战无不胜;②上级对下级的合理授权。这样就能明确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工资制度以及公平考核与升迁制度,在实施激励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激励形式要丰富多样,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并重,不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应该做到及时,这样才能促进团队不断发展。 (4)注重培训。要有效的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团队竞争力,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的能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培训已经成为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的手段和工具,培训对于团队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在团队中,应该营造积极的培训氛围,使团队成员乐于培训,确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企业要在生产经营的同时有计划的实施企业的员工教育培训,把企业办成一个学习型企业。必须重视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经常开展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活动,为其提供各种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使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团结拼搏精神,使企业内形成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一心、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 (5)提高团队领导的领导力。领导力是指领导在动态环境中,运用各种方法,以促使团队目标趋于一致,建立良好团队关系,以及树立团队规范的能力。优秀的团队领袖往往充当教练员和协调员的角色,他能在动态环境中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鼓舞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充分认识自己的潜力,并为团队指明方团队领导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团队精神的建立。人人都知道,一个优秀的团队领导能够带动并且提高整个团队的活力,指导并帮助团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由此可见,团队领导首先要懂得如何管人、育人、用人;其次,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修炼,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懂得运筹帷幄,懂得把握方向和大局,研究事业发展战略;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懂得以德服人,做到开阔胸襟、讲究信誉,发扬民主,敢于否定自己、检讨自己,善于集中团队成员的智慧、采纳团队成员的意见,发扬民主管理的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 我国的艺术教育在近十多年间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针对基础教育中“我国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不仅艺术教育师资的数量严重不足,同时,从整体上讲,在艺术教育素质、教学科研能力和艺术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也亟待提高”①的状况,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努力建设,现在师资紧缺的状况得到了初步缓解,教师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们在充分肯定基础艺术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学校艺术教育和美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尽管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使学校艺术教育步入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明确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中小学,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其一,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领导是“美盲”,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不了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美术是新世纪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由于实际认识不足,致使一些农村中小学的领导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可以是“口头上重要,工作中次要,执行中不要。”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 其二,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它是一个眼、脑、手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范画挂图、图书资料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见到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具体的实物,学生才能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才能深刻体会。但一些中小学校领导不愿投入资金改善教学设施,购置教具和资料。 其三,应试教育的误导。尽管国家教育部已提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由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一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仍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美术的学习,除了部分专业美术考生之外,不作为升学手段。学生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语、数、外成绩,美术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一定的限制是难免的。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村中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虽然我国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加之近几年来各院校的扩招,美术师资毕业生虽然数量多,但农村学校美术师资却存在“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的现象。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来不了”。上述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外部环境让美术教师和美术师范毕业生“心寒”,加上我国农村学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受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交通、地域经济等影响,一些高师的美术毕业生贪恋城市,认为到农村、山区中小学是“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不愿到生活与工作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工作,甚至放弃分配,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养不起”。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受限制。一般情况下,一所农村中小学养不起也用不足一个专职美术教师。这就使一些学校为给其他学科的教师排够课时或照顾老弱病残,而让这些根本不懂美术的老师教美术,或让美术课只停留在课表上,教学得不到保证。即使有一名专职教师也成了基础课教师,或成了跑腿的、打杂的,使之不能专一地去研究自己所教学科。 “不稳定”。农村学校无能力更多地“创收”,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社会的一个低水平线上,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中小学美术教师除完成美术课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多项琐碎繁杂的工作。如: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为学校办板报、墙报,为各班级布置教室,为节日庆典和上级各种检查活动写标语、布置会场、美化环境等等。白天上课,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加点,而这些工作并不起眼,不计报酬和功劳。美术课非统考科目,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不便计算成绩,工作辛苦又得不到承认,加之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具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在农村、山区中小学工作的美术教师不安心。在教学上,不研究大纲和教材教法,对课堂教学敷衍应付,对学生不负责任,或跳槽、或改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配不齐”。我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可以说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美术教师需求量最大。但“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缺,越是配不齐。基础美术教育不合格,造成学生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美术院系的生源,低素质的生源又影响中学美术师资,这样又形成恶性循环。 解决当前农村学校美术师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要增强教学设备的投入,按“普九”的标准配齐设备。同时,要改善美术教师的教学条件,每学期应提供一定的教学业务经费,以保证美术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把美术教师的地位真正提高。在美术教师的评职、评优、晋级、奖金等方面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并能根据美术科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公平的考核考绩制度。美术教师的外出写生、参观展览要形成制度。美术教师对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办板报、校园环境的美化、为其他学科绘制挂图以及为节日和会议刷写标语等,都应为美术教师计算工作量。尊重他们的教学劳动和科研成果,鼓励、支持他们外出交流学习、进修、函授等,以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 另外,对美术教学和教师也要提出要求。各级的教育行政领导与教研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应把美术教学工作列入检查的项目,每学期要制定检查制度,包括教学、教案、教研、教改、美术活动的开展、经费和设备添置等。开展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估,要有计划地对美术教师特别是兼职美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重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就要转变观念,以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贯彻落实《学校艺术工作规程》,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学校的领导应自觉地把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保证美术教育的投入,加强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探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中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新时代的情况也与之前大不相同,处理好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新环境下的发展问题成为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新时代;全面发展面 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一些基础课程,使他们对美术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培养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观察力,促进中小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而不单单只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狭小思维之内。 一、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以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成为我国现今的教育主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发展要求,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改革,但是改革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缺乏,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传播教育理念,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但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岗位的教师严重缺乏。这一问题在教育程度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尤为突出,在教育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通常是一个老师身兼数职,既教语文、数学、外语,也教美术、体育和音乐。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社会的现实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都相继从事其他工作,主要原因在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不足,这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表现更为明显,教师的工资待遇通常也低,许多学生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一工作,更不愿意去中西部那些偏远的落后地区,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得不到足够重视 在以应试教育为当今主要教育方式的大环境之下,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只成为了表面工作,不论是在家长、学生还是在学校看来,体育、音乐、美术依旧是作为“副科”存在于教育教学之中,都没有对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仅仅当做一个任务去应付,自然而然也就不会考虑过多,中小学美术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更是随便了事,从不深入探讨,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的重视也微乎其微,对于美术教育用到的工具,投入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同高师美术教育相脱节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逐渐的加深,不断提高美术技能和美术观念,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和专业技能。而高师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学科划分过多过细,有油画、版画、雕塑、书法、陶艺、写生、素描等等几十上百个专业,教育出来的学生也都在其专业课上具有相当好的素质,但是他们在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工作中通常捉襟见肘,自己的学科专业化知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无法传授给学生,影响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工作,使得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沟壑甚深。 二、解决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问题的措施 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甚多,这些问题束缚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传播,针对这些问题,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利用好新课改的大环境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加强对美术师资力量的培育,提高教师待遇 对于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育,扩大美术专业的招生,开拓教师源头,并且提供最新的美术教育信息和美术专业用到的各种设施。政府要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使毕业的大学生对于从事美术教育这一工作充满希望,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源头和基础,社会各界要对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给予足够支援。 (二)破除传统中小学美术观念的束缚,重视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发展 脱离传统中小学美术教育观念的束缚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至关重要,使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从“副科”上升到主科,现在新课改的要求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大势所趋,是现代教育的新潮流。给予中小学美术教育足够的重视,大力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是相当主要的部分,既能够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衔接 注重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衔接,是缩短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差距之间的有效方法,主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着手。在培养目标上,高师美术教育不能单单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模式上,将高师美术教育由专一的培养模式多元化,加入人文综合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整体上把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结语 在新时代新课改的大趋势下,注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应该让中小学美术教育要与时俱进,注重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破除传统观念,使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相结合,能够使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更进一步,使美术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李雅楠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进入21世纪,这种速度在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给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然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国民素质,重视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学校把美术学习当作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学侧重于绘画与制作的技能性问题,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做法,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随着现代设计在我国蓬勃发展,过去那种轻设计、重美术的现象有所改变。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设计意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设计意识培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教育价值。 2.设计的自身发展 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研究。被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早在19世纪就倡导设计事业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设计教育是具有强大延伸性的工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人才的塑造,也大大拓宽了其他职业范围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区别于技术与艺术第三类知识体系,英国设计泰斗艾克博士也认为设计是培养人们思维模式的第三种科学,国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同样认为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我认为,理想的设计教育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老师关注的焦点,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的讨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的决定和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这种自由多远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创新理念的源泉和意象,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培养出可塑性强适应性大的新生代。因此,我想从影响设计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阐述几点具体的要求。主观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设计意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点分析;客观方面,认为是设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二、设计意识的培养要求 1.主观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以己用才可授予他人。诸葛亮从未出山,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足以体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性。梳理各个知识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必备的,当然,更应该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技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体现,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也需要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的做好学生的带头羊,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快乐。 (2)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素质,更要是一位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还需要老师们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课堂上,老师很多时候应该比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一点,面对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所以,这时候,老师可以主动的去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说‘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教你们呢?’‘你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等等。不单单把自己看作是老师,或许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当然,时不时的留心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好的途径。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对老师自身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3)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哲学上有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美术老师需要将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乃至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要关注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要从自身的素养打基础。就自身而言,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美术教育是充满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2.主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达如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因此,学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沟通互动的过程。有好的老师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然,就真的演变成了对牛弹琴。主动性的体现,比如说:上课经常提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思路、课后和老师探讨自己新想法或者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可以是学生之间时常的交流,甚至是比较。这样的学生才会有十分强烈的求学欲望和进取心,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案例和伙伴。当然了,教学目的和成果也会事半功倍。 (2)培养想象力由上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积极主动的学生似乎在创造力上也是有优势的。但这绝不是肯定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似乎比幼儿时期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固定模式。但是作为学生,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学习,这样就有重新乃至更一步创造的可能。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对生活上的美加以关注,做个有心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发觉人内心的美,从而体现在我们自身作品中。 (3)设计工具随着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美术工具也是纷繁多样,供不应求。好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基本的设计工具。常用的有:马克笔、彩笔、尺子、剪刀、彩色小贴纸等工具,这些工具应用范围很广。我们应该对它们多加爱惜保护,他们也是美的化身。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对主观因素方面的要求,即就其主体:老师和学生而言。更有其客观因素的需要。下面我提出两点比较关键的要素供大家参考。 3.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 为了比较准确客观的说明这一点,我直接引用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其表述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初步认识各种工具,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式进行简单结合和修饰,体会设计与制作的趣味。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装饰,感悟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第四学段(7~9年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针对低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标的指向是“媒材”“尝试”“体验”和“乐趣”几个词。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首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尽可能的淡化。因此,美术教学应从“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开始,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质,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开始体验到设计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可以是自由的、随意的,而“设计”则必须是有一定目的的、秩序性的。第三学段(5~6年级)再递进为“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的”一词,意味着进入高一级的层次。第四学段(7~9年级)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过程的要求。 4.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形式要求 (1)课程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哲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教育课内部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希望教育部门继续深化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生在发挥自我能动性上更进一步,才能为设计意思的培养创造更大可能性。 (2)融合借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艺术知识不可能单独存在,总会有和其相关联的因素互相存在着。因此,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本身,而应该发散开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借鉴,甚至与国外美术教育相互吸取营养元素。就目前国内而言,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同时,我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能否也可以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这一启蒙阶段入手来开发其设计意识呢?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我们更应当将其在少儿乃至幼儿教育中发展开来,并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提高不同学生的设计意识。当然,这对于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的,但是。这必定是可行的,并且有价值和更加深远意义的。另外,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我们自身的设计意识方向也是作为新时代学生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要求。 (3)教育环境要想培养同学们的设计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美术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课程的改革,在综合教育中,美术活动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于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门比较繁重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家教育制度的革新也是原动力。相信在整个大环境的发展影响下,设计意思的培养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不仅仅学到是知识内容,更多的会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作者:邓念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株洲市八达小学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浅议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对美术教育的认知仍存在不足 在现行教育体制及教学条件下,农村的学生家长依然认为数理化等应试科目才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对美术教育无法提起兴趣。正是基于这些认知,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被视为“鸡肋”,让人食之无味,弃之不能。家长和学生也很少将时间花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上。大多数家长对美术课持可开与可不开的态度,这些家长认为学生现在面临的升学压力很重,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学习时间已不够用,不如把美术学科上课的时间节省下来上其他的基础课程。在部分学校,美术教师仅是校内的“免费美工”,美术老师往往将大量本该放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用在完成一些没完没了的欢迎、宣传标语的制作上。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考核不是从教学角度,而是以其“校内美工”业务做得如何来评判。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美术课常被挪作他用,美术教师的作用亦无法完全得以显现,教学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学生很难得到连续、系统的美术学科教育。 二、美术师资缺乏与浪费并存 制约当前我国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美术教师仍然是缺额最大、合格率最低的教师群体,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美术教师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缺口。由于政府所拨教育经费有限,因此,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对于原本就不受重视的美术学科来说,学校难以做到对美术教师“待遇留人”,部分美术教师凭借“一技之长”或努力争取逃离农村学校,或干起第二职业,从而导致美术教育师资流失,不得不用其他老师顶替。同时,美术教师在农村中小学得不到重视,其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致使美术教师不能专心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甚至一些美术教师在干上几年之后,放弃自己所学专长,转行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近年来,综合性大学等非师范院校也参与、涉及中小学教师培养这一块工作,以及各高校的扩招,美术师范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加,但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等现象仍没有得到缓解,如上文提到的,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充当学校的免费美工,所以,在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校里往往只有一两个美术教师,这一两个美术教师需要面对学校所有的班级,从这个层面来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师资十分缺乏。但在了解部分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时我们却发现:部分担任美术课的教师并非是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生,甚至他们并不具有美术专业技能和美术教育知识,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写、会画,略懂一点美术常识,而这些教师中有的还兼任其他课程;另一方面,受过良好美术专业教育的老师却往往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被学校分配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无论是其他老师兼任美术课程,还是美术教师转教其他课程,对于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必然导致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低下,进而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美术教育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教育设施资源分配不均,美术教育资源相对落后 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因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也影响着教育设施的分配问题。比较而言,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与发达地区学校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在美术学科上更加明显。由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都面临经费紧张、学校资金不充足等问题,学校对美术课堂教学以及教具的支持与投入很小,部分学校把本该用于美术学科的资金投入到了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教学上,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教育设施、队伍素质、教学效果等方面严重滞后。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1.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较为缺乏,教学设施没有配套;2.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缺少应有的“阵地”,不能安心教学;3.农村中小学受传统教育理念“主”“副”科影响较大,美术课受其他主课冲击现象比较普遍;4.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地域差距影响,信息相对闭塞,美术课程更是缺少交流,提高较慢。这些差距的产生有着多种原因,正是因为教育设施资源的分配不均、美术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城市美术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利。 四、对策研究 笔者认为,要转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 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培养画家。丰子恺曾经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管理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学生德、智、体等其他学科产生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必须在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类个性均衡发展的需要。 2.改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投入不合理的状况 中小学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学设施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当前教育资源的分布及分配模式,并不利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及美术人才的培养。调整现有学科布局,加大对农村美术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美术教育的师资、资金、图书、实验室、设备等教学条件进行美术教学,是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各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重视,从实际行动上消除美术教育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差别,根据新课程要求,加强学校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美术资源,积极开发学校周围的美术教学资源,如校园环境资源等,创造和谐的美术教学环境。 3.加强农村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上级主管部门首先要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扶持,配齐美术专业师资及对专业师资进行合理利用。学校应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年轻美术教师赴美术院校、师范院校进修、培训,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定期进行素描、色彩、水墨画、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积累经验与素材,从而提高美术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美术素质修养,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提高农村美术教师待遇,使美术教师得到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重视,同时,加强美术教师的培养,提升农村美术教师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城市美术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促进城市与农村美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美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村中小学校的美术教育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许多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好经验,但与国家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应抓住素质教育及政府工作报告把文化发展改革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契机,向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实现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跨越。 本文作者:黄润生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教育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美术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已经落伍,为了适应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来论述新时期中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及对美术教师的新要求,最后论述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目的就是大力促进我国中小学美术新课程向更好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与措施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快速转型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对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中小学美术教育意识的加强与提高,对于普及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校并没有把美术教育提到日常教学课程,尤其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更是如此,美术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当然与美术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有关,也与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不重视有关。即使部分学校开设了美术教育这门课程,也只是走形式,并没有严肃认真对待。中小学美术教育并不是说让每个学生将来都能成为美术家,主要目的就是进行艺术熏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得他们将来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由此可见,大力改变我国中小学落后的美术教育面貌势在必行,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和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采取各种措施和策略,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 国家三令五申强调中小学要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但相比较其他课程来说美术教育还是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很多中小学,美术教育被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课程而已,大都看重学生文化课考试成绩,从没有真正考虑过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兴趣,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外乎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已经落伍。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很多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都把音、体、美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在错误思想行为指导下,中小学教育严重存在着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性不强、内容随意性大、教师缺乏教学激情等问题。这些陈旧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和艺术教育的开展。其次,在升学率指挥棒之下学生远离了美术教育。虽然我国现在提倡综合素质教育,但是在当前教育制度之下依然脱离不了应试教育,升学率是评判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迫于学生家长对升学率的重视、学校名誉和上级部门考核等各种压力,中小学美术课随便被占用或压缩,甚至被取消。第三、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着中小学美术教育。广大中小学美术教育相对滞后,也源于经济条件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尤其在地理位置上偏僻的农村中小学,他们因经费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跟不上、课程资源开发不足等种种困境,难以开展美术教育。很多中小学没有画室,更别谈画架、画板、石膏雕塑等美术绘画设备,美术教师上课不外乎照本宣科,随便说说,甚至很多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美术教师想用PPT课件进行美术欣赏教学都难以实现,所以落后的经济条件也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难以开展的主要因素。最后,还存在美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或资源浪费的现象。中小学美术教育离不开美术教师,很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都愿意去城市中小学或者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学校,这样一来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就显得相对过剩,师资大量过剩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现象。而对于中国西部不发达地区来说,美术科班出身的美术教师少得可怜,甚至有的农村中小学压根就没有专业美术教师。总之,广大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严重匮乏,主要问题还是社会对美术教育不关心、学校对抓好美术教育不重视、教师对开展美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对美术学习也不努力等问题。究其客观原因,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试教育导向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的关键因素,教育功利化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的重要因素。 二、新时期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及对美术教师的新要求 尽管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在素质教育推进下,近年来美术教育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逐渐翻开新的篇章,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不断得到加强,美术课开课率大幅度提高,艺术教学体系逐步得以建立,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美术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包括陶艺、国画、民间艺术、水粉、水彩等丰富多彩的绘画课程教学及手工艺技艺,大大提升了学生审美水平,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从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各种新式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将更加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美学思想传达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从教学设施上逐渐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美术教育,现在一般中小学都有专门的美术器材室,有着石膏、静物、挂图、多媒体、投影仪等;从师资力量上美术教师得以补充到位,他们文化素质也在明显提高,大都是美术院校本科毕业生,有的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甚至还是硕士研究生。新时期对中小学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具有正确的艺术观,教师自身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在知识结构上不断拓宽视野,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知识,以宽容态度对待学生个人感受和评价;美术教师还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教师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豁达性格,要能感染和打动学生,教师美术教育热情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志具有着重要作用;还要求美术教师具有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灵感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当今艺术发展的独立思考和对人才需求前瞻性的发展眼光;同时还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具有极大的教育热情和耐心、社会责任心等一些新要求。 三、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策略与措施 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技能基础训练,培养他们对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以及创造性的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使得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鲜明个性,对身边事物具有敏锐观察能力,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措施,要进行大胆改革,解决新时期美术教育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要强化领导意识转变美术教育思想观念。作为中小学领导应该树立美术基础教育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美术教育,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对美术教育工作的大力扶持,真正将美术教育提上工作议程。其次,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保证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正常开展,改变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合理现状。而作为学校部门不要抱着等、靠、要的思想,要充分运用现有美术教学设备发挥其最大功用。学校领导要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开发利用乡土教材,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借鉴其他学校美术教育成功经验。第三,建立系统化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美术教育应该从幼教开始,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实践性的,以启发创造想象力为主,以突出人文科学性质为主,在不同阶段都开设艺术鉴赏课和艺术活动,还可以适当开设艺术史课程、艺术讲座和艺术批评课程,进而扩大学生知识面。第四,积极开发与利用当地工艺美术教育资源。我国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教育资源,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与地域优秀文化。美术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学校周围和家庭在内的工艺美术教育资源,筛选出来作为美术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的资源,在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民间民族特征、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念等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当地民间美术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民间艺术的了解,融合于校园文化,彰显美术教育之精髓。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手工艺制作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设计大赛、电脑美术创作大赛、绘画大赛等校园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教育的热爱。第六,加强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尽快适应美术教学改革需要,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美术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尤其中西部农村美术教育部门,要大力关注和扶持,给美术教师创造进修机会,选派骨干美术教师到各大高校美术系进行深造或者培训,也可以开展校际间的美术观摩教学活动,提高美术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积极性。建立与完善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师质量是促进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作为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师任重道远。作为中小学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当地各个教育部门要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以往传统美术教育评价方式,摆正美术教育位置,尊重与重视美术教师劳动成果,对美术教师的评价要进行多层次、多类别、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考核。要解决好中小学美术教育现存的各种问题,积极做好美术教育改革工作,解决好重文轻艺的问题,解决好用美术作为走捷径的问题。在今后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发展方向上,美术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给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拓展探究性学习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果,使美术新课程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陈大伟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剪纸工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发 摘要: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价值。文章以四川成都及其周边中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的调查为基础,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剪纸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新时代的角度和观念对待这种传统工艺,思考如何汲取剪纸工艺的文化精髓,把剪纸工艺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 关键词:剪纸工艺;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发与利用 剪纸工艺有着极其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教学,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研究者在对剪纸艺术开发取材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与文化特征。在调查中,笔者以四川本土的剪纸工艺作为主要的民间剪纸资源,将四川绵阳涪城区、广安市武胜县作为研究的重点区域,将剪纸艺人龙玲、黄英等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寻找更加适合中小学学生的教学空间。 一、成都地区剪纸工艺概况 1.成都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剪纸 工艺教学现状调研组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展开调查,主要调研中小学剪纸课程现状以及教师、学生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剪纸工艺的认识。调查发现:75%的中小学生对剪纸这门课程很感兴趣;50%的学生接触过剪纸,但了解得不多;85%的学生希望教师上课多注意实践,学生更愿意在体验中学习;56.25%的学生喜欢剪动植物题材的内容。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炼出有针对性的内容。 2.成都地区剪纸工艺特点 调研组对成都及其附近剪纸工艺集中区(绵阳涪城、广安武胜)进行了实地考察,特别走访了龙玲工作室。与其说这是一间工作室,不如说是书房更加贴切,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整洁的桌面上是她刻纸用的蜡台,搁放台上堆积的是她多年的作品,更有她创作的剪纸风格服装。她真真切切地做到了与时俱进,将民间传统与现代设计生活相联系。整合收集的剪纸作品,将田间考察的口述资料和图像资料进行整理,可发现:四川本土民间剪纸,形式上稚拙古朴,粗犷深厚,简洁灵活;内容上反映了四川民间生活,人文气息浓厚,如表现吃火锅、糖艺、盖碗茶等的剪纸作品,都展现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二、如何在中小美术教育中有效运用剪纸工艺 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在现代生活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民间艺术难以被更多的人了解,有的甚至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国家虽然有力地实施保护,但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的教学质量还需要提高。为了使传统民间剪纸工艺能得到传承,使民间美术后继有人,将剪纸工艺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迫在眉睫。要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有效运用剪纸工艺,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收集整理四川成都地区剪纸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和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到周边的剪纸展览馆和示范点参观交流,学生通过访谈记录、摄影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周末等空余时间发现学校或社区已经存在的剪纸工艺相关资源,收集后以PPT的形式和同学分享交流,让学生自主对剪纸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邀请了著名剪纸艺人龙玲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直接与民间艺人对话,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2.制订教学计划、编写具体的教案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制订了具体的教学计划,主要采取游戏教学的模式,用简单的歌谣、口诀让学生画出最简洁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索,如,“左手剪,右手剪,纸在手中轻轻旋,刀口转换成一线,左右照顾上下看,黑白过渡要自然”。在剪具体图案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笔者把剪纸内容编成儿歌,学生易懂、易记。如,“小猴子,月牙脸,嘴儿尖,头上配上月牙眼,七手两腿紧相连,S形尾巴向上卷”。学生边做游戏边剪纸,不仅掌握了动物的特点和剪纸的技法,也培养了形象设计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剪纸教学可以从几何图形、动植物图形逐渐向简单人物过渡,由易到难地展开,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开发学生的智力;而高年级的学生要做的就不仅仅是剪出图形,更多的是要进行主题创作,将剪纸与生活紧密联系,将平面剪纸向立体剪纸转化(二维转三维),将传统剪纸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团队成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对剪纸的兴趣。 三、结语 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增加剪纸工艺的相关内容,对于美术教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传承本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小学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更不能拘泥于让学生临摹作品,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作品不求高大上而求接地气。灵感源于生活,培养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笔者的信念,也是笔者对自己未来学生的期望。 作者:骆双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特别是美术学科的教师专业化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意识淡薄 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过于陈旧。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考核制度不够创新让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准备一个教案、一副范画可以讲到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如果教材不变化,甚至可以讲述几年,对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的重复性、单一性让他们对这个过程产生厌倦感,所以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更是没有更新,对于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也是没有任何提高的意识。 2、美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一些学校,美术教师作为一个长期管理行政、招生人员的情况更为突出,一些美术老师长期没有从事课程教育。在一些乡村学校,美术老师几乎是由学校管理人员或其他老师带,还有些学校甚至无一专职美术教师。美术教育基本功下降,既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参加专门的教育培训活动,在学生创作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上也无法给予正确的引导,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美术教师知识面狭窄 意识因为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二是因为长期时间轻“理论”重“技能”,所以在教学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三是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不足,导致在教学中不能更广泛地运用文化情景开展美术教育。美术教师只是按照课本把课程内容陈述,而一些美术更高形式的抽象性和表现性等审美教育更是无法教学,教师对于课本上范画的讲解同样是一句带过,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抽象思维的提高无法提供系统的教学和文化情景。美术专业理论的范围宽广,只有掌握基本美术理论,美术教师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讲。 4、美术教师教学能力不强 在课程中一些美术老师将书本上的手工课、实践课、写生课等一些本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课堂外体验自然的课程取消,学生无法接受此类课程的训练,对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无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教育,尤其是抽象的美术作品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分析。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认知、审美水平,有的老师尽管学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是他们不会教学。理论研究是一回事,和应用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一些老师工作了几十年,但教学没有一点进展,因而缺乏自身意识和科研意识,教学能力就无法提高。 二、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1、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首先是教师要树立新的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学习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新技能,提升专业水平。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经验、课程设计、教法运用等方面,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要积极主动寻求各方的帮助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处理方法能给你一些启示,令人豁然开朗,教师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与合作教学研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得到更广泛的指导。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吸收、消化在美术学习情境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再次通过参加定期的学习培养。学习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别人处理问题的办法,从培养者的培训内容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这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但能够提供给美术老师一些新的思路和认识,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前瞻性的思想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为实践做好充分准备。最后教师通过阅读有关美术教育理论书籍,看一些与美术欣赏或教育理论相关书籍,撰写学习心得。组建美术老师学科发展小组,进行专题学习交流,网上观看优秀教师教学视频,以提高教学指导能力。通过阅读国内外美术理论、美术杂谈等方面的理论著作,积极思考、加强与其他老师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2、提升教学能力 中小学生美术教学方法是丰富多彩,随着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所以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选取更有效的教法,提高教学本领。一些美术老师有较高的成就,但不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根据自身能力,结合各种资源与技术确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体现教师教学个性化和教学智慧,课堂中教师要用美术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学习,促使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和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类教学。 3、提高研究能力 美术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各种各样的美术学科知识和美术实践本领,还要深爱美术教育事业的信念和激情。基础课程改革对美术老师提出新的要求,要从课堂实践者、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指引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使美术老师成为研究性、甚至专家型教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班上同学的实际情况,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各种教学设计和研究实验,总结教学规律,依据最初的教学效果,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如实验型教学、民族型教学、多元化教学等,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可以提高自己教学的效率。美术老师应不断发现新材料,要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利用废旧材料。美术不仅是绘画、美术教育需要从平面向立体发展,从纯艺术向创意型、设计型发展,从静态的造型向动态的造型艺术活动发展,从单一学科美术学习向与其它学科全面发展,为美术教师提供及其宽阔的创造空间,展现丰富多彩、又深爱学生喜欢的新型美术课。 作者:李海峰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素质培养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美术教育成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作力,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学科。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校应当重视其在素质教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还应当合理利用现代高科技,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以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素质培养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育;素质培养 美术教育可以说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难在有限的课堂中保证学生的素质得到合理地提升。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素质培养寻找有效的措施,实现美术教育的更好落实与发展。 1重视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在现代教育中为了给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优秀的人才,相关部门特意制定了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受到了种种阻碍。美术教育时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育中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一门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的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之前美术教学并未得到重视教学资源短缺,学校重视程度较低,美术教师专业技能不够高等原因,始终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种种弊端。这就需要各中小学校深刻落实国家颁布的有关素质教育的方针,组织校领导以及全体教师进行素质教育方针政策的学习,做到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校方组织进行相关学习之后,各任课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积极配合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占用美术课的时间。校方还应该加大对美术教学相关教具的投入,针对各年级所需要学习的美术课程,为其配备较为充足的美术教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帮组学生置办美术用品,这样为美术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物质保证。美术教师也应该重视美术教育工作,在业余时间不断进行学习,掌握美术这一学科的发展动向,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专业技能。这样通过校方和教师的不断努力,转变美术在传统教学中所占据的地位,提升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正视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2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创作潜力 美术教师在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足够的重视之后,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美术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热情,激发其创作力及想象力,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首先要转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每节课所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深入挖掘,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需要进行美术创作的主题。在学生完成了美术创作之后,教师要认真欣赏学生的作品,从中挖掘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并对学生提出表扬。对于一些在创作上存在不足的学生,只要其作品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不必要求学生必须正确掌握和学会运用美术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非必要的课程,教师尽量减少学生对物体的描摹或者对大家作品的临摹,给学生足够的进行想象与创造的空间。美术教师需要交会中小学生每件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创造力的作品才是最与价值的。例如在进行与版画相关的创作时,教师只需要传授给学生如何制作版画即可,不需要为学生制定版画的主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版画的主题,这样学生制作出来的版画才能各具特色。对于一些再制作版画时能够大胆进行想象、构图、色彩搭配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充满创作力的美术作品才是最具有特色的,是值得观众欣赏的。 3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高科技在现代教学中能够加以利用。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相关现代科技,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美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也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美术相关知识技能,使得教学目标更为高效的落实。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演示给学生,使得课本上的文字材料和图片以一种相对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进行欣赏课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将名家名作展示给学生进行欣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细节的放大,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美术名作进行观察。在遇到难点问题时,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小软件,利用电脑帮助学生重复练习和理解,这样学生能够在玩乐中掌握相关绘画技能。例如在学习有关素描的知识时,由于素描的色彩较为单调,容易使中小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就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相关绘画技巧。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制作成色彩丰富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运笔等绘画技巧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更为形象的理解相关的知识技能。这样,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的利用现代技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创作潜力,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从而落实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邬季阳 单位:长春市创业中等职业学校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城乡差异及成因 【摘要】 当今实行素质教育,而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农村美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以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为基点,着眼于农村的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出促进农村美术教育的方略以及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美术教育;城乡差异;素质教育 一、我国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1、我国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时代特点,我国城市中小学的教育也有所进步,学生眼界不断打开,由此美术学科教学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过“多元智能理论”,这条理论的提出对艺术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制订颁发了《全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把美术与音、舞、戏、影以及篆刻、书法等过去较为分散的多个艺术学科综合在一起构成“艺术综合课程”。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基本都开设美术课,我国城市小学都也能够100%的在一周开设美术课2节,已经基本达标,但是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美术课被占用的比例也在上升。 2、我国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由于我国农村中小学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家长学校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家长不给学生买应有的绘画工具等现象这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增加了难度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再加上对于现代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设施的缺乏更使美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二、造成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城乡差异的原因 1、美术资源和教学硬件的差异由于我国农村中小学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这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各方面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教师上课“放羊”,学生上课做其他练习,不带课本和工具。家长不给学生买应有的绘画具等现象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对于现代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学员设备、设施的缺乏更使美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城市中小学在美术教学上的资源和硬件都要强于农村,各个学校基本上有自己的美术教室,与美术课程相关的道具也比较齐全,因而能够收到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2、师资力量的差异专职美术教师不足极大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更没有美术专业教师,美术基础仅限于个人爱好,美术素养不是很高,有些专职美术教师,接受过正规教育,他们虽不能完全胜任小学美术教学,但也能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美术师资不足,兼职教师素质低,就很难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的。因此专业教师缺乏成为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大碍,但是如今已经有大量的高校美术毕业生加入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队伍,他们的到来使得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三、缩小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城乡差异的方法 1、转变价值观念,端正美术教育思想农村中小学的学校和老师要转变对美术教育的看法,要知道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老师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对于美术教育的看法,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学生喜欢画风景,有的喜欢画人物,还有的喜欢画动物等。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过程中来。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对于美术教学中个性比较鲜明的作品,美术老师不能以传统的标准对其作出消极的评价,而是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并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绘画潜力。再次,教师要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打开学生的月上眼界,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举办一些美术作品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广阔天地,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开展美术教学,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以这种教学形式的新鲜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提升硬件设施,美化美术教育环境高质量的美术教学离不开必备的教学资源,现今拥有合格美术教学资源的农村学校少之又少,即便有个别学校拥有相应的教学工具和场地,但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准备的,实际教学中根本不允许使用。改善农村美术教学资源,需对美术教学工具和美术书籍的配备。某些农村学校美术课上老师仅有一本教材和几盒彩色粉笔,这样极端的现象或许并不普遍,但从整体来讲,农村美术教育教具缺乏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学校应拨出专项资金,购买美术教学所需要的师范挂图、名师名作、石膏模型、几何图形以及画板画架等等,同时对于破损的教学工具应及时的修补或更换,另外还可以秉承勤检办学的原则,动员美术教师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学工具,保证学生在上课时可以使用到必备的教学工具。与此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相关的美术书籍,提高美术书籍在图书馆中所占的比例,还要注意此类书籍的有选择性购买,在符合开支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供优质的资源。 3、保证师资力量,提高美术教育水平要想提高农村美术教育事业的水平,除了要重视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美术教学资源外,更要注意保证的是农村学校的教学软件质量,因为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单纯依靠改善设备就可以实现的,只有教师素质上去了,教育方法改善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美术教育质量,为国家提供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综合发展的人才。总的来说提高学校的软件质量就是要加强农村美术教师队的建设,探索新的美术教育教学思路。 四、结语 美术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它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注重美术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城市中也出现了很多美术培训班,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美术教育仍然非常落后,无论是从教学资源还是从教师队伍和教师素质来说都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与我国美术教育课程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改革观念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的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只要我们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在农村发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加大政府扶持、加大学校支持、加强教师素质,重视农村实际,就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的美术教育发展之路,改变农村美术教育现状,拓农村美术教育新天地。 作者:王苗苗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型教学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视听结合的新媒体辅助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使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得到了拓宽。因此,对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珍贵的现实价值与重要的长远意义。文章主要就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这一论题展开研究与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在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具体实际情况作为主要根据,并将其与新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向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其得到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1.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普遍需要的人才。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当注重教学创新,并通过为学生构建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通过有效地运用多方面的资源,如各种图片、摄影、动画等,合理创设美术教学情境,从而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加生动、丰富的课题内容,使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得到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注重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系统、完善的学习体系。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全面认识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有精准的定位,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与帮助作用。 3.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而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地解决。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的校外课余时间与美术教育联系起来,有效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如,学生可以利用3D手段增强自己作品的奇幻效果,让事物形象更富有活力和生动性。教师在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全面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信心。 4.注重趣味性的教育意识相关调查表明,新媒体技术给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多个方面带来了影响,主要包括课程结构、教学形式等。所以,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创新教学意识,高度重视教学趣味性,合理、有效地应用新媒体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通过运用交互新媒体手段,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会更加有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如,通过采用电子讲座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的电脑传送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题内容,学生则可以根据电脑上显示的操作步骤完成学习,在学生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并掌握操作技巧与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效率。 二、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 笔者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其实践思路,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合理构建教育平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所以,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将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此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活动等,组织此类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宽其知识面与视野,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第二,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应当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小学美术教育也应如此,只有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此外,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基础水平的不同,想法与学习思路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选择教育教学手段时,应当注重多样化、多元化,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与教学水平。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并将其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大对教师综合技能培训、专业培训的力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增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从而在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 三、新媒体时代高师美术教育的对策 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育迫切需要能够适应当前发展状态的人才,这就要求高师美术教育也参与到改革队伍中,对课程结构、教育理念进行不断的调整,使其能够满足现行改革的需要,最终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面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需要,高师美术教育应当采取“专而多能”的对策,进行全面发展。其中的“专”所要突出的是美术教育。首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美术学科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中外美术史、艺术欣赏、民间美术、篆刻、书法、工艺美术、雕塑、绘画、现代媒体艺术等。其次,实践美术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理论之“专”,主要包括对新课程标准、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材有所研究,并参与开发利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美术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最新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当把学习美术教育理论的重点放在理解、学习新美术课程标准方式、内容和观念上,从而全面提高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理解和实践新教育改革理念的能力,使其在参加工作后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能够始终与美术课程标准保持同步。而“多能”指的是应当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包括综合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相近专业,如影视、地理、历史、文学、舞蹈、音乐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需要树立较强的专业观念,从而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文章主要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思路,以及高师美术教育的对策,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和改进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李晓瑭 单位:泰州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高师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 一、高师美术教育忽略师范性是导致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的重要原因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意识地突显师范性,努力培养高质量的中小学美术师资应该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可在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师范性,导致其所培养的人才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不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美术课程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不足、培养目标的偏离,笔者对此已有论述,在此不再展开。此处重点阐述一下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缺乏师范性的表现。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当前高师美术教育没有实现“学科专业性”与“师范职业性”的结合和统一,基本上是只注重前者。虽也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但从领导、教师到学生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为了凑学分,所以这些课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保证。很多学校的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指导力度不够,质量不高,缺乏与中小学的紧密沟通。就是在美术学科内部,对技能技巧的过分强调,也导致了对史论课程的忽视,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得不到提升。注重“学科专业性”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差,毕业后不能从容面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怎么教”的问题上,高师美术教育在引导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上缺少示范性。“堪为人师而模范之”,高师美术教育囿于专业式美术教育的模式,对“师范职业性”重视不够、引导不够。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模仿的本能,所以不仅如此,还会陈陈相因,学生毕业后继续这种模式,很难达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如此循环往复,美术教育就会停滞不前,只求生存不求发展。 二、不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导致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的另一重要原因 不合理的运行机制表现之一就是当前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呈现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都没有想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所想,急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所急。即它脱离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没有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改革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合作和适时的调整。所以从小学到高师美术教育的生态循环系统就不能建立起来。事实上,高师美术教育一刻也离不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成为高师美术教育发展的厚实的基础,为其提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生源,成为其实习试验基地、教研教改的基地,为其发展注入源头活水。高师培养的学生大多要到中小学进行实习锻炼甚至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所以脱离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高师美术教育,就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培养的学生不管是到中小学实习还是毕业后教学,可能就会遇到所学非所用或者无力应对的问题,可能还得一切从头开始,岂不浪费时间、资源和精力?关键还在于会阻碍教育的发展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害了受教育者。 中小学美术教育也不能脱离高师美术教育。笔者挂职锻炼所在学校的一位教学主任的亲身经历发人深思,她说假期去某高师学校接受培训,她的专业是小学数学,而培训老师讲的却是初中数学,她觉得高师教育不太了解她们的需求。这个学校美术组组长段老师对此也深有感受,并期待有去高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笔者发现,中小学大部分美术教师认为学校或者是上级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职后培训,多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更先进的教育技术,扩充知识内容、开阔眼界、提高教学能力。不合理的运行机制表现之二是高师美术教育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冷漠。高师美术教育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资源,积极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高师培养的学生,会有相当一部分在当地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所以高师美术教育应该关注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要决策和改革措施。 总之,对美术课程性质及价值的不合理认识,缺乏师范性和示范性的引导及不合理的运行机制,导致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发生了错位。衡量高师美术教育的质量如何,不在于培养了多少画家,而在于它是否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如果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缺乏起码的教学技能,不会备课、讲课,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当老师,而一心一意想当画家,也无论如何不能说这样的高师美术教育是成功的。所以为了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高师美术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王胜彩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时代的更替与变化,素质教育在目前社会的不断普及和进步,影响人整体素质的艺术教育事业也在改革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水平仍与城市学校存在明显的差距,如西北地区一些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美术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重要;差距 当代农村美术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有必要细致分析研究改善农村美术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水平高,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为人处世,甚至一生的发展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多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多组织教师接受培训,让教师通过积极赛教和短期学习提升业务水平,适应教学要求。 1.培养师范院校的专职美术教师 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已经不再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和认可,他们需要拓展知识面,具备多种能力,成为全能教师,学校特别需要有责任心、有爱心、有事业心的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美术教师的培养,不断增加美术教师的数量,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质量,彻底改变美术教师兼任或者聘任制的情况。其次,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相关待遇,鼓励大学生毕业后投入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活动。各地区要切实落实支教制度,让全区范围内的美术教师进行轮流支教。这样一方面使美术教师积累了授课经验,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能力。最后,要切实完善学校内部教师的培训机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不乏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很多美术教师对美术很感兴趣,但是由于自身美术知识有限,或者没有相应的培训机会,即使他们想教育好学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加强美术教师的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热爱学生,能够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学好美术课程,是教师个人思想道德表现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师要培养思想道德,还要依靠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实践锻炼。美术教师要能够备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反思课堂上的问题,在课后及时找到方法补缺,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不受重视的美术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大城市的中小学校里,美术教育甚至占了很大的比重。很多家长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导致绘画、书法、舞蹈等兴趣班学习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在拥有现代教育设备、现代教学理念和知识大爆炸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有很大的艺术探索空间,他们感知艺术、表现艺术,通过艺术诠释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态度,抒发自己的情感。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我国义务教育纲领中明确要求通过德、智、体、美教育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在21世纪,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争取给学生最佳的学习环境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师的基本目标。美术文化在城市里受到高度重视,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校也应重视美术教育,有关部门要多多关注美术教育事业,因为美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思想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为管理者,第一,要加大对学校美术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力争达到现代化的教学条件;第二,要帮助学生及其家长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理念;第三,要创造条件鼓励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走出去,开阔视野,多学习、交流,接受新的文化熏陶,开拓教学思路,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进步。2.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做一件事前,目标明确,这件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对于美术教学也是这样的。美术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也是一样的道理,其必须知道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美术教育发展。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中,由于教学设施不齐全、资金有限,不能组织很多美术活动。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可以利用现有的设施和条件开展相应的美术活动。如,学校应该组织相应的美术兴趣小组,每周集中进行一次美术知识培训,在日常的校报和对外宣传册上可以尝试让画得好的学生担任设计主编进行创作。这样一方面节省了学校的资金,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美术创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进一步加强美术教育资源建设 在经济落后、知识匮乏的偏远地区学校,即使有专业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美术教师在这里工作,但是如果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教学硬件设施欠缺,教学软件匮乏,学生和家长不重视美术,教学工作要想顺利开展,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政府机构要多投入精力和财力到西北偏远地方,普及中小学美术教育,鼓励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支教,给予他们政府补助和其他优厚待遇,帮助相对落后地区的美术教育工作取得进步。 1.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的财力十分有限,所以首先要解决实际教学所需的硬件材料,可以通过政府拨款、找企业赞助或者借助新闻媒体扩大影响力、号召社会募捐等方式获得硬件教学设备。其次要健全和完善美术教育管理体系,不断规范美术教育教学秩序,特别是加强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可以聘请知名教育专家、美术家深入农村小学,亲自指导师范生教学,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公益活动促使美术爱好者来当地感受生活,义务教学。最后要多组织培训。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不定期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并及时提供和传达美术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引导美术教师多进行课题研究,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难题,以促进美术教师在教学上不断取得进步,确保美术教育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2.认可美术教学的实际社会价值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包含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同时也有与人的精神需求密切联系的美术、音乐等课程。国家既然设置了这些课程,说明这些课程必然有实际的用途。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是有一定价值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置”课。《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都充分肯定了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设置美术课,能够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四、结语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首先要彻底改变只重视分数的教学观念,要以开放的、创新的思想进行教学与管理活动。其次,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环境和自然风光,促进学生发现、感触自然万物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写生。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师资、观念、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城市学校美术教育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要想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这些学校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全面加强美术教育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管理者的素质;另一方面,政府应重视并积极给这些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创造条件,提供硬件设备,输送优秀师范类人才,给予教师优厚的物质待遇,多培训教师,如此才能保证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作者:白莹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思考 摘要: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关系到国人素质的大事,但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都存在着形式化,且很多也都没落到实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中提出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对于美术的学习,可以说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而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就是要如何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当前美术教育在各农村中小学的实施情况,通过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状况的分析,探索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让农村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艺体素质,逐步促进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新课标;美术兴趣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困境 1.教学理念陈旧,美术课程资源缺乏。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大背景下,美术教师如何走进美术新课程,如何在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教学法实践中贯彻实施新课程,就必须克服其开课率低,只是针对低年级开课,而且也并未按教学大纲规定开足课时量的现象。不能让各种原因随意停课和挤占美术课的情况随意发生。改变由于学校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其他学科教师对美术课的认识也有偏见,学生根本就得不到连续的系统的美术教育的现状。 2.教学目标模糊,美术教师无教学积极性。师资的不规范和不专业性使学生们上美术课可以做其他课程的作业。一些乡村学校的美术课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放羊式教学,自己轻松舒服、无所事事。浪费师资力量。长此以往美术教师的能力不是体现在教学方面,而是成为一个“在岗美工”,本应该放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用在毫无意义的校内繁杂琐事上,使得美术课程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美术教师自然也不被重视。那种混日子,把美术教师在学校的工作当成“万能胶”的情况在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3.环境条件制约,学具短缺,影响教学。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不可避免会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更谈不上学生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有的非专业美术教师,对课纲和教材一知半解,死搬书本,照葫芦画瓢,把一堂生动有趣、极富创新性的美术教学课上得了无新意,呆板、无聊,部分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如何改变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这些现状 1.要改变美术教育课在农村中小学校中是“听用课”的尴尬地位,只有改变了农村中小学学校领导的政绩考核方式,不再单纯以升学率来肯定或者否定一个学校领导的成绩,而应该多看看其所在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学学校领导对美术教育的看法,才能让他们在美术教育中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而这一点,也是改变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中提出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对于美术的学习,可以说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引起学生的重视,首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而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就是要如何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美术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这就需要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了。同时我们还应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有精力来关注美术。让他们了解美术不只是以后有志于向其发展的学生的事,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它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3.想让学生真正了解美术,还要使我们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呈现出持续长久的情感态度。组织不同的学生练习不同难度的绘画部分,以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因材施教。这样的课学生才会有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训练中,学生积极的观察能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中锻炼出来的。 4.美术教师在学校的“鸡肋”地位使他们缺乏对美术教育的热情,那么我们只要改变美术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让他们体现自身的价值,不再让美术课变成自习课,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用于美术教学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氛围。这一现状也不难改变。 5.而对于农村中学学生地域环境的局限这一问题,随着我们国家的富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和环境将会越来越好,而农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这种所谓的局限不但不是问题,反而是形成优势的必备条件。农村风光、民俗风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乡村学校美术教育依赖这些丰富的艺术素材,让学生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之中产生美的向住,热情洋溢的进行绘画体验,激发强烈的美的情操。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生活环境的热爱和关心。 三、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前景 美术,又是美的艺术。美术之美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典型化、理想化的“瞬间定格”,而且还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美术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的进展与否,从一定意义上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素质教学的成效。中小学的美术课堂是用来实施完成美术教育内容的,必须遵守与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和新课标并行不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和待遇。那种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要求讲解与练习、欣赏与创作结合,丰富的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还有就是大力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远程教育网络直播的综合运用等,给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展示、互动空间。在教材内容的组织教学中,通过写生、教师范画、艺术家图片的演示和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的时代和建设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美术教育的变革大大加快了,计算机和通讯的结合等新的科技趋势已强烈的影响着美术教育的方式,我们必须开展一场深刻的而又快速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推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黄燕云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与改进策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中小学的美术教育逐渐得到完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种种误区,需要教师正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协调美育、智育、德育三者的关系,并在实际的美术审美教育中突出与其他美学领域审美范畴的不同。这样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与改正策略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改正策略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交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学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相关美术教师不断针对审美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改正,逐步实现审美教学的高效率完成,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 第一,将审美教育看做单纯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普遍将审美教育看做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存在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单纯的将美术作品归类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将美作为美术作品的内涵。这样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往往无法抓住其中的中心,是的审美教育沦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误区时片面看待审美教育的结果。第二,割裂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缺少与德育、智育的有机联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必然会涉及到其他教育方式,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与智育是与美育密切联系的。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无法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盲目的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得美育的作用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发挥,也无法真正的做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时,也就无所谓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德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美育和智育时对其的升华。因此,教师一旦在美术教学中割裂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容易造成审美教育的扭曲,是美术教学成为一种单纯的审美教学,起步到其他的作用。第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审美教育等同起来,缺少学科的独特性。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具有美术学科独特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大多无法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将在语文、音乐等学科中对审美的理解强加到美术之上,使得美术中存在的审美范畴成为形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美术学科的审美教学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深入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做到真正领会美术学科之中存在的审美意味。 2改正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的策略 第一,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确实是一种提升学生美术水平的教学手段,但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作教学手段,而是需要将美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一个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有关美术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这样看来,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从中挖掘出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并按照美的发展规律向学生教授。例如在进行有关剪纸艺术的学习时,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剪纸的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剪纸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剪成之后作品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剪纸艺术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际作用。第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德育与智育的教学。德育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做人,树立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后再进行智育与美育的教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智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智力发育和人格建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利用好三者,相辅相成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三,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美学中审美范畴的不同,进行审美教育时注意美术的特点,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美术之中的审美是构图、色彩搭配、形状等带来的美感,语文中存在的美是文字、语言的美,音乐中的美是节奏、音律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区分。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所涉及的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审美教学与美术作品的密切相关,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教师在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作者:曹宇 单位:长春市创业中等职业学校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 【关键词】 艾滋病;心理咨询;防治策略 aids是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到目前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由于本病的特殊性,做好心理咨询非常重要,可使患者获得aids的相关知识、有效的健康信息、心理调适手段以及帮助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患者克服困难,能有效防治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疫情的蔓延,现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98例患者,hiv确认实验阳性。男66例,女32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7岁。感染途径:性传播83例(其中异性多性伴76例,同性恋7例),静脉吸毒11例,传播途径不详4例。工人24例,农民23例,自由职业者20例,司机27例,干部4例。 69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haart。经过心理咨询后,67例患者改变生活方式:4例吸毒患者戒毒,3例接受美沙酮治疗;21例性工作者不再从事性服务,39例多性伴者减少性伴数;58例haart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发生。 咨询方法及内容 1.咨询方法 安排责任护士接受确诊患者的咨询,第一次咨询30分钟,以后每次复诊咨询15分钟。咨询形式:直接咨询,就是在安静、整洁、单独的房间,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咨询。同时,配备内容实用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资料、避孕套等,以利于患者索取利用[1]。 2.咨询内容 (1)建立和谐关系 首先向患者问好,把自己介绍给患者,然后向患者解释咨询应遵循的过程,同时强调咨询内容的保密性,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保证咨询顺利进行。 (2)评估患者的问题 询问患者的苦恼和忧虑,用心专注地倾听患者的倾诉和给予足够的发泄时间,确定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3)心理护理 由于社会的歧视和昂贵的治疗费等问题常常给患者带来悲观、焦虑、绝望等情绪,所以,护士根据患者的社会环境、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经济条件、感染方式等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疏导[2],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 (4)鼓励患者学会自我观察 密切观察自身身体的变化,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气促时,可能出现细菌或真菌感染以及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等;出现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眼前蚊飞感等症状时,应警惕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发生;如出现头痛、头晕、喷射状呕吐时,应警惕脑膜炎的发生;出现念珠菌感染、疱疹、腹泻等并发症时,应及时就诊。 (5)预防疾病传播 交代患者戒除不良行为,改变生活方式,如:同性恋、静脉吸毒、性生活混乱等;在进行性生活时要100%使用安全套[3],包括双方都是艾滋病感染者,以防艾滋病不同毒株和其他致病菌交叉感染;女性患者要避孕,因为妊娠可能使无症状的感染者发展成艾滋病患者或使病情加重;避免共用牙刷、刮胡刀等;禁止献血、献精子、供组织器官等。 (6)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是维持和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应供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并经常变换食物种类,少吃多餐。 (7)对haart患者的宣教 反复强调良好的依从性是haart成功的关键,但不能根治,并存在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一旦接受haart,要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随意更改服药时间、剂量或者中断治疗,呕吐时将药物吐出后即刻补服。出现恶心、眩晕等轻微的不良反应,应坚持吃药;出现严重皮疹、贫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找督导医生处理。同时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cd4 +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以及时了解有无肝肾功能的损害、贫血以及了解haart是否有效。 总之,艾滋病的咨询是心理咨询的技能在艾滋病防治中被成功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被广泛肯定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它在艾滋病防治中的效果已被证实[1],本组观察结果也显示,做好艾滋病患者的咨询工作,能有效防治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疫情的蔓延。但由于对本组病例的观察时间尚短,心理咨询的长期效果以及如何保持长效机制等诸多问题,仍需持续观察和探讨。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家庭功能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家庭功能的影响,以及能预测这种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防御方式量表(dsq)、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容纳他人量表(aos),对85名接受心理咨询培训的女性受训者进行培训前后2次测试,调查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显著下降 (p 0.05),平衡型及中间型家庭类型增多、极端型家庭类型显著减少(p 0.05)。②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下降与dsq、16pf及aos的部分指标呈显著相关(p 0.05)。③16pf中创造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能有效地解释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总变异,dsq中的压抑和容纳他人量表总分能有效地解释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总变异,dsq中的压抑和回避能有效地解释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总变异。结论:①心理咨询培训有助于改善女性受训者的家庭功能。②容纳他人量表总分、dsq的压抑、回避以及16pf中创造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是预测这种改善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心理咨询;培训;女性;家庭功能;防御机制;人格特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在经历着急剧的改变,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2002 年以来,数万人参加了国家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邱昌健等(2005年)发现,心理咨询培训不但是一项职业培训,同时也促进受训者人格成熟、完善,帮助重建防御机制,促进自我与经验的和谐统一,更好接纳自己及他人[1]。心理咨询培训是否对受训者的家庭功能有影响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领域,但目前国内尚未有这方面的研究。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的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与个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的联系[2]。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是评价家庭功能最有效的评估工具之一,我们运用其中文版[3]针对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的家庭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估,探讨培训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以及哪些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变化,以期为提高心理咨询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供客观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在深圳市心理咨询师培训基地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的女性受训者。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研究并完成了80%以上的培训课程。②完成培训前后两次心理测试。③过去未接受过系统心理咨询培训。排除标准:测试问卷未能填写完整者。 1.2 方法 测试工具:①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人口社会学资料等。②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评估亲密度及适应性。对每个项目要回答两次,一次是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另一次是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分别指对家庭现状实际感受与理想状态的差值(绝对值)。③容纳他人量表[4]。④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16pf)[5]。⑤防御方式量表(dsq)[6]。 在培训前、后(4个月培训结束时)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7]及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上下册) 》[8,9]为教学大纲进行培训,此外增加了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将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为自身前后配对设计t检验、卡方检验、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87.6%)。受训者年龄22~54岁(34.95±7.53)岁。医务工作者31人(36.5%),教育工作者16人(18.8%),心理学工作者2人(2.4%),其它36人(42.4%),包括经济管理、人力资源、法律界人士等。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或中专2人(2.4%),大专31人(36.5%),大学42人(49.4%),硕士10人(11.8%)。受训者97.6%未曾接受系统心理咨询培训。 2.2 培训前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各指标的差异性 2.2.1 比较培训前后各项指标,发现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下降(p 0.05),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facesii-cv各指标比较 2.2.2 家庭类型的分布及百分比情况。分析培训前后家庭类型,可以看出培训前极端型家庭中最多的类型是低亲密度及高适应性的家庭类型,占12.9%;其次是高亲密度及高适应性的缠结混乱家庭类型,占9.4%。培训后此两种家庭类型均有减少,分别为4.7%及3.5%,见表2。表2 培训前后研究组家庭类型数量变化(括号内培训后家庭类型数) 2.2.3 比较培训前后家庭类型百分比,发现培训后平衡型及中间型家庭类型增多,极端型家庭类型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见表3。表3 培训前后家庭类型变化 2.3 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社会人口学因素、16pf、dsq、容纳他人及被他人接纳量表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由于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降低,分别以其培训前的值减去培训后的值,得到相应的三个变量在培训前后的变化(例如,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变化等于培训前理想适应性减去培训后的值)。 2.3.1 上述指标培训前后的变化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专业等社会人口学资料无统计学相关(p 0.05)。 2.3.2 上述指标培训前后的改变与16pf、dsq、aos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理想适应性的变化有与16pf中的聪慧性、独立性、怯懦与果断性、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呈显著性正相关(p 0.05)。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dsq中的幻想、16pf中的怀疑性呈显者性正相关(p 0.05),与容纳量表总分、dsq中的压抑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dsq中的回避和压抑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 2.4 理想适应性、亲密度不满意程度、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前后变化对16pf、dsq、aos相关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变化为因变量,以聪慧性、独立性、怯懦与果断性、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为自变量;以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幻想、压抑、怀疑性及容纳量表总分为自变量;以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压抑、回避、怀疑性的容纳量表总分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表4 培训前后家庭功能变化对dsq、16pf、容纳他人及被他人容纳量表的多元逐步回归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olson的环状家庭模式理论来评定受训者培训前后家庭功能的变化。此模型有3个维度: 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家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关系,从低到高划分为4 个水平:松散、自由、亲密和缠结。低水平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联系、彼此疏远;高水平则过于亲密、角色不清;居中为情感距离适中,既亲密又相互独立[10]。家庭适应性是指婚姻或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势结构、角色分配或联系方式的能力,从低到高分为4级水平: 混乱、灵活、有组织、刻板。混乱的家庭缺乏协调与合作;刻板家庭过分拘泥于既定规则和模式,难以根据情境进行调查;灵活和有组织的家庭应变能力很强。根据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将家庭分为16 种类型,4种平衡型提示家庭适应良好,4种极端型家庭常常出现适应不良,还有8种是适应中等的中间型家庭。 本研究调查了男女受训者培训后家庭功能的变化,由于女性受训者占了88.5%,对男性样本的分析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所以我们只分析了女性受训者的资料。本研究发现,女性受训者培训后理想适应性、亲密度不满意程度、适应性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下降,提示培训后受训者对家庭功能的理想期待与现实体验之间的差距缩小,心态更加理性、平和;同时平衡型家庭及中间型家庭增加、极端家庭减少,提示家庭功能提高。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成熟型防御方式之一的压抑以及容纳他人量表总分是预测培训后亲密度不满意程度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这表明,家庭成员间相互接纳宽容,合理处理自己的某些欲望、烦恼,对对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等能有一定的接受和认可,对于提升成员对家庭亲密度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容纳不够、压抑太少,家庭中就会时时有不满,处处有战火。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压抑、回避是预测培训后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这表明成员们协商合作、暂时压抑个人的感受,暂时回避一时处理不了的困难对于家庭在应对内外变化时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研究还发现16pf中的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是预测培训后理想适应性的下降的主要因素,那些创造能力强的人富有创见、有敏锐的观察力,愿意进行新的尝试,有这种人格特征的受训者更容易在培训中有更多的感悟并愿意把它们带入到生活中,使得个人的提升引发家庭功能的改变。本研究提示,家庭功能是可以随着家庭成员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从一种家庭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家庭类型,这印证了olson的家庭理论,即家庭类型可以随着家庭构成的演变、家庭成员的成长以及意外事件的影响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11]。 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询培训可以使受训者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家庭功能改善,而压抑、回避这两种防御方式,容纳他人量表总分以及16pf中的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能预测女性受训者培训后家庭功能的改善程度。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安排一些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受训者在上述几方面能力,促进其个人的成长。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没有涉及男性受训者,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咨询心理学论文: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考 【摘要】自四年前首次接触心理咨询,到今天作为一名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一路走来,有很多的感触。本文主要结合实践谈了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如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需调整、咨询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如何安排重点学生的转介等,记于这里,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心理咨询 咨询教师 思考 心理咨询是对存在有心理问题或困扰者来向心理学工作者求助时,后者应用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给求助者以帮助、劝告、辅导的过程。毫无疑问,心理咨询在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高校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应积极洞察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问题,不断地改善,以推进这一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 加强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记得笔者2000年刚上大学时,那时根本不知道学校还有心理咨询中心,退一步想来,即使那时知道有这样的机构在为学生服务,也不会去的,因为会有很多顾虑:害怕老师同学知道自己去心理咨询被认为“有病”、害怕别人笑话等,也就是说去做这件事情自己所付出的要远远大于从中的所获。而这样的一些想法,代表了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同学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今天当笔者正式做这项工作,在咨询中问及来访的学生怎样看待心理咨询时,他们的回答是:觉得无所谓,心里不舒服来聊一聊、咨询咨询。所以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心理学、心理咨询本身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渗透,对心理咨询,大学生越来越持有接纳和认可的态度。这一点也可以从我们的咨询量上有所体现。以笔者为例,自2009年2月25日——5月20日,笔者每周安排2次咨询接待,这期间共接待来访学生42人次。但是,且不说这样的认可仍需进一步的加强,当咨询遭遇我们的学生,它仍面临着太多的尴尬。如来访学生把心理咨询神话,认为学心理学的人无所不能;把心理咨询等同于感冒片,伤风感冒吃药打针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认为咨询应该也是这样“速战速决”;把改变的责任推给咨询老师:我有问题来找你,那么我目前不合适状况能否改变也取决于你,而我自己无需做任何努力;心理咨询无非也就是聊天说话,而且只要我来了,你就有义务取悦我,让我高兴等。而实际上如我们所知,真正的咨访绝不是感冒片和头疼脑热的关系,它是一种关系,一个过程,心理咨询老师不但没有特异功能,且在太多的时候面对来访同学的问题会无奈而无力,我们的工作范围是有限度的。更为关键的是,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得依靠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不断调整和自我激励去解决,而不是咨询教师。 但当来访同学对这些不了解时,就会以他们的理解去理解咨询,去带着很高的期待走进咨询室,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也会带着失望走出来。所以,在咨询前,来访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咨询效果与来访者在咨询前是否对心理咨询能否正确认识、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很大关系。为此,应通过各种渠道,如在咨询室门前粘贴了“心理咨询中心服务内容”、“去咨询前该做的准备、” “咨询流程图”、“咨询教师简介”等内容的展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咨询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前面提到,面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咨询教师很多时候会感到无奈而无力,这一方面有来访者本身的问题及客观条件的一些限制。但必须承认,作为咨询教师本人,我们自身能力素养的欠缺也是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很大原因。我们始终强调心理咨询的教育和发展取向,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有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正常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鼓励他们正确认识现实和自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学生的问题通常也较简单,多与他们特定的年龄阶段及生活主题相关,更多也是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 现实中的咨询也确实如此,以笔者的体会,可以说97%的来访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也少),真正发展到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病的仅占3%。但凡来访的同学也都是想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咨询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应在工作中不断的去提高,熟悉学生问题的种类、总结应对措施及建议、加强学习钻研。在笔者咨询的过程中,曾有一个学生因考试焦虑问题前来,当整理咨询记录时,自己清楚没有很好的给她建议,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也有待学习。这个咨询结束后,笔者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结果接下来又遇到相同问题的一位来访同学,那个时候特别惭愧,因为还是没能与他一起很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也深感咨询教师职业素养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多么重要。 谈到这儿,这又牵涉另一个问题,即大部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都在编的是行政或思政的系列,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首先会有一系列事务性的事情需要处理,这大大消耗了他们工作的精力与专研的热情,从而影响他们工作后颈的激发。笔者认为,这也是涉及咨询教师成长过程中外部保证的重要方面。 3 重点学生的转介问题 虽然多数学生的来访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但超出心理咨询范围的、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者也存在,这就涉及到一个向相关机构的转诊、转介问题。一般当在工作中遇到需重点关注的来访者,我们首先会汇报领导,继而会和学院取得联系,通常对这样的案例,我们会建议转诊专科医院,如果必要,也会通知家长。但在这过程中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如学院接到手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不知道什么地方诊疗精神类的病症或因费用太高而放弃治疗。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就会被耽误下来,甚至影响其终生的发展。所以,学校心理咨询与精神病专科医院、校医院间畅通的联席制度的建立显得非常重要,如在工作中能把相关人员顺利的“请进来、走出去”,咨询教师队伍中能有既懂心理学知识、也有精神医学基础的咨询教师是非常理想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咨询预约的重要性,同一咨询教师在固定值班时间咨询的连贯性等都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方面。作为一名年轻的心理咨询教师,需要学习与反思的还有很多,我定将克服自身惰性、继续努力。一点心得,记于此与大家探讨、共进。 咨询心理学论文:个体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与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确立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用此诊断大学生出现的相应心理问题,是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发展心理学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正常;意志健全;情绪健康;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以这一标准作为参照,可以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对他人的信任;神经衰弱焦虑,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表现得尤为突出;情绪困扰,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较弱;迷茫与困惑。在大学阶段一些学生会有困惑丛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有加剧的趋势,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是不能够完全予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个体咨询方法介入就是其中之一。 二、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个体咨询介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其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促使个体咨询的介入。大学生离开家庭开始学校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长久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仅仅采取灌输的方式,督促大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例如仅仅讲授教育知识,很少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者单纯地讲解,大学生单纯地听受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个体咨询介入法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这些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重要启示,可以积极借鉴。其二,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个体咨询介入成为必须。有的教育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个体咨询有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个体咨询个别化的原则和沟通会谈的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体到个体咨询的治疗模式包括:一是工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二是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误区,使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宣泄情绪。三是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等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三、个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拥有很好的推广运用前景。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个体咨询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基础。以人为本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工作者很难得到全面的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学会调节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大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使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个体咨询的目标和功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前提。个体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基本功能是预防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稳定和发展心理功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满足其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再次,个体咨询的实践过程为全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指导。个体咨询致力于工作对象做出改变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套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咨询从预估到最后的评价,其程序是非常完备的,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地挖掘到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总之,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作者:姚型彬 胡新峰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教育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企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开展各种讲课活动,培养职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直视心理问题,通过共同的讨论分析问题的症结,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职工身心健康。 关键词:心理咨询;教育活动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职工在就业、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显,职工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转。为进一步做好公司职工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关爱服务工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工会积极作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形势下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扎实推进职工心理健康帮助行动。为此,集团工会首先抓好队伍建设,组织各基层单位专职工会副主席举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进一步增强工会干部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技能。尼龙化工公司工会积极响应集团工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号召,深入开展员工心理咨询教育活动,缓解职工心理压力,构建和谐工作氛围,提高职工工作效率,不断推进心理咨询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迈进。2016年在集团工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尼龙化工公司工会成立EAP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并挂牌运行,集团为咨询室购买沙盘、音乐放松椅,公司建立微信心理咨询群,各基层单位工会主席、女工委员大力宣传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职工订阅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期开展课程,方便心理咨询师与职工沟通交流,引导一线职工缓解紧张情绪、疏导心理压力,以阳光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2017年,为了切实推进该项工作,公司工会将关爱一线职工心理健康列入公司工会重点工作之一,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定期培训各基层单位书记、女工委员开展心理咨询课程;二是把公司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同志聘请为各基层单位兼职心理咨询师,明确职责范围,要求兼职心理咨询师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工作,每周组织不少于一场次的心理咨询讲座;三是把兼职心理咨询师考核指标与津贴补助挂钩,充分调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积极性。 一、心理压力对职工的危害 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要承担着研发、安全生产等任务,还要为公司创造更高的利润,有时职工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有了冲突,难免会有情绪,导致了职工在工作上的心理压力更大,无法得到缓解和宣泄,加快心理问题的产生。工作太累以至于缺乏干劲和动力,甚至于可能出现紧张和挫败的心理。当职工的压力太大而且得不到适当的缓解,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健康危机,可能会发生工伤事件和家庭矛盾。这些事情的发生与同事的关系不够融洽、家庭婚姻发生变故、工作生活中遭遇到不公正待遇等等有密切关系。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非常容易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企业建设心理咨询室,能够及时有效的通过心理咨询教育来解决,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使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状态,有利于人企稳定。如何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职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提高全员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解决方法,在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具有企业思想教育的作用,将心理咨询特有的功能与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二、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 目前,公司兼职心理咨询师已按要求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深入到各项目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活动,通过PPT展示、案例研讨等形式,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对一线员工如何进行自我调解、有效化解压力进行了针对性辅导。心理咨询教育讲座开展以来,深受员工喜爱,在广大一线员工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增长了员工心理知识,增强了大家自我调解能力,激发了一线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得到了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员工好评。公司准备进一步加大心理咨询教育工作力度,切实引导各基层工会设立职工“心理辅导室”和“职工诉求服务点”。今年3月份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举办3天的《人本/超个人心理辅导实操技能基础班》讲课活动,组织15名职工学习心理咨询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手指操”活动、五大原则、四大流派,通过“带领育人”游戏让职工从游戏中体会被呵护的温暖和幸福,同时体验和分享中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围绕在游戏中的分享体验,讲解人与人交往中语言的种类,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从中学习如何表达感受。课程结束后,学员发表感悟,共同成长,为职工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调理和释放服务,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处理好社会、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推进公司职工心理帮助行动的普及和实施。公司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与职工的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职工之间关系融洽,公司的工作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开展好心理咨询工作,可以使职工工作情绪高涨,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认同度以及满足感,从而极大的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 三、公司心理咨询需要注意的细节 心理咨询在公司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做好心理咨询教育的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1.要懂得倾听。倾听是心理咨询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学会倾听可以建立一个良好咨询关系。不随意打断来咨询职工的话题,让职工敞开心扉,充分宣泄心中郁闷和压抑。倾听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的去听,不要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并适当地表示理解。2.要相互尊重。来访职工在诉说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时,咨询师可以从一个朋友的角度入手,给予来访职工充分的尊重和平等,对来访职工的心理状况等方面尽量接纳和理解,做好保密工作。3.对待来访职工要态度真诚。咨询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来访职工的心情,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应该表现出真诚的态度,要投入积极的情感,同时注意要尊重来访职工的人格和尊严,做到以诚相待。这样才能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心坎上,激发来访职工的情感共鸣,得到来访职工的信任和好感度,消除来访职工心中隔阂,有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4.共情。一般来说,根据来访职工的言行,咨询者可以沿着来访职工的思路设身处地地体验他的情感。同时,咨询者也可通过一定的咨询技巧,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来访职工。这样可以更好的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5.要以人为本。要根据不同的来访职工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教育方法。职工的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性格也千差万别,这就使得在面对不同的来访职工要采用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要懂得因材施教。以上几点是我对企业如何开展好心理咨询活动的一点点建议,经济的发展迅猛导致人与人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及心理压力,员工如果不能自我调节,会导致心理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员工的正常工作,甚至会对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严重者会危及自身健康或生命安全。把心理咨询应用到工作中,不仅能够减轻员工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使员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以充分的热情投身到工作当中去,用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这样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身边的人带来正能量,对整个公司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创建出更为和谐的社会氛围。 作者:陈莹 单位:河南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咨询心理学论文:团体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1、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团体心理咨询的一般目标包含:帮助成员自我认识、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在团体中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成员的责任意识、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培养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有效解决冲突矛盾.团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塑造成员的健康人格.由此可见,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和我国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是一种发展性的活动,主要任务是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团体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颁布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也开始融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在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需要 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是,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知识讲述比较多,缺乏实际训练,学生缺乏体验,因此学生从课程中的获益较少,课程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是两大支柱.个体心理咨询,每次咨询的时间大致是1小时左右,对于高校来说,即使按照教育部的要求1:4000的比例来配备心理咨询人员,要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咨询也是很有困难的.而且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这样的境况势必使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整天忙于应付一个个前来求助的学生,而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顾及那些需要帮助但是没勇气走进咨询室的学生,这样也无暇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团体心理咨询是一对多的方式,一个指导者同时指导多个团体成员,增加了咨询的效益,提高了心理咨询工作的效率,省时省力;同时,团体心理咨询新颖独特的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增加了学生求助的机会.因此,团体心理咨询既可以缓解高校咨询人员不足的矛盾,也为学生增加了求助的途径和方式. 二、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近年来,团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成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主题丰富,覆盖范围广,而且不少研究已经表明团体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有效的.目前,高校团体心理咨询的主题主要有人际关系、情绪和压力管理、自我探索、学业管理、生涯规划、入学适应训练、恋爱问题、团体团队合作、领导才能训练等.高校团体心理咨询得到快速发展有着丰厚的基础:一是在大学里,学生喜欢以团体的形式学习和生活,从同伴那里获得支持和认可,有团体生活的倾向;二是在高校里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共同成长课题,如学业、人际、交友、择业等等;三是大学生有着类似的困扰,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伴和同龄人的建议和反馈. 1、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笔者在三亚学院大学生军训期间,在新生中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叠罗汉”“直呼其名”“我是谁”等活动,使大学新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彼此熟悉,缩短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并通过“怪兽过河”“爱心传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合作意识,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大部分新生对这种形式的活动很喜欢,帮助他们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叶玉清的研究也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自然进程;可以有效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 2、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在笔者亲自指导的团体心理咨询中,通过“20个我”“我的左手”“我的自画像”“优点大轰炸”“我的生命线”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赞美别人、被人称赞的感受,从而进一步了解自我,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我,能悦纳自己的优缺点,清楚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人,达到现实我和理想我的统一.并通过“价值大拍卖”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促进自我成长.团体成员在咨询结束后报告:“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自己还有这么多优点!”“我从来没有这么好好认识过自己,真是太高兴了.”“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我能够很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 3、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更加复杂,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学生在相处时容易出现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不容乐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的研究显示:人际交往问题在大学生适应问题中居于第二位.个体咨询由于缺乏相似的情境,咨询的效果不容易迁移,在停止咨询之后,复发几率很大.在高校运用团体心理咨询来帮助那些人际关系不良或想要提高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在更为真实的团体人际沟通情境下,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改变人际关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学习新的人际模式和交往技巧,帮助他们建立建设性的人际交往模式.笔者曾在三亚学院开展两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陈菊珍、刘华山的研究也显示了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的有效作用;刑秀茶,王欣对团体心理咨询的长期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长期的效果. 4、团体心理咨询有利于学生在团体中宣泄情绪,保持积极情绪 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团体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安全、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和被保护的环境和气氛.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他们想象中的严重,他们需要一个机会,需要一个进行情绪宣泄的机会,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机会.在团体心理咨询中,他们可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困惑.情绪得到了宣泄,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在上述的系列研究中,团体成员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都有明显的好转. 5、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笔者在做第二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后,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学生在SCL-90中的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强迫、敌对、偏执乃至精神病性等各因子上的前后得分具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和同事在本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保持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团体心理咨询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樊富珉对人际交往困难的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沈士梅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训练,何瑾、樊富珉针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等研究,都显示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效果,团体心理咨询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团体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其目标和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团体心理咨询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量的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在新生入学适应、人际交往、认识自我、情绪调节、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心理咨询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团体心理咨询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值得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作者:邓彩艳 黄奎林 单位:三亚学院 咨询心理学论文: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及特点 作者:陈玲玲 安健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 前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快速发展的规模和相对滞后的师资配备,给高职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严重匮乏,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及特点 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为缓解当时专业辅导人员匮乏而兴起的,后逐步运用于学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发展较早,近年来大陆一些高校也逐步引进这一辅导方式应对专业心理咨询师不足的现状[1]。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虽已经显现出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朋辈心理咨询(peer-counseling)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被称为“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Counseling)[2]。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及帮助,通过人际交往实现心理安慰,消除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它具有实施方便、方法灵活多样、易推广、见效快等特点。 二、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高考失败、学历之痛和就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状况分别在大学三年不同阶段突现。具体表现为: 1、承受压力大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学生承受着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来自升学、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高职学生还受到家长、同学、社会的轻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些都对他们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过大会给他们带来诸多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自卑心理严重受高职院校录取分数低,师资配备相对落后,所学专业不理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过度缺乏自信。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挫折耐受力差,以及不适当的归因方式等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孤独感较强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处于成年早期(18-25岁)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亲密对孤独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渴望获得友情与爱情。但由于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父母娇宠,缺乏与人合作和沟通的技能,与同学间的摩擦不断,难以形成真正的友谊,也得不到群体的认可。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并进而加剧孤独感。 4、焦虑、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多有些高职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学习上缺乏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不够完善,精神空虚,对前途悲观失望,过度关注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心理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得不到适当的释放,从而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运用朋辈心理咨询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1、可以较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由于朋辈心理咨询员是与来访者年龄相近、经历相似、生活环境相同的同辈群体,他们是青少年亚文化群体中适应相对较好的人。由这些人向来访者提供帮助,不仅使他们有亲切感,更易于沟通,而且由于更能得到咨询员的理解,获得同辈人的认可,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自尊心。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同时得到满足,可以极大的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咨询员的引导下更积极主动的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2、给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榜样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的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进行的[4]。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朋辈群体中的成员,由于空间、时间和心理上的相近性,他们的建议更容易得到采纳。加之朋辈心理咨询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是全面发展的,身心都比较健全的学生,他们能够给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榜样。因此他们的行为更容易成为来访者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在双方持续的接触中,咨询员的言语、行为会对来访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专业心理咨询的有效补充由于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去找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的一定是心理有问题或有精神疾病的同学。又由于面对老师时会有隔阂感,害怕老师会嘲笑或责备自己,而对心理咨询形成心理上的压力。因而,当有心理困扰时不愿进行心理咨询。半专业性的朋辈心理咨询正好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 4、是一种陪伴成长,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朋辈心理咨询虽然是在咨询员的引导下展开的,但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探讨和协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更多时候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同时给予一定的引导。双方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探讨,引导来访者自己分析发生心理困扰的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对于学生学会关心和接纳别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有积极的作用。 5、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关系融洽、相互信任,是心理咨询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咨询员与来访者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减小了相互之间的隔阂与猜疑,容易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采取的咨询方法也更加灵活,使得咨询活动在融洽、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有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信心的培养。 三、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心理咨询员的选拔 在选拔朋辈心理咨询员时,学院可在选修心理类课程的学生中优先选拔,如没开设此类课程,也可以向全校学生公开招募,选择其中品学兼优、学有余力者作为考察对象。然后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面试进行进一步挑选。选择其中心理素质良好,热爱心理咨询,有较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亲和力,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真诚热情的人进行培养,希望最终能将其培养成为各班的心理委员。#p#分页标题#e# (二)心理咨询员的培训 由于选拔出来的朋辈心理咨询员还缺乏基本的心理培训理论、技能和技巧,因此在上岗前必须选修心理类课程或进行简短的培训。培训要有系统性,培训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学方案设计也要具有好的科学性、易操作性和易实施性。为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咨询员的兴趣,可以采用主题训练的方式,如心理咨询的理念、心理辅导技术、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撰写学习体会等。每个主题都由理论、体验、个案分析、分享等几个板块组成[5]。在培训内容中还应包括咨询员应遵守的基本规范,如:保密性原则。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朋辈心理咨询员应特别注意的原则。 (三)在朋辈心理咨询实施过程中,咨询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适度移情朋辈心理咨询员应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感情,既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带进心理咨询中,更不能试图以此来影响和改变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 2、朋辈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在于倾听给咨询者向别人倾诉、自我分析问题、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他们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尊重来访者咨访双方在人际关系上是平等的,咨询员应当尊重来访者的人格和权利。对来访者的尊重,不仅表现在行为上,更要从心理上对其加以关心和尊重。 4、转介意识咨询员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还应当有寻求帮助的意识,以让来访者得到及时的帮助。但在转介前应向来访者说明情况,并征得其同意。 5、朋辈心理咨询方法的选择为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咨询员可灵活选择不同的咨询方法。同时,为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切近同学生活的优势,咨询员还可主动寻找有心理困惑的同学聊天,及早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四、在高职院校应用朋辈心理咨询应注意的问题 (一)定期进行对咨询员的专业辅导,便于及时预防和发现问题虽然经过短暂培训,但朋辈心理咨询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存在欠缺,在咨询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不仅可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还可能给咨访双方带来新的心理问题。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可以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辅导,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的做法。 (二)对咨询员的保护高职院校朋辈心理咨询员也是学校的学生,在咨询过程中受到来访者的影响,也可能积累负面心理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也应当加强他们的心理保护,鼓励和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对咨询员的评估评估不是给朋辈心理咨询员施加压力,而是通过评估发现问题,提供帮助以促进他们更快的成长。可以通过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进行,通过咨询员之间的相互经验交流和学习,将优点发扬光大,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 (四)与其他心理咨询方式相配合朋辈心理咨询在处理和解决心理问题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遇到难以解决和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必须有其他方式的介入,如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转入心理治疗等。 五、结论 朋辈心理咨询不同于同学间的普通交往,也有别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但它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减少校园危机、创建和谐校园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高职院校,朋辈心理咨询所给予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帮助是其他心理辅导方式不可替代的,它为高职院校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咨询心理学论文:幼儿教学心理咨询技术研究 本文作者:李飞飞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市直机关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现很多孤僻的孩子,甚至有些孩子很自闭,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上台表演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往后缩不敢上台,早晨个别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大声哭喊着不肯进入幼儿园等等,这些现象说明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我们去了解,需要我们去帮助,然而目前从事幼儿心理咨询的人员很少,而幼儿园又迫切需要心理咨询技术与心理教育来帮助部分幼儿疏导心理问题。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一线教师,我喜欢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不但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新奇的知识和乐趣,也增加了和孩子交流的方式。 1.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是中国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朱建军在荣格集体无意识、催眠和中国古代文化等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它可以通过呈现在大脑中的意象特征来分析、透视进而调整、修改咨询对象或求助者的潜意识心理状态。和其他技术相比,其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操作简单性和意象生动性(比如通过指导幼儿想象的草坪、房子、花草等),这对于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儿来说,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新鲜事物,对于我来说它也是我的一种与幼儿交流的独特方法。初次接触意象对话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我做了这样的安排,让孩子们按自己舒服的姿势坐好,然后语言提示“闭上眼睛、深呼吸、吐气、放松,想象一下自己正坐在家里的电视旁,打开电视正在看你最喜欢的动画片,认真注视着电视画面并且记住它,最后让孩子们把刚才看的动画片画下来送给老师”,当然中间还有一部分鼓励和激发情绪的引导。引导结束后孩子们一声声“哇!”“哇,太神奇了!”这次绘画的效果之好让我难以想象的,每一个孩子画的画都不一样,而且有各自的特点,男孩女孩的画分化得很鲜明,也充分地显示出了性别和个性特点。经过这次尝试,孩子们绘画时大脑空白的现象突然间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慢慢地绘画活动就养成了孩子们先想象再动笔的习惯。就这样意象对话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绘画活动,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细节观察能力,又练习了孩子的表象记忆的能力。通过教学中一段时间的具体运用,孩子们对意象对话这种新奇独特的教法感到向往,而且特别乐于参与其中。 2.想象放松技术 有些幼儿由于属于胆汁质或多血质气质类型,兴奋性高,难以抑制,午休时往往很难入睡。然而,在我们幼儿园内只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想象放松技术就可以让幼儿生活丰富多彩了。比如孩子们午休时引导孩子们(也可以是个别孩子)想象自己正躺在最舒服的地方,闭上眼睛后可以看见他(她)最喜欢的形象,等待孩子们进入状态后,引导孩子可以和这个形象做游戏。一会儿老师提示这个形象累了需要休息,最后要求孩子们和这个形象一起休息(现在眼睛累了,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怎么也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通过这种方法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进入睡眠状态,随后就可以重点个别心理辅导使其入睡。班上有一个孩子小然,平时精力比较旺盛中午入睡困难。有一次孩子们都睡觉了,唯独这小家伙睁着眼睛到处“欣赏环境”,于是我走过去轻轻地将手盖在他的眼上,将一只手指头放在他的两眼中间每一次他睁开眼睛都会看见眼前的手指,这时候他会很不舒服,便会迅速地闭上眼睛。“现在眼睛累了,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怎么也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两三分钟的样子小然便睡着了。另外,通过想象放松技术引导孩子做新奇独特的游戏,感知自然界的奇妙。记得一个周五的下午,我发现孩子们感到有些疲惫,于是我就想到了催眠中的经典事例———分手,以消除孩子们的疲惫感。“李老师跟大家做个游戏吧!”“好啊”,一个个高兴得不得了,情绪被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有的还拍着手。面对他们那一张张期待的小脸,我要求他们:“将双手平举在胸前,手心朝上,轻轻地闭上眼睛,深呼吸并憋住,慢慢地吐气(重复两次)。现在想象你的左手上放着一个铁球,右手上系着一个气球,现在气球越来越轻、越来越轻,铁球越来越重、越来越重(多次重复)”。等我发现效果明显的时候,告诉他们轻轻地睁开眼睛,这时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两只原本平行的手,现在上下分开了许多,于是我问“我说让你们把双手分开了吗?(确实没有说过)”孩子们伴着一阵阵惊奇声,问我,“李老师你会魔术呀!”就这样我的目的完全达到了,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气氛。后来还和孩子们做过许多类似的小游戏,比如说手指正常,身体长高等等,这些不但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更是增加了我在孩子们心中的魅力。 3.优点强化技术 优点强化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地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强化,以使得这种优点得到巩固。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那些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他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怕事情会做不好而不去做或者推迟完成,从而不必在大家面前“献丑”。类似的孩子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尤其是那些父母要求特别严格的孩子。我们班上的小祥以前就是这样的孩子,画画的时候面对伙伴们画的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水彩画,有时候半节课过去了他还没动彩笔或是画得特别慢,不敢去画自己想象的形象。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怕自己想的东西不好,画出来老师和小朋友不喜欢。于是我鼓励他把他想画的画出来就是最棒的,结果他画出来的形象很独特,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总是画老师教过的形象。这时候,我拿起他的画向孩子们展示,看小祥画的多奇特,想象力很丰富啊,长大后你肯定可以做一名很了不起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以后的几次我都故意把他的画当作特例给孩子们展示,慢慢的小祥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总之,不论是着眼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还是为了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和师幼交流方式,科学采用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思考 一、高校德育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设备 目前,较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不重视,不能为心理咨询项目引进先进的设备,无法成立相关机构,心理咨询的设备较少,部分高校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导致其无法更好的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常常因为一些因素改变心理咨询室的位置,使学生在咨询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心理障碍。 (二)心理咨询师专业素质较低 目前,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都是较为忽视的,为了节省薪资的支出,高校聘用一些专业素质较低的心理咨询师,这些心理咨询师都有着专业知识学习时间短、经验少、无法更好地应用心理知识进行咨询工作的特点,一些心理咨询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知识教育,在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改善心理问题,无法利用心理学思维一些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 (三)缺乏完善的制度 目前,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心理咨询师没有较好的制约与管理作用,心理咨询师缺乏良好的咨询方法,心理咨询的形式不能得到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存在不足之处,高校相关人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四)无法分清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 在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使其心理出现问题,但是,目前部分心理咨询师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然而,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个人心理的成熟度、人格形成等所决定,与思想道德问题无关,如果心理咨询师一味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将失去意义,高校心理咨询将无法有效展开。 二、将心理咨询运用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打造新型德育师资队伍 高校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将心理咨询适当的引进工作中,此时,就需要对心理咨询制度与德育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心理咨询制度的完善,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心理咨询师认真执行自身工作,遵守工作要求,其二,要求心理咨询师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德育工作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德育教师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引导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其二,要求德育教师与心理咨询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研讨咨询事宜。另外,高校可以在心理工作室中聘用专业技术较强的咨询师,为高校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师奠定基础。 (二)把心理咨询的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中 在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两种教育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德育教育与心理咨询也有着很多的相似性,所以,高校要想将心理咨询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就要将心理咨询中的各种理论应用在德育工作中。首先,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应用,就是根据对大学生过去生活的了解,找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并对其进行解决;其次,对人本主义理论进行应用,为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可以得到自我调整与恢复;最后,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应用,德育教师对大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引导大学生改善自身行为问题,进而改善其心理问题。 (三)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进行思想方面的改善。例如: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高校的办学性质,设立属于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建立关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聊天系统,利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因为网络聊天大学生可以不用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接触,不用告知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姓名,可以更好地做保密工作。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探讨,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讨论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解,保证自身工作的效率。通过以上类似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方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学生们所接受。总之,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引进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咨询程序的规范性,使其有效性得以发挥。 作者:李小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 咨询心理学论文:劳教所心理咨询工作计划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实施,劳教场所教育矫治工作面临了新的契机与挑战。从过去单一针对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转向劳动教养以及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双项心理咨询工作。与劳教人员相比,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完成心理戒毒和回顾社会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过程。因此在推进原有工作的同时,新增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咨询工作将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重点问题。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矫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切实贯彻首要标准,不断提高我所教育矫治质量,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现制定心理咨询工作计划如下: 一、重视对新入所矫治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入所必测,对新入所的劳教及强隔人员进行心理测试,掌握基本状况 针对入所人员的复杂性,运用心理咨询方法,采取《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成人版)》进行测试,初步掌握每名矫治人员的性格、气质特征以及有无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专人专管,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劳教及强隔人员展开心理咨询工作 选派取得三级心理咨询专业资格证书的民警作为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员,专门负责场所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员通过分析入所心理测试,将矫治人员问卷显示结果与平时改造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表现出有明显心理问题的矫治人员进行重点观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咨询,并根据学员的具体心理问题逐一解决,力求在新教下组前消除学员的存在主要心理问题。 (三)因材施教,创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模式 为提高心理矫治质量,心理咨询师应根据学员受教育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宣传资料,每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针对个别学员文化较低理解困难具体情况,心理咨询员应耐心讲解,单独辅导,突破其认知难的瓶颈,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矫治人员中。 (四)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各种心理咨询表、簿、册 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心理矫治工作的完善,我所将在今年制作矫治人员心理咨询一览表、矫治人员心理咨询卡、矫治人员心理咨询申请单、矫治人员心理咨询通知单、矫治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登记簿,矫治人员心理咨询情况登记簿和心理矫治会议记录簿。心理咨询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写表簿册,对新入所的矫治人员做到及时建立和填写,确保场所心理咨询工作落到实处。 档案内容包括: (1)劳教人员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生理发展特点及曾经担任社会工作的情况等; (2)劳教人员的家庭背景,如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等; (3)劳教人员的重要生活经历,如家人去世、父母离异、意外变故等; (4)劳教人员的智力发展水平; (5)劳教人员的个性与性格特征; (6)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是否出现过心理发展问题,程度和具体表现如何;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接受过多少次心理咨询,每次咨询的时间、内容和结果如何等。 档案运用的方法是: (一)根据劳教人员心理特点来制定矫治计划,发挥心理矫治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改造效果。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内容,可以了解每名劳教人员在各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在制定矫治计划时,要充分利用这资料和信息,按照心理健康的程度、人格特征、能力水平等因素来进行划分,从管理科学化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教建议、劳动分配建议,使每名劳教人员在改造过程中都能接受到最有效的教育,积极培养自身缺乏的品格和意志,从而达到科学的分流效果。比如,在选拔劳教人员技术骨干时,可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教学计划或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大队或各班组劳教人员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也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气质类型是抑郁质的劳教人员进行谈话教育时,言语应多以支持、温暖为主,而对顾虑重重、小心谨慎性格的劳教人员应以肯定和真诚为主;对劳教人员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可通过开展团体训练、团体咨询等活动来解决。 (二)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管教等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矫治工作每份劳教人员心理档案,都提供了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能力、人格特点等方面较为具体的特征和管教建议,分管民警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劳教人员开展个别教育。心理档案所提供的内容是心理矫治民警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方法归纳、总结出的专业性的建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指导性,可以为管教民警节约大量的了解、观察和分析劳教人员的工作,将时间更多的用在教育矫治策略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同时,心理档案也是心理矫治民警开展矫治工作的基础,通过档案资料的整理分析,可及时调整矫治方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矫治水平。(三)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所提供的信息,开展心理矫治的调研工作,它反映了劳教人员心理发展、变化的轨迹。从劳教人员心理档案中不仅可以了解劳教人员心理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考察教育矫治措施的效果。完善心理档案工作,不仅是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加强劳教人员心理及矫治措施研究工作的需要。通过系统的总结、分析心理档案资料,发掘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规律,增强心理矫治的科学性,发挥出心理矫治工作的特殊作用。 此外,在心理档案的使用中还应注意几点:一是心理档案一般只供心理矫治专业人员查阅、使用,其他人员使用时须批准并由专业人员指导,对各项数据做出科学解释,防止错误理解;二是在使用心理档案资料时,要全面的考虑问题,将建议、结论与其他各方面情况联系起来考虑和运用,防止片面和孤立;三是要遵循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对资料不能随意透露和引用,遵守保密原则,但对重特大情况应适用适度保密原则。 二、加强对封闭式管理的劳教人员以及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 (一)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摸排工作 封闭式管理以及单独管理是对矫治人员采取的一种惩罚手段,能够起到有效抑制矫治人员违纪行为的扩大化,避免场所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等作用。处于封闭式管理时期内的劳教学员普遍症状是情绪极端不稳定,冲动性强,极易激惹状态,且改造过程中的反复性较强。针对这些心理特征,应采取相应的咨询方法,注重实效,帮助矫治人员排除恶性思维情绪,做好理性思考的引导工作,对摸排出的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员进行重点咨询。同时借鉴过去的经验,结合新增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其实际情况及其不同于劳教人员的新特征,如出现急性脱毒期,心瘾反复发作等,进行针对性的持续性咨询工作。 (二)采取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咨询 个别咨询是针对不同的封闭式劳教学员开展相关的咨询或治疗。在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因人而异。对不同问题,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团体咨询是对有相同或相似心理问题的封闭式劳教学员以及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开展相关的咨询或治疗。在开展团体咨询前应摸排出有相同或相似心理问题的封闭式劳教学员,找出他们相似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具体形式可以是: 1、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劳教所讲学。 3、全天候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并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4、吸纳并培训警察心理咨询联络员。 5、对典型案例,实行跟踪管理,详细记录,保持联系,全程服务 6、运用沙盘,发泄等疗法。用一种利用游戏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劳教人员只需要用沙具在沙盘上设计出场景,我们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就可以了解到他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然后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疏导、排解、治疗。 三、抓好特定时期心理咨询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的发生,矫治人员的情绪会在一些特定时期出现波动,心理咨询员应及时掌握情况,对可预见性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心理咨询方法对矫治人员进行正确引导,将情绪左右波动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是节假日期间,心理咨询员要提前做好矫治人员心理咨询摸排工作,避免发生应想念家人等产生的脱逃思想;二是针对个别矫治人员本人或家庭成员出现重病现象或可能发生经济,法律等事务纠纷时,心理咨询员在矫治过程中应引导其平和的面对,避免因胡思乱想导致出现过激行为等;三是矫治人员在本人或家庭成员过生日等特殊时间,意志表现较薄弱,渴望家人的关心,如未得到满足,易产生孤独悲伤的情绪,心理咨询员应及时消除其可能发生的自残情况等;四是出所前,矫治人员在处所前,正反情绪波动性较强,既想出所又对出所后的生活等持不同程度的疑惑思想。心理咨询员应对每个进入出所教育阶段的矫治人员进行环境适应能力的测试,看其是否作好出所前的心理准备。对测试出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员进行单个咨询,解决其心理问题,帮助其坚定重返社会的信心;五是其他一些产生波动情绪的时期;对于一些没有预见性,突然发生的情况,如矫治人员家中出现以外事故等,心理咨询员应立即进行心理辅助等工作,掌控好矫治人员的情绪。 咨询心理学论文:中学心理咨询不足及策略 本文作者:徐春丽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 一、中学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日,笔者走访了新疆石河子市教育局有关人员及一些教师、学生,了解到本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并通过问卷对该市的7所中学进行调查,其中重点中学4所,普通中学3所。调查表明,我市中学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对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很多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功能和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非常普遍,存在着将心理问题“思想化”的倾向,没有完全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部分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目标认识和过程存在偏差,存在急切心理,一有学生来咨询便迫不及待地给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甚至代替学生处理问题,而且自认为一旦这样做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过后既没时间,也没精力,更没机会询问该生是否己解决了问题。这样做造成的后果是,来访学生见没什么效果便不再回访,其他的学生见没什么作用也不去咨询了。 2.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一些错误趋向与不足 一是将使用测量工具作为心理咨询的标志。在心理咨询室中,为了迎合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员往往会故弄玄虚地摆弄一番测量工具,以示咨询的规范、专业。或者认为有了测量工具才能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否则就不能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诚然,有关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咨询人员比较客观地评估和诊断求助者的有关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询都需要利用测量工具。二是心理咨询流于形式,学生主动求询少,导致心理咨询效果不显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引起了全国自上而下的普遍关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而已,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了心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是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咨询室往往被闲置,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或者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而开展一些名不符实,甚至虚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在理论知识掌握及研究上存在不足 心理咨询人员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是石河子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缺陷之一。就目前石河子市各中学的心理咨询人员来看,很少有人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专门训练和实践,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心理咨询的实践能力十分欠缺,绝大部分处在不合格或有待提高的水平上。此外,心理咨询人员的理论研究薄弱。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不一,也未作深入的研究。 二、对加强中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思考 1.构建发展性咨询与障碍性咨询相互结合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 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当然,二者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存在着联系,即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而心理障碍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助于促进心理发展课题的完成。比较而言,发展性咨询是基础性工作,障碍性咨询是补救性工作,两者都是心理咨询内容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2.通过各种渠道,培养高素质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 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是阻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搞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对学校来说最紧迫的任务便是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人员。 3.促使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是学生大部分时间所在地,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对孩子早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社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舞台,学生的心理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应共同关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咨询心理学论文:新方法在心理咨询中的治疗过程和运用 一、引言 意象对话技术是主要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它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二、意象对话的特点 (一)诊断容易,可迅速探明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治疗经验表明,用意象对话技术做心理诊断比用一般的心理量表所需时间短很多,比用一般的访谈也迅速得多,而且更容易直接切中要害。仅仅用最简单的“想象房子”这个练习,基本上就可以知道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重要冲突等。当然这需要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经验。 (二)有利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阻抗。由于不必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因此有助于很快建立医患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治疗中来访者的阻抗。在来访者的意象反映了内心不可接受的冲突时,分析解释意象必然会遇到强烈的阻抗。精神分析治疗中,必须等到适当的时机才可以逐步把解释说出来。这样,就需要很多时间。而意象对话治疗法不解释,从而绕过了这种种阻抗。 (三)治疗时间更快。用意象对话治疗治疗时间更短,原因除了阻抗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深入。其他治疗都作用于来访者的意识层,人格的表层。人在理智上知道一个道理是很容易的很快的,但是要把这个理解变成深层人格中的领悟就需要时间了。而在意象对话中,治疗者运用意象直接作用于来访者的人格深层,治疗时间自然就缩短了,效果也更稳定。 (四)可以在不了解病史和生活史的情况下进行治疗。因为用探测性意象可以发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例如:某来访者想象的房子,外面是一圈围墙,进去是一座城堡,城堡的门是关着的。由此治疗者可以知道他有人际交往问题,判断他很难和别人交朋友。即使来访者不愿意说出他病症的细节,不报告生活史,只要肯定基本症状是人际交往障碍,治疗者就可以通过意象对话技术对其治疗。 (五)适应症。目前用此技术治疗恐惧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焦虑症等多种神经症效果显著,特别适用于恐惧症和抑郁性神经症。对心身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对正常人的情绪问题、心理发展问题也有很大作用。 三、意象对话治疗的过程 (一)引入的过程。1.姿势意象对话对外在条件的要求不多,来访者可以保持坐的姿势,如果有躺椅,那么半躺的姿势也可以。原则是有利于来访者身心放松。2.说明在实际操作之前,首先要简要说明这个方法,从而引入意象对话。简要说明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来访者有安全感,不会因突然做一个不熟悉的操作而担心。对成年人的说明需要稍微详细一些,目的是消除来访者的顾虑。3.放松调整姿势,调节呼吸,要求来访者闭上眼睛(也可以不闭眼,但是还是闭眼比较好),并进行放松指导。如果来访者是第一次做意象对话治疗的话,或者心情比较紧张,放松的过程就需要长一些。通常所用的放松方法和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方法一样。 (二)进入想象过程。心理治疗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意象,并诱导来访者想象它。这个意象称之为起始意象。最基本的起始意象是房子,“房子”的象征意义主要是象征人的身体或者人自我的心灵。在心理治疗的情境中,房子主要是内心世界的象征。房子内外的样子象征着来访者心理状态,因此来访者想象出的房子的特点,就可以作为判断其心理状态的依据。除了用这些起始意象外,还有另外一些开始意象对话的方法,包括从来访者的梦开始、从来访者自己使用的比喻开始、从来访者的身体感觉或异常姿势开始、从来访者自发产生的意象开始,以及从来访者表现出的情绪开始。 (三)对意象的分析和体会。因为意象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规律,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分析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治疗性的意象互动。心理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意象,了解和体会到了来访者的心情,知道了来访者的防御机制等,就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意象形式运用会谈技术、支持或质疑技术与来访者互动。双方都通过描述意象表达自己,以此方式进行对话,则此对话直接作用于人格的深层和原始精神机构,这就是意象对话的核心。在每次意象对话结束的时候,一般先让来访者想象他从哪个意象领域中回来,回到心理咨询中心,再让他慢慢睁开眼睛。 (五)简单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意象对话后,心理治疗师需要布置一些意象作业,让来访者回去练习。如:“想象擦亮房子里的地板,每天做20分钟”。因为,一个新的行为模式要建立,不是做一次新的行为就可以的,而需要多次重复新的行为;一个新的意象要替代旧的意象,也需要多次想象这个新的意象,需要多次在想象中改造一个旧的意象。所以,布置意象作业,让来访者练习,这是很重要的。 四、意象对话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实际运用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正处于我国社会建设的过渡转型期,他们的人生也正处于即将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从社会层面和自身层面来看,都在平静之下暗藏激流,在面对学习和未来等问题上,经常会出现个人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矛盾、沉迷网络、恋爱困惑、考试焦虑、精神空虚等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教师通过意象对话技术与来访者沟通,可以深入拜访他们的心理世界。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2006年投入使用以来,老师们共同探讨使用相关技术对来访者进行治疗,有效缓解来访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症状,化解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案例解析]小玲(化名),女,20岁,大二中医系学生。她的问题是心情抑郁、焦虑情绪无法控制,并伴有失眠现象,白天疲倦,认为生活没有意义。来访者表示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她小时候深受父母喜爱,学习成绩好,顺利上大学。在意象对话中,她想象的房子外表是美丽的,走进去以后发现房子很旧,全是厚厚的灰尘。房子里只有一个落满灰尘的沙发,窗子也是关着的,玻璃很脏,没有光亮。这也就是她心理现状的折射:表面不错,旁人觉得很好,但内心很抑郁,看不到光亮。通过6次的意象对话治疗,让她练习“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并在想象中为自己擦亮房子的玻璃、沙发,等等,有效缓解了小玲的焦虑和抑郁,使她重新认识了大学生活,重新找到了人生目标。小玲谈到自己从小到大都是按照别人的要求生活,她有成功但是也很辛苦,没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再最后一次治疗时,她的房子“窗明几净,还多了很多家具”。 五、结语 意象对话是一种心理学方法,可以用它来测出一些心理问题,也可以调节情绪甚至改变性格,如果说语言是逻辑思维的话,意象就是形象思维,大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形象思维能力也是非常强的,所以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运用意象对话技术是可行的,能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这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咨询心理学论文: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初探 1发展性心理咨询概述 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现状和国内外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除心理障碍等问题的心理咨询工作外,发展性心理咨询也应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要模式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模式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前者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发展性咨询模式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所谓发展心理咨询的模式.即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咨询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发展性咨询模式看来.咨询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使咨询对象学会应付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为此,车文博主编的《心理咨询百科全书》提出了发展性咨询的四项功能①:一是激励咨询对象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结构,只有从信念和动力结构方面树立起咨询对象的主体意识.从总体上培养其健康的人格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帮助咨询对象纠正对自身内部心理状态以及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不恰当认知.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三是为咨询对象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设计和提供最佳行为策略:四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个体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等等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是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学习动机、个性、能力等特点,对其升学、就业、前途等进行规划与指导;二是习惯性格养成,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调整的学习方法.调节心理困惑和问题:三是恋爱交往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处理一些在恋爱中或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四是自我成长完善.旨在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2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咨询的优势分析 2.1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人数配比较大 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缺乏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困难之一.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全校三万余在校学生,而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只有十人.其中部分老师要还承担课程教学等重要工作内容。虽然按照心理健康问题的一般发生概率来看.解决和应对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和一些障碍性的咨询引导.是足够的。但对于发展性咨询等大部分学生都需要的咨询工作.却是远远不够的。与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师生配比不同.我国高校现在的辅导员与学生配比一般都达到了1:200,而且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学生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辅导员参与发展性咨询工作.具有生师比较低的优势。 2.2当代高校辅导员一般具有二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 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当代高校都鼓励和要求在校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方面的认证很多高校也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聘请相应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本校辅导员展开培训工作。所以当代辅导员一般都参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部分辅导员也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已考取心理咨询师.使得他们在专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2.3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职业发展、生涯规划了解比较深入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与所带班级专业背景相同或相似的人.其自身的学涯经验和带班经验使得其一般对所在专业的职业前景、学生的成长特点有具体客观的认识.这也使得他们对学生成长问题的预测和分析及辅导有明显的优势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辅导员也是学生专业和职业成长方面的专家.通过研究和总结大学生每届四年的成长轨迹.他们对在具体工作中为学生提供预防、引导和激励等方面的工作较为擅长。 2.4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日常表现了解较为深入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他们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关系最密切的工作群体.很多高校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这使得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日常的表现自然了解地比较深入.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也较为深厚,这一点使得其实施的教育和辅导方法可以发挥更大的效果。 2.5辅导员可以使用更广泛的咨询资源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他对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还可以支配大学生干部.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并且大部分高校都为学生班配备了心理联络员或素质拓展委员,这使得其在进行发展性咨询时可以使用一般咨询师所无法使用的资源和方式,开阔了其进行发展性咨询的范围、影响力和接纳性。另外.虽然辅导员在发展性咨询方面有诸多优势,但障碍性咨询却不应作为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辅导员在障碍性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应该限制在心理排查、引导咨询、跟踪关注上。而障碍性咨询本身.应该是校心理咨询中心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任务。辅导员虽然一般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但因为障碍性咨询的专业性和风险性.以及辅导员本身咨询经验和系统培训的缺乏,使得其在障碍性咨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所以辅导员不应把障碍性咨询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内容。 3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咨询的方式方法 3.1心理调查 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需要角度来讲,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而所有的咨询也必然建立在对当事人基本特点有一定的掌握的基础上。辅导员开展心理调查一般适用于针对大一新生和每个学期开学初进行.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主要集中在气质、性格特点、特长等个人基本性质上.而每个学期开学初的调查则针对情绪状态、负性事件、成长障碍、挫折反应等个人经历及反应类信息。如个别同学情绪反应相对剧烈,或了解到其发生某些重大的负向事件,有必要在争得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专业的心理状态测试,如EPQ、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专业测试的时候,也可以求助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有助于辅导员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3.2针对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在对学生特点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座可以针对四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和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有选择性的开设,如大一适应养成,大二人际交往,学习心理,大三恋爱、职业选择,大四考研压力调节、就业指导、社会适应等。 3.3针对性主题教育活动 可以根据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需要,开展一些能以情绪升华、自我感悟为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与家共成长”.“感恩教育”等。 3.4开放式沟通 对于一般心理困惑的咨询方法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倾听.辅导员如果能“敞开大门”.让学生消除对其老师身份的敬畏感.走进班部和辅导员交流内心的声音.那么这种咨询本身就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5生涯发展建议 大学生处于人生目标的模糊期.他们因为经历的限制很难对自己的生涯做出客观实际的规划.所以在成长期常常会出现情绪的躁动和思想上的迷茫.这时辅导员可以作为有一定经验的经历者.为学生分析其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其生涯规划。 3.6骨干培养 学生骨干的培养也是发展性咨询的内容之一.与一般同学不同.学生骨干在管理性和事务性工作中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他们在学校学习中的技能培养和自我成长也包含了这些内容.一般也有从事管理类工作的未来期望。然而.学生骨干必然会面临学业和班级工作的双重压力,他们的成长中学业与工作之间的冲突.以及班级工作本身的复杂性,都可能会影响骨干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认知在现实中.常常会有学生骨干主动请辞的现象发生.而辅导员作为工作的负责人.也必然要承担起学生骨干的教育引导工作.所以为骨干进行发展性心理咨询也是开展辅导员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3.7与其他管理工作相结合 把发展性心理咨询与其他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也是辅导员相对一般心理咨询人员所具有的一种特殊优势。辅导员可以通过科学地设置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把发展性咨询的过程嵌入到管理内容中去,通过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实现发展性咨询的目标。例如,针对大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需要.可以在班级管理中设置轮换式值日班委,重点引导一些人际圈较小的同学.参与班级事务.增进和班级其他同学的沟通。 咨询心理学论文:员工帮助计划心理咨询分析论文 摘要:从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含义、起源与发展、具体实施及作用效益等方面介绍了这一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EAP的四级服务体系,探讨了EAP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和服务于中国的可能性。 1EAP的含义、起源与发展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AssistantProgram,EAP)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和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福利(相对于物质福利而言)与心理援助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诊断和建议,对员工及其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其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1]。 它充分发挥心理学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是一项由应用心理学专家队伍深入企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为其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管理以及个人心理帮助的专家解决方案。目前这项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组织开展,此外也有社会工作者和医生等人员的参与。EAP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一些企业注意到员工酗酒问题影响个人和企业绩效,而且人们已了解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精神或道德问题,于是有的企业聘请专家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职业酒精依赖计(OccupationalAlcoholismProgram,OAP),这是EAP的雏形。后来,二战推动了OAP的发展,由于战争的压力,建立了更多的服务项目,帮助员工克服酗酒习惯、提高工作效率。 到了上世纪的60!70年代,美国社会急剧变动,酗酒、吸毒、药物滥用等问题日益严重,家庭暴力、离婚、精神抑郁越来越影响员工工作表现,于是很多OAP项目进一步扩大范围,把服务对象扩展到员工家属,同时项目增多,内容也更丰富。如今,EAP已发展成一种综合性服务,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方面,以期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 美国EAP的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企业壮大、管理思想的革新,EAP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据统计,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常年的EAP服务,其大多数员工超过500人的企业目前已有EAP,员工人数在100!490的企业70%以上也有EAP,并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加;在英国,全部员工中有近10%能够受到EAP服务;日本企业近年来在应用EAP时则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爱抚管理”的模式,在企业设立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等,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或制定员工健康研修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2]。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财富500强中,90%以上的企业都建立了EAP项目。 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EAP是个崭新的概念。 EAP在我国的应用首先是在港澳台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地区有更多的机会与西方接触,在接触和学中,这些地方也设立了专门的EAP机构,许多企业开始应用这项服务,其中台积电(全称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位于有台湾“硅谷”之称的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EAP的实施曾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内,EAP的引进较晚,但在竞争最激烈的IT业也已引入EAP服务,2001年,联想公司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率先实施了国内首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帮助计划。国内还出现了专门的EAP服务机构,2001年10月,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成立,此后相关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涌现,这表明中国的EAP发展逐渐迈向了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勿庸置疑,在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员工受益于EAP服务。 2EAP的行业和情境需求 时间和地点!"#地点———哪些行业需要$% EAP对所有公司都有作用,而对如下特殊行业和企业特殊部门,EAP更能显现其价值: (1)服务行业或企业客服部门对这些直接面对客户的工作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如何让客户满意。但现实中时常会有员工抱怨。这样的工作需要员工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到位的理解和认识,有豁达的心胸和控制力等,但同时也需要向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释放压力的途径和方法,来帮助他们处理各种来自工作的中的压力和困惑,并通过培训和咨询来加速其自我成长和发展。 (2)航空业、远洋业等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飞行员、船员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样,“空姐”、“海嫂”等相关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也一样重要,他们不仅要感受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不着陆的密封空间中产生的不安全感,而且要承担作为服务人员在面对客人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怨气,更要处理危急情况下的各种突发事件。所以,这类工作对员工心理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对自身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有方法排解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处理与客人关系的时候,也必须有着良好的心态,有着正确释放压力的方法。 (3)对安全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对这类行业(比如核电站、化工行业等),员工的任何动态都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其工作中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公司乃至周围环境的大灾难。对其员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包括帮助员工解决来自家庭的后顾之忧等,成了这类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头等大事。!"!时间———哪些情境下需要$% 除一些行业和企业部门需要EAP服务外,当企业处于某种特殊情况时,EAP也能显现其作用和意义: (1)机构合并、裁员时企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使得机构的合并或裁员变得普遍起来。在这种挑战与机会并存的时候,作为企业变革最主要的执行者,他们对企业现状的判断,对自己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同事关系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变革的成败。如果有力量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心态,处理和周围人的关系、判断企业的真实现状,无疑能使员工更快、更积极地成长,减小影响变革的负面因素。 (2)经历危机事件时面对“9.11”和SARS这类灾难性和创伤性的事件,员工的心理状态会对公司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产出上,整个公司的氛围也会变得不尽如人意。这时,员工就需要有一种外在支持,能够让他们更清楚、客观的面对这种突发事件,了解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动[3]。 3EAP的作用与效益 大量事实证明,投资方的努力是成功的,EAP的实施,有助于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气氛、企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这对企业的决策、管理、改进和员工开发都意义重大。据国内外专业机构的研究,EAP能够在以下方面帮助员工、企业和社会: (!)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节省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和赔偿费用;降低缺勤(病假)率和工伤事故率;降低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增加留职率(尤其对关键职位员工);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保持社会安宁降低工作压力;减少失业机会;消除不良嗜好;节省家庭开支;增进个人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改善个人与社区的关系。(#)高投资回报率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1995年的资料,EAP的投资回报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美国,对EAP每投资1美元,将有5至16美元的回报; 1994年Marsh McLennon公司对50家企业做过调查,在引进EAP后,员工缺勤率降低了21%,工作事故率降低了17%,生产率则提高了14%;1990年McDonnellDouglas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报告显示,实施EAP项目4年来共节约成本510万美元;在美国一家拥有7万名员工的信托银行引入EAP后,仅一年,其在病假的花费上就节约了739870美元的成本;据报道,Motorola日本公司在2002年引入EAP后,平均降低了40%的病假率。 4EAP的服务项目与具体实施’ "#服务项目:来自国际$% 协会的资料根据国际EAP协会提供的资料,目前EAP能够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以下7类:管理员工问题、改进工作环境,咨询问题涉及有关员工业绩改进、培训和帮助,给组织的领导者、员工及其家属提供有关EAP服务的教育宣传;为组织提供保密和及时的察觉和评估服务,以保证员工个人问题不会对他们的业绩表现有负面影响;运用建设性的对质、激励和短期干预,让相关员工认识到个人问题和工作表现之间的关系;转介员工到专门的内部或外部机构,以更好地进行专业咨询、治疗、帮助和跟踪服务;为组织提供咨询,帮助其与EAP提供者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工作关系,例如那些提供治疗、管理和经营的EAP服务商;确保提供服务与组织和员工的需求确实相契合;确认EAP在组织和个人表现中的有效性[5]。 具体实施:完整的$% 作为员工职业和心理问题以及企业相关管理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完整的EAP应该包括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宣传教育、针对性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四级服务体系: (1)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是EAP有效开展的前提,旨在发现和诊断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诱因,并提出建议,减少或消除不良的组织管理因素。 (2)宣传教育应用卡片、海报、网站、讲座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提高对EAP项目本身的关注。 (3)针对性培训就是进行咨询式管理者的培训,让管理者学会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在工作中随时注意预防和解决员工心理问题;对员工开展压力应对、情绪调控、工作与生活协调、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或小组咨询。 (4)心理咨询与治疗是EAP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最后步骤,需建立相应机制,如开通热线电话、建立网上沟通渠道、开辟咨询室等,使得员工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帮助和服务。除上述内容外,EAP项目还应当有良好的监控和反馈机制,保证EAP的正常、正确运行,并及时报告项目进行中发现的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5EAP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 EAP除了可以提高员工健康度和企业绩效,其产生和发展对于心理服务事业和企事业组织的管理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还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的新观念。’"($% 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EAP的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EAP是解决企业员工心理和个人问题的有效途径,它成功地将以前以学校和医院为主要基地、主要面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心理咨询活动拓展到了企业和经济领域,开辟了一条心理咨询事业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光明道路,是20世纪初以来的世界性的心理健康运动的重大突破和成果之一。它对我们进一步探索心理咨询的开展模式和服务领域等问题都提出了很好的参考架构。’ 作为一种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近20年的发展,EAP已从最初酗酒、滥用药物等行为矫正发展到现在对个人问题的全面帮助,现在的EAP还涉及到与员工心理问题相关的组织和工作设计、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员工发展等方面,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研究还发现,EAP的实施结果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也是一致的。 EAP给企业带来的非财务收益,除了前文所述的提高留职率、提升员工士气、改善组织气氛外,还将建立尊重员工价值、关心员工困境的文化;培养注重解决问题和个人发展的学习型文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业务重组、并购、裁员等变革和危机;改善管理风格、沟通组织关系、谋划工作设计等,这些正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渴望达到的目标。因此,EAP将成为主流的组织干预、组织发展以及管理思想的一部分。或者说,EAP正形成一种基于心理学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超级秘书网 事实也证明,由于EAP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形成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的良好作用,其已为世界各知名企业所广泛接受,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6EAP在中国的前景与展望 目前国内企业引进心理服务的还很少。但是,随着企业管理的完善,这一状况也会得到改善。可以预计,EAP这样的咨询服务在中国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目前EAP在中国的发展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是企业和社会的观念尚不够先进,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处理好员工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国内EAP发展时间太短,研究和实践的积累不足,人才的储备也很欠缺。 此外,EAP在中国的发展还会产生中国模式与本土化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EAP的发展应当符合中国社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遵循自己的应用模式和发展道路,走本土化的特色道路,而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当前中国EAP的发展,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员工的原则和方针,因为真正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员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EAP在我国是属于发展性、建设性、教育性和预防性的,侧重点应是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主要关注全体员工的健康维护、潜能开发和工作绩效提高。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财务预算管理的应用与实践方法分析 摘要:房地产企业具有建设周期长以及投入资金多等特点,且面临着相对较大的市场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由于房地产企业具有独特的性质,再加上房地产开发时面临的风险相对巨大,因而只有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才能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财务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损益预算和现金流预算。因此本文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财务预算管理的应用与实践方法做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财务预算管理;应用;实践方法 在房地产企业预算管理中,财务预算管理是核心的部分,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财务计划,企业预算包括的内容主要有:财务预算、资本预算以及经营预算等。而在资本预算以及经营预算的基础上,财务预算的工作则是安排现金流,并预计一定时期末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一定时期内的损益表。 一、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财务预算管理作用 在开发房地产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其根本目的,因而在开发经营房地产时必须将传统管理职能的局限性打破,并将经营活动与房地产开发看做是一个整体,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方式,有关从属单位、经营管理部门以及房地产开发才能将子目标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得经营者的管理行为以及投资者的决策战略能够始终保持一致。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将所属单位的经营活动与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有效地贯穿起来,这样一来整个企业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效率的目的。而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财务预算管理,是围绕其初期发展战略目标,在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决策经营的前提下,对一定时期内筹集、使用、分配企业资金的财务活动所制定出的有关规划和计划,财务预算管理能够促使企业对自身的财务活动进行高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达到满足市场需求,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情况 (一)损益预算 在损益预算中,成本预算、收入预算、税费预算以及费用预算等都是主要的内容。在有关通行办法中具有明确的规定,即房地产企业在确认销售收入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已经签订商品房销售合同,已经确定销售收入;获得竣工备案表,且验收竣工商品房合格;已经科学合理地计量了商品房的有关成本;客户验收商品房时,商品房移交的相关手续已经办妥。通过成本管理部门、工程部门、营销部门等的通力合作,财务预算管理部门就能获得有效的信息支持,并能够将费用预算、成本预算以及收入预算等高效地加以完成。而税费预算涉及到较广的范围,即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营业税以及土地增值税等,且与收入成本预算以及项目管理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现金流量预算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财务预算管理既能够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和规划,又能对资金进行集中强化管理。通常现金预算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流入现金以及流出现金的预算,而流入现金主要包括销售回款以及银行贷款等。针对销售回款,市场环境以及销售政策的约束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而流出现金的制约因素则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政策以及工程进度等。 三、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财务预算管理问题 (一)财务预算编制认识不全面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的过程中,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的经营成果,二是可以预计的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但是目前当地产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财务预算编制认识不全面,很多部门认为,财务预算管理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因而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从而导致财务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缺乏对财务预算项目的科学分解与准备执行 房地产企业不同,执行和制定财务预算的方式也不同,分析其原因:首先在对财务预算进行制定时,客观性不足,且没有对企业明年的财务状况以及计划进行认真的分析,因此导致了实际经营情r与编制目标分解联系不足。其次是相关的业务部门缺乏较强的执行力度。 (三)项目开发预算、企业战略目标及年度财务预算联系不足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开发周期长则是最重要的一点。而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由于套用了以往的财务预算方法,导致财务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即项目开发预算、企业战略目标及年度财务预算联系不足等。 四、房地产开发经营的财务预算管理实践方法 (一)合理编制财务项目预算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如果项目预算存在问题,就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进而会出现加重财务负担以及造成资金短缺的情况。因此在项目实施之前,企业需要收集大量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以便对整体项目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从而达到合理编制财务项目预算的目的。另外各个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督和合作,并将整体大于部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强化各部门的配合度、现金预算及损益预算 在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中,其涉及到前期手续费、建安工程费、项目研发费、综合地价等多个方面,而通过预算收入成本,就能分期规划现金预算,并将准备筹资工作做好。因此在财务预算管理实践工作中,需要不断强化各部门的配合度,同时对现金预算以及损益预算进行强化,这样才能确保财务预算管理达到真正的目的。 (三)提高财务预算的考核程度 企业要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展开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而这是财务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在执行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要想实现强化管理,就需要切实落实好经营策略。而企业在构建预算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提高财务预算考核程度,增强预算的约束力以及控制力,加强财务预算以及业务预算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针对建设部门与销售部门的工作,就必须根据预算范围落实和开展好预算工作以及经济活动。 (四)财务预算管理执行与监督的优化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的过程中,针对财务预算管理需不断优化执行与监督,即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在项目实施前,对发展目标进行制定,并对各项工作加强控制。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财务预算管理能有效监督各项工作,还能及时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以便将资产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而在项目实施之后,财务预算管理还能对其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并找出和分析错误的原因,以避免其再次发生在下一个项目中。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财务预算对决策的制定以及正确性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以现金流控制为主线,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加强执行和考核财务预算,督促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和沟通,这样才能顺利实现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 (作者单位:青岛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新时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策略的转变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较大进步,各行各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作为经济实体之一的房地产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独立性,经营者在加大投资力度的过程中,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然而,房地产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现象,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将严重影响该行业领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积极进行新时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策略的转变研究,以期促进我国房地产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房地产开发;经营;策略;转变 0 引 言 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了房地产领域极大的发展空间,经营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断地进行土地的开发,却严重忽视了土地资源的节省及充分利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仅不利于房地产领域的发展,还将给我国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我国房地产企业在积极进行土地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应注重转变传统的土地资源利用策略,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方式,为实现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策略向土地集约利用方向转变的原因 1.1 房地产业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空间集聚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本质,也就是说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集聚,包括技术、资源及人口等,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房地产领域是我国基本的产业部门之一,开发、建设以及销售的主体是土地和建筑物。在城市当中,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机构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物质载体进行利用才能够从事社会以及经济活动,这一物质载体就是房地产,它对城市的功能以及景观等具有决定影响,现阶段,几乎可以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及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在投资领域当中,房地产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决定着城市各项资源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功能。现阶段,我国的城市是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地区,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土地价格较高,房地产市场需求量大。因此,房地产业的土地集约化直接影响着城市化建设水平。 1.2 我国未来的发展要求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我国人口众多,然而土地资源有限,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节约土地资源势在必行。房地产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相对较多的领域,因此,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策略向土地集约方式转变至关重要。例如:在进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中的建筑容量,能够有效节约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资源,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在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中,节约土地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土地的集约利用,促使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扩张速度得以减缓,并对耕地进行有力保护,从而促使动态平衡在耕地总量中得以实现。在城市中实施土地集约利用,能够有效控制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利用行政管理方式限制房地产用地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对房地产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能使城市进步、农业发展等因素之间的冲突减少,实现我国的协调发展。 2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首先,房地产投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房地产领域呈现出严重的滞销现象,商品房空置面积越来越大。多数人认为产生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房价过高造成的,同时现阶段的高档住宅、办公楼及商场建筑逐渐增多,形成严重不合理的房地产开发结构。而从房地产投资的角度来看,产生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资过量。其次,土地利用效益较低。近年来,我国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土地成片开发,房地产领域在开发区广泛建设的过程中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务农收入远远低于非农劳动收入,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非农经济产出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将部分土地资源规划到工业建设所用,在有效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还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与此同时,这也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措施之一。在利用这部分土地资源的过程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等方式,可以开拓国际市场,这也是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由于过多地设置开发区,导致经济规模严重不合理,失去了集聚效应,投资环境应由的作用及吸引力消失。由于这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3 新时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中土地集约利用的策略 3.1 有效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和资产管理 新时期,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措施,保证房地产领域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这就需要应用有限、有偿土地使用方式替代无偿、无限期使用方式。这一转变需要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充分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充分证明其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力,提升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性。 从房地产领域来看,政策的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得到理想投资环境的关键,健全的法制能够促使城市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环境应有较强的透明度,才能使房地产企业经营过程中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都能够有效降低。在投资过程中加强针对性,就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这也是房地产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3.2 提升房地产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各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首先进行详细地分析投资环,并提升投资项目管理能力。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还应当详细了解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政策,及时掌握市场经济发生波动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提升自身竞争力。房地产企业还应当科学地预测该领域的需求及变化,科学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房地产供大于求时,应详细分析结构动态变化在房地产供求中的体现,并及时找到相关供不应求的因素,充分调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及时开辟并占领全新的市场,将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应用创新性思维,科学地设计和规划房地产,积极引进并应用先进的工艺和材料,努力提升建筑物质量及工程实施速度,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4 结 语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房地产作为我国独立的经济实体,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然而,我国是人口大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各项资源的节约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企业必须转变开发与经营策略,应用土地集约利用策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房地产行业是一种高风险也是高收益的产业,当然,它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产业的成败与否,盈利多少都是这些不确定性起了大作用。所以,为了房地产行业安全有效的发展,必须要做出大量的资料搜集,风险预测,对未来的经济状况和各种影响因素做出准确的判断,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 经营风险 对策 一、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业风险的特征 不确定性。风险事件到底发不发生,何时何地发生,辐射范围多大,造成多大的损等这些都是不确定的,所以管理者很难准确预料并正确作出决策。 可测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似乎人们拿它没辙,但其实风险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管理学中风险概率理论对特定时段内部分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损失的严重性可以作出初步估计和判断。再通过统计数据的定量定性分析和环境因素的考虑,可为使风险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是一个系统且综合性的行业,辐射范围包括企业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从内到外每个因素都相互连接相互制约,因此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财务方面和其他过程也风险不断。 损失性。担心风险主要是因为风险会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这种损失有由于管理者对市场和经济的趋势把握不当而决策失误导致,也有可能由财务部门无能力防止所致或无法预计造成。所以利益损失是房地产行业的常事。 二、影响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的因素 开发经营活动本身和其周围环境的复杂性、人们对风险认识的滞后性及财务管理可以防范控制能力的局限性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有高风险的本质原因。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充分的风险。一个发展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应该具有信息充分,商品同质,交易双方数量众多(不会出现垄断局面),厂商买主自由出入等特点。但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与之相比较则相差甚远,所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房产开发与经营存在较大风险。 高投入的风险。房地产开发商一旦决定投资就意味着要进行巨额投资,而款项则要只能又借贷、预售楼盘等融资方法来筹集,进行边投资边开发。所以,房地产开发商通常面临着能否按时间筹集资金来使工程如期完成的风险。这便意味着房地产投资规模越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大。 位置固定的风险。房地产位置是固定的,这也就是开发和经营的难度以及复杂度大大增强。由于地段不同,城市市郊边缘地区的价值必然低于商业中心的房地产价值。,甚至即使在同一片小区、同一幢单元楼,也会由于朝向、楼层、面积不同等问题而存在卖家或租金不同。 三、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的防范对策 提高投资商开发经营风险防范意识。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房地产开发商应该从市场、竞争、品牌、管理、质量、营销、机遇以及人才等方面出发,树立防范各方面经营风险的意识,积极主动地探研究可科学合理规避免或减少风险的方法来减小损失。所以,有防范风险的意识是减小危害的首要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确定风险防范管理的目标。这个风险防范管理是专门针对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这个目标要求管理者对企业客观面临的风险由一定认识,对处理风险控制风险并揭晓风险带来的损失到最小有相应的能力。首先要从源头出发,为了减小风险,就要减少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就需要尽量避免遭遇危害大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同时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可以让自己控制的因素上。其次,要减少风险事故。发生风险事故就会造成风险损失,为了减小风险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就需要想尽办法减小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未雨绸缪。第三,减少风险损失。一旦风险事故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就要采用高效的措施和对策尽量减小其带来的损失。在现实事件中在风险未发生时就应该做好发生之后如何防范减小损失的考虑,不致使损失扩大。建立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预警,是企业针对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评价、预测和推断,依据风险发生进度事先发出预警,提醒企业管理者警惕风险,并开始采用办法来防范风险。建立开发企业的预警体系,要求尽可能反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当前状况,针对国情对症下药来建立有效的系统结构和子系统。第一步就是要构建基础信息系统,它由两块组成:一个是与房地产产业的相关信息网,另一个是国内房地产行业信息网。第二步就是让一些信息与预警系统中的信息产生联系,在风险发生时提前通过信息网中的连接信息来分析决定是否预警和预警程度,提醒房地产商提前防范,加以警惕,以减小风险带来损失的程度。 完善风险管理系统。第一,回避风险措施,这是掌控风险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它能够解除某种风险可能带来的所有损失。第二,分散风险措施,这是一种组合投资的方式。比如企业为了分散企业风险可以涉及各个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同一种产品也可以针对多个细分市场,再根据各个细分市场的不同特性应用不同的营销策略。第三,分摊风险策略,当几个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时,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当然联合的各个企业要各有所长,这样才能在发生风险的时候分摊,来达到风险承担变小,利益均摊的效果。第四,转移风险措施,改变风险承担的载体来防范风险。 营造好的外部的环境。这需要政府和民众两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首先,政府在对待房地产业上,要实行调控“软着陆”,如果调控力度过大会使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产业形成大幅上下波动,严重会导致恶性循环。在调整过程中要依据产业的发展情况,将实施适度扩张与适度紧缩相结合,在实施结构调整之前先保证能够控制总量。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三者不可缺一,要相结合,构建房地产业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强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能力,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产生更有效的作用。其次,在立法方面应该出台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在执行这些法律文件的同时,要禁止其他超越土地法规的行政干预。同时也要增强普法宣传,增强民众知法守法的意识。规范房产市场自由行为,严格规定买卖、抵押和租赁等于房地产相关的经济行为。此外还要通过法律法规来打击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的违法行为,同时加强价格管理,防止太高的商品房价出现,给房地产市场发展营造一个合理公平的环境。 总之,为了使我国房地产业的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增强工程开发的效益,使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好,,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析评估系统。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分析 【摘要】从古到今,房子是人们生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而房地产作为一种顺应时代的产物,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为了加强房地产的经营与管理方面,做出了以下几点分析。 【关键词】房地产 经营 管理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筑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在现今社会中,房地产在经营管理当中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本文会通过分析如今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对经营与管理之间如何做的更好进行深刻的分析讨论。 一、房地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一)在工程设计上的管理问题 我国多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生产设计的管理并不重视,认为只要设计部门制定出可以通过设计院审查的方案就可以保证其专业性、安全性。但是工程并不由单一因素组成,工程师作为专业设计人员,往往不会太过于关注成本控制,而工程要求的进度、造价、安全、质量这些因素也不会有太深的概念,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的同时,往往会用很多价格高昂的产品,这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承担,而房地产开发商要想减去这些负担,只有抬高最后的工程造价,最终导致投资者、开发商的经济利益与市场竞争力都会有所损害。而很多采用新型技术、多元化结构和复杂的工艺手段的设计,对于后续施工的压力十分巨大,很少在维持设计思路的同时又保证进度。 (二)预防风险的能力不高 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并没有过多考虑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风险,现今社会很多投资都会产生风险,例如:金融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环保风险、经营风险、风险市场等多种类型,房地产开发者在经营的过程中无法保证把所有的风险隐患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当中。 (三)对于工程造价的掌控 房地产企业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想要获得应有的利润,就需要控制工程的造价,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监督、管理来辅助控制项目在具体决策与实施过程中的造价问题,那么在未来的招标、施工建设、竣工查收等一系列阶段都会存在很大问题。一个计划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那么未来在利润的获取上也将没有优异的成果。 二、就目前的现状进行如何的改变 (一)建立优秀的品牌形象 现如今房地产事业竞争十分激烈,而消费者也从原来的懵懵懂懂变得略有了解,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而如果能在消费者的心中建立一种优秀的品牌形象,那就会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品牌的存在不能光靠广告的投入或者房地产企业的自我美化,应该以优秀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服务来打造自己的品牌。逐步的让消费者接受、喜爱,在市场中形成自己独有的形象及标准,品牌形象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二)工程造价的控制 在建筑的过程中,如果想获得较高的收益,必须有效的减少整体建筑过程中的成本,成本对于房地产开发者来说是是否获得盈利的基本要求。在整体施工过程中掌握具体的成本,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展具体的施工计划。在进行市场营销决策时,需要根据所在位置的具体市场情况,场地附近的环境因素等,先规划基本的策略,初期所使用资金等问题,组织好管理、设计、财务三方面的协调工作,一起讨论整体设计的合理性与准确性,为建设成本的管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了合理性的成本控制,才能在未来获得较大的利润。 (三)风险控制管理的加强 风险管理对于房地产开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风险规避是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主要方法,成本的降低代表了企业利润的提升。在初期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出企业的承担底线,如果在企业的决策过程中发现项目的风险远大于企业所能承担的底线时,果断放弃现有项目,达到风险回避的目的。当然这种回避手段是相对消极的方法,这种情况只在企业所下的决策十分危险的同时才需要采取的手段,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用风险转移的方法来进行风险控制,主要形式是签订合同与购买保险,房地产开发者可以通过与乙方签订有效合同的同时将风险转移到乙方的身上,在合同不履行的情况下由乙方承担风险。而保险作为现在最广泛的转移风险形式,无疑是非常可靠的,虽然会增加企业一部分的成本,但是在造成意外的同时,防止了企业的巨大亏损。 三、结语 在国际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下,未来会有很多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投资,这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需求与竞争加剧的同时,对于房地产质量的要求也有很大提高,为了更好的发展房地产事业,一定要做到良好的经营与管理,累积更多的经营,让我国的房地产事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高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 要: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学校借鉴这一手段,对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进行了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详见本文。 关键词:问题启发式教学 教学方法 实践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最为显著的特点,每个专业的学生在3年的时间内要修完30个学科,每个学科设置成16个问题,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就要解决这16个问题,每个学期为16周,每周解决1个问题,每个学期完成5个学科。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笔者学校借鉴这一教学经验,对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进行了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尝试。 一、对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进行问题启发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是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认知房地产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对房地产开发有一个框架和整体上的认知。一般情况下,这门课程会安排在大一,作为各门专业课程的先导性课程。 目前,在高职教学中运用得较多的有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先导性课程,同时又涵盖了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用这两种方法教学,将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面临大量的未知知识,从而使完成任务和项目变得不现实,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相比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问题启发式教学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问题启发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种教学法的环节主要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因此,我们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中运用该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房地产行业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业的基本理论和工作内容进行深刻的认知,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因此,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有必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只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尝试和挑战。 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通过对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分析,笔者学校对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改革,实施的具体环节如下。 1.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以八大问题来统领该门课程 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计划课时为72学时,笔者将该门课程设计成8个真实的问题: (1)房地产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开发是怎样的关系? (2)房地产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的关系是怎样的,政府如何干预房地产市场? (3)在房地产开发各个阶段,政府如何实现监管审批? (4)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实施方案是什么,如何做好此项工作的资料搜集? (5)房地产开发商如何获得开发用地? (6)房地产开发商在建设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有哪些? (7)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内容有哪些? (8)房地产开发商资金筹措的渠道有哪些? 2.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置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情境 在该门课程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问题(2)为例,针对“政府如何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设置真实事件操作如下。教师在资料准备时,提取最近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如“国五条”),让学生分析在这些政策中如何运用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住房政策、城市规划、地价政策、税收政策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这些政策会对房地产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要完成基本概念的认知,包括房地产一级市场、房地产二级市场、房地产三级市场、房地产供给与需求、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第二步是分析,学生在认知了基本概念的前提下,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加工,分析在现实问题中具体采用了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对房地产供给与需求、对房地产各级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教学环节的实施 (1)分组。通过分组学习,实现问题启发式教学所强调的协作学习。为更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在本门课程开始前,教师需进行学生分组,每组成员4~5人。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学生好、中、差水平的搭配,让先进影响后进。 (2)“一天解决一问题”教学环节的展开。问题启发式教学需要采用集中排课法,即一周中需集中一天进行同门课程的编排,一天解决一个问题,亦即实现“一天一题”。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的72个学时安排在9天,每周安排1天,每天解决1个问题,1天作为机动。 ①第一阶段,每一轮会议和第一次自由讨论或独立探索。每天教学活动开始时,由教师召开第一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主要解决的问题为:教师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思考、拟定和分配实际任务,会议时间一般为1小时。 会议一完,进入自由讨论时段或独立探索。学生在各自的组内进行独立的探索,或发挥群策群力的精神,完成以下任务:搜寻和阅读资料,开始建构初步的解题方案,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核心议题。自由讨论时段一般为1~2小时。 以第二个问题的教学开展为例。教师在第一轮会议中真实的情境和真实的问题。准备“国五条”或“国六条”方案,然后针对“国五条”问题:“国五条”分别运用了哪些土地供应政策、金融政策、住房政策、城市规划、地价政策、税收政策?这些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供需,以及房地产一、二、三级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充分了解问题后,学习小组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完成小组分工。 在第一轮会议完成后的自由讨论或独立探索时间,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集中讨论或分开学习。在该阶段,学生要自己阅读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教材,也可来源于图书馆资料或网络。学生收集和阅读理解问题的相关资料,形成对问题解决的初步认知,如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概念,以及网络上收集到的市场反馈信息或言论。 在完成该阶段的任务时,教师要随时了解小组讨论的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该阶段中的疑问。 ②第二阶段,第二轮会议和第二次自由讨论,准备演示PPT。在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自由讨论或自由讨论的自主学习后,进入第二轮会议。第二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集中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难题,协助学生制定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会议之后,进入自由讨论时段,该段时间为2~2.5小时。学生继续在所属的组内探讨问题,阅读和剖析资料,在取得共识的前提下,制定更精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准备演示内容。 ③第三阶段,第三次会议。在该阶段,学生和教师交流,演示研究成果,并进行答辩,学生观摩并通过提问了解其他组如何制订解决方案。教师进行探究和给予评价。若需要,教师可提供额外资料。 (3)课后完善及补充阶段。一天的学习后,还有一些环节及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及细化,学生可在课后进一步进行,最后提交成果,教师给予反馈。 (4)教学评价。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需要对传统教学法下的教学评价方法作出改进。根据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的特点,课程的评价方法为:小组成员互评占10%,成果质量占50%,成果汇报占15%,过程控制占10%,课后改进占15%。 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体会 1.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先难后易的过程 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中实行问题启发式教学,在8大问题的解决中,前两个问题的实施是最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在大一开设,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很少,相关概念难以准确把握。针对该种情况,教师可在第二阶段的会议中增加基本概念与知识的集中讲解时间,从而纠正在第一阶段自由讨论中学生所出现的理解上的偏差。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大多首次接触小组学习方法,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还不默契,容易造成有些学生的任务很重,而有些学生偷懒甚至不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而“搭便车”的情况。针对该种情况,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分工与学习进程要进行更为紧密的监督与跟踪指导。因此,在前两个问题的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更仔细的指导,尽量协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兴趣。随着对问题(1)和问题(2)的解决,学生逐步掌握了房地产行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前期的相互了解和调整,小组协助学习也变得更加有效,因而后面6个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将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 2.课后的完善和补充阶段尤为重要 在完成第三阶段的PPT汇报后,学生还应根据老师的意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包括完成学习日志,总结学习的收获和感悟。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往往不尽完善,课后的完善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进一步收集资料,扩充知识量,形成更好的解答问题的角度,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应对学生改善后的方案或学习日志提出及时的评价,维持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其学习的兴趣。通过实践,很多学生课后完善的PPT,不管是PPT的编排,还是解答问题的角度和表述,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问题启发式教学改革的收获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1.收获 在问题启发教学方法下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形成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同时要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学生形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思路和具体的操作可行的办法。这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在该种教学方法下,强调小组团结协作,共同去完成任务,符合房地产经纪和策划职业需团队分工协作的真实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 2.问题 (1)充足的信息资源。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下,教师需要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需要学校有充足的资料或信息资源,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时查阅资料的需要。特别是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还应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真实案例资料。 (2)合理的师生配比。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既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检测、了解学生对某一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其次,应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由直接传授知识转变为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通过对话帮助学生分析所面对的问题,最终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非常了解每阶段学生完成任务及讨论的进度,及时解决在该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老师还要对课后任务改进和完善给出具体的、持续的指导。因此,在该种教学方法下,教师的工作量远大于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工作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以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为例,每班学生不超过25人,从而有条件实行小班教学,保障教学效果。 (3)教材建设。传统的教材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授,学生以听为主,而问题启发式教学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所以需要有全新的教材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而目前适应的教师教材和学生学材无疑是最为缺乏的。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房地产业也要逐步走向世界舞台.所以,房地产业的开发与经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研究,并结合其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发现其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性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 引言 目前,我国政府虽然采取了有利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得房地产业基本稳定,但是,对于房地产企业的整顿实际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说明房地产业所带来的利润仍要比其他产业高很多.本文对房地产业的开发与经营进行研究时,着重从房地产业市场定位入手,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中,对于提高我国房地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相关理论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简单来说就是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来选择合适的市场目标,确定相应的消费群体,划分项目的对应等级,确定项目的建设和设计标准等.这一概念是由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定位衍生而来的.下面将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 1.1 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基本内容 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开发思想.房地产企业在考虑自身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来明确项目开发的理念,确定企业对于项目的经营模式,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确定用途作用.在进行市场定位时,企业对开发项目所在地区进行全局考察,确定最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开发类型,科学合理的对当地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3)选择目标客户.企业要对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初定确定此次项目的目标人群,为今后进行项目的价格确定创造前提条件. (4)进行初步项目设计.企业要结合项目开发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来进行项目任务的初步设计.同时,企业要委托相关的设计规划部门对项目的开发进行初步的设计,更好的将建筑的风格、形式、标准、户型等内容确定下来. (5)评估租售价格.企业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比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并在考虑影响房地产因素的基础上来对开发项目的租售价格进行评估. (6)选择适当的入市时间.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以及所获取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项目投资的资金流动量,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项目营销方案,为项目的入市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保证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 2、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2.1 与市场定位的理论和原则相偏离 一些房地产企业在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定位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对“概念”的定位上,而与房地产企业进行市场定位真正的理论和原则背道而驰.将没有存在根据的生活方式作为房地产项目的买点所在,将还没有批准建筑的地铁称为是交通便利的交通工具,他们充分的利用了媒体来对自己的房地产项目的市场定位进行了炒作.从某个角度来讲,危害到了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的发展. 2.2 缺少规范的市场定位工作的主体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咨询业务发展还很不完善,大多的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市场定位工作时,往往会委托与其企业相关联的咨询企业来完成,市场定位工作过于形式化,不符合科学公正的要求.此外,市场定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往往偏低,工作缺乏专业新,导致房地产市场定位的整体水平偏低. 2.3 缺少明确的目标消费群或判断市场需求出现偏差 通过市场调查,房地产企业才能够准确掌握市场经济的走向,了解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在实际中,往往因为房地产企业所采用的市场调查方法以及调查的范围不当,导致不能明确的确定房地产开发项目所需的目标消费群,从而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差异化策略运用不当 目前,房地产业内人士已逐渐认可关于“房地产企业第三利润源泉源于差异化”的观点,差异化一般是指在形象上、产品上以及市场上的差异.但是在实际进行市场定位的时候,对于差异化常常会发生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房地产企业从建筑的立面、平面的布置到室外景观的布置和绿化,缺少了新意.另一种是房地产企业过于注重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不同,而不根据房地产项目所在区域的实际条件和环境出发,忽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 3 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工位的相关建议 (1)采用正确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方法.房地产企业要认真分析我国房地产业的行情,采用正确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方法对房地产项目所在区域的房地产行情进行分析、判断,以便更好的掌握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消费需求、居住环境等,建设更好的物业性小区管理. (2)协调统一房地产业的功能、成本和效益问题.房地产业拥有必备的功能、较低的成本以及最大化的效益,这是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市场定位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三者指导着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发展方向,衡量这三者的重要指标分别是项目的功能配置、项目开发的成本以及项目的租售价格等.房地产企业对这三个问题必须进行重点研究分析. (3)强化房地产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建立有效的行业管理机制.房地产行业协会对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工作章程以及方法要以规范房地产咨询市场为宗旨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 (4)充分了解当地情况,将房地产开发项目差异化问题合理解决.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创新,不能只是参考当地已有的建筑或者正在热销中的建筑,也不能仅仅是在建筑风格、户型以及物业环境上进行简单的复制,更不能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面积和规模肆意夸大,要充分体现房地产企业自身所独有的文化特征,保持独树一帜的企业风格. 4 结论 房地产的开发和经营是一个城市经济得以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它不但促进了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还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本文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进行研究,是房地产企业做出正确投资决定和开发策略的前提工作,减少了很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而失误的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风险分析与规避 摘要:房地产开发经营由于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高赢利、高风险等特点,导致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的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存在的风险主要有社会政策和治安风险、市场风险、经营性风险、货币政策引起的风险等。文章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一定的规避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风险;规避 房地产开发经营由于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高赢利、高风险等特点,导致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的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普遍存在只重视项目开发而不重视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手段单一,使得房地产项目中的诸多风险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进而引发房地产项目投资的重大损失或失败。重视并研究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风险是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过程。 一、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存在的风险 1.社会政策和治安风险 政府政策的出台,其目的都是积极的,但是对于房地产投资商和开发商来说,却可能成为风险的因素。政府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或限制房地产经济的不正常发展而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均对房地产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政策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全局性的。 另外,社会治安也回直接影响到房地产的开发与经营。社会治安关系到人们的财产安全与生命安全,只有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们才能安居乐业,进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才能有更好的保障。 2.市场风险 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行业产生巨大的风险。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在一般情况下,市场供大于求会致使房产价格下降,求大于供也会使得房产价格上升。这种变化会导致房地产投资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 房地产不能移动,位置固定,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所以投资房地产的资金流动差。房地产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和个别性市场,也必然增加了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复杂性和难度。房地产业生产的周期长的特点也使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在市场的变化中处于不利地位。开发期越长,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开发后期的费用和建设项目的租金和售价便越不确定,风险相对也越大。 3.经营性风险 经营性风险是指由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自身的经营不周或其他内部因素而带来的风险。投资者由于主观上对经济发展的判断错误或决策失误,它可能发生在投资方式的选择、投资地点的选择以及投资类型的选择之中,在进行每一个选择是都面临着不确定性,一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便将对投资项目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企业管理水平低、工作效益差而引起的未能在最有利的市场时机将手中的物业脱手,以致使其空置率过高,经营费用增加,经营净收入期望值。 4.货币政策引起的风险 通货膨胀因素。当通货膨胀时,货币贬值,建材价格上涨,工程造价被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周期较长的正在建设房地产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银行利率的变动也可能会给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带来损失。一般地,使用高利率折现,会降低投资者的净现值收益;利率的上升,会直接增加投资者的成本,加重其债务负担;利率的变动还影响到社会的购买力,影响社会总资金的供给,从而对房地产市场价格间接产生影响,给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带来风险。 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风险的规避 1.及时准确的预测风险 在房地产投资前便应该对投资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预测,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投资。通过全面的市场调查和充分的市场研究,在获取尽可能详细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市场的走向做出合理的估计,从而做出合理的投资,使投资交易得到有效的保证。通过环境分析,对国家或政府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进行预测,以便调整房地产投资,更好地得到国家或政府的支持。 2.风险控制 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方式,可减少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投资收益得到更好的保证。对于风险太大的自己所无法承担的项目作出放弃的决定。放弃是对风险回避的最彻底的一种办法,但放弃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利润,因此也是一种比较消极的防范风险的方法。 3.风险转移 房地产开发商可通过各种合理合法措施将风险转移出去。一是保险转移,开发商可通过对经济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购买房地产保险,若投资后发生风险损失,则可由保险公司提供补偿,还可通过购买其他各种保险,把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转移该保险公司;二是契约合同转移,房地产开发企业可通过契约合同将可能出现的损失的财务负担或法律责任转移给非保险业的其他人;三是财务责任转移,如发行房地产开发公司股票、寻求合作伙伴等通过寻求外部资金的方式将部分风险损失、财务责任转移给他人。 4.风险分散 不同项目的风险及收益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投资者将投资额分别投入到不同的投资对象中去,既开发住宅,又经营写字楼,还可以从事土地转让等从事多种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可以获得比将所有投资资金集中于一个项目或或一种方式上更稳定的收入,又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另外,跨区域的房地产投资组合可以均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同时减少个别地区经济动荡带来的风险。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房地产开发的经营与管理分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如雨后春笋,油然而生。国内房地产行业日新月异,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竞争压力也日益巨大。因此,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是保证其抢占市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房地产行业利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这一背景出发,着重探讨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为我国房地产企业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策略分析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部门 1.工程部门 工程部门主要代表开发商对其所建设的工程项目进行日常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材料的采购与库存;确定施工企业并协调相关事宜;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制度进行有效监督;对相关合同进行有效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给出适当的合理化建议等。 2.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主要负责企业的资金管理,定期并提供能够显示本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资金支配报表,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一,建立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融资计划;其二,负责施工单位的各个款项的发放;其三,处理企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营业费用等。 3.销售部门 销售部门主要负责把企业产品——楼房推向市场,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销售方式的选择、销售方案的策划、销售价格的制定和销售渠道的建立和探索等。 4.人事部门 企业人事部门的职责是:对企业项目开发的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科学分配、对企业员工的相关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体系等。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个部门分工十分明确,其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的过程,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各个部门的协作意识,确保其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 二、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中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既有观念的原因,同时也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上的危机 观念危机是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这种根源性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被动的市场意识。这种市场意识认为,用计划经济的体制和行政的手段能够完全替代市场经济自主调节的手段,究其根源,还在于一些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这些部门认为:现有的市场体制并不完善,许多开发公司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却无用武之地,只好被动的等待市场竞争的到来,进而导致了开发企业市场机会把握不准、竞争条件不均等、信心不足,怨天尤人,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第二、盲目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认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唯有靠引进外资才能带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从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入手,以至于使企业不能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进而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狭隘的市场经济意识。这种经济意识认为:市场经济的初期,可利用各项制度的不完善进行房地产开发投机,这种意识只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不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专心于市场漏洞,无心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最终导致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失败。 2.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些规模较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人、财、物配置不甚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有限的资金进行多头投资,经营规模小,其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效益根本无法同步实现。这些问题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资源配置不合理往往会导致这些企业难以应对由于市场扩张而产生的危机,进而面临倒闭的危险。 3.部门协调能力差 部门协调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和管理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其能否顺利实现其价值的关键。然而就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来看,也多企业不能够彻底解决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其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有序性,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作意识和协调能力,这样不仅使得企业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作为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革新原有观念,时刻以市场为中心,时刻关心相关政策法规,便被动为主动,变狭隘为开阔;变盲目为有目的性,使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与市场相一致,与时代相契合。 2.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设置专门的企业资源管理机构,既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同时也包括成产及投资资源的管理,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人力部门在员工考核、激励以及机制设置的作用,确保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有序进行。 3.强化部门协调 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的交流,引入同级别换岗学习机制,强化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强化团队意识的注入和培养,定时对换岗人员进行考核,根除企业内部个人英雄注意的不良之风,企业各个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互助协作能力,以达到房地产开发企业产、销系统化的经营和管理目的,确保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顺利实现。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分析 摘要:“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教师授课、案例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增加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问题;实践 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房地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当中,房地产业解决了部分住房需求问题,改善了许多居民的住房环境,并且在拉动内需、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在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房价过高,超过了居民的支付能力;对银行资金依赖过大,使得整个银行资金被房地产业绑架;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过大等。这些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由此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控,调控力度也在不断增大,国家的多次调控政策使得房地产业的资金链、盈利能力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而现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仍处于粗放阶段,对资源的消耗很大,如土地的消耗,住宅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对能源的消耗等。因为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集约能力,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特别大,并且抵御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的能力也非常弱,再加上房地产业自身固有的特点,导致房地产业难以支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经营过程中降低风险,降低政策因素的影响,就依赖于素质较高的房地产人才。 一、“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 课程教学的目的 “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整个过程,包括市场调研、土地使用权的获得、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开发报建、领取五证、工程施工、销售、竣工验收和物业管理等。许多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会去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物业管理等相关企业就业,而这些工作都是属于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我国许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中会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这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这门课与其他课程有一定交叉,需要有其他课程作为先导,因此“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一般都在大三和大四开设。 另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是房地产估价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四门考试课程之一,如果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就能将这门课程掌握好,那么今后无论是在工作方面,还是在考试方面都能得心应手得多。 这门课程涉及范围广,包含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内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这门课可以了解房地产开发和经营过程,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能推动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从学生方面获得的反馈,本文认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课程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课程的交叉性、重复性太高 “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这门课程所包含的的内容太广,交叉性、重复性较高。本课程内容包括决策阶段、项目报批与前期工作阶段、建设实施阶段、销售出租和服务阶段等四个阶段。[1]这些内容当中与其他的课程有一定重叠和交叉,如市场营销、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物业管理等。[2]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觉得一些内容是已经学习过的。比如房地产决策中部分内容与工程造价课程、工程经济学的财务评价、风险和不确定性分析以及概率分析重合;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与市场营销重合;房地产投融资与财务管理、项目融资、建设管理内容与项目管理重合等等。由于这些内容具有重复性,学生已经学过,或者在同时上的其他课程当中会得到更加系统的学习,这样便失去了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事实上,除了这些交叉或重复的内容,还是有许多内容是本课程独有的,如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流程、如何获得土地使用权等等。因此要结合房地产和房地产开发的特点,加入大量的案例并开展实践活动,否则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2.教材的滞后性 现在政府为了对房地产业和房地产企业进行宏观调控,从房价、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调控政策,因而教材本身很容易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内容上不能反映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例如2011年1月21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正式颁布,2011年6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房地产估价师考试所用教材也已经修改过来了,但很多教材仍然没有更新过来,还在沿用以前房屋拆迁的说法。如果教师没有关注这些内容的话,就可能会向学生传递过时的信息。这样对教师就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经常关注房地产市场和政策的变化。 3.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活动 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本教程教材理论性、概念性的内容很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与一些其他工程施工类的课程区别很大。但是房地产开发活动的实践性非常强,例如土地使用权的获得、开发报建过程、五证的领取等等,这些都是教材上不可能讲清楚的。教材中的内容多是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介绍理论知识,而不联系实际的话,就会使得教学过程十分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就不可能理想。 三、提高“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针对上述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1.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重点突出 教学过程当中,对于那些重复性、交叉性高的内容,学习先导课程以及对先导课程的掌握程度也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要检验这些内容是否被学生掌握,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若掌握得好,回答问题也会很好,那么就可以跳过;如果掌握得不够好,或者有些内容已经遗忘,那么可以再提一遍。另外要注意的是有些科目与本课程在时间上可能是并列的,例如工程经济学和房地产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那就要注意在讲到相关课程内容的时候,要询问是否已经讲过了,哪些内容还没有讲到。简而言之,对已经在别的科目中讲过并且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简单带过;对没有讲过的,又或者是讲过了但是学生掌握不牢的,可以在本课程中讲一遍。强化本课程所独有的知识点,对交叉性的知识点则视情况突出重点即可。本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图1是对于“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主要章节及对应学时的分配。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特点就是形象和生动。教师导入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案例,为学生创造一种问题环境,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使得学生在问题的讨论当中理解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进而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房地产项目的策划”这一部分内容中,要阐述清楚房地产策划的特点,可以介绍广东顺德碧桂园在20世纪90年代的系列策划创新;在介绍“房地产项目定位”内容时,可以介绍万科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模式,通过客户细分,扩大客户群,延伸了其产品线;另外可以引入上海汤臣一品项目和市场定位失败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导入,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房地产业近年来受到政府政策的调控,金融方面的调控政策在不断更新,因此房地产业的现状不可能及时地反映在教材中。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应持续关注行业动向,并在讲课的过程中融入最新的资讯。此外,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提出教材中哪些内容不合时宜,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资料收集和调研,下次课由学生来讲解最新政策或者税制情况,并对未来的政策走向做预测;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专题讨论,针对现在房地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事件和热点问题,如城中村的问题、小产权房的走向等,组织专题讨论,[3]通过提高学生参与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增加课程实践性 (1)学校自己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可以请房地产企业中的一些从业人员来给学生上课,开一些专题讲座,每月1~2次;还可以给学生增加实践环节,例如在本科目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能综合反映许多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在前述32学时理论环节的基础上可在学期末增加1~2周的课程设计环节,给学生布置任务,划定一块或者几块地皮,给出一些土地的基本信息,让学生分组来做市场调研,编制一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多让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可以带学生去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案场去参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房地产相关企业实习。如果学校或者教师本身有这方面资源的话,也可以介绍感兴趣的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参观、实习。只有增加实践环节,才能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房地产人才。 四、结语 除了采用以上提出的几种教学方法之外,教师也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房地产业变化较大,需要教师关注行业动态,尽可能参与到房地产业实践活动中。只有教师自己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准确的信息。教师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做好课件,适当增加多媒体教学,以多种方式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经营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负债经营是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很重要的一种经营方式,负债经营能够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一定的利益,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房地产企业负债经营中财务风险加大、资本结构和负债结构不合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解决负债经营中的问题,使之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企业 负债经营 资本结构 负债结构 负债经营是企业通过合法途径,在拥有权益资本的基础上,有偿利用债务资本来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借助财务杠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负债的增值功能,以获取利润的活动。负债经营的内涵从资本经营的角度来看,由于资金投入量大占用资金时间长等特点,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负债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对于债权人来说,债务是借出资本,可以作为资本经营,还可以得到利息报酬;对于作为债务人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债务是一种借入资本,通过它进行房地产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就是负债经营。但是,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在运用债务进行经营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经营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09—2011年,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筹资金有所增加,但是负债占总资金的比重分别为68.66%、63.16%、59.05%。 2012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20847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国内贷款4319亿元,同比增长12.6%;利用外资112亿元,同比下降22.4%;自筹资金8910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他资金7506亿元,同比下降8.0%。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4380亿元,同比下降9.2%;个人按揭贷款1963亿元,同比下降5.5%。负债占总资金的比重为57.2%。由此可见,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虽比前几年有所下降,仍是房地产企业普遍采用的重要的经营方式。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负债经营模式已成为房地产企业目前重要的经营战略。但企业不能盲目采用这一经营方式,因为负债经营的利益与风险并存。合理的举债能力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但举债不当,将使企业蒙受损失,陷入债务危机。 1、负债经营会加大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 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构成了企业经营的总风险。如果企业仅仅采用自有资金进行经营,则它只会面临经营风险,如果采取负债经营,它就必须要既承担经营风险又承担财务风险,而且负债比例越高,风险就会越大,这主要是因为负债具有需要按期还本付息的特性,如果企业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率,甚至低于借款利率,这一方面会使企业的权益资金收益率下降,另一方面还使其企业无力支付到期本息,这时债权人就可能会强制企业破产,负债越多,则企业面临这种可能性就越大。另外,由于债务是具有成本的,这会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导致企业保本销售量增加,从而减弱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负债经营不仅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还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 2、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 权衡负债经营的利弊,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的经营特点确定适合自己的负债比率。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过高,有些在7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据财经日报在《2011年资产负债率前25的房地产公司》中报道,25家房地产公司中,资产负债率最低的为中华企业78.12%,中关村78.15%;最高的为高新发展95.2%,园城109.95%。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面临着很大的财务风险。 3、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结构不合理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负债数量的比例关系,各种负债业务(如吸收存款、借款、发行证券等)之间的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例关系。因此,负债结构问题,实际上是短期负债在全部负债中所占的比例关系问题。在企业的负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究竟需要安排多少流动负债、多少长期负债。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决定了企业的融资环境,影响着企业的负债结构。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进行负债经营,但是仅仅考虑资产负债还远远不够,更要关注负债结构,尤其是要注重短、长期债务的构成,这样才能既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又能归避短期不能支付的风险。如果负债资金内部结构不合理,同样也会引发财务危机。企业长短期负债的风险不同,并且它们的盈利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在进行企业负债结构管理时,对其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与选择。以确定企业既能使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提高的负债结构。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经营存在问题的治理措施 1、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1)企业应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目前经济体制下,企业属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需加强风险意识的防范,否则在风险临头时,企业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遭致大败。企业为了将总体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总是要权衡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组合关系。如果经营风险增加,必须通过降低负债比率来减少财务风险。当企业采取高负债策略,处于较高的债务资本比率状态时,投资者将负担较大的债务成本,并经受收益率大幅度变动的冲击,财务风险增大,抵抗不利经营环境下的经营风险的能力相应减弱,或者说同样的经营风险将对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害和危机。 (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企业应建立风险预测、防范预警机制。首先应建立企业经营风险检测机制。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企业应全面、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高职院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是房地产估价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分析该课程存在的不足,探讨高职院校应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实训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目标;课程体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房地产业一线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增加。为此,国内不少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适合房地产市场需要的房地产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以满足房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房地产专门人才的一个专业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课程是其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进行房地产市场分析、投资决策分析的能力,以适应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各个层面的工作,对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存在的不足 1.课程地位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本课程地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涉及内容庞杂,包括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程序、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的获取、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准备、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项目融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营销、房地产交易管理、房地产税收、物业管理等。课程内容面面俱到但不深入。并且该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课程有所交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涉及开发过程的建设阶段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冲突;《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中的物业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交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中开发项目的市场营销与《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交叉。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容易出现重复讲授、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问题。 2.教学模式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上仍然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学习该课程思路清晰,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少走弯路。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习题、作业等能够得心应手,但碰到实际应用问题却无法解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展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突出。 3.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必须使教学面向实践。但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够用,感性认识不足。因此,探讨实践经验教学作为本课程教学环节的作用也有其必要性。 二、解决思路 1.确立课程目标。根据房地产人才应用特点,着手研究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在该课程体系中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实用为目的,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学生就业和社会需要。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能力和素质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必需、够用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还具备一个房地产人才应有的综合素质。该课程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房地产估价》、《工程招投标》、《房地产金融》等课程的基础课程。 2.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为主线安排工作内容,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划分为房地产市场分析、土地使用权的获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报建、房地产项目融资、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七个学习情境,让学生以最接近工作实际的方式开展学习,真正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各个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融知识、方法、素质培养于一体,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下转252页) (上接250页) 3.强化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环节教学,体现应用型技能培养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使“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的比例接近1∶1。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密切与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中介公司的合作,建立稳定的融“教学、培训、生产、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如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到房地产企业进行实习,熟悉房地产开发的运作过程,协助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编制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开发项目的营销策划工作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策划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技术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生应用性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一套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的新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可以运用项目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的同时提高相关技能;同时配合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校准备建设一个水利培训楼,具体的项目方案还在探讨中。针对这一项目,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自主设计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避免单一的理论讲授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着眼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这门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需加以改进,同时应掌握中国房地产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与理论相结合,适当地补充教材以外的知识,才能让学生系统地运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专业知识于实践,适应市场的需要。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房地产开发的经营与管理分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如雨后春笋,油然而生。国内房地产行业日新月异,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竞争压力也日益巨大。因此,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是保证其抢占市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房地产行业利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这一背景出发,着重探讨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为我国房地产企业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策略分析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部门 1.工程部门 工程部门主要代表开发商对其所建设的工程项目进行日常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材料的采购与库存;确定施工企业并协调相关事宜;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制度进行有效监督;对相关合同进行有效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给出适当的合理化建议等。 2.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主要负责企业的资金管理,定期并提供能够显示本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资金支配报表,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一,建立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融资计划;其二,负责施工单位的各个款项的发放;其三,处理企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营业费用等。 3.销售部门 销售部门主要负责把企业产品――楼房推向市场,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销售方式的选择、销售方案的策划、销售价格的制定和销售渠道的建立和探索等。 4.人事部门 企业人事部门的职责是:对企业项目开发的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科学分配、对企业员工的相关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体系等。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个部门分工十分明确,其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的过程,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各个部门的协作意识,确保其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 二、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中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既有观念的原因,同时也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上的危机 观念危机是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这种根源性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被动的市场意识。这种市场意识认为,用计划经济的体制和行政的手段能够完全替代市场经济自主调节的手段,究其根源,还在于一些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这些部门认为:现有的市场体制并不完善,许多开发公司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却无用武之地,只好被动的等待市场竞争的到来,进而导致了开发企业市场机会把握不准、竞争条件不均等、信心不足,怨天尤人,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第二、盲目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认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唯有靠引进外资才能带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从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入手,以至于使企业不能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进而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狭隘的市场经济意识。这种经济意识认为:市场经济的初期,可利用各项制度的不完善进行房地产开发投机,这种意识只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不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专心于市场漏洞,无心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最终导致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失败。 2.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些规模较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人、财、物配置不甚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有限的资金进行多头投资,经营规模小,其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效益根本无法同步实现。这些问题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资源配置不合理往往会导致这些企业难以应对由于市场扩张而产生的危机,进而面临倒闭的危险。 3.部门协调能力差 部门协调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和管理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其能否顺利实现其价值的关键。然而就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来看,也多企业不能够彻底解决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其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有序性,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作意识和协调能力,这样不仅使得企业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作为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革新原有观念,时刻以市场为中心,时刻关心相关政策法规,便被动为主动,变狭隘为开阔;变盲目为有目的性,使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与市场相一致,与时代相契合。 2.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设置专门的企业资源管理机构,既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同时也包括成产及投资资源的管理,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人力部门在员工考核、激励以及机制设置的作用,确保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有序进行。 3.强化部门协调 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的交流,引入同级别换岗学习机制,强化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强化团队意识的注入和培养,定时对换岗人员进行考核,根除企业内部个人英雄注意的不良之风,企业各个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互助协作能力,以达到房地产开发企业产、销系统化的经营和管理目的,确保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顺利实现。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浅析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风险与防范 [摘 要]近几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但中国的房地产业扔持续升温。因此,仍有大量投资者进入到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活动中区。由于房地产具有的种种特性,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过程中会伴随着多种风险。本文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风险进行识别,并对其中占主要地位的几种风险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最后,结合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提出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 开发与经营 风险 防范 对策 一、我国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 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房地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支柱,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人们对房地产业的关注越来越密切,毕竟,住房是人民生活的最基本要求和保障。然而,现阶段房地产业发展地过于快速,以致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发展轨迹和一股房地产热。自1998年以来,房地产每年开发投资额平局增长率为22.6%,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价增长率为12.9%,由图1可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增长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带来了房地产增速过快、发展过热的局面。商品房每年新开工面积平均以19.6%的增速增长,具体见图2所示。 为了调控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抑制房地产业的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降低房价,限制房地产开发,控制房地产业的不正常发展。尽管国家进行了大力度的调控,房地产发展过热的现象仍然存在。2010年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4%,环比上涨0.2%。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5.07,比4月份回落0.59点,比去年同期提高9.13点,见图3所示。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为103.48,比4月份提高1.70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4.43点。 2. 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商品房房价仍然过高,商品房空置率也在增加,房价与空置率之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关系。房价产投资过快增长,连续几年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每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也以极快的速度增加。这些现象导致了房地产市场越来越热,继而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房地产业的不正常快速发展必会引起国家的重视,为了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国家会采取严厉的措施来打压房价、调控市场。其次,炒房团应运而生,这些群体利用手中闲置资金,在大中城市大量购置房屋,再转手以高价卖出,赚取其中差额,达到投机的目的。炒房团的存在进一步导致了房价的居高不下。再次,房价过高导致普通消费者无力购买,银行贷款无力偿还。另外,投资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大量投资开发,这可能会带来资金周转链断裂的后果。 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1. 主要风险 房地产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位置固定性、品质差异性、需求普遍性、供给稀缺性、使用的耐久性和用途的多样性等特点,而房地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具有开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等特点。房地产的经营往往会遇到营销策划、物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会给房地产的开发与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会带来很高的风险。另外,我国房地产业过热的现状也会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基于市场调查的风险识别方法,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识别到以下几类风险。 (1)政策风险。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过程中的政策风险主要有政治环境风险、经济体制改革风险、房地产业政策风险、金融政策变化风险、土地政策风险、住房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等。政策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全局性的。 (2)经济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导致房地产投资经营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市场供求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资金变现风险、开发费用变化的风险、税率变动的风险、地价变化风险、国民经济状况变动风险等。 (3)自然风险。房地产开发项目有不能移动、施工时间长、露天作业等特点,决定了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一般项目大很多。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过程中的自然风险有火灾风险、风暴风险、洪水风险、地震风险、雪灾风险、气温风险、地质状况风险等。 (4)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房地产项目的经营活动之中,主要有策划风险、管理风险、融资风险、合同纠纷风险等等。经营风险如果处理得不好,就可能导致整个开发过程前功尽弃,造成投资者的巨大损失。 2. 风险的影响因素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存在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对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现选取几个对结果影响较大的风险影响因素,结合现阶段的具体行业情况分析。 (1)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中对房地产业影响较大的是房地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2010年上半年,国家推出的政策文件有:《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关于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转租房屋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等。由这些文件可以看出,国家正在积极地在宏观方面调控房地产市场,抑制房地产市场的不正常发展,使其能稳定、合理、有序地发展。对于房地产投资商和经营者来说,频繁的出台的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政策会带来开发方式、开发时机、开发规模选择的改变,也会带来开发成本、投资回收期限、实际利润等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房地产项目偏离本来的意图或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可能导致亏损。 (2)市场供求。现阶段,市场对住房的需求的确大于供给,以上海为例,2006年上海市人口比上年增加了0.62%,2007年人口数环比增长了0.85%,2008年人口数比2007年增长了0.96%,2008年末达到了1321.7万人。可见,上海是人口呈现加速度的增长。每年都有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上海工作或学习,因而产生大量对于住宅的需求,而上海本地人对住房的需求也是有增无减,因此,可以说,市场上对于住房的需求是极大的,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而事实上,许多开发出来的楼盘并不能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高房价使得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望房兴叹”,而买房子的很多都是炒房团或投机者。这导致了另一种供求不平衡现象:一般收入的人需要的是中低档的、有能力负担的自住房,而开发商开发出的楼盘房价太高,买不起;开发商建造的住宅吸引来的不是住房的需求者而是投机者,只买不住,并抬高房价,转手卖出,造成空置率升高和房价的进一步上升,从而致使普通人更加买不起房。这一现象的存在对房地产投资者来说也是一种风险。 (3)融资。房地产的开发是一项规模大、周期长的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的连续注入,如果资金链中断,就会导致开发过程不能正常进行,经营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了,也就无法保证资金的流动。因此,融资活动是保证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石。资金的来源的渠道主要有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外商投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自筹资金来源安全、使用成本低,因而,使用自筹资金风险很小。但是,自筹资金数量有限,只能用于项目前期的费用支付,分析近十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见表)可知,其在所有资金来源中所占的平均比重不超过30%。银行贷款具有财务杠杆效应,但是银行贷款的限制条件很多,并且受利率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风险。根据测算,国内银行贷款占融资金额的平均比重为21%。利用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在融资金额中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3.19%何2.33%,故不予分析。剩余45.52%的资金来源于其他融资渠道,包括发行债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工具。这类融资方式比较灵活,没有沉重的利息负担,使用期限限制不大,可以有效地保障资金的周转。但这种融资方式相应地存在一定的风险,不仅仅有财务上的风险,还涉及公司形象等问题。 (4)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样,房地产业也存在这样一种周期性的波动规律,称之为房地产经济周期。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由供给与需求的周期性波动造成的(见图4)。房地产经济周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繁荣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房地产经济周期对其开发与经营的影响说到底就是开发的时机选择的问题。如果开发时机选择不当,可能无法带来预期的效益,甚至可能有所损失。 三、风险防范的对策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政策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国际风险属于系统风险,对这类风险,投资者不易进行判断和控制;另一类是非系统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技术风险,这是易于控制与防范的风险。针对以上提出的各种风险,结合我国房地产业现状,提出一些风险防范的对策。 1. 做好全面的市场调研,以尽量避免项目开发与经营决策的失误 在进行房地产开发前,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找准切入点,正确选择项目的目标定位并确定目标群体。调查项目所处的政治、经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发现并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针对发现的风险因素,寻找应对策略,尽量回避或转移一些风险,对于无法回避的风险,制定详尽的风险管理计划和风险控制措施。完备、全面、细致的开发前市场调研能有效地规避和认识风险,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 2. 进行区域化、多样化投资,以分散风险 由于各个区域房地产供给与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各区域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波动也存在差异,有些地区处于繁荣期的同时一些地区可能正处于房地产衰退期,这为跨区域的投资策略提供了可能和前提。跨区域的投资策略可以均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同时可以减少地方性的经济动荡带来的风险。另外,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产品的风险及收益也有很大的区别,投资者可以采用组合投资策略,同时投资于不同类型的房地产,既能够获得可观的收益,又能够有效控制风险。运用这两种策略可以实现风险分散的目的。 3. 购买适当保险,以转移风险 对于开发过程中可以预测损失并且损失程度适当的一些风险,可以购买保险,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投保人缴纳了保险费后,如果发生了风险损失,保险公司必须分摊损失,给投保人以经济补偿。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购买的保险有建筑安装工程保险、货物运输保险、雇主责任保险、工程第三者责任保险、合同保证保险和人身保险等。尽管只有限定范围的风险可以购买保险,但这一风险转移方式还是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一部分风险的。 4. 签订必要的合同文件,以转嫁风险 通过签订正当、合法的合同,可以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过程中的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的财务负担或法律责任转嫁给签订合同的另一方,达到减少自身风险的目的。某些无法通过投保方式控制的风险,也可以通过合同条款的拟定来实现对其的控制管理。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过程中,常见的合同有工程承包合同、材料设备供销合同、房屋预售合同、房屋出售合同等。 5. 优化融资结构,以降低财务风险 由于不同的融资方式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合理地选择融资模式,选择最优的融资结构可以降低融资风险。首先,拓宽融资渠道,选择多种融资方式,实现资金来源分散化。其次,计算各种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并估计其风险大小。再次,结合不同融资渠道,平衡各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提出多种融资方案。最后,选择资本成本低、风险小的融资方案作为最优融资结构。最优融资结构具备低资本成本、最大程度地融得资金、低风险的特点。 6. 缩短开发周期,以降低市场的政策风险 房地产开发的长周期是带来许多潜在风险的根源,开发周期越长,对开发期内的政治经济形式变化就越难调整,就越无能为力。因此,缩短开发周期也是一个控制风险的方法。当然,缩短开发期并不意味着工程质量的相应“缩水”,也不意味着以耗费更多的成本为代价。缩短开发期要求引进更高效率的技术、设备等,加强对开发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控制成本。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期,国家正在积极调控房地产市场。在这一时期的房地产项目面对着多种压力与挑战,投资者要能够识别出各种风险,并时刻关注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尤其要特别注意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应用各种风险防范措施,做好风险的防御应对工作,及时、合理地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从而保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浅议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分析与对策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房地产行业具有资金投入量大、项目周期长、项目政策性和地域性强等特点,风险因素复杂多样,并且存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因而,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进而提出防范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 经营 风险分析 对策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投资过程是一种预测未知将来需求而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这些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业是一种典型的风险行业,不确定性伴随其始终;再加上房地产投资数额大、周转慢、变现能力较差,有其自身的不利困素,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进行房地产开发风险的分析及防范,从根本上讲,是要对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效益的各个因素变化及影响进行分析,或者说对房地产开发投资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检验,从而测定项目的风险性。认识房地产开发的风险,明确导致开发投资效果明显变化的因素,并进行控制,以提高房地产开发投资效益,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分析 根据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流程,可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依次分为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建造风险和销售风险等四类。 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由于政策的潜在变化可能给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带来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损失,近两年国家加大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从国家和各地区的房地产房价、销售的数据来看,对房地产业影响巨大。(1)产业政策。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不仅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且决定房地产业的兴衰。产业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巨大,一方面国家通过产业政策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如果房地产业是支持的对象,则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得到提高,国家会增加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给房地产业的投资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反之,会给房地产业的投资经营者带来损失,例如2010年1月国家出台房地产“国十一条”,到2010年4月的“国十条”,再到2010年“9.29新政”,一年三波调控,一波紧似一波,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国家对不同的房地产支持力度的变化,会改变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结构,给房地产业不同领域的投资者带来不同的影响,如2011年1月国务院出台“新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政策,1月2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出台的《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房地产经纪行为。研究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对房地产的投资决策有重要意义。(2)金融政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可使房地产商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赚取额外利润或遭受额外损失。当政府认为房地产投资过热、采用紧缩信贷的政策时,会导致在建的项目由于资金短缺而停工,拟建的项目因为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而推迟,这会给房地产的投资经营者带来很大的损失,如2011年1月27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规定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将全部征营业税。2011年1月28日,上海和重庆正式实施房产税,深圳宣布成为第三个房产税试点城市。同时,如果政府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降息,则会给房地产商带来额外的利润。(3)土地政策。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基础,土地管理政策的变化必然对房地产业产生影响,土地政策风险来源于土地产权制度的变更、不确定,不同的土地取得方式、土地调控制度,以及不同的土地政策执行力度。为了避免遭受风险损失,房地产投资经营者应该关注土地政策的变化趋势。 2.经济风险。指经济形势(如市场需求、购买力、利率、税率、汇率等)变动,造成房地产开发商经济上的风险,如2011年2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的通知》,要求从2011年2月9日起,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20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下(含五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在过去一季度里先后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这也是央行自去年以来准备金率的第十次上调。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0.5%的历史高位。据估算,上调0.5个百分点后,可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3600多亿元。从可行性研究到楼盘上市的时段内,市场需求变动的可能性很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房地产产品的供求关系随时间而变化。而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和地区性,使一个地区空余的房地产并不能弥补另一地区的短缺,这导致房地产开发收益随开发时机不同而异。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趋势是影响开发时机的主要因素。同时,开发项目在年内的推出时机也同开发风险密切相关,如一般住宅项目最好在年底推出,以适应国人喜欢年终集中消费的习惯。当然,不同类型的开发项目对时间的敏感程度也有所差别。 3.建造风险。建造风险主要体现在招投标、合同、承包商履约能力、成本、工期、质量等方面。开发商采用的招标模式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协商议标等三种。招投标时要选择适当的招标模式,选择符合条件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订立许多合同,如施工合同、材料供应合同等;如果合同管理不善或合同执行不严,可能出现合同纠纷,这种纠纷可能影响到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成本,给项目相关方都造成损失。如果承包商没有履约能力,可能导致拖延工期,从而影响进度及房屋销售。建造成本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占很大的比例,如果建造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会大幅增加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成本。房地产开发项目每个环节的时间损失,都可能导致工期拖延。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状况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错过最佳销售时机;另一方面,工期延长会增加投入资金的利息支出,增加管理费。房产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后产品,其质量不仅影响到销售,还影响到用户的安全。因而,在建造过程中,应充分保证房屋的质量。 4.销售风险。销售阶段是决定房地产开发项目能否获利的一个关键阶段,销售时机的选择、销售价格的定位、销售方式的选择、广告方式的选择等都会影响销售效果和最后盈利。房地产销售时机一般有三种情况:预售、即时出售和滞后销售,每一种销售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风险,国内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都采用预售的销售方式。消费者对房价很敏感,如果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房屋销售量降低,难以及时收回投资而造成风险。房地产的销售方式有自己营销和营销两种,如果自己营销,可能缺乏专业的营销技术和人才,但营销又可能因为费用过高而增加成本。营销广告可以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现场广告牌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以达到促进房地产销售的效果。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风险防范对策 1.重视可行性分析。在房地产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可行性研究阶段是房地产投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与机动性的阶段。由于房地产一旦开始进行,所面临的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消费市场,这就有较大的风险性。评价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投资者要在城市规划、政策法规的约束条件下,由房地产的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投资项目的用途、规模、类型并做出各种预测,为投资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投资者只能做出概率性的估计及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风险的估计,分析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项目的成功与否。 2.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房地产风险预警体系,便于房地产企业更自觉、更系统地管理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有自己的特点,风险不能完全用定量指标来衡量, 很多情况下仅凭管理者的主观分析来判断风险。因而,在预测企业经营风险时,应建立合理的风险指标体系,引入“A计分法”,即把影响企业风险的经营因素列出,再根据其影响大小赋予不同的值,然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各影响因素做标记,加总有标记的各项分值,最后与临界值比较来评价经营风险状况。依据建立的风险指标体系,并凭借以往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经验和历史数据,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加以整理分析,通过信息中心收集的最新信息和数据,对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风险预警,如果发现风险,立即启动风险预警,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3.重视工程质量。房地产作为开发项目的最终产品,既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价值,又关系到用户的生命安全。因而,重视工程质量,对保证产品质量、保障用户使用价值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项目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工程质量,质量管理需要一批专业质量人才。质量人才要具备参与房地产工程质量工作总体策划的能力,能具体负责落实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解决实际质量问题,这就要求他们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对反映项目质量的材料、环境、配套设施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严把质量关,逐步完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各种安全设施。在工程施工中,要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度,由项目经理负责工程质量的组织保证。在工程招标过程中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录用符合条件并具有较高信誉和实力的施工单位,从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施工项目部要明确工程的领导责任和施工人员的责任义务,定期召开工程质量会议和安全专题会议,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工程质量,深刻认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重于泰山”的含义。在施工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质量保证体系,多方位、大力度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4.创新营销方法。(1)实行分期付款:灵活的付款方式是促进房地产销售的有效方式,也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房地产业销售的成功经验。分期付款是指在取得房屋居住权时已交纳了一部分房款,待居住后分期付清其余款的付款方式。(2)实行贷款购房:也称为按揭方式,是指由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用于购买住房的贷款及其担保,购房者提供全部房屋价款的20%~30%作为购房的首期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垫付,并且由开发公司为购房者提供不可撤销的全部担保。购房者须按贷款合同规定的还款方式与期限每月到银行归还贷款本息。(3)预租预售: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减轻借贷压力,投资者可以通过预租预售的形式出售房地产。若在一个项目开发前就能采取这种措施,会减少风险,增加安全性,但是,预售价一般要比工程完工后的最终售价低,造成一些损失。投资者取得的收益会因其风险的降低而减少。因此,在投资决策时,应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论文:经营决策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摘要】本文拟通过对A房地产有限公司经营策略制定过程的分析,论证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对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经营策略 战略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百姓对住宅需求的不断提升,房地产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面对数不胜数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总体需求比较固定的市场,房地产开发公司竞争日益白热化,各房地产开发公司为如何在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和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制定各自的经营策略。而许多公司正是因为经营策略制定存在重大的失误,无法为公司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导致公司最终为市场淘汰。 在制定企业的经营策略之前,首先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地产企业做全面的了解。 一、房地产企业是房地产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供应房地产产品的整个产业链,主要包括各类材料供应商、研究咨询公司、设计院、工程承包商、工程监理公司、房地产企业、销售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房地产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中心签约人”地位。房地产企业是资源整合者,提供价格信号和整合市场需求信息,是连接处在上游的材料供应方、设计方、工程施工方和下游的商、物业管理商以及终端顾客的中心,整合整个产业链的资源,完成从土地、原材料到房地产产品的飞跃。同时房地产企业既是批发商,又是金融中介与顾客服务商。总之它是房地产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房地产企业职能的核心是为顾客服务。 二、房地产企业经营决策理念 基于对房地产企业职能核心的理解以及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本人认为,要想经营成功,房地产企业应有以下理念。 1、以顾客需求和顾客价值为出发点,重视顾客需求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最好的设计师是住户。为避免巨大风险,要切合市场需求,唯一的途径是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是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和企业竞争力之源。 2、加强企业信誉的管理 企业信誉是一个企业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肯定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其核心是信誉。信誉管理是对企业信誉的创建、维护和发扬,是建立并维持与社会公众信任关系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现代管理方法。由于房地产产品总价巨大,有的消费者甚至集其一生的积蓄也只能购买一套房屋,因此,在市场不太成熟、商业欺诈行为偶见、市场风险较大时,购房者会极其在意房地产企业的信誉。此外,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融资能力极其关键,而企业融资能力较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声誉和信用度。 3、树立终身服务观念 从实际销售看,一个企业的早期顾客的意见对后期销售的影响很大。如果说一名顾客对一件普通商品的满意评价和抱怨意见大约会分别传给10和25个受众,则受一名购房者对所购房子的满意评价和抱怨意见影响的听众数量可能还远远不止10人和25人。 4、基于价值链构筑竞争优势 房地产产品的质量如何,是设计、材料供应、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的综合结果,但房地产企业要对消费者负全责。而要最有效地控制质量,房地产企业就须从设计环节开始抓起。质量大师戴明有一个基本观点:质量不是靠检验出来的,质量要从源头抓起。考虑到材料供应商、设计方、施工方与房地产企业往往没有纵向一体化,房地产企业对质量控制的难度巨大。作为业主的唯一人,房地产企业要提高成本质量控制的成效,须设法提高产业链前后环节的协作水平,特别注意尽早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失误。 5、进行人文关怀,树立社会责任 一个房地产企业能否真正得到顾客的认可,建立长期的信誉,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是否具有深度人文关怀的合理利润观和社会责任观。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发展;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例如国内最知名的房地产企业――深圳万科当许多房地产企业可获得50%、100%的利润时,却提出一句著名的口号――“不赚25%以上的暴利”。“不赚暴利”的原则为万科公司在中国地产界赢得巨大声誉,而一个缺乏道德的房地产企业不可能真正长久俘虏消费者的心。 以上理念早已深入到许多成功的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并不断得到验证与提高。关于房地产企业服务本性及经营决策中应有的理念,归结到一点就是:房地产企业必须认识到自己作为顾客人这一根本角色,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基础构筑企业信誉和持续竞争能力,避免短期行为,从而实现企业、小业主和社会的共赢,为企业的经营成功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A房地产有限公司经营策略制定过程的分析 A房地产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正在成长中的小型企业,起步晚、规模小、资金有限,信贷能力较弱,面对日益增长的土地价格与各大型地产企业,在追逐大型楼盘时,其本身竞争力极弱,可以说不堪一击。但该企业也存在自身优势:擅长策划包装、资源整合、创意。 该企业在结合上述理念及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查、分析、比较,最后找到市场切入点。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查、分析、比较的结论如下。 1、2006年上海房产市场总体概况 去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遭遇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行情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整体情况来看,上海房产市场新房依旧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去年沪上多个热销楼盘的出现,显示出强劲的自住需求为主的特征,从各方面数据来看,整个住宅销售市场处于结构性调整之中。 “政策细分执行力加强,市场步入适应调整时期”是2006年二手房市场最显著的特点。2006年上海二手房总体趋势上保持量缩价下跌的态势。 在2006年,非住宅类地产依然保持着强劲势头;商业地产在去年下半年呈现出增量迅猛的特点。 由于市中心土地资源紧缺、成熟商铺林立,因此不少商业地产项目开始向城市副中心和市郊转移。 去年商业地产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境外资金整体收购商业地产项目增多;此外,作为泛商业地产的创意地产去年也亮点频现。去年下半年被上海市经委授牌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新增27家,总数达到了75家。 总体来说,去年供求平衡已是尘埃落定,而谈到未来市场走势如何则更多的是感性方面的预测,判断未来楼市走向其实即判断政策走势。预计今年的政策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应弱于去年,因为政策具有滞后效应;加上去年的“70”“90”政策会在今年发力,未来5年上海将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因此房地产需求方面不仅来自本地,更有国际需求。在价格方面,2007年楼市无论是住宅项目还是商业项目都仍将稳中有升。 2、市场总体供求分析 2006年上半年,上海土地出让面积延续了2005年持续减少的态势,并且减少幅度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全市平均地价水平较低。 3、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客户需求最新调查 根据调查,未来一年消费者购房选择最热门的区域是:浦东、徐汇、杨浦、闵行,客户选择的比例依次是34%、24%、20%和15%。房地产交易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浦东新区商品房的交易量呈节节攀升之势,其主要原因是其区域的总体房价的性价比颇高。调查显示上海人在未来一年房价接受程度在各区域略有不同,但集中在8000元每平方米~10000元每平方米,单价在20000元/平方米以上的楼盘仅有少量的购买意向。有50%以上的客户会选择购买小房型2房1厅。三口之家是房产消费的主力军。在房屋面积的选择上,面积在80~100平方米的房子最受消费者青睐,占64%;其次是大于150平方米的房子,受到许多外籍人士及国内成功人士的青睐。购房者在未来一年购房看中的依次要素有:配套设施、物业管理、小区环境、房型、价格和地段。 4、高端住宅市场供求情况分析 高档住宅市场供应总量开始放大,且市场需求量也有很大的增长,从1999年的7.1%市场份额,上涨为2001年的13.9%,升幅达到将近1倍。 2006年,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措施具体落实,对高档物业虽造成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价楼盘的继续上扬,但局部区域房价仍居高不下。由此可见,在未来几年当中,全市高档住宅需求量的增长还将持续。 近日来,由于受到新一轮的旧区改造启动和浦江两岸规划实施的影响,预计未来高档住宅的开发将主要集中在静安、长宁、黄浦、卢湾等区域,而沿江等具有独特景观资源的区域,黄浦江两岸、北外滩等区域,也将成为豪宅的主要集中区。 近几年来,消费者对高价位楼盘产品的品质要求有很大提高,高价位楼盘经过多年的激烈发展,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地段和部分产品要素的竞争,而面临着全方位产品要素、品牌、环境、营销企划等综合高指标项目的挑战。消费者大致会从地段、品质、景观、品牌等几大方面来作为选择楼盘的最基本要素。从版块分布来看:全市高价位楼盘的价格相对比较明晰,苏州河、黄浦江沿岸区域的价格最高,景观是支持豪宅价格的重要因素;其次,虹桥、古北地区和建国路沿线区域,淮海路和镇宁路版块,徐家汇和人民广场辐射区域版块等,也是高价位楼盘集中的区域。客户区域分布:从区域来细分,黄浦区主要以外省市私营业主居多,徐汇、长宁两区以本区域高级白领、企业家为主,全市性客户其次,浦东新区以境外人士、外籍华人为主。杨浦区因其渊源的教育背景,以大学教授、留学生、留学归来人士居多,他们注重未来发展大环境和增值空间。 5、上海市写字楼市场研究 市场概述:受2002年-2004年写字楼市场价格的高涨及投资写字楼市场所产生的高额利润的驱动,大量发展商投资兴建写字楼,使上海的甲级写字楼供应量自2006年开始出现了超常规的增长;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上海申博等重大利好消息,必将扩大上海写字楼的需求量。2006年,在写字楼租金持续增长、绝大多数写字楼都已提价的情况下,写字楼交易形势喜人,从100平方米到10000平方米的面积都有成交,跨幅惊人;一旦平稳度过市场适应期,价格还将继续向上攀升,估计可能出现新的租金上涨高潮。 从近年上海写字楼租金的变化可以看到,受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各个区域的写字楼租金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总体租金水平在不断上升。各写字楼主要分布在南京西路板块、淮海中路板块、徐家汇板块、虹桥开发区板块及陆家嘴板块。 市场空置率分析:2006年一季度对办公楼的强劲需求使得上海办公用房空置率下降至低于10%的水平,全市空置率由上季度11.9%下降至9.6%,其中浦东空置率大幅下降,从12.5%下降至8.3%,而浦西由于新的供应的出现轻微上扬至11.6%。上海大多数商业区出现了空置率下降的情形。 市场租金分析:一季度继租金持续两个季度上升后继续保持长势。 未来市场展望:上海甲级写字楼供求紧张趋势依然紧张,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从目前投资及在建项目情况分析,预计未来4年内还将新上市400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2008年将达到供应高峰期。 6、市场亮点――创意工业房地产 继去年年末甲级办公楼市场出现强劲需求态势后,创意工业房地产也应运而生且颇受市场青睐,正蓬勃发展,大有与甲级办公楼分庭抗礼之势。 其领军代表包括近来颇受关注的“八号桥”创意时尚工业园区。 “八号桥”位于建国中路8-10号,占地11亩,其前身为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厂区内有上世纪50至80年代建造的老厂房8栋。 2003年,在市经委和卢湾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上海华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香港时尚生活策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对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生产场地实施改造,创立“八号桥”。 “八号桥”保留了工业老建筑特有的底蕴,注入新产业元素,从而成为一个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的新天地。由于楼与楼之间用桥巧妙连接,因此得名为“八号桥”。 经过一番设计和包装,老厂房彻底改变了面貌,抛开工业老厂房原有的沉重感,随处可见的是前卫的创意,并利用原厂房的高空间、多层次的布局,开展各种时尚展览活动。 目前,“八号桥”已成为各类设计创意企业的集聚区。来自欧美与港澳的80余家企业已入驻,如英国ALSOP设计公司等。这些企业主要从事建筑、产品、服装、和企业形象的设计、影业制作。 创意产业将经济、文化、技术和艺术有机的结合,成为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结合点,这也是当今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八号桥”已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中首个以创意产业为特色的示范点,是上海都市旅游的新景点。 通过对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全面的调查、分析,A房地产有限公司领导班子认为在高端住宅市场、办公楼市场虽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对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风险太大,而创意工业房地产的开发和改造是一条适合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旧厂房的改造无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资金正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软肋。大型房地产商由于品牌效应、规模效应的聚积,更能得到金融机构的垂青,因而愈发显得财大气粗,一出手即是大手笔,这是非A房地产有限公司力所能及的。因此,公司领导决定扬长避短,另辟蹊径,把创意工业房地产的开发和改造作为公司生存发展的切入点和机会点。 其次,工业房地产的改造,创意为上。该公司可充分发挥策划包装、资源整合的强项,精心打造出类似且超越“八号桥”这样规模的新产品,为企业的持续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通过以上分析,A房地产有限公司领导班子最终成功制定合理、科学的经营策略,并经过实践取得成功。 最后,通过深入了解上海房地产市场,细化地产服务领域,契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A房地产有限公司制定了科学的经营策略,找准企业发展的专业化定位,明确努力方向,通过运作,该企业正不断取得成功。 四、结束语 A房地产有限公司成功制定了科学的经营策略并获得成功的实例,反映了了解房地产市场,细化地产服务领域,契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先进、科学的经营策略是一个成功企业的关键所在。总之,作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必须从经营策略下手,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积极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社会原因。 随着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高达61l万人,加上历年约15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新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众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并不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什么,只是盲目地游走在招聘会现场。找工作挑三拣四,非大公司不去,非大城市不去,把工资待遇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2)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3)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成为社会上所谓的“跳蚤族”。 3.学校原因。 (1)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盲目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得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也仅是忙于一些通知的传达和校园招聘的联系。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3)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如何发挥作用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多是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自己也应该虚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多走访企事业单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 2.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辅导员应该做到: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有过硬的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中。教育学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定位自己。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3)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 3.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指导。 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全力配合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三就进入了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忙于找工作,还要做好毕业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就拿我院今年毕业生来说,在毕业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不积极找工作,甚至放弃好的工作机会.认为应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另一种是学生认为工作重要,学校的事情无所谓,不和老师沟通探讨就业问题,态度不积极,在专业理论上落后了很多。因此,辅导员要做到:做好实习学生的计划、安排、总结,及时将学院的信息通知学生,经常与学生的专业老师联系,了解在外实习生还应该做什么,使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在校的学业。 5.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 这里所指的大学生离校是指第六学期的大学毕业实习阶段.在第五学期末.许多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继续努力当中。因此,辅导员就必须分别对待这部分学生,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对已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同时,辅导员能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避免学生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对未就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长期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将学生信息向领导汇报,寻求上一级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长期无工作而产生心理问题。 6.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相继颁布,各种招聘会、“三支一扶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应对措施纷至沓来。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职业的选择依然保守和单调。 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辅导员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信赖的人,辅导员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辅导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应该选择自己的路。比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在学历上得到一个提高: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军.这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他们.还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辅导员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提高学院就业率,为学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来自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高度关注就业工作,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科学、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其达到就业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原则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初步构想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领导作用、重视全员参与、注重全程指导、采用系统指导、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以信息为基础、互利的“三赢”关系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八大原则”,并逐一进行了阐述。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配置做保障。高校是社会的人才高地,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初步构想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八大原则”。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 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9a~,J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毕业生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顺利就业、是否适应职场并获得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表现等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学校考试、考查的成绩,用人单位才是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因此,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指导的有效性,也更能使学生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可使学校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进而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来说,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形成强强联合,也无疑是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乃至引导其成功步入社会的一次有效尝试。到实践基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感性、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满意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互利、共赢。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高校班主任是毕业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 就业指导工作 现实背景 现实做法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千变万化,班主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出发。着重阐述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现实背景、做法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是否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及其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每所高校都在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作为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凭借自身的工作特点,理应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力军,发挥在学嫩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班主妊成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的现实背景 1.从班主任的工作特点来看:班主任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有的是刚从校园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年龄接近.易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他们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与学生交流沟通;有的的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他们凭借渊博的学识,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无论是哪种类别的班主任,通过长时间与学生接触.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加之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 2.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教师适时进行职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讲座;四是通过多媒体,如网络、录像等传播就业知识。这四种形式的结合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但无形中都忽视了班主任的作用。若将班主任的因素加进来,相信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构成来看:现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学校的相关部门( 如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院系分管领导、辅导员担任。学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负责“面”上的工作,传达各级的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联系招聘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常规管理工作等;系分管领导和辅导员日常事物太多,只能对就业的政策、观念等进行“整体”性指导.对于一些精细的工作无暇顾及。可以看出。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还相当薄弱.迫切需要补充人员.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一线的班主任无疑成为首选。班主任充实进就业指导的队伍.有利于将就业心理、技能等个性化的指导落到实处。 二、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做法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必须转变班主任“就业与我无关”的观念.提高班主任的就业意识。为此。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针对班主任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如班主任会议、宣传橱窗、订阅报纸杂志、就业工作研讨会等。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2.培训技能。提升水平。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班主任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培训.内容应包含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学生求职的方法技能、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从而增强班主任就业指导的知识技能.提升班主任就业指导水平。 3.规范制度.强化动力。考虑到就业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将就业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当中势在必行。因此,要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制定严格的班主任就业工作考核制度,规范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院系要定期召开班主任就业工作会议,汇报本班工作进展.交流工作经验。在班与班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推动就业工作顺利进行。为了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班主任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如要求班主任每周开设2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给予课筹:班级的就业率与年终津贴挂钩;就业率高的班主任优先评选先进,等等,从物质与精神上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就业丁作中。 三、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班主任与学生亲密无间的关系,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从低年级开始,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等形式组织新生探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如何成材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班主任还应尽早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压力.促进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打好知识基础。进入高年级.班主任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毕业生准备求职材料,提高毕业生的面试技巧;为毕业生全方位搜集就业信息等。这些精细化的工作有了班主任“点”对“点”的参与.使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2.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班主任参与就业工作.因他们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和能力,可以及时发现因就业问题引发的校园不和谐因素并及时将这些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了校园的稳定。班主任直接参与就业,本身就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园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 毕业生就业是个系统性工程.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创建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调动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服务毕业生顺利就业添砖加瓦。 就业指导论文: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全程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全程就业指导作为破解这一问题的落脚点。本文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实践内容。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规模、质量、效益上的不断提高,为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矛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出现新的特点,逐渐从绝对的卖方市场开始走向相对的买方市场,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显露,无疑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 1.人数众多、形势严峻 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毕业生近500万人。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7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而在这组庞大的数字中,众多的地方本科高校占了相当大的份额。 2.就业预期较高、自我认识不清 确定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必须综合分析该校的办学实力和服务范围的社会需求。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国内一流大学和办学历史较早的老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师资力量弱、设备条件差、区域位置偏等先天不足,另外,学生来源中尽管不乏有可造就的精英之苗,但总体上讲,仍不可否认,生源的知识基础整体上还是较弱的。然而,现实社会中,由于长期的“考上大学光宗耀祖”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还是相当高的。非白领不做、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非高薪不去的现象比比皆是。 3.就业指导存在误区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始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的政策起,虽说已经有一段时间,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其中主要在于就业指导仅限于就业。即,对象上只对临近毕业的毕业生进行指导,内容上仅限于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提供,缺乏创业教育,缺乏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更缺少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的全程指导。在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人才配置模式下,这样的指导是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大多由辅导员和部分管理人员承担,不仅人员少,指导的专业性也不强,难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4.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大学生就业 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金融机构出现连锁性破产,并引发金融业裁员潮。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全球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本次金融危机,已引起更高的就业危机,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取消全国校园招聘计划,而今年毕业生比去年急增64万。原先,大批外贸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成为地方本科高校主要的就业流向地。然而,受金融风暴影响,大批被裁员工(包括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的再就业和留学生的回国就业,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延伸到中低端人才市场,让国内应届毕业生求职更为艰难。 二、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鉴于对当前及未来就业实际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地方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实现,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的必要环节,演化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规划、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需求、就业途径与方式,呈现日益多样化的态势。“一次分配定终身”已经成为过去,一个人一辈子从事单一职业的传统职业生涯被易变性职业生涯所替代。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之日起就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前进行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重要的落脚点。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必须把解决理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人生发展、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从新生开始推行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化。专业化的大学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职业选择能力。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生涯设计指导需求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队伍的形成,追在眉睫。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金融危机虽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通过生涯辅导,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减少无谓的抱怨和对未来的迷茫,看到经济危机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带来的契机,以及大学生在这些岗位面前的优势。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政策扶持自主创业、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拓展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机会。 三、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及做法 实践中,笔者将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活动对象确定为每年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以年级为阶段、不同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分块进行。已经在校的各年级大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相关的职业生涯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具体的可分为“三个阶段、四个体系”。 “三个阶段”是指工作必经的三个过程: 1.初期阶段(一年级):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 力。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提高基本素养,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2.中期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二、三年级):帮助学生自我拓展,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组织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创业锻炼等活动,拓展职业知识技能,提升自我素质,培养高度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后期阶段(四年级):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通过毕业实习、个人辅导、职业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就业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鼓励他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建功立业,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四个体系”是指在实际操作中要努力形成和依托的途径和形式,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形式开展工作。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主渠道。在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既可以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达到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目标。 2.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人生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通过成立专业社团、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团体辅导、职业测评等多种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主题网站或网页,扩大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3.社会实践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树立职业精神,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个别辅导体系:构建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三级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发展专业辅导人员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要不断扩大职业发展指导的覆盖面,提高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的服务水平。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论文:浅析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同志2007年 6月 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我们 的工作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构建大学生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其本质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失业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高等学校必须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这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的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以就业为中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回报,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他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就业作为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就业教育,以就业教育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其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实现毕业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指导强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谋求人在职场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主动性。我们必须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顺利就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则要帮助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职业 ,达到与工作岗位的有效结合,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前的系统的、完整的准备阶段。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 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更好地胜任未来的职业角色,真正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树立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工作意识 ,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使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突出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核心,既着眼于大学生就业、职业基本知识教育 ,又着眼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优良的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竞争能力。全程的全面就业指导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不能就某一方面开展指导,而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当包括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推荐表与 自荐材料的制作、公关礼仪等内容,并根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阶段逐步实施,为青年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科学地、合理地规划大学各个阶段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大学三年为例,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工作起点,以年级为划分的纵向线和以专业为划分的横向线两条线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重点是目标分解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分析近年的就业形势,使新生从入学起就有一种学习紧迫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将三年的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 (期),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实行 目标管理,使新生入学后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大学二年级,重点是准确定位: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升学考研的目标;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多拿一些奖证,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公关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大学三年级,主要开展创业指导、就业技巧、推荐表与自荐材料的制作等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介绍上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当年市场需求,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根据自己的成绩、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合理定位,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引导动员学生到基层工作,牢固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科学就业观 。 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授课为主,由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教学大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第二模块以讲座为主,由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专业课教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第三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调研、到企业参观考察等。同时,应做好对学生的个别咨询指导,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 ,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评,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 ,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 目标的职业 ,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就业指导只有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充分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以及“怎么干”,才能使他们准确定位 ,找到适合 自己发展的岗位,也才能使他们将近期择业目标与长远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改变“一岗定终身”的观念,既做到面对现实,及时就业,又能长远规划 ,分步实施 。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重点在“七个结合”上下功夫。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解决毕业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毕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就业指导与毕业离校活动相结合。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全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 (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功能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学校应建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院系、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毕业就业工作格局,明确“一把手”责任制;要根据 国家政策规定 ,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出台就业指导工作相关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下放相应的权力,使责、权 、利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人财物的配备,健全工作队伍,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多媒体洽谈室、信息查询室、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完善毕业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与考评办法 ,全面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功能。 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 ,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将专业教育、就业目标培养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学科发展论坛、专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指导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能动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体现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全校教师要共同协作,构建以学校就业部门为主体、各方面通力协作、全方位齐抓共管、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师资质量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面对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极不完善。学校指导渠道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 、就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就业信息和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通道。就业指导工作,事实上是一项专业化工作。从事人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知识,通晓国家、省市就业政策。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由行政人员、专职辅导员担任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到岗“指导”学生就业,不能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职业指导,整体素质令人堪忧。为了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并建立健全开放、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我国自1999年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目前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不过一万余人。而高校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所占比例更是不多。因此相关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在高校大力推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要把学生看作是我们 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物力、财力、制度、机制、信息、设备、场地等等方面有相应的支持,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工作,进行尽心尽力的指导,以帮助大学生顺利成才,顺利就业。 (四)应用现代网络技 术开展网上就业指导 在当今信息时代 ,利用网络技术,创建就业网站,实现就业指导现代化、网络化成为各高等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网络就业服务的优越性主要是信息量大、透明度高、经济、快速 、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我们要根据当今传媒的特点和资讯优势,采取网络互动、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 ,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网络的建设。高校就业网应涵盖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较全面的就业指导内容,指导毕业生学会和充分利用相关网站获取就业信息并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五)做好毕业生跟踪调 查及 回访工作 跟踪调查及回访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设置专业和招生,应注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预测,避免因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而造成就业困难。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招生,如何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工作,“走出去,请进来”是最好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办法之一。因此,高校在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的同时,还应主动与社会各用人单位联系 ,努力建成一批稳固的、长期的大学生就业基地。还可以通过网络及信函的方式 ,广泛向社会各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反馈表”,跟踪调查已经上岗的本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也可以组织有关人员每年到各用人单位实地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具有“售后服务”性质的跟踪调查工作,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可以使高校及时发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专业结构调整和在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此外,要经常邀请用人单位的同志到校举办各种人才招聘会、座谈会、信息会等,通过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 ,增进感情,加强合作,使就业体系更加完备,不断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学校还应对毕业生提供 5年以上的毕业后服务,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动态维护毕业生就业信息,为毕业生继续提供教育,解决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等各种服务,帮助他们向用人单位反映要求,解决困难,克服心理障碍,进一步适应工作、生活等环境。 四、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由于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 、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日趋严峻,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就业问题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把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在就业指导的各个阶段始终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 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8年在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大学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未来高校毕业生最好的就业是自主创业。”据国内外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其就业容量在多数领域平均比大企业高出l倍以上。因此,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的重要作用。在我 国 ,据 国家经贸委提供 的材料 ,目前 全国的中小企业提供 了大约 75%的城镇 就业机会,中小企 业也已占企业总数的 99%,其中从业者在 7人以下的微型企业约占72%,从业者在 8人以上的中小企业约占27%,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利税占 40%。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一支主力军。由此可见 ,没有创业,就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也就不会有广泛意义上的就业。只有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实施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的社会瞬息万变,人们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在校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促使其掌握创业技能,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坚韧性,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 ,学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何生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及实现人生价值。 开展创业教育,要加强创业知识、创业意识的引导教育。如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创业教育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有 自信心,敢于承担风险。 开展创业教育,还要加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 ,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 ,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 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此外,“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高校政治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的现状及路径探论 【论文关键词】政治辅导员 就业指导 就业观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面临的普遍难题,尤其是新升本的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如何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前提下,结合当前形势、院校特点和大学生实际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高校政治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配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新生入学到毕业,与同学朝夕相处,辅导员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可以了解掌握分管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科学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掌握求职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一、政治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兼职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渗透就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三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都是就业指导切合实际的有效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但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缺失政治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参与度。而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情况,同时政治辅导员在所带学生中普遍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亲切感。广泛的调动政治辅导员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拉动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 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辅导员只有通过深入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向学生讲解职业状况与就业形势,具体解决学生在就业供需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1.循序渐进、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 辅导员要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全面开展专业与就业教育工作。通过教育,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迅速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生活,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避免过度功利性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大一期间,还应帮助学生适度认清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前景、工作情况等,使学生了解今后的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从而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避免产生对社会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辅导员要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掌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动力。大学二年级指导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在大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的自身不足,有选择地参加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类演讲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以锻炼自己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全面开展相关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考试)取证工作。让每位在校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取得一本与专业相关或所感兴趣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大三年级全面开展学生考研指导和就业前的相关准备学习。大四年级全面推进就业工作,紧紧围绕“五个一”,即让学生学好一部法律(劳动法)、抢占一个岗位、实习一段时间、签下一份协议、工作一定年份,真正落实就业措施,抓住机遇,抢占就业市场。 2.强化就业宣传和信息 为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政治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强大推进作用,在院系橱窗、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建立就业信息宣传栏,主要张帖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办理流程、应聘面试技巧,心理调试等内容的就业宣传材料。同时,政治辅导员还要充分使用传统和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就业信息。采用传统方法让就业信息栏进教室、进宿舍(公寓),达到广而告知的目的。使用系部网络平台、QQ群、飞信和博客等现代媒介手段,让就业信息全方位地充分撞击每位毕业生的眼球。通过大量宣传和信息的让毕业生做到,政策法规明晰,就业观念正确,心理准备充分,认识高度统一,行动步调一致,信息了解及时,顺利实现就业。 3.深入调研,定向推荐 政治辅导员要对每位毕业生下发就业意向调查表,收集汇总、分类整理出每位毕业生对就业地域、岗位、薪酬等方面的取向及需求。在就业推荐时做到,充分掌握毕业生的情况,及时调配,定向定岗定人推荐,提高就业推荐的满意率和成功率。 4.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能力和基本素质,帮助他们不断调试心理,调整发展目标,为其初步规划将来的职业范畴,可以使学生理性的,全面地认识自我,减少择业过程的盲目性,从而可以做到合理而充分的去择业。第二是教育、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挫折,认清形势,根据市场这张晴雨表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确立适当的择业目标,客观冷静地分析处理各种就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毕业生由于缺乏恰当的择业技巧,有恐慌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有的因此而错失良机。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指导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指导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了解对方,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就可以避免由于介绍不着边际、材料不得要领、礼貌不周、言语不当的失误,从而为毕业生顺利的就业提供帮助。 5.重视社会实践,树立科学就业观 政治辅导员要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及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期间,仅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所需要锻炼的各项技能。同时,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锻炼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理性的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并能让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更贴近自己选择的职业,从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三、结语 关注民生,促进就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学校组织的宏观就业指导不可能针对学生的个案进行微观指导,作为离学生最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辅导员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对于让学校的宏观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就业指导论文: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不利因素 优势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在扰业指导工作中有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若一些问盈。研究这些优势和问题,对于充分发挥栩寻员在魏业指寻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念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单是“扩招”惹得祸,除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外,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特点和情况的教师队伍,始终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着实影响着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1)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容易忽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就业指导课;二是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三是邀请企业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3种做法在实际的就业指导中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辅导员的作用,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最有可能了解到学生就业、择业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据了解,相当一部分高校仅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才开展上述形式的就业指导,加之忽视了辅导员的特殊优势,浪费了这一宝贵的资源,致使学生临近毕业时就业率还是不容乐观。 (2)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辅导员除了要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党团、行政、心理辅导等其它事务性工作,操作性和常规性的工作较多,且辅导员队伍建设缓慢,辅导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达不到1;200,同时学生欠费、心理和就业问题等日益突出,这更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这些因素都使得辅导员不知不觉放松了理论学习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造成了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利用科学的就业指导知识指导学生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只能“临阵磨枪”,不可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3)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大多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的年轻人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年轻的辅导员在未经过任何专业培养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召开“就业动员大会”或“就业形式报告会”,讲解就业政策等方面,不能很好发挥其特定的优势,更不能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的指导,致使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 (4)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关注和重视,这给其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发挥作用带来了困难。虽然关于提高辅导员待遇和地位的文件和措施很多,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依然不高。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处理,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课堂秩序出现问题也将责任推给辅导员,这样的工作模式致使辅导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研究的基本条件,更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给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时带来了困难。 2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1)辅导员的角色优势,为就业指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大多很年轻,他们的年龄和生活阅历等和大学生比较接近。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经常深人学生中间,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朋友身份展开交流,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这大大增加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可信度,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辅导员的信息获取优势,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辅导员的配备也具有相对固定性,经常从学生入学带到学生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便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利于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3)将就业指导与常规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就业的压力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各高校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大学生及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将就业指导工作融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与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这既能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在学生一人校时便帮助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既有长期目标,有短期目标,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校风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更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就业竟争力。 3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比如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就业指导知识的专题辅导;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要求辅导员多做调查研究,了解就业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主观上辅导员还应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储备,从而避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空洞说教或专业水准不够等情况的发生。 (2)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就业指导。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即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明确目标,各有侧重地分步实施。从大学生踏进大学校园起,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建立个人职业生涯档案,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性地实施这个目标,并在以后四年实施目标过程中给予监督和指导,并根据情况不断作适当的调整。 就业指导论文:丰富就业指导实现成功就业——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认识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还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工作中应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计划走向市场,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最昂贵、最重要的资源。大学这个培育人才的摇篮,如何将其产品推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成功就业,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且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人手,分析大学生择业状态,并针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现在人才交流会、毕业生招聘会的现场总是人山人海,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据调查,2001年有约20%的本科生就业困难,有60%的专科生难于找到“婆家”,2002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65%,2003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截止6月20日该指标是50%。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1.大学扩招 2002年,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一数字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水平,加上我国大学生在职工中占的比例并不高,我国经济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似乎大学生就业不应成为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5%这一比例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公认的标志。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达到这一水平,而我国仅在几年内就达到了。1999年至2001年这三年,我国共扩招300多万大学生。在扩招过程中,一些热门专业超大幅度扩招,造成某些专业毕业生过剩。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主导下,市场无疑成为人才供需的无形的手。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 2.就业观 一是“官本位”的就业观念。大学生经过艰难的高考跨入象牙塔实属不易。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已根深蒂固。自身的优越感,社会观念的影响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压力,加之国家干部的特殊社会地位,都在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挤向机关、事业单位的现象。然而,这种就业观恰恰束缚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使大学生就业也必须持有大众化观念。特别是在以知识和高技术为标志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大幅增加的形势下,传统的精英岗位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层次明显下移,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充实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大学生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天之骄子。 二是“一步到位”的思想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风险,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高收入职业,不愿意冒创业的风险,缺乏到艰苦环境中奋斗的精神。许多学生把第一次就业看得过重,加上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导致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使大学生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殊不知,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实质性地加入WTO,社会将产生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将调整各个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个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追求生活、工作多元化和个人价值全面实现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并且随着个人知识面的拓宽、阅历的丰富,更不愿意终生固定于某一职业,再次择业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学生对此往往缺乏长远思考。因而,一步到位也是毕业生短视和保守的结果。这两种就业观是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待业的主要原因。 3.就业准备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被用人单位认为和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已使大学生开始重视社会实践,尽早地了解社会,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大学生也开始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还是不够。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加入WTO后,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符合市场的需要。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基本要求。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青睐的。而大学阶段,学生往往忙于各种考级、考证,却忽略了对建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素养的理性思考。 (2)能力欠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就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理念。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通过学习,挖掘每个人自身的潜能。大学阶段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最好阶段。学习态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等等能力的培养正是许多毕业生所欠缺的。合作能力也是企业尤其是大公司特别看重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竞争放到了首位。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观察到为了奖学金、为了学生社团的领导位置,有的学生竟不择手段。合作意识的欠缺也无疑将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此外,毕业生还需要在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 (3)心理准备不充分。毕业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征程。然而,我们发现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于理想化,就业期望值过高,对社会的认识却很不够。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屡屡碰壁。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大,使他们来不及适应。在失败面前开始迷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继而,有的学生产生了逃避、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中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导致在面试时过分紧张,甚至退缩。可以看出,大学四年中,学生需要作全面的自我准备。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增强择业的信心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大学生不充分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社会、学校的因素,又有学生个人因素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确实任重道远。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也有很多方法值得尝试和探索。 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离开校园踏上社会是其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个人来讲,是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开始。一个人人生的发展与其职业选择休戚相关。大学毕业,学生将面临重要的职业选择。就业指导将引导学生开启社会之门。这项工作关乎学生的人生发展大计,它的重要性将被广泛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为着眼点,以其将来发展为目的,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而非仅仅为解决临时问题而开展就业指导。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为其长远考虑。 对学校教育来讲,这是接受社会检验的关键时刻。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高素质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确是从大学生毕业就开始了。虽然这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然而在人才还未进入市场时,学校有责任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指导人才的流向,一定程度地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2.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现在就业指导是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政策、法规、求职技巧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正如工厂的一件成品,在进行最后的包装,然后决定如何投放市场一样。我们知道这时的“产品”已定型,无法改变其内在属性,所以对市场的选择也是有局限性的。现在的就业指导也正局限在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指导,因此,只是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外包装的作用。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应建立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凸显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所谓全程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各阶段,而非仅在毕业阶段开展。现在的大学生进校就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但这时他们对专业知之甚少,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懵懵懂懂,更不用说对发展前景的分析、选择,也就无从设计自己的发展轨迹。这种迷惘、困惑往往影响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这也正是我们就业指导的盲点。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又只能解决临时的、表面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进校后,就要以其各阶段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为切入点,围绕职业生涯设计和准备开展相应的指导,将就业指导拓展到大学阶段的全过程,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的教育,使学生看清楚未来,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 二是内容上,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根本目的。这个设计和实施过程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是不断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学会制订计划、调整目标、学会决策和选择,避免匆忙就业带来的短期行为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从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和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上,可以看到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深层次思考。职业生涯设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择业观的确立。大学生择业中反映出的功利化倾向,也非几节就业指导课所能解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择业观教育也非一蹴而就。它必须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大学生入学以后,将择业观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融入专业课,融入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环节。学校应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在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方面需要引入科学的理论,借鉴国外相关的经验,辅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充实自我,认识自我,逐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达到素质的全面提升。 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指导机构职能。高校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该机构的职能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事务性工作。从其架构和职能上都不能适应就业指导的新要求。因此,要在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前提下,改革就业指导机构的组织结构,以实现其各项职能。 要强化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如果要承担上述就业指导内容,那将不堪重负。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还是要在其根本的管理职能上下功夫。学生就业行政管理是机构的本职工作。学生就业反馈的分析研究应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依据。院系就业指导工作,包括一线从业人员的管理也属职能范围。而面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要求以及企业招聘时间、形式上的多样化需求,仅靠学校是难以满足的,必须寻求专业性的机构来承担有关职能。比如组织招聘会,开设个别咨询,心理门诊等等。将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和院系以外的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提高了就业指导质量和效率。这样无疑将促使就业指导走向市场,主动去适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重需要。而这些机构的开发与管理,在现阶段可以作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同时,我们要尊重并重视就业教育的专业性,使其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建立就业指导途径。全程就业指导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式。以往的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计划中都未曾出现过。但它和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只是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人本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这一思想需要在相关教育活动中贯彻实施。同时,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共同作用来实现。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取消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补充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可以开设专门课程,开设讲座、报告会等等,提升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可以由专门机构和院系联合开展相关教育。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形成共识,尤其需要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4.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就业形势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因扩招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结构性待业,确是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亟需正视的问题。高校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加入WTO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国际化、多元化等新的需要。 因此,学校要建立灵活的机制,适应专业设置的变化。同时,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即实行以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适应市场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实现人力资源投资的最大回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针对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还有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教改中,高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素质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试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工作 网络体系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便捷条件。本文阐述了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和特点,论述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就业指导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建议。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愈加突显,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要从建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建设现代化网络管理模式上人手,通过网络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渠道。 1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及特点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是指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个环节上.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咨询与服务网络化,实现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网络化。也就是说,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不仅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综合素质测评、心理健康教育、职前教育课堂等,而且还包括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了解、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跟踪等。网络化就业指导以信息化为基础,将传统就业指导与网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更人性化的服务大学生就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化就业指导方式可以更有效的、更快捷的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研表明,学生在即将毕业时,对职业、择业、就业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都明显不足,从而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已成为各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网上丰富的共享信息,为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实现了全程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内容丰富传播及时、影响广泛的特点,在网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有关就业指导的内容。 3)网络化就业指导弥补了传统就业指导的不足,提高了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效率。通过就业指导网站开辟的区域,毕业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可了解用人单位的资料,对中意的单位投递电子简历;用人单位也可以浏览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概况,通过学校档案信息系统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就业网站核对电子简历的诚信度。 4)网络化就业指导,改变教师传统的工作方式,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合理安排工作,研究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新方法。指导教师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有更多精力关注企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挖掘有效信息,为本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丁作提供更多研究成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提高和改善提供智力支持。 2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现状 重视和加强高校就业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网络化就业指导的影响.仅是各政府部门应该关心的问题,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1)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下作重视力度不够,就业指导师队伍建设投入不足。部分高校设有就业指导科,该科室编制较少,主要工作是以就业信息以及学生就业予续办理,只仅限于毕业生毕业前的各项手续办理工作,作为学校就业工作实施的主要部门,其工作方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部分学校没有专职就业指导师,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总支书记或学生辅导员兼任,且没有对这些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就业指导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对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没有鼓励性政策,兼职教师身负繁重的工作,完成工作之余.没有更多精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作。 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高校就、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网站指导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就业网站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及专业介绍、毕业生信息、就业政策及法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个人求职信息等。目前,网上提供的就业指导内容仅是各种政策法规的问答,关于指导大学生系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内容涉及不多,也未能实现网上招聘、视频面试。网络上所的信息都是由用人单位或毕业生自己填写,有些毕业生填写了很多不真实的信息。如随意更改自己的电子简历,提高学习成绩等;用人单位也夸大单位实力。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就业矛盾,人们对网上招聘的信任度下降。 4)就业信息的独享局面需要进一步打破。目前.许多高校均已设置了提供不同功能的就业信息网站.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化实施有效方案,不能及时地就业信息,不能实现和其他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就业信息数据标准不统一。就业信息的、就业数据的统计、学生就业管理等工作还未摆脱传统方式。 3 就业指导网络休系的建构与实施 就业指导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即通过对学生的就业意识、职业道德、就业能力等方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设计、学会职业选择,顺利实现社会就业。它充分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思想。从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过程而言,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涉及到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教学计划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诸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1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根据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稳定的系列课程。它始终贯穿于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三大原则:指向性、实用性、阶段性。 指向性原则:即指课程的目标性,具体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就是着要基于大学生专业人才培训目标、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基于大学生一生个人价值和事业的追求。 实用性原则:就业指导课程是直接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即指向于大学生的发展未来,为大学生现实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服务。所以,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不论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形式,都应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特点,使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同时,就业指导课程十分强调课程的参与性,即在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能及时地将所学理论与自我实际相结合,并付诸于个人实践。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化”指导.而在指导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设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2)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3)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各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 4)就业指导课程要与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 5)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6)就业指导课程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的开发,实现就业指导的“信息化”。 3.2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是在学校的制度和机制等诸多方面,保障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时效,是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评价体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的范畴。学校要将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和本校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制定全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要把就业指导列入到就业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使之常规化。同时,学校还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按不同的要求,列入到全体人员工作业绩考核的范畴之中.从制度和机制上强化服务意识,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和成效。 2)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形式要坚持群体辅导与个体咨询并重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集体辅导,又要强化实践活动和个体辅导,特别是要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的机会。同时,要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作好个性化就业服务.帮助每位学生根据社会和自己的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成才道路,以及为他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具体的帮助。学校还要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咨询室,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专家为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3)建立网上职业测评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职业兴趣、能力等测评服务。欧美等国家高校就业指导的实践证明,尽管职业测评系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为提供学生个性化辅导的方面,职业测评系统仍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人才测评系统(校园网络版),能为广大学生通过国际公认的心理测验,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行为模式、个性分析等多方面解自己潜在的素质特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优劣分析、生涯规划建议、能力倾向等全面、详尽的综合报告,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具体的职业岗位选择提供帮助。 4)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我国当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必胜信心,以良好的心理品质应对社会的挑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纳入学生工作的范畴,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力求正面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以积极、理性的心态,正确处理择业过程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关注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为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就业排除心理障碍。 3.3 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性的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保证就业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普遍存在的最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雉题。因此,要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1)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范畴。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各教学单位政工干部及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教师。南于缺乏重视和投入.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要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没的范畴,从制度、机制、投入等多方面保障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为从事就业丁作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2)加大对大学牛隶虻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一项神圣的事、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专门知识、能力、素质需要形成一支事业心强、专业水准高、市场意识敏锐的团队。学校每年必须安排专门的培训经费.把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纳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日程,及时作好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3.4 就业指导硬件设施建设 3.4.1 就业网站的没置 在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网络技术与就业工作具体业务的结合,紧紧把握为就业的主体双方服务的宗旨。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包含两个模块:一个是在校学生就业指导模块,另一个是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块。针对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便于互动的网站。就业指导信息网站就业指导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新闻、就业通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服务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信息、个人求职(网上投简历)网上招聘会(可视化网上面试)、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就业在线答疑、毕业生派遣认证、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毕业追踪、BBS公告栏、相关链接等。特别要注重网站的互动功能,开设“就业咨询”、“论坛专区”等栏目,一方面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问的沟通和交流、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互通,促进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利用现有各种通信技术手段,建立高校、企业、毕业生之间的信息联络平台或信息采集系统,如采用E—mail、移动飞信等业务,实现及时、快捷的点对点就业信息服务,及时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并开展咨询。同时还可使毕业生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3.4.2 高校就业信息共享 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站的研究与建设对于一个大学生就业网站来说,供求信息资源量越大越好,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就业网站供求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提供更多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使无形人才市场与有形就业市场更好地相互补充。打破校际之间就业信息壁垒.消除信息重复、数据更新缓慢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的弊端,将各高校局域网内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与各省市教育网、国家的就业信息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以及地方政府人才机构联网.共同创办大型人才服务网站,开辟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大家谈、人才论坛、网络供需见面等栏目,实现就业指导、信息网络化,招聘、求职资料与意向传递快捷化,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通过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人才流动和毕业生就业,为就业主体双方构筑信息桥梁,实现推荐、招聘信息公开化、过程网络化的目标。 3.4.3 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水平,实现就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增强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处理系统,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到计算机的管理之中。对毕业生的择业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如将已签订就业协议书、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从就业信息平台后台数据库中及时转移、清空。这样可以使用人单位从就业信息平台上只能浏览到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另外,对于长期的合作伙伴,有针对性的将符合条件、愿意去就业的学生设一个专区,便于用人单位查询。 建立企业以及毕业生信息库.对企业及毕业生追踪调查,与企业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扩宽道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不仅能创建数据,为今后的专业设置,教学教育方向的调整提供信息支持,也能挖掘就业信息提供给应届毕业生,为毕业生拓宽渠道。全校动员,挖掘就业需求,鼓励全校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 4 结束语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之间不懈的努力和有序联合,使就业指导工作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科技的不断更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开展网络化就业指导对于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素质与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之中,对于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业指导论文:关于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活动引领;就业能力 论文摘要:目益涌现的用工荒,加深了中职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理想化假想;甚至有些同学入学时所选择的专业亦随波逐流,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促成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试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手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指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 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仅将职业指导作为“走进职业前的就业指导”的现象,而切实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型人才。笔者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行之有效的尝试,现形诸于文以与众同行分享。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由专职指导老师、班主任老师、德育课老师、任课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领导共同组成。专职指导老师挑选具有前瞻性的、有实战经验的、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教师担当,并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组。学校在加大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班主任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养成班主任自觉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识,使班级管理工作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展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努力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学生择业、就业与创业的能力。学校将毕业生就业的面试录用率、推荐上岗率、岗位稳定率和用人单位的辞退率等指标,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德育课教师是学校搞好职业指导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在德育课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常识等必修课程的教学。全体任课教师都必须将职业指导切实地贯穿于N常教学中,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渗透性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行业和岗位的职业规范水准,努力提升职业竞争能力。2009年3月,德育课教师季徐丽在07服装班执教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得到了南通市德育学会的专家一致好评。学校管理层为全体教师提高职业指导的水平与能力提供帮助,通过组织教师参观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和招聘、面试、考核,参加社会各行业的活动以及聆听行业专家、标兵讲学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接触社会,走进市场、贴近市场、了解岗位,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鲜明的职业意识,在不断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提高职业指导水平。 2.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借鉴现有职业指导教材和总结过去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整合、编写了《中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将职业指导课程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法律法规、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创业指导及行业职业规范等八大教学模块,其中班主任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二模块的教育教学,德育课老师承担职业道德与劳动法律法规二模块的教育教学,职业指导老师承担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与创业指导三模块的教育教学,专业课老师承担行业职业规范指导的教育教学。此外,学校就业指导处负责对学生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行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社会就业动态,指导学生参加用人单位应聘、面试和洽谈,做好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与指导,及时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指导教育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组织开展。按教育部规定,三年制职业中专(高中)必须两年在校完成学业,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在校期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职业概念形成期,指从第一学期起,针对学生所关心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今后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专业思想、职业发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所学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人点,给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如:使教育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之间的关系,明确将来要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第二时期为职业意识萌动期,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产业变化、行业发展、岗位要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为职业求知启动期。从第三学期开始,指导学生对已有的职业生涯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确定更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使学生认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和工厂化实习训练等活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第四时期为职业选择期。从第四学期始,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方法与策略和创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指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学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了“四个”结合。 第一,职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能力提高相结合。举行以“自我介绍”为主题的演讲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面试演习,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及时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策略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尽早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我准备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何努力去做?同时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特别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启发疏导,帮助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获得成功就业。 第二,职业指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2009年四月中旬,在南通市职教学会开展的“创业教育”系列活动中,学校07动漫班展示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主题班会,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称赞。各班级根据年级、专业的特点,每学期召开2-3次以“职业、就业与创业指导”为专题的班会,针对班级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积极尝试运作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努力使班级管理工作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第三,职业指导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开展校园“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三创”活动观摩、校外创业基地的实践和为民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展示专业特长,参与创业实践,营造学生“想创业”“能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毕业生创业典型示范和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介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信心和创业潜能,产生自主创业的欲望,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第四,职业指导与学生上岗前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对毕业生就业上岗前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讲座及人才招聘、洽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及时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学生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适宜的职业期望值;使学生确立“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乡镇企业,面向农村”的就业方向;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理念;同时加强就业心理、求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的指导,召开就业学生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目前就业的形势、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制度等等,努力使学生推荐就业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在职业指导中的共同教育合力。 专业过硬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科学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夯实就业工作的主阵地提供了保证;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科学的就业指导观形成提供了机遇;以上三个方面,互为补充、互成犄角,这一切均有力地护航了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此外的学生就能水平、社会的就业环境、企业的劳动待遇等,都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作用。 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蕴育过程,是个多渠并行、立体推进的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众志”活水来。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技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技校 职业指导 就业 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职业指导是技工学校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我们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职业指导以及指供一定就业信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对待机遇,在校期间加强学习,为自己就业创造机遇。本文就从院校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开展职业指导的基本思路及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三方面来阐述技工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随着目前经济体制改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得技工院校走向的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方向,或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针对目前的经济危机及大学生扩招等相关问题,我们的技工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让他用了解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发挥个人优势已成为了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如何有效的开展这项重要工作,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技校毕业生的基本特征。技校生基本是16周岁未能升学的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没有任何的工作经历,很多人来自是农村。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初次性、专门性、群体性等特殊性,其就业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大多数受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蓝领中具有高学历的优势群体。他们在企业就业中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大,就业岗位知识含量高,工资待遇好。可以说他们在就业中是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就业前景是很广阔的,如何让这些人才找准自己的定位,必挥个人优势是我们职业指导者要考虑的问题。 2、发展潜力大,就业方向不明确。技校生有着专业的优势,职业取向是考虑职业身的发展和今后长远的发展机会,所以其就业也就向发达的中心城市。所选择都是实力强的企业,但介于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职业指导者,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专长,较强的适应性等特点,可以走出发达城市,到中西部等周边的优质企业中发展个人专长,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同专业、性别影响就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分得更细。企业分工细化要求专业水平高,而技工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就晚几年,教材老化不适于新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技工学校要结合市场经济和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加强技能的操作。对于技工毕业生来说,女性的就业率比男性的相对就少5个百分点。 4、缺少就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他们的就业能力是要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流动通过持续就业而实现潜能的能力,在没有进人劳动力市场之前,其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人是属于初次就业,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差距,所以他们不能很快进人市场实现就业,要经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得于实现。 5、就业预期非理性化。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选择的标准与现有的技校生实际能力有差距,而学生对企业的薪酬要求往往高于市场水平,所以导致在求职过程中要不断的磨合才能达到两方的共同需求点。 针对这些学生的优缺点,我们职业指导工作者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信息系统,了解劳动力市场信息需求,对个人进行自我评估,制定求职策略,掌握求职方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加强完善实习、见习制度、与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关系,稳定就业等等工作。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在学校中开展取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 1、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学生通过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可能性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进人将个人民的期望值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树立个人正确的就业择业意识和保持良好心态。 2、通过职业指导,可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各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要让他们掌握就业的政策,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懂得如何向企业提出那些要求,建立一种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创造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通过职业指导,可为学校塑造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学生的就业率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发展,同样,经过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也会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水平。作为学校的职业指导者,我们要努力推出一个新形象,认真做好培训,时刻想就业,为市场需求作好准备。 4、通过职业指导,可以让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要被社会所接受,必须紧密联系市场信息,联系实际来进行定向培养,并从学生的类型,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研究和探索职业指导工作。还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就业促进、课时的有郊利用、毕业生的跟踪指导、教学中的职业指导,以及职业指导的效度等工作,使得学校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职业指导工作在学校中有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以我们将讨论在学校中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1、要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学样职业指导是长期的、滴水穿石的工程,我们要防止临时报佛脚的做法。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就要从他们进人校门的那时刻开始,结合所学的专业,指导于平时的教学当中。并要针对就业观念等主要问题进行指导。消除和控制在实现就业中和各种障碍因素,防止问题的出现。我们要建立多梯级、多阶段、多目标的系统职业指导工作预防工作,保证各种问题的妥善安排。 2、实施公开性的职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我们不仅要体现出一种全员参与,还争取在学校中建立职业指导工作平台。所谓全员参与是指导在校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参与。教师有专业和职业指导师知识,并了解其功能和作用,能够结合社会实践应用到职业指导教学当中去。将个人工作与就业紧密相结合,主动学习,开创职业指导新事业。而学生的参与就是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其对自己的以后的作用,主动参与训练,总结,反馈,主动进行体验和实践,为自己就业创造机会;家长的参与就表现在能够理解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主动配合,支持和敦促学生参与职业指导训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社会的参与就在于联合其它中介职业机构,信息最大化,争取了解社会资源,从中争取企业的认知和自我调整,改进;为学校建立良好的就业通道。最后就是建立学校职业指导平台,要由学校相关领导作为主要班子,将这个管理工作上下联接,融会贯通,各尽其责,对整体工作进行调整,上下联动整个系统才能将全员参与到职业指导工作中来。 3、要联结职业介绍和职业教育培训进行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要发展作用,他要结合职业介绍所和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将职业指导课程、专业课、实习课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 4、职业指导工作必须建立一种系统的、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的工作方式。这种培训和指导是一种长期的思想教育、要融合于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中。这需要系统的、持久的指导方式来支持。不能只是上几天的课程,就可以得实现。 5、职业指导采用活动实践形式来进行实施。我们的指导是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目前最多的一种是户外拓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实习演练、团队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听得最多的是说教,我们要让他们全身的参与,就要引起兴趣。通过这种体验性培训,可以让他们更加深人了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技校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作为职业指导者,如何在工作中发展更大的作用,不仅要我们上下的全体努力,还要我们职业指导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在这个低迷的经济时期发展最大作用。 就业指导论文:试论如何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技校 就业 效果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并提出了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和辅线以及具体原则。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面对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机制,技校生越来越感受到就业难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这就对各级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就业指导工作要想扎实、有效地进行,就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不同年龄、特点的技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注意分析和调节技校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即做到合理分析、有效控制,构建稳定、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对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 有助于技校生明确职业目标、提高综合素质没有准确、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技校生自己很难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就会盲目、缺乏动力、涉猎知识范围狭窄,导致知识结构失衡、适应社会能力弱化等不利结果。所以,应从技校生人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让他们明白,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观,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才有可能获得好的职业发展。 有利于达成个人发展与未来职业要求的和谐一致技校的良性运转建立在能否给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体职业潜能、职业倾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上。只有让学生尽快明白自身能力、职业倾向与想要从事职业的适配性,才会培养出合格、适时的技术人才。实践表明,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体有三种类型:(1)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2)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而选择了某种职业;(3)说不上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只是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都小于第一种情况。因此,对技校生适时、适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有效提升技校整体的教育效果。 有利于激发技校生求职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技校生有效提高自主择业意识,对他们步人社会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即针对技校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实施一整套辅导计划,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控制和解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设系统的生涯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地制定大致的发展方向,以助其对学习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而使他们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另外,应开展一些情境模拟面试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应进行一段时间有关角色转变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心态,缩短角色适应周期,尽快适应就业后新社会角色。 科学开展职业心理刚试与训练,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职业通过开展智力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人格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气质、能力倾向等心理特征,还要辨析和认清个人的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价值观,评估和诊断自身生涯发展和成熟状况,以寻求最佳人职匹配。通过开展职业心理训练,开发技校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其中包括自我经营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利用时间的能力、竞争合作、交往处世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以使他们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生涯辅导在指导技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和不同学习任务及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有侧重的职业生涯辅导。比如,在一年级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二年级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培养、职业个性认知、职业价值观确立,从而帮助他们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三年级重点帮助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以科学的职业规划来解决遇到的心理困惑,努力实现目标。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即通过对技校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合理分析,对就业指导工作效果进行精确控制。技校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这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就业,也极有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这就需要学校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心理偏差(主要包括择业认知偏差、择业期望过高、择业趋于功利、择业动机失度、择业技巧缺乏和择业患得患失等),帮助学生察明形势、找准自身定位,增强自信,对职业做出正确的评估,进而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和方向,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例如,学生对月薪的过高期望恰恰反映他们不了解社会上该工作的基本情况,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体现出主动性、理智性和灵活性。其具体指导原则主要有: 适宜原则:即选择与本校学生实力相当的职业岗位首先要根据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适当的推荐就业范围.寻找符合条件的就业目标单位。其次。要考虑就业成功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对策,一旦首选就业单位推荐失败,要及时做出调整。在实际工作中,要客观、准确评价自身因素,对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和劣势要有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扬长避短,为学生找到较满意的就业去向。 适度原则:即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完美结果要学会充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职业;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他们。从而合理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最大可能地使学生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相适应。面对就业困境,鼓励学生采取“先就、再择业、再创业”的办法,边干边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自强原则:即强化信心教育,心理适应性教育强调“天生我才必有用”,鼓励学生树立就业信心,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适应能力,发挥自身的专长,以不断提升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学会面对失败。只有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间题,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作出客观规划,才能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 激励原则:即教育学生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就业的过程是一个攻坚战的过程,许多学生由于信心不足就业半途而废,很多时候可能再坚持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就会成功,但往往由于缺乏毅力和执着,没能克服困难。所以,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学生要学会在逆境、困境中生存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学生的就业之路是艰辛曲折的,但只要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科学控制,就会取得成效。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模式探索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工作模式 全租渗透 创新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遥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要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枕业指导服工作棋式: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转吏鱿业指导机构工作取能,建立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近几年,随着我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就目前而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同时也与高校自身的体制有很大关系,其中就业指导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起步较迟,目前仍处在探索和建立时期。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沿袭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较大,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程度相比+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存在着许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商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问题。 1.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定向脱节,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 大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工作指导,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事实上.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择业观和选择标准、个人道德行为都是在毕业前养成的.如果说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真正的自我定位、职业兴趣或个人职业适应性同盟的话,郡无疑是人力资源和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 2.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或者请几名优秀毕业生做经验交流,而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并没有多大用途。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3.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学问和艺术。但目前一些高校.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工作中。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多忙于虚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据了解.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办公室和就业指导办公室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就业办的工作主要是停留于毕业生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塞派发、就业率统计等层面上,专业化水平不高,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缺乏有效陛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 1.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应届毕业生才需要指导,其他年级的同学没有必要进行这项工作。就业指导变成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突击式”、“运动式”的集中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时,已来不及了,只能“望洋兴叹”。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就业指导,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选修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和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 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在强调“全过程”的同时,更强调“渗透”。具体而言,这种“渗透”应该是针对大学生的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不仅仅只是针对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应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自身生活的全过程。要求高校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在学生工作中,都要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2.转变就业指导机构工作职能,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不仅应体现在为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短期价值上,更应体现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引,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身特长发挥的职业方向的长远价值上。所以,就业指导中心首先要改变过去的松散结构,设置结构严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组织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在职责上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重服务和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扮演好教育者、宣传员、服务员、调研员、管理员的角色。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由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经验参差不齐,使得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因此,各高校要尽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第要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不但高校毕业生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更多的社会人员,无论是下岗职工还是专业水平高的知识型人才,都需要在就业指导的帮助下找到薪水高而又有发展前途的职业。第二,各高校应网罗由人才市场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较成功的创业者、政府官员、教育界著名人士、往届成功就业的毕业生等组成阵容强大的兼职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指导效果。 3.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 完善、丰富就业指导要注意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指导,连续性是指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指导。在保证就业指导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在表现形式上活泼新颖、推陈出新,以利于大多数同学接受,比如举办“模拟招聘会”等。 就业指导源于外国,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利物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形成了从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择业观到确定单位以及离开学校后如何得到帮助的系统化辅导内容。辅导形式新颖活泼,有贯穿学生就业全过程的讲座、就业咨询(包括招聘程序、对面试的辅导、短时间的面试建议,心理测试等),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训课程等。美、加两国的就业指导则普遍设有求职门诊服务,帮助学生确定求职意向和进行技能评估。我国高校应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就业指导和人才测评体系,使就业指导与国际接轨。 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适应性,同时更要强调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不只是为了就业,还要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要在就业指导中引入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内容,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走出校园,寻找创业机会,不要等靠,要自主创业,在为自己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就业指导论文:试析强化四个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就业教育 创业教育 论文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业同样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就说明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提高了信誉度。否则,就会影响高职教育的信誉和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将这项_L作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把“四个教育”抓实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一、专业教育 所谓专业教育,就是通过对专业情况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前景、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和土动性。 从日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看,专业教育必须从开学之初抓起。就高职学校的生源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校扩招后仍没能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高职,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日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父母,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毕业时,到了「作岗位方知自己当初学习不够功夫,技能较差,但是时间已过去,后悔晚矣。搞好专业教育应该注意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讲清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都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与依据,了解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景十分必要。就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设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而言,应该向学生介绍,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正在我国兴起,目前国家对软件人才侮年的需求量是20万人,而高校每年毕业生只有5万人,急需大规模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与软件技术应用人才。学生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对白己所学专业充满了希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使学生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蓝领和灰领人才。由于专业不同,具体培养日标也不同。譬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软件蓝领,即初级程序员。因为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人批急需的高素质的企业软件蓝领止是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日标,也是该专业学生为白身发展应该做好的准确定位。 第三个环节,讲清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向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把高职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讲清楚,进而把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高职教学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土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精化知识基础,强化应用能力,深化素质教育。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模块式教学,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和网络编程的技能。让学生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经过理论、实践、考证三个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了解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就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从思想到行动上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二、职业教育 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作中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 1、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两课”教育必须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特定的职业人员必须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并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热爱本专业,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职业教育还要与实训课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职业的本职要求出发,规范白身的行为,在实践中进入角色,逐渐养成适应职业的工作态度。在实践操作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事业发展以至个人前途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学的主线 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爱好,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技能方向,以通过选修技能模块的方式,让学生的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白己潜能,进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边学边练,边学边干,.早实践,多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1至2种技能,做到顶岗就顶用,为他们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3、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本位,因此要注意培养和训练高职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为事业的成功、项目的实施、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合作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去体验只有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取胜,进而增加合作意识。二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踏实、肯干、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保证细节不出错,保证各环节不出错,保证整体工作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后顶岗顶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现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己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阻挡的趋势。原来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实是“学不到老就活不到老”。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白学能力,把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觉学、主动学、用脑学,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白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在学生就业后就能够坚持在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这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所在。 三、就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更大。因此,在为学生多方开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 (一)就业观念教育 高职院毕业生存在种种就业观念问题:有的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不应该再从事体力劳动;有的认为只有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有的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想一步登天当老板;有的这山望那山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除了安排就业指导课外,还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召开以就业观念为主题的班会等,让学生做到“四个了解”,“四个树立”。即:了解国情、国家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改革制度现状:了解国家各产业与职业的分类情况和发展前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产生、发展、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及待遇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现实状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树立先实践逐步积累经验的观念;树立诚实守信、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观念;树立“低看自己、高显才”的观念。只要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坚定理想,树立勇于吃苦、勇于实践的精神。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白己发展的位置。 (二)应聘技巧教育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选洽谈形式己普遍采用。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的教育和指导。这主要应该注意三点: 1、把握求职简历的填制原则 填制求职简历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精心编制,又不可过分花哨。通过求职简历能表现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特别是高职学生的技能特色等。用人单位通过阅读求职简历,可对该毕业生有个初步了解,并能够分析其工作及生活态度。 2、学会自我推梢 自我推销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过程,学会自我推销是高职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技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采取模拟场景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展示和锻炼的机会,这也是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3、自我推销应该抓住三个要点 一是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意向和岗位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和素质。如果自己自信心不强,底气不足,这种自我推销肯定会失败。二是表达方式要落落大方。在招聘者面前展示自己,要注意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在工作待遇上要提得合理、适度,不要在谈薪论价上多动念头,应该重在工作,缓谈薪酬。三是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许多高职毕业生由于不注重人文素质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许多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只想着把简历送到用人单位面前,却忽略了自己的举止,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不好。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除了简历外,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社会礼仪等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进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创造条件,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多实践、早实践可使高职学生获益,并利于能力养成。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增加教学见习次数,加大教学实习力度;另一方面要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利用岗位实习和假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岗位工作的实际过程,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就业时就会形成水到渠成、得心应手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要求人们把高职院校真正办成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为此,我们要: 1、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观。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困难、问题时,敢于鼓励他们具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支持其付诸实施,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会学习”与“会做事”的高度统一。更注重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前两者反映的是个人的主动学习精神,后者反映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把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把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整合,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和实训教学整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价值观。心理学家马斯罗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的实现即价值的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创造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社会价值观,这种新价值观以主体力量为核心。只有当土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时,知识才能在运动中发挥创造性的巨大能量。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创业教育,使学生通过创业来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不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有利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浅析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特点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笔者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出发,总结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复杂性,并对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进行了探索。 独立学院界于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其按民办高校的标准进行收费,学生入学门槛低,但又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得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具有某种复杂性。因此。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探索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生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成绩优异的考生进入一类重点大学学习,连年扩招增加的学生量慢慢地将由独立学院吸收。独立学院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60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29分,而本科三批省控线仅为455分;2006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72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42分,本科三批省控线为480分。通过对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情况看,独立学院学生和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卜.的巨大差异,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障碍,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少数学生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现行专业人才(尤其是科专业)高等教育的高求。 (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等指数都较高。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从小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多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英语口语应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郜有优异的表现 (三)自我中心意识强 由于家庭环境千u所缴的学费较高等原因,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学院现状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十分在乎自己与母体高校学生的待遇差异,如同样专业的独立学院学生会很在乎所开设的课程是否与母体高校一样,使用的教材版本是否一样,教师授课的方法侧重是否一样,师资、宿舍条件是否一样,是否可以和母体高校学生一样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减免学费的资格等等。在他们看来,他们上大学付出了更多的学费,理应得到和母体高校学生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 (四)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参与意识强,尤其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能够勇于展现自己,在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对他们的自信心打击较大,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底气不足”的感觉,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的待遇有所怀疑。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的复杂性 (一)用人单位并不认可独立学院毕业生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用人单位会因此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没有合理的定位,对各种职业和岗位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心里基本无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茫然无措、举棋不定、人云亦云、浮躁轻率,结果选择的职业和岗位不一定适合自己。 (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上学期间付出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偏远地区单位工作。如果他们认为不是自己满意的地区和单位,宁愿在家待业。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不解决,将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自卑心理严重 过分看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常常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和毕业后的待遇等方面有怀疑,在与“一本”学生竞争过程中的没有信心,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挑剔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和一次次挫折,会使得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参与竞争。 三、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创立学院品牌特色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要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多家独立学院提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都是母体高校建设较为成熟、师资条件和专业实力较强的社会热门专业,在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创立学院的品牌特色,注重学院的宣传工作。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学校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优势,努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吸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在每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启动之前,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一个详细的学院简介、专业介绍和毕业生情况介绍,发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 (二)做好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以及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原因,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十分必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断分析自己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设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析自己所处和应该扮演的角色。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确定正确的就业和成才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毕业班学生或属于季节性工作,它应当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首先,学生入学以后,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做到大一树立学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基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到了大四,主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心理调试、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明确形势、了解就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摸清毕业生的择业状况(主要是择业意向),包括自我学业盘点、自我评价、拟求职的行业、地域、薪金期望确认、当前就业状况以及期望学校提供何种帮助等。最后,分析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三)引导学生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囊 要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正确分析自身优劣,尽力挖掘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热情和大方,表现出自己一定能胜任的自信心和干练作风,让对方认同并接受你。 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鼓励、经济调控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行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去。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我们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个人的素质、爱好、学识、能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并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广阔就业环境,积极参与竞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用正确的思维和心态面对就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努力开拓美好未来。 (四)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帮扶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加强创业实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应该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要有机地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自主性创业实践活动。学院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友创业网络等办法,建立一大批校外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节、开设大学生创业网站、开展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专题活动,训练学生的创业思维,拓宽创业视野,提高创业设计能力;同时,要制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提供创业的良好条件,对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发挥指导、规范的作用。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浅谈中职班级管理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摘 要】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培养学生追求发展和生存的基本能力,这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班级管理 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成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班级建设中,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指学生追求发展和生存的基本能力。自我管理则是学生对自我的生活、学习乃至思想言行等进行计划安排、协调、控制、激发的过程。包括了提高学生文化上的自学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体魄上的自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形成一个乐观向上,文明守纪,勇于负责的,有益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班级集体的必要条件。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几个有效途径: 一、通过团体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使学生由他控转向自律 学生所在的团体,首先一个就是自己的班集体。学生从一踏进校门就会不由自主地希望自己能在这样一种文明,轻松、和谐、洁净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但事实上,我们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要低于身体成熟程度。他们或不会内省,思考自己和自己的问题,不善于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不把家长、老师和学校纪律放在眼里。“90后”的他们中大都娇生惯养,任性,懒散。至于明辨是非的能力,似乎更差,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所在的集体的声誉带来什么影响,仅仅只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集体中的一员。 而我们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认识自己,展现自己,管理自己,使自己由他控向自律转化,最终发展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管理教育中从关心班级、热爱班级而增光添彩,为建设班级而出谋划策等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教育。学生只有明确的认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才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二、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在实践中养成学生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能力 “能力只有在该种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行自我管理教育的班级中去实践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班级的日常管理实务工作中来。通过让学生策划组织各项集体活动,每个活动都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实施计划的每个环节、步骤。班主任在这些活动中就只需要起到监督、参谋和检查的作用。 三、通过发掘、使用、扶持、教育和培养学生干部,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能力 班干的组织协调能力不是天成的,需要我们通过和学生的接触去发现发掘。通过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帮助班干们分析本班的具体情况及需待改进的情况,研究根源、指出教育其不足、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法,同时进行职责分工,使班干们能提高责任意识的同时能互相监督、相互协调,实行民主管理,力争逐步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一个集体里,一批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好的班干对班级建设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好的班干部能起到榜样激励的作用,使其他学生能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进而同学之间、班干之间能起到一定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四、宿舍生活自管能力的培养 宿舍生活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的中职学生应按半军事化管理的要求自觉搞好内务卫生,学习和发扬解放军的好思想、好作风,在宿舍生活中自觉接受或参与宿舍管理,遵守宿舍管理规定,遵守作息时间,注意和维护公共卫生,讲究个人卫生,经常检查、考核集体和个人的卫生,爱护公物,与不文明行为彻底决裂,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人才的竞争能力决定于学校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成功的教育总是德与才,文与道的完美结合。因此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学生管理改革的方向。教师变监护为引导,让学生做学校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使学生在为人、做事、求知等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实现“他控”向“自控”这一质的飞跃,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班级建设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意义所在。 总之,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应该引起全体教职工的重视,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意识,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这是实现高职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对校园文化的设计营造,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愿景,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班主任的精心指导,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完成管理者的预期目标,做到无为而治,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目标。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摘 要:自我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的创新和否定,自我管理是认识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就中职生而言,自我管理能力水平不容乐观,应该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精心选拔培养班委、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自我管理;职业中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而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首先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是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现就近几年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 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作为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了解自己,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和别人比较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克服自卑感,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有一个客观清醒地认识,并能与老师、学校的要求,与社会规范相对比,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管理。 二、精心选拔培养班委,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个成功的优秀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我们的班主任之所以感到“累”和“烦”,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事事关心,事事过问,一切事务独揽一身,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特种部队”。由此可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特种部队”是管理好班级的关键。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感觉到通过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拔出来的班干部,更能发挥其潜力,体现其自身价值,更适合班级管理。 班干部选拔出来后,应尽力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民主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等校园生活,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管理观;树立他们远大的理想,使他们热爱班级,对班级的美好未来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在管理工作中,取得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响应和配合,从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催化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 首先,在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中,最好的榜样、离学生最近的榜样、最能让学生崇拜和模仿的榜样就是班主任了。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以其身份的特殊性,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高尚的情怀以身示教,让学生信服你,信赖你,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班级中优秀学生代表的引领作用也很重要。学校应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引领作用,对学习、劳动、运动、生活、技能等方面突出的学生应及时表彰,充分发挥他们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历史励志人物、当代道德典型等也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重要因素。他们中既有匡衡凿壁刻苦读书的典故,也有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范;既有孔融让梨尊老爱幼的美德,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他们一个个心怀理想、奋发图强,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品学兼优、乐观向上,成为身边无数人学习的楷模。宣传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扬帆起航追逐自己人生的梦想。 四、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考核制度,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必须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依规办事。同时,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的工作也要与班级自我管理的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管理网络,从而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主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从而改变教师专制式的控制、保姆式的看守和放羊式的放任自流的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完成中职生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真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服务社会的熟练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 江苏徐州市铜山中等专业学校)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探究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成为每一个职高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当前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中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索质的需要,也是提高中职学生管理的层次与水平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笔者结合教育实践,对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方法;管理模式 一、当前职业高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现 1.学习目标不明确 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不能进普高的学生。这些学生,平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就导致了很多中职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更不知道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态度漫散,学习热情不高。 2.生活自理能力弱 当前很多中职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家庭的中心,在生活上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差。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家长在宿舍里忙东忙西打扫卫生,而学生在边上袖手旁观。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宿舍卫生总是一个困扰学生工作者和后勤管理者的大问题。 3.人际交往能力弱 人际交往能力是群体中个体生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管理包括交往对象管理、交往技巧学习和交往实践。近年来,人际交往问题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特别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经常因为小事而闹得不愉快。每学期,都有学生因处理不好宿舍关系来学工办办理宿舍调整手续。 二、提高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社会对他们的客观要求。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实现由外部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过渡。相比而言,中职的学生更为活跃,自我管理有更好的心理基础。老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在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方法、自我管理平台等方面寻找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 1.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当前的中职学生,一方面,从小在长辈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从正规教育开始就在老师的全面管教下“过关”——过“考试关”、过“舆论关”的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能力。现有的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空间,社会结构与社会节奏的变化使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减少,造成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人格缺陷,孤独感、失落感、压抑感常常伴随其左右。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程度的加深、社会视野的扩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的直面灌输,而热衷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尤其对于自己的事更是追求自作主张、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意识、方法、平台各方面的条件,并且需要一个过程。强烈的自我管理意识与低下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首先解决的问题。 2.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根据中职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状况,教师不能一味压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而要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管理意识。老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对学生要改“管”字当头为“理”字当头。其实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当然,学生由于阅历较浅、缺乏自我管理实践,其自我管理意识难免偏激、难免盲目,这就要求老师进行科学引导,而科学引导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勇于、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同欢乐、共悲伤。在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走向理性、走向强大。教师如果一味“管”字当头,剥夺学生自我管理实践机会,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缺乏,就会产生“意识障碍”,教育便成为训练而流于空谈,甚至会走到教育的对立面。老师如果任由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随意发展,其自我管理能力不仅不能得到提高,而且还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低下,甚至使学生走向歧路。 3.掌握自我管理方法 自我管理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如果没有自我管理方法做后盾,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将流于空谈。一个优秀的老师善于指导学生掌握诸多自我管理的方法。以情绪管理为例,于学生不合理的认知而引起的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通过情绪的自我管理,人才能成为情感的主人。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原则,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情绪管理的常用方法包括:一是情绪沟通法,它着重训练学生运用非言语手段和言语手段,正确、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移情”的能力;二是情绪控制法,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排解、控制消极情绪,诸如抑郁、焦虑、自卑、愤怒、厌烦、恐惧、情绪不稳等。情绪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暗示、学会遗忘和转移目标三种方法;三是情绪熏陶法,它能够培养和强化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诸如学会爱与被爱、自信、乐观、幽默高兴、喜悦等,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等高尚情操。 4.营造自我管理氛围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必须借助校园文化的渲染和烘托,在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时,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列入校园文化的范畴。院系学生会可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协会,倡导学生自觉加入自我管理行列。通过讲座、演讲、辩论、竞赛等形式,借助广播、电台、刊物、网站等途径开展自我管理为主题的讨论,加强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在校园内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良好风气。 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中职学生素质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稳定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关系到职业高中生存质量的现实问题。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浅析中职学生自我管理及培养 【摘 要】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与核心,本文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阐述出发,概述了当前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而指出加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的现实意义所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自我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学生总体素质的变化,以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问题做以下探讨和分析: 1.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及现状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 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中职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在中职学校特定的教育模式中,根据社会的要求,合理地调配自我资源,有效地运用计划、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手段,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职生在完成这些活动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现阶段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由于中职生大多是14岁~17岁之间的未成年人,正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独立意识有所增强,有着展示自己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他们自我管理能力极度缺乏,致使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难题,突出表现有: ①思想道德方面: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淡漠,法律意识、组织观念不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②文化技能学习方面: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③日常生活方面: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开始谈恋爱,沉迷于网吧,抽烟、喝酒、自由散漫;④心理体魄方面:不少中职生心理脆弱,不会与同学相处,有些学生睚眦必报,打架斗殴。不爱运动,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玩耍,影响身体健康。 2. 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选择,时代需要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趋势。2l世纪是一个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也是一个网络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时代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具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因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鉴于以上所列的目前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为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这样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人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在对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完善的同时,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先进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诱惑因素下,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越发困难,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的要求,学校亟待加强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本文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 方法 一、前言 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学生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提升综合素质,成为现今社会广泛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概述 学生自我管理就是指学生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1],就是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生活,依靠自己完成生活中的事情。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进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时,需要安排教师进行监督指导,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发现班级中的矛盾,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解,以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中职管理现状 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十分严重。而且中职学生相对于一般的高中生具有很大的心理反差,有一定的自卑感,社会上对于中职学校的片面认识增加了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绝大多数的中职生都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结合作的意识,交际能力也比较差,对于周围的一切都采取一种漠视或敌对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学校的管理教育。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大,为了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通常会采用比较激进的办法,反而激发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强力反弹,再加上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对心目中的好学生过分关注,忽略了班级中其他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管理工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四、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选择,时代需要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趋势[2]。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中职学生具有对社会工作的渴望,学校加强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中职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渴望,在自我管理中实现自身的蜕变。 五、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中职学生不同于一般的高中生,由于在学业上的挫败,使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卑心理,再加上家长对中职学校的片面认识和对孩子的放任态度,使中职学生更加放松了对自身各方面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挖掘学生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够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根据学校要求的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及时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调整,为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做好铺垫。 (二)合理挑选班委 一个成功的优秀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3]。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因为需要管理班级中的所有事务,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能够辅助管理。班主任在管理中要坚持公正民主,让学生经过民主选举选拔出班干部,教师对这些班干部进行管理能力和民主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对校园生活和学习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增强集体意识和对班级的归属感,使他们在管理工作中能够认真负责地为班级和同学服务,并实现自身价值,促使自己和同学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评价机制 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性,学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自我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要求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事,同时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班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和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到一起,做到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监督考核,及时反馈考核效果,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表现较好的团队和个人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四)制定发展目标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校在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工作时,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组织各种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事业期望,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努力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六、结论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现今的中职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学校在进行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工作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心理状态,对学生实行合理的培养措施。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帮助学生制订未来的发展目标,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并加强对班干部的挑选和评价机制的建立,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学生心理个别辅导与不良行为矫正研究 【摘 要】要使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只注意学生品德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身体的正常发育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学生的德、智、体发展的趋势总是以心理健康为基础的,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做好学生的心理个别辅导工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使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成为身心健康的人。通过个案现象、诊断结果、原因分析以及不良行为的矫正对策,帮助她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崇高理想,培养了正确健康的竞争意识。 【关键词】教育;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要使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只注意学生品德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身体的正常发育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做好学生的心理个别辅导工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使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下面我以学生A为例,谈谈心里个别辅导工作及不良行为矫正的对策。 一、个案现象 学生A是优生,一次期中考试成绩被另一名优生B超过,她在其中小结中写道:“真不可思议,她竟然爬到了我的前头,我怎么不够她好?下次我一定超过她、打败她。打败她!打败她……”于是A产生了怨恨、嫉妒,埋怨别人超过自己,造成学生A心灰意冷、不敢回家等不正常的心理负担及行为。 这种现象表明学生A有较强的竞争心态和成功欲望,喜爱争强好胜,输不起,但往往由于缺乏正常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导,对竞争产生了错误片面的理解,认为竞争就是“不择手段”赢取功名、战胜他人,由此而出现了扭曲的心理。 二、诊断结果 根据学生A的表现,初步诊断为家庭压力大、学生负担过重、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过重的心理障碍症。A热衷于个人眼前利益,她认为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要击败对手,获得了胜利,也就达到了目的。 三、分析原因 有了诊断结果,我着手从不同的渠道,通过方方面面的了解、分析,发现形成学生A心理障碍的原因如下: (一)家长期望过高 我通过家访,了解到A的成长背景。她父亲大学毕业,在定西做石材生意,生意兴隆,经济富裕;母亲高中毕业,在家相夫教女、做家务。父亲望女儿成凤心切,对女儿要求极严极高,时时都要求女儿考试在班中考第一,如果考差了,还常常说诸如此类的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衣锦还乡才能光宗耀祖”等封建思想。轻则给面色看或批评责骂,重则受棍棒之苦或实行“经济制裁”――减少零用钱。这就造成了学生A确立了“东方不败”或“常胜将军”的目标,导致了畸形心里的出现。 (二)嫉妒仇视战胜者 嫉妒仇视学生面对不理想成绩,不能冷静分析自己表现的现象。每次考试或测验后,学生A成绩优秀全班第一,当然兴高采烈,心花怒放,飞也似地向父亲汇报“特大喜讯”,以期待着赞扬和奖赏;如果考差了,或别人的成绩或名次超过她,就感到“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怨天尤人、盲目发泄、仇视一切,不敢回家。强烈的求胜心理受到不理想成绩的冲击,心灵震动极大,无异于“五雷轰顶”、“苦不堪言”。 (三)己不如人,悲观失望 学生A考试后认为自己的成绩比不上别人,而产生一种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消极心理。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心态,因为它会使学生A因失望丧失斗志,整日不思进取。具有这种心态往往使学生A性格变得软弱、内向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 四、不良行为的矫正对策 摸清了原因,掌握了诊断结果。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A进行了心理辅导。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客观看待成绩 采取灵活的方式,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让学生A明白下列问题:(1)考试是检查教学的手段,不是目的;(2)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3)学问上的东西,一山还比一山高,学无止境,面向世界;(4)重视学习过程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崇高理想 小学生要想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崇高理想,这样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有较正确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拼搏进取,永无止境地向上攀登。学生A喜欢看课外书,头脑灵活聪明,我向她推荐看《爱的教育》,帮助她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崇高理想,培养了正确健康的竞争意识。只有正确的竞争,才能互相激励,共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增强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在当前社会学校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必须及时地矫正学生A的竞争心理,培养同学间相互帮助,相互团结,共同进取的友好和谐的竞争意识,确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使优者不骄傲、差者不自卑。 (四)深入家访,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 通过家访,端正学生A父母的教育观。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期望,才能产生激励的力量,催人奋进,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力戒不合实际的“次次考第一”的期望,恳请家长与学校配合。与此同时,我专门为学生A建立了一本“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要求每次测验考试后,我与家长都在手册上写上几句评语,一方面是彼此了解A在校的、在家的表现,另一方面是记录了A的点滴进步,白纸黑字得到了老师家长的鼓励和充分肯定,从而使她增强自信,继续奋进。 总之,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在家长的大力支持、鼎力相助下,使学生A重新深刻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克服了自高自大的心理,明白了“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道理。从而使A减轻了心理负担,心情自然舒畅了。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大学生盗窃行为心理分析与研究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得不到身边同学同样的物质享受或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在自制力不强的情况下,出现盗窃行为,无论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学生都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盗窃行为被发现后,极有可能走向极端。如何进行事前警示预防,事后引导并重塑理想信念是排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课。 关键词:大学生;困难家庭;盗窃;心理分析 一、典型案例中盗窃行为的情况 2009年的11月,接到学院大二女生宿舍楼有失窃的消息。经调查,丢了一部手机及一些洗护用品。根据所丢物品,宿舍分布及盗窃时间,初步认为盗窃者应该是同一楼层的女生。进一步根据所丢手机所拨打的手机号码,初步判断是李某所为。最后通过核实确定盗窃者就是李某。李某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辅导员眼里,她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子,在班级和宿舍里有着不错的口碑。这样一个女生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非常令人吃惊的,辅导员通过与其长时间的交流,发现她的心理的确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李某家住农村,姐妹四人,父母都在农村务农,靠种地养活一家人。她是家里中最小的孩子,三个姐姐都是大学生,大姐已婚,二姐正在读研,三姐大学刚毕业,从小受父母及姐姐们的疼爱是最多的,可以说情感上她获得的关爱与关注比同龄人要多,但家里拮据的经济条件在物质方面使她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进入大学以后,物质的诱惑对她影响很大,内心也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一方面她想获得比较好的物质享受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的矛盾;另一方面她约束自己的道德观与不正当追求物质享受的矛盾。正是这两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心理的扭曲。盗窃事件被发现后,该生感觉面子上过不去,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辅导员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基本原则,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同时最大限度地关注该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两年多的关心与引导下,该学生已经走出阴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采用多种有效方式,进行交流 (一)用多种方式进行师生交流,去细心观察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学生既然出现了这种问题,我们就要想办法处理好这个问题。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事情就是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坦然相告,只有把自己的错误行为说出来,才是学生真正认识错误并想改正错误的正常心态,同时这也是按照校规校纪给予从轻处理的前提。军训期间辅导员就与学生们天天在一起,跟他们之间除了师生情之外还有友情。事情发生后,辅导员立刻找到该学生,考虑到个人隐私及工作的缜密性,交流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通过交流对其家庭环境及成长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鉴于其是首次犯错且偷盗财物金额较小,经学院研究,按照校规处理后暂时保留其继续在校学习的机会。 (二)用严格的校规校纪去约束学生 校规校纪是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熟悉的规章制度。开学初,辅导员都会集中组织学生学习《青岛科技大学学生守册》。守册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行为准则,同时包括违纪行为及对应的校级处罚。采用各种有效方式,让学生尽快地学习并熟知校规校纪。这对大学生今后的行为有很大的约束作用。同时对出现违纪学生给予相应的处罚也就有理有据,学生本人信服,其他的学生也会从中受到教育。对违纪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要特别的关注,其日常行为必须严格地遵守校规校纪的要求,倘若学生违纪后再出现严重违纪情况,一定坚持“从严、从重、从快”的原则,果断处理,维护校规校纪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三)用鲜明的现实案例、惨痛的教训去警示学生 所谓警示教育,即通过宣传过去发生的危害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及其根源,以告诫人们今后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的一种教育方式。全国高校每年都会有类似的案例,违纪情节严重的同学已经被劝退或开除学籍,违犯法律的甚至已经移交公安机关。精心选材,严把案例质量,是警示教育震撼人心的重要基础。通过鲜活的事例,分析事情的根源及危害,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警示作用。盗窃学生面对鲜活的案例,内心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利于其认识错误,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但是如何让已经处理过的学生不再犯,这是一个敏感点也是一个关键点。这种学生问题的处理上考验着辅导员的大智慧,特别是退是留往往在辅导员的一念之差。退学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会更加有利,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学校不必要的管理压力。但是对当事学生来说很可能一生就因此而毁掉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留下来的学生需要学校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关注她、关心她和引导她,同时需要当事人改过自新,重塑目标,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四)用博大的爱去感化去引导学生 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是母爱,一是师爱,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对于特殊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实做细,沟通要有艺术,那种以批评为主,教育为辅,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会严重挫伤特殊生的自尊心。“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对于特殊生更是如此,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里去,用充满感情的言语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是心与心的碰撞,用真挚的情感燃起学生的希望。辅导员老师与李某定期地面谈或网络聊天,通过交流了解其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事发后大一的这一年里,她一直很脆弱也很敏感。在事发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这是理想破灭,信念模糊,失去目标的典型表现,倘若任由其发展,纵使其能顺利毕业也不会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的。在辅导员长期积极引导与关爱下,一年后特别是大二这一年,其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她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同学的关系更加融洽。由于其学习努力刻苦,活动积极,在班里有了比较高的威信,2010年5月该学生被团支部选为校级优秀团员,在结果公布的那一刻,她留下了幸福激动的泪水。从她久违的笑容中,我们相信她已经走出了阴霾正一步步地迈向光明。这让我们坚信当时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同时坚定了继续感化教育引导该同学的信念。 (五)用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四位一体”的模式去管理学生 家庭、学校、社会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占据大学生的整个生活。就大学生社会属性而言,大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三重社会之中。这三者以不同的社会学特征构成了学生养成教育的“亚社会”。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体性和社会性教育的双重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入学后,其本身就是一件半成品,其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及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定型。如何最大限度地重塑其完整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体魄,这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的有机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不断的理论应用与实践,不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同时提高了自己的适应能力。学校里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与帮助,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地方,父母永远是自己最亲的人,学会去感恩父母,与家人多交流,增强自己的归属感并有效地摆脱孤独感。自己的主观努力也非常重要,通过向社会学习,向学校学习,感恩社会感恩学校,通过理论学习,并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启示 (一)前期的交流与了解——感化成功的先决条件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原因的多样性就要求我们要去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作为辅导员一是要平时在管理工作中留心观察,细心了解学生的不同表现和性格特征,有何不良习惯,有哪些不足,有哪些优点。二是通过同学、任课教师、家长等交流,侧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尽可能地使自己掌握的情况更准确更全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和学生的谈心、与家长的交流,询问特殊生的现状,以把握其内心活动。三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走进学生心灵,探究造成心理不健康的深层原因。有了翔实可靠的学生资料,转化工作就会有理有据,有的放矢。 (二)博爱与尊重——感化成功的重要基础 对于特殊生,与其说是他们的表现不好,不如说是他们的心理处于畸形和病态发展过程中,因此,转化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要从心理上让他们得到转变。特殊生作为大学中的弱势群体,自然会受到同学甚至是老师的歧视和偏见。作为辅导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他们,那后果可想而知。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关心,所以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的表现,在生活上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指责,通过老师的言行让同学们多一些帮助少一些排斥,让特殊生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关心,在心理上得到慰藉与满足。同时,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他们的学习、品行进步进行表扬鼓励,多让其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他们明确成才的目的与意义,使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的动机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充沛动力,从而一步步重新树立自信。达到通过集体的力量和辅导员的引导,来转变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确立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心理。 (三)警示与教育——感化成功的重要保障 对于特殊生,不能一味地感化教育,要做到警示教育与感化教育相结合,同时要结合校规校纪及类似的现实案例对其进行警示教育。通过挖掘造成特殊生不健康心理的根源和危害,以告诫人们今后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同时对特殊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所以说出现问题的特殊生,关爱与尊重是必要的,同时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是促使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四)持续与跟踪——感化转化的关键核心 特殊生往往是比较脆弱和敏感的,情绪会变得不太稳定,对人生的信心不足,这就需要辅导员更有耐心,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帮助。通过几次谈话,就想立竿见影,马到成功,是对转化工作的长期性和困难估计不足。因此,辅导员教育特殊生时,必须有“反复”的思想准备,要冷静分析,从容对待,不急躁,不厌弃,坚持教育,持之以恒,不能因其偶尔的情绪波动而动摇信心。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他们波动的原因,耐心细致地作好疏导教育工作。特别是不能等到出现问题再来教育,而要估计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把工作做在前面,以减少出现的次数。也只有在对他们情绪出现波动时的反复教育中,才能循序渐进地让特殊生们一步步地迈向成功。 总之,辅导员在教育特殊生时,应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及其未来的发展。应给予他们以人文的关怀,从实际出发,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运用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艺术性,运用教育机制取得最佳效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们一定能充满自信的健康成长成才!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中职学生心理与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与干预研究报告 摘 要:健康危险行为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因此,研究和控制中小学生的危害健康行为具有其现实意义,并正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主要对中职学生心理与行为危险因素调查与干预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保障的条件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将有助于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预防和干预危害健康行为的有效策略,同时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学生 心理 行为 危险因素 行为干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及个人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产生很大影响。中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危害健康行为会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并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3.55;吸烟、饮酒中学生分别为14.00%及51.61%;有药物成瘾史者2.23%;攻击及违纪行为中,骂人、打架、在家里偷东西、在外面偷东西行为检出率分别为52.26%、14.93%、7.32%、3.88%,;离家出走8.97%,逃学或旷课14.86%;可疑精神症状的检出率为6.63%[1~2]。有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健康危险行为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因此,研究和控制中小学生的危害健康行为具有其现实意义,并正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正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但也给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的迅速变革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高中、高校扩招”的压力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生源数量和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与同龄的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失败体验更多,学习困难更大,其危害健康行为的表现更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成为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高发区域,在很多地方中职学生以其高发的危害健康的行为成为“差生”的代名词。而大量的危害健康行为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中职学生个体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更影响了中职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给许多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性后果。目前国内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对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现状和特征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分析,将有助于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预防和干预危害健康行为的有效策略,同时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研究。 (1)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干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吸烟、饮酒及其原因;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天睡眠的时间;离家出走的念头和行为及其原因;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及其原因;每天上网的时间;的接触;有无恋爱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健康教育降低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水平。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 (2)中职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干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后的效果。 (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中职学生焦虑、抑郁调查和自我评价调查并实施干预。 3 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目标,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使用自行设计调查表、焦虑、抑郁量表和自我评价问卷对宿州市某中等职业学校近800人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干预研究。 4 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现状,探讨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率。 (2)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营养知信行水平。 (3)了解中等职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行为指导提供依据并通过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 5 研究路径(如图1) 6 调查质量控制 (1)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均经过严格培训和预试验。 (2)所有仪器在使用前均统一校准,体检的方法与标准统一。 (3)调查员经过培训且检查合格方可参加调查。 (4)调查研究人员进行现场督导,对调查表进行复核,有错即改,有漏即补。 (5)调查的应答率大于90%。 (6)调查完成后,随机抽取5%的调查对象进行复核,符合率大于90%。 (7)调查表两组人员独立录入两份,并将两份独立的数据用EPI-Info6.02软件进行逐一对比,有不一致处即与原始调查表核对并纠正。 7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及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7.1 研究梯队 主要参加人员长期从事中等卫生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平均每人撰写教研论文10余篇。学术梯队合理。多人获硕士学位。 7.2 保障条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校领导一直重视并支持教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我校教师在目标教学、德育以及临床实践方面有一定深度的探索和研究。从1995年至今,我校引进高校大学毕业生长期从事中等卫生专业教学工作,既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及省教育厅、卫生厅医学教育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和人才培养经验制定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积累了较丰富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改革经验;改革了护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方法,注重临床技能训练,增加了实践评分比重;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校通过调查分析,制定了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学生学业评价提供了经验。此外,我校参与编写了卫生部规划教材4本,其中我校教师主编3本,副主编5人;今年,我校有十余人参与编写了省五年制护理专业规划教材,其中我校2名教师任主编,3名教师任副主编;近五年撰写教育教学文章共140余篇,其中在全国公开杂志发表70篇。 目前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中小学危害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卫生职业教育杂志;“中等卫校新生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中外健康文摘杂志;“中等卫校新生抑郁症状与危害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中国校医杂志。影响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危险因素和行为干预的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心理状态与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心理状态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来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68例,术后心理状态的测评使用Beck抑郁问卷,自我管理行为的测评使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抑郁情况及自我管理行为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①轻度抑郁发生率明显增高(P 0.05)。②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在四个抑郁分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 抑郁负相关于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P 0.05)。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会由于患者术后的不良心理而降低,应提高重视程度。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行为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为10%~15%,并且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一种良性疾病,但是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会由于其存在痛经及下腹痛等临床表现而受到严重的影响,有的患者会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其中抑郁症状表现明显[1~3]。而自我管理行为可以对疾病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对于患者健康的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此外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医疗费用减少,患者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4]。笔者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68例,采用量表测评研究对象的术后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行为,旨在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2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采用保守手术,并且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年龄最小为26岁,最大49岁,平均(35.13±6.09)岁,以患者婚否及是否生育进行分组,其中未婚、已婚已育、已婚未育及离异的患者分别为18、103、37、10例;以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分为初中、高中、大专及本科以上的患者分别为31、65、52、20例,所有的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于患者的术后的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行为的测评均采用量表进行。 1.2.1 心理状态的测评 心理状态的测评采用Beck抑郁问卷进行,共包括21个条目,总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63分,量表共分为4级,从轻到重分别为无抑郁、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及重度抑郁,各个条目分别赋值0~3分,其中从无抑郁到极重抑郁的评分标准依次为≤4分、5~13分、14~20分、≥21分。 1.2.2自我管理行为的测评 自我管理行为的测评使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此量表自行设计,其中包括症状管理、生活管理、情绪管理及信息管理4个维度,所包含的条目数依次为6、4、5、5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最低为1分,最高为5分,调查对象的自我管理行为随着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的得分越高而实施得越好,总分为20~100分,其中自我管理水平低、自我管理水平中等及自我管理水平高的判定评分依据为70分。各维度的实际得分与其最高得分的比值与100%的乘积为各维度得分指标。 1.2.3 测评方法 负责测评工作的课题组成员包括3名护理人员,均具有护师及以上职称,并且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护理经验非常丰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行为的测评均在其出院后门诊复查时进行,测评的指导语要统一,向研究对象详细地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使其完全明白理解,向患者保证本次研究的保密性,绝对不会向外泄露其临床资料,患者对于问卷的填写完全按照自身的感受完成,并且问卷要当场收回,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68分,回收168分,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的研究数据均输入计算机,由双人录入审核,统计分析采用的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用相对表示,组间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于抑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就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往的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采用手术和药物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而如今医务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在疾病的治疗中的重要性,其不仅能够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患者健康状况的改善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均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手段得到实现,这样能够使患者的观念发生改变,从而引导行为发生变化,不良的习惯及不健康的行为得到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3,5-8]。 患者的思维混乱及自我贬值等均属于抑郁心境,由于抑郁的患者减少了与社会外界人士的交流,最终降低自我管理水平,此外患者的活动由于存在抑郁的心境而显著地减少,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睡眠障碍及易疲劳等均属于抑郁所伴随的躯体症状,使患者的躯体不适感加重,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对患者的自我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其是否处于抑郁状态及其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所以患者抑郁情绪的早期发现及治疗对于自我管理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9~11,4]。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所有研究对象中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数为125例,发生率为74.4%,轻度抑郁的患者数明显高于无抑郁、中度抑郁及重度抑郁的患者数。研究结果还表明,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着患者抑郁程度的加重而降低,各个抑郁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抑郁负相关于自我管理行为,结果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抑郁情绪较为明显,对于其自我管理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术后心理状态的改善及自我管理行为的提升我们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采取措施使患者的不良心理得到改善。护理人员要关心、关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面部表情及相关的行为、情绪的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积极地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为了帮助患者达到维持心理平衡稳定的目的,要及时地、适当地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自我管理教育能够使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抑郁情绪得到显著的改善,使疾病的复发率得到显著降低[11]。②为患者提供疾病的相关信息。由于医务人员特定的工作岗位及患者对于医疗知识的匮乏导致患者信息来源的一个重要的提供者就是医护人员,患者认为其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所以医护人员要及时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向其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明白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妇科疾病,使其心理顾虑消除或减小,向患者传递自我管理的相关信息,这对于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均具有很大的帮助。③社会支持对于患者的自我管理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我们应该鼓励患者进行正常的社交和日常活动,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此外,护理中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往往社会压力及心理压力都非常大,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减缓其各种压力,使其治疗依从性提高[12~14]。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会由于患者的不良心理而受到影响,医务人员应该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变化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地发放问卷的调查方式,以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四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样本,从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行为特点、校园环境四个方面探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实际状况。调查发现:现阶段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学习自律性较差,课余时间上网游戏看视频的比例高;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具有三大明显变化,即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具有从理想向现实转化的倾向;学习需求具有从课堂转到了课外,从“跟着老师走”转变为“跟着知识走”的倾向;学生因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而缺课成上升趋势,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共享对高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动机 学习行为 学习心理 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学习行为是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具有开放性、互促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征。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1.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商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 980份,回收 952份,回收率97.14%,有效问卷为930份,有效率97.69%,符合调查要求,结果有效。样本的具体构成见表1。 2.调查内容 问卷由 19道客观选择题以及涉及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的附加问题组成。客观选择题中,多选题 8题,单选题11题,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学习动机:共有 3 题,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涉及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学习的目的;第二,学习需求:有4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了解课堂课外学习状况、课外时间安排,以及学生乐意参与的活动;第三,学习行为特点:共有 6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调查大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认识,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计划以及存在的旷课情况;第四,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共有 6题,涉及本校教学质量、校园班级学习风气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二、数据统计和分析 1.学习动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动机比较复杂,除“其他”项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个人、为家庭、为国家。而在学习动机排序中,前三项主要反映在个人方面:“找一份好工作”(93.80%),“对知识的追求”(68.01%),“证明自己的价值”(62.92%),说明,大学生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在家庭和国家方面,占比则比较小,选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选项的调查对象占比46.33%,而因“报效祖国”进入大学的更是仅有23.27%。可见,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找一份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表2数据,纵向比较不同年级发现,虽然四个年级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个人方面,但不同年级的选择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相对于其他年级,四年级同学在“找一份好工作”方面占比偏高,而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销祖国”方面占比较低,由此说明,不同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是不同的,相比其他年级,四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体现了更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2.学习需求 (1)大学生花费精力的方面 根据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四个年级的学生花费精力最多的方面为“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以及“自学感兴趣的专业”,有些同学也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博览群书”。可见,在学习方面,大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具体分析表3可看出,在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方面,四个年级比例呈抛物线形状,然而,在博览群书方面,虽然四个年级的比例都在20%以下,但却呈上升趋势,由12.44%上升到19.13%。以上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学习需求逐渐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从课堂转到了课外,学生从“跟着老师走”逐渐转变为“跟着知识走”。 (2)大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 表4显示,一年级同学课余时间投入中选择在图书馆看书或寝室学习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二位的参加社团活动所占比例与前者接近。说明了大一学生对于学习和参加校园活动很热衷,而且在纵向对比中,对于校园活动,大一同学是积极性最高的,相对二、三、四年级的12%左右,投入了接近四分之一的课余时间量。 二、三、四年级同学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同样多种多样,上网看视频或游戏的同学比例持续增加并排在了首位,选择在图书馆或寝室看书学习的同学比例下降,但是上网浏览学习视频的比例却持续快速上升,与此同时,一到四年级逛街聚会时间的投入也逐步地在增加,四年级的比例近五分之一。 综合上述分析看出,虽然同学们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游戏看视频以及逛街聚会的同学的比例却是较高的,甚至超过了学习的同学的比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习态度 (1)大学生学习计划执行度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大学生需要制定合乎自身的恰当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四个年级的大学生都有近30%的同学没有制定学习计划,随意的进行学习,说明,大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学习的计划性不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中,每个年级有仅只有部分同学能够按照学习计划执行,每个年级会有40%以上的同学无法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这显示了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 根据表5,具体来说,一年级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比例最高,达到73.06%,有学习计划但很少能完成的比例达到了49.68%。可见,一年级同学虽然有较强的学习计划性,但自控能力却不高,无法按时完成计划。而四年级数据显示,没有学习计划且随意学习的同学在四个年级中占比最高,为13.33%,反映了四年级同学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高。 (2)大学生缺课原因 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除了体现在学习的计划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待上课的积极性上。表格显示,大学生缺课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即大部分学生缺课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而不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根据一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因其他事情耽搁和身体不舒服缺课的同学占比最高,分别为34.67%和27.25%,二三年级则由于对课程不感兴趣和想自学课程,21.79%的四年级同学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上,四个年级同学所占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由一年级的6.01%上升到四年级的18.97%。由此说明,随着年级的变化,大学生缺课的原因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迫不得已”变为“主动放弃”,一年级时是由于事情耽搁等迫不得已的原因,二三年级则因不感兴趣放弃上课,四年级则由于不喜欢老师的方式。可见,不同的年级在对待上课的态度是不同的。 4.校园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与学生所在的年级具有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评价进行分级并赋予一定的分数:很好4分;还不错3分;一般2分;差1分。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出各个选项的得分,如表6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一年级得分最高,为3.1688,说明总体上,一年级班风处于“还不错”水平,但二、三、四年级班风评价得分却在3分以下,即三个年级的同学对本班级的班风评价介于“还不错”和“一般”之间,且四年级更偏向于“一般”。以上反映出,一年级班风较好,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四年级时同学们对班风评价则降低,学习环境逐渐变差。 在班风对同学们的影响方面,70%左右的同学表示有影响,但影响度却因年级的不同存在些差异,一年级感到有影响的同学比例达到80.84%,高于四年级的75.56%。由此说明,虽然一年级班风较好,但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大学生活,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班风对一年级同学们的影响很大,学校应提高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调查结果及思考 1.学习动机从理想向现实转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也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变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改变,学习动机也逐渐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型,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大学的原因也主要是从自身的长远发展方面考虑。 2.学习需求从课堂转到了课外 学习需求方面,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其次,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调查反映多数学生对于生活娱乐需求超过学习需求,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也存在着不科学性,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生因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而缺课成上升趋势 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大学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成了很多心理不太稳定成熟的大学生滋生懒惰放纵心理的温床。随着年级增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断发生着改变,由重视学习转变为随意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在缺课方面,不仅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更多的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成为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 4.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共享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班级学习风气对学生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 此外,学习环境对不同年级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低年级同学抗诱惑力较差,受学习环境影响较大,相反,高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呈递减趋势。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学校目前的教育体制、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不具有吸引力。 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各个学校也普遍存在,也存在其合理性。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来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更多的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但是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获取知识的方式的变化方面来说,从传统的纸质化学习到现代的电子网络教学,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书籍得到广泛的推广,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知识的即时获取,但是绝大数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师大班面授的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的需要。教育体制等方面,中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是“批量化生产”,缺乏个性的塑造,师生的教与学是剥离开的,老师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而不是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这些都需要广大社会和相关教育部门予以关注。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基于群体心理学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摘 要】大学生是网络聚群行为最活跃的群体之一。通过对杭州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社会支持和网络群聚行为的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特点。社会支持较低的学生易于参与网络群聚活动且更具服从性,社会支持较高则相反,但在网聚行为中往往扮演支配角色。在家庭现实亲密度支持方面,家庭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是影响群聚行为的极化因素,城乡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群体心理;网络群聚;社会支持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网络行为现状 通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分析,在主观支持中大部分学生能够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中邻居、同学、父母、亲戚那获取必要的支持,高于主观支持的平均水平的大学生达到68.5%。在对客观支持的分析中,高于客观支持平均水平达到55.0%,这表明在遇到困难时半数以上学生可以从朋友、同学等处得到相应的关心和支持。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的支持的利用度来看,当学生受到挫折求助时,高于支持利用度平均水平的比例更高达75.2%,说明大部分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资本,能够积极应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排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根据以上分析,表明目前大学生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较高。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集中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意向、网络人际关系、网聚行为进行调查,其中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有着人际交往基础,77.6%的大学生频繁的使用网络,并在网络中结识新的朋友。另外从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多集中为娱乐,交友,特别是通信工具的使用率极高。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表现的行为特征 低社会支持大学生群体易于参与网络人际,在网络人际的过程中容易在群体中产生极化行为,大学生网聚群体行为产生的五个心理特征,分别是:l、集体无意识;2、集体的感染性;3、从众心理;4、情绪化;5、群体责任感的弱化。这也是低社会支持者在寻找网络人际社会支持中易表现出的倾向。当个体融入到网络群体中时,微妙的产生了去个性化的反应,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特别在寻找社会支持,满足个人心理支持需求的同时,这种去个性化的效应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一旦处于去个性化状态,就表现出无自知性,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低下,结果就导致人们可能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的行动中去。导致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在网络群聚行为中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倾向,而在群体讨论中往往是社会支持较高的学生在网络群体中表现更加活跃且富有创造性,在群体中易扮演群体领袖,而社会支持较低的学生在群体中更具服从性,更易冲动并且情绪化,对群体的决策极端化起到推动作用。 三、大学生网络群聚极化行为的引导对策 网络环境发展快速,管理手段的滞后也随之而来,网络显示着他强大通信功能的同时也带来网络社会群体的诸多问题。各种即时的通信工具和线上社群逐渐取代传统的社会支持系统,淡化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现实社会的互动交往模式。当现实生活当中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更习惯于利用网络寻求情感支持和更多的社会支持。这使群聚现象发生在青年群体中非常的普遍。网络群聚具有两面性,好的群聚现象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展现社会的正能量,改变社会风气。不良的群聚现象败坏社会道德甚至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所以对青年的网络群聚极化现象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1.交流是青年民众的镇静剂 每个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社会资源不同,在现实中所能得到的社会支持也呈现出很大差异。缺少在有需要的时候就能得到现实社会支持往往就会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中寻求自身的需要。当带着负性情绪时更容易产生群体的极化现象。因此要通过社会学校给他们创造更多平等交流的渠道。这种交流限制了权利,保护了自由,使得在群体极化中感染的负面情绪得以释放,并能够引导青年人的正向发展。 2.注意威望两极化的规律,培养意见领袖 在学生网络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倾向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而群体的极端变化往往取决于群体的意见领袖,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社会支持较高的学生往往在群体中承担领袖地位,所以我们要在群体中培养有威望的意见领袖,并能够把群体带入良好的群体讨论中。 3.注重人文关怀,社会、家庭、学校联动加强社会支持对网络行为的正向作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来看,深入网络人际行为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应有的社会支持。这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所以社会,家庭和高校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给予人文的关怀和帮助。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小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 与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观念的改变,单亲家庭逐渐增多,从而出现了“单亲”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爱的缺失,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心理现象,并分别就单亲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单亲子女进行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健康 分析与对策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上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增多,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突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个情况,我对我校四年级父母离异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较全面的调查。四年级在校学生400余人,其中父母离异者39人,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9.15%.对这39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后,发现他们之中表现不好、成绩低劣者15人,占总数的38.46%;在校表现可以、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者共9人,占23.07%;其余15人,基本上可以跟班,属于不优不劣之类。归纳起来,表现不好的学生大都行为习惯不好,甚至染有不少不良习惯,诸如迷恋上网、不写作业、打架、上课捣乱课堂秩序等等。令人深思的是,表现不好、成绩低劣的15名学生,父母离异前表现不好或不够好的仅3人,父母离异后退步明显甚至大幅度滑坡者竟达12人。这足以说明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心灵蒙上了一层无法驱散的阴影。据老师们反映,这39名学生大致可分为几类: 1.强烈的自卑感。夫妻离婚时,有的对孩子关心不够,不愿承担子女的监护义务甚至把孩子“推来推去”;有的父(母)虽然接纳了孩子,但没有真正承担起责任来,不关心,甚至打骂。这样的“抛弃”和对待,使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我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没人疼的孩子”这使小学生的人格、自尊严重受挫,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2.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一方家长的影响和感情交流,所以就显得孤僻、不合群,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和很多人保持距离,不轻易相信别人。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课间也很少和同学一起活动,上学、放学也往往独来独往,不与其他同学结伴而行。 3.逆反心理强 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4.嫉妒感强烈 他们这种孤僻与自卑的表现,显得非常敏感,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句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话,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就以为老师是在针对自己。单亲家庭学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教育对策 1.家庭教育策略。单亲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影响之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在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中通常建议他们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策略: (1)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孩子在父母离婚战争中心灵已经是稚嫩和脆弱,作为父母首先要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以非常的呵护。在学习上要非常的关心,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像《下辈子还做母子》影片中徐美云老师那样竭尽全力为儿女,无怨无悔。家长应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朋友,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2)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以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家长合理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龙,而在单亲家庭中这种期望更为强烈,单亲家长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是,过高的期望往往容易落空,不切实际的对孩子提出要求。往往给孩子生理和心理难以承受的压力。所以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为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2.学校教育策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1)营造“爱”的校园氛围。学校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之一。宽松、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校领导很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让学生体验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教师都力求做到微笑面对学生,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宽容对待学生的过错,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忽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事。 (2)抓住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家长和教师则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 (3)结对帮助,融入集体。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独心理。 (4)自我欣赏,鼓励交往。法国教育家费雷内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它方面的成功”。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欣赏自我,通过正确分析,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如球类、棋类等),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体味自我存在的价值。 (5)家校联手,形成合力。疏导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和家长的联系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3.社会教育策略 (1)改变人们对单亲家庭子女的传统观念。我们社会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让单亲家庭的子女也能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我们的社会当中。 (2)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加强单亲子女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践中的单亲子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呼吁社会每一个人都来爱护关心单亲家庭子女,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让我们都来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尽一分责任。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学生日益成为电子商务的主要消费群体,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网络消费观,正确引导,积极营造健康合理的网络消费环境。 网络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大学生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 1.网络消费手段多样,条件较为完备。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电脑、手机上网购物,网上银行、物流快递等驾轻就熟。调查显示,一半以上大学生使用电脑、手机上网的时间每天已超过6小时;学校及周边交通方便,物流配送便捷;校园各种设施齐全,银行遍布,完全可以满足各种网上支付的需求。 2.网络消费经验不足,消费水平不高。80%以上的大学生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比重较大,占其消费的60%以上。虽然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其经济来源及消费比重,大大影响了其网络消费的经验及水平,网络购买率相对较高,但其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3.网络消费同质性高,消费延伸性强。由于平日的共同生活和学习,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参照性和规范性,其网络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让大学生消费者群体网络消费产生盲目性和从众性。同时,作为网络消费市场的年轻力量,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又影响着整个大众文化及消费。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分析 1.独立自主,追求个性的消费心理。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审美观、消费观、价值观多元化,喜欢追求新潮,敢于创新,网络消费正好符合、满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需求。通过网络,大学生更容易寻找自己喜欢的商品和元素,更容易满足其需求差异,凸显个性的心理需求。 2.求“廉”和求“实”的消费心理。虽然家庭给予的生活费用的逐步增加,部分大学生还有兼职收入,但价格仍然是影响大学生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对商品价格的细致差别和变化反应非常灵敏。网上商品相比实体店商品的价格要便宜实惠,这大大迎合了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及需求,满足了其求“廉”、求“实”的消费心理。 3.求“便”和求“新”的消费心理。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购物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在总购物成本中的比重,购物中的即时、便利越显重要。简单、快捷的网络购物的应用和推广,深受青年群体的喜爱。同时,个性化的消费心理,使大学生更加追求创新、渴望变化,在实用的同时,更要与众不同,更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求“新”型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4.情感和惠顾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其道德感、理智、审美感等情感丰富,很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上网的过程中,在经验和感情的基础上,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对特定的网站、广告、商品等产生特殊的信任与偏好,重复、习惯性的访问网络,形成购买动机,产生购买行为。而其自身的购买动机和行为,对同类潜在消费群体又起着宣传和影响作用。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1.冲动性、盲目性购买现象普遍。大学生求“新”性较强,群体集中,群体性攀比行为强烈,消费欲望较强,很容易导致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购买及消费。随着网络消费的不断发展,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超前性消费行为,这不仅会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也会造成加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其陷入盲目消费、攀比虚荣的误区。 2.网络成瘾,难以自拔。大学生自我防御心理较为脆弱,自制力、控制力较差。调查发现,上网时间越多、网络消费越多,自制力、控制力较差的消费者就极易成瘾并沉溺其中。网络成瘾毫无疑问会影响学生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形成。 3.网络消费风险意识有待加强。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体系,网上的商品虽然丰富、价格低廉,但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在无法看到实物的情况下做出购买选择,目前网络购物仍缺乏适当的法律手段规范。由于消费经验不足,社会经历较少,部分大学生因过分求“廉”,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网络购物在货款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网络消费还需小心谨慎。 4.自我维权意识淡薄。无论有无网购经历的大学生,产品质量难保证是网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加之网购商品缺乏真实感、送货时间长、售后服务难保证等,在网购过程中,大学生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相应纠纷和问题。但往往遇到“问题”后,社会阅历较少的大学生确往往退却。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建议意见 1.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支付能力不断增强,但对于无固定收入大学生来讲,超过其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是尤为不可取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 2.积极做好教育引导。网络消费作为新兴的消费方式,给大学生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学校及家长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让其了解网络消费的内涵、道德规范、风险防御及对策等,提高网络消费综合能力,引导大学生理性、健康的网络消费。 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竞争。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网络消费的政策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竞争行为,及时清理虚假的网络信息,维护网络安全稳定及网购消费者权益,建立健康、有序的网络消费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消费市场。 4.积极营造健康合理的网络消费环境。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随着大学校园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社会消费文化及环境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意识和行为影响日益加强,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环境,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各界应通过各种途径,倡导量力而行,鼓励合理消费、杜绝浪费。 校园网络消费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新的消费理念及方式,如何养成大学生理性、健康、合理的网络消费心理及行为,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领导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与整合框架研究 摘要:以社会交换理论、领导理论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作为理论基础,阐述了领导心理资本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直接作用、中介作用以及调节作用的机制,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个综合的研究模型,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领导心理资本;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模型 一、引言 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一种对员工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都有提升作用的积极角色外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为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积极心理学以心理资本作为核心概念,着眼于开发员工的积极优势和心理能力驱动,能够带来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同时,组织的管理者作为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能够通过自身积极的模范作用,对员工传达信念,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实现团队绩效的提升。因此,研究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组织通过开发心理资本促进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为组织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提供有效路径。 二、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内涵结构 (一)领导心理资本内涵结构 领导心理资本是指领导者在积极心理和积极组织行为的基础上,关注自身和下属的心理优势,开发个体的潜能,最终获得绩效改善的一种心理品质[1]。目前大多数研究认同领导心理资本具有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等一般性心理资本的结构[2],但也有不少研究者指出领导者作为企业中的特殊群体,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应该具有不同于一般心理资本的特殊要素。通过文献梳理,本研究对当前国外领导心理资本的结构要素研究进行了归纳(见表1)。可以发现,除一般性心理资本的要素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创造性、责任心、真实性、可信度、转换性及前瞻性等其他特殊要素。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内涵结构 Organ在1988年正式提出组织公民行为这一概念,认为它是“组织成员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在组织正式报酬体系未得到明显认可的,但在总体上有利于组织有效运转的个体行为的总和”。Piceolo和Colquitt[3]则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下属为了成就集体目的,放弃个人利益,变得愿意合作、投入工作,做出对组织价值与目标正面的贡献。归纳各学者的定义,可以发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几个共同点:(1)不属于工作职责范围所要求的行为;(2)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有影响,有助于提高组织效能;(3)是员工自愿作出的行为。国内外学者大都认同组织公民行为是一个多维度的变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Podsakoff的七维模型[4]。而Lepine[5]通过元分析发现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因此在实际的研究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的维度和结构,而不用将所有的维度都纳入考察。有的学者甚至不区分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而将其当作员工各种利他行为的综合潜变量。 三、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理论解释 (一)社会交换理论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出发,领导者与员工之间也存在某种交换关系。当高心理资本领导者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态度与行为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中“互惠”原则,员工也会倾向于表现出同样积极的利组织行为。此外,从组织公民行为的来源出发,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发展而来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也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具备良好心理资本的领导者所表现出的乐观、自信及责任等品性,又是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建立的重要条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原理,领导心理资本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 (二)变革型领导理论 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 Leadership)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的新型领导风格,这种超越传统领导角色的新的领导行为往往会激发员工做出超出期望的工作表现。与变革型领导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相同,具备良好心理资本的领导者同样也具有类似的乐观、进取甚至百折不挠的韧性,这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倾向于进行利组织行为的引导同样有效。也就是说,高心理资本的领导者同样也可以通过这些积极的外化行为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当然也包括组织公民行为。 (三)积极组织行为理论 积极组织行为学重点关注组织中正面、向上的心理资源和组织行为。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同样都来源于积极组织行为学,即它们的思想来源相同,其本质都关注积极态度与行为的导向。一方面领导心理资本关注建立以领导为核心的积极放射源,以广泛引导员工、团队甚至组织。而组织公民行为强调员工在组织积极氛围下形成积极性组织行为。从此角度分析,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同属积极组织行为的同心源,二者前因后果,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关联。 四、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实证探析 根据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原理,本文从直接作用、中介作用及调节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来对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进行分析。 (一)直接作用机制 直接作用机制认为,领导心理资本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是独立于其他变量的。例如Shamas等人[6]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心理资本的研究中提到,领导心理资本与真诚领导、变革型领导行为有正向联系,并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及积极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拥有高水平心理资本的领导会通过自身魅力感染其下属员工,使员工更愿意表现出超越基本期望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还发现,乐观的个体其组织忠诚度更高,更乐于帮助别人[2],具有乐观精神的领导者也更有可能在与员工的社会交换中通过互惠原则,来获得组织公民行为的回报。 (二)中介作用机制 中介作用机制认为,领导心理资本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需要通过一些其他中介变量,主要体现在组织、领导、员工及交互等四个层面。 1. 组织层面 (1)组织文化 Toor等人[7]提出,积极的心理资本可以创建强调团队合作和透明沟通的组织文化。一项针对职业经理人的心理资本干预研究也证实了对投资心理资本的回报不仅体现在财务绩效上,同时也作用于企业文化[8],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中,员工之间的交流密切具有随时帮助他人的心理倾向,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效率和组织公民行为。 (2)组织凝聚力 Chase等人[9]认为领导者是形成组织凝聚力的主观能动性因素,领导者的权威、素质以及积极的心理都能引导和激励下属员工。这种凝聚力的作用就在于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效率,使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达成负有责任感,因而积极展示出角色外行为。 2. 领导层面 (1)变革领导行为 Podsakoff[4]的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行为会巩固和内化员工的集体信念,从而激励员工表现出超越个人利益的组织公民行为。而领导者的这种行为是由其心理特质决定的。Hogan[10]指出“我是谁”会决定如何领导。心理资本则正是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我是谁”来获取竞争优势[3]。国外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领导的个性品质既会增强员工指向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也会促进员工指向个人的组织公民行为。而这种影响机制是通过变革型领导的中介作用而产生[11]的。 (2)诚信领导行为 许多学者将领导心理资本看作是诚信领导行为的一个前因变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个模型[1]。这种类型的领导在与下属的交流中能尊重下属员工的意见,展现出高度信息平衡处理能力,并能够使得其自身与下属的上下级关系在关系透明度和言行一致方面呈现较好的表现,因而对下属的工作投入度、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14]。 3. 员工层面 (1)员工的心理资本 Walumbwa等人[12]一项关于心理资本的跨层次分析表明,领导心理资本通过下级的心理资本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员工心理资本可能是领导心理资本作用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领导者将自身乐观、自信、充满希望和韧性的情绪作为榜样传递给员工,能够提高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使他们帮助其他员工、保护组织资源并超出要求范围地完成任务,即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2)工作满意度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会受其领导者积极行为的影响。例如,Friedrich[13]提出了几种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的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的认可、有效沟通、员工参与决策等。此外,领导者的榜样角色和共享价值观也会增强员工的满意感。而这些积极的领导行为都是高心理资本的领导的体现,会进一步作用到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上。Whitman等人[14]的实证研究表明,整合的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多种员工的工作绩效产出有相关,而组织公民行为是其中最重要的结果变量之一。 (3)组织支持感 相关研究表明,高心理资本的领导者是员工支持感的主要来源[15],同时,这种支持性的组织氛围也能够帮助员工感受到自己在组织中的价值,并产生正向的组织支持感,从而激发员工关心组织福利和帮助组织达成目标的心理,进而表现出自发的组织公民行为[16]。 (4)组织自尊 Nathan等人[17]将有效领导看作组织自尊的前因变量之一。高水平的心理资本也被视为有效领导的方式之一,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尊重、支持和鼓励来提升员工的组织自尊感。而具有高组织自尊的个体在工作中会倾向于正面的自我价值评估,因而容易产生积极的助组织心态[18],从而促进员工的利组织公民行为。 (5)组织信任 已有研究表明,员工对组织支持以及领导信任的感知在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工作表现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较高心理资本的人,会以诚相待,能够以更加诚恳、透明、立足于建立信任的方式来解释他们行动的根本原因,从而赢得他人信任[19]。由此可见,高心理资本的领导者更容易让员工对组织和领导产生信任感,满足员工对额外行为获得回报的预期,从而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 4. 交互层面 一些学者提出,在研究领导者的影响机制中应该还要关注领导者与下属的交互效应,即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表明,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结果变量之一就是组织公民行为,同时,这种良好的关系也会增强员工作出额外努力的动机[4]。而领导者则是与下属建立良好关系,促使员工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关键[20]。高心理资本的领导者更乐意与下属共享资源,支持下属,为二者的关系努力,从而提高双方关系的质量。而处于“圈内”的员工则会增强责任感,用自己的额外努力回报领导者。 (三) 调节作用机制 领导心理资本与其他中介变量之间还可能有交互作用。一些情境变量和个体特质会增强或者减弱心理资本的影响效应。 1. 组织变量 (1)服务氛围(Service Climate) 员工在服务氛围强的组织中更容易感受到领导者领导政策、措施方面的积极与乐观,从而更容易自愿做出某些符合组织服务氛围的行为。Dimitriades[21]在研究顾客导向的组织公民行为时提出,服务氛围在组织或领导情境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是复杂的,可能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Mediated Moderation)或者有调节的中介变量(Moderated Mediation)。而Wang[22]等人认为在浓厚的服务氛围中,员工会增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角色定义,因而领导关注或支持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作用也会增强。 (2)程序公平氛围 积极的领导行为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时会更加促进员工的组织公平行为。大量研究都显示,程序公平是员工感知组织公平的决定因素。而员工的感知公平会在组织承诺、主管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12]。 当员工相信组织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是公平的,在领导者提供了相应的诱因时,他们就更愿意做出一些额外的努力。 2. 个体变量 (1)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s) 核心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23]。研究认为它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职业倦怠、幸福感等存在一定相关。而Jia等人[19]根据权变理论提出,领导者的影响力对高水平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更大。其研究表明,下属的核心自我评价在领导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中起到调节作用。 (2)个人集体主义倾向(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Dimension)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主要是由于不同导向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上持不同的态度和观念。个人主义倾向的个体将个人目标置于集体目标之上,更关心个人成就;而持集体主义的人则把自己看作集体的一部分,注重集体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这种个体的文化差异在领导者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24]。 (3)OCB角色认同(OCB Role Definitions) 同一性理论认为,当个体认为自己扮演一种亲社会角色时,他们就会贡献出更多时间和资源来参与行动。当员工明确领导者对自己有组织公民的期望,同时员工也将组织公民行为看作自己角色内的行为时,会更倾向于投入组织公民行为[25]。也就是说,在员工高水平OCB角色认同条件下,领导者的积极引导能够有效预测这种行为的发生。 (4)互惠原则接受(Employees’ Acceptance of the Norm of Reciprocity) 领导者的积极心理和行为是可能促使员工表现组织公民行为的一种诱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员工对这些诱因都有相同的回应。Jacqueline[26]的研究就提出员工的个体差异会导致他们对互惠原则的接受程度不同,进而会增强或减弱领导提供的诱因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作用。 五、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综合模型构建 研究表明,领导者心理资本以一般心理资本作为基础,同时也具有区别于一般心理资本的结构要素。据此,本研究将特殊性要素纳入到领导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的实证框架中,综合考察一般性要素与特殊性要素在同一模型框架中的不同作用效应。 其次,本研究提出的综合模型将中介变量划分为三个作用层次。首先是组织层面的组织文化和凝聚力对领导层面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及诚信领导行为具有影响作用,而领导层面既对交互层变量即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产生影响。另外,本研究模型将领导行为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纳入同一纵向层级,是结合领导权变思路的理念,即领导的有效性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而其中与下属成员的关系尤为重要。 再次,在变革型领导与真诚型领导行为的感召下,员工层面各个变量,如心理资本、工作满意度、组织自尊、支持及信任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样,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也是以上员工行为的重要前因变量。因此,本研究模型将领导行为与高质量的交换关系作为员工积极行为的预测变量,前者对于后者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最后,在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员工的正面态度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员工倾向于先对组织、工作特征或领导者进行评价,形成了组织支持感以及组织信任等积极态度后,才可能表现出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倾向。因此,由员工的积极态度到员工的积极行为是本研究模型框架的最后一个层次,体现出了个体行为改变理论的推理层次。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遵从由领导核心心理要素到组织变量,领导层面、交互层面,个体态度再到个体行为的作用逻辑,建构了领导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整体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六、管理启示与研究展望 (一)管理启示 在当今行业环境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考虑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促进员工契约关系之外的行为,其中领导者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因素。 领导心理资本通过影响领导行为、领导成员关系作用到员工态度,从而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路径表明,由积极的领导者心理资本表现出的外显领导行为能促进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和支持,激发自身的心理能量,从而为组织做出额外的贡献。因此,组织的管理者要着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发挥引领作用。 而对组织来说,提高人力资源的收益率除了员工知识技能的开发外,还应重视心理资本的独特作用。心理资本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而心理资本的可开发性和可干预性又为企业利用心理资本获取效益提供了可行路径。因此,在组织的管理实践中,应该发展有关心理资本的培训内容,营造适宜积极心理资本生长的气氛从而争取员工的更多自愿合作行为。 (二)研究展望 关于领导者如何通过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今后的研究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入。 1.领导者的心理资本的结构维度与员工的心理资本应有所不同,而现有的实证研究并没有体现这一点。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有必要对二者在概念层次和结构维度上进行更进一步的严格区分,以丰富对领导心理资本理论体系的探索研究。 2.本研究建立了领导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的综合模型,但是本研究所提出的中介或调节变量是否可以充分体现二者的关系;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重要影响变量需要纳入与探讨都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厘清。 3.本研究对领导心理资本和组织公民行为二者关系的阐述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未来需要有足够的实证研究与数据去验证这种作用机制。同时还可以发展多特质-多方法的研究,以便对研究模型加以完善。 4.本文的理论推测多依据欧美文化背景的研究提出,这种研究设想在其他文化下是否能够适用还不得而知。加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以便确定领导心理资本及其作用模型的适用范围,方能为领导心理资本理论在中国本土环境背景下的认识和应用提供分析和指导。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调查与研究 摘要: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行为和心理影响着人生价值观。本文以大学生消费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探讨大学生消费问题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消费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经济活动,对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研究是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反映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其消费具有自身的特点。大学生不但是当前的消费主体之一,也是中国未来的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其消费方式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消费方式。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现状 (一)消费来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70.9%消费来源是父母供给,有6.4%的消费来源于其他亲友的资助,他们属于青年阶段,身体、思想各方面都逐步成熟,已具备一定劳动能力,但大学期间首要任务是学习,没有时间和能力赚取一定的生活费,消费基本属于依赖性消费。 (二)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是反映生活资料消费数量的标志,大学生消费属于依赖性消费,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一是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来源地经济发展对消费水平影响较大,月消费由于家庭所在地不同差距较大。消费最低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消费总额比全部样本的平均水平低52.5元。二是消费水平的性别差异。性别身份是自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伙食消费、衣着消费和交际消费方面差距较明显,这与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紧密联系,但是在学习消费方面差距并不明显,分别为6.42%和7.71%。这与社会对他们提出同样的学习要求有关。三是消费水平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离社会越近,受学校所在城市消费的影响越大,消费支出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其学习消费和通讯等支出增加幅度较大,伙食消费增加幅度不大。 (三)消费结构状况 大学生消费70.5%是基本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较高,学习消费占总消费额的6.7%,比重不大,有待加强,交际、娱乐消费占的22.8%,比例偏高,应适度降低。 (四)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对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有近1/2的学生持赞成态度,1/4的人不赞成,对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有1/2以上的学生持赞成态度,近20%的人不赞成,1/2以上的学生不赞成高消费。 二、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学校园生活更趋多样化,追求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消费支出总额中,文体娱乐或旅游、零食等享乐品,以及上网、通讯等消费支出额相对比例较大,用于购买书报、学习用品等消费支出比例相对小,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 (二)消费行为及消费心里的非理性化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比较发现,只有11.9%一直坚持记账,43.5%从不记账。说明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具有合理的消费习惯。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比较合理的消费观念,但实际的消费行为中却缺乏合理性。 (三)享受和交往消费较高 通过图1对三种消费比较,月均用在学习方面的费用50元以下的占59.5%,与此同时,交往方面的费用50元以下的是30.5%,50—100元的占到了52.3%。在享受方面的消费平均每月低于50元的仅有28.6%,大多数都超过50元,并且有2.6%的超过了300元以上。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影响着他们的消费心理。随着身体的发育,抽象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个性基本形成,有一定的社会能力,能自主地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 其次是市场化的影响。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需要也开始异质化和复杂化。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所以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欲望和需求,体现了的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成熟易受诱惑的消费心理。 第三是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随着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调查来看,现代的大学生近90%的认同即时享乐的观点,这种消费价值观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 第四,是参考群体的诱导。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攀比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价值,具有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也体现了消费行为的多元化。 四、构建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建议 (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教育研究中,应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研究他们消费心理与行为中的问题,把握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使他们做到科学理性消费,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符合社会要求,又有助于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基本没有收入来源,是纯粹的消费者,所以需要对消费合理规划,协调好学习消费、生活消费、享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拥有系统科学的消费结构,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具有价值判断能力,进行有计划、合理的消费,不盲目攀比、跟随,有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质,它反映人在社会的生存能力。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财商,形成自己的理财观,用理智支配消费,懂得运用经济学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原理,注意投资的效益,将投资用于学习和提高技能等方面,以取得效益的最大化。 (四)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理消费习惯 家庭作为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社会地位等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十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提高学习质量,甚至通过金钱刺激来提高学习兴趣。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有计划地控制生活费,引导合理开支。父母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进行合理消费的重要方面。 (五)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校园良好的周边环境,也是形成良好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据调查,许多高校之所以形成不良的奢侈攀比之风,混乱的校园周边环境难辞其咎。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健康的消费环境刻不容缓。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其消费行为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非理性化和炫耀性消费的误区。这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给家庭和学校管理带来重要的影响,针对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因素,从市场化、价值观、消费的参考群体以及社会化的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诠释。并给出一些合理的、正确的建议,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构建合理的消费意识。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饭店员工心理所有权与跨界行为关系研究 [摘要]一线服务员工因处于组织的边界位置而表现出服务提供、外部代表和内部影响3类跨边界行为,这些行为能够显著提高组织绩效。心理所有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以往的研究证实组织心理所有权与员工角色外行为存在积极的关系。然而,跨边界行为不仅包括角色外行为,而且包括角色内行为,并且非常适合于服务组织背景,因此,研究员工组织心理所有权对跨边界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旅游饭店企业一线服务员工的研究发现,组织心理所有权对外部代表行为和内部影响行为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组织心理所有权对服务提供行为有间接影响。这一结论提醒旅游饭店业要培育和提高一线服务员工的组织心理所有权,促使其表现出跨边界行为进而提高组织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饭店;服务营销近视;一线服务员工;组织心理所有权;跨边界行为 1 引言 长期以来,营销理论及实践都强调外部顾客的重要性,强调吸引并保留外部顾客来获取利润,很少有研究关注一线服务员工的情感反应。回顾企业营销哲学的变迁,企业过分关注产品会导致“营销近视”,因而要践行营销观念。然而,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那种一味强调外部顾客需要的理论同样受到了挑战。古姆松(Gummesson)将强调顾客需要而忽视员工在顾客服务过程中的重要性的现象称为“服务营销近视”,并指出从“营销近视”到“服务营销近视”在本质上没有任何进步。在这种背景下,西方营销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组织内部,产生了如内部营销、服务品牌内化等一系列新理论。 虽然一线服务员工行为的重要性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对一线服务员工行为的划分并不全面,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是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而组织公民行为仅仅是员工内部导向的角色外行为。作为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线服务员工跨越了组织边界,他们能够与组织外部人员和内部非一线员工互动,因而有必要从更全面的视角对一线服务员工的行为进行界定。跨边界行为尤其适合于服务企业一线服务员工,原因在于跨边界行为不仅包括了角色内行为和角色外行为,而且包含了顾客导向和员工导向两种视角。其次,现有的研究对一线服务员工跨边界行为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多,仅局限在员工角色压力和感知组织公平。心理所有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它能够让员工对组织产生一种拥有感。以往的研究证实,员工组织心理所有权能够显著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研究过组织心理所有权对一线服务员工跨边界行为的影响。再次,关于内部营销、内部品牌建设的研究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实证检验这些模型的研究还不是太多。 鉴于此,本文从一线服务员工跨边界行为的角度,对高服务接触型旅游饭店企业的一线服务员工进行调研,探讨他们的组织心理所有权对跨边界行为的影响效果及机制,希望能为旅游饭店业乃至旅游企业和整个服务行业的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一线服务员工提供借鉴。 2 文献回顾 2.1 组织心理所有权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公司给予员工各种形式的所有权,并认为员工拥有所有权会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自我管理意识,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及组织承诺,进而提高工作绩效。然而,也有学者发现,员工拥有所有权与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和组织绩效并不具有相关性。基于这一矛盾结论,皮尔斯等人(Pierce,et al.)提出了心理所有权的概念,他们认为,正式的或法定的所有权并不直接对员工及组织绩效产生影响,而是间接通过心理所有权起作用。 弗比(Furby)指出,心理层面上的所有权是一种占有感,即感觉到某个实体或思想好像是“我的”或“我们的”一样。心理所有权使得人们将占有物视为自我的延伸,因而能够影响人类的态度、动机和行为。皮尔斯等人将心理所有权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感觉到目标物(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或目标物的一部分好像是他的一样。组织心理所有权(psychological ownership for theorganization)是心理所有权思想在管理学领域的拓展与应用,作为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预测工具之一,组织心理所有权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皮尔斯等人认为,心理所有权产生的根源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类的3种基本需要,分别为家(hone)、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及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第一种需要是有归属感的基本需要,对可象征“家”的物体的占有可以为个体提供空间感,进而为个体提供舒适、愉悦和安全的环境。自我效能感是在某个具体领域里有行为能力的人的需要,个体通过感觉他们可以控制占有物或促成事件发生而获得效能感,占有物可以帮助个体实现控制和影响有形及无形事件的情感。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我有清晰认识的需要,占有物和“我的”感觉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 上述3种需要是心理所有权产生的根源,但是,心理所有权的出现还必须借助某些路径,主要包括控制目标物、亲密了解和个人投入。心理所有权的根源有助于理解心理所有权存在的原因,而路径则提供了心理所有权是如何形成洞察力的。首先,对某物的控制最终会产生对该物体的拥有感,个体对某物的控制越强,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越认为该物体是自我的一部分。其次,所有权的核心是个体与某物的联系,个体会因与某物的联系及对该物体熟悉而感觉到该物体是自己的。随着关于某物体信息的增加,个体对该物体的了解会加深,个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也会加深,从而拥有感就会越强。最后,个体将其精力、时间、努力和注意力等投入某物体中会使自我与该物成为一体,进而形成对该物的所有权感。在组织情形下,组织向其员工提供了众多机会以便让他们将自我投入不同的方面,个体投入得越多,感受到的组织心理所有权就越强烈。 将组织心理所有权与其他工作相关的态度进行区分有助于避免概念泛滥,这些概念的关注点或所回答的问题是不同的。组织心理所有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在多大程度上感觉这个组织是我的”,组织承诺回答的是“我为什么要保持组织成员身份,是因为我想、我需要还是我应该”,工作满意回答的是“我对我的工作的评价判断如何”。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摘要】目的:对肥胖的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某2所小学,在1012名儿童中选取肥胖儿童100名,将100名肥胖儿童为观察组,选100名正常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其做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肥胖的男童情绪比较急躁、易怒;肥胖的女童抑郁、自卑。结论:肥胖对于儿童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肥胖;心理行为;影响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儿童肥胖症 发病率呈明显 升高趋势。儿童肥胖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潜在危害已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本地区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寻求干预对策,提高儿童家长对儿童肥胖危害的认识,我们选取了本地区某2所小学,在1012名儿童中选取肥胖儿童100名,对其做检查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某2所小学,在1012名儿童中选取肥胖儿童100名,年龄在6-12岁,平均年龄在9岁,将100名肥胖儿童为观察组,选100名正常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按照1对1的形式,要求性别、年龄、身高等接近。所以两组在年龄、性别、身高等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首先我们使用的是WHO推荐的一种标准,名为NCHS标准,超过标准的20%-29%是轻度的肥胖,超过标准的30%-49%是中度肥胖,超过标准的50%以上均属于重度肥胖。 1.3方法:首先使用的是Achenbach的儿童行为量表,表内共113项,按照忻仁娥等制定的中国常模[1],来进行检查,由儿童的父母来进行填写,检查出行为有问题的儿童。然后编写儿童的基本调查表,写上基本的情况、家庭的情况、教育的方式、还有心理行为等45项。最后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4观察指标:主要是观察肥胖儿童的心理行为,造成这种行为的因素以及解决的对策,然后进行分析研究。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都是经过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的处理,数据经过核实确实无误,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所有的计数数据然后使用χ2进行检验,并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男女童肥胖程度及所占比例:本研究对100例肥胖儿童按照标准进行诊断之后,将得到的肥胖程度进行分析,发现肥胖儿童多数为男童,轻度的肥胖男童就占60%之多,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表1男女童肥胖程度的记录以及比例程度分析 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总计人数男童36(60%)15(25%)9(15%)60人女童22(55%)16(40%)2(5%)40人2.2观察组与对照组行为问题发生频率比较:因为每名儿童都可以出现一种或者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行为问题,通过对观察组(肥胖儿童)和对照组(正常儿童)的儿童进行行为比较,以问题的发生频率来统计,观察组的问题发生频率比对照组高很多,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表2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频率对比 组别社交困难抑郁症幼稚暴力倾向违纪多动症强迫症观察组(男)3人1人2人17人15人15人7人对照组(男)1人1人1人3人5人9人2人观察组(女)11人11人9人7人7人5人1人对照组(女)7人1人3人5人3人1人2人2.3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理行为影响因素的比较:通过对观察组(肥胖儿童)和对照组(正常儿童)在日常行为上的心理问题比较分析,发现肥胖儿童在穿衣、自卑感、人际交往、户外活动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率均较正常儿童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表3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的比较 穿衣自卑感人际交往户外运动自卑不自卑强不强喜欢不喜欢喜欢不喜欢观察组62(62%)38(38%)76(76%)24(24%)33(33%)67(67%)14(14%)86(86%)对照组32(32%)68(68%)23(23%)77(77%)55(55%)45(45%)73(73%)27(27%)3.讨论 3.1男女童肥胖程度、比例分布特点。肥胖症是因热量代谢障碍,摄入热量超过消耗热量,引起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所致,肥胖症按程度一般分为轻、中、重三度。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肥胖的男童比女童多,主要以轻度肥胖为主,重度肥胖较少,这个结果和国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 3.2儿童肥胖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儿童肥胖症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潜在危害,而且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情感发育产生严重损害。研究发现,肥胖儿童其个性趋于内向、不稳定、及社交回避现象增多,社会适应能力降低[3]。本次调查也显示,肥胖男童在暴力倾向、违纪、多动症、强迫症等方面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肥胖女童在社交困难、抑郁症、幼稚等方面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且肥胖儿童在穿衣、自卑感、人际交往、户外活动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率均较正常儿童高,肥胖的儿童会因为性别、年龄、肥胖的程度不同,在行为上也会有不同的不良现象,这表明肥胖的男童情绪较急躁且易怒;肥胖的女童较抑郁且自卑。所以对肥胖儿童的治疗不仅要控制体重过快增长,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3.3针对肥胖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对策。儿童肥胖的治疗原则应遵循儿童具有生长发育的特点,任何干预措施都不应妨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应从行为矫正、饮食调整、运动和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综合治疗,如纠正不良饮食行为,坚持运动,减少静坐,家长多与肥胖儿童交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感,使其体重逐步回归正常范围,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医学院校女大学生择业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毕业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择业行为,为提高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择业指导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择业心理行为调查表,采取随机抽样 的方式,对375名不同专业的毕业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毕业女大学 生群体SCL-90中总均分,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分明 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 女大学生;择业行为;心理健康;SCL-90 近年来,在当今社会医院体制转型、医患矛盾增多的状况下,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相 应级别的医疗机构所需人才日趋饱和,医学院校毕业生所面临的择业心理压力显得尤为突出 。而女大学生作为医学院校毕业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业难的问题一直以来更是客观存 在的普遍现象。如何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她们的心 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适能力,加强毕业就业择业指导,从而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已成为医学 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部分医学院校毕业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 择业行为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其群体的特殊性作了统计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医学院2007届在校毕业女大学生发放问 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其中四年制本科生122人,五年制本科生253人,最大年龄27 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25岁;生源地农村学生252名,城市学生123名;涉及到临床系 、影像系、药学系、护理系和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来自全国14个省区。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目前国内外广泛运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毕业生 择业行为调查表。SCL-90共有90个项目,分为9组症状群,有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 人际敏感(F3)、抑郁(F4)、焦虑(F5)、敌意(F6)、恐怖(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共 9个症状因子。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级评分,之后将得分归纳为总均分及9个因子分作 为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指标。自编毕业生择业行为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学制、生源地、所 学专业、自信心程度、人际关系、毕业择业态度、毕业择业行为等。采取群体施测方式,让 被试阅读完指导语后,独立作答并当场收回问卷。然后把全部资料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 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反映女大学生具体的择业行为与SCL-90的9个因子进行相 关分析,从其相关的显著性水平对女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作出判定。 2 结 果 2.1 心理健康情况的一般描述 量表SCL-90测试结果,总分最高分305分,最低分96分,总 平均183.62±22.63分。 从表1可见,毕业女大学生SCL-90除强迫、抑郁、敌对和偏执外,其它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 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并且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总均分3项分值最高,且在统计学上具有非 常显著性差异(P 由不同学制的女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见表2)可以看出,四年制女生与五年制女 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差异不是很大,但比较而言,四年制女生强迫、焦虑、恐惧 等因子及总均分均高于五年制女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 2.2 女大学生毕业择业行为的一般性描述 毕业择业行为的选择也是衡量女大学生社会适 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行为类别五年制女生四年制女生1.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并积极参加外地举办的人才招聘会5320.93629.52.只与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接触及参加学校举办的供需见面会3614.21614.33.一切工作事宜皆由父母及亲朋负责,自己毫不参与218.376.34.积极备战考研而且早有考研打算11344.74338.45.被动考研,原因是自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差228.71210.76.既不联系单位也不考研,只是消极等待83.287.1从表3的统计结果来看,女大学生的毕业择业行为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近三分之 一的学生在择业行为上明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明显缺乏自信心和适应 社会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敏感、紧张、怯懦、消极、逃避,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人生定位 。而四年制和五年制女生之间的择业行为差异并不明显。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生源大多来 自全国14省区的偏远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和一些地域性固有的思维观念对她们的心理和择业 行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3 女大学生择业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判定 见表4。 表4中的数据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择业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 病性等方面呈负相关,且具有显著性(P0.05)。这说明,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 度上的确影响到其择业行为,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方面,这同我 们在教学与咨询中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 3 讨 论 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学生相比有一定的独特性。SCL-90研究 结果显示,医学院校毕业女大学生有多项因子得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且差异非常显著。这 表明,医学院校毕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低于普通人群。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之一,仍有一部分同学在毕业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也正是影响女大学生求职择业的重 要因素。可见,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应用统计软件对女大学生择业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存在一 定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女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对其求职择业会产生重要影响。当然这种 影响并不是唯一的,因为影响女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因素还有很多方面,如个性特点、学业水 平、理想抱负、家庭生活条件、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因素。遗憾的是国内没有相关的 研究数据,无法进行比较。 我国目前医学生就业市场不景气,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困扰非常普遍。尤其是女大学生与男 大学生相比,在成才与发展的道路上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这一切无不为她们带来巨大的 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高年级女大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许多调查表明, 女大学生在智力 上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在心理素质上的某些不足却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综上所述,作为医学院校和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家 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医学院校主管部门应了解在校女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状况,充分 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功能,调动女大学生成才的积极性,帮助女大学生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 障碍,从而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鼓励她们勇敢地面对自我,面对世界;学校应该为她们提 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减轻他们的心理 压力,积极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建立女生心 理健康档案,并加强动态管理;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及时帮助她 们摆脱影响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同时,还要加强女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树 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她们开展生涯规划,加强职业就业指导,从而增强和提高她们的学识 、胆识和自信及适应社会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医学院校才能培养大批高素质、 有才华、有发展前途的女大学生,以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使女性在医学领域里更充 分地发挥作用,从而推动祖国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心理所有权\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三家外企中收集到150份有效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来验证外企员工这一特殊群体中心理所有权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是:外企员工心理所有权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组织信任及其各个维度(企业信任、领导信任、同事信任)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心理所有权;组织公民行为;组织信任;关系 1991年Pierce等人提出“心理所有权”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心理所有权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感觉某个目标物(自然属性可以是物质或非物质的)或目标物的一部分是自己的。指出员工的正式所有权是通过心理所有权来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而组织公民行为正是心理所有权的结果变量之一。个体的行为归根到底是由其心理决定的。个体的心理,或者说心理定势在无意识中影响了个体的行为、态度。所以,考察心理所有权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对于研究组织公民行为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本论文以外企中的中国员工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中国员工在外企中所产生的工作心理、工作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考察中国员工在外企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是否也存在心理所有权,员工的心理所有权是否与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正相关,并且引入了组织信任这一中介变量,研究组织信任是否在两者的相关关系中存在影响作用。 一、文献回顾 1.心理所有权 在Pierce等(1991)提出心理所有权的概念后,2001年又对此概念进行了完善。首先,心理所有权是在充满了“我”、“我的”或者“我们的”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其次,心理所有权代表了个人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所有者感到自己和物体之间有一种紧密的联系,而且该物体好像成了“自我的延伸”(Belk,1988;Dittar,1992)。第三,心理所有权的状态很复杂,它包括了情感的和认知的因素。所有权本身的产生就是令人愉悦的(Beggan,1992;Furby,1978a;Nuttin,1987;Poieous,1976),也给人一种效率和能力的感觉(White,1959)。 2.组织信任 组织信任是描述组织中的一种氛围,员工对于组织环境是否安全、友善的一种主观评价(Dirks和Ferrin,2001)。 Nyhan和Marlowe(1977)的研究认为组织信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组织内部的人际信任,是组织内各员工通过人际互动,获得了彼此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建立起来相互信任的认知和体验,Mayer(1995)将此定义为关系信任或人际信任;另一个方面是组织成员对于组织整体的信任关系,即系统信任,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一种整体J陛的信任知觉,它是基于组织成员对于管理层的决策和行动以及组织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整体印象,而形成的对组织整体的信赖体验。Mc Cauley和Kuhnert(1992)认为组织信任可以分为水平信任和垂直信任,水平信任是指同事之间的信任关系,垂直信任指员工个人同主管、高层管理者以及整个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中国台湾学者林钲琴(1996)认为组织信任可以分为同事信任、上司信任和组织信任。[31Costigan,Ifler和Berman(1998)参照McCauley和Kunbert对信任的分类,将信任分为关系信任(dyadic trusf)与系统信任(institutional trust),认为组织信任的范畴包括组织制度、高层管理者、监督者与同事。 3.组织公民行为 1938年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Barnard指出:对整个组织系统而言,组织中每一个体的合作意愿是不可或缺的。IBamard提到了“想要合作的意愿”,指出组织的成功必须依赖成员间的合作,个人自愿与他人合作、为组织作贡献。这对正式结构而言,是一个关键因素,否则正式结构就成了一个空壳。可以说,“想要合作的意愿”(willingness to cooperate)是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一个雏形。Katz(1964)在《组织行为的动机基础》中提到了组织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工作行为: (1)员工必须参与并留任在组织中(维持行为); (2)员工的行为必须符合组织的特定角色要求(角色内行为);(3)员工在获得超越角色要求的组织目标时,必须具有创新及自发性行为(角色外行为)。Katz认为,一个组织仅仅依靠角色内规定的行为是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的组织。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Bateman和Organ,(1983)将第三种行为称为“公民行为” (citizenship Behavior)的概念,他们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和姿态,是组织内员工表现出的与工作有关的自主行为。随后,Smith,Organ和Near(1983)将公民行为进一步延伸为组织公民行为。 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个体特征、任务特征、组织特征和领导行为。 二、研究框架和假设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验证在外企员工中,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并要证明组织信任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在本研究中,心理所有权是自变量,组织公民行为是因变量,组织信任是中介变量。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拟定研究框图如图1所示。 国内对组织公民行为维度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台湾地区的,尽管台湾学者许道然的六维度结构是对公共部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是考虑到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因此还是采用樊景立基于大陆背景所做出的十一维结构。可以看出来,这十一个维度可以分为自我、群体、组织、社会四个层面。自我层面是指可以通过个人意志力自主完成的组织公民行为,包括积极主动、自我学习、保持工作场所干净等三个维度;群体层面指需要与同事互动的组织公民行为,包括帮助同事、人际和谐等两个维度;组织层面指必须与组织的某些属性(如公司资源、工作流程、技术等)有关的行为,它们指向组织整体,包括发表言论、保护和节约组织资源等两个维度;社会层面指超越组织边界与组织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包括提升组织形象、公益活动参与、服从社会规范等三个维度。 因此,依据组织公民行为是心理所有权的重要结果变量之一,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组织员工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目前所查找到的文献中,并没有发现对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成正相关关系。 Konovsky和Paugh(1994)以医院的员工为研究对象,得出下属对上级的信任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显 著的影响。Podsakoff等(1990),Robinson和Morrison(1995)研究发现信任是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变量,指出信任是组织成员致力于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影响变量。尤其,当组织成员对于组织或管理者充分信任时,除了做好角色内行为,也可能肩负一些额外的工作或责任(Yukl,1989)。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为了验证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中,组织信任是否存在一个中介作用,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组织信任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 三、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的,问卷包括四个部分:个人资料、组织信任、组织公民行为、心理所有权。问卷是在参考国内外有关量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删减或改编形成的。问卷采用利克特(Likert)5级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比较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位级别、在当前公司的服务年限。 第二部分是组织信任的测量量表。企业信任的问卷选择Cook和Wall(1980)的问卷,此间卷最早是用来测量组织成员对于组织制度的信任,后来曾经被修改而进行了广泛的使用和检验,得到了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证据(Brockner,Seigel,Daly,Tyler和Martin,1997;Costigan et al,1998)。问卷原本有7个项目,经过预试,删除区分度不高的两个项目,剩下5个题目。 领导信任和同事信任选择的测量工具是Mayer和Davis(1999)的问卷。此份问卷是在信任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问卷(Costigan,liter和Berman,1998;EHen M,Whitener,1997),建立在大量的实证基础之上。问卷原本包含12个项目,经过预试,删掉一些区分度不高的项目,得到领导信任部分6项问题,同事信任部分7项问题。 第三部分是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量表。量表选择Farh等(2001)的问卷,原量表有33个项目,本研究中删除12项可以被其他题目取代的项目,剩余21个项目,其中个人层面组织公民行为有6个项目,群体层面组织公民行为有6个项目,组织层面组织公民行为有5个项目,社会层面组织公民行为有4个项目。 第四部分是心理所有权的测量量表。量表采用了Van Dyne和Pierce(2004)研究中的心理所有权测量项目,包含7个项目。 四、问卷发放和数据分析方法 本问卷在北京地区三家知名外资企业进行发放,总共发放问卷180份,除去填写不完整、乱填等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 本研究在问卷回收后,首先对问卷进行检查和整理,将问卷填答不全或大部分题目均选择同一选项者剔除后,再将问卷进行编码,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涉及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项目分析、因子分析、信度检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五、结果分析 1.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抽样样本的心理所有权、组织公民行为、组织信任等变量以及各变量的各个维度分别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1)心理所有权 由表1可以看出来,心理所有权的平均值约为3.49,高于中间值3,说明总体上来说,在被调查的外企中,员工对组织具有一定的心理所有权。该变量的标准差比较大,说明被试者在心理所有权的感知上存在比较大的区别,这一点也可以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显示出来。 (2)组织公民行为 总体来说,外企员工在组织公民行为这一变量上具有较高的感知,达到了3.93,其中,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平均值都比较高,均达到4.0以上,说明在被调查的外企中,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和睦,乐于帮助同事,工作意愿较强。但是在社会层面上的标准差比较大,说明外企员工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员工乐于社会慈善活动,有的员工却不太热衷。 (3)组织信任 组织信任的平均值达到了3.80,高于中间值3,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同事信任,约为3,8971,说明了在被调查的外企中,员工之间比较团结,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良好。其次为领导信任,得分为3.7467,最后是企业信任,得分为3.7027。同时,企业信任的标准差大于其他两个维度,说明外企员工对于企业的信任知觉区别比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企业作为无特定的信任对象,不如人际信任(领导信任和同事信任)直接,因此导致员工对企业信任的认知波动幅度较大。 2.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1、2、3,本部分将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分别研究心理所有权、组织公民行为、组织信任这三个研究变量两两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 (1)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由于版面空间限制,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各个维度自我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分别简写为OCB、OCB_I、OCB_G、OCB O、OCB_S,下同)。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相对于各个维度,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总体的相关度最高,达到了0.731(P 上述结论验证了假设1,即“组织员工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2)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的相关性分析 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的相关关系如表3所示(由于版面限制,组织信任及其各个维度企业信任、领导信任、同事信任,分别简写为OT、OT E、OT_L、OT_C,下同)。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及其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相对于各个维度,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总体的相关度最高,达到了0.628(P 上述结论验证了假设2,即“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成正相关关系”。 (3)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关系如表4所示。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个变量的总体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679(P 同时还可以看出来,两个变量的各个维度之间也有很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组织信任与组织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最高,达到了0.596(P 3.组织信任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采用Baron和Kenny(1986)提出的三步中介回归分析法(Three Steps Mediated RegressionMethods)来分析上述变量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他们的观点,中介变量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自变量的变异可以显著地解释中介变量的变异(关系a);(2)中介变量的变异可以显著的解释因变量的变异(关系b);(3)当控制中介变量后,原来显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关系c)变得不显著或显著性降低。如果第3条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再显著,那么这个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起到完全的中介作用;如果第3条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与第2条中相比有所减小,但仍处于显著的水平,那么中介变量是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 根据这个原理,本研究的分析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验证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第二步,验证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第三步,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第四步,将中介变量加入到第三步的回归模型中去,验证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此种方法来验证假设4,分别确定组织信任总体、企业信任、领导信任、同事信任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1)组织信任总体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要验证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即心理所有权(表格中简写为PO)与组织信任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统计结果显示,标准回归系数为0.564(T=8.318,P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第二步和第三步中的回归系数都达到了小于0.001的水平,因此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也成立。第四步中,把组织信任加入到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回归模型中,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总体及其各个维度的回归模型仍然成立,但是回归系数与第三步相比都有所减小,可见,组织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2)企业信任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要验证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即心理所有权与企业信任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统计结果显示,标准回归系数为0.539(T=7.791,P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第二步和第三步中的回归系数都达到了小于0.001的水平,因此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也成立。第四步中,把企业信任加入到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回归模型中,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总体及其各个维度的回归模型仍然成立,但是回归系数与第三步相比都有小幅减小,可见,企业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3)领导信任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要验证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即心理所有权与领导信任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统计结果显示,标准回归系数为0.564 (T=8.318,P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领导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4)同事信任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要验证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即心理所有权与同事信任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统计结果(略)显示,同事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六、结论 通过对150份有效样本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组织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相关度最高;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及其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组织信任总体的相关度最高;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与领导信任的相关度最高。 2.组织信任总体及其各个维度在心理所有权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都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企业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领导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同事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业会计政策与信息质量管理 摘要:会计政策的选择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从而对公司的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又是一个博弈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工业部门因会计政策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反应。然而,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加强信息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的顺利发展造成阻碍。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提升信息质量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工业会计政策;信息质量管理;意义;方法;途径 一、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意义 1.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整个会计程序政策选择的恰当与否,并直接影响着工业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水平,从而对工业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营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外部信息使用者在对企业进行决策分析时,首先会对其会计政策进行密切的关注。主要原因是,不同工业企业的财务报告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即使对相同的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而言,不同的人都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其结果往往也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分析之前,会对该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详细的分析,尤其当该企业的会计政策发生变更时,外部信息使用者会对变更的原因以及累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密切的关注。在对工业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详细的了解之后,有助于对企业财务报表内容的实质进行充分的把握,从而将企业会计政策在不同时期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剔除,以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正确的决策。 3.对于工业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而言,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体现各方利益的有效手段,工业企业内部管理者需要借此来确立不同的经营目标与发展思想。例如,当工业企业所采取的政策相对比较保守时,常常会通过会计政策的谨慎选择来使企业得以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以有效避免经济风险的发生。同时,工业企业会通过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来显示自身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对经营业绩与发展潜力进行充分的体现。 二、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对于会计政策的正确选择通常是在既定的可选范围内,根据提前制定好的主题经营目标,对会计政策从原则、方法以及程序进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对会计政策进行确定的过程。工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贯穿于从会计确认到记录、报告等环节的整个过程。工业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企业应提前对该政策所可能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与分析。同时,工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效益与投资决策行为,进而会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施加一定的影响。因此,工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应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进行密切的关注,以最终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施工企业会计管理的特点分析 与其他企业的会计管理相比,工业企业会计管理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账目设置、账簿建立等多个会计管理环节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详细来讲,会计管理的多样化,工业产品形态、功能以及一些侧重点都会发生转变。因此在资金管理方面,内容会更加的复杂与广泛。同时工业企业的会计管理周期跨度较长,因此在涉及资金、资产的管理中,内容会更为广泛多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业企业生产产品场所的指定性,其企业会计管理具有生产支出周期长、会计核算复杂的特点。 四、加强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1.完善企业内部监管制度,重视会计核算管理工作 在实际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各种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计量与确认,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反应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应制定严格的规范制度来让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进行工作的开展,以确保核算任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制度应对财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避免随意调节营业收入或不按时间规定转接成本等问题的发生。在此过程中,还应建立并健全会计责任制度以及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确保工业企业各个生产项目高效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应根据业务流程和各部门职责的不同,对机构部门进行精简,并促进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以从根本上做好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内控体系,加强会计委派制的实施 该制度是指工业企业的主管部门统一派遣会计人员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它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会计人员体系改革的新趋势。为使这一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应在确保工业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信息管理质量等进行合理的协调管理,并组建科学合理、针对性较强的组织机构对以上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3.增强工业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制度 在实际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执行制度在坚持特定管理原则的同时,还应确保其具有促进企业发展的特性。在增加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力度的同时,还要对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及时的合理化解决。为此,首先应打造一支态度客观公正、职业操守较强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并加强该队伍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于工业企业的定期会计报表应有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审计完成,以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相关财务部门应加强对于工业企业财政监管的重视,以财政、审计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来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性监督检查。最后,相关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应顺应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能力与监管手段进行不断的完善,使会计信息管理质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工业会计论文:关于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研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会计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企业会计发展的需要,新的会计标准弥补了原有会计标准的不足。本文首先对工业企业会计的现状进行了浅析,然后对于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进行探讨,旨在与广大同行朋友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创新工业会计工作方法,提高工业会计工作水平,促进我国工业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工业会计 近年来,我国现代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企业是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但是,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相比而言,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工业企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工业企业会计不断深化自身的改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会计标准应运而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会计标准出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研讨问题。 一、工业企业会计的现状分析 作为工业企业而言,应该在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地最大化的同时,达到对损耗低、质量优、效益高的相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资金运转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管理,不断健全价值管理体系,进行合理地机构设置规划,根据任职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工,确保职责分工明确化、清晰化,提高经济运转的有效性,发挥工业企业会计的积极作用。 (一)设置独立的工业企业财务职能机构 作为工业企业,只有从会计中将企业财务分离出来,进行独立的财务机构设置,才能确保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才能保证企业资金运行活跃性。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看,主要是由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如果企业资金在;流动方面出现滞缓或是停止,也就意味着企业步入陷入非常危险或是濒临破产的境地。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融资实务工作是关系着工业企业生存、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企业的融资实务主要是进行筹措货币资金、投放货币资金、调度货币资金和积累货币资金等工作。在企业的融资实务中,应该着重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充分考虑货币资金所在不同的时间所具备的时间价值。就是应该对资金所具备的时间价值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能够尽量地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时间价值。二是做好预定现金的收支工作,确保维持余额的适度性。三是做好企业货币资金运行管理的研究规律,做好资金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为企业做出重大的经济决策提供第一手真实有效的材料,提高企业重大经济决策的成功几率。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工业企业所面临的投放风险将日益增大,所需要达到的效应要求日益增多,企业自身内部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企业外部的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多元化、动态化和复杂化,因此,只有尽快地成立企业财务职能机构,完善相关的管理运行和保障体系,才能够满足企业财务决策的客观需要。 (二)从市场经济大背景的实际出发,工业企业的期望效益日益增加 作为财务会计,不能仅仅只满足于对过去财务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财务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准确地预测,并作出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规划,以提高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有效性和发展性,使其与朝有利于企业发展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从企业面临的内部经营条件的变化和外部需求的多变性来看,其外部发展战略及内部管理机制都应该进行不断地完善。如果要实现生产经营规划的准确性,确保价值管理的实效性,若是只依赖于原有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无法满足工业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工业企业,必须尽快将现代管理会计吸纳进来。当然,在管理会计的引进过程中,应该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实情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会计机构及岗位的设置,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工业的经济竞争实力。作为优秀的管理会计人员,不仅应该具备与之相关的多种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应该充分了解本企业的相关生产工艺及技术常识等,具有准确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控制协调能力,属于开拓创新型高素质的科学管理人才。 二、新准则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一)财务报告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新准则中可以看出,将原来旧准则有的“财务情况说明书”进行取消处理。对于报告中应该披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新准则明确指出:财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从新准则中资产负债表来看,主要取消了旧准则下的两个项目:即“预提费用”与“待摊费用”这两个项目。在新准则下,“待摊费用”被列入“预付款项”之中,而“预提费用”则列入了“预收款项”当中。从资产分类来看,主要是分成了两种类型的资产:即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从负债分类来看,主要是分成了两种类型的负债:即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新增的项目有“库存股”、“应付职工薪酬”等。从利润表来看,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原来的主营业务及其他业务的收入及成本的划分被取消了,而变成了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两大类。 (二)对于企业合并有了新的规定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该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三)更加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 1、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 从现行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和报表列示均为其初始成本,不反映其价值变化,投资者只能借助于报表附注了解市价情况。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对委托贷款的谨慎计息和计提减值准备 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但是,委托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企业按期计提的利息到付息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3、扩大了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改变了计提方法 企业会计制度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由原有的应收账款扩大到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4、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 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只反映其历史成本,不反映其可能发生的毁损、陈旧或减值。在新准则下,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作出了如下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总而言之,新的会计标准对我国工业会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它更加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更加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对我国工业的企业的发展取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会计标准下进行工业会计研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会计标准下的工业会计工作,在新的准则下开展工业会计工作时,应该充分了解新的准则要求,不断创新工业会计工作方法,提高工业会计工作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我国工业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工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最提倡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工业会计课程的教学与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相去甚远,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寻求有效的改革。本文将就目前高职院校工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如何进行改革进行探究。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通过工学结合模式的运用,既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加深对自己所学课程认识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关键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一、目前高职工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内容局限,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目前的高职院校工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系统管理、总账和报表三个模块,有的学校在此基础上会再加上工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系统,讲的比较简单,通常就是按模板生成一下,这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的。 (二)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照着练,无法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以工业企业为例,而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面临的企业类型就是五花八门的,这就需要学生有充分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中所教授的知识灵活运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只是输入的机器,他们只会把老师讲的那一套照着模拟一遍,根本不懂得思考,遇到问题,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都举手请求老师帮助,从来没有尝试自己去思考,去解决。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对财务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三)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达不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对于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高职教师多为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虽然各个学校也极力提倡教师下企业顶岗学习,但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相关考核和奖惩机制也不完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工业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一)在课程安排上,理论教学以实用、够用为主,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通用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上 可采用市面上较为通用的用友财务软件或金蝶财务软件为模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全面加强学生对财务软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认知,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另外,在开展会计教学的后期,需要学生对所学的软件模块进行综合运用,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模式。 (二)盯紧就业岗位要求,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以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线,将课程分任务进行情景教学,充分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使课程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实现无缝对接。 (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大力支持、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如:会计职称系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并对获取证书的教师予以适当奖励以激励其他在校教师。 2、构建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相联系的机制和桥梁,并鼓励在校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横跨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各种活动,包括论坛、会议等,使其能及时捕捉会计行业发展的动向并了解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达到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学校适当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有在校外实际工作部门兼职、顶岗挂职的经历,以增强他们的阅历,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并积累大量工作经验,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密切的联系实际,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即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又为兼职单位解决了实际问题。学校并把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五)根据课程改革的思路,采用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分设的方法编写适合的教材 1、理论教材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包括图示、表格等)突出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对知识重点一目了然,切忌长篇大论的叙述。 2、实践教材的编写要密切结合实践岗位,基本采用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编写的方法进行。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实训教材编写不拘一格,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案例型教材、岗位训练教材、按活动项目编排的教材、企业岗位培训教材等。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旨在适应新形势下工业会计专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并有效地加快工业会计专业发展。因此,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解决了工业会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实现高职院校工业会计教学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会计论文:浅析工业会计的发展前景 摘要:会计新准则出台之前,我国会计行业存在许多或大或小的弊端,有些甚至直接处在风口浪尖上。新准则出台后,这些弊端就会相形见消了吗?国家政策与商业利益相碰撞时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恶性对抗。工业,国家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工业会计存在于这个时代竞争的洪流中,在陆续到来的各项新准则下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笔者通过本文会详细进行解析。 关键词:工业会计会计新会计准则 一、目前我国会计的现状 (一)会计人数众多,但普遍素质较低 2002年时就有人作过调查,每10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学会计专业。按人口比例来算,一百多个人中就有一个会计,会计队伍十分庞大。而最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的高楼林立,大学生的数目攀升,会计专业的扩大化普及,这个数字只会一路呈上升趋势飙涨。水涨船高,会计这个行业早已人满为患。然而,人数虽多,但从业人员执业素质并不高。从学历结构来看,至2002年底,具备大专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5.71%,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5.54%;从职称来看,高级职称占0.49% ,中级职称占 10.67% ,初级职称占 38.22% ,还尚有50.62%无职称。由此可见,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而且参差不齐。早从2000年7月1日起,我国颁布的新《会计法》就有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而在2002年 ,在广西区进行会计从业资格专项检查时,结果表明,无证上岗人员有15240人,占全区总会计人员比例的13%。随着竞争的加剧,关系加后门,权势加金钱,笔者相信这个数字只增不减。 (二)会计核算层人员多,财务管理层人才少 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会计从业人员偏重于会计核算,而擅长财务管理的人才却相对显得稀少。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资本的运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直逼白热化阶段。跨国公司已成为许多公司寻求长久生存与更强竞争力的主要经营方式。 这种触一弦而动四海的紧张竞争下,CFO(财务总监)作为掌握着企业的神经系统(财务信息)和血液系统(现金资源)灵魂人物。公司理财与金融市场交互、项目估价、风险管理、产品研发、战略规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建立以及洞悉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冲击等都是CFO 职责范围内的事。作为CFO,不仅要能够计算、评估、测算公司的价值,最重要的一点是还要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默克公司的茱迪・莱温特,全美最优秀的CFO之一,她为默克公司重新设计了一套对新型药品的获利能力与方式的估算方法,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财务数量分析模型说服公司增加研究开发预算,结果表明这种模式为默克公司带来了利润的丰盈增长。而我国会计职业强调会计核算,忽视财务管理,恰恰本末倒置。最后直接导致经营自主权的缺失,企业价值管理漏洞的后果。 (三)会计制度不断更新颁布,但光治标不治本,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屡禁不止 1992年国家财政部颁布了“两则”、“两制”,揭开了我国会计改革的序幕;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自1997年开始,财政部就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2007年,又出台《新会计准则》,一时沸沸扬扬。早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一切又开始改革了。同年四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取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新的IASB章程开始流转于全球,会计准则更明显更深入地国际化了。我国明确表示要以积极的姿态进行攻关,将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思想渗透到国际会计准则的机制中,争取得到世界会计同行的认可和赞同。这并非朝夕可成就的易事,其中涉及到许多改革与转变,自然也出现了不少管理疏忽与投机行为。会计信息造假,职业道德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抬到桌面上来探讨。然而,收效甚微。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制度与政策的缺陷与歧点采用舞弊手段操纵会计信息,进行违规违法操作的案件还是层出不穷。这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损害了整个会计行业的信誉与利益。 二、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与相关内容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基本会计准则根据1992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了修改,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在2005年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2项具体会计准则为全新的。执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地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新准则体系正式实施,是促进财政、会计工作的重要举措。正如我国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言,作为“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趋同。 三、工业会计的发展机遇与变革要求 工业会计的发展前景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大背景。而“入世”为我国整个会计行业也带了不少发展机遇。 1、有利于中国会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提高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无形资产。 2、有利于中国会计向管理型人才转变。会计信息是财务决策的基础,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会计的职能需要尽快向管理会计转变。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则能为学习提供快捷的有效方式。 3、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今,互联网竞争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经济全球化则是一个良好的便利平台。 4、有利于中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会计信息化,即把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处理,加快会计信息方面的规范是建立国际间正常经济秩序的基础。全球的合作与准则的制定,为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提供了透明化的保障。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工业会计的发展显得迫不及待。而若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趋利避害,获得最大胜利,工业会计的内部改革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强化会计人员职业化素质的培养。这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我国会计的从业水平参差不齐,要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化素质,可从职业资质、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与职业技能六个方面入手,有的放矢。尤其是职业道德这一环节,他与企业管理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培训的同时,企业也要改革内部管理弊端,提高运作效率。而不是只着眼于账面,要从长远考虑,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把会计人员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构建会计行业终身教育体系,杜绝无证上岗与职业道德纠纷丑闻的再现。其次,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这是中国“入世”的要求,力求使制定出的会计准则既能结合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尽量与国际接轨,兼具时代性与前瞻性。在大的冲击下不至于孤立无援而丧失竞争力。 5、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与监督机制。这是针对整个会计行业提出的要求。企业管理与会计职业执业水平的全面协调是提升行业竞争力最重要码砝。这就必须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行业标准。近年来,由于没有有效的执行标准,在证券市场中出现了许多犯罪案件,如琼民源、银广厦等虚构收入、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因此,强化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6、有秩序有准备地开放会计市场。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或吸引国外专业人才等方式,逐步达到上规模、上水平的目标。“入世”以来,我国会计行业逐渐由过去有限范围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元化的市场开放模式,允许国际著名会计公司介入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其享有与国内会计机构同等的交易机会与权力。这对于我国还处于未成熟期的工业会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只有通过会计行业从业会计本身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由内而外的整体变革与整合,在与国际接轨的入世条件下,工业会计作为其中的一支才能逐步成长成熟。 工业会计论文:加强工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摘要:会计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目前而言,会计专业存在着理论与时间相脱节的现象,对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会计理论水平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会计专业把抓好实践教学摆在了尤为重要的位置。笔者从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出发,阐明会计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并就改进会计实践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工业会计 实践教学 改进措施 会计是一类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劳动素养。 一、工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尽管现已认识到会计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目前实践教学仍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 2、教材缺少生动性 现有的会计教材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仍旧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阐述不生动。各种往来交易的发生过程也只能靠学生通过字面来联想、揣摩和记忆。 3、实践教学环境落后 大部分会计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实际需要,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 4、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由于长年致力于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实践,还有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经验匮乏。 二、改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教学改革,把实践性教学摆到突出位置 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大做文章,积极探索教学改革。 (1)开发研究工业会计专业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企业单位已有简单的人工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升级为计算机处理系统,而会计的管理、决策、预测等高层次职能也日趋凸显其重要作用。纵观整个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会计实践性教学需要加强,同时会计的理论教学也不容忽视。要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工业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 (2)加强会计实践教材改革,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增强课堂生动性。 教材中应适当添加生动的实物的照片、图片,提高教材中的实例比率,使教材更加生动,便于理解和记忆。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光盘等,把更加生动的教学软件引入课堂,使经济活动通过动画情节有效的展现出来。 (3)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 把与会计密切结合的知识,如财税、金融、市场等相关知识整合运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公司负责人是如何整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企业管理的,并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实施多个证书制度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2、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 (1)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 聘任一些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的有资历的从业人员到校担任客座教授,起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其一,在他们的引导下,会计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指导会计教学工作的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其二,企事业单位及会计事务所的资历从业人员可以担任会计课程教学,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2)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相对于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来说,教师实践基地规模不大,比较容易找到,同时由于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雄厚,通过向实践单位提供会计服务来获得实践基地。教师实践基地的建立,既丰富了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改变了会计教育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3)有意识、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的安排应遵循不影响日常教学的原则。社会调查的形式和内容可灵活多样,既可由学校集体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单位,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情况,也可针对会计改革的热点和专业教学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由教师自发组成专项调查小组到基层单位进行采访、蹲点,从实际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 3、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1)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2)演示教学法。即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它不受书本、课堂制约,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分工协作,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并最终提交成果、接受评价。 4、加强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1)完善校内手工模拟实验环境,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从模拟实习的内容上分析,既包括会计核算,还应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从实习手段上看,既要进行简单的手工模拟实习,又要进行多媒体电算化模拟实习,通常是手工模拟实习在先,电算化模拟实习在后。在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不可或缺的针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模拟实验;为保证实验效果良好,实验应尽量真实,或者模拟真实材料进行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业务环境中,从而凸显实验目的。 (2)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践基地。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除此之外,通过校外实习,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还应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把财会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在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合作和研究经济领域的课题,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工业会计论文: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多,管理项目越来越复杂、越细致,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财务数据信息也更加系统化、数字化。 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分析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网络系统。 通过几年来在基层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要想实现真正的财务管理现代化,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ERP系统”。通过把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企业内部综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在业务量比较大的几个部门建立独立的资源子网。 二、电算化会计软件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财务部门使用的会计软件,一种是外国公司开发的经过汉化的会计软件,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设计的,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管理体系,而不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国内企业开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这种软件由于受知识产权的影响,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商品化软件维护起来比较麻烦,使用它势必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当然后一种商品化软件是由各方面专家共同开发的,软件比较规范、功能比较齐全、操作也相对简便,而且软件实施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对于缺乏软件开发队伍的单位采用商品化软件是比较明智的。另外,还可以在同行业之间组织力量开发适用于某行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行集中开发、集中管理和维护,共同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行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可供上级部门直接进行汇总处理,而不必再开发专用的汇总软件,这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既经济又适用的捷径。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三、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特别是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决定本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水平,他们中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工作,甚至有多少人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工作都对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全员管理就是动员企业内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工程师、会计师、管理师、统计师、会计员、技术员及一般管理人员等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员一起研究学习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其它管理科学的知识,应用计算机去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把计算机同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大批能从事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企业内部全体上下相互协作,同心协力的全员学电脑、用电脑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为管理服务,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通过几年来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经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想在管理工作中有所发展,首先要从领导开始转变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科技信息和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不仅能简单操作计算机,而且要能开展一些简单的编程工作,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及其在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舍得投资,为应用计算机技术打下可靠的经济基础。其次组织更多的管理人员。采用拉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或与其它技术实力雄厚的单位、科研院校联合起来,开发出经济实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从事计算机专业的编程人员,在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多种管理业务知识,把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同具体的管理业务结合在一起,开发出更高水平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二个强大的培养双向或多向人才的学习潮流。 实践证明,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可以采用全方位全员双向培训或先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头脑灵活的财会人员去参加计算机短期或长期培训班,并参与一些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这样可以缩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周期,使开发的会计软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可以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去参加会计知识辅导班或会计知识讲座,在掌握了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发一些会计信息处理软件,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使之更能体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优势,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逻辑性更强、更完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比较完善的会计软件或软件包,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用他人的智慧为自己服务,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软件开发的周期,提高软件开发工作的效率。 (作者单位:鸡西市热力总公司) 工业会计论文:电算化在工业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工业企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内部经济要想得到有效的控制,就离不开会计的电算化,由此,电算化在工业企业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在现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着对于电算化的认知有一定局限性,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电算化在工业企业当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在每一次的探索中对于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算化 工业企业 问题 对策 电算化在我国实行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时间了。现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中都在运用电算化,而且已经有完整的会计系统在一些企业中建立起来了,从而依靠电算化来对公司的账务等进行核算。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比例还在快速的增加中。我国工业企业的不断扩大,其中内部的财务工作也变得繁琐起来,把电算化运用到工业企业中会降低许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企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阻挡电算化运作的脚步,因此应给予相应的应对措施,让电算化在企业当中能健康长远的发展。 一、我国工业企业中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相较于其他的国家,电算化运用到企业当中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在二十一世纪,大多数的企业才开始把电算化运动到会计当中,现在也只是对电算化在探索的初始阶段。所以在电算化的认知上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甚至有的企业对电算化是一无所知,认为电算化只能降低企业内部的人力与物力,其它的概念还没有深化到员工中去。如果对于电算化没有清楚的认知,财会人员在做财务工作时候的效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长久以往下去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利的因素。 由于我国运行电算化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在其中也没有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所以在电算化运行中,效率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这两个方面是组成电算化的两个结构,而目前我国的工业企业只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比较重视,管理方面的系统却备受冷落。虽然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建立了管理系统,但是却也是针对相应职能的部门方面来建立的,所以存在的局限性也相对较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计的一部分的工作被减轻,但是在资料的共享上却还有欠缺,在有要了解的信息时,各部门的也就只能经过其他的渠道,如查资料或询问同事等效率较低的方式来进行。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加大其人力与物力,大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在管理财务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发挥出相应的管理职能。 虽然运用了电算化之后,工业企业中的财务工作效率与质量被大大的提高了,但是在其中机制的灵活性还不足,在工作中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就会影响到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电算化在工业企业当中运用后,以往传统的会计工作程序减少,进而被人们所忽略,找不到核对的凭据,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也被提升。 通用与专用这两种软件是电算化软件当中的两个分类软件。在一定的范围当中适合个别单位使用的是专用软件;在一定范围中都适用的就是通用软件。两者相比之下,专用软件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比通用的软件更具适应性,操作的方式也比较简单,能轻松的掌握到窍门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专用软件也有一些弊端,它所需的开发时间与技术难度以及费用都是很大的,后期软件的维护工作难度也比一般的软件要困难,所以此类的软件一般都用于较大型的公司。通用软件虽然安全性与稳定性较好,但是也有着不足之处,有很多细节上面的问题还不能满足单位的需要。 工业企业中运用了电算化之后,员工的许多工作都被减轻,但是也因为此功能的集中让管理人员的职责也集中了,在这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信息发生错误与工作人员舞弊的现象。有的员工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道德不高,甚至会出现一些违法的行为。员工会在系统中改变输入来达到自己一些利益的目的;或者说在一些较小的资金中通过某些特定的设置程序让转入自己的工资有一些浮动,但是却又看不出来有任何的不妥之处;还有就是在对电算化操作的过程当中没有按照相应的规章程序来进行或者是未经允许就私自上机操作,盗取公司内部的支票,来满足自身的非法利益。企业当中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没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在操作软件的时候还不能灵活的运用其中的功能,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不能达到这些标准,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会降低工作的质量。还有就是对计算机出现的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的处理,财务知识与计算机突发故障的处理没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企业缺乏了高素质的人才,就会影响企业工作的开展。 二、提升我国工业企业电算化的措施 电算化从起初到至今,已经不仅仅只是把财务与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结合了,它已经被逐步运用到了我国的各大企业当中,也是会计从业人员考核的一个必备科目之一。会计电算化在目前也不只是只能做会计的工作,已经朝着管理系统的路线发展了。先要在企业中做好财务的工作,就必须在管理方面下工夫,建立健全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在各部门之间做好沟通,让一些财务信息能在互相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查看,让信息资源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规避效率低下的查阅方式,让工作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 要对信息的管理系统进行一些改变,建立起适应自己内部的系统,让其中的信息能被真正的使用上,使得新建立的系统在企业当中能派上用场。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把与财务密切相关的一些部门串联起来,再逐步分层的建立到其他的部门当中去。 根据两种软件的各自的优缺点进行结合与整顿,研发适应力较高的软件。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发现的一些问题来对软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作进一步的完善工作。 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数据做好管理工作,就很容易被一些不法网站或黑客攻击与影响,造成商业机密的外泄,对自身内部的资金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在数据录入之前要先对其进行核对,对其的处理也要细致,数据在录入前,录入中与录入完的真实性要保持一致。也可以通过二次开发对引进的会计系统进行完善,加强数据的保密性。 针对工业企业中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的情况,可以让没有会计证的员工先进行会计人员的从业考试,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再上岗,确保上岗的员工都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给员工深造学习的机会,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内部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保证财务人员能有专业的知识应对日后的工作,这样对以后会计系统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帮助;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容易发生的故障进行培训,让日后工作期间有了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计算机的突发故障也能及时的进行处理,保证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的进度也不会被拖慢。企业内部建立相对强硬的规章制度,对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做到没有经过允许就不私自上机操作、不篡改会计电算化程序等事情,不做违法与破坏企业利益的事情。 加强工业企业中财务人员对电算化的认知程度。针对这一现象设立一些管理部门,挑选出一些专业知识较强的员工负责电算化的工作,让其各司其职,做好财务工作,保证财务工作的质量有进一步的提升。财务人员对电算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在财务工作中才能充分的利用电算化中的技巧,严格的控制工业企业的支出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收益。 三、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工业企业中的运用减少了人力与物力的同时也有许多的问题还要进一步的对其改进。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应对措施,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升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对电算化的理解,有助于电算化在企业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推动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 工业会计论文:浅议工业会计中视同销售行为 【摘 要】视同销售是一种税务行为,并且是在纳税人的商品或者劳务发生转移后产生的税务行为。在视同销售行为产生以后,纳税人在会计上不用作为销售核算,但是在税收上应当作为销售进行核算,即要确认收入并计缴税款。本文从不同税种对视同销售的界定对比出发,将视同销售的相关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出现行税法与会计准则中对视同销售行为处理的不同。 【关键词】视同销售;增值税;会计处理 一、视同销售行为概述 “视同销售”是税法上认定的一种特殊销售方式,这类销售没有现今流入一般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财务会计中,视同销售一般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但税法规定,要按销售计算增值税额,即正常计税。 根据现行税法规定,下列行为应当视同销售:增值税中视同销售的确认。《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以下8种行为视同销售: ⑴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⑵销售代销货物; ⑶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⑷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⑸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⑺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⑻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前两种情况属于商业会计的视同销售,这里暂不述及,主要以工业会计为例进行简要论述。 二、视同销售行为会计处理的原则 1.视同销售行为是否会使企业获得收益。如果能够获得收益,就应按销售收入处理;否则,按其成本进行结转。 2.按视同销售计算的应交增值税税额,与一般的“进项税额转出”意义不同,税务会计应将其作为“销项税额”处理。 3.视同销售行为的价格(计税依据)应按税法规定确定(税务部门认定)。 三、不同情况下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 1.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用于销售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货物移送要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调出方记销项税额,调入方记进项税额。 2.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借记“其他业务成本”、“在建工程”等;按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的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原材料”、“周转材料”等;按应纳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天华工厂将自产的乙产品40件用于本企业第二车间的改建工程,该产品单位售价200元/件。按规定将应纳的增值税税额和产品成本(单位生产成本160元/件)之和计入工程成本,销项税额为1360元(40×200×17%)。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7760 贷:库存商品 6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0 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存货投资并非销售业务,而是一种资产变成另一种资产的经济业务,不改变所有者权益。但这种转变使存货未经“销售”而进入消费,因而自产和委托加工的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和支付加工费中计入“进项税额”的增值税就消失了,购买货物已记入“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也流失了,企业就占了国家的便宜。因此,税法规定,应税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应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按所投资货物的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乘以适用税率计算的应纳增值税与投资货物的账面价值之和,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按货物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原材料”等;按货物账面价值与重估价值的差额,借或贷“投资收益”;按应纳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某工业企业3月份将购入的原材料一批对外投资,其账面成本180000元,投资协议作价20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214000 贷:原材料 18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00 若上述对外投资不是外购材料,而是企业的自产的库存商品A,投出产品成本180000元,市场售价200000元,则做会计分录如下: 对外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23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 2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00结转成本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0000 贷:库存商品―A产品 180000 4.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这种业务是一种较为实在的销售业务。因为股东或其他投资人是有别于该企业的另一个会计主体。这一行为虽然没有直接的货币流入或流出,但实际上它与将货物出售后取得货币资产,然后再分配利润给股东,并无实质区别。因此,这一视同销售行为,应通过销售来处理,即应按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市场价格计价并记入有关收入类账户。按分配货物的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市场价格和其适用税率计算的应纳增值税两项之和,借记“应付股利”、“应付利润”等账户;按应税货物的售价、组成计税价格、市场价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按应纳增值税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企业将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应按经济利益流入确认计量收入和销项税额,并结转成本。如果发放的是外购货物,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并结转成本。 【例】某面粉厂,系一般纳税人,有职工90人,其中生产工 人80人,厂部管理人员10人。公司决定以其生产的特制面粉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每人2袋面粉。每袋面粉单位生产成本40元,销售价格为67.8元/袋(含增值税,税率13%)。会计处理如下: (1)决定发放时,分配计入成本费用 借:生产成本 10848 管理费用 1356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2204 (2)确认收入,计算销项税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2204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404 (3)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7200 贷:库存商品 7200 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个人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这类业务并非销售活动,因为企业并未获得经济利益,但税法规定,要视同销售货物计算缴纳增值税。自产、委托加工货物本身所耗原材料和支付的加工费等的“进项税额”、购买货物中的“进项税额”已从“销项税额”中扣除了,若不视同销售,买卖双方相互“赠送”,国家将无法收税。因此,这类业务要视同销售计税。按所赠货物的成本与所赠货物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乘以税率计算应纳税之和,借记“营业务支出” ;按所赠货物的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原材料”等;按应纳增值税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 天华工厂将所产乙产品无偿赠送他人,生产成本9000元,售价11000 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10530 贷:库存商品 9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530 四、小结 对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难点主要是应否通过收入账户进行核算,一种做法是与正常的、真正的销售核算相同,即按售价记销售收入并相应计算销项税额,再按成本结转销售成本。另一种做法是,不通过收入账户核算,直接按成本结转,同时按市价或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额。前者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不分离,即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或财务会计服从税法;后者是两种会计分离的做法。 工业会计论文:分析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 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对于大多数人力、物力资源的使用还存在着很多的浪费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我国工业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业会计 财务管理 应用价值 一、前言 近几年来,国际贸易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国外很多大型企业开始入驻中国,这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企业给予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工业行业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企业只有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取得利益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在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的背景下,企业的正常运行和顺利发展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断探索,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二、工业会计的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一)改变传统运营观念,发挥会计作用 工业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改变自身传统的运营观念迎合时展;不断地适应日益发展的改革变换,与时代共同进步。在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下,正确实施党的号召充分认识到会计在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由于计划经济的干扰,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忽略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错误以为既然企业管理资金不会减少,资金不会走到国外,那么对于账目的计算不用太过认真。造成了会计工作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财务管理职能的最佳利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发展自身的体制改革,其后果只能被市场淘汰。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就需要经营者改变自身的传统观念,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在企业的会计部门设置、运行模式上进行改革。其次是在新的环境下,随着改革的进行会计工作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财务制度。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起在我国各大上市公司实行,政府鼓励其他企业遵守新准则的标准。《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行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它的实施同时调动了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把每一部门之间的财务情况联系起来,实现整个企业总预算的顺利进行,加强了企业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参考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在做出各大决策时邀请财务工作者一同探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结合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制定符合企业稳定发展的规划。财务人员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财务会计的视角出发,分析各个财务上的漏洞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做企业领导者的得力助手同时将自身的财务工作做到更加完美。 (二)改善企业管理,打好财务工作基础 做好财务基础工作是工业会计最根本目的,会计基础是企业领导者管理企业的最基本的参考数据,会计工作的合理进行影响着企业未来的趋势,因此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会计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原始凭证的来源不合理,其填制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产品的名称、规格以及其他信息的填制不准确,这将直接导致日后的实物与账目数据的混乱,同时也会让贪利之人有机可乘;记账凭证有时会出现一人多记的现象,难以做到相互监督检查,违背会计职责分离原则会导致财务出现漏洞;企业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不够,在一些往来账款上的不及时处理导致后期出现账目堆积,产生死账呆账现象,由于上级领导的不关注,会计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很多账务得不到处理。这些原因给企业最终核算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因此,企业领导者要积极改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在会计工作进行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监督职能,及时处理好往来核算项目,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标准的内部会计制度和预算制度 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管理者要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情况,设立一系列内部会计制度并保证它的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以此规范会计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要及时掌握好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对未来规划做好准确的判断。企业领导者要对企业的现状做全面的考察,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把自身的企业精神文化与制定的规范制度相结合起来,在改善企业标准的内部会计同时要增加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财务预算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工业会计要求会计工作者及时地确立各项经济活动的数据信息,并对这些数据信息讨论分析。因此,我们应该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认真仔细的编制好各项经济活动的预算文件,对预算文件中的数据信息和执行情况及时的对比分析,向企业领导者提供合理的财务计划。只有充分把握好企业的信息,及时地防范财务情况变动会带来的企业风险,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不断上升的发展空间,工业企业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四)实施监督职能,保证企业发展 对于工业企业会计机构而言,应该将企业在运营和产品生产中的各种会计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后交给财务监督部门审核。财务监督部门对所上交的会计资料要进行审核分析,监督信息数据的准确性,规划出下一工作阶段企业如何内部调整的方案。依据国家的会计监督标准和规定对整个会计工作内容实行有效地掌控监督,用相应的方式处理好每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增加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工业会计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会计监督的职能,控制不合理的费用支出,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会计监督职能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监督企业内部的资金往来款项,了解企业在各个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营情况,减少费用的支出避免浪费现象。其次,通过监督检查我们可以全面的对财务系统工作进行审查,修改在财务工作中的数据偏差,同时严格对营私舞弊现象排查,准确结算企业的资金业务。最后,通过财务工作的监督,充分地掌握好企业内部的资金动向,增加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力度,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利益。总而言之,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工业会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础会计监督职能的合理实施对企业决策计划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前进步伐促进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我们应该跟随时代与时俱进,逐步理顺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人员应该深入产品的生产一线去,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和生产流程对财务核算进行分析,使财务管理能有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保障会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以此来提高整体财务工作的质量。工业会计在企业的系统化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当前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业会计的重要性,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在日后的财务管理中我们要做到及时完善会计规章制度,实施监督管理工作,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为大连建业建材工业有限公司) 工业会计论文:工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与其费用审查方法分析 【摘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分为生产、供应、销售三大环节。而生产成本为组织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等费用,而按产品对象形成产品生产成本,也就是制造成本。产品制造成本对工业企业的盈利具有重要意义,产品制造成本核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产品销售成本结转的正确与否,同时还会影响到工业企业当期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故工业企业应加强对其费用审查,提高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进而提高工业企业经营利润。因此,本文就工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与其费用审查方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工业企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费用审查;方法 一、前言 通常,制造成本是由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科目进行核算的,制造费用科目核算是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按照不同的部门、车间设置明细账,而明细账采用多栏式按费用项目内容设专栏,以进行明细核算;生产成本科目核算是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所有生产费用,一般有生产产品(产成品和半成品)、自制设备、自制工具、自制材料等所发生的所有费用。 二、工业会计制造成本的审点 工业制造成本的审查须通过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的内容、分配方法获取经济业务中相关内容审查,包括原始记录、记账凭证和单据,一般采用审阅法、核对法和复算法进行审查。其中审点有:(1)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审查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无随意改动方法而多记或少记产成品成本的行为,或有无利用保留在产品成本,主观少计算或多计算产品成本,进而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2)费用发生内容。审查费用发生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查有无非生产性费用、虚假成本及扩大成本列支范围等现象;(3)会计处理。审查会计处理是否得当,对当期成本有无影响;(4)费用归集与分配。审查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违规操作,如未按相关规定将自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5)跨期摊销费用。审查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现象,有无按照相关权责发生原则将当期成本记入等情况。 三、工业会计制造成本审查方法 (一)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 由于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种类繁多,且会计核算工作量较大,故注册税务师进行纳税审查时应依据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用,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同时通过找出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序、有目的、有重点审查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审查工作的难度,还可以确保审查工作的质量。工业企业应完善内部控制凭证,确保经济业务凭证内容完整、种类齐全、连续编号,并将其作为会计处理的依据。 (二)健全的账簿制度 工业企业应以真实、可靠的凭证制度为前提基础,建立健全账簿和报表制度,提高会计记录的严密性。 (三)建立核对制度 工业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核对制度,主要内容有账簿与报表之间的核对、凭证和账簿之间的核对、凭证与凭证之间的核对等。通过核对制度可以及时发现会计记录中存在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1],从而保证会计账簿完整与真实,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四)制定合理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政策 工业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科学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政策,以此作为今后会计处理方法的根据。 (五)定期调查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体系 为了确保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体系真实可靠,应采取相应的调查方法予以判断工业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通常有抽查法和询问法两种调查方法,抽查法可以检验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常运行,了解其取得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的情况,从而保证核算的准确性;询问法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的一种方法,将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及侧重点不同的项目及问题制作成调查表格,通过该法可以获知工业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四、工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审查方法 (一)标准成本法审查 标准成本法审查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抽取生产产量统计或生产通知单记录、直接材料标准单价及单位标准用量、发出材料汇总表。其次,依照标准用量、产量、标准单价将标准成本计算出来,将其计算结果与成本计算单价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对,审查两者是否相一致,并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有无采用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前后期是否相符。最后,通过生产成本账红字冲减成本金额以判断是否正确[2]。此外,应审查多料和废料是否及时返库,有无办理“假退库”程序。 (二)定额成本法审查 进行额定成本法审查时首先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单位消耗定额与材料成本计价是否正确,是否存在人为改变或变更方法进而影响成本现象;二是生产通知单有无经过授权批准,同时还应注意避免虚假业务增加材料耗用情况。具体审查如下:抽查某种产品的生产通知单产量统计记录、直接材料单位消耗定额,依据材料明细账中直接材料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出直接材料总消耗量和总成本,将其与相关成本计算单中耗用直接材料成本进行核对,检查两者是否相一致。 (三)实际成本法审查 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实际成本法审查,根据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成本计算单、材料明细账中各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材料发出汇总表进行核对。一方面是材料发出汇总表,选择主要材料品种,根据相关标准公式(金额数=直接材料发出数量*实际单位成本)[3]计算出金额数,将其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该材料成本作对比。进行审查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正确,有无人为调节或变更的利润和成本;(2)领料单授批准有无相关领导人签字,领料人有无签字,避免出现领料虚假,导致成本计算提高;(3)审查工业企业是否刻意提高材料单位成本,多记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审查成本计算中直接材料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直接材料是否相一致,有无按照相关分配标准。进行审查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混淆不同产品成本。利用材料分配率将各个产品成本混淆,同时将本期畅销产品成本相应降低,实现跨年度利润的调节。审查哪些产品无法确指其耗用的共同混合使用原材料,应正确计算分配率,,并使用正确的方法计算出分配量。二是将非生产耗用材料计入产品成本。若审查时发现成本计算单直接材料金额比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的分配金额大,则应深入调查其原因,同时检查材料使用对象有无将非产品耗用材料计入产品成本。在现实中,往往存在部分工业企业会计人员人为挤占产品成本,分配耗用材料时,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品,这样就可以使成本计算单与材料分配汇总表金额相一致。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使用非生产性项目审查方法,也就是反查法进行审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明确查明问题,然后按照责任连带原则调整纳税。 小 结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核算产品制造成本,才能保证工业企业产品顺利完成销售成本结转,确保工业企业当前会计利润,进而提高工业企业利润,促进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业会计作用与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作为工业企业,必须重视工业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这也是现代工业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工业会计;财务管理;作用 为了促进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工业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会计作用,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抓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发挥工业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希望能够促进现代工业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以观念促发展,将工业会计的作用发挥出来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业企业并不重视会计工作的作用,认为会计工作可有可无。随着时代的变化,会计工作在工业企业的运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业企业的领导人和负责人都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想,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必须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果想要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思想观念层面开始转变,将财务管理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企业原有的内部构成和运行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企业的发展中,会计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使企业的发展更加平稳有序[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也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企业应该以这些相关规范为依据,对自身的财务会计机制进行修整和完善,并按照相关的标准和准则进行严格的会计结算。企业的运行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认真学习我国相关的财务会计标准和准则,并在企业运行中予以落实,充分了解财务管制作业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其他人员要尊重财务工作者,积极配合财务工作者的工作。企业领导要将财务工作者吸收到企业的重要会议中来,积极听取财务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及时发现企业财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弥补。 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基础工作非常重要,即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我国还有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并不重视,表现为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手续都没有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的财务工作规章制度来办理,直接导致了会计数据不准确、原始资料不健全的情况。一些原始凭证在进行会计事项办理时没有按要求留取,或者没有按要求保存,导致出现失实和偏差的情况。很多企业内部的稽查制度非常不健全,缺少审核的原始凭证用于编制记账凭证,在注销和领用空白凭证时也没有严格进行管理,导致出现混乱的情况。还有一些企业债权债务没有进行及时处理,导致长期挂账,坏账屡禁不止。财务基础工作不到位会导致会计监督不力、会计核算不实,不仅对企业财产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影响企业的健康运行,长久以往必将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先要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才能够将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2]。 首先,对于各种会计凭证都要进行规范管理,例如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等等。要在各项经济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企业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会计凭证的取得和填制进行监督审查,确保会计凭证规范、完整、真实。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及时发现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对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规范,使其能够依法办事。 其次,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健全财务管制的相关机构,配备专门的从业人员,规范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相关规范。在进行财务管理人员聘用时,要制定严格的招聘范围,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适应岗位的工作内容,发挥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完善每一个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能,全面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避免工作内容上的交错和干预。 三、发挥工业会计在企业资金管理方面的作用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资金运动,资金和物资都是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内容。企业经营者要充分发挥资金的重要作用,发挥资金的使用价值,加快资金的周转流动,使资金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工业会计在企业资金管理方面的作用,提高资金周转的速度,将各项不必要的支出降低,起到开源节流的作用。在采购时,工业会计与有关部门要做好协商工作,增强物资的实用性,尽量减少物资的库存积压,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对于企业的外部拖欠款,企业要组织专门人员负责拖欠款的催收工作,避免坏账。在企业内部,每个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都要受到严格的规范,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并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对造成事故的负责人进行追究。工业会计也要与企业的各部门进行协商,尽量减少支出费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四、加强监督控制,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 工业会计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监督控制,工业会计以已结算和督促的形式表现出企业的运行状况,从而能够尽快查找出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工业会计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对企业内部的资本往来进行详细的了解,能够发现和反映出企业内部一些资本浪费的现象,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资本的浪费,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工业会计可以通过解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促进企业内部的资本状况查询与审核,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对企业保管固定资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在工业企业中,工业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业企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工业会计对企业运行的促进作用,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通过工业会计职能的发挥,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促使企业能够健康、平稳、高效地运行,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工业会计论文:发挥工业会计作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摘 要:在工业行业前进的历程中,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所获取的利润对其生存以及前进有着关键的作用,在工业行业的运行中,财务管制作业有着重要的位置,它对单位所获取利润的提升以及单位整体的前进有着关键的作用。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强烈,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必须要充分使用会计的功能,提升单位财务管制水准,推动单位前进,为单位创造强有力的竞争力。文章主要讲述了怎样利用会计的功能来提升单位的财务管制水准。 关键词:工业会计;财务管理;作用;提高 1 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管理理念,充分重视会计作用 现在社会以及经济持续前进发生着改变,工业单位领导级别以及运行管制人员都要创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要一直提高本身的精神观点,充分了解会计在工业行业运行管制作用中的关键性,这不光是持续前进创新的市场对现代化工业管制提出的需要,并且这也是市场经济前进的必定方向。在传统策划经济结算,人们受以往单位管制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充分认识单位会计的作用,觉得在单位中账目算不算都一样,没有记账,对经济活动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所以并没有对会计开展管制,因此单位运行过程中财务管制作业的功能没有利用到。伴随着社会的前进,策划经济制度慢慢的被市场经济制度代替,更多的单位开始面向市场,并且市场竞争日益强烈,单位不想被出局就一定要持续的前进改革。这就需要单位的运行管制人员以及领导层人员改变以往的精神观点以及管制思想,充分利用单位会计职能,创新单位的运行形势以及内部构成,把财务管制的用途充分的利用起来,才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变化。从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新环境中,国内财务会计管制机制也有着重大的改变,单位在修整以及健全财务会计机制时要根据我国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规范开展,在开展财务管制以及会计结算时也要按照有关的准则以及标准。在创建新时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下我国对财务规则以及标准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不仅能够促进单位的财务管制系统更加健全,也从基础上施行了单位的各种财务管制作业。所以单位的运行管制人员要主动的实施这种变革观念,按照有关的准则以及标准,在运行管制工作中认真对待财务管制作业和财务工作者的用途,充分相信、援助财务工作者的作业,让财务工作者加入到单位的各类重要决议中来,使财务工作者站在其岗位上进行思考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发现单位财务中具有的问题能够立即进行弥补,真是有用的利用会计功能提升单位财务管制水准。 2 加强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工作 在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基础工作至关重要,它是企业经营管理和进行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因此企业需要做好财务基础工作。随着管理观念的更新,很多企业都对财务基础工作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创新,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使财务管理不能有效发挥其功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办理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手续和会计核算,导致会计数据的不健全或是不准确;在办理会计事项时没有按照要求取得原始凭证,或者有些原始凭证在编制的过程中手续不全,没有严格按照相关会计事项来填制而出现偏差和失实;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稽核制度,在编制记账凭证前没有审核原始凭证;在空白凭证的领用、注销等使用上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处理企业的一些债券债务,在长期挂账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坏账等等。这些会计核算不实、会计监督不力等现象都是财务基础工作不到位的表现,会严重浪费企业的财产,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些问题,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要规范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在内的各种会计凭证,建立起与会计数据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加强完善。在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时要严格按照各项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并设置专门人员监督审核这一过程,以保证会计凭证的真实合法、完整正确。这样既能够保证各项经济业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又能增强经办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依法办事的责任心,还能及时发现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 第二,在单位内部设置健全的财务管制相应的组织,在设立组织以及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要根据不一样的组织实施的责任进行,然后按照不一样的工作内容设立相关的标准规范。在聘用的人员上一定要根据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性质制定招聘的范围。科学操纵有关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使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职能都能够完整的发挥利用起来,防止工作内容存在干预以及交错等情况,确保会计工作的公平以及正当。 3 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 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上的管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财产和物资等资金作为物质基础,当企业发生经济业务需要分配、交换物资时都是属于资金的运动,而这些都是以货币的形式来进行。因此,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管理者们要加强在资金使用上的管理,加快资金的周转,将资金的使用价值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使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工业会计要想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加强在资金使用上的管理,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要加快资金的周转,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各项费用支出。具体说来,首先,工业会计在进行采购前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以减少积压库存增强物资实用性为目的来有计划的采购;对于企业外部的拖欠款要组织专门人员及时有效的催收,避免企业遭受损失;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落实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职责,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对于由于工作失误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除此之外,单位发生的各种支出以及费用都对单位的利益具有直接作用,工业会计要自觉和各个机构以及领导层人员进行商议协作,在完成单位预计的目的情况下争取降低费用的支出,节约费用,以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集中这两个方面开展单位资本的管制,才可以更加全面的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 4 发挥工业会计监督控制作用 针对工业单位来讲,把单位在制造运行中生成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以及总结,之后上交给财务管制机构,财务机构对其开展结算以及接卸用来判定单位的运行情况,这个过程就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有关标准以及规范对这项内容开展有用的督促以及掌控,调解好每个经济主体间彼此的干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工业会计在进行这项工作是所发挥的督促掌控职能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过工业会计的督促以及结算,可以把单位的制造运行状况切实完整的表现出来,进而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管制以及完善;第二,经过解析单位内部资本的来往状况,清楚单位内各种经济往来的运行状况,能够提出相应的手段来提高资本的使用率降低资本的浪费情况,进而提升单位经济利益;第三,经过对单位财务情况的解析,有助于审核以及查询单位内部资本状况,提升单位对资金的管制性能。总而言之,在工业单位的制造运行中,工业会计有着关键的决策性的用途,必须要充分利用工业会计的性能,才可以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推动单位前进。 工业会计论文: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之中,并促进其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工业会计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必须加以改革与创新,文章重点从现代工业会计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与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会计;管理趋势;电算化 引言 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推动了工业行业的发展,在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工作是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对于现代工业企业而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工业会计的管理与完善,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革。传统工业会计中,操作方式都以手工记账的方式进行,这种传统的记账方式不仅仅效率低下,更容易导致错误率的频频发生,进而阻碍工业企业的发展进程。对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不断的引进新的技术与方法,加强工业会计的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改变以往落后的记账方式。对于会计管理而言,对于信息的准确率以及时效性是非常严格的,因它是一项细致的管理工作,要求相关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信息的统计与管理,电算化形式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会计管理行业的发展与完善,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降低了错误率的出现,同时又大量的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1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模式也有了更高一层的认识与理解,电算化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单单是与计算机简单的结合,而是不断的融入新的知识与理念,将形成综合化的会计资源管理体系,新学科以及新理念的融入更加会促进其现代工业会计管理的发展,促进工业的进步与完善。近年来,随着基层会计管理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企业ERP系统的建立,进而对企业会计资源管理的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严格与要求,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与素质,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体系。 2 电算化会计软件 就目前而言,电算化的发展已经在其工业企业发展模式中趋于完善,电算化软件作为基础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算化软件为主,它主要是结合了我国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对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特意设计的一款软件。这款软件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仅技术可靠,规范性强,且在产品功能上也比较齐全,很容易应对各种电算模式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操作上也相对的简单,不需要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操作,对于普通的会计而言,只要稍加进行培训就可以完全应对,对于企业而言,虽然在价格上相对昂贵,但它却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仅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相对而言,性价比也比较高,备受国内各大行业所青睐。除此之外,企业在对会计人员培训等方面也省去了大量的精力,对于统一管理与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推动了现代工业的会计管理。另一种软件模式,是由国外生产的,经过汉化处理以后,在我国工业企业会计中也得到了应用。但这种软件相对而言,除了有明确的规定的,以国际标准为基准以外,对于我国工业企业发展而言,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更适合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我国更多的只是借鉴。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3 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随着电算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工业企业内部必须进行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计算机基础应用是最基本的知识学习与掌握,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会对计算机编程以及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算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就要不断加强学习。 实行电算化以后,就不在是过去的传统工作方式了,实行的是计算机的联网技术,通过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就可以将很多的工作完成,减少了人力的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那么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和会计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将部门的经济数据和会计部门实现共享,并且可以通过会计部门的数据信息,查看到自己部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其对方向进行调整,所以说会计电算化的实行需要全员化的管理。 对于在企业当中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模式,应该主要是以企业的会计人员作为主要的力量来执行,因为会计人员是企业当中对于会计工作最为了解的,那么在对会计工作实行电算化的改进以后,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自身对企业业务的熟练了解,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会计电算化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通过事实的案例证明,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如果是纯粹的以外部人员或者单纯的计算机人员来对财务管理软件进行开发的话,那么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并不能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因为这些人员只是单纯对会计工作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实际的运用效果上不能贴近企业的现状。所以在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设计上应该是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完成,才能够在实质上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和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和发展。 实践证明,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可以采用全方位全员双向培训或先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头脑灵活的财会人员去参加计算机短期或长期培训班,并参与一些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这样可以缩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周期,使开发的会计软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可以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去参加会计知识辅导班或会计知识讲座,在掌握了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发一些会计信息处理软件,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使之更能体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优势,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逻辑性更强、更完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比较完善的会计软件或软件包,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用他人的智慧为自己服务,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软件开发的周期,提高软件开发工作的效率。 工业会计论文: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 【摘要】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民对管理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工作是集核算、监督、管理为一体的工作,它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现代企业中,工业在不断进步,所以相应的会计工作就要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使管理与企业相适应,把会计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给管理者,从而让他们做出正确的管理决定,给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工作除了要在管理上更新外,还要在技术上进行更新,在今天,会计工作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着手工记账,手工记账有很多的弊端,因此为了提高会计在技术上的问题,就必须使会计与计算机相结合,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是企业未来的会计进程,以下笔者针对会计管理作出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工业会计;管理工作;电算化 在我国现代企业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它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方便,促进他们做出正确的经营决定,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太快,以致于很多原有的会计方法不能满足管理者的需要,造成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因此,为了满足管理者的需求,就要不断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简单,准确,从而提高会计者的工作效率,解决企业管理中所遇到的难题。以下针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1.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套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形成一套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我们都知道,电算化并不是只与计算机相连接而已,在今天会计电算化已影响着企业的电子通信,市场及管理很多方面。电算化并不只是纯粹的财务工作,它还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管理系统,可以说它是企业未来的经济大动脉。运用电算化进行管理工作,就要建立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经过各部门计算机的相连接,形成企业的管理信息网,另外,为了使信息正确化,在企业工作量大的部门中就要单独设置管理信息网[1]。 2.发展会计管理工作,就要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在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过程中,财务软件是电算化实施的基础,在今天,会计电算化中的财务软件有两种,分为国外研发和国内研发两种,我们都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国外所开发的财务软件是根据国外的国情研发的,所以说国外所研发的财务软件只适用于国外并不适用于我国。我们国内所研发的财务软件它适应我国的企业,但是由于它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所以说在产权上面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它的造价也就比较高。这种国内软件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来说说它的缺点吧,这种国内财务软件在后续的软件维护上很难,并且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它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是由专业的专家所研发出来的,技术力量雄厚,非常的有原则性,在性能使用上功能完备,很适应国内的企业。第二,这种财务软件具有简单的操作方法,当一个企业没有专业的软件开发团队时,运用这种软件也是非常划算的。在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技术中,还有很多的方法,例如,企业还可以不断的培养软件开发人员,提高他们的电算化技术,进而开发出适应自己企业的财务软件,这就为企业减低了财务成本,并且自己开发的财务软件也可以在后续工作中实行方便的管理。在财务软件开发过程中,要使计算机与财务相结合,在企业中选出优秀的电脑人员,建立专门的电算化组别,经过不停的研究,建立专门的财务软件,并且传达给企业的每个财务部门,使之形成开发与使用为一体的目的,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大贡献[2]。 在企业电算化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要有高瞻远瞩的理念,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考虑,把那些只能保存财务报表的软件淘汰掉,研发那些可以运算及储存大系统的财务软件,提高电算化软件的级别。要改正以前的单独机体,形成有结构的财务网络体系,在计算机结构中,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资源,使计算机在财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水平,首先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带来正确及时的财务信息,为他们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很大的基础;其次是它能阻止企业在发展中严重浪费资源,并且能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周转,降低成本降低浪费,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益。因此,在企业财务软件的开发中,要以创建自己的研发队伍为中心,创建有专门信息化的财务软件,创建适合自己企业的电算化软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财务软件最优化,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3]。 3.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企业中的人员共同协作而完成 3.1需提高会计人员的电脑操作技术 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光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还不够,还需要我们企业中的每个人员共同努力完成。因此,在企业内部就要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即提高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相互协作而完成,那么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的相关的会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使得他们在电脑上能顺利的对财务软件进行正确地操作,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需要各部门共同配合 电算化是运用电脑进行记账,而不是以前的手工做账,它是通过网络技术操作完成,相对于手工做账,它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他们的工作速度。同时运用电脑做账,经过各部门的联网,可以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使会计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即各部门通过电脑上的财务数据,可以了解自己部门的财务状况,即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数据,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改正,因此实现会计工作的最优化,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协作。 3.3在企业会计工作管理中,会计管理人员是关键 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管理人员是相当的重要的,他们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支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让财务管理以外的人员对电算化进行操作的话,那么他们只了解企业财务的表面现象,而不能从本质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了解。所以在电算化的操作过程中,要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力军,使专业的会计人员与专业的计算机人员相互协作,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4.促进会计管理发展的举措 第一,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企业需选择一部分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计算机培训,使他们可以参与财务软件的开发,提高财务软件的实用性及其质量。 第二,对于计算机人员来说,企业则需要对他们进行会计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在会计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加贴近企业内部财务的电算化软件。 第三,在引进别的财务软件的同时,不要一层不变的就拿来使用在企业财务上,在进行使用之前,需要我们的企业研发人员,对引进来的财务软件进行一部分的改进,把它变成适应我们自己企业的电算化软件,通过这种改正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开发资源的成本,减少研发支出,并且降低财务软件的开发周期,为企业提供方便[4]。 5.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工业会计管理水平还需全体企业人员共同努力,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正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使得他们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动力。 工业会计论文:工业会计作用与企业财务管理 摘 要 在企业整体的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且它是搞好企业经营活动、强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一个企业经济状况好坏的制约。工业企业高层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工业企业面临着不可小觑的生存考验,所以工业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对经营机制进行改变,扩宽经营思路,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切实的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关键词 工业会计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 经营理念 企业发展 企业要想在强烈的市场经济下不断发展壮大,就需要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应,才能巩固实力。 一、发挥会计作用、改变经营理念 工业企业的高层和广大管理者,为了适应当今改革的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们的大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挥会计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的管理,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这既是当今时代的需求、工作的需求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以往,企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不能正确的认识企业算账,物资不会流入国外,所以就忽略了工业会计的作用,因而也就忽略了企业财务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都被推上了市场,所以过去的方法就被淘汰。此时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企业的经营者和高层必须认识到,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改变自身的经营体制来适应市场的需要。要想把企业做的有声有色企业高管就要从思想和认识上彻底改变,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状。国家新的财务准则和过去相比有了重大变革,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项改革,它更加完善了财务管理体制,把各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了基层,提高了广大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财务人员在各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让财务人员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发表意见和建议。做到避免各种财务损失,更好的落实财务工作。 二、以企业管理为基础,抓好财务的基本管理 经过财务的整顿,大多数企业的基本工作都得到了加强,部分企业的财务工作也达到了一个标准的水平,促使财务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好转。由于企业的发展不平衡性,一些的财务基础不是很好,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最终影响企业会计职能和作用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一是因为一些经济业务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相应的手续,没有实行会计核算;二是有些企业办理了相关会计手续,但是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填写和获取原始凭证;三是原始凭据在办理时手续不齐造成的相关会计事项不真实;四是没有建立核实制度,对原始凭据不审核或者验证真伪;五是对空白的票据没有建立相关的领取和注销制度;六是债权债务长期得不到结算,造成账目损坏等。此等现象严重造成了企业财政损失,使企业出现会计核算、监督不力的局势。面临着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财务以下措施:一是规范各种会计凭据,加强和完善和会计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各项会计业务信息都要核对其真实性;二是确立健全的会计管理机构,制定与会计相关的各项惩处奖罚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的审查制度,对各个财务的收支都进行严格的事先检查,对其他会计信息进行事后检查。 三、为获取更大利益加大对资金的使用力度 有效的发挥工业会计作用,加大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力度,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是任何一个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应该具备的物质基础。资金就是一个企业财产和物资的体现,资金的运动就是依据货币的形式来实现物资的分配、交换等各个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关系。所以,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加强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有效的利用企业资金,就应该把资金用到实处,用各种方法加速资金周转,才能有效的发挥资金的应用作用,用少量的资金获取较高的利润。 工业会计如何发挥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作用,才能利于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是要加速周转资金。工业会计就是要有效的协调相关部门、有计划的进行采购、减少库存积压的物资,组织较有能力的人员去催收欠款,对经销人员也要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来对他们日常工作的失误进行惩处。二是降低企业费用。企业的利润受到企业费用的限制,工业会计需要积极的为领导出谋划策,找出降低费用的方法,以最小的费用赢得最大的利润。三是根据业务分工和性质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组织进行有效的活动来增加购销人员和财会人员的责任心,同时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责 工业会计的基本职责就是提供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与财务相关的经济信息问题,并且对企业所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反馈消息、监督工作、分析和检查财务信息,同时正确的处理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关系,进而做到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工业会计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一是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金占用和耗资、收入与盈利亏损情况,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对国家政府政策方针的执行情况,保证企业严守纪律。三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在财务上成本计划,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全面完善计划。四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在财产和物资上的保管使用情况,以确保企业合理利用财产物资。 总结:根据本篇文章对工业会计的作用描述,我们可知工业会计的管理职能是相互作用的,互相补充和联系的,在进行会计反映和监督职能时来实现的。只有有效的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才能真正做到在会计工作中发挥其反应和监督的职责。完成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各项工作和任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发挥会计工作在保护财产、财经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作用。 工业会计论文: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摘要】 在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成本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企业经济效益差的现状。为更好地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工业企业会计进行了自身的改革,提出了新的会计标准。本文将分析工业企业的现状,并提出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关键词】 新会计标准 工业会计 新发展 1. 工业会计的发展现状 对工业企业来说,要想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应该实现 损耗低、质量优、效益高的相关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科学、 规范和合理地对资金运转进行管理, 不断健全完善价值管理体系,合理规划地设置相关机构,根据任职人员素质水平,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工,将其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合理的发挥其才能,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设置独立的工业企业财务职能机构。作为工业企业,要想确保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既有较强的竞争力,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就应该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从会计中将财务分出来。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工业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企业内部不能合理的分工,各个部门不能够协调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将更加的大。因此,要想企业正常顺利的发展下去,就应该为财务部门设置专门的机构,提高其工作效率,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行。 从市场经济大背景的实际出发,工业企业的期望效益日益增加。作为财务的管理,不仅仅是只对过去的财务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更应该根据以前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对财务经济未来进行准确的预测,并作出合理的规划,随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依据,提高对企业活动的有效控制,使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企业面临的内部经营条件的变化和外部的需求来看,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经济规律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内部的管理体制。如果要实现生产经营的准确性,就应该尽快的将现代化管理会计加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但是在发展现代化企业的会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将管理会计引进企业的管理机构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合理安排人员再适合的岗位中,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更加高效。而在选择优秀的管理人员时。拥有专业的财务管理技能,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需要做的事情,有能力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了解新会计标准带给企业的挑战,根据管理部门的需要及时处理相关的财务信息,协调各部门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 2. 会计标准的新变化 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体现在6 个方面: 2.1计量基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新的会计标准中,对于会计的原则和计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是更加注重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一系列会计的基本原则,依旧保留了以前的很多原则,这样使得会计的工作更加的清晰,使得会计有了侧重的方面。但是也作出很多不一样的更改,“权责发生制”将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不是作为以前的一般准则,同样最为一般准则的“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将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总体上说,新的原则体系与以前的会计标准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以前的准则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加适合当代企业的发展。 2.2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 新准则对于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的方法做出了一定的删减,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这两种方法,因此,在新准则中,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只剩下了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 2.3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变革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企业应计提的减值损失准备如果高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补提损失准备;如果低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冲回已提的损失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当调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发生了是实质性改变的就是在于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对于长期资产减值来说,可以转回计提的减值准备,而在新的准则下,这种情况将不被许可。 2.4债务重组方法发生变革 《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实质条件,提高了该准则适用的精确性。在新的准则中,将更加考虑了偿还债务公司的利益,在公司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情况,将会得到一定的债务豁免,还能够提高该公司的一定股权利益,这样能够为投资者避免一定的投资风险,也为那些负债金额比较多的公司提供一定的便利。因此,在现代的投资环境中,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也将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值得投资者关注,这样也无疑的为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后的更大的好处,同时也 为投资者带来更加广泛的投资机会。 2.5所得税处理方法发生变革 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所得税准则。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但是,新的会计准侧还是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包括在以前的会计准则规定,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所存在的主要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种,并且直接引入了计税基础的概念。新建立的所得税准则是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财务会计研究核心内容是资产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将对定义有着而严格的要求,不符合定义都将不在资产负债表的范围内。 2.6对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变革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再新的准则中明确规定,如果企业的控制权时在同一个权利下,那么将会把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书籍的标准,为了防止其对利润的操控,在进行企业合并时不能够使用公允价值。尽管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都是在同一控制权利下的,公允值也是双方都承认的,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的,但实质上并不是双方都会认可的公允,在其中将会存在人为操控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程度。 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在新的工业会计标准中,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更加倾向于实体理论,不在像以前《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的内容侧重于母公司的理论。在合并报表中,所规定的范围是母公司的所有,增加以前的比例,无论子公司权益是否为负数,一并都会合并在现公司的经营权之中,合并的范围将一并扩大,不在考虑一定股权的分配。 3. 新标准下工业会计的发展新方向 财务报告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新准则中,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对于报告中所揭露的内容也做了调整。新准则对“预提费用”与“待摊费用”这两个项目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将“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被分别列入“预付款项”“预收款项”当中。将资产也分为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为负债分为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对于企业合并有了新的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在不同控制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合并方法,在同一和不同控制下分别采取账面价值和公允值。更加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委托贷款谨慎计息。扩大了计提范围,改变了其以前的计提方法。以及提出要对存货做好跌价准备。 结语 在旧的会计标准下提出了新的标准,对以前的标准进行补充及完善。新的会计标准液适合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新的会计准则发生的变化,改变企业的发展理念,注重会计的工作的重要性。应充分了解新的准则要求,跟好的为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工业会计论文:试论工业会计管理电算化 摘要: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网络系统。 关键词:会计管理;制度;实施 一、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建立 管理制度是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电算化会计工作成功的基础。实行电算化会计后,会计核算工具与程序、会计数据与信息的表现形式、会计档案的保管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制定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时,除了要遵守手工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外,还要考虑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是:①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根据自身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企业管理结构、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开发的特点,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与权限。②电算化会计操作管理制度。通过对系统操作的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进行,完成会计核算工作。③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该项管理制度内容是做好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以保证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进行。④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是以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会计数据与信息的,具有磁性化和不可见的特点。应根据这些特点和手工会计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管理制度,做到科学管理、安全保密、查找方便、严防损失。 二、电算化会计软件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财务部门使用的会计软件,一种是外国公司开发的经过汉化的会计软件,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设计的,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管理体系,而不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国内企业开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这种软件由于受知识产权的影响,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商品化软件维护起来比较麻烦,使用它势必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当然后一种商品化软件是由各方面专家共同开发的,软件比较规范、功能比较齐全、操作也相对简便,而且软件实施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对于缺乏软件开发队伍的单位采用商品化软件是比较明智的。另外,还可以在同行业之间组织力量开发适用于某行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行集中开发、集中管理和维护,共同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行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可供上级部门直接进行汇总处理,而不必再开发专用的汇总软件,这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既经济又适用的捷径。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三、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特别是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决定本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水平,他们中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工作,甚至有多少人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工作都对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全员管理就是动员企业内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工程师、会计师、管理师、统计师、会计员、技术员及一般管理人员等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员一起研究学习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其它管理科学的知识,应用计算机去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把计算机同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大批能从事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企业内部全体上下相互协作,同心协力的全员学电脑、用电脑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为管理服务,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通过几年来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经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想在管理工作中有所发展,首先要从领导开始转变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科技信息和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不仅能简单操作计算机,而且要能开展一些简单的编程工作,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及其在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舍得投资,为应用计算技术打下可靠的经济基础。其次组织更多的管理人员。采用拉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或与其它技术实力雄厚的单位、科研院校联合起来,开发出经济实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从事计算机专业的编程人员,在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多种管理业务知识,把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同具体的管理业务结合在一起,开发出更高水平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二个强大的培养双向或多向人才的学习潮流。 实践证明,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可以采用全方位全员双向培训或先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头脑灵活的财会人员去参加计算机短期或长期培训班,并参与一些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这样可以缩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周期,使开发的会计软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可以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去参加会计知识辅导班或会计知识讲座,在掌握了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发一些会计信息处理软件,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使之更能体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优势,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逻辑性更强、更完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比较完善的会计软件或软件包,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用他人的智慧为自己服务,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软件开发的周期,提高软件开发工作的效率。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新会计标准下的工业会计 摘要:在新会计准则出台后,我国的会计制度有所改革,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重点阐述了,在新会计准则下,工业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会有着怎样的变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工业;会计 1工业企业会计发展现状 在现代的工业企业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就需要对自身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改革,要以比较低的消耗,创造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生产方式,在资金的运转上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在职责分工上进行明确的划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对于任职人员要在素质上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职位设置要符合机构内的规划管理,那是就需要做出以下相关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经济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对于工业企业内财务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工作可以承担的职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运行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要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企业在资金上拥有一定的活力,并且运行状况可以得到有效的循环,那么就应该将财务从会计工作当中分离出来,对其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这样才能够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果一个企业中的资金运转不灵,出现了资金停滞或者是运转困难的现象,那么就象征着这个企业内部出现了问题甚至是面临倒闭破产的境地,所以说一个企业内的财务部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内部,财务决策的制定和财务制度的制定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所影响,财务决策的制定对企业的运转态势会有所影响。所以说企业内的财务部门要对市场上的经济动态进行实时的把握,然后利用市场上对自己有力的信息,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企业的经济财务决策,这就需要企业内部要设置独立的财务部门,并且完善各个职能机构的设立,和会计工作隔离开来,可以更加有效的运行自己的职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脚步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发展,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就需要企业在效益上进行创造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工作不仅要对过去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总结,对于现在的财务工作进行有力的执行,还应该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和财务决策进行分析,对于未来有一个大体的方向性的掌握,然后使企业可以按照这个目标努力,对于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说对于企业的财务工作要进行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方式。 在现阶段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不仅要对市场上同行业的发展竞争做出回应还要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掌握,对于同行业的发展状况要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合理的竞争策略,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要控制在合理的发展范围内。所以说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在本专业范围内有所建树,还要对和企业的发展有关的知识进行学习,然后根据这些学习到的东西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进行有力的分析,制定出完善的发展体系。在管理方式上要敢于不断的创新,不要固守以前的发展模式,要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发展给予有力的保障。 2新准则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2.1财务报告的变化 新准则明确指出,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取消了旧准则的财务情况说明书。资产负债表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项目,而是将“待摊费用”列在“预付款项”中,“预提费用”列在“预收款项”中;资产分类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分类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库存股”等项目。利润表变化较大,取消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的划分,全部归类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相应地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改为营业税金。 现金流量表增加了“上期金额”一列,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现金流量”项目的列报,补充资料中“递延税款”项目变更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 2.2企业合并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该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3更体现谨慎性 2.3.1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和报表列示均为其初始成本,不反映其价值变化,投资者只能借助于报表附注了解市价情况。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当单独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按照减去其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从而使投资者能够了解投资的现价。 2.3.2对委托贷款的谨慎计息和计提减值准备。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但是,委托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企业按期计提的利息到付息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2.3.3扩大了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改变了计提方法。企业会计制度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由原有的应收账款扩大到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并规定企业的预付帐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帐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帐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转入其他应收款的预付帐款可以计提坏帐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原来的按制度规定计提变为企业可以自行确定,确定的方法为按照以往经验及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并在坏账核算上取消了直接转销法。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业会计作用与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在工业发展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对于经济效益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财务管理工作又是十分重要,它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就要充分的发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贡献。 关键词:工业会计;作用;企业财务;管理 1转变经营观念, 发挥会计作用 在工业企业当中,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管理者应该改变自己的思想,不断的适应日益发展的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发展观下,正确的贯彻执行党的号召,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认识到工业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这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对于会计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在企业当中,不算帐也是没关系的事情,企业中的资金是不会有所流失的,也没有对其进行管理,完全是吃大锅饭的一种心态,那么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自然也就无法发挥自身的职能。在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将企业推向了市场,在市场中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如果企业不发展,不创新势必是会被市场所淘汰的。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者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充分的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就需要在经营方式上,机构设置上对企业进行改革,充分的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财务会计制度要按照党和国家对财政体制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和补充。当前,特别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批准的《财务通则》和《新会计准则》,这是我国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我国境内各类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新的财务通则和准则较之过去有了重大改革,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它进一步完善了财务管理体系,把各种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在基层,进而调动广大财会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各级经营工作领导为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聪明才智及其在经营工作中的作用,要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要充分信任、依靠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决策,要请财会人员参加,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企业财会人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积极大胆地提出改进意见,堵塞各种财务漏洞,以便把财务工作搞的更扎实、更有成效。 2抓好财务基础管理 ,夯实企业管理基石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于财务工作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是企业执行经济运转的基础,所以说要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基础打牢。在经过了新的改革之后,大多数的企业中都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改革创新,在财务基础工作上都进行了整顿,基本上都可以达到标准的水平。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较差,影响到了财务管理水平的发挥。 一是有的经济业务发生不按规定办理会计手续,不进行会计核算,所反映的会计数据不全;二是有的所办理的会计事项未按规定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三是有的所受理的原始凭证手续不齐备,造成所办理的会计事项失实;四是有的未建立稽核制度,对原始凭证不加审核就编制记帐凭证;五是有的对空白票据未建立领用、注销的管理制度;六是有的债权债务久悬不结、长期挂帐,甚至变成坏帐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种现象造成企业财产浪费严重,使企业蒙受损失,出现会计核算不实、会计监督不力的局面。针对上述问题,应当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要规范各种会计凭证,完善与会计数据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对于每项经济业务,都要根据业务的真实内容,及时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并经有关人员审核,对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正确性负责。这样,既能正确考查各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加强经办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按章办事的自觉性,又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改进工作,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在内部机构的设置上,应该根据每个部门执行任务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职能任务,然后根据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规章制度。在设计岗位的时候,要根据岗位的工作难度和工作性质来选择应该任用什么样的工作人员,在职称要求和从业资质上要严格要求。对于人员的工作职能要进行合理的掌握,充分的发挥每个岗位的职能作用,在职能之间不要出现干涉交叉,影响到会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加强资金管理使用 ,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发挥工业会计作用,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才能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任何一个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和物资作为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财产、物资的表现就是资金,资金的运动是以货币形式实现物资的分配、交换与各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因此,企业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经营活动的刀刃上,千方百计加快资金周转,充分发挥现有资金的应有作用,以较少的资金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工业会计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如何发挥作用,才能促进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呢?一是要加快资金周转。工业会计要协调有关部门,要有计划地进行采购,要千方百计减少库存积压物资,要组织强有力的人员或班子,催收拖欠款,对经销人员要建立严格把关考核制度,对经销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并进行严肃处理。这样,才能使资金周转不断加快。二是努力降低费用。企业的管理费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工业会计要积极地与领导出谋划策,减少费用的发生,少花钱多办事。 4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在工业企业当中,对于会计工作的执行,就是通过对企业中各项经营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一定的形式汇总到财务管理部门当中,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核算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现状做出总结判断。在企业的内部,对企业的内部进行有利的控制,协调各种经济关系主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工业会计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主要是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以下信息:第一,通过会计工作的核算和监督,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从而促使企业在计划管理上进行改善和控制。第二,通过对企业内资金的运行状况分析,可以使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节制的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第三,通过财务状况对企业内资产的核算盘查,有利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保管。总之,通过以上的叙述,在工业企业当中,工业会计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计职能的发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 工业会计论文: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探讨 摘要:我国的工业起步晚,发展快,这就会造成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且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浪费现象很严重。当前我国经济法对于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的规范,但是具体的落实情况不是很好,而且又面临着通货膨胀的考验。这种情况对于工业会计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会计必须通过实现自身的改革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优厚的条件。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新会计准则下工业会计如何发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工业会计;发展 财务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作为工业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经营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事求是,树立企业的科学发展观,创新企业发展模式,改善落后的企业运营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积极地发挥工业企业会计的作用,规范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使企业能够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1工业企业会计发展现状 任何企业都想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保证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资金投入的利益最大化,我们必须在工业企业每部进行科学的管理改革,明确职工的各项职责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机构规划,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首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的发展自己,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保证资金的运转,所以工业企业有必要把财务会计从其他会计中分离出来,设立单独的管理机构。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市场经济快速地发展,企业要想发展自己,就必须保证资金的流动,一旦停滞,就会面临着竞争失败的危险。企业的运转需要货币资金的调用,企业的发展不仅和外部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和内部管理及资金运转情况有着很大的联系。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进行一些效益投资,这就使企业的财务会计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对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收集更多的信息,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竞争力。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增加自身的发展速度,也在逐渐地增加自己的期望效益,这就要求工业企业的财务会计不仅对过去的经济情况进行仔细地分析,也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状况进行筹划,而且也应该对企业内部进行既定目标的管理,引导企业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前进。 当前的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为了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企业重视财务会计管理,设置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管理岗位,为企业的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企业也要采取强有力地措施。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学习专业的会计知识,也要适当地涉猎其他学科,例如经济法、社会心理学等等,而且能够对财务会计工作熟练掌握,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地解决。此外,也要积极地研究国内外相关的财经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新准则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2. 1财务报告的变化 在国家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于财务报表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财务报表以及相关的财务资料和数据,对于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金流量表、利润表、企业负债表等,与原来的财务报表不同的就是新报表没有财务情况说明书,还有在资产负债表中把待摊费用加入了预算款项中,并且也列入了预提费用这一项;在经济活动中我们把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种,负债分类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库存股"等项目。利润表变化较大,取消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的划分,全部归类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相应地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改为营业税金。 2.2企业合并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该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3更体现谨慎性 (1)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和报表列示均为其初始成本,不反映其价值变化,投资者只能借助于报表附注了解市价情况。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当单独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按照减去其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从而使投资者能够了解投资的现价。 (2)对委托贷款的谨慎计息和计提减值准备。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但是,委托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企业按期计提的利息到付息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3)扩大了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改变了计提方法。企业会计制度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由原有的应收账款扩大到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并规定企业的预付帐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帐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帐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转入其他应收款的预付帐款可以计提坏帐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原来的按制度规定计提变为企业可以自行确定,确定的方法为按照以往经验及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并在坏账核算上取消了直接转销法。 (4)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只反映其历史成本,不反映其可能发生的毁损、陈旧或减值。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按照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从而使报表使用者能了解存货的现时价值。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关于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石油行业的产业链长,生产、运输、销售、服务过程中多与易燃易爆品打交道,安全事故风险和环境风险大,这决定了石油企业必须将安全、环保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多年来,中国石油企业从上到下重视安全、强调安全,普遍推行hse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显著成效,但是安全与环保问题仍然是影响中国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会没少开,要求没少提,制度没少订,钱没少花,典型没少抓,技术一直在改进,但成效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在先进单位也出现了重大安全和环境问题。如何使安全生产处于全过程受控状态,形成了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成为确保中国石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事关我国石油工业和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一、安全生产细节管理失控的原因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一种运行状态,企业能否安全运行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企业安全生产是有规律可循的,但由于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涉及企业与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这些因素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可以说,安全是企业与社会综合管理的结果,是一个永续的系统工程。 从社会层面看,由于我国石油工业处于转轨时期,法律法规与政府监管的缺失是重大事故频发的重要环境因素。业内人士反映多次,我国石油作业队伍到国外施工,在东道国近乎苛刻的环保安全要求和法律限制下,极少发生事故。 从企业层面看,一些生产事故,特别是一些重大事故都是因细节管理失控而发生,而且同类事故屡屡发生。惨痛的事实说明,细节管理的缺失与失控,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那么造成细节失控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1、企业战略不科学、不完备、有重大缺陷 一个不科学、不完备、有重大缺陷的企业战略,必然出现频多的细节失控而导致重大损失甚至全局的失败。比如,没有科学依据,没有任何战略举措,只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来压低成本,必然导致减少安全设施,降低hse投入,靠延长劳动时间来降低人工成本。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导致事故频发。 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一个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机构臃肿、管理链过长、流程不畅、人浮于事的企业,一个不能迅速解决问题而是不断制造矛盾的企业管理结构,必然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控细节,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3、技术与操作标准落后 技术与操作标准落后,不能跟踪新技术、新工艺、新发展,并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研究改进技术与操作标准,这样的管理体系与机制,在遇到问题时就会无章可循,束手无策,造成同类事故频频发生。 4、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不力 在石油企业中,相当普遍的现象是,制度种类越订越多,本子越来越厚,离现场实际操作却越来越远。制定制度时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现场听证;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又缺乏跟踪监督和考核;制度执行后缺乏全面评估,对哪些制度好,哪些制度不适用,不能进行分辨。制度繁琐执行难,制度与执行两层皮,导致制度抢劫了应有的作用。hse贯标重文本轻现场,重认证轻执行,因此,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多是通过hse认证的单位,有的还是先进单位,就不足为怪了。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制定不执行的制度等于放弃了对企业运营细节的管理与控制。 5、企业整体管理与思维方式的偏差 企业整体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任何偏差,都会导致细节失控,进而导致全局的损失与失败。 (1)重对外发展,轻内部管理 转轨时期的企业牌问题与矛盾多发期,这个时期的企业管理具有非常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强企业管理的研究与创新,解决各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片面注重对外发展,忽视企业内部管理与改进,必然忽略细节的管理与控制,造成矛盾丛生,顾此失彼,殃及发展基础。 (2)重上层管理机构的高速与加强,轻基层建设与现场管理 上层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基层与现场,不了解基层,所制定的制度、政策脱离基层现场实际;大量人才积聚在上层部门,而基层人员素质偏低,误操作经常发生,不能解决现场发生的问题,导致问题长期无人过问、得不到解决,大量的细节问题一旦爆发就会酿成大祸。 (3)重表面化的形象管理,轻隐形化的重要生产环节管理 有的企业严格要求员工在厂区内走路排队,却忽略了生产过程中由于超高温而引发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处理与操作规范的研究与实施,从而酿成事故。安全管理存在“抓点不抓面”和“管后不管前”的善。现场的日常安全管理,主要靠安全员、安全科和上级领导监督检查现场巡视;以扣奖金等处罚手段管理安全,缺乏较实际的安全训练和安全教育;即使进行安全教育也多停留在传达上级领导讲话、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层面,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 6、细节管理控制缺乏技术与能力支撑 精细化管理只是停留在会议上、领导的讲话中或个别企业的初步实践中,尚没有取得普遍的实质性的推进;计算机的使用大多还仅限于办公自动化和一般的信息传输,尚没有普遍应用于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适时有效监控及运行状态优化调整上;设备管理落后,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预防维修阶段,有的甚至靠经验进行管理,不坏不修。实践证明防是防不住的,岗位人员不懂设备的基本知识,就会造成设备故障不能及时排除而频繁出现事故。 7、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企业改制强调了资本,忽略了人本,造成员工主人翁责任感淡薄;企业缺乏鼓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与氛围,员工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怕负责任,怕担风险,更不愿去冒险;安全管理的内容大都为如何管人、如何追究责任、如何处罚人,而缺乏研究保护人的内容。 二、对加强细节管理与控制的几点建议 细节在哪里?细节谁来管?细节怎么管?这是细节管理与控制必须回答的问题。细节存在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细节管理与控制涉及全体员工,必须由所有员工参与管理与控制,并重点把握 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 应把结合企业实际推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细节管理与控制水平作为企业重大战备,打造企业整体化管理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形成持久的国际竞争力。美国ge公司ceo韦尔奇动员公司上下全力以赴,利用5年时间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将所有的最佳员工都列入了六西格玛计划之中,培训了五大批六西格玛管理骨干----黑带、绿带人员,创造了全员每百万次操作只有3.4次差错的记录。这种精细化管理,使ge的行业领先地位经久不衰。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彩精细化的六西格玛管理也收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战略管理与评价体系,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严肃性、可执行性,才能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有效贯彻实施。 2、注重企业再造 为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应整体设计、稳步实施,实行企业结构重组、流程再造,重建企业管理体系,重塑企业的运行机制。再造的原则是,提高效率,整体优化,相互直辖市,有效制衡,保证发展。要优化结构,提高专业的集中度与不同专业的协同度;要减少层级,去年阻碍效率提高的中间层,缩短管理链,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基层与现场管理,把问题解决在现场;要按照“五不”要求构建权责体系,即,不含糊----只有一种解释,不空缺----事事有人干,不矛盾----岗位之间要协调,不重叠----要专岗专有,不虚置----要量化考核,保证整体效率与协调;要打破行政部门与层级的障碍,实行以项目为目标的横向网络组织,建立工序服从、专业搭接制的新的管理模式;要简化制度,着力建立以经济利益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双驱动激励与制约机制,用机制约束人、激励人,建立上下级、止道工序与下道工序、横向合作方之间的全方位的制衡约束机制,增强人的主动性,变要我干、要我不干为我不可能不干;要建立适时纠错与体系自我完善机制,对错误与偏差做到不间断的适时发现、、纠正、完善,保证企业全面、持续、可靠、有效地支行重组方案的制定实施,要平衡高效,采用新机制,减少阻力,消除对立,提高成功可靠性。 3、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应用与创新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继续采取传统的人盯人的管控方式已经不可能了,而采用并创新先进技术是大型跨国公司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不断改进和更新企业的装备,提升效能和智能程度,使装备在提高效能的同时更便于掌控。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实现全面、全过程的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并运用信息技术监控企业的运营,优化企业的运行状态,以保证企业运行过程安全可靠,运行细节全程、全面受控。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技术、操作标准以及监督实施的体系与机制,提供科学管控生产过程的可靠依据。 4、注重基层与现场管理 所有事故灾害均发生在现场,传统的经验式管理,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靠制度管人、人管人,简单的监督检查严格的处罚已无法解决安全生产问题。我们认为,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根本是对现场管理方式进行彻底的综合治理。 (1)加强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薄弱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现在全国许多企业都在推行设备点检定修“预知维修”五层防护体制,这种制度是现代设备管理最有效的防止设备事故的方法。只有进行制度创新,才能适应设备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石油系统传统的预防维修制度,在目前情况下已经很难预防事故的发生。 (2)强化现场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第一”不能只是口号,要有实际的、具体的日常安全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国外先进企业较少发生事故,关键是它们有一套先进有效的日常安全管理办法。 1)危机预知训练。通过不断的训练,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天天进行、件件进行、层层进行危险预知活动,真正将安全工作放在生产活动的首位。 2)安全确认制度。国外先进企业没有那么多繁琐的规章制度,但岗位工人作业前要填写“安全确认书”,所有需要注意的问题都体现在“确认书”中,一项一项地确认。这种做法具体而实际。 3)安全诊断活动。安全工作要定量管理,企业和作业区要科学地分析和掌握事故发生的原因,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灾害的再次发生。例如:国外某企业,分析得出本企业事故发生的原因有5个方面共56项因素。该企业根据每项原因可能发生的范围,集中在“设备故障”、“作业问题”、“作业行为”三个方面,并将故障现象分成a(5点)、b(3点)、c(1点)等不同的重要程度点,选出100个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统计分析指摘点、指摘度,划出推移图,实现了有针对性地按故障点进行定量管理。 4)安全委员会。国外企业的安全委员会设在作业区,实行全员安全管理,每月开一次安全管理委员会,设定管理重点和目标,现场全体员工每人轮流担任安全巡视员,天天在现场活动,月月有安全管理重点和活动要点,不断总结提高,寻找薄弱环节,改进管理方法,提出新的安全管理目标。 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强化现场的日常安全管理方法,普遍开展并不断进行危险预知活动训练,把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变为实际可操作的行动,而不是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 (3)必须实现“以人为本” 安全管理的目的不是处罚人而是保护人,保护人的生命,保护人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人的阜新精神。要从保护人的角度,深入研究安全工作的具体做法,而不能以追究责任为目的进行安全管理。 “以人为本”必须须知到以下几点: 1)没有资格的人不能上岗。强化培训、推行职务资格双轨制,先取得资格才能上岗。 2)领导要从监工变为教练。不是单纯检查处罚部下,而是保护培训部下,要保护干工作的人的积极性。 3)坚决消灭重复事故的发生。出了事故要下决心组织技术人员与现场人员广泛开展改革阜创新活动,尊重、相信和承认人的价值和创新成果。 4)“部下是上级的一面镜子,部下不好就是领导无能”,出了问题领导首先要承担责任,人的素质不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可以换人,选人不准要追究领导责任。 (4)彻底改革现行的组织体制 管理重心下移,取消庞大的蹭管理层,强化现场管理,破除分工负责的职能管理制度;要积极进行现场综合管理,将现有人才往下放;让有才华的人到基层去,实现技术与管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现场经验型管理转为智能型管理,提升第一线管理者的水平,权力委让给第一线管理者。 (5)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现在许多制度制定的目的不是保护人而往往是为了给领导开脱责任,面面俱到的制度制定“一大本”出了事故却没有执行制度。这种专靠制度管人是不公平的,应强化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以机制替代繁 琐的规章制度。 (6)区分现有规章制度的性质 凡是原理决定的制度,应由技术部门制定并严格监督执行;凡是原则决定的制度,应由现场编制,并结合实际不断个性,不能由不了解现场的人编制。 我们认为,推进企业深层次改革,综合治理现场管理,应全面推行“作业长制”、“标准化作业”“设备点检定修”、“计划值”以及“自主管理”五项制度配套的现代企业现场管理方法。实行以作业长(第一线管理者)为中心、以设备点检为重点、以标准化作业为准绳、以计划值为目标、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现场管理模式,既是细节管理与控制的可靠方式,又是解决安全生产的治本措施。 5、注重优秀传统经验的发展与创新 创新从来都是以前人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也不例外。中国石油人一方面应不断总结在实践中取得的很多新鲜的现代石油企业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应吸收、借鉴我国几代石油人创造的优秀管理经验,结合当代我国石油企业的实际,不断发展创新。这对于探索创建我国现代石油企业管理体系十分重要。 此外,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选拔高素质、有能力、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企业领导人和各级管理者,对于企业运营细节管理与控制也非常重要。 中国石油企业频发的重大事故,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迫使人们痛定思痛,深入反思,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思想、经验和理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淀的问题与矛盾。我们想念,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突破口,加强安全细节管理,抢劫管理整体化升级,将为中国石油企业在未来取得更加持久、更大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__*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最齐全的专业生产安全防护鞋企业。公司注册资本__*万元,总资产__*亿元,设备年生产能力__万双。厂区占地面积__*平方米,建筑面积__*平方米,现有员工__*名,__*集团生产的产品遍布国内上海、广东、重庆等31个省、市自治区;国外主要销往欧美、澳洲、中东、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商喜爱。2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____万元,销售收入达__*万元,出口总额____万美元,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 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为了对社会、对企业、对每个职工负责,多年来,公司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国泰民安”主题,积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安全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现就公司在安全生产上的工作进行以下总结: 一、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 宣传、教育工作是首要的任务,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公司历来很重视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具体做法是: 1、在公司的每月十二个版面的宣传栏中,规定了每期不少于二个版面宣传刊登消防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在订阅的各类书刊中,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杂志、书刊占30%。 2、针对公司近年来生产发展迅速,新增职工多,特别是外地职工对交通规则的意识淡薄的现象,公司专门组织举办交通安全学习讲座向员工讲课,宣传交通规则。 3、做好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我公司对新进员工首先进行为期二天的安全生产、基本工艺生产流程等等的培训,再根据不同的工种进行为期八天至半个月的跟班学习操作规程,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并按专业工作需要,积极派员外出参加各类安全知识培训班,例如:电工、电焊工、机械、电气操作工、消防知识等学习和考试,达到持证上岗。 4、公司安全领导小组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员工安全手册》发放给员工,每人一册,以规范员工生产、生活行为,提高自觉性与自律能力。 5、在厂区的公共场所、职工宿舍、生产车间内的墙壁上都设有安全、文明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疏散灯、禁止吸烟的标语和标志。 6、自《安全法》公布施行后,公司及时组织员工学习,并举办了以《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劳动法》等为内容的普法知识大奖赛活动,既丰富了员工的文娱生活,又使员工从中得到了安全教育。 7、开展专项活动。在每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公司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围绕相关主题相应地开展了车间安全自查、公司大检查与“我为安全献一策”等活动;增设了《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安全漫画、消防安全知识,安全指示牌展示等九个版面的宣传专刊;悬挂安全宣传大幅标语;同时每年还在厂区内组织多次例行的消防实地演习、安全自救训练与消防器材使用知识竞答活动。 通过上述的宣传、教育培训等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提高了员工消防安全生产意识,奠定了抓好安全工作的扎实基础。 二、狠抓安全组织机构建设,强化安全管理活动功能 “宁为安全操碎心,不让事故伤职工”是公司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公司一直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中,自从组建集团公司以来就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职业病防治管理小组、业余消防队、并建立起公司、部门(车间)、班组三级的安全组织,深入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具体做法是: 1、在确立“谁主管,谁负责”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司、车间(部门)、班组三级安全组织管理网,设置公司专职安全管理员,车间、班组兼职安全员;并逐级签订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使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专责。 2、公司各项安全生产的文件、规定、规章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最终靠班组来完成。为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充分发挥班组在公司安全消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公司还规定了各生产班组根据实际情况要定期组织开展安全隐患的“自查自改”活动,生产现场的“清理与整顿”活动。 3、以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员工 的健康为职责的公司职业病防治管理小组,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不断地改善公司工作、生产环境,例如,在200*年7月份连续高温,公司为了使职工有一个舒适的生产(工作)环境,购买了20多台空调安装在生产现场,从而消除了由于高温引起的职工疲劳造成的不安全隐患。并建立起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定,严格监督员工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4、公司在做好日常安全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各项专项工作的开展为契机,把安全宣传与安全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到iso9000认证、档案工作管理达标验收、生产许可证考核、“三八”妇女节、五一节等等各种活动中去,拓展了安全宣传与开展安全活动的载体和范围。 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职工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主动性、自觉性,对及时发现和消灭事故隐患,减少违章现象,避免事故的发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班组安全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 1、建立月度安全例会制度。公司安全职能部门坚持每月按时召开全公司班组长安全例会,及时总结上月安全工作开展情况,对检查出问题的班组在例会上提出通报批评,对表现突出的班组给予表扬。并将安全工作的考核办法纳入月百分制考核中兑现奖罚措施。 2、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质量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体现了安全与生产、质量的统一性,使公司安全生产在组织上得到保证,在制度上得到巩固。 3、加强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公司安全职能部门,日常对班组严格加强监督、及时进行检查和考核。如:检查班组是否每周定期召开班组安全例会、开会的效果如何,是否留有班组安全建设活动记录,是否开展班组安全检查,是否认真落实公司月度安全例会精神等。通过有效的监控,保证了班组安全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切实做好“三同时”,配足设施保安全 由于我公司领导重视,在新建厂房与技术改造项目中,切实做好“三同时”,把消防、劳动保护、环保设施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公司现配有消防栓20处、各种规格的灭火器316只,还配置电脑监控设备,对各车间、仓库、财务、档案等库房进行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的监控,做好了预警预防的工作。 由于我公司多年来切实地加强了消防安全生产管理和宣传工作,使公司全体员工的安全消防意识得到提高,安全生产行为得到规范,员工都能严格地按照规程操作,及时排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从而基本地消除了事故隐患,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了企业安全生产,加速了企业顺利发展。 在200*年度,我公司紧紧围绕“安全发展、国泰民安”主题,密切联系“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将在新的一年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人人参与,共同监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与各项措施、健全安全生产的宣传、管理工作体系,建立能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把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化学企业安全生产经验材料 一、领导重视建章立制责任明确 该公司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深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立了“抓生产从安全入手,抓安全从生产出发”的工作指导思想,视安全生产工作为一切工作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公司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由总经理王坚先生直接担任组长,对企业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各部门主管为安全管理机构成员,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员(注册安全主任),协助企业领导,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有人抓,安全生产工作有人管。 该公司不断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如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考核与奖惩制度、安全生产工作档案与档案管理制度和制定设备安全技术规程和工种(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共计编写制定了44个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覆盖各个生产车间的每一个岗位。安全生产制度化,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有章可循,以制度管人,规范员工安全生产行为。 该公司根据《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和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责、权、利统一原则,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把安全生产责任层级分解,将责任和指标明确到部门、班组、个人,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二、真抓实干突出安全制度落实 一是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第一,狠抓班组长的安全教育,班组长是兵头将尾,作用不容忽视,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二,狠抓岗位员工的安全教育。我们从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入手,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今年上半年共举办了18期培训班,共600人次接受安全培训教育。第三,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现有7人持有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1人持有中级安全主任证,4人持有初级安全主任证,2人持有安全标准化证,3人持有危化品登记证,7人持有特殊工种作业证。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加强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及操作水平,增强自我防护能力,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是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制度。该公司实行“周检查、月考评”的形式,检查和评比的主要内容有:消防设备、安全教育、安全制度的落实、现场管理、机械设备及劳动保护等。公司的各级领导、安全管理人员坚持每天到各生产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并且还实施了领导夜间巡查制度。发现违章违纪行为及时纠正,并将检查工作与考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安全检查制度化、经常化,最大限度消除事故隐患的发生。 三是落实安全奖惩制度。该公司从在册职工月工资提取20元/人月,作为职工安全保证金,由安全管理部按月考核、当月结算,当月无“三违”、无事故,保证金全额返回。班组出现“三违”行为,取消该班组当月全部保证金的发还。部门月累计出现两次“三违”现象,加扣部门经理当月50%的保证金;部门月累计出现三次以上“三违”现象,取消该部门经理当月全部保证金的返还。公司还设立安全生产奖励基金10万元。 三、探索创新追求最佳安全管理水平 该公司在厂区管理方面,实施了《人员进入厂区的安全管理规定》。 在现场管理方面,采取安全教育方式及同员工签订《岗位责任状》和《工作环境告知书》,按《设备日常保养计划》定期进行维护保养。车间实行划线管理,物品按区域分类存放,禁止通道上摆放物品;在各作业场悬挂了安全技术说明及岗位操作规格,设置了明显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 在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方面,溶剂贮罐区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准进入,进入溶剂贮罐区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操作规程,方可入内。剧毒仓库实行“五双”制度管理,安装了洗眼器、喷淋装置。 在消防设施方面,制定《消防设施检查维护计划》,认真落实日常检查及维护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在安全投入方面,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投入的安全费用共计50余万元。成立义务消防队,每月给予了相应的补助,每月训练一次,每年组织两次事故应急演练。生产车间、仓库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__个,按规定设置防静电装置。为操作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配备了工作鞋、工作服、手套和口罩。此外还建起iso14000的环境管理体系。 四、建全安全生产档案规范企业安全行为 该公司严格按照《鹤山市企业安全生产档案指导目录(试行)》的要求,分类建立安全生产档案,即把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分门别类为十大类别。通过对档案内容按“指导目录”进行“对号入座”,促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机构、人员、责任、制度、经费、教育、措施等方面自觉落实,由此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基础,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同时,通过不断调整充实企业安全生产档案资料内容,持续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 平,形成自我约束和持续改进工作机制。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环保工作的认识 抓好安全环保工作讲了“四句话”,即“完善制度、练好功夫、打好基础、落实问责”。细细思考这“四句话”,正是切中了要害,找到了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结合学习同海同志的讲话,我谈五个方面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困难和责任大家普遍反映现在的安全工作“难度大、责任大、压力大”,存在着畏难情绪,我也深有同感。可以说,现在是抓安全环保最困难的时期之一,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从人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说目前我们员工的状况很不乐观。随着减员、内退、协解等工作的不断深入,一批有经验的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老职工退出了原有的岗位。年轻同志上来了,经验不足,培训又没有跟上,造成实际操作技能下降。我们培养了几年、十几年的技术骨干,被一些外企、民营企业高薪聘走,而我们企业雇用的劳务工、临时工,又存在用工数量增加、流动性大、文化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培训也比较困难。一些职工面临着改制分流问题,思想不稳定,从一定程度上也分散了领导干部全力做好生产经营工作的精力。部分职工对改革的不理解,对加强管理存在逆反心理,少数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不深入基层,不做扎实工作,忙于迎来送往等也造成干群关系紧张,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淡薄、责任心降低,也必将影响安全生产。 第二,从目前的管理状况分析。毫不避讳地讲,我们现在的管理滑坡了。尽管去年以来,我们重提“三基”工作,夯实基础,重提“三老四严”等。但这些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抓好的,需要我们做长期扎实的工作。常言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管理工作也是这样。想着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基层管理水平、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是不太现实的。特别是重组上市的需要,一些企业形成“一企两制”、甚至“一企多制”的格局,出现上市与非上市部分职责不清、考核不到位等现象,也增加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难度。 第三,从我们现在的生产装置的状况分析。可以说现在装置“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从油田板块来看,油气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靠的是难动用储量、高成本油井的勘探开发;从炼化板块来看,原料进一步恶化,高硫、重质原油的加工比例越来越高,与炼厂适应性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污染治理设施配套能力的先天性不足也逐渐暴露,而产品质量及环保要求却越来越高。设备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陈旧电气设备,已构成对生产装置“安、稳、长、满”运行的威胁;从销售板块来看,油库装备水平与成品油经营量快速递增不匹配的矛盾日渐突出。这些都增加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难度。 第四,从现在的社会环境分析。可以说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对安全环保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大,全社会已经对加强安全环保工作形成共识,人民群众对安全环保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了肩头重任有多么艰巨。特别对于中国石化来说,我们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几千亿多资产交给我们来管理,要保证这些资产不受损失,还要保证这些资产保值增值。这些都决定了安全环保工作难度大、压力大、责任重。 二、加强干部职工的责任心是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的核心。 同海同志提出的“完善制度”,是要求我们根据变化了的实际,特别是上市、非上市分开分立后的现状,及时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各企业要根据集团公司的管理制度,及时修订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使之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从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情况来看,如何把制度落实下去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从我们发生的事故来看,有几起事故是因为没有制度而发生的呢?几乎没有。相反大部分是因为没有执行制度和执行制度不严格造成的,而制度得不到很好执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部分干部职工的责任心不到位。大家都说“责任心是责任制的灵魂”,“灵魂”没有了,责任制怎么能够得到真正落实呢?很多事故发生后,处理事故过程中,我们都有很多“假如”:假如第一道关把住了,事故就不会出;假如第二道关把住了,事故就不会扩大等等,每起事故往往都有7、8道防线,正式由于有关人员责任心不到位,在管理环节、具体作业环节的数道关口都没有把住,才酿成了事故的发生。 如何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呢?我想我们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从调动每一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珍惜生命、关爱安全的角度出发,开展一次“责任在我”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责任在我,从我做起,从安委会的成员做起,从企业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做起,到各职能部门、各个班组、岗位。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我对安全应该负什么责任?我是否尽到了我的安全职责?出了事故我是否敢说一句我该负责?真正提高全体干部员工责任心,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减少施工现场的“三违”现象,从而实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目标,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事故发生。 在开展主题教育、提高大家责任心的同时,还要落实安全问责制,实行责任追究,这也是督促大家提高安全责任心、落实安全责任的一个重要手段。出了事故总得有个交待,为什么会出事故?谁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些都要弄清楚。这不是为了处理哪个同志,为的是让大家共同吸取教训,提高意识,防范类似事故发生。 三、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 针对干部职工队伍建设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全体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也就是同海同志说的“练好功夫”。教育培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二是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在安全培训方面一定要因人制宜,确保收到实效。对安全生产主管领导,要注重责任教育,普及国家现行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确保知法守法,合法经营。安环局要抓好新上任主管领导的培训,牢牢绷紧安全这根弦;对车间主任、油库主任、井队队长、加油站站长等基层干部,重点培训行业规范标准及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确 保安全监督到位;要特别加强基层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要为他们提供技术交流及学习的机会,并重视基层安全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鼓励基层安全管理人员勇挑重担,使他们感到工作有劲头、管理有压力,成绩得到肯定,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一线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一定要从实战出发,结合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加强员工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真正做到“三不伤害”。要利用事故预案演练、典型事故案例教育等形式,真正使安全知识入脑入心,提高职工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从今年开始,安全环保局要安排专人抓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吸收一些企业好的经验做法,针对安全生产不同阶段的特点,及时下发有较强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读物,并加强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检查考核,督促企业真正把安全培训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在专业培训方面,要坚持学以致用原则,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到主管部门,认真抓好落实。要采用岗位练兵、导师带徒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力争用2到3年的时间,将全体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加强隐患治理工作,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 从我们目前的资产状况来看,虽然我们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个亿,但主要都在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上,造成设备的新度系数不高,设备欠账较多,特别是电气设备老化严重,一些本应淘汰的设备仍在超期运行。公用工程系统欠账也较多,部分企业在主体装置不断扩能改造过程中,忽视了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系统及辅助生产装置的配套改造,在去年装置高负荷运行中已暴露出来。设备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证,设备不完好、存在隐患,安全生产就无法保证。总部已决定,明后两年优先安排资金,力争用3年时间,彻底解决国家明令淘汰且威胁安全的电气设备。同时要认真考虑除了电气以外,我们还有哪些突出的问题。要统筹研究并安排计划,几年内使安全基础上一个台阶。我们要认真贯彻同海同志的重要指示,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找出关键问题所在,按照轻重缓急得原则,分期分批逐步解决,夯实安全基础,逐步实现本质安全。 在加快设备更新改造、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降本减费、提高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强设备评估管理工作,该换的换,该修的修,切实将资金用到刀刃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要一说设备更新就将所有问题都推到设备陈旧上,也不要危言耸听,好像我们赖以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不堪一击,到处是问题。事实上,我们从一年一修、两年一修,到三年一修,茂名乙烯甚至还实现了六年一修,炼化企业负荷都在百分之百以上,非计划停工明显减少,这些都说明我们安全生产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除去一些因公用工程系统引起的非计划停工外,我们有多少事故是因为设备陈旧引起的呢?绝大多数还是由于人员的违章操作、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打好基础”是一方面,但更急迫的工作还是要“练好功夫”。 五、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全面做好环保工作。 随着国家环保执法力度和环保标准日趋严格,集团公司生产规模和生产负荷的大幅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民众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原油加工企业,也是最大的石化产品生产企业,我们不但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保持国内领先,在环境治理和持续协调发展方面,也应该担负起领先带头的责任。 1、各级领导干部要履行环保职责,扎扎实实做好环保工作。 环保工作主要是靠领导重视,一些环保先进的企业所取得的成绩,无不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齐心协力配合的结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企业一把手,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组的要求上来,把环保工作和安全工作同等对待,认真领会同海总经理有关“保护环境是企业的行为规范和守法经营问题”的重要指示,强化环保管理和污染治理,跟上生产经营发展的步伐,适应改革发展的形势,不能出现弱化的现象。要尽职尽责,做到心中有数:认真落实各级环保责任制;制定企业的环保规划和治理计划,并落实治理资金;务必做到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严格对企业和企业领导的环保考核,督促企业做好环保工作。 2、认真组织开展环保现状调查,切实做到心中有数。 安全环保局今年组织有关人员对企业,特别是存在突出环保问题企业的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考评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对比近年来环保指标的变化情况,客观评价企业环境治理的总体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和要求。充分掌握企业的环保现状,安排解决突出的环保问题。 3、进一步做好“三废”综合利用工作。 “三废”综合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是变废为宝、减污增效的有效手段,国家积极倡导此项工作,并制定了优惠政策加以引导。各企业要下大力气抓好“三废”综合利用工作,多方位开拓资源综合利用渠道。20__年要理顺“三废”综合利用立项、核算渠道,并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认定部门的沟通。 4、加强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 总部有关部门和各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有关建设项目环保管理的规定,凡是环境影响报告书未获得环保部门批复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在项目实施中,认真落实环保“三同时”,不留环保隐患,并按照项目的大小和企业现状做到“以新带老”;不得再发生违反国家建设项目环保管理法规的情况,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5、做好环保技术开发攻关,为污染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总部要组织有关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要对目前突出的环保难题进行攻关,形成中国石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为污染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专项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企业安全生产心得体会 在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人们通常把管理者对员工提出安全规范要求称之为“要我安全”,而把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称之为“我要安全”。两种提法,不仅表述了语言概念不同,且安全实现方式和管理效果也不一样。“要我安全”,是从客体出发,由外因发出安全生产约束控制信息,作用于安全生产行为的主题,最终达到生产安全;“我要安全”则是从主体出发,由内因产生安全生产的动机,主观能动地实现安全生产。从管理角度来说,“要我安全”和“我要安全”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要我安全”是外因,是动力;“我要安全”是内因,是根据。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从不同方面对实现安全生产起到推动或决定作用。 如何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呢?笔者工作在电力建设企业,立足于生产第一线,对于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安全是生产的保障,有了安全才有效益,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着眼人的安全心理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心理是人在生产劳动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劳动过程中伴随着生产工具、机械设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与安全意识。主要包括:劳动生产中的安全心理、职业安全心理、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群体心理、安全组织心理等。通过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心理现象的总结,可以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产生安全教育的心理效应,达到抓住人心、震撼人心、深入人心的效果。因此,安全教育应抓住以下三个重点:一是利用安全心理的优先效应,抓好对新员工进厂后的安全教育,以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新员工打下安全生产烙印。二是利用安全心理的近因效应,以本单位的典型安全案例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用活生生的事实影响员工、激励员工。三是利用安全心理的暗示效应,运用含蓄的、间接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常规教育。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法,只要密切联系实际,坚持从人的安全心理出发,牢牢抓住人的安全心理倾向,抓住不同时期人的安全心理状态,抓住不同类型人的安全心理活动,进行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安全教育,就会使教育和心理形成共鸣,强化人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使员工产生“我要安全”的强烈倾向。 其次、把握人的安全行为贯彻安全制度 安全行为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保护自身和保护设备、机器等物质的一切动作。在我们电力建设行业逐步实现科学化管理、自动化操作、现代化生产的条件下,安全行为不仅是个体自我保护行为,而且是生产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总体行为。要建立起总体的安全防范系统,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安全保护,这就需要有一套能够把个人安全与总体安全密切联系起来的制度规范人的安全行为。这套制度要站在安全行为者的角度来编制和操作,由安全行为者从内因产生“我要安全”的行为。就我们公司整体来说,因为企业生产性质不同,存在着多工种联合、多工序交叉、多环节衔接作业的特点,所以就应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紧紧把握员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建立和健全个人自我安全保护制度。主要是:员工有权对违章的生产指挥不执行;有权对违章的生产工序不交接;有权对违章的生产设备不操作;有权不在违章的生产环境中作业。这就从行政法规上确立了员工劳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自觉地进行安全保护。员工们说得好,事故不难防,重在守规章;最大祸根是失职,最大隐患是违章。只要我们真正把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当成生命之友,安全之伞,就能够站在安全生产的主题地位上,实现安全生产。 第三、针对人的事项障碍展开安全活动 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思想障碍是影响员工“要我安全”的重要问题,是各种不安全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在抓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发现,一般情况下,员工都会为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而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遵守安全生产规程,但有的时候,有些人则可能因为存在某些思想障碍,不仅忘记了“我要安全”,而且做不到“要我安全”。这类思想障碍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对安全生产规程并没有真正理解,看不到违章操作的严重危害性;对安全生产规程感到麻烦,图省事、求简便而不去遵守;因抢时间、赶进度,而忽视、忘记安全生产规程;对自己的熟练技术过分自信,心存侥幸,麻痹大意;逞强好胜,表现为胆大妄为的冲动,明知故犯;因为身体疲倦,精神松懈,注意力分散而顾不上安全生产规程等。近几年来,某些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和个别员工明知是违章作业,但他们为了赶生产进度而在不安全环境下操作,违反操作规程,结果发生了严重的事故,给个人或家庭带来极大痛苦,也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消除员工思想障碍入手,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活动。例如:开展安全规章制度教育,让员工明确遵章的必要性、违章的危害性;开展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推行标准化作业和安全责任制,强化员工的安全保护;积极搞好均衡生产,使员工保持旺盛的精力、体力,控制和减少不安全行为等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员工逐步消除抵触、违反、消极、侥幸、松懈、逞能等思想障碍,增强“我要安全”的自觉性。 总之、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需要安全生产行为的主体——广大员工从思想认识到心理、行为都来一个大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离不开大量的宣传、教育、检查、督促、奖惩等工作。依靠“要我安全”的外因动力,促进“我要安全”的内在变化,使安全生产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这样,我们的安全生产就一定会达到一个新水平。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调查报告 近一时期,安全生产形势并不乐观。如“三戴”的不规范、安措设置不规范、现场监护不到位、工作票签发和执行不符合安规规定、发生过的事故起不到警示作用等现象时有发生;现场工作,生产、基建多经交圈地带安全管理工作衔接不严密,在设备管理上,人为界定运行、基建设备,造成管理责任不清,工作上互相推诿、扯皮;在现场考问中,某些工作人员对安规的不正确的理解和对习惯性违章的认同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就当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在这些基层班、所没有任何痕迹,更别说引起足够的重视,也难怪乎人们说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上面倾盆大雨,下面毛毛细雨”了。这样下去看来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已不足以形容如此恶劣的安全形势了。 究其原因,很多专业人都做过一些分析,其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缺乏对人思想或心理方面较深层面的分析,因而形成了某些工作缺位,“表面上看投入了很多精力,做了不少工作,但对安全生产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和指导”。 剖析当前客观的安全形势,我们感觉到,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收入分配制度的逐步完善,不同的利益群体都存在一个对自身价值和权利义务的再认识过程,传统意义上的偏离“主人翁”思想的“主人”意识要想在短时期里得到革除,并能平稳过渡到一种与市场经济、国际惯例相融合的新思想或新理念的平衡,在目前电网企业现有管理体制下实现有相当的难度,这就出现了一个我们常常提到的所谓“承受能力”的问题,而“承受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与企业的关联度很大,落后的体制、机制只能造就脆弱的“承受能力”,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历史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这种现实对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安全生产所构成的威胁将逐步显现,在某些局部也许会表现的较为严重。针对这一新情况,传统的立足于对现象、行为的处理方式和简单的目标管理模式已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通过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全面把握和认识事故发生的规律,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想像,要想在短时间里扭转这种严峻的安全形势,难度很大,必须舍得和敢于下狠药,要通过集中式拉网检查,有针对性地处理一批安全责任意识差、习惯性违章现象严重的单位或个人,让违章、违规责任单位或个人真正感受到切肤之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安全责任事故的可能蔓延。用这种较极端的方式来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多少有些权宜,可也是不得已的应急之举,效果怎么样?是否能够切实做到长治久安,关键还是看后继扎实的基/,!/础工作是否能跟得上。对此,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这是一句套话,但又是一句大实话。说我们的领导干部不重视安全生产,绝对是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确实有少数领导干部不注意小节,平时又疏于对安全生产规程、规定的研读,现场监督缺乏针对性和敏感性,对一些管理漏洞、安全隐患、违章现象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警,有时自己到现场巡视或检查工作也不能做好“三戴”,甚至还会为某些违章行为解释、辩护,其消极影响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在这里谈领导重视,不是仅仅局限于大会、小会的传达、号召、强调和重申,也不简单地局限于工作计划、费用的安排和落实,重要和关键的是看我们的领导在安全生产工作上是不是能做到身体力行,是不是能抓到点子上,落到实事上。基层员工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对领导干部的言行也都看在眼里,只要我们各层、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做得身体力行、到位尽责,切实担负起各自分管范围内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敢管、会管、善管,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培训教育是前提。 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是不争的共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队伍老化的问题,人才缺失的问题,也有体制变化造成的心理失衡等问题。可纵观近年来的事故通报和最近检查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我们却发现导致人员责任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并不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等方面的不足,相反往往大多是因为忽视、漠视最基本规程制度的执行,有些甚至就是性质相当严重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章操作所致,对此,说轻点是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说重了就是没有起码的责任心和职业素质。目前,公司系统内培训教育工作的力度相当大,但主要仍集中在学历教育、技能教育等方面,培训率指标上去了,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我们培训教育工作“重知轻德”有一定关系。 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锤炼着传统的理想和信念,必然会促使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再认知,和对人生目标的再思考,紧张、躁动、茫然、不安在所难免。长期以来,供电企业的高收入、高福利,造成了一支充满职业自豪感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部分员工长期滋生的优越感受到了冲击,加之企业思想教育工作在某些局部或方面的缺位,使部分员工的心理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工作缺乏热情,学习缺乏动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谈不上什么责任心,其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都有所降低。因此,在这种大变革的,对供电企业这种传统国企而言,要让自己的员工爱岗敬业,忠诚守责,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必要的。这种培训教育工作不仅是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普遍意义上培训教育工作的前提。 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解决一个心态问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让我们的员工用历史的眼光、社会的视角,对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能力进行再认识、再比较。比较应讲究科学客观,纵向要比贡献、比责任,横向可比艰辛、比待遇,要摒弃消极心态,反对狭义的、片面的、非主流的比较,从而在心理上、主观意识上找到新的切合实际的平衡点。其次,要解决一个能力提升的问题。三支队伍建设,即将施行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为岗位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推进新的培训教育机制的建立,激发和培养员工内在的学习力,努力提升员工人力资本的价值,为员工参与岗位竞争,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要解决一个奉献的问题。这是人生高层次的追求,也是我们 培训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我们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也许与某些员工个人的理想和目标有些差距,但要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完全统一难度很大,这里就有一个“舍小求大”的问题,也有一个起码的职业道德的问题。我们不反对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我们坚决反对“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于某些不能胜任、不愿尽责,甚至危及生产安全的员工,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很有必要。 第三,制度科学是保证 安全生产离不开制度的保证。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覆盖安全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严密、科学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激励人、约束人,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企”。 制度的制定要体现人本思想。我们不提倡搞惩罚文化,因此,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宜多使用“你做了…,将得到…;你违反…,将失去…”等措词;少用“你违反…,将扣除…”等措词。努力尝试将“期权”概念融合到安全制度体系中,让安全生产作为长期投资为员工所认识、所接受,而不要因为滥用“扣除”等词汇,让员工觉得其“既得利益”受到了侵害,而造成负面影响。当然人文关怀并不排斥制度的严肃性,该“一票否决”或严肃处理的,自然是法不容情,毫不姑息。 制度的制定要体现民主集中。一个好的制度的出台都是源于生产实践的要求。因此,要能解决问题,起到实效,并为大部分员工所认同,就必须经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多次反复,要在符合大的原则和框架的前提下集中大家的智慧,让广大干群充分发表意见,并通过试行不断完善。 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科学严谨。制度体系是企业管理所依据“法律”和“准绳”,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讲究的就是科学严谨。因此,制度间不能互相矛盾,要注重统一、协调,实现关联、互补,力求实现闭环或链式的管理。从体系的角度努力做得“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制度体系要体现“综合放大效应”,即不仅要让遵章守纪者“名利双收”,让违章违纪者为高昂的“学费”买单,而且还可以通过预期的“机会收益”进行激励和约束,从而用制度科学的力量实现安全生产的“法治”。 第四,绩效考核是手段 尽管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新的收入分配制度呼之欲出,但绩效考核作为“依法治企”的常规武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能回避不用,更不能无序滥用。 绩效考核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都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因此,我们开展绩效考核,不论是对干部还是对员工,不论关系是亲还是疏,都必须一视同仁,否则无以服众。 绩效考核必须坚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领导干部要敢于、勇于承担责任,遇事不推诿,遇利不伸手,做遵章守纪的表率。对制度规定的奖惩要切实兑现,奖要奖得人心动,罚要罚得人心痛。对先进要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对违章违纪人员要处理到位、教育到位、安抚到位,尽可能对事不对人,这个分寸的把握很有讲究,很值得我们各级管理者通过实践去总结和体会。 绩效考核必须坚持民主、公开。开展绩效考核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对待少数人的意见,决不可偏听偏信,在原因不清、责任不明的情况下,搞“一言堂”或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样只会导致“执法不公”,伤害基层员工的感情,使绩效考核工作陷入被动。 当然,要做好这四方面的工作,除了要求我们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和业务能力外,笔者认为更为关键的是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从内心里做到“亲民、爱民”,凡事能从广大干群的根本利益出发,凡事能做到“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这才是各项工作能切实落到实处的前提和保证。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上下同心、左右协调、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队伍稳定,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青年团员发挥的重要作用 安全是企业生产永恒的话题,安全既是生产的基础,又是企业效益的保障。青工是企业在安全生产现场中的骨干力量,是企业建设中的一支坚强的后备队伍。青工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安全生产中发挥着参谋、监督、引领、带动作用。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好青工在安全生产中的导向作用和优势,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员工做本质安全人,已成为青工组织和青工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 一、强化对安全生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青工发挥安全生产导向作用的前提 思想决定行动。作为企业的一名青工,首先要提高对安全的认识,把安全生产当做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看待。安全生产关系到改革、发展和企业大局稳定。作为群团组织认真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在青工中大力开展“双述”工作法,通过“双述”工作,强化青工安全意识,为青工在生产中发挥安全引领作用夯实思想基础,从而带动职工规范作业行为,杜绝安全隐患的滋生。其次,青工要牢记树立安全责任感,认真贯彻“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重要指示。当前公司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不确定因素很多,作为后备军的青年,要勇敢的承担起安全责任,为公司安全经营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从对企业负责、职工家庭负责、职工生命负责的态度,大力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让职工认识到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安全是职工最大的福利、安全是亲人的期盼。从而增强掌握本岗位安全技能的主动性。其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做到“三步伤害”。我们常说“事故出自麻痹,安全来自警惕”,一起起工伤事故,一幕幕人间惨剧,都是由于思想麻痹造成的,有人错误认为,事故是偶然的,伤亡是在所难免的,忽视了安全生产,偶然必会导致必然。只要我们重视安全防范,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从思想上牢记安全第一的方针,不忘血的教训,认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为使每个人都能“高高兴兴上班来”,每一天都能“平平安安回家去”,自己做到安全的同时,还要提醒自己身边的工友牢记安全,切实做到安全生产。青工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去抓,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才能在现场更好的发挥好安全导向作用。 二、青工要做到自保、互保、联保,才能发挥好安全导向作用 煤炭行业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安全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自主保安和互保、联保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管理形式之一。因此,青工要发挥好安全导向作用,必须先做到自主保安全,更好发挥互保联保作用。所谓自主保安全是在生产过程中对自身安全有意识地采取保护措施,排除生产现场的不安隐患,确认安全才能从事生产,工作中严格执行行业规程、质量标准和安全措施,说标准话、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一言一行符合行业规范。质检科采样工在矿井上车采样时,在上车前,首先要观察头顶有没有电线等障碍物,上车时应注意的事项,上车后站那个位置最安全,提醒同事注意安全,然后才能按照国标要求进行采样,工作完毕,下车时还要注意安全。同时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等方面出发,应积极承担起对职工安全引领作用,带头执行操作规范化,带头推行“双述”工作法,带头落实各项措施,做正规操作、按章作业、保生产正规循环的示范人。所谓互保联保,是指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结成安全生产对子,互相监督对方安全工作的工作方式,实现安全生产。因此,青工要主动与安全生产意识差、业务技能差的职工结成“对子”,在工作中对他们开展“传、帮、带”,教技术、帮思想、带作风、传授安全生产经验,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自身有感受,取得安全生产见效快的实际效果。在货场装车组职工上车监装时,指挥铲车在指定的区域装煤,提醒铲车司机注意车后的行人、提醒同事检查车门是否关闭打牢等,尤其是在刮风、下雨、下雪、夜间装车时,更要加倍提醒同事之间互相注意安全,坚持学习和实践白国周同志的“三勤、三细、三到位、三不少、三比谈、三提高”的管理模式,探索适合运销公司安全管理的新方法,实现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企业的安全保护网络,争做自主保安的用心人,职工互保的带头人、班组联保的引路人。 三、青工要发挥好安全生产的导向作用,当好现场安全生产监督的“内行人”、“细心人” 当好现场安全生产监督的“内行人”、“细心人”。所谓“内行人”,青工单有工作责任感、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挑起安全重担的过硬本领,熟练生产现场技术业务的本领和处理解决生产现场安全质量问题的能力,否则,发挥安全引导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在安全管理上要有较深的内功和硬功夫,因此,加强自身学习,牢固掌握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有熟练的安全技能,提高自己在生产现场发现隐患、排除隐患、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成为安全监督、安全管理、安全帮教的行家里手,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章作业、规范操作、干标准活、干放心活,做到自身无违章、身边无隐患、身边无事故。所谓“细心人”,就是作为一个有志青年,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经常深入细致地排查好安全薄弱人和现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加以帮教和整改落实,才能保证班组安全生产。一是要察言观色、细心打量班组同事的表情、神态、举止,全面把握队友的安全状况,并从中排查出安全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仔细听取队友在生产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谈话和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俗话说“言为心声”,无论是生产前、生产后还是工作中,对队友说的话要时刻留心,有时说两句牢骚话,都不能简单的指责和批评,而是要想到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发牢骚,即听“话中话”,又要分析“话外话”,这样青工做起安全工作来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三要变被动为主动,发现职工情绪异常或有不安全行为,要主动上前耐心询问,掌握主动权。实践告诉我们,有时队友多一份理解和安慰就会减少事故的发生。四要注重在动态中把握队友的安全状况,在生产现场中通过走、查、看,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的安全薄弱环节,现场还必须做到“勤、准”:即嘴勤、腿勤、手勤,安全隐患找的准、解决办法定的准。尤其是在薄弱时间、薄弱环节、薄弱地点,队友易出现松懈麻痹、盲干蛮干现象,就要勤跑、勤看、勤提醒,对安全隐患较大的问题,要敢于批评,果断制止,防患于未然。 四、青工要发挥好安全导向作用,关键在于完善机制 完善管理机制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近年来,企业上下加大了对安全的考核力度,对安全生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责任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如果在安全管理上,加大对职工安全行为的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安岗管理制度,青工人人头上有指标,建立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加大岗员的责任心,使其能够按照要求自发主动的抓安全,敢当抓安全的“铁面人”、“红脸汉”。所谓“铁面人、红脸汉”,就是青工要时刻以“我是一名青工,我要为班组负责”的高度责任心来要求自己、警示自己、提醒自己,大胆行使自己的权力、义务,制止违章,排查安全隐患,以严厉的抓安全工作的态度,制止职工不敢违章、克制职工不愿违章、提醒职工不想违章,形成人人争做安全标兵、争做安全卫士的良好氛围。 青年团员是安全生产中的中坚力量,是企业安全生产中强大的后备力量,是安全生产的先锋队,是企业未来的主导者。因此,只有在思想上、工作中、作风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充分发挥好青工在安全生产中的导向作用,促进生产建设的长治久安,为三个文明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 献,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为实现好、维护好公司安全经营环境,巩固第一要务、履行第一责任、实现第一心愿勇挑重担。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工矿企业安全生产决定经济效益 效益是企业工作的中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工作目的和归宿。 安全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企业效益的保障,是企业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煤矿企业的效益主要来源于煤炭生产,如果没有安全作保证,生产煤炭就是一句空话,那就谈不上经济效益,一个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如何,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安全生产与实现经济增长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我们煤矿企业,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和工作条件较差,又有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的侵袭,时刻威胁着企业的安全和员工的生命与健康,煤炭企业科学技术和机电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防爆的要求和工业可行性试验周期的限制,使得先进技术在煤矿的应用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种种原因影响着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开采,所以,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显得突出和重要。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煤矿企业不能忽视安全而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煤矿企业也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没有安全,企业难以维持正常运转,事故发生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但是没有一个企业不在为提高效益而努力。现实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投入,科学和有效的企业管理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相互依存。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投入的增加,安全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安全进入科学化管理、细化管理的今天,安全生产有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着提高。因此,如何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是煤矿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要全面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首先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我国现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企业肩负着企业的建设、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等多重责任。我们只有把职工的身心健康、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充分体现安全的重要性。当然,作为一个煤矿企业只讲安全,不追求经济效益不现实也不切合实际,应当说,安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补赏的,安全生产在国家现代化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我们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和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而满足国家的愿望、社会的需要和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其次是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实行安全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来改变员工对安全的认识,来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使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生产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崇尚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式和正确的安全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的生产秩序的现代化员工队伍。 二、安全经济投入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 安全经济投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经济投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是如何找出两者之间即安全投资与收益的关系。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追求效益,要让企业尤其是煤矿企业实现最大的效益,那就是让企业避免事故的发生,实现有效的高效运转。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和满足职工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让职工在感到满意的舒适环境中工作,能使劳动者保持较好的心情和劳动热情积极参加劳动,且能提高工作效率,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尤其是煤矿企业,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避免事故给企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此外,伤亡事故还能造成职工人心不稳,出勤难以保证,生产难以进行,这也是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避免事故的发生,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增加必要的安全设施投资,有效的预防和避免生产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各项损失,增进企业潜在的经济效益。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不但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给职工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还会影响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要从安全经济学角度看待安全投入。谈到安全投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安全投入不应该是企业的负担,它所产生的决不是简单的成本增加。但是,就其本质,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不象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的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做好了,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能有保证,从而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狠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我矿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了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购置了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完善了安全设施,加大了安全培训力度,壮大安全监察队伍。因此,杜绝了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连续运转。所以,安全投入并不是单纯的支出,只是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这就是安全投入的特殊性。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安全投入,从 哲学的角度看,在任何一对矛盾的事故间都可找到最佳平衡点,从经济学角度看,安全投入并非越来越好。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如果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变成无所谓的损失浪费,甚至可能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正常的安全投入都应该在安全的失稳点与安全的保障点之间,超过安全保障点的安全投入可能就是盲目的投入,得到的效果,必然会适得其反,不但会增加安全管理的难度,还有可能真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按全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盲目生产,从根本上不能消除事故的发生,将直接影响安全工作,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对安全的投入应该有预算,力争使用合理的安全投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用监督检查等手段对企业安全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另外,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力度,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力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最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安全投入的作用,减少事故经济损失。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安全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状态。企业的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安全生产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我们绝不能为一时的眼前利益去铤而走险,而是应该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关于企业安全生产中突发责任事故产生原因 在企业的生产中,任何人都不愿意发生工伤事故,包括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但是,事故往往在违背人们意志的情况下频频发生,有的企业,在其设备、场地、环境、物流等本质安全状态下,仍然有事故发生。究其原因,是人的问题。通过发生事故的五大因素,人、机、料、法、环来分析,最大的不安全因素是“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是靠“人”去操作,选择、运用和改造。尽管通过安全性评价,解决了或者说消除了物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但是,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不保持它,仍然会改变,由安全状态为不安全状态,出现违反人的意愿的情况和现象。 无论管理人员或操作工人,安全常识欠缺,技术水平低下,自我防范意识淡薄,不良习惯操作,精神状态疲倦等,都是“人”这个不安全因素产生事故的根源。因此解决了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安全生产的根本问题。要解决人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教育 教育应分对象和层次。所谓对象,即分领导管理层和操作工人群体。所谓层次,即不同的对象应该掌握了解安全知识和常识的深度和范围。作为领导管理层,其掌握的安全知识应该比生产工人广泛,应该了解国家和企业的安全方针、法规和制度,应该具备有发现、制止工人违章现象和事故隐患的能力,同时应具备组织对隐患整改的意识和水平。特别是领导者应该深刻地意识到,为了顺利进行有效的生产,如同需要生产管理一样,也需要安全管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不是一句空话。管理管理,不但要管,更重要的是理,理顺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安全二字,不能只停留在会议上、标语口号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领导者的行动上。从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及一般管理人员,只要在生产现场,就应该负有发现隐患,制止违章,整改隐患的责任,深刻地意识到安全与提高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生产工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本工种岗位的安全操作知识,进行规范作业,自觉遵守工艺守则和安全操作规程。在群体作业中,服从指挥。在特种作业中,应该了解其危险性,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同时对工人要讲明,不能图一时的方便、一时的懒惰去违章作业。发生事故最大的受害者,不是企业,而是本人。通过对各个层次职工的强化教育,安全生产的观念和安全知识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就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就能抵制管理层的违章指挥和减少操作者的违章作业,从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伤事故。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新职工进厂三级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复)训教育,中层以上干部教育,班组长教育,安员教育,换岗、复工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方式。通过这些教育,使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在全体职工的行为中得以强化,形成一个人人讲安全,人人抓安全,人人管安全的局面,使安全管理覆盖到整个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中去。 二、强化检查与考核 在一个企业中,由于各人处的位置不同,岗位不同,所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深度不相同,在安全方面所花费的精力也不相同。笔者曾在生产分厂管理生产,现在专职管理安全,对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深有体会的。前者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管理上,这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并且,生产现场是动态变化的,不安全因素始终是存在的,隐患是随时可能出现的,特别是管理者和操作者在安全常识方面缺陷,加上一些不良习惯或习惯性违章,自觉或不自觉违章,这就给安全生产埋下了一个最大隐患。这就需要专职安技人员进行经常性检查,并对那些有意或无意的违章现象进行坚决制止、严格考核。 检查的方式有许多,我们经常采用的是,交叉检查,节假日检查,专业检查,日常检查等。 所谓交叉检查,即将被检查单位的安技员分成三个组,甲组单位安装员检查乙组生产现场,乙组检丙组,丙组检查甲组。检查与被检查单位的安技员工互不见面,这样就避免了互相打不破情面,或互相包庇的现象。这种检查有一种宣传效应,对那些自认为不会出事而违章操作的人敲个警钟,同时也促使各单位安技员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搞好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 日常检查对于制止生产过程中的习惯性违章及不良的操作习惯起了很大作用。安技部门每天派人到生产分厂进行巡回检查。由于检查巡回没有固定的路线和时间,经常能发现那些违章者,如操作旋转机床戴手套,有些人自认为干了十几年都没出事,自己小心点就是了,他就不知道出事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这是明知故犯。还有青工叼着烟去搬乙炔瓶,有不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等,类似的现象通过日常的检查就能随时发现、制止。 在检查过程中,凡发现违章现象,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职工都一视同仁,严格考核,照章罚款。当然,罚款不是目的,目的是让违章者明白,为了自己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切忌不要违章操作。作为管理者和考核者,决不能心慈手软,姑息迁就。要明白“严是爱,宽是害”这个道理。通过反复检查,反复整改,生产现场的违章现象就能降下来,从而控制违章造成的工伤事故。 三、指标分解考核和层层负责制 作为安技管理人员的检查和专业人员的检查,毕竟是有限的,要发挥生产单位各级人员的安全管理积极性,还得靠一些行政措施和管理手段。每年年初,由各二级单位行政一把手与工厂法人代表签订本年度的安全目标责任书,责任书中明确了各单位在本年度的安全工作内容,工伤指标,由工厂下达给各单位,各单位再与本单位的工段或班组的一把手(工段长或班组长),签定本工段(班组)的安全目标责任书,分解指标。这样,通过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和目标责任的落实,再通过自下而上的工作保证,达到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工伤事故的目的。 四、生物节律的运用 生物节律理论是从人的因素角度来分析发生事故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找出人的内在症结。专家们认为,影响人体工作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体力、情绪、智力三节律,一个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到死亡,都存在着周期性变化(用正弦曲线表示),从出生之日的零点开始,先进人高潮期,经过临界期,然后向低潮期过渡。在高潮期内,表现为 精力旺盛,心情愉快,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在低潮期内,人容易疲劳、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判断力低等等。如果三种周期正好都处于临界期,那么这一天就叫“危险日”。此时人体内处在复杂的变化状态,引起心烦意乱,极易出事故。按照这一理论,我们曾对1981~1985年12例起重伤害事故和1993年一起断臂事故进行分析。13起事故中有11起事故的当事人的生物曲线都分别处于低潮期和临界期,占事故总数的84.6%。这个结果说明,事故发生除了与设备、环境有关,也与当事者本人当天所处的生物节律状态有关。 过去,我们分析事故时,主要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而分析人的因素时,往往也只是分析事故责任者有没有违反操作规程,而没有探索人的内在因素。生物节律理论的提出,给我们预防事故、控制事故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对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起重工、高处作业等危险系数较大的工种,通过人体曲线的计算,预测出从事该工种作业人员的临界期和危险日,以便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人的不安全因素,减少工伤事故发生。 以上叙述肤浅地从几个测面分析了“人”的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及如何控制人的行为来制止事故的发生。总之,通过严密的行政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施经常性的严格检查,采取过硬的考核手段,对生产现场进行控制,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才能实现减少事故或不发生事故,促进企业生产顺利进行,提高效益。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调研 一、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思想认识上尚存在着重罚款轻培训的倾向。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中罚款成为重要手段,以罚代管、以罚代培现象很普遍。有些项目部以务工人员是临时的为由,不进行 培训或仅简单地宣布罚款事由代替安全培训。 2.在培训的目标规划方面,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尽管大多数企业每年都要制订培训计划.且提交有关机构审议通过,看起来对安全培训工作十分重视,但是,这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培训计划,往往随着审批的结束而“沉睡”在档案袋里,对全年培训工作没有多大的实际指导意义。尤其是不能根据施工进度的安排、施工人员上场情况随时对培训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3.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比较单一,尚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搞“大一统”式培训的弊端。一次集中脱产培训,往往将几个专业工种集中在一起上课,尽管培训数量很可观,但其效果甚微。尤其是对农民工的培训存在着数量多效果差、人数多质量低等问题。 4.培训方法上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目前,集中脱产培训,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剖析和讨论活动,学员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尚不完善,即便是有了电化教学设施,多数情况下也只是一种摆设,有的设施只是为了达标需要.达标过后即物归原处或闲置不用。对农民工的培训流于形式,或者干脆将其培训由其带班的工头进行,而工头在施工中重工作效率轻安全技能培训的现象比较突出。 5.对培训的考核及发证把关不严。培训如由培训部门自编教材、自己组织培训、自己出题考试、自己组织批卷、然后上报领证,不管培训效果如何,只要参加培训,人人都可以过关。至于上岗后效果如何,很少进行回访或跟踪调查。由于对培训质量缺乏严格的考核认证. 对培训机构和受训人员缺乏有效的双向制约机制,“宽进宽出”、“高分低能”、甚至“只要交了钱就能拿到证”等现象难以杜绝.这是造成培训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 二、系统化的培训体系的建立 培训、考核、使用、奖惩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是安全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培训是企业在用工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基础.而培训质量是保证企业各项改革的关键之一。建立一个满足建筑施工需要.适应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特点、开放的、良性循环的培训体系,使培训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确保安全培训质量。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即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提供培训;评价培训结果。从而形成完善的pdca循环。 第一阶段,确定培训需求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首先应确定培训的方针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改进等诸多环节,只有确定了与企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相一致的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指导思想才能实现企业安全教育系统的pdca循环,才能确保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二阶段,设计和策划培训。建筑施工企业在设计和策划培训时,要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不同的培训层次和不同的培训对象,考虑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要求、专业技术能力、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曾经接受过的培训以及可承受风险等的因素.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教学计划与大纲,选用实践性和实效性强的教材,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学员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学员的技能提高,以便有效地保证培训质量。 第三阶段,提供培训。在安全培训中应认真贯彻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安全培训工作的成绩不仅是看办了多少班,培训了多少人,重要的是看所办的班是否满足企业需要、是否真有实效。实施培训阶段,要从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保证安全培训的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安全培训的基本条件,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效果的根本保证。根据目前的现状,继续采用“专兼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并注意取长补短。并加强教师能力训练,以适应新形势对安全培训的要求。 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在安全培训中要重视培训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以能力培训为主线.传授知识与培训能力最大限度地相结合,使学员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培训效率,使学员在有限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效的知识量,把以应用安全技术管理为主体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实践能力培训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联系起来。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音像、网络等技术手段.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要加强培训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培训中充分利用资源,精心组织,以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第四阶段,评价培训结果。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培训质量的高低.最有说服力的是上岗后的表现和产生的效果,是用人单位的口碑。因此,安全技术培训,不仅要注重理论上应知应会的考核,更要注重现场操作中应知应会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并作为对培训部门工作业绩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以此增强其责任心和压力感。要把安全技术培训质量作为职工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的基本条件,并与技师评聘和个人经济收入直接挂钩,即便是相同工种.也要视技术素质的差异和劳动贡献的不同,适当拉开分配档次,向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职工学习运用安全技术知识的积极性。 三、坚持五个结合。促进安全培训质量提高 建立安全培训体系时,要注意五个结合,更好地保证培训质量,即: l.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培训内容的安排,要与现场条件和队伍素质状况的实际相结合。安全培训目标和计划,必须根据企业对职工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确定.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以岗位应知应会为根本,以提高现场操作技能为核心,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受训人员掌握现场岗位操作的基本要领和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 2.知识教育与安全意识教育、专业性培训与 综合性培训相结合。以专题业务培训为主线.将企业现状、战略决策、奋斗目标、主要业绩、重点工作、突出问题等内容作为培训的公共课程讲授到位,将法律法规常识、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穿插其中。通过短期培训,使职工思想观念明显转变,效忠企业意识明显增强,业务技能明显提高。 3.安全理论培训要与事故案例教育相结合。从以往发生的各类事故教训来看,职工安全技术素质低、自保意识差和违章作业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凭,对于枯燥的理论教学,既不感兴趣,也缺乏理解能力。但他们有在施工现场的实践经验和亲身感受。因此,搞好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讨论分析,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教学.使学员能够记得牢,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起到强化培训效果的作用。 4.安全技术知识培训要与法律常识培训相结合。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 的不断推广应用.安全生产知识陈旧的周期大大缩短,只有不断地培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才能适应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同时.随着《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施工规范等的颁布实施,从业人员法律意识的增强,安全培训既要注重技术业务知识的“充电”,又要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法律法规意识。 5.阶段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安全培训是提高安全素质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渐进、循环不断的过程。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改善行为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培训部门要建立健全学员学籍管理档案,对学员培训、考核及上岗后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等予以全过程的“写实”;要经常深入基层,搞好跟踪调查.主动征求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对培训工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与分析,在遵循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的前提下,不断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培训工作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备课、授课质量,力求教学方式和内容贴近实际。 综上所述,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贯彻“以人为本”,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是该项工作的重要核心,只有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化学企业安全生产经验材料范文 一、领导重视建章立制责任明确 该公司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深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立了“抓生产从安全入手,抓安全从生产出发”的工作指导思想,视安全生产工作为一切工作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公司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由总经理王坚先生直接担任组长,对企业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各部门主管为安全管理机构成员,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员(注册安全主任),协助企业领导,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有人抓,安全生产工作有人管。 该公司不断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如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考核与奖惩制度、安全生产工作档案与档案管理制度和制定设备安全技术规程和工种(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共计编写制定了44个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覆盖各个生产车间的每一个岗位。安全生产制度化,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有章可循,以制度管人,规范员工安全生产行为。 该公司根据《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和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责、权、利统一原则,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把安全生产责任层级分解,将责任和指标明确到部门、班组、个人,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二、真抓实干突出安全制度落实 一是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第一,狠抓班组长的安全教育,班组长是兵头将尾,作用不容忽视,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二,狠抓岗位员工的安全教育。我们从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入手,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今年上半年共举办了18期培训班,共600人次接受安全培训教育。第三,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现有7人持有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1人持有中级安全主任证,4人持有初级安全主任证,2人持有安全标准化证,3人持有危化品登记证,7人持有特殊工种作业证。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加强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及操作水平,增强自我防护能力,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是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制度。该公司实行“周检查、月考评”的形式,检查和评比的主要内容有:消防设备、安全教育、安全制度的落实、现场管理、机械设备及劳动保护等。公司的各级领导、安全管理人员坚持每天到各生产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并且还实施了领导夜间巡查制度。发现违章违纪行为及时纠正,并将检查工作与考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安全检查制度化、经常化,最大限度消除事故隐患的发生。 三是落实安全奖惩制度。该公司从在册职工月工资提取20元/人月,作为职工安全保证金,由安全管理部按月考核、当月结算,当月无“三违”、无事故,保证金全额返回。班组出现“三违”行为,取消该班组当月全部保证金的发还。部门月累计出现两次“三违”现象,加扣部门经理当月50%的保证金;部门月累计出现三次以上“三违”现象,取消该部门经理当月全部保证金的返还。公司还设立安全生产奖励基金10万元。 三、探索创新追求最佳安全管理水平 该公司在厂区管理方面,实施了《人员进入厂区的安全管理规定》。 在现场管理方面,采取安全教育方式及同员工签订《岗位责任状》和《工作环境告知书》,按《设备日常保养计划》定期进行维护保养。车间实行划线管理,物品按区域分类存放,禁止通道上摆放物品;在各作业场悬挂了安全技术说明及岗位操作规格,设置了明显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 在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方面,溶剂贮罐区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准进入,进入溶剂贮罐区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操作规程,方可入内。剧毒仓库实行“五双”制度管理,安装了洗眼器、喷淋装置。 在消防设施方面,制定《消防设施检查维护计划》,认真落实日常检查及维护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在安全投入方面,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投入的安全费用共计50余万元。成立义务消防队,每月给予了相应的补助,每月训练一次,每年组织两次事故应急演练。生产车间、仓库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114个,按规定设置防静电装置。为操作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配备了工作鞋、工作服、手套和口罩。此外还建起iso14000的环境管理体系。 四、建全安全生产档案规范企业安全行为 该公司严格按照《鹤山市企业安全生产档案指导目录(试行)》的要求,分类建立安全生产档案,即把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分门别类为十大类别。通过对档案内容按“指导目录”进行“对号入座”,促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机构、人员、责任、制度、经费、教育、措施等方面自觉落实,由此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基础,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同时,通过不断调整充实企业安全生产档案资料内容,持续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形成自我约束和持续改进工作机制。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工矿企业安全生产决定经济效益 效益是企业工作的中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工作目的和归宿。 安全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企业效益的保障,是企业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煤矿企业的效益主要来源于煤炭生产,如果没有安全作保证,生产煤炭就是一句空话,那就谈不上经济效益,一个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如何,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安全生产与实现经济增长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我们煤矿企业,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和工作条件较差,又有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的侵袭,时刻威胁着企业的安全和员工的生命与健康,煤炭企业科学技术和机电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防爆的要求和工业可行性试验周期的限制,使得先进技术在煤矿的应用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种种原因影响着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开采,所以,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显得突出和重要。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煤矿企业不能忽视安全而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煤矿企业也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没有安全,企业难以维持正常运转,事故发生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但是没有一个企业不在为提高效益而努力。现实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投入,科学和有效的企业管理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相互依存。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投入的增加,安全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安全进入科学化管理、细化管理的今天,安全生产有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着提高。因此,如何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是煤矿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要全面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首先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我国现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企业肩负着企业的建设、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等多重责任。我们只有把职工的身心健康、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充分体现安全的重要性。当然,作为一个煤矿企业只讲安全,不追求经济效益不现实也不切合实际,应当说,安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补赏的,安全生产在国家现代化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我们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和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而满足国家的愿望、社会的需要和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其次是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实行安全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来改变员工对安全的认识,来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使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生产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崇尚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式和正确的安全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的生产秩序的现代化员工队伍。 二、安全经济投入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 安全经济投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经济投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是如何找出两者之间即安全投资与收益的关系。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追求效益,要让企业尤其是煤矿企业实现最大的效益,那就是让企业避免事故的发生,实现有效的高效运转。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和满足职工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让职工在感到满意的舒适环境中工作,能使劳动者保持较好的心情和劳动热情积极参加劳动,且能提高工作效率,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尤其是煤矿企业,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避免事故给企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此外,伤亡事故还能造成职工人心不稳,出勤难以保证,生产难以进行,这也是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避免事故的发生,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增加必要的安全设施投资,有效的预防和避免生产事故 和人身伤亡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各项损失,增进企业潜在的经济效益。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不但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给职工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还会影响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要从安全经济学角度看待安全投入。谈到安全投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安全投入不应该是企业的负担,它所产生的决不是简单的成本增加。但是,就其本质,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不象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的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做好了,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能有保证,从而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狠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我矿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了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购置了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完善了安全设施,加大了安全培训力度,壮大安全监察队伍。因此,杜绝了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连续运转。所以,安全投入并不是单纯的支出,只是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这就是安全投入的特殊性。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安全投入,从哲学的角度看,在任何一对矛盾的事故间都可找到最佳平衡点,从经济学角度看,安全投入并非越来越好。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如果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变成无所谓的损失浪费,甚至可能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正常的安全投入都应该在安全的失稳点与安全的保障点之间,超过安全保障点的安全投入可能就是盲目的投入,得到的效果,必然会适得其反,不但会增加安全管理的难度,还有可能真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按全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盲目生产,从根本上不能消除事故的发生,将直接影响安全工作,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对安全的投入应该有预算,力争使用合理的安全投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用监督检查等手段对企业安全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另外,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力度,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力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最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安全投入的作用,减少事故经济损失。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安全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状态。 企业的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安全生产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我们绝不能为一时的眼前利益去铤而走险,而是应该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企业安全生产就是效益工作心得 企业安全生产就是效益工作心得 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与进步。正确认识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关系,把安全生产看成是潜在的效益,象抓经济效益一样抓安全生产工作,是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的关键。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这是认识安全生产是潜在效益的前提。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只有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生产秩序,才有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安全防范设施才有条件得以保障和改善,两者不可偏废,把安全生产工作当作维护企业经济发展大事来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抓安全教育,抓责任落实,抓隐患治理。安全生产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了安全防范设施投入,进一步确保安全生产。 二、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决定了安全生产是潜在效益 所谓的潜在,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被发现或发觉,潜含在整个生产的全过程。同时,具有正负效益的两重性,既安全生产是潜在的正效益,不安全因素就是潜在的负效益。潜在的正效益来自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从设计到施工,从生产到产品出售(从投入到产出),从操作到设备运行,从三级检查到排除隐患,都要时时注意安全,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使生产正常运作,设备安全运行,确保企业日、月、年各项任务指标按计划顺利完成,安全的潜在效益也随着计划指标完成逐步体现出来;反之,思想麻弊,重生产轻安全,只抓效益不抓安全,赶任务、赶工期、找捷径、怕麻烦、急功近利、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安全责任不落实、不检查,事故隐患不排除,都是潜在的负效益。一旦发生事故,就暴露无遗,负增长就会直线上升。正效益蕴含在整体效益中,不明显;而负效益明显醒目,经济损失数以万计,有的甚至无法估量。如某企业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电线需要更新整改,而企业领导为了“节约”开支,再将就一段时间,可就这么“将就”酿成火灾,使企业毁于一旦;即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只有确保安全生产,平安无事,取得效益才是实实在在的效益。否则,就在可能产生负效益或效益的负增长。为此,我们要从安全生产是潜在效益及其潜在的两重性中,进一步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把它看成企业整体效益的一部分。 三、保安全就是效益 企业越是困难,越是效益差,越要注意安全生产工作。有安全才有效益,才有出路,才能真正摆脱困境。不能以一张“生死合同”为凭据,以租代管,以包代管,使原本盘活资产、挖掘潜在的正效益变为潜在的负效益。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就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要谨慎,处处注意安全生产工作,保平安就是效益,在平安中才有可能逐渐走出困境。 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一样都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我们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认识其潜在正负效益的实在性和必然性。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在抓管理的同时,要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在抓职工素质的同时,要抓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把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使其潜在正效益得到不断发挥,确保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县安监局职工企业安全生产心得体会 安全是天,生死攸关,是关系到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 安全是悬在我们头顶上的一把利剑,在我们忽视他的时候就会趁虚而入,给我们致命一击。只要我们认真去回忆一下过去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安全事故,不难发现,其中有大多数事故的发生皆因员工的责任心不强、自我防 护意识较差、麻痹大意、心存侥幸或者玩忽职守、违规操作忽略安全生产方面的细节所造成的。通过这些血的教训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企业的一线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安全意识不强,安全工作态度不够端正。 企业讲安全生产历来就有,但是没有安全又何谈效益?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遗憾的是在这些规章制度执行的时候,总会有那么的一些人视这些安全规章制度而不顾,最终导致发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生产安全事故。究其原因何在?归根结底一句话:主观意识上不够重视,也就是说,他们的安全态度出现了偏差。安全的重要性其实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无需赘言,就往小的方面去讨论,当你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你的家人绝对是希望你能平安归来。那么,作为家庭重要成员的你,能不能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企业在工作时,多问问自己这样做安全吗;能不能想想在登高作业时系好安全带吗,而不是怕麻烦呢;外出工作时该不该戴安全貌,而不是光想着自己光鲜的发型;开机作业前我确认安全了没有,设备边上有没有工友。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存在侥幸麻痹大意的心理,认为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过,不可能发生在我的身上,也许就在你心存侥幸的一霎那,灾难就真的发生在你身上;凡事要谨慎对待,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和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人的伤害和企业财产的损失,事故发生了,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概率就变成了百分之百。 一旦事故发生,财产的损失尚可亡羊补牢,但是,人的生命却是无法重新再来,为了不再重复面对那种撕心裂肺的场面,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世间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觉醒,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只有安全才是保证、呵护我们生命的屏障,只有安全才能让我们拥有美好生活和家庭幸福的意识。 安全是一种态度、安全是一种意识、安全更是一种责任,是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一种态度。对广大的生产一线员工来说更是重中之重,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法宝,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首决条件,我们不能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仅仅只停留在嘴巴上,要切实在思想里刻上警惕的座右铭,在实施每一件工作的时刻先把安全考虑在先,遵章守纪,遇事成稳,防范于未然,如果真真正正的做到了这些,什么样的事故还是不可以避免的呢? 企业安全生产论文: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青年团员发挥的重要作用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青年团员发挥的重要作用 安全是企业生产永恒的话题,安全既是生产的基础,又是企业效益的保障。青工是企业在安全生产现场中的骨干力量,是企业建设中的一支坚强的后备队伍。青工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安全生产中发挥着参谋、监督、引领、带动作用。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好青工在安全生产中的导向作用和优势,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员工做本质安全人,已成为青工组织和青工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 一、强化对安全生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青工发挥安全生产导向作用的前提 思想决定行动。作为企业的一名青工,首先要提高对安全的认识,把安全生产当做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看待。安全生产关系到改革、发展和企业大局稳定。作为群团组织认真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在青工中大力开展“双述”工作法,通过“双述”工作,强化青工安全意识,为青工在生产中发挥安全引领作用夯实思想基础,从而带动职工规范作业行为,杜绝安全隐患的滋生。其次,青工要牢记树立安全责任感,认真贯彻“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重要指示。当前公司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不确定因素很多,作为后备军的青年,要勇敢的承担起安全责任,为公司安全经营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从对企业负责、职工家庭负责、职工生命负责的态度,大力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让职工认识到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安全是职工最大的福利、安全是亲人的期盼。从而增强掌握本岗位安全技能的主动性。其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做到“三步伤害”。我们常说“事故出自麻痹,安全来自警惕”,一起起工伤事故,一幕幕人间惨剧,都是由于思想麻痹造成的,有人错误认为,事故是偶然的,伤亡是在所难免的,忽视了安全生产,偶然必会导致必然。只要我们重视安全防范,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从思想上牢记安全第一的方针,不忘血的教训,认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为使每个人都能“高高兴兴上班来”,每一天都能“平平安安回家去”,自己做到安全的同时,还要提醒自己身边的工友牢记安全,切实做到安全生产。青工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去抓,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才能在现场更好的发挥好安全导向作用。 二、青工要做到自保、互保、联保,才能发挥好安全导向作用 煤炭行业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安全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自主保安和互保、联保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管理形式之一。因此,青工要发挥好安全导向作用,必须先做到自主保安全,更好发挥互保联保作用。所谓自主保安全是在生产过程中对自身安全有意识地采取保护措施,排除生产现场的不安隐患,确认安全才能从事生产,工作中严格执行行业规程、质量标准和安全措施,说标准话、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一言一行符合行业规范。质检科采样工在矿井上车采样时,在上车前,首先要观察头顶有没有电线等障碍物,上车时应注意的事项,上车后站那个位置最安全,提醒同事注意安全,然后才能按照国标要求进行采样,工作完毕,下车时还要注意安全。同时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等方面出发,应积极承担起对职工安全引领作用,带头执行操作规范化,带头推行“双述”工作法,带头落实各项措施,做正规操作、按章作业、保生产正规循环的示范人。所谓互保联保,是指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结成安全生产对子,互相监督对方安全工作的工作方式,实现安全生产。因此,青工要主动与安全生产意识差、业务技能差的职工结成“对子”,在工作中对他们开展“传、帮、带”,教技术、帮思想、带作风、传授安全生产经验,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自身有感受,取得安全生产见效快的实际效果。在货场装车组职工上车监装时,指挥铲车在指定的区域装煤,提醒铲车司机注意车后的行人、提醒同事检查车门是否关闭打牢等,尤其是在刮风、下雨、下雪、夜间装车时,更要加倍提醒同事之间互相注意安全,坚持学习和实践白国周同志的“三勤、三细、三到位、三不少、三比谈、三提高”的管理模式,探索适合运销公司安全管理的新方法,实现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企业的安全保护网络,争做自主保安的用心人,职工互保的带头人、班组联保的引路人。 三、青工要发挥好安全生产的导向作用,当好现场安全生产监督的“内行人”、“细心人” 当好现场安全生产监督的“内行人”、“细心人”。所谓“内行人”,青工单有工作责任感、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挑起安全重担的过硬本领,熟练生产现场技术业务的本领和处理解决生产现场安全质量问题的能力,否则,发挥安全引导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在安全管理上要有较深的内功和硬功夫,因此,加强自身学习,牢固掌握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有熟练的安全技能,提高自己在生产现场发现隐患、排除隐患、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成为安全监督、安全管理、安全帮教的行家里手,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章作业 、规范操作、干标准活、干放心活,做到自身无违章、身边无隐患、身边无事故。所谓“细心人”,就是作为一个有志青年,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经常深入细致地排查好安全薄弱人和现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加以帮教和整改落实,才能保证班组安全生产。一是要察言观色、细心打量班组同事的表情、神态、举止,全面把握队友的安全状况,并从中排查出安全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仔细听取队友在生产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谈话和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俗话说“言为心声”,无论是生产前、生产后还是工作中,对队友说的话要时刻留心,有时说两句牢骚话,都不能简单的指责和批评,而是要想到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发牢骚,即听“话中话”,又要分析“话外话”,这样青工做起安全工作来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三要变被动为主动,发现职工情绪异常或有不安全行为,要主动上前耐心询问,掌握主动权。实践告诉我们,有时队友多一份理解和安慰就会减少事故的发生。四要注重在动态中把握队友的安全状况,在生产现场中通过走、查、看,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的安全薄弱环节,现场还必须做到“勤、准”:即嘴勤、腿勤、手勤,安全隐患找的准、解决办法定的准。尤其是在薄弱时间、薄弱环节、薄弱地点,队友易出现松懈麻痹、盲干蛮干现象,就要勤跑、勤看、勤提醒,对安全隐患较大的问题,要敢于批评,果断制止,防患于未然。 四、青工要发挥好安全导向作用,关键在于完善机制 完善管理机制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近年来,企业上下加大了对安全的考核力度,对安全生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责任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如果在安全管理上,加大对职工安全行为的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安岗管理制度,青工人人头上有指标,建立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加大岗员的责任心,使其能够按照要求自发主动的抓安全,敢当抓安全的“铁面人”、“红脸汉”。所谓“铁面人、红脸汉”,就是青工要时刻以“我是一名青工,我要为班组负责”的高度责任心来要求自己、警示自己、提醒自己,大胆行使自己的权力、义务,制止违章,排查安全隐患,以严厉的抓安全工作的态度,制止职工不敢违章、克制职工不愿违章、提醒职工不想违章,形成人人争做安全标兵、争做安全卫士的良好氛围。 青年团员是安全生产中的中坚力量,是企业安全生产中强大的后备力量,是安全生产的先锋队,是企业未来的主导者。因此,只有在思想上、工作中、作风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充分发挥好青工在安全生产中的导向作用,促进生产建设的长治久安,为三个文明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为实现好、维护好公司安全经营环境,巩固第一要务、履行第一责任、实现第一心愿勇挑重担。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课外阅读探究论文 一、反思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实践篇 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高考命题原则“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深圳学生(尤其是笔者所在学校生源为三类)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因广东白话的影响而语感差的现状,为适应高考改革形势,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从1998年起在高三这个敏感的雷区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连续四届高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其中也包含考试能力)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我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 一、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也可选择《青年文摘》《视野》《中国青年》等),并开展“读《读者》评《读者》”课前演讲活动,学期结束将演讲稿由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每期《读者》约15万字,一年24期,约360万字。 二、欣赏一个作家。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高三一年内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写出喜欢的理由。文体不限,每篇不少于1000字。一年约有3万字。 四、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印发给全班阅读,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体不限。一学年全班累计有6万字。 五、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借《语文学习》杂志上的“阅读新空间”栏目,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共进行了如下10个专题: 1.倾心阅读(关于读书与人生) 2.音乐之声(关于音乐与人生) 3.学会倾听(关于感悟自然) 4.品读文化雕塑(关于文人与古迹) 5.风景的再造(关于唐诗宋词散文化) 6.最后的家园(关于环保) 7.感受奥运(关于奥运会与体育文化) 8.疯狂足球(关于足球、球星与人生) 9.感受余秋雨 10.语言的艺术 以上每个专题各由3篇同一话题不同角度的文章组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适于对比。每个专题约有6000字,共计6万字。利用课外辅导课进行。 阅读“五个一工程”的尝试实验取得了五大成果: 第一,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高三读《读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据班主任反映,在学习之余学生借读《读者》做调节的为最多。在调查中有50%的同学能期期必买必读,有90.2%的同学读完每期一半以上的文章。还有不少同学课桌上同时有几份杂志,阅读兴趣高涨,阅读蔚然成风。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选抄佳作时,有许多学生一次抄10页以上甚至20页,我劝他们不要因此而费太多时间,应适可而止时,他们竟风趣地说:“这是我们的权利,我喜欢,你管不了。”在学生离校前的调查中,有95.8%的同学认为经过高三一年的培养,已基本养成了经常阅读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阅读“五个一工程”一年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总量达到了近400万字,有60%的同学阅读总量达到了300万字以上,有30%的同学达到200万字以上,其余同学也在100万字左右,远远超过了新大纲要求高中三年阅读300万字的要求,而在高三以前每学年的课外阅读量在20万字以上的只有9.85%,10万字以下的却有70.4%,而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在3万字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达36.6%。300万与10万之比是30倍,300万与3万之比竟达100倍,而这又是在学业最紧张繁重的高三完成的,面对如此大量的阅读要求持赞成的同学高达97.2%,认为量有些大的只有2.8%,不赞成的为0。有85%的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有57.7%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2%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五个一工程”阅读中“读读—说说—抄抄—背背—写写—讲讲”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时下被语文界认同的语感培养模式。 第三,顺应了教育改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听客”或“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个一工程”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老师即使“欲讲不休”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无论是“喜欢一份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还是评《读者》演讲,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都突出一个“自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老师只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者。即使是“专题对比阅读”,也是以学生阅读、交流、讨论为主。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语文空间。令人惊讶的是曾经不喜欢的鲁迅成为学生的最爱,钱钟书、沈从文、托尔斯泰、余秋雨也成了学生经常谈论的作家。原先在自习课看不到学语文的状况极大地改变为人人都在学语文,致使其他学科羡慕不已。而当高三的课外辅导课在学科安排上有冲突时,学生总是以最快最急切的声音呼唤语文课。在多次问卷调查中,语文课总是我所任教班最受欢迎的课。 第四,高考结硕果。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高考依然是评判老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禁得起高考检验的教改实验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同行的认可。令人欣慰的是在进行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实验的四年中,实验学生的高考成绩年年有进步,届届有突破。1999届有4位同学突破了700分,12人在600分以上;2000届政史地班平均分达522分,最高765分,600分以上10人,其中班级9名本科生的语文成绩有7名在600分以上,是语文的受益者;2001届政史地班均分创历史新高达555分,理化生班的均分也比上年提高25分;2002届理化班和生物外语班均分均达530分,较上年提高30分,创学校理科班均分新高,600分以上12人,最高725分。这些成绩的取得,我想主要应归功于课外阅读,2000届几位学生戏称自己的本科是读《读者》读来的,戏言中有真意。2000届王雁声同学回北京参加高考,语文竟考了139分、北京市第二的优异成绩(最高为140分),她说坚持读《读者》,爱读余秋雨作品是成功的根本因素。由此看,以为大量阅读、少做练习会影响考试成绩的看法大可休矣。 五,提升了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语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基本标尺的《读者》作为国内最具人性、最具温情的杂志,被读者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读者》:“它的大多数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羼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执掌这个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剧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诉苦人或抗击者,而是心灵光亮的点燃者。”难怪学生中有80%把《读者》选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份杂志,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发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学生喜欢的作家鲁迅、沈从文、钱钟书、朱自清、巴金、托尔斯泰、哈代、莎士比亚……无不是人性的化身。10个专题阅读所选的文章也都与文化与人生相关,学生推荐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钟锦云同学在《满溪流水香》的推荐语中写道:“柔弱的溪水尚且能不畏阻挠而勇往直前,那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生活着的人的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呢?只要我们用心去把握那股冲劲,那么当深度、广度、纯熟度合并为一时,便再也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成为我们的阻碍了。”在选抄点评自己喜欢的文章时,同学们更是自由地抒发出了一些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一台破旧的冰箱竟成了夫妻二人爱的结晶,物件因为爱而有了生命,世界也因为爱而充满生气,只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满眼都是爱!”“文章是随性随心的东西,它的美需要共鸣和应和的。凡事只求不负心,不负心,便有了宁静;而宁静,恰是绵延的源泉。”这两段文字分别是周家荣和钟玉清两位同学对《满眼都是爱》和《缺口》写的点评,课堂是教不出这种体悟的。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选择率高达90%,学生的所得,正是我的期望,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 三、启迪篇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四年的实践体会来看,以下五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积累是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学者将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纳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阅读量少。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要达到400万字和3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读者》杂志视野的开阔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是获读者好评的原因之一,因而被称为“百科杂志”。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让时间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时间的借口。高三学生尚且一年能读300万字,其他年级更无理由不读多一些。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苟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第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要体现自由性。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语文教学班与学生达成共识突出一个“自己”:靠自己看书,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 第四,阅读的读物和方式要多样化,切忌单一。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允许在统一中求个性,阅读的方式要在稳定中有变化。在“五个一工程”阅读尝试中,“最喜爱的杂志”以《读者》为主,也允许选择《青年文摘》等;“欣赏一个作家”任学生自由选择,不求一致;“课前评《读者》演讲”因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力和心理素质能力而受欢迎;“推荐一篇文章”因同龄人推荐,更有知音之感,并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大受赏识;“系列专题阅读”则因开阔了阅读的视野得到70%同学的肯定;即使是被少部分学生反对的“每周抄写并点评自己喜爱的一篇文章”的阅读方式也仅仅由于“抄文章也是一种享受”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维护和认可。让名著经典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第五,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报刊杂志书籍,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中学生论文范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论文 一、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作文训练的形式和培育创造力的要求 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交际需要概括,而人的思维可以实现这种概括。小学生主要学写记叙文,也应兼学其它各种简单的实用文体。他们的作文能力可以有多种,但概括起来是两种;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前者包括选题、审题、产生材料、选择材料等具体能力,后者包括安排文章结构、选词、造句等具体能力。在这两种能力中,前者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它的心理机制是将鲜明的表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以及正确地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发散性思维。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种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各种作文的智力技能和创造技能。 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想象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记实作文,重点培养学生重现表象的技能。 低年级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低年级儿童产生意义(包知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他们正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用神话的方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他们固有的特点。因此,低年级要发展儿童初步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的作文心理形式既不是复述,也不是看图作文和观察作文,而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通过童话作文,可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结构。童话体作文教学,应着力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小学中年级主要进行记实性的观察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不断加强,能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点。观察力的发展也是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逐步取得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中年级是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外,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中年级要发展儿童比较系统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即以实物、音乐、表演、图画、语言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起儿童内心的感受和情致,形成表达的愿望。儿童需要观察,犹如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因为儿童靠观察去认识周围世界,观察为儿童的思维、想象活动积累了表象。有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在实际观察中,从某一现象中得到原型启发而成功的。所以,通过观察存储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在观察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获得丰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该典型表象。 小学高年级主要进行实用型的记实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技能。 高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此外,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人际交往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因此,要发展他们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作文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实用型作文,包括写中心明确的记叙文,写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写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其间,也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协同活动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或者鼓励学生在前述文体中展开想象。写各类实用文必须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各年级的作文训练形式和培养创造力的目标: 附图 2、根据培育创造力的要求科学地确定小学作文教学的序列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含义和突破口 所谓创造力,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可以是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包括创造性作文)等等。它的最本质含义就是“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新”是对人类社会来讲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通常将这一层次的创造力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力”;第二层次的“新”是对社会某一个特定群体来说是新的,而对于社会来说可能并没有新的含义,通常称之为“群体比较的创造力”;第三层次的“新”是对每个个人自己来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而并不要求其他,通常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层次的创造力可以相互转化。小学作文教学要培育的,主要指第三层次的创造力。我们判断学生的习作是否具有创造性,是以他个人(或同龄儿童)的经验和知识范围为依据的,只要能摆脱常规经验和现成答案的影响,独立体验,独立思考,表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的习作就算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如主动、好奇、自信心、独立性、变通性、独创性等)。 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突破,以实现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目标。 1.在作文命题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2.在作文材料来源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除了对现实的记实作文外还应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3.在作文体裁上强调学生的创造力,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 4.在作文指导下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对作文的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5.在作文评价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并要求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中学生论文范文: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分析论文 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村物理教学一般不太可能像大城市的物理教学一样拥有许多先进的实验条件,但我们仍然不能耽误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实施。 1.通过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要坚持启发式,把教学问题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的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疑问,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例如在色散的教学中,笔者在告诉学生同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的事实情况下,给出7种色光对冕牌玻璃的折射率,然后提问:一束包含7种色光的白光射到棱镜的一个侧面上,7种色光将如何射出?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知识,与其物理知识的联系及其它学科相关知识的关联,并强化其它知识对现学知识学习的作用,实现知识迁移、综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机械波与交流电的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在已掌握数学上正、余弦函数规律基础上,进行有关物理内容的学习。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达到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应用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如适时开展物理课外兴趣活动,布置(项目)课题研究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懂得,偶然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关于发现新线索,一旦发现,应尽全力追踪它,要善于从各个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和其它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途径,不断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将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3.通过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差或错误,作为物理老师不要强制纠错,更不能不屑一顾,讽刺打击,而是要耐心、细致鼓励地让学生尽可能表达出其个性思想,并对其正确认识及求异性要及时加以称赞,对有关错误认识引导其自我纠正。平时要尽量与学生效流,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敢想敢说,敢争辩,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 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农村孩子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要强,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了对农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的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鼓励大胆质疑 中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在方法上喜欢另辟蹊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以此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 当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仅让学生停留在能提出问题的层次上是不够的。因为科学的创造不仅仅表现在提出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在物理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让带有细线的金属球与乒乓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直观显示重球先落地。有的学生问,轻重球下落快慢不同是不是空气阻力的原因?如里没有空气阻力,它们下落是否一样呢?还在同学问,若把两个球捆在一起下落,两球的下落速度怎样?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我感到欣慰,因为善于思考,善于从无疑处生疑,正是创造的起点。 2.引导多角度思考 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大脑各种皮质中枢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而协同工作时,大脑的潜在力量才会真正得以挖掘和发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教学形式就可以采取"开放式",以代替过去常见的“封闭式”。让学生只按照课本、教师的想法、说法去想、去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教给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则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因此,中学物理课的课程标准就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鼓励学生抓住时机引起争论,发挥各人的独特见解。例如:在“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教学中,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设计这样一种方案: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往往变得十分活跃,甚至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以及物理学科的特色和实际,构建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即:探索性预习(阅读)——反馈性质疑(实验)——参与式讨论——自主性练习——点拨式精讲——系统性小结(内化)。 实施具体程序如下:1.阅读:引入新课——出示“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2.问题(或实验):随堂实验和演示实验或动画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无条件的情况下可用图片或板书替代)3.讨论:小组讨论,教师组织下的集体讨论。4.练习:学生口头答,上台板演,实验操作,书面练习等。5.讲解:精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归纳、评价。6.小结:师生共同归纳,使知识系统规范化。 这种教学模式结构,体现了主体性的教育思想: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增加了信息交流量,培养了互助合作精神;3.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4.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精神;5.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1.基础性的、难度不大的知识的学习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互动学习完成的,对部分优秀学生来说,初步达到自主性认知、自主性学习的效果和目的。2.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较大限度地发挥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发展的机能。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从系统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地讲授知识,而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的动向,引导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高的教育心理学基础。4.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作用,对课前学生的自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若某一个学生在课前没有一定的自学,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处处显得被动,甚至不能完成学习任务。5.课堂教学的重点,从系统地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复述讲授。 2.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化 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在的智力操作、外在的动作,自己与环境的作用及关系,概括到主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中,转化为内在的心智活动,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将客观的知识转换为主观的知识的过程;而学生能否将自主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操作内化为个人的技能,实现优化心理结构、形成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或学习风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其关键是使学习活动中的方法、策略使用的习惯化和迁移化。 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虽然农村学生在实验条件上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但这正是一个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利用有限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能力。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仪器创造条件,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充分观察、操作、讨论中,手脑并用地学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单摆的振动周期”、“电阻定律”、“楞次定律”、“透镜成像规律”等实验教学。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把某些“验证规律”的实验提高为“探索规律”的实验,让学生从“发现规律”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领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玻——马定律”等实验教学。 3.化实验习题为设计性实验 对实验性很强的习题,我们有条件地选择一部分,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在高二“稳恒电流”教学时,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实验习题——用两节干电池,两个小灯泡(2.5V、0.3A),一个滑动变阻器、电键及导线,设计并安装一个电路,当改变变阻器滑动触头时,一个变亮,一个变暗,并用实验验证。 中学生论文范文: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培养论文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是物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提到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未及形成,让他们搞科学探究尚为时过早。这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错误认识,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发生在平顶山市第八中学的真实事例。一次物理课上,老师在讲完密度的有关知识之后,出了一个思考题:在一个矩形的容器中装满了水,你不借助其它任何器具,能否将其中的水准确地倒出一半?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最终找到了答案:将容器慢慢倾斜,当其下底的一条边线与和它相对的上底的边线都处于水面时,容器中所剩的水即是原来的一半。问题到这里,应该说是已经解决了,但班上有位名叫杨雪的女同学却仍在思考:从容器的上角向底角引出的一条倾斜的对角线可将容器的容积等分为二,那么,如果从这个上角向容器的底部分别引出多条斜线,不就可以将容器的容积进行不同的倾斜等分吗?如果将这种倾斜等分的方法运用到量杯、烧杯和量筒上……呀,太好了!杨雪同学沿着这条思路,研制成功了“能够倾斜读值的量具和容器”,实现了液体容器和量具在倾斜状态下的直接读值。此作品在“河南省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一举夺得了“天狮小科学家奖”、“先导科技奖”和大赛一等奖三个奖项,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免費授予了她国家专利。 一道思考题,能够在中学生中引出一个国家专利,类似的事例,在近些年各级各类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并不罕见,这不仅说明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在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而且也表明在他们中间,有着朝气蓬勃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将所学到的知识尽快应用于实践的热情。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为了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物理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启蒙者和传授者,在自己的教学中,竭尽全力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他们渴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教给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2],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况且,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旨在将其置身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让其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增进他们对科学观念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其身心素质。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意识为主要目标,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课程不仅调整了传统物理教材中的章节和顺序,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删减了过去一些繁、难、偏的部分,选择了与生活、自然、社会密切关联的最能体现教育价值的知识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并注意将物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纳米技术、超导技术、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可控热核反应等引入课程,体现了新课程简、易、宽、新的特点。在探究的内容方面,新课程设计了近40项的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不仅在教材中出现的频度高,而且从设计上,不仅注重了贴近自然和生活,而且也注重了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以及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这样,既便于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探究的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更便于他们客观和直接地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进而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探究意识[3]。 另外,总体看来,穿插于新课程中的探究活动,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教材中的实验。其主要差别在于,老教材中的实验都“划”出了从问题到结论的单一路径,不仅列有明确的实验原理和目的,而且写有严格而详尽的实验步骤。做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本没有质疑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只能按图索骥,比着葫芦画个瓢。其结果非但难以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喜悦,而且也让学生脱离了实验学科最为本质的学习[4]。而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则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可能、制订计划、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分析论证,最后再予以评估、交流,并撰写完成实验报告。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所学领悟到的东西,要远比他们多学一个、两个所谓的知识点更重要。 3、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开发系统,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他们勇于和善于探究的科学品质。为了达此目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当首先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更应如此。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重要性,不可产生抵住情绪,不能将在教材中插入探究活动和对传统教材所进行的调整与改革,说成是“没事找事”的“瞎折腾”,更不能在教学中,“你改你的,我教我的”,凭着多年积累的所谓教学经验和习惯,我行我素走老路,甚至不惜将教材中所设置的探究活动弃之不顾,而只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这无疑是本末倒置,其结果必将贻误学生。 第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时,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确实能够自主,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和基础。至于活动的内容,则既可以是教材上所安排的,也可以根据教学环境的需要,因地因时地随机插入。但需注意,活动的定位,不是“验证理论”,而是“探究未知”。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只能是尽己所能地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原始思维环境,并去诱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质疑”,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构思实验方案,并且由他们自己通过试验、探究和分析,找到答案,达到释疑的目的。唯有这样,才能使其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刻苦奋进、勇于探究的欲望,并逐步养成善于探究的科学品质,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在学生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华所在。 具体地说,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 1、要使学生知道,学习的过程,并非纯粹是对前人的模仿、复制和崇拜,要敢于在自己的思考中,提出见解、质疑前人、探求真知,从而积蓄其敢于发现真理和超越前人的果敢与勇毅。 2、要教育学生重视意外情况的发生。因为,意外情况往往能够透视出人们尚未发现的自然信息,预示着获得创新成果的机遇来临[5]。 3、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假设。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也就是说在提出问题之后,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 4、要引导学生悉心求证。就是要通过试验来验证或者是推翻假说,从而建立能够令人信服的理论,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 4、结语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新大纲对物理教学所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并且要尽己所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潜能、都能尽情地去发挥、去想象、去施展自己的能力、都能建立起坚实的自信、都能从事属于他们同时也是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步入自由之路。 中学生论文范文: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缺点、短处的用品、用具或器材,引导学生观察,当学生发现不足时,就会努力设法弥补这些短处,激发出创新的热情。 例如情景一:用煤气给水壶烧水,一不注意,水开后溢出的水会把火浇灭,酿成危险。请问同学有何改进办法?情景二:有人发明在壶盖开个小孔,水沸腾后,会发出叫声。这又是什么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创设情景。 例如在讲物质的导热性质时,可以向学生展示这样的一个实验情景: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火焰很快就熄灭了,请同学们解释这一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景,如物理实验、多媒体演示、情境活动、讲故事或案例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展现,巧妙质疑,不但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诱发学生进入质疑思维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2借助想象与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便于“驾驭”课堂,往往有意避开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和多样性,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直接的强加给学生,不敢让学生自由讨论与争鸣,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以及学生的独到见解有时不予理会。这样就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相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相互讨论,踊跃发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一些物理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等)怀疑前人的事迹,以此来激励学生要有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要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学生有的想法是可笑的,有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不能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例如:用什么办法把鸡蛋从三楼扔下来不破碎;将来人会不会象鱼一样在水中生活;能不能直接将地球内部的内能转化为电能供人类使用等。从而促动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3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实验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获取知识的学习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同时要重视实验的创新。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适时安排一些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取塑料饮料瓶一只,在瓶壁上钻一个小孔,将一只小气球塞入瓶内,吹气口套在瓶口上,第一次用手指堵住小孔,从瓶口向气球内吹气,发现很难把气球吹大。第二次将堵住小孔的手指松开,再次吹气,气球就胀大了许多;再用手指堵住小孔,接着把吹气的嘴从瓶口移开,就会发现,瓶内胀大的气球的体积竟然几乎没有缩小! 其次青少年对实验操作的兴趣特别的强烈,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进行物理实验,而物理学科的特点是大多数知识是可以通过动手实验去理解、去掌握的。那么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想象、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主要是以拓宽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 4留心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生活处处皆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现象都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自己尝试去解决,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就会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有些同学在做早餐时会发现,同样的情况下,加热一杯牛奶与同质量的豆浆所用的时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电磁炉和微波炉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小家电,它们的工作原理相同吗,对电能的利用效率哪个高呢?等等。 其次要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教师指导的重点是:第一,背景知识的准备,告诉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需要准备哪些知识,可从何处获得这些知识等。第二,指导学生确立具体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实验推理法等)。第三,指导人员的分工和具体实施的步骤。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给予方法指导,特别是在学生研究工作受阻时,教师要“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但不可越俎代庖。 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的发展方式,完全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是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5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改变生活的快乐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科技创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观考察机场、工厂、农村、电站、等,了解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技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增强科技运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新鲜的事物,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专家、学者等方法尝试解决。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快乐,还可以激发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 总之,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科学技术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上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广大教师要承担起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作风,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才能,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多的适合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中学生论文范文: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问题研究论文 一、物理课堂提问的好处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1.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①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②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1)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2)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四、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德育教育探析论文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中学生论文范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和如何诱发心理动因方面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要讲"颗颗"、"米米"。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天地君亲师"这一论调已经到需要重新界定它的真正含义的时候,在打破教师"铁饭碗"的同时,别忘了教师的"特权"影响,它严重阻碍了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多尔认为,教师作为领导者,他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少些"小人之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根源(也称内在驱力)。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三)利用数学中的美,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发展论文 一、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进行现实学习的前提。在认知结构的同化发展中,迁移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影响较大的。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学习之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二、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材料是影响数学语言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可以从数量、变式、典型性、反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数量。数学学习材料的数量太小,学生对具体材料的感知就会不充分,就难以对具体材料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鉴别,对数学语言和知识的掌握所必需的经验也难以建立起来,这样就会由于语言感知、转化不够而对知识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比较不充分,最终无法建立理解知识和语言转化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相反,数量太多一则会数学的非本质可能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掩盖了本质特征,二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受到不利的影响,多既能生巧也更能生厌。 2.变式。变式是通过多种语言的转换而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旦变更具体对象或变更对象的语言陈述形式,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连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变式进行比较而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掌握的。 3.典型性。实践表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突出,学习就越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具体实例时,为了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办法,通过多种语言形式表征,并对知识的本质可以做适当的归类练习。 4.反例。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适当使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和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学生对本质的属性的表述不准确是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关键原因。但应该注意的是,反例是在学生对知识的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 三、非智力因素 从数学与教育心理学来看,影响数学语言的认知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绪和情感。所谓情绪和情感,就是个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应。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需要为中介的。通常那些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会引起满意、高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就会引起痛苦、忧愁、厌恶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认知活动中,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它常使学生依此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类是消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常常处于这两种体验的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或重新确立新目标,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中的学生,则有可能丧失信心,破罐破摔。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数学符号的学习效果。数学家A·巴特斯布说过:“实际上,我们学校的成绩在一个方面常常是消极的,那就是学生们学习后不但对数学符号冷漠,而且感到它们可怕。”这种现象看来是带有一般性的,这种情绪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使部分学生不能立即感到“满足个体的需要”;相反地,往往还会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沮丧心情。(2)一些不适当的、夸大了的宣传,歪曲了数学符号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然而“公众的舆论”有时并不是公正的。有些好心的教师告诫学生说:“数学抽象、枯燥,你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将会留级。”这种讲法没有积极作用,只能使学生讨厌数学。 四、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教师是最直观的数学,数学教师是数学的形象代言人。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民主、开朗、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数学教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发展、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教师的教学观、学习观、学术水平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和方式的关键因素,它们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语言对于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则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学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2)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3)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使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楚明白;(4)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5)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教学用语应简洁、明快,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要加强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并充分利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 五、结论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选取合适的数学认知材料和问题情景,调整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情绪,有效的迁移才能发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学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 2.行为方面 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 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不是“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和家长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时候可能还会更需要,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帮助。 2.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咨询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心理咨询室可以被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 3.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开设心理课 开设心理课的做法很好,但是认为开了心理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太片面了。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单单在心理课上是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团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在教室里进行,而更应该走出课堂用各种实践活动来内化所学的心理学知识。 4.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的而不能由它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例如,一位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他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以传统的德育的眼光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就会很容易就被纳入到坏孩子的行列。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这位学生需要关注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以捣乱来引人注意了。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3、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前面概括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误解。为此我们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并走访了几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了解情况,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得到一些启发,下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培养中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他们逐渐产生性意识,有了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 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行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早恋心理调适等就至关重要。 3.要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那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道,共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进入中学后,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将来的栋梁之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在保证他们身体健康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使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必由之路。最后我呼吁全社会都动员起来,为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共同努力。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迷恋网络分析论文 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显示,上网中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另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影响现实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一个重点中学的技小能手,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后,一天短则二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费不菲还在其次,问题是竟像换了一个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狐独,感到不再适应——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年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影响身心健康成长。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防范措施 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首先,是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是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加快教育网络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提供的内容明显缺乏对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且趣味性、信息量等却远不及互联网。所以一方面,对尚未建立教育网络的地方,我们要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已建的教育网络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访问,使之成为中学生喜爱的网络。 网络对中学生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中学生论文范文: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问题分析论文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1.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①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②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1)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2)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四、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中学生论文范文: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一、坚持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2、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again”、“Don’tworry,Takeiteasy.”、“Ithinkyoucandoitwillnexttime.”,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3、主体参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4、学习动机内化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绪让学生扮演各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二、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操练,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 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聋子”、“哑巴”。从全盘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读写创造条件。因此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外语教学突破口。有的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词组,背对话,背课文就算交际。显然不是!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重掌握语言,后者重运用,要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提高是创新教育一大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情景交际法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如在刚刚开始上课或下课闪,使用情景交际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兴奋起来,并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备课时教师要精心准备,周密组织,那么效果会锦上添花。如上课时教师应准备好必要的图画、卡片等。 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ahanild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Drills)到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Drills)。如JEFC(下)L115先呈现,Howmany/muchdoyouwant?Howmuchis/arethe…,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MayIhelpyou?Thankyou,I’d…,Howmuchis/are…?Howmanydoyounow?后出示图片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在各种购物场所如clothesshop,foodshop,supermarket等创造性地综合训练交际。 在经过一定的操练之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交际练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学言能力,开拓其交际能力。这种练习特点要求学生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语言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适应交际训练。 虽然,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备课费时费力费心。但是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得。听说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根据需用要具有多元的特征,如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加者。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正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特点。 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英语教学,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发展,取得较好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意识,培养了创造能力.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探析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上学习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推动着学生去学习,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他们便可以心甘情愿地去学习,主动地去学习,兴趣可以把学习变得富有吸引力。那么,如何依据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进行激发兴趣的教育教学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事情成功的关键,那么,课堂教学的基础就是要开一个好头,课堂教学的开头就是课堂导入部分。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选择,比如,可以选择时事导入法。在讲授课本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最近发生的,比较热门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来结合教材,把学生最近比较关注的新闻与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所结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到《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可以利用前阵子比较热门的“人肉搜索”这一流行词,指导学生讨论“人肉搜索”的利与弊,从两面探讨“人肉搜索”,从而可以引导出这节课程的课题:尊重和维护隐私权,进而对课题与时事进行对比和分析。利用时事导入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速度更快,效果更佳地进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也可以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牢固。在课堂教学导入时还可以利用很多方法,比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思维发散导入法等等。教师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都要新颖独特,短小简洁,灵活多样,讲究综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理想的导入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兴趣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但学生的思维却是直观的,因为他们年龄较小,加上缺少生活的经验,对思想品德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就会变得有限。那么,我们教师在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时,便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具有信息量较大、形象、直观的特点。比如,在讲到《做诚信的人》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为学生播放耳熟能详的《狼来了》的动画故事,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搞笑和熟悉的画面唤出了学生儿时的记忆和兴趣,生动灵活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通过结合多媒体的播放,教师再为学生讲解这节课的内容时,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也会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喜爱会更深一层。 (三)组织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兴趣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课堂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保持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往都是单纯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听课,课堂教学过程比较死板、乏味,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喜好,穿插一些小活动、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这些小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进一步认识自己,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热情,比以往单调的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二、体现思想品德的科学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育教学的基础就是课程的科学性。很多人认为物理、化学才是科学,才是以后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知识,觉得思想品德无非就是大道理、小知识,没有实际的用处,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它,那么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就要把思想品德课程的科学性充分地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比如,思想品德课中有提到“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时候,与其给学生举例子、列材料,都不如一个科学结论来得更具有说服性:科学研究得出结论,每个人的大脑开发空间是巨大的。然后在举出相关的事例,便足以证明思想品德的科学性,学生便会信服,轻松地接受这个观点,从而接受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可见,充分证明思想品德课程的科学性,对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便是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就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尝试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加以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这样,既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又可以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灵活自身的想法,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总结 总之,初中学生都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观、价值观等等都非常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干扰,而形成一些不正确的人生观念,这就需要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下,不断地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努力优化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我们会做得更好。 作者:李娜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星口九年一贯制学校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阅读教学论文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极大地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挫败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锻炼阅读能力的积极性。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讲究方法和方式,要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详细研究这些问题。 (一)阅读教学缺乏情感培养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不能够有效地去引导学生,不能让学生能够对课文深入理解,不能使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精髓,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尤其是教师不能够科学地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理解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一般只是注重学生怎样对文章中的字词进行解释和分析,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等。如果长时间进行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不仅会对课本中的文章失去感情共鸣,更是会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举例来说,教师在教授一篇小说时,如果直接分析这篇小说的主体、研究这篇小说的结构,而不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应用何种方式进行表达和写作。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感觉到这样的阅读教学枯燥无味,从而提不起学生语文的兴趣,对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会越来越困难。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以提高,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闭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大门。 (二)阅读课上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得到改变。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多媒体教学成为新时期教学必备工具和手段,它有着传统黑板教学无可比拟的优点。它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快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我们要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虽然能够将文本用课件或者是视频展现出来,但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色彩却无法详细丰富地展现出来,不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找寻课文中隐含的灵魂和真谛。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不能过于依赖于多媒体,要让它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手段,要恰到好处地应用它,不要让它成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障碍。 (三)阅读课上教学设计不合理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整节课进行教学设计。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时候带上传统教学的影子。我们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但是传统教学中有关扼杀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东西我们必须要舍弃。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形之中会走入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分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特别完美,将在阅读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考虑清楚并记录下来。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其中很多环节都是教师在课前无法预料到的。因此,如果教师完全死板地依照课前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教学效率将会十分低下,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或者是不能专心地进行阅读能力的提高,而是被许多地问题以及以往的经验所困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根本,让整堂课都显得特别死板。 二、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教学的场地为课堂,基本上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空间,能够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教师要逐渐转变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开放的课堂上,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学习的诀窍,能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情况。 (二)梯度性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阅读的对象是课文。阅读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理解到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进行梯度性教学设计,它一般划分为认读和解读两个环节。对于认读环节,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做出相应的归纳总结,对于浅层次问题学生通过共同讨论能够自行解决;对于解读环节,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对课堂的把握,能够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和其中运用的表达方法。通过这种有层次的阅读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教学变得高效合理。 (三)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渐提高的一个过程,因此,学生在日常课堂上要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厚积薄发,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可以将阅读得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不断总结阅读经验,积累阅读获得的知识。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关心和鼓励学生多进行课文阅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更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在阅读时,要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对于好的语句可以摘录下来,每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都要做好读书笔记。 作者:范丽芳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初中地理论文 一、在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 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初中地理教师不能受教材的局限 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来说,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来进行教学的话,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太大的作用,地理教学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不单单地拘泥于教材的内容,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相应的扩展,以教材结合实际,以实际照应教材,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初中地理的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想有效地提高它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地进行改正,不断地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寻找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所应该不断努力的。 作者:范立恩单位:河北省行唐县上碑中学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初中地理论文 一、在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 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初中地理教师不能受教材的局限 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来说,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来进行教学的话,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太大的作用,地理教学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不单单地拘泥于教材的内容,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相应的扩展,以教材结合实际,以实际照应教材,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初中地理的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想有效地提高它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地进行改正,不断地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寻找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所应该不断努力的。 作者:范立恩单位:河北省行唐县上碑中学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初中地理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一、巧施情感教育,重视引导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常言俗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情感教育,并讲究正确而恰当的方式方法,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更好的探究知识,才会有精神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相结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利用现代软件技术,模拟两亿年前一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板块运动过程。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浓,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二、设疑推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设疑推进法,顾名思义是通过设疑推进教学。一般指把某章节教材内容,设计成几个逐步深入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逐一究这,促使学生看书、思考。接下来,经过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探讨,师生共同逐一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养成探究新知识的好习惯。而且在思考、提问、回答问题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设计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思考,这里与人人参与、勇于发言,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要比教师只单纯讲解效果更好,学生学得也更有乐趣。 三、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传授书本知识,不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比教师讲解更深刻。在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会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不过,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将会遇到诸多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成就感,增加学习信心。在学习地理时,教师鼓励学生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动手操作。例如,在参考当地地图的基础上,自制地理模型,表现地图上无法表现的地理、地貌特色。学生在结合实际、动手操的同时,训练了能力,也扩展了学生创新、创造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根据地理教学实际,采用观察法 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例如,地理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学习地理,这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再例如,当地理课讲到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站或者废品回收站参观,回校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每人写一份参观考察报告;当地理内容学到岩石一节时,地理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外采集作业,让学生采集各种石头、坷垃样本等,带回教室后,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探讨。适当、适时让学生走出校门,或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作业、任务,这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表现 让学生自我表现,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好表现,也是避免学生重复练习、机械记忆等低效或无效学习的好办法。教师抓住以学生自我表现的形式学习,并进行及时引导,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巩固、深化知识;另一方面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信品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我表现,需要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诸如模拟表演、创设情境、辩论、朗诵、演讲、游戏等形式,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更好地表现,展示优秀自我,完善自我。 六、总结 总之,教学方法很多,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合地理教学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地理老师讲述的内容明显减少了,但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多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更浓了,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训练,也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高玉珠单位:唐山市丰润区杨官林镇曹庄子中学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网络环境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提出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 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维和独立人格。他们也并不要考虑自己如何去学,而只是要绞尽脑汁的如何把教师教的内容学会。在这样的教育哲学里,教师和学生都是受害者。网络资源的共享无论在思想和实践上都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哲学,网络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是教师的权威地位被动摇,教师传递的信息网络可以轻易地提供,甚至比自己的教师提供得还要更加丰富和全面。其次是教材可以被多面和深度地解读,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任务。再次是编者的意图也可以轻易地被认清。对于已经有一定语文素养和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网络的出现,语文的教学甚至可以不依赖教师,这就迫使中学的语文教学必须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材、编者、学生的地位和彼此间的关系。这样,传统课堂的讲读必须要被摒弃,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模式必然被改变。这样,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核心就必须是对教与学的理念重新思考和估定,就必须要把教学的重心从传递知识转变到建构新的信息和知识上来,就必须要把教师的认识、体验、感悟传授给学生转变到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认识、体验、感悟,就必须要尊重学生在网络环境里对教材多重解读后的自己独特的认识。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简单关系,而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师生教学相长的共生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才真正达到平等,教师才能真正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不是讲什么,而是怎么讲的思路上去,学生也才能不再考虑学什么,而是怎么学的问题。这样,教育的核心目标———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学生在教育里也才能真正学习到学习的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尊重了学生的“人”的特征 如上所述,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其工具性,而忽视对人才本身的塑造,而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传统教育观念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而只是当做有待进行塑造使之合乎社会要求的劳动者———社会所需求的劳动工具。正如一块铁,铁匠从不考虑这块铁自己要成为什么,他只是按照他的意愿将其捶打而成为一把镰刀或其他的什么。然而,学生不是生铁,学生是人,并且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再不是仅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这一点,也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才能较好地得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因为是开放的,学生在其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合、思考、建构。网络技术提供了人机对话的友好环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简单地被动接受。网络正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友好的环境,因此,学生语文学习的收获主要是学生的主动获得,是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结果,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获得的主体地位比以往任何学习活动都来得确立。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这种语文学习,既能凸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体思考,又能有传统课堂所没有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再是被动养成,而是积极主动地自我修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活生生的“人”来,才能使中华文化呈现出精彩和丰富的局面,才能使语文的人文性不再是空洞的教化和说教。 三、网络环境的语文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思想,锻炼了思维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与传统语文比较起来就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阅读信息海量,学生几乎在进行着无限的阅读,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其自身的规律,主要不是一个认知过程而是一个情感体验和感化修养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决不是依靠传统课堂里干巴巴的说教就可以完成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自身的健康情感和意志等都必须依靠大量的阅读得以潜移默化地熏陶,传统的语文阅读内容显然显得过于贫乏,学生因此得到的情感体验和感化修养也十分稀少和浅薄,正因此,传统的语文学习就显得肤浅和单薄。众所周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仅要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更要抓住学生在语文学习时产生的各种思想和情感的心理运转机制,及时进行感悟、累积、转化、提高,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意志上得到激励,人格上得到完善,从而实现语文素养提高和优化,但是,这样的手段是什么?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吗?显然不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和优化仅仅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校的宣传肯定是不够的,现代语文教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正能满足这一点,它完全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审视,自我判断,学生在大量的网络阅读中、同学间第一时间的交流探讨中情感得到升华,价值得到确立,审美得到优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技术保证了学生超文本思维的训练。网络阅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非线性、网状方式管理传播信息,这明显优于传统的文本顺序性、线性管理传播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接受大量文本信息的方式是纵横的、连接的、扩展迁移的,网络阅读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可能,同时,网络阅读是迅捷和便利的,是瞬时和及时的,学生在阅读中有尽可能多的比对、碰撞、反复,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传统文本阅读得不到的训练,学生的对于信息的处理就有着传统文本阅读所不能比拟的准确、正确、价值多元。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前所没有的拓展,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最大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完全实现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网络技术及时完成阅读的交流和评价,这样,思想和思想碰撞,灵魂和灵魂交流,心灵和心灵偎依,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此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出现了很多的变化,这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并加以研究,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 作者:孙红艳单位: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初中科学教育教学 【摘要】科学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使全体学生得到主动发展,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的能力,使其知识、能力、志趣等得到同步协调发展,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学生科学学科的学习方法上、学习情感上、学习动力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如何解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科学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1.科学教学的现状 1.1发展现状尽管我国初中的科学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但是实际在初中科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应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并缺乏整合。内容过于“繁、难、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脱离学生的亲身经验和社会实际;强调机械学习,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高考的3+2模式到后来的3+X不能不说是在科学考试中的一种进步,但是以往教学中的弊端仍然客观存在。 1.2科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我国政府更为明确地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大目标,加强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育。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学阶段科学教育的目标也都被确定为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即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人。科学素质的培育是教育的整体行为和系统工程,它需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在教育的整体系统中,并在这一观念和目标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以使教育在整体上实现素质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科学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科学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理解科学的具体目标。 1.3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系统一点看,科学观问题的研究经历了静态结构观——动态发展观——合理进步观的变化过程。逻辑经验主义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从理性的视角出发对科学给予静态的描述,其次以归纳法为基本方法对科学知识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说明,最后用规律学和客观的数据对经验进行了有效论证。科学教育是向着真理的方向迈进,对科学的研究者主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人格还是价值观,无论是心态还是创新思维,这些都成了现代科学教育必须承载的几个重要方面。 2.初中科学教育中普遍出现的问题 2.1教师教学准备无新意我所说的新是指在对学生能更加深入学习这个方面的新,以往老师们都是单纯的专注于课本章节,实验流程,却很少去关心如何能切实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掌控。能力可以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这都是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每一个细节能有所创造都是智慧的火花。老师的备课首先应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是如何将实验和重难点相结合,再次是课外的资料收集和家庭小实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是引导学生如何在课堂教学和实验中发问,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促进探索,只有乐于探索,学生才会把教学中的知识牢固记忆。 2.2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由于 2.2.1情感上的问题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往往都认为科学学科枯燥乏味,因而时常产生厌学情绪,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同时由于家庭教育的只重视分数,对于学生对科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倾向给予一定程度的压制,使学生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上往往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失去了对科学学科的热爱。传统教学对语、数、外的重视导致了学生对待科学学科往往表现出漫不经心、可有可无的态度,偏科的问题十分普遍。 2.2.2方法上的问题学生在科学学科学习上,往往只专注于公式、题型、客观数据的研究,忽视了着重于实践的设计、实验、交流等。多数学生迷信于“题海战术”的威力,上科学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思考而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不能从中得到启发,不能提出问题,创造性的思维日益枯竭。课下只忙于做题,丢掉复习中一个重要环节——对所做题目进行理性思考,自己不能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不能优化解题方法,不能系统的掌握所学内容。 2.2.3动力上的问题由于传统教育对科学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不仅偏科,甚至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上出现了畏难的情绪。特别是化学、物理等,往往一段时间上在学习上的低估就会导致学生在整个科目上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那些本来喜欢科学,觉得科学很有趣的初中生,刚到初二就知难而退了,从原来的喜欢科学到害怕“科学”。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这种障碍是学生丧失动力的根源。作为教师,应该是帮学生克服困难,而不能因为学生对科学科目表现出厌倦也同样厌倦起来。 3.科学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 3.1原则研究 3.1.1启发促进目的教师如何利用提问来开导学生的思维,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是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思维的方向跟解决问题的方向一致才能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课堂的提问应尽量带有伏笔,让学生积极独立的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互动。 3.1.2兴趣细分层次因人而异是层次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同的学生他的兴趣不同,不同的学生他的思维水平也不同,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是教师突破难点时所设计问题的关键。往往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启发,不但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寻求到持续的不竭动力,教师如能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充满趣味的问题往往具有吸引学生积极探究的魅力。同时,对于学生对科学学科接受能力的不同,针对性的提问,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对问题的正确回答中找到信心。 3.1.3发散性和探索性创造性的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往往是因为问题的发散和本身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微妙的联系,把各种小的细节纠结在一起,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宏观方法和微观思路,通过灵活独立的思维过程,在探讨中求同存异,最终得到有效的方式。 3.2科学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口头表述能力,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同时熟悉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基本的理解能力,公式一般都有其使用条件和范围,通过变形,能够对公式的含义和范围的重新定义;归纳和实际应用能力,归纳与公式有关的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信息利用公式进行判断、推理和计算,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最后是实验的自主设计,这要求学生对公式和实验流程的整体把握,不但是学生统筹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展示平台。 3.3.1方法的初探 3.3.1从图形到语言科学离不开图形,图形实际上就是一种简便的语言。机械设计,电磁学中复杂电路设计,地质科学中的地形图、气象图,生命科学中的人体系统图、各种植物或动物的结构图等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图形语言是一种重要策略,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的缜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流动以及知识的互相关联,把人的整个自然思维过程跃然于平面。在初中科学课里,学生们会接触到许多有用的图表,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电路图、光路图、力臂图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是结合图形所给的条件,根据理解和记忆将不完整的生物图、地质地理图等填涂完整。例如,在有关电路的习题时,串联、并联或是混联的关系错综交叉难以分辨,但是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连接特点便一目了然。 3.3.2自发性实验和关键技能的训练实验课的教学训练是发展学生实验能力重要保障,但不仅仅是让学生操作流于形式而已。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科学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学生实验能力低,并不是所有能力低,从统计值表上就可以看出学生一些基本技能发展还是比较正常的,如视觉控制能力、动觉控制能力,问题在于许多关键性技能水平相当低。初学科学的初中学生不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缺乏对所学的科学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就像大多学生知道细胞质是流动的,但是在实验中却不愿意去实际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应该让学生实事求是地现场记录或文字描述,不能随意更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错了就错了,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错,为什么出现偏差。实验报告应只提出格式等要求,让学生撰写,给学生一个广泛展示的空间,锻炼学生实验记录速度和描述能力,造就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和促使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实验前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关键程序等,这样可使学生由强烈的好奇心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心智发展和技能水平的协调进步。 3.3.3“耐心”教育科学知识的特点其实就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随着知识点的增多,科学题目越发综合化。一旦学生的初始方法不对头,便容易因起学生内心烦躁,最后头绪越来越乱。因此,对学生在解题技巧上的耐心教育就十分重要。拿到道题以后,是从条件出发或者从结论入手。从结论到过程的推论,从已知的条件发觉未知的条件;把未知的条件和推论相结合,找到突破口和融合点。实际上这正是考验学生平日里有没有认真去积累和耐心的总结记忆,一个不急不燥的习惯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3.3.4跟踪帮助“没有永远的老师,只有永远的朋友。”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共同进步的互相学习的。老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甚至生活、工作、心理上都应尽到最大能力来帮助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在科学上的严谨态度会影响到学生,而在于学生沟通上的平等互助不但能及时的改正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也能使学生的心与自己的心更加贴近。教师既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学生在科学学科上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在课下,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应该跟踪学生的兴趣走向、研究动向,及时地提出观点和建议,使学生不但能摆脱困扰,甚至能够举一反三 4科学学科学习的人性化研究人性有弱点,科学家是人,因而也不例外。疏忽、偏见,甚至蓄意的伪造都可能带来谬误。科学之所以能够在探索自然的漫长征途中去芜存菁,获得卓越的发展,正是得益于科学理论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界这种公正、谦虚和理性的态度,要真正的将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就必须适应当代人性化教学的需要,把人文主义的教学手段引入科学学科的学习中。 4.1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教育需要学生具有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科学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的理解;把相关的科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能理解科学技术的特点,并能据此进行判断;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并关心其发展。很多时候,学生因为社会上不良观念的影响,主观上认为“学好数、理、化,走便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已经过时,远离了学术走近了金钱。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学科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成为了推进科学教育的必要手段。 4.2科学学科人文主义化一提到科学学科,学生往往就会想到纷繁的数字、复杂的模型、单调的公式等等,很少有一种人文上的感性认识。费尔巴哈认为,世界上除了自然以外,再没有其他东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最高表现。他说:新哲学(指他本人的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类学连同生理学当作普遍的科学。自然主义则试图用自然原理来解释社会现象,如用自然规律、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种族特点等来解释社会发展。恩格斯曾指出:这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在这里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对于学生的人格进步和研究世界的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从人文主义唯物主义发展观科学的深入研究。 在当代科学学科的面更广,随着学生自主能力的增强,层次也更加深入。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老师更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切实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突出问题,用更科学的方法探寻科学教学的新方式。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对各个学校的学生教育模式都提出来新的要求。就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这个时代的中学化学教育,因此,本人针对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口号,就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化学教育;初中;教学模式;创新;新模式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初中的化学主要开设在初三一年,由于初三学生初步接触化学这门课,很多人由于不能及时适应造成了化学知识的难以理解,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因此,对于初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加强这些学生对初中化学课程学习的关注,及时发现初中学生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初中化学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始不断尝试一种创新的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打造一个更高更美好的未来。这篇文章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指出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并对创新性的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传统的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过分注重化学理论课程忽视实验课程 在以前传统的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地看重学生的化学理论课程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验课程,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体验实验的过程,没有进行实验操作,缺少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这种缺乏实验参与的理论教学枯燥无味,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观察能力。同时,纯理论式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不集中的现象。 (二)过分强调知识的识记忽视学生的思维创新 传统的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单方面追求学生取得高分成绩的目标,过分地看重学生的知识识记,忽视了其他多方面的因素而影响学生的综合全面的发展。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初中生正处在一个思维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创造力和辩证思维发展的核心阶段。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健康综合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三)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缺乏自主性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课堂多半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述的知识和内容,这样的课堂之下的学生多半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的状况。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与老师、与知识的互动之中,学生对疑问没有及时进行反馈,课堂效果不佳。 (四)落后的教学设备难以完成课堂的高效教学 在一些环境设施较差的学校的教学设备较差,有的学校没有配置专门的多媒体网络系统,老师依然是靠板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费时费力,教室需要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浪费在板书的书写上,这对于珍贵的课堂时间无疑是一种浪费,对于初中学生的化学教学也是一种较大的限制因素。 二、关于初中化学及教育教学创新模式的建议措施 (一)加强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比重 学校应该加强对初中生化学实验课的比重,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实验作为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在参与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首先得到锻炼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化学反应中的气体的释放,试剂颜色的改变等都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整个试验流程的构建和梳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 (二)知识识记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思维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普及和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在一定程度上从专业课程培养的角度转向了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基础知识识记的基础上锻炼和加强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一个会思维、会变通的人才,而不是一本装着基础知识的机器。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培训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向教科书和老师提出质疑。作为教师应该始终记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有能力、会思考的人才! (三)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型的化学教学模式提倡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老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可以将班里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课堂教学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讨论结束后小组选出代表人向全班的同学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真正正地参与到其中,与人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 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对于初中生化学教育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的板书费时费力也不方便学生进行后续的复习。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PPT教学的方式,这种课件式的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更是方便学生在课后回家的时间对老师课堂讲述的知识重点的复习和巩固。此外,这种设备的灵活性很高,PPT上除了可以展示知识框架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学生们播放实验的视频,或者一些其他的资料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小结 总之,初中化学的教育教学必须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力的发展,真正做到把学生培养成有能力、会思考的人才。此外,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反思和优化。 作者:王辉 单位:磴口县第一完全中学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解析 摘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诸多行业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中重点对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进行探讨,从传统的化学教育为起点,提出在当前初中化学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寻求全新的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模式,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教学观念的更新换代,使得当前初中化学模式也不断变化.虽然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其中存在的弊端尚未解决,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发展.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因此,解决当前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当前初中化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当前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情况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育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就是以书本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启蒙下进行化学知识的化学,也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对知识的巩固.传统初中化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扩展内容也是在此基础上开展,而没有重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力都是在书本上学习不到的,这类能力需要学生在不断应用中才能够获得很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就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发展提出的全新要求. 2.传统初中化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现阶段初中化学教育存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以及教师都没有了解实际,使初中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背离,这样学生就会对化学学习产生误解,认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丝毫用处,这与当前初中化学的教育目的也有很大冲突.当初中化学教师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进行授课时,就难以对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激情,这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大减,使相关的学习任务成为负担,极大加强了学生的压力,这样学生各项知识的化学效率就不会高,也就难以形成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当前初中化学教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如下;一,传统教学背景下,学生没有机会建立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化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脱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索然无味,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都遭到了极大程度的削弱;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使化学学习形成定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思维定式,难以实现提高;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当前初中化学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这就与分数至上的观念相互冲突,从而限制学生的发展,对于在某方面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来说,也难以发挥出来. 3.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的讨论 与传统化学教育教学模式不同,新的教学模式提倡重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质量的突破.另外,实现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也要与时代特点相符合,相关的教学探索以及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应该以此为基础.对于新模式下的初中化学教师来说,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投入更加浓厚的兴趣.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在执行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发展新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并且去消除弊端.因此,初中化学教育教学除了要加强对知识的讲述,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师生之间亲密的关系,同时要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4.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下应该提倡的观念与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述,还要注重化学实验教学,想要使学生对化学方面的知识与原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化学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初中阶段所进行的化学实验都是比较基础,因此,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各种细节.随着教育的发展,化学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验器材方面也更加完善,这对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祥闯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第二实验学校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探析 摘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起着交流思想的作用,又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情感教育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能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情感及审美能力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功能,其中情感教育就是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树立情感教育理念,借助语文课程的优势功能,采取各种情感教育策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作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应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起着交流思想的作用,又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仅仅将语文作为促进学生理性发展的工具,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后果,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现代情感教育的观点认为,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我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要实施情感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健康的情感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语文作为情感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学生的健康情感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需要老师们利用好。 1挖掘教材,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人文教育,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特性,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初衷。现行的语文教材挑选的都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精华内容,其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案例,每篇课文对于学生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善于进行内容挖掘,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所表露的情感内容,让学生接受健康情感的洗礼,提升他们的健康情感素质。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材也在不断改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2运用作文,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体会与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情感的教育的过程也是如此,单单的依靠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而是要教师对于学生进行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接受到了学生的情感反馈,教师才能够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引导,提升情感教育的效率。而在这个过程在,作文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要求教师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情感认识水平。很多时候,学生的一些情感不会直接的表露出来,教师不能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来进行情感宣泄或者表达:让通过作文让老师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困惑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作文向教师反映。这样就能够拓展学生的情感表达途径,丰富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进行一定的引导、分析,相信就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就会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与学习认知。 3引导阅读,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有效的阅读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语文课本中、阅读材料中都是一些经典的文章,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状况与生活认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就能够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想的更深,提升学生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思考,更好的进行情感教育。“一切景语皆情语”,生活中万事万物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教育案例,都是情感教育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不但蕴涵各种语文教材中,也蕴涵在所有语文学习活动中。开展广泛的大阅读活动,让学生不仅广泛阅读课内外各种书籍,也阅读生活、阅读实践。 4优化教学,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我们知道,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能的。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纪录片播放等途径来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让音乐、图像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情感。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运用这些情感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情感感知,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 作者:穆芳芳 单位:大同市第二实验中学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分析 [摘要]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英语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重要的对外交流工具。而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关键在于立足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本文从提高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入手,提出若干具体路径,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提高质量;路径 2017年9月初中英语教育既是小学基础英语教育的延伸,又是为高中英语教育打基础的阶段;初中教育既属于最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又属于基础教育的中间环节,是连接高中与小学的桥梁,因此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位置极其重要。但是语言学习并不容易,母语学习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英语?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采取多元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提高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初中生是特殊的群体,心理尚未成熟,生理处于青春期,不仅好奇心强,且容易转移注意力;不仅好动、活泼,且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仅可塑性强,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性,有严重的逆反心理;不仅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快,且兴趣选择性强。加上现代社会传输信息的渠道多、广、杂,速度快,特别是游戏、网络等对初中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英语课堂枯燥的学习(张健玮,2016),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这些特征,依旧使用过去的讲授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作知识容器,则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更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被严重挫伤,逐渐丧失英语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如何在现代教育中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掌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特征,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每一名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提高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2提高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路径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推动教育教学进步 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可按照教材内容讲解知识,还可利用课堂讨论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交流协作能力等有重要意义。教师不但要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课堂思考与讨论时间,还要重视提高课堂讨论质量,不能让学生盲目讨论。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会因时间的增加而慢慢分散(梁振华,2015),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科学、合理,要有计划性、时间性,以便最大化利用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关于Shopsandmarkets的知识点时,就可先向学生展示关于bookshop,toyshop,clothesshop,shoeshop等新单词、新知识,接着提出问题:Whatdoyouwanttobuy?Whydoyouwanttobuyit?并由各小组组长组织成员讨论这些问题,注意把握时间;最后,教师让学生围绕主题Shopsandmarkets设计对话内容,进行小组比赛。如此,教师不但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发挥想象力、锻炼拓展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推动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枯燥、乏味的,即便是好的方法,频繁使用也会丧失魅力。随着新世纪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教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细致研究教材,按照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与接收渠道,在激发初中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保持其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激励学生把英语学好。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趣味地学习并记忆。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每次依次讲几个单词,照本宣科;而另一些教师则将各类单词制作成卡片,让学生开展单词分类游戏,并分组比赛,使英语教育教学不仅速度快且效果好、质量高,同时还训练学生观察能力与反应能力。这两种教学方法取得两种效果,前者索然无味、后者灵活有趣。对于单词教学,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具。就拿单词bas-ketball来说,教师可指着篮球说:What’sthis?It’sabasketball.接着再重复说几次basketball,basketball...篮球的音、形、意就在学生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以后看到篮球就能脱口而出basketball,不再需要汉语翻译。复习词汇时,教师可选择开展游戏Guess。如在复习名词bas-ketball,bell,book,jeep,pen等时,就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模型、实物等摆在讲台上,让学生先看,之后收起图片,秘密地将其中一件物品如pen放进大袋子,接着拿出,用学生学过的句型提问:Whatisinmybag?学生回答:It’sabook.对于错误答案教师只说:No,itisn’t.紧接着问另一名学生,学生回答:It’sapen.学生猜对了,教师就给予鼓励:Yes,you’reright./Youareveryclever.之后教师再换一件物品继续做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复习单词的同时熟悉句型,练听、练说,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句子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听力比赛,让学生比一比谁先说出自己听到的句子,看谁说得好、说得准、说得快,并进行单词组句比赛,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则可按照不同课文的内容、体裁,选择模拟对话、讲故事、改变人称、看图说话、即兴口头作文、组句成文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为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途径,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结合实物、幻灯片、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拓展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教师还应巧用网络平台开展英语对话教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语法的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朱鹏程,2016)当今社会有极其丰富的网络资源,无线网络使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公共场所等都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而英语教育教学也应改变理念,学生学习英语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在线学习英语。其中,对话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课堂对话时间很短暂、内容缺乏丰富性,学生很难及时训练对话,而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资源,学生就能在线训练,显著提高运用能力。例如,对于Whenwasheborn?的教学,教师就可指导学生在家中在线学习,依托网络平台再一次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英语句式、语法,通过在网络上和多名学生或教师在线对话,提高英语对话练习效果,增强实践能力。另外,教师也可定期举办英语手抄报、英语黑板报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简单阅读英语杂志,或每月组织开展一次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沙龙等。通过这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学生能及时在实践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英语语言环境也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从而实现课外活动、课堂教学的相互促进,大幅度提升初中学生英语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3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后,英语作为基础的语言学科之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得愈加重要,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搞好英语基础教学工作已经成为广大一线英语教师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职责。在实践中,初中英语教师只有积极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充满趣味性的教育教学手段,才能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爱好英语学习的学生,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事业向前发展。 作者:曾双喜 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二中学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当前初中语文学科优质教育教学探析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目前,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构建高效课堂,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教学 优质课堂 氛围 备课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并且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处处见语文。语文可以培养并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语文担任着育人的重任。由此可见学习初中语文的重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的成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促进语文教学成效提升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正确认识优质教学课堂构建的重要意义 不容否认,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新时期,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我们应该从优质教学课堂构建入手。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没有高效课堂作为支撑,所有的中学教学改革都是根源之水,缘木求鱼。尤其是在当知识信息爆炸时代,各种新的知识理念层出不穷,更新快,如果我们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跟不上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必将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处于一个打基础阶段,基础不好必将影响到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而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教育理念,由于其课堂教学单一,语文老师往往把课堂理解为静止单一的课本,眼光只是盯着教材不放,抱着课本,进行字词句的阅读、分析与讲解,以文论文,局限于课本,不及其余,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乏味枯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法激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背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反感心理,语文教学效果甚微,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教育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势在必行。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欢快学习氛围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教育教学来讲,我们要从良好的师生关系、欢快学习氛围入手。其实,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前提,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可或缺的途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必须积极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并且,只有构建了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忙,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主动关心爱护学生,主动了解学生,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情况,要多鼓励少批评,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多参加学生的活动,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科。除此之外,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要公平、民主地对待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会使学生敢于发表、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从而构架优质教学语文课堂。 三、教师基本功的锻炼—备课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学校,很多个人往往忽略了只一点,很多教师往往认为直接模仿前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有些前辈多少年后还在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殊不知,社会在发展,教育在改革,过往的教学模式、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所以,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多思考,多创新,合理、优质备课,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发展。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授知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备课质量。首先,语文教师自身要深入解读课文。深入是浅出的必要前提,教师只有真正吃透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真正理解超越教材本身的一些知识,而这些必要的超越会使授课过程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此外,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更为全面。教学过程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的活动,施教之功就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对各个学生所具有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以及内心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反复炒冷饭,就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和厌烦,而对于那些疑难的、未知知识如被轻轻带过,则会使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受挫。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充分理解教材,而且要十分全面地熟悉学生的整体动态,以切实制订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拟定课堂练习题和课后自学指导题。只有通过如此细腻的备课,教师才能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优质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正确认识优质教学课堂构建的重要意义;积极构建和谐教学氛围;以及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从而真正的促进初中语文优质教学的合理发展。 作者:许跃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朱湖实验学校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 【摘要】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更是丰富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尤为重要。初中语文课中,文中借助生动而细腻的语言、真挚而丰富的情感、深邃而博大的哲理浸润着学生的心理。为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教学 积极性 体验式 自主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所谓的高效课堂,即是指教师通过最小化的前期投入来获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一种新时代课堂,而且其已逐渐成为当代初中教师完善教学方案的关键要素。为此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优质教学课堂合理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优质教学课堂构建的基本条件 不容否认,优质教学课堂构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标。当然,我们也在为之努力中。那么何为优质教学课堂,优质教学课堂构建的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保驾护航。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关键。当然初中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因而要想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和谐而又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确保课堂的高效性和和谐性,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才能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注重创新意识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到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因而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首先是始终坚持新课改理念和生本原则,着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其次是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再次是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最后是转变角色,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所创建的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加强主要依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学习动机是能够直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效课堂中,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以及语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而现在很多中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丧失了学习兴趣,这种被动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快乐可言,这种情况下,高效学习只能是奢望。为此,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地营造和谐愉快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还应该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收获成功的体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激励人为之奋斗,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使之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三、体验式教学的合理开展,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起到辅助的作用,老师和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从而营造了一种活跃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轻松而活跃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用心去领会课文的内涵。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主动地去领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同时,积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各类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章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多元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老师所选择的文章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获得情感的升华。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优质教学课堂合理构建。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教师可提出讨论的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积极地讨论,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有效教学合理开展。综上所述,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优质课堂所具备的条件;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合理开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从而真正的促进初中语文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作者:王巧玲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李口中学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自主合作学习研究 摘要:自主合作学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而不断受到重视,其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本文简要阐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含义和特征,并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和转变教学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以期为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改的实行对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不少新要求,教师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而增大。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于扩展性较强的语文教学。 一、自主合作学习含义及其特征 对自主合作学习而言,学习的主体已经不再是教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发挥指导作用,学生才是开展学习活动的主体,通常具备如下几方面特征。首先,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目标的确定中去,类似学习进度制定、评价目标设计等环节都有学生参与,但是,学生参与并不代表教师就要完全退出。其次,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会对学生进行一定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所发现问题的原因,并将其解决,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一种主动姿态呈现,更容易获得更多积极向上的感性体验。最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一旦发现问题,便能够及时作出调整。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对自己的各种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并在反思中取得进步。 二、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语文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的意识强化,逐渐使其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进而为其后续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例如,语文教师在对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邹忌讽秦王纳谏》一文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通过对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正式进入教材内容讲学之前,教师可以先邀请1—3位表演欲强的学生上讲台表演,表演的主题就是“怎样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劝诫”。表演完成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无论学生的表演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师都应当先对参与表演的学生予以鼓励。总结完后,再已学生的表演情况为切入点,引出邹忌进谏的方法。这一情景创设的方式定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合作意识,因为如果不合作,就不可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只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就会积极地开展后续的自主合作学习,这样一来,不仅使课堂学习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提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思考的手段,尤其适用于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便让学生自主解决,解决问题的方式不限,可以一人解决,可以同桌互助,还可以小组合作。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选择和他人合作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来,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学起于思”就是说学习是从思考开始的,而思又源于疑,这是在说思考是从疑问或是质疑开始的。疑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教师提出问题的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引导的一个过程。例如,教师在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中《愚公移山》一文进行教学时,便可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所提问题可作如下参照:即,课文中的妻子对愚公移山的质疑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质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让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开展合作,进行探讨交流,这样一来,便能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导,进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三)教师转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此处的转变教师教学是指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认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越多,教学就越成功,所以教师就就极力的争取教学时间,只为多向学生注入一些知识。然而,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教学了,教师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要始终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并不是靠时间堆砌起来的,而是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在不断的合作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其他形式的任何学习之中。 三、结束语 因为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越性,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就目前而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不仅是教师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学生也要更加配合教师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作者:田莉 单位:重庆酉阳桃花源中学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初中数学优质教育教学思路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应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使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构建优质的教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优质课堂;氛围;方法;小组合作 初中数学新课程尊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为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出发,,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励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中实现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1充分认识优质课堂构建的基本原则 随着目前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多符合时展需要的要求,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数学理论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正面引导。那么何为优质教学课堂,如何构建优质课堂,优质课堂构建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呢?首先应该是全面发展原则。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不仅提高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理论知识的效率,而且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智力培养时,老师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耗能原则。初中课堂每堂课几十分钟,教学时间是相当有限的,由于初中学生学习的课程较多,因而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在数学这门课上花费的精力,也就是低耗能原则。与此同时,还应该包括师生共同进步原则。一提到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效率的提高。但是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还应该包括提高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数学老师的成长是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学生作为数学教学课堂的主体,受到教学的主导者,也就是数学老师的引导。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加积极,也促使老师在实现高效教学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这几点基本原则,并且合理的遵守,从而构建优质教学课堂。 2构建优质教学课堂的途径 优质教学课堂概念的提出是对新课改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过程。初中教育要结合自身实际对于如何实施高效课堂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认为构建优质教学课堂,首先应该通过开发教学情感因素构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种研究,学生在欢快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其记忆力是平时的三到五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感情个体,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开发教学情感因素,能够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致和韵味,学生怀揣积极态度、畅快心情和活跃思维,情感体验得以强化,此外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也能使学生兴奋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要把“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作为教学境界的理想追求,尊重学生的心理与个性,在亲切、幽默的教学语言交流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我们还可以用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故事渲染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让课堂高潮迭起。其次,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促使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贵得法,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最大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利用正确的方法去自主学习、主动求知。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通过讲解知识点、例题、总结解题思路和技巧,让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懂得从阅读课本、学习基础知识做起,并遵循向“最近发展区”理论,实行递进式学习和发展,保证思维发展的连贯性和螺旋式上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懂得借助外力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比如,老师、同学、工具书等,做到善假于物发展自我。有了学习方法这个武器,学生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思考,不至于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或偏离学习的主方向。这样,课堂的效率才能得以保证。最后,积极地创建立合作制度,成立兴趣小组。古语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充分告诉我们合作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达不到小班教学的标准。长期以来困扰初中数学教师的一个难点问题就是无法实施小班教育,对数学较弱的学生无法进行单独辅导。数学兴趣小组的建立建议有效改善这种问题。老师在课堂上以让能够按照进度完成教学目标。课后,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由数学学习的优等生来帮助其余的学生提高数学成绩。这既增强了数学优等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同时也帮助了成绩较差的学生。最后,这种兴趣小组的成立对于培养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培养和谐融洽的班级关系也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数学情趣小组的成立,不但为高效课堂建设作了贡献,更是一举多得的大好措施。其实,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往后的工作中,认真的学习,交流,共同发展。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认识优质课堂构建的原则;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合理指导;以及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从而真正的提高初中阶段数学学科教学效果。 作者:宋许亮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体育管理论文:浅论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体育产业;经营风险;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体育产业经营在企业筹措资本、运营资本乃至投资回收分配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给经营体育产业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分析体育产业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对提高体育产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的特点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是指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识别体育产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的整个过程。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三个: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是一种柔性化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主体应该根据各种不同的风险状态,通过改变经营中的某些关键环节及要素结构,实现功能的转换和重整,使经营管理活动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风险环境要求。为此,企业应当在经营决策时,一方面应有相应的硬性指标要求,如预期的收益值、资本经营的增长比率等;另一方面又要使经营规划留有余地,以便在遇到风险时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能随机应变,尽量减少风险损失。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是一种弹性化管理。由于风险属于非结构化问题,这类问题本身很难精确定义,因此,为了方便企业处理风险,在体育产业经营的风险管理活动中,从目标设置到标准选择都有较大的弹性,一般只是追求一个满意的区域,而不是常规意义下的最优化。即是说,体育产业经营的决策主体可以确定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能接受的风险承受区间,从而避免由于一味追求最优化而导致过于烦琐的工作量及高额的相关成本。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具有突变性。风险是一个充满突变性的过程,由于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活动会随着风险的突然爆发而呈现波动态势。在体育产业经营的实际过程中,这种突变的行为是经常遇到的,例如在筹资过程中遇到了大的风险,就必然导致下一步的运作安排发生大的调整,使经营行为出现跳跃式的变化。一般来说,体育产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的风险点,这些关键风险点就是管理活动中的突变点。鉴于此,风险管理要特别注重对各个关键风险点的控制,以促进整体过程的优化。 二、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机制 (1)风险辨识机制。风险辨识是指辨别、判定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辨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识别运行环境下的风险威胁,二是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概率。风险辨识主要体现在风险的类型、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风险对企业投资经营行为可能导致的影响、判断风险发生的几率、分析风险影响的范围、测量风险的强度等六个方面。 (2)风险防范机制。风险防范是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防范设计,以降低企业面对风险的概率或者是减小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范围和强度。风险防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适应性防范。主要根据体育产业经营运作的实际环境状况以及可能承受的风险因素,被动地选择自身的适应对策,使企业最大程度地避开风险的影响。二是消除性防范。即主动地通过企业经营行为本身对环境进行反作用影响,改善环境的结构,以减少风险发生概 率。 (3)风险控制机制。风险控制主要是指当风险发生以后,企业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转移、分散或者控制风险的影响,减少风险造成的实际损失。尽管风险控制是针对风险发生的事后处理工作,但是,对于不可抗拒的、不可避免的风险,这样的工作是必要的,而且有效的控制机制在降低风险损失方面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风险控制机制主要由两部分功能组成:一是风险转移,通过一些手段将风险进行转移,从而使自己将要面对的风险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方,以避免或减小风险;二是风险分散,就是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分解企业承受风险的压力,以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三、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操作程序 (1)目标的确定。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要从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建立经营风险管理的总目标及各阶段的分段目标。同时,还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然后根据潜在的风险调整目标体系结构,最终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目标系统。 (2)风险的分析。风险分析就是指风险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各项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的种类、性质、大小及造成损失的概率和数额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分析风险成因,识别风险类型。在这一阶段,主要应根据目标要求认真研究体育产业经营的内、外环境,找出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并据此划分风险的种类,从而为寻找防范风险的对策提供思路;二是判断风险概率及风险强度。风险概率是指风险实际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强度是指风险的影响程度,即风险值。这两个指标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定量方法计算出来。 (3)风险效用的评估。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根据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确定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本运作主体对待风险的效用值。通过风险效用评估确定出经营主体的风险收益效用值后,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应付风险的对策。 (4)风险规避方案的设计。根据不同的风险—收益对应关系,设计出控制和对付这些风险的多种对策,并形成报告,供企业领导裁决。同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必要的跟踪和调整。风险规避设计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主要由预警、防范、控制、应急等子系统所组成。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监控可能的风险因素。 (5)风险的决策。根据企业和领导人的特点,企业决策层在不同风险—收益对应关系中作出选择。在西方国家的企业中不同的风险偏好有不同的风险决策管理机制。企业经营业务主要是围绕风险和收益的对策性展开的,在给定的风险约束下应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6)决策的执行。在管理层作出决策之后,必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让企业有关部门负责实施,具体包括:判别和核定企业各部门和业务的风险大小、风险限额,明确各环节、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 (7)风险的监督与控制。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风险管理的监督及对风险跟踪控制的有效途径的选择。对具体实施的各部门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是企业实施风险监控的有效办法。 (8)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进行风险管理不是说风险越低越好,当风险管理的费用超过了因为这种风险管理减少风险而带来的效果时,这种风险管理就是不值的。风险管理的效果一般采用费用—效益比值法进行评价判断,即比值=效益/费用。 体育管理论文:风险管理视角下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体育伤害事故 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作为学校伤害事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虽与传统高校有相同之处,但因其学生特点、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方式的独特性,在常发事故的原因上有其特殊性。本文针对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特点,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探析体育伤害事故风险识别、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并提出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1风险管理理论及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行为。 体育活动伤害事故是指在由学校组织实施的各种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学校各类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或俱乐部自发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或锻炼(在校期间)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运动场馆和其他体育教育教学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2i。调查资料显示:25.6%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到过伤害(包括擦破皮,扭伤脚,拉伤腿等)。 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是指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特点,对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考查,并对体育伤害事故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分类和评估,以便制定并执行风险管理计划,有效的控制体育活动,以避免其发生安全意外伤害和损失的过程。 2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特点 通过对广东省部分独立学院体育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1主体复杂性 独立学院学生生源复杂、教育背景各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但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好,家长对小孩比较溺爱,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从小见多识广,兴趣广泛,特长突出,目标、理想远大,个性张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毅力、自信心不足,缺少自我管理和团结协作意识,参加集体活动时组织纪律性较差,部分学生自由散漫。学生非常热爱体育活动,表现欲望强,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常识薄弱。正是独立学院学生主体在意识,心理,行为诸多方面的复杂性、差异性,给学校的体育伤害事故预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单纯照搬传统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不可行的。所以,必须研究和探索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2时间的不确定性 完全学分制高校,学校的教学形式和学生管理的模式与普通高校有非常大的差异。学分制简单地说,是一种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的开课计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选择任课教师、选择上课时间,可以跨班、跨系、跨专业选课。实行弹性化的学制,给学生提供了灵活学习机会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因为学生自主选课,学生之间的选课内容,上课时段差异非常大,学生闲暇时间不统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也很不统一,正因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不确定性,学生课余参加各种项目的体育活动缺少相应的监督和指导,容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 2.3场地设施相对稀缺 独立学院由于其发展起步的时间较短,经费投人有限,普遍存在体育设施不全,场馆设备陈旧、简陋,破损设备和器材未及时得到修缮却在反复利用。同时因学校体育活动场地有限导致的运动场地规划不合理,多功能区混杂,田径场内加建篮球场、排球场地的现象,或者篮球场内加排球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样场地设施对学校体育活动及教学工作的安全保障功效是相当有限。 2.4体育保健知识、体育运动安全防范教育教学相对匾乏 学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教育或多或少有忽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倾向。对学生关于体育保健知识、急救知识、自我保护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的较少,也较少有相关的选修课可以供学生选择。学校对体育教师及具体体育工作业务培训相对少、体育活动管理监督较松散、因经费的不足而导致开展体育运动相关人员及条件配备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 3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过程 3.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不经过识别并用语言表达,风险是无法衡量、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的。独立学院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对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认清独立学院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独立学院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趋势。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其中类推比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各种客观管理资料和风险事故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及其损失情况,寻找其规律。独立学院风险识别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分析独立学院现有哪些体育设施分布以及开展的活动;二是分析体育活动活动中存在风险因素,判断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三是分析独立学院所面临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其形态,并鉴定风险的性质,以便采用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风险因素主要有:学校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够重视,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多,场地拥挤,缺少安全防范措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计使用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教师安全意识薄弱,不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医务监督不到位;学生自身因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学生体育基础差,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其他因素,如学生特异体质、特殊疾病或异常心理状态等学校不知道或难于知道的情况下参加有风险的体育项目易造成伤害。寻找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是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风险识别的重点。 3.2风险评估 体育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用定两分析和定性分析向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详细的资料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4i并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找出关键风险,确定整体风险水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确定体育活动中伤害事发生的可能性分析(时间、场所),通常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大小;二是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的影响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分析;三是分析独立学院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发生可控性分析。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对风险进行仔细地识别、评估,事先有充足的应对方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需要指出的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在时间上不能截然分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风险识别向风险评估的转移,以及风险评估向风险应对的转移,都是逐渐进行的。有些数量分析活动是风险识别过程中发生的,有些风险处理(如风险控制)则在风险评估就开始采取了。 3.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决策的主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应对是指采用各种措施与方法消除或减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或比赛的伤害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是降低伤害事故发生是造成的损失。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可分为四种:保留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在实际操作上,通常是几种管理策略优化组合,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3.3.1保留风险 风险自留也称为风险承担,高校风险自留是指将伤害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者一部分留给校方自己承担。指当意外发生的频率低且伤害严重性轻可以选择保留风险策略。 3.3.2降低风险 即通过管理降低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或发生概率。风险降低是应用最多的风险应对策略。降低风险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和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程度。它最适用于能降低风险程度,但无法消除、无法进行转移的风险。降低风险管理技术在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时非常重要和实用。对于发生率高但不严重的一些伤害,可以采取降低风险的策略。降低风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尽量降低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体育伤害事故发生要尽全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3.3.3转移风险 转移又叫合伙分担风险,是指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其并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高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风险转移是指学校体育管理者和组织者为了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可能产生损失的活动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一些单位或个人去承担的一种风险处理办法。 3.3.4回避风险 回避风险是指当风险事件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或风险事件可能造成很大损失时,主动放弃或拒接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采取这种策略,必须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对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有足够的把握。风险回避的目标是避免引起风险的行为和条件,使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变为零。需要注意的是风险回避是一项最彻底、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在回避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得利益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及竞赛中若相应的安全措施没有到位,而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或风险事件可能造成很大损失时,应当进行风险回避。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时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有重点、有选择地回避风险。例如,如果夏天夜晚学生违反学校规定,在游泳池不开放的时间经常在翻墙进人游泳池游泳,这样的行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但学校暂时无法编人预算改善场地,这时最恰当的解决方式是考虑停止一切游泳活动或关闭游泳池,直到有效改进后再做进一步的评估。也就是说,回避风险策略的应用时机是在当意外发生率高且伤害都很严重时所建议采用的策略。 4结论与建议 4.1重视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意识应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专题讲座、板报、新闻广播,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体育各项目特点、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方法、急救技能等,强调安全第一,不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二是教师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讨论,自学等方式掌握体育相关安全知识、善于预见体育活动中安全隐患。三是学校建立《体育场地设施学期或季度检查制度》对对学校体育设施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4.2加强大学生组织纪律教育 往往发生伤害事故的是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对于这样平时就组织纪律性差,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要但对进行批评教育,特别是安全提示。利用伤害事故实例,对学生进行震撼教育,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4.3制定相应措施 针对独立学院体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处理方案》,内容应包括对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办法、责任认定和赔偿方法等。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要注意抢救的及时性,诊断的准确性,在处理伤害事故时应做到“依法、客观、公正、合理、恰当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理伤害事故”,把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必然追求。 4.4持续不断地监控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对各种信息的收集,风险的识别,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以及对风险管理持续不断的监控和评估的一个过程。 风险管理不单单是管理层的工作,更需要全体学校工作人员、全体学生的参与、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体育管理论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IS09O01 质量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思想、理论、教材、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因此,规范体育教学管理,探索管理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永恒主题。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构筑现代 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制度,它将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人类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开放和全球化的世纪。我国继上世纪末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后,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又一重大战略决策: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随着发展呈 现出不 断扩 展 的趋势 和多元化的特征,并不断被时代赋予新的意义,在整个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因此,体育教育管理的质量受到更多关注。 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探索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新的管理方式,将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而 IS090O1正是以科学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为特征,其所代表的是现代的、科学的质量管理思想。IS09001提供了持续改进的框架,有利于组织保持与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的满意程度,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按照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探讨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管理理念,研究 IS09001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克服传统的服务质量管理模式和旧观念的弊端,提高服务管理质量是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 1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实行的是岗位责任制管理、量化管理和目标管理。这些管理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体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量化管理是对教师的业务考核引入量化指标,使对教师德、能、勤、绩的考核由模糊的软指标过度到明确的硬指标,明确责任,起到了有据可查的作用;实施的目标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是运用激励控制等手段使教师了解、明确工作目标,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它们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管理体系常常偏重于活动结果的考核、控制和处理,其管理体系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造成了其管理功能的局限性。又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许多业务工作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其工作情况仅凭数量是无法反映出来的。如: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团结协作精神等。这些模式对服务质量缺少完善的评价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伸缩性较大的工作质量不易控制,对教师的绩效评价只考虑定量则缺乏公平公正。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缺乏科学可靠的评价指标,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则起阻碍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让用户成功”的积极服务经营理念,使知识服务成为教师与顾客交互学习与服务的过程,这种重在质量和效益的交互性的服务原则,更显现出了简单的量化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使教师工作价值难以体现,使高校体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出现裂缝,使教师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热情,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虽然体育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学生仍处于接受被动服务的位置,交互过程中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环境的友好诸多因素都因缺少有效的管理而难以实现,影响体育教学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而 IS09001质量认证管理体系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地、强制性地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过程化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由于它所强调的是全员参与,这对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的业绩和顾客的满意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施 IS09001能够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符合原则和标准,用科学管理体系确保服务质量,使体育教学的工作失误控制在最小程度,明确各个环节的接口,注重各环节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师为顾客的服务有一个明确科学 的评价。这就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进行重新审视,对他们进行重构和再造,让新的管理理念给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带来生机和活力。IS09001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实施是构筑现代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新方式,将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2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内容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简称ISO)在总结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一些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通用标准。 IS09001使用了“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与改进”四大模块的过程模式来阐述质量管理体系;将“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列为标准重要内容,作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重要依据,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常规运作 ,进而增强了标准的通用性和广泛适用性,促进了质量管理原则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适用于各类组织的通用标准。 迄今为止,IS09001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的工业、教育、政府部门和服务行业的管理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国也已有近百所高等学校通过了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引入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3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3.1 有利于传统管理思想的改变 体育是学校的窗口,需要用高等教育融人国际化的改革步伐的要求和标准,来重新制定满足高校体育改革要求的新制度,因受过去的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办学传统、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内部封闭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经济投入等方面有所欠缺。管理的目标不十分明确,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差,尚未建立起一种以系统为主导的科学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方式不适应高校体育发展,也不符合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制约了体育工作总体改革。 学校体育管理要适应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要创建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良好轻松的体育活动氛围,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后,能使传统管理思想逐步得到改变,代之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从过去对学生以管教为主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对学生以服务为主的思想观念,将学生视为顾客,学生在高校期间,教师和工作人员应提供优质的服务给顾客,要始终将“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作为重要标准评价教师和工作人员的业绩,高校体育应用 IS0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并逐渐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3.2 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对出现教学事故往往采取事后监督、检查和处理的方法,其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IS09001质量体系文件是一套管理法规,具有科学、严格和系统性的特点,对事物、对人员均严格要求按规范操作,它把程序的建立、实行、监测、体系监控、数据分析、信息交流、纠正和预防措施等过程的有效实施,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从而保证最终向顾客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使顾客满意或者超出顾客的预期满意。 通过建立和实施 ISO9001标准质量体系,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者可以改变被动应付的局面,始终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并且对于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到主动识别,并最大限度地使用户满意和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 3.3 有利于工作系统、高效、规范 按照质量管理方法编写体育教学各项工作的程序文件和各工作岗位的作业指导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了各项工作的程序,以确保每一个管理层和工作环节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以程序文件和岗位指导书作为依据,开展系统、规范高效的工作,这也是质量管理体系带给体育教学的最大变化。程序文件作为教师工作的依据准则,在教学上具有“法律效力”。程序文件将这个难题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规范化。岗位指导书以程序文件为依据,不仅细致而全面地涵盖了高校体育教学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工作,而且更科学、更规范。 这一切均是质量管理体系带来的,这也足以证明质量管理体系能给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带来崭新的面貌,能使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 3.4 有利于促进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质量管理的有机结合 认真做好本科教学评估是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通过自评与评估能够找出高校 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 足,从而在相应的方面进行完善。 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还是进行本科教学评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所合格的高等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使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使学校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而 ISO9001管理体系所包含范围比教学水平评估的范围广,完全可以在建立 IS0900管理体系对教育过程进行控制,将二者完全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共同进行管理。 4 小 结 学校体育管理观念转变和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现在及未来几十年体育工程改革与发展的大问题。通过实施 ISO9001管理体系,提高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依法治教,同时转变管理理念,“一切为了顾客”,一定要使“顾客”满意才行,所以,体育教育要与国际接轨,体育教育管理引入 ISO9000系列认证是大势所趋 。 体育管理论文:关于平衡记分卡在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平衡记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角度对组织的绩效进行考核,强调了绩效考核的战略性、全面性、平衡性和发展性。借用此思想,体育院校应用平衡计分卡可以将教学质量监控绩效考评分成以下5个层面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长效机制。5个层面之间以长效机制层面为核心,相互间形成因果关系和驱动关系。 论文关键词:平衡记分卡;教学质量监控;绩效管理;长效机书 1平衡计分卡理论概述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d Card)是哈佛大学两位教授——一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发明的,它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绩效管理系统,同时还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系统有着一般传统财务评估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从4个不同的角度来测评一个公司的绩效指标,除传统的财务类指标外,还提出了3个其他类别的若干指标来弥补财务类指标的不足,这3个类别分别为顾客满意、内部业务流程及学习与成长。体育院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所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但其生产性、组织性、竞争性与企业无异。所以体育院校在许多方面又有别于其他非营利性组织,国外非营利性组织应用平衡计分卡已见成效,但在我国还不多见,本文试着探讨平衡计分卡在体育院校中应用。 2平衡记分卡在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4个企业通用的视角,提供了一种考察价值创造的战略方法。 2.1以构建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为中心和导向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将大大加快,高等学校面临的竞争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应对国际竞争,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悠久,有着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经验,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其影响是深远的。另一方面,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体育院校必须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体育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主要是宏观上的管理,通过高等教育指导进行规范和政策调控,引导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质量是体育院校之本,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通过体育院校对自身教学工作不断检查、评估、反思和改进才能实现,不重视质量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淘汰。而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紧抓质量不放松,坚持不懈。 2.2以财务为约束指标 对体育院校而言,财务层面的目标并不是学校追求的最终目的。我国的公立体育院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其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支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资金投入的比例会逐渐减少,教育经费的来源会有相当大的比例为学费收入、社会支持等。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否能从各种渠道尤其是政府手中获得足够的科研经费,是否能得到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经费以及个人的捐资助学资金,这些都是体育院校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所以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以一种高效的方式提供服务,如何用高质量的服务来完成任务是财务层面的重要内容。 2.3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对体育院校而言,其服务对象不同于企业,主要由学生、用人单位、捐赠者和社会组成。因而其在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希望从学校获得知识并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用人单位期望学校培养出适合单位需要的具有理论基础并能将所学用于实际工作的人才;面对越来越少的捐赠资源,体育院校应该更加重视资金提供者的满意度和实现捐赠者的捐赠目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体育院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合格人才。对于地方院校,学校的发展和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获得本地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的同时,学校也应该想方设法为地方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2.4提升内部流程层面的影响 体育院校的整体运作主要有教学科研、行政教辅、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科研是体育院校行为的主体内容,行政教辅、后勤保障是顺利完成教学、科研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科研方面的流程设计是在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流程的设计应根据社会发展状况、体育院校自身的条件来制定,即自主制订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然后组织教师学习、备课、授课,定期反馈教学意见,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验收、教学评估。科研方面的流程设计主要着眼点是鼓励师生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利用所学的理论探索实际问题,加强优秀科研成果的评定、奖励,定期组织科研方面的研讨和培训。行政教辅方面的流程设计主要是为了改变科层体制下学校管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情况,使其成为体育院校教学、科研的有力保障。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工作效率是否高效。对于后勤保障方面,主要是侧重于后勤服务职能是否与学校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是否实现了后勤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后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是否逐步实现了社会参与办后勤过渡到后勤由社会办等因素。但在内部的管理中体育院校要对其进行监督,保证其为教育服务。 2.5全面促进学习和成长层面的飞跃 从学习与成长层面考虑,影响体育院校为大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和管理者能力。体育院校管理者要坚持把教师当作学校的第一资源,尊师重教,尊重创造,始终把建设一支知识渊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提升体育院校自身的学习与成长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体育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体育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优秀人才的吸引、完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组织机构健全等。因而,体育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是提升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基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优良的行政管理队伍是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重要保证。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升级有助于体育院校内部资源的共享以及大力借鉴和开发外部知识资源,便捷的知识服务依赖于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的完善。 3建立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3.1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是建立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前提。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当前大多数体育院校将教学质量监控职能设在教务部门,是由教务处工作人员具体承担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将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职能独立于教务处之外,设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承担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能,统筹全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直接向校长负责,既利于清理教学与监控的管理,又利于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建立。 3.2平衡机制 平衡机制是建立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动力。教学质量与教学活动的价值主体密切相连,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让他们满意是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同时,教学质量的价值主体又具有多样性,如何兼顾各类主体的需求、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各类价值主体的需求是一致的,但是在个别情况下也会存在一些矛盾。比如说在专业选择方面教育部门与学生要求的差别,在专业课设置方面教育部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别,等等。如果认为各类价值主体都是重要的,那么就不应该只追求某些主体满意而忽视其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平衡各类价值主体的需求。 3.3信息机制 信息机制是建立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基础。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掌握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因而必须建立信息搜集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信息的整理、筛选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还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使信息搜集与信息反馈良性互动,真正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富有成效。 3.4目标管理机制 目标管理是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关键,目标管理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可以通过目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对教职工的全面授权,来保证教职工拥有自我管理的工作环境。它通过激励教职员工去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在工作中自我发展、自我控制,在享受个人成就感的同时,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因此,目标管理的实质是绩效价值导向,它让整个组织、各个部门、个人事先有明确量化的指标,事中检查考评,事后奖罚兑现。 3.5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管理的有效方法,也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的有效手段。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对部门、个人好的经验及做法要及时推广。同时,可以通过评优、评奖、观摩等方式利用典型示范作用,由点带面地推动整体工作的提高。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注意方式方法,切不可采用简单排队、处罚的方法,挫伤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把教职工的行动统一到做好本质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上来。 体育管理论文:浅谈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与组织管理 摘要:本文根据多年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经验与有关学习心得体会,就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和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任务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全面展开了讨论,对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提供了有益参考。 1、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认识与理解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乃至全世界基本形成共识。关于学校体育及其目的任务,国内有关论述很多,也有很多建树。就其目的而言,经历了从“技能”“体质”“人才”的演变发展过程,对于激发人们积极投入体育实践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从宏观上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由此反映出来对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在观点及其内容上各不尽同。笔者积多年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经验与学习体会,认为“技能”、“体质”、“人才”均不能单独构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以青少儿为对象(其年龄一般在6—7岁—21—22岁),其目的在于促进生长发育,体格健美,身体健康,精神愉说,帮助学生形成健身、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多种身体技能;增进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佼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箱力学习,为他们毕业后能够获得高质量生活奠定某些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学习体育的这一宗旨,与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拓型人才的目的不无一致,反映了青少儿的身心特征,体现了体育的目标功能和国家社会对青少儿一代的期望。由此也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地位。而青少儿的体格健美、体质强壮,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兴旺发达;增进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与生活习惯,又正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多种身体技能及其迁移,必然影响到青少儿现在与未来的学习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生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地位与意义非同一殷。如实说,学校体育发展到现在,己超出了学生时代,具有终身意义,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了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能。为此,务必加强全面管理,努力完成下列任务:①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健身、健美、健心的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与养护身心的方法;②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体格健壮、姿态优美,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体能、机能和心理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审美能力;③加强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与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道德作风及坚持体格锻炼的习惯;④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娱乐生活,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社交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2、加强管理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明确了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管理。所谓管理,泛指对学校全部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与监督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日制小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条例》、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工作,体育骨干队伍,体育图书情报,学生体质测试与评价以及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管理。其中,应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根本,而以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尽职尽责为保障。因此,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应该是: 2.1 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2.2.1 校长学校体育工作应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由校长或副校长分工主管。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上级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指示,结合学校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总的目标要求,并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②深入实际,检查、评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其效果。③加强对体育组(室、部)和体育教师的领导,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支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尊重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④动员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教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⑤提供必要的体育经费和物质条件保证。 2.1.2 体育教研室(部)是学校中具体组织实施体育工作的部门。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党的教育,体育方针,上级对体育工作的指示以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校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报请学校领导审查批准。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体育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建议。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③协助校医室(院)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④协助总务部门做好场地设施器材的修建、选购、维修和保养工作,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动员教师维修、自制体育器材。⑤做好体育的宣传工作。⑥关心教师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1.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中坚力量,其基本职责要求是:①自觉坚持政治、思想、业务进修,做一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强、体格健壮、姿态优美的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②根据教育计划和大纲精神及时制订各种教学文件。③热爱关心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④协助学校医务部门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⑤积极做好体育宣传工作。⑥自己动手及时维修、自制体育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公物。⑦结合学校体育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2.1.4 班主任、年级辅导员①将体育工作列入本班、本年级工作议事日程,并结合本班、本年级实际情况作好具体计划安排。②加强对学生进行有关党的教育方针、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在搞好文化学习的同时,积极上好体育课,搞好课外体育活动。③以身作则,规范带头,主动协助体教师开展各项体育工作。 2.2 齐抓共管,提高整体效应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事关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工作过程,涉及面广又很具体,只有全校师生员工上下配合,协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因此,学校对其体育工作实施全面管理过程中,即从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到检查督促,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都应全校动员,实行齐抓共管,追求整体效应。更要不时运用评估所获信息,调控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能。其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①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②体育教研室(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③体育教学质量。④群体活动开展情况。⑤学生体格、体能、姿态、素质发展情况。⑥学生健康状况。⑦体育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的建设,保管与使用情况。⑧教育科研进展及其主要成果。 体育管理论文:浅析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建构大学体育课程整体教育目标 论文关键词:大学体育 重建 教学管理制度 建构 整体教育目标 论文摘要: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整体课程目标进行调研和文献研究。提出建立整体教育目标是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整体目标的建设要重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培养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提升课程教育价值,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以体育文化与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品德素养多元整体发展。从而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目标多元整体发展战略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才得以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课题以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建立多元整体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探究课程教学目标建设与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问卷对象为省内部分大学生520人、高校体育教师65人。 一、体育教学建立多元整体目标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健康素质和人文社会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高素质人才形成的基本要素,社会意志需要未来人才心身健康全面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说明促进学生心身多元整体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特性。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健康多维性和体育教育功能多元性,产生了课程教学多元整体目标的时代特征。同时,现代体育强大的人文魅力也构成大学生体育参与目的的多元化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着力增强人文素养提升,更全面修善身心成为他们体育参与和学习的共同追求。人才成长的全面性需求是体育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的依据,反映出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数被绝对化,分数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异化为控制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工具,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以“权”为本。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但是“权力至上”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教育管理的权力是服从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摧残文化。权力管理也影响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现行体育课中教师们习惯于“教师为主导”,并不提“学生是主体”。教学方式突出教师威严与地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主动性。 一统刻板的教学管理模式。模式强调教学一统性,统一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标准、进度,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等。极大地扼杀了教师教学的创造力、责任感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重建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多元整体目标教学 (一)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学校教育应改变“家长式”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由教师、学生、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会议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师和学生有法定形式和正常渠道参与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大力促进民主教学环境的创建,形成民主宽松、创新共谋的教学空间,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主人。 (二)建立以“育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研究制度 多元整体目标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教研部和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同时,课程多元目标的建立与推行对教师也提出转型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换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研究、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需。体育教学研究必须以课程发展为本,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本,从 “教书育人”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教育价值的目的。 (三)建立课程教学多元评价机制 教学考评是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2]238。因此,应重建推进课程目标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由教师、学生、课程专家、评价专家、教学管理组建评价机构,科学民主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评价。建全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评价,推动课程多元整体目标的教学实施。 (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 建立长期的、开放的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调整知识结构,树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 (五)建设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创立开放的课程体系 体育教育追求完整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放在首位。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拓展体育具有的强大的人文教育效能,优化课程内容,充实心理教育、社会适应、素质拓展多重内容并重,形成更为强调学生整体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化溶合的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建设开放的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选项课教学相结合,创造一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选择课程内容、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促进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激发学习的动机。 四、结论 大学体育教育是整体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健康素质、人文社会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整体教学目标,是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必须重建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起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重树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育人为本的教研制度、多元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创建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和开放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课程教育价值,实现体育课程整体培养目标。 体育管理论文: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的构思设计 作者:董育平 诸葛伟民 张胜宇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 排课系统 公共体育课 网上选课 论文摘要: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网上选课提供了条件。网上选课的初始课袁就显得尤其重要,它能使学生对各课程的上课时问、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考试大纲等都有充分的认识,能使学生在正确选课时有个参考。由于公共体育课的特殊性,即同一教材并行开课;并且受到场地、器材、运动项目等因素的限制,人工排课显然就跟不上改革的要求。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依托,开发研制适应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是体育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为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网上选课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1引言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正经历着学年制向学年学分制再向完全学分制过渡的重大变革。学分制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管理模式不同,学分制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体系、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更具有机动性、灵活性和高效性,尤其是对其核心——选课制的内容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技术逐渐趋于完善,网上选课为选课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网上选课它的条件很多,其中之一的是各课程的初始课表,它能使学生对各课程的上课时间、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考试大纲等都有充分的认识,能使学生在正确选课时有个参考。 公共体育课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同一教材并行开课,即同一教材同一时间有许多不同的教师上,并且受到场地、器材、运动项目、学生上课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其涉及面广,网上选课就显的尤其重要。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个人需要的运动项目,充分发挥网上选课的优势,体育部门必须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体育课表给学生作参考,让学生对运动项目、项目等级、上课时间段或上课教师进行选课,这张课表即要充分体现教师在开课时间、数量的公平、合理,又要体现引进竞争机制。使这张初始课表在网上通过学生的选择,最后形成一张真正的教学授课表。这一措施的实施它能充分发挥网上选课的优势,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依托,开发研制适应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是体育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为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网上选课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2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的设计特点: 2.1公平性。系统采用公平算法,使教师选课不分先后次序,都有均等的选择概率,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合理。 2.2简便、快捷性。体育课排课受时问、场地、器材等的限制,管理人员合法登录后,只要输入一些条件,通过计算机完成相应的操作后,就能生成一张体育课排课表,这充分体现了学分制下选课制所要求的机动、灵活、快捷、高效的特点。 2.3准确性。采用了分块处理思想,可充分保证操作数据的准确无误。 2.4稳定性。系统采用“模拟购物中心”的设计思想,将系统处理的中间数据保存在临时“购物筐”中,待管理人员输入各项条件(如有的教师要求周一不排课,周二、三、四排课等)后,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匹配,再写入结果数据库中,这就避免了因同一时间场馆、器材容量的限制而出现过多班级开课现状,使系统效率提高。 2.5自处理性。系统具备自动纠错,自动判别能力,可自动判别体育课程在上课时间和地点上是否冲突,是否符合开课计划中所规定的要求。 2.6人性化操作:排课区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图片做背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或替换;课表的微调,完全采用拖放式,非常方便,课表可自动调用word进行数据保存或打印。 3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的数据表设计 数据表是表示一个实体,数据表中的一条记录表示实体中的一个个体,具体描述数据表种类如下: 3.1教师信息表,用于管理教师情况。学生选课时界面上的教师信息显示,应包括如下信息:教师编号、姓名、年龄、部门、俱乐部、职称、简历等。 3.2课程信息表,所有开设或将要开设的课程的基本信息,应包括如下信息: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简称、学分、周学时、总学时、限选信息、考试类别、教学大纲等。 3.3场馆信息表,用于管理场馆情况,尽可能地开发场馆的潜能,应包括如下信息:场馆编号、场馆的容量等。 3.4上课的时段表,用于管理上课的时间情况,应包括如下信息:时段编号、时段信息等,为尽可能地发挥场馆的多功能起到决定因素。 以上四表是排课系统的关键,教学计划制定的合理与否,排课是否考虑了时间、空间冲突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充分的选择机会,表结构定义的是否合理则直接关系到算法设计,系统实时响应时间等重要问题。 3.5选课条件表,用于存放部门对课的要求(如每位教师在正常教学时段中可排10节课,另外需排在晚上或早上早锻炼时间等)以及教师对排课的要求(如有的教师要求周一不排课,周二、三、四排课等)。它包括如下信息:教师姓名、上课时间段、要求等,此数据表要求计算机对每一条件都读懂,是个相应复杂的过程。 为了克服以往系统的基于先来先服务算法的弊病,通过一段时间的比较论证设计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算法,即分级筛选算法。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处理方法类似高考录取工作。根据教师所选的三个志愿进行分级处理。第一志愿优先级最高,最有可能选中,如某一项目、某一时间段第一志愿待选人数大于限选人数,则在第一志愿中随机筛选出多余人数。对第一志愿落选者来说,还有第二志愿的机会。如第二志愿处理完毕,仍有教师落选,再进行第三志愿的处理。这样处理的特点是:落选机会少,分布均匀,选课结果与选课先后次序无关,克服了以往基于先来先服务(fcfs)算法的弊病。解决了选课时间安排的冲突问题,缓解了教师之间选课的矛盾。 3.6选课结果表:用于存放学生的选课结果,也就是通过网上选课后,最后形成的上课课表。此表的建立,要求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保留不同的信息,一般应包括如下信息:学分、课程类别、课程标志、学号、姓名、上课教师、上课的时段、上课地点等,因各校对选课后信息处理的要求不尽相同,表结构的表示应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和调整。 4结论 网上选课的前提就是完全学分制,网上选课的条件之一就是提供一张使学生对各课程的上课时间、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考试大纲等有充分认识的初始课表,使学生在正确选课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由于公共体育课的特殊性,采用人工排课已经不能适用比较复杂的情况,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依托,开发研制适应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是体育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为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网上选课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主要由六个表组成:教师信息表、课程信息表、场馆信息表、上课的时段表、选课条件表和选课结果表。技术难点是在于各库之间条件的配备,特别是选课条件的满足是技术关键所在。通过一定的算法计算,生成一张比较公平、合理的初始课表,为网上选课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体育管理论文:试论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管理 论文关键词:技工学校 体育 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技工学校的体育课教学,除需要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致力于提高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据笔者的调查远未达到这一目标,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与实际需要相脱节,需要进行改革与大胆的尝试。 一、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技工学校的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间段除了应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外,另一方面就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自身素质的培养自然就不能缺少体育,因为从事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掌握与提高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就目前的这种统一指挥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而言,很难使学生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强调内容及形式上的统一,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一堂课所有同学都必须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学习一个或两个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等体育项目检测,强调某一个动作的规范,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应该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的反而成了为了某一个动作的精确性周而复始的练习。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致使体育教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 2.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技工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因而他们要适应紧张而单调的流水作业;要承受来自机械的振荡、噪声干扰;要经得住特殊气味、冷热空气的侵袭;要能在高、难、险的环境担负高精细的生产工艺等。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身体素质。而许多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和普通中学并无差别,完全脱离了技工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 3.体育教材编写不合理,缺乏针对性。翻开体育教材,不难发现与其他类型学校的教材并无太大差异,主要围绕的还是篮球、足球、健美操以及田径等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些项目可以说并不能为技工学校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服务。首先,这些项目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场地或器械,这对他们工作以后来说,不太容易实现。其次,这些内容对他们今后在工作中,预防某些职业病缺乏针对性,并不能使他们通过这些运动,达到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4.体育师资不足。这是许多的技工学校存在的共同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第一,技工学校领导并没有意识到要加强体育师资的引进,他们更多的是把有限的引进的名额,落实在专业课教师的引进上。第二,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师没有重视所教课程,缺乏创新精神。 二、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1.开发体育教学资源。从各技工学校学生的需求和当地与学校的课程资源出发,依据本校的办学思想、专业设置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开发设计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不但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开发技工学校课程资源,形成自身特色课程体系,还要注重开发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人力资源,不断充实师资队伍,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改革体育课程结构。 推进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技工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可以是第一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选择两项体育项目),不分系别、班级,合班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职业体能课,按原班级上课,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他自己的教育。那么,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要讲究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4.改革教学理念,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校期间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还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和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以促进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增强体质,而且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完成从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化的基本准备,建立终身体育观为主体的体育思想,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5.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偏重于技术考试,为了使评价方式对学生既公平又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还应改革体育成绩的考核方法。学生的体育成绩从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学习态度(包括创新能力)、出勤情况(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出勤情况)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并重(身体素质30%、运动技术30%、理论知识10%、学习态度15%、出勤15%)。 6.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教师是高素质人才的铸造师,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者,是精神文明的传递者,教师素质是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充分发挥体育学科在技术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深化教改理念,重视教师自身体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细致而复杂,在教学中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受益,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工人才。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很重要,值得每一位技工学校的工作者付出努力。让每一位技校学生成功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较快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体育管理论文:浅论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论文关键词:在线体育课程管理系统;模块式结构;jsp;sqlesvrer2000 论文摘要:基于对成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的调研,给出了基于校园网的在线体育课程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当前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那种集中的自选课制度带来的弊端。在详尽分析了系统的三类用户需求后,采用经典的三层式结构利用jsp语言进行模块式开发,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0,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 随着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已经由原来的自然班统一教学方式改革为依据个人兴趣分班教学的模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人性化、自主化带来了良好的教学与健身效果,同时也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兴趣班花名册的生成、自然班教学成绩的回归管理、考试成绩的登统与分析等工作都因为教学模式的变革而变得格外繁琐,为了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实际困难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有必要开发一套适合实际教学需求的选课与成绩管理的系统以之完成公共体育课教学管理工作。 一、系统分析 课程管理系统的基本业务逻辑是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体育系根据师资力量安排课程和任课教师,并上报教务处。教务处根据课程和教学场地以及时间设定教学班并存人数据库,学生上网选择班级,在期末,体育教师上网提交成绩。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系统的用户可分为三个群体。一个是体育课教师,一个是学生,另一个是教务处工作人员。对立着三个角色,每个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系统首先应该对吏用者进行身份验证,根据角色分配权限。 教务处工作人员相当于系统管理员,可以在学期开始开设教学班,设定系统用户,初始化用户口令,查询教学班名单,查询学生成绩,还可在教师输入有误的情况下修改学生成绩。 任课教师可以查询教学班名单,在期末提交成绩,提交有误时可以修改成绩,还可以查询全体学生的成绩但无法修改非己任教的教学班成绩,教师可以根据记忆习惯重新设置口令,可防止因口令丢失导致权限被滥用。 学生在成功登录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课程,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教学班的人数是一定的,如果选课人数达到上限,学生就只有选择其他的教学班。如果学生选择了错误的教学班,还可以删除误选课程。用户可以查询所选课程,还可以修改口令从而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系统实现 系统用户中的学生和教师分布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他们应当可以在校园网的任意终端上访问选课系统,因此本文使用b/s模式来设计网上选课系统。服务端采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和jsp组件来构成选课的应用服务系统,web服务器采用apachetomcat,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来完成选课的全过程。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考虑到用户较多,为提高安全性和访问效率,采用b/s模式的经典的三层式结构进行开发,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从图1可以看出这种结构,表示层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来表现,业务层主要处理表示层的请求,数据库访问以及其他的计算任务。数据层着重进行与数据库有关的操作,如增、删、改、查询操作。 在实际开发中采用模块化开发方式,根据用户角色对功能的需求把整个系统分成3个模块,分别是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种用户角色。在登录过程中,如果用户输入了正确的id和口令,系统根据其角色进行授权,三种角色登录成功后将面对三种不同的web界面,每一个web界面对应着一个功能模块。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管理系统在数据库端用三个数据表描述,分别是用户基本信息表,教学班信息表,学生成绩信息表。jsp语言功能强大,使用灵活,本文选用jsp开发web应用,集成开发环境选用dreamweaver。jsp需要通过jdbc访问sqlserver2000。以学生查询待选课程为例,jsp访问sqlserv-er的代码如下: 系统中每个教学班都有人数限制,选课算法采用先来先服务算法,这意味着只有选课早的学生才能选上热门课程。当大量用户同一时间访问系统时,由于无秩序地产生大量进程并发耗用系统资源,尤其是涉及更新操作,很容易造成进程阻塞与死锁严重时整个系统服务器彻底瘫痪,本文利用sqlserver完善的行级锁定技术来解决此问题,对多个用户并发访问数据库引起的突问题,sqlsevrer会自动处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系统.学生选课主体界面设计如图3所示。 三、结语 本文提出的在线课体育课程管理系统实现了基本的学生选课、教师查询/提交成绩及教务员管理等功能。然而在线课程管理系统的关键是系统的性能,它必须解决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公平性及大批量用户并发访问等问题。fcfs算法原理简单,但公平性有待验证,下一阶段的工作是优化系统结构和算法,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和选课公平性。 体育管理论文:试论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吴燕丹 郑永华 鄢春生 论文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教学管理 趋势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现状调查分析,提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程教学管理的发展与创新思路。 0引言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当今高校课程改革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我们及时做出敏锐反应。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保证教育质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形成与其他学科相配套,适应当代体育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体育教学改革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有重视和抓好这个环节,才能既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又合理有效地开展其他体育活动。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教学组织管理的研究,就显得越发重要。 1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全国43所高校体育部主任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影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从统计结果和访谈中得出结论,与课程教学管理相关的指标选中频数都很高,如:“教学计划灵活性低”占93%,“课程设置定位混乱”占90%,“课外活动机制不完善”占86%,教学组织上也提出不少问题。经过综合分析归纳,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在管理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管理观念滞后,对学校体育定位不够准确 教学管理改革,首先要更新滞后于改革发展需要的管理理念。调查表明,当前的薄弱环节是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度还比较低,在导向上不够明确,提法较含糊而笼统,对于应从教育的高度看体育还是从体育的角度谈教育没有清晰的认识。国外教学已提出“生命第一,健康第二,教学第三”的理念,应引起我们对体育教学深层次的思考,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思维定势,实现观念的突破。 1.2教学大纲灵活性低。教学大纲过于细化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大纲与课程整体改革的不适应已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第一表现为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不清。第二是项目选择与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存在较严重的脱节,体现不出时代性、社会性、实用性等特点。第三,教学大纲灵活性较差,各项目学习时数与学习内容规定过死,没有留出可自由调整的空间,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使教师成为机械执行大纲的教学机器。教学大纲中将各项目学习内容,计划时数,要求等规定过细,无形中约束了教与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创新精神。 1.3课外活动机制不够完善 课外活动没有形成有序的机制,也是教学管理上暴露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高校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没有明确的目标,严密的组织,也没有考虑学生需要、社会需要与学科发展需要,大多处于一种无序的、随意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养成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1.4课程结构单一。立体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课程结构决定课程功能。大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在课程结构上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表现在课内外的衔接不够紧密,校内外的有机联系没有形成,没有做到可以打破原有系别建制选课,学生还不能自由选择教师及上课时间,更谈不上跨学科、跨学校开设综合性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了。学校的转型使单一课程无法满足各种类型学生需要,现有体育课程缺乏适切性原因是学校不能在学生所需要的东西与他们所体验的世界的性质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当这种有机联系被人为分离开后,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满、冷淡,最终将导致学习的失败。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单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几种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起一种纵向多层次、多种形式,横向跨学科、跨高校的立体化课程群。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 2.1公共体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 新一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h(以下简称新《纲要》)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新《纲要》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突破,提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人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更提出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满足各种类型学生需要。学生实现“三自主”,可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提倡教学方法个性化和多样化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要求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颁布实施的,《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是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纲要》明确规定,需建立《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标准》取代原来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将使大学体育更符合时代精神,也更受学生欢迎,更能体现出大学体育的功能。 2.2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发展思路 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适应本地区及本校特色的教学风格,以我校2004级本科学生体育课程管理为例,主要有如下思路: (1)全开放式选课——制订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面向全校开设通选必修课,新生人学后人手一册《选课手册》,同时所有任课教师的简介,照片、专业特长和开设课程,通过网上和展板同步推出,规定时间教师现场咨询,学生登录体育学院网站公共体育网页,了解体育课程开设项目、开课时间,任课教师及当前选课原则,在网上点击自己喜欢的课程,瞬间完成选课。 (2)不同的编班形式——由于学生所选的项目、时间,任课教师不同,编班应打破原来的系级建制,全校统编,男女生混合编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课,允许有一个月互相适应期,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教师不适应的可以调整,一个月后班级相对固定。这种方式使不同院系学生加深了解,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男女混合编班对促进教学效果还是很有好处的。 (3)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学内容为单元模块,有主修单元、副修的各项群选择单元(图1),学校特色项目单元及理论教学单元,学生完成某个单元学习后,自动转入下一单元,教师相对固定本专业教学,当自己的教学班轮换到别单元时,又有别的班级轮换过来上副修单元,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教师可以有较多的精力在自己的特长上有深入的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深度,而不必为了适应学生需要应付每天众多项目的教学课。蜻蜒点水式的教学方式,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均处于一种原地重复和初级状态的感知层次,也就无从谈到培养兴趣及发展个性了。目前我校在部分班级中已开始试行这种轮换教学单元形式,教师和学生均感到非常满意。在每一单元教学中由任课教师给出成绩,登入学生选课手册,最后由主修单元教师通过教务处成绩管理系统进行成绩录人,体现成绩评定的公开化、公平化。 (4)部分休闲健身项目有偿化教学——大学生对学习和掌握能融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的愿望越来越高,但这些项目消费相对较高,而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极其有限,可对部分如网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流行健美操等时尚项目教学适量收费,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大部分项目不另行收费)。从目前我校个别项目的专项提高班试运行情况看,广大大学生是能够接受的,而且出现了越是收费项目,报名越是踊跃的喜人景象,使体育“有偿性”教学成为可能,以场养场、以馆养馆的方针落到实处,也使“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及早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我们曾就部分时尚项目的有偿教学(任意选修课和专项提高课)做过调查,赞成的学生达92.7%,说明这种方案还是可行的。 (5)课内外全学分制管理——取得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学生的体育课内、课外(俱乐部、课余锻炼)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除体育必修课学分外,规定在校生在学期间还必须修满若干个体育类的计划学分,上不封顶,鼓励学生多拿体育学分。对教学俱乐部和课外俱乐部采用“末位淘汰制”加强竞争机制。对学生的课外锻炼也必须有相应措施,改变现有的无序状态,可借鉴北航的“体能锻炼走廊”,要求学生每一学期必须锻炼的次数,出口处有专人负责ic卡考勤,完成者获相应学分,体现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兴趣与强制相结合,切实提高体能。 (6)成立体育健康中心——根据《纲要》和《标准》精神,学生的体质测定是每年必须测评一次的,由于学生专业相对分散,时间不好集中,应设立专门的体育健康中心,负责测试学生体质,给出相应评价,再反馈到学生手册上,最后由主修课教师汇总上报。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中心测试,时间上相对灵活,也减轻主修教师负担。健康中心还承担对全校学生的健身、健心咨询,开设运动处方等工作,中心咨询教师可由学院相关教研室教师担任,亦可外聘,采用专家坐堂形式,将来还可发展到对教职工的健身咨询。 3结论与建议 (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体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对大学公共体育课进行重新定位。 (2)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组织管理若干因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划灵活性偏低;课程设置较盲目且只重形式的改革;教学组织管理滞后课程发展需要等等。 (3)教学组织与管理的顺利运作,必须取得学校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应高度重视公共体育硬件条件的完善,扩建和维修体育场馆相结合,解决目前场地、器材严重缺乏的问题。给予公共体育更多政策上的扶持。 (4)认真组织、周密设计体育课程教学运行方案。重新修订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计划,以特色教材与选择性教材相结合、各项教材时数不做硬性规定的方式,提高教学大纲的灵活性。 (5)建立完善的与课程模式相配套的网络管理系统。强调整体设计,全盘规划,实现选课、成绩录入、课外活动时间与次数查询、体质测定预约等一条龙完善服务,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体育管理论文:谈体育课中的纪律与课堂管理 摘要: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1)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愫等。(2)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以上的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性行为与消极行为。中性行为即既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 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三、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 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3) 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6)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体育管理论文:浅析学校体育边缘化的管理学思考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边缘化;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对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1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 1.1 体育管理体制因素我国体育由三部分组成,即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2]体育体制改革后,国家体育总局隶属于国务院,而学校体育也从体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属教育部直管,只有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仍由国家体育总局直管。这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从体育系统分离出来后,长期流离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各种资源与利益都没能落实到实处。 1.2 应试教育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于文化课教学,长期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在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了。 1.3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问题。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基本上被排斥在竞技体育门外,从学校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专业队或者职业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屈指可数,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的体育人才都是自产自销。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篮球项目亦是如此。cuba与cubs这两项大学生篮球联赛水平较高,近年来商业运作得也较为成功,理应成为国家篮球联赛cba的后备人才基地,但一直以来,从cuba与cubs转入cba联赛打球的球员很少。这种人才培养出路问题也导致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竞技体育领域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很少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领域。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任职,或者从事一些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很少有进入教育系统任职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对接不顺畅造成的恶性循环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与经济、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相比较,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成了体育领域的一块软肋。由于社会体育发展不景气,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有可无,社会体育组织活动寥寥可数,社会体育领域不能为体育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体育领域找不到立足之地,从而导致体育院校、各运动学校以及体育传统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 2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1 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是有效遏止学校体育边缘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当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管理归口问题,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经费、人力、信息等资源的调配,强化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其次,应当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学校也应当适当为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就业渠道,通过考核吸纳部分有能力的竞技体育人才。最后,应当对我国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允许其参加国际大赛;二是国内联赛应当与大学联赛接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在我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应当不拘一格求人才,应当积极主动的从各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中寻求高水平运动员。 2.2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体育教育国家应当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当逐步改变人才考核选拔标准,改革过去单纯以文化成绩为考核选拔标准的做法,做到以能力、素质考核为主,文化成绩、体育成绩并重的选拔标准,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加大体育成绩的比重。 2.3 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力度,强制力保障其施行近年来,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日趋增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法规体系不完善成为了学校体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力度,尤其应当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使用法规,体育经费划拨、被挪用的处理法规,教学课时被挪用的处理法规以及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法规文件,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各种监督力度,强制力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2.4 做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不仅应当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应当肩负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体育人口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首先,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使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系统(国家教育部)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有一个良好的对接,形成良性互动。此外,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国务院)应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应当站在促进体育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前瞻性的眼光来解决问题,通过协调沟通与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来有效解决体育人才培养与使用问题,使整个体育领域资源配置最优化。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当前,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系统,设立一些具有实质性职能的社会体育管理职位。其次,应当加大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使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体育管理论文:浅析高校体育教师绩效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师绩效 绩效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中存在的忽视价值导向、缺乏科学定位、教师评价方法单一、忽视年龄区别、缺乏完整性连续性等常见问题,本文从企业绩效管理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绩效以及绩效管理的概念 1.1什么是绩效(performance) 绩效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时所取得的工作业绩、效果和效益。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工作效益三个方面。 1.2绩效管理以及教师绩效管理 安德烈·a·德瓦尔认为,绩效管理是一套程序,它使公司能够成为持续创造价值做出可见的贡献。绩效管理程序包括战略开发、制定预算、确定目标、绩效计测、绩效评价以及激励性报酬等子程序。台湾学者李汉雄认为,绩效管理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策略目标转换成员工个别绩效项目的制度与方法。南京大学教授赵曙明认为绩效管理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的绩效管理人员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与员工一道进行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核。 1.3教师绩效 教师绩效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时所取得的工作业绩、效果和效益。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工作效益三个方面。 2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绩效考核方法 “德、能、勤、绩”评价,目前中国多数企业的考核都采用这种国家公务员形式的“德能勤绩”模式,高校体育教师也是采取这种考核,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一般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是工作业绩。 “德”是人的精神境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一般而言,德包括遵纪守法 爱岗敬业、使命感、责任心和进取心。“能”是指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能力不是静态和孤立存在的,因此对能力的评价应在素质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种种具体表现来判断。“勤”是指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组织活动过程中的工作表现,对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程度以及出勤率等方面。“绩”是指教师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在评价教师工作业绩时,不仅要考核教师的工作数量、质量,更要考核其工作为组织所带来的效益,这是对教师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组织中,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者,衡量其绩的重点也有所侧重。 3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问题 3.1.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忽视价值导向 在当前的教师评价内,最为凸现的是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学校通过这种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但是,当这种功利性、实用性价值取向成为教师评价的价值导向时,它就会形成对教师个体价值观的冲击。 3.2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缺乏科学定位 目前高校开展的教师评价中有两种常见的定位。一种定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关于教师的评价主要当做一种对教师的测量和鉴定。另一种定位是把关于教师的评价主要当做一种对 教师的管理手段。这两种的定位都是不全面的,它忽视绩效考核中的激励和导向功能,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难以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 3.3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忽视年龄区别 目前的教师评价在区别对待方面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管理者们认为比起有经验的教师(指35岁以上的教师),青年教师(指35岁以下的教师)需要更多的管理、引导和帮助,并接受更全面的评价,因此,评价者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年青教师,而很少关注对有经验教授,副教授的评价。 (2)评价很少给教学效果较好的有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以新的有启发意义或具有挑战意义的反馈信息。 (3) 评价给予的反馈信息不明确,使中青年教师不明白怎样去改进。 4基于企业绩效管理理论的解决对策 4.1.树立高校体育教师评价的价值导向 在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中,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建立自己的教师评价价值观,明白自己学校的价值在哪里,它将给学校的长远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在知识水平丰富、教育技巧高超,更在于自己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 4.2对高校体育教师评价进行科学定位 教师评价的定位是指教师评价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地位与作用的看法。依据企业绩效管理理论,教师评价应定位于教师和管理者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员工订立绩效发展目标,然后通过过程的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 4.3根据教学年龄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分类评价 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出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英国教育与科学部的题为《教学质量》的白皮书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个人品质是其工作富有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应此,我们应该把青年教师的成长分为适应、发展、成熟三个阶段。特别是在青年教师的适应阶段,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熟悉业务和适应教学情况,减少他们的压力。青年时期是教师人格健康成长和发挥创造性的重要时期,其创造性只有在适当的压力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体系应通过实施有区别的教师评价体系,即对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两类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评价来改善目前评价的不足。 体育管理论文:对高水平体育教学管理的研析 摘要:教育部《87》数字008号文件下发已近20年,被允许特招体育特长生的艺术学院也在逐年扩大,各高校在高水平体育的竞争与投入方面的“较量”也日趋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为高校办高水平体育带来了更多的契机,本文就高校办高水平体育的教学训练特点及管理进行了一些研析。 关健词:高等教育 高水平体育 训练 管理 0 引言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国力的增强,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国家竞技体育的重心在慢慢地向着教育领域进行着战略回归转移。为了更加健康地推动高水平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高水平体育的教学、管理谈以下观点。 1 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学训练的特点 1.1 突出强度重质量:我国运动员专业体制的教学训练是以训练时间的积累来培养优秀运动员,专业队训练的最大资源是时间,时间是以训练为中心来安排。而高校教学训练时间的资源恰恰是最稀缺的。高校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来训练,他们相当大的精力要用来进行大学学业的学习。如何应对、解决这一矛盾?高校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训练理念,要精心计划每次训练课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水平,突出训练的强度。训练要围绕着强度的核心目标来进行。所谓强度,包括了生理强度、心理强度、技术强度等。 1.2 针对训练挖潜力:高校体育生的训练尤要重视其针对性。经历中学训练的学生,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术尚不成熟完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很辛苦,一个教师往往带好几个项目的学生训练,专项技术和能力不可能抓的很细很全面。这就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训练任务:认真选好有发展潜力的“半成品”,经过高校阶段的训练变为“成品”直至“精品”。这就需要强调再针对性上下工夫,高校教师在训练上一定要把准这个“脉”。体育生在大学时期是身体发育最终成熟期,应该是出成绩的时期,结合个人的特点,抓住思想上、技术上,素质上,心理上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矛盾,在指导思想上、技术、战术、训练安排、训练手段、训练要求等等方面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就会较快地提高运动成绩。 1.3 比赛训练出成绩:高效办高水平体育同学校其它学科一样,重在出成果。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在竞技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员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活动,在比赛中才能更好的锻炼队伍,提高水平,完善技术。各种比赛就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意义的训练检验和大强度训练方式。运动员只有通过多次的比赛锻炼,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他们才会深刻体会努力、勤奋、付出、与成就、获得、荣誉的真实感受。 1.4 文化修养显特色:新一代的大学生运动员应战线其特色与风采。而这个特色与风采就是文化修养素质。文化修养素质的培养是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学训练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在日常训练工作中,要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自觉地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体育赛场上要有“霸气”而遵纪守法,生活中文明礼貌且富涵“谦气”,训练上拼搏进取要充满朝气,用实际行动来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体育精神,作一个合格的先进体育文化的代表与宣传者。 2 高效应对的措施 2.1 建设一支合格的教练队伍:高校办高水平体育,首要的是建设一支合格的教练员队伍。在人员聘用上采用竞争上岗的教练负责制,教练员要政治思想好,要善于学习,对专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训练方法有创造性,对国内外该项目的技术前沿发展有所把握,敬业精神强的教师担任。目前,我国高校由于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还很难涌现出名牌教练。高校在积极挖掘培养自己的人才潜力的同时,也可适当引进人才。要充分认识到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长期性,复杂性与系统性。 2.2 以人为本改革体制:多年来高校带队训练的老师其岗位定职并不明确,在人们的思想里一般的理解为“兼职”,大学体育老师主要是上公共体育课。这种观念反映在体制上就是高校至今在教练的聘任职称上没有一个成文的文件,训练工作的优劣,成绩的大小全凭领导的印象和需要,今年重视,明年可能就不那么重视,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缺乏制度上的认定。正因为如此,高校训练员的工作岗位缺乏竞争力,与专业队训练的竞争压力无法相比。高校带训练的教师待遇偏低,仅以北京大学为例上一次普通学生的体育课90分钟,课时费是40元;而一次训练课平均150—180分钟,课时费是20元。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头学很多,体育课,体育科研,群体工作,课余训练及相关的社会工作等。而高水平的体育训练是一项科学的严谨的系统工程,从事高水平训练的教练一定要从这些繁杂的工作中相对地脱离出来,一心一意带高水平的训练。在学术职称的评定方面,有突出训练成绩的教练应肯定他们在学术职称上的地位。既办高水平体育,相关的体制就要跟上。尤其是要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教练的工作及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相信,这是高校办好高水平体育的重要举措。 2.3 实事求是科学管理:体育特长生的管理目前已不是简单的体育部一元化管理。而是体育部、学生所在系和学校的三重管理。体育特长生是一群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学校对他们的管理目标应该是更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更加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在体育上不断创造优异的成绩。要根据运动训练的特点、比赛任务的需要,学生在比赛中创造成绩的优劣,在学籍管理上体现出一定的弹性。上至校长下至普通的教务人员应充满理解、支持、关爱鼓励的态度来对待目前在体育生管理上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要求体育生不断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同时又要求与普通生一样严格的各科文化考试通过率,那就忽略了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会给办高水平体育的工作造成许多矛盾和困难。高水平体育成绩的获得,必然要有生理上、心理上、精力上、时间上的大量投入付出。高效应积极探索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制度,在完成大学基本学业的前提下制订一套相对合理的鼓励制度,激励他们边学习边为国家的体育事业作出贡献。 3 结语 3.1 体育隶属文化、教育的范畴,创建一流大学就应建设一流的体育教育。大学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深层次改革的一个例证。办高水平体育虽然还处在探索、过渡、“试办”阶段,但它顺应了国际教育的大趋势,进一步理顺了我国体育教育培养人才的体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校办高水平体育绝不是表面上特招几个体育特长生的简单形式,而是高校挖潜、提高全面教育层次、质量的改革。高校有高水平的体育,进一步充实了高校高水平的教育。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弗、耶鲁…纵观世界名牌大学都无一例外地拥有值得自己骄傲的体育。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坚持这个改革方向,不断完善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机制,为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而奋斗! 3.2 “过河”的任务已明确,“架桥”的具体工作需要高校的努力。招生—管理—训练—比赛—毕业,整个工作系统的流程,各个环节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总结与完善,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和科学的工作精神。学校、体育生所在的系、体育部应进一步加大合作的力度,为体育生创造较好的学习、训练条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在一些基础条件方面与实际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诸如:饮食营养、练后恢复、运动医疗、体育科研等,仍需要长期的努力工作。但是,高校办高水平体育的过程同样是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我们应不断克服困难努力把这个工作做好。 体育管理论文:关于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管理的几个瓶颈问题思考 论文摘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民营化改革,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 试。然而随着民营化的推进,在其实施过程中遭遇了理念滞后、制度缺损、监管 缺失等方面的瓶颈。采用专家访谈法与实地考察法,基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 的典型案例分析,对其民营化过程中的若干瓶颈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若干意见 ,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论文关键词: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 竞争性的产品”。从公共产品理论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的产品大都属于非 竞争性弱 和非排他性强的公共服务,属于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一些具 备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诸如高速公路、桥梁、公共体育场馆等产品,适当地依靠市场机制进行 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这为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尤其是公共体育场 馆民营化带来了理论的支持。 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 制。根据e•s•萨瓦斯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为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委 托授权是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补贴、法律等形 式来实现。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体育场馆一直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 ,实行统一收支、统一管理,致使其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同时,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无所 不包、无所不管,充当着无限政府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 长时间低效率的运转和无底洞式的消耗成了各级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近几年,随着我国公 用事业民营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改革方式已悄然被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当前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委托经营为代表的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或者体育职能部门运营的单一的 传统模式,通过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以市场化途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改变原有的公 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体制。“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化改革可 选择的模式。然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遭遇了诸多难题,严重影 响了民营 化改革的进程。如何找准民营化若干瓶颈问题,如何分析与破解瓶颈问题,已成为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的 公共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同时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 国内外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等文献资料,为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主要内容,针对省、市体育 局等行政部门领导以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对我 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1.3 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国内较早采取民营化模 式运营的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绍兴市游泳健身中心、 金华市义乌梅湖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地 考察。通过 与场馆运营方的直接交流,了解场馆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2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的剖析 2.1 理念滞后的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后,政府及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更多的是扮演服务者、监督者的 角色。经营主体的转换以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带来了理念的全新改变。在政府层面上表现 为民营化理念、服务为核心理念等相关理念的浅薄,导致了系列问题。 2.1.1 民营化理念浅薄 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民营化机制对于许多政府官员、国内私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来说,都 是“新生事物”,他们不仅对于民营化机制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和政策各层面的种种 复杂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而且在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1) 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公有制是公共体育场馆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进外资或者民间资本,改 变其所有制性质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认识不清,将 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当成“政府甩包袱、财政脱负担”的手段,错误地认为把公共体育场馆推 向市场后,政府的责任也可以“一推了之”。2)公私双方短期化倾向严重,缺乏长期合 作精神。政府方面对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往往是一脱手就了之,对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实施 过程中支持、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在民营资本方面,投资行为也存在严重短期 化的倾向,忽视了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与收益长期化的特点。3)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业特 殊性以及民营化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政策等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具体运用上 往往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对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不足。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决策非 常草率,缺乏充分论证,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就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2.1.2 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薄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拥有高度的调动和配置 社会资源的权力,主导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过于集中的权力导致政府对社会生产 生活的过多控制,从而限制公众的个人行为,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 美国学者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著作中提到“西方政府治理的 新理念,在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表现为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 社会化;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优位、顾客至上、服务意识……”,提 出了“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便是由公共社会管理向 公共社会服务转变,不但适用于政府,更适用于具有政府性质的公共组织向社会市场组织的 转变,其中就包括了公共体育场馆。 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经营,企业就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如何帮助企业,服务企业经 营公共体育场馆,并在政策、制度、监管、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政 府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政府或出现了“甩包袱”现象,放纵任其自流,或出现 了“管卡压”现象,处处严厉管制,这种状况有悖于政府的服务理念。 2.2 制度缺损的问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本就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 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两个方面。 2.2.1 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关于加 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全国城市物业管理 优秀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 等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保驾护航。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的经营、投资等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系 列法律法规,还是地方行政法规均未直接涉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应领域,可以说,与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基本上属于空白。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 民营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的其他公用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法,并无明确的关 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立法,用于平时操作性的文件大多只是以政府性发文为主,在执行依据上 尚得不到保证,更不无法确保相应过程中行为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专门性法律法 规的缺失还会在后期监管上带来一个严重后果,使得名正言顺的相关监管行为无法可依,导 致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严重受阻。 2.2.2 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 民营制度选择中风险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能否有效地规避,除了过程的管理外,更注重 结果管理,而绩效评价问题是衡量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民营制度 选择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绩效评价不但是检验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 内部管理、企业凝聚力等的有效手段。通过定量分析准确地评定体育场馆设施的工作成绩, 是现阶段对我国体育设施实施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公益和经营的绩效 评估非常必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估,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相应的收入、利润、税收等方 面,比较便于数据的收集与作为以现代企业形式经营的公共体育场馆,必然存在相应 的财务报表等,便于经营绩效的评价。与之相比较,公益性质的社会效益由于缺乏相应的评 估指标与评估体系,其社会效益评价一直处于被人们忽视的状态。当前,对民营化模式的绩 效评价体系学术界也未达成完全的统一。在实践评价中更是缺乏依据与权威,导致了绩效评 价体系的缺损,严重地损害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进程。 2.3 伦理失范的问题 市场机制的引入,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集中于 受托方的企业经济伦理和以及委托方的政府行政伦理两大领域。 2.3.1 企业经济伦理失范 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 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公共体育场馆提供服务是其获得 经济效益 的手段和途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利己性。企业必须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 一个企业的天然的追求。民营化后的公共体育场馆,委托方政府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受 托方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双方所追求的效益与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后产生了经济伦理失范。其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其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过 分求利现象。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市场化为导向,其价格虽然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 调监管,但是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难以确定,广大消费者难以知道企业内部 确切成本,门票等服务价格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产生企业的过分逐利情况,导致经济伦理 的失范;其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公平与效率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时 ,必然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 场馆,即使转换了相应的经营主体的亦不发生目标的改变。对于企业而言,是以追求自身经 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其为了保证充分地获取经济效益,有时会忽视社会效益的获取, 破坏了公平与效率。例如,减少规定的开放时间,以降低相应的人员支出与设备的运营费用 。其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不道德竞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企业是一种从私利出 发,基于对回报的期望的合作,在法律、行政、经济等约束手段还尚未形成的过程中,公共 体育场馆民营化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往往出现了违背社会经济伦理的现象。有些公共体育场 馆委托给企业运营没有经过公开竞标,也有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竞 标,甚至存在不道德竞争。 2.3.2 政府行政伦理失范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行政起着推动与保障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却遭遇了若干行政伦理问题,阻碍和减缓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 进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行政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组织伦理 的缺失、行政人员行政职业伦理缺失以及公共政策制度伦理缺失。政府行政组织伦理行政活 动主体及行为的伦理,而其伦理原则表现在政府行政管理所追求的基本伦理目标——公正、 廉洁、高效。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涉及相关权益的转让或 者审批, 但是相关事宜的最终决定因素却不是法律法规,而是部分行政职能部门或者行政领导的权利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领域中,各类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行政人员责任意识的缺乏 ,使得在工作中,不以工作为己任,出现工作拖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缺乏服务理念 ,使得其工作中与人与事态度傲慢,官本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忽视日常的道德自我教育, 久而久之使得其行政效率降低,更会产生诸多腐败、滥用职权等不良现象。公共政策伦理是 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在公共政策伦理的理论 支持与实践下,制定了有关产业民营化的系列法规与政策,其内容详尽,切合实际,并且与 时俱进,不但符合民营化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共政策行政伦理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 在法规与政策方面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法规制度供给不足,法规制度的规定过 于宽泛,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缺乏专门的法律和法规 ,导致行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从着手,对政策法规制度认识,对现有政策法规有机可乘、 投机取巧,影响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2.4 监管缺失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时期中逐渐 发展起来的,取得相应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监管主体单一、 监管内容混乱、监管手段缺失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运营方式的 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2.4.1 监管主体单一 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关监管过程中,直接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监管 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缺少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多元监管主体,目前的政府还是不能脱离 建设者、委托方、监护人的三重角色,并且担负着监管基本上全部的责任,导致监管缺乏全 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对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监管的大部分职能分散在政府 部门,尚未建立起职责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而相关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管的专门人才和监管 经验,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内容与标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目 前的情况是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缺乏与中间组织的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是导致扭曲性管 理的重要原因。监管作为政府管理委托经营性公共体育场馆的一种手段,其对经营企业所施 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监管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如在涉及到价格听证的情况下 ,媒体等也就成为行为主体。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影响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而且可以起 到政府监管机构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共体育场馆涉及的在委托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消费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 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其中,大众传媒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 载体,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消费者和整个场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市场化改革 的透明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能够辅助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能够强化市 场化机制的约束作用。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者进行监管,促进监管部门 及其监管者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还可以反映民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与社 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4.2 监管内容混乱 在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过程中监管的主要内容随着民营化的深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限制进入的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相应的监管应该更多的强调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 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合同的规范程度。目前,我国各级监管主体,缺少对于监管 内容的明确认识,相应的监管机构不了解监管的内容,导致了现有的监管内容混乱,主要表 现在:第一、忽视安全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前提就是必须确保其正常安全运行,这 是政府有效规制的首要内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产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广,影响 程度深,并且将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安全规制必须放在最为突出位置;第二 、忽视价格监管。由于价格规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价格的规制 监督是规制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工商部门等政府组织缺少通过不同的类型价格监督的选择, 使得公共体育产品的价格的监管形同虚设;第三、服务质量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目 标之一就是提高服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 使公众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服务的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品质标准 ,是否令公众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民营化的评价。民营化之后,服务水平公共产品质量不但 没有显著进步,反而有所下降,民营化的种种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也 必将遭遇瓶颈;最后,缺少合同监管。合同监管是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模式下的新型 的规制模式,通过委托方与受托企业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实施 过程中相应的事项都进行事前详细的规定,这是一种双方约束机制。目前,合同监管严重缺 失,企业合同监管缺少对于进入许可、资格审查以及随时监督和促进合同的履行,缺少切实 的合同的条款来规制受托方企业的绩效。 3 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思考 3.1 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服务理念 在政府层面上,应当深入研究学习民营化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公共事业领域改革 的成功案例,树立系统地、科学地、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认识到民营化不但是一个过程, 而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整个经营活动要求站在公众的角度, 以公众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考虑其健身休闲、体育运动等消费行为的需求。以公众为主体的 理念转变,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质量,带来更多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为其今 后进一步民营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2 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 在宏观层面上,在不断完善公共事业改革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门性法律与法规,为其运营、监管等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 可依,执法必严;在微观层面上,应该采取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 向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提供相关评估制度的 保障。 3.3 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 针对受托方的经济伦理,通过树立合作的理念来保障双方的共赢,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 一,通过对公共服务进行规制,并加强伦理建设,通过社会监督树立诚信的经济伦理;针对 委托方行政伦理,通过树立政府的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完善政府行政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加 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自我修炼,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实行全面严格 的行政人员的准入制度,从行政伦理层面上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3.4 明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 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监管应贯穿于其民营化的全过程,从安全、价格、服务质量、合同等 全方位地进行监管。同时,引入行业协会、媒体等多元的监管主体,推广第三方参与监管方 式,以提高监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4 结 论 1)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但遭遇了理念滞 后、制度缺损、伦理失范、监管缺失等若干瓶颈问题。 2)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理念滞后问题主要是民营化理念浅薄、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 薄等方面;制度缺损问题主要包括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等方面;伦 理失范问题主要有经济伦理失范和行政伦理失范的等维度;监管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主 体单一、监管内容混乱等方面。 3)针对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瓶颈问题,提出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 服务理念、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明 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等破解瓶颈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4)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随着市场化与民营化的深入,还会遭遇 新的瓶颈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加以深化与探究。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论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方法 【摘要】八年级在初中三年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而“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眼、耳、手、脑、口”的均衡发展,是“听、说、读、写、看”的均衡训练,每个方面都不能偏废。虽然“孩子们的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但教育可以培育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造力。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创新能力;均衡发展;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创新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活,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路要宽,不要局限在某点某方面,思维不应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放射性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活,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要活,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总之,要在理解、表达中体现出灵活与机智,透出灵性,做到越学越聪明。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创新人格,包括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人格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培育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方法有哪些? 一、从教师角度来说,要主动学习创新理论,提高教师自身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既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也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师要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才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均衡发展。其次,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教育,取得创新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均衡发展的教育。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才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均衡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创新意识。好奇、好问、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要拘泥于传统观点,更不能囿于书本。鼓励学生要敢于怀疑,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吸收,在批判中创新。 三、引导学生感悟思考,促进多种创新能力均衡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要实现多种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挖掘教材,培育学生感知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 ,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录音、课件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去创新。 2、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众所周知,学生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往往印象比较深刻,写起作文来自然会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在作文指导课中,要把学生领到室外做一些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真实、生动、兴趣盎然。 3、激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想象能力。学生是最喜欢想象的,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当给学生讲解课文内容、童话、神话和科学幻想故事时,可以不讲结尾,让他们去想象结果。或者可以让他们假设世界上如果没有太阳、或假设不停地下雨,那么会出现哪些后果……,等等。这样可以对他们进行假设性推测的训练。对学生不切实际的联想不要否定、指责,努力使他们在展开联想的同时,接受教育,获得正确的引导和认同,不断地促进其学习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鼓励动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主动将知识向生活贴近,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乐于表现生活,将语文带入生活中,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办手抄报和剪贴报,用情境表演节目等等。这样学生不但乐于学乐于做,而且能有效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其创新人格,从各方面注重教育均衡发展。因为我们知道,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其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八年级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背影》、《五柳先生传》等等。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初探八年级语文教学的导入设计 【摘要】语文教学中,能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语,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课堂更精彩,生动,自然,顺畅。 【关键词】语文课堂 八年级 课堂导入设计 一、预习提问式导入 预习提问式的导入,教师可以在布置学生预习或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有关课文主要内容或主要写作特点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只要通过阅读,快速地捕捉文本信息即可。如《老王》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 (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是以 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 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两个字,一曰“ ……”二曰“…… ”。在这样的提问式导入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二、情境创设式导入 (一)教师纯粹的语言描绘情景。即教师组织语言对所要教学的课文加以文字性的表述。如《核舟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和中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サ摹逗酥奂恰肪褪鞘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精湛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如今教学中都配备有多媒体设备,所以在教学导入中恰到好处的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进入新课之前,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可以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的效果,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在讲授鲁迅《雪》时:(播放音乐,《我爱你,塞北的雪》)再配以文字解说,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似乎把我们带到了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北国,塞北的雪如诗如画,心地纯洁,默默奉献,给人美的享受。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心情,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共同学习1925年鲁迅先生写的著名散文诗《雪》,全面回味一番他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体味其表达的情感吧!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到雪的世界,同时又配以教师的语言导入,更能体味鲁迅先生笔下“雪的的世界”。除此之外,通过各种渠道还可以查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以此导入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习《核舟记》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向学生展示从网络搜集的微雕作品图片,在学生的惊叹之余,介绍我国的微雕艺术。继而深入文本,走近核舟,共同去探寻它的精妙奇特。 (三)现场模拟创设情景 ,即创设与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我们即将要教授的内容。在学习《吆喝》一文时,新课授课前,模拟创设r贸市场的情景:我们准备了一些蔬菜水果道具,让学生自行选择其中一种,并且组织语言模仿商贩卖这些商品。之后,对他们的模仿的过程评价――“你们刚刚的口头语言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学生在这种互动性、针对性的模拟情景中,亲身体会,加上之后教师的文字引导,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就更有兴致了。 三、温故知新式导入 温故知新的导入也可以理解为迁移式导入,就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课文导入新课,使学生将知识系统起来,加深理解,加深影响。如《阿长与》中的导语设计:在七年级时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除此之外在文中作者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阿长。这位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这样的导语,联系旧课,引出新课,让学生回顾的同时认识到两课之间有相同的知识连接,在“温故”的基础上,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四、介绍作者导入 在介绍作者及作品的基础上,导入对新课的讲授。如《列夫・托尔斯泰》:你们看过《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吗?这几部享誉世界的名著作者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茨威格所写的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在对作者及相关作品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对与作者相关的新课就有了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再如《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他开创了我国白话文小说的先河,可是你知道吗?鲁迅先生年轻时的梦想并不是从事文学创作,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藤野先生》,在探求答案的同时认识一位给予了鲁迅鼓励和鞭策的外国老师。不仅让学生再次的重温了与作者相关的信息,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这就给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方向。 五、承前启后式导入 在对上一课进行简洁地概括评论之后,自然过渡导入新课的学习。如《我的第一本书》: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他人生历程的一段回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这样的导入既对前一课有一定的温习,又能很自然与新课联系,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 六、联想式导入 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回忆,加以联想,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与感受“桥之美”。用这样的文字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带着兴趣去阅读课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八年级阶段,学生刚刚脱离七年级的不适应,已经开始慢慢的适应初中的生活,同时八年级阶段的教学需要为学生九年级的学习以及中考做好准备。因此八年级阶段的教学更多的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空洞和枯燥,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因为学习内容比较无聊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八年级语文教学必须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领会语文学习的魅力,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办法 在现代八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运用科学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语文学习,只有这样,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才能够真长的开展起来。在八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差,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不恰当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而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材教学变教师只备教材为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绵绵铁轨,基石之于巍巍高楼。没有科学、艺术、精到的设计,就不会有优化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因此,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对学生学好语文是无济于事的。在备课中,如若只备教材,就注定了语文课堂只能是一个知识点的简单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只有将学生纳入备课内容中,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才能使课堂成为思考者的领地、智慧者的天堂。 二、多积累,重运用,夯实语文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打好语言基础,使学生正确的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语言的积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是语言的运用。只有夯实认字、组词、造句的基础。才能构建、组段连篇、成文的语文大厦。积累,首先要积累字词。就目前语文教学而言,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学生常见常用的字词不能掌握,语文基础非常薄弱,这将根本无法形成语文能力。其次,要积累诗文。“腹有诗文气自华”,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对于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将增加古诗背诵的篇数,提高古诗文默写的分值。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创新积累。“生活积累”指的是深入观察生活,积极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体察世态人情;“思想积累”指的是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辨的习惯,拓宽自己的认识空间,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创新积累”指的是在积累过程中,善于生疑、质疑、释疑,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对身边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思考,达到更高的层次的积累。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提高语言修养,让字词、诗文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 三、丰富学生阅读内容,激发学生创造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影响和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触到有声有色的图文,并且图片、视频、声音结合,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扩充了知识信息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交流、质疑,充分的发挥自身想象力,在看、听、想、说的过程中,慢慢激发创造力。例如,文言文《口技》一文中,用非常简单的道具,只靠一个口技者,模拟妇人哄两个啼哭的小孩吃奶声,丈夫怒斥小孩声以及千百小孩的啼哭声,千百犬吠声,这个过程一气呵成,无间断之处。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把整个故事模拟出来,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的展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四、对学生心理的引领 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都是学问研究的主体。所谓师傅领进门,学生的修行还要靠自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提问,以此来引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当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课堂互动不积极是目前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一大问题。有的学生天生不善于表达,胆小不敢回答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反应力较快,主观意识差不想表达;也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怕回答不上来被同学笑话等现象,都是初中生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那么教师的有效提问就十分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积极的学习课本知识,养成勤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在现代八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的喜欢上语文学习。八年级阶段学生经过了七年级阶段的新奇,已经开始对学习有一定的厌倦,这个时候教师更加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一点尤为重要。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提高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研究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之中同样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语文教学的目标由追求成绩转变为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八年级语文教学也应当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并以可行的、科学的、有效的策略予以支撑,以此实现学生全员的综合性发展。 一、认真钻研教材,总结教学规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为八年级语文的教学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新版教材。面对八年级教材的重整与改编,教师应当有所心理准备,也应当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进行应对。作为八年级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新版教材,要认真钻研教材,要洞察教材中所蕴含的先进理念与科学思想,要以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标准进行教材内容的剖析与内涵的挖掘,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各章、各节,深挖其中的知识联系与贯穿特点,并在生活素材及其他学科资源之间的有效整合下为学生提供与众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八年级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二、创设教学情境,再现课文实景 语文知识是对生活场景与情感的一种锤炼,是对生活中各种情景境界的一种感悟。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之中,教师要处理好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衔接,要将语文知识寓于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中生动、形象的情境资源进行语文课本内容的真实展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言与文字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领悟到生活的美好。例如,在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性情境:在这个变化超速的时代,学生是想生活在这个繁忙热闹的大都市,还是希望居住在娴静怡然的世外乡村呢?请大家踊跃地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此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探求课本知识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快速地融入课文之中,让学生将自身置于桃花源之中,感受作者所写文章的大意与主旨。 三、开展合作探究,激发学习情感 在八年级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互动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交流环境下自主探究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的外界刺激下达成内在情感的激发与感化。 总之,针对于八年级语文的教学,教师要始终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好“度”,掌握好学生发展的“度”,掌握好新课程标准的“度”,以此提升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实际性提升。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摘 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各学科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本文从爱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育人;用课文中的形象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言传身教作用,榜样育人;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教书育人;从综合型学习活动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等几个方面阐述教育均衡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语文教学;均衡发展 从事语文教学已有20多年,我深深明白教师肩负着双重责任“教书、育人”,也就是除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长大后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良好的品格。另外语文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活处处见语文,而语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也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何做到呢?尤其是对这个正处在严重叛逆年龄阶段的学生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爱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爱这个职业,而且要敬业,要有责任心。我认为这样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在我们手中,我们不能误人子弟,所以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备好课,通过网络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在讲课的时候教给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育人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时机。教材,就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鲁提辖疾恶如仇、扶弱抗恶、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粗中有细的性格,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但又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若是遇上坏人正在做坏事时,怎样学会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帮助他人。可不能盲目的学鲁提辖那样三拳两脚把坏人打死了事,应学会运用法律,依法行事。 三、用课文中的形象影响学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形象,可让学生深入分析,以其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如《背影》一课,教师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那课时,也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言传身教作用,榜样育人 教师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德育工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在课堂上不随意丢粉笔;活动课上,在剪纸的过程中,将剪废的纸屑都收入在一个塑料袋中,没有乱扔乱放,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将纸屑收拾了起来。这样,在课堂中既传授给了学生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真正发挥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就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 五、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教书育人 新教材、新课标在课程编排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如:可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参加各种有益的征文比赛;举办主题健康、积极向上的演讲等等。为了教会学生体验自然风光,可让学生观看科技片《人与自然》、《科技博览》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积累创新素材。 进行各种形式的仿写练习,仿照文章的各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学会借别人的瓶子装自己的酒,进行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猜写、设题编写等,练习写想象作文。如《五十年后的我们》、《假如我是一棵树》,以及借鉴古诗词、日常生活的俗语、格言、流行歌词来获取创新灵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六、从综合型学习活动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一个学期语文教学活动有六个单元的综合型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从身边实际情况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还记得秋季我和学生一起到库尔滩去植树,在植树的路上发现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芜着,黄色的土里露出白白的碱;路两边渠道的河水散发出很臭的味道;风也明显要比我们上面强劲的多,而我们以前植的树基本上都没有活,今年还在以前植过树的地方重新植树,同学们看着剩下的断枝、残苗纷纷讨论起来。看着眼前七嘴八舌的同学们,我趁热打铁:“看来同学们对于眼前的景象很有感触呀!这样我们要的不是感叹,我们要行动起来,回去以后同学们就所见所闻,给咱们县长写一份信,帮助县长出谋划策怎样改善这的环境,让我们也当家作主一回,怎么样”?学生纷纷表示赞同。从学生们交上的作文中可发现,孩子们进行了很深的思索,言辞相当的激烈,他们已经从意识到自觉,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从阅读、欣赏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生活需要发现的眼睛,有了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处处都是语文。还记得带着学生们在教室欣赏窗外的鹅毛飞雪,忽然就有学生感叹道:“这样的雪,几年都没有看到了!”这一句话也点醒了我,是呀!的确雪是越来越少了,以至于身在北方的我们也感慨少见这样的大雪,为什么?何不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于是在静默中又有了学生的高谈阔论,喧哗又成了静默,学习委员站起身看着窗外的鹅毛飞雪,说道:“我们应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让我们在该下雪的时候就欣赏到雪”。我在心里为这句话鼓掌,也为之感动,孩子们的心就像这纯洁的雪,在他们的心里已种下了环境和你我、大家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整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真正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真正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使各学科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均衡教育 摘 要:八年级在初中三年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眼、耳、手、脑、口”的均衡发展,是“听、说、读、写、看”的均衡训练,每个方面都不能偏废。本文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引导学生感悟思考,促进学生均衡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均衡教育思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均衡教育 增强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造人格,是八年级语文教学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三个方面,也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和要求。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语文教学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更不能扼杀其创造力,而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时就有非常多的好奇心。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创新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活,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路要宽,不要局限在某点某方面,思维不应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放射性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活,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要活,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总之,要在理解、表达中体现出灵活与机智,透出灵性,做到越学越聪明。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创新人格,包括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人格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培育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方法有哪些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下面几点。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从教师角度来说,要主动学习创新理论,提高教师自身教学创新能力。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的前提。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均衡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既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也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师要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才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均衡发展。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教育,取得创新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均衡发展的教育。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才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均衡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创新意识。好奇、好问、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要拘泥于传统观点,更不能囿于书本。鼓励学生要敢于怀疑,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吸收,在批判中创新,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三、引导学生感悟思考,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要实现多种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挖掘教材,培育学生感知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录音、课件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去创新。二是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众所周知,学生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往往印象比较深刻,写起作文来自然会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在作文指导课中,要把学生领到室外做一些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真实、生动、兴趣盎然。三是激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想象能力。学生是最喜欢想象的,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当给学生讲解课文内容、童话、神话和科学幻想故事时,可以不讲结尾,让他们去想象结果。或者可以让他们假设世界上如果没有太阳、或假设不停地下雨,那么会出现哪些后果……,等等。这样可以对他们进行假设性推测的训练。对学生不切实际的联想不要否定、指责,努力使他们在展开联想的同时,接受教育,获得正确的引导和认同,不断地促进其学习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四是鼓励动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主动将知识向生活贴近,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乐于表现生活,将语文带入生活中,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办手抄报和剪贴报,用情境表演节目等等。这样学生不但乐于学乐于做,而且能有效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其创新人格,从各方面注重教育均衡发展。因为我们知道,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其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八年级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背影》、《五柳先生传》等等。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摘 要:立体引学式教学明确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呢?本文从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进课堂提问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进课堂表演对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立体引学式教学明确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启发引导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学生能自主学习与否的重要因素。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上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一)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能自主学习。再如,教学中也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二)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几次的“背影”语句。从片断来说,文章第六段是重点,要深入理解和体会此段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借助抓几句“文眼”。这一课学完后,接下来的《台阶》和《老王》两课,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阅读。《台阶》中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句,《老王》中反映几件事的句子。当然,以后的许多文章都会有,如《陋室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适当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是否学会了此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单法”为“多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适当新颖”原则,指出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适当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当然,传统的传授法如果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改革教学法,不是全盘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而是要吸取传统课的精华,加于继承和发展,同时又运用现代教学法研究成果,多样化。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用powerpoine格式将课堂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做成幻灯片。用flash格式将课文重点段的朗读做成音像课件,用于朗读示范。下载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背影》:父亲过铁道片断(rm格式),借以加强朗读训练,朗读示范,加深对背影的直观感受,助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加深入感受父亲的关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情绪,参与情感的体验。还可下载MP3歌曲《爸爸妈妈》,作为课堂教学气氛调节或课前课后学生休闲用。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一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就“船头”和“船尾”两段的描写进行背诵时,可以邀请学生做人物的模仿状,以此造型,一者指导、检查学生背诵,二者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描写内容的感受,课堂教学有趣,生动活泼。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石壕吏》一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一堂短“剧”演出,让学生将课文搬上“舞台”。成立几组剧组,由学生自行组织组合,还可对各组的演出进行评比,也还可组织进行剧评,以提高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师问”为“生问”,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回答。课堂教学行为中,过多的行为是教师提问的行为,学生提问是非常少的。教师带着预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和明确的答案进入课堂,总企图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好了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总想揣摩老师的意图,发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个人的真实见解。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处于课堂教学中心地位和主动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学生只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一种单项的、预设的课堂支配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最初近十年中,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问题、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发问精神,学生的好奇心将被泯灭,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怀疑,学会提问题,学会讨论、解决问题,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提问题、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尽情提问题,再启发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不以教师的问题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提问有如下的方式。 (一)预习时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许许多多问题,五花八门。那么,就可以从中选取与单元目标相关的问题来组织讨论,范围主要集中在母亲的爱的主题上,思想内容、精彩段落、词句理解及语气运用的技巧的理解。具体的如:“拿一支粉笔写两个字”为什么会“使出全身力量?”“钥匙”是什么?如何理解“母亲的爱”等。然后逐渐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范围来提问题。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师演”为“生演”,即课堂角色的改进,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过程,大力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师生的角色地位,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讨论、交流。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学生是人,只有当学生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激活其学习动机。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表演”,以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分成三大阶段。 (一)个人阅读阶段。 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二)小组学习阶段。 建立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这种轻松的氛围,将使学生如鱼得水,从而海阔天空地表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欢迎每个学生都提问题,都来参与讨论。这样各类学生都有获得表演的机会,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特别是中下生,都会较好地参与合作、交流。这样的阶段,将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真正阶段,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都是独特的。 (三)全班讨论阶段。 让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老师汇总启发引导学生共同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然后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究。此阶段,由于问题都是学生在小组长中无法解决的,急于求知的,大有主动“请战”情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轻松。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论证,共同解决问题。特别是那些较高层次的同学,他们的更深层次的求知及表现欲都得到了满足。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也可以有效落实。 总之,在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提问、讨论等主体学习活动及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锻炼能力,体验情感,确立价值观,以及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不断从以上诸多方面加以改进。如此改进,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走上成功之路。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立体引学式教学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 摘 要: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立体引学式教学?本文从介绍立体引学式教学概念和立体引学式教学的提出,进而探究立体引学式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和应用。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八年级语文教学;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学仍在低效甚至无效中徘徊不前。在教学目标上,追求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讲授式教学几乎垄断了整个课堂,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不能不让我们语文教师深思: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究竟是什么? 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最终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在这一目标之下,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便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兼而有之的特质,就让我们选择了立体引学式这一支点,实行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扩大知识视野,增强学生语言的实践能力。 一、立体引学式教学概念 立体引学式,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立体引学式教学,主要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教学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立体引学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主实践,它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进行主体教育和实现主体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 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与个性养成是立体引学式教学最为显着的特点,这与新课程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完全吻合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而立体引学式教学则是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了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把“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变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中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 二、立体引学式教学的提出 立体引学式教学,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以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改革为核心,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立体引学式结构是根据“语文即生活”这一论断而提出的。立体引学式结构的机制是:减少教材教学授课时数,另立实践教学,即将原来的语文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作教材教学,一部分用作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线中,又分为两部分,即课上部分和课下部分。课上部分,结合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内容,如初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下部分,以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主,如阅读报刊,写文摘笔记、日记,办手抄报,开展社会调查和语文社团活动,等等。 立体引学式教学,是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灵魂,实现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前者是指,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单一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为目的的认知实践,变课堂为教学活动的“场”;后者是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根据教学的长远目标与短期要求,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使课堂的“活”与学生的“动”更具实践性、实效性。因而,这种活动不是教学的某一环节的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活动课,而是全程教学中师生多元互动的一种存在形式,教学活动既是师生本身的存在,又是师生通向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立体引学式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内外互动互补为突破口,着力于教学活动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将教学内容有机地内化于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主体活动之中,借助于“教学活动”这个中介机制,顺其自然地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三、立体引学式教学促进八年级语文教学方式改变的具体策略 (一)教材教学变教师只备教材为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绵绵铁轨,基石之于巍巍高楼。没有科学、艺术、精到的设计,就不会有优化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因此,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对学生学好语文是无济于事的。在备课中,如若只备教材,就注定了语文课堂只能是一个知识点的简单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只有将学生纳入备课内容中,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才能使课堂成为思考者的领地、智慧者的天堂。 立体引学式教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整体性,它既包括物质的、实践的操作,即外部活动;又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即内部活动。合起来看,内部活动是融通,是建构,是外部活动的内化与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是“备课”而是“设计”。其基本原则是:不求多而细,而求精而活。也就是说,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要针对易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的疑问点或关键点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 语文教材是文选性的,每篇文章都具有全息性,课文的教学目的也不是既定的,教学设计更可以五花八门,这无疑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开发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不等于将教材抛掷一边,也不等于知识性的内容就不予以传授,而是应思考如何将教材用得适度、用得适当、用得适合。开发与设计的终极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使他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立体引学式教学,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例如,导入新课可以设计“抛砖引玉”的活动,或是视频资料,或是复习旧知,或是事例分析,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再如,解决字词问题,可以设计“查字典”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时,可以设计“浮光掠影”的活动,学生或是复述文章内容,或是快速梳理出文脉。应该说,教材教学的自主学习摒弃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追求所谓的“进度”或“速度”,更反对不顾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而强行灌输,它强调的是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索、自主体验。 (二)实践教学变学生“在听中学”为“在思中学”。 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以往的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总以听客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立体引学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主体作用于学习客体的有目的的实践过程,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同桌活动或小组活动,指导、协助可来自他人,但具体操作只能是学生自己,因而学生的主体性是立体引学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目前,课堂教学有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讨论的课堂就是没有活动的课堂,就是气氛不活跃的课堂。而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恰恰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让学生静下心、沉进去,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而这种精神关怀既有“文以载道”中的“道”,还应该有知识的建构和习惯的养成。语文课应该让学生获得一些终身受益的阅读方法,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要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自主学习变教师的预设为学生的生成。 立体引学式教学的活动是兴奋点,活动的磁力吸附着各种因子凝聚成活动磁场,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产生了一种竞争意识,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立体引学式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活动富有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潜能。因为活动是自主的,是在宽松、宽容、民主、友善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师只在活动中起“导”与“托”的辅助作用,不再是主宰与代庖者。活动越是充分,学生的自主性越强。这样,伴随着教学的活动化,民主、平等、友善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建构起来了。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前见”逐步达到融合的过程,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变换、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心理与学生的心理逐步共融交汇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单纯地讲授与灌输,而必须要积极地、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各自以自己的视角和经验,用自己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和表述方式,通过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实现智慧的生成。 例如,八年级语文的诗歌教学时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由学生自发组织,从主持到策划,从音乐到幻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学生自己完成,这一过程体现了语文活动的综合性特点。对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变换成竞赛式活动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如何运用说明语言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学校,让“体验”二字贯穿于活动之中,将活动设计为资料采集、课堂展示和梳理提升三个部分,让学生通过动手去实践,通过动脑去思考,通过表达去运用,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形成了一种“大语文观”,使学生更加爱语文、爱生活。 总之,立体引学式教学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是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的支点。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谈谈八年级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均衡发展 摘 要:语文课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在八年级语文的听、说、读、写中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呢?本文从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日常用语交际能力;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培养学生的敏捷驾驭语言能力;语文课堂上加强读写结合,抓好平时的小练笔;学会作文的习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四个方面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均衡发展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彼时国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重“文”轻“语”,重读写而轻听说。许多一线语文教师一直总认为,读写是“硬”任务,是教材分配的,学校也要纳入考核,与教师的利益挂钩。听说是“软”任务,练不练不要紧,从而造成了这种欺“软”怕“硬”的现象。长期以来,教师由于重读写而轻听说,使得语文教学得不到均衡发展。特别是八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还存在说的能力的缺陷,整个语文学习得不到均衡的发展。 众所周知,人类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有两种,即“说”和“写”。在教学活动中,“说”就是我们所谓的口语,写则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即书面语,由此可见,“听、说、读、写”对处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此时的语文教学中对这四个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不紧紧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以后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均衡地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各方面均衡地发展。 如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训练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浅谈自己的见解。 一、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听说能力是口头语言的接受和发表能力,也是两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第九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看来,听说能力训练势在必行。 在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注意听教师讲,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听”。其实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上的“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听”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听”的兴趣。 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生动、有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广泛地听,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例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开展辩论、讲故事等;听的手段有录音、影视、录像等。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接受、敢于质疑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 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对别人进行讥笑或人身攻击。 (三)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 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与有关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围绕对方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地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八年级五六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连续两个单元的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可以先从文章的朗诵、吟唱入手,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点拨,这样既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了文言文,又达到了听力训练的目的,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语文》每一个单元后面都安排有“口语交际训练”这一部分内容,可见“说”的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只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八年级语文教学上的“说”,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任务、环境、标准来进行。 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首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的重要性。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如果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活动,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对学生“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地训练。如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该课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青海湖景,为学生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把口语训练融入到课文教学中来。第一步,加强课文朗读。把青海湖的美丽风光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为学生放映出来,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景物的优美的语句来,带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从而增加对文章的印象。第二步,看图说话。让学生找出纪录片中拍摄到的美丽风光的画面,作为看图说话的内容,互相间说出图画的美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三步,介绍景点。可以把课堂内容引申到课外,把平时学生们所见到的美景,特别是风景名胜地的景色介绍给其它同学。可安排在下一节课来展示成果。这样可鼓励学生查阅参考资料,归纳整理后再把这些写景的内容在班上作介绍。这种活动的开展既让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说”的实践。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适当布置“说”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说得清楚、准确而富有表现力。 三、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重视课文的朗读、精读、泛读、略读,却往往轻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我个人认为八年级语文教学上的“读”,应该在重视朗读、精读的基础上,更强调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语文》教材中的篇章都是经过科学筛选的范文,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如在八年级语文下册中《海燕》一课,教学时要重在朗读。配以音乐,让学生在课堂上放声地感情充沛地朗读,才能充分体会海燕在暴风雨中的勇敢形象。 另外,注意训练学生泛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量。通常要求泛读量在精读量的四至五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培养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 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写”往往只是一种学生被动的应试训练。我个人认为八年级语文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平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思考其中的情与理,在表达时做到准确、通顺、鲜明、生动。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仅仅靠传授写作方法是不够的,要把重点放在写作时的构思、创新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办法,及时加以讲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的生活或者议论熟悉的生活为主,使学生能写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而克服写作训练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另外,写作训练还与观察、思考密不可分。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积累各方面素材,通过学生实际的体验,唤起他们的思维和兴趣,从而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要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发挥示范和激励的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 总之,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由于八年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均衡地进行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得到均衡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八年级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语文新课改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新课标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语文教学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 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情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孤胆英雄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动人场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展现了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三峡》、《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长江三峡、杭州西湖、滁州琅琊、湖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我的母亲》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体会到做作母亲在教育子女上良苦用心,更易与自己母亲沟通,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老王》中老王身处社会下层,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阿长与<山海经>》中保姆阿长质朴、善良、热心,对乳儿怀有深厚的感情。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再塑生命》告诉学生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人生有不幸生活有得失,灾难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台阶》让学生了解山区人们生活的艰难,我们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则讲述自己走过迢迢人生征途,饱尝世间甘苦,回首往事,仍挥不去儿时那段苦艰经历。《送东阳马生序》明白贫困不是成材的障碍,反而是成材的动力,只要有恒心,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止不了求知的脚步。 2、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雪》、《雷电颂》、《短文两篇(巴金)》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海燕》中海燕的象征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学,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世界观的内容。《大道之行也》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天下为公”、“选闲举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这种社会依然是今天我们所追求的,从中培养学生远大的世界观,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远大理想,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再塑生命》通过海轮凯勒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读书学习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送东阳马生序》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 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有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从企业文化角度探究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摘 要】本文以“中航油”事件为引子,分析了国有企业由于体制问题而具有的特定财务风险,得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企业文化角度探索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途径:就是建立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文化 引 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引起的,具体是指企业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企业利润(股东权益)的可变性,它与经营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一起构成了企业所面临风险的主体。广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得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其中不仅包括由使用财务杠杆带来的狭义财务风险,还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证券投资风险等诸多内容。以上是对财务风险的一般分类。[1] 基于公司成立背景、公司经营目标、公司所处的环境、进入领域、公司领导层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不同,又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特有的财务风险。虽然这些财务风险最终的表现形式和一般企业的一样,但是风险成因确是有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所引起的。国有企业在历史的潮流中扮演的角色是国家大工厂的生产车间。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进行,国有企业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营模式不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以出资者身份干预微观企业的运行管理,产生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导致公司治理“人治”而非法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受计划经济影响,其管理思维和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其多元化知识的需求;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使得国有企业管理者不具备风险意识。这些都会给国有企业的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甚至使得国有企业毁于一旦。2004年11月中航油破产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第一部分: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回顾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2001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主板上市,中国航油垄断进口商的地位牢固确立。中航油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6年间,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但就在此期间,其业务范围逐渐扩大,2003年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场外期权交易,这已经超出保值范围而进入投机领域,中航油从此身陷险地。2004年第一季度,中航油显示亏损。当年3月28日,公司账面亏损580万美元。就在此时油价一路攀升的情况下,中航油选择了“展期”方案,继续卖空待跌,在期权交易中的盘位大增。两天后,公司公布2003年年报,称全面赢利3289万美元,对期货交易的账面亏损只字未提。到2004年6月,中航油期权交易的账面亏损已经达3000万美元,其仍继续坚持展期待仓,把所购期权的到期时间全部推至2005年和2006年,同时交易量被进一步放大。10月以后,中航油持有的期权交易总量已达5200万桶,远远超过其每年的实际进口量(约1500万桶)。此时油价仍在大幅上升,中航油需支付的保证金急剧增加,现金流量很快面临枯竭。10月10日,中航油账面亏损达到1.8亿美元。这时,中航油才向总部汇报,并请求资金支持。中航油集团于10月21日以筹集资金购买新加坡石油公司股权的名义向一批基金出售其在中航油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1.08亿美元全部贷给中航油补仓。在此次交易中,中航油集团和中航油均未向买家披露上亿美元的亏损情况。11月12日,中航油在三季度财务状况中称,“公司仍然确信2004年的赢利将超过2003年,从而达到历史新高”。11月25日,中航油的实际亏损已达3.81亿美元。11月29日,中航油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亏总计5.54亿美元。中航油申请停牌。11月30日,中航油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 中航油财务风险分析 从以上案例介绍以及收集到的“中航油”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中航油”作为国有跨国企业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面临的特殊财务风险包括: (一)因公司目标执行不力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是应该基于公司的未来远景与总体控制能力,考虑企业人员和财力状况。如果不具备条件盲目扩张,企业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或从事不了解的业务,不仅起不到预期的增加赢利渠道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反而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从1997年起,经历了两年亏损和两年休眠期后的中航油先后进行了两次战略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一家船务经纪公司重新定位为以航油采购为主的贸易公司,第二次转型是从一个纯贸易型企业发展到以石油实业投资、国际石油贸易和进口航油采购为一体的工贸结合型的实体企业,成为以中国为依托的石油类跨国企业。依此可以看出,中航油集团在海外设立上市公司的初衷是非常明确——取得一个价格相对平稳的国际油价。从陈久霖担任中航油总裁起,中航油的运作就偏离了这个初衷:中航油从2001年11月在新加坡上市伊始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中航油公司管理层在没有向董事会报告并取得批准的情况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将企业战略目标移位于投机性期货交易,这种目标设立的随意性,以及对目标执行的不力,最终将企业陷入惊涛骇浪之中。 (二)因公司组织结构设置不当、内控无效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管理学理论中,组织结构设计的一个原则就是权责对等,职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被赋予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与权力对等的责任。权责对等的原则使得公司职员在进行某项活动之前,权衡成功得利和失败责任;在活动进行时,公司职员时刻以所承担的责任约束自身的行为。另外,组织岗位设计要求执行和监管部门要严格区分,不能出现执行、监管集于一身的情况,否则公司的内控制度就会陷入瘫痪状态,也就谈不上在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事中责任监督和追究。中航油为什么会出现历时如此之长(几乎贯穿整个2004年度)、亏损额如此之大(账面实际损失和潜亏总计5.54亿美元)的情况,原因就在于“陈久霖就是中航油”这种现象。虽然中航油上级管理部门有明文规定禁止涉足场外交易,中航油内部也有《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手册》[2],但是这些都不能构成对陈久霖的责任约束,因为中航油集团充当了中航油的资金支持者角色。即使中航油出现了投资重大错误、现金严重短缺的情况,陈久霖也不会感觉到自己的这种投机行为将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其实早在2000年发生的安然事件中,我们就应该注重内部监控的重要性,安然作为一个在《财富》500强中排名第七的跨国集团公司轰然倒闭,就是因为缺乏实质性的内部监控:安然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采取了不干预监控模式,没有对安然的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包括没有查问他们所采用“投资合伙”的创新的会计方法。中航油集团对中航油的干预也仅仅限于文字报告,不了解中航油在出现账面亏损到申请破产这段期间的财务状况,这也是导致亏损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因公司缺乏风险意识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全球性的、不由中国政府监管的金融市场。相比国内的一般企业,国有企业还要考虑所进入市场当地政府的监管风险、进入新投资领域的技术风险、竞争对手的情况和本公司内部人才配备情况。 1、当地监管部门的风险。经营场所的政府对市场运行管制不力而给公司带来的风险。期交所身处市场第一线,对于期货市场违规行为的发现和纠正具有得天独厚的获得证据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无疑是最富效率的期货监管组织体系。从巴林银行在1995年2月破产的事件中不难相像新加坡期交所对衍生品交易的监管不力,而中航油(新加坡)进入新加坡交易所进行场外衍生品交易本来就是交易所很难涉及的投机方式,再加上新加坡期交所监管本身存在的不足,因此中航油一进入新加坡期交所就面临了很大的风险。 2、交易方式的风险(技术风险)。场外衍生交易与交易场所内的石油期货交易相比,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交易的过程密不透风,风险要比交易所内大的多,而且在国际上场外衍生品交易几乎是不受政府监管的。 3、对市场竞争对手认识不够。企业进入海外交易所进行投资,外国炒家很容易得到企业的交易成本、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依此锁定攻击对象。中航油对竞争对手以及自身实力的估计都有很大的偏差。事实上,国际竞争对手有意挤压中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三井银行、美国高盛公司等先是给中航油 “放账”操作期权(即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不用收取保证金),后又允许挪移盘位,对挪移盘位的风险也没有说明。后来等到油价冲到历史高点时,突然取消放账、提高保证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斩仓。在这种极大的外部压力下,中航油缺乏足够的保证金支持,从而负债累累。 4、人才风险。国有跨国公司从事海外投资业务,其人员配备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职员的中外籍比例。尤其是参与一线操作的职员构成要考虑到中外比例。公司进行跨国投资业务相关的交易成本、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都暴露在国外投资者眼里。中航油参与交易、掌握最核心机密的关键位置交易员仍是外籍人士,面临着极大的风险;(2)公司职员的知识结构。公司进入不同的领域,所面对的技术和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如果公司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就意识不到该领域的特殊风险,更谈不上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理论上,看涨期权卖方的亏损风险是无限的,一般作为期权卖方需要很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与相当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者手中正好具有充足的对应资产可以履约;在业界,看涨期权的卖方几乎都要另外做一笔反向交易,以对冲风险。中航油管理层缺乏起码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知识。作为首席执行官的陈久霖,并没有受过石油衍生品交易方面的正规训练,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更谈不上知悉石油衍生品交易的运作以及背后的博弈之道。参与交易活动的职员亦是如此:有关交易员在初期未经公司管理层书面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操作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等问题出现后,在讨论对策时,该交易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往后挪移仓位须增加交易量,以及在油价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公司必须追加保证金的情况避而不谈,以至连连亏损,却一路没有斩仓。同时,通过中航油集团轻易通过陈久霖的“内部救助方案”,不难看出中航油集团内部,亦缺乏真正懂得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人才(3)公司管理人员和职员对风险管理制度的态度 iso9000管理风险原则是:有包括把风险管理责任写进雇员的岗位说明中的组织结构的书面材料;书面的风险处理程序;有检查是否按程序办事,风险是否受到控制的审计。因此,公司的风险管理有效不但要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更在于制度的实质性执行。从相关资料,我们知道中航油制定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手册》,对每位交易员的亏损额都有规定,问题出在中航油的风险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从以上导致中航油破产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不仅公司的目标设定以及执行情况会给国有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而且公司组织结构的设置也是财务风险产生的诱因;不仅是高层领导和风险监管部门的风险态度会影响财务风险的大小,而且一般职员的风险意识也有助于风险的防范;财务风险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贯穿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因此,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如果企业全体职员能够长期保持风险的危机感,那么这也就是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风险管理文化,这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最理想的状态。那么,为了能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就要探索构建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借助企业文化将风险意识寓于全体职员,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齐心合力抵御风险。以下,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为企业建立一种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以抵御财务风险为目的。 第二部分: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指导企业目标的形成,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约束着企业员工沿着目标行动。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主要依赖于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权力和文化。权力作为一种支配资源的力量,依靠的是一种硬性的制度约束,这种约束是一种被动约束。文化则是一种一般性的规范指导能力,它往往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包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行为习惯。对企业职工素质的培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文化的约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因此只有将风险管理依托于一种文化,才能将约束变为自觉。 (一)塑造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象征物 卓越的企业文化是卓越企业家的人格化。卓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德才、创新精神、事业心、责任感的综合反映。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企业家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企业家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以自己的企业哲学、理想、价值观、伦理观和风格融合成企业的宗旨、企业价值观,逐渐被广大员工所认同、遵守、发展和完善。企业家不是投机商,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注重积累的开拓型人才。企业家精神及企业家的形象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一面镜子,企业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身体力行是员工日常风险管理的一面旗帜。卓越的企业家为了挑战未来,必须时时提高警觉.企业家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重视员工的参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员工是风险管理实践的操作员,没有员工参与的风险管理只是纸上谈兵;(2)产生先见之明。企业家和高层主管必须发掘和利用整个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借此来建立对未来的共识和认同,以此来形成卓越的企业文化;(3)重视速度。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质量、时间、成本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企业的文化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快速的改善甚至是转变,使得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趋同。另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不仅要求企业家自身具有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专门知识,还要求在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中考虑其知识结构和人员构成,还要考察其风险管理的态度。 (二)建立风险管理高级管理班子 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象征物,也是企业文化的最初载体。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要靠高级管理职员分解,要靠高级管理职员向职员诠释,要带领着企业职员将之付诸行动,引导职员如何体现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收集职员对该文化的感受,对职员偏离该文化的行为纠偏,激发职员为改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出谋划策,该文化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贡献也要靠高级管理职员来总结:如果说企业家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缔造者,那么高级管理职员就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推行的士卒,而职员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三)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组织结构 如果—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使每个人对实现企业目标有所贡献,那么这样的组织结构就是有效的。同理,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使每个人对实现企业目标有所贡献,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是有效的。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能使不必要的后果与代价降至最低,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则这样的组织结构是有效的。同理,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使不必要的后果与代价降至最低,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则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是有效的。在组织结构中,为建立灵活性而制定的规定越多.组织结构就可能恰当地实现它的目的。在每一组织结构内,必须建立能预料变革并能作出反应的措施和方法。每一企业都是在变化中的内、外部环境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的。如果—个企业变得僵化,而这种僵化不管是否会成为变革的阻力.程序过于复杂的或部门之司的界限过于固定不变,则该企业就没有能力去迎接经济、技术、政治和社会变化的挑战。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不但要注意企业内控部门的设置,而且要注重各部门承担相应的风险;在岗位设计上首先要有风险责任的规定,而后才能赋予其权力,做到权责对等;同时还有注意企业组织结构因风险变动而灵活变动的适应性。 (四)风险管理文化注意力集中在市场 市场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也是企业风险最终暴露的场所。企业必须制订一些日常条例来不断提醒自己。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必须把时间花在外面,花在市场上:监测市场的波动以及时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市场以找到分散财务风险的途径;跟踪市场发展趋势以估计企业财务风险损失的发展态势;权衡企业财力和风险造成的最大损失额度。市场的风险产生是单个企业不能控制的,企业对市场的研究是决定企业是否进入风险领域,或者是已经置身于风险之中时,是保持谨慎态度继续拼搏还是果断退出。就中航油事件而言,如果中航油在出现亏损到最终破产这一阶段的任一时刻,退出石油期权场外交易,都不会酿成5.54亿美元的巨亏,更不会遭致破产。 (五)风险管理文化要有金融上的远见 企业能够持续经营,最重要的是现金,而不是账面上的利润。财务风险最终的表现都是资不抵债,偿还债务只能是企业的现金或者能转换成现金的财产物资(服务),因此利润只是虚数。企业如果缺乏现金,就会产生金融上的危机,克服金融危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风险管理文化在金融上的远见,要求企业量“存”为出。强大的资金后盾不是抵御财务风险的盾牌:风险来源于市场众多的原因,风险是无限的,但是现金却是有限的。对于特定企业来说,现金永远也不能填补因风险产生的“无底洞”。中航油集团给中航油的1.08亿美元的贷款未能缓解中航油的财务危机,同样,即使再给陈久霖提供“5亿美元”[3],也改变不了中航油破产的局面。 结束语: 国有跨国企业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其存在与一般企业不同的财务风险: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使得国有跨国企业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行政上的审批制使得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沿用国有企业改制前的高层管理人员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具备现代金融和风险管理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因此,构建国有跨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不是某个部门就能达到的,也不是某个领导人就能解决的,更不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就能建立的,当然,依靠引进先进的监控系统[4]来抵御风险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以企业家的风险管理精神为指导,配合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文化的执行和组织结构的灵活应变,辅之现代化的风险监控系统,将财务风险管理融入全体职员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才能形成对企业全局的财务风险抵御的盾牌,才能长期减少或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摘要]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我国,它已经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由企业监管当局首先在中央企业加以推行。近三年来的实践表明,在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竞争力的过程中,仍有大量的本土化工作要做。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中央企业 本土化 本世纪初以来,以不确定性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理论逐渐进入我国实业界和研究者的视野。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该《指引》的颁行,可以看成是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大规模本土化的开始。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要及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语言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2.企业风险管理在我国中央企业的初步实践。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资委根据《中a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系统规范,成为中央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指导文书。之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对《指引》的实际操作进行具体化。《指引》所称企业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体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描述,与《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体相同。它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企业内外部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规;四是通过企业制度安排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建立针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提出的4个目标。它将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区划为收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实施解决方案和监督改进等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中的企业风险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到切合实际的本土化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对《指引》的解读可知,与国资委以往出台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过去国资委颁行的大多数文件都是在对企业大量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而《指引》则正好相反,它来自于成熟的理论,而且主要是国外的成熟理论,先于国内企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央企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既有体制、历史传承、文化特色和企业员工队伍、管理当局的素质水平等,这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有不同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各自企业主要经营管理领域的不确定性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实践。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组织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都是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的,都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引,没有统一具体的模式。它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等等。可见,无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还是《指引》,都没有为中央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给出一个具体的、可以搬来即用的药方,所以,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具体化为每一个中央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当前我国中央企业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气氛和合格主体 一般讲,一个良好的适合于特定企业的erm氛围,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将企业的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有机联系;二是能够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股东价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并有强大的企业舆论支持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业各层面有统一的风险语言,和畅通的沟通管道。任何一个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由具体的企业成员最终实施的,没有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氛围,得不到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支持,再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指引》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概述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逐渐面对了越来越多的风险,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突显出来。本文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对风险管理的内涵及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风险 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外各种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风险管理的课程已经逐步在走进大学课堂。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始起步,企业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著开始面世,在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已开始应用风险分析的理论,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 风险管理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之正好符合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企业中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间断性的,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 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对相关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生产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企业各生产环节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充分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并对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对成功实现企业目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 (1) 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的可能性; (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 (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 (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四、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试论《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的石油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摘要:运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的理论,针对大港油田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发展之需要,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旨在以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为目标,为大港油田公司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并不断推进大港油田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erm;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石油企业 一、研究背景 2004年coso委员会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该框架不仅扩大了原coso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的范围,建立起一个对风险更加关注的、更强大的内控体系,而且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21世纪全球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着名企业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和穆迪已将erm列为其对企业评级的基本评价因素,各国的审计标准已将审计的根本任务从审计内部控制逐渐转移到审计风险管理的职能上来。最近的调查显示:80%西方投资者愿为有能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支付溢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寻找商业合作伙伴,以保障自身的品牌、时限、质量及可持续性。因此,无论从管理标准或企业评级的新导向,还是从来自于监管、投资者或客户的压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iia主席伍顿·安德森博士在2004年5月25日的上海报告中指出:在erm框架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已经有效融合。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1]通过协助风险估算程序,系统的识别风险事件,衡量和监控业绩,最终促成内部沟通和采取正确行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 二、构建基于erm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在大港油田公司构建依托erm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基础,为实现公司的价值增值目标,由具备复合型才能的职业人员所从事的重在监督和评价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一) erm框架下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分析 coso委员会在2004年9月《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简称erm框架,该框架包括八大要素: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下面紧密围绕erm框架八要素,对风险导向审计具体内容逐一进行简要阐述: 1.内部环境。内部审计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本地经营环境和全球经营环境),综合考虑内部环境可能的经营风险来源:不胜任的董事会、内部组织文化的功能缺失、与战略不相适应的风险偏好、高层管理人员知识、经验是否与战略主题目标和时代相和谐。 目标设定。战略及经营计划中隐含的整体组织风险为erm其他六个要素的运行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这些目标及风险偏好为erm提供了总体标准。内部审计人员要系统的将组织战略和商业模式与对其实现构成威胁的风险联系起来,评估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各个部门目标的合理性。 事件识别。内部审计人员通常会利用寿命周期分析法、swot法、ksf法、dccs法、盈亏临界点分析法、财务、会计、统计指标分析法等捕捉风险征兆。如我们很熟悉的swot分析就是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中有利与不利的方面放在同一个框架中进行分析,以综合评价企业从事某一种行业的可行性及风险。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考虑企业潜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审计重点关注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风险反应。管理层在评估相关风险后,按照风险管理优先顺序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风险预警机制,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评估和选择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定如何应对风险。内部审计应重点关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制定是否科学。解决方案一般可分为四类: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分担风险、接受风险。方案制定要充分考虑风险容量和风险承受度、成本和收益、方案的机遇等因素。 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为确保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评价控制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1)检查相关交易过程的控制措施。好的内部审计控制的设计必须保证每项交易都具有证明文件,保证拒绝非法的交易,保证所有合法的交易能够被正确处理。(2)总体控制与具体控制。总体控制的缺乏会使具体控制失效。设计具体控制时,必须同时考虑相关的风险、报告的风险和发生的频率。(3)多重控制。为防止一项控制措施不能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可能性,应设计多重控制。这里包括授权、职务分离、凭证、接触、实物清查等几个方面同时或交替的控制设计。(4)对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考虑。内部控制的设计应该遵从成本与效益原则,即将缺乏控制导致的损失与建立和实施控制的成本相比较,寻求内部控制的独立性、有效性的同时,力求简洁与低耗。 7.信息与沟通。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关注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目标意图能否自由、迅速、畅通的传递给下级,并且下级是否能充分理解上级的意思表达,并将意见充分反映到上级、管理层对员工意见的获取和采纳程度以及组织是否有多种沟通渠道等。 8.风险监控。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监控实际上就是判断高级管理层的erm业绩的优劣,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再次评估,在这里要引入iia的最新分析工具一分解(decomposition)。分解方法将经营计量系统记录的业绩与计划和预算中的预期业绩以及同一时期的竞争者进行比较,是监控风险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与预期值的差异可以按其原因或“起源”来解释,或者用之前的风险分析所指出的、环境或经营条件的变化超出了限度来加以解释。对原因进行相关、及时地计量和剖析便于管理层及时作出反应,又能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咨询方面的增值功能。 (二)erm框架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安排 1.重视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 010款关于制定审计计划中指出:首席执行官应该制定以风险为基础的计划,以确定内部审计活动的重点。企业风险导向审计计划是对内部审计师的一种指引,也是一种便于审计监督的内部约定,其中说明了将要采取的审计步骤,这些审计步骤旨在收集审计证据和帮助内部审计师对被检查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效率、经济性和有效性表达意见。其内容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审核以前的报告、审计方案、工作底稿及前任审计师提供的文档,列出任何要求采取纠正行动的公开项目。其作用在于获取背景资料及确定过去审核的结果,以更好地确定当前重大风险的审计范围。(2)实施初步调查,以确定被审核的活动的目标、实际或潜在风险,以及现存的控制系统。(3)审核被审计职能的政策和程序,以及它的经营管理手册、组织结构图、权力结构图、长短期目标。通过审核来确定可以衡量和评价风险的领域以及该职能是否按管理层的意图执行。(4)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针对被审计的业务活动,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5)准备被审计职能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6)审核管理层已建立的绩效标准,如果可能,把它和行业标准进行比较。(7)会晤客户,讨论审计范围和内部审计师试图达到的目标,避免有关审计目标和范围被误解。(8)编制完成审计业务所需耗费的详细预算,以保证审计过程的效率。(9)通过风险评估并排序,列出必须考虑的重大风险。(10)为每个可识别风险确定什么控制有效,检查现行的控制是否可以消除或充分地减少已识别的风险。确定重大问题和机会的实质,识别困难的主要方面,确定其原因和可能的补救方法。 2.以确认企业主要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实现为依据,实施审计测试与审计发现。审计测试意味着通过将选择的项目变成证据,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师应获得足够的证据,确认企业主要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测试中通过运用抽样、观察、提问、分析、证实、调查与评估等方法获取有关风险的审计证据,并且揭示出它们的内在品质或特征,目的是为内部审计师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基础。 1 2 3 下一页 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师要确定哪些情况需要采取纠正行动,那些与规范或可接受的标准之间的偏离被称为审计发现。它们可能是:应采取而未采取的行动、不适当的行为、令人不满意的系统及应考虑的风险暴露等。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审计发现通常包括特定要素:背景、标准、情况、原因、影响、结论和建议。包括这些因素的所有审计发现,都为采取纠正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同时它会想方设法证明确实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丰富审计结果内容并及时进行业务通报。审计结果应该包括审计发现结果、审计结论(意见)、审计建议和行动计划。审计发现结果是对事实(风险)的相关陈述,通过比较应该达到的目标与实际的做法,就可以得出审计发现结果和审计建议,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应该以标准、情况、原因、影响为依据,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审计发现结果和审计建议还可以包括审计客户的业绩、相关问题和未在其他地方反映的辅助信息。审计结果资料是内部审计报告的主要基础。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400款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及时通报业务结果,通报的内容包括业务标准、范围及业务结论、建议和行动计划。但内部审计师在审计通报和工作底稿中包括与违法违规行为和其他法律问题有关的审计结果,并就此发表意见时应非常谨慎,在处理这些事项时应与有关方面(法律顾问、稽核官员)建立紧密联系。 以所涉及的风险及实施纠正措施的困难程度和时间安排的重要性为依据,实施后续审计。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中,从审计计划到审计实施以及后续审计,自始至终都贯穿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以大港油田的实际业务为例,比如对一项销售收入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在收入发生之后审核其签订合同金额与客户付款金额是否相同、所付票据是否齐全,而且要在收入发生之前审查设计收款计划的制定依据是否真实可靠,收款计划是否可行,设计收费价格是否合理;再如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项目投资之前要对该项投资决策进行审计,包括审查该项目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信誉高低以及是否还存在更优的选择方案,在项目投资之后要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再如对石油开发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在工程项目立项阶段就对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设计概算、资金来源等进行审查,其次进行工程预算审计,以审核后的预算和工程合同为依据支付工程款,在项目施工时进行阶段性结算审计,主要对项目的设计变更、增减较大项目的预算审计以及对项目进度的审查,最后进行工程决算审计。 (三)erm框架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现途径 在erm框架下建立和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是对原有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而大港油田目前的内部审计现状与之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内部审计的转变和发展。 1.拓展集团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在保留内部审计原有监督、检查的基础职能的同时,应当赋予内部审计更多参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职能,拓展集团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体现内部审计“咨询顾问”、“业务伙伴”的角色,明确内部审计的管理体系,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风险无处不在,从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素质,需要造就一支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内部审计队伍。 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重视了解和测试,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加强审计风险分析,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同时以检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作为审计的切入点,通过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调查和对风险管理、业务审批、职能分离、项目管理等各项业务流程的审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测评,以揭露问题,堵塞漏洞,促进集团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防范风险。 实现审计手段信息化,提高审计工作水平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集中程度较高。在推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在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审计接口,镶嵌业务流程图,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估风险、实施审计时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线索。同时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构建完整的审计信息系统,推进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非现场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基于 企业风险管理 总体框架 的石油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 摘要:运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的理论,针对大港油田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发展之需要,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旨在以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为目标,为大港油田公司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并不断推进大港油田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erm;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石油企业 一、研究背景 2004年coso委员会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该框架不仅扩大了原coso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的范围,建立起一个对风险更加关注的、更强大的内控体系,而且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21世纪全球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著名企业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和穆迪已将erm列为其对企业评级的基本评价因素,各国的审计标准已将审计的根本任务从审计内部控制逐渐转移到审计风险管理的职能上来。最近的调查显示:80%西方投资者愿为有能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支付溢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寻找商业合作伙伴,以保障自身的品牌、时限、质量及可持续性。因此,无论从管理标准或企业评级的新导向,还是从来自于监管、投资者或客户的压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iia主席伍顿·安德森博士在2004年5月25日的上海报告中指出:在erm框架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已经有效融合。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1]通过协助风险估算程序,系统的识别风险事件,衡量和监控业绩,最终促成内部沟通和采取正确行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 二、构建基于erm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在大港油田公司构建依托erm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基础,为实现公司的价值增值目标,由具备复合型才能的职业人员所从事的重在监督和评价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一) erm框架下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分析 coso委员会在2004年9月《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简称erm框架,该框架包括八大要素: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下面紧密围绕erm框架八要素,对风险导向审计具体内容逐一进行简要阐述: 1.内部环境。内部审计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本地经营环境和全球经营环境),综合考虑内部环境可能的经营风险来源:不胜任的董事会、内部组织文化的功能缺失、与战略不相适应的风险偏好、高层管理人员知识、经验是否与战略主题目标和时代相和谐。 2.目标设定。战略及经营计划中隐含的整体组织风险为erm其他六个要素的运行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这些目标及风险偏好为erm提供了总体标准。内部审计人员要系统的将组织战略和商业模式与对其实现构成威胁的风险联系起来,评估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各个部门目标的合理性。 3.事件识别。内部审计人员通常会利用寿命周期分析法、swot法、ksf法、dccs法、盈亏临界点分析法、财务、会计、统计指标分析法等捕捉风险征兆。如我们很熟悉的swot分析就是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中有利与不利的方面放在同一个框架中进行分析,以综合评价企业从事某一种行业的可行性及风险。 4.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考虑企业潜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审计重点关注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5.风险反应。管理层在评估相关风险后,按照风险管理优先顺序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风险预警机制,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评估和选择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定如何应对风险。内部审计应重点关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制定是否科学。解决方案一般可分为四类: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分担风险、接受风险。方案制定要充分考虑风险容量和风险承受度、成本和收益、方案的机遇等因素。 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2]是指为确保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评价控制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1)检查相关交易过程的控制措施。好的内部审计控制的设计必须保证每项交易都具有证明文件,保证拒绝非法的交易,保证所有合法的交易能够被正确处理。(2)总体控制与具体控制。总体控制的缺乏会使具体控制失效。设计具体控制时,必须同时考虑相关的风险、报告的风险和发生的频率。(3)多重控制。为防止一项控制措施不能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可能性,应设计多重控制。这里包括授权、职务分离、凭证、接触、实物清查等几个方面同时或交替的控制设计。(4)对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考虑。内部控制的设计应该遵从成本与效益原则,即将缺乏控制导致的损失与建立和实施控制的成本相比较,寻求内部控制的独立性、有效性的同时,力求简洁与低耗。 7.信息与沟通。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关注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目标意图能否自由、迅速、畅通的传递给下级,并且下级是否能充分理解上级的意思表达,并将意见充分反映到上级、管理层对员工意见的获取和采纳程度以及组织是否有多种沟通渠道等。 8.风险监控。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监控实际上就是判断高级管理层的erm业绩的优劣,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再次评估,在这里要引入iia的最新分析工具一分解(decomposition)。分解方法将经营计量系统记录的业绩与计划和预算中的预期业绩以及同一时期的竞争者进行比较,是监控风险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与预期值的差异可以按其原因或“起源”来解释,或者用之前的风险分析所指出的、环境或经营条件的变化超出了限度来加以解释。对原因进行相关、及时地计量和剖析便于管理层及时作出反应,又能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咨询方面的增值功能。 (二)erm框架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安排 1.重视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计划[3]是指审计人员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 010款关于制定审计计划中指出:首席执行官应该制定以风险为基础的计划,以确定内部审计活动的重点。企业风险导向审计计划是对内部审计师的一种指引,也是一种便于审计监督的内部约定,其中说明了将要采取的审计步骤,这些审计步骤旨在收集审计证据和帮助内部审计师对被检查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效率、经济性和有效性表达意见。其内容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审核以前的报告、审计方案、工作底稿及前任审计师提供的文档,列出任何要求采取纠正行动的公开项目。其作用在于获取背景资料及确定过去审核的结果,以更好地确定当前重大风险的审计范围。(2)实施初步调查,以确定被审核的活动的目标、实际或潜在风险,以及现存的控制系统。(3)审核被审计职能的政策和程序,以及它的经营管理手册、组织结构图、权力结构图、长短期目标。通过审核来确定可以衡量和评价风险的领域以及该职能是否按管理层的意图执行。(4)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针对被审计的业务活动,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5)准备被审计职能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6)审核管理层已建立的绩效标准,如果可能,把它和行业标准进行比较。(7)会晤客户,讨论审计范围和内部审计师试图达到的目标,避免有关审计目标和范围被误解。(8)编制完成审计业务所需耗费的详细预算,以保证审计过程的效率。(9)通过风险评估并排序,列出必须考虑的重大风险。(10)为每个可识别风险确定什么控制有效,检查现行的控制是否可以消除或充分地减少已识别的风险。确定重大问题和机会的实质,识别困难的主要方面,确定其原因和可能的补救方法。 2.以确认企业主要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实现为依据,实施审计测试与审计发现。审计测试意味着通过将选择的项目变成证据,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师应获得足够的证据,确认企业主要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测试中通过运用抽样、观察、提问、分析、证实、调查与评估[4]等方法获取有关风险的审计证据,并且揭示出它们的内在品质或特征,目的是为内部审计师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基础。 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师要确定哪些情况需要采取纠正行动,那些与规范或可接受的标准之间的偏离被称为审计发现。它们可能是:应采取而未采取的行动、不适当的行为、令人不满意的系统及应考虑的风险暴露等。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审计发现通常包括特定要素:背景、标准、情况、原因、影响、结论和建议。包括这些因素的所有审计发现,都为采取纠正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同时它会想方设法证明确实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3.丰富审计结果内容并及时进行业务通报。审计结果应该包括审计发现结果、审计结论(意见)、审计建议和行动计划。审计发现结果是对事实(风险)的相关陈述,通过比较应该达到的目标与实际的做法,就可以得出审计发现结果和审计建议,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应该以标准、情况、原因、影响为依据,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审计发现结果和审计建议还可以包括审计客户的业绩、相关问题和未在其他地方反映的辅助信息。审计结果资料是内部审计报告的主要基础。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400款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及时通报业务结果,通报的内容包括业务标准、范围及业务结论、建议和行动计划。但内部审计师在审计通报和工作底稿中包括与违法违规行为和其他法律问题有关的审计结果,并就此发表意见时应非常谨慎,在处理这些事项时应与有关方面(法律顾问、稽核官员)建立紧密联系。 4.以所涉及的风险及实施纠正措施的困难程度和时间安排的重要性为依据,实施后续审计。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中,从审计计划到审计实施以及后续审计,自始至终都贯穿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以大港油田的实际业务为例,比如对一项销售收入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在收入发生之后审核其签订合同金额与客户付款金额是否相同、所付票据是否齐全,而且要在收入发生之前审查设计收款计划的制定依据是否真实可靠,收款计划是否可行,设计收费价格是否合理;再如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项目投资之前要对该项投资决策进行审计,包括审查该项目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信誉高低以及是否还存在更优的选择方案,在项目投资之后要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再如对石油开发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在工程项目立项阶段就对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设计概算、资金来源等进行审查,其次进行工程预算审计,以审核后的预算和工程合同为依据支付工程款,在项目施工时进行阶段性结算审计,主要对项目的设计变更、增减较大项目的预算审计以及对项目进度的审查,最后进行工程决算审计。 (三)erm框架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现途径 在erm框架下建立和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是对原有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而大港油田目前的内部审计现状与之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内部审计的转变和发展。 1.拓展集团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在保留内部审计原有监督、检查的基础职能的同时,应当赋予内部审计更多参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职能,拓展集团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体现内部审计“咨询顾问”、“业务伙伴”的角色,明确内部审计的管理体系,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风险无处不在,从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素质,需要造就一支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内部审计队伍。 2.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重视了解和测试,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加强审计风险分析,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同时以检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作为审计的切入点[5],通过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调查和对风险管理、业务审批、职能分离、项目管理等各项业务流程的审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测评,以揭露问题,堵塞漏洞,促进集团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防范风险。 3.实现审计手段信息化,提高审计工作水平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集中程度较高。在推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在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审计接口[6],镶嵌业务流程图,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估风险、实施审计时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线索。同时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构建完整的审计信息系统,推进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非现场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 当前很多大中型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而作为审计部门来讲,也应针对企业的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展开审计,由于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正在发展的一个审计模式,对其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这对审计机构和人员来说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挑战。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新经济带来的全球化、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虚拟化等特征,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实施新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一、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涵义及其特点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审计目标:确定企业战略目标,风险管理策略及相应的经营风险(固有风险)并评价企业是如何实施风险管理有效性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2.审计策略:①了解企业战略,经营及价值目标,以及经营行为。 识别实现该目标以及其经营行为的主要固有风险。②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及风险管理措施。③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并有效地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④关注风险管理缺口的有效性。 3.测试方法:实质性测试与符合性测试相结合,其运用取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4.管理建议:识别出每个风险关键点所存在的风险管理缺口。 风险管理审计吸收了其他审计模式的优点,同时又关注到企业的战略、绩效等整体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其不仅考虑到审计师可接受的剩余审计风险,更是从审计固有风险源头,即企业管理层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活动的角度识别并评价风险,从而才能更一步地从审计师及企业管理层双角度确保审计资源的分配及审计的有效性。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与其他审计模式的区别 根据原安达信公司专业人士paul sobel, 在其于2003年所著的《auditor’s risk manage-ment guide: integrating auditing and erm》一书中的概括, 现代审计模式在过去五十年中经历了四大阶段,其分别是:控制基础审计、流程基础审计(又称经营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又称风险导向审计)、风险管理基础审计, 又称风险管理审计。那么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和控制基础审计模式的不同在于: 1.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与控制基础审计的区别。 (1)出发点不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侧重审计风险管理政策与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的矛盾统一,控制基础审计侧重测试企业经营的横向、纵向的制约与协调。 (2)审核目标不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关注企业风险管理政策设计的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风险损失处理的合理性。控制基础审计的目标是关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健全性、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 (3)审计方法不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采用预警分析、专业判断、综合评价等方法。控制基础审计采用测试、分析、专业判断等方法。 2.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的区别。 (1)含义不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审计主体通过对组织风险识别、风险程度的评价等工作的审计,评价风险政策、措施的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的工作。风险基础审计体现着审计主体开展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控制审计等审计工作首先以测试组织的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为前提,根据对风险管理审计测试的结果,决定其他相应审计的范围、性质、程度和时间。 (2)侧重点不同。风险管理审计侧重对风险管理进行鉴证,而风险基础审计侧重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鉴证。 三、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经营必然要面对许许多多的风险,这些风险有的相互叠加放大,有的相互抵销减少。因此,企业考虑风险时,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观点,从贯穿整个企业的角度看风险。要实行全面风险管理。这对于对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的风险管理审计来说是一种挑战。? 1.风险管理审计要与企业的各级风险管理组织相配合。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超越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间隔,实现全体的综合的和全员层次的行动进行综合的风险管理。在现代企业的风险控制方面,不少大中型企业一般建立三级的风险管理组织,即由企业高级管理层组成的风险控制委员会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及专职风险监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常规审计及专项审计评估公司风险,对公司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设计以及对各业务部门执行风险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定期的检查,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及改进工作的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总裁负责。各业务部门、业务支持部门和管理部门承担一线的风险控制职能,各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风险监控,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其监控情况组织、指导、监管和控制质量进行评估。 2.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整合。风险管理是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交汇的核心。公司治理的核心职责就是要有确保公司应对风险的战略和措施,在公司治理中包含一些战略性的风险管理因素。公司治理的实施需要内部控制,为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提供保障。同样,风险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内部控制,采用各种内部控制的方式与方法,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着相同的目标: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进行整合中,以内部控制为手段,对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进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公司治理为内容,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容是公司治理的内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以风险管理为目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也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3.创新风险管理审计中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内部审计在风险分析、风险量化和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与世界各国存在较大差距,审计效率成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挚肘。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开发兼容性强和功能完善的通用审计软件,从而实现审计效果与效率的统一,全面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4.风险管理审计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信息技术等。其次,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要加强审计队伍的理论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如采取学历考试、职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测评、外出培训及建立人员流动站等方式。然后,还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廉洁勤政的观念,将审计部门;建成讲正气、讲学习的法治机构,这是保持审计人员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基石。最后,按照国际标准,培养某一领域的专家,改变当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水平不高的现象。 5.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与完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抽样风险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在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不够理想,还有待提高,而且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相应的技术准备,在现阶段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能是一种愿望。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风险管理 【摘 要】本文就内部审计为何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参与原因;运作过程 内部审计准则第16号具体准则——风险管理审计,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要对组织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查与评价,表明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方向。该项具体准则明确: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 一、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因 (一)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内部审计必须对企业经营资源运动的合标性进行全程跟踪审计,把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作为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内部审计目前已由外在介入型逐步发展为内在融入型,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它已成为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风险前瞻的岸望者、价值增值的倡导者。因此,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成为企业发展必然的内在需求。 (二)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要求参与企业风险管理 1.内部审计的定义包含了风险管理内容 内部审计是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控制和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从中不难看出,内部审计的范围已延伸到风险管理,认为只有在风险管理框架中实施的内部审计才能称之为风险管理审计,“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成为了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领域,它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是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 2.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内部审计定位和角色的不断改变,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的诊断师,由于在经营中风险的必然存在性,使得任何企业都必须面对风险,并利用一切手段去避免、降低它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能够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经营的方向,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 3.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从风险管理的定义看,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估测、评价,准确把握各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方法,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它的目标是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标的。 从内部审计的定义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内部审计部门经过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之后,能够对企业的运营提出富有价值的见解,从而被企业管理者采纳,因此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还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达到企业增值的目的。由此可见,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在其目标上是相一致的。 (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优势 1.独立性优势 内部审计不参与企业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因此不对各项业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承担直接责任,其相对超脱的地位是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内在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实施审计检查程序发表的审计意见可以直达企业的管理高层,具有相对客观的基础。 2.综合性优势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综合性部门,其审计范围覆盖着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掌握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企业的风险潜藏在各个方面,风险管理需要从全局角度对风险的影响大小、轻重缓急进行综合评估,协调各方面风险管理的行动。内部审计具有从全局考虑分析判断风险的综合性优势,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的系统性、专业性监督检查和评价,权衡企业实施风险防范和效益成本的利弊,在风险与收益比较中研究风险管理的定位。 3.连续性优势 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由于长期在企业内部工作,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更为了解,对风险的各种影响因素更便于做深入的调查,对企业风险的转化影响、风险管理措施效果等更便于进行连续的跟踪,对风险管理进行循环的连续性监控,而且内部审计长期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所掌握的风险管理信息和经验,会对不断深化企业风险管理和节约管理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员工,是最终利益的相关者,他们会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和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更具有责任感。 二、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运作过程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定位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紧密关系。企业在制订风险管理方案时,应将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由内部审计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监控,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的建立与防范中,主要责任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认定,并评价其充分性与有效性,向管理层报告并提出管理建议,以此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首要角色是监督者;其次才是咨询服务者,它承担了咨询者、协调者、建议者的角色。 当然,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在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程序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可以向管理层提出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即建议者;在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初期,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很大的协调作用,此即协调者;而当企业风险管理逐步成熟、运作稳定以后,内部审计就转化为监督者和咨询者。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能够客观地对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进行检查与评价 从风险的形成与影响后果等特性,不难看出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如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者疏于风险管理,可能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要由整个企业承担。因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缺失道德风险,而这种风险不是由它们来承担行为责任。又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者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等需要从全局考虑。 内部审计由于不参与企业经营的具体业务活动,它是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的,因而它可以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将风险评估的意见直接报告给董事会或经营管理层,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意见的重视程度,保证其他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从而达到企业的高效运营。 2.能够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管理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在企业尚未建立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如果企业尚未建立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提请管理层注意这种情况,并同时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意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开发适合企业特点的自我评估工具,以提醒管理层注意到目标、风险、控制的关系,帮助管理层将生产经营与风险管理更好地结合;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协助企业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3.能够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防止控制过度或不足的缺陷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企业根据目标和所能承受的风险,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对现代内部控制的评估焦点在于强调风险并评估具体的风险管理活动。控制过度容易导致效率不高,控制不足容易导致舞弊行为的产生。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并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实现的调节,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4.能够发挥反馈作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产生预警作用 由于风险是面向未来的,是直接与企业的战略及经营目标相关联的,因此以风险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内部审计,能够以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从而达到更高效率的控制。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的能动性及增值目标,并且将事后的反馈扩展到内部控制建立前以及实施时的协助与促进,帮助管理层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改进与完善,产生预警功能,从而达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反馈作用。 (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 1.转变观念,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 内部审计应由过去的控制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渡,由被动地承受审计风险,到主动地控制审计风险,将工作程序转向“确定目标、评估风险、管理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要把参与风险管理写入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心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估,使审计报告将目前的控制与策略计划和风险评估连接进来,有效地管理企业风险。 2.要把企业风险管理融入日常审计项目中 企业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一次审计中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是不可能的,因此内部审计须在每一次的日常审计项目中,增强风险意识,引入风险审计的观念和方法,充分揭示和评价企业特定审计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使企业管理者对此风险给予重视并采取措施化解和控制。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企业经营负责人在任期内发生的重大投资、债务重组、重点工程建设等活动会对今后产生重大影响,任期内发生的经济纠纷或重要的管理缺陷也不一定会在其任期内体现,对此,内部审计就应作出必要的风险评价,一方面划清前后任的经济责任,一方面帮助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3.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监督检查 当一个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其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需要进行监督检查的。内部审计就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监督或再管理,是其参与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内部审计可以实施各种专项检查,监督检查企业相关风险管理的各个风险控制点,评价预防风险的各项工作是否到位、评价降低风险的有关措施是否有效、评价风险的变化程度等等,从而对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提出意见。内部审计还可以对已经显现甚至出现损失的风险进行检查分析,发现和反映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缺陷,如风险管理责任不清、部门间协调不足、风险防范资源不足等。 4.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督导 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需根据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内部审计督导制度,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同时必须强调督导是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的,它包括对审计方案的制订及修订、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报告的撰写等。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观判断行为,在督导工作中要遵循重要性、谨慎性和客观性原则。 5.要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风险防范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建立一支与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具有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审计队伍,才能起到有效防范风险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不仅是一名合格的审计监督管理者,也应是一名合格的风险管理者,既要掌握和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运作状况,又要关心企业外部环境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趋势、行业的特点和技术的发展等。因此,一方面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组合,不能局限于财会专业,要吸收外部专家、管理顾问、舞弊检查专家等多种专业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另一方面应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为开展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综上可知,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必要的一门管理课程,风险的存在对企业既是一种存在危险的可能性,但也会是一种带来收益的机遇。每一个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面对现实,重视风险,把风险管理视为日常经营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把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行为融入到日常审计工作中,使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能够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初探 摘 要: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目标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监控、检查、评估、报告管理层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每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管理层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来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监控、检查、评估、报告管理层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1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简介 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写为erm)的实质是企业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战略的方式管理风险,使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下以稳健的方式运作,从而获得增加价值的机会。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任何企业都处于动荡多变的环境之中。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风险引发的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企业对风险管理给予高度的关注。要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首先要对风险管理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相互关联的八个风险管理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保证。 (1)内控环境。主要是在企业中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营造一种风险管理文化,包括建立企业的风险文化,制定明晰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的风险责任人和利益相关者,使用统一的风险语言,为其他风险管理要素打下基础。 (2)目标制定。管理者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才能够确定对目标的实现有潜在影响的事项。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管理者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确定其他与之相关的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 (3)事项识别。下列事情可能给组织带来风险:因使用不正确、不及时、不完整、不可靠的资料而导致决策错误;记录有错误、会计核算资料不真实、不完整;资产保护不当;顾客不满意,组织信誉受损;执行组织决策、计划、程序不力,或有违法违规行为;不经济地获取或无效地利用资源;没有完成组织的任务和目标。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和反应。 (4)风险评估。评估风险是erm执行中关键的步骤之一。在评估风险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评估技术,评估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繁度,风险事件的潜在影响及其成本的高低,最后绘制一张风险地图。评估风险事件的方法有很多,如定量方法、定性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自己的评估方法。 (5)风险反应。风险反应可以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类。对于每一个重要的风险,企 业都应考虑所有的风险反应方案。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选择可以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的风险反应方案。 (6)控制活动。控制措施就是在接受风险的情况下,评估因接受风险所带来的额外费用和保险费用,评估因控制带来的管理成本和回报。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明确所需的控制活动,评估这些控制活动所带来的成本费用。控制活动还包括评估目前组织、程序、系统和反馈系统管理风险的能力。最后通过控制行为,调整风险地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率是很难改变的,最有效的就是通过对风险管理成本的控制,将风险尽量降低到企业可承受范围以内。 (7)信息和沟通。信息系统应当有效地追踪企业当前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及已经避免的事件。同时企业还要保证有及时的关于企业各个层面的erm报告。在风险活动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和控制活动。其次要沟通erm的有效性和成本费用。保证在企业中有定期的erm报告,尤其是包括员工的责任义务完成状况以及对erm的检查情况,cro和其他重要的执行官要对erm的有效性和成本加以测量和存档,同时明确向董事会和执行官报告的责任和途径。 (8)监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执行质量的一个过程。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两种方式,来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企业内务管理层面和各部门持续得到执行。风险不是静态的,风险的数量和可能性会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持续的监控对有效地管理风险是最基本的。通过持续的监控可以使企业明确在下一步的风险管理中应当改进的问题。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明确erm可以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与价值,了解风险评估的正确性,为下一次的评估提供经验教训,明确风险回应决策的有效性,同时还有助于控制成本费用。 从以上八个风险管理要素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2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所以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公司业务并能够随时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去了解掌握具体情况,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存在风险的隐患问题,进行风险分析,提请管理层注意风险管理和控制等的相关建议。 (2)内部审计通过咨询服务方式积极协助公司进行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个组织内部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董事会负责制定战略目标,高层领导各负责一个方面的风险管理责任,其他管理人员由管理层分配一部分工作,操作人员负责日常监控,而内部审计人员则负责定期评价和保证工作。内部审计师可以促进、协助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 (3)内部审计通过将风险管理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以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①评价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表现在评价公司以及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确定是否可能存在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检查公司的经营战略,了解公司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层采取的降低风险和加强控制的活动,并评价其有效性;评价风险监控报告制度是否恰当;评价风险管理结果报告的充分性和及时性;评价管理层对风险的分析是否全面,为防止风险而采取的措施是否完善,建议是否有效;对管理层的自我评估进行实地观察、直接测试,检查自我评估所依据的信息是否准确,以及其他审计技术;评估与风险管理有关的管理薄弱环节,并与管理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讨论。如果他们接受的风险水平与公司风险管理战略不一致,应进行报告。 ②评价管理层选择的风险管理方式的适当性。由于各个公司的文化氛围、管理理念和工作目标不同,风险管理的实施也有很大差别。每个公司应根据自身活动来设计风险管理过程。一般说来,规模大的、在市场筹资的公司必须用正式的定量风险管理方法;规模小的、业务不太复杂的,则可以设置非正式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评价活动。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是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方式与公司活动的性质是否适当。 (4)内部审计应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全面建立了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因此能够担负起风险管理的职能。首先,内部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做出相关评价。其次,内部审计可以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极细微的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内部审计人员更多的是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并防范风险。再次,内部审计在部门风险管理中还起着协调作用。不仅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管理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可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3 将企业风险管理融入内部审计程序 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机构的风险管理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使这两项工作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 (1)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该在对可能影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 (2)确定审计范围时,要考虑并反映整个公司的战略性计划目标,并每年对审计范围进行一次评估,以反映机构的最新战略和方针。 (3)编制审计方案时,通过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审计业务工作重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在更新审计范围与计划的内容时,要反映管理层的方针、目标、工作重心出现的变化。在选择检测、证实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时,应该能够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与发生的可能性。 (4)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 (5)追踪审计时,将风险确定为决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风险越大,追踪审计的范围就越广。追踪审计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最严重的潜在的问题上,通过持续追踪,确保对于重大的审计发现,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发挥起应有的作用,使得企业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将到最低水平,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以实现长足的发展。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浅谈内部审计在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结合内部财务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风险分析,制定审计计划与公司高层的风险战略连在一起,并确保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将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中。 关键词:内部审计 施工企业 风险管理 应用 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结合内部财务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风险分析,制定审计计划与公司高层的风险战略连在一起,并确保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将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中。即:在继续做好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和内控制度执行审计的基础上,更要参与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发现、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尤其是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为代表的现代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关心风险,并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2.1 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 施工企业点多、线长、面广、分散的施工特点决定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始终存在。因此、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是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首要特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再是采用通过检查历史数据和内控制度执行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了解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竞争优势、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将评价结果和改善意见直接报告给最高管理者,以有力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2.2 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由实施阶段向计划阶段转移 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人员非常重视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关注的核心是内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在现代审计模式下,以风险为核心的审计理念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计划阶段,关注的核心是从内部控制转向风险,衡量企业面临的风险,是未雨绸缪而不是雪中送炭,审计工作的重心由实施阶段前移到计划阶段。 2.3 内部审计关口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转移 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着眼于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即在企业经营行为发生之后就其结果进行审计,实行事后审计。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核心,风险是面向未来的,直接和目标及战略相关联,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克服了制度导向内部审计的缺陷,能够为企业高级管理者预测未来提供更多信息。 3 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3.1 盲目签约,缺乏风险评估及保护措施 由于建筑行业市场环境欠规范,行业政策缺失等因素,施工企业长期处于恶势竞争状态,有的企业把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作为弥补产值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的主要手段。这种盲目签约的行为给企业带来三大风险:一是形成纠纷,损失难免;二是产值利润率低下,企业长期处于低层次经营;三是由于没有积累,致使企业大而不强。 3.2 对合同履行重视不够,导致拖欠工程款风险 个别施工企业对合同的履行不够重视。施工方由于种种原因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履行合同,导致合同履行的责任不清,在工程竣工结算时,甲方拒绝向施工方提供有关资料,致使无法形成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拖延对工程的验收和决算。工程没有决算,就无法确定甲方欠款确切的数额,作为施工方就无法行使权利,最后不得不以延长付款期限或少收工程款为代价,换取对方对工程款的决算。有的甚至形成坏账,给企业带来损失。 3.3 垫资合同,导致融资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常面临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局面。为了弥补固定成本支出承接垫资工程,企业必须融资。对于大中型施工企业来讲,资金融通主要反映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外是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对内是企业内部之间的借款。向金融机构大额借款,一旦资金周转不过来将面临巨大压力,很可能导致续贷或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对企业借款给其他企业的将面临不能如期收回的融资风险。 3.4 低价中标,导致成本风险 低价中标是指中标价格低于实际成本的不可控成本风险。由于建设质量的要求和建设单位的规定,企业为了能够以相对低的报价中标,往往在投标书中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在预算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投标价格;二是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率;三是降低计划利润;四是降低材料的单价;五是虽未降低材料的单价、但承包工程合同中又将材料单价包死等。标书中减少的临时工程数量或降低的临时工程单价,在实际施工时根本无法减少或降低,从而使投标书中的临时工程价值远远低于实际造价。正式工程的间接费率降低后,为维持企业运转而发生的企业管理费,特别是职工保险等固定费用并不因投标降低费率而减少,从而造成项目的间接费超支。计划利润降低,使项目部赖以实现的一点盈利彻底消失。 3.5 不按要求实施分包或分包商选择不当,导致分包风险 一是未经业主同意擅自分包,造成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损失,二是选择分包不当,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或发生经济损失,三是分包拖欠民工工资和材料款引起诉讼,总承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施工企业风险的发生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企业外部影响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主观因素、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可归结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差,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战略决策不科学等。企业能够真正积极有效防范和控制的风险正是主要由这两类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而传统审计模式已不能真正防范企业面临的这些风险。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有效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深入调查、分析和判断风险程度,采取各种措施,防范、控制、化解和回避由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提高经营的有效性。 4 现代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对策 4.1 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合理的风险审计计划。完善的风险审计计划包括: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项目审计实施方案三个层次。年度审计计划应与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和风险战略相结合,采用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制度基础和帐项基础审计为辅的审计原则安排全年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是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在对年度主要风险进行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关键风险点,列出具体项目作为项目审计;审计实施方案应分年度审计实施方案和项目审计实施方案,年度审计实施方案是年度计划实施的具体时间和步骤,应具有一定灵活性,以满足随时可能出现的战略需求;项目审计实施方案是指导现场审计达到审计目标的具体行动措施,包括从头至尾的审计步骤和风险评估的方法。 4.2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年度计划、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对企业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列出主要风险因素,一是采用分析性复核方式,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多样化分析;二是注重风险分析的结构化,从企业内部、外部环境考虑多方面的风险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风险评估;三是与被审计部门的管理人员一起,对本部门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四是对管理者采取的化解和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得出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和主观态度。通过以上方式评估后,用固有风险减去控制能力得出其残存风险值。内部审计人员依据残存风险值大小依次排列,首先审计高风险的内容。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涉及金额。用该公式将企业的主要风险逐项进行分析,造成损失金额最大的风险点,应优先列入审计日程。 总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它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与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利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加强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自身的优势促使其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使企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本文从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出发,对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监督;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在国家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其机构和业务日益繁杂,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是企业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层也迫切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协助其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活动的附加值。 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含义 (1)内部审计的含义。内部审计是指由本部门和本单位内部专职的审计机构或人员所实施的审计。这种专职的审计机构或人员,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直接接受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依法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的目的是纠错防弊,促使企业改善其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风险管理的含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从整体企业的宏观角度来辨识及分析风险的过程。其方法不只是将企业所有风险整合,而是将企业面临的所有不确定性转化为可通过策略及运作优势达到营运目标的一种方法。coso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和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 2 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督与控制的关键环节,可以协助公司辨别及评估重大风险的披露,对改善风险管理及控制制度做出重要贡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规划审计工作时,应评估各种管理活动的相对风险,并将风险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对风险较大的项目优先考虑开展相关审计工作。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效果和效率方面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并提出审计建议,帮助企业识别、评价风险及实施风险管理方法。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需要从整体出发。而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正确地识别和评估风险,并及时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应对风险。 (3)风险管理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有效的工具。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的职责所在。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层应当确保企业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流程,并且在经营过程中正常运转。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制定正式的行为规范,经常检查公司风险管理流程是否健全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工具,很多企业和部门已将其应用于机构的持续性、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舞弊等各项风险管理中。 3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确认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在企业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审查与评价,确定企业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风险归类的正确性以及分析方法的适当性。内部审计可以采用多种风险分析方法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分析,判断企业管理层是否对主要风险均已识别和分析,并充分考虑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为进行风险评价奠定基础。 (2)确定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在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企业要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分析风险产生的重要性及可能性。内部审计应首先对风险性质及程度的衡量与界定进行评价,这关系到进行风险处理的依据是否可靠。其次,应对管理层的风险评估过程的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为各级管理层提供专业审计意见。 (3)评估风险对策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对策活动中发挥的作用,直接反映在审计成果中,是审计价值的重要体现。企业根据对风险的评估和判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进行风险处理,以降低和抑制风险损失,获取风险收益。在风险对策活动中,内部审计应分析风险回报的合理性、评价风险措施的有效性。 (4)评价风险监控的合理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执行质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计首先应当从评价企业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审查企业经营活动中重要环节相关控制制度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识别并防范风险。其次,应当密切关注可能引致风险的重要事项,了解企业的风险偏好,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存在的风险,并评价管理层采取的风险监控活动的有效性。再次,应当以企业总体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从全局角度识别并评价风险,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企业管理层履行其职责,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结束语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是环境因素和内部审计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有利于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强化内部审计职能,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实现管理最优、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并开创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自身的优势促使其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使企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本文从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出发,对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监督;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在国家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其机构和业务日益繁杂,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是企业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层也迫切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协助其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活动的附加值。 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含义 (1)内部审计的含义。内部审计是指由本部门和本单位内部专职的审计机构或人员所实施的审计。这种专职的审计机构或人员,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直接接受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依法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防弊,促使企业改善其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风险管理的含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从整体企业的宏观角度来辨识及分析风险的过程。其方法不只是将企业所有风险整合,而是将企业面临的所有不确定性转化为可通过策略及运作优势达到营运目标的一种方法。coso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和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 2 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督与控制的关键环节,可以协助公司辨别及评估重大风险的披露,对改善风险管理及控制制度做出重要贡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规划审计工作时,应评估各种管理活动的相对风险,并将风险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对风险较大的项目优先考虑开展相关审计工作。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效果和效率方面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并提出审计建议,帮助企业识别、评价风险及实施风险管理方法。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需要从整体出发。而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正确地识别和评估风险,并及时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应对风险。 (3)风险管理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有效的工具。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的职责所在。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层应当确保企业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流程,并且在经营过程中正常运转。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制定正式的行为规范,经常检查公司风险管理流程是否健全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工具,很多企业和部门已将其应用于机构的持续性、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舞弊等各项风险管理中。 3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确认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在企业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审查与评价,确定企业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风险归类的正确性以及分析方法的适当性。内部审计可以采用多种风险分析方法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分析,判断企业管理层是否对主要风险均已识别和分析,并充分考虑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为进行风险评价奠定基础。 (2)确定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在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企业要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分析风险产生的重要性及可能性。内部审计应首先对风险性质及程度的衡量与界定进行评价,这关系到进行风险处理的依据是否可靠。其次,应对管理层的风险评估过程的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为各级管理层提供专业审计意见。 1 2 3 下一页 (3)评估风险对策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对策活动中发挥的作用,直接反映在审计成果中,是审计价值的重要体现。企业根据对风险的评估和判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进行风险处理,以降低和抑制风险损失,获取风险收益。在风险对策活动中,内部审计应分析风险回报的合理性、评价风险措施的有效性。 (4)评价风险监控的合理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执行质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计首先应当从评价企业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审查企业经营活动中重要环节相关控制制度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识别并防范风险。其次,应当密切关注可能引致风险的重要事项,了解企业的风险偏好,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存在的风险,并评价管理层采取的风险监控活动的有效性。再次,应当以企业总体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从全局角度识别并评价风险,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企业管理层履行其职责,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结束语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是环境因素和内部审计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有利于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强化内部审计职能,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实现管理最优、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并开创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面结合 【摘要】 在理论界、监管层和实务界,企业风险管理已引起越来越高程度的重视。文章从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全面结合出发,设计了包含企业风险管理运行系统和保障系统在内的企业风险管理基础审计模式。在该模式中,内部审计能够实现对企业风险管理运行过程的持续跟踪,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内部审计;企业风险管理(erm);保证;咨询 自美国 coso 委员会于2004 年4月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以下简称erm框架)后,理论界对erm的研究风起云涌,监管机构对于erm的规范不断推出,实务界对erm的尝试不断增多,如北美、欧洲有11%的组织拥有了完全实施的erm,90%的组织正在建立或者想建立erm (james roth,2006);《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截至2004年底有近40%实施了erm,30%部分实施了erm;我国2006年针对部分先进企业和erm探索者的一项调查显示,7.89%的企业建立并实施了erm,15.79%的企业已经建立但是尚未运作,71%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但流程缺乏相互约束,5.26%的企业没有建立(王雅婷,2008)。可见,erm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促使企业尽快建立erm,保证企业顺利实施和完善已经建立的erm,成为当务之急。 erm的精髓之一在于全员参与,如何清晰地界定各参与方的职责决定着erm的实施成效。内部审计作为组织治理结构四大支柱之一,在erm建立和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意见书中将内部审计在erm中能够开展的活动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核心性保证活动,包括:就风险管理过程提供保证;就风险被准确评估提供保证;评价风险管理过程;评价关键风险的报告;审阅关键风险的管理。第二类是合理性咨询活动,包括:促进风险识别与评价;指导管理层作出风险反应;协调风险管理相关活动;加强风险报告;保持和开发erm框架;促进erm的建立;经董事会批准制定erm战略。第三类是不适当的活动,包括:设立风险偏好;对风险管理过程施加影响;提供管理层风险保证;对风险反应作出决策;以管理层立场做出风险反应;对风险管理承担责任(russell a.jackson,2005)。 上述分类对于指导内部审计合理定位、提供适当形式的服务、保持独立性具有一定的意义,却无助于指导内部审计实现与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机结合,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与erm脱节,或者重视erm单一环节而忽视整体。为此,应设计一种能够将内部审计与erm实现对接的方式,使内部审计能够在erm循环中实现跟踪式全程审计,实现内部审计对于erm的全程监督,为持续审计奠定基础,该种模式称为“erm基础审计”。 erm基础审计模式以coso委员会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设计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八要素为基础,考虑内部审计在erm中能够开展的活动,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erm基础审计模式(george matyjewicz等,2004)。 图示外围各项要素中,以建立和沟通组织目标为起点,依次经历决定组织的风险偏好、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框架、识别阻碍目标实现的风险或事件、评价风险发生的影响和可能性、选择和实施适当的风险反应、实施控制和其他反应活动、进行风险信息一致性沟通、监督和调整风险管理过程和结果八个环节,形成了erm的一个运行系统。在此基础上,由管理层提供对erm过程的首要保证,进而由内部审计实施对erm的独立客观保证和咨询,最终各方履行对董事会服务的职责,董事会对erm承担最终责任,形成了erm的一个保障系统。该模式将erm与内部审计融合在一个完整的循环中,两者实现了无缝对接;明确了内部审计和管理层在erm中的职责地位;同时,也便于内部审计通过深入各个业务环节开展对erm的全程审计。 1.建立和沟通目标。ceo负责制订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地域分布中的各业务单位、分部和子公司管理层负责制订各自的子目标,子目标必须与组织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并与组织文化、价值观、使命和愿景相协调,在整个组织员工中得到全面的沟通、清晰的解释和正确的理解。内部审计应为下列各个方面提供保证:审查组织目标得到有效建立(如检查目标建立依赖的信息、采用的程序、参与者的素质等);审查子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审查目标在组织员工中得到全面的沟通和一致的理解。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访谈关键人员、获取和审阅相关资料、向不同层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实施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来开展审计工作,其中问卷设计应该提供可以由回答者进行评论的空间,以便于收集员工对目标理解情况的软性信息。 2.确定风险偏好。组织的风险偏好决定了组织能够承受的风险水平。风险偏好与目标设定有着直接的关系,体现在组织交易形式审批、资本预算限制、职责权限划分、购买事项确定等各项活动中。确定风险偏好是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内部审计不能设定组织风险偏好或容忍度,但可以就风险偏好和容忍度水平的确定、量化、沟通,在政策、程序和实务中的有效实施情况提供保证。 3.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在不同组织之间甚至在同一个组织不同部门之间,由于文化氛围、管理理念、工作目标、组织规模、业务复杂性以及与业务目标和风险容忍度相关的固有风险水平不同,erm框架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别。例如,信息技术部门因为其工作的性质需要有完整的风险识别、评价框架,而人力资源部门可能仅需要一个明确的政策和程序性审阅。从事常规交易的部门一般具有相对成熟的erm框架,该框架中有明确界定的风险指示,与日常的业务运行过程相结合;而战略管理部门却不具有这样正式的框架,需要进一步加以开发。某些组织拥有了较成熟的erm框架,而其他一些组织却仅处于erm的计划阶段、萌芽阶段甚至无知阶段。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和管理erm框架。审计人员不能参与设计erm框架,但是需要依赖他们的判断,结合组织的实际对erm框架的适当性做出结论,发现框架结构和功能中的缺陷。具体的审查内容包括:审查erm框架的组成要素;审查在组织政策、治理框架、实务操作中所体现出来的风险观点和价值;审查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南的实用性、灵活性和自我引导性;审查员工对风险管理含义的理解和对风险管理技术的掌握情况;审查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支持、对公司文化的培育情况;审查风险管理实务按框架期望持续运行情况;审查框架动态调整、监督和自我评价管理情况。 4.识别风险。识别风险是对组织正在和将要面临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即确定组织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风险识别是管理层的职责。内部审计在风险识别中的主要工作包括:审查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即与组织整体目标和战略相关的、涉及组织整体和分部层次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是否存在未被识别的风险,并提醒管理层注意;审查风险识别的一致性,风险定义、分类是否在组织中得到统一的运用。对于发现的风险识别不完全、不一致、忽视风险等情况,内部审计应采用特殊审计程序并加以报告。 5.评估风险。评估风险是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估计风险影响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排队,进而实施不同关注。实施风险评估是管理层的责任。内部审计应就风险是否被准确评估提供保证。具体可以采取两种方式:(1)对管理层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再检验,即掌握风险评价的系统方法,对风险成因、影响后果、发生频率等作出综合分析,根据“风险值=风险概率×风险影响”的计算结果,对风险级次进行排序,对不恰当的风险评估予以更正;(2)对管理层的风险评估能力进行审查,如审查管理层的风格(激进与稳健的管理者对于相同风险的赋值往往存在较大差别)、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对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对成本效益的考量、对相关部门或人员意见考虑的幅度,等等。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论企业风险管理要素审计 论文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案例研究 论文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回顾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国内部分学者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以coso2004年9月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理论基础,以中国某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内部审计方法和程序对某集团风险管理八要素进行审计分析和评价,对风险管理理论如何在集团企业实践运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驾护航。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如同人的成长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一样,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上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遇到不同的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环境变得瞬息万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样就迫使企业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对付各种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有许多失败的企业,他们的失败各有其因,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不重视风险管理,对风险的控制力非常弱。本文研究的问题是面对永远在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企业如何运用内部审计的理论、方法、程序分析自身风险管理现状,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对动态变化的风险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目标,使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发展。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至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机构、团体、研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派别。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来源于美国coso委员会2004年9月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4年1月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 一、公司简介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包括冷鲜肉、冷冻肉、以及以猪肉为主的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集团总部设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拥有多处冷鲜肉、冷冻肉生产基地及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基地。集团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系列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优质产品。基于肉制品业务的经验,集团于1997年开展冷鲜肉和冷冻肉业务。2002、2003年,冷鲜肉、冷冻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列中国大陆第二名、第三名。低温肉制品,自2002年至2004年,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大型零售商销售首位。 二、公司风险管理要素审计评价程序及结论 尽管某集团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但其实质还是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其并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人员、系统,公司风险管理处于“凭感觉进行风险管理”的阶段,只是由管理层根据调查分析、经验总结,识别、列出公司面临的四大类十三种主要风险,并制定了一些防范措施。公司审计部作为监督检查部门,每年至少两次从集团层面对风险管理进行整体评价,并在每季度对分、子公司执行例行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风险管理状况。以下试从集团公司层面,以《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框架)中所列八要素为线索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分析、设计审计评价程序、提出审计评价结论。 (一)内部环境 1.理论描述。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基调,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约束和结构。 2.审计评价程序。 (1)设计风险相关文化调查表对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进行调查; (2)审查公司经营决策、管理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是否反映了公司的风险管理理念、诚信和道德价值观。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的风险管理理念属于风险偏好型,提倡抓住机会,大胆开拓。但对风险管理理念没有一个书面的说明性的陈述,这些理念存在于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头脑中,通过收购决策、政策、行为准则、各种规章制度反映出来并加以强化。 (二)目标设定 1.理论描述。设定战略层次的目标,为经营、报告和合规目标奠定了基础。每一个主体都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一系列风险,确定目标是有效的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 2.审计评价程序。 (1)获取管理层对目标的书面陈述; (2)通过访谈、询问,获取公司员工对公司目标的知晓、理解程度的信息; (3)通过查阅管理层的述职报告,获取目标实现进展情况的信息。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目标没有明确的书面陈述,公司员工对公司的目标知之甚少,经审计调查总结,目标如下: 战略目标:创中国第一肉食品品牌; 经营目标:顾客满意最大化,品牌价值最大化; 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真实、完整,符合《上市规则》要求; 合规目标:遵循国家、行业、企业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事项识别 1.理论描述。管理当局识别将会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如果存在的话,并确定它们是否代表机会,或者是否会对主体成功地实施战略和实现目标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它要求管理当局予以评估和应对。 2.审计评价程序。 (1)查阅行业有关资料,询问、访谈高层、中层、一般职工,审查风险识别是否充分、全面; (2)审查风险识别过程资料,判断是否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定期进行修正。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根据调查分析、经验总结,识别、列出公司面临的四大类(行业风险,业务风险,财务风险,合规风险)十三种主要风险: (1)爆发动物疫情; (2)突然而来的业务干扰; (3)消费者口味及喜好的变化; (4)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导致对人身的伤害; (5)原材料价格波动; (6)产品未能迎合市场需求; (7)主要管理层的流失; (8)其他实体误用、盗用本公司商号(商标); (9)资金安全管理; (10)资产安全管理; (11)会计系统故障; (12)违反《上市规则》; (13)违反食品管理、环保法规有关法律规定。 经审计调查,公司管理层对风险识别较为充分,且计划每年分两次(期中和期末)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核查,若发现风险变化,即使进行调整,但未能严格实施。而对于机会,管理层没有进行专门识别。 (四)风险评估 1.理论描述。风险评估使主体能够考虑潜在事项影响目标实现的程度。管理当局从两个角度——可能性和影响——对事项进行评估,并且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审计评价程序。获取管理层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的资料,评价其评估的合理准确性以及是否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正。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识别出来的十三种风险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和过去的风险发生的记录进行了定性的评估,由于缺乏相关的人才、技术、资料,尚未对风险进行过定量分析。公司管理层计划每年分两次(期中和期末)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核查和平谷,若发现风险变化,及使进行调整修正,但未能严格实施。 (五)风险应对 1.理论描述。在评估了相关的风险之后,管理当局就要确定如何应对。应对包括风险回避、降低、分担和承受。在考虑应对的过程中,管理当局评估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的效果,以及成本效益,选择能够使剩余风险处于期望的风险容限以内的应对。 2.审计评价程序。通过访谈、询问,了解管理层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及理由,评价其合理性。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识别出来的重要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从风险应对的角度看多为预防性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没有采取购买保险等风险分担措施。 (六)控制活动 1.理论描述。控制活动是帮助确保管理当局的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组织,遍及各个层级和各个职能机构。它们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活动,例如批准、授权、验证、调节、经营业绩评价、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离。 2.十三种风险审计评价程序。公司管理层针对识别出来的十三种风险,制定了防范措施,审计部门相应地制订了审计评价程序。 3.审计评价结论。经审计调查,公司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要素较为重视,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较为全面、严密、可操作,大部分得到了严格有效执行,但也有部分单位未能严格执行风险防范措施。 (七)信息与沟通 1.理论描述。有关的信息以保证人们能履行其职责的形式和时机予以识别、获取和沟通。信息系统利用内部生成的数据和来自外部渠道的信息,以便为管理风险和作出与目标相关的知情的决策提供信息。有效的沟通会出现在组织中向下、平行和向上的流动。 2.审计评价程序。 (1)走访公司it部和公司内部报刊编辑部,了解评价公司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转情况。 (2)访问公司网站,观察其运转情况; (3)使用公司的局域网、内部电话网,阅读公司内部报刊,评价其运转情况和功效发挥情况。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设立了it部,建立了较为完备、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因特网、内部局域网、内部电话网、内部报刊等手段将信息以文字、声音、图片等形式进行传递,并制定各种级别的会议制度进行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但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信息生成及传递通道。 (八)监控 1.理论描述。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随时对其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这些是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相结合来完成的。持续监控发生在管理活动的正常进程中。 2.审计评价程序。 (1)审查内部定期(每天、每周、每月)上报的管理报表(报告),评价风险管理日常监控职能发挥情况; (2)审查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风险管理审计报告,评价其监控职能的发挥情况。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通过例行的控制活动、信息报告反馈系统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日常的监控;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所控制的所有单位、项目进行例行审计,报告中时常反映一些被审单位风险管理状况的信息,对风险管理的监控较为及时,但对公司总部层面的风险监控较为薄弱。 三、结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业长青,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管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鉴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工具,结合本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对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风险管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问题和不足,对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识别、评估、排序、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等关键的风险管理流程采取措施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最佳实务。企业应当增强风险意识,逐步建立险管理系统,为企业保驾护航,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浅析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公司治理 论文摘要:在新经济形势下,尤其是经历美国安然公司倒闭事件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内部审计环境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技术不断更新,内部审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将探讨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 内部审计的概念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目标。 2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自我调控机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措施,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而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观念下,风险管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试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由于内部审计的自身特点,其参与风险管理拥有一定的优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熟悉本单位情况,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是企业内部成员,其利益同企业发展、兴衰密切相关,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内部审计机构不同于其他部门,不从事企业具体业务,其职能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可以跳出业务各环节的圈子,从全局出发、综合客观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使其不同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高层次的监督部门,其风险评估意见直接报告给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足以引起管理当局的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还便于其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政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短期计划的调节,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风险因素增多,内部审计工作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企业治理机构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同时,内部审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在美国发生的财务造假案导致了安然、世通等跨国大公司的破产,同时也导致了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我国也曾出现“银广厦”、“蓝田股份”、“亿安科技”等坑害中小股民的事件。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全球引起了各方对民间审计机构诚信问题的探讨,同时也触动了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思索。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和揭露财务造假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 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3.1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识别和检查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的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经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后续跟踪管理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例外事项的整改情况,检查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奏效,将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交给管理层以便评估和改进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自己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发现问题为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要能够对风险做出正确的识别,内部审计有助于识别组织风险,因为它正是以风险敏感性分析为起点开展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通常需要关注的风险主要包括.财务和经营信息的不真实、不完整;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标准执行不到位;资产流失;资源浪费或者无效使用;不能达到公司的目的和战略。在决定所要审计的内容之前,内部审计师不仅要评估和备选内容相关的风险的类型,还要评估当前大概有多少风险。按照各项待审事项的风险水平进行排列,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决定首先要审查的风险事项。 3.2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管理与协调作用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都处在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和各种战略决策的协调人。内部审计可以客观地从企业全局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管理风险:可以从企业的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清醒地识别和评价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凭着其对企业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促进被审计机构经营和管理的改善,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不仅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管理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师作为独立第三方,在部门间的风险管理中起着协调作用,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投资决策带来的风险。如:公司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或者为完成既定的采购成本控制目标,可能会忽视对材料质量、规格、型号等方面的检查,导致采购品的质量、规格等相关要求不能得到严格的控制,这种隐形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 3.3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顾问与咨询作用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的情况了解的比较全面,也比较深入,对提供咨询服务工作有着独特的优势。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并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帮助组织解决风险问题;通过咨询工作积极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在改善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的效果和效率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建议。有些企业尽管也有风险管理部门,但它属于管理部门的一个职能部门,向总经理报告,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服于管理当局的压力。如:风险管理部门对某投资项目分析后发现风险太大不适合投资,但是总经理好大喜功,他可能会依靠个人的影响促成该项目的实施,这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而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机构意见的重视程度。
教育经济论文:翻转课堂教育经济学论文 一、翻转课堂的易用性和公平性 教师将教学内容转换成教学视频让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在家观看,这将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你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种家庭作业,你会怎么做?你在哪里去接受培训?你的技术工具从何而来?你哪来这么多时间?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是翻转课堂两个引人注目的支持者。2006年,作为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教师,他们合作实施了翻转教学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的成功如此引人注目,以至于他们拥有了一份新职业,就是在研讨会或“翻转课堂网络”①上宣扬他们的翻转教学方法和理念。2012年他们出版了一本书叫作《FlipYourClassroom:ReachEveryStudentinEveryClassEveryDay》。萨姆斯在该书中说技术和时间不应该成为翻转课堂的主要障碍,他和伯格曼翻转他们的第一堂课仅使用了他们两台糟糕的电脑,另外在软件上花费了50美元;有很多简单且免费的程序可以帮助人们创建教学视频和其他教学材料,除了一个智能手机外不需要任何东西;他鼓励与合作的同事伙伴共同承担相应的开支费用。其实,翻转课堂的实施并非这么容易,仅仅是教学微视频的设计和开发就会让教师们望而却步。一般情况下就连参加教学竞赛的普通PPT课件都是由学校教育技术或计算机中心的专业教师来完成的,更别说微视频的设计开发了。实施翻转课堂其实是向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完成教学工作的难度。教师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资金,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实际上就是增加了教师的“生产成本”。那么这种投入是否让教师个人收益增加呢?显然还没有一种很好的薪酬制度来补偿实施翻转课堂教师的额外劳动。虽然不能说教师是完全为了个人利益而从教,但教师额外劳动的付出理当以一定价值来体现。因此,要想实施翻转课堂并不容易,它的易用性并不容易体现。那翻转课堂的另一方———学生呢?翻转课堂教学是基于学生都具备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假设。翻转课堂的支持者反驳说这并不需要最新式的智能手机或掌上电脑,教师只需付出一点点代价,将教学内容刻录低技术含量的DVD光盘发给学生回家观看,或者白天在校时提供相应条件让有需要的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内容即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或学校,学生家庭还是具备实施翻转课堂的物质技术条件,但翻转课堂的实施不是仅仅针对这些家庭条件较优越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而言,这显然不公平。 二、翻转课堂的适用学科领域 在翻转课堂引入中国后,翻转课堂在中国教育领域仿佛遍地开花,好像什么课程都突然变得需要“翻转”了,什么课程都能“翻转”而且都取得了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好的教学效果。事实果真如此吗?全校所有课程都可以进行翻转教学吗?翻转教学对所有学科都有同样的促进效果吗?也许翻转课堂的支持者会肯定地说“是的”。他们会引用由美国常春藤盟校赞助的培养数学天才的可汗学院为例,他们通过YouTube网站至少提供了3500段教学微视频。但是有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仅对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STEM)学科领域的教学才有积极的影响(Herreid Schiller,2013)。在此,显然不包括所有学科。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因为理科知识点相对明确,概念、公式、实验、例题等知识容易拆解,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则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互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外中学教学层面,有少量案例研究表明,由于引入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9年级数学不及格率下降了多达31%,科学不及格率下降了22%。还有一项实证研究,美国研究者对23名处于不及格边缘的学生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在家参与在线学习的参与率从75%提高到100%,与控制对照组学生相比,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的及格率也提高了11%。还有案例是在物理课上,教师准备了16段关于磁场的教学视频并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这种新教学法反应积极,他们表示很喜欢观看这类教学视频,并且能够自由回放进行学习;69%的学生表示在这种全新教学模式下,他们能从教师那里及时地得到所需的帮助;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互动时间向同伴学习是有价值的。上述研究只是少数学校的案例,至今仍没有能证实翻转课堂教学绩效的广泛的实证数据。斯坦福研究机构(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最近对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使用可汗学院教学材料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小范围研究,他们发现数学学习掉队的学生不管是通过教学视频的翻转课堂还是接受小组教学都取得了同样好的成绩。“翻转课堂网络”对558名教师进行了调查,有65%的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FlipYourClassroom:ReachEveryStudentinEveryClassEveryDay》一书的作者之一伯格曼现在在凯尼尔沃思约瑟夫西尔斯学校担任技术顾问,他也承认有说服力的数据来之不易,但他认为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最终将消除外界的所有质疑。 三、翻转课堂的本意回归 随着翻转课堂追随者的增多,对翻转课堂的问责和评估呼声也越来越高,翻转课堂实践者所得出的结论将可能变得有问题。伯格曼并没有将翻转课堂描述为教学法的变革,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新方式,是利用旧思想的新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变得更具有创新性,使用各种方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而当翻转课堂引入中国后,部分教育者对其本意和实际价值显然存在误判。翻转课堂的兴起体现了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对当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的不满,以及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变革的渴望和积极探索。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教育是教育,不是为了体现某个理念而存在的。这种源自欧美的舶来品和PBL(基于问题的学习)、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课程等曾被寄予改革中国教育现状厚望的名词,在没有大量实证数据支持及成熟操作模式下,翻转课堂不可能撑起人们寄望它来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美好愿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只是依靠纯粹理论的推演,而是要经过实证检验才行。这也正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所具有的科学特质和基本属性。翻转课堂究竟适用于哪些学科,如何实施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绩效的提高,以及实施过程中具体教学情景的把握、学习指导的撰写、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任务的分解与递进、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效果的测评与检验、翻转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等各个具体教学环节都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索、论证、优化。 四、结语 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消耗大量的教育资源,而具体到每一所学校,其办学资源都是有限的。在当今注重绩效的年代,如果没有大量实证数据来证实翻转课堂的教学绩效,教育主管部门及管理者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全面推行一项前景不太明朗的教学变革。从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它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也正是如此,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来证实。 作者:刘勇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论文:小学阶段教育经济论文 一、国外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的研究与借鉴 国际上较早开设经济教育课程的是美国、德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这些国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美国一直走在经济教育的最前沿,在经济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教育支持系统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韩国的中小学经济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到80年代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分别以美、韩这两个东西方国家为代表对其小学经济教育目标进行详细介绍。 1.美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现状美国经济教育课程已经被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可见经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美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主要在《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VoluntaryNationalContentStand-ardsinEconomic,1997)和《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待》(CurriculumStandardsofSo-cialStudies:ExpectationforExcellence)中进行了详尽的规定。(1)《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中的小学经济教育目标1997年,美国经济教育委员会(NationalCouncilonEconomicEducation,简称NCEE)颁布《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这是美国第一部关于幼儿班至12年级经济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该标准在前言中阐述了经济教育的基本目标。知识目标:①理解基本经济概念,能够找出影响生活的各种经济问题,避免发生因不懂经济学而犯的错误;②了解有关美国经济的一些事实,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现行的资费标准和利息率等;③理解人们看待经济问题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能力目标:①确定经济问题、选择、利润和成本;②分析经济环境中激励对工作的影响;③考察经济条件和公共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后果;④收集经济证据,比较利润与成本。为了实现经济教育的这些目标,教育委员会又制定了贯穿幼儿园到12年级的20条内容,针对幼儿园到4年级、5年级~8年级、9年级~12年级,每一条内容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基准。例如,该内容中的第一条为:学生能理解的生产资源有限,人们不能得到他们所要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结果是他们必需选择某些东西,放弃其他的东西。针对幼儿园到4年级提出:人们需要做出选择是因为不能拥有所想要的一切;经济需求是一种欲望,可以通过消费商品、享受服务或从事休闲活动得到满足;商品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服务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行为;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了资源怎样被利用;一旦做出选择,就意味着其他一些东西被放弃;企业家是组织生产资源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生产者是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等15条具体基准。总之,美国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教育概念,开始学会抉择。(2)《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待》中的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美国全国社会科协会于1994年推出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是美国课程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社会科课程标准,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影响深远。该课程标准以10大主题轴(thematicstrands)的形式构建了社会科课程结构。 这10大主题轴分别是:文化;时间;连续与变迁;人、地与环境;个人发展与认同;个人、团体与制度;权力、权威与管理;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联系;公民意识与实践。其中“生产、分配与消费”主题轴主要涉及经济内容。该主题轴分别描述了学生在低、中高年级应达到的经济教育目标。低年级应达到的目标如下: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要学会区别“想要”和“需要”,通过比较自身与他人的经济体验去探索经济决策,进而思考这些决策给不同的群体、社区、国家等所带来的影响。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又对低年段作了详细的预期目标,被确定为:(1)举例说明稀缺性和选择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决策;(2)分清需要和想要;(3)从范例中分辨出属于私人还是公共的商品和服务;(4)说出构成经济体系的各种不同机构,如家庭、工人、银行、工会、政府部门、小型商业机构、大公司等;(5)描述我们怎样依靠特定工种和工作方式的工人,他们服务于生产、商品与服务的交易;(6)描述动机、价值观传统和习惯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7)解释并说明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8)描述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关系;(9)使用经济学概念如供给、需求、价格去帮助解释社区和国家中的事情;(10)用经济学概念分析当地经济问题,如怎样减少垃圾。从上述主题轴中的经济教育课程目标可以看出:(1)美国对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尤为重视。其目标的详细性和深刻性远超过我国小学阶段,甚至超过我国初中的经济教育课程;(2)目标的逻辑性。目标根据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用螺旋上升的方式来构建。(3)目标内容的全面性。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的基本要素,便于经济学知识的构筑。 2.韩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现状韩国中小学的经济教育是通过社会科课程实施的。1987年韩国进行了第五次教材改革,在课程中增加了大量的经济学内容,另外对各学段的经济教育目标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为:教育诱导学生从小关心经济生活,养成良好的经济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经济生活产生兴趣,并能用简单的用语来叙述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培养学生合理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和素质。低年级(1~4年级)重点放在养成正确的经济生活习惯和形成良好生活态度上;高年级重点放在能够正确理解与经济有关的基本概念,在较高的层次上关心经济生活,培养对经济生活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与素质。与美国相比,韩国没有独立的经济教育课程,而是通过社会科课程进行实施的。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教育目标会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如美、韩两国都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掌握基本的经济概念。可见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施经济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使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经济习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德育”作为社会科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美韩等国的经验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小学经济教育课程目标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教育在小学阶段涉及到的内容很少,相比发达国家,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小学尚未设置独立经济教育课程,只有少量与经济相关的内容存于社会科课程中,如品德与社会课程个别单元涉及了经济内容。随着“国家三级课程体系”改革序幕的拉开,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经济教育的校本课程,如浙江省兰溪市实验小学开设的《理财与生活》和宜昌市大公桥小学开设的《经营与消费》等。关于小学经济教育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所涉及,以下添加着重号部分为经济教育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经济教育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二)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相比较美、韩等国,我国对于经济教育目标研究的敏感度不够,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理论研究不足通过搜索数据库可以发现,关于经济教育的论文还比较少,专门写经济教育目标的论文更是很少,大多零散地出现在对经济教育情况整体描述的文章中。另外,对于国外的经济教育研究多于国内,如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经济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都有涉及,而对我国经济教育研究的文章很难找到。且研究的深度不够,大多是对我国经济教育进行宏观的文本研究,缺乏深入课堂、深入实际教学中进行的调查。只有把文本研究和实际调查相结合,才能深刻把握经济教育的实质。 2.比较研究不够细致以中、美两国为例,研究者趋向于把两国的经济教育总体情况作一个比较,缺乏从微观视角入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详细比较。就中美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而言,可以从“二者有什么共同点?二者有什么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等方面作细致比较。总之比较得越细致,越能深刻把握其实质,越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过于笼统,缺乏阶段性和递进性如美国在经济教育总目标下,对幼儿园到4年级、5年级~8年级、9年级~12年级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基准。对每个阶段具体应该掌握什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而且每个阶段的目标呈螺旋式上升。以我国的《品德与社会》而言,经济学相关目标分散于课程的三维分目标内,缺乏不同年级或年段的目标,更谈不上目标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因此,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亟待优化。 4.经济教育目标侧重在经济生活中道德品质的培养,缺乏经济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我们一直所推崇的,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再也不是一个谈金钱、谈利益可耻的年代。在我国社会科课程目标中,经济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混杂在一起,更多的是教育学生如何看待财富的问题,缺乏从经济视角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课程目标中的“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原则,体现的就是学生在经济生活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格。我国小学的经济教育可以说是以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为指向的。这一事实与我国社会科课程突出道德教育相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该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而,经济学相关目标也指向了经济道德品质的培养,经济教育被作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与我国相比,美国经济教育以公民素质的培养为宗旨,即以培养理性公民为目的。经济教育目标包括了丰富的认知方面要求,以及选择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要求。 三、我国小学经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加强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的基础理论研究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研究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我国经济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中包括目标、经济教育、经济教育目标等一组概念。这些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经济教育目标的起点。(2)对研究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对于经济教育目标的研究应该把文本研究和实际研究相结合,深入课堂,对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这样得出的结论对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际教学才更有借鉴价值。(3)引进国外先进经济教育理论。美国一直走在经济教育前沿,如对“朴素理论”和皮亚杰的“经济认知理论”的引进,为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优化我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我国目前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包含在社会科课程标准之中,但对于经济教育目标涉及的很少,且不够完整和深刻。因此,我国经济教育目标急需优化。我们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思路:首先我们可以从目标的来源(学习者的需要、社会需要、学科需要)以及三种基本取向(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来厘清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然后根据目标确立的原则———基础性与发展性、连续性与一致性、全面性与差异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对小学经济教育目标进行优化。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以及霍恩斯坦的目标分类理论,为我们目标的优化提供了思路。因此,我们可以把目标分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进行具体的优化。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设置独立的经济教育课程标准还不可能,但是可以把这样的优化思路用在社会科课程标准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研制自己的校本课程,制订适合于本地区的经济教育目标。 3.处理好经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教育的发展,首先,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檀传宝针对学校德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提出了“一方面学校教育告别羞于言利的陈腐思维,直面经济生活的实际需要,提供充分、全面的经济(学)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同时注意开展‘富的教育’、自觉承担德育的超越使命等。两个方面相互诠释、缺一不可”。这里“富的教育”的思想源自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它指既要教会学生去创造财富,又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财富,实质上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会驾驭财富,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倾向于后者,注重学生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对经济学的知识和技能关注较少。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对我们个体还是社会而言,我们需要的是道德规则和经济规则的相统一。所以我国经济教育的未来发展,二者必须兼有之。 4.出台基础教育阶段的经济教育保障政策国外一些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得益于其对教育的关注,尤其是对经济教育的关注。相比之下,我国的经济教育还比较落后。因此,急需出台有关经济教育的政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从国家层面,应该出台有关基础教育阶段经济教育的文件,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经济教育的发展;(2)在社会层面,允许更多的经济教育的社会团体出现,借助社会力量提高我国学生的经济素养和创业精神;(3)在教育层面,建立经济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制度,培养科班出身的经济教育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对话者”,教师本身也是课程,所以从教师出发,丰富教师的经济学知识,会对学校经济教育的提高起到直接的作用。 作者:房飞飞任京民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经济论文:剖析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和特点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活动创新知识教育经济学经济时代经济因素经济价值现实性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因素。以传播、保存、创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能否由潜在性转变为现实性,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与类型 1.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是一围或一地区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高等教育投资的比较,即高等教育间接产出与高等教育投入的关系。衡量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首先需要研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计算出间接产出,然后以此与高等教育成本相比较,来确定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2.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类型。从国际上看,由于每个学者采用的划分方法不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有如下类型: (1)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个人效益是指由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所获得的经济收入;社会效益则还包括本人不能单独占有的,为社会其他成员共享的收益。一般认为,属于个人范围的收益,是从个人终身收入流量中扣除与高等教育收益相联系的税的支付,除此之外的高等教育收益则属社会效益。由于社会效益内容广泛,相比较而言,个人效益较之容易度量。 (2)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高等教育投资所获得的效益来自高等教育过程因素本身或归受教育者本人所享有,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等教育生产因素所直接生产的利益,即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消费利益及获得的知识、技术;二是受高等教育者就业后所获得的薪金。间接效益主要指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整体的贡献及经济效益增长两方面的利益。对直接效益的统计分析为计量间接效益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研究间接效益需要度量高等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量以及外溢性带来的社会效益。 目前,学者根据各自的理论建立了多种不同的计量方法,如舒尔茨把教育资本的增加看作做是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丹尼森把教育水平的提高看作是促进劳动力质量提高,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这都显示出由于计量理论方法不同而造成计量结果的差异。 (3)金钱效益与非金钱效益。不难理解,高等教育投资所获得的个人、社会效益中直接以金钱形式取得的,称为金钱效益,反之为非金钱效益。直接利用金钱收益的量化指标可以减少度量工作的困难但非金钱效益的客观存在,会给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度量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 经济效益,又称经济效果,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费用与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其实质是对各项合乎预期目的的经济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最显露、最直接的效益,可以用明晰的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计算,便于评价与考核。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多重性与社会性,成本与效益在时间上具有迟滞性,在人群上具有不完全对称性。高等教育的产出是多元的、复杂的,有着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 1.长期性和间接性是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外在表征。物质生产领域的投资是定期投入、定期发挥作用、定期收回,可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新增量的大小来判断投资经济效益的高低。而教育则是定期投入,劳动者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在其整个劳动期间长期地发挥作用,因此,不可以把其经济效益简单、直接地用国民收入某一时间段内的增长量表示出来。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是其特点,一个优秀高中毕业生一般要经过至少四年培养才能本科毕业(如果加上研究生教育还需三至五年),毕业后仍然须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四五年,才能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时间上的长周期,决定了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长期性的特点。同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还表现在为社会进行多方面服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2.高等教育的经济效果优于单纯的物质生产的经济效果。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认为: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远远超过了被看做具有实用价值的建筑物、设备、库存物资等物质资本。因此他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说:“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消费活动,它为受教育的人提供满足,但它主要是一种投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取本领,以便将来进一步得到满足或增加此人作为一个生产者的未来收人。所以,我主张将教育看作一项投资将其结果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由于教育成为其接受者的一部分,我把它称作人力资本。”他进一步认为:“美国国民收人增长中未经解释的某一部分甚或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这种资本的形成。”舒尔茨1961年在研究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时指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的33%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生产力是提高了的生产力,这样的生产力更加有助于扩大再生产。也就是说,在费用相同的情况下,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比单纯增加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的数量,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一旦有了提高,就可以成倍甚至几倍地增加社会财富。二战以后,美、英等国都在逐年加大对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使其成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补充科研队伍的重要基地,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实现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是科技大军的重要力量,他们承担着国家许多重大的科研任务,其理论创新、研究成果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任务,恰恰在于通过传授、继承和发展人类的生产技能和经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又通过受教育者现实的生产活动得以转化。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科技及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教育,在社会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培养和输送具有高级文化科技水平的劳动力大军来实现的,即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的。这些高级专门人才在受教育期间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有别于物质资料,具有延时性的特点。 三、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本文仅就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来进行分析比较。 1.对高校的教育投入。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对高校的教育投入是对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以及企业或个人对高校的捐赠投入等等。加大教育投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物质保证。1980年6月,国家发出了《高等学校建立学校基金和奖励制度实行办法》的通知,批准高等学校建立基金制度。这一制度的施行能够使高等学校大力兴办校办产业、开展科技开发以及后勤服务;使高等学校对内、对外投资渠道更加丰富和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高校的学生培养成本。高校的学生培养成本是研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有人要说,教育投入不就是学生培养成本吗?准确地说,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例如: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尤其是大型购置和维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因为一次性投资可以多次参与教学业务活动,而且在若千年内被重复使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和使用价值不变。显然,把它一次性摊人当年的学生培养成本,就会造成教育成本的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应当提取折旧,逐年分摊成本。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讲的学生培养成本不能单纯的以支出大或支出小来评定其优劣。由于高等教育所提供产品的具有特殊性,所以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应以高校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合理耗费来计算。这样进行的学生培养成本测算才是科学合理的。 3.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现有的某些专业社会不需要,社会需要的专业,高校反而没有设置。这对矛盾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4.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进行了合并,没有进行合并的高校管理模式比较单一。所以,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一般分为集权模式、分权模式、混合模式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对应着不一样的财务管理模式。所以,不管何种管理模式,由于学校合并的出发点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就要求学校的领导层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 5.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在目前的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决不单单是一个记账、报账的会计工作,也不仅仅是财务一个部门的工作。尤其是合并后变成超大规模的高校,其经济活动总量持续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强,经济活动内容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校内的经济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实施和落实不彻底。对外投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论文:教育经济利益质量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俄罗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启示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教育经费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俄罗斯高校扩招问题、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问题、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费、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大打击力度等,具体资料请见: 转型后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过10余年的发展,产业市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俄罗斯教育产业市场化后,经济利益与教育质量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同时教育质量问题为转型后走上市场的俄罗斯教育行业敲响了警钟。俄罗斯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令人深思。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徐明(1964-)男,黑龙江人,俄联邦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博士后研究员,现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 俄罗斯教育部与财政部的教育预算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转型后俄罗斯教育经费在各层次的投入是向高等教育倾斜的,而教育投入的多寡却取决于国家经济运行状况。俄罗斯的能源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可以从其教育经费来源上得到答案。俄罗斯政府的预算取决于收入。俄罗斯能源产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这也意味着能源经济发展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总体收入,从而会影响到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大增,不但拉动了国内经济,各领域的财政预算也节节攀升,教育也因此获益。近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百分比(%)为,1995年,教育总支出3.86%,高等教育占2.23%,1996教育总支出3.5%,高等教育占2.0%,1997年,教育总支出3.49%,高等教育占1.99%,1998年教育总支出3.44%,高等教育占2.06%,1999年教育总支出3.6%,高等教育占2.26%,2000年教育总支出3.75%,高等教育占2.28%,2001至今教育总支出均高于4%,高等教育占2.5%以上。由此可见,俄罗斯的高等教育预算与国家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而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增长与能源经济的增长成正比。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出口。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公布的材料显示,俄罗斯整个财政预算收入的35%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2003年,俄石油行业收入达718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收入达407亿美元,石油产品出口收入达145亿美元。也就是说,俄罗斯高等教育在获得的国家财政预算中,每100美元中就有35美元是来源于石油行业。但即便如此,每年俄罗斯有150万人中学毕业,继续读大学的是少数。这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俄罗斯一名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每年是2200美元,而国家只能投入500美元。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 不久前,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有44%的家庭愿意交费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俄罗斯的许多低收入家庭只能将收入的3.3-7.5%用于子女教育。美国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支出是22%。这说明俄罗斯人对教育服务的支付能力尚且不足。与有限的支付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择校的边际费用支出,一些家长为使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还要额外支付数额不菲的“好处费”。这说明,尽管教育市场价格高,但消费者数量多,支付能力却较弱。在有偿教育条件下,俄罗斯的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整体来看,有偿教育的水平、技术保障、办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将教育作为追求收益的商业性活动,而不注重质量效益。但也有的学校却将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将质量视为数量增加的必要前提基础。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西里·茹可夫认为,只有在国家承担起经费的责任与义务的条件下,各学校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只是为了生存。[1] (三)俄罗斯高校扩招问题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国立大学预算内计划招生名额都多于自费名额。而私立大学却存在计划招生名额与实际招生名额的反差。如,1995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13.55万人,而实际招收5.24万人;1998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25.07万人,而实际招生17.71万人;2000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47.06万人,而实际招生35.72万人。[2]因为目前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俄罗斯国立教育要比私立的商业性教育有威望得多。这种供需矛盾是无法用增加国立大学预算外招自费生名额的方法来解决的。(类似问题在我们中国也同样存在。试想,如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扩大自费生招收比例,不但会影响到生源质量,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即便俄罗斯家庭中有44%的家长肯花大钱供孩子读大学(莫斯科市占50%以上),但并非肯花钱就能进入好大学。 (四)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问题 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问题历来以久。不规范的教育市场主要表现为违反许可证制度及教育活动中的行贿受贿等方面。俄罗斯教育部曾在70个联邦主体中,对大约700所高校及其分校进行过检查。结果表明,有100多所高校在违反许可证制度的情况下经营。 俄罗斯教育部最初规定国立大学招收的自费生数量不得超过预算内学生名额的25%。但是,如果至上而下的限制国立高校的自费招生的规定,会抑制社会需求。私立学校因有办学的自主权,开设了许多管理部、法学部、会计部等。这样本应进入联邦大学腰包的钱流失了。为了重新向国立大学吸引资金,教育部决定取消原定25%的限额。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处负责人柳鲍维·克拉夫佐娃提出,“原则上俄罗斯的高等院校可以招收70%的自费生”。[3]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能获得余下的30%预算招生的拨款。任何一位校长,尽管想赚钱,也不想铤而走险。要知道国家预算拨款对他们来说是有保障的,至于他们是否能招来足够数量的收费学生对他们来说还是未知数。这导致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在决策人决定将某人招收为公费生或自费生、录取到某学校等环节上收取贿赂。“教育寻租”之风盛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五)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费 上大学前要花一大笔钱。据社会问卷调查显示,约有36%的人花钱请家教,36%的人花钱参加各种补习班、备考班,32%的人为能被录取支付“人情”费。去年莫斯科市每个家庭用于考大学的平均支出是725美元,非莫斯科市的家庭是280美元。为考入首都内大学“人情”费要花2500~3000美元。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支出统计的预测,未来80%大学生的家庭花钱上大学的费用,在俄罗斯的总支出将为年均8.8亿美元。总体上用于孩子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年均50亿美元。这其中4.2亿是“灰色”消费,它们大多进了家庭教师的腰包或用于行贿。[4]可见,俄罗斯教育市场化需要加强规模与规范化管理,以减少准大学生们在入学前就落入教育“灰色”消费的陷阱。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俄罗斯早在1999年12月17日就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该法案规定,因教育服务质量破坏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有权终止学习合同并要求校方退还全部费用。随着向市场关系的过渡及收费教育的合法化,自费学生自然逐渐成为教育服务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向国家质量管理局或法院投诉。此外,“国家有偿教育服务条理法案”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为避免教育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国家推出了统一高考制度,2004年在莫斯科已有47000多名中学应届毕业生首次参加由国家统一命题的高考,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已经开始为建立与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教育市场化向文明迈进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5] (二)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90年代初受到市场法则变化震荡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已经自然走向平衡。时间使人们认识到了教育市场化的代价,认识到了无形教育资产、教育质量及教育价格的关系。教育将成为预算的间接收入款项已被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同。教育投资在现代社会是盈利事业。美国研究者及新西伯利亚科学家的分析研究所都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工作人员的25%,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多半是由他们创造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经济的贡献要远远高于他们在居民构成中的份额。相反,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大约占四分之一的居民)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0%。目前,教育投资是赢利事业及教育消费是可以得到回报的意识,可以说已经普遍得到俄罗斯社会的认同。俄罗斯要加入世贸组织,教育也要入世,为此教育界曾忧患重重。[6]不过,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三)俄罗斯教育市场有步入良性竞争轨道的趋势 随着教育产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私立教育机构已从数量的竞争转向了质量的思考。这些机构更加重视现代化技术投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更多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与管理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办学体制灵活,更适应市场需求,教师的待遇普遍提高。与此同时,国立教育机构为保持竞争地位,也在利用与开发原有资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管理机制。这说明俄罗斯教育市场正在步入良性竞争轨道。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收费教育不但不会取消,相反,名望高的学校收费会更高。 (四)教育走向国际市场 在“冷战”的最初几年,美国总统的分析家在思考如何扩大美国的世界影响时,得出的结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发展外国大学生教育。因为,对外国人的教育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益。2000—2001年在美国高校就学的外国学生为547.867万人。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院2001年有关国际教育交流的统计资料,外国学生仅学费支出一项就为美国带来约6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而用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支出是95亿美元。美国政府对外国大学生的财政支持是45亿美元。这样,在一个学年内仅外国学生就为联邦各洲增加了近110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作为教育水平弱于俄罗斯的国家每年在外国学生身上也能收入约20亿美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俄罗斯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收益指数,每年大学招收的外国大学生约8万人,国家的经济收入年均只有1.5亿美元左右。为此,普京总统指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没有前景广阔的教育体系。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是靠国家预算,还是商业基础。他号召高校校长讨论招收外国大学生问题,并着重强调独联体国家的大学生教育及其专家的培养问题。首先瞄准独联体国家的教育市场被普京总统列为是绝对首要的任务。 俄罗斯首先加强了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教育市场的开发,确立了国际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同样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界反思的是,我国与俄罗斯有着优越的地域优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俄罗斯瞩目,教育水平与质量正逐步被世界认可,俄罗斯学生在其国内学习汉语的势头看长,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教育收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我们却没有把吸引俄罗斯留学生的教育市场开发问题重视起来。) (五)加快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 俄罗斯的一些高校为了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和普及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在国际教育实践中,学分制在美国大学广泛推开。从1988年起,欧盟成员国为加速欧洲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开始在成员国内的145所大学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保证了大学生稳定地接受高等教育,它已成为欧洲教育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已有一千多所欧洲大学推行了学分制,并以此作为大学之间交流与合作招生的依据。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在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正在建立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已经多次专门组织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体系实施问题研讨会,交流学分制经验。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大大地推动了俄罗斯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为本国学生在国外大学继续深造铺平了道路。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启示 目前,在俄罗斯,教育质量问题已经为俄罗斯敲响了警钟。在全俄罗斯,约有10%的大学达不到教育质量标准,俄联邦教育和科学监督局计划关闭一批国立和私立大学的分校,将有近百所分校被关闭。同时,自2004年9月起,俄罗斯开始禁止高校开办分校,并对现有的各高校分校展开教育质量大检查,不合格的专业、分校在关闭后,学生将被安排到其它大学继续学业。俄罗斯教育界长期以来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认为如果以纯市场化的态度来对待教育会有害无益,这将使教育与受教育变成一种纯买卖关系,而不是社会公益事业,也将脱离民族特有文化发展的基础。教育质量问题为转型后走上市场的俄罗斯教育行业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商业化教育都是精英式的、高质量的、有限制的。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俄罗斯也有力争向这一方向发展的意图,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从计划到市场,转轨后的俄罗斯教育产业历经十余年的论战、实践,逐步走上市场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产业市场起步晚,考虑到教育体制及国情的因素,虽可以走市场之路,但并不适合完全的市场化。不过,在整个教育产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教育产业交错融合,在很多方面,中、俄两国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困难极其相似。无论是普及式的初等义务教育还是精英式的亦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都被教育经费的“瓶颈”制约着。令人深思的是,中国教育受到的困扰来自的层面繁杂,远超俄罗斯,更需要教育立法与监督体系的保障;但俄罗斯的教育立法与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机制却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转型后的俄罗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俄罗斯教育产业的市场化就孕育和发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中,俄罗斯高等教育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经济论文: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研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1.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5]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7](P134)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2.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P840、8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4](P14)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3.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人的数量来表示,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7](P50)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曾深刻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8]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8](P4)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素质的改变是获取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所谓宏观作用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观层次上作用于经济以外,还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挥作用。人是经济的主体,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经济生活总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在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人们确立现代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1](P120)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紧密相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邓小平一再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同志也多次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我们都很紧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告诉人们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揭示发展经济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发图强的信念,振兴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从“思源”中领会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富而思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的形成过程。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具体地说,它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树立现代经济精神,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从五个方面实现精神转变,即:必须把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必须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互惠互利观念;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变为人与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生态伦理精神;在财富面前,必须把安逸、享乐意识转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9]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成、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10](P94)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合理的经济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率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经济模式。然而,市场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经济和道德上的两面性。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冲动,而且难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对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的经济活动不仅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换言之,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障,而且需要伦理规范使经济行为更加合理、更加文明。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行为不正当,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效率,国家经济实力也不能真正增强。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行为主体如果自身缺乏基本的诚信,而彼此之间又没有相互的道德约束,行为必定短期化,导致假冒伪劣、合同欺诈、“三角债”恶性怪圈等现象出现。最终不仅企业会失去市场,行为主体也会因缺乏稳定的预期而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据2002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福建省企业家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经济的进步问题,客观地、科学地分析经济形势,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念,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公平竞争、精诚合作,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提高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认同与信心,同时揭示改革过程中的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风险,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道德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素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视精神激励和潜能开发,不仅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识,而且已成为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如果说,在战争年代,面对无数艰难困苦,需要一股决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一种战胜困难的拼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同样需要理想和信念,激发起人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正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如海尔集团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长虹股份有限公司的“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价值观;日本日立公司的“和、诚及开拓精神”的企业精神;美国杜邦公司“通过化学为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东西”的企业宗旨等,都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仅对于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企业道德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等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精神状态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从而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进取精神、开拓精神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不仅使人们有了明确的精神追求,还会营造一种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文化氛围,融洽人际关系,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把个人生存劳动的目的同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自觉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效率具有双重基础,即物质基础和道德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动力来自个人物质利益的假设是有局限性的。人是“社会的人”,除了有经济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人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利益这一基本动因之外,还明显受精神因素的制约。在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物质利益对个人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所减退,而精神激励和道德激励的作用将有所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原则,充分尊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工作方法,企业、社会公共目标的激励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都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为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提供了价值信念上的共识,进而减少人们合作行为的“摩擦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教育经济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存在的理论依据,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作了概括。本文认为,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1](P119)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示怀疑,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这正是导致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软、一手硬”,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认识根源。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的问题,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1.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P840、8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4](P14)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2.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5]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7](P134)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3.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人的数量来表示,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7](P50)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曾深刻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8]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8](P4)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素质的改变是获取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所谓宏观作用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观层次上作用于经济以外,还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挥作用。人是经济的主体,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经济生活总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在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人们确立现代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1](P120)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紧密相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邓小平一再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同志也多次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我们都很紧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告诉人们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揭示发展经济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发图强的信念,振兴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从“思源”中领会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富而思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的形成过程。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具体地说,它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树立现代经济精神,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从五个方面实现精神转变,即:必须把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必须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互惠互利观念;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变为人与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生态伦理精神;在财富面前,必须把安逸、享乐意识转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9]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成、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10](P94)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合理的经济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率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经济模式。然而,市场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经济和道德上的两面性。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冲动,而且难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对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的经济活动不仅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换言之,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障,而且需要伦理规范使经济行为更加合理、更加文明。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行为不正当,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效率,国家经济实力也不能真正增强。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行为主体如果自身缺乏基本的诚信,而彼此之间又没有相互的道德约束,行为必定短期化,导致假冒伪劣、合同欺诈、“三角债”恶性怪圈等现象出现。最终不仅企业会失去市场,行为主体也会因缺乏稳定的预期而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据2002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福建省企业家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经济的进步问题,客观地、科学地分析经济形势,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念,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公平竞争、精诚合作,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提高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认同与信心,同时揭示改革过程中的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风险,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道德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素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视精神激励和潜能开发,不仅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识,而且已成为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如果说,在战争年代,面对无数艰难困苦,需要一股决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一种战胜困难的拼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同样需要理想和信念,激发起人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正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如海尔集团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长虹股份有限公司的“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价值观;日本日立公司的“和、诚及开拓精神”的企业精神;美国杜邦公司“通过化学为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东西”的企业宗旨等,都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仅对于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企业道德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等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精神状态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从而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进取精神、开拓精神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不仅使人们有了明确的精神追求,还会营造一种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文化氛围,融洽人际关系,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把个人生存劳动的目的同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自觉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效率具有双重基础,即物质基础和道德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动力来自个人物质利益的假设是有局限性的。人是“社会的人”,除了有经济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人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利益这一基本动因之外,还明显受精神因素的制约。在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物质利益对个人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所减退,而精神激励和道德激励的作用将有所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原则,充分尊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工作方法,企业、社会公共目标的激励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都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为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提供了价值信念上的共识,进而减少人们合作行为的“摩擦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教育经济论文:徽商创新教育经济 徽商,是以我国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商纵横明、清两代300多年,其从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商业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一度居十大商帮之首。徽商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绝非偶然,其在经商处世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创新精神是根本原因之一。 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商创新精神的孕育之源。首先,徽文化在商业认识上的突破为徽商创新精神的孕育提供了社会条件。南宋以后,特别是明代以来,由于朱熹、王阳明、王艮、王畿、李贽等对商业、商人地位有重新认识的思想家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和商人势力的增强,商人为“四民之末”的观念在徽州发生了动摇,逐步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新四民观”。其次,徽文化熏陶下的高文化素质成为徽商创新精神形成的人本基础。徽州乃“程朱阙里”、“理学之邦”、“东南邹鲁”。徽商在幼年时期大多在由宗族兴办的学堂或书院受过启蒙教育,从贾之前就知晓诗书,粗通翰墨,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从贾之后,他们仍然好学不倦。许多人本身就是理学鸿儒、诗人、书画家、金石篆刻家、出版刻书家、戏曲家、经济学家、收藏家、科技巨匠等。 鲜明的进取意识:徽商创新精神的主体之魂。主要表现为:一是不甘穷困,矢志千里。徽商背井离乡、出外经商不仅仅是被动的谋生之举。徽州人的骨子里,早已把经商视作经儒一样的宏图,“走出徽州”实质上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阶梯。二是坚韧不拔,矢志不渝。徽商的行商之路艰险异常,仅走出徽州就可谓陆路有山障,水路有滩险,在跋山涉水中还要忍耐无尽的感情煎熬,而徽商没有回头,有的甚至几十年都不再回来,对于经商失败的,宁愿客死他乡。三是不畏挫折,百折不挠。许多人“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扰未厌焉。”(光绪《祁门倪氏文族谱诰封淑人胡太淑人行状》)四是不甘平庸,勇于超越。徽商之所以能够执明清中国商界300余年之牛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墨守成规、“小富即安”,而是志存高远,江春、胡天柱、汪定贵、胡雪岩、程量越等著名徽商的成功之路无不诠释着这一点。 丰富的商业实践:徽商创新精神的活力之本。徽商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塑造了极具特色贾儒结合、义利相兼的理念,体现了徽商的基本特征、基本倾向和整体风貌。他们强调“利在义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戒诈”、“戒欺”、团结互济等品德。他们不断创新商业技能。具体包括贾儒相济,运筹帷幄;以德治商,以信接物;忍辱负重,勇于开拓;趋时观变,抓住机遇;借助政治,垄断经营;无货不居,灵活多样,等等。仅就趋时观变、抓住机遇而言,大多数徽商都能够做到“相度土宜,趋物候”,即树立信息观念,根据市场行情制定灵活的商业经营策略。他们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徽商崛起于明代中叶(16世纪),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商业发生了转型,即从以贩运奢侈品和土特产、为社会上层集团服务为主,转向贩卖日用百货、面向庶民百姓。(叶显恩《儒家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从经营内容可以看出,徽商积极顺应了这一转型,引领了商业的时代潮流。他们努力推进组织和管理制度创新。在组织体系方面,徽商构建起以血缘与地缘相结合、寄籍地和侨居地互动的庞大商业网络,这一网络既有融资、组织货源、推销商品、公关、增强竞争力等经济功能,又有引进、吸收外地文化的效用。在具体管理制度方面,徽商在以往商业营运形式的基础上,推出会票制、合股制、伙计制、掌柜制(最早职业经理人)等制度。 自觉的传承衍播:徽商创新精神的进化之径。从横向看,徽商最大限度把创新精神和技能推向经商寄寓地。徽商在其兴盛的几百年间,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所谓“山陬海涯无所不至”,尤其是在江南各地,徽商更是遍及城乡。徽商所到之处,其开拓创新精神和商业技巧总是影响深远,徽商敬业、执著、拼搏、进取、友爱、和谐等优秀品质深受赞扬。从纵向看,徽商尤其重视教育,使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代代相传,推陈出新。徽商的发展离不开徽文化,同时徽商又是酿造徽文化的“酵母”。徽商发迹后,出巨资兴修书院,教育子女经儒治商,使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技能遗泽后辈,发扬光大。许多徽商还著书立说,主篆或参与编著了大量商书,内容涉及水路交通,商业经营管理技能、商品市场规律、商业道德、商业行为规范以及天文地理气象、安全养生防骗等知识。 徽商创新精神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有:其一,以文化创新为先导。如果说,徽商代表了中国商业的一次崛起,那么首先是商业文化的一次革命,它倡导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商业道德,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商务理念,这一切都源于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影响。这深刻地启示我们,创新必须以文化创新为先导和前提,通过文化创新,在全社会营造以创新发展为荣的导向,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宽 容创新失败的氛围,使创新创业成为全体民众的共识和践行目标。 其二,创新必须以务实权变为根本。“徽骆驼”和“绩溪牛”作为徽商的形象概括,体现的是坚韧不拔、勤恳务实和趋势求变、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统一。我们继承徽商创新精神,绝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把徽商的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和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统一起来,坚持务实权变,推进创新发展。 其三,创新必须以开放融合为动力。徽商历史证明,走出徽州是成就徽商的关键,而每一次地域的开拓都带来了徽商新的繁荣昌盛,这也有力地说明,徽文化只是孕育徽商创新精神的土壤,创新精神最终是在徽商搏击天下中形成的。这昭示今人,创新发展必须以开放融合为动力,只有紧扣时代,放眼世界,坚持开放发展,融汇一切先进的思想和制度、技术,才能不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引领时代风尚,实现持续创新发展。 其四,创新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为关键。创新之本是人,徽州建筑有一个特殊构造——“商”之门,最上一点是个元宝,代表效益,下面两个门框由人进出,代表商字中间的“人”、“口”二字,体现了“人本”思想。这警示我们,创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解放与扬弃,是自我素质的不断提升。今天,我们要创新发展,仍然要抓住提升人的素质这一关键,使人的素质成为撬动全社会创新发展的坚实“支点”。 教育经济论文:干部素质教育经济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干部素质干部队伍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呈现出高科技、高智力、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它给干部的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知识经济的前沿性特点要求干部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各专业、各领域、各学科的新知识相比过去都是十分先进的,可以说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尤其是以互联网、微软技术为龙头的信息产业,其发展之快、作用之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之深入,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知识经济的这种前沿性特点,对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在尽可能熟悉本专业世界领先水平的前提下,不断钻研新技术,接受新知识,结合本国本地实际,创造出更新的成果来。 2.知识经济的速变性特点要求干部有灵敏的能力素质。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正以3—5年的周期率迅速发展着。在这个时代,天然的资源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关键,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的管理。这充分说明知识经济的这种速变性特征向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能熟悉和掌握现有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有灵敏的应变能力,不断快速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知识经济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干部有广泛的知识素质。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尤其是我国,虽说还只是初见端倪,但也完全可以看以,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某个行业、某个部门、某个领域,而是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广泛地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就其知识方面看,呈现出三个发展趋势:一是知识商品化,这包括文化商品化、知识物业化、文化知识经济化等等;二是文化知识旅游,它是集知识、商贸、旅游三位一体的经济,是典型的知识经济的理念化;三是知识产业化,它是知识经济的直接成果,也是知识经济的最终目的和最佳模式。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质量将越来越高,品位将越来越高,档次将越来越高,综合性的层次也将越来越高。因此,这就要求今天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本领域的丰富知识,而且要能真正适应时展的要求,则必须有较为广泛的、综合性的文化科学知识。 二、加强干部素质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之举 从干部教育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目前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教育的现状来看,有计划、有步骤、主动地把干部教育的重点从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干部队伍适应时展要求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我们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之举。 1.干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教育。 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由于所处地位和肩负责任的特殊性,其素质的主要支撑点是政治素质。这是他们与其他类别人员素质最大的区别点。因为,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决策的正确性和对人民群众的致益性,影响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大政方针与发展方向,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的干部教育,必须用大的力气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对政治素质的要求,又不能沿袭以往基础教育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模式,而应侧重于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较深层次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主动地掌握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最新状态,准确地预测其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政治嗅觉和敏感力,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重大决策与政治风云变幻联系起来,以增强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失误率,促进本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顾名思义,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毫无疑问,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单一地靠拼体力、拼消耗来发展经济,而必须靠科学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软件产业”来发展经济。要实现这一点,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就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存量,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一般的、基本的科技常识,而且必须尽可能多地接受最新科技知识,用国际国内的前沿科技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知识存量中的科技含量与水平。因此,干部素质教育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干部提高知识素质作贡献。干部教育部门不仅要为干部准备这方面的教材、教员,而且必须为干部获得最新知识提供必要的先进手段和设施。 干部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质。因此,干部教育要围绕知识经济对干部在能力方面的新要求,采取多种手段以提高干部运用知识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一方面可以运用互联网和其它高科技手段,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收集多种相似地方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来进行对照、比较,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用他山之石来攻本地之玉;另一方面,则可以把本地的多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经济状态、主观愿望等制作成电子信息,通过互联网来征求各地专家、学者、能人、巧匠们的意见,或者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普求良策。 2.实施干部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干部是我们事业的中坚,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这部分人的素质不提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高要求,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建成。因此,一定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下大功夫抓好干部的素质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它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千秋基业,从方针政策,到具体布置检查落实,扎扎实实地抓下去。 3.实施干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建立配套的机制。 由于干部的选拔、使用、教育、考核等等各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这不仅仅只牵涉干部教育部门一家,而是一项涉及到组织人事、干部教育、监督、舆论等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因此,从考察、选拔到使用、教育等多个环节,建立起一整套干部素质教育的配套机制,是能否使干部素质教育真见成效的重点。因此,只有通过党委部门建立综合的干部素质教育配套机制,使之落实到各个环节,干部素质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开展起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也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教育经济论文:道德教育经济功能 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研究宏观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对道德教育所包含的经济意义认识不深,尤其在前一阶段,有一种理论似乎认为: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道德的沦丧是不可避免的事,也就是说,经济起飞阶段,不得不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这种思潮,对我国道德教育尤其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重新探讨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研究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从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本身的辩证关系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物质的前提。作为精神生产的道德的发展,一种新的、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形成,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总要以一定的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而物质生产的落后和贫困,文化生活的空虚和贫乏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承认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是唯物主义者。另外,唯物主义认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力,一定要通过其他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其中首先要通过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制度来作用于道德的发展;其次,还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设施等等,才能促进道德的发展,这种“折光”关系是唯物主义者所必须承认的,否则也将陷于庸俗唯物主义的窠臼。 道德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社会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工协作关系又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因此,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它在物质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的这种“折光”,正是通过这一中介机制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只有从历史形式来考察社会分工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而正确分析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物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唯物主义者是把它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来看待的。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便是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马克思不仅一般地肯定了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作了详尽的分析。 指出人们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新要素。因为分工协作“激发个人的自尊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并且认为“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生产的。”他还给这样特殊的生产力一个专门名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还说“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以上分析表明,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它对现实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就必须看它所属的那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其道德对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这一点,是我们理解道德的经济意义时特别应该注意和把握的。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已经建立起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道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所不能比拟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它除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外,又能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情况,是由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和内容所决定的。就其本质来看,正如列宁所说,它“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度服务的”。 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我们对道德的经济意义的理解,也是以社会主义道德这一质的规定性为前提的。 道德的经济意义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工作去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这一主体而发生作用的。道德,离不开一定的道德教育,尽管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各异,但其对象都是特定社会个体的人这一主体。通过道德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这一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而社会个体的人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参与又是以其智力、体力、思想品德三种基本要素同时发生效能为其前提的。在时序上没有先后之分。社会个体究竟把自己的智力、体力发挥到什么程度,单靠智力、体力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社会个体头脑中的思想品德。假定社会个体参与经济活动时,其智力、体力是一个既定量,那么思想品德就可以比拟为这个既定量的调节器。它既可以促进这个既定量,也可以使其向负方向发展转化。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智力、体力的这种正负方向的调节作用,实实在在地表现出道德教育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着眼于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作用,那么,我们道德教育应使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那些观念,及时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从而使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调节作用向积极方向发展。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决不应该放松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更不应该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进步。从唯物主义关于道德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道德规范,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政体上是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又是由党的领导来体现的。 所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的那些道德,特别是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在道德教育中占首要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道德及道德教育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要求,把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那些新道德观念及时纳入道德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发展亦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呢?一般他说,我们应把下列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 1、进取与创新观念:社会个体的进取与创新观念表现为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它的特点是事业心强,有强烈的成就和成功的愿望及历史使命感,表现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对社会的贡献表现为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带头作用。把进取和创新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就能使社会个体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力,使思想品德在调节智力和体力两因素中具有必要的张力。 2、时间和效率观念:时间和效率观念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观念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加快,每一单位时间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日益增大。为此,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讲究效率是社会个体必须具有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加强时间和效率观念的教育,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道德教育只有真正把时间、效率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才能使社会个体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商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品德特征,从而实现社会个体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 3、法制与纪律观念:法制与纪律观念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必要的法制与纪律观念。我国以宪法为核心,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法律,“有法可依”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此,要求社会个体要具有遵法、守法的道德风貌。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不仅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而且是依法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重要一环。道德教育把法制与纪律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这一点,对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是必要的社会条件。 道德教育所形成的个体的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性调节,是道德教育经济效能的表征。从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什么时候我们抓紧道德教育工作,什么时候社会风气就有明显好转,社会经济和生产率也健康发展;什么时候放松道德教育,就会产生社会风气不正的严重后果,这在种情况下,即使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也决不会持久。 在实践上回答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已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可喜的探索。据调查,由于道德教育不得力,社会个体思想品德差所造成的劳动态度差、劳动纪律松散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上海市企业每年因此损失劳动生产率23--25%,损失国民收入195亿元,损失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在管理行列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可以想象,前几年由于忽视道德教育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国将是十分巨大的数字,它相当于全国几十个大型企业全年收入之和,这一反证真实他说明了道德教育的经济价值。 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要求我们认真改进道德教育工作,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组织学校教育活动,从根本上克服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教育内容上应当注意对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不能只从抽象的内容上来局限道德教育,而应注重现实的历史的道德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应进入到精神生活的更深层次,又要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更广阔的层面。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要紧密地和个体社会化结合起来。不仅要注意在功能和目标上协调家庭和学校的预期社会化,而且也要与人的继续社会化(职业适应、终生学习等)结合起来;不仅要进行道德社会化,还要指导好政治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要组织在道德教育的总目标下,使校园文化、风习传统、心理气氛、人际关系以及种种“潜在课程”,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闭门“修养”是培养不出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也不可能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应当认真组织社会实践和道德践履,倡导各种生动活泼的讨论、调查和陶冶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阐明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提高对道德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认识,从而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热情。同时,我们在理解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时,首先要克服这样一种倾向,即简单地将道德教育等同于经济活动或经济效益。我们认为两者的“简单取代”不是对道德教育经济意义的科学认识。 其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树立道德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时,应避免产生“两张皮”现象,而应把道德教育纳入到社会实践中来,使其具有真正的活力,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教育经济论文:国外高等教育经济利益 转型后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过10余年的发展,产业市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俄罗斯教育产业市场化后,经济利益和教育质量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同时教育质量新问题为转型后走上市场的俄罗斯教育行业敲响了警钟。俄罗斯存在的一些新问题及其发展趋向令人深思。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存在的新问题 (一)教育经费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 俄罗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教育预算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转型后俄罗斯教育经费在各层次的投入是向高等教育倾斜的,而教育投入的多寡却取决于国家经济运行状况。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和教育的关系,可以从其教育经费来源上得到答案。俄罗斯政府的预算取决于收入。俄罗斯能源产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这也意味着能源经济发展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总体收入,从而会影响到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大增,不但拉动了国内经济,各领域的财政预算也节节攀升,教育也因此获益。近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百分比(%)为,1995年,教育总支出3.86%,高等教育占2.23%,1996教育总支出3.5%,高等教育占2.0%,1997年,教育总支出3.49%,高等教育占1.99%,1998年教育总支出3.44%,高等教育占2.06%,1999年教育总支出3.6%,高等教育占2.26%,2000年教育总支出3.75%,高等教育占2.28%,2001至今教育总支出均高于4%,高等教育占2.5%以上。由此可见,俄罗斯的高等教育预算和国家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而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经济的增长成正比。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出口。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公布的材料显示,俄罗斯整个财政预算收入的35%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2003年,俄石油行业收入达718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收入达407亿美元,石油产品出口收入达145亿美元。也就是说,俄罗斯高等教育在获得的国家财政预算中,每100美元中就有35美元是来源于石油行业。但即便如此,每年俄罗斯有150万人中学毕业,继续读大学的是少数。这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俄罗斯一名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每年是2200美元,而国家只能投入500美元。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 不久前,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有44%的家庭愿意交费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俄罗斯的许多低收入家庭只能将收入的3.3-7.5%用于子女教育。美国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支出是22%。这说明俄罗斯人对教育服务的支付能力尚且不足。和有限的支付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择校的边际费用支出,一些家长为使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还要额外支付数额不菲的“好处费”。这说明,尽管教育市场价格高,但消费者数量多,支付能力却较弱。在有偿教育条件下,俄罗斯的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整体来看,有偿教育的水平、技术保障、办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将教育作为追求收益的商业性活动,而不注重质量效益。但也有的学校却将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将质量视为数量增加的必要前提基础。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西里·茹可夫认为,只有在国家承担起经费的责任和义务的条件下,各学校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只是为了生存。[1 (三)俄罗斯高校扩招新问题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国立大学预算内计划招生名额都多于自费名额。而私立大学却存在计划招生名额和实际招生名额的反差。如,1995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13.55万人,而实际招收5.24万人;1998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25.07万人,而实际招生17.71万人;2000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47.06万人,而实际招生35.72万人。[2因为目前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俄罗斯国立教育要比私立的商业性教育有威望得多。这种供需矛盾是无法用增加国立大学预算外招自费生名额的方法来解决的。(类似新问题在我们中国也同样存在。试想,假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扩大自费生招收比例,不但会影响到生源质量,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公平、公正新问题。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即便俄罗斯家庭中有44%的家长肯花大钱供孩子读大学(莫斯科市占50%以上),但并非肯花钱就能进入好大学。 (四)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 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历来以久。不规范的教育市场主要表现为违反许可证制度及教育活动中的行贿受贿等方面。俄罗斯教育部曾在70个联邦主体中,对大约700所高校及其分校进行过检查。结果表明,有100多所高校在违反许可证制度的情况下经营。 俄罗斯教育部最初规定国立大学招收的自费生数量不得超过预算内学生名额的25%。但是,假如至上而下的限制国立高校的自费招生的规定,会抑制社会需求。私立学校因有办学的自主权,开设了许多管理部、法学部、会计部等。这样本应进入联邦大学腰包的钱流失了。为了重新向国立大学吸引资金,教育部决定取消原定25%的限额。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处负责人柳鲍维·克拉夫佐娃提出,“原则上俄罗斯的高等院校可以招收70%的自费生”。[3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能获得余下的30%预算招生的拨款。任何一位校长,尽管想赚钱,也不想铤而走险。要知道国家预算拨款对他们来说是有保障的,至于他们是否能招来足够数量的收费学生对他们来说还是未知数。这导致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在决策人决定将某人招收为公费生或自费生、录取到某学校等环节上收取贿赂。“教育寻租”之风盛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新问题。 (五)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费 上大学前要花一大笔钱。据社会问卷调查显示,约有36%的人花钱请家教,36%的人花钱参加各种补习班、备考班,32%的人为能被录取支付“人情”费。去年莫斯科市每个家庭用于考大学的平均支出是725美元,非莫斯科市的家庭是280美元。为考入首都内大学“人情”费要花2500~3000美元。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支出统计的猜测,未来80%大学生的家庭花钱上大学的费用,在俄罗斯的总支出将为年均8.8亿美元。总体上用于孩子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年均50亿美元。这其中4.2亿是“灰色”消费,它们大多进了家庭教师的腰包或用于行贿。[4可见,俄罗斯教育市场化需要加强规模和规范化管理,以减少准大学生们在入学前就落入教育“灰色”消费的陷阱。二、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向 (一)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俄罗斯早在1999年12月17日就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该法案规定,因教育服务质量破坏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有权终止学习合同并要求校方退还全部费用。随着向市场关系的过渡及收费教育的合法化,自费学生自然逐渐成为教育服务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向国家质量管理局或法院投诉。此外,“国家有偿教育服务条理法案”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为避免教育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国家推出了统一高考制度,2004年在莫斯科已有47000多名中学应届毕业生首次参加由国家统一命题的高考,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已经开始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教育市场化向文明迈进做好了相关的预备工作。[5 (二)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90年代初受到市场法则变化震荡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已经自然走向平衡。时间使人们熟悉到了教育市场化的代价,熟悉到了无形教育资产、教育质量及教育价格的关系。教育将成为预算的间接收入款项已被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同。教育投资在现代社会是盈利事业。美国探究者及新西伯利亚科学家的分析探究所都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工作人员的25%,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多半是由他们创造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经济的贡献要远远高于他们在居民构成中的份额。相反,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大约占四分之一的居民)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0%。目前,教育投资是赢利事业及教育消费是可以得到回报的意识,可以说已经普遍得到俄罗斯社会的认同。俄罗斯要加入世贸组织,教育也要入世,为此教育界曾忧患重重。[6不过,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三)俄罗斯教育市场有步入良性竞争轨道的趋向 随着教育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私立教育机构已从数量的竞争转向了质量的思索。这些机构更加重视现代化技术投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更多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办学体制灵活,更适应市场需求,教师的待遇普遍提高。和此同时,国立教育机构为保持竞争地位,也在利用和开发原有资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这说明俄罗斯教育市场正在步入良性竞争轨道。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收费教育不但不会取消,相反,名望高的学校收费会更高。 (四)教育走向国际市场 在“冷战”的最初几年,美国总统的分析家在思索如何扩大美国的世界影响时,得出的结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发展外国大学生教育。因为,对外国人的教育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益。2000—2001年在美国高校就学的外国学生为547.867万人。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院2001年有关国际教育交流的统计资料,外国学生仅学费支出一项就为美国带来约6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而用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支出是95亿美元。美国政府对外国大学生的财政支持是45亿美元。这样,在一个学年内仅外国学生就为联邦各洲增加了近110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作为教育水平弱于俄罗斯的国家每年在外国学生身上也能收入约20亿美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俄罗斯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收益指数,每年大学招收的外国大学生约8万人,国家的经济收入年均只有1.5亿美元左右。为此,普京总统指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没有前景广阔的教育体系。新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是靠国家预算,还是商业基础。他号召高校校长讨论招收外国大学生新问题,并着重强调独联体国家的大学生教育及其专家的培养新问题。首先瞄准独联体国家的教育市场被普京总统列为是绝对首要的任务。 俄罗斯首先加强了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教育市场的开发,确立了国际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同样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界反思的是,我国和俄罗斯有着优越的地域优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俄罗斯瞩目,教育水平和质量正逐步被世界认可,俄罗斯学生在其国内学习汉语的势头看长,非凡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教育收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我们却没有把吸引俄罗斯留学生的教育市场开发新问题重视起来。) (五)加快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 俄罗斯的一些高校为了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和普及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在国际教育实践中,学分制在美国大学广泛推开。从1988年起,欧盟成员国为加速欧洲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开始在成员国内的145所大学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保证了大学生稳定地接受高等教育,它已成为欧洲教育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已有一千多所欧洲大学推行了学分制,并以此作为大学之间交流和合作招生的依据。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在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正在建立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已经多次专门组织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体系实施新问题研讨会,交流学分制经验。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地推动了俄罗斯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为本国学生在国外大学继续深造铺平了道路。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启示 目前,在俄罗斯,教育质量新问题已经为俄罗斯敲响了警钟。在全俄罗斯,约有10%的大学达不到教育质量标准,俄联邦教育和科学监督局计划关闭一批国立和私立大学的分校,将有近百所分校被关闭。同时,自2004年9月起,俄罗斯开始禁止高校开办分校,并对现有的各高校分校展开教育质量大检查,不合格的专业、分校在关闭后,学生将被布置到其它大学继续学业。俄罗斯教育界长期以来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认为假如以纯市场化的态度来对待教育会有害无益,这将使教育和受教育变成一种纯买卖关系,而不是社会公益事业,也将脱离民族特有文化发展的基础。教育质量新问题为转型后走上市场的俄罗斯教育行业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商业化教育都是精英式的、高质量的、有限制的。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俄罗斯也有力争向这一方向发展的意图,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新问题。从计划到市场,转轨后的俄罗斯教育产业历经十余年的论战、实践,逐步走上市场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产业市场起步晚,考虑到教育体制及国情的因素,虽可以走市场之路,但并不适合完全的市场化。不过,在整个教育产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教育产业交错融合,在很多方面,中、俄两国教育界所面临的新问题、困难极其相似。无论是普及式的初等义务教育还是精英式的亦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都被教育经费的“瓶颈”制约着。令人深思的是,中国教育受到的困扰来自的层面繁杂,远超俄罗斯,更需要教育立法和监督体系的保障;但俄罗斯的教育立法和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机制却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转型后的俄罗斯是一个布满矛盾的集合体,俄罗斯教育产业的市场化就孕育和发展在这个布满矛盾的集合体中,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新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经济论文:教育经济增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分析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各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增长作用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1.1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高等教育。伴随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1990~1998年间,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稳步扩大,全国普通在校生总规模从206.27万人增加到340.8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8.2%。受知识经济的挑战、社会需求的呼声、拉动经济的压力等影响,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提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在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进一步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1999年以来实行了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1999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5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逐步兴起,至2003年底,全国1552所普通高校在校生1108.56万人,校均规模达7143人,其中本科院校校均规模为11662人,高职(专科)学校为2893人。 1.2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政府、企业以及家庭都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平均2%的速度增加,2004年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在校生总数超过2000万,高校毛入学率超过19%,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据最新统计,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加为21%,已经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3.4%到2002年的15%,仅仅用了12年时间就越过了国际公认的大众教育的基准线,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而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5%到15%的飞跃,美国用了30年(1911~1941年),日本用了23年(1947~1970年),韩国用了14年(1966~1980年),巴西用了26年(1970~1996年)。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阶段的时间比美国晚了60年,比日本晚30年,比韩国晚20年;目前,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0%,日本和韩国均已超过50%,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中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水平已达40%,不少发展中国家都超过20%;而我国高等教育现仅处于大众教育起步阶段。 2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 2.1发展高等教育,促进GDP增长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形成教育的固定资产。同时教育活动、科研活动也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目前全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超过1000万,在读学生超过2亿。每年大量的科研成果还直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社会财富,因此教育可以直接作用于GDP的增长。除此之外,为教育服务的支持保障产业也会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扩大,带动大量的物质投入和产出,因此教育的发展还可以间接作用于GDP,促进其增长。由此看出,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反过来教育的发展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就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学的贡献,他应用经济增长余额分析法核算了美国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表明美国1929~1957年由于教育投资实现的经济效益(纯收益)为495亿美元,占美国同期经济增长余额710亿美元的70%,占美国1929~1957年国民收入增长总额1520亿美元的33%。林廷春在研究高等教育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时得出,1965~2000年间,高等教育存量增长1%会使台湾实际产出大约增长0.19%,尤其是工程、自然科学专业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最为显著的作用。我国学者丁兴富通过研究发现中国教育经济效益为,1952~1978年因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总贡献是962亿元(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占国民收入总增长额的41%;而从1978~1997年因教育水平提高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总贡献是7053亿元(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占国内生产总值总增长额的47.8%。 2.2发展高等教育,拉动国内需求的扩大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需不足造成的,但是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却是相当的大方,经常为了子女的教育“一掷千金”,因此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市场是市场经济改革剩下的最后一个卖方市场。因此,扩大高等教育招生,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及人们的需求,而且可以增加教育及教育服务的就业岗位,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带动教育支持保障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业、教育金融业、餐饮业、出版业等,形成连锁反应,增加消费需求。据统计,2005年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人均储蓄已经超过1万元。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为了子女上学准备的储蓄占总储蓄额的44%,并认为教育消费是一个大的消费领域。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居民教育支出仅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1%,低于同期印度的4%,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8%~10%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相应年龄组的人口比重仅为4%,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仅占同龄人口(18~21岁)的3%左右,加上成人高校在校生也不过7%,而到了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率已经达到21%。由此看来我国的教育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存在足够的扩展空间。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在全体城镇居民的总支出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快速增加,目前中国城市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年均增速高达20%。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仅占城镇居民总支出的3.89%;2000年占到5.76%;到了2003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的6.42%;2004年虽然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到总支出的6.12%。和比重相比,目前的城镇居民教育支出更令人关注的是它的相对增长速度。相比1994年的130.33元,人均教育支出10年时间增长了283.5%,年平均增幅为14.4%。而同样在10年的时间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幅为11%,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平均增幅只有9.3%。教育支出的增幅要明显高于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因此,教育供给扩大,教育消费的拓展空间将是巨大的。 2.3发展高等教育,增加个人收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仅认识到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等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也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对未来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特别是高等教育,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个人回报率为14.8%,对社会回报率为9.5%,个人收益率超过社会收益率。20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收益率逐年上升,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明瑟收益率(Mincer)1974年提出的教育收益率计算模型,反映受教育者由于多接受一年教育而使收入增加的指数)1996年为8.23%,1997年为9.68%,到1998年达到11.35%,已超过了物质资本投资通常为10%的收益率,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成为一项给个人(家庭)带来较高收益的投资。 3发展高等教育的相关建议 教育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素质,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高速增长。借鉴国外教育的发展历程,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并制定长期教育政策 我国在过去片面强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事业性而忽视其产业性的一面,实行高度的计划性和一统化管理,经费来源单一,发展缓慢,没有充分开发市场调节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等教育应当发挥其产业性的一面,而且有很大潜力。因此,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特殊的产业,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增加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计划经济的成分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并使教育的产业性方面得以充分展示,树立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将教育作为基础产业引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力的竞争,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应制定长远的教育政策,发挥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3.2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教育主体多样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我国的教育业的主体大部分是由国家政府、地方政府投资的所谓公办学校,这样造成了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及办学效率不高等弊病。要满足高等教育扩展的需要,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还要开源节流,广泛引进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个人或其他社会团体成为当今教育的主体,发展非公办高等教育。因为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可以为教育事业筹措大量的民间资金,减轻国家的经费负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坚持学术自由与办学自主性,促进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保证高等教育从少数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的成功过渡;可以为经济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输送大量适用人才;较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多种服务功能的需求等等。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学校私立化的程度很高,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含培训机构)、私立学校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50%。1995~1996年,美国共有高等学校3706所,其中私立学校2041所,占总数的55.34%。近些年,我国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据统计,2004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共有7.85万所,其中民办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含独立学院)228所,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187所,民办普通高中2953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633所,民办普通初中4219所,民办职业初中24所,民办普通小学6047所,民办幼儿园6.22万所。 3.3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终身教育的思想就已经提出,60年代开始流行,成为指导未来教育的时念。所谓终身教育,即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非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足量的高等教育机构,使得高中后年龄段的人群中正在接受教育的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且持续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在美国,只要有学习能力需求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我国在很多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仍然是一考定终生,于是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高考落榜将使很多人从此与高等教育绝缘。统计表明,在我国18~24岁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0.5%,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要达到50%以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趋势,虽然我国早在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分别为1.47%、1.17%、0.68%,其中上海的贡献率最高,达2.75%,而青海最低,只有0.17%。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东部经济发展拉动中西部经济的崛起,必须平衡发展地区高等教育。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还有很长,我国应该发展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而不是只强调学生数量的提高,将高等教育由培育尖子型向大众化转移,为社会输送适用的人才。 教育经济论文:高等教育经济市场化 【内容提要】高等教育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是高等教育体制造成的,因此,用传统的行政手段、计划手段已无法解决。高等教育需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所需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地暴露和激化。高等教育的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标准都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教育思想僵化、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管理简单粗糙、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和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用传统的计划手段、行政命令的方式已无法解决。因而,只能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现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不但发展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成为市场主导型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这为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强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文拟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现存的矛盾、问题、体制与机制的弊端,阐述市场模式的优越性,对如何转变思想观念、高等教育如何变革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高等教育规模偏小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从而达到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在建国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连续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对高等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000年,我国通过普通高考、成人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在校生总数为:本科生862万人,研究生29万人,合计890余万人。如果加上函授、自学考试等接受其他高等教育方式的学生,其总数已达11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1.7%左右。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近几年增长是很快的,与1995年在校生547.7万人相比已经扩大了一倍。即便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还是偏小,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45%,其中北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0%以上。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相继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并向高等教育的终身教育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高等教育不仅规模偏小,而且质量也不能令人满意。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和计划体制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目的、内容、质量标准等,长期处于一种落后的、僵化的、不确定的状态中,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生本身更不满意。广东省有关部门最近就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的仅为2.7%,而不满意的竟达77%。《中国教育报》登载的对12398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9%的人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的人认为所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80%的人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满意[1]。高等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层次既包含学历的层次: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也包括各个专业和学科之间的配比。从学历层次上讲,我国高级人才严重短缺,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人才缺口比较大。再者,我国的高级技术工人也严重缺乏。在深圳,有些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薪酬与硕士、甚至与博士的薪酬相同。 从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来看,也没有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很多高校坚持自己成熟的学科、专业,不关心社会、经济的变化与需求,不关心毕业生的发展。比如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极为迅速,接纳社会就业的70%以上,创造的产值占GDP的近50%,可是到现在第三产业中的多种业态,并没有在高等教育中设置相关专业,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品质和质量的提升。 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 高等教育模式僵化在这里主要是指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化。我国高等教育从创立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可培养人才的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思想、真理、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把他认为学生应该接受的东西强加在学生头上,学生没有选择的可能。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严重地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难以培养出独立性、创新性的人才。 在这种僵化的培养人才的模式之下,教育内容和知识的陈旧落后也就是必然的了。 3.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为: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没有自由的思想就没有平等、民主、法律等现代意识;没有创新精神社会就不能发展。而我国高等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这两点。造成我国大学生现代素质低、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社会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只有创新。创新能力就成了竞争力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如此,企业、个人也是如此。 (三)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 现在谈到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人们往往归罪于政府投资过少。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占当年GDP的4%。而实际上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率为:1993年2.54%,1996年2.46%,1997年2.50%,1998年2.55%。1999年上升到2.79%,而同期以色列7%,挪威6.8%,美国5.8%,发展中国家巴西5%,马来西亚4.9%,韩国、泰国3.6%。从比较中可看出,我国政府教育拨款占GDP的比率是偏低的,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生均年成本大多在2万元以上,有的已超过3万元。这样的培养成本不论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是对人们的收入状况来说都是极其昂贵的。这种昂贵的高等教育,国家和消费者都是难以承受的。在这极其昂贵的成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等教育不讲效率、不讲效益造成的。如果与同是高等教育的民办大学相比,这一点就会看得更为清楚。民办大学的学费,低者每年3000元左右,一般5000元,高者8000元。这些学费之中,不仅包括学生的培养成本,还包括办学者的利润,扩大办学的投资等。国有高校与民办高校相比,办学成本有的竟相差10倍之多,很显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是被白白浪费掉了。 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既存在于宏观管理之中,也存在于微观管理之中。 1.宏观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国家集兴办者、投资者与管理者于一身。学校的兴建、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招生、分配等都在国家严密而具体的计划之中。计划手段造成以下后果: 第一,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短缺,一方面是重复建设、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严重。第二,我国高等学校从建国以来,分分合合、搬迁重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给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流失。第三,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使用的随意性。 2.微观管理 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的管理。我国现在的大学还是以完成上级的计划、指令、任务为工作方向和目标。完成了上级的计划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拨款和其他资源,没有经营之责,也就不用过多地考虑办学的效率和效益。 在高等教育这种效率不高、效益低下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的增加对高等教育来说究竟有多大的意义?会不会给得越多,浪费也就越多?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是政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大学运作机制造成的。 (一)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 1.集中控制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它对整个教育行业形成了绝对的垄断。第一,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资金、土地、实物等有形资源,还包括政策等无形资源。第二,垄断了高等教育的消费资源,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消费市场。高等教育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仅体现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上,而且渗透到大学内部管理的各种过程和层面上。 2.纵向分级领导 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往往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纵向约束,高等学校只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是行政体制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办学的主宰是政府官员,而不是大学的校长和广大教师。行政化的高等学校完全按行政组织的规章行事,行政人员是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2]。这种体制是分级纵向领导的,领导的方式是计划、文件、指令以及各级政府的决议等。 3.用计划手段进行管理 在宏观上,计划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和结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资源的配置等。在微观上,计划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的规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人事、财务、后勤、招生分配等都要按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计划进行。这种计划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有着同样的性质。 (二)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1.剥夺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高等学校丧失了办学自主权,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一切都要听命于教育主管机构,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广大教育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服务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都与高等学校本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大学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2.限制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肩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这种要求首先表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应不断扩大上。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终身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达到或超过50%为普及化教育阶段,接下来就是终身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0年近12%,尚未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远远低于北美洲地区的8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合理造成的。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高校每增加一名学生仅基本建设投资就达3.8万元左右,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的投入,所需资金就更加惊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也就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那么,因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需增加建设性投入累计约4500亿元左右。这种巨大的投入,仅靠政府是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政府又严格限制其他资源介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全行业垄断。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入条件极为苛刻。 大学的功能就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以任何理由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剥夺公民消费高等教育的权利,都是违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上文谈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这种状况也是由于高等教育体制造成的。高等学校不必对社会负责,不必对学生负责,只要对政府负责就行了。当一个产业不对它的消费者负责,那它就不可能对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映,也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由于扩招造成的,从而强烈反对高等学校再进行大规模扩招。其实,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什么时候高过?我国最好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每年招生几乎把全国高考的拔尖人才一网打尽,但它培养人才的模式,与其他普通院校又有多大的区别?清华大学在世界知名大学中排名二百四十多位;北京大学校长也说,我们没有世界名牌大学。现在,有的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下降是事实,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入学时的整体基础素质下降了,从教育增值的角度看教育质量没有多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僵化体制和单一的质量模式才是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根本所在。 3.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主要还是计划手段,这种配置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市场和个人的需求。第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和流动。第二,人为划定重点大学、重点学科,把有限的资源向少数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倾斜,这必将对大多数高等学校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名牌大学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而不是政府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政府越培养,大学功能越退化。 4.缺乏长远规划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始终缺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长远规划,缺乏战略构想。高等教育决策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短期行为居多。 (三)大学运行机制的缺陷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也存在着种种缺陷,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1.高等学校机关化、行政化严重 高等学校首先是一个办学实体,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学校的机构设置、管理运行、教育科研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点。但现在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是反向操作的,不仅教育主管部门把高等学校看成是自己的附属机构,而且高等学校本身也把自己看成是准官方机构、准行政机关。党委、政府所设置的部门,高等学校也大都存在。行政机构、行政人员是支配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按行政权力的意志来安排。 高等学校内部的运行方式也是行政化的。学校把政府的有关计划分解到学校的各个方面,然后用行政手段实行,各级部门也只能去执行、去完成计划和任务。 2.人事分配制度僵化 与高等学校行政化机制相配套的是僵化的人事分配制度。人员的进出,干部的上下,刚性十足。这种人事制度不是根据需要设计的,更不是根据高等教育市场化设计的。分配制度也同样不合理,工资、奖金的多少,只与每个人的职称职位相联系。有了相应的职称和职位,即便是工作没有业绩也不影响其收入,所以,大家拼命的是职称职位而不是工作。 3.管理的封闭性、保守性、经验性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几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形成了一个相当封闭的系统,这个系统很少与社会发生直接的联系,也很少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对此做出反应,这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是背道而驰的。正是由于管理的封闭性才造成了管理的保守性、经验性,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尝试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对制度创新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4.教育观念落后 对我国培养人才观念的落后陈旧,刘道玉先生曾有过一段比较典型的总结:“‘三型三性’,即封闭型、重复型、记忆型与专制性、权威性、统一性。很明显,它们与现代教育的开放型、创造型、思辨型与科学性、民主性、多样性的理念是相悖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大学。”[3]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之下,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更难以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应该更多地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对现有的大学培养人才机制进行全面的革新。 三、市场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述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不论是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高等教育效率与效益的提高,都需要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客观要求 1.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已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了,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准备,不但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日常生活也会遇到种种麻烦。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和终身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在规模上要有很大扩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性质要有根本性的变化。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市场的价值取向,是为受教育者将来的工作、生活做好准备,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竞争态势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将以更快、更深的程度融入到国际体系中去。WTO中关于教育方面,共有四项约定:(1)教育服务贸易可以跨越国境支付,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函授等方式进行;(2)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到国外求学或者培训,即到他国进行教育服务消费;(3)他国可以到东道国设立教育机构办学,或与所在国高等学校联合办学;(4)国外教师可以通过自然人身份到国内任教[4]。在上述条款中,目前我国已承诺兑现2、3、4项,第1项还可进一步谈判。这样,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将面临全面对外开放的态势。高等教育市场与资源的垄断将被彻底打破,对我国高等教育将会产生如下影响:第一,直接影响。一是国外的高等学校通过其优质的教育产品把中国的学生吸引到国外求学;二是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来国内办学,或独资、或合资。以上两方面将对我国高等学校造成强烈冲击。 第二,间接影响。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加速,中国的产业结构将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那么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结构、专业、培养方向随着它的调整而调整。 3.民办大学对国有高校的冲击 我国民办高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产生的。据统计,全国上规模的民办高校已达一百多所,还有一些国有高校兴办的二级学院。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市场不仅要对外开放,还要对内开放,民办高校终究会获得国民待遇,这就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将会与国外教育机构发起对国有大学的夹击。 (二)高等教育的属性 现在对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讨论的焦点,是高等教育的属性问题。高等教育如果属于上层建筑,那么它必然就会采取政治、学术价值取向;如果把高等教育看成公益事业,纯公共产品,那么也必然会排除市场化,排除竞争、效率、效益等这些市场化的手段。而持高等教育产业化观点的人认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不一样,它带有更多私人产品的性质,属于服务产业(第三产业)。这样高等教育就必然采取社会、经济的价值取向,追求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高等教育作为服务产品完全可以进行市场化经营。 通过对比,可看出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已大于社会的收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已远远大于社会的收益。高等教育已越来越带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产业进入市场。持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市场化观点的人,是没有看到高等教育由于其发展而产生的质的变化。这种观点将会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可见,不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客观形势,还是高等教育本身的属性,都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对原有体制进行彻底的革新。只有这样,国有高等教育才能参与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提高质量、效益,优化结构,以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市场机制 1.法人治理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获得法人资格,拥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利,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和民事责任才能存在和发展。高等学校要进入市场,进行产业化经营,必须获得独立自主的法人资格,拥有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人事、工资、财务、学科、专业、教学内容诸方面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独自决定。 如美国,联邦政府没有管理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高等教育由各州分权管理。州政府对高等教育也主要是宏观管理:制定高等教育市场的法规、发放办学许可证等。一旦高等学校创立,其管理、招生、课程、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师聘任等都由学校自主决定,州政府不得干预。法国对大学实行合同管理,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面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 2.供需平衡 供需平衡是市场机制规则之一。当一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商品就必然会抬高价格,企业因而获得超额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种资金、资源就会聚集到这个产业中来,使这个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产品大量增加,供需也会趋于平衡。这时价格下降、利润平均,发展进入正常阶段。如这一产业的产量继续增加,超出了市场的需要,那么就会产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继续下降,一些质量差、效益差的企业就会亏损、甚至倒闭,退出这一产业。市场用这种方法淘汰劣质企业,使优者愈优愈强,以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经济论文:创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意义 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教育体制深化市场导向改革的必然选择,有人预言它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在我国现阶段,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创业教育证书被称为继文化知识证书(毕业证)、职业技能证书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这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等。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侧重教育创新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适合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创业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有助于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培育务实趋利、理性进取的商业精神。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改变新一代创业者基于文化习惯的心智结构,有利于扩大我国解放思想、开放改革的成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创业家和企业家孕育和成长提供更适宜的环境。 (二)内生出高素质的创业者,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 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会带给欠发达地区许多商机,欠发达地区的一批商业意识和创业技能较强的创业者能在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第三产业的需求中找到创业的机会。大学生具有文化知识方面的优势,且在进入知识经济年代的当今,这些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是我国创业者的主体,是在产业转移中创业活动的主体。但现状是许多大学生不具有起码的创业知识,既使有创业的愿望,在没有项目、资金的条件下,可望不可及。创业教育正是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适应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学会捕捉商业机会,提高创业管理的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产业政策激励大学生开办自己的企业,能够借助产业转移的契机,孕育出一批高素质的创业者。他们的创业,不仅能带动就业,促进技术转化和技术创新,而且能够提高产业素质,促进产业高度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三)有利于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创新发展 在未来的高校竞争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教育部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就是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就是要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中,推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必须有正确的定位,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民营高校,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但要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必须面向市场、深化改革,提升能力。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是我国高校的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而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则更晚。2002年4月教育部才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比国外晚了20多年。由于起步晚,推进慢,创业教育特别是进课堂的工作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声势,也没有引起各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创业教学还处于开展讨论、提高认识、少数试点的阶段,还不具备全面推开、普遍实施的气候和条件。 (一)缺乏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要纳入教学,其涉及方面广,实践起来比较复杂。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专门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他们面向本科生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必修课有三门,即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与交流、创业实务。选修课则有五门,即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很显然,对大多数学校来讲,因为关系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增加很多创业方面的课程是不现实的。更深层的原因是,创业教育涉及到教学的系统改革,创业教育也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这就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到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因此,对一般的学校来讲,创业教育真正纳入教学还需时日。 (二)教师积极性不高 创业教育落实在老师,创业课程的开设也要靠老师,而老师对这件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原因有三:一是这门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二是这门课程即使开起来了,学时不会很多,而现在很多高校教师的奖酬金分配是与学时挂钩的,这就牵涉到老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讲课的难度大,因为创业方面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他们也只能纸上谈兵,有学生欢迎程度的问题。 (三)创业资金的落实困难 无庸讳言,创业实践需要资金,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民营企业家设立的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从总体情况看,目前这类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设立的门槛也很高,学生很难获得。那么作为创业教育实施者的学校,理应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问题,事实上这也不现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基金为300万,复旦大学的创业基金为1000万,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徐汇区政府、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创业基金则高达1.5亿。但他们的示范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大部分高校很难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学生创业实践。 (四)创业场地落实较难 如果要开展创业实践,那就要有场所,要有阵地,否则就只能在电脑上虚拟,在纸上设计。创业实践的场地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有着特殊要求的场地,应该基本能模拟创业的环节,甚至对一些简单项目可以实施。一类是简易的,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可以,主要用来培养学生某种能力,或者进行某种实验。既然是场地就应该有房子、设备,除少部分条件好的学校外,大部分学校用于学生创业实践的场地都非常缺乏,要么是把牌子挂在某个办公室,没有建设专门的场所。 (五)高校的处境尴尬 特别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重要性显得非常必要,高校领导对此都有清醒认识,但在投与不投,建与不建的问题上,学校也处于尴尬的境地。不投不建,教育需要,学生需要;投了建了,达不到预期效果,又会造成浪费,何况已经有前车之鉴。 推进创业教育的建议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及时行动。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创业教育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创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制深化市场导向改革的必然选择,发展创业教育正是引导我国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面对创业教育这新生事物,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要大胆探索,可以设立一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摸索适合实情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转变观念,特别是要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不能只认为学生毕业了,只是要找一份工作。要改变单纯的就业观念,树立既要就业又可以创业的新观念。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校、老师的观念还相对滞后。要真正开展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就该有所改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应该制定新措施,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去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请一些企业、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业基地的兼职教师,在教师队伍上要有所创新。教育部已连续两年举办了创业骨干教师培训,专门举办培训班,来培训大学教师怎样进行创业。 扎实开展高校的创新。高校是高等教育市场的行为主体,要通过课程设置推进创业教育,同时要吸引企业加盟。我国许多高校多年来积极参加团中央和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挑战杯”,并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这些都为开展创业教育打下了一定基础。在创业教育的操作方面,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合理的机制,学校和学生个人应当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学校的侧重点是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自由个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综合人文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并且为学生自主开展创业实践提供资金、环境、政策和其他条件方面的支持和保证;而学生方面的重点是在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不拘泥于某一种创业实践方式,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大到创办一个公司和企业,小到提出一个“点子”或新想法,都应当纳入创业教育的范畴。此外,创业教育的操作和实践可以包括直接的资金运作、商务服务,直到各种各样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创业活动。高校可以先开讲座,传播创业学的理论,逐渐从选修课,到专修课,通过设置创业的课程,使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一些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一旦有创业机会,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都可能成为创业者。创业教育注重实践,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通过适合市场的方式,多渠道筹办基金。可请企业家走上讲台,用创业经历教育学生,也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企业,了解企业或者利用创业基金创办企业。 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大学生具备创业技能、参加创业活动。学习借鉴上海、天津的经验,将大学生创业纳入社会创业的系统中,让大学生在创业方面享有“国民待遇”。要制订系列优惠政策,通过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业,且要建立专家诊所,帮助他们解决创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表明,风险投资机制的有效性,是科技型企业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创业科技含量要高一些,因此在建立政府和社会支持体系时,要探索新的金融机制,要通过地方中小银行的建设推进大学生创业。 要加大对创业培训,创业教育,创业扶持的工作力度,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在谈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时,强调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变成人力资源优势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大学生、下岗职工、农民的创业教育是国民教育大体系中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的有效协调运行,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协调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而产生111大于3的整体效应。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 教育经济论文:道德教育经济功能 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研究宏观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对道德教育所包含的经济意义认识不深,尤其在前一阶段,有一种理论似乎认为: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道德的沦丧是不可避免的事,也就是说,经济起飞阶段,不得不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这种思潮,对我国道德教育尤其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重新探讨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研究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从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本身的辩证关系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物质的前提。作为精神生产的道德的发展,一种新的、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形成,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总要以一定的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而物质生产的落后和贫困,文化生活的空虚和贫乏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承认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是唯物主义者。另外,唯物主义认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力,一定要通过其他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其中首先要通过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制度来作用于道德的发展;其次,还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设施等等,才能促进道德的发展,这种“折光”关系是唯物主义者所必须承认的,否则也将陷于庸俗唯物主义的窠臼。 道德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社会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工协作关系又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因此,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它在物质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的这种“折光”,正是通过这一中介机制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只有从历史形式来考察社会分工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而正确分析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物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唯物主义者是把它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来看待的。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便是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马克思不仅一般地肯定了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作了详尽的分析。 指出人们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新要素。因为分工协作“激发个人的自尊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并且认为“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生产的。”他还给这样特殊的生产力一个专门名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还说“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以上分析表明,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它对现实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就必须看它所属的那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其道德对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这一点,是我们理解道德的经济意义时特别应该注意和把握的。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已经建立起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道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所不能比拟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它除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外,又能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情况,是由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和内容所决定的。就其本质来看,正如列宁所说,它“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度服务的”。 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我们对道德的经济意义的理解,也是以社会主义道德这一质的规定性为前提的。 道德的经济意义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工作去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这一主体而发生作用的。道德,离不开一定的道德教育,尽管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各异,但其对象都是特定社会个体的人这一主体。通过道德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这一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而社会个体的人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参与又是以其智力、体力、思想品德三种基本要素同时发生效能为其前提的。在时序上没有先后之分。社会个体究竟把自己的智力、体力发挥到什么程度,单靠智力、体力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社会个体头脑中的思想品德。假定社会个体参与经济活动时,其智力、体力是一个既定量,那么思想品德就可以比拟为这个既定量的调节器。它既可以促进这个既定量,也可以使其向负方向发展转化。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智力、体力的这种正负方向的调节作用,实实在在地表现出道德教育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着眼于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作用,那么,我们道德教育应使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那些观念,及时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从而使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调节作用向积极方向发展。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决不应该放松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更不应该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进步。从唯物主义关于道德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道德规范,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政体上是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又是由党的领导来体现的。 所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的那些道德,特别是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在道德教育中占首要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道德及道德教育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要求,把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那些新道德观念及时纳入道德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发展亦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呢?一般他说,我们应把下列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 1、进取与创新观念:社会个体的进取与创新观念表现为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它的特点是事业心强,有强烈的成就和成功的愿望及历史使命感,表现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对社会的贡献表现为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带头作用。把进取和创新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就能使社会个体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力,使思想品德在调节智力和体力两因素中具有必要的张力。 2、时间和效率观念:时间和效率观念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观念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加快,每一单位时间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日益增大。为此,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讲究效率是社会个体必须具有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加强时间和效率观念的教育,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道德教育只有真正把时间、效率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才能使社会个体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商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品德特征,从而实现社会个体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 3、法制与纪律观念:法制与纪律观念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必要的法制与纪律观念。我国以宪法为核心,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法律,“有法可依”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此,要求社会个体要具有遵法、守法的道德风貌。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不仅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而且是依法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重要一环。道德教育把法制与纪律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这一点,对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是必要的社会条件。 道德教育所形成的个体的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性调节,是道德教育经济效能的表征。从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什么时候我们抓紧道德教育工作,什么时候社会风气就有明显好转,社会经济和生产率也健康发展;什么时候放松道德教育,就会产生社会风气不正的严重后果,这在种情况下,即使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也决不会持久。 在实践上回答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已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可喜的探索。据调查,由于道德教育不得力,社会个体思想品德差所造成的劳动态度差、劳动纪律松散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上海市企业每年因此损失劳动生产率23--25%,损失国民收入195亿元,损失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在管理行列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可以想象,前几年由于忽视道德教育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国将是十分巨大的数字,它相当于全国几十个大型企业全年收入之和,这一反证真实他说明了道德教育的经济价值。 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要求我们认真改进道德教育工作,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组织学校教育活动,从根本上克服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教育内容上应当注意对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不能只从抽象的内容上来局限道德教育,而应注重现实的历史的道德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应进入到精神生活的更深层次,又要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更广阔的层面。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要紧密地和个体社会化结合起来。不仅要注意在功能和目标上协调家庭和学校的预期社会化,而且也要与人的继续社会化(职业适应、终生学习等)结合起来;不仅要进行道德社会化,还要指导好政治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要组织在道德教育的总目标下,使校园文化、风习传统、心理气氛、人际关系以及种种“潜在课程”,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闭门“修养”是培养不出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也不可能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应当认真组织社会实践和道德践履,倡导各种生动活泼的讨论、调查和陶冶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阐明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提高对道德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认识,从而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热情。同时,我们在理解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时,首先要克服这样一种倾向,即简单地将道德教育等同于经济活动或经济效益。我们认为两者的“简单取代”不是对道德教育经济意义的科学认识。 其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树立道德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时,应避免产生“两张皮”现象,而应把道德教育纳入到社会实践中来,使其具有真正的活力,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摘 要] 提高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建立良好的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提升数学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并创建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 数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思维发展 建立良好的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提升数学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并创建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在现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的引导建立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创新能力。 一、通过创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层次多方位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搭建良好的W习平台,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平等对话 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如《利息的计算》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春节在即,老师与你们一样最开心的是收到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一般能拿多少压岁钱?”学生踊跃回答(多种数目)。笔者随机进行引导:“这么多的压岁钱你们打算用来干什么呢?”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交给大人管理,集中花销;用来做学费使用;存入银行,一部分买学习用品,另一部分捐赠给老年公寓;一部分用来买学习用品,一部分捐资给社区做文艺活动经费……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既对零花钱的用途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习存款利率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活动实践就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数学创新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2.乐于创新 新课程强调“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做到乐于放手,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充分开动自己的数学思维,留足时间,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快乐,体会创新。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节内容时,笔者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长6米、宽4米的客房里铺地砖,客房可供提供的地砖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问题提出后,学生有的说“买1米的,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的,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于是,笔者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通过实际计算作出最后的选择。如此一来,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进入了探究状态,气氛活跃,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与保护。 二、通过积极引导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要有针对性,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各自的创新积极性,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如教学“圆的周长”测量圆的周长时,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话音刚落,学生踊跃动手,积极参与,迅速实践,并各自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笔者在肯定他们实验结果的同时,进行因势利导,指出测量实践方法的局限性,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进而引导学生就上述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再次进行动手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结论。由此可见,正确积极的引导,是诱发学生创新灵感的妙药,让他们在获得数学感性认识的同时,锻炼并形成积极的数学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实践能力。 三、通过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唤醒与激发,关键在于学生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时切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将这种快乐化为继续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由此,教师在为学生学习创建平台,积极引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护并激励学生的成功体验,让他们的成功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共享。在实际教学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体验成功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正确思考、回答一个相对较难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并让这种快乐得到大家共同的认可与分享,比如让该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在班级进行交流,让小组同学进行点评、班级互评等,这样,他们就能积极思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贴近实际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化抽象为具象,化知识为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掌握知识的变化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自我猜想: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用铅笔等实体工具摆一摆,然后再用算一算的方法进行求证,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及归纳梳理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改进教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生总是对新鲜事物存在极强的好奇心理这一认知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寻找适合学生认知需要的方法,使其在旺盛的探究欲望中完成内容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 例如:为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组织六年级学生对该县城广告牌、橱窗等标语中的错别字进行统计。首先,教师告知学生本次活动支付的活动费用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设计并调查统计活动需要购置的物品、乘车等价格,调查后绘制成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自己的活动方案,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哪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节省经费又能让同学们开心完成统计任务?任务明确后,同学们积极进行调查统计各种支出的金额数及其项目,情绪积极。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对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不断形成良好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达成了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的目标,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多层次、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对创新活动充满信心,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方面来要求。课标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在新课前五分钟复习了已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圆锥体是我们新认识的一种‘不规则物体’,那它的体积又将如何计算呢?”这时全班一片寂静,大家冥思苦想却不知如何回答。看到此时的课堂气氛如此沉寂,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记得五年级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时候,都是化难为易,变生为熟,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进行计算,那圆锥体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稍微一点拨,一些学习灵活的同学顿时在困惑中找到了灵感,纷纷举起小手,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于是我叫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他流利响亮地回答道:“我认为圆锥体比较接近圆柱体,它的体积计算方法应该和圆柱体体积计算有联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都赞同这个观点,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既然同学们都认为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有关系,那大家想不想利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动手实践把两者的关系探究出来呢”?这时,全班学生学习热情无比高涨,异口同声地说:“想!”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动手实践探究其中的规律。可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实践兴趣能够充分的激发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开展实践活动 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初步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大致这样分类: 首先、理解型实践活动。理解型实践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融进生活实际情境的实践。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赛跑,路程是200米5圈,每人跑多少米?学生很快算出:200×5=1000米,接着告诉学生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这样“1千米”的路程在学生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其次、发现型实践活动。发现型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中“再发现”“再创造”历程的实践活动。另外、应用型实践活动。应用型实际活动即联系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进行实践的活动。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在实际中引入知识把生活问题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问题生活化,以实现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三、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文化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广州――香港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广州――香港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笔者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四、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这就需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的思考实践能力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增强学生思考实践能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形成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思维实践能力提升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教学,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生思考实践能力具体指的是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充分掌握简单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然后根据自身的理解对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和比较,从而形成独特的数学认知结构,最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为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实施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应该选择与学生日常相联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性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从中能够看出,小学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是教师根据自身已有的数学经验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思考,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不仅如此,小学生如果在与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数学的概念和内涵。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合作交流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合作交流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学生在行动上的配合解决同一个问题,针对同一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增强他们之间的感情,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也要讲究时机,要在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实现交流。 例如,在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为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四名学生,让他们将自己所见到的图形通过画图的方式画在白纸上,然后动手用剪刀剪下图形,用折叠的方式将图形折一折,看看是否是对称图形,如果是对称图形,该图形的对称轴有几条?很多学生画出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按照老师的说法将这些图形折叠,找出了他们的对称轴。正是因为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感觉到不同组别之间的竞争,于是积极思考,绞尽脑汁将自己知道的简单几何图形画出来,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很快就完成了教师交给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复习了之前学习的几何图形,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图形的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程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更多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联系实际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于交换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推理的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各种各样的答案中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教学答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在观察的过程中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观点。然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同桌两人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现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没有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引出交换律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通常复习好多遍的问题,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就会容易忘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教学方法的设计。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始于创作,增强学生的思维和操作的关联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章节的知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程知识的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测量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和,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网络知识等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在课堂上讲解,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程的内容,这样让学生亲身实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整个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拓展学生思维方式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教学方式,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会得心应手,与此同时,学生的数学学习也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之中,事半功倍,为此,针对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应该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间领会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把握学习数学的精髓,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在数学考试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时不会举一反三,不懂得变通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体现在对单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而是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后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举一反三,解决更多的问题。这种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很大的用处,老师在教会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后,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根本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解决了一类问题,却不会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到老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学生数学基本功不扎实,面对数学实际问题时急功近利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单调而乏味的,因此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去研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急功近利,其结果就是难以夯实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难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这不仅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不愿意巩固自己的基础,一味地习题训练、题海战术,这样难以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取得更有效的进步,更不是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方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犹如一座空中楼阁,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显得生疏而且盲目,学生的实际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可见,扎实的基本功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厚,没有恰当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的学习过程相对枯燥,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心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非常关键,老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改正自己的不足。老师应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引领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老师应该避免题海战术,题海战术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习环境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那么如何营造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呢?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还可以在讲立方体这节课时,用实体让学生了解立方体,让学生用纸张叠出立方体,更好地了解数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老师要观察每位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2.教师应该积极备课,充分了解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难点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思路和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备课,熟悉教材中的内容,充分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不至于手足无措,学生将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对教师充满信任和敬畏,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与此同时,只有教师充分备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法,不至于盲目教学,学生被动地学习。充分地准备,熟悉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才能在课堂上犹如庖丁解牛,烂熟于心,从而娓娓道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质的飞跃。当然,这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充分的预习、复习,才能使数学课堂变成一个启迪智慧的乐园。比如,在学习应用题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把握解答问题的方法,学会读题,了解关系式的正确写法是教学的关键,更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心。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把握分析问题的正确方向是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更是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举一反三,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朱学然 摘 要:实践能力作为当前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达到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这在小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针对性的教学锻炼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尤其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数学教学是当前小学教学的重要课程内容,要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同时,对学生相应能力的提升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任何课程教学都有其特殊性,共同点在于通过相应的知识传递达到提高学生智力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实践锻炼的目的。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的锻炼主要是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可以起到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作用。 一、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在教学中认识到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当前教学日益复杂的条件下,要想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就要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方式,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1.主观因素 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相应的主观认知,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对数学实践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需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除了学生的主观认知之外,教师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开展中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实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教学方法的实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要制订更为有针对性的对策,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性教学手段应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2.客观因素 影响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客观因素是多样的,例如教学资源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是在一定的学校环境中进行的,如果一个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不足,就会影响到整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会大打折扣。除了教学资源之外,其他的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家庭教育、社会评价等,都能够对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对策 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需求。 1.转变教学意识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下进行的,尤其是教师的思想认知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到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要在这种市场发展中建立一种特殊的教学管理方式,明确教学的重点。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小学生处于人生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树立正确意识,同时帮助学生也树立正确的意识,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思想基础,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提升学习兴趣。 2.鼓励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这个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实践能力,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活动,对整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对实物的感知能力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之后,可以让学生对长方形的实物进行测量计算,可以对家中的长方形物体进行立体的感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优化教学环境 这里所谓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环境,通过教师的努力创设一个能够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在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巩固知识的学习和其他能力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教学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认识小学生的特殊性,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实践能力对小学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任何类型的教学实践应用都有其特殊性,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教学环境,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现代学习环境,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措施,不断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求。
语文教师论文:谈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品德修养和学识修养的研究 【摘 要】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注重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修养非常重要。较高的学识素养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较高的品德修养也能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识修养也得到提高。语文教师的品德修养和学识修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品德修养;学识修养 通过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应该真正地把师德修养贯穿在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亲身去实践崇高的师德修养对教育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明确较高的师德修养能够优化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结构,提高教师品德、学识方面的修养,以适应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及健康状况下发生的各种变化,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现实与未来需要,做到“为人师者”。不仅在学识上,更重要的是在师者的风范上,以学教人、以德育人。 笔者作为语文教育任务的承担者,常常在思考:新时期师德修养怎样结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 首先,谈一谈下语文教师的品德修养。 语文教育职业道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生活目标、人生理想、道德标准、审美观念、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等。 从事语文教育活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为社会服务的具体形式,其教育对象是一种最为复杂的客观存在。谁能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教书育人是真正艰难的工作?真正能做好教书育人更是难上加难。从语文教育角度把人的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要付出大量的劳动,而且,语文教育的工作劳动成果一般较长时期地表现为潜在形态,最终还要借助他人的成果,以语言、文字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具有经济、名誉、行政规定所不能替代的高尚道德。同时也看到,从事语文教育也是发挥个人才能、参与社会文明进步、达到自我完善、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形式。创造社会文明正是教师最崇高的道德准则。 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各种关系中渗透着广泛的道德内容。热爱学生反映了师生关系最为本质的必然联系和语文教育事业的需要,决定着语文教师的行为选择和趋向,是语文教师对待学生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以民主、尊重、合作与鼓励、肯定、赞赏的态度去关怀语文教育对象的成长,以对学生及人类未来的睿智预见和坚定信念,负责地乃至忘我地投入语文教育工作。“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等,都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师对待学生的良好师德规范。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否认,一个人格健全、胸怀宽广、道德高尚的人,能够让我们从中汲取生命的养分。如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能有一个道德修养高尚的老师,那对他们将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立足本位,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价值。回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感到崇高的道德修养对所从事的工作、对工作对象的重要性。语文学科,其中延续和发展了中华五千年的博大精深,将古代中华文化的深邃、经典传世不古的人文典范和时代精神显现其中。因此,语文教师更要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与道德精神来要求自己,努力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养,用健康的人格和深厚的修养去塑造属于人类未来的一代新人。 其次,谈一谈下语文教师的学识素养。 语文教师要掌握语文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写作学等等知识。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各种语文教育影响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吃透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的精神实质,熟谙各种现代语文教育方法、手段,深知自身的语文教育素养,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有选择地引进各种有价值的语文教育影响。 我曾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现代的教师不必再拥有“一桶水”,因为学生的“一碗水” 可以通过现达的信息工具获得,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不敢完全苟同,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每一个教师只要会上网就够了。不过即使这样,恐怕也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学生熟练掌握或快速掌握电脑技术的程度可能比很多教师要强。再者,不钻研学识,网上的好文章又从何而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何时都要深知,较高的学识素养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就他们的理想。 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注重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修养非常重要。较高的学识素养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较高的品德修养也能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识修养也得到提高。语文教师的品德修养和学识修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教学体会 作为语文老师,经常接触学生的作文,每每感叹学生作文的空泛、虚伪,因为其作品中的观点、论述和其现实行为相对照时,不得不对学生的这种“人文分离”现象产生思考呀! 我说的“人文分离”,其实就是言行不一致,主要是道德行为方面。大道理,学生懂得很多,说来头头是道;好品行,学生了解很多,写来处处皆是。但考察他们平时的言行,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可能刚刚还在作文中大侃特侃社会责任心、历史使命感呢,这会儿却早已钻进网吧享受游戏世界了;你看那在车棚中碰倒一大排自行车却扬长而去的学生,可能他还常常在自己的文章中虚构舍己为人的感人故事呢;还有那曾经嘲笑过与人比丑的阿Q的,却正以顶撞家长、不睬老师而显示自己的威风呢……之类的种种现象极为常见,我不知道应该算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成功呢,还是悲哀呢。就连小学生亦懂得要宣扬正面的,拔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有一次,我上二年级的小侄子问我怎样写一段“在雨中”的情景作文。于是我就引导他回忆其所经历的雨中情景,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和小伙伴玩过了头,以至下雨了还冒雨玩耍,结果淋湿了衣服,回去后挨了妈妈的训斥。我就鼓励他可以把着一段写上啊!可是他却连忙否定:“不行,老师会骂我的,这不是好事。我就写一次在雨中碰到一位老奶奶没带伞,我送她回家吧。”我就问他是否真做过这样的事。他倒理直气壮地辩白:“这是写作文!” 我苦笑。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学写作文时这个题材好像也写过很多回。有时是“我”,有时是“小明”抑或“小红”;有时是送“老奶奶”,有时是送“小弟弟”抑或“小妹妹”;还有时是直接自己淋雨而把伞让给他人……这样从小学一直写到中学,越写越生动,越写越感人,也越写越觉得太假、没意思,却仍然这么写着,甚至现在这么教着自己的学生。我们自己都在说着谎话,甚至教学生各种各样的“窍门”去弄虚作假,现在想想,是否因急功近利而有违师德呢? 我们的教育从小就将这些好人好事印在了学生的心上,可却只强制成他们的道德言语,而未内化成他们的道德行为,以致出现这种“人品”与“文品”分离的现象。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这次深入的师风师德学习,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了相关的反思,更加深切地认识到身教育人的重要性。要育人,先得“正己”,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教师的言行不一致,教育学生时,学生必然嗤之以鼻;教师的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率性行事要考虑到是否对学生负责了。而且教育带有延展性、传播性,暂时影响的可能是某一人,将来这一人又会将这股风气传递给更多的人,贻害是无穷的。所以“教书”的同时,要格外注意自身思想品行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我以为教育公平,不仅包括宏观上的区域公平,微观上的对每一位学生公平,更包含对师生要求的公平。一个好老师眼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和自己人格平等的人,对学生提出某种要求,教师也应该能够做到,否则难以服众。这一点,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很好地认清,常常仗着自己的师道尊严压制学生,虽然暂时未招致学生的不满,但现在会过头来设身处地地反思一下,很多时候也许以自己的实际运动来垂范、打动学生会是更好的问题解决方式。 前段时间,班里一位学生经常对我有抵触情绪,我也看他越来越不顺眼。直到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起哄惹得我大发雷霆。我很气愤:“一直以为你是个勤奋老实的学生,没想到会变成这样!”事后我才了解到原来他误以为我歧视他。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那天课堂上一生不舒服,我很关切地让同学送她去医务室。而这时他也正巧无精打采地趴在课桌上,我误以为是犯困睡觉,于是就拍醒了他,转身继续讲课。当我转过身来再次看到他居然又趴倒在桌上时,又再次拍起了他,并且训斥道:“你怎么上课老睡觉!昨晚干啥去了?”面对着他的怒目而视,我也没理睬。其实那天是因为该生身体不舒服的缘故,我非但没有像关心前一位同学一样关心他,还责骂他,加之由于默默无闻,我也很少关注他,所以事后他心里有了郁结。 一开始了解到这个情况,我还觉得自己挺委屈:人人都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再说我提醒他认真听讲不也是为他好吗?这样的学生这么小肚鸡肠,以后尽量少管他。可是当我看到师德中“正己、敬业、爱生”这六个字时,我立刻否定了自己这一不负责任的想法,对自己当初的行为又重新做了反思:学生和自己一样都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要求,我们这样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任性行事,是否也是在给学生树立一种不良的例子呢?再说了,因为一时的负气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成绩,或是形成固执狭隘的心理,这都是身为教师所于心不忍的。如何解除这一误会呢?正人先得正己!当我再一次看到他赌气在我的课上懒洋洋地趴着的时候,我不再愤怒地置之不理,而是走过去关切地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当时他的神情挺不屑,但还是坐直了身子。下课后我又和他做了诚恳的单独交谈,询问他的“病情”,并且提及了自己上次的误会,为自己的鲁莽向他表示了歉意。这倒弄得他不好意思了,他也诚恳地向我表示理解,并坦言了自己的狭隘。从此以后,师生关系更加友好了。同学也认为我坦诚,并没有因向学生低头而丧失威信。 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太自私、任性,不能理解自己,实在是教育不来。可仔细一想,为何从小到大我们灌输给学生的都是正面的东西,而他们却最终形成这么多不良行为习惯呢?为什么学生的“检查书”上大道理头头是道,行为反思深刻、慷慨,而却仍然屡犯过错呢?也许,我们平常太注重言传,而对身教不够重视;或是有时自身充当着反面的教例。一个敬业的老师,要爱生,要对学生负责,不光对他的分数负责,更要对他的立身为人负责;他要先正己,因为“身教胜于言传”。 就说这次自己“因祸得敬”的事吧。一场小车祸让我头破血流,挨了机针。几位学生去探望我,见我挺憔悴,纷纷表示愿为我分忧,让我别去上课了,在家好好休息。我非常感动,但当即亦表示,自己大脑完好,腿脚也还灵便,上课绝对没问题,只是头上带了块“手表”挺不好意思的,但转念一想,倒很有一种英雄气概呀!学生们都被我逗乐了。第二天我按时去上课了,学生们都很吃惊,随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倒让我更加地“勇猛”了。课堂效果出奇地好,学生格外认真。而且事后请病假的学生似乎都少了些。教师的本职敬业,换来学生的尊敬好学,也是一种欣慰和幸福呀!以师生要求的公平来感召学生吧! 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下水作文"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但仅仅偶然湿湿身子,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因此,本文就如何"下水",如何利用"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而提高写作水平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整体规划。 在每学期开学前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同时考虑"下水"作文计划,选择好"下水"的场合、"下水"的方式等,使之与作文教学计划融为一体。 二、悉心垂范。 垂范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师写寓言《"执竿进城"的启示》,学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却说不出多少道理(启示)。这位教师分析了众多的启示角度,考虑到写出新意,"下水作文"劝赐教和领教"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指导时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后来不少学生选取了"眼前与将来"的角度,写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阐发,又有对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层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位教师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启迪》,他把角度定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上,避免了谈毅力,恒心,自尊和胆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指导时他还注意介绍其它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 三、同步急就。 中学作文一般都是限时的,教师"下水作文"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信服。同步急就文章最棘手的是一时难觅许多材料,没有筛选的余地;即使有,一时也难以分析、组合,话说不到点子上。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同步急就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对指导作文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四、蜻蜓点水。 所谓蜻蜓点水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大小间隔),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quot;下水"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议论文的反向切题、释义切题,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五、评改鉴别。 王充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这显然是对成功之作而言:请记住我站域名的。利用不成熟的文章,从反面晓喻为文之道,来个"疑义相与析",也可以起一点"为世"而作的作用。再说,将"下水"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把“阅读教学”定位为是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对话教学,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教学形态。如何领会对话教学的真谛,并有效实施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1.课堂对话的文艺学意义。作品的意义并非是文本产生于作家手下时就凝固了的,而是由读者参与逐步发掘出来的。而不同的读者,由于时代、地域、阅历以及个性的差异,会对作品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阅读主体不能被动地、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与文本展开对话,并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间,进而获取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2.课堂对话的教学论意义。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的新的发现,从而打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课堂对话的社会学意义。从社会学观点来看,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班级是这种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而课堂既是个人学习知识的场所,又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舞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1.对话主体的平等性。对话教育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 2.对话过程的互动性。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对话交流,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对话信息的生成性。教学中,书本向生活回归,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经验也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为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平等对话,又要让学生超越教材,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意识。 3.对话结果的多元性。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这三种对话形式,其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主要的,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师生、生生对话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所以,课堂上表现出的三种对话形式往往不是界限分明,相互孤立,而是互动联系、融为一体的,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内容、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领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堂对话:1.在理解性阅读中对话;2.在体验性阅读中对话;3.在批判性阅读中对话;5.在发展性阅读中对话。 语文教师论文:小学语文教师怎么运用课堂语言论文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听讲,同时,也易于吸收课堂所学;具有丰富情感的语言,能够感染学生,能唤起学生注意、启发深思,而且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手段。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用优美语言渲染创设课文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文本的重重迷雾,用诱导引发深远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一、标准正确,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规范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语调、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吐字清晰,表达流利。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朗读是综合素养之一,既可以装饰文雅的门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老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示范性朗读指导好学生的朗读,要让学生读准、读顺,读出个性,读出风采,让诵读成为滋养学生素养的一道美味佳肴。 二、抑扬顿挫的美感性 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课堂语言,善于发挥汉语的优势,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课堂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课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要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节奏美,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这样,学生在老师美而和谐、悦耳动听的朗读声中,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感悟作品形象,理解文章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会品味文章中的精妙之处。 三、客观机智的评价语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评价用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为它不但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而且能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可谓一举三得。目的性的激励语言,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各种外部刺激诱因,激发内部动机和需要。将课堂整个教学目标分解为许许多多的小目标,有利于学生参与其中,发现解决途径,得出经验,从而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整体教学目标。鼓励性的激励语言,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快乐,找到自信。课堂中老师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去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表扬性的激励语言,在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关注和赞赏,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引起我们的注意。教师要面向全体,无条件地接纳学生,让他们在我们的赞许声中发奋图强。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适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从而使这些优点和进步得到巩固和发扬。但赞许的语言不能过于频繁,要设置一定的高度,使行为目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前进欲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幽默性 要让学生坚持听完一堂四十分钟的课,教师就要努力驾驭好课堂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尽量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课堂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幽默语言。这是一种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语言,又是一种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师在言谈、神态、举止等均可以表现幽默感,它的正确使用会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如能运用得当,便会使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语文教师论文:小学语文教师内观策略的创新 课改十多年来,教师专业发展步履维艰。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多年来有了大量的形式方面的探索,建构者希望以丰富多彩、不断改进的形式来保持教师的学习、探究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局限于外在的改进与推动,最终则可能会收效不佳。河南省在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突出强调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即采取内观策略,注重教师的自我培育。这种内观策略有助于教师实现自我发现,进而有效促进其专业发展。 在大量实践与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教师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指向教师发展的内观策略包括以下七个层面。 第一,自我诊断。要开药方就要查找病因,对症下药才有疗效。教师在自我培育中,必须明了哪一块是自己的短板,唯此才有可能使自身发生质的变化。一般可以将相应的诊断领域划分为情(包括教师职业信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等)、知(包括理念、本体性知识、文化素养、心理学、生理等专业性知识)、行(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行动智慧)三类。教师可以根据这三大领域中的具体要素做有针对性的观照,通过自我诊断,了解个人短板,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自我诊断是内观的基点,是教师自我培育的基础与前提,做好自我诊断,后续的自我改进才会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二,思维批判。它指向对目前教学实践中教师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甄别与修正。正确的思想是正确行为的先导,教师的思维品质对教育实践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师将一些实践问题或理论问题简单化、片面化、机械化及表象化处理。譬如,对“讲授与自主、合作、探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三维目标”等,表现出简单的“二元思维”的特点,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缺乏缜密的思考与探究,以致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二是教师的思维封闭、保守、僵化。譬如,某教师教《蜗牛的奖杯》一文时,大部分学生接受了课文“那只获得了冠军奖杯的蜗牛由于骄傲而背上了重重的壳”的观点,只有一个学生质疑到“书上说一只蜗牛获得了冠军,为什么后来所有的蜗牛都背上了重重的、坚硬的壳呢”,教师却没有注意到这个生成性的、可贵的问题,学生批判思维的火花熄灭了,教师也错失了一个对于自己和学生都难得的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加强思维训练的良机。因此,教师要注重思维的独立性、辩证性、发散性与开放性,用正确的思想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第三,思潮的反动。实施课程改革以来,社会上各种教育思潮云涌,盲目跟风、拿来主义、生吞活剥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比如在教学设计上玩语言文字游戏,换汤不换药;掺杂着各种时髦论调的、五花八门的学案和导学案等令人眼花缭乱;巡课、阅课等未经实践论证的模式与经验到处传播;某些脱离实际的所谓好课的若干条标准、好教师素养的若干条标准令人无所适从;过度运用多媒体、技术至上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对各种流行的思潮应该独立思考、批判鉴别,要披沙拣金、审慎选择,切不可全盘接受、盲目崇拜。 第四,学习者的追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那么如何做好引导者呢?好的“引导者”,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学习者”。在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和怎样学习应该成为教师职业关注的重要方式。在芬兰,教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愿,因为有能力学习、研究,才有能力创新教学;芬兰教师的研修比较常态化,是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某些发达国家,自律、自发、自我的研修方式也同样普遍。作为一种学习和借鉴,我们也许需要追问:“我是不是一个学习者,是不是一个足以做引导者的学习者?” 第五,研究者的追求。20世纪70年代,芬兰已经有了“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型人才”“教师是基于研究的职业”等相关规定,这体现了“研究应该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性之一”的观点。教育教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思考、研究、行动,而富有成效的研究会使教学实践事半功倍。但目前,朴素的研究之风尚未盛行,教师对研究意义的认识有待提升,研究的实效性有待加强。树立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应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课例研讨、教学反思、课本解读、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探索,使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六,实践者的反思。教师作为一个实践者,应该使反思成为教学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思不是外在于教学的附加任务,它就是教学实践本身。教师要有自我解剖的勇气、能力与智慧。教后的反思要成为习惯和常态,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切片、课堂实录等照镜子的方式找到一条更有力量的途径以自我改观。 第七,理念的距离。理念与实践本为一体,但实践中却往往是“两张皮”,贴标签的情况普遍存在。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虽然在课程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但仍是现阶段应该直面与深思的。理念不是阳春白雪、远在云端,理念其实有时候就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方法。教师可以经常性地自我反问,自己的教学中学生是问还是被问?是回答还是被回答?是合作还是被合作?是学习还是被学习?在课堂上,学生生态环境如何?他们是否有实质意义上的快乐、幸福、惊喜或好奇?他们整体表现出什么精神气质,昂扬向上抑或消极萎靡?他们视课堂为乐园抑或其他?……在纷繁的各种表象被剥离后,所剩的便是真实的教育景象,教师可以清晰地丈量出理念离实践到底有多远,这距离会令我们不断地反思并走向深入。 以上从七个层面谈了教师内观策略的运用。内观策略能够帮助教师正确地看待自己、评价自己,自我修正、自我培育,是教师专业进步的重要策略之一。 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和策略 中学语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和策略 福清第三中学 王钦法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变革,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当尽快认识网络,熟悉网络环境,充分调动网络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应当以同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己任,以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指导为突破口,身体力行,教会学生高效学习。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师 网络环境 任务策略 (一)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电子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置,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两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下列的教学网站(页)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三)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7、能认识信息对 民主社会的重要性。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 自 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 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方法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初步筛选 、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发展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博士指出:"中国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语文教师论文:新大纲需要语文教师更新哪些教育思想 1.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到“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习惯、方法和文化底蕴等基础素质的培养”。 过去,教育教学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后来,有专家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并重的”的观点。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新大纲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时,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和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等等。 2.从“高要求高效益”到“适当降底要求,留有发展空间”。 原教学大纲存在要求偏高,难度偏大的问题,如要求小学生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理清句与句、段与篇的关系,这样的要求无疑会加重小学生负担,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大纲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语文的时间。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全面语文能力”的教学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装掌握适当的方法,摸索语文学习的途径,不断形成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通过自己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和习惯,使其一生中能够主动地探求教师未教过的知识,不断为啬自己的语言文字储藏量去搜寻和积累知识,厚积薄发,适应各种工作实际的需要。 3.从“思想道德教育”到“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往往局限于“政治思想道德灌输”,这种教育又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外,使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变成“两张皮”,效果较差。同时,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存在“繁锁机械分析,缺乏人文精神”的倾向。新大纲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蕴涵的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熏陶、感染、促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语文的灵魂,失去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是干瘪的,毫无意义的,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追溯和回归。将思想教育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范畴,就是将思想教育纳入了语文教育本身,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也落到了实处。 4.从“传授、被动接受”到“注重学生主体、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法,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包含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教师在教学法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主体,创设和谐氛围,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培养创新精神;重视思维训练,给学生以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握教学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5.从“繁锁分析”到“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运用、迁移”。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学习语言的规律问题。过去一段时间认为语言的学习跟自然科学一样讲究序列化、科学化、程式化、认为语法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授之以语,莫如授之以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原本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不厌其烦的分析课,考试变成了标准化试题的天下。在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走进死胡同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回头看看,思考从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中涉取养分:自上古直至解放前夕,除了识字阶段有较多的耳提面命之外,从刀笔小史到国学大师,基本上都是自己读出来的。70岁以上的人大都知道,30年代的小学生写的作文,比于今一般的高中生写的作文要通顺、实在、活泼得多。以前的老师都是“学究”,都“照本宣科”,“教学法”几乎未之尝闻;解放后,这“方法”,那“模式”成为注意中心,唯独无视自身学养这个根本。1995年,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出版了他的《语感论》,周有光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其实,文言也好,白话也罢,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凡操作过而有所成就的过来人都心里有数,是得之于语感,而不是语法。著名特级教师张庆说过:“学文如积沙,学理如堆塔。”也是说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模仿、内化、感悟、运用的过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以学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积累、重感语、重熏陶、重情感、重迁移”的语文教学应该说是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6.从“以客观题为主的评价”到“以主观题为主的评价”。 以客观题为主的评价最初为“舶来品”,即后来的“标准化命题”,它是随着人们对语文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对评价方式的要求而产生的,但人们发现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涵盖汉语文所有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不能容纳和聚敛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的意象和风采。西方文化讲逻辑,讲条理,讲构件;中国人讲“水乳交融”,讲“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那么,汉语文的知识、能力体系到底是什么?钱理群先生根据“四种能力与人的精神、思维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较新的分析框架。除了“态度”和“习惯”的追求以外,他认为听与读应包括:(1)理解与感悟力,审美力;(2)归纳力;(3)内化、扩大与深化的判断力、联想力、创造力、批判力。说与写应包括:(1)感知力;(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能力;(3)正确地与“他者”交流的能力;(4)自我审视、质疑的能力。] 作为博大精深的汉 语言文化不是轻易可以理成“体系”的,即使成了所谓的体系,也不一定科学。当然,也不是无规可循,以来掩盖规律探索的苍白无力。 语文教师论文: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一、活用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结合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等形式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能让学生兴奋起来,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的美妙,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鲜花的清香。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充满新意。比如:讲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讲到诗歌,可以在教室开展诗歌朗诵会;泛读课文时,可以夹杂着录音及录像等。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无穷的乐趣,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过程,优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已凸显出多方面的优越性,然而我发现在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是"活跃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可在热闹之后一些问题却随之而来:诸如"滥而不精"、"学而无效"等方面。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整体的研究,去除那些繁琐杂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三、重视个体,运用激励性的评价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它突破了长期来,在各种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语文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极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习情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在课堂上常用的评价方式有: 1、口头语言、体态语言评价。及时的语言评价具有针对性、激励性、情境性、发展性的特点,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能及时做出评价,评价要细致全面,不能简单生硬。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2、物质奖励。通过评选"合作之星""课堂发言人"、"爱动脑筋星"等活动使学生感到参与活动的乐趣,使其他同学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也可采用简单易操作的量化表评价。评价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采用班级张贴量化表,积累评价得分或图案,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做出客观的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应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做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语文教师论文:对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 “学情分析”是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的一个着力点,由此出发对语文课堂加以考察,一些长期困扰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层次问题可以得到较为有力的解释。 一、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现实图景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备课流行着“三备”的说法,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其中“备学生”是指备课过程中“了解学生”,其主要内涵是“了解他们对一定学科的有关知识、技能掌握的范围和质量;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新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学习基础进行了解与分析,是教师寻找学生学习起点的主要措施,也就是“学情分析”。为了了解广大语文教师对“学情分析”的基本理解和实际做法,笔者采取个案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对语文教师的“学情分析”现状作了研究。以下呈现基于本次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解释,力图勾勒出我国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现实图景。 (一)语文教师“学情分析”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 从近十年主要的语文教学期刊发表的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分析来看,含有“学情分析”的教案(115个样本)在总教案数(605个样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分析数据如右图。 图中的折线表明,近十年来“学情分析”在中学语文教案和教学设计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关注学情分析的教师越来越多。同时也表明,开展“学情分析”的教师所占比例仍不够高(最高比例为43.6%),仍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在备课阶段没有作“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由宏观背景逐步落实到具体层面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论受一般教学论影响,学情分析仅停留在对擎生的基本特征作出整体性描述,使学情分析显得空洞、模糊。近十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学情分析,虽然仍有相当多空洞、模糊的学情描述,但也有不少教师已意识到学情分析应该走向具体化。语文教师“学情分析”主要涉及分析方法、分圻内容、分析结果等三个基本层面。 1.关于“学情分析的主要方法” 在学情分析中,只有3.5%的教师说明了自己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换句话说,96.5%的教师没有学情分析的方法意识。在说明了学情分析方法的少数教师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说明了自己的分析方法属于“经验判断”,如有位教师这样分析:根据几位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的反映,加上我本人的教学经历,得知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有以下特点……[2]这位教师的学情分析主要是依据自身和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而作出判断的。二是说明了自己使用的学情分析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如下面这位教师的分析:我们在同学中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对这篇小说“喜欢”“态度一般”“不喜欢”的同学分别约占20%、60%和20%。[3] 此外,教师在关于自身的学情分析方法的陈述中,还涉及以下一些方式方法:一是课前布置预习思考题,上课前询问学生是否看了课文,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掌握了多少,或者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请学生事先递交对课文的书面质疑,或者让学生谈初读作品的基本感觉。二是在课堂上,通过交谈、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在教学互动中及时把握学情的变化。三是通过作业反馈、提问、谈话等手段,就作业布置及上交情况,与课代表及个别学生进行交流,征求意见。四是根据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进行判断,对每一次测试的试卷进行分析。还有的教师定期作学情调查,例如有的每月进行一次学情调查,随机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有的教师会在每学期初做一个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及需要。 同时,调查也发现,教师对学情分析方法的认识含混不清。例如:有的教师说“注意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可以大胆说出想法”,有的教师说“结合不同学力的学生,在上课内容及相关的练习中有所选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生学习状态,经常鼓励学生,不断与学生交流”,还有的教师说“针对大部分学生水平,确定难点、重点,并有针对性地辅以练习”等等。这些内容均把教师根据学情评估结果而作出的促学决定与学情分析方法混在一起,似是而非。 2.关于“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学情分析中到底涉及哪些内容,主要分析了哪些学情,这是学情分析的“内容”层面的问题。从调查与分析结果来看,近十年来语文教师的学情分析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包括对“学生与课文有距离”的分析、“学生对课文学习有困难,缺乏兴趣”的分析等;二是对学生“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关于“课文内容比较易懂”的分析、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分析、对“学习兴趣”的分析、“认知特点”及情感特点的把握、对学生实际基础和差异性的了解、关于“学习习惯”的分析、学校及班级背景的介绍等。 3.关于“学情分析的基本结果” 从教师对学情分析结果的表述来看,其基本内涵指的是“分析结果的使用”,也即主要包括学情与教学设计之间关系的陈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说“木叶”》时的分析: 面对班内学生的学习现状,那种原地打转、周而复始的学习肯定不能满足他们学习成长的需求。因此,我更多地着眼于学生对文艺随笔章法的领悟、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传统理解,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会盲目“挣脱”教材本身设定的重要内容而游离于语文课程之外。[4] 更多的个案表明,教师已经意识到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教学进行学情分析,有许多教师分析了在具体的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学校性质和班级学生状况,有的甚至已触及学生的个别学情。从“学习需要”分析和“学习准备”分析的样本来看,教师的学情分析不再满足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宏观背景,逐步向具体的学习层面转移,开始聚焦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形态。 (三)“语文教学内容”逐渐成为学情分析的核心参照要素 十多年来的学情分析,教师们虽然用的是实践话语,表述也有所不同,但都是将学生的学情与具体要学习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把教学内容作为学情分析的核心参照要素。 例如在分析“学习需要”的时候,有许多教师能够以教学内容为参照对象揭示学生在具体课文学习中的学习需要(learning needs)。在 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有关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当“现状是”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产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教学中的问题所在。而这些问题的寻找是需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参照的。近十年来教师关于“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体现为: 1.围绕“学生与课文有距离”进行分析 一些教师认为,部分文言文及古典诗词曲类作品因年代久远,与学生产生了距离;因学生自身阅读水平的限制和时尚潮流的影响,对于中外经典作品,学生感到有隔膜,阅读难以深入;鲁迅的作品与学生有距离;生活在大都市的学生对描写乡村的作品缺乏直接的感受,有距离。例如,有的教师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是这样进行“学习需要”分析的: 这些学生比较单纯,没有什么社会阅历,大多为“不更事的少年”,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太了解,所以对于作者刻画王熙凤的一些精彩语言,学生可能不容易领悟,这样也就不容易领悟到作者的用语之妙。毕竟,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尤其是王熙凤的性格,蕴涵了太多的社会学、心理学意义,这不是年纪轻轻的学生所能把握的。[5] 2.指出“学生对课文学习有困难,缺乏兴趣”的状况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对一些文言文学习感觉有些难,兴趣不大;学生理解鲁迅杂文有难度,缺乏兴趣;对古典小说、戏曲和现代派小说,学生缺乏兴趣。例如,有的教师执教《窦娥冤(节选)》时是这样做“学习需要”分析的: 由于理科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再加上近几年高考中戏曲几乎成为高考试题的盲区,因此对本部分内容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不够。[6] 在众多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强调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存在较大距离,有的指出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成问题,有的通过描述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的从课文教学内容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的甚至根据学生与内容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层设计。这都充分说明,“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表述为“课文内容”)已经成为学情分析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分析手段比较单一 从教案和教学设计中反映的学情分析状况可以看出,教师的学情分析大多数采用经验判断的方式,115个学情分析样本中,只有三位教师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其他都是经验判断。可见,语文学科的学情分析手段需要进一步探索,需要通过加强学情分析的专业化来提升学情分析中的技术含量,一些比较成熟的分析手段,如问卷调查、观察、谈话、前测、后测、作业分析等方法亟待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2.学情分析过程比较粗疏 从具体样本的分析内容来看,学情分析过程基本上是粗线条的,三言两语的简单评判式分析居多,大多没有结合具体教学语境和学习状况展开分析,分析的内容不分层次,应然与实然不区分,各种学情要素杂糅在一起,在简短的篇幅内试图把所有要素都呈现出来,导致“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的现象。 3.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 十多年来的学情分析虽然涉及了四大方面、十一个学情点,但蜻蜓点水式的分析居多,尤其是对学情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缺乏具体分析,有相当多的教师只强调“学生与教材有距离”,“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或“学生读懂课文没有问题”等初步判断,没有进一步去寻找学情与课文具体内容的“契合点”。这样的分析是一种表面的“浅度描述”,是一种印象式的判断,较难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具体事实层面。缺少具体事实内容的学情分析势必使本应是课堂核心“构件”的学习基础与经验状况沦落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背景式的“点缀”,难以把教学设计中的“学情依据”转化成教学实施中的促学手段,致使学情分析的结果游离于具体而真实的课堂现场。 二、对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深层追问 调查研究发现,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的学情分析与实际的课堂教学之间体现的学情状况并不一致。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认为自己的学情分析是有效的,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状况揭示出教师的学情分析并不是有效的。这种发现来自两个方面的追问:一是对教师学情分析与其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性追问;二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的追问。 (一)对学情分析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性的追问 从调查样本的整体情况来看,教师对学情分析与课堂教学之间关联性的认识还存在较大问题。多数教师缺乏从语义教学的全过程来把握“学情分析”的意识。 在进行了学情分析的115个教学设计样本中,陈述了教学目标的仅占43.5%,未达半数。表述了教学过程与所分析的学情有关的(即在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内容中有针对所分析的学情的表述)仅占40%,也未达半数。教学设计中有“作业布置”这个环节的占58.3%,还有41.7%的教学设计缺少了“作业布置”这个环节。从学情与这三方面内容的关联性来看,问题比较大。 教师对学情的分析结果只有融入具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之中,才有可能发挥作用。但从115个语文教学设计的统计分析来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大多未能把“学习起点”分析的结果与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估(作业布置)较好地关联起来,这势必造成“学习起点”分析的空泛性。 语文课堂上的“学情分析”是教师为了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而开展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评估与分析,其作用是为教师的有效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证据,便于“改进学习”。因此,正如前文引述的备课理论所言,寻找“学习起点”,最关键的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言而喻,“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贯彻在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中。也就是说,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是有具体情境和具体内容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加以分析与预测。 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学情分析”处理成一个单独的备课环节,使“学情分析”与整体教学设计产生游离。例如,在分析“学习需要”时,很多教师都能从整体上看出学生与课文之间有无距离,学习课文是否有难度,但仅此而已;在其设计过程中看不出教师为了拉近距离、激发兴趣、降低难度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又如,在分析“学习准备”时,有些教师已认识到学生对某些课文一读就懂,课文本身没有什么难度,但设计时仍然按部就班把课文从头教到尾。或是已分析到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差异性,但在设计过程中却看不出其为了适应基础和差异而安排的教学举措。 概而言之,教师按照旨在改进学生学习的备课模式去分析学情、了解学生,但所分析的学情却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依据“学情”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难以真正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 (二)对学生的课堂感受的追问 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认为语文课收获较大的学生仅占21.6%。学生认为语文课堂学习收获不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自己语文成绩的提高主要靠自己通过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教师在课堂里讲的东西大多是没有用的,不能帮助自己增强语文能力;二是认为语文课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课外书或做理科的作业,但成绩依然不错;三是认为如果不是为了高考,语文课可以取消,因为语文课上所学的东西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用;四是语文课基本不用费力去学,上语文课是一种休息与放松;五是自己上了语文课和没上语文课一样,没有什么进步;六是只要自己先看一遍课文,就不用听讲,老师所讲的内容都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下面一组关于课堂状态的数据可以佐证: 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学生仅占28.5%; 经常预习的学生仅占9.7%; 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的占54.7%; 在课堂上经常听同学发言的占42.0%; 在课堂上时常走神的 学生占66.4%; 只有5.1%的学生认为老师知道自己对每一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况; 79.5%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时常存在“你懂了的内容老师反复讲,你不懂的内容老师偏偏不讲”的现象; 60.7%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老师对一篇课文的方方面面讲得很详细。 学生对语文学习状态的上述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学生的兴趣状况、预习情况、课堂参与度、课堂发言、课堂注意力等情况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到,语文课堂学习状态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听到了一种“沉默的话语”——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诉求。这些来自课堂深处的诉求表达的是对教师学情分析与教学方式之间关联性的质疑。 三、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的基本路向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唯有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才有可能让课堂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重构的基本路向是通过对“学情分析”公用平台(框架)的重建,拓展学情分析的空间,促进课堂上“学情”诸要素的互动与关联,使“学情分析”的功能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佳发挥,真正建立起以“学”为基点的丰盈而润泽的语文课堂。 (一)“学情分析”的公用平台(框架)的建构 从积存的大量语文教育研究文献来看,教师和研究者在使用“学情”这个词时,“能指”相同,但“所指”差异过大,有的采用“学习论”中的“学习”内涵,试图让“学情”无所不包;有的指向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有的指向学情的基本特征;有的指向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有的指向学习中的情意状态。 “学情”在“所指”上的差异反映的实际是教师对课堂中具体“学情”的认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直接导致的可能是“学情”分析上“关注点”的差异和公用平台(框架)的丧失。教师在学情分析时缺乏一个公用平台(框架),就难以在学情分析的结果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间建立有效的关联,这势必造成学情分析结果的空泛与虚无。 为此,我们需要在现有“学情”研究的基础上,对“学情”内涵加以整合,使笼统而抽象的“学情”内涵变得更加清晰具体。笔者依据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区分出三个基本的学情分析单位:“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形成以“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为框架的学情分析连续体。这个连续体作为语文教师的公用平台(框架),以较为成熟的公共知识为学理基础,贯通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评估的整个过程,使一节课的各阶段之间甚至“这节课”与“下节课”之间都能建立相应的关联,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都进入了教师的学情分析范畴,他们的语文学习经验发展状况得到了教师的动态性关注。 “学情分析连续体”这个公用平台(框架)的建立,必将打破一种旧的备课模式——把“学情分析”作为独立环节的备课模式,为重构学情分析提供一个合理的路向。 (二)“学情分析”连续体的循环建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关注与了解虽然有阶段性,一般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但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所作的“学习起点分析”,既需要根据学生的平时活动情况,更需要依据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还需要依据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信息。而从学习起点出发的课堂教学实施,更是关联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学情分析连续体需要在互动与关联中加以循环建构。 以下以一个教学案例加以说明。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梭罗《神的一滴》(选自《瓦尔登湖》,课文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时形成的一个案例。①我们整理这节课的“学情分析”连续体如下: 1.根据“学习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这里主要对“学习需要”的两个层面加以分析:一是依据文章体式特征,分析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内容;二是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分析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内容。而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则是这两方面折中的结果。 依据文章体式,任课教师认为这篇美国作家梭罗写的以瓦尔登湖为题材的散文,体现的是梭罗的独特语言风格以及他对生存方式的独特见解,瓦尔登湖已成为梭罗笔下的一种生存隐喻,并不能还原为一个客观的风景点。 依据学生的基础和理解程度,任课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会有两种偏颇:一是可能把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描写内容还原成一个“自然客观的风景”,而把“作者”弃置一旁;二是把文章主题简单理解为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分析,任课教师认为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去深入理解梭罗在文中表达的独特见解,而不能当做一般的写景散文来教。于是把这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确定为?“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梭罗自然观对我们生存方式的意义。” 2.参照教学内容确定学习起点 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关键是找到学习的困难所在,即找到在核心教学内容中,哪些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这样才有望生成一条循序渐进的教学路径。 围绕核心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2.2%的学生认为如何理解“神的一滴”是困难的内容;46.7%的学生对课文中的“小诗的理解”有困难。这两项学习困难,实际指向的是同一个内容,这首小诗中“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与课文结尾“神的一滴”意旨是一致的,都反映了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生存方式:人通过像瓦尔登湖这样的环境可以洗净尘俗的污浊,重返神性的纯净境界。这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宗旨。这实际上也是核心教学内容最后的落脚点。学生在这里遇到了困难,说明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均在这里。 学习困难找到了,教师接下来对这个困难的内容进行了分解,发现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神的一滴”,体会梭罗的生存方式之意义。需要在语言表达层面进行分析与品味。于是文中的三个比喻进入了教师的视野:“大地的眼睛”—“圆形剧场”—“神的一滴”。三个比喻恰成一条由浅入深、由具象到抽象的解读路径。 这样,一个围绕核心教学内容、以学习困难为基点的教学框架就形成了。这个框架把理解第一个比喻——“大地的眼睛”作为学习起点。 3.沿着学习起点关注学习状态 教学实施之后,教师沿着学生对这三个比喻的学习线路,去把握学习状态的发展路径。不断地观察学生是否在往前学习,哪些地方较为顺利,哪些地方遇到了阻碍。对困难的内容理解到了何种程度,还需要深入推进的地方在哪里。 具体来说,学生的学习状态经历了三个环节。 起点环节:从“大地的眼睛”出发初步把握瓦尔登湖的表情与姿容,重点讨论这个比喻的妙处,这是学习起点。教师让学生辨认这个比喻修辞,11人次发言,学生大多能够找到本体、喻体,以及两者的相似性。但对这个比喻在表达上的妙处,学生则回答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了纠正,并重点分析了“湖”可以“测出人性的深浅”,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个比喻背后“隐含的作者”,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个比喻与下面“圆形剧场”之间的链接。 推进环节:凭借“圆形剧场”的比喻进一步触摸“湖”与“人”的关联。讨论这个比喻中分别有哪些人或动物在表演,理解作者在这里所享受到的一种“简单中的富有”。19人次发言。教师本安排了让学生用笔描绘圆形剧场,但观察到学生所写内容是一种带有自己主观想象的环境,与作者的感受相去甚远,于是放弃了“描绘”,改成了师生口头交流,并补充了梭罗生活观和自然观的相关材料,以推进学生的理解。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有了细致而深入的了解。这为进一步理解“神的一滴”奠定了基础。 深化环节:突破“神的一滴”理解上的难点。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场景描写中领悟到作者在湖中所获得的快乐与富有。但大多 数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层面,未能更深地触及作者的沉思。教师意识到真正的难点就在这里,于是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新发现”,引导学生去沉思作者的沉思:“圆形剧场”遭到破坏,作者的情感为何从“厌恶”到“喜悦”?许多学生在讨论之后茅塞顿开,原来作者发现瓦尔登湖虽遭破坏,仍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机与活力,由此产生一种喜悦与崇敬之情。这种喜悦来自作者的发现,他发现湖的巨大的净化功能,可以净化世俗中的物欲与污浊。因此他用了一首小诗来表达这种情感。这首诗歌的主旨实际就是“神的一滴”的内涵,即人应该在像瓦尔登湖这样简单纯净的环境中生存才有希望洗净污浊,而“接近上帝与天堂”,这是走向救赎的唯一途径。15人次参与了讨论,从讨论中教师发现学生虽然缺乏基督教背景,对“神”、“上帝”、“天堂”等未必有多少深切的体悟,但就课文所涉内容的理解来看,学生较好地突破了“环保”、“和谐”等套板效应,大致理解了作者的意旨。 4.评估学习结果 为了弄清学生是否到达了核心教学内容的终点、学习困难是否得到了解决,教师让学生写了一段感受性文字: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梭罗的生存方式对我们有哪些意义。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样本来看,他们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较为充分地体会到了梭罗写瓦尔登湖的用意,并领悟到他的独特生存方式对改善我们今天生存状况的意义。之后,教师又作了教学后测和学生访谈。后测结果显示,认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对“小诗”和“神的一滴”的理解)全部解决和大部分解决两项加起来的学生占72.7%,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得到了解决。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原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是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自然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人可以在简单的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也表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的影视艺术修养 [作者] 李泱 [内容] 【编者按】 电影和电视是20世纪迅猛发展起来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现代综合艺术、影像艺术。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影视艺术修养?语文教学与影视艺术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影视艺术如何着重培养中学生“看”的能力和“蒙太奇”思维能力?《影视艺术简论》(北京等省市开设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如何教好等问题,正摆在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语文教师面前。 我们先请首都师大中文系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李泱老师给这个栏目开个头,欢迎大家供稿。36年前,当我在北京29中跟随辛联珠老师实习时,辛老师告诉我:做一个称职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开个为学生服务的虽不起眼但很实惠的知识“杂货铺”; 二是要敏而好学,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把学生摆渡到我们年轻时未曾去过的新文化新学术天地里去。 掐指一算,我在大学中文系已从教35年了。这些年来,特别是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夏衍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我是在按着辛老师的教诲去做的,不避艰辛,不揣浅陋,为首都已在岗的或将上岗的中学语文教师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引论》等课程。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文化素养,对高师中文系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此若无清醒认识,既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更不能胜任未来21世纪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任。 我们强调语文教师如今必须具有良好的影视艺术修养,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影视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电影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问世,电视从本世纪30年代诞生,在不长的时间里,随着电视机、录相机、VCD机等的普及,随着“家庭影院”在寻常百姓家的“建立”,随着中小学有了可以用电影和电视来配合语文等多门学科教学的成套设备,语文教师必须赶上时代潮流,提高自己对影视艺术的重要社会功能的认识。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影视是现代化的综合艺术、影像艺术,它们是开放在现代科技之树上的艺术新花,它们利用了人类文明长期积累的成果,因而显示了后来居上的明显优势。我国现在故事片年产量在150部以上,电视剧年产量在10000部(集)以上,是举足轻重的影视生产大国。影视不仅是大众传播艺术,也是文化信息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的影响不比广播、报刊差。不识字的人,观赏影视的要求往往更为迫切。影视集多种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收到雅俗共赏的好效果。再加上大群体或小群体观赏,观众之间相互感染、相互交流,又能进一步强化欣赏效益。影视艺术具有以审美为核心的认识、教育、娱乐、信息等多种社会功能。影视是以生动具体的银屏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人们在观赏影视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了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 第二,当今的青少年,是在银屏幕前成长的。 他们从学前时期,就接触了影视。他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2至6小时之间。据马来西亚一个消费者协会的统计,这个国家的儿童每年在学校上课的时间为1040小时,而他们每年平均看电视的时间,竟然多达2000小时,几乎是上课时间的一倍。这说明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电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少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观众层,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在影视欣赏方面,需要教师、家长进行正面引导。否则,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能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诸如厌学、吸烟、早恋、比阔、赌博、拜把兄弟、打架斗殴等。结合语文课在中小学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开设影视艺术讲座、选修课,开展倡优拒劣的影视评论活动,以期端正中小学生的文艺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影视文化水平,已成为有事业心、责任感的语文教师的燃眉之急。由于当今的中小学生是自幼接触影视的,他们的画面读解能力、蒙太奇思维能力,相对来说较为活跃、发达。近年来有的语文教师进行的看电视、看电影、看录相做作文的实验,适应了教学对象的新特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蒙太奇本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义是构成、装配,是建筑学中的术语,借用到电影学中来,指的是剪辑、组接、组合的意思。简要地说,所谓蒙太奇,就是把电影创作中的零散镜头(画面),按照编导的严密的艺术构思,组接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一件完整的银幕作品的结构方法、手段、技巧。蒙太奇是影视艺术再现生活的独特手段、美学基矗语文教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蒙太奇思维,掌握这方面的原理、知识。 第三,当今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文 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还应具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当今世界上不少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把影视教育和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舞蹈教育视为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上海市教委已为中小学编写了影视鉴赏、影视常识方面的教材,北京市教委也编了高中选修课试用教材《影视艺术简论》。语文教师和音美教师一样,要齐抓共管、各尽所能,为把我国的亿万青少年培养成有良好的各种基本艺术修养的跨世纪的人才而勇敢探索、共同奋斗。影视是在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银屏幕艺术、影像艺术。影视文学是影视艺术的基础,影视文学蓝图决定了影视成品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的好坏。像《人生》《红衣少女》《开国大典》《焦裕禄》《鸦片战争》《十六岁的花季》《校园先锋》等深受人们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都是得力于高水平的影视文学剧本。影视文学已经成为新的文学体裁,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材自粉碎“”后,曾节选过《创业》《林则徐》《高山下的花环》《开国大典》等电影文学剧本的片断,还选过一些影评。当然,这方面的课文,与戏剧文学的相比,还显得薄弱了些。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能力培养来说,不能仅仅限于多年以来所明确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加上“看”显然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的能力,自然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专门的培养。影视都是群体观赏的“一次过”的影像艺术,当今的影视艺术,随着它们步入成熟阶段,它们的发展趋向,可以用社会化、哲理化、生活化、内心化、多元化来概括,它们不再是远离现实的“银屏梦幻”,它们贴近现实生活,挖掘人生哲理,展示了内心奥秘,它们不仅采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还采用了现代主义(意识流、生活流、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的创作方法。影视现象的复杂化、影视内容的深刻化,要求基础教育、艺术教育增添影视教育的新内容。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既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操纵、使用电视机、录相机、VCD机(甚至是电影放映机、电视摄像机、电视编辑机),也要求语文教师懂得影视文学剧本的编写要领,自己能为电视小品、教学短片写脚本,还能指导学生写好影视评论。语文音像教学参考资料,目前已经出现。有的单位编写或摄录了“中学语文课本剧”;有的单位拍摄了诸如《中国石拱桥》这样的教学片,解说词大量采用课文中的语句。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现代影视手段的适当使用,必定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在继续教育中,自觉地主动地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修养。自学近些年来艺术院校或高师编写的影视艺术理论教材,注意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影视艺术欣赏、影视拍摄动态的专题片,进修所在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安排的影视艺术理论(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课程,参加当地举办的电影周、电影展、电影节、电视节活动,经常阅读影视报刊,养成写观看影视作品的笔记的习惯等,都是行之有效地提高自己影视修养的好办法。只要肯于下苦功夫,入门不难,深造也是做得到的。 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摘要:教学语言的生动化并不等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纯粹的生活语言, 而是要求语文老师无论是解读作品还是评点习作,都要有一种联系生活的意识,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话语的源头活水,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和通俗性,追来幽默、明快、含蓄的话语风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 智力落后儿童 语言生活化 素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语文教育首先是一种语言的生活方式。”语文课堂话语确实需要文学性,但又不能脱离生活。语文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 教学语言的生动化并不等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纯粹的生活语言, 而是要求语文老师无论是解读作品还是评点习作,都要有一种联系生活的意识,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话语的源头活水,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和通俗性,追来幽默、明快、含蓄的话语风格。因为智障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问题,有些还伴有多种身体残疾,这些客观因素构成智障学生在接受和理解过程中的障碍。这一点在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中恰恰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我认为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活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所以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智障学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因此,我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语的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导语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境中去。”可见,导入语与文章开头一样,目的重在吸引。只有把学生吸进课堂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才有最可靠的基础条件。所以说,成功导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催化剂。在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中,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智障儿童,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上存有先天的惰性,对学习很难产生兴趣。所以,要保证课堂40分钟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把心思放在任何拴住学生的思想,把他们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讲究精彩的导入。这种具有一定模式的教学语言对智障儿童来说理解上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从整堂课一开始就不能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话,接下来教学任务的完成几很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多运用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生活语言,加以一定的组织整理,运用到导入语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降低抵触情绪,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过程中。 2、课堂提问语言的生活化 课堂提问语言是体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提问语言一要语调悦愉,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三要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四要语言精练。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五要语言质朴。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六要语言机敏。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以上是对教师基本功的一个高标准的要求。作为站在不同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不同,就要求教师根据要求灵活调整作用于实际教学。 特教工作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更加具有特殊性,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有大脑,但不能正常思考和运作的智障儿童。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为源泉,使语言通俗易懂,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而且提问语言要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啰啰嗦嗦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反效果。在听觉上就让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因为智障学生是很情绪化的,喜怒哀乐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可以说这是群“单纯”的孩子。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时时刻刻考虑到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为起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这种介于教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间的生活化教学语言提问,似乎更受学生的欢迎。 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来实现的,教师语言的清晰度、美感、创造性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直接相关。简洁、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节省教学时间;富有魅力、学生爱听的语言能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利用课间时间,深入到学生中,用他们觉得最亲切、最熟悉的家乡方言和他们沟通、交流,这时候我发现原来这些孩子的眼睛也能发出如此有神,如此自信和欢快的光来。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提问中,我运用了介于教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之中的生活化教学语言,然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一个月下来,课堂回答问题的气氛活跃了,孩子回答问题的声音响亮了,回答问题的用句也完整规范了很多。 3、小结语的生活化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一)能有效体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二)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导向。 (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 世间万物都是唯物而又辨证地存在着,有头便也有尾。我们习惯了一节课走上讲台的开场白:“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结束时用“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了……”进行小结,这样首尾呼应,结尾点题,使整堂课结构完整。一节课下来,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自己口述也好,引导学生归纳也罢,其小结的最终目的之一不外乎表现在:简单回顾这一节的学习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提供导向,为学生亡羊补牢提供机会。一节课三十五分钟,学生怎能分得清重点和难点,再加上智障学生的生理上缺陷直接导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低下,注定他们注意力不集中,遗忘速度快的遗憾。那么该如何解决课堂中无法避免的遗憾呢?最佳的方法莫过于借助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我个人认为课堂小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堂小结语言的生活化也至关重要。它不仅在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更为主要的是,恰如其分,亲切熟悉的课堂小结语言,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和交流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 总言之,中国的特殊教育才刚刚起步,特教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寻找最优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论文: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吧! 语文教师论文:音乐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师中的表现 一古代关于文学与音乐关系之简论 文学与音乐,自古以来关系密切。有典籍为证。《尚书?尧典》记载,帝舜命夔主管音乐时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1《周礼?春官?钟师》也有“以钟鼓奏《九夏》”[2]的记载。西人毕歇儿在研究劳动、音乐和诗歌的相互关系时也说:“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劳动与节奏》)[3]这就告诉我们,人文之初,诗(文学)歌(音乐)是合为一体的。只是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产生了社会的分工,棒打鸳鸯,文学与音乐才分道扬镳,各自为政。尽管如此,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仍是藕断丝连,难分难解,如戏剧、歌曲等。两者的发展相互渗透,协调影响,合之则双美,离之也两全。 2500多年前的孔丘老先生,作为一代教育教学的大宗师,是非常重视音乐素养的。孔老先生自身音乐素养颇高,堪为晚辈后学之楷模。这位教育教学界的泰山北斗,为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颇下过一番功夫。他不耻下问,请教音乐于周苌弘,学习弹琴于晋师襄,因而“《诗三百篇》,夫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4]38。孔老先生不无骄傲地自诩道“吾自卫返鲁,《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5]38。这位老先生深谙文学与音乐关系之重要,列音乐为“六艺”之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4]33他把音乐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项目,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5]33,从而培养出3000余弟子,72贤人,教育教学之质量可谓高矣。 高中《语文》第5册有篇课文,其题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待坐》,写孔门四弟子各述其志,子路、冉有、公西华均志在官场,唯有曾晳深受乃师之影响,志在教育教学之师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能继师之志,承师之业,作一名合格、称职的好教师,他努力修炼音乐这门重要的必修课。当孔老夫子问志于他时,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古代教师尚且如此重视自身的音乐修养,现代教师焉能仅仅自愧不如?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音乐元素 现今通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涉及音乐的篇章或文句颇多:既有直接描写音乐的,也有间接描写音乐的,还有关于音乐理论问题的。直接描写音乐的,如高中《语文》第6册之白居易的着名长诗《琵琶行》,此诗写琵琶女弹奏技艺之精彩,琵琶声音之美妙,极尽比喻之能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桃,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不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又如高中《语文》第4册刘鹗的《明湖居听书》,该文描写白妞说唱水平之高超绝伦,将空灵的听觉形象转化为有味有形的味觉和视觉或其他感觉形象,曲尽其妙: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浙浙的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间接描写音乐的,如高中《语文》第1册之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里明写“交响乐”,实写作者坐船航行的愉快感。同一篇文章又写道:“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这里表面上写“乐曲”,实际上是喻草坂之美。又如高中《语文》第1册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的“渺茫的歌声”是比喻缕缕荷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中的“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光与影和谐的旋律。还有关于音乐理论问题的,如高中《语文》第3册之《庄暴见孟子》:“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其中隐含了儒家的音乐美学理论。又如高中《语文》第5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写流浪汉苏比在赞美诗的乐声中反省自新,表现了音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的“善民心”(荀子《乐论》)功能:“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音乐艺术素养 语文教师要有音乐素养,这是“教书育人”职业的需要。教学中碰到涉及音乐的篇章或文句,教师有无音乐素养,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试举几例,以见一斑。《琵琶行》诗中“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是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指法的,音乐门外汉对此只能照本宣科地按注释解释:“拢,叩弦。捻,揉弦。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四者都是弹琵琶的指法。前两者用左手,后两者用右手。”有音乐修养的教师就不是这样,他(或她)可以弹奏琵琶或与琵琶相类似的乐器来现身说法,这样,学生就会对“轻拢慢捻抹复挑”弹琵琶的指法有具体形象的直观感。 高中《语文》第5册之《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变徵之声”到底是什么样的乐音?缺乏音乐修养的教师只能求助于注解,鹦鹉学舌地解释:“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但学生却不知“变徵之声”为何物。有音乐修养的教师却不同,他(或她)知道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即现代1(多)、2(来)、3(米)、5(索)、6(拉)五音,“变徵之声”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即“4#”(升发)的乐音。这样一解释,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影朦胧之美时写道:“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有何相通之处呢?缺乏音乐修养的 老师当然不知其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是这样解释的:“光与影组合的和谐与小提琴奏着的名曲相似”,这等于什么也没解释。看来,编写参考书的教师也是音乐门外汉。有音乐修养的教师却知其所以然:月影的朦胧之美是由深浅不一、参差斑驳的“光与影”构成的,而优美的音乐旋律也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构成的。这样的解释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使学生易于理解。 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当孟子问齐王是否喜欢音乐时,齐王“变乎色。”孟子却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为什么齐王闻“乐”而变色?为什么孟子说齐王喜欢音乐可以说明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呢?缺乏音乐素养与国学修养的教师可能对此无能为力而束手无策。而有音乐素养和国学修养的教师则知个中真谛: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些学派对音乐的作用不了解,极力反对音乐,如墨家“非乐”:“子墨子言曰:……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耳之所乐,……以此亏夺民衣食之时,仁者非为也。是故子墨子所以非乐也,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日:为乐非也。”[1]26道家对音乐也有微辞,老聃说:“五音令人耳聋。”[4]26庄周说:“五声乱耳,使耳不聪。”[1]在这种“非乐”的文化氛围中,很多人对音乐无所适从,所以,当孟子问齐王是否喜欢音乐时,齐王惶惑而“变乎色”,就情有可原了。而孟子看到齐王谈乐色变时,却又安慰齐王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孟子的这句话在文中相继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对庄暴说,一次是对齐王说。这种重复或曰反复,是在强调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儒家认为,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与政治关系重大:“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1]61儒家虽然肯定音乐,但它肯定的只是“尽善尽美”的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雅颂之声”,如《韶》、《舞》等乐,而对“郑声”之类的民间音乐则又排斥,《论语?卫灵公篇》说:“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阳货篇》说:“恶郑声之乱雅也。”因此,儒家肯定音乐是有原则的。教师如果对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历史文化背景不甚了解,其教学效果肯定要打折扣的。 马克思在谈音乐时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象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着,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6]2这说明: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他还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6]18所以,语文教师的音乐素养对于教育教学的作用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荀子说:“乐者,乐也。”[6]52有音乐素养的语文教师,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寓教于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位语文老师在上《芙蕖》一课讲解“顶真”的修辞格时,学生对“顶真”修辞的枯燥定义甚感乏味,好在这位教师的音乐素养较深,他灵机一动,马上教学生唱了一曲《弯弯的月亮》①,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唱完歌之后,学生们轻而易举地掌握了“顶真”的修辞格,而且印象深刻,因为《弯弯的月亮》的歌词就是用“顶真”的修辞格写成的。当然,语文课中的唱歌与音乐课中的唱歌是截然不同的。在音乐课中,唱歌是目的。而在语文课中,唱歌只是手段,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培养智力的手段。综上所述,文学与音乐之关系非常密切,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音乐艺术素养。当然,语文教师的素养包括诸多方面,音乐素养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诸如经济成分多元化,各种利益关系在发生新的变化。随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现实,讲求实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人头脑中滋生,集体主义思想、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精神在一部分人头脑中谈化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努力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抓根本,深入扎实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职工头脑,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总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二个基本点这个核心,组织职工反复学习,集中讨论,畅谈体会,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为保证学习活动扎实有效,可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文明建设等工作实际,通过举办征文、演讲会、知识竞赛等形式,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自我教育和我鉴别能力。与此同时,对下岗职工、停薪留职人员以及离退休老同志也不能放手不管,而应该采取适合其特点灵活多样的形式搞理论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学习勿要就理论学习而学习,要注意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让广大干部职工受到深刻教育,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其次,摸清职工思想脉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针对当前个别职工因受“”邪教组织的影响而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要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企业深化改革,建立企业制度过程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如企业兼并、破产、人员下岗分流、职工再就业等,有的职工不能正确理解,致使在思想上出现了较多的模糊认识问题;有的对企业改制前途命运产生疑惑、担心,甚至失去信心;有的对政府、企业抱有依赖思想和下岗后等待观望、犹豫等。为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些思想问题,采取“实话实说”等形式,引导职工从身边的人和事谈起,通过本人、家庭、企业和社会变化发展的实例,使职工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形势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有关方针、政策教育,真正把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形势,科学分析形势,调动职工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当前工作。第三、言传身教并举,用自己的形象启发、引导职工,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行动是无声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所以作为领导者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坚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成为讲学习,勤思考,做勤奋学习的表率;讲政治动真情,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讲正气,严要求,做清正廉洁的表率;逐渐摒弃只说不干,只讲不看,摆花架子,表面文章的不良风气。同时,面对市场经济的利益诱惑,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防止糖衣炮弹的袭击,在金钱面前毫不动摇,牢固树立领导 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威信,才能起到凝聚职工的核心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和导向效应,思想政治工作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收力。要根据职工的兴趣爱好,积极创造条件,为职工兴建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如“职工之家”“阅览室”等。同时,“五一”、“七一”、“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庆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如歌舞会、球类比赛、拔河赛等,陶冶职工情操,使广大职工在文化娱乐活动中受到教育,激发职工潜能。 二、抓实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效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实际工作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注重抓实事,力戒空对空,切实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耐心教育与人情服务结合起来,并把职工工作、生活中“热点”、“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扎扎实实地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即由实际问题引发思想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把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截然分开。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思想根源,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所谓实际问题,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难以处理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维护职工权利,保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处处为职工着想,做到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尊重职工就是要尊重和发挥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等,充分行使职工主人翁的权利。在企业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完善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让职工知厂情、议厂情。对企业重大事项都要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职工体会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达到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关心职工不仅要做到政治上爱护,而且要做到生活上关心。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发现和培养职工中优秀积极分子,只要符合入党、入团、提干条件的,就要按规定加强培养,及时发展或任用。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吃苦在前,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精神。经济上关心职工要从实际出发,关心职工生活,把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经常深入到职工中去,与职工平等谈话、交心,倾听职工意见和呼声,愿望和要求,更要注重了解和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职工住房、吃饭、子女上学、晋升等。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下岗职工生活问题和再就业问题。只要是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而企业又能够做到的就应千方百计去解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应向职工耐心解释,真正做到想职工所想,帮助职工所需。 总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注重解决职工实际问题,时刻把职工冷暖挂在心上,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推心置腹、赤诚相见,就一定能够换同舟共济,肝胆相照。 三、抓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要结合企业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的主体竞赛活动,为职工提供参与和奉献的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这种以参与和奉献为核心的竞赛活动对职工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也可有效地抵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形成职工与企业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利益共同体。为此,应着重围绕以下活动载体开展竞赛。 1.以增强和提高主人翁意识为主题,开展以“优质服务,方便群众”为宗旨的竞赛,锻炼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开展“爱岗位,当主人,创一流,比贡献”的竞赛增强职工的风险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2.以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为主题,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等“传帮带”活动,制定措施,严格考核,奖惩兑现,鼓励职工虚心请教,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提高业务素质。二是开发职工创造力,使竞赛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传统的技术比武竞赛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平面上的重复,处于比名次,争高低的浅层次上。有的还只能是凑凑热闹,提提精神而已。因此,应注重层次,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工作,多动脑筋,选难题搞攻关,使竞赛跃上一个新台阶,为职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用武之地。 3.以挖掘职工潜能为主题,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活动。要充分认识“点子”的功能,开展出点子竞赛,定期组织评选好“点子”,及时采纳,付诸实施,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评选、竞赛,造就一批“点子”状元。切实把出“点子”活动纳入竞赛的规范化管理,对现有原材料、机器设备、工艺技术进行深加工利用、改造和革新,提高其利用率,促进职工发挥智能。 4.以后争先创优为主题,开展评先进,树典型活动。变“号召型”为“示范型”竞赛活动,弘扬企业精神,宣传先进人物,推广典型经验,引导职工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新风尚。通过开展竞赛活动,使职工的才能得到发挥,精神得到充实,思想受到熏陶,为使活动搞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还要树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做到量化有指标,质化有目标,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物质奖励以增加工资、奖金、改善住房条件等手段,优先满足先进职工的需要,精神奖励以晋升职务、宣传表彰等形式,满足职工荣誉感、成就感等精神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浅谈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银行做好各项业务的前提和基础。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当前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银行 问题 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银行做好各项业务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思想政治理论和方法也被不断充实,但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员工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青年员工思维活跃,思想复杂化、多元化倾向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没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少数干部、职工经不起利益、金钱等的诱惑而蜕化,致使银行业监守自盗、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这都给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说明,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确实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论文联盟 一、当前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日益淡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部分领导及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日益淡化,对党的政策和理论学习严重不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与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格格不入,可有可无;部分员工贪图享受、一味崇尚金钱,拜金思想严重;个别员工只计较个人得失,置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个别银行政工部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流于形式,而不讲求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日益边缘化,作用和地位日益减弱 思想政治工作被片面的认为是独立于银行管理及业务活动以外的工作,而忽视了其对银行管理及业务活动的促进作用。个别领导由于片面的追求 “政绩”和“指标”,无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甚至将其与银行经营管理相对立;个别银行没有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机构和专岗人员,而是由银行干部兼职,由于银行干部集中精力于搞管理、抓经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三)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政工人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者,其自身的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现。银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第一银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老龄化严重,银行从减轻老员工工作负担的角度考虑将其安排进政工部门,但没有考虑是否适合做政工工作;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充斥其间,银行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教育不足,甚至无从谈起;三是政工人员自身对党的理论政策学习缺乏积极性,很难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这都严重影响了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四)政治思想工作形式和内容不适应形势要求,工作方法相对传统、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却没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仍旧存在以诸如汇报、读文件、开会、谈话、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交流方式大都是“我讲你听”灌输式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互动性差,员工参与度低;内容老套,空洞无物,与实际工作联系差,“两张皮”现象明显,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个别单位以物质奖惩的方式片面的代替思想政治工作。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的力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作的成效,加强组织领导是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强有力的保障。要从思想上培养和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银行业务经营活动服务的意识,狠抓银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在职责上加强落实,各级银行党组织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纳入工作议程,建立起明晰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其次,是在行动上加强领导,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想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发挥其作用,银行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身正示范,言行一致,给广大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复合型的政工人员队伍是银行业改进和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做好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设优秀的复合型政工人员队伍。要建立完善的政工人员培训机制,不断加强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政工人员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素养。在新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列主义、思想等理论基础,较高的精神境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还应具备心理学、行为学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要敏感的把握和洞悉,准确迅速的抓住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包括工作内容、要素或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工作方式。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必须是以思想政治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科学的系统工程。工作机制的完善要在原来的并基础上着手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三项具体制度:一是定期分析制度,由政工部门或与其他部门联合成立员工思想状态分析小组,定期对员工的思想状态进行分析和收集,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达到预警的目的;二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严格兑现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或领导本人评价和员工季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如将晋升或培训机会与思想政治情况挂钩等,以此激励对员工对自身行为进行强化和促进,使员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在激励机制下不断鞭策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解决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必须结合各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行人员、时间、资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科学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要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通过人本化的管理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达到企业满意的绩效要求。以人为本体现在银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尊重人,即在银行各项业务活动中要积极听取员工的意见,采纳员工合理的建议,让员工感觉自己真正是银行的一员;二是要理解人,不同员工的思想、性格本就千差万别,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想别人之所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理顺冲突,化解矛盾;三是要关心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走进员工的心扉,在感情上与员工形成共鸣,潜移默化中让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环境和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继承;另一方面,在选择性继承的基础上,跳出原来僵化的思维模式,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与传统经验和方法形成优势互补,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例如,现在各银行内网建设完备,无纸化办公基本实现,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内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政工”,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1];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寓教于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等。 3、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2]。如今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重要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培养广大干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政治工作也收到应用成效。 4、 思想政治工作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一方面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银行经营管理服务的思想和意识,围绕银行经营管理的中心,让思想政治工作既成为银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又成为银行创造物质文明的巨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和过程中,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努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动作用,这样才能增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最终实现银行业务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结论 当前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这给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缺点和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持续不断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达到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为银行的经营业务及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注重人文关怀研究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80后的一代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爱张扬的一代,他们青春、有活力、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工作上指导他们,坚持以人为本,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的诠释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人文关怀落实到政策制定和日常工作中,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在高校中,要根据广大同学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成为激励人的意志、丰富人的精神需求的精神家园。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不断吸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更多的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形成具有多学科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创新体系。然而人的思想问题是无穷无尽的,当旧的问题解决了的时候,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来,这就需要我们将知识创新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永葆思想政治工作鲜活的生命力。 二、正确的认识人 “识其所长,避其所短。”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了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渐强烈。要高度重视广大同学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也要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 作为一名辅导员,则要对所负责的班级在整体上所存在的共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在发现他们缺点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并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要引发学生的情感,辅导员首先要有情感,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严格要求,遵守校规校纪。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辅导员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思想,有的放矢进行教育。了解学生必须客观全面、深入细致,防止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中积极因素,还要善于分析其思想中消极因素。通过细致而耐心的工作,引导其向积极方面发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既要抓住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又要因人而异,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三、理智的管理人 一位英国哲人阿若德曾经说过:“关怀可以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暖,可以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崇高”。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易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少人迷失了方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发展中求得人性化的和谐,在和谐发展中推陈出新。我们应该对学生采取热心而不是冷漠,亲近而不是疏远,宽容不计较,以人性化的服务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沟通,解除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心服务,以情操作,以法管理”。能在服务中创造感动,并让学生在感动中受到启发,从而达到管理的最终目的。同时也让同学们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懂得“以人为本”。在集体生活中要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心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一个学校在管理上的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好坏,都体现在作为学校“产品”的学生的质量高低上。因此,学校规章制度的指导思想都应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学习为前提。作为教师则必须“敬业爱生”。敬业指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以能当教师为荣。“爱生”则指给学生以最大的关爱,以爱暖其心。只有出于真情,受教育者才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古今中外,有很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例子。教师在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更应爱护学生的心灵,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以朋友般对待学生,更易于与学生沟通。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学校才能和谐发展。 四、科学的引导人 “科学理性,事半功倍。”这对于激发情感、引导行为具有特殊的作用。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今天,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这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广大同学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业、贫困补助、德育排名、医疗保险、生活环境、就餐条件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学校各项建设,减少学生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他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广大同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加大心理咨询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环节,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我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为:当学生们“得意忘形”时,让他们的心中有一种像失落了某种高贵东西的感伤;当他们获得成功和荣誉时,在他们沸腾的血液里注入谦虚的冷却剂。告诫学生:面对困难,叹息和抱怨只能消磨他们的意志,犹疑和退缩只能助长一个弱者惯有的惰性。要引导同学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更要引导他们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的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既来之则安之,既干之则胜之”,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人生信条和目标。从事和开展学生教育、学生工作、学生管理是需要用心、用脑、用力、用情的。你的工作、你的事业,无论你如何去做,成功和失败都永远是朋友、是战友,我们要以心爱人、以能管人、以才示人、以德服人。让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道路上,以人为本,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育手段,积极寻求改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 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在学校数量还是学生数量方面都在高等教育中站的极大的比重。普通高校学生身上的问题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一、高等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首先,生源复杂,学生心理素质整体水平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高考落榜生或是找地方混日子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点是不爱学习或是基础差,对学习没有兴趣。同时由于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着偏见,认为职业教育不正规,没有发展前途等,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自己及未来失去信心,从而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产生自卑、叛逆心理,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缺乏,手段单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等其他可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并没有进入校园。然而学校设置的思想政治课程往往脱离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对学生实行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思想新年的确立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教育中是无法获得的。另外,职业院校普遍缺乏专职从事思想政治与心理教育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现在的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因而网络在提供娱乐、学习信息的同时,也会存在着带有暴力、迷信、色情等倾向的信息。而且网络信息的多维与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用单一的价值观判断问题变得很困难,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安排,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使得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加困难。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与改进 (1)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及个人都要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认识的提高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其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态度。对高职教育加强宣传,消除社会大众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与歧视,从而为高职教育创造出轻松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场所,培养文化与道德兼备的学生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应该从观念的转变到经费的保障,从教育形式的规范到广泛的参与都给与高度的重视,形成以教师和党员为主要力量,以行政干部和“两课”教师为主干队伍,共青团等组织为支撑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总之,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2)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创新教育手段。建立专业的、高素质的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是开展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同时应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育形式,积极探索新形势、新方法和新手段。首先,“两课”的地位不能削弱,“两课”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教学方向和内容应该进行改进和创新。只是完成课堂安排及考试是起不到实质作用的,课堂应该精简,要做到“精”讲“活”授,重视学习马克思的观点与立场,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目的。将课本以外的东西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课堂也可以采用互动式或研讨式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的兴趣。改进课堂形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可以将政治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在课堂之余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邓研会、思政会,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度和实效性。(3)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首先,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政治敏感度。其次,开展社会实践,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学习解决实际的问题。最后,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开展工作,对学生党员提高更高的要求,以期起到模范作用。(4)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的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针对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建立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 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加及时和直接。建立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网络公德及法规的教育,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意识,提高抵抗诱惑和抑制腐蚀的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系统,对网络信息内容加以监控,建立绿色的网络空间,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对黄河基层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法的研究 摘要:随着黄河系统水管体制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由此产生了黄河基层单位内外部形势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只抓经济,放松了对职工思想的教育与管理,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滞后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机制,引导、激励和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治黄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治黄和谐、健康、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黄河基层职工 思想政治 创新思路 一、创新领导机制,建立大政工格局。 目前黄河基层经济运行节奏加快,单纯由政工部门抓思想工作将出现信息滞后问题。职工的很多思想问题是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管理者如不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将使基层单位付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真正使行政部门和行政管理者也要抓好分管范围内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他们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和思想反映,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治黄经营与管理的全过程,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编辑: 。 二、创新运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多年一直延续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一个活动,不分行业,要求全部参加,规定动作很多,自选动作少。实际上,黄河基层各单位治黄的区域位置、受教育程度、方式方法不同、制度不同、效益情况不同、改革的进度也不同,职工的思想问题就不一样,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也不一样,单纯地实行上下同调、整齐划一的运行机制,容易脱离黄河实际,难免产生形式主义。对此,建议上级部门给基层下达任务,要有所区别,多提指导性、原则性的,少提具体、规定性的,更不能以是否全面“不走样”的贯彻来考核。应注重效果,体现差别性,真正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与黄河实际的密切结合。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引导、感化功能。 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宝贵经验。但是,在新形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光靠学理论,进行思想教育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用物质的激励、事业的激励来解决思想问题。例如,对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一些技术人员和贡献大的职工而言,待遇问题反映的就会强烈一些,制定新的政策、办法、提高人才待遇,真正使分配体现人才的价值和贡献。对此,新时期黄河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用理论武装人、教育人,也要用解决实际问题感动人,用物质激励人,用发展目标、待遇、事业吸引人。 四、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黄河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吸取现代科技的新成果,跟上时代的步伐,注重发挥网络的作用,开展“网上政工”,加快信息的交流沟通。要善于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及手段,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同时,要改进方式方法,坚持健康与创新、先进性与广泛性、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一般号照与典型宣传、正面宣传与反面教育、精神塑造与文化熏陶等相结合,区别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状况,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五、创新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同样一个思想问题、同一群人,由于工作水平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也不大一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对做好工作至关重要。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黄河基层党支部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班子建设,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干部交流,实行政工干部和经济管理干部岗位轮换制。认真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理论业务,学习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知识,不断提高为改革开放和治黄事业服务的本领。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卫生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卫生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的内在联系,分析思想政治对卫生人事管理的作用,研究提高卫生人事管理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例如提升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知识;找准医务人员思想政治工的关键点等方法。 【关键词】 卫生机构;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1前言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显,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医疗事业的稳步前进,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做为指导。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对于卫生人事管理人员具有思想指导作用。正确先进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作为卫生人事管理在岗人员的指向标。 2卫生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 卫生事业单位是国家卫生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卫生事业单位需求的医务人员,可以为卫生事业的稳步前进提供人才储备[1]。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在卫生事业单位也要得到落实,这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了顺利实现卫生人事管理的运行,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为每一位医务人员搭建一个平台,使得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这也是为了让医务人员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医疗行业的工作环境。在实施卫生人事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响应国家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工作理念[2]。激励员工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每一位医务人员最密切联系得体现。 3思想政治对卫生人事管理作用的体现 社会环境和思想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单一,于是有些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存在等不健康的思想的出现会导师制医务人员出现人情味丧失,贿赂腐败等消极情况。因此卫生人事管理得中的思想政治指导具有一个很强大的作用就是扶正医务人员的不正之风,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这对优化我国医疗服务水平起到很好地提升作用。在卫生事业单位的招聘过程中会采用多种招聘方式,这对医务人员来说会存在一定的压力,比如说思想上的压力,这时就需要卫生人事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指导。避免因为思想政治的歪风吹及这些对应聘存在心理压力的医务人员。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有效地消除医务人员之间的工作纠纷。 4提高卫生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 4.1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在每一个工作季度之后进行思想政治演讲活动,搭建小型的演讲现场,落实通知相关人员出席,实行考勤;有奖问答活动等等。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管理,卫生人事管理也不例外,管理需要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时俱进,确保管理方式与社会前进的步调一致。 4.2提升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卫生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地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走歪路。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还有自身的专业管理知识和经验。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对人员进行有效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的又一个前提就是要保证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要在正确的轨道上,避免出现腐败或者消极的思想而导致管理受到阻力。 4.3卫生人事管理人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知识,用党的先进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地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深刻并且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卫生人事管理道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认识,卫生人事干部要时刻告诫自己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管理实际工作来积累厚实的学识修养,练就好卫生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指导内功。 4.4找准医务人员思想政治工的关键点,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是医务人员实际需要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医务更应该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而不是专注于对金钱或者报酬。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不仅医务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卫生事业行业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因此,卫生人事管理人员要务必做好思想政治指导工作。 5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要想把卫生人事管理顺利有效地推行就必须要落实好思想政治工作以为在卫生人事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及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和工作的创造性,还为推动卫生事业的前进提供了思想保证。 作者:高峰 单位:荣成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人事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厂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当前在思政工作具体发展阶段,其内在含义比较多,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对思政内容进行分析,掌握具体管理形式的要求。以下将对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厂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1.1思政工作是管理工作前提 近些年来,电厂企业基于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了解具体管理措施,及时对管理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最终确定管理工作内容。思政工作能强化电厂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基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重视电厂工作人员的思政教育,要用正确的意见引导工作人员,让员工认识到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而提升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1.2思政工作是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厂实际管理过程中,控制措施对整体管理有重要的作用,需要从当前发展现状入手,掌握具体制度的节奏,发挥管理体系的最大化作用。行政管理是指导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在工厂阶段性管理过程中,不能采取强制性控制措施,必须按照组织形式和干预机制的要求,发挥思政工作体系的作用。在后续管理过程中,电厂企业的外贸交易、生产形式等,都是采取统一管理的支配形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规划制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能增加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在后续管理中,只有落实思政工作,才能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完成。 1.3思政工作是提升电厂凝聚力的有效措施 随着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电厂企业要想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必须从当前管理现状入手,不断提升企业凝聚力。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对思政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具体控制标准和形式。思政工作对企业凝聚力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不遵循现有的管理标准,必然会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1.4思政工作有助于提升电厂管理水平 电厂在发展和改革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直接制约了企业后续发展,基于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干预性,必须做好思政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当前,需要以思政工作内容和干预形式为基准,从电厂实际管理和生产现状入手,提升电厂整体管理水平。人事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做好常规性管理工作,满足电厂实际管理形式的要求,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到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 基于企业管理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需要对思政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在现有控制基础上,对管理形式进行分析。以下将对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到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进行分析。 2.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电厂企业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产品质量,需要从当前发展现状入手,满足制度体系控制的具体要求,提升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制度体系是以人为基础的,必须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体系,明确控制要点,对干预因素进行分析,使其适应企业人事管理的具体要求。此外,电厂管理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需要增强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制度体系的类别和干预形式,将具体管理形式落实到实处,进而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顺利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 2.2严格执行纪律 在思政工作后续施工阶段,需要对电厂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分析,避免出现管理不当情况。在后续管理中,要严格执行法律要求,规范员工自身行为。例如,在电厂工作具体管理阶段,会出现迟到或者早退的情况,多是采用罚钱的形式,部分员工对其重视度比较低。基于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要求在电厂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实相关管理工作,不断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政教育。由于电厂工作人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认知度差距大,部分员工不遵守制度体系的要求,需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教育,严格执行具体管理制度,及时纠正错误。 2.3确定工资绩效机制 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使其了解工资制度的具体要求。但是由于原有工资形式的特殊性,部分员工出现思想保守的情况,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平均分配,激发不了职工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发挥工资的调控作用,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电厂的后续管理干预机制比较多,为了保证思政工作的有序性,需要以现有制度形式为基准,给予工作能力强的电厂工作人员正激励,进而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2.4发挥思政工作的最大化作用 基于思政工作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在后续思想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从实际工作入手,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满足制度形式的后续要求。在具体干预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对工作形式进行分析,在已有干预形式和控制基础上,通过制度管理实现企业的科学高效运转,为制度管理营造团结、公正的环境。思政工作的内容比较多,系统有效的创新形式符合具体管理体系的要求,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满足具体管理机制的要求,进而不断促进电厂企业的后续发展。 3结语 电厂企业的人事行政管理机制比较复杂,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满足制度体系的本质性要求,对具体管理目标进行分析。电厂工作人员要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分析,确定有效的控制形式,为了避免出现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必须将制度体系应用到实践中,满足具体管理工作的要求,适应企业管理机制的要求。同时,思政工作的落实,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帮助人事管理部门制定更为合理的制度体系。 作者:何晓祝 单位:中电投贵州金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纳雍发电总厂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在当前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实现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完美结合,使得企业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也是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的一项重大问题。笔者主要对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从中发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怎样形成两者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的积极影响力,同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不断更新,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怎样使得文化水平稳定提高,怎样将企业文化很好地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并促进企业良好发展,是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和怎样进行两者创新发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产生的企业内部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内管理者所大力倡导的,受到员工认可的群体的行为准则。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精神文化,被企业员工所认可的精神文化,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强大动力。所以,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进行良好的管理活动。首先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目前很多的企业只是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社会效益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整体素质水平。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向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化建设使得员工形成正确的荣辱观,严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把个人理想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企业文化还能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使得整体员工都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员工具有责任感。企业文化所创造的良好气氛,使得员工和企业共同生存的意识形成,深刻认识到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受到尊重,员工对企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大家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最后是实现自我的良好调节。企业文化可以看作更高层次的管理制度,将繁杂的制度压缩形成具有强大号召力的行为准则。管理者依据这样的准则开展员工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同企业目标相一致的价值准则观念。当员工违反这些准则时,即使不被领导或者同事追究,自己也会产生内疚心理,今后努力完善自己。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企业文化可以看作经营管理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实质是传播政治思想文化,是一种政治思想理论。两种形式都在企业中存在,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一是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殊途同归。比如它们都看重人的重要作用,以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为主。二是工作内容的共同点体现在对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上。企业文化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不断熏陶让员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教育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理想的过程。三是在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都要求着重体现人的社会价值。企业文化要求充分尊重人、体谅人、理解人,从而发现员工的内在潜力;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为了提高员工素质,最终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有素质的“四有”人才。 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在很多观念上都具有相同点,但是毕竟不是统一范畴的要求,本身也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不能相互代替。它们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理论范畴不同。企业文化一般看作在经济文化的范畴之中,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思想政治工作一般看作在政治文化的范畴中,是党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的良好传统。二是它们作用的方式不同。企业文化是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气氛,使人的思想受到熏陶,最终体现在工作状态和行为上,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但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需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教育和疏导等多种方式,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合理处理员工中存在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确保一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三是具体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差别。企业文化建设涵盖了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方面,对员工思想进行“软”“硬”两种方式的引导;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引导员工思想,通过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过程达到对员工行为的指引,所以相比企业文化建设有更加突出的党性和政治性。 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它们都推动着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所以要想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结合,最大程度发挥正面效应,就必须找到关键的结合点,完美衔接和联系,保证能够顺利进行各项工作。详细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对人员的规范效应。正常的文化建设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员工能够认真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和指挥,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企业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并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利用文化氛围、科学价值观和道德信仰的价值,去指导和制约员工的各种行为,严格达到各项工作的标准,完成高品质的工作任务。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思考方式就会有怎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同时这些方式决定产生怎样的结果,是否有良好的绩效水平,所以应该将有形和无形的约束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外部企业制度和内部员工的行为管理意识共同作用,使得每一个企业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充分发挥管理的影响力。 二是严格执行“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地将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达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最终目标,从而很好处理群众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结合这两个方面时,强调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据随着时代和市场发展不断出现的新要求,科学进行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最终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三是党政工团要共同进行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合力。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显现出来,党政工团大幅度提高了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水平。企业文化是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很好地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它的作用对内对外都很重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指引企业前进的方向。 四是设计各种别具特点的活动实现两者的更好融合。文化建设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强化工作,这些都要以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避免出现思想政治工作空泛和脱离实际的情况。比如开展“文化建设”工程,更好弘扬道德文化;开展“教育感化”工程,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企业不断同各种管理等多方面结合,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 作者:王楠 单位:神华内蒙古煤焦化西来峰硝铵有限责任公司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微时代背景下,“移动式”“碎片式”的虚拟生活环境正在深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多元文化冲击着高校的文化生态,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和复杂,这对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带来极大挑战。针对微时代的特点,高校应当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和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微生活”,要依靠微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并通过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微路径,有效衔接微时代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 1.移动环境下的无序生活及行为。 微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移动生活的普及,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不再受时空限制,其生活方式和行为呈现出场景的流动性和选择的随意性。大学生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学习、生活就可以从教室、宿舍、食堂向商场、公交车、网络平台等区域无障碍扩散,生活和行为与移动环境关联在一起,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的生活和娱乐就“永远在线”。微时代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行为方式,这些活动跟随一部手机向各个场所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到各种互动中,实现了全天候的阅读、交往和娱乐,在现实环境和虚拟空间中不断切换自己的行为特点。可以说,微时代让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随着移动环境变成流动的、无序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移动时代让大学生进入了移动生活、移动思维,其行为特征变得更为随意和无意识。 2.碎片思维下的信息获取及传播。 微时代改变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场景,同时,也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思维特征,微时代的学习和生活大多以“微内容”呈现,“永远在线”的内容也让时间支配变得更为自由和主动,因而,大学生在时间支配和管理上就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学习和生活也以碎片化的形式获取和传播。比如,可以一边吃饭一边发微信,公交站候车时可以顺便淘宝购物,坐公交时可以浏览新闻和视频;时间的碎片化,也让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传播变得即时和跳跃,一分钟前可能在看微博,一分钟后可能就是淘宝购物,再过几分钟可能又在和同学微信互动,大学生的学习时间、社交时间和娱乐时间以碎片式的特点跳跃着进行。当然,这种碎片化的生活使大学生可以通过零碎的时间轻松完成学习、社交和娱乐等活动,实现用碎片式的时间获取信息并传播信息。同时,碎片式的时间支配带来的就是大学生的一种碎片式思维。微时代的互联网特性,让大学生的多种活动得以相互重叠与交叉,不同活动之间的时间支配界线也被打破。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征,让大学生在时间使用上变得随意和消磨,导致大学生出现一种“网络依赖”的病态现象。 3.虚拟生活中的社交依赖及放纵。 微时代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熟人社区”和“虚拟社区”高度融合的重要特点。班级、宿舍以及同乡会等传统熟人社区虽然依然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区域,但同时,微时代也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拓展到虚拟社区,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主流的交流工具。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其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消解了传统社交中的真实性、实名性,个体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性别、身份自由地与他人交流,不同的身份角色还可以在多个虚拟社区中流动和变化。虚拟社会的这种自由性和隐匿性可以让大学生完全解开束缚,热衷于在虚拟网络平台上实现一种“虚拟的真实”,甚至让大学生对虚拟社区的社交形成一种需要和依赖。微时代背景下,“虚拟社交”“移动社交”正在替代高校大学生传统的社交方式,他们着迷于“虚拟”与“现实”、“熟悉”与“陌生”之间的不断转换,而且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固定束缚,在不同的时空中转换,甚至模糊“虚拟与真实”“熟悉与陌生”之间的界限。微时代给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人际交往呈现出多元与单一、虚拟与真实、熟悉与陌生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特点。大学生对虚拟社区人际交往的依赖、沉溺以及放纵等特点也日渐突出,需要高校学工部门予以重视。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冲击,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待创新。 其一,微时代的网络环境下,随着网络虚拟社交平台的大众化,个人获取和信息变得非常便捷,任何个人可以随时借助微博、微信、QQ等平台信息,对社会热点问题可随意选择关注、传播、点评,加之思想行为缺乏道德制约,传播的信息也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容易造成真伪难辨的信息无限制地泛滥开来。虚拟社会中多种文化混杂,对大学生而言,既可能有先进文化的影响,也可能会被腐朽、落后的文化侵蚀,这种多元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增加,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二,互联网现实与虚拟相叠加的特征,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现实与虚拟社区中的价值错位,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对现实社会不关注,责任感缺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主流价值观发生偏差,等等,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不可控化。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靠教师、讲座、实践的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今天高校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如何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引导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革工作方式,把网络社会和现实环境统一起来,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清醒的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2.信息载体多样,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受挑战。 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平台,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信息获取和传播,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个体不需要面对面交流,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种没有限制和约束的社交让大学生乐于参与,并成为其重要的社交生活方式。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优势非常明显,如信息便捷、快速,审查渠道不严格,陌生人之间可以任意传播、评论以及“互粉”,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情感发展的需要。在虚拟的网络社区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建构者和传播者,大学生的话语意识被激发,其思维方式呈现出简单、多变和扁平,高校的育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呈现出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现象,严重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育人效果。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关注点更为多元,其思维焦点也更为多变和不可测,因此,高校的育人方式和渠道也要跟上微时代的互联思维,充分认识网络社交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载体,去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联网平台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时俱进。 3.虚拟世界狂欢,思想动态及行为后果难预见。 便利的互联网环境让大学生热衷于虚拟世界的狂欢。碎片化的移动阅读,让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简单、零碎和非理性,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微语言表达,呈现出情绪化、个人化、主观化和“屌丝化”的特点,传达的大都是个人情感和非理性的观点。面对不加过滤的信息海洋,大学生可能只在乎信息是不是吸引眼球,不会考虑信息所带来的后果和负面影响,在围观与起哄中成为“看热闹”的参与者、传播者和推动者。大学生无意识地深度介入虚拟网络世界,一方面,造成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后果很难预见及可控,给教师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高校的舆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如何主导舆论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微时代下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 1.微内容渗透:把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学生的微生活。 “只有将‘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有机整合为同一个‘自我’,人才能成为顺应时代的健全的道德之人。”[1]高校要创新工作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融入互联网生活,借助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诉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学生互动,以无声感染及渗透的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社会正面事迹,引导大学生关注并参与讨论,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正面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主动介入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针对微时代的微生活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微生活”,透彻剖析网络热点事件的现实背景和根源,把虚拟社区与现实生活统一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换工作角色,做大学生的忠实听众和“粉丝”,让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微方式推进:借助微力量开展思想政治微活动。 微时代需要依靠微力量,这种微力量既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本人,通过不同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这种微力量要形成强大的合力,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和任课教师要主动融入互联网生活,了解和掌握“微时代”的新手段、新文化和新媒体,将社会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主动融入教育内容,主动实践运用“微时代”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深刻认识新媒体的优势和局限,提高自己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水平。二是要有效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让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子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优秀事迹,让正面的价值导向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三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各类专题讨论,对于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借助微博等平台进行多角度讨论,还可以把校园文化活动搬到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服务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也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开展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改进,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融入新媒体平台。 3.微路径实施:建立多级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微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2]针对微时代的特征,高校应当变革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入分析“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构建一条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首先是顶层引领,高校要及时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利用官方平台权威信息,引领热点、焦点问题的主题设置,“以生为本”来构建开放、透明、及时的育人环境。其次是多级联动,学工部门要主动建立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学校、学院、班级为平台开展多级互动,把思政工作以分层、分类、分众的方式落到实处,学工部门通过组织班级、团支部、社团等组织开通微博、微信等交流互动平台,坚持“主导与互动、自由与控制”的原则,服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再次是个体融入,包括思政工作者、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与学生做朋友,和学生无代沟地谈心及思想交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舆论环境,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错误倾向,充分发挥解疑、释疑和指路的引导作用。高校通过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微路径,有效衔接微时代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梁海波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企业员工思想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员工一方面更加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稳定和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状态。 (一)员工思想变复杂化 随着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不断推进,员工的思想自然也产生诸多疑虑和后顾之忧,而员工的层次不同,心态也各异。部分员工对企业改革后没有给员工带来直接或长远利益的改善,也相应产生一些失落感和不平衡情绪,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稳定。 (二)员工思想趋感性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文化也不断的向企业涌入和渗透,部分员工盲从于外在的权威和教条主义,盲目、轻信、主观臆断和意气用事,愿意跟风从众,随波逐流,容易感情冲动,心浮气躁,企业员工思想感性化倾向更为凸显。 (三)员工思想显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逐渐地改变着传统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个人观点和主张的自由度、开放度、便利度以及快捷性、互动性大大增强,而且可以实现无地域限制的交流沟通,使企业员工思想变得更为活跃多样化。另外,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与员工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许多社会现象也诱发员工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有些可能会引起员工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员工则表现出一些消极倾向,主要有以下几种状态:一是矛盾心理;二是依赖心理;三是焦虑心理。 二、有的放矢,寻找和实践解决员工思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作为思想工作者,要深入一线,了解员工的所需、所求,切实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准确选好工作切入点。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理顺员工的思想和情绪,解开疑点和思想疙瘩,把解决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热情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尽力为基层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让他们对企业信任,依赖,在工作中放下思想包袱,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企业发展当中。 (二)做好宣传,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 宣传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又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重要方式。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宣传具有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导向性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做好企业宣传工作,对于营造经营环境、凝聚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外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宣传公司在团结员工、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重视培训,大力增强员工素质 员工的思想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这就需要企业每—个员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不断提高思想境界,自觉在工作岗位的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努力消除那些对企业科学发展不利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技能培训则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对于自己操作技能的自信心,从而可以消减由公司改革对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所带来的焦虑。做好政策及制度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形成常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载体。企业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为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原则找到了结合点,可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脱离的现象。 (四)以人为本,切实为员工解决问题 一个企业,要做好思想工作,相互信任是基础。在工作中,要给予员工四大权利:知情权、参与权、商议权与决定权。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觉得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有参与感、归属感、荣誉感,才能体现出主人翁意识,在具体工作中才会更加努力。当然,在工作中,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外,思想工作也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和发展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工作重点放在积极鼓励员工的创业力,为员工的创业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机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推动力。员工的思想工作是千头万绪,员工的思想状况也是千差万别。了解员工心声,才能知道员工的所思所想。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坚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鼓舞人”,才能成为员工的贴心人。始终坚信疏导胜于封堵,畅通言论渠道,以全面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并自觉把解决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以此进一步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改制,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企业是社会的发展的经济支柱,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培育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和谐的动力源泉,建立和谐的调节机制,进而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企业的政治优势,并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有被弱化的趋势。“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很多企业真实地存在。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服务员工的能力和水平;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重点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单位等方面结合在一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透做实,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或“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要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使思想政治工作为民造福。另外,企业要紧紧围绕长效机制建设,构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做到管人、管事、管思想“三管齐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以进一步加强员工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做好服务员工的相关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三、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的舞台就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就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招一式、一举一措、一言一行,能否在员工的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鸣,得到员工的认可,并为员工所接受,就得看这些是否与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是否切合实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着眼于企业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为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作风、新局面,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离不开企业的思想工作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和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翠娜 单位:唐山港兴实业总公司党群工作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一、概述 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强在思想政治工作指导下的符合自身特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不断完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企业逐步完成从制度化管理向企业文化管理的转型,为企业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每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企业文化属于一种新的管理科学与管理方法,它的实质是将以往企业管理中对物的过分重视变成对人加以重视,对职工的观念与意识加以重视。现在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认识,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的提出,经历了很长时间。1847年,马恩共同创建了共产主义同盟,这是无产阶级的首个政党,同盟章程中出现“宣传工作”的概念。刘少奇同志解释过这一概念,他指出宣传工作实际上就相当于思想工作。我国于1951年召开了首次全国性质的宣传工作会议,刘少奇同志在会上正式提出新的概念,即“思想政治工作”。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指的是在日常政治工作当中属于思想性的那一部分,还有思想工作当中属于政治性的那一部分。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就相当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互换。简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指的是相应的阶级,以及政党,还有社会群众这三者之间通过相应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观点,有一定的组织、计划,以及目的的来影响其成员,从而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符合社会、阶级的需要,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它必然要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大局出发,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四项基本原则等,解决好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有效地保障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企业文化除了要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更要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的方向,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支持,是上述这些要求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代表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领导的实质在于执政为民,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在企业中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企业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根本上讲,企业文化建设与实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只是从总的方向上讲是这样。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由于观念、体制、方法等原因,出现脱离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也难以避免。这些偏差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以保证企业文化确实代表多数人的利益。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和可靠的队伍,相对于企业文化而言拥有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从而为行之有效地建立企业文化提供了有形的队伍、有效的机制,使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不会完全流于自发,而是能够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推进。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把工作的落脚点定位于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氛围外,还要主动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开辟道路、提供动力,推动企业文化向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分析 1.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的思想动态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对象是职工,正因为如此,在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职工的思想,重视职工的思想动态。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时刻了解职工的内心想法,从而可以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作用,从而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融入至企业的各个环节。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领导来说,其需要大力完善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考虑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和目标以及职工的思想状况,然后有效选择工作载体,积极组织企业的各类活动,进而发挥企业党组织的带头作用。 2.用科学发展观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想要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引导作用,就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培育企业的文化,要充分考虑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管理企业,促进企业在科学发展观下不断提升自己。对于企业党组织来说,其要积极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要重视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发展指导方针,让企业能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紧随时展,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与时代同步,进而得以快速、有效地发展。 3.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企业各项制度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此,企业党组织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不断引领企业及时修订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制度。要不断创新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促进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力量。以人为本,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应着眼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最大的资本,人才优势是最具竞争力优势的意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要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人力资本开发的转变,真正使企业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人才聚集之地、人才创业之地。要对企业人才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岗位描述、岗位价值测评、绩效考核与管理、教育培训与开发。还应完善激励制度,包括促进全员学习和竞争成才制度,留住、吸引和鼓励核心人才的制度等。 四、结束语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有关人员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优势条件,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策略。 作者:潘文举 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建筑段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企业基层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部门在组织领导上薄弱 很多企业认为,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日益加剧,企业的营销任务很繁重,特别是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势下,企业以经营为中心,并逐步建立一套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很多企业管理部门缺乏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脱。思想政治工作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提不到位置,列不上议程,受到冷落。长此以往,企业将陷入意识危机,精神危机,以后必定会影响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1.2方式方法存在差距 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加强和治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对做好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然而,在新形势下,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们未能借鉴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也未能够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地转变工作方法,新的方法也没有,总是搞一些让人反感的形式主义,费力费时,事倍功半,辛苦了大家,却达不到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 1.3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 一些企业政工干部长期得不到培训,知识老化,素质弱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缺乏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工队伍缺乏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懂市场、懂科学、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措施 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教育并且引导职工,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自觉担负起振兴企业和发展企业的责任,一心一意为企业分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方,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很重要,重视民生,以服务职工为目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会很容易在基层中展开,职工也会很容易接受,从而以心甘情愿的心态来配合,工作也会很容易取得成功。抓住了这个方法,就等于找到了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金钥匙”,可以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环境。 2.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一个高层次管理理念,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手段。主要是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精。我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方法精;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工作要认真,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针对性强,政策性强,不能疏忽;二是工作范围要精准,行程综合管理体系,覆盖到班组,岗位,员工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制度细;分级建立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使企业各部门责任明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考核严;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实施经常化和考核管理规范化。目标实;结合不同的时期指定不同的目标来开展政治工作,以企业的目标完成情况和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检验和评价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追求最大效益,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增强思想工作在经济生产工作中的实际效果。认识高,标准高;围绕实现企业经济生产效益为中心,把经济效益的增长作为企业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精细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意识,一种精益求精的方式,当前形势下,是一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改革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新方式。 2.2以人为本,精神物质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把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坚持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全力构建和谐社会,而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物质刺激的同时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了物质刺激,不能实现群众的物质需要,政治思想工作便如同空洞的说教,从而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有物质刺激,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脱离实际走向邪路。管理部门应该正确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各种利害关系,关心职工的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与此同时,管理部门做到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价值教育和知识提供相结合,分清是非和耐心等待相结合,力求贴近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注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确保所讲道理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2.3满足企业职工精神理想需求,凝聚企业力量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没有科技和人才,一打就倒;而如果没有精神和文化,则不打自倒。共同的价值观,能够使不同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企业文化在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保障的同时,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核心影响因素。对一个和谐的企业而言,必须树立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明确在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职业道德,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方向,才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得以发挥。对基层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做好企业文化的落地执行工作,真正将员工的理想、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宗旨、目标、信念等融为一体,使企业成为和谐美好的员工之家。 2.4强化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模范带头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力、说服力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高尚人格和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点就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员工正是以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为依据来判断谁是党的路线政策的忠实执行者,谁是群众利益的根本代表,从而真心实意地相信谁。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应该富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怀抱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公道正派、廉洁奉公、自省自律的作风的领导,那么它必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必然能够团结奋斗、风雨同舟、开拓前进。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干部,对待功名利禄,多一点“无我”;对待事业工作,多一点“忘我”;对待自己的缺点毛病,多一些“非我”,真正地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带头模范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基层思想工作者们应该结合企业特点,联系实际,认真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找准员工的思想难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下使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作者:吴永军单位:黑龙江省襄河农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研究 1加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多样化。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保障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化解青工思想问题、保证青工生活幸福的必要措施。时代的要求。石油工业经历一次一次的重组改制,面对的是国际化的竞争,特别是上市重组后,工作标准、规范要适应国际化要求,新的企业使命,带来了青工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部分青工的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大量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建立“大政工”格局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并优化“大政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构想,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工、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体制是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青工入职时间短,工作中还处于学习和提升阶段,难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促进企业政策和观念的贯彻与执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近年来加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采油五厂按照“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青工”的总体工作思路,全方位开展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青工队伍思想稳定,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2.1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构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制定下发相关工作制度。出台了《第五采油厂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每季度专题听取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汇报,每半年开展一次青工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与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指标相挂钩,进行严格考核兑现,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化和程序化。创建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图书、微博、微信等媒体的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厂网页开辟工作会精神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交流园地等专栏,定期及时更新,进行青工思想教育。分门别类建立了网络QQ群、微信群,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了更为新颖、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 2.2掌握苗头,预测动机,增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善于察言观色,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心人。紧密围绕“做青工所需、帮青工所困”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月度青工思想调查等多种渠道,引导青工相互沟通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力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从源头上维护稳定。坚持以人为本,真情关爱青工。定期组织领导班子轮流住井住站,督促机关管理人员经常性深入现场、班组、岗位开展工作。与青工“一对一,面对面”开展谈心活动,通过谈理想、谈未来、拉家长,了解青工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多渠道为青工排忧解难,满足青工的合理需求。 2.3创新方法,以人为本,提高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为青工积极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构建舞台阵地,把“彰显个性,激扬青春”作为舞台阵地建设的核心出发点,通过搭建文化展示平台、文化互动平台、文化欣赏平台,满足青工精神需求,释放工作压力,使青工的特长在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彰显,激发了青工队伍的活力和创新力。畅通青工信访渠道充分尊重青工的参与权和发言权。积极探索建立通畅、规范的青工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构建了“厂长接待日”、现场办公会、青工代表大会等多种党员领导干部与青工群众面对面接触、心对心交流的沟通渠道,积极引导青工相互沟通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关心青工个人的成长成才问题。以“锻炼队伍、涌现人才、奉献岗位”为宗旨,每年举办一次青工技术比武活动,建立了动态的多层次后备干部人才库,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注重实践锻炼,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青工放到关键岗位、重点工程、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让青工“有目标、有奔头”。 3结语 在新形势下,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是很难奏效。我们应与时俱进,准确把握青工的思想特点,创新青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充分调动起青年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源头上化解青年的各种思想问题,使他们正确面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兴衰紧密的相连在一起,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作者:李亮 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这是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所讲的一句话。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纺织行业党建工作交流研讨会上,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可人,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徐海芳,江苏迎阳无纺机械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范立元五位领导所各自介绍开展党建工作的实践和经验体会,不仅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也再次验证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这句话在纺织企业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成效。 “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在富润集团赵林中书记看来,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形而上的东西,是实实在在地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做不做得到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工作、文化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永远都不会过时。 记得在2013年初秋,赵林中书记来北京出差,与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刘慧兰一起在香江戴斯酒店大堂小座交流,我有幸陪同刘会长与这位睿智但低调的纺织行业优秀企业家赵林中书记一起交谈,在谈到对企业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时,赵林中书记首先讲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能创效益”。这句话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围绕转型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转型。上海纺织集团公司坚持党的工作与经济工作同行,党委在强势推进集团转型发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把党建工作落实的着力点体现在“四个必须”和“四个有为”上,把党建服务经济工作的落脚点重点体现在“围绕中心”和“融入管理”上,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上海纺织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2016年创出了营业收入实现540亿元的历史新绩。富润集团30多年坚持不懈加强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政治保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如今成为富润的优秀传统,也成为富润的品牌和软实力。际华集团股份公司创造性提出党建工作“五个体系”,建立了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国轻纺城市场全力构建市场党建服务标准体系,成为全国首个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党建标准化试点市场。迎阳无纺机械公司把党建工作中激发出来的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企业的发展上,将党建成效实实在在的转化为生产力。 依靠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紧密结合,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我们很多纺织企业进行了不懈探索,创出了有效的经验,实践也验证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的市场竞争和稳定发展中也是强有力的生产力。 作者:姜国华 单位: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公路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为了确保公路建设质量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保证施工秩序的稳定,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公路建设项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推进和强化。本文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公路项目建设的有利作用,对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与强化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强化策略 一、引言 公路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与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路建设的整体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中比较重视施工速度和施工技术,却减少了对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在另外一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形式和方法也较为落后,这就需要针对其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以此来推动公路建设项目的更好发展。 二、开展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首先是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岗位类型较为复杂。公路建设项目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各种类型工作人员的协调支持,才能完成整体项目,其中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每一种工作人员的工作特征来说,具有较大程度的差异,另外每一种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整体文化程度也不相同,比如说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思想觉悟程度也个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很难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很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的内容进行完善的规划,无法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受到较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提升速度较慢。2.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较为落后。公路建设项目根据其类型的不同,建设周期和建设方式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公路建设项目中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也各不相同,在公路建设项目的逐渐发展下,各种高素质人才被大批量的引入,使实际工作人员中年轻人员和高素质人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虽然提高了整个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平,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所采取的工作开展方式仍没由发生改变,不能适应目前职工的主要特点,在目前职工接收能力和学习能力发生较大程度改变的情况下,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口头教育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而没有借助任何信息化产品来进行,比如说多媒体教育,这样就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较为枯燥,大部分职工对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也会大打折扣。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部分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到功利因素、个人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尽快的完成思想教育工作,或者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当成一种获取荣誉、提高职称的方式,没有领会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涵义,将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而在思想引导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职工所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与开展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4.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率较低。部分公路项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人员虽然按照相应的方式和指导思想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仍旧没有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针对性,也就是说没有根据职工的主要思想认知程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向心力的培养并不到位。在另外一个方面,部分管理人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要以简单的文件报告阅读或者纯粹的文字解说为主,没有结合实际的工作案例来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性,而由于没有指定较为完善的教育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工作人员参加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真性和积极性普遍较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能力也较低,这也是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与强化策略 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各个角度来有针对性的寻找相关改进措施,以此来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其主要强化策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首先是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的基层党建工作。要想保证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果,提高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工作人员思想的纯洁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最先进的思想来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这样就需要做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基层党建工作。针对公路建设项目中所设置的各个不同岗位,需要有针对性建立并且完善相应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基层党组织人员需要行使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了解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平时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及时的职工解决问题,以此来提升其思想政治的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由于岗位的不同,职工所行使的责任也不同,在目前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针对各个职工认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同,需要改变传统口头教育和思想讲座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和理念,在对职工的思想觉悟认知程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完善,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充分的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在另外一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理解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要意义,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采用先进的工作开展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采用多媒体教育的形式,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收程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整体效率。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整体效率,需要在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其中考核不及格或者达不到相应目标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对于思想觉悟认知程度较高的工作人员给予鼓励,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针对岗位和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形式和标准的考核,以此来做好考核的公平和公正,在这样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影响下,工作人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理解其中所传达的意义和内容,保证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能够符合公路项目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目前的公路建设项目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维持施工秩序的稳定,增强员工的凝结力,保证公路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所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开展形式、教育内容和相应机制的建立等几个方面,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水平,保证其中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促进公路建设项目的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曲明慧 单位:日照市公路管理局
初中科学论文: 初中科学论文: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科学课合作学习策略初探 论文关键词:初中科学课 合作学习 策略 论文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同样初中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这样的要求。为了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合作学习,笔者对初中科学课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在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中,要求充分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模式。合作学习的使用有利于初中科学课更好地实现课程的目标要求,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 初中科学课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教学的弊端,造成学生缺乏团队精神,大多数学生喜欢自己学,而忽视与同学的合作学习。而初中科学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具有合作精神。科学课程中存在的大量的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有的需要学生集体去操作。科学课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去获得知识。比如,关于天平使用的实验中,不仅仅需要教师讲授天平的使用方法,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明白天平的原理。还有一些实验是要求学生共同去完成的,这就要求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 初中科学课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在教学中实现初中科学课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科学课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更好地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那么,如何在初中科学课中开展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积极的合作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该认识到,在同个小组之内的成员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成功的前提就是必须好好合作,人与人的协调与配合是合作的关键,每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如果学生对合作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小组合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一定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而这些任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既不能让一个学生单独能够完成,也不能让小组成员很吃力地完成,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实践中体会合作的力量与重要性,在小组内树立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体会到合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愿望。 2.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转换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进行孤立的学习,教师则是“一言堂”式的教学。这样就造成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一些思想方法会变得主观、封闭,缺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初中科学课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合作者和评价者。第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进行科学课合作学习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后,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合作,促进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第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在进行科学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当学生讨论的思维受到阻碍时, 或者对情况的看法有错误,又或者分析问题的观点不够全面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纠正,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第三,教师是一个合作者。当学生由于当时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布置的任务的时候,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研究,合力解决问题。第四,教师是一个评价者。当学生在汇报或展示完成果之后, 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并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教师角色的转换能够更好地促使合作学习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展开。 3. 科学合理地分组,使学生有序合作 科学合理地分组是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初中科学课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分组,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比如科学课中合作学习分组时,依据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创新程度、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情况、个性、家庭经济、守纪状况等将学生分组,这样有利于打破各种类型学生间的交流障碍,使学生的交流范围扩大。在科学课堂上按认知水平把学生混合起来分组的理由是提倡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这对师生都有益处。能力弱的学生可以以能力强的学生为榜样,并能从能力强的学生那里学习并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特别是在科学实验课时,要按照学生的动手能力来分组,每个组应该由操作能力好的与一般的搭配,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分组完毕后,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使其有序合作。小组长的主要工作是给组内成员分配任务,带领全小组人员有秩序开展交流讨论、积极思考、研究活动。记录员的任务是记录下小组内的重要活动情况。汇报员的职责是把记录员记录下来的重要活动情况定期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可根据活动的具体需要设立不一样的职务,但一定要要求组内成员既主动承担个人责任,又相互帮助、紧密配合,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及时地完成小组内布置的学习任务。 4.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科学课合作学习顺利实施的关键。以往的初中科学课教学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于初中科学课的合作学习评价而言,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指导老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小组合作的成员,绝对不能根据原来的学习成绩给孩子贴上标签。尽可能发现和表扬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对那些自卑、胆怯和交往困难的学生给以更多的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在小组内看到自己的价值。指导教师要营造一种互相帮助和积极向上的合作氛围。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在进行科学课小组学习评价的时候,教师要从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四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按照这四个方面编纂一张评价表,发给每个学生,使学生进行小组内成员的互评;然后再给每个组发一张评价表,由组员共同讨论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互评及小组间的评价结果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初中科学论文: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即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就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就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重构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新型课堂。传统课堂的本质是技术,它运用的方法是控制,追求的结果是知识与技能。从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其独到的观点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初中科学课堂,目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视为严重的生态失衡。如师生关系异化;科学教师自身主体动力不足;学生学习方法欠缺。针对现状,以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融合现代教育理论,以全新的生态理念构建初中生态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探讨研究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尝试改善初中科学生态课堂系统的结构。下面就从师生关系角度如何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 一、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应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态课堂下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因此,首先要改变学习方式,变灌输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其次,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而且要具有人文性。 其次,应从教师权威的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一个现实完整的生命体,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是不依教师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习的过程决不是那种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习就怎样学习,教师想怎样灌输就怎样灌输的过程。 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也不能把知识强加给学生,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主动性,从而妨碍教学的效果和产生不良的师生关系。教师需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观念,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生态课堂下教学策略应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动态的信息交流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在教学中,这种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自身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教学互动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能动地发展,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学生在课堂上决不是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而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真正的师生互动、并由此生成新的知识的过程。 三、在课堂上体现生态课堂的师生互动 1.课堂提问中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设问、怎样回答、由谁回答、由谁提问,不仅是课堂组织和教学控制的手段,还更多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状况、交流状况和互动状况。 2.课堂讲解中体现师生互动。课堂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依赖于课堂讲解。在课堂讲解中,师生互动的内容很丰富,有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互动,也有为促进双方交流进行的表情动作姿势的互动。 3.课堂讨论中体现师生互动。在生态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合作成为课堂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中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了新知识的生成,课堂也因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课堂师生情感体现互动。在和谐的课堂气氛里,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会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让的态度和体验。 生态课堂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追求。生态课堂起点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生态课堂的学习是动态的、民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交流的。随着生态课堂的不断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课堂肯定能成为课堂教学园地里的一棵参天大树。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之际,科学新课改之路该如何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乐学。以下是我对初中科学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一、挖掘教材内容,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和献身科学事业教育 科学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例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成功收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科学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科学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科学的教学过释中,把学到的科学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科学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1.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又艰苦又愉快。 2.创设科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等带趣味性的科学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3.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科学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 五、采用探究教学模式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欧姆定律教学为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科学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有关系。这样就确定研究方向。 2.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结论。 5.反思应用迁移 用一组简单的小练习巩固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欧姆定律;巩固电表的使用;电路的连接等基本操作技能,小结反思探究过程,理清思维线索。 科学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和积极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潜能的开发。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建立学生关心人、热爱生活、与别人和谐相处的一大有力法宝。在科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使然。 一、科学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意义 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上海的专家组认为:“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建构生命价值;启发学生欣赏生命,进而尊重生命主体;激发学生确立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珍惜生命;促进学生发展潜能及自我实现,展现丰富的生命力。”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方法思考 1.改变教学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生命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生命存在的意义,重在道德品质的塑造。 根据时代要求,新课程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这就是科学素养。 2.改变教学模式,着眼培养学生的实作素养 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结合其生活经验展开广泛讨论。二是课堂上尽量多让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学生去思考讨论问题,去探索规律;获取知识;在时间上,一节课45分钟内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合理处理好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教学思路清晰,围绕中心内容展示,层次清楚,过程流畅,过渡衔接自然、精心设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清楚,问题设计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 3.改变教学手段,着眼培养学生的技巧素养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其达到预想的目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技巧素养,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利用录像、图片资料可以展示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的资料,对学生有效识别生命存在,理解生命变化规律的普遍性,有很好的效果,利用录像还可以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现,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电脑分析、模拟实验,可减中小学生分析的难度,引导出有效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生命情景,变静为动、剖析运动过程、视频放大及输出画面,这有利于培养具有形象性、有序性、整体性和深刻性的学生思维。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科学教学融人生命教育应不断改革。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生命教育基础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愿意为周围的人、为社会、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初中科学论文: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 摘要 本文试图从必要性、原则、内容等方面阐述初中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构建适合初中科学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体系,为初中科学教师实施开放式教学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初中科学 开放教学 主体性 发散思维 1初中科学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1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传统教学是一种相对封闭式的教学。在这种封闭式的教学系统下,我们的学生不能发挥作为独立个体所拥有的支配权,不能自主控制自身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主体性意识。在这种被动消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倾向于消极地适应目前的现实状况,而不是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1.2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发展,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科学(7-9)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1]。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应突破教材,以开放的科学教学活动为平台,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以及终身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 1.3科学学科的开放性特点 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实验性学科,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综合学科。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物质世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构成了一个发展、动态的科学学科世界。开放的科学学科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采用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 2初中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2.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开放式教学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无论是在设计教案,还是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志。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从学生的现实需要、经验、兴趣出发,努力转变学生“被教、被考”的被动局面,树立学生“课堂主人”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2动态性原则 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只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究、分析、选择、创造的动态生成的过程[2]。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成为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教学过程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计划给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3探究性原则 初中科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放式课堂教学必须强调课堂活动的探究性,根据开放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探究活动。某些问题和证据可以来自教师的演示实验,老师可以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一些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初中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初中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以教学理念开放为起点,围绕目标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开放、作业开放、评价开放五个方面开展教学实施。通过开放式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初中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3.1教学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开放是指教学要超越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开放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因此在相同的时间里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完成同样的教学目标是不科学的。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这种目标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去调整。 3.2教学资源的开放 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科学教学资源。科学教师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科学教学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除实验室的各种实验器材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各种生活用品制作各种简易的实验用具和模型,不断扩大科学教学资源的容量。还可以利用校外科学课程资源,如田野、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农田基地等。另外当地的乡土风情和民间的各种习俗活动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3.3教学时间、空间的开放 所谓教学时间的开放是指课堂教学向课前开放和课后开放。课堂教学向课前开放即课前教师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课前查找资料、预习新课内容;课堂教学向课后开放,是让学生把问题带出教室,下课铃声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在科学课堂上,教学时间的开放显得尤其重要。很多实验准备、调查研究等任务都需要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去完成。 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初中科学还应该走出课堂,将教学空间开放向教室以外的很多场所。如,带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花鸟市场、农田、博物馆等。整个大自然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就是最好的科学课堂。 3.4课后作业的开放 课后作业的开放是指除书面式作业外还可以完成各种实验、独立观察、小制作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等。科学是一门生活的学科,也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做书面上的习题,是不可能完成科学的教学目标的。 所以教师应该设置多样的作业,尤其是动手实验、实地调查、小制作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形式,让学生高兴地把作业带回家,把课堂无形地延伸到课外。 3.5教学评价的开放 开放的教学方式应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包括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开放式教学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开放多样。科学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联系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书面测试、个人成长记录袋等方法。实践活动包括科学探究、实验、调查、科技制作、问题研讨、演讲表演、角色扮演等。经常性的、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一种动态及时的导向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还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校长、教师、家长、学生自己的评价,注重学生和社会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在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把学生参与对自我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强调学生的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这在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开放性教学模式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里,教育体系和教育设施将越来越开放,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活动趋于多样化。故开放式教学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还是一种新的尝试,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和吸纳好的教学因素,共同推进该教学模式的发展。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实践 【摘 要】:创设科学情境作为科学课教学的外部诱因,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景中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很重要。新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情境,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从而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始终。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情境;创设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 它是人类几百年积累的经验,其中有些知识具有较1高的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思维还是以想像思.维为主,如何使他们理解接受、消化抽象的科学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创设和谐、生动、自然的学习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采取能动性行为的态势。因此,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可以更自然地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现象,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让学生体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使之产生“情境效应”,提高科学教学效果。 一、教学情境的内涵和意义 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因此,知识和学习的发展不能与现实世界分开,而是必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达到。教学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其教学的功能就会减弱。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进行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是积极适应知识经济和. 信息时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人,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这给我们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从更多的实际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 实施“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是进行探究教育的内在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必须的。 实施“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是深化科学探究和情境教育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落实到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实施“情境、问题、探究”教学也是推进和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科学探究的素养,特别是初中学生更需要在课堂中习得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实施“情境、问题、探究”教学能够有效地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真实可行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事件及问题的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为真正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策略 1.利用差异性实验创设引发悬念的问题情境 差异性实验是指结果出人意外的、与学生学习的前概念或常识相违背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展示的现象,与学生的潜概念发生矛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各种疑惑,教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在蒸发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请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离嘴约15厘米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冷飕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提出问题,在情境的启发下学生会想:同样从自己嘴里吹出的气,理应温度相同,可手掌上为什么两次会有不同的感觉?于是师生围绕解决相应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类似的简易实验、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识相冲突,如“从漏斗口往下吹乒乓球,乒乓球竞吸在漏斗上不往下掉”、“纸锅烧水,纸不会发生燃烧”、“水生火”、“拉两本页码交叠的课本,拉不开课本”等等,通过实验,让学生从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利用差异性实验创设引发悬念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把提出挑战性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知识的意识与习惯。 2.利用真实生活事件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意味着情境创设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以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基础,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如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以下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1:(游戏)用细线把两个乒乓球吊在空中,相隔3—5厘米,当你对准它们中间吹气,两只乒乓球之间的距离将发生什么变化?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情境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结语 随着“情境、问题、探究”教学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现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景观。学生都有着探究知识奥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倾向和动机,“情境、问题、探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这些倾向和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把学生的潜能较好地发挥出来了。教学中虚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定需要,创设最适台学生学习的情境,使科学课充满科学味,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从我校目前实施的“情境、问题、探究”教学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学得有趣,学得生动活泼,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乐在其中。 初中科学论文:课堂教学的反思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 教学的价值不是单纯为装备学生的知识,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以适应当代世界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使创新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初中阶段科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这一能力.本人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多年科学教学的实践,对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创新思维 一、 创新教育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接动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教师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事物的认识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识记逐步理解识记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个性特征更为突出.在三年的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个性,自然是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我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锲机,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 何谓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或称创造性思维,乃是通过发现和应用事物的规律,预测推测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变化规律,或设计制作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它是斯腾博格思维三元理论的一个层面。而托伦斯和萨弗特所创立的孵化模型是针对教育创新思维的一个总体设计,包容了能提高创新思维的理性认知加工过程和包含“洞察,直觉,启示”时间在内的“超理性”加工过程。托伦斯和萨弗特把创新过程描述为一种收集信息或解决方法的方法:“一个人要创造性的学习,他首先必须知识在解决难题中的空白处。然后,他必须收集有关缺失部分或难点所在的信息,努力鉴别知识中的难点或空白出。。接着,他要收寻解决方法,作种种猜测或接近目标,提出多种假设,设想各种可能性并预测。随后是检验,修正,再检验和完善假设或其他的创造性成果。而后是解决疑难这一最重要的加工过程——反复琢磨,拼接起零碎的思维——孵化。最后是结果的交流。” 他们这一模型的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经验,这些经验回激励学生去找出问题或知识的空白,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它们,并花时间去孵化它们。 三、创新教育面临的困难 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是一种“应试”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了道德、性情和智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这方面日趋成熟与完善,成为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人才。智能分为实能和潜能两部分,传统的教育在忽略了一部分实能的同时,更忽略的是潜能(创造力、学能)。过去表面上很注重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淡化了知识的实用。应试教育“试”出来的学生是这部分的记忆较强的人,而对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实际动手能力和动手去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则相对较差。因此,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创新教育存在着以下几点困难与挑战。 1、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在的课堂模式虽然花样繁多,却未摆脱教师唱主角,学生按老师预先设置好的框架进行辅助表演的模式。说到底,学生还是处于从属地位。现在教育虽然强调新的教学理念,但大多数教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为完成教学任务,从头到尾满堂灌,强调确切性,乐于给学生一个单一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答案过早下结论,限制了学生对其他答案的寻求,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思维只能在教师的有限范围内活动,弱化了学生创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创新的心境。 2、过分强调电化教学的运用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的确给科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如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从表面上看,学生兴趣很浓,但实际上,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思路,这样一来,在课题教学是就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造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受到抑制。 3、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功能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还是家长,社会对一个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有些教师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也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溶入一定的创新性,然而,只是一次考试分数不太理想,他所背负的压力却是无法估量的,有来自学生的,家长的,学校的。其实,考试只是评估手段,不是教育的目的。然而“应试教育”则将考试异化为教学目的。使“指挥棒”指向考试分数,导致师生共同片面追求高分数,忽视真实能力水平。殊不知,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时三刻并不能完全体现成效,如果教师在这时候不能持之以恒,重新把教学回归到以往的形式,那他所做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学生的创新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 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施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去负担。”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必要前提。所谓民主的课堂氛围,即教师在课堂上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学生消除害怕被教师批评的心理障碍,获得创新的环境,从而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来亲密融洽的关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积极营造信任和尊重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评价和肯定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比如在接一个新班的时候,老师都会介绍自己,我也不例外。我会实事求是的介绍我与他们年龄相仿时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欢乐与理想,进而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故事,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2、采用丰富的导入手段,启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前提。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新颖、直观、奇特的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由妙制的演示导入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例如鸡蛋放入水中要下沉,这是学生常见的现象,可是当教师把鸡蛋放入浓盐水的玻璃水槽中时,鸡蛋竟浮在水面上,这时再往水槽中加一些清水,鸡蛋又会下沉;然后再加一些浓盐水并轻轻搅拌,如果浓度合适的话,鸡蛋就会停留在盐水中间。当学生看到这些现象,就渴望知道“为什么”。由此进行浮沉条件的教学就比较好。再如学气压时,表演“纸片托水”、“小瓶吞蛋”、等实验;在学习热学知识时,表演“纸锅烧水”、“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在学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时,表演“牛奶变汽水”、“清水变豆浆”等实验;这样的引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由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 用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集中。例如在讲浮力一课时,可引入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阿基米德测皇冠是否为纯金的故事等。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除了讲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发现了该现象之外,穿插“克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在讲放射线时,穿插“居里夫人对放射线现象的研究”的故事等。学生听后,兴趣盎然,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3)由生活现象导入 生活现象丰富多彩,是导入新课的好素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新课,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例如在讲观察和实验时,可从“在一天之内,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是基本不变的,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早晚的太阳比较大,而中午的太阳比较小呢?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当时无法回答的问题,你们知道吗?”来引入。在讲物态变化时,利用“下雪不冷,化雪冷”、“冬天,窗玻璃上为什么会出现水?而且是在窗玻璃的内表面?”、“抽油烟机上为什么沾满了液态的油?”、“夏天,狗为什么会伸长舌头?”、“用久了的日光灯和灯泡的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等现象引入比较好。 3、设计递进的问题情境,引导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别致,层层递进,并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这有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讲压强的计算时,当计算好一个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后,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想知道人在其他情况下对地面的压强吗?”马上会有学生举手说:“我想知道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还有的学生说:“想知道人躺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强。”教师再问:“这两种情况下,受力面积怎么确定?哪种情况下的压强大?”学生很容易答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大。接着,教师在继续发问;“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人对地面的压强较大?”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有的说,像跳芭蕾舞演员那样人的脚尖触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大。有的说,运动员穿钉鞋跑步时对地面的压强大。还有的说,气功师表演的“一指婵”对地面的压强大。紧接着,教师在问:“哪些情况下人对地面的压强较小呢?”有的学生很快说出,人趴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强小。有的说,身体下面垫上一块大木板,对地面的压强更小了。再让学生思考:当年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有许多人陷入雪坑和泥潭而献出了生命,你能替红军战士想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而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吗?请小组的同学讨论后发言。这一环节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各个小组讨论热烈,每个同学都在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最后确定了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在危险的地方爬着前进。 方案二:像滑雪运动员那样脚下绑上木板,手拿雪杖滑着前进。 方案三:身上套上充足气的车胎,像带游泳圈那样。一旦下半身陷进去,上身由于车胎的存在而减小了压强使上身不会陷进去,可以让别人用绳子拉出来。 同学们的方案太好了,连老师也为他们拍案叫好。 4、加强班级的群体合作,开拓创新思维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和学会竞争。学会合作与竞争应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去。学生群体中,总有一部分学科的尖子,利用他们来互教互学,常能起到教师所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对学生的解答,敢于反驳和争辩,就能进一步辨析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达到互相启发,共同讨论,加强记忆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群体互动,教师要有意识的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任务,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小组活动是群体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可由以下操作组成。 ① 有教师提出要研讨的主要问题,提供大家讨论。 ② 个人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或查询的结果。 ③ 组内成员就某种观点或见解的正确性展开讨论,提出质疑或补充意见。 ④ 由成员作总结性发言,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所产生的歧义分别进行归纳整理,以在全班交流时发表见解和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火灾时应采取哪些自救的方法时,可以让小组进行讨论,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方法一:将被子、床单或衣服打湿,披在身上,迅速逃离火场。 方法二:用湿毛巾捂着口鼻,防止有毒气体进入呼吸道。 方法三:逃离火场时应尽量将身子(特别是头部)靠近地面,可防止被烟熏倒或缺氧窒息。 方法四:如果火势蔓延,将安全通道封着,这是应待在房间里,同时将门窗关紧,想办法从靠近外侧的窗口逃离。从较高的窗口逃出时,不能直接跳下来,利用绳子或将床单等物撕条接成绳子,顺着绳子滑下来。 方法五:如果窗口安装了防盗窗,这时,一方面利用工具撬窗一方面呼喊求救。 在群体合作活动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提示者,活动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施展各自的才能,把所学知识在讨论中加以用,进一步提高其研究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的家庭作业,强化创新思维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今天,再用以往的作业观来对待学生,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业要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打破思维定势,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把学生思维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学完水资源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我国淡水资源紧缺,是世界上的贫水国之一,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你的家庭准备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交流时,学生给出了以下几种做法,我觉得既有创意,又很实用。 ① 用掏米、洗菜的水浇花。 ② 将洗脸、洗衣服的水盛放在桶内,用来拖地或冲洗马桶。 ③ 洗碗时不要用水直接冲洗,将水放入盆内再洗。如果是油碗,先用洗洁净擦过,再用清水洗干净。 ④ 用淋浴洗澡,在身上抹香皂或在头发上涂洗发液时,应关上水龙头,搓好后在打开水龙头冲洗,而且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 ⑤ 尽量使用节水型马桶,如果马桶的容积太大,可以在马桶的水箱内放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以减小马桶水箱的容积。 ⑥ 室内地板或家具上落的尘土,可以用吸尘器吸。不一定用水擦洗。 由此可见,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在新教材中,类似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开放性的作业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技能,促进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该变陈旧的评价方式,肯定创新思维 心理学实验证明:“创新思维能力与学生成绩的相关程度不高。一些成绩不十分优秀的学生,因其勇于创新,毕业后有较大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而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其墨守成规而无所建树。”因此,改进评价方式是创新思维得以形成的重要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学生无错原则,即学生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话就说,有想法就赶表达,不求标准答案。我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就及时评价说“回答得很好”、“真不错”、“对”或者把他正确的答案再重复一遍;对有创造性的回答,就说“真聪明”、“真了不起”、“值得大家学习”等。对一时答不上来的或答错的同学,就鼓励说“再仔细想一想”、“谁帮他一下”、“相信你一定能答对”等。由于学生的回答得到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就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除用语言鼓励外,有时只用点头表示肯定,有时甚至是亲切地抚摸着学生的头以示激励也一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中科学论文:网络环境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客观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局限,积极探索了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并选择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实例进行研究,为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科学课堂教学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了实证。 关键词:网络环境 科学教学 合作意识 一、引言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逐渐暴露出许多弱点。比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集体教学活动时难以实施;发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又使教学效率的提高受到局限,等等。随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来说,如何从传统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利用网络来处理、利用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将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因此,如何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前提下为科学教学营造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并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乃是摆在科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是指在内容和要求的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利用网络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和信息交流平台,将教学内容的某些章节、课时或环节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使网络和课堂有机结合,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而积极利用网络进行科学课堂的辅助教学不愧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实施策略 笔者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选择一个教学案例———八年级下册《大气的压强》,根据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从理论上构思两者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执行,并观察和反思两者整合的教学效果。 实施过程分4个阶段:(1)专题学习资源库的开发;(2)学习导航系统的设置;(3)交流协作系统的建立;(4)检测评价系统的建立。在这4个阶段中,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指导了学生如何在网络上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将两个课时(第三节和第四节)调到了一起,连堂上课。 (一)专题学习资源库的开发 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材附录3中列出了不少科学信息的网站:如中国科技在线、科学园地等,这些网站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由于存在着大量冗余或非真实的信息,学生直接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课堂教学效率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将数字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了一个符合教学需要的小型的专题网站。在该专题网站中,笔者设计了8个模板:情景导入、自学引导、学习资料、教学资源、选学内容、相关链接、师生互动、在线测试。 (二)学习导航系统的设置 网络化课堂学习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量很大,在设置了智能导航(如资源库的信息网络结构图、学习路径、电子书签、模拟演示等)和人工导航(如直接对话、广播等)后,及时向学生提供了提示、辅导、启发、反馈、纠错等有关导航航标,基本能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学习导航系统的设置并不是为了通过几个航标简单地把学生“牵”到东或“牵”到西,而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开展合作探究,真正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导航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导入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积极性“三动”(动手、动脑、动口)常常是遇到问题引起的,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认为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或现象,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在本堂课中,笔者在“情景导入”这一模板里插入了一段动画《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通过直观的动画及仔细的讲解,慢慢地进入了情境,不少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进入了下面地自主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非常地高涨。 2.要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展这一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首先学生要在“自学引导”这一模板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还要掌握如何利用这个网站和因特网的方法。学生们可以在“教学资源”这一模板里利用数字化的资源更形象、更直观、更具体地掌握这些科学家们所做的著名实验。不少学习能力较强地学生还可以利用“选学内容”这一模板来掌握科学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相关链接”了解更多的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生活实例,如飞机为什么会上升。就这样学生们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慢慢地脑子中积累了一些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3.要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4.交流协作系统的建立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我国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自主交流协作是这样开展的:(1)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2~3分钟)。“自学导入”模板提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本课的重难点以及这个专题网站和因特网的使用方法和建议,带着学习目标和任务。 (2)自主学习(15~20分钟)。学生利用“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中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3)自主讨论。经过上一个阶段的自主学习之后进入到这一模板后,学生来到了“讨论专区”。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要控制好全局,不能让学生随意地发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帖子,同时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带动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于是我在“师生互动”里准备了8个讨论主题:杯中的水会流出来吗、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两船为什么会相撞、乒乓球为什么吹不下来、飞机为什么会上升、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高山上煮饭为什么不易熟。 (4)学生论证过程(3、4两部分共25~30分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通过去网上查证、与和自己有相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讨论、给出相应的原理、实例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有个学生认为,高山上煮饭不容易熟是因为液体沸点变化的原因。但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海拔高温度降低的缘故;与前者有相同观点的人就引用了海拔与气压、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还展示了一个说明气压与液体沸点关系的实验,这样终于确立了自己的正确观点。这样在本堂课中,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自主探究的能力。 5.检测评价系统的建立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笔者留出了课堂的最后8分钟,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的评价,即让学生通过“在线测试”模板里的练习来达到知识的巩固,同时来检测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出得分,再根据定量的得分给出定性的评价:优秀、良好、马马虎虎、你还需努力等。定性评价还有两方面,一方面,结合学生在论坛内的帖子(数量和质量)和“在线测试”的答题情况,在“老师评价”中给学生作出一个综合的学习能力和情感的评价,如你的观点很具独特性、你的实例非常有说服力、你结论简练而精辟等;另一方面,在“人气指数”一栏中由学生投票,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这两个评价方法并行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体验了学习的效果,也保证学习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要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实践效果 通过这次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这一堂课上,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学生借助于因特网及“师生互动”、论坛来更好地理解这些教学信息,并且学生之间的交流没有受到传统课堂上的种种限制,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意识慢慢地建立了起来,也确实能开放而有方向地进行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建构、获取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因为网络集中了各方面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与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从而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更加显得重要。 3.这样一种学习环境和方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且,这样的学习评价可以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论坛内用户等级的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有着长期固定的学习团体的学习环境中,只有提出更好的问题、更深刻的思想、更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提供更新的材料,才能有效地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 然而,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如这样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挑战,压力增大。作为教学组织者,教师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并加强教师间的群体协作。同时也要注意,网络终究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切不可把科学教学变成网络教学,也不能削弱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验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课堂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将更具生命力。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积极地探索与实践,找到网络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最佳模式,让现代信息技术为科学课堂教学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初中科学论文: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初中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是新理念和新观念,初中科学教师可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的优化,学生心理的调控等方面来加强初中科学课堂优化的进程。 【关键词】初中科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初中科学为了提高科学课的效率,可以发展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活动,让鲜活灵动的教学出现,让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更加富有生机,教师必须加强组织、参与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推动科学探究性活动的进程,从而更好地驾驭科学课堂,让科学课堂生成的空间最大化。 一、确立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的目标在科学有效教学的目标上,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突出主体,预设目标。课堂应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指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从学生的角度叙述学习的目标指向,让教学向学生本位转变。 2、细化要求,确立目标。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行为方式来制定,做到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可以理解,可以操作,可以把握的,并且具体到可以根据逐渐实施的一些过程来制定的。 3、层次分列,差异共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允许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历上的差异。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差别而设计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这些都是学生都能达到的,从低到高层次上逐渐实现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来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收获探究的乐趣。 4、重视学生,注重生成。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产生深刻的思考,留下弹性的空间,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动态生成,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提升学生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品质。 二、优化高效优秀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板块化。教师对科学教材的知识和外延进行充分理解和内化,在对学生思维预测的基础上,将很多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板块,并实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去倾听去发现,并根据思维实际来调整教学,为产生生成服务。 2、教学结构板块化。教师要制定规范有序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思路要更清晰,趋向开放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比如,设计复习铺垫和课堂小结的环节,密切联系基础知识,取舍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在这个环节中,科学教师可以注重情景铺垫、自主探索、知识迁移等结构的优化,总结科学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并解决问题,并让教学更加抽象和概括化,切近问题的本质。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宽视野,融进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择更好的内容进行加工,创设探究情景,设计出更多的研究切入口。 3、训练角度板块化。教师要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求得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出“练习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分为基础题、提高题、竞赛题、拓展题等。这样学生可基本有发展,能力也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和巩固,运用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科学弹性作业的设计和完成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把握学生心理的有效策略 教育是人与人在心灵上的微妙的接触,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要求超过了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之间更好地交往,让师生更加平等地沟通,让课堂更加轻松愉快。 1、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对话者,实践者。在科学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小老师抒发个性化的见解。 2、创造愉快的心理情境。学生的内心非常敏感和细腻,教师的言行将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愉快的学习的环境,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面貌,高涨的情感感染学生,并给予学生信任、真诚、关心和尊重、鼓舞和信心,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的优点得到更好地发挥,收获成长的喜悦。 例如科学教学中,探究水的沸腾的试验时,水的沸点是100度,但学生测出来是98度,学生立即对书上的结果进行质疑,并和教师一起科学的质疑,教师和学生的质疑,能够让师生一起分享知识,让学生收获帮助和启迪。 四、积极发挥教师评价的妙用 1、重视学生的感受,运用即时评价。教师要运用眼神、动作、肢体等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即时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及时地进步。 2、体验学生的感受,运用差异评价。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评价尺子,对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这样能够让学生获得激励,产生成功的体验,增长学生的自信心。 3、分享学生的感受,运用延时评价和即时评价。教师要及时分享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感受,并珍惜学生的情感和体验,给予高度的评价,给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帮助学生之间交流和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并让学生形成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的优秀品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成长,收获的是心灵的成长。 总之,初中科学教师要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对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初中科学教师要加强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研究,针对当前初中科学课堂上所存在的与新课程改革不合拍的问题,整抓实改,落实在行动上,全面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深化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初中科学论文:浅谈初中科学课堂问题设计实例剖析 [论文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问题设计 误区 优化 例析 [论文摘要] 本文从课堂问题设计的重要性、问题设计的误区为切入,举例说明了课堂问题设计要“基于教学目标、基于有效观察、基于发散思维”等的优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在呼唤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一、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初中科学课堂问题的设计关系着学生的思考质量,反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初中生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较为强烈,但又存在着主动表现的心理障碍。因此,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问题设计,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表现,又有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使提问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诱导其展开合理、适度的定向思维,推动知识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目标的效率,并突破重难点。然而,不少教师因种种原因使课堂提问陷入有悖于教学科学规律的误区,问题设计缺乏系统性、目标性、思考性、导向性、基础性等,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问题设计误区例析 在各种各样的课堂观察中发现,部分老师并没有对问题的设计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因提问目标不清、信口开河而导致学生乃至老师自身手足无措的现象并非个别。例如,有教师在上“地球上的水”时,以娱乐节目的形式把学生分成4组,通过一连串问题的抢答、鼓掌、增减分数等形式把课堂搞得“轰轰烈烈”。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样的“热闹”到底有多少教学目标能得以落实?这种追求形式的活动,最终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抗拒心理。究其因是问题设计缺乏挑战性。有一节科学公开课,课题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三章“电”的第一节“自然界的电现象”,上课时教师提问:“暑假中你们遇到最烦恼的事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停电。”教师:“很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有关电的知识。”笔者听到这,一种悲哀马上袭上心头:这哪里是教育?分明是一种扼杀!其问题根本没有明确的指向。有一位老师在上“鸟类”时提问:飞机是模仿什么动物制造出来的?生答:鸟类。师:鸟为什么能飞?生答:因有翅膀。师:有翅膀就能飞吗?生卡壳。这样的提问根本无法达到教师的本意(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原因在于问题的设计空洞浮泛,使学生茫然失措,其结果必然导致“冷场”。 此外,“为设疑而设疑”的提问也非常普遍,如常常问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使问题单调直露、缺乏思考性,而非“在不疑处设疑”。 纵观以上事例不难发现,不合理的问题设计是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创造性被抑制的重要成因之一。如何有效设计问题?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优化问题设计举例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设疑策略,先应了解设疑策略与教学模式间的辩证关系,即设疑策略应处于下位,应服从于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现以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1.问题设计要基于教学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在接受教学过程后所预期的行为变化,且须以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因此,基于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2008年12月19日,在本县农村中学的一堂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对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3章第3节《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教学引入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播放“种子萌发长成植株”的视频后提问“感受到了什么”,结果出现“很神奇”、“美极了”、“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等各种答案。此时教师马上把话题转到“植物为什么会生长”这一话题上,许多学生的回答也就戛然而止,紧接着的是一些学生的不满。问题在哪儿?是因为视频和提问的目标指向不明确!若要生硬地得到“植物生长”这一答案,既有“定向思维”之嫌,又无法切入教学目标。若改为学生观看“温室效应”导致的利和弊的视频(如气温升高使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使海平面升高等)后,分组讨论“地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增减的原因进行分析),汇报交流讨论成果,老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归纳,建构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不但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问题设计要基于学生的有效观察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受思维影响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的持久知觉活动。观察比一般知觉有更强的积极性和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观察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创造的开端。有效观察除了需要良好的记录习惯外,还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周密的观察计划等。而合理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的观察。 2009年3月17日,笔者在农村中学听了华师大八下第3章第4节《电阻》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上课教师在演示“并联在同一电路中的两个小灯泡发光现象”(69~71页“思考与讨论”中的实验)后提问:“两个灯泡的灯丝长度与粗细一样吗?与亮度有何关系?”结果,学生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重新观察后回答 “不一样,灯丝粗而短的更亮”。以上例子从表面看,学生参与度很高,效果似乎不错,但细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前的观察是无效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提问后的重新观察,且因问题过于明确,所以缺乏思考的深度,从而出现学生回答热烈的教学假象。因此,这种提问对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并无多大价值。可做如下改进:在学生观察活动前,先给予“观察两种电路中的灯泡亮度,比较并分析造成灯泡亮度不同的原因,并通过讨论得出合理的结论”这一明确的观察目标,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有明确的任务驱动,使其观察的目的性更加明确(突出了比较分析的观察成分),这种任务驱动下的讨论也就更有思考性和挑战性。当学生得出“灯泡亮度与灯丝的长度和粗细存在关系”时,再追问“怎样的灯丝更亮?原因是什么?”其设问便隐含着学生观察目标指向的引导,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并获得结论,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观察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相关内容的理解记忆。 3.问题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课堂教学提问必须基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 在上例的“探究导线性质与导电性关系的实验”中,学生通常用同一装置进行实验,然后根据灯泡的亮度说明哪一种导线的导电性好(电阻小)。若在学生实验前设问:若用该装置验证铜、铁、铅笔芯等的电阻大小时,最好如何选择材料的先后次序进行实验?为何要这样选择?或在学生完成该实验后,教师可能会发现不同学生选择材料的次序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质疑“若同一装置先观察铜的导电性后观察铅笔芯的导电性,结果发现前者灯泡较后者亮,是否就可得出铜的电阻比铅笔芯的电阻小的结论?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可让学生发现,电源实际上也是一个变量因素,因为随着实验的进行,电源电量是要逐渐消耗的。因此,当教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设计缺陷”时,学生自然会想到调换材料的先后次序重复实验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问题设计的优化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种,只要我们善于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就会不断优化设问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科学论文: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科学的整合艺术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教学 整合艺术 论文摘要: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基础学科。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学科学教育的要求,科学教学的手段、方法、模式和教学观念都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全面运用于科学教学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基础教育改革风起云涌, 科学的教学理念也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的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与传授。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由于过分强调了科学知识而偏向了物质生活价值,科学知识成了教育活动中的教条,而过多科学知识又会羁绊人的发展。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媒体,集光、性、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粉笔”+“黑板”的教学环境,它可以创设出精彩、新颖而富有悬念的情景,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内容形象,显示方式生动,直观性强。现代教育技术正是支持强大的动画及超强声音的教学手段。学生可通过观察、视听及人机交互,不但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愉悦的感受,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氢气球上升,飞机投弹,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带着急于想探索原因的心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些知识单凭课堂讲授,学生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既帮助学生突破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变难为易;又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时,空洞的理论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模拟制作,让学生有非常详尽的了解在学习“内燃机”时,把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制成课件,把各部分结构和工作过程配合动画分解并讲解,再使其连续工作,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动画模拟,点击重、难点,让学生感受极佳的动态效果,则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摸拟优化科学实验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科学离不开实验。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然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因条件限制,无法直接演示或演示效果不明显,如果教师不做实验, 用“ 黑板加粉笔” 的形式完成教学,这对学生的笔试也许影响不大,但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1、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科学教学中的许多实验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如:力学实验中对刻度尺、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的读数,电学实验中各种仪表的读数,在演示时均可采用电子投影仪直接投影到屏幕上,影像清晰、稳定,可见度大、效果好。另外,通过画面的布局、色彩、动画、音响效果、播放速度等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形象、更快捷地理解实验,突出和强化实验重点。 2、模拟实验,突破时空限制 科学教材中有一些实验因具有危害性或无法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想象出科学过程。如:常温液化、低温超导等在实际教学无法演示;分子运动、固体扩散、天体运动等由于受时空限制不可能演示;电源短路、人身触电、噪声污染等由于有极大危害性也不宜在课堂直接实验。这些都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设计成课件,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生动感知,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将这些复杂又不易弄清的内容弄明白。 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应用计算机与网络的功能可以创设引入概念的情境、推导规律的情境、提出能够逐步深入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所设置的科学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生与生、师与生的讨论与协商中充分地展现相关的科学情景,并经过比较与鉴别、分析与判断、改造已有的科学图景或建立新的科学情景,从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它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训练的理想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课件不仅仅有利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创设情境,进行能力培养。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展现科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课件的制作,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科学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科学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 2、创设动态、变化的图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变化分为量变与质变,其中质变是突变,而量变就有一个过程,并且事物在量变的过程中质并不变。因此寻找变化中保持不变的部分,乃是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如讲解“共点力平衡”问题时,可创设三个情景:(l)夹在光滑斜面和可以转动的木板之间的小球,当木板转动时,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木板所受压力的变化;(2)光滑斜面向左缓慢移动过程中,悬挂在竖直绳上的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细绳拉力的变化;(3)细绳一端拴着一个小球,小球所受球面的支持力、细绳的拉力将如何变化。学生在分析、判断得到结论后,不仅得到了三个共点力动态平衡的图解法以及使用条件,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动态平衡,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且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物体受力三角形与结构三角形相似,且对应边之比保持不变。这正是科学变化中的几何关系的不变性。变化中不变以及在变化中求不变的思想是辩证思维在科学学中的重要体现,也是科学学的灵魂,贯穿于科学学始终,应用几何画板或其他教学软件,展现动态图景,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索本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变化中求不变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哲学上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全面、本质看问题的基本素质。 五、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有先进和优越之处,也确实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但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关系,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 1、不可替代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科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科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也是可取的。 如果简单地把演示实验搬到屏幕上,就违背了认知规律,只有恰当地结合两者,将其作为科学过程的再现,结果的分析,规律的总结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摒弃“现代教育技术万能观” 计算机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应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应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以最大功效发挥媒体作用,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为宗旨。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替代,不可喧宾夺主。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完全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以机器代替教师对学生“满堂灌”的现象,其危害更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3、不宜照搬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要以研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在实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制作的课件切忌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制作课件要充分体现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千万不可图省事,对现成教学课件照搬不误,这样会错误叠出,不切实际,成为花架子。 初中科学论文: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主体教学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初中科学主体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体验、拓展学习和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初中科学 主体 策略 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心理和知识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过程。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创新的全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结构与实施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精心准备后实施激励、引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互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八个字:激励、引导、自学、互动。激励、引导是教的特征,是激励式、情景化、问题化、结构化的教;自学、互动是学的特征,是主动参与式的学,两者是同一过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笔者根据主体教育思想与理论,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特点,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五个环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初步参与。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一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情感引导,要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心理无压力感,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其次,教师设置情境时,不能只有一种模式,要根据具体课型和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一段小故事,一句名言,一段诗画般的描述,一段生动的录像片,一个小实验,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学习中。 2.引导自学——独立参与。在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的教学因素,展开下一步教学活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这一教学环节是一堂课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那种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自学形式,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组织,给予必要的导读提示。首先,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编制引导学生学习的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实际的读书提纲和开放型练习题,学生结合提纲和练习进行自学、自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和疑问,并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进步、高效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和提出问题,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再发现和再创造,使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交往——合作参与。小组交往前学生已经过自我深思内蓄的过程,教师组织、指导、调控小组交往,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出现不同程度的参与冲动,兴奋再一次外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要及时加以引导,作出明确的要求;发现因思维受阻设计方案有困难、操作错误或不规范,要及时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发现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以及对验证假设设计的探索性实验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一些较深层次的、有交流价值的问题,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成果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4.精讲巩固——拓展参与。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或引伸式精讲,不需面面俱到,只要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重点和难点讲解即可。最好精心安排变式的综合的操作演练,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有时候还可设计一些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使学生在拓展参与中巩固、运用和完善知识。 5.自主评价——反馈参与。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由教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不应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性实验的优越,运用初中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科学是一种愉快的活动,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主体参与模式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交往。学习氛围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愉快地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确立“尊生爱生”的师生关系,绝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提问时教师要把自己放到学生一边,带着欣赏的眼光期待学生发表学生的见解,关键时将“提问”改为“提示”,诱导学生有创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生硬地否定,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学困生,不能有偏见和贬低,要尊重和理解他们,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应提倡加强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应是多样式的、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生交往中进行,教师只是交往中的一个成员。这种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2.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老师置疑提问,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列举课本实验原理、过程、仪器的缺点,积极探索设计新的方案。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研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 三、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催化剂 激励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主体参与学习的助推剂。要让全体学生乐意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让学生体验成功,从成功中感觉到“自己能行”,感觉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感觉到参与的乐趣。这时教师激励和他人的评价就似火箭起飞的助推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1.评价要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实施发展性评价,不奢求所有学生同步发展,要敢于承认差异,把目标定位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让学生进行纵向自我比较,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学困生尽量少用横向的比,以避免产生“畏难”和“反正我不行”的心理。 2.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要促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制定等级,扩大差距,强化选优功能。评价要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营造人人无所顾虑的表达氛围。一般来说学困生胆小,大家不信任,甚至讨厌,觉得拖了他们的后腿,使学困生在班中抬不起头来,被自卑所困扰。要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实现参与,教师要善于消除这两类学生的消极心理,使他们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是一个会关心帮助任何人的人。使学困生明白: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是坐在教室里的人,都是有希望的学生,相信所有人都能行。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和谐、互助、向上的情感,使他们在“他尊”的良好氛围中无所顾虑地表达。 3.评价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的动力。作为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热情洋溢的言词,多运用激励性的评语,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词中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信任,自己的进步。例如,“你真很棒,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你今天勇敢地站起来了!”“你能跨出成功的第一步,真了不起!”等等。 4.延缓评价,创设多向思维的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有多种可能性。习惯的做法是一个学生表述意见后,教师马上作出判断,使其他的可能性自然消退,这样不利于蕴含着创造意识的多向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减少了积极表达的机会。面对有丰富内涵的研究性问题,不妨采用“延缓评价”策略,给学生创设一个多向思维训练的空间,即教学中通过暂缓作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鼓励各种想法,欢迎提出改进意见。 总之,要努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探讨 【摘要】突出科学方法的系统培养是科学教学的特点之一。初中科学涉及很多科学方法,比如观察、实验、演绎、归纳、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模型法等。寓方法教育于教学之中,同时隐性渗透与显性呈现相结合,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 【关键词】科学教学;科学方法;教学理念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科学能力的桥梁和纽带,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将知识以一定的科学方法应用于科学实际,就具备了科学能力。初中科学涉及到很多科学方法,比如观察、实验、演绎、归纳、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模型法等。科学教师将这些科学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同时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科学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会科学方法,并在日后学习和工作中受益,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由两个阶段构成,一是让学生体验理解,即利用平时教学与辅导对所学科学方法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二是迁移和运用,即将所学习科学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设计渗透科学方法 科学教育方法是需要持久性的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的。特别是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学习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在《电功》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通过水流做功了解电功(类比法);之后假设电功与电压大小、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都相关;然后后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假设的正确性(控制变量法、对比等);最后是运用(练习巩固)。实验是科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但是实验设计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引导。为了探究电功与电流强度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需要控制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那么学生会安装两个小灯泡的并联电路,而且只在干路上安一个开关;为了探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学生会认识到一定要控制电流强度与通电时间相同才可以进行验证,此时可以将之前并联的两个小灯光变成串联;电功的大小可以从灯泡的亮度知晓,因为电流做功多时,就有多的电能转化成热能,灯泡就会越亮(转换法)。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思维过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与品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隐性展示科学方法,有时也要明确科学方法的含义、名称,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明确的理解。 二、通过问题引导聚焦科学方法 好奇心是人类本能。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们都是由于好奇心产生疑问,然后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出隐藏在背后的科学规律。科学方法就隐藏在整个过程之中。如果在科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就可以促进学生观察思考,体会科学魅力。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学生因为之前在家中经常看到烧水,所以对于实验观察缺乏热情,比较随意。这就需要老师提出问题恰当引导: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气泡的大小和水流情况是一样的吗?有什么区别?声音会变化吗?可以怎么描述?你要记录什么?可以怎么记录?学生有了问题指向后,马上发现水沸腾前后不同。这样,通过“问题+观察”方法,聚焦问题,加深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对生活现象有了更深刻科学认识,同时也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通过习题感悟科学方法 在学习中,练习是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练习是“逼迫”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和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把练习扭曲成“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老师要精选练习,做到“经典题”、“相似题”、“变形题”、“延伸题”等相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比如例题:有KCl和KBr的混合物共计3.78克,将这部分物质溶入水中,并且倒入AgN03溶液,根据相关知识会有沉淀的出现,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得出沉淀物6.63g,则混合物中K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很多学生对这种问题很头疼,涉及到很多的物质,方程式中没有一种“真实”的物质可以利用,会感觉无从下手。元素的含量也就很难进行求解。这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是“差值法”。基础题“差值法”往往是先算出气体或沉淀的质量,然后再求其他物质质量。而本题进行了变形和延伸,对于真正理解“差值法”是很有帮助的,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题目中的题眼了。在本题中,实验前后的沉淀物都是没有水的,前者是K,C1,Br组成的,而后者是Ag,Cl,Br组成的,前后两种物质的质量上的差异是因为K和Ag进行了替换,可知一共增加了2.83g,这部分都是Ag比K重的部分,进而算出K的含量为1.61g。 四、通过合作展示理解科学方法 新课改的推进,使我们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也是多元的。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是有较强的合作展示欲望的,比较愿意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在合作中,他们学会用各种科学方法学习和应用。比如平时预习,本人都会要求学生画一个知识结构图,并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理解和特点;等一章学习完后,又会要求学生再画一张整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然后老师也画知识结构图,并把这些图像艺术作品一样在教室墙上进行展示,促进交流、合作与学习。学生在进行展示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对科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归纳总结,通过针对性复习更好地巩固和内化,并进而让学生养成自觉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总之,“突出科学方法的系统性培养”是科学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必须以科学方法作为先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就是运用具体的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科学方法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对科学方法产生兴趣。学生在熟练掌握科学方法后,引导将方法应用到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陈建华 单位:浙江金华兰溪市外国语中学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创新思维综述 摘要: 在科学教学中,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灵活的创新思维。尤其对于科学教学而言,需要令学生在既有学科知识基础上,发挥创新创造能力,拓宽创新思维。基于此,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案例,从探究提问、实验活动组织、课堂激励三个方面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寻找可行性的路径。 关键词: 科学教学;创新思维;中学生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考关于科学的命题走向出现了很大变化,尤为突出的变化就是开放性试题的大量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然成为科学教学的目标。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并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提问及探索。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创新思维培育,是当前科学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一、探究性提问打造创新思维引擎 亚里士多德曾说:“所有的创新思维都是由疑问和新奇开始的。”可见,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以问题为探索的开端,只有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采取创造性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索与解决[1]。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制造悬念,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层层深入提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1:大家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发声现象的回忆了解到振动是发声的原因;问题2:请大家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进而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进行现场试验,有小组就设计“在桌上压住尺子一端,然后弹动尺子露在桌外另一端”的方式验证声音产生的原理;问题3:请大家通过实验证明物体振动速度与音调的关系。那么此时,学生就会通过调整尺子露出桌面长度的方式,调整尺子的振动速度,试图找出振动速度与音调变化间的关系。 二、实验活动提供创新思维培养良机 实验活动是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原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活动的未知性与多边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采用创新思维解决相关问题[2]。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将蓝色墨水注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当中,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如何确保墨水不从玻璃管中流出来。通过实践操作,同学们发现用手堵住玻璃管的任一管口,无论将其横置或竖置,墨水都不会流出。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接着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然后用硬纸板盖在杯口,倒扣杯子,纸板没有掉下,杯内的水也没有流出。继而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力承托着杯中的水?为什么杯中的水没有流出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又如在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内注入温开水,然后将瓶内的温开水全部倒掉,之后迅速拧紧瓶盖,静观瓶子发生的变化。看到瓶子瘪了,进而提问:这又是什么原理呢?通过这样的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关于大气压强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打开与训练。 三、课堂激励催化学生创新创造思维 有人曾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被夸大的。”这句话虽然不全然正确,但确有一定道理,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家长的鼓励与引导[3]。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肯定学生,注重激励学生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电磁感应一节教学中有学生质疑书上概念“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里说的“闭合”电路不恰当,笔者没有立即制止,而是耐心听他讲理由。他认为电源是构成电路的基本元件,有了电源,闭合电路才会有了电流,没有电源,就是闭合了开关那也不能叫闭合电路,所以没有切割磁感线之前不能叫闭合电路,这里一提闭合电路就已经指有电源,有电流了,并不需要导体去切割磁感线才产生电流了。有道理啊,这不就是我们要提倡的创新精神吗?对于疑问笔者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发动全体同学都来思考这个问题。一会儿,有学生提出可改为“闭合线路”或“闭合导线”,也有同学提出改为“闭合电线”或“闭合线圈”,我都给予了肯定,最后笔者激励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总之,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绝非朝夕之功。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通过探究性提问打造创新思维引擎、实验活动组织提供创新思维培养良机、课堂激励催化学生创新思维等方式,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作者:杨启存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中学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模式 摘要:初中科学可以说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课程,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把科学探究放在显要位置,充分重视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了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应该怎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初中教学;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运用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亲手操作、亲眼观察,从中掌握汲取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然而,现实教学中的情况并不理想,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科学实验课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一般教师把握主动权,一味讲解,注重满堂灌,学生只是一味听讲,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自然教学效果也不好。探究性学习模式摒弃了传统模式的弊端,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扭转了以往初中实验教学的死板生硬局面。所以,探究性学习模式应该受到重视,并能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运用。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一)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传统的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上,可以说实验的规程已定,操作流程已定,试验器材已定,甚至试验结论都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只得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操作,毫无新意,严重束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设计,动手实验,积极摸索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学习效果也自然增强。 (二)转换角色,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该在他们手里,所以教师也应该逐渐从传统的主导角色转换过来,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组织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习惯和获得实践中获真知的能力。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自然就转换了,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集结合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初中科学实验课程时间有限,导致很多实验不能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比如月相及其变化的观察实验,观察生铁生锈等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在展示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教师可以把此类实验放到课外,布置给学生任务,适时引导询问实验开展情况,并拿到课堂上分析探讨,这样达到的效果会明显强化。借助开展课外实验,就是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特点,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体现。比如做鸡蛋被“吸入”玻璃容器中的试验,可采取以下步骤:先准备一个熟鸡蛋,浸泡在白醋溶液中,一段时间鸡蛋皮和醋酸反应充分,鸡蛋皮变软,准备一口径稍小于鸡蛋的容器,在底部铺一层细土。然后在容器中扔进点燃棉团,待熄灭之后,立即把鸡蛋对准容器口处。发现棉团火焰熄灭之后,鸡蛋迅速掉进容器中。冷却一段时间发现鸡蛋皮又恢复了坚硬状态。教师接下来剖析原因:棉团燃烧容器内的一部分氧气,且排除一些空气。待火熄灭后,容器内气温迅速降低,压强低于空气大气压强。因此,大气压把壳变软的鸡蛋压入容器中。从这个实验就可以发现,开展课外探究教学一方面能够完成初中科学教材所要求完成的实验任务,另一方面能拓展科学实验内容和形式。值得推崇的是,接着试验调动学生到生活中搜寻试验素材和寻找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他们的实验过程,探索实验步骤等,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大大激发了他们思考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要处理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和难处,甚至付出努力和心思最终没有收获和成功。这个过程是很造就人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主动学习、寻求创新的经历,对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发展都是不错的历练和提升。因此,探究性学习模式带来的作用是积极高效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预先布置学生动手设计操作某一个实验,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展开探究,探讨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器材使用是否正确,并积极探讨改进策略。如在操作光合作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探索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或者公布教材实验步骤,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探讨设计方案步骤是否正确有效。虽然学生对于实验原理都能表达明确,就是调节绿色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会发现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是,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会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实验效果,比如环境中的光线条件、空气湿度、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等,都需要学生考虑进去。 (三)引入情境教学法。要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高效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就得尽心准备,深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情况,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引入采用情境教学法,使他们进而进行深思深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比如在讲解“月相及其变化”试验时,教师就应当根据试验要求,做好充分准备,设计一些趣味的问题,结合试验和教学搜集实验器材和道具。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互动,创建一些情景或者场景问题,如在一个月当中看到月亮由缺到圆,又转为月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上弦月和下弦月是怎么回事?日食和月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你能详细叙述其中原理吗?提出该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查找真相,了解月相变化秘密。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和器具展现月相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找出合理解释和自然现象原理,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范围。总之,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把探究性教学模式引进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探究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探究性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模式,给科学实验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新鲜空气,教师教学焕发新生,学生学习也兴趣盎然,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对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必要,完全契合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和探索,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合理运用,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 作者:陆金达 单位:余姚市陆埠镇洪山中学 初中科学论文: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问题化教学方式是为适应初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初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求知的欲望,使教师摆脱陈腐的教学观念,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加入学习,使求知的过程变得有趣且有效。问题化教学符合现代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双重需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现代初中教学;问题化教学;问题设置;应用问题 化教学理念起源于美国,这种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学方式在国外备受教育界关注。近年来,国内及时更新教育改革体制,将学生初步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积累学习方法的过程逐渐提上教学日程,广大教师尽力改善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引导初中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并积极解答,尽快使初中教学脱离“灌输式教育”的崎岖道路。 一、现代初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为初中生堕于思考、堕于发现、堕于创新,将学习过程简化成机械化重复。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依照教科书讲解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口述教育,不先设立问题,而学生被动参与学习,不需要过多思考,只要紧跟教师思路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即可。整个过程并不需要学生有创新思维,更不需要过多思考,课后习题过程中对当节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复习,以记住知识要点为重,殊不知,这样的学习方式过于被动,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并不持久,学习效率无从谈起。如今,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优劣的标准,教育初衷并非如此,而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所占比重并不是最大,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是探索过程的经历,学习方法的获得和求知经验的积累。 二、实施问题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科学教学课程中实施问题化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利用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可以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热情,让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在课程推进中积极思考,积极提问,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开发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解决问题视为求知的美好成长过程,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终生受用的学习经验。 三、问题化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参考 问题化教学进程中,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是否设置了有效问题有直接关系,很多教师已然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并积极参与问题化教学方式改革,因未能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非但没有发挥问题化教学的特长,反而导致教学效率一再降低。因此怎样设置有效问题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设置有效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参考。(一)从学生生活经验着手设置问题设置问题时从学生生活经验着手,能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因相似生活经历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因问题的亲切感产生心理共鸣,因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其探索问题的答案。(二)从科学实验角度着手设置问题青少年时期属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强阶段,因此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兴趣,源于青少年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实际教学中应紧抓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科学实验为切入点,通过实验提出相关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将教学目标明确化。(三)围绕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免问题脱离教学主旨。若问题脱离教学主旨,就偏离了设置有效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则教师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科学教学意义更无从谈起。 四、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科学实验上,科学是一门更接近自然,更能引起学生探索兴趣的课程,科学实验过程中,怎样合乎时宜地提出有效的问题,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是值得所有教师潜心观察和不断实践的问题。教师要从细微之处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教学目标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不自觉对未知问题产生强烈好奇和探索欲望。鉴于此,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应及时普及和推广,让更多学生从被学习、被考试的围墙中解放出来,把学习视为生活经验积累中的重要环节,努力探索、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把学习视为生活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会拥有较系统方法,对解决问题会有自己独特见解,对将来更多未知问题充满解决动力,这便是成功的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化教学模式,是非常符合学生心理成长要求的,让教师轻松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快乐积极地吸收课程营养。从教师角度看,一改往日的教学模式,有了更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角度看,锻炼了发散性思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学会以问题为导向求知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对整个生命都有意义的学习习惯。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运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当今的大学生中,网络的使用便利了学习和生活,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危害。本文以宁波地区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关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对策 1997年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得到发展,统计显示,2014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已超过1000万。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大学生群体已经实现互联网使用全覆盖。在强势的互联网环境中,传统的安全问题也开始转移向网络,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宁波部分高校进行,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男生占48%,女生占52%。问卷主要涉及大学生网络的使用范围、遭遇的网络安全问题、遇到问题时采取的应对措施等方面,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据数据分析,当前大学生存在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分析原因主要有:(1)大学生存在惰性心理和猎奇心理。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惰性心理。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往往选择“记住密码”、“一键登录”等形式进行操作。虽然简便了操作,但在某种程度上,计算机中毒后,就极易出现个人财产、隐私等信息被盗取而产生伤害。调查中有24.67%的大学生表示遭遇盗窃和侵权等问题,而其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使用便捷登录信息的情况。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猎奇心理,也为不法分子提供有利条件。他们往往会通过一些无厘头的链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进而跳入不法分子设计的“圈套”之中。(2)大学生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在“遭遇过何种安全隐患”问题中,58%的大学生表示自身遭遇过网络诈骗,其中,金钱损失占据比重最大,少则几十,多则上万;另外,针对“网购安全措施”问题,90%的大学生会选择快捷支付的方式,仅不到1/5的大学生会选择使用U盾等安全性高的支付网银支付方式。而在遇到网络安全问题时采取的应对措施中,竟有43.33%的宁波高校大学生选择不了了之。在铺天盖地、花里胡哨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受众群体,缺乏社会经验,对事实真相的辨识度相对较低。 2.大学生主动意识不足,关于网络及相关设备操作知识匮乏 调查显示,病毒成为重大安全隐患,70%的大学生表示曾在使用网络及相关设备过程中为病毒问题所困扰。从众心理驱使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网络安全维护软件时不加判断,同时对于电脑最基本的维护知识概念模糊,关于网络及相关设备的操作知识匮乏。尤其是与计算机专业关联性较低的大学生,他们主动学习意识往往不强:每当遇到开机慢、卡机或黑屏等问题时,普遍选择电脑公司解决;在安装软件时选择一键安装,更对附带插件不加判断进行安装;对于难度稍高的安全技术知识更是浑然不知。网络及相关设备操作知识的匮乏提高设备的中病毒概率,由此成为黑客的囊中之物,引起财产乃至人身安全等问题。 3.社会、高校及家庭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认识不足 在与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不少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高校提供的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系统性、实用性不足的情况。学校往往是在觉察到近期网络事件发生过多后或由辅导员组织学习,或通过信息群发的方式告知大学生注意安全。但对于其中具体的如何注意,怎样提升网络安全素养涉猎的并不多。此外,网络安全相关法律的普及度不足,社会及家庭对网络安全教育重视度不够,也致使大学生群体网络安全事件易多发。 4.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对策 (1)提高社会群体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网络平台审核机制,提高网络信息监察力度。在社会层面,需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网络平台审核机制,提高网络监察力度。首先,健全网络平台的信息审核机制,从信息传播的根源进行遏制,有效降低受众的权益侵害,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保障其隐私等权益。其次,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好受害者权益,及时有效的惩戒犯罪分子,维持社会公信力。第三,在网络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中,不断提高网络信息的监察力度。根据公众利益进行全民监督,实现全民教育,通过公众的社会影响力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知。(2)提高学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度,构建并完善系统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在学校层面,需提高度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度,构建并完善系统化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高校可以针对本校学生自身特点,选择大部分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构建针对性较强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注重师资力量培养,提高教师层面对网络安全防护的认识,通过讲座、研讨、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大学生们合理安排用网时间,走出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健康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保护其身心健康。 5.加强家庭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因此,除了加强对传播源和传播者的建设外,也要从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层面加强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通过系统的教育环境的打造,能实现大学生主观上对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的认识,让大学生意识到了解基础的网络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二、结语 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的快速普及,在为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风险,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结果。其利弊轻重的份量无法权衡,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在时代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在挑战面前乘风破浪。 作者:郑钰 邵霞琳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都通过采用校园宣传栏、开安全教育知识讲座等途径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防火、防电等基本知识,安全防范意识也有所增强,但是依然存在不完善之处。 1.重管理轻教育 当前,安全事件频发,高校各部门都把安全问题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但也一直存在着一种错误观念,即把安全教育当作管理问题,注重安全控制,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在此框架内活动,约束学生的行为。不可否认,这种通过规则来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可以取得一定的短期效果,但是从长远看,这种方式具有强制性,不能被大学生认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所以安全隐患一直存在。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但是只是作为辅助教育,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学校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认为只要学校太平无事,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就可有可无。只有当安全事故发生后,学校才会抓一抓,管一管,当风波过去之后,又把安全教育忽略了,安全教育并没有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这种重管理轻教育、通过突击的方式来进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2.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 首先,安全教育手段落后。与专业课“点、线、面”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相比,安全教育更多地强调“面”的教育,局限于开展一般性讲座,局限于交通、消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当前许多高校的安全教育,通常采用校园宣传栏、黑板报和辅导员说教等形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过于陈旧落后,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传统的教育手段更多地侧重安全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安全防范技能的实践,使安全教育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认为,安全教育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积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微信、新浪微博、QQ等新型媒体平台进行安全教育,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其次,安全教育内容陈旧。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依然停留在防火、防电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内容枯燥和重复,严重影响安全教育的效果。高校常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将此作为安全教育的内容,没有提及新型的犯罪方式和犯罪行为,更忽略了安全防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犯罪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方式,所以网络安全教育应该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网络制度,同时警惕各种网络陷阱,尤其是网络交友陷阱。但是目前学校在安全手册和安全须知等方面很少涉及网络安全问题,相反,传统的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占据了很大篇幅。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展,安全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少进行道理的说教,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安全演练和实践操作的学习,使得安全教育的内容具体贴切,这样才能使学生警觉和重视。 3.安全教育不够系统 首先,安全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未能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一,大学生手中没有专门讲解安全教育的课本,大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学习安全知识理论及实践操作技能,只能从网络上学习安全教育的零星知识,以至于在遇到危险时不知所措。第二,高校普遍把专业课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是,许多高校仅仅把安全教育停留在宣传阶段,没有开设安全教育专业课,没有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日常教学体系,没有达到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层次。其次,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当前许多高校没有安全教育课的专任教师,安全教育课主要是由辅导员、学校保卫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讲解,师资素质有待提高。我们知道,辅导员和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最深,是目前高校进行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过于琐碎,整天忙于应付繁杂的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学习。从辅导员自身看,他们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深,而其他任课老师对安全教育只停留在了解层次,课堂上主要讲解自己擅长的专业课知识,不能将安全教育穿插其中。负责安全教育实践层次的专任教师更是缺乏,好多大学生从来没有进行过安全教育实践演练。因此,高校应该配备具有扎实的安全知识和具有丰富的安全演练经验的师资担任安全课教师,以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实行“六课并举”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该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始终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使安全知识得到普及,安全意识得到增强,安全技能得到锻炼,从而为平安校园的构建奠定基础。 1.开设安全教育专业课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既懂安全知识又具有安全防范技能的师资队伍,并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和卫生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任课教师,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学识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使学生对当前坏人的骗术和伎俩有全面的认识。同时,高校应该加强与这些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学生到公安消防部门观看专业的安全演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他们对学生进行训练。第二,将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管理中,列入教学计划,保证授课课时。同时,教务部门要对这门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真正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第三,在努力增强大学生安全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可以通过谈话和走访等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他们提供帮助,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上好大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 上好大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使大学生从迈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对安全教育有全面认识,以增强防范意识。要改进教学形式,不要采用以往的把全体新生集中在一起进行讲座的方式,而应该以专业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小班化专业授课。作为入学的第一堂课,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的形式,让新生了解交通、消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还要让他们了解网络安全、网络交友安全、防诈骗传销等新型的安全知识。大一新生安全教育取得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期长短,也将对以后的大学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3.强化安全演练实践课 以2008年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为例。火灾发生后,4名女大学生相继从六楼跳下,均不幸身亡,其后几分钟消防官兵就破门而入。试想如果这4名大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安全技能,多争取几分钟,结果或许是另外一种情形。另外,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紧邻震中心汶川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师生,在地震发生后像平常演练一样秩序井然,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操场,最后无一人身亡。通过两则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安全演练实践课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联系当地的消防部门进行消防安全演练,进行火灾现场演示,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灭火器,知道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逃生技巧,等等。其次,应该与公安部门密切合作,组织武警官兵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防护技能,尤其是教会女大学生基本的保护技巧,并进行现场演练。再次,应以学院为单位,根据情况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并在演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和方法,丰富逃生的本领,以便在遇到危机时增加生存的可能性。 4.开设案例分析课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治安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也包括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等,可以选取每个方面的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以案例现身说法,进行警示教育。在案例课的内容设计上,应根据授课的内容,制作不同的课件,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发挥PPT的多种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的环节上,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增强互动性,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选取网络平台进行警示教育。目前,QQ、微信和微博等新型的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一部分,高校可以利用这些沟通工具,定期在校园网上社会近期的违法犯罪案例,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警示教育,把网络建成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新阵地。 5.开展安全知识竞赛 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可以夯实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增强其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举办了由省教育厅主办、省高教保卫学会承办的全省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举办这样的活动,大学生可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可减少和避免一些安全事故。高校的宣传、学工、团委和保卫等部门可以以各学院为单位,举行校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设置相应的奖项,做到全员参与,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将安全知识熟记于心,从而在校园里形成一种“人人学习安全知识、人人重视安全”的文化氛围。 6.开好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就业竞争压力日趋激烈,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毕业班大部分学生即将踏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就业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心理上还不成熟,加上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在求职过程中很茫然,有的陷入就业陷阱,造成情绪失常,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安全。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教会他们首先要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对自己进行客观公正的定位和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其次在大学生就业受挫时,应及时予以心理干预,教育引导他们不要气馁,不要怀疑自己,更不要有偏激的举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这个平台的作用,通过举办就业专题讲座和就业问题现场答疑等,帮助毕业生避免陷入就业陷阱。 作者:朱卫国 潘彬 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论文 一、高校信息安全现状 (一)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缺乏 高校大学生是使用网络和通讯手段较为频繁的一个群体,但对信息安全的界定和措施认识模糊。多数学生认为信息安全就是网络病毒,忽略了对个人网络信息资料的保护。大学生忽略信息安全习惯的养成,在各类密码设置时用个人电话或生日设置,在网上过度公开个人基本信息,给黑客提供了破解的机会。 (二)信息安全管理不够完善 一方面,从管理制度上缺乏重视,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安全防护机制,即使有制度但执行不严,造成旧的管理体制和方法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从技术上缺乏支撑,一些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技术,不能安全地配制和管理网络,不重视经费投入,造成设备陈旧引发安全隐患。 (三)信息安全教育缺乏创新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只停留在口头宣传或讲座,学生听过之后只能引起暂时的重视,并不能引导形成长期的意识和习惯。一些高校尝试将信息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但课程开设、教材充实和教学效果缺乏研讨与完善,造成教学流于理论灌输,达不到启发实践的目的。 (四)犯罪分子手法不断翻新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被骗金额巨大。此类犯罪在原有作案手法的基础上手段翻新,作案者冒充电信局、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使用任意显号软件、VOIP电话等技术,对受害人进行恫吓威胁,或以网购、亲属遭绑架等理由骗取受害人钱财。 二、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信息安全法律教育 加强大学生对信息安全法律和学校相关管理规定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清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相关犯罪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从而自觉规范思想和行为,以免违犯或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二)信息安全意识教育 通过开设课程和案例教育,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和黑客可能对其进行的攻击与破坏,提高防范意识,培养良好的日常操作习惯,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加以识别和解决,避免因认知匮乏或行为失范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信息安全技能教育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教育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防范技能,如安全工具和软件的使用等,以及一旦遭受侵害应及时采取的措施,提高学生自身的应对能力,抵御和防范信息安全事故发生。 三、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加大对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投入,选拔和聘用既有技术又懂管理的网络信息安全专职人员,落实信息安全责任,明确信息资源安全等级,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硬件建设及日常维护升级。在学生中发展和建立一支专门的信息安全员队伍加以监控,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从各方面完善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为教育教学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与培训 通过安全知识讲座、研讨会、安全周活动等形式,会同公安部门向大学生广泛普及信息安全知识,以案例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学生自觉抵制信息诈骗与犯罪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校园微博、微信的新媒体作用,加强日常安全提示和安全常识的宣传,在新生开学、毕业生就业等重要节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信息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将信息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 开设信息安全教育课程,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实际特点,融入不同侧重和有针对性的授课内容,如单设课程或将其纳入形势政策课等。加强信息安全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又了解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授课水平和效果。 (四)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防范实践 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从网络实验室建设到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实践机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安全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征文、漫画创作比赛等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地传授和宣传安全知识,让大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和思考信息安全,提升自身的信息安全道德修养、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作者:于磊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1高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高校安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所以,高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教学必修课。实际上人的肢体行为由人的意识、价值观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而且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联,它取决于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从侧面反映出人的行为品质。如果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修养,那么他们就会在人格上或多或少产生缺陷,产生不健全的人格。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要求。 1.2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学校稳定的现实需要 由于高校教育观念、办学理念的改变,使得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学校占地面积跟着扩展,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办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的安全会对教师员工的生命安全、科研和周边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其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凸显自己的地位,而发展则需要有稳定的教学环境。所以,高校必须加大安全教育教学力度,提高师生的防患意识,做到有保护自己的能力,避免发生某些意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进而为师生提供安全的教学环境,有助于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2当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分析 2.1高校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方面,在现阶段安全教育并未真正受到高校的重视,对安全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专业知识讲授,高校的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高,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安全设备投入量少,例如照明灯、应急设备的缺乏等,高校的保卫工作只是走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没有接受安全教育,使得整体人员都缺乏安全意识,目前国内大学校园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这说明高校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不利。 2.2现有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安全健康教育的严重性,使得校园事件屡屡发生,既不利于校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外加当前安全教育的实践性不够强,导致有不少女大学生认为,学校现在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不够用,很多课程都缺乏实际应用时的具体操作。 2.3高校安全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其一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电脑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的聊天记录进行网络诈骗;其二是某些思想偏激的人通过网络宣传一些不健康、邪恶的消息,无形中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种伤害。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安全教育要求,不适合现代安全教育的教学,无法达到安全教育应有的效果。 3加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措施 3.1高校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第一点,高校首先要重视安全教育,并将安全教育工作加入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校园安全巡查力度,提供更多的必要安全设施(消防器、监控摄像等),同时还要提高学校保卫处的防患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第二点是要增加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聘请专业的教职人员辅助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安全教育列为本校的必修课程,开展多种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们的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3.2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层出不穷的校园安全事件给高校敲醒了警钟,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还危及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利于安全舒适校园的构建。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年轻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不堪重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走入生活误区。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3.3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要满足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学校和家庭逐渐被网络覆盖,极大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高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安全教育,例如在上述情况中则应该对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多宣传网络安全知识,让学生有较高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4结语 衡量一所高校的教学水平与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分不开,只有当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时,才能更好的开展思想教学教育。所以高校必须增大安全教育力度,将安全教育作为本校的教学课程纳入到教学大纲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患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他们能够以更好地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作者:王晓利 段静 褚丽红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 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 辽宁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微信公众平台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1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微信作为一款手机软件与个人信息紧密相关,新媒体的智能手机能够随时随地上网,这是个人电脑不能做到的。微信公众平台相比于其他网络平台在传播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1.1操作的便捷性 注册微信公众平台是无门槛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没有注册的QQ号进行登录注册。平台管理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推送简单信息,消息发送之后会在终端通过微信平台通知用户;大学生受众群体在浏览信息的时候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对信息的阅读。 1.2信息的高到达率 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的传播,直接将信息推送到用户手机上,实现用户对信息的强制阅读,而且信息的到达率几乎是100%。 1.3富媒体传播形式 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手机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资讯传递消息,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充分利用,同时使得社交不再限于文本传输,而是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富媒体传播形式,这一特点迎合了“有图有真相”的社交圈倡导的理念,更加符合大学生对信息多样化的要求。 1.4一对一的沟通机制 虽然微信公众平台是以广播的形式开始,但一旦用户回应,互动又转回一对一的形态,而这种一对一,并非像微博一样是公开的。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互动更像是双方互相递送“小纸条”,这样有针对性的交流,不仅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和支持,而且用户回复的质量更高,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应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关注度高 根据腾讯官方公布的信息,仅仅发展了1年8个月的微信,用户已经突破2亿。在这庞大的群体中大学生成为微信的重要用户,而目前,微信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每日活跃用户超过1亿。根据艾媒咨询所做的关于“2013年中国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研究报告”,近九成的用户近半年内使用过微信,占比达到88.30%,其中经常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占比达24.10%,偶尔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最多,占比达42.50%。这说明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已经获得了用户的青睐,微信公众平台也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这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2.2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不足 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总体来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缺乏健全的安全教育机制,安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当前高校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多数高校承担安全教育的仅仅是保卫部门的管理人员,由于高校对保卫干部缺乏安全教育的系统培养,导致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停留在传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上,教育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二是高校安全教育还采用开设安全讲座、学习安全知识手册等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这种教育方式针对性强,内容贴近实际,但这种方式让大学生感到枯燥,形式化严重,缺乏互动性,得不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三是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安全教育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主动接受安全教育的意识不强。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这促使高校安全管理者必须要寻求新的教育平台,构建新的教育模式,以确保安全教育的效果。 2.3大学生青睐新型教育模式 传统高校安全教育的弊端使得大学生对新型安全教育的模式比较向往。一份针对高校700名大学生的关于安全教育形式的调查报告显示,46%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愿意接受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安全教育;对于学校开设网络安全教育平台,60%的被调查者表示一定会或者可能会参与;对于借助何种网络开展安全教育更易接受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更愿意选择微信、微博的形式。这为高校安全管理者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了基础。 3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载体作用 3.1突出信息推送,做到“内容为王” 面对众多相似的公众平台,用户往往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只有将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功能做出特色才能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在内容上要符合学生的安全需求,要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根据高校案件特点,适时发送有关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的知识,增加心理健康、社交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新型的安全问题;在信息编辑上,要图文并茂,突出人文关怀,使学生在心理上更易接受;把握好信息推送的最佳时间,不要让推送的信息影响用户的学习,一般以17时至18时为宜。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的选择上也要做到因人制宜。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所侧重的信息要有所区别,注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使安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如针对新生应以适应新环境教育为重,对安全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使他们学会面对和调节突如其来的各种压力;针对女生要以人身安全教育为重,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3.2借助平台,实现“以案讲案” 高校常发案件在作案时间、地点、手法上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微信公众平台所推送的消息可根据当天社会或校内所发生的案件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分为“警情播报”、“法制专栏”、“微警讲堂”等版块,以案讲案。将案件的作案时间、作案空间、案件相关人、案件相关行为、案件相关物等要素进行重点分析,教育大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预防类似案件,达到“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的效果。 3.3引导大学生参与平台建设 高校的安全教育不能只是往下灌输,而要讲实效,让更多的大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的安全教育,使他们成为安全教育的主角。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微信公众平台开辟成大学生共同参与建设的安全教育新阵地。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可以由大学生提供,将供稿人的信息在所推送的信息中展现;可以将大学生在平台内的精彩评论进行汇集,以信息的形式进行推送;也可以利用平台将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团日活动、宿舍活动等进行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动学生营造成一个重视安全、学习安全、宣传安全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4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4.1转变传统的安全教育观念 一是高校管理层要转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安全教育应是学生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必修课,应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在时间上、内容上和效果上得到保证。二是高校安全教育者要转变对安全教育模式的认识,安全教育不能仅仅通过集中讲座、宣传展板、学习安全教育手册等平面媒体传统方式进行,新媒体应该在安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利用。三是高校大学生群体要转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重于泰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视安全教育。 4.2微信公众平台需要开发信息反馈功能 当账号管理者将一条信息推送出去后,无法得知信息被多少人有效阅读,又有多少人在朋友圈上加以分享和评论。这导致后台运营者无法准确地根据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信息的筛选和分析。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开发评分功能,用户对推送的信息进行点赞支持或者反对;或者在每条信息推送之后,当用户阅读或传播该条信息时,系统直接向微信平台管理员反馈信息,然后管理员对推送的信息反馈情况加以汇总和分析,使管理员对内容产品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度有更清晰的认识,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 4.3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需要优秀的编辑人员 在安全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整体运营中,编辑人员是串联运行后台和大学生用户的纽带,他将各种安全教育的信息通过运行后台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大学生用户群体。因此编辑作为一个把关人,不仅需要拥有新闻的敏锐性、知识的丰富性和视野的广阔性,还要拥有对受众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各方面信息的整合和分配能力,所以作为微信运营后台的安全教育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媒体素养,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安全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校园意见领袖,才能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5结束语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推广,便携式媒体的前景越来越值得期待。以微信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模式将是未来社交平台发展的方向。高校安全管理者将其作为高校安全教育的工作平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前瞻性。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日益完善,高校安全管理者的大胆实践,它将在高校安全教育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作者:王瑞成 单位:苏州大学保卫处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要求及现状 首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化陷入困境。很显然,教育主管部门希望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可单独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或选修课,落实相应学分。但实际上,由于缺乏专业支撑,从课程设计、教材到师资队伍都非常匮乏。目前,一般高校都由保卫干部或辅导员来承担安全教育课程,但这支队伍离高素质、专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几乎没有高校能够单独开设安全教育课程,而要落实学分就更不容易。 其次,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和手段落后。目前,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有新生入学教育、军训、主题班会、班团重大活动,或者将安全教育安排在实习动员、毕业设计等环节开展。由于大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教育形式接受度不高,因此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手段上,高校保卫干部或辅导员主要以讲座、培训、灭火演练、’应急疏散为主,手段单一,无法激起大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兴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动性极低。 最后,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教育部、省市教委三令五申,大力推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但另一方面,高校在落实安全教育经费、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培养安全教育师资等方面的政策无法及时落地。如黄迎乒老师通过对河南省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生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着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视不够,管理层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究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重视情境式教学模式,更提出在教育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高校安全教育的目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安全观,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说到底安全教育是了大学生自身,学生是安全教育的主体。因此安全教育课程不能以教师为主导,不能简单的说教、听教或灌输,而是要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角,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更多地应以讨论、案例体验为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活动中。 充分重视情境教育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因此,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创设有利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而相互协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具体,在安全教育中,开展诸如榜样学习、游戏教学、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音乐欣赏、参观考察等等,都是寓安全教育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也就必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注意的是,情境教育中的协作、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手段,可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运用中,也要充分让学生在安全教育活动中进行协作、交流。 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有效应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在多媒体和互联网如此发达、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安全教育更积极应用各种工具和各种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如建立安全教育网站或BBS,让学生充分互动,参与案例讨论;或者分类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开设网络测评试卷,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测评;制作安全课程视频或者课程PPT,供所有学生下载、学习、分享。 三、总结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已经在国内外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充分重视情境教育在安全教育中的运用,并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建设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有效应用各种现代化的工具和资源,实现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作者:张阳勇 单位:复旦大学保卫处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及方法 一、大学生的安全现状及其安全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安全现状分析 由于校园更加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量扩招、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大量社会人员进入高校从事服务产业,高校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就高校校园来说,每年因各种矛盾、纠纷而报复、跳楼、自杀等案例并不鲜见。高校大学生独立面对社会生活、独立学习知识以增长技能,其前提是大学生须健康、平安。高校多采取的开放式管理,校园内部,可能充斥一些不良人员。高校四通八达的环境容易滋生一些偷盗等违法事件。而大学生多是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其思想单纯,有时容易受他人蛊惑做一些不良的事或损失自己的利益。如新生进校时,经常有些人以赚钱为诱饵,造成一些学生财产损失;学生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一些意外伤害事故。同时,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因学业、情感而引发恶性行为等。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高校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但一些高校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传统教学,这容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反感、厌恶,难以取得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讲授人员专职少,多为没有教学经验的高校保卫、后勤干部或职工,其教学能力水平差距大。而有的高校甚至将该课程与思政课合并共授。一些高校邀请社区民警或经验丰富的保卫工作人员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安全教育。但因课时少,以讲座的形式面对大多学生。这只能是泛泛而谈安全知识,无法保证数千学生都能听进去,其安全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是该课程极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讲授该课须有特殊方法:即多实践,少理论。要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比率,提高讲授人员的授课技巧、教学水平,特别是要掌握现代教学的各项方法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因一些高校缺乏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安全教育多是课堂教学而少实践教学,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在深入开展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高校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重视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一)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是校内校外的安全。高校内外的安全环境是大学生安全学习生活的基础。在校内须教育大学生严格遵守校园及宿舍“安全用电”的相关制度,注意用电安全。教育大学生谨防火灾,当发生火灾后,须头脑冷静,理性逃生。平时谨防扒窃、入室盗窃、网络盗窃等。在校外应提高安全意识,注重安全。如公交车上注意安全、夜间行路注意安全、如晚上按时回宿舍等,确保大学生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心理的安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良好基础。中国教育网的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率达到1/3。33%的人认为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障碍是由于学习、生活与就业的压力。而35%的人认为应试教育致使家长、学校的过度呵护,学生缺乏应对学习生活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等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新形势下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专家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创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和加强身体锻炼,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情绪之中。 三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安全。网络是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也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安全考。为此,为防止不良的破坏性的网络行为发生,高校须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引导高校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同时要把安全知识、法规知识、有关法律等在网上公开宣传,进行网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以保障学生的网络学习的安全。 四是恋爱的安全。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话题,爱情像一件高超的艺术作品,无论怎么研究也难穷尽其奥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大学生,其性生理、性心理日渐成熟。对于大学生而言,须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端正恋爱动机,发展适当的恋爱关系。具体有以下内容:建立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由于校园里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大学生难免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挫折等,其中失恋是极严重的一种挫折。为此,应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承受能力,使其受到挫折能够合理疏导情绪,将对自己伤害降到最低。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是建立、完善相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安全教育须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评价考核等方面构建完整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教学大纲要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安全教育计划要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教育内容及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应接受的安全知识。对于课堂教学,让安全教育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须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安排课程实践活动。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上,根据有限的教学资源、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选择。在考核上,安全教育课在期末应同其他非专业课的考核一样,进行考试考评并将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系统。高校应在科学设备等方面加大财力投入,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特点及高校内发现的一些心理不安全的个体建立心理安全防控机制。进行早发现、合理调控,合理干预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救助,如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保驾护航。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效果。在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须打造专职队伍团队。通过提高专职队伍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正确对待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通过定期对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文化安全教育,网络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防火防盗防身等知识。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让安全教育知识进网络、进社团、进宿舍。适当加大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的科技化、网络化。立足影响大学生安全的不同因素,通过制定不同的安全教育途径、方式、方法,科学引导大学生安全教育学习。 三是建立并完善安全教育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实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依据和保障,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的作用。完善校园秩序管理、危险品安全管理以及化学生物实验室管理等,不断完善安全教育制度。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让人人关心安全问题。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安全管理,使学生切实感受安全的重要。 在具体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依据社会治安形势变化发展,通过张贴标语或海报,警示学生,使学生警醒,提高安全意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可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可举办校园安全月等活动,积极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创办与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有关的刊物,定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向大学生宣传防范技能等安全知识,从而调动他们自觉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作者:张容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体制的构建 一、运动安全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特点及辩证关系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按照教育形式划分的。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隐性教育有其局限性:由于不能对教育过程进行直接的指导和调控,教学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很难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显性教育的特点为:目标的明确化与外显化、主体的主次化与固定化、形式的公开化与强制化、内容的整体化与系统化和行为的快捷化与直接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两者为同时存在,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彼此支持,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等同起来和割裂开来都是不正确的,两者之间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片面地夸大其中一种作用。 (二)显性运动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1.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系统的方法。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运动安全教育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以体育课堂为载体的运动技能传授老子《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的“典范作用”不容忽视,教师正确的技术动作讲解是杜绝学生运动损伤的最基本要素。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专项业务水平,深刻了解自己所讲授运动专项的特点、规律、禁忌、力学原理及正确的技术动作方法,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以自己良好的运动行为影响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以体育理论课为载体的运动安全常识的讲授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计划中均拨出了一定的教学时数进行理论的讲授,这是实施运动安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利用理论课时间,讲授运动锻炼常识、运动损伤的预防、损伤的自救与互救、运动损伤的心理、生理康复等等知识,培养学生运动安全意识,使学生从理性认识上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以体育实践课为载体的运动损伤自救与互救的实践操作结合体育专项,在实践课堂上以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运动损伤的自救与互救实践操作,对于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提高大学生应急能力、损伤的处理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4)教师科学的教学组织管理 有很多运动安全问题是由于教师的管理不当而引起的,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安排难易程度、科学分配各部分时间、安排好练习密度、负荷强度,拉开学生练习间距防止碰伤、刮伤,杜绝打闹等危险行为的发生。 2.专题讲座与报告会学校可组织运动安全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如:溺水急救、外伤包扎法、心肺复苏术等等,可以与学生近距离地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处理危险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建立运动安全网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建立运动安全网站,将科学锻炼方法、锻炼常识、救生知识等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学生课堂之外学习的有益补充。设置教师博客、交流论坛等板块,学生可以就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运动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在线提问,切实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功能。 (三)隐性运动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1.大力发展学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目前,我国高校大都采取体育必修选项课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项目,高校陆续开发了许多课程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师资水平、硬件设施不配套,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导致运动损伤事故的频发。为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必须大力发展体育运动配套设施,与此同时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和责任心,软件硬件共同发展。 2.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引入风险管理制度,使教师明确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作风、管理方式等可能产生的教学风险,也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技术水平、运动能力、心理状况等等因素影响而可能产生的运动风险,通过对运动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应用,提高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时的运动安全性,减小教师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进行运动安全隐性教育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和学校的个性特征与自由意志,它是学校成员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的集中体现,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首先要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个珍爱生命、健康第一的文化氛围,如安全标语、科学锻炼宣传画、入学教育、运动急救小画册、体育馆的警示标语等等,以校园文化为传播载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 4.建立配套的医务监督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医务监督保障体系,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相挂钩,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学生对自己身体状况有所了解、明白禁忌,有特异性体质或特定疾病的学生,做到及早发现,科学选择锻炼项目、制定锻炼计划,从根源上杜绝意外伤害事故甚至猝死事件的发生。 5.教师科学锻炼理念的日常渗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锻炼理念的渗透,会在潜意识里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教师每堂课认真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并时刻强调准备活动及放松活动的重要性,学生也会在自己独立运动时做适当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遵守体育道德,如:公平竞争、不骄不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语言纯净等等,学生也会自觉地遵守体育道德与规范,减少体育暴力事件的发生。 6.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与社区、老年人大学、中小学等联合举办运动损伤急救处理、心肺复苏术等主题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该方面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能够起到高校的带头示范作用,服务社会、服务公众,做到了运动安全知识的辐射与传播。 二、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安全教育模式构建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运动安全教育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需要以学校管理层为主导、体育教师为主体,医疗、教务等教辅人员协助而精心设计的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课内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的庞大体系,以直接传授、有意引导、心理暗示、实践操作、技能内化、物质保障等等一系列手段唤起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 三、结论与建议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及教辅人员共同努力,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优势与合力,使之互为补充、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珍爱生命、健康第一、规避损伤、科学健身,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马冬秋 甄子会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窥 一、大学生的安全现状及其安全教育现状 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高度重视,保护大学生安全是高校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早在上世纪末国家出台政策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多次发出通知,就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提出指示和措施,要求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安全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现状分析 由于校园更加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量扩招、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大量社会人员进入高校从事服务产业,高校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就高校校园来说,每年因各种矛盾、纠纷而报复、跳楼、自杀等案例并不鲜见。高校大学生独立面对社会生活、独立学习知识以增长技能,其前提是大学生须健康、平安。高校多采取的开放式管理,校园内部,可能充斥一些不良人员。高校四通八达的环境容易滋生一些偷盗等违法事件。而大学生多是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其思想单纯,有时容易受他人蛊惑做一些不良的事或损失自己的利益。如新生进校时,经常有些人以赚钱为诱饵,造成一些学生财产损失;学生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一些意外伤害事故。同时,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因学业、情感而引发恶性行为等。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高校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但一些高校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传统教学,这容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反感、厌恶,难以取得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讲授人员专职少,多为没有教学经验的高校保卫、后勤干部或职工,其教学能力水平差距大。而有的高校甚至将该课程与思政课合并共授。一些高校邀请社区民警或经验丰富的保卫工作人员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安全教育。但因课时少,以讲座的形式面对大多学生。这只能是泛泛而谈安全知识,无法保证数千学生都能听进去,其安全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是该课程极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讲授该课须有特殊方法:即多实践,少理论。要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比率,提高讲授人员的授课技巧、教学水平,特别是要掌握现代教学的各项方法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因一些高校缺乏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安全教育多是课堂教学而少实践教学,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在深入开展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高校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重视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一)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是校内校外的安全。高校内外的安全环境是大学生安全学习生活的基础。在校内须教育大学生严格遵守校园及宿舍“安全用电”的相关制度,注意用电安全。教育大学生谨防火灾,当发生火灾后,须头脑冷静,理性逃生。平时谨防扒窃、入室盗窃、网络盗窃等。在校外应提高安全意识,注重安全。如公交车上注意安全、夜间行路注意安全、如晚上按时回宿舍等,确保大学生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心理的安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良好基础。中国教育网的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率达到1/3。33%的人认为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障碍是由于学习、生活与就业的压力。而35%的人认为应试教育致使家长、学校的过度呵护,学生缺乏应对学习生活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等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新形势下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专家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创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和加强身体锻炼,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情绪之中。 三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安全。网络是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也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安全考。为此,为防止不良的破坏性的网络行为发生,高校须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引导高校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同时要把安全知识、法规知识、有关法律等在网上公开宣传,进行网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以保障学生的网络学习的安全。四是恋爱的安全。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话题,爱情像一件高超的艺术作品,无论怎么研究也难穷尽其奥秘。 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大学生,其性生理、性心理日渐成熟。对于大学生而言,须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端正恋爱动机,发展适当的恋爱关系。具体有以下内容:建立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由于校园里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大学生难免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挫折等,其中失恋是极严重的一种挫折。为此,应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承受能力,使其受到挫折能够合理疏导情绪,将对自己伤害降到最低。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是建立、完善相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安全教育须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评价考核等方面构建完整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教学大纲要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安全教育计划要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教育内容及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应接受的安全知识。对于课堂教学,让安全教育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须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安排课程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上,根据有限的教学资源、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选择。在考核上,安全教育课在期末应同其他非专业课的考核一样,进行考试考评并将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系统。高校应在科学设备等方面加大财力投入,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特点及高校内发现的一些心理不安全的个体建立心理安全防控机制。进行早发现、合理调控,合理干预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救助,如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保驾护航。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效果。在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须打造专职队伍团队。通过提高专职队伍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正确对待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通过定期对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文化安全教育,网络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防火防盗防身等知识。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让安全教育知识进网络、进社团、进宿舍。适当加大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的科技化、网络化。立足影响大学生安全的不同因素,通过制定不同的安全教育途径、方式、方法,科学引导大学生安全教育学习。 三是建立并完善安全教育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实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依据和保障,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的作用。完善校园秩序管理、危险品安全管理以及化学生物实验室管理等,不断完善安全教育制度。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让人人关心安全问题。 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安全管理,使学生切实感受安全的重要。在具体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依据社会治安形势变化发展,通过张贴标语或海报,警示学生,使学生警醒,提高安全意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可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可举办校园安全月等活动,积极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创办与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有关的刊物,定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向大学生宣传防范技能等安全知识,从而调动他们自觉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作者:张容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探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完善措施 一、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 随着不断完善的社会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不仅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行了清楚定位,明确了学校在安全教育中的职责,也规定了大学生在安全教育中应具有的权利及必须履行的义务。社会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各种专业人才。 (二)大学环境的要求 大学校园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道约束力较小的围墙,虽然看似封闭,但其实是一个开放的缩小型社会,因此社会上各种安全问题,这里都有可能发生,例如暴力事件、偷盗事件、火灾、离校出走、甚至是心理障碍而导致的自杀等等问题。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以及各种大量不安全因素的存在警示我们,大学校园的治安防范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在这种环境状况下,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从而为高素质、高技能型社会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 (一)安全意识教育 受社会经济背景影响,现阶段的大学生具有一个极其明显的特征: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发育滞后;社会需求强烈,但人生观不明确,阅历浅,经验少,承受能力弱;自我意识强,自我保护意识弱;自尊意识强,自我调节能力差,法制观念薄弱,社会认知与判断力较低,安全意识低。安全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让学生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危险,以此防范、避免各种危险,从而将安全教育由被动转变成主动。安全意识教育决定着安全教育的成功与否。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主要包括: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公民意识;对各类可能危及自身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遵纪守法和法律维权意识;心理健康意识等。 (二)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涉及面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法律知识教育。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二是人身安全教育。人身安全教育是有效避免个人生命、健康、行动不受威胁的重要途径。三是财产安全教育。财产安全教育包括防抢夺、防盗窃、防骗、防误入一些非法组织等。四是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包括交通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教育指引学生正确选择安全、合法的交通工具,教育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五是消防安全教育。火灾是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巨大威胁的重要灾害,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能让学生正确掌握用电、用火安全知识及火灾发生正确的逃生知识。六是网络安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全面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心。有助于让学生明确了解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条例,并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七是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当前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容易失控,而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多重压力就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安全教育中增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利用宣传教育及时消除学生内心不健康、不安稳因素。 (三)安全防范能力培养 首先,加强培养学生防火、防骗、防抢夺、防偷盗等常见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其次,加强培养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然后加强培养学生野外生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例如地震、塌方、洪水等,培养学生在面对这类情况时应具有机智、果断、勇敢的能力,从而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认识滞后,重视程度不足 第一,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健全的领导机制,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相对滞后,重视程度不足,对其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一些学校对于安全教育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对于安全教育该采取何种形式的机制仍是处于模糊状态,对自身该担负的职责也没有清楚了解。第二,一些学校忽视安全教育,没有将其纳入进学校正常教育工作中,导致安全教育和其他教学专业的关系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对于安全教育只有一个片面、客观的认识,一些学校认为安全教育主要就是学校保卫部门的工作,一些学校甚至认为可有可无。 (二)安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大学安全教育受影响因素较多,许多学校在处理安全教育问题上,仍只是针对传统的安全隐患,安全教育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同时专业安全教育效果的检测手段也极为缺乏。对于安全教育往往是出事之后,才采取一些措施,且就只重视发生事故方面的安全;还有就是上级部门强调一方面的安全,学校就注重这方面安全教育,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系统性极为缺乏。 (三)重宣传,轻防范技能培养 现阶段,虽然各大学院校已经逐渐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但都是以安全常识的宣传说教居多,形式上也仍较传统没有新意,主要的形式有:采用墙报、广播、讲座、事故实例图片展示等,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没有提高学生积极性,还耽误或是忽略了学生安全防范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导致学生安全常识丰富,实际应变能力与安全防范技能极为缺乏,从而碰到突发事件,往往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四、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策略 (一)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策略应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严格要求各大学院校贯彻落实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的领导机制,做到职责明确,层层负责;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常教育计划中;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并针对性的、多方面、多学科的开展安全教育;制定严格的安全知识考核制度,并将其纳入学生总体成绩中。 (二)建立专业大学安全教育教师队伍 大部分大学院校在安全建议的形式上都是传统的、零敲碎打的,常常将安全教育职责落实在辅导员身上,但是由于辅导员的能力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的原因,导致安全教育很难有效得到落实和更好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各大学院校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大学安全教育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熟悉并能有效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丰富的安全保护实践经验,以便从根源上保证安全教育质量。 (三)安全教育内容朝着多样化发展 一是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以此教育大学生学法、懂法、知法并依法办事。二是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基本思想,学习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以此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安全感。三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加大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积极倡导网络文明、文明上网的教育宣传活动,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以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四是加强安全模拟演习,提高学生安全技能;加强与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的紧密合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进行处理;模拟抢夺、盗窃、诈骗情境,让学生近距离真实的了解,从而学习防抢夺、防盗窃、防诈骗技能;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教育管理,通过实际进行安全教育管理,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技能等等。 五、结语 总之,对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社会前进发展的需求,也是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更是学校加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前提。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也能进一步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的治安稳定,还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苏群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物理系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安全教育免疫防范教育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以国内已有的安全教育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当前存在的新型的、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遇的特殊问题,本着预防为主,灵活应用的理念,提出基于预植入型免疫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设想,以期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体系构建 (一)核心概念解析 1.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对社会上的不良事件不能作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遇到感情、人际、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时,由于心理认知能力不高,常常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加之,大学生群体个性可塑性较大,所以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增强其对不良言论的甄别能力。 2.预植入型安全免疫防范教育 生理学中的免疫是指机体系统为保护自身而对一切异物或抗原性物质进行非特异或特异性识别和排斥清除的一种生理学功能。而预植入型安全免疫防范教育即指,针对高校内外的安全问题、大学生容易陷入的安全事件等,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未雨绸缪、提前认知的理念在学校内采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和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在必要时能够自我保护,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安全防范。 (二)基于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如前所述,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能够提前知会各类安全问题,以便学生对不良事件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免疫能力,因此,要求安全教育要全面有效。笔者认为,校内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应当包括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两大方面。 1.安全教育内容 (1)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根据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比较淡薄,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大多仅限于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学生很少能将其所学知识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更不用说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价值、意义,能科学合理地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2)各类安全免疫防范知识教育。作为安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客观内容部分,各类安全免疫防范知识教育至关重要。高校需知会学生各类传统安全常识,引导他们随时关注社会发展变化,随时在其教育中加入新的有关人为事故、自然事故等安全问题的教育内容。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各类交通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对知识,偷盗、抢劫等恶性事件应对知识,各类身体受伤救护及危险救助常识。而新型安全教育则要引导学生从四方面加强辨别能力与防范意识:一是非法传销人员利用大学生希望经济自主的迫切愿望,采用各种隐蔽的手段欺诈大学生加入传销团体等;二是邪教组织利用大学生防范心理薄弱、思想辨析力不强的弱点,采用各种欺骗言论诱骗大学生加入邪教组织;三是黄赌毒危害时刻潜伏于校园周边,打着游戏厅、歌舞厅的旗号诱使大学生陷入犯罪陷阱;四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布谣言,实施欺诈,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3)心理健康安全免疫防范教育。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成熟,很容易被外界言论思想所左右,做出非理性行为。目前仍有许多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存在误解,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敢求助他人,以至于发展出极端行为伤人伤己。因此,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注意大学生健康人格、情绪调节、抗挫折能力等的培养。 2.安全教育途径 (1)传统课堂传授。此种方法适用于普及型教育,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全面覆盖性安全教育。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量公共基础课,如“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等,而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开设社会实用安全防范等课程,以进一步完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2)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虽然没有课程传授的安全知识广泛,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可开设安全教育的知识讲座,侧重讲人身安全、传销、辨识网络信息、辨识工作信息等方面内容。此外,还可邀请各方面专家,针对校园安全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举办讲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此种方式涵盖面及知识深度不如课堂传授和举办讲座,但它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能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理解接受安全知识。高校应努力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感召大学生的心灵,教育广大大学生。 (4)设立各类校内安全帮扶机构。此种方式主要针对学生个体,当学生个体遇到身体伤害时,可迅速前往校医院求助;遇到人身财产危害时,应及时联系校内安保人员;遇到心理问题及伤害时,可前往校内心理咨询室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综上所述,在基于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内,授课教师首先要提前知会学生各类安全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其次,做到教育内容尽量全面,时新时进;再次,综合各种教育方式的优点与缺点,互相补充,全面推进,将学校和个人均纳入体系关注范围之内,建成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的安全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安全成长做出努力。 三、实践初探 理论构建初步完成后,笔者为了解理论内容的有效程度以及可操作性,进行了小范围的探索性实验测试。抽取兰州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和土木学院2011级全体学生657人作为安全教育样本,采用课堂教育、主题讲座、校园活动、个体咨询等交叉结合的安全教育方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点安全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抗挫折教育,传统安全常识,社会新型不良现象、思想观念、恶性组织、犯罪事件等的宣传讲解,以及案例剖析等。在安全教育开始前,采取问卷方式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研究问卷包括:“大学生安全常识测试”、“大学生风险认知状况调查”、“SCL-90心理健康测验”、“大学生应激能力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等。教育结束后,仍采取问卷法调查两个学院学生的安全常识掌握状况、危机处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等,研究问卷同教育开始前。结果如下:(1)在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年时,仅有32.6%的大学生具备基本意义的安全常识,有近30%的学生安全常识问卷的得分低于40分,整体安全意识水平偏低;接受安全教育后,大学生的安全常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平均得分为78分。(2)在风险认知状况方面,大学生对于诸如消防问题、传销问题、邪教、黄、毒、赌博、网络欺诈等安全问题认知低于中等水平;参加心理培训及讲座后,这些方面的风险认知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意识到事件危险性并远离风险源。(3)在心理健康测验方面,前后变化程度较小,90%以上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正常及以上,原因可能是他们刚从高中毕业,未接触过多挫折及社会阴暗面,心态普遍比较积极健康。(4)在应对方式方面,57.8%的大学生不能够理性处理问题,多采取消极方式应对生活不良事件,不能主动利用社会支持来减缓心理及现实压力;在接受心理帮扶及教育后,人数比例降低至23.3%。(5)在应激能力方面,有将近37%的学生平时未接触过应激情境,对于各类灾害不具备处理能力,很容易从众及恐慌;在接受安全教育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如何应对灾害,易恐慌人数比例降至6.8%。由此可见,预植入型免疫防范安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能够有效运行,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对水平及心理抗挫折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基于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之要义,是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各类安全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道能抵御各类不安全信息和事件的“防火墙”,提高学生的甄别、防范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尽量减少和杜绝人身、财产安全问题。此外,本研究经过小范围实验测试,证实该理论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2.建议 (1)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的教育层次,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安全形势的要求。为此,高校要对当前安全教育工作重新审视,寻找差距,切实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2)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在高校大学生安全这个问题上,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是:高校安全=制度管理+安全教育。如果片面强调安全教育,而不重视管理的作用,则会犯“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4)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实践的统一能够让大学生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社会现实,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发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大学生中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如何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学校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待我们作进一步探索。 本文作者:马军党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党委办公室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分析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履行学校法定义务的重要体现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要求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为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同时规定,高校对在校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是保护大学生免受非法侵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履行学校法定义务的重要体现。 (二)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以法律法规教育、人身财物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安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安全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竞争力,为大学生走出校园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特点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显著改善和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市场经济对利益价值的偏重,使得无论高校内的师生员工还是高校外的社会人员都把个人利益最大化视为个人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快,来自家庭、学业、工作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特别是安全知识和技能匮乏。 2.高校开放办学和后勤社会化 高校开放外在表现为高校趋于“泛社会化”,即高校逐渐与社会融合,高校在人员、科研成果、资金等诸多方面与社会交流密切;在深层次上则表现为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互动增强。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开放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对高校影响较大的一种趋势。高校的开放和后勤社会化,在给高校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资源、减轻高校管理负担的同时,也加大了学校安全管理的难度,对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1.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在家庭的溺爱中长大,生活自理和独立能力差。在进入大学之前,与社会接触很少,对社会上存在的安全风险没有正确认识,无法恰当处理与规避可能对自己造成侵害的人和事。 2.法律维权意识普遍增强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在大学期间接受过相对比较系统的法律基础教育,这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法律维权意识。然而,由于对法律内容理解的偏差,部分学生在维权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应尽的义务,这样可能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麻烦,同时也为他们走入社会埋下了一定安全隐患。 3.心理压力大和心理承受力差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大都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心理也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正确的调节方法,在面对外界压力和挫折时,常常会选择用极端方式处理。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愈突出,因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经济困难、精神疾病、情感挫折导致心理障碍而自杀自残的案例增多。 4.情商与智商发展不均衡 目前,大学生情商和智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人际关系紧张和心理调适能力差的现象。造成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因缺乏与人相处和沟通交流的机会,不懂得分享、谦让和包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问题所致,即从小学至高中,学校往往只片面的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 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基于新时期高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特点和大学生所呈现出的新特点,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贴近大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的大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大,除了学习,很多学生更愿意把业余时间用在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上。而安全教育所能提升的安全素质虽然贯穿于人的一生,但由于一直以来都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尴尬处境下,把安全教育与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然选择。另外,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还应注重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案例的特点是生动、形象,易于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往往能对他们产生深深地触动,引发对某一安全问题的思考,便于吸取经验和教训,达到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的目的。传统的安全教育常常采用集中授课、举办专题讲座、展板宣传等方式,这些方式方法由于各有局限,宣传教育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安全知识属于应急知识范畴,是一种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通常不会主动学习的知识。因此,一直以来,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被动接受较多,主动学习较少,这也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了改变安全教育的这一现状,需要调动大学生自己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在大学生中推广并深入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 传统的安全教育主体是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主要采取集中性说教的形式。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曾发挥过很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呈现出诸多与高校实际和大学生特点脱节的问题。传统安全教育模式已趋于形式化,教育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上面来。这一方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要求自主和参与的时代精神,也顺应了高校民主改革的趋势,体现了高等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目标。通过探索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工作模式,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安全管理、服务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达到教育自己和他人的目的,以点带面,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学生的安全素质,减少各类案(事)件的发生,维护好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同时,这也利于从根本上减轻学校的管理负担。随着教育和管理效果的逐步显现,也利于化解学生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误解,将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引入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探索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安全教育内容涵盖面很广,包括治安、交通、消防、保密、法律法规、国家形势政策、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凡是与安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安全教育的内容。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如果说学科专业教育是掌握一门知识和技能、成就事业的基础,那么安全教育则是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每位大学生受用终生的财富;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安全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安全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安全教育普遍受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教材体系和专业、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实际脱节等问题突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系,并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统一规划和实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总之,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无论对国家、社会、学校,还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应该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并予以加强。另外,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应该从实际从发,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系,以切实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作者:赵红、黄学永 单位:清华大学保卫处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安全教育综合性的提炼 作者:曹嫣然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两个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遵循两个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既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针,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原则。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适应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现实需要,又是在校大学生安全的迫切需要,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高校各级领导、各位辅导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安全和预防为主的科学安全观,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并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指导他们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教管结合,教育优先。此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又是近几年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大学生安全教育离不开安全管理,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彼此不可分割。“教管结合,教育优先”所指并不是安全教育第一,安全管理第二,也不是安全教育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安全教育为主,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并举。根据这一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以安全教育为主,多做深入细致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工作,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层面预防、控制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 三个关系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除受到教育普遍规律的约束外,还有自身特殊规律。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成人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代替大学生安全教育,因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育人功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可为大学生成人提供特有的理论支持、思想引导和安全保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重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高等教育的最后归宿,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最后归宿自然也就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落脚点。同时,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安全教育又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作为相对独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又在发挥自身特有的作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四个因素大学生安全问题均事出有因。这个“因”就是影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四个主要因素。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须积极应对这四个因素带来的挑战。 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社会因素涉及不同内容,不仅包括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日渐增多的社会安全隐患、日趋严重的校园周边环境,还包括敌对势力的破坏和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应对存在于校内的各种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又要回应存在于校外的各种社会因素带来的挑战。 学校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学校因素,突出表现为存在于校内的安全隐患。常见的主要有学校电线线路老化,教学楼疏散通道不畅,实验室设备陈旧,消防设施设备缺乏,食堂饭菜价格不稳,学校门卫管理不严,师生违规使用交通工具,体育器材管理松散等。此外,学校建设、教学改革、后勤社会化等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家庭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家庭不完整,如父母早亡、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二是家族遗传疾病,如精神疾病、躯体疾病等。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安全问题,不完整家庭高于完整家庭。有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案例也表明,当前大学生安全问题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注重减轻不完整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创伤,又要注重对家族遗传疾病患者的疾病预测与预防。 自身因素。现存大学生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有很多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来,特别是部分大学生素质底下、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防范技巧缺乏,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主要体现为不良习惯性问题、违法违纪性问题、疏于防范性问题、生活经验缺乏性问题。五项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包括人身财产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还包括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教育。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就须同时加强这五个方面的教育。 人身财产安全教育。人身财产安全包含两种安全,一种是人身安全,一种是财产安全。由此也就有了两种安全防范知识和技巧,一种是人身安全防范技巧,一种是财产安全防范技巧。两种安全知识和技巧都很重要,都应该同时具备。但不同的学生重视的方面却有所不同。有的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却不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有的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却不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有的既不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也不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结果,在校大学生有的安全技巧缺乏,有的安全知识缺乏,有的既无防范技巧又无防护知识,致使不少大学生安全问题在校内外发生成为可能。加强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教育也就不是可有可无。消防安全教育。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包括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完整的“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一是为了提高大学生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因而特别重视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 网络安全教育。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发展,又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高校面对的网络安全形势因之也日趋严重。这种严重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网络受到外来非法侵入现象(如黄毒侵入、反动言论侵入、教唆犯罪侵入等)日益突出;二是在校大学生受到网络的危害(如沉迷于网络、危害社会安全的恐怖信息、传黄贩黄、进行网络犯罪等)日渐突出。高校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也就显得越发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因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日渐增多。如近几年自杀的大学生,有调查表明,精神疾病方面患者高达39.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疾病防治教育,二是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三是环境适应教育,四是健康人格教育,五是性教育,六是挫折应对教育,七是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处理性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能否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能否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的需求,都应该是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依据。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知识教育。不可否认,高校始终关注和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作为这一行为的重要标志,高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将《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有关校规校纪教育也作为制度在高校长期推行。绝大多数同学的法律观念和校规校纪意识都从中得到增强。但要彻底解决少数同学不知法、不守法、不了解校规校纪、不遵守校规校纪的问题却不是一门课程和开展几个活动就能解决的。而事实也证明过去高校所推行的各种有关措施并不都尽如人意,突出表现是少数同学违纪违法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蔓延的趋势。比如,学生在宿舍内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仍屡禁屡现。加强大学生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仍然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之必需。 六个防范近几年大学生安全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即人身伤害事件、财产受损事件、交通事故、违法犯罪、火灾事故和集体性闹事事件。防止控制这六类问题的发生,自然是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所要重点考虑的,也就是当前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迫切需要做到“六防”:一防人身伤害,二防财产受损,三防交通事故,四防违法犯罪,五防火灾发生,六防群体事件。 防人身伤害。防人身伤害,主要是防自杀、杀人与性侵害。近几年发生的在校大学生杀人、自杀和遭受性侵害等事件有增无减,比较典型的案例已有很多。这些问题都是国家、社会、家庭、高校十分担心的事情。而对这些问题的防范与处治,没有一个不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紧密相关。 防财产受损。防财产受损,主要是防盗、防骗、防抢劫。近几年在校大学生被骗、被抢劫、所在宿舍被盗等案件时有发生,已使家长、学生对学校安全感随之下降。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财产受损,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所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防交通事故。近几年发生的在校大学生交通事故表现出逐年增多的特点,致使各高校都极其关注大学生交通安全问题,也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同仁注意到加强大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各高校采取的措施、有关研究成果随之也越来越多。喜的是促进了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给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忧的是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比例并没有因之降低。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防违法犯罪。近几年在大学生中发生的违法犯罪问题也比较严重,突出表现是大学生网络犯罪时有发生,大学生群殴事件逐年增多,大学生违法经商屡禁不止,大学生贩黄、传黄、制黄有禁不止,大学生内盗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的重要性就尤为重要。可以说,加强大学生法律法规教育,是防止大学生违法犯罪极为重要的途径。 防火灾发生。高校历来重视防火,尤其注重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来防止火灾的发生。此与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有关,也与高校发生的火灾对大学生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有关。据有关资料显示,高校里发生的火灾造成的损失比被盗、被骗要高出十几倍。这种损失不仅指学校、个人财产的损失,还包括大学生受到的身体伤害直至生命。鉴于此,各高校坚持不懈地普及防火知识、演练防火技巧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也是必须的。 防集体性闹事。在校大学生参与集体闹事是高校常见的突发性事件,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分别是对政治事件的反应所进行的游行示威;因某种矛盾、纠纷引发的集体性打架斗殴;因不满学校食堂饭菜质量、价格或国家、学校某项政策而组织的抗议或闹事。在大学生中发生的集体性闹事件极具危害性,轻则危害班级稳定,中则危害学校稳定,重则危害社会稳定。可见,防止大学生集体闹事事关班级、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迄今为止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彻底、不完整,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覆盖不到位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我们理清这些难题,做到因内容而异、因问题而异、因年级而异、因学校而异、因班级而异、因学生而异,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谈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摘要】随着高等院校的开放和其社会功能的愈加复杂,保证大学生的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日渐重要的课题。而大学生的各类违法活动也是层出不穷,需要社会、高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配合才能把安全工作做好。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教育责任关系重大,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 高校大学生活的开始,往往是学生第一次相对独立地进入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其交往人群、社交规律、交往空间与中学阶段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新鲜感的同时,所面临的情况也更加复杂。纵观现行的高校教育体系,安全常识相关课程相当匮乏,师生重视程度都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在现在社会化环境复杂、大学生群体基数大、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各类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强化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广泛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的安全是学校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的出生环境大多伴随着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政策,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被悉心呵护。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涉世未深,缺乏独立应对危险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加强安全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现在的高校以开放为主,校园与社会重叠度较高,校园的治安形势较为严峻。在此大环境下,不能完全依赖学校和社会的治安系统,大学生也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自身安全能力,维护校园安全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群体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祖国的希望。确保大学生人身安全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大学生群体,身处和平年代,安全意识较为淡薄,而又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反而是一些反动分子重点攻击的对象。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案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涉世未深,把书本和电视中的世界当作现实世界是大学生的通病之一。为了解决大学生的这种心理,案例的收集应分两个方面:一是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安全事件,把常见的问题进行通识教育,如传销、诈骗、防火、校园贷等问题,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二是多收集学生身边的例子,重点放在同城、同校乃至同院系的安全事件上,让学生意识到安全事故就在自己身边发生过,离自己仅有一步之遥。通过这样远近结合的举例,让学生加强戒备心理。 (二)安全教育专业化 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也是一个求知欲较强的群体,仅仅有案例是不足以把他们的安全心理提高到最高水平的,他们往往自信自己不会被骗或陷入其他困境。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要加强知识性、专业性。 (三)进一步强化体育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 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但中考后的体育教育以辅助课程为主,已经没有了应试的压力,也就没有了教学的压力。而相对的,来自高考的升学压力又加重了文化课负担,教学上自然会弱化体育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教学应补足中学体育课程的偏差,加强体育教育,把考核作为强制性标准之一来进行,增强学生体质,以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四)强化家长的安全意识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一定要与高中这类管理相对严格的教育做好衔接工作,让学生的自由度有序放开,避免因突然失去管理带来各种意外情况。这个过程就需要高校和家长进行沟通,建立起高效的沟通网络,让家长通过一定的时间把学生“交”到辅导员手里,而非直接“放出去”,对于这个过程,家长要有所了解和掌控。 三、结语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在提升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建立起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如果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且未得到妥善解决,则会对大学生造成严重影响,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其不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正能量。一定要让高校人才的产出率得到保障,为我国进一步建设现代化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 作者:杜巧婷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军训期间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 摘要:大学生军训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更是每一位大学生走入大学校园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在军训期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体质,还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意识和国防意识。 关键词:军训;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近年来,尽管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整体而言,基础仍然薄弱。军训是大学生提升“三观”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时代任务和历史背景,为大学生日后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1大学生军训现状分析 1.1部分学生体质较弱 一般而言,我国新入学的大学生体质普遍偏弱,面临着陌生的训练基地和教官的苛刻要求,非常容易出现生理、心理不适应的状况,如果不能有效调节,很容易适得其反,导致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 1.2教师缺乏对学生军训的关注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和思想状况,并且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教育,一旦忽视,很容易导致学生军训期间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进而发生不安全事件。 1.3学生保障设施不完善 军训期间,应当为大学生配备良好的应急药品、训练场地以及救治工具等,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一旦保障设置疏漏,则不能够采取措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学生安全得不到保证。 2影响军训期间大学生安全的因素 2.1安全制度不完善 一个完善与否的军训安全制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军训质量,为此,构建学生军训安全制度十分必要,构建良好的军训安全制度有利于军训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锻炼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合作力与团结力。因此,高校各级领导阶层均要重视起来,而绝非将安全工作落实在口头强调和会议部署中,可操作性的指导匮乏,导致安全监督制度、安全教育制度等不完善。 2.2安全管理人员不重视 一般来说,军训安全管理人员涵盖班主任、辅导员、学校领导、教官、首长等,学生军训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全体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然而,如果安全管理人员不重视,将会体现在安全预防工作不过关、不够了解学生身心状况、责任心不强、安全问题关注度不高、安全意识差等。 2.3军训机制不明确 若想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则必须协调好大学生物质保障、安全防范事故、军训思想政治工作、训练时间和内容、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工作。然而目前诸多高校依然停留在“纸上谈兵”,未曾落实到实处。 3军训期间大学生安全教育措施 3.1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前提是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环境保障体系、安全物资保障体系、安全监督和检查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等,确保大学生军训期间全方位的安全,各体系相互配合,发挥安全保障价值。 3.2开展安全教育课程 在大学生军训期间,可以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课堂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将自卫防身理论和安全教育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当前大学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例如爆炸事故、重大刑事案件、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自然安全等,融入特殊格斗、擒拿、摔法、解脱、临场脱身、事先犯罪预防等内容,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提升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3情景模拟 基于案例、事件资料中汲取相关素材,模拟危险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情境模拟中运用所掌握的安全技能和知识,提高自身身体素质,降低学生未来面对危险场景的恐惧,减少事故危害,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情境模拟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挑战性,满足学生“冒险”心理,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3.4革新军训方式和内容 目前诸多高校所采取的军训方式和内容较为传统,已经不满足新时代军训的需求,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合理出台相关条例、法规,对大学生军训工作予以规范,革新学生军训内容,这不仅是提高军训质量的保证,更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需基础。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着极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将安全教育和军训方式、内容有效结合,真正实现大学生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 3.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军训开始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依然十分波动,为此,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有多重方式,例如展开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稳定学生的不安情绪,提高学生生活信心,更快的融入到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来,在打开学生“心门”的同时,隐性渗透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知识掌握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文艺汇演、拔河比赛、体育比赛等途径,宣传军训工作,开阔学生视野,在军训期间展现自我青春朝气,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接受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4结束语 军训是大学生活的伊始,对于学生有着提高综合素质、磨练意志品质、强化组织纪律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军训育人价值,为大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毅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自我管理论文: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 一、职涯发展=职位晋升? 我觉得职涯发展不等同于职位晋升,职涯发展是一种包含健康、家庭、学习、工作、交际等等诸多因素的集合体,是经验、知识和技能的沉淀积累过程,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目标自我实现的过程,而职位晋升可能只是职涯发展进程中的某一个目标而已,虽然说职位晋升未必就需要一个完美的职涯发展规划,但却必须基于职涯发展的根本出发,这样就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然后不断的努力缔造自己,由此得来的职位晋升才显得更有底气,更加踏实,才有说服力。 职涯发展的根本,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当然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我们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领导者的,实现工作的价值,或者说人生的成就,可以在职涯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可以在人生的方方面面,但首先要放低自己,而且不可消极的应对,这样职位晋升才能成为职涯发展的必然。 二、职业自我规划 马克思在其17岁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又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虽说我们绝对多数的人,不能成为如马克思一样的伟人,但其择业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这对于社会职场人士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只有设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当然这种目标应该是善意的,并为之规划自己,才可能少走一些弯路,同时也势必拥有向目标行进的动力。 那么应该如何拟定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呢?我想这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论证。 1、自我分析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虽然家庭条件不 好,但是父母为了争口气,为了兑现曾经对去世的爷爷所做的宣战,为了子女告别那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劳累,他们靠着这份执拗的想法支撑着几个孩子相继大学毕业,不负父母期望,目前基本能自力更生。 到目前为止虽说有了多年的工作经验,但还欠缺太多的职业内涵,如:知识的容量、工作的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诸多方面,这也是我应该着重改进的地方,我喜欢有适当规则约束的工作,不善辞令,不适合担任领导角色,不喜欢抽象的思考,大脑记忆力、反应力、分析力较差,但比较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做事比较踏实,注重时效性,倾向于追求工作中的安全和稳定感。 我是属于比较宅的那种人,不喜欢和陌生人接触,也许是因为内涵的欠缺,所以缺少一种自信,我经常和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要具有一种生存的霸气,而这恰恰是我缺少的。 2、专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我学的是财务专业,而财务会计是属于相对稳定的职业,大多数人对财务会计的认知可能还是处在“做帐”的水平,但即便是单纯的做帐,也是需要一定技术的,实际上一个优秀的财务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业务素质。事实是我国的 3.1、丰富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无论做哪一行,都得懂这一行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拥有一定的理论和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职业要求,懂得多了,内涵便自然变得丰富。 3.2、掌握科学的财务分析方式方法 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行分析,以得出对经营发展有用的数据信息,以支持最终的战略决策,财务分析是一种相对实在的管理手段,也是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一种体现方式。 3.3、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做任何事情都是要遵守既定的规则的,没有规则约束,所从事的行为是好是坏,所造成的结果是利是弊,则无法判定,所以人类有自己的道德约束,社会有自己的法律规范,这是一种原则,是人们行使社会行为必须遵守的底线。 3.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无论作为财务人员有多么优秀,但若没有能力表达出来, 那么必然是一种遗憾,工作中所面对的很多事情,都是需要通过语言沟通的,都是需要通过文字呈现的,比如:谈判、汇报等,所要阐述的内容要让听的人明白,这也是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需要必备的基本素质。 3.5、其他能力 当然,财务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很多,并不局限于本专业,怎样丰盈自己的内涵还是需要深思的。 4、职业规划 以上写了那么多,无非是想给自己做个简单的职业规划,但作为我来讲,我并不会想的那么长远,几十年之后的事情无论怎么讲都显得太遥远了,不太实际,结合自身情况,我觉得还是做好当下最为重要,这样才踏实。 4.1、短期规划(3年内) 我会通过进一步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逐渐丰盈自己的职业内涵,计划在短期内多涉猎一些专业内外的书籍,多做一些新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最好能通过注册税务师的考试,成为一个合格的经理人员,使自己看待问题更加清晰,心态更加成熟。 4.2、中长期规划(3-10年) 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体面的工作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将更加具备这样的能力,可能届时我会考虑更加全面的发展,毕竟不到退休的年纪,应该持续的奋斗下去,以体验更加多味的幸福人生。 总之,职业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综合性的行为艺术,它应该是较具体的、可度量的、可实现的、相关性的、有时限的特点,我的理解也只有一个字:“实”,实在、踏实、务实、诚实、真实、、、而并非“浮”,浮浅、浮躁、浮漂、浮滑、浮夸、、、规划要脚踏实地,勿好高骛远。 附摘录,以共勉: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自我管理论文:浅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 英国思想大师怀特海说道:“我们现在仍坚持认为,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做出的,纪律是自我约束,成果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首创精神。”那么教师做什么呢?怀特海说:“教师具有一种双重作用: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创造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坚定的目的的环境。他的作用是避免浪费。”他的意思是教师的作用与责任是创造环境,创造一个以自己的人格精神和个性激发学生热情的发展环境,创造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与促成学生发展的环境。这是一个人为整合的环境,所以,这个环境能够避免浪费。而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这种整合环境的责任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在班主任的身上。自己做班主任很多年,虽然称不上优秀,但也算称职,尤其是我一直做高年级的班主任,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重要,下面就简单谈一谈自己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认识自我是人对自己本身的反省和认识。少年儿童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班主任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指导学生,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能主动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比如,我每接一帮新生,第一节课,我就要布置学生一样作业,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自以为豪的,还有哪些地方感到很苦恼。自己本学期的打算。然后,我经常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写写阶段总结,或者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互相交流。让学生对班上的每位同学轮流进行优点点评,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自身的优点,树立信心。也让每位学生明白,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是有闪光点的,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在今年的班主任培训中,我看到有的老师在班级内用成长树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好习惯,对我很有启发。于是我也在班级内搞了这样一项活动,目前来看,效果很好。我是这样操作的:一棵大树,分成八个枝杈,每小组一个,每得到一项奖励,粘上一片树叶,每五个树叶就长出一个果实。现在,那块芳草地已经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焦点。现在班级内再也没有看到闲的没事打架闹事的人了。成长树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有一次,我们班的陈军主动帮一年级的小朋友拿矿泉水,为他们小组添了一片绿叶,全组都为他鼓掌。以前由于他学习很不好,成了大家嘲讽的对象。他也破罐子破摔,现在,他变了。如今,同学们在一起共享学习、生活的成果,共享成长的快乐。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查找不足,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行为的自我约束,在“规矩”中去成就“方圆”。这一阶段班主任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努力创设民主的管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善于参与管理。每学期开学初,学生首先要学习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结合校规校纪制定班规班纪。这些年,关于魏书生的报告,我看了很多次,每一次我都会有新的体会。模仿他的班级管理。我在班级内实行班委负责制、全员岗位责任制与值日生负责制相结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开学一段时间,通过观察、民主选举和毛遂自荐的方式选取班委成员。召开班级会议,请全体同学监督。其次,我把班级的各项任务细化,全员参与,让全班每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管理好班级的事就是管理好自己的事。值日生工作细化整理后打印上墙。实行“人人有权,人人有责”。这样使全班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工作能力。(班主任 )一学期来,同学们各司其职,工作起来也井井有条,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自我管理意识。当然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应起指导者与保护者的作用,学生做得不好的要耐心讲解,教给他方法,学生有了难题给予帮助,有了委曲可以倾诉,作为一个爱学生的班主任,本身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班主任要勇于为班级的过失承担责任,保护学生,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为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创造宽松、安全的环境。 三、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塑造自我,激励自我。 自我激励是行为的内化过程,它把学生的自我目标变成持久的约束力,从被动实现目标转变到主动实现目标。这一阶段班主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途径的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一个学期,我一般有针对性开展几次大的班级的活动,。上个学期,我一共举行了三次大型活动。首先开展了读书演讲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养成爱学习,爱读书的习惯。通过一些优秀生的上台演讲,让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其次为一位平时一声不响,不为大家所注意的叫晓萌的同学过集体生日,在生日派对上,每个同学都对他说了一句真诚的祝福语。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晓萌那张乐开了花的满是泪痕的脸。通过这样的活动我要让同学们懂得关爱同伴,同时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你是受人关注的,大家非常在乎你。再一次活动是才艺展示。同学们发自肺腑的称赞,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最棒的。孩子的个性在活动中展示,孩子的自我在别人赞叹声中散发着自信的美。 四、评价总结,让学生自我反思,重新认识。 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重新认识自己。所以自我评价不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最终环节,它既是上一循环过程的总结,又是下一循环过程的开始。通过学生与班主任的评价与反思反思后,学生认识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然后不断努力。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是幸福的。在我的手中,一批批懵懂的学生变得自信、自律。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使其在集体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想,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下去。 自我管理论文: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世界各国的各类教学活动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形式。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 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数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2、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3、引导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着无比深广的含义。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1、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每周两天的无批评日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自我管理论文:浅谈学生自我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 自我管理 管理工作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校学生的成才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水平的高低。然而, 高校学生的管理也渐渐成为社会上炙手可热的话题。笔者认为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 应该坚持学生自我管理为主, 高校的监督为辅。这不仅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总体目标的外在需要。本文着重介绍了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及如何实现自 我管理, 提出了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新理念。 当前,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和发展, 高校学生的管 理也面临重大变革, 以往的“鞭策式” 的管理模式已经不 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也不适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此, 笔者认为在新时期应对高校学生实行自我管理, 加强高校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这不仅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的客观要求, 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什么是“自我管理” 所谓自我管理, 就是在高校学生接受教育阶段, 在提 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加强学生自制力的前提下, 让学生进 行自我教育, 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自我教育包含三个方 面: 一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是学生有教育自主权, 对自己实行必要的教育手段; 三 是自我教育与他教不同, 自我教育显得更实在, 更符合学 生的实际需要。 现代高校实行学生自我管理, 是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不实行强制性的规章制度, 而是将管理这把抓手放在隐形 地方, 强调学生自治, 学校的一些制度只是起到一定的监 督作用。 二、学生自我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自我管理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重要的一面, 具有显著的作用。 首先, 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解决实 际困难的能力。“自我管理” 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扮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重身份, 学生主动参与管 理, 又接受来自自己的管理,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 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独立性品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 实质上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在高校规章制度的监督下, 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感, 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 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再次, 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自我管理” 是一种软性的管理, 学生在学校制度的约束下, 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 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 有效地弥补自身的不足, 实现自我发展。 最后,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 力。学生如果自我管理, 更能积极地去开展校园活动, 丰富 文化生活, 增强交际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三、高校学生实行自我管理的实践途径 (1) 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加强对“自我管理” 的认识 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同时, 高校学生管理正凸显一些 问题。比如说, 学生管理仍实行一种强制性的管理模式, 学生只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自 我发展;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 包括班主任、辅导员 整天都在忙于日常事务, 或从事自己的工作, 没有时间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不知道学生的真正需要, 把握不了 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学校领导对学生工作不够重视, 整天忙于学校大大小小的事务中, 把学生管理置之度外; 有的高校不断修建新的校区, 后续的工作没有跟上, 对新 校区的学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不闻不问。 以上的这些情况, 在很多高校都很常见。然而, 这种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高校管理, 因此学校 学生管理者必须转变这种观念, 接受新思想, 树立以学生 为主体的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2) 创造大学生自我管理环境, 实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环境的作用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环境包 括人和物两方面。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是建设文明校园 的主力军。高校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才能 建设文明校园,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宿舍是学生主 要的生活场所, 因此, 宿舍氛围的营造是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良好的宿舍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发 挥巨大作用; 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保持教室的安静是每 个学生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3) 制定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些制度,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要使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就必须有相应的制 度来约束。实行自我管理, 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 而必须 有一些制度作为底线, 否则, 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违背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因此, 相关制度的建立, 对于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起着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总之, 要想有效地实行大学生自我管理, 高校全体师生必须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班主任、辅导员或学 生管理工作者的指导下和一些相关制度的约束下, 充分挖 掘学生的潜力, 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在自我管理中全 面发展。 自我管理论文:浅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自我管理 论文摘要:在对高职学生自我管理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高职学生自我管理主要分为包括自我认知管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行为管理等在内的自我内在资源管理和包括时间管理、金钱管理、交往管理在内的自我外在资源管理两大方面,进而提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对策,即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立足自我管理内容,养成自我管理习惯;把握自我管理要素,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长期以来,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是以学校的各项?章制度为纲,并过分依靠和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整个管理过程带有浓厚的家长制色彩,没有给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权力。这样的管理在极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主权,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更高的要求和清晰的认识,做事情缺乏目标与主动性。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含义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定义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学生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通过合理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学习、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等环节,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以获得个人自我实现的管理实践活动。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施动者和受动者都是学生自己;二是学生自我管理包括对自身的把握和认识,涉及个人学习、交往、资源利用等方面。 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我们把自我管理的内容分为对自我内在资源的管理和对自我外在资源的管理。而自我内在资源的管理又包括自我认知管理、自我情绪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三部分。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人的自我外在资源的管理,主要包括时间管理、金钱管理和交往管理。(1)自我认知管理。自我认知管理是指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合理定位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划和目标设置。(2)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管理是指高职学生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情况,包括在正常情况下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和在刺激作用下的自我情绪调节。(3)自我行为管理。自我行为管理是指高职学生按照一定的计划安排和学校?章自觉地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与控制,主要包括对学习行为和日常行为的自我约束与控制。(4)自我时间管理。自我时间管理是指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支配与利用。(5)自我金钱管理。自我金钱管理是指高职学生对自己钱财的管理,包括对花销的计划与控制。(6)自我交往管理。自我交往管理是指高职学生对自己人际交往方面的管理,包括交往对象选择、交往方式以及友谊维持状况等。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现状 对进入相对自由而开放的高职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本身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加上没有升学压力、教师“填鸭式”的要求和家长时时刻刻的督促,一种“解放”的思想逐渐产生,觉得学习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进而对自己没有要求,对人生没有?划,终日盲目,生活懒散;对待学习更是没有任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言;考试临时突击,只求“及格万岁”,寝室乱七八糟,游戏样样都会,美好的青春与大学时光也势必在这种没有自我管理的懒散中浪费。因此,这种没有自我管理的学生管理方式不仅会毁掉学生的现在,更会断送学生的未来。另外,高职学生正处于自主意识增强、民主意识膨胀的时期,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仅凭?章教条和教师监察是做不好的,只会使学生对学校、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造成学生与学校、老师间的不必要的矛盾。所以,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管理工作不仅忽视了管理的育人功能,没有切实为学生未来考虑而培养其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阻碍,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用浮在学生行为的表面,正所谓“管其行而不正其心”。因此,只有从学生自身出发,加强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计划、自我控制、自我协调等活动,与当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从容地应对社会的挑战,也才能使学校真正有效地完成学生管理任务,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对策 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则是学校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归宿。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和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也都认为传统管理方式已不适合于当今时展,自我管理将逐渐成为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趋势。所以,学校管理者应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位,即“管是为了不管”,在学生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在学生管理相关制度制定方面,要在遵循法律与道德框架下积极吸取和整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使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与认同学生管理工作,进而自觉地遵守学校各项?章制度,也在其内心真正形成自我约束。其次,一个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我们的学校处处弥漫着治学的气息,当校风校训的精神流溢于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们相信,学生的学习欲望会自行点燃,学生的行为会自觉受到约束,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再次,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力开展是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应摆脱惯有的?章制度管理模式,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管理对其生活和学习乃至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学生工作中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被尊重和理解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以更好地完成学生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工作。 立足自我管理内容,养成自我管理习惯 自我管理的内容即管理者本身与其附属一切资源的总和。学生的自我管理内容无疑是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即认知管理、情感管理、行为管理、时间管理、金钱管理和交往管理。这两方面的学生自我管理状况直接反映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水平。因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的自我管理,在学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忽视的领域进行自我管理教育,才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关键。在认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面,要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生涯?划,使学生在拥有理智的头脑和正确态度的前提下,明确自我定位和目标。在情感自我管理方面,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自我情绪控制和调节的方法,并尝试开展活动、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理解,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个人情感,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行为自我管理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意志力锻炼,使学生的认知真正作用于行为,并辅之以相应的?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时间管理、金钱管理方面,要以观念和意识教育为主,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和金钱中凝结的汗水,进而珍惜时间,不挥霍金钱。同时,要培养学生建立时间?划表和消费计划,从而进行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与金钱管理观念。在交往自我管理方面,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空间和资源,并举办大型社团活动,使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开放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找寻自己的朋友,同时掌握与人相处和保持友谊长久的能力。 把握自我管理要素,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要素是学生实施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在每个要素上的实施情况也反映着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因此,要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自我管理要素,掌握自我管理过程,并最终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自我认识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基础。学生只有认清自己,了解现实以及现状与理想的差距,才能够对自己提出要求;也只有正确地认知时间、金钱等资源的价值,才能够在生活中对其珍惜并有效地利用。其次,自我?划是学生对自身长远发展的展望,也是学生立足现实构建的短期可行性目标,同时为学生在对待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指明方向。再次,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是学生达成目标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也只有适时地对自我情绪和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才能保证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在预期的轨道上进行,最终保证实现目标。因此,学生要掌握自我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自己在自我认识、自我?划、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方面的锻炼。学生只有充分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并通过对自身进行正确认识、?划、控制与协调,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身边的一切事物,达成自己的最终目的,并掌握终身需要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论文:浅议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 成长与发展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的价值偏失、管理的形式主义、管理的封闭性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议题。大学生管理要以生为本,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引导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1.问题的提出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模式延伸到高校基层的大学生管理中,主要表现为注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忽视大学生自身对管理的反作用;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注重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功能,忽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尽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学生在协助日常的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学风校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管理的权力更多的是在学工部、学生处、辅导员之间游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权力是极其有限的,并未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的功效。面临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有必要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 2.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中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忽视大学生主体性、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官本位”思想严重,甚至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政绩”来抓,操作上往往不顾学生态度、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必然产生,管理工作也就会事倍功半。同时这样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功利化倾向,把评优、评奖、入党等作为自己的积累资本。 2.2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2.2.1大学生管理者工作的形式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平时很少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友等问题,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临时部署学生工作,应急而设。 2.2.2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学生社团缺乏严密的监管机制,而且由于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了扩充经费,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以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或社员和吸纳资金为目的,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在社团活动中,有些学生社团并不能提供具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活动。因此,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此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2.2.3管理方法上的形式主义。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主要注重特定活动及比赛,而忽视对大学生日常状态下思想及行为的考察。管理育人是高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而不是仅凭几次活动、几场比赛来实现管理育人。 2.3管理的封闭性 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隔阂。高校领导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分开,形成学生管理者阵营和学生阵营。有些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的人员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实现个人某种目的的手段,因此与上层领导接触多,而不重视与学生的交往与情感的交流,管理的目的意图、方式方法、途径等往往只在管理者中流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大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往往使管理者和学生缺乏沟通,并在大学生中形成消极影响,致使部分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念更加突出,道德行为认知存在偏差,有意犯规行为增多等。 3.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其成长、成才,并把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要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自身的内化和体验,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和经验教育,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是非性还没有体验或者较深的体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浮于表面,因此大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同时却显得辨别力不足,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严而有格,取法乎上;尊重、理解而决不迁就,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起来。 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必须科学、完善并可行,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的目标,并且管理制度要随时代形势及教育发展而不断完善,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了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校还必须坚持不懈、狠抓落实,避免管理制度成一纸空文。 3.2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3.2.1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学生骨干队伍是联系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是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杜绝一些学生走后门等不良行为,克服学生的功利化思想,将那些有热情为广大同学服务且责任心强、思想品德好的优秀同学吸收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 对于学生骨干人员,大学生管理者要尽力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践的磨练,增长其才干,培养其能力,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活动,使其尽快进入角色,端正动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建立公开公正、操作性强的学生骨干人员考核制度,采用教师、管理者、同学、自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成绩、工作实绩、平时表现等进行多方面评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骨干努力学习、刻苦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成才,防止产生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优越感,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3.2.2发挥班、团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一项繁重琐碎且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如果大学生管理者事事亲历亲为,不仅易于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产生职业倦怠感,而且没有时间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与研究,不利于学生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团干部的职能,大胆放权让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管理的全过程,如早操、寝室、晚自习、上课考勤、教室、班级等方面的管理,发挥他们在处理、解决问题中的主导作用。这样不仅减轻了广大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而且培养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其主人翁精神。 3.2.3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主动参与,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管理的主体之一。缺乏大学生自身这一主体的任何管理活动,其成效必然是微小的,难尽如人意的,甚至管理是混乱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做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引路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做自身管理的主人。高校应创造良好的竞争与育人环境,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进取心,扩大学生干部群体,给全体大学生以充分展示自身才华能力的机会。高校应通过为同学服务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与时俱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加强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力争以心交心,以理服人。 管理活动首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如果在交流中忽视平等性与理解性,管理必然失灵。行政管理与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管理者们应当考虑的首要关系,学生管理层要简政放权,在学生的宿舍、伙食及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发挥学生自身作用的同时给予恰当的行政指导及引导,以平等对话代替行政命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积极进行对话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关注正在发展、成长的学生,既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志趣,又尊重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对话中即管理实践中,体验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进而张扬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总之,大学生的管理理论要与时俱进,管理实践要因时、因校、因人制宜。既要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高校要结合本校发展现状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鞭辟入里,恰到好处。高校应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把加强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以管理活动来教育学生,以育人来促进更好的管理。 自我管理论文: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摘要:学生管理是职业技术院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技术院校应当在坚持人本原则、实践原则、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习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 学生自我管理 模式构建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构成,职业技术院校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为了切实提高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术院校应当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激发、鼓励、引导学生在这一模式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最终成长、成熟起来。 一、职业技术院校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意义 自我管理,是指学生通过自我认知和学习、自我控制和调节、自我评价和改进,构建自我人格体系,形成发展并完善自我的能力的重要过程。职业技术院校所招收的学生以及培养目标与其他类型院校都有所区别,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这项工作更具有紧迫性。职业技术院校是学生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职场的过渡阶段,学生在完成对学科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学习的同时,还应当架构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行程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使自己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持续提升的可能。而当前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普遍表现为自信心不足,自我意识较强,文化底蕴薄弱,价值观复杂,心理较脆弱,畏难意识较重等特点,这些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职业技术院校应当在坚持人本原则、实践原则、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自我管理的发展环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框架结构 职业技术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推行自我管理模式,应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包括自我管理组织体系、自我管理制度体系,自我管理评价体系在内的自我管理系统,使学生在这一系统之内完成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一重要过程。 1.自我管理组织体系 自我管理组织体系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支撑。职业技术院校应当充分发挥班级基层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以基层党团组织为组织的主干,以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团员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体系中的负责人及骨干,迅速构建起组织层级清晰、组织内部责任明确的自我管理组织体系,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真正实现自我管理。 2.自我管理制度体系 自我管理制度体系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制度依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体系在职业技术院校自我管理系统的构建及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要依据自我管理组织体系的构成、学生自我管理的具体内容来制定相应的规则,如选课制度、出勤制度、基层党组织学习制度、团组织活动制度,等等,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细致而具有一定执行性、操作性的规范制度。 3.自我管理评价体系 自我管理评价体系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评价凭借。评价既是学生自我管理成果的衡量,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经验的总结。通过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进行监控与指导,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成果加以巩固和发扬,对学生自我管理的不足加以调整和完善,最终使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更加完备、更具实效性。 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要认真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以优秀党员事迹感染学生 学生党员本身就是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中积极上进、力争上游的的突出者,再经过党组织内部有目的、系统化的培养,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全面提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职业技术院校全体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用优秀学生党员严格律己、完善自我的精神感染广大学生,用他们的成功事例和经验引导学生,促使广大学生更快地投入到自我管理进程中。 2.以丰富校园活动 动学生 参与校园活动,是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步骤。学校应当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环保活动,等等。在具体的活动中,应将活动的主办权、管理权、参与权交还给学生,由学生组织成立专门的活动主办委员会、由学生担任活动的主要负责人,组织广大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地进步。 3.以优质就业事实激励学生 职业技术院校的就业问题是广大师生所关注的焦点,既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学校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前提。职业技术院校通过推进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各方面能力,缩短了学生由校园步入职场之间的适应时间,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使学生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并获得较好的人生发展。这些就业事实也进一步激励了广大学生,使他们更加热衷地参与到学生自我管理系统中,更加配合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管理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培养难度加大等问题,在这一形势下,必须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构建自我管理组织体系、自我管理制度体系、自我管理评价体系完善院校学生自我管理系统,并采取以优秀党员事迹感染学生、以丰富校园活动带动学生、以优质就业事实激励学生等有效策略切实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效性,为社会发展培养更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自我管理论文:知识经济视野下自我管理思想探析 一、自我衡量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最先提出“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这一术语,随即在管理学界和企业界迅速流布。他把提高工作效率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了古典管理学派以工作为中心或者是行为主义管理学派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所带来的偏颇。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所有的工作人员,从高阶管理者至普通员工都必须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否则就会各行其是,产生混乱。目标的含义是,该人员或所管理的单位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绩效目标;他和他所在的单位帮助其他单位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做出什么贡献;他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需要其他单位给予什么样的帮助。目标既要包括数据、项目等“有形的”目标,也应包括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开发、工人的绩效和态度,以及公共责任等“无形的”目标。制定目标必须始终以企业的总体目标为依据,进行必要的分解,制定本单位、个人的目标,并根据自己所在单位对整个企业做出的贡献来衡量自己的绩效。所有人员制定目标必须兼顾短期的考虑和长远的打算,避免为了一时的利益竭泽而渔从而危害长远目标的实现。在设立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是参与其中的“在场者”,下一级的目标往往是上一级目标的实现手段和路径,不同层级的目标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将目标管理理解为一劳永逸的静态管理是对它的误解,实际上,它十分强调过程中的平衡与控制,即德鲁克所说的“通过衡量进行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意味着对照目标来衡量自己的绩效和成果。知识型员工除了要了解自己的目标以外,还应该及时得到衡量自己的绩效所必需的各种信息,以便能够做出必要的修正,并取得预期的成果。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尽管用于搜集、分析和综合信息的技术日益进步,获取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但在实际的管理当中,常常会出现管理的“闭合回路”断线的情况,即针对特定单位或部门的绩效信息得不到有效整理和综合分析,不能将有关评估考核的情况及时加以反馈,造成过程的衡量和控制流于形式,降低了自我管理的效应。德鲁克对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情有独钟,他甚至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并不轻易应用‘哲学’这个词,事实上我宁愿完全不用它,这个词太大了,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却可以恰当地叫做一种管理哲学。”可见,德鲁克是从管理原则这个角度来看待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这个原则体现了德鲁克追求的那些价值观和理想,“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与责任心、能够统一各种见解和努力、能够组建团队和集体协作、能够协调个人目标和公共利益目标”。这些目标不是外部强加给每一个知识工作者,而是他作为管理者或者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一起制定的计划愿景。一旦目标确立,它就作为一种客观的任务要求知识工作者必须采取行动,不是一种外存的压力迫使他采取行动,而是一种主观上的自觉与自愿。德鲁克认为,这是一种更强的激励,可以把它理解为“自我实现”的心理动机在管理中的体现,也是德鲁克心目中“自由人”状态的真实体现。目标管理影响巨大,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哈罗德•孔茨说:“德鲁克教授使我深刻地认识了目标推动管理系统和管理生产率的思想”。 德鲁克的“自由人”概念意味着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责任性的发挥,因此,他反对控制别人或者受别人控制,这也是他慎用“控制”一词,有时甚至用“衡量”来代替它的主要原因。比如,他更多地说“自我衡量”而非“自我控制”。他认为“控制”一词意义模糊,有时表现为对自己或自己的工作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和把握;有时意味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进行统治。后一种是他所不能接受的。他指出,“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得我们能够运用自我控制式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别人的统治”在德鲁克的知识谱系中常常意味着独断与强制、专制和极权,是一个追求真正自由的人所不能容忍的。 二、积极引导的协助式管理 德鲁克认为,应尊重知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领导者给予适时适宜的引导和帮助,注重管理过程中柔性的“理”的一面而非僵硬的“管”的一面。在一个信息爆炸、头绪纷繁的世界中,组织的领导者要想及时掌握所有的关键信息,并做出信息分析和恰当的应对决策,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管理者必须依靠并放权给专业的知识工作者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级做出适时适当的决策,“他们可以被培训,但不能被指挥,不能给予他们严密监督,也不能给予他们详细指导,只能给予他们多方协助”。因此,组织的领导者要了解其知识员工的理想、能力和责任感,把合适的员工安排到能发挥其特长与作用的岗位上去,并且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指导而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改变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单一的指令式管理模式,形成新型的、符合知识工作者特点的组织与员工互动的模式。“新型组织需要超越上下级的对立关系,需要加入负责人与指导者的关系。 在传统的组织(即过去100年所经历的组织)中,组织的骨干或内部结构是由等级和权力构成的。在新兴的组织中,组织的骨干或内部结构必须是相互理解和责任。”实际上,组织要创造出一种由“管”向“理”转变的有利氛围,用沟通、了解、协商来取代生硬的命令。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他们要注重的是做好“引导”和“服务”,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和指导。这一引导除总体目标制定外,还要尽可能为分支机构和下属员工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德鲁克称之为“协助式管理”,即高层管理者对下属经理人或知识型员工采取帮助、咨询、协调的方式,着力为他们解决信息提供、后勤保障等问题,促进下属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依据目标、独立自主、无后顾之忧地开展好工作。从知识工作者的角度看,他们不仅要在不同机构、不同层级的组织中工作,有时还必须负责管理构建这样的特定组织。所以,知识工作者必须要了解组织的目标、任务和战略,要对全局性的工作和战略目标了然于胸。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工作更接近德鲁克所谓的“人文艺术”,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三、分权体制下的创新管理 德鲁克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环境的变化是管理方式变革的主要诱因之一。“组织需要高度的分权管理。这是因为组织必须具有便于迅速决策的结构。这些决策必须接近绩效,接近市场,接近技术,接近社会、环境、人口状况和知识等方面发生的所有变革,如果我们能发现并利用这些变革,它们就能给我们带来创新的机会。”科层制式的管理尽管在组织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长期发挥作用,但“金字塔式”管理容易造成信息衰减和效率低下,指令式的、不容协商的管理方式难免给人留下冷冰冰的印象,从根本上说也阻碍了知识工作者绩效的提升。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加速发展,信息取代了权力,不仅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组织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组织在以信息为中心重新整合组织本身时,大多数管理层都成为多余的设置。”为了特定目标的实现,组织应该灵活采取不同的构成方式,即组织方式服从于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一些组织及其运作方式由高度的科层制和集权式日益向扁平化和分权制方向转变。扁平化和分权式管理,既是组织绩效实现的必然路径,也是适应知识工作者特点的必然要求。由于知识工作者的专业特性,他们能够也应该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做出决策、应对挑战,使组织保持必要的弹性和张力。 与此同时,分权式管理也为下属经理人和每一个知识型员工结合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计划策略与实际变化等提供了展示能力、意愿和责任心的机会,其实质就是通过创新的手段充分实现组织目标。早先的小企业和家族式企业不需要分权,或者说管理人自身不觉得有分权的必要。创始人既是老板也是总经理,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所有的决定都来自于他本人———无论是关于投资方面的大的问题还是购买小数额零件这样的小事,他们也能够找出无数的理由来说明集权式管理的好处。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经营内容多元化和营销方式的一系列变化,集权管理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工业组织对管理的要求,诸如分权、外包等新型管理手段应运而生。由外部制约变成自我控制,一定能激发知识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因为创新只会产生在那些具有自主性、自豪感的“自由人”当中,他们深谙总目标和分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自身的绩效依赖于对全局的贡献,愿意为实现目标全力以赴,不断寻找变化的机遇并尝试引领这一变化。知识工作者不仅把实现目标视作自己的责任,也把不断创新视作担负责任、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 四、适应组织多元需求的学习成长型管理 “有知识的人必须对自己的发展和定位负责。”知识工作者要在社会和组织中立足发展,适应不同的组织以及组织的多元目标的需求,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工作者的高流动性使其常常置身于迥然不同的组织文化中,即便长期处于同一组织中,社会变革、技术革新、角色变化等等也会对知识工作者固有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造成冲击。传统的学校教育让一定年龄段儿童进入该年龄段的学校,接受标准化的必要的课程学习,学习十余年后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或许其学校教育就此结束,但这不符合知识的本质和知识社会的需求。知识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加快、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社会,我们早期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方面的储备已经不能满足现时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教育程度愈高的人,往往就愈需要更多的教育学习。所以,现代知识社会中的一些典型的工作者,如大学教师、医生、律师、工程师、经理人等每隔几年要回学校进修,以免落伍。 德鲁克习惯性地用人口结构的变化来看待教育和知识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他认为,人类的平均寿命在增长,过去的工作时限短,也许一生只从事一项工作。现代人的长寿导致工作时间延长了,在一个流动性极高的社会中,一个人不太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尝试不同的职业生涯,体验多样的人生风景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况且在一个组织的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常常在不同的组织中工作,外包公司也使得服务于一家公司的人员不一定是其雇员。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岗位,或许早期从事技术性工作,后期又负责行政管理的事务。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就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进而对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有效的自我管理必须借助于不断的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类,学习不仅仅是达到良好的绩效、实现工作目标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一种完善自我、不断发现自身潜力的个体重塑过程。“自我管理”之所以有实施的必要,根本在于经济发展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即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在知识的积累方面,我们不仅要面对千百年来人类持续探索、不断实践所积累的知识及其体系,还要面对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带来的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加快的新现实。相较于知识积累而言,知识的运用更重要、更关键,因为它不仅影响到绩效与目标的顺利实现,也影响到实现什么样的绩效和目标。知识的运用是将知识运用于知识的实践过程,即德鲁克所谓的“管理”和“自我管理”。尽管技术发展为信息整合和知识运用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工具与手段,但这一现状丝毫改变不了知识运用中人的主导地位和主体意识。相反,泛技术化或者将技术手段神圣化的管理模式,却有淹没人性和主观感性的危险,容易从经验主义滑向技术主义的泥沼。“自我管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新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德鲁克试图在信息纷繁复杂、形势千变万化、对新知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的社会中,找到一个关键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从掌握信息到利用信息,从确立目标到自我衡量,从学习成长到相互协作,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者”,知识工作者既有专业人员的“显微镜”,又不乏管理人员的“望远镜”,既依靠技术手段,又不迷信技术手段,既看到工作事务和目标,也体认从事这些工作的具体的人的感受。换言之,自我管理伴随着自我学习、自我省思、自我调整和自我提高。自我省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情,更是价值观层面的事情,涉及德鲁克所谓“知识工作者的责任观”。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自我管理往往成为一句空话。 马斯洛就曾批评德鲁克过于夸大知识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认为那只存在于少数精英身上。将自我管理从“个体的孤立行为”推进到“群体的组织文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自我管理不能完全取代有效的自上而下的传统式管理方式,“自我管理”也不会自动实现工作目标和绩效。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社会中,如何适应现实及时调整组织目标,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如何对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加以必要的创新改造,使之与知识经济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相适应,是人们始终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一个有活力、有弹性的“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所在。 作者:宫向阳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自我管理论文:论学生社团中自我管理形式革新 一、云社团项目管理实施流程 云社团项目管理实施流程分为活动项目化、项目评定、项目执行、项目后评价4个阶段。 1.活动项目化阶段 在活动项目化阶段,需确定活动时间、活动人员、活动预算、制定项目目标、明确项目期望。每学期初,云社团管理成员会根据淘宝公司云客服用人计划和院团委与社团联合会相关要求,制定活动相关计划。依据项目计划选拔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可以是云社团中的1个管理部门,例如讲师部;也可以是对项目感兴趣、有能力完成项目的云服务成员。项目团队根据活动相关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计划,并上报淘宝公司和院团委社团联合会。 2.项目评定阶段 云社团项目评定阶段过程:云社团项目执行计划需经过院团委社团联合会审核,在完成审核之后才能够协调场地等资源开展相关项目。在将项目执行计划上报院团委社团联合会审核的同时,云社团团队需要将该计划上报淘宝公司审核,执行计划需要得到淘宝公司的批复,才能协调经费、讲师、云客服名额等资源开展工作。 3.项目执行阶段 项目执行阶段主要是项目团队依照事先制定的操作计划开展活动。在该阶段,项目团队应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适时检查工作进度,及时评估项目效果。项目负责人需及时向项目管理部门(院团委社团联合会和淘宝公司)汇报工作情况。 4.项目后评价阶段 该阶段是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的执行过程及目标进行评价与总结。通常包括项目是否完成预期目标、达到预期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二、云社团创新自我管理模式的意义 文章在对高职学生社团自我管理模式研究的过程中,对云社团管理模式的尝试,通过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在一年多的运行过程中,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1.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项目团队申报项目,使学生的责任感大大加强。云社团成员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活动:先后发起云客服培训20余次,涉及到在宁的十余所高校,组织培训近5000人次,至今,仍有1000余名学生通过云社团参与云客服工作。社团活动从数量及质量上都得到显著提升,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2.学生社团与公司进行项目合作,增强了专业认知 为校企合作拓宽道路,让社会行业参与项目的申报与合作,既可充分挖掘社团丰富的社会资源,同时又会得到行业专家的悉心指导,迅速提升社团的整体实力。云社团成立之初就与淘宝公司进行深入合作,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云客服工作。在社团工作过程中,除了丰富社团经历之外,在培训过程中又获得淘宝公司客服满意中心企业讲师的悉心指导。在2011年11月份,云社团成功举办了“参加淘宝云客服周年庆”活动,项目全程得到淘宝客服满意中心的接待与指导,加强了与企业的交流,增强了专业认知。 3.通过项目化管理方式,提高了社团成员的职业素质,增加了就业砝码 高职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在引入项目化管理方式后得到进一步增强,促进了人才培养机制合理化。项目化管理方式能够锻炼项目团队成员的执行力,并使其获得参与感与归属感。在云社团发展的过程中,参与社团建设的骨干成员既提高自己对专业的认知,又培养了职业素质,获得了职业认同,为自身发展明确定位。云社团成立以来,共有200余名学生获得进入淘宝杭州总部实习的机会,个别优秀学生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云社团项目化管理方式无疑增加了其就业砝码。 三、结束语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抓手。对学生社团进行项目化管理,创新学生社团自我管理模式,完善项目化管理的运用,一定会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培养和职业素质提升中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陈尔波 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服务学院 自我管理论文: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析 自我管理是大学生文明成人、健康成才、事业成功的基础。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的增加,艺术类专业生源的不断增多,导致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思想道德品质等参差不齐。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地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为例,分析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性,以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以学生为根本,探讨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促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 地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个性张扬、思想活跃、乐于表现、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难以管理。艺术类大学生生源一部分主要来自中学阶段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同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对文、理科高考无望而被迫加入艺术大军的同学。由于艺术类高考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加之每年扩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艺术类学生不仅在文化基础上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遍较差,同时也造成部分艺术类学生“专业不专”“特长不长”的客观现实。 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力、自我适应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决定了大学期间主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多少与掌握的专业技能的高低,并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大学期间,自我管理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自我管理能力缺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大学四年应学的知识没有掌握,应具备的能力没有具备,较难适应大学生活,毕业后,难以就业,难以适应社会。只有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利用大学里充足的课余时间,广阔的发展平台,宽松的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围绕培养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力、自我适应力,规划大学生涯,实现自我管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合理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探析。 (一)加强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控制力 1.规划目标、制定计划。 根据艺术类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就业方向、实际情况等科学合理地制定好学习目标。查士德斐尔爵士说:“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学习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共同提升,因此,制定一个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性目标的计划,努力朝着既定目标前行,“远粗近细”地将长期性目标进行宏观化设定,阶段性目标进行微观化细致化制定。“两手抓”即将长期性与阶段性目标共同抓;在学生出现困难懈怠时,教育管理者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坚持不懈,确保目标实现。 2.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艺术类大学生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学习,应引导学生以提高效率和提高自我控制力为出发点,通过合理规划,合理安排时间,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文化知识与艺术专业实践活动的时间错开,采用搭框架、重内容的学习方法,保证文化基础知识与艺术专业实践知识学习互不耽误。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各种教育学习资源,主次分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弥补学习时间的不足。 3.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为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时要将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得到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约束力 自我约束力包括自控力、自制力和自律力。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许多同学无法正确地把握。在新环境变迁和角色转换中,必须尽快调整心态,提升自我约束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包括金钱管理、健康管理、情感管理。 1.金钱管理。 金钱管理与自我约束力中的自控力紧密相连。艺术类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更要学会控制管理好金钱。可借用“账本法”,即确定每个月应该花多少钱,然后平均到每天,学会记账,学会理财,学会节俭,树立金钱管理意识,明确金钱的去向和投资方向,尽可能地把金钱用于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高上。 2.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与自我约束力中的自制力紧密相连。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处于平衡状态。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条件,也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身体和心态,更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有益于终身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不仅应学会保养身体,坚持锻炼,有强健的体魄,而且应学会心理调适。正确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和大学生成长辅导室,只有将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体魄相结合,才能造就出一批批对社会有用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3.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与自我约束力中的自律力紧密相连。人的智商和情商,与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智商和情商的研究中,得到两个数字: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占20%,情商占80%。完美的人生必不可少三种“情”,即亲情、友情和爱情。管理好这三种“情”,就会把人生点缀得鲜花灿烂。亲情是互相的、立体的,“亲情”重在“情”字,所有的情升华后都会变为亲情,它是人间最美的一种情感。至于友情,大学是交往的最佳时机,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遇事学会宽容,经常帮助别人,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朋友。关于爱情,在大学里恋爱应该彼此鼓励、共同进步,为前途而奋斗,避免因恋爱而荒废学业。大学生基本上都已成年,懂得人间的种种感情,管理好感情非常重要。 (三)加强思想方面的自我管理,提高自我适应力 大学生思想日渐成熟,自我适应力应不断提高。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管理成为日常工作的重头戏。思想是指清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对学生的将来会产生重要影响。积极负责的工作作风、端正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助于学生在工作和事业中创造辉煌的成绩。学校开设思想政治培训课程,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主动加强思想管理,以自我适应、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为主体,采用“对镜自照”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结语 总之,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效果,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地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过程,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基本要求,需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共同管理,更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建设力度,促使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历练出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力、自我适应力,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王奕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艺术表演与传媒学院 自我管理论文: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自我管理是大学生文明成人、健康成才、事业成功的基础。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的增加,艺术类专业生源的不断增多,导致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思想道德品质等参差不齐。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地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为例,分析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性,以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以学生为根本,探讨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促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 地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个性张扬、思想活跃、乐于表现、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难以管理。艺术类大学生生源一部分主要来自中学阶段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同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对文、理科高考无望而被迫加入艺术大军的同学。由于艺术类高考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加之每年扩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艺术类学生不仅在文化基础上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遍较差,同时也造成部分艺术类学生“专业不专”“特长不长”的客观现实。 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力、自我适应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决定了大学期间主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多少与掌握的专业技能的高低,并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大学期间,自我管理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自我管理能力缺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大学四年应学的知识没有掌握,应具备的能力没有具备,较难适应大学生活,毕业后,难以就业,难以适应社会。只有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利用大学里充足的课余时间,广阔的发展平台,宽松的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围绕培养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力、自我适应力,规划大学生涯,实现自我管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合理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探析。 (一)加强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控制力 1.规划目标、制定计划。 根据艺术类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就业方向、实际情况等科学合理地制定好学习目标。查士德斐尔爵士说:“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学习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共同提升,因此,制定一个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性目标的计划,努力朝着既定目标前行,“远粗近细”地将长期性目标进行宏观化设定,阶段性目标进行微观化细致化制定。“两手抓”即将长期性与阶段性目标共同抓;在学生出现困难懈怠时,教育管理者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坚持不懈,确保目标实现。 2.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艺术类大学生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学习,应引导学生以提高效率和提高自我控制力为出发点,通过合理规划,合理安排时间,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文化知识与艺术专业实践活动的时间错开,采用搭框架、重内容的学习方法,保证文化基础知识与艺术专业实践知识学习互不耽误。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各种教育学习资源,主次分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弥补学习时间的不足。 3.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 为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时要将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得到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约束力 自我约束力包括自控力、自制力和自律力。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许多同学无法正确地把握。在新环境变迁和角色转换中,必须尽快调整心态,提升自我约束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包括金钱管理、健康管理、情感管理。 1.金钱管理。 金钱管理与自我约束力中的自控力紧密相连。艺术类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更要学会控制管理好金钱。可借用“账本法”,即确定每个月应该花多少钱,然后平均到每天,学会记账,学会理财,学会节俭,树立金钱管理意识,明确金钱的去向和投资方向,尽可能地把金钱用于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高上。 2.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与自我约束力中的自制力紧密相连。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处于平衡状态。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条件,也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身体和心态,更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有益于终身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不仅应学会保养身体,坚持锻炼,有强健的体魄,而且应学会心理调适。正确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和大学生成长辅导室,只有将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体魄相结合,才能造就出一批批对社会有用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3.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与自我约束力中的自律力紧密相连。人的智商和情商,与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智商和情商的研究中,得到两个数字: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占20%,情商占80%。完美的人生必不可少三种“情”,即亲情、友情和爱情。管理好这三种“情”,就会把人生点缀得鲜花灿烂。亲情是互相的、立体的,“亲情”重在“情”字,所有的情升华后都会变为亲情,它是人间最美的一种情感。至于友情,大学是交往的最佳时机,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遇事学会宽容,经常帮助别人,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朋友。关于爱情,在大学里恋爱应该彼此鼓励、共同进步,为前途而奋斗,避免因恋爱而荒废学业。大学生基本上都已成年,懂得人间的种种感情,管理好感情非常重要。 (三)加强思想方面的自我管理,提高自我适应力 大学生思想日渐成熟,自我适应力应不断提高。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管理成为日常工作的重头戏。思想是指清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对学生的将来会产生重要影响。积极负责的工作作风、端正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助于学生在工作和事业中创造辉煌的成绩。学校开设思想政治培训课程,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主动加强思想管理,以自我适应、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为主体,采用“对镜自照”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结语 总之,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效果,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地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过程,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基本要求,需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共同管理,更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建设力度,促使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历练出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力、自我适应力,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王奕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艺术表演与传媒 自我管理论文:自我管理与员工管理论文 一、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实行的可能性 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盈利的特性,而且盈利是企业组织区别于其他形式组织的根本特点,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其经营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换句话说,如果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那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亏损,这也标志着企业即将走向衰亡,由此,盈利也是企业保持发展的动力。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以盈利为终端,企业的盈利性质决定了企业在对员工施行管理时,会坚持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的原则。为了减少管理投入的成本,企业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对于员工的奖励和惩罚都会按照具体的规定来执行。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制度化程度就会变得越高。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当然是希望员工越服从管理制度越好。然而,员工毕竟不是机器,而是具有独立思想能力的个体,他们不希望被约束的过多,渴望有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这样一来,企业所制定的管理制度与员工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为了有效的调和员工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将企业管理与员工自我管理相结合。这是因为员工自身也有对利益的需求,员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符合自身价值的经济利益,而企业的本质也是盈利,所以将二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这样一来,企业管理与员工自我管理就有了可以衔接的点,所以,实现企业管理与员工自我管理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二、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影响因素 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强度的问题,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强度。在主要的影响因素中,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素质属于内部影响因素,而不同行业的性质和特点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释对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影响。 (一)企业制度的影响 企业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规范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制定出来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中每个员工所必须遵守的。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企业的组织机构、各个岗位的工作说明、具体工作的流程规定等等。企业制度是企业做出的硬性规定,每个员工都根据企业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企业制度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效果,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素质的影响 企业素质是指企业各个要素的质量以及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的本质特征,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必备的,而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素质定义的分析可知,这是质的概念而非量的概念,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不能只注重规模的发展,还要注意自身的内在质量。另外,企业素质的定义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所以在对企业素质进行分析时,除了要分析各个要素的质量之外,还要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出来,并能够对各个要素进行相互整合。在企业素质中,包括领导基本素质、员工素质状况、企业管理素质以及技术装备素质。 (三)不同行业性质和特点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扮演的角色起了推动性的作用。在不同的行业中,所拥有的行业性质和特点都不相同,所以,不同的行业对企业管理强度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而且影响因素也不相同。这是由于不同的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不相同,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在不同的行业中,要根据行业的具体性质和特点来分析影响实现企业员工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因素。 (四)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也被称为组织文化,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企业文化中包含着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内容,其中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也对企业制度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企业文化中如果忽视了员工的利益和地位,将不利于企业员工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实现,从而阻碍企业有效的实现管理,影响企业健康的发展。 三、结论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管理是一直存在的,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在对人的管理上是比较难实行的。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实行现代管理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求企业既要对员工实行管理,还要在保证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企业要在充分分析影响企业员工管理和自我管理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有效的管理。 作者:张薇薇单位:国网吉林辉南县供电有限公司 自我管理论文: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差异调查分析论文 一、文献述评 (一)关于自我管理概念与测量自我管理的研究始发于临床医学,然后在组织行为和教育领域得到应用。在教育领域,齐默尔曼(Zimmerman)认为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对自身状况、学习行为和环境的调节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王益民对自我管理的定义为: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需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国外学者编制的量表有布兰登(Brandon)等的自我控制量表(SCQ),坦尼(Tangney)等的自我控制量表(SCS);国内学者编制的量表有贺小格的13个维度量表,张国礼等编制的8个维度量表。综上所述,目前仍然缺少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概念,自我管理的测量维度也有较大差异。因此,结合实证检验,继续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建构模型十分必要。 (二)关于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关于个体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两大类,这些因素的研究与组织行为领域密切相关,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有启发的观点包括:内控型人格特质的个体更适合在模糊的工作环境中扮演自我管理的角色,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个体自我管理水平;成就动机高低也会影响自我管理水平;群体内人际信任将有助于改进组员的绩效。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差异的调查发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来自农村以及性别差异不能明显影响自我管理水平;不同本科层次、父母教养方式和成就动机水平对自我管理水平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于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比较少,对影响因素的探讨也不够广泛。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研究团队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剔除无效问卷,共得有效问卷840份。 (二)问卷质量分析借鉴已有的调查问卷,从心理学角度自我管理结构应该包括认知管理、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设定大学生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计划管理、学校活动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五个方面。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优势和劣势、形象风度、知识才干的了解;自我情绪管理指个体对自己日常情绪的了解与控制;自我计划管理包括大学四年的个体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学校活动管理包括班级社团活动和学习活动管理情况;日常生活管理指个体对于饮食、消费活动的控制。自我管理水平量表的尺度选择6点等距法尺度。将问卷自我管理水平量表部分进行因子分析,KMO=0.892,P值为0.000,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选择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共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5个,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54%。根据每个因子特征值大小顺序排列,将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因子1“学校活动管理”,因子2“自我认知”,因子3“自我计划管理”,因子4“自我情绪管理”,因子5“日常生活管理”。考察因子内部一致性:总问卷的α值为0.886,各因子的α值在0.636至0.832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度系数值。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差异分析,本研究把差异源讨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因素(性别、本科层次、是否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班级因素(班级是否获得荣誉称号);家庭因素(家庭收入、父母学历);个性因素(成就动机高低、内外控个性倾向)。 (一)个体因素差异分析关于个体因素差异源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在学校活动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在大学阶段,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担任过班级或社团干部的大学生在5个因子的自我管理水平都显著高于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的学生。这方面的差异一方面说明高校中学生干部选择机制比较有效,自我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更可能成为干部;另一方面由于干部角色需要学生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学生自尊感和责任感会提升,有助于提高个体自我认知水平和加强自身行为的约束。尽管在4个维度上非独大学生的平均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但统计结果并不显著。根据社会流行的观点,独生子女容易被过度宠爱,导致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然而调查结果说明独生子女身份并不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自控能力与行为。本科层次因素也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表明高考分数的差异更多体现学生入学时学业成绩的差异,并不能体现出个体对自身行为控制与管理水平的差异。 (二)班级氛围差异分析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组织环境,那么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是否会影响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水平呢?本研究设计了班级是否获得荣誉称号选项来考察,获得过荣誉称号的班级往往群体凝聚力比较强,表现出更加积极进取和团结的氛围。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自我情绪管理因子之外,所在班级获得过荣誉称号的大学生在其他4个维度平均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获得荣誉称号班级的学生。这说明在一个凝聚力比较强和群体绩效比较好的集体中生活,个体会更多体验到受欢迎,在活动中对自己的优劣势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自我认知水平会更高。同时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群体规范的作用会促使个体表现出对学习活动、自我规划和日常生活方面更好的管理水平。 (三)家庭因素相关性分析关于家庭因素差异源包括了家庭收入和父母学历。研究以上因素使用更合适定序型数据的Spearman相关系数。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收入在自我认知、自我计划管理方面显示了弱的正相关关系,而日常生活管理显示了弱的负相关关系。虽然相关数字比较小,也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更高一些;对消费的控制弱一些,可能是经济比较有保障,因此对消费行为控制力差一些。父亲的学历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有弱的正相关关系,而日常生活管理显示出弱的负相关关系。母亲的学历相关性更明显,对学校活动管理和自我认知有弱的正相关关系。以上调查表明,父母素质更高的家庭环境可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然而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对饮食和消费的控制)并没有正面效应。 (四)个性因素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尝试研究两个个性差异因素:成就动机高低和内外控个性倾向。研究以上因素使用更合适定序型数据的Spearman相关系数。调查结果印证了国外学者的观点,即个性差异会影响自我管理水平。本次调查表明成就动机高低与大学生自我管理5个因子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成就动机越高的学生自我管理水平越高。这说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更看重目标制定、能力提升、监控和调整活动以及约束和控制自己,更善于进行自我管理。内外控人格特质在心理学文献中也称为心理控制源。如果一个人认为事件的发生是个人的能力和属性所造成的,可以由自己加以控制或预测,则被称为内控者。本调查显示内外控个性也与大学生自我管理5个因子都呈现出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越倾向内控型个性的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也越高。这是因为越具有内控倾向的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愿望也越强烈,导致行为控制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本研究在840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的差异。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把有显著差异的差异源分为学校教育管理可以调节的变量和无法调节的变量两大类。学校教育管理可以调节的变量为实践提供了路径参考,这方面的变量包括:是否担任干部、班级氛围、个性差异。学校教育管理无法调节的变量包括:性别差异和家庭环境,虽然性别和家庭环境是无法更改的变量,但提示我们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应对学生实施差别化指导。 (二)对策建议 1.重视自我管理教育,强化自我管理机制。大学生已经成年,具有一定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我教育法,对自己进行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从计划、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自我解剖、自我评价,从而进行自我控制,全面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 2.为学生担任管理岗位创造更多机会。当学生担任某个干部角色时,会产生角色认知,这种角色认知一方面会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会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自觉控制行为。建议学校在班级、学生会等日常管理中,建立干部一学年一轮换制度,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为班级服务。另外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建立社团组织,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从事组织领导工作。 3.多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促进班级凝聚力。班级是大学生四年生活学习的重要正式群体,如果班级很多同学对学习、社会活动、日常生活都比较有计划,有自控能力,那么个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暗示和感染,自我管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于班级群体的认同感,在获得荣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4.开展心理指导,塑造积极人格。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课外心理指导,为有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心理指导应该普及到全体学生。根据麦克利兰(McCleUand)教授的观点,成就需要动机是可以训练提高的。同时,如果加强对学生归因理论和归因方法的指导,也会影响他们把事情的结果更多归因于环境还是个体努力。成就需要动机的高低和内外控人格倾向不仅会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还会影响未来他们对工作事业的追求,因此开展相应的心理指导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张贞陈益民刘林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自我管理论文:自我管理因素下的员工管理论文 一、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实行的可能性 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盈利的特性,而且盈利是企业组织区别于其他形式组织的根本特点,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其经营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换句话说,如果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那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亏损,这也标志着企业即将走向衰亡,由此,盈利也是企业保持发展的动力。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以盈利为终端,企业的盈利性质决定了企业在对员工施行管理时,会坚持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的原则。为了减少管理投入的成本,企业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对于员工的奖励和惩罚都会按照具体的规定来执行。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制度化程度就会变得越高。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当然是希望员工越服从管理制度越好。然而,员工毕竟不是机器,而是具有独立思想能力的个体,他们不希望被约束的过多,渴望有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这样一来,企业所制定的管理制度与员工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为了有效的调和员工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将企业管理与员工自我管理相结合。这是因为员工自身也有对利益的需求,员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符合自身价值的经济利益,而企业的本质也是盈利,所以将二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这样一来,企业管理与员工自我管理就有了可以衔接的点,所以,实现企业管理与员工自我管理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二、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影响因素 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强度的问题,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强度。在主要的影响因素中,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素质属于内部影响因素,而不同行业的性质和特点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释对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影响。 (一)企业制度的影响企业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规范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制定出来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中每个员工所必须遵守的。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企业的组织机构、各个岗位的工作说明、具体工作的流程规定等等。企业制度是企业做出的硬性规定,每个员工都根据企业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企业制度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效果,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素质的影响企业素质是指企业各个要素的质量以及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的本质特征,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必备的,而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素质定义的分析可知,这是质的概念而非量的概念,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不能只注重规模的发展,还要注意自身的内在质量。另外,企业素质的定义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所以在对企业素质进行分析时,除了要分析各个要素的质量之外,还要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出来,并能够对各个要素进行相互整合。在企业素质中,包括领导基本素质、员工素质状况、企业管理素质以及技术装备素质。 (三)不同行业性质和特点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扮演的角色起了推动性的作用。在不同的行业中,所拥有的行业性质和特点都不相同,所以,不同的行业对企业管理强度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而且影响因素也不相同。这是由于不同的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不相同,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在不同的行业中,要根据行业的具体性质和特点来分析影响实现企业员工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因素。 (四)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也被称为组织文化,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企业文化中包含着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内容,其中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也对企业制度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企业文化中如果忽视了员工的利益和地位,将不利于企业员工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实现,从而阻碍企业有效的实现管理,影响企业健康的发展。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管理是一直存在的,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在对人的管理上是比较难实行的。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实行现代管理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求企业既要对员工实行管理,还要在保证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企业要在充分分析影响企业员工管理和自我管理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有效的管理。 作者:张薇薇单位:国网吉林辉南县供电有限公司 自我管理论文:班主任自我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做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应当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其次,做班主任还要舍得投入,不仅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更要投入情感,做一位良师益友;再次,还须掌握一定的处理事情的技巧和艺术, 关键词:班主任;爱学生;良师益友;自我管理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做一位快乐成功、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是需要不断努力的,而培养学生拥有健全人格、健康的身心、勤奋好学勇于探索以发挥其最大潜力,在掌握知识、方法的同时学会做人,则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做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应当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其次,做班主任还要舍得投入,不仅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更要投入情感,做一位良师益友;再次,还须掌握一定的处理事情的技巧和艺术,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理性地处理一些偶发事件。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包罗万象,要做好很多常规工作,如班集体建设、班干部培养、协调与任课老师的关系,搞好家校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等。 一、做好规范化教育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因此,在接手新班级之后,我每天都在晨间谈话的时候进行学校各方面规章制度的要求的诠释。上课的时候要求应该怎么做,下课的时候又应该怎么做,同学之间该如何相处,在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各门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进行细致的要求。 ?尽管标准是提高的,但都在学生的能力以内,只要思想上重视,时时事事都注意起来,是能够做得到的。严格要求的目的不在于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使班级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发挥班干部的小助手作用,有利于班级的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各方面采取扬其长,避其短的方式。打破常规做法,别出心裁,例如,选取三位学生为班里的纪律委员,一方面可以使三人团结在一起,一起为班级出力,管理好班级,另一方面因为是三个纪律委员也可以防止以前只有一个纪律委员,有些能力强的同学容易滋生权力意识,避免骄纵。事实证明这三个同学的管理能力都不错,同时老师在与不在时都能保持一致。 三、搞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在后进生这一块,光靠老师关注后进生,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得靠全班同学来关注后进生,特别是让优秀的同学来带动后进生。以前我也把后进生与优秀生坐在一块儿,但是到了期末一看,后进生还是后进生,优秀生还是优秀生。甚至于后进生坐在优秀生的旁边经常受到优秀生的歧视。好心却做了坏事。我用心揣摩其中的原由,我发现自己看待优秀生与后进生也是不同的语气不同的眼光。所谓的期望效应,在我的眼神里,在我的语气里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得到。当我意识到这些不足之后,我努力争取做到对全班学生不管他好与差都要一视同仁。即使学生真的不是读书的料,日后到社会中也未必不是人才。在学校里至少应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其次,发挥小组合作精神,经常比较各组完成作业的情况,学习状态。小组里比较优秀的学生会抱怨后进生拖后脚,这是良好的教育时机,让优秀生明白,要想哪一组得最优,就要使每个成员都要优,促使小组成员增加合作,提高小组竞争力。其三,加强同桌之间的相互帮助。把一个任务,布置给全班学生,要求同桌合作学习,然后对学生进行抽测,如果抽到哪一位同学学得不好,就要指出是同桌不尽力的原因。促使优秀生加强与后进生的合作,以好促差,共同进步。 四、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每周两天的"无批评日"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五、与学生交知心朋友 想和孩子做朋友很难,做知心朋友更难。要想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老师要放下架子,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那就必须留心观察每一个孩子,小学生年龄小,还不会掩饰自己,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写在脸上,只要我们做一个细心人就会知道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心思几乎就能猜个大概。和他们谈心时,容易进行,对症下药,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兴奋点,发现闪光点,组织他们积极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借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居里夫人说:“自信成功是成功的一半。”要和学生交朋友,就必须爱学生,你爱孩子,孩子才会爱你。孩子喜欢你,才会和你交朋友,才会和你说心里话,才会言听计从。 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超级秘书网: 自我管理论文:中职生的自我管理分析 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张扬性,有强烈的反叛意识,人际交往欠缺,就像90后代言词:孤独、脆弱、竞争烦恼,学生道德素质状况不稳定。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和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德育模式是反映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理论上讲我国目前的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情感性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生活德育等,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也是交替运用各种模式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品德素质。例,升旗仪式、学生社团、志愿者、劳动周、爱心感恩教育、诚信责任教育、遵章守纪教育、勤工俭学、职业素养就业教育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重大节点有主题,日常活动有一定影响,视活动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这些道德教育形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知、情、意、行在道德方法上还是有重知识传授灌输和空洞说教,忽视道德情感体验等问题;重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知行统一,忽视发展道德判断能力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品德教育重在实践,而不在于能说会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老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把依赖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教育学说虽然深奥万端,也可以用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学”。这就是将教育的客体在其主体意识基础上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校规、班规、榜样等作为参照物,来比照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的过程,自我教育在学生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主体意识基础上产生的自觉的教育方式,学生一旦确立了主体意识,就会把自己作为自审自控的对象,自觉反省自己的举止,区别是非善恶,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地进行自身道德和思想意识修养。 开展“三自”教育活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意味着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样,做到在真相无人知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自尊品格,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理想境地。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团活动是“三自”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形成,而集中党章学习小组、党员咨询服务、学生工作室、国学社团等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学生干部是“三自”教育主力军带头人。在实际工作中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管理部门几个方面协调运作,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的功能。当然,“三自”教育实施效果如何与教育者老师引导示范作用,能否营造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心灵撞击”息息相关,其核心内容是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的发挥。 (一)开展“三自”教育认知教育。让“三自”教育入脑、入心。可通过召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主题班会、自我教育活动方案、“三自”教育论坛、“三自“教育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对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认识,树立“三自”教育理念、发挥道德的神奇力量,净化环境、提纯思维、震慑邪恶,增强学生责任感和工作目标。 (二)社团活动是实现“三自”教育的载体。自我教育强调要结合实践和学生的集体活动来进行。自己组织活动,活动的开展设计策划案、组织落实、控制局面、营造氛围、环境育人,气氛感染人,进入角色达到目标要求。 (三)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实践育人。自我教育的形成过程关键是如何把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引导。根据学生年龄、所处年级和身心发展特点,针对性采取志愿者、公益活动、调查报告、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例:做一件好事、帮一名同学、获一次奖学金、读一本好书、当一回学生干部、孝敬一次父母等主题实践活动教育自己;全校结合重大节日,按学期不同,开展诚信教育月、遵章守纪、感恩活动、评选校园十佳学生、“三自”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励志青年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学期有主线,月月有主题,天天有活动,重大活动有影响力,常规活动有品牌,营造自我教育氛围,环境育人。 (四)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系。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或自律委员会,自我管理进宿舍、进日常管理,开展自律活动等。自我管理主要是四大要素的管理:目标管理、细节管理、时间管理、执行力管理。自我管理的核心是目标管理,设定目标然后分解目标。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学会做事和与人相处。我们现在各个学校的值周队就具有这个特点,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纠正学生不文明行为,配合学生管理部门检查学生遵规守纪情况,发挥了学生管理助手作用。敢于担当,培养责任意识、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根本上了解“做事”含义,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得到自我教育。 (五)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实现自我服务。现许多学校后勤、保卫、食堂实行社会化管理,学生生活部对日常校产维护报修、资产管理登记;学生在勤工俭学同时又为其他同学带来用工信息等。在自我服务中自我管理,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就会“营造一种导向,创造一种氛围,搭建一个平台”,纠正不良意志品质,“趋美避恶”,陶冶道德情操,进而高尚品质表现出不怒而威,不令而行的人格魅力。“三自”教育活动促学生思想的形成品格的养成,助学生成长成才,走向成功。 作者:时秀勤单位:大连商业学校德育教研室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近段时间,从我校几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以教材为切入点,将课外文学作品欣赏引入课堂的做法,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的崭新面貌和蓬勃生机。鉴于小学生年龄的问题,虽然这种做法较为大胆且有所争议,但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值得推崇的。举例如下: 一年级下册《长歌行》一课的教学,教师在与学生谈到如何珍惜时间时结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欣赏,让学生从平白浅显的语言文字里感悟到时间的脚步是何等的匆匆,欣赏到语言文字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描写之贴切,从而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我想》一课的教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这种体裁的文学特性,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想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浓缩,结合欣赏了本诗的原作及俞平伯、顾城两位诗人所写的《我想》,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想象的事物与作者不同的心境、情绪、背景、经历等等有关,而非胡思乱想;并学会怎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是其思想的精髓。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 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 语言的敏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养成非常留心别人的用词造句的习惯。在张孝纯先生提及的三个课堂里,课堂上和课本里的语文学习的这“第一课堂”处于轴心地位,另外两个则是它的拓展和延伸。可见,教师要能够以课堂为轴心,把课堂变成一个思想交汇,思维活泼,师生共同探讨语言文学规律的天地,使学生通过对课本里的语言文学的感受体验进而回归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语言文字的广泛运用,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树立无疑在培养学生语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教师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是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那么,教师如果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则会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引发读者感悟的因素。而教材的感悟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辐射到与之相关的文学领域,学生的感悟便会如约而至。 二、有助于学生臣服于语文的魅力,构建更具广泛空间的教学流程 我们主张教师在拓展课堂,开放教学上下功夫,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积累认知经验,为课堂参与缩短认知差距;也有利于学生展示“埋藏在内心深处最富足的才华”,因为课堂外陌生的领域能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蕴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等等都挖掘出来。那么在开放型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渠道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课本内的文学作品固然是精华,但如果仅把学生的眼光锁定在此同样会令学生感到贫匮而乏味,如果能将课内外的文学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领略到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迈向更为广阔的感悟空间。这样,就为课堂教学构建了更具广泛空间的教学流程,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提高语感教学的效率。 三、有助于教师营造感悟的空间,学生形成浑厚的积淀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如果教师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出发点,敢于尝试将语文课内外的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那么学生首先在认知层面上所接受的信息要丰富得多,自然而然,感悟的空间也就要大得多。教师的敢于尝试实质上也就是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学生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悟,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悟,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悟,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悟,学会用语言表达感悟。由于教师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课堂上传递语言文字信息的渠道多了,体验语文学习的天地广阔了,语言文学功底浑厚了,学生更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这样,过去那种较为单调的纯语文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感分析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 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那么这个概念正好符合小学生语感培养的目的。教师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指导下,通常会更多地采取以下几种途径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抓住关键词。不作任何语 言表面特征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2、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细 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把握了文章的 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同样,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3、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让学生通过留意文本的不同 语言形式来领悟到话语的语境意义,了解作者隐含的心理感受。 4、把握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了解来明白作者是要启发我们去想些什么呢? 此外,还有诸如辩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揣摩语序的变异和超常搭配的;分析语言的空白处(包括 休止、省略、残缺等)的隐含意义的等等语感分析训练,教师长期坚持通过这些途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自然会养成非常留心别人用词造句的习惯,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五、有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独特语感的形成 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惊喜,他们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这就使得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打开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促进学生独特语感的形成。那么有着大语文教育观的教师比较容易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因为他必须在自己的语感、文学素质、教学素质、思想境界、教学境界等方面胜人一筹,形成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使他的教学个性得到保证,才能使学生与语文之间发生的这种内在的交流更为深刻,更为流畅,更为完整。教师根底越深,上起课来才能如数家珍,轻松自如,把原本相对单纯的语文课堂演绎得更为丰腴生动。他们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无须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魅,语文之妙,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语文之魅之妙的通道,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 总之,只要能坚持不懈地贯彻“大语文教育”观于语感教学各环节之中,扩大学生视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积累,效果定会像韩愈所说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那样。基础一广,根底一深,无论是读书或是写作都能旁征博引,八面来风,何愁语感能力上不去!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之我见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和基础性决定了小学语文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天然绝佳课程。本文从全面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重言传身教感化学生和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笔者对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只要对其稍加润色,就能进行德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加强这一印象,使德育更加深入人心,甚至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将德育教学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一跃。 一、全面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一)词句剖析中的德育渗透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艺术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好文章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其字里行间总是包含着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剖析和品味,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就能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例如,在讲《坐井观天》一文中,从青蛙说的那一句“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可以看出,青蛙不仅无知,而且还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明明自己在说“大话”,却说小鸟在说“大话”,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字里行间的观点和情感,不难发现,作者对青蛙是持一种嘲讽的态度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加上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习惯了被捧着宠着,难免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理应不费吹灰之力得到最好的一切,这也是一种“坐井观天”,教师从青蛙的这句话引申出去,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心理,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二)人物形象分析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中高尚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更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在讲《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教师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和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一个刻苦勤奋、杰出爱国的崇高形象就呼之欲出了。高尚的人物形象具有正面的模范作用,反面的人物形象同样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例如《狼来了》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爱说谎的小孩,他利用人们的信任,在没有狼来的情况下喊“狼来了”,被欺骗的人们伤透了心,也不再信任他了,当狼真的来了时没有一个人赶来救羊,最终羊被狼叼走了。在生活中小学生为了逃避惩罚或者获得奖赏和表扬有可能说谎,当他们看到喊“狼来了”的小孩时,很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的情结,而当他们看到这个小孩的下场之后,也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动摇,教师再配合其他手段将这种作用深化下去,就能帮助孩子们摆脱说谎的坏毛病。 (三)故事情节中的德育渗透 通过故事情节来进行德育渗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局上,理解文章脉络,深入剖析,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以情激情,从而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与作者的情感交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在讲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葫芦的两种状态――“爬着一些蚜虫”和“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在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防微杜渐意识,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朗读指导中的德育渗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一些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课文佳作,可帮助学生体会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品味,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例如课文《再见了,亲人》,它的语言是满含着感情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段,可以激发他们的感情,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到中朝人民比天高、比海深的民族情谊,这种情谊是用鲜血凝聚而成的。又如朗读《白杨》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屹立在艰苦的大戈壁,高大挺秀、坚强不动摇的不只是白杨树,更有那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的发展无私奉献的人们。 二、注重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言传身教上。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教育学生言行不一。一方面教育学生们要讲卫生、爱整洁,而自己在课堂上却穿戴不整齐,邋里邋遢;一方面教育学生们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却斥责打骂学生;一方面教育学生要讲文明礼貌,而自己却在学生面前讲脏话、骂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他们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家长和老师为榜样,模仿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再多的德育理论都很难真正贯彻到学生的行为中去。因此语文教师,包括全体教师,都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仪表仪度、恰当的待人接物方式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表率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和德育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学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意志品质,全方位提高孩子们的德育素质。 三、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课外活动包括课后作业、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三大类。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和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把握他们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旦发现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良倾向,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例如有一次我布置的课后习作上,有个学生写道:“这次考试我达到了妈妈给我设定的目标,终于可以让妈妈给我买我想要的游戏机了,好开心。”这个学生将学习的动力归结于一些物质利益,长此下去,孩子的价值观很可能产生偏差,于是我打电话给这个学生的妈妈,和她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应对策,最终扭转了这个学生对于成功的价值认识。在课外阅读上,我经常给孩子们推荐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书籍,例如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让他们在两个月内读完《安徒生童话选集》,然后组织学生举办了一场读书会,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并对其进行引导。在引导过程中,我重点强调了童话故事中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例如《海的女儿》中美人鱼为了爱情忍受各种痛苦幻化成人类,使同学们备受精神鼓舞。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德育真正渗透到生活中去,我会定期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例如到大自然去野炊,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大扫除,培养他们爱卫生、珍惜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等。 四、结语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局限在语文课堂中,还可以延伸到语文课堂外;德育的渗透,不仅在教材中,更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语文教学中天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学好语文的同时提高德育素养,在提高德育素养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的渗透 【摘 要】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深入钻研,选好切入点,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到语文教学全过程,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得出几分心得。笔者将先指明德育的重要性,而后将试着提出加强语文教育中德育发挥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见解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改以来,国家和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呼吁重视德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小学语文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在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一方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不仅在于学生的先天条件,更在于后天培养。学生要想成为一个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重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涵。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做好小学德育起着关键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成语的来源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古代的一些例子给学生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国礼仪之国的楷范。在抗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教育。在教学祖冲之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语文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激发道德情感 小学生如果有不良的道德行为,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总是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跟他们交流沟通,所以,即使有教师和学生主动与他们接触,但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对抗的态度。对于小学生的这种行为,教师要充分理解他们,不要放任不管、对这种学生失去辅导的信心。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调动起学生的互动性,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实现相互扶持,渗透道德教育,纠正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与学生做好交流,共同来学习课本,共同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后的交流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明确改正方法等。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会教学中的道德情感。 四、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来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的思想都是比较直观的,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或者思想融入到实际中去是一种较好的而且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站起来》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人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被打倒,一次次站起来的那种毅力和勇气。然后联系实际,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们都不愿让孩子承受一些压力,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将孩子的未来都已经规划好,每当孩子遇到一点问题和困难时,不让孩子试图去面对、去解决,而是代替孩子解决。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现在很多孩子每当独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垂头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坚强毅力以及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的韧劲,让学生去学习、去领悟,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五、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幼稚与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也已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灵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将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融为一体,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只要这样,学生才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小学语文德育的有效途径解析 【摘 要】改革开放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学改革也在有序地进行着,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大纲,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我们又十分注重学生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努力做对学生们有利的事情,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灌输德育思想,一边让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有效途径 解析 从深刻的意义上讲,道德是人生之基,道德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能导致事业的成败。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道德。” 这句话用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培养孩子良好道德的神圣责任,别无选择地落到了广大父母与教师的身上。 道德是行为的自动化,道德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然而,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更不是只要老师来个强制性命令或者强制性措施就行。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一步一步地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道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决不允许社会、家庭中任何对学生不良的倾向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改变学生不良道德,培养良好道德的重任。 从当今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指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平时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原则和一些有关礼仪常规。凡公民要做到的,小学生都要努力逐步做到。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还有地方政府提出的对“小学生的礼仪常规”“市民公约”等都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综合归纳为十个必须培养的良好道德。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道德,良好的社会公德道德,良好的礼仪道德,良好的礼貌待人道德,良好的读书学习道德,良好的卫生道德,良好的生活道德,良好的劳动道德,良好的体育锻炼道德,良好的安全道德。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子女、教化子女,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在建立宏观结构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共青团。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有独立联系的线索。通过家校联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心理上受关注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要通过其他学科来进行德育。各科教学都含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的教科书种类较多,其中就有一些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就拿语文书中的古诗、古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拿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比方说陆游的《示儿》,通过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他的爱国主义事例,从而在诗人伟大人格小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润物细无声小学生受到思想的陶冶。这些诗文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领会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可谓一举多得。语文书中现代文中也有好多可以渗透德育思想。比方说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的萨沙的爸爸把雨衣给了萨沙的妈妈,而萨沙的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问这是为什么,妈妈告诉他每个人每时每地都要保护弱小。当萨沙看到路边的蔷薇花被滂沱大雨淋得弯了腰,有几片花瓣已经被冲掉,于是他就把雨衣脱下来,盖在了蔷薇花上,保护了弱小。这一篇短小的文章在“保护弱小”方面胜过教师说教的千言万语。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德育工作的着重点。叶圣陶先生说:“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养成教育是以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全面的教育。在学校里,是通过加强行为规范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道德、行为道德、生活道德等,是德育的重点。学生良好的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养成教育实现。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正常的语文教学,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在进行德育时的效果。老师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要树立起本身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同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要从多方面去关爱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人民教师的美,也让他们感到美无处不在。当然,我们老师不能运用过激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们,这样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那我们的德育工作就很难开展,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 【摘 要】 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实现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目标,需要在语文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内容上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适时、有度地实施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长期的工作,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长期坚持,持续发挥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文道一致,相辅相成,竭力贯彻教育“坚持三个面向”的宗旨,双管齐下,水乳交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方法 目前小学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的一些不良影响,不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不能正确地、辩证地看待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没有高远、健康的人生目标,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情感方面,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和帮助别人,对于别人的关爱和帮助,他(她)也没有怀感恩之心,为人、处世和学习缺乏良好的态度,等等。这些现象,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缺失。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1.有助于小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目标不应仅停留在实现学生知识层次的深化与文化素养的提高方面,建立针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体系以实现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定价值观的体现。中小学课本所选课文,其思想都是社会正统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语文学习,首先要学习的是文本的思想内容,吸取其思想精华,以奠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2 陶冶学生情操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走向文明。文明人除了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语文学习,是陶冶情操、形成品格的过程。语文课本里的许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去接受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逐渐变得丰富、高雅、纯洁,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本里的文学作品,是学生成长的感情大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作品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作用和熏陶功能。高尚的情操,高远的境界,就是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3 借助语文教材,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形式多样,有优美的诗歌,也有有趣的童话故事;有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的寓言,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涉及爱祖国、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各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等的学习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通过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等的学习感悟祖国文化的璀璨夺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从外到内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由此可见,借助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4 强调课堂教学环节,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语文教材的教学主导下,通过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学习,比如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可以将德育教育工作与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因而教师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环节,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时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在讲授文章、了解字词句时,可将德育教育自然地与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合。其次,课堂教学要注重情感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在浓郁氛围中获得更真实的体会。 5 在课内外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德育中的新思想、新特征准确把握住,将其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存在,并渗透到小学生的心灵中,这样就肯定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道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我们应立足语文教学,努力遵循叶老教育思想,探求途径、方法,做到文道统一、教文育人,这既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国学思想在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实践 “国学热”的兴起,给了我们教师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学思想,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深思。“国学”究竟是什么,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我们只要抓住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内容,并把相关内容贯彻到教学中去,并以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实现了国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利用历史人物、典故、古代诗歌等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古诗词、文言文,还有更多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独特风情的文章。这些传统的内容本身来源于祖国大地,甚至来源于我们身边,让学生们用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态和思想去体会、去欣赏,定会在学到语文技能技巧的同时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感叹,因古人的高洁而赞美,为生在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山河壮美、人民勤劳的国家而深感自豪。因为这些精髓的内涵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沉默寡言为家人辛苦奔波的父亲,也可能是任劳任怨为家人操劳的母亲,也许更是田间地头老农们嘴里随便吼出的一段秦腔,这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都是中华文化的一支血脉。当我们为学生引导到这里,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就渐渐走入到学生的内心。 二、谚语、俗语点滴渗透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陕西人豪放、质朴的品行在《三枪拍案惊奇》之后,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这豪放质朴背后隐含的对天地的敬仰膜拜,更应该被你我所关注。好多孩子都在唱这首歌,如果老师们能稍稍指引,他们不是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在这豪放质朴的背后,隐含着多少对天地的敬仰膜拜,多少最简单而易被忽视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语文》课本的最大特色是添加了歌唱和描写和谐社会、和谐自然方面的内容。《看电视》中一家人的互相体谅关心,《珍珠鸟》中人与动物的自然相处,《索溪峪的野》中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都在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们。而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文中的美丽风景就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当课本中的文字变成生活中的真实,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不经意间已经成了学生向往的所在。这样不仅免去了枯燥的说教,更是胜过多堂生态道德教育课。 三、以情激情, 情中悟“理” 小学作文教学中,素材的选择取舍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家庭的温馨,父母的呵护是其中极好的素材,但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被宠被惯,与父母的隔阂渐增,从这一角度讲,如何突破学生的这一认识障碍就成了作文训练的难点。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诵读《三字经》中品味含义,“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朗朗上口的文字,读起来容易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可能在学生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动,但最起码也是个触动。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会慢慢显现。 谚语有:说个篱笆不是墙,哪有女儿不疼娘?说个喇叭不是铁,哪有女儿不疼爹? 《棉鞋的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等课文,都是在歌唱亲情,提倡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由于在平时的点滴积累,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爱”及如何向父母表达“爱”,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讲“只要爸爸妈妈高兴我就会很高兴”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爱”的火苗正在所有人的心中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将会燃起“大爱”的火苗。 四、让经典的诵读化为气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这样优美的诗句,美妙的修辞,深刻的含义,正是我们的孩子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们挑选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通过诵读,使学生感悟我国所独有的诗词歌赋优美的语言、韵律,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都可以作为宣传阵地,校园广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可利用放学时整队出校门间隙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长期坚持经典诵读,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能让国学的儒雅恬淡、坚韧含蓄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高贵的气质,使其受益终生。 当前,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话题和新思维方式,提供给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新的平台。国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方法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细雨润物,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原则永远不会改变。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德育的重要作用 【摘 要】思想道德观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理想追求事关国家繁荣昌盛。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和谐统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始终贯穿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广泛的人文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内容;特点;实施途径 小学是人生教育的起步和奠基阶段,影响人一生的诸多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大都是在此阶段形成的。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统一,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始终贯穿道德教育。语文德育即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以及广泛的人文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语文德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文质兼美、思想性强,其德育内容车富多彩,充满人文关怀,通过各种渠道,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表现出来。 (1)人与自然的人文主义教育。小学孩子正处于懵懂阶段,天真无邪,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满理想色彩的童心童言为他们编织了一个完美的童话世界。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便是在童话世界中自由徜徉的过程,他们通过想象、模仿、感悟,逐步接受新生事物,理解和认识身边的事物。 (2)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最崇高的情感教育。是语文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从课堂上、书本里、生活中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多方面的.可以学习爱国人物,培养爱国情操。比如,《王二小》中塑造了机智勇敢的儿童团员形象。其和学生的年龄相仿.更具有说明力;结合我们国家成功申办奥运盛会,引导学生学习《我们成功了》,让孩子们感受祖国的强大,由学习内容升华到从小立志努力学习,为伟大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才华.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3)思想道德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语文德育的核心,其重点是集体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听说读写,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通过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吃不忘挖井人》等课文,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还可培养学生遵守公德、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先人后已等良好的道德行为。 (4)理想情操教育。理想情操是人生的动力。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成人世界充满向往,此时是引导其树立崇高理想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正好适合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我坐上了飞船》、《最大的书》等课文既让孩子们增长了知识,又受到了理想的启迪。 (5)行为规范教育。语文德育的大量日常工作中可渗透规范教育的内容。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单纯,充满幻想,追求上进,富于理想。可塑性强。同时,他们知识、经验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干扰和影响。 第一,教育孩子从小立志,成为讲诚信、讲道德的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以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作业考试求真务实,不抄袭、不作弊。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孩子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知错就改。比如学习课文《我为你骄傲》就可引导学生深刻感知诚实做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通过介绍科学家、讲述知识性文章,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有着重要意义。只有从小提倡科学精神.才能使儿童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树立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对待身边事物的精神。提倡科学精神,可培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从而渐渐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三,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爱劳动。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做家务开始,渐渐养成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在品德等方面往往要超过不爱劳动的孩子。就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具有劳动意识,则说明心中有他人,懂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所以。在儿童时期。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很重要。 第四,教会孩子正确对待网络、电视。信息时代,网络道德、电视道德使人忧,家长、老师怕学生学坏,不让上网,不让看电视,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教师可通过主题班会,端正学生对看电视的认识。一是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能无限度地看;二是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有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内容看。 二、语文德育的特点 语文德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通过读写听说发掘教学中蕴涵的教育因素,使学生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思想雨露的滋润。因此,语文德育具有自己独具一格的特点。 (1)内容丰富。语文德育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每册课本的不同单元思想教育的侧重点互不相同,一个单元的不同课文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各有差异,就是同一篇课文里也可能同时蕴含着几种不同内涵的思想教育因素。 (2)情理交融的渗透性。语文德育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多是以情感人,以知喻人,以理服人。文学作品情中有理,在进行情感熏陶时往往给人们以理性的启迪:非文学作品理中有情,在传播知识或讲述理论时往往又充满了情趣或情感。因此,语文德育总是情理交融的.它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学生心田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显隐结合的针对性。语文德育中既有最性教育,又有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主要是课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等,这些大多是直露的;隐性教育主要是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以及教师教学中的言传身教等。显性教育及隐性教育总是有机地结合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训练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挥作用。语文教材是为学生而编的,语文课堂是为学生而设的,语文教学是为学生而开展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语文德育的针对性。 (4)日积月累的长效性。语文课时多,每节课都无法避免对学生进行有形的或无形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日积月累的直接灌输与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既是明显的又是长远的。从而使学生在成长中逐渐形成优良的品质。 结束语: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道德教育是长期任务,语文教师一定要把道德教育始终贯彻在教学活动中,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近段时间,从我校几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以教材为切入点,将课外文学作品欣赏引入课堂的做法,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的崭新面貌和蓬勃生机。鉴于小学生年龄的问题,虽然这种做法较为大胆且有所争议,但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值得推崇的。举例如下: 一年级下册《长歌行》一课的教学,教师在与学生谈到如何珍惜时间时结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欣赏,让学生从平白浅显的语言文字里感悟到时间的脚步是何等的匆匆,欣赏到语言文字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描写之贴切,从而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我想》一课的教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这种体裁的文学特性,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想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浓缩,结合欣赏了本诗的原作及俞平伯、顾城两位诗人所写的《我想》,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想象的事物与作者不同的心境、情绪、背景、经历等等有关,而非胡思乱想;并学会怎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是其思想的精髓。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养成非常留心别人的用词造句的习惯。在张孝纯先生提及的三个课堂里,课堂上和课本里的语文学习的这“第一课堂”处于轴心地位,另外两个则是它的拓展和延伸。可见,教师要能够以课堂为轴心,把课堂变成一个思想交汇,思维活泼,师生共同探讨语言文学规律的天地,使学生通过对课本里的语言文学的感受体验进而回归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语言文字的广泛运用,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树立无疑在培养学生语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教师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是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那么,教师如果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则会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引发读者感悟的因素。而教材的感悟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辐射到与之相关的文学领域,学生的感悟便会如约而至。 二、有助于学生臣服于语文的魅力,构建更具广泛空间的教学流程 我们主张教师在拓展课堂,开放教学上下功夫,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积累认知经验,为课堂参与缩短认知差距;也有利于学生展示“埋藏在内心深处最富足的才华”,因为课堂外陌生的领域能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蕴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等等都挖掘出来。那么在开放型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渠道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课本内的文学作品固然是精华,但如果仅把学生的眼光锁定在此同样会令学生感到贫匮而乏味,如果能将课内外的文学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领略到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迈向更为广阔的感悟空间。这样,就为课堂教学构建了更具广泛空间的教学流程,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提高语感教学的效率。 三、有助于教师营造感悟的空间,学生形成浑厚的积淀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如果教师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出发点,敢于尝试将语文课内外的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那么学生首先在认知层面上所接受的信息要丰富得多,自然而然,感悟的空间也就要大得多。教师的敢于尝试实质上也就是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学生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悟,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悟,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悟,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悟,学会用语言表达感悟。由于教师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课堂上传递语言文字信息的渠道多了,体验语文学习的天地广阔了,语言文学功底浑厚了,学生更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这样,过去那种较为单调的纯语文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感分析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那么这个概念正好符合小学生语感培养的目的。教师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指导下,通常会更多地采取以下几种途径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抓住关键词。不作任何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2、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同样,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3、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让学生通过留意文本的不同语言形式来领悟到话语的语境意义,了解作者隐含的心理感受。 4、把握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了解来明白作者是要启发我们去想些什么呢? 此外,还有诸如辩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揣摩语序的变异和超常搭配的;分析语言的空白处(包括休止、省略、残缺等)的隐含意义的等等语感分析训练,教师长期坚持通过这些途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自然会养成非常留心别人用词造句的习惯,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五、有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独特语感的形成 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惊喜,他们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这就使得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打开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促进学生独特语感的形成。那么有着大语文教育观的教师比较容易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因为他必须在自己的语感、文学素质、教学素质、思想境界、教学境界等方面胜人一筹,形成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使他的教学个性得到保证,才能使学生与语文之间发生的这种内在的交流更为深刻,更为流畅,更为完整。教师根底越深,上起课来才能如数家珍,轻松自如,把原本相对单纯的语文课堂演绎得更为丰腴生动。他们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无须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魅,语文之妙,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语文之魅之妙的通道,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 总之,只要能坚持不懈地贯彻“大语文教育”观于语感教学各环节之中,扩大学生视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积累,效果定会像韩愈所说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那样。基础一广,根底一深,无论是读书或是写作都能旁征博引,八面来风,何愁语感能力上不去!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也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德育渗透,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将新课标的这一指示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呢?我个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索。 一、在课文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介绍中渗透德育 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的生平形成足够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思,明确其创作目的。因此,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介绍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就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具体创作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腐朽的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进入被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占领的时期。在统治台湾的五十年中,日本强制台湾学校教日本的语言,想把台湾变成日本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光复,台湾人民重新开始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亲眼看到的教师教孩子们学国文字的感人情景。在此基础上,我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台湾师生在学国文字时面临着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他们学国文字的举动证明了什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文章,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确保他们能在接受具体的知识点之前,率先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形成初步认识。如此,通过文章创作背景的大致介绍既巧妙利用了素材,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更好了解,同时又使学生在聆听文章创作背景以及自主思考的学习活动之中切实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从而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民族自尊心德育落到了实处。 二、在教材插图的欣赏中融入德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绘有诸多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同时又与具体课文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插图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特征,既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观学习特征,满足了他们活泼好动、好奇、乐于探究的学习心理,同时,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自身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认识度与理解度。 鉴于插图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如此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以插图为突破口,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品析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德育。以我自身为例,在教学《清明上河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插图,随后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反映北宋经济繁荣景象以及优美自然风光的幻灯片,并配之以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经典作品特点、风格、价值等的详细讲解。以此,在使学生感叹于画家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画卷中的高超绘画技巧之外,能从中更加鲜明、生动地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聪明才智,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课文的详细解析中引入德育 思想感情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文章的语言文字及具体表达则是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表达。两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课文的详细讲解中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内在思想感情,能切实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 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通过向学生认真阐述文字“碰壁”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四周围黑洞洞的”反映的是当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碰壁”则是指鲁迅先生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他的种种迫害。鲁迅先生在回答时运用了反问与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以及勇于同社会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斗争,不屈服于困难与挑战的乐观革命主义精神。如此这般,通过对课文具体内容的详细分析就使得学生清晰、深刻地感悟到鲁迅先生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操与伟大情怀,有利于他们受到革命精神及革命理念的熏陶及教育。 我们小学语文基层教师要承担起“教书”的义务,更要担负起“育人”的伟大职责,真正在做到“教书”与“育人”完美统一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基础知识与自身道德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 摘要:新时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传统教育思想应进行不断的改变与革新,加大德育教学的成份。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这一课题进行积极探索,希望对后续研究过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存在不足 发展方向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于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教学开展存在的不足及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也是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进行不断提高的主要教学科目。通过语文德育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行为意识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以上观点论述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传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内容与教学实际相脱离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德育渗透过程很多教师具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得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显得尤为被动。这样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同时广大学生对于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教学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进而导致学生从内心对德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排斥感。这就充分说明德育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实际相脱离对学生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方面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深度不够,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积极培养与渗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关键学科。教学中应立足于小学学生阶段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对其德育教育发展新方向展开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实践途径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除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要求在多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以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为出发点,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实践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途径 一、德育概述 德育就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说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者是阶级的要求,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或是阶级要求的思想品德和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这是一种道德内化的教育活动。 小学语文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受到当前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德育工作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德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然而在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的渗透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提高,高考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关注考大学和就业问题,虽然小学与高考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人们对于智育水平的重视程度已经缩短了高考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距离,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建立起了考大学的学习压力。所以各小学仍然是把智育水平的高低作为学校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衡量标准,人们仍然十分重视升学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迫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理念,人们早已把德育这一主要成分抛之脑后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储备,古诗词、课文的背诵和掌握程度,忽视了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缺乏实践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采取的方式只是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接受性。目前,很多小学语文重视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关注的只是看学生是否遵守行为规范,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上出发,甚至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后,不去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内化了这些东西,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背诵和默写一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观点和知识,完成了作业即可。 (三)过分夸大语文课程的德育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与忽视语文德育渗透的极端,就是夸大小学语文的德育地位,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了德育课。在新教材的改革下,语文课本人文化越来越明显,这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过多的对教材中的背景素材进行拓展,不断追求学生在思想上不断的改进,过度地扩散一些时政知识,把语文教学课堂当成了思想品德课堂,忽略了语文教学应该进行的基本任务。 三、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实践途径 (一)从实际学习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识字,掌握基础的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在低年级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通过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一些直观的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内容,例如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或是能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礼貌用语等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够热爱学习、开心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课内课外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德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还需要进行多渠道的渗透,不仅体现于课内,还应该结合课外生活,把语文阅读和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不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进而使德育渗透其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素质。 (三)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的,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同样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小学高年级,在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章中内容题材的作用,如许多课本中体现出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和英雄事迹,这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感受故事中英雄任务的光辉事迹并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自主阅读的有意义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带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不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从文章中感受真、善、美,从阅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把德育渗透到了语文教学中。 四、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必须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以及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情”与“理”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教育者。传授知识是语文教育的任务,而建构精神更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把知识的教育与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教育才指向精神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完整性”。因此,重视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创新是实现教学“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维度的必由之路。 在教学工作中,家长对老师说得最多的往往是:“老师,请把我的孩子管严点!”作为教师,我们能体会出这句话中的言外之意,那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因为家长们相信“严师出高徒”。但是并不是教师越严肃、越严格、越严厉,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入思索,认真思考,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实践体会和反思,因为只有一个“严”字是不够的,要想做好工作,实现德育渗透,必须用上“情”和“理”这两个字。 “情”即对学生要有情感,教育学生要采取情感陶冶的方法。作为教师,“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教育是很难收到效果的。教育的本质是以爱为中心的,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爱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是他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教育的过程是师生间心灵撞击、情感交融和呼应的过程,而情感的交融和呼应离不开平等、真诚、相互尊重和关爱。只有借助于情感的触动和催化,学生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这是成功教育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独有的特色。 教师倾注到学生身上的爱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这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持久的耐心和真挚的爱心,在学生的心灵中去播种理想,培养文明,启迪智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积极作用。天津市曾经开展关于“古丽红现象”大讨论,古丽红是某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的业务水平并不突出,但是她所带的班级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自觉性很强。在古老师所任教的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认为古老师最关心自己。“古老师对我最好”是他们的共同回答。教育家夏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古老师的“情”造就了她的成功。 作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因为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勇于在学生面前坦承自己的错误与缺点,并及时改正,这不是丢面子,而是教师的真诚和真情。教师要勇于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作平等的交流,和学生广交朋友,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很难想象,一个毫无激情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热情洋溢;一个不尊重他人、没有合作精神、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会教育出文质彬彬、富于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一个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教师会培养出有果敢坚决品质的学生。教师的情感渗透作用从中可见一斑。 如果说德育教育中“情”是基础,那么“理”就是保障。“理”是教师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时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才能打通学生的思想,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学生懂得道理,就会提高觉悟,达到真正的自觉。所以说“理”是悟道,是打通学生思想的必然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自身的行为还是教学行为,都必须“合理”,做到以理服人,要讲真实的道理,要尊重科学,要依照真善美的基本原则讲解知识,联系社会渗透人文精神。要因人施“理”,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人施教,因才“明理”。 教师在给学生明确道理的时候要做到观点分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十分鲜明,敢于在是非面前表明态度,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要有耐心,因为我们的学生认知能力还不够,也没有很强的是非观念,所以教师要不怕麻烦,不怕反复,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反复的说理,并且做到每一次都有不同层次的明确的要求。教学中表现出真诚,创造出融洽的说理氛围,增强学生的信任感。态度越和蔼,交谈越亲切,学生对其所讲的道理就越乐意接受,越听得进去。要讲求说理的技巧,针对学生的实际可以寓利于事例之中,把抽象的道理同具体而又有说服力的事例结合,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是事关学生终身成长的大事。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教师还必须把学校教育、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互相配合,相互促进。“情”与“理”的紧密结合,是实现德育教育的双翼,而学校、家庭、社会则是双翼振飞的助推剂。小学语文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社会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另外的战场。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行,需要我们教师利用每一个可以实施的教育机会,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每一位学生,关爱他们的每一步成长。语文知识本身得天独厚的情感魅力, 给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施情感教育的载体,教师要学会利用课文内容本身包含的矛盾来设置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全身心地与学生共同创造情感氛围,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使德育教育、德育体验生动起来。这样,德育的空间就会得到无限的拓展,“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维度得到贯彻,而且学生的思想品质也会得到根本的提高,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关于教学改革的数据通信原理论文 1.教学模式分析 1.1结合实际应用 数据通信的发展迅猛,在移动通信中从第一代模拟窝蜂移动通信系统产生至今,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经历了2G、3G时代,现在已经是4G时代了,而GSM技术已过时。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例子。那么就可以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具体通信专业的研究内容,知道所学的基础理论有什么用,让学生有目的性的来学习这门专业课。下面就结合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做具体介绍。例如在讲解数据通信中的差错控制原理时,可以先列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如在网上汇款时除了要输入密码还需要输入一个动态码,或银行汇款时除了要写汇款金额外要写中文字样的总款额,这里的动态码和中文字样的款额都是多余的内容,那么这些多余的内容起到什么了作用?它可以保证用户的安全和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在通信中的发送端我们要传递一些有用的信息,为了确保在接受端能正确接收这些信息,我们也需要增加一些多余的信息来保证有用信息的可靠。这些多余的信息在通信中称为监督码。这就引出了差错控制的概念。那么究竟信息码后要加几位监督码才能保证接收端能收到正确的信息呢?这里以“打篮球”为例,收发双方约定好,用“1”表示球进了,用“0”表示球没进。当接受端接收到一个“1”时认为球进了,接受端接收到一个“0”时认为球没进。假设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错码,发送端发送一个“0”时,接收端接收的是“1”,此时接收端是无法知道接收的信息是错的。我们加一些监督码来观察一下是否可以发现错码,在原来“1”和“0”后分别多加一位监督码“1”和“0”,此时收发双方约定用“11”表示球进了,用“00”表示球没进。通常在传输过程中要么没有错码要么错一位码,假设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错码,发送端发送“11”时,接收端接收的是“10”,此时接收端知道产生了错吗,但究竟发送的是“11”还是“00”呢,不知道。这时我们再多加一位监督码来验证一下可以得出结论,当没有监督码时检测不出错误,当加一位监督码时可以检测到错误但不能纠正错误,当加两位监督码时可以检测到错误并能纠正错误。这就引出了差错控制的原理。我们发现监督码加的越多纠检错能力越强,那是不是越多越好的?从数据通信的性能指标出发,监督码越多传输效率越低,在回到网上汇款那个例子来看,如果动态码越多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相当于在信道中传输的多余信息多,那么必然影响传输效率。那么究竟监督码加几位号呢?之后便可以给学生引入一些概念了,如汉明码、循环码和线性分组码。这些例子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其中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与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引出新的解决方案,导出方法和原理。运用学生身边例子可以深入浅出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复杂问题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简单现象入手总结一般性,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2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是采用黑板和粉笔,这用方式在“数据通信原理”的教学中有利有弊。由于这门课涉及的公式推导很多,如果单纯的在黑板上写公式这样既效率低,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简单的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这样内容的信息量虽然大,但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因此不能片面强调单一教学手段。对于复杂公式、各种波形图、频谱图则使用多媒体,这样教学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于难理解的地方在板书作出强调,这样的教学手段事半功倍,提高了教学效果。 2.实验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数据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工具式课程。课堂上的内容是可以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思索能够获得的。理论结合实际应用是学好本门课的有效手段,这也就决定了实验课重要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模仿式”教学,即老师对所做实验进行原理分析,给学生做具体演示,然后学生进行模仿,当实验结果达到规定的数据要求时认为实验成功。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不佳,下面列举几种改革方法。 2.1“创新法”实验教学模式 “创新法”是事先给学生做出一个实验,演示具体的波形,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良方案,让学生“创新”。最后让学生演示所得结果,进行讨论。这种方法是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而提到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2“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规定学时之外开放一周实验室,开放时间段是每天晚上19:00—21:00,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个人,每组发放一本实验指导书,老师给出10个实验题目,每组选择其中的三个题目去完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应的给出一些“优惠政策”,如具体完成时间自己掌握,可以天天来也可以不用天天来。对最先提出设计方案并能完成实验的前5组学生进行答辩,如实验结果达到要求的话,平时成绩满分。对实验完成质量高并有创新点的学生,期末卷面成绩上会给予加分。结合我院情况,往往实验课积极思考并能提前完成实验规定任务的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 2.3利用Matlab仿真 Matlab是这门课的先修课程,学生对这个软件比较熟悉,所以可以利用Matlab让学生仿真对数据通信课程所涉及内容。进行仿真具有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启发性强的优点。它既能增强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又能弥补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和经费缺乏的不足。具体的方法是提前把要进行的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仿真,在实验课时检查学生的仿真结果。对此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结语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就教学和实验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教学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法,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针对本校教学的具体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在竞争的气氛下,使学生能更有效、有意识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高效的意识和竞争意识。 作者:李嘉 魏岩岩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辽宁医药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数据通信工作原理及应用 1数据通信技术方式 (1)DDN。DDN就是数字数据网。它可以进行数据通信。一般而言,向用户提供专用的数字数据传输信道就采用DDN,或者向用户提供接入公用交换网的接入信道都可以采用DDN,这种方式不包括交换功能。数字数据网就是数据传输业务,其主要是利用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电路提供的。数字数据网可提供点对点、点对多点透明传输的数据专线出租电路,它主要是采用数字传输信道传输数据信号的通信网,可以为用户传输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数字数据网基本组成单位就是节点,它是以光纤为中继干线网络。通过光纤连接各节点,进而构成网状的拓扑结构,通过数据终端单元,用户的终端设备采用就近原则,与最近的节点相连。数字数据网比较适合在长时间有大量数据传送的场合应用。 (2)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一种交换方式,其形式主要就是存储转发。其进行存储转发需要传送的信息主要是以分组为单位来进行,接收地址和发送地址的标识都需要每个分组信息进行加载,虚电路的建立是传送数据分组之前所必须做的事情,然后按次序传送。对于X.25分组交换技术而言,为了实现由交换式连接建立数据通信链路的飞跃,主要根据数据通信的特点采用了统计复用技术。分组交换技术覆盖了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得下三层协议在分子交换中,信息从源点到终点得每一步都要进行大量的处理,建立帧头和帧尾,并检查数据信息是否有错误。 (3)FR。帧中继(FrameRelay)的发展是基于分组交换技术进行的。FR的另一个称呼就是快速分组交换技术,此技术用简化的方法在数据链路层用简化的方法传送和交换数据单元。 (4)ATM技术。ATM异步传输模式被ITU-T定义为未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传递模式,其是一种快速分组技术。ATM方式采用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的形式,同时在呼叫过程中向网络提出传输所希望使用的资源,网络根据当前的状态决定是否接收这个呼叫。ATM是支持B-ISDN服务的一种交换技术,也是新一代的交换和复用技术,其实际是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发展的产物。ATM综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既具有电路交换简单处理的优点,又具有分组交换支持变比特率业务的优点,也就是说,此技术既支持实时业务和数据透明传输,由能对链路上传输的业务进行统计复用。下一代通信网的交换和复用首选的技术就是ATM异步传输模式。 2数据通信的应用 数据通信的应用主要分为有线数据通信的应用和无线数据通信的应用。(1)无线数据通信的应用。首先,分组交换网的应用。一些增值数据业务主要是利用分组交换网的通信平台来实现,如电子信箱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传真存储转发业务、可视图文业务等。其次,帧中继技术的应用。对关于网数据访问和高速数据传输而言比较适合帧中继技术。帧中继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其主要在局域网互联和高速主机环境下作为宽带网的数据入口比较适用。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宽带ATM交换的发展。(2)无线数据通信的应用。首先,移动数据通信在业务上的应用。因此,一般将移动数据通信的应用分为基本数据业务和专用数据业务。基本数据业务就是在一些基础性的应用,如电子邮件、局域网接入、传真等等;专用业务的应用就是在一些比较专业性上的应用,如移动通信、GPS汽车卫星地位、计算机辅助调度、远程数据接入、舰队管理等。其次,移动数据通信在工业及其他领域的应用。移动数据通信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可分为固定式应用、移动式应用和个人应用三种类型。 3结语 通信网络向着综合业务数字网发展,数据通信在军队中的应用促进了军队的发展,其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因此,对通信数据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能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 作者:姜强华王骏 单位:(温州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中广有线温州分公司)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数据通信构成原理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数据通信交换方式及适用范围;网络及其协议;数据通信的应用前景;结束语,对数据通信构成原理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各种交换方式的适用范围、分组交换是在存储一转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兼有电路交换及报文交换的优点、报文交换是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内存或外存),当所需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往需接收的交换机或终端。这种存储一转发的方式可以提高中继线和电路的利用率、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应用层:提供诸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要把数据以TcP/IP协议方式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需经过上述四层通信软件的处理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有线数据通信的应用个人应用是指专业性很强的业务技术人员、公安外线侦察破案人员等需要在外办公时,通过无线数据终端进行远程打印、传真、访问主机、数据库查询、查证等,等。具体材料详见: 论文关键词数据通信;构成原理;适用范围;应用前景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交换方式及其适用范围{数据通信的分类,并展望未来美好的应用前景。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要在两地间传输信息必须有传输信道,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有有线数据通信与无线数据通信之分。但它们都是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联结起来,而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一、数据通信交换方式及适用范围 1,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 通常数据通信有三种交换方式: (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指两台计算机或终端在相互通信时,使用同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通信中自始至终使用该链路进行信息传输,且不允许其它计算机或终端同时共享该电路。 (2)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是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内存或外存),当所需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往需接收的交换机或终端。这种存储一转发的方式可以提高中继线和电路的利用率。 (3)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将用户发来的整份报文分割成若干个定长的数据块(称为分组或打包),将这些分组以存储一转发的方式在网内传输。 2,各种交换方式的适用范围 (1)电路交换方式通常应用于公用电话网、公用电报网及电路交换的公用数据网(CSPDN)等通信网络中。前两种电路交换方式系传统方式,后一种方式与公用电话网基本相似,但它是用四线或二线方式连接用户,适用于较高速率的数据交换。正由于它是专用的公用数据网,其接通率、工作速率、用户线距离、线路均衡条件等均优于公用电话网。 (2)报文交换方式适用于实现不同速率、不同协议、不同代码终端的终端间或一点对多点的同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的数据通信。由于这种方式,网络传输时延大,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内存与外存空间,因而不适用于要求系统安全性高、网络时延较小的数据通信。 (3)分组交换是在存储一转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兼有电路交换及报文交换的优点。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其缺点是不适宜于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很大的业务使用。 二、网络及其协议 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就是通过光缆、双绞电话线或有、无线信道将两台以上计算机互联的集合。通过网络各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网际网、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四种。 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网络对话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很多,有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还有面向字节计数的协议,但最常用的是TCP/IP协议。它适用于由许多LAN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络。TCP/IP协议的特点是具有开放体系结构,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TCP/IP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网络协议,是有关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传输控制协议和因特网协议。TCP协议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送数据,IP协议用于在程序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由于TCP/IP具有跨平台性,现已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网络协议分为如下四层: (1)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和发送物理帧; (2)网络层: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 (3)传输层:负责起点到终端的通信; (4)应用层:提供诸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要把数据以TcP/IP协议方式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需经过上述四层通信软件的处理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 目前的IP协议是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的,如202.0.96.133就表示连接到因特网上的计算机使用的IP地址,在整个因特网上IP地址是唯一的。 三、数据通信的应用前景 1,有线数据通信的应用 (1)数字数据电路(DDN)的应用范围有: ①组建公用数字数据通信网; ②可为公用数据交换网、各种专用网、无线寻呼系统、可视图文系统、高速数据传输、会议电视、ISDN(2B+D信道或30B+D信道)、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等提供中继或数据信道; ③为帧中继、虚拟专用网、LAN,以及不同类型的网络提供网间连接; ④利用DDN实现大用户局域网联网;如我区各专业银行、教育、科研以及自治区公安厅与城市公安局的局域网互联等。 ⑤提供租用线,让大用户自己组建专用数字数据传输网; ⑥使用DDN作为集中操作维护的传输手段,或把全区城镇l1O报警服务台互联,实现全区公安机关的统一指挥。 (2)分组交换网的应用 ①电子信箱业务 电子信箱系统又称电子邮件。它是一种以存储一转发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在分组交换网平台上用户把需发送的信息以规定的格式送入电子信箱的存储空间,由电子信箱系统处理和传输后,送到接收用户的电子信箱并通知收信人。 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 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计算机、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又被称为“无纸贸易”。EDI用电子单证代替了纸面单证,由传统的多点对多点的联系变为网络信息传递。EDI技术是未来商业发展的极其主要的工具。现在国内外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③传真存储转发业务 传真存储转发是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智能化的传真网。该网利用计算机的存储一转发技术实现广大用户所需的各种新的服务项目。存储一转发技术的核心是传真交换机。 ④可视图文业务 可视图文业务是一种利用现有公用电信网络开发出来的新型,公用、开放式的信息服务系统。可视图文的业务类型主要有公用数据库业务和专用数据库业务等。 (3)帧中继技术的应用 ①组建帧中继公用网,提供帧中继业务。 ②在分组交换机上安装帧中继接口,提供业务。 ③用户提供低成本的虚拟宽带业务。 ④在专用网中,采用复用的物理接口可以减少局域网互联时的桥接器、路由器和控制器所需的端口数量,并减少互连设备所需通信设施的数量。 ⑤局域网(LAN)与广域网(wAN)的高速连接。 ⑥LAN与LAN的互联。 ⑦远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文件的传送、图像查询以及图像监视、会议电视等。 2,无线数据通信的应用 (1)移动数据通信在业务上的应用。 移动数据通信的业务,通常分为基本数据业务和专用数据业务两种:基本数据业务的应用有电子信箱、传真、信息广播、局域网(LAN)接人等。专用业务的应用有个人移动数据通信、计算机辅助调度、车、船、舰队管理、GPS汽车卫星定位、远程数据接入等。 (2)移动数据通信在工业及其它领域的应用。 ①固定式应用是指通过无线接入公用数据网的固定式应用系统及网络。 ②移动式应用是指野外勘探、施工、设计部门及交通运输部门的运输车、船队和快递公司为指示或记录实时事件,通过无线数据网络实现业务调度、远程数据访问、报告输入、通知联络、数据收集等均需采用移动式数据终端。 ③个人应用是指专业性很强的业务技术人员、公安外线侦察破案人员等需要在外办公时,通过无线数据终端进行远程打印、传真、访问主机、数据库查询、查证等。 四、结束语 数字数据网(DDN)开始在公安专用通信网的应用,促进公安专用通信网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方向发展。公安机关掌握着大量的社会信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逐步向这个方向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将通过同步数字体系(SDH)等大容量光纤、多媒体技术,把电话、传真、数据、动态图像等各种通信业务综合在一起,采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应用ATM技术,以交互方式快速传递,把全国各级公安机关ccIc连接起来,使各类公安信息在不同层次上相互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浅论数据通信原理发展及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数据通信;原理;发展;应用 数据通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一、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数据终端有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MOODM),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道,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设备输入的数据。 二、数据通信的分类 1.有线数据通信 (1)数字数据网(DDN) 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是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 (2)分组交换网 分组交换网(PSPDN)是以CCITTX.25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又称为X.25网。它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但网络性能较差。 (3)帧中继网 帧中继网络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3部分组成。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是把不同长度的用户数据组均包封在较大的帧中继帧内,加上寻址和控制信息后在网上传输。智能终端去完成,从而大大简化了处理过程,提高了效率。当然,帧中继传输线路质量要求很高,其误码率应小于10的负8次方。 2.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狭义地说,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用户。 三、通信系统传输手段 电缆通信: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市话和长途通信。调制方式:SSB FDM。基于同轴的PCM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光纤将逐渐取代同轴。 微波中继通信:比较同轴,易架设、投资小、周期短。模拟电话微波通信主要采用SSB FM FDM调制,通信容量6000路 频道。数字微波采用BPSK、QPSK及QAM调制技术。采用64QAM、256QAM等多电平调制技术提高微波通信容量,可在40M频道内传送1920~7680路PCM数字电话。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长距离传输的特性进行的,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长及抗干扰性强的特点。卫星通信:通信距离远、传输容量大、覆盖面积大、不受地域限制及高可靠性。目前,成熟技术使用模拟调制、频分多路及频分多址。数字卫星通信采用数字调制、时分多路及时分多址。 移动通信: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调制技术、纠错编码和数字话音编码。 四、数据通信的应用前景 1.有线数据通信的应用 (1)数字数据电路(DDN)的应用范围有:组建公用数字数据通信网;可为公用数据交换网、各种专用网、无线寻呼系统、可视图文系统、高速数据传输、会议电视、ISDN(2B+D信道或30B+D信道)、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等提供中继或数据信道;为帧中继、虚拟专用网、LAN,以及不同类型的网络提供网间连接;利用DDN实现大用户局域网联网;如我区各专业银行、教育、科研以及区公安分局与市公安局的局域网互联等。提供租用线,让大用户自己组建专用数字数据传输网。 (2)分组交换网的应用 分组交换网能提供永久虚电路(PVC)及交换虚电路(SVC)等多种业务。利用分组交换网的通信平台,还可以开发与提供一些增值数据业务:电子信箱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传真存储转发业务;可视图文业务。 (3)帧中继技术的应用 帧中继技术适用于对广域网进行数据访问和高速数据传输。帧中继也是一种ISDN承载业务,主要用于局域网互联和高速主机环境下作为宽带网的数据入口,是向未来宽带ATM交换过渡的手段之一。常用于: 组建帧中继公用网;在分组交换机上安装帧中继接口;为用户提供低成本的虚拟宽带业务;在专用网中,采用复用的物理接口可以减少局域网互联时的桥接器、路由器和控制器所需的端口数量,并减少互联设备所需通信设施的数量。帧中继的数字链路连接鉴别(DLCI)寻址功能可允许单个中继接入设备与上千个接入设备通信;局域网(LAN)与广域网(WAN)的高速连接;远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制造文件的传送、图像查询以及图像监视、会议电视等。 2.无线数据通信的应用 (1)移动数据通信在业务上的应用。移动数据通信的业务,通常分为基本数据业务和专用数据业务两种:基本数据业务的应用有电子信箱、传真、信息广播、局域网(LAN)接入等。专用业务的应用有个人移动数据通信、计算机辅助调度、车、船、舰队管理、GPS汽车卫星定位、远程数据接入等。 (2)移动数据通信在工业及其他领域的应用。移动数据通信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可分为固定式应用、移动式应用和个人应用三种类型。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论谈数据通信构成原理及应用前景 摘要:在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下,世界的经济体系更加依赖于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信息和知识一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本和基本要素。通信具有无限性、共享性和创新性,通过渗透、支撑和带动三大效应,可以代替资本、可以减少材料消耗、可以提高能资源利用率、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加快商品流通、可以转化为科学技术,并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数据通信;发展;构成原理;适用范围;应用前景 一、浅谈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要在崐两地间传输信息必须有传输信道,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有有线数据通信与无线崐数据通信之分。但它们都是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联结起来,而使不崐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工作方式、管理模式、商贸手段、情感交流技巧、传统文化背景以及消费水平与生活方式全部实现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移动无线通信则是这种必然趋势下的产物,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2.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采用的便携式、车载式、船载式的超短波频及低噪声、稳定系数高的电子管技术主要用于舰船及军用,在该阶段末期出现了甚高频VHF150MHz和特高频UHF450MHz频段。 2.2六十年代:频段扩展至UHF450MHZ以及器件向半导体的过渡,公用移动网接入的内部电话交换装置内,实现了无线频道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接续问题得到了解决。 2.4八十年代:扩展出来了一个1800MHz频段,70年代末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发了先进移动电话业务系统,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能力的大容量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5九十年代: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调制技术兴起且得到了大发展,这标志了无线信息网络的到来,也开启了个人通信业务的大门。此时出现了Digital AMPS、电子时间警报控制系统、GSM/D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2.6二十一世纪:通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与日俱增,它可以满足移动用户话音和中、低速数据业务的需求,引起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兴起,数据传输速度有了大幅提升。 三、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3.1数据终端 数据终端有分崐组型终端和非分组型终端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崐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崐、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崐、局域网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崐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崐端设备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崐,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崐数字信道,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崐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崐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崐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崐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崐设备输入的数据。 四、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 通常数据通信有三种交换方式: 4.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指两台计算机或终端在相互通信时,使用同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崐通信中自始至终使用该链路进行信息传输,且不允许其它计算机或终端同时共亨崐该电路。 4.2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是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内存或外存),当所需崐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往需接收的交换机或终端。这种存储、转发的方崐式可以提高中继线和电路的利用率。 4.3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将用户发来的整份报文分割成若于个定长的数据块(称为分组或崐打包),将这些分组以存储、转发的方式在网内传输。第一个分组信息都连有接崐收地址和发送地址的标识。在分组交换网中,不同用户的分组数据均采用动态复崐用的技术传送,即具有路由选择,同一条路由可以有不同用户的分组在传送,崐所以线路利用率较高。 五、各种交换方式的适用范围 ①电路交换方式通常应用于公用电话网、公用电报网及电路交换的公用数据网等通信网络中。前两种电路交换方式系传统方式;后一种方式与公用电话网基本相似,但它是用四线或二线方式连接用户,适用于较高速率的数据交换。正由于它是专用的公用数据网,其接通率、工作速率、用户线距离、线路均衡条件等均优于公用电话网。其优点是实时性强、延迟很小、交换成本较低;其缺点是线路利用率低。电路交换适用于一次接续后,长报文的通信。②报文交换方式适用于实现不同速率、不同协议、不同代码终端的终端间或一点对多点的同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的数据通信。由于这种方式,网络传输时?延大,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内存与外存空间,因而不适用于要求系统安全性高、网?络时延较小的数据通信。 ③分组交换是在存储、转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兼有电路交换及报文交换的优点。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其缺点是不适宜于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很大的业务使用。 六、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①各种无线通信技术表现出互补发展,向接入模块化、网络一体化、应用综合化、集成化的宽带无线网络发展。各种接入技术根据本国的国情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技术特点,不同的接入速率实现互补,推进了组网的一体化进程。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全球的无线通讯领域发展得十分红火。或许在未来,还会有更加强大的新技术出现,又会对无线网络通讯领域起到推进作用。但现在来看,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科学的把握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高速接入是目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主要技术,但它的移动性和话音支持能力仍不能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相提并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握调控,使其与移动网络互相补充,以此达到充分发挥技术特殊性且减少资源浪费的效果。 ②移动与无线技术在实践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一步一步地走向灿烂和辉煌。随着各种创新移动、无线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移动、无线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当今的移动、无线应用市场十分活跃,各种技术都投入到了商业运用中,并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在多元融合的大趋势下,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城域网等各种无线技术在竞争中互相借鉴靠近,这加快了新型射频技术的引入,如MIMO和OFDM等新技术。与此同时,蜂窝移动通信与无线宽带接入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互相汲取,都增加了新的内容。 ③无线宽带技术的进步推动我们的网络一步步走向成熟,但接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呈随机变化和频谱效率低下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用MIMO与OFDM相结合,使传输速率成倍提高就成为各种无线技术的共同选择。作为多载波调制的一种,OFDM技术的核心能力就是将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容易通过不同数量的子信道来实现上行和下行链路中不同的传输速率,它能在解决信道多径衰落问题的同时增加带宽分配、子载波数量、子载波调制的几率,实现系统复杂度的提升和带宽的增大;而MIMO技术能在不增加宽带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它改善了系统性能,提高了数据速率,所以在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MIMO技术必不可少。因此,MIMO系统与OFDM技术相结合,能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弥补彼此的不足,是未来无线宽带技术的重要力量。 ④如今,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在未来的社会,移动通信与无线接入在相互角逐的同时,走向互补融合,各展所长,向接入综合化、全球化、电子 化、一体化的宽带无线网络的方向发展,进而逐步实现和宽带固定网络的有机融合。相信无线通信技术会实现新的突破 七、结语 通信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体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展望未来,通信网络将向着综合业务数字网方向,数据、语音、图像等崐各种数据通信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得到综合利用。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试述数据通信技术的原理与分类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数据通信 原理 分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一、通信系统传输手段 电缆通信: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市话和长途通信。调制方式:SSB/FDM。基于同轴的PCM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光纤将逐渐取代同轴。 微波中继通信:比较同轴,易架设、投资小、周期短。模拟电话微波通信主要采用SSB/FM/FDM调制,通信容量6000路/频道。数字微波采用BPSK、QPSK及QAM调制技术。采用64QAM、256QAM等多电平调制技术提高微波通信容量,可在40M频道内传送1920~7680路PCM数字电话。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长距离传输的特性进行的,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长及抗干扰性强的特点。目前用于本地、长途、干线传输,并逐渐发展用户光纤通信网。目前基于长波激光器和单模光纤,每路光纤通话路数超过万门,光纤本身的通信纤力非常巨大。几十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有各种设备应用,接入设备、光电转换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网络设备等。光纤通信设备有光电转换单元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两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通信距离远、传输容量大、覆盖面积大、不受地域限制及高可靠性。目前,成熟技术使用模拟调制、频分多路及频分多址。数字卫星通信采用数字调制、时分多路及时分多址。 移动通信: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调制技术、纠错编码和数字话音编码。 二、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数据终端(DTE)有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MODEM),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道,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设备输入的数据。 三、数据通信的分类 1.有线数据通信。数字数据网(DDN)。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是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 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PSPDN)是以CCITTX.25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又称为X.25网。它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但网络性能较差。 帧中继网。帧中继网络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3部分组成。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是把不同长度的用户数据组均包封在较大的帧中继帧内,加上寻址和控制信息后在网上传输。 2.无线数据通信。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狭义地说,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用户。 四、网络及其协议 1.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就是通过光缆、双绞电话线或有、无线信道将两台以上计算机互联的集合。通过网络各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如文档、程序、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网际网、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四种。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际网;广域网一般指连接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网络。广域网一般分布距离在100-1000公里之间;城域网又称为都市网,它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方圆不超过10-100公里;局域网的地理分布则相对较小,如一栋建筑物,或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大房间等。 局域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单位可使用多个局域网,如财务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财务帐目,劳动人事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人事档案、各种人才信息等等。 2.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网络对话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很多,有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还有面向字节计数的协议,但最常用的是TCP/IP协议。它适用于由许多LAN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络。TCP/IP协议的特点是具有开放体系结构,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TCP/IP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网络协议,是有关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和因特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TCP协议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送数据,IP协议用于在程序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由于TCP/IP具有跨平台性,现已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网络协议分为如下四层: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和发送物理帧;网络层: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层:负责起点到终端的通信;应用层:提供诸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要把数据以TCP/IP协议方式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需经过上述四层通信软件的处理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 总之,随着因特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通信技术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数据通信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的今天,了解和掌握数据通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计算机网络数字数据通信技术 摘要: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已全面普及,计算机技术引入寻常百姓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全球化更是加快了通信技术发展的步伐。计算机的共享技术造就了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信息共享和通信的渠道,不仅方便了人们的语音、数据信息、图像文件等信息的快速通信,也实现了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我国的工业以及社会的进步有着显著的影响。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文章首先对数字数据通信技术进行简述,并分析发展现状,对计算机网络数字数据通信技术的传输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数字数据;通信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了通信线路和设备,用于连接不同地区的计算机网络,形成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而满足人们对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共享需求。计算机网络中的组成设备主要有网关、交换器、网桥等,进行数据传递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是网络协议,只要计算机的网络协议相同,就可以实现信息数据的通信和共享。 1数字数据通信技术的概述 1.1数字数据通信技术的优势 数字数据通信技术与传统的模拟数据通信技术相比有着极大的优势:第一,数字数据通信技术中,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数据帧,在传输时,一旦出现传输错误,就可以及时通过检错编码和重新发送数据帧进行检测,大大提升了通信的可靠性能。第二,数字数据通信可以将视频、声音、图像等非数据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并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传输。第三,数字数据通信技术有效加强了信息加密技术,使得信息的隐私性得到保障,避免外界的非法获取,保障了信息的安全性。第四,数字数据通信技术采用了继电器设备,并对信息和数据进行适当的放大和整形,避免了噪音的累积和影响,保证了数据在通信传输过程中遇到长距离传输时的完整性。第五,数字数据通信技术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并利用了集成电路,大大减少了电路设备的数量,降低了设备的成本和体积,使通信设备便携方便。第六,数字数据通信技术中应用了多路光纤技术,使得数据的通信路径更多,传输速度加快,可以在同一时间传输更多的数据,满足了快速发展的生活需求。 1.2数字数据通信中的指标 1.2.1速率 通信技术中的速率指的是每秒能够传送的代码位数,其计算公式是:S=1/T*log2n公式中的T是指脉冲的重复周期(脉冲的宽度),n是指调制的点平数。由此可见,T的重复周期(脉冲的宽度)的倒数就是每一秒的单位脉冲数,如果n=1/T,那么单位脉冲的重复频率就是每一秒的位数。在调制器中,每一个调制转换时间都与一个代码对应。由此可见,调制速率与信息传输速率是相同的。 1.2.2误码率 误码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信息传输可靠性的关键指标,误码率主要指在数据进行通信传输的过程中,二进制码出错的概率,它的计算公式是:P=Ne/N公式中,Ne指的是传输错误的码数,N指的是传输过程中二进制码的总数。 1.2.3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决定了数据的通信速率,是检测信息通信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计算机网络中,比特是最常用的一个二进制单位,每秒能够传送的比特数量是信道容量的单位。 2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现状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的通信技术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因此,通信技术也不断更新。近年来,通信技术经历了模拟技术、二代GSM技术、CDMA技术、3G通信时代,目前,通信技术已进入4G通信时代,较以往的通信技术而言,4G通信传输速度更快,完整性更高,安全性更稳定,方便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交流与沟通。另外,多媒体技术也在快速发展的通信技术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提高,数字数据通信技术中可以将图像、音频、影视等数据转变为数字信息,方便了传输和共享,同时,数字数据通信技术还增加了存储容量,可以无限制存储,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数字数据通信技术的高度融合,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求。 3数字数据通信技术的编码 3.1基带传输 基带传输是指通过传输线路直接传送包含数字信号的电脉冲,是通信技术中最常见的传输方式,广泛应用在距离较近的局域网信息数据传输中,在传输中,常使用不同的电压电平来替代二进制数字进行表示。 3.2编码方案 数字信号脉冲编码方案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单极性不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单极性归零码、双极性归零码4种。其中归零码与不归零码的区别主要是脉冲时间与码数的关系,如果在一个全部时间内是用电流来进行传输的就称为不归零码,如果发出的电流少于一个码数的全部时间就称为归零码。简而言之,归零码发出的是较窄的脉冲,而不归零码发出的是较宽的脉冲。除此之外,单极性码与双极性码的区别则是单极性码可以将直流分量进行累计,而双极性码则不可以累计直流分量,更有利于通信传输。 3.3同步过程 同步过程是指接收端按照发送端的每个码数的重复频率以及起始时间来接收和传输数据的,在计算机网络数字数据通信技术中,主要应用的是位同步法和群同步法。位同步法是指接收端对于传输的每一个数据都和发送端保持一致,并在时间上保持同步,为了实现位同步法,我国目前常用的有外同步法和自同步法2种。外同步法是指接收端的数据信息直接由发送端预先发送过来,并保持同步;自同步法则是指接收端从发送端传输的各种波形中提取数据信息,并保证提取的数据信号不论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发送端保持一致,例如:曼彻斯特编码。群同步法是指在发送端传输信息后,将传输的信息分成若干群,这里的群是一种序列,序列有起始数据,也有终止数据,而所有数据都是有着固定的传输频率的,这样也就保证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信息一致。 4数字数据通信传输方式 4.1数字通信方式 一般来说,数字通信传输方式主要包括2种,即并行传输方式和串行传输方式。其中,并行传输方式一般适用于近距离数据通信传输,在发送端和接收端2个设备传输时,数据可以在并行的多条通信线路上达到传输多个数据位的效果。而串行传输方式则多用于远距离数据通信,在进行传输时,数据是一位一位地在通信线路上进行传输,并主要有3种传输方向,即单工结构、半双工结构、全双工结构。其中的单工结构只支持1个方向上的数据通信传输,而半双工结构就可以支持数据在2个方向上进行数据通信,而遇到特殊情况时,会在1个方向上进行数据通信传输,全双工结构指的是只可以在2个方向进行数据通信。 4.2多路复用方式 多路复用方式主要分为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2种传输方式。频分多路复用方式是指将信道的总容量分解成为多个子信道,而且每一个子信道的带宽完全相同,每一个子信道都可以单独负责传输信号,使得信号可以同时传输,加快传输速度。时分多路复用方式是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每一个信道分解成多个时间段,在同时传输多个信号时,每一个传输的数据信号就会占用一个时间段,从而达到实现多个数据同时传输的目的。 4.3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方式 在数字数据通信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数据信息完整性和同步性,各个码数也必须保持同步,数据模块和各个字符在传输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也需要相同,目前,我们多采用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2种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其中的同步传输是指在数据进行传输时,加入一些同步字符,从时间进行判断,只有保证了数据的传输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相同,就可以判断数据传输的同步性。而异步传输则常用于低速的传输设备,在数据中只能1位1位地加入起始字符和终止字符,导致传输效率低,结构也相对简单。 5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数字数据通信技术越来越完善,满足了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我国军事、工业、航空航天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对数字数据通信技术进行简述,并分析发展现状,对计算机网络数字数据通信技术的传输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提供参考。 作者:王书林 单位:军事交通学院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数据通信及应用前景 摘要:数据通信是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数据通信主要分为有线数据通信和无线数据通信,他们主要是通过传输信道来输送数据,达到数据终端与计算机像话连接。数据通信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数据通信;应用前景;分类;探究 一、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况 (一)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是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通过传输数据为业务的通信系统,是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和通讯业务。数据主要是把某种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进行组合,利用数据传输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传送,实现两个终端之间数据传输。数据通信可以实现计算机和终端、终端和终端以及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传递。 (二)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数据通信主要是通过数据终端进行传输,数据终端主要包括分组型数据终端和非分组型数据终端。分组型数据终端包括各种专用终端,即:计算机、用户分组拆装设备、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局域网设备等等。非分组型数据终端主要包括用户电报终端、个人计算机终端等等。在数据通信中数据电路主要是由数据电路终端设备和数据信道组成,主要进行信号与信号之间的转换。在计算机系统中主要是通过控制器和数据终端进行连接,其中中央处理器主要用来处理通过数据终端输入的数据[1]。 二、数据通信的分类 (一)有线数据通信。有线数据通信主要包括:数字数据网(DDN),分组交换网(PSPDN),帧中继网三种。数字数据网可以说是数字数据传输网,主要是利用卫星、数字微波等的数字通道和数字交叉复用。分组交换网又称为X.25网,它主要是采用转发方式进行,通过将用户输送的报文分成一定的数据段,在数据段上形成控制信息,构成具有网络链接地址的群组,并在网上传播输送。帧中继网络的主要组成设备是公共帧中继服务网、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存储设备[2]。 (二)无线数据通信。无线数据通信是在有线数据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通常称之为移动数据通信。有线数据主要是连接固定终端和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依靠有线传输进行。然而,无线数据通信主要是依靠无线电波来传送数据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移动状态下的通信。可以说,无线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计算机与个人之间也实现无线通信。这主要是通过与有线数据相互联系,把有线的数据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的互联网用户上。 三、数据通信的应用前景 (一)有线数据通信的应用。有线数据通信的数字数据电路的应用范围主要是通过高速数据传输、无线寻呼系统、不同种专用网形成数据信道;建立不同类型的网络连接;组件公用的数据通信网等。数据通信的分组交换网应用主要输入信息通信平台的交换,开发一些增值数据的业务。 (二)无线数据通信的应用。无线数据通信具有很广的业务范围,在应用前景上也比较广泛,通常称之为移动数据通信。无线数据通信在业务上主要为专用数据和基本数据,其中专用数据业务的应用主要是各种机动车辆的卫星定位、个人无线数据通信、远程数据接入等。当然,无线数据通信在各个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利用性,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移动数据通信又分为三种类型,即:个人应用、固定和移动式的应用。其中固定式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无线信道接入公用网络实现固定式的应用网络;移动式的应用网络主要是用在移动状态下进行,这种连接主要依靠移动数据终端进行,实现在野外施工、交通部门的运输、快递信息的传递,通过无线数据实现数据传入、快速联络、收集数据等等。 四、小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通信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据通信网络不断由分散性的数据信息传输不断向综合性的数据网络方向发展,通过传输数据、图像、语言、视频等等实现在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无论是在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来。因此,当今时代学习、了解并掌握先进技术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尤为重要。 作者:赵宇聪 单位:南昌大学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发展思考 摘要:近年来,网络及通信技术呈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态。这一势态给人们生活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也给数据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及挑战。本课题笔者在概述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基于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通信交换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发展前景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狭义层面分析,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提升,为我们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1]。从广义方面分析,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进步及发展,能够推进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现状下,计算机网络技术较为成熟,将其与数据通信有机融合,能够具备更为广泛的应用。鉴于此,本课题对“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发展”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概述 数据通信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并且是由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结合而产生的。对于数据通信来说,需具备传输信道,才能完成两地之间的信息传输[2]。以传输媒体为参考依据,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有线数据通信,另一类为无线数据通信。两部分均是以传输信道为渠道,进一步使数据终端和计算机相连接,最终使不同地区的数据终端均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指的是将处于不同地区或地域的具备独特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以通信线路为渠道进行连接,并在网络操作系统环境下实现信息传递、管理及资源共享等。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说,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结合上述概念可知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两者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两者相互融合更能够促进信息的集中及交流。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使数据通信的信息传输及利用加快,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依据。例如,基于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通信交换技术,通过该项技术便能够使信息资源共享更具有效性,同时也具备多方面的技术优势。 2基于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通信交换技术 基于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通信交换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两者融合的重要产物,通过该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信息交换及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下面笔者以其中的帧中继技术为例进行探究。帧中继协议属于一类简化的X.25广域网协议,同时也是一类统计复用的协议,基于单一物理传输线路当中,通过帧中继协议能够将多条虚电路提供出来,并通过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的方式,对每一条虚电路进行标识。对于DLCI来说,有效的部分只是本地连接和与之直接连接的对端接口[3]。所以,在帧中继网络当中,不同的物理接口上同种DLCI不能视为同一种虚电路。对于帧中继技术来说,所存在的主要优势是将光纤视为传输媒介,实现高质量传输,同时误码率偏低,进一步提升了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缺陷,比如对于实时信息的传输并不适合,另外对传输线路的质量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当然,对于基于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通信交换技术远远不止以上一种,还包括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流及分组交换等技术。与此同时,数据通信交换技术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现阶段具备的光传输,其中的数据传输与交换均是以光信号为媒介,进一步在信道上完成的。在未来发展中,数据通信交换技术远远不止表现为光传输和交换阶段,将进一步以满足用户为需求,从而实现更有效率的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 3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发展前景 近年来,数据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无疑,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无线网络技术将更加成熟。与此同时,基于网络环境中的互联网设备也会朝着集成化及智能化的方向完善。纵观这几年,我国计算机技术逐年更新换代,从而使网络传输的效率大大提升。对于用户来说,无疑是很多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有效满足。笔者认为,网络与通信技术将从以下方面发展。(1)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将朝着4G方向发展,从而满足用户的信息交流及信息资源共享需求。(2)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将进一步完善。随着WiFi热点的逐渐变大,使我国宽带局域网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显然,在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充分融合的背景下,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将进一步得到完善。(3)光通信将获得巨大发展前景,包括ASON能够获得充分有效的利用以及带宽资源的管理力度将加大,从而使光通信技术更具实用价值。 4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联系。总之,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数据通信是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数据通信实现图像、视频、数据等方面的传输及共享,更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总而言之,需要做好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融合工作,以此使数据通信更具实用价值,进一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胡金霞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电化教育馆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铁路数据通信网网络结构分析 摘要:文章就铁路数据通信网网络结构进行了阐述。首先简单描述了数据通信网概念、数据通信网分层结构,然后对数据网网络结构通过以下10个方向进行了详细解析:数据网采用两级网络结构、骨干网络功能、骨干网络节点设置、骨干网络结构、区域网络功能、区域网络节点设置、区域网络核心节点、区域网络汇聚节点、区域网络接入节点、区域网络结构,最后给予总结。 关键词:数据通信网网络结构;骨干网络节点;区域网络层 1数据通信网概念 实现计算机或者其他数字终端之间通信的系统。 2数据通信网分层结构 ①CoreRouter核心路由器(CR)。②DistributionRouter汇聚路由器(DR)。③AccessRouter接入路由器(AR)。④*RouteReflector反射路由器(RR)。 3数据网网络结构 3.1数据网采用两级网络结构 由骨干网络和区域网络组成。其中骨干网络由大区节点组成,区域网络由核心节点、汇聚节点及接入节点组成。 3.2骨干网络功能 骨干网络负责各铁路局与铁路总公司间、各铁路局之间(含调度所内跨局业务)的信息转发和业务互通,铁路总公司大区节点还负责铁路总公司机关信息业务接入。骨干网络设置一个独立的自治域。 3.3骨干网络节点设置 ①骨干网络大区节点设置在铁路总公司、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每个大区节点同城异地设置2台路由器,其中1台与调度所就近设置。②铁路总公司大区节点同城异地设置2台路由反射器(RR)/VPN路由反射器(VRR)(注:RR/VRR合设)。 3.4骨干网络结构 ①骨干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②大区节点路由器间本地采用GE或POS接口互联,异地间采用POS或GE接口互联。 3.5区域网络功能 区域网络包括铁路局区域网络和铁路总公司机关区域网络两种类型。铁路局区域网络负责铁路局管内及调度所信息系统、铁路综合视频监测系统、GSM-RGPRS等业务的接入;负责铁路局管内各单位之间的信息转发和业务互通。铁路总公司机关区域网络负责铁路总公司机关、调度所的信息系统接入。 3.6区域网络节点设置 ①铁路局区域网络以铁路局为单位设置,每个区域网络独立划分一个自治域,由核心节点、汇聚节点和接入节点组成;铁路总公司机关区域网络由接入节点组成,与骨干网络同在一个自治域。②铁路局区域网络设置2台路由反射器(RR)/VPN路由反射器(VRR)(注:RR/VRR合设,并与核心节点同址设置)。 3.7区域网络核心节点 ①铁路局区域网络核心节点负责铁路局机关、调度所以及铁路局所在地站段的信息业务接入;负责GSM-RGPRS、会议电视等通信业务接入;负责铁路局与铁路总公司及与其他铁路局间的信息转发和业务互通。②在铁路局所在地同城异地设置2台核心节点路由器,其中1台路由器与调度所就近设置;区域网络核心节点路由器应与骨干网络大区节点路由器同址设置。 3.8区域网络汇聚节点 ①铁路局区域网络汇聚节点在业务量相对集中及传输电路汇聚点设置,负责其管辖范围内接入节点业务汇聚和信息转发。②汇聚节点建设应充分利用既有资源,铁路局所在地的汇聚节点设备根据需要设置;其他城市汇聚节点应在兼顾既有网络及满足新建线业务需求的情况下设置。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新设汇聚节点路由器:其一,既有设备不能满足同类型接口(如POS155Mb/s、GE等)分配到不同板卡要求,且剩余槽位不满足新增板卡需求;其二,当考虑新增业务需求后,既有设备吞吐量达到标称值的50%及以上;其三,对既有设备扩容和新建进行经济比选,新建设备方案优于扩容方案。 3.9区域网络接入节点 ①铁路局区域网络接入节点负责铁路局机关、调度所以及管内各站段信息及通信系统业务接入。②接入节点选择在铁路局、调度所、综合维修基地、动车段及承载业务种类达到3种以上(含3种)的车站、段(所)等地设置;未设置接入节点路由器的处所,通过MSTP等接入方式将业务接入至邻近接入节点。③铁路局、客专调度所、综合维修基地、动车段及GSM-R核心网机房等处所设置2台接入节点路由器;其他处所接入节点路由器根据需要设置1台或2台。 3.10区域网络结构 ①区域网络结构示意核心节点本地路由器间互联;同城设有大区节点的核心节点路由器上联至本地大区节点路由器,同时就近上联至另一异地大区节点路由器;未设大区节点的核心节点路由器分别就近上联至两个大区节点路由器。②汇聚节点本地路由器间互联;每台汇聚节点路由器上联至核心节点的1台路由器;汇聚节点间根据业务需要设置直联链路。③本地设有2台接入节点路由器时,本地2台路由器间互联;接入节点路由器与与汇聚节点(或核心节点)之间可通过本地直联双归、本地链型双归、异地链型双归三种方式相连。本地直联双归是指接入节点直接上联至同一汇聚节点的2台路由器;本地链型双归是指接入节点间链型连接后,两端点分别上联至同一汇聚节点的1台路由器;异地链型连接是指接入节点间链型连接后,两端点分别上联至2处汇聚节点的各1台路由器。总之,铁路局机关、调度所、综合维修基地、动车段、GSM-R核心机房以及铁路局所在地的段(所)等较大的段(所)设置的接入节点路由器直接上联至核心节点。 4结语 各调度所管辖区域的网络单独组成一个独立的自治域系统。自治域内部路由,采用IGP与BGP分离方式,IGP用来路由网络设备的可达,选用IS-IS协议。而BGP、MP-BGP用来分发用户的IP和VPN的路由;业务接入设备与广域网接入节点之间的路由协议选用静态路由协议。 作者:魏颖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遍及国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各个领域,并融入各个领域中,促进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技术开始趋向于融合,使通信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到目前位置,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通信系统的中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技术 远程教育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没有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计算机网络,在数据通信技术中,信息,数据和信号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分别涉及到三个不同层次的通信问题。通信的目的是交流信息,而数据实体则是信息的传输,它涉及到事物的具体形式:信息是对数据的解读,是数据的内容和含义,它可以有数字,文字,声音,图形,以及各种形式的图像,信号是数据的表示,也被称为电磁或电子编码数据,它允许数据在媒体上以适当的形式被传送。 1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 数据一般分为两大类: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模拟数据被连续地改变由传感器采集而获得的值,如温度,压力,是目前在电话,广播电视中的声音和图像,数字数据是模拟数据之后,在由量化获得的离散值,它采用了一系列符号代表信息,前面的每个符号只可以取采取有限的值。 2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信号通常是以时间为自变量,在数据(振幅,频率或相位)作为因变量的参数表示。是否信号其连续因变量的值可分为模拟和数字信号。(1)模拟信号是与完全可变信号的变化连续地变化的信息信号的结果。模拟信号的自变参数可以是连续的或也可以是分散的,但它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因变量。电视视频信号,语音信号(PA卜)信号的脉冲相位调制(PPM)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WM)也属于模信号。(2)数字信号是指表示该数字信号的信息是一个离散因变量,自变量的值是离散时间的标志,数字信号是有限的变量状态,通常表示为刘nT)。数字电话,计算机数据和数字电视等都是利用数字数据,可以是一系列电压脉冲或光脉冲来表示的断续变化。 3数据通信方式 至少由三部分组成的通信系统,发射器、传输介质,接收机。发送器产生信息,通过传输介质发送到接收机。在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3.1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通信根据双方通信的分工和信号传输的方向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单工模式:双方的通信设备中发射器与接收器明确分工,只能在发送器向接收器单一固定的方向传送数据。如早期的计算机的读卡器就是采用单工通信的典型发送设备,象打印机就是典型的接收设备。半双工模式:通信两方面既是接收器也是发射器,两方设备可互相传送数据,但有时候也只能往一个方向发送数据。如,步话机在某一时该只能一方说话,故此也是半双工设备。全双工方式,通信两方面的设备既是接收器,也是发射器,两方面的设备能同时向对方传送数据。如,双方可以同时讲话的电话就是全双工设备。在计算机网络中一般都采用全双工模式,但局域网采用半双工方式。 3.2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根据通信使用数据的信道数,可分成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通过传输线逐位传输数字代码的为串行通信,两方面都以数据帧为单位传输信息。用串行方式通信时只要在收发双方建立一条通信通道。对远程教学来说,串行模式通信的造价低,可以采用。并行模式的通信方式是要用一组传输线多位同时传输数据,收发两方之间要建立多条并行的通信通道,要让并行的各条线路都一至,因此便要传输定时和控制信号,但并行的各条线路的信号经过转发和放大处理时,会有不同的延迟与变型,所以也很难做到并行同步。要是采用很复杂的技术,线路和设备这样成本会很高,在远距离数字通信中不适合使用。 3.3同步技术 发送者和接收者必须在同一时间上的通信过程进行同步,一方保持码元之间的同步,在另一方,必须保持起止时间的安全符号或符号组成的数据块之间的同步。实现字符之间的常用方法或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同步有两种,异同传输和同步传输。每一次只传输一个字符,每一个字符以一位起始位为向导,一到两个停止位结束。收接方要衣据“1”至`,0’,变跳来辨别一卜新安符白勺开始,之后收接字符的所有位。异步传输是指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和字符是可变性的。也不用来格地规定它们的时间关系。起始位为“0’’,代表了时间,停止位为,’l”,代表的1一2位的持续时间。发送方可以在没有数据传输时发送连续的停止位也称空闲位。这种通信方法简便,如计算机和调解器之间的通信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它的缺点是每个字符有2一3位开销,降低了通信效率。在同步传输模式中,一般以数据块为传输单位。为了使接收机能够确定该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需要在每个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处各加一个帧头和一个帧尾,只有加有帧头和帧尾的数据才称为一帧,帧头与帧尾取决于数据块是面向字符(字符同步)还是面向位(山tsyn山ornons)的。如利用面向字符的方法,这个数据块以一个或多个同步字符作为起始位,一般被称为SYN,控制字符的位方式与传送的任意数据字符有着明显的区别。帧尾是另一个独特的控制字符ETX。则可以更快地接收数据,直至帧尾字符ETX白勺末端被发现。然后,接收器确定下一个字符的sYN。面向位的方法是把数据块作为位流面而不是作为一个字符流处理。除了帧头和帧尾的原理有些区别外其它基本一致。 4结语 数据通信技术目前已成为当代通信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计算机在数据通信方面的应用正在以更广的覆盖范围和更高的速率向前发展,与计算机结合的数据通信将会逐步实现快速的发展,其发展前景也将会更好。 作者:宋同庆 丛林 鲁宝泽 单位:辽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配电自动化数据通信系统建设 摘要:要做好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就要做好配电网数据通信系统的建设。配电自动化中的数据通信系统应用应以高效性、适宜性、拓展性、维护性为原则,采用多元通信系统建设的方案,建立配电自动化网络。数据通信系统应用的设计要以因地制宜、预备拓展的方式,做好通信系统线路的设计、通信系统协议的设计、通信系统设备的设计,提高配电网通信的效率。 关键词:配电网;自动化建设;数据通信 1配电自动化中数据通信系统应用的原则 1.1高效性 配电网的网络通信质量将决定配电网集成系统控制的效果,如果配电网经常出现网络中断的问题,那么中央集成系统将无法有效控制子电网,无法与子电网沟通,配电网的自动化规划就无法完成。为了提高配电网的通信质量,我国供电系统会使用多元化数据信息沟通的方案,提高配电网通信的效率。 1.2适宜性 要开展配电网通信建设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些方式虽然通信质量极佳,需要成本的投入却太高,不适合在部分地区使用。以光缆通信方式而言,虽然该方式的通信质量极佳,但是铺设光缆要投入极大的成本,需要很长的建设工期,且部分地区目前不适合铺设光缆。因此供电企业要做通信系统建设,就需要做综合性的评估,选择最适宜的建设方案。 1.3拓展性 由于未来我国的需电量会越来越大,供电企业将会优化电力分配的方案,而这些方案要依靠通信设备来实现,因此供电系统做通信系统建设时要预留好拓展的空间,以便使通信系统建设能够满足电力分配优化方案的需求。 1.4维护性 配电网在运行的时候,需要工作人员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如果通信系统维护的方案比较复杂,将会提高通信系统维护的成本,增加工作人员维护的负担,所以在设计通信系统的时候,需尽量采用维护方式更便捷的方案。 2配电自动化中数据通信系统应用的方案 组建配电自动化数据通信系统的方案有很多,这些方案有其优势也有劣势,为了说明配电自动化数据通信应用方案效果多样化的特点,以无线通信的方法为例。无线通信的方式有AM、PM、GPRS通信方式等,当地只要建设了无线通信讯息接收站,就能够用无线通信的方式与配电网的中央集成系统联系,这种数据通信系统建设的方式需要花费的成本少、应用方式灵活。但是无线通信的方式保密性不足、数据传输率不稳定,这些劣势是它应用的瓶颈。表1为数据通信系统建立方案的评估结果。供电企业为了加强通信系统的稳定性,一般会采用多元通信系统建设的方案建立配电自动化网络。 3配电自动化中数据通信系统应用的设计 3.1设计的目标 在做配电自动化数据通信系统应用设计时,要以因地制宜、预备拓展的方式做好通信建设。比如,我国的部分城区可利用光缆线路作为通信系统建设的基础,供电企业只需要为电网光缆配制配电开关和其他设备就可完成通信建设。部分较偏远的地区可应用电话线开展通信建设。 3.2设计的要点 配电网要以多元化的方式建设数据通信系统。在做通信系统建设以前,相关部门要做好宏观性的规划工作,以便通信系统既能有效地应用现有的资源,又能根据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即时拓展。要使供电系统的中央集成系统能全方位地控制主干线的通信系统网络,这是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实现的基础。 3.3设计的方法 通信系统线路设计———配电网通信系统的主站与子站之间应用以太网连接,以太网的转换器与交换器设备,能转换数字信息与非数字信息,能够完成中央集成系统与子电网的双向信息沟通。子电网与终端设备之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用光纤以太网连接或用其他的网线连接。供电企业除了需要设计有线线路以外,还应用当地已建立的无线接收与发射设备,建立无线网络,以便实现多元化通信信息方式并行的效果。通信系统协议设计———配电网的有线通信网络可使用标准的TCP/IP协议,这种协议能分配的地址多、拓展性强,能满足未来电网发展的需求。配电网的无线通信网络可使用GRPS无线数据通信方式、GSM通信方式。前者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无线通信方式,GRPS是一种先进的、标准的无线通信方式,只要当地能接受无线通信信息,就能采用GRPS通信方式;GSM通信方式可作为GRPS通信方式的补充。通信系统设备设计———供电系统要在子电网安装监测设备、用电流量对抄设备、通信信息交流等设备。子电网与终端设备之间可用有线网络通信或无线设备通信,通信系统设备的设计没有一套统一的方案,只是安装的设备需具有智能、环保、易维护的特点。 4结语 要做好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就要做好配电网数据通信系统的建设。笔者提出了配电网数据通信系统建设的应用原则、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应用这套方法可做好配电网数据通信系统的建设。 作者:郝兆平 单位:国网吉林集安市供电有限公司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量子的数据通信安全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和各类机构越来越多的倾向于借助互联网来进行信息交流,这个过程中信息数据的产生、传输和存储都是借助于计算机硬件技术、存储技术以及网络相关技术来实现的。但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却存在着众多的安全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密钥分配技术的数据安全通信网络,以保证在信息传输中的安全问题,提升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由密钥生成控制服务器、经典交换机、QKD系统等设备组成,将量子通信技术应用于专用数据保护的通信网络,大幅提高了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关键词:数据通信;量子密钥分发;量子密码终端;密钥中继 量子保密通信是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密码通信解决方案,量子密钥分发不依赖于计算的复杂性来保证通信安全,而是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只要能够在通信双方成功的建立密钥,这组建立的密钥就是绝对安全的,并且这种密钥是具有绝对随机性的,从原理上无法破解。由于量子密码系统基于的这种随机性,其安全性不因数学水平和计算能力的提高受到威胁,所以不仅是现在,而且在未来利用量子密码系统加密的信息都是安全的。由此,人类目前已知的唯一具有长期安全性保障的通信解决方案是量子保密通信。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已有量子通信网络初步建成并运行。在传统数据传输系统基础上,使用量子通信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提高数据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两者结合能够有效保证数据在通信过程中的安全可靠。 一、QKD系统基本结构 如图表1.1所示,QKD系统主要由主控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光电系统(光学模块和单光子探测器)组成。该QKD系统的运行受控于密钥生成控制系统,由密钥生成控制系统下发QKD控制指令给终端设备的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将接收到的指令进行必要的协议转换(某些关键指令还需要加解密处理),完成对QKD系统进行工作流程控制。 二、QKD系统与数据通信 在当前的要求数据安全性比较高的网络中,会采用专线进行保密的数据通信,会添加防护设备,增加一道安全措施。设备首先需要通过证书机制,完成身份认证过程,然后将一端产生的随机数通过非对称密码学算法加密处理后传输给另一端,而另一端的防护设备将接收到数据,并把数据进行解密,由此获得随机数,这样就完成了对称密钥的分发过程。由于目前的对称密钥分发机制,必须由经典密钥学的加解密算法处理,这样就有可能被攻破。因此,通过制定一整套完善的量子对称密钥传输、同步、中继等协议,使得防护设备可以使用QKD系统提供的对称量子密钥,对目前系统网络中的数据进行实时量子加解密处理。图表2.1:向加密认证装置提供认证密钥 三、多用户应用场景下的量子密钥分配、存储和管理机制 如图表3.1所示,在要求较高的专线数据传输系统多用户应用场景下,可将该专线网络分为“客户大区”和“管理大区”两大部分。该场景下的两个用户之前数据通信的安全通信可由QKD系统直接向认证设备提供的量子密钥保证。图表3.1:多用户应用场景下的QKD与防护设备结合在该网络中,可使用一个全通型光量子交换机,挂接6台量子网关,在密钥生成控制服务器的调度下,实现任意两个设备间的量子密钥分发,并直接把生成的量子密钥存储在各自设备内。管理大区用户与客户大区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其防护设备可以使用QKD系统提供的量子密钥,完成数据加解密功能,达到安全的保密通信要求。多用户应用场景量子加密数据传输的主要步骤如下: (1)场景内,每个用户终端部署一台QKD系统,由密钥生成控制服务器定时监控每个用户的当前量子密钥量,根据制定的排队策略,把各个QKD系统按照规则进行配对,启动量子密钥分发; (2)各个QKD系统必须由唯一的ID号标识身份,该QKD与其他的QKD系统进行量子密钥分发,并且会使用对方ID号对生成的量子密钥进行标识和保存。 (3)通过具体的用户通信进行演示:客户大区的用户2需要与用户4进行通信,密钥生成控制服务器会统一管理,安排用户2与用4进行通信,用户2的QKD系统会根据ID号与用户4的QKD系统分发的量子密钥进行设备认证,而用户4的QKD系统也会根据ID号与用户2的QKD系统分发的量子密钥提供给认证设备; (4)认证设备采用量子密钥,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解密处理,使保密通信过程完成。 四、通信网络与量子网络融合 (一)通信网络中的加密认证设备部署 专线网络要实现“分级管理”的要求,各级数据调度中心以及下属的各个数据站点部署了加密认证设备,根据总部调度通信关系建立加密隧道(理论上只能在上级和下级之间建立加密隧道),加密隧道拓扑的结构是网状结构。 (二)量子通信网络融入实例 在一级分部调度中心管理中,加密认证设备需要对相邻的二级分部使用QKD系统提供的量子密钥进行加解密处理。网络拓扑如图表 4.3所示: 一级分部调度中心控制二级分部1和二级分部2的通信网络,一级分部与两个二级分部都可以通过量子集控站,完成两两间的量子信道建立,在集控站的统一协调下,使其具备两两之间能够分发量子密钥的能力。由此,一级分部调度中心与两个分部之间就可以实现两两加密认证设备通过使用量子密钥进行加解密处理的保密通信。该场景下的通信数据加解密与传输流程如下所示: (1()这里一级分部调度中心简称为一级中心;二级分部1简称为二分1;二级分部2简称为二分2)。 (2)一级中心的集控站与二分1的集控站、一级中心的集控站与二分2的集控站,在密钥生成控制服务器(处于集控站中)的统一协调管理下,实现量子密钥分发; (3)二分1需要完成与一级中心的通信数据传输,二分1的认证设备先用与一级中心分发的量子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然后由经典网络传给一级中心; (4)一级中心接收到二分1传输的加密数据,一级中心认证设备使用与二分1分发的量子密钥进行解密,这样就实现了二分1传输通信数据给一级中心的功能; (5)与此同时,一级中心下发调度指令给二分1,一级中心的认证设备使用与二分1分发的量子密钥,对调度指令进行加密处理,然后通过经典网络传输给二分1; (6)二分1接收到一级中心传输的加密调度指令,二分1认证设备使用与一级中心分发的量子密钥进行解密,这样就完成了一级中心传输数据给二分1的功能; (7)二分2与一级中心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与二分1相似。在二级分部1下,用户1和用户2的量子信道通过全通光量子交换机与该分部集控站连接,实现用户1、用户2和二级分部1两两之间的量子密钥分发。该场景下的通信数据加解密与传输流程如下所示: (1)用户1与二级分部1、用户2与二级分部1,在密钥生成控制服务器(处于集控站中)的统一协调,实现量子密钥分发; (2)用户1需要与一级分部调度中心进行通信数据传输,用户1的认证设备首先使用其与一级分部1交互分发的量子密钥,加密通信数据,然后由经典网络传输给一级分部1; (3)一级分部1收到用户1传输的经过加密通信数据,一级分部1的认证设备使用与用户1分发的量子密钥对加密数据进行解密,这样就实现了用户1传输数据给一级分部1的功能; (4)同时,一级分部1可以下发调度指令给用户1,一级分部1的认证设备使用与用户1分发的量子密钥,加密调度指令,然后经由经典网络传输给用户1; (5)用户1接收到二级分部1传输的加密调度指令,其认证设备使用与二级分部1分发的量子密钥进行解密,这样就完成了二级分部1传输通信数据给用户1的功能; (6)用户2与二级分部1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与用户1类似。 如果用户1或用户2需要与一级分部调度中心直接传输通信数据,则要用到密钥中继功能,以用户2上传数据给一级分部调度中心为例,主要步骤如下所示: (1)一级分部调度中心的集控站与二级分部1下的用户2,通过它们之间的二级分部1集控站,利用经典密钥中继的方式,使一级分部调度中心与用户2之间拥有共享的量子密钥; (2)用户2的认证设备,需要给传输给一级分部调度中心的数据进行加密,加密密钥为上述共享的量子密钥,然后由经典网络传输给一级分部调度中心; (3)一级分部调度中心的认证设备,利用对应的量子密钥作为业务密钥,将用户2传输过来的加密数据进行解密,这样就实现了用户2与一级分部调度中心之间数据加解密传输功能 五、结束语 本文对QKD设备应用于专线通信网络进行分析和阐述,从目前通信网络的现状以及现有网络的安全性特点出发,给出了系统多用户应用场景下的量子密钥分配、存储和管理机制实现方案;同时,提出一种融合量子密钥分配技术与通信网关的安全通信网络实现技术。本文还介绍了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与光纤通信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技术,提出量子网络与专用通信网的融合实现方案,并研究任意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机理以及针对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密钥中继技术,为实现系统量子安全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作者:陈立佳 刘菲 史铭 赵波 单位:新华通讯社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通信原理论文: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计算机相关专业《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针对抽象知识点实现案例化教学背景下的小组协作学习,通过合理的案例设计和项目实施,锻炼了学生项目实践经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课程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协作学习 《数据通信与网络》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抽象、实践操作性强,如果按传统网络类授课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理论课限于完成概念传授解读,实践课内容设定与行业工作需求脱节,不仅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造成学生不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高等教育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定位,项目化教学逐渐被引进计算机相关专业《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管理中,通过合理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在学习中迅速提升,如何更好地实施项目化教学是当前该课程课堂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项目教育模式,一种基于工业社会信息化的现代教育形式。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项目教育模式致力于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使其逐步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发展趋势,所形成的一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典型的项目教育模式,项目教学法侧重于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知识点”不再是教学设计的主线,而是通过积极开展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创新学习,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具有实际生产应用价值的项目任务;项目任务具备预期难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项目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自主制订计划完成协作学习,自行讨论解决项目工作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学习完结时,给出明确的小组成果展示,并通过多种方式完成项目工作成效师生共评。 2项目教学法实施案例 《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具体应用、掌握网络组建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自学创新能力,为其后续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中包含的如不同规模用途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网络中继系统的安装调试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内容,仅凭课堂理论讲解很难令学生理解掌握。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虚拟局域网VLAN是《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中的重要概念,但传统理论课程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VLAN的用途和设置方法,因此可以通过引入相关项目来强化课程教学。下面以“交换机配置VLAN通信”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例,分别对项目设置、情境设置和教学设计进行介绍。本项目计划的教学周期为3个学时(其中包含理论教学1个学时和学生自主实践2个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项目驱动法和演示讲授法,学习方法是小组讨论法,教学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计算机和投影仪。针对学生掌握二层交换机实现VLAN内部通信和三层交换机配置VLAN间通信的学习能力目标,又分别引入了一个子项目。 (1)子项目一: 利用二层交换机配置VLAN内部通信项目目标:①理解VLAN的基本配置;②掌握普通二层交换机VLAN端口的配置方法;③熟悉TRUNK链路的配置方法。相关项目技术:①VLAN是一组逻辑上的设备和用户,它们可以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而是根据功能、部门及应用等因素组织起来,具备一个物理网段的特性,不同VLAN之间广播域相互隔离,必须通过路由设备进行转发。②同一交换机的单个或多个端口可以被指派到不同VLAN。③连接在不同交换机上的同一VLAN端口,必须将连接的交换机端口设为设置为TRUNK模式,并使用TRUNK链路进行通信。 (2)子项目二: 利用三层交换机配置VLAN间通信项目目标:①掌握三层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②掌握三层交换机VLAN路由的配置方法;③通过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的相互通信;相关项目技术:①三层交换机具备路由功能,可以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②通信核心问题是双方必须正确配置各自接口地址。通过本项目的教学实施,既使得学生理解掌握了虚拟局域网VLAN的基础理论,更实践了在真实环境中配置VLAN。设计的两个子项目根据VLAN的功能设置,涵盖了同一交换机中多VLAN的接口划分、跨交换机实现单一VLAN的内部广播、跨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的互相通信等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对全面认识VLAN技术。通过引入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有效增强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3结语 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引入来创设情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意义建构。基于项目化教学法的《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化理论知识,更能大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也是一项复杂工程,随着行业需求不断变化和科技知识不断,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工程项目的设计原则,突出教学重点和实施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作者:杜丰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试论当前大学美术教育的弊端与创新策略 [摘 要]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文化思潮。在新时代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美术专业的看法有了新的变化,但是,高校美术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所以,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弊端入手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升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策略;创新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1、忽略了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普通高校教学中通常重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课程的重要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过大,为了提高就业率,大多数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技能培养上,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课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课,承担了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有夯实了文化课,才能保证学生在美术的道路上脚踏实地。 2、对教学定位存在偏差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不看重对学生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有些高校受到综合性大学教学思想的影响,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而盲目开设了众多课程,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涉猎面广泛,但却不够精通。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美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使得不少美术专业的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放弃本专业学习,造成了专业课程的荒废。 3、缺少合理的教学体制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社会上也出现了多元化思想浪潮。与此同时,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功利、浮躁。高校的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过分看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开始用不切实际的画技装扮自己,却忽视了个人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改善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弊端的创新策略 1、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特长生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几年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美术院校也逐渐扩大了招生比例,这使得更多的人关注特长生的教育领域状况。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的分类、设置以及招生制度也比较单一,这与艺术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从而限制了学生个人才能的展示和潜力的挖掘。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高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用新的教学体制来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不断深化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 绘画技巧只是提高绘画技艺的一种工具,而美术课程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术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和个人的文化涵养才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引导学生,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如果高校美术教学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反而与外界隔离,这样的教育会事倍功半。美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要使学生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涵养,以帮助他们去更深的理解文化艺术的内涵,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探索世界,开拓思维。 2、注意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 信息大爆炸时代来临,通过网络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艺术感受。而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日益受到忽略。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竭尽所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意识,使实践成为学生提升艺术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艺术,升华艺术,获得艺术的核心理念。 3、明确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现在诸多高校的很多做法都与国家对美术事业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国家初衷本是为了培养可以从事美术事业的高水平人才,但是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成为了大多美术院校毕业生成为一个美术方面优秀人才的障碍。高校的美术教育目标并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著名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大对学生的自主创造力的培养力度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训练强度。 总结: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高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美术教育的管理者应摒弃教育中存在的糟粕,探索美术教育的新形式,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积极改变传统模式,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需求。高校的美术教育要做到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并积极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美术教育与情商教育 摘要 面对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艺术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情商水平。本文分析了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情商因素及大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高水平情商。 关键词 大学;美术;情商;教育 一、情商的定义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合格的人才不仅指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更应是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人。情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又称情绪智力,也是大家俗称的EQ,研究和实践证明:在人的成功的诸多主观上的因素里面,智商(IQ)因素大约占20%,而情商(EQ)则占80%左右。情商主要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说得通俗点就是指心理素质,指一个人运用理智控制情感和操纵行为的能力。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品质要素。 二、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情商能给大学生带来健康的身心、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适应社会的竞争,情商是一个人有效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障。 (1)良好的情商是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大学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不仅应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更应是身心健康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应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完成各项任务。 (2)良好的情商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良好的情商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良好的情商能帮助大学生正确给自己定位,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步步的走向成功。 (4)良好的情商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而良好的情商正是创造良好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大学美术教学可以影响学生情商的发展 人们在客观事物对其是否符合自己主观需要作出反映的时候,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些不同的反映受到人的情商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对作品不同的体验和主观反映,是学生获得心灵陶冶和学习动力的基础。美术教育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美术教育是最能容易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艺术教育。学生在美术教育的陶冶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实现其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行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精神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过程。 四、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情商的手段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课程,它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情商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性和表现欲,提高学生在体验中调控自己心理情绪情感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他人情感,获得和谐生活、工作和发展的机会;指导学生正确协调人际关系,帮助其提高处世能力和水平。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情商的基本途径由以下几方面: 1.在美术表现中获得心理感知 美术活动是一项手眼脑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的视觉形象创造过程,其中情绪情感的体验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点燃审美激情,激发表现欲,培养表现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要,充分发挥情商的能动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地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 2.在美术欣赏中陶冶情感 欣赏是学生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并从中获取对客体的情感体验。在欣赏过程中,感情丰富的人对欣赏客体的感受面比较宽,感情细腻的人对欣赏客体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影响学生欣赏水平的因素有学生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兴趣爱好、个人心理品质等。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情感 积极的情感培养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的需求,而且是学生情商培养的必需。改变评分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师评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全班展评相结合,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听到多方评价的声音,与便学生在交流中更加了解自己,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在集体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 在相互合作中体验人际关系,培养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共同探究、解决学习和操作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对待集中的问题,共同承担集体义务;培养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劳动,共同分享集体成果。 5.在艺术设计的社会实践中培养交际能力 学生在学校相对比较封闭,与社会有较大距离。笔者曾于2010年利用暑假带学生到徐东书画市场和武汉一些设计公司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欠缺暴露无遗。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起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克服心理上的胆怯、害羞等障碍,同时也还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 结语:在美术教育中,注重情商培养是美术贯彻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行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和帮助学生不断实现自己的每一个目标的“成功教育”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手段。美术也是一种情感艺术,美术教育需要情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培养情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教育适应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大学美术互动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本文通过习作点评环节的变革实验,研究互动教学模式在大学美术课堂的具体运用,以教学实例探讨互动式教学法的积极意义,为更深层次互动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美术 互动 教学 模式 一、互动式教学的定义 目前,“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逐渐进入课堂为人们所熟悉。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对“互动”的解释: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式的探讨与交流,学生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绘画技法、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二、互动式教学在大学美术课堂中的初步探索 笔者承担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基础构成及装饰画等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我选择学生习作评讲这一最具互动特点的环节尝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作业完成后,将画室装扮成展览室。在这一环节里,学生的作业不是被审判的对象,而是被观摩欣赏的作品。 将评讲式改为谈话讨论式。教师从评价的主角位置退出,做课堂导演,让学生纷纷上台相互发言,谈自己的得与失,谈同学作品闪光点,谈对课堂教学的想法,谈艺术谈生活,甚至谈对老师的评价。下面以我的一次课作研究案例: 设计色彩练习(1)作业评析课程教案 主讲:彭玮(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学对象 :2011级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2班 教学内容:设计色彩作业评析 教学目的:1.通过对设计色彩作业的评析,使学生明确作业中存在的优缺点,进一步理解掌握色彩原理在具体画面中的运用。 2.通过作业的自评、互评,加强师生间思想、观念、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色彩原理在设计色彩中的运用;解决设计色彩练习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回顾上次课理论知识要点,阐述本次课作业评析的目的、重点、方式。 (1)放映教学课件,回顾上次课程内容:设计色彩中色彩原理的运用。 (2)阐述本次课作业评析的目的、重点、方式。 2.学生作业评析:(1)幻灯放映学生作业图片,教师挑选其中一张作评析示范。(2)参照教师的评析方式,学生按作业播放顺序做自评,重点谈设计色彩创作的构思体会与作业中的困惑,老师和其他同学根据问题展开讨论。 评析总结:(1)作业中的共同优点与不足之处小结。(2)幻灯放映优秀范例赏析,启发解决问题的经验。(3)对讨论过程的总结。 4、作业:根据讨论意见修改设计色彩大作业的草图 本课讨论情况如下: 通过作业探讨,学生设计色彩练习的修改稿普遍得到改善,本次课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互动教学的积极意义 在设计素描、装饰画等课程里我抓住习作评讲这一环节作了类似互动教学试验,获得一致的教学体验: 1.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和热爱程度 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基础课学习的自信心,自主钻研的热情高涨,个人价值在积极探究的艺术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2.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 解读同一件作品因人的阅历、个性、情感、智力等差异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艺术体验,并且能理解不同人的艺术观点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3.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 作业互评的一个原则是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话,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思想,是对学生的公平与尊重。 4.使学生心胸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人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及家庭的关爱中长大,自我意识强、有孤独感、对周围的人和事比较冷漠。 5.有效改善师生关系 互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它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和创造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尝试运用互动教学模式时,我发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需要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才能让学生们感受绘画语言的魅力。第二,阶段性目的难易适中。在有一定难度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方法是一种可取的做法。第三,建立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建立起一种平等互信、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勇于进行画面的表达。 结语:美术教育中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调动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只有当教学中的“引导、启发”真正指向学生个体时,互动的教学模式才会显得更有力量、更有意义,才能更好地引导、调整学生的自我掌控力,因地制宜地了解学生个体,因时而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启发、有所触动。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如果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特点和审美心理的培养和发挥,那么它就已经失掉了它本身应该具有的意义。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大学美术馆的美育功能研究 大学美术馆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交流五项功能[1]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沟通以及公众文化认知度的提升。与社会公共美术馆不同的是,大学美术馆最直接、最稳定的受众是在校学生,因而大学美术馆的美育职能也就成为其诸多职能中的突出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院校美术馆的大量兴建和繁荣,大学美术馆在提高大学审美教育、开展艺术研究、服务教学和促进学科沟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本文以京师美术馆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美育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大学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几点新设想。 一、京师美术馆现状调查 京师美术馆是坐落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一所非营利性的大学美术馆。京师美术馆自建立以来已多次举办展览和学术活动,为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美术、艺术设计、书法、数媒、影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展览及学术支持,并与外界建立了艺术交流的学术平台,成为艺术学院专业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由于京师美术馆的多数展览在策划与宣传方面多限于艺术专业,忽视了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影响,针对展览开展的交流活动也多属艺术专业内部研讨,即便是对展览感兴趣的非艺术专业学生也因为展览咨询的获取不便而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下文通过“关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与大学美育”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北京师范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对京师美术馆的认知情况与接受大学美育的情况。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美术馆”为关键词,从调查对象的观展经历、对京师美术馆的接受情况、对京师美术馆功用的认识和展览活动的兴趣点等问题入手展开调查;第二部分以“大学美育”为关键词,了解学生对美育含义的理解,对大学美育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期望;第三部分以美术馆与大学美育的作用、关系为重点,调查了解学生对大学美术馆充分发挥大学美育作用若干模式和设想的认同程度。调查问卷的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非艺术专业学生,涉及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外的23个院系的各级学生,按照院系人数比例进行抽样发放,采取分院系发放、宿舍楼发放和网上发放三种形式。调查结果回收了368份问卷,其中351份有效。 统计到的样本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男生比例为38.2%,女生为61.8%;其中39.1%是理工类,55.3%为文史类。样本分析显示,79.2%的学生有过到美术馆或博物馆的经历,排名前三位的是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但知道并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34%,听说过但没有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49%,从未听说过的学生比例为17%。以上数据表明,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是本校学生较为常见的文化休闲方式,而京师美术馆在校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经常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展览”和“来过但美术馆总是关门”的情况不在少数,所以在校学生到京师美术馆看展览的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于获得展讯的渠道,44.3%的学生选择了蛋蛋网,32%的学生选择了校园海报,28.5%的学生选择了校园广播台,9.2%的学生选择了官方网站,这些数据为美术馆的宣传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渠道。关于“希望在京师美术馆看到的展览类型”,统计发现,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展、影像作品展、设计艺术展、传统中国画展和文献资料展。最喜欢的展览类型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个人爱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美育的侧重。在这一点上,美术馆与美育课程应互相协调,引导学生拓宽眼界,同时针对课程的需要举办相关展览和教育活动。 在调查关于美育含义的理解时,有47.4%的学生认为是“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5.7%的学生认为是“培养美的观念和能力”,11.5%的学生认为是“美德教育”。关于“目前我校美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理论而无实际训练”的占68.1%,“缺乏基本的训练器材和设备”的占53.3%,“方式呆板不能引起兴趣”的占50.1%,“不能与当下的文化艺术进行良好对接”的占22%。以上数据足以证明,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单单希望学到美育理论知识,而是更希望有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兴趣,提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机会。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比在教室中接受美育的效果要好,而被问及“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的形式”时,59.6%的学生希望在展出作品时有解说服务,47.1%的学生“希望能参加与展览策划人或艺术家交流的艺术沙龙”,40.9%的学生“希望学习绘画、书法、摄影等的实际操作”,31.5%的学生“希望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一名志愿者”。 综上所述,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通过大学美育等课程的学习,业已形成了对美和美育一定程度的认识,对大学美术馆也抱有比较强烈的好奇与期待,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有着比较鲜明的态度和诉求,参观艺术类博物馆的行为在本校学生中十分普遍,这便为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的广泛接受奠立了基础。同时,大学美育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单一和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确实存在,为此,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二、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1.吸引学生走进美术馆——大学美育课堂的时间延伸 要发挥大学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首先要解决现阶段美术馆在校园中认知度较低的问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美术馆来,感受美术馆提供的丰富和直观的审美教育,这是增进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作用的基础条件。 首先,扩大美术馆的宣传。因为大学美术馆的展览一般面向本校艺术专业学生,展览的宣传也多在艺术学院内部进行,校园内部的宣传较少,方式比较单一,所以美术馆的认知度比较弱。目前国内的大学多数拥有比较发达的校园文化宣传系统,校园广播站、校报、学生会报、社团报刊等,都是传播大学美术馆文化的良好方式,可以在展览开幕之前邀请这些校内媒体参与宣传,并报道开幕仪式,扩大展览的影响。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校园网也是交换信息的良好平台,另外各院系的海报栏和校园海报也是宣传的主要阵地,都可以用来吸引学生,增加学生感受艺术美、接受美育的机会。随着大学美术馆美育类展览和活动的增加,大学美术馆扩大宣传的范围和增强宣传的力度将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周边院校的学生和居民,使他们也能到美术馆来领略大学美术馆不同于公共美术馆的魅力,从而为公众美育的推广贡献一份力量。 其次,创立志愿者机制。根据不同展览与活动的需要,大学美术馆可以不同程度地动员大学生参与美术馆的日常工作,避免参展者在面对前期准备、宣传、布展和现场控制等繁多任务时分身乏术的情况,让大学生志愿者机制成为协助美术馆机制向着更加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物理学、光学和资源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展厅场景的选材和布置、展览灯光调控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历史学、文学、哲学专业的学生在撰写展览知识标签时也可发挥专业特长,补充艺术作品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志愿者还可以通过培训成为某些特定展览的讲解员。这一方面会巩固他们的艺术学知识,激发他们面对经典作品进行新的思考,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会帮助观众真正接近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引导观众深入理解作品,并通过作品获得与创作者的隐性沟通与思想共鸣。在此过程中,观展者产生的自我认同与愉悦感能够拉近他们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并引发他们再次回到美术馆的兴趣。 最后,建立美术馆与观众的现场互动。由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差别,他们常常因完全无法吃透作品的意味而产生怀疑和抗拒心理,进而对这一类型的展览失去观赏兴趣和信心。而且,在面对一些具有较强叙事性和背景性的作品,例如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时,观众也会因为不了解作品的叙述题材而无法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大学美术馆可采取现场调查、讲解、作品阐释标签和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美术馆展览、活动的建议和需求,以完善馆内运营,并及时调整相应机制和活动安排,这个过程正是美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2.美术馆即美育课堂——大学美育课堂空间的扩展 首先,展览是课程的引入。在前面的调查问卷中显示,许多学生认为目前学校里的大学美育、美术俱乐部等课程授课方式单一,不能引起学习兴趣。事实上,如果用展览的方式连接美术馆与美育课程,那么同样的授课内容也许会因为形式的一点变化而变得鲜活起来。由于美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是大学文学、艺术学专业的教师,对本校美术馆有着较强的关注意识。在这个前提下,任课教师可以关注美术馆的展期设置,预先了解一定时间内即将展出的作品,然后以作品的类型、主题等要素为线索联系课程内容,将鉴赏展览作品作为课程的切入点,进而展开对艺术史某一时段或某种画科、流派乃至创作题材与形式美的讲解。这种建立在导赏基础上的授课方式,可以从直观的艺术作品入手,带领学生在美术馆的氛围中深入课程学习,并通过展厅中作品的实例讲解,使知识的传授变得生动起来。 其次,展览是课程的延伸。大学美育课程主要致力于传播艺术美,一般会选取历史上和现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来阐释美的多重意义。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课上不可能做到将整个艺术史作全面系统的梳理介绍,但会留下一个个敲门砖式的作品或人物,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在课程之外对某个艺术家、某段艺术史、某个流派和画种作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大学美术馆应与美育课程联姻,在规划展期时考虑与校内的大学美育类课程相配合,通过发掘自身馆藏,与国内外大学美术馆、公共美术馆、博物馆合作等方式开办课程协助展。美术馆遵循一定的学术逻辑,设定展览的主题、作品选择和组合原则、展出方式等,呈现最直观和真实的艺术史。在美术馆独特的气氛之中,学生徜徉在作品之间,脚步随着艺术史的历程延展,对课堂之上透过幻灯片观望过的作品会有更加真切和深刻的再认识;对课堂讲授过的作品,相关的画家、流派、画科也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结合美育课程的内容,开办一次“中国工笔花鸟作品展”,美术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以时间为序排列展品,并辅以时代背景、画家简介、技法介绍、作品意义与鉴赏等知识标签,让学生在观展过程中领略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美的同时,把握中国工笔画学科发展的脉络,充实课上学到的美术史知识。 最后,展览是课程的表达。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除去艺术与传媒学院,校内其他学院的本科生须选修大学美育、美术俱乐部、影视俱乐部等美育类课程,这些课程是现阶段综合类大学实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内容除了美育知识讲授和文学艺术作品鉴赏之外,学生也有尝试创作的机会。就美术方面的情况看,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专业技法也不甚成熟,但由于其对生活和情感的认识和感受力强,也有一定的学习和表达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多不会为一般创作规律所约束,作品形态鲜活,手法新颖大胆,具有独到的特色和审美意趣。大学美术馆可以设立专题,研究大学美育类课程下学生的作品,并就一主题组织汇报展览,通过培养作品意识和荣誉感增强学生对于美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形象美、创造美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对其他涉及文学、艺术、科学等学科门类的美育课程,教师也可根据学科特色和课堂教学情况,与美术馆合作,举办相应形式的汇报展和活动。 3.数字化美术馆的建设——大学美育的虚拟资源拓展 为更好地让学生共享大学美术馆的艺术品资源,大学可以探索丰富多样的展示方式以及互动交流渠道。数字化美术馆就是一种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利用科学技术推介美术馆的有效手段。美术馆的数字化还给那些尚无条件建设美术馆的大学提供了一条积极的思路,使其能够在网络上将自己的艺术藏品公之于众,惠泽学生、研究工作者以及社会。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专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物馆是当时唯一入选的美术类数字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媒体、宽带网络和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新型实用化辅助系统或手段,美术博物馆就能实现展厅数字化[3]。数字美术馆通过官方网站、虚拟展厅和资源论坛的建立,丰富美术馆建设,培养学生浏览艺术网站、获取更多文艺咨询与知识的习惯,拓宽学生接受美育的渠道。 建立美术馆的官方网站是外界了解美术馆的捷径,也是美术馆展示自我形象、集散学科资源、融汇交流建议的空间,是实体美术馆的无限延续。通过官方网站及时有效地传达美术馆的展览和活动信息,为学生自主选择展览提供更多的方便。美术馆的官方网站可以成为美育学科资料的汇聚集散地。艺术史相关的画论、文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作品评论文章以及画展开幕、艺术家访谈等的文献、视频、影音资料的收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库,也是进一步展示和宣传美术馆的平台。另外,虚拟展厅作为实体展厅的延伸,以三维空间效果呈现展厅和展品的样貌,让观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地欣赏喜爱的作品,或者重温观展时的情感思趣。虚拟展厅的建设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所必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藏品的信息。这种形式是美术馆的延伸,是藏品数量、展示空间限制之外的补充,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领略大学美术馆的全部风貌,并对所感兴趣的藏品作深入的探究。资源论坛也是不同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的有利场所,美术馆可以发掘问题,激发讨论,也可以与学生交换意见,完善管理。总之,数字化美术馆是美术馆在时代特征下的新发展,是延续和拓展美术影响力、改善大学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的美育的又一手段。 综上所述,大学美术馆发挥美育功能应注重三点。首先,通过加大和拓展美术馆的宣传和建立互动机制的方式,增加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美术馆参观,以填补美育课堂时间的不足;其次,通过建立展览与课程的链接,让美术馆的展览成为大学美育课堂的引入、延伸和表达,以赋予美育课堂教学生动的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展览中体验艺术之美的创造力和技术性,填补现有美育课程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的缺憾;最后,通过官方网站、虚拟展厅的建立,使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领略大学美术馆的全部风貌,获得更多的美育学术资源。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对于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探究分析 摘要: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大学美术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只有打好美术基础,才能为走上更高层级的艺术殿堂提供保障。为此。首先分析了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其次指出了这一教育存在的问题,幕后提出了提升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美术基础教育;艺术;创新 一、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阶段都有美术教育,这些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旨在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是一种基础教育。在美术基础教育方面,前苏联对我国的影响较大。前苏联的美术基础教育侧重于写实训练,对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多数美术学习者是从素描开始人手接触美术基础的。由于历史原因,素描多是起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学生在初学阶段,接触西方的绘画作品和绘画大师比较多,容易过多地倾向于西方而忽视中国本土的绘画理念。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写生的关注程度都较其他绘画手法更为强烈。写生手法多是对着实物进行,重视对原型的真实反映,并没有融入绘画者个人的真实感情色彩。 二、大学美术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过于重视绘画技能的训练。不管是学生家长、学生本人还是某些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都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美术教育必须以技能教育为教学侧重点。当然,技能教育对于美术基础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它只是做好美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涵盖美术基础教育的全部。如果只重视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绘画能力陷入呆板的怪圈。美术的初衷在于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来表达作者某种独立的情感。美术技巧仅是艺术的一种实现形式,技巧必须以艺术情感为依托,而不能孤立存在。高水平的绘画作品并不是靠其中的色彩和线条而取胜,更多则是靠色彩和线条体现出来的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只培养技巧娴熟而个人情感不强烈的学生的教育,算不上成功的美术基础教育。 第二,对于绘画作品所表现情感的重视程度不够。据调查,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非专业美术从业者都认为最好的绘画作品就是画得最像原型的作品。就连部分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教师也持类似看法。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功利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误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教师不重视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导致学生也持不重视的态度,极大束缚了学生自由创作的表现,对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如此下去,学生所画出的作品只能变成美丽但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雕塑而已。 第三,某些教师过于重视自身个性,忽略学生个性。某些教师虽然知道绘画作品显示个性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容易把自身的个性强加在学生身上。对同一幅画,每个学生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也正是有了每个人多彩多样的理解,才能为日后诞生更多风采各异的绘画作品奠定基础。而有的教师在讲解某一幅画所表达的含义时,只重视自己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理解不甚关注,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追求一种所谓的标准答案,强行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殊不知,艺术是最没有标准答案和标准规则的。在实际教学中,画室里有时候只悬挂教师喜欢的某种风格的绘画作品,对刚接触美术的学生产生误导,使其误以为只有这种风格的作品才是好的,不利于学生美术基础的形成。 三、提升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水平的策略分析 一是改变“模式化”的学习方式。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来说,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应试教育主导了整个教育过程。我国现行的美术教育层级的评价有相当多一部分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希望在现有的美术素质评价体系下,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学生以艺考规则为标准,进行“模式化”学习,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容易使学生感到腻烦,进而降低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度,与艺术教育的初衷相违背。教师应该着力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艺术潜力,实现美术教育全面培养人才的作用。 二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表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和创新,必须以每个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上文已经提到过,我国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绘画技巧的训练,而单纯的绘画技巧训练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此时就必须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从事绘画创作,无论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天马行空”,教师都必须给予充分尊重。只有在这种能够自由表达和自由创作的宽松氛围中,才能充分挖掘出每个人的绘画潜能,使每个人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加强美术文化教育。文化对于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美术亦如此。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基本没有涉及到美术文化培养。没有文化的底蕴和积淀,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对于美术基础教育来说,必须重视美术文化教育。一名有能力的美术家必须要坚持美术文化修养的培养,不断丰富自身阅历,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在绘画作品中将时代的人文气息和自身的强烈情感巧妙融合,以达到艺术的另一个层级。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大学美术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性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尤为需要的一种精神支撑,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并渗透在每一门学科之中。在大学美术课程中,将心理健康作为一种艺术教学,素质提升的综合性课程,在创造性课程中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理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激发美术创作的兴趣。本文旨在分析当学生美术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美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进而探讨构建大学美术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性发展模式,促进两者的有利发展。 【关键词】大学美术 心理健康 融合性 分析 随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受到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就会对美术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简述大学美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1.1 艺术创作的最佳氛围 在大学美术课程中,如果单纯的进行美术创作,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自我设计,而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就会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社会压力增大、人际交往等方面,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就会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的相对浮躁,这样,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当前的艺术创作心理,结合艺术作品的分析、品鉴等等,更好的形成创作的美感,在愉悦和健康的心态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1.2 知识肤浅带来的心理压力 许多大学生都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很大的积极性,热衷于网络或者自我世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自我系统化的训练,有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临摹、油画创意,没有整体的专业指导,收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有所减弱,这样,融入心理健康,能破解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寻求美术创作与健康身心的良好方式。 2、剖析当前大学美术教学中心理健康缺失 2.1 心理问题大有存在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问题,造成心理上的歪曲现象,一方面,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人格方面的缺陷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每年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犯罪甚至自杀的案例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对普通人才的要求逐渐由专业性转向对综合素质的强调,对人格与能力的兼顾。而开发潜力、完善人格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2 理想信念的缺失 由于社会经济物质化的影响,生活水平、家庭环境等影响着初中生,尤其是一些留守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受到暴力、金钱、色情、等消极、颓废思想的包围,滋生不良思想,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心理健康成为许多初中生严重缺乏的一种素质,尤其是对于初中体育而言,课程的不严谨,设置的不科学,教学模式的单一等原因,造成初中学生理性信仰的严重缺失。 3、探讨构建心理健康融大学美术的最佳模式 3.1 合作创艺的美术活动 在大学美术课程中,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用合作的有效方式,让大学生在理解、合作中享受快乐,懂得关心、照顾,促进个性思维与整体素质的提高。譬如在“秋天”的活动美术户外活动中,可以与“农业科技园”联系,带领学生参观了农业园,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各个特征,收集了各种“秋天”的材料,还特地送来了他们农业园培植的新品种的瓜果。回园后,一副副美丽的落叶画诞生了,更有的学生还自己尝试制作新品种的瓜果。还可以有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同伴之间互相借鉴、变通,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来共同新颖独特地表现艺术形象。譬如,在“我们的城市”主题中,学生们在美术活动中合作构建了美丽的动物园区,将各种可爱的动物绘画出来,形成对动物的基本理解,并掌握一定的绘画和动物知识,也促进了性格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引导。 3.2 兴趣引导的心理培育 在大学生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融合兴趣引导,结合不同的心理需求,开设适合学生自由发挥的艺术空间,通过兴趣教育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大学美术教学中,以生动简洁的讲解、唯美的艺术创作,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创意的积极性,保持好的心理。同时,教师用启发、引导、激励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多多练习一些绘画的基本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并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主题绘画,通过墙报、黑板报及报刊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3.3 主题活动的全面健康引导 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围绕培养学生平等、互助、友爱、宽容等一些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等等,可以采取不同的主题活动,开设不同的美术创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创意活动,通过主题创作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譬如,可以围绕“生命离不开水”的主题,开设户外创意美术活动,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健康心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在活动中,形成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并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等等。 4、总结 大学美术课程不是单一的美术创作活动,更需要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在美术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具有很大的作用,并从多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健康教育的融入方式,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水元素在大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水元素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意手法,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将水元素巧妙的融入到现代美术的教学中,尤其是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艺术点子等多方面的应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加强水元素的艺术理解和运用,在大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水元素创作的教学运用,将具有身后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简要概述水元素自身构成的形式,融入大学生的创作心理,进行静与动的交替应用,凸显出水元素的声、光、色,动与静等特点进行有机的应用处理,加强水元素在大学美术中的整体认知和巧妙运用,构建全面的运用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 关键词 水元素 大学美术 教学中 应用 大学美术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形成构成,尤其是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强大和创新意识的浓厚,就要融入更新的艺术创作手法,从现代特色的美术作品中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融入现代水元素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创作理念,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简述水元素的运用特点 1.艺术融入性 在当代的艺术作品中,水元素作为一种独特的构成元素,是美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整体融入艺术性的美感体现,在大学生的美术创作中,可以通过对不同物体的描述,更好的融入水元素的特征,一般采用几何规整图形如圆形、方形、椭圆形、花瓣形等为艺术载体,形成水元素的整体构成要素,更加完美的体现艺术作品的流畅性、线条的美感性等优势。艺术手段多采用自然的、不规则的水形。 2.心理感受的融合 在水元素的艺术应用中,是一种心理上的艺术表现,尤其是对艺术创作的表现,可以形成一定的心理运用机制,对于大学生来说,将艺术创作与美感鉴赏等结合起来,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意境,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心理收获。静态水,平稳安详,给人以心理上宁静舒坦之感。动态水以其动势和水声,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走进大自然,直面自然,与万物对话,在写生中感悟、提炼、升华,将水元素与自感受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具魅力的艺术作品。 二、概述水元素在大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1.立体化的动感享受 在大学生对水元素创作的基础上,可以促成艺术立体化的效果,可以从中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在大学生美术课程中,可以结合现代的整体设计课程,融入到生活化的场景中,将水元素的理解放到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譬如,可以开设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课程,让学生走入到大自然,走入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感受其中的水元素魅力,这样,可以感受水元素带给人的一种艺术作品的纯净、宁静等一些气质,实现立体化的美感享受。,并将水元素的流动性、线条美等等融入到自我美术创作的手法中,将具有更大的效果。 2.创作手法的全面更新 在现代大学生的美术课程中,一般都是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形成整体的艺术运用,对自己的思维、手法创新等方面都缺少一定的联系,而融入水元素的艺术创作,可以通过各种感官的整体运用,更好的显示出水元素的应用魅力,尤其是一些素质强、个性强的大学生,进行水元素创作的培养,在各种艺术作品中,紫色琉璃灯,熔岩的屋顶与墙壁造型,水元素的设计艺术在这里也发体现得淋漓尽致,能充分展示水元素在艺术创作中的强劲作用。 三、探讨水元素在大学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主题体现的创意活动 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水元素的应用教学可以更好的与传统的教学融合在一起,通过各种主题的创意活动进行整体的分析,以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内容,体现多主体参与,多向互动,课程实现,譬如在水元素美工课程的应用上,培养大学生对色彩,线、形及参与手工活动的敏感性,可以采取采取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感受鸟飞蝶舞、小桥流水、蓝天和彩虹、鸟语蛙鸣,并结合各种有趣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进行色彩的自由搭配,并从中获取美感和成功感,让他们在生活的氛围中需求创造点,激活对美术的自我表现力。 2.艺术柔化空间的美感艺术 在水元素的教学运用,就要从水元素的各种运用中体现出一种流动性的真实感受,并通过柔和性的艺术创作,将水元素的艺术效应体现出来,激发大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譬如,利用水体的倒影、光影变幻可产生艺术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柔化自然空间,增添艺术作品与环境间的生气,改善空间关系,改变单调乏味的空间氛围,也可以在视觉上形成局部焦点,来表现空间的主题。或以一种内在的统一感相互协调于某一特定空间环境内,通过动水利用动势和水声,给空间环境产生各种引人入胜的魅力和环境气氛。 3.与水相容的艺术感染 在大学生水元素的创作中,融入现代的心理课程教育,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破处在信仰缺乏、理想丧失等多方面的不足,更好的学到“水”的精神,在水元素的创作中,学习水向下的精神,学习水不争的气度,学习水宽容的胸襟,从多方面培养自我艺术创作的心理素质,并打破传统的创作手法,在意境的追求上,艺术创作融合水元素的应用,在绘制一处山水动景物,尤其是农村风光的艺术图片,通过融入水元素的纯艺术角度应用,将枯水取山水之意向,枯塘之造型,以引导人们的联想,注入流动着的水元素艺术体现,会收到更好的创作效果。 四、总结 水元素作为一种有着强大效应的艺术创作手法,在大学生美术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艺术表达、思维创新等多种方式的应用,并结合当前艺术创作的特点,更好的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凸显出水元素在大学生美术创作中的巨大潜力和应用优势。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探究大学美术教育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发展 【摘 要】现代社会环境下,教育资源丰富、多元,大学美术教育应该在吸收国际化的精华的同时,不断引入地方性特色文化内容加入教学当中,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地方性的美术特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发展。在进行大学美术教育的时候,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开设民间艺术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够够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依靠地方特色文化帮助美术教育效果得到提升。 【关键词】大学;美术;地方特色;民族文化 一、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 我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反映除了不同地区和文化人们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地方传说,民族习俗等多项内容。总结所有的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绘画,雕塑,特色服饰,传统工艺和建筑等多种内容组成。 因为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和情感认知以及群众气质有所差异,所以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种和风格。比如说有些地区的雕塑,刻画艺术用于灯具和家俱的制造上,有的地方的年画和窗花的地方特色用于装饰用,地方特色文化和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各项庆祝活动,少数民族的节日,剪纸,民族歌舞等都能够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简单来说,地方特色是形成我国民间艺术的基础,地方特色发展成民间艺术,高校美术教育要结合地方特色内容才能更好的和民间艺术融合,由此实现自我提升。 二、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对大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最近几年我国各个地方的民间文化正在走向衰落,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民间艺术无人传承,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艺术特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审美要求。所以大学将现代化的美术教育和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能够公开并普及民间艺术的家坊和作坊式传承,还可以解决民间艺术的传播继承问题,最关键的是能够将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理念引入到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来,继承并发扬,实现创新和发展,塑造新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大学的美术教育也会因为更多地方特色文化的加入,有更多的创作灵感,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大学美术教育当中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能够改善现今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很多年轻人受外来文化吸引,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地方特色文化,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地位 其次,社会环境发展要求大学美术教育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地方特色性文化能够影响一个地区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其精神文化精髓和支撑。现代化信息发展加速,文化特色发展滞后,很多民族文化还没被了解就已经消失。保护并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不仅能够保护艺术的多样性还能够传承本土文化,引导学生追求本土文化的渊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文化的传承。 再次,融合地方特色艺术文化能够强化学校办学。我国高校的教学培养目的就是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培养面向社会发展的具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大学教育要走区域化,多样化以及特色化的办学道路。各地方高校因为所处的不同的地理位置,都会接触并感受到很多民族文化特色的影响,应该利用自己教学和传播的教育优势,大量的了解掌握民间的特色艺术形式,承担历史众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进而培养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专业美术团队,这也是现在高校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三、地方特色文化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合理安排民间特色文化课程。民间特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艺术价值高并且教育资源丰富,大学美术教育可以和地方特色和自然文化相融合寻求入手点。现在的大学美术教育,学生接触的更多的是西方的知识体系,对本民族内的文化和美术特点了解不够。大学美术教育中中可以将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融合到其中,选择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资源,比如土陶,染织,刺绣,剪纸,木刻都可以融入到教育当中,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文化传承,达到教学提升。 其次,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在大学内融入民间特色文化不能只在表面的理论层次上进行,应该深入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要组织学生不断实践,实现发展,完成研究和创新。所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形态融合到课堂上。比如说云南的大学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云南漆艺的操作教学,将涂、裱、刮、磨、撒、堆、刻等传统技法介绍给学生;福建的学校可以将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带到课堂上,通过向学生具体的讲解,使其在掌握地方特色医术形态的同时,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灵感和创新,实现艺术的发展。 再次,要加强实践考察活动。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到民间进行考察,了解地域文化,使学生欣赏并学习优秀的地方特色医术。可以通过录像等技术记录民间艺人的操作技术,访问老人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了解,掌握地方艺术的历史。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接近地方特色文化,还能够提升其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见识,提升学习兴趣。 四、结论 大学的美术教育除了要培养美术人才之外,还肩负着传承民族艺术,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要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实现教育多方面发展的目的。在大学美术教育中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不仅能够促进教育发展,弘扬民族特色,还有利于学生个人文化和艺术素质的提升。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对现今大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摘要:大学美术教育对于美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大学美术教育手段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必要要加强大学美术教育工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综合发展。本文就我国先进大学美术教育开展分析,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改善建议,希望对于我国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 问题 建议 大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思想和艺术价值能够保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良好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更能够塑造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提高我国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诠释,大学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了一定的扭曲,对金钱等物质的过度追求,造成了各种较为恶劣的社会现象,这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乃至社会风气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通过大学美术教育,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有意义,降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各种不良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育重在对美术艺术的宣传,重在培养学生了解艺术和创造艺术的能力,因此,大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的建筑建设、产品设计都是美术艺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教给学生如何去利用艺术,发觉艺术,通过对艺术的延伸和迁移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这是美术教育的中心思想,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提高学生情感交流能力 对于我国大学生情感交流能力普遍缺乏,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人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减少,生活环境的封闭性造成了人们无法进行自由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使得人们的情感交流能力出现了非常大的障碍,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如此。缺乏了情感交流,就容易造成心理疾病的产生,使得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自杀现象时有发生。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情感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认识欣赏他人,懂得如何评价和欣赏自己,这样,对于沟通交流活动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发展。 二、现今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色彩和经济色彩严重 政治、经济左右美术教育工作和内容,是目前我国大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一项重要问题。政治不属于艺术范畴,因此,美术教育开展过程中,不应该过多涉及到政治问题,也不应该由政治在左右艺术。然而,我国大学美术教育现状却并不乐观,许多美术教育内容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政治色彩,美术课程内容方面受到政治体系的严重制约,许多优秀作品无法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展示,从而阻碍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以及人们对经济的盲目的追捧,给我国大学美术教育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美术教育开始偏向对经济的服务,美术课程中逐渐加入了服务经济的相关课程,旨在通过美术艺术创作来提高经济效益,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危害相当严重的,严重挤压了优秀艺术作品的表现,同时,也使得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价值观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美术教育的理解问题 美术教育应该重在教育过程而不是教育结果,然而,我国美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非常大的误区。就我国大学美术专业生源来说,有着非常大的问题,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偏重对文化课的教育,部分大学美术生是迫于升学压力而进行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和考试,美术兴趣的低下,使得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极为困难。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性的教育,美术教育不该同考试成绩进行过多的联系,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解态度,一种良好的审美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培养“画手”,因此,关于美术教育的理解是目前美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三、大学美术教育的优化建议 (一)加强美术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大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交流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多数学生都不重视美术课程,加上教师自身教学能力问题,导致了学生对美术课程没有太多兴趣,最终导致美术教学意义的缺失。教师在进行大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尽量提升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美术,从而提高美术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能力决定了美术教育教学的最终质量,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对于建设,将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加强院校间的教育工作交流,加强同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大学美术教育的独立性 美术教育不应该受经济、科学、政治等因素干涉,这些因素对于美术教育没有太多有效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影响我国美术教育的整体质量,扭曲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要争取大学美术教育的独立性,减少其他因素对美术教育教学的干扰,让艺术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工具,成为学生良好心灵的导师。 总结: 大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信息技术与大学美术课程交互探究浅谈 摘 要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交互,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美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学习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学习将成为今后美术学习改革的一个热点。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交互,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成为今后美术学习改革中的一个重点,需要在理论层面上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1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习交互的意义 1.1 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教育领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技术为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与帮助,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资源为学习服务。对国际及国内有关教育信息化的了解,可以看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冲击,同时也为教育带来很大变化。这就需要美术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习进行交互,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这是大学生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1.2 信息技术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这在历史的进程中已得到了充分证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教育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其趣味性、直观性及强大的信息量为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的交互必将使美术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大学生得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将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2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交互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过程的交互,实现大学生从学习设计、学习实施到评价反馈学习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2.1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学的设计过程 以往的学习设计过程多以学生个体完成为主,设计思路及教材内容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修正认识上的误区,有利于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和理解教材。在这方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网络化的优势恰恰可以为学生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帮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互动性及开放性,从而实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习设计的过程。 2.2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学的实施过程 1)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化的特点,它有助于大学生创设更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了大学生呈现学习内容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了艺术学科的感染力。 2)利用有效的课件展示,可以将复杂的知识技能形象化,便于大学生理解;通过大学生亲自上机制作课件,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发展的愉悦,为提高大学生的美术信息素养打下一定基础。 3)现代的美术学习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方法表现自己的所想所感,通过电脑技术对表现大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网络信息量大,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的优势,可为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在学习中应引导大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2.3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学习的评价反馈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习评价反馈交互的实验研究,探索在网上进行评价反馈过程,利用网络互动性、开放性的优势,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这种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的反馈、评价的活动范围更广,获取的交流反馈信息更为快捷,便于学生及时地总结及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 2.4 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技术有多种,以下几种手段供学生参考 1)美术学习演示。最常见的是由美国微软公司(Microsoft)推出的Office办公系统中PowerPoint组建的一种功能,就是用计算机制成的一种新颖的演示文稿,也称为“电脑幻灯片”,然后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效果要比原先的投影片、幻灯片更生动、更丰富、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演示文稿上可以输出所需要的文字、表格、图形统计图,还可以插入各种超文本或超媒体链接,在Office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剪贴图片、照片、动画剪辑、声音,也可以加入艺术字、各种背景纹理等,都能使演示文稿生动、美观而有趣。为了制作方便,PowerPoint中还提供了很多“幻灯片版面设置”、设计得非常好看的“幻灯片模板”,可供直接套用。除此之外,还可采用Flash等专业软件。 2)多媒体学习。目前有许多种专门用来设计和开发多媒体软件的应用程序,可以很方便地将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录像剪辑以及文本资料组织到学习软件之中,实现超文本或超媒体的联接,还可以设计基础结构复杂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不断地改进。 3)计算机绘画,亦称“电脑绘画”。目前不少计算机软件中都带有绘画功能,如Windows系统中有一个“画图”软件,Office办公系统中也有“绘图”软件。绘画软件有一个工具栏,可用鼠标选择某一工具进行相应的操作;有“铅笔”“刷子”“喷笔”等工具,可选用不同的颜色、粗细不同的线条,自由地画出各种形状;有“直线”“曲线”“矩形”“椭圆”“多边形”等用来画几何图形的工具。 4)计算机美术设计。目前用于各种专业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很多,有机械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在课外美术活动中把比较专业的Photoshop、CorelDRAW等多种软件结合起来使用,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招贴画设计等,可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中丰富多样的字形、字体,加上运用多种效果的计算机处理手段,设计出质量较高的作品来。 5)计算机美术欣赏。人们把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输入光盘,一张光盘中能容纳几百幅甚至上千幅作品,可以随意打开任何一幅作品来欣赏,还可以用“放大镜”将作品放大,仔细欣赏作品的局部或笔触。同时编入作品情况、画家生平介绍等文字资料,有的还配有人声解说和音乐,为美术欣赏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光盘里有多种检索的方法,如按年代、国籍、作者姓名、作品题目等方便地进行检索。 6)电子白板的独特功能。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代替普通投影机幕布,在课堂演示中可直接投影演示画面,不用另外配备幕布;其配备的多色彩笔和板擦可以在白板上实现书写、画图、做表格、擦除等功能。在书写完后,可以通过PC连接打印机打印出来,还可以存储为多种格式的图片,方便以后进行浏览、编辑、打印或者以E-mail发送。 3 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只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更新学习方式,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1 由知识的接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探究者 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知识的获取大多是由教师来传授,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开发与应用,学生只靠画笔、一张范画进行学习,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在信息化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接收者,而应当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大量课例证明,信息交互状态下的学生正以新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引导者、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 3.2 由课程教材的受益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是课程实施的接收者。信息化社会为美术课程的研发、内容的实施与更新敞开了大门,课程不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课程资源不单单是教科书了,而是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综合的、文本声像结合的动态型课程。美术课程的实施有其自身优势,在学习中很多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包括制作课件、创设局域网站、摄制录像、进行影视处理等,通过信息技术交互对美术学习产生耳目一新之感。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美术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明显的改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总之,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习的交互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平台,要充分认识它的特有优势,同时更要全面认识、理解,有效地实施,这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对现今大学美术教育的一点建议 我们可以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找到中国绘画艺术的源头。那时的绘画艺术,是作为向后人表述生活经验的一种方式,不能概述为当时人们绘画的审美取向,更谈不上美术教育。 到了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多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与之联系在一起的。近代的中国,外来入侵,不仅体现在武力上,对中国文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战争使得整个教育时断时续,美术教育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鼓励倡导艺术百家齐放,对中国教育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大讨论。美术教育在其中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纵观国内外美术教育,关于美术教育的大讨论与社会大环境是相一致的。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工具主义美术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基础;争霸世界的需要使得美国在6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由布鲁纳(J.S.Bruner)倡导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结构主义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美术教育逐渐形成和发展了本质论。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始终贯穿其中。美术教育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与内涵。学生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阶段,本人认为美术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完善自身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大学美术教育则是我们用来影响与改造世界的工具。 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如同搭一座金字塔,越到上面专业性越强,越是达到顶层,越是各门学科融会贯通。大学美术教育在此时分科严谨,大致分为设计艺术、绘画与理论等几个方向。本人认为此时大学美术教育是改造世界的工具。艺术家使用艺术工具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这种关注除了作品本身,还掺杂着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再认识。应该说,美术与评论是美术史上的两个篇章,后者对前者起到了解读,支撑,和普及的作用。虽然大学美术教育不同于科学的声势浩大,卓见成效。但其对文明的传承与影响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体现出来的。我国的大学美术教育,起步较晚,多以苏联为模本开设,重绘画,不重设计。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教薄弱。建国后,关于大学美术的学科开设,分段教育,虽一直改进,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需不断努力。 张道一在《设计观念――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中说:“教学目标不明确,便不可能制订有力的教学措施和合理的教学结构,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情况,就其整体来说,仅仅是百衲衣式的碎片连缀,还看不出完整的体系。”本人结合自己工作多年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弊端: 一、学校追求就业率与招生效益,不具备条件,匆忙开设课程 最近几年,全国很多高校合并,中等学校升格,学校为了扩大招生提高经济效益,在专业软件与硬件都不成熟的条件下,不能脚踏实地,发展自身特色,匆忙开设社会上比较热门的新专业课程,使得学生素质不高,一时间某专业良莠不齐,市场饱和。近几年,设计类专业比较受欢迎,美术教育的市场需要趋于饱和,纯艺术类学生在短时间内看不出经济效益。因此,许多学校不顾多年教学特色,纷纷改专业,美术教育学生与纯艺术类学生,也迫于就业压力,按捺不住,纷纷改行,大大挫伤了这类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匆忙上马,有些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专业,因缺少实践的机会,如同纸上谈兵。而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因为专业的重新设置,与自己的原专业大乡径庭,迫于压力改专业来适应学校改革,结果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教学效果,还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不具时代性 能否正确认识与领会大学美术教育的目标,与本专业本学科特色,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例如,中国画专业的开设,在课程设置上是通过花鸟、山水、人物等内容循序渐进,在技法上,从工笔到写意逐步深入,如同搭积木般相互支撑,相互渗透。这是一门课程的开设。由此类推,一个专业的开设,其架构也是如此。我们开设了新专业,但设置的课程却没有大的变动,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删减。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一如既往,没有因为新专业的开设而有重有轻。应该说假使教师不能转变教学观念的话,我们的课程设置只能是“拉郎配”,如同一盘散沙,对本专业毫无给养。例如,素描课程的开设,在纯艺术院校里,比较侧重造型,明暗调子,但在设计专业中开设的素描课,就要侧重于设计素描,更注重结构。因此,教师根据专业设置,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非常重要。 三、不能与社会需求相协调 大学美术教育在社会主义各阶段分别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美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作为宣传的工具,对缺乏美育的中国人民起到了很好的鼓励与普及作用。但如今,生产力逐渐提高,物质丰富,艺术也不同程度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对艺术、艺术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紧抓时代的脉搏,让艺术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让艺术改变生活!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发展中的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创建于1985年,走过了艺术系美术专业、美术系、艺术学院美术系、美术学院等办学经历。1988年开始招收美术教育专业专科生,1993年开始招收美术教育专业本科生,1999年开始招收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2001年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美术教育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院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9名,专任教师58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5名,省、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4名,博士、硕士26名,兼职教师18名。 学院办学规模稳步发展。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00余名,研究生50余名,同时招收自考生、函授生及研究生课程班学员。 学院教学与管理机构完善。学院设美术学系、艺术设计系、实践教学部、研究生教学部等4个教学部门;美术创作与学术研究部、美术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等2个学术交流与艺术实验中心;还设有素描教学研究室、色彩教学研究室、中国画教学研究室、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研究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室、美术理论教学研究室、公共艺术教学研究室等7个教学研究部门。学院设有行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3个管理部门。学院还设有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工会委员会等组织。 学院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近5年来,承担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教改研究课题1项,省教育厅研究课题15项,学校研究课题35项,科研经费近100万元;在二级以上学术刊物上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在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展览中入选作品180余件,获金、银、铜奖多人次。 学院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从1988年到2006年,累计毕业生总数近2000余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和各种各类学校,承担着基础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各种设计事务、艺术管理、文化传播等工作。学院已经成为浙江省美术教育专业的主要教育基地,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办学实力。 学院对外交流活跃。先后与乌克兰、南非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来院讲学或举办展览。先后派多名教师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名校,以及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访学、进修、考察。 展望未来,学院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校训,根据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汇不同文化与艺术精华,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美术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协调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同类学院中有实力、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简论大学美术教学与R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民族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关乎国家的前途,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绘画、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学;民族文化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需要思想的时代,有学者预言,在这个世界上,登上最后领奖台的,不是经济大国、军事强国,而是有着先进思想体系的国家和民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贯彻以德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其思想的内核。而今,商品社会、世界一体化的大潮,汹涌澎湃,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一些负面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而来,甚至造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失落的危险,或者被边缘化。经济等综合国力相对弱势的民族,其文化也相对低迷,有的已经被取代,世界文化单一、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研究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乃至世界,都是有益的。 民族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特质,是民族的“DNA”,是民族的精神皈依,很难一言以蔽之。近代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继承的尝试,但国贫民弱,弘扬弱势民族文化,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腾飞的时期,国家地位持续上升,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了基础。有民族良知的学者都在尝试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的融合,毕竟,在严重西化的现代社会,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家都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对饱含民族文化的美术作品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作品中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消极的,民族的美术作品常常被学生认为已过时,或者不能理解。对于传统,我们忘却的太多了,固本正源,还是要从青年人身上下工夫。1988年,在法国召开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在会后发表的宣言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七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所以,社会需要民族文化的回归,校园需要民族文化的回归,课堂需要民族文化的回归。 “美术学科教育的本质,概括地说就是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播和继承美术文化知识的必要手段,是一种文化存在的形式。它的内涵是培养人,其实质是将人类认识和创造的美术成果向受教育者内化,促使其身心发展,并实现其自身的社会化。因此,美术教学具有传递美术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特质的功能。 大学美术教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一方面,美术课程的内容就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美术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观、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而且,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存在, 一、利用传统绘画进行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中国传统绘画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传统绘画本质上已经不单单是纯绘画,它是一种民族思想的载体,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一点与西方绘画有较大的区别。传统绘画往往把精神寄寓融合到绘画中,或直抒胸臆,或隐晦表达,它的形象已不单是山川花草,而是生命的再现。传统绘画通过这种方式去表达民族的共性,是一种“绿色精神艺术”。因此在传统绘画的教学中,要围绕“文化”下功夫,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锤炼其品格。传统绘画中的诗情画意、禅意等精神品质是学生陶冶性灵、增长其社会责任心的教育素材。 传统绘画是传统民族文化孕育出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承载着诸多民族文化精神的符号。我们当下的美术教育体系是西方的舶来品,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传统绘画已经过时,甚至对其轻视,认为传统绘画与西画相比,是陈旧和落伍的,这当然是短视和片面的。实际上,历史怎样解读,依靠诠释者的眼光和知识结构,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我们在熟悉中国传统绘画史的基础上,再用现代甚至后现代的美学去反观中国传统绘画,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的诸多民族文化的因素。如李唐的《采薇图》即表现伯夷、叔齐二人不与人同流合污、宁死不屈,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典范;近代罗中立的《父亲》,是皇天后土的真实写照,提醒人们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孔子的“仁”是现实中人的觉醒,也是传统绘画理念的根基。仁者爱人,由人之孝外延至国、至天下,使人而生“良心”,并由此拓展到公共秩序中。“礼”是规范,可使社会发展有序,使人的行为规范,使人文质彬彬,是治国所需。孟子的“义”是道德的一种自我完善,与今天倡导的“以德治国”不谋而合。“气”是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画品即人品,画格的高下往往是由人品来衡量的,故欲作画先做人,绘画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意识修养的过程。 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积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如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联合国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可见其外延之广。其中包括了传统手工技艺,如武强年画制作技艺、衡水内画制作技艺;民间美术,如苗族银饰、河北蔚县剪纸等;杂技与竞技,如吴桥杂技、太极武术、蹴鞠等;曲艺,如山东快书、河北梆子等;传统戏剧,如昆曲、川剧、秦腔等;民间舞蹈,如弦子舞、苗族芦笙舞、傣族孔雀舞等;民间音乐,如蒙古族长调民歌、川江号子等;民俗,如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祭孔大典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原生态的,是民族文化的土壤。我们从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来看,它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智慧的结晶,与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物质文化可以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非物质文化可以超越这些障碍,影响人们价值认同,培养起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集中体现,它体现了民众内在的时间化特色的民间美术资源,有极强的民族认同感。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美术文化。这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进入教材和作为教学内容,一方面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美术文化遗产进行美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有着特别的意义。自然界中可用于美术教学的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也很丰富,这些作为自然美既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也可为美术教学中写生、采风提供良好的条件,是美术教学最好的素材。而各地的自然材料,自古以来就是当地民间美术主要的材料。如柔韧的柳条、质朴的芭茅、河滩的沙石等。 在实践教学中,对于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的途径是多维的、发散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它同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围绕传统文化这根主线,搜索民族文化意识的载体。其实,在生活中,有大量这样可以开发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发现生活中的美,开发利用这此资源,对于拓展美术课程空间,丰富美术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文化意识,都是有益的。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大学美术探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探索型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单纯教授知识要有效,思维的训练更加深刻,学习的结果更加广泛。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美术的探究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美术;探究;模式 探究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学习,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时空限制相对减少,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从探究时间来看,有的可能用不了一节课,有的可能需要几周。从地点来看,有的可能在课堂上就能探究出结果,有的还需要在课外继续探究。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及目标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强化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的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显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创新情感为动力,通过互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方法与一般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 其一,探究型的学习与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式是“研究”,实质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古代希腊雕塑”时,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完成“古典美术的探究”的主题。从课题上看,这是一个有不小难度的研究任务,但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的一个过程的体验。 其二,探究型的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有所感悟。这种学习更多强调的是其学习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探究型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的。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潜力将得到发展。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型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一)确定目标、制订计划:教师在课前不进行任何教学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对某个需要学习的课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的想法,然后确定解决问题需要学习的内容,并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 例如在教授“建筑艺术欣赏――北京故宫”时,教师课前就把学生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先利用网络或是去图书馆收集与北京故宫相关的资料,整理好在上课时讨论用,并且还要制订一个可以操作的探究计划。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相关学习情境,并适时提出问题。 (三)搜集资源、诱导探究: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对权威的、专业的学习网站和资源库等进行深入学习、讨论研究,并可以在网站上充分发表意见和进行提问质疑。 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google.com, baidu.com等搜索工具,以及国内外优秀的陶瓷专业网站,搜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处理、展示自己收集和整理的资料,通过网络与别人进行交流。 (四)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学生通过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将所学知识进行外化,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到巩固与发展,从而牢固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纸面作业和设计说明,介绍盘泥条、拍泥板、捏制等方法,重点的制作环节用视频展示台演示。学生动手进行泥土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实践、完善升华:一旦学生觉得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之后,为了提炼和升华,需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学生开始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作相互的对等评价或自我评价,此时教师要适当作一些关键点上的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互补互助,均衡分组。分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每一名学生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的不同,确保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互补性。一般情况下小组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而且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 总之,大学美术课程需要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大学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美术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应用了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在师生共同评价方面,设计了一个“鉴宝”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挂在网络上,大家来品评。在自评方面,让学生谈制陶的感受,介绍自己的作品造型及制作方法。评价要点: (1)能否主动关注生活中与陶艺有关的实例,如何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2)能否积极探求陶艺的特点,学习欣赏的方法。(3)掌握陶艺成型的几种方法。(4)陶艺制作中美感体验程度如何?(5)能否独立创作一件作品? 结论 总之,探究型教学模式在大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案例中,教师向学生明确探究的主题与方向后,提供了检索网址,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检索、处理信息中了解和掌握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建筑风格、建造年代等许多相关的知识。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突显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公路经济管理措施 一、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更好的保护公众出行利益 从高速公路自身的特点来看,它有着公益性、网络性和外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完全具备就说明了高速公路时一种准公共产品。所谓的准公共产品是指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种特性的产品。我国高速公路具有排他性,是由于它的收费是采取全封闭的收费方式;我国高速公路具有非竞争性,是由于是因为只要运输的货物量是标准范围之内的,或者是能够全额满足交通量的需求的,那么对于这一条高速公路的消费,在拥挤的情况下,这个消费是具有共享性的。所以,我国高速公路是一种标准的准公共产品,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可以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二)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在我国,高速公路和公路都同属于国家的资产,就这一特点就表明了在我国建立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速公路尽管存在着多个投资主体,高速公路的管理形态也各有差异,经营管理的主体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这些方面存在着蝉翼,公里资产所有权都是属于国家的,高速公路作为公路中的重要部分,其资产所有权同样属于国家所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应该严格遵照法律有效管理高速公路这部分国有资产,去维护好高速公路设施的完整性,并要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这是政府部门应尽的权利和义务。 二、改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几点有效方法 (一)利用法律改善经济管理 1.首先在立法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一切以遵守法律规定为基础和前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相对宽松,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机制,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并不是那么落后,但是在高速公路的管理方面却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滞后的状况,要从改善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的立法工作出发,缩小差距。2.其次在执法方面。我国高速公路的一直存在着执法问题,具体表现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中,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可改善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具体的做法是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责,与此同时,要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模式。 (二)采用经济与行政手段 高速公路具有的公共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起始投资大、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经营风险大等特点,这就导致了一般的企业不敢进行投资。当缺少企业投资时,政府的压力就相当大,需要发挥其作用,对市场进行干预,动员其它企业涉足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甚至政府可以赋予某特定企业对于高速公路相关的一些垄断经营权。1.政府药严格控制高速公路的经营主体,主体主要是一些具有非营利性特点的特许经营机构,一般企业是不能享受这种特许权的,而是在政府参与和指导下的,它的经营授权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2.政府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之间要严格按照规定签订的合同,对于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应该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对于其经营期限也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定。 (三)有效控制和管理高速公路建设的成本 1.改善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成本预算 管理高速公路施工项目所包含的成本费用的预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算成本,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编制好工程的施工预算,对项目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二是计划成本,计划成本是指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的,由项目部经理预算的计划成本,涉及的科目主要有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和突发情况下的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 2.改善工程施工成本费用的控制 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是按照原先的计划对施工进度和各方面进行安排,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对施工成本造成一定影响,这就需要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岗位和职工就要依据目标成本对生产活动中的实际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如人工消耗费用、现场管理费用和生产资料费用的控制等内容,从而实现成本计划和降低成本。 结束语: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同样的,高速公路的快发发展也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和单位都应该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视,它作为国家的重要和巨大工程,加强对其经济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体制和措施方面进行了浅析,希望能够为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经济管理论文:中医院经济管理经验汇报材料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搞好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更好的提供积累资金,不断提高医院两大效益的增长,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院本着积极稳妥,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行人事、分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深化医院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求生存促发展。 为了增强医院的生机和活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近几年,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把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作为突破口。 一是在人事管理方面。首先根据人事部门的有关精神,建立健全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按照德、勤、职、能四个方面,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评结果实行末位淘汰制,一旦落聘,限期自谋岗位,逾期将给予院内待岗或转岗处理,真正做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其次,对全院的中层干部实行了聘任制,任期为两年,到期经考评合格后,再进行新一轮的续聘,不合格者将被解聘,彻底打破了终身制观念,增强了职工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 二是在分配制度方面。我们按照“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拉开差距,最大限度的激发职工的内在潜力。在工资分配上,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制。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临床一线岗位和优秀高级术人员倾斜的绩效工资制。同时,还将科室工作人员的工资总额捆在一起,根据完成核定的工作指标情况,通过院科两级核算,由科室自主发放,从而破除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更好的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三是积极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首先我们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将卫生保洁工作承包给保洁公司,医院与其签订保洁合同,明确清洁卫生的目标、要求、工作范围和费用,制定了监督机制及奖惩措施,从而减少了管理的环节,提高了保洁质量。其次对物业科实行了院内社会化,人员编制属医院,经济上与医院半脱钩,工资由医院负担一半,另一半根据个人的工作量实行计量工资,极大的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积极性,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脱离医院,达到完全社会化的目的。 二、加强成本核算,增收节支。 近年来,我院牢固树立成本核算意识,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增加收入,降低消耗,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制定了严格的物质管理制度和报废制度。加强内审工作,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实行支出“院长一支笔”签字制度,使全院职工节支即为增收的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对伙房、小卖部、印刷品及所有土建工程公开招标,明标暗投,由律师和公证员现场监督,增加了透明度。三是在经济管理上实行“以支定收”,采取院科两级核算,两级管理,两次分配,超劳分配与科室经济效益、个人绩效挂钩,实现独立核算、多劳多得。四是对科室所需物资报物资科统一做计划,经院长批准后,统一购买。采购前充分了解市场行情,采购质量好、价格低廉的物资,以达到降低成本,杜绝了盲目采购、吃“回扣”等不良现象。五是实行大型医疗设备监控,杜绝了少收、漏收,避免了资源浪费。 三、加强收费管理,强化自我约束。 近几年,我院始终化大力气解决“看病贵”的问题,首先,我们加强了对药品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严格按照医院财务制度,正确核算药品收[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入和支出,降低了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坚持低进低出的原则,杜绝抬高药价,做到让利于民。其次,在对住院病人实行一日清单制基础上,又投资50多万元建立了微机管理系统,方便了患者对费用的查询,做到了让患者明白消费。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省的有关物价政策,规范收费标准,通过公示牌、滚动屏等形式对各种药品和医疗收费价格进行了公示。四是为强化自我约束机制,我院在社会上聘请了34名社会监督员,并设立了举报箱和监督电话,公开接受社会和患者的监督。通过内外监督,使我院的收费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从而维护了患者的权益,也得到了社会认可。 经济管理论文:论新时期医院经济管理创新 引言 医院运用经济手段,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指导、组织、计划与实施,开展经济核算和经济分析,合理使用财力、物力、人力,尽可能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得最大的医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是医院经济管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社区、农村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环节比较薄弱,区域和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医院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完善,药品的生产流通环节秩序不规范,医患矛盾较为突出。要达到医院和谐发展的目的,必须要有综合科学性管理意识,现代化医院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现代化医院建设,保障医院内外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及完善医院管理,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 医院现代经济管理理念提出了医院现代经济发展,医院决策层的能力、理念、素质和视野决定了医院经济的走向和发展。现代医院经济管理处在变革不定中,是伴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关于选择的哲学,医院如何把握经济规律,顺应体制趋势,医院的领导核心层要有变革创新力,具有前瞻性思维、适应性思维和超前的经济管理理念,有效地对医院现代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全面革新管理,找准市场定位,发挥特有优势,这样才能规避风险,抓住机遇,领导市场潮流等。在实施医院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人本理念、法制理念、风险理念、成本效益理念、服务理念、市场理念等,对各项经济工作进行决策,实现对医院经济管理的调节、导向和控制,实现整体最优化,最终实现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目标。 二、重视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管理 患者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安全、及时的医疗。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没有优质的服务和质量保障,也难以巩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全体医院人员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严格的医疗质量监控系统和规章制度。制定出合理的医疗护理质量标准、诊疗技术规范、入院标准等,在日常管理中明确规范这些标准,并作为医院现代经济管理的依据,来实现“医疗低成本、医院合理投入、医院合理收益、病人低消费”的新思路。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就医过程中的服务要求及细节更加人性化和复杂,医院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深化改革,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到医疗服务的全过程。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医院经济管理最关键和最重要的部分是医院财务管理,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医院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一项业务性、法规性和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作。本质是根据资金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合理处理相应的财务关系,有效安排医院的资金运动,在医院的医疗服务活动中财务管理起着导向、启动、控制的作用,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财务管理的功能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体现:为经营活动的资金、保证医院服务活动和医院筹集资金需要;降低医疗经营成本和服务成本,增收节支,合理组织收入;医院的经营决策的参考,预测医院的经营和财务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和医疗活动的分析和检查,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找出差距,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四、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促进医院经济管理 随着日益显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它几乎应用、渗透于整个经济社会。医院经济管理工作项目甚多,较繁杂,因此提高现代医院管理实用性和科学性,需要运用信息化建设辅助管理。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实用、快捷、方便的平台,从而提升了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对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医院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 五、积极开拓医疗市场和领域 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医院才能发展与盈利,这就需要医院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完善和改进整体的医疗设备,改善就诊条件,进行科技创新;其次,积极开拓医疗领域和市场,提高医院自我调节的能力。在服务领域里 ,医院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服务空间,以满足社会各层次的服务、保健、医疗需求。 六、抓好医院人力资源建设 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源的建设,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基础,体现了医院竞争力的核心。医院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其重要受到了医院的广泛重视。为此,一是对高技术的人才加强重视程度。医院的人力资源主体是医生,医院在业内占有的地位以及患者对医院的信赖程度受医生医疗技术的直接影响。要支持和鼓励他们的研究项目,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最终实现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二是完善奖惩体制,建立医院激励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爱心,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同时取得患者的信赖,提高医院的形象和信任度。 医院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在新形势下医院现代经济管理树立“高效、低耗、优质”的理念。新医改要求用较低的费用,提供相对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医院应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之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 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 引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高居不下普通百姓购房压力增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国内房地产经济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出现短暂下跌过后,即再次上涨。2010年中央出重拳遏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到目前为止,虽然销售量有所萎缩,但价格依然保持坚挺。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房地产业快速崛起并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改善民众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其他产业的带动发展,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因其特殊的国情背景,房 ,! 一、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 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建立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在基本业务管理方面算是有章可循,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经济管理存在许多误解,这就使得企业经济管理相对薄弱,经济业务的随意性变大,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混乱。首先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秩序混乱,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扰乱单位会计工作。其次,法人内部监督机构作用不明显,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再次,法律意识薄弱,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投机取巧,执法不严,姑息将就,拉人情给面子的现象普遍,管理松弛,造成了一系列经济犯罪。企业经营层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不高,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 二、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管理目标都在于尽快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的总体平衡。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实现居者有其屋。然而对于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认识不到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在房地产市场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长期的规划上还不是很清晰.甚至存在片面性和错误的认识.导致政策目标的短期性严重,缺乏前瞻性。同时,政策目标的模糊不清.短期的政策手段和中长期规划思路不一致,甚至出现相违背的现象。政策的不连续性和科学性合理性的欠缺。造成房地产整个行业随着政策的变动而出现上下波动,不仅扰乱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政策存在的漏洞也给投机者带来可趁之机,干扰市场秩序。如经济适用房政策、房地产税收政策、住房产业政策等都是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思路不清、目标模糊的有力说明。再者,我国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处于被动的位置,忙于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救火中,缺乏长期规划,事后调控居多,造成“一放就乱。一放就涨.越管理越升温”局面的出现。 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从世界各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的经验来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房地产市场良性运行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由于房地产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始阶段。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有待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应是一个从最初的开发、建设、交易到后期管理的完整体系,但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覆盖整个房地产市场管理法。我国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明显落后于当前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需求,导致法律真空现象越来越多。其次,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权威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很大一部分文件都是以国务院名义牵头颁发的,或是以国家部委办的名义的,如国11条、新国四条等,缺乏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特点。即使在特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已初步建立,但与此相配套的条例、实施细则不完备,造成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土地交易上政令不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陷人恶性循环中。加上已有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使得法律应有效力大打折扣。 2.机制不完善,管理流于形式 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已跨过了多个年头。房地产成为我国政府经济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对房地产的管理可谓重拳出击,政策短时间里密集推行。但效果不佳,许多政策与规定只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执行不到位,甚至不乏失真、变形。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存在争议。实施细则在制定颁布远远跟不上实施原则的制定颁布。我国相关经济管理的措施落实大部分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房地产两级监督、管理、调控职责、范围未划分清晰和明确定位.导致我国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出台都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渡阶段,房地产业高收益与低成本的特点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地方财政重要来源,也成为地方政府推高地价、拉高房价的原动力。公权力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合作,极易导致内部交易、权钱交易.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操作明显存在失误现象。房地产市场中官商结合的链条若无真正打破,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国家宏观政策也注定流于形式,难发挥有效作用。加上,在房地产市场中最为关键的金融、企业、土地、地方政府等多个环节上在日常运行中各自为政.协调不足,各自决策,决策相互脱节 ,也导致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流于形式。 三、房地产经济管理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一般都需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和经验的积累。当前。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需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房地产法律体系,实现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规范化和房地产经济管理行为的合理化和合法化。首先,应以法律来有效制约政府的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避免影响更大的扰乱。同时以法律切实保障我国房地产综合、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继续完善《土地管理法》、《建筑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尽快出台各相关的实施细则,促成《房地产法》的出台,将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交易管理、中介服务管理及相关的后期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完全纳入法律规范体系,提高我国房地产行业相关规范政策的层次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使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单纯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调控难以有效解决。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是解决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不良局面的有效途径。要正确认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调整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正视市场失灵的存在,但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自身调节功能的基础,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适当、适度的干预,最终建立起有利于房地产业发展的合理、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为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社会环境。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与创新改革 1当前背景下经管工作的具体特点 在当前的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也出现了非常显着的变动性,其关键的体现在如下的三个层次之中。 1.1单位经管活动是一项非常全面的管控活动 当前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是将价值模式当成是前提的,对单位的总的运作活动开展的全方位的管控,是当前管控的最关键事项。当前单位可以积极的分析和管控运作以及生产活动,进而带动利润增加。 1.2经管活动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当前背景之下,单位的全部管控内容都牵扯到对单位资金的使用和调节,经管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此时就牵扯到单位的全部的下属机构和工作者,由于经管的优劣和个体的收入以及单位的发展等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因此必须形成积极的管控氛围,才可以获取非常优秀的管控效益,进而才能够将单位的各项管控方法落实好。 1.3经管活动中的财会要素体现了单位的运作活动 单位负责人的决定对于单位的经管活动来讲,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单位的生产运作情形是由各个时期的财务指标体现的。单位的管控工作者要结合相关的指标来指引单位的管控目标,进而调节生产科技和销售方法,此时不但能够确保单位设定的管控目的得以落实,同时还能够提升单位的综合水平。 2当前背景中提升管控创新的方法 2.1确保经管思想发展 不论是何种单位的管控工作,更新思想都是非常关键的。在当前的背景中,单位的经管活动力,不断的变革工作者的思想,尤其是高层的经管思想是必须的,要创造出优秀的管控氛围。在确保管控理念变化的时候,要引入战略思想和危机管控思想,以此来确保负责人可以在设定管控目标的时候,生成总体意识和管控意识。我们都知道,当前单位的经管活动有着干扰区域宽,牵扯要素多的特点,因此单位要在落实管控思想的时候,关注其管控措施和技术的发展。 2.2变革单位的运作方法 单位经管创新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对单位的运作方法创新,单位要变革过去的组织模式,变革之前的运作思想,使用合理的组织体系,设置全新的组织体系,切实变革单位的管控幅度。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主要包括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和品牌。而对于品牌的革新是说单位变革之前的代人生产的模式创造自身的牌子,经由此类措施来提升行业的信誉度,提升单位的附加效益,进而获取份额。对单位的运作思想进行创新,必然会为单位争取市场,增加利润,切实的提升单位的效益。 2.3设置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单位要不断的发展像是工作者的职务责任体系,经费管控体系等全方位的管控体系,强化车辆的使用力度等的管控工作,企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此时就可以确保活动有切实依据,在单位自身设置非常合理的制约体系,不过要关注的是,在落实的时候要切实的结合制度来开展工作,以此来节省费用,应对不利现象,进而提升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性特点。而且,要做好预算细化活动,设置预算体系,此时就能够提升单位的财会管控的预算水平。所有的单位都要结合自身的具体状态,不断的调节定额内容,认真的分析预算的落实状态。同时,单位设置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单位可以结合其具体的状态,选择年末、每季、每月等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或是设置单位自身的计划价格体系,单位在进货的时候,按照定额模式来开展工作,或是使用价格体系,在月末的时候对其分摊。 2.4切实提升对单位的预算管控活动的认知能力 第一,要积极的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系,其是单位所有的收支能够得以落实的关键前提。第二,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合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防止出现条例层次的问题,对于强化廉政建设力度,更加积极的合乎单位的管控氛围有着非常显着的意义。第三,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精准综合的预算管控体系,对于单位认识风险,评估问题的意义。第四,要结合问题开展处理工作,积极的应对存在的各种不利现象和问题。 3结束语 在当前的背景之下,必须使用合理的方法来强化单位的经管创新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单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获取发展,才可以确保单位的利润最优,确保单位的发展顺畅。才能够让企业面临残酷的经济危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无所畏惧,才能够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经济管理论文:农村经济管理现况及方法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缺乏相应健全的配套法律法规,农业经济管理部门不能有效的实现对农民负担监管,无法合理解决土地合同纠纷,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干部队伍不稳定乡镇农经站干部经常调换随意,而人员调换后的空岗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导致很多农经站共组无法安心工作,很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正常的发展。村级办公经费不够充足农村中很大部分村庄处于负债运转的状态,有的村不能给干部及时发放工资,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的村甚至借款办公,陷入了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全靠财政供养。由于乡镇村庄的财力有限,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运转艰难,有些工作甚至无法开展。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 1.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直接关系整个社会大局的稳定,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各级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相关的经济管理。切实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在依法、自愿和有偿原则指导下,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对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稳定农民情绪,防范农村经济出现混乱。要明确审计监督工作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责性。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管理的应有职能。 2.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和机构建设 各地要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农经工作体系,配齐乡镇站所工作人员,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专人承担农经管理工作;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能及时专业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过硬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农业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各个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要合理定编定岗定员,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各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机构和部门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行政管理、监督以及执法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3.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只有带领农民致富,农民才会信任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和部门。各地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应根据农村当地的具体情况,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结构和模式。在确保基本农田耕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鼓励农民种植多种有效经济作物,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增加农民的信心,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4.增加投入,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经费 虽然近些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还是偏紧。一方面是低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土地流转的财政扶持,一方面是村级办公经费的短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保持正常的运作异常艰难。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关系到事关农村经济运行的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应保证农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充足经费预算。 5.化解村级债务,确保充足的村级办公经费 要化解村级债务,首先要求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和财力补助。在农村义务教育、大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建议国家能实施一些政策来化解村级债务。此外,对于现有的债务,可以通过精简机构、资产盘活、纠错减债等方式来化解和减少。与此同时,还要防止新债的产生。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财政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村集体借款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各种超越经济承受能力的公益事业或举债工程。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增强社会经济管理 加强完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经济管理机制是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内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经济管理目标,保证经济管理的顺利实施,全面的掌握经济管理目标的实际动向,协调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的体系,科学的、规范的统一部署,加强各项工作间的联系,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研究的水平,保持经济管理的稳步前行与创新意识相结合,以完善的体制约束和规避经济管理中不协调的因素,提高加强经济管理的意识,完善经济管理的机制,以规范的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的措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情况日益增多,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合理的化解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的积累经验也是一种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参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对社会管理中人人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各企业、行业间的责任意识,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总结社会经济管理的根本规律,从中找到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的有效思路方法。不断的积累经验,勇于创新是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的有力措施。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实效。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在研究中,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进行工作。要坚持全方位研究、深入研究、创新研究,要严把好对经济管理研究成果的质量关;要讲求实效,。在经济管理研究中,要注重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和提高,而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研究。在研究中,要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兼顾,侧重于应用研究,把研究重点放在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服务上。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水平。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有较多的不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 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特点必然要遵循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加强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来督促社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快培养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人才,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建立与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相配套的现代化科技水平。以长远性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的规划,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以科学促发展,以管理带效益,实现有新阶段特点的科学的社会经济管理的的稳步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改善社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情况,必须对社会管理基本理论、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社会管理经验,提出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为党和政府完善社会体制、制定社会政策,推进社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经济管理创新模式 一、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现代化企业对自身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完善不够重视。尽管很多企业已经着手建立了一定的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但漏洞百出、出现明显的误区。企业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到位,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度,导致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性不足。2.人力资源管理有漏洞。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没有鼓励与约束的环境下,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大大降低,积极性普遍流失。长此以往,企业人员出现大幅度的调动和变换,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任务受到影响。员工工作热情、工作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对企业的外在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建设带来不好的影响。3.空缺的管理部门。我国的经济管理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原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经济管理的滞后,特别是企业对危机处理意识和对机遇的把握上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部门的结构不够完善,很多的管理工作都是企业决策者直接进行的,导致了管理过于集中,无法发挥群众的作用,导致管理工程主观性强,失去了客观性。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发展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监督部门,那么企业的发展过程将会受到很多的问题的制约。因此,管理控制权的下放对于企业的监督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加强完善管理部门。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企业要在社会发展观的角度上看问题,把以人为本的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才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只有把员工的利益重视起来,才能促进员工的职能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深度的了解,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公司管理的看法,让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但是企业还必须重视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要明确公司的规范制度,不能一味的感情管理,也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中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员工具有统一的企业精神,用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打动员工,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的工作团队,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2.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新时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改革各项管理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不难发现,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才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1)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相应地,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2)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实行内控机制,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之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监督体制。只有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创新型的经济管理方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运用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经济管理论文:基于房地产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1、前言 自从对住房货币化进行了改革,使得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并且在2004年上升指数已经达到了高峰。尽管出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之后又出现了上涨。在2010年,我国政府采取措施遏制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截止到现在,尽管房屋的销售量减少,但是,房价却没有明显下降。 虽然我国房地产行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结构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其中,结构性因素是长期发展的结构,主要由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政策性因素主要由政府调控行为失当、金融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的影响。 2、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2.1房地产业调控行为失当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主要表现在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经营形式等的垄断。开发商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利益,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压缩住房供需数量,拉大供需差距,从而使房价持续上涨。 房价的构成主要包含土地成本、开发费用、开发利润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在拍卖土地时,也可以从中获利,并且还可以从各种税收方面获得利益,土地和税费就占房价的40%。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企业和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各个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利用城市优势来不断的壮大自己,然而,这些都增加了住房的需求,城市土地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从深一层次方面看,城市已经成为了政府巨大的投资资源。 在国内有些地区,土地的直接税收和间接税收达到地方预算收入的40%,然而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政府预算收入的60%。出现“土地财政”直接和土地出让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如今,土地通过买断的形式使用,使得地方政府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完全没有考虑到后果,这样的掠夺式的开发将直接阻碍到房地产的行业的发展。 2.2宏观金融政策调控失当 由于企业低利润或者是负利润状况的出现,使社会上很多闲置资金存到银行的机会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现如今的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存在很大的风险,再加上受实体经济的影响,经济市场发展的速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实体经济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远低于房地产的投资,如果将这些资本都投入到产生巨大经济利益的房地产市场,那么将是和真实的消费者争抢房源,从而变相的抬高了房价,使原来人民的商品房转变为了资本房,这也成为了很多资本商家投机的基地。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实际的供给和弄虚作假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了房价完全脱离了真实的价值,使房地产泡沫形式开始膨胀,同时这又加剧了供需矛盾。 2.3缺少相关的国家住房保障政策 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但是,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法律的约束,结果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再加上保障性住房大多数建设在偏远的郊区,尽管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由于缺少基础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例如:交通费用,给中低收入的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3、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3.1科学规划建筑用地 当前,大多数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我们所说的“炒地皮”,各级地方政府只利用土地出租和转让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些房地产的开发商通过短期向外出租直接获得利益,例如:商品住宅;有些是长期向外出租来获利,例如:大型商场等。然而,在什么样的位置建设什么样的房子等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和谐城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3.2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 根据目前房地产投资的速度和房市情况,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看,目前,当前我国房地产投资正处于一个繁荣时期,房地产市场还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上升阶段。但是,从目前的房市状况来看,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进行调整,然而,所谓的调整指的并不是楼市崩溃进行的调整,而是指导房地产进入另一个比较成熟的稳定发展时期,并且出现了很多性价比优越的产品,促进市场走向成熟化。 3.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地价 现如今,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GDP增长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居民住房能力要依靠经济发展创造的市场需求。其原因主要为房地产行业是土地和金融相结合在一起的特殊产业,其中土地是严重缺乏供给弹性的因素,然而,金融在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而且流动性较大。如果房地产行业深入投资因素,那么就会在短时间内形成经济泡沫,一旦市场资金出现突然中断,将会直接导致泡沫经济快速崩溃,同时也必然会给相关产业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和破坏。由此看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地价,才能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顺利的发展下去。 4、结束语 总体说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科学规划建筑用地、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地价,才能进一步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顺利、有序的发展下去。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强化医院财务经济管理 在医院的财务经济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医院财务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医院综合性价值的管理方式的好坏,因为在医院的财务活动中,能将医院的任何财政上的变化清晰的进行反映。所以,为了促进医院能在竞争市场中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应该全面了解医院的管理内容,并对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有效的财务经济管理策略,保证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一、医院财务管理内容 1.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首要内容就是成本核算,其实也就是制定项目成本,对医院的整体支出费用进行间接的控制。开展成本核算即是让医院的全体员工都树立起成本观念,并强化自身的成本意识,所以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性。制定定额成本以及实行成本费用包干是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为了使医院整体成本得到控制,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绩效,还可以制定并执行支出费用超出预定金额进行惩罚,节约成本有所奖励的策略。 2.根据医院的相关资料以及收支情况,要随时对医院的收支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开支。也就是对医院进行财务预测和计划,这是医院财务管理内容中相当关键的环节,要保证医院能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就应该通过财务的预测和计划控制收支不平衡情况的出现。 3.在医院财务管理内容中,为了降低投资的风险,以及避免因为不合理的项目投资造成成本的浪费,医院项目的投资无论大小,都应该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以此来降低投资的损失,确保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4.医院的经济运行与市场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市场已经成为了医疗资源基本配置的主体。新形势下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就是如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分配。提高资金使用率,防止资产流失,使资产保值、增值。医院管理目标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医院要立足于市场,要求生存的同时也要求发展。 二、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当前的医院财务管理中,几乎都没有对医院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这是由于医院在资金运作方面不是由医院总部统一进行的,且存在着异地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另外,医院的资金90%以上都是来自于医疗服务收入、药品进销收益,然而医院的一些授权审批制度建立不完善,或者执行力度不够,致使医院内部经费控制失效,使得医院的经营管理出现很大的风险,出现收支不平衡的现象发生,也就不能满足医院持续健康的发展。 2.医院的固定资产在旧财务制度中规定,在进行会计审算的时候,要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来计算固定资产修购基金,这种规定就会使固定资产在账面价值保持入账时的购买面值。但是,固定资产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磨损和耗费,时间越长这些价值磨损和耗费就会越大,就会将固定资产的账面支架低于购买时的价值,而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反应的就不是当前的实际价值,对资产价值有所虚增,就会给报表使用者造成误导。 3.当前,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很大一部分医院都存在着预算编制呈现片面性的问题,在预算管理项目中,没有将应付账款、负债等资产,还有库存物资等计算进去,仅是注重收支预算,这样一来,就会使经费的投用方向出现纰漏,不能全面的进行预算。另外还有医院预算管理不合格的问题,这就出现经费的控制不能按照预算制定的项目来进行,且没有较高的执行率,就会致使经费的预算制定以及预算执行不一致。 4.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多分管财务管理方面的院领导都是出身于医学专业,而财务管理这一工作则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据有较高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以使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而分管财务的院领导,本身就具有较多的基本工作,还有相关的研究业务,以至于对财务管理方面过问较少。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出身于医学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欠缺,就不能将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也不能很好的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也不能有效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在管理层面的作用。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1.为了建立预算编制、审核、执行以及分析、考核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国家要对医院实施“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等预算管理方法。这就需要医院按照规定程序的预算方案落实到相关的执行部门以及具体的项目中去,有效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并对执行进度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校正;另外,医院强化财务管理监督,就要将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进行根本落实,以此来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还需要医院实施标准化的预算编制和审核制度,将在医院的活动中所出现的收入和支出都算进预算管理中。要严格遵循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进行预算编制和审核。对各项目的预算管理,要结合医院内部和市场上的经济环境进行合理的预测,以此来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严肃性以及灵活性。 2.健全医院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这就应该对医院的收支管理进行规范,加强对医院收支的核算和控制。首先,对医院的收支分类,要按照收入的来源以及支出的方向进行准确分类。其中,医院的收入来源包括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和其他收入,医院的支出包括医疗支出、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同时,医院还应该加强成本的管理,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合理的制定,并将医院的运营管理和成本控制进行最大限度的结合。另外,还要严格按照成本核算基础,利用量本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来对医院各类成本的变化进行切实的了解,并制定出相关的标准成本,对支出费用进行有力的控制,从根本上提高 成本管理效率,并增强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在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医院很有必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体系。建立财务评价体系,应该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有效的结合,以长远目标与眼前目标的结合为建立原则。为了保证医院各管理职能部门能切实履行经济职责,应该对财务活动进行分析、监督和评价。另外,为了使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客观真实的将医院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反映,医院要对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坚持以医院的长期发展为战略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能较好的接受上级管理部门对财政的审计和监督,以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4.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也是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因为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财务工作质量。所以应该拓宽财务管理人员在相关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加强经济管理知识培训,让财务管理人员能树立坚持专业知识学习的观念意识,能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满足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需求。 经济管理论文: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现阶段农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经管理工作责权不匹配,开展工作难度大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监督管理和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四个方面的管理职能。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方面较多,管理层级分工不够明确,致使上传下达失真。部分工作人员不够重视农经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政府不重视,领导不关心的现状也使农经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中不能做到责权对等。 2.农经管理工作经费不稳定,组织运转艰难 农经管理工作属政府部门,但除去国家财政收入,并无其他收入来源。而农经管理工作又常涉及到农村公共事业的支出。因此在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入的情况下,要维持部门正常有效地运作是有很大困难的。 3.村级债务沉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村级债务支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下降,许多农村经济收入入不敷出,不但不能偿还陈债,甚至有的还出现新债,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河道治理、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村里没有能力拿出资金偿还债务,更没有能力拿出资金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1.提高上级政府对农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在党和政府日常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摆正姿态,正确认识到农经管理的意义,并且为其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就是土地了,在目前我国土地承包制度变化不大的环境下,许多新的问题厄待解决。为防止农村经济发生混乱,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任务艰巨。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其作用,担负起监督审计的责任。这也是农经管理的主要职责。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足够重视,并有所行动。 2.完善农经管理法律制度,保证职能高效行使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经常会有一些政策性非常强的行政执法工作,比如,农村财务审计、土地纠纷调解、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虽然有些法律法规对这些问题都有涉及,但是,专门针对农经管理的配套法规却较少。这也导致农经管理人员执起法来困难重重、无章可循。所以,要想保证农经管理部门能够高效地行使权力、执行工作,制定相应的农经部门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3.建设农经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面向农村,是与基层人员直接接触的部门,工作职能多,任务繁重,若是管理队伍现状与管理工作本身之间不协调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部门工作的开展。所以,加强农经工作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对各乡镇站所需的各类工作人员要重点培养,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维持农经队伍稳定也至关重要,保证农经队伍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对待工作。从各个方面对农经队伍的整体能力进行强化,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农经队伍。 4.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保证工作经费充足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经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始终不足。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经工作事关“四个确保”。在农村经济运行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方面以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监督新机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推行农村财务民主管理,强化审计职能。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确保集体财产安全和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开发。重点建设农村财会队伍,着力培训一批懂业务、爱岗敬业的农经人员队伍,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5.加强经济监督管理,化解债务危机 通过精简组织机构、资产盘活、蹲息降债、纠错减债等方式化解现有债务。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监督管理,建立村集体借款审批制度。国家在一些大的利民工程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力补助。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化解村级债务。 总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国经济才能更还更快的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但农经问题的解决并不容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国家政府及人民的共同努力,正确的方针,还有不断地创新与尝试才能正确对待好这个问题。让我们期待和祝福我们的农村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富强! 经济管理论文: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模型 一、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Spaceship Economy)理论,但最先明确提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的却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并开始广为使用,国内学者在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界定时,由于其各自立场和认知的差别,所给出的定义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清华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明远将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如下: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02年之前为理念倡导阶段,2003—2005年为国家决策阶段,2006年至今为全面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变革,其观念已经在企业、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入人心,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走的是试点示范模式,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区域发展生态工业园,社会走循环型社会的模式,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中国循环经济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对所处工业发展特定阶段认知不清 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进行跨越式发展,盲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没有认清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不可能用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传统产业,因为经济主体需求增长最快的是重化工产业,是传统产业,因此只能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那么跨越式发展要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而不是跨越产业结构发展的特殊阶段。 2.认识不深入,一刀切,把循环经济泛化 对循环经济内涵外延的理解片面不准,或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或把循环经济外延无限扩大,等同可持续发展概念。没有从区域产业系统大的层面,从国家安全和长远竞争力高度去理解把握。 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相应监督体系 中国现有的循环经济立法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国家扶持和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标准政策也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部分产业政策也在不少方面制约其发展。 4.技术支撑乏力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为基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少有突破,先进适用的循环技术推广明显乏力。 5.消费领域发展滞后 现阶段,社会对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在消费领域却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消费文化、价值观念都带有很强的物质享乐主义和不可持续消费的特征,各种资源能源浪费现象司空见惯。 三、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 1.明确发展阶段,发展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从国外舶来的,但其提出的背景不同。中国的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短缺瓶颈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提出的,然而在是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环境治理阶段,为适应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的高层次要求。片面理解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理解简单化或者泛化都与中国资源高度短缺、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相悖,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在实践中不具备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一定要明确各自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首先,不能照搬工业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观念和做法,避免走极端主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应当按照现今工业发展的特殊阶段实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应该是一种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减量化技术节约资源、减轻污染负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2.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其监督体系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立法体系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没有法律强力支撑,很难提高资源利用价值。立法体系可以参照日本,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层面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 其次,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监督管理体系。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监督,通过提出各种形式的意见和建议使循环经济工作不断持续改进、完善提高。尤其是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 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利用市场机制,以市场为驱动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成本和价格是摆在面前的两大鸿沟,因此,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还没有市场竞争上的优势,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将是政策性产业,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因此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强化政策激励措施:包括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制定实施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扶持政策以及相应的价格、收费和押金制度,并对科技创新给予财政支持。 4.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关注静脉行业 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应该通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使中国循环经济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设计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建设高新技术生态园,降低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要关注静脉产业,一定要鼓励技术创新,否则会带来更多的污染,与循环经济的初衷背离,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来规范静脉产业发展。 5.倡导全民参与,生产和消费双管齐下 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完整意义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在消费领域主要是发展绿色消费和改变生活方式及行为,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 。因此应倡导全面参与,使循环经济在生产和消费领域齐头并进。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通过研究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推进循环经济稳步发展,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 经济管理论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思考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日新月异。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通过探索数量的规律性来认识社会的方法科学,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统计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往往在没学统计之前,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思维定式认为统计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课程,既枯燥又抽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这样文理兼收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怕”字当头,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起来自然吃力。因此,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是学好、用好统计学的首要条件。 1、消除怕字,拉近与统计学的距离。要打破学生所认为的统计学即是一门数学课的思维定式,在绪论中把数学与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两者的区别: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而统计学研究的是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数学家可以坐在屋里研究数字规律。而统计工作者则必须深入实际收集数据,并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归纳才能得出结论。比如,经济、管理专业都关心的市场,要想了解市场,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市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教师还可以在讲完绪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找找生活中或你理解的统计,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统计学的距离,消除学生怕学统计学的心理。 2、培养统计思维,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通过现象的数量方面认识现象本质的学科,要与数字、计算打交道,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是难免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传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统计理念,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统计工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统计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凭主观臆断,不是想当然,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量进行观察和分析,重视数量的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决策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反之,统计数据来自于实践,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不能脱离定性分析,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渗透这些理念,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做对某一道题,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考虑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与学中,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1、注重教与学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交流,将严肃的“讲授式”与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时,要强调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解疑。教学相长,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整个学科知识链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与过渡,对于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各科教师之间要一起讨论,对重复的内容整体协调,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使整个知识链节奏明快,节省时间,学生了解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过渡,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专业综合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群体活动,组织工作复杂,学生的组织能力将在日后工作中接受考验。但因在高校教学计划调整中整体课时缩减,统计学课时也一减再减,课时少,学生多,组织难成为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的障碍。教师面对客观现实,灵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统计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及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实施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可以营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搜集最好选择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每个统计应用实例都应简要地描述公司背景及该统计方法应用的情况,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针对课时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认识实习环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将案例及有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学生自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教师上课时,安排每一个团队派一个代表在固定时间内讲述自己团队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团队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教师做最后 总结分析,同时针对各团队的发言情况,结合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给每一位同学打出平时成绩。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熟悉消化的过程,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使其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空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专业知识实习的环节,进行一次统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用统计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也为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现代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文字、图表、色彩、声音、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使用要考虑到其合理性:若课件制作得太花哨,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关注图像的丰富多彩;而课件制作得文字太多,过于呆板,则又成了变相的“填鸭式”,学生只顾记笔记,缺乏思考理解。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统计软件有许多,如Excel、SAS、SPSS等,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统计软件,使数据处理变得快速简单,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Excel统计软件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案例教学学会用Excel创建表格,制作图表,可以学习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上机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统计学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面对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需要统计学教师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备经济管理学知识,注重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实践,投身实践;关注国内外统计学学术动态,将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学博者为师”,教师高深的学术造诣、敏捷的思维方式、广博的知识面、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技巧:一方面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注意教与学的交流和反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流露的疑惑信息,抓住机会,引发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把握课堂节奏,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简练,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充分准备,还有即兴发挥,以及教师的神情语言、行为语言等无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产生影响。此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风度气质、自身形象、甚至穿着打扮等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德高者为范”,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言传身教中。 总之,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注意其应用背景,涉及的领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经济管理论文:论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影响 一、公共经济管理影响民生的核心作用 优质的公共经济管理,对体现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维护公民权益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社会健康成熟发展的显着特征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公共需求的优化提升,还可以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合理分配。新时期,公共经济发展中全覆盖、优质共享、民生改善的实践目标逐步被重视,以政府组织为核心,全面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优化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核心任务。 发展公共经济可有效满足民生需求,其内涵以及范畴伴随社会发展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持续拓宽,由传统生存需求,逐步丰富至劳动保障、卫生服务、教育管理等综合需求层面,令改善民生逐步变为当前保护民众利益,实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根本。政府开展公共经济管理阶段中,需要承担优质服务、提供产品、统筹财政支出等重要职能,契合民生需要。因此应由从多层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管理策略,方能真正改善民生,满足大众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持续发展。 二、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的影响 (一)公共产品服务可全面满足民生需求 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令民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水平的提升,更注重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核心需求。而公共经济管理中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则较难跟上需求的扩充步伐速率。基于教育、保障服务与医疗事业呈现的外部产品特征,虽然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私人经济实现,但最为核心有效的供应方仍旧为政府机构。因此,只有政府全面服务社会,优化公共产品管理,方能真正满足大众需求,改善民生。 (二)公共经济职能可推进公平发展 改善民生,并非是部分人群受益,而应是大群体、甚至是整体群众的受益,是全社会生活水平的优化提升,即体现良好的公平性。为此只有借助政府力量,做好市场资源的优化协调,方能实现优化民生。 (三)公共支出能优化市场调节 公共产品的全面供应,需要政府机构提供合理的补助管理模式。由效率以及公平的角度来讲,较为契合的是,政府组织可通过间接生产,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借助市场秩序的有效管控协调,采用有效的支出预算管理规划,对经济实现刺激影响,进而营造公平有序的公共产品管理供应环境,吸引多方参与实践活动,进而通过良好的公共支出模式,实现市场的优化调节。 (四)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实现法治化公共经济管理 为优化改善民生,公共财政制度应予以全面完善。当前显着的民生问题在于供应有限,因此应优化调节财政支出体系结构,有效缩减非公共性投入支出,使服务投资向着公共服务的模式发展,并将重点制定为公共教育服务、社会与医疗保障服务,扩充公共投入至民生范畴领域之中,全面给予公共产品服务以有效的支持,方能优化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为完善制度保障,应持续丰富公共事务,合理应对逐步复杂多元的公共问题。政府机构也应持续优化公共经济的实践管理效率,合理应用法律工具,实现公共经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完善法规体系,组织开展规范的公共经济实践活动,将法律体系引入其中,做好公共经济实践与权责职能的明确规范,令公共经济真正的依法、守法,实现预期目标,在制度层面上全面保障民生利益。 三、强化公共经济管理,优化改善民生 为全面改善民生,保障公民利益,公共经济管理还应明确同改善民生的核心联系,并基于改善民生的核心诉求实现优化调节。政府机构应合理转变工作职能,健全公共服务模式,优化公共服务管理。政府应承担起必要的满足民众公共需求的核心职能,将公共资源有效的倾斜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层面,进而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持续优化与民生的良好改善。 同时,还应提升公共政策的合理公平性,实现科学决策,引入民主化管理,完善群众积极参与制定并监督决策的科学管理制度。应通过全面调研、综合评估、合理决策、有效执行、优化监督管理,通过政策保障推进社会各类资源的合理公平应用与分配。 财权向中央集成、事权下放的管理模式,将令保障事业、服务管理以及公共产品服务较多得由地方政府部门担负。基于其财政能力的限定,以及融资渠道的有限,会对公共事务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公共产品服务的整体质量与可靠性。为此,应有效提升民生工程的实效性,通过有效划分、明确权责,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公共经济良好协调、优质社会管理,承担必要的权责,方能提升公共经济管理水平。再者,为维护大众合法权益,应注重群众诉求表达,拓展政务公开。应在进行公共利益管理以及事务决策制定阶段中,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创建有效的公众表达诉求、传达信息的良好制度,发挥媒体桥梁作用,丰富舆论渠道。民生决策管理中,应真正令大众全面参与,通过开放研讨,明确各方利益需要,全面改善民生,实现科学发展。 四、结语 总之,强化公共经济管理非常重要。我们只有明确公共经济发展同改善民生的客观关系,研究民生经济的重要影响作用,方能真正地体现民意,服务大众,提升公共经济核心水平,实现共赢发展。 经济管理论文:对企业经济管理不足与措施探索 企业内部管理职责划分不够具体准确,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产品生产和企业经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够重视,同时,企业的制度中又存在着很多不适用的情况,因此,各管理岗位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责任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打击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不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我国现有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却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严谨,存在许多漏洞,没能针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导致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脱节严重。有的则是因为各部门的责权利分工不明确,很多部门忽视自己的职能,敷衍了事。同时由于当前企业发展速度太快,出现了制度更新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在当前情况下,许多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适用。 粗放的经济管理方式由于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企业采用的都是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过于注重规模的扩大,然而,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以及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方式必须得到转变,实现由粗放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做出调整,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很多企业却忽视了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偏弱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中的很多员工尤其是新招入的员工缺乏企业忠诚度,很多工作不到一年就从企业离开,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第二,企业缺乏对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由于现有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很大,担心自己的培训时白做功或者是为其它企业培训员工,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员工素质难以得到综合提高。第三,企业内部用人机制不够规范,真正的用人方式不是按能定岗,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提拔任用,因此,企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不强。第四,企业内部缺乏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使员工缺乏公平性。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稳定。 同时企业要在这些先进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改组完善现有的企业组织机构,明确组织内部各经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从而为企业管理方式奠定组织保障,并为企业经济管理疏通内部信息传播通道,从而确保经济管理的顺利运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离不开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标准化,必须完善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将经济管理的内容和范围纳入到企业经济管理领域之中,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实施。通过流程的标准化实现程序的规范化。并要确保相应的流程和标准与我国的法律法规不相冲突,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遵循以上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企业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住企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采用整合营销方式,拓宽市场空间,减少可控费用。通过实施以上的经济管理方式,最终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根本,也是企业价值的源泉,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在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中所占贡献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大相关投入,通过持续不断的员工培训、人才选拔与考核等方式,提高人力管理的成效,增加企业的知识含量。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尽其才。 经济管理论文:浅谈乡村经济管理服务价值 2011年12月27至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要求,2012年要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民生继续改善。按照这个要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服务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总结乡镇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体会到,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应发挥好以下三方面服务作用。 1 服务村级财务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仲裁、集体资产与财务、农民负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统计、农民负担监管等,这些都是服务村级财务管理的具体体现。 1.1 认真做好“三资”委托服务工作 “三资”委托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就可以防止各行政村集体资产的流失,提升村集体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做到“三资”服务工作不走样。几年来,我们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坚持主动深入各村走访指导,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做到指导不走样,严格工作程序。如对村集体做到账清、财清、物清及债权、债务清等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一目了然。 二是制定“三资”服务工作规章制度。通过培训和推行,形成常态制度化管理机制,如制定《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代管流程》、《“三资”服务工作手册》等。从入账、检查、审计等方面实现一条龙服务,规范“三资”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三资”服务工作达到“群众满意、集体受益”的工作目标。 1.2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离开了土地,农民的生存和增收致富都将成为空话。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就是要在服务中把好土地资产关。笔者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是明确土地流转工作责任。乡镇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严格把关,乡镇街党委政府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二是制定科学的土地流转流程。无论是农民经营土地的确权发证,还是土地流转合同、证书、台账等都必须规范合法,并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第一要素。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下推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腰包真正鼓起来。 2 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自愿组合,创造、发展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组织。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农民组织,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党中央列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2.1 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但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骨干人员素质不高,不懂相关法规和财务管理。因此,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对他们应加强培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教育,主要解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科普法》及国家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还要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培训,指导他们依法办会、合法经营。梅河口市目前有近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用积极的态度培育、扶持、发展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已于2010年就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列为农村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我们的培训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范管理、有序发展、农民增收。 2.2 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 在培育、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服务他们的财务管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规定,指导他们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工作制度展示板,建立财务账目,社员、会员账户,交易分配记录等制度及工作流程,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建设中规范运行,长足发展。如做到规章制度齐全、产权名册清晰、各项记录完整及时等。 3 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总理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他还强调指出:“要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责无旁贷。 3.1 管好用好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 农村集体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逐年加大 财政对村集体基础建设的投入;二是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村集体、基础建设的投入;三是村集体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投入。此外,还有一部分社会慈善机构、企商人士的捐赠赞助资金等。这些资金在管理上要注意量入而出,注意物美价廉,注意对贪污挪用的监管,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好、造价合理、农民群众满意。同时,还要统筹谋划农民利益与村集体经济积累的关系,创造和谐的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氛围。 3.2 强化、完善村级财务内部管理制度 村级财务管理,历来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解决的问题。通过财务管理,取消不合理开支,确保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一是强化、完善村级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应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强化、完善村账乡管制度;强化、完善村级会计报账制度等,在财务操作、核算、监管、审计方面做到规范化。 二是坚持实行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理账、民主决策和收支审批制度。 三是加强领导。村级财务管理应作为乡镇街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职时期农村工作重要考核内容,乡镇街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是第一责任人。 四是加强村组干部财务管理培训和法制观念培训,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素质和为人民服务自觉性。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服务作用,就能做好农村财务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就会稳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济管理论文:浅谈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浅谈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等要求。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正快速融入世界经济,政府职能转变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不仅中央政府的职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必然性政府行为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的主体要素,哪里政府行为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反之,政府行为不规范,不能依法行政,不进行制度创新,在激烈的环境竞争中就会落败,也无法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政府行为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管理行为、服务行为和收入支出行为,但不论是政府管理、服务还是收入支出行为,目前都存在着一定的异化,即缺位、越位或错位,新形势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要尽快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要做到到位、适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县级政府职能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县级政府必须在实践中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才能取得领导市场经济的主动权。当前,县级政府职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不到位。在县级政府,有些同志尽管口头上讲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行动上却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一方面要求政企分开,另一方面还对企业进行不适当的干预;一方面讲要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自负盈亏,另一方面却仍用老办法,热衷于向上级要项目要资金,坐在那里“等靠要”;一方面讲要按市场经济的法则指挥生产,另一方面却沿用老办法催耕催种或向企业摊派等。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县级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在于三个方面:政企分开、还权于企业和搞好服务。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仍喜欢运用手中权力从人、财、物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干预,造成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关系理不顺,政府部门舍不得放权,企业不敢用权。一些企业既想摆脱政府部门过多的干预,又想躺在政府的怀抱里“等靠要”,企业缺乏生机活力。县级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在农业上的表现是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政府撒手不管,农民想种啥就种啥。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种很肤浅的认识。三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现在强调政企分开,一些企业法人事实上成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由于产权不明和监督机制不全,对企业财产支配和生产经营的监督权力随着自主权的下放和行政干预的减少,企业法人在经济运作中的权力越来越强化,导致经营权侵害所有权,这种关系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不协调,制约县级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相当部分县级企业亏损,处境困难。在农村,由于“统”与“分”关系处理不当,重分轻统,土地切块分户承包经营对实行规模生产带来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加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这种局限性越来越约束规模型社会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一些县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思想作风上存在脱离实际,说多干少,不敢负责,短期行为,弄虚作假,贪图安逸等问题。在工作方法上习惯于行政命令,搞群众运动,指导工作一刀切,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思维单一僵化,习惯于按老办法行事。一讲贯彻上级精神就马上想到开大会、传达文件;一讲重视就想到出席会议的人规格高、人数多、规模大;一讲加强就想到要扩充编制,增加机构和人员;一讲抓落实,就想到搞检查评比、统计数字报表等等。这些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方向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任务和具体内容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这次《决定》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由过去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逐步转向主要从事宏观调控,组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就县级政府而言,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落脚点应放在依法行政和搞好服务方面。依法行使经济管理权《行政许可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正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就经济管理而言,应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制度建设。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产权是经济体制改革绕不过去的问题。如何实现基本经济制度与现代产权制度的有机结合,是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关键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就要求把现代产权制度结合到基本经济制度中去,从而使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经济都能按照现代产权制度来运作,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运营和产权保护。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就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这样做,不是削弱或否定基本经济制度,而是有利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按照这样一种改革思路,不仅企业的财产关系将明晰化,而且整个社会的财产关系也将出现明晰化趋势;不仅公有财产权将得到保护,而且私有财产权也将得到保护;不仅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而且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从定兴县强力水泥、医药公司、华建机械等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实践看,要把国有企业推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个“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体制。只有明确界定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及其责任,才能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企业 充满生机活力。建立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微观经济基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据统计,到20__年底,全国私营企业300万家,注册资金3.5万亿元。全国个体工商户2300万户,从业者4600万人。加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约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三成,创造的增加值约占整个GDP的1/3。现在,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使这一微观经济基础进一步得到强化,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充分认识到非公经济在当前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念,并且“必须毫不动摇”。第二,在政策上,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除涉及国家安全及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外,其他领域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清除各种歧视性规定,使其在诸如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以及进出口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在政策支持、经济信息、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快捷的服务,加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在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定兴县在旧城改造项目中放开手脚,大胆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有效缓解了政府投入不足而无力开展建设的问题,现开发商投资兴建的新兴街已经初具规模,彻底改变了旧城区脏乱差、经济滞后的面貌,收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实践来看,应尽快制定市场准入的标准和操作办法,以便有所遵循,促进民间资本的涌入,加快发展步伐。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做好政府对企业的有效监督,这是企业公平竞争所必需的,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失去有效的监督,就会助长企业权力的膨胀,导致企业经营权越轨,侵害所有权的利益,滋生不正当竞争行为。要转变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模式,把政府从企业获取的利益主要放在依法纳税上,只要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政府就不要过多干涉其生产经营。在监督的同时,还要全力抓好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查处与工农业生产和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假冒伪劣商品,做好对粮油、生产资料等重要物资的价格监测和跟踪,稳定商品价格,打击囤积居奇、制假售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牟取暴利的不法行为,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机制和环境抓好统筹规划。加强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任务和途径。这就要求县级政府要总揽市场经济大局,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县经济发展思路、规划,包括长、中、近期发展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施办法,有效地动员全县人民为实现目标奋斗。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特别是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与以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重大课题。只有加强对影响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正确判断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趋势,才能从统筹城乡、统筹地区、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相和谐、统筹国内经济与对外开放的高度,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符合县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把经济增长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使县域经济能够在较长时期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定兴县本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工作的原则,立足“人缘、地缘、业缘”实际,结合中央、省、市有关政策,组织计划、统计等有关部门,聘请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规划,并针对优势产业现状,制定出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及汽车产业规划等,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确保了经济建设平稳有序进行。抓好全方位服务。政府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首先是强化服务观念,政府及行政机关的义务就是全力维护纳税人的权利,即“纳税人权利中心观”,维护纳税人的自然权利和法律权利;要树立优化服务的发展观,将服务融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服务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是建立顺畅、高效的服务运行机制,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流程,以强化公共服务为目的,重新配置整合服务资源。三是建立服务承诺机制,通过行政机关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满意度。四是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起由行政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监督、中介组织监督等内外部组成的监督主体,确保及时掌握服务状况、监督服务计划的正确执行和及时改善服务状况。定兴县在扶持民营经济方面,通过强化服务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在对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协调上级和社会各界加大对长城、大迪、天马、华鑫等30家重点企业给予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寻求发展机遇,开拓市场,引进项目,为企业搭建双向开放、招商引资的平台,一大批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抓好发展环境。县级政府要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权威性领导,要抓好软硬两个环境的优化。一方面,抓好行政环境建设。通过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诚信度等软环境,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尊商、富商”氛围。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党的宗旨决定的,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行政相对人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要切实负担起提供治安、教育、交通、国防外交、医疗、 环保、民政社保等公共服务职责,保证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全程配套到位的服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搞好勤政廉政建设,要做到不批条子,不认条子,一切按规矩去办,提高办事透明度,反对权钱交易,以良好的形象树立县级政府领导经济建设的权威。政府的实体管理和程序管理都必须公开、透明,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行政相对人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特别是要加强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包括对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统一有效的政策信息网络,做到政策法规信息的及时、及时宣传、及时更新。行政管理的手段要以便捷、多元化为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联络方式,如邮寄、电话、传真、网络等,实现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审批、许可、确认、给付的管理高效。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要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把层级审批改为一级审批,把多部门分别审批改为整体联动审批,把多次审批改为一次审批,并提供规范的标准化流程。另一方面,要抓好基础设施硬环境的改善。本着“规划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加快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外吸引力。搞好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行政区、文体活动区、商住区、工业区、商贸区,把县城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城市格局,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抓好人力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人才、科技兴企战略,在全社会唱响“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经济要提速、人才是动力”的主旋律,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管理制度,改革和优化选任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和要求的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制定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高薪聘请人才,并在投资创业、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提供便利。放宽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利用人才市场,建立人才信息制度,制定各类人才资源供求指导目录,并实现网上,促进人才供求对接,特别是对“两高一急”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打破限制,特事特办,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选拔经营、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把一批年富力强,懂经营、懂管理、讲奉献的优秀人才推向企业管理的重要岗位,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潜能,提高经济效益。抓好科学决策。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正确决策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为了避免决策的失误,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县情又与时俱进的制度和程序,并使之规范化,防止民主决策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利用互联网、热线电话、市民接待日等方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各类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等组织,随时为政府出谋划策。 经济管理论文: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管理论文: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 【内容提要】农民收入增速近年的连续下滑,使一度有所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再度扩大之势,这必然拉大城乡全面发展差距,并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做了探讨,并就这一问题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二元结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差距逐渐拉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0__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4∶1。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然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彻底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是因为农民收入太低。对全面实现小康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本文主要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对这一问题作深层剖析。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 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__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__年继续扩大到3.11:1,20__年扩大到3.24:1,呈持续扩大态势。 根据曾国安的五等分统计法来看,最贫困的20%的人口占有全部收入的5.5%(而同期美国为4.27%),最低的4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15.4%,最高的1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30.9%,最高的2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47.5%(而同期美国为44.6%),10万亿元存款中20%的富人占有80%的份额。基尼系数1995年为0.455(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水平,0.3~0.4之间为中等不平均状态,0.4以上则为差距悬殊状态)。和其他国家相应阶段相比,我国的贫富差距太大(主要是城乡差距过大),而且产生了所谓“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马汰效应。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__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在最近完成的调查报告中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个人收入概念计算,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__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但这个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深层原因 现阶段农民面临的生产和发展的压力比以往明显加大,收入增长缓慢。这里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农村内部诸多规律性因素的作用。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原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通过“剪刀差”政策手段把一部分农村财富转移到城市,抽走了农村发展所必需的积累资金。通过强制降低农产品价格从农业中获取剩余以加快工业化的发展,是本世纪20年代前苏联经济学家普里奥布拉辛斯基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这项政策通过扶持发展工业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发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贫穷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很适用,是我国长期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其本质是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将农业部门创造的部分国民收入转移到工业部门,以促进工业发展。改革前,为完成重工业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工业化,国家完全垄断国内贸易,通过对农产品征税,降低农产品价格,获得大量利税为城市工业化投资。1952—1986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抽走了5823.74亿巨额资金,加上农业税1044.38亿元,34年间,国家从农业中抽走了6868.12亿元资金。这些从农业部门转移来的资源,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剪刀差”被废除,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2、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50年代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理论基础是所有制的不同。城市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农村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城镇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农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几十年来逐渐固化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两个经济单元,两种发展水平”的格局;作为二元经济体制象征的二元户籍制,是维护城乡利益格局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城乡居民在身份待遇上存在一系列严重差别,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1、经济层面。在所有制、流通、交换、税赋、收入分配、价格补贴等方面,在向城市重工业倾斜后,为使城市尽早实现现代化,又向城市全面倾斜;2、社会层面。城市人享有的文化教育、 劳动保护、就业帮助、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福利补贴、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及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对绝大部分农民来说可望不可及,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活与生存保障;3、就业层面。政府对具有城镇户口的待业者给予众多就业机会,确保城市居民最大限度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比城市更为突出,但户籍制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改革前)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不公平竞争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此外,在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二)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原有体制下的一种政策产物。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政策、对农民的税收政策、对农民的税外负担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都是原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以来,这些政策有所松动和改变,但离根本性改变尚有距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城市化方向明显走偏,它不是将增加就业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二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依靠国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中城市关注过多,对小城镇和农村关注不够。三是金融政策安排不当。“嫌贫爱富”的金融政策向城市偏斜,使农民贷款无门,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 (三)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人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城市职工享受,而农民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项重要因素。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我国目前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因此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教育投资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现实因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是:1、我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合适应过程;2、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增加,国内价格下降,一定时期内会对农民收入带来影响;3、社会对农业的服务体系、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4、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对农民重视不够;5、我国城市化滞后。从农村内部看,主要是:1、近年不少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而生产资料成本逐年递增;2、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经营,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农业劳动收入很低;3、农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得不到好处;4、农民额外负担过重;5、基层政府和乡村利用计生罚款增加财政,使人口问题和贫困问题都得到加剧。三、关于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同等收入水平上的其他国家(钱纳里“标准结构”中的样本国家)还要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政府采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策的必要性。 (一)发展经济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消除贫困,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因此,要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紧紧扭住不放”。收入分配中的许多问题是同转型期的复杂性联结在一起的,许多不正常收入乃至非法收入同转型期的种种无序状态有关。只有深化改革,只有经济发展了,“馅饼”做大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才能为公平分配和减轻贫困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改革政策取向,向农民提供平等的国民待遇。要从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给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逐步建立农民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一是给予农民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和处置的完整权益,让农民有一份土地资产,使农民有财产权利的基础;二是要保障农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要有充分的财产、教育,文化、政治权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三是改革户籍制度,现阶段“一国两策、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内涵,仍在城乡居民自由迁移、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构成障碍性因素,因此,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务之急是给农民自由迁移的权利,城乡之间要实现人口和劳动力无障碍迁移和流动,让农民有发展和增加收入的机会。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农村最低社会救济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政府反贫困的工作力度,满足农村贫困群众多层次的救济需要。 (三)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制定公正的分配规则。 首先,政府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一方面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产出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土地改良、兴建水利等;二是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三是支持农民组织发展。此外,政府一般服务支持还包括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建设的大量投入支持。在增加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乡镇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劳动积累。要积极吸引外资从事农业开发和建设。 其次,实现按劳动投入的数量、质量,按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进行的初次分配。农民对国民收入的投入贡献很大,而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较少。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利于农民,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基本原因。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有所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开始并继续朝着有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向调整。但国民收入分配不利于农业和农民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发挥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有效调节功能,使国民收入分配适当向农业和农民倾斜,建立新型的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机制,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又一根本举措。
浅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关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科学文化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口平均年龄延长。加上我国独有的国情因素,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快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目前,重庆城区只是初步建立起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如此不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使建立完整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我们应该尽早提出更新的服务观念,充分利用政策法规、专业护理人才,转变管理模式,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管理观念 伴随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上我国独有的国情因素,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云阳县地处重庆市东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三峡库区生态经济走廊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纽带。全县幅员面积36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679公顷,自然条件极差,处于贫困状态,系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134.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43万人,是重庆市8个百万人口大县之一。辖22个镇、16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截至2009年末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19678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68%。云阳县现有城乡养老服务机构58所,民办养老服务机构8所。然而,国办养老服务机构入住平均率不到50%,民办养老服务机入住率不到30%。面对如此情况,完善养老服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云阳县城乡敬老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各个击破,进一步健全完善院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加强养老资金保障 一直以来,对于养老服务,我们始终认为,养老服务属于社会福利事业,政府应当承担全部责任,未能以发展养老产业市场化、产业化角度引领。直到现在,还不能从积极争取社会投入、扩大福利彩票发行等多种渠道去开发相关社会资源,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从成本角度上出发,不仅前期要投入数额庞大的床位费,后期更是要不断补充资金支持正常运营。为了给市场输入新的血液,我们应该使养老服务社会化,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实现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转变政府角色,确立以监督、考核和评估为主的地位 当前,政府在养老机构中充当的角色较多,不仅是养老机构的出资者,而且还是养老机构的服务提供者,要作为监督者的角色对民间服务机构进行考核和评估,从而为民间机构提供意见和治理措施,为进一步完善民营机构的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让养老服务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调整管理模式,运用招投标方式确定养老服务机构 目前,市场对养老服务的前景认识不足,参与性较低。政府往往只有通过鼓励补贴的方式吸引民间力量,然而也给了某些投资者投机倒把的机会,出现了借助建设养老机构骗取政府资金的情形。另外,随着政府对养老服务的重视,不少投资者参与到养老服务行列中来,为了避免投机者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在养老服务政策和经验还不完善的今天,政府委托多家养老服务机构投标,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养老服务机构。若老人对服务机构的满意率较低,可以要求更换服务机构,政府也可以吊销其营业执照,为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效率提供保障。 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要强化措施,深化认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首先,着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按照功能配套、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要求,建设和改造一批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各类中介组织和社会服务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依托城市社区服务信息载体,在社区普遍建立紧急救援系统、养老服务热线、数字网络服务系统,建设便捷有效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其次,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争取政府重视支持,通过转变、整合或置换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企业、学校、医院以及各类活动中心、公办培训中心等公共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鼓励社区各单位的文化体育和生活服务设施向老年人开放。再次,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要以上门服务和日托照顾为主要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等服务。建立社区、街道、县三级社区居家养老网络和服务设施。应当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和建设,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五、提升养老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我们要站在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和法制化建设。首先,推进专业化建设,培养和引进中高级专业人才,形成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和养老机构院长岗前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养老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在养老服务领域率先培养和使用一批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逐步实现志愿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数字技术手段,掌握养老服务的发展动态和基本底数,建立起规范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为行业规范化发展、公众接受养老服务、政府采集行业信息提供信息支持。再次,推进标准化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标准化。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产品、服务环境监测、服务安全卫生、服务设施、服务规范、服务资质等标准化。制定失能老年人评估标准,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适的养老服务提供依据。最后,要完善规章和法规制度。要抓紧研究制定理顺管理体制,养老机构的管理办法,构建公平、公开的规范的准入、监管、退出机制,完善配套各相关的法规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实行实时动态监管。同时抓紧研究制定养老服务相关地方规章、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为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城乡敬老院) 浅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摘要】 随着少子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传统家庭赡养模式面临巨大的冲击,此时如何立足国情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我国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深入剖析了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现状,提出了旨在完善社会养老服体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老龄化 少子 近年来,少子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全国31个省份公布的各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21个省份都属于少子化范围,11个省份甚至属于超少子化。其中,北京、上海的青少年人口比重在全国最低,均不到10%。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有26个省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已越过7%的“红线”,老龄化趋势开始向全国扩散。这组数据意味着,一方面是青少年人口越来越少,一方面是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今后我国将不得不面对少子老龄化、高龄空巢化的严峻局面。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曾指出:与西方的“接力模式”不同,我国传统社会就是采取“反馈模式”来解决赡养老年人这个任何社会都必须给予解决的问题,即多数传统家庭以三代或四代共同居住方式,在扩大家庭中“反哺式”地实现对老人的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然而,随着少子老龄化形势不断深化,必将给我国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现阶段必须立足国情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但是还很不完善,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居家养老发展滞后 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的补充与更新。传统的家庭养老是完全由家庭对老人提供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而居家养老则是通过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服务网络,让老人不离开家庭,仍然也能够享受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养老照料。《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护理年长者的一个基本原则应当是使他们能够在社区里尽可能长地维持独立生活”,并且建议“应尽可能充分地在社区范围内发展保健和与保健有关的各种服务”。因此,目前依托社区进行的居家养老已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全球共识,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现如今美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90%。2008年2月22日,由全国老龄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推出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该《意见》的推出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为了破解我国日趋严峻的养老难题,必须马上把“居家养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虽然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初具规模。但从整体上看,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政府的兴奋点仍然停留在发展经济上,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表现在:一是专门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政策文件极少,仅有的政策也大都散见于民政、社会保障、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工青妇、老干部局等多个部门的规章之中,缺乏有效整合,即便现有的政策也没有很好执行。二是财政投入也比较欠缺。由于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财政政策尚未建立,政府对各类组织和个人的资金补贴仍显不足。在社区服务发展所需经费中,发达国家政府投入一般占服务资金构成的50%以上,而目前我国政府的投放最多占30%。 (2)社区服务供给不足。目前社区所能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缺乏广泛性和针对性。就服务对象而言,服务的重点是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且生活特别困难同时子女享受低保无赡养能力的老人。可见,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有一定偏斜。但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养老方式,它不是“补缺型”而是“普惠型”的,因此服务的对象应是有服务需求的全体居家老人,但显然目前社区的供给能力相当有限。就服务内容来说,当前社区服务的重点放在了满足老人的生存需求(多是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而忽视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可是,随着“空巢家庭”数量的快速增加,空巢心理障碍症已经悄然成为了威胁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如果以上心理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解决,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但目前社区实际上真正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 (3)服务队伍人员缺乏。一是专业服务人员欠缺。根据测算,2009年我国老人中至少有1130万失能失智人口,如果按照3个人配备一位养老护理员计算,至少需377万护理员,但是目前全国能够持证上岗的有养老员护理资质的全国加起来仅有2万多人,专业服务人员奇缺。二是志愿者队伍不稳定。社区志愿者也是社区居家服务人员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社区居民对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了解不深,对志愿精神及志愿服务者权利义务等理解不清,有些抱着凑热闹或体验一下的态度加入其行列,在参加几次活动后,热情减弱,常出现年头报名、年中退出的现象,导致志愿者队伍不够稳定。 2、机构养老社会化进程缓慢 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万个,床位314.9万张,平均每一百位老人拥有1.77张床位,与发达国家平均每百位老人5―7张床位相比,差距较大。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缺口数量至少在300万张以上。面对如此巨大的机构养老需求,完全依靠政府去办养老机构,不仅经济负担重,而且资源浪费突出,因此大力推行养老机构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必由之路。但社会化不等于市场化。迄今为止,大多数人认为:“民办”的养老机构是市场化的产物,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关注“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也就致使“民办”养老机构被边缘化,不能有效地和“政府办”养老机构同平台竞争。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缺乏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培育与支持,致使“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困难、举步维艰,这不仅大大抑制了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也造成了我国机构养老社会化进程缓慢。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中等和中低收入的老年群体,想选择一家合适的养老机构确实是非常困难。 基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如何着手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呢? 二、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 1、加快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一是制定好发展规划,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保障老年民生的重中之重,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应从居家养老的角度来规划和发展社区。二是整合资源,居家养老不仅仅是民政部门的事,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整合民政、社会保障、老干部局等多个为老服务部门,盘活各类闲置资源,实现各部门为老服务的资源有效对接。三是加大投入,政府应提供可持续、制度化、多元化的财政支持。各地结合具体市情既可以采取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将相关福利补贴发放给老人的方式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增加财政资金的有效供给。 (2)健全社区服务功能。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一是加快社区硬件建设。首先,要规划好社区内各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位置,要能最大化的方便老年人;其次,在预算允许的前提下,配备比较完善且实用的医疗、康复、家政等设备设施,并组织好设备的保管和维护;再次,必须完善社区的通讯条件,保证老人的应急救助。当老人遇到突发状况或者需要帮助时,能够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实施救助。二是加快社区软件建设。首先,社区应建立健全居家老人的资料档案,了解老人的家庭和健康状况;其次应针对不同的老人,开展不同的服务项目。根据居家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年龄患病情况的不同,分别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再次,将服务内容从关注老年人物质需求向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发展,特别应关注精神居家养老。针对空巢、单身老人因孤独造成心理严重失衡的现实问题,应如何有效应对?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提出的著名老年理论“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从该理论来看,老人若要摆脱孤独的困扰,就必须维持足够的社会互动,拓宽交际活动的空间,重新融入社会,因此,必须在社区营造居家老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人文环境。通过社区定期组织的丰富多样的有益活动,为居家老人提供一个广交朋友、互相交流的平台,为老人搭建了互相帮助、重造家园的桥梁,这样才能使整个社区的服务更上一个台阶,才会更加贴近居家老人的实际需求。 (3)加快服务队伍建设。队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建设一支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培养专业服务人员。2010年11月24日,全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在北京拉开帷幕,本次竞赛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国家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可见,国家对如何尽快提升养老护理员的专业素质也是高度重视。因此,应以本次竞赛为契机,尽快建立以在岗培训为重点、多元化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专题讲座、传帮带、实习提升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强化专业知识培训,尽快建立一支适合居家养老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应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资源,特别是要重点开发利用“年轻”老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因为,很多老年人尽管已经卸下了工作重担,但依然期望“老有所为”。因此,社区可以尝试建立多种激励机制,让志愿服务可学、可做,充分鼓励和支持“年轻”老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争当志愿者,走“以老养老”、“助人自助”之路。 2、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 在我国确定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机构养老虽是补充,但其仍是社会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面对当前“民办”养老机构艰难的生存局面,应大力推广“民办公助”制度。所谓民办公助,就是对多种社会力量投资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行为,由各级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性的资助。 (1)突破土地供应瓶颈。只要社会资本承诺按与政府的约定运营“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项目,政府就应在土地取得方式、获得土地的价格等方面给予与政府事业单位相同的待遇。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于非营利性的民办养老机构,必须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政府既可以在建设期按照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土地租期等指标,一次性或者分期给予建设补贴,又可按照床位数、收养人数、入住率等指标,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通过这些措施都能有效的鼓舞社会资金的投资热情。 (3)政府承担部分风险。政府应承担易于控制的一部分风险,如实行托底支持等,从而有效提振社会资本投资信心。 总之,现阶段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把一个个优质的养老机构建立起来,就是社会为老人尽孝。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设需要多个子系统的配合协调,我们必须尽快整合政府、家庭、社区、个人和民间机构等各方资源,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更加积极的去应对少子老龄化的挑战。 浅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 摘要: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要求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当前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表述,没有揭示养老服务的本质特点,存在着核心功能不够明确、目标人群较为模糊、内部诸要素呼应性较差、运行机制开放性不足等问题,在实践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难。通过需要理论阐释养老服务的特质,从系统论出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以重构为“为老人提供有效照护,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社会服务为依托”。这种体系表述揭示了照护是养老服务的核心;前置了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明确社区是综合性照护服务展开的平台;引入社会服务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优势;强调服务传递的载体是资金和设施。 关键词:老年需要;系统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要求。目前,政府提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成效。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碰到了不少新的问题,亟需进一步探索创新。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该体系存在的问题,从需要理论角度阐释养老服务的特质,力图以此重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源起和意蕴 有关养老服务体系的含义,以往学界很少涉及,直到近几年才有探讨。目前使用的表述主要是由政府有关文件提出的。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文件中明确,“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方向”①的社会福利社会化路子。由于养老服务在社会福利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概括逐步演变为专指养老服务体系,并于2006年前后最终确定为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②。 2010年前后,有关体系的研究和表述开始增多。在政府方面,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试点”,确定了一批试点省份。对“基本”两字,国家发改委认为,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基本的:“在大力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养老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发展各种性质、各种业态的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开放、层次多样、竞争有序、监管有力、覆盖城乡、体系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 苏国:《“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2010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据此,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会上,民政部长李立国说,要“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李立国:《积极贯彻优先发展方针 加快构建适应老龄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国社会报》2010年11月12日。 。2011年,民政部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正,“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匹配,基本服务与选择性服务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服务体系” 民政部:“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记者会,2011年3月8日(wwwchinacom 。梳理政府的表述,这几年有四个明显变化:一是增加了“社会”两字,表明需要以全社会之力做好这项工作,即充分发挥政府、家庭、机构和社区等的作用;二是改机构的“补充”为“支撑”作用,对养老机构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肯定;三是强调了服务的性质和价格问题;四是指出服务保障要和资金保障相配套。 从学界看,对养老服务体系也有几种讨论。一是同意或接近政府的提法,这是主流意见。大部分学者在论述养老服务体系时,都采用政府的表述。有的虽有不同,但基本接近。如刘益梅提出“要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就包括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多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提供服务的涵义。二是宽泛意义上的提法。金双秋、曹述蓉认为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体系、老年人服务制度体系、老年人供养服务体系、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老年人再就业服务体系、老年人继续学习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金双秋、曹述蓉:《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构想》,《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年第1期。 ,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这就把有关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内容都包括在内了。三是更为广义的提法。即把养老服务体系看成是一个大系统,特别是把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内容列入,认为这是重要的经济保障。“建立一个由个人、家庭、社会、企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模式。” 强调“我们应当提倡一种混合经济模式, 整合政府、非政府、社区和企业各机构的资源, 提供各种有差异的、不同模式的服务, 来构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以及实践我国养老服务事业。” 刘畅:《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有的虽然肯定“我们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但在行文中仍然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养老保险问题 张晓霞:《江西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完善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也有学者分析了家庭、居家、机构等各种照顾系统的不足,提出“需要建构一个多样化、个性化、家庭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范灵璐、郑梓桢:《不能自理老年人照顾方式调查与养老服务体系的建构――以广东省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学界的上述提法有的不能反映养老服务体系的本质特征,有的甚至大而无当。资金问题是养老服务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但不能由养老保险制度来解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旨是解决人老后的基本生活风险,不可和养老服务混为一谈。老年人作为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各种社会服务,不能把各种供养、教育、再就业、医疗等服务都放在体系中谈,否则就很难抓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相比之下,政府的提法更接近于养老服务的本身涵义。这一体系的设计及其实践,使得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其历史性贡献不可磨灭。到2010年底,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39904个,床位3148万张,收养老年人242 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115 页。 。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截止2010年,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53万个、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539万个②;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 引自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文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60号)。 ;大大提升了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一是第一次从体系高度提出了养老服务问题。新中国的养老服务,发端于福利院、敬老院,靠这些机构承担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供养和服务问题。改革开放后,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养老机构,共同承担社会养老服务。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不断迫切,仅靠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因此,才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了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体系的提出,把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联在一起,有了整体推进的基础。 二是第一次从居住角度对养老服务进行了划分。老年人居住在家庭(里),接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居住在机构,接受机构养老服务。大部分老人是住在家里的,因而居家养老服务是基础。入住在机构的老年人人数相对较少,因而是补充性的。 三是第一次引入社区服务改造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始于1987年的城市社区服务发展起来后,为居住在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服务逐渐成为重要内容。这些服务简便、成本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原先由家庭成员提供的服务,受到了老年人欢迎。 四是第一次提出了服务性质的划分。把服务分为基本服务和选择性服务,比一开始提出的“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要更清楚。这是对政府提供的服务和市场提供的服务的区分,明确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基本性的,是老年人必需的服务。 二、系统论视角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困境 尽管如此,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无论服务供给,还是服务质量都远不尽如人意。其很大原因在于体系设计没有从系统论角度揭示养老服务的本质,特别是缺乏功能的设定,以及围绕这一本质形成的各要素的相互呼应。笔者曾专门撰文讨论过这一问题,肯定政府部门的提法,但认为不能仅仅以居住角度来布局养老服务,养老服务需要进一步研究 董红亚:《中国政府养老服务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5期。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体系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这种功能,源于目标任务的设定。一般来说,系统内部存在多元要素,既有多样性,又有差异性,是内在的统一。开放是体系生命力的源泉。不存在一个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自给自足的系统,如果没有外部信息、资源的输入,系统可能遭受熵变,使系统逐步丧失自我控制能力,最终走向分裂或解体。良好的开放性系统,能够使内部各要素紧密协作,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绩效水平,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存在,它的功能是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要,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围绕这一目标定位,体系要和外部实现各种资源的交换,并将其转化为服务产品,提供给老年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和任务。以此观照现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其问题是: 一是核心功能不够明确。养老服务的本质,即为老年人提供有质量的服务,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功能。但现有体系只是反映了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是在家庭还是在机构,没有对“养老服务”这一基本问题做出解释,明确其核心功能,致使养老机构发展缺乏分类,居家养老服务浅表化,由此模糊和淡化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由于没有明示养老服务的本质,围绕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方式、性质、标准、资金给付等各要素,就失去了为之努力的目标,并进而导致体系内各要素的离散和紧密性的降低。 二是目标人群较为模糊。现有体系看起来是为全体老人服务的,但又是不清晰的。在实践中出现了两种偏向:其一,把服务目标定在10%老人,弃90%于不顾。一些地方提出的“9073”、“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90%的老人在家自主养老,由家庭提供服务;7%或6%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即由政府购买服务;其余的3%或4%到机构养老。有的还据此提出了居家、社区、机构三种养老服务方式。如果这样的提法能够成立,那就意味着政府和社会不需要解决90%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这不仅有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原则,也不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其二,直接导致机构福利反导向。一方面,公办机构目标人群入院率低。公办的福利院、敬老院本来是为无依无靠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以及家庭无力照料的老年人提供的。但实际上,全国5563万农村五保对象、893万城镇“三无”对象,进入养老机构的只有1871万,其中五保为1774万,约为总数的31%,而“三无”对象不到9% 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24、90、204,48页。 。从失能老人入院率看,2010年,全国养老机构收养的老人中,自理的为1908万人,介助(半自理)为35万人,介护(不能自理)为168万人②,自理和介助、介护老人比约4∶1。需要指出的是,不少介助、介护老人,是由长期在院的自理老人转化来的。可以说,由于缺失入院评估和审核,没有对入住老人的条件限制,从一开始,大量老人都是身体健康者,国家投资的福利设施,被经济条件、身体条件都比较好的老人享受着。这就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由于福利机构床位的排他性质,经济条件和身体条件比较好的老人入住机构支付费用远低于市场交换的费用,却较长时间(入住后长则30年以上)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公共资源。 三是内部诸要素呼应性较差。现有体系安排中,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保障措施等各要素大多交代不清。特别是国家、社会和家庭三个供给主体职责不够明晰,或者说是基于此的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三大平台缺乏呼应,甚至相互隔阂。具体表现为由政府推动的机构服务和居家服务,因为主管部门的不同,有各自服务对象,政策的相互隔绝,服务对象和内容层次定位不清;也表现为家庭成员提供的照护服务得不到支持或支持很少的问题,致使体系整体有效性不足。落实到具体中,“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只说明了绝大部分老人住在家的现实情况,其服务要“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由此把居家养老服务转化成了社区服务,实际上混淆了在社区服务和由社区提供服务。居家养老的核心是老人就地养老,养老不离家、养老不离社(村),强调的是在社区接受服务;并不是说,养老资源也来自于社区,都由社区来提供。把机构养老定为“支撑”,按有关部门的解释,是考虑到入住机构的老年人都是家庭无法提供有效照护服务的,只有机构才能提供专业服务。因此机构是独立存在的,和居家没有直接联系。在政策执行层面,不少地方由民政、老龄工作部门分别执掌机构和居家养老,各自出台政策,力度各不相同,补助资金和服务不能共享,既限制了老年人在居家和机构间转移的选择自由,又导致了社会力量对彼此支持热情的差异。 四是运行机制开放性不足。现有体系实际上把居家老年人的服务限定在社区的地域内,由社区居委会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排除了市场化机制。尽管有不同的理解,但基本的共识是社区服务是依托街道和居民委员会,发动社区力量开展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邓伟志、李一:《中国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从其发源来讲,社区服务都是一些便民服务店,具有规模小型化、管理人员就近弱势化、经营简单化等特点,若把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限制在社区,就难以实现专门化和专业性。在现代社会,市场化不足,意味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可以说,把养老资源局限在社区内,是目前社区养老服务浅表化、无法深入的重要原因之一。社区工作人员辛苦组织、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的保洁、文化娱乐方面,广大老年人需要的社区照料、康复等福利服务严重匮乏 王振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大批居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得不到专业的服务,有效需求没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养老机构自成一体,比较封闭,既不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又不和社会进行充分的资源和信息交换,服务质量也就无法提高。封闭有余开放不足的运行机制,即不能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养老服务资源,结果必然是服务质量的差距。 三、老年人需要和满足――养老服务的本质分析 老年人的服务需要和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相比,具有异质性。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即具有特质性。养老服务是针对老年人的特质性需要而给予的满足,也就是养老服务是各类供给主体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提供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有偿或无偿的活动。围绕这一过程形成的复合系统即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老年人服务需要的内容丰富,工具性需要渗透全方位。丰富性是指老年人需要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概括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工具性需要 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Kathleen McInnis-Dittrich)、隋玉杰:《老年社会工作 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尤以工具性需要最为突出,即需要更多地借助各种工具和辅助设施。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人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做好原来由自己的手、脚、眼等完成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全部或部分交由他人来做,或借助其他设施设备来完成。一少部分人还由于智力的衰退造成失智,完全需要他人服务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因此,在老年人的服务需要中,作为社会化内容的工具性植入十分重要,它渗透在老年人需要的方方面面及其需要满足的全过程。没有社会力量的帮助,老年人的工具性需要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是老年人服务需要的层次多重,缺乏型需要更为突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层次,其中前四种需要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后,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型需要,旨在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这些需要由低到高,具有逐级满足的递进性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0-64页。 。这种需要的一般性理论,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却不完全适合。也就是说,老年人需要并不完全按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发展递进。其原因是,按照撤退理论,老年人从成年期参与的社会活动、担任的主要角色退出了,因而其自我实现需要减弱,甚至消失。反而缺乏型需要,特别是低层次需要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走上了前台,重新起着主导地位。对其中一部分失能老人来说,有时候生理需要还可能更急迫。因为他们无法通过自己而必须借助他人实现这些最基本的需要。 三是老年人服务需要的线性变化,专业化方面上具有递进性。从本质上看,老年人的基本需要基于他们的身体条件。每一老人个体,其生理机能的衰退及疾病的发展都是一个程度不断深化及反复的过程。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需要及满足,也因此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初始阶段,由他人提供一般性生活服务;继而寻求专业机构服务,并逐步趋于更多的照护服务。总体看,老年人需要的实现在借助社会力量方面随着身体机能衰退专业性不断提高。 四是老年人服务需要的方式多样,选择上偏重社区人文性。从居住形态的角度看,老年人的服务需要可以在家庭内完成,也可以走出去,在社区完成,或直接到机构中完成。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安全性感受,其中最主要的是社区的人文文化氛围,也有部分出于成本较低的因素,老年人更容易接受居家式需要的满足。换而言之,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时,因处于熟悉的社区中,更具有心理安全和低成本的优势,更能接受这样的实现方式。 概而言之,养老服务的本质是照护,即照料和护理。对于所有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满足其基本的工具性需要、缺乏型需要;对其中的失能老人来说,在生活照料的基础上,护理更为突出,而这种护理具有专业性。就老年人服务的方式来看,他们需要在熟悉的社区获得综合性、连贯性的服务。 四、以满足照护需要为核心重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基于上述老年人养老服务需要特征,有必要重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未来一个时期,为适应人口老龄化,我国应着力构建为老人提供有效照护,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社会服务为依托,制度、设施、标准、补贴、队伍等各要素相互支持互为补充,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体系构造如下图。 这一体系是对原有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既是对养老服务本质特征的回应,也是对实践困境的破解。其特点在于: 第一,揭示照护是养老服务的核心。照护,即日常生活照料和专业护理。老年服务需求包括生活照料、护理、教育、文化娱乐、法律咨询等内容,但就最急迫和必须的服务而言,是正常生活所需的照料以及家庭照料所缺乏的专业护理;尤其从政府职责来说,承接的是家庭无法又无力承担的服务内容,确保的是老年人及家庭的基本服务需求。明确社会养老服务内容的核心是照料护理,有利于重组各类服务提供主体,形成新的基础、支撑、平台和服务机制;组合服务制度、设施、标准、资金、队伍等要素,在新的目标下形成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整体力量。在此目标导向下,建立养老机构分类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护理型机构;加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由此夯实居家服务的基础地位。 第二,前置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高龄化趋势,养老服务发展初期的粗放型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实现有效照护,必须发挥机构的作用。通过养老机构,提高照护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加有效性。肯定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并把它的位置提前,是要明确机构不仅直接承担着部分特定对象如失能(智)老人的服务,还必须承担对居家老人养老服务的支持,进而对整个体系起到支撑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建立在观念解放、深刻理解社会发展、再造机构职能基础上。 一是从社会现代化高度看待机构在家庭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作用。工业革命后,社会进入现代化,出现并不断强化了家庭小型化、住房板式单元化和就业异地化等 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家庭养老服务难以为继,需要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从社会化角度看,有两类形态:一类是彻底社会化,即家庭不再承担养老服务,由社会全面完成,表现为老人到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接受养老服务。一类是一般社会化,即老年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住房里或和家庭成员同住,他们所需服务部分由家庭成员提供,部分由社会提供;也可能全部由社会提供。在社会提供服务的背后都有机构的影子。在现代社会,服务的组织化是重要特性之一,不存在单纯地由家庭独自承担社会服务的情况。 二是从社会服务高度大力发展各种性质多种形态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遵循着社会服务的基本规律。在社会服务领域,机构无所不在,有着多种形态。落实到养老服务,不但要建设综合性住养和专业化照护并存的传统养老机构,也要发展以专业化照护为主的养老机构,它们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特别是要发展企业性质的养老机构。这类机构至今凤毛麟角,2010年底统计,全国只有92家 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页。 。缺乏养老服务企业,是导致养老服务领域竞争不激烈、服务质量不高、活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三是要从职能再造高度扩大机构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质量。机构要从办在远离社区逐步向社区靠近,直至融入社区,成为社区型养老院。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深感机构远离社区的弊端,开始“去机构化”,实行aging-in-place,在老人居住地附近设立各类养老设施或机构,为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的老人提供住养或日托 王思斌:《英国的社区照顾与中国的社区服务之比较》,载夏学銮编《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此类“社区照顾”模式,是机构存在于社区内,是居家养老的组成部分。要一改以往养老机构雷同化模式,分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着眼入住老人身体状况,把养老机构分为护理型、助养型、居养型机构,分别专门照护失能、半失能和自理老人,重点支持发展护理型机构。通过分类管理和专门化服务,不断提高机构为老服务质量。 第三,明确社区是综合性照护服务展开的平台。老年人长期居住在社区,环境熟悉、生活便利,他们更愿意在社区接受相应的服务。作为一个地域概念,社区又能放置各种养老服务设施,设立养老机构,提供各种各类服务。因此,无论对老年人,还是各类机构,社区都是一个重要的服务平台。在这一平台里,设施、服务、资金、队伍能够得以整合,老年人能够从中获得综合性的、连贯服务,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要逐步实现“星光老年之家”向居家养老服务站及综合社区照料中心的提升发展,整合社区各类设施和服务机构,提供综合服务。 第四,引入社会服务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商品。养老服务虽有其特质性,但同样具有服务的共同特性。引入社会服务,使得居家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社区及其服务,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由社区仅对居家老人进行支持;使得养老机构走上集团化、连锁模式,或外包部分职能,如和医疗机构合作,将专业医护交由医院完成,将清洁卫生等任务交由家政服务公司完成。原有体系设计尽管也强调市场化,但由于分隔了居家和机构,实际上相当于用行政手段进行指令性配置,切断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尊重市场,还表现在尊重机构之间的竞争。已有公办机构由政府部门直办、直管,投资是政府的财政性资金,收养对象却为全社会的老人,建设成本较低,收费价格也低,客观上造成民办机构无法按市场形成的价格收费。换句话说,养老机构的收费对市场价格不敏感,缺乏弹性,因而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养老机构床位的总量不足和空置率较高并存的问题即是其中的表现。 第五,强调服务传递的载体是资金和设施。服务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对养老服务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老年人得到服务,解决了其因身体机能衰退而必须借助他人的需要后,他们的心理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这种依他性,有两个重要而具体的载体:资金和设施。资金用来购买服务,其来源既可以是个人的,社会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政府的资金既可以直补供方,也可以直补需方。以往的体系建设,资金比较多地源于政府,在传递途径上一般由政府到机构,多用于设施建设,特别是养老机构的建设。这往往造成低效益。新的体系要建立服务补贴制度,改过去暗补机构为明补老年个人,由老年人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自主选择服务方式,可以用于居家,也可以用于机构服务。同时,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是基本服务。服务的另一传递者是设施。严格意义上,服务一般不以实物形式出现,而是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的劳动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服务是与实物紧密结合的。这种实物从广义讲,包括养老院、居家养老站、老年食堂、无障碍通道、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信息服务平台、一键通呼叫器等一切与老人相关的东西。没有这些实物支持,服务就难以提高质量。 浅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从提高思想认识;顺应社会养老模式变化趋势,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吸引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和从业人员的监督与管理等方面,对如何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老年化社会进程正在加快,由此带来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应对和解决,是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道新的课题,因此,努力探索,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提高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 1.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自从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各项事业都快速发展,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处在向更广、更高、更深入的方向调整之中。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们要努力奋斗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更为全面、具体、明确。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尤其是近年来,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初步落实,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下,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是顺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虽然针对的仅仅是“老有所养”的问题,但对于进一步实现全面建设更高层次和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非凡。 2.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能够直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首先,各类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建设目标,增加日间照料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仅此一项就需要数千亿元的投资。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口的增长,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料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正在催生一个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以养老服务为核心的老龄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其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就业的作用不可小觑。 3.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是积极应对老年化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根据人口普查,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进入老年化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剧,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1.85亿,并呈高龄化趋势。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作为独生子女政策的效应,已经彻底显现。据统计,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已达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一对年青夫妇供养四个老人一个小孩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已成为城市绝大多数家庭结构的常态。我国长期以来,建筑在子女成群基础上的家庭养老这一传统的养老模式,因丧失了多子女的前提条件,而无法维系。尤其是高龄化、空巢化、病残化已日益成为家庭养老的难题。家庭的稳定和安宁与否,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出现的年青人因不堪病残老人拖累,而助老人“自杀”的案例,尽管只是个案,但其间透露出的信息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严重滞后,无法适应社会老年化发展趋势的需要。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应对老年化社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二、顺应社会养老模式变化,制定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1.要依据当前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养老模式十分单一,除了个别特殊群体(孤寡老人和伤残军人),由政府奉养,实行机构养老外,绝大部分老人都是采用居家—家庭养老(由子女奉养照料)模式。随着独生子女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居家—家庭养老模式在一些家庭中渐难以为继,由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机构养老模式渐渐兴起。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文化、生活观念的影响,以及经济和养老机构等方面原因,许多老人不愿或无法采用机构养老的模式。于是,由社区为老人提供一些必要服务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并受多数老人欢迎。居家—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模式逐渐形成。针对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必须顺势而为,将规划的重点放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构建以社区老人服务中心为核心,相应住宅区老人服务站为网点,涉及老人日常生活(采买、做饭、洗衣)、医疗保健、家居清洁、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内容的服务体系。 2.要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作为社会建设的子系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规划自然也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相协调,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因此,要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要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当地城镇化发展、社区建设方面的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城镇化建设和社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进行整体规划。同时,规划还要突出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结合,既优先考虑满足当前社会急切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着眼于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为此,相关部门要深入实际调研,了解当地老年人生活状况、服务需求和消费水平,根据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分出轻重缓急,制定出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合理、切合实际。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吸引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 1.政府要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随着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进入一个急剧增长的态势,而当前各县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处在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各级政府应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目标,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并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内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保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2.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企业和个人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通过税收减免、土地出让、人员培训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投入社会养老服务行业。对进驻社区老人服务中心,提供社区所需的养老服务项目的企业和个人,政府免费或低租金提供营业场所。对住宅房地产开发中,为住宅区提供养老服务站场所的开发商,给予相应的优惠鼓励政策。以此动员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四、在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同时,强化对社会养老服务企业和人员的监督与管理,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市场竞争是保证市场主体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提供优良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根本途径,社会养老服务作为新兴服务业,也必须走市场化发展道路。要充分鼓励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通过市场竞争,发展壮大自己,为老人提供价廉质优的服务。社会养老服务又与普通的服务业不同,其社会效益占据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同时,必须强化对社会养老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督与管理,才能保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1.通过制定养老服务项目的行业标准来强化对养老服务企业的管理 各地应从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出发,结合当地的生活和消费水准,由民政、物价、社区组织等相关部门,会同老人协会(消费者代表)和相关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项目的服务和收费标准,实现所有服务项目的明码标价。这样既便于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又能让老人们明明白白、踏踏实实地享受实实在在的服务。可以仿照酒店服务管理的办法,对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根据其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能力、服务水准,给予考核定级。每年或每两年定期考核一次,确定企业是晋级还是降级。对社会满意度高的企业给予晋级,并优先享受政府提供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服务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企业给予降级,并下调其收费标准,以此促进企业提高服务水平。 2.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作为对社会养老服务企业考核晋级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企业制定从业人员相关的行为规范,并严格按照行为规范的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首先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培训,强化从业人员对老人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其次,要重点进行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尤其对从事失能老人护理工作的从业人员,不仅要进行专业培训,还应对其进行考核认证,做到持证上岗。通过在老人服务中心设立服务投诉电话或监督台,约束从业人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浅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养老是民生之本,保障老有所养是保障民生的大事。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需坚持把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同时加大大方面的工作力度,保证建立起养老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升养老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关键词]养老服务 民生 体系建设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要求,坚持把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在提升养老服务的规范化水平的同时,加大财政投人,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养老服务的长效机制。 养老是民生之本,保障老有所养是保障民生的大事。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治国理念,积极适应了发展的新需要和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推进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解决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同时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首先,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对养老机构相关服务营业税的免征,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房屋、土地暂免征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以及在社会力量对养老机构等公益事业进行捐赠时,要根据一定标准享有税收优惠等。其次,要落实和完善土地供应政策。要求优先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新办的养老机构采用划拨方式供地,以及在地价上给予适当优惠;鼓励有能力的地区对新建、扩建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财政上给予适当补贴。再次,需落实医疗服务政策。鼓励在养老机构内设置或合作设立医院、门诊等医疗机构,经审查合格,可纳入城镇职工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最后,需在落实原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的研究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从而为社会各方开办养老服务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更多的社会热心人士从事这项工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多元化和营运规范化。一方面,要在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主导性、示范性、辐射性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养老机构,大力推动“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机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既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增加养老服务机构的社会供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缓解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和监督。首先,要保证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质量,为社会各方兴办的养老机构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其次,要强化监管措施,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杜绝一切有损老年人权益的事件发生。最后,要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的准人、退出机制以及评估、评审制度,规范养老机构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的服务和设施建设标准。 三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充实服务内容。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集中体现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既可减轻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可满足老年人对家庭的心理依赖,同时为财政减轻负担,因此完善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充实服务内容具有重大意义。要加大社区的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社区在满足生活照顾、医疗服务等基础需求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充实服务内容。应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不仅关注老人的物质需求和身体状况,更要重视老年人精神领域的发展需求。同时应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的老人,采取不同层次的照料形式:对低龄老人,可以尽可能的满足他们发挥余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仍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可以尝试采取托老所的形式,日间老人进入托老所,生活用品和基本服务能够被满足。对高龄老人及病残老人,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家务等全方位服。 四是切实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建设。首先,大力培养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人才,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鼓励大学开设老年福利、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为养老服务行业输送高端人才。鼓励医护专业人员到养老机构就业,支持大专院校开展养老服务的职业教育,鼓励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其次,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在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充分重视对志愿者、家政服务人员以及社区参与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最后,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实施与我国现阶段梯度的等级认定标准,对拥有不同专业化水平的服务人员实行差别对待:志愿者和其他流动性大的社区服务群体进行短期培训。在考试通过后颁发初级的资格认定证书;对在大中专院校的专职服务人员,授予中级资格认定证书;对在高等教育机构学习过的专业服务人员,授予高级资格认定证书。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浅析学前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0农场场直幼儿园 黑龙江・鸡西 158422) 摘 要 本文从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分析入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学前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学前教育的方法。指出加强幼儿的思想素质教育及爱国情怀的培养,是我们目前学前教育中最重要的工作。关注孩子的健康发展,也就是关着祖国的发展。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重要性 1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1.1国内外对于学前教育的研究 21世纪,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我国学前教育而言,在2010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使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又根据本地发展现状制定了一系列的幼儿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针,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在国外,学前教育则更加备受关注。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比如理论的学前课程、英国“学会学习”的学前课程、行为主义理论的学前课程、日本的结构化学前课程等等。他们的课程相当丰富多元,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进一步的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使孩子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去学习,为什么去学习。 1.2学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但目前而言,有关学校学前教育是否真正对孩子有利成为了人们纷纷议论的话题。学校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教育理念置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教导学生如何能够在应试教育中更好地发挥,更严重的是由于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盲目期望,因此幼儿园为孩子开设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并且难度还不断提高,使幼儿从小就承担应试教育的压力。 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各方面表现优秀,因此盲目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和让孩子能够升入理想的小学的结果,但却将“培养孩子兴趣,为幼儿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一重要的教育理念直接忽略,将幼儿那些天真活泼的想法全都剥夺,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兴趣学习班、特长班,将幼儿自主学习、活动、探索的想法及机会扼杀在摇篮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更多的都是从大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一味地追求教育结果,但却忽略了在学前教育生活的过程和知识积累及学前教育真正的主人公――幼儿。到底学前教育该怎么开展,该如何去使幼儿能够真正的成长,如何成长,是我们目前应该考虑的问题。 2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1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家庭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每个孩子心中,父母永远是高大的,是最厉害的,因此父母的态度及行为时刻影响着幼儿的行为。每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几乎有70%的时间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2.2情商教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在幼儿时期,幼儿的学习能力是最快的,并且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情感方面的学习。在这个时期,幼儿的情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而这将对他在以后的发展中产生很大持久的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感情是组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如果性格暴躁、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并且对自己不满意等时,他的行为也将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向极端,不能够坦然地去面对未来中各种各样的挑战及把握住机会,从而变得一事无成。因此,对幼儿进行情商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充满自信,那么他的一生也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也为他未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3道德教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道德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文化传承之一。对受教育者“德”的要求首先必须转化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以道德教育目的去指导和规划整个道德教育工作。而在幼儿教育当中,道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中心环节。但对于幼儿而言,道德教育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狭义的关于“道德”的教育,而是身体养护、社会规则、个性养成、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综合性、社会性教育。幼儿应该有集体观念,要教育幼儿处理好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心,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要让他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唤起幼儿内心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有民族自豪感,以自己是炎黄子孙为荣,是中国人为荣。 3学前教育进行的方法 学前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但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一直是家长和教师关心的问题。从儿童心理方面来看,他们思想单纯,跟成人差距很大,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智力开发方面,我们要训练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提高幼儿记忆力、培养幼儿思维能力以及鼓励幼儿的创造力;对于行为习惯来说,我们要尽早的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什么是好的。学前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高专学前教育改革与幼儿教育人才培养的结合 摘 要: 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是祖国未来花朵的哺育者。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必须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幼儿教师。加强学前教育学改革,贯彻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明确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目的,树立新型人才教育观,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摒弃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因素,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加强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学前教育 人才培养 教学创新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符合现代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要求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德、智、体”的新意义及其相互间的内在关系,传统教育过程中存在以知识教学的成就代替德育、智育、体育等综合发展的情况,这样就把人才培养的整体教育观念限制在狭小的课程教学范围内,教育目的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能力培养。新型教育理念强化素质教育,并提出要把高素质幼师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样就相应地需要对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彻底革新,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较高幼儿教学水平的专业人才。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学前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需要重新建构幼儿教学工作体系,营造符合学生训练实践需要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发展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确立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以课本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理念,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强化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构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互相交流、探索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促使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需要进一步对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同时要围绕新世纪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二、调整教学结构,创新学习模式 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结构需要调整,主要存在理论脱离实践、模式陈旧、思维僵化的倾向,缺乏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严重阻碍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化发展,遏制了幼儿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阻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教学改革进程。教育专家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直接影响幼儿教育教学的实效,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现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以培养一线幼儿教师为主的高等专科学校,对这三部分内容组成的教学结构实施全面调整,既考虑它的针对性,又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更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学习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的兴趣,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难以理解。我们根据其认知规律和知识层次,采取不同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幼师学生的教学能力,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最终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学改革贯穿幼儿教育和课程教学全过程,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训练中,是促进新型教育理论和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创造教育见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素质,培养实践能力。 三、创设新型教学情境,激发探索热情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改革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新型教学情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探索精神,建立与幼儿教育实际切合的真实情境化教学模式。创设与幼儿教育近似的文化情境,模拟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加强合作学习。因此,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创造实践教学机会,建立用人单位(幼儿园)与幼师培养学校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实践机会,逐步熟悉幼儿园的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标准建设实验基地,有效模拟幼儿教学活动,重点强调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搭建有利于实践训练的自主学习舞台。让学生在新环境中模拟幼儿园教学,在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培养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结合的过程中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喜悦。由于学前专业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容复杂,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影响幼儿教育学的发展,阻碍新时代学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对高专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的体系进行改革。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围绕学生学习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把教学内容生成对学生具有驱动作用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指导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改变高专学前专业教学思想观念落后的局面,培养的幼师人才必须适应新世纪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 四、结语 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人才为根本,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模拟结合的过程,强化学习主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在学前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新思维,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中幼师班学生的被动性,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设法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能力,从而培养出合格而优秀的幼儿教师。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摘 要: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的最初级阶段,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的启蒙,可以使学生在进入小学后更容易接受愈发深入的知识教育。所以,在学前教育的管理过程中,应避免在学生幼儿时期就向他们灌输小学知识内容,否则会影响到学生进入小学后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幼儿不比小学生,他们思维能力较薄弱,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在学前班的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管理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事业;学习阶段 一、注重学习阶段之间的衔接 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必须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避免幼儿园与小学知识体系重复的情况出现,使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都与小学学习接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具体做法如下:(1)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课时逐渐接近小学学习时间;(2)优化课程结构,一方面开设知识教育课,另一方面在其中渗入游戏、美术、体育竞赛或者公益劳动等活动课;(3)虽然有些学生对知识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但仍难以避免一些幼儿会有惧怕上学的心理。针对此现象,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活动或者小游戏,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朋友,或者邀请一些小学生来校升国旗,让幼儿期待成为一名小学生,一名少先队员。除此以外,幼儿园还可以偶尔请来一些小学教师,让他们陪伴幼儿玩耍、上课,让幼儿感受到小学教师其实也是很亲切的,从而消除他们对小学教师的恐惧感。 二、合理安排幼儿的学习和活动 首先,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适当减少语言文字和数学计算的课时,多融入一些手工实践课;尽量少留家庭作业,不留最好。其次,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比如通过猜谜语、讲童话、模仿秀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再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独自讲说。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长,并加以培养,使其顺着自己的意识自然地发展。 三、减轻幼儿学习负担 减负是现今社会上热议的话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比如适当改革考核内容,在知识考核的内容上有标准地删减,同时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分量,真正实现低压、高素质教育目标。 总之,学前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教育环节,我们在进行管理教育工作时,必须结合学生特点、未来发展以及素质教育要求优化教学方案,真正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发展。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浅谈入学前幼儿教育的策略 摘要幼教方法失范,上级支撑不力,家长教育缺失,弱化了幼儿教育基础。显然,营造健全、完善、规范的幼教方法和家长填补幼教空穴的长效机制,成为巩固幼儿教育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字幼儿教育;策略 1幼儿教育缺失 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最前哨,正像盖高楼大厦打好墙基一样,巩固前哨阵地,打造幼儿教育基础,就为孩子以后健康成长铺平了道路。当前幼儿教育基础薄弱,具备的条件不充足,存在不少的缺失因素,影响了幼儿的成长。如城镇居民就业、工人求业、农民打工等导致家长教育缺失,进一步扩大了幼儿教育的缺口,使教育幼儿的重担全部落在幼儿园的老师身上;又如幼儿教育方法失范,在健全、完善、创新上存在研制拉动缺位、上级支助不力、家长施教方法失策,有限的幼教方法成为制约幼儿教育的桎梏。幼教方法失范,上级支撑不力,家长教育缺失,弱化了幼儿教育基础。显然,营造健全、完善、规范的幼教方法和家长填补幼教空穴的长效机制,成为巩固幼儿教育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 2幼儿教育对策 2.1率先超前教育。超前教育家长是一个走在教育孩子时间前面的人,当孩子出生之前教育便开始了。在目前教育面向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境条件下,家长是孩子超前教育的关键,做家长的应善于积累各种教育资源,敏锐地捕捉各种可能性的教育元素,为幼儿教育作好铺垫。这种教育的“超前性”引导一些妈妈做了大量的胎儿教育工作,十月怀胎期间她们经常听音乐、看电影、观赏舞蹈,让孩子在娘胎里就兹生了高于他人的文艺细胞先端。先知先觉打造了唱歌表演、拉二胡、弹电子琴同行的姣姣者,在省市各种参赛中多次获得奖励。作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超前性”教育的率先垂范。 2.2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育孩子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努力给孩子造就最好的影响。在这方面家长要因势利导,以一个良好的习惯导向孩子,趁孩子在家时发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如用打扫清洁卫生的身教去影响孩子形成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用读书看报的习惯去提升孩子浓厚的读书兴趣等。有一个妈妈在孩子两岁时便开始教他数数、唱歌,三岁时看图识字,四岁时读书写字。通过各种形式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孩子未熟先智,孩子上小学前就会计算1000以内的加减法,会读唐诗宋词,认识500多个汉字。每逢星期天、节假日,妈妈带他去新华书店看书,到公园、游乐园观花、散步、交流,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她以母亲和老师的双重身份赢得了孩子的爱慕之心。 2.3倾注难能可贵的责任心。一个人如果缺少人品和没有才干,就有干坏事的可能性;如果有才华没有人品,就可能会干更大的坏事。所以,妈妈要把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放在重要的位置。首先教育孩子对人对事要有责任心,要经常告诫孩子:学习成绩不可少,做事责任心更可贵,只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将来照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打扫教室、楼梯表面上看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实际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责任心,“有心”扫一屋,方能扫天下”。责任感教育应该本着从孩子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全方位、宽领域、多视角进行。要在日常生活的具体事情中,让孩子为自己去尝试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比如:要求孩子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认真完成作业、检查作业;干好倒垃圾、洗碗筷、洗地板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其次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做错事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要文过饰非,把问题推卸给别人,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发生严重错误要乐于接受必要的处罚,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必经之道。 2.4执着尊重他人的高尚品质。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个人的特色品质,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与他人往来,广交朋友,与他人和谐共处。教育孩子在社会上要尊重每一个人,哪怕是精神病患者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家里要尊重父母、长辈,在学校要尊重老师、同学,在社会上要尊重同事、朋友。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局面。尊重他人的道理融入了孩子的心灵,孩子处处事事才会表现出有阳光、有品德。 2.5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程序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和人生。幼儿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孩子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习气,这需要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从幼儿园到学前班之间应不间断地进行培训,要求孩子每天坚持放学回家做作业直至饭好就餐,吃完午饭时间再紧也要坚持午休,为孩子下午上课学习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每周养成一个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每周星期六看一个小时电视,星期天去新华书店看书学习,或观赏公园、游乐园,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坚持数年如一日,直至学习和生活习惯走向规范,达到习惯形成力量、力量强化习惯,将使孩子最终以习惯势力换来学习上的“光环”。 2.6要端正爱的态度。溺爱是一种误爱,如果仅仅是为了爱,人爱和动物爱就没有区别了。真正的爱是理智高尚的爱,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人,教育孩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理智高尚的爱。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予以满足,给孩子配备电脑、手机,要什么给什么;孩子用钱出手很大方,能不花钱的也要花,从小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的习惯,这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坏事。“自古雄才多磨难”,其实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是对他们爱的理智表现。理智爱子就要正确地认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不袒护孩子,用放大镜看缺点,用望远镜看成绩。做家长的对孩子在学校的缺点和不足不一定十分清楚,在此情况下对老师批评孩子不能只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要了解清楚,相信老师的为人,相信老师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公道,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别的孩子或老师的不满,否则就教坏了孩子。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学前幼儿教育要学会“三会” 摘要:我们知道,对于未正式入学的幼儿来说,最初接触的教育是启蒙教育,那么最初教育他们的老师也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说,启蒙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前幼儿;会听;会说;会看 幼儿教育要学会“三会” 我们知道,对于未正式入学的幼儿来说,最初接触的教育是启蒙教育,那么最初教育他们的老师也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说,启蒙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已从事5年的学前教育工作,每年对于新接收的幼儿都有新的体会,新的总结。对于学前教育的老师都知道,4―6岁的幼儿,思维单纯,语言组织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好动,甚至有些还不会听话,这些都是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针对这几点,我们的学前老师们,可算是费尽心机使幼儿听话,不捣乱,喊破喉咙使他们不说话,听指挥。甚至有的气的“大打出手”,做一个乖孩子。这些真是难为了我们的老师,但我们都能理解,向幼儿讲大道理有时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只有一步步逼近了。 五年的幼儿工作,使我对学前幼儿多少有了了解,从一开始对幼儿实施了上述“三要求”后,结果是“两败俱伤”,而后,结合了幼儿心理,我对幼儿教育进行了新的尝试,觉得应该学会以下“三会”。 一 会听。不用解释,就是听幼儿说话,不要小看这一点,这有时是很难做到的,首先你必须要有耐心。 幼儿在与老师接触熟悉后,会经常给你说一些他们的所见所闻,心中感触到的,这说明老师是他们心中最可信,最有话题的“朋友”了。可我们往往就忽视了这一点细微的心理特点,从而打住了幼儿的话题,甚至不允许多说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的耐心和兴趣去听。其实,当幼儿谈起他们的话题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尽管去听,不用费脑子去想怎么应付,怎么教育,但你一定要会听,不要置之不理。要学会看着他们,颇感兴趣地听他们说,经常用到“是吗”、“真的”、“真好”等词语,这样,他们也觉得老师对他们的话感兴趣,和他们有共同话题,从而对老师也愈加喜爱。当然,如果在课堂上随便讨论问题,这样会耽误我们的教学,但我们先不要果断制止,可以用多种方式来中断幼儿的话题,我们可以下课再说好吗?对于性子顽皮的幼儿,我们可以用命令的口吻直接终止话题。学会听幼儿说话的效益是,你可以不用任何方法去获取幼儿感兴趣的各个方面,从而在学习教育上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方面有针对性地教育幼儿。这样,不仅幼儿对你的感情越来越深,更重要的是学会听你的话。 二 会说 。会说不只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讲课时能正确清楚传授知识,还有一个技巧,会和幼儿说话。我们往往对幼儿的话题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涉及的内容太简单,太幼稚。可我们要知道一点,那些对于我们来说,毫无价值的话题,对于幼儿来说,那是多么稀奇有趣的事啊。在上述会听幼儿话的基础上,适当的与幼儿交流,一同顺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聊天”,你会发现,也许你平时没有在意的幼儿原来还有你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样对于他就有了新的看法,新的认识哦,原来他也挺好的。我们可以利用与他们聊天的机会,去发现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借题发挥,顺便把你棘手的问题,利用这个话题教育进去,相信他们一定会乐意接受你的意见的。 三 会看。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很好的了解幼儿的情况,其实这一点针对于那些经常犯错误 或偶尔犯错误的幼儿比较好。经常犯错误的幼儿如果屡教不改,这时你可以根据他们犯错误的轻重程度,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用眼睛去批评,可以严肃的盯着看,不要游离,也可以惋惜的看,还可以调皮的看,根据不同情况去看他们,看他们的眼睛,相信再捣乱的幼儿也多不掉“无吝的批评”,二,对于偶尔犯错误或有些退步的幼儿来说,我们在一个恰当的错误时,给予严肃的审视,他会低下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老师生气了,批评了他,这样,我们再加以多多少少的道理教育,他会变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所体会的“三会”,总的特点就是了解情况,因人而异,增加师生情感,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顺利成功的进行下去。 我们知道,对于未正式入学的幼儿来说,最初接触的教育是启蒙教育,那么最初教育他们的老师也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说,启蒙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安市阿房宫小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浅谈学前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要推进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就必须重视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而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家庭教育。因此,要求每个家庭都要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都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高度重视对儿童的正确的启蒙教育,让儿童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谈起幼儿教育,大家并不陌生,幼儿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通过为孩子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支持和引导儿童的经验建构,提高其科学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习惯。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70%的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专家分析,幼儿有以下方面的表现优势:天然的早期化、巨大的感染性、强烈的针对性、间接的传递性。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得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六岁以后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将很难把握未来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1.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很大,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好问、认识具体形象、模仿性强、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化,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 2.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 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说,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发幼儿的智力: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提高幼儿记忆力;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鼓励幼儿的创造力。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 3.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上面已经提到,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歌手的声音唤起勇气。”婉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又可以使人潸然泪下。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第一,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幼儿成长手册,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第二,榜样激励。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非常重视,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的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第三,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种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言传身教。幼儿的思想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幼儿。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五,强化巩固。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行为巩固教育时,还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进行个别帮助。检查中为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在墙报上贴上星星,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并能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工作是繁重而光荣的,涉及的方面也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和进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我认为,只要做到家园共育,付出我们的努力和心血,付出我们的关爱,任何孩子都会成功而自信的走向未来的第一步——小学生活。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教育软件在学前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幼儿教育软件,以早期儿童为服务对象,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幼儿提供内容、活动或者针对某项专门的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借助计算机功能以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应用幼儿教育软件的目的。适宜的幼儿教育软件为教育提供了积极的辅助手段。而关于幼儿教育软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各方学者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发挥幼儿教育软件好的作用,避免其劣势和不足,是新时期每一位学前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笔者根据多年来在学前教育及信息技术领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就幼儿教育软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合理选择幼儿教育软件 要想将软件应用于教学,首先须选择一款好的幼儿教学软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教学软件应该以声音、动画、图像为主,文字内容相对来说应尽可能少一些。软件的主界面、内容、操作、按钮在设计时都需要与恰当的动画、语音、图片等有机结合,可以说这是幼儿教学软件与其他教育软件最显著的不同。在这方面,国外儿童软件做得比较到位。例如,“爱探险的朵拉”、“粉红猪小妹”等都采用了专业的儿童配音,在使用时就能够很快得到幼儿的认可和喜爱。有的幼儿软件在对幼儿进行数字记忆配对能力的提高时,题目中出现的狗、马、公鸡等动物,既有可爱的动画形象,又有相应的动物叫声伴随出现,这都是吸引幼儿的重要因素。 注重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 使用软件教学应有一定的目的,是帮助幼儿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是帮助幼儿提高某种能力,这是在使用软件进行教学时必须预计好的。例如,“小小毕加索奇幻森林”是一款非常出色的幼儿多功能绘画软件,它的界面、内容、按钮设计等都是围绕让幼儿绘画这个功能来设计;“纸飞机工厂”是一款帮助教师和父母指导幼儿学折纸飞机的动画软件,可以选择机头、机身、机翼、尾翼的形式。Animated Math(动画数学)是一款帮助幼儿学习数字0~9及其加减法运算的非常棒的软件,特别适合3~6岁幼儿使用。软件共有6种学习方式,每次10道题,每道题依照下面的过程进行解答:(1)用数物体的方式初步认识0~9;(2)给定数字找出对应的方块数目;(3)利用方块相加的方式找到结果;(4)利用数字相加的方式计算结果;(5)利用方块相减的方式计算结果;(6)利用数字相减的形式计算结果。在加减法方式中,如果答不对,可以获得提示,直到答对。每一次答对题目后都会出现和答案一样数量的可爱动画。10道题全部答对后,可以进入多姿多彩的游戏房间,分别有动物钢琴(可以选19种动物的叫声)、建造可以发射的火箭、艺术动画笔(动物涂色)等游戏。整个软件的设计特别是在数字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上都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如果引入到教学中,应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拓展幼儿的视野与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幼儿的自由区域活动,总有一些条件或材料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够实现或接触(如引导幼儿认识“火”、“电”等事物或形象时),从而使教学受到了限制,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展现出来,幼儿教育软件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展现出这样的内容,使幼儿感觉生动形象的同时也培养了其丰富的想象能力。例如,在给幼儿讲授认识“生活垃圾”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将垃圾带到教室),教师使用了一个叫做“环保小卫士”的软件进行教学。这个软件利用一个卡通人物“神气龟”介绍垃圾的三个种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幼儿还可以拖拽鼠标,模拟将垃圾投入到相应垃圾桶中的动作。如果放到正确的垃圾桶里,桶盖就会打开;如果放错了,就会发出“砰砰”声。除此之外,这个软件还展示了通过垃圾分类将不同的垃圾再加工成不同产品的过程,当幼儿看到点击鼠标后,原来的垃圾变成了新的产品,纷纷发出惊叹。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在“第十一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学前教育分论坛”上发表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一个好的教学软件……起到的作用应该是补充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一些东西,但是在其中又反映了很多科学道理的,能够引导孩子去思考的才是好的软件。”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在使用软件教学时,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互动的,而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知识,互动平台的建立是教学是否成功的直观体现之一。好的互动性的设计,应该能够让幼儿渐入佳境,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变为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幼儿教育软件的价值,实现教学目的。有这样一堂幼儿园公开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实现帮助幼儿认识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利用一款叫做“奥菲和闹闹”的软件,主要讲的是奥菲买了一条宠物狗“闹闹”并训练它的故事。故事简单,但这款软件加入了很多互动元素。例如,选择时间、选择宠物狗、喂食、训练等,都需要幼儿参与其中才能进行。教师合理运用了软件,既避免了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又利用软件与幼儿产生了良好的互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考虑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幼儿教育软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有些教师一上公开课,就想用多媒体和软件,认为用多媒体和软件上课很先进,不用多媒体和软件上课就落伍了,甚至出现了“为用而用”的现象。笔者认为这是他们对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过分强调软件和多媒体的作用,反而忽略了自己才是活动的主导。有些软件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存在的必要,只是为了要插入一个幼儿教育软件而设置一个多余的环节,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成为败笔。教师在使用软件教学时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明确软件该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期望收到什么效果,以真正达到利用幼儿教育软件促进教学优化的目标。冯晓霞教授指出:“课件,视频在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当中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那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现代化……能够通过做中学方式,让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要使用课件和视频,他能够通过自身和环境直接互动,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的经验,就没有必要使用其他的方式。” 幼儿教育软件应用于教学,其作用只是“辅助”,不能“反客为主”让软件主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幼儿教育软件的“操作员”。应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协调课堂教学的进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根据实际进程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幼儿教育软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论文 一、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其一,教育观念滞后。幼儿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思想,很多幼儿教师不能充分融入到幼儿环境中,在对待幼儿时仍然秉持成人思想,认为幼儿的想法和行为都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殊不知这正是幼儿丰富想象力的体现;虽然每个幼儿都各有特点,但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孩子的个性思维逐渐削减,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其二,管理方法不新颖。近年来,幼儿园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幼儿园都有独特的办学形式,虽然模式新颖,但是管理方法仍然比较落后,很多幼儿园在管理方面缺少完善的体制,处理事情全凭经验,还有部分幼儿园过于重视局部利益,忽视了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其三,幼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在不断转变,虽然现在幼儿园既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出类拔萃的新教师,但是幼儿教师整体水平仍待提高,教师队伍结构仍然有待优化。不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顺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潮流,转变思维模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个方面,现在的幼儿教师大多数是女性,凸显幼儿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幼儿园要积极引进男性青年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帮助幼儿培养健全的人格。其五,与幼儿家庭沟通不足。有时幼儿教育无法真正贯彻和落实其宗旨,原因之一就是无法和家长之问进行积极有效并且良好的沟通。对幼儿来说,父母是他们最好的教师,家庭是培养幼儿人格的重要环境,但是很多家长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后,认为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孩子已经不需要父母教育了,实际上造成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现象。如果幼儿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再加上父母和幼儿教师之问存在沟通问题,家长的意见无法传达给教师,教师无法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对孩子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当前幼儿教育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要有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我们可以从以卜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内容。幼儿教育课程内容要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力求幼儿教育方法和模式符合幼儿发展需求,首先,我们要确立幼儿教育导向,以先进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结合孩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后,要让孩子成为幼儿教育的主体,以孩子需求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幼儿园应和政府联合,进行实验性的特色教育,将取得的成果向其他办学单位推广;再者,幼儿园可以借鉴其他幼儿园甚至国外优秀幼儿园的办学经验,这些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方法等可能并不适合当前情况,我们要进行合理的取舍,结合幼儿园实际,构建新颖的教育理念。第三,促进专业成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幼儿园应定期选派优秀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者到其他幼儿园进行交换学习,交流经验和理念;针对幼儿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幼儿园要积极引进男性青年教师,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第四,加强家园沟通。幼儿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家长要明白孩子的发展不单单是成绩的提高,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家长应和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三、可以尝试的几种幼儿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策略实现的具体表述,结合以上思考及他人研究成果,笔者提出这样一些教育方法供同行批评指正。一是情境教育。顾名思义,情境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利用气氛、环境等创设教学情境,以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获得贴近生活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修养。例如某个孩子生日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举行生日晚会,并教会学生如何传达祝福;又如某个孩子生病了,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前往医院探望,并教会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关切之情。这些情景的熏陶能够帮助幼儿认识人生和社会,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激励教育。幼儿是非常乐于接受激励的,激励能够带给他们愉快的心情以及前进的动力,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激励措施。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孩子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意见,教师可以口头表扬和赞赏,并用微笑、目光来肯定孩子的意见;还可以为每个孩子建造一个行为记录,将孩子的良好行为记录下来,并给予一定激励。需要注意的是,奖励的使用要适量、公正和灵活,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指出并纠正。综上所述,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作者:梁惠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教育系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瑞吉欧幼儿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摘要:意大利东北部瑞吉欧•艾米莉亚地区的幼儿教育模式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幼儿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成果。这一模式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启发我们应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注重关系的建立,构建家园、社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以方案课程为主,预制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创设幼儿园环境,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借鉴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及其模式,我们可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 关键词:瑞吉欧;幼儿教育;学前课程 1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的主要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吉欧幼儿教育逐渐走向国际社会,其教育理念非常丰富,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1科学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 在瑞吉欧看来,儿童是社会成员之一,是社会文化活动的继承者、参与者与创造者,儿童拥有自己的文化与权利。他们能广泛运用、创造各种不同的象征语言,并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他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马拉古齐形象地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和说话的方式,如语言、绘画、雕刻、泥工、建造、肢体动作等等。”[1]26瑞吉欧人认为教育要在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实施,应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及经验出发,让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重“教”之时,更应重“学”,以学定教。根据幼儿的行为反应决定主题进行的时间与空间。幼儿教师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权威者、知识与技能的拥有者,儿童也不是被教育者,儿童的行为引领着教师的教育,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 1.2注重关系的建立 在瑞吉欧学校,教育者与儿童、家庭、社区公民在一个和谐、民主、文明的世界中对话,民主参与与合作是他们实施幼儿教育的砝码。教育者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关注、关心每一个儿童,但并不是孤立、片面地看待儿童。关系是幼儿教育长远发展的枢纽,促使幼儿与他人建立关系并及时、有效、良好的互动,是幼儿完成教育目标、走向世界的基石。幼儿与教师即使有社会角色及社会地位的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校与家长、社区人员建立起沟通、合作、共同管理学校的关系。意大利人坚信,个人———“我”只有在团体———“我们”中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之间建立集体协作的关系,通过认知冲突的发生与解决来共同进步。 1.3教学记录的影响力 在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教学记录是其重要的教育精髓之一。教师通过持续、细心地观察幼儿,与幼儿耐心地交流,通过幼儿作品、文字、声像资料等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资料收集与记录。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使用多种符号表征世界的方式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与诠释,不断反思与总结幼儿的优缺点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并对自己及幼儿的发展做出评价与展望,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幼儿,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拓宽教学思路。记录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而且可以促使师幼互动,促进家园共育。 1.4生成课程和方案探究 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的设计强调团体中心、关系与互动中心,构建孩子与教师、成人一起游戏、工作、对话、创新的课程模式;强调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建构自己的文化。瑞吉欧幼儿教育取向认为,“与幼儿共事,是由三分之一的确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确定和新事物构成的。”[2]方案课程在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以“课程就是所发生”的为课程观,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和兴趣,倡导教育应当“引导人去探索知识”,“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3]190。其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是在即时的情境、突发的事件中生成,是教师与幼儿对话、探究、合作的结果。方案课程在横向上将认知、情感、技能等多种领域加以组织和整合,纵向上不断地生成新的主题与方案。 1.5工作坊是儿童成长的乐园 瑞吉欧教育中,“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位老师”。环境创设以家庭社区、文化折射、年龄发展、时间与空间、尊重使用者、评估更新为原则;坚持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环境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物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环境是最佳的“记录”方式之一的价值取向。瑞吉欧的工作坊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收集了幼儿的各种学习作品,而且收集、记录着老师及家长们研究学习的各种成果。马拉古奇说:“工作坊是幼儿双手和心智探索的空间,是课程整体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更多,所以‘工作坊是激发幼儿的地方’。”[4]137-140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孩子们聚在一起,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互相接近,一起游戏、对话,享受童年的乐趣。 2瑞吉欧教育理念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开发的启示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启示我们,要在中国文化的视角下,在我国先进、优秀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势的学习并吸收其教育精髓,从中获取灵感,得到感悟。 2.1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 我国幼儿园教育课程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秉持“以教定学”的主旨,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课程设计目标化、成人化、知识化;课程内容以教材为主,小学化倾向严重;课程实施机械、死板、非游戏化;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是教材内容的“搬用工”,儿童对教师更多的是害怕与服从。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关心与关注儿童”。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通过幼儿园课程来实现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5]。课程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将计划性与生成性结合;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同时具有兴趣性、启蒙性、安全性、适宜性、可探究性、整合性;教学活动生动、有序、以学定教。 2.2注重关系的建立,构建家园、社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在瑞吉欧,学校与家长、社区建立对话、合作、共同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瑞吉欧学校的课堂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错误”观点的存在,是儿童和教师发表各种不同观点的场所。在我国,由于教师专业素养及幼儿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关系”的建立及家园、社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不容乐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及社区公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其社区及社会文化建设带来的相关益处;家园及社区关系的建立被功利化;社区发展的重心只在文化建设上。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家长、学校、社区共同管理的关系;提高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的“儿童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幼儿园文化的建设中来,使其在成员合作中找到平衡点,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平等、和睦,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发展,逐渐壮大;将自身文化渗透到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及社会文化中,为孩子建立幸福、快乐的家园。 2.3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在我国,教师的记录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师队伍发展缓慢,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幼儿园班额较大,教师难以记录幼儿的成长经历;教育任务的繁重,使得教学记录流于形式;家长的参与度低,其记录的效度难以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模糊。由此可见,各方面的制约使得教师教学记录的意义难以显性。因此,我们应通过记录及观察的方法去研究教师与儿童的成长及发展。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加快学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实践-反思精神。其次,缩小幼儿园班额,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观察、记录幼儿成长的点滴。再次,规范幼儿园的管理。再者,让更多的老师、专家、学者参与到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最后,规范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给教师一个公平、民主、和谐的工作及学习环境。 2.4以方案课程为主,预制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瑞吉欧教育之所以创造出自己的国际之路,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教育者可以拥有自己的教育内容、方法及体系,他们可以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也可以不遵循任何国家预设的课程内容框架。其课程的主要运行形式是方案活动,主题的开展以“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为主,预制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对生成性的方案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的预制性与生成性把握不准,找不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学习、同化、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构建弹性课堂,促进幼儿智慧的成长。鼓励教师学习生成课程理论,处理好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提高教师在生成课程实施过程中驾驭生成性与预设性关系的能力;鼓励家长及社区人员为生成课程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完善教师培养及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保障幼儿园、家长、社区及专家、骨干教师的协作机制。 2.5科学、合理地创设幼儿园环境,凸显民族文化特色 儿童是环境的产物,瑞吉欧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是儿童周围的环境,来自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他们的各种活动[6]。“工作坊”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精髓,代表着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文化特色及人文情怀,代表着人类基础生活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特质。在我国,活动室就是工作坊的缩影,记录着教师与幼儿的成长经历,记载着我们的文化精髓,寄托着国家及民族的希望。然而,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幼儿及家长的参与;以视觉刺激为“美与教育”的象征,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被淹没;重视物质环境创设,忽视精神环境创设,对环境的理解片面;追求昂贵、时尚的教育资源,乡土教育资源被边缘化。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幼儿为本、归还幼儿、家长、社会人员的主动权、参与权、自主权。根据各地发展差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幼儿园课程思路,进行地域课程资源开发,完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7]。既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又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活动室的建设避免“唯美的误区”“文字的误区”和“结构的误区”[8]。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教育性、环保性、适宜性的幼儿园文化,使园内环境自然化、多元化、民族化、生态化、生活化、动态化。 作者:贾周芳 廖娟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学前幼儿教育论文 一、当前学前幼儿教育的现状 学前教育是我国各级幼儿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工作之一,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紧密度的发展,学前幼儿教育也展示出以下的特征:第一,学前幼儿教育中针对幼小衔接部分的教育活动越来越科学。表现为幼儿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教育体系与小学教育越来越接近;第二,学前幼儿教育的内容与小学教育逐渐接近,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逐渐与小学教师靠拢;第三,学前幼儿教育的目标更明确,尤其是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等,这成为当前学前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学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前幼儿教育的方向与幼儿发展实际不符合 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社会基本知识是小学教育的主题,为了使幼儿能够为小学学习做足准备,大多数幼儿园在教育内容设置方面都较为重视文化知识,例如计算能力、拼写能力、识字能力等。这些幼儿教育内容虽然能够使幼儿的基础知识结构扎实,但是与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不完全符合。幼儿成长发育所需要的广阔空间以及对情绪、心理方面的教育均存在不足,此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全面发展存在阻碍。 (二)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幼儿教育内容与幼儿成长的冲突问题日益尖锐,为了在不破坏知识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幼儿情绪和心理教育,教育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于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结论仅仅充实了幼儿教育的理论,对实际教育实践操作影响不足,很多幼儿园教师处于刻板地应用,而没有完全改变教育方法的状态。 (三)幼儿教育的责任分配不均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空间,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需要与幼儿园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学前幼儿教育工作的真正作用。但是,目前的学前幼儿教育存在责任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许多幼儿家长错误的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等同,认为幼儿教师能够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教育,进而逃避家庭教育的责任,将孩子的发展问题一味推给幼儿园;还有些家长则认为学前教育始终是幼儿教育,在孩子教育方面仍然以初级的幼儿教育为主要理念,过分溺爱孩子,使学前幼儿教育的效果减弱。 三、解决学前幼儿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对学前幼儿教育的内容进行改善 改善学前幼儿教育的内容是解决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基本途径。幼儿教育应该既重视对小学阶段知识教育的基础奠定,又要重视小学阶段学校教育对幼儿身体、心理、行为模式发展的要求。建议有条件的幼儿园在现有幼儿教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设置的形式,对教材进行革新,选取其中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幼儿教育内容改革的第二项措施是将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进行革新,不再以计算能力、拼读识字能力和背诵能力等作为幼儿教育结果的主要评价方式,而是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对幼儿的情绪智力、心理发展和动作能力等方面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育评价,使幼儿教育的最终结果能够凸显出来。 (二)采用符合幼儿学前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 对幼儿而言要遵循自然规律,首先就是要使教育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典型的“儿童白板说”洛克认为,感官训练的是构造早期教育体系的关键。好动、好奇、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教育者更应该注重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为孩子建构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孩子更多的接触各色生活创造条件。在具体的活动中应始终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当孩子存在不利于向健康方面发展的倾向时应根据事发的条件给与自发状态的引导,而不是强制的指使。 (三)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 幼儿园可以在家长会、日常沟通之余,开展“家长校园一日游”的活动,请家长作为旁观者,观察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发展状况,理解幼儿园教育对学前幼儿发展的局限,主动配合幼儿园进行相应的学前教育;另外,幼儿教师还应该主动了解幼儿家庭的具体情况,如父母情感关系、家庭经济收入、日常家庭环境等,从“与家长做朋友”的角度,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学校育儿能力、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幼儿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目的就是让幼儿能够在学校和家庭受到的教育同质,让教育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幼儿园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改善,采用更加先进的教育方法,明确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责任,只有这样,学前幼儿教育才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作者:毛亚敏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峰职业中专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思路 【摘 要】《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须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的心理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职业中专;教学思路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由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须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的心理成长.它在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教育的一些特殊性,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大教育环境中”的地位不够重要,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的促进当前不断前行的职业教育改革,有必要对当前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探索一些新的思路。而要找到新的思路,首先就要具体地分析一下目前职业中专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原因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所用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是教育部推荐的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用书第二版。教材体系科学、合理,例证丰富而恰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当前,适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并不多,而这本教材从总体上来讲内容比较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系完整,因此被多数中职学校用作主要教材,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1)理论性强,表述较难理解。由于大多数中职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所以在理解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时存在困难。有一些章节理论知识点比较多,但缺乏实例说明,让学生产生困惑,难于理解。 (2)内容繁杂,易混淆。幼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教材将幼儿心理发展观和教育观渗透于各个章节当中,人们比较热点关注的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等也编排在特定的章节中,这些内容虽然丰富,但也比较繁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大学现象,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生多数因为喜欢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学生更倾向于动手操作能力,在趣味性十足的这些领域当中,学生很容易收获成就感,而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性比较强,相对比较枯燥,因此学生对此学科的掌心兴趣不高。 3.教师自身的原因 由于教师自身存的一些问题,造成教育教学理论不够强大,不能够合理管理教学课堂,做不到幽默灵活的方式处理问题以及教学效率不高等等问题。 二、教学新思路 1.根据职校特点,适当调整幼儿教育心理学教W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和比例 (1)职校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时间具有间断性。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虽然学制三年,但并非是六个学期不间断地进行教学,而是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在不同时期存在着间断性的外出实习、社会实践、用人单位提前招聘、参加高职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这样,不但使教学的系统性、稳定性受到冲击,而且教学总时数相对缩短,难以完成大纲规定的内容及要求。因此,必须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职校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 (2)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技能课较为感兴趣并加以重视,普遍存在着对幼儿教育心理学重视不够的倾向。我们必须把学生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把专业技能与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职业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对于未来职业素质的各项要求,根据教学的可行性原则及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理论素质的特殊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和比例作适当的调整,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具有可行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改进教学方法,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经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与学生相互协调配合,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例如,联系幼儿园实际进行拓展性训练,教会学生写教案,并分组进行教学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讲练结合。 (2)由于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新旧联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讨论中讲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职校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加强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仅从培养特点上看,职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中等专业合格人才。因此应该通过不断实践,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真正做到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与之密切相关的幼儿教育自然就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而在幼儿教育顺利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关键因素。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则取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的合理设置。但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怎样设置才能达到合理规范并最终符合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呢?本文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实际来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体智能课程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强有力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型人才。作为中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幼教人才方面更是功不可没,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体智能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培养出的幼儿教师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造成幼教人才资源的流失。这是与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实际应用技术性人才目标相背离的。同时,随着幼教市场人才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幼儿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希望孩子能在体智能等方面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这都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进一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以幼教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合理体系,从而为培养复合型的幼教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概念 体智能。顾名思义,体是体能、体力,智为智力、智能,能为人能。就是透过身体活动,运用一种或多种游戏来提升幼儿的基本能力。体智能课程也就是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活动技能来达到促进幼儿体力、智力、能力的提升,体能方面如我们的课程安排了许多的走、跑、跳、爬等运动,幼儿在课程中能得到充分的体能锻炼;智力方面如幼儿可以拿着迷你绳变成大象的鼻子、猴子的尾巴等各种小动物肢体,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潜能,让他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维。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1.教师责任心不高。鉴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对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是不能相比的。中职学生几年以后要进入社会,学生毕业时能够顺利拿到一张毕业证就可以,有这种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教师责任心不高。而每天的教学只要完成自身任务便可,至于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的多少,则不是教师所关心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更是一句空谈。 2.重视文化课,忽略体智能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体智能课程的学习也不可或缺。但在我国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中,体育、舞蹈、游戏等体智能课程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认为体智能课程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教授学生游戏等活动是在“不务正业”。殊不知,我国在教育早期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他,只会造成学生畸形发展。没有强壮的体魄,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思想,接受再多的知识也是徒劳的。假若学生毕业从事幼教职业,却发现自身所学在幼儿园完全无用武之地,既造成人才的浪费又阻碍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岂不叫人痛惜。只有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才能培养更多的幼教人才。 四、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1.强健幼儿的体魄。此所指的强健幼儿的体魄,并不是指强身报国,或是以选手般的训练方式来从事幼儿体智能课程教学;而是希望以内在加强幼儿自身的抵抗力、心肺能力,刺激体内神经的传导;外在则运用身体的协调能力将肌力、敏捷性、平衡感、巧致性、柔软度、韵律感、瞬发力等,以及配合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前庭平衡觉等感觉统合当中的主要项目相互结合,来学习走、跑、跳、踏、踢、丢、抛、接、拍、打以及攀爬等简单到复杂的动作,使幼儿能有体力应付日常生活之所需。 2.激发幼儿智力潜能。好动与爱玩本来就是幼儿的本质与天性,学龄前的幼儿绝大部分的感觉与知觉,均是透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幼儿在身体的运动游戏当中,透过模仿、想象、过去的经历与实际操作的学习,变成主动或被动的学习环境与机会。这对于幼儿脑部的发展与体内神经系统间的传导,有着很大的影响。 3.体验团队生活,增强合作意识。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需要众多小朋友的参与。小朋友虽然对游戏活动十分期待并且充满激情,但也不能随心所欲,需要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教师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在游戏中是处在一个团体之中,需要和其他小朋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游戏。久而久之,儿童不但体会到在游戏这个团体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儿童的合作意识,进而为幼儿将来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研究 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幼儿教育培养幼教人才的重任,不能忽视,必须面向幼儿教育的实际,放眼未来,积极进行体智能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1.转变中职学前教育体智能课程设置的观念。 (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幼教市场需求,想幼教市场之所想。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幼教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幼教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幼教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与探索,幼教行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与幼教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上岗,为幼儿园所用。 (2)重视技能课,强化基本功训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以满足幼儿教师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所决定的,又是幼儿素质的必然要求。 2.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首先,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类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状态。其次,增加技能实训课的课时,保证学生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音乐、钢琴等,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要靠学生的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完成的。最后,要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实习是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去适应学前教育工作。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见习实习模式,实行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的形式。 3.体智能课程体系的版块化设置。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分科设置,这种单一的课程模式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因此,根据目前幼教市场的就业情况,将课程体系按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成文化知识岗位、体能岗位、智能岗位三大课程版块。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各课程版块都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更大,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序完成学业。这样设置使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每个版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获得一项职业岗位能力。 文化知识版块是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训的一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文学、幼儿英语、幼儿园管理、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幼儿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其门数、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理论的应用性,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操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体能版块是对学生进行体力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鉴于现在很多学生日常缺乏体育锻炼,健康状况差强人意,稍微加大体育活动的强度,身体就承受不住,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扩大教学范围,如纵队列(队形练习)、热身操及舒缓操等,还可根据幼儿园教学的需要增强百米走、三十米来回往返跑、五十米短跑、立定跳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每两天一次的体育课程设置为每天一节课,这样不但适应了幼儿园的教学实际,还增强了学生的体魄,两全其美。 智能版块是针对学生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设置的一类课程,凸显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模块(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舞蹈技能模块(舞蹈表演、幼儿舞蹈编排)、美术技能模块(儿童画创作、手工教学、教玩具制作、环境创设)、音乐技能模块(钢琴弹奏、声乐演唱、儿歌伴奏)、语言技能模块(普通话、幼儿教师口语、故事表演、儿童文学创编)等,只有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幼儿带来多彩的活动,更好的开发幼儿智力。 六、结论 体智能课程作为培养幼儿潜能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需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体智能课程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幼教人才,最终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并实现新的突破。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刍议学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良好的学前幼儿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首要前提,但是近几年我国学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不符合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产生严重影响。从学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入手,详细分析了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形成的原因和具有的危害性,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原因危害性幼儿园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对儿童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环境和集体组织,是儿童日后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的早期教育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益严重,危害了儿童的健康发展,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时期,以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儿童,主要体现在教育课程的小学化、教育形式的小学化等。 一、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内容方面单纯重视智力教育 学前教育时期儿童的认知水平位于前运算时期,主要思维对象是表象,可逆性和守恒性较差,生理基础比较薄弱,无法进行复杂思维。因此儿童的学前教育的特点是启蒙性和广泛性,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目前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比较片面、单一,忽略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幼儿园期间学习小学课程,单纯重视儿童的文化知识学习。 (二)教育方式方面忽略了儿童的学习自主性 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教育模式课堂化,单纯采用课堂讲授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儿童游戏和活动的重要性,采用灌输模式的教育方法,教师讲课,儿童死记硬背的教育状态。学前幼儿教学环境缺乏游戏活动环节,图案色彩比较单一,相关的教学道具比较少。课后教师布置作业比较枯燥,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天性发展,降低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儿童的学习压力,导致儿童产生厌学情绪。 (三)单纯重视学习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 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在评价儿童学习情况的标准单一,单纯将儿童学习的数量作为评价儿童学习情况的明确标准,重视儿童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儿童学习方式的培养,降低了儿童的学习乐趣,不能根据儿童自身的性格差异进行教育,制约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一)破坏了正常的儿童教育功能 学前幼儿教育是我国学制体系的开始,学前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协调发展。而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打乱了儿童的正常成长规律,危害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儿童日后的学习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威胁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 学前幼儿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应该是教育和保育相结合,重点是保育。现状学前幼儿教育采用小学的课程时间安排,忽略了儿童的保育任务,要求儿童每天坐在教室里上课,造成儿童过度疲劳,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视力、骨骼等身体机能的成长发育,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 (三)降低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将学习课堂知识作为儿童的主要任务,在学前教育时期,就对儿童开展写字、拼音、算术等学习内容,当正式进入小学阶段时,需要重复学习这类知识,导致儿童进去小学后失去学习兴趣,制约了儿童日后的学习进步。 三、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改善措施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幼儿园在确保自身效益和社会影响的前提下,应该树立健康的教育理念,摆正自身的教育立场,针对儿童学前教育的特点,有效进行儿童教育活动。学前教育时期儿童身心发育不够完善。对于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幼儿园应该与儿童家庭紧密联系。坚持平等、尊重、合作的基本原则,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儿童教育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二)按照儿童健康成长规律实施教育活动 学前幼儿教育的特点是具有启蒙性、科学性、丰富性和适当性,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避免出现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首先应该重视儿童学前教育的特殊性,遵循儿童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符合儿童教育的需求,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应该提高儿童的主观意识,通过开展各项游戏活动,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学前幼儿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因此离不开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投入、管理。近年来,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投入和管理,导致学前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从实际教育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标准,同时出台学前幼儿教育的相关文件,综合管理学前幼儿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等。针对各类违规现象应该采用一定的处罚手段,不断提高学前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利于学前幼儿教育的良好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前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儿童提供一个丰富、健康、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我国目前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不符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出现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积极发展儿童的家庭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严格按照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实施教育活动,为小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大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但提高我国学前幼儿教育的水平。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学前幼儿教育对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对策 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但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见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具有自卑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为未来是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也是机遇和发展稍纵即逝的社会,只有充分自信的人,才能相信自己、把握自我,及时抓住机遇,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呢? 1、在鼓励肯定的语言氛围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老师必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不要随意批评、训斥孩子,总之对孩子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老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而不要一味地指责,以保护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每当孩子取得点滴成功时,都要给予他们表扬和激励,并讲给其它小朋友听,在全班树立榜样,用最美的语言、最甜的微笑、最诚挚的爱抚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老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情感体验。如组织“我敢做、我会做、我能做”活动,全班孩子互相交流,让每个孩子向同伴介绍自己能干什么,内容可以包括学习、纪律等方面。活动前老师应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或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意识到自己也有长处,从而培养自信心。 3、在发扬优点、弱化缺点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老师应该分析每个孩子发展的特点,扬长避短,针对不同儿童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不要将孩子作横向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发展优势,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起“我也行,我也很可爱”的观点,充满信心地面对自己,努力追求进步。如:有的小朋友很调皮,但是表达能力非常强,我们就可以组织这类孩子进行“小小广播员”活动,请他讲一讲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他得到大家的尊重,增强自信心。老师要善于利用每个孩子的优点,并及时启发引导,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4、在一点一滴的生活情境中树立孩子自信心。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而在于他对成功的信心与潜能的发挥。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老师应及时调整好他们的心态,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向确定的目标奋进。 老师要在生活中注重一点一滴的情境,不放过任何教育契机,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孩子有时会有些奇妙的想法,想尝试不太容易完成的事,千万不要嘲笑或禁止,否则以后他可能不肯动脑筋思考,也会缺乏向新事物挑战的勇气。当孩子想做某种尝试时,即使知道他不能成功,也要让他去闯,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不成功的原因,鼓励孩子自己跨越这些障碍。而当孩子一旦取得成功,他就会感到特别自豪,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篇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行业投入力度的逐渐加大,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良好,各个医院为了实现稳定发展,逐渐意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大部分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渐优化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招聘高素质人员,从而为医院提供更多优质的医护人员,进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一、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医院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之一,并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任务,为此医院不仅需要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还需要拥有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才能通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完美完成救死扶伤的工作。但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张,各个科室基本都存在岗位空缺的问题,岗位人数的不足增加了在职人员的工作负担,虽然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岗位空缺的问题积极进行人才招聘,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医院人才招聘结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改革,优化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实现高素质人才的扩招,从而为医院实现发展目标而奋斗。 二、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 (一)人力资源招聘计划不合理 据了解,大部分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人才招聘之前并未制订详细的招聘计划,或是人才招聘计划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了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合理的招聘计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当医院某个岗位空缺时,人力资源部门才会开始招聘工作,缺乏人才储备计划,这对医院的长远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二,人力资源部门与各科室之间缺乏沟通。部分医院招聘计划的制订及开展主要由人力资源部门独自负责,而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时,只重视应聘者面试时的表现,忽视了各个科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导致招聘来的大多数是理论型人才,实践能力较差,无法胜任科室的实践工作,进而影响服务水平。其三,部分医院缺少各科室的岗位说明书,导致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时,无法准确判定应聘者能否满足岗位要求,致使招聘工作难以有序开展。招聘计划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的水平。 (二)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队伍 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人才招聘结果有直接影响,如果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那么其在进行招聘时,也会降低对应聘者的要求,从而降低招聘水平,反之则会为医院招聘到高素质的医护人员。由此可见,建立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队伍非常重要。但是,相关调查发现,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普遍掌握不全并且缺乏招聘管理经验,部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直接从各个科室中随意调用,此种情况虽然满足了人力资源部门对人员数量的要求,但是却无法达到人员质量的要求,致使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中,无法发挥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能及时解决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从而影响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单一的招聘信息发布渠道 虽然目前我国整体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仍有部分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受传统理念的影响,阻碍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进步,同时降低了医院整体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其中传统理念主要指的是部分医院在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采用线下方式发布招聘信息,虽然部分医院会在官网中发布各科室的岗位信息,但是招聘信息网页的转发力度较小,导致网络招聘信息发布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因为医院属于特殊行业,对应聘者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学历,还需要应聘者在校所学专业与应聘岗位对口,所以应聘者会更加依赖医学院官网所发布的应聘信息。单一的招聘信息发布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招聘的难度,不利于医院专业人才的储备。 (四)招聘考试方式具有局限性 招聘考试是判断应聘者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严格的招聘考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应聘者的专业素质满足医院各科室的人才标准。但是部分医院在进行招聘时,仍然以笔试和面试为主,通过笔试成绩了解应聘者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面试了解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通常情况下,应聘者只有顺利完成以上两种考试,才能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选拔。但是由于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大多从各科室中选调而来,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不全面,同时也不了解其他招聘考试的方法,从而无法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就无法正确判断应聘者能否胜任岗位。 (五)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部分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据调查,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并在人力资源部门中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为储备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就我国医疗行业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医院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意识到引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采取具体行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科室中,以提高各科室整理病例数据信息的效率,同时实现各科室病人病例信息的共享,从而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虽然人力资源部门也引进了信息技术,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准确地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 三、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的改革措施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医护人员的支持,医护人员作为帮助病患治疗疾病和护理疾病的主要人员,其专业素质的高低和职业道德理念的好坏能直接影响病患对该医院的认可度,所以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需要意识到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及时发现以往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优化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 (一)科学规划招聘计划 为了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医院管理人员需要高度支持人力资源部门的改革工作,要求其他科室积极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制订科学的人力资源招聘计划。人力资源部门为了保证医院的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需要每年年初开始筹划一整年的招聘计划,做到未雨绸缪,不能为了一时的工作舒坦,等到部分科室出现人员短缺时才开始制订招聘计划。同时,为了提高招聘质量,在招聘工作开展时不仅需要由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进行常规考试,还需要相关科室派出专业的人员和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共同对应聘者进行考核,从而保证应聘者满足该科室对人员的要求。各科室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协调配合,对推动招聘工作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之前,需要派一名工作人员对医院各科室目前人员在岗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每个岗位进行了解并记录,便于后期发布岗位招聘信息。同时,各科室管理人员应及时将空缺岗位上报到人力资源部门,从而保证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及时开展招聘工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招聘工作,避免影响该岗位的工作效率。在招聘工作开展之前,人力资源部门还需要与需要招聘的科室进行实时沟通,统计科室岗位需求的数量,然后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此外,在招聘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招聘者需要展现专业的职业素养,让应聘者通过招聘者的形象大致了解整个医院的工作氛围和专业程度,从而为应聘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应聘者进入该医院的决心。 (二)建立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在人力资源部门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开展计划外招聘工作。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致使医院在进行人力资源招聘时必须严格按照各科室的专业要求开展招聘工作,即应聘者不仅需要满足高学历的门槛,还需要在校所学专业与应聘职位相符,所以大部分工作岗位的招聘工作都是通过常规的招聘计划完成的。但是人力资源部门属于人事行政部门,如果该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较弱,则会影响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稳定开展,因此分离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与事业编招聘,对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具有积极作用。第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人力资源部门虽然是医院中的重要部门之一,但是该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无法直接从经济效益上体现其工作质量,所以医院管理人员无法对该部门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检验。为此,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此评价体系对人力资源部门中的所有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检验,从而提高该团队的存在价值。 (三)完善多元化的招聘渠道 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时,应在传统招聘渠道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拓宽其他招聘渠道,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各大网络平台发布招聘信息,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不同渠道了解该医院的招聘信息。同时,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发布招聘信息时,不仅需要详细阐述岗位需求,还需要对医院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等情况进行阐述,便于有意应聘者全面了解应聘岗位的需求和医院的基本情况。多元化的招聘渠道包括以下三条:第一,校园招聘。开办医学院的主要意义是为医疗行业提供更多专业型的人才,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校园中开展招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定向招聘,选择该专业中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且职业道德良好的学生作为医院的后备资源。第二,网络招聘。目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开展网络招聘时,医院可以结合相关部门设置医院的专属招聘系统,即微信公众号,让应聘者通过公众号投递个人简历,通过简历中的内容了解应聘者的基本情况,节约时间成本。第三,内部招聘。此种招聘方式属于医院各科室的内部招聘,由内部人员根据空缺岗位的要求推荐优秀人才,然后由专业人员对被推荐的人员进行实际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判定其是否能够胜任该工作,以提高岗位招聘成功率。 (四)实施科学的考核方法 医院现行的招聘考核方法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为主,通过对应聘者的“量化”评价,判断其是否合格。实际上,这种考核方法并不合理,忽略了对应聘者综合素质的考量。鉴于此,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及时转变招聘考核方法,从应聘者投递简历进行面试开始就要对其言行举止进行细致的观察,以专业和智力测验为基础,加强对岗位责任感、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考查。在此过程中,医院可以利用半结构化面试的面试考核方法,在面试过程中,对专业、智力等方面进行统一严格的要求,而有关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则不做具体要求。也就是说,在以往结构化面试的基础上,考官可以在面试过程中向应聘者提出一些随机的问题或要求。这种方法就避免了以往结构化面试单向输出的情况,真正实现考官和应聘者的双向沟通,在丰富考核内容的同时,便于医院更加深入地了解应聘者的综合情况,也能对其临场应变能力进行考查,从而择优录取,选择综合分数较高的应聘者。 (五)构建满足医院需求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在信息时代,医院人力资源部门运行机制的改革还要重视引进信息化的手段,要结合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将人力资源信息、人才测评标准及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一并纳入其中,利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各部门职工信息的共享和沟通,各部门则可以登录系统向人力资源部门反映职工情况,以便及时更新职工信息。至于人才测评,以往都在线下进行,相对而言,这种方法非常复杂,且效率不高,成本消耗大,而构建人才测评系统,以问卷的形式呈现问题,每个医务人员可利用业余时间登录系统填写,这不仅实现了医院人才测评的简化,人力资源部门也能及时了解医务人员的实际情况,考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此外,在教育培训上,医院相较其他单位而言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培训内容多,种类复杂,鉴于此,人力资源部门就可以将不同岗位的教育培训内容统一整合到信息系统中,引导医务人员定期登录系统观看,以使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这样一来教育培训的效率也可以得到保障。 结语 综上,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作为关乎医院人才质量的重要部分,必须及时做出改变,明确当前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注重招聘计划的合理制订,完善工作队伍,丰富招聘渠道,改进考核方法,应用信息化手段,确保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为医院获取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陈云之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篇2 0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生命力,也为传统医疗事业中隐藏的弊端带来考验。对医院来说,为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就必须认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投入巨大的资源开展管理工作建设,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并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1信息化管理基本含义 信息化管理是指通过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对所有资料加以集成与管理,将所有信息资料制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过程。其总体目标是合理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势。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含义: 1.1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要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首先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即通过充分调动、汇集、融合一切人们所能利用的现代信息化数据资料,运用现代信息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特点,以及利用对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等基本元素的科学分析,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在深层次更广层面上的升级和延伸,让现代人力资源技术对社会医院各个领域形成更大的深远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招聘、绩效考核、培训等几个方面。 1.2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化 除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化实现也十分重要,决定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整体推行和发展。作为管理人员要具备信息化管理的意识,充分了解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势,结合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将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与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中的优点结合,对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 2建设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2.1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升服务质量 由于医院作为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机构,其日常管理相较于其它单位和机构要更加负责、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医院医疗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往往很大,特别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更须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管理医生。加之,由于社会大众对自身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社会上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医疗本身也面对着整个社会经济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基于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当前,我国现代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其管理效率优越性已得到充分体现,如将它广泛应用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并配合人工进行有效管理,可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职工自己的工作负荷与压力。 2.2加强信息收集,提升决策质量 由于信息化管理区别于过去的人工管理,通过实行信息化管理,就可全面了解工作中所需的有关信息,并将之完整地存放于电脑信息库中。医院管理者就可用信息数据库对人员信息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对资源的调取,极大地提高医院管理人员查找所需信息的效率。这样便于医院管理者对信息系统进行应用管理,从而更加凸显医院信息系统中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医院还可通过对信息系统所实施的整体研究,利用数据分析发现现实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便于管理者进行决策。 2.3规避信息错误,规范医院管理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由于缺少信息技术的辅助经常会出现管理者的过失导致数据信息录入错误,或遗漏重要信息等情况。这样的工作模式极大地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也无法发挥行政管理的积极优势;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对医院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的工作量就随之不断增加。所以,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息化管理就很好地解决录入错误等问题,能保证数据录入、传输、存储等管理的标准化,从根本上减少信息错误带来的后续问题,从而大大地提高管理质量;同时,信息化系统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有既定的程序和步骤,其通常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来执行工作命令,确保工作环节严谨、细致,做到对管理工作进行实时查看和监督。 2.4加快医院转型,实现现代化管理 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发展也促进医疗行业的改革进程。而医疗本身就必须持续实现创新发展,提升管理品质与效能,以促进医疗事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医院不能固守既往的管理模式延续发展下去,必须重视制度革新,使医院的整个管理制度环境进行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就是打破医院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重新进行组织架构。利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营造出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工作环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医生及其它管理岗位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现代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并不仅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功能的广泛性可影响到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能推动整个医院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和管理要求。 2.5减少成本投入,节约管理成本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可帮助医院节省人工成本,降低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只需利用电脑等信息技术就可实现对医院人员的管理,将人员信息等数据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录入、传递和保存,不必像传统管理模式一样利用纸张进行呈现。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保存,从长远来看,还可为医院节约管理成本,从而促进医疗企业的发展壮大;其次,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打破空间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办公,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3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1管理模式落后 部分医院系统引入的管理设备比较老旧,其功能和技术已不符合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要求,还有的部门医院仍旧采取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利用原始的人工和纸张文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测评。在这种过程中,经常会因操作人员的疏忽造成文件资料的丢失和数据输入的错误,无法为医院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同时,这种粗放的管理工作方式无法有效地把全院的大数据资源进行共享,无法实现全院间各个部门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对整体人力资源工作发展十分不利。 3.2现代化意识不够 目前部分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只是一种行政业务职能,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将其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术高度。还有部分医院尽管有现代化的管理设施,但管理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管理意识,并未了解到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将极大地提升医院的总体实力,也没有对人力资源岗位进行定期、有效的培训和管理,使得人力管理者并不清楚自身的工作任务,没有明确、清晰的发展目标,因而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3管理效率低下 部分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被作为医院的后勤保障部门,承担着医院的日常琐碎工作,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不高。由于工作内容简单、枯燥,缺少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导致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缺少竞争意识和活力。长此以往,管理人员本身也会安于现状,对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变革精神与创新意识,逐渐弱化人力资源部门的岗位职责,无法实现真正的管理价值,这种情况将阻碍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4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4.1明确管理目标,清晰管理内容 应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目标,通过合理运用信息化建设管理手段提高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作为医院管理层,要认识到积极宣传和关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推广并重视人才信息化建设,在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权威性的同时,也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高效实施。首先,有关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前医院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确定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和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针对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合理界定,制订有关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与工作内容,并号召地方行政机关各部门领导与基层人员根据当前人才发展规划,落实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的要求,逐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人才信息化数据库建设;其次,认真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分配工作。作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核心管理者,要主动了解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有关管理知识,针对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不足、对医院信息化发展环境不适应等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适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确保工作人员跟上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最后,主动倾听基层员工关于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意见,多方位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并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和人力资源工作问题开展合理探索和研讨,认真考虑职工的现实需要,以增强医院发展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4.2积极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提升职工职业素养 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信息化人力资源体系,就可有效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目前,全国大部分医院已开始采用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过受到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还面临技术落后的问题,因此为有效提升信息化建设内容,就必须鼓励医院各部门共同参与、共同提高。首先,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管理技术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系统的优化和改造,保证系统既能满足医院职工的工作需求,又可提升医院工作管理水平,还可实现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其次,做好技术信息管理与培训工作,因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对于很多员工而言都比较陌生,在做好技术培训工作的同时,可针对系统和工作内容编制相应的操作指南和工作指导,这样有利于职工自行学习相关技术,尽快掌握工作方法,也方便其它岗位人员查询数据信息,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4.3加强信息化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3.1招聘选拔方面 招聘选拔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这一环节包含的内容也极为复杂。不仅涉及招聘需求的收集、招聘信息的编辑、面试,还包括人才能力水平的分析、面试结果的统计等后续工作。在实施招聘计划时,医院管理人员可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自行提交招聘需求,由系统自行进行汇总整理。在进行面试前,可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自动筛选,选择更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参加面试,以尽量减轻人工的工作内容;最后,可用信息系统分析面试人员的综合素质,由系统进行综合排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人才备选库,确保医院在有人才需求时能尽快检索到相对应的信息; 4.3.2薪酬管理方面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薪酬与业绩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医院工作人员的切身权益,所以,相关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也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医院可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医院所有职工的个人信息全部录入信息库中,包括职工的基本信息状况、个人能力情况、工作经验等,形成详细的个人档案能充分体现职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历,对职工个人的晋级、工资提升等有一定的依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也能了解医院职工的职业情况和工作表现,更有利于企业对职工绩效等方面进行考核; 4.3.3培训发展方面 信息化管理技术在进行人员培训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医院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医院职工进行远程培训,可大大减少传统训练的时间、突破空域上的局限,在取得预期训练成效的同时也大大提高训练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可用现代网络技术聘请专家、教授开展远程交流讲座,从而增强培训的专业性,并克服传统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最后,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培训工作,可减少医院自身的培训成本,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共享等方式,可加强医生间的技术交流,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4.3.4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关人员可深刻掌握医院工作人员自身的生活状况。医院职工也可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向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反馈有关问题,使得管理人员深入职工内心,了解到医院职工的实际想法,从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借助信息化系统还能让职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能力变化,看到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优势和劣势,从而促进职工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促进职工自身能力的发挥与自主调整。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则可通过日常观察,结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对医院职工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认识到医院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状况,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继而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5总结 通过上述内容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能快速提升医院人力资源工作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规范人力资源工作模式,实现人力资源数据的标准统一;同时,信息化系统还可在分析和总结数据的基础上为医院管理层提供人事管理意见和参考。由此可见,加强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使职工的个人价值更好地表现出来,合理配置人员,执行绩效原则、优化组合,从而使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合力形成体系,使医院的综合实力更上一层楼。 作者:耿雅琳 单位:荥阳市人民医院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篇3 当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机构之间的行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这对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精细化管理应运而生,并越来越成为主流。通过精细化管理,医院能够更好地优化各项管理工作,提升患者服务体验,对于医院本身来说是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为此,本文将对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路径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一、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伴随社会进步,人们对细节化的认知越发深化,精细化管理也逐步走进大众视野。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规范化,第二是精细化,第三是个性化。很多企业深入学习并将该管理模式融入企业管理活动中,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客观上促使精细化管理被普遍运用到各行各业,使新兴的管理理念快速传播。对于医院来说,精细化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基于当前医院的管理现状,急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进、优化。精细化管理由科学管理的基本内涵演变而来,现实的工作更倾向于精益求精,并着眼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生产进行精细化改革,以这种改革方式尽可能地降低生产经营所耗费的成本,使质量显著提高,进而在精细化生产方法带动下给医院带来更多的盈利。对比普通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管理侧重于对生产流程、生产方式的全程把控。医院持续采取各种改革手段,使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效率显著提升,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整个生产活动中,将其运用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诸如人员培训、考核、招聘、岗位分配等多个环节中。事实上,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就是持续剖析归类、定位分类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而给予其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二、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精细化管理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意识形态,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品质,提升人才水平,还有利于推进医疗改革,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工作效率 医院推广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能科学改进传统的硬性管理模式。有的医院仍沿袭过去陈旧且机械化的管理方式,极少涉猎柔性化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彼此协作不力、配合不当十分普遍。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医院能有效使各部门间形成有效沟通,对专业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规避硬性制度弊端,让制度发挥更灵活、柔性化的有利作用,以人为本,重视医务工作者的长远发展诉求,以“一人一策”的有效激励举措,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更主动开展工作,专业技能与医疗服务水平也得到明显改善,进而使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水平直线上升。具体而言,医院引入“通用人事管理系统”“员工技术档案系统”两大系统,使学历、培训、科研、专长、获奖等多种信息同步共享,以人力资源盘点的方式,依据岗位技能要求、劳动强度等做好定岗定编工作,使各个科室均能匹配到最优人才,使每个人都能最大化地发挥个人所长。以大数据为基础,可了解患者就诊情况、人员入职等,制定科学的患者流量预警机制与人员储备库制度,对不同科室医务人员配备、使用精确掌握,及时进行协调、补充,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使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改进。 (二)提高服务品质 目前,部分医院的经营理念仍未更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尚未建立起来。医院管理者的指导思想相对落后,对医院服务体系建设缺乏行动力和远见,使得医院窗口服务水平长时间欠缺口碑,甚至引发部分患者的不满情绪。另外,广大医务工作者也并未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医疗服务意识落后,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事事处处为患者着想,没有下大力气学习如何改进医疗服务水平,使得服务效率较低。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后,医务工作者的服务理念得到转变,医疗服务活动不断规范,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患者需求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行动指南,继而持续改进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给患者带来更为优质、高效、便利的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更为放心、安心、舒心的就医环境,从根本上提升患者就诊满意度。 (三)提升人才水平 人才是组织发展的根本,要想实现一个组织机构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水平。精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刺激人才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也能够吸引更多的稀缺人才、骨干人才,大大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医务水平,从而更进一步地完善了医院的服务。 (四)推进医疗改革 国家医改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深化医改报告的第十四条中强调指出,在深化医改过程中要加强公立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并且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服务管理、医疗资产管理、医疗费用管理、医疗绩效管理相结合。可见,精细化管理对于医疗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医院方面应该不断优化管理意识、职工培训、薪酬管理、部门协作,对这些方面都进行精细化管理。 (一)管理意识精细化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且其知识结构并不简单。过去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将其单一地视为人事部门的工作,为此,很多公司、企业均将人力资源划归人事部门进行专职管理,医院的人事部门同样延续这一做法。实际上,医院人事部门虽然和各部门都有较多关联,但在具体工作内容上并无较多牵扯,工作属性与工作对象均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别。由此,把人力资源工作内容全推给人事部门,极可能导致人事管理和医院整体管理产生脱节,且多个部门在人才招聘上尽管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却在实际能力上无法给予人事部门专业化的参考依据,以这一形式来选择人才很可能给各部门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即招聘的人才与各部门的实际人才需求出现偏差。为此,强化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一定要强化医务工作者的意识形态管理,使其明确了解医院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现实意义。新时代背景之下,医改纵深推进,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建设的工作内容、管理范畴均有了不同的认知,当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然变成医院各部门需要共同思考的重大问题。逐步在医院引入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应以实际工作需求来促进人力资源工作者科学招聘并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医院精细化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良好的心态。比如,我国某医院及时更新精细化管理理念,切实抓住医院人事部门的管理重点,从细节着手,在保证员工基本福利待遇的前提下,使员工精细化管理围绕员工绩效考核成绩提升为重点,借由领导监督与员工彼此监督促,使医院总体精细化管理落后意识得到彻底改进,一段时间后,人事有关文件、报表的出错率已然大大降低。 (二)职工培训精细化 职工的培训方面可以从内部培养、外部引进、鼓励进修这三个方面来开展精细化的实施。 1.内部培养。具体培养分三步,第一,就现有的医务工作者做好人才盘点,打造骨干型人才库。依据医院战略总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从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科研、品质等多方面构建骨干型人才的选择标准,选择优秀人才。第二,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职业规划,进而培养出专业诊疗技术过硬、教学与科研能力突出的技术骨干与科室储备人才。第三,每年年底对人才进行年度任职考核,同时参照专业特征,制定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如果是临床骨干人才,以工作量、投诉量等对其技术水平、医德进行评价;如果是科研骨干人才,以文章发表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及转化情况等作为评价参考;如果是临床与科研复合骨干人才,结合上述指标来综合评价。由此,该医院科室储备人才由骨干人才中选出契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并以院内干部交流挂职的方式,使其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定期开展管理能力培训活动。这不仅能促进人才呈梯队型成长,还能在院内储备专业人才,提前做好人才对外引进计划。 2.外部引进。外部一般有四种不同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带头人、骨干人才、后备人才等,他们有着良好的福利和薪酬待遇,即不仅享受当地高层次卫生人才补贴、医院年薪,还享受医院绩效薪酬。绩效薪酬,即以医院未来五年学科发展为基础,对每年发展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年底进行考评,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追踪,对目标完成的人才给予绩效薪酬奖励。如果目标没有完成,则需对未完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并改进目标完成方式、手段,直到目标完成。以绩效薪酬的方式,进而获得发展活力。 3.鼓励进修。院内培养以日常工作管理、指导为重点,院外培养则重点围绕学科建设、业务水平提高来进行。为此,要从学科建设基本诉求、个人职业规划着手,开展多部门合作,使科室外出进修计划确定下来。一旦人员完成进修返回岗位,还要将进修成果进行内部共享,开展业务工作指导等,使进修计划和科室负责人管理考核相挂钩,促使科室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三)薪酬管理精细化 医院职工的薪资水平与绩效考核以及医院的薪酬管理有着直接关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部分医院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薪酬激励法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激励,很多激励准则相对较为空洞且无效。为此,急需从精细化管理视角设计制定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突破原有的以收入为指导的薪酬考核制度,创新薪酬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制定以健全、创新、质量为指导的薪酬考核机制,使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改进。不同工作岗位的风险有较大差异,这使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均需严格遵守工作流程,这样才能使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优化,还能有效为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较为完备的保障举措,甚至还能有效规避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产生的操作失误等。可以说,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和考核制度息息相关。健全的绩效考核和薪资体系,可以最大化地激励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在薪资奖励外,更应对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精神激励,这种激励同样能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工作潜能的发掘。比如,关注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岗位的精神激励,充分发挥分配体系的激励作用,给予他们更多长远的激励举措,让他们获得荣誉,将医院荣誉视为个人努力目标,进而有助于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部门协作精细化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使医院工作的复杂性有了显著增加,要求医院各部门间要做好沟通与配合工作。唯有彼此间高效协同配合,才能使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工作得到更高质量的完成。在医院开展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一定要明确管理的主体,强化责任意识,转变管理观念,学习优秀的管理模式与经验,给自身管理工作以科学指导。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辐射面较广,需要多门专业知识,医院要做好这一管理工作,单纯依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其他部门的共同参与,彼此加强沟通协同,才能切实完成任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定期收集各科室、各部门的人事资料,着眼于医院整体目标、长远战略,给各科室、各部门匹配相应的目标任务,全方位优化工作质量和效率。四、结语本文从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入手,谈了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并从四个方面就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展开了论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院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改进传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优化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促进部门之间加强协作,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燕萍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建议 摘要:分析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现状,提出应对措施.给水利工作者们一点启发. 关键词:质量管理 现状 建议 1. 前言 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诸如:电灌站、小农水护岸、倒虹吸、渠系、堤防建设等,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2.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2.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2.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3. 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3.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3.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3.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3.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4.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基层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4.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基层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村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4.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 基层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4.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 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4.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5.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 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 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 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议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县(区)以下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即自始至终,“横”即全面覆盖,不能因小而不为。县(区)级水利部门因处特殊位置,兼有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需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 质量保证体系 建议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1.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1.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1.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2. 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2.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2.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本重。 2.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3.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3.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 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 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3.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3.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4.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 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 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 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我公司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质量管理,特制定此制度,由2011年9月9日起实行。 二、本公司的安全技术防范工程之质量管理工作由总经理直接领导,具体负责部门为工程技术部,其他部门进行配合。 三、本公司安防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设计方案的质量管理; 2.器材与材料的质量管理; 3.工程实施的质量管理; 4.系统维护及维修保养的质量管理。 四、设计方案的质量管理 1.设计方案的质量管理工作,由工程技术部负责实施,其他相关部门配合。 2.设计质量保证体系: 3.设计前业务人员应该提交尽可能详尽的设计委托书,使得设计人员清楚明白用户的需求、现场条件以及设计目标。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应与设计人员一起实地考察现场,与用户深入沟通,确保设计的工程方案可以达到用户的要求。 4.设计人员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系统方案,必须符合建设单位的使用要求,可以达到国定相关规定的检验要求。 5.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专业器材必须是通过公安部门检测的持有生产许可证的合格产品。 五、器材与材料的质量管理 1.建立供应商档案,包括:所代物资的资质证明、合格证、检验试验报告、价格、功能、质量等有关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立供应商信息档案。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2.采购部必须确保采购的器材与材料符合工程需要,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技防工程专用的专业器材必须选用通过公安部门检测的合格产品。 3.工程技术部必须对采购回来的器材和设备进行质量把关,对主机等关键设备必须要检查合格后才能送往工地现场调试。 4.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按质、按时、按期采购材料设备,保障按质、按量、按时供应到施工现场。做到材料、设备质量证明文件的收集,并保证真实、齐全、完整与工程施工同步。 六、工程实施的质量管理 1.工程技术部在工程开工前,设计人员必须将技术交底卡提前交给施工班组的负责人,明确相关工程质量与技术要求。 2.施工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 gb50348-XX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a308—XX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74—XX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70—XX安全防范工程费用预算编制办法 ga/t367—XX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368—XX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a/t394—XX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ga/t269—XX黑白可视对讲系统 ga/t72—1994楼寓对讲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 ga38—XX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16676—1996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3.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4.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狠抓工程质量,落实设计方案中的各项质量要求,以确保没有工程质量隐患。 5.所有线材及材料必须经过现场检测后才能入管布线,不能达到使用要求的、有故障隐患的材料绝对不可以勉强使用。 6.布线工程完成后,必须经过检测后才可以通电试机。不能通过检测的必须找出原因,排除后才能通电试机。 7.调试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确保将合格的系统交付给用户使用,未能通过的项目,必须与设计人员一起找出原因所在,排除后再行检测,通过后才可以投入试运行。 8.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记录,为以后的系统维护工作打好基础。 七、系统维护及维修保养的质量管理 1.工程完成后,售后服务部必须协同工程技术部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交接工作。 2.建立系统维护工作档案,按照公司的其他相关规定,落实好系统维护的日常例行工作,强化各种周期性的例行检查。 3.建立维修工作记录卡,按照公司制定的相关措施,保障维修保养工作的高效运作。 4.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落实保修工作,可尽量减少由于保修工作对用户所造成的不便。 八、以上各项系统质量管理制度,如有不明确之处,由工程技术部负责解释。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在中国经济这个大舞台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我一再给离校前的准建筑人传递这样一种思想:工程质量是建设工程的生命,也是建筑业永恒的主题。当前,虽然从政府建设部门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工程质量问题都比较重视,但在建设项目质量控制和决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见。我把我的一点思考写在这里: 一、注重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忽视设计质量监督。 大多数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认为,施工质量应当是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工序流程,此种做法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意识在质量管理及隐患造成根源上产生了明显错误。众所周知,设计院设计图纸时大多考虑了建筑外观造型、结构形式新颖等因素,考虑地区环境差异、抗震构造、施工条件限制和整改难度等则相对较少。加上在施工过程中变更核定单手续出具也较繁琐,由此给工程质量和后期整改埋下了不少隐患。鉴于此,有关部门及单位应当加强图纸会审和工程设计方案的招投标工作,使其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 二、注重土建工程质量,忽视配套设施及设备的质量。 在政府部门组织的质量审查及竣工验收中,问题整改通知多集中在土建方面,对水、暖、电、智能、电梯、防火、卫生、设备等配套设施检查力度较小,容易忽略相关问题,施工方容易蒙混过关,例如:水压小而导致供应不足、流水不畅管路不通、电线超负荷工作寿命短、窗密封性差漏风漏雨或保温隔声性能不好等这些问题给业主及后期建筑使用者使用带来极大不便。因而,要保证整个工程质量,加强对非主体专业工程的质量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注重工程表面质量,忽视隐蔽工程质量。 一般工地检查质量、评估工程、竣工验收和用户反馈意见等,往往偏重于外露的质量问题,对隐蔽工程的质量问题,如:钢筋间距均匀性、搭接绑扎质量、焊接接头质量、砼保护层厚度控制、砼浇筑密实度等都比较容易忽视。再加上现场管理人员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知识水平较低等因素,造成某些表面质量不错且深受好评的工程,实际还存在着砼强度不足、钢筋废料充数、主筋位移导致砼保护层增大或减小、设备启动困难或耐久性差、防水材料不防水或过早老化剥落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隐蔽工程质量问题的监督和检查。这就需要甲方、施工、监理做好协调配合隐蔽工程报检及技术交底、签字验收、资料整理审查等工作;监理旁站跟踪、督促整改、严格管理,把由隐蔽不合格引发的质量隐患彻底消灭。 四、注重施工阶段现场质量管理,忽视工序进行前的准备工作管理。 施工过程中往往盲目急切追求节省工期和人员配置开销,而导致在管理结构体系上遗留下监督某些必要工作进展情况的严重空缺,例如:材料供给速度缓慢、送检及报告出具不及时、机具未提前检修而故障频繁出现、设计变更或技术核定单签字盖章迟缓、必要的安全设施配置、各工种同时操作干扰而发生矛盾纠纷等。这些都源自于对工序进行前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料考虑不全面,反而造成窝工、怠工和人员、材料、机具、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延误了正常施工进度。可见,加强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前提。 五、注重单位工程质量及施工进度,忽视整体效率 在实践中,有的开发商为避免工期拖延尽早回收资金,通常要求施工单位几个班组轮流作业,加班加点,最终虽然较快地完成了单位工程并尽早的完成了相关后续手续,但由于其他相关配套工程来不及施工,许多遗留问题暂时不能处理解决,使用户虽已缴纳足够房款却迟迟不能入住,例如:主体外围工程与附属工程计划相互不配合、资金到位不及时或数量较少而中途停工、装饰设计图纸和变更不确定、管网(给排水、供热、弱电)不完善、道路不畅通及供水电不及时等。只有当这些相关计划在时间上取得协调,资源上获得平衡,符合工程开展的逻辑顺序,才有可能实现项目的整体效率。由此可见,重视个体计划质量及施工进度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视整体效率。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从开工前期逐项进行控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握关口,把容易忽视与注重的几方面问题相协调配合,以确保完成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建设工程项目。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筑行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了一定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如何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 施工技术和管理包含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的实施以及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具体实践中,应密切结合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技术可行,能够解决施工难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经济合理,降低整个施工成本。但是,建筑项目质量管理需要一定代价,要平衡与进度和成本的关系。项目质量保证是确保最终工程质量的一系列活动;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最终工程满足要求系列活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为建筑施工单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单位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工程技术的优化管理水平作为施工单位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就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在当今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今天,施工单位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就成为制约施工单位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因素。 2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都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①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仅仅为了节约人员开支。②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纸空文,因为这些制度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他们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施工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所以,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对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都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执行,才能在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 3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 制度上加强对人的管理和控制 人的管理必须体现在制度上,对于建筑施工质量而言,人的因素贯穿到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如:①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其有直接的关系。②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进行科学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③施工队或班组人员。施工队或班组人员要能正确领会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施工要求和设计意图,因为是建筑工程的具体操作者,就更要按照原则科学的施工。 3.2 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因为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是分阶段进行,分阶段验收,而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二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严格遵守工艺规程。②控制工序活动中的各种关联因素。③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所以,必须层层把关,对质量状况了如指掌,加强质量检验工作。 3.3 加快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当今社会,工程施工技术飞速发展,因此施工单位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通过学习新兴的施工技术掌握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心。针对当前国际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的现状以及施工单位对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的要求,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快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学习力度,以提高施工单位综合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将技术优化管理工作开展好,为技术优化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常常忽略掉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比较多提到的是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来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工作就迫在眉睫了,不过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是重新创造出一种管理理念,还是在原有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填充一些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并且,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一定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但这个过程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4 结束语 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我们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才能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使企业走上质量效益的轨道。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谈公路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是公路工程永恒的主题。在公路建设中,施工单位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证对工程质量常抓不懈。下面结合威乌高速公路辛邓段三合同段工程质量管理的做法谈一下本人的几点体会。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工程质量检测手段 为了搞好质量管理,我项目部从组织、人员、制度三个方面抓起,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项目经理部设总工,负责全段技术管理和质量工作,并兼任督导;工程部负责全段质量检验和技术管理工作,下设测量、试验、质检三个班组,具体负责本工区质量控制、检查和验收工作。各部人员严格执行本岗位职责,严格执行项目部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体系,对整体质量实行全方位的控制。 在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质量检测手段,主要做法是: 1.开工前,依据《合同文件》制订各项工序德操作细则,明确各施工工序、各项技术指标的允许误差、检测频率和方法。 2.制定了工序间的交接验收办法和奖惩措施。如水泥碎石完成后15天内,对其段落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符合要求的认真清扫、冲洗,做沥青封层。不符合要求的进行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3.加强对原材料的控制与检测。所有原材料进场前一律经过取样检验,必须由试验室主任和质检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场。进料过程中随时抽检。拌和场所进砂石料严格分类堆放,并备有苫布覆盖。 4.加强对施工工艺操作过程的控制与检测。如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根据规范要求,在拌和站和摊铺现场设专人负责沥青混合料质量。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碾压完成后,按规范要求对其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并及时填写各项检测记录和原始记录。尤其是现场对基层和面层平整度的检测,由3米直尺改为6米直尺逐一检测。 5.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质量水准。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加强工程质量的检测,几年来,我公司先后从国外专门引进了摊铺机、压路机、沥青拌和机、平地机、灰土拌和机、全站仪、多功能击实仪、自动控温沥青混合料拌和机、连续式路面平整度仪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施工设备,从而为提高和保证施工质量创造了条件。 二、把施工管理重点放到第一线,特别是抓好工序管理 1.要求各级技术干部现场盯岗。在施工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现场办公。提出工程技术人员不盯施工现场就等于脱岗。关键工序开工前,必须有项目经理部总工、部门技术负责人在现场。各级领导死盯现场,与职工同甘共苦,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把工序管理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一环来抓。主要做法是: (1)坚持开工前进行技术交底。在各分项工程开工前,由总工程师及部门负责人向工长及施工人员、机械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详细讲述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技术标准及质量保证措施,使所有参加施工人员做到底码清楚。 (2)加强现场工序管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关键工序设置盯岗主任,各工序均设置岗位职责牌。牌子写着负责施工的工序、工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工长的姓名,各级领导到现场后一看就知道是谁在这里干的活。通过设置岗位职责牌,增强了每位职工的责任心。 (3)合理安排工序顺序,文明施工,减少污染。各工序实行流水作业。每道工序施工完,不给下道工序留有尾巴,施工现场始终保持干净整洁。附属工程,如安装路缘石、浆砌工程及通讯管道安装,必须采取防污染措施。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 为确保高速公路创精品工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坚持在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上下功夫。 1.根据工程技术要求,都制定一部创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将此方案发放到全体技术干部和施工人员手中,使大家对各项奋斗—目标心中有数。 2.要求工程主要质量指标合格率达到95%以上,均比业主规范要求高出一个档次,一般指标达到90%以上。表面层平整度用平整度仪检测,标准偏差小于0.6mm的路段达到90%以上。工程内在质量要做到全部合格,优良品率95%以上,外观工程质量做到整洁平顺,线面规范,界面分明。 3.坚持质量检查制度。项目经理部每月定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查,每次检查结果通报,并与奖惩挂钩。处每月进行二次质量检查。做到施工过程中工序、班组间的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对重点部位、关键工序建立质量管理点,设立质量专管人员。 4.为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在奖金分配上进行大幅度倾斜。为执行质量否决权制度,从综合奖中抽出50%奖金实行单独工程质量奖,每月由总工根据当月质量检查结果发放。对是否达到质量标准的工程制定出具体、详细的内容,如:下道工序交接不能通过验收的施工段;上级领导、监理认为不满意,并指出具体缺点的施工段;不能文明施工、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施工段;免发班组主要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者的质量奖。 四、注重质量动态宣传 首先,从质量 教育 人手,把“质量第一”的观点溶化到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中,让职工们认识到质量问题不仅是 经济 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公司的前途和 发展 。第二,利用多种形式搞好质量宣传。每周利用学习日组织职工学习质量管理知识。利用黑板报、《施工简报》对身边的质量问题及时宣传报道,在职工驻地、工作现场制做了质量宣传标语。第三,开展评选“质量优胜班组”流动红旗活动,每月一次;开展评选“十佳质量标兵”和“质量管理积极分子”活动。对“十佳质量标兵”、“质量积极分子”给予奖励。第五,项目经理部、处定期召开质量讨论会,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参观、学习、宣传,提高了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 通过我们在施工中制定的一些强有力的质量保证措施,质量上层层有人抓,责任明确,使得整个工程质量处于受控制状态,工程质量合格率保证在95%以上,整体工程质量受到了业主的好评。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统计方法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质量管理是20世纪30年展起来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而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是利用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质量管理中产品生产的抽样检验,通过研究样本质量特性的分布规律分析和推断过程质量的变化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就是统计分析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事后控制的质量把关的质量控制方式。数理统计是质量管理的工具,为质量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们在施工中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如下几种;直方图法,排列图法,管理图法,分布图法,检查表法,以及人们依据数理统计原理所创立的分层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们最常用的统计方法。它的应用从材料采购开始到工程设备试运行结束贯穿着施工的全过程。 一、当我们签订合同后就确定了我们的质量的承诺的开始 合同文件中质量的要求,就是我们施工必须达到的质量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从原材料,设备,构件的采购,制作必须达到合同的质量要求,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分这样几个方面。原材料的检验通常我们采用抽样法,构件,备件采用直方图法,检测误差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以此推断批次质量是否合格,这是施工准备阶段对原材料,构件,设备的采购和进入现场的通常检测方法,他比较传统的检测方法更科学合理。 二、施工生产阶段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 施工阶段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是产品质量控制的事中控制阶段,它包括产品质量的生产者自控和管理人员的监控两个部分,主要使用的统计方法有分层法,直方图法,管理图法、分布图法、检查表法、因果分析法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将生产过程中质量形成的统计信息及时完整详尽地反馈到生产管理层面,有利于管理者及时的掌握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是否受控,并根据产品质量变化的趋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控制生产质量的目的。 三、统计方法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分析层法的应用就是对在结构件制作过程中,产品焊缝的质量问题,由于焊缝质量不合格,形成的原因很多,他是由不同的班组、不同的焊工、在同一个构件上所形成的不合格的焊缝,采用这种分门别类的方法进行分析,以便准确有效的找出问题及原因所在。 2、排列图的应用方法就是在模板支护安装过程中,通过抽样检查或检验试验所得到的质量问题、偏差、缺陷、不合格等数据,以及造成质量问题原因的分析统计数据,可以主次分明的直观的找出重要的质量问题和次要的质量问题,根据巴雷特的分析法的要求,将其中的问题出现的频率累计为80%的定为a类问题,即主要问题;将问题累计频率10%而问题所占比重相对重要的问题为b类问题,及次要问题,也作为重点管理,而将其与所有问题定义为c类问题,即一般问题,安装常规适当管理。 3、直方图法的应用就是整理统计数据,了解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即统计数据集中离散状况,从中掌握整理能力状态,观察分析生产过程,质量是否处于正常、稳定和受控状态,以及质量水平,是否保持在公差允许范围内,例如:在起重设备安装过程中,每个螺丝的扭矩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在鞍钢ccpp锅炉热交换器模块安装中,每个模块间距的误差等等。通过直方图来观察数据的分布状况,如果直方图成正态分布,反应生产过程质量处于正常稳定状态。数理统计分析证明,当随机抽样方案样本数量足够大时,在生产能力处于正常稳定状态,质量特性检测数据的结果趋于正态分布。当直方图成偏态分布时,如折齿型: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分布偏下限,易出现不合格,在管理上必须提高总体能力。缓坡型: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宽度边界达到质量标准的上下界限,其质量能力处于临界状态,容易出现不合格,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孤岛型: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居中,且边界与质量标准的上下界限有较大的距离,说明质量太高,已经超出了设计的要求,这种情况的出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经济投入不是非常高,是可以采用的, 否则就不能采用这种安装方法。双峰型、峭壁性: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均已出现超出技术质量标准的上下限,这些数据说明安装工程中存在质量不合格问题,需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误差。4、因果分析图法的应用,就是最常用,最实用的分析方法,常用于全面质量管理的qc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它是70年代在日本最先开始的,它的形式很像60年代我们鞍钢的王崇伦创立的“三结合技术小组”,它以课题小组的形式,针对一个问题,一个质量特性,以小组人员为主,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技术人员参加,集思广益,共同分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中选出1—5个项多数人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设备安装等施工中,针对出现的某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人,机料,法,环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 交工验收阶段,是属于事后控制阶段 这个阶段对于基础施工,如厂房结构,厂房基础的验收一般在分项工程的对质量批的检验采用抽样检测。而机电安装工程的交工验收者是联动试车的方式,这时候一般出现的问题不多,但原因一般都很复杂,所以这时候最好的分析解决的方法最好是用因果分析。 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到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中,能够起到效能增倍器的作用,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飞跃。但在现场施工质量的管理的应用却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业务人员的水平的又待提高,而最重要的是领导者的重视。目前的现状是,在整个施工队都没有专业统计人员,统计工作由核算会计兼任,现有的统计工作就是整理个报表就了事,根本谈不上分析,而项目部里根本就没有统计人员,统计工作就更是滞后。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领导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全称tqc,这个t我们取其中文意义为‘头’,也就是说领导要重视。尤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领导是项目决策的制定者,作为一个项目的领导者,一定要对统计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尤其是企业领导要对对统计工作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要充分认识,这样才有利于统计工作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视程度,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其次,要提高统计管理工作业务人员的素质,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及在工程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工程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因此,企业必须大力加强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工作,联系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每隔一定阶段,组织统计人员的培训,以更新知识和概念,提高业务素质,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统计水平,强化统计的职能以及更好的发挥统计人员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质量统计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必须要痕迹可追溯性,要建立健全完善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统计数据要来源明确,数据科学,真实可信,使各项统计资料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能正确全面反映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并能保持连续性、系统性。同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统计规章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办公设备现代化的设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以及传输的现代化网络系统,并使其程序化,计工作步入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这将会使数据统计工作的速度、准确性有较大提高,避免统计数据的滞后和手工操作的误差,使统计工作能够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使公司的项目部、分公司、总公司实现统计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快速传输,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各个项目部的生产质量动态,为管理和决策的正确性,准确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高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论述到教师需站在初学者角度,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特点,整合教材,因材施教,以若干单元项目为载体,课证结合,引导学生在质疑、合作、探求答案过程中学习实际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非智能因素。最后,结合自身感受,通过该说课设计反思说课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 目前,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课程一体化设计,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各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有的放矢地选择课程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真正“零距离上岗”的改革趋势促使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因此,各位教师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被冲到了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对此,很多院校都在借助大力推行说课的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改良教学方式、反思教学过程。这对于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教师都曾有过说课经验,但是如何做到“新颖”、“层次分明而不冗长”,达到预期效果却不容易。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说课策略的了解,说课变成“念课”。在说课过程中,说课者花大量精力准备好的精美多媒体,却成为对照多媒体一字不落地念下来,使得本应生动有趣的说课流于形式,枯燥而乏味。笔者拟通过在校级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建设法规》课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说课设计,并结合说课过程中一些感悟,探讨说课的设计策略。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课程说课设计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笔者站在初学者也就是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这替代了以往“教什么”、“怎么教”的思考模式。 (一)为什么学——“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初学任何一门课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授课班级学生专业(如工程造价)特点,在第一堂课上课之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学习,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许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都有今后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的想法,“建筑工程相关法规”正是必考内容,或者即使没有考证想法,但对于学习工程的学生而言,树立基本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有益的。 (二)学什么——“以法条为依据,考证为框架” 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王立久主编的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面向的是本科院校学生,教材偏重理论介绍,比较抽象,全书基本没有相应案例引入,学生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习,会比较枯燥,学习效率不高。另外,有些知识点高职学生不用涉及过深,根据课时可以简化,如第三章“基本立法与实施”涉及一些基本法律立法程序的内容讲解,就可简化。最后,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可直接删掉。如第四章“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已在《监理概论》中系统学习过。但对一些工程中多发、常见的、应该着重掌握的法条与法规,如“建筑法”,教材却涉及不多,或者基本都是纯理论介绍,学习时难以把握,教学内容难以完全满足教学改革需要,因此,必须结合其他教学资料进行授课,方能满足需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正是需要补充的内容。 参考资料首先,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给学生一个在自学过程中自学的工具十分重要,这就是法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法条应该成为学生自学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学习查阅、思考再到合理运用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有很多都指出我们的学生“好用但不经用”,其“好用”得益于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其“不经用”则直接指向了我们的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如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毅力等,优点应继续发扬,缺点则需尽快改正。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成为我们课改的终极目标。其次,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证中有关建设法规考点成为我们另一个重要参考资料。实际上考证中的有关内容,往往是学生今后工作中常常遇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关考试内容也是重点、难点内容,若教材中没有涉及相关内容,则其中重要的、自学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就需要作为补充内容进行讲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正是本课程需要补充的重要内容。再次,是来源于网络等媒体的资源。及时将有关最新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可使建设法规的学习更具时效性,课堂本身也更具趣味性。选择以上三种教学资料的过程,实际就是课证双结合教育的过程,我们称其为“以法条为依据,考证为框架”,这样的学习过程也直接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挂钩,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准备。 教学内容分析无论学习哪一种法律制度,都应该理解该制度的立法宗旨。同样对于本节内容,学生要学会站在一个较高起点,俯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理解立法者规定责任承担的理由,这有利于把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精髓。同时借助若干单元任务,树立“质量与安全是工程第一生命线”的重要意识,整个过程“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也达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正是我们教学目的的体现。 (三)怎么学——“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中心” 学情分析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可见我们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在于面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但不代表他们本身素质差,笔者认为实际上制约学生发展的最大一个障碍,在于很大一部分人“学习心理不佳”,他们往往从小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高考中失利,因此,很多学生内心不够自信,遇到困难容易怀疑自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时,这些学生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在前面学习的3个案例教学模块中,已经得到证实,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很好调动起来,参与教学积极性高,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以及归纳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行动导向法”。行动导向法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协调,这种教学方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被发扬光大,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learning by doing”,还是我国韦钰女士所提倡的“做中学”都是一个道理,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使得学生从有兴趣学到快乐学,再到最终学有成效。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学习成为一件令人倍感成就的事,此过程中所获得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将令他们受益匪浅。本节课将遵循此种教学方法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1)导入(5分钟)。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关注的是“质量”,实际上无论“质量”抑或是“安全”,背后所承载的都是“宝贵的生命”,本节课将以“对生命的关注”为切入点。这个过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利用一张张真实的现场图片(如图1所示)介绍案例。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案中人,这样的设身处地,使得学生很快融入到案例中,将案例涉及的一些许可证(如图2所示)展示给学生,借此形成直观认识。(2)热身(8分钟)。采用讨论法,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讨论形成解决思路。对一些疑难之处,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但提示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不给学生任何倾向性意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之后学生归纳自己总结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分别是主体是否适合、行为是否合法、过程是否妥当,并将学生总结思路进行板书。(3)学生陈述观点(20分钟)。采用归纳法、归谬法,学生向全班展示成果,这个过程有可能会有分歧,但正由于有不同声音,学生才能在相互说服过程中达成一致意见。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整个过程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对于学生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及时给予鼓励。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答案。(4)归纳总结(7分钟)。教师将学生若干观点进行总结,并以板书形式归纳、总结。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点的过程。(5)知识迁移运用(5分钟)。学生必须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才能称之为“活”的知识。这实际上是知识迁移过程,在课堂最后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堂课内容,教师布置类似单元任务,并提出下一次单元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以成果形式递交。最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法优点在于学生参与性强,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潜能,但这个方法本身比较费时,要求教师掌控课堂能力较强,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反思说课策略 (一) 调整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正常发挥的前提。由于听课者都是同行甚至还有专家,所以,说课者往往容易紧张,这时要善于调整心态,只要能完全展示自我就可以了。在心态放松的前提之下,才谈得上将精心准备的说课内容自然展示,呈现出精彩的课堂。 (二) 善用多媒体 如果说课可以借助多媒体,当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陈述中借助多媒体视觉冲击,能给听课者很直观的印象,并且可清楚了解说课者整体说课思路。多媒体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表达要尽可能简洁、直观,不能把讲稿完全罗列,听课者既看不出说课者思路,也容易在视觉上产生疲劳。但同时应该注意,再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配角,真正主角仍然是说课者本人。有很多教师在说课时,往往会局限于多媒体,眼睛不离多媒体的画面,生怕少说了重要的话,却往往忽略了自我展示。在说课中特别要注意不能局限于多媒体,而要做到有的放矢,要与台下听课者之间做到眼神、语言、思想的交流与沟通。 (三) 善于交流 前面我们提到了交流与沟通,说课同样如此。但语言要简单,不要无谓重复,在与台下听课者交流时,主要是向他们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制定依据;说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教学主攻方向;说教学程序,明确教学结构;说教法、学法,明确学生学习思路。说课活动实质上是同行间的高层次对话,是教学思维的有效碰撞。 (四) 着重于教学策略的阐述 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说课也如此。整个说课过程应该着重于阐述教学策略,如前面提到的“学什么”、“怎么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实际是通过说“教材选择”到“教材整合”,再到“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体现了说课者本人的教学安排过程,也是说课者的教学思路精髓,当然也是说课的重点。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县(区)以下水利水保部门组建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不具备资质。论述了工程质量管理有关规定,指出了基层水利水保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存在问题;建议 县(区)以下水利水保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不具备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不可忽视其质量。水利水保工程质量是对水利水保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1工程质量管理有关规定 1.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1.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1.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水保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水保部门“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实行“六制”管理;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2基层水利水保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 2.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一般多由县(区)级以上生态公司等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水保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同时,基层水利水保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2不具备技术资质,多种职能融于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水保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2.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水保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水保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基层水利水保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水保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传统。 2.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较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水保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根本上缺乏质量监控的思想意识,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建议 3.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技术能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水保行业整体人力资源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水保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1-2]。对县(区)现有水利水保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保、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能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水保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他们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其能独当一面。 3.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水保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水保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县(区)级水利水保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水保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 3.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3-4]。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再次,要看工程设计是否变更,规划是否变更,项目设计是否招标,项目实施是否招标,项目监理是否招标。 3.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水保工程与其他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水保阶段、工程经济水利水保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水保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水保建筑也不应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水保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水保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4结语 水利水保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4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上级对水利水保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水保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势在必行,小型水利水保也不例外。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水保部门多数集项目申请、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摘要]“九五”以来,我省的高速公路得到迅速 发展 ,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 质量管理 问题 一、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 企业 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 二、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 经济 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安林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安林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 总结 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白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三、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 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质检站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都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四、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 经济 损失。在安林高速公路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五、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 发展 的矛盾结合体。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安林高速公路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安林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地质情况多变,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和损失。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七、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 [摘 要] 工程试验检测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加强工程试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判断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切实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对于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及其怎样加强工程试验检测的方法进行简单阐述,努力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让企业注意到工程试验检测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试验检测; 工程质量; 必要性; 方法 一个工程的质量对这个工程是否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提高质量的方法之一又是加强工程的试验检测,这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工程质量检测就是充分利用各种物质材料,运用先进设备,采用先进技术通过试验对整个工程进行质量检测,禁止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盲目施工情况的发生。下面将主要针对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进行简要的概括。 1 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用。在对工程实施试验检测的过程中,要想对工程质量做到精确的分析就必定会用到新技术、新设备,所以这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检验工程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先进性,评定所用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也利于企业员工自身技能的提高,更加保证工程质量,为推动整个工程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2) 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省原料。借助工程试验这种有效手段,可以充分运用原材料,降低造价成本,科学地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测,保证质量,以便提高工程进度,为以后创造利润打下可靠的基础。与此同时也为工程的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有助于积累经验,推动新的科学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3) 有利于科学地对工程作出评价,以便查漏补缺。工程试验检测,是一种利用科学技术对工程质量进行评析的有效手段。通过检测,可以科学地评价出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质量的好坏,找出问题可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保证质量,提高合格率,充分利用原材料,使企业免受不必要的损失。 2 加强工程试验检测的方法途径 根据上面所陈述的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对工程质量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工程试验检测,是工程企业始终探讨的问题,下面根据经验将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提高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检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顺应现实的需要。工程相关人员要始终树立学习的观念,每个人能否提升自己,关键是看有没有主观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如果有意识地选择相关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研讨,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个人的综合素质一定会有所提高,工程试验也势必有秩序、科学地进行。这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相关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培训人员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摆好自己所处的位置,坚持原则,按规矩办事,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除此之外,努力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要把严把质量关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努力以身作则,改变现在市场上存在很多劣质工程的现象。 (2) 采用先进的设备,引进科学技术。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以科技带动创新,改革旧的设备,引进先进设备,降低过多的人力投资,使整个工程试验检测过程更加简便、快捷,保证质量,提高额外的产品附加值。同时也要注意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参与新设备的验收工作,掌握设备运行的第一手资料。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竞争也日益激烈,不断更新企业内部技术,改进先进设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激活员工的创造思维能力,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自己适应企业要求。 (3) 完善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增强工程的质量保证意识。各部门应该统筹协调,积极配合好相关的检测工作,有组织、有纪律、有 计划地开展工程试验的检测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整个检测过程是科学的、规范的、合理的。要对检测过程的前期、检测过程以及后期做好系统化的准备,在每一项工程施工之前都要检测好原材料是否符合标准,确定整体的施工目标,做好要达到的质量方案,监督方案的实施,讲求经济效益,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增加效益和利润。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不断检测施工情况,查看每一项是否按照预期计划进行,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正解决,确保施工的安全系数,保证工程质量。后期也就是工程完工之后,要整体对工程进行试验检测,确保工程是安全科学的,设计是符合要求的,要严格把好质量关,不能只考虑利益的多少,要把质量放在首位。 3 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则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加强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试验检测作为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为工程服务,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使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地进行,降低投资费用,保证工程质量,严格把好各项目的重要关卡,坚决取缔不合格项目,给以严肃处理,把提高工程质量放在首位,严格保证工程的安全,提升安全系数。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做了简单的陈述,目前,如何加强工程试验检测仍旧是企业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建议以及看法希望对此会有所帮助。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一、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二、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四、小缩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工业化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第三,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关键词:施工工艺 质量管理 工业化 1 概述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2 工业化叠合板工程施工工艺 2.1 制定施工方案前由建设单位代表、设计单位代表、工业化构配件生产厂家代表、承包单位、监理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对以往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构配件的加工、运输、吊装、安全围护、安装过程等工艺要求进行持续研究总结,以达到施工进度要求、质量要求、节约成本预算等目的。 2.2 施工前,由承包单位公司技术人员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包括构配件加工工艺要求、吊装运输工艺要求、安装就位及二次结构砼浇筑工艺要求、及成品保护工艺要求等内容。 2.3 安装工艺要求。第一,工业化预制构配件进场后应摆放于垂直运输机械覆盖范围之内,便于调运。第二,工业化预制构配件进场后可采用叠放方式,但层与层之间必须设置通长支垫措施,层数不应大于6层。第三,安装预制构配件前应设置出标高位置线,模数应编号设置,避免错放。第四,预制构配件支撑体系应提前设计出施工方案,按照施工方案设置支撑体系。第五,墙体留出的搭接钢筋应保证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出现不正不直时,及时修整,以免影响预制构配件就位。第六,在吊运过程中提前设计出吊点位置(吊点必须满足构配件承受自重以上强度要求),避免因自重产生弯矩,必须保证构配件平稳吊装就位,吊运过程严禁出现快速猛放等现象。第七,预制构配件接缝部位必须采取密封处理,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污染;浇筑前接缝部位采用压力水管洒水冲洗湿润,保证接缝质量严密。第八,与专业之间做好交接检查验收,避免遗漏管道预留预埋,发生二次结构面剔凿问题。第九,成品保护工作应提前做好保护措施,尤其是预制楼梯踏步的护角保护措施要及时跟进,避免发生磕碰。第十,预制楼梯段与平台板连接部位采用预埋钢板焊接连接,焊接质量要符合规范要求;焊接完成后接缝部位应采用设计要求强度等级砂浆灌实。第十一、在预制构配件安装完成后在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75%后方可拆除顶板支撑体系。 3 工业化工程质量管理 3.1 工业化预制构配件进场后进行验收,检查结构性能强度、尺寸偏差、外观质量控制等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2 安装位置、连接部位的偏差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连接部位的焊接质量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连接部位的接缝处理质量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3 叠合板加工出场合格证、产品质量证明文件齐全有效。施工过程安装质量检验保证资料齐全有效,并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4 顶板支撑体系拆除时间控制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成品保护措施必须符合施工方案规定要求。 4 工业化工程质量通病预防及改善意见 4.1 吊装、运输过程出现断裂,摆放不平断裂,板端面搭接不平整,接缝部位的后期开裂。成品保护不当,造成破坏。 4.2 根据易出现的不同质量隐患问题,采取相对合理的技术方案措施进行避免,首先对运输和摆放出现的断裂问题,应在厂家出厂前进行交底,应保证预制构件强度达到70%以上时出厂,运输过程避免发生碰撞,进场摆放场地必须平整,支垫材料规格、强度一致,还应保安证上下垂直。针对板面搭接不平整现象,应采取 砂浆找平处理。针对接缝部位的后期开裂质量问题,首先在封堵接缝部位预留1cm凹槽(采用木条或钢条制作即可),后期采用砂浆找平即可避免后期接缝开裂问题。针对成品保护问题就要从开始施工给现场作业人员树立成品保护意识,同时做好成品保护措施,对楼梯阳角采用多层板做护角处理,并连接成一个整体。 4.3 施工作业主要是责任心问题,就要树立全员“质量责任制”制度,每一位参与建设工程人员都应按照制度执行,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障。 5 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而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贯穿着整个施工过程。我们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 严格操作、科学管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个环节,才能建造更多的优质工程。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摘要:近些年水利工程建设的越来越快,但是在质量控制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关键的问题。本文在对质量控制相关原理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了水利施工质量控制内容。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质量控制 1 概述 1.1 基本模式 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模式,主要用于建设周期长、建设环境影响因素复杂的工程项目。通过动态的控制及时纠偏、调整措施,达到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主动控制是一种事先预控,被动控制是一种事后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目标偏离的情况,对此采取被动控制及时制定预防措施,而此措施将成为主动控制的指导计划。 1.2 基本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工程的建设要将隐患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必须加强事前控制,严格过程监控。事先预控要贯穿工程的始终,从项目的审批、立项、设计、招投标、承包人的选择及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对项目的每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项目内容与大型工程相比基本一样,施工的要求与标准并不会因此而降低。本着对国家、人民、社会负责的态度,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保工程质量。 2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小而全、专业多、单项工程量小、单价低、投资少、工期短等特点,其质量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项目管理水平差。项目部人员素质不高,缺少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项目管理科学化决策少,相关的技术支持比较少,随意性较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筹资,采用地方单价都较低,加上资金到位情况比较差,是工程往往不能够按照计划进行,而一些地方矛盾也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前期勘测设计不规范。个别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由于前期工作经费不足,规划只停留在已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质勘测资料,致使方案比选不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严重滞后,整个前期工作做的不够扎实,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立项、进度和质量等。监理单位之间无序竞争比较严重。我国监理单位的人员来自不同部门,监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监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准与职业道德,影响了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由于监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水平有限,也导致监理单位工作质量下降,市场上无法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 3 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3.1 人员的控制 加强人员资质审查要求,明确必须持证上岗。工程建设一般要求领导者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定的文化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 项目经理应从事工程建设多年有一定的经验,且具备相应工程要求的项目经理证书。各专业技术工种,应具有本专业的资质证书,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监理工程师应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 加强对技术骨干及一线工人的技术培训。在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队伍的构成基本是以农民工加包工头的形式,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历正规的专业技术教育,主要从事比较单一的施工内容。 3.2 材料的控制 对于工程中使用的材料、构配件,承包人应按有关规定和施工合同约定进行检验,并应查验材质证明和产品合格证。材料、构配件未经检验,不得使用;经检验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承包人应及时运离工地或做出相应处理。 明确质量标准。合格的材料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基础,对于施工中采用的原材料与半成品,必须明确其质量标准及检测要求。国家及部颁标准对中小型水利工程全部适用,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不能降低要求与标准。 3.3 机械设备的控制 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因工程而宜的原则,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性能可靠、使用安全、操作方便、维修方便的原则,使其具有工程的适应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机械设备要考虑要现实情况,切合实际的配置机械设备。 旧施工设备进入工地前,承包人应提供该设备的使用和检修记录,以及具有设备鉴定资格的机构出具的检修合格证。经监理单位认可,方可进场。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定位责任制的制度。 3.4 工序质量的控制 工序质量即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是施工技术质量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中控制的重点。因此控制要点有:工序质量控制目标及计划。确立每道工序合格的标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每道工序验收检查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对不合格工序坚决返工处理。关键工序。关键工序是指在工序控制中起主导地位的关键工序或根据历史经验资料认为经常发生质量问题的工序。 3.5 检测的控制 一般的单元工程检验由承包人的质检部门进行,报监理工程师签证确认。重要部位的隐蔽工程、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单元工程,承包人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监理单位,由项目法人组织施工、设计、监理、地质等部门联合检查。 承包人与监理单位都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艺、混凝土配合比等检查,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并配备试验设备、有资质的试验人员,对于小型水利工程考虑到工程成本,建议考虑由三方共同确定一个有资质的试验室作为工程检测机构,执行与工程质量有关的相关材料及半成品检测。 3.6 环境因素的控制 工程技术环境。工程地质的处理是水工建筑物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不同的地质状况会对工程的施工方案及质量的保证造成不同影响。如气候的突变可能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造成影响,有的甚至会严重威胁到工程质量。劳动环境。施工场地的狭小会造成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进场的困难,而不得不换用简单的施工机械,则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也会造成影响。如在建筑物施工中由于进场道路的不畅与场地狭小,本可以施工商品混凝土进行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而改用传统的小推车加现场搅拌机的施工方法,则对工程质量质量也会造成不同影响。对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要予以充分重视,根据工程特点及具体情况,灵活机动的进行动态控制,把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施工环境。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干扰因素也会对工程造成影响,如在不断航的河道进行水下疏浚施工,则必须考虑来往船只的航行,安全合理的确定水下排泥管埋设的位置及深度。 4 结语 本文从目前水利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及影响水利施工质量因素等多方面阐述了水利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及方法原理,可为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小学毕业论文:小学毕业班后期管理工作之我见 【摘 要】小学毕业班是小学人才培养基地里的最后一个台阶,如何上好这个台阶,关系到小学生能否以正常心态,能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否具备一定的自身素质,能否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步入中学。因此抓好毕业班工作更是学校的重中之重,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小学毕业考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单纯的看重分数线已不再是什么有违常规的家常便饭了。教学质量是一条生命线,毕业班的教学质量更是学校重心所在。当前,群众评价一所学校优劣,大多只看毕业班成绩如何。但作为教师,若仅仅只从学生分数着手,可能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笔者认为做好毕业班班主任的工作是提升小考成绩最为关键的一步。 【关键词】六年级;毕业班;管理工作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高年级,也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中转年级,通过多年从事六年级的班主任教学工作,我目睹到了学生在思想与行为方面的变化之大,尤其是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的最后阶段,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如何对学生加强教育与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怎样才能抓好小学毕业班后期管理工作呢?我就以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粗略的谈谈看法。 学生的现状分析: 小学毕业班学生年龄多在13岁左右,学生处于了刚刚发育阶段,因而也有了男女差别和自己的隐私,部分学生已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首先,学习上很多学生中都存在学习压力。特别对于中等生来说,学习上作业多,压力大,很累,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的会继续努力,有的就有了放弃学习的想法。对于后进生来说,部分学生有提高成绩的愿望,但基础差,学习吃力,感觉很累,思想波动更大,另一部分得过且过,有兴趣的科目能认真听,做做作业,没兴趣的就偷偷玩或是打瞌睡,极少数的对于学习产生厌学甚至有逃学情绪。其次,行为上对于本班学生现在以及曾经产生过矛盾的同学多数能持宽容态度,少数会争执,对于其他班所持态度是看不惯,想报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给老师带来麻烦,极少数心里不健康者,要在毕业之际“充老大”随意欺负低年级学生。而农村学校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忙于田间地里,他们平时得照看弟弟妹妹,农忙时节还得一起忙碌,思想上很烦恼。脾气大,情绪会带到班级中,同学间一点小事就发火产生矛盾。 针对以上现状,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毕业升学观 在毕业班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存在两种错误想法。一种认为自己是学校的“老大哥”“老大姐”了在学校也是“经验丰富”了,“什么都见过”,现在就要离开学校,因此放松了对自己的纪律要求;一种认为自己该学的也学完了,该会的也会了,于是放松了学习要求。有第一种想法的学生的突出表现就是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对老师的要求漫不经心;有第二种想法的则表现为懒懒散散,不求上进,甚至形成“大考大玩,小考小玩”的习惯。显然,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都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观,需要班主任的积极引导。班主任科采取主题班会、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错误认识,树立崇高理想,认识到毕业升学是漫长人生中短暂得的一瞬,人的一生都要不停耕耘、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步,上一阶段的努力是下一阶段的成功作铺垫,只有做好每个阶段的事,才能为更大的成功打下基础,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毕业升学观。 二、用爱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从事几届小学毕业班教学工作的我,深刻地认识到毕业班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心理波动比较大,这样导致了一些学生有厌学、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的情况。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下几个原因:一是身体发育时期,心理也处于调整期;而是学业负担过重。学生和以前低年级轻松自在的学习相比显得不堪重负;三是家长、老师对学生期望太高,又过于看重某一两次考试成绩。出现心理障碍一般都会表现出来。轻则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夜晚失眠、多梦,精神恍惚,身体匹配‘成绩下降;重的甚至无心学习,厌学逃学,与老师家长对抗,甚至离家出走、自残自杀。所以,我们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就得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时刻去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要以自己的爱心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在教学中,我们要常常注重语言开导、鼓励、教育他们,不断与他们谈心,这样既掌握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又消除了他们的精神压力,还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标。 三、微笑挂在脸上,表扬放在嘴里。 微笑是最好的见面礼,也是心灵沟通的融合剂,微笑更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信任感。毕业班的学生因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可能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多,不好管制。有的班主任为了树立威信一味高高站在讲台严肃面对学生。批评学生,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增加,结果适得其反。学生对老师,只能敬而远之,心里有话也不敢说之,因此,就无法进行沟通。我作为毕业班班主任也是他们的语文老师,我上课尽量面带微笑,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用一些幽默、风趣、鼓励性的话语,赢来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包括几个后进生也喜欢听我的课,也愿意和我交流他们的想法。他们觉得我和他们是平等的,和他们没有距离感,值得信任。但有的任课老师一向严肃,几个差生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偷玩。微笑能放松心情,针对他们的错误有时一个微笑永远比一个呵斥更能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微笑着对他们谈话,谈话中进行心理疏导。 四、通过以书信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作为毕业班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我们应多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使我们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使我们便于更好的管理好班级。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定时定期的让学生给老师写信。但信更多的是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或建议。通过一次、两次……的写信,渐渐地,学生能在书信中畅所欲言了,对每个老师的优点和缺点都毫无保留的流露了出来。读着同学那真挚的语言、意见可行的话语,我的心被强烈地震憾着。呀,原来学生不再是一个单独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他们是多么的有见解、眼光是多么的锐利、思想变化是多么的大,许多地方真是我们所出乎预料的。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强制他们的呢?倾听着学生的心里话,使我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我们师生之间那心灵的距离也原理越靠近。 五、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 由于毕业班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负担越来越加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得讲究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把关键放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把效果显现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坚持通过每月毕业考试进行练兵,这样能帮助老师和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坚持加强培优补差工作,抓两头,促中间,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开好班级会议。 定期召开班会、部分学生座谈会、毕业班家长会议,针对毕业班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困惑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在此项工作中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管理学生,我重点做好了毕业班家长会的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学生家长观察孩子的思想波动和行为变化,了解孩子,及时与学校沟通,并对老师提出意见和合理建议,共同管理,防范于未然,让孩子能顺利毕业。 总之,毕业班后期的管理工作是繁重而枯燥的,但作为一个毕业班班主任,我们只要以学生为主体,心里装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就一定能看到他们的每一滴进步,也能确保毕业班后期工作的稳步推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小学的学习生活。 小学毕业论文:农村小学毕业班班级管理之我见 摘 要:小学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学年,也是综合体现小学生学业情况的关键一年。六年级的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变化很大。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如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如何全面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毕业班;班级管理;关爱;教育 在现阶段,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小学教育是其关键和难点。小学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学年,也是综合体现小学生学业情况的关键一年。六年级的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变化很大,特别是六年级快要毕业的最后阶段,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如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如何全面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毕业班班级管理中的一点体会。 一、尊重与关爱并存 冰心说得好:“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表现在对他人人格、兴趣的尊重上,教师还要对学生的习惯、学习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作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当学生有异常表现或异常行为时,不会动辄发怒,而是会耐心地给予他教育和引导,观察入微,及时与学生谈心,并帮助其解决问题,确定他正确的思想行为航标。 学生只有在得到班主任的真爱时,才会向班主任倾吐自己的真心,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他们因为在学习上不能得到同学或教师的认可,于是更多地会把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封闭”起来。到了六年级,他们的这种表现更为明显,这些学生对什么事都会漠不关心,有关学校大事、同学困难、班级荣誉等等的事情,便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学习上也是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此时班主任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引导,带头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在班上予以表扬,肯定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打消消极的情绪,鼓励他们进入正常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端正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受环境影响,农村小学孩子的学习习惯,一般都是在学校班集体的这个大家庭中得以养成的。近几年来,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父母的言传身教缺失,很多孩子都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这样,就无形中缺少了许多父爱和母爱,导致许多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畸形发展,这就给学校增加了很大的教育难度。同时教育的重担全落在了学校头上,于是良好的班风,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为毕业班班主任就应该提前与学生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使班级的班风积极向上,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师的教育目标也明确。大家齐心协力,刻苦学习,互相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班上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氛围。 班级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思想予以引领,行为予以向导。特别是在毕业班班级管理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如果教师能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一致,达成共识,那么,班级的各项工作往往就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人说过,一个班级的后进生占班级总数的百分之几,虽然人数少,但如果放弃了对这部分后进生的教育,那么,对于一个集体而言,集体的成功希望就失去了百分之几。为了挽救这个集体,我们就绝对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个后进生的教育。我们可以因人施教,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和手段进行教育,比如我们可以给这些后进生通过找“小老师”的方式进行一对一地帮扶,解决他们迫在眉睫的困难,找到学习的乐趣,对于他们的每一小点进步,教师和同学们都要给他们以肯定的评价,让他们在这个集体中找到自信,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勇气和力量。这样,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抓住契机,点滴教育 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里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他们十二三岁的年纪,正在一步步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出现了其他年级学生所没有的新特点和新问题。而这些细微的变化,往往是家长不能第一时间察觉到的。而此时班主任就显得更为关键和重要,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部分学生进行萌芽期的教育。 小学生到了六年级,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不会再像中低年级那样同学间能够无拘无束地交往。男女生之间就产生了一些隔阂,也有的学生就萌发出一些青春期心理的微妙变化。为此,班主任就应该利用班会课和课余时间,分别对个别男生、女生谈心,像朋友一样探讨男女之间的交往问题,同时和他们讨论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异性之间如何交往,通过这样的几次谈心,效果一定会不错。 临近小学毕业,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过不了几星期,别说后进生,就连班上学习好的学生也出现了“不惊不奇”的学习状况,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因此,班主任就要想办法利用班会课、自习课等时间在班上开展有趣的“才艺展”“诗朗诵”“歌咏赛”“模仿秀”“说给母校的话”等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紧张的学习气氛,又锻炼了胆识,同时又进行了感恩教育。 总之,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只要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心里装着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对学生进行用心经营,用心管理。我想,就一定能够管理好毕业班的班级,管理好毕业班的学生,看到他们的进步,看到他们的成功,使他们健康快乐、茁壮幸福地成长。 小学毕业论文:小学毕业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身体迅速的成长,性成熟的开始,自我意识的萌发,这些生理上的悄然变化连儿童自己都会惊讶,必然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连锁反应,再加之周围环境的影响,升学的重负,使得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显得极为特殊,相应的在行为上也表现出了反常。 (一)叛逆心理 进入六年级以后,老师家长都会明显感觉到学生有叛逆心理的趋向,在学校表现出一种莫名的躁动:不听老师的说教,自由行动;学习上不是比超赶拼,而是被动敷衍;课堂上沉默寡言,作业敷衍了事,下课纷争不断;就连以往比较听话、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不例外,所以老师普遍反映六年级的学生不好管。在家里表现为烦躁不安,不听父母的教导,处处作对;投入生活的激情不高,甚至消极应付;喜欢一个人独处、寡言少语,对此父母也颇为头疼。 就学生而言,首先生理方面上的诸项变化为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这时期学生的大脑发育已经成熟,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能力迅速增强,思维方式、思维视角逐步增多、增广,尤其是逆向思维有明显的发展。这些生理特征是心理变化的前奏。其次“成人感”的出现。随着生理的成长,他们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开始萌芽,并日益增强。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成人,甚至以“大人”自居,于是就渴望自由、独立,想拥有自己的天地,想自己决定一切。对于阻碍自我意识发展、自我行为发生的一切外界因素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甚至反抗情绪。最后小学生尽管生理和心理有了飞跃的发展,但孩子思想认识尚未成型,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认知事物容易出现偏差,且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把老师的劝说、批评和家长的提醒、督促单纯地看成了“管教”,认为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 客观环境多指不良的家庭教育、教育理念偏差和教育方式欠妥的学校教育以及浮躁的社会风气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催发了儿童叛逆心理。 由此来看小学毕业生的叛逆心理不是一种刻意地捣乱作怪,而是儿童成长阶段中必经阶段,是生理与心理必然要完成得一个蜕变。这是小学生自己也无法有意识避免的过程。 (二)盲目的自信与脆弱的自卑心理 由于“成人感”的出现,这个阶段的儿童已感觉自己像一个成人,所以想拥有成人那样的行为标准和评价方式,因而在生活或学校中往往流露出成人般的姿态。如不愿意听取家长、教师、朋友的批评,喜欢用不成熟的理论辩解;竞争意识强烈,喜欢与人一争高下,尤其是同学之间;喜欢发表自己的言论,希望别人无异议地接受;对于他人的成绩往往会流露出“不过尔尔”的态度等等。这些症状足以表明儿童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希望自己像成人一样被重视,有发言权。但由于对事物还未有足够的判断力,他们的观点、看法还带有孩童的幼稚和天真,因而就显得盲目而自信,有人称其为自负心理,而且这种心理越是到少年期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家长教师面对毕业班学生的这种“狂气”不要轻率地批评、打压,而应认识到这是儿童过渡期由于身心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典型心理。 自卑是与自信相反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意味着自己瞧不起自己,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常常以矛盾的状态表现: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一定能力了,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在好多方面好没有把握,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内心中隐藏着“自卑”。如在学习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找借口故意避开。生活中,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也做不好,没信心学,也不愿张口请教别人,对别人的嘲笑异常敏感。一旦触及自卑,他们会以异常行为表现出来,如大哭,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等。通过调查,发现有上述症状的小学生比例高达32%。这种现象随年级升高呈递增态势。 (三)焦虑厌学心理 或许升学的压力太大,父母老师的期望太高;亦或许学生对自身缺乏信心,种种原因导致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中弥漫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对目前及以后不乐观,持焦虑心态。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事实上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虽然教改强调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我国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应试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弊端还不断在学校中滋长。教师加班加点,学生起早摸黑,题海战术铺天盖地,学生的正常要求和兴趣爱好统统被忽视,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渐渐失去乐趣,容易滋长厌学情绪,成绩好的同学也不例外。 焦虑是厌学心理的起始阶段,表现为对学习产生紧张、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说明学生已没有安全感,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如果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学生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自暴自弃,厌学心理也就潜生暗长起来。表现严重者,每逢新学期开始,一部分学生就很忧虑,心情极不好,每到礼拜一就烦躁等等。长久下去,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有可能引发学生逃学等消极行为。当然,这样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必然影响升学考试的发挥。 学生的这种焦虑也会辐射产生在待人接物方面,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坐立不安。同学之间交往也是忽冷忽热,对父母叮咛、教导不耐烦,甚至会顶撞。这些都说明厌学心理的确普遍存在,而且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也许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像青春期的孩子那么敏感、脆弱,甚至复杂,但现在已呈现的种种迹象表明学校家庭教育不能一味重视智育,而要对孩子心理健康大力关注,让他们以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迎接学业和人生重要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小学毕业论文:浅谈小学毕业班英语复习策略 小学英语毕业复习是小学阶段一次全面综合性复习,是四年英语学习的总结归纳。笔者认为首先要科学安排复习顺序,制定详细复习计划,而且要恰当转变复习形式,营造宽松的复习氛围,把复习课变成学生喜欢的学科,同时要注重整理知识,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现在来谈谈本人所采用的一些复习策略。 一、明确复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在复习前,每位英语教师应对复习内容及复习安排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然后依照计划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复习课,进行有效的复习。要避免复习的盲目性,不能想到什么就讲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造成知识点的疏漏。首先要把握教材,区分出重点和非重点,最忌漫无边际,想到哪讲到哪。教师要科学安排复习顺序,把小学阶段的语法整理一下,还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如按册、按模块顺序复习,采取“先密后疏”的原则进行复习。三年级内容简单,可速战速决;四年级重点内容是词汇,可分配任务,逐步完成;五年级重点内容是句型和语法,可利用练习,详细讲述。最后应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规律,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促进运用。例如,所学课文中题材相近或相同的放在一起进行整体复习;语音音标在教学过程是分散在各单元中的,我在复习时就将它们聚零为整,把它们整理出来,作总回顾;几种动词时态放在一起复习比较,表示相近意义的结构放在一起进行识别。 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弱点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把一般复习和重点复习结合起来,通过一般复习重复已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而重点复习则针对学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难的项目进行重点讲解并着重进行复习性练习,如不规则单词单复形式的变化、比较级的变化、动词变成人的职业单词的变化等,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的区别等,都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就应当着重进行讲解、比较和练习。 二、转变复习方法,营造宽松的复习氛围 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复习课上,我们应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梳理,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甚至是考试的圈子里。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教师的教必须与学生的学相适应,两者要协调发展。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复习课,我们可以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把复习课变成学生喜欢的学科。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班级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复习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游戏、竞赛、说说、唱唱、演演等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在欢快紧张的气氛中集中注意力,既培养他们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又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作良好的铺垫。 三、明确复习任务,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复习课单是老师讲、学生听和做效果并不理想。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开动脑筋,变换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 首先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复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地完成每节课的内容。然后合理推行小组学习,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小组学习在课堂、课后均可进行,小组长检查背诵、听写等并记分,本组小组长则督促组员,进行一帮一学习等,这样做既保证了效果,教师又轻松了很多。同时根据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可给完成任务的小组发放奖章。每月评选星级小组、星级小组长,学期结束则评选优秀小组、英语小明星,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针对个人学习也可制定评价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但要奖励成绩突出的,更要奖励学习态度好、有进步的学生,公平的奖励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遵守老师制定的规章制度。 四、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每个班都有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复习太简单,成绩较好的同学会感觉比较乏味;复习太难,进度慢的同学就无法接受。所以每节复习课都要难易结合,由浅到深。 另外在课外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复习方法:成绩中上的,要求他们每天写英语日记,并轮流交给老师批改;准备一本较难的练习,有不懂的做好记号再询问老师。成绩中等的,要求他们自己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复习。词汇归纳:名词如动物、职业、月份等,疑问词,动词,动词的进行时态,动词的过去时态,形容词,副词等。句型如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等。成绩中下的,要求他们在家多读多背,每天完成一课的背诵,针对个别不会的题型和错误进行讲解。 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适合的复习方法,就能收到更好的复习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学习,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第一小学) 小学毕业论文: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教学有效性提升研究 摘要:小学毕业班需要面临非常重的升学压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之中,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复习,这样才能够使小学毕业班顺利进行数学复习。复习时应先从简单处着手,然后再慢慢增加习题难度,每个层次之间一定要做到相互融合,进而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变得更加合理、全面以及系统,形成一个健全的复习体系,最后让每一位小学生都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有效性;提升 在我国有很多关于写小学数学班如何复习的文章,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别人总结的教学经验不一定适合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存在于教学之中的规律进行总结,因为存在的规律适用性较为普遍;可以对好的教学案例加以借鉴,但一定要清楚教学案例的实际本质,制定一个符合众多学校班级教学的好方法。首先要对小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加以了解,笔者在下文根据小学生目前已有的认知特点以及存在于复习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复习方案。 一、小学生在认知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针对数学课堂而言,怎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让班级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获得一个良好的学习成绩,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是所有教师都希望做到的事情,这就需要了解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 1.观察力。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小学生的观察力会逐渐增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想尽各中办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1]。可是依旧还有很多学生会出现走神的情况,例如:当周围有新颖刺激的事情发生时,小学生通常都会将注意力投入到这些刺激的事情上,教师在这点上应该有所启发,怎样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这将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不错方法。 2.记忆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很多东西都不能主动地进行记忆,可是却会对教师或是家长曾经说过的话有深刻记忆。针对这一点而言,如果教师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或者是通过各种实践教授学生一些知识,将会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2]。 3.思维特点。小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当他们面对抽象概念的时候,通常都会凭着自己的感性进行分析和思考,所做出来的判断有着较强的片面性,可是从整体上观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思维发展成抽象思维的阶段。 4.注意。如果课堂生动有趣,且富有一些具有争论性质的问题,学生就感觉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短,这表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意注意,也就是在思维活动之后,不需要意志的约束就可以进行主动思考,这就到了有意注意的阶段。小学生思维不能持续过久,经常会因为个人爱好转移注意,这表明此阶段的学生有意注意还不是非常稳定,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多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和形式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二、存在于复习当中的问题 小学毕业班所上的数学复习课程对教师能力具有考验的作用,需要教师必须在短时间之内让学生接受大量的知识,可是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但实际上,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比较茫然,几乎没有教师可以在小学毕业班中建立高效的复习课堂,可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具体分为以下原因。 1.对复习的进度以及内容没有做好规划。小学教师通常情况下,都不能对复习的进度与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且复习也没有针对性,不能清楚地掌握教学重点以及考试内容,因此,对任何一个知识都细细地讲解,而到了最后发现时间不够了,所以,就匆匆收场,很容易漏下很多重点的知识内容[3]。 2.没有先进的课堂设计模式。现在很多教师依旧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毕业班的数学复习课,并且学生对这种模式也已经习惯了,完全体会不到此种复习课与平日里所上的课有什么差别存在,因此,在复习课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到了课下更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这些东西了。 3.学生间存在着较大的水平差异。小学生在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存在,教师又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学习非常好的学生就会感觉到课上老师讲解的知识索然无味,而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则会感觉到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比天书还难。 4.零散的数学知识以及单一的教学方法。现在一些小学毕业班教师在进行数学复习的时候,通常都应用做试卷,然后讲试卷,或者是做习题,之后再讲习题的方法来复习数学知识,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利用做习题这种方式,来掌握学生还有哪方面存在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4]。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复习效果,可是这种题海战术也有缺陷存在,就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较为零散,不具备系统的学习过程,这样在复习的时候会因为知识点的零散使学生在复习数学知识的时候缺少整体性,经常会针对一个知识点做一遍又一遍的习题,而还有很多的知识点却从来都没有做过,这样就会对复习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提升数学复习有效性的方法 大部分小学生当升入到毕业班之后,都会了解到自己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且在升级考试之中所取得的成绩会决定自己升入哪所初中,因此小学生会从内心深处对这一阶段加强重视,进而对此时期的学习加强了关注[5]。可是学生与学生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存在的这些差异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这些特点加强关注。根据上文笔者所叙述的问题,且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对复习目标加以明确。小学教师在开展数学复习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加以考虑。复习主要就是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梳理当中找出一些不足之处或者是漏洞之处,然后进行相应的弥补和改进。因此,复习小学数学的实际要求就是提高已掌握知识的扎实性,弥补不足的地方。小学阶段学生正在进行心理运算转型,教师所提出来的要求一定要恰当,如果要求非常的低,学生将会毫无所获,假如要求过高,学生就会受到相应的打击,进而失去信心[6]。 2.引导学生积极地加入复习教学之中。新课改之后,对师生间的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如可以对这一点进行良好的把握,就一定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现在一堂课一共有四十分钟,而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只能有十五分钟的时间是注意力集中的,想要让学生一直处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堂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比如:在学生出现走神或者犯困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学课堂上进行各种心理小游戏,譬如:蒙眼作画、大风吹、鸡对鸭讲、seven up等。 3.进行查漏补缺处理。小学毕业班学生在进行数学复习的时候,可以利用综合模拟训练的方式来完成,在模拟复习之中,不但可以检验教学的教学成果,教师还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处理,对于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改正,以免因众多问题的积累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同时,在做习题的时候,学生还可以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复习当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有错误出现的时候及时进行分析与记录,使学生通过复习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改正,就可以及时地纠正错误,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让学生可以正确地完成复习[7]。 4.分小组对错题进行收集、归纳和整理。小学毕业班教师在数学复习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划分成众多小组,定期让各个小组收集、归纳和整理本小组之内出现的错题,整理成一个错题本,这样学生在整理错题的时候就会了解和掌握一些他们容易有错误出现的题目,进而在以后学习过程中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5.对复习方式进行优化。课堂时间非常的有效,所以就需要教师利用课下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复习。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就会去做别的事情,不会去做别的复习。这就需要教师制定一种鼓励加监督的制度,譬如:让学生定期向自己汇报课下所学的知识,然后换取一些积分卡片,在一学期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应用这些积分卡片来换取相应的奖品等,对此种方式进行有效应用可以让学生在一个良性循环中进行复习。 一个班级好比一个家庭,教师就如家长,教授学生知识,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当他们进步的时候进行表扬,失败的时候进行相应的鼓励,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相应的帮助,教师的任何一节课、一个教学环节都会对学生学习以及成长造成影响,假如教师不能对教学细节加以关注,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那么学生就不会主动进行复习,复习效率也就不会提高[8]。因此,课堂上一定要做好师生互动,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很难获得到高效的课堂。 结语: 总之,小学毕业班教师在进行数学复习教学之时,一定要掌握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所具有的特点,然后应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最后在考试之中获得优异的数学成绩。 小学毕业论文:浅谈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摘 要]同一个复习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素质。 [关键词]数学 复习课 现状 策略 毕业班 复习能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系统理解,达到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复习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数学复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一、当前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教学的现状 第一,许多教师把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教师用练习课的经验与模式来组织复习课的教学,多采用“练习――核对――再练习――再核对”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复习课与练习课之间的区别,防止“炒冷饭”现象的发生。而且,在目前的复习课中,大部分教师还只是简单地呈现以前所教的知识,忽略了这是一个让学生自觉整理、梳理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 第二,在毕业班数学复习课上,经常出现一些低效的现象,如“目标模糊,不知道复习课该怎样定目标”“课堂上主体定位错误”“不备课,拿了教材就随便上课”等。 第三,部分教师只是将所教的知识全部罗列出来,没有主次和重、难点之分,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不明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教学的策略 第一,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制定合理、可行的复习计划,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防止复习教学的形式化和盲目性。 第二,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复习教学,备好每一节复习课。 第三,上好每一节复习课。教师不要认为复习课很简单而轻视它,这样反而会造成一些应该注意的知识点得不到有效复习。 第四,了解近年来考试的题型及难易程度,把握复习教学的方向,让学生少走弯路。 第五,理解复习课的特征。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又要让学生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使学生看了、听了有所收获。 第六,充分了解班情和学生的学情。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复习质量,教师要多方面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避免平均使用力量,为在复习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第七,合理安排学生的复习时间。为使复习的效果最大化,有些教师连体育课、活动课都取消了,结果反而得不偿失。特别是周末或节假日,各科教师都布置了大量的作业,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干脆抄别人的或直接不做。 第八,用好复习资料。选用复习资料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复习资料不在于多,关键要有针对性和价值。 第九,协调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协调好学校与家庭的关系。由于当前自觉学习的学生很少,所以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通过互相了解、互相监管,共同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多接触和了解学生,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协调好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教师的各项工作要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争取学校的多方支持。四是协调好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因为教师之间要互相交流、沟通,不能只顾自己的学科或自己的班级。 第十,照顾学困生,提升中等生,保住高才生。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因为任何一种偏生行为都是严重的错误。 第十一,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安全、心理素质等教育工作,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往往很多教师忽略这些教育工作。 第十二,复习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做到合理、有效。只有复习的形式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十三,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这是保本工程。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两基”的落实,因为离开基础而去抓怪题、偏题得不偿失,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明显。 第十四,做好查漏补缺工作。针对学生普遍存在和个别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认真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让每个学生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第十五,教师应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总而言之,数学复习课教学是一个通过系统的整理,进行查漏补缺的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又能使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 木 清) 小学毕业论文:小学毕业班学困生管理点滴 小学毕业班学生的生活是紧张而繁忙的,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也发生着变化。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出现了个别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学习目标转移,出现一些和教师对着干的现象。他们想法总是出人意料,做法也常常令你措手不及,使整个班级管理让你应接不暇。面对毕业班学生这种心理状态,我谈谈个人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一、班主任要做有心人 进入六年级下学期,教师都在忙碌迎接内初班的考试,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行为教育,都在忙碌着赶课,计划着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书本知识,而忽略了我们的这部分学生――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可不会闲着,教师因为繁忙没有关注到他们,让他感到灰心,甚至有些自卑,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时候他们课间会在校园的角落里打架,在男生厕所搞破坏,把尿洒在纸篓里等。所以,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常规管理,特别是学困生的变化,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例如,我班刘某同学,我每次上班,总能发现他不在班里,而在校门口,两手插在裤子口袋里,衣服扣子敞着,不像个小学生的样子。我找他谈,他总是找借口说,在等人。可是,没过两天他就和其他学生因为说话不合大打出手,被我及时发现没能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随时注意发现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情况、在课间的活动情况,学生的言行举止等。我们要基本掌握,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 二、多与家长沟通,让其支持班主任工作 进入六年级下学期,学困生家长有这样的心理,孩子马上就不在这所学校上学了,教师要变了,他们不太支持学校的工作。有时还会产生不满的情绪,觉得孩子成绩差和教师有一定的关系。再加上教师教学负担重,缺少了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学生遇到问题也不与家长交流,不与教师沟通,家长又根本不了解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对教师有想法,对学校有看法。如,我班有一学困生,在楼道中打闹,把一低年级的学生挤到门上,脸被门扣刮破了。当我打电话与家长沟通,说明情况时,家长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一改往日的好脾气。说:“老师,在学校发生的事,我管不了。我家的孩子很老实的。”我一听这态度,没有再说什么。放学后,我和他的孩子一起去他家。一进家门,我先肯定了这个孩子的优点,讲了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再由孩子说今天发生的事。说完后,我又一次表扬了孩子的优点,表明了我对孩子的喜欢。家长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们成了朋友,工作上的问题解决了。从这件事上也不难发现,因为学困生成绩不好,可能受到其他教师的忽视,班级中地位不高,家长产生不满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看出,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期望。 总之,作为毕业班的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及时引导和补救。只要我们心里装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加强学生管理,就一定能看到他们的进步,看到他们的成功。有人说,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欢,爱一个学困生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的确,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个孩子都有他闪光的一面,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让更多的孩子拥有自信的人生,给差学生更多关爱,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小学毕业论文:小学毕业生暑假生活指导 [摘要]:参加完了小学毕业考试,绝大多数同学都有彻底解放的感觉。六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盼来了一个无作业的假期,这对于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的孩子来说,太富有诱惑力了。待梦寐以求的玩乐一项项过完瘾之后,空虚无聊的感觉从孩子们的QQ聊天里便暴露出来了。从小学学业水平考试到初中开学,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如何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工作,让学生从容踏入一个崭新的学习阶段,作为一个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过好暑假生活,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毕业生 暑假生活 指导一、做好思想指导 小学毕业,意味着他们从儿童走向青少年,不再是爸爸妈妈怀中撒娇的孩童。他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已悄悄的发生了改变,叛逆的心理也时常显露。指导学生了解自身发展规律,改变自己的角色,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感恩社会,尝试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所以,让学生在假期中就要了解日常行为规范上与小学阶段有哪些不同,应如何去做,行为上有了标准,心里有了努力的方向,开学时学生就不再迷茫甚至恐惧,才能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踏入新的学习阶段。 二、做好生活指导 初中阶段相比小学阶段来说,生活节奏要快得多。学习科目多,在校时间长,思想压力大,自主要求程度高。让学生在暑假期间注意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做好生活方面的指导很有必要。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让学生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旺盛的精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持之不懈的运动精神。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除了保证孩子的营养外,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体质增强。 3.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初中阶段学习任务多,时间紧,如果做事拖拖拉拉,日常生活节奏慢,必定不能有保证充足的学习和睡眠时间,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4.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假期里,看电视、上网,各种各样的娱乐充斥整个暑假,吸引着小学生们。他们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不正确引导,荒废了宝贵的假期时间,又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让学生有计划的进行积极健康的娱乐活动,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站,自觉控制上网时间,严格约束自己,培养自控力,是很有必要的。 三、做好交际指导 孩子进入中学以后,活动天地一下子变开阔了。原来,孩子的同学大多是在同一小区、同一社区范围,有些原本就是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同学之间联系比较密切。进入初中后,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同学们各自所生活的地域范围更广了,同学之间的家庭情况更加复杂,孩子的交友观念、标准也随着身心的发展在变化。老师要鼓励孩子与同学多交往,拓宽交际面,培养交际能力,指导孩子多与品质优秀的孩子交往,与性格开朗活泼、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孩子接触,避免交际面狭窄、交友不慎等现象。同时教育孩子如何正确与异性同学相处。毕竟他们已进入青春期,或多或少会遇到异性交往中的困惑。让学生多读一些交际方面的书籍,也可让学生上网查阅此类文章,或看此类的影视作品,把获得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既从中获得交际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一举多得。 四、做好安全指导 1.夏日雨水多,气温高,戏水玩耍是孩子们的最。,要教育孩子不到危险的水域去玩耍,要游泳时要到安全区域,且要有大人陪同。 2.叮嘱他们外出时注意交通安全。大街上各式各样的的车辆越来越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司机比比皆是,让孩子学习交通规则,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保证出行安全。 3.在家注意用电、用火安全,特别是煤气、燃气、利器的使用,不攀爬门窗等等。 4.要培养孩子一些防范危险的能力。比如防诈骗、防盗能力等。 五、做好学习指导 暑假是学习阶段的暂停键,而不是学习的终止符。因此,在暑假里要帮助孩子制定好计划,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无益于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查阅了初中语文的教科书,并咨询了多位初中语文老师。我觉得,在学习语文方面,小学毕业生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语文方面的准备。 1.练好书法。“写好字的意义不仅在于给自己一张漂亮的名片,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成绩好的孩子,大多是书写工整、规范,很少有写字马马虎虎、歪歪扭扭的。”这是许多语文老师总结的普遍规律。在中考中,光卷面分就是五分,批阅试卷实行流水作业,批阅作文的老师对一篇书写优秀的习作有印象分,一个老师对一份试卷中书写工整、规范的某一题,得分时也会有印象分,这样,规范、优秀的书写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优势就远远不只五分。所以,假期中指导学生练好书法,对于提高语文成绩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 2.名著阅读。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每册初中教科书最后部分都有两部名著欣赏,属于必考内容。之前中考所考范围也只是某个小知识点,学生略作了解即可过关,现在对名著欣赏要求的高了,从文学常识、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到赏析、感悟等,面面俱到。因此,在开学前把本学期的两篇名著阅读完是很有必要的,七年级上学期的阅读篇目是《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如果开学以后再阅读,就找不到充足的闲暇时间去细细欣赏、品味。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总之,在孩子即将进入初中学习之际,老师要充分利用孩子刚换新的环境、结识新的伙伴、见到新的人事、学习新的知识所萌发的新奇感和上进心的大好时机,积极帮助、引导孩子,使孩子从容进入崭新的学习阶段。 小学毕业论文:小学毕业班英语系统复习的有效策略 【摘要】小学毕业班的英语总复习方案应该根据词汇、阅读、语法和写作能力这四项来制定。其中有效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使学生的英语成绩能够有所提高,所以改善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是小学毕业班英语系统复习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习作水平就要从词汇、阅读和语法三方面探究,所以要针对不同的要点研究不同的复习策略,做到有的放矢,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毕业班 英语复习 写作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和谐舒适的课堂环境当中,学生的学习气氛不再是沉闷的,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独特的作用。上好小学毕业班的英语复习课就要让学生带着学习兴趣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学习英语逐渐产生兴趣是上好毕业班英语课的前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方法有很多,就是投其所好,用能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在游戏当中。课堂小游戏一向有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完成“你问我答”的游戏,游戏规则为:抽签的方式决定小组代表的发言顺序,首先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第一小组代表做出回答,并且对下一小组代表提出问题,答不上或者回答错误的同学被out,该小组另选代表参战,对下一组提出问题,依次循环。整个游戏过程都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既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又考察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对于课文的总结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游戏进行过程当中学生会渐渐喜欢上学习英语,为系统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总复习方案 在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方面,引导学生采用归类法、加前后缀法等复习策略来回顾和巩固已学单词。加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量,为学生收集各种题材的佳作,让学生阅读,并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亮点。在小学阶段暂时没有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所以要指导学生能根据所给的写作题目和要求,学会分析写作的时态和人称。 1.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英语作文的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词汇,学生词汇量的多少将会直接影响小学阶段毕业班学生的写作水平。“纳新”,顾名思义就是要不断的接触新的词汇,熟悉每一个新词的意思、用法、会简单的造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单词分类表示,有关联的单词用线连起来,这样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讲解,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巧用派生构词法,对一个单词加前缀、后缀,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相反或者是找出与之读音相似的单词,从而达到学会一点,掌握一片的效果,可以不断的回顾已学内容,掌握新学词语,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加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量。多读一些英语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老师要为学生搜集各个素材的优秀作文,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出彩点,比如说句子的句式,运用恰到好处的词汇,叙事时正确的时态等摘抄下来并加以借鉴,能够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有必要的情况下,建议学生能够背诵文章当中的经典语句,才能做到灵活运用。这样学生扩大学生的阅读内容,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做到心中有数,读的内容多了,就知道英语作文中应该写什么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做好考前书面表达的复习工作。 3.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要学会将英语书面表达的各个要点结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文章,也可以通过文章点评的方式进行综合练习,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书面表达专项练习课提高学生的写作的综合能力。通过借鉴范文,让学生看看优秀的文章出彩点在哪里,有哪些地方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哪些句子可以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最后,让学生动手开始写自己的作文,老师逐一进行点评。 三、营造融洽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只有在和谐舒适的教学环境当中,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放松心情,自由发言,营造融洽的课堂学习环境就要求老师放低姿态,与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好伙伴,使学生解除对老师的抵触心理,携手走进英语课堂。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知识的消化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将老师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实现了共同学习,营造出融洽的课堂学习环境,为上好小学毕业班的英语复习课打好了基础。 四、结语 要想在小学毕业班的英语复习阶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就要从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科学的记忆单词,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能力,顺应新课改的浪潮,为了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要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做好小学毕业班英语的系统复习工作。 小学毕业论文:农村小学毕业班的管理及策略 农村六年级即将毕业这个阶段学生的管理是一个棘手而又烦恼的问题。作为学校主管德育和教学工作的我,很想跟同行一起交流探讨如何做好农村小学毕业班学生的后期管理工作,近而提高毕业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几点拙略的做法与体会: 一、树立人生追求,端正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内因之一。因此端正学习态度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学习?我们又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读书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你自己。”如果明白了这句话,学生就理解接受了,态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那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教育呢? 1. 教师说教式班主任利用一些时间,把发生在我们周边的事、社会上的事、电视新闻中的事、以前学生的事、教师儿时的事以小故事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点评,引导学生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 2. 班队活动式班主任利用班队会上针对班级出现的一些现像(可以是好的方面也可以是不好的现象)、学生感觉兴趣的话题、学生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学生间写毕业留言一事)、学生喜欢的古代故事等等召开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3. 自我评说式班主任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自己的事(比如自已的家庭情况、父母或长辈对自己关心情况、自己为家里做了哪些事情、自己以前做了哪些好事、做了哪些不好的事、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有哪些梦想等等),通过这些事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4. 道德积累式班主任要为每位学生建立一张道德积累卡对每位学生做的好事进行记载,并按时向全班学生公布,同时进行表扬。 二、建立友善,加强沟通 在教育学生时,我们还应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争取心理沟通,让学生信任老师,和学生谈真心话做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实现老师对学生的真正教育,才能按照老师的导向去发展去追求。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还要注重正面、积极的引导,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作客观分析,进行有效指导,不要冷落他们,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 三、加强日常管理,强化制度学习 班级管理工作尤其是毕业班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且具有很强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日常管理入手,从学生每天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抓好每一件小事,抓好每件事中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都做好、做规范了,所有事情也就做好了。当然这就需要班主任首先从学生的文明礼仪入手,从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入手,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经常性的学习《中华文明礼仪》、《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本校的校规校纪。从而塑造良好的品质,形成良好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同时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教育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相互了解,共同研究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教师与家长相互理解与信任、融合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重加强家校合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和表现差生更是定计划、定时间、定策略地进行重点联系,积极争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使教师的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力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小学毕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作为毕业班的老师,一定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认真做好小学毕业班学生的后期管理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小学的学习生活。 小学毕业论文:对于小学毕业班班级管理的几点体会 摘 要: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组织团体,小学毕业班区别于其他年级的班级,它的特点就在于处于一个小学和初中过渡的阶段,这样就要求教师在管理上要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如何将班级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配合发挥出来,让毕业班的学生有一个阳光积极的心态,最终取得小升初的考试胜利,是每一个毕业班班主任需要注意的地方。 关键词:小学毕业班;班级管理;凝聚力 一、传统教学管理下的小学毕业班级状况 当前,在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中,一体化模式和班级相对约束仍然是被广泛采用的教学管理,而这样的管理方式体现出的是班级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但将学生的自主个性和独立想法,以及创新班级的开展全盘忽略。这种教育方式会因为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和思维的发展出现很多变化,尤其在毕业班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因为学校老师过于管制而出现很大的逆反心理,这样会使班级会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对于小学毕业班的班级,老师在管理上很大程度上应采取严抓的态度,采取力度非常大的教育和管理,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在毕业班的认真学习,但这样过于死板的管理却只是解决了他们的学习态度问题,而且收获甚微。正如很多学者提到的那样,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单纯的将自己摆在一个教师权利至上的地位,过分强调管制和严抓,往往会酿成反效果。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经不像当初刚踏进小学那样无知,而且现代化社会充斥着太多不同的思想,让毕业班的学生产生了不该有的心理。如果班主任过分抹杀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制性地让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处于一种集体化的方式,会让学生的自我发展变得单调和无趣,也让班级管理处于尴尬的地位。 二、小学毕业班班级管理措施 1.加强日常教育,制定符合班级情况的管理制度 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上课条件并不完善,但即便如此,也要制定符合班级情况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制定好了相应的上课管理制度、作业上交制度,才有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班级凝聚力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 2.在学习指导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小学升初中的最后一年,学习已经不同于其他年级那般轻松,而且到最后一年,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也会逐渐体现出来,这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优秀学风,均衡每一个学生的各科成绩,需要老师在学习指导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单一地采用一种方式面向多个学生,而是面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疑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得到知识并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 3.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 尽管小升初在所有的升学考试中处在难度不太高的地位,但在很多的农村地区,一些家长对这一个考试也非常关注,认为这是自己孩子改变未来的第一步,这时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的持续关注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不管什么类型的升学考试,考的其实都是每个学生间心理的较量,因此在毕业班的班级管理中,老师还要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让他们带着轻松的心情学习,这样常常会让学生在最后的考试中发挥超常水平,取得优秀的成绩。 班级的管理建设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个人素养,甚至之后的学习生活都会因为毕业班中的环境而发生改变,优秀的毕业班会让学生的心理因素变得优秀,而正确的班级管理会让小学毕业班级加强凝聚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范围。这其中离不开教师的不断总结和不断改进,只有在教育方式上实现真正的改变,才能让毕业班级变得更加富有生机,让学生更加积极向上。 小学毕业论文: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没有找到通晓法文的教师。院领导正在着急的时候,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个小学毕业生,但陈世骧说金克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可侣是法国巴黎公社著名人物的后代,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金克木18岁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成为《大学初级法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 金克木也参与到邵可侣组织的“法语圈”的交际活动中,并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著名教授吴宓,相互间很谈得来。 金克木的这些经历,陈世骧虽然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无论如何,让一位只上过小学而半路出家学法语的年轻人去大学教法语,毕竟很不寻常。 紧接着,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是用英文讲法文的外国书时,便更加紧张。 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称职,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儿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的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虽然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天竺释迦佛“初转法轮”处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徒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因此四处求学,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后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列宁格勒大学教授,他因为不适应严寒气候而回到印度。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金克木是他的惟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 金克木一到上海,郑振铎就说推荐他到大学教梵文,但没能如愿。也许是因为金克木的低学历吧。 紧接着,曹未风告诉金克木,说吴宓先生在武汉,可跟他联系。金克木与吴宓很熟悉,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则是学界普遍推崇的,所以,他的举荐是很有分量的。但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推荐人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度过几年,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 小学毕业论文:利用多媒体 做好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工作 摘 要:小学毕业班的数学复习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被遗忘的知识,以及提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而开展的教学。为了复习工作顺利开展,教师要总览全局,充分了解《数学课标》要求,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重难点和关键,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理清复习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和有利手段做好复习工作。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复习,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有助于数学知识框架的构建,还能很快地唤醒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开阔解题思路,拓展数学思维。教师在数学复习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数学复习工作会变得更轻松、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 关键词:利用;多媒体;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 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有力的学习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后简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小学毕业班学生进行数学复习教学,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复习方法,将助复习工作一臂之力。 小学毕业班的数学复习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被遗忘的知识,以及提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而开展的教学。为了复习工作顺利开展,教师要总览全局,充分了解《课标》要求,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重难点和关键,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理清复习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和有利手段做好复习工作。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复习,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有助于数学知识框架的构建,还能很快地唤醒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开阔解题思路,拓展数学思维。 一、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教学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会使人集中精力主动去参与一种活动,并且还会创造性地完成活动。要使小学毕业班的数学复习获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设法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有了复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复习教学。传统的复习教学法,无法激起学生的复习兴趣,数学知识的重复和机械的习题训练,会让学生精力疲乏,导致学生被动复习,复习效果肯定不好。如果大胆地打破常规,换用一种新的复习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展开复习,效果会更好。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将数学知识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给学生一种新奇感,一种趣味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很容易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复习情境中。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复习兴趣,复习过程才会顺畅。 例如:在复习“打折扣问题”的时候,给学生播放商场购物的情景,并将“打折扣问题”设置在情景里面,既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打折扣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觉僵硬死板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无限的趣味,复习课堂会变得乐趣横生。因为,数学是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数学中的知识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生动形象而又典型的例子,如果将这些事例与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并结合多媒体辅助复习教学,学生会倍感兴趣,复习才会化被动为主动。 二、利用多媒体,帮学生梳理数学知识脉络,构建数学知识框架 《课标》课程设计思路明确划分了学段,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分为三个学段,其中,第一个学段和第二个学段划分在小学。其主要课程内容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部分。 在复习前期,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小学两个学段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帮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让学生构建起数学的知识框架。这有助于教师在指导复习过程中,明确复习任务和知识范围,以及重难点与关键。然而,在梳理知识脉络和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一张庞大的数学知识网,凭教师简单的口头引导和单调的板书设计,给学生的印象不会深刻,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有些知识点在学生的大脑中早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对构建知识框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形、声、影等具象元素,设计出数学知识的脉络网和框架图,以清晰具体的图像,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小学阶段所学的基本数学知识,帮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坚固的知识框架,为后期的复习工作做好铺垫。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所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认知特征。把四个部分各自包含的具体内容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分别以不同的播放形式由点到面系统地呈现出来,给学生一种直观的视觉效果,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知识印迹,从而有助于学生自己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存在的脉络结构,让学生逐渐在大脑中形成一张清晰的知识结构网络图。有了这张知识结构网络图,学生才能明晰自己已经彻底遗忘的知识和半生不熟的知识,以及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只有清楚了解了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复习,复习才会有目标、有方向,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唤醒学生的记忆,温故而得以知新 数学复习教学就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记忆,是为了激活知识点,打开信息库,实施超链接,是为了让学生的数学知识丰富深刻起来。被唤醒的记忆会成为永恒的记忆,让学生回顾起来的知识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总复习阶段,由于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造成知识缺陷,致使知识之间缺少连接,让知识的综合成了问题。为了把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唤醒学生的记忆。在复习过程中,如果教师运用常规复习教学法,“学优生”会感觉枯燥乏味,而“学差生”更会对旧知识越来越模糊,既达不到唤醒学生记忆的目的,还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不仅可以唤醒“学差生”的记忆,找回遗忘了的知识,还会给“学优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多媒体能模拟仿真,融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课堂表现力,能给学生创设一种形象而又生动的复习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会很快唤醒学生的记忆。 虽然复习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记忆,但其实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已经有以前知识的影子,只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过于长而变得模糊不清了。只要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遗忘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并精心设计好多媒体课件,将以往的知识以文字、图像、声音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会有“故地重游”的美好感觉,会让学生打开被封锁的信息库,由一个知识点联系到另一个知识点,形成新的知识脉络。这样不但能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技能,还会让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丰富深刻起来。 据笔者在复习教学过程中了解,大部分学生遗忘率最高的是一些最基本最细微的数学概念和性质,还有四年级的“读数和写数”和五年级的“因数和倍数”所涉及的内容。诸如这些遗忘的知识点,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和游戏课件,帮学生恢复记忆。这些知识里面,一部分是由于长时间不运用而渐渐被遗忘的,一部分是由于当初没有彻底学懂,后来逐渐就陌生了。但是,如果在复习阶段换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复习教学,既能唤醒学生的记忆,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教学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要把以前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知识,用再现、整合和归纳等方法将其系统地串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后综合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静态的知识才会化为动态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此,教师要在复习教学工作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认真奏好“数学三部曲”。 (1)明晰概念定律性质。将基本概念定律性质融入到特定的情境、背景、习题之中,用精彩的情境导入帮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将定律和性质设计在特殊的数学背景和典型的习题里面,让学生通过了解特殊的数学背景来理解数学定律,通过对典型习题的演练明晰基本性质。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概念定理和性质等,以加深理解。 (2)强化运算技能。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好练习题,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从易题开始,让学生树立运算的勇气和自信,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然后通过不同样式的计算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综合计算题增强学生的运算意志力,逐步强化运算能力。 (3)提高运用能力。从生活中搜集典型的数学事例,整合成数学问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而在现实复习教学中,一些教师给复习教学套上了“应试教育”的枷锁,花少量时间讲解指导,花大量时间做练习题,试图利用题海战术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手段是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相反的,会逼仄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更会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也在生活中,如果教师从生活中搜集丰富的数学问题,把重点关键和难理解的知识点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不但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还会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才得以提升。 例如:“打折扣问题”、“存款利息问题”、“图形位置变化问题”、“行程问题”、“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问题”、“比和比例”等数学知识,均能在生活中找到丰富而又典型的事例。如果将这些事例编辑成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问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学生既乐于接受,又易于接受,效果会更好。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就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才会逐渐“活”起来。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带给学生丰富的收获,并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这才是高效的复习课堂。 五、利用多媒体,激活解题思路,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多媒体集声、光、形、影为一体,能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教学,呈现出的精彩而又丰富的画面会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果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把数学知识点与多媒体题库里的不同题型链接起来,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步深入练习,解决不同知识点涉及到的各种题型,既熟练运用了数学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运用PPT演示文稿将“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部分内容所涉及到的题型进行归类,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所运用的知识,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三个部分内容的基本知识以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然后教师用PPT演示文稿适时提醒,让PPT演示文稿输出的信息点燃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解题思路,循序渐进,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逐渐宽阔起来。学生会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并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养成一种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解题习惯,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 多媒体把数学知识有声、有色、有形、有神地呈现出来,给学生视觉上一种美感,心理上一种愉悦,全身一种轻松,这种状态正是让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最佳时机。有了这种状态,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会越来越宽阔。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如虎添翼,既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获得了很高的教学效率。如果小学毕业班教师在这方面多动些心思多花点精力,通过钻研多媒体制作方面的书籍,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努力提高自己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水平,并在数学复习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工作会变得更轻松、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
情感教育论文:论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 在白岩松给即将出世的儿子的信中这样写到:“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爱上音乐我便放心。在你成长的时代,信息的高度发展将使人们的头脑中独自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激活生命。” 我们不难从白岩松的话中看出,音乐除了其审美功能之外,最基本的还是使人得到心灵的慰藉,使灵魂得到鼓舞和升华,从而使人们更好的审视自己,把握自己,使人生更加的充盈,圆满。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肌肉”,那么“情感”就是音乐的“灵魂”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空间,以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学生自身的情感为纽带,用教学中的感染、激励、教化、启迪等效应,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爱上音乐,走进音乐,最后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从而实现完善品格、高尚志趣的育人目的。 一、正确认识高中音乐学科的作用和意义,把握学生情感 高中音乐主要是以欣赏为主,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愉悦的感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方面的修养和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我们不能因学生的嗓音不够甜美或五音不全的弱势给与否定;另外,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死板机械的将音乐理论知识强行填压灌输,以致使学生感到音乐课的高不可攀又枯燥乏味,音乐艺术中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状态,我们应让学生在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状态下通过情感教学使技术技能训练变得乐趣横生。 二、利用音乐元素,推进情感教育 音乐元素是作者传递情感的载体。作品中关键乐句和音乐交渐处往往是作者感情喷发的火山口,正确分析,把握音乐元素,如音高、节奏、旋律、调式,在关键乐句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感受中理解和碰撞,这是深化学生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学生在内化和吸收中理解作品。教师也应该应用自己的身体元素(肢体语言):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情绪明快活泼,语言幽默精炼、富有感染力等,这样一系列的元素会感染和激发学生,在他们感知理解音乐作品过程中就不自觉的:动情、哼唱、模仿、表演、讲述、创作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入手,注意学生情感的训练和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总和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四、链接其它姊妹艺术及学科引发情感共鸣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中有一个单元安排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其中书中提到诗歌、戏剧、舞蹈、影视、美术与建筑这些艺术门类所表达的形象,大都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语义性,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相性相互补充,这说明了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的不同之处,但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之所以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和许多相似的特征,就是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所以音乐与姊妹艺术相结合,在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激发其情感共鸣。同时,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息息相关:如体育,可以为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然后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 五、音乐教育的情感评估 在音乐教育逐步完善的今天,也存在着许多不太另人满意的地方。就有一些学生被老师和同学们嘲笑的说:“乌鸦嗓”“五音不全”或者“没有音乐细胞”等等。让他们从此不敢去唱歌,甚至不再去欣赏音乐,这让人觉得非常心痛,音乐如果带给孩子的是伤害,是使他们的缺陷更加引人注目,那么何谈育人?首先音乐就没有让音乐教师自己懂得什么是音乐教育,如果我们非要让那些身体不协调的学生表演跳舞,让那些五音不全的学生表演唱歌,音乐还有什么美可言。 即使学生对复杂的知识技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包括所存在的各种音乐缺陷,但只要他们从音乐中受到了感动、引起了思索、开阔了视野,这其实就是成功的音乐教育了。只要教师自己能够真正走进音乐,用心灵诠释作品的情感,我们就不难发现,只要拥有一双健全的耳朵和一颗感知的心,任何人都可以走进音乐,并在这美妙芬芳森林中自由呼吸。 所以情感教学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教学情感和音乐作品的真挚情感做诱导,唤起学生的 情感经历和体验,使那些因为缺乏音乐天赋而胆怯的学生增强自信心,让所有孩子都能因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最后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效果。 情感教育论文:情感教育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班主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核心就是看实施情感教育是否全面深入,班主任亦要注重情感性,尤其对少年儿童。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优化主体作用的目的。 大量实验表明,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挫折、害怕、紧张、烦恼等不健康的心理,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记忆力下降,从而损害认知因素;而当学生受到表扬,引提喜悦、快乐等健康情绪,则能促进认知因素发展。同时,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往往智力水平也高;那些排挤、疏远、冲突等不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则往往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和挫折,使其产生焦虑、烦恼、嫉妒、抑郁、灰心等不健康情绪,干扰认知活动的正常进行,阻碍认知因素的发展,只有让学生沉浸再1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气氛之中和融洽的人际交往之中,才能使学生的自爱、自尊、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在因材施教中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强、自立。因此,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得使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具有爱心,是千百年来中华教育史的精髓,亦是炎黄子孙中1代代英才辈出的源泉。晓之以理首先要动之以情,情之感人胜之理只2化人。要热爱学生,就要洞悉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就要善于在课堂教学和班级工作中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为此,班主任必须经常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去,和学生打1片。我经常参加学生的1些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学生,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了解学生,就的去关心爱护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作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我曾教过这样1个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平时沉默寡言,胆小怯懦,从不发言,作业更始1塌糊涂,看得出他心里也很自卑。于是我们关切地问:是否最近身体不太好?要不要老师带你到医院去看看?还是你爸妈批评你了?或者是-------可是他仍不开口。我想他1定怕受批评,加之心里害怕才不肯开口。我就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知心朋友,如果你有困难,我很乐意帮助你。”整个谈话他始终1言不发,之后我就特别关心他,无论是在劳动中还是在班级体活动中,我都特意照顾他,还指派班干部去接近他,消除他的自卑和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看到他的点滴进步就立即给予鼓励。我真诚的感情打动了他的心,他终于肯开口对我说心理话了。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情感教育中,要求在融洽得人际关系中是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1些后进生,1旦增强了自尊、自信,就可能避免“破罐子破摔,”防止在自卑心理主导下的错误行为。如我班的1个学生,使学校有名的淘气包,大家斗殴,侮辱同学,造成同学与其疏远,常发生冲突等,学习成绩也极差,从而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偶然的机会里,我发现他的歌唱的不错,就为他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令大家刮目相看,以恢复其自信心。我以民主平等的心理对待他,使他的自尊心得到尊重,同时树立了自信心,也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融洽了关系,使该生学习跃进班级前茅。 第3,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得是利用他们的内心矛盾,也就是以他们积极的情意因素去克服消极的情意因素,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曾教过这样1个学生,平时表现很差,不但经常干扰课堂纪律,课外也绿屡屡无端滋事。但经过1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爱打抱不平,还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便多次找他谈心,并通过谈心使其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友爱,不能因为个人情绪而影响集体利益。在融洽了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我又启发他关心班级,负责管理班级图书角,他1次就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多种书刊,并把图书角管理的井井有条。在他的带动下,学校也掀起了1阵“捐书热”。期末他还被评为“3好学生”。 第4,班主任工作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是要深入到家庭中去。家庭的不良影响,大大助长了孩子的自私、霸道、任性、攀比、不愿吃苦、依赖、享受、总想出风头的心理行为,也造成了孩子畏缩、胆小、对抗,不是“望子教育”,就是“武力教育”,纵观许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和态度。就是“冷漠教育”,而造成儿童心理的障碍,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所以班主任工作更要做好,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家庭中去,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引导他们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位家长,孩子在校表现不好,成绩也不理想,就拳脚相加,导致孩子胆小怕事,对家庭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我多次进行家访,使家长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掉了原来的作风,如今着孩子,已经进步了,而且成绩1直很不错。 情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怀有真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教诲。 情感教育论文:情感教育贯穿在中学思想政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情感品质。”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育活动既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情意能力的质量。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就是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而“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他们来说,不但要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接受包括塑造性格、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很大的教育环节——那就是情感教育。 一、中学生的情感教育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新的要求是让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正确对待学困生、转化学困生,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应该承担的重任。 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很多,但绝大多数学困生是由于环境及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比如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孩子有了压力,直接影响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能力发展;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压力也影响着中学生情感能力发展;离异家庭的单亲学生情感畸形发展;家长外出务工家庭让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也不能获得大量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发展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 二、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思想政治课的对策 1.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利用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把教材中的情感信息进行捕捉与挖掘,这样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就会产生共鸣。学生被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陶冶,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先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如不屈不挠的战斗英雄、忘我工作的劳动模范、废寝忘食的科学家等,学生的情感都被这些牵动和丰富着。教学中,要使教材、教师之情融会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冲动,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各方面因素的整理,再经过艺术加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淋漓尽致地将祖国美丽的风光进行描述。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课文的内容,也深刻地体验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了情感上的陶冶,对大自然的美感被激发,对爱护自然环境责任感的体验得到增强。 2.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 古人云:“情乎于辞。”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因而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政治课的美,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政治课看做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融入教学情境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新课导入中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精彩的课前导入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课前导入具有较大的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教师要精心备好课,将悬念的设计、情境的创设、精心的设疑等运用于新课,学生出于好奇,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较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前就用幻灯片展示“潘多拉魔盒”,先向学生了解熟不熟悉这个故事。如果有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让学生讲述此故事,并回答从中得到的启示(抵制不住不良诱惑会带来众多危害),那么如何抵制不良诱惑呢?由此导入新课。 通过上面的情境导入,学生就被教师很自然地引入到教师所构建的情感世界中,学生心灵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学生受到了情的感染,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通过“启发”,增强学生信心 恰如其分的课前导入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启发”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教师可把新课导入作为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启发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发展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如笔者在上《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先用幻灯片展示如长城、故宫、旗袍、中国结等关于中华文化内容方面的知识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提问学生: “你从这些图片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进入状态,进入本课的学习。这种先营造“启发”氛围的做法,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引用鲜活的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政治课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在很多学生看来,政治课就是说教,很多学生对学习政治课有厌倦情绪。如果在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政治知识和 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带着一种亲切、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如笔者在上《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框问题时,就运用了在全国轰动一时的上海“屈臣氏”超市案件来说明,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这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所以学生很关注这一案件,较深刻地理解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在上《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框内容时,笔者运用了2010年3月王家岭发生矿难事件这样一个题材,在生死考验面前,人的求生本能使这些矿工饿了就啃树皮和木头,吃炸药包装纸,纸箱的纸片和棉衣里的棉花等,这些在平时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事情却发生了。笔者动情地讲给学生听,引导教育学生认识什么叫坚强,这些矿工们被困在漆黑的井底179个小时后依旧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这就是坚强。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当代社会,让这些父母的掌上明珠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也要积极对待困境,勇于战胜挫折,坚强面对人生。这些富有时代感和新鲜感的材料,能改变过去上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摆事实的状况,变得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提升意识和能力。 所以说好的课前导入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它能迅速使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并能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也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政治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让学生不再觉得政治课是在说教,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情感教育论文:浅议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什么氯化钠溶液呈中性而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三、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以情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五、以需育情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 。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 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累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又如,在实验室里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反应速度较慢,这时如滴加进少量硫酸铜溶液,则会明显加快反应速度(可配合演示实验说明之),这又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情感教育论文:克服情感和认知障碍提高职校学生素质──人教版国家规划教材《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心得 克服情感和认知障碍提高职校学生素质──人教版国家规划教材《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心得 大家都知道,职校的学生在初中时大多属于中下游的学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近几年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作了初步的探讨。 所谓情感障碍,是指学生的一种错误的情感体验。这种错误的情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学习生活本身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各科学习均缺乏兴趣,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另一种是有指向性的,即对学习某门课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学习某门课或某门课教师的恐惧感。这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比较普遍。 形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家庭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学校的原因: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某些教材内容过难,要求过高,或者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不理想,经常“红灯高照”,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对学习产生自卑情绪和恐惧心理,而且这种情绪又会严重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变得更加呆滞,造成情绪与成绩间的恶性循环。 所谓认知障碍,一般是指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表现在学习上,不仅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更主要的是缺乏良好的科学素质,阻碍了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阻碍了新知识的继续获取,阻碍了各种能力的继续锻炼。 认知障碍的形成也是复杂的,主要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合理、适时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严密训练。 要克服情感和心理障碍,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全体学生。 要想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情感障碍,道德作为教师本人要克服对学生的情感障碍,通俗些说,就是首先教师要对这些学生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有正确的情感。不仅要理解他们,而且要真诚爱护,热情帮助、教育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在教育上实现三个观念的转变: 1.转变人才观念。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的人才算人才?另一个是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中承担什么任务?要真正认识到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的。不能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及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升不上学的都是“蠢才”。 2.转变质量观念。就教育质量而言,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就教学质量而言,要看全体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和合格率。 3.转变教学观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要“教服从于学”,改变那种“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那种习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是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受用一辈子。 笔者之所以首先强调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因为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总是直接支配着教师全部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而且是教师自学消除对职校学生情感障碍的思想基础。 第二.重视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 1.给予信任感,消除自卑感。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自感不如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有自卑情绪;看看自己学习成绩,又长期不理想,丧失了信心。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形成新的心理定势呢?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更要“付之以行”,“晓之以理”。即从道理上说清楚,打好攻心战。可以,而且应该向他们明确指出:根据科学的分析和现实生活中种种表象证明,他们的智力水准跟目前被认为优秀生的同龄人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些微小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是属于同等级水平的。脑子并不笨,智力并不低,能力并不弱,即使有些差别,那也仅仅影响些学习的速度,但并不影响学习的深度。说得通俗些,就是别人能掌握的,他们也一定能学会的,至多比别人多化些时间。这是科学家们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这一科学的断定。但是也应该承认,以前在学习方面还不如别人,这并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自己的行为。即一方面是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自控能力差,自抱自弃,叫做“自己不相信自己”,“自己不尊重自己”;第二方面是惰性较强,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叫做“自己管不好自己”,第三个方面是学习法不对头。不重视自学,不重视理解,这叫“自己用不好自己”如果“知疾乐医”,及时克服定能迎头赶上,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教师若能在说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充满信心,充分的信任,必然在他们的自卑心理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而且也增强了师生感情,对建立和谐、融洽、活泼的学习气氛大有益处。当然也应该充分认识和估计到,这种靠教师用“道理”使学生情感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短暂的;要使其在心理上形成“定势”,不仅要多次的反复强化,还要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始终对他们充满热情、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其以后的学习中确使其获得成功感,使其通过自我验证,深信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2.给予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唤起理智的觉醒固然重要,但要获得长久的效应,务必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第三.根据实际施教,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1.低速度、高 频率;低目标、高质量。所谓低速度,就是整个教学进度不宜过快,重点章节,关键内容降低速度,放慢节奏,让中下学生来得及接受,来得及思考,能够消化,不吃“夹生饭”,不积食。例题习题要少而精,宁可少讲几个,也要讲一个使其切实理解、掌握一个,学会一个。 所谓高频率,就是对学过的概念或规律使其有计划地多次反复出现,使学生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要懂得“遗忘”本身是一自然规律。不能要求学生把教师讲过的都要记牢,但又要使学生记住必要的内容,这就必须使他们多次接收同一“信号”,逐步增强这一信号的刺激。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和思维的延续作用,而且防止了学生学习中的得新忘旧。 所谓低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目标不宜订得过高,难度和深度要很好控制。注意到概念的理解只能逐步深化,规律的应用只能逐步熟练,不能“一次性过关”,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势将适得其反。 所谓高质量,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高质量。重要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正确理解、不含糊,重要的基本规律一定要切实掌握、学会应用。 两“低”、两“高”,总的思想是“宁可慢一点,但求实一点,貌似慢了,实际知识增长是快了,实质上是“以慢求快”。宁可少一点,但求好一点,貌似少学了一点,实际切实掌握的知识多了,实质上是“以少求多”。 2.严要求,勤训练,点点落实,块块清楚。 所谓严要求,就是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课堂纪律要严格,书面作业要严格,实验操作要严格。例如对书面课外作业,不仅要及时完成,有错订正,而且要步骤完整,书写整齐,符合“规范化”要求。一言贯之,成为规矩,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所谓训练,就是经常作有目的的训练。练习的内容可以是各方面的,有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训练,有的是培养某种习惯的训练。形式上,有是形成性练习,有的是总结性测试,时间上,有时利用新 课前的5分钟、10分钟,有时是讲课后5分钟、10分钟;有时利用几分钟,有时也可整节课,根据实际需要。有必要在他们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容易错误的问题,让其碰碰钉子,吸取教训。 所谓点点落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学生逐个检查落实。为此,在类检测中,对反馈的信息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处理。发现哪些知识点在哪些同学中尚未落实,要及时进行矫正、补课。所谓块块清楚,就是把每一教学单元,或一章作为一块,教完一块验收一块,要求把这一块知识搞清楚,不积累问题。为此一个单元或一章结束,首先根据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列出测试要点,拟一份知识点较全但难度不大的测试卷进行总结性测试,测试后对席卷反映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人分析。对普遍性问题则集体分析,若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进行个别矫正。如果问题较多,涉及面又较广,也可以在分析、补课基础上,用类似试题,抽部分同学再行测试。务必做到基本过关才行。 情感教育论文:谈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一、为什么要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当代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说呈荒漠化的趋势。现今的青少年由于家庭关系,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备受宠爱,导致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热情,外在表现较为冷漠。部分高中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对自我的定位也不够准确,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 二、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1、利用文本有效进行情感教育 单纯的说教空洞乏味,可以结合文本。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情感。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20多岁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对他来讲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任谁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他在一段时间内曾颓废自伤,想要轻生。帮他重树生的信心的,除他自身的因素外,他的母亲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学习“我与母亲”的部分,应该抓住文中蕴含丰富情感的词句。例如“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等句。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振作起来,找到一条出路,但她又不能强迫儿子,只能把苦吞进肚子里,她承受的是无法在儿子面前流露的痛苦。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作者自己也坦言“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母亲这个形象,可以结合《秋天的怀念》,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深沉、真挚、伟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以让学生感受《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必然会对作者连用十八个“死”以酣畅淋漓对抒发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感产生更深刻、更具体的体验,并顺理成章地激发调动学生对作品内容及思想意义的求知欲望。同样也可以感受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 文学作品中很多人物身上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突出朗读诵读,体会文章真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就是有“情感”是写文章的基础,而读文章是进入“情感”的条件。“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诵读,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诵读自然地融入到作者创作的意境中,感受词人建功立业的情怀,进而促进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3、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要创设情感氛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4、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强化学生体验 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这样既能使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还会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生活的空间,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可以增设随笔训练。写随笔形式较自由,内容不受限制。学生往往会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不致空洞乏味,至少能做到“文中有我”,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教育的作用 如果语文教师一直以说教者的姿态,讲授给学生生硬的大道理,学生就像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这种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既僵硬又封闭,会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厌倦语文课,以逆反的心理对待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情感教育论文:用书信构建师生情感的桥梁-教育案例 从最初参加工作到现在人到中年,前前后后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先是中师,然后是高中,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有一点体会特别深,那就是要当好一个班主任,要真正抓好一个班集体,首要任务是要让这个集体形成一股合力。只有让学生“亲其师”,学生才可能“信其道”,而要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仅仅依靠校规校纪、班规班约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通过我这些年的经验,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给学生写信。给学生写信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这个方法是我在带九七级(3)班是发现的。 九七级(3)班是一个成绩一般且稍稍偏下的班级。当时学校对班级和班主任的考核都是采用德智体综合考评的办法来进行的,扪心自问,对这个班级的建设,我没有少费心血,可是,第一学期综合考评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考评经过公布后,我一直在想:对班级的管理,我花了那么大的功夫,为了保证班级制度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并且还充分利用班会课和其他时间,在进行着不断的总结,可为什么班级面貌并没有根本的转变?难道这真的是个“差班”,难道每个学生都是听不进话、不思进取的“差生”吗? 假期中,班上的一个班干部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讲到了班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读了学生的这封信,我感到背脊发凉。也许是不甘心吧,我终于放下班主任的“架子”,非常委婉的给这个学生回了一封信,请他给我找找问题的原因,替我想想解决的办法。也许是我诚恳的态度打动了他吧,几天后就收到了他的回信,信中的文字虽然含糊其词,但我还是从中找到了问题的结症:师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管理中过于注重纪律和制度,对“后进生”要求高、沟通少;不少学生有抵触心理……哦,原来如此…… 怎么办呢?当时,我只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给学生写信,在信中,我向他们坦诚我工作上的简单和工作方式上的粗暴,并表达了我非常希望听到他们心声的想法。 这一招果然见效。第二学期刚一开始,整个班级面貌焕然一新,不管是班会课还是平时,学习风气蔚然成风,干部的工作扎实了,教室、寝室干净了。同学们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后,有的在图书室查资料,有的在操场锻炼身体,有的在琴房练键盘,有的在草坪临摹作画……没有一个空闲人,没有一个人有空闲时间——我也根本不用操心学生去泡录象室、打康乐球。第二学期期末总评时,我班的总评一下子从原来的倒数第四名上升到全校第二名。 第二学年到第三学年,我们师生之间的信件来往从没有间断过,班级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我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评是全级第一名,月评从没下过第二名。学校举办活动,我班的学生总是积极参加,如果评奖,几乎就没有拉下过我们班,有时甚至是人人拿奖。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差班”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班还是那个班,人还是那些人,班主任也还是原来的班主任。人没变,人的心态变了。是什么让学生的心态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那,就是写信。 为什么写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老师给学生写信,学生的自尊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那种“保姆”式的管理会使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性、“警察”式的被动管理则压抑了学生的自尊、自主意识,而两眼死盯着学生是否犯规的“裁判式”管理则剥夺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那样的管理方式,班主任累不说,管理效果也不见得怎样。这种对学生的坦诚,其实质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你尊重学生一尺,学生就会尊重你一丈。这也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学生的动力之源,是学生追求进取的加油站。 二、老师给学生主动写信,实际上就掌握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因为书信可以拉近师生之间情感的距离,使学生觉不出老师有“架子”,学习上、身份上是师生,情感上、心理上是朋友,学生就会信服你。而且,学生有很多不便于直接反映的问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传达给你,也就使你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这样,就便于班主任集中管理的目标,也使班级管理能够真正有的放矢。 情感教育论文:对思品课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被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曾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 》中作了规定,在新近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中也作了 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像落实“明理”、“导行”这两个基本环节那样,来落实“育情”这个 环节。“育情”这个环节落实得如何?学生是否接受了教育?接受了多少?要回答这些问题又必须像测试道德 认识那样来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测评的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感染和教育的过程。它既是 评价措施,又是教育措施。因此,情感教育测评越来越被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运用。本文欲就测评的 意义与方法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情感教育测评的意义和要求 (一)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内容。情感目标的测 评与认知目标的测评一样,具有形成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经常不断地开展情感教育目标效果的测试 与评价,才能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只重视道德认识的形成,忽视道德情感培育的现象;才能对教师的情感 教育效果作出较为科学的判定,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出公正合理的肯定;才能 督促教师认真实施情感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2.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思品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已经普遍重视于道德认识的形成、理解、运用等,并把“是非判断法”、“事 例分析法”、“故事说理法”等方法的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道德 情感教育的领域里,同样可以通过“入情体验”、“情感测评”、“自我情感保健能力”等的培养和研究,来 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凭认知目标来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 绩,来评价学生并以此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优劣等各种等级。那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很少有人认为,还要 根据学生的兴趣、态度或性格等等来评定学生,才具有合理性。事实上,处在情感目标某一端的学生,可能受 到学校和教师的惩罚;而处在另一端的学生,又可能博得教师的喜欢,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思想品德课教学 工作也应如此,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让情感教育处于可有可无或名存实亡的地 位,要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测评,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情感教育测评的基本要求 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其基本要求是: 1.测评的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更要易于接受和操作。测评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简捷、明快 、反馈及时。 2.测评的过程应该具有导向性、调 性、激励性和促进性等功能。 3.测评的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数据的量化,又要有显示内涵的意义表述。 4.测评的素材要规范、标准,以确保测评的可比性。 二、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基本方法 就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来说,情感领域比认知领域还显得贫乏和幼稚。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原则出发, 下列一些方法可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情感教育效果测评中参鉴。 1.观察法 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观察。在较长时期内进行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 感发展状况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运用观察法,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记录要使用的观察资料,记录学生的 可观察行为和其发生的特定环境,这样就能增强测评结果的可信性。这种方法适合于重点观察少数学生。 2.报告法 通过问卷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行为作自我报告。分隐名式报告和署名式报告两种。隐名式允许学生不论采 用何种测量手段,都可以不署名。其好处是可以阻止一些学生试图取悦教师,或喜欢作出他们认为在社交活动 中受欢迎的回答倾向。这种形式可以准确测出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署名式报告,是让学生在确信测 量的结果是保密的,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署名,它可以准确辨认个别学生,掌握特殊情况。 3.会谈法 教师向学生询问精心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分个别会谈和群体会谈。个别性会谈,便于推心置腹,足膝谈 心。群体性会谈,便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无论采用哪种会谈形式,教师都应注意察颜观色,掌握学生答话 的神情、姿态,记录学生答话的内容。会谈式的测评最忌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对问题的歧义理解。前者,教师要 费时多鼓励;后者,教师要费时多暗示、引导。 4.测验法 这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测评方式。分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两种。诊断性测验是教学前对学情的“诊断 ”(又称课前测试),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已有道德情感的原状,便于把学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情感教育序 列中。形成性测验,是教学后对情感教育目标达到度的检查。采用测验法,关键是围绕情感教育目标编制一套 能够准确测出学生情感发展水平的题目。情感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是非题(又称正误题)。它是要求学生对一个陈述句或问句作出对或错判断的测题。这类题目中往往隐 含着情感行为或态度,或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或者以第三人称出现,要求学生对题中的行为、态度表个态,对 ,是不对,从而看出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情感水平。 ②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的测题为 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几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多项选择题。选择 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根据题干和选项组合的方式不同,选择题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肯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b、否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错误的答案。 c、最佳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最佳的答案。 选择题适用于各种性质和种种认识层次的材料,学生作答方便,选项越多(4-5个)猜测的机遇越小,所以 ,这种形式在情感教育测评中被广泛运用。 ③情境题。针对情感教育目标,在测题中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观察学生阅读、体验这个情境时的表现, 然后记载下来。记载这件事最好不让学生知道。这种测题,与前两种相比,测出的情感水平更具有可信性。但 困难的是,教师无法逐课、逐人进行,有时还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配合。 三、观察情境测量法 (一)观察情境的设置 观察情境设置得越自然,越巧妙,学生的情感流露得越直接越具体。如果围绕着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内容 ,设置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观察情境,来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其结果会比那种只凭单一的,无层次性的观 察情境测量来的结果真实可信得多。 1.从观察情境的特性分,有动态情境和静态情境。 所谓动态情境,是指以活动、操作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总以动态出现。观察者教师通过情境中人 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测量其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动态情境的优点在于观察者容易观察和 记载。设置动态情境要使参与者人人都有“动”的机会。 所谓静态情境,是指以观看、倾听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实际上是明“静”暗 “动”,参与者的内心实际上充满着激烈地矛盾运动。因此,设置静态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够把参与者 引进“静思”的意境。 2.从参与情境的成员分,有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 个体情境,只有一人参与,具有独立性和排它性。由于不受外来干扰,参与者呈无拘无束状态,所以,情 感流露得较自然、真实。设置个体情境,便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殊情况。 群体情境,参与情境的是一个群体,是某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设置这种情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造成学 生的心理平衡。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要求是对准我们大家的,不是针对我们少数几个人。设置群体情境准备工 作要做充分,防止学生情感行为的“人云亦云”。 3.从设置情境的途径看,有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 直接情境,具有直接性,设置者将学生直接带进生活现实,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观察学生 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有参与活动、现场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 直接情境与间接情境相比,自然性较强,人为痕迹少。但往往受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观察情境不可能 全部“直接化”,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教师去设计、加工和创造,这样来的情境便为间接情境。设置间接情境 要巧妙、自然,要独具匠心,还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尽量减少“人为痕迹”,要让被试者感觉不到在被试, 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不受压抑,才不会出现为取悦测试者而作出违心的反应。 上述几种观察情境,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绝然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彼此渗透,融为一体。 动态情境中有静态情境,静态情境中有动态情境,时而先动后静,时而先静后动;时而又动静结合。若干个体 情境,可组成群体情境,群体情境中有个体情境。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也可互为凭借,相互转化。所以,设 置观察情境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其联系性,用联系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测量工作。 (二)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个环节:检测、量化和分析。 1.检测: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性环节。它包括立标、观察、记载等内容。 立标:就是确立道德情感测量的目标。测量哪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怎样的发展等级,怎样测量等工 作,都需要在这个环节里考虑成熟。否则,下一步的“量化”工作将无法进行。确立目标时,一定要紧紧抓住 《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切切不能偏离标准、教材的航线。 观察:从特设的情境中,审视学生的种种表现:神态、表情、言语、动作……。观察的方法有两种:直接 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活动、对话和操作,从中直接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间接观察式, 教师作为情境的旁观者,或远离或隐蔽,远观学生的情感行为。不论采用哪种观察方式,最好不让学生知道有 “观察者”在“观察”他们。“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大量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成果作出不正确推论的 可能性”。 记载:对观察来的资料作详细的“原始”的记载。资料记载得多与寡、虚与实、真与伪,都与观察者观察 时的细心、留神程度有关。观察者观察时,对观察的目标领悟得越准确,和在观察中越细心、越留神,得来的 素材就越丰富。如果观察者事先不认真钻研和领会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外延,不学习和掌握学生情感表现的特点 和规律,就会对某些很有价值的情感表现状态,如皱眉、叹气等,观而不察,察而不记。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 学生的可观察行为,而且还包括产生这种行为的特定环境。记载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表格式记载,把观察到的 有关内容,填写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以示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状态;二是描述式记载,用语言文字直接勾 勒学生的情感行为;三是表格式+描述式记载。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其内容都应具有“原始性”,尽可能不加 或少加主观色彩的词句。 2.量化:对学生情感行为的数量化。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量化,教师要首先主观规定学生道德情感的不同等级,并指派相应的数字。这是整个测 量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既抽象又易变,所以很难制定和使用情感等级 。但是,只有我们深入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搜集资料,全面掌握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表 现特点,就能够确立较为准确的量化法则。有了准确的量化法则,就能得到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3.分析:对量化结果的定性与归因。 分析这个环节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具体的。因为影响、制约着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 是单一的。所以,分析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各个年龄段产生、发展、变化的特点,把握准学生 情感产生的现场环境,还要把握准测题及测法的可信度。 四、情感教育效果测评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与理论水平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 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等文献,从理性上明确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解决思想认 识问题,彻底更新旧的教学观念。同时还必须认真学习一些有关情感目标分类学,情感教育评价、情感教育论 等理论书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 2.熟练掌握情感目标参照表和情感教育测评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操作程序 情感目标参照表,是情感教育达成和编拟测评试题的主要依据,而测评方法与操作程序,又是测评过程有 机、有序、有效实施的关键之所在,所以必须熟练掌握。 3.不断总结,开拓进取 实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测评,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 师,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进行。 情感教育论文:论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据美国《时代》周刊引用最新的脑部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能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较易做出成绩。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它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方面。 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既有信号功能,又有动力、感染等功能。 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发挥出来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时,语言生动、形象、有趣,示范动作准确、优美,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所学动作技术概念的理解。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前者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情绪好时便记得快、领会深,就是较难的动作,做起来也感到容易,而情绪不好的,便出现记忆困难,思维迟钝,连平时已掌握的动作也做不好,通常能克服的困难、能超越的障碍也克服不了,超越不了,因而有可能导致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的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情感的上述功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进行: 一、要热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三、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自卑感,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如从单、双杠、高低扛上摔下)。 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怀、体贴、鼓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都应将不良情绪甩到教室、训练场外,要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室和训练场馆,让整堂体育课、训练课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味,欲罢不能;怎样才能营造这种良好气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师也是人,人就都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绪肯定不良。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良时,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制,及时调整情绪。 2.布置整洁、优美的训练场地。训练场地整洁优美,能给人以美感,使人心情愉快,增强练习或训练的欲望。 3.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体育动作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健康美、造型美、动态美、节奏美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4.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教师的讲解切忌背书般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更不能在课堂上讲粗口、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师生关系恶化。 5.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仪表、动作都要注意一个"美"字。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又要显示威严,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中规中矩、一投手一举脚都要给学生一个美的感觉,让学生感到羡慕,这就能用教师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要善于让不同水平 、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在一个班或一个运动队中,学生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以调动全班学生或全队队员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人与人之间略有差异,如基础好、起点高的,可以给他"开小灶",增加训练内容或训练量,某项(如柔韧性)身体素质差的可适当增加这一方面的训练内容。在课堂提问时,一些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答得准确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让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当回答不合要求时,要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并和属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给予适当的鼓励,切勿过多地指责和苛刻的批评。让学生出来演练动作也应如此,演练得好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不能自满,对演练不成功或动作不规范者,要和霭地指出什么地方不够规范,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增强他们的信心 情感教育论文:谈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重认知能力培养,轻情感因素培养,仍然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视情感为副产品,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评价,更无实效性可言。现在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些探讨。 一、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有正确地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1、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每一位教师应让学生心理上有安全感,创设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说说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古人言:“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爱等积极情感必然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等积极态度,和愿意同老师接近的交往倾向。 3、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我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着给学生讲课。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二、情感教育应以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 1、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 2、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敢于说话,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 三、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善于换位思考,进行角色互换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长久以来,语文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爱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人格。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以真诚为基础。表里如一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遇到问题时,应自问:“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进行角色交换。只有这样,师生之间地情感才会越来越深。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你的语文课。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意思是说,由于爱某一个人,连同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也都爱。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因此就会喜欢听你讲的课。“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师若能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就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搞好语文教学。 四、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应对每位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每节课都在为之而努力奋斗。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有意无意间所表露出来的创新闪光点。这样学生会非常喜欢上你的课,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确立起来。” 特别是对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哪怕只是一小点进步,都应当给予肯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事例:我们班有一位小女生,平时沉默寡言,从不回答问题。“沉默是金”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但在一次分组背诵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时,我突然间发现她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比较特别,此时此刻,我兴奋极了。微笑着面对这位小女孩,拍起了双手,随后,其他学生也跟着拍了起来,鼓励的掌声响成一片。我说:“小丽同学,你背书的声音非常好听”。这位女孩非常激动。后来,她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而且一次比一次回答得好。她的语文成绩也渐渐地提高了。因此,每当学生爆发出闪光点时,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等,这种口头评价,随机评价的方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中客观评价学生,可增强学生情绪的正向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而采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做,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我们相信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论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是由教与学双边关系组成的统一体,教师的教离开了学生有效的学,要么事倍功半,要么毫无意义。同样,学生的学没有老师正确的指导,学习效果肯定不行。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要有利于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乌申斯基说的好:“教育别人应从规范自己做起。”因此,提高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1.角色互换,体验快乐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接受我,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我的教学,并能主动的参与,“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教师可以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的乐趣。例如:在写生课上,我让大家画老师和同学,其目标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审美能力,以及记忆力的提高。我开始先让孩子们观察自己的同桌和老师相貌并说出每个人的不同特征。孩子们纷纷描述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我让孩子们写生画老师,刚开始孩子们不敢画,怕把我画变形了,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大胆描绘,只要画面生动、丰富而有趣;能让全班同学开怀大笑那你就有收获了。孩子们听了之后觉得老师和他们就像同伴,一节课后孩子们的作品是丰富多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描绘老师。因此,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及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前,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教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切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教学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4.音乐欣赏,体验情感 常言道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和美术是姐妹学科,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此,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通过边听音乐,边欣赏绘画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感受,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比如:在欣赏西班牙画家米罗的《动物》这张作品时,我还特地配上了音乐《在山魔宫殿里》,音乐的旋律衬托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作品奇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从而创作出了形形色色的作品。 美术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真诚,而真诚则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当你对教学有着执着的追求,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美术教师要紧紧抓住情感性这一个基本品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真正做到“教得真情”,“学得动情”。 情感教育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蒲雪雁 [内容] 。进行情感教育,可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首先,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与政治思想及美育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前面笔者已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广博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似乎更紧,它几乎可说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他们憧憬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人,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教师的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 导。这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学生,原谅学生,关心学生。高中生的练笔本(周记)是我们抓的一个重点。从进高中第一天起,我们就作了规定:写周记不能当作只完成作业而敷衍了事,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如果信得过老师就尽情的吐出来。对老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褒可贬,一句话:写真。这样,学生消除了厌恶心理,由被动变主动,对生活中的人、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也从中得到了帮助和鼓励。周记的内容涉及宽广:学习、亲情、爱情、友谊、社会几乎无所不包。我们从周记中获取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联系家长,避免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一致。在某年级高三复习紧张时我们曾宣布停写周记,很多学生要求恢复旧制,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还有个别学生把留有教师大段批语和笔谈的周记本郑重的作业毕业留念的礼物送给教师。那一刻,教师更多的是自豪,为他们成熟的情感而自豪。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情感教育论文:高校德育价值情感教育研究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情感 所谓情感,是个人或群体对自身需要满足状况的内在体验。简单地说,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情感有:自我认同感、责任感、正义感、自尊感、羞耻感、同情、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等诸如此类多种多样的情感。从广义上来说,情感包括了人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感触,既包括原始的、自发的情感,又包括社会化的、自觉的情感;既包括非道德性的情感,又包括道德性的情感;既包括积极的正面情感,又包括消极的负面情感。不同的情感对人的实践活动和事物发展有不同的作用,亦即情感功能具有双重性。当情感调适正常、和谐发展时,它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有利于人全面发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的正向功能发挥;但是,当情感调适不当畸形发展时,它会刺激人的消极性、偏狭性,阻塞甚至破坏实践活动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负向功能的影响。情感的内涵十分复杂,难以具体界定。我国各类词典关于情感的解释甚少,其解释又往往语焉不详。朱小蔓认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它又是一种能力,它主要是由内省性认知能力和交往性的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生存能力,爱己、爱人、爱国,正是个体的自我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1]”。由此可见,情感虽然也包含自然情感,但是它的本质内涵仍然是社会性情感、道德性情感。社会性情感、道德情感是高校德育中情感研究的重点。 (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理念本源于西方教育理论,是建立在情感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并被运用于我国基础教育,后又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情感教育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情感手段,积极创设教育情境,挖掘人的教育内容的情感性,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生成;在教育评价中,注重教育过程的评价、整体性评价。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人的这种现象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的最集中表现,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朱小蔓说:“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正是其情感的质量及表达。确信一个人对某种价值认同、遵循乃至于形成人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条件,但根本上是一个人情感变化、发展,包括内在情感品质与外在情感能力提升和增长的过程[2]”。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移情功能、信号功能等,在个体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应该充分运用情感所具有的功能,发挥情感的作用,寓情感于教育之中。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不仅仅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它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智能发展,更要促进人的精神、情感的和谐发展。培养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人是一个多重性存在,既是理性的存在,又是感性的存在,既是物质性存在,也是情感性存在。教育培养人,就要承认并发展人的多重性存在。甚至有学者认为,人类最精细的文明体现在情感的文明里,教育要发展和培养人的情感文明。 二、当下的高校德育中,一贯忽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情感成长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方面之一。情感应是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因素,培养大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更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目标。而当前高校德育中却忽视了这一重要因素,致使情感教育未能发挥其应有效用。 (一)高校德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既包括理智成长的需要,也包括情感成长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最丰富的阶段,对情感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高校德育应充分关注大学生情感发展的要求,在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过程及德育评估等方面体现并满足大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情感发展和需求具有个性化、内隐性等特点,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针对大学生的情感发展进行教育和考查确实存在操作上的难题。从而导致高校德育往往把精力集中于较易操作的知识教育上去,忽略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阻碍了德育交流沟通过程顺利进行。这也是德育低效性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德育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尽管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高校德育的发展理念却变化甚少,在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上仍显不足。在德育目标上,仍然忽视甚至否认情感因素的地位,至多是仅仅把情感因素当作德育的手段之一。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对德育内容中情感因素的挖掘,仅仅着眼于所谓理性的推导和传授,否认道德情感应作为德育内容的一部分。在德育方法上,遵奉传统的灌输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三、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一)情感养成是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有着各种各样的答案。在当代,大家比较认可的回答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是为人的教育。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个问题。难道要继续培养“单向度的人”吗?“全人”教育理念把人们的眼光引向更加宽广的视域。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完整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理智和情感协调发展的人。肖川教授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3]。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整的人的发展,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都只能作为通向这个终极目标的步骤而存在。根据教育部规定,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且内含有情感目标,如教育部要求高校德育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和各方面素质等,这些要求里都渗透着情感的因子,因为情感是理想信念的基点,是精神的内在部分,且情感性素质也是素质的重要指标。融合了情感,才使道德推理显得更加人性,才使道德理念得以实践。人类社会越来越显示出这样一条真理:人类要有正义和仁爱的生活。对情感、信仰提出要求的理性必然性才是真正的道德理性。道德教育作为输送道德理性的形式也就在于传递和造就合乎理性必然性的道德情感,即高尚的情感[5]”。因此,情感应该成为德育目标维度之一。 (二)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情感具有体验性、私密性,这使人们很难把它和德育内容联系起来,并且长期以来作为德育内容之一的情感也受到忽视。但是情感尤其是道德情感无庸质疑应是德育的内容。有研究者认为,“道德情感是道德理性的实质内容。任何道德理性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实际内容的,因为道德理性不是对实际道德生活的无限超越。……不同的社会存在有不同的道德情感,也有不同的道德理性;道德在不同的历史形态也具有自己不同的理性形态。在不同阶级、不同经济、政治地位的主体之间都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或明或暗、或深或浅的道德理性[6]”。从高校德育情感内容的具体内涵上来说,可以划分为:自我认同感、自尊感、同情、责任感、正义感、荣誉感、价值感等。高校德育应围绕这些情感内容展开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 (三)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 德育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情感作为德育中介、手段已是众所周知。情感给德性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情感是德育过程的中间环节。在德性的养成过程中,情感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如果主体能够把德性和情感有效结合起来,以情感来丰富充实自己的德性,就形成了黑格尔所谓的“真实的良心”,否则形成只是“形式的良心”。道德是社会的,但又是个体的。道德在社会和个体之间应达到某种契合,而其中社会和个体德性情感的契合是重要因素,也是德育成功的推进器。德育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德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仅有理性的道德知识的传递、交流,更有感性的道德情感的传递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德育把社会性、普遍性的德性情感传递给个体,力促社会和个体的情感契合,从而使社会道德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但一般来说,德性情感的传递、交流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是一个互动、内化的过程。内化的德性情感具有巨大的示范、命令、表率等外显功能。这一功能是德育有效性的心理基础。高校德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们要重视情感在德育中的作用,把情感教育的理念渗透到高校德育中去。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内涵丰富,社会性高级情感发展突出,情感倾向尚未完全定型,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科技的积极学习者和掌握者,其情感发展也亟待提高,以和高科技发展相适应。“提供业务发展和科技竞争的精神动力,保证物质利益的合理取向,增强高科技所需要的高情感、高责任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大量而经常的任务,应不断满足师生在理论、精神上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高情感,推进高校事业与人的全面发展[7]”。因此高校德育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对症下药,积极发挥情感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动力作用,牢牢把握德育过程的中间环节,促进大学生的德性养成,实现高校德育的育人目标。 情感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陈华 [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溶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1)有表情地朗读----引导学生领受情感美。?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产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例如有表情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有力,以表达韩麦尔激昂的爱国热忱。最后一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在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时须读得轻而缓,末句可按三个音节断开,每一个音节均应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于是,学生就会进入角色,体会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结尾处体会出作者悲壮的情感。 (2)入境----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例如《社戏》所描绘的是以双喜为代表的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作为客人来到偏僻的鲁镇,得到这群少年的热情款待。“伴我游戏”:“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也不会“犯上”陪我钓虾:“虾照例是归我吃的,”显示出这群少年的好客,不拘礼教。更充满诗意的是,在双喜“我写包票”的英雄式的承诺下,“我”得以观赏到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味的画面。更有趣的是归航中偷豆、吃豆这一情节。随着双喜:“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 家,我们偷哪一边的呢?”的询问,阿发无私地表示;“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在那些洋溢着豆麦蕴藻之香的乡间夜景中,这群少年是多么可爱。如果此时教师用精湛的语言,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自己就是夜航去看戏中的一员,那偷来的豆就是如此特别的好吃。……通过入情入境的体悟,学生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感情倾向----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便会不禁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 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这时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开解作者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0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主线,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亲身体会,截取了最佳的时间阶段----夜行投宿,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旅老人之口引出助人为乐的梨花姑娘,又借梨花妹之口引出解放军营造茅屋和梨花姐妹照看茅屋的情节。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引导学生明悟主人公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写又多以洁白无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又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景物美、人物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之中,辉映折射出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旨,从而领会作者那份由衷的赞美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 情感教育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什么是情商呢?就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良好的情感,应该包括关心和同情别人,表达和理解情感,控制情感,自尊、自信、有独立性,适应能力强,能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受到人的喜爱,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勇敢、善良等。从9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关注情绪发展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孩子未来成功20%取决于孩子的智商,80%取决于他的情商。所以,孩子成功与否与情绪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说情商的高低决定了他人生的失败和成功,情感智力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过去,人们更关注孩子的智商、关注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大多数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通过学习开发智力,认为孩子越聪明,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来自新西兰的一个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于前半个世纪20个百分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比如:美国近15年的统计,儿童和少年的忧郁症增加了近千倍,来自保护儿童基金会的一组统计数字呈现出:美国平均每天有3名25岁以下的青年死于爱滋病;平均每天有25人感染爱滋病;每天有6名儿童自杀;有342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暴利罪被捕;每天有1407个少年母亲生下婴儿;有2833名儿童退学;每天有6042个孩子犯非暴利罪被捕;有135000儿童携枪上学。这说明不是孩子智商高了,孩子就必然有成功幸福的未来。情商是靠后天培养的,有关研究表明:智商更多是天生的,而情商更多是靠后天培养的。这就意味着无论你的孩子天赋如何,你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创造成功的人生。所以,我们的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只要我们的方法得法,只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一定能取得好成效. 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理性)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未能使教育真正真情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学生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通过教育,应当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对生活产生热烈的感情。这从有关教育"四大支柱"的观点更能说明。第一,学会认识,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第三, 学会共同生活,具有参与和合作精神;第四,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断的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从"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来看,它更多地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取与情感能力的培养。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和养成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技巧是教师要爱学生,要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要依赖学生。 1.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接纳态度,体验作为好 孩子的快乐. 关于这一点, 我认为不仅要始终贯穿在课堂上, 而且还要在学生的作业中得到应用.基础好的学生我们需要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基础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对于他们在课 堂上的良好表现要给予肯定,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乐趣. 2.教会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打下基础. 在”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我的难忘的旅游经历, 在介绍过程中, 写下一些重要的句型来提示学生. 然后询问他们是否有难忘的经历, 抓住机会让一些学生起来叙述他们的难忘的经 历. 有助于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感,包括道德荣誉感、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 在”The world aroundus” 的教学过程中, 我告诉他们: when I’m a little girl, I often swim in the river. People can drink the water in the river. There are a lot of tree near the river. The water is very clear,and I can see the fish swimming in the river. But all things have disappeared. The watersmells terrible. Do you know what had happened? 学生回答:”Pollution”. 在介绍污染的不良 后果后, 告诉学生只有一个地球, 这是我们的责任去保护我们的环境.然后要求他们进行小组讨论”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的道德感, 而且使学生对集体生活和同学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4.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精神. 在这点上,关键是教师要做好铺垫,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 如在”protecting cultural relics ” 的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调查当地的文化遗产, 并且提出一些可行的保护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精神. 5.通过游戏、音乐、形体、美术等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美感及其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将这种美感和自己 的生活结合起来。友善是人的天性,教师应该在教育实际中向学生灌输这友爱互赞的思想。一次口语上,我任教的班55个孩子围坐成一圈, 相互介绍彼此的爱好。学生们不时交头接耳,互相赞美"我是个拼写能手"、"你的字很漂亮"、"你画得真不错"……课堂里一片温馨友爱。此时此刻,传统的教育方式被温柔的"情感教育"代替了。我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想告诉学生 们"人人对别人都应该友善,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学生们已是小大人了,可以理解这些道理。另外,在”the sounds around us ”的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还讲述了各种音乐的不同风格.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美感时, 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情感教育要注意四个效应: 教师工作中要投入大量的情感,情感交流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学生进 行情感教育,教师仅是满腔热忱、尽心尽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技巧性。要搞好情感教育,就要注意处理好四个效应。 一、避免晕轮效应,全面地了解学生,进入学生真实的情感世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实验,给被试者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 五种品质的表格和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让被试者想象具有这几种品质的人是什么样子,结果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尽管其中有四种品质相同。实验表明,热情与冷酷,不但影响了对一个人总体上的认识,还影响了对一个人其他品质的认识。这种评判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业绩和表现时,由于评判者对被评判者在其他方面的印象的影响而作出偏高或偏低判断的倾向,叫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在班主任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常常表现为:班主任容易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并由这个印象形成总体印象,从而用主观上的偏见掩盖了学生的其他特征,导致难以公正地评价学生。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教师掌握学生情况的信息不多。克服晕轮效应的关键是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准确地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感波动,切忌以点带面,用主观的情感或偏面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总体上的判断。 二、依据马太效应,平等地教育学生,把握学生自尊的情感特性。 马太效应提示的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各种"不平等"的存在。一般来说,学校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可概括为: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教育和越来越多的照顾,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给予不足的教育或很少给予照顾。教育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以成绩好差这个标准来区分优劣并偏袒或歧视学生,以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受到溺爱,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导致自尊心的畸形发展,心理耐挫力减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遭受"遗弃"而产生自卑感和逆反心理,对老师甚至学习好的学生产生怨恨,诱发各种异常行为,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在班集体建设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的合理的教育环境。 三、利用霍松效应,充分地肯定学生,建立学生进取的情感基点。 1924年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发起的"霍松研究"表明:物质条件并非导致生产量增长的有力因素,而管理方法的改良可以使态度改变,产量提高。霍松效应提示我们:当人们知道别人注意自己时,会产生不同的表现。管理需要不断地给人以精神奖励,诸如经常的赞许或提供更有意义的工作机会,等等。把这个效应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或某一方面的成绩要有经常的肯定,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从情感上调动他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成长要提供有利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不断的产生需求,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肯定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泛泛地肯 定或错误地肯定容易引起误导,产生反感甚至是敌对情绪。 四、光大皮格马利翁效应,热情地期待学生,拓展学生憧憬的情感通道。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的期待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一所小学的1-6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后,随机地抽取一些学生的名单交给任课老师,声称这些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其智力与学习渴望得到进一步提高。八个月后,他再次测 试时,发现这些儿童真的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权威人士的告知使教师产生了期待,使学生在期待中感受到信任,对教师也产生好感,在学习上作出更大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对这种教师的期待结果,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酷爱亲手雕刻的一座少女雕像,并希望她能活化,长相厮守,后终于如愿以偿。罗森塔尔借此神话来比喻教师的期待对学生进步的巨大影响。很显然,在对学生进行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希 望,觉得学习上生活中越来越有奔头。 寓批评于情感教育中 批评教育有过失的学生,如果不讲究批评艺术,只是简单生硬地训斥、责备甚至处罚,很容易刺伤学生的心灵,使教育工作越做越难做,作为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先充分表扬,再适度批评。 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作具体分析。有的错误,学生的动机和愿望可能是好的,只是行动的方式方法选择不好,才造成不良后果;有的可能是年幼缺乏社会经验所致。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掘他的闪光点,先表扬与肯定他正确的一面,消除他与老师之间的心理差距,从而创设一种能彼此容纳、沟通情感的氛围,在解除了学生防卫心态之后,再诚恳而适度地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寓批评于鼓励之中。 不是从正面提出批评,而是从侧面绕一绕,巧妙地给予鼓励和提醒,同样会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如有一学生, 偏爱理科,课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理科上, 期中考中理科取得好成绩,但英语学习成绩就是一直上不去,我就对他说:“你理科这么好,与你平时的刻苦训练分不开,要是你在英语学习上也能这样下苦功,你的学习成绩一定能提高。”这种方法的特征是: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明确自己的不足而又不灰心丧气。” 三、选择适当场合,把握最佳时机。 俗话说:“箭伤肉体,话伤灵魂”。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批评场合原则上最好以一对一,避人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提出批评,免得使对方受自尊心的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另外,把握最佳时机也很重要,即如何针对学生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进行批评。如有个学生,经常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多次教育,效果都不理想,一次在上课时他起来回答问题, 但是由于其他同学还在底下讨论, 他非常不高兴地要其他同学安静下来以便我听清他的回答。我便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对他说:“当你在回答问题时,你非常反感有人在底下讨论, 老师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我和你有同样的感受. 而我们有的同学喜欢私地下讨论,不管他人的感受,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不尊重之上,这 就太不应该了,你说呢?"他低头不语,似有所悟。自那以后,在上课他不但不讲话,而且还制止他人上课讲话. 四、在实施批评过程中,要心平气和。 态度要蕴藏期望,表情要充满关怀,放下架子,用和风细雨般的言辞与学生谈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心相樱记得有一则伊索寓言: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披着斗蓬的游客脱掉斗蓬。冷风拼命地吹,狠劲地刮,游客反而死死抱着斗蓬不放。而暖洋洋的太阳晒在游客身上,只几分钟,邵位游客便取掉斗篷,坐在树荫下纳凉去了。这则寓言充分说明了春光融融胜过狂风暴雨,委婉说服胜过粗暴。干涉,毋庸置疑,心平气和地启发、开导是中学生思想转变的催化剂。 总之,教师应该用情感教育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工厂电气设备的故障及维护 [摘 要]随着我国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工厂企业电气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设备随之不断的改进、更新,与此同时对运行维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日常的运行维护工作没做到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加强对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正确果断处理设备的异常现象,是每一个电气技术人员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电气设备;维护;故障诊断 1、电气设备维护的一般方法 (1)观察 通过眼睛的观察可以发现设备的异常现象有:破裂、断线;变形;松动;漏油、漏水、漏气;污秽;腐蚀;磨损;变色;冒烟(产生火花);有杂质异物;不正常的动作等等。 (2)听闻 设备由于交流电的作用而产生振动并发出特有的声音,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果仔细倾听这些声音,并熟练掌握声音变化的特点,就可以通过它的高低节奏,音色的变化,音量的强弱,是否伴有杂音等,来判断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因过热而产生的特有的焦糊气味,大多数的人都能嗅到,并能准确地辨别。 (3)触摸 运行人员可用手触摸被检查的设备,对设备的温度、发热、震动等情况来判断设备的缺陷和异常。应该强调的是,用手触试带电的高压设备是绝对禁止的。 (4 )了解运行状况 设备检修人员向运行人员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生故障时的具体现象,产生故常的环境条件,以往发生类似故障的记录及解决的办法等。通过这些“问”,可以较快地掌握设备运行的最基本的情况,便于检修人员快速完整地处理事故,避免事故查找工作进入误区而延长停电时间,扩大事故范围。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检测工具来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如用热成像仪来检查电柜母排,电缆、电机等的发热情况,用轴承听诊器和频谱分析仪来判断电机轴承的磨损情况等。通过这些先进工具可以更好的发现设备运行问题,有助于提早做好检修计划,从而达到消除故障隐患的目的。 2、工业生产中常见故障分析 (1)电动机故障分析 起动故障;当电器接通电源后,电动机不工作,并且电动机无任何声响。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与电动机相配的起动电器出现故障,此时需要检查如星三角转换装置、变频器、软起动器或相关电气连锁等状态是否正常。另一种情况是电动机内部绕组短路,局部绕组烧毁,导致电动机停止工作。当一旦怀疑电动机自身故障时,最简单的检测方法是用万用表电阻档测各绕组阻值。 (2)电动机的维护 1)使用环境应经常保持干燥,电动机表面应保持清洁,进风口不应受尘、纤维等阻碍。 2)当电动机的热保护连续发生动作时,应查明故障来自电动机还是超负荷或保护装置整定值太低,消除故障后,方可投入运行。 3)应保证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良好的润滑, 一般的电动机运行5000h左右,即应补充或更换滑脂,运行中发现轴承过热或润滑变质时,应及时换润滑油。 4)当轴承的寿命终了时, 电动机运行时的振动及噪声将明显增大,检查轴承的径向游隙一定数值时,即更换轴承。 5)拆卸电动机时,从轴伸端或非轴伸端取出转子都可以,如果没有必要卸下风扇,还是从非轴承伸端取出转子较为便利,从定子中轴出转子时,应防止损坏定子绕组或绝缘。 (3)变频器故障分析与维护 目前变频器广泛应用在工业控制等领域,变频器本身具有各种保护和报警警告功能变频器长期可靠地运行,与日常的维护保养是分不开的,再好的变频器得不到正确合理的维护,其寿命将大为缩短,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电机电缆发热,易出现过载过流问题,电流大,负载重,需要优化参数,尽可能提高输出电压,适当提高载频,优化转矩提升,使用DTC矢量控制(定期对电机参数自整定);加电抗器,尤其输出电抗器,直流电抗器;换专用电机;降低负载或上限频率。 2)干扰问题的预防,做好预防措施,将EMC影响减少,做符合EMC安装规范的布线;良好的接地;控制电缆单端接地,动力电缆双端接地。 3)干扰问题的解决,调整参数,调低载频;干扰路径做隔离。 4)应定期对变频器进行清灰除尘。由于变频器内部器件紧凑,内部积灰很难用风机或吸尘器清除干净,这就需要对变频器解体,将变频器控制板、主板拆下,用毛刷、吸尘器清扫变频器线路板及内部IGBT模块、输入输出电抗器等部位。利用每年的停热期,将检点放在变频器日常运行时无法巡视到的内部:检查变频器内部导线绝缘是否有腐蚀过热的痕迹及变色或破损等,如发现应及时进行处理或更换;检查变频器螺丝等紧固部件是否松动,应将所有螺丝全部紧固一遍;检查输入输出电抗器、变压器等是否过热,变色烧焦或有异味等。 3、负载匹配问题 生产机械的种类繁多,性能和工艺要求各异,其转矩特性是复杂的,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恒转矩负载、风机泵类负载和恒功率负载。针对不同的负载类型,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变频器。 (1)恒转矩负载 恒转矩负载是指负载转矩与转速无关,任何转速下,转矩均保持恒定。恒转矩负载又分为摩擦类负载和位能式负载。摩擦类负载的起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 50%左右, 制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00%左右, 所以变频器应选择那些具有恒定转矩特性,并且起动和制动转矩都比较大,过载时间长和过载能力大的变频器。 (2)风机泵类负载 风机泵类负载是目前工业现场应用最多的设备,虽然泵和风机的特性多种多样,但是主要以离心泵和离心风机应用为主,通用变频器在这类负载上的应用最多。风机泵类负载是一种平方转矩负载,这类负载对变频器的性能要求不高,只要求经济性和可靠性,所以选择具有U/f-const控制模式的变频器即可。如西门子的MicroMaster430系列变频器。风机负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转动惯量比较大,所以变频器的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变频器具体设计时,在变频器起动时不发生过流跳闸和变频器减速时不发生过电压跳闸的情况下,选择最短时间。 (3)恒功率负载 恒功率负载是指转矩大体与转速成反比的负载,如卷取机、开卷机等。利用变频器驱动恒功率负载时,应该是就一定的速度变化范围而言的,通常考虑在某个转速点以下采用恒转矩调速方式,而在高于该转速点时才采用恒功率调速方式。我们通常将该转速点称为基频,该点对应的电压为变频器输出额定电压。 结语:提高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水平,保证电气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是电气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到维修,更要做到在故障发生之前就能及时的发现并处理,使工业生产正常进行,尽可能减少损失。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做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中等复杂程度控制电路安装、调试、维护和设计,并能获得电气控制国家职业技能中级证书,并为后续课《电气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专业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能力 一、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交直流电机拖动、低压电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但传统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以讲授工厂电气控制相关各种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环节偏少,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电气控制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很欠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与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相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应当对《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立足于工学结合。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特色 根据电气工程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工作过程采取“阶段性、梯次递进”的由简到难的原则,以项目为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对象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电气控制设备和机床类电气设备的设计、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等项目为载体,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行动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对整个学习或工作的过程进行发动、监督、帮助、控制和评估。教学放在实验室中进行,介绍各种典型控制电路工作原理,各种工业控制低压电器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并配合现场动手操作,帮组学生理解所讲内容,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是针对性的讲授、示范、引导,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整个教学中,要安排三分之二的左右的学时让学生自己连接控制电路。实行“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职业岗位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涵盖国家职业标准(中、高级)相关应知、应会内容,教学内容选取要考虑岗位职业要求,注重岗位化能力培养,按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基本控制线路为主线,学习从低压电器的认识、低压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基本控制线路的分析和设计、典型工厂控制线路的分析、调试和设计、评价全过程。每一学习情境均以工作任务承载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来达到即定的培养目标。 三、本项目预期的主要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各种电器元件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能够根据需要正确选择; 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完成低压电器元件的安装; 3)熟练掌握低压电器元件的文字和图形符号,具备识读电路图能力; 4)能够根据给定电气控制原理图进行电气接线; 5)能熟练使用万用表进行低压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排查; 6)能实施常用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排查; 7)可以根据给定的控制要求,完成简单控制电路的规划与实施; 8)了解PL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PLC基本指令、功能指令和编程方法; 2.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学会使用相关工具从事生产实践,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电机及控制方法的认识和深刻领会,以及教学实训过程中创新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基本的思考与设计的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在技能训练中,注意培养爱护工具和设备、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四、课程的总体安排及考核方案 1.课时的分配及进度:授课12周,每周4学时,总学时48。理论授课16学时,实验实习32学时。 2.考核方案:《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理论考核以够用、实用为基本原则,降低了理论考核的要求。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强调实践效果。 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理论考核+技能鉴定。课程考核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必须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电气控制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并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占40%)。其中理论考核以闭卷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电气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的了解。考试成绩的20%记入期末总成绩。实践考核在电气实训实验室进行,每一位学生随机抽取任务工单,含有设计和安装调试接线,成绩的40%记入期末总成绩。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教学的几点体会 【内容摘要】《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电气运行与控制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职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自制力差等原因,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满堂灌”现象。本文结合中职生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容易接受,适应性强的特点,教师细化技能目标、利用微视频教学等教学方法来上好第一次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工厂电气 技能目标 微视频教学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典型的教学项目的学习,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按照“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有关精神编写而成。本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在职业教育特色,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过程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维修核心技能。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线中职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巧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一、上好第一次课,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学生只有对专业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学好专业课。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精心设计第一次课的教学过程。比如,我们学校有个加工中心,我就带学生去参观各种机床的工作过程,并介绍这种机床就要有良好的电气控制系统才能正常运行,然后对一台事先准备好模拟机床进行排故演示,让学生明确本学科要学习的目标是安装电气控制系统和检修系统,这样他们会树立更大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细化技能目标,分阶段实施技能实训 技能目标是实训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技能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因此,在备课前,应该首先确立技能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对于学生,我要求他们尽可能掌握的专业技能目标主要是:①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②电气控制设备的测量与识别;③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安装及测试等核心技能;④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其职业能力。 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把整个技能目标分阶段实现(详见下表)。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既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又分解技能难度,既能树立学生自信,又能有的放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运用微视频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大家都知道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相对比较抽象,而且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在按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个老师要负责30人左右的学生,一般要分6个学习小组,当老师讲解重难点时,分别对6个小组进行讲解,所以要求老师至少要讲6遍,既浪费时间有费力。如果运用微视频教学,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样教学上的困惑。例如,在讲到空气式阻尼时间继电器的通电型与断电型互换时,老师可以先录制时间继电器互换过程的视频,然后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清清楚楚看明白。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还可以重复或暂停播放微课,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整个课堂翻转,将课堂时间大部分花在交流讨论和实际操作上,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技能,整体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每次操作课时,利用相机拍摄记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规范的和不规范的动作,制作成微视频,在下次课前加以比对播放,这样可以让学生规范操作要领。 总之,《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电气运行与控制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还要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寻找一种适合中职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工厂电气论文:化工厂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成熟,被广泛使用于化工工厂生产中。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得到改善,系统发展超多功能和大型化方向迈进。然而,由于化工自动控制系统机房、信号线以及化工仪表等等受到雷击问题较为严重,导自动控制系统无法运行。文章分析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防雷措施。 【关键词】化工厂电气 自动控制系统 防雷研究 1 前言 随着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大量出现,设备被广泛应用。逐渐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自动化发展水平高。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电气设备抗干扰能力比较低,时常受到雷电影响,严重阻碍工业经济发展。一般而言,在设备运行中,一旦电压过低,就特别容易出现雷电危害。 2 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造成的危害 2.1 直击雷的危害 众所周知,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的出现会带来经济破坏和生命安全,后果非常严重。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危害非常大,产生的电磁脉冲干扰影响也很大。如果化工厂遭到雷击,不但是建筑受到了损害,会使得电子系统和DCS无法运行,从而导致设备损坏加重,影响化工厂无法正常运行,人们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直击雷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它直接作用于自动化仪表和化工控制设备上,雷电一旦产生,会形成大量的电流,使得设备遭受破坏。最明显的危害是,连接装置中会形成较强的电流,会影响到电阻压降,从而使得电位逐渐升高,这直接破坏了系统。 2.2 电磁脉冲干扰 电磁脉冲干扰主要是在打雷瞬间形成的,当强大的雷闪电电流产生之后,脉冲电磁场会特别强,会有超强的电磁脉冲出现。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这也被称为感应雷。这种雷击对化工厂设备产生巨大影响,会使得设备和导线出现破坏,从而埋下巨大安全隐患。 3 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雷电防护 3.1 合理接地 该方式实践证明,自动化控制和化工厂电气使用合理的接地方式之后,对雷电防护有重要作用。合理接地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根据接地电阻大小来确定,接地电阻数值较小,雷电流泄放的能力会非常强。对雷击物高电位保持能力会非常低,导致的危害特别大。在化工雷电防护进程中,选择合理的接地方式,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合理的接地防水主要有建筑物接地、强电系统接地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接地这几种。其中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项特殊的电气系统,系统接地电阻使用标准较低,需要进行重新设置。举个例子:计算机系统直流工作电阻应该小于2欧,系统运行工作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安全保护地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在化工厂计算机系统遭受到,雷击之后,计算机系统同地网系统会形成较高的电位。因此,在进行设置进程中,需要使用计算机和地网控制系统,在保持距离10以上执行安全防护。当需要引入接地线时,电网和接地线理当保持一段距离。因此,需要选择屏蔽或者是绝缘措施进行应对。 3.2 电磁屏蔽 在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引入或者引出的电缆线需要设置在电缆槽盒内,并且在不同的阶段的电缆槽盒之间应该采用金属进行联接,从而保证整个电缆槽盒内的电路畅通。就不会形成新的电子脉冲,当槽盒被雷击之后,槽盒内的电缆线不会出现被破坏现象,因此也不会出现危害或者干扰。设计过程中,为了保障槽盒雷电电压满足自动化控制需求,需要将电缆引入控制内,进行设置时,激昂电位相连接在一起。并且对其他的管线也理当执行电位相连接,避免雷电危害出现。在化工厂防雷设置时,借助自动化控制室和电气控制室,在墙面、门窗以及钢筋位置进行连接安装,从而形成一个有效地避雷网。这就能有效地避免因为雷电形成的电磁脉冲影响,保障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电气安全运行。针对于一些特殊的仪器仪表,电缆没有进行完好设置,电缆槽盒进行雷电设计,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实现电缆线设置。保障屏蔽层和化工厂控制系统实现相互电位连接。 3.3 使用SPD 可以合理使用SPD,化工厂电气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使用了SPD,最重要的作用是,当电感应直接流入信号传输线中时,电力线瞬间会受到电压限制。保障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设备不会受到电压穿极影响。使用SPD还可以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电压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较好发挥出防雷作用。在化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都会选择电位连接方式,为了避免电磁场干扰现象。控制系统的启动会形成一个较大的避雷网,防止不必要的电流进入。因此,在控制系统中,线路的安装一般都会采用SPD系统。而且在配电系统和仪表设备之间,现场仪表以及PLC控制设备之间都需要有SPD系统保障。能使得整个化工厂系统都被保护起来,这能有效地防止雷电危害出现。 4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雷电危害主要有电磁脉冲和雷电危害两个重要干扰。因此,雷电防护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接地安装,使用电磁屏蔽方法对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防雷设置,这对于化工厂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当有效地保障了自动控制系统安全运行,有效提高化工生产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防雷技术,这将有效地提高自动化设备运行水平和化工厂运营效率。 工厂电气论文: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中常用的方法探究 【摘 要】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运用电气设备的频率越来越高,电气设备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电气设备越来越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电气设备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对电气进行维修的时候也必须掌握很多的知识,对电气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的维修不仅仅要掌握电气本身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方面的知识。本文通过分析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分析电气故障解除的相关经验,,从而能够及时地排除电气故障,提高维修的效率。 【关键词】磷肥化工厂 电气维修 方法 探究 当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要尽快地查出故障的原因,一般都会采用一些诊断仪器,但是这类仪器的价格高,所以,在电气维修过程中,为了能够节约经费,在电气维修中,坚持采用几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提高维修的效率。 1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采用先“静”后“动”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维修人员首先不能慌张,先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对电气的操作人员了解电气的使用情况,电气故障的特点,在面对电气故障时要通过听、观察、闻电气是否出现了烧焦的味道,然后通过分析电气使用人员在故障发生时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分析电气出现故障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修理。因此,在磷肥化工厂电气出现故障时,应该采取先静后动的方法,找准磷肥化工厂出现故障的原因后,再进行维修,可以提高维修的效率。 2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要采用先“外”后“内”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时,应该遵循先外后内的原则,因为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一般都是出现在外部的元件上,内部的系统几乎不会出现故障。例如,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显示屏不能显示的时候,设备就会停止运转,这时,通过对电器柜中的元件进行查看,发现系统上的报警灯亮着,然后再查看电气的维修手册,可以发现当报警灯亮起时,说明要将电气的电源拔掉,然后对电气的电压进行测量,发现电气的电压是正常。在通过测量磷肥化工厂电气的电阻,发现接地的电阻几乎不显示数值,从而分析是电气的主板出现了问题,但是,通过对电气维修经验来分析,电气系统的主板出现故障的几率很小,从而可以分析出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于是对磷肥化工厂电气的外围设备进行故障分析,端子代表的输出和输入信号的电压是正常的,为了进一步分析是否是电气的主板出现的了问题,将端子处的线路切断,然后重新启动磷肥化工厂电气,结果发现信号灯亮着,而且电源的报警信号没有再显示,从而说明磷肥化工厂的电气主板是没有问题的。进一步分析电气外部线路是否出现短路问题,将电气外部的线路逐一进行实验,从而分析出电气的短路问题。可以分析,如果当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发生时,不采取由外到内的故障检查,直接将电气的主板换掉,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电气主板的更换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由此不利于磷肥化工厂的生产。 3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应该运用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 在对磷肥化工厂的电气进行故障维修的时候,应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再分析复杂的问题,很多故障都是由一些小的问题引申的,如果不注意,就会引发大的问题,所以,先将小的故障排除,可以提高电气维修的效率。 在对磷肥化工厂电气进行维修时,电气出现了滚丝筒不送丝的问题,通过维修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首先先从简单的故障进行分析,分析电气的热保护是否出现了故障,再分析电气的开关是否出现了问题,显示的结果都是正常的,然后,再分析滚丝筒是否出现了问题,让电气操作人员先摇晃下滚丝筒,经过反复地摇晃,滚丝筒就自动地运转起来。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磷肥化工厂电气不是出现了大的故障,而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问题,如果在开始故障判断阶段没有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直接对滚丝筒进行更换,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4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要运用先公用后专用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首先应该检查公用线路是否出现了问题,如果公用线路是正常的,则要逐一检查专用的线路,这样能够从复杂的故障中逐渐缩小故障的范围,能够及时地排除故障。 例如磷肥化工厂中的电气运行分为X轴和Y轴两个方向,当X轴方向的运行正常时,Y轴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在进行故障排除的时候,可以采取替换法,将X轴和Y轴的电机交换,从而分析是否是两条运行线路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采用由外向内的方法,判断磷肥化工厂电气的故障是否是出现在驱动设备上。 5结语 文章中所论述的以上四种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方法能够有效地排除电气的故障,节省时间,节省资金,能够使磷肥化工厂电气的故障迎刃而解。在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时应该运用先“静”后“动”的方法、先“外”后“内”的方法、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先公用后专用的方法,将复杂的故障变得简单。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一般都是出现在外部的元件上,内部的系统几乎不会出现故障,因此,要先检查外部元件是否出现了故障,外部元件的故障是极好解决的,内部元件的故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排除。当磷肥化工厂电气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要先分析故障的原因,不能慌张,也不能盲目进行维修。 工厂电气论文: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能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凸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社会中还存在着十分要种的电能浪费现象。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工厂的电气系统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一定的电能浪费情况。因此,为了在确保工厂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电能消耗,就应当在工厂电气系统中,应用节能技术,从而得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节能技术;工厂电气系统;应用 前言 在工厂当中,电气系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系统之一,为工厂其它机械设备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电气系统在运行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因此,在工厂电气系统中应用结能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电能消耗,在维持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 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设计原则 1.1 实用性 在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设计当中,应当充分结合工厂存在的实际目标,尽量提高经济效益。在实际的节能改造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对材料、设备等方面的节能管理。以工厂的实际节能需求为基础,才能实现更为良好的节能效果,得到降低能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2 适应性 对于工厂的电气系统来说,并不是节能量越高越好,而应当综合考虑工厂电气系统的运行目的和电能需求,应当以工厂电气系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最为恰当的节能设计方案,从而在确保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实现节能效果[1]。 1.3 节能性 节能技术的应用,对于工厂电气系统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节能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能够直接影响电气系统的节能效果。因此,在工厂电气系统的设计和改造当中,除了提高经济效益之外,还需要注重系统的节能性。如图1所示,在运行管理、供电系统、用电设备等方面,都应当建立有效的节能措施,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提升工厂的长期效益。 图1 电气系统节能设计 图2 节能启动控制生产电机 2 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降低线能损耗 在电气系统当中,由于各条线路都具有电阻,因此,在电流流经的过程中,将会损耗一定的有功功率。对于线能损耗的降低,可以通过优化输电线路的设计,将导线的长度缩短,让负荷中心尽量靠近变压器。同时,如果条件允许,要尽量采用直线的方式来敷设线路,从而使导线长度缩短。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将导线横截面积增大,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经济电流密度为基础,合理的确定导线横截面积[2]。 2.2 节能启动控制生产电机 电机控制是工厂电气系统中电能消耗较大的部分,因此,有效对生产电机进行节能启动和控制,能够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在传统的改造方式中,只是对电机接线方式进行改造,通过降低电机启动瞬间的电流冲击,来减小对电机部件的冲击力,从而实现软启动电机。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起到保护电机内部元件的作用,对电能消耗没有实现有效的控制。而节能技术的应用,结合定子电压、启动电流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定子电压的降低,限制启动电流,从而实现降压启动[3]。在启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电流,如果某些环节难以承受,就可采取这种方式。 在节能启动过程中,主要包括采用软启动、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延边三角启动、定子串电阻降压启动等方式。在负载当中,如果限制了电动机的启动电流,或是没有过高要求电机启动力矩,就可以通过降压启动的方式启动运行。在启动过程中,对电机进行星形接线,在启动之后,再转变为三角接线。此时,只需要全电压启动电流的三分之一,就能够实现电机的启动,使得电能消耗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2.3 控制变压器负载 在工厂电气系统当中,变压器也是电能消耗极大的设备,而在变压器的运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控制变压器的负载。在节能技术的应用下,可以将其最大负载下的负载率进行提升。在工厂的工业生产当中,应当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对变压器的容量与数量进行确定,同时结合节能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还可以利用“削峰填谷”的节能措施,其具体指的是对用电侧和发电侧进行调度,将一部分负荷由尖峰负荷时段调整到低谷负荷时段,从而使电气系统整体的负荷率得到提升[4]。发电厂的供电是全天候进行的,用电高峰通常在白天,而用电低谷一般是在晚上。而发电厂在白天和晚上并不会对电力供应进行改变,因此,会出现白天电量不足,晚上电量剩余的情况。对此,工厂可以将电气系统高峰时段的负荷适当的转移到晚上进行,从而提高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2.4 制定电机设备检修计划 在工厂的日常运行管理当中,通常是根据相关数据来管理电气系统。利用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优化调度工厂中的电气设备,从而达到电气系统的节能要求。对电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其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出转矩等输出特性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相应的传感器,来采集和监测这些参数,同时在反馈环节进行应用,从而完成闭环控制电机,提高电机的运行特性和运行效益。另外,随着运行和工作时间的延长,其中的部件、性能等也会发生老化的现象,从而导致电机消耗的不断升高。因此,对于电机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应当制定出有效的计划和方案。在传统的检修维护当中,主要的方法都是事后维修,不但维修效率低、效果差,同时也会影响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工厂的经济效益。而且,电机经常出现故障,将会导致电机的老化和损坏速度加快,从而进一步增大能耗。因此,在电机运行过程中,结合节能技术的应用,应当采取状态维修的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定期全面检查电机的运行状态,以相应的体检参数作为标准,来确定和分析电机的运行状态。此外,可以根据电机的运行状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结合科学、系统的数据资料,对电机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判,提高电机设备检修的准确性,从而实现电机能耗的降低。 3 结束语 电能是我国当前社会中最为主要的能源之一。旦由于近年来我国电能消耗量不断增长,供电压力不断增大,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此,应当从各个方面实现节能。在工厂的电气系统中,能耗十分巨大,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节能技术,在其中进行充分的应用,从而实现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 工厂电气论文:探析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对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维护方法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厂企业中的电气自动化水平也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大量电气设备的更新与改进,我们对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掌握各种电气设备的维护知识,通过对电气设备的不断维护工作,来保证设备的可靠性,杜绝事故的发生,继而促进工厂企业的不断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对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工厂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 (1)观察法。通过仔细的对设备进行观察,查看是否有异常现象,例如不正常转动、有杂质异物、冒烟、变色、磨损、腐蚀、漏气、漏水、漏点、松动、变形、断线以及破裂等现象。 (2)倾听法。 由于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转的时候会由于震动而发出一种有规律性的、独特地声音。如果我们在电气设备正常工作的时候可以仔细倾听,熟悉这些声音,到时仅通过声音是否有杂音、声音的强弱、音色以及高低节奏的变化来判断设备的工作状态。 (3)嗅觉法。当电气设备由于连续长时间处于过热状态就会导致绝缘材料的焦化现象,发出独特地非常刺鼻的味道,绝大多数人都能通过嗅觉来准确识别发生部位。 (4)触摸法。我们维护人员可以通过带着防烫伤手套来对电气设备表面的温度、振动等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其中的异常现象,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万万不可触摸带电的高压设备。 (5)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我们维护人员一定要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发生那类故障时的具体表现情况,以及解决这种故障的办法等,这就需要和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流。通过这类的交流活动,我们可以更快捷、有效地掌握设备的各种性能以及基本状况,对我们快速处理电气设备的故障非常有帮助,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除了上述五种常用的维护方法,我们也有一些应用的范围不是很广但是也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用先进的检测工作来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测,比如:使用频谱分析仪以及轴承听诊器来分析轴承的磨损情况,用热成像仪来观察电机、电缆以及电柜母排等的运行温度情况。通过先进的技术虽然也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电气设备的故障,提前解决,但是由于其应用的局限性,所以一直的不到普及。 三、工厂企业生产中主要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 (1)电力线路的维护。首先要进行的是巡线的工作,在日常的工作里,巡线人员若发现导线和电缆断落在地面上或者是悬挂在空中时,要及时报告相关管理人员,做好相关措施,设法让行人避开断线点。其次,巡视人员要对所巡视的设备的结构和接线非常熟悉,且不能越过围栏和遮拦。再次,还要注意检查电线是否被老鼠等动物咬坏,设置好挡鼠板。最后,要制定点检表,对线路进行检点,如电力线路是否靠近热源,是否是阳光直射,是否存在机械的损伤、绝缘的状况是否良好,螺丝头的松紧程度等等。 (2)变压器的维护。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对于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变压器出现故障,电气设备就很容易停止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变压器进行维护主要包括检查变压器的防鼠设施是否完好;保证变压器周围没有积水和杂物;及时清理积尘;检查紧固螺栓的松紧程度,若有松动就及时紧固,防止漏油;检测油的温度和油位,监视电压、负载电流。另外,还要注意变压器工作的运行声音,若有异常要及时解决。 (3)发电机的维护。发电机在日常工作中的维护,首先要检查燃油箱里的存油量,以避免在使用发电机时,出现油不够的情况,而且还要对油底壳内的液面高度进行检查,清洁发电机的附属设备,重点的清洁对象为散热器,油过滤器,其次,要检查冷却水的水位及传动皮带是否能正常使用;最后,还要检查机组水的预热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检查起动的电池的电解液的浮充状况和液位。 (4)断路器的维护。断路器指能够承载、关合与开断在正常回路里的电流,能够关合规定时间里的承载与开断异常的回路条件里的电流开关装置,也包括短路。而且当它们严重过载或短路、欠压时,还能自动地切断电路。对于断路器的维护主要从检查并及时更换橡胶件、检查和更换主要的部件、保持空气干燥和管道的洁净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检查和更换主要部件中,其主要部件分为灭弧室、非线性电阻、主阀、传动风缸、通风塞门等,对这些部件进行更换是为了保证断路器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5)PLC的维护。PLC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可编程控制系统”,现阶段,这种系统被广泛运用在工厂的生产中。PLC 系统是一种高精密的设备,它的运行时间比较长,对配套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它进行维护与对其他设备进行维护有很大的不同。(1)首先要确保PLC 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符合该设备的要求,如,防尘、防水、防火、防雷击和高温等等。在对它进行维护的时候,必须要熟悉PLC 设备维护的工作流程和它内部各个模块的相关资料,对现场的布局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检查检测工具是否完好;(2)PLC 系统在正常的情况下其CPU 的电池电压应该是3V,所以,在对它进行检查的时候,必须要进行电压的检测,避免出现因检测遗漏而造成的巨大损失;(3)在日常的维护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系统停机的时间,对PLC 的控制柜进行降温和除尘,此外,还要对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的缩写,是指不间断电源,它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进行维护,以保证PLC 系统在电路断电时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一段时间;(4)检查接地电阻的接线螺丝是否松动,观察外观上是否存在异常的变化以及接线的接触是否良好,及时进行程序的人工的备份。以上这几种检查方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灵活性,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章和相应制度。对于发生故障的设备和系统要查明故障原因,然后再进行维护和更换;在进行电压的测量时应考虑到导线的压降;不能违反设备电器控制的原则,在测试的时候,手不得离开电源开关,并且保险应使用等量或略小于额定电流;注重测量仪器的档位的选择。 四、结论 总之,在对工厂电气设备的维护过程中,我们要以该电器设备正常运行的相关规定作为标准进行维护,而且还要注意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如对于一些小零件的检查较为简单,没有经过认真的考量,有些小零件已经失效不能发挥其作用,但是却没有及时更换从而导致电气设备无法正常运行。还有一些情况是,电气设备的磨损情况较为严重,但是操作人员为了给企业节省开支,就没有及时地更换零件,而且发现了异常的声音也没有及时对机器进行全面检查,任其自生自灭。这些都是在日常维护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些细节,但是它们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维护。只有在日常的维护中将问题及时的发现,解决,才可以杜绝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因此,我们一定要将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当成我们当前工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得到全面的进步,并且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向前发展。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安装工程的缺陷及质量提升策略 电气安装环节作为工厂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的环节,对电气安装整体工程的质量实施及时、完整、有序的控制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中电气安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满足工厂对电气安装工程的需求,加强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已经成为了企业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只有将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才能够确保工厂电气设备的有效运行. 1. 工厂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材料的质量问题 设备材料的质量问题是目前工厂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所面临的一项主要问题,材料的质量达不到施工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安装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安装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所有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与验收.就我国目前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现状来看,设备材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许多产品没有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技术说明书以及检测试验报告等文件资料.此外,由于在电气安装工程中涉及许多电压试验,这些试验都需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用,设备的质量达不到工程标准,势必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 1.2 电气安装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电气安装施工人员普遍存在着素质偏低的情况,施工人员所掌握的都是单一的电气知识,而不是系统的专业知识,虽然施工队伍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但是却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施工人员不能对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进行充分了解,现场施工也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进行,从而导致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下电气工程的施工需要. 1.3 电气安装路线铺设存在问题 路线铺设是电气安装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电气安装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然而,从我国目前电气安装路线铺设的现状来看,却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管路暗敷处出现规则裂缝;金属管没有做好跨接接地线或者不根据具体的材质,一律焊接跨接接地线;管字通过结构伸缩缝及沉降缝的时候,没有设置必要的过路箱,从而留下不安全的隐患.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电气安装工程质量带来影响.除此之外,镀锌管直接采用套管熔焊连接,套管连接不牢以及明、暗管进箱进盒不顺直,挤成一捆,露头长度不合适等也是电气安装路线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2. 工厂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都会对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带来影响,因此,为了确保能够在电气安装施工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控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法是不容忽视的,在对工厂电气安装的管理上,管理人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 2.1 对设备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设备材料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单位领导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设备材料的采购人员以及监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设备材料质量的重要性,从而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坚决杜绝不合格的设备材料进入施工场地.为了确保设备材料质量,采购人员可以经过查询,去一些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好的厂家进行直接进货.此外,电气设备和材料运到施工场地之后,监理人员应该对材料的相关信息进行检查,其主要包括设备的型号、规格参数,确保其与设计相同.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材料,应当有质量证明书或者出厂合格书. 2.2 提高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筑电气在施工安装工程中,各相关人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充分做好电气工程质量的控制。电气安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但目前有些施工人员无资质证书,作业人员无上岗证,大多数作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情况很多,使施工水平达不到规范要求,安装工程质量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因此,作为电气工程师首先需要熟悉操作规范,把好质量关,切不可疏忽大意。电气施工质量的规范条文繁多,这就不得不要求控制人员通过积累,把规范条例牢记于心。在实际控制工作中,要结合实践,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专心认真,吃苦耐劳,肯钻研,有责任心;深入现场把行动落实到实处,把质量管理严格抓起。材料的质量、性能是施工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要始终把控制材料设备的质量,贯穿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加强采购人员素质,把好材料质量关。可通过市场考查的方法,直接到有一定生产规模、信誉好、产品质量过硬的厂家进货,减少中间环节。只有严禁伪劣产品用于工程,才能保证电气施工工程的安全。在电气工程质量控制中,确定电气施工中的重点关键环节,明确关键,制订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控制,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必须在控制好重点环节后,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一定要加强工人队伍素质的培训,树立长期思想,培养一批懂管理、技术水平好的管理人员,打造一支施工水平好的工人队伍。现场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三检制度,管材不符合要求不准施工,达到施工规范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各个相关人员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土建工人与电气工人要密切配合,现场施工人员要服从管理人员。 2.3 在安装和铺设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检查 在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对于安装和铺设工作应该要进行及时的检查,需要分段检查和整体检查相结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预埋、穿线、安装各个工序阶段进行分段检查,尤其要重视对预埋和穿线工序脱节的问题以及和电气专业的配合问题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质量通报,对砸圈梁、楼板剔槽不规范,开关插座安装不到位置等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质量通报,限期整改,并对完工的电气安装工程从原材料、安装部位、安全用电、使用功能各个方而进行整体检查,以此来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整体效应. 2.4 提高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 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工程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进行不断提高与完善,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由施工引起的质量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将一些隐患彻底消除,确保工程的质量. 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还应该做好建筑电气施工的设计工作.整体施工设计工作应该做到全面、科学、合理,设计人员要依据设计和国家施工规范技术标准,来完成建筑工程的电气安装工程设计,并且要确保施工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规范施工.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电气安装工程作为工厂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其施工质量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因此,相关部门如果想要将电气安装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就必须针对目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针对其产生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来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工厂电气论文: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在引进电气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以可靠、节能、智能、信息化为特征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设备不断创新,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使用已经成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监控方式和应用,阐述了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与应用,并且分析了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LNG液化工厂 电气自动化 设计 1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 1.1 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电气自动化应该满足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对电气控制的要求;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基础上,电气自动化的设计方案应该简单、经济、安全、可靠;对于生产装置与电气自动化的关系,应该从生产成本、工艺要求、工艺复杂性、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妥善处理,很多生产装置都是通过机电结合控制方式实现控制要求;科学合理地选用生产中所需要的电器元件。 1.2 电气自动化的设计理念 (1)现场总线监控。现场总线、以太网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运行经验非常丰富,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另外,自动化设备的功能是独立的,组态相当灵活,不会导致系统的瘫痪,使整个系统具有可靠性。 (2)集中监控。集中监控有利于系统管理和维护,而且系统设计简单,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但是集中控制将整个系统的功能全部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因此处理器的任务非常繁重,会影响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 (3)远程监控。远程监控能够节约大量电缆、节约安装费用、节约安装材料,而且远程监控的可靠性非常高、组态非常灵活。但是LNG液化工厂的电气部分通讯量很大,而远程监控现场总线的通讯速度比较低,因此远程监控适合于小系统监控,不适合LNG液化工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 2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2.1 先进控制 (1)先进控制的特点。在LNG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很难建立数学模型。当对自动化过程实施控制的时间,如果常规控制的效果不理想,那么久可以实施先进控制。同传统的控制技术相比,先进控制能够对模型进行预测和推断,并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另外,先进控制能够进行对变量耦合、大时滞等,对复杂的对变量进行处理和控制。 (2)先进控制的应用。在LNG生产过程中,通过辨别技术,可以确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动态的数学模型,能够表示实际装置生产过程,控制和约束输入变量的关系;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现场噪音的干扰,因此当采集和处理数据时,对采集的变量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保证它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于不可测量的变量数值一定要进行实时计算;通过软测量技术,获取指标数值。 先进控制的应用不仅包括传统的比值、串级和前馈控制等过程,还包括先进的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内容。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诊断自动化生产的故障,监控自动化生产的过程。神经网络能够对复杂多变的模式及联想预测和记忆进行控制和处理。 2.2 现场总线 (1)现场总线的特点。现场总线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连接自动化系统和智能现场设备。现场总线将仪器仪表设备和现场连接起来,并进行了有机整合。现场总线对于LNG生产工艺技术控制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场总线基于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技术,使系统的单回路调节器、现场变送器、现场执行器、可编程序控制器、数据记录仪等生产设备实现数字信息化、双向串行以及对变量。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通现有的DCS、PLC等相比,能够进行多点通信、控制现场设备状态、还具有开放性和互可操作性的特点,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目前LNG生产行业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因为网络冗余性的问题,FCS的功能没有DCS完善,可靠性也没有DCS强,市场上的应用也没有DCS广泛。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能够在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过程中,节约生产成本费用、生产装置的安装费用和投资费用。但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室内设备非常少,总线结构简单,一对双绞线就可以连接很多的设备和仪表,所以硬件投资额度比DCS系统低,能够减少电缆和槽盒的使用量和安装费用,减少前期基础性投资,减少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程序,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工作流程。 运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还能够节约自动化生产的后期投资。当生产现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生产后期需要增加一定的控制设备,那么不需要重新添置新电缆,只需要在原先的旧电缆的基础上就近连接,就能够扩大规模,从而节约后期电缆投资费用和用于敷设电缆的费用。另外,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还有利于操作管理人员准确快速地了解和查询自动化生产情况,实时掌握和控制生产现场以及自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总线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 3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小到开关设计,大到宇航飞机,都有着电气自动化的身影。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处理技术、试验技术、市场研制和开发等技术领域。通过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我们可以加快现代工业的发展,节约有限资源,降低成本费用,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电气自动化使用水平和质量,大大缩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天然气利用的差距,实现自主研发,促进国民经济发发展,实现电气自动化的规模化生产,规范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标准。 现代分布式、开放式、信息化是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布式的机构能够在网络中建立独立的网络,分散系统的危险,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开放化能够实现各方网络连接,将系统与外界联系起来,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而信息化能够将设备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自动化和管理控制一体化。 4 结语 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应该引进国外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先进经验和工艺流程,实现自主开发。同时,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思想,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且寻找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使电气自动化逐步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全球化。 工厂电气论文:自动化控制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实际发展中,由于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及智能化手段的实际推动。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走上科学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同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会使得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行业的发展得到推动,实现技术更新速度的提升。现代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应该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保证设备运行高效性以及可靠性,促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厂 电气自动化 控制技术 正文: 一、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状况与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就是对电气自动化进行研究开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应用的电气自动化当中,从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当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际状况 近年来,人们也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到了电子自动化技术当中,这不仅有利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业务信息数据的管理,还可以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的实际动态进行监控,从而实现生产数据的现代化、规范化的管理。并且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电气自动化当中,也可以充分的发挥出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效果,这也有利于人们对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和检修工作的开展。此外,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将人员工作和计算机运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在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的过程中更加便利。 1.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改革,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环境,从而进一步的强化了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力,使其工作效率得到全面的增长。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优势 1)实现了设备与系统全工作流程内的高效监控。现代建筑电气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传统运行方式常留下管理盲区,导致故障的发生。而现代自动化技术通过“采集―处理―反馈”模块,对系统进行实时的数字化监控,能及时将控制中心的指令传达到系统,并将反馈信息同时传递到控制中心,实现对整个系统的高效控制。 2)联动性的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将建筑中照明、配电、消防、空调等系统连接为一体,提高了其联动效果,解决了电梯系统依照各层用户流量实现其速度的自动调节,以及紧急情况下系统的自动识别、判断,及时实现预设的应急处理方案,实现子系统间的配置与互动。 3)安全性强。因电气系统固有的危险性,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都可能造成系统产生安全风险,而自动化控制有利于系统对异常情况做出及时反应,并可通过遥控模式降低故障对维修管理人员产生直接伤害的风险。 4)数据完备、计算精确。自动化系统可综合其操作流程、故障处理等数据建立准确清晰的数据库,为后期优化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实际研究,主要根据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特征、技术作用、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实际研究,明确整个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基本作用 1.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 整个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使用,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方式进行实际控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选用分散式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实现系统的集中控制。当整个设备无法实际运行时,控制系统会检测故障问题,进行自动切断运行电源,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性提升。这就需要一整套技术进行实际操作与控制,实现控制过程完整性,提升生产效率性[2]。 1.2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有保护作用 电气设备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会存在相应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如电路实际运行电流超过电路最大限制,会导致系统运行出现问题,致使故障发生。这就需要安全措施进行保护,实现具体问题应对策略制定,实现自动化控制技术对设备运行问题进行解决。同时需要针对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实际分析,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进行实际调整或者更换,保证电气系统运行安全[3]。 1.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监督功能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内部电流无法用肉眼观察。并且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内部是否有电流通过,也需要进行实际信号以及指示灯的设定。在整个监督系统下,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下指示灯的设计,能够实现故障问题及时预警。同时,应该严格管理与控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安全性,控制故障发生。这样系统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设备故障发生频率,利用电气设备维护质量问题实现效率的提升。 1.4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测量功能 保证企业生产质量以及实现高效生产,需要对于设备整个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性,随时对设备进行实际观察,检查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使用,能够及时通过相应数据测量参数分析具体故障原因,并制定良好的控制方式,实现设备运行稳定性的提升[4]。 2.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设计理念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体设计方式分为三种,分别为集中控制、远程控制以及现场总线控制方式。 2.1集中控制 集中控制是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的重要方式,其在实际控制过程中,主要优点:处理过程中由中央处理机进行集中处理,实际设计过程相对简单,并且具体保护措施设定过程中要求较低,设备运行以及维护过程相对便捷;主要弊端:由于所有信息处理过程由中央控制系统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器工作量巨大,导致处理器运行压力增加,导致处理速度缓慢,生产投资加大。同时,在进行长距离电缆干扰也会影响系统安全性,错误操作机率提升。 2.2 远程控制 远程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当中有所应用,优点:远程控制实际组态灵活,并且节省电缆,节约成本,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具有材料靠抗性较高等特点。弊端:由于远程控制电气设备实际通讯量较大,使得现场总线实际使用过程中处理速度缓慢。远程控制系统在设定过程中只能够满足电气设备系统需求,不能够在大型电气自动化系统当中进行实际应用,导致应用范围降低。 2.3 现场总线控制 以太网技术以及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对于电气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智能化电气自动化设备可持续发展。现场总线控制方式能够针对电气设备当中具体问题进行实际分析,实现现场总线设备有效控制,其在实际应用当中具备以上控制方式的所有优点。并且节省变速器、隔离设备以及I/O卡件等等。并且智能设备在实际安装当中具有较好效果,实现安装与维护工作量成本较低。由于整个系统各项功能装置具备安全性,不会出现设备运行与信息处理过程中设备瘫痪状态出现,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有效发展。 四、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水平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动化控制也成为了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Windows平台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可以很好的将网络技术与其电气技术结合起来,这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的良好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得越来越广,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已经成了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外,实现IT平台与自动化相结合也是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从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现状来看,自动化控制技术将应用于多个领域中。此外,相关科研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改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还要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结束语: 由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就要采用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来确保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已经广泛的被人们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这虽然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大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 [摘 要]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企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科技发展和电气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了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该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变换器 自动化控制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变革,突飞猛进。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企业、生产线等各个层面上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和电气管理水平。随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广泛应用,人类研究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电气控制技术,同时也对电气管理的观念、方法、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工厂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改善对策,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特征,提出有利于改善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策略和方法。 二、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简而言之,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是指由软件、机械和电子等共同构成的一个能够大大提高工厂生产速度和效率的控制系统,它主要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和微电子等技术的支撑,目的在于精确保障工厂的生产效益过程。我国引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最早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主要将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PLC、变频器和工控机等少数领域。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和开发,大大地推动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理论上看,所谓电气自动化,指的就是把电气设备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拖动、电机学等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专业。电气自动化以其操作性强、设备简单、应用领域广等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工厂中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有利于提高工厂效率,减少劳动费用支出,解放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工厂效益,促进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可以提高生产的柔性,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和库存,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满足感,增加用户满意度等。简言之,电气自动化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生产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用不够广泛,在使用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不够规范,不利于电气自动化应用能力的有效发挥,不能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对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加以系统化的介绍和普及,使得各类工厂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促进工厂效益的提高。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 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几乎处处可见,任何一个现代化工厂都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支撑。笔者总结,自动化控制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火力发电站主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保持发电机组的各项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能量平衡,同时要不断消除运行过程中内外干扰信号,以满足电网对于机组负荷的需求,确保机组稳定运行在火电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调频和调峰,接受电网负荷调度,控制汽机锅炉之间能量传输平衡,协调锅炉内燃料、引风、送风以及给水等各个子系统的控制。 第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变换器电路的控制管理。 在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变电器电路逐渐呈现出由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PWM变换器能够更好的适应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各项性能,在优化设备参数的同时,还能减少谐波对电网的影响,帮助我们解决低频区的电动机转矩脉动问题。因此,这种方式应该更好地在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广泛应用。 第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监控管理。 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最为普及和常见的应用在于监控管理,比如:现场总线的监控,集中监控和远程监控等。现场总线监控工作的应用基础是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它在对监控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间隔对其功能的利用、分析进行,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量的模拟量变送器和隔离设备,有利于减少成本支出,缩短工作周期,促进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更好发展;集中监控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不论是维护工作和是运行工作以及系统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相比而言,远程监控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对较小的系统起到良好的监控效果,不适合全场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但远程监控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电缆的使用量,从而减少费用支出,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靠性也比较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监控方式更加集中化,大量信息能够被中央控制器集中采集和分析、控制,达到良好的监控效果,降低运行费用,使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装置相对独立。 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问题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电气自动化控制是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关键。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气自动化控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必然要求,对电气自动化企业来说,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和企业成本,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和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为企业的生产过程提供进一步的技术保障体系,同时也可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发电厂中的升压站隔离开关的操作仍然使用传统的按钮操作模式,这种方式在运行时间相对较长时容易在开关节点处出现异常,最终导致无法正常操作等问题。目前市场上按钮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备品备件更换后使用寿命短,而且对运行设备进行按钮的更换风险大,使用成本高而且经济效益低,工厂内部使用的公用系统操作存在着使用不方便的问题。第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监控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监视系统无法实现对工厂内微机机电保护装置及电气自动装置的故障报告等信息的监视,操作人员无法直接查看到相关报告信息,对这些装置的运行状况无法准确掌握,无法及时采取相关信息。目前,这些报告信息的整理和保存均需要人工整理、存储和传输,且大多数工厂对电气自动化设备信息的监视仍然采用传统的中央信号光字牌,因此传统设备存在寿命短、成本高、耗能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等问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上述问题或弊端是难免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排除障碍:随着电气化的不断发展,电气设备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设计与安装时,往往忽略对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因此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过程中,应随时让维护和操作该设备人员了解安装过程,这有助于操作人员对新系统产生感性认识。通过专业培训,操作人员能更好理解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科学合理地应付突然出现故障及恶劣运行环境下维修,有利于设备的稳定顺行。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和网络化的逐步普及,自动化控制涉及的产业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同时促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更新,使得控制系统更加完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厂电气论文:关于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探析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企业的健康 发展也得到了有效性提升与创新,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更是在工厂实际生产活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这对于工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开始成为工厂发展与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且过去的传统型人工生产与操作技术已逐渐转变成现代的先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本文简要叙述了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状况与发展,详细分析了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各个重要功能,以期为工厂的日常生产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使工厂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工厂 在工厂中采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可以说一直以来的效果和运行情况都非常的好,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其可靠性非常的高, 稳定性方面也比较好,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操作方法也非常的方便,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和提高, 很多设备在应用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对其完善和创新。 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很大程度上来说,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随着智能化控制的不断发展,它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不断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上世纪50 年代,人们是从电气设备的出现中得到启发,开始关注电气自动化技术,继电器和接触器开始投入电气运行,使得机器能够依据人的意愿以及事先设定的目标来进行工作;60年代开始,出现了现代控制理论,生产的过程控制及管理得到有效优化,进一步推进了自动化进程,电气自动化也得到了质的飞跃;70 年代,通信及微电子技术以迅猛的发展速度闯入人们的视野,电气自动化面临更为复杂的控制系统,仅仅借助以前的现代控制理论的技术难以应对,由此开始出现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大大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直到80 年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电气自动化中,首先,从管理层面上来看,信息技术不断简化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处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动态监控,确保数据的全面和完整;其次,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更新上,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微电子技术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一些设备的界线由过去的定义明确向模糊化转变 。 2.在检修和维护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系统更加简单和易操作 电气自动化依托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具有很好的人机操作界面,相应的控制系统灵活,并且易于集成,Windows 操作平台的使用使得维护和检修更加直观和简单。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影响因素 1.设备元器件质量问题 由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元器件的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质量高低不同。一般,生产设备元器件的厂家规模较小,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其元器件质量难以合格;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元器件厂家之间的恶性竞争会使部门厂家重价格而轻质量,造成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偏低的现象,对设备的正常控制和安全工作产生影响。 2.工作环境多样,操作维护不当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环境,有些工作环境甚至是非常恶劣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的工作环境,以应对环境因素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机械作用力因素和电磁干扰因素等。 三、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功能 在工业企业中实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生产,其对于工业企业的持久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一定要在工业企业中全面发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效用,并不断更新与完善其功能,只有这样工业企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保护功能、测量功能、自动控制功能和监控功能展开讨论。 1.保护功能。电气线路与设备实行自动化控制时,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故障,如果电路电流高于设备电路规定的实际使用限度与范围,那么系统就会及时终止运行,而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合理的制定出一套健全且完善的排除故障与检测体系,依照不同情况自动更换与调整系统设备的相应电流与线路,将保护设备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2.测量功能。电气设备运行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观察与测定工作,其主要是为了能够在日常运行活动中找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和改进,以达到提高电气设备生产效率与使用效率的目的。若想要全面了解与掌握工厂中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就要合理选用测量线路的相应参数设备和仪表测试器,通过有效性措施做好观察与控制工作,最后利用已掌握和控制好的有关信息来完善与创新电气设备的运行及操作。 四、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各种电气设备生产工艺也得到了相应改进、完善与创新,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运用方面更为突出,从传统型发展转变成智能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尽管当前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仍是把微计算机作为主要核心的网络化自动控制体系,但在不同程度上均已表明电气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同,所以在此前提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定会十分光明,最终迈向科学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过去的实际运行工作发现,工厂实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但能够获得显著成效,还可以得到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工厂电气设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使操作程序更为简单快捷,大大减缓了工人劳动强度以及缩短了工人劳动时间。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逐步壮大,许多电气设备的运用也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合理调整与改进,以便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为工厂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使工厂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工厂电气论文: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技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技能工厂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厂用电节能设计、节能设备应用、厂用电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降低厂用电量,达到节能的预期目标。 节能减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对于工厂而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因此,在控制企业用电成本这块我们尝试过很多办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变频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比如说无功补偿装置在客户端的大量投入,尤其是用电大户端,再比如说节能设备的大量使用,如节能变压器、低阻电缆等,另外在用电管理方面也制定了很多措施,小到企业的照明管理等。下面就阐述一下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技术中的应用。 1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 供配电系统节能的重点应该在设计、优化阶段,而这块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很多时候电厂配电系统以及部分设备并不是完全由工厂自己决定,另外考虑到初投资的问题,因此对于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并没有得到完全认可。 1.1合理的供电电压 供电电压的选择应根据用电容量和供电距离并考虑当地电网现状、用户的用电负荷性质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而定。一般而言,如果是6~10kV的配电电压,由于10kV技术经济指标较好,如供电系统能耗和有色金属耗量均较小,因而高压配电电压应首选10kV;当用户6kV设备居多、且容量较大、在技术经济上合理时,考虑采用6kV;当用户有少量3kV电动机时,可用10(6)/3kV专用变压器供电。 1.2节能型变压器 变压器是输变电行业中的耗能大户,据估计,我国变压器的总损耗占系统总发电量的10%左右,如损耗每降低1%,每年可节约上百亿度电,推广节能变压器事在必行。推荐使用干式变压器,如果是已经有旧的油浸变压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改造,油浸变压器维护的工作量和费用相对也比较大,这也是油浸变压器的明显的不足之一。 1.3无功补偿装置 功率因数的高低对工厂企业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设法提高工厂供电各相关部分的功率因数,以充分利用变、配、用电设备的容量,增加其输电能力,减少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以达到节约电能、提高供电质量和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在客户端设置无功补偿装置是有必要的,尤其对大客户,特别是有大型电机居多,感性设备居多的情况下有必要考虑无功补偿装置,提高供电品质。 2选择节能设备 目前,节能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中尤以变频器最为引人瞩目,而且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节能效果,另外节能灯具、Y型高效电机等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推广使用变频器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工矿企业中可能有大量的风机、水泵等大动力设备一直在工频状态下运行,这样就需要利用闸阀控制风量、流量,结果就是损失了大量的电能。而改为变频调节后,通过改变电机的转速(也就是改变了电机的输出功率)来调节风量、流量,我们知道,功率和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大大减少了损耗,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 2.32 使用节能型照明电器 节能型照明电器优点很多,高效低耗,节能环保,驱动电压低,响应速度快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照明设计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照明设计的理论,还要了解国内外有关照明技术的新动态。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电光源、灯用电器附件、灯具、配线器材,以及调光控制器和控光器件),改善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和质量,从而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的环境,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 2.3使用低阻电缆,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我们都知道,输电线路的损耗和电阻有着平方的关系,线路的阻值越大,那么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散发出来的热量也越大。为了减小电缆上的电能损失,建议使用低阻值的电缆,这样可以减少输电线路损失,同样电缆散热量较小,在高负荷、高温度的夏季也减少了事故的可能性。另外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积也是必须的,设计电缆的时候,在充分考虑负荷容量和扩建可能性以及必须的安全裕度下尽量选择小截面的电缆,减少投资。 3加强工厂用电管理,合理使用峰谷电力资源 峰谷用电:电力行业中峰谷的含义是用山峰和山谷来形象比喻用电负荷特性的变化值。通常白天8:00至22:00的用电为高峰用电,深夜22:00至次日8:00的用电为低谷用电。“峰谷电价”意义在于,鼓励居民利用低谷电价的优惠条件大量消费低谷电力,比如电热水器、空调和其他电器设备。同时,对电力部门来说,将高峰用电转移到低谷时段,既缓解了高峰电力供需缺口,又促进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削峰填谷”的双赢策。对于工厂而言充分利用低谷电量进行生产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有条件的企业鼓励低谷期间用电,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用电成本,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工厂白天期间线路负荷很小,夜间线路负荷很大,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经济的杠杆作用明显。 4加强工厂电力计量管理 企业需要加强对电力计量的管理,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加强管理可以避免因为计量问题而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隐患,对运行的重要电能计量装置施行质量跟踪、状态监测、抽样检定、动态管理,定期进行对在用计量装置测试数据分析,避免计量装置失准运行,提高在用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其二就是根据电能计量的结果制定相关长效机制,比如说同样的办公室或者车间用电量的比较,比如说空调、照明电量的比较等等,通过这些电量可以看出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而制定出相关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或者使用,降低企业产品的成本。 5结语 企业降低成本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节能技术在电气方面的应用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用电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厂电气论文:对于化工厂电气接地技术应用的探讨 摘要:电气接地措施包含的原理和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为化工厂电气行业一员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预防化工厂的电气事故的发生,消除电气安全事故的隐患,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车间的正常运转,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 关键词:化工厂 ;电气接地 在化工厂中,电气接地具有多种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了安全的因素而进行的保护接地。其次是为了防止发生静电而进行的接地。第三个方面是电子设备的接地。 一、对于接地原理的探讨 接地是一种为方便电流流入大地而提供的低电阻或是低阻抗途径。它的实际意义就是在线路或者是电气设备发生某些接地故障的时候为故障电流流回电源提供的一条低电阻或是低阻抗路径。所以,总的来讲,接地就是将电气系统、电路及设备等与大地进行很好的互相连接,或者是和范围广泛且能用来代替大地的具有同等效果的金属导体连接,以便于传导电流在大地或具有同等效果的金属导体之间互相来往。电气接地技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得输电线路与变配电设备以及用电设备绝缘不会遭到一定的损坏,全力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和避免出现人身触电伤亡的现象,预防发生不确定的火灾事故、防止静电放电产生的一系列危害,防止和避免设备受到雷击的损坏等等。而接地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接地极把故障电流或雷电流以最快的速度导入到大地当中,保护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安全的目的。 二、电气接地的类型 1 基于安全原因的保护接地 基于安全原因的保护接地是要为了防止化工厂内的电力设施或电子电气设备绝缘受到损坏而危及到正常的生产活动和人身安全,此种接地方式可以消除化工厂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及积累的静电,能够进行电磁感应而对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屏蔽罩或屏蔽线外皮进行有效的屏蔽接地。 2 防静电接地 在化工厂内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静电产生的危害会在多方面影响着化工厂的正常工作运行。例如:静电会导致化工厂内的生产系统、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过程及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等等发生不定程度的故障危害,静电会产生一定的高电压而可能造成人身触电,威胁人身安全,产生的静电严重时更有可能会造成很大损害的火灾及爆炸事故。接地是消除静电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措施,所以要对化工厂内可能会产生静电的所有设备都实施防静电接地,以保护化工厂内的生产活动正常稳定的进行。要根据化工厂内物体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静电接地方式,静电导体要采用金属导体方式直接的进行静电接地,移动式设备及人体要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或者是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进行间接的静电接地。 3 电子设备的接地 化工厂中的电子设备的接地主要是为了保证和提高电子设备工作的准确,以便于化工厂更好的进行工作运行。化工厂内的高频电压本身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即使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的外壳没有进行接地,而与大地保持绝缘状态的时候,电子设备的外壳与大地形成电容,伴随着频率不断的增高,而形成的电容电抗值将会相对的减少,当频率的数值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就相当于是在进行接地。 三、接地的两种方式 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与接地装置进行电气连接。接地分为与大地相连接、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两种方式。 1、与大地相连接 一般情况下人体离不开地球,因此人们使用的各种电气系统都以大地的电位为参考电位。取得大地电位的前提是与大地连接,为此需连接地极用作与大地连接的接线端子,通过接地线的传导取的地电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用的接地。 2、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 电气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前对接地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也是接地,比如汽车的轮胎属于绝缘物质,所以汽车上各类电气系统的接地其实是接代替大地的金属车身。在许多用电过程中,过大的电位差是引发电击、电气火灾等电气事故的重要因素。例如如飞机上采取的主要的电气安全措施是用机身代替大地来进行低阻抗的等电位连接。以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而实现接地的实质是与导体间进行低阻抗的等电位连接。同样,连接地极的接大地就是与大地进行等电位联结,只是接地极的接地电阻以Ω计,其值非常大, 引起的电位差较大,效果不是很好。 四、化工厂电气接地技术应用的探讨 1.化工厂接地的因素 化工厂内的易燃液体、气体的设备、储气罐、干燥器、过滤器等等加工存储物品和设备都属于引燃物品,极易引发大量的危险事故,一旦发生爆炸和火灾事故,将会使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和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必须要采取相对严格的对应接地方法措施,以控制事故的发生及危害,避免造成换工厂的生产损失及人身危害。化工厂内的所有易燃性的液体、气体的设备、干燥器、储气罐、过滤器等都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接地保护措施。化工厂内的所有可能会产生静电的部位要连接成一个连续的导电体,并进行相对应的可靠性接地保护。 2.化工厂防直击雷技术措施 一般情况下的化工厂内的车间、仓库都是单层框架结构的金属屋面厂房,较为适宜选用避雷带沿屋檐敷设,还应在厂房的各檐角安装上避雷短针以防止和避免雷击。因为化工厂车间、仓库内有许多易燃物品,因而铁板的厚度不能小于4mm,且不可以有绝缘被覆层。在屋面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要根据相应的实际情况装设上接闪器,还要与屋面防雷装置进行良好的互相连接。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都一定要小于等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适合与防雷电感应接地及化工厂电气设备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3.化工厂静电防范接地措施 静电在化工厂内的生产过程中具有多种多样的危害。静电现象会导致生产系统、设备、工艺过程、产品等发生故障,静电产生的高电压会引起人身触电,静电严重时可能会引起火花放电,甚至会造成火灾甚至爆炸事故。对所有会产生静电的设备都应保护可靠接地,化工厂内的静电防范接地措施为:进行静电接地,固定设备与接地线或连接线采用螺栓连接以固定设备外壳;当设备较大时,其接地点至少应是两处,接地点应沿设备外围均匀布置;皮带传动的机组及其防护罩,都要进行接地;储藏、生产化工物品的房间及场所应设置防静电端子板,所有设备的外壳及防静电地板均应与其连接;应在干燥季节的储藏、生产化工物品房间设置加湿装置,以保证场所的湿润。应根据需要进行静电接地的物体类型而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静电接地方式,可以采用金属导体直接进行静电接地、人体和移动式设备需要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或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进行间接静电接地;静电非导体除应间接静电接地外,尚应配合其它的防静电措施。 防爆静电接地报警器在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加油站、油库付货台、铁路油槽车及液化气装卸等易燃易爆场所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防爆静电接地报警器可以将化工厂易燃易爆化工原料及产品储罐或输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连续自动监测,确保生产和作业的安全。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 摘要:伴随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安全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化工厂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因而使得其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的安全重要性尤其是当前化工企业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需要指出地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进行有效保护,必须要建立在对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以及做好科学合理防范措施的基础之上。 前言 化工厂是一个放置有许多具有爆炸性或是有毒的物质的地方,如果没有安全的保护措施,尤其是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这一类能引起爆炸或是火灾的系统的保护,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事故发生,爆炸事故是常常发生的。为此,必须要对化工厂中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以及危险介质的级别进行严格细致地划分,同时还要保证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符合经济性及合理性的要求,另外还要加强对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工作,以便使得化工企业的生产及工程建设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1.保护化工厂电力设备及供电系统的重要性 化工厂的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营直接决定了电气设备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能够减少设备损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能够促进化工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要遵循正确的检测操作,利用比较精密的检测仪器进行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各项安全指标的正常检测。 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有效预防设备遭到损坏,就需要对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进行严格的保护,并将设备诊断作为基础,建立与之相应的设备故障维护措施。同时还要确保在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以及电力系统的各项运行指标进行检查及测量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准确无误,选用的检测设备质量精度符合标准要求。此外,还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对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运行的情况加以充分掌握,从而使得化工厂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得到有效保证,以便能进一步提高化工厂的生产效率。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的供电制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国家统一供电改成如今的企业自给自足的供电,因此为了给化工厂的正常运转带来保障,就要对化工厂内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具体的详细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以便在故障发生的时候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分析出环境内是哪部分出现了问题。 2.化工厂电气设备的有效管理 (1)采用巡检的方法来维护电气设备的安全。为了确保对化工厂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测维护得到切实落实,从而使得化工厂电力设备的运行安全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必须在事故发生之前,及时找到并以最快速度消除事故的火苗等安全隐患。一般情况下,电气设备事故的发生包括三个阶段,即设备正常、出现隐患以及事故产生等。因而需要及时地对化工厂中的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以便在事故出现质变之前,及时地将处在量变中的安全隐患给彻底消除。这就需要操作人员在管理化工厂的电气设备时,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并且端正自己的态度,对设备进行详细细致的观察,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思维分析能力,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真学习,对电气设备的结构、性能及运行参数做出深入的了解,学会对系统中细微的变化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并能将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找出来,从而有效预防安全隐患的进一步扩大。此外,还要保证电气设备的管理及操作人员在工作时要严格依照相关的规程及规范进行,以便能及时发现并消除系统所产生的隐患。 (2)对电气设备进行巡查的具体项目。在油浸式变压器中起着冷却及绝缘作用的油,其油位会伴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并且通常情况下,变压器油为浅黄色,油中透明而不存在任何杂质,而一旦见到油中出现了由电弧燃烧引起的黑色碳化物,就必须要对分接开关、桩头引出线、线圈等进行详细检查,以确定黑色碳化物的来源。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油位在变压器上均有刻度,通常情况下,油位要保持在某个刻度值以上,而一旦发现油位过低,便需及时对变压器的温度进行测量,还要仔细观察是否变压器出现了漏油情况。对于密闭式变压器,则要将放气阀提起来,同时检查其中是否出现假油位的现象。对于起着绝缘作用的瓷套管,要确保其表面的清洁,同时还要仔细检查其是否出现裂纹、破损以及放电等现象。此外,还需实时地检查转换开关、断路器以及指示灯的显示状态,保证各绝缘子、传感器以及断路器表面的清洁、干燥以及无破损、无放电等。 3.化工厂供电系统的有效维护 3.1、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 当前,由于部分化工厂没有足够重视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及运行维护,因而通常会导致供电系统的个别部分产生电气事故。为此,作为化工企业,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化工厂供电系统的安全检查及运行维护工作。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包括:(1)对化工厂的电线杆子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其是否出现倾倒、变形、腐蚀、损毁以及下沉等安全隐患;(2)对沿线路的地面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其上是否堆放有一些腐蚀性极强或者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3)对沿线周围进行仔细查看,检查其周围是否存在某些隐藏的危险性建筑;(4)在雷雨及大风季节,要做好对电力线路的防护工作,以保证电力运行的稳定;(5)及时将悬挂在线路上的树枝、风筝等杂物进行祛除,使得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得到有效保障。 3.2、对电缆线路的安全检查及维护 通常情况下,要每个季度都对电缆线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检查电缆终端是否出现破损的现象以及瓷套管是否产生放电的痕迹;检查电缆表皮是够出现腐蚀及损伤的现象,以及其沿线挂钩是否出现脱落;检查埋地电缆沿线的覆盖物是否出现挖掘过的痕迹,以及路线标的完整性等。 3.3、对车间配电线路进行安全检查 通常情况下,要每星期都对车间配电线路做一次详细的安全检查,对导线的发热状况、线路的负荷状况、配电箱、开关、熔断器、传感器、断路器等进行仔细的检查和维护,充分确保车间配电线路的运行安全。 3.4、化工厂内的配电线路的检查 化工厂内的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查尤其重要,因为车间内是易燃易爆物和有毒物质集中的地方,对于配电线路走线状况、所用导线的型号、配电箱和配电箱的开关放置问题等等,都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每周对于化工厂厂房内部进行1至2次配电线路的例行检查,对于导线周围环境的潮湿度要进行频繁的检测,直到达到标准值为止,对于易燃易爆物品要和线路进行绝对的隔离,还要进行绝缘监测,严禁导电、漏电情况的发生。 结束语 化工工厂由于其危险物品和有毒害物质放置的特殊性,必须要有非常专业和安全的防范措施,尤其是对于能够引发严重后果的,容易引发爆炸和火灾的电气设备及其供电系统更加要注意保护不仅毁坏建筑物、土壤,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由此,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用专业的知识对化工厂根据危险等级进行场地划分;确保厂内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各项保护措施实施和完善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化工厂的正常运转在安全模式下进行,减少甚至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信息技术篇) 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教学的“三要素”之一,在“人、材、物”中所体现的“物”的表现形式。“物”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直观的展现形式、虚拟的拓展和科学技术等的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给教育教学的师生实验体验,实践活动等科学探究带来了直接的推动力。 技术装备服务教学的研究与拓展,是通过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研、培、赛”的管理与运用理念平台模式,配合教学部门,在教育主管等部门的领导、配合和协助下达到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也让人们的认知观念和学习观念有一个质的飞跃。围绕教育技术装备在普通中小学校里的不断投入与装备,综合各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架。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正在逐步走向在网络环境下、以信息技术装备为龙头的由各有关教育理论研究部门、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教学一线的专业人士和科技研究、产品研发企业等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全新现代教育模式的重要载体。现代教育模式的出现,体现在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需求与信息技术产品服务教学的有效结合,体现在技术装备服务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上。通过信息技术的牵头,引进现代技术装备中的科技手段、方法来呈现教学中的活动体验通过模拟演示、数据分析与汇总、信息传输与交流等展示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中的目标实现。通过技术的拓展,展示教学结论对理论知识的支持等等不同形式来反映教育的水平。 现在就网络环境下,通过对项目方案设计与环境搭建的原则等一系列情况的简述和在网络环境下不断完善的技术装备与管理模式等形式介绍,围绕着“建、配、管、用、研、培、赛”的管理与运用模式来体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装备、应用和管理上的作用及要求等方面做探讨与研究,并通过对一系列信息技术装备标准、规范的解读、案例的解析与实践的成果展示、介绍和借鉴作用,来展示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网络框架搭建的形式与主要功能 1.学校的局域网建设。外网、内网、资源库、评估体系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局域网的平台建设,让学校与外界的道路畅通。通过外网的建设,让各种资源与交流、展示作品等能通过网络的通道与外界联系起来;通过内网的管理平台建设,让学校里各项管理措施、管理制度、行政等管理形成无纸化的办公,达到迅速、便捷、环保等,提高和改进一体化办公模式;通过资源库的建设,体现满足并提供和收集为各个学科教学服务的各类教学软件、系统、课件等正规资源运行的条件,让学校里的各个终端用户可自由、快速的应用和获得。 功能建设:通过合理的网络搭建,形成具有网络互通、展示、办公、存储、评估等安全的系统管理体系,在这个平台中开展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管理与应用的平台建设。 2.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装备建设。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教室建设、技术实验室等室的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所具备的所有相关条件,通过合理的运用技术装备,让学生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通过技术实践与探究活动的开展,丰富视野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功能建设: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在专用教室里的学习与拓展,让学生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技术实践与认知能力的提升。 3.利用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教学服务。通过办公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的应用,教室多媒体设备的应用,通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与应用,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科教学与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转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促进与提升信息技术发展带给社会进步的理念转换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达到信息技术带给人们在学习与实践上的新的教育理念。 功能建设:拓展授与学的范围和互动学习模式的形成,体现新技术应用与自主学习改变的新教育理念形成。 二、网络环境与技术搭建的原则与意义 根据网络技术特性,在资源的有效收集与运用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构思与设计,在未来校域内采用“机群”框架搭建的形式,保证网络资源的运行及存储的安全性、可靠性。为整体区域的“云计算”模式运用和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奠定基础。具体体现为: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盘考虑,整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完善。 2.架构开放,易于扩展。网络架构采用通用标准,基础设施部署完备,便于更新扩展,保护投资。 3.易学易用,操作简便。网络环境稳定,设备易学易用,操作简便。 4.经济适用,维护方便设施设备经济适用,适度超前,更新维护方便。不一味追求设备的先进和豪华,而重视设备的适用性,在教学中以适用实用为原则。 三、网络安全的原则 1.有序性。网络环境稳定有序,核心设备有适度留余,各种业务能够顺利开展,关键业务有保障,突发业务能支持,带宽需求可根据实际配置划分,做到闲时忙时各种教学应用均能开展。 2.可控性。网络拓扑架构清晰,安全设备部署到位;设备配置准确完备,标识明晰;用户实名上网,保存自动滚动记录,做到可控可管可查,不留盲点。 3.先进性。网络架构技术先进,适度超前。设施设备配备采用主流技术,配置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确保业务最大负荷能够顺利开展并留有一定余力为原则。 4.经济性。选择最合适产品。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的呈现形式 1.易于呈现,易于组织,教学设施设备易于使用,效果易于呈现,方便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2.多样化。个别化自主学习;群体化集体教学。 3.交互性。单向语音视频;双向语音视频。 五、网络环境下项目方案设计的原则 信息技术装备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不同于单纯的设计一个产品,它是附属于整个学校办学理念、条件与环境整体布局与设计中的一块。同时,也是体现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一个学校整体的网络环境下,从项目在教学中应用的特点来谈谈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原则。 1.项目方案设计的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项目的设计要体现为某个事项中人文、教学框架、技术条件与环境等(学科教学、办公应用等)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与要求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方案。 (2)项目的技术与功能的设计在满足项目目标的同时,要体现出与目标相拓展内容的技术框架、途径和技术支撑,并能保障其常态化运行。 (3)项目设计中要有体现该学校发展的内涵,办学理念和特色教育的展示形式,要有体现与该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融入一体的内容等。 2.项目技术方案设计的原则 (1)项目的技术方案平台搭建(产品)技术要在主流技术条件下设计,保证该项目使用的延续性、安全性。 (2)技术方案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在设计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并要有一定的升级空间,保证产品在有 效的使用(管理)年限内发挥最大的效益。 (3)在参照产品的相关技术参数对方案设计思考的同时,对该类项目中相关产品技术与功能的自主知识产权、环保等项目内容做全面的调研与认证,以保证该项目技术与产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项目设计的整体效果要协调,体现在主要技术产品与其他辅助功能产品之间的技术匹配与协调;体现在整体设计与人文环境的协调;体现在项目设计与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之间的布局协调。 六、技术装备研究与培训、竞赛与活动的意义 1.通过对信息技术装备的研究,体现新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让信息技术的这种快捷、模拟等技术优势的力量运用在教学中,服务教育。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就需要教育理论的专家、学者参与领衔;教学管理与一线教学的教师参与;信息技术装备管理人员的参与;信息技术产品研发企业、团队的技术支持与技术应用的结合,共同对教育教学中就技术手段来实现和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实践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技术装备与教学应用的研究达到提升和改变教学模式的目的。 2.通过对信息技术产品性能的了解与专业培训,让教师在新的环境与手段下,认识信息技术装备――科技产品带来的革命。通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对常规教学中一些抽象事物进行解读。单一数据、现象的描述与演示,让更加形象化的教育方法与理念通过技术手段和教育教学能更加贴切的结合,使信息技术装备产品成为教师的一个最好的工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天,只有让我们的学校领导与教师队伍都先对其技术装备的理念与先进性能了解和掌握其重要性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应用和服务教学。同时,也让信息技术装备产品本身的特性服务于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与专业知识的培训,可以让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队伍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习,有跨时代的意义。首先,对新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学习,不断地提升了教师与专业人员自身所对新知识技术应用方面的进修、充电。其次,让教学手段的产品更新换代有了延续性,保证了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再次,通过研究与培训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教师参与,使教学活动中不同需求与构想有一个更广阔的探讨空间,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百花齐放”的意义。 4.科学合理的竞赛活动开展,有助于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对信息技术装备的产品技术掌握、产品信息情况的了解与产品运用熟练程度的验证。通过竞赛与活动,可以推荐和优选出其对应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有助于筛选出最佳适合教学活动开展的手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互助学习、交流,有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最后,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也对科学的开展教学活动,对信息技术服务教学中的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技术的进步。 七、网络环境下的技术装备与管理 1.研究队伍的组成。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与项目建设,是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牵头的形式下,以信息技术装备为龙头的由各有关教育理论研究部门、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教学一线的专业人士和科技研究、产品研发企业等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一支队伍,通过技术装备的研究,指导、利用技术装备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全新现代教育模式。 2.装备队伍的任务。在了解和掌握各类信息技术成果与产品的基础上,针对其各自的产品性能及技术范畴,结合学科教学中的需求,积极寻找并研究其教学中应用的可能与作用,提出新技术适合学校教学服务的手段与目的。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与验证基础上,提交各类技术装备试验的结果与产品应用形式,给教育主管部分提供试验数据,为全面建设与出台装备标准提供依据。了解装备特性与教学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装备与教学管理之间的内涵,为装备管理提供研究主题内容。强化装备后的教学应用研究,为技术装备评估体系的系统数据汇总提供依据。 3.管理工作的范围。在依据技术装备的内涵与教学需求,组织起草技术装备标准的编写,在执行的同时,配合学校提供项目装备的建设方案(标书)设计,并参与项目招投标后的实施与项目跟踪验收工作;组织编写技术装备管理规范,出台各类项目的管理办法;制定项目培训内容,分层次落实好项目管理的权限与队伍建设,抓好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项目活动内容,开展技术指导与技能竞赛等,验证技能掌握情况;参与起草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评估标准,评价技术装备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在参与技术装备与管理过程中,针对各项装备、管理、培训、竞赛、评估等活动过程,收集汇总教育技术装备应用与管理方面经验,撰写论文,总结工作经验,通过不同形式推广和介绍工作绩效。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对中小学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 摘要: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从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出发,积极探讨了推动中小学教育技术发展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正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对于中小学而言,教育技术的普及是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探讨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一)强化辅助教学的功能 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最早最基本的形式。在国外,教育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对我国中小学而言,教育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发挥的作用却非常有限,所以,强化辅助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我国中小学还主要是教师一支粉笔、一份教案的课堂教学形式,由于教育技术设备仍然相对缺乏,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仍然相当小。因此,强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应该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化教学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则是目前中小学教育技术的一大发展趋势。媒体网络化教学除了需要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外,教学软件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的存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学习的方式、内容与进度。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向老师提问;老师也可以通过教学网络对学生开展集体、分组或单独的教学活动。同时,不同学校、地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探讨与合作。因此,网络化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三)远程教育 随着中小学网络教育系统的逐步建立,远程教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加之我国城乡中小学教育环境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推广远程教育对于农村地区中小学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自主学习,参加国际国内学习交流与活动,许多新观念、新模式将会应运而生。 二、推动中小学教育技术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转变教育理念 要想紧跟当前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推动中小学教育技术的普及,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对提高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中小学办学水平,改善教育质量方面作用巨大,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可的方面。然而也有部分教师认为中小学教育技术的普及推广并不重要。他们不仅对教育技术的实际教学效果产生怀疑,而且对使用教育技术有一定的排斥与抵触心理。也有部分领导虽然嘴上说教育技术很重要,但在心理上却不以为然,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去探索与研究。如此种种,必将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求中小学领导与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研究、使用与创新教育技术,这样才能推动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 (二)推动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软件与硬件是教育技术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二者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有的中小学一味追求硬件,认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加快硬件建设的步伐,进而大修网络,购买先进的设备,对软件却置之不理,结果导致硬件一流,软件匮乏。因此,中小学校要重视教学软件的建设,使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协调发展,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同时,教学软件研发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学软件既要重开发,又要重应用,只有在教学中取得了实际效果,教学软件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三)加强教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中小学教育技术人才队伍是教育技术的主要使用者,直接关乎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使用效果。这一队伍既包括从事研发工作与维护工作的工作人员,也包括实际使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一线教师。对于专业开发人员与维护人员而言,其自身专业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发与使用效率,而教师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如何则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集专业技术知识、计算机技能与教育艺术三者于一身,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育技术,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 (作者单位 安徽省蚌埠市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蓬蓬勃勃的背景下,如何把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做稳做实,如何让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这些问题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笔者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 伴随着教育的产生,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就没有停止过建设与发展的步伐。但是,在以灌输课本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只能算是教育教学这个大品牌的一个附属产品,加上经济落后和科学技术的限制,教育技术装备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更谈不上满足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卫星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许多先进的设备设施进入农村中小学校园,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抓住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获得了建设与发展的强大支撑力,出现了蓬勃的良好势头。尽管如此,和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相比,和城市及发达地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相比,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就像一匹老马,好像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以我校信息技术设备和农村远程教育设备为例,1995年,在学校公用经费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到政府机关和效益好的企业公司“化缘”,几经努力,建成了一个30台未接入互联网的微机室,计算机老化成旧,不能正常使用不说,没用两年就被淘汰成了一堆废品。2005年在上级政府和社会帮助下,配置了一套“模式三”的农村远程教育设备,没用几年,计算机设备落伍,教学软件损坏,多方联系,无法修复,也只有“寿终正寝”了,好在2009年在政府帮助支持下,我校建成了一个比较先进而标准的微机室,才使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得以正常开展。我校虽为农村中学,离城区并不遥远,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尚且如此,更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状况更为堪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域条件的限制等,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与发达地区同步进行,但尽量以技术发展状况相适应,尽量以先进设备设施配套,尽量从长远用途考虑,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就会既能减少浪费,又能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要达到物有所值 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既不能“姗姗来迟”,也不能急躁冒进。这里所说的急躁冒进并不是排斥先进的操作技术和拒绝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恰恰相反,是要我们积极学习先进的操作技术和配置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如果说上面提到的是配置教育技术装备的问题,那么这里所说的就是配置与使用如何达到最佳契合的问题了。农村中小学与城市学校和发达地区的学校相比,师资力量、其他设备设施配套工程相对薄弱和滞后,为农村中小学配置的教育技术装备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前提下,要考虑适用、好用,便于维护维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存活”的价值。任何先进的设备设施,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来操作。如果使用者没有掌握更先进的设备设施的操作技术,配置工作就不要一哄而上,盲目跟进。在配置任何一项教育技术装备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和这一项教育技术装备相配套的其他教育技术装备。就拿我校2009年装备的一套电子白板设备来说,上级和学校组织了多次培训,但目前会熟练运用的教师并不多,在运用中,也没有透彻掌握其操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没有起到令人满意的助推作用。这样的情况在农村中小学中还具有普遍性,暴露出农村中小学技术培训工作的薄弱,政府花了钱,配置了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却不能使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物有所值。作为学校,是这些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使用的主要承担者,必须要想办法,动脑筋,通过多种形式对管理人员和使用教师进行技术培训,使管理人员和使用教师普遍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要创新思路辟新途径 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走过一段段艰难之路后,迎来了崭新的局面,很多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进入校园,部分农村中小学专业师资力量得到极大充实,战斗在一线教师广泛掀起了学习教育技术装备操作技术的热潮,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有力的服务。 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等造成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功能室建设滞后。目前很多农村中小学已经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配备了教育技术装备,但是学校房屋设施改造或新建跟不上新标准要求,严重缺乏功能室或功能室面积狭小,很多设备设施不得不闲置于库,即使部分被使用,使用效果也大打折扣。 2、缺乏专业师资。目前,农村中小学专业教师缺口很大,很多学校音、体、美、劳、信息技术及理科实验课课都是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使用教育技术装备的技术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 3、缺少专项资金。学校公用经费严格按标准划拨,不能更多地运用于教育技术装备的维护维修、改造升级,大大缩短了这些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寿命。投资者“囊中羞涩”,不能及时增加新的投入,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不能持续更新发展,最终又回到了落后的局面。 4、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存在盲区。部分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制度不健全,使用教育技术装备只停留于鼓励的层面,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落不到实处,更谈不上发挥很好的作用。 5、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近年来,上级各主管部门举办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教育技术装备操作技术培训,但农村中小学教师分布广,数量多,这样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使用教育技术装备的需要。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上级政府投入时,充分考虑到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套问题。比如在投入资金配置教育教学设备器材时,先考虑功能室等硬件设施,有了场所,设备器材才能发挥作用。能够配套建设当然是好事,但是不能配套建设时就要考虑孰先孰后,投入到什么程度最实用,最有用,最好用等因素了。 2、充实专业师资。目前,就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来说,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对分布广,数量多的农村中小学充实专业师资,条件差,难度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可以采取有限专业教师分片包干,巡回上课;上级拨付资金,临聘教师上课;城市学校专业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等多种渠道解决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教师的燃眉之急。 3、保障专项资金。除了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外,上级财政还要专项预算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的专项资金。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管理好运用好专项资金,保证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处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状态。 4、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的管理。学校成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有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抓。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管理制度,管理工作不走过场,不做面子,真抓实干,落到实处。管理干部、管理员和教师的评先选优、晋级评职都要与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工作挂钩。上级部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与评估,也要把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工作列为重要内容,不懈怠,不放纵,严格督促检查与考核,使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工作凸显成效。 5、“两手”齐抓,“软硬”共进。农村中小学校分布广,数量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是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技术指导显得尤为艰难和重要。上级相关部门和学校都要克服困难,一手抓好硬件建设,一手抓好软件建设。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培训考核要严格化。如在学校集中的地区采取集中培训,在学校分散的地区采取巡回培训,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采取具体指导,培训工作不到位,培训效果差,考核不合格的按相关规定给予处罚等,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既要制度化,常态化,又要不断更新培训内容,谋求发展的新思路,持续提升培训质量。 总之,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各级技装部门的帮助下,在学校干部员工的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工作将取得更加可喜的成绩。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探讨 我国正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构建均衡教育的发展。但是,我国城乡教育依旧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薄弱,师资匮乏,资源滞后。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推进农村学校的教育技术是一项非常艰难但十分必要的工作。围绕如何发展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展开论述。 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策略一、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现状 在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多边远的农村小学网络缺乏信息技术课程也是纸上谈兵,学生根本无法从计算机课上学到知识,广大的农村教师也无法利用网络上的优秀资源进行教学,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课往往被忽视。另外,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他们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PPT的制作,网络资源的查询等现代技术更新慢。教学环节生硬无法突破传统模式。虽然空中课堂等现代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但是边远学校缺乏各种资源,资金设备都受到了限制,因此无法引进优质资源导致农村教育的落后。因此,致力于发展农村教育迫在眉睫。 二、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策略 1.完善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的技术体系 党和政府在发展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其实用性和实效性。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必须结合自己的校情发展,适合自身的现代化教育。而不能盲目地扩建教室,购置新的计算机等设备。应结合自己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适合的教育,在发展农村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效益,采用灵活的形式体现人与自然的结合。因此,发展农村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首要工作是注重在农村小学的科技创新,鼓励农村学生动手实践,在开展科技兴趣活动中普及和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例如,在农村小学我们可以着力发展计算机技术教育,开设计算机课,并规范计算机课,聘用相关专业的教师让学生积极实践在计算机教室操练。同时各级部门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让小学生从小崇尚科学,从而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农村的大部分学校已经实现了“二机一幕(幻灯机、录音机教学银幕)”和“三机一幕(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和教学银幕)”的教学,但是在少数偏远的学校广大教师的授课仍然停留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的现状,因此,政府应加快农村教育基本的资金投入。随着教育的发展,政策的倾斜,广大农村小学应该努力建成覆盖校园的校园广播和多媒体“班班通”教室,通过完善教育网整合和优化资源网,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开展现代教学方式的多维互动,创造学习的高效。 2.构建符合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 (1)结合校情,服务现代化教育技术。农村小学应充分认知现有的设备,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搞好电教课和电教设备的推广应用。因此,教师应坚持树立电教意识,做好教学设计,并熟悉学校的基本电教设备。同时,了解和熟悉如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并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上熟练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电教知识,会亲手制作简单的录音、幻灯片、电视片段等,会通过网络搜集教学资源,也能够创新发展本土的教育,从而丰富“乡土电教教材”服务农村。 (2)优化资源,打造高效课堂。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化教育也由“三机一幕”教学像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模式发展,校园的网络化是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广大农村小学领导要高瞻远瞩,要舍得花钱,超前投资。完善校园网络,更新教学技术及理念,对广大的一线教师可以通过远程培训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通过配置笔记本等形式,让广大教师自我学习,将现有资源合理利用,通过“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提高教师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及教学设计比赛,提高教师的电教意识和参与热情。当然,广大的教研领导及电教主管部门要亲自指导农村小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配备、统一管理,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基地,因此,在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大发展、大跨越的氛围中,农村小学应把握机会,紧随时代,力创“有什么课配什么设备”。例如,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必须建立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制作课件必须配备多媒体电脑,开展多媒体教学,必须建立多媒体电教室等。 (3)校校通、班班通工程,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保障。“校校通”工程所涵盖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除了实现计算机网络覆盖之外,一批优秀的电视节目、教学光盘等方式的推广,能让农村小学教师学习外来先进经验,提高课堂效率。班班通工程更能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多维互动,让学生亲自感知知识的浩瀚。所以,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校校通”工程及“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例如,电脑公司向小学校捐赠所需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等。 3.优化农村小学教育结构,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1)在课程表上应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计算机课程必须开设并且达到规定的课时,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统一征订不同年级的教材,保证计算机课的时间、教材、教师三到位。 (2)授课方式多样性与灵活性并重。计算机课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感性认识课、基础常识课、实践操作课。计算机感性知识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在课堂中让学生养成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基础常识课,应该有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规范上课。因此,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关专业提出要求。操作课,则应该在电教室学生每人一台机器,教师通过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实践操作。针对不同学校的情况,乡镇小学应该给予村级小学更多的照顾和培训,努力促进教育的均衡。 (3)远程培训本身就是对现代技术的有效利用,因此在各级远程培训中,教研室应该让培训的内容更加合理,更加有效,让广大教师切实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知识。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的消极情绪。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考核监管,提高教师的素质,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 三、总结与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能够有效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让广大教师相互学习和分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但是,我国广大农村学校受到了客观因素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速度缓慢。因此,除了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倾斜之外,社会企业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建设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的高校可以为农村小学教育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解决设备的配置、安装、调试、维修等离不开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因此,技术人员再培训、设备使用制度规范及效率都应该得到重视。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达州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情况的调查报告 教育技术装备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的物质形态,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必须在办学条件上实现均衡。基于此,我们对达州市达一中及全市8个县市区中小学校的教育装备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照部、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和规定,分析存在的差距、原因、提出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1 全市教育装备的基本现状 1.1 全市学校分布、实验用房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实验用房主要是小学的科学实验室和仪器保管室,中学的理化生实验室和仪器准备室(仪器保管室)。对照2010年《四川省中小学校教育装备标准》,达州市现有实验用房1441间,与标准尚差2510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达州市在实验用房方面与标准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如表1、表2所示,全市265所小学(中心校),实验用房229间,平均一个学校不到1间实验用房,小学的科学课的开展面临问题;单设初中92所,实验用房232间,平均一个学校约2.5间实验用房;九年一贯制学校233所,实验用房约512间,平均一个学校约2.2间;高完中38所,实验用房286间,平均一个学校约7间。 1.2 实验教学仪器基本情况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8个县市区和直属教育学校的实验仪器与标准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按现值,全市教学仪器缺口为26 980万元。 1.3 计算机网络教室基本情况 对照2010年《四川省中小学校教育装备标准》,达州市现有网络教室425间,与标准尚差596间,现值缺口为7158万元。从表4数据可以看出,达州市在网络教室配备方面与标准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全市265所小学(中心校),网络教室106间,平均一个学校不到0.5间网络教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在三年级就应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可见学校是对教学大纲的执行力度有相当差距;单设初中92所,网络教室92间,平均一个学校约1间网络教室;九年一贯制学校233所,网络教室104间,平均一个学校约0.5间;高完中38所,网络教室123间,平均一个学校约3间。每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都要实行网考,此种情况下,难以保证学生日常的学习、练习时间,教学质量和考试显然存在很大问题。 1.4 通用技术实践室基本情况 通用技术实践课是高中课程改革后新的课程设置,在达州市起步较晚,2011年才基本上实施。如表5所示,全市38所高完中,现建有通用技术实践室的34间,平均一个学校不到1间,与标准尚差99间。这个数据还没有包括选修课程的通用技术实践室间数,如要达到标准要求,目前全市尚差3960万元的建设配备经费。 1.5 图书阅览室和图书藏书的基本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投入,尤其在图书的配备上,达州市中小学校的藏书建设得到较大的发展,按照标准小学生均藏书15册,达州市生均藏书7.9册,尚差生均藏书7.1册;中学生均藏书25册,达州市生均藏书13.5册,尚差11.5册。图书室阅览室的面积与学生的人数有关系,在这里就不再分析,而目前主要应该在图书的阅读管理和使用效益上多下功夫。 1.6 实验图书信息通用技术等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从表7数据可以看出:全市实验管理人员、图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人员,通用技术教师和管理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专职的管理人员较少。按照标准要求,小学现有管理人员327人,尚差619人;中学现有管理人员1018人,尚差978人。职称方面可以看到高级职称很少,大部分是初级职称。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全市没有专项的教育装备经费 2000年,达州市“普九”工作全面结束。国家对学校教育装备的专项经费投入停止,地方财政比配资金严重缺乏。作为市、县专门负责教学仪器设施设备配备的职能部门没有专项的装备经费保障,学校自身又由于可支配的资金很少,如果没有硬性的规定,学校根本不愿用有限的资金购置实验仪器、图书等设施设备。 2.2 实验用房不能满足现在教育教学需要 1)实验用房的面积严重不达标。由于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实验用房有了新的规定和较高要求,增加了实验用房的种类,如科学探究室、通用技术和综合实验活动室、科学活动室、培养室、生物园地等功能室,并且实验用房的生均面积也有所提高。目前,达州市大部分的实验用房都是按照“普实”时的标准设计修建的,因此,无法满足现在的教育教学的需求。 2)实验用房陈旧,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正常上实验课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进一步突出了实验课教学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师演示实验数量减少,学生分组实验大幅度增加,都要求实验用房数量、质量都应与之相匹配。 3)实验用房被挤占。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城区学校、中心场镇依然超大班现象严重,学校大部分实验用房被挤占,导致学生实验实习无法正常开出,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4)实验教学仪器品种数量严重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仪器目录的变更,配备种类增加,配置数量增大,配备要求提高,原有购置的仪器设备70%不再适用现有的实验教学。 2.3 教育装备管理队伍人员不稳定,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一是学校重视不够,不按上级的文件规定和要求安排专业人员,把实验人员列入教辅人员,在政治、经济待遇上不与教师一视同仁;二是长期以来这支队伍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没有像教师一样考试、考核、竞聘、持证上岗,造成队伍不稳,素质不高。 3 建议与措施 3.1 进一步增加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 政府不但要在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中占有主导地位,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且至少应明确在教育经费预算中有不少于2%的经费用于教育技术装备,用于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添置、维护。在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上,强化对困难地区和学校的政策倾斜,少搞“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 3.2 以“农薄”改造项目为契机,搞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装备规划建设 各县市区要认真做好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技术装备规划,认真做好现有装备的规范和账册建设。在继续加强信息技术装备的同时,也要注重常规仪器设备及图书的装备。特别要注重配备与新课程实验配套的仪器设备和学校图书室图书的装备,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协调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3.3 大力推进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全市教育装备规范化管理 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把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与应用作为当前教育技术装备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以装备促管理,以管理促应用,以应用促装备,务必纠正重建设、轻管理,重装备、轻应用的错误倾向,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现有空闲实验器材的作用,对教育技术装备器材实行有效整合,对不适合新教材教学用的器材进行淘汰、报废。 3.4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教育装备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 要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实验教师的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之中,逐步推行实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解决好实验教师的职称、待遇等问题,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思想、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实验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对实验人员实行市、县两级培训,合格者由市教育局颁发结业证,做到持证上岗。实验人员职评指标单列,具体制定考核办法。 3.5 加强督导评估 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教育局的目标考核,加强对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对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中表现积极、成效显著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重视不够、效果差的学校给予通报批评。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教育技术物资装备所)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中山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全市现有各类中小学校321所。多年来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学校优质化工程以及创建“省教育强市”和“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市”,全市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义务阶段学校均已达到广东省规范化学校标准,市级以上学校比例达到80%以上。为摸清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现状,分析当前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评价机制,促进全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和谐健康发展,2012年11月,中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专项调研。现根据本次调研获取的信息以及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数据,对中山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分析如下。 1 调研内容与形式 本次调研的内容包括中小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教学仪器配备情况、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应用情况,以及各镇区“十二五”期间教育装备建设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镇区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应用方面的做法,经验及存在问题。调研范围覆盖全市所有公办普通中小学校和绝大多数的民办普通中小学校(不含职业中学、特殊学校和个别民办小学),参与对象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主管负责人员。本次调研通过书面调研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进行,对全市285所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全市24个镇区根据调研提纲提交了书面汇报材料,抽选了8个镇区的25所学校(其中小学17所,中学8所)进行了实地调研。 2 教育技术装备基本情况 2.1 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情况 根据2012年度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数据,全市共有中小学理科实验室1122间,功能室4921间,实验室和功能室仪器器材设备原价合计3.49亿元。有计算机室555间,配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6701间,计算机总数56 298台,95%以上中小学校实现了光纤“校校通”,教育信息化装备总值5.26亿元。全市中小学有藏书室329间,阅览室421间,电子阅览室203间,图书总数1073万册,电子图书543万册,图书总值1.20亿元。具体情况见表1。 2.2 教育技术装备问卷情况 1)教育技术装备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情况。对全市285所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查,194所认为现有教学仪器能满足或基本满足现阶段教学要求(占68%),206所认为理科实验室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占72.28%),199所认为音乐、美术和其他文科专用教室及相应设备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占69.82%)。237所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装备能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占83.15%),其中中小学课室多媒体平台覆盖率达到82.27%,教师办公电脑普及率达到87.04%。全市281所学校设置有图书馆(室)和阅览室(占98.12%),194所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占68.16%),175所学校认为图书馆(室)、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等能满足或基本满足师生阅读需要(占61.4%)。 2)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基本情况。根据问卷调查,全市有214所学校每年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批量采购教学仪器(占75.09%),234所学校的教学仪器通过镇区统一招标采购或市教育装备部门统一采购完成(占82.1%),教学仪器采购经费主要来源为市专项经费(占28.68%)、镇区专项经费(占44.23%)、学校自筹费费(占23.27%)和其它(占3.82%)。264所学校表示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了解和基本了解(占92.63%),171所学校对教学仪器的生产企业及其产品信息了解或部分了解(占60%),98.25%的学校近年采购教学仪器过程中没有或极少发现有“三无”产品(无生产厂家标识、无使用说明书、无产品合格证)。 3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情况 3.1 管理人员统计情况 据统计,目前中山市中小学实验教师和图书管理人员共有2322人,其中小学1541人,中学781人,实验教师1704人,图书管理人员618人。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师和图书管理人数、职称分布及专职情况详见表2和表3。 3.2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全市中小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功能室和图书馆(室)管理制度健全的学校252所(占88.42%)、部分有的学校33所(占11.58%)。97所学校设有实验(含小学科学)科组和信息(含电教)科组学校(占34%),94所学校只有信息(电教)科组或实验(小学科学)科组(占33%),94所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科组和实验科组(占33%)。30所学校实验、图书、电教、信息等岗位全部配有专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占10.5%),167所学校只部分岗位配有专职人员(占58.6%),88所学校以上岗位全部为兼职人员(占30.9%)。针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检查与评价的合适周期,177所学校认为应一年一次(占62.11%),94所学校认为应一年多次(占32.98%),10所学校认为应多年一次,4所学校认为没有必要。 3.3 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情况 问卷针对影响学校实验开出率、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学校图书流通率等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影响学校实验开出率的原因中,认为教学仪器配备不足有129所学校、课时紧张的有31所学校、教师原因有18所学校;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原因中,认为电脑室条件差的有62所、课时紧张的有19所、专业教师缺乏的有69所;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因中,认为软件资源不足的100所、教室多媒体平台不足或故障的55所、教师应用能力或意愿不足的38所;影响学校图书流通率的主要原因中,认为图书质量不高的76所、学生没时间阅读的45所、缺乏阅读氛围和活动引导的78所。针对我市中小学实验操作考核,有221所学校认为实效性很好或较好,50所学校认为效果一般,4所学校认为较差。 4 存在问题 4.1 教育技术装备仍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新颁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仪器种类大幅增加,如初中教学仪器种类由796种增加到1186种,增幅为49%,小学教学仪器种类由206种增加到287种,增幅为38%。对照新标准,我市相当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仪器配备仍需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室)、音乐、美术和其他文科专用教室等缺乏统一规划与指导,建设长期滞后。信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快,部分学校早期装配的电脑室故障多、性能低、维护成本高,已基本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4.2 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仍不够均衡 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或计划撤并而又未及时撤并,场室条件简陋,办学水平落后。部分低收费民办学校,不仅教育装备条件落后,实验教室、功能教室经常被挤占。镇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教育装备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例如,东区和民众两镇区的小学实验室和功能教室仪器设备原价生均值分别为1247和527元,相差超过一倍,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分别为5.6:1和8.8:1,也相差悬殊。 4.3 教育技术装备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教育装备投入多以教育“创强”或等级学校创建时一次性投入为主,学校常规装备经费没有保障,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损耗后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更新和维护,甚至有的学校几年都不添置教学仪器设备。虽然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广东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实施细则》(粤财教[2007]54号)中明确要求“农村中小学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但由于没有建立与之配套的贯彻落实措施,无法确保学校在教育装备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比例。 4.4 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视不够,信息技术和实验课程不能得到全面有效落实。部分学校装备管理负责人员外行,不懂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造成设备的闲置。一些学校图书室藏书陈旧,质量不高,学生不愿借阅图书,导致实验室和图书室的使用效率不高。在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资产共享程度不高,资产重复购置、闲置现象严重,对教育装备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4.5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不稳定 部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队伍的教师兼职多、专职少,人员不稳定。部分学校把不胜任教学的教师安排到装备管理岗位,甚至聘请无学历、无资质的人员,造成了管理人员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素质偏低和兼而不管的局面。此外,从事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教师评职称难、评先进难、隐性工作量大、地位偏低等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挫伤了教育技术装备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 5 发展对策 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水平和使用效益,为全面这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条件保障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5.1 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并不断拓展来源渠道。要积极争取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规划,争取各级领导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支持,争取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与各项教育发展工程结合起来,争取稳定长效的财政专项经费投入机制。 5.2 大力加强教育装备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功能室、图书馆的标准化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标准化配备的基础上,要积极推动中小学数字实验室建设和传统实验室的数字化升级,要鼓励和支持学校加强实施特色课程的装备建设,加强中小学科技探究、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场室的建设。要特别加大对薄弱学校教育装备建设的扶持力度,缩小学校之间装备条件差距,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教育装备条件的均衡发展。 5.3 加强人员配备和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将教育技术装备教师队伍纳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课程开设的要求配齐配足各科的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图书管理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队伍的整体素质。出台激励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政策,保障队伍稳定,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促进各学科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技能,积极鼓励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5.4 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市、镇、学校的层级管理体系,完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物品管理、使用管理和账册管理。推动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对全市中小学校仪器设备、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动态管理,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信息化。建立教育装备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教育装备工作的督导与检查,运用评估手段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 5.5 不断拓展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检查,确保按要求开足开齐信息技术和实验课,并保证教学质量。鼓励学校实验室、功能场室课余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开展教育技术装备类竞赛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和一显身手的平台。大力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应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探索新技术、新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电化教育站)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资源建设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教育技术;农村中小学生;资源建设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要使教育技术得到最优化、最大化的应用,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技术资源的建设问题,没有资源谈何应用。 一. 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走过了近二十载,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得益于国家启动的多项重大计划与工程,包括《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教育技术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资源建设的种类很多、形式多样,涉及到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案例、教学示范、等各种资源并以纯电子文本、课件、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但农村中小学教育术资源建设不均衡。 从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软硬件的建设不成比例,重硬件轻软件的现状较普遍。除了硬软件资源建设外,教育技术资源环境建设也有相当大的改观。据不完全统计,三个区的学校生机比平均为18.38:1,师机比为3.25:1,建有校园网的学校占37.7%,ADSL专线上网的学校占67.5%,通过拨号上网的占18.8%,还有部分学校无法上网,已建立学校网站的学校占37.7%,而通过教育网站备案的只占21.3%,建有校本教育资源库的学校只占22.9%。平均每所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2.8间;课件制作室0.48间;电子阅览室0.26间;电脑室约1.4间;班级数与配平台班级数的比例为3.85:1。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农村学校具备上网条件,但网络环境不够理想,教育技术资源建设与城区学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有设备的利用率也不是很理想。教师对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的认识程度86.12%的老师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的态度也是制约着资源建设发展的瓶颈。 二. 教技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硬件资源建设滞后 教育技术设备不足,老化现象严重。政府对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的投入有限,各个学校的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经费主要靠学校优先的资金投入。经费投资比例失调,教育技术资源缺乏统一的规划。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技术设备数量明显的不足,尤其是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教室等高档设备数量更少,条件较好的能有几个计算机教室和几台视频展示台,有的仅有一个多媒体教室。 (二)重视不够,软件资源建设匮乏 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都属软件系统,课件资源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课件资源的个性化特点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它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由课件设计者固定下来。课件资源的通用性不强,更加难以产业化。学科教师作为教育技术资源软件建设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教学软件资源开发的主力军。然而,由于很多原因,许多教师不注重软件资源的建设,以及没有能力开发新的软件或者说只关注教学软件而不积极参与学习软件资源的建设。 (三)观念落后,资源建设不受重视 许多学校对教育技术课的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教育技术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配备很随意,老化的设备得不到及时地更换,教师的配备也比较随意。有的学校未能真正理解资源建设的基本内涵,只注重对硬件的添置,忽视对人员的深度培训,导致设备不会用、用不好;有的学校盲目攀比,看到其他学校有什么设备,认为自己学校不能落后也应该购置,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以及这些设备对学校是否真的需要。最主要的是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达到教学的优化,忽略了教育技术资源的建设,没有资源谈何应用。 三.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的对策 (一)筹集资金,确保硬件资源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建设中的硬件是基础,在硬件建设过程中,应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靠教育有关部门,社会上的民企单位等多方面力量增强对教育技术资源的投资。可采取“引资修建”等办法购进设备,保证教育技术资源的建设;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点,配备卫星地面接收站,配备电视,VCD,放映机和计算机必要的设备以及教学资源光盘,来接收优秀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资源,通过定期向学校收取服务费来实现营收。将教育技术的相关资源引进企业,对企业增加企业的利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使企业对学校的教育技术资源投资。 (二)采取激励,注重软件资源建设 采取激励政策,积极吸纳具有高水平教育技术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中小学,增加对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的支持。不仅如此,必须增强教师自身对教育技术资源的认识和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使教师在使用教育技术资源的过程中不断的开发建设新的资源。课件资源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要从别人的课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个课件。积件资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但是积件资源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工具的叠加,必须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 (三)实地调研,开发符合农村课程改革需求的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课程门类、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农村地区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在新教材的把握上存在一定难度。网络教育资源应成为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顺利实施的推动力。首先,应及时将课程改革的相关信息送到农村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手中,使他们能领会课程改革的主旨,积极改善自身教学方式、方法。其次,网络教育资源应以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理念、新方法为依据进行整合,教师在使用这些整合后的资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将慢慢领会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师资匮乏导致某些课程在农村中小学很难开设,如英语、艺术类课程。在短时间内难以补充师资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直接将城市学校的优质课堂教学实况送到农村中小学,代替教师的教学。 (四)抓好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的管理 建立专门的资源建设之外的队伍,一是决定资源建设的计划和方向,既是资源建设的管理者又是资源建设的负责人,二是直接使用者对于资源质量的好坏、装备的建设最具有发言权,教育技术资源建设需要他们的参与研究与评价。三是教育技术资源配套产品的企业队伍,引导一批具有专业水准和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为学校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的服务是必不可少的。采购的渠道需要规范、公正性、公开性,以保证资源质量。 四.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是极其广泛的。我们一定要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提高优质中小学教育技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促进教育信息化在农村中小学的深入发展,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使用新探索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黑板加粉笔(比较好的学校有几台投影仪),没有那么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而所谓的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问学生回答。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太小,课堂上缺少生机。这与教学辅助工具缺乏是有关系的。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装备的投入,从教室里的多媒体到教师每人一台电脑,以及学校里的微机教室、各种实验室、语音教室、图书室、多功能厅等,硬件环境得以很大的改善,为教育教学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弥补了在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显得活跃,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愈来愈浓厚。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空前的实用性、高效性,影响并改变着当今的教育教学。 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技术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地更是加大了教育装备的投入力度,教育装备大量增加。而教育技术装备的不断发展变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不断升华。同时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给教师、学生及课堂带来可喜的变化。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实际情况,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无法冷静地对待新技术,不能对教学手段的恰当性做出明智的判断及选择,只是盲目地追求时髦,“改革创新”,“往往是否定旧的,以新的取而代之”。课堂花哨热闹,实际效果差。如果忽视或脱离对这些常识问题的正视和思考,“创新的热望”有可能转化为“盲动的冒险”。课堂是需要先进的装备,但它就是辅助教师改善课堂的工具,终极目的就是利用它们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过度的依赖有可能适得其反。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管理好、使用好现有设备,实现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最优化,发挥教育设备的最大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以说随着学校各种教育技术装备的大量增加,如何科学管理与高效使用装备的问题便突显在教师面前。而只有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设施和教学设备管好、用好,延长使用年限和提高使用效率,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必要的条件。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领导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校长应该亲自挂帅,提升教育教学理念,熟悉学校教育装备情况,明确专人管理,建立设备登记和学校资产管理档案,定期检查设备完好率;全面做好督查工作,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在理论上深入,经费上保障,人员上到位,责任上落实;并要求分管领导和各职能科室的教师各司其职,准确掌握教育技术装备数量及使用情况。分管领导要细化目标,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定期了解情况,对教育技术装备的维护、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归纳整改和上报。同时,按照学校教学需要,上报教育局装备办对必要的装备进行引进或更新,确保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满足学校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大量引入教学和管理之中,这些设备的管理和维护都需要专门的教师去做。这些负责管理的教师要实时跟踪学校教育装备资产的数据变化,从仪器设备账目管理、库存管理到各种簿册的使用,记录并及时掌握装备资产的借用、归还、报废及变化情况。对教育装备要登记在册,对各类装备定室、定橱、定位并分类存放。还要根据各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定期修改,完善各种功能科室使用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借还制度、各类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等规章制度,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记录,以此确保教育技术装备得到有序、合理的使用。分管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对各功能室卫生、安全等方面要定期检查与维护。每次实验或实践课结束后对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总,如有损毁情况及时进行统计并联系维修或更换,较好地保证各类仪器设备的完备性与完好率。 教育技术装备的改善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气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它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分管的教师是保证他们有效使用的前提。这些教师虽然不像一线教师那样有明显教学成绩,但他们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这些教师的管理,挤出经费让教师参加培训工作,并在各个方面给他们机会,无论外出进修学习培训还是职称评定等,要和其他教师一样。这样他们才能使装备管理更加规范化,最大限度地为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为全校师生的成长提供服务,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给教师配置了电脑,但教师能熟练使用的不多,教学课件制作能力薄弱,大多数不能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和制作。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力度,尽快使教师掌握其使用方法。还有的教师怕费事,不能每天携带,几乎使电脑处于闲置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设一固定地方下班存放,上班领取。这样一是保证了安全,二是方便教师上班使用。 学校的装备很多体现在信息技术上,信息技术的展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巨大的表现力,极大地突破了常规教学手段的局限性。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呈现了一种积极的、合作的教学模式。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几个图,给学生几个公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在几乎是无限的空间中研究几何图形,从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而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熟练地使用先进的教育装备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使教师尽快掌握使用方法呢?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不能乱,平日不可能全部出去学习,这就需要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派他们外出学习,“传、帮、带”指导全校教师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教师尽快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成长起来。学校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或外校精英到校为教师讲课,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尽快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还要让教师走出校门,充分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活动,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提高,使教师能利用校园网络共享网络资源,增加课堂密度,优化课堂教学。 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充斥在人们周围,人们无法回避由各种媒介及信息构建的媒介环境:报刊书籍、广播电话、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但人们应该认识到,任何技术应用在教学中,都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的服务的,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成为教学追求的目标。 教育技术装备不断发展变化,教育技术理念不断升华。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正视和探索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提高教学媒介的使用、管理、创造和实践的能力,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应结合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技术装备的内涵和特点,依据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实际,客观地分析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现状和得失,通过对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实践的思考,积极探索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新思路,不断丰富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理论。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本土化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无论是从培训的模式,还是培训的理论基础、培训的方式上来说,都为现实中的教育培训提供了指导。然而,真正符合本单位、本培训对象的培训方式的确很少。从教育技术定义的本土化出发,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本土化进行研究,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小学;本土化 有关“本土化”的研究,在我国几乎与“现代化”一样长久。它与现代化一样,是起源于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的注意与思考。本土化不是割裂与传统文化关系,它是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互沟通、融合的过程,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改变自己的初始形态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两种不同文化发生碰撞必然出现的一个阶段。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与国外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借鉴引进是必须的,但是消化吸收更是关键。尤其是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走在我们的前面,使我们研究者总是盲目跟从,无论从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教学理论等,都缺乏创新。专业设置得大而空,面面俱到,很不适应我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育技术培训的本土化势在必行。 二、教育技术本土化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本土化的内涵 本地化(Localization):又称为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本地化是显示各种异质多样性和特定情境要素的过程,资源本地化的最佳效果是既能适应本地要求,又尽可能地保持资源原有的特定情境含义。 教育技术本土化则是指,在“全球意识”的浪潮下,以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为依托,以本国的教育技术实践为基础,移植国外的先进理论,借鉴其研究方法,使之与本民族的教育技术沟通、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生性的教育技术。 三、教育技术培训本土化的实现 1.培训理论的本土化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照搬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评价标准等,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成人”身份,用儿童学习理论来解释成人教师的学习问题,这势必会导致培训效果的不明显。 成人教育理论与儿童学习理论相结合。成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是继续学习的重要资源。这对教育技术培训有很大的启示:(1)要让成人教师了解自己参加培训的需求和目标,能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不能把他们当作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中儿童的角色;(2)要把培训过程看做是学员和教师双方的共同责任,根据不同的教师合理布置培训的内容,激发学员主动加入学习过程,教师的身定为学习组织者、促进者角色;(3)培训中提倡自我导向的学习模式,如灵活的集体面授、远程培训学习、自学方式等。 2.教育技术能力的本土化 虽然上述各分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对象不同、地域不同,实施培训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技术层面主要指教师在备课或教学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是指教师在具体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遇到的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困惑和问题;而组织文化层面主要指整个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所持的态度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3.培训内容的本土化 研究表明,最近对全国六个省市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调查发现,近三年内,只有27%以上的乡村小学教师参加过地(市)级以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并且70%的教师是自筹经费。其余教师主要是以县教师进修学校或乡镇中心学校教师主讲的校本培训,培训的过程基本是按照“整体化一”的教师标准培训,培训的过程基本是按照“整体化一”的教师标准培训,从培训总体和实施上来看,忽视了教师信息发展的水平和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从总结的培训内容来看,缺乏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等内容,这样的培训很难满足教师应用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实际需要。 4.校本培训是实现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校本培训是目前我国教师在职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立足于教师所在的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教育能力和教育理念的一种全员性校内活动。校本培训能具体到每个教师,照顾个性差别;主要优势还在于由同一院系的教师组成一个班级进行学习,通过各种方式解决本校教师在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它完全是围绕共同关心的实际问题展开,与教师教学的切身利益相关,很容易调动全体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请校内外的教育技术专家、教育技术中心培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指导。 从教育技术定义的本土化可以看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本土化是教育技术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本土化的实现任重道远,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如何根据本身的条件,合理的进行借鉴,对话和创新,使教育技术培训的领域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体现本地区的个性化。教育技术本土化的实现,必将推动我们教育本土化的进程。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航空路23号空军第一航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中小学教育技术扩散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教育技术扩散动力机制反映了教育技术应用促进力量的主要特征。探求并分析教育技术扩散的内、外部动力有助 于抓住教育技术应用推广中的关键要素。文章通过对中小学教育技术扩散主体特征的分析,提出了教育技术扩散动力模型,以 此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现状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提升教育内部动力的思路进行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技术;扩散;动力机制 引言 大力推动教育技术应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 代化战略”的关键。教育系统中多数创新成果处在“锁在深 闺无人识”的尴尬局面表明:我们尚未建立教育技术成果推 广机制。从文献来看,教育技术研究很少关注教育技术应用 推广的机制。教育技术创新的推广与实施研究,被喻为教育 技术研究的“最后一公里”,维系着教育技术研究成果在实践 应用中的成败[1]。扩散与采纳研究有助于解释教育领域哪些技 术、在什么地方、为何被采纳或被拒绝[2]。然而从我国教育技 术实践来看,是否存在明确和稳定的动力机制?当前的教育 技术扩散系统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技术 扩散动力?本文将重点关注上述问题。 一 教育技术扩散动力研究的必要性 所谓动力机制,是指事物发展主要的内在驱动因素和外 在推动因素,是事物发展最重要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事物 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它更是决定着事物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方 向[3]。按创新扩散理论的观点,教育技术的动力机制可分“创 新动力机制”和“扩散动力机制”。前者是指研发者不断创新 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后者 特指驱动创新的教育技术观念、制品为更多个体或组织采纳 和应用的内、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相比而言,扩散动力机制研究成果对实现教育技术创新 目标的价值更大。虽然教育系统中不乏大量创新的观念与制 品,但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却是寥寥无几。在这样的情况下, 才会出现世界银行(2005)[4]等国际组织研究得出的“令人沮 丧的结果”。正如经济学家的广泛共识,最终是技术创新的扩 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由技术创新源及技术创新 完成的。因此,如果能够加速技术扩散的速度,则必将使人类社会得以更好的发展。而要提高教育技术扩散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形成合理或良好的教育技术扩散机制。这就势必要 求研究者要优先分析教育技术扩散动力机制。 此外,扩散动力的研究较扩散影响因素研究更重要。原 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动力研究是探索影响创新扩散的决 定力量,是讨论扩散存在、方向和规模的关键,而影响因素 则是创新扩散的辅助力量,对扩散仅起加速或减缓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动力研究往往属于宏观的理论研究,结论相对 稳定、适用面广,而影响因素不仅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 因受到特定分析对象个性化问题的影响,研究结论往往不稳 定,适用面有更多限制。 由此可见,从研究的现实意义来看,深入研究教育技术 扩散动力机制极为必要。 二 教育技术扩散过程中行为主体特征分析 从教育技术扩散的内涵出发,教育技术扩散的结果是要 能够满足教育需求,并具有一定的覆盖范围。扩散方式既可 以是某学校内部使用者数量的增加和深入,也可以是学校间 的迁移或借鉴。有些扩散需要中介组织的推动,有些则不需 要。因此,在教育技术扩散过程中涉及到三个主体――教育 技术创新者、教育技术采纳者和教育技术扩散中介(如图 1 所示)。 1教育技术创新者 在教育技术扩散系统中,更多情况下是学术组织在发挥 着创新者的作用。教育技术创新者可以分三种类型:(1)纯 粹的科研型单位,自己无力将教育技术观念、制品以市场化 的方式进行包装,更多是实现集成创新或创新引进的工作, 这种单位在教育技术界占很大比例;(2)有一定市场能力的 科研单位,有能力将自己创立或研发出来的教育技术制品投 入教育领域,但规模上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多数都是将成 果转化的收益继续支持后续科研活动,即所谓“以市场养科 研”,在目前情况这类组织也占据较大比较,一些现在看来比 较成功的教育技术学术团队通常就具有这种特点;(3)拥有 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或企业,既能够研发创新的教育技术制 品,又拥有很强的对外影响力,很多时候技术创新首先服务于 自身,某些时候才会对外输出,这种学术组织占的比例很小。 2教育技术采纳者 学校与教师是创新扩散的主要受众。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五大教育技术实验项目不但发现,同类学校的先期 采纳给同地区或同类学校带来压力,尽管有时候个别项目对 于学校的核心业务效果的增长并非明显,但只要参与其中就 能与其他学校一同拥有这份“资本”和分享潜在的“效益”, 从而迫使很多学校积极加入。中央政府通过财政专项支持给 那些没有能力的学校解决了经费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也迫使城市学校各显其能,以不同方式筹措资金,实现教育技术设备、资源、应用等方面的更大提升。此外,对众多成功的教育技术采纳者(特别是学校)进行分析,无疑会得到 这样一个普遍发现:学校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积极创新, 敢于冒风险,更多是由于追求办学特色所带来的好生源、好 师资和效益高。 3教育技术扩散中介 扩散中介(扩散促进者)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它能促进技术创新主体和采用技术创新主体双方 接触、联络,并协助其谈判,最终成交,从而实现技术创新 成果的转移。由此可见,扩散中介的作用十分重要。由于多 种原因,教育组织还明显不具备市场主体的地位,改造教育 组织,使其能够灵活、敏锐地洞察发展方向,并做出反映是 未来每个教育组织改革的方向。然而,对于基础教育来说, 学校改革异常复杂,受制于国家教育机制、社会定位等多方 面因素的限制,教育组织没有那种积极主动寻求变革的动力 和特征。因此,教育技术扩散中介在推动教育技术扩散过程 中的地位变得异常重要。即便是未来学校能够发展成为所谓 的“学习型组织”或“创新型组织”,教育依然由于其产品的 特殊性使得它无法做出灵活的变革,而相对于其他行业总是 落在后面。由此可见,在讨论教育技术扩散时将中间传递主 体作为重要的推动力是非常必要且合理的。 三 中小学教育技术扩散动力模型 依据上述对教育技术创新扩散主体的分析,本文提出教 育技术扩散动力模型,如图 2 所示。其中: 1由教育技术创新者、教育技术扩散中介等构成推动源 学术机构、企业组织、政府组织,甚至是学校也都有可 能充当教育技术创新者、教育技术扩散中介,他们因各自的 目的在推动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扩散;对于学校来说,这种外 部环境与氛围造就了学校间竞争压力:要顺应政府的号召与 要求,要通过与学术组织的合作达到提升学校竞争力,要通 过与企业的讨价还价获得满意的服务等等。而这些压力就构 成了推动力。 2采纳者追求相应效益(社会需求转变为教育市场的需求)构成牵引源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均衡器与推动力,同时承载着人类 文明传承的责任。这种双重责任要求学校在有效解决教育、 社会、文化、科技等多方问题的情况下,还要有更高速的发 展。学校审时度势不断改善外部关系和内部结构,以采纳教 育技术创新推动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的共同发展,实现学 校办学规模与效益、师资队伍素质和学生质量等多方面的提 高,从而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做到将“社会需求转变 为教育市场需求”成为中小学教育技术扩散的牵引力。 外部环境与先期采纳者造成的竞争压力,以及采纳者采 纳成功的收益是教育技术采纳者采纳的主要原因。推动力和 牵引力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着教育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 四 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现状的主要特征 纵观过去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25 年进程大体可以分为 计算机教学起步阶段、计算机教育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 大发展阶段、应用能力建设发展阶段四个阶段[5]。其中始终存 在五条发展线索: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信息的战略思路;信 息技术教育或信息化教育的深化过程;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 数字资源建设的发展;教育技术专业发展。如图 3 所示。 从邓小平同志开始,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对计算机教育及 教育信息化寄予很高的期望,并指示要大力发展。从中小学 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变化过程看,我国经历了国家大力推进电 化教育设施建设到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 的发展过程。从数字资源的发展层面看,我国经历了出台支 持与鼓励性政策到大量商业化“教学资源库”产品出现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从信息技术教育或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深化过程看,我国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地位上走过了实验课、选 修课、必修课、全面整合;内容上走过了程序教学、计算机素 养、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标准。从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看,从 国家主导推进 Cernet 建设、“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全 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项目到更多力量推进 各类项目,如“Intel 未来教育”项目、“携手助学”项目等。 从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的重大事件来看,2000 年在 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我国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里程碑。其基本表现是:“工作会议”之前, 培训项目较少,主要是实验项目,城市是主要推广地区,实 验教师是主要参与对象,经费主要由项目学校承担,多为政 府推动;“工作会议”之后,多为培训项目,其次为建设性项 目,农村是主要推广地区,全部教师是主要推广对象,经费 主要是由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司承担,建设项目主要 由政府负责。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技 术应用推广主要有三大基本特征:政府成为教育技术扩散的 主要力量;学校采纳教育技术的内在需求相对虚弱;学术组 织成为有效沟通教育技术扩散系统内外部的重要桥梁。 1政府成为教育技术扩散推动的主要外部力量 放眼全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进程,我们都能发现 一条普遍结论:政府是各国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也不例外。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引导、项目推动、 检查评估等措施主导和引导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有 效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上来看,这种由国家推动作为主导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速度快、覆盖面广、依靠行政体系执行。 但是,决策上的长官意志,措施上的大一统,管理上的各自 为政,建设上的不灵活性,评价的简单化与形式化,应用促 进措施的功利化等都导致由国家主导推进教育信息化难以达 到应用的效果。 另外,我国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也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由于教育分级管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支持教育技术投 入方面难以做到协调;关于鼓励教育技术应用的宏观调控政 策对于地方的影响往往很小;地方不具备管理和处理教育技 术应用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因而导致“投入大,效益低, 问题多”的局面;办学自主权的加大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导致监管难度增大,实现均衡发展目标面临困难;资金来源 多样化,教育技术应用专业化程度高,使得办学单位规划缺 乏系统。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群体和条件各异的教育组织, 如何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确实相当困难,急于冒进或者过 于保守都会损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效推进的关键是做到 政策、措施、管理、资金、体制等方面的协调与发展。 2学校采纳教育技术的内在需求相对较弱 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扩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校能否积极采纳。很多学校在没有经过系统设计和规划的情况下,仓促 购置大量设备;在缺乏资源或没有很好的应用方案的情况下, 信息化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育信息化建设因而被某些人当作 “面子工程”处理。弥漫在中小学中的这种错误认识,使得很 多学校都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洪水猛兽”。 总的说来,学校在采纳教育技术方面,通常受制于学校 地域范围和定位限制,缺乏收集有效应用方案和应用模式的 渠道,缺少对应用效益的认识,缺少相应的支持服务,在审 视有借鉴意义的创新活动时常持有提升非核心业务方面的心 态。对教育技术采纳后所产生效果的追求属于教育技术扩散 的牵引力。外部关系的改善常常成为教育技术采纳主体最为 关心的问题。 教育技术实验活动对于学校来说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主要包括:参加国家级课题机会的稀缺性;与知名科研部门 的合作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学校晋升更高级别的硬指标或加 分指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教师有需要发表一定数 量科研论文的需求与压力;参与教师的知名度和曝光率能够 相应得到增加等。当然,不能排除有很多学校确实看到了教 育技术对于促进学校发展显性和隐性的价值,而积极投身于 教育技术实验项目。但是这些学校总体来说还是少数。而且 这些吸引力更多是表现在改善外部关系和内部组织结构上,并非所有学校都能够真正深入到学与教的变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这种仅仅关注改善外部关系和内部组织结构,忽视学与教的变革的状况正逐步 得到改变。有越来越多的学校积极加入到教学深层次的实验 项目中来,例如,截至 2006 年底已经有 130 所学校加入到“基 础教育跨越式发展项目”中,以“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 等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理论为指导,提高了上述学校的教学 水平与社会知名度。这些项目的成功正是在国家大力推进新 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而产生的,这也说明了当学校内部具有 很强的改善教学的需求时,直接指向教学的教育技术实验才 能得到更好的生长土壤。 而实验项目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也打消了学校的担心,增 强了掌握和操控教育技术的信心,因而对于独立或者自行推 进教育技术应用树立了信心。像“百间教室”之类的示范性 工程不仅是在某一个方面给与学校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而且 在全方位、持续推进过程中摸索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这种成功的实例和解决方案,对于类似地区或项目,特别是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一方面对于 国家、科研部门和 IT 企业推进该项目具有借鉴意义,另外一 方面,也使得被推广的中小学找到了自主发展之路。 3学术组织成为沟通教育技术扩散系统内外部的重要桥梁 学术研究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对国家措施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很多研 究都不能以我国本土问题作为出发点,要么是以简单迁移作 为研究内容,要么是紧跟国外最新动向。在研究过程中,“只 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空话与大话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没 有多少实际的指导意义。见微知著,不见微无以知著。不经 历对各种案例和实例的分析与体验,所提出的各种可能的理 论或假设大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跟 风、不盲从,不以“走过场”、“搞关系”而贻害四方,这是 学术团队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基本准则。 学术研究者或与教育技术应用有关的厂商,在研发产品 或推广过程中通常秉承“经验-理性”指导策略。这种策略有 其合理性,能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肯定。然而,类似于“市 场销售”的这种推广策略以短期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而易出现应用肤浅化、表面化的弊端。这就要求,研究不能 泛泛地提出或讨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或者以一种简单化的 实验或期望就作为推广的内容。更加科学、稳妥的方法是需 要深入学科教学,进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这就属于“自下 而上”的指导策略。例如,文科和理科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 要求,生物和数学的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对于数 学而言,代数和几何又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要求等等。学术研究应积极挖 掘存在于学校中的创新思想,支持这些创新的扩散,慎重研 究其发挥效果的条件以及扩散的可能性。 五 关于提升我国教育技术扩散动力的思考 从扩散动力的现状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 不缺乏强大的外部推动力,主要障碍在于内在牵引力的虚弱。 关于如何提升内部动力,本文认为: 1外部给予积极推动的同时,教育技术采纳者也应积极 寻求主动变革 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行业中的从 众心理和不作为心理都是要不得的。一方面,教育技术应用 需要外部给予积极推动和有效支持,但是教育技术应用效果 的真正发挥需要来自内部强大的需求和积极主动的变革。对 于学校来说,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得到政府、社会、家长、 学生的认可是关键。而对与学校发展高度相关的教与学、内 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改善来说,积极主动的变革是改善学校 内在发展动力的根本。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或许是提升 内部动力的可行思路。 2单一外部推动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整合各种推动力 是趋势 IT 企业与学术组织出现大量合作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 弥补了以国家推动为主的薄弱环节。学术组织则从以往独立 操作教育技术应用项目转向与 IT 企业织合作或帮助政府推进 项目,单独运作教育技术实验项目越来越困难。现在多数项 目与学术有关的核心部分大都仰仗某些学术组织和专家,这 些项目也成为学术组织研究的重要对象和主战场。政府组织、 IT 企业、学术组织如何相互配合、通过选择合适的推广模式 和内容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则是目前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由政府组织推动的项目如何引入一些新的 机制来保证最佳效果的实现更是一道难题。 3 加强学术组织与学校的深层次交互是提升内部动力的 可行途径 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发挥并非简单的采纳与否就能决 定。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具有层次性,跨越不同层次代价与价 值也不同。缺乏深层次应用需求的细致分析,缺少应用的核 心价值思想,是导致应用障碍的最重要原因。实现技术转化 和整合,是教育技术效果发挥的关键。学术组织因学术和一 线问题的高度专业化,能够为教育组织实现教育技术应用效 果发挥作用。因此,教育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大力推动学术 组织与学校组织的合作,能够克服政府或 IT 企业组织在推动 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简单化的倾向。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中小学教育技术部门的定位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变革中,学校的教育技术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小学教育技术部门在定位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阐述了教育技术部门在学校发展中应该承担的职能和使命。 关键词:教育技术 部门 定位 中小学 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愈加深化。从硬件设备来讲,北京市的中小学已经实现了校校通工程,像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已进入普通学校。传统的摄录采编设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实现了教育技术数字化和自动化。从应用层面上来讲,从课堂教学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测试平台、教学资源库到教师继续教育使用的研修平台都已经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还有很多管理层面也大量应用新的技术,如学籍管理,财务管理,教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都基本实现了电子政务,网上数据报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变革中,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中小学的教育技术部门多是由传统的电教组转变而来,其人员素质、管理体系及发展定位等都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系混乱,定位不明确 目前各校教育技术人员在职称编制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因各校的传统和领导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而异。有的学校是现代教育技术处,其职能级别与教学、后勤等处室平行。有的学校只设一个电教组。还有的学校定名为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职权在教研组和职能处室之间。人员的配置也没有明确的标准。有的学校因为该部门的人少,基本上只是承担全校的多媒体设备维修,教师公开课和全校大型活动的照相摄像,多媒体教室管理的工作。有的规模大些,承担网络管理,全校的信息技术培训,办公自动化的技术支持等任务。很多学校的信息职能部门还处在被动的接收任务状态,每个学年度没有相应的工作计划,只埋头忙于具体事务之中,还没有主动地思考自己的定位问题,像部门哪些工作是最重要的,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等问题。 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同时缺乏相应培训 目前的人员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学校信息化的一个瓶颈。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育经费向教育技术方向投入增加,需要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提高相应的水平。但是由于技术更新和学习经费等限制,造成这部分人员无法随时了解和掌握新的技术,很多时候是依赖公司来完成学校信息化软件和硬件的建设。网络设备不断升级,网络安全已经发出警报,网络的安全应用成为很多学校的盲点。来自于互联网的病毒、黑客攻击,不断干扰着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传统的摄录系统也基本数字化,视频的格式和标准不断变化。而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也几乎都是基于ASP、PHP、JSP等新的程序设计体系。这一切对于教育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 目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学校的信息中心搞成纯技术部门,以技术越深越好,大家只关心技术,却很少听课;另一种是把它变成了一个后勤部门,像个修理部或者打字收发室。教委在学校信息化方面投下巨资,但是真正用于教育教学上的却有限,花大笔资金采购来的设备和资源需要真正既懂技术又懂教学的人来进行研究和管理,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信息投资的效益。 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需要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很多学校也在陆续推出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课。有一些课上得很不错,但是大部分学校基本都是每学期搞一个科研周或展示会等等。活动完了,课的研究和改进也就无人再提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因为使用了一两次新技术上课就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作为学校的教育技术人员应该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作为一个长久的课题来探讨,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指导教师运用媒体经常化,不断提高应用水平。 综合以上问题,其本质都是一个定位的问题,我们必须准确定位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职能和任务,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促进与支持作用。 三、中小学教育技术部门的主要职能 当前形势下,中小学教育技术部门主要承担教学研究、规划管理和技术支持三个主要职能。 1.教学研究职能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技术的根本任务是:研究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技术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将技术有机地整合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很多中小学都建设了校园网,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白板,但仍有很多教师只用它来代替板书,新技术的使用并没有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根本的促进作用。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的作用,从而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技术应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加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启迪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为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造客观条件。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应下到专业教研室去,因为不少学科教师在技术信息上相对滞后。随堂听课,可以从教育技术、教学资源、使用时机等方面与学科教师共同研究,提出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案,加以实施、修改,指导、协助学科教师逐步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模式。 2.规划管理职能 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近期和长远规划,建立健全学校有关岗位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对信息化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控。例如部分学校实施的信息网上,教师养成每天接收邮件和浏览内部网站的习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有的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系统,使家长和学校的交流更方便快捷;还有的把信息化手段作为教师评价工具,实施网上测评等等。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信息化的三至五年的长期计划,同时将长期计划分解为小步骤,在每个学期中逐步落实。 3.技术支持功能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使用,要求有关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紧跟时代的发展,掌握新的技术。学校的规模也许不大,但是所要涉及的技术却很广泛,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在线学习技术等等都开始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只有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才能对教育教学的应用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同时才可能在教师需要的时候,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997年5月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到现在已十多年了。中小学教育技术部门只有在明确目标、正确定位的基础下,积极探索,不断努力,才能不负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设备使用效益的研究 摘 要:北京市昌平区中小学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要协助昌平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搞好“建”和“配”工作,学校后勤工作对教育技术设备管理的重点应体现在“管、用、督”上,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同时,针对教育设备的新形势、新问题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教育 设备 管理 使用 效益 一、调查分析 1.统计情况说明 本次统计调查共做抽样12所学校,按照学校规模和学校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进行了筛选,其中:高中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城镇中学2所,城镇小学2所,农村中学2所,农村小学2所。调查问卷由该校后勤主管人员负责发放和收集。 2.对此次调查表的总体分析 (1)此次调查是从学校教育技术设备的“建造购置方式、配备情况、管理方法、使用情况和督导检查”的几个环节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摸清目前学校教育技术设备的总体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找出存在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以实现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 (2)通过此次调查,学校的教育技术设备在“建、配、管、用、督”等方面的统计结果如下: “建”学校在进行设备的建造购置方面的统计分析表明:大部分学校在建造和购置教育设备时一般都是采取政府采购、上级配备、自主招标等多种形式,并且都制定了采购计划。教育设备的相关资料保存相对完好,能够及时入账。 存在的问题:教育设备的建造购置时存在盲目和保守问题,教育设备资料的保管也存在一定问题。同时,在进行教育设备购置的计划阶段,尤其是自主购置,考虑教育设备质量和耗财节约因素不多,原因是教育经费的不足。 “配”学校在进行设备配备方面的统计分析表明:学校对教育设备的配备方面有一定计划,基本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 存在的问题:配备不均衡,不能够做到按实际需要进行配备。 “管”学校对教育设备的管理方法的统计分析表明:学校对教育设备的管理比较重视,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能够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 存在的问题:教育设备的追踪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具体管理设备人员的激励的具体措施不能落实,尤其是与奖惩挂钩的执行比较困难。 “用”学校对教育设备的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学校对教育设备的使用基本上都建立了登记、使用、赔偿、报废制度,对重点设备的使用能进行财务统计分析。 存在的问题:部分设备不符合实际需要,闲置,加大储藏成本,该报废不报废,清查不及时,从而虚增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影响其使用效益的发挥。 “督”学校对教育设备的督导检查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学校对教育设备的督导检查在制度上重视,而在实际工作中,只遵从一年一次的年底清查。 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对教育设备的督导检视不够,只遵从一年一次的年底清查,不重视平常的检查,而且没有很严格的评价方法;同时,后勤主管对自己的岗位工作感到很辛苦,不愿意担任此项工作,对上级的督导检查只是形式上的配合。 “后勤人员素质评价”本次对学校教育设备使用效益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能够使教育设备充分发挥其效益,后勤主管、设备的管理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关键。从这次调查也看出,后勤主管的年龄、学历、实际工作经验等还比较好,但后勤人员的年龄偏大,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培训很少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调查出的具体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行政后勤主管干部适时地召开了会议,认真分析了问卷的调查结果,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与考察和有关领导座谈、听专家讲座、主管行政后勤工作科室领导的指导,以及借鉴当前先进学校的实际管理经验和专家的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后勤的实际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提出了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设备使用效益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方案,得到了昌平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和昌平区后勤服务中心领导的支持,具体措施与做法是: 1.协助昌平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搞好“建”和“配”的基础工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等,对教育技术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要协助昌平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对学校实验室设备的优化,在建设上做到:有计划地对现有理、化、生、自然实验室进行更新和改造,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在理科教学仪器的配备上结合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理科仪器配备补充目录进行优化分类;同时,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建设步伐;对图书的设备做到:有计划地购置电子图书,丰富图书馆(室)的资料;对体、音、美、卫、劳等器材的配备,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进行补充,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并使学校的教育技术设备达到新的办学条件标准。 2.强化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突出“管”和“用”,提高设备效益 要提高设备的效益就要明确:建设是前提,配备是条件,管理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教育技术设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服务,为社区与社会服务。发挥设备的效益是其最终目的。为此,我们要在协助昌平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做好“建”“配”工作的基础上,强化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以制度为保证,以“两率”(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为抓手,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 (1)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对各室财产的管理,有效地防止学校财产的流失,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 (2)加强管理,促进教育设备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为学校教育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3)加强检查,重在落实。要把“两率”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学校要求各使用部门每学期自查、学校检查,请昌平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组织人员进行抽查,对抽查结果进行反馈。并将此项工作作为每年对学校各部门管理与使用设备工作的考核,评出先进,进行奖励与表彰。通过“两率”工作的推进,规范设备日常工作的管理要求,发挥设备的效益,使其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 (4)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的实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为此,学校要按照昌平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的统一安排,主动应用北京市教委的财产管理软件对学校的财产进行管理、评估,对照北京市办学条件新标准及时找出差距,制定购置计划;做到用计算机进行设备的管理,各实验室、功能室仪器、器材建立电子账本,图书实行计算机管理,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力求使学校的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实效性。 (5)在校园网、校园电视监控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上,要本着“实用、够用、好用”、硬件与软件并重的原则,发挥校园网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3.加强督导评估,发挥职能作用 学校行政后勤管理部门是具有行政职能的部门,承担着对学校设备建设的指导、管理和督促的工作。要发挥好这个职能,就要用好督导评估这个机制,使教育技术设备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一是要制定出一系列设备的管理及使用的评估办法,使学校设备管理部门能对照评估办法,自找差距,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二是要请昌平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对学校设备管理水平进行具体的督导与评估,以此来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水平。 4.规范采购行为,加强监管力度 教育技术设备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其科技含量高,更新速度快,产品日新月异,为使学校购置的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一方面要向昌平区信息中心、昌平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的专业人员进行请教,并要深入到市场进行具体的调研。同时,学校要对调拨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及网络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及其产品质量进行认真的跟踪检查与反馈,以确保为学校购置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集团采购的形式进行招标、议标,规范采购行为。做到:凡购置大型、大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均采取招投标方式进行,保证设备的质量,为学校配备性价比较高的设备。 三、启示与思考 教育技术设备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随着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及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引进,必将对教育设备和资源配置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二是教育部提出的“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和信息技术教育的两大任务,即逐步普遍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教育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教育设备如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等都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对教育设备管理与使用工作进行有益探索。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认清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后勤管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之一,搞好管理服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在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做好行政后勤管理工作,需要的知识内容、水平会越来越高,难度会越来越大,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学习,也能出人才,不钻进去是搞不好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要求教育的现代化、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度不断地与之相适应。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一种技术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思想上重视。行政后勤管理部门要做好这项管理服务工作,第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是熟悉器材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第三是要有超前意识,预测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合学校的设备配备计划,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益。 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达到办学质量与设备效益的统一,推进素质教育,是行政后勤管理的主要问题。 2.掌握行政后勤管理的工作特点及规律 虽然行政后勤管理工作量大,内容繁杂,但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探索与掌握和利用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而学校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周期性,这就决定了行政后勤管理工作要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同步运转的同时,还要具有超前性。 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是由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要使各要素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适得其用就必须掌握与利用其内在的规律。行政后勤管理工作不仅提前为学校准备物质基础,而且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工作要早开始,自觉地按学校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工作规律办事,抓住了这个关键,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就掌握了主动权,工作效率就高;反之,违反了这个规律,工作就会很被动,甚至严重阻碍教育教学的开展。 3.遵循行政后勤管理原则 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管理原则是行政后勤管理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管人、管物、办事的基本要求。 (1)服务性原则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教育教学服务是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们一切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学生的学习条件。 ①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统计好各科所需设备的品种、数量,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安排学校的仪器和现代化教学设备。 ②根据学校教学课程进度的要求,主动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使行政后勤管理工作适应学校教学工作。 ③行政后勤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到学校各部门与处室,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听取教师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与改进自己的工作。 ④廉洁勤政,服务于人的原则 学校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接触的是人、财、物,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要廉洁勤政,奉公守法。每项工作都要从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的原则出发,要树立优良的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创造良好的服务形象,这对搞好行政后勤人员队伍的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 (2)效益性原则 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发展之快,需要增加大量的教育经费,但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各部门与处室的需求。如何发挥现有设备的效益,取得较大的效果,是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我们的作法如下: ①坚持仪器设备“三优先”的原则,即:有地方放,优先;有人管理,优先;用得起来,优先。 ②为充分发挥现有设备效益,便于实验教学的开展,执行全区中小学校仪器设备统一型号、填平补齐、扩大组数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③抓好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规范化管理,使用全区统一、规范的设备明细账,防止财产流失。 ④建立与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各专用教室的规则和实验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现有设备与设施的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的效益达到完善和统一。 (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主管行政后勤工作领导应把学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其人、财、物、信息等功能作用,以取得整体的效果。人员要合理组合,分工协作。树立整体一盘棋观念,搞好整体全方位服务,在贯彻整体性原则时应注意: ①根据学校的发展,制定全面计划,做好安排,特别是学校因合理布局增撤时,要安排好教学仪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调整,购置。有长期的规划和近期安排,处理好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的各种关系。 ②行政后勤内部人员要分工合理、工作具体、定岗定责,分工不分家,要协调好各组之间的工作关系,团结协作。因为,大部分工作需要几个组成员合作,有的工作需要全部人员参加才能完成,甚至要有教委的有关科室和进修学校有关教研人员的参加才能完成。 4.抓好后勤队伍建设 作为学校行政后勤管理主管人员,抓好后勤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摸索与掌握和利用规律,做好全面工作是提高设备效益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学校行政后勤人员中各方面的素质还普遍较低,甚至有的领导在公共场合说“不能适应一线工作的教师去二线!”若真如此,还谈什么行政后勤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学校领导应以实际行动重视行政后勤工作,认真学习和领会学校改革的总体方案,就必须要明确职责,认清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昌平区教委的领导非常重视后勤工作,相信一定会取得好效果。我们应具备一专多能、应变、预见等能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要求干部既要履行职责,又要身先士卒;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主管部门人员的思想工作,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明确各自的职责,找出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增强服务意识、增添工作干劲,从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既要考虑所要解决问题的实用功能,又要考虑此项工作的美化要求、安全要求,还要考虑节省资金。要一丝不苟,而不要得过且过地将就凑合。要注意服务质量与服务态度,但更要注意工作的轻、重、缓、急,不能因局部工作而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要善于总结,做到:在总结中有提高,提高中有创新,创新中去完善,完善中求发展。 我们在加强学校教育技术设备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和探索,坚信在昌平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的领导和支持下,提高昌平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设备使用效益一定能够落到实处。 5.教育技术设备管理使用中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行政后勤工作具有教育性、服务性、复杂性、周期性、先行性、知识多科性、经济性等特点,学校的行政后勤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在行政后勤工作中急、难、险、重、繁、脏、累是后勤人员经常遇到的,仅从服务性来说,如何妥善地解决好这些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是摆在后勤人员尤其是行政后勤主管面前不容回避和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此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针对学校之中的这一特殊群体采用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运用科技手段给予了解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采用声控灯口解决了楼道灯的开关被砸问题(原开关位置的线路做好处理后用水泥抹好刷白),推广到了昌平区沙河中学;学校内部电话线路采用电信局的布线分类方法,分层次、分区布置接线盒,再进入到各个用户,使得因线路故障随时得到解决,推广到了昌平职业学校;针对洗澡时“热水”不热,既浪费水又浪费能源的问题,我们认真学习水暖知识并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写出了《提高常压锅炉使用效益的尝试》的论文,推广到了昌平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用钥匙扣固定国旗杆儿代替手工结扣的方法,解决了升国旗遇到的窘态,此方法已介绍到了昌平区的数所学校;针对目前正投影已经在各所学校的学生教室、多功能教室较为普遍的投入使用,可大部分学校仍购置了大量的电视机并与正投影同时安装在教室之中这一普遍现象,我们了解到:在控制正投影的计算机中只需投入200~300元就可以代替电视机的功能,而且还具备了电视节目的录放等功能。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管理学校的电视监控系统和智能广播系统,可以更好地为学校的安全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服务。这不光是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从财产管理等方面也减少了很大的工作量,这一做法我们以昌平四中为试点,已经推广到了黑山寨学校、昌平实验二小、亭自庄学校、平西府中心小学等学校,并取得了较大的综合效益。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研究中我们还体会到: (1)内部的团结是做好工作的扎实基础 团结可以形成凝聚力,体现群策群力的作用,使工作真正是形散而神不散,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求实创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2)领导的垂范是做好工作的核心力量 “单位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等等均说明了领导率先垂范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被领导者的工作情绪、态度、作风和工作效益。要注意发挥领导(包括工会)和领导小组(工会小组)的核心作用,关心行政后勤人员的生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处处起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工作的动力。 (3)素质的提高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作为行政后勤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一专多能的综合业务能力(包括理论研究能力),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与交流,不断摸索规律,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全面充实与完善自我,提高工作效益。 (4)缜密的计划是做好工作的有力保障 结合学校的改革思路和各部门的具体要求,根据多年所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本部门的职能与特点,要有预见性地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减少损失与失误、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也是工作争取主动的有力措施和保证,还要注意计划的制定与落实的各个环节。 (5)科学的评估是做好工作的外部动力 “内因是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正确地理解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耐心细致地做好行政后勤人员的思想工作,认识到评估在管理中的目的、地位与作用:是为了促进工作、是科学管理的手段之一,没有评估就没有监督;正确的高质量的评估会推动工作更上一个层次。 (6)资料的积累是做好工作的具体指导 有计划地总结、积累和利用管理的经验与资料,探索工作规律,能为学校今后的工作,如:校园的规划建设、维修、改造、管理等提供有利依据和条件,也就是对自己所主管的工作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才能够达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效果,资料的积累肯定会促进学校整体或部门的工作。 (7)领导的支持是做好工作的坚强后盾 工作中要主动地争取得到领导的支持,成为做好工作的坚强后盾。这是我们现在,也是我们将来工作的经验之一。 (8)体制的完善是做好工作的有利措施 在行政后勤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赏罚不明、个别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个别部门在用电、领物、购物等方面,无计划、随意性强,今后,学校应在这一方面下决心完善管理体制,做到:科学管理,提高效益。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学习教育与管理的理论、经验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与法规,不断地加强学习与交流,更新观念、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勇于实践,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营造安全、优雅、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本着“稳妥创新、统筹兼顾、协调务实”的原则进一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发挥教育设备的效益,全力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和整体改革计划的顺利实施,提高育人质量。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力推进首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改革和发展 2010年,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坚持服务政府公共服务,服务教育教学一线,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为我市“十一五”时期中小学技术装备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 一、主要工作回顾 1.制定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效推进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工作指南。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和全国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现场会精神,结合我市基础教育实际,基教处带领设备中心与基教研中心共同研究制定了《意见》。设备中心着重做好前期调研,先后搜集了我市教育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关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文件和制度,赴实地听取学校校长、任课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及区县教研、装备部门的意见,发放问卷600多份,了解和掌握了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撰写讨论稿达10次之多,为该《意见》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见》于2010年10月正式下发,这是近十几年来市教育行政部门就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下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对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意见》中包含实验教学、实验室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求、实验操作考核以及相关单位协作机制建立等许多要点,成为我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的亮点。目前,与《意见》相配套的实验室管理一系列制度初稿已形成,正在征求意见中。 2.完成了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修订和历史、地理、小学语文专用教室、高中通用技术选修模块配置方案,并探索出新的工作思路。组织研制符合新课改需求且切合我市实际的《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中学历史专用教室配置标准》《中学地理专用教室配置标准》《小学语文探究活动室配置标准》《小学科学教室配置标准》《通用技术选修模块配置标准》等,逐步填补我市相关学科专用教室配置标准空白,也为国家相关配置标准研究出了新路。设备中心还承担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装备规范》的起草工作。 在实验室专用教室建设与配置标准的研究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新的工作路径,即“研究确定方案―建设样板间―课堂教学验证―修订报批―宣贯”,为今后项目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切入点。随着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和成果推广,必将为我市深化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 3.从确保中小学生安全出发,梳理教学仪器设备,并分批进行技术检测,为区县、学校采购提供指导。设备中心对1500余种教学仪器设备进行梳理,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学生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优先进行技术检测,检测结果向区县装备采购部门通报。全年共梳理了120余种,对其中两种检测不合格的鉴定结果,分别在企业和装备部门专题培训班上作了通报,并请专家进行讲解。此外,还编印下发《高中通用技术安全操作手册》《北京市标准教学仪器设备展示厅展品推荐目录》。 4.继续培训好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努力实现人的发展与事业发展同步。 (1)区县教委分管主任培训。2010年初,基教处与市设备中心共同组织18个区县及燕山地区教委分管教育装备主任及教育装备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培训会,学习、解读新修订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并就近年来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设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了广泛的交流;就正在开展的校舍抗震加固“校安工程”建设可能对办学条件达标建设的影响,以及保护好达标成果、保证学校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出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就做好“校安工程”建设情况下的办学条件达标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2)装备部门领导培训。举办第五期全市教育装备部门领导培训班,教育部机关领导详细解读《中小学实验室规程》起草的主要背景、主要内容。举办了首届北京基础教育装备论坛――“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论坛和“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论坛,成功搭建了华北五省市教育技术装备交流平台。继续组织装备部门的同志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专题的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着力提高装备部门领导业务素质。 (3)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与北京教育学院联合举办新仪器新设备使用技能再提高培训,培训的目标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教学仪器设备,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参训学员分期分批参加培训,并纳入教师“十二五”继续教育体系之中。培训采取送教上门、小班授课、讲练结合、专家点评的方式,共培训教师242名,深受学校欢迎。 (4)自制教具骨干培训。举办多次自制教具工作研讨会、培训会;建立市级自制教具骨干教师队伍;完成自制教具课题申报、评审工作,注重自制教具选题的创新性,特别是支持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具研发;采取措施促进优秀自制教具开发生产转化为产品,以惠及更多的师生。 (5)生产经营企业培训。举办教学仪器设备产品电气安全讲座,全市76家教学仪器设备生产、经销企业的经理、厂长参加。北京市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专家结合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实际,解读电气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并现场解答提问。通过培训,全市教学仪器设备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执行国家安全标准、做好售后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强化首都意识,在同行业中发挥表率作用。 (6)单位内部员工培训。坚持每月一次,每次一个专题,先后举办了电子白板、数字图书馆、高等教育知识、初中学生电源、教育研究方法等讲座,提高了员工服务、指导一线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本领。 5.研究拟定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推动全市中小学技术装备工作有序发展。研究拟定《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具体任务和举措,又有项目推动及路线图和时间表,努力将工作分阶段有步骤落到实处。 二、2010年的工作体会 1.领导班子自身的科学理论武装,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对本单位本系统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每个领导班子成员只有坚定不移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用、真干,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才能提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水平,才能提高服务于首都中小学技术装备改革和发展的水平。 2.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干工作,充分挖掘首都教育资源,对有效有力推进教育装备发展至关重要。做好教育装备工作,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群策群力。中小学技术装备部门只有在市教委统一组织协调下,主动与教研部门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所有支撑实验教学的单位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高的工作效益。 3.注重挖掘员工亮点、扬其所长,对构建学习型组织、发挥团队力量至关重要。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优势,挖掘员工亮点,扬其所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组织团队活动,让领导与员工、党员与群众充分互动,营造其乐融融的工作氛围,发挥团队力量,不失为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之举。 三、2011年基本工作思路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长效机制,坚持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常态化。要严格落实领导班子集中理论学习计划,讲求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做到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务求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要把单位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及上级决策要求上来,不断提高领导、指导本单位本系统科学发展的能力。要以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带动中层领导、党员及全体员工的学习,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加深对教育方针政策理解,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要求。抓好中层领导干部和党员两支队伍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全心全意服务,用心用情服务,推动学校的教育装备整体水平提高。新的一年,设备中心试行“三分法”工作制,即业务科室员工及相关领导1/3时间在学校、区县调研;1/3时间用于内部学习教育培训;1/3时间在办公室用于处理事务性工作。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涌现出更多的“学习之星”和优秀共产党员。 2.大抓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落实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和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意见》为契机,在市教委的协调组织下,会同市教研中心、北京教育学院等相关单位对首都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和仪器设备质量进行全面视导和系统调查,制订贯彻实施的具体办法。为了完成市教委确定的建成一批实验室建设先进校任务,促进我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2011年把主要功夫下在发现和指导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先进校建设上。 3.进一步发挥好图书馆(室)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室)必备书目》《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继续抓好图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及习惯的养成;探索图书馆(室)资源共享的模式。 4.扎实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注重关口前移,预防在先,把功夫下在增强安全意识上,下在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上,不断夯实单位安全发展基础。按照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负其责,层层抓落实的要求,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大力开展单位内部员工之间同志式的沟通谈心活动,积极营造思想上互相交流、工作上互相配合、生活上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把各种思想问题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单位的安全稳定。
个性化教育论文:漫谈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措施 一、高校体育对学生的性格作用 各个高校的学生们大都是20出头的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学生个性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定型的时期,学生们自己的个性崭露头角,但他们都是随自己的潜意识做自己想做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所谓我们常说的性格就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最能表现个别差异。而个性化指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性的性质得以定性的发展。 因此,高校体育的发展对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首先,高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性格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内心多数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太多的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存在同别人合作的概念。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对此种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课程活动中,会有很多运动环节需要团体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这样就能使他们较快的融入到集体中去,不再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在完成课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这样还能培养学生们的精神韧性,让他们面对困难更加顽强。 其次,高校体育还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处在心理发展的高校学生,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袭击可能会给学生们的心理造成不一样的冲击,如果内心深处的不满长期无法得到缓解,会造成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妨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高校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们运用“假想敌”的性质,利用肢体的运动发泄内心的压抑情绪,使学生学习、生活或感情带来的紧张情绪得到适当的放松,从而调节内心的不平衡,使其恢复平静的心理状态,以及快速的投人下一节生活中去。最后,高校体育能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发展人际关系。 学生门刚踏人新的起点,对新的开始既充满了好奇,新奇的同时夹杂着些许不安。体育活动就是一个让身心放松的课程,在使学生们得以放松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们的交流机会,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下,放下内心的焦虑,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让其找到在学校的“家庭”归属感,也为学生们今后适应陌生的社会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二、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的措施 教师理念个性化,教师作为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其思想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要想彻底改革体育教育的思想理念就要从理念人手,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师资队伍。学校措施个性化,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改革的软件设施,那么运动基地、教师场所、器材的更新这些硬件设施也必不可少,个性化基础设施能带给学生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打好思想基础。 培养途径个性化,增加一些与社会接触的体育项目,多给学生提洪接触社会的机会。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生在社会这所学校里会遇见不同特点的老师,学到与众不同的知识,贯彻实际行动更能深人学习。学习氛围个性化,传统的氛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想创新发展就要走不同的步伐,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带动学生的热情,能吸引更多的不了解体育专业知识的学生参加,促使体育知识广泛传播,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内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总结 在我国体育运动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迎合世界的发展,与世界体育接轨,使我国体育运动保持良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医学生个性为主体的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必不可少。 作者:胡勇 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德育教育之个性化教育 一、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内涵剖析 陶行知先生指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可见,个性化教育需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简言之,个性化教育就是为教育对象个性和谐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个性不是所谓的外表穿着与众不同或一味反对别人意见等,个性是符合人与社会发展的独特气质和潜在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是个人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相统一的整体自由状况(黄友生,2007)。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作为个性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和个体性理应受到教育的关注和培养。个性化教育关注个体主体性的唤醒和发展,旨在实现教育对象个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统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当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随着国际分工日益细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提出了多样化需求。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培养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需要强化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从本质而言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发展个性,并不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相反,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和事实都证明,约束个性发展便会禁锢社会活力。个性被压制过甚的人,主体意识非常欠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十分贫乏,缺乏建设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马克思指出:“我们陷入困境,也许是因为我们只把人理解为人格化的范畴,而不是理解为个人。”人既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又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肖雪慧,1987)。个性化教育唤醒主体意识,尊重主体性、鼓励积极性、发展创造性,旨在培养个性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实现个人解放中推动社会的解放。恩格斯曾指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社会要得到解放,必须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缺乏个性化教育,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都难以实现(中央编译局,1972)。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个人必须具备更多的个性特征,作为培养个性化突显的多样化人才的必由之路,个性化教育旨在为社会发展输送活力的源泉——富有创造性的生气蓬勃的个体,以每个个体的力量去充实集体的力量,以每个个体的丰富性去造成集体的丰富性。 二、德育需要个性化教育理念 从道德的产生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道德,这是因为道德满足着人的需要,是人的发展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人是道德创造者与体现者的积极主体,道德在本质上对人是一种肯定关系,人类的德育活动应尊重这一本质要求。个性发展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要求,作为尊重个人、肯定个人、发展个人的重要手段——德育,其价值正在于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完整道德人格的人。不可否认,道德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约束性,但道德约束的是个人身上可能妨碍他作为人的能力和本质发展的消极因素,其目的在于保证个性的积极发展。德育工作者切忌因强调道德约束性而忽视个性发展,甚至以道德规诫压抑个性发展。 美国学者乔治桑塔耶那曾尖锐指出:“伦理道德往往变成一种强制约束力量,但这是它的耻辱而不是它的本质。”道德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设,而决不是为了给自己套上枷锁(肖雪慧,1987)。因此,德育是为促进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将道德规诫通过教育笼统强加给每个人。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中个性化教育理念的突显,就是明确要求当前德育工作积极融入个性化教育理念,这也是德育贯彻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体现。当前德育中,仍然遗憾地存在着这样的教育现象:受着传统德育中集体式教育的惯性影响,对学生的德育往往停留于集体教育层面,忽视学生个性特点,凭主观愿望而不是依据学生个体道德意识水平提供个性化教育。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学生个体道德意识不是“白板”,可以任由德育工作者凭主观愿望去描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能够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即德育内容只有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耦合,才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李蕊倩,2005)。作为学生道德成长引导者的德育工作者应在承认并分析学生个体道德意识水平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德育,帮助学生不断完善道德个性结构以塑造完整道德人格。 三、德育个性化教育践行的思考 (一)树立德育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个性化的德育工作者才能培育出个性化的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者个人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就不可能有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不具备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不但不能有意识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主导作用,甚至会盲目地在学生个性发展中起阻碍作用(鲁洁,1994)。只有德育工作者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并在工作中践行,才能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者为适应德育对象应不断超越自我,要紧跟当前个性化教育改革步伐,更新传统德育观念,融通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并付之实践,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发挥积极主导作用。 (二)建立个性化德育机制 1、建立学生个人特点分析机制建立学生个人特点分析机制是开展个性化德育工作的前提。德育工作者要在掌握学生集体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个体情况,可多途径收集学生个人资料与信息,为分析学生个人特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参考,如对通过学生个人信息采集表、心理测试表及道德价值观测量表等表格采集学生个人资料与信息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留心观察学生个人平时表现,因为平时表现是无意识的,最真实可靠地体现了学生个体的思想状态;了解他人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从学生个人的重要他人——教师、家长、同学等角度了解他们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听取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体现了学生个人的自我认识水平,有助于德育工作者依据学生自我评价恰当地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中积极完善自我。当然,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考虑进一步建立专门研究团队对收集的学生个人资料与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德育工作者,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学生个人完善道德人格。 2、建立鼓励个性发展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建立鼓励个性发展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是开展个性化德育的关键。没有评价就不知道好坏,没有将学生个性化发展纳入学生品德评价机制,便不能评估学生个性发展的好坏。只有将个性发展作为学生品德评价的重要指标,才能促进德育工作者加强个性化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建立个性化德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与激励机制建立个性化德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与激励机制是开展个性化德育工作的保障。完整的个性化德育机制,既包括学生个人特点分析机制,又包括鼓励个性发展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还包括检查督促与激励机制。开展个性化德育机制,需要学校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要保证个性化德育效益最大化,有必要通过对各单位开展的个性化德育工作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完善整改;同时,对个性化德育工作取得优良培养效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有效激励。 作者:喻琼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与法学系 个性化教育论文:个性化声乐教育实践 【摘要】声乐教育是目前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重点要求的内容。传统的声乐教育采用的是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基层文化干部认识到个性化声乐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个性化声乐教育和实践进行探讨,一方面是讨论个性化声乐教育的原则,另一方面讨论个性化声乐教学实践的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声乐教育;实践 一、个性化声乐教育原则 (一)性别差别对待原则。 个性化声乐教育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要进行性别的差别对待。之所以要确立这样的原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男性和女性的音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区别化对待,在教学策略上也要进行细致的区分;其次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存在着差异,无论是从音色、音质,还是肺活量来讲,两者之间的差别显著。在音色上,女性的声音清亮、尖细,而男性的声音厚重、沉稳、雄浑,此外,由于男性的肺活量明显高于女性,所以在声乐教育的换气教学中差异性显著。 (二)生理特征差别对待原则。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在个性化声乐教育中,生理特征的差别对待也是重要的原则。在声乐实践教育中,不同的群众在音质和音色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就男性的音色而言,有的低沉,有的沙哑,有的带着浓重的鼻音,有的古典气息浓厚。针对不同的音色,必须要进行不同的教学,这样才能将音色的特质充分地发挥出来。再者,虽然同为男性,但是不同的人擅长的音域也不一样,有人擅长高音,有人擅长低音,有的人中音、低音、高音全部都能驾驭,针对这样的特点,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起到资源优化利用的效果。 (三)心理特征差别对待原则。 心理特征的差别对待也是个性化声乐教育的重要原则,之所以要重视心理特征,主要是因为声乐教育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教学,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与表达。声乐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宣泄,而这种情感必须是要经过心理活动来完成的。心理特征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情感表达也会不同,声乐教育必须尊重这种差别。 二、个性化声乐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确立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采用的是统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非常不利于个人特点的发挥,因此为了进行区别化教学,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必须要确定以个性化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做到两点:首先,要对群众的特点进行充分地了解,因为个性化教学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其次,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虽然个性化教学充分尊重了群众的个性,但是声乐教学具有共性,教学需要在共性的规律上发挥个性。 (二)根据群众的具体情况选定教材。 在个性化声乐教学中,教材选定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有时候,科学合理的教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定教材的时候要把握三个原则:首先,教材的难易程度要根据群众的情况而定,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群众选定相应难度的教材,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群众的学习水平。其次,教材的选定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差别对待,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材选择要有多样化的特征;最后,选择教材应充分尊重群众自由。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群众们能够对自己的状况进行估算,尊重其自主选择教材一方面是有利于群众发挥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是可以唤起群众的兴趣。 (三)根据群众特征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 根据群众的特征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这是个性化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的制定有三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因人而异的原则,基层干部们要根据群众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制定要分阶段进行,在不同的阶段,群众们的水平会有不同的发展,基层干部必须要根据不同阶段群众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再审视和制定;最后是在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动,这样教学方法的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根据群众学习情况备课。 基层干部的备课情况对于群众的学习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在个性化教学中,声乐教学的备课比较有针对性,对于解决群众学习中的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备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方面能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基层干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根据群众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这样的备课才会更加高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结束语 声乐教学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它的实践性更强,差异性更为显著,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基层教学干部要遵循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利用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方法,使个性化教学的效果更好。 作者:文家阳 单位:四川省米易县文化馆 个性化教育论文:产科护理中个性化健康教育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135例产妇(其中剖宫产42例,自然顺产63例,会阴侧切30例),年龄20~39岁。 1.2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方法 确诊怀孕的妇女,对其进行系统的孕期检查,并填写《孕产妇保健手册》,建立孕妇健康档案,从孕早期开始对孕妇 进行心理关注。使准妈妈们通过丰富、实用且趣味易懂的内容,在轻松、温馨的气氛中了解有关妊娠、分娩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妊娠、分娩这一生理过程。 2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内容 2.1产前宣教 告知孕妇产前检查的意义和重要性,预约下次检查的时间及产前检查的内容。 2.1.1生理心理活动 母体是胎儿生活的小环境,孕妇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血液和内分泌调节的改变对胎儿产生影响,过度的紧张、恐惧可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畸形。大量的研究证明,情绪困扰的孕妇易发生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如严重焦虑的孕妇往往伴有恶心、呕吐,易于导致流产、早产、产程延长或难产。 2.1.2生活起居 孕期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孕妇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不要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每日应有8小时的睡眠。卧床时,宜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液供应。 2.1.3衣着与个人卫生 孕妇衣服应宽松、柔软、舒适、冷暖适宜,宜穿轻便舒适的平跟鞋。胸罩的选择宜以舒适、合身、足以支托增大的乳房为标准以减轻不适感。 2.1.4胎教 胎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为胎儿的生长发育实施的最佳措施。现代科学技术对胎儿的研究发现,胎儿的眼睛能随送入的光亮而活动,触其手足可产生收缩反应,外界音响可传入胎儿听觉器官,并能引起心率的改变。 2.1.5孕期自我监测胎动 嘱孕妇每日早中晚各数1小时胎动,胎动数少于3次/小时,提示子宫胎盘功能可能不足,胎儿可能缺氧,应及早就诊。 2.1.6性生活指导 妊娠前3个月及末3个月,均应避免性生活,以防引起流产、早产及感染。 2.1.7分娩先兆的判断 临近预产期的孕妇,若出现阴道血性分泌物或规律宫缩则为临产,若阴道突然大量液体流出,可能是胎膜早破,嘱孕妇平卧位,臀部抬高,由家属尽快送往医院就诊。 2.2临产分娩宣教 向产妇讲解各产程的生理变化及正常分娩的过程,安慰鼓励产妇,消除其思想顾虑和紧张、恐惧心理。多喝水,少量多次进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其在分娩时的体力。宫缩间歇期,全身放松,充分休息,保持体力。2~4小时排尿1次。子宫收缩时,出现阵发性腹部剧痛或腰部胀痛,指导产妇腹式呼吸及按摩腹部。宫口开全时,指导产妇正确用力,宫缩开始时,先深吸一口气,随着宫缩加强,如排便一样向会阴部屏气,宫缩间歇时放松休息。 2.3产后宣教 2.3.1饮食指导 饮食以多样化、营养丰富为原则,多食高蛋白的平衡饮食,多吃汤类,并吃一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 2.3.2休息与活动指导 产褥期要保证休息和睡眠,适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产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防止疲劳;产后4小时要自行排尿,24小时后,无特殊情况,鼓励产妇下床活动,以促进恶露排出及子宫复旧。 2.3.3母乳喂养指导 一般于产后半小时内开始哺乳,通过吸吮动作刺激泌乳,回病房后再次将母乳喂养好处、手法反复向产妇宣教,鼓励产妇早开奶及按需哺乳。 2.3.4新生儿护理指导 讲解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让新生儿侧卧,左右交替,根据季节采取保暖措施。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大便性质。勤换尿布,包背包裹松紧适宜。但哺乳后不宜立即换尿布。向产妇示范操作,并让产妇自己演示。 2.4产褥期宣教 2.4.1计划生育指导 产褥期内禁忌性生活。于产后42天起应采取避孕措施,原则是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主,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2.4.2产后检查 于产后42天行健康检查,了解全身及生殖器管复旧情况。 3小结 个性化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和促进人们的健康。产科护理有别于其他专科护理,与非妊娠期妇女比较,妊娠期妇女基本属于健康的状态,被视为正常人的特殊生理状态。产科护理重点在于提供产科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多数产妇以独立的家庭形式生活,这使其更注重护理婴儿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在医院里主要通过母婴同室、护士的指导和专门的教育课程来实现。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分娩不同时期,给予适时恰当的心理护理,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她们讲述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使产妇消除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可避免人为因素的难产。通过对135例孕产妇在产前、产时及产后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使产妇基本掌握了新生儿的喂养、护理及观察,为出院后对新生儿的护理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作者:吕娟 单位:山东省宁阳县华丰镇卫生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高校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创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对于院系行政管理者,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教育管理目标,加大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重要性地位。 首先,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着人本化方向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是主体性因素,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健全主体人格,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自身心态与视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其一,加强人性关怀,构建学生本位模式。高校学生是社会、国家的未来建设者,除掌握丰富知识外,需培养心灵感悟能力,充分认知外部世界,使以理服人、以情感育人的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其二,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双向互动模式。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立足主体角度,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相关规定,立足学生角度,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调动,由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接受管理转变。 其次,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全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第三,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准确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二、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一直是高校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实际教育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教育管理工作。因此,笔者认为,需结合高校教育的若干问题,准确定位高校教育管理目标,明确高校教育管理的方向,促进高校教育朝着人本化、网络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作者:宋磊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个性化教育论文: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论文 一、实施过程 1了解学习情况,进行课程设计 (1)确定实现的目标及措施一是激发学生阅读选文的兴趣。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文章在学学语文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就要掌握不同文体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让学生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重点让学生养成阅读各类文章的习惯,不断提高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四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听讲读写为核心能力的语文能力对学习本课程的目标。 (2)分析课程重难点,摸清学习困难,找原因、定方法课程涉猎散文、小说、诗歌,古代叙述性文章、现代的叙述性文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写作常识等等。重点内容明确,但难点因学生个体差异,出现不同。学生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对古文的学习有困难。原因分析:一是平时学生接触的少;二是因时代变化,古代文选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与现代语言差异较大。解决办法:注重平时的阅读;结合《学习指导》学习古文;掌握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些规律性的常识。 2主要实施了四个环节: (1)沟通电话沟通和QQ沟通是采取的主要沟通方式。通过电话询问每个同学对学习课程的情况,其兴趣和学习条件,告知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学习的要求;通过QQ给学员传达学习的要求,学习的资源 (2)要求学期初,将本门课程确定为个性化教学后,在与学生建立联系时,就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每个同学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给教师反馈与交流学习中的问题,至少两个,多则不限。 (3)反馈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对教学进程中,对没有反馈的学生进行进步沟通,询问学习中的困难和收获。 (4)解决通过交流、传送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采取有效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解决学生课程考试的问题传送期末教学辅导资料、期末考核要求等。 二、实施结果 1可以提升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远程开放学习与传统的集中面授学习不同,它强调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以远程指导为辅。所以,直属学院一些课程不安排面授辅导而开展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有完成一些规定动作,所以,模式的实施避免了学生在没有教师情况下的不学习的自由放任。 2有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由于成人学生的年龄、事业、学习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在课程学习时的具体需求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和问题,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帮助和引导。 3在学生便于自学的课程开展,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有要求,就有一定的反馈”。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涉及的是对精选文章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对文言文的学习困难较多,个别同学反映作文写作也是他们的弱项,并且文体不同,各自的难易程度不一,所以,在学期初,就要求同学们反馈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收获,到学期末,有一半学生表现主动反馈问题和体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处理被动与教师反馈与交流,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说“学习中问题不多”或“没有时间复习暂时没有问题”等等。从直属学院13春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大学语文》及格率为91%。 4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有老师在管理实施个性化教学,一对一的送去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关心,聆听学生学习的反馈意见,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的学习有老师在过问、有老师在帮助,就会感到有目标、有亲切感。在目前学生学习兴趣不很浓厚的环境中,进行这样的教学,应该是督促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办法。当我电话沟通,又给学生发送辅导资料时,有学生感慨地留言,“老师,您太好了,谢谢您。”等等。总之,优化教学模式是学习以及能力培养的载体。我们认为,在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中,《大学语文》等相近课程实施基于网络资源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同时,我们觉得,开展个性化教学要注重四个环节:一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开展个性化教学取得效果的前提;学习过程考核评定是开展个性化教学有效的保障;分层差异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的关键;便捷的沟通渠道是个性化教学开展的平台。 作者:郭延兵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商务英语论文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个性化教育中的“个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教育的个性化主要是指在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外化影响,逐渐形成有利于个体自身成长的独特教育手段。个性化教育面对独特的个体,通过适合每个人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不同于“个别教育”、“一对一教育”或“特长教育”,它强调的是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的潜能发挥,是促进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转化的过程。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个性化教育要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现有个性;二是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个性化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的重心在学生,学校和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谋求适合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二是要基于和谐教育。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将个性的自然性与社会的统一性相结合。三是要突出自我教育。个性的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教师要通过情景假设、心理暗示、自我激励等措施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增强自信,从而达到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 二、个性化教育与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系 个性化教育与创新创业培养具有相同的内涵,都是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个性化教育最基本的特质便是主观创造性,教育者要注重强调教育的社会意义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两者互为一体。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个性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要打破课堂教学常规,鼓励学生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另一方面,个性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不断明确自己的创新创业方向。 三、个性化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高职学生成人成才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采用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优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不将学生框定在分数的“模具”里,不将英语语法、翻译等能力作为衡量学生实习的标尺。在语言教学中要善于疏通学生的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自我知晓的口语、眼神传递信息等方式开展语言交流,将语言交际能力放在首位,同时,教育者要树立导向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学质量观。 (二)创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需要按照“四个结合”的原则开展,一是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二是将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相结合,三是将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相结合,四是将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创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学生、社会和课程目标相统一,注重将各国各地区的商务文化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创新要体现侧重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商务沟通和处理国际商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时间安排和选修课的安排上更加灵活多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的方向选择学习的课程。与此同时,要优化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实施英语口语流程性动态教学流程性动态教学引领着教学变革的走向,它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科学设计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过程,突破传统的授受模式,探索和构建具有个性化和特色的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倡导张扬个性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开放性和变动性,让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保持同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要采用分级动态教学的设计方式,二是要采取分级动态的教学管理,三是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变革,四是要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进行改革。实现师生关系由“主体———客体”到“我———你”的关系转化。 (四)注重个性化与多元化的融合与体验规模扩张后的高职院校不能成为“标准化产品”的“制造商”,面对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矛盾和冲突,高职院校要力图摆脱统一的“生产线”模式,鼓励学生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探索课程的自由组合与更新。要鼓励学生自我探索,不断设计新的课程与专业,同时,要围绕核心课程实施自由选课制度,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二是实施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教育和体验。高职院校要为学生营造人性化的校园氛围,将人文关怀融入课程安排以及生活的点滴。三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要锻造自身的竞争力,面对市场,明确定位,办出特色。 (五)培育商务英语专业特色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的专业特点,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应以培养“宽、厚、活”的三维能力为培养目标,确立“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的课程模式。在校内的教学环节中进行“英为商用,商英结合”的教学实践,融合商务知识和英语能力。即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商务知识、在商务课程中采取双语教学。对一些核心的商务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函电”等,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英语的氛围中学习商务知识,避免学用脱节。 (六)试行“潜能导师制”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关爱“潜能生”导师队伍,构建和谐校园和“追求人人成功,力争个个成才”的理念。高职院校有少数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心理素质以及人际交往和能力发挥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每位导师深入访“三室”,即教室、寝室、实训室,以平等、民主、热情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沟通,结对谈话,帮助“潜能生”纠正学习和思想上的偏差,从而充分发挥“潜能生”的潜智潜能,全面提高“潜能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目前存在课时少、教师指导能力不足、缺乏评价标准等问题。“能力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还未真正得到体现;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为宗旨的课程教学改革还不够深入。商务英语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与其相关联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商法、企业文化等等相关学科学生也应该了解,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采用“室内交互式教学”、“户外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改善和提高。 现代社会突飞猛进,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之中,对创新的需求非常强烈,高职院校不能再像往日一样,制造“同一型号的标准化产品”,应该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学生就像一颗颗小树苗,需要汲取不同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更应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和专业设置改革,实现个性化与多元化教育创新,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刘洋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个性化护理健康教育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普外术后患者64例。纳入标准:顺利完成手术;自愿接受各种问卷调查和回访;年龄20~70岁。排除标准:沟通障碍、失明者、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8岁,平均(54.15±2.15)岁;手术类型:胃部手术12例,胆道手术20例,阑尾手术20例,十二指肠手术8例,其他4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与护理,没有时间限制,健康教育与护理相对随意。治疗组选择健康教育路径。责任护士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护理路径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认识程度,病区护士长及高级职称临床护士负责监督并检查落实路径执行的具体情况,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对其进行正确指导。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临床路径知识和外科手术知识、交流沟通技巧、专科护理知识及健康教育技能等。护理周期为10天。 1.3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患者的预后情况。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满意度与依从性调查,设定选项分值从1到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依从性越好,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切口均为甲级愈合。经过调查,护理后治疗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与依从性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整体护理现阶段在临床上已得到了深入地开展,个性化护理与健康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临床路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具有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标准化的特点,是医疗健康机构的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针对某一特定的疾病共同制订的照顾计划,是一种系统、连续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协调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改善预后。其在具体的应用中,首先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能够有效避免个人情况不同而引发的护理质量偏差,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将健康教育路径表放置于患者床尾,也有利于患者更好掌握健康教育内容及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有利于健康行为的建立,并使患者自觉参与到自身疾病的护理中来,从而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本文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切口均为甲级愈合。经过调查,护理后治疗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与依从性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基于临床路径的个性化护理与健康教育在普外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洁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中医医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课程教学探析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1.1体育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质量偏低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总是遗忘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使得高职体育教学的变革缓速发展,教学理念的发展落后,并且因为现在教育强调学生应全面发展,则误理解为通过向学生教授多种运动竞技项目,就能使学生的体质增强,身体得到全面发展。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使得设置体育课程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只追求全面发展,难以提升学生独立练习水平,使得学生兴趣缺失,降低锻炼积极性,教学质量也因此下降。 1.2体育课程实施中教学过程主客体错位 高职院校的教学重心是“以人为本、重在参与”,即学生应该作为教学任务的主体,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教学任务的完成。但现在已存在的体育教学中仍旧固守成规,教师依旧处于主体地位,仅仅向学生教授体育技能知识,重理论,以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主动性差。因此,如果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出来,就要使学生积极的进行体育练习,这样既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又能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提升,更好的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找出学生的潜在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有益于对高职体育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的设想的构建。 2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2.1高职体育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应与高职院校的职业走向相结合,合理的规划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首先,高职体育教育课程应该表现侧重于教育学生体育的行为能力,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将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寻找出来,使其逐渐培养出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其次,学生的心理教育业应该加入到体育教学课程中去,比如举办一些集体性活动使得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加,或者一些简单的、易行的竞技类体育项目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通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还应该表现出一定的体育文化,利用学校的体育优势设置体育课程内容,使得本校拥有自己的体育文化。对高职院校体育个性化课程体系的一种设想。 2.2教材内容的确定 (1)由于高职院校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多种方面,让学生能够用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教材内容符合下述几点。 (2)必修教材必须使具有科学、实用、趣味的特点。具有科学性能表现出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感;具有实用性则强调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了基础知识学习以及基本技能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现代化社会中最适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具有趣味性测试强调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潜在能力,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3)专项教材的内容应该综合多样化。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专业性强、学科类别杂、应用性高的特点,隐性课程的作用显现出来,将其利用于身体素质练习和技能的锻炼,通过综合训练的进行来弥补体育显性课程的不足。还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差异,采用多种教材。 (4)选项教材应该确保课程内容具有弹性化和乡土化的特征。即针对不同的职业特点,寻找与相关学生专业的差别,有目标的进行课程安排。把专业性和职业的体育项目结合在一起,一主一辅,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混合教材应保证内容的分化与综合。将不同的体育项目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同时增加新的内容。使得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够感觉到结构的完整性,既能增强身体健康又能提升心理素质价值,真正使得高职学生的个性价值取向从综合选项中表现出来。 2.3教学方式的确定 通过对传统的分班模式进行变革,通过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进行划分,进行基础素质班和专项基础班教学的模式,促使学生发挥自觉主动性。对于基础班的同学,在教学时应侧重身体素质培养,对不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学进行个体再教育;专项基础班应该注重于健美操和大球类的基础训练和形体教学,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保证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的运动负荷量,又可以让他们在其它专项课上有所准备,无论是心理层面还是技术、素质层面。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则要开设一些娱乐性高、实用性强的以保健为主的体育项目课程。 3高职体育课程的形式 设想的高职体育课程的形式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在高职体育教育占主要地位,应该采取课堂教学的教育模式,它是必修的体育课程,由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与此相对的即为隐性课程,尽管高职体育隐性课程没有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目标及要求,它的重要性也是难以磨灭的,同样也是形成高职体育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由于体育课所具有的特殊的空间交互性作用,合理的将人类社会的文化价值习惯以及社会观念等理性的东西,通过体育教育的各种活动反映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应的综合效力,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对隐性课程内容进行的必要性的选择与设计,要使其反映出真正有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内容,将其寓于隐性课程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的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发展。 4高职体育课程类型体系 可将高职体育课程类型按规定体育课程与活动体育课程进行分类。并且根据教学大纲可以将规定课程分为选修课和保健课;根据社会体育性质可以将体育活动课分为体育教师组织的俱乐部模式协会和学生会组织的学生模式协会。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中,通常将体育课程的主体设为以一、二年级,并且活动体育课程的设置主体主要侧重一、二年级和三年级空闲时间多的同学。由于现代教育注重个性教育,即创造性的教学,如果无法保证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确保学生未来个性的发展。对于规定体育课程中的选修课与保健课,教学应侧重体育健身,项目应不分男女,且以点带面进行教学活动。活动课程中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和协会制教学模式,是目前最受关注的课程类型。通过学生的自学自练、自主活动、集体的组织训练、比赛竞技等方式,辅之教师的辅导协助,再综合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组织形式和教学价值基本取向等方面。 5结语 要成为新世纪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体系,就应该将现今社会的体育教学体制与对应的实践特点相结合,进行个性化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适合现代化进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再者,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用富有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将高职院校的运动能力体现出来,这样既能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又能培养优良的人格品质,努力成长为对21世纪有用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陈功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构建个性化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与途径 一、发挥个性化英语教育的特点与优点 所谓个性化英语教育,就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和考核,并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学生的潜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以及学生个人目标,量身定制教育目标、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学生的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创业教育和修养教育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技能、经验等进行教育、辅导和培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英语教育系统。个性化英语教育是“目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和“结果个性化”的高度统一。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因材施教”,也不是简单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教育形式。个性化英语教育不仅只是“目的个性化”,还要有“过程个性化”作为保障,并且,最终要实现“结果的个性化”。整个过程包括策划、组织、实施、评估等环节,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实施个性化英语教育。 二、与技工学校培养特色与目标相契合 技工学校主要是培养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专业业务的能力。作为技工学校的英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必须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英语教育理念。技工学校学生的生源及其特定的教育方向,决定了大部分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意学习英语。技工学校英语教育理念改革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英语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他们能够掌握使用英语语言能力。例如: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可以多带他们到实训车间,根据一些简单常见的实物向他们介绍该实物的英文专业术语等,让他们先接触身边熟悉的物品的术语。而对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多鼓励,简化学习内容,降低对他们的要求,目的是提高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允许基础差的学生慢慢进步,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看到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技工学校英语教育的目的不是通过英语学习和考试淘汰一部分不适合学习英语的人,而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英语能力。所以应该从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和就业的实际需求来判断,从而帮助每位学生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定位,使各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个人学习能力。 三、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位学生都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辨别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在个性化英语教育的考核方面,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以考核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考查内容和方式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个性化英语教育可结合最后测评,强调过程性,注重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科理论成绩、活动效果等都列入考核的范畴。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体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传统英语教学要求授课进度、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都统一。教师如果考虑授课进度,就无法考虑学生层次的不同程度;教师如果考虑统一的教学内容,就无法考虑不同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速度的差异;教师如果考虑班集体统一教学,就无法去考虑个别化教学。英语教学成了要求学生必须去适应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英语教学。这种常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因此实施个性化英语教育就有了必然的趋势,因为教师可以考虑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保证全体学生英语水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师在教学大纲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的不同特点,然后再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引导和帮助。只要明确了具体目标,并做到学用一致,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从知识体系转向应用能力。 技工学校学生是以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精选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必须从实用出发,在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以培养听说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训练,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生活英语和业务英语,以适应岗位的需要。由于专业英语的词汇过于生僻,文章晦涩难懂,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首先可以从简单的语音知识入手,让他们掌握基本的音标和简单的发音规则,能自己拼读专业词汇。教师可从英语词汇的构词方法和拼读规律入手,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这个阶段任务设置简单,教学目标要容易实现,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帮他们克服对英语的恐惧。其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可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或者实习现场教学法,向学生展示设备和工件的实物,以及工作流程示意图等,形象直观,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专业设备的英语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两种教学法都比较直观、形象,符合技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避免了他们对理论课的排斥心理。教学内容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密切相关,尽量避免抽象和捉摸不定的内容,以身边发生的事情为例,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例如利用万圣节、元旦、圣诞节等节日,举办英语晚会,开展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戏剧、小品表演、英语知识有奖问答等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和游戏。这样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要营造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课堂环境。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教,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送,而是言传身教。育,不是填鸭,不是吃饱就可以成长,你需要花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看看他们怎么想,听听他们怎么说,了解他们世界和我们的有怎样的不同。在构建个性化英语教育中,教师要抓基础,让每一学生都能在英语课堂上有所收获。英语教师不但要能驾驭英语教学,更要具有融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擅长课堂管理的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课堂气氛活跃,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作者:陆曼莎单位:广西玉林高级技工学校 个性化教育论文:个性化远程教育服务体系探索 远程教育服务系统主要就是指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学术性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与非学术性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学术性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负责导学的教师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能够使远程教育中的一个学生或一个组的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而非学术性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则主要包含着由远程教育中教学管理人员帮助新学生进行所要选择的课程的修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服务帮助支持,使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困难,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内容。 建立远程教育学校支持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作用:第一,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学习人员的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人员在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不再只是简单被动的对知识进行接受,而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自学兴趣,主动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和创新知识理论等。但是往往在有许多学习人员在现实中由于这么多年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和自身生活工作环境的影响,对于所学的知识内容认识不够充分,从而导致在面对广泛的庞大的网上学习资源内容时,很难选择出适合学生本身的学习目地和目标的内容,对学习品质和结果就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就能够根据学习人员的自身特点而设计帮助学习人员的个性化的帮助。第二,远程教育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在一个时间与空间分离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习人员的学习行为势必要经过一个再度的整合过程。远程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教育过程中即使设计和开发出来精良的课程学习资料,也不能够确切的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业取得成功。因此,给学习人员提供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对于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与学习要素再度整合并且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第三,远程教育机构的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也是学习人员的社会发展性的需要,目前在远程教育中设立一个学习中心,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学习环境,已经变成了远程教育学习过程支持服务的重要内容,并且对远程教育上对学习人员给予支持服务系统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而最为关键的是,对于给予学习人员提供支持服务是能够达到高效的学习吸收知识和加大深层次学习的必然要求。 远程教育服务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 远程教育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表现出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并且要鼓励学生们在远程学习环境下,将适合自己的要求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创建出适合每个人的人性化地远程教育自主学习氛围,并且逐步地养成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与此同时,创建能够配合远程教育的帮助学习服务方式,从而有效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成果。在远程教育学习的环节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能够自发主动的学会在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第二,要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制定出个性化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计划。第三,要回运用在网上的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学习中心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材料、影像教材等进行自主学习。第四,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远程教育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当出现问题时组员也可以互相进行帮忙解决学习任务。第五,当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等资讯和询问老师辅导和答疑。第六,制定可行的作业计划,按时完成制定的作业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七,当完成了各项学习计划后根据所学的学习课程内容后进行考试测验。根据远程教育教学学习的各项内容设计实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内容,设计创建有效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从而能够帮助完善远程教育活动有效的展开。 构成远程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有: 第一,远程教育所必须需的门户网站。一所远程教育机构能够正常运行一个完善的高效运行的门户网站是必须的。门户网站是远程教育机构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和学生们见面的第一站,所以门户网站也是一个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中心。当学生们通过门户网站用户名称登陆以后,就可以找到所有需要的资源,例如学习需要的资料,软件以及老师还有同学们的联络方式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机构的门户网站随心的使用学习平台,从而找到适合自己而又刚兴趣的学校以及专业进行学习。 第二,远程教育机构的学习中心。这个远程教育机构的学习中心作用是不仅仅是传统含义上学校,同时也是一个学习使用资源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通过学习中心而实现,老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站在讲台上老师,应该包括一些不同性质的人员分配,例如,教务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师管理人员、网站技术人员和咨询人员还有主讲教师等。远程教育机构中参与学习的学生也不仅仅只是在校的学生,还包括一些对于知识和能力上希望有所进步的那些有学历或者没有学历的学习人员。学习中心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了间接的支持服务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MSN、论坛这些网上交流的方式对一些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把那些学习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探讨而找出结果,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第三,远程教育机构的学习过程服务。远程教育机构组织在进行远程教育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学习过程服务。首先,是提供入学服务。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始阶段,需要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很好的宣传远程教育的优点和提点,让学生们在观念上对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种转变,使得学生能够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能够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融合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其次,要做学前准备服务。当学生们正式决定要开始远程教育时,就要把正式开始学习的内容所要用到的学习资料还有相关的培训学习技巧发送给学生,将入学前的每个环节做到最好。再次,在整个远程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管理服务。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管理服务主要是对学习人员的情况进行相关的了解,创建适合学习人员自我学习的舒适环境,并时刻关注着学习人员的情况,配合学习人员对突发情况进行及时解决,从而能够很好的将远程服务做到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远程教育机构想要高效有序的运行就离不开适合的配套的服务系统。因此,个性化的远程教育服务系统的发展对于整个远程教育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叶慧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学生个性化教育思路 一、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开展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认识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认为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意义重大.而且也十分必要。 1.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透彻领会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而活生生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具有鲜明的个性。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即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应是个性化教育。目前各个国家都在进行探索.个性化教育正在全球兴起。例如,1996年6月召开的世界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全纳性教育,即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每个儿童有独一无二的个性,都有特殊需要,教育活动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学校应当努力适合学生的状况: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必须进入社会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不是残疾儿童的专利。作为一种有效的精致的教育。特殊教育可以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发挥作用,等等。我国政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纲要为我们开展个性化教育指明了方向,也要求学生工作若应该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良个性t23。 2.高等教育大众化呼唤个性化教育的出现 当代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呼唤个性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比,大众化教育时期学生来源具有更大的多样性.个体之间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如何推动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是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个难题。大众化时代与精英时代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学习不良、成绩落后的学习障碍学生人数大为增加.而且这些学生之间的差别相当明显。面对大众化阶段学生极大的多样性、差异性,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最佳选择且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发展迅猛.需要品种多样的生产,有多种职业要求,适应信息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发挥优势潜能,发展良好个性。因而信息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都要求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 3.学生工作中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变革、发展、风险,培养创新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与个性化教育关系十分密切。首先,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突破常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迷信盲从、墨守成规。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必然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其次,个性发展从根本上讲,体现为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才可能具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二、个性化教育的哲学基础 1.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共存 人既是自然性存在,又是社会性存在,是自然的社会动物。人的动物性在人的社会中才能人化,人的社会性只有以自然性为基础才能存在。人的个性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个性的自然性是指作为形成个性物质基础的遗传因素和生理特征。自然性是个性的特质载体,是个性形成的物质条件。个性的自然性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品质,不能预定个性的发展方向,但它构成了个性形成的基础。影响了个性的形成。人更是社会实体,人作为自然实体降生于世,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个性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形成、发展。个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互渗透、紧密联系,构成有机整体,对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_3_。 2.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每一个现实的人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一个合理健康的社会.会在遵循共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不能为了片面追求个性而放弃遵从共性,也不能为了遵从共性而削弱个性.而是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力的均衡点。人的特性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影响,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方面。每个个体在发展中其个性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会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在不同生活环境下可以显示出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是人存在的载体。人之所以为人,是由社会决定的。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文化习俗下,人的个性带有一定群体的、共同的相似性。同时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和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问题是同一范畴的问题。因此,学生工作应顺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加强个性化教育,把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与社会的总体要求统一起来[41。固然,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应该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互相融合。 3.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要求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活动要合规律性和目的性。个性化教育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不断彰显的结果有学者指出:教育存在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外部关系基本规律,主要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系统相互关系的规律,即教育外部规律;一条是教育内部关系基本规律,指的是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内部各个因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即教育内部基本规律_5_。一方面,实施高校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外部规律作用的结果。实施高校个性化教育,促进个体创造性能量的充分释放,是教育外部规律不断彰显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实施大学个性化教育也是教育内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当代社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弘扬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教育的使命在于激发个体创造潜能,并使其在教育理性的疏导下,自由、充分地发展。大学个性化教育,因其契合了时代精神的属人本质,需大力提倡。通过这种教育,以期达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和正确引导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致力发掘所有学生的优质个性潜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学生工作中坚持个性化教育途径 目前学生工作存在如下现象:第一.事务性强而教育性弱。日常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天黑”,辅导员往往扮演“保姆”、“救火队员”等角色;第二,常规性多而创新性少。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通常表现为常规的管理工作,即“千条线一根针”,执行性工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性;第三,统一性强而个体性弱。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任务缺乏思想性.教育力薄弱。针对现状,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工作方式,尝试进行个性化教育。 1.传统的交流方式。 群体交流。一方面,利用“朋辈群体效应”交流。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美国社会12,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朋辈群体的交流对个体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巨大.不仅可以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促进兴趣爱好发展,而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是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特殊群体的交流。如单亲家庭、贫困生、学习障碍、学生干部培训等。目前,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使得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负担大.内心世界较为封闭,性格一般偏内向。此外,贫困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和恐慌心理,更需要辅导员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真正理解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进而引导和教育他们。个别聊天法。在个体谈话中,辅导员要以一个知心者的身份平等地与他们进行个别聊天,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谈话技巧,更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是两种思想的碰撞。只有学会做学生的听众.辅导员才能获取学生的信任,才能成为其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思想空间。倾听之余辅导员应宽容理解学生,给学生发泄的空间。后进生因其心理和经历的某些特殊性.往往比其他同学更易犯错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指责他。”因此,教师应冷静地对待这部分学生的过错。当学生的想法和我们的看法发生冲突时,允许学生发泄自己的情绪。此外,辅导员应该让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他们是颗弱苗,要健康成长,更需要老师给予一些“偏爱”。因为问题学生常常是被“师爱”遗忘的角落,因此,对问题学生的“偏爱”既是对他们爱的补偿.又能起到师爱的放大效应。家校联系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辅导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家长沟通,从学生利益出发.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真诚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输入正确的教育观念、态度和合理的教育方法。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通信工具等是学校和家庭进行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也是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情况的有效途径。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充分利用网络虚拟交流方式。 信息化时代,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而且交流渠道更丰富,辅导员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辅导员要真正投入学生事务,就要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情感交流方式和沟通需求,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辅导员工作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辅导员要拓宽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通过QQ、Fetion、邮件、人人网等各种方式与学生加强沟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更好地增进师生的了解和情感沟通。 3.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培育良好个性。 积极倡导和践行个性化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他指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教育学生,但真正能够把辅导员教育内化为自觉行动的人只有学生自己,“教是为了不教”,唯有使学生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自我教育者,才能发挥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要使学生在结合自身内在需要与社会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设想和规划,沿着自我发展的道路,发挥主体性,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由、自觉、自律地发展自我,因为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最终只能由自己来完成。学生工作若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掌握学生在智力、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总之,只有实施个性化教育,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实施富有生命力的学生个性化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对时代精神的最终皈依。 个性化教育论文:个性化教育理念分析 个性化教育不同于个性教育,也不同于个别教育。个性教育,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培养人的个性品质的教育,只不过对个性品质的强调有所差异,有的强调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培养,有的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有的强调良好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等等。其实,就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品质而言,比如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世界观等,本身是人所具有的,它不是经过教育或通过培养才具有的。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个性教育”实际上并不存在。假如说个性教育要发展人的独特性,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大自然造人时,给每个人赋予了唯一属于他的东西,因此,每一个体的生命本身就是独特的,教育无需去造就独特的生命。所以,个性的发展并不是所谓的“个性教育”的结果,它是生命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然。个别教育(教学)(tutorialinstruction),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解释是:“在一个屋子里聚集着年龄悬殊、程度不一的学生,教师对每个学生个别施教,教学内容和进度各不相同,教学时间没有统一的安排,教学效果一般都很低”。 显然,个别教育(教学)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的教学。个别教育的形式能够给个性的发展提供时空,有利于个性的张扬,但这还取决于使用这种形式的指导思想。所以,也不尽必然都能带来个性的发展。我们所说的“个性”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而是指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因此,是有个性。在这个意义上,个人就等同于个性[1]。生命的独特性所表示的意义是:(1)唯一性。每个人的生命是唯一的存在,是基于自己独特的遗传基因,基于自己独特的环境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成的。因此,每个人的生命唯一地属于他自己。正如社会学家米德所说,一个人就是一种个性。(2)不可重复性。人是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是一个“进行时”。因此,生命在时间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他是什么取决于他在时间变化中所遇到的条件和现实。柏格森因此把人看作一个时间性的存在,时间在流畅,生命在绵延之中,此时的生命与彼时的生命是不同的,是不可重复的。(3)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间不可能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性存在着。(4)自我性。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属于一个共同体,但他把共同体的因素融进了他自己的行为之中,对社会都是通过自我的独特和唯一角度来反映的。所以,同样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唯一的模式。我们说,每个人之间有所不同,即都有其自我独特性,具有不可重复和不可取代的唯一性,都有其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和经验,有自我独特价值的觉识、自我的价值和尊严。一个人可以失掉外在的一切,但不可能失掉生命的自我独特性。生命是独特的,“生命作为对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的肯定而成为标准,它有责任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形式”[2]。 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让教育为个体而存在,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划一性教育而言的。农业时代,教育是“农业”,它似阳光、雨露、肥料,滋润种子,使之自己发芽、开花、结果。工业时代,“正如经济上的统一生产需要大批工人集中在厂里干活,教育上的统一生产在过去也需要大批学生集中在学校里学习,随之而来的是统一的学纪、正规的学时、经常的考勤等等。总之,形成了一种求齐划一的压力”[3]。工业时代的教育,不再是“农业”,不仅不是农业的个体生产,而且也不允许个体生命的自由伸展。它像“工业”,学生处在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中,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进行着批量生产,塑造着统一规格的人才,把原本独特的生命,加工得一模一样,成为一个个“合格产品”。与过去的农业时代相比,“过去人们比现在自由得多,那时,‘自由选择是确实办得到的’。 今天恰恰相反,‘无论怎样来理解,人们都再也无法行使选择权了’”[4]。托夫勒认为,标准化是早期的技术水平(即原始的工业技术或自动化前的技术)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任何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后工业的信息时代,不再是工业时代的大批量生产,而是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我们又重新获得了工业时代被剥夺了的“自由”。这就是后工业时代教育个性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这支社会文化支柱,一如经济也不得不考虑起产品的多样化了。也正像物质生产领域里的情况一样,新的技术并不能带来标准化,反之,却在推动我们走向超工业时代的多样境界”[5]。信息技术结束了标准化的历史,而使人类的生活走向多样。教育因此而与工业时代的划一性宣告割裂,而踏入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时代。个性化教育成为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教育的唯一形态。个性化教育作为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它不仅是教育组织形式方面的变革(个别化教学),而且是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方面的跃进和更新。其基本理念是: 1.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个性化教育不同于划一性教育,就在于划一性教育的重心在教师,教师行使权利,而无视学生的差异和要求。个性化教育的重心在学生,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当“上帝”,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借用今天的商业用语就是:“学生所需要的,就是教师所提供的”;“学生的满意,是教师的最大追求”。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理念。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就必须尊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不只是在道德上、人格上的尊重,而是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1)尊重个体的个性。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一个个体,而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性的存在,所以说尊重人归根到底是尊重人的个性,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格。(2)尊重个体的需要。需要是行动的动力,也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发展就是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因此,正确的教育是尊重个体需要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既要尊重教育者的需要,又要引导受教育者的需要,使其向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使所有学生都享有个性化学习的权利,即都能接受适于其自身需要与特点的学习方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心需求,求得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是独特的,因此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差异,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差异是永久的,有的可能是暂时的。无论是什么差异,教育必须根据差异来进行,谋求适合差异的教学方略。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力、学习风格、愿望、学习步调等这些后天形成的因素中,而且也表现在先天形成的差异中。先天差异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智能优势类型的差异。以往人们多认为智能是以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是一元的,每个人的智力都可以测量并用来加以比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推翻了智能的一元论。他认为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全面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他到目前为止提出了经过验证的9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他说,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领域,但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把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智能组合。“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6]。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组合形式,学校教育就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因此,他反对划一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主张“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应该在评估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倾向方面富有经验。这种学校不但寻求和每个学生匹配的课程安排,也寻求与这些课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7]。只要教育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为他们提供了适合他们各自的教育方法[8],为他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他们都能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激发潜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独特的自我。 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个性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自主、自由的过程。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但活动有两类,一类是自主的活动,一类是被迫的活动。马克思说,“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体获得自由”,才能“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 这就说明,只有当人成为劳动和一切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成为自由、自主的活动时,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人。因此,个性的发展只能存在于自主活动之中。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摆脱来自教师的控制,还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的主动权。自主性是指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活动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科恩说:“自主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情况、生活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觉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和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地运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9]。自主的人是客观环境的支配者和控制者,是自己活动的主人,能以自己的意识、思维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受客观环境的支配,也不是盲目顺从他人的意志。自主的人能够自我立法、自我控制,具有自律性。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过程视为教师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制造”符合教师理想的“产品”的过程,它忽视了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10]。教育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归根结底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我们必须树立“学生的发展只能由自己完成”的观念,切实把精神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当然,自主不是放弃教师的引导,更不是取消教师,盲目的自主。教师在学生自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要从前台走向后台,扮演一个“资源的提供者”和“顾问”的角色。学生的自主,不是盲目的自主,而是对教师提供的多样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包括选择不同的学科内容,而且还包括对教师提供的同一内容的自主理解,珍视自己独特的经验体会。自主和选择是密切相连的,没有自主就不可能有选择,选择的过程体现着自主的过程。学生只有面对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具有了自主选择权,才能避免划一性的教育,个性的发展才有希望。 自主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由自觉的活动也是人的最高本质,因而也是个性的本质。自由的人即是有个性的人。自由包括多个层面:处理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自由,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自由,和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内在自由。在教育活动中,前两种自由赋予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权利和合理的限度,它使学生在一种非强制的状态下或非强迫的制度下自主的学习。杜威说,“自由就是提供机会”,“给儿童以自由,使他在力所能及的和别人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发现什么事他能做,什么事他不能做”,“使他能尝试他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的种种冲动及倾向,从中他感到自己充分地发现这些人和事的特质,以致他可以避免那些有害的东西,发展那些对他自己和别人有意的东西”[11]。所以,这两种自由是人的内在自由的途径,内在自由是儿童在智力上、情感上、道德上发展的自由,它反映了人的自主性,是人按照内心世界的愿望,不断超越,实现自我的过程。 3.创设展示生命潜能的条件,使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哲学人类学认为,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生命具有发展的潜能。弗罗姆甚至把人的本质就看作是一种特定的潜能。潜能是生命所蕴涵的、潜在的、可能发展的倾向,是人自身中“沉睡着”的力量,是现实生命发展的源泉。潜能不是培养、教育的结果,但潜能也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在种子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12]。教育对潜能而言,可以促进潜能的发挥,也可以扼杀生命的潜能,这取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一刀切”、“一锅煮”的思想,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教育因此成了压抑潜能自由发展,扼杀学生个性的“元凶”。个性化教育的首要原则或首要理念是“适应性原则”,即“让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育”。学生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服务于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自由、自觉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教育只是为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是特色化的、唯一化的。而不是,让教育用一个标准来塑造所有的学生,人为地消除他们之间个性的差异。 个性化教育所主张的生命潜能的发展,不是潜能的平均发展。个性化教育相信,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生命,生命的独特性就表明每个人都具有优势潜能,教育就是要“扬长避短”,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制高点”,在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特色化的教育,努力挖掘每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巨大潜力,使其优势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生命潜能的发展需要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因素,这种外在的因素并不必然保证生命潜能转化为现实个性。因为促进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关键在于生命自身的活动,在于这种活动的自主性。只有在自主活动中选择、消化、吸收、利用这些资源,才能激活沉睡的潜能,使潜能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是全面发展而又具个性的人,是一个真实实现自我的人。所以,生命个性化的发展,还必须置于主体教育的视野之中。“培养人的主体性是以发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培育个人独特的创造性为宗旨的”[13]。人只有成为发展的主体,才能全面激活潜能,使潜能得以自由的发展,优势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不仅激活生命的潜能,发掘优势潜能需要主体性,而且有个性的人,必然具有主体性的人格。所以,主体性不仅是培育独特个性的条件,而且也构成了个性的本身。只有具有主体性的人,才是有个性的人。唯唯诺诺,唯书唯上,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不可能成为有个性的人,只能是供他人使唤的“奴隶”和“工具”。所以,个性化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育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良好人格,给生命的自觉、自由、创造性地发展提供动力。任何的发展都是基于自身的现实,是对已有现实的自觉超越。而人的现实自先天的遗传就赋予了个体的差异,所以,发展的过程是增强差异和个性化的过程。综上所述,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每个生命体自由发展的教育。所以,个性化教育不是要培养个性,而是采取个性化、特色化的手段,保护原本就有的独特生命,促进个体生命更好地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个性化教育论文:艺术院校个性化发展教育 一、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内涵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人的健康个性的实现和超越为主要特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培育健康个性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把实施个性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对于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清楚个性及个性教育的内涵。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展中,每个人都以其独立的个性存在着。”“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体存在着。”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是为了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防止与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使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在当前条件下得到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在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方面,做得更自觉、更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主体性、人固有的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具体来说,能动性是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而言,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明确的目的支配着主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状态中,能自觉地调动潜藏在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自主性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绝非依赖性的人。具有自主性的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够自然而又充分地显示个人的潜能、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最大限度地求取发展。创造性是个性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提出问题、设想并进行验证。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终目的。 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是一个杰出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艺术创新的基点是艺术个性。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总是能从前辈没有走过或没有走完的地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们总是能用独特的眼光寻找适合自己行走的方向,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和地带独辟蹊径。而一代代艺术家富有个性的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才是推动艺术繁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个性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这就要求育人者既要有完美的德性人格,更要有科学的育人理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避免三种偏见:一是惧怕个性教育,认为学生有个性,就会影响集体的教育;二是过分强调个性,把个人与群体对立起来,甚至以个人需要代替群体需要;三是认为强调个性教育,就是在否定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把握好教师作用的“度”,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克服以往把德育处理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不顾及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土壤和适宜的空气,使正确的育人目标无法实现,又常通过开会和听报告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接受的被动与抵触情绪。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更新观念,改善育人办法。 1.坚持民主原则,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民主性原则要求我们通过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艺术氛围,注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创新的原则。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儿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我们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天才,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学生,但他们同样需要自由的空气,需要自由自在的呼吸。因此,给学生一片民主、和谐、宽松的天地。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擅长形象思维,这是推行个性教育的良好基础,老师们要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心理获得自由安全,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开展艺术思维活动,突破旧的传统观念,很难想象一个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的人会在艺术上有所造诣。 2.坚持合作性原则,创造良好的协作关系。艺术教育的合作性原则就是要努力完善个体独立与群体协作关系,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现有的艺术形式及思维,发表不同看法。其次,要完善群体协作关系。学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沐浴,而集体中个体与个体的碰撞更能产生创造的火花、艺术的灵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不仅仅是来自于老师和书本,还可来自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实践促学习。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需要实践作导向。而重视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艺术院校要把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节、“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CCTV舞蹈大赛及其他重大演出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激励学生在实践中突显专业个性。 (二)坚持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形成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个性发展与人的成长都需要良好环境的滋润和呵护。在适宜的环境下,人的个性会得到健康发育而丰富多彩;反之,在受到歧视和排斥的氛围里,个性发展会受到压抑、扭曲甚至扼杀。素质教育理论大力倡导“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是,要真正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还需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去努力,务必实现三者目标的一体化,并形成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教育环”,努力做到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从而使三者形成个性教育的最大整合力。优化社会环境要求社会形成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社会的舆论工具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优秀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环境,增加党和社会主义的凝聚力。社会是源,学校和家庭是流,学校、家庭教育只有依托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依据。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作用,尤其在情商方面影响更大。不能只重视智力培养,重智轻德的危害性很大。个性形成和发展,学校环境的作用最为关键。这不仅因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还在于处在性格铸造最佳时期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学校,这里个体性格丰富多彩,可比较、参照的对象众多,相互激励效应好。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采取发展特长的“多维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少不了对学生的评价,但评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有正面作用,也有副面作用,评价学生力求将负面作用减少为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我们往往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大道理的教育,而对人的基础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关注较少,强调政治教育较多,强调思想教育较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缺乏层层递进的演进,没有将所有学生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向极端,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在评价内容上应该是多维度的,不要将一切评价的出发点仅仅放在教育者、管理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也要同时放在受教育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采用多视角、多维度评定,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如多主体评价,有自我评定、同伴评议、辅导员评定、任课教师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