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 要】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中学教师;师德师风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然而,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在感叹:学生的道德品质一届不如一届。越多越多的学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他们顶嘴,他们另类,他们狂妄,他们越来越与其父辈的观念相左,他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那么,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新形势,教师应该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以下是本人对高中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德育教育的意义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众望所归。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下来的古国文明的重任,承担着扬威兴邦,开拓未来的伟大使命。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如何加强德育教育 1.教师要改变观念,适应并采用新形势下的德育策略 学生有过失要及时告诫提醒,犯错误要适时批评惩罚。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了批评,但是批评是柄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能促成学生改错;用得不好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师生的对立,那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恰到好处达到德育的效果呢?在我周围经常会看到或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学生面对教师的指责和批评时强词夺理,甚至与教师争吵起来,他们对教师有一种对抗情绪,你越说他不对,他就越要为自己辩解,即使有时意识到自己确实错了,也不愿“丢面子”,偏不认错,故意与教师过不去。这时候老师们就要讲求策略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镇压他们或是放任不管。一方面批评时不能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多做表扬、鼓励,要在他们的同学和朋友面前给他们留点儿“面子”。俗话说“仁者无敌”,以宽恕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但给了他们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阔胸怀和教育机智。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朋友般的做法,通过谈心、启发、聊天等方式,用委婉的口气以情动人或用勉励的口吻指出他们的不足,或用商谈的口气消除对方的对抗心理,或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错误,使其能够从中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以及应该如何加以克服,能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悔改和反省,从而积极改正错误。同时,教师批评学生时,要允许他们申辩,及时澄清问题真相。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和教师平等,从而使学生亲近教师,产生信任感,这样才能收到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加强师德修养 身正才能正人。我们要获得学生的尊重,不仅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质值得学生尊重。如果教师个人素质的不高,很难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的行为作风、处世方法,乃至气质、性格、习惯,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印象,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熏陶或感染甚至是感召作用。所以道德的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要求考虑学生不同的但合理的观点。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深造学习,加强自身德育水平和师德修养。 3.营造德育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是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为德育教育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如开展实践“弟子规”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朗诵、演讲、征文、文艺表演、书画等形式的比赛。让学生浸润在经典的文化里,使《弟子规》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廉、耻”等传统思想文化元素充分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中或是学校通过组织专题教育活动或系列教育活动,吸引学生人人参与,塑造他们的心灵,美化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另外物质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例如加强文化长廊建设,建起了宣传栏,在走廊悬挂了反映历史地理、山川河流及世界名胜等字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拓展视野,开阔眼界;设置名人塑像或画像,让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导师、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崇高人格和光辉形象影响、鞭策学生;悬挂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就像一位位良师益友,时刻教育、启发、鼓励着学生。 总之,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他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为寻找到适合新时代德育教育方法而不懈奋斗。努力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析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 要: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德育教育的接受直接影响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文化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德育教育处于被忽略状态。在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仍然有部分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依然令人担忧,我认为应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问题;对策 目前一些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发生倾斜,现状令人担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诚信和道德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按常理说,社会越文明进步,人们的道德素质就越高。但在现实中,恰恰相反,在一部分同学身上依然存在不讲诚信的行为,向老师撒谎,说话办事不守信用。同学之间不讲信誉。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的感受。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爱心同情心淡薄,不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随意破坏公物等,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 二、缺乏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 胸无大志、贪图享乐,不求上进是当代不少中学生的基本心态,没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的激励,价值观较为功利性。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动力,一部分同学抱有读书无用论,幼稚的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课堂上心不在焉,甚至出现睡觉现象,生活追求时尚奢侈,对未来充满着幻想。据社会调查显示,将近有20%的学生不愿学习。 三、缺乏思想和耐挫能力 思想是人的灵魂,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用智慧去思考。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对未来生活的规划都会使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成就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根本不放在心上,只是完任务式的在校混日子。尤其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不能理性的处理,情绪不稳,意志消沉,甚至抑郁自残。心理障碍的出现极易导致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社会的仇视,很有可能引发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针对上述中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综合性的,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努力,具体需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社会需要创设良好氛围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反映到学生道德上则表现为过分强调以我为中心;金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导致学生功利性强;再加上社会的丰富多彩隐藏着很多的诱惑。这些错误的认识都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主体人格。笔者认为塑造一代有道德的人,从根本上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机制,这样整个社会道德现状就会处于良性的运行状态。所以社会应从以下方面去努力。第一:社会应为青少年学习成长提供一定的公共学习场所如:图书馆、科技展览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第二:努力出版、创作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学作品和报刊等。 (二)学校教育做到“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强调德育教育,但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形式单一,方法刻板。教师教学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教育,思想上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使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去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所以学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深入开展“学雷锋为人民服务活动”等。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还需要积极宣传新人新貌,表扬好人好事,提倡文明礼仪,社会新风尚。教师需要提高师德修养,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应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视家庭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对学校教育以外不能涵盖的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过分依赖学校,重视成绩轻视道德,错误的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高,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还有个别家长的不诚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甚至一些投机违法犯罪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孩子良好人格的塑造。这一现象一定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家长需要重新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重视家庭德育教育软环境的建设,培养孩子良好的家庭习惯,这一习惯养成必须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家长还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创设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如:规范自身的言行,通过言传身教,把一些做人的道德和社会准则在潜移默化中传给自己的孩子。 总之,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情操,良好精神品质的标准。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细致的育人工作,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探讨,也需要全社会携手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搭建牢固桥梁。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我之见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想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本论文重点论述了中学生德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德育: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不光是让学生掌握全面深层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仍然不成熟、可塑性强比较强,也就是说,如果有正能量指引、引导着他们,他们就会走在成才的道路的上,而一旦被社会负能量感染、或者是放任他们在社会中不闻不问,那么当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就很容易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感染,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我们首先来分析中学生目前在德育方面的一些表现: 一、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屡见不鲜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例如某女生由于是留守儿童,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那么到了初中,感觉自己“翅膀硬了、能够自立了”,经常出入网吧,随后被社会不法分子盯上,自认为是遇上了社会上的“大好人”,殊不知已经做了社会不法分子钓鱼的鱼饵。与社会不法分子合谋拐骗了不少未成年少女去偏远地区,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被捕之后,该女生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见,德育教育的疏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2.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中学校园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胡侃,三五人成群结队“结帮拉派”、社会上的“行话”、网络上的俗语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其中也不乏女生。更有少部分学生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如在人多或经营店主不注意的情况下会偷拿正在出售的商品,他们本身并不是买不起这些商品才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究其原因,在他们看来:反正没人看见,不拿白不拿,别人也拿了,我不拿的话,岂不是吃亏了?这种歪曲思想的形成,正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此问题在农村表现的更为明显),学校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呢?下面来阐述我的几点建议: 二、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我之见 1以班会为基础,增进德育意识 班会课,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们认为好的班会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但我们发现有的人缺乏这种意识,班会课成了“自习课”,成了传达布置工作课。我们可以把班会课变成学生们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形式可以是多样式的,例如,学生们平时上课已经厌烦了说教式的课堂,那么在班会课上就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用真人真事现实说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影像,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德育意识。 2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 后进生通常是指学习不好或无心学习的学生,而这二者之间,如果少了德育教育指引的环节,二者变成了恶性循环,及越是学习不好便越是无心学习,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家庭原因:如农村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学习的主观条件不足,又如家庭父母离异等造成的学生感到无人亲近,无心上学;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可能在不同的课堂多次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了失落心理;三是学生个人原因,学生自身就没有大的志向,感到读书没什么前途,不想学习,结果就破罐破摔。为此,我们要注重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要经常鼓励后进生积极上进,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例如,他们做了好事,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多亲近和关心他们,与他们促膝谈心,对他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和促成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充满信心,迎头赶上;要坚持建立学校和家长联系制度,共同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商讨解决的办法,抓住后进生的心理和特点,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三、结束语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探究 【摘 要】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教育者都应该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要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有关政策文件,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初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效方法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约束管理教育者自身。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以通过学校的培训,教育理论的学习,听取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为此,学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校内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言行服饰等进行规定,并且量化考核。 二、情感教育是先导 情感沟通是搞好德育教育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德育教育只有激化主体的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积累内在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德育能力。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公正、公平的对待各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把父辈般的严爱、母亲般的慈爱、兄妹般的关爱献给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爱的阳光和温暖。 三、注重中学生人格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与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是不容分割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针对问题进行会诊,教育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1.优化家庭教育,夯实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实,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教育内容要丰富,本人则要以身作则。 2.要努力挖掘校外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校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成立由所在社区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多个部门参与学生管理,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学校要努力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多个德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3.开展家校互动、社校互动、家社互动等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走入社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社会群体关爱,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学校教育工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德育教育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变化和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思想观念等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德育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本文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浅谈对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教育;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素质教育实施和推进的今天,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其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思想观念等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流于形式,也有少数教师思想上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即使想重视,但在繁重的升学压力下,也只能是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浅谈对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的思想品德大部分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学校通过德育途径沟通了校内和社会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学校迫于师生安全的压力和为了保证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大量的思想教育只能靠学校集会、主题班会、政治课堂等校园形式来进行,只重道理和制度、条例的单一讲授,学生只能理性理解甚至片面了解。因此,学校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从社会创造活动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等。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得到一定的锻炼。这要求教育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例如:让学生到食堂去当服务员,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让学生接待外地的同学,锻炼一下他们的交往能力......。 2.德育内容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实践表明:德育的原则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的。近几年来,中学生德育内容基本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却是比较薄弱的。现在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有的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拔苗助长,甚至把孩子逼上了"绝路",教育工作方法简单,这些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出现了"学优品劣"的学生。因此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除了上述的常规内容外,还需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指导的相关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要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尽量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区域相吻合,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消费观念、权利保护等,促进其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进行有效沟通 德育工作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的同时,必需加以有效沟通。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采取合理的沟通措施,促其思想发生质变或飞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沟通,中学德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师生双向沟通的过程,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真正了解,沟通环节又出现问题,必将使教育缺乏针对性。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和沟通渠道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需要相对应,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加强网络教育 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的消极作用。就得引导入网者对于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在德育课中应增加网络操作、"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要教育学生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抗诱能力。要教育入网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今天的信息时代,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信息资源个个共享。老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的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老师。教育过程将要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德育教育要取得实效,应解决的不仅是方法、内容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者的观念问题,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学校德育才能有实效。 此外,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家长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并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才能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这一问题困扰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首要位置,真正体现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很好地落实学校的德育教学,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改进德育工作,改善德育教育思路,使得德育教育凸显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把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精神品质,把对农村初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作为新时期德育教育共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学生 德育 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历来是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话题。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出发,颁布了《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于新世纪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提出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各地各学校也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措施,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由于农村环境限制及学生监护人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德育推行难度较大。 一、农村初中学生德育现状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和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农村学生产生了好动、焦虑、冷漠、恐惧、猜疑、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以应对挫折,青春期闭锁等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上网等现象。因此,对初中问题学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由于“少生优生,利国利民”的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学生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的共性就是做任何事情以我为中心,在与同龄人相处中时常表现为自私、无礼、霸道、蛮不讲理、内向孤僻,在处理事情上缺乏自己的见解。 二、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德育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1.教师与家长要积极营造创设有利于农村初中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一些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与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因素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这些问题学生的不良品德表现是家庭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也可能是某种不良风气的延续和再现。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调查研究,走访家庭,走访问题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认真研究并找出解决问题学生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辩证地认识社会各种现象,让问题学生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2.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交往信息反馈机制。制定家访制度: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进行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的交往情况,教师可以监督、指导,但在家庭中的交往表现,却长期处在无人过问的状态。我们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工负责制”,对固定对象进行家访,并形成常规,了解学生在家庭的交往状况,了解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情况,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他们对学生交往的满意程度。这样,家长与课题组成员互相沟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改善农村初中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1)加大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执法力度。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除了收费外还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点清理学校周边地区“黑网吧”“黄网吧”及“地下网吧”,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坚决打击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淫秽内容实施诈骗,破坏安定团结等违法犯罪活动。(2)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3)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重视创造德育的社会环境,抓好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着手校园“绿色网吧”的建设,使学生上网在可控的时间、内容范围内进行。(4)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5)学校加强网络文明教育。一方面,与时俱进,加强学生的教育;另一方面,扩展空间,丰富校园文化。(6)家长要积极做好网上把关工作,给孩子灌输网络安全意识,做好示范。(7)教师、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提高网络“防腐”能力,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培养,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8)尊重孩子,爱护学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9)进行榜样教育要坚持真实性、多样性、深刻性,坚持时代性、层次性、群众性。(10)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榜样教育,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 总之,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强行的约束,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学生内心,用真情感化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要改善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培养品德优良、理想远大、具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生。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中学生德育教育之行为习惯分析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爱因斯坦勤奋好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为人类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使他看书着迷,成为伟大文学家;华罗庚“刻苦自学”的习惯,终使“勤奋”出“天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整个教育的大范畴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为习惯的教育,在当前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从当前中学生的实际来看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过程中,在这一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势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经济领域中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些行为,诸如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贪污受贿;甚至连人们认为非常神圣高雅的学术界近年也屡屡发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恶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此外,诸如人性中的许多弱点:有人喜欢责怪抱怨别人,对别人实行人身言语攻击;喜欢探寻别人隐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己做错事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理论的盛行,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上述种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中学生,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不良习惯。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卫生习惯等状况是不太令人满意的。特别是不少独生子女像掌上明珠,在家受宠,为所欲为,渐渐养成“不拘小节”的习惯。长期以来,学生在唯智主义的束缚下,过度地竞争考分。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机械地重复操练,消退着学生人格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精神和丰富性。 二、从提高民族素质来看 教育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一个民族的素质所包含的内涵是极其广泛的,但是在评价一个民族的素质时,往往是通过这个民族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而获得感性认识的。例如,人们常说的新加坡人的文明礼貌及保护环境的卫生习惯;德国人遵守时间,办事认真的习惯等。因此,抓好养成教育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看 中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是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过程,可塑性很强,导恶则从恶,导善则从善。如能重视养成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特殊意义,将终生受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自觉遵守纪律行为习惯教育 纪律是提高学习成绩,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保证。学生刚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让学生了解校规校纪,宣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本班特点,删减增补适当的班规,规范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明确育人的目标:正直、善良、健康。我认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学生成为祖国的栋梁,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并在班里开展爱心、责任心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确我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兴亡和我们每个人都有联系。爱国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学校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爱护集体;走在路上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有了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如晚自习,教室内能安安静静的,课间操场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狠抓课堂纪律,在课堂上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要学会放得开,收得住。开学初能做到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会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主学习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自暴自弃,针对这些学生不能歧视,相反要给他们格外的关照。对他们批评永远不如激励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与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要相信他们的潜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学生有过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真诚地帮助他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表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3.自我管理习惯教育 学生刚上学时或者是长期休息后,往往自控能力较差,自习课不知干什么,老师不在教室就闲讲、搞小动作,针对这样的现象,必须随时随地地叮嘱他们,引导他们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投入学习中,并实行民主管理法,让学生轮流负责做值日班干,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这样学生有了不同角色的培养,学习积极性、自我管理能力才会得到很大提高。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相应提高,形成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班集体。 总之,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到的,我们必须以切合学校特点、学生实际制定的相关制度措施来做保证,制订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实行,设计具体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为此,我们做到运用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合浦廉州中学)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议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的新形式下,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从实际工作得到的一些感悟谈几点看法。 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首先,我认为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这个发展的时代显然已不适用。处于青春时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待人。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方面,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要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光靠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而培养健全人格、个人能力是关键,,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光是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中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团)会、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耳闻目染,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洗一件衣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使德育教育“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课堂教学,主攻战场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会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作习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中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特别是初中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交流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中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五、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中学生天真的性格使得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最害怕的就是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单纯的心灵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这样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得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教师应当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说服教育。 六、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教育基地、请法制工作人员上法制宣传课、到农村、街道开展义务劳动,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和交流,让他们心灵受到洗涤,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从中感悟德育道理。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贵州省龙里县龙山中学)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型的学生,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学生处在开放、复杂、浓郁的多渠道文化氛围中。青少年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最强,既是容易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时期,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时期。在部分学生身上呈现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缺乏树立民族进步所需要的精神支柱和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感,迷惘、自私(甚至堕落)等不同程度的思想错位现象。现就其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德育 师德 信息化 网络化 心理健康 德育素质 参与 一、德育教育现状 现实中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而且任何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师所奉行的宗旨在于培育人类德行。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的说,从上到下相关教育部门都普遍重视德育教育工作,但实效性很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现状呢?构成德育教育系统的三个因素――社会、学校、家庭,各自为阵、相互推诿、缺乏默契,从而出现了诸多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缺乏社会意识。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俗语有云“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荒废了学业,缺乏责任意识。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不排除女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教育,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乐意享受,不愿创新,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只知爱幼,不知敬老。只知有己,不知忠诚国家,民族情感冷漠。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仁爱之心。 二、产生如此现状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未成年人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为未成年人开拓了获得知识的新领域,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但含有色情、暴力、恐怖、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随之乘隙而入,严重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活动屡禁不止,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去年,我参与了《南陵县农村初中生思想现状的调查》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在对部分农村在校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单亲、重组甚至畸形家庭2.5%,家长用物质刺激教育孩子37.5%,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受隔代教育65.5%,家长重智轻德28%,学习生活基本无人照顾近2%,家长言行不能起表率作用32%,用惩罚、体罚对待孩子犯罪的家长34.8%,家长作风严重,缺乏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54%,家长有爱好搓麻将,赌博等不良习惯32%。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家庭中的不良环境,家长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甚至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的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校的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近几年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但在中考的指挥棒的作用下“应试教育”余音未绝的客观现实,使得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愈演愈裂的趋势。 三、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经常对他们进行理想人生教育。理想是学生的灵魂。德育工作的首要课题是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健康的思想品德。经常利用班会课时间、第二课堂、社会活动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人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有关内容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 4.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我担任政治科教学。教学中,结合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为祖国富强而奋发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这样,学生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而且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5.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日常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以朋友般的方式跟他们相处。这样就会使他们有一种对老师的信任感、安定感、亲人感。而且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老师跟他们相熟、经常关心他们,会使他们有“学不好会对不起老师”的感觉。我多年的观察得出结论:一个与学生亲密的老师,他上课时无论是纪律还是学风都特别好,甚至连缺交作业的现象也少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上得去。 6.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教育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影响学生思想有三个方面: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一个环境好的家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相反,一个不健全的家庭对学生的成长会起消极作用。充分利用电话、手机、互联网与家长保持联系,跟家长沟通。当了解到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时,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思想工作,使学生及时改正。 7.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历史早已证明,培养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对社会的安定、进步是一个贡献;而培养出一个品德低劣、法制观念薄弱的人对社会是一个危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并非是朝夕间的事,一定要持之以恒、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例如,捕捉报刊、杂志、电视及互联网等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守法意识。 8.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变化,让他们目睹社会的进步、昌盛,使他们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更加拥护改革开放,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 总之,任何的德育工作者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必须做到“严、勤、细、爱”四个字,持之以恒、多渠道、多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为我国公民的素质提高打下牢固的基础。“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多一丝爱心、多一丝宽容、多一份鼓励、多一份理解,给他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议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现实中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而且任何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中记载:“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因此,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一、德育教育现状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曾说过:“一个没有德行,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礼仪,却有成就、有价值的人,哪儿都是找不到的。”所以,教师所奉行的宗旨在于培育人类德行。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的说,从上到下相关教育部门都普遍重视德育教育工作,但实效性很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现状呢?一位台湾的校长在回答大陆学者提问时说:“大陆抓的虚,台湾抓的实,很多情况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抓的虚就产生虚效,虚效就是无效,只有抓的实才能产生实效。”那么我们到底虚在哪里了?构成德育教育系统的三个因素――社会、学校、家庭,各自为阵、相互推诿、缺乏默契,从而出现了诸多问题: 1.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缺乏社会意识。 2. 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俗语有云“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荒废了学业,缺乏责任意识。 3. 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不排除女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4.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教育,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乐意享受,不愿创新,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只知爱幼,不知敬老。只知有已,不知忠诚国家,民族情感冷漠。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仁爱之心。 5. 诚实不足。一些学生往往因受到有关的所谓行风、社公意识的影响,办事说话不够守信,诚实不足,“圆滑”失度,“老练”而“世故”,纯朴中似乎夹杂着一些浊气。以上诸诸,何等危险。 二、产生如此现状的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1. 社会 (1)社会机制。目前我们的社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低效的,原因是客观的。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革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社会对这类的新事物还不能有效地去规范,比如虚拟网络――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交友、同居、结婚。另外,改革与时代的剧烈变化,必然会使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某些领域处于道德真空状态。所谓中学生产生道德危机,这并不仅仅是学校、家庭德育的原因,它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无序的一种深层的反映。 (2)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大相径庭的,学生出于对社会的好奇而又没有自控及思辨能力,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从而染指了学生。 2.学校 (1)教育评价。王守仁在《王文成公全书》中有载:“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由此可见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当下教育部门虽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试问又有几所学校去执行呢?正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似乎一切好坏、得失的标准就是“分”!教育部门评价学校是如此,学校评价教师亦是如此,教师评价学生自然也只能如此了,从而致使“重智轻德”的现状也就顺理成章了。 (2)教育制度的执行。“制度是用来执行的而不是用来欣赏的,”不要让形式主义淹没和窒息了精神。而现实生活往往就是如此。 (3)教师素质。俗语有云:“上梁不正下梁歪”,没有好的教师哪有好的学生。 3.家庭 (1)依赖学校,推脱责任。宋庆龄曾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好最早启蒙老师。而现今家长糊涂的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因此,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脱给了学校,只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的智育和德育,其结果是“赚了银子,丢了孩子”。 (2)父母自身素质及关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自身品行修养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污言秽语、举止失当、生活恶习(吃喝嫖赌)、畸形消费攀比、“走后门”、父母关系不和乃至离婚……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问题的家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能已经感受颇深,甚至我们可以认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在旧的观念下不科学、不得法的教育思想已经严重制约了新世纪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要制定出对德育教育有针对性、科学、有效的措施,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长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三、对策 1.社会 塑造一代有道德的人,从最根本上说,需要一个有着良好的社会机制。这样,不道德的人和事,甚至是违法犯罪,就不会频频出现,即使这些情况产生,也不会被放大,蔓延到其他领域,从而整个社会道德现状就会处于良性的运行状态。 2. 学校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学校绝不能让德育教育的形式主义淹没和窒息了中学生的精神。要真正做到“智育”与“德育” 相结合,教育评价的标准“智育”决不能成唯一。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做到“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构成德育教育系统的三个因素――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把它们彼此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益。使家庭教育学校化,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家庭化。从而提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人类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能真正肩负起历史使命的接班人。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互联网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摘要:网络的迅速、信息量大使利用网络开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它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提供方式及无可比拟的信息容量,极大地推进当前物质文明,同时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是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信息;中学生;道德;教育 前不久,北京市政协委员对北京市3000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46%的学生曾光顾色情网站;76%的学生经常沉迷于聊天室;35%的学生以玩游戏为主。而在网上真正查询有用信息、学习知识的寥寥无几。由此引发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忧虑。 学生是单纯的、童言无忌,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发自内心的。我无权指责学生们的对与错,但问卷的结果表明,学生已经被网络五光十色的信息深深地吸引。学生身体和心理还很不成熟,生活阅历也十分肤浅,对各类诱惑缺乏抵制力、也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因此,引导学生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共创和谐网络环境,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网络语言对学生文明用语的影响 现在网络游戏中的语言很多都以寻求刺激、令人发笑为目的,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非常不规范。人不叫人,叫――银;我不叫我,叫――偶;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强.尤其是在像《梦幻西游》、《传奇》等游戏中,很多的语言粗俗不堪。而对于接触这类游戏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根本还无法理解这类语言的真正含义,之所以会去运用往往是出于好奇与好玩的心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网络教育也该如此。但网络并非仅是纯净、健康的推进器,带给人类福音,其虚拟世界里,某些信息及其主体的不纯动机和行为,会对青少年学生特别是涉世尚浅、可塑性特强的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并逐步诱使这些学生陷人不可自拔的罪恶泥潭,从而显出教育的无力,失去其原本的目的意义。网络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指网络给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学生出现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意义 专注游戏、暴力、灰色信息,通宵与网友聊天,给学生的生理、心理带来极大危害,甚至荒废学业。面对着网络冲击波,许多家长和教师采取了堵的办法。比如,家里不买电脑,买电脑也不上网,规定不许学生进入网吧…… 一些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蓄意制造、传播恶意程序,散播虚假消息,窃取别人隐私,建立黄色网站等,这些网络犯罪行为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 现在的网络游戏往往带有一定的赢利性,往往在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学生去买卡或者是采取电话充费的形式。有的学生为了能在网上有更深入的玩法,寻求更大的刺激背着家长将自己多年的零花钱挥霍一空。在网络充值这一方面,很多学生往往很省得花钱,更有甚者产生了偷盗等现象。网络游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消费观。 三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 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等进行宣传教育,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教师是德育的主力,要注意发现并分析学生在网络中的问题,积极疏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明确上网原则,科学利用网络,吸取人类“精华”,促进自我发展。同时要指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具有的危害性,运用自我控制能力去抵制侵害,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另外,要积极向学生及家长推荐健康、优秀的网站,引导家长恰当指导孩子的上网。由国内著名德育专家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是一套寓教于乐,着重于正面引导的课堂教学辅助读本。以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发展网络事业的重要意义,网络失范的危害,以及加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和法规的重要性,为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和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 四、以“导”为主,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大禹治水运用了“导”的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引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的关系。指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各种网络学校学习各学科知识。网络是一个大课堂,它以它强大诱惑性倍受学生的喜爱,在某些方面,它的影响超过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引导,因而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个大课堂展开德育教育的新途径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教师既要学习网络知识还要提高网络道德素养。教师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才能与学生共同使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网上指导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教育。 五、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网站。 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为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中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上一些专门开放给中学生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网络活动,如网上祭英烈;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网上专题讨论。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网络在生活中的无穷魅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中学生身心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者的培养学校应着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师资队伍。学校的网络德育教育者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 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应对网络挑战,正确对待网络的消极影响,在积极发展推广网络的同时,切实加强网络的管理和教育,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思想重视,引导得当,管理到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精彩的网络世界必定会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关于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融合的一些探讨 摘 要: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加速推动,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这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和政策支持。然而,受地区经济、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各地素质教育存在差距,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教育上差距较大。本文首先介绍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探讨的背景、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在实践中的不足,最后针对不足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德育教育 智育教育 共同推进 一、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融合问题的背景 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而素质教育的推进离不开经济基础的保驾护航。虽然,国家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在部分城镇地区试点推行高中免费教育,但是,每年仍然有大量学生辍学,这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联系,但也发人深省。素质教育如何改善提高才能增强其对民众的感召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让社会正确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总结当前中学阶段教育工作,我们看到总体状况是良好的,越来越多学生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并在该阶段树立了正确价值观念,为后期接受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关于学生德育教育缺乏,或是重分数轻素质等问题的探讨也折射出中学教育工作的不足。因此,只有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问题探讨 通过实践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与智育教育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存在很多问题,要不断进行改善和提高。 1.教育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教育内容脱离目标要求。 当前,中学生阶段学习课程内容众多,升学考试的压力依然存在,学校作为学习知识的摇篮,理应关注学生的智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然而,虽然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原有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学校虽然是传递知识的地方,但更重要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用人才不仅是指具备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德行操守。学校教育内容应该是立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对学生终生成长有益的。教育工作中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缺乏。 2.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多样性,改革创新精神缺乏。 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学生情况不尽相同,教学工作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求高,手段的多样化必不可少。然而,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还是以思想教育课程为主,以书本理论知识和案例引导学生,德育教育实践性活动十分缺乏。 此外,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融合性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学生在校期间以书本知识为重,德育课程和智育课程是混合统一的,而德育教育本身教学难度大,教育工作上的不清晰使得教师教学工作难度大,有的德育教学内容无法通过语言准确传达出来,并让学生领会。教育方式多样性突破难度大,改革创新道路还十分漫长。 3.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考核机制缺乏,成果考核难度大。 在目前的中学生教学成果考核体系中,主要以定期或是不定期的考试进行,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在校学习成效的唯一考核方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提现智育教学的成果,但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以考试成绩为标杆,使得德育教育成果无法很好体现出来,考核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德育教学有一个过程,在与智育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德育教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终身的,本身考核难度大。因此,寻求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学生德育教学与智育教学工作的改善提高 1. 加大德育教育重视程度,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双管齐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教育工作无小事。未来,教育工作中要加大对德育教学工作的关注力度,在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社会上影响力大、对学生德育教育具有模范示范作用的案例,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从而树立良好的行为品德。此外,学校在教学课程上,要适当调整原有内容,开展有关德育教育的课程,给学生更多学习的机会。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工作双管齐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对自身操守行为进行修正。 2. 增强教学工作的多样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首先,增强教学工作的多样性,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善提高。为了更好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学校要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课程。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当地道德模范讲座,组织学生到周边社区、养老院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实践感染学生,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要做一个品德端正的当代中学生的重要性。 其次,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上,学校应该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录制视频课或是播放视频录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例如,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电视、新闻节目,如感动中国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接收道德的感召。 此外,通过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双结合,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学习文化知识,对不好的行为要用巧妙的方式进行引导,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3. 完善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考评机制,考核内容更加多样化、合理化。 针对考评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学校应该努力进行改善。在以分数成绩考核为主的机制下,辅之以多样化的方式,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考评、道德学习课程感悟考核等多角度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考核,改变过去单一的模式。 其次,要更好做好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融合工作,就应该完善考评体系的设置,不单以知识考核为主要内容,还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状况进行考核。 此外,考评体系的内容不仅要以学生为主,还应该与教师教学工作相联系,对教师的教育成果、学生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个人感受等进行考核,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帮助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同等重要。 4. 加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环境。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但是因地区差异问题,贫困地区中学生的德育、智育工作一直十分落后,即使是在条件好的城镇地区,教师素养也继续提高。作为人类灵魂建设者,教师队伍要进行道德责任感培训工作,首先从教育者出发,以身作则,树立模范示范作用,学生才能更加注重自身行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老带新,通过教学能手、高水平教师的培训、教师间交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实现德育、智育教学的融合工作。广大教师工作者只有从自己出发,脚踏实地,将教学工作做细,关注学生成长,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成果才能保障。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 【摘 要】伴随着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作为我们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就体育教学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继而提出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们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使学生们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当注重学生体质的加强,而且还应当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因为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体育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课堂讲座、体育游戏、体育视频等内容,而且还包括体育竞技比赛以及社团活动等多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下生活。所以说,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由于体育教学方式具有多元化,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粗浅的分析: (一)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有挑战意义的活动,例如体操、攀岩等,通过教师的专业型教育以及言语方面的激励,使学生能够通过克服障碍,树立对自己的信心。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学预期目标,而且还能够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困难,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水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基础。体育教师应当多采用正面的语言给予学生鼓励,而坚决不能使用那些容易给学生自信心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 (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在开展针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在。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堂活动内容中多安排一些能够开展团队合作的比赛,比如拔河、篮球等,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充分意识到:在集体活动中只有成员间相互配合,才能够将个人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不是追求个人风头。 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组建一些运动社团。积极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充分体现出了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意识,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也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型社会。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竞争意识能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多开展竞技类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浓厚的竞争氛围,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各种比赛的方式,对学生的竞技能力特别是拼搏意志进行锻炼。除此之外,我们体育教师还应当成立各种专项的兴趣小组、俱乐部,或篮球小组、乒乓球小组等,由教师定出阶段性目标和总的目标,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来参加,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日常的练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充分重视激励的作用,这对于学生参与兴趣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百米短跑项目的练习时,定20秒为及格、15秒为优秀。这样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去努力,由于不仅仅是和别人比较,也要和自己比较,对竞争意识的培养是有益处的。当然,在培养竞争意识的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才有利于学生心理平衡和进取心的成长。在组织比赛时,无论是个人比赛还是集体赛事,都要选择合适的对手,让两者有竞争性,最好能够势均力敌。这样就不会出现一方没有压力,另一方又压力太大,甚至消极放弃的状况。 (四)注重学生意志的磨练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基本上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这就很容易导致他们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以后继续升学甚至是就业之后,学生难免会遇到打击和挫折。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教导学生:对挫折和失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心理上要有准备,并有自我调节能力。一场比赛总有胜负两方,胜不骄不容易做到,败不馁尤其艰难。教师如何引导非常重要,要培养学生永不言败的精神,能够跌倒后再爬起来,知耻而后勇。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有难度的活动,对学生身心的磨炼有益处,培养学生认识困难并且战胜困难的信心。比如负重接力、跨越障碍等活动,长距离的越野跑、登山等,都需要耐力、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所帮助的。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们的思想价值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德育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制,而且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渗透作用,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体育教学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通过体育活动这种特殊的形式实现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 网络已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的一个平台。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色彩,方便了我们的学习途径,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但是由于内容良莠齐具,精华与糟粕共存,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影响很大。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形成,那个思想自由、权力无限、游戏人生的网络世界,对他们吸引极强,极易被他们接受。因而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了网络负效应。 【关键词】 网络 中学生 德育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悄悄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网络与中学生的关系。 1 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1 直接影响中学生远大理想的正确树立 网络信息来自四面八方,特别是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侵蚀,唯心宗教思想的渗透,对中学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长期在网络游戏中浸泡的中学生,不思进取,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整天想着什么屠龙刀、倚天剑,从黑白两道获得不义之财。来满足自己的精神欲望。一种消极厌世,游戏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产生。随之而来的是:学习不努力,生活从此错乱,昼夜颠倒。远大理想不再树立,民族自信感逐步淡化,国家意识悄悄淡漠。没有了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退化了人与自然的拼搏意识。 1.2 公德免疫力下降,自律意识缺失 网络虚拟世界无奇不有。中学生正是好奇的年龄段,学生追捧迷恋可以理解,但不少学生与网络结下“不解之缘”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将美好的青春与诱人的金钱都泼洒在网络上,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严重者没有了行为道德标准,对一些不良的诱惑缺少了抵抗力,心中没有了他人,从此天下唯我独尊,自律意识淡泊,心中充满不切实际的念头,有道是“小荷渐露尖尖角”,为了满足自己的欲壑,有了拜金主义的倾向,色情猎奇,暴力和腐化思想逐渐占了上峰,盗窃抢劫违法犯纪等严重问题逐渐出现,有些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无纲则网散呀! 1.3 性格怪诞责任意识淡化 人的成长是责任意识不断加强的过程。责任感是一种社会品德,是社会的产物和需要,但是网聊世界谎言遍地,信口开河,随心发泄,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形成。把诚信抛向脑后,虚拟世界让学生受教育的心灵得到了一种“所谓的宣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束缚,什么可以去做,什么不可以去做)性格扭曲责任缺失。 总上可知网络的负面影响,对尚未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中学生的成长影响确实不小,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观,也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难点。 2 青少年必须树立网络道德新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无形的善恶评价标准,它就像你家中的镜子,你的美丑尽在镜中,出门前应端照一番,修饰一下。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以一种潜藏的力量佐使者人们的言行,是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传统教育以及社会时尚合力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有别于其它动物的精神产品。是每个个人进行人际交往适应社会发展的潜规则。道德标准的高低,体现着社会进步的程度,社会发展到今天网络无处不在、无网不行,那么网络道德自然产生,它以无限的空间,无比的自由,虚拟的世界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树立网络道德新观念尤为必要。 2.1 正确认识网络的功用 学校对学生不仅要传授网络的操作和使用技术,而且要宣传网络的积极功用。网络是一个新事物,作为一个资料库它有无比巨大的存量资源,可以共享、是帮助我们学习的好工具;作为一种交流形式,它交流自由、空间无限,是我们进行文化科技交流的最好平台,具有广泛、快速、准确、形象具体等特点;作为一个市场它可以收集信息、购物畅销方便快捷。它还可以搞各种设计,进行各种模拟试验,节约资金、节省时间实效性好等等特点。 2.2 创建学生自己健康的网络空间 网络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不要因为它的一些瑕疵而避而不用一味的关闭。我们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构思一个自己的理想空间,创一个博客,与同学、朋友、老师交流学习。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封闭网络,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有一种落伍的感觉。 2.3 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学校应该在日常课程的编排中,就有意识的强调或褒扬网络的正面效果,贬斥其负面效应。让学生有自觉抵制不良网络的意识(如:思想品德、公民教育等课程)。时刻强调网络是为我们服务的,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助手,遇到难题、问题要有求救于网络的意识,通过网络来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难题问题,不能沉溺于一些低级趣味的网络游戏,网恋等成为网络的奴隶,泡在网中昏昏不知终日。 3 加强网络管理 网络庞大无比,是一个不易调控的产物,如不加强管理,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危害无限。 3.1 学校要在校园内推出健康的校园网络,以供学生学习查阅资料,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 3.2 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网络的正面效果。让家长在离校期间引导监督学生正确上网,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 3.3 要以学校为中心,牵头联系社区,当地派出所等单位,建设健康的网络环境,以促进网络道德健康发展。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 纵观教育改革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方式的程中,各类教育精英、普通教学工作者都贡献出了无穷智慧。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渐被人们认可,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1.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的力量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其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方面信息日益增多,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成熟期普遍提前。一方面,他们的性格开朗,精神愉快,模仿性强,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他们又盲目高傲,争强好胜,好逸恶劳、撒娇任性,是非观念差。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针对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的。任何一所学校,都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要求自己,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狠抓学生的思想品德。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青少年在校生活的时间最长,因此能够集中地进行教育引导,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本质需要,对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来完成 ,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如果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那么,学校、家庭、社会就是有机的组成部分。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深入挖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潜力,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为了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和成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的人才,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受错误因素的影响,才能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2.1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6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 两人在晚自习后纠集同学打架,结果造成1死2伤。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黄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2 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自己所带班级部分学生抽查,近20%-3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拿手机上网聊天、谈对象等,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人在课堂,心在戏场。尽管在学校上课,也能够较好的遵守学校的纪律,但就是不用心去学习,一味的玩耍 ,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上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中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不是学生。曾经我所带班上有一个学生,由于头发的事情,我找他谈了几次话,理的发型极其不像一个中学生,最终在我的反复劝说和家长的配合下,重新又理发。 2.4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3.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尤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3.1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培育"四有"公民、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明确。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2 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3 提倡个性发展教育。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但是,追求个性并不是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追求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如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的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3.4 善于对学生表达爱。许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希望在家庭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得到老师的赞扬,他们很想表现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十四、十五岁的孩子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想要用各种方法一起他人的注视和重视,加上电视、电影,媒体也对他们都有一定的影响。将爱植入他们的心灵,善于对他们表达爱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习不认真,思想不积极的学生给这类学生以关注,学习上不提过高的要求,只要有进步就及时表扬,多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纪律上、品德上有问题不点名批评,随意的谈话,鼓励为主,配以肢体语言,摸一摸头,使他们觉得老师没有抛弃他们,多和他们谈心,谈他们喜欢的人和事这一类学生,一般爱好比较广泛,参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交往,维护他们的自尊,尊重他们的人格,保留他们的自尊,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 总而言之,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需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课教学思索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解释生物现象,寻求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一般数理统计学相比,它不仅要通过事物外在的数量表现去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规律性,而且要根据专业知识去探讨、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规律性。[1]生物统计学的特点就是研究对象是抽象的随机变量,而且要和农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生物统计”主要包括田间试验中常用的、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两部分,是生物科学、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2]如何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奠定一个丰厚、扎实、牢固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基础,是摆在每一位从事“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的教师面前的严峻现实。为了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教研室一直以来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反复探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并有一些体会。以下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一、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生物统计”这门课程比较抽象,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要想让学生喜欢这门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任课老师,从而对这门课感兴趣。“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生物统计”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师生之间确立一种朋友关系,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生物统计”课堂教学在规范管理、形成良好学风的前提下,应该营造轻松、民主与和谐的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有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引起共鸣;让课堂充满笑声,一句笑话,一句简单风趣的语言,都可以激活课堂,学生在轻松、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下按照老师的思路和要求,不知不觉地学到和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引入要突出趣味性。加入一些和讲授内容有关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为激发学生认知动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在讲授“显著水平”时,就以“天宫一号”的研制和发射、中国航天器空间对接技术为例,说明显著水平的依据和重要性;又如在讲授第四章“显著性检验的配对设计”时,以佳洁士牙膏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宝洁公司推出了佳洁士牙膏,这是第一个带有氟化物的牙膏。为检验佳洁士在检验减少蛀牙方面的效果,研究者对多对双胞胎进行了实验,每对双胞胎之中的一个使用了含氟化物的佳洁士牙膏,而另一个则继续使用不含氟化物普通牙膏。”这时提出问题,即将双胞体作为非独立样本使用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个例子既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什么样的设计属于配对设计,直观地体现了有关知识的客观背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每个概念,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精心选择一个个有趣的实例,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趣味性中掌握生物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老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有思考、研究价值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享受到质疑的成就感;浅显幼稚甚至不太合适的,要选择不同角度给予评价鼓励(鼓励其有所发现,表扬敢于质疑的勇气、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提高他们质疑的勇气,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 笔者所在生物统计教研室给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所有学生讲授“生物统计”课程。农学院农学、植保、林学、园艺、资环五个系使用的生物统计教材都是四川农业大学明道绪主编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专业实际、选取和专业相近的例子,分清重点难点,对现有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3]我们在讲清基本原理、思路和方法后,在举例时尽量结合专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实际。如给林学系的学生上课时,参考了续九如、黄智慧主编的《林业试验设计》,所举例题均与林木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生化和森林资源调查等有关。对资环系则尽量采用农业资源调查、植物营养与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等方面的例子,有时即使将植保或者农学类的例题仅在文字上变动一下而数据不变也能取得较好效果。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同一章节的应用问题也有所侧重。如在讲“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时,不同的系在理论联系实际时侧重点也不同。如给农学系上课时,参考童一中主编的《作物育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重点讲授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在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上的应用;在给植保系上课时,参考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编的《农业病虫数理统计预报》,重点讲授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及影响的有关环境因素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发展趋势,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等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们明白了统计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总之,通过课堂讲授、作业和上机操作,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不仅仅学到一些统计学的常用术语和公式,而且要意识到他们所接触的统计学比单纯地计算平均数以及用彩色图表示出来复杂得多,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对各个系都要讲授“生物统计”的基本知识,内容涉及到实验方案的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即“田间试验”、“资料的整理与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X2测验”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对于有些章节如“百分数资料的假设检验”,因为数据涉及到有两个属性类别的质量性状和利用统计次数法得来的次数资料,农学系和植保系学生用的较多,因此只对这两个系讲授。对于“两因素系统分组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因为植保和资环专业用的比较多,因此只对植保系和资环系的学生讲授;对有些难度较大的章节,如“方差分析处理效应分类与期望均方”等一般只对农学系学生讲授;“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与标准误”一节虽然最难懂,但它是生物统计思想方法的重心所在,是重要基础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仔细、耐心地给学生讲清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制定实验方案、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作出科学的结论。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1.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统计软件的介绍紧密结合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与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能。生物统计教研室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了Excel和SPSS等统计软件的实验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介绍Excel、SPSS等软件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实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讲解利用Excel、SPSS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直观现象操作相结合的目的。很多统计方法的计算量大,例如方差分析、直线回归等,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手工计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黑板上逐步计算,学生学习时觉得计算繁杂。现在我们在讲课时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把实例的处理结果做出来让学生分析。把重点放在讲授基本原理、思路、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统计结果的解释上面,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用统计软件处理,并能做出科学、正确的解释。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是生物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工具,对将来从事农业和生物科技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课程,与数理统计学不同的是,这门课程重在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和强调“用”这个特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会应用。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实际动手能力,教研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申报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试验设计和实验方案,并说明自己的项目或者毕业论文用是什么统计方法来分析。此外还安排上机实习,并且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试验数据独立处理,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样使学生能够真正利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针对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生物统计”的特点是内容抽象、枯燥,理论性、逻辑性较强。而且该课程内容多、公式多、图表多、计算量大,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多媒体教学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应用广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讲授。就拿“方差分析”这一章来举例。在讲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时建议用板书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教师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讲解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在讲不同试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时,用板书讲解该试验设计的田间试验设计图、资料整理表及方差分析三步骤中涉及的公式,而讲具体实例时应采用多媒体。这种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时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还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时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活跃思维,积极思考,及时理解和消化知识。针对“生物统计”逻辑性较强的特点,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我们在讲课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因此,我们采用最多的就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五、小结 要想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教师感情的投入、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结构的编排、教学节奏的控制都在构建着现代教学趋势,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并不断总结方法,才能探索出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课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统计是认识客观现象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意识和观念,统计能力是信息时代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生物统计课程是一门培养统计思维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该课程重在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以概率论为基础,揭示生命现象的规律性;生物统计涉及面广,具有大量的数学概念、数学符号和计算公式,同时具备内容丰富、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由于统计课程性质的独特性,学生学习、教师讲授过程中存在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的特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理,将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生物统计课程组逐步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重点,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人才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收到了较好效果。 1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教材的前4章内容包括绪论、资料的整理、平均数与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及常用概率分布,这4章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后面各种假设检验方法的铺垫、基础,统计推断的基本思想都来源于概率分布,所以需要在该课程开始的前4章下足功夫,打牢基础。采用启发式教学将统计思想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引导学生产生学好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求,培养学习生物统计的强烈兴趣,使各种统计方法、大量的公式不再是枯燥的数学计算,而是推断规律、揭示本质的必要手段。例如,资料的整理章节中要将100只种蛋出雏天数资料整理成频数分布表,整理的目的是表达数据,将数据特征用图表的形式简单、清晰地表达出来以代替繁琐的文字描述。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种蛋出雏天数、频数分布表中发现种蛋出雏天数的平均值及出雏天数的分散程度(不同天数出雏种蛋的百分比),理解指标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其次,要启发学生思考该指标特征的生产实践价值,即生产中需要集中人力在哪几天,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紧密关系,学习专业知识的价值所在,进而启发学生懂得数据整理不仅在于简化表达,也是挖掘检测数据特征的一种方法,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方式有所了解,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为然。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两位教育家的教学理念实质就是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创造型人才。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索、研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符合教学规律的在教师精心策划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符合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是生物统计的难点所在,对假设检验原理的讲解要在已掌握的描述统计,尤其是概率分布的基础上,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以课本“判断某品种猪的怀孕期是否有114d”为例,引导学生从逻辑推理上进行思考。首先,分析的实质是判断该样本是否来自μ=114的正态总体;其次,分析采取什么方法判断该样本是否来自这一总体,如果样本和总体完全相同,就没有分析的必要,也就没有统计推断的必要,因为有差别存在,才有统计推断;最后,分析造成差别的原因,即来自同一总体的差别是样本间的,也就是样本标准误(抽样误差),来自不同总体的样本也是有差别的,该差别即μ1-μ2(总体间的差别)及抽样误差。所以分析差别是由抽样误差造成,还是由总体差别造成,即可得出样本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继而考虑从数学上解决该问题,即构造适宜的统计量,并计算得出样本统计量,依据小概率原理推断得出结论。这一原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试验误差、概率分布、小概率原理等,必须是在学生对这些知识点都已理解吃透的基础上,才能把原理搞清楚;所以,采取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统计原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采用比较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较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常见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思维方式。比较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知识、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分析方法、过程联系起来,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或是根据2个或2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个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的存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产生新知,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通过比较更好地掌握其特征。统计分析方法是统计推断的核心内容,是学习生物统计的重点所在,数据资料不同,统计分析方法也就不同。在阐述不同统计分析方法时,首先明确资料的类型,由于不同教材资料分类标准不同,类别及其名称也存在差异,将不同分类标准对照比较,引导学生掌握资料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各种统计推断方法的分析对象(数据资料的类型),使学生对资料类型这一概念不仅有理论上的认识,更要掌握数据资料在统计推断中的地位,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差异的数据基础。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找不同”活动,即将课堂教师讲授的概念或术语与教材名称的差别或教材中在课上没有讲解的内容(如统计量与统计数、双侧检验与两尾检验等)进行比较,分析原因,不仅能督促学生课上积极参与教学,课下认真总结,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术语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连接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统计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思考、研究并对计算结果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只有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才能使生物统计获得最大的生命力;也只有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精选案例。例如,针对兽药营销专业的学生,举例讲解营销培训的效果验证,通过营销培训与不培训2组销售量的比较判断培训的价值。如果没有统计学知识而去分析这一问题,会因为销售量平均值的大小直接得出培训效果的优劣,但这一结论是没有经过统计分析、没有科学依据、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如果有统计学知识作基础,分析销售量的差别是由本质差异引起的、还是随机误差引起的,从而得出概率基础上的统计学结论和专业结论。通过这一案例,不仅使学生了解学习生物统计的目的所在,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统计的兴趣,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通过统计分析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在探索事物规律性的过程中,应用统计方法来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必要工具。统计推断结论有二种:一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或叫“存在显著差异”;二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或叫“不存在显著差异”。统计思维是概率思维、推断思维,是在一定概率基础上的推断,而不是确定的、100%的、完全正确的,是有可能犯错误的。所以统计结论并不能完全代替专业结论,统计学上没有意义,专业上不一定没有价值,不能把统计结论作为专业结论的唯一指挥棒。例如,分析限饲对肉鸡生长发育的影响,当9个限饲组的饲料转化率全部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分析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别时,专业上不能认为限饲对饲料转化率没有影响,只是由于肉鸡个体间差异较大,致使没能利用统计工具分析出组间差别。所以,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专业上未必就一定没有意义。统计分析是判断处理效应的工具,但并不是100%的绝对正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最终获得专业结论,统计只是用来揭示事物规律的必备工具。科学研究是一个揭示本质、把握规律、创造新知的过程,同样也是探求真理的过程。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是暴露于事物的表面,而是在复杂的现象之中,因而只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将取得的材料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透过偶然把握必然,使认识到达真理的彼岸。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走向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造福人类,必须注重自主创新,在统计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务实的研究精神,对培养21世纪创新型综合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教学内容 1生物统计的教学原则思考 概率统计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扩展。同时商业化统计软件如SAS、S+及SPSS广泛应用,给数理统计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对此应该在教学中有所反应和体现。 1.1数理统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学习 对统计思维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准确把握。虽然不同统计模型的具体方法不同,但均由样本容量确定、随机抽样、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统计推断、统计预测、模型验证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由样本、统计量、抽样分布、置信区间、弃真概率α、取伪概率β、检验效力(powerofatest)、P值等概念所表达的统计思想在不同统计模型中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在条件允许时,应该用统计模拟方法进行直观化教学,以加强对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把握。 1.2统计模拟方法辅助教学 随机模拟试验可以加强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例如,对显著性水平为α置信区间的正确理解应该为:(1)由两个随机变量(上下限)所确定的一个随机区间;(2)在同等条件下无限多次反复抽取相同容量的样本时,随机区间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概率为1-α。对此抽象概念的直观教学,可以用统计软件如S+简单完成。对于其他概念,如抽样分布、假设检验中弃真和取伪错误概率、检验效力、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抽样分布、预测误差分解、离差平方和分解等,均可利用统计模拟进行直观化教学。另外,统计模拟还可以取代部分定理和结论的证明,通过模拟试验进行经验性验证。 1.3理论和实验技能的同步提高 首先应加强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一种常用统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SAS由于数据结构简单、功能强大、运算速度快而应成为首选。另外,S+具有强大的、可编辑的图形功能和易于编程特点,可用于统计模拟。共享统计软件R有与S+几乎完全一致的语法,为S+的使用提供了方便。虽然学生可以用统计软件快速完成统计运算,但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而无法正确地提取和解释软件输出结果。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一方面保证一定的实验学时,加强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和统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加强理论学习的观点,在学时压缩的前提下与一些学者的观点相左[2]。我们认为统计软件的使用,一方面减轻了时间负荷使学生有更多时间用于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也对理论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利用软件分析结果。在有限学时内,加强理论学习的核心在于精讲式和概论式教学的有机结合。 1.4精讲式和与概论式教学的相互结合 数理统计的内容极其广泛,不加选择的教学使学生难以抓住重点。应在数学基础允许的前提下,重点地讲解核心内容。例如单一正态总体统计分析虽然简单,但涉及了所有核心统计概念,应作为重点内容讲解。根据统计模型间的区别与联系,应注意将核心结论自然地扩展到相近或相似的统计方法中去。如简单线性回归向多元线性回归、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乃至非线性回归的自然扩展。与精讲相对应的,可以进行一定学时的概论式教学,对专业领域内的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一般性介绍,并以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眼界,做到点面结合。 1.5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分析指对科技论文中常用统计方法的剖析和讲解。典型案例分析可以使:(1)学生体会到统计方法在实际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培育学习兴趣;(2)实际案例基本上包含了统计分析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统计分析的内涵。对典型案例的进行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建立统计分析的系统观念;(3)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学习科学研究的内涵与方法,并融会贯通地掌握统计分析在本专业的应用。概论性地介绍一些统计方法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不必苛求对统计方法和理论的深刻理解,仅要求学生体会具体案例中随机抽样、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统计推断、统计预测、验证模型等环节所体现的统计思维方法,及对具体案例和所用统计方法的感性认识。同时,应该抽出一定的学时(如2学时)对高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概论式介绍。 1.6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考核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永远无法包含将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激励学习兴趣应成为教学指南。典型案例分析、模拟研究项目、统计模拟验证、课堂讨论、概论式介绍应用现状和前景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课后作业是督促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和检验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精心设计的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理解和消化课堂所学知识,而且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将简单的理论证明和一部分教学内容以作业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逐渐培养自学能力。平时作业成绩、分段考核成绩、实验成绩、课程设计应在总评成绩中占50%左右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以上教学环节的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还可以减轻期末考试时的学习压力。考试可以采取分段多次考核的方法,以2~3次为宜。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减轻终考压力,以免一次考试决定成绩和突击学习应考的现象。 2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思考 虽然数理统计内容庞大,但在本科阶段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均为基础统计方法。对生物学而言主要包括与正态分布相关的统计模型,如单一正态总体的统计模型、线型回归、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等,及与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相关的统计模型,如二项分布的统计分析、逻辑斯第回归以及关联表等。根据以上内容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考虑按照如下顺序实施教学。 2.1单一正态总体的统计模型 指的是对一个正态总体的统计分析,包括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对比分析等。虽然在概率论教学中有所涉及,但强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建立统计思维方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准确把握样本、统计量、抽样分布、置信区间、假设检验中弃真概率α、取伪概率β、检验效力、P值等重要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际应用中,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增加QQ图的原理与应用教学内容,即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一简单而广泛应用的图形判别法,又可以强调在统计分析中必须对模型所依赖的假设进行验证的统计思想。 2.2线性回归线型 简单线性回归的参数估计、参数估计量的抽样分布以及参数假设检验等内容的推导证明仅涉及二元函数极值、数学期望和方差的基本性质、以及简单的代数运算,因而在学时允许时应尽量加以证明,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应介绍用图示法判断线性回归模型的IID假设是否满足。由于对非IID数据的广义线性回归方法已经成熟,故无需对非IID模型的传统矫正方法多做介绍。对于线性回归中的统计预测,应着重使学生掌握预测误差的来源,即参数估计量和模型内在随机误差项两个因素对预测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在基础统计学中占有核心地位,是衔接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纽带。由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推导涉及随机向量和随机矩阵,而不宜进行详细的推导。可以首先将简单线性回归主要结论用矩阵表示出来,并推广到多元线性回归。在多元回归阶段应强调:(1)应客观地评述预测变量数目对确定系数R2的影响作用,避免在模型评价时对R2的过度依赖;(2)应使学生理解回归模型中的方差分析是对多个参数同时为0的假设进行检验,以便于和以后试验设计与分析的学习衔接起来;(3)离差平方和的分解的意义及参数子集的F检验;(4)对拟合残差的图形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对IID的假设满足与否进行判断;(5)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2.3协方差和方差分析 通过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引入离散型的回归变量而介绍协方差分析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构造虚拟变量,并通过虚拟变量将离散型的回归变量加入到回归模型的方法。虚拟变量的理解和使用,对逻辑斯第回归、方差分析、非线性回归的假设检验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在理解协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关系后,自然而然地将多元回归过过渡到方差分析,即全部回归变量均为离散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即方差分析模型。可通过对虚拟变量加以限置的方法(使数据矩阵满秩),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方差分析。由于方差分析数据矩阵的特殊性,可以方便地推导出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公式。通过以上学习,应该使学生建立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属于同一类模型的概念。 2.4非线性回归 可以简单介绍如何用泰勒多项式对非线性函数线性化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迭代方法估计参数。由大样本理论,参数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和统计推断等均与多元线性回归相同。 2.5与二项分布相关的统计模型 二项分布相关的统计模型主要用于处理计数类和频数类数据。对于频数类数据,主要介绍对二项分布数据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及统计推断等。逻辑斯第回归是分析频数类数据的有力工具,可以进行类似于正态数据的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工作,因而应作为核心内容而加以介绍,包括逻辑斯第曲线意义、参数估计方法、参数解释等。可以通过例题及作业的方式使学生了解逻辑斯第回归和普通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中统计软件对比 生物学研究结果常需生物数理统计处理结合才能够客观准确的的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1-2]。在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时,生物数理统计方法及其软件亦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有Excel、SPSS和SAS。三者当中SAS以其最为强大的统计功能是熟悉统计学并擅长编程的专业人士的首选。而Excel、SPSS则受到非统计学专业人士的青睐;两者相比,SPSS分析的结果更简单、直观,更易于掌握。本文结合相关分析综述三种软件的优缺点。 1常用统计学软件的特点 Excel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软件之一。主要用于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与计算,简单的数据库管理,而且它能绘制图表,具有检查与删除宏病毒的功能,并能与Internet网络共享资源[3]。此外,还能利用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VBA)语言开发面向特定应用的程序,但实际应用中很少有人使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用Excel的两大服务,一是自动计算功能,进行一些报表处理,这时Excel相对于Word来说不仅制表容易,更重要的是Excel有自动重算功能,一个数据被改动了,相应的结果会自动重算;二是Excel的制图功能,它能根据输入表中的数据自动生成曲线图、柱形图、饼形图等,大大减轻了手工制图的工作量。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orStatisticProductsandServiceSolution)forWindows,与Excel相比,SPSS的统计分析功能、图表功能和数据库互接功能更为强大。SPSS软件处理庞大的受随机因素影响的数据时具有速度快、无编程、数据接口方便和功能模块组合灵活等特点。它使用Win-dows的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功能,并使用对话框展示出各种功能选择项,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只需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为特定的科研工作服务。SPSS集数据整理、分析功能于一身。其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等。SPSS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响应等几大类,每类中又分多个统计过程,比如回归分析中又分线性回归分析、曲线估计、Logistic回归、Probit回归、加权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非线性回归等多个统计过程,而且每个过程中又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方法及参数[4-5]。SPSS也有专门的绘图系统,可以根据数据绘制各种图形。其分析结果直观、易学易用,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及DBF数据文件。由于其操作简单,已经在我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SAS是一套大型集成应用软件系统,具有完备的数据存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功能。SAS系统中提供的主要分析功能包括统计分析、经济计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决策分析、财务分析和全面质量管理工具等等。SAS中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范围。常用的模块有base,graph,stat,insight,assist,analyst模块等,分别执行基本数据处理、绘图、统计分析、数据探索、可视化数据处理等功能。编程操作功能的无比强大是SAS系统的长处。尽管高级版本的SAS出现了可视化窗口,然而要想完全发挥SAS系统强大的功能,充分利用其提供的丰富资源,掌握SAS的编程操作是必要的,也只有这样SAS在各个方面的杰出特长才能得以体现。 2结合相关分析探讨比较Excel、SPSS和SAS优缺点 2.1变量的相关分析及两个变量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用于属于平行关系的两个变量的分析。在相关分析中,变量无自变量和依变量之分,而且都具有随机误差。相关分析只能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和性质,不能用一个变量的变化去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的。生物学中,作物产量与施肥量、气温、土壤湿度等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说明客观事物相互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的过程就是相关分析。现以20种细胞系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为例,通过三种软件的操作来进行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如本例题命名X为细胞膜中蛋白质含量,Y为细胞质中蛋白质含量,见表1。 2.1.1Excel操作Excel通过其分析工具库实现统计分析。数据在工作表中组织后,在“工具”菜单中单击“数据分析”命令。如果在“工具”菜单中没有“数据分析”命令,则需要安装Excel的“分析工具库”。安装过程如下:在“工具”菜单中,单击“加载宏”命令,单击“浏览”按钮,定位到Office安装盘所在位置。安装完成后,再打开“加载宏”对话框,选中“分析工具库”复选框。选择“工具”菜单中的“数据分析”命令,此时弹出“数据分析”对话框。在分析工具列表框中选择“相关系数”。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输入区域,即数据所在区域;分组方式根据输入数据的方式选择“逐列”或“逐行”。如果输入区域的第一行中包含标志项,则选中“标志位于第一行”复选框;如果输入区域中没有标志项,则此复选框不选。“输出选项”中选择相应选项,以确定分析结果的显示位置。选择完成后,点击确定即可显示相关系数的值。Excel中若要显示统计描述需要在“数据分析”中选择“统计描述”。可显示的结果有:平均、标准误差、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峰度、偏度、区域、最小值、最大值、求和、观测数、最大、最小、置信度(95.0%)等。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本例X与Y的相关系数为0.55461,相关系数检验的P值为0.001,按α=0.05水准,拒绝H0,接受H1,相关系数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膜蛋白和质蛋白之间有55.461%的相关性。这样的统计分析结果对于我们的后续实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1.2SPSS操作SPSS相关分析通过Statistics菜单的Corre-late选项完成。该命令允许同时输入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但系统输出的是变量间两两相关的相关系数。此过程通过对变量进行相关关系的分析,计算有关的统计指标,以判断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初始设置:单击窗口左下角的“变量窗口”(VariableView),在名称、类型、长度、小数点等处适当设置。完成相关设置后,单击窗口左下角的“数据窗口”(DataView),返回数据填充区。在SPSS工作表中输入表1中的实验数据。输入数据后,即可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选择菜单栏中的分析(Analyze)相关分析(C)两个变量相关分析(B),弹出“两个变量相关”对话框。分别将X,Y变量选入“变量”的方框中,点击“选项”(Options),弹出“两个变量相关:选项”面板,选择“统计”中的“描述”(Descriptive),即可显示出“平均值和标准差”(M),交叉乘积的标准差和协方差(C)选项,然后点击“继续”,重新回到“两个变量相关”界面,本例分别选中“Pearson”,“双侧”和“标识显著相关”,然后点击“确定”,即出现SPSS统计的结果见表3(省略统计描述表格)。从表中可以看出,变量X,Y的相关系数为0.555,交叉乘积的标准差和协方差为267.314,14.069。PearsonCorrelation(相关系数)一列中的星号含义是:显著性水平为0.001(默认值)的情况下,变量X,Y相关系数存在显著差异,与“Sig”一列的结果相对应。从给出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比起Excel,SPSS的结果内容更详尽,结果分析更全面。 2.1.3SAS操作与上述两种操作不同之处在于,SAS操作在建立数据集时应指定膜蛋白X与质蛋白Y两个变量。再调用CORR过程求出相关系数。1)设定数据库环境:LIBNAMEA''''C:\USER'''';2)数据步,建立数据集:DATAA.YTLI7_1;INPUTYX@@;CARDS;12.2115.214.5416.712.2711.912.0414.07.8819.811.1016.210.4317.013.3210.319.595.99.0518.76.4425.19.4916.410.1622.08.3823.18.4923.27.7125.011.3816.810.8211.212.4913.79.2124.4;RUN;3)CORR过程,进行相关分析:PROCCORRDATA=A.YTLI7_1;VARXY;RUN;CORR过程的默认输出结果主要包括各个变量的简单统计描述(图略)和一个相关系数矩阵。结果见表4。SAS这种程序化操作过程简单,但需熟练掌握相关的编程语言,而且结果内容也没有SPSS的结果详尽。 2.2Excel、SAS、SPSS的评价 2.2.1数据处理Excel是日常办公的通用软件,也是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一部分而被广泛学习。作为简单的数据处理工具,Excel操作简便,结果直观。SPSS的数据编辑器很像Excel,可以输入数据。SPSS的可视窗口界面和下拉列表可以选择特定命令。但运用SPSS一次只能编辑一个数据文件,在一次涉及多个文件的数据处理中并不强大。SAS在数据处理上可谓功能强大,几乎可以进行任何可能的处理。SAS中的sql数据库可以执行sql查询。只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来学习和理解那些在excel和SPSS中相对容易处理的简单命令。但是SAS可以同时处理几个文件相关联的数据,同时SAS还可以处理多达32768个文件,记录的数量能限制在磁盘最大容量范围内,因此它以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同时处理大批数据文件的功能,得到高级用户的青睐。 2.2.2统计分析三种软件用于统计分析的高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SAS,SPSS,EXCEL,就像例题中的操作一样,只要是Ex-cel“数据分析”库中包括的统计部分,都能通过简单的操作给出简单的统计结果。但是Excel只能进行有限的几种运算(平均、标准误差、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峰度、偏度、区域、最小值、最大值、求和、观测数、最大、最小(1)、置信度(95.0%)等)。SPSS可以运行众多统计分析。其长处在于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可以进行多种特定效应检测。SPSS的缺点是运算方法不多,只能依照软件中提供的模式进行运算。SAS可以运行多数常用的统计分析。SAS和SPSS一样都属于专业分析统计软件,而SAS的强势在于方差分析,混合模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其不足在于依次多项逻辑回归,运算方法受到SAS语言的限制。 2.2.3图表Excel的图表生成简单,可视化窗口模式形象直观,是日常图表生成的有利工具,而且修饰加工的图形尤其美观,单元格数据与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联动”关系,改变其中一个单元格数据,与之相关的Excel公式或图表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具有“即改即见”的效果。Excel2007使之更加完善,这些功能均为SAS、SPSS所望之不及。SPSS窗口界面可以像Excel一样轻松的创建图表。图片质量较高,因此被很多发表文章的作者采用。SAS包括最强大的图表工具SAS/Graph,但是SAS/Graph学习起来很有难度。这种图表大多是通过程序性语言创建的。尽管SAS8以后的版本在创建图表方面出现可视化界面,但还是没有SPSS容易操作,一般适用于高级人士。 3结语 综上所述,Excel易学易用,功能有限;但其内置函数数量多且使用方便。公式、图形等具有即改即可见的特点,此功能在目前的SAS、SPSS等统计软件尚无法实现。SPSS操作简易,功能强大,结果详尽,是生物统计等非计算机专业人士的首选;SAS要求用户非常熟悉编程语言,这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但一旦掌握后就可以享受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总之,三种统计软件各有千秋,每个软件都有其独到之处,也难免有其软肋所在。总的来说,SAS,SPSS和Excel是能够用于多种统计分析的一组工具。通过Stat/Transfer可以在数秒或数分钟内实现不同数据文件的转换。因此,可以根据你所处理问题的性质来选择不同的软件。如果想通过混合模型来进行分析,可以选择SAS;但SAS要求用户非常熟悉编程语言,这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但一旦掌握后就可以享受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若是要进行方差分析,最佳的选择当然是SPSS,它能完成多种特殊效应的检验和多变量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等),SPSS11.5版还新增了混合模型分析的功能,但其缺点是没有稳健方法,无法完成稳健回归或得到稳健标准误,缺乏调查数据分析(SPSS12版增加了完成部分过程的模块)。因此对他们有整体性的功能了解将对我们的实际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课假设测试 假设检验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生物统计课程的核心内容,如何把握课程脉络,把假设检验的理论、方法讲解透彻,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统计学原理,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是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教学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培育创新型的畜牧高级人才,是统计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生物统计学建立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基础之上,具有数学课程的性质,如何把数学的逻辑原理转化为畜牧专业语言,是学生能够轻松学习统计原理、学会统计方法的基础。假设检验即是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畜牧生产科研实际问题的一种必需方法。假设检验的方法有U检验、t检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各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推理方法以及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只是分析的对象不同,数学上的计算方法不同,从而产生了这4种假设检验的方法。 1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假设检验 1.1假设检验的目的———揭示规律生物统计课程设置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是绪论,讲解生物统计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常用术语及发展历程,其中蕴含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由样本推断总体———即假设检验的最终目的为揭示规律。假设检验是方法,是工具,是开启生命科学的钥匙。 1.2假设检验的推断依据———小概率原理课程的第2部分是描述统计,关于数据资料特征的描述,由简入繁、由浅至深,由样本到总体,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重点在于对数据总体分散变异性和集中稳定性特征的理解,数学上用概率特征来描述计算。数据总体的分布特征决定了临床诊断标准值、医学参考值范围以及异常值的确定方法,此即为假设检验的推断依据: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原理,简称小概率原理。这也是建立推断思维方式的基础,是统计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统计课程产生为难情绪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从传统的确定思维模式到统计的推断思维模式的转变,是学好统计学的基础。 1.3假设检验的本质———利用数据变异揭示规律课程的第3部分即为推断统计,详细介绍各种具体的假设检验方法,把握的重点为分析利用的样本数据,需要推断说明的是样本所在总体的参数。所以利用假定总体,判断样本属于假定总体分布的正常值范围(接受域)还是异常值范围(否定域),即可对样本是否取样来源于假定总体作出推断。数学上的解决方法是根据已知信息以及数据条件分别构造不同的检验统计量:U、t、F或χ2,计算造成数据变异的原因是本质效应造成,还是由抽样误差引起。U检验和t检验是利用数据的表面效应与抽样误差大小的权衡比较来推断本质效应(处理效应)是否存在;F检验是利用数据的组间变异(处理效应)与组内变异(试验误差)大小的权衡比较推断处理效应是否存在;χ2是通过实际观察例数与理论例数差别大小的权衡比较推断处理效应是否存在。由此可以得出,假设检验就是利用数据的变异来揭示规律。 1.4假设检验的具体应用———相关回归分析和试验设计相关回归分析是统计推断的另一项主要内容,试验设计是分析数据的来源,是统计推断的上游。相关回归分析中有关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以及回归截距和回归系数的参数估计,就是假设检验的具体应用,假设检验的大荟萃。试验设计中拉丁方设计和正交设计的数据分析是方差分析的延伸应用。 2课堂讲授跃动假设检验 2.1围绕假设检验展开课堂内容生物统计课程的第1堂课解释该课程在畜牧科学中的具体应用,例举当前畜牧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及科学研究中的热点,不仅使学生明白统计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专业有深入的认识、培养专业兴趣。随后在数据资料的分类中,依据生产和科研试验的研究目的,讲解获取的各种类型数据资料,使学生对数据资料的类型有了深入认识,而且对统计分析方法解决这些专业问题产生迫切的需求,从而引发学习生物统计课程的主动性。进而在讲解二项分布时,利用课本例题及收集的有关案例,如检验某药物是否达到药商宣传的治愈率或杀伤力;试验判断某人是否具备特异功能;检验某疫苗是否达到免疫效果等,通过概率计算,利用小概率原理进行推断,从而得出推断结论。通过该类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统计推断产生浓厚兴趣,并初步掌握简单的统计推断方法,具备一定统计推断的能力。最后通过假设检验的各种具体方法的系统学习,全面把握各种假设检验的应用条件、具体步骤,获取推断结论。 2.2围绕假设检验安排课程内容 2.2.1概念、公式为假设检验做铺垫生物统计的教学不要局限于名词如何解释,数学公式如何计算,而要把重点放在每个章节、每个知识在解决什么问题,在统计分析中发挥什么作用。从而在每一章节的讲解以引入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名词、知识点、公式穿插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中。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先从逻辑思维方式考虑解决途径,而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数学计算。 2.2.2打破课本局限,安排课程内容讲解标准差的概念时,先忽略课本中关于标准差的特点,而在讲解正态分布的特征时,再拿出来讲解,标准差的第3个特点实质就是正态分布的特征。通过课本两次突出这一特征,进而说明该特征在统计推断中的重要地位。再如讲解方差分析中,由于不仅有方差分析数据变异来源的整体分析,还有多重比较的各个处理间的相互比较,所以首先按课本例题及有关习题把方差分析这一步骤讲清楚、弄明白之后,再去讲解多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标记方式。把复杂问题分解步骤简单处理,便于学生接受。 生物统计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学懂学通会用,对推进畜牧产业发展和畜牧科技进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生物统计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对我国畜牧业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讲好生物统计课程,培养畜牧高级人才,我们在不断探索追求。 生物统计论文:田间测试与生物统计教改 《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田间试验设计和生物统计两部分构成。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进行农业科学试验的能力和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难点 《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是农学类专业最困难的课程之一,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来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异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生物方面的应用,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因此学好该门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现在高职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入学后开设的数学课程又很少,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而该课程课堂教学抽象的概念较多,数学公式多,前后章节的基本知识、公式联系密切,学生如果有一点没掌握好,以后的学习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相比其他专业课来说,难教、难学、难掌握,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田间试验的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课堂讲授多,实践操作少;各项实习要求与生产季节紧密联系,而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达到,学生普遍操作能力差。(2)教学过程大都以课堂讲授为多,缺少生物统计应用的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应用生物统计知识的实际训练。(3)高职教材相对落后,只是本科教材的一个翻版,理论性强,原理多,公式推导多、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缺少学生实训环节。(4)由于学生开设的课程多,每门课的教学学时被大大压缩,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3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科学研究,开展现场教学 田间试验的操作性极强,只在课堂上无法使学生完全掌握,提高其操作能力。因此充分利用教学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将课堂上枯燥的理论教学放在基地中,由学生来进行实践操作完成,这样即可以增强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有目的的参加到科学研究之中,对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小组,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田间试验方案的制订;试验前的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田间调查;收获计产等部分,由学生来研究制订方案,最后通过一起讨论,完善试验方案,按照试验方案来进行。学生通过对田间试验的全程参加,以现场教学的方式,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试验的兴趣,提高了进行科学试验能力。 4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生物统计部分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和抽象,对于学生来说难以接受。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授课时尽量减少深奥的基础理论和繁杂的公式推导,在注重系统讲授的同时,充分结合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避免“满堂灌”。讲授完基本的理论和运算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训练,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记忆,增强学习生物统计的兴趣。 4.2教学组织严谨,灵活,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的组织上,讲究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思维、推测、论证等多项技能,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讲授是生物统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授课时应注意概念准确,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把握好课程的深度、广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板书简洁、清晰,将运算步骤、公式使用的条件讲述清楚。重视讲课效果的信息反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来调整授课进度与授课方式,力求使教与学两方面协调一致,以提高教学效果。 4.3严明课堂纪律,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生物统计与其他课程显著的差别是课程前后衔接,逻辑性强,前面讲基本原理、运算公式、运算过程,后面就要对前面所学的进行具体应用,如果基本原理或公式没有掌握好,具体应用时就会一塌糊涂,影响教学效果,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越听越糊涂,越学越不明白,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必须严格课堂纪律,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不准旷课、迟到、早退,同时,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认真详细地做好课堂笔记,便于课后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5加强学生进行生物统计的综合实训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生物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会基本理论与方法后,要掌握对各种试验设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正确结论。为了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进行应用,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能力的训练。教学中,将各种试验设计的结果分析过程、方法先由老师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将自己进行的试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老师在现场对于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通过集中的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应用,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教辅材料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生物体的研究和观察已不再局限于定性的描述,而是需要从大量调查和测定数据中,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释其数量上的变化,以正确制定试验计划,科学进行试验结果的分析,从而做出符合科学实际的推断[1]。因此,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领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各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都将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以促进新型综合性生物学高级人才的培养。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国内现有《生物统计学》及相关教材有20余种,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针对领域,有的还附有相关统计软件知识的介绍和应用[2~4]。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较早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高校之一。开设之初是选修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将主要讲授内容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重点介绍常用的统计学原理和生物统计学的方法,所选案例亦是生物学试验中常见的。随着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专业设置的调整,1997年该课程调整为全院必修课。目前,是我院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生物技术专业和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和统计软件的应用,该课程的教材也从讲义到科学出版社四版《生物统计学》及其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1,5~8]。笔者就四版教材建设中的体会与实践进行分析。 1《生物统计学》(第一版) 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因而生物统计学必然与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生物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而且涉及的内容、公式和抽象概念较多,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生物统计学相对应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拿来主义”,一般不过多讨论其数学原理,而是在简单介绍统计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教学组在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的基础上,1997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统计学》[5]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书中内容主要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在统计原理方面,一般只作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其目的主要是为让读者不但对统计学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在内容的编排上,全书共分十二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和内容、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平均数和变异数的计算、概率和概率分布等;第四章、第五章介绍统计推断,包括样本平均数的检验、样本频数的检验、方差同质性检验、非参数检验和检验;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有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曲线回归分析、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协方差分析;第十章、第十一章介绍抽样与试验设计,主要包括抽样误差估计、抽样方法、抽样方案制订及常见的试验设计如对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正交设计及其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十二章对多元统计分析进行了简单介绍。每章都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供读者参考。 2《生物统计学》(第二版) 根据教学安排和生物统计学应用的需要,在教材使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生物统计学》(第二版)[6]于2000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与第一版相比,各章节做了大幅度调整,将全书分为十四章,补充了拉丁方设计和裂区设计两种试验设计方法,将抽样原理和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放在了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之后进行介绍,使章节编排体系更符合读者学习的要求。第一章至第三章分是基础理论,包括概论、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及概率与概率分布。第四章至第六章介绍了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是统计推断、检验和方差分析。第七章、第八章主要介绍试验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抽样原理与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前面所涉及的统计分析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个变量而言,之后的章节则主要介绍两个及多个变量的分析方法,第九章、第十章是关于一元回归和相关的内容,分别是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介绍了协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多元相关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简介。书中增加了对全文关键词汇和术语的索引,并在书后附上了各章部分思考练习题的答案。在例题上进行了重新编排,以使所选例题更能反映本章的内容且便于读者的学习和理解。 3《生物统计学》(第三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的要示,在第一版、第二版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编排、审核并增加了部分内容,于2005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生物统计学》(第三版)[7],并被列为21世纪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系列教材。与之前相比,此版教材突出了以下3个特点:(1)内容丰富:增加了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倒数函数曲线、通径分析等内容;(2)编排科学:全书分解为十六章,各章节的安排更加注重了内容的循序渐进,并在每章之首增加了本章提要,总结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列出了难点和重点;(3)针对性强:内容突出了本教材主要作为生物学专业教材这个重点,所选例题均为均为生物学试验中的案例。另外,随着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发展和应用,统计软件是在统计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目前的统计学软件,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及术语多以英文形式给出,只有掌握了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达,才能更好地应用软件,否则只会导致统计分析的误用。在此版的修订中,对主要概念和术语增加了英文标注,并重新编排了中英文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此版还对统计分析中学生易引起歧义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例如,方差分析是统计学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对方差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是正确运用方差分析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方差分析中的处理数和组内重复数的含义和统计学意义。原来的教材中,例题中的处理数k和每处理下的重复数n的数量值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混淆,在这次修订中对例题进行了更换,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n、k的含义及特征。 4《生物统计学》(第四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对生物统计学教材的要求,在本书前三版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对全书内容重新进行了精简和编排,于2008年出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1],并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前三版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突出以本科教学为重点,注重与多数高校生物类专业目前生物统计教学要求的适应,精简了多元统计分析等部分较深的内容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非参数检验等不常用的内容,将全书缩编为十四章。教材内容更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而对复杂的统计原理只做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目的是让读者在全面了解统计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2)根据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要求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教材内容,在内容结构安排方面,对全书各章节进行了部分调整,将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性的非线性回归分析放在抽样原理与方法和试验设计的前面,以使本书更加系统,便于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教学。生物统计学分为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两大部分内容。此版教材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之后,全面介绍各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然后是试验设计的内容。各章节安排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3)更换和调整了部分例题和习题,对部分表达不甚清晰的部分进行了修订。在选用例题时,选择生物学各个分支典型例子,并着重突出生物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的重点。同时在各章后附上重新编排思考练习题,教材最后附上中英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4)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和学习此版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配合本书编写了《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一书,以利于学生加强课后实践练习,实现《生物统计学》教材的立体化。 5《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学习生物统计学需要举一反三,既要对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有较熟悉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通过例题学习了解不同统计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更要通过习题练习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因此,编写一本与《生物统计学》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讲授仅限于基本的统计问题和部分扩展性知识,用于介绍和解析各种统计方法的例题也只能选择少部分经典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问题得不到细致分析,部分内容的叙述和公式推导也不够深入。此外,前版教材虽然在书后附有各章习题的答案,但也仅是简单的参考答案,而没有详细的解题分析和解题过程。 基于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考虑,更好地配套生物统计学教学,我们结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的出版,编写了《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8],旨在为《生物统计学》的学习提供概要性总结、资料扩充、难点解析,通过增加具体实例和对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其内容编排与第四版教材各章内容相对应,共分十四章。每章包括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自我测验等六部分。书后附有自我测验答案。目的要求部分提出了本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内容提要部分概要地介绍了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和难点、关键点。难点评析部分是对本章的疑难问题进行较细致的剖析,适当扩充了部分内容,对重要问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作了介绍。例题解析部分是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重点选取部分代表性的例子对其解题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和评述。习题解答部分是对教材每章后所附思考练习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自我测验部分则是结合《生物统计学》各类考题形式,设计了部分题目,主要包括填空、判断、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和计算等五种类型,供读者选择练习。书后附有自我测验答案,供参考。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对于生物学专业学生统计学教材的选择应以“大统计思想”为主线,以实际案例为依托,以介绍运用方法为目的,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9~10]。我们教学组自2002年以来一直使用网络及多媒体从事《生物统计学》教学,并且完成了《生物统计学》校级网络课程的建设。我们将在四版教材出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完成与教材配套的试题库建设,以实现生物统计学教材建设的立体化。 生物统计论文:高职生物统计教学方法探讨 生物统计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来分析数量资料和生物界各种现象的一门学科,其理论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有别于畜牧兽医专业的其他课程,因此被许多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以至于出现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项目-分层教学法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行动。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等,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动手操作等过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从理论上讲,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培训方法”[1],但其弊病之一就是容易造成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作由成绩好的学生包办,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除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有对口升学的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以及五年一贯制的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差异十分明显,更容易产生这一弊端。要弥补这一不足,在实施项目教学的同时引入分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分层教学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材施教,发挥个性特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不同条件的学生创造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氛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 项目-分层教学法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层次和兴趣爱好为前提,以层级化的教学项目为指导,以项目教学和分层教学的有机结合为主要形式,以教师引导各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主动发展、获得成功体验为宗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不同层次的教学项目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的方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总结的过程。 二、项目-分层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一)学生层次的确定 通过对班内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来确定采用项目-分层教学法时学生类型和层次。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是项目-分层教学法实施分层时的基础,也是该教学方法能顺利进行、并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一般将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见表1。 (二)分层教学项目的制定 通过对课程的仔细分析和探讨来确定项目-分层教学法中分层教学项目。在设计分层教学项目时,要遵循教学项目的目的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还要依据教学项目的标准,通过分析现有的基本条件与相关企业中对应的实际项目,探讨典型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具体的分层教学项目。 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不同,所以要为他们制定不同的教学项目。A、B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项目特点见表2。 项目-分层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项目任务的设计,要用具体的实践项目引出任务,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别,而且要能巧妙地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同时贯穿其中。 (三)项目-分层教学的实施 1.选择项目,划分小组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成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项目。 2.分析问题,设置情景 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应创设或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与目前学习内容有关的、基本接近现实的情景环境中,解决现实问题。 3.自主协作,收集信息 小组成员协作收集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 4.整理信息,确定工作步骤 小组成员通过整理和研究所搜集到的信息,根据项目任务要求确定项目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人员分工。 5.实施计划,完成项目 学生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项目,注意与他人协作,教师监控项目的实施全过程。当发现计划有问题时,经集体讨论后应该及时修正计划。 6.展示成果,总结经验,评定成绩 项目完成后,每一小组都要向全班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并作必要的说明,让学生交流心得与经验。在评定成绩时,先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三、项目-分层教学法在生物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分层教学法的具体要求,在兽医专业生物统计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分层教学法开展了教学实验研究。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只有教学方法这单一因素不同,而其他各种条件均相同,以此来研究项目-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实验组教学安排 选取兽医09306、09307班作实验组,运用项目-分层教学法,实施五个教学项目(见表3)。学生分层分组组织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学习过程不同,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也不同,在A层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是间接教学形式,通过咨询、建议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在B层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间接教学,教师还需要通过讲授、示范等直接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见图1)。 (二)对照组教学安排 选取与兽医09306、09307班入学成绩基本相同的兽医09304、09305班为对照组,采用用传统教学法教学。 (三)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采取传统的考试方式,通过笔试和机试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经过分类统计,实验结果见表4、表5。 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采用项目-分层教学法,学生学习以项目为中心,有明确的任务,学生围绕项目自主学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以发挥。同时,学习过程需要依靠组员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学生的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也得以提高,所以考试成绩优良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另外,我们向参加对比教学试验的四个班的学生发放问卷,由学生对两种教学法进行评价,评议等级分为好、中、差三等。共发放问卷124份,有效回收率100%,评价结果见图2。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普遍欢迎项目-分层教学法。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实验组的学生召开座谈会,讨论项目-分层教学法的优劣。发现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认为项目-分层教学法有利于他们开拓思维,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成就感;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和综图2学生对项目-分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评价合能力;小组交流学习,提高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小组之间开展学习竞赛,增强竞争意识,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对照组由于传统教学法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知识的学习比较系统,但学习时难度较大,容易学完就丢,学习效果不好。 四、项目-分层教学法的实践分析 (一)项目-分层教学法的特点 1.以实际任务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选取任务项目,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了,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掌握课程教学内容。任务的选择相当重要,既要涵盖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所有教学内容,又要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 2.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同一层次的学生,采取共同努力、互相协作的学习方式。每个小组负责完成选定项目中的一个模块,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和项目成果为全体组员所共享。 3.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以完成项目情况为依据 由学生自己填写项目课程评估表和项目完成报告书,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然后交小组内其他成员分别评定打分,最后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在评价和考核时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评价重点是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包括每一位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作用以及合作能力等。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项目成果排在其次。个人、小组和教师的评价分数都必须有据可循。学生的最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为:(自我评价+小组其他成员评价的平均值+教师评价×2)÷4。 (二)项目-分层教学法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关注的焦点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都很接近,而同伴往往是青年学生直接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会产生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采用项目-分层教学时,将学生按不同的层次分成项目小组,对于B层小组的学生来说,同组组员在学习方面往往都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他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失去了学习的榜样,找不到引领他们向上追赶的参照物,从而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分层教学对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一定的伤害,学生认为自己在低层次小组,感觉差人一等,被人瞧不起,这种自卑心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信心。 教学中在确定教学项目时,每个教学项目只是在完成的过程上有区别,项目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教学项目。在划分项目小组时,坚持学生自愿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实行隐性分层,教师心中有数即可,不必公布出来。另外,在划分项目小组时,可以同层次学生同组和异层次学生同组相结合,交替使用,避免上述弊端的出现。 在项目-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处于辅助地位,学生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所得到的只是针对具体职业活动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缺乏发展性,不容易掌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通用规律,难以提供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后劲不足。因此,在实施项目-分层教学之前,最好还是先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再进行项目学习。 (三)项目-分层教学法实施的保障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完成一个项目-分层教学过程需要相对完整的一段时间,如果中间插入其他课程,势必会影响项目的进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制订教学进度时予以充分考虑。 2.设备设施投入 项目-分层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学校与社会、企业密切合作,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中真正得到培养和锻炼,成为社会、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在企业培训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应建立模拟实验室,这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大对项目-分层教学模式投入,可以完善和促进其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 3.培养一体化教师 在项目-分层教学中,许多教学项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生产实际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可能涉及相邻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企业的生产实际。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具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应加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满足职业教育岗位的需求。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体会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精品课程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信息医学统计课堂教学 生物信息学融合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的大量方法,已逐渐成为发现生命过程中所蕴涵知识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问题主要包括:DNA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分子进化。医学统计学作为医科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其理论和方法就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各类研究中。随着生物新技术的诞生,在推动生物信息学发展的同时,医学研究对象也由宏观的病人、生物组织拓展到微观的基因领域,所面对的实验数据在性质和结构上也都有所不同,这对医学统计学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医学统计学的很多原理和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这些新研究之中,并在此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如概率分布的知识与序列相似性分析、蛋白质分类等技术密切相关;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方法经改进和结合后在基因表达数据的前期分析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分析这些大家所熟知的统计学方法更是在基因分类和调控网络的建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时加入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实例,不仅可以使学员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医学、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新发展,还可以提高学员对于医学统计学理论学习的兴趣,掌握先进的生物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今后从事医学科研的能力。下面,本文在回顾医学统计学授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就医学和生物信息学中的可能应用举例如下: 一、概率分布 概率分布(probabilitydistribution)是医学统计学中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授课内容一般包括:二项分布、Possion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等。 借助概率分布常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指标的特征、医学现象的发生规律等等。例如,临床检验中计量实验室指标的参考值范围就是依据正态分布和t分布的原理计算得到;许多医学试验的“阳性”结果服从二项分布,因此它被广泛用于化学毒性的生物鉴定、样本中某疾病阳性率的区间估计等;而一定人群中诸如遗传缺陷、癌症等发病率很低的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数或死亡数的分布,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细菌数的分布等都服从Poisson分布,我们就可以借助Poisson分布的原理定量地对上述现象进行研究。 在生物信息学中概率分布也有一定应用。例如,Poisson分布可以用于基因(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BLAST(BasicLocalAlignmentSearchTool)能迅速将研究者提交的蛋白质(或DNA)数据与公开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序列比对。对于序列a和b,BLAST发现的高得分匹配区称为HSPs。而HSP得分超过阈值t的概率P(H(a,b) t)可以依据Poisson分布的性质计算得到。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hypothe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统计推断部分的重要内容。假设检验根据反证法和小概率原理,首先依据资料性质和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检验假设;在假设该检验假设成立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检验方法,根据样本算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最后,依据概率分布的特点和算得的检验统计量的大小来判断是否支持所建立的检验假设,进而推断总体上该假设是否成立。其基本方法包括:u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和非参数检验方法。 假设检验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例如,随机抽取某市一定年龄段中100名儿童,将其平均身高(样本均数)与该年龄段儿童应有的标准平均身高(总体均数)做u检验,其检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该市该年龄段儿童身高是否与标准身高一致,为了解该市该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提供参考。又如,医学中常常可以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有无差别;用2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率是否相同等等。 这些假设检验的方法在生物实验资料的分析前期应用较多,但由于研究目的和资料性质不同,一般会对某些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结合。 例如,基于基因芯片实验数据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基因芯片(genechip)是近年来实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突破之一,它允许研究者在一次实验中获得成千上万条基因在设定实验条件下的表达数据。为了从这海量的数据中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在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找到那些在若干实验组中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的基因是比较基础和前期的方法。这些基因常常被称为“差异表达基因”,或者“显著性基因”。如果将不同实验条件下某条基因表达水平的重复测量数据看作一个样本,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其实就可以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加以解决。 如果表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可以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比较两样本(或多样本)平均表达水平的差异。 但是,由于表达数据很难满足正态性假定,目前常用的方法基于非参数检验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进。该方法分为两步:首先,选择一个统计量对基因排秩,用秩代替表达值本身;其次,为排秩统计量选择一个判别值,在其之上的值判定为差异显著。常用的排秩统计量有:任一特定基因在重复序列中表达水平M值的均值;考虑到基因在不同序列上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其中,s是M的标准差;以及用经验Bayes方法修正后的t-统计量:,修正值a由M的方差s2的均数和标准差估计得到。 三、一些高级统计方法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是按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根据聚类对象的某些性质与特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聚类对象比较相似或相近的归并为同一类。使得各类内的差异相对较小,类与类间的差异相对较大1。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相似性度量方法、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ing)、K-means聚类法、SOM方法等。 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医学中诸如:人的体型分类,某种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愈不同阶段的划分,青少年生长发育分期的确定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因表达谱数据的不断积累,聚类分析已成为发掘基因信息的有效工具。在基因表达研究中,一项主要的任务是从基因表达数据中识别出基因的共同表达模式,由此将基因分成不同的种类,以便更为深入地了解其生物功能及关联性。这种探索完全未知的数据特征的方法就是聚类分析,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无监督的分析(UnsupervisedAnalysis)。常用方法是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对基因(样本)进行聚类,将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基因(样本)聚为一类,根据聚类结果通过已知基因(样本)的功能去认识那些未知功能的基因。对于基因表达数据而言,系统聚类法易于使用、应用广泛,其结果——系统树图能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数据结构,直观具体,便于理解。而在几种相似性的计算方法中,平均联接法(AverageLinkageClustering)一般能给出较为合理的聚类结果2。 (二)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discriminantanalysis)是根据观测到的某些指标的数据对所研究的对象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与聚类分析都是研究分类问题,所不同的是判别分析是在已知分类的前提下,判定观察对象的归属3。其基本方法包括:Fisher线性判别(FLD)、最邻近分类法(k-NearestNeighborClassifiers)、分类树算法(ClassificationTreeAlgorithm),人工神经网络(ANNs)和支持向量机(SVMs)。 判别分析常用于临床辅助鉴别诊断,计量诊断学就是以判别分析为主要基础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如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及检查结果作出诊断;根据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预测病人的预后或进行某些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以及流行病学中某些疾病的早期预报,环境污染程度的坚定及环保措施、劳保措施的效果评估等。 在生物信息学针对基因的研究工作中,由于借助了精确的生物实验,研究者通常能得到基因(样本)的准确分类,如,基因的功能类、样本归结于疾病(正常)状态等等。当利用了这些分类信息时,就可以采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基因进行分类,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有监督的分析(SupervisedAnalysis)。例如,基因表达数据分析中,对于已经过滤的基因,前三种方法的应用较为简单。而支持向量机(SVM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s)是两种较新,但很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三)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correlationanaly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研究两变量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它借助相关系数来衡量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关系的强弱,以及相互影响的方向。其基本内容包括:线性相关系数、秩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检验、典型相关分析等。 我们常常可以借助相关分析判断研究者所感兴趣的两个医学现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例如,采用秩相关分析我们发现某种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相对含量与肝癌死亡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采用线性相关方法发现中年女性体重与血压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等等。 生物信息学中可以利用相关分析建立基因调控网络。如果将两个不同的基因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达看作是两个变量,相关分析所研究的正是两者之间的调控关系。如采用线性相关系数进行两基因关系的分析时,其大小反应了基因调控关系的强弱,符号则反应了两基因是协同关系(相关系数为正),还是抑制关系(相关系数为负)。 四、意义 生物信息学不仅是医学统计学的研究前沿,更是医学研究由宏观向微观拓展的重要领域,其研究内容已逐渐为多数医学院校的学员了解和熟悉。而如何对新技术产生的生物实验数据进行准确合理的分析,却成为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主要瓶颈之一。 在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物信息学实例,而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医学、卫生领域的例子,将难以理解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前沿的生物实例相结合,拓宽了学员的视野,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使学员掌握了生物实验数据的先进分析方法,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今后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还有一些医学统计学方法目前也逐渐应用于生物信息学研究中,诸如:遗传算法、熵理论等等。但这些方法已经超出了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的范围,我们将尝试在第二课堂或选修课中,作为补充知识进行讲授,供那些学有余力的学员学习交流。 生物统计论文: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分析目前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下生物统计学教学之不足以及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提出在课程整合模式下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改革措施,指出在教学中融入多元化的概念,推进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的有效整合。在教学中逐步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保障。 关键词:课程整合;生物统计学;素质能力 一、生物统计学的教育现状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生物统计的重要性日趋彰显。2014年LinkedIn对全球超过3.3亿用户的工作经历和技能进行分析,在公布的最受雇主喜欢及关注的25项技能中,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位列榜首。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1],是众多高等院校中生物学、医学、药学和农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具有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晦涩难懂,容易产生难学、厌学的思想。同时,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试验设计在教学中所占比例不足。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向人们讲授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试验方法和对收集到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的方法。凯尔文勋爵(LordKelvin)曾说过:“当你能够衡量你所谈论的事物,并能以数字来表达它时,可以说你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而当你不能衡量或不能用数字表达时,你对它的知识就是肤浅的和不能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生物统计学作为量化事物的工具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新形势下的教学导向,偏重统计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忽视了试验设计的介绍。(2)生物统计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脱节,学生缺少将统计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教学内容空洞而枯燥。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未将生物统计学与专业实践课联系在一起教学,使得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生物统计学和医学基础课之间的分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将这两个学科整合在一起,学生既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又没有将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医学基础课的学习中。 二、课程整合理论对生物统计学教学的启示 基于上述课程设置及教育中的问题,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构建了“课程整合”体系。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杜威(JohnDewey)发起的进步教育运动中,就有了一种综合课程的思想,他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中倡导课程整合。ParkW.J.在参考了各类界定的基础上,认为整合的课程是超越单门学科有目的地组合知识、观点和探究问题,以达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更深层的理解[2]。根据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深化生物统计学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 (一)课程形式的整合 以南方医科大学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为例(其它学校基本类似),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类。公共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外语和体育等;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专业课指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课程和专业学习的延伸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相应领域临床实践的初级思维和能力;公共选修课为面向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课程整合中主要有:(1)生物统计学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整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生物统计将来的应用领域有一个大概了解,能够正确理解和合理解释应用领域的问题,面对统计咨询对象时能和其它专业人士进行较好的沟通。(2)整合生物统计学中的应用软件和专业基础课程,如SPSS软件与生物统计学,STATA软件与流行病学,RevMan和循证医学等,通过在一个学期同时开设两门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应用软件的实用性,有助于对一些抽象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模式的整合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实施了导师制教育,每位导师指导3到6名本科生,从三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统计咨询与数据处理实践。导师制教育的实施整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导师制教育是运用任务驱动法,以实际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3]。学生在实际案例的教学情境下学习统计学有多重好处:第一,丰富的生活案例或科研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驱动着学生进行不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团体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在解决案例后的自我认同感。第二,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整合中,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完成各项小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各个主题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第三,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几年的实践表明导师制教育的执行不仅提高学生专业统计学软件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真正学会了生物统计学的应用能力,能够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生物统计学教学资源整合包括:教材资源的整合和网络资源的整合两方面。教材资源的整合要考虑到教材的规范性、可靠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教材的选择采纳上,除了使用中文的本科生规划教材外,还选取了部分英文教材如《FundamentalsofBiostatistics》(RosnerB,2006,6thEdit)、《UsingMultivariateStatistics)(TabachnickBG FidellLS,2007,5thEdit)等。网络资源的整合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利用“微信墙”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按照“自评他评结合、堂内堂外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作出发展性评价,逐步推动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 三、结束语 医学课程改革中的“学科细分”和“课程整合”并不矛盾,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各学科教学间的壁垒,促进学术的交流;同时,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高等医学院校,我们要着眼于未来,实现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有机整合。 作者:关 颖 张国霞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生物统计论文:高校生物统计学论文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在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食品、环保等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生物统计学需以生物材料进行研究,但通常所涉及的材料数量较大,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部参加试验,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试验个体进行试验,以获得相关的数据,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重要功能。因此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紧密联系,主要讲授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做出科学的推断,从而帮助我们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13]。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系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统计学教材方面。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选择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4,15]。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种类较多,各大高校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选择和使用也不一样。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大类完全是传统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和内容,不涉及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这一大类教材包含两小类,一类主要侧重理论教学,过分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讲授,注重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实际应用例题的讲解。这类教材忽略了对大学生统计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类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较多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该类教材虽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导,但更侧重于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清楚介绍每一个统计原理理论后,再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和巩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类教材比较适合现在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使用。但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由于不涉及统计软件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涉及一些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那么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相关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学生在复杂的试验设计及庞大的数据面前可能也会束手无策,即使会计算,在复杂及庞大的数据计算中也可能会算错,因此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第二大类统计教材完全是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如Excel软件、SAS统计软件、SPSS统计软件、DPS统计软件、R统计软件等的介绍和使用。生物科学、技术等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统计软件发挥了很大的优势,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类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统计过程的运算和统计,没有统计原理的介绍,因此对没有相关统计学知识或统计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老师来说,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计算出相应的结果,但也不知道具体的含义,也不知道怎么分析。因此这类教材不适合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另外,这两大类教材要么只注重数理统计方法的讲授,要么只重视统计软件的使用,而忽视了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试验设计以及所获数据资料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是这两大类生物统计学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目前市场上还未见有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笔者认为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农学专业、医学专业、食品专业等本科专业较为适合的教材。 2.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方面。①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开课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把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系统获得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础知识,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而且,通过各个知识点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数学课程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生物统计学中的许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数学中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②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上的脱节性。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各高校均认识到它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中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均作为两名独立的课程开设,一般情况下,高等数学课程由数学专业教师讲授,由于数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生物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推导、讲授。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之间通常存在许多不衔之处,形成了不利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知识的断层。同样,这也是生物统计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统计学教师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较为渊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渊博的统计学知识,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将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进行案例教学。4.考试制度方面。考试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反映,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考试制度是否合理 ,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16]。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较为死板,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学期期末考试中规定一定数量的题型,当然,这种考试制度对于规范考试是必须的,但是应该根据具体课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论。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如果规定一定数量的考试题型(比如四种题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考试规定勉为其难考虑四种题型。比如说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计算这四种题型。很明显,这种考试方式只是较为死板的考试,不能真证体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本质,不能很好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 三、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 针对目前生物统计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选择适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不同种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教学较为合适。据笔者过去的教学实践,该课程授课内容不宜过多和过深,授课内容过多学生精力会分散,分不清重点,而过深则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应根据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坚持以试验研究实例为线索,以科学的试验研究方法为主线,理论原理和实际例子相结合,从试验研究的选题和设计、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科学的推断等,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概念和原理转变为具体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7]。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处理好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关系。高等数学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一方面,高等数学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因此生物统计学安排在第二学年开设为宜,这样能避免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在时间上形成的断层,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另一方面,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不应分别让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而均应由生物学专业教师讲授,因为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在讲授高等数学时,能够根据生物统计学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优化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进行知识的讲授。从而能避免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在知识上的脱节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 3.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学。生物统计学教材大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方法,更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8]。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对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另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试验设计又称为实验设计,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为理论基础,科学地、经济地设计研究方案的一项技术。一个良好的试验设计,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得到足够的实验数据,从而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6]。由于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综合试验设计的锻炼及其应用。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其丰富的科研经历,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5.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的能力。很多学校传统的考试以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为主,试卷内容主要测重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的成绩,这种考试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平时可以不听课,考试前通过突击,也能考合格,但考后就可能全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完生物统计学,学期考试后,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更不知道怎么用,到做毕业论文需用到统计学原理和知识时,很多学生不会用或者乱用。一些高校期末考试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避免了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成绩的弊端,但是某些高校规定了每门考试课必须有四种以上的题型,对于一般的学科而言,这种规定也许是可行的,但对于生物统计学而言,这种规定是不合理的。因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合理讲授统计学的相关内容。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为宜,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考试题型只需考察计算题和试验设计题两种题型,即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涉及的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对学生而言,难懂、难记、更难用,而且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因此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加学生上机学习统计软件的操作,掌握EXCEL、SPSS、DP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相关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以忠邓琳琼工作单位: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统计论文:透视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分析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生物统计论文:漫谈自由软件R和在生物统计学学习中的运用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处理生物学中的各种数量资料,从而透过现象揭示生物学本质的一门科学,是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基础工具。基于生物统计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及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大多数学校的生命科学各专业都将生物统计学列为专业基础课或必修课。但是,作为2003年才开始招生的新办专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科学专业原来的教学计划中没有“生物统计学”的课程,而设置有56学时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学生们虽然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掌握了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但却缺乏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的必要训练。从而导致生物科学专业2003~2005级学生的毕业论文中缺乏统计分析,在答辩时也没有试验设计与假设检验的概念。鉴于这一实际情况,2007年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时作了必要的调整,增开了生物统计学的课程,并且设为专业必修课。按调整后的新教学计划,2009年下学期生物科学专业大三学生在修完56学时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之后,还将学习32学时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含16学时的上机实习)。 传统的生物统计学教学过多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查找书后附表设计试验与手工计算,忽视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培养,不符合越来越重于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应用生物统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在十分有限的32个学时内,为使“生物统计学”的授课内容不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生重复且更实用,笔者通过对现代应用生物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发展趋势的课前调研,发现R软件是一款功能全面又易学的统计软件,含有许多新颖而又实用的统计分析技术与假设检验方法,完全可以满足生物统计学的教学需要,并且没有版权问题。各种概率分布的计算,以及平衡不完全区组、拉丁方与正交表等试验设计,都可以在R软件中完成,使学生可以彻底摆脱手工查表与计算的烦恼。课后关于生物统计学与R软件使用的问卷调查发现,88.2%的学生认为在修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后仍很有必要学习生物统计学和统计软件,92.8%的学生认为自由软件R作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软件十分合适,还有86.7%的学生则认为R语言的学习能够对理解统计原理有所帮助。 1统计软件R的介绍 R语言是一门比较新的计算机语言,源自S语言(S-Plus软件中使用)与Scheme语言。基于GNU协议的自由软件R提供了一种使用R语言进行统计分析与图形展示的计算机环境,整合有许多统计工具包[1]。R语言最初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统计系教授RossIhaka和RobertGentleman合作编写,由于这两位“R之父”的名字都是以R开头,所以就称之为R语言。R自1993年诞生以来,深受统计学家和计量爱好者的喜爱,被国外大量学术与科研机构采用,其应用范围涵盖了计量经济学、实证金融学、空间统计学、统计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成为主流软件之一。2009年1月7日,《纽约时报》记者AshleeVance题为“DataAnalystsCaptivatedbyR’sPower的文章[2]在科技版发表之后,引起了统计软件R与SAS之争,可见R在统计学界和业界的影响力。 相对于其它统计软件,R的主要特色在于:1)R语言具有自由、免费、开放源代码及统计模块齐全的特征;2)R语言是彻底面向对象的统计编程语言,R中所有计算结果都可以作为对象保存起来,供进一步统计分析与图形展示之用;3)R软件体积小,更新速度快;4)R的扩展性非常强。世界各地的CRAN镜像网站上有许多志愿者提供的非常丰富的工具包,供下载使用。正如Google首席经济学家HalVarian所说,R最优美的地方是你能够修改很多前人编写的工具包的代码做各种所需的事情,实际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据统计,2008年12月13日~14日“第一届中国R语言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时,共有近70家单位150余人参加;2009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R语言会议则在北京和上海设有两个分会场,共有90多家单位300余人参加。参会的人员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包括在校学生、高校老师、科研所研究员等。 2统计教学中R软件的使用现状 由于R强大的统计计算与图形展示功能,以及自由免费与开放源代码的特点,目前国外许多大学统计相关专业都将R作为教学软件。据笔者调查,国内高校教学中统计软件的使用现状比较混乱,多是采用SPSS或SAS软件,也有使用S-Plus、Matlab、Minitab、Stata、Eviews、Origin、DPS、MSExcel等商业软件,仍有部分高校在统计教学中没有结合与讲授统计软件。国内只有很少一部分高校使用R软件进行统计教学,但是已有48所(不含重复)国内高校的教师或在校学生参加过R会议。 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已将R语言作为统计相关课程上机实习的计算机软件。其中江西农业大学自2005年开始,就在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的生物统计学课程中采用自由软件R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3生物统计学教学与R使用的调查分析 当前,数据分析处理几乎全是使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完成,在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往往不会关注理论推导与计算过程,而是注重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对于非数理统计专业的学生,统计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统计思想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关于生物统计学与R软件使用的问卷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34位学生中有30位学生(88.2%)认为在修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后仍很有必要学习生物统计学。而没有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的2003~2005级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严重缺乏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这充分说明了,纯粹的统计方法与理论教学,越来越不符合借重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生物统计学发展趋势。 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6%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与R语言都非常有用,毕业后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参加科研或管理工作都能用得上,同样有96%的学生在生物统计学的课程结束后会选择继续学习R语言,有80%的学生认为R语言上级实习的16学时不够用,且有92.8%的学生认为R软件作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软件十分合适,86.7%的学生认为R语言的学习能够对学习与理解统计原理有所帮助,67.6%的学生认为C语言的学习基础对学好R语言有所帮助。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程新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基于自由软件平台的生物统计学实践教学研究”,对两个年级共233人分别采用R和SPSS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发现,采用R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比SPSS有了显著提高[3]。因此,可以认为使用R软件作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软件是十分合适的。 此外,本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76.5%的学生认为R语言的入门很容易且R软件安装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有63.9%的学生认为R语言的一些统计函数特别是绘图函数的参数设置比较麻烦,学习有困难;有81.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组织出版关于R语言与生物统计学的参考书。与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关于SPSS或SAS软件的图书相比,由于R软件是一款比较新的统计软件,且是自由软件,目前关于R语言或R软件的图书非常少。截至到2009年底只能够在互联网上搜索到4本与R语言有关的图书,分别是孙啸等著的《R语言及Bioconductor在基因组分析中的应用》(2006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王斌会主编的《R语言统计分析软件教程》(2007年1月,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出版);薛毅等著的《统计建模与R软件》(2007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汤银才主编的《R语言与统计分析》(2008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书籍均以较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R语言的基础与使用方法,适宜作为关于R语言的工具书。但是由于这4本书中均未涉及到试验设计与现代应用生物统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试验设计的内容在生物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宜作为生物统计学的上机实习指导书。而且CRAN网站上有多种关于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的R工具包,如AlgDesign、crossdes、conf.design、DoE.base、FrF2等可以自由下载使用。因此,基于R软件在国内愈来愈旺盛的市场需求,笔者认为有关出版社很有必要组织出版关于“现代应用生物统计方法在R语言中的实现”的教参或工具书。 4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与科研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统计的思想或意识比统计理论与方法更重要,使用统计软件R进行生物统计学教学,可使学生不再陷入繁琐的统计查表与计算过程中,从而增强统计思想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笔者使用R的最大感受是,不断发现其它统计软件很难实现的统计计算和图形展示方法,在R中则很容易实现,惊喜不断。R最重要的一点是怎么都不会高估它,它允许统计学家做很多复杂的分析,而不需要懂得很多的计算机知识(引自Google统计专家DarylPregibon)。R的应用领域是如此之广,R的使用则“无处不在”。 相对而言,由于SPSS软件比较容易学习掌握,目前,国内还有很多高校在使用SPSS软件。但是,毕竟受其窗口菜单数量的限制,SPSS软件的功能不会很全面。SAS软件虽然要编程,使用较困难,但由于其经过多年的研制开发,功能较全面,权威性强,国内也有不少高校在统计学教学中采用。但是这些商业软件价格昂贵,学生在学习与使用过程中均存在版权问题。而R是没有版权限制的自由软件,统计与计算功能更全面,在医学、生态学、统计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工具包。因此,笔者认为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中使用R软件是非常合适的,值得推广。毕竟R是开源软件,使用R的人越多,其可能贡献的函数工具包也越多,R的功能也会飞速增长。
1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的现实状况 高招生低就业形成鲜明对比。1999年,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9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2012年4月,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持续长达13年的本科扩招要叫停了。2016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截至目前,全国有2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受其影响,据教育部2016年公布的全国范围就业率低本科专业名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名列其中。 2影响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媒体岗位逐年减少 播音主持岗位在媒体机构中是一个独特岗位,其本身岗位设置较少,从源头上来说与高校毕业生人数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供需反差,即供过于求。从过去几十年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岗位职业特点情况来看,在播音主持岗位工作的人员,其屏幕和话筒生命周期大多数要在10年至20年,这又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随着媒体之间的融合,以及跨地域合作、交流增多,现有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主持工作人员将出现在多家媒体机构屏幕上和话筒前。特别是随着电视产业化的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自办的节目越来越少,部分节目将由专业制片公司生产,广播、电视媒体对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需求将呈递减趋势。这无疑加剧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2专业技能教育与现代传媒发展不适应 激烈的电视媒体竞争迫使各台电视节目不断探索新样式,而一些院校在培养主持人时,仍把字正腔圆、外表形象作为首选素质来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主持人,普遍不适应新的节目形态,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大部分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始终沿袭传统高校的培养模式。在制定播音主持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时,跟不上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没有考虑到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操作;或模拟训练内容陈旧、训练与实际脱节;只重视课程教学,忽视学生兴趣、特长等分门别类的培养。外聘一线播音员、主持人虽然实战经验丰富,但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不足。 2.2.2缺乏优秀师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判断师资力量的优劣主要看高文凭教师的数量,忽视了教师的行业实践经历,忽视了一线行业人士对专业教学的能动性作用。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从高校毕业再到到高校任教,由于缺少行业一线工作经历,在实际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或者为了评职称,忽视教学,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方面;更有甚者让在读研究生替代自己开展教学,这样一来,极大降低了教学专业性与严肃性。 2.2.3教学设备不完善 播音主持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学习中不光需要有理论作为基础,还需要具体实践,也就是“实训”。通过实训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感、镜头感,等等。在中国的一些高校,播音教学、实训硬件设施不完善,导致学生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或缺乏实践经验。 2.3自身修养 大部分学生选择本专业,其专业对文化分数要求很低,高考成绩较一般本科线平均低100分左右。这对于大部分想选择本科学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条“捷径”,正是因为这条“捷径”让不少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量不够大。 2.4其他行业的竞争 现在,在人才增长的大环境下,对播音主持人要求高,且播音主持人招聘方式多样。例如:对记者等在岗人员进行培训、社会公开招聘、主持人大赛等渠道,涌现出大量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背景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他们走向台前并博得了观众喜爱,这使“科班”出身人就业受到很大挑战。 3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3.1解决师资和设备的不足 3.1.1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学习国外一些灵活做法,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充当专职教师,负责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外聘一线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充当兼职教师。同时,可以邀请媒体人士到校进行实训实践及讲解,让教师到媒体挂职,增强一线实践经验,从而保障教师队伍足够强大、优秀和专业化。 3.1.2升级设备并打造教育实践基地 开设学校自己的电视台、校园电台、网络电台,等等,让学生足不出户就有实训平台;在外媒体建立实训基地,每年寒暑假向基地输送学生开展实训,并把实训计算成学分,让学生增强参与感;在采购专业实训设备时,可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相关指导,增加设备购买的科学性;根据实训教学体系和媒体发展趋势,及时升级更新教学实训设备。 3.2教学方式的转变 3.2.1思维课提前 应变能力是敏捷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多数高校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课程纳入了第三阶段。对于即将到一线实习的学生来说,这些课程太晚了,应提前一学期,并贯穿到在校三年的学习中,这将使学生在一线实习阶段,具备更好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3.2.2因材施教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取分类教学的方式。对于外观适合上镜的、声音条件较好的、文化底蕴较强的各类学生,教师要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进行差别性培养。例如:通过大一一年的基本语音训练过后,大二可以采取分类教学。对于嗓音好但不适合上镜的学生来说,可以安排定向的电台等实训;对于适合上镜的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镜头感等,实行小班教学。通过针对不同的学生,实现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专业教学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或采取“校台合办”的方式,在媒体机构创办节目,满足学生的一线实践需求。 3.3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除语音、发声技巧等因素外,文化底蕴也非常重要,在生活当中要适当学习不同的内容来丰富自身素养,提高自身内涵。对于播音主持学生文化底蕴这方面,学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也较多。一方面,在加强学生专业学习外,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化书籍,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优秀的国外文学。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学生跨院系选修的方式,学习其他专业相关知识。文化底蕴和其他行业知识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笔试、面试、适应不同的播音主持岗位乃至于学生个人专业发展,增强与非科班生的竞争等,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3.4增加社会阅历 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阅历训练,对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他人多沟通多交流、知晓他人想法、吸取他人经验;同时,学会换位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社会阅历训练,可以大大提升自身谈吐修养。 4结语 解决当前播音主持就业危机,最根本的是要避免学校为片面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应抛弃“廉价教育”的模式,抛却那种认为教师面临众多学者上大课,泛泛讲讲理论常识,再请在职播音员、主持人上上小课,就可以兴办专业教育的错误认知。正确认识到传媒精英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加大教学设备投入,保持合理师生比例,尤其是专业教师与学者的比例。教师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须以合理的师生比为基础,同时形成专兼职教师、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的合理配比。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人”,即学生和教师来制定相应教学制度和教学体系。
高中数学小论文:浅谈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法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物质和能量同为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发展迅速。但是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困扰了教师和学生。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谈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课型 教法 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之一,能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学会一些基本操作,掌握几种常用软件的使用,掌握一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谈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目前信息技术课遇到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之一 -- 课型与教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因此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 2、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之二 -- 考试形式 信息技术学科如何考试一直是制约和困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不但受硬件条件的制约,而且即使受硬件制约也只能以单个学生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并且往往会陷入应试教育的黑洞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出现的一些所谓的"无纸化信息技术课考试系统"虽然提高了考试效率,但是考试和评分都会受到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乡镇中小学,仍无法解决真正的信息技术课考试问题。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如何解决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在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与教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学的"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目前流行的几种课型与教法 1)"任务驱动式"课型与教法 该课型与教法的核心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实质就是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但这种课型与教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任务设计时,教师会根据自身认为的主要目的去设计主题,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失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任务失去兴趣,也就无从谈及主动学习的问题了。 其次,在教学中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往往要求设计的任务主题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及易操作性,所以往往会把主题设计得较大,这样在实际上课时就会出现另一个难题--时间问题,课堂时间仍是一个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大问题。 再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能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效,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差,又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一种打击。也许有的人会说,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但是那样课堂评价又成了问题,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评价标准就会越来越难定,那么考试也必然会有一定的限制。 2)"教材+光盘" 课型与教法 这种课型与教法的依据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体系由文字教材和光盘教材两部分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性、知识性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练习等内容适合放在光盘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教学,拓展教学时空,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节省教育成本。同时,也要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直接讨论,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但是,这种"文字教材+光盘教材"的方案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第一、教学效果提高有限。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光盘即使有音频和视频讲解,但是还是没有体现计算机辅助教育在交互性与个性化教学的优势。比如office的多媒体学习光盘,学习者只是在设计者提供的仿真界面下学习,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看的份儿,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过程。在缺乏互动的环境中,学习者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学习效果差。有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虽然提供了模拟操作的功能,比如单击菜单,会出现相应的菜单项目,但是由于采用的是"仿真"思路,只提供了软件的模拟界面,因此只能按照设计者预设的操作步骤走,非常死板,与真实的环境相比,还远远达不到真实的程度。 第二、信息技术课的测评问题没有解决。信息技术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测评应该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进行,但是现有的多媒体学习光盘提供的测评只能对信息技术课中的知识部分进行测评,对于操作 摘要: 高中生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一个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值得我好好思索。本文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课堂教学。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3、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4、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高中数学小论文: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策略探究 在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验阶段。与原高中数学课程相比,新课程教学内容明显增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授课时数减少,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可能降低。因此,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便使学生尽快适应新教材,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高中数学教师面前。 一、设计适当的情景教学 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数学情景,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生活化的数学通过学生头脑的表象化而数学化,通过教师、学生的共同抽象得出数学特征或数学规律。当然,设计的教学情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从生活素材出发,引入数学教学的内容。把数学与现实沟通,使得教学有时代气息。如讲授等比数列求和的应用时,其中有分期付款问题。可把真实的问题作为情景引入(等额还款法和等本还款法),容易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呈现出合同条款后请同学用字母表示每月还款额计算公式并尝试说明公式的由来,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被调动起来,就能迅速切入到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 2、从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出发,逐步提升到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映射一节的引入时,通过本班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为a,准备好一组数据为集合b(事先测好学生的身高),让每位同学与其体重数对应,则a中的每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用这种对应,来形成映射的概念。从学生已具有的知识或经验引入新课,先具体后抽象,逐步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映射概念的形成。 3、从具体的数学事实中提出引导性问题。把具体的数学事实提炼抽象到一般的数学原理,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个别问题中抽象概括一般结论的能力。 例如:平面上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2个区域,记作f(1)=2: 两条相交直线,把平面分成4个区域,记作f(2)=f(1)2=2 2=4; 不共点的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把平面分成7个区域,记作f(3)=2 23=7:…… 最后可抽象概括为:平面上,不共点的n条直线,两两相交,把平面分成f(n)=2 2 3…n=(n2 n 2)个区域。 事实上,研究特殊情况要比研究一般情况容易,而特殊情况的结论往往又是解决一般问题的桥梁。 二、引入信息技术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数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仅凭教师的描述讲解和演示课件,教学效果不甚明显。假如利用网络环境和图形的形象直观的动态效果,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将能更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使新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同时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结合《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谈谈我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前预习数学。我提前布置了两个预习问题:(1)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2)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角是如何度量的?学生带着问题,到数学网站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提出研究方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形成最佳方案。在课堂上,我让各个小组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有的小组提出从平面几何出发拓展研究:有的小组提出搭建模型进行观察的方法。他们根据平面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对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大胆地猜想。 2、动手做模拟实验,自主探究数学。为了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学习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学生课件,学生课件呈现了空间直线与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还有若干个辅助平面。学生可以拖动鼠标把其中的一条直线移到另一位置。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两直线的平行情况和交点个数,从而总结出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通过图形的直观、数学实验及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能得到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三个不同的位置关系:(1)平行:(2)相交:(3)异面。学生不但从图形的直观上学习了新知识,而且知道了新知识的来龙去脉。“由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性学习”。 3、利用局域网交流数学成果,共同进步。空间异面直线之间角的度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利用局域网的交流功能,促进全班的学生共同交流探讨,一起猜想验证,得到结论。我提出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并让学生在学生课件上继续探索。并利用局域网的演示交流功能,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一起猜想验证,集中全班集体的智慧,确定定点的任意性和角的大小的不变性。我在这一过程中搭建了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既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成果提出反驳的意见。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团结协作与质疑的精神,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主动参与、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目前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给带来越来越多的成功体验,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高中数学小论文:学生提出问题是高中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我国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些都在说明学习要注重思考,要学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才能发现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古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中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还能纷纷举手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到了初中还能有少数学生继续向老师提问,到了高中能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寥寥无几。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一个组织者,有效的创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其形成及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培养与引导。笔者就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提出问题” 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教师之于学生有着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学生不愿意向老师提出问题,也不敢提。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教师只有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勇气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二.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大胆“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解惑,首先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但是有些教师自己备课不充分,害怕学生的提问,唯恐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丧失了自己的威信。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教师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丢脸的事情。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上面对众多学生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全部回答上来。我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胡乱搪塞过去,而是很友好的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下课后和其他老师商量一下再给你答案,顺便让你自己也继续思考,看谁先找到答案,好吗?”这样以来学生不但不会瞧不起老师的,而且会更加积极探究问题的答案和老师比赛。 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活动,高中生往往不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思想比较单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容易调动,上课气氛往往死气沉沉, 都不太愿意回答问题,更谈不上提出问题,据此教师就要故意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数学枯燥无味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它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形象、生动,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幻灯片,多媒体或直观教具等,使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态问题动态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问题直观化等等,应用这些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发自内心地想提问,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 高中数学小论文:浅说新高中数学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在教材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学苏联”,到期间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各省市自编教材,几经风雨,到现在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是值得肯定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模块的设计与布局与旧教材不同,新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其教材内容安排采用螺旋式编写体系,与时展要求相吻合。对新知识的学习,大部分都通过适当的问题情景,引出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安排观察、探究、思考、提示等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同时又插进了许多辅助资料,如: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观察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学习提供选学素材,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教材留有许多空白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发挥,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但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对一些问题也出现了困惑。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现行教材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为例提出一些问题,供教材研究专家及教材编写者参考。 一、代数与几何内容不同步 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近年来对中学数学教材作了一些删减,并调整了一些内容的顺序,例如,将以前在初中的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不等式放到了高中代数第一章《集合、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中,而将以前在初三代数中的《解斜三角形》移到了高中代数第三章中。而另一个被教材编写者忽视了的问题是代数与几何在内容上不同步,例如将《解斜三角形》放到代数第三章第二大节后,学生要在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前夕才第一次学习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而作为余弦定理在立体几何中的一个应用关于求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推导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时,在高一第一学期中段考后不久便用到余弦定理(见《立体几何》教材p44),学生在立体几何中用到余弦定理时也只是“在三角形afg中,fg2-m2+n22mncosθ”,而无任何说明,学生第一次接触余弦定理,根本不知道余弦定理及其内容,更不用说运用了。因而笔者认为,仍可将解斜三角形的内容放在初中或放到高一代数第一章中,此外还可考虑是否可以将其放到高中代数第二章的三角函数中,或者是为降低立体几何的难度,可否删去立体几何教材中p44的例子。 二、将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对调对教学更有利 高一学生学立体几何,高二学生学解析几何,成为人们的常识,然而据笔者对高中师生的调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可知,在高一学习解析几何,高二学习立体几何对教学更有利。原因是,高一代数一开始便是集合与函数,而解析几何的一大特征便是数形结合,即在坐标系中研究几何问题(平面解析几何主要研究平面坐标系内的直线及曲线的性质),显然,函数内容与解析几何知识更能迅速地找到结合点,有利于教学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立体几何的一大特征便是空间感强,抽象思维要求高,然而高一新生在这一点上表现为薄弱环节。高一学生学立体几何,一开始便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就算在高一学过立体几何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在高三高考前有立体几何复习时,学生和教师都有上新课的感觉,学生在高二时将立体几何几乎全忘记了。笔者调查过一些高中数学教师,都肯定了这一点,即高三给学生复习立体几何时学生的反应和上新课一样。笔者在教学中作过这样的尝试,高一学习解析几何,高二学习立体几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即在高三复习解析几何及立体几何学生和教师都轻松很多,完全没有上新课之感,而且学生经过高一代数及解析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 三、新教材的编排与高考严重脱节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数学高考试卷第一卷选择题达54分之多,超过全卷的三分之一,填空题占15分,占全卷的十分之一,两者共69分,占全卷的46%。与此形成的反差是,教材中的例题、练习、习题及复习参考题中没有一道试题是选择题,也基本上没有填空题,最多只是填一点图表,也是微乎其微的。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教材并不是专为应付高考,只要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便会解高考题中的选择题及填空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高考仍然作为指挥棒指挥着高中教学(不管人们口头上是否承认这一点)的情况下,这种教材编排方式给师生造成极大的额外负担,从而也进一步导致其他各种教学资料的泛滥:高考考选择题及填空题,而教材中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师生好求助于其他资料。很多既有教学经验,教学又有成效的数学教师都对我说过同样的话:“数学教师备课便是在重新编写数学教材,因为现行教材根本无法和高考对号”。全国无数的高中数学教师都在做这项工作,可见对教师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因此,笔者建议在高中数学教材的例习题及复习参考题中,可适量地增加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使教材建设能尽快地与高考要求接轨,从而减轻师生的额外负担和一些无效的重复劳动。 笔者对现行高中数学教材提出了以上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正确与否,有待专家的进一步的研究与试验。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意在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对教材建设的关注。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带给我们的是压力与挑战。在教学实践中,面对焕然一新的教科书,我们有喜悦,也有困惑、质疑。因此,应该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弄清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寻找对策,探索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高中数学小论文:如何上好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从新课程的实施以来,高中数学新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亲和力”。用“问题与矛盾”来引导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体现“问题性”。本套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是随处可以见到“观察”“思考”“探索”以及用“问号性”图标呈现的“边空”等栏目。例如《数学4》中,仅“思考”栏目就设置了32处,“探究”栏目设置了23处。 使用新教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我们教师更是要在如何上好探究课上下功夫。 首先:为了能够落实好新课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这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揉合。 其次:现代的新课程教学理论认为,新型的课堂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精心设计各种教案,尽可能多让学生尝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更多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似真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同时,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那么我们怎样实施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不失时机的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环境。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让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创设一个平等、自由的思维情景空间 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教学必须为发展做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师不能压制学生中间发明的萌芽。”比如在讲授集合的概念时,可以为学生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集合的例子,更多让学生列举许多现实生活中集合的例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接着讲授集合的定义,概念给出后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集合的实例,将评价权也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言大胆发表个人的见解,老师适时的给同学们的发言做个点评。教师还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极大的丰富了以后的教学素材,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当今教育所希望达到的。 (三)深化理解,引申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而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在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总之,“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四)打破定式 解决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方法,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打破定式,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高中数学课的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中,所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能力是长期的、日集月累的,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索能力,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处理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和培养与之相关的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提问题,提,好问题,提好问题。 数学的教学是思维的教学 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让我们也不得不去想我们究竟教了多少思维的方法给学生。人云亦云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高中数学小论文:多媒体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来帮助教师执行教学功能。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cai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毋庸置疑,利用cai,极大地促进了数学学科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树立辨证观点、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cai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必将与原有的教学结构、内容和方法等诸因素产生不同的矛盾,同时过分地依赖计算机教学,对教学也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cai的辅助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优用、巧用cai应是热点中的热点。 一、目前高中数学cai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学校、教师过高估计了cai的作用,急于求成。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在某各程度上能推出教师。因此,对执教者来说分量颇重、机会难得,他会从教案的设计,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力求用精品。作为目前最为先进的cai必然是首选之列,要挑选教学内容时就已在绞尽脑汁地酝酿能否用多媒体,能即上,不能则更换内容,大有本末倒置之感。这一点从所听的各级公开课中可见一斑,这些课无一例外对采用cai,并且绝大多数公开课,从引入到教学内容甚至练习,由始至终开机亮幕,完全违背了cai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手段与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我们有可能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使教学的效果更显著,但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化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的教学设计,只是由“人灌”变成了“机灌”,不仅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某些能力的培养,这就难免失去了数学cai的本意。 3、重课件的制作水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多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大,刺激性强,频繁地使用使学生应接不暇,它带来的负面效应比传统教学模式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大多数教师在利用数学cai时,只重视它的工具性功能,强调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技术化,而忽视教学的人格化,使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大多强调了教师传授为主导,追求效率为主要目标 ,追求课堂容量,充分利用计算机媒体快速出题,快速解答,快速评价反馈等功能。更有甚者,教师代替学生解答,把本来应该学生自已亲自动手的练习内容,制成课件,用于演示播放。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减少了学生自主的活动,压抑了学生解题灵感。因为数学的抽象性,在这样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只体会到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却丧失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无法跟上科学技术的“步伐”。这是所听几节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数学cai最大的弊端。 二、合理运用cai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1、注意选择性。cai固然有其不可估量的优越性,但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cai。在教学中选用多媒体教学必须针对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有的放矢。作为教师,应该对适合cai的内容加以精选。就高中数学教材来说,代数中的函数图象和性质,三角函数特别是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变换,数列极限的有关应用,某些含参数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二面角的平面角问题,球的表面积公式的探求,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截面问题;解析几何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圆锥曲线与圆锥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内容,都是cai的好素材。此外一些数形结合的习题也是cai的素材。 2、注意辅助性。有些教师在运用cai过程中,过分夸大其功用,从引入开始,到教学内容,到练习,到练习答案,全由多媒体显现。教师几乎不动用课本,学生基本为接触教材,一切都跟着媒体转,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利用cai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为该用则不用,切忌“黑板搬家”,利用cai还应注意不能整堂课充满影视画面,应该看到过分热闹的画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会喧宾夺主。因此,cai应强调注意其辅助性,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程度,它只能辅助教师的教,只能辅助学生的学。如数学例题的讲解,教师不可能知道所有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单靠媒体显然不能预料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因此有些必要的分析归纳过程和运算推理过程还应通过板书或板演充分地暴露给学生。使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辅助”的作用,以确保学生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合理推理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步发展。 3、注意必要性。cai可以通过动画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模拟演示逼真的现象和过程,提供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运用cai时,最好不要将它与普通的媒体(如小黑板、幻灯片)等同用之,要注意运用的必要性。一般来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学生缺少感情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其他媒体无法呈现的,现场演示条件不足的,介入cai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 总之,计算机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cai的作用,试图以cai代替传统教学是不现实的。教学过程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为主导的活动,师生双边的活动是联接多种教学因素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而cai始终处在辅助性的作用。如何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威力,使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起促进作用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高中数学小论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学习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设疑引趣,使学生想创新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保证学生探索未知的最隐秘的动力,有问题,有疑问,就会产生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引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一个新的知识,最初可以由教师指定探究的问题,通过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图象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掌握抛物线特点的基础上,问学生: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是什么?图象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是什么?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究,使学生敢创新 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创新过程,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应要求学生通过口、手、眼、脑并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获取知认、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并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二次函数的图象》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典型描点法,快速描出各种图象,观察、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抛物线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移动而来,此时可引导学生:前面的规律是通过观察得到的,能否从理论上解释呢?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引起深层次的思考,经过积极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再总结它的特点是什么,再通过动态课件演示三者的图象,以及其他同类型的函数图象,将此规律进行验证。依此,可让学生自己举例或直接探究图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如何将一般形式的二次函数变成了多种形式。通过步步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敢于创新。 三、反思总结,使学生会创新 反思使人精明,尤其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反思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并养成习惯,反思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方面: 1、通过反思公式、定理、法则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深刻的创新锻炼,有些复杂的公式,难记忆,易忘却,通过经历及反思形成过程,即使以后一时忘却,也能很陕自己推导出来。 2、对易出错、易混、不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反思。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面对一个题目,要反思它涉及的知识点,探求有无多解性,可将题i:i进行怎样的变形转换,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 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往往会提出新的问题,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利学巨匠爱恩斯坦曾指(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通过二次函数图像的变化,通过反思,学生不但牢固灵活地掌握了此节知识,而且真正做到了创新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 总结规律,有利用数学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总结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总结: (1)类比法:由性质、公式、法则、定理的相似进行类比,如;由分数的性质、运算法则类比分式的性质、运算法则,由整数的因数分解类比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由图形结构的相似或解题方法的相似进行类比,如:由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类比圆的位置关系,由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类比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2)归纳法:通过归纳,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因果键,从而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例:学生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可以由直接开平方法,深入得到配方法,再深入得到公式法,它们之间层层递进,如果再稍作拓展,可进而得到的判别式,韦达定理,二次三项式的公式法因式分解,在《二次函数的图象》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抛物线的特点后,就能想到用配方法,将一般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形式,从而全面掌握本节知识。 (3)化归法:通过化归,可以使未知的向已知的化归,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代数中,减法向加法的化归,除法向乘法的化归;无理方程向有理方程的化归,分式方程向整式方程的化归,高次方程向低次方程的化归,在几何中,复杂图形向简单图形的化归等,通过化归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关键是我们要善于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新机会,通过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小论文: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反思 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那么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强调教法、学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的有机整合。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以下是我对教学的一些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4.从自我经历方面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5.从学生角度方面的教学反思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6.从参考资料方面的教学反思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做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高中数学小论文:浅谈高中数学思维障碍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数学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产生了以下后果:(1)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仅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2)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进而形成障碍。 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新课改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进而形成障碍。 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新课改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高中数学小论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 为了能够落实好新课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体验生活离不开数学。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猜想—归纳—证明”的严谨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数学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更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坚定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用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二、利用生活化情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三、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一两次的解决问题就能奏效,它需要经历渗透、交*、反复、螺旋上升、逐级递增、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其实,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发动学生,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 五、激发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得新的知识。 六、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大胆实践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每一堂课,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学习的感情,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教师要用易于每个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教学。否则,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大胆实践 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活泛的知识、技能、感感与态度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生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高中数学小论文: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以其强大的功能,向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也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多种手段可以较好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在一定程序上可以大大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数学教学;兴趣;动态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普及,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数学教师把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成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动态变化的、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真正向创新型教育教学发展。多媒体技术,它以其强大的功能,向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并迅速成为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工具,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可极大地优化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cai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这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一定程序上可以大大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或是再加些实物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既不能像某些学科那要形象、生动、具体,也不可能像一些学科那样总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难怪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也不得不思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希望,值得数学教师仔细研究学习。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画效果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传统数学教学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传统的数学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是一个个死板的过程再配上一堆堆抽象、深奥的公式、定理,使人望而生畏。而在cai教学环境中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利用cai的图形、文字和数据处理能力,在教学中提供各种图像、表格、动画、声音等。用形象、准确、精美的图像取代以往提着的小黑板上画就的框框和图形,用生动的动画取代口沫横飞的对变化过程的解释,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形象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必然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扫数学课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现状,取得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例如:《解析几何》中椭圆性质的应用涉及到人造卫星的问题,用计算机以动画方式演示人造卫星的运行过程与地球间的位置关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又比如,《立体几何》中,讲授圆柱和圆锥、球的定义时,学生不易想象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通过计算计模拟矩形围绕一边、直角三角形围绕一条直角边,半圆围绕直径旋转形成立体图形的过程,学生即可很快在大脑中形成平面图形在空间变化的印象,学生学习有了兴趣,也促进了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研究幂函数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幂函数的相关性质,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有说服力。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三角函数与其图像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像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含参数问题时,学生往往觉得此类问题特别棘手,利用几何画板通过对参数的真正作用,也能够在具体的模拟演示下,逐步领悟到对于参数的分类讨论原则和分类讨论标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数学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使得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而产生理解困难,导致教学参与的弱化、教学活动的不平衡,形成教师课堂讲授的一言堂。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以注意学生的回馈,引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辅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和对知识的内在认知,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豁然醒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知识体系的演系与知识点的揭示 (一)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例如,在讲解集合时,利用课件可以轻而易地将交集、并集、子集、真子集等概念表示清楚。而在立体几何中,对柱体、锥体的简单性质和有关知识则可以轻轻松松地摆在了学生的面前。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立体几何中有关异面直线所成角的问题,可利用立体几何知识直接解决,也可利用向量来解决。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三、生活信息的汲取 利用多媒体的摄像、声像结合功能,可以采集有关宣传材料,加强学生学科学、管科学、讲科学的正确世界观。如何对每章的有关阅读材料中进行切实宣传,特别是有关数学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其科研成果,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而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学生往往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视频功能,设置情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我们可以利用平面媒体或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信息,设置房产、台风、跳伞、撞车等热门话题的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四、课堂反馈练习的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激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得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五、多媒体教学的几点误区 (一)盲目追求媒体直观效应,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是为了掌握知识才运用的,如果纯粹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话,那么这种直观材料则对教学毫无帮助,是无益的,甚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产生干扰作用。在目前的多媒体数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有位老师在讲椭圆的定义的时候,引入的时候,像放电影似的列举了很多椭圆型的东西,图形是生动有趣,但是学生很容易被那些椭圆型的建筑图形吸引,从而背离教者的本意。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课件内容华而不实 ,一味的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及声音效果。如:有的老师在课件中每一张幻灯片的出现设置“伸缩”、“飞入”、“百叶窗”等动画效果,每出现一个文本框或艺术字就有“风铃”、“鼓掌”、“爆炸”等系统自带声音效果,有的甚至截取影片中的声音,同时设置彩色文字等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顾觉得好奇了,而忘记了上课的内容,结果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二)放大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忽视或轻视板书。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当着高级投影仪来使用,一节课上下来,黑板上只有个课题。学生也一直在看投影仪,由于时间关系也来不及记笔记,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应用,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要违背教学规律。我坚信,只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努力研究、认真探索,在实践与研究中不断完善,数学的多媒体教学必将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 高中数学小论文:浅析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本文概述了造成成绩滑坡的几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高中数学 成绩 原因及对策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 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4、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 如前所述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高中数学小论文: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个问题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而在实施过程中,有若干问题制约着教学的形式和效果,严重阻碍了教学的顺利有效实施,如基础设施的简陋,基础教学辅助工具的匮乏,一线老师的教学用书的残缺,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推进。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辅助工具;教材的编排;评价方式 高中新课程在全国的实施已接近尾声,迄今为止仅有几个省份没有完成进入新课程教学。山西省在2008年开始推行,2011年将有它第一届新课程高考考生。在这三年的实际教学中,笔者亲历了存在着的诸多困惑。现将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共商对策,进一步高效地推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 一、教学设施不足,硬件差,教学辅助工具滞后,倡导的教学手段难以实施 (一)教室设施、直观教具不齐全。 至今基层学校在改善新课程实施的设施上变化不大,特别是农村中学,因为经费严重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等基础硬件不足,导致班容量大,教学活动受限,此种现象严重制约着 “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的行进。“新课程标准(下称‘课标’)”强调,教学中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但班量大、配套设施不齐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这些活动“心有余而力不从”,难以实施“课标”倡导的教学途径和形式。 (二)现代教学辅助工具投入量少,人均利用率低。 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如成套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学生使用的科学计算器、教师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等,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配备不齐或基本没有,纵然有也因人均利用率低很难按“课标”要求投入使用。因为没有这些设备或辅助手段,使得学生的某些学习认识更加抽象,理解更加困难。我校的某位教师在讲授算法和框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计算机语言,拿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让全班80多名学生轮流体验,事实是这一过程花了近一个月的自习时间还没有完全进行完。“课标”提出“……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这在农村中学目前基本不能实现。其中还包括着因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不熟练,学生信息课程理论多、实践少、没有条件上网查询资料的后续影响,使得新课程“穿新鞋走老路”。 (三)教材单一,辅助教学的学习用书不足或没有。 “课标”基本理念中提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化、调整……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必须有成套的新课程课本,而事实上是大部分教师没有随时可读的“课标”(参加培训时配发)、没有成套的人教a版教材或提前研读的后续教材、没有其他版本教材,没有可供查询学习的专业类图书、交流刊物和稿件(关于新课程实施)。教师的教学用书是由学校征订当地新华书店调配,由于当地学生学习用书的选择使得学校的征订教学用书仅仅是给学生必用图书。代一轮以上的教师还能够保存全学校配发的教学用书,而其他的教师很少有必需的成套教材(不包含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教材的单一和不足使教师的教学没有超前学习的条件,更缺少了必要的教研条件……再加上教师培训时间不充分(假期集中培训5天)、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时没有设计农村特殊现状的教学案例,让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驾驭不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课标”理念的成分不大,教学压力得不到改善。 二、教材不适应,教学方法跟不上“课标”要求 (一)教材的不适应主要有以下三点:①编排顺序:由于“课标”与旧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有差别,所以在编排顺序上有很大变化。 新课程通过模块建立知识的主干——“削枝强干”,再完善枝丫——“恰时恰点”落实知识。这种“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安排学习内容”的模块现象,破坏了数学的内在逻辑性,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导致知识的前后联系不顺畅。如立体几何的编排上,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编排结构体系;三角函数和三角变换之间穿插了平面向量……②知识衔接:知识的衔接包括本学科自身知识体系(如初高中知识和章节间知识)的衔接和相邻学科知识体系的衔接(高一物理、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等对数学知识的依赖)。这种“螺旋式”结构和知识模块与数学学科结构上严密的逻辑性、内容上完美的由浅入深的特点有点矛盾。这些衔接弄不好就会形成知识的断层,影响学生对课本的掌握。如:初高中的衔接,现在初中对运算、逻辑推理等都降低了要求,有些内容(如立方和与差公式、因式分解、分式有理化等)删去不学了,但高中却要作为基础,而学生确是不会,于是教师不得不补……;解不等式(必修5)这一基础内容放在了集合(必修1)知识后,这加重了必修1的难度也出现了必修1和必修2的并存问题;统计和概率(必修3)和统计案例和概率(选修2—3)把原来一章的内容分成两章节来编排,知识跨度大,编排的逻辑关联弱,学生感觉难,教师落实难……。③ 难易把握:教学中教学目标难以把握,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课标”里“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的目标层次区分并不容易,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另一方面是高考的考试方向不明确(如山西省2011年考纲目前仍没有公布)。高考命题与“课标”要求不一致,是造成教学困难的最大因素。所以教学目标不敢按照“课标”的要求降下来,实际教学中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拓宽加深”,就缺少了因担心而不敢花太多时间引导学生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还有课后部分习题太难,不好把握,个别应用题的可操作性很弱,运算量太大;最后就是教辅资料更新慢,习题跟不上新课程,加上相关的资料变化不大,教辅不匹配,可供借鉴的资料太少,学生常抓旧问题来问,新增知识没有对应的可供巩固的习题,或习题选择重组难度大,等等。 (二)教师的教法受制于“课标”和“考纲”要求的协调。 “课标”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多设置与生活联系的问题情景,要加强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等等,但是在课堂上学生探究合作的时间多了,就基本没有练习基础知识的时间,教师普遍感觉课时紧,出现了“讲得完与讲不完、舍不去与舍得去、练不了与练得好”的矛盾现象。新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和人文价值,但数学在高考中如何体现这些思想,教师心中无数,所以在教学中也不知道该如何把握。 三、校本课程无法完成,多元化评价执行有困难 (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校本课题成为形式。 各校给学生安排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无法完成“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进入社区、社会,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校本课题。虽然校本教材各校都有,但都成为形式,因为课程多,课时少,所以一般都不进行,纵开展了学生也不积极参与。 (二)实施的评价体系单一,达不到“课标”要求。 评价体系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单一——只看考试成绩,使得全方位落实“课标”有了难度。各级对教学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高考成绩——以成绩论英雄——使得教学只有注重分数而缺少了过程,迫使教师不能摒弃老方法来上课;而在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中,因评价过程的不可控和基础设施的不足、被评人数的庞大,评价任务的繁重,使得“过程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结合起来”流于形式,很难沿用“课标”要求“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进行评价”的标准。 总之,新课程在实施推进过程是个充满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将使新课程的全面高效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高中数学小论文: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 数学课在普通高中作为一门主科,学生基础较好,学习兴趣浓。而职业高中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毫无兴趣,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职中的老师们都知道要扭转职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的状况任重道远,但笔者坚信:从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法服务学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及探索,职高数学的教学改革定会有所收获的。针对以上特点,几年来我对数学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探索。 一、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 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的漏缺,都会给后继课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以缩短初中与职高数学知识跨度的距离,顺利进入职高数学园地。初中与职高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命题;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与平面几何中的线线平行和垂直:二面角和平面几何中的角;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抛物线和二次函数……等等,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刚开始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通过联想对比,回顾初中知识,明确概念的内在联系,知识的衔接,使学习逐步深入,适应职高数学教学的节奏。 二、灵活使用职高教学教材 随着职教的发展,职教教材率先进行改革,采用新体系,引进新符号、新内容。它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选,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面作了一定的增补,尽可能地考虑了各专业各大类的通用性和特殊性的要求。然而由于职业中等专业门类的多样化,现行教材的文化课与专业课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 (1)数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与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时间上脱节; (2)有些专业必须用的数学知识恰好是职高数学教材的删减内容。针对这些特点,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主体内容保持不变,不影响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作必要的顺序调整或作内容增补,制定了不同专业的数学大纲,使调整数学内容能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制定不同专业的大纲,基本上适应了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在教学中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化归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模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及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类比法等到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注意教学中的层次化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学基础差异也较大,若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出同一号令,使用同一把尺子,就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因此在教学上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失。 备课中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力求学会最基础最主要的知识,并逐步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灵活应用:对中等学生要求在“熟”字上下功夫,对所学知识具有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了备课时不同目标的设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因材施教。 在授课过程中高有“难、中、易”层次的问题,提问时,基础题鼓励差生作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对差等学生的答案可给予评价;中等题中等生作答,优生补充完善,教师作出评价后,让差生再回答;难题让学生思考,再让优生回答。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各抒已见,互相启发,相互补充,达到相互推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分层次的题目。对于全班布置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又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选做题。中下层学生会做课本例题和练习上的基本类型的题目,优等生除做课本题目外,还可以加做练习册和老师特编的思考题。也可以就一个问题,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在教学中实施层次化教学,能够使好学生“吃得饱”、中等学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四、加强课外辅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通过作业批阅、课堂提问、学生提问等多种手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给予不同的指点和帮助。针对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有的采取启发式,有的采取指导式,有的个别辅导,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领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后将走入社会,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是靠自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掌握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介绍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事实证明,在职教新形势下生源素质下降主要还是来源于非智力因素而不是智力因素,如果数学教师仅停留在研究教材专研教法,而不积极投身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的中、养成教育中,在学风较差的班级或学校里,任何想单方面的提高教学质量那都是不现实的。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新课改的普及,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逐渐转向素质教育,高中是学生扩展知识的一个最关键的学习时期,因此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障碍,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出学生的内在创新潜能,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 自主创新 能力培养 1.突破学生固有的思维障碍 从初中的学习状态进入到高中阶段,这一转折期间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性,从数学角度来讲,初中的数学知识跟高中数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数学方面的知识含量以及难度上加重了,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的培养,主要注重的是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很容易给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产生一定的思维障碍,对于高中数学缺乏准确的感性认知,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析与比较以及综合归纳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高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时效性的教学意义被这种数学思维阻碍了发展,对于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影响。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突破这种固有的思维障碍。老师在起始教学的过程中要详细的了解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进行新知识教学的时候,要依据学生的认知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数学知识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强调并发展其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加强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利用一题多解的解题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思维定式以及障碍,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教学思维方式。 2.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兴趣 需要是人活动的起源,兴趣是维持人活动的产生,所以说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以及创新的重要动力,据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心理动因影响,主要是指人以兴趣以及情感等内容作为心理动因,以需求做为核心因素。人的兴趣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诱发出他们的心理动因。 (1)利用教学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线条美以及色彩美带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要让他们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感,让他们对美产生创造的欲望,最终能够驱使他们持有长久的创新兴趣。 (2)合理的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比如说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比赛、晚会以及故事演说等,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从中感受到数学给他们所带来的胜利满足感以及快乐。 (3)利用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典故以及数学家童年的趣事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兴趣,因为学生都比较容易被有趣的东西所吸引,即使这种活动有很大的困难,但是他们也乐意参与其中,因此老师要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点燃他们的创作火花。利用一些简单而又困难需要动脑思考的问题引发出学生强烈的兴趣以及求知欲望,一题多解的教学题目能够促进他们动脑去探索,勇于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和创新。 3.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式学习模式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毕竟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集体的力量是庞大的,因此老师要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个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候,就可以大家一起思考我、解决,众人思考的角度不同,其得出的解法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会很常规化,有的会很巧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讨论以及提问的方式,让大家集体的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还能启发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也能够得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合作式学习能够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彼此之间互相协作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费莱登塔尔曾说过:“数学知识是通过自身研究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教学得来的”。他在中国讲学期间对中国数学老师说,要允许学生发现自己的标准,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能够达到那个标准的道路,老师的指导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确定的。通过自身的活动所获得知识和能力要比老师强加的要掌握的好,而且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通过不断的创新进行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能力,因为发现新的东西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自主创新能力将促进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体验观念的形成,因为在他人指导下的创新意味着创造的自由性以及指导的约束性两者之间在学生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老师所要求的两者之间有种微妙的平衡,学生通过创新所得出的或许是新鲜的,但是对于指导者来讲或许就是熟悉的东西。 4.总结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探究和质疑,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质疑行为的产生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鼓励学生对于各种疑难问题提出相应的质疑,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跟集中力,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以及智力的提升。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鼓励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思维不会局限在有效的范围内,这为今后的专业化学习提供坚实的学习基础,这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浅谈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获取新知。本文就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实验教学 自主创新 能力培养 一、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 实验以其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现象新奇等特点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而无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往往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欲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生疑,形成一种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这必须使兴趣由外部的表面现象向事物内部的深入思考转化。例如,钠与水反应的随堂实验,学生兴趣十分浓厚,思维活跃,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为小球?钠为何四处游动嘶嘶作响?溶液为何发热?学生急于弄清原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教师先出示实验现象,再介绍实验装置要求,然后问学生"干燥塑料袋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可能从下面的瓶里上去吗?可能从外界的空气中进去吗?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做出大胆的猜想并回答,也就是开始了探索创新。这时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热情已经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马上转移到老师 的课题中来。 也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提出问题或质疑,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一只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漂浮一木块,(1)小心地向烧杯滴加等浓度的AgNO3溶液;(2)在烧杯中放几块萝卜;(3)在烧杯中投入从废旧电池收集来的锌片,则浸入液体的体积与原来相比将如何?先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由于实验现象不同,能激发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开阔思路,打破学科之间的思维障碍,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深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又为学习“浮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合理改进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它可使全体学生的观察、思维集中在讲台上,使教学过程按照老师预定的计划进行,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可以高密度地进行授课。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譬如:有些实验的现象只能近看才清楚,远看的效果就很差,这就影响了后排的同学感知实验的现象,使得这个实验似乎是为少数人做的;再说演示实验是老师一个人做或少数几个同学做的,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观察,非操作者,这就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增强学生实验动手的机会,我们可以改组部分演示实验。 例如在“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中,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并对实验作如下改进:每组准备两个小烧杯,甲杯中装上清水,乙杯中装上等质量的 盐水(都是40ml),把萝卜条切割成裤子状,两边"裤腿"大小相等,分放于两个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现象并围绕问题展开讨论:①两侧的萝卜条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用手拿出来摸一下);②两个烧杯的液面发生了什么变化?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出现呢? 实验的合理改进再加上问题的巧妙设计,使学生们通过观察可轻松得出结论。有的学生还提出质疑:若把两侧的萝卜条取出再反着放置,结果会怎样?于是教师引导分析,现场验证,学生兴趣大增。看得出,对某些演示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后,它能更好地显示了实验教学的效果。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和思考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层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激励学生动手制作器材、动脑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激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再亲自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步骤繁杂,现象不明显甚至不合理,行不通的方案,也让学生试一试,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然后将不同方案进行评价。上评价课时,还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宽松的思维氛围,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当有争议时,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对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启发、点拔,疏通探索问题的思维障碍及某些知识的局限,使学生获得全面丰富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鉴别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的NaCl溶液和蒸馏水实验设计,可以通过学生发散性思考,从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①称重量法;②电池导电法;③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④蒸发溶剂法;⑤溶质溶解法;⑥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法;⑦品尝法;⑧新鲜蔬菜失水法。从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新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还必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动手”是理化学科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如在学习《电路探秘》前,我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准备电路基本元件,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准备的很精致,用小电池(多节的用纸包装连接)当电源,用塑料瓶盖(中央凿孔)、铁皮(当接线柱)、小电珠组装当用电器,用导线连接(透明胶加固)。部分制作不怎么好的同学也从他们中得到了启发,进行了改进。在准备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动手和动脑的训练,还有特别在探索电路连接方式、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只要再分发给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研究欧姆定律,学生学习比以往更加热情高涨、得心应手,实验设计发散思维,方案更具有创造性。 四、改变实验“纸上谈兵”为课外“真枪实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实验题材广泛,材料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课外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开放实验室,进行科学小制作比赛,使学生尝试到动手动脑的乐趣;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到新教材中“月相”的教学时我告诉同学们 “月相”是一个难点,较抽象,学生生活印象模糊,观察时期长不易坚持,单靠教师上课讲授又很难为你们所接受,学生要我给他们一个月时间观察实验,先上下面内容。虽然打乱了教学计划,但见他们的那股实践热情我欣然答应了。他们自己分成小组,各观察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上网查找有关月相的资料,有的负责观察月亮的形状、位置及升落的时间,有的负责设计表格并填写记录,课余时间他们还会坐在一起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体会,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月相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结语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深入持久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学、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人才的需要。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告别了应试教育的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的主要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是现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的含义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创新,让学生理解创新的具体含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的解答方式是否具有创新性,不在于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是否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可以想出新颖的解题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课程中,创新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构造数学模型、转变观察问题的角度,等等.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学生主动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出于自我的需要,教师要设法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知道通过自己的学习,知识和能力会得到怎样的提高.引导学生从对未知的探索中,从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探究与探索的无穷乐趣!调动学生的求知动力,使学生爱学习,这样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1.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能够发现问题 学习离不开思考,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实际问题,同时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独到的见解.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突破常规的传统的学习理念,将被动化为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指数函数y=ax(a 0且a≠1)”时,有学生问:为什么要加上条件a 0且a≠1?于是我趁机让学生讨论a取其他值时,函数值y的取值情况.因此,教师对学生萌发的创新精神要及时认识,并加以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到在学习中总是遭遇失败,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创新意识就无从谈起.其实,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如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双曲线渐进线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去探索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责任心的培养是塑造良好学习习惯的必经之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要求学生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对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计算的时候,首先要教会学生该怎样的审题,在做题的时候慢慢就有了学习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耐心,学生在计算完一个问题以后要对答案进行反复的审核、检查,检查其计算结果是否存有疑问.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要工整,每个环节都要一步一步地进行,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认真地进行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责任感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1.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能将问题提出来,就会增加思考的过程,就会用判断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有创造的实际行为.因此,教师要将问题作为实际的出发点,创造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关键. 例如,在讲“三角函数的图象”时,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动手画y=sinx的图象,思考找出图象的特征,并根据图象观察图象是否有特殊点?如有,请找出来:y=sinx的图象能否利用这些特殊点来画?教学中做到了这一点,就为教学y=cosx的图象打下了基础,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了y=sinx、y=cosx的性质.这样在教学中学生不但需要动手动脑,同时还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利用扩展和反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扩展,这样就可以加深他们对有难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使得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都能进行有效的联系,对于有些学生,一些问题他们认为已经理解了,但是动起笔来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引申和反思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多做一些习题,通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才能牢固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学生在做练习题的时候,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针对一个题,可能想到很多种结果一样的解题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释放出来. 例如,在一条笔直的大街上,有n座房子,每座房子里有一个或更多的小孩,问:他们应在什么地方会面,走的路程之和才能尽可能地少? 分析:如何表示房子的位置?构造数轴,用数轴表示笔直的大街,n座房子分别位于数轴上的x1,x2…xn点处,不妨设x1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仔细地观察,精心地设计,可以把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通过现象除去非本质的因素,从中构造出最基本的数学模型,使问题回到已知的数学知识领域,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投入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正弦定理”时,可以让学生先看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定理除用向量证明外,还有哪些别的证法,请同学们小组内先讨论研究,再独自写出自己的证明过程,让先证出的学生上黑板展示证明过程和大家一起分享.同学们积极讨论,都动笔自己证明,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写出了自己的证明过程,分别用了外接圆法和等积法.教师不失时机地总结出正弦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可得出不同证明方法.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开阔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真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力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发挥出他们潜在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浅析 摘要: 伴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数学已被广泛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并成为一门与自然、社会并驾齐驱的学科。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数学的创新与运用,当然,现代数学更需要创新。数学应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已成了数学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数学专业知识,运用数学技术、数学思维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高中数学;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兴盛、国家繁荣的关键,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也愈发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是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有着极大变化,相应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与挑战。如函数值域的计算、封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求值问题、三角函数的简化与运用以及排列组合的实际运用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唯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影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影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首要障碍。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出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体系的传授,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训练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则只会使局限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只有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彻底贯彻好以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了,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索与思考,充分展现其才干与智能,从而实现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心理环境,它是由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形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和谐、民主、平等、宽松教学氛围的创设有助于拉近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长此以往有助于提升与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高中数学有别于初中数学只是对数学知识简单的计算与运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形式多样、解题思路灵活多变,需要学生具备变通与思辨能力,而这正是目前高中学生所缺乏的,因此,在提升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与问难,让学生时刻保持着一个积极探索与思考的心,让学生从思想与见识上综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向着更好地未来发展。例如,在执教“函数的值域与定义域”一节时,大部分学生容易将二者混淆,也很难将二者有效地区分开来,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函数图像上进行思考、质疑与问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了解与掌握函数的值域与定义域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更好地解决函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 3设计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公式概念以及定理对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而这些巧好也都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下,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学知识内容的传授,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经验,去发现与获得新知识,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再创造过程,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完抛物线这一节时,我们会在习题中看到这样一道理:过抛物线y2=2px的检点的一条直线与这条抛物线相交,设这两个交点的中坐标分别为y1,y2,求证:y1y2=-P2。(设线段AB为过焦点的一条弦)这一道题的证明并没有什么难度,但其结论却十分有效,关键是运用其结论。在布置此题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演变,如变成以下两种证明: (1)证明:抛物线焦点弦的中点与端点切线的交点的连线,平新与抛物线对称轴; (2)证明:过抛物线的焦点弦两端点的切线和抛物线的准线,三点共线。高中生思维能力以及变通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再经过教师的指引与引导,学生已能灵活地将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运用到这道题的求证过程中,并且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现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经过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设计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张新佳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兴洪中学
音乐专业论文:试论舞蹈教育在音乐学专业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舞蹈;教育;音乐学 论文摘要:音乐学专业应改变过去培养单一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观念,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培养具备舞蹈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加入: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舞蹈编创与排练等舞蹈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以上舞蹈课程的融入,提高学生舞蹈表演、舞蹈创作能力,达到基层中小学对音乐学专业舞蹈能力的要求,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规格。 一、音乐和舞蹈的关系 在舞蹈中,音乐与舞蹈是孪生姐妹,它们是互相依存的,舞蹈是珠子,音乐是链子,链子把漂亮的珠子穿起来才能形成美丽的项链。一个是通过视觉形象表现的,一个是通过听觉形象表现的,在舞蹈中就是通过这种听觉形象的平台把视觉形象展现给观众。如歌唱和舞蹈都是艺术,但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一个是声音语言艺术,一个是肢体语言艺术,如果在歌唱表演中融入舞蹈,就能达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增加歌曲的感染力,把一部作品的思想感情能完整地展现出来。法国有位舞蹈革新家曾说过:“当音乐与舞蹈得到紧密结合的时候,这一综合艺术所产生的印象是伟大的,它的奇妙魅力会同时吸住你的心灵和理智”。音乐能够捕捉舞蹈形象,表达情绪,烘托气氛,展现一个舞蹈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如张继钢创作、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音乐节奏感强,富于变化,把我们带入气势恢宏,雍容大度,美轮美奂的舞蹈当中。尤其作品中间的一段小快板,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是观音手臂之舞,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蒙古族舞蹈“盛装舞”音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喜悦、欢快、炽热、激昂的情绪,加强了舞蹈表演气氛。音乐是舞蹈表演的桥梁,只有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结合起来才能把舞蹈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二、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的设置 舞蹈教育以其独特的美育功能成为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所要的中小学都面临着舞蹈师资匮乏或水平底下的困难。音乐学专业应改变过去培养单一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观念,而应培养具备舞蹈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满足人才市场对音乐学专业学生能力的需求,达到“能教、擅演、会编”[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加入,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舞蹈编创与排练等舞蹈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以上舞蹈课程的融入,提高学生舞蹈表演、舞蹈创作能力,达到基层中小学对音乐学专业舞蹈能力的要求,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规格。 1.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肢体表现能力 基本功是指从事舞蹈艺术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身体的力量、软开能力、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协调配合能力以及身体快速做出反应的敏捷能力。学生要想跳好舞蹈必须要进行严格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就像一个连字都不会写的人,他绝对写不出好的书法,更谈不上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如:我们在观看舞蹈表演时,同样是一个舞蹈作品,前者是专业舞蹈演员表演的群舞《天山姑娘》,后者是普通大学生学演的群舞《天山姑娘》。前者舞者有较好的基本功,良好的表演能力,表演的动作整齐划一,把维吾尔族那种开朗、奔放、幽默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它的舞姿挺拔优美,再加上摇身晃头移颈和流畅的旋转,好像把观众带到了“天山”,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后者舞者因没有进行过舞蹈基本功训练,也没有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舞姿,再加上表演能力差,导致表现出的动作僵硬、松懈、呆板和不协调,表演动作差距太大,没能把《天山姑娘》舞蹈创作中的那种意境和美展现给观众。所以要想学好舞蹈,应把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作为重点来抓,要让学生知道基本功训练是舞蹈成功的基石,是舞蹈必备的条件。要让学生克服身体自然体态中的各种毛病,针对身体进行系统的力量、软开能力、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及敏捷能力的训练,尽量使学生具备舞蹈表演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能力,熟练自如的应用手、眼、身、步、及各种动作的分格韵律,才能达到展示舞蹈的肢体美,抒发舞蹈的情感,去创造、传播和享受舞蹈带给我们的美。 2.学演结合,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知识的吸收和提高 舞蹈根据不同的风格、特点分为古典舞、芭蕾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为了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对舞蹈知识的需求,应设置民族民间舞蹈课,内容的选择因以地方特色舞蹈为主,主要开设汉族民间舞蹈、藏族民间舞蹈、蒙古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等,时间上应设置一学年,68个学时,一学期学习两个民族舞。针对课时有限与教学内容无限的矛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精而实用。首先要了解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基本体态、常用舞步及基本的舞蹈语汇,才能把握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探索舞蹈教学方法,把学习和表演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如:学习藏族舞蹈后,结合排练课学演舞蹈《珠穆朗玛》。舞蹈主要以桌和弦子为动作素材,学生在表演中充分发挥所学藏舞水袖撩摆的动作,应用了藏舞膝关节连绵柔韧的屈伸和连绵不断、小而快有弹性颤动的动律,进一步把所学藏舞语汇得到应用和提高,表现出了藏族舞蹈由于膝关节松弛和手臂柔美摆动表现出的美,还把藏族人民对圣洁的珠穆崇拜的那种美,通过表演表现出来了,提高了对藏族舞蹈的表达能力。还有通过学习东北秧歌再结合排练汉族舞蹈《大姑娘美》,使学生对那种泼辣、开朗、大方的东北妮形象有了了解。进一步对东北秧歌的舞蹈语汇进行应用和学习,通过学练结合,把东北秧歌的那种美劲、俏劲和泼辣劲展现给了观众,使同学对汉族舞蹈语汇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学演结合更能扎实的掌握各种舞蹈的风格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和展示舞蹈美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的学习中去,在不断的学习中,来提高舞蹈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开设编导排练课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 不管是职业舞蹈教育还是非职业舞蹈教育,舞蹈的舞台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未来的社会需要高学历的复合型舞蹈人才。为了完成音乐学专业“能教、善编、会演”的培养规格对舞蹈能力的要求,应把舞蹈基本技能的掌握扩展到舞蹈创作、舞蹈表演等方面,加强舞蹈的舞台教学使学以致用,以此来满足基层学校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如我校200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音乐学专业学生,针对基层学校对音乐老师需兼顾学校舞蹈节目指导任务的要求,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加大了舞蹈课程的设置。为了能培养能教、善编、会演的综合性音乐舞蹈人才,在加大舞台教学的同时把舞蹈队等实践课程纳入培养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素质提高很快。2000级第一届音乐系学生刚入校时,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舞蹈基础,经过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又赶上学院的升本、校庆、为同一首歌的演出伴舞等舞蹈舞台教学,很快就成为我院的舞蹈骨干,他们自编自演的舞蹈节目多次获奖。毕业时,舞蹈表演、编创能力上了一个台阶。通过舞台教学和舞台演出的实践,提高了学生舞蹈的内在感觉、表现能力、技术技巧的应用能力,也增强了对舞蹈知识的积累,掌握了舞蹈创作、作品的排练、演出及舞美设计、演出服装道具的应用等舞台表演的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成为基层学校及单位的音乐、舞蹈骨干,缓解了基层学校和单位缺少舞蹈指导教师的情况。使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通过舞蹈课的教学,培养了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达到了社会对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要求,但如何让舞蹈课的设置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是我们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音乐专业论文:浅析音乐师范教育改革 —— 以云南师大音乐专业为例 【摘 要】文章以云南师大音乐专业的历史沿革和师生基本情况的具体数据以及反映出来的问题为主要依据,探讨在音乐师范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着眼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胜任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音乐师范 教育 培养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是高校的核心目标。 随着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各学科新课程的逐步推广和实施,我国基础教育已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以往难、繁、偏、旧、单一的课程内容被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所替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学习者,从学生的心理、音乐经验和实际需要出发,指导与规范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哪些音乐内容并达到哪些标准,已成为课程改革的趋势。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广泛运用,像一股春风吹向中小学校园。现代教育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考虑和全方位人才的培养角度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再好的教育策略和改革都不可能实现。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它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我院于 1999年正式挂牌成立。自 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至今已培养了 10届共 522名毕业生。从建院之日起,学院就一直秉承“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实现知识、能力、实践、素质有机统一”的办学宗旨。伴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我系从最初的 44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 746名在校全日制学生,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逐年加大人才引入的力度,音乐教育系也从开始的 10名教师发展为目前的 39名教师。整体师资力量和教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在全体教师辛勤的努力下,我院的教学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专业的毕业人才。但通过对我院音乐教育系师资力量、专业结构以及历届毕业生就业的调查,结合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针对性和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反映出有些问题值得我们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好好地总结、分析和改进。以利于实现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音乐教育系自成立以来的师资情况。 十年来我系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大量师资人才,但大多数教师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非师范专业,自身在高等教育学习期间,可能在音乐教育方面接受的系统性、针对性的学习和培养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从事音乐教育初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要求出现了偏差。 一方面,和全国绝大多数音乐师范院校一样,我系几年来始终延续着多年来的教育模式。更多地趋向于把培养学生演奏和演唱的能力作为专业技能授课的主导目标,专业技能课上普遍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几”的个别及小课教学,存在着单纯注重演唱或演奏技术技巧的训练、不注重专业的运用与创作;片面追求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广度的倾向。教师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培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经过几年或多年的学习后,大部分的钢琴普修学生甚至是钢琴主修学生,即使有的能弹奏拉赫玛尼列夫、李斯特或其他高级别的乐曲,但仍不会为简单的歌曲编配伴奏,视奏能力、弹唱能力、对钢琴的运用能力普遍较弱。 另一方面,学生也过度追求以专业的程度高低作为评判自身学业优劣的标准。一味追求某专业的“深”,而不是追求多项技能的“广”和“正”,导致很多学生对专业技能课以外的学科不重视。在我院,学生中普遍存在“只求专业技能好,其他专业但求过”的说法。学生一味追求演奏或演唱水平的高低,忽略了其他技能的学习,当学生进入教学实践时,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实际操作十分困难。 在我院每年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中,学生所学和实际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严重脱节,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教学环节后,不知道应该怎么教?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教学中?反映在教学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差,教学环节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部分学生在教育实习后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但接踵而至的毕业考、毕业音乐会,撰写毕业论文,选择、确定毕业去向等诸多事情,已不容学生再集中精力更好地提高综合技能了,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完全胜任自己的音乐教学工作。加之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广大音乐教师将面临对新音乐课程的再学习和掌握,无疑也使大多数刚刚踏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短期内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作者专门对音乐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一些重要数据。 我院音乐教育系的学生在毕业后,有 64.7%的学生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从事音乐教育的毕业生逐年减少,这固然与我国整体的就业环境和学生自主择业的意愿有关;但就是在选择从事音乐教育的毕业生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校音乐教育者的深思! 我们是培养优秀的演奏者、演唱者,还是培养合格的教育者?音乐艺术院校是专门培养各种表演艺术人才的,对学生的要求重点是放在某项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通过掌握这项技能去诠释音乐、表现音乐。而音乐艺术师范院校是培养艺术师资的摇篮,教学重点应该是放在“教”上,教学生如何全面地了解艺术、掌握艺术的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怎样用最容易的方法和较快捷的途径了解和掌握艺术。这样的教学目的和音乐艺术院校有所不同,所以在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以及教学手段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完全沿用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可能造成学生“学”与“教”的严重脱节,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把所学的专业灵活应用。 当我们重新认识基础音乐教育时,会发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新的教育模式存在本质区别,也更能领悟出音乐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即:将“以学科和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学生的心理逻辑、音乐经验和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和规范学生在什么阶段学习哪些音乐并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教学生,以及教师应怎样引导、促进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等等。 高师音乐教育应着眼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熟悉、了解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要求和规律后,才能培养出胜任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育和培养学生: (1)教学品德、教学技能、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心理的培养。 (2)结合实际,加强对基础学科中基础知识教授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加强将所学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综合运用到教学中的技能学习。 (3)重视一切实践课程。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接触一些艺术的创作和实践活动。如:策划、排演小型的音乐会或指挥一个合唱团等。 (4)合理安排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充分利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并熟悉新教材。 (5)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趋势,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前进入教师角色的平台。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结合起来。 (6)注重学科知识的全面性。使学生在拥有丰厚的音乐学知识素养外,还有宽广的文化视野。 (7)在掌握音乐教学技能(即歌唱教学技能、钢琴教学技能、简单乐器教学技能、合唱指挥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等)的同时,还应注重教育教学技能(即分析和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等)的培养。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够演唱歌曲、演奏乐曲和表演舞蹈了,而是如何让学生在快乐和轻松的环境下感受音乐艺术、学习音乐艺术、喜爱音乐艺术、提高艺术修养。这给新一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疑也给我们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改革刻不容缓! 怎样培养合格的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怎样让艺术服务于全人类?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只有我们全体音乐教育者共同努力,以不断学习、提高的积极心态,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投入到新的教育改革中,才能使我们的师范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音乐专业论文: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效果之所以不尽人意,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切合实际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可用“因势利导”、“难易无序”、“不求甚解”等方法,达到其专业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弹奏技能;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方面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对于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而言,受以考试、考级或比赛等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弹奏技巧已达相当程度,但由于过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弹奏技术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梳理或改进之处。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其特点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在已有技术程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是值得业界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维,人从小到大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学习远期效应规律”影响。 对于业余钢琴教育而言,这个规律表明:处于幼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维反应灵敏但思想单纯、情感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严格按要求专注于纯技术方面,同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机能活跃,记忆力较强,而且与钢琴弹奏相关的身体机能如手指、骨骼等的发育也正处于活跃期,因此,更容易使钢琴基本的弹奏方法及相关的身体机能等,通过他们的练习过程实现定型、提高与稳定发展。所以,尽管处于业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理解力较弱导致其在音乐情感及内涵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但仅凭借年龄上的优势也仍然容易从弹奏的熟练程度方面得到人们的赞许。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弹奏技术的进步速度在进入大学后会明显有所减缓,但在青少年时期(或在业余学习期间)所建立的钢琴弹奏技巧上的“童子功”优势,不仅仍然能够继续得以发挥,甚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提高和能力发展正是“学习远期效应规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大纲》中明确:“钢琴基础课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觉、识谱、节奏感、音乐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力;丰富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能弹奏各个风格的音乐作品,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个大纲不仅对学生已有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程度的认可,也不单纯地强调其钢琴弹奏技术在大学教育中拔高等具体问题;不仅有对学生自身已有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没有超越音乐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程度的预期。也就是说,在学生进校时的基本钢琴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国许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纲中对“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的强调,明显受到了这个“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实中个别教师在钢琴教学已将这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远期效应规律”抛弃了——在个别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已有弹奏方法及技术水平程度高低或谬误与否,一概强调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单纯关注基本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着重关注弹奏方法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难作品程度。此类无视学生实际能力且颇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 现在大凡能进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估且不论其钢琴弹奏方法或技术科学、正确与否,一般都已经历了备考期钢琴“应试教育”的突击过程,即已经具备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和水平。仅鉴于此,符合“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利选择。 所谓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即是关注与认可音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技能这个“势”,来制定“乘势而上”的目标计划。钢琴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将4年不太长的学习时间,单纯地视为钢琴弹奏技术或技巧提高的过程,还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弹奏技术技巧程度及改进与提高方向,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钢琴弹奏水平程度及能力提高与音乐和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共同发展的音教专业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与广泛性。 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钢琴弹奏技术技巧程度,来决定其技术改进方向和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基本教学原则,而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制定上,还应该遵从学生弹奏技术技巧进阶的连贯性与连续性,使弹奏技术能够在教师“因势利导”的教学中既不拔苗助长,又能在原有水平与能力程度上有较大的发展,还能使学生为自己钢琴弹奏技术程度及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方面增添信心,帮助学生对科学的钢琴基本弹奏方法准确掌握,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练习习惯。 二、难易无序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过程如何安排?问题一提出,一些人的脑海中首先便会闪出“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此,一些钢琴教师长期冥思苦想,费心尽力地希望寻找到钢琴教学如何渐进的那个“序。”然而,“循序渐进”果真是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吗? 当然,从教育学的广度看,“循序渐进”的确是一个有效地基本教学原则,理论上不存置疑。然而,对于当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来讲,“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值得商榷。 原因在于,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方法因人而异,技术也可能参差不一,但其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却应该是通过了严格的入学专业考试,并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于是,在大学音教专业学生钢琴基本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钢琴教学并不应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趋“循序渐进”的,即“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实际上,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具体的教学重心也开始从过去注重于“做”的单一模式,向既注重实践又强调“知”,更注重“知”“做”并重,即向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以及重视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观念转变。而建立在有一定弹奏水平和能力基础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当从具体的弹奏技术水平提高的钢琴演奏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培养的教学思路转变,以适应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然而,目前有个别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似乎将这个现实问题忽略了。例如,现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音教专业钢琴教材,似乎就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似乎编者们普遍都觉得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技术程度较低、水平较差,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才应该是教学重点。例如,四川地区过去普遍采用的是某大学2000年所编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材,在这套4册8级教材中,每级除大量用于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外,只安排有4~5首钢琴音乐小品或是少量的中小型作品;而在其2009年最新出版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的10级丛书中,中小型钢琴音乐作品总共不足20首,而较大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就更少,总共还不足8部。 其实,大多数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钢琴弹奏技艺在其业余学琴时就已经形成,因此,他们入学后除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误的基本弹奏方法进行纠正,对一些弹奏技术技巧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外,教学已然没有必要仍从“由浅入深”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循序渐进”反而容易得到“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来看,现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序”也不尽合理。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般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水平的特点,钢琴教学本就理当是一种跳跃式思维的“序”进,而不应当是亦步亦趋爬行式的“渐”进。 可见,虽然人类对任何知识的获取过程肯定都是有“序”的,但作为具有独特性的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所的“序,”却并不一定就必是过去那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传统思路。因为,鉴于自身学科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程度特点,钢琴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就必须重视客观存在的“序。”在这一点上,“难易无序”应该是又一值得关注的方法。 三、不求甚解 将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来表述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种方法,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提议。 从人生命发展过程规律看,大学生已开始处于记忆力有所下降、理解力大幅上升的成长期。青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弹奏,许多方法与技术掌握的科学性或是作品情感与内涵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并不能被完全理解、消化,也无法自内心主动产生表达的冲动或是能够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随着理解力的飞速发展,那种由理解而引发出的情感冲动,就很容易促使其借助已具有的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将音乐作品的相关情感内涵准确地体现并表达出来。 这种由知识积累和水平提高而生成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表现,包含了“量变到质变”这个人类知识进步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在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即使是有学生在音乐理解上出现了某些问题,在作品演奏上也可能并未完整熟练,在弹奏技术上也可能存在某种难点,但却不一定马上在课堂上予以彻底纠正或根本解决,有时甚至可以暂且不管并让其一带而过。因为“熟能生巧” ,只要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对音乐的理解基本能达到教学及弹奏要求,教师就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新的作业,提出新的要求,以保证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 当然,学生的弹奏技术出现了问题应当立即指出并予以纠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钢琴教学,却不宜斤斤计较。因为,惟恐学生在弹奏的方法学习、技术的练习,或是在钢琴音乐与艺术知识吸收和积累过程中有一点不完美,于是,抓住一点便一味纠缠,结果必然侵占和浪费了学生并不太充足的宝贵学习时间。 相反,随着学生弹奏及练习时间的增加,以及所浏览与接触的不同钢琴音乐作品的广泛和数量的逐步增加,不仅因弹奏水平不够所造成的技术问题或难点可能会迎刃而解,而且,还有益于学生在钢琴音乐与艺术教育的知识性和广泛性方面得到充实并获得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不求甚解”不是不能求“解,”而是暂不求或暂缓求“解,”甚至暂不求“甚解,”一切皆应“因势利导”并以适可而止为宜。 四、发展音乐表达能力 由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表达能力——未来音乐教师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于是容易产生一个误解:钢琴弹奏水平属于技术问题,而音乐表达则属于能力的问题。由此,导致一些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大纲对这个问题混为一谈,表述模糊不清。 其实,无论是钢琴的弹奏技术还是音乐表达,需要发展的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必须是包括音乐的、艺术的、文化的等综合素质在内。对于钢琴艺术来讲,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具有工具性,它的训练与提高不一定需要有情感内涵表达等艺术与文化方面的内容。而音乐表达能力却是弹奏者综合素质及能力的体现,而这个体现虽然应当建立在坚实的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之上,却也未必需要高超的钢琴弹奏技巧程度。钢琴弹奏技术指的是弹奏者以钢琴为媒介的音乐表达行为,而音乐表达能力则体现的是其钢琴艺术与文化方面的综合实力。两者虽然在钢琴演奏家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是同步的,但在任何钢琴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却应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在音教专业学生进校前的应考阶段,原则上解决的就主要是钢琴的弹奏技术(为应考的几首钢琴作品服务),这属于钢琴学习的低级阶段。而进入大学后的主要教学方向应该属于学生钢琴艺术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原则上主要应该解决的是其音乐表达能力及其发展问题。二者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弹奏技术及方法是单纯的,原则上在任何时间段、任何年龄段的弹奏者那里都是一成不变的;音乐表达能力一般则会因为弹奏者自身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程度。2、掌握弹奏技术的活动允许历经思辨、重复、稳定、提高的内容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技巧可被肢解与重复的成分比比皆是;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则是这一切内容和过程经历之后具体应用的结果,它要求精炼、准确,限制或根本禁绝重复或多重意义的表现形式。3、在教学过程中,各类具体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难易程度的学习与掌握,虽然有大致规定的过程要求和质量标准,但顺序却并不一定是严格的,它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弹奏水平,来定制技巧难易程度教学的时间表,学生对已知或未知的某些难易程度不同的弹奏技术,原则上也可以不分先后。而较强的音乐表达能力与弹奏技术水平基本上是成正比的,不可能出现有倒装的情形。4、学习者针对某部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根据与完成作品技术要求相适应的自身条件,对某些并不急用的技术技巧可以允许有选择性的吸纳。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一般则是有一个较为恒定的艺术标准,不能见人见智具有随意性。5、相关弹奏技术技巧的方法要求具有同一性,因此,学习与弹奏的训练和掌握过程应当是科学的、严格的,不允许因人而异。而音乐表达能力虽然也能够具体体现弹奏者技术技巧水平和能力,但更主要的是其综合素质及能力和个性品格的展示,它可以是因人而异的。6、围绕各类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或钢琴音乐作品可以是有限的,且掌握即可。但围绕音乐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接触与积累广泛的、风格各异的钢琴音乐作品却是必须的。 一般说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音乐表达能力的发展,主要是在上述这些方面的提高,这应该是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现行的一些教材的编写之所以并不能起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益,原则上就是没有将上述内容的训练和掌握严格地认识与区分开来。 上述所论实属一孔之见,敬待有识之士指正。 音乐专业论文:以流行音乐为载体在高校非专业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以流行音乐为载体在高校非专业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音乐课堂中能否引入流行音乐,一直作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争论不休。流行音乐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中让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让学生享受到音乐给予的乐趣。 长期以来,我国非专业大学音乐教育受专业教育的影响颇深,教学内容比较单薄,空间相对狭窄,教法单一,所以直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比较枯燥,缺乏激情、生气,难于唤起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传统音乐教材以音乐知识为中心,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流行音乐。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这个年龄阶段,特别是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一些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的数据统计,90%的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相对于课本上所选的乐曲而言,学生会比较喜欢流行音乐。他(她)觉得课本上所选的乐曲过于严肃、传统、陈旧,缺乏新鲜感。而流行音乐比较活泼、欢快具有律动感和他(她)的年龄相符合。在学校举办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中很多学生都选择了流行音乐作为参赛曲目。不少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和明星,还有些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比较喜欢在音乐课堂中接触到流行音乐。 这时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针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选取健康、优秀地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使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激活音乐课堂,而且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音乐审美能力,即达到教学目的又可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一、利用流行音乐导入,活跃课堂气氛 流行音乐以新颖流畅的音乐语言,平白直叙的表达方式,生动活泼的韵律以及不拘一格的演唱,可以使欣赏者在轻松愉快的体验和享受中增强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流行音乐来认识生活、体验情感。这正和音乐鉴赏课比较严肃的音乐恰恰相反,由于学生很少接触到古典音乐及浪漫音乐,对作品背景知识和鉴赏能力的缺乏,很难听得懂,所以就对其不感兴趣往往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这时引入流行音乐作为导入,对音乐家的简介、音乐作品的背景介绍以及分析作品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1、《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以she的一首《不想长大》,并提一些有关新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周杰伦的《夜曲》采用的是肖邦e大调夜曲的曲调,我先让学生听流行音乐后再听交响乐,学生会发现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原来出自于他(她)不喜欢的音乐,从而打消了厌学的念头。 二、以学生兴趣点为中心,引导学生鉴赏 从在课堂中引入流行歌曲,选择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重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解。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三、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流行音乐无法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其实流行音乐也可以为音乐教学服务,使音乐教学锦上添花。流行音乐进入高校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产生的现象,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不要有排斥心理,要灵活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地进行实践。大学生在身心和领悟世事能力上基本成人化,他们懂得如何去选择。好的流行音乐同样具有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教师面对学生对流行歌曲喜爱的热情加以引导,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让流行歌曲更好地为音乐课堂服务,让流行歌曲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热情。音乐课程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综观当代高校学生的音乐生活,大部分都与流行音乐有关。因此,流行音乐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重要意义。 1、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的德育教化功能。 所谓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是指流行音乐对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等精神素质方面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在宣泄之后健全个体的人格。音乐欣赏使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欣赏者是在听觉感应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心理感应,达到一种“心领神会”,从而形成与音乐原创意图的共鸣和情感的升华。并在这个不断接受美的洗礼过程中,完善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可以说,浩如烟海的流行音乐作品构成了庞大的音乐文化宝库,它既满足了高校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在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的升华;当今的中国大地到处都在演唱着流行音乐,只要有音乐播放的地方都会有流行音乐的传播,流行音乐几乎达到了泛音乐化的状态,因此弥补音乐艺术素质几乎成了当代高校学生重要的追求。如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一曲《天堂》以宽广的旋律唱出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给以辽阔豪迈、苍劲刚毅的美感;《童年的小摇车》、《妈妈的吻》、《外婆的澎湖湾》、《蜗牛与黄鹂鸟》等歌曲结构短小,旋律轻快、琅琅上口。歌颂了亲情与友爱及厚重的人文关怀;《爱的奉献》、《常回家看看》、《懂你》、《祝你平安》等歌曲贴近生活、抒情性强,表达了亲情和爱家、爱国之情;《同桌的你》、《涛声依旧》、《为了谁》、《你是这样的人》、《乡路伴我同家》等富有哲理,探索人生真谛,追问人间真情。 2、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音乐的感知能力的提高。 学生个体内部发展方面在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音乐体验 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比重。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感知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从与流行音乐的频繁接触中,个体潜移默化的形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即便个体的基本音乐技能还不够(例如不太会识谱,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但是他们却能较准确地唱不少流行歌曲,节奏把握得也不错。这是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体验流行音乐,音乐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全面系统的学习有关流行音乐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如,流行音乐创作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流行音乐自身的美学特点、艺术风格等。这些知识与个体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继而丰富个体的知识系统。继而激发个体学习音乐的热情。 四、结语 对于流行音乐演唱的教学,目前国内高等院校还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教材。近年来,随着欧美流行音乐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国内流行乐坛开始呈现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状态,特别是一些后起的新生代歌手,他们将中国作品融入到欧美唱法之中,几乎结合得天衣无缝。为了加快我国流行唱法和欧美唱法的同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流行音乐演唱的规律,掌握不同歌曲的演唱风格,提高对当代流行音乐的理论品质。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教学,必须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学生的潜质,使得学生的演唱朝着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音乐专业论文: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之研究 摘 要:音乐教育专业作为我国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具有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责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更是需要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参与。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担。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随着国际上对于各国音乐类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的而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所以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音乐教育专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音乐教育专业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途径。 一 、音乐教育专业具有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责任 大学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应当倡导更加开放、平等、民主,更具世界文化交融、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 。有关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师资的音乐教育专业是否在自身的教育体系当中反映了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并且能否承担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责任,还需要进行研究。基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教育专业中传承时,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责任,本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分析 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只有确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据此采取具体的措施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音乐教育专业从始创阶段就以“中学及师范音乐师资”的培养为目标。早在1952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试行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对全国高等师范的办学方向做了统一规定,规定以培养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为主。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审订会”。会议对原有的22个基本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高师音乐专业”改名为“音乐教育专业” 。这次会议使得音乐教育专业这一名称以首次确立,也对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这一方向规定了它从课程设置到日常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都必须确保培养既掌握与时俱进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又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音乐学科教学法的毕业生。这是音乐教育专业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志。 2004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在该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总之,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的音乐教育师资。 2、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要求方面,要求: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其中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 就如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所表达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除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之外,突出的强调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可见教育部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 各校可参照《课程方案》中建议的科目开设选修课,也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见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说明)。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需要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参与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保护与传承是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参与,高等院校担负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深信,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成背景及音乐构造特征的不同,也决定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有所不同。我国的各个省份都有本地区的师范院校,这些院校一般都开设有音乐教育专业。在研究本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他们培养本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使命。 在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我们注意到,口传心授是一直是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普遍的一种传承方式。在这个高速信息化、物质化的社会当中,许多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仍然继续按照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无异于自己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音乐教育专业在中国各个省份普遍开设,其本身固有的文化教育优势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承提供了教育的平台。 可以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既是所有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的使命,更是从事音乐研究及教育人员的责任。由此看来在我国各个省份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大力提倡进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音乐专业论文:创新思维 畅响音乐 奥尔夫音乐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理念的启示 摘要:奥尔夫音乐以其原本性的思想在当今世界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更是以其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吸引着无数人对于音乐的热爱,尤其是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其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人才源于教育,教育始自儿童,担负着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用先进的奥尔夫音乐理念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法是本文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奥尔夫;创新;学前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教学方法。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人,发掘人的创造精神。该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开发儿童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1](p47)。”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命活力。这种互动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的精神,适合了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引入到我国,经过探索和发展,逐渐被推广和普及,现在越来越显现出它独特旺盛的生命力。 21世纪被国际教育界作为“创造教育世纪”, 我国主席也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可以说创新精神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个性发展的源动力。人才源于教育,教育始自儿童。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教工作者的摇篮、作为教育工作的先遣地,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健全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必将落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肩上。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音乐专业的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如果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合理用于课堂音乐教学之中,势必能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以人为本,强调音乐的审美艺术性 音乐教育,必须首先是对人的艺术教育。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想象、创造、反思等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综合型人才必备的素质。目前,“教育界人士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美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创作技法的艺术教育是残缺的艺术教育,没有全面艺术素养的个人无法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2](p5)”。因此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对艺术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奥尔夫1931年写道:“音乐始自人自身。”这种倡导学生本位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正好符合了二十一世纪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奥尔夫努力要做的也正是当今我国理论界所要解决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认知理性与道德理性之间如何统一的问题,关注理性之树与感性之树的协调生长[3]”。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弱,所以从奥尔夫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在对他们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是一味地强调训练,因为再多地训练也不能在短时期内把他们培养成为音乐家。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类课程,除了为从教作知识的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音乐自身带给人们的美感,调动起全身的音乐细胞,唤起心底里对音乐的热爱,并把这种体会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用于以后的工作中,去感染他们的学生,激发幼儿喜爱音乐的热情,使幼儿学习音乐不再是受家长和教师的强制,而是带着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与憧憬,积极主动的学习,去感受音乐带给人们的那份快乐。 二、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艺术活动,强调音乐教学的综合性 幼儿的各感官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常常是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来进行审美知觉。“看看、想想、说说、画画、跳跳、玩玩,”在其艺术教育中不失为一种非常适合的做法。 音乐与语言、动作的结合是人类自古以来习以为常的自然形态,也是人类表现意欲实践的基本形态。中国古代《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放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穷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放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早已有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思想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这三者统一的强调,也正是对源泉的回归。 1924年奥尔夫和友人军特一起合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他还认为,语言、动作本身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就是一种音乐。在他的嗓音训练中歌曲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内容或者是儿歌、童谣、谚语、谜语,或者是单音与多音音节练习。他还把拍手、拍腿、捻指、跺脚放在一起,这种在一个人身上的多声部练习,是非常适合训练人身体协调能力的。在柏林的奥尔夫小学命名典礼上奥尔夫曾讲:“以各种原本的元素去游戏,以节奏、音响、旋律、言辞和动作,会激发幻想并培养幻想,必须在孩子心中发展并培养幻想,使塑造的意欲原动力活跃起来,并使之净化为形式,否则这些素质会萎缩、退化。”这种集诗、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能最大限度的适应儿童的特点并以此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国现行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提倡学科综合”。 在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这种综合性的模式体现最明显。比如在欣赏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之《糖果仙子舞曲》时,教师就可以以故事的形式作为引入,然后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将这段故事的情节与乐曲的段落进行对应,引出a+b+a1的曲式结构,再根据音乐主题进行戏剧创编。这种把奥尔夫综合性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曲式结构,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的方式,课上学课后忘,这种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综合性的教学模式会给更多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同时学到了幼儿音乐教学法,不再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到面对音乐时的无助,而是在参与中肯定了自己的价值,对音乐世界和未来充满期待,这才是音乐对人最大的影响。 三、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强调音乐的乐趣性 音乐的生命离不开自然和人性,倘若自然和人性被扭曲或扼杀,音乐也必然被窒息。古今中外,不论专业的或民间的音乐教育,往往会呈现出如下的教学模式:口传心授、一味模仿、“勤学苦练”。但是,其结果却只能培养成苦行僧般的“好学生”。这群孩子只知道听话、勤奋,而并不懂得在音乐中寻求体会快乐,并不懂得在音乐中畅享未来,也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主人。 幼儿的艺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儿童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述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对工具和材料进行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4](p13)。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是不全面的教育。《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奥尔夫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接触音乐、感受音乐、喜爱音乐,学习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愉悦轻松自由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带给人的欢愉。因此,奥尔夫教学法的引入受到了无数孩童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与肯定。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该专业学生的自身条件决定,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强化偏重知识技能训练,而应在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出发,学会用音乐表现美好的生活、表达丰富的情感。 四、诉诸情感、主动实践,强调音乐的创造性 中国艺术自古就强调意境和传神。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止于表现思想情感,更在于精神和意境的体现。只有通过诉诸于感性,使学生心领神会,才能领悟和掌握音乐自身的规律和美。 奥尔夫音乐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视、听、触、嗅等),在亲自参与、体验音乐活动、游戏活动中,来唱、来跳、来娱乐、来学习、来创造。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学生们融入了自己大量的想象,在幻想的天空里,任创造的流自由翱翔。因此,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音乐会、不同于观看他人娱乐方式的音乐行为,这种必须由自己亲自参与、主动实践的音乐活动过程,是人类学习最主要的途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不仅传授本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高中,虽然艺术经验缺乏但文化背景较好,在对其钢琴教学时,完全可以在掌握基本弹奏技能后,由一位同学即兴编奏,另一同学编创歌词,另一同学编排舞蹈,然后其他同学根据词曲创编游戏,这种即兴的创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集体合作意识及人类的创造思维提供了无限活力。根据在学校所习得的这种教学方式,他们完全有能力将音乐知识与培养具有“审美、完整的人”相结合,将自身形成的音乐素养融汇于未来的幼教工作实际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天、地、人处处存现创造,关键在于如何把这种潜能激发出来。 五、结 语 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说:“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活动。”音乐可以启迪人的心灵、改造人的性情、提升人的修养、消除人的文化隔阂、拉近人的年龄障碍、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在知识经济迅猛增长的年代、在产业文化迅速蓬勃的时期,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艺术教育在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方面一直担当着特殊的角色。而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于我国音乐教育,特别是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高师院校,在其音乐教学过程中更要把这种音乐思想、音乐教学方法贯彻始终,真正做到音乐要从乐趣出发,养成儿童的参与意识、激发儿童的想象才能、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使儿童真正爱上音乐,成为音乐的主人,在音乐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在音乐世界里畅想人生。 音乐专业论文: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析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各高校正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着重围绕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展开论述,首先阐述当前国内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教学改革研究,然后针对本领域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最后以我校“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4+1)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为具体例证,依据具体数据和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进行阐述,希望能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并与致力于音乐教育改革的各界专家学者共勉。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趋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等,都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国内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学校办学目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前几年艺术高考的持续升温,除了原有的九所音乐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所设的音乐专业教育外,众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纷纷兴办音乐专业教育。但是与以培养高精尖音乐专业人才为目的专业音乐学院和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相比,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办学目的、培养目标仍没有明确定位,专业设置比较盲目,只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短期行为,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 2、学生选拔和淘汰机制不合理 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高等学校的艺术招生过程是在入学前完成的,而近年的高校扩招,除了一部分热爱音乐专业、立志从事音乐事业的学生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音乐专业是因为上不了其它更好院校的无奈选择,这些学生缺少学习热情,没有上进动力,加上目前专业教学的“一锅煮、一勺烩”方式,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而且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生不务实、急功近利现象不乏其人,如此以来,毕业生质量必然出现一个整体性的滑坡。 3、师资队伍薄弱,配套教学设施紧缺 由于综合性大学争相新办音乐专业,师资队伍薄弱和配套教学设施紧缺成了影响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专业教学中需要教师与学生1对1的教学方式,而目前许多教师不得不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导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总结和回顾。同时配套教学设施紧缺,生均教学音像设备、音响、图书资料、乐器等的拥有量明显减少,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4、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音乐人才需求 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设置结构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应该承认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音乐教育中单一的精英音乐表演专才的教育,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有所改善,这直接体现为综合大学艺术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但人们对专一表演技能固有的崇尚情怀以及至今仍旧无法舍弃的对表演技艺的盲目追求仍然没有完全转变。而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也大多没有注重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提高教育质量简单的理解为聘请名师、增加硬件投入、上热门专业等。因此,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既缺乏师范类学生音乐教育才能,又缺少专业艺术团体所需要的音乐专业表演技能,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音乐人才需求。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 1、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类高等学校都要不断调整和明确办学思想,真正做到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当前,特别要妥善处理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发展学校规模,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领导,都要把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形成制度,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2、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从整体上讲,符合时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核心是面向21世纪,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紧迫性,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要强化质量意识,并且摒弃旧的人才质量观,建立起现代的人才质量观。在基础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基本设施建设 针对目前基础课教师普遍短缺,青年教师队伍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科研团队不成熟等突出问题,高等学校要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在政治思想上,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教师工作,牢固树立起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在科研上,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水平和素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本学科科研领域迅速成长。在教学上,制订教学工作规范,通过理论和实践培训以及教学工作压担子、严要求等措施,使这些中青年教师在树立优良的师德、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 4、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可通过调减、合并与职业对口的狭窄专业,扩大专业口径,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进行培养,进一步利用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发挥综合性大学、多科性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各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 三、“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证 为了切实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自2007年度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以来,全国各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了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且形成了较完善的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校“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于2009年被正式确立为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1、积极探索双专业培养模式。我校在“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设立之初,从综合性大学培养音乐人才的实际出发,采取扬长避短,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专才”、师范院校培养“教师”错位培养的模式,突出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学科优势,把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满足社会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城乡社区及群众文化馆、站所需要的既能从事组织、辅导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又具备一定文字处理能力的文秘人才的培养需求上。精心打造音乐学、汉语言文学有机结合的本科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造就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复合型、应用型“艺文”人才。 2、科学制定双专业教学课程方案。实验区紧紧围绕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不断的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突出音乐学和汉语言文学双专业课程特色,结合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加强“复合型”双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逐步实现从设立之初的“4+1”(学制)双专业单纯课程叠加教学体系向“3+2”(学制)双专业主干课程有机结合平行课程教学体系的过度和完善。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把音乐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的课程分为两大体系,从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上,突出以音乐学为主专业,汉语言文学为背景专业的办学特色。系统开设了《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多声部音乐写作与分析》《电脑音乐制作》等音乐理论、音乐技能课程;还开设了包括《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等多门文秘方向所需的专业课程;新创《综合艺术》实践教学课程,融音乐理论、音乐技能、文员素养于一体,有效地推动了双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实践的创新。 3、合理构建双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区根据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十分重视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针对双专业教学特点,寻求传授理论知识与参与社会实践的最佳组合,强化包括专业实践教学、实习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以及毕业实习在内的实践环节。具体做法是:(1)新创《综合艺术》实践教学课程,提高专业实践教学在创新实验区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要求同学们在不断地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环节中,提高策划、组织、编排各类文艺演出的实际操作能力。(2)建立固定与不固定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实验区现有4个固定的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在校内、校外不定期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有专门的经费资助。(3)开设实验区精英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强化提高学习,为他们量身设置个性化课程,以最大效率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4)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这两个渠道增加专业实践教学教师数量,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规定每位教师在完成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必须完成每学年一次的师生专业实践展示。 4、改革双专业招生录取方式,选拔优秀生源。为保证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验区从生源选拔源头抓起,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实施符合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成绩与文化成绩各占50%比例的综合排名录取方式,取得较好实际效果,积累了有益经验。所招生源的高考文化成绩每年都在各省艺术类考生中名列前茅,大大提高了音乐类学生学习中文专业所需的人文实力和毕业考研的竞争力。 5、积极开展理论研究。针对综合性大学如何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新课题,结合实践需要不断展开理论研究。目前已有《理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体系的研究》《音乐剧中声乐表演艺术多元化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助教学与科研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13项省级社科研究项目、省教改课题立项与结题。发表《音乐与诗的结合》《加强大学语文教育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全面学习》《高等学校人文教育及其融合途径》《江西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等有关论文40余篇。主编《艺术导论》或参编《大学音乐与艺术语言教程》《音乐鉴赏》等多部高校教材。 6、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1)社会认可:实验区培养音乐学双专业人才的创新举措,得到了武汉大学、河南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高校一些知名教授的充分肯定。2008年12月12日《经济晚报》刊登的《华东交通大学打造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率》文章以及2009年5月19日《江西日报》刊登的《高校专业与就业市场怎样找到平衡支点》文章均登载介绍我校音乐学双专业办学特色,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2)参赛获奖率高:实验区创建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次获得教育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厅、省文联、省社联等多部门颁发的集体和师生个人各级、各类奖项。(3)双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双专业的本科学习背景为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渠道,2008年10月,2009届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达到34%,位居全省高校音乐学专业首位,毕业生代表参加了省委书记、省长出席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并作了经验汇报。2009年和2010年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仍在全省同类专业中排名前列。这既是对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教学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音乐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艺文”人才效果的直接检验。 结论:目前高等教育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不同专业的思维理念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如何更好地交叉融合,互相取长补短,还有待深入研究提高。现代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专业只有在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在教育模式中积极创新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办出自身特色,不断积累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高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抓住社会变革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中脱颖而出。 音乐专业论文: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之学理透视 内容摘要:21世纪全球化资讯急速蔓延的繁荣景象背后,教育成为唾手可得的“产品”之一,高等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高等师范院校之“师范性”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化”于现实层面的模糊界定处于长期僵持的状态下,文章指出综合性大学增设音乐专业应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就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课程”与转化理论的有效环节——“实践”三方面予以明晰定位及全方位的考量,以此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以期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 关 键 词:综合性大学 音乐专业 音乐教育 中国素来享有“礼乐之邦”的美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这句常为后人所引用的经典名句实为先贤重视礼乐的诸多文本例证之一。诚然,礼乐及其教育为哲人们所推崇,周公在乐教中将其与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即精英教育紧密相联;阮籍《乐论》则基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论及礼乐教育的必要性;王通的礼乐教化思想源于周孔,其言“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②;白居易同样认为礼乐教化是治国之本;胡瑗进而阐述了人才、教育和学校三者间的联系,“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③……不仅如此,由官方创设于汉代的教育和管理机构——乐府存在时间约200多年,可谓世界上创办期最为悠久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随着中西方频繁的音乐交流与文化互渗,终于清末在学校和社会广泛形成的学堂乐歌活动,成为中国新型音乐教育兴起的一大标志,自此中国的音乐教育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可以说,音乐不仅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同样于中国漫长的教育发展史中留下了自己鲜明的印迹。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步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主要有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前者着力于培养音乐教师,特别是以培养中等学校音乐教师为其首要教学目的。这种明确的办学目标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被纳入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教学大纲中;后者则应将教学的重点聚焦于专业表演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就实践层面而言,专业音乐院校侧重于学生音乐表演实践技艺的提升,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本应倾向于学生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塑造。然而,“师范性”并未能成功地将上述两种教育体制区分开来,关于高等师范院校之“师范性”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化”于现实层面的模糊界定也初露端倪,音乐教育界人士大都认同这样一种说法,即:“按实际有效的课程来评价,高师音乐系实为微型音乐学院。”④事实上,造成这种局面并持续到今日,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首当其冲承担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专业音乐院校学生们的演奏或演唱等水平往往成为高师音乐教师衡量学生能力的一大尺度,而一些高师学生在频频遭遇“音乐技术不如专业音乐学院学生”“文化素质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等严厉评判后,自甘落后地在专业音乐学院学生身后亦步亦趋,从而彻底抛弃了他们所属领域的内在特质。 21世纪全球化资讯急速蔓延的繁荣景象背后,教育成为唾手可得的“产品”之一,高等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原本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似乎无暇顾及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长期抗衡的状态,更无心执著于二者办学理念上的僵持,而是倾注全力参与到增设音乐专业这项浩大的“教书育人”工程中。我们不能否认,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自觉选择了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以获得个人生存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而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势必对个人福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创设意味着在先前两种教育体制之外,有更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然而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并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笔者非常赞同美国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的教育观,“每一个教育领域都有义务向自己和他人解释其价值,并要有通过教育得以获取那些价值的计划。”⑤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并予以明晰定位,以此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以期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本文尝试对此问题进行“教师”“课程”与“实践”三方面的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一、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 从现实层面考量,原本担任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并适应新增专业的需求,因此综合性大学在增设音乐专业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急需填充人力资源。就事实而论,无论是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院校,抑或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他们的学习背景大都相仿,多数为独立拜师学艺,即遵循“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很可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石,显而易见的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行为事项的主体人物——“教师”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倘若回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便不难发现,“教师”一经存在就承载了“传承人类文明”的职业使命。在现今的中国,教师们不但讲授知识,他们还富于前瞻性地通过书写文论记录教育状况、研讨教学手段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等。近些年来,“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各专业教育工作者们畅谈的一个热点话题。此方面文论最初的写作动机乃在于摆脱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系列困扰,并期望透过开放式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与有效途径。然而,笔者在不经意间发现,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在直抒胸臆书写教育改革理念中鲜有自我反思的系统阐释和理论构架。与此同时,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日,我们目睹了高学历人才的群体性涌现,综合性大学不可避免地以学历作为吸纳教师的一个首要标准,继而忽视了对音乐教育这个特殊领域内“教师”的全方位“塑造”与整体性“规划”,毫无疑问的是通常情况下的短期岗前培训课程并不能完整代替“教师”们对自身专业教学的认知及定位。假设综合性大学不能突破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模式的瓶颈,那么它将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因为“复制”所谓的高等教育人才只能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创新型”人才相背道而驰,其存在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二、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课程” 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均以“课程”为教育的基本单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的有机组合建构起与各专业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在音乐教育系统领域内,学科特色往往透过课程设置得以体现,并借助后者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鉴于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存在诸多交叉、重叠的现象,综合性大学音乐教师对此当格外警醒。在保证学生掌握音乐学学科基础知识外,教师应对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加强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沟通并适时地与学生们分享音乐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互动,以此增强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如音乐治疗学、计算机音乐制作等均是比较不错的课程选择,现今人们在应对各种内、外挑战中往往承受着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音乐疗法为缓解人们的心身疾病贡献着自己的能量,因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往专业院校学者普遍范围内视计算机音乐制作为“娱乐项目”,忽视其潜在价值,殊不知透过互联网的传播,计算机音乐占有着极大的市场份额。综合性大学若能整合其资源优势,势必将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为普罗大众培养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其存在价值可见一斑。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综合性大学设立音乐专业尚处于草创阶段,相应地,关于课程设置的整体性规划和阶段性实施都有待于补充和完善。 三、转化理论的有效环节——“实践” 几乎每一个专业都强调“实践”的不可或缺和积极意义,音乐专业尤为如此。无论是感性呈现,还是理性表述,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与专业论文写作等均为音乐实践活动的特殊产物,学生经由被动的学识引入转至主动的技艺诠释,这不但从视觉上建立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更奏响了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有力“前奏”。基于此,实践活动毫无疑问地增强了学生们的理论转化能力,结合有效的课程设置从整体上完善了教育对象大学四年的音乐学习生涯,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由此激发年轻学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实践出真知”的理论与应用的双重价值固然不言自明,值得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深思的则是除了传统意义上以舞台为依托的表演场域,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们转化理论的实践平台又在哪儿呢?据笔者所知,有些综合性大学音乐教师曾带领学生们亲历乐器制作现场关注乐器制作全过程及乐器厂运营方式、参与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等。这种基于“文化在民”的教学理念以回馈社会为主旨的实践活动着实值得推广,它为综合性大学寻找到有别于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院校的实践基地开拓了新思路。 本文简要阐述的三方面内容: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课程”以及转化理论的有效环节——“实践”,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注重前瞻性的招聘与招生方案以及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兼顾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考核),都应与突显综合性大学之存在价值相契合。 的确,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信息时代语境下的大学音乐教育可谓任重道远。笔者认为,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在承袭中国千百年来音乐教育的丰硕成果的同时,当就新世纪现实语境中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富有见地的理性反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续历史积淀的深厚学养与成就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虽然美国哈佛大学启动于1967年的《零点项目》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音乐系等艺术教育为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但我们在冷静思虑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热”现象的同时,同样也应对祖国的音乐教育给予最美好的祝福。最后,笔者愿以贝内特·雷默的话作为结束语,以此与教学同行共勉,那就是“音乐教育最深刻的价值,同所有人文艺术学科教育最深刻的价值一样: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⑥“……当我们的目标变成将所有学生引向所有人文艺术学科的幸福性时,我们对年轻人生命质量的贡献就可以无限放大。” 音乐专业论文:浅议关于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方法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育 民间音乐 传承方法 论文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高师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不断完善和进步,专业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然而民间音乐却在无形之中被忽略。现阶段,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选取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明显减少关于民间音乐这部分,由此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不够重视。因此,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要对民间音乐更加重视,并且进一步完善教材选择、课时安排等。本文分析了民间音乐在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并重点探讨了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的传承方法问题。 一、民间音乐在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各个高校的民间音乐在整个音乐专业中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观念方面、课程方面、教学教法方面、教材方面及师资力量方面,具体表现为: 1.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时,往往漠视民间音乐,认为民间音乐古老、枯燥、不够流行,不符合当前的学生心理,因此在学习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没能形成正确观念,不懂得对民间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由此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肤浅性。 2.课程设置方面。首先,民间音乐的课程设置时间较晚,建国后至今,以国家教育部名义正式下发的高师本科《教学计划》只有两版,真正把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须课而进行设置至今还不到20余年,还有很多高校没有正式设置民间音乐课程。其次,民间音乐的课时相对较少,目前就大部分高校音乐教师所做的教学计划来看,民间音乐所占的课时要比其他专业相对来说少了很多,还有很多学校将民间音乐作为辅助课程。 3.音乐教师的教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都是“灌输法”。虽然有部分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将课时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但具体教授方法却各不相同,有的侧重理论讲解,有的不讲理论,只对学生进行民族乐器的教学,单纯地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或者简单欣赏一些民族器乐曲,这就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学习不全面。 4.当前高校所使用的民间音乐教材不统一。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民间音乐教材尚不统一,很多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没有作为民间音乐高师专业统一教材。在教师所选用的教材中,有的是选自他人的出版物,还有的教师用的是自己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基本上是专业音乐院校教材的分支,而教师独立编写并能公开出版的教材明显不足。此外,教师们上课所使用的音响、音像资料绝大部分来自公开出版物,还有一部分是从他处转录的,教师亲自采风所得的资料很少。 二、在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方法 1.重新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和相应的音乐教育观。 首先,应该树立多元音乐文化观念。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碰触,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对文化的多元格局有明确的认识,形成多元的音乐文化观念,重新建立高师音乐教育体系,这既包括民族音乐课程的多元化,又包括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同时意味着高师音乐教育不仅仅要融合大量的民间音乐,还要融合其他的国家的民间音乐,更好地汲取前人及当代一切有益于理解音乐文化,并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创造力和符合民间音乐的有效教学方法。 其次,树立与高师音乐教育相适应的民族音乐人才教育观。 高师音乐教育关于民间音乐传承人才的设定,应该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实际,各个高师院校所设的音乐教育机构,应当自觉地致力于建设当地音乐文化资源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高师院校应该吸纳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充实其教育内容,担负起建设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职责,并且以这一机制为目标,设定高师院校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规格,实现新型人才教育观。 2.确立民间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多渠道地引进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机构应该自觉地进行采访和收集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并且将其引进到高师音乐教育之内,或者建立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此外,将老艺人或者民间音乐家等引进高师课堂进行授课,教授学生特色的民间音乐。 其次,编纂专门的民间音乐教材,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组织全国民族音乐学界和高师音乐 教育界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写民间音乐方面的教科书,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广泛收集和利用我国民族音乐学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音乐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应立足于五大集成出版的既有成果,制定将其转化为高师民间音乐教材的规划。 最后,创建新型的民间音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体现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受特定课程内容的制约,同时也受教学组织的影响。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且富有创造性。 3.将民间音乐传承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对民间音乐进行整合,作为社会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高师音乐教育,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联系社会文化部门和地方音乐文化社团的职能,使传承民间音乐文化、重建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行为。 首先,应借助社会力量对高师院校的民间音乐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在高师中传承民间音乐,师资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当前我国专业教授民间音乐的教师极度匮乏,因此应该借助社会上各种办学力量,采用举办短期高校民间音乐师资培训班,对高校的民间音乐教师进行深度而系统的专业培训。 其次,成立地方专门的音乐文化研究机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异常丰富,这就体现出地方的音乐研究机构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各地区应成立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机构,以充实对本区民间音乐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力量。高师院校也应该创造条件,成立自己的民间音乐研究机构。这样既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又能突出高师民间音乐的办学特色。 最后,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民间音乐传承。要想更好地对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光靠高师院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调动社会上一些积极力量,来共同营造一个传承音乐文化的良好环境,因此,应该呼吁社会各界都重视民间音乐的传承。 综上所述,民间音乐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音乐文化,急需得到更好、更久远的传承和发展,而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则肩负着这一重要传承使命,希望各高师院校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前现状制定合理的民间音乐传承方法,合理选取民间音乐教材,适当增加民间音乐的教学课时,并增强民间音乐课程的师资力量,同时积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来引起全民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使民间音乐得到良好传承和发展。 音乐专业论文:理论作曲课程——普通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园地中的重灾区 在普通高等学校①(下文均简称为“普通高校”)音乐表](下文均简称为“音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其执教者——不论是声乐、器乐系科,都会碰到一个共同的课题——除]奏(唱)技术之外的“音乐表现”。以笔者从教的钢琴专业为例,一群普通高校的经过多达数年不间断的学习已基本掌握多种类型钢琴]奏技术的“准钢琴家”们,就其技术层面而言,无过多可挑剔之处。然而当他们将乐谱转化为音响进行“二度创作”之时,多数学生鲜有富于灵性、乐感的表现,缺少对音乐内涵与底蕴的深入挖掘、对风格准确而富有特性的准确把握。或是鹦鹉学舌式的机械性的空洞展示,或是炫技性的苍白的“高仿”表]。这种只弹(谈)“音符”不弹(谈)“音乐”的表现,究其根由,应是缺乏对“技术”只应是音乐表现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的认识所致。 谈及“音乐表现”,除了精湛技术的保证,其首要的课题便是对作品——音乐本体的全面认识和深入剖析(这里暂不涉及其他的诸多修养——姊妹艺术、音乐史学、美学、哲学等知识积淀的潜在支撑)。这就要求]奏(唱)家透过谱面去体察这座“流动建筑”的构成:挖掘隐含其中的结构内蕴;明晰织体间的层次美感;捋顺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彰显调式、和声、配器的绚丽色彩……这些构成音乐本体的因素均是]奏(唱)家对乐曲正确理解、诠释的依据。而打开这扇认识音乐本体技术大门的钥匙,便是内含着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四大件”的理论作曲课程的全面修养。 然而面对着被置于“必修”档次的理论作曲课程,现时的已修毕此系列课程的音表专业的学生们,究竟获取到何种程度的“真知”呢?几年来,笔者在与一些多具有考研意愿的学生们的教学互动中,在与一些理论作曲专业教授相关的信息交流中得知:这个就学于华南、辽宁、吉林及我省多所普通高校(也包括几所音乐院校)的准毕业生的群体,其中有些学生的乐理知识有限,至今不能正确地识别调式调性;和声知识初级,多数学生只熟悉正三和弦、属七和弦;复调知识浅薄,只有简单的、多是象征性的对比式、模仿式二声部的学习经历;配器多限于乐器法的平面简介,而对配器法少有写作实践和乐队音响的,陶,多数人不会阅读总谱;而作品分析课,多数学生头脑中只留有结构图式的轮廓,却少有对音乐构成因素内涵的了解,哪怕是面对着一首歌谣体的音乐小品,也不能予以正确的剖析……上述的各门理论作曲课程的知识泡沫,不仅会影响着他们各自的专业学习,制约着他们的发展潜力,也使他们与名符其实的专业音乐工作者的知识库存相距甚远。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上述知识泡沫的产生呢? (一)教师层面的原因: 1.对此系列课程认识上的偏差。诸多专家认为,理论作曲课程当属必修的音乐基本知识、理论、技能课。因为一切称职的音乐工作者,都会渴望促进自己在音乐上的发展——通晓音乐本体的构成,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积极自觉的感受,以利于在更高水准上从事侧重点不同的音乐各专业。而现时多数普通高校(包括个别音乐院校)对此系列课程的安排,虽仍列为必修课,但实际上已沦落为只强调其“拓展艺术视野”功用的音乐素质养成课。笔者通过多种渠道②得知,其具体表现为:(1)将这几门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已经受多年教学实践考验的颇具含金量的学科的授课时数减少——多数院校的和声、作品分析课上限各为56学时;复调、配器课各为32学时;而且随着出自于方便学生就业思考的3+1模式(即3学年上课,1学年实践)在我省专升本学校的铺开,此类课程学时还有被压缩的可能。这必然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浅化。(2)班级规模增大——实行合班上课,多至百人少为30人以上。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考量已被弱化。(3)只讲“分析”而废弃“写作”。笔者就此问题的困惑求教于已有多年理论作曲课程教学经验的方智诺教授。他认为:“理论作曲,均是些‘光说不练假把式’的课程,如想真正明了其中的基本知识理论内涵,谙熟其技法的规律性,写作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即或是音表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只是有内涵深浅、量多量少的区别而已。因为没有写作打下的功底,就不会有正确的分析。”而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此种教法系初始于京城某所高校,且效仿者逐渐增多,是方智诺教授等人的认识落伍?还是此种教法确具科学性实用性?还是迎合了对“大众教育”的曲解所带来的人才培养规格的下降,知识含量的折扣呢? 2.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准不容乐观。理想的理论作曲课程执教队伍的组成,其成员皆应有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科的出身。但普通高校此支队伍的现状是:资格老些的学校,以早期留校的优秀本科生为主,其中不乏经过专业音乐院校的继续教育而取得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确有才学的称职教师;而近些年来涌现的“专升本”,综合大学新设置的音乐院系,更多的是毕业于高师院校单科进修归来的青年教师或普通高校毕业的研究生。虽然他们也很敬业,但鉴于此类课程知识的艰深、理论的复杂、必要的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要想从容驾驭教学,确实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厚重的知识库存。特别是面对如此少的课时,如此大的班级,加大了他们驾驭的难度。加之囿于专业音乐学院音表专业和高师音乐学专业夹缝中的冷清地位,使他们难有机会参与全国范围的教研、教改活动,更易使其在教学理念、方法上滞后,教材的择用上放任自流。据多所学校的学生反映,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且少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参与,致使这类丰富多彩的学科多处于没有听觉参与的空洞教条的“纸上谈兵”,自然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之个别教师迫于学生考评的压力对课堂疏于管理,考核系统跑水——期末的总复习多沦为考试划题,试卷的分数大幅贬值,高分低能的现象丛生……不仅亵渎了教学园地的圣洁,也纵容了学子“厌学”、“混学”、“逃学”的恶习,如此的恶性循环不仅伤害了优秀学子的积极性,也会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受挫……都会助长上述知识泡沫的泛滥。 (二)学生层面的原因: 1.由于这些“90后”的年轻、懵懂及随之而来的“短视”、“实用主义”和“偏食”,使他们不可能及时认识到强化其理论作曲课程学习的必要性。这点可从笔者求学的经历中得到旁证:我有幸能在中央音乐学院完成了我的本科教育,特别是能长期得到恩师杨峻教授的教诲。入学初期我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主科——钢琴]奏技能的学习之中,而对理论作曲课程的学习并不在意。因为我愚昧地认为它们是与我的钢琴]奏专业“主科”关系不大的学而无用的“副科”。然而随着我“主科”程度的提高,]奏曲目的丰富,我发现主科课堂上带给我压力使我汗颜的多不是来自“主科”,而更多的是来自于我听课不求甚解、作业敷衍了事的“副科”——对音乐本体认识的浅薄。每当恩师教我]奏一首(部)新的曲目,总会就作品产生的背景、音乐本体构成的诸多因素,在师生的互动中深入浅出地侃侃而谈。这不仅促进了我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引导我把技术寓于音乐内涵的表现之中,我牢记恩师的叮嘱“好的教师永远不会把音乐和技巧分家”,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钢琴大师约·霍夫曼的话“要弹好钢琴,(只有)一双好的手和几个钟头的练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接受全面的音乐教育。这首先是和声知识,然后你可以加上对位法和曲式学”。并将其付诸我终生的教学和]奏实践。 2.学苗不壮。据了解,现时普通高校音表专业的受教群体,多是在改革大潮的涌动中,一群介于普通高校文理学科文化水准和专业音乐院校术科水准之间“尴尬”地位的学子们,随着本科扩招的浪头被裹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数目庞大的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队伍之中。其中为数不少的学生的专业取向不是由于对音乐挚爱所择,而是为避开文化课较高分数线的拦截而趋之若骛。这些处在专业音乐教育金字塔中间偏低层次的学生,入学前其专业术科的学习常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入学后当他们面对着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原来“好玩”的“吹拉弹唱”,不再有趣。特别是这些在他们[中繁杂无用的理论作曲课程,更令其头痛。于是,令执教老师颇为寒心的课堂状况频现:除少数尚有学习愿望的学生坐在教室的前排外,更多的学生争相后坐,或化妆、吃喝,或窃语、打闹、睡觉;且置老师的批评于不顾。有的干脆自暴自弃,逃课了之。我想,面对这样的施教对象,水平再高的教师都会在教学质量这个词语面前噤声。 二 那么,如何改变理论作曲课程的上述现状,以想方设法对这方重灾区予以救助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从“主科”老师的角度提出如下管见,以“抛砖引玉”。 (一)首先要以“主科”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坚挺技术功用的同时,加大“音乐表现”的施教力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作曲修养的不可或缺,以增强他们学习此类课程的积极性。 (二)就教学内容、学科设置而言,全盘照搬音乐院校作曲系(科)教学模式的弊端已昭然若揭,理应予以改革。笔者认为,针对音表专业学生开设的理论作曲课程,终端目标不是要他们去“创作乐曲”,而是去“鉴析乐曲”、“理解乐曲”、“开阔艺术视野”,以利于他们在各自“主科”上的全面发展。应根据受教者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理论基础、学时安排的具体情况,将传统理论作曲的科学内涵予以浓缩、精炼,而不是盲目地删减;将原来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四大件”,考虑到它们的依存关系,从避免学科内容的重复、强化学科之间融合的角度予以有机重构,而不是简单地拼凑。在这方面,普通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理论作曲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思路、成果尽管尚有不同意见,但对音表专业而言,也颇具参考价值。所以笔者认同某些专家们提出的“四合一”③的学科架构,赞赏以分析为主、写作为辅的教学方式的相关思考。 关于教学内容的设定,根据本人的学生经历和任教后的体验,对于音表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论作曲课程应具有的起码程度:和声——在扎实掌握同调和声的基础上,需要至少涉猎一级关系的转调;复调——在扎实掌握单对位、二声部复对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应涉猎一些三声部复调音乐的知识;配器:乐器的基本知识与性能,乐队的构成及编制,乐器的分类与组合,总谱的构成与熟读;作品分析——了解音乐构成的诸多因素;把握主题及其发展手法;明晰曲式结构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只有掌握了上述“中级”程度的“四大件”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其为切入点,才能蜕变为一种综合分析的实际能力,才能使学子们较为从容地面对各自专业的技艺发挥,也能夯实他们继续接受更高级教育的基础。 (三)就在普通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理论作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之时,2009年由中央音乐学院的姚恒璐教授主编的《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顺势而出。拜读后感到:这部教材囊括了音乐表]专业的特性,以“四合一”的学科架构,采用全面分析为主、局部写作为辅的教学方式,“本着单科学懂、综合运用的原则”,将“四大件”的知识理论精髓融入到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之中,从而为理论作曲课程的改革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深入的学习感到,该教材对课程性质、内容、标准,教学目标、条件、时间,教辅手段等方面均有较为全面、准确、翔实的定位。其相关的思考,都是切中当前普通高校音表专业理论作曲课程教学现状的要害;其相应的举措,不仅明智,而且也颇具可操作性④,令人欣慰。 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普通高校的音表专业,以其众多的学生数量已成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他们可能成不了国家、省市级专业表]团体的主力,但他们却是我国群众文化普及队伍的基本力量。鉴于对上述理论作曲课程教学园地灾情的忧患,出于对这个庞大群体的关爱,笔者斗胆奢议,能否在中央的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以中央音乐学院为龙头,以姚恒璐教授主编的《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为平台,召集全国普通高校执教于音表专业理论作曲课程的骨干教师,就此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务实深入的研讨,将他们的真知灼见给力于这方教学园地中的灾情救助,以使普通高校音表人才得以茁壮成长。 音乐专业论文: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研究 音乐欣赏作为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对高校学生特别是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分析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艺术教育,使音乐欣赏教育理念渗透高校学生教育,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呢?经过分析,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音乐文化受教育方面普遍具有较为基础的音乐欣赏层次,音乐文化素养较为薄弱而且层次不齐。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阶段性教学方法开展音乐艺术教育。 1启发教学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艺术 将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处在青年时期的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他们离开中学校园进入了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时代,人生正处在思想活跃和情感丰富的阶段。如果在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启发学生们将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思想世界、情感感受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和欣赏音乐作品,他们会更好地领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更加容易掌握如何进行音乐欣赏的方法,教学将会收到更佳的效果。例如贝多芬的一部钢琴独奏作品《献给爱丽斯》,它的内涵是用音乐形式表现了一段恋情的发展,在这部作品里贝多芬将这段感情中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经历体现出来。音乐艺术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对生活和情感经历的一种高度升华和凝结,这样的内涵易于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领悟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主动学习并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2融会教学开拓学生音乐艺术思维 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性质与形式完全不同但可以给人相同的感受。作为高校学生来讲,他们的理解能力强、知觉丰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结合音乐主题,再结合自身的感受,引导学生在画面感呈现与听觉之间达成一致,使学生将身边的生活感受与音乐作品的体会融会一体,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通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教授学生理解音乐语音,音乐语言是用音乐所特有的特征来表达喜怒哀乐,它区别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说话语言。当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一切身感受与音乐所带来的感受产生共鸣时,在音乐艺术的画面感与听觉之间达成一致时,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融会教学的方法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渐进教学逐步过渡音乐欣赏层次 针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基础相对薄弱但 理解能力强的特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浅至深、深入浅出地逐步提高音乐欣赏的层次,结合音乐艺术的专业角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将音乐欣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逐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从声乐曲向器乐曲过渡。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有歌词,同时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表达的乐曲情绪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首先应从教授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声乐作品开始。讲授声乐作品欣赏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素材源泉以及歌词所表达的含义。配合歌词对乐曲的欣赏,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乐曲的表现、发展和欣赏的规律,进而准确地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声乐作品的例举和讲解,逐步锻炼学生脱离掉歌词同样能够欣赏乐曲的旋律,掌握乐曲的特征,进一步理解音乐。从声乐作品作为第一层次的教授过渡,使学生在以后学习器乐作品时具备了一定的欣赏基础,使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向较高层次过渡。 第二个层次是从民间音乐欣赏向西方音乐欣赏过渡。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但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就需要把握特性,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性。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这种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就像是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的影响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对于学生来说,我国民间的许多乐曲都是伴随着学生成长过程的,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和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等都为学生耳熟能详。所以在教授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从这些较为熟悉的民间音乐开始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好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向西方音乐逐步过渡,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例如《蓝色多瑙河》、《命运交响曲》、《卡门序曲》等西方音乐作品。学生对音乐语言的学习从民间音乐到西方音乐逐步适应,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欣赏音乐的兴趣与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从器乐独奏曲向交响乐过渡。相对交响乐来说,器乐独奏曲曲式简单,乐曲表现的主题比较单一,在讲授和欣赏时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通过独奏曲的教授首先让学生了解曲式结构,了解什么是单主题音乐,什么是单三部曲式结构等概念问题,学生了解了曲式结构概念后再讲解乐曲的旋律和节奏特征。例如在讲解和欣赏《梦幻曲》时,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一首钢琴独奏曲,首先请学生完整欣赏乐曲,再将这首乐曲的单主题音乐和单三部曲式结构的特征进行讲解。配合乐曲实例和学生自身对乐曲旋律的感受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独奏曲曲式结构,逐步再向多主题和曲式结构比较复杂的交响乐过渡,这样的过渡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鉴赏音乐的方法。 4结语 “对于一个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句话反映了对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而言,他们急需音乐艺术教育的营养,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建筑职业院校的一名音乐基础课教师,上述音乐欣赏教育的方法与分析还是初步的探索与研究,笔者呼吁社会和高校给予非专业学生音乐艺术教育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提高教学能力,探索出更为有效地教学方法。 音乐专业论文:培养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初探 内容摘要:本文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多学科与多专业的特点出发,挖掘现有的资源,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状况,从而试图探索一条培养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的道路。沿着这个培养方向,全文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关 键 词:复合型音乐人才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的艺术类专业开始焕发新的活力。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主要分成三大培养体系:一是九所专业音乐学院;二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音乐学科;三是综合性大学中所设置的艺术系科。高等音乐教育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与此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普遍呈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综合素质教育,导致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只“专”不“通”。这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而且从长远来看,综合素质的缺乏实质上也限制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上升。 上篇:寻路 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诸多同行的关注,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笔者所在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正在探索一条培养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的道路。 一、瑕瑜互现,艺术学院的学生状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4月,并于当年开始招收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这些学生文化成绩比较好,接受各方面知识的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也普遍比中等艺术学校培养的学生高,这些都是优势所在。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音乐天赋、专业基本功和技能方面又略逊一筹。例如有些学生的嗓音条件不理想,很难在纯粹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还有些学生音乐基础过于薄弱,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掌握好音乐基础知识。在深入考察和分析了这些情况以后,笔者认为,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多学科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和外语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向内挖潜,发掘多学科涉外型大学的资源 放眼世界,欧美的大学几乎都设有艺术学科,这为艺术学科和非艺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艺术学院为全校学生开出各种选修课,比如音乐欣赏、美术基础等,同时,艺术院系的学生必须选修若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校长陆登廷指出:“哈佛大学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功就在于建立了交叉学科和教师之间(或者学院之间)的合作。”以此为鉴,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广外多学科的优势,给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跨学科的多门课程,拓宽其眼界,引导其全面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1995年6月由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的广东省涉外型大学。原广州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65年,是国家教育部直接管理的三所外语院校之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目前有19个学院,46个专科专业。其中有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系科。而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广告学、新闻学、翻译、艺术与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本科专业都可以被充分利用,通过公共课、通选课的课程设置服务于艺术类学生。 目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着力推出外语与各专业的融合,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通用型人才。学校还与美、英、法、德、意、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将近90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三、因材施教,明确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方向 明确培养方向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广外艺术学院旨在培养掌握系统的音乐表演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演唱演奏技能,外语运用能力强,信息技术强,能直接参与国内国际音乐交流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能在专业或社会文艺团体、政府部门、艺术院校、企事业单位中从事表演、教育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以音乐表演为专业,以外语为学习和沟通工具。 对于具备良好的音乐基础和嗓音条件、钢琴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可以培养其从事音乐表演工作;对于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有足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理论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培养其从事教育工作;对于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较好、公关能力和外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以培养其从事对外艺术交流合作工作。 下篇: 实施 具体应该如何实现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多管齐下,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培养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需要引进专业音乐院校的先进教学方法,强化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吸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经验;另一方面,应该利用广外多学科多专业的学科优势,开设必修课、选修课、通选课、公共外语课等课程,强化和拓宽复合型音乐人才的知识面。 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妨进行一些创新的尝试,例如专业基础课如声乐专业钢琴课采取一对二、一对三,甚至一对多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的互相交流和探讨。在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尝试采用教学互动、学生互动、课堂上下互动的方式。与此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广外良好的网络化教学资源,从网络获取更多专业知识,了解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动态。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界限,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摒弃以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专业课”的狭隘做法,努力汲取新知识,成长为能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接轨国际,科学设置课程 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朗斯戴尔女士曾经在多种场合强调:“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多学科教育,提供跨学科课程,使学科知识互相渗透。”针对培养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的目标,我们参考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和国内多所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在广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本校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分成5个部分: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政课、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通选课。英语课贯穿第一至第四学期,综合英语课每周四个学时,同时还开设语音语调、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各两个学时。三年级开设高级英语选修课程。这同专业院校、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相比,是英语课时设置最多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外语强化训练,使其和其他同类型学生相比具有较大的外语优势。通选课要求学生选修八个学分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四个学分的自然科学类学科,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在工作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学科基础课安排有钢琴课、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课程,让学生打好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学科专业课除声乐钢琴等专业课外,声乐专业还开设了表演基础、形体训练、合唱、正音与台词等课程。钢琴专业开设了伴奏与室内乐、钢琴教学法等课程。第一至第三学期充分利用广外外语学科资源,开设了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课,让学生在演唱演奏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作曲家的作品时,能更好理解作品内容和风格,以便更好地演唱和演奏,提高专业水平。 选修课结合广外多学科、多专业特点,合理设计音乐理论选修课程以适应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求。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熟悉世界各民族音乐的特点,同时具备充实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一个复合型音乐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广外作为人文社科类的综合性大学,在完成上述课程设置的同时,利用本校多学科、多专业的资源优势,开设了一批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独特课程,如利用汉语言文学学科优势,开设中国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课程;利用外国语言学科优势开设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课程;利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优势开设电脑音乐制作课程;利用人力资源学科优势开设音乐艺术管理课程;利用新闻专业学科优势开设音乐传媒课程;利用应用心理学学科优势开设音乐心理学课程;今后还可以利用经济学优势开设市场开发与经纪人课程;法学学科优势开设法制社会与演出市场等课程。这些课程均作为专业选修课,保证一定学时数,对于提高复合型音乐人才的整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而专业音乐学院或师范院校在教学中也会涉及到相关内容,但通常以讲座等形式传播给学生,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的质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当今社会,随着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还是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去从事音乐普及、音乐创作和音乐开拓型的工作。广外艺术学院充分利用外语优势和其他人文、自然科学等学科的优势,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这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并且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培养方向。 实践课教学除加强对学生的技巧能力、外语和综合素质培养外,艺术学院还非常重视实际运用和实践。现在学院每学期都安排学生上台两次、观摩和考试各一次。到三四年级可以安排学生到文艺团体、唱片公司、文化广告公司、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让学生更多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以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利用广外与国外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将他们送出去培训和深造。 三、 求贤若渴,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广外艺术学院的领导奔赴全国著名艺术院校,希望能吸引高水平的应届毕业生,同时,还在2006年3月底举行了为期一周的招聘面试,面向全国招聘急需的专业人才。 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为教学服务,我们还在探索“校际合作,资源共享”的道路。广外的艺术学院试图和相关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实现师资的交流与合作,尽快缓解师资暂时不足的矛盾。 总之,新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和整体上均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革新上。艺术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本,以适应当今世界潮流为本。以这种先进的发展观念为指导,探索一条培养以外语为特色的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的道路,才能真正发挥和利用广外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 音乐专业论文:谈谈高师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音乐欣赏课程是目前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欣赏课的教学对象自然是音乐系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这给他们的欣赏课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欣赏课逐渐形成了一种标准教学程序:介绍作者生平——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介绍主题——介绍作品结构——完整欣赏全曲。按照这套程序,一切都在老师的安排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重复体验别人的体验,久而久之,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当然也就无法谈得上欣赏。 那么,是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可以完全抛弃了呢?当然是不可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对于今天这样先进的教学环境来讲的确有些落后,但它毕竟是我们上课的必要过程。我们不能抛弃这个必要过程,而是要在它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寻找出一些更好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音乐的美?我想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谈我上音乐欣赏课的一些方法和想法,以供探讨。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很普及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年龄偏长的教师不能熟练运用,只能进行一些音频播放、文字展示等简单的操作,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甚至有个别教师根本不会使用,仍然完全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不免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音乐欣赏课的多媒体教学,给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辅助和推动作用。有时学生很难直接感知老师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像、影像、音乐、动画、谱例等集于一体。这样既增加了人文知识的含量,又有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克服了传统教学在时空、地域上的限制,大大拉进了欣赏者和被欣赏者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使其获得更全面、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 比如,我给学生欣赏莫扎特的作品时,会先展示莫扎特的头像,再简述他的生平,然后从同名电影《莫扎特》中截取一些相关的影像片段,最后引出这个作品。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先从头像知道莫扎特的样子,在听完我对莫扎特的简介后,又从电影片段中真实的看到他的经历,更加深刻了在心中的印象。不仅如此,还能亲眼看到他的作品产生的背景,这样就比老师在讲台上干巴巴的讲要生动的多。 多媒体教学形式为音乐教学的表述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它所提供的全方位的表述方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多以前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无法涉及的领域,在多媒体音乐教学面前都迎刃而解。它以其丰富性、可视性、即时性的教学效果,验证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巨大魅力。因此,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作为教师不但要讲好课,还要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 二、丰富教学内容,适应时代需要 传统的音乐专业欣赏课程内容一般都是经典的世界名作,大多以中外古典作品为主,掌握这些作品是音乐系学生必须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等多元化的音乐正在大量的充斥、丰富着我们今天的音乐生活。而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是要能够完成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音乐教师,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一批可能相对于古典音乐更喜欢多元化音乐的学生。因此,如果继续完全使用传统的音乐教材来培养当代音乐教师,我们培养出的音乐教师可能会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所以,建议在传统的音乐欣赏内容基础上,增添关于当代流行音乐、爵士音乐、舞剧、音乐剧、影视音乐等多元化、多层次的欣赏内容,让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并且需要注意的是,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老师全面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特征,使学生们对欣赏的对象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所以,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师音乐欣赏课,还要重视对学生全面文化修养的培养,要将更多的学科文化知识融入到音乐欣赏课当中来。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比如,我们给学生欣赏琴曲《高山》、《流水》时,不能只分析作品本身,还要把伯牙、子期的故事生动的讲出来。再如,给学生欣赏德彪西的作品时,也不能只讲德彪西本人和他的作品,应该首先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印象主义,什么是印象主义画派和印象主义音乐,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能使他们对德彪西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多比较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对要欣赏的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很少把它和其他的作品进行比较,带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一个点。这样,学生掌握的也只是很多个点,而不能把这些点联系起来组成知识面。我认为,我们应该把作品多进行比较,因为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方法用在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如在欣赏进行曲体裁的作品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中国的《运动员进行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和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这些典型的进行曲,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出这类作品的相同点。接着,我再让学生欣赏几首圆舞曲、小夜曲等其他体裁的作品,让学生再次与进行曲比较,总结出它们的不同点。这样,学生的判断能力加强,总结能力加强。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去辨别、比较各种乐器的音色,不同的指挥家或乐团对同一作品的阐释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还能由此及彼的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是非常必要的,它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感受 以往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大多和其它课程一样,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而我认为音乐欣赏课并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它是一门审美的课程,是一个主动感受的过程。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只讲只听只看,这样一切都是被动状态,难免有的学生会产生不愿接受的抵触情绪。我们应把学生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地感受,而这种改变也需要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使他们身临其境的环境,他们才有机会去主动感受。比如说,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就像演音乐剧一样,让他们成为音乐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体会音乐。 音乐欣赏课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想象力,能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虽然这门课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一门必修课,但是我并不愿意看到学生是在为了上课而上课。所以,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应该以饱满的情绪,积极的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应该根据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对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多思考,多总结,最终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音乐的美,并把这种美传播给他们的学生。 音乐专业论文:简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的特点是即兴弹奏、弹唱,体现着弹唱者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能力。文章指出,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在钢琴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勤动脑、多动手,要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弹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应变力。 关键词:即兴伴奏 自弹自唱 能力培养 钢琴即兴伴奏是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伴奏者临时根据歌曲的内容、风格等特点,在短时间内科学地、有规律地编配伴奏音型,其中体现着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能力。因此,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在钢琴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勤动脑、多动手,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弹奏。可以通过一首歌曲让学生熟练弹出旋律,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提出多种伴奏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应变力。钢琴即兴伴奏要求演奏者根据旋律便能即兴弹奏出伴奏音乐,它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以及校外大量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实用性,因而现已成为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钢琴即兴伴奏是钢琴伴奏形式中一种最实际、最常用、最简洁的演奏技能,可以为歌曲或者乐曲进行有效的伴奏,起到对音乐的补充作用。它要求演奏者在将钢琴演奏技巧、键盘和声手法、音乐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的情况下,再进行二度创作。 自弹自唱能力的获得体现了音乐理论、钢琴演奏技能、声乐演唱技能、即兴伴奏能力以及音乐创造力和感悟力等综合能力,是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集中体现。目前,师范院校毕业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弹自唱能力薄弱的问题,在实习教学中普遍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弹自唱,钢琴演奏不能达到为歌曲即兴伴奏的水平。 如何加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弹好钢琴伴奏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包括过硬的演奏技术、快速的视奏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协作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应将其放到和钢琴、声乐课同等重要的地位,着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以及课时量需增加等问题;在教学模式上,应注意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合理性;还要帮助学生摆正学习心态、安排合理的课后练习步骤,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演奏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钢琴课是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高师是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演奏家,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一专多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师范学校的教学特点。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钢琴基础比较差,按照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钢琴课程只开设短短两年。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独奏技术技能时,也必须让学生具备弹奏原谱伴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并能为歌曲编配伴奏,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笔者总结出“五段式”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积累学习资料。上课记课堂笔记,课后让学生根据课堂笔记进行总结,使学生通过总结课堂学习内容明白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答疑解难,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2.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多听、多看中外钢琴演奏家的音像资料,了解音乐内涵和风格,使学生学会带着情感弹奏每一首乐曲,把握不同乐曲的演奏风格。 3.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在学习一首新的乐曲时,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演奏风格、弹奏技巧、音乐表现力等。学生理解作品后再进行弹奏,然后让学生相互点评,教师最后再做范奏与指导。 4.注重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自弹自唱有机地渗透到钢琴教学中,使学生在具备钢琴演奏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为歌曲进行即兴伴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歌曲编配伴奏音型。要在钢琴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快速熟练各大小调音阶、琶音、三和弦转位,熟悉键盘,掌握几种伴奏音型和正确良好的弹奏方法、富于层次感的触键方式以及钢琴踏板的合理使用,等等。这些均是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程度,为他们选择一些适合的歌曲进行练习,同学之间还可以用相互伴奏的方式进行练习。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如举办小组星期音乐会,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为今后走向音乐教学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和丰富,钢琴课从枯燥的教学模式和沉闷的教学环境中走出来,加强了与其他音乐学科的横向联系和相互配合,使学生获得了广博的知识,艺术修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为使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伴奏手法更丰富多彩,解决他们在即兴伴奏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以下教学内容: (1)在和声手法上可增加使用副属和弦和色彩性的交替大小调和弦等。 (2)在伴奏上把各种音型加以展开和综合运用。如在一首歌曲的不同段落因其情绪风格或内容上的变化运用对比伴奏音型,并注重音型的选择、搭配、变化与承接的合理性。 (3)在民族调式歌曲伴奏和弦的选择与音型运用方面,应根据不同调式的特点加以归纳讲解,并结合教材练习。 要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做一些调整。首先,在大三、大四开设的钢琴即兴伴奏选修课应改为必修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专业程度较好的学生,大一就可以学习钢琴即兴伴奏,专业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从大三开始学习。其次,是将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实践演奏环节融入钢琴教学之中,让学生多参加教学实践演奏环节,每学期也要有相应的考试内容。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科渗透。自弹自唱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不仅包括钢琴演奏、声乐演唱、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还包括和声、作曲、曲式分析等课程内容及音乐视听能力。在钢琴课教学中,多讲解有关即兴伴奏的内容,例如分析歌曲中的和声编配原因、伴奏音型的使用原因,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钢琴即兴伴奏;在声乐课上,多分析声乐旋律的特点、演唱的方法,并要求学生课下练习声乐时自己为自己伴奏;在和声课上,多讲解如何给旋律配和声;在曲式分析课中,多分析乐曲如何结束、如何过渡,不同段落的伴奏音型变化特点等;在视唱练耳课上,让学生多听并且记住不同和弦的不同和声色彩,为伴奏时选择更好的音响做准备。此外,还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留意自己演奏演唱的配合是否默契。 对学生来说,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风格是建立在音乐理论基础上的,只有掌握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钢琴即兴伴奏水平,才能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总之,要使学生在钢琴即兴伴奏方面有所进步,除要求学生勤学苦练外,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鉴赏能力,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使之养成良好的伴奏习惯。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能力,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在将来的工作中为音乐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音乐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教材的应用与开发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专业 传统舞蹈 舞蹈教育 论文内容摘要: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应从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传统舞蹈的学习,使之系统化;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传统舞蹈在音乐专业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 舞蹈课作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级实用型音乐人才的重任。自1999年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招生以来,舞蹈教材体系一直受专业音乐院校教材的影响。训练内容太难、太深,它们是否适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的教学,这一点值得研究。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材的研发与教材在教学中的错误趋向 自教育部1981年印发舞蹈教学大纲以来,我国已相继出版了以下舞蹈教材:1.《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2.《舞蹈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3.《舞蹈编导知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4.《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出版。 翻开这些教材,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多年来被舞蹈界所认同的选材结构,即教材被分为两部分: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问题是教材的使用是由教师各自为政任选的。由于教师受个人修养及品位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对教材的选用范围和进度上的差异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舞蹈组合的掌握情况大相径庭,由此可以设想在全国范围内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就更大了。这种教材的选用结构和取向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地出现由舞蹈教材选择随意性所带来的弊病。 教材取向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各自追求的不同,例如在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热衷于让学生接触一些舞蹈技巧,不切实际地向专业院校看齐,导致的结果是教材的选用面狭窄、教材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出现两个极端的学生类型。从教育层面上说,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舞蹈培养目标是相悖的,这种教材选择两极化的误区造成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传统舞蹈掌握知之不多。 二、合理评价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启蒙教学中中国教材的作用 从上个世纪芭蕾基训传入我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论从训练方法上还是从动作的创作上,越来越多地与我国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基训。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学习芭蕾基训的目的是要学习其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使之与音乐表演的实际、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学习处于打基础阶段的特点相一致。纵观全国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选用芭蕾基训教材模式进行形体训练的突出问题是初学者适应慢,困惑点多,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其原因是芭蕾基训的正规性、持久性、文化底蕴与中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起点(包括:年龄、身体条件、学习目的、舞蹈感悟力等)差距较大,这点尤其受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制约。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的上肢、下肢与躯干在初步规范的基础上,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协调自如地运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中国舞蹈艺术所特有的韵味,增强民族自豪感。①因此,形体训练教学,中国古典舞基训应占主导地位。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全国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中已经占重要板块。通过各个民族舞蹈的学习,初步了解和把握各种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②民族民间舞在教学中已经显示了其艺术价值及地位。 将古典舞基训和民族民间舞选入教材,不仅可以理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脉络,还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系统的中国教材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发 作为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作为学者,承担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因此,在中华文化的舞蹈教育的前提下,承认西方舞蹈渗透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从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开发上来继承、发展中华文化是切实可行的。落实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这个问题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一)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古典舞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度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中国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③以上事例充分证明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文化是不抵触的,只有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才能使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得以创新,才能将中国优秀的舞蹈成果运用到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 (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立足民族文化这个根,树立甘为人梯的思想,把舞蹈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而不仅仅看作是技能表演课程。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技巧水平很高,但总给人在舞蹈感觉上有欠缺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修养,对舞蹈作品掌握的程度和系统性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建立“教学—研究—舞蹈表演—进修”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将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并使教材的使用达到应有的规格和质量。 (三)传统舞蹈在高职院校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 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舞蹈课教材的选用应包括:形体训练、中外舞蹈、舞蹈欣赏。按照民族舞蹈的发展顺序,教材可由三部分组成:1.形体训练(芭蕾基训、古典基训、身韵,可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良好的姿态,有助于音乐表演能力的提高);2.中外舞蹈(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主,以外国代表性民间舞和流行舞为辅,既可了解西方舞蹈的特点,又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还可掌握舞蹈发展的趋势);3.介绍和欣赏优秀中国舞蹈作品(体现并继承了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的特点运用在教学上)。
商务论文:电子商务下的市场营销论文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服务不能协同发展。企业在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中,前期的营销和宣传往往做的比较到位。但是物流过程中,经常出现快递不能按时到达,或者到达之后物流公司不允许验货签收的情形,使企业在顾客心中的信誉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在电子商务进行大规模营销活动时,购物网站也常常出现系统瘫痪的情形,导致大量订单被取消,相关的配套服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不协调。 (二)企业诚信缺乏。诚信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以淘宝网为例,信用等级越高的卖家,消费者对其服务和产品的信任度也更高。因此,很多信誉度较低的卖家,往往通过刷单来提高自己的信誉度。或者将营销页面用其他信誉度较高卖家的页面代替,从而避开网站信誉评价系统。企业发放的优惠券,也会被以各种理由告知不能使用。甚至出现在没有通知消费者的情况下,单方面取消订单,并且不予发货的情形。说明企业对于诚信经营并未予以重视。 (三)网络营销方式单一。电子商务中,参与的主体更加多样化,但是很多企业只把营销的重心放在了企业网站上,营销方式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电子邮件、网站推广等。有些企业在网站建设完之后,认为网络营销就是借助一些廉价的平台信息,不能发挥网站的作用,导致网络在营销活动中的利用率较低。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的营销策略 (一)加大配套服务的投入与建设。配套服务的投入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针对物流公司不允许拆包验货的行为,企业和网站应当进行沟通,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可以诉诸法律途径。其次,购物网站也要加强硬件建设,避免出现服务器在高峰期瘫痪的情形。再次,企业也要注重自身产品和售后服务的管理。最后,政府也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诚信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立身之本。因此,企业自身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制定相应的企业诚信经营管理制度,鼓励员工和管理层讲诚信,惩戒经营活动中的不诚信行为。企业还要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使之成为企业员工和经营活动的自发性行为。在营销活动中,不能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不能为了信誉度的提高去刷信誉。购物网站也要加强诚信体系管理,对于虚假信息和刷信誉的行为,坚决予以惩处。 (三)综合运用多种营销资源和手段。企业要运用多种营销资源和手段,创新营销策略。企业应当有全球营销的观念,将营销的范围扩展到更大的区域。大规模的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络营销部门,针对网络营销的特点制定营销策略。除了传统的营销方式外,企业在利用自身网站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其他知名网站的平台进行广告的投放。针对消费者在夜间和节假日上网时间长的特点,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提高广告的投放频率。企业还要利用互联网多元化的特点,满足营销目标人群个性化的需求。并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进行营销活动。 作者:吴尤孜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国脉信息学院 商务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论文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相较于传统会计核算间的区别 不管是以传统纸质形式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还是在运用计算机系统软件进行工作,会计部门至始至终都具备反映、监督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这三大职责。电子商务的发展造就了企业不断地将复杂的工序简单化,模糊的程序精确化,而在工作流程中,也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无纸化、电子操作化设备等方向转变。而其中,会计核算在通过电子系统软件的运用,己经达到以无纸化业务数据取代一系原始的纸质数据、表格、签字印章等等。这是电商会计部门与传统会计核算间最本质的区别。而由于会计的工作形势转变,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也发生变化,对电商会计的要求也更将国际化。新《会计法》首次肯定了电子单据的法律地位,使得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数据有法可依;也更加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一些网上结汇、网络财务异地处理的一些制度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实现。 二、发展电子商务会计核算的必然性 目前电子商务己处于日益成熟的阶段,大部分实业家都己接触网商这一模块,而作为企业的核心——会计部门如何转变为电子化工作流程相当重要,会计核算一旦网络系统化,就代表着公司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要知道,电子商务给公司带来的财富是不能想像的,全国各地做贸易的人你都可以与之交流,一个公司的财务运作正常,且接轨国际化操作的话,公司就等于多了一个左右手,面对交易的时候,将省去一系列收款、结汇以及在跨国贸易方面时时的汇率影响等,这些都将会由会计部门运用覆盖率强大的网络系统进行快速操作。 三、电子商务会计核算的利弊 电商贸易过程中,各类无纸化数据的安全一直存在隐患,这也是让人担忧的,因为在运用计算机作为主要贸易工具的同时,电子产品的程序设计是否存在漏洞是最为重要的。众所周之,在电脑领域中还存在着一种职业叫做“黑客”,它们能入侵人们的电脑,看到一切他们想要的数据,甚至复制盗用公司机密文件。同样,把网络运用到会计核算之中,不可避免地有着它的利弊之处。其中,在效率以及协调方面就有着本质的提高: (1)它有效地平衡了业务与会计工作上的协调性,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 (2)它满足了各层次客户的需求,提供了更多的结算方式,为公司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3)电子商务会计核算能够非常有效地传输各部门所需资料,满足了公司内部需求。 (4)会计核算电子化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共享的资源信息,有效平衡公司内部、供货商、客户关系的协调性。 当然,在任何行业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都有利就会有弊,除了在上面我们讨论过会计核算能够给公司带来一系列快捷、系统地管理以及起重要的协调作用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它所存在的部分安全隐患: (1)操作人员的蓄意破坏以及个别不正确的非法操作使会计核算内部系统出现故障。 (2)计算机遭遇职业黑客恶性篡改数据或者中病毒等,使软件本身的程序遭遇恶性篡改,使得软件内部故障升级,使得黑客窃取商业机密,非法盗用银行帐号更为简易。 (3)操作权限不明确,多人重复操作使原有完整的数据资料反复更改后,己经失原来的正确力、公信力。 (4)面对每行每业不同的网络交易,没有一套软件的核算功能是能够完全囊括的,操作人员可能忽视行业偏差而错误使用软件,这样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失。 四、电子商务下财务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运用电子商务财会软件是顺应贸易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子商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何针对在工作当中,会计部门将碰到的这些问题给出对策呢,我们应该从两方面考虑: 1.对于开发软件的公司来说,要确定软件的安全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是它们首要考虑的方面。 软件开发公司要加大对财务部门软件开发的力度,必须要反复试验、加大验收程序以及增强售后服务,务必使企业公司在使用软件的工作中,相对的安全性要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由于一名专业的会计很难对计算机达到精通的水平,所以,软件公司更应该注重软件的通用性,尽可能着重设计管理权限功能、加强防病毒破坏、黑客的入侵以及数据遭遇篡机率的前期内置功能,这样会计核算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会减小不少,而且公司应该完善该软件在帐务处理一系列步骤所需的各方面功能,比如:设立远程处理数据、报表、监控、运用计算机网络实现报税、录入和输出数据等,从而让财务软件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都增强。 2.从操作人员方面来说,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严格管控权限设置、加强对软件功能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 (1)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依规办事的把控,力求培训出对财务知识和网络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优化教育知识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求电算化会计能跟上电商的脚步。 (2)财务数据必须保持原始、完整,无纸化数据信息应该以统一的格式和大众普遍认同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并且要确定数据的完整性和明确性。我们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把原始资料数据分发给不同部门进行存档保管,这样的安排能够有效地互相监督,防范对原始资料和以确认数据的非法篡改。 (3)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理应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这是电子商务会计良性发展的前提。首先我们要完善电子签名程序设计、要以严格,缜密的数字技术加以确认身分真假和数据真伪。制定严格的交易协定并遵守规定的交易流程,依法严肃地履行贸易过程中的授权文件、电子数据以及电子货币的一系列加密、签收以及验证等制度。保证网络贸易的保密性,真实性和交易的不可否认性。相关法律己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核算信息给出肯定的认同,这是具有法律保护的,从而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使用数据信息者对于财务报告的怀疑。 (4)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只有网络健康安全的大前提下,与电子商务一切相关的无纸化数据才能得到认证机构的认可和法律的保护,在交易中对于双方的身份识别也更无芥蒂,只有网络安全,操作人员职业操守的提升,才是一切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的有利发展趋势。 五、总结 会计核算在电子商务整个体系中虽然只占据一小部分,可是它所起的作用是无法能替代的,一个企业如果会计部门瘫痪了,等于整个资金链也停罢,而在电商日益壮大的发展中,把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到会计核算工作中,在对工作人员专业化要求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虽然在电子化会计核算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瓶颈和问题,但是这些在专业人员的不断研究和努力下,终归是能够妥善解决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抓住电子商务给会计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完善核算软件的基本防御系统,从根本引进软件的源头抓起,解决企业一切资金链上的后顾之忧,完善一系列无纸化交易的安全性,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协调好企业内外部的运作,严格限制操作权限,从根本上确保电子数据的原始性,从而达到与企业各部门一起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 作者:李娜单位:上海徐家汇商城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商务论文:电子商务计算机教学论文 一、电子商务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 1.1项目组模式 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课就要把这学期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下达给学生,告诉学生这个学期要完成哪些任务,有什么具体要求,如何进行考核,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由于一个大任务就是一个项目,包含若干小任务,工作量大,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很难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按小组来实现。要求每组即要做到任务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还要鼓励学生相互协作,促进学习,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各小组间也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小组间良性竞争,激发大家学习和完成任务的兴趣。教师下达任务后,要按照一个电子商务大项目包括的要素进行理论讲授。同时,还要辅以实践教学,加强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完成下达的任务。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为核心,教师只是起引导支持和帮助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的过程,认识和理解计算机电子商务现象,掌握计算机电子商务知识,学生在已有只是结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牢固。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学生的主动探究力、表达能力、协助能力都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1.2项目分析模式 首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学生带着问题开发,通过项目的开发发现问题。然后由老师处理项目数据、模拟项目过程,使学生对思路和结论都有一个新的更高的认识,从而强化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得到较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也得到激发和培养。 1.3讨论模式 讨论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或完成老师布置的项目,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想法,利用检索工具无法自己很好地解决,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利用真实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案例更详尽、更真实的介绍知识点,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在课后时间也可以通过一些辅助软件,如QQ建立讨论小组来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和功能的建设。 1.4综合评定 学生完成任务后,对任务的评定也是重要环节。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即注重结果评价,也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即学生平时的考勤、上课表现、平时参与任务的表现,以及完成阶段任务的情况。过程表现的成绩不仅包括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而且还包括各个小组对组内每个成员的评价。 二、利用多媒体、网路等先进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校园网搭建网上课堂,教师可以进行课程维护、教学,将自己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要点、教学参考资料、习题等进行网上公布,供学生学习。学生可直接的在网路环境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业批改,作业情况自动反馈出来,供师生分析。 三、电子商务项目教学取得的成效 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该课程导入项目式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如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学生参与的情况来看,下达任务后,学生兴趣盎然,表现积极。一改原来那种被动做作业的态度,主动查阅资料,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于电子商务的学习兴趣。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应用能力。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掌握了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且对以前所学的商务知识进一步进行了巩固。锻炼了创新思维,提高了自信心。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在探索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真实的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信心,对于未来走向社会充满了信心。 四、结论 电子商务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探索,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水平。电子商务项目导入课程,充分发挥了该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容易把知识点融入任务当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水平有较大的帮助,即要重视任务的设计,也不能忽视对任务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结果的评定。 作者:张玉徐健辉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商务论文:电子技术下的电子商务论文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引发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革新,对传统的经济理论也进行了极大的挑战。在商务界的革新的要求下,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商务的活动方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地改革,由此引发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包括商贸投资者在内的所有人员的商务活动的基本观念的转变,因此,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于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于促进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仍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主要表现为电子商务发展地域不平衡,这主要就是在技术方面的要求,就国际市场而言,欧美、韩国等比较发达的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就相对较差;就国内市场而言,主要经济区即东部地区发展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就较为艰难。另外,参与的行业也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与IT相关的行业,在电子商务方面发展较快,而一些建材、服装等行业,因为个性化比较突出,而对售后服务的要求又很高,因此电子商务在类似的行业领域发展较为缓慢。当然,我们也看到,电子商务毕竟还是新发展起来,并没有完全的步入常态,因此,大部分的交易还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买卖,而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相对于前者而言,概率很低,这也是当前电子商贸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2.1构建和完善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作为基础,而电子商务平台的实质就是简单的电子商务贸易经过一系列的有机整合,最终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规范化的商务贸易平台。简单地说,就是电子商务平台的每一个部分同企业相对应,而每一个企业的任务就是不断去完善属于自己的部分,展示自己企业产品的具有吸引力的、全面的信息,在这个平台上,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为购买者提供准确的信息,让他们任意挑选。可见,电子商务平台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十分重要,这个平台一旦不能正常运行,那么,极有可能导致客户不能及时搜索到企业的相关信息,不能达成交易,对于企业而言是一大损失。因此,要想促进企业的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就需要在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上多下功夫,促使这一平台不断完善。而在构建平台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卖家和买家的信息要尽量详细、正确,而最重要也是双方最在意的就是安全性,因此,平台的构建是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 2.2完善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对比传统的销售方式来说,电子商务的一个缺陷就是关于售后服务方面的滞后性,它不像传统的销售有着极为快捷、方便而且十分可靠的售后服务,而电子商务在这一块就明显的存在着劣势,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这一方面的关注还没有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上,很容易出现买卖双方的矛盾,在监管方面,电子商务极大的算短了时间和空间的差距,但也为监管带了难度。因此,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不断地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进行监督管理,通过相关规定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另外,也需要大力宣传,引导客户进行正确的交易,选择收保护的、有信用度高的卖家,从而减少买卖双方因质量、售后以及一系列买卖中遇到的问题而发生矛盾。 2.3引入技术,选用专业人才保障电子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于电子网络世界的经营模式,因此,需要在网络技术方面加大投入,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的维护,需要有一些高素质的专门的人才来操作,首先可以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营,其次就是保证买卖双方的客户信息不被泄露,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大发展,信息泄露的危害越来越明显,专业技术不到位,专业人士素质不够高,都会影响着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开发电子商务系统,为双方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电子商务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在不断地应用中,电子商务系统就需要不断地更新,而这些,必须有熟练的专业人员才可以做到。技术的投入、人才的投入本身就可以定义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技术投入,不断创新,培养专业人才实质上是促进电子商务繁荣发展的关键。 三、结语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现代信息传输的便捷性,电子商务也在朝着区域化、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呈现伞状发展,而最终促成电子商务的融合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需要不断地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争取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大流中,做迎难而上的弄潮儿。 作者:朱宇华单位:广东金宝集团有限公司 商务论文:商务英语教学论文 一、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局限性,依靠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矛盾也成为困扰广大英语教师的问题。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我国高等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项基础学科,在社会人才培养需求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已经逐渐转移至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主要包括使学生具备较强英语口语、听力能力,能够开展良好的英语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卡拉逊(Krashen)教授就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们在进行语言类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的方式主要分为习得(Acquisition)与学习(Learning)两种。学习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该类语言学科,依靠研究、训练的方式逐步实现该语言学科的理解。习得指的是人们在潜意识状态下,诸如人际交往、生活实践等过程中无意识地了解该语言,最终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应用该语言。从“语言习得”理论中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语言学习不能够仅仅依靠教师讲解,还需要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英语学习中,教师则更多地扮演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商务英语知识学习。另外,商务英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造力,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地开展英语知识学习。不过,语言习得理论中也分析了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因素,例如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年龄、学习动机以及需求情况等,因此,商务英语教学需要在分层次基础上开展,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还需要充分掌握学生年龄、学习动机以及需求情况对教学的影响,因材施教,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商务英语教学质量。 三、分层次基础上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分析 (1)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分层次基础上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即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只会写英语、背英语,而是能够利用英语知识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更多地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提升自身英语知识水平。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我国高校的广泛普及,在开展商务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依靠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图像、音频、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发地、主动地投入英语知识学习中。 (2)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学生进校时英语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英语教学,势必会对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开展商务英语教学的时候,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模式,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针对部分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可以先从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水平后再开展进一步的教学辅导,对英语水平不错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基础知识讲解之后添加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内容开展教学。这样就能够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均能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较大的收益,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整体英语知识水平。另外,教师在开展英语知识教学的时候,立足于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才能够降低学生个体差异性对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 (3)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近年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断被引进大学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商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开展商务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自带的光盘以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充分体现出商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与趣味性的融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商务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保证学生自主化学习。分层次基础上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束缚,以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同时,分层次基础上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大学商务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在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次基础上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提高大学商务英语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4)以商务英语课堂内外实践为核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应用,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使其在学中练,练中学,达到练有理论依据、学有方向目的的学习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分角色对话、主题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应用英语语言,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与沟通。在课堂外,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院系举办的英语活动,诸如英语角、英语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在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中提升其英语知识水平。 (5)建立有效的英语评估体系 为了评估学生在分层次基础上的商务英语学习质量,可以依靠完善的英语教学评估体系评估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并非是学生英语知识水平,而是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交流能力,英语测试成绩仅作为一项考察标准。通过完善的英语评估体系,能够更好地分析学生阶段性英语学习情况,给予学生最为公平的评价,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接下来的商务英语知识学习。 四、结束语 分层次基础上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交流能力。依靠分层次基础进行商务英语教学,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明显提升,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切入,简单分析大学商务英语教学现状,着重阐述分层次基础上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希望能对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起到参考与借鉴的作用。 作者:连颖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论文:商务英语中国际贸易论文 1商务英语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的企业开始共同合作谋求发展,而商务英语作为贸易活动的主要沟通语言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商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能够熟练的掌握它并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可以在国际贸易中更准确的传达企业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及相关人员了解对方国家的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公司制度。而整个贸易活动的合同、谈判环节,都需要专业商务英语人员的参与才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通过娴熟的运用商务英语,可以为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最大利益,是国际商务贸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更是国际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商务英语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其区别于普通英语的特点便是商务性及专业服务性,能够使国家之间、企业之间谈判更加准确、清晰,保障了贸易活动的及时交流及合法性,是国家招商引资、海外投资的重要实施工具,避免了由于语言不通而导致贸易活动的迟缓及停滞,促进了企业间贸易谈判的达成,为国际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2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应用途径 2.1企业间贸易谈判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国际经济的发展,企业与外企之间进行的进出口贸易中,都需要用英语来进行谈判沟通,同时合同条款的语言也是英语,这就需要企业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商务英语,以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这里说的英语不仅需要能够准确到位的表达企业之间的意愿,更要注重语言的商务性和礼仪性,尊重他国的民族礼仪是最基本的与人沟通方式,在贸易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国际贸易中熟练使用商务英语,是贸易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取得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保障。 2.2企业的商务推广 在企业的国际贸易活动中,想要激起消费的购买欲望,离不开产品的推广活动,包括自身商务包装和广告营销。自身的商务包装是指企业对于自身产品用英语语言进行优美、合理、引人深思的打造包装,让消费者更加形象、生动的了解产品,从而产生购买欲望,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包装的尺度,秉着真实、客观的角度,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形象、生动不是虚假宣传,一味的夸大自己的产品只会失去客户对企业的信任,丧失与企业合作的兴趣,无异于饮鸩止渴,为今后贸易活动的失败埋下伏笔。而广告营销是指在对外贸易中,通过独树一帜的广告或者宣传片在幽默、生动的氛围下让消费者获得对产品的直观感受,进而促进贸易活动的进一步进行。不论哪种方式,都体现了商务英语运用的创新性,通过对商务英语的特点进行合理运用达到了企业的商业目的,体现了商务英语的商业价值。 2.3国际贸易中的翻译 在商务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中,离不开翻译,英语翻译过程的基本原则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语境进行准确有效的翻译,根据语境进行翻译时不能掺杂个人的意愿和想象,否则容易因个人因素产生对原文意愿的偏离,从而导致贸易活动中的误解和失败。在国际贸易中,合同的谈判、条款的制定及函电的沟通都离不开翻译,这就对商务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遵照原文进行准确到位的翻译,又要针对谈判过程中出现的僵局进行灵活的翻译化解。求企业在商务贸易的进行前,应对对方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效进行变通翻译的同时让对方感受到尊重,促进贸易谈判的达成。而在函电的日常来往中,电子函电的应用最为广泛,是常见的商务交流方式之一,其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为贸易做出辅助,贯穿在贸易活动的每个环节。英语作为电子函电的主要语言,是贸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函电既提高了企业之间经济往来的效率,也为贸易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是,英语函电不同于普通函电,要本着礼貌、到位的原则进行书写,为双方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友善的途径,同时,函电的措辞必须准确、开门见山,既不能浪费时间,也要将实际情况以最有效的方式告知对方,避免因用词的偏差引起误会,延误贸易的正常进行。 3商务英语在国际经济中的应用技巧 3.1要精通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语言技巧 商务英语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日趋明显。在国际贸易的谈判中,能够随机应变是谈判取得成功的诀窍,而商务英语作为贸易活动的应用语言,不仅要将其灵活应用,还要在贸易出现临时变动的情况下果断作出选择,用最礼貌的方法取得谈判的胜利。例如:当我们期望能和客户继续合作时,可以用“Welookforwardtoafurtureextensionofpleasantbusinessrelations.”希望我们之间友好的业务关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用法既表达了对于过去合作的满意,也说出了继续合作的真实意愿,同时又不卑不亢,很好的把握住了贸易活动交往中的语言技巧。但是,在商务谈判活动中,切忌盲目的根据自己的猜测对客户不明确的话语作出判断,这样容易因为个人主观因素的误判而影响双方的贸易关系甚至失去客户,如有对客户所表达的意思不明确的地方,应及时在礼貌用语的基础上进行询问,如:“Couldyourepeatwhatyoujustsaid?”这样的问话方式在让对方感受到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了询问,既达到了自己的意图,又维护了双边关系。因此,应在国际贸易中熟练运用商务英语,并掌握相应的谈判技巧,让商务英语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2要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灵贸易 通过这一手段推动了对外贸易的进程,同时也提升了对外贸易的绩效,再者也促进了世界范围的商务英语函电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势在必行。 3.3提高贸易效率 提高贸易效率,在当今全球化贸易中起到非要重要作用。在我们所知道的传统的对外贸易交流方式中,它们交流信息的方式都是以纸质文件形式,如果运用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会使得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不仅仅耗时间,而且耗精力,而且即使当客户收到资料以后,由于信息的复杂和大量化,客户也无法快速回复,所以在等待客户回复的时间漫长,最后就会导致贸易往往很难进行。但是相比传统的交流方式,商务函电的特点不仅能使纸质文件逐渐减少,工作量变小,并且也可以简化工作难度,更容易操作,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贸易信息也可以快速传递伴,这样也为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尤其是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贸易之间更加频繁,提高贸易效率就是增加贸易机会,因此为了提高各国间的贸易效率,商务英语函电也正走向正轨,各国、各企业的传统贸易也逐步被商务英语函电所替代。 3.4对对外贸易的成本结构的改变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对外贸易的交易过程当中,对外贸易成本花费比较多,其中主要成本就涉及到在交易过程当中所用到的信息方方面面的查询、售后的服务和合同的决定和操作等基本开销。面对这些问题,商务英语在这些方面都有解决的办法,它可以大大节约这些工作所带来的开支。有方面调查显示:通过传统的贸易,进行一笔进出口业务,其中要处理交易相关机构的单据数据差不多要有250-300份,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甚至达到一个多月;并且,在其中所涉及的各类的成本多可打到货物价值的7%,这显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但是商务英语函电交易比起传统的对外贸易,不仅仅可以使数据处理的程序更为方便易懂,而且在减少对外贸易的操作周期,企业的库存水平也都能简化,还有尽量避免传递过程中的人工干预等方面,更加完善,节约成本。虽然商务英语贸易在传统贸易的基础之外出现了一些技术,安全等成本,可是根据统计,使用商务英语函电贸易所需要的成本,比传统贸易所需成本降低5%-10%,总体来说还是使成本大大下降。 4总结 自WTO以后,我国的国际贸易持续增长,引入的外资也越来越多,在贸易自由化下的世界领域和新经济的形式下,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商务英语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电子方面涉及到一些安全隐患同时也给商贸英语函电带来了困扰。由于函电中所涉及到的信息都是相当重要的文件,因此这些信息的泄露很有可能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对于这些存在的隐患,我们不能忽视,因此商务英语函电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和更新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但是我相信在以后的发展当中,商务英语函电对国际贸易中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总而言之,在对外贸易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要商务英语函电的作用,使其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方式,降低对外贸易的成本,提高贸易的效率,扩展贸易的次数,使经济一体化的历程快速提上日程。只有使商务英语函电充分利用好并且发挥好,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促进沟通和交流,有助于信息及时高效的沟通,从而获得合作共赢。 作者:刘思思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商务论文:语言教学中商务英语论文 一、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TBLT) 根据杰克·理查兹(2005),TBLT教学的方法是基于使用交际和互动任务作为中央单位规划和交付的指令。这样的任务是为语言学习提供一个有效的依据。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的延伸,它的支持者试图运用第二语言学习的教学原则。在这里,杰克·理查兹给了我们三个重要点对TBLT的特点,和他们沟通和互动,谈判和真实的语言使用。 二、任务型教学法(TBLT)的特点 1.给任务一个适当的定义并不容易,同样定义TBLT也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不难总结出大家普遍认同的TBLT的共同特性。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导向,例如,学习者对于一个目标进行有目标的活动。 2.任务型教学法不是以语法教学为目标的,因为任务型教学法的目标是以语言为目标,例如,探索语法规则。3.在任务型教学法的课堂实践当中,学习者的注意力原则上被集中在方法而不是在形式,例如,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学习者的注意力是在被表达什么上。4.交际任务承担的是与人们在日常的生活相似的活动。 5.任务在与他人交际中进行。 6.结果是对任务型教学法成效的重要评估。 7.结果应该是一些实在的东西,比如,时间表,报告,或者是协议或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办法等无形的东西。 三、任务型教学法(TBLT)的优势 与其他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相比,TBLT有许多优点。回顾了前部分,TBLT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学习方式。首先,它体现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的“焦点”———从“教学视角”到“学习视角”。在语言教学课程,教师应该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机会,形成假说对外语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测试假说。强调学习过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所区分。TBLT是基于其教学大纲和学生的需求的设计过程。Skehan(1998)指出,任务难度应该严格控制,学生可以适当关注语言形式,以防止石化TBLT过程。理查兹和罗杰斯(2001)使用TBLT解释的目的:促进学生交互执行任务提供了自然语言学习环境,在此过程中表达自己,并试图了解他人,自然互动帮助他们检查和纠正他的假设。其次,学生获取新知识输入时更有效地理解他们在教室里通过谈判和相互作用过程。任务型教学法把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结果。把交际任务成为语言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过程的意义性。 四、任务型教学法(TBLT)的可行性探究 1.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另一方面,学习者也受益很多从互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因此,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技能,建立学习信心。最后,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可以极大地增强。任务的例子包括写支票,字母排序,找到一个街头目的地和帮助他人十字街,酒店预订,或进行机票预订等。换句话说,任务意味着人们在每一个生活在起作用,在工作中,在两者之间。Long(1985:89)定义了一个任务从非技术和非语言的观点:一个任务是一项工作开展为自己或为他人,自由或者一些奖励。然而,从一开始,任务型教学法就不时受到了挑战和批评,多元化和不确定的定义在“任务”。定义的任务包括“一块解决要做的事。”(牛津英语在线词典)”“任务是一个通常分配的工作,经常与一定时间或完成一些困难的事情。”(韦氏在线词典)“一个具体项目的工作分配给一个人或去做某些事的时候,通常是非常困难或乏味的”。(Wordsmyth的解释)第二个和第三个定义意味着工作由权威或雇主的一个人或情况。乍一看,“任务”似乎不太可能担当这一任务,基础主张教育学旨在终身学习的动机,因为它是不情愿地协同和实施。(2004年Littlewood)然而,由于“任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今天,有必要密切关注它。英语教学研究人员提出的“任务”的定义范围,连续根据他们坚持交际目的的程度作为一个基本准则。虽然在语言教学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努力使事情清楚,“任务”的定义,很明显,有时他们让别人和自己都不知所措。虽然他们给“任务”的定义是不同的重点和角度来看,有一个共同点:任务应该涉及现实的交际语言的使用。对于本文,目的不是使一个清晰定义的术语“任务”,而是要找出“TBLT”的本质,寻求更好地利用我们的商务英语教学。本文中定义的任务是根据那些Skehan(1996)”的任务是一个活动:意思是主要的;有一些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任务完成有一些优先;和任务绩效的评估任务的结果。” 2.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事实上,商务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语言教学。在课堂中,不仅引进业务知识本身,而且还有语言知识等。尽管任务型语言教学在中国近年来练习,一些调查表明,在中国很传统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并不难找到。在新的世界环境下,大学商务英语教学应逐步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然而,在我们的商务英语班,缺乏教学经验,语言能力发展之间的冲突和考试成绩,不切实际的期望,都被认为是壁垒阻碍这种方法付诸实践。因此,进行研究任务型教学的方法是重要的,要从传统教学过渡到任务型教学。 五、总结 任务型教学提供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和沟通。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学生被要求强调互动,学习与他人互动交流,并使用他们学会与别人交流想法和意见,并建立和维护与人的关系。学生可以利用经验和知识在交际环境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来学习商务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创新和有效的方法。要有效地使用它,关键是改革和改变国内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的元素。 作者:刘文超李宁单位:张家口学院 商务论文:高职教学下商务英语论文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状况与期待 20世纪80年代,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英语教到广泛的应用。与以往以教师为主导、重理论讲授轻口语锻炼的传统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的设施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质的转变。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较大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英语相关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积极性。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且水平层次不齐,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尤其在英语口语交流活动中缺乏一定的信心,甚至部分缺失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目标(培养本专业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熟练的英语口语交际与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必须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并付诸设施和有效完成。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着力解决《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学什么”———学习“任务” 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有别于普通的英语口语教学,前者的教学组织是建立在商务专业课程和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之上的。通常情况,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开始学习商务英语口语课程前,会先期学习相关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如商务英语、中西文化对比、国际商务礼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对商务英语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无法以流利的英语口语为工具加入到国际商务事务中去。《商务英语口语》课程就是以培养本专业学生在未来职场中能用流利的英语为工具,从事相关商务事务为目标,实现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零距离对接。因此,《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内容的设计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要求,必须将课堂学习“任务”与未来就业岗位相应的工作“任务”实现有效衔接。为进一步深化和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方针,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将职业核心技能描述为与未来就业相关的各种能力,如在行政领域有接待来访的能力、上传下达的能力和会议及商务旅行安排的能力等,而在商务领域可概括为客户开发与联络的能力、商务沟通与谈判的能力以及客户服务与问题处置能力等。这些能力分别对应具体的工作任务:客户开发与沟通、接待来访客户、日常办公事务、外贸业务处理、安排商务会议和商务旅行、客户维护以及争议处置等。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如何将具体的工作“任务” 引入课堂并将其设计为课堂内的学习“任务”———“怎么学”目前,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仍处于探究与创新阶段,项目化、过程化的教学理念已逐步引入商务英语口语课堂。但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口语的教学仍处于薄弱环节,这也是当前市场普遍反映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开口难”的真实写照。培养能充分满足市场预期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做出相应的努力。 1.夯实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趋工作化。“工学结合”不仅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路灯,更是激发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落脚点。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虽不能像工科类专业实现校企的零距离合作,但真实职场中的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完全可以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实现“零距离”的仿真。首先将具体的工作任务根据其内在的逻辑性和整体性转变为课堂内的学习任务,使之系统化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其次将学习主体角色化,以公司或企业的职能为依据,组建相应的模拟组织并保持组织的相对稳定性和内部角色的自由轮换,积极创建组织文化和树立组织形象;再次突破传统教室的束缚,将教室空间转化为仿真市场,或直接进入真实市场。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每年度都会有国际性的交易会或商务活动如广交会、国际航展、国际耗材展销会、国际马戏节等在此举行,为我们和市场零距离接触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在这样的模式下,让学生亲身体验职场角色,使学习过程趋向于工作的过程。 2.评价模式过程化,考核结果业绩化。评价模式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规范直接发生作用。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商务英语口语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各项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组织设施的。各项任务完成的效果如何必须参照自上而下的各项标准予以衡量。合格者进入新一轮任务的学习和训练,不合格者给予“限期整改”的考核评价与整改建议。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模式必须贯穿于各项任务的始末,如任务前准备过程的评价、任务中执行效果的评价以及任务后自我完善的评价,并将各项任务评价结果参考行业标准直接转化为工作业绩,逐项累计汇总形成期终考核结果。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地位及作用截然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以商务英语口语课堂为例,该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短时的理论指导下需要通过独立的学习和准备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课堂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好学生背后的引导者、监督者、支持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尽量鼓励学生在开展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以商务英语为工具展开交流与探讨并完成任务的展示。通过阶段性的任务演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 4.强化职业角色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用流畅熟练的商务英语开展学习和工作固然重要,但在商务环境下口语表达加以得体准确的话,将更会成为时代的宠儿。高素质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渗透在个体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直接对个体的行为发生作用,体现为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等,是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学习、实践积累而成的。商务英语口语课堂在“工作”任务的支配下更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使其内化为每一位学生的内在品质,促进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当代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技能的学习训练同素质的养成同等重要。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在训练学生获得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技能的同时,还须将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中的任务加以有效设计和处理方可有助于养成学生一定的职业素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学习过程工作化的引入将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侯小军单位: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商务论文:营销中商务英语论文 1、商务英语的相关概述 1.1商务英语的含义 商务英语一般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中用到的英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在国际贸易中可能用到的英语,还包括在国际交流和交往中经常使用的英语,因此,商务英语的含义应该包括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两部分。商务英语不同于一般英语,学习商务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院提高英文水平和交流能力,更多的是向学员传授西方经济贸易相关的知识,如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和工作方式,以便学员可以掌握如何正确合适的与外国人打交道,促成经济合作或经济贸易。商务英语所坚持的文化理念都源自于国际贸易,因此商务英语是在一般英语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贸易的特点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商务英语要求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口语能力强等。 1.2商务英语的特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很强。商务英语用到的场合很多,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营销、经济等领域,甚至包括与国际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体系等。因此,商务英语需要用专业术语和专业语法将复杂的贸易活动和对外交流表达清楚。这同时也该外行业理解商务英语带来了困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或语法,在商务英语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drug”的日常含义是“麻醉药品”,但是在商务英语中是指“滞销品”的含义,这是因为麻醉药品不能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又如“country”的本义是指“城市、农场”等,在商务英语中,取其外延含义用来形容距离的遥远;其次,商务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全球化的交流常遇到的困难就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交流困难,有时甚至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冲突或矛盾。如“dragon”一词,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我们都是龙的子孙,龙被认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代表吉祥幸福的神物,而在西方国家中的意思却恰恰相反“,dragon”一词含有恶魔、邪恶的意思;再次,商务英语语言简单易懂,且语言多缩略。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过语言学家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该原则认为:经济原则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语言交际功能的顺利完成,同时人们对语言活动中的能量耗散要符合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活动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要简介凝练,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生产效率,符合经济活动的要求。典型的例子是:外汇一般用“forex”代替完整的表达“foreignexchange”;最后,商务英语一般语言规范且正式,这与经济活动的严肃、谨慎特点密切相关,经济活动一般涉及交易双方的利益,这些经济活动要求用于严谨规范、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使用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词语,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经济损失。所以,商务英语中一般少口语性词语,如表达“买”的意思时会用“purchase”而不是“buy”。 2、如何在国际营销过程中正确使用商务英语 基于商务英语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国际营销中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商务英语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即背景知识、交际技巧、语言决策。 2.1背景知识 使用商务英语时要充分考虑商务英语所使用的背景知识,贸易双方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及对方的文化知识和环境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在国际营销中使用商务英语。在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时,要了解对方的宗教信仰、忌讳或避讳的习俗或习惯、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揣摩对方的心理特点,尽量避开双方都敏感的话题,避免交易的失败。针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交易。 2.2交际技巧 在适当场合运用合理的交际技巧,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营销中,除了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做出正确的语言决策外,还要善于运用合适的交际技巧,灵活展现语言的艺术和魅力,调节现场尴尬的气氛从而促进双方愉快的交流。因此,在使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用合理的措辞,当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时,要在第一时间根据其背景知识对其思维习惯、心理特点等作出判断,然后运用合适的交流技巧,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 2.3语言决策 对商务英语进行正确的决策,才能促进双方的交易活动顺利进行。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的应用中,背景知识是基础、语言决策是内容,交际技巧是手段和工具,只有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三者,才能更好的发挥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3、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商务英语以其独特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文化理念区别与一般英语,又以其较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在国际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商务英语是进行国际营销的前提改革开放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的经济贸易不断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进展方向的正确性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性。 3.2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哪怕是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执行和把关的,企业财务控制系统的主体是人,其也是控制内部财务的客体,所以,决定工作质量的因素就是人员素质,同时也是落实财务控制制度的条件,对人员进行控制的核心。企业在对用人进行选择时,应当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业务水平以及交流沟通水平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的企业责任。企业应当合理的对奖励激励机制进行设置,对财务人员学习专业会计知识的积极性进行鼓励,对人员的培训和进修进行组织,对行业知识进行更新,尽可能的对操作技能以及爱岗敬业的心理素质进行提高。 3.3建立严密的控制制度 对财务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完善的基础是要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控制制度,它是标准、是依据。在对国家财富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企业是执行者,所以,国家就制定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条文,故而,企业在建立财务控制制度时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章。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下,企业根据建立内控制度要点、目标以及原则的要求对本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完备的进行建立。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具体包括下面七个基本的控制财务会计的制度:适用适时的监督考核制;定期资产盘点的制度;合理科学的预算制;合理的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政策;严格的核对制;完整的簿记制;可靠基本的凭证制。企业应当按照财务内控制度的体系框架进一步的对相关的内控制度进行加强和健全,让各个企业的职员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明白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以及做了之后应该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3.4对规范控制程度更好的进行提升 对会计该工作进行分配时,不管钱的可以管账,不管报销的可以管稽核,所有的这些都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但是内部控制的内容是有很多的,包括公司的所有过程和所有方面,它是在对一个复杂工程进行内部控制,并不是仅仅单纯的依靠人进行管理,同时也不是简单的对会计内部进行控制,是需要具备一个规范、合理以及科学的内控制度去帮助别人,使管理者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有针对性的对管理活动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以及标准。 作者:张馨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商务论文:对外贸易中商务英语论文 1、商务英语的特点 1.1专业且实用 前文我们曾提到,商务英语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由于其涵盖到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营销、国际贸易以及各种国际法律和当地法律等方面,由此,商务英语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到这些领域的专业性,通过运用该领域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来表现。如“CIF”一词于我们大多数人是陌生的,但在商业领域却是十分常见的,它是“Cost,InsuranceandFreight”的缩写,作为一个价格术语,不仅有“成本、保险费加运费”的意思,据《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它还有其他特定的含义与规定“,CIF”对对外贸易中交易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有一个规定,包括交货地点、运输和保险及其相应费用、进出口许可证申领和进出口关税的缴等方面。由此我们知道,商业英语不能只做简单的字面翻译,还要考虑到其代表的专业领域的含义。为了保证商务英语在应用时体现出专业性,我们需要对商务基础知识、商务英语涉及的领域做出相应了解,才能在国际商务中实现有效交流的基础上避免自身利益被损害,进而促进交易的达成。商务英语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商务英语是一种职业英语,它必须在英语的基础上再突出商务的特性,在应用于洽谈、签约和信函等商务活动时必须注意对英语沟通技巧的发挥,这使得商务英语将英语与商务密切联系,从而展现出实用性的特点。 1.2文化差异显著 商务英语的本质仍是英语,其出生成长时被滋养与熏染的文化与我国并不相同,区别于根植我国文化土壤的汉语,因此,文化差异也会在其语言的使用中体现出来。中华民族自古崇尚“龙”,并以之为民族图腾,象征着民族的优秀精神,将自己称之为龙的传人。西方文化却认为龙(dragon)是贬义的恶魔、邪恶的象征,在两种文化中不同的意义也表现于汉语和英语之中。如中国人以“亚洲四小龙”来称呼时,英语的表达并非“thefourAsiandragons”,而是“thefourAsiantigers”。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业务人员需要了解到语言的交流亦是文化的交流,各国文化差异需要被尊重亦需要被重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流误会。 1.3语言简洁且规范 商务英语惯用简洁的表达,较多使用缩略语。这一点符合发过言语学家A.Martinet的言语经济原则:人的惰性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尽量减少力量的损耗,采用熟悉的、省力的、多功能的表达形式。这一理论又符合当今商业领域的高效工作理念。由此,我们常能看到类似于“B/L”表示“海运提单”“、forex”表示“外汇”的现象,这种缩略短语的使用可以提高日常生活的效率,减少投放于沟通方面的而精力。规范且正式的语言要求在商务英语的书面用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性强,涉及到的领域往往又牵连到法律问题,所以,商务英语的使用又必须添加规范正式的特点,以防止误解或歧义的产生。如商务英语在表述购买的意思时通常选用“purchase”而非“buy”的原因便在于为了满足这一特点,商务英语多选用正式用语而非口语。在书写文件时,为了使其看上去更加庄重,撰写人也往往使用古词汇或拉丁语。 1.4固定句型与套语使用 商务英语正式、专业,在撰写文件时会有一些特定表述,这是在长期的外贸业务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固定的句式和套语。例如,如果我们用“sir”作为外贸函电的称呼语,那么“Yoursfully”或“Respectfullyyours”则被作为结束语使用。当然,套语的使用并不局限于此,也有一些成文的套语和句式被使用在合同和外贸英语函电之中。 2、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作为对外贸易活动的基本交流工具,在多个方面都有运用,在此,我们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2.1在国际谈判中的应用 在实现对外贸易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双方会面,就一些事务进行磋商与交流,达成共识或签订合同。在谈判时,双方进行交流的语言是商务英语,签订合同等书面文件时依旧采用的是商务英语,由此可见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合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使用商务英语时必须达到准确标准的词汇运用,以促进合作双方谈判目的的达成。 2.2在商务贸易广告中的应用 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广告的运用。在对外贸易广告中的商务英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通过广告宣传向外界更好的展示自身和推介自身产品,并在这两个过程中注重对商务英语的策划。在产品广告中使用的是一种应用语言,文案人员要使用优美、标准、能够准确的表达自身的风格特征的语言以激发目标受众对产品的购买欲望,这与普通语言风格并不相同。为了将商务英语的知识、欣赏和商业价值充分展现出来,我们要勇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注重推陈出新,以表达出广告的深层次含义。 2.3在商务函电中的应用 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由此我们可以做出未来国际间越来越频繁的商务合作的推测,在这一演进中,商务函电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商务英语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愈加明显。商务函电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双方进行有效交流,进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它包括纸质函电、电子函件和商务电话三大类。通过使用商务英语,在函电中交换双方意见,表达己方合作意愿与自身特点,促进双方的互相了解,最终达成双方意见,实现双赢。 2.4在对外贸易翻译中的应用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商务英语已经成为这一商务活动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由于其在翻译环节(包括书面翻译和口语翻译)的高要求,使得商务人员正不断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商务英语水平来完成对外贸易翻译。书面翻译要求达到标准化、用词准确、清晰,使函件中的信息能够被正确,完整的表达。口语翻译,一般说来,难度要大于书面翻译,因其是实时翻译,需要在考虑到交流双方当时的语境、了解对方用语风格与当地风俗习惯之后进行准确、及时的翻译。我们相信,在企业不断重视员工商业英语专业化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一系列活动一定可以发展的更加完善,企业在对外发展中会更加顺利。 3、影响商务英语应用于对外贸易的因素 3.1商务英语的背景知识 商务英语的背景知识对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占据一定影响,贸易背景的了解是使用商务英语的前提。在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如果对关系到贸易交流的相连环境知识(包括是时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报以业务发展历程和未来贸易发展趋势等)有了一定的掌握,则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能够对商务英语的使用做到更好的运用。在针对不同文化、地理背景的人们交流时做到有的放矢,尤其注意不要触碰放低敏感话题。 3.2商务英语的语言决策和交际技巧 商务英语的语言决策和交际技巧之处虽主要都是语言运用方面的策略,但语言决策更注重于在商务活动过程中对于语言方式的决策。其中的语言方式包括语句、词汇应用、语音、语气和表达方式的选择。科学合理的选择商务英语语言,无疑可以促进双方更好的交流合作,推动贸易的完成。良好的商务英语的交际技巧在对外贸易中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对商务英语灵活而艺术的使用避免或化解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尴尬局面,最终达成双方合作贸易。商务人员交际技巧的高低影响着双方交流与合作是否能顺利、圆满的进行,出于更好完成工作的考虑,我们要求商务人员能够做到依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交流技能、准确把握商务英语的使用尺度、增加交流经验。 4、结语 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外开放依旧是我国的发展趋势,国际商务活动正在频繁的进行且其规模可能会有更快更大的发展,各国企业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惯于接受本土滋养的语言习惯,由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方在商务活动中难免会由于语言原因产生种种矛盾,如何进行有效解决的基本方法便在于商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准确的使用以减少各方在会谈中出现语言误会的现象,通过标准化及专业化合同或其他文件而减少双方纠纷。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占据的重要的地位不言而喻。 作者:尚丹丹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茶文化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茶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范式。人类在繁忙的社会活动中将茶叶从自然界的产物转变为有序的茶文化,并在此过程中构建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内涵,“天人合一”理念、“尊人贵生”、“廉美和敬”等都是茶文化思想意蕴的表现。同时,茶道、茶德、茶画、茶艺以及茶书与茶学、茶故事等均是茶文化的具体表象,并且每一元素基本上都是茶文化美学与艺术气韵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我国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结合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粹创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具有鲜明的教化感召功能。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茶文化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将会大有裨益,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而且也能引导莘莘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1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的融合价值 1.1丰富与完善思想道德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也需要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的引导,也就是说文化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并驾齐驱,倘若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则整个社会将被无尽的物质所包围,主流价值观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颠覆,道德败坏底线沦丧将是司空见惯。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面对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大力发展经济之时也应当着手构建科学的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从传统文化中分离出来的茶文化包孕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以及伦理规范,这必会为现代思想道德理论建设带来新的血液。茶文化德育思想内涵在为思想道德理论教学所吸收后,会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向着科学化与完善化迈进。例如,茶文化中的茶之“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走进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理论课堂,能使学生在传统的茶文化道德理念中明确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1.2推动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众所周知,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才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诞生,在这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茶文化被打上了浓厚的历史烙印,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美学品味抑或是道德标准都是在传统社会中渐渐形成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然而,时过境迁,曾经风靡全国的茶文化却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境地。究其原因,我国的茶文化一路走来历经风雨,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文化体系,思维定势的驱动下茶文化的创新活力越来越弱,渐渐地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滞后于时代潮流的茶文化必然会为其所抛弃。当前,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相结合,则意味着茶文化可以透过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为广大青年学生所知悉,而茶文化在与现代思想道德观念相融合的过程中必会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为了契合现代道德理论教育,茶文化会剔除自身糟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事实上也是茶文化现代化发展的表现所在。 2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的发展现状 2.1传统文化注入不足 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点构建起来的,其中涉及思想道德的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他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与历史观。由此可见,当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学理论并没有涉及传统文化这一领域。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地接受道德思想的约束,而不能从文化信仰的角度主动地树立道德自觉观。于是,大学生犯罪开始频繁见报,校园盗窃、学生抢劫以及故意伤害教师等事件层出不穷。虽然,大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犯罪依然屡禁不止,甚至呈现出日益猖獗的趋势。追根溯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缺乏坚实的文化基石,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做”并且“必须这样做”,但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而这些“为什么”都能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找到依据,学生在明白了“为什么”后,自然也会信奉遵守。 2.2高校支持力度不大 思想道德教学理论是推动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向导,健全的思想道德教学理论对于教学而言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教学。但事实上,我国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的重要性,却由于资金匮乏无力承担系统化的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研究工作,致使理论研究一度陷入了停滞不前的阶段。每一高校都有重点建设的学科,由于思想道德教学理论过于“纯粹”,甚少会有高校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此,高校鲜少组织思政教师对相关的思政教育理论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也很少为思政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致使教师只能在有限的经济范围内进行浅层研究。例如,某些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研究时,需要以社会调查的形式到全国各地进行走访,调研所耗费的资金大多是教师自行承担,很多高校未对教师提供专项的研究资金。 2.3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思想道德教学理论是一种精神文化意识,其价值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出来。因此,任何理论只有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才能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能动作用,否则就只能是空想。目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学理论依旧停留在较为表面的阶段,没有从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思想道德理论进行创新化调整,使其在网络流行文化的冲击下甚为被动。究其根本,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理论多是由“学生”队伍组织的,硕士生与博士生构成了理论研究的主体,涉世不深的他们一直处于象牙塔之中,无法从实践的角度发现思想道德教学理论所出现的问题,而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道德理论问题也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进而使得我国思想道德教学的理论研究日趋“学院化”,并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 3茶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的完善化构建 3.1以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加强茶文化道德理论的文化内涵 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的构建不妨以茶文化为契机,将传统文化因子渗入到理论研究中,以此增强茶文化道德理论的文化内涵。首先,高校以茶文化为思想载体,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理论中。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思想与茶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相通之处,高校将二者以有效的方式注入到思想道德教学理论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与厚德载物的胸襟。另外,高校也应当立足于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的现状,根据教学需要与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入茶文化思想内核,利用茶道精神、茶德思想以及茶礼规范填充思想道德教学的传统文化“空白”。 3.2加大投入力度,打造高素质的茶文化道德理论研究队伍 思想道德教学理论不仅对于思想道德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也直接关乎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当注重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的构建,必须摈弃原有的“思想次之”理念,坚持思想与文化并重的教学观。一方面,高校应加大对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研究的投入力度,从物力财力与人力上都给予充分的支持,从国内外引入高素质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才和茶文化学者,建立专业的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理论研究队伍,并营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研究氛围,设立丰厚的物质鼓励以激励教师加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高校也应为茶文化道德理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设立专项基金以保障思政教师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其能无后顾之忧地将理论研究进行到底。 3.3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强化茶文化道德理论的实际意义 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只有认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对实践形成正确的指导。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理论也应当因着社会实践的变动而不断创新,在引入茶文化时可以对眼下的思想道德教学理论进行革新,并以适度原则为指导构建科学的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理论体系。再者,高校也应当运用具有实践性特点的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学理论进行解构化重建,从“和”的茶道思想角度入手在理论与实践之中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理论能切实地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它的内涵包括“面对某个综合性情景,能够理解并建构现实情境模型,会将该模型翻译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然后会用数学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解读与检验数学解答,并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数学建模过程包括模型准备、模型形成、模型应用和模型拓展。数学语言转换就是“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保持数学问题的某些不变性质,改变信息形态,将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数学转化,使之达到由繁到简,由未知到已知,由陌生到熟悉的目的”。如果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能准确、灵活地转换数学语言,就能顺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深化,有效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否则,学生就难以阅读、理解、思维和表达,更谈不上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灵活转换数学语言,逐渐培养并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模型准备中转换数学语言 模型准备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创设情境,组织学生从中抽取数学问题,为后续建构数学模型奠定基础。模型准备时,教师可以创设童话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问题情境……如果教师能用情境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就能促使他们在模型准备中迅速输入信息并灵活转换数学语言;如果学生能根据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就说明他们已经基本厘清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有了明确的建模方向,就为他们发展数学建模素养提供了可能。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教师指出钉子板上相邻两个钉子间距离是1厘米后,用皮筋在上面任意围了一个多边形,让学生说说多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尝试数皮筋所围的方格数,有的学生尝试把多边形分割成规则图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学生忙碌中,教师随口说出答案。等了好一会儿,才有学生认可了教师答案的正确性,也有学生猜测教师可能早就知道所围多边形的面积了。于是,教师让提意见的学生到钉子板上围一个多边形,师生进行比赛。师生商议用点阵图代替钉子板后,学生一画出多边形,教师就轻松地说出正确结果并赢得了比赛。学生很惊讶,他们怀疑老师有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皮克定理是点阵中顶点在格点的多边形面积计算模型。教师创设师生比赛情境激活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数方格或计算多边形面积的过程是他们读懂图形语言并转换为符号语言的过程,他们先把实物表示的图形语言转换为点阵图表示的图形语言,再转换为符号语言表示多边形面积。分割计算面积比较慢,而且还有小部分图形可能因为不规则而无法准确计算,寻找数学语言转换新方向就变成学生的迫切希望。比赛情境引发学生积极转换数学语言的兴趣,他们不但了解了皮克定理模型的知识背景,而且唤醒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转换数学语言,形成数学建模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模型形成中转换数学语言 对小学生而言,数学模型形成过程是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的过程。假设就是学生根据已有认知或直觉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验证就是学生对自己或同学提出的假设用实验、举例或证明等方法判断其正确性。假设通过验证就成为模型,如果无法通过验证就要提出新假设再验证。数学语言转换能帮助学生在假设和验证过程中进行正确判断和说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后通过测量、实验、操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方法经历数学模型“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图1),让学生猜测它的面积是多少。有的学生用5×4计算,有的学生用4×3计算,有的学生用5×3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在图中有序摆放,他们发现20个小正方形铺成的图形比平行四边形大,随即否定了5×4的假设;发现12个小正方形无法铺满平行四边形,随即否定了4×3的假设;15个正方形是否正确呢?学生切分小正方形并摆拼,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追问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学生发现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在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中,他们根据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对应关系———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S=a×h,顺利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模型。提出假设时,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用三个算式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验证假设时,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包含面积单位个数的过程是把图形语言转换为新的图形语言的过程,同时否定了两种假设,肯定了第三种假设。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继续寻找新的数学语言转换方向,他们想到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实现图形语言的相互转换。根据两种图形的对应关系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是把图形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的过程,最后把文字表示的公式模型用字母表示是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的过程。学生在猜测验证和合作交流中不断进行数学语言转换,最终顺利形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模型。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在模型形成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模型应用中转换数学语言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只是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如果能应用所形成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发现新问题、理解新知识、实现新认知,甚至自觉形成数学建模意识,就表明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建构的数学模型,而且能初步感悟数学模型思想的价值,同时表明他们的数学建模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四、模型拓展中转换数学语言模型拓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已经建构的数学模型适当改变,衍生出新的数学模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情引导学生在模型应用中完成一些拓展性练习,帮助他们对所形成的数学模型进行适度拓展或重塑。有效的模型拓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已形成的数学模型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使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并掌握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和数学建模素养。学习间隔排列时,学生经过简单的模型应用,初步理解并掌握了所形成的数学模型“两种物体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后,教师出示了两道拓展练习:1.小红把正方形和圆形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了一行。如果正方形有6个,圆形最少有多少个?最多有多少个?2.圆形池塘周围一共栽了75棵柳树,如果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解决问题1时,学生形成一条直线上物体间隔排列的基本图式,是他们灵活应用已有模型并形成新数学模型(两种物体排成一行,如果两端物体不同,它们的个数就相等)的过程,也是他们把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再转换为文字语言的过程。解决问题2时,学生经历了封闭图形用文字语言表达“外化”,语义转换为图形语言具像“内化”的过程,也是他们形成新的数学模型(物体首尾相连围成一圈,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的过程。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模型,甚至拓展、形成新的数学模型,有利于他们从更高的水平上重新认识模型,他们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和数学建模素养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总之,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有效进行数学语言转换,不但能充分感悟数学模型思想、体验数学建模价值,而且能切实提升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数学语言转换越充分,学生建模就越顺利,数学建模素养提升越自然。
计算机基础教学篇1 引言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期间,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达到优化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期间的主动性,并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以及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课堂内容,从而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教学综述 信息化教学指的是在教学期间将信息化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从而实现教学数字化,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拓展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将现代教学理念作为教学核心,信息技术则可以作为技术支持,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持续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从而令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信息化教学中应该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教师在计算机课堂中从知识传输者转变成为了知识引导者,通过在课堂中进行教育引导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学习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另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媒体平台、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从而完成对学生独立思维、学习能力等多种核心素养的培养[1]。 1.1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 在教育行业持续发展的今天,各种教学理论的完善给信息化教学设计带来了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一种关键理论便是建构主义,教学期间可以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提供足够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创造出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优质学习环境,令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完成建构性学习。其次,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则让人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传统教学设计中,通常会对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提供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然而由于每一名学生的生活、思维存在个体化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学习效率无法保持一致,长久以往便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严重偏差。而利用信息化教学则要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期间强调自主学习,从而令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结合自己的能力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式,增加学习质量。最后,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人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复杂,传统教学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满足如今的教学需求,只有基于开放性思维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才能够在计算机教学期间充分考虑到各个教学环节、要素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完成对整个教学环节的综合考量。相较于传统教育中的线性教学思维而言,新信息化教学能够完成对于教学方式的整体优化。 1.2信息化教学思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可以围绕以下教学思路来完成:第一,以学为主。在信息化教学期间需要着重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况完成信息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第二,开放学习环境。教学属于开放开通,在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应该结合开放性思维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在足够优质的学习环境下,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进行学习,并在学习期间解决各种问题。第三,问题、任务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学习问题与学习任务都属于学习目标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应该提前完成课程问题、学习目标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代入感,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第四,个性化、合作学习。在教学设计期间教师必须意识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结合不同学生的差异化来完成对学生的培养[2]。除此之外,在学生培养期间还可以制定一系列合作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协作能力的提高。第五,多元化评价。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学习评价能够完成对学习过程的“导航”,令教师、学生了解到学习期间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开展针对性教学。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分析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期间,教学往往并不会受到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完成学习,而且由于网络中具有海量教学资源,所以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理念的更新,信息化教学设计属于完善教学模式的过程。信息化教学时需要在教师、学生之间构建“非线性”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出引导作用,并帮助学生发挥出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质量,令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1计算机教学课件优化 各大高校在教学期间对信息技术进行了全面推广与普及,信息化教学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对课堂中的各种教学课件做出优化,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期间还可以针对部分常用软件适当进行拓展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部分常见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计算机课堂中找到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2.2完善实验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整理,保证计算机课程内容得以快速掌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兼顾板书与电脑操作,所以教学效率往往无法得到保障。而利用信息化教学则可以使实验教学变得更加顺畅。在学生上机操作时,教师可以在演示教学完成后循环播放演示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操作。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还能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针对性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各种问题。 2.3构建互动学习网站 在信息化教学期间,可以专门利用互联网来构建学习网站,通过网站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学习网站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中使用的各种课件进行上传,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的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在教学结束后带领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变得更加深刻。另外网络平台还可以完成多媒体教案、学习资源的存储,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期间能够结合教学进度与自身情况对学习资源进行挑选,学生通过网站平台不仅能够完成对课堂知识的巩固,还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对感兴趣的课程进行预习,提高学习质量。除此之外,通过网络还可以实现教师、学生之间在任意时间的在线交流。此时学生便能够从传统教学中的共性制约中解脱,在学习期间满足个性化发展。 2.4微课程的应用 微课作为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大幅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教学期间,微课需要将教学视频作为教学载体,将教学内容经过浓缩、细化之后表达出来。微课视频通常会控制在8分钟以内,确保整个视频能够突出教学主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需要提前梳理教学大纲,对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细化,并制作成为微课视频。在制作视频期间可以结合课件内容进行讲授,而在对视频内容进行后期处理时,则需要适当进行课程美化,通过调整字体、颜色、过程效果等,来优化学生的观看体验[3]。在开展微课视频录制时,可以按照以下模块来开展视频制作:第一,课前模块。在利用微课制作课前内容时,需要保证整个课程的通俗易懂,课前视频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提前梳理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从而促使学生提高课堂中的学习效率。该模块在制作期间,应该尽量避免过于深入知识点,否则将会使整个微课视频变得复杂化。第二,课中模块。课中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教师需要通过提前筛选知识点来找出课堂中的难点内容,利用微课来完成教学难点的针对性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教师教学期间的口述时间,从而大幅增加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在微课播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深入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把握课堂节奏,优化课堂教学。第三,课后模块。在信息化教学中,课后模块需要保证全面性。因为课后模块需要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内容的巩固,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质量各不相同,所以掌握的课堂内容存在一定差别,此时就可以通过课后模块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查缺补漏,巩固课堂知识。第四,其他模块。该模块中的内容相对比较杂乱,可以在模块中加入课堂知识的重点内容与相关的拓展知识,帮助感兴趣的同学掌握更多知识,还可以在模块中加入期末重点复习内容,促使学生的期末复习变得更加合理。 2.5翻转课堂与信息化平台的融合 翻转课堂就是将学习期间的主动权给到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开展翻转课堂时,可以将互动学习网站作为核心,向学生推送制作完成的微课视频与课件,并预先布置问题与任务,在学生自学完成之后,则需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汇报自学成果与学习期间的种种疑问。教师需要在接收到反馈内容之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总结典型错误,并在正式课堂中对错误进行针对性讲解。在讲解完成后,则要结合讲解情况与信息平台进行课堂质量反馈,从而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估。如果课堂效果较好,便可以在课堂中进一步深入知识点,完成教学内容拓展。如果学生接纳情况不理想,则要根据学生反馈中的重点内容做出解析[4]。而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每个小组自行轮值安排一名组员将课堂内容总结成为一篇文章发布到信息平台中,帮助同学进行学习与回顾。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发展趋势。通过信息化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氛围。相信随着更多人了解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 作者:唐柳春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篇2 1引言 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应用的任务。过去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持续对计算机基础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改革、分类教学改革等,也投入了很多资源,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些教学改革都把重心放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地采用差异化设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很多“高、大、上”的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逐渐发现这些教学内容表面上紧贴前沿技术,实际对学生不实用,学生也不感兴趣,逃课严重,造成的结果是教学质量下降,教学管理混乱。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同时兼顾未来,本文把此次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上[1],以学生的实际需要、适用为主,不再不切实际地堆砌内容。同时调整教学策略,确立“学以致用、以应用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思路,推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臃肿。计算机基础是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应该讲授所有或者大多数专业的学生现在或者将来会应用到的知识,而不是只符合少数专业需要的内容。在前期的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增加了很多和各个授课专业相关的知识[2],本意是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各专业的需求差异很大,需要应用的计算机知识种类很多。这些需求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人数有限的公共课教师根本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另外,在有限的学时里,教师想要将这些内容深入地讲解清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偏离了本科教学。本科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应用能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应用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侧重于各种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基本应用的模仿。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是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学时大幅压缩。新版教学方案把计算机基础的学时从64学时压缩到40学时,原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这就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策略开展线上教学。 3研究思路 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大多数是零散的电脑操作,前后章节之间也没有联系,内容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本次研究的思路是: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理论知识、系统平台和办公自动化。每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以“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学以致用”为原则,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充分发挥每种模式的优点。(1)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主要承担计算机文化普及的任务,内容包括系统概述、计算思维、新技术、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计算思维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理论知识很枯燥,采用线下课堂+线上视频的方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开展思政教育。(2)系统平台。系统平台主要承担信息平台的普及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点。系统平台以操作为主,知识点零碎,很难进行线上教学,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线下一体化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不再严格划分理论课与实验课,所有教学内容全部安排在实验室进行。教师把内容分解为多个知识点,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方法开展。(3)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主要承担办公软件的普及任务,培养学生高效办公的能力,内容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办公自动化适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进行基础操作的教学,线上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大多数学生对于办公及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难度及办公软件的重要性没有直观印象,线上案例可以让学生对办公软件的应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看教师操作演示视频,然后完成项目。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进行点评,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是否还有更加优化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能力。这样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4研究内容 对比旧的方案,新方案的主要改进在于:精简内容,以实用为主,删除太过于侧重计算机专业的内容,删除部分“新”但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实用的内容,删除学生理解困难而且不常用的内容,删除多媒体。增加信息安全、计算思维,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增加线上案例。 4.1线下内容 (1)理论知识部分。删除教材中部分“高、大、上”但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实用的内容,例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删除的内容可以在计算机应用中进行简单介绍。增加计算机与社会章节,介绍计算思维、计算机应用领域等,重点介绍计算机与各行业的关系、计算机对各行业效率提升带来的巨大影响。增加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方面的素养,能够鉴别并预防各种信息犯罪[3]。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树立计算机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理念。(2)系统平台部分。删除教材中太偏向计算机专业的内容,例如进程、数据通讯基础、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互联、IP地址分类等。按照“实际、实用、必须,够用”的原则,删繁就简,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总之,不影响学生使用电脑的知识可以忽略或者进行简单介绍[4]。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它是现在所有信息应用的基础,正是有了操作系统提供的支持,用户才能方便地使用手机、电脑和移动终端。(3)办公自动化部分。删除学生理解困难而且不常用的内容,例如域等。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办公的实际需要,确保学生在将来求职时有一技之长,节省入职培训的时间。学生工作后从事的岗位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设计教学内容时把内容分为必备知识和储备知识。必备知识为常用功能,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储备知识是不常用或者现在暂时不能利用的内容。这类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简单使用即可。如果将来需要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快速地掌握。(4)多媒体技术。删除多媒体章节。本章节内容对于大多数专业的学生用处不大,有限的学时只能学到皮毛,意义不大。 4.2线上内容 优秀的线上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学生自主开展线上学习。考虑到章节内容的特点,线上内容主要为办公自动化,包含三种教学资源。(1)线上短视频。视频时长一般为6~10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其主要为知识点的讲解视频、操作演示视频和案例分析视频,如函数、长文档编辑、IP设置、文件管理等。短视频的优点是一个视频只有一个主题,内容具体突出。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短视频的内容更加精简[5]。(2)课后案例。课后案例来源于企业办公案例,包含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通过课后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办公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及重要性有个直观的认识,也可以正确认识到自身应用水平与现实的差距。课后案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安排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6]。(3)线上考试题库建设,主要用于考试平台。题库以MS-OFFICE二级考试的难度为标准来建设。MS-OFFICE二级考试难度较高,内容贴近实用,能够检测出学生的应用水平。考试平台还带有管理功能,能够详细记录学生的课后练习情况,并给出成绩。这个成绩也能够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平时练习情况。现在的考试多为应试,要求明确,答案唯一,然而这与现实情况不符。现实情况是,办公人员经常需要在众多的方案及可能的情况下自己确定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 4.3思政内容 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在计算机这种工科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学生可以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拓展视野,开阔胸怀,同时也能够受到深刻的思政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发展简史时,通过介绍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在学习机房的规章制度时,引导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备,维护公共卫生。在讲解及时关闭电子设备与节能环保的联系时,提醒学生注重节能环保。(3)在学习网络法规时,引导学生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鼓励学生合法使用网络,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4)在学习知识产权时,引导学生树立负责任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明白盗版软件的危害,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4.4教学策略 (1)计算机基础知识点众多,而且新的应用层出不穷,但是课堂教学是有限制的。在有限的学时里把所有的应用都讲解一遍是不现实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了学习能力,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学生都能够快速找到解决方法。(2)本门课程内容很多也很杂,教学对象又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需要尽量少地应用专业术语,尽可能采用通俗语言以科普的方式来讲解。(3)第一次课需要介绍计算机在学生所学专业的应用情况,介绍学好计算机对学生在学习、就业、生活的益处。期间可以穿插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介绍我国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及应用情况,以及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4)第一次实验要介绍键盘、指法、盲打和输入法等基础操作知识。由于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经具备电脑使用的基础基础,很多教师就不再讲解基础操作。但是通过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绝大多数学生对键盘、盲打、指法和输入法等基础知识的认识仍然存在问题。这些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网吧模式”。这样的电脑操作技能应用在平时娱乐没有问题,但是在正式办公的时候,效率低下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因此仍然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习惯和认识。(5)提醒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办公应用水平,着重强调办公和办公“自动化”的差别。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多数学生学完课程也仅仅是掌握了入门知识,操作只会使用基础的方法,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本无法体现办公“自动化”的优势。(6)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由于学时大幅压缩,课堂教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只能保证学生具备初步的操作技能,需要再增加线上自主学习时间,才能完成教学方案中的能力培养目标。(7)线上课程采用案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办公自动化有直观的认识,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类似的设计题目,请学生分析制作方法、步骤、使用的技术等,然后尝试着完成设计题目。教师需要及时进行点评,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是否还有更加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4.5大纲结构 (1)学时分配。新版教学方案80学时,其中课堂理论16学时,机房实验24学时,线上自主学习40学时。学时分配表如下:(2)成绩构成。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综合应用能力和结业考核成绩四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5%,综合应用成绩占15%,期末考核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机房上课纪律情况、课后机房卫生;实验成绩为实验项目完成情况;综合应用成绩由线上综合型项目判定。 5结束语 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方面效果较好。混合式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解决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推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每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新的教学方案实施后,湖北文理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为例,等级考试(MS-Office)的通过率从以前的30%左右提高到了55%左右。 作者:徐格静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学篇3 0前言 舰载机飞行员是航母形成和提升战斗力的关键,随着我军航母建设的加速推进,深入探索舰载机飞行员培养的方法路径,对于加快航母战斗力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海军院校教育作为舰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系统。本研究旨在帮助飞行学员在院校教育阶段实现从通识科学文化基础到专业基础课程的顺畅衔接,打牢理论知识功底和专业基础,提升岗位意识,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2]。 1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海军舰载机飞行员培养采用一体化全链路连续培养模式,院校教育阶段本着适应航母建设发展需要,加快舰载机飞行员培养的目标,在本科学历教育的第一学程完成高数、英语、计算机、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并逐渐过渡到航空基本理论学习,从而具备初级飞行所必需的工科背景和专业基础。航空理论教育是飞行学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联系飞行训练实际,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同一课程内容中知识点的联系和不同课程中知识点的横向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提高飞行学员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完善的航空理论课程(以下简称航理课程)专业知识结构[3]。 2存在的问题 目前院校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基础课程被忽视,航理课程听不懂飞行学员忽视夯实通识基础的原因是普遍认为这些知识与飞行无关,学而无用,而到三年级的航理课程学习时发现与飞行有关的课程晦涩难懂,后悔莫及。导致出现这样的心理偏差的主要原因是课程教学没有找到基础课与航理课程的结合点,无法激发学员学习动力。教学内容无特色,基础课指向性不强计算机类课程作为航理课程的前导,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有许多相通之处,然而由于基础课教员缺乏飞行经验、装备知识,虽有为战育人的热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内容以通识教育为主,针对舰载机人才培养的指向性不强。知识贯通性差,实践能力培养无衔接飞行员所需良好的信息素养与知识运用能力,需要理论和实践不断交替迭代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计算机类课程在军校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以培养学员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为目标,但并未提到对后续飞行专业基础课的支撑与深度联系,从知识体系角度看,课程衔接的连贯性略显不足,教学较难满足能力培养。 3理论依据 本研究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主线贯穿计算机类课程和航理课程的衔接、融合思路,对军校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改革指向舰载方向进行探索性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拓展三方面打通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梳理层阶式知识脉络,实现知识的纵向延伸与融合,完成从基础到专业课程的承上启下、无缝对接,最终达到飞行学员信息素养生成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3]。改革的理论依据如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建真实教学环境,让学习者带着任务或问题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情境的积极作用,肯定互动对认知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小组协作、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即教学效果最优化和时间消耗最优化。也就是说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成效,即混合式教学要充分考虑学员的学习时间成本。有意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指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其发生从客观条件来讲,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从主观条件来说,学习者必须有建立认知结构联系的能力、倾向性及主动性。 4主要研究方法 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目标导向,厚植基础,突出军事运用,注重提升舰载飞行人才的军事职业素养,具体研究方法如下。跨专业课程融合,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在深挖人才培养方案内涵的基础上,跨单位教员强强联手、精诚合作、促进交流、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利用交叉听课、教学研讨、专题讲座等方式促进相互学习,将航理教研室科研优势与计算机教研室软硬件资源的规模化教学条件相结合,优势互补,加速课程深度融合,知识层次递进,内容贯通点链接,从而为舰载人才培养路径优化提质增效。体现飞行特色,以案例贯穿教学学员良好的军事信息素养是在通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基础教学亦需关注信息化战争,将具有军事特色、飞行特色的案例融入基础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使飞行学员逐步建立使命担当意识,还构建起飞行员培养链路上的教学衔接。同时,通过案例植入的思政元素,更容易树立飞行学员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培植军人的血性与斗志。创设军事信息化环境,打通教学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提升综合能力的关键。创设军事信息化环境,通过完成飞行模拟器拆解、仿真实验等提升实践能力,并联合辅导学员完成飞行仿真系统软件开发。开发过程即利用计算思维、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过程,实现通识计算层面上的熟练运用,使用软件帮助飞行学员深入理解飞行原理,达到专业背景层面上的理论实践。这种贯通性实验串联教学的方法,对培养学员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其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知识,形成创造性思考和行动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5课程衔接课例 军校通识教育的计算机课程中,融入舰载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导向是课程衔接的前提和基础。计算机类课程作为航理前导课程,要实现与航理课程的无缝对接,在实施中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贯通衔接。从课程教学内容看衔接:以航理专业基础课飞机航电系统原理为例航电系统全称综合航空电子系统,是现代化战斗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斗机的作战性能与航空电子系统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高性能的航电系统,就不可能有高效能作战的战斗机。这门课程需要学员具备计算机类、电子类、通信类基础等先导知识的储备。若能将飞机航电系统原理中的知识内容与基础课中相应前导部分知识有机对接,有针对性地拔高与升华知识点,将对加速飞行人才培养、提升教学效益大有裨益。从计算机课程视角来看,操作系统、网络以及总线等内容与飞机航电系统原理均有交叉,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也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表1中列出主要的延伸衔接知识点,从通用操作系统到嵌入式操作系统,再到国产天脉操作系统,以知识要点为基础,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衔接内容采用递进式推进,对于拓宽视野内容采用专题讲座的教学形式,希望进阶掌握的内容引入衔接实验教学环节,整个过程既完成从一般到特殊的知识引导,又实现航空装备“中国魂”的思政植入。从能力培养主线看衔接飞行学员未来不应只是个驾驶员,更应该是驾驭舰载机的人才,面临复杂问题时具备敏捷的思维判断、冷静的处理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一定内化在飞行学员院校教育基础阶段,要在飞行人才一体化全链路培养上形成贯通的思维以及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如综合航电系统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存在既要节省费用又要提高作战任务性能的矛盾,解决方法之一是模块化,而模块化思想是计算思维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结构简化和综合化的基础。在航电系统中模块化是为了系统重构、扩张、修改和维护,可大幅度地提高可用性,保证飞机随时处于可以起飞作战状态。因此,教学衔接是以学员为中心,贯通、标准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重要环节。从教学设计看衔接在计算机类课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中深挖贴近舰载飞行案例结合点,设计贯通性实验,能够提升学员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手段上以任务驱动方法引导学员求解问题,案例的情境导入不仅增加了飞行学员岗位认同感、使命感,而且能提升其自我效能。图1是大学计算机基础(Python部分)中设计的军事特色案例,部分案例对接航理课程,如舰载机着舰、拦阻索等,更能激发学员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完成任务。 6总结 从“知其所用”到“用其所学”再到“学以致用”,体现了“三位一体”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和目标。军队院校教育作为飞行人才培养主渠道,重在固本强基,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扭住从通识科学文化基础到专业基础课程过渡的关键环节,把握内在联系,使多门课程顺畅衔接,对军校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平.对加快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培养的思考[J].政工学刊,2017(9):40-42. [2]王文,张海波,张勇.学历教育在飞行员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浅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5):81-82. [3]张硕,宋晓晨.关于提高飞行技术专业航理课程教学效率的思考[J].科技风,2017(6):36. 作者:李祁 曹建 杨玫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在教学中应用先进理念和技术,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成为现阶段教师关注的重点。多媒体技术在导入新课、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地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师生交流互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新课导入 一、小学数学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必然性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开展仅仅依靠粉笔、课本、黑板,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严重制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比较活泼好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消极的作用。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期,因为教师对于其技术优势、教学重点理解不深入,造成并未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科学应用就需要以系统分析论证为前提,针对小学教学重点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展开课件制作,进而提高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新课导入的应用 优质课堂开始的前提是创设情境或者通过上节课重要内容的复习,进而导入本节的数学课内容,这时就可以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幻灯片,既形象直观,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种新课导入方法相比于板书、口述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其学习目标也就更加具体,自然而然数学教学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相比于传统的板书、口述,现代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视频、幻灯片等教学资源既可以长期保存,又可以方便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还可以反复使用,这一特性是传统的口述、板书所无法企及的。例如,在三角形认识这一章节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和学生坐在车中,车窗外有三角形的自行车、输电线铁塔、电线杆。这种情境的创设将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上,进而产生学习热情。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在愉快的环境中很简单地就认识了三角形的相关概念,记忆也更加深刻。 2.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 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通常只能展示简单的图形,这种模式就给学生观察图形、想象力的发挥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下降。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上演示教学内容,将晦涩难懂的数学问题以音频、动画、插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知识更加直观、简单,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讲课质量。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利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轴对称图象的概念。此外,在进行梯形面积公式推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梯形进行移动、裁剪、补加等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更好地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相关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种演示视频在数学课堂上的利用,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3.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活动课的应用 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设计、组织、参与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数学活动课具备很强的教育性和实践性,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活动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新课改关于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即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不仅学习数学知识,其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优质的数学活动课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图形学习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组装成拼图,然后学生自己去动手画图,学生学得开心,也掌握了图形知识。在以往的数学活动课中,因为没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活动课开展的资料不容易收集、整理,因此就受到很大限制。 4.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数学复习课的质量,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效的数学复习课堂,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往的数学复习课,通常是练习题、背诵定义,甚至布置大量作业,但是这样的复习巩固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失去学习兴趣。而现代多媒体教学能够融入较多信息,节省大量时间,教师需要在复习课之前将知识制作成课件,将重难点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学生因为兴趣的驱使可以更高效地掌握复习的知识。 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具备生动、形象、直观、静动结合等优点,对于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情况、认识规律、教学内容,科学高效地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使得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师的科学把握下发挥其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直观、多变、省时的优势,可激发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教师控制上课进程,非常适合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运用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直观、多变、省时的优势,可激发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教师控制上课进程,非常适合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如何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改革进人一个崭新的阶段?通过几年多媒体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主要精力应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上,适应个别化教学需要,采取不同的课堂策略,因材施教,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把课堂空间真正还给学生。 一、巧设导语,预伏诱因,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年龄小,对学生的直接兴趣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在开始正式教学内容前,通过多媒体课件设置一些场景导入教学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一课,上课伊始,我们设计屏幕上出现一些零乱散落的珍珠,教师问道:“为了便于珍藏这些珍珠,你有什么办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当一位学生说用线把珍珠穿起来,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展示它的美丽时,电脑动态呈现用一根线穿珠的过程,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出现在大屏幕上,教师顺势说:“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像这些散落的珍珠,只有经过及时整理,应用起来才很方便。”这一导入不仅为本课先罗列知识点,再由点串线,最后形成知识网络的复习方法打下伏笔,而且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诱发了学生感情行为上的参与意识,学生强烈的复习欲望油然而生。 二、围绕重点,展示过程,提高认识技能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中的重点应放在围绕教学重点,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在通过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鼓励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成长尤为突出,当表现成功时,越发激起再表现的欲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例如,某小学的操场长70米,宽55米,为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50米,宽增加25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这样错误解法:50×25=1250(平方米),如果我们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70米,宽55米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和宽,成为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从图上直观地看出长50米、宽25米的长方形不是操场所增加的面积,再让学生看图思考: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 四、拓宽视野,丰富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我们现在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多媒体正是学生拓展思维、丰富知识,走向世界的窗口。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课件省时、多变优势,设计出题型多样、趣味性强的各类问题,从基本训练题、目标达成题到能力拓展题,加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信息反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屏幕上出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一日。再配以教师亲切的解说和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感知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怎样产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产生的疑问,通过这一新奇的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认知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很多知识,扩大知识面,使他们增长见识。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广府总校)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等有着自身独自的特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关键词】兴趣 创设情景 突破重难点 促进数学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特别是对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时的前3―5分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导课时,合理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好开课方式,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上来,为整个课堂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我把学校附近十字路口上的汽车流动情况拍摄下来,将此真实场景带入了课堂。由于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我放了一段该路口来往车辆的录像,要求同学们统计各种机动车流量情况,学生兴趣很浓,纷纷投入到活动中。几分钟后,我问:完成任务的举手。没人响应。我说,那我再放一遍,可要数仔细哟!又放一遍,几分钟后,我又问:完成任务的举手,寥寥无几。多数学生着急了,说:老师,太快了,记不下来。我说:可以想想办法呀!老师没有过多地指点,同学们开始自发的分工,有的当记录员,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大客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再放录像,一分钟后,顺利完成任务。把真实生活场景带入课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好奇心、求知欲被激发,兴趣高涨。 二、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够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而多媒体的展现方式多样,具有巨大的表现力,极大的突破了常规教学手段的局限,能把学习的内容化大化小,化静化动,化远化近,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亦可将部分综合为整体。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弥补教学中学生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尤其是教学中的难点。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太容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时,让学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渗透了“极限”思想),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学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圆拼成的一个长方形,致使学生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所以,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大量的图像、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各种音频信息,为各科教学创设仿真或虚拟真实的情境,使教学环境得到了延伸和扩展,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能发挥学习主体的最大潜能,有助于学生质疑、假设、探究、验证、判断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在屏幕上先将圆柱的底面分成16份相等的扇形(其分割线用红色表示),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16份,此时,再将用红色表示的突出的谷峰部分对准另一半凹进去的谷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把圆柱底面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出的几何体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此时向学生提问:“圆柱体分的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的同时,多媒体进行演示:将切分前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长方体的底面部分同时闪烁――移动――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接着,将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移动――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演示通过讨论、思考,进行总结“由于在整个拼切的过程中,它们的体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圆柱体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这样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电教媒体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遵照“适时、适当、适度”原则合理运用电教技术,不能“喧宾夺主”,使电教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必然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及效果的提升。本文系笔者工作经验的总结,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并对部分问题提出部分针对性的对策探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与对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在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1.优化情景教学模式突破 小学生本身较为好动,同时对情景的转变非常敏感。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声光电等媒体技术打造出具体的情景,学生在感官的刺激下,很容易集中精神跟着老师的步调开展学习,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平均数”教学时,可以播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动画片中大头儿子与朋友分享玩具的故事。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问,一共有多少个玩具,要怎么分才能大家才能一样多呢?如此,就将平均的概念导出来了,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开始学习。 2.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疑点 多媒体技术的生动形象的特征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和运算过程形象的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如此,就能突破固有的教学难点的束缚,做到化难为易。 3.营造和谐互动课堂氛围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思考是由色彩、图像以及声音来激发的。而多媒体技术能够恰如其分地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而这个氛围特别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 4.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数学课程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多媒体技术能够锻炼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通过提出引导问题和和谐的气氛,共同作用下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索。 5.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需要写板书、擦黑板。数学老师还需要在黑板上进行几何画图等工作。而多媒体技术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保存调用功能简化这些过程。除了简化过程外,多媒体技术还可增加拓展性的内容,从而提高到信息的质与量。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设计及使用不够科学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需要恰如其分的运用才能展现威力,而现实却是多数教师因为自己计算机技术和备课时间等问题,造成做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在设计与结构上有问题,进而造成使用效果不佳。 2.形式主义高于了实际 丰富多样的声光电影本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亮点,但如果在实践中使用的太多太频繁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过犹不及。 3.知识推导过程被忽视 多媒体代替了黑板,而一些数学的结论就会简单直接地摆在学生面前,却忽视了中间的推导过程与内在逻辑。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教师引导方式的缺位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在许多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复述课件上的内容,成为了课件的“复述机器”,而没有真正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此就会造成了引导角色缺位,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时,教师应当结合课堂之间的角色关系、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求等层面来开展。如此,才能确保多媒体技术这样优秀的新技术能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增添亮色。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学生应当占据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扮演这主导角色。在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目标、重点与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件设计。在具体的课堂上,切勿让计算机代替教师角色,做到与学生的交流与演示和谐共存。 2.做到技术与内容平衡 多媒体技术自身在表现手法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来说,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媒体在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方面有优势,却很难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能丰富教学内容,但量多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需要更多地把控尺度。如进行“四则运算”的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容易跳过逻辑推导这一课程重点,最终得不偿失。此外,数学教学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都有提高,而多媒体技术却很难做到平衡。因此在选择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当把控好技术与内容之间的配合,做到均衡处理。 3.处理技术与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而在具体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上,需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作为出发点。此外针对学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传统知识难点,教师应当多多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化知识难点。如此,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学语言上的问题,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圆的面积计算”的课程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学生本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为如何求圆的面积,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更喜欢动态的表达方法。因而在具体设计时,可以用动态图的方式解释如何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转为计算圆形面积的方法。这样既能完成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在学生的兴趣偏好上做文章,让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是新时代的产物,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只有有效结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长久的教学过程,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技术与内容平衡、处理好技术与学习的需求,做到“适时、适量”,科学运用,方可取得最优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多媒体的发展过程,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多媒体依靠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内容的丰富性,特别是在许多无法用实物教学的课程中起到的作用;并讨论教师应该怎样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以及如何避免多媒体对与应用对象所造成的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本文主要就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所有的优点与益处,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教师应在使用多媒体时所注意的地方进行讨论。 一、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具 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的多方面刺激,促使信息获取效率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形象生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策略 多媒体的特点与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能否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这就要看教师是如何将多媒体恰倒好处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了。下面就简单的讨论教师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案例1:在设计《商不变性质》一课的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猴王分桃的故事,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当学生还沉浸在猴王分桃的故事中时,我问: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和小猴子都笑了呢?猴王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在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了。 2、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信息传递形态,主要以静态形象和口语交流为主,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演示为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单调、枯燥、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楚,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难点。 案例2:在教学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这一特点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物体,所以,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似懂非懂。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亮线越来越长,越来越长,逐渐延伸出了屏幕。一边演示,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延伸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出现了“无限长”的情景,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运用多媒体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寻求一种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最易于他们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思维火花才能迸发出来。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一定的音乐氛围中进行学习,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根据这一原则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提高学生主动探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案例3: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钟面,学生可以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从而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整时的特征,“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一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整时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注意事项 当然,任何事物的出现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不是说堂堂课用多媒体就是好,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是有违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避免多媒体设计“花哨”,造成喧宾夺主;避免多媒体内容复杂烦琐,降低效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中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标准制定工作,详细阐述了撰写专业标准的原则、程序、内容和要求,深入论证了标准化在日常教学与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专业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有地铁、轻轨、独轨、磁悬浮等类型,号称“城市公共交通主动脉”。 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届时轨道交通将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主体作用。 1 行业形势与专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各种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地铁公司等用人单位对城轨运营专业的人才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提升。为加强专业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专业的教学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下称“城轨运营”)专业历时近一年,编制了一套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作为指导教学的准绳。专业标准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2 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城轨运营专业教师经过多方调研,进行了产业发展现状趋势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调研、国内外职业岗位标准、资格调研及用人单位调研,同时充分论证召开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研讨会、专业标准与规范研讨会、产业行业职业与专业研讨会,确立了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1)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2) 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推行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教、学、做”一体化。 (3) 主动适应深圳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专业标准重点围绕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3 制定专业标准的程序与管理 专业标准的制定程序分为学校层面与二级学院层面两个方面。在学校层面由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统一审定、编印。在二级学院层面,应切实组织人员进行调研论证,提交各专业产业调研报告、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和毕业生就业与跟踪调查报告等过程材料;并组织专业团队制定专业标准。鼓励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还要组织专业教指委对专业标准进行审核。 4 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城轨运营专业的专业标准共包括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面向、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及课程安排、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要求、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和需要说明的事项与附录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各主要部分内涵解读如下。 4.1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应分析本专业相关产业宏观发展状况、行业发展情况和地区企业状况,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分别进行了待建轨道交通线路、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以及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4.2 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设备维护技能,熟悉城市轨道交通法律常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主要着眼于素质要求、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掌握的项目技能等方面。 4.3 就业面向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立足深圳,面向珠三角地区,辐射内地,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从事客运组织与服务、行车调度、客车司机、票务管理、车站设备运用、接发列车等工作,同时也可从事铁路、公路运输客运、行车的相关工作。 4.4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的学分和应取得的证书要求。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够至少119学分、2499学时。且应获得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至少三证。其中的专业技能证书有城轨站务员证书、城轨值班员证书等供选择。 4.5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是专业标准的精髓所在,应明确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专业核心课程简介、教学进程安排、考核方式及说明等。在专业课层面,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包含实训项目在内的20门专业支撑课程、7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7门专业拓展课程共34门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 4.6 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将实训项目集中在每学期最后四化进行,称之为“实训月”,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城轨运营专业在实训月中主要安排了城轨认知实训、票务技能实训、行车调度实训等项目。 4.7 教学及课程安排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与素质拓展课分别占比26%、58.5%、16.5%、10%与8%,而且课内理论教学为1120学时,占比44.8%,实践教学环节为1379学时,占比达55.2%。 5 结论 专业标准在日常教学与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坚定不移地执行其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则是比制定专业标准更为重要的工作。教学团队应形成自觉监督的保障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执行下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只有运用良好的管理方法才能够实现相应的管理效果。因此,应该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面,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良好的管理,才能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良好发展。 1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工作 城市轨道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服务,也就是说乘车的市民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核心,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做好市民的工作。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首先,要通过车站的标识系统正确的引导乘客,长期以往养成乘客的良好乘车习惯[1]。城市地铁根据城市的不同建设也各不相同,主要将站台分为地下、地面、高架等三种形式,相对来说大部分的地下站的活动空间要比地面和高架站的活动空间小一些,而且乘客在车站内分辨方向也极难,特别是在找出入口时乘客的逗留都会造成地铁站内的活动出现拥挤的状态,尤其是乘车高峰期的人流量较大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要发挥出标识系统的作用,合理的设置车站内的出入口标识,以及列车运行方向、卫生间导向等标识,及时的引导客流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其次,要加大对城市居民乘车的宣传和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运行和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非常便利的服务,而有些居民由于没有乘坐过地铁,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乘坐,这个时候的宣传工作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从初期做起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乘车行为,并扩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展开地铁出行的安全事项以及正确的乘车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打下夯实的基础[2]。 2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点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重点在于行车的组织,合理的行车组织机制能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首先,行车组织需要对乘车客流量进行分析,包括乘客出行的特点、分布情况等,并由专业管理人员对客流量进行预测,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行车计划图,而且要将各个时间详细划分,便于管理更利于市民的出行,例如,正常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等,在合理的行车计划图的组织下,城市轨道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按行车计划组织车辆的出行路线,对线路的运行列车数量、出进站时刻也有着更好的规划,不至于在客流量较大的节假日或休息日下出现交通运营管理混乱的现象。而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乘务部门可以根据相关的行车计划图来制定乘务员的串休计划,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其他部门,如,通信部门、供电部门、轨道部门、机电部门等,也可以合理的安排各个设备、系统以及机械等等维修计划和施工计划,既不耽误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维护工作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要考虑到乘车客流量较大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可以通过加大线路的行车密度、就近折返线、小交通线路等方式来增加列车的运营效能[3]。当然,也不排除列车运行时的早点、晚点、故障等情况,如果列车出现早点或晚点的现象,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列车的出发时间来实现列车的正常运营,一旦列车出现故障的话,要及时拉大线路列车之间的运行时间的间隔,同时相关人员要及时疏散客流人群,以及故障列车的快速处理,以此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4]。 3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补充方法 所谓补充方法就是在原有的运行方式出现了问题之后采用的替换方法或解决方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虽然交通事故率较低,但是,有些不可预测的事故还是会发生的,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做好相关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多个部门、多个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保持相互的实时通信,为处理故障事件打好基础,避免故障时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而导致事故扩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这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一项,乘客的安全保障是城轨交通管理的核心观念,尤其是列车发生故障时会与乘客的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对乘客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应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并且,要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培训,不断的强化应急预案以及乘务员应急的处理能力,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最终受到影响的是乘客的出行,通过强化应急预案和乘务员的应急能力,可以在列车故障时进行有序的处理;第三,就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主要围绕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各个环节、设备、线路以及车辆等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要求岗位人员必须是各个工种的专业人员进行良好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各个设备的检查维修工作,另一方面在设备故障时要有着临危不乱的心态,有序有效的处理故障问题。另外,还要做好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以乘客的服务为工作的核心,做好组织工作,尤其是在客流量较大时,要及时的组织乘客有序的乘车,避免乘车混乱而造成设备的故障现象,在确保乘客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5]。 4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关键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主要发展的交通工具,相比于城市公交来说,具有出行方便、交通快等特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据统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工作人员已超过14万人,人力资源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个惊人的数字也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人力资源面临的缺乏的现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与市民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持证专业人员才可就业上岗。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的教育学校并不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限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人员急需的情况下,有些招聘也降低了一些招聘难度,当然,这仅限于一些基层人员的招聘,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的许多基层人员专业技能较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为了弥补人力资源缺乏的现象,应对基层员工以及其他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环节,以此来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员工进修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专业能力,例如,外送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培训、生产培训、厂家培训、与院校合作的订单培训等方式,一方面能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院校的订单合作的方式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员数量,而且还能提高院校的就业率,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5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因此,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关于增强高职高专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初探 摘 要 目前,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但应届毕业生专业就业率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绝大多数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岗前基础都不能完全达到用人企业的需求。为增强该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用人单位,特别是定向培养企业的满意度,作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个人经验,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 就业能力 1南宁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 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项目总投资约1500亿元,是南宁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整个项目规划建设8条线路,设计总长度252.1公里,总投资约1500亿元。即便按照2016年年底建成的地铁一号线的里程数32.1公里和2017年建成的地铁二号线37.3公里计算,两者的里程数超过69.4公里。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法,一公里地铁建设与运营时,至少需要80至100名技能型人才,即便以运营管理最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每公里50至60人来计算。南宁市对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人才的需求最低限度为3000至4000人。未来,南宁地铁设计总长度超过252.1公里,对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总需求将超过20000人。南宁乃至广西地区的地铁人才的缺乏,尤其市建设初期运营管理人才的缺口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考虑到未来全国地铁建设和运营的高潮的到来,在待遇较高的地区大量招工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人才缺口会越来越大。 值得说明的是,企业对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表现出的矛盾表现为,地铁企业会一方面在“饥不择食”招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或类似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同时,又希望能招聘到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到岗后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的工作人员。 这种矛盾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岗位的特殊性造成的,就岗位能力而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出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城市轨道专业技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指挥和管理工作,行车调度指挥和客运服务工作等。这些职业和岗位要求尽管对于地铁企业是不可或缺的要求,但对于高职高专而言,受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的影响,并非能够全部达到。 实际情况中,绝大部分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只有大约2年不到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很难较好地掌握上岗应有的理论知识和进行系统的规章学习。毕业后,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直接被推向工作岗位,很多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进入角色,这也让地铁公司对于此类毕业生的招聘热情不高。更加重这个问题的是,在地铁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人才的培训周期也有被压缩的可能,导致运营管理类的实际能力达不到岗位需求的标准,这也是不少城市的地铁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小事不断”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国内部分地铁公司在招聘时热衷于“挖墙脚”的原因,从其他地铁公司招聘具有1至3年工作经验的运营管理人员实际效率更高。这种方法一方面有跳槽嫌疑的“熟手”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必然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大量能够吃苦耐劳,懂规章能操作的“新人”进不来,导致原本紧张的供需矛盾更加激化,同时这种着重短期的招聘,对于定向培养的高职高专而言则是灾难。 我校作为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订单班”的培养学校,本人作为“订单班”的专职辅导员,就如何培养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实际,符合地铁公司实际需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做简要阐述。 2强调适合自身特长和发展需要的成长计划,在职业能力上进行重点培养 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一般较弱于本科学生,很多学生表示对本专业的《运筹学》之类的基础科目表示学习困难。从专科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讲来讲,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要明显弱于实践方面。可从在职业教育上,重视学生的自身特长和发展需要,设计符合其发展和成长的职业。在总体上,针对学生的岗位设计,来要求学生进行重点性的学习和实践。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比如对于某些理论学习能力较差,但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将其设计成从事客运管理方面的工作,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实习和就业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对一般学生来讲,应当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对于今后从事职业有帮助的课程,例如普通话,口头表达,应用文写作、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内容,或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 在学生进入第二年的学习时,应该安排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或类似的比赛。这种比赛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未来就业方向。 3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当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增强对于岗位的适应性 受部分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的不足,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仅放在和专业有关的动手能力上。而应该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可以挖掘学生在体育、文艺、写作、摄影等其他方面的特长,在学校里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能提高兴趣,培养能力的社团或组织。同时,学校应该在寒暑假,和学生家长联系,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能够锻炼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的打工和兼职,并委托学生家长代为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较为灵活,而且是家长管理,风险更小。前提是和家长讲清楚,这种兼职或打工是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就业能力。 从已有的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参与兼职或打工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并且在从事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比以前相比,这些在暑假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更加能吃苦耐劳和服从学校的管理,和其他未参加类似活动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表达能力和行动能力上都有显著的变化。可以预见到的是,这些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岗位适应期间,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比未参加类似活动的毕业生有更强的竞争力。 4提前进行学生求职和就业前的各项教育,做好学生离校前的职前准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就业单位一般是有独立人事部门的单位,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在应聘时会以较高的要求来考核毕业生。因为这些公司理想的招聘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而并非缺乏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所以在学生离开学校前,要为学生的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求职简历的设计和制作、个人形象的设计、职业礼仪的培训、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些准备工作至少要放在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前完成,这样学生在初步进入社会前就有一定的准备。和其他专业不同的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立即进入相对较短岗位适应期的岗位进行锻炼,要求立即面对该行业必然的高压力环境。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相对较高的工作压力对于没有很好做好职前准备的人来讲,在表现和成长上都是非常危险的。 在经过了求职环节的增强和一定的职前教育后,特别是在经历了具有很强现实性的顶岗实习环节后,这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强调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经历,能够在面试环节中有较好的表现,能够大大增加被公司选中的机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面向主流轨道交通企业典型岗位的基于“工学结合、交替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摘 要】在分析了国内外高职实践教学的成熟经验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行校企双元立体交叉,工学交替实施,分层次考核管理的系统化教学方案,并提出了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主流企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高职的实践性定位。这一定位凸显了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而高职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是我国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各行业内部的中专院校或子弟学校升格而来,实习工作原来由所属企业或部门统管,脱离了行业管理体制之后,高职院校的实习质量、时间、资金和安全等方面都难以保证,造成了实习质量的下滑,极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为此国内外对此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北美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教育体系。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CO―OP教育宣言》中指出:该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能获得一定报酬的工作实际,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和思考。这种教育体系和模式,可以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的高度统一,为学生积累厚实的准职业资源,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率,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创造办学效益,也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人才储备,并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有利于企业赢得政府的支持。[1] 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是以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课程内容涉及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的课程都始终是围绕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展开的。课程的选择都是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综合编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双元制教学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 加拿大提出了高职教育三方伙伴关系顶岗实习模式,三方即学生、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和用人单位。在这种合作关系中,顶岗实习的时间至少占学生整个学习时间的30%;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的专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对每个实习岗位进行认可;顶岗实习的学生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而不仅仅是观摩学习,并在工作中得到报酬;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由企业评估和管理,并受顶岗实习教育管理机构监督,确保学生的实习环境和实习质量。[2] 澳大利亚VET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澳大利亚以国家行为的VET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国家资格体系、国家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和培训包。三者分别从结果控制、过程控制和培训实施等角度,统一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贯通教育与职业,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建立起以行业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深度培养企业行业所学的合格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3]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分制,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2 当前轨道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困境分析 2.1 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客观上要求最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必然对企业的运输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埋下一些不安全隐患因素。很多企业单纯追求效益和效率,不太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不大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重者甚至影响校企合作关系。 2.2 实习实训的安全管理问题 人身安全是生产安全中的头等大事。由于学生不是企业员工,无法严格按照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经济制裁和其它处罚,所以人身安全问题是困扰企业管理实习学生的一个难题。另外,由于企业往往远离学校,作为学校方,由于师资和经费的紧张,也难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派驻老师进入企业监督管理学生实习工作,致使学生实习管理存在“真空”。 2.3 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价问题 由于校企双方管理的缺陷,学生的实习质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教师和企业专家由于各自工作的性质,按照以往的实习管理模式,不能做到随时指导学生实践,无法随时监督管理学生,对实习的全过程考核流于形式,造成实习质量不高。 3 面向主流企业典型岗位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基于主流轨道交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行车值班员、调度员)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在企业的指导下,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的研讨、设计,拟采用加拿大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分阶段、分层次的体制来进行研究,旨在提高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岗位竞争力。 3.1 实习单位定位选择主流企业 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旺盛表现在其就业率,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缩短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标准之间的差距,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就必须根据就业的专业对口单位,以及所辐射的地区经济区域,有选择性地确定一到两家校企合作的主流轨道交通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校企双元立交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重点培养合作关系,互帮互助,打造行业企业战略联盟。 3.2 实习岗位定位典型工作岗位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性质,确定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OCC调度员为典型工作岗位,在3年的高职人才培养期限里,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岗位作业内容和标准,转化为实践教学学习情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基于“工学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摘 要: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已经全面扩大,这对高职院校 的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该文着重阐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和方法,为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 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已经全面扩大,这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了解决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用人需求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开设,2012年开始面向全省正式招生。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该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精心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通过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岗位的能力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就如何进行专业定位、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创新等问题,与企业专家进行了共同研讨,以制定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工学结合”特色应在教学模式上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上,重视教学的内容和工作任务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有机地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能够培养企业所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2 “工学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1 以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地结合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来进行专业定位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长春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培养所需求的人才,其体现方式是科学地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与此同时,合理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的专业定位的前提条件,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和行业市场调研。长春轨道交通3号线是吉林省长春市第一条轻轨线路,自2002年10月30日开通以来,长春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到目前,仍然急需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非常之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地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并对本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院完全针对长春市现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专业以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从培养具有本地区特点的人才入手,主动的寻求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合作途径,共同商讨专业的科学定位。同时,实时关注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动态,合理地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具有长春市特色的专业特点。 2.2 注重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院始终坚持着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基准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建设始终以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来进行,这样可以达到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定位相结合的目的。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下。首先,邀请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运营部门的领导,专家及其一线的技术人员与在校教师,领导共同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其次,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进行合理化的规范。在开发的流程上,大概可以分为4个流程。(1)专业的定位及分析。小组人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有关的岗位进行定位,所谓定位,就是在学生毕业后具体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确认。一般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本包括行车岗位和客运岗位两大岗位体系。行车岗位包括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等。客运岗位主要包括车站值班员,售票员等。(2)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就业的岗位都是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岗位,所以要求学生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比较系统的工程领域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知识;具备安全有效运营管理能力;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践综合分析能。(3)具体课程的设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增加,所以课程的设置并非是固定的,一定要切合实际地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设置.一方面,要以市场的调研作为基础,加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建设.要实时观察企业的动态,并聘请企业核心员工作为外聘教师,参加专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综合分析,依据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和开发步骤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将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相应的课程,形成以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2.3 校与企深度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工学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完全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能否使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通过近期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我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开创了一条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的道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我院的在合作方面的原则和主要做法是:依靠企业的工作环境优势,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专业的培养,使学校的教学方案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运营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可以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更加符合长春轨道集团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观察、了解和考核,对人才来进行择优录取。我院在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最具有校企合作特点的突破是双方都签署了订单式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地运用双发的优势资源,联合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好地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国外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立法 在城市内兴建有轨交通始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当时伦敦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劳动力需要从城市边缘的住宅区进入市中心工作,市内交通几近瘫痪。1843年,任职于市政府的查尔斯·皮尔逊律师向议会建议修建一条地下铁路,将伦敦北边的三个火车站与市中心连接起来。1863年伦敦“大都市铁道”建成开通,全长6.5公里,当年达到了950万人的客流量。此后,其他城市也纷纷仿效伦敦开通地铁。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式已不限于地铁,诸如轻轨、高速电车、悬挂式电车等基于轨道的高速运输方式在城市内得到了长足发展。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同时,也向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命题,那就是如何通过科学的制度,实现轨道交通运营的高效、安全运营。随着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都在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因而这一命题对我国城市管理者也有着特殊意义。 世界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方面有不少好的作法,有的城市还制定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纽约市地铁乘坐条例》、《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条例》、《新加坡捷运法》、《香港铁路条例》等。此外,东京、香港等地交通主管部门还依据当地法律制定有一些规范性文件,例如东京都交通局制定了各种“规程”,香港铁路公司制定了“香港铁路附例”,这些文件也具有强制执行力。总的来看,各地立法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乘坐轨道交通的行为规范 轨道交通系统内空间相对狭窄,人流量大,设备运行的安全要求很高,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在其范围内,人们所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要严于一般公共场所。《纽约市地铁乘坐条例》对每个进入轨道交通设施的人,规定了四个方面的禁止性义务:(1)正确使用轨道交通设施的义务;(2)不实施妨碍治安秩序行为的义务;(3)未经许可禁止携带任何枪支或管制类武器的义务;(4)不进入受限制区域与不实施受限制行为的义务。《香港地铁附例》也规定了四大类义务:(1)禁止侵入和损害铁路处所;(2)乘坐行为规范;(3)未经许可不实施贩卖、游荡、招贴;(4)汽车进入铁路设施规范。比对纽约和香港的具体规定可以发现不少共同之处,可能体现了地铁管理中的规律。在两地的规定中,有些行为均被绝对禁止,如在轨道交通设施内不得实施妨碍或堵塞通道的任何行为;不得使用未经封闭的容器携带任何液体;不得将脚放在座位上,等等。有的行为需要经过许可才能实施,如非经许可不得在地铁设施内从事与交通运营无关的任何活动,如演讲、露营、发放宣传单等;非经许可不得制造任何噪音,收音机或其他音响设备时需使用耳机确保不影响他人,等等。 通常,各地轨道交通乘坐规范中都会包含一项内容,即乘客随身携带物品规范。这类规定多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地铁运营安全要求,限制过少不利于安全运营,限制过多则可能损害乘客出行便利。在这方面,东京的立法体现了日本文化中谨慎、细致的特点,较具代表性。《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旅客规程》将乘客携带行李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禁止携带的,包括(1)各类易燃、易爆的危险品;(2)暖炉;(3)尸体;(4)动物;(5)各种可能造成车辆损害的物品;(6)其他不洁或散发异味,可能影响其他乘客的物品。另一类是限制携带的,这是立法者考虑到市民的生活习惯,允许市民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后即可带入地铁的物品,是前一类规定的例外。例如,随身携带的怀炉,小鸟、昆虫、宠物幼雏以及经过妥善包装的鱼类可以携带进入地铁。而旅客因特殊出行需要而必须携带的动物也不受前一类规定限制,如导盲犬等残疾人辅助犬类等。此外,超过一定体积的物品,只要经过折叠并妥善装载,也可以进入,如折叠自行车。香港、新加坡的规定与东京基本类似。 二、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关注 东京都交通局制定了《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实施基准管理规程》,是地铁安全操作方面的技术规范,在东京地铁法规和文件中,每当涉及到安全运营问题,均援引该规程为基本行为准则。香港、新加坡比较重视日常检查来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在新加坡,运输部长有权委任安全监督官员从事安全检查,安全监察官享有以下法定权力:(1)在任何合理的时间,进入地铁设施内;(2)检查其认为必要的设备;(3)要求任何其认为必要的人接受检查或测试;(4)向其提供与检查相关的信息,回答任何相关的问题。安全监督官员为了监督的需要,还可以聘用其认为合适的助手。此外,《新加坡捷运法》还规定,拒绝配合安全检查官的行为是犯罪。《香港铁路条例》规定,交通局长有权委任监督专员,与新加坡立法类似。 除了运营中的安全保障之外,有的城市还向源头延伸,例如地铁建设行为、地铁公司资产控制等。例如,《新加坡捷运法》就有两项特色规定:(1)未取得地面交通运输部核发资质,而承揽捷运系统建设工程的行为是重罪,处50000元以下罚款,或6月以下监禁,或并处。拒不改正的,再加罚最高5000元/天的罚款。(2)为了防止专业不适格的主体控制捷运公司,新加坡规定,捷运公司的资产、股权并购需要接受法律的严格限制,未取得捷运系统运营许可资质以及获得运输部认可的企业或个人,不得参与并购捷运公司资产或股权,否则将被视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三、轨道交通运营信息公开 在特大型城市,地铁几乎是市民出行必须的交通工具,因此,地铁运营信息的公开是保障市民对城市管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重要手段。在新加坡,从地铁规划开始就要求向市民公开,《新加坡捷运法》规定,经批准的地铁规划应当置备于当局办公场所供市民于工作时间内免费查看。在东京,运营信息事无巨细向市民公开。针对市民尤其感兴趣的运营效率和运营安全问题,自2007年开始,东京都交通局每三年制定一次经营计划书,计划书包括经营总方针、基本目标、运营效率提升计划、预算和决算,等等。自2010年开始,东京都交通局每年在网站上新增了“安全报告书”公开,检讨当年度安全运营的成绩和不足,提出完善方案。此外,一些运营细节属于公开范围,例如,地铁发生运营延迟时,东京都交通局会在其网站上“延迟证明书”,供市民下载;地铁内的广告设施招租的全过程在网站上公示。 四、违法行为监管和法律责任 授权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对轨道交通运营进行监管是各城市普遍的作法,纽约大都会运输署(国营企业)、东京都交通局(国营企业)、香港港铁公司、新加坡地铁公司都根据法律授权,享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检查权,二是处罚权。例如《新加坡捷运法》、《东京都地下高速电车旅客规程》、《香港铁路条例》和《香港铁路附例》均规定,旅客行李必须接受地铁公司授权官员的检查,否则将被拒绝进入。当乘客或其他人员违法相关法规时,地铁工作人员则有权将其驱离,或者对其实施处罚。《新加坡捷运法》对地铁工作人员的授权尤其充分,得到运输部执行长官授权的捷运公司雇员甚至可以对违法人员实施逮捕。 警察也是维持轨道交通秩序的重要力量,不少城市组建了专门的轨道交通警察队伍。1998年,纽约运输署警察局成立,隶属于纽约大都会运输署。依据纽约州公共管理法授权以及邻近的康涅狄格州的委托,运输署警察局管辖范围涵盖两个州的十四个城市约5000平方公里地域,约一千四百余万人口。911事件后,运输署警察局进行过一次大的扩编和职能提升。 轨道交通内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两类:罚款和监禁,罚款又分为一般罚款和刑事罚款。从上述各城市的规定看,处罚普遍比较严厉。在纽约,地铁内的违法行为构成刑事罪的,将被判处25美元以下罚金或10天以下监禁,或者并罚;未构成刑事罪的,也将面临100美元以下罚款。在香港,违法行为面临的最高罚款为5000港元,严重的还可能面临最长6个月的监禁。严厉的处罚可能是这些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内秩序井然的原因之一。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从创新学分谈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目前正处于迅猛发展时期,需要大量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驾驶人员、调度、行车值班员等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工作岗位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根据2012年9月5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仅就新近批复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就有25个,涉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总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2012年10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研究部署在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强调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中的主干作用。但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与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高速发展不相吻合,这就需要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知识讲授,也要把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输送到相关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工作岗位,以达到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高等教育实现良性发展,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的设置可以很好地鼓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所需要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设立的积极意义 大学主要是靠自学的,而且大学主要是学会怎么学习,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交通运输与管理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有诸如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大量的课程要学习,不可能每门课学完,一直能用到,也不能学完就忘不掉,这就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养成一种思维习惯,知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致内容和脉络,以及主要核心思想。一方面,要记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相关理论加以应用分析。正如前文所述,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基于我国优先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大背景,同时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知识经济的日渐临近而引发的对知识经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社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迫切需要大学里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并能够更快、更多地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人才,迫切需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的高素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创造条件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尽早接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科研项目、发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科研论文等,对于加快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或者为日后进一步攻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科研都将大有裨益。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途径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比较强的特征,多思考多创新以进一步体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人性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是改变传统意义上由鼓励学生创新变为要求学生创新,最终达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学分的主要内容,应当是以认真观察和仔细思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和实际中的具体问题,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科技开发、调研(咨询)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有密切关联的成果作为创新成果,通过对比量化而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一般强制性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必须获得最低两学分的创新学分,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经量化折算后的相应学分。除了上述方式之外,也可以通过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多参加一些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讲座并写听后笔记的形式,增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对此可以量化,比如大学期间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前沿讲座必须要听满二十场,并且经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院系的核实和裁定有效后,方能获得相应学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系列讲座可以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相关学科的知识,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工作后需要面对的主要是乘客,要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英语、礼仪、服务、法律等等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高速发展大背景下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学分制的条件下,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彰显。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项目参与与创新学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科研项目中去,通过设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在科研项目参与中的导师制,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眼光和视角以及方法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所从事的有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题研究予以指导。而且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项目中,要创设专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项目科研基金,鼓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题的研究,也可以开拓途径,安排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去,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科研活动。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项目的积极参与,可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自身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能力,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研究的提升,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消化,同时反过来指导自身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实践,真正绝佳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且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未来的实际角度出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创新项目的参与,会为日后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工作,尤其是进一步攻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以及申请到国外留学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深入研究都会因此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特别强调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有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创新项目恰好能够很好地反映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特长及能力。 四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的辩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的设立和强制性要求获得只是一个目的,关键是希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在大学学习期间多去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相关的系列前沿讲座,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高效运营的数学建模比赛等甚至有的高校规定的仅仅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英语六级之类。看似是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增加了压力,因为本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交叉专业,它是在交通运输、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做加法的,课业就很繁重,通过上述能够获得创新学分的渠道和途径去获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都是比专业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表征和体现,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日后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增加更多的机会。 如果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只是市侩地仅为创新学分的获得,而去听听讲座,听完后写篇听后感,盖一个章,一年听完二十个讲座,这样两学分的创新学分就拿到了。但是要注意,即使你是听讲座,也一定要听被认证的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前沿讲座等,一方面可以学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家学者的讲座观察并学习如何在大庭广众之下就自己所从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问题进行主题演讲,为以后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个最轻松的方式获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创新学分,又了解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最前沿知识或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丰富自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新度,丰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的层面和结构。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看似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们增加了压力,但其实是可以变压力为动力,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来帮助在大学学习迷茫中找到努力的方向,认清未来努力的动力。通过认真观察和仔细思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和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发明、制作、设计、科技开发、调研(咨询)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有密切关联的成果作为创新成果,并且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获取过程中的养成的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前沿讲座的习惯,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在不断更新,时刻把握最前沿的知识,而且自己演讲能力在不断提升,自己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线与乘客打交道时也会更专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 : 本文通过阐述工学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进一步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应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方式;应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创建工学结合的实训条件。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系统作为我国重大国策,极大的带动和提升了城市交通领域的市场发展空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专业特色,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不断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重点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城市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一)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 2.专业素质要求:具有扎实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熟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国际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惯例与规则;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道路与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及其控制系统的运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文化素质要求: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身心素质要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中职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和团队拓展训练,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规章和文献,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工作实践环节,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站务服务、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应急处理、运营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 3.创新能力(精神):有创新意识,对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开展基础的科技开发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4.专业核心能力:行车组织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工作及调度、列车运行图、站细及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加强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的处理,相关车站站务员、行车值班员职业资格考证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运输设备运用能力,具备线路、车辆、供电、通信信号的基础知识及车站常见机电设备的相关知识,识读线路平纵断面图,掌握车辆、供电、通信信号及车站机电设备的基本组成、使用方法和常见故障处理。 客运服务能力,掌握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服务规范及服务标准、客运服务过程的标准化作业技能、职工形象塑造的基本要求; 实践能力,通过专业顶岗实习的实践综合项目,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行车模拟实训和客运及服务顶岗实习,培养并强化行车、客运及服务的专业核心技能。 三、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定向培养:学校与地铁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新的教学模式,根据用人需求预测情况,学校专门为地铁公司开设几个相关专业,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相关专业,定向招收一批学生,确定相应的订单培养关系。 (二)按需培养:学校与地铁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根据公司的发展和用人需求的实际情况,学校从已在校学习的相关和相近专业的学生中选择(分流)一批,按照地铁企业的岗位要求,用1-2年时间,强化相关专业理论和业务技能,使学生尽快掌握专业要领,能适应岗位需要,加快培养节奏,解决现阶段许多新建地铁公司和新线路开通的用人问题。 四、根据地铁相关企业需求创新课程体系改革 (一)主要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站务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二)核心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 (三)素质拓展课程:急救员培训课程、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团队协作训练、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教育等。 五、大力创新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体系 在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方面,尽量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贴近,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接触企业管理模式。 (一)执行绩效考核模式。 现很多学校采用的是操行考核评定来考核学生,采用企业的现在最常使用的绩效考核模式,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理念。 (二)推行“6S”现场管理法。 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革除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养成遵守规定的习惯,养成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的良好习惯,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进而达成安全生产的目的。 六、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和企业需求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对企业忠诚,有职业道德。 任何企业都希望员工对企业忠诚,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从一而终,同企业同甘共苦。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这方面的要求也越高,企业如此,国家亦如此,企业的文明程度依靠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企业,企业形象好,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细,某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集体的巨大损失,因此要求每个员工要把企业的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只有这样,工作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做好“补防”工作,不仅自己不出错,而且还能防止团队其他成员出错。 (三)能力要求。 现代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技能,高薪聘请高技能人才已成普遍趋势,但是,企业本身培养高技能人才风险大,成本高,迫切需要中职学校培养出高技能人才,除技能要求外,对体能也有要求,地铁企业在重大节假日或是大客流应急处理情况下,都要求员工加班加点,没有好的身体素质,也难当此任。 七、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随着国内地铁、轻轨的大力兴建和发展而创建的新型专业,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借鉴和总结,积累该专业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日新月异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输送更为优秀的中级应用型人才不断努力。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探讨 目前,轨道交通已成为解决特大型、大型城市交通瓶颈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新一轮“地铁热”出现,城轨交通运营管理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多家地铁运营的调研及工作实践,就确保地铁运营管理的相关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新建地铁提供借鉴。 1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运营管理的基础 市民作为地铁的忠实乘客,其良好的乘车习惯对于运营管理非常重要,为此要做好几件工作:一是发挥好标识系统对乘客良好乘车习惯的引导作用。地铁车站分为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地下站因为出入口多、空间有限等多种因素,乘客在站台辨别方向、在站厅寻找合适的出入口这些举动都会增加乘客在车站的逗留时间,如果发生在高峰时段,便会增加车站客流组织的难度,因此,列车运行方向、出入口方向等标示的合理设置会在第一时间引导客流;二是加大正确乘车行为的引导和宣传,在接触地铁的时间里,笔者深刻感受到标识系统给乘客带来的便捷,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运营开通前及运营前期进行大力宣传、引导,西安地铁不仅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还制作专题宣传片、印刷宣传册、采用真人拍摄等多种形式宣传如何购票、进出闸机、乘坐电扶梯等。 2地铁员工扎实的业务能力是运营管理的关键 据有关资料,到2015年前,国内新建1602km轨道交通线路需要人员10多万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全国拥有与城市轨道交通相对应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到十所,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也是随着发展才有了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而“地铁时代”的到来,地铁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很快出现。目前,各个城市地铁的人才来源方式主要有社会招聘、订单培养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三种方式,考虑到社会招聘成本及难度不断增大,各个新成立的地铁公司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早动手、早培养。西安地铁二号线分别采取入司培训、送外培训、厂家培训、生产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委培和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强化员工技能提升,在运营开通前累计完成运营人员培训16011人次,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同时为确保员工持证上岗,完成各类考证累计2352个,满足了西安地铁二号线开通运营的需要,不仅如此,开通运营后通过不断培训、业务知识考试、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强化员工业务技能,从而满足运营管理的需要。 3完善的客运组织方案是运营管理的必备条件 西安地铁二号线首通段于2011年9月16日开通试运营以来,经受了“十一”黄金周大客流和“平安夜”大客流的严峻考验,特别是10月1日至7日,共运送乘客166万人次,日均客流23.7万人,这得益于周密的客运组织方案。首先掌握好客流控制技巧,遇大客流时,参考其它地铁公司客流组织经验,采取三级客流控制,第一级控制站台客流,控制点在站厅与站台的楼梯(或电扶梯)口,车站应将站厅与站台之间的扶梯改为向上方向,避免客流交叉;第二级控制付费区客流,控制点在入闸机处,车站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关停部分TVM,入站闸机或将部分双向闸机设为只出不进,以减缓乘客进入付费区的速度,防止付费区压力过大;第三级控制非付费区客流,控制点在车站出入口处,车站组织人员控制出入口的乘客进站速度,必要时可关闭部分出入口。其次掌握客流疏导的方法,提前采取设置临时栏杆导向、警戒绳改变扶梯方向等限制客流的方向,避免客流交叉,在采用控制措施不能奏效时,为避免乘客拥挤、混乱局面失控,可采用限制、关闭出入口或对某部分出入口控制,来组织部分乘客进站或延缓大客流对车站的冲击,如:2011年圣诞节“平安夜”,西安地铁根据调查对钟楼站实施了关站方式。 4充分的票务组织工作是运营管理的有力补充 对有可预测大客流时,首先,要提前预制单程票,车站在假日前提交所需预制单程票数量并报票务部门,AFC系统提前根据需要在单程票内写入设定的金额和起始站名,由车站票务中心或临时票亭售出,以满足大客流时需要。车站突发大客流时,值班站长根据客流情况决定使用预制单程票,同时监控预制单程票使用情况。其次,增配备用金,各车站根据实际需求在假日前十天将备用金需求提报相关部门增配备用金,确保各站有足够的硬币储备。再次是票务应急处理,一种情况是当出现大客流时,车站可根据情况适当关停部分TVM,或将部分双向闸机设为只出不进,以防止付费区压力过大;另一种是将AFC系统设置为“出站免检模式”,出站闸机进入开放状态,不对车票处理乘客可自由离开,减轻客流压力。 5合理的行车组织方式是运营管理的重点 在行车组织上,一是需结合客流分布及乘客出行特点,以客流预测为依据编制不同时间所需的列车运行图,如:工作日运行图、节假日运行图、双休日运行图、特殊时期运行图等,在列车运行图的要求下,车站安排本部门的行车和客运组织工作,车辆部门整备好运营需求的列车数和列车派出时刻,乘务部门确定乘务员的作息计划,轨道、通信、信号、供电、机电等部门安排好施工计划和维修计划,从而保证行车组织的顺畅。二是在大客流发生时,增加列车运能,通过利用就近折返线、存车线组织备用车加大行车密度、小交路等方式疏散客流;如有早点、晚点现象,可采取始发站提前或推迟出发列车的方式;如出现车辆或其他设备故障引起运行不正常,造成乘客拥挤时,可采取扣车、拉大列车运行时间间隔等方式组织行车,疏散客流。 6充分应急准备工作是运营管理的有力补充 地铁运营工作是多个部门、多个工种、各项作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影响运营的各种突发情况,因此,一是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的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将重要预案按照流程化的思路进行整理,使得相关作业人员在应急情况下有序处理,为故障恢复节约宝贵的时间;二是专业的保障人员必不可少,地铁运营各专业人员围绕本工种开展工作,设施设备人员做好信号、通信、接触网、线路、车辆等设备的日常检修保养作业,客运人员做好乘客服务与组织工作,但在有预测的大客流时,为更好地服务乘客,避免设施设备故障修复给运营带来较大影响,可以增加一线维修人员、客流疏导人员、安防保卫人员,对于客运组织、疏散客流、确保乘客安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结语 “建设为运营、运营为经营、经营为效益”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于地铁运营筹备、开通运营之中,只有做好运营管理,使运营周期进一步延伸,方能凸显轨道交通优势。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培养实践与思考 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得城市居民小汽车的拥有量还会继续增加,城市的出行需求总量、特别是机动化的出行需求总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特征。机动化出行需求快速增长所引起的“拥挤问题”“能源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和“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国家策略。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节能、省地、运量大、全天候、无污染(或少污染)又安全等特点,属绿色环保交通体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特别适应于大中城市。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取得了长足发展,建设里程从100公里迅速发展到1400公里,规划、建设、运营城市多达36个,至2015年,将有25个城市、完成78条线,2500多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必然要吸纳大量的相关人才,特别是运营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这为职业院校的成长提供了契机。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企业、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就业制度相一致,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市政交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不同于铁路旅客运输管理。铁路旅客运输管理是在铁道部的统一领导下,依照《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程》来统一作业标准。而城市轨道交通有很强的地方性特色,每个轨道交通公司都有自己的运营管理办法,如:《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广州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成都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等。为了能让受到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进入轨道交通企业就能独立顶岗,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从2003年开始,就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我校下单,至今已有8年的“订单”培养经验,为职业院校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和收获思考。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式的一种。 (一)轨道交通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共商培养方案。 在专业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择、师资等方面充分尊重轨道交通企业的要求,在广泛听取轨道交通企业对一线技术型运营管理人才智能结构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理论够用,能力为主”的原则下,提出课程设计框架,经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和轨道交通企业领导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 (二)加强师资力量,聘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参与教学和学生管理。 师资力量的确定上,专业师资除了本校的高级讲师、讲师及助讲(均为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外,还聘请了轨道交通企业的专家在该专业任兼职教师。同时每年的假期,专门将专业老师安排到不同的轨道交通企业进行跟班顶岗实践学习,加强老师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工作的关联性,能更好地、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 (三)轨道交通企业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班的学生,一进校就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本轨道交通企业的文化教育,使他们能迅速完成企业的文化认同,树立自己的职业使命感,在开班仪式上由轨道交通企业的领导向学生介绍公司的发展情况,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公司每学期至少一次派人来学校举办针对性强的讲座或报告,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线路目前的修建情况和公司将来的发展趋势等。由于校企互动,使教学更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现实,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变了学校的整个风气。 (四)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毕业后能去国有企业工作,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劲头十足,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自信,有益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职业院校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最有效的一种培养方式,但实际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首先,学校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合作有一个从了解到信任、再到合作的过程,有一个从培训员工到培养员工由浅到深的过程,有一个从单纯的人员互动到项目互渗,实验室共建的由点到面的过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也不仅仅是轨道交通企业的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是涵盖整个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流程的一整套培养安排。学校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双方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训、职业操守、就业心态等有一个磨合、协作、探索的过程。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局限性,我校对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信息库的建设与订单企业合作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基于互惠互利,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原则,以实现校企“双赢”为目的的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你冷我热”的现象,学校对校企合作很热心,而企业对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冷冰冰,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树立信心,主动出击,做好基地建设, 1.建立基地信息库。通过政府搭台、社会搭台、专业搭台、中介搭台及项目搭台等途径、走访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掌握哪些城市规划了修建地铁,这些城市的地铁规划详情、就业信息、地方特色等的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库,为开办不同城市的地铁订单班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寻求潜在的“订单源”。我们要对信息库里的基地进行一番分析,物色与自身办学实力相当的基地,主动与他们接触,寻求合作的结合点。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对人才消费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他们也急需物色最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不再一味追求学历越高越好、能力越强越好。职业院校需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合作的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不断地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深化与下单企业的合作。项目互渗是合作的平台,校企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实验室建设、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项目合作;人员互动是合作的基础,高讲下车站,站务员上讲台,学校对企业在职员工及未来员工的培训;工学交替是合作的方式,从教学的时间上和内容上进行工学交替,职业意识上学生与学徒的交替。 (二)单一的全程“订单培养”与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相结合。 学生一进校门就按“订单”进行全程培养的模式,周期较长(2-3年),优点明显,但局限性也明显,如:企业和学校投入大的同时,企业和学生本身都变数很大,存在无法兑现承诺的风险。针对这一模式的不足,我校在单一的全程“订单培养”的同时,推出了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可以选择在学生进校后,毕业前一年下单。如我校的“宁波地铁订单”与“青岛地铁订单”均为全程培养,而“广州地铁订单”、“成都地铁订单”和“重庆轻轨订单”均为学生在毕业前一年进行“订单”培养的多层次培养方式。 (三)单一的招生模式“订单培养”与多方式招生模式“订单培养”相结合。 单一的招生模式是指在我校范围内或本省范围内与轨道交通企业选拔相对较优秀的学生进入订单班培养,如我校的“广州地铁订单”和“成都地铁订单”班。这种单一的招生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生,如:学生不愿到外地工作,或者去工作后不能适应外地的生活习惯,从而造成学生不能长久地为企业服务,浪费了企业和学校的培养资源。针对这种局限性,我校对订单培养学生的招生范围扩展到地铁所在城市,与地铁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完成招生任务,如我校的“青岛地铁订单”班的学生均为青岛生源。这样既能解决当地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又能改善前面所述的局限性。 (四)教学质量评估与学生的跟踪调查相结合。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为了让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获得合格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标准,进行评估。学校还应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的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以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从而为今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模式培养,从根本上做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我们必须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成为职业学校与轨道交通企业之间最直接、最紧密、最有效的合作形式,并使这种形式更趋完善,充分发挥它在社会教育和经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关于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本文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即将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背景,从行业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学院开设运营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可行性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涵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培养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及调度指挥、客运组织与服务、综合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定义来看,它主要培养的岗位包括行车岗位和客运岗位两大类,行车岗位主要包括: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调车员、连结员、车号员等工种;客运岗位主要包括:厅巡、票检、售票、站务、列车员、客运员等工种。 二、专业市场调查分析 1.行业发展前景 根据国家轨道交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在未来10余年里,27个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总长约3000公里,总投资达到6200亿元。下面是中南地区及周边省区未来几年的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问题的主要方式,而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异军突起,运营部门也迫切需要培养具有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轨道专业技能,从事轨道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轨道交通运营的具体工作在轨道交通的车、机、工、电、辆等多个部门及工种中较为成熟且比较稳定的工作,相应的业务标准、作业规范和规章制度伴随着铁路的发展历程而来,具有标准化程度高、制度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全面的特点。因此,由这些工作对应的岗位群也相对固定,岗位分工边界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具体明晰。根据现行的地铁架构,平均每1.5km设一站,每站需配运营人员保守估计20~30人,可以预测近期内新增一条线路至少需增加运营管理人员人数(见下表)。 根据前期调研的情况来看,行车岗位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岗位专业训练才能上岗,必须具有扎实的轨道运营知识与技能才能胜任,岗位人员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因此行车岗位人才的需求缺口为最大,将成为轨道运输企业在高职院校招聘录用专业对口人员的首选。而客运岗位人员现场需求虽然也较大,但是由于站务岗位人员的可替代性较强,岗位操作技能要求不高,企业岗位人员招聘来源广泛,存在地域性的保护主义,因此给轨道运营专业的非本地学生的就业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运营单位对本企业的员工身高、视力等身体条件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开办专业的必要性 1.湖铁职院是湖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培养铁路专门人才国家示范性高职学校,武广、沪昆客运专线和湖南等周边省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将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我院有能力担任其主要的培训任务。 2.湖铁职院被确立为“高职”学院以后,还没有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高职类专业,须尽快设立“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以满足湖南等周边省市企业单位对该专业方面人员的需求。 3.开设“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是顺应学院及系部的“十二五”规划,抢抓铁路行业快速发展机遇、提升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势在必行的举措。 四、开办专业的可行性 1.学院经历了近60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有着深厚职教文化积淀和优良办学条件。2004年6月,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5年11月,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评估工作的抽查。同年,被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11月我院顺利地成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近年来,在秉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之路,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得到质的提升,形成了良好的高职教育品牌,高职办学的先进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已初步显现。 2.学院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是全国精品专业,牵引电器、铁道概论、机车控制与线路、城轨交通车辆等课程也是院级精品课程,学院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和城市交通轨道专业的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广州地铁公司、深圳地铁公司、香港地铁公司以及宁波地铁公司等竞相与我院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0%以上,通过多年的摸索与运行,积累了大量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验。现在我院教师也正在参与城市轨道行车组织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也将于明年公开出版,为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教材选定打下基础。 3.学院地处江南重要的轨道交通枢纽――株洲市,株洲车站、株洲北站、株洲西站、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等与我院有着密切合作,一直是我院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参观的基地。同时,我院是湖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具有培养铁路专门人才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拥有充足的学生来源和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且,在师资力量及实训设施上经过补充和完善后也将完全有能力创办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五、预计开办专业的效益 1.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 2.强化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建设 3.提升学院品牌知名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摘 要】高职高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应当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应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方式;应突出培养岗位能力,构建理论基础与岗位技能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创建工学结合的实训体系。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据此,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例,介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一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昆明市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科学的专业定位加以体现。同时,科学的专业定位也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自2013年4月以来,地铁1、2号线南段开通,昆明正式进入了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批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门人才,同时,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通过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我院紧密结合昆明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依据地区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本土化人才入手,主动出击寻求与昆明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合作途径,共同探索专业定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密切关注地区轨道交通的发 展现状和动态,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系统化的岗位课程体系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基本原则。我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对典型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和目的性进行职责分析,同时对职业能力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职业分析,从而确定该专业的工作岗位定位,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定位实现了“无缝结合”。首先,学院成立了以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及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确定专业定位,共同开发课程,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其次,规范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学院教学团队按顺序分别进行专业论证、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知识技能分析、知识技能模块重组等工作,根据专业定位、典型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能力构建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专家优势资源,全面分析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深入研究涉及的各种岗位和各项岗位能力,突出岗位能力所要求的实际技能,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形成“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按企业需求来设置,随企业变化而调整。一方面,以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加强培养核心技能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从企业入手,并以岗位设置为依据,聘请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经验丰富的企业骨干,担任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委员或实习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并邀请其参与审议专业教学设计和研究课程设置等工作。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构建“德、技、力”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目前,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课程模块已基本构建成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论证,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社会、企业的人才规格需求,从而调整和精简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内容,增设了兼顾学生多方向就业渠道、拓展职业能力的课程,如创业指导、基础会计、物流管理、公共关系等,这一举措既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灵活性和就业竞争力。 三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工学结合的实训体系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高职育人特点,注重岗位技能培养,强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模拟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岗位训练和企业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安排、实习实训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实习实训效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为学生提供功能完善、高度仿真、符合课程改革方向和职业认知规律的实训环境,充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在这种职业环境氛围下的训练和熏陶,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快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为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质有效的帮助。 四 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改变以往企业投入设备在学校建实训室的模式,学院与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是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该合作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厂中校”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其成长周期;学校培养与当地企业需求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从性;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设施,破解了学校“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总之,“厂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能使实训基地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确保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功能,校企双方经过协商后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规定了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另外,校企共同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教师手册、学生实习手册等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共同考核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严格考勤和考核,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训基地的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五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师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育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需要。 由于学校现阶段主要引进的是硕士、学士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因此,专业教师培养的重点是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注重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学院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学位,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强调教师的实践进修锻炼。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在专业教师招聘时注重求职者的实践经历;二是执行中青年教师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目前学院已派送11名青年教师到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实践锻炼;三是鼓励在职教师考取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聘请企业专家、一线技术骨干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总之,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使其具备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应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两方面的素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分析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只有运用良好的管理方法才能够实现相应的管理效果。因此,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 引 言:目前,轨道交通已成为解决特大型、大型城市交通瓶颈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新一轮“地铁热”出现,城轨交通运营管理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1.1 管理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各个城市之间对轨道运营管理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加上城市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资金投入也各有不同,造成城市之间的管理标准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是一种管理上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各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的协调性。 1.2 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其系统主要是一种投融资体制,各个城市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大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是实现融资建设以及运营和物业开发统一的一种管理,同时也有的城市存在分项管理和沿袭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以后总管理。这种相对多样化和独特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不利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统一管理。 1.3 不全面的管理制度 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样也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运营的地铁和轻轨系统中,往往有着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一旦矛盾凸显,才会对其补救措施进行探讨,这种管理制度往往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管理同样也有更多的问题亟待发展和解决,仍然需要更多相关研究人员进行研究,进而保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高效协调管理。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具体方式与方法 2.1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运营管理的基础 市民作为地铁的忠实乘客,其良好的乘车习惯对于运营管理非常重要,为此要做好几件工作:一是发挥好标识系统对乘客良好乘车习惯的引导作用。地铁车站分为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地下站因为出入口多、空间有限等多种因素,乘客在站台辨别方向、在站厅寻找合适的出入口这些举动都会增加乘客在车站的逗留时间,如果发生在高峰时段,便会增加车站客流组织的难度,因此,列车运行方向、出入口方向等标示的合理设置会在第一时间引导客流;二是加大正确乘车行为的引导和宣传,在接触地铁的时间里,笔者深刻感受到标识系统给乘客带来的便捷,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运营开通前及运营前期进行大力宣传、引导,西安地铁不仅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还制作专题宣传片、印刷宣传册、采用真人拍摄等多种形式宣传如何购票、进出闸机、乘坐电扶梯等。 2.2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点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重点在于行车的组织,合理的行车组织机制能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首先,行车组织需要对乘车客流量进行分析,包括乘客出行的特点、分布情况等,并由专业管理人员对客流量进行预测,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行车计划图,而且要将各个时间详细划分,便于管理更利于市民的出行,例如,正常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等,在合理的行车计划图的组织下,城市轨道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按行车计划组织车辆的出行路线,对线路的运行列车数量、出进站时刻也有着更好的规划,不至于在客流量较大的节假日或休息日下出现交通运营管理混乱的现象。而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乘务部门可以根据相关的行车计划图来制定乘务员的串休计划,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其他部门,如,通信部门、供电部门、轨道部门、机电部门等,也可以合理的安排各个设备、系统以及机械等等维修计划和施工计划,既不耽误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维护工作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要考虑到乘车客流量较大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可以通过加大线路的行车密度、就近折返线、小交通线路等方式来增加列车的运营效能。当然,也不排除列车运行时的早点、晚点、故障等情况,如果列车出现早点或晚点的现象,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列车的出发时间来实现列车的正常运营,一旦列车出现故障的话,要及时拉大线路列车之间的运行时间的间隔,同时相关人员要及时疏散客流人群,以及故障列车的快速处理,以此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 2.3 充分应急准备工作是运营管理的有力补充 地铁运营工作是多个部门、多个工种、各项作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影响运营的各种突发情况,因此,一是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的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将重要预案按照流程化的思路进行整理,使得相关作业人员在应急情况下有序处理,为故障恢复节约宝贵的时间;二是专业的保障人员必不可少,地铁运营各专业人员围绕本工种开展工作,设施设备人员做好信号、通信、接触网、线路、车辆等设备的日常检修保养作业,客运人员做好乘客服务与组织工作,但在有预测的大客流时,为更好地服务乘客,避免设施设备故障修复给运营带来较大影响,可以增加一线维修人员、客流疏导人员、安防保卫人员,对于客运组织、疏散客流、确保乘客安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关键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主要发展的交通工具,相比于城市公交来说,具有出行方便、交通快等特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与市民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持证专业人员才可就业上岗。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的教育学校并不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限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人员急需的情况下,有些招聘也降低了一些招聘难度,当然,这仅限于一些基层人员的招聘,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的许多基层人员专业技能较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为了弥补人力资源缺乏的现象,应对基层员工以及其他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环节,以此来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员工进修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专业能力,例如,外送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培训、生产培训、厂家培训、与院校合作的订单培训等方式,一方面能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院校的订单合作的方式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员数量,而且还能提高院校的就业率,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的运营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安全管理,同时做好票价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谐、规范地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本文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框架,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职业岗位 专业教学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指的是高等职业院校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设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其内涵有两个方面: (1)外部关系。外部关系的表现方式,决定其外部运行模式。主要表现为培养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社会需求所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上。 (2)内部关系。是学校内部运行关系的表现方式,决定其内部运行模式。表现为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系统等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非常密切。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反过来说,人才培养目标制约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地同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了,培养模式将跟着发生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要适应社会需要,培养若干层次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推广型人才。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轻轨等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技术、管理和服务岗位,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客运组织、行车组织、列车驾驶、运营设备管理、综合控制、票务管理及客运服务等实用专业知识,具备客运组织、行车组织和列车驾驶的操作技能,具备综合控制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是课堂与工作现场、课程与岗位、学业与职业的对接,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各个环节设计的依据和目标。 “五段式”是“职业基础学习、职业认识实践、专业核心能力学习、专业拓展学习、顶岗实习”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职业基础学习阶段,主要开设思政、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需要和发展必须的基础,并通过专业介绍、企业专家专题讲座、到企业参观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建立未来职业工作的概念。 第二阶段为职业认识实践,通过认识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未来的职业工作的性质、特点、发展前景,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 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阶段,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实和提高,真正开始接触未来职业的内涵;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式,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专业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并使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同步培养。 第四阶段为专业延伸或拓展学习阶段,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专业的深度学习或专业拓展学习,或进行就业性顶岗实习,该阶段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和选择,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一步的提高。 第五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进行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开始从事职业工作,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步入社会做最后的培养和训练。 该种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培养,实现由一名学生到高素质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最终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对接。 3“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证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逐步深入,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力度。(1)引进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2)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机制;(3)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参与社会服务和项目开发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提高实践能力;(4)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企业行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 3.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基础 为保证“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人才模式的实施,轨道交通工程系按照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建设了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三位一体”的、能满足现代岗位群技能培养要求的包括10个实训室的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 3.3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 “循岗施教――三对接、五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关键还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学科式教学模式,将推进一批工学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的逐步推开。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课程设置。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行业重点企业或者行业名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与企业专家共同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发核心课程。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试析大学生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关系 【摘 要】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大学阶段作为青年学生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其体育教育对健康意义重大。然而,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远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体育教育对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参考中德两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比较,提出一些优化改进的建议,以期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 健康;大学生体育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 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健康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均衡地输入和输出能量和物质。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给健康如下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会关系上的良好状态,不仅仅意味者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另外一个在欧洲被广泛引用的健康的定义出自著名医药社会学家帕松斯(parsons),他认为:健康是一个个体,及其成功扮演的社会角色,完成自己的社会分工能力的最理想状态。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会受到身体,社会,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基因,饮食,自然环境,生活质量,体育锻炼,睡眠,精神状态,社会关系,工作待遇,以及关爱,自信心,社会安全感等。在这些因素中,除了基因对健康的影响不能改变外,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可以通过作为个人和社会的调节来改善或加强。 中国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健身意识形成、健身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身体和心里还不成熟,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就业,竞争,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身心健康极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实在令人堪忧,妒忌心强,承受压力能力差,高校自杀率上升,生理方面,过早停止生长,高度近视,骨骼变形,抵抗力差,种种现象都说明,中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状况急待改善。尤其是sars疫情过后,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话题更是频频出现在各个学术刊物里。在许多学术论述中,许多学者都把在高校增设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站,以更好的宣传身体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固然重要,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还是要从改善体育教育,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开始。 一、完善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运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一个古老而有年轻的话题,不管是东方的智慧还是西方的哲学,都反复阐述了运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动也。";"生命在于运动",大家对诸如此类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详,事实上,大多数人从事体育运动正是出于对个人健康地考虑。 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抵抗力 在运动过程中,全身肌肉,骨骼,关节,韧带和内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肌肉群,例如肩背部肌肉,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得到适当的运动,这对于提高肌肉群,骨骼和关节的协调性非常有帮助。培养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途径。 2.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大学生进行定位 大学生应该是整个社会思想和肌体最活跃的群体,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大舞台的第一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机能,因为身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作以及生活质量的好坏。 对于即将进入社会,面临多方面压力的大学生来说,学会正确认识和调节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正确给自己定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改善自己的缺点,把自己塑造成为更加优秀,更能够适应竞争机制的新一代人才。 3.增进学生的团结和集体荣誉感 体育运动可以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在运动中,人们可以互相了解,增强交流合默契,团体运动中队友之间的配合和团队精神经常是比赛的关键。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融入集体。 总之,运动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巨大的帮助。 二、中德两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比较 目前中国大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非常令人担忧。根据实证性调查的结果,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相当低,只有32%的大学生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而另外68%的学生几乎不做任何体育锻炼。在参加运动的大学生里,女生的比例大大低于男生。而且中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大多出于对于某项运动的爱好,并没有更深入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这与国外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形成强烈对比,在德国某些大学,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竟高达79%,85%的男大学生和72%的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推动德国学生锻炼身体的原因主要有: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大学生在参与运动的热情来自于对体育运动的了解,这与当地全民健身的普及,物质条件的丰富以及中小学理论与时间并重的体育教学当然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其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大学与整个社会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关注。德国大学一般是综合性大学,没有校园,不同的科系分布在城市个个角落,但是大学一定会有一个对学生免费开放的体育中心,每个学期开始学生们都可以报名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课程,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从巴洛克时代舞蹈到中国功夫应有尽有,老师则主要由体育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这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利的氛围和物质条件。 三、关于加强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若干建议 而中国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有,没有体育锻炼伙伴,没有科学的指导,没有场地,没有时间,甚至怕脏怕累怕出汗。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不能从物质方面和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尽可能的鼓励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为大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同时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给予科学的指导。笔者根据国内外大学体育教育的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利用高校互联网,普及体育常识2.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对社团活动予以指导3.提供符合当代学生兴趣的体育课程4.免费开放体育场地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压力也随之加重。全国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加大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开展各类心理讲座与心理咨询,从而避免或消除同学们沉重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以“心灵俱乐部”为载体,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心理健康;咨询;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具有相近的年龄,而且有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所以大学生心理有共同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一般的心理特点。同时,他们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比如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往成长经历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别,地区间的差异等等,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就存在着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挫折的产生,往往是人的动机行为受到干扰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沮丧和失意;自我期望值过高,导致期望值的绝对化、过分化、无限夸大后果,从而拉大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同时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完美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挫折来临之时,束手无策,痛苦不堪。有的学生一旦遇到小失败、小挫折,就把后果想得非常糟糕。这种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愈加消沉,情绪也愈加恶劣,心结难开,难以自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独孤(mcdougall w.)于20世纪初提出,个体受挫折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均起源于本能。他在《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中给出本能下的定义为: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理倾向,决定那些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观,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以及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他还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只是目的性的高低不同。一切行为都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策动和维持这些行为的动力是本能。在麦独孤看来,人在活动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挫折行为反应都是本能冲动的结果。 (二)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如何顺利地完成学业?如何学业有成?如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些都是每一个大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必须面临的问题。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心理学又是如何对学习进行描述的呢?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见解。行为主义学派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试误、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的反复的过程。建构主义学派皮亚杰认为:学习史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做出某种特定反应,更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并且这种新的图式是创造性的,它在性质上也不同于原来的图式。 目前,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最为严重的就是学习动力缺乏的心理,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常见的以下几种情况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发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大一新生与过去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知识,这种困惑会对将来的学习带来影响,由此而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内容感到厌烦、乏味,经常上课心不在焉;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热衷于网络游戏;由于屡次考试受挫,学习的积极性已基本磨灭,再加上没有更好地自我调解能力,造成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虚度光阴,为混文凭草草了事等等。 (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心理 大学生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做事的成与败,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常见的交往障碍心理有以下几类:自我为中心型,这类学生处事常以自己的目的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想法,还固执己见,惟我独尊,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多疑型,与人交往时有所怀疑和顾虑是正常之举,但是,防备心过重,怀疑一切,这就是多疑了,多疑不但不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挫伤别人的感情;自卑型,一个人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以后,不仅会严重阻碍其交往活动,使人性格孤僻,而且还会抑制人的自信心发展,抑制人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那么,学会自我反省与自我调节,将会对解除交往心理障碍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心灵俱乐部”成立的重要意义 “心灵俱乐部”的成立是以“责任、奉献、专业、有效”为宗旨,结合学生实际,使“心灵俱乐部”更好的扎根于学生当中,并且服务于学生,在班级配备2-3名心理委员成立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组织,以有效地解决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目的,狠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营造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我们将以“心灵俱乐部”这个平台,开展多场心理咨询活动,为同学们排忧解难,缓解同学们的心理压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引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解决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宣传和普及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理念,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回归理想主义教育,大力促进大学生择业就业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三、积极发挥“心灵俱乐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并探索其有效途径 (一)普及心理知识,讲求广泛性 “心灵俱乐部”以“普及心理知识,讲求广泛性”为理念,以“关注心理健康,放飞绿色心情”为主题,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讲座、“心灵交流”——心理沙龙、“心心相映”——谈影像中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知识竞赛、“传递心灵火炬”为奥运加油活动、“构筑团队信任,共建和谐校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谐校园,阳光心灵”心理健康教育最优班级体评比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学院刊物、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介,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传统受教育和咨询对象的戒备心理。 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潜能的开发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鼓舞他们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心理品质,优化人格素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发人体心理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贴近思想实际,讲求针对性 “心灵俱乐部”以“贴近思想实际,讲求针对性”为理念,邀请了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老师对辅导员、俱乐部骨干、心理健康委员进行不定期培训,有针对性地科学分析四个年级学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气质,使受训学员准确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正确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以及各项活动。此外,组织受训学员认真学习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积极预防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伤害事故。 (三)服务健康成长,讲求实效性 “心灵俱乐部”以“服务健康成长,讲求实效性”为理念,由会长负责俱乐部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安排及执行,并协调好内部各成员的具体工作职责。邀请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的老师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专题讲座,使会员对心理学进行系统了解,提高咨询技巧,有助于在全院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解决心理困惑,学会自我调节与寻求帮助,从而有效地发挥俱乐部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定期邀请心理咨询老师进行现场咨询,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往个体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媒体宣传等以知识普及式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由于受人数及效能的限制,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近年来在心理健康咨询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 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大量研究和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的不良清绪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影响着高等教育任务的完成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1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它与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1.1家庭环境的影响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中有%%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当成家庭的中心,牢牢地处于父母的保护伞下,受到过度的呵护,做什么事都会依赖他人,而且胆小怯懦,唯我是尊,不能与人和睦共处;更有许多父母过度溺爱孩子,从而造成孩子没有自立能力,缺乏自制力和耐性,适应社会能力差,不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父母过度的袒护,会使孩子缺乏自我生存能力和抵御挫折能力。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心理习惯,一旦离开父母到高校读书,就难以承受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失败。 1.2社会环境的影响 21世纪是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世纪,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会使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们显得手足无措。 1.3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中学教育时期,使学生在学校里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巨大的学习压力下,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跨进大学校门后,大学的学习条件、学习方法完全与中学不同,大量的学习任务要由学生独立完成,需要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恰恰是他们最欠缺的。长期以来,他们养成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的依赖心理。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2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部分大学生在对角色与新环境的适应中,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差,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反差较大,对现实生活过分理想化,学习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等原因,往往可能出现消极、悲观、孤独、压抑、失望、烦恼等不良反应,严重的会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2.1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有些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娇惯任性的习惯,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不为他人着想。有一次,在图书样本阅览室中有一位学生把一本英语四级考试书上的习题全部用钢笔做了一遍,而且还在书上做了许多标记。对于这种明显违反图书借阅规定的行为,他满不在乎,声称是需要在书上做题来提高自己的记忆效果。通过细致的批评教育,他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法,最后按照规定买了一本同样的新书还给了图书馆。 2.2品行障碍。占有欲强,制度观念差 有些学生因为物质欲望强烈,或者出自嫉妒、报复和虚荣之心非法占有别人或者公共的物品。在图书馆阅览室中,就经常发生某些学生顺手牵羊拿走别人物品的事情。再就是企图夹带图书出馆据为己有。有一次,一位学生在通过检测仪时发生报警,说明其身上藏有图书,这位学生也表现出紧张。虽然他不承认身上有书,但考虑到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只好对其进行和风细雨的说服工作,最后才勉强承认了错误并把所夹带的书籍交了出来。这说明有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而不顾学校的规章制度,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品行障碍。 2.3过于自信和自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 有些学生在出人图书馆时衣冠不整,随地吐痰;在阅览室看书时窃窃私语,乱扔纸屑杂物;有的甚至乱涂乱画,开窗撕页。这些都是大学生惟我独尊、自命不凡的心理个性缺陷的表现,对社会公德的概念十分淡漠。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必要也有义务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独特优势,为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发挥我们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高校图书馆是学生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图书馆丰富的馆藏知识,优雅的读书环境,现代化的服务条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我校图书馆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实施了一些具体措施。 3.1开展读书活动,做好导读工作 图书馆与有关职能部门组成了多个类型的大学生读书活动小组,开办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园地,集中精选优秀的书刊,让活动小组的成员优先学习,并且要求小组成员每个学期写出读书计划和读书笔记,并且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读书顾问,并为学生拟定相对简易的研究课题,使学生们通过研究课题来激发读书的积极性。图书馆还不定期的举办读书座谈会,组织导读讲座,进行指定范围的知识竞赛,从而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生活,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摄取能力 图书馆充分利用馆内资源和专业人才优势,对大学一年级的新同学进行轮流培训,提高他们在进馆之前的基本信息素质,开办不同形式的讲座和专题报告,讲授文献信息检索、网上信息查询、馆内数据库信息数据检索、书刊借阅方法与规章制度等,并且介绍图书馆所使用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缩微机、传真机等常用设备的使用操作方法和相关实际技能。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使同学们能够尽快地熟悉图书馆的新环境,克服了走进大学校门后面对新环境的畏难心理,增进了他们在新环境中学习的信心,对培养他们增强健康的心理素质起到良好的作用。 3.3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职能部门牵头,与各系院的年级辅导员协作,积极组织学生组成青年志愿者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实践活动。从图书编排、书架整理,到图书借阅和归还等各个环节,让他们进行亲身体验,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实践中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从走进校门开始,就步人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刻。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有利条件,运用先进的服务手段,开展具有特色的服务,使学生们逐渐克服由于身心变化、情感波动、学习竞争压力等所带来的复杂的心理困难,缓解心理矛盾,不断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把图书馆构造成为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基地。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析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吴成林 陈京萍 黄进 林雪芳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健康教育; 调查 论文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意识、行为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广州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一至五年级1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学生进行行为与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专业大学生均具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观念、生活常识皆知之较少。但在传染病、性病防治、急救等方面,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差异明显(p 0. 05)。结论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均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需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 在高校中开展健康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高素质社会适应性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如何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健康教育,正确理解健康内涵,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人格,并终身受益,是大学领导者、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于2009年9月对广州某医科大学全日制本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行为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与指导,具体情况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广州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一至五年级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型,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0份。其中,医学生594名,非医学生606名。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0.5岁。 1.2 方法 结合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无记名调查方式,按学院、班级统一发放问卷,被试者独立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收回有效问卷率100%。调查表包括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急症与急救,婚恋观念与性知识,生活常识,公共卫生类等8个部分。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知识需求的比较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健康”定义的分别为76%和33%,接受过较专业健康教育的人数分别为91%和13%,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希望接受健康教育的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人数分别为89%和82%,乐意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均以课堂、上网、读书为前三位,分别为55%、48%,29%、33%,14%、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51%)、书本(34%)、传媒(8%),其他专业学生主要从传媒(35%)、书本(24%)、老师(23%)获得健康知识。 2.2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行为方式比较 医学专业大学生有失眠、忧郁、情绪紧张等困扰的为46%,不适应新环境的为23%,理想与现实差距感大的有30%,对自我成绩不满意的有44%人,非医学专业学生分别为33%、18%、4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专业大学生中生活不规律的有63%,膳食不合理的有28%,缺乏锻炼的有45%,有烟、酒等不良嗜好的为29%,与非医学生的61%、39%、30%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医学生中不吃早餐的(9%)、膳食不合理的(7%)远少于其他专业学生(31%、38%)。 2.3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传染病、急救知识比较 医学专业大学生有73%了解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有76%知道心肺复苏术,懂得创伤急救的有61%,会一种或以上止血包扎法有68%。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分别为21%、38%、16%、29%,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传染病、急救知识方面差异明显(p 0.05)。 2.4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与性知识比较 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可以谈恋爱的分别为89%、91%,支持婚前性行为的为56%、52%,赞成性解放、性自由的为75%、72%,差别不明显。医学生中有76%知道艾滋病传播途径、42%了解性病的防治,79%懂得避孕措施,而其他专业中分别有49%、16%、64%的学生知道性病知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5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生活常识与公共卫生知识的比较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分别有71%、26%的人懂得餐前洗手的正确时间,62%、21%的学生了解公共卫生的含义,差异明显(p 0.05)。但对于饮水机是否需要经常消毒,食物的正确储藏方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校健康教育是高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次对广州某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改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全面开展健康教育,促其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健康源于良好的习惯。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不重视健康投资,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更注重吃早餐、合理饮食,但也有非医学生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如生活不规律、习惯熬夜、缺乏锻炼、情绪不稳、自信心不足等。大学生年龄基本为18-25岁,大学阶段是其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其行为和心理模式形成的主要阶段。在高校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保健的健康意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也将影响其一生的身心健康。 尤其对于医学生而言,树立健康意识,促其知行统一。不仅是促进学生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需求。医务人员既要以科学的生活规律和知识作为诊断的依据,还应起到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率作用。只有健康的医生,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重任。 3.2 拓展健康教育知识唤醒大学生健康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在传染病、性病防治、急救方面,非医学专业学生意识较为淡薄、知识比较薄弱。医学生在进校后接受了系统的医学教育,防病治病方面的认知程度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医学教育资源,加强这些方面的健康教育,增强其防病治病能力。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到预防医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市场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2]。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了解,对于性的社会学和道德观方面的知识均知之甚少。通过加强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要求健康教育者不断扩展健康教育内涵和传播手段,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汇在健康教育中,提高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提升大学生健康素质,使走校门的大学生既是身心健康的践行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为使我们对构建和谐校园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需要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其“不和谐”的症结所在,探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和谐校园;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根本意义上讲,最基础的目标是造就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大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周围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些教育内容显然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三)和谐校园提出的时代背景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袭,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婚恋、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心理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和谐校园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之分析 面对教育国际化和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大学生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烦躁、困惑等情绪,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要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适应,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不和谐”的症结,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和谐理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许多不和谐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已开展了20年,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不同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和谐。从全国范围看,东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校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偏远省份的学校工作比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导致各校的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时间保障。有的地区甚至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这项活动。还有高校之间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及工作开展不和谐。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场所。有的高校没有经费投入或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还没有起步。从课堂教育上看,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但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任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举办了一些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与实效的不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高校的计划中,往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从业者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管理。心理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和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推定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的培训与监核尚未正规化,尽管国内高校多数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职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根本保障。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深入学生,更没有精力展开理论研究,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隶属关系不明确,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室、校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多个部门齐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故直接导致无人监督、无人管理。而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硬软件设施短缺,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不和谐 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有相当多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时展的不和谐 至今还没形成适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理论基础,且定位不清,主要是还没有搞清楚它与其他心理学教学、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常常把它们割裂或等同起来。因此,其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操作,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指引。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求与实际认识的不和谐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咨询活动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人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现象。其中有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出现了严重行为问题时就更容易强化这种看法。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原本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走上绝路。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样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取向应当立足于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 三、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当中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谈点想法和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是保证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在时空上有了保证,其次使教师、学生双方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再次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大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尽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践证明是利大于弊。课堂教学应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如要考虑对新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当然,各院系的情况不同,需求也有差异,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特色、效果好就可以,譬如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课、利用周末开设选修课等,都不失为好的途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体现灵活性、亲和性、指导性、纠缺性,使学生感到实惠。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积极作用的发挥,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示,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团学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有可为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相关活动都是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委、团支部等团队的方式开展起来并产生效果的。譬如河南大学团委长期坚持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一些学院团委组织的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旨的专题活动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讲座等。 (四)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从过去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哪个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一定是该单位的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到位、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康定师专基础教育系、政法系、经济管理系、藏文系等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丰富经验。 (五)抓好人员培训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那里有把握着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专家;另外在医学心理学方面也有相应的师资和经验积累,这些都是当今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利用好这些条件,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可以认为,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条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学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另外,如果有可能,应考虑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也不仅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我们相信,有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议作指导,有各高校党政的坚强领导,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们的路会更宽,前景会更美好。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团体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如何上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设想。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课程特点以及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压力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总结了自身实践应用中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团体咨询;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的提出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之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国内已进行过不少探索。但从总的情形看,对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探讨较多,而对课程教学具体实施的研究较少;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授较多,而心理素质训练的比重较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笼统论述较多,而真正体现高职教育规律的研究较少。如何上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从2001年开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为全校大学生必修课。为了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总结以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经验,提出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设想,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做出新的尝试。 可行性分析 国内心理学家对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解存在细微差异。笔者认同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先生的观点“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如做报告、讲座、参观、看录像、开展团体交流、讨论等”。本文中的“团体心理咨询”特指此意。 (一)团体咨询的前提是求询者的问题具有相似性 团体咨询的特点之一是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以一种支持性的团体氛围来推动咨询进程,整个团体就是一个助人集合。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同的心理障碍。通过若干次的团体聚会、活动,成员相互交往,共同探讨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支持、鼓励,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从2001级开始,我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全校新生必修课。大学新生处于由中学向大学转变的关键期,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等发展性问题。对于高职新生而言,他们知识面较广,但缺乏深入钻研的精神,所掌握知识的深度不够;思维比较活跃,但往往不求甚解;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实践能力较差,依赖心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烈。他们普遍存在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普高生基本上是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下成长起来的,重知识的学习而轻能力的锻炼;思想模式化,创新意识淡薄;依赖性强,独立实践的能力较差。一些普高生往往沉浸在高考失利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职高生能力较强,独立意识较强,但学习基础较差,尤其在英语和数学学习上存在困难,对于学校的严格管理往往不能适应。 高职新生共同面临的发展性问题,如不适应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构成团体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班集体(一般30-40人)是天然的咨询团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团体成员。心理教育课的任课教师就是自然的团体指导者。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咨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经验分享”,团体成员在讨论中可以获得正确认知,有助于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无形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有利于疏解学生对环境的陌生感,增进相互了解,共同发展。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班级作为一个团队来建设,教师注重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及学生的参与。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又是课程的建设者,他们有权力和义务来促进教学的开展。鼓励学生的参与和贡献,采取民主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共同目的,把学生的意见和贡献运用在教学中,强化他们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使他们更加投入地、积极地、自觉地学习。此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相互尊重,相互了解,锻炼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团体咨询是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以成员为主角,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咨询强调整个团体的动力性质,团体内的人际互动是核心,团体成员间积极互动的人际关系正是每个成员发生改变的基础,而每个成员的改变也正是整个团体动力性的体现。团体咨询是以学生为主角,模仿日常生活,精心设计情境,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遵循平等民主、真诚友善、共同发展、自主自愿和信任保密等原则,共同参与,相互信任、相互了解。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与现行的普通专科和本科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比较明显地体现在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上。高职教学必须突出与之相适应的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理论上以够用为度,职业技能上以适用为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人格培养、情绪调控、人际关系协调、学习方法指导、恋爱心理调适、心理危机干预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生活经验型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体验、分享、共同成长的机会,引导学生增强体察自身心理状态的敏感性,积累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除了必要的理论讲授外,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角色扮演、参与讨论、行为训练等活动教学,以经验、感受为载体,探索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团体心理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团体咨询活动是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给团体成员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其次,团体心理咨询符合高职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既渴望了解自己,又渴望与同龄人交流,但又很羞怯,同时也有独立性发展所带来的“怀疑权威”。在团体中,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会逐步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团体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员们可以更轻松自然地自我表露。 (三)团体咨询的高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优质的师资,但目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教师远远不够。团体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团体咨询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做报告、讲座、参观、看录像、开展团体交流、讨论等,相对个体心理咨询的主要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与其他成员一起尝试与体验新行为的环境,有助于成员的人际学习与自我探索,并且时间上更经济。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提供多重帮助,不仅仅是咨询员对参与者的帮助,也是参与成员的互助。在一种帮助集合中,推动咨询进程,达到咨询效果。 实践应用 (一)加强授课行政班的团队建设 团体咨询中一切活动都是在团体情境下展开的,把授课行政班作为团队来建设,是本课的特色之一。团体咨询是多向人际沟通的过程,沟通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团队的氛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游戏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中给予加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学生从不敢说话到积极参与,就是对心理素质的很好锻炼。他们从中会受益良多。采取民主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分组教学和课堂辩论,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二)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确定每期授课主题 “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获得什么信息;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满足;教师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的看法和意见”,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第一节课上可以开放式地讨论以上问题,在讨论中师生共同决定并改进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教师对学生当时提出的意见给予肯定和采纳,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他们在班级中的作用,激发出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在新生入学所做的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试中,笔者授课的学院有39.74%的新生缺乏自信心。这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出现偏差有很大关系。首先,他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笔者在授课内容中添加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内容。例如,“认识自我的20问法”、“给自我画像”、“画树测验”、“自我影响轮”等。其次,他们缺乏自信,缺乏成功感。笔者在授课内容中添加了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分享成功的内容。例如,“了解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找回自我的良好感觉”等。 (三)利用团体咨询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 正如前文指出,广义的团体咨询丰富多彩。如做报告、讲座、参观、看录像、开展团体交流、讨论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团体咨询方式,要求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有关活动的精心组织上。在讲授过程中,笔者一直都很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在课堂上提出的讨论题,例如“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人一天做几次梦?每次梦做多长时间?”等都成为学生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的话题。保证每次课都给学生安排科学的心理测试量表,每次课都讲述几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安排具有教育意义的动漫,寓教于乐。一些如“人名复印机”、“测测你们的记忆力”、“你们之间有默契吗?”等心理游戏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自我意识》一讲中,要求学生自愿上台与他人分享“找回自我的良好感觉”。“互戴高帽子”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和鼓励,从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更好地完善自我。这些心理游戏很多都是团体辅导中常用的。利用校园网视频点播的免费资源,要求学生以班为单位观看。涉及爱情心理、自杀干预、抑郁、自卑、情绪调控、强迫症和游戏成瘾等记录片,也都受到广大新生的热烈欢迎。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文章就当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径进行了论述,并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文曾强调指出,大学生要“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智”,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是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过渡,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毕业论文在这一人生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很多重要的人生课题,不仅要承受由于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还面临着自身许多特殊的问题,诸如学习环境与学习任务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与恋爱问题等。对于这些矛盾、冲突和压力,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和化解,感到困惑和迷茫,并为紧张、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所侵扰,从而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从近几年来有关高校和学者的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出,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另外,近年来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心理因素而引发的休学、退学现象乃至自杀、凶杀、犯罪等恶性案件日渐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硕士论文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为根本任务的,应当着眼于全局,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般的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对暂时的心理不适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咨询不仅是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而且能为心理正常的学生提供借鉴性的经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增强对心理不适和不良情绪的缓解、控制能力,从而使其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卫生讲座以及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等方式进行。2.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此,要认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工作,并充分利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日常咨询记录等,按学院、班级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这种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依据,不仅便于我们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和共性问题,及时发现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医学论文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我了解、自我认识,预防心理问题,以促进其健康成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学生个人心理档案的管理一定要有严格的保密性,以免因此而影响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都是面向群体开展的,属团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能满足多数学生的需要,但还有一些学生需要通过个别性的教育——心理咨询来解决个体发展和适应等问题。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通过咨询者和求询者的协商、交谈和指导的过程,职称论文为求询者提供心理服务的一种形式,它在帮助、指导学生更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完善自己,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挫折承受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由具有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老师担任,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直接指导和帮助。对于在普查中发现的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以采取由咨询者主动约见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提供帮助。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认识不足的因素,也与某些高校领导只重眼前效益的短期化行为有关,在一些领导看来,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作用和最直接的效益就是“保证学生不出事”。而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获得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赖于学校上下各有关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英语论文有赖于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个别人的,也不是由个别人来完成的,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直接面对学生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等一线工作人员,必须真正树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并付诸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长久而富有成效地坚持下去。2.结合高校实际,科学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由于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工作人员不应直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因为他们在心理咨询中往往套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而违背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规律和要求,留学生论文从而对咨询对象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鉴于高校心理咨询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工作任务都有别于医学机构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高校心理咨询应注重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而非心理障碍的矫治,因为大多数的心理障碍是需要专i'-i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治疗和干预才能够予以矫正的,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能够及时准确地将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病例转介到专业机构咨询,才能更有效、更恰当地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积极作用,否则就会陷入费力不讨好的窘境。3.要开设必修课程,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只靠课外的活动来开展工作,其收效是相当有限的,也难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高校的“两课”教学工作已日臻完善,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有些高校已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但远远没有满足现实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有效的教育。根据笔者的体会,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新生的必修课,使他们一进校就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工作总结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要尽量摆脱单纯理论知识灌输的模式,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开展心理训练等生动活泼的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开发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陈素红 胡小红 张西平 摘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里和谐的前提,是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一、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的内涵及联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包括:(1)身心和谐,即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客观并悦纳自己;(2)自我意识和谐,即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3)情绪健康和谐,即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是一种稳定的情绪和愉快的心理;(4)人格完整和谐,即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日趋完善,没有明显缺陷,生活情趣高尚,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善于认识自我,正视现实,言行一致;(5)人际关系和谐,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彼此感情认同,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的交往态度,交往动机端正;(6)心理与环境适应和谐,即有较强的自制力,既能客观分析正确认识环境状况,又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所谓和谐校园,指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运转的教育模式,以校园为纽带,建立全面、自由、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多赢状态,校园中形成了能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和所属各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使师生员工和学校所属子系统活动总体协调发展。和谐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和谐校园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职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心理和谐与校园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校园培育和谐心理,和谐心理造就和谐校园。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支撑的平台。和谐校园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前提。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多系统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大学校园中人的心理和谐对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和促进师生员工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心理和谐。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现状剖析 1、学习障碍 从录取分数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分数明显存在差距;差距背后暴露的是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的自觉性低,学习意识淡漠,部分学生甚至存在“学习为了拿文凭,找工作”的学习动机;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意识淡漠,直接导致学生遇到困难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态度,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高考分数偏低的原因致使独立学院的学生自信心较差,自卑感较强。高考的失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加之就读学校不如意,使他们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 2、人际交往障碍 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许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个性各异的新同学,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在交往中异常紧张,不知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感到不安、孤独,产生戒备、多疑心理;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社交恐怖症等人际交往障碍。 3、生活情感障碍 独立学院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不讲规律,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面对吃喝玩乐、学校周围的网吧等诱惑缺乏自控能力。同时,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少数贫困生的自尊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虚荣心太强,不敢正面看待贫困,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甚至产生防卫、敌对心理。此外:在情感问题上,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大学生所憧憬的,不少谈恋爱的大学生没能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友情的关系。部分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情感体验、精神享受,纯粹是为了消遣寂寞、寻求刺激,传统道德观念淡化,发生婚前性行为。这种错误观念,易使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难以找到平衡点,陷入痛苦、迷惘,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 三、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 独立学院大学生出现不和谐的心理状况,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人格养成及身心健康,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其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 1、领会并落实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思想观念的认识和领会至关重要,特别是学校领导及学校思政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应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刚示要求出发,切实认识到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意识形态中应不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教师扩大到全体教职工,由专职教师队伍扩大到学生社团,由个体咨询诊断扩大到群体预防。只有深刻认识领会到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常规工作之一并予以落实,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际效果。为了认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课编入教学计划,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应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跟踪和反馈。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指导他们有效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收集学生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加强监督、予以引导;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校园文化的缺乏或不足;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通过网络方式,在学校局域网上设立心理聊天室,为学生搭建心理咨询新的平台,安排心理教师及学校思政工作人员以聊天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3、更新和调整适宜的心理教育内容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敢为、可塑性强,控制力较差、意志力不强,社会认识能力不足,缺少危机感”的人格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重点内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挫折教育。通过在学习中制定竞赛淘汰机制,模拟社会就业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方法。(2)危机教育。独立学院大学生忧虑性相对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形势、专业形势、就业形势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兴奋性较高,冲动性危机的发生率较高,提高学校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前提,是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其疏导和调适,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 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关注正性情感、积极品质和积极组织环境的塑造。本文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视野,为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本质,力求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构建积极组织环境,保证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人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考虑到环境对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 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评定从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二)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过现有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积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才能真正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激发出学生潜能。 2.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消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积极心理学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来看待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在面向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多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负性心理品质的过分关注,而要以培养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为重心,提倡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和产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解释,促进其积极情绪的产生。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活动课程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容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如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讨论、心理自助等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在常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5.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均有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让心理与行为异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发掘自己的潜能。他们认为在心理治疗中要掌握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等技巧,增强患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积极心理学的上述观点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开辟工作视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现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帮助他们戒掉网瘾的手段除了采取说服、教育、规劝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发展他们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积极乐观向上、关注未来、心存理想、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是不会轻易沉湎于网络的虚幻世界的。 (三)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宽泛的视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1.摒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重新整合社会及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和社区为载体,构建一个积极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功效。 2.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更加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但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普遍较低,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建构一个教学、辅导、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自身潜能进行开发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文化素质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而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1] 一、课程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主渠道 课程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人数一般达一百人以上,是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数十倍、数百倍,可以极大地扩展受益的学生数,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确保课程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程目标的正确确立 以往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预防性的,以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为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这种课程目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显著。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项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接受这一教育,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护自我、健康自我;在学生中树立一种“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的观念。它的目标应定位于“面向全体,重在发展学生的潜力,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积极成长上”。遵循此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2.课程内容的改变 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以补救性为主,主要是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当成是解决或帮助极少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在局部范围开展教育的工作,而是要将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激发学生本身内在的力量和潜能。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模式,重视学生固有的、实际的及潜在的力量,激发人自身内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学会宽容、尊重、分享等,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体验快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性心理及婚恋观辅导等。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纯文化课程教学。走近学生、准确地把脉学生心理、适时地调适和有针对、预见性地指导学生,挖掘学生固有的潜能和力量,这是本课程的活力根基和意义所在。笔者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摆脱学院式的知识传授,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以达到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功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与互动,通过多媒体、室外活动等形式,强调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气氛。把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借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辅导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探讨 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都集中于实践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方法、途径实施的探索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较低与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关。因为缺少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3]但迄今为止,我国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情境性。即对学生结果的评价应建立在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使学生能认识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二、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补充 1.个体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属于青年期的成长心理问题,但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视其刺激源的性质、压力大小、挫折程度、伤害轻重,以及个人的承受力和康复力的强弱而有不同。这些问题有可能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个别辅导,使其本人得到合理的发泄、转移、升华,逐渐平静、淡漠,恢复正常。 2.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相关研究表明,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讲座不能显著地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团体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成员在团体中的改变容易迁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适应性和人际沟通问题,举办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拓展训练是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5]是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经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认知,并在习惯和行为上有一个新的改进和突破。其特点是以项目体验为载体,以态度训练为主旨,以行为改变为方向。素质拓展训练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各大高校中应用得还比较少,仅有部分高校在个别院、系对部分学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6]目前国内的素质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高校的校园环境、体育场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游泳池可以作为水上项目的培训场地。高校完全有条件拓宽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高校必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在校的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个系应配备心理部长,组织开展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还应包括学生的自助机制,因此高校应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倡导自主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例如可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联络员制度,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本班、本宿舍,收集、传递心理健康信息,能够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给身边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许多高校采用专兼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多数兼职教师是“虚岗”,履职很困难。学生的心理是多发的,而教师的岗位是虚的,结果不言自明。还有一些高校由思政干部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类教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和能力较强,但毕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跨度大,专业理论要求高,他们也很难胜任教学。所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析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着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作用,进而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和有关方法及对策,以进一步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社会竞争的激烈,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发挥特有的优势,拓宽自身的职能,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少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信息冲击下,造成了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致使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其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个体因素及学校的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工作尚未步入正轨,多数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1.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背景,都营造出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2.馆藏文献资源的优势。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印刷体信息资源,近年来又补充不少多媒体信息资源。这为学生的成长准备了丰富的营养,他们徜徉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不仅使他们的智育得到发展,也会使他们的德育成长包括心理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 3.图书馆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独特场所。图书馆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学生在图书馆通过查询书刊文献,与网络交流对话,在不触及个人隐私,不必进行心理咨询情况下,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在平和的状态下释放压力。这种方式是易于学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极大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工作人员的优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仅担负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担负着学生利用资料获取知识的指导工作。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充分利用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开展心理教育。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纸质资源的优势,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高质量、品位高的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信息资源,如优秀图书资料、书刊、专题文章等,供学生们阅读。 2.利用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日益增多,它是对纸质资源的扩充。电子资源多样、快速、易于获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心理健康电子资源的征订工作,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场所,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从而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3.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网络积极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在网上与学生直接沟通,形成网络交流机制,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网络资源,扎实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可最新心理研究动态,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让网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相对宽松的网络世界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 4.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情况,设计宣传橱窗,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日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讲座,面对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宣传,既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又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掘潜能。从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优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之起到预防、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5.把“以学生为本,从服务出发”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图书馆不仅依靠其丰富的馆藏和强大的网络信息为广大师生服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读书指导,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图书馆人员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我们应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服务,创造和谐舒适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净化心灵,做一个积极向上、正直而热情的人。 6.强化馆员素质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石。学生进入图书馆,除了接触图书资料外,就要接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因此,馆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活的教材,馆员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帮助和指导,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素质是图书馆的灵魂和心理教育的基础。因此,这对馆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素养,为扎实扮演好学生“心理保健医生”这一重要角色打好基础。其二,馆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尽到编外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以自己的情操、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学生。其三,馆员要有意识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要努力学习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思考他们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心理知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总之,需要馆员用心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心智与人格得到协调发展。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资料库。从学生入学初、学习中、毕业前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规律特点,采用不同的对策。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情况预估、指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丰富内容,使资料库不断丰富,成为图书馆的一份文献资料馆藏。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世纪的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必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近段时间接连不断出现的大学生、研究生自杀事件,再次告诉我们: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将结合自身岗位实践,从担任班主任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已的经验和想法,以供业内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教育方法 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数是健康的,他们有较稳定的思想情绪,学习上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明显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管理时,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学生一系列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培养优秀班集体。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要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调查,笔者认为当前不少学生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精神健康”等方面心理压力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应力差、群体性差、意志薄弱、对人冷漠等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原因。不同学生的气质、体质、身体健康、生理发育、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等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有的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甚至产生心理疾患。 2、学校的原因。虽然当前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学校还存在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倾向,这依然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教师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学生个体间产生的矛盾,家庭对学生不恰当的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使部分学生厌学,畏惧交往,产生自卑,不能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等情况。 3、社会、家庭的原因。社会发展迅猛,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新的理念还没形成,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教育思想的陈旧、教育方法的单一,有的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高要求,外来工、农民工对子女的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等等原因,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要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1、以心理辅导为主。学校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面临的矛盾和个别差异进行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2、在自然情境下的过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当事人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自我了解、自我适应,从而能够自我独立和发展。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是在平时就需要建立的。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员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进行心理辅导,不过,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三、要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优秀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2、营造良好集体氛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 3、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班级是学生最经常活动的场所,同学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共同的课堂、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这样、那样的共识,所以,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主题班会前应有所准备,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召开班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群体趋向,及时补充自己的计划,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4、积级举办心理学常识讲座,为心理咨询提供咨询平台。 将心理学常识引进校园课堂,让大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讲座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补充形式。大学生在必要时应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结束语: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优秀班集体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格?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释放,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遇到困扰时,应该学会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学会控制好自已的情绪,因为控制情绪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会拥有可靠的内在条件,才会离成功越近。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课程开设不系统,忽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单一,队伍建设缺乏专业化等问题。为此,要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要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要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要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省市也相应地做出了规定,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要求。各学校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后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要么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要么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地处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甚至用大道理的灌输和说教去面对学生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在课程改革之后,在全国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这部分内容也仅仅是在第三章中有所体现。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 随着校园网的普及,校园周边网吧遍地开花,我国大中小学生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心理障碍。有学者视之为因特网综合症(ad),表现为健忘、沮丧、烦燥、头昏脑胀、胸闷气短、经常走神、心情压抑等症状。在大学生中,主要有网络恐怖、网络依赖(上瘾)、网恋、人际关系淡漠、厌学逃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因上网成瘾而精神失常、自杀。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认真研究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4.方法、渠道单一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上,缺少一整套稳固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管理、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配备齐全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未来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将逐步实现专业化。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1.充分认识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 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侧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机、人生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它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关心学生合理的内在需求,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更强调在社会规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以修正以往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而忽视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做法,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 2.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建议高校系统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避免出现挤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时的现象,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课程的考核中,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学生从课程中收获了什么,使学生真正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3.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比如,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微机储存、管理和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测量软件的使用,使测量更快、更准确。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病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等。 4.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高校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意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而是要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互补和统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校园网络平台、学术讲座、团体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少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思考 论文摘要: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并—直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饱受折磨。因此,如何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明确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抓住实质,育人育心,实现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效应。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困惑。学业及考试负担的繁重,择业与自我实现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动带来的情绪、情感波动,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轻松潇洒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痛苦、抑郁的心灵。尤其是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现在已达到30%。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逃学、出走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失常、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失调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差距较大,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让他们远离孤独,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2.学习压力 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学,竞争对手不一样如自我要求过高、还想保持中学时期“尖子生”的地位,势必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才都有较高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大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而导致学习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习惯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自我定位又不准,对挫折没有准备,—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到大学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独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心理准备不足、能力又不够,最终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 4.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读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入_个陌生的环境是许多大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坎。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城乡之间、贫富之问,兴趣爱好、人品才能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组合而且很不稳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有些学生或因个性强或因性格内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际关系难以驾驭,常常为自己“不会处事,不会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恼”。有的甚至由于不能处理好同宿合同学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据了解,当前,宿合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两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学生爱情方面的心理疑难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执著或随意,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学生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拨,而走向极端,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过毁容、杀人等违法行为,酿成了悲剧。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视。 6.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多关心的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期,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样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形势更不乐观,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考虑得越来越多,内心充满着矛盾。盼望毕业,又害怕毕业,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担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们“担心”、“害怕”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上风气不正,人际关系复杂。深感社会的不公,觉得前途渺茫,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有的学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学校里读一辈子书!” 三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受社会上“大气候”影响。比如,改革中心态失衡导致的信仰危机;社会风气不正,“一切向钱看”导致厌学,转而去谈恋爱,“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事实表明,所有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碍,都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导,势必影响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将前所未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1.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 教育家早就认识到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无形力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促进学生优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这是时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询是一门走进人类心灵的艺术,是一项把爱心和力量移植到对方中的技术,是一种净化灵魂,改创生命,呼唤人注,播种责任的伟大工程,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素质优劣的百年大计。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称各异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尤其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教师更少,远不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是对心理问题存在认识误区。有些学生对心理问题,轻描淡写、听之任之,认为无伤大雅。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接受心理咨询,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时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学生却把心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进行心理咨询,怕同学瞧不起。这两种极端都阻碍了高校心理咨询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这两种片面认识归结到一点是心理知识贫乏,这就说明高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已刻不容缓。尽快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知识上的盲点,带领他们走出消极悲观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大学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够有所作为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动权。以前人们往往把大学生的问题行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处理问题时仅凭良好的愿望,不加认真地分析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结果不但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品德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碍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其实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真正属于思想品德问题的是极少数。当然,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和合理的疏导,那么很有可能转化为思想品德问题。因此,要求德育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酿成不良后果。其次,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采取集体讨论,心理讲座,班、团活动等形式解决;对极少数患有心理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的学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总之,“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治病原则也适合心理疾病的治疗. 4.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必然过程。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完成。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根本途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升华,能强化自我完善的动机和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感悟时代,认清国情,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摆脱困境。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农业教育论文:浅析农业职业教育应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误区;改革途径 论文摘要: 农业职业教育要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就要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出发,充分认识三农问题,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改造的误区 农业相对效益较低,使农业职业学校或学院的涉农专业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弱势,为了追求生存、发展,多数学校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老专业改名、新专业设置,目的是为了吸引生源。但忽略了与之配套的相关改革,改造后的专业大多数换汤不换药,新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实习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甚至没有,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实验室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 2、教学环节的弊端 专业变化快,课程设置跟不上步伐,征订教材教师参与少,教材与实际需要和学生能力脱节,学生水平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教师水平评价仍然是传统的方式(教案的规范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领导的印象等),使工作缺乏推动力,教师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导致教师队伍新技能欠缺或技能熟练程度不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技能训练不到位。 由于上述原因,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又缺乏特色和职业能力,毕业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新名称、新专业在招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快就被扼杀在摇篮中,生源又会陷入困境。 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1、充分认识三农问题 众所周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在政策上给与诸多照顾优惠,使其待遇有所改观,但我们看到大中城市大多选择发展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况且城市本身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与城市富余劳动力的竞争中多处于劣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贫民阶层,低成本、低风险的土地将成为农民生存的最后保障,况且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最终也只能靠农民自己,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是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并带来机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农业将成为一项新型产业,同样也要求造就新一代农民来改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农业发展趋势表现在由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优质高产高效,产品系统转向名、特、优、稀、新、少,林果牧渔各业及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发展工厂化基质栽培技术,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的走向。以上各项战略均对农村从业人员的种类布局、技术结构和能力的层次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低、优秀科技人才奇缺、信息渠道不畅通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效益的提高。职业教育应密切关注“三农”需要,实施全面的、多元化的专业和培训,同时加强与之相配套软硬件建设。抓住机遇,以优质“产品”迎接挑战。 2、走出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构建与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课程新体系。该体系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自制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强调适用、够用,突出实用性、体现地方化、模块化和现代化。设置区域性或乡土性专业课程,组织编写适合地方特色的实用教材。结合实际增减课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手册及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教材的选择要依靠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专业教师。至少有内行教师和德才兼备的人员参预订购教材事宜。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如果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等于丧失了办学生命力,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客观真实的环境,增加学习接触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业务能力。 突出“应用性”的 教学内容。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体现知识能力的“岗位针对性”。教学过程强调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加强基础专业技能训练、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内容。 (3)启用教学能力评价模式。评价机制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更是教师能力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把学生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删减当前的理论考试,把单独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水平的测试方式。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上将传统的文化课教室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课堂,将实训基地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这样既对学生实行了“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使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又对教师完善自身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技能熟练程度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推动作用。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无论是改造老专业还是设置新专业,教师能力欠缺是改革的最大障碍。育人先育师,教师的专业培训,应当成为专业建设的前提,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新专业建设相匹配,新专业才具有生命力。 学校体制、政策对能力的发挥和积极性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应以实绩作为能力标准、待遇标准。取缔效益甚微的岗位和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一劳永逸的待遇,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奖罚制度,建立、健全鼓励扶持政策,使全校职工个个有压力,人人有动力。 支持、鼓励实训基地建设中教师技能的创新、名特优品种的引进、示范、试验。农业受天时、地利的影响明显,允许一二次的失败,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探索、创新。支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指导专业户或自办实体。以实体和专业户的效益、学生能力展示评价教师能力,并作为评选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依据。奖励应倾向于技术含量高、难度大、艰苦、能力要求高、对学校发展影响大的工作和岗位,真正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全体职员的工作热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鼓励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在节假日深入各行业一线参加生产、管理实践活动。经过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积极采取引进人才、校企联合等完善师资队伍。 (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农业职业教育要办好,就要确立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自己的实训基地上依靠它的技术优势、人员优势,建立一套与专业对口、科技含量高的实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学有所练,学有所得。而且该实体能对外营业,效益可观,使基地具有较高的示范性和较强的辐射功能,以此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走出了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农业教育论文: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5.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输送的新型劳动者,应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观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使学生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一专多能、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能经受挫折和承受环境变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农业教育论文:试谈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本论文在进行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盐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剖析盐域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基础上,找出问题,提出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以推动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呈现了开放搞活和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全面走向市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新挑战。 一、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盐城市农业职业学校目前主要有四家: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建湖二职中、东台二职中。 1、盐城农业学校建于1952年,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省部级重点学校,长期开设果树、农学专业、2004年3月,盐城农校升格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类职业中学,江苏省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设有13个专业,50个教学班,师生员工3000多人。 3、江苏省建湖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省级重一皇职业中学,学校化于建湖县东郊钟庄镇,学校设有现代农业、园林等专业,为学生成才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 4、苏省东台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创建1968年,是一所省级(国标)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学校拥有多种经营、半自动化鸡场等20多个文习场地和多种经营等专业实验室。 二、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1、盐城农校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农校培养的是实用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市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盐城市的四所农业职业高中之一。教学的组织模式和盐城农校是一样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学制为二至三年,但是它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三、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盐城市农业学校办学方向不明晰 随着盐城丁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许多农业职校把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纷纷停办原来的涉农专业,改办而向城市的机械、电子等专业,农林专业规模相当小,2008年盐城中职招生中涉农专业仅占2.2%,且多为参加汀苏对口单招升学班,加入应试行列。许多农业职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思想相当严重。 2、盐城市中等农业学校生源下滑 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7—2000年盐城市农业巾专经历了历史性转折和困境,前:年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但到2000年,农业中专招生人数严重下滑四所不同层次的农业类学校学生培养米看,都存在着在招生规模不断扩的同时,农、啦类学生招生比例不断下降的明显反差。 3、生源基础素质差 从盐城农校近十年录取学生的平均成绩统计(见表)可以看出.并轨前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较高,但并轨后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到了2004年以后,入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还不到300分。这是由于招生困难,中等农业学校为了维持办学,文化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愿意读农校,还得招收进来培养。 4、办学经费不足 农业学校的建设起点普遍较低,财政投入少,收费低,基础设施差,实验设备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装备不足,实习基地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5、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严重缺乏专业教师,所以中等农业学校不得不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员从事专业课教学,有的外骋人员甚至只会操作不会讲,有的只是为了一些课时费而上课,责任心不强。 6、农业学校办学模式封闭 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于是出现了“教室里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于适用性很强的农学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已经严重的不能适府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7、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业中专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基本满编,甚至趟编。农科类毕业生对口从业率不足20%。许多毕业生走上外出务工的路子。 四、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存在不少的问题。经过分析现阶段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笔者提出发展盐城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前途、相对于其他职业学校,积极“投身科教兴农主战场,坚持为‘三农’服务”,必须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 2、实行农业专业优惠政策 当前盐城要通过招生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职教意识加快盐城农业职教免费的步伐,可以以职教券的形式实行减免费政策.实施农贫同学生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政策辅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费减免、校内赞助等措施。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感受“大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展科学研究,把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上来,小断更新知识。并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 突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长期单一部门办学的管理格局,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盐城市应加大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力度,从以下几方面蕾手培养农业职业教师:一是要依托1-2所高职院校人力培养巾职师资;二二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和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6、改进办学模式 农业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按照“产教结合”的教育思想,根据学习需要,自己从电脑网络中查询信息、最新资料等;图书馆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查阅或复印材料,使用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活”教材。 7、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毕业生的就业。 结语 随着前不久困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盐城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沿海独特资源,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盐土特色农业和沿海农产品加工业,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必须溶入沿海开发大战略中去,为盐城地方经济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农业教育论文:论努力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 论文关键词:农业 物流人才 教育教学体系 论文摘要: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核心是形成先进的农业产业链。将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与现代物流经营理念相互渗透,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建设和谐、节约型社会将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中国农民收入低和农村的生产方式、观念是密切相关的,今天的农村生产经营仍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为主,分散、跟风经营的高生产成本,销路不畅的瓶颈现象,堪忧的是,农村有资源却贫穷。解决“三农”问题亟待在中国农村形成生产规模化、深加工;经营产供销一体化;结构绿色生态链,从而走出一条新型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物流。 中国是农业大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人才何在?如何培养?如何发展、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并以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目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正向着现代化迈进,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尤其是农业物流人才教育领域更是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因此从教育体系的构建入手,以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决心为契机,结合现代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围绕农业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四大方面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探求培养高素质农业物流专业人才的途径已势在必行。 农业职业教育要真正培养出能够带动农业、农村、农民摆脱贫穷的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应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首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在职业教育中淡化专业间的界限,拓宽专业的口径,增强专业的弹性,加强专业间的交叉性和互联性。今天中国农村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更需要既懂农业又懂市场运作、产业经营、销售、管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第二,加强实践环节,物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物流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高水平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才能保证农业物流业专业人才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针对农村经济落后、复杂的现状,构建农业物流教育体系一定要实现对学生的创新、适应、分析、判断、经营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的基础;第三,广大的生源应该立志于农、取之于农,立足于农、服务于农。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无论以人为本还是抓经济源头,聚焦点是要有农业规模、循环、生态、绿色经济的建设者。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者欲从教育教学领域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富有时代使命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之处。具体应该体现在三个比较优势上:农业产品产业链规模经营比独立经营和单品经营农产品所具有的成本效益优势;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独立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具有理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的优势;传统产业(农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现代物流)相结合,具有古典精粹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创新理念优势。 总之,按照我们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与现代物流新型经营理念相互渗透,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将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农业教育论文:浅析农业职业教育应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误区;改革途径 论文摘要: 农业职业教育要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就要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出发,充分认识三农问题,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改造的误区 农业相对效益较低,使农业职业学校或学院的涉农专业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弱势,为了追求生存、发展,多数学校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老专业改名、新专业设置,目的是为了吸引生源。但忽略了与之配套的相关改革,改造后的专业大多数换汤不换药,新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实习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甚至没有,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实验室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 2、教学环节的弊端 专业变化快,课程设置跟不上步伐,征订教材教师参与少,教材与实际需要和学生能力脱节,学生水平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教师水平评价仍然是传统的方式(教案的规范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领导的印象等),使工作缺乏推动力,教师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导致教师队伍新技能欠缺或技能熟练程度不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技能训练不到位。 由于上述原因,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又缺乏特色和职业能力,毕业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新名称、新专业在招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快就被扼杀在摇篮中,生源又会陷入困境。 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1、充分认识三农问题 众所周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在政策上给与诸多照顾优惠,使其待遇有所改观,但我们看到大中城市大多选择发展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况且城市本身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与城市富余劳动力的竞争中多处于劣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贫民阶层,低成本、低风险的土地将成为农民生存的最后保障,况且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最终也只能靠农民自己,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是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并带来机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农业将成为一项新型产业,同样也要求造就新一代农民来改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农业发展趋势表现在由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优质高产高效,产品系统转向名、特、优、稀、新、少,林果牧渔各业及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发展工厂化基质栽培技术,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的走向。以上各项战略均对农村从业人员的种类布局、技术结构和能力的层次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低、优秀科技人才奇缺、信息渠道不畅通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效益的提高。职业教育应密切关注“三农”需要,实施全面的、多元化的专业和培训,同时加强与之相配套软硬件建设。抓住机遇,以优质“产品”迎接挑战。 2、走出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构建与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课程新体系。该体系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自制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强调适用、够用,突出实用性、体现地方化、模块化和现代化。设置区域性或乡土性专业课程,组织编写适合地方特色的实用教材。结合实际增减课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手册及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教材的选择要依靠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专业教师。至少有内行教师和德才兼备的人员参预订购教材事宜。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如果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等于丧失了办学生命力,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客观真实的环境,增加学习接触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业务能力。 突出“应用性”的 教学内容。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体现知识能力的“岗位针对性”。教学过程强调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加强基础专业技能训练、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内容。 (3)启用教学能力评价模式。评价机制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更是教师能力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把学生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删减当前的理论考试,把单独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水平的测试方式。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上将传统的文化课教室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课堂,将实训基地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这样既对学生实行了“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使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又对教师完善自身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技能熟练程度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推动作用。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无论是改造老专业还是设置新专业,教师能力欠缺是改革的最大障碍。育人先育师,教师的专业培训,应当成为专业建设的前提,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新专业建设相匹配,新专业才具有生命力。 学校体制、政策对能力的发挥和积极性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应以实绩作为能力标准、待遇标准。取缔效益甚微的岗位和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一劳永逸的待遇,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奖罚制度,建立、健全鼓励扶持政策,使全校职工个个有压力,人人有动力。 支持、鼓励实训基地建设中教师技能的创新、名特优品种的引进、示范、试验。农业受天时、地利的影响明显,允许一二次的失败,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探索、创新。支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指导专业户或自办实体。以实体和专业户的效益、学生能力展示评价教师能力,并作为评选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依据。奖励应倾向于技术含量高、难度大、艰苦、能力要求高、对学校发展影响大的工作和岗位,真正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全体职员的工作热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鼓励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在节假日深入各行业一线参加生产、管理实践活动。经过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积极采取引进人才、校企联合等完善师资队伍。 (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农业职业教育要办好,就要确立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自己的实训基地上依靠它的技术优势、人员优势,建立一套与专业对口、科技含量高的实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学有所练,学有所得。而且该实体能对外营业,效益可观,使基地具有较高的示范性和较强的辐射功能,以此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走出了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农业教育论文: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5.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输送的新型劳动者,应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观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使学生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一专多能、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能经受挫折和承受环境变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农业教育论文:试谈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本论文在进行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盐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剖析盐域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基础上,找出问题,提出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以推动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呈现了开放搞活和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全面走向市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新挑战。 一、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盐城市农业职业学校目前主要有四家: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建湖二职中、东台二职中。 1、盐城农业学校建于1952年,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省部级重点学校,长期开设果树、农学专业、2004年3月,盐城农校升格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类职业中学,江苏省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设有13个专业,50个教学班,师生员工3000多人。 3、江苏省建湖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省级重一皇职业中学,学校化于建湖县东郊钟庄镇,学校设有现代农业、园林等专业,为学生成才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 4、苏省东台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创建1968年,是一所省级(国标)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学校拥有多种经营、半自动化鸡场等20多个文习场地和多种经营等专业实验室。 二、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1、盐城农校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农校培养的是实用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市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盐城市的四所农业职业高中之一。教学的组织模式和盐城农校是一样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学制为二至三年,但是它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三、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盐城市农业学校办学方向不明晰 随着盐城丁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许多农业职校把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纷纷停办原来的涉农专业,改办而向城市的机械、电子等专业,农林专业规模相当小,2008年盐城中职招生中涉农专业仅占2.2%,且多为参加汀苏对口单招升学班,加入应试行列。许多农业职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思想相当严重。 2、盐城市中等农业学校生源下滑 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7—2000年盐城市农业巾专经历了历史性转折和困境,前:年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但到2000年,农业中专招生人数严重下滑四所不同层次的农业类学校学生培养米看,都存在着在招生规模不断扩的同时,农、啦类学生招生比例不断下降的明显反差。 3、生源基础素质差 从盐城农校近十年录取学生的平均成绩统计(见表)可以看出.并轨前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较高,但并轨后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到了2004年以后,入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还不到300分。这是由于招生困难,中等农业学校为了维持办学,文化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愿意读农校,还得招收进来培养。 4、办学经费不足 农业学校的建设起点普遍较低,财政投入少,收费低,基础设施差,实验设备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装备不足,实习基地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5、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严重缺乏专业教师,所以中等农业学校不得不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员从事专业课教学,有的外骋人员甚至只会操作不会讲,有的只是为了一些课时费而上课,责任心不强。 6、农业学校办学模式封闭 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于是出现了“教室里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于适用性很强的农学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已经严重的不能适府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7、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业中专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基本满编,甚至趟编。农科类毕业生对口从业率不足20%。许多毕业生走上外出务工的路子。 四、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存在不少的问题。经过分析现阶段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笔者提出发展盐城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前途、相对于其他职业学校,积极“投身科教兴农主战场,坚持为‘三农’服务”,必须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 2、实行农业专业优惠政策 当前盐城要通过招生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职教意识加快盐城农业职教免费的步伐,可以以职教券的形式实行减免费政策.实施农贫同学生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政策辅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费减免、校内赞助等措施。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感受“大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展科学研究,把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上来,小断更新知识。并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 突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长期单一部门办学的管理格局,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盐城市应加大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力度,从以下几方面蕾手培养农业职业教师:一是要依托1-2所高职院校人力培养巾职师资;二二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和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6、改进办学模式 农业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按照“产教结合”的教育思想,根据学习需要,自己从电脑网络中查询信息、最新资料等;图书馆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查阅或复印材料,使用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活”教材。 7、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毕业生的就业。 结语 随着前不久困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盐城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沿海独特资源,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盐土特色农业和沿海农产品加工业,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必须溶入沿海开发大战略中去,为盐城地方经济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农业教育论文:浅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高吭 李玉柱 姬江涛 贺智涛 李心平 貌建华 罗四倍 论文关键词:行业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面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已势在必行。通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农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队伍的调整与完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长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学团队于2003年起,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河南科技大学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建设点建设为契机,系统地开展了“农业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 教学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日本筑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类高校。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种典型模式,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新观念。走访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坤达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强豫农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洛阳卓格哈斯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份,对毕业生的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树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教育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确定了“一条主线、两个突出、一个强化、一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突出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凸显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工学、农学、管理学齐备的多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开设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结合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全程互动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实施方式有:(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共计入校经费1000余万元,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样机如切割器实验台、风扇实验台、犁体外载测定装置等12台,价值60余万元。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夹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38周的实践环节,强化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若干个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习训练。(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对玉米收获机械、玉米秸秆处理、玉米根茬处理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功耗,解决了双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套主机宽度较大,田间作业开道困难等问题,正是生产实践对科研的反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到研究项目中来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校基金与校实验技术开发基金的研究中要有本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 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3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 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 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企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优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农业教育论文:论析近代乡村教育运动与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 论文关键词:乡村教育运动;高等农业教育;农村 论文摘要:从历史的视角,探索在近代乡村教育运动中高等农业教育的兴盛与改革、知识分子走向农村与农村建设结合等教育实践,以期对当代高等农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以启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曾经兴起过一场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大规模乡村教育和建设试验,形成了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乡村教育与建设运动。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各高等农业院校和众多博士纷纷走向农村,以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为基础,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教育与建设试验。如北京大学农学院的罗道庄乡村建设试验区,金陵大学农学院的乌江试验推广区等,在农村先后设立的乡村教育与建设实验区有193处。通过连续多年的乡村教育建设试验,积累了通过教育和科技改造乡村、建设乡村的宝贵经验,而且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这一运动持续十余年之久,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仍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而且高等农业院校责无旁贷。2006年12月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及全国农林院校在河北农业大学召开“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座谈会,进一步明确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和社会服务职责,坚持走“太行山道路”,使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近代乡村教育运动中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为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现实启示。 一、乡村教育运动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的勃兴和农业学科调整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教育必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体现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为适应乡村教育运动的需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一批农村教育或建设学院,有些综合性大学还设置了为农村培养人才的涉农学科。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成立的乡村教育学院有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安徽农村合作研究训练院、河北定县中华平民教育总会专科学校、上海农村服务专修科等多所,这些学校都带有农业教育或农村教育的内容,聘请农科大学的教师前去任教。一批学校增设了涉农专业或农业学院增设了服务农村的学科。1933年后,教育部曾指定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分别办理农艺、园艺、机械等职业师资科,如1939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奉命令举办园艺职业师资科;1934年燕京大学正式成立农村建设科,1930年成立的江苏教育学院附设了农事教育专修科。一些大学还设置了农业教育系。如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教育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福建协和大学农业教育系、国立青岛大学教育学院乡村教育系、湖北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等,根据教育部1939年的规定,一些大学设立的与农业培训有关的农业专修科、乡村教育科等统一改为农业教育系。农业教育系中开设了乡村社会学、农业合作、农村教育概论、农业推广学等贴近农村实际的课程。 在乡村教育运动的影响下,加之教育行政力量的推动,许多教育家关注农村教育和建设问题,创办了一批农村教育学院,综合大学增设了农业教育学科,使得近代农业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涉农学校、涉农学科快速增加,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快、更有效地为农村服务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教育、乡村教育人才。 二、乡村教育运动带动了知识分子走向农村 乡村教育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以大批洋博士、洋硕士和高校的教授学者为主体,他们以其拳拳报国之心,走出高楼深院的象牙之塔,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向农村,到乡村施展自己的抱负,与农民为伍,为农民服务,成为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靓丽景观。 1926年底,陶行知先生联合赵叔愚教授在南京近郊筹办乡村实验师范学校,1927年3月15日该校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下乡的开始。1929年后,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定县实验,更是延揽了相当数量的一流知识分子。在各乡村教育流派和各建设试验区中,都有一批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如在农业和乡村教育方面,有美国康乃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冯锐,衣阿华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农业工程专家刘拓,康乃尔大学乡村教育博士傅葆深;在卫生教育方面,有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陆志潜;在乡村文化教育方面,有曾留学日本的原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郑锦,留法归来的原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晨报》副主编孙伏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曾担任政法大学教授兼教务长的矍菊农等等。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开拓者之一、留美博士杨开道教授,康乃尔大学教育硕士、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章之坟教授,金陵大学农学院主任章元玮教授等等均参加了乡村建设实验;还有一批农业专家被乡村建设学院聘请讲课。这些参与乡村教育运动的博士人数,已很难统计准确,它以定县、南京晓庄和山东的邹平为中心,形成了波及全国的博士下乡运动。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教育改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乡村教育与建设尽心尽力。 以洋博士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对广大农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怀着振兴农村与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从城市走向农村,以埋头苦干的精神,把做学问与做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走知识分子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并在不同程度上做了大量有益于“三农”的工作,尤其在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科学知识,改造乡村卫生条件,推进扫盲运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和改善农民精神面貌上,取得的明显的成绩。乡村教育运动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他们那种敢于走出城市,走出书斋,走到乡村与农民结合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乡村教育运动实践,探索出了高等院校和知识分子如何与农村发展相结合、如何为农民大众服务的途径。他们走向乡村献身乡村教育的精神值得进一步倡导,他们的行动为今日知识分子走向农村、建设农村做出了榜样。 三、乡村教育运动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相结合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的无形的手”,正因为如此,乡村教育家们认为“改造中国必先改造乡村,改造乡村的关键是重视乡村教育”。正是基于这一共识,乡村教育派才全身心地投人到乡村教育运动。在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试验中,尽管各派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不尽相同,但综合不同乡村教育流派的观点和实践,“培养乡村教育人才、改进农业、改良乡村生活”是三条途径是共同的,因此,农民教育、农业教育和农事推广工作,成为乡村教育与建设运动中的重要内容。正如黄炎培所说:“我们要以新农业推行到普及到农村,而农村经济农村自治也都是相连不可分的。于是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农业教育就变成到农村去作一种整个农村改进运动了。” 乡村教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专家在这场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村教育和建设运动中,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大学农学院和一大批留学归国的洋博士、农业科学家纷纷走向农村,加人到乡村建设的洪流中,他们不但参与了各种教育团体建立的乡村试验区,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且许多农科高校、大学农学院利用农业学科和技术优势,以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为基础,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试验区,开展综合性的乡村建设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 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定县实验区,由南京东南大学农科教授冯锐担任其农业教育部主任,傅葆深教授担任乡村教育部主任,农业工程专家刘拓也参加了农业和乡村教育工作。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东南大学农科和教育科等单位,在1926年共同开辟了江苏昆山徐公桥实验区,由职业教育家黄炎培负责,成立乡村改进会,建立农艺实验场,推广金陵大学农科的改良品种,进行农业新品种的实验、农业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组织合作社等。1931年,梁漱溟在邹平县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学院也汇集了一些农业教育专家,并与山东大学在济南合办实验场以改良农业生产。 农业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在乡村教育中的活动也各具特色。如北京大学农学院在京郊罗道庄建立“农村建设实验区”,其组织办法大纲中规定:农业推广教育业务既包括教育事业,也包括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包括农村成人补习学校、妇女补习学校、儿童简易学校,社会事业包括农业科学之推广、农民知识之提高、农民自治之提倡、农民生活之改良、农民健康之促进。可见,乡村建设实验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技术的推广、生产生活的改善,也注意到了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农村建设试验。 而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农村建设中成绩斐然,赢得了国内外关注。自金大农科创办以来,就采用美国农科大学的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制度,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先后建立了江宁农业推广示范县和乌江试验推广区,其中乌江试验推广区是1930年与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合作创办,其宗旨是:(1)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农村组织及地方自治等方面,推进试验区的乡村建设。(2)作为金大农学院农业推广工作试验地,将大学研究成果推广到该区农民。(3)作为金大农学院学生及其他机关研究乡村问题的实习地。 试验区成立以后,成绩卓著,名声在外,许多机关团体相继前去参观和考察,认为乌江“讲求实际干的很好”,所进行的事业,使农民获得了利益,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推广、经济生产上的合作事业,还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与素质的各种教育、改良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活动,都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试验区成为了金大农学院的实验实习场所,帮助了农学院的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形成了双方良胜互动。 四、启示 1.高等农业教育的目的需进一步明确。虽然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教育目的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尽管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从事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荒唐事,是不必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使自己庸俗化和机械化”。但自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在1904年发端于威斯康星大学后,不仅为当时美国其他州立大学所接受,而且逐渐影响到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从此为社会服务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近代农业教育家过探先认为,农业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一般有知识的人,为现在的农业谋发展、为现在的农业谋福利罢了”。他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农业教育思想,“农业教育的宗旨,在辅助农民,改良农业,发展农村”。高等农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改良农业、改变农民、发展农业服务。只有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才能使农业人才、知识、技术通往农村,使其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实现其教育的最终目的。 2.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的结合仍需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才能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互动提高。高等教育为农村服务的前提是要适应农村的实际需要,符合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符合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学院式的研究,往往容易脱离实际,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不能为实际所用和被实践检验。乡村教育运动的实践证明,专家走出书斋,深人农村,就会使高等教育和农村生活打成一片,从中不断修改研究课题和研究计划并获得新的研究课题。这不仅可以使农村的发展直接得益于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而且也使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不断提高,达到“和谐发展,互利双赢”之目的。 3.农民素质的提高仍是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乡村教育运动中,尽管各教育家所关注的重点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农民的教育。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潜河径创办的“农村服务专修科”,晏阳初在定县创办的“平民学校”、“平民职业学校”、“平民教育讲习所”,陶行知的“乡村工学团”,梁漱溟的“乡村服务人员培训部”等等,都是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知识水平。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农民的素质更决定了农村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兴,则中国兴;农村富,则中国富。而农村的兴与富,最终依靠的是大批有知识文化的新型农民。 农业教育论文:试谈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本论文在进行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盐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剖析盐域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基础上,找出问题,提出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以推动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呈现了开放搞活和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全面走向市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新挑战。 一、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盐城市农业职业学校目前主要有四家: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建湖二职中、东台二职中。 1、盐城农业学校建于1952年,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省部级重点学校,长期开设果树、农学专业、2004年3月,盐城农校升格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类职业中学,江苏省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设有13个专业,50个教学班,师生员工3000多人。 3、江苏省建湖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省级重一皇职业中学,学校化于建湖县东郊钟庄镇,学校设有现代农业、园林等专业,为学生成才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 4、苏省东台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创建1968年,是一所省级(国标)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学校拥有多种经营、半自动化鸡场等20多个文习场地和多种经营等专业实验室。 二、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1、盐城农校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农校培养的是实用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市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盐城市的四所农业职业高中之一。教学的组织模式和盐城农校是一样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学制为二至三年,但是它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三、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盐城市农业学校办学方向不明晰 随着盐城丁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许多农业职校把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纷纷停办原来的涉农专业,改办而向城市的机械、电子等专业,农林专业规模相当小,2008年盐城中职招生中涉农专业仅占2.2%,且多为参加汀苏对口单招升学班,加入应试行列。许多农业职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思想相当严重。 2、盐城市中等农业学校生源下滑 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7—2000年盐城市农业巾专经历了历史性转折和困境,前:年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但到2000年,农业中专招生人数严重下滑四所不同层次的农业类学校学生培养米看,都存在着在招生规模不断扩的同时,农、啦类学生招生比例不断下降的明显反差。 3、生源基础素质差 从盐城农校近十年录取学生的平均成绩统计(见表)可以看出.并轨前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较高,但并轨后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到了2004年以后,入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还不到300分。这是由于招生困难,中等农业学校为了维持办学,文化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愿意读农校,还得招收进来培养。 4、办学经费不足 农业学校的建设起点普遍较低,财政投入少,收费低,基础设施差,实验设备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装备不足,实习基地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5、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严重缺乏专业教师,所以中等农业学校不得不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员从事专业课教学,有的外骋人员甚至只会操作不会讲,有的只是为了一些课时费而上课,责任心不强。 6、农业学校办学模式封闭 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于是出现了“教室里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于适用性很强的农学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已经严重的不能适府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7、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业中专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基本满编,甚至趟编。农科类毕业生对口从业率不足20%。许多毕业生走上外出务工的路子。 四、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存在不少的问题。经过分析现阶段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笔者提出发展盐城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前途、相对于其他职业学校,积极“投身科教兴农主战场,坚持为‘三农’服务”,必须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 2、实行农业专业优惠政策 当前盐城要通过招生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职教意识加快盐城农业职教免费的步伐,可以以职教券的形式实行减免费政策.实施农贫同学生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政策辅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费减免、校内赞助等措施。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感受“大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展科学研究,把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上来,小断更新知识。并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 突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长期单一部门办学的管理格局,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盐城市应加大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力度,从以下几方面蕾手培养农业职业教师:一是要依托1-2所高职院校人力培养巾职师资;二二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和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6、改进办学模式 农业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按照“产教结合”的教育思想,根据学习需要,自己从电脑网络中查询信息、最新资料等;图书馆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查阅或复印材料,使用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活”教材。 7、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毕业生的就业。 结语 随着前不久困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盐城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沿海独特资源,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盐土特色农业和沿海农产品加工业,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必须溶入沿海开发大战略中去,为盐城地方经济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农业教育论文:农业院校大学生性别认知的调查与对性别教育的思考 试论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作者:张延华 姚江林 徐燕 周磊 论文摘要:以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陛别满意度、性别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期望对高校性别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男女大学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有所帮助。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身性别总体比较满意,男女生的性别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别观念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基于高校性别教育的相对缺失以及大学生对于性别教育的强烈需求,建议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尽快开展性别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教育 20世纪70年代以来,性别教育在发达国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进步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性别教育在高校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和阵地。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性别满意度、性别观念和性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期望对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性别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所启示。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调查对象为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共调查学生200人,收取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其中男性30.3,女性69.79%;年级分组方面,大一42.1%,大二46.7%,大三10.8%,大四0.5%。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二、结果分析 1.性别满意度 调查发现,总体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性别比较满意。其中认为非常满意的占39.0%,比较满意的占47.2%,说不清楚的占8.7%,比较不满意的占4.1%,非常不满意的占1.0%。男生和女生对于自我性别的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对于自己的性别的满意度比女生高,男生对于自己的性别持“非常满意”的占61.0%,持“比较满意”的占35.6%,而女生对于自己的性别持“非常满意”的仅占29.4%,持“比较满意”的占52.2% (见表1)。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对自己的性别满意度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别。 2.性别观念 (1)对性别歧视的看法。调查显示,对于“你是否认为现实社会中有性别歧视现象”时,绝大多数认为有性别歧视,比例高达93.8%。在这一点上,男女生无显著差异,一致认为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2)对性别平等的看法。对于男女平等,《墨西哥宣言》早就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它是指男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都享有和男子平等的权利,法律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早已成为一种现实。时至今日,社会现实和公众观念层面上的“男女平等”究竟如何呢?受访大学生中84.0%认为“有了进步但还没有完全实现”,认为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占11.9%。 (3)对部分传统性别观念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男性学习能力天比女性强”和“男性受教育程度应该比女性高”的说法,被调查者大多数持否定态度。对于“男性应该有更广的交际面”和“男性比女性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持传统肯定态度的占大多部分。 (4)婚姻家庭观念。近年来,在大学女生中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不胫而走,这既反映了部分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女性应该固守婚姻家庭角色的传统观念。在全体被调查者中,对“对女性而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不同意”者占64.6%,“同意”者占22.7%,“说不清”者占12.9%。而对于女大学生而言,65.9%坚决否定“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但持“同意”态度的女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20.7%)。进一步分析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上的差别不显著。这说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虽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勇于开拓事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相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更具现代性,因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对女性而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少数学生持同意态度,反映出部分女大学生在社会竞争面前的退缩和无奈,以及陈旧观念和社会压力带给她们的认知变化。 在婚姻家庭观念上,对于“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观念,“不同意”者占64.6%,而对“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丈夫”的观念,大部分也持“不同意”态度(56.9%)。另外在家庭的家务分工上,对于“结婚后女性比男性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务”的观点,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受到了挑战,持否定意见的居多,“反对”和“强烈反对”之和占到61.6. % (5)性别角色特征比较。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明,“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女性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勇敢、坚强、理性通常被认为是真正的男子汉品格,而温柔、贤惠、感性常被认为是具有女人味,这就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性别刻板印象。本次调查发现,男性角色特征排名前六位的依次为粗犷、刚烈、冒险、包容、进取、坚强而女性角色特征前六位排名依次为:贤良、温柔、弱小、细致、坚强、包容。可见,两性角色特质中坚强、包容是共有特质,这与调查中属于中性特质的主要集中在排名前四位的进取、坚强、包容、冒险有着一致之处。大学生选择男性角色独有的特质主要是粗犷的、刚烈的,而选择女性角色独有的特质则按重要性依次为贤良、温柔、弱小、细致。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男性角色观认同更趋传统,将男性描绘为粗犷的、刚烈的、冒险的、包容的、进取的、坚强的;而对女性角色观认同既体现了传统观念影响(贤良、温柔、弱小、细致),同也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认为女性坚强、包容,而这是以前男性的独有特征)。可见,大学生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特征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刻板观念影响,但这种差异并不明显,并且已出现中和的趋势,发展出相对中性的性别角色特征。 3.对开展性别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性别教育的期望和要求比较迫切,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41.8%,认为“有必要”的占51.0%,两项之和占到了92.8%。 三、对性别教育的思考 1.大学生对自身性别总体比较满意。男女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 性别教育是使男女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是如何使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性别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何为男人?何为女人?男女两性对于自己的性别满意吗?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性别总体比较满意,性别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同时发现,男大学生的性别满意度比女大学生高。究其原因,可能与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男大学生的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有利于他们增强自信和确立较大的自我发展目标,而女大学生却会因性别角色和职业差异的矛盾冲突产生困惑,由此会成为她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2.性别观念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1)大学生主张两性平等、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呼唤性别平等早日实现。大学生大都认为性别平等虽然有了进步但还没有完全实现,现实社会中性别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男女平等”目前还只是一个美好愿景。调查发现,在人际交往和就业方面体现“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观念比较明显,而在学习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男性学习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和“男性比女性应该拥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的说法持否定意见。近年来,政府在促进女性教育与就业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社会为女性成长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社会生活中涌现出大量优秀女性人才,凡此种种使得大学生看到女性的学习天赋和职业能力并不亚于男性,应该也可以通过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在婚姻家庭观念方面,无论是择偶观、两性社会地位还是家务分工,都体现出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 (2)传统性别角色特征呈现模糊化,双性化课题值得关注。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男性角色观认同更趋传统,而对女性角色观认同既保有传统观念,又具有现代倾向。男女性角色特征的某些概念特征已经模糊化,“中性”以及“双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其实就是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的双性化人格的表现形式。“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在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者看来,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人格特征和女性人格特征是可以在一个个体身上得到很好的融合,很多被旧有文化约定为男性或女性单独拥有的人格特质,实质上是属于两性共有的性别特征。陕西师范大学李少梅1998年对319名男女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证明,“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最优,男性化者、女性化者次之,最差者是未分化者”。可见,双性化教育有利于减弱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形成大众化的性别意识,值得深入研究。 3.农业院校开展性别教育迫在眉睫 性别观念和行为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正值青年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性别角色选择和定位的困惑。在社会民主化和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性别态度和性别角色定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未来家庭的质量、未成年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程度。性别教育就是要使男女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开展性别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性别问题的理解,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强化性别平等和社会和谐的意识,为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客观认识自我、理性认识社会的性别视角,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几千年男权制度历史的国家,文化和传统对民众影响至深,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同时,新中国女性解放运动自上而下推进的历史也使得性别平等在法律层面和公众观念层面出现不对等,科学性别意识的引导、理性性别行为的塑造还需时日。多数农业院校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受“重男轻女”等传统思想影响较重,部分地导致农村学生性别刻板印象浓重。而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农业院校多囿于传统,在校园精神上存在保守倾向,师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相对欠缺,校园文化活动还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因此,相对而言,农业院校开展性别教育的形势更严峻,任务更重。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性别意识懵懂不清,性别观念受传统影响至深,对“男女平等”等某些性别问题的看法还停留在经验感知阶段,缺乏深入分析与理性应对的能力,这与高校性别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同时,调查也表明在校大学生对于开展性别教育课程的需求非常迫切。长期以来,高校缺乏“因性施教”的理念,对学生实施的是“无性别教育”。由于缺少社会性别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女大学生的性别视角和心理需求,更不可能专门为女大学生营造成才的氛围和成才的条件,当女性潜能未被挖掘出来时,“无陛别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大氛围中可能就忽略了女性成长的空间拓展和潜能开发时机,这就会给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带来滞后性影响,进而影响男女大学生发展的同步性。 我国政府在2001年由国务院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高校贯彻“因性施教”的原则,就是要针对两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按照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的标准,主动塑造和发展个体的性别心理特征,并完善和提高不同性别个体的整体心理水平。在具体路径方面,正如学者闫广芬所指出的那样,要将先进性别文化纳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去,成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包括有形的制度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等,也包括无形的大学的教育理念、校风、学风、教风等学校风貌的建设等。开设性别教育课程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便利的措施之一。目前,少数大学开设了部分性别系列选修课,但从全国来看,性别教育课程建设还是处于起步孕育阶段。我们应在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把性别教育课程纳入国家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可以加强教师性别意识的培养,鼓励性别教育融人课堂;开设性别教育公选课程,举办各种性别教育知识讲座,通过开展“女大学生风采展”等第二课堂特色活动营造校园性别氛围,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性别问题调查研究,多层面、全方位地普及和渗透性别教育,强化新时代科学性别意识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素质提升。 农业教育论文:农业科技推广与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思考 摘要: 农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我国人们生活的基础模块。而农业科技则是我国农业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依据。青少年一代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责任,是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后备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了解学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下面就“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工作”进行一下探讨。 关键词: 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 我国发展希望都寄托在未来的创新人才身上,而创新人才的科学培育离不开青少年的教育模块。即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可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够确保青少年实现健康成长。农业科技推广是科研发展创新的拓展延伸,也是培育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借助农业科技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发展农村青少年科技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主力军作用。 1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在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是我国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包含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情信息,为我国青少年带来充足的科普条件,把农业知识有机贯穿于各类学校教育中,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青少年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农业科技的内涵知识、对农业生产进行观察体验,有利于其身心实现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有效培育其科学创造精神、提升其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与探求欲望,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对我国青少年产生的积极影响。 2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进展 开展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是落实农业部和共青团中央“十二五”《共同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就业行动框架协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重要举措,从2011年开始,全国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开始认定,在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中成效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国青少年在实际进行科普工作过程中可以借助很多机构,如:科技展示园、农业嘉年华平台活动、农场大观园、农业科普基地等,其中休闲农业科普基地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农业科普基地不但能够向我国青少年普及农业的技术知识、动植物生长环境、生态养殖感官认识等,还能够让青少年参与科普实践环节,增添了解、学习的趣味性与探索欲望。下面我们用深圳光明区的农场大观园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内容,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参考和建议。【案例】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形态,既可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又满足休闲需求,增进青少年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的体验,达到农业科普的目的和作用。光明区的农场大观园根据功能分区可开展的科普资源活动如:经济动物养殖区,其建有生产区、亲牛园、自动挤奶大厅、通过展览、示范讲解、品尝等形式,开展奶牛生产、饲养、挤奶等科普内容,使青少年实地了解奶牛生产概念和技术、奶牛饲养营养搭配知识、奶制品生产链及自动化生产的优势等;瓜果蔬菜及花卉区,通过展示栽培模式、生产管理技术、基质培养等让青少年了解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及现代生物育种知识等;还有其他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展示,都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到大自然的奥秘、学习更多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技术。 3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建议 3.1凸显农业科技研究的特色进行多元化青少年科普活动 农业科普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即其活动的具体内容,其内容的优劣能够决定该活动是否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兴趣。为了不让农业科技科普活动变成形式化活动,我们要对活动的展示内容进行完善改进,根据农业科技的各种发展特点,进行各种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1)我们可以举办观察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对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试验过程或者成果进行观察,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理解与研究兴趣,加强其观察能力。(2)我们可以举办体验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农业的具体管理生产工作中,结合农时农事的不同管理阶段,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田间管理并了解现代农业设备的简单操作,激发其动手操作兴趣。(3)我们还可以举办探索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某一内容进行探索,如:做实验、查资料、做记录等,从而进一步加强其思考能力。(4)我们还可以举办应用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选择蔬菜、花卉、畜牧小动物、鱼类等的种植和领养。培养其参与农事活动的兴趣,提高对农、牧、渔等不同领域的了解和基本管理技术特点,提高应用的实践效果。总之,有趣的体验和科普活动,传递的不仅是每一份“农产品”都来之不易的理念,也是影响青少年爱惜粮食,珍爱生命的教育主题,更让他们发现、经历农业科技背后的精彩,实现科学素质潜移默化的整体提升。 3.2发挥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将科普活动的合作机制进行完善 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可以凭借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加强与我国各大高校的合作力度,建设相应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组成具备专业农业知识、能进行科学传播的队伍,让其发挥三种功能。(1)第一项需要发挥的功能,根据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需求,规划出与其能够实现有效结合的科普活动形式。该农业科普活动需要具有专业代表性,同时还要契合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需求。(2)第二项需要发挥的功能即其联动效能,该机构可同时担任组织宣传活动的任务。(3)第三功能,即可以充分发挥该机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的优势,能够有效推广、宣传农业科技成果、传播相关农业专业技术信息等。 3.3借助大众传媒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与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宣传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传播力度能够对其科普教育工作最终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若想要对我国青少年起到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与传统传播媒介,这样才能够将农业科技理念与成果向大众进行展示传播。其中我们可以利用的传播途径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媒介,即:期刊、电视、网络、微信、报纸杂志等等。如此我们才能够增强农业科技科普力度,进一步推动我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 4结语 本篇文章针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有关内容,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在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该科普教育工作的详细进展。同时并针对其有关特征提出了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工作的建议,如:发挥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将科普活动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凸显农业科技研究的特色,进行多元化青少年科普活动;借助大众传媒加大宣传推广有关农业科技科普活动等等。 作者:刘彦侠 单位:廊坊市农业科技站 农业教育论文: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 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培养模式 摘要: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其特殊意义,承载着培养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人才的重任。以创业教育为契机,加强大学生人才培养,可以提升学生品格、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笔者通过对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关性的分析,提出“四个基准点,三种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创业教育组织实施提出对策和建议。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来袭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作为人才储备库和资源库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方向也悄然发生着转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常务会议、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场合中多次提到创业及其重要意义:“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可见创业不仅能够缓解新形势下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创造工作岗位、转化创新成果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指导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1]。农业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生源数量和质量逐步下降、教学经费投入偏少、专业思想不牢固、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一直存在。 1创业教育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2]。在一份关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中,运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总体状况均值水平为3.56(单样本检验值t=3),处于中间值偏上水平[3],说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值得对其进行积极引导。 1.1创业教育理念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平台 参加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锻炼提高的过程,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了解创业的基本内涵、基本政策、企业运作、市场竞争、企业文化、资本经营、团队意识等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锻炼创新思维等都有着很好的作用。比如现在采取的比较多的形式———企业家进校园讲创业活动,学生通过与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地交流,能够直面企业家的风采,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的信心。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遇到的困难,也必然要去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通过阅读思考、积累、剖析研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就是创新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1.2创业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基层企业,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有效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某农业高校的一份针对学习自主性的问卷调查中,总体状况均值水平为2.78(t=3),其中学习态度仅为2.38[4]。说明目前大学生在自我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实践方式加强。在创业教育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剖析,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找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与办法,大学生不断补充专业知识,不断积累,不断发现与解决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体系,以此良性循环,积累实践经验,为成功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3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发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业教育的推行及其理念有利于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没有按部就班的理论,更没有可套用的模式,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实践,极大地启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对象,从创业计划、创业要素、创业类型、创业过程、创业融资、创业管理、创业风险、创业者个人素质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审慎斟酌与思考,这个过程恰恰就是求同存异、启发思维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个人品质形成的过程。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给每个有创新意识的个体提供平台,为其铺平道路,也要充分激活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显现的个人能力和创新思维。 1.4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本身与社会实践、基层一线结合紧密,需要随时关注动态发展、变化趋势、信息更迭等。通过创业教育将脑海中的创新点转化成实践成果,每个环节中都考验着创业者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将抽象的创新点和思维逐步转化,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进而提高了实践能力。 1.5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是所有创业教育必须倡导的理念之一,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会带来1+1>2的效果。在一个团队里,所有的个体各自发挥所长,承担着不同的分工与任务,各司其职、各展所长、通力协作。团队协作能够较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荣辱与共观念、互相帮扶精神和顽强拼搏意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较好地锻炼了大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组织能力。 2创业教育理念的“四个基点,三种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设计应遵循“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拓宽专业、提高素质”的原则,重点突出创新[5]。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四个基准点,三种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理论体系教学、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创业实践训练、后期追踪反馈为四个基准点,实施学科优势与专业背景、高校创业产业孵化园、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三种路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独特优势。 2.1四个基准点 1)以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中的讲授是获取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形式,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对理论知识的传播,特别应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指标等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设计,充分发挥系统理论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基础课的安排,注重实践环节的落实,注重对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开展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和研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在体验中对理论进行思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尝试,拓宽知识面,培养敢于批判的自由学术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等三类主要形式,旨在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以增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在导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完成创新研究项目、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作、撰写创业报告、开展创新型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载体,充分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与刻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3)以创业实践训练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通过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可以较好地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实践一线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二次创造的过程,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学校或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型项目的基础实践设计和基础性实践实训,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训练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加大实践训练的比重,让大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走进基地和一线,走进企业内部和核心,通过最为直接的感官进行学习的再提升,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4)以创业教育后期追踪反馈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作为创业教育培养机构的高校在完成大学教育之外,其并未完成终身教育的历史使命,而应该继续进行后期追踪、加强反馈、统计分析。通过后期追踪形成人才培养报告,以此来指导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其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提高。比如:2015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温思美对国内17所高校近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创业教育的调查,其中“三低”(创业率低、创业层次低和创业成功率低)是摆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最大挑战,其中“大学教育对创业帮助”观测点在10分制的评分中还不到3.0分,为所有观测点的最低分。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局限于大学教育阶段,更要注重终生学习和后期持续培养工作,这种倒叙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应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2三种路径 1)学科优势与专业背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刘某某为例,该生为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后攻读动物科学领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该生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也曾获得省级、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该生硕士毕业时,放弃了高薪的饲料厂职位、体面的大学教师和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等工作机会,到珠海斗门农村,养殖南美白对虾。创业路上充满艰辛,靠着坚定信念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摸爬滚打,勤奋执着,矢志不渝,愈挫愈奋。通过两年创业努力,已经在当地水产养殖领域初具规模,创造千万财富,水产养殖事业也正以蓬勃的态势高速发展,成为了该校毕业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范。2)高校创业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为例,该校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扶持,通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红满堂”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刀阔斧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每年经费投入过300万。截止2015年,共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工作室103个,有55个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有45个企业正式注册落地。学校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扶持和场地,孵化大学生创业实体,推进校园创业环境建设,提高创业者综合能力与素质,同时开展创业教育与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孵化园建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3)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为例,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该高校自2011年起,与广东某大型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创新型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某某创新班,针对该企业的农科专业特点,实行订单式创新型人才培养。该模式主要采用“学校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型办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进入该班的学生,由公司从大二开始资助学费及住宿费,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锻炼,学生毕业后,公司优先录用,为毕业生在集团发展提供空间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在管理上,采取精细化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各派一人担任班主任,每1~3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在教学上,除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外,还涵盖管理、营销、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课程,力图打造该农科领域的领军人才。三种路径均取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无论是刘某某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还是学校主导开展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校企合作订单式联合培养,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又博又专的优秀创新型人才,这三种路径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迸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6]。 3组织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3.1保障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 机制建设是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开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院校可依托农科专业的资源优势,开展适合学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式人才培养,以其为突破口,将创业教育及其理念融入其中。加强教学条件和资源平台的整合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室、孵化基地、图书馆、高校联盟等资源,开展创业项目宣讲、论坛、沙龙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受大学生欢迎的微博、微信、BBS、APP、O2O等新媒体平台和线上线下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型人才教育;充分发挥农业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基地、校友等资源的作用;逐步提升对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认知程度,在制度、管理、队伍、硬件、环境、经费等多方面加以倾斜。 3.2激励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个体工作效能最大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能够对系统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调节,起到助长作用和致弱作用[7]。在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创业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地运用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可以考虑恰当地运用机会均等、阶梯晋升和破格提拔等措施,对人才进行规划和培养,公平竞争、惟才是举,特别是对非常之才、特殊之才等稀有杰出人才应该不拘一格,以激励促成长,以激励促成才。 3.3约束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约束机制是为了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体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8]。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应该如此。根据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学科特点、师资力量、学生生源等多方面实情设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合理的约束机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让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能够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创新工作中来,也能够让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得到更好地培养,真正使教与学融合统一,共同发展。 3.4转化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 成果转化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发展的一种长效机制,成果展示能够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发挥扩散效应,持续保持创新型人才新鲜血液的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教研室、教研团队等资源平台,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如论文、专利、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成果、基地建设特点、学科竞赛优势、学术讲座成果、素质教育成果等进行互动展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对技术型专业技能的培养,尝试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联合培养,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结合创业教育理念,遵循创新培养规律,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全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局面。 作者:李伟 林佩云 陈雄锋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农业教育论文: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摘要: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很多优秀的农业文化,这些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智慧。茶叶作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茶叶农业职业教学模式需要改革。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入手,谈论分析茶叶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茶叶农业教育在互联网+中所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总结文章。 关键词: 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网络教学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茶叶作为其中一种,若能利用好互联网+,在当下茶叶农业的职业发展教育中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我们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拓展的眼光去认识茶叶农业教学模式的问题。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推进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大趋势。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互联网+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适应互联网+新趋势。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能够为祖国培育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村茶园建设。因此,只有利用好互联网+,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茶叶农业职业教育。 1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符合当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有助于实现传统茶叶到社会教学的转型。社会越是发展,我国对于茶叶精神、农业信仰、学习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利用好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术文章已经越来越多,社会正逐步重视茶叶农业教育。从85年的几篇论文逐年增长到上百,直接反映出我国对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当然,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之间都需要相互连接和沟通。要想创新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只有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才可以更好地在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中将其传承和发扬。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针,探究我国茶叶农业职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把握住互联网+的核心,有效带动茶叶农业职业技术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水平提升。总之,茶叶农业技术以一种创新形式在延续着传统的精神,换句话说,茶叶农业技术是不会消亡的,它代表的是我国的传统精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会变得更好。 2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茶叶农业职业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我们对于相关茶叶农业的人们做了一个调查(如表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真正懂得茶叶农业技术的人才并不多,大多都是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教育,相较城市,利用互联网+模式学习的茶叶技术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如今,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对于茶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视度不够,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并缺乏茶叶播种实地操作。 2.2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缺失 缺乏专业茶叶技术知识是影响农业职业教学的一大因素。作为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要想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对于茶叶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当下,诸多农业职业学校没有重视人才的管理,将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一种资本来投入。只是一味地让职业教师给学生讲道理,重复一样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茶叶的专业知识已经革新,如今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若农业职业学校依旧遵循传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欠缺互联网+茶叶技术的最新知识。这将会增加农业职业学校的流失,影响互联网+下教育模式的全新定位。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要想掌握茶叶农业技术,就必须要寻求复合型人才,指导职业学校。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我国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不能再止步不前,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有效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3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措施 3.1加大支持力度,更新互联网+观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农业职业教学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原有的茶叶农业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创新。首先要提升茶叶技术上的课程设置,而不能纸上谈兵。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是我国农业教育价值的体现。茶叶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同时应当强调实践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价值,否则很有可能遇到实际的问题时也会束手无策。在这当中,政府和学校应当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从增强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规范性入手,制定相关条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茶叶农业职业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资金的投入,充分保证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才能让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不断往前发展。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互联网让教学更加有趣和高效。譬如利用互联网+课程的形式,扩散覆盖面。利用互联网+教学的形式,搭配多媒体设备,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重新设置教学时间,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走出校园,去茶叶农业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提升上去。 3.2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教学和以往不一样了,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而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没有好的师资就没有一切,所以学校要切实提升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对教师来说,要让茶叶农业职业教学的课程更加规范化,茶叶农业职业教学的教师,应至少有茶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严格招聘流程。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专业地指导学生,传授专业的茶叶农业技术。在培训教师时,要着力体验式教学,将互联网+技术贯彻在茶叶农业职业教学中,真正的发挥互联网的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有利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互联网+引入农业职业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促进茶叶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在互联网+背景下,为职业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挖掘传统茶叶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曾志娟 单位: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农业教育论文:农业继续教育培训有效教学 摘要: 农业继续教育是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业发展中起着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培训基地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轻视或忽视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作者通过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关键词: 农业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有效教学;培训效果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是对农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参与,甚至英国、美国、法国等众多国家开始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强有力地推动这一工程,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行业继续教育工程的范围、对象、要求和方式。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邀请各国专家成立了“继续教育工程国际专家工作组”,对各国继续教育工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和论证,并介绍和推广了先进经验。此后,我国也相继开始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农业系统自1979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在抓好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此可见,农业继续教育在农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作为继续教育实施主体的培训机构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教学形式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部分课堂气氛死板,轻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培训基地如何在操作层面保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参训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里,通过我本人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1基本概念 1.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其具备三种特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1.2有效教学培训与传统继续教育培训 传统的农业继续教育培训一般采用直接的教授式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有着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性,属于知识传递型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培训一般采用构建问题情境、学员自我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学员学习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相对传统而发言较轻松活泼,属于知识建构型的培训方式。 2有效教学理念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期筹备 2.1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 农业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应根据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培训目标,细化到各个知识点,培训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适度性和实用性。包括创设情境模式、学员自主探索、协同学习、评价效果等。例如:《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课程讲授中,分组创设栽培中各个环节的情境,利用道具让学员自己参与模拟栽培全过程;《果树的修剪技巧》课程讲授中,在理论知识讲授结束之后,开设田间实践,让学员通过理论教学内容自己做枝条修剪,相互检查和评价,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后做课堂效果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2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农业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3个原则需要遵循: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教学环境的融洽性。大家知道,在课堂教学中,若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和创新才能。同时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情、学生信任,可以导致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相反,不和谐的、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易酿成消极的、沉闷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学的要素要适应学员需求。教学要素包括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即: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影响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主要是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教学目的反应的是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环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我们做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员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学员需求的老师,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课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员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三是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是继续教育培训教学中的学习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继续教育培训的成效。作为继续教育基地等培训机构在设计各项教学活动时,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学员参与平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有效教学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学员分析 2.3.1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情分析 包括学习的起点状态和潜在状态两个部分的分析。起点状态分析包括3个方面。①知识上:学员的认知基础。如:预防兽医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针对上课对象是否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②技能上:学员已有的学习能力程度,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③素质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专业技术人员均为成人,一般地学习态度较为端正,教学工作重点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潜在状态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可能性。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适宜于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完成学习。如:学员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应,教师应该怎样应对。 2.3.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分析 一般地技术人员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学习中带有指向明确的动机,同时其对过往的经验有很强的信心和依赖,有着很强的速成学习心理。 2.3.3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性分析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一般是在全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插曲式、问题式、即用性、结果式等学习形式。 2.4教学素材使用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压缩、实践内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介,一般地倾向于充分调动学员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其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如在《蔬菜嫁接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中添加操作技术视频,在实践课程中设置嫁接手操课程,增强学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5教学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主要分正规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和高适应性教学模式3种。正规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模式、开放课堂模式和模拟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包括实训式模式、研修式的培训模式;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专题讲座模式,讨论交流模式,互助学习模式,活动学习模式,竞争比赛模式,才艺展示模式等。一般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多采用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从近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采取“专题讲座+讨论交流+活动学习/互助学习”或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 3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后期实施 3.1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作为培训方要构建一种和谐、轻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取讲解式、对话式、讨论式、发现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员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3.2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中一般分为学员评价和教师评价。 4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不同于一般性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构成上较为复杂,有双师型的专职教师,又有农业行业的技术专家;有大专院校的教授学者,也有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各不相同,师范类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能更好地让教师队伍掌握好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更好的开展各项培训工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应该启动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为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力地智力支撑。第一,提高学校现有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地选送系统内骨干教师到省内外高等院校接受再教育,加速知识更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第二,邀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服务工作。通过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活动,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力量。第三,发挥乡镇涉农干部、农机农业大户、农民科技能手等基层人员的实践技术优势,通过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如何才能达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教学,作为培训机构,需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开展学情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选择高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学员自动学习,进行适时的教学效果评价,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李闻珠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农广校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网页制作与网页设计论文 一、考核改革目的 通过《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年的教学发现,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学生只建立了的基础的专业课程知识概念及单一的基本操作,并不能综合应用操作技能完成某主题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为了建立以网页设计与制作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过程的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综合项目实践能力,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有必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同时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以下的考核方案。 二、考核方案 1.考核方案的制定 本考核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每组2-3名学生)完成一个规定主题网站项目的方式展开。总成绩由操作考核成绩、项目报告成绩两部分组成,权重分别为70%、30%,每一项按百分制评分后依权重比例计入总成绩,总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本课程并重新参加考试。因本校的现有学期总评成绩是由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组成,为了与学校的评分要求接轨,将本次考试所得的总成绩作为学校学期总评成绩的期末成绩部分。并在此说明平时成绩30%部分是由学生本学期的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出勤及上课表现综合评定。本考核方案中的操作考核、项目报告都有具体的考核方案,其中操作考核实施的具体要求以试卷形式展现,内容要求以表“操作考核内容”为中心,以考核学生综合网站制作能力为基本思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主题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具体要求在此省略。此外要求学生撰写项目报告不仅让学生明确各自的份内工作,同时要求学生善于思考、总结,每做一个项目都有所收获。项目报告实施的具体要求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前期策划、资料搜集、网页制作。在前期策划阶段,要求小组共同确定网站名称、网站风格(列举网页采用主要色彩及网页色调定位)、网站栏目、站点目录结构的内容以形成完整的网站规划,在此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搜集、协作完成网页制作。其中网页制作中要求页面美工设计阶段介绍所用软件及提供至少首页效果图截图;静态页面制作阶段要求绘制网页布局的结构图及标注尺寸;程序开发阶段列举所用的开发工具、对数据库、表进行截图,以及绘制程序开发页面流程图。 (2)项目总结。对本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及体会。在作品展示时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对作品进行介绍,总结,便于相互交流经验。 (3)项目组介绍。对该项目组成员进行介绍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员分工情况进行报告。体现小组合作开发项目的工作模式,让学生明白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还要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者之间有效、和谐的沟通。 2.考核方式 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项目。每小组都由组长担任项目负责人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项目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最后作品的评价以小组各自展示作品的方式展开,按照教师评分、小组间评分、小组自评6:2:2的比例评定。至于项目报告成绩由教师评定。该考核改革方案体现对学生知识技能、协作能力方面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注重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投入到一个类似实际工作的项目开发情景中,发挥各自的能力,发现自身的弱点,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作者:张健单位: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论文 1网站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互联网作为连接世界各地计算机的全球性信息化网络,它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全球的各个领域,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站作为信息时代基层的一个重要窗口,是院务公开、公正、服务职工、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办好网站,对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增加职工之间互相的透明性、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2网站设计分析 文字、图形、色彩是展示网站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网站传达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也是用户对网站第一印象和整体风格关注的主要内部分。要想设计出符合人性化需求的网站,只有多为用户着想,认真地以用户的切身体会出发去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当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用户群因素和界面因素是首要考虑的两个方面。 3网页制作 3.1选择合适的网页设计软件当前能使用的网页设计类软件很多,而选择一个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软件则会让你事半功倍。对于网页制作软件来说,初学者最常使用是Frontpage和Dreamweaver,Frontpage是微软公司出品的一款网页制作入门级软件,FrontPage使用方便简单,会用Word就能做网页,所见即所得是其特点,该软件结合了设计、程式码、预览三种模式。Dreamweaver是美国MACRO~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充满动感的网页。此外,制作网站还要用到边缘性软件,如photoshop、flash等,网页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软件。 3.2选择网页内容前期的框架设计好后,就要为这个网站选择内容了。网页内容影响着网站的成败,所以我们要多花一些心思在内容制作上。内容选择要选有新意的、独特的,这些可以从图书、报纸、互联网等信息媒介搜集素材,素材通常分为三类一一文字、图片、影像。素材准备得越多越好,再从这些素材中粗中取细,以备制作网站时可以随时拿来使用。总之,网页内容是网站的根本,如果内容空洞,页面制作的再怎么精美,仍然不会留住访问者。 3.3运用网页设计中的色彩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反映出不同网页的文化内涵。因为它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确定网页的色彩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在网页的色彩设计上,除了要表现心理和感情联想之外,还要考虑色彩的对比明暗、轻重、冷暖、调和色和纯度对比色的应用等等。合理的用色可以让信息的传递更有价值,使网页更有效和准确地把信息传达给我们的视觉。 4结语 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谈起来很简单,但要制作出真正有创意、经典的网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页设计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丰富、创新网页制作的方法,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网站设计的能力。 作者:华磊许长安单位:黄淮学院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网页制作”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 【摘要】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应用能力。“网页制作”作为一门综合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美术设计的综合性学科,逐渐成为学校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过程及目标等方面,对“网页制作”的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网页制作”实际应用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网页制作;教学;设计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就已经把“网页制作”作为高校基础课程的内容。“网页制作”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规划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近年来的实践中,“网页制作”课程的开展已在高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1.教学现状 网页制作课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学习和设计技术的学习两部分。一般高校的计算机技术管理等专业都会设置一定的网页制作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网络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院校都会在学生进入大二后开设网页设计课程。主要原因是,网页制作包含了较多的网络技术语言,且考查到了学生对信息、设计的知识的综合应用,需要在大一阶段打好理论、技术的基础。 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等。其中程序语言包括了C语言,C++语言,Java语言等,数据库原理则分为Access数据库基础,VFP数据库基础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和学习进度从中做出选择和组合。 2.教学目标 网页制作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相关网络技术基础内容的学习和实际的上机操作,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其中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条: 2.1 知识目标 在进行网页制作前首先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和软件操作流程。例如Dreamweaver是网页制作中十分常用的一种软件。在进行网页基础知识的学习时要对软件菜单栏、工具栏等项目的操作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对于一些基本的编辑、排版技术也要做到有一定的了解。具体应掌握的技术有表格绘制、排版的技术,动画、音频的处理技术,网页编辑、链接的技术,图形绘制晕染的技术等。 2.2 技能目标 技能目标主要指根据现有的网页内容,通过模仿、修改等方式初步完成网页的制作。在网页中应包含一定的解释、说明文字,与文字相对应的图片、符号及一定的动画、切换效果等。在进行网页内容的排版时,可借助一定的表格划分内容结构和层次,还可给网页配上一定的背景图片和音乐以丰富网页内容,增加网页的观赏性和完整度。 2.3 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主要包括学生在进行网页制作时培养的团体合作、自主创新及操作动手等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网页制作的过程中也相应地提高了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给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网页制作课程的内容 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网站制作基础知识、网页制作、网页特效、网页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等四个部分。其中,网站制作部分会涉及到网站和网页概念的区分,网站设计语言等内容;网页制作则会应用到Dream Weaver,FrontPage等网页制作软件;在网页特效部分,会着重介绍JavaScript、Gif图片的制作;在网页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上则会应用到Photo Impact和Flash动画制作软件。 4.网页设计课程的设计思路 尽管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网页设计这一课程,但由于课程设计、操作设备等条件因素的限制,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制作出的网页也难以达到实际使用标准。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网页色彩的搭配不符合审美的要求,其次是网页内容的安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规范性。网页设计课程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在审美、设计等方面获得全面的提高和成长,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设计出相对科学、高效的网页设计培训课程。 在教学进度的设置上,可以采用分部教学的方式,将一些具有难度的项目分解为几个部分进行教学。例如几个网页制作软件的应用,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从基础知识入手,使学生对软件的用途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在分部讲解软件中所包含的功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掌握软件使用的方法。 课程设计必须充分遵循学生学习、进步的一般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网络技能。为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安排,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教育形式上也可进行一定的创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科信息。在学习不同内容时,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时,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生动,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理解网络应用语言和网页图像符号;在网页制作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编排规划能力。在设计网页内容时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专业技巧对网页内容进行安排。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生遇到技术性困难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培养起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教师还可建立合作小组,对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在具体实施工作上,则由小组组员自主安排,在保证了小组合作的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教材分析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都采用了《Dreamweaver中文网页制作基础》这一教材。这本教材的最突出优点就是采用了设置任务的模式完成网页制作的教学。在每一章内容的介绍中,教材中都会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和实用案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点和操作技巧都进行了应用,并在不断操作中强化了记忆,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另一方面,这本教材的内容设置充分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并把握好了重点。在教材的前半部分是对网页设计基础知识的简介,其中包含了对数据库软件、Office应用软件、Flash软件等软件的操作规范和说明,使学生在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前,对这些基础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教材的重点放在了网页的设计过程上。教材对网页设计的步骤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说明,并通过文字和图形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具体操作流程,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设计方法,完成网页的自主设计。 6.结语 网页制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能力、审美情趣及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了综合的考查。同时,对于教师而言,网页设计课程的开展也考查了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掌握好网页制作技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高校网站建设规划设计与网页制作方法浅析 [摘 要] 作为高校自我宣传和传播知识的重要窗口,加强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基本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规范标准,对提高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立门户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建立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过程应该注意的基本规范和技术,从而使高校的门户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成为提高高校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窗口,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 [关键词] 高校;网站;建设;网页设计;信息技术 1 前 言 优秀的高校的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有哪些重要作用?高校网站和网页就是高校最基础的形象窗口。它们主要可以用来打造高校的形象,宣传高校的一些重要的信息,这里面包含了高校所蕴涵的校园文化,高校建校、发展的一切基本情况还有高校里面发生的希望外界了解的一些新闻信息。各种详细的、创新的、更有活力又吸引力的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成果,利用图片和文字的搭配方法、各种信息导航的具体使用、详尽的说明等可以吸引更多搜索高校信息的浏览者,高校的招生在市场竞争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要更为科学地打造自己高校的网站的建设和网页的设计。在市场里获得足够竞争力的高校才能更有利的提高高校的品牌。宣传高校的基本信息,使其能传达给全国甚至是国际上的目标人群,让他们通过浏览高校网站和网页的时候传输给他们高校的品牌形象,让他们更便利的获得高校的信息概况。这既能推动高校被全国被世界更便利地了解,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校园品牌形象。高校正是利用网络宣传网站和网页,降低高校宣传成本,提高高校竞争力。在传播高校的网站和网页的时候,可通过一些策划的公司帮助锁定目标客户,比如锁定一些需要报考高校的人,将自己的信息进行推送。不少的高校都会将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信息当成自己宣传招生的重要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不同高校都会有自己的办校特色和发展的个性,在以信息宣传和内容创新取胜的时代,网络上网站和网页的宣传就是很重要的一种宣传方式。着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不用到校了解、也不仅仅只针对当地的受众群,可以让全国甚至世界各处的人了解高校的情况。高校的网站甚至可以丰富高校学生的学习平台,里面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查阅资料,网络资源中高校的网站可以提供非常丰富并有针对性的资源,学生们可以在上面各取所需,这也是高校网站和网页建设中提供给学生学习的重要一方面作用。 2 高校网站的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和网页制作现状问题 2.1 高校网站内容过于单一 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因为其特殊性一般在内容的监管比较严格,在内容上也很容易变得单薄无趣,对浏览者没有吸引力,高校类型站点在娱乐互动性会比较不足,特别是高校网站往往定位在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以高校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呈现,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及社会对高校网站的内容要求,这种形式上的单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为中心”后的自我封闭,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有独立的自我认识和气质,否刚就会成摆设,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内容单是所有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2.2 高校网站的建设和设计缺乏全局观念 在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的规划上系统的规划设计往往会缺乏全局观念,工作量非常的大,会出现多项重复的内容,导航的设计在网站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导航设计既要在具有新颖、创新的同时也要保证它能够实际发挥作用,更能够与高校整个网站的建设和网页的设计相联系、将高校的形象融入进去,使导航的信息也能够设计的更加完整。导航也是有内容的,具有实际作用和创新吸引力同时并有的,这些都是符合浏览者的实际操作的。 2.3 高校网站的管理程度不足,内容更新缓慢 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由老师空闲时间做,但一个人很难管理的完整的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工作和后期维护、和内容的定时更新,因为高校拥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内容和功能也都应该在高校的网站和网页上有所体现,但是因为完整的网站和网页建设中各个部门可供介绍浏览到的信心非常的有限,一些深层的工作和作用也是很难体现到的,而且网站和网页建设中的繁复导致网站和网页中的内容更新太慢,新闻信息等都跟不上校园的发展,内容的更新缓慢、滞后也是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2.4 高校网站的安全性不足,许多网站无独立服务器 通常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都不会自己建立服务器,而是选择虚拟主机空间作为放置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内容的。这些空间都是有着不同的大小,这些大小也要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而不同,这里面有规模的大小和自己的大小选择等,一般实力雄厚的高校会选择自己高校服务器来确保数据的安全。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是属于公益性,因此会出现比较多的安全隐患。 3 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设规划设计与网页制作方法浅析 首先要确定的是程序,其次是排版,然后是内容,最后是推广和运营。具体的每一步都要有详细的思考和准备。 3.1 要明确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 确立做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目标,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建好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扩大招生还是供学生使用?也就是确立主体内容。确定服务对象,是面对学生,还是家长,还是老师。高校和它的服务对象最初的交流窗口就是通过高校的网站和网页,学生和家长都可以通过网站和网页了解到高校的办校的理念,高校的教育情况,教学中的改革成果等,这些希望服务对象了解的信息一定是高校网站和网页设计中基本要做到的。 3.2 要规划好各种栏目 清晰的栏目方便浏览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浏览者,希望达成什么效果是否能实现美观和表述同时实现。加强特色内容建设。特色就是竞争力。高校网站和网页建设中需要规划好各个栏目的内容,这就需要各个栏目负责人一起组织规划分工协调好各自的工作。负责网络建设的中心应该积极分配好工作,设置什么风格,不同部门不同系的不同模板的设置都规划好。 在设置功能方面要适合用户的操作,简化简明操作步骤比如怎么留言,怎么报名,填写什么,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使用者怎么更新新闻,怎么传活动图片,这些都要一目了然,方便客户也方便自己操作。 3.3 加强硬件的建设,做好师生信息技术培训 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新一轮建设高峰中购置了大量的先进硬件资源,但是再先进的先进的硬件都是要有一定信息技术和专业素养的师生来操作的。高校的硬件利用率并不高因而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师生信息技术培训、电脑软件资源的配套、相关的管理制度等的“软件”建设。 3.4 加强网站的监管和提升安全意识 在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监管方面也是非常必要的,高校网在设计中需要有监督管理的部分,这些并不只是防御黑客或者病毒的入侵,而是也需要监督信息传播中对信息的筛选,毕竟这些信息直接面向了学生,所以要对网站和网页上传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监督这一部分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加强监管的各种措施是一个长期又坚决的工作。 3.5 加强高校网站的宣传和引流 注重浏览量的扩大,达到建设网站的目的,要想扩大浏览量,加入一些宣传手段,加强校友录的建设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一个优秀的高校网站离不开广大毕业生校友的参与和支持,毕业的校友会通过书信和电话等方式与母校保持联系,很多热心的校友也会积极致力于母校的发展中,宣传母校、推动发展、加强联系等方式都是他们对母校责任心的体现,加强这些校友的校友录建设,综合他们的力量,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宣传和为母校发展献计献策的动力。 4 结 语 高校网站和网页建设是高校宣传打造自己的重要方式,好的网站和网页建设对高校的发展有着各种推动作用。但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需要从技术、组织、创新等的改变入手,还需要与时俱进的方法,增加更多的交流,融入更多的创意,综合自身的优点来达到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目的。建立功能完备、操作简单、应用丰富的高校网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过制订相应的高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配套的规章制度来予以推行,这样才能使高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网页制作》课程“精讲热练”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设计 摘要:为了提高《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分析了《网页制作》课程的特点,设计了“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网页制作;教学;模式;设计 1 《网页制作》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页制作技术作为建设网站的基础技术也展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企业对网页制作人才需求巨大。《网页制作》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建立对网站的认知,学会网页制作和网站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网页制作的操作方法和制作技巧,使学生具备设计、开发、网站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激烈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1]。 《网页制作》课程是后续课程《交互式网页动画设计》和《》的前导课程。学生通过《网页制作》课程的学习,可以解决《交互式网页动画设计》课程中对动画网页美术效果的设计需求,也可以解决《》课程中对网站前台界面的设计和制作需求[2]。 2 《网页制作》课程具有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特点 《网页制作》课程属于操作设计类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不同的是,在简单的操作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制作技术和操作技巧,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往往只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只懂得一些简单的技术,对于复杂的技术和深层次的制作方法一窍不通,做出的作品只能达到实习生的水平,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技术水准,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3]。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网页制作》课程涵盖内容广,技术层次深,制作技巧多,具有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特点。《网页制作》课程的这个特点给学生掌握网页制作技术造成了很大困难,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克服这个困难。 3 针对《网页制作》课程特点的“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 3.1 针对《网页制作》课程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困难的解决办法 1)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更多的用在讲授深层次的制作技巧上 《网页制作》课程总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复杂的技术和深层次的制作技巧,就要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深层次的制作技巧上。《网页制作》课程中许多简单的操作、简单的制作方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类似的,对于简单的操作、简单的制作方法大略讲一下就可以,而对于复杂的操作,学生难于掌握的技术可以使用更多的时间来教学。 2)由讲授和实践分开上课转变为在机房统一上课 传统的《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先在多媒体教室通过投影仪讲授,然后学生在机房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由于讲授和实践操作有一定时间间隔,对于简单的操作影响不大,但对于复杂的操作,学生常常就忘记了操作步骤。课堂讲授内容较多时,学生甚至会把不同功能的操作相互搞混。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层次的网页制作技术,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取互动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最好讲授和上机实践统一在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机房的同步授课软件讲解、演示,讲完之后学生立即练习,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时间间隔,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快速掌握相关技能。 3.2 “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 针对《网页制作》课程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特点,本文提出“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师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然后学生在机房上机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同,这种教学模式把讲授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统一在机房授课,如图1所示。教师讲授时主要讲解复杂的操作和深层次的制作技巧,对于简单的操作、简单的制作方法大略讲一下就可以,此为“精讲”。上课时教师先通过机房的同步授课软件讲一块知识点,然后学生立即练习,练完后教师再讲下一块知识点,讲完之后学生再练,反复循环,循循善诱,使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之间没有时间间隔,此为“热练”。精讲热练、趁热打铁,从而化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学习网页制作知识,掌握深层次的网页制作技巧。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动参与,创建交互式协作学习环境,加强师生交流和学习[5],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图1 “精讲热练”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图 3.3 “精讲热练”教学模式的优点 “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克服了《网页制作》课程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困难,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深层次网页制作技术的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制作水平和制作技巧达到较高的高度。 2)“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能够充分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6],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掌握网页制作技术。 3)“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由于把传统的多媒体讲授转变为了机房讲授,不仅增强了对学生的视觉冲击,而且学生可以及时动手实践操作,便于和任务驱动教学[7]、项目化教学[8]、案例教学[9]、层次化教学[10]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立体化教学体系[11]。 3.4 “精讲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自己所在学校同一年级计算机专业的两个班进行了对比教学实验,一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另一个班采用“精讲热练”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精讲热练”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模式。 期末进行了总评成绩核定,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作品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践作品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50%,总评成绩对比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精讲热练”教学模式的总评成绩也明显优于传统模式。 表1 课堂教学效果对比表 [教学模式\ 课堂气氛\ 互动性\ 学生兴趣\ 逃课人数\ 传统模式\ 一般\ 弱\ 低\ 较少\ “精讲热练”模式\ 活跃\ 强\ 高\ 极少\ ] 图2 总评成绩对比图 4 总结 “精讲热练”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克服《网页制作》课程易于掌握,难于精通的困难,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深层次的操作方法和制作技巧,能够有效提高《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水平。该模式也可以推广到其他计算机操作设计类课程,在课堂教学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改善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慧及更多教师及学生。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基于Photoshop的网页制作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Photoshop在图片处理上具有强大的功能,尤其是对图像进行精细化操作,更是奠定了其在广告设计及美术创作中的坚实地位。当然,在网页制作模型设计上,Photoshop依然可以凭借其精细化、功能化优势来实现美轮美奂的网页规划效果。 【关键词】Photoshop 网页制作 模型设计 实现方法 1 引言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网页制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Photoshop作为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同样在网页制作设计中不容小觑。如在不同格式文件上兼容性强,图像处理精度高、误差少、视觉效果显著,更成为网页图像、动画、基于Web页面设计领域的优秀工具。 2 Photoshop在网页建模的独特优势 2.1 页面布局功能的灵活性 利用Photoshop来进行网页设计,主要是利用图层的特色功效,可以实现不同层次上不同元素的放置,且在进行移动时不会影响其他元素及整体视觉效果。当然,对于图层空间不仅可以放置单独页面要素,还可以放置链接,还可以进行叠加,确保不同图层上不同要素的色彩、亮度、大小等不会出现偏差。由此以来,在进行网页要素规划及布局上,可以依照设计者的思维进行灵活操作,增强了设计自由度。 2.2 修改功能的便捷性 由于网站在设计过程中因客户的要求而进行修改是常有的,而Photoshop因其便捷的修改功能,可以先通过Photoshop设计出效果图,然而结合需求变化来优化,最终获得客户的满意。对于其他软件则无法实现自由、从容的修改。 2.3 网页浏览的快速性 网页制作的目的在于浏览,而浏览体验不仅需要美观和规范的视觉效果,还要具有良好的网站交互能力。特别是对于大型网页架构,因加载项目过多,对网速要求过高。但对于Photoshop制作的网页,多采用裁切体积及文件格式转换,对系统资源占用率较低,从而能够保障快速的反应速度,提升浏览的流畅度。 3 Photoshop网页制作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3.1 Photoshop新建图像文件 根据网页设计模型基本框架要求,首先需要新建图像文件,以常规1280*800像素为例,可以设置浏览器的图像宽度、高度为1260*780,选择RGB色彩模式,便于在Photoshop中利用色彩的叠加营造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 3.2 Photoshop设计网页布局 针对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网站,其页面框架结构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对于视觉的热点效应多聚焦于左上角。在进行网页浏览时,左上部及上部为视觉中心,其后往下阅读,呈现出“F”形特征。因此,在页面布局上,围绕网站标识、站名、导航条、热点栏目、头条等页面布局要素,来重点优化左上部区域。如对于综合性网站,通常采用“国”字型页面布局,最上面为标示栏及广告条,其次为网站的主体内容,再次左右各一列小字号标题栏目,中间侧重于图文并茂的内容,最下面为基本信息,包括版权、联系方式等说明。因此,在设计上,利用Photoshop在页面上设置“T”型字,形成三块空间,最上面为标识、广告条等;左侧为导航栏,右侧为网站主体内容;接下来设置不同的页面图层,并在不同图层上进行绘制,结合Photoshop的图形、渲染功能来完成。 3.3 Photoshop网页模型集成 完整的网站需要具备Logo、广告栏Gif动画,背景底纹及导航按钮等。对于网站Logo,利用Photoshop丰富的图像设计功能来设计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标识。如新浪网标识中的“i”通过进行艺术化处理,将之转换为活灵活现的眼睛,正是传达“世界在你眼中”的设计理念,增强了视觉动感;再如人人网的标识,利用对“人”字的抽象变形,代表每一个人;辅以圆圈,寓意人际圈,其共同的交集则象征着人与人的协作、分享、沟通。可见,对于标志的设计,既要从视觉审美上来表达生动的效果,还要从文化内涵彰显丰富的意蕴。Photoshop可以实现对矢量图形的任意变形而不失真,从而为我们进行自由创作和设计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设计环境。如可以利用钢笔工具来绘制矢量图,保存为JPG格式占用空间小,带来较快的响应速度。 广告栏多采用GIF动画,位置多居于网页的最醒目中间靠上,在动画内容上可以是企业精神、也可以是产品介绍,以图像自动切换等方式来呈现。利用Photoshop和ImageReady可以制作出简单、易用、低系统占用率的GIF动画,避免了传统SWF动画设计对插件的要求。举例来说明,以600*200像素广告栏为例,其操作过程如下:首先新建600*200像素文件,分别插入四张不同的图片到1,2,3,4个图层里,调整各图层中图形尺寸,使其保持和谐度;分别在4个图层新建文本图层,并打出不同的广告语,与相应图层进行合并;利用ImageReady,打开后点击“动画”面板,复制当前帧,连点3下,使帧数为4;分别对各帧进行操作,每一帧显示一个图层的内容;设置动画延时数值;转存为GIF动画格式,预览效果。 3.4 Photoshop设计底纹背景 在利用Photoshop进行背景设计时,可以利用无限填充功能,只要设计一个背景元素,将之无缝连接并填充整个背景页面即可。如可以设计一个1*2像素的条形状背景图,保存为JPG格式,并填充整个背景,而这个背景文件却仅有几k的大小。 3.5 Photoshop设计网页按钮 按钮是网页制作模型中的必要内容,在设计上要注意几点:一是大小尺寸要以像素为单位,避免图像失真;二是保存为JPG格式,对于有透明像素的需要改为GIF格式;三是利用Photoshop处理过的源文件要另存为PSD格式,便于后期修改;四是利用切片工具进行切割时要依靠参考线,保持页面布局一致性,避免爆边。 4 结语 总之,利用Photoshop进行网页制作模型设计,要从网页整体功能及展示特性上,积极挖掘Photoshop在网页图像、动画、WEB化页面设计中的优势,提升网页制作的应用效率。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基于电子商务创业园平台的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分析当前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阐述电子商务创业园的教学模式,提出以电子商务创业园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业园 网页制作与设计 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是学生进入软件工作室学习的前导课程。为了让中职学生更好地学习,广西梧州商贸学校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将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中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培养的主线,将典型工作融入课程,解决了学生就业层次低、就业难度大等问题,鼓励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职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 一、当前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当前,中职大规模扩招,使得中职生生源总体质量下降,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中职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学习积极性差。在上理论课时,一些学生不愿听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愿做教师布置的上机作业,而是玩游戏、玩手机,导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牢,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岗位中。 第二,动手能力差。在上实践课时,一些学生面对给出具体操作步骤的任务不屑动手,认为过于简单,而对于没有给出操作步骤的任务又觉得太难而手足无措,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普遍,导致无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便无所适从,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页制作与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主要有传统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两种教学方式,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落后,不适应社会应用实际的变化。当前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的改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中职教师的教学思维并没有适应社会应用的变化,教学内容远远滞后于当前应用要求。网页设计中要求美化、策划,还有后期运营中可维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融合网站的运营推广、优化、美化、营销策划等方面的知识与实际应用技能;在网页制作与设计过程中,融合管理以及市场的创新,从而培养复合型服务人才。二是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性。中职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但是当前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缺乏职业教育的特征,忽略了职业情境的创建,学生在实施、设计、计划、分析中不能得到教师对疑惑的解答。在多种教学方式下,要实现教学效果快速提高,需要从思想上实现根本转变,运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结合当前高科技、高速度、超大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特点,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改变单一化教学方式。三是考评方式不够开放,而是形式化地完成。学生的考评主要涉及日常的教学考勤和完成网站的结果,不能显示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这种封闭的考评方式中,学生改进的方法、存在的问题不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第二,校外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在顶岗实习中,一方面,学生真正上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加之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不多,并且由于大部分学生分散在不同企业,因而管理和考核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学校与实习企业沟通不够,合作力度不深入,也不够合理,尚未形成学生、企业、学校三者共赢的局面。 二、电子商务创业园的教学模式 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是一种尝试。该教学模式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采用项目辅导、专题讨论、技术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在真刀真枪的项目开发中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是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而来的,并且学习的资料基本上是实际工作流程和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来安排课程顺序和内容。 具体来说,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是将电子商务创业园平台中的企业项目作为实例,教师结合项目流程化进行重点模块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实践性学习。为了将完成项目任务作为实际教学活动的中心,需要遵守“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任务的网页制作与设计,亲自体验网站的开发、维护、管理这一完整流程,并在学习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不断提出问题,同时发现新问题,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 首先,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进中,主要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研究方法。因为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还没有现成的案例,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研究与实践才可能推广。其次,中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中,应注意分层管理,注重个性差异和个别教育,加强学生间的凝聚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总项目―子项目”模式的分层管理,一方面让项目组成员分头开展研究,另一方面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总协调。同时,项目将成立例会制度,目的是强化制度体制,规范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在校企合作的推动下,一起展开项目研究。 教学改进方案具体如下: (一)确定项目组人员和教学改进方案。首先,确定教学改进方案的依据。一方面要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投入人力和财力的基础上,对编制问卷调查中的通用步骤进行参考,还要对研究成果以及检索资料进行借鉴,从而得到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中的岗位及能力方面的要求的基础数据。其次,教学改进方案的设计要设立审批、经费投入等管理制度,将设立审批下放到电子商务创业园中,明确学校分类管理,加大对在电子商务创业园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再次,在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德育综合改革,构建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的德育课程体系,把德育目标融入学科的课程中,实现全科育人,并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强化知识课程教学。然后组织相关教师研讨,编写讲义,确定教材,落实与课程培养中的各种能力相关的设备以及资金。最后,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要明确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学习能力为主要评价内容,坚持常态化实施,如实记录学生在创业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并以事实材料为佐证,切实做到有据可查。同时加强公开公示工作,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进行公示,相关负责人须审核签字。 (二)开展实地考察并签订企业开发合同。对电子商务创业园合作的企业如广东中山市蓝狐品牌策划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情况形成初步的教学改进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与企业签订开发合同。企业和学校要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础,开展针对性的对口共建活动,使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素质和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得到提升。企业和学校协调配合、各司其职,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实现对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的带动作用。 (三)教学改进的实施。开展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的同时组织开展优秀作品展评比竞赛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与电子商务创业园平台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建立、开发工作室,可由教师牵头,组织学生参与,引入企业项目。在企业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熟悉整个工艺流程、不同知识的用途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校企联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对接,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明白课堂教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这对于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使学生在创业时“走得出”,“站得住”,“干得好”。除此之外,在教学改进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维护学生的权益。校企合作中涉及的实习生人数多,学生容易被企业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保障政策的重点包括企事业单位不得向实习生收取实习费;不得安排实习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实习岗位;学生顶岗实习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企业应向学生发放实习津贴。 (四)完善项目。依照项目开发结果来完善教学改进方案,主要是硬件设施,从而逐步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园平台带动下的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规律性体系,形成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的能力考核评价标准。按“理论教学项目化,实训环境真实化,素质培养职业化”的要求,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真实的网页制作与设计为蓝本,在企业项目实施中,建成比较完善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场所。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综合论证,对原有的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和教产研发服务三种功能的不足进行重点建设,主要针对软硬件投入建设。在项目完善过程中,按不同层次拆分工作内容,开发产教项目,以适合不同年级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以生产为主线,生产活动为载体,理论与实训一体。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活动,学做融合,实现工与学的对接,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得调整后的项目、人才规格和专业素质贴近行业、企业的现实要求。 总之,以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平台推动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教学改进,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与协作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这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以及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浅析“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网络设计 摘 要 “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作为一股新兴主流专业吸引了广大学生和各大高校的目光,网络课程设计也越发关键和重要。本文主要围绕现代教学任务中,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规划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使我们的网络课程设计更好的得到推广和发展。 【关键词】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 网络现状分析 网络设计未来发展规划 网络课程设计是针对当前网络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直观的进展课程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突出以学生为重点,强调理论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快速掌握和应用的目的。“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是运用编程语言,数据库语言和网页美工的一种集网页链接、编辑、制作生成的所见即所得的网站编辑程序,它的诞生提高了宣传和认知能力,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它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激发了我们对网络课程设计的浓厚兴趣,使之精益求精,来确保我们的“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课程丰富多彩,运用自如。 1 “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网络设计现状分析 1.1 网站开发语言安全性 网站开发采用的语言有ASP、php、aspx、java等,实际开发制作中PHP+SQL的应用非常广泛,这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也是综合运用的重要课程,它能独立实现网页的自由切换,完成复合图形的链接,调整网站的模式结构,它的动态因素还能起到吸引眼球,脱颖而出的效果;网站开发中PHP+SQL的综合运用更是提高了网页的利用空间,加速了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同时提高了网站开发的安全性和注重浏览者的综合感受。 1.2 静态网页制作中Dreamweaver的应用 现阶段,在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课程中,Dreamweaver网页静态编辑器应用最为广泛,它从最初的1.0版本升级到CS5,同时它的功能也从简单的调节色阶、饱和度、制作文字图框上上升到独立编辑和创建动漫图片,三维立体调色,人物实体渲染等丰富强大的功能,这在网页制作图像编辑上发挥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其次它带有扫描和创作功能,使制作的图片所见即所得;同时他还具有自由变换渲染实景的强大功能,可以还原复古地域风情、分辨明暗光景、丰富人物表情等,使我们的图像新颖而富有特色。 1.3 收录引擎对网站的友好度 搜索引擎属于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的后台工作,它是支撑网页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网站链接显示的重要组成部分,PHP、JAVA、ASP程序的编写就好比人的大脑,它的关键度和完整度不言而喻。在制作处理完网页,建立网站后往往要优化系统,有利于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被百度收录的几率,这也是网络课程设计的范畴,由于网页脚本语言的改革使得SEO优化系统后丰富了网站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了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的热情和创新性。 2 “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设计发展规划 2.1 多层次深发展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网络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教育方式,它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改变了老师口传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活跃了学生氛围。网络课程设计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所处领域的不同实行分类式教学模式,分层次辅导,有的放矢。例如,对研究和专业学生的教学,专业学生注重就业方向,我们设计的网络课程就偏重于实用性,把日后经常用到的知识点纳入教学中;对于研究倾向的学生偏重于后台技术的开发,使它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这样做到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可以满足不同领域学生的需求。网络课程设计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重复式学习和互动,使学生更好的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 2.2 整合资源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网络课程设计效率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注重知识点的整合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是关键的一个步骤。网页制作不仅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网站框架结构,而且在其艺术性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网页制作中加入文字描述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涉及如何加入文字并进行艺术设计,如何制作文字动态效果,并且兼顾抓取整段文字的关键词,浏览备注信息和搜索引擎中出现的频率等,这样就构成了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形成一系列连贯的知识点。再有网站开发过程中,网站链接浏览器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它涉及到网站的权重问题和优先选择问题,网站权重突出了网站的地位和导向,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在搜索时习惯输入什么知识点链接哪些网站,什么样的域名优先录取等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这也是我们网络课程设计中资源优化的体现。 2.3 理论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网络课程设计中,首选要建立大量的图库资源和图片资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如各地人情,旅游风景,代表建筑物等一些列具有纪念价值的图片,使得网页制作过程中有丰富素材可用;其次课程设计中要多引进网站创新案例,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特点鲜明的网站作品,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加深印象,在创新案例讲解过程中融入教学重点和网络设计难点,使学生享受成功案例的同时学到知识,长时间耳濡目染使学生形成一种创新网站设计构想的良性循环;最后要多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要留出足够时间,反复实操。 2.4 将前台简单的网页编辑延伸至后台技术的开发及数据库的整理 网站后台制作是一项乏味而艰巨的任务,针对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网络课程设计时,注重多媒体的使用,这样可以使枯燥的编程程序直观的表达,易于学生的接受;其次后台数据库的整理工作更是需要专业知识的铺垫,需要多涉及实际数据的推算和项目数据库整理工作,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感受和自我评价能力,使它们能完全融入先进的课程设计中,从而达到理论实际结合的目的。 3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网络教育占据主流力量,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网络课程设计会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它不仅可以直观形象的讲解原理,因材施教,而且注重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动手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浅谈网站设计分析与网页制作 摘 要:网络作为当前信息化时代最大的信息传播平台,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个人开始重视建立自己的网站,面对新的形势,经过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这一现阶段科技手段,拟筹备建立网,并以网站为载体积极开展工作,为工作增添了新技术。本文结合在网站设计方面的经验谈一下网站设计与制作的流程。 关键词:网站;设计分析;制作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网络的运用,计算机网络为人们的生活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创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网站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一个网站不但要做到操作方便,引人入胜,趣味盎然,还要告诉浏览者它的用处,这些设计都是有讲究的。 1 网站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互联网作为连接世界各地计算机的全球性信息化网络,它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全球的各个领域,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站作为信息时代基层的一个重要窗口,是院务公开、公正、服务职工、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办好网站,对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增加职工之间互相的透明性、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2 网站设计分析 文字、图形、色彩是展示网站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网站传达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也是用户对网站第一印象和整体风格关注的主要内部分。要想设计出符合人性化需求的网站,只有多为用户着想,认真地以用户的切身体会出发去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当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用户群因素和界面因素是首要考虑的两个方面。 3 网页制作 3.1 选择合适的网页设计软件 当前能使用的网页设计类软件很多,而选择一个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软件则会让你事半功倍。对于网页制作软件来说,初学者最常使用是Frontpage和Dreamweaver,Frontpage是微软公司出品的一款网页制作入门级软件,FrontPage使用方便简单,会用Word就能做网页,所见即所得是其特点,该软件结合了设计、程式码、预览三种模式。Dreamweaver是美国MACRO~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充满动感的网页。此外,制作网站还要用到边缘性软件,如photoshop、flash等,网页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软件。 3.2 选择网页内容 前期的框架设计好后,就要为这个网站选择内容了。网页内容影响着网站的成败,所以我们要多花一些心思在内容制作上。内容选择要选有新意的、独特的,这些可以从图书、报纸、互联网等信息媒介搜集素材,素材通常分为三类一一文字、图片、影像。素材准备得越多越好,再从这些素材中粗中取细, 以备制作网站时可以随时拿来使用。总之,网页内容是网站的根本,如果内容空洞,页面制作的再怎么精美,仍然不会留住访问者。 3.3 运用网页设计中的色彩 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反映出不同网页的文化内涵。因为它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确定网页的色彩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在网页的色彩设计上,除了要表现心理和感情联想之外,还要考虑色彩的对比明暗、轻重、冷暖、调和色和纯度对比色的应用等等。合理的用色可以让信息的传递更有价值,使网页更有效和准确地把信息传达给我们的视觉。 4 网页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⑴网页要一页一页制作,切不可图快,没考虑清楚就下手只会让后面的修改工作更辛苦,首先要制作主页,把主页上的页面的编排、色彩的搭配、链接的方式都设计好后,再以 它为基础,通过变更文字和图片等内容建立其它子页,可以利用模板批量创建子页,使用模板的好处是一一同一个模板创建下的网页,对它的更新和修改可以一次性完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制作效率,使网站形成统一的风格。 ⑵特效制作网页时,能尽量用javascript替代的就不要使用java,java会使网页速度减慢,在加入诸如声音、动态网页等小技巧时,最好也不要太多,这都会影响网页的运行速度。 ⑶使用链接到每张图片的缩略图是提供有大量图片的图库时常见的一种策略。缩略图也就是图片的缩小版本,可以让浏览者看到众多的图片。但是,在展示缩略图时,切记不能将缩略图做得太小,因为缩略图做得太小网站的访客就无法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⑷合理采用JPg和gif格式也是至关重要的,色彩鲜艳高分辨率的用JPg,图片色彩单调的及在256色以内的最好把它处理成gif图像格式。图片大小尽量不要超过30k,小图片(1OOx40)一般可以控制在6k以内,较大的图片可以“分割”成小图片。 ⑸为图片加注解。图片的下载较慢,在没有显示出来时注解的标注有助于让浏览者知道这是关于什么的图片,是否需要等待,是否可以点击。 5 结语 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谈起来很简单,但要制作出真正有创意、经典的网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页设计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丰富、创新网页制作的方法,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网站设计的能力。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专题学习网站是基于网络资源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制作网页所需的丰富资源,搭建展示学生作品成果的平台。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网页制作;设计;实现 准备建设的专题学习网站是基于网络资源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创设主动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开放、互动的平台上去寻求《网页制作》专题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建设网站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提高《网页制作》的技能,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网页制作》是开设一学期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网页的基础知识、网页布局和色彩搭配、HTML语言、JavaScript脚本语言、Dreamweaver软件使用、CSS层叠样式表、AJAX技术、jQuery技术、网站的创建与管理。还涉及到使用Photoshop软件对网页图像进行处理、使用Flash软件制作网页动画等其他相关课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素材和学习视频教程。这些学习资源怎样能够方便快捷的分发到学生的计算机上,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机房的计算机是通过网线连成小型局域网的,就可以先把工作页、资料包等学习资源先存储到一台学生机上,再利用windows自带的文件夹共享功能,将其共享,便于其他学生从这台计算机上下载资源。文件夹共享实现过程如下: 鼠标右击文件夹,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共享和安全”,选中在网络上共享这个文件夹。这时,其他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这个文件夹,下载其中的学习资源。 这样利用文件夹共享的方法实现资源下载,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机房的计算机一般都带有C盘还原功能,往往一次共享完成后,下一次重新启动计算机后,还需要再次设置文件夹共享,十分麻烦。专题学习网站就可以实现简单的文件夹共享达不到的效果,可以使素材和教学资源分类存储在服务器上,以清晰明了的操作界面,便于学生在线学习和下载相应的网页制作素材。 1 《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作用 专题学习网站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网页制作》课程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制作网页所需的丰富资源,搭建展示学生作品成果的平台。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网页制作》课程的积极性,建立高效课堂,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网页制作的技能。 (1)研究中职学生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强。 (2)分析《网页制作》课程,涉及内容广、技术多,实践性和技能性强。 (3)设计开发专题学习网站,探索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 给《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提供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外时间里,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予支持,帮助学生学习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提供学生展示作品的平台,学生和老师在这里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一系列的评价。提供一个在课外进行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里提问、交流学习心得等。 2 《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首先网站需要教学资源模块来进行教学的辅助,教学资源模块既能辅助课堂教学,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作品展示模块,学生需要一个作品展示模块,首先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能够激发学生自己的兴趣,第二展示作品模块有助于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第三,讨论模块,既要有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小组,也要有全校师生都能进行参与的大型讨论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时,能够自主的进行讨论学习。 在建站之初,为网站以后继续完善(例如:开发手机客户端等),需要考虑给学生划定一块空间,让学生自己上传自己的网站作品。自己维护自己的网站,将网站交给学生自己运营。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了把建立网站的过程和学生的《网页制作》的学习过程相结合。主要是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在课堂使用该网站的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结合工作页的素材的使用。通过上传网站网页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可以让每一个班级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班级网页,将校报办到网上去,网页上建立与中职学生相关的栏目,例如:求职、招聘信息等。组织学生自己定期更新常用工具软件的版本,交流专业课的学习体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活学活用,学生在使用专题学习网站中遇到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去寻找答案。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习情境实施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达到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的自主学习状态,真正实现专业课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陪伴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3 《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实现 网站开发中,数据库技术主要用来支持实现协作学习平台、专题研讨等动态网页部分数据的存取。常用的数据库有ACCESS、SQL Server、My SQL等。图像处理技术主要用来设计、生成网页背景图片,使网页更加美观,有利于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Fireworks。 运用静态网页制作技术、动态网页制作技术、数据库技术、三层结构技术进行网站开发,编码实现网站的建设制作过程。《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测试、评价和完善,专题学习网站建成完成后,依照专题学习网站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在应用专题学习网站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纠正和完善,通过问卷调查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效果,更全面的了解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通过校园网试运行《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邀请网站设计与制作专家和学生使用专题学习网站,根据反馈意见,对网站进行修改和完善。 4 结束语 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题学习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协作平台和专题研讨区,为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交流和探讨相关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课程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综合能力,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 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要丰富,提供必要的演示视频录像,能够给学习者以足够的资源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博客、微博是教学的辅助平台.用以促进教学的交流。通过博客、微博叙事式的记录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研究成果和兴趣爱好.也可以进行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特别是作品创意,供其他同学学习和参考,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运用教学设计思想对《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设计,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中职学生特征分析,专题内容的选择,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设计,自主学习的设计,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学习情境创设等内容。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网页制作》课程的积极性,建立高效课堂,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网页制作的技能。 作者单位:大庆市蒙妮坦职业高级中学,黑龙江大庆 163458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非计算机专业《网页制作》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摘要:在高职学生的《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实践教学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确实因学生的性格差异、性别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存在,会有一些关键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情绪。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笔者通过通过实践教学,将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将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对知识点、技能点实践环节的设计和考核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作了探索性的实践。 关键词:课堂教学 差异 实践 教学手段 近年来为使学生能够尽快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度广泛的合作。校企合作积累的人才培养的经验来看,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进而希望学校对所授课程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应更加灵活。本文力求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模式进行整合和改良,进一步优化教学效率,以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质。 1、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查分析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校2010级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做了关于《网页制作》课程的课堂教学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你最喜欢的环节是”,60%的学生选择“完成了做业的成就感”,40%的同学选择“老师精彩的课堂导入”;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最吸引你的环节是”,60%的学生选择“教师准备充分,讲解到位,学习起来省时省力”,40%的同学则认同“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就感和幸福感,感到学习的快乐”; “每次的作业评价对你的吸引力”,95%的学生选择“可以持续激励我学习该课程”; “你认为该课程考核模式最好是”,95%的学生选择“积累每节课的分数,期末合计”; “你希望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是”,60%的学生选择“控制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40%的学生选择“随时提供帮助,解决问题。” “你可能逃课的最主要原因”,80%的学生选择“老师不点名,不影响成绩”,20%的学生选择“课程无聊”; “你喜欢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吗”50%的学生选择“不喜欢”,50%的学生选择“一般”; “你希望学习成绩优秀的最好的奖励方式应该是”,70%的学生选择“组织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从中体验成功”,30%的学生选择“本专业公示名单,发奖品”。 从调查反馈结果中可以发现,目前通用的教学手段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还是能够被学生接受,如学习小组创建,教与学顺序确定等。但在满足个性化差异方面,课堂教学活动的执行存在较大不足。目前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个性较强,因此学生对组件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不再积极,尤其是学习小组成员构成以及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小组在完成项目时缺少有效的监控时,学习层次好的学生会有不满情绪。另外几乎所有调查的学生对课堂气氛、自身的学习情绪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学习该课程的成就感、成功感有一定要求,因此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灵活控制课堂的教学活动,就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果不能很好的配合,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这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降低教与学的效率。 2、教学活动设计 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同时网页制作技术发展较快,教学内容涵盖网页制作的主流技术,并适当对前沿热点问题技术进行介绍,针对不同内容,应采取相应的讲授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性格差异,从而会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速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和考试的结果等等。所有这些实际需求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教师需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首先应熟练驾驭所授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2.1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自我约束力不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课无故迟到、早退,在课上睡觉,并偷偷的上网游戏等等。我们做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大多数学生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原因是认为老师不管,不影响成绩。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课上一定要严格要求,首先要明确地告之本门课对考勤及课堂纪律的明确要求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并要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标准制定后必须严格执行。当然对于经常容易违反纪律的同学,在看到他的一点小进步的时候,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和激励,效果不错。 2.2 温故而知新方式导入新内容 《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能够自然而流畅的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至于选择何种导入方式很大程度取决于课程的排课时间和教师对学生和所授内容的把握。通常我校的《网页制作》课程一周讲授一次,一次4个学时即上午四节课的时间。如此时间周期的间隔上课,如何能让学生有效梳理已讲的知识,从而能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铺垫。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在复习的过程中时,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对已经很熟悉的内容产生新的理解,新的想法。由此,我在教学中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转变为“温故而知新”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增加学生的复习次数,便于知识的掌握;其次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能及时给予纠正;还能祈祷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的作用。 2.3 小技能竞赛巩固重点与难点 《网页制作》课程内容广泛,不乏很多重点知识、难点问题,更有一些是当前制作网页的主流技术需要学生去熟练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呢?一次课上,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来一次小技能竞赛。规定一分钟时间,做一个带颜色的细线表格。按要求第一个完成任务者可免做本次课后作业。我话音刚落,全班顿时鸦雀无声,各自在电脑前埋头苦干,以前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游戏的同学,有的在认真翻看教材寻找相关内容,有的紧盯着旁边同学操作,这一次技能小竞赛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看来偶尔在课堂上搞一次诸如此类的小技能竞赛,既不占用课堂时间,反而对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通常按要求又快又好完成任务的必然是对知识掌握程度很好的学生,对课后作业即便是老师不作要求也能完成。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这个教学活动反而对那些学习目的不明确,课堂学习任务完不成、主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促进作用更大,同时也能有效地巩固难点知识与重点要掌握的技能。 2.4 讲评每次作业激励学习热情 一种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前面的调查问卷也发现,学生性格的差异影响着学习情绪的因素有很多,但绝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对学习的成就感、学习的自信和自尊的渴求。有些学生会因得到认可而受鼓舞,也有些学生则会因鼓舞而去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学生的层次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这是当前教师所面临的客观事实。那么如何掌握教学进度并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让所有的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由此,我在学生的独立完成作业环节中打破以往的做法即提供两个有难易差别的题目,而是一个题目同时提出四到五个完成该作业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去完成题目。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会将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跟进作业讲评,对完成的每一个要求都积极赞扬,这样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更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目前大多数课程由于课时限制,平时的作业练习很少有时间在课上做有效的反馈,不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之中我们也发现课堂上,学生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多给学生学习成果上的关注,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2.5 阶段性总结学习状态巩固学习成果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其实非常看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认可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习情绪渐入佳境,因而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这就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的内涵。高职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懈怠懒散的毛病,加之年龄偏小,有的还没脱离初中、高中的课堂管理模式,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放任自流会造成跟上队伍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至于期末节课考试时才发现对该课程的掌握非常不系统,知识点技能点相对零散。因此笔者的做法是每四周做一次阶段性地学结,分别从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方面做信息反馈,表扬优秀学生,鞭策落后学生。这就好比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时不时地拽一拽手中的风筝(学生)线,让风筝知道教师一直在关注他,关注他的学习状况。否则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会认为老师从来没注意到我,我先放松一下。教学实践表明,阶段性总结学习状态能营造一种开放、积极的学习氛围是调动学生持续性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方法,能有效地巩固学习成果。教师要在阶段性总结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正确的加以赞赏, 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 以利再学。 3、结语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学习对象,学生可以非常便捷地在网络上获取到大量的学习资源,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是任课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之一。有鉴于此,本文对如何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及其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控制给出了一些方式,实践证明及调查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我们的研究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还需要对网页制作相关技术的有效教学进行持续研究,以充实的内容吸引学生,而且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革新,如何利用活跃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来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知识的传授将作为今后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网页制作与设计论文: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要]《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式教学中,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能够对各种制作手法和设计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开发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关键词]工作过程设计项目教学认证教育考核方式 一、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使专业训练更接近社会需求,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是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必修课。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在继承世界现行网站网页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今网站网页开发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准确地反映网站网页开发技术的专业性手段;更加关注学生积淀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能够对各种制作手法和设计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开发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课程理念 确立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三个融合(校企融合、课内外融合、技术与人文融合)、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开发理念。提前让学生感受工作的氛围,熟悉工作的相关流程,以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并结合我院“我在乎你”的办学理念,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采用项目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制作网站的模拟或真实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对“确定项目――制定策划书――制作网站――验收――总结经验”这个流程的训练,熟悉制作网站的过程,并能够有所成果。 确立素养、行为、技能教育观。重视网页制作过程中技术性心智技能的形成,强调“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能经“迁移”形成类型(“举一反三”);强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以技术开发贯穿网页制作的全过程,技术开发强调设计与制作。强调过程的可重复、可验证性。 课程质量以教师的明示能力和学生的内化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 三、设计思路 遵循高职课程改革关于“面向就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职业教育层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三个方面,本课程以一个大项目出发,分解为7个子项目,在完成七个子项目教学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承接的大项目一并完成。 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角度出发,以“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网页制作的技能。 运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努力创建开发项目的条件,突出工学结合,提高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实施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贯彻任务驱动式的“做中学”,过程体验式的“学中思”,学以致用式的“思中用”和启思益智式的“用中创”的理念。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企业网站开发工作流程(即具体的工作过程),从前期策划开始到网页设计,网页制作、网站,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亲身体验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的过程。 1.具体实施建议 (1)明确目的、详细描述操作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项目每次课按照网站开发的进度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操作任务。 (2)对课堂模仿实践的结果进行合理评价和及时计分。对每一次课堂模仿实践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计分,及时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 (3)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如通过教师项目分解的子项目学习以掌握基础知识点,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能力,完成学生自己的项目,素材由学生自己收集,网页的风格、布局由学生自己决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 (5)项目开发:提前一个月布置任务,并向学生提供参考资源,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寻找合适的项目;学生寻找合适的项目后,与客户进行交流获取制作网站的一些素材和信息。根据学生找到的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承担不同的工作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一般一个项目分给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拿出一个方案。这样可以加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性,此外在最后验收时客户也可以有多个方案进行选择。 (6)学生在完成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的教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有多种渠道来解决。可以是组内成员的讨论、还可以查阅系部的网络课程、通过老师进行辅导、求助于互联网等等。 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样既教会学生制作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制作过程的创新性和协作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式教学的功能。 2.教学方法建议 《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以真实项目为案例组织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课程教学围绕如何开发一个网站展开,各个教学单元采用“应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四步教学法 通过“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四步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老师讲解的方法制作网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练、思”四者有机融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模仿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2)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 方法: 下发工作任务单、学生解读任务 教师初步讲解、示范 学生实施任务 教师巡回 教师评价 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步骤,逐步完成案例的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从中领悟职业经验。 (3)项目实施法 方法: 下发项目书 学生分组讨论项目分解 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分析 学生实施,教师指导 提交项目作品 最终评价 引入“项目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制作网站的工作环境,通过组织学生承接项目,继而进行项目的开发,使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技巧,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3.考核建议 实施项目式教学以后,学习的过程和在此过程的学习态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企业需求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网站的总体规划,具体完成的过程,最终完成的作品和多方代表的反馈意见。 五、将课程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进行有机结合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之高级网页制作员的专项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三级,在一种操作系统平台下综合使用网页相关软件完成网页制作和动态数据处理的工作,实际能力要求达到:能综合使用两种以上网页制作相关软件进行网页设计和制作,并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它是网页设计制作人员、Web开发人员及网页设计爱好者综合应用网页制作开发工具进行专业、高效Web设计与制作能力的权威认定。如果尝试将“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独特设计理念、丰富动态应用程序、互动多媒体制作方式等综合能力,创作出更为直观、高效的Web作品。 将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探求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之间的联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这无疑是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六、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更加接近,我们将继续在实践教学中深入探讨项目式教学法,与企业加强联系,累积真实项目素材,进一步完善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方法。
中医论文范文:谈中医护理在医院管控中的效益 在各科室按照中医辨证施护病种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项目达到护理部要求的前提下,科室将每月中医特色护理开展情况上报护理部,经核实统计后上报院部,院部根据科室住院病人床位使用情况,按特色操作的收入予以一定比例奖励科室护理人员,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中医特色护理的开展。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护理部制定了护理部临床护士全员培训计划、科内培训计划、院内护士针推科轮转计划、外出进修学习计划等,以确保各项培训制度的落实。制定护理人员培训目标要求护理人员接受系统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非中医护理专业护士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中医护理培训人数达到医院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上。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单病种≥2项,开展中医护理特色操作项目≥3项。要求中医护理操作开展项目尽量和单病种相关联。全院护士中医基本理论考核通过率达100%,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0分。院内培训(1)护理部理论培训。护理部基本理论和技能培训做到一线护理人员全员参与,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后,护理部上网下载专题学习资料下发到科室,课后出思考题,由护士长督促学习、提问,使护理人员巩固所学知识。2010年上半年,院部订购本科教科书《中医护理学》[2],人手一册,开设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学习班,邀请院内主任中医师、针推科主任等给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全院临床护理人员怀着极大的热情,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听课,4~6月两个月的时间共完成了38次、72学时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进行了四次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考试、一次综合性的中医理论考试。素日里,护理部每月组织1次中医护理知识专题讲座,护理部每半年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中医知识考试,对不合格人员进行补考,直至考核合格。(2)护理部技能培训。根据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并结合本院实际工作情况选定了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艾条灸等共4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护理部组织护士长、护理骨干外出短期培训、参观学习、观摩,护理部要求外出学习、进修回院的人员写学习体会,在护理人员中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业务讲座,并制定在科室开展工作的计划。护理部定时督查,以点带面,带动其它科室中医护理操作新项目的开展。 评价指标理论水平 以本科教材《中医护理学》[2]等考试成绩为指标,技术水平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3]技能考核成绩为指标,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以每季中医护理质量检查得分作为指标。提高了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促进了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内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10年10妇产科护理单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护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丽水市中医药学会和丽水市中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125人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等级评审中我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得到好评。护士的中医理论、技术操作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技能成绩,活动前后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意义(P 讨论 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带动各护理单元中医特色护理工作的开展。经过3年的系统培训,中医特色操作开展项目从4项增加到12项,开展次数从186人次到10385人次,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得益于系统的中医护理培训。促进中医护理操作技能的临床应用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理论、技能应用的系统培训,护士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明显提高,为临床护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大提高了护士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加上医院给予合适的奖励机制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中医护理技能如拔罐、熏洗、敷贴、耳穴压豆等方面,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简单、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特点[4]。在本院住院的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治疗患者的治疗中有着积极作用,病人乐于接受。由于效果明显,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同时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学中的对身体素质 1体质与病因 中医病因学对体质决定某种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耐受性这一现象早有认识,所谓"同气相求" 之说,指的就是不同体质对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着特殊易感性,如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痨嗽;年老肾衰,多病痰饮咳喘;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脏气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凡此种种,均说明了体质的偏颇是造成机体易于感受某病的根本原因。 2体质与发病 中医学认为,正气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根据,而邪气只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邪之所客必因正气之虚。正气虚,则邪乘虚而人;正气实,则邪无自人之理。正气决定于体质,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正气的虚实。因此,发生疾病的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体质因素。 3体质与病机 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在中医学中,病情随从体质而变化,称之为从化。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由于体质的特殊性,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不同的变化, 不同的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六气之邪,有阴阳的不同,其伤人也不同,又随人身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如同为感受风寒之邪,阳热体质者得之往往从阳化热,而阴寒体质者则易从阴化寒。又如同为湿邪,阳热之体得之,则湿易从阳化热,而为湿热之候,阴寒之体得之,则湿易从阴化寒,而为寒湿之证。因禀性有阴阳,脏腑有强弱,故机体对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区别。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患者体质不同,其病变过程也迥然有别。传变并非一成不变,一切都因人而异。体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①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 如体质强壮者则正能敌邪而病自愈, 而体质虚弱者易病情多变甚至发生重证或危证;②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多从阳化热,疾病多向实热或虚热方面演变;素体阴盛阳虚者,则邪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或虚寒方面转化。总之,疾病传变与否,虽与邪之盛衰、治疗得当与否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质因素。 4体质与辨证 体质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临床证候类型。所谓"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在一定程度上以体质学说为依据。同病异证是指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各异,其临床证候类型则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如同样感受寒邪,因患者体质的不同和所感风寒之邪的偏重,有人表现为太阳中风证,有人表现为太阳伤寒证。同病异证的决定因素,不在于病因而在于体质。又如伤寒的传变途径一般是由太阳而阳明而少阳,然后传人三阴。为何有人从厥阴而热化,有人却从少阴而寒化。其原因就在于,从热化者素体阴虚,从寒化者素体阳虚。异病同证亦与体质有关。 5体质与治疗 体质是中医治疗的重要依据。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按体质论治既是"因人制宜"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临床所见同一种病,同一治法对此人有效,对他人则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于病同而人不同,体质不同,故疗效不一。体质与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质决定着治疗效果。由于体质受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及情志所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因人制宜"其核心应是区别体质而治疗,把"审机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还要考虑到"因时、因地制宜"的体质治疗的基本原则,从而获得最好的疗效。 6体质与养生 中医学的养生方法很多, 如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等贯穿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然而善养生者,无论选择何种调摄方法,都应兼顾个体的体质特点。如在饮食调养方面,体质偏阳者,饮食宜凉而忌热;体质偏寒者,饮食宜温而味厚忌寒;形体肥胖者,食宜清淡而忌肥甘;阴虚火旺者,食宜甘凉滋润而忌辛热,阳虚之体宜多食温补之品。在精神调摄方面,也是根据个体体质特征,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方法,如抑郁质之人,应注意情志的调节,消除其不良情绪。在体育锻炼方面,要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应根据自身的体力和爱好,选择适宜的锻炼方法和强度。在音乐娱心养性时,须因个体心理特征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乐曲。 总之,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源于临床,最终也要服务于临床,并从临床实践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中医体质学的贡献,不仅在于生命科学,更在于临床医学,它将更全面、本质地揭示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从而更有力地用以指导医学实践。 中医论文范文:心理暗示法在中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中医教学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面临很多困惑,从调查来看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课堂出勤率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学生对中医的认同度不高,中医知识晦涩难懂,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怎样才能营造一个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多年的中医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运用心理暗示法教学,效果较好。 1. 心理暗示的涵义《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符号,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2. 运用策略洛扎诺夫曾经说过暗示教学法是创造高度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在教学中,学生是意识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在积极参与知识的学习,当意识和潜意识形成积极作用时,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增长;反之,当意识和潜意识不和谐时,潜意识就会消极抵抗意识活动,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在教授中医课程时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起潜意识才能提高其记忆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 2.1营造良好的专业环境暗示。任何环境都是以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易于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不同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暗示效应。营造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教学环境,对学生专注、投入地学习可起潜移默化的暗示效果。教学环境的暗示主要指授课教室的布置,教师的专业气质和教学态度所形成的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产生的暗示。前者指的是教学的硬环境,对于中医课教室来说,要有中医的舌苔模型、脉象仪、针灸图谱、针灸模型、银针、古典医籍等;另外,中医大师的肖像画、各种充满中医氛围的小装饰等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授课教室所营造的这种氛围,让学生一迈入就有种想学的冲动。 2.2运用激励性和启发性语言暗示。教学语言是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利用教学语言的暗示功能指导教学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普遍。运用语言进行暗示教学,要把握好分寸,讲究语言的艺术,要使教学语言的暗示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性和启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与信任的言语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不被重视和激励,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出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不难看出,赞赏所产生的暗示效应属于激励效应,这种心理作用能使学生产生被器重的自我意识,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少自卑感,进而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充分挖掘内在潜力。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进步时,不管进步是大是小,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既能表明教师在密切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也能表达教师对学生学习前景充满乐观的信心的潜在信息,从而有助于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勇于克服学习中医方面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陷入困境。为了打破实训的僵持局面,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通过学生不易觉察的启发性教学语言暗示对教学训练加以引导,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综合运用多种心理暗示手段。暗示教学理论认为,语言的内容是思想交流的第一层面,讲话的语调、表情、手势、目光、仪态等是思想交流的第二层面。因此,教师上课时的喜、怒、哀、乐的形象性和传神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例如,面对难懂不易理解的中医辩证时,教师谦和的表情、赞赏的语言、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点头、竖起的拇指等会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减少学习的情绪阻力和畏难情绪,对知识点树立起信心。再有目光的交流与恰当的目光暗示也是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常常让学生觉得课后的刻苦练习所付出的汗水是值得的;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也常常使学生感受到师生情谊的温暖,从而为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发奋学习。 另外,教师与学生间的体位、距离同样也很重要,距离教师近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强,距离教师远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弱。所以,在目前教学都是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就更应该随时改变自己的位置,以便通过距离的效果来达到关注关爱暗示,引起学生课堂积极反应。 2.4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当前,中医学术空气沉闷,学术氛围不佳,中医市场空间变小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医发展的现实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就要有效避免这些消极的暗示,而应坚持多举例积极、正面的事例来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再如,中医知识发展及知识背景与现代相差甚远,认知通感就显得很难,所以给教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困难,这时教师尤其在课堂上发挥积极暗示就尤为重要,例如这时就多阐述中西医学领域中存在的认知通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角度、多从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性等方面去激励学生,以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中医论文范文:乡镇基层中医人员培训的作用研究 问卷调查结果 接受培训前问卷68人,培训后问卷61人,经过实践后接受问卷57人。培训前调查有82.35%表示接触过名中医处方,17.65%反映从未接触过。其它困难包括:中医基础差,欠缺临床带教,基层中药房药品不齐,年纪大难记忆及掌握,实践机会少,不在中医科坐诊,认识理解有欠缺,患者信任度不高,掌握中医处方量少等。在实践后培训中对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中的作用调查,认为作用明显的为49.12%,有一定作用的为50.88%,作用不明显为0,愿意接受(或继续接受)名中医处方培训的占98.25%。对于名中医处方培训方式的选择,另外,许多学员还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如:师承带徒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名医现场指导,整理名中医经验集,制作名医视频课件,网上交流学习,增加名中医处方培训次数,名医单、验方交流,病案分析,开展处方点评等。 讨论与分析 培训前接受问卷的学员中有82.35%曾经接触过名中医处方,并且有94.12%认为名中医处方对中医诊疗工作非常有必要,这说明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人员中有应用需求和主观能动基础,这是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人员培养中能起到独特作用的基本条件。通过名中医处方的培训教育,对基层中医人员名中医处方认知程度的提高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其中一些内容的认知,如临床应用、心得体会、同行交流等,培训后认知提高的程度显着。培训前,79.40%的学员感到应用名中医处方有困难。通过培训有近58%的学员表示应用名中医处方仍有困难,主要表现为:在技术上加减应用,专科疾病的认识,辨证论治水平,中医处方掌握程度,中医基础等有欠缺;其它方面如患者信认度不高、病员少、药房品种不齐、欠缺临床带教,不在中医科坐诊等,说明这方面的困难是多元性的。培训和实践后参加问卷的学员中有98.25%表示愿意接受名中医处方的培训,100%认为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中的作用明显或有一定作用,这说明名中医处方培训在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中是有作用的,并且绝大多数基层中医药人员愿意参加此类培训。基层中医人员对名中医处方的培训教育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名医讲课”、“名医亲临指点”和“名医带徒”。 对策与建议 建议卫生行政部门积极支持“名中医处方对城乡基层中医人员培养”这项工作,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加以推广。采取多重措施,解决名中医处方学习应用中的实际困难针对基层中医人员在名中医处方培训中所反映的实际困难,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其一,各级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要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投入和宣传,出台相关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力度,在中医药人员分配及中医人才引进中予以政策倾斜及给予基层医疗单位以扶持。其二,进一步加强县级中医院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区域内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的龙头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基地,更好地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常规诊疗和名中医处方应用等)的培训及推广。其三,结合县、乡一体化建设,加强上下联系(包括网络及通讯等),采取中医药人员短期进修学习、中医继承带教、名中医及中医骨干定期指导、中医药学术交流、病案分析会诊或请教答疑,以及县、乡镇中医药技术对口支援、新分配中医药人员规范化中医培训、定期举行各种中医药技术培训班等多种措施培养中医人才。同时,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及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的规范化建设及配套政策的落实,完善基层中医药人员的考核机制,促进中医药业绩考核。要建立投入、培养、考核、提高的完善机制,促进中医药人员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的全面提高。其四,将名中医处方的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建议在基层中医人员知识技能培训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专设名中医处方培训,从而使名中医处方培训常态化、制度化,使名中医处方对基层中医人员培养的“桐庐模式”更为完善和易于推广。加强以名中医处方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处方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医处方是中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中医教科书中没有专设处方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成为中医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建议加强以名中医处方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处方教学研究与实践。一是充分认识到以实例论证处方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中医人员积极大胆的临证运用名中医处方,并开展交流、撰写心得体会与论文等活动。二是将处方教学穿插在中药、方剂教学中,使中医人员进一步明确中医处方,特别是名中医处方的特殊之处,除了了解、熟悉处方的开方规则和格式外,必须做到辩证精当、选药正确、剂量准确、给药途径无误。充分挖掘名中医处方的文化内涵,培育中医人员的人文精神中医处方,特别是名中医处方和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记载了我国历代医学的昌明进步和中国医学史的渊源和发展,反映了医学流派和中医名家不同的个性和学术特征。要引导中医人员注意探索名中医处方的风格,了解名家临证认识疾病、处理疾病的思想方法和逻辑规律,增进中医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中医人员深刻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医学术流派和中医学的科学特色,从而提高医学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学习和应用名中医处方,还要注意从名中医处方中学习优良的处方行为,包括历来中医名家所提倡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系统学习等精神;正确处理症状、证候、疾病、治则、方剂、药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重视药物配伍以外的处方内容,如选择适当的药物炮制方法、剂型及煎服方法,辅助措施及服药禁忌等。此外,提倡正确、灵活地运用名医处方,要懂得名家随证以立方,旨在示人以法,并非立方以套病的道理,因为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人的体质, 气候、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习名中医处方不可机械搬用。这些都是在学习名中医处方时同时要学习的处方行为。发扬名中医处方的优点,纠正中医处方应用中的误区目前,随着传统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并喜爱应用中医药防病治病。但据文献报道,当前在中医处方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一是中医处方反映重复用药日益加剧的趋势,二是中医处方反映“量偏重”的趋势,三是中医处方出现“大处方”的趋势,四是中医处方中出现不恰当的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趋势。由于中药价格便宜,副作用少,安全度高,对慢性病作用显着等优点而前景广阔。但目前中医处方中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正视和解决,那么传统中医就难以发扬光大。有专家提出中医处方应有科学的原则,即最好的效果,最少的副作用,最好的配伍,最少的开支,四条有机结合,有机协调,才是优秀的中医处方。而绝大多数名中医处方由于经过名家长期的“精雕细琢”,是最具备以上要求的中医处方。因此,在中医处方教学中,以名中医处方为楷模授以学员中医处方原则规范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中药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临床上,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致死性高危急腹症,死亡率近乎100%。在SAP的早期,由于机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胰酶活性对腺胞细胞的损害,大量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入血,引起超强的炎性反应,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以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这是SAP的主要死亡原因,所以要防治SIRS,阻断其向MODS发展的这一关键环节,是治疗SAP的重要措施。临床上,除常规治疗外,着重注重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对48例SAP患者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2年5月~2005年1月收治SAP患者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其性病原因:胆源性22例,饮酒性10例,暴饮暴食8例,特发性7例,外伤性1例。本组8例中转手术,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所有病倒均符合国内SAP的诊断标准。 治疗措施:在内环境稳态治疗、代谢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生长抑素应用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中药的治疗。中医中药对SAP的治疗,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治法与用药,中医药的介入治疗,越早越好、越理想。中医辨证治疗SAP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腑实期:表现为腹膜炎、肠麻痹、SIRS,中医辨证属少阳阳明证或阳明腑实证,中医治则,通里攻下为主。辅以疏肝理气及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为清胰陷胸汤。第2阶段,热毒期:表现为败血症,MODS、MSOF,中医辨证属热毒炽盛,气营同病,中医治则,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及活血化瘀为主,辅以通里攻下,代表方剂为清胰承气汤。第3阶段,脾胃不和,气阴和胃,代表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在SAP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做到“攻”、“补”、“清”一步到位,中医药的应用应早期、足量、反复、多途径。早期胃管注入,肛管保留灌肠,做到“上推”-肠管平滑肌的推动作用,“下吸”-中药的虹吸作用,做到“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这样一种观点和治疗特点,以达到中医整体化治疗的目的。 结 果 本组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在SAP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采用辨证施治,整体化治疗。达到:“攻”、“清”、“补”一步到位。其中8例中转手术治疗,并发胰性脑病2例,治疗无效死亡。并发MSOF、AROS’经临床抢救治疗无效死亡。并发胰腺假性囊肿5例,后期经内引流术治愈,1例并发胰周脓肿,经手术引流治愈。治愈率91.7%(44/48),住院时间7~92天。 讨 论 “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益气养阴”是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SAP应用的主要治则,体现的是:“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治疗特点。SAP一经诊断就要介入中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临床上强调中医药SAP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足量、反复、多途径。早期是指一经明确或高度可疑病倒。开始就投用中药治疗;足量是指病人用药是常规剂量的2~4倍;反复是指24小时内多次给药,至少4次/24小时,而不是传统的一剂两煎给药;多途径是指中药到经胃管、肛门灌肠、空肠造瘘给药。 在对SAP的治疗中,应逐步形成和完善针对SAP并不是生理改变的中医药治疗体系。中医“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益气养阴”治则,就是这一体系的集中体现。其作用机理包括:缓解肠麻痹和促进肠内容大量排空;改善胰腺及胰周的微循环;促使胰液和胆汁内引流;增加生命器官、胰腺血液灌流和组织氧利用;阻断全身再灌注损害和内皮损害;拮抗细胞因子自损伤;保护肠黏膜屏障和维持肠内微生态系统;清降内毒和内毒素血症;抑制进入血液循环胰酶的活性。 中医药治疗SAP是最显着优势在于阻断急性胰腺炎的重症化过程。有学者认为,胃肠道损害是MSOF是发动机,中医药能有效地控制胰性SIRS、MODS和阻止或减轻坏死感染性SIRS、MODS。中药治疗SAP介的时机越早越好、越理想。中药的应用,有利阻断SIRS,平衡抗炎症反应和促炎反应。使促炎因子明显下降,抗炎因子升高,有利发送重要脏器功能,防止MODS、MSOF的发生。 总之,中医药治疗SAP的特点在于“整体调节、动态平衡”的作用,能有效地、全面地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既防止了SIRS又避免矫枉过正,MODS的发生率下降。有利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在对SAP的治疗上有明显优势,中医中药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的认识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是推拿临床中的常见病,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临床治愈,中医推拿疗法是有效的保守疗法之一。但目前的推拿临床医生多从现代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出发来指导推拿临床治疗方法,采用或复位或松解的手法来针对腰、臀及大腿与小腿等病变部位及连及部位进行治疗。中医学对本病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治疗学上尤其重视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进一步提高推拿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现就中医学对LIDP及其推拿疗法的认识以及它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LIDP属“腰腿痛”、“痹证”范畴。其病因主要有气滞血瘀、风寒湿邪侵袭及肝肾亏虚三个方面,且三者常常相互夹杂、互为因果,只是在某一个病人或同一个病人不同病期以其中一个方面作为首发或主要病因而已。 1.1 气滞血瘀 多于腰部劳累后因体位不正或扛抬重物,不慎致腰部用力不当,或跌仆外伤,腰脊闪挫受伤,致局部经络损伤,导致局部及至全身气血阻滞不通,均可使瘀血留着腰部等部位,经络气血闭阻而“不通则痛”。正如《索问》中所说“中路之脉令人腰痛,不能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此外,《景岳全书·腰痛》也有论述:“跌仆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 1.2 风寒湿邪侵袭 风寒湿邪侵袭也是LIDP发病的重要原因。LIDP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记载。由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1.3 肝肾亏虚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年老体衰所致。后天失养包括房事不节、劳累太过及久病体虚等。上述因素均可导致肾精亏损、体弱身衰,筋骨失养而致腰腿疼痛、活动不利及麻木。《黄帝内经》中指出:“肝主筋,藏血”,“肾主骨,生髓”,因此当进入中年以后,肝肾渐衰,骨髓生化无源,不能濡养筋骨,故出现腰及下肢痿弱乏力。肝。肾虚损,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容易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腰及下肢疼痛、酸重及麻木症状。 总之,LIDP的发病是以肝肾虚损为本,跌仆闪挫及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为标,本病日久常常虚实夹杂。肝肾亏损属内因,外感风寒湿邪等外因与内因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所论述:“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2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学原理 总的来说,中医认为推拿是通过手法对人体经络腧穴的刺激性来达到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从而平衡人体失衡的阴阳关系,使人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对于推拿治疗LIDP这一具体病症来说,推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疏通经络与行气活血及理筋整复三个方面。人体经络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人体的气与血周行全身,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无所不达。推拿治疗LIDP所体现的疏通经络与行气活血作用实质上是一致的。推拿手法通过对腰局部及其与之经脉相关的远部进行操作与刺激,可以达到温热的目的,从而推动气血运行。《黄帝内经》中有两段文字,其一是《素问·血气形志》中所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还有一段是《素问·举痛论》中所记载:“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两段文字明确地告诉我们推拿按摩可以治疗因经络不通之“不仁”及寒邪致血行不畅、局部血虚之“相引而痛”。此外,推拿还可能通过经络系统来调和气血以滑利关节与理筋整复。正如《灵枢·本藏》中所说:“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也指出:“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说明推拿具有滑利关节和理筋整复的作用。 3 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 综述可见,推拿治疗疾病是通过经络与腧穴来发挥治疗作用,且肝肾亏虚、外邪侵袭及气滞血瘀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既然如此,那么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推拿治疗本病时就必须重视具有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及行气活血作用的经络与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病人以肝肾亏损为主者,操作的重点部位宜在肝经与肾经,以求补益肝肾;以外邪为主者,操作的重点部位宜在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俞穴之肾俞、脾俞等,以求疏风散寒、温肾健脾除湿;以气滞血瘀为主者,操作的重点部位宜在腰的病变局部及手、足阳明经,以求解散局部之瘀结,并通过补益气血的方法以达活血化瘀的目的。 上述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推拿治疗思路与现代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指导下的LIDP推拿治疗思路虽然有较大不同,但它强调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强调了中医脏腑理论与经络腧穴理论,符合中医治疗学原则与中医思维。至于其临床疗效及现代医学依据则有待于临床验证及进一步探讨。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路探讨 摘要】 分析了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中药密不可分,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认为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路应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中药一体化发展;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指出中医药的现代化应建立自己的标准,以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的准确性为依归。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辨证论治 整体观 循证医学 蛋白质组学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工作有以下几个方向:(1)基因组学研究。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提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1];(2)蛋白质组学研究。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对病理学、给药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3)将现代医学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到中医的诊疗手段中;(4)采用实验室技术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上述工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胆探索。但实践证明,由于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的截然不同,所得结论并未使中医药理论体系昭然天下,反而让研究人员自己都感到更加困惑,甚而使研究进程逐步偏离了中医药的本身。因此,仍然不能称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在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某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就是中医药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其优势所在。 1 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两大特色,它们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南。 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的"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既反映整个生命活动的信息,又受其他各部分活动的影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另一方面中医注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发展中医药学所必须继承的。在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竞争发展中,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步吸收对方的优势而为己用,并最终超越对方。 1.2 中医中药不可分 目前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药独立于中医学进行单独研究,也就是上述的实验室采用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探索方向。综观目前中医药领域,从教育的学科设置到院校的设立,都将中药设为中医学大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学科,说明中药不应脱离于中医学独立存在。而将中药学更名为"生药学"的做法显然试图是把中药学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 中医经典着作中确实有诸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专着,但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着作中都有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中医理论,甚至中医临床。所谓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同源的,也是一致的。脱离了中医学,就不是中药;脱离了中药的中医,也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将中药独立于中医学将使学中医专业的人不认识中药,不知道中药理论和应用;学中药的人根本不懂中医,只能成为了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的专家。 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试图将中药独立于中医进行研究的探索都不可能反映中医的本来面目,反而给中医药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1.3 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医学均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也不例外。要检验一种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治疗思想是否可取,必须以临床疗效作为标准。 中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产生了很多学说。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有的得到了肯定,成为指导原则被记录到经典着作中;有的则被否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 "验方"、"验案"都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目前西医为主流医学,当然是因为其确切的疗效。回顾其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这个临床实践的筛选过程,才逐步确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两者能否最终达至结合甚至融合,仍然有待实践验证。如果因为中医的理论、治疗方案、治疗措施不符合西医的体系就以"不科学"为由对中医进行批驳甚至否定,就好比是医学上的"种族歧视"。 "科学"只是验证真理的途径,并不是鉴定真理的标准。如果以现有的或已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进行"去粗取精",被"去"掉的"粗"也许就是中医的"精华"。 2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2.1 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人相应"和整体调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的整体观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当代科学所认识,甚至被认为是神秘的。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宏观整体优势与特色的发掘,重视解释证候、方剂乃至于中药等概念中有关的整体、系统、协调、整合等复杂性问题;应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可以说,中医药学是典型的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学方法论的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例如:复杂适应系统关于涌现的认识,可以考虑用来揭示方剂疗效机理、证候形成机理所包含的"多因微效"基础上系统的"涌现"。因为方剂疗效和复杂性疾病及其证候的形成,很可能是在微小的变动基础上系统"涌现"的结果[3]。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治疗过程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揭示机体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阐释以宏观辨证、整体观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对机体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进行研究,可以直接发现由于药物作用而差异表达或特异表达的靶蛋白质,验证中医"四诊法"的科学之处[2]。 2.2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走"医药分离"的道路 从中医药现代化的多年实践来看,其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模式,主要采取量化、直观化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其有效物质,制成针对某一疾病的"新型中药"。但是,中药的重要理论是四气五味,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纯后,它就不再具备四气五味等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而应归于西药的化学成分范畴。因此,中药的现代化不能违背中医辨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原则。如果中药现代化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研究的道路,将使中药研究逐步失去自身理论基础、脱离特有临床经验体系的特点。其结果,不仅永远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 "废医存药"覆辙,阻碍中医药学发展,难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中药不分家,必须清楚认识到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经这些单味药或 复方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治疗前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鉴定其中发生相应变化的蛋白质,从蛋白质组水平上对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进行研究,可揭示中药单方、复方的作用机制,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这无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 [2]。 2.3 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 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临床为立足点。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在以阐明中医药治病机理为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如果得不到提高,即使机理再清楚也是徒劳。因此,切不可一味沉迷于基础研究,忽视临床实践。"纸上谈兵"不应为中医者所为。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而且,中医对疾病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循证医学模式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弥补中医之不足。循证医学采取完全随机、对照、双盲的科研设计和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降低研究结果的片面性,提高可重复性。 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遵循此模式所得结论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应大力提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工作,以期使可靠的治疗方法规范化、普及化,提高中医药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现代化应遵循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使中医药学从理论体系到临床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满足时展的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成为既具有中国医学特色,又具备当代科技水平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4]。 目前,标准化、规范化、定量化已成为中医药学术创新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医对病的诊断有自身的特点,对证的诊断则为中医学所特有。虽然西医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模式对中医的效果甚微,简单的"拿来主义"已经严重制约中医药前进的步伐。因此,立足于建立自己的标准,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的准确性,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观察对照研究,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出路。 中医论文范文:论营销管理在中医院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为中医医院适应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有效灵活的营销管理应用于中医护理服务中。方法:护理人员培训、将营销管理应用于工作流程。结论:护理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病人满意度,营销策略应用于中医护理工作中,做好市场调研,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树立品牌意识,不仅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可、提高了中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营销管理;中医护理服务。 现代营销观念认为,医院营销的出发点是病人,不是医院自身,目的是通过病人的满意获得利润,而不是通过病人数量来获得利润,采用的方法是整合营销,而不是营销部门及其人员进行的营销活动。 1 营销管理的概念。 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对设计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本质是需求管理。 2 营销管理的应用。 2.1中医服务是中医护理营销的根本。 2.1.1护理人员培训。 2.1.1.1每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操作的培训:包括营销管理学、中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制等各方面的学习和特色中医技术操作培训,从而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及中医专业技术水品。 2.1.1.2必要的礼仪训练:请礼仪专家讲课,从外表到语言谈吐、到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等多方面训练,树立大方得体的外在形象、优雅的谈吐、文明的举止习惯、良好的气质。 2.1.2 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高病人对中医的认识2.1.2.1 科室开展了如耳穴埋豆、拔火罐、艾条灸、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医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处方、中医食膳指导,使病人体会到了中医整体护理的内涵及精髓。 2.1.2.2 每月第二周、第四周周五下午召开工休座谈会,参加人员包括全体护士、值班医生、所有在床的病人。进行疾病的中医治疗及护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患者交流、医(护)患交流、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患者的意见、建议,对临床中医护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 2.2.2 形成成本意识,减轻患者负担:提倡节约,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从每张纸、每度电做起,降低医疗成本。使用经济有效的中医护理措施解决护理问题等,减轻了患者负担。 2.2.3 提倡以人为本: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问题,关心体谅病人,言语和蔼、态度亲切。从每件小事做起,如免费为病人提供微波炉加热饭菜、提供便民箱一次性纸杯,夏天蚊虫多的时候提供蚊香、冬天提供热水袋、免费送餐等。 2.3 做好售后服务:于病人出院后一周内进行电话回访及定期上门服务,进行必要的中医健康指导、康复锻炼。 2.4 扩大对外影响:医护人员每季度下社区为群众进行义诊、体检及中医相关知识的宣传,免费发放中药饮片等。 3体会。 3.1护理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中医理论操作、人文知识、营销理念的学习,使我科护理人员中医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年终理论和操作的考试合格率分别是96%和98%。 过硬的中医操作技巧、热情的态度、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不仅赢得了病人的认可,也体现了中医护理服务的价值。 3.2 病人的认可:由于转变了观念,中医护理服务从病人,即顾客需要出发,提供了最好的中医服务和最优惠的价格,不仅可以满足病人需要,同时赢得了病人认可。制定的营销策略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医疗护理工作创造了温馨和谐的平台。2009~2010 年病人满意度为 94.3%,2010~2011 年病人满意度提高至 99.5%。科室的病床使用率从56%提高到现在的 90~95%。 3.3 结论:通过营销管理理论的学习转变了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寻找新市场,并扩大市场占有率,运用营销策略及手段,树立中医护理品牌,提高了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 中医论文范文: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 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 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因此, 道教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 就必然表现为以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发展所作的哲学贡献。关于道的哲学研究, 以及对中医学的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学界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 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在近代以来的滥殇,致使对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影响,这种对中医学的形式化的研究道路使中医学的发展迟缓甚或倒退。显而易见, 中医学的形式化研究的方式悖离了道的哲学。限于本文的篇幅, 本文就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哲学反思,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学向道教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 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 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 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 气? ⒕纭⑷埂⒕瘛⒁约氨缰な魏屠矸ǚ揭┑壤砺奂笆导鞒隽颂厥獾墓毕住F渲?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为人称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 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 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鉴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 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在当代讨论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问题, 最重要的当属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的问题, 非但如此, 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 也极需从道教哲学中汲取营养, 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 所以,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 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 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以,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因此, 应当引起重视, 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 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进步, 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 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本体论的贡献中认识到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因此,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意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医学模式的定位, 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 已透视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出现重重困难, 因此, 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 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 是道教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 在对道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道路中, 反观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 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 并在人类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 以此映现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为转向自在。显然, 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 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 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不但是医学应注重的, 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 因此, 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道的形上学及其对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统一 道的形上学问题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以道教哲学的形式来定位, 其中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及其道教哲学的优越性何在以及对当代哲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这一问题自在于道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义哲学, 毫无疑问, 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智慧, 如果从黑格尔的哲学标准定义哲学, 则道教哲学并不属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表明, 道教哲学以“道”的本体论规范主体的修为与“道”合一, 这种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始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学, 并以“道”规范主体的修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质上是“道”哲学的统一性。今天看来, 这种哲学在人类哲学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完善, 但其表现的重要性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主体的存在本质及其实现在本体中的地位是人类哲学的终极关怀之所在。显然,其中的形而上学与《周易》的形而上学同出一辙, 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医学体系的形上部分与《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学统一, 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 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不仅是医学, 而是关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学问。中医学所包含的道德和伦理的思想, 以及人文关系, 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规则 ,都表明实际上的中医学被中国哲学所包容。 但是, 应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哲学因其对主体的关怀所必需, 导致其重要的理论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终极关怀中汲取。如果说中医学的发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对主体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而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 这一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道教哲学中的关于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成就本身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哲学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规范了道的本体论意义并在相当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体的方法论。《周易》在基本的意义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这始终是哲学的重大问题, 但西方哲学对此已无能为力。由于《道德经》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限定, 使之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形式问题没有在基本的哲学意义上给出, 所以, 人类的存在的所有问题表明, 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在映射这一问题中, 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尤其《内经》中的有关论述,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 见端倪。笔者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 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 受《周易》的道器之论之启发, 形成了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点, 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间者也”, 因次, 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 因此, 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 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将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的中医学的哲学问题。(限于本文的篇幅, 有关的具体论述请参看笔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道路 自晚清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来,对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研究, 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中医学范畴几乎都以西方哲学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对于这些解释, 已成为中医学的哲学研究的主流, 但是, 由于哲学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失缺, 以西方哲学作为主体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 因此,从本质上重新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道家和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思维方式和其产生的对思维的形式的统一性是哲学的自在, 那么, 一定的知识形式将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哲学只是从形式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则。因此, 就中医学的形式而言, 如果承认其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立的形式 ,那么,自在的哲学就是与西方哲学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 与西方医学是西方哲学所生成的医学形式一样,中医学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形式。所以,从中医学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学思维, 体认其自在的哲学, 也许是比以西方哲学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对发现中医学的哲学模式更为有利。 长期以来, 有关中医学的哲学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哲学思维属于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或朴素的辨证法, 由于中国哲学的自在方式产生的中医学, 使以西方哲学中的辨证法的方法认识和研究中医学形成相当大的曲解, 由此导致不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医哲学, 而且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就是当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 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的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 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 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 ,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 无疑是对问题的解决, 而这些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应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病因辨证等, 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 但以阴阳为体。 《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 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 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 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 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医医疗特点的存在,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而言, 由于与中医学自在的规律相悖, 已严重的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 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 而且使目前的中医学人才也青黄不接。 我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应在以下的改革中进行: 1, 改革中医学的教材。应编写中医哲学教材, 增加开设以“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医哲学”课, 锻练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结构的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以利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中医的医疗实践。不但如此, 还应在普通小学教育中, 增加以中医学为基本的世界观和养生学教育, 真正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生产高素质的中华民族而言,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2, 中医人才的培养道路, 应走“师徒制”, 这是中医学内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模式之传承所必需的, 这不但为中医学技术的口授心传特点所决定, 更多的则是中医学的道德伦理的特色所限定的问题。实践表明, 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 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圣手。但现代的中医教育体制下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其中的教育体制不可不彻底的反思。 3, 中医学问中, 向有“学医三年, 天下无不治之病; 行医三年, 天下无可用之方; ”之论。因此, 中医学不同于其它学问, 其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是中医学者终生所追求的学术问题。所以, 政府在医学的管理模式上, 应尊重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保护和礼遇中医学人才, 使其学术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 并为其创造优越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环境, 使优秀的青年能够走进学习中医学的大们并为此而贡献。这是保护和发展中医学的当务之急。 4, 改革中医学的医疗模式, 采用以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中药和道教内丹疗法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5, 抱朴子葛洪有“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 ”的重要的医疗思想, 因此,中医疗法应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治法治则为主, 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教医学体系。道教医学体系的实行, 不但可彻底根治疾病, 提高人们的生存境地, 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补中医和中草药资源的紧缺。因此: 6, 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应以道教内功为主, 药物为辅; 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 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思想,在练功中辅之于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 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衡并长期受益。 以上应为中医学在当展的长期国策。 总之, 中医学是人类文化中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财富, 在其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与中国道家哲学息息相关、与道教学者的身体力行的医疗实践中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但是, 中医学尽管理论成熟, 门派众多, 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医疗模式表明(以中医七大门派的理论为主), 其治法治则上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投以中草药物、以经方为主、时方验方为辅的医疗方法。在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当代,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随着当代哲学革命的完成, 中医学必将最后完成以道教医学为主体医疗模式的转向, 而这一转向是在近代就应完成的, 只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 致使这一工作无法进行。历史将表明, 厚西薄中是浅薄的。在当代中国文化热的国际大环境中尽快的完成这一工作, 使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中重放异采, 中国的哲学和医学学者责无旁顾、任重道远。我们当以此共勉。 中医论文范文: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参与治疗的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 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不断明了,其治疗观念发生了转变,如手术范围有缩小的趋势、术中可能采用一次性大剂量放射治疗以及术后早期的辅助化疗等,使得围手术期干预因素有所变化。本文就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使其日臻规范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乳腺癌; 围手术期;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医药在参与围手术期处理方面已有许多研究报道,其结果显示中医药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缓解手术创伤和麻醉干扰等带来的副作用,促进术后恢复。随着人们对乳腺癌认识不断深入,乳腺癌围手术期干预也将发生变化,如手术范围有缩小的趋势、术中可能采用一次性大剂量放射治疗以及术后早期的辅助化疗等。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研究至今仍少见报告,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某些问题仍值得商榷。本文就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的治疗日臻规范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1 乳腺癌“围手术期”的界定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一段时间。Dorland医学词典对围手术期解释为:从患者住院准备手术到术后出院的这段时间[1]。国内有学者认为: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基于上述观点并结合临床实际,我们将乳腺癌围手术期的概念界定为:从确定手术治疗起,至手术后第1周期辅助化疗完成止的一段时间。在乳腺癌的当代治疗概念中,包括在术中和术后早期(1~2周)进行化疗以及新近开展的术中一次性大剂量放疗,用以减少因手术操作引起的癌细胞入血和原发肿瘤切除后残留癌细胞生长活跃所造成的复发转移。而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因持续的周期较长,不便计入围手术期中。 2 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目的 在我国目前新发现的乳腺癌病例中,ⅡⅢ期患者仍占大多数,各种根治术仍然是当前的主要术式,术后仍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且多数属于中、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并存疾病。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因乳腺癌患者本虚标实,特别是中晚期患者,正气已亏。手术虽有祛邪之功,却有耗气伤血之虞,通过扶正培本的方法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2)并存疾病的治疗。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的合并症,需要在手术前进行纠正。(3)处理手术、麻醉带来的副作用。术后机体功能紊乱、疲劳综合征、术后早期的血液高凝状态等,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皮瓣缺血、皮下积液、下肢血栓形成等,影响患者的康复。中医药通过益气健脾、养血生津等法可改善疲劳、增加食欲;通过活血瘀法改善皮瓣血运、减少血栓形成以及淋巴渗液的产生,促进术后恢复。(4)术中、术后放、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通过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法治疗骨髓功能抑制,升高周围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益气健脾、和胃降逆等法改善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3 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指导原则 3.1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乳腺癌治疗的“整体观念”是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认识:首先,目前已公认乳腺癌是一种全身疾病,根据Fisher的生物学理论,在疾病的早期就可能有癌细胞转移入血,并潜伏在骨髓中,当原发肿瘤被切除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即可迅速繁殖,成为临床所见的转移灶[2]。其次,乳腺癌的局部手术处理依赖于机体全身良好的状态。如患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肝、肺、肾、脑血管等重要器官合并症以及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需要控制好上述病情后才能施行手术。第三,乳腺癌局部处理也影响机体的整体状态,如手术创伤和麻醉过程所引起的机体功能性、甚或器质性改变等。因此,手术作为乳腺癌局部治疗的重要方法,也必须服从整体内治法,坚持以“整体观”进行实施,这对中医药参与围手术期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也是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根本大法。乳腺癌患者常有不安、恐慌、抑郁、焦躁、孤独感和失败感,再加上对癌症和手术的担忧,往往形成肝气郁滞证;而且手术创伤和麻醉干扰,术后常见脾胃虚弱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患者并存疾病的处理以及术后并发症如皮瓣坏死、淋巴渗液、气管插管所致的咽喉部炎症等,又需要我们施行辨病治疗以弥补辨证论治的不足[3]。 3.3 扶正与邪相结合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因虚致实,又因实致虚,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过程。在乳腺癌围手术期,正邪变化规律是,术前邪盛正亦盛,术后邪去正亦虚。因此术前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术后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祛邪是中医药参与围手术期治疗的大法。乳腺癌围手术期邪之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术前以癌毒之邪为主;术后癌毒之邪已去,六淫之邪易乘虚而入形成外感之邪;手术也易损伤局部脉络,血溢脉外而形成内伤瘀血之邪。乳腺癌围手术期祛癌毒之邪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及化疗,手术邪直接而迅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祛外感六淫与内伤瘀血之邪的方法主要有解表法与活血法;而扶正的主要方法为健脾益气法、益气养血法等。 由此可见,中医药针对癌毒之邪较常用的“以毒攻毒”法,对可手术的乳腺癌且综合治疗明显进步的今天已不常使用,乳腺癌的围手术期也不宜使用。因此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的治疗应在扶正固本大法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不同疗法的特点,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3.4 按期分治 围手术期又分为术前、术中及术后3期。术前处理目的是治疗并存疾病,改善机体功能,增强应激能力,使患者能以最佳的状态进入手术,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术中处理主要集中在全麻过程中生命体征的改善方面,中医药参与的成份相对较少。术后处理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手术与麻醉产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尽快地恢复机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尽早地康复。各期处理目的不同,其处理方法亦不尽相同,应根据各期不同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治疗措施。 4 乳腺癌围手术期的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由于手术与麻醉药物的干预,乳腺癌围手术期的证候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术前患者因对肿瘤、手术的恐惧与焦虑,常表现出精神抑郁、失眠、纳差、烦躁等肝气郁滞证与肝郁脾虚证的征象;术中的证候变化多因麻醉药物的干预,使患者出现肢冷、肤白、脉缓等阳气亏虚的表现;术后因手术、化疗药物的干预,患者多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差、脉细等脾胃虚弱、气阴(血)两虚等表现。因此,相应的治疗方法应为:术前以疏肝解郁、疏肝健脾法为主,方药以逍遥散加减;术中静脉给药扶阳固脱,方药以参附注射液为主;术后脾胃虚弱者,治以健脾益胃,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阴两虚者,治以益气固表、养阴生津,方以生脉散加减;气血两虚者,治以益气健脾养血,方以归脾汤加减。 5 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存在的问题 由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是中医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缺乏规范的诊疗措施,在乳腺癌围手术期的证候诊断方面目前尚无公认的、规范的辨证标准,也就没有相对固定的治疗方药。在辨证证型和治疗方药上各自为政,不利于疗效的系统评价及推广应用。目前的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4],需要确立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现代医学的近期疗效指标有疲劳综合征、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经济学指标、血液生化、各种量表等,我们理当可以借鉴。在评价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对照组的安慰剂是目前实施的困难之处,汤药的色和味难以与治疗组类似,丸药和胶囊剂可能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目前还没有中医药围手术期干预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因而缺乏可循之经验。 6 展 望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不断涌现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必将渗透到中医药参与的围手术期治疗研究之中。然而,完善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治疗的诊疗体系与疗效评价体系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皮瓣坏死以及顽固性淋巴渗出等的适宜中医药治疗的技术亦是研究的重点。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首先应该成立乳腺癌中医药治疗的多中心协作网络,开展围手术期多中心协作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完善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标准和相对固定的基础方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将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整合到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的研究之中。如将中药药理学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到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研究中可能推动研究的进度及深度;而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本领域的研究中,从卫生经济学着手,进行成本效果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将有益于客观地评价中医药在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特色与优势,以便推广运用。 中医论文范文:对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实践探索 《西医内科学》为一门临床专业课,是各临床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复习各高等医学院校内科学教学大纲不难发现,内科学的教学重点为各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目前中医院校临床专业教育均开设西医内科学,并为后期重要的考试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总结,对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作了一定的探讨。 1 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要想正确、有效地进行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就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对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治手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临床工作,适应当前医疗服务特点,学习与掌握西医内科学等各西医临床专业课,尤为重要。因此,中医专业学生绝不能忽视对西医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医专业进行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使拥有扎实中医专业知识基础的中医专业学生对西医内科学也有深刻的理解。内科学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关键,学生务必扎实地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能在毕业时承担适当的临床职责,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等中医院校始终重视西医临床专业课的设置与教学,其中西医内科学为最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之一,其课程教学时数在众多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多数中医院校已将其作为毕业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的内容与重点。明确了目的,就应该适当加大西医内科学教学力度,增加西医内科学课时比重,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认识到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特点 2.1 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为临床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西医院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主干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部分学生西医基础知识较薄弱,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在临床课的教学中显示出不足,为临床课的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有模式化倾向 西医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开设中医基础课程,由于中医基础课程多数需要学生熟记,以达到熟能生巧,使学生养成按条例记忆的学习习惯,而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很多内容不需强行记忆,应用思维与推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中发现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存在不能灵活应用的特点。 2.3 西医内科学课时相对较少 尽管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在很多院校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仍显紧张。众多院校西医内科学均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课时多为90~126学时,使很多疾病的讲授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进行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穿插疾病诊治的进展内容。 2.4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未接触临床,不了解临床的情况下,对西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考试过关的心理学习。因为中医与西医的学科特点明显不同,如果没有任课教师的引导,对为什么要开设西医课程,很多学生存在疑惑。 3 教师的素质及行为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是对内科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内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才能充分理解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把握重点及难点,这是分析教材的基本要求。把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传授于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又起到了主导作用,只有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使这一传授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实践性,也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建立起理论概念。由于相关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内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如果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则很难适应内科学的发展,更谈不上站在教材的理论高度之上得心应手地传授知识。与西医专业学生相比,中医专业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基础较差的中医专业学生获得较好的西医内科学学习效果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要避免以下 3 种情况发生:①有些教师认为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内科学以后用不上,了解一下就行了,于是对授课内容大删大减,敷衍了事,使知识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学生听起来似是而非,难以理解,从而丧失了学习西医内科学的兴趣。②有的教师过分低估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害怕学生听不懂,所以讲课总是点到为止,对知识点既不深究也不展开,更不介绍学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深入,知识面也过于局限。③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重视西医内科学教学,但是他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4 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 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临床学科,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理论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给内科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但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完整的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记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从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它同时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教学速度快,学生难于记笔记,也难于跟上授课节奏;二是多媒体教学过分强调直观,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三是教学按部就班,忽视即兴发挥,教学互动性差,抑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四是喧宾夺主,课堂实效性差。传统教学虽然不及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但其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课堂听课的信息反馈,及时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教师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跟上授课节奏,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除可用语言来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外,还可用板书及肢体语言增加互动性,可即兴发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等。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正是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又可以用传统教学的长处来弥补。 5 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社会需要、学生的自身特点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是单一的。不同的教师上课有不同的方法,但优秀的教师在上课时无不灵活运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提问、设疑、举例、导入等方法由浅入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内科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基于此,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能在启发式、讨论式等基本教学方法之上充分利用数字化、可视化教学平台实现直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则大有帮助,这个平台包括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库、医学标本库等,它可变抽象为具体,使需要冗长文字描述的特定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清晰表达,易于理解。尤其具备较丰富完整的反映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的科教短片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将会使课堂教学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 总之,在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内科学的教学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只有创新改革,提高应变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技能操作规范、动手能力较强的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综合人才。 中医论文范文:婴幼儿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 【关键词】外感发热;中医护理;婴幼儿 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发热为常见症状的一种病证。婴幼儿外感发热在临床上很常见,起病急,病情变化快,需要及时处理。笔者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对100例高热患儿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施以中医护理方法,效果较为显着,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病例均为儿科外感发热住院观察病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6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3岁。患儿均为急性发病,病程最短5小时,最长7天,均表现为发热,兼有恶寒、头痛、无汗、流涕,或有咽喉疼痛、口干、脉浮等症,符合中医外感发热的诊断。经过治疗、护理总有效率达95%. 2护理措施在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合用中药灌肠、穴位敷贴、中药擦浴,同时施以中医护理。 2.1生活护理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寒,避免直接吹风,中药汤剂宜热服,药后盖被安卧发微汗,注意观察服药后出汗情况。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18~20℃,湿度以50%~60%为宜。勤换内衣,保持口腔、皮肤清洁,衣着适度,因衣服过多影响皮肤散热,过少则受凉。 2.2饮食调护以食辛味发散食物和热食为宜,多饮开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利驱邪外出,忌生冷。给予清淡、易消化的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如猪肉瘦肉汤、新鲜蔬菜、果汁等,忌食牛肉、狗肉、羊肉、鸡肉等。也可给予桑叶6g,菊花6g,薄荷3g,白糖适量,以沸水浸泡代茶饮。 2.3预防并发症小儿体温突然、显着升高时,易发生抽搐惊厥,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患儿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出现频繁呕吐、头晕、头 :请记住我站域名/ 2.4心理护理给予正确治疗与护理,及时解除患儿的痛苦,赢得患儿的初步信任。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衣帽整洁,态度和蔼,模仿小朋友的语言,增加亲和力。对家长耐心做好解释、指导工作。 3讨论小儿外感发热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所致,小儿多为“纯阳之体”,最易化热。故伤风虽有风寒、风热之分,但风寒失治、误治迅即化热而为风热。因此治疗小儿伤风发热,多以辛凉解表为主。 我科采用穴位敷贴治疗外感发热,因石膏是苦寒之品,可宣通内蕴之热,有明显的退热作用,透表解肌之力强,为透胃腑实热之圣药,尤其内伤外感,用之皆效。涌泉穴又名地冲,属于足少阴肾经,为历代医家常用的穴位。涌泉穴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气血下行,功擅主降,是升降要穴,既可针刺、按摩,也可外敷、艾灸,现代还可穴位注射,既可治疗急症,也可治疗慢性病。穴位贴敷法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采用穴位贴敷法具有双重作用,既可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又可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发挥药物的作用,以调节脏腑的气,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直肠黏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直肠给药后,药液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黏膜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中药灌肠既能保留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又能避免因味苦引起呕吐难以口服之弊。此法具有给药方便,无大汗淋漓,完全退热时间短,体温反跳现象少,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特点。经保留灌肠后吸收,以通腑泄热之功效而达到降温。中药灌肠降温后维持时间长,且对于高热惊厥、昏迷、肿瘤、年老体弱等发热患者尤为适宜。中药擦浴不仅降温快,还能消除高热带来的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等。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在重清热解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发散外邪。同时通过生活饮食调理,并取得患儿与家属的配合,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可使患儿很快康复。 中医论文范文:论中医药对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作用 1中医药对ER改善作用的实验动物研究 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中医药对实验动物ER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经过中医药的应用,可以改善实验动物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发育,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改善子宫内膜的血流,并通过调节多种细胞因子、活性蛋白的功能以提高ER,提高受孕率。闫文杰等[15]研究中药助孕方对促排卵和胚泡着床障碍小鼠ER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助孕方可以提高小鼠LIF蛋白OD值、整合素β3蛋白OD值和妊娠率,认为中药助孕方可以通过上调LIF和整合素β3的表达来改善ER,提高妊娠率。宋殿荣等[16]观察补肾活血方中药对妊娠大鼠ER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肾活血方能明显改善胚泡着床障碍大鼠子宫内膜表面胞饮突的发育,并显着提高子宫内膜整合素β3mRNA的表达,有助于ER的建立,最终提高胚泡的着床率。周惠芳等[17]观察补肾助孕方对大鼠胚胎着床期子宫内膜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整合素α5、β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肾助孕方可下调胚胎着床期子宫内膜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水平,提高整合素α5、β3蛋白水平的表达,改善黄体功能不全状态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受孕环境。陈倩等[18]研究发现紫丹饮(主要由紫河车、丹参、熟地黄等药物构成)含药血清在子宫内膜免疫微环境中可显着促进子宫内膜细胞L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表明中药紫丹饮在子宫自然杀伤细胞(uNK)的旁分泌作用下通过增强ER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ER。曹蕾等[19]探讨补肾健脾中药复方对肾虚模型大鼠模型E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补肾健脾中药复方能够有效改善肾虚模型大鼠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功能,调节子宫内膜NK细胞亚群含量,提高内膜LIF表达,从而改善其ER。王振迎等[20]观察寿胎丸加减方(其方药组成:菟丝子100g、杜仲100g、黄芪100g、当归100g等)对超排卵小鼠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表明寿胎丸加减方可提高超排卵小鼠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小鼠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张雏怡等[21]观察针刺对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ER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刺有上调大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A10(HOXA10)、LI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作用,能显着改善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导致的ER不良状态,促进胚泡着床。 2中医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关于中医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已有许多报道。研究显示中医药对ER的改善作用是明显的。 2.1单味中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苏念军等[22]选用单味中药阿胶30g自月经周期第7天开始给予口服至下次行经或证实临床妊娠为止,期间观察子宫内膜、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结果显示,通过口服阿胶,子宫内膜厚度显着增加,增加值为(3.88±1.54)mm,子宫动脉血流RI和PI明显下降,表明阿胶能增加诱导排卵助孕周期子宫内膜的厚度,加速子宫内膜的增长并改善子宫动脉血供。 2.2中成药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韦艳萍等[23]探讨左归丸对黄体功能不健所致不孕症的治疗作用,设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妊娠率(40%)高于对照组(17%)。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血清孕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左归丸可能通过舒肝补肾来升高孕酮水平,健全黄体功能,提高子宫内膜表达,从而影响ER,治疗不孕症。孙振高等[24]通过超声检查评价补肾中药改善超排卵过程ER的临床价值,将进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的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用控制性超排卵方案。分别用二至天癸颗粒(由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等药物组成)联合促性腺激素(治疗组)和单用促性腺激素(对照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分型、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子宫动脉PI和RI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IVF-ET过程中联合应用补肾中药,可改善诱导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及分型,显着降低HCG日PI和RI,改善ER,提高临床妊娠率。 2.3中药验方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刘雁峰等[25]观察二补助育汤(着名老中医肖承悰教授调治ER低的经验方,由骨碎补、补骨脂、巴戟天、桑寄生、续断等药物组成)对ER的作用,对因ER低造成IVF-ET失败的肾虚型患者,给予二补助育汤服用3个月,结果显示半年随访受孕率为57.1%;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治疗后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治疗前,且雌激素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表明二补助育汤在改善ER低患者的症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雌激素水平等方面都有较显着的疗效。 2.4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ER作用的临床研究 李秀然等[26]将促排卵周期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加服助孕增膜方(菟丝子、淫羊藿、熟地、当归、川芎、首乌等),西药组加服戊酸雌二醇。排卵日B超监测显示,两组内膜厚度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中药组对内膜类型的改善情况与西药组相仿,对PI及RI的降低及临床妊娠率优于西药组。提示助孕增膜方能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并改善子宫动脉血供,改善ER,有助于胚胎着床。冉雪梦等[27]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联合中药(含当归、白芍、熟地、山萸肉、续断、菟丝子、紫石英等)促排卵,与正常排卵周期妇女的着床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后两者整合素β3表达强且无差异,提示补肾调经中药增强了促排卵后着床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表达,改善了ER,有利于孕卵着床。徐淑萍[28]将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黄体酮治疗,试验组加用补肾汤(由紫河车、熟地、巴戟天、菟丝子、丹参、当归等组成)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肾虚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黄体中期血清雌二醇及孕酮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肾虚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血清孕酮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表明补肾汤联合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提高黄体功能、改善ER有关。连方等[29]探索中药参芪寿胎丸方(由党参15g、黄芪15g、菟丝子15g、桑寄生15g、杜仲15g、川续断15g等组成)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疗效,将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参芪寿胎丸联合西药组(试验组)和西药组(对照组),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肾虚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排卵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黄体中期孕酮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服药后黄体中期子宫动脉血流及子宫内膜血流的RI、PI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服药后黄体中期血清雌二醇水平均较服药前升高。试验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参芪寿胎丸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子宫内膜血供,提高黄体功能,改善ER有关。张敏等[30]探讨温肾活血汤联合克罗米芬(CC)促排卵治疗后对ER的影响。结果发现治疗组在内膜厚度、周期排卵率及周期妊娠率高于对照组,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温肾活血汤能提高CC促排卵治疗后的妊娠率,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排卵、降低LUFS发生及改善ER有关,其改善ER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CC。 2.5针刺疗法对ER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 陈雪梅[31]探索针刺疗法对提高ER的效果,将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三组:针刺测试组取穴关元、中极、子宫(双)、三阴交(双)、归来(双)、血海(双),针刺对照组取穴风市(双)、阳陵泉(双)、外关(双)、四渎(双),空白对照组不行针刺治疗。结果显示,妊娠率分别为58.69%、38.29%、33.33%,针刺测试组高于后两组。妊娠组螺旋动脉的血流指数PI、RI均显着低于未妊娠组。结果表明,螺旋动脉的血流指数和ER呈相关性,针刺疗法可以提高ER,进而提高妊娠率。潘碧琦等[32]观察腹丛刺辅助促排卵治疗的效果,该针法施针部位是子宫、附件的体表投影,针之所及,直达病所,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发现经施针后的患者RI、PI较未施 针患者明显降低。因此认为腹丛刺可以改善患者盆腔血循环,使血流更为充沛和流畅,排卵率提高,ER和营养条件得以改善,因此妊娠成功率提高,同时流产率降低。 3结语 ER引起胚胎着床障碍的机制,尚未找到特异性的环节或因子。目前西医改善ER的措施有激素、抗凝剂以及手术,临床有一定疗效。中医药在IVF-ET的应用已做出有益的尝试,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调节ER的作用是肯定的。中医学以其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药复方调经促孕的作用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在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临床上经验性治疗较多合理但疗效不确切,作用机理尚未十分清楚,而且,对某些研究结果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在评价ER方面,至今未有统一并公认的指标,也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这些问题有待今后不断地解决。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药类风湿关节炎教学创新 笔者从事风湿科临床工作多年,本方应用得当,收效颇着,此方若无黄柏、苍术、川芎三药,疗效会明显降低,使用时应加注意。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不同,导致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因此中医药特色的风湿科临床教学创新探究不仅要考虑到班级的专业特点,比如: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运动康复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等,而且更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体的差异来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老师应该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充当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创设真是情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目前的临床实习课教学中,较以往传统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接受而言,形式和内容上已有很大改观,但如何使学生更有兴趣的接受知识,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是临床实习课教学老师更为关注的问题。 在教科书中关于川乌这味中药的描述如下:药性: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应用:1.风寒湿痹;2.心腹冷痛,寒疝疼痛;3.跌打损伤,麻醉止痛。这些中药书上的知识点对于考试来说,甚是重要,但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川乌是一味中医风湿科常用药,笔者在临床实习课教学中,通常给实习医生讲医案的同时,喻方于理,讲授清楚用药的宜忌,让同学们生动地理解并掌握风湿科药物的应用,共同探究中医药特色风湿科临床带教的方法。为了检试乌头的毒性,近代名医张山雷曾以身试之。张氏云:“予曾以天生之乌头附子等分为末,试服二厘,至一小时,力轻浮微茫,如分剂再加,即至眩晕,因知此药先至脑部。”张氏此举,颇有献身精神,深受医界赞誉。古称乌头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乌头的块根中含有乌头碱,有很强的镇痛、镇静作用,但具有强烈的毒性,2~4mL的乌头碱结晶体或2~4mL的乌头酊就可以使人中毒而亡。 乌头碱中毒,病人很快会感到头昏眼花,口舌及四肢发麻发胀,由于乌头碱对迷走神经的强烈兴奋作用,出现口角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出冷汗,心跳减慢。又由于乌头碱对心脏的直接毒害作用,而表现出各种心律紊乱,甚至出现心室肌肉颤动或心脏停搏。乌头碱对神经系统,特别是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出现呼吸困难,手足抽搐,神志不清,二便失禁,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乌头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碱,而有效成分也是乌头碱。据日本矢数道明博士研究,发现乌头含有六种生物碱,其中四种是有毒成分,另两种是无毒乌头碱,前四种在高温下,可以被破坏,后两种则不能被破坏。日本研究乌头,是有血的教训的。《头注本草纲目》的作者白井光太郎博士,就是因为乌头碱中毒而献身的。这种用生命换取的教训,在日本国研究中药史上,还是很少的。现在,日本加工无毒乌头的方法很简单,用高压锅加温120度,经过2h就可把有毒成分全部破坏掉[4]。 从上面的两个医案我们不难看出,临床用药是很灵活的。我本人从事临床教学工作多年的经验之一是:学生很喜欢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记忆深刻,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知识,使学生正真意义上成为教学双边关系、临床实践的主动方。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中医风湿科的临床病症更是注重实践。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在中医风湿科的临床病症实践中更显现出尤为重要的作用。注重实践论是从辨证论治,还是遣方用药都能深刻的反映出之一道理。 所以,单单是川乌这一味风湿科最常用的中药来说,都有这么多的知识要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我们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还是很重的。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不同医学始终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如何取长补短、结合创新变成了又一重要途径。随着中医药特色风湿科临床教学创新的深化,中西医有机结合与互补的临床教学已成为医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将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就能更好更多的解决学生重书本轻能力、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灵活性与主动性的问题,能够切实地解决学生在临床学习、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提高风湿科中西医结合实践教学质量。
摘要: 为切实提高卫生类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围绕“立德树人”核心任务,落实“就业是最大民生”的指导思想,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形成以加强就业教育指导为主线,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为重点,以完善双创教育机制为特色的“三位一体”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该体系的实施,对于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推进学校就业创业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立德树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双创教育 “就业是最大民生”,高校的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如何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引导学生积极就业是高校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高校通过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高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进一步降低新时期背景下社会需求变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提升高校在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质量和效率[1]。而就业服务指导体系不仅仅只是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校招机会和工作面试机会,而是应该在学生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就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个人职业规划,并鼓励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来践行自己的个人职业规划[2],所以构建完善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对于提高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水平,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将课程思政贯穿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就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就业指导教育这个重要途径,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通过上好就业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政策宣传等途径,实施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 1.1扎实课程教学,建好就业指导教育主阵地 学校应进一步丰富就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教育必修课,开设SYB(StartYour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选修课、GYB(GenerateYourBusinessIdea产生你的企业想法)选修课以及就业创业网络课程选修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学校要坚持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就业相关课程的实施,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探索就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在思政基础、思政概论等思政类课程中也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结合伟大的抗疫精神,将其融入就业指导教育尤为重要。伟大抗疫精神虽是时代产物,但其内蕴的精神特质必将长久存在,并成为我们披荆斩棘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将抗疫精神带到高校并传递给他们,使他们接受一次深度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必将对他们成长成才产生积极影响[3]。学校将抗疫精神融入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投身医疗卫生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1.2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就业指导新渠道 就业指导除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外,还应该开拓课堂外教育。在开展第一课堂教育的同时,学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的传统优势和鲜明特色,强化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求职培训。与此同时,学校要特别注重对骨干典型、意向去城乡基层就业、意向自主创业、家庭经济困难和有就业障碍的五类重点人群的指导和帮扶,建立帮扶档案及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举办学校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等,以赛促教,丰富就业指导第二课堂渠道。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等,组织多种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接触社会、接触职业,在此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敬业精神教育结合。在学生实习阶段,让学生深入一线,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 1.3培养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医学是一门既包含科学也包含人文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人文情怀。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学校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既高度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又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基于学生职业素养需求,遵循成长规律,衔接专业学习3个阶段,形成“三阶梯”培养路径。第一层次围绕五育并举,融合生命至上思想,开展基本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创新创业、身心发展、励志成才等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志向高远、开拓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第二层次围绕“勤慎诚爱”校训精神,融合医者仁心思想,开展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优秀学生。以学校志愿服务实践项目为例,形成以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关爱夕阳红”系列活动;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动;以提供医学专业服务为内容的“走进医院”系列活动;以“博爱青春”“爱心义卖”为内容的“红十字”系列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奉献爱心、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大爱精神。第三层次结合专业特点,融合“大医精诚”思想,强化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卫生专业人才。通过三层次培养路径的设置,衔接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各阶段,既遵循了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育规律,又明确了各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全过程育人。 1.4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学校应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扎根一线,加大对基层生活、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一线工作的艰辛,培养其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4]。学校认真掌握并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就业政策,及时通过多种渠道传达到每一位毕业生,编制《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为毕业生答疑解惑。学校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鼓励学生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多介绍服务基层的行业鲜活事例、优秀人物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服务社会中。在宣传政策的同时,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心中扎根,真正将小我融入大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 2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做好就业服务是为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校园招聘,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平台。 2.1对接用人单位,巩固就业服务主渠道 学校始终以就业市场的培育与开拓作为就业工作的着力点,依托行业资源,服务卫生事业,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就业市场模式。一是加强校园专场建设,开拓就业主阵地。积极参加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各省市医药卫生行业的供需洽谈会、江北城区高校就业联盟组织的各项活动,举办大规模供需见面会、小型招聘会,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社会需求信息,为学生招聘岗位,为学生成功就业提供资源保障。二是推进驻地教学模式,创建就业新支点。学校与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等实行校院合作的驻地教学班,学生一年级在校学习基础课程,二年级即进入医院接受临床专业课教学。通过驻地教学,既加强了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又与毕业生就业紧密结合,使学生能更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了就业。 2.2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为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充分认识到加强对行业发展用人单位的考察与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能力素质的需求,及时反馈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稳步推进校企在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实习实践、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建协同育人的发展体系[5]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实习医院、教学医院、实习药企等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逐步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目前,学校与医药卫生机构签订设立就业基地协议,并保持每年递增的态势。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不仅为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人才招聘搭建了广泛的交流平台,而且深化了学校就业市场的供需效应,有利于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就业。 2.3实施精准帮扶,将就业服务落到实处 对于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全程就业帮扶。启动“全程关注、精准帮扶”的方案,从绿色通道、节点帮扶、学业辅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5个方面,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在校3年的全程关注与帮扶。针对离校未就业学生,开展暑期就业帮扶活动,采取用人单位“面对面”就业推荐。针对在卫生类省市统考中失利的学生,就业教师不仅对他们进行就业的心理疏导,并且由学工处、各二级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带队走访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南京康贝佳口腔医院、南京新颐和康复医院等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就业推荐。其中多家医疗单位组织了现场面试,经过走访,近40%的学生与走访单位正式签约。这种面对面就业帮扶工作不仅提升了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帮助学生解决了就业困难,真正体现了“精准帮扶”,还促进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很多单位对这种面对面推荐的走访活动表示非常欢迎,并希望与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从经济帮扶、学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方面,全面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就业,对于残疾学生,重点给予心理帮扶和就业帮扶。在各类帮扶的主体方面,学校充分体现“三全育人”作用,采取党员教师“一对一”全程帮扶,包括学习、心理、生活、就业帮扶。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精准细致”帮扶的作用,在学生实习期间,关心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同时对学生就业动态进行摸底并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学生实习返校期间,进行分类别就业指导。学生离校以后,根据招聘信息的地区、学生求职意向、单位性质等,进行点对点就业信息推荐,直至学生顺利就业。 3以“双创”教育为抓手,提升创新创业工作水平 遵循“创新带动学业,创业成就事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理念,学校不断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创业教育课程、SYB创业教育和培训、创业竞赛、考察创业企业等方式,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体验。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打造教育平台。同时,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以课题为抓手,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凝练实践经验。通过教育指导委员的成立和研讨会的召开,全面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3.1加强以赛促建,丰富“双创”教育模式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提升教育效果,近年来逐步形成“五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并将学校的创业教育经验和学生创业典型进行宣传报道,相关经验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汇编《推动双创教育,助力出彩人生》。除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院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外,还打造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平台,广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指导,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如举办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选优秀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创业大赛。 3.2创建教育基地,搭建“双创”教育平台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渠道。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依托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建成校内创业孵化基地,配套完善服务体系,制定出台《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管理办法》等配套系列文件制度,对基地实行宏观调控管理和资源配置,定期对入驻基地的创业项目进行把关、指导评估和考核,使之成为学生创业实践的主平台。建设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制定《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依托校企(院)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医院、企业经营与管理,积累经验,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一站式咨询服务平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大学生创业交流中心和学生创业网站建设等,做到不仅培训本院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还向周边院校辐射。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创”教育效果 加强创业实践保障体系建设,选派教师参加江苏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指导学生积极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安排教师参加国家创业咨询师培训、SYB创业师资培训等。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每年举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邀请行业内外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研究如何提升教育效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研究课题,组织专家和导师指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专项研究课题和大学生创新实训计划,广泛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的研究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创业的关键问题、前沿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用创新创业理论来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3.4实施创业跟踪,完善“双创”教育评价 加强创业教育质量跟踪体系建设,加强毕业生中创业学生的信息收集,加强与创业学生的跟踪走访,关心学生的创业情况。同时,对学生创办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和师资去帮助学生,同时将学生创业过程情况进行梳理,从而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内容和方式的调整,形成学校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闭环。 作者:冯雯妍 张红萍 单位: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基础技能能力、综合技能能力以及职业精神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中指出,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应少于总课时的50%。但在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全面的监控主体,实践教学监控标准体系不完善,监控方法相对单一,制约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一)监控主体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监控主体仍然是学校自身,许多高校虽然引入了企业、用人单位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这些单位并没有充分发挥其监控主体的作用,对于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效果不明显。在校内,高职院校的教学监控工作主要由教务处、督导室等专门机构负责,因为这些机构专职教学监控人员有限,对于教学监控工作主要是根据课表抽查听课的方式。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因其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求连贯性,多数采用提前向教学管理人员申请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教学的方式,教学监控机构对于实践教学实施常规监控相对较困难,对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顶岗实训教学监控更是鞭长莫及。实践教学监控主体缺乏多元化,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不利于提升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监控环节缺乏连贯性 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环节上,多数高校集中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点式监控,着眼点放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秩序、现场气氛等方面的监控,对于前期实践教学的设计开发和后期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缺乏监控。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应该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全方位监控流程,涵盖实践教学的前期开发、具体实施、效果反馈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环节缺乏连贯性,会使得对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发不够严谨,后期效果评价与反馈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利于实践教学课程的继续深化改革,也不利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三)监控方法简单化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方法主要是在校实践采用抽查听课的方式监控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任课教师以成绩评定来考核,虽然在实践教学计划中纳入了对与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但是这些指标缺乏明确的标准。另外,对于学生顶岗实训期间的教学监控,主要通过辅导员或者企业导师与职业导师评分进行考核,因为师资力量限制,对于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也很难保证。监控方法的简单化导致监控结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无法对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提升,达不到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应有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一)引入多元化监控主体 为避免监控主体单一化,高职会计专业应建立校内校外监控主体系统。校内监控体系在学校原有常规监控机构的基础上,引入会计专业教研室、会计专业教师及学生加入,会计专业教研室可以负责协助会计实践教学执行制度的监控工作,会计专业教师负责对实践教学教师个体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对于实践教学改进等方面提出专业意见,学生可以在评价教学与座谈会上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提出建议。校外在保持学校自身作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主体的同时,引入校外实训基地、行业专家、企业指导教师等外部监控主体,在实践课程研发阶段以及效果评价阶段进行质量监控,将实践教学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形成全面客观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质量监控体系常态化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二)构建连贯的监控环节 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环节上,建立涵盖从前期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到中期实践教学实施,后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三个环节的监控体系。在前期实践教学课程开发时,充分考虑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确定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具体方面,积极采用与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产教融合,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在教学实施环节,重点监控教学过程的秩序性、有效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效果评价环节,重视对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运用,让实践教学反馈真正发挥作用,在下一步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时,对是否采用了反馈意见进行监控,并作为一个评价依据,从而形成环环相扣,首尾相连的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采用多样化监控方法相结合 首先职业院校应维持常规检查制度,由教务处、系部、会计教研室对日常实践教学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控。对实践教学听课制度进行具体落实,采用学校或系部听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比赛等方式对会计专业不同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了解与评价,以提升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在效果评价上,要求学生在实践学结时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并作为考核其实践课成绩的一个指标,以免学生为了不丢分在实结时只强调收获而避谈缺点。同时建立学生评教体系,通过网络等方式对实践教师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接受程度,促进实践教学的深化改革。在学生顶岗实训期间,应积极建立与用人单位的长效沟通机制,安排巡查教师走访企业与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对于学生的真实评价,解决顶岗实训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顶岗实训中切实得到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会计专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会计人才,必然以“课程”作为依托才能实现。构建高水平的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构建核心实践课程体系,提升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至关重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构建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常态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实现质量监控效益最大化。
广告设计类论文: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探究 一、广告隐喻的解读 平面广告中的隐喻亦可称为视觉隐喻,属于一种二重结构,是指设计师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在抽象的信息形式和形象的视觉形式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并通过这两种形式之间的这种相互转化来实现广告作品主题的传达,一般包含喻体(源域)、本体(目标域)、映射和经验基础与语境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广告隐喻是把已知的意象以及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广告本体的过程,是以设计者的意象嵌入或是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广告主题和意义的。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各种素材和经验感受(即本体)进行解构、加工和重组,以构建一种新的意象和形象(即喻体)。这一创作过程是以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具体语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本体向喻体的映射,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以有效传达广告的主题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隐喻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生活习俗等都会对广告隐喻图形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要对此予以特别的重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的目标。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 1.替换式隐喻 替换式隐喻是用一个事物A来占据另一个事物B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作为喻体的源域没有出现,而是用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对其进行替换。虽然作品中缺少喻体的存在,但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受众已有的经验基础,受众很容易根据本体猜到喻体,能依循目标域的轨迹快速找到源域。且在一般情况下,广告作品中所出现的图像(即目标域)也就是该广告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例如,在一幅以“拒绝偷井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本应设计的轮椅车轮却被一口没有井盖的井所替代,依据推断得知,这里的车轮是源域(喻体),没有井盖的井是目标域(本体)。在这幅公益广告作品中,设计师是想通过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一种替代式隐喻来向大家宣扬一种公益理念,即在马路上没有井盖的井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偷井盖的不法行为,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再如,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进行替代的,并以此来巧妙地向受众传达保险安全、方便等现实优点。 2.对比式隐喻 对比式隐喻是指源域(喻体)和目标域(本体)都以图像的方式完整、独立地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其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属于同一类物体,但是两者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之处便是对比隐喻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当今平面广告的市场上,对比式隐喻是广告设计师最为青睐的表现手法之一,其能一目了然地将目标域和源域的不同之处呈现在受众面前,以引发受众对此不同之处的思考,从而引导受众快速了解到该广告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对比式隐喻的广告作品中,为了降低受众判断的难度,源域和目标域在同时出现的时候还经常会伴有一些文字或是图形的说明。以某某牌酱油的广告为例,画面中的源域和目标域表现的是同一条鱼,但不同的是上边表现的是前一刻刚出锅时的完整无缺的鱼,下边则表现的是后一刻只剩下一副鱼骨头的鱼,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会让受众思考其中的原因。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则画有某某酱油瓶子,看到这里,受众会明白是因为烹调时用了该品牌酱油才使得这条鱼如此美味。这种对比式的隐喻有效传达了商品的属性和优势,并促使受众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平面广告的同一对比式隐喻中可能会存在多组隐喻关系,如“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由两个酒瓶的盖子构成,左边的酒瓶盖子是没有缺损的,上边印有一辆完整的小汽车,而右边的酒瓶盖子是扭曲有凹陷的,上边画有一辆翻了的小汽车。其中就有两组对比隐喻关系,一组为喝酒与不喝酒的关系,另一组隐喻关系为没有喝酒时正常的开车状态与喝酒之后开车导致翻车的状态的关系。该公益广告就是借助这两组对比隐喻关系向我们传达了“为了安全,请勿酒后驾车”以及“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的交通理念。 3.嫁接式隐喻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嫁接式隐喻凭借其形象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喜爱。在嫁接式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和作为喻体的源域都会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二者都不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各自出现一部分,然后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再组合成一个“既非A又非B”的新的个体,受众可以根据部分来还原整体原型,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图像的实质。事实上,嫁接式隐喻是以转喻为基础的,它是隐喻中的一种特例。以金特•凯泽的公益广告《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为例,画面中的图像是一个头上长了一只白鸽的骷髅头,骷髅本身是用来指代灭亡、不安、残酷的,白鸽是用来比喻和平的,两者嫁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隐喻意义,即痛恨战争,期盼和平。再如,某某牌海鲜酱油的广告中的产品是一个四不像,说它是酱油,它却有鱼的尾巴和鳍,说它是一条鱼,它却又有一个酱油瓶子的身体,设计师将瓶子与鱼尾、鱼鳍嫁接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物象,并传递出了该广告作品的主题思想“某某海鲜酱油,海鲜品活色生鲜的秘密”。 4.关系式隐喻 相对于其他的隐喻方式而言,关系式隐喻是一种稍微抽象一点的设计方式。在平面广告的关系式隐喻中,目标域和源域往往都不是具体可见的具象事物,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在进行关系式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很多受众会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替换式隐喻或是嫁接式隐喻。关系式隐喻的关键就在于广告作品中的目标域和源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不是指代事物本身。例如,在一则“禁止吸烟”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食指的大部分都被燃烧的烟所替代,旁边的中指和无名指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被烟熏的状况。这则公益广告从表面上看貌似是嫁接式或是替换式的隐喻,但是这样所形成的“吸烟就会烧到手指头”的寓意显然是行不通的。实质上,这则公益广告是关系式隐喻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源域是手指与手指之间的亲密度关系,目标域则是吸烟者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广告设计者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抽象的关系用手指这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手指之间的关系映射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式隐喻,该公益广告作品向受众传递出了“吸烟不仅有害自己健康,还会伤害到周围其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越是亲近的人所受的伤害就越大”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在平面广告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隐喻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两者的结合度,以不断促进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新发展。 作者:赵明良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广告设计类论文:广告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方向研究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一直是仅仅针对广告设计的方向来设置的课程,并且主要以美编人员作为主要就业方向,由于招生的人数在逐年增长,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试图寻找化解这种矛盾的方法,开拓新的就业方向,针对于艺术类相关的专业岗位,对中国的艺术交流中心城市——上海,对上海的市内最具代表性的11家画廊及博物馆,艺术中心,做了以走访为主要形式的调研,以此为契机进项研究如何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相关社会形势背景:艺术品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公认的三大投资市场,再加上中国即将2010上海世博会,大量的资金将会涌入到这个市场中来。投资者们主要通过艺术基金、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等几个主要渠道来进行投资。 艺术基金在西方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品运作模式,他有着很完善和很专业的管理、投资计划。在中国,艺术基金刚刚起步,大部分都属于私募基金,已经开始形成规模经营的模式,这些投资会根据经营者的定位不同产生分流,一部分流向高端艺术品,另一部分流向了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画廊是投资者们最常见的投资渠道,是艺术品市场的一级市场,画廊通过举办主题性的展览形成自己的定位风格,画廊通过签约艺术家,收藏了很大一部分作品。拍卖行是当今艺术市场中最与画廊相得益彰的投资方式,也是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一种常见现象。拍卖行吸引的藏家都是具有相当一定经济实力的高级投资者和收藏家。 二、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画廊类 上海顶层画廊(地点南京东路479号先施大厦12层)香格纳画廊(SHANGHART)地址上海皋兰路2号视平线画廊地址虹桥开发区紫云西路24号凹凸艺术地址泰康路210弄12号德加画廊(DEGASGALLERY)地址上海大木桥路37号1204室上海大戏院画廊(SHANGHAIGRANDTHEATREGALLERY)地址上海黄陂北路286号朵云轩(朵云画廊、飞虹画廊)地址上海南京东路422号国友画廊(GUOUOUGALLERY)地址上海虹桥路农工里100号在这对画廊的询访过程中,先后走访6家具有代表性知名画廊,4间主要以经营现代绘画艺术品为主,另外2间主要经营传统艺术品及国外艺术家作品为主,画廊目前反映所急需的人才是对中外美术史,各知名画家以及画家的技术特点,手段有深入的了解的员工,能够熟悉当前的绘画艺术品行情,投资的趋向以及市场的走向,除了对工作人员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要求外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营销经验,能够为部分投资者提供绘画艺术品的增值趋势或收藏价值。美术馆类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上海美术馆南京西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路27号刘海粟美术馆虹桥路1660号美术馆类所走访的大型艺术品美术馆共计4家,都是上海市内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此类主要以事业单位为主,同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对所需求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中外美术史相关知识的熟知还要对一定的书画收藏保养知识有相关的了解,如:对古画收藏的光线、湿度、温度要求,为参观人员做简单介绍,还要对绘画作品的不同种类,不同的运输方式都要有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参观人群所会出现的对艺术品不利的行为有一定预见性。上海苏州河艺术仓库登琨艳是台北著名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界"怪才",师从知名建筑文化学者汉宝德。他是在苏州河畔老仓库建工作室的第一人。继登琨艳之后,仅仅两年多时间,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岸边,艺术家仓库有30多栋。加上星星点点散落在苏州河两岸的艺术家仓库,苏州河沿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艺术家的工作室100多个,这些旧仓库里聚集着大约1000多位艺术工作者。苏州河艺术仓库是上海的前卫艺术家以及一些知名画廊的聚集地,在这里做为一名工作者既容易也不容易,如果说容易,那么这个职位应该只是为画家们跑腿的伙计,如果说不容易,那么你就的深入到这个群体当中,一定要具备全身心热爱这个行业环境,抱着和这些前卫的艺术家学习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到认知的学习工作中,同时这里还是一个时尚的前沿,上海每年有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时尚新品的会会在这里举行,所以说这里是一个学习型的工作岗位。 三、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增设一个岗位群的定位,不仅能够环节就业的压力也能够拓展就业的方向,以发展的时代感去看待分析就业的前景。可以在本专业进行必要的课程设置改革,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以增设一个岗位群为切合点,带动课程的调动,增设一两门左右的新课程,如中外美术史,艺术品投资、书画装裱等能相关内容的课程,在讲授的课程中不仅讲授固有的知识内容,并能够即使引进当今的艺术品投资趋势,当代画家的作品估值,用最快捷的最具时代感的知识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的重视程度可以预见与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早期就能够对这种动向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就能够走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前沿,能够起到示范的标尺作用。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跟上市场变化问题,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拓展专业建设、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是要走创新的路子,要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更能具有前瞻性,所以这一发展方向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将知识内容更深化,理论基础应该学得更透彻扎实,范围更加广泛。艺术理论知识是能够扩大认知者内涵的重要砝码,也是求职的秘密武器。提倡学校相关部门专业能够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和学术界的互动,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鼓励学校邀请艺术品投资界知名人士,相关领域专家及业内人士在学校讲学,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带动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碰撞交融势在必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已经发展起来很多年了,学校在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上在理论指导上多于实践,而且保守多创新少,但是社会发展现状是企业所需的工作人员有了更广泛和具体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有责任为自己的学生摸清相关行业专业的发展趋势,动态,不仅在学校做好课堂的讲授工作还要对学生的未来就业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要保证学生的就业知识对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远的规划,开发新的就业方向就是必行的手段之一,只有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作者:王海礁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学研产一体化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告设计产业的不断完善,现代广告设计行业对于广告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在这一严峻形势下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活动纷纷向实践性和综合性法相发展,学研产模式成为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实现的主要形式。本文将立足于现代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际,结合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研产一体化;实践教学;实践平台;广告设计 0前言 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将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学实践、广告设计创新研究实践和现代广告设计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教学实践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与科研创新活动、实践生产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创新为形式,以实践生产为目的的综合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创新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就业指导性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对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现状 (1)师资队伍素质问题。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囊括了美学、经济学、人文科学、市场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综合性专业,同时广告设计活动也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活动形式,所以教学实践活动中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教师常年从事理论教学活动,广告设计思维和理念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设计实践教学与现代广告设计实践不符等现象严重,形成了高校广告设计与广告设计企业之间的无形隔阂,阻碍了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践行。[1] (2)实践性的提升途径问题。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最重要的三个主体分别是学生、高校和企业,而实现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高校主体与企业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但是当前高校与广告设计企业之间的合作十分有限。以高校主体为主的校企合作数量稀少、规模较小,很难组织学生大规模的、长期性的到广告设计企业实践学习、与广告设计实践活动接触。这种实践性提升途径的稀缺和狭窄已经成为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瓶颈。[2] (3)社会经济主体的投资矛盾问题。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广告设计主体的规模较小,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核心目标,对于短期内投入较多的科研活动兴趣不大,这就造成了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现实困难。广告设计创新科研活动很难获得外部企业主体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4)学研产机制问题。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高度集成教学、创新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对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之间的合作要求极高。但是当前我国高校需要企业主体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岗位,企业主体需要高校提供优秀广告设计人才。这种处于浅层的“合作”从本质上讲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3] 2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践行对策 (1)专项资金的支持。德国“双元”制教育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优秀学研产一体化教育模式,其与其他教育模式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专项教育资金的充分支持,这种“双元”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主体参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投资成本问题,吸引更多的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到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活动中来,与高等院校深度合作,为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教学提供实习基地、科研经费支持共同研究创新技术。[4] (2)校企联合的刺激机制。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活动中,高校与企业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是重要基础,相应的政府管理主体应该认识到促进校企合作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对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刺激企业主体对校企合作的兴趣,强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刺激机制落实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企业方资质的审查,严格落实合作承诺,签订公正协议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校企合作中高校一方能够切实借助企业主体的力量提升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水平,以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为例,建立省内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吉林省老韩头食品有限公司、吉林省城邦集团、吉林省吉广集团等省内外20余家企业共建合作机制。[5] (3)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教师综合素质提升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一体化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派优秀教师到广告设计一体化教学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学习,了解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以及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实现方式。第二,鼓励教师到广告设计企业的设计一线近距离学习、实习甚至工作,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广告设计形式和设计潮流的变化实际。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践学习经历,多次选派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入到国内一线城市的国际4A广告公司进行实践学习。例如,香港麦肯光明、上海BBDO、北京杰尔思行广告公司等,及时掌握新鲜的广告操作手段及广告案例,传递给学生最有效的实战经验。第三,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以最优惠的条件、最宽松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去引进人才。[6] (4)参与学研产活动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不仅要改善经济政策环境对企业主体的合作需求和合作广度、深度进行激励,同时对高校内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也是极为必要的。首先,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奖励项目奖励为推进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其次,高校应该建立一套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水平相应的职称评价配套政策,切实提高教师主体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推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水平的贯彻、落实、提高。第三,充分借助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自己组织的广告工作室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中的作用,对教师组织的工作室进行规范,在明确的管理制度下发挥个人工作室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提升作用。[7]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有效地推进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了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工作室3个,产业平台工作室2个,实践培训基地3个,切实提升了广告设计专业学产对接水平。 (5)学研产氛围的营造。学生作为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参与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将会对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广告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氛围的营造。广告设计竞赛是营造这一氛围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理解。例如,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便是较为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大型广告赛事的举办不仅为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广告设计理念和作品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为广告专业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营造了适宜的氛围,让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得到更多社会经济主体和行业协会的支持。如上图所示是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参与这一赛事的获奖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成果。 3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实践模式探究 (1)学研产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订单”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以企业主体的订单为依据,确定教育的目标,在具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广告设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借助企业主体的实践教学资源,推动学生广告设计技能和广告设计理念的发展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以广告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推动力,以企业主体在广告设计活动中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为指向,切实体会企业主体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将这种对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量化融入广告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对现代广告设计企业、广告设计行业的适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合作企业主体提供的实践操作平台也为学生广告设计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科研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8] (2)“校企直通车”教育模式。校企直通车是现代校企合作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其突出特点是高校与企业主体的深度合作,在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高校可以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实际,组织学生多次到相应的企业主体进行实习,提高学生对广告设计实践活动的熟悉程度,拓展学生广告设计的实践能力,整个直通车育人过程高校和企业主体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能力上都能够适应当前广告设计的环境。此种教育模式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效性知识的获取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教学阶段就熟悉广告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实践操作要求,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融入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3)科研人才库。人才库是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技术支撑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将一定范围内包括教师、学生和广告设计一线工作人员在内的专业设计人才集中在一起,建立其一个广告设计信息的互通互联网络,在这一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能够与优秀专业教师就广告设计问题直接互动,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主体也能够与广告设计的一线骨干人员进行广告设计理念可信性的交流。并为广告设计作品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一个寻找合作伙伴的途径,缩短原始设计到产品成型再到市场推广的过程。[9] (4)“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合作培养模式是高校优秀课程和企业主体完善实训设备的整合,通常情况下以项目开发或者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等活动为媒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活动以校企合作协议为基本架构,由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共同主导,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优秀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合作企业实现就业。[10] 4结论 在信息化时代广告设计产业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广告设计产业自身的高速发展也对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现代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现状、应对策略和践行模式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作者:于剑昀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广告设计的分类解读 一、广告隐喻的解读 具体而言,广告隐喻是把已知的意象以及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广告本体的过程,是以设计者的意象嵌入或是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广告主题和意义的。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各种素材和经验感受(即本体)进行解构、加工和重组,以构建一种新的意象和形象(即喻体)。这一创作过程是以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具体语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本体向喻体的映射,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以有效传达广告的主题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隐喻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生活习俗等都会对广告隐喻图形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要对此予以特别的重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的目标。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 1.替换式隐喻替换式隐喻是用一个事物A来占据另一个事物B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作为喻体的源域没有出现,而是用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对其进行替换。虽然作品中缺少喻体的存在,但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受众已有的经验基础,受众很容易根据本体猜到喻体,能依循目标域的轨迹快速找到源域。且在一般情况下,广告作品中所出现的图像(即目标域)也就是该广告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例如,在一幅以“拒绝偷井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本应设计的轮椅车轮却被一口没有井盖的井所替代,依据推断得知,这里的车轮是源域(喻体),没有井盖的井是目标域(本体)。在这幅公益广告作品中,设计师是想通过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一种替代式隐喻来向大家宣扬一种公益理念,即在马路上没有井盖的井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偷井盖的不法行为,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再如,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进行替代的,并以此来巧妙地向受众传达保险安全、方便等现实优点。2.对比式隐喻对比式隐喻是指源域(喻体)和目标域(本体)都以图像的方式完整、独立地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其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属于同一类物体,但是两者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之处便是对比隐喻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当今平面广告的市场上,对比式隐喻是广告设计师最为青睐的表现手法之一,其能一目了然地将目标域和源域的不同之处呈现在受众面前,以引发受众对此不同之处的思考,从而引导受众快速了解到该广告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对比式隐喻的广告作品中,为了降低受众判断的难度,源域和目标域在同时出现的时候还经常会伴有一些文字或是图形的说明。以某某牌酱油的广告为例,画面中的源域和目标域表现的是同一条鱼,但不同的是上边表现的是前一刻刚出锅时的完整无缺的鱼,下边则表现的是后一刻只剩下一副鱼骨头的鱼,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会让受众思考其中的原因。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则画有某某酱油瓶子,看到这里,受众会明白是因为烹调时用了该品牌酱油才使得这条鱼如此美味。这种对比式的隐喻有效传达了商品的属性和优势,并促使受众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平面广告的同一对比式隐喻中可能会存在多组隐喻关系,如“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由两个酒瓶的盖子构成,左边的酒瓶盖子是没有缺损的,上边印有一辆完整的小汽车,而右边的酒瓶盖子是扭曲有凹陷的,上边画有一辆翻了的小汽车。其中就有两组对比隐喻关系,一组为喝酒与不喝酒的关系,另一组隐喻关系为没有喝酒时正常的开车状态与喝酒之后开车导致翻车的状态的关系。该公益广告就是借助这两组对比隐喻关系向我们传达了“为了安全,请勿酒后驾车”以及“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的交通理念。3.嫁接式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嫁接式隐喻凭借其形象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喜爱。在嫁接式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和作为喻体的源域都会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二者都不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各自出现一部分,然后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再组合成一个“既非A又非B”的新的个体,受众可以根据部分来还原整体原型,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图像的实质。事实上,嫁接式隐喻是以转喻为基础的,它是隐喻中的一种特例。以金特·凯泽的公益广告《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为例,画面中的图像是一个头上长了一只白鸽的骷髅头,骷髅本身是用来指代灭亡、不安、残酷的,白鸽是用来比喻和平的,两者嫁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隐喻意义,即痛恨战争,期盼和平。再如,某某牌海鲜酱油的广告中的产品是一个四不像,说它是酱油,它却有鱼的尾巴和鳍,说它是一条鱼,它却又有一个酱油瓶子的身体,设计师将瓶子与鱼尾、鱼鳍嫁接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物象,并传递出了该广告作品的主题思想“某某海鲜酱油,海鲜品活色生鲜的秘密”。4.关系式隐喻相对于其他的隐喻方式而言,关系式隐喻是一种稍微抽象一点的设计方式。在平面广告的关系式隐喻中,目标域和源域往往都不是具体可见的具象事物,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在进行关系式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很多受众会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替换式隐喻或是嫁接式隐喻。关系式隐喻的关键就在于广告作品中的目标域和源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不是指代事物本身。例如,在一则“禁止吸烟”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食指的大部分都被燃烧的烟所替代,旁边的中指和无名指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被烟熏的状况。这则公益广告从表面上看貌似是嫁接式或是替换式的隐喻,但是这样所形成的“吸烟就会烧到手指头”的寓意显然是行不通的。实质上,这则公益广告是关系式隐喻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源域是手指与手指之间的亲密度关系,目标域则是吸烟者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广告设计者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抽象的关系用手指这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手指之间的关系映射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式隐喻,该公益广告作品向受众传递出了“吸烟不仅有害自己健康,还会伤害到周围其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越是亲近的人所受的伤害就越大”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在平面广告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隐喻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两者的结合度,以不断促进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新发展。 作者:赵明良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讲师 广告设计类论文:校园广告设计的类型及特征 一、校园广告的类型 校园广告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以空间存在形态来划分校园广告类别的话,那么目前校园广告存在形态总的来看可分为校园平面广告、校园电波广告、校园网络广告这三大主要类别。 (一)校园平面广告 1.校园传单校园广告中同学们最经常接触的广告类型就是传单,它是校园广告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广告形式,走在大学校园里,随时都有可能接到业主派发的各类传单。2.校园海报招贴校园招贴广告是指张贴于校园公共场所的印刷品广告,也称校园海报,可分为校园商业海报和校园公益海报两大类。(1)校园商业海报在高校中常见的商业广告有企业招聘广告、产品促销广告、职业技能培训广告等。从广告经营方面来看,校园商业广告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类型。在校园商业广告中,中国移动在高校校园业务的市场推广广告是最为常见的的。动感地带以“我的地盘听我的”这句极具个性、活力、时尚的品牌宣言,以及“时尚、好玩、探索”的品牌内涵,成功地进入了年轻人的消费领域,成为高校手机通讯业务的首选。(2)校园公益海报校园公益海报一般以校园公益现象为题材,如倡导戒烟、鼓励环境与资源保护、呼吁和平,重视教育等。同校园的传单相比,校园内的海报招贴作为平面广告的一种,它的广告视觉效果更加强烈,可创作发挥的也余地更大。优秀的海报招贴设计往往引人注目,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3.校园横幅走在大学校园里大家抬起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横幅广告:“天翼杯”校园足球赛、感谢“动感地带”对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的支持等。这些横幅广告,不仅仅提升了广告主的知名度,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成本低廉,也颇受广告主的青睐。4.校园POP广告校园POP广告的目的是将活动策划者的意图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学生,在活动现场激发学生们即时参加的冲动。由于POP广告符合现代消费的理念和消费习惯,并且成本低廉、简单快捷,具有其他促销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备受商家的青睐,在校园产品销售中,担任重要的角色。5.校园户外平面广告校园户外广告可分为非电子类和电子类两种基本形态。非电子类有道路指示牌、商店招牌、招贴等。电子类有霓虹灯、电子显示屏、LED电脑显示板、电视墙等。校园户外平面广告利于培养和维护品牌知名度并且提升产品好感度的广告。因此在设计时应该适当的考虑对周围环境的美化作用,注意广告的艺术品位和格调。好的校园户外平面广告会用一些新颖的造型、醒目的图形和色彩、巧妙的广告语来唤起受众的关注度和好感。 (二)校园电波广告 1.校园电视广告(也称影视广告)在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宿舍里面都会有一台电视机,同学们平时会有意或无意的看到电视里面各种类型的广告。在校园广告中,电视广告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媒介。2.校园广播广告校园广播广告是借助听觉形象作为诉求手段,来传达讯息的一种传播方式。校园广播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喇叭里传来各种讯息,包括新闻、歌曲、散文等等。 (三)校园网络广告 校园网络广告的特点是和网络媒体的传播性息息相关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校园网络广告的触角和表现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网络广告是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广告,通过网络传递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高校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电脑,接触的网络广告和网络信息不亚于其他的校园广告形式。(四)异军突起的校园手机媒体校园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形式,校园手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计算机终端设备的限制,具有很好的便携性,可随时随地接受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受众与信息的同步。校园手机媒体,拓展了沟通能力,延伸了互动的意义,手机媒体在校园广告中的前途无可限量。 二、校园广告的特点 (一)校园广告设计的封闭性 大学校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校大学生获得信息方式大多是通过广播或者互联网,而信息的普及也主要是依靠相互间的口头的传播。这样的环境下,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但又不失活跃的消费市场。 (二)庞大的受众群体 对商家和企业来说,高校是一个巨大的,高素质的新型消费市场。目前为止,企业在校园的竞争不是十分激烈,要比在市场上竞争容易的多,并且开发成本也相对较低。 (三)校园广告设计的集中性 校园广告的消费市场集中,商家和企业能够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进行快捷并且有效地宣传。高校的学生必将走向社会,致使校园市场具有未来的导向性,和信息传达的连续性。这就用最低的成本占领了最有潜力的未来消费市场。 (四)广告文化的独特性 高校的文化既有校园文化,又蕴含着部分的社会文化,因此具有大众性和独特性的双重特征。校园广告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具有相同的属性。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对校园广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一)加强校园广告的管理 大学校园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受到商家和企业的关注,各类广告不断出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里面。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广告信息也随之蔓延到了校园内,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文化建设,破坏了校园的良好风气。因此要加强对校园广告的管理,建立校园广告准入制度,杜绝不良广告的侵袭。⒈加强不良广告监察力度对校园不良广告要加大监察力度,严厉打击不良广告,从源头制止不良广告的入侵。 ⒉监督各类广告传播校园广告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要对各种类型的广告的传播过程进行监督,一旦发现不良广告,应及时进行制止和清除。⒊开展校园广告欣赏教育加大校园优良广告的宣传力度,让同学们明白不良广告的危害,让大家学会自觉抵制不良广告,共同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对校园广告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 校园广告是校园与社会间的桥梁,合理的利用校园广告,不仅仅会带给商家利益,也会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建议如下:1.校园广播与广告校园广播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校园广播可以合理的利用广告,不仅仅带给商家利益,也能丰富学生的视听,活跃校园生活。2.校园活动与广告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十分丰富,各种运动会、迎新晚会、征文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就可以与广告主协商,一方面解决活动经费,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在活动中收获了各类的知识,娱乐身心。3.校园平面媒体与广告常见的校园平面媒体有校报,各院系宣传栏等,这类校园平面媒体也可加以利用,与广告主一起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⒋校园设施与广告校园的很多设施都是广告的载体,比如:校园的灯箱可让商家做一些符合校园文化的广告等。 四、结论 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庞大的广告市场,越来越受广告主的重视,校园广告发展迅速。有效地掌握校园广告的类型和特点,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规范校园广告的准入制度,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借鉴。因此针对校园广告类型和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陈秋华 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中职装潢设计类广告设计教学 我所任教的是装潢设计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广告设计课程,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构成基础、图形设计、广告基础等课程,因而有一定的设计基础,也基本掌握了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但也存在大量遗留问题,如学生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或是根基薄弱;长期在学习上养成的惰性对自己创意意识缺少信心等。经过系统的分析,教师基本掌握了中职学生的专业情况及心理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症下药.避免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在今后的实习实践中动摇学生的信心。中职学校装潢设计专业的广告设计教学,既要强调对广告设计理念的理解,更要强调对各种技能能力的熟练掌握,因而在教学上必须采取一些有别于传统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下面就我校装潢设计专业的广告设计教学谈一些心得与体会,与同道商榷,以期抛砖引玉,探索一条能够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计专业的特色教学之路。 一、教学方法一:转换角色,共同参与 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讲完广告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精彩案例(要有老师自己的实际案例)分析之后,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创作和相互交流讨论为主,老师的角色主要是对每一个同学的创作思路进行交流、引导,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更多的是做一个提问者,不断的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考验,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的创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对授课内容与进度作相应调整,打破以前按教案模板教学的形式,因为如果只是按照事先已经备好的教学内容来上课,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太多因素会导致学生无法与教师形成共鸣,因此适时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真正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课题的布置,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方法的讨论与课题设置中来。 二、教学方法二:因材施教,逐一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强调“以学生为本”,对每一个同学都会进行单独的辅导、交流,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创作主题和思路都不一样,教学的方式就必须跟着改变,对于基础好、思想敏捷的学生,主要以大方向大思路的引导为主,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搜集与分析,独立进行思考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多欣赏一些国内外较为前沿的广告设计作品,并要求其能略为评点一二。通过这种方式,能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能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也使得“以学生为本”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进行软件的熟练操作和进行更多的广告技法讲解,帮助其能尽量的表达出创意。在课程结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讲台上讲解自己的创意作品和学习心得,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同学们之间能相互加深了解。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之后能更好的向设计主管或是客户表达出自己的创意构思。 三、教学方法三: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备课和作业布置上,要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多做一些他们立即能感兴趣或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的练习,这样学生就干劲十足,发挥的余地也大,也能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并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在广告设计作业的布置中,要求学生为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做一些海报设计,以学生自身最感兴趣的产品,如“饮料、运动品牌、数码品牌、游戏”等产品为主题进行海报创作。这样的主题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热情,因为这些产品都是他们最感兴趣且日常能接触到、使用到的,同学之间会有很多的心得可以交流。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一些与创作主题相关联的精彩广告作品,并教会学生怎样以专业的眼光去分析作品。 四、教学方法四:项目教学,以赛促教 将实际的设计项目引进课堂,是对中职教学强有力的促进手段。项目教学的特点在于对设计结果的评判是来自于实际的市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去倾听来自市场的声音,接受市场的考验。所以我会利用身边的各种条件为学生创造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毕业之后才能接触到的设计经验。在为潮州的一个印刷企业设计圣诞节的宣传手袋的项目中,我班学生经过内部挑选共提供了16个设计方案全部被企业采用,并制作出成品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企业的客户,企业奖励的奖金也悉数发给学生。除了利用身边的实际项目之外,我还常常将一些设计比赛也引进到课堂中来。我组织装潢专业的老师带领08装潢设计的同学共同参与了《2010年广东省“小手拉大手,禁毒建和谐”主题禁毒宣传海报创作竞赛》,分别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一个D组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的良好成绩。这样的项目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增强了对自身的信心。项目教学的引进对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严格的考验,也是中职学校提高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实操能力一线技术人员,我们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建立与专业相对应的实训场地。要加快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把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让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教改思索 1引言 广告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广告设计教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广告作品的艺术性、轻视广告信息的传播性等。广告是通过语言向消费者传播商品信息并引导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媒介,是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所谓符号学,按一般理解,就是研究符号的一般理论的学科。它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能指与所指、编码与解码,以符号学为切人点,在广告设计教学中结合符号学理论,使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广告的本质和要求。 2当前艺术类广告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 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广告的艺术性和表现性,没有把握广告的本质特征——准确地传播商品信息,使教学陷入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过分注重广告图形创意,忽略广告的策略创新图形创意不等于广告设计,图形只是广告作品中的一种设计元素。在当今艺术类高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中,一般表现为在没有广告策略创新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各种图形语言手法,如同构、异影等进行广告设计,其结果是导致广告的表面化。广告策略指导图形创意,没有好的策略,最好的图形创意也是徒劳;但好图形能够为广告加分,但其前提是必须有好的广告策略。 2.1.2注重表现,缺少对广告诉求的诠释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都学习过绘画,在广告设计过程中更注重广告作品的漂亮与否,导致广告设计的信息传达不准确,广告作品的后期表现需要服从于前期的策略诉求等,是对其的执行与完善。 2.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改革不足 扩招以来,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明显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课时越来越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平铺直叙,没有更多的时问进行教学研究和试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有创新;另一方面艺术类的专业教师学历化,缺少实战经验,在批评和修改学生作品上存在不足,间接影响学生广告设计作品的好坏。 2.3学生难于消化教学内容 广告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门类相对较多,如广告学、文学、符号学、传播学等,而当今世界的广告话语权(如评判标准、设计思维、审美潮流等)一般被西方把持,广告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此对一个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教学课时内消化教学知识并设计出好作品存在一定的难度。 2.4教学大纲和教材普遍化 课程授课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纲领,授课内容、教材的选用以及作业的布置都须按照教学大纲来实施,广告设计也是如此,导致教学呆板、缺少灵活性。很多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大同小异.教材也是如此,内容、知识点基本近似,而且几十年来都是一样,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 3符号学与广告设计 3.1符号学与广告信息传播 符号学是研究有关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如符号、修辞和意义等,代表人物有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巴特、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等。罗兰•巴特提出“视觉修辞”的概念,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皮尔斯则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理论更接近现代信息传播,图像符号和指示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中介和载体,人类信息传播是对符号的一种组构、转换、再生的过程。广告设计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其是在一定广告策略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图形,并加以设计表现,以传播特定的意义或广告信息为中心,刺激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过程。广告设计在选择图形时需考虑图形的能指与所指,能指即图形,所指是广告所要传播的信息或意义,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和关联性,广告作品中的能指能否形象地表现所指、能否合二为一是广告信息传播的关键之一。 3.2修辞与广告创意 修辞是指运用语言的技巧与方法,用来加强传播的效果,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其中部分修辞可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即视觉修辞——在平面广告设计等视觉领域中寻找与语言学修辞手段的对等性图形,用以启发广告创意和设计,常见的视觉修辞有视觉隐喻、视觉换喻和视觉类比等。 4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如前所述,符号学是研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即图形与意义,这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如,笔者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艺术类专业的广告设计课程采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4.1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教改尝试 符号学中哪些原理可以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何时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巾更符合大众传播的特征?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征?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中的代表性理论,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进度融入到广告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如能指与所指、.视觉修辞、符号的传播过程等,并将其在广告设计中的对应概念和元素向学生讲授清楚,能指对应广告设计的图形或表现形式,所指对应广告设计中的主题或诉求,能指与所指是符号的双面体,一种能指具备多种所指,也就是一个图形具备多重意义,在使用时需明确其语境。广告设计需要精确地传递商品信息,对能指与所指就需要有深刻的选择和表现。但讲授过程中不能涉及过深和复杂的符号学理论,做到浅入浅出。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应在文案和视觉元素之后融人符号学原理,符号学原理中的“修辞”可以运用到文案创作和广告创意中,“能指与所指”可以运用到广告视觉元素的表现中去,使学生对广告的主题诉求和商品信息更明确。如教学内容可以调整如下:广告概述广告市场调查广告策略与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广告视觉传达的形式与要素符号学原理与广告设计关于符号学原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与结合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与广告创意方法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符号学原理与商业、公益招贴广告与系列广告符号学原理与报纸与杂志广告设计 4.2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仅把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教学大纲中是永远不够的,怎么教?怎样使符号学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4.2.1强调语言符号与图形符号的转换与结合 符号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指口头文字语言,图形是非语言符号,语言与非语言都是用以传播信息的工具或方式,具有同等的功能。教学的前提之一是学生需要明确符号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及其与广告中的对应设计元素。笔者认为在进行广告设计教学时,需以广告的传播特性为主,坚持“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这一广告设计过程,且这点需对学生重点强调,并落实到学生的广告练习中去,即采用“以大量不同的图形来说明同一广告创意概念(文字语言)的方式”布置课堂练习,创意概念文字由单义到多义,图形由一般到特殊,做到图形与文字意义之间的多样性和准确性表现,即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问的转换与结合,并联系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与相似性进行讲解。如对加加酱油的“新鲜”诉求的广告设计练习,“新鲜”可以从不同的言语角度去表现,即用不同的能指表现同一所指,扩展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案的多样性,最后再将其转换为广告视觉表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结合案例教学法,注重广告文案与广告图形符号之间的关系,图形符号一般用来说明文案,文案对视觉图形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符号学原理在“广告的诉求和文案确定”期间同样可以运用,广告文案就是文字语言。索绪尔认为语言则是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的东西,在进行广告创意策略和文案时同样需要提醒学生将“一般个体语言”上升到“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上来。 4.2.2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原理与广告创意原理 索绪尔认为双轴关系是两个范畴的链接关系,即句段和联想,双轴关系可以运用到广告创意方法当中去,广告设计也是一种图形和意义的组合关系,广告中的横组合是广告创意本身的组合,纵组合是广告表现之外的联想、象征等因素,也就是要求广告作品除了表现的图形元素之外,还需有更深层次的感染力。在进行广告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双轴关系”进行广告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横组合:不同的广告主题语言之间的组合,要求学生组合不同的主题词语,在广告策略上合乎逻辑,并有所创新;二为纵聚合:在选用非语言符号组合表现时,广告需要有深层次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不能只是简单的“直白”式广告。 4.2.3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 视觉修辞是文学修辞在广告表现中的一种“移用”。“修辞出现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与设计艺术有关”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先讲解视觉修辞的类型和用法,并要求学生加以运用,尤其是某些难于直接表现的广告主题概念或敏感性的题材时,可以运用比喻、象征、借用等修辞手法,以图形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广告主题。教师则可以进行一些专题练习,如践踏人权、战争等主题的政治性公益广告。 4.2.4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对符号学原理的讲解需图示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②采用案例教学,着重分析广告作品中蕴含的“符号学原理”。③反复要求学生遵循“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的过程。 5结语 把符号学的相关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广告设计的认知,扩展其设计思维。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反复地进行教学磨合。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思路初探 摘 要:S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培养全面的、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成为目前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并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来的。艺术类广告设计作为最需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专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文首先阐述了理实一体化,从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探究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途径,并总结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关键词:艺术类 广告设计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 途径 1 阐述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有3种方法,分别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老师的应用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近几年虽然教学在不断也改革和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水平从教学模式入手提高课堂的质量。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理实一体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理实教学没有贯彻到底,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目前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的设备数量较少且质量不好。尤其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求时间、空间和课程一致,学校要加大对建设实验室工程的投入,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此外,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导致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差,而且学生也缺少实践的机会。 3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途径 3.1 改革课程设置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它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但是目前教学还没有深入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所以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广告设计专业的老师要首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3.2 建设实训基地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学校要为此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学校要结合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同时还要配备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开放基地让各地广告企业和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建设。甚至可以引入一些专业的广告设计人员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动手共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和老师和专业能力,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情感。 3.3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广告设计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更新的专业,它需要学生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老师保留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作为课程的重点,这违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初衷。而且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学校要给艺术设计专业老师提供广告设计专业实践培训的机会,比如让老师参加基地培训或者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对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只有老师接受新观念,不断地完善专业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水平和效率。 3.4 调整专业教材 随着课改的新潮,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教材也在不断地提高知识的全面和系统性,但是目前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广告设计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领域,所以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追随潮流。教材的内容也要根据当前社会所需人才能力来改进,而且在发挥老师主导性的同时要强调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的理念。 4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不仅提高了专业老师的能力和水平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程,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知识逻辑体系以此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这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其次,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以此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引导加大指导的力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学生实践时老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的设计更加科学和规范。只有老师重视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学习;另一方面,老师要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的潜能,比如老师可以将设计任务分配下去之后,根据学生们的设计成果展示优秀的作品并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习其他学生的可取之处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理实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坚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而提升教学的水平。只有老师们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然后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广告设计类论文: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 要 目前高职广告设计类传统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网络环境下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手段为:基于网络平台,从设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方法、变革组织形式、重构学习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从设计任务网站中选择真实任务,模拟企业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网络背景 广告设计 教学改革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教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广告行业存在特殊性和多变性,尤其中国入世以来,广告行业对于设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求不但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职业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根据课题组调查,目前我国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所面临问题是:(1)广告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企业项目来源不稳定,时间进程与教学不同步。(3)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陈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共享资源来辅助学习,完成网络招标任务。通过基于网络背景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广告设计类课程主要知识,具备广告设计的综合职业能力。 1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概念 传统项目选择最主要的困难是企业合适项目的时间往往和学校的教学时间不符,项目来源不能保障,渠道过于狭窄。 而网络项目资源十分丰富,不仅获得及时而且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即可使用。最中重要的是通过网络招标项目,师生可以直接和客户沟通并建立联系,直接掌握客户的需求,可以锻炼学生的洽谈能力,并为今后的自主创业提供帮助。 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例如设计在线等网站,其中有提供各类广告教程资源、设计素材网站、印刷工艺流程等资源都可作为广告设计类课程学习有益补充。尤其是如中国威客网等以网络招标为手段,提供工作任务的设计交易平台。这类平台作为服务中介,公布有设计需求客户的任务信息,以悬赏的方式招标,有很高的诚信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阶段来筛选项目作为训练内容。 2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1 教学目标的设定 现代广告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懂美术、会电脑制作、懂营销、并具备有心理学知识和广告学市场调查能力、有创意和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熟悉整个广告设计流程和相关法规,能够使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并最终能制作出有创意的广告作品。因此,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就要求学生掌握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因此广告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要具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位一体。不但使学生具备广告类的理论知识、工作程序和方法,而且能够应用网络查找广告资源和素材,并能熟练运用软件来设计和制作典型广告产品。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创意等多方面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2.2 学习内容的重构 课题组将广告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遵循行业职业能力培养发展规律,以广告企业项目为平台,根据平面广告设计的工作流程,以网络项目驱动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依据,由单一到综合,根据不同课程设置标志设计、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项目。 例如在平面广告课程中可选择以猪八戒网这类的创意服务交易平台作为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类课程的项目载体,在相关课程中安排真实项目,以真课题来强化设计的实践性。真课题往往能够极大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其针对性也更强。学习内容的重构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整个项目流程:委托方的设计任务与要求、市场调查、策划创意、制订实施方案、设计表现与制作、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等。①这种全过程的参与,使学生所得到的锻炼、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是全方位的。 2.3 教学方法的实施 课题组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个工作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应用, 进行自主和团队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同时完成工作任务。 在广告类课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模拟广告公司、工作室现实情况或者情境相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创设情境的要求,一是主题要求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二是情境模拟要求真实、直观、简便。(2)确定任务:基于前面的虚拟情境,设计一个中心内容,将学习内容改造为某一事件或任务,让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例如在版面设计课程中笔者将某公司的旧版宣传画册给学生,要求进行改良,首先让学生提出旧版画册中的不足和不合理之处;然后再进行新的改良。这一任务的解决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应用到现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解决企业的当前问题。 2.4 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应当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对广告设计类课程要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采用团队式,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骤,学生分组构建“创意团队”,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某些途径、可能需要参考文献的来源。②针对青少年爱上网的特点,利用专业网站等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不同创意策划观点的讨论,集思广益,团队协作解决当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合策划及团队精神。 2.5 教学评价机制 在教学改革中同样要注意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效果评价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尤其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项目,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3 结语 基于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从网络平台中获取项目资源,应用于广告设计类课程从而直接服务于企业,促使学生在课程中与客户直接利用QQ等网络方式进行交流,真实接触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较好地锻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河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1240081)的研究成果之一 广告设计类论文:重庆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研究 【摘 要】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广告设计类专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明显上升,了解和认真分析重庆高校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对于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高校2000余名广告设计类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创业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从兴趣、要素、心理和方向四个维度,分析他们的创业意识现状,为高校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以使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效地转化为创业行动提供依据。 【关键词】创业意识;广告设计类专业;重庆高校;问卷调查 1.引言 又是一年毕业季。随着高校毕业季的到来,广大毕业生心中除了充满对过去的留恋与不舍,更多的是开始为今后如何走出个性、走出自我的人生做出思考。自从1999年我国开始高校扩招,迅速提高的入学率也直接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学生尚未毕业,既已“失业”,由此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社会问题。俗话说“选择决定命运”。在如今市场配置资源时期,很难有谁能发给你“铁饭碗”[1],为此,大学生需要未雨绸缪,除了自主择业外,还可以有自主创业的观念,尤其对于广告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言,更是如此。 自主创业指的是主要依靠自身学识、智慧与发明开创自己的事业,而非完全依靠传统就业渠道。从宏观角度而言,自主创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以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为社会创造新就业机会,从微观角度而言,自主创业也有利于个人寻找机会,发挥才干,发掘潜能,促进自我完善。从自主创业到自主择业,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鸿沟就是“观念”,即创业意识[2]。正所谓“观念更新,万两黄金”。成功创业需要以广阔的视野观察社会环境变化,用应变、善变的精神去打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因此,创业教育自然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全新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创业意识内涵 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创业意识包括创业动机、意向或愿望,是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所引发的,是创业思维与行为的前提和动力,激励着个人以某种方式活动,向着目标前进。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更多表现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需求、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念等关键要素[4]。当然,创业道路是艰难的,不同的人对机会和资源的发现与把握能力是不同的。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但是没有人是一定不能自主创业的,只是受到传统思想定势影响,不愿走,也不敢走自主创业之路。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创业意识的早期强化对创造力开发及创业能力增强均有良好催化作用。具体的强化手段包括组织参加创业设计竞赛、自主创业成功人士专题报告、具有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人士的专题讲座、举办校内创业实践市场等。 图1 创业意识的维度 总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直接关系到他们创业的成败,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因为创业意识支配着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接下来就通过在重庆多所高校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广告设计类专业学生中[5]发放问卷,对创业兴趣、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等创业意识维度展开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所持创业观点,客观反映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广告设计类学生创业指导和帮助[6],并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培训方面提供支持。 3.问卷调查 在开始正式的、大范围的问卷调查之前,先在一定范围内做了试调查,发放了100份问卷,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问卷,形成了最终问卷,然后到重庆十所高校(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有本科学生,也有专科学生。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635份,回收问卷2169份,其中有效问卷1952份,有效率90%。图1所示的是调查维度,从创业兴趣、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四个维度对创业意识维度展开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及相应建议。 4.结论及建议 4.1 创业兴趣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大部分都表示考虑过创业,平均比例达到了60%以上,其中男生所占比例普遍高于女生,除此就是正在创业和已经成功创业的,平均比例5%不到,剩下的就是完全没有创业打算,比例占到了35%左右,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有创业打算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创业目的大多倾向于挣钱和提升自我,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而由兴趣爱好引发的人数较少,大多为男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比较明显,功利性较强,需要适当引导;创业想法多来源于自身,其次是社会影响以及朋友或名人效应,家庭所占比例最小,平均不到10%,女生则更低,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兴趣更多表现出自发性,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小,父母长辈更多地还是希望孩子能够走“毕业—择业—就业”的传统发展道路,与大学生内心的发展诉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年轻有活力、敢拼搏被普遍被认为是大学生的创业优势,而学习能力强反倒占的比例最低,平均只有13%,这说明本科学生中的创业兴趣过于注重精神层面,带有较明显的冲动性,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同时,创业兴趣中男女差别明显,高年级相比低年级学生的创业兴趣有明显增加。为此,建议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适当鼓励并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运用自身独具的优势来创业[8],而非一时的冲动与盲目;大学生自身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4.2 创业要素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70%的人认为创业团队组织能力、广泛的人际关系和敏锐地商机捕捉力是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9],这说明大学生对各个方面的能力均比较重视,这与现今社会强调全面性人才的价值取向是相匹配的;而创业资金的来源中,60%的人一般会通过长辈、银行和政府三种渠道获取创业资金,其中,男生还看重从兼职和创业比赛中获取资金,这体现出男女性格的差异,男生具有更高的独立性与开拓性,而朋友同学的帮助才是最后的选择;社会经验不足被认为是创业中的最大障碍,占比近50%,毕竟对于一直脱产读书的大学生而言,社会经验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人特别强调在毕业后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经验和见识,为创业做准备,其次才是资金不足;对于创业支持,本科学生80%以上普遍希望能有更加宽泛的资金来源,开设创业基地和以企业为主题的创业教育课程等方面支持。为此,建议政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无息贷款或免费补贴,举办大规模的创业比赛,刺激创业欲望;开设创业课程,正确引导学生创业;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开展讲座;开设创业基地提供经验积累平台[10];学生自己也需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相关课程与活动,培养团队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商业捕捉力;资金方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参加创业比赛获得一定奖金和赞助,还可以适当运用银行金融服务。 4.3 创业心理 对于创业的合理定位,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30%以上的人首先会考虑到市场需要,然后才是兴趣爱好和自己熟悉的领域,而所学专业的影响不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市场的概念,知道市场的需求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也知道要适当考虑兴趣爱好和熟悉领域,但是不好的现象是忽视了所学专业,其实专业知识很多是非常有用的,只是这种作用在一时半会无法发挥出来,学生也无法很好地体会到;作为创业发起人,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60%以上的人认为需要善于交流与沟通及敢于行动与担当,当然,坚持不懈的品质也很重要,占比20%,在此基础上,不可忽视独立思考与自我调节,越是在关键的时刻,独立思考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为此,建议根据创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动态,合理定位自己的创业[11];可以通过在学校参与一些社团组织来培养自身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12];以便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 4.4 创业方向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55%以上都认为创业与方向专业关系不大,这虽然体现出当前的本科学生创业领域比较广泛,思路和想法比较丰富,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也体现出我们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问题,这个问题简单而言,主要包涵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脱节,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二是课程设置中存在缺漏,某些方面的内容比较欠缺,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等进行深入审视,查漏补缺、弃旧更新,以便专业学习给予创业方向提供更好的支撑;在创业方式上,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85%的人会选择合伙创业或自主创业的方式,而非家族创业和加盟连锁,这说明大学生希望在创业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能够施展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受到家族和加盟连锁的约束,他们希望走出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能够体现个性和想法的创业道路。为此,建议立足于所学专业,但也不要受专业思想束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环境状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与方式,尤其在创业初期,可以利用自己获得的信息正确把握创业方向,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开始,就要坚持不懈地前进下去。 广告设计类论文:论文化创意产业下的户外媒体类广告设计教学 【摘要】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户外媒体广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颇具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明,它贯穿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户外媒体广告的实训课程和相关市场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广告创意在整个广告活动中的位置和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户外媒体广告 特点与优势 教学目的 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具体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五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很多课程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譬如,标志设计、CI设计等也是设计中的一套实效设计体系,因此在高等院校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了户外媒体广告设计的一系列扶助课程,它们把平面设计、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等统一起来,塑造了整个广告的整体个性形象。 户外媒体广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颇具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明,它贯穿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政治领域生活,遍布于人的衣、食、住、用,行之中,它不是单一的具象形式,而是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信息学、电子学、语言学、美学、传播学等诸要素的综合。一般把设置在户外的媒体广告叫做户外媒体广告。常见的户外媒体广告有:路边广告牌、高立柱广告牌、灯箱、霓虹灯广告牌、看板等。现代户外媒体广告是繁华都市的时装,是令人心醉的现代化梦境。户外媒体广告才是真正的大众传媒。不是所有的人都看电视、读报纸或上网冲浪,但是任何人只要他离开家,就会看到户外媒体广告。常见的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如下: 一、灯箱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灯箱广告的应用场所分布于道路、街道两旁,以及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市区、车站、机场、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灯箱的制作技术及材料、工艺不仅可以制成覆盖整个墙面的巨型灯箱与建筑物溶于一体,还可做成实物模型,应用广泛。尤其在夜间更是醒目,既可以起到宣传商品、店铺的作用,还能美化城市的夜景。首先灯箱媒体广告画面大:众多的平面广告媒体都供室内或小范围传达,幅面较小。而户外灯箱广告通过门头、宣传栏、立杆灯箱画的形式展示广告内容。比其他平面广告插图大、字体也大,十分引人注目。其次灯箱媒体广告远视强:户外灯箱媒体广告的功能,是白天通过自然光、夜晚通过辅助光两种形式,向户外的人们、远距离的人们传达信息。广告作品的远视效果强烈,极利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来去匆忙的人们在远距离刻意关注。再次户外媒体广告内容广:在公共类的交通、运输、安全、福利、储蓄、保险、纳税等方面;在商业类的产品、企业、旅游、服务等方面;在文教内的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均能广泛地发挥作用。 二、霓虹灯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霓虹灯是户外广告中灯光类广告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媒体特点是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材料,在表现形式上以光、色彩、动态等特点来吸引观众的注意,从而提高信息的接受率。霓虹灯广告一般都设置在城市的至高点、大楼屋顶和商店门面等醒目的位置上。它不仅白天起到路牌广告、招牌广告的作用,夜间更以其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到点缀城市夜景的作用。 三、路牌的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它的特点是设立在闹市地段,地段越好,行人也就越多,因而广告所产生的效应也越强,路牌画面多以图文的形式出现,画面醒目,文字精炼,使人一看就懂,具有印象捕捉快的视觉效应。现在路牌广告的发展趋势是逐渐采用电脑设计打印(或电脑直接印刷、或写真和喷绘),其画面醒目逼真,立体感强,再现了商品的魅力,对树立商品都市形象最具功效,且张贴调换方便。所用材料也有防雨、防晒功能。路牌广告相对较大的优势就是时间长,收益大,成本却相对的低,是物有所值的大众媒体了。 四、招贴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1.传播信息广泛:招贴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特点就是传播信息。招贴宣传的范围广,它可用于公益类招贴等方面,也可用于商业产品、企业方面,能广泛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商业招贴,其传播信息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商品的性能、规格、质量、质地、成分、技术、特点、使用方法、养护和维修情况等进行说明,画幅相对其它平面广告面积大,十分引人注目;有利于竞争。 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所以户外媒体广告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培养,以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采用“学———用”的实践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户外媒体广告艺术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 在户外媒体广告设计创意教学中,我们也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和尴尬:学院内广告设计学科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对广告相关教学的知识和课程,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但毕竟不在一线工作,难免对广告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敏感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我们户外媒体广告设计的教学结构完整,但缺乏时效,不能真正的和市场相接轨,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为了能使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效对接,应该调整教学师资结构,建立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一线广告从业教师为辅的教师团队,弥补因教师资源的缺憾所带来的知识结构的欠缺。与此同时,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户外媒体广告的实训课程和相关市场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广告创意在整个广告活动中的位置和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广告设计类论文:从广告设计类比赛看课程的改革方向 内容摘要:近年与企业社会接轨的广告设计类比赛的影响力在逐渐的扩大,与之联系紧密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也随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与不足。本文就如何更好地让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与设计实战结合进行探索。 关键词:广告设计 课程改革 交叉融合 近些年各种各样的广告设计类比赛层出不穷,国家级的、地方级的、一些企业机构举办的,这些比赛在给广大在校的艺术类学生带来广阔的展示自我才华空间的同时,也给一些项目单位和企业带来了不少好的广告创意和一定的经济收益,使得这类比赛不管在高校还是在社会都有不小的影响力。广告设计,作为和这些设计比赛可以直接挂钩的专业课程,如何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设计技法,同时又具有适应社会上专业广告设计实战要求的能力,无疑成为现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指导的焦点。 广告设计课程是各个具有艺术院系的高校教学大纲中都设置的一门设计类专业课程。在笔者所在的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中,该课程设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中,同时也出现在动画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技能展示的专业课程,它被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上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们经过了基础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创意、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先修课程的学习,其教学总时间为64学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从创造性思维,广告概念创意,表现创意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使学生认识、理解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基础理论讲解和优秀广告范例赏析为主,学生课堂和课下练习为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们会对什么是商业广告,什么是公益广告会有了解;对广告组成的基本元素也有了概念;对于课堂上赏析的优秀广告范例也有所认识,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从选题到创意策划,再到制作实施的过程。也正因为此,在每次的广告设计课程设计的大作业中,我们总会发现不是广告要素不够,就是文字选择不符合广告产品等等诸多我们教师看来认为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并且3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有市场调研,草图绘制等过程,大部分学生却几乎在两三天就完全搞定,原因很简单:闭门造车。简单的网络素材搜集,简单的软件抠图、拼凑,极少数的同学可以做出像样的广告作品出来。 到了每年春季一些广告设计类比赛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广告设计课程早已结束许久,很多同学都已经把知识又交还给老师了。面对确实的广告主,广告策略单,想参加比赛却又无从下手,自己就打了退堂鼓,使得学生们一直以来参赛的欲望都不强烈,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毕业后到广告公司里工作还是困难重重。 面对以上的种种,教师们想了许多的办法去改变它。比如,课堂上的优秀广告作品赏析不再是教师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认为优秀的广告作品,将其带到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分享,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使得他不得不思考,不动手。再比如,分组去完成一个拟定的广告设计题目,大家齐心协力,创意碰撞,不仅能够互相督促学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诸如此类的方法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效果有一定改观,但并不可喜。 因此在此次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时候,大家认为应该根据这些切实的广告设计比赛的时间来调整我们教学时间,让有密切联系的二者能协调统一起来。就像一些工科或者研究生的专业教学一样,将真实完整的项目工程引入课堂,教师学生共同承担,分工合作完成,这样不仅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打下一定基础。 调查发现,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一年一次的时报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和河南省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金帆奖等的时间大都安排在每年的春季,各种比赛时间穿插在一块,前后有近半年的时间。如果将广告设计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的春季学期,学生们就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战训练,比赛得奖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参与比赛、选择真实命题、创意构思、实践制作的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是最可贵的。 调整后,广告设计课程从春季学期一开学开始,先进行广告基本理论知识和创意技法的讲解学习,并进行适当的模仿练习。紧接着各种广告设计比赛的宣讲拉开帷幕,会上学生们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广告主们对广告命题的解读,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和广告主的真实目的;同时也可以听到一些广告行业专家的建议与启迪,利于后面的广告创意制作。但是全国性的广告设计赛事的宣讲会我们很难切实的参加到,面对这种情况,计划组织学院相关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每个策略单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找切入点。这种形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不是单枪匹马,老师可以随时为他们进行指导,对比赛就不会再畏惧了。 在确定参赛选题后,每次广告设计的课堂就会变成讨论会场和欣赏会场。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频繁的互动,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同学们有切实有用的收获。并且大学生的好胜心理也会促使他们不断改进,做得更好。这个过程不仅是广告设计的实践学习,之前的先修课程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得以实践运用和检验。最终广告设计比赛的作品设计完成,师生一起点评、欣赏,并将作品寄送大赛组委会,广告设计课程的学习也就此结束。 在此种教学改革方法的指导下,整个广告设计课程的学习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广告案例制作过程,这也是现在新编的一些广告设计类教材的内容趋势,一切以实践为主。最终获不获奖不重要,最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与实践过程当中不仅了解掌握了广告设计的基本知识,同时还真切体会和参与了广告制作的过程,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闭门造车。 当然,广告设计课程单纯的依靠这些比赛来作为单一的教学手段还是不全面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学生的一些手绘技能,摄影技巧,创意方法来辅助完成广告设计作品。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如何欣赏辨别好广告作品的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像学习写生绘画之前大家都要经历临摹绘画的过程一样,在优秀的大师作品中学习好的绘画技能和一些绘画问题的处理方法。对于广告设计来说,要让学生能够分辨出什么广告作品好,什么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逐步提高个人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除了课堂上教师分享的优秀广告案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余的生活当中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留心生活中的事物,比如报纸广告、站牌广告、电视广告、DM广告单等等这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广告形式。只有把学习带离课堂,带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所学的知识也才会变得有用。 总结近几年来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参加不同广告设计类比赛的效果来看,笔者认为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方向就是:将与课程相关又与社会接轨的广告设计比赛尽可能多的和广告设计课堂教学的时间相交叉,内容相融合。当然这中间也会有一些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时间与广告设计比赛的总赛程时间相比是很少的,如何更好地协调这个时间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再探索,争取早日将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做得更加完整和细致。 尤曌颖,女,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和专业特点 1.1市政工程技术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市政工程结构及基础理论较为熟识,同时能够直接参与到市政工程项目施工活动当中。通常来讲,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市政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学习,在具备给水、排水等多种基本理论之后,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内容,并能够自主进行市政工程和市政设施的设计和规划,真正能够处理市政工程项目中的核心难题。 1.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工程类专业,虽然对数学等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多,但是在实际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习中,若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则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学生需要具备自主管理、自主设计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其二为具备市政工程的造价估算能力,学生需要在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上,还需要学会如何借助技术经济理论进行造价成本的评估,这对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掌握较多的相关知识和先进理论,进而才能够科学评估造价成本,保证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质量。 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着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等问题。 2.1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 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只是按照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较差。传统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理论框架结构难以满足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市政工程专业教学活动实际应用价值变小。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下,各类先进的市政工程技术和市政工程管理理念频出,也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2.2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水平,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空有满腹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背景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来具体开展。 3.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时展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观念融入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活动当中。结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的学生实际工作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市政工程对人才的定位较为明确。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职业定位,选择适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未来选择的职位,并需要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定位。例如当前新疆市当前市政行业建设、管理以及养护单位中,比较缺乏的是市政工程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监理员等,人才规格应定位在高职高专。结合新疆市的人才需求结构可以看出,当前新疆市的预算人才、监理人才等较为匮乏,学校即可以根据市场所需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注重对学生相关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校需要将“以学生未来工作和发展”为主要导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面向市政行业的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市政工程技术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能够从事各类市政工作的评估、管理和养护等工作,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 3.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开展,其一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其二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3.2.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比如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展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跃然于屏幕当中,变得更加生动而直观,视频、动画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教育的质量,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当中,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实际的案例,明确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构建生成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3.2.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学生需要将所学习的知识真正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够发挥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很多学校中忽视了实践的价值,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快速找到适应的岗位,还有一些学生会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模式。比如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公路工程测量”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际公路工程测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将合作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结合,不失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另外,学校还可以增加选修课、课外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模块,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相关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能力。 3.3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是建立学校、企业和个人三方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场地,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三方共赢的方式受到一致好评。校企合作的模式是近些年来所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并通过实际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产生明确的认识,通过努力的工作证明自身所学知识,通过努力的工作不断提升自身水平,通过努力的工作为未来的实际工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和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于实践活动当中,结合当前市政工程技术职位的实际要求,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的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工作的模式融入于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一改往日里懒散的行为和思想,尽快适应到岗位当中,使市政工程技术教学能够更加贴合实际、贴近生产和生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表现将会直接和学生的学分及期末成绩相联系,这种方式也能够增加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价值与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结束语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直接影响市政建设的发展,新时期背景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来具体开展,真正解决当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等问题,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和发展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作者:高世杰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市政工程处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 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至关重要,高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为此,改革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是为了使学生面向就业,而怎样实现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阐述了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 市政工程技术 实践教学 改革 近些年以来,在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影响之下,市政工程得以快速的发展,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是高职学校广泛设置的一个热门专业。而巩固理论内容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根本所在,在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地存在教学目标模糊、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等一些问题。为此,应当改革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具备创新精神的市政工程技术人才。 1改革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1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建设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 1.1.1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工程施工、工程试验检测、工程识图制图、工程计价与计量等环节的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这是学生担负实践工作的客观需要。学生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素养,通过自身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掌握的专业能力,可以正确地分析、断定、处理自身观察到的工程现象与工程实物。学校应根据各个专业以后针对的岗位特征,给学生提供有指导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次序与划分模块地培养学生的检测、识图、测量、施工等实践能力,且定期地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实践效果。 1.1.2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在职业过程当中所能够体现的职业观念、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综合品质就是职业素养。尽管学生学习扎实的理论内容和专业技能非常关键,可是较高的职业素养也不可缺少,因为这是学生踏入社会的金钥匙,也是自身干事创业成功的根本。企业已在评价人才中将职业素养作为一个关键性标准,而专业素质是如虎添翼。为此,高职学校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工程实例强化实际工作中职业素养的价值与意义。在定制实践教学模块方案的时候,需要借助实践的内容实现学生合作精神与敬业意识到培养,像是借助野外测量的实习,实现学生认真严谨态度与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 1.2建设工学结合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想要使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效有所提升,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执行工学结合的教学工作,即有效地统一学习理论和实践课程,以及有效地统一学习和工作。例如,高职学校能够跟当地的市政工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地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和参观的机会。在进行实习的时候,实习指导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理论内容来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内容的能力提升。在学生结束实习之后,学校需要评价与总结实习结果,进而奖励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以使学生切实愉快地融入到社会中锻炼自我。学校还需要对市场的动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从而明确市政工程技术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而持续地改进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跟社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市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2重视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以及编写适宜的教材 2.1注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功能是建设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一个重要功能。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功能指的是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设综合技能、单项技能、关键能力、岗位技能等培训职业能力的环境。在校内实训的过程中,借助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与场地(建材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市政施工模拟实训室、校园测量实训场等)开展模拟仿真实训,从而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当中学会职业技能、熟悉职业技术要求、感受企业生活等,更好地了解市政工程技术岗位技能的规范,大大地缩短上岗适应期,实现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2.2注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地是校外实训基地,并且该基地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基地,以及增强学生职业观念的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需要实现建设思想的创新以及建设方式的拓展。学校通过存在业务联系的企业与校友等有利条件,强化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一是在强化联系行业主管机构的基础上,跟对口企业和行政领导部门协商,挂牌创建实训基地。二是跟企业产学联系,互利互惠,创建实训基地。在创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多种专业实训功能进行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不应当仅仅实现一个专业的要求,而需要体现其它专业的作用,确保开发一个专业,有利于多个专业。需要给学生创设先进的实训环境与条件,并且有效地应用地方具备先进技术的企业,进而便于实施与组织实训,实现教学成本的节省。企业一致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这有利于学生由定岗实习变成企业正式员工,从而使企业与高职学校实现共赢。 2.3编写跟实践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材、操作标准、训练手册 学校需要安排市政领域的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根据该岗位群的特色,对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进行吸收,编写指导实训方面的教材、操作标准、训练手册等。而操作标准需要立足于受训者创新观念、效率观念、安全观念、管理观念、质量观念的增强,奠定受训者将来发展的基础,且注重实施职业资格鉴定,推动实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而编制实训手册需要涵盖由适应性练习至初级中级、高级技能练习,一直到认证考核专业技能的所有事项。 2.4注重建设实训师资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训教师的队伍力量是高职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不少学校在实训岗位安排难以胜任理论教学的教师,这样的做法跟注重实践教学相悖。即使选拔高职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立足于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实践能力依旧存在缺陷。而在企业挂职的高职学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企业,而且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也大大地提升,从而有效地统一了学校的人才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并且,高职学校需要请市政工作的基层技术工作者来到教学课堂和实训基地,从而让学生获得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工作者的指导。而学校和企业一起建设实训基地致力于产学研的联系,也让教师跟企业技术工作者交流了信息,实现了优势互补,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大地增强。 结语 总之,高职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优秀人才的关键方式,为此,教师需要面向市场,注重改革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注重校企联系,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等,从而为社会培养大量跟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才,并且推动高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施晓丽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系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职业学校市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新时期需要的人才必备的条件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来说,实践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而实践是以知识理论为依据,文章就职业学校市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专业实践教学 市政工程 改革 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在职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就职业市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作如下的探讨。 1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体系,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 众所周知,教育本来就是要服务于社会的需求的,尤其是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行业的,更是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应该在充分了解该专业在社会中的需求及社会对此专业的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就业时充分展示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近些年来,我校积极组织本专业的教师就企业对市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表明:我省市政行业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现场施工的技术人员更是短缺,这主要是由于我省加大了对市政设施的投入和对截污治污水的决心而进行大规模建设。因而,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制定出市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施工、预算和测量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同时,我们也会聘请专家对专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并且要将各个要素合理分配要教学的环节中,进而形成实践教学系统,最后形成了施工实训、测量实训、预算实训、顶岗实践、上岗证培训等的教学环节。 2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并且实践教学改革要体现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等。为此,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因为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各门实践课程都必须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大纲应明确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的目的和性质、课程的进度和课时安排、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成绩考核的方式等等。第二,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为此,学校要尽量提供实践的教学设备,如实验室、实训的场地等。要通过利用现今的教学设备,创造出职业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职业技能,达到胜任工作的目的。同时,学校也要与企业进行合作,签订一些实习基地协议,给广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也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第三,要面向实际工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到施工现场实习,直接参加生产。第四,推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将职业资格考试纳入教学的内容,可以在学生毕业前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资格等级证书,可以提高竞争力。第五,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统一。市政专业不但重视理论的学习,也非常注重实践的锻炼。 3 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众所周知,实训基地是满足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是保障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保证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加强实训场地的建设。第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实训场所。尽管我校已经设立了工程测量一体化实训室、土工建材力学实训室、工程结构检测实训室等十几个校内实训场所,并在《城市给水处理自动控制仿真》和《城市污水处理自动控制仿真》两套仿真软件实操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完善,不断提高职业仿真的程度,不断添置新的教学设备等。第二,(下转第91页)(上接第87页)筹资新建实验实训室,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工程招投标仿真实训场地建设。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计划在几年内不断对现有的教学设备、实验室进行完善,努力建设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发挥整体优势,完成本专业所必需的技能培训,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 4 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 通常,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与企业合作的土木工程实训基地建有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可进行钢筋加工、混凝土操作、先张法、后张法张拉工艺实操等实训项目。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不断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技术,不但积累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同时,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相互交替学习,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实际的运用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除此之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促使学校更新落后的知识和技术,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及时上岗,因此,我校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对学生进行顶岗培训,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由参加第一线工作的机会,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施工的方法、要求、规范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等。因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第一,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要适时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可以聘请几名客座教授在学校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并且也要使企业可以随时接受我校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二,新建校外实训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校外已有的实训基地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新技能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新建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到实训基地实习。第三,实行顶岗实习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了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可以及时上岗,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顶岗实习,利用假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实行分层次逐步提高的顶岗实习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他们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吸收和理解,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确保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但应该具备较好的理论素养,并且也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要定期派送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到施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6 结论 实践是理论认识的基础,没有科学实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现代教学活动从传统习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习者的能力、促进求学者的全面发展为重点,这正是教学重点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理论是基础,而实践更重要,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动手能力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能力。职业学校一定要改变过去纯理论教学的思路,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立,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对大量职业学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研究 摘 要 据《麦克斯报告》分析指出,市政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课程满意度调查发现,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要远低于课堂教学。而高职的市政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市政专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市政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用人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就业竞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有保证教学质量,一个专业的生命力才能延续下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具有高深专业技能,重要环节发挥作用,能够高效解决生产工作难题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对高职教育而言并非易事。而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发展迫使高职教育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当今人口众多、教育需求旺盛和高技术技能人才大量缺乏的社会现实中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本文就高职院校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 1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析 国外大部分的高校采用的“双元制”的体制,即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技巧。理论和实比约为 3∶7 或 2∶8,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服从实践需要。CBE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实训课堂完成的。实训课堂相当于是实习车间,设备、设施是实际工作中的先进设备。专业会通过问卷了解近期服务区域行业空缺,哪些职业有进一步提高雇员能力的要求,然后筛选。集中本校有能力开设的专业进行课程开发。 2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应将教学模式分为三个等级,且每个等级之间都要有一定的联系性,三个等级内容包括了基础性实验,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基础实验。在市政工程专业中,基础性实验包括了土工试验,沥青、混凝土等材料分析实验以及道路检测试验,这些实验都是在市政领域中必不可少的试验,这些实验的目的也就是结合书本知识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一些验证性实验,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基础实验,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实验仪器、仪表等的原理和使用,以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领域研究。该环节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综合使用知识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实验内容通常给出明确的设计题目、内容、要求、指标、参考方案、调试要点等, 由学生自主选择设计的题目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案,并最终完成题目要求。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3)创新性实验。配置有专职的责任工程师和指导教师负责研究题目的选择和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该阶段的实验较前两阶段的实验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这种实验内容的划分方法,每一层次的实验内容都要进行认真详细地计划和安排。由于实践教学的特点,其内容往往是不断变化更新的 通常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供参照, 因此从实验内容的确定、安排,到最后的具体实施,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一个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否被很好地贯彻实施,要受到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2.2构建 “递阶式”顶岗实习模式 设置校内外实习教学环节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校外实习教学主要内容是实现综合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切实落实校外实习教学环节。从第一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走出校园锻炼自己,提升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二、三学期开展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方向所对应行业运作的整体流程和方式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第四、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开展专业实习,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岗位得到锻炼;第六学期结合本专业撰写毕业论文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倡导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实施“产学研”实践基地训练、启动毕业论文(设计);第八学期开展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 3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要加大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后期实践的前提条件,应以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按照较高标准建设,根据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资金的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学校本身的设施、设备和环境进行建设,如利用学校的施工过程中的实际产所。其次,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产学合作教育,能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解决实训工位不足,实训资源不足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能使学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社会需求;使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感受认识、学习、提高、增强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最后,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规范管理,提高实效。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运作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达到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培养具备建筑工程测绘、测量、监测、勘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广州番禺执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建设、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双导师团队建设、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方面等进行了试点系统设计。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市政工程技术 人才培养 为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构建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与广东质安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2015联合开展了“招生即招工、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并于2015年4月开展联合了招生。 1 学徒在岗情况 学校和企业于2015年3月联合招生简章,招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学生,并于2015年4月组织了自主招生考试。目前学徒均在岗,其中男学徒主要在生产部门,从事监测、检测的学习工作;女学徒目前主要在公司经营部从事招投标相关的工作。 2 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2015年6月10日,e行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三方协议(“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企业用工合同)签订仪式。 在“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中学徒合法权益作了明确规定:学员就读期间即是甲方(广东质安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员工、也是乙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甲方承诺所有学员享有本单位员工(学徒工)待遇(含薪酬、津贴、五险一金等),乙方承诺所有学员学业完成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取乙方出具的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甲方负责与毕业学院签订新的用工协议或劳动合同。 在“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实施过程中,合作企业严格遵守与学校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以及与学员签订的用工合同的条款,按照学员所从事的岗位工作,每月支付给学员相应的薪酬、津贴、个人社保。 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学徒),因此,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与研讨,以企业岗位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需求为依据,同时兼顾学徒个人发展需求,确定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2年)的在岗培养的岗位。经校企双方协商讨论,对教学任务进行了分工,形成“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模块。 3 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3.1共同组建工作小组 在学校层面,由学校和开展学徒制试点的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了联合招生招工领导小组,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章程,并通过学校招生宣传和企业招工宣传渠道对社会和考生公布,接受考生的预报名。校企共同对报名考生进行招生招工面试。学校完成学生录取时企业完成准员工录用。 组建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小组,其成员由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如图1所示。工作小组主要负责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审议、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审核、课程考核标准的制订与审核,“双导师”团队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企合作有关文件的制订完善等工作。双方在各自单位成立执行机构,负责联合培养过程中各自单位承担工作的具体实施。 3.2 共同制订教学实施运行与管理制度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了“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章程,学院制订了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日常管理制度》;出台了《现代学徒制课程考核的指导性意见》,建立了“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制度;建立了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4 校企双元制育人实施情况 为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校企双方采用 “做中学、学中做”的半工半读形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授课地点的具体安排为:基本素质课程在学校进行;所有专业及专业基础课均在企业授课,为此企业专门配备了授课教室以及多媒体设备,以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校企双方为保证教学质量,专门引进了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其余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部分由学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任教师完成,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课程中的实践部分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承担,每一个现代学徒制学生均对应了一个企业师傅,负责学生专业课程实践部分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工作,同时学校还安排了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进,并与企业、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工作情况,企业的反馈以及要求、建议等,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更好的达到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制共同培养一线市政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要求。 5 双导师团队建设情况 5.1 学徒制校内教师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与企业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具备土建类专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及教师职业资格,具有相当于市政工程技术及相关专业中级以上的专业技能职称,取得市政工程或建筑工程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并有相关企业技术工作经历,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5.2 学徒制企业教师 对于校外导师的聘用,需根据教学任务,由课程负责人提出报告,经学校二级学院教学负责人审核并报经教务处批准,方可与受聘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并将校外教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的复印件及校外教师登记表报学校人事处审查备案。企业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学院负责,并由教学秘书、现代学徒制主管教师与校外教师联系,协助解决校外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和要求,及时向校外教师传达学校的有关安排和要求。校外教师应严格按照学院要求,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及实训任务。校外教师的教学质量纳入了正常教学质量的监控范围,二级学院定期组织督导及学院其他教师听课、评课。 6 激励与保障机制建设情况 按照校企双方协定,“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所有学费(按国家规定标准收取)收入属于甲乙双方共同拥有,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课程学时与校内课程学时所占计划总学时的比例进行分配,每学年结算。 双方有权共同拥有“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所产生的所有权益,包括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与项目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共同开展技术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收益,以及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等。双方共同维护“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正常的运作秩序,共同维护学生(学徒)的法律权益。学校需单独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企业负责对学生购买“五险一金”,保障学徒的利益。 根据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了“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理论与技能课程及相P教材、共同对“双导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研讨,制定了相关文件;共同组织了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共同开展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修订了实践教学大纲,按照一线检测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对实训场所进行规划、购置实训设备和优化实训内容,确保实训设备对接企业设备、实训环境对接工作环境、实训项目对接工作任务、实训过程对接工作过程。 企业负责“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企业工作(学习)的日常管理,制定管理细则并提交理事会审议。学校负责“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校内学习的日常管理,制定管理细则并提交学校审议。企业负责提供在企业运行所需的工作场所、设备工具、学习资源等,负责学员在岗工作、学习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在学校协助下做好在岗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学校负责提供校内运行所需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图书阅览室、教学器材设备等,做好学员的学籍管理,在甲方协助下做好校内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7 结束语 通过一年的实践,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做到了课堂与实际项目的相互融合、公司试验与项目实施有机衔,学校与企业有机衔接。通过完成一体化教学,学徒真正做到了学习、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交替,学生本身是企业的员工,在完成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进行了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递进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高职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探讨 【摘要】:市政工程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生命线,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与此息息相关。教学管理是学校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根本途径。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市政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职;市政工程专业;教学 【引言】: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根本目标是不断研究教学和管理理论,持续改进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紧密围绕高职教育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教学资源的配置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问题 (1)本身符合高职的市政工程专业的教材数量不多,大部分都是本科教材无法应用于高职教育,原因是二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本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高职教育更注重施工技术技能的应用,对于理论计算推导弱化。(2)现有的教材内容没有紧跟新规范,新施工手册内容,还延续使用老规范内容,没有及时更新版本,与现场实践相脱节。(3)可操作性不强,工程案例少,书中配图不形象,在无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学生自学困难较大。 1.2 教学模式和手段问题 教学总是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知识点的讲解、计算公式的推导分析,而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应用不多。学生总是被动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困难。另外,课堂上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但大多成为老师上课的教案,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些资源,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高职院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策略 2.1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管理 根据市政工程的特点,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采取“2+1”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有一年时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年的时间里,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在这期间,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课堂转换到企业的生产环境。如果疏于管理,学生很容易在这期间混日子,白白浪费一年时间,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 2.2 逐步建立弹性的学分制 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施工对季节有很强的依赖性。应逐步建立弹性的学分制,允许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学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没有施工任务的季节里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以便灵活安排顶岗实习的时间。 2.3 加强企业指导教师的管理 企业指导教师是指导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角色,应加强对企业指导教师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指导教师的水平。还要校企合作,除了让学生到现场实践,也应让老师多到现场参加实际工作,与一线人员交流,获得更多的前沿信息;多参加各种有关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能够了解其他院校目前课程建设情况,了解更多教改经验和方法等;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资格培训师等考试;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能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教学团队。 2.4 利用施工仿真软件,让“做”取代“听”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维持在20分钟到半小时,因此,在仿真软件实验室中,教师可用前面的十几分钟讲解本堂课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然后边操作软件边讲解,同时,学生紧跟着进行操作,不定时的请一些同学来演示操作,这样引导学生学习,使他们无暇顾及玩手机,用“做”来取代“听”提高上课效率。仿真软件可以用于多个课程,对工程施工课程有很大帮助。 2.5 市政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首先,通过企业调查,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需求,例如将识图模块设计为基于同一工程的不同项目实施,如道路工程图、桥梁工程图、管道工程图及隧道工程图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划分出若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纯理论的知识点贯穿到各个项目中,比如“市政工程制图标准”可以直接应用到工程图中,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各种制图标准在图中如何表达出来,学生通过完成各项任务并提交相应的识图报告为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工程整体识图的实践能力。其次,课程考核体系主要包括网上考勤、视频观看记录、识图报告、网络作业和课堂讨论等五个部分,其中识图报告部分为学生完成各任务识图报告评价分的平均值。另外,教师在使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应该致力于开发该课程的立体化教材,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围绕教学内容的电子资料、音像制品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教材,还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共享教学内容,以“开放式教材”的形式,使学生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完成更加方便直接的学习。 2.6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管理的改革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转变旧式的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转变满堂灌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自觉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网络收集课程的相关视频资料;可以利用软件制作构件模型,采用动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课堂直观地认识构件及其组成情况,为课堂中的识图教学打好基础;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传统方法讲解知识点,再以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要善于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便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其所面临的市政专业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共同监督,特别是社会和各企业的大力支持。这种教学管理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开展,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在理论方面实现必要的创新,还要善于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实现有效的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市政专业教学管理改革的工作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在根本上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面向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基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及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提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的设想,对教学内容、实践实习教学、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实施,将形成以从事市政工程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素质教育,勘察、测绘、设计、测设并重、简化理论推导、强化能力培养的新《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改革;项目驱动;课堂教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主要研究道路的路线线形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公路、城市道路的勘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方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相应的道路工程也在迅猛发展。为此,应根据交通土建专业的学科特点,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向。而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工程的基本工作,是道路基本建设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教育形势,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特点,在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面对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对人才培养模式与能力的思考,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材内容与现行标准、规范不一致;②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④学生普遍觉得课程内容较枯燥,部分内容难于理解;⑤对学生的考评方法单一,无法体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具体表现如下: 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变教材的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在理论教学中可开展本科生“科学专题报告”活动。科学专题报告活动主要由5个环节组成,即咨询与选题、查阅文选、阅读文献、提出研究报告及制订设计方案、汇报答辩。 (2)强化实践环节,培养综合能力。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本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可选用公路(包括平原微丘区、山岭重丘区)纸上定线,设计时间为一周。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新规范和标准图集及创新意识的能力,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要求路线线形平面顺适、纵面均横、横面合理,计算有理有据、图纸表达清楚准确,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打开思路,在多种方案经过比较后,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进行设计。 (3)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注重宽口径,平台课较多,课程内容多与学时数少的矛盾是很多课程都普遍存在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精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的分配较多课时,不够重点的分配较少课时,次要的甚至不分配课时;另外,在别的课程中涉及到或重点讲述的内容,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如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道路等级与技术标准的确定、可行性研究、交通量与通行能力、道路线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等内容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在讲述时要深入、用足课时。而道路选线与方案的确定虽然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是道路辅助设计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可以简单地讲述基本原理,而在道路辅助设计课程中以实际工程的形式加深理解并进行实训,《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教学效果较好。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课堂启发式教学、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对学生的考评方法进行改革,比较好地解决该课程的内容多而学时数少、实第2期邓绍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47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兴趣不足、考评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较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独立完成二级及以下公路的道路选线和几何设计工作。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施工中多专业交叉配合的协调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市政工程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市政工程要在工程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工程的质量。市政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种专业的人才,科学合理的发挥各专业人才的作用,能合理利用资源资源,节约成本。本文通过对市政工程施工中多专业交叉配合的协调管理进行研究,并提出八、立体交叉施工所采用的控制协调措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 多专业 立体交叉 管理 1 全面准确分析工程全部施工内容,明确工程全过程中的专业和施工队伍 城镇化建设是市政工程的主要任务,市政工程的施工内容包括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管线及绿化工程等。因此就需要不同的专业来满足施工的要求。对于工程施工前来说需要有测量、设计等专业,施工过程需要有专业资格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物资部门要准备充足的材料供施工使用,其次还需要监督、安全等部门做好质保工作,施工完成之后还要对工程进行验收。 2 明确施工内容和各专业的关系和顺序 市政工程的不同,所涉及到的施工队伍和专业人才也是不同的,例如在桥梁工程中,需要有学习桥梁专业的人才对桥梁的整体进行设计、测量等,施工队伍也需要具有相关的资格才能对桥梁工程进行施工。根据工程的需要,各专业进行施工的顺序一般为招标、测量、设计、施工准备、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和安全管理及监督、验收等。 3 确定工程总工期,关键线路 工程的总工期和关键线路需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制定,总工期要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工期,例如在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中,一般分为前期工期和后期工期,前期工期主要以路基建设和排水设施建设位置,后期则是路面工程建设为主,总工期的制定需要各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后形成报表,再由工程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统筹,制定总工期。 4 明确重要节点工期 确定了工程的总工期和关键线路之后,施工队伍和监管部门要明确工程建设的节点工期,工程建设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工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部分,例如道路工程建设可以分为路基、路面、排水、管道、照明等,各部分的建设需要有明确的工期,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按时完成工程建设。 5 明确各项工作所需要的人、材、机械及其他资源 市政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材、机械等资源,因此在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中、物资部门就要对工程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核算,并按照工程情况,准备好工程所需要的资源。对于人力资源来说,要保证施工队伍有着熟练的经验和高标准的技术水平,施工所需要的材料要根据工程建设选择不同型号的材料,并保证材料的质量,对机械设备来说,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维护。同时还要考虑到施工队伍生活上所需要的资源。 6 明确最优化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并在全过程施工中分解为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是一个重要的标准,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不仅能够保证工程能够按时完成,还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要明确施工进度,并对施工总进度划分为月进度和周进度,从而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和任务。 7 立体交叉施工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各专业进行立体交叉施工,需要以安全为前提,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由于施工条件较为艰苦。必须要对安全问题加大重视程度,制定好安全防护措施。首先,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对施工队伍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工人持证上岗和身体健康。其次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监督,及时制止不安全的施工行为。同时要保证周边及施工环境的安全,对噪音、粉尘等进行严格控制,降低工程污染,并达到相关标准。此外还要对安全知识进行宣传,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使工人树立安全意识。最后,还需要对施工队伍配备安全设施,比如安全帽、安全服以及医疗等设施,保障工人的安全。 8 立体交叉施工所采用的控制协调措施 8.1 强化思想认识 工程项目施工的好坏和施工人员的思想认识及价值取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安全教育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让操作人员从思想意识上树立综合施工、协同施工的理念,从而在实际作业中能够有意识的配合其他单位的施工[1]。”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加强监督,对存在不合理的行为及时制止,避免出现不利于工程建设的现象发生,对施工队伍要积极的引导,加强施工人员之间的合作,从而能够达到互补,使队伍施工水平达到最优化,保证施工的质量。 8.2 从技术层面上做好协调管理 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必须要求具体施工人员对施工的业务范围、自身工作界面、与其他工作相衔接和交叉的工作界面都相当熟悉,在进行施工设计时,共同商讨,把不同工种在衔接点和交叉部位的施工方式进行研究,明确各个工种的施工内容和范围,以及各个工种之间的联系,从技术上确保不会产生施工冲突和作业矛盾。“另外要把相关的设计方案和衔接点施工注意事项和具体施工人员交代清楚,避免信息交流沟通不畅造成的施工冲突。做好现场工程作业追踪,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变更施工方案。多工种、多专业的交叉施工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性,必须从技术层面入手,在单工种作业设计时就考虑到工程全局,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施工配合方式,这样才能实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工期的目的[2]。” 8.3 建立协调管理机制 市政工程项目多专业交叉施工的协调除了把握好技术以外,还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首先要完善问责制,制定健全的问责制度,对于发生施工冲突影响项目进度的事件严格问责,对于那些只顾自身施工进展不顾整体推进的企业单位给予相应的处罚,并责令其修正。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健全考评制度,对于在施工过程中能够顾全大局,严格按照预定方案施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服务大局意识。最后要建立协调管理会议制度,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不会出现偏差,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进度汇报和问题反馈会议,协商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避免错误施工越陷越深,最终产生矛盾和冲突。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专业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市政工程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决定着它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相互融合渗透的交叉性学科。结合市政工程学科特点,就如何搭建研究生创新平台,培养多学科背景知识的研究创新人才进行阐述。 关键词:市政工程;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科交叉已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它来源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科协同效应的作用和认识主体的好奇心,它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1]。诺贝尔奖在百年多的时间里,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学科交叉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对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开展跨学科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2]。跨学科组织、跨学科团队等组建,多数是为了国家资助的重大综合性研究课题的需要而设立的,参与人员层次较高,相对比较独立,利用交叉性科研平台来进行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较少,而专门针对研究生的交叉创新能力实践培养更为罕见。基于高校及社会对市政工程专业培养交叉性创新人才的紧迫需求,建立了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加强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院系、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理论与实践上探索跨学科培养之路,力求从整体上去解决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为研究生交叉培养现状、变革、对策、措施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实用性方案。 一、市政工程专业概况 在21世纪初,随着日益增长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决定着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在必行。而发展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高等学校的市政工程类专业教育,是提高新世纪建设者的环境意识并向社会输送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的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市政工程专业是学院设置的8个硕士专业之一,是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延伸。主要以水处理工程与工艺技术为研究方向,以解决城镇给排水工程、城市废水处理和回用、污泥资源化、污水厂管理与运行、城市垃圾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饮用水水源微污染净化处理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为主要目标。 二、学科交叉在市政工程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多元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水资源短缺及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健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首要矛盾,已由几十年前以水量问题为主的矛盾,逐渐转移到水量水质矛盾并重,水质问题突出上来[3],因此从专业内涵上讲,学科发展要跟上行业、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于人类可利用水资源的变化及现有技术的局限性,相应地市政工程学科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传统的市政工程内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市政工程以给水、排水为主,现已逐渐转变成以水质安全、水的良性循环为核心内容,专业的研究方向也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学科在发展的同时,市政工程教学与科研者应从思想上发生积极转变,从传统的以应用学科为主基础学科为辅的学术思想中跳出来,打破“重实践轻理论”的思路,细化科研或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利用理论知识解释、解决原有工程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开拓有效的新方法、新工艺、新工程技术[4]。因市政工程多学科跨度的专业特点,显然,单靠某一学科的研究很难以出色地完成整个专业方向的转变,采取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形式,通过科研经验的分享或科研难题的攻克,对促进专业向多元化发展将十分有利。 2.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其他相关专业可持续发展。从市政工程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水处理最初依赖于土建构筑物来实现水的传输、水质净化和污水处理等。随着市场对市政工程技术水平及实用性要求的提高,水处理工程开始由土木型向设备型转变[5~6]。近年来,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水质问题日显突出,水体环境复杂程度逐渐增大,表现在污染物的种类繁多,难降解,迁移速度快速等特点,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质的要求,这就使得水处理技术不得不向深度处理技术发展。在深度处理的过程中,应用各种技术手段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过程),产生各类副产物。就目前来讲,对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潜在有害物质,已经确定其成分并能得到有效处理的组分,尚属于少数,大多正处于研究或未知阶段,因此加强市政工程与化学学科的交叉将有助于水处理工程与工艺向深层次发展。水处理工程和环境水体水质净化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问题,特别是微生物问题。微生物的繁殖受水体环境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参与水体中化学物质的合成或降解,水体中化学物质影响微生物的代谢,其间的变化较为复杂,因此为了满足水处理和环境水体水质净化工程的需要,将市政工程与化学学科与微生物学相互交叉,将很有必要。材料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新材料具有无毒、环保等优点,对于日益突出的水质问题,新型水处理材料的应用在水处理中也势必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因此,促使市政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特别是对于一些以理论为主的相关学科来说,交叉合作可以为其理论发挥提供有利的工程实践场所,体现了其在市政工程学科中的优势和价值,也为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及新的课题。 3.多学科交叉完善了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技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变往往在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体现在对人的创新能力上的培养与挖掘。随着社会进程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以上情况需要高校对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应提出新举措。项目以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团队为研究重点,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模式中包括培养对象、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等的探索与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可为学生提供接触多学科领域、学习宽专业知识的条件和平台,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多方面思考问题。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有利于新问题的发现及新见解的提出,对跨学科拔尖人才向旧领域的深入发展,新领域的创新与开拓奠定基础。另外,交叉学科培养可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受专业、学术氛围等影响的局面,打破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思路单一的困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原创性意识,加强实践环节,成为探索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完善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学科交叉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交叉型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平台间的构建与重组,建成一个全新的以学科交叉为主题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科研实训平台,其平台组成见图1。引入学院现有的流体力学实验平台、化学分析与物性表征实验平台、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水质分析与水处理实验平台、建筑环境与环境监测实验平台的部分大型精密仪器,并利用课题组现有条件,对140m2实验室进行了挂牌建设。实验室实行功能分区管理,主要用于饮用水与污水处理,设有学生工作间、水处理材料合成实验室、无菌操作室、仪器室、水处理工作台,满足学生水处理实验及常规检测条件。 2.研究生综合创新团队的培养方式的探索。教师指导团队面向一个研究生创新团体,即采取“以多对多”的方式共同指导研究生创新团体,每周定时开展研究生培养讨论工作,解决来自学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团体的学生来自市政工程、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的学生,培养周期为2~3年,目前,已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具体培养方案如下: 一是采取课程联合培养的模式,组织学生进行跨专业课程学习。从我国学科课程设置上看,各高等院校因其成立专业的背景和依托的优势不同,专业课程设置有所不同[7~11]。在本科阶段,大多数专业对于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内容略显单一,系统性不强,内容深度不够,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学生研究生阶段长时间处于瘸腿、困惑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事实证明,深入学习交叉学科的课程对于加强本学科的专业性十分必要。为使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有效结合,应充分考虑市政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衔接,重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特别是生物类、化学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培养。化学类、生物类、环境类、力学类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平台下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课程的四大支柱。因此,在进行学生团队联合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巩固、填补研究生在本科生阶段理论知识学习上的不足,加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环境化学、高分子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力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二是采用创新实践合作的形式,以多学科背景知识为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创新团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创新活动,选定水处理方向某一交叉性研究性课题,学生创新团队与教师指导团队共同参与跨学科项目研究。在交叉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再归属于某一个专业,即学生团队从知识上获得统一性和相对完整性,掌握和运用最有效的知识。开展研究生创新活动为课程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了场所,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和条件保障[12]。目前,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提升到理论技术的全面掌握,都由指导教师亲自传授。学生已经基本上学会了用化学、生物等多角度、多层次去解决水处理中遇到的问题。 3.交叉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团队适应性的探索。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学生创新团队成员是来自不同的专业或相近学科的专业的学生,因创新内容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并对现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发挥创造性,达到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的融合与互补。跨学科学生团队已经具有一个学科或几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基础,因此在知识量方面会更丰富一些,弱化专业间差别,则有利于学生团队整体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能够更好地融合交叉学科间的知识,积极参与跨学科课题的研究。但是与此同时,研究生已经渡过了四年制的本科教育阶段,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消除学科专业界限并非易事,对于非专业知识的认知与提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与适应过程[13]。应根据创新团队成员的所属专业和跨学科培养效果,选择学科交叉的范围和程度,来进行交叉性课题研究。课题的选择上,应以具备多学科背景知识下的学生创新团体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融合多学科知识共同解决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技术问题[14]。 在学校层面,应确立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定位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及质量监控体制,以此来鼓励、推动教师开展研究生交叉培养,将跨学科理论学习及创新实践活动以学分的形式得以体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跨学科创新培养计划中来[15]。 四、结论 针对我国对研究生培养学制2~3年的特点,以研一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培养通识型、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或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打造一个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以解决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在不影响本专业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团队成员实行为期两年的“特区化”培养,让学生深入掌握涉及多个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创新性人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拔尖人才的需求,同时为高校同类专业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典型案例,具有广泛的借鉴作用与应用价值。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建设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市政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高校培养市政工程造价方面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此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为背景,分析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提供了在不改变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已有课程体系的同时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 工程造价管理 应用型本科 市政工程造价 市政工程造价是工程造价的一部分,市政工程通常包括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给排水、路灯等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对市政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多是以建筑工程造价为主,很少设置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无论从满足社会需求还是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角度考虑,都具有现实意义。 1 现有课程体系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存在的困难 国内较多高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主要以建筑工程计价及工程管理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主。因此,如何在现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研究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整合和创新,对于该类课程的设立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还存在以下困难。 1.1 学生市政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包括土建工程造价、装饰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市政工程造价、园林工程造价五类课程。多数本科院校设立了建筑、装饰工程和安装工程三类造价相关课程,开设的课程包括:“土木工程制图”、“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专业基础课,以及“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安装工程计价”、“工程造价”等专业主干课。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工程造价的基本原理,以及建筑、装饰、安装工程的材料、施工和计价方法都能有较好的掌握。而市政工程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工程,不论在结构体系、还是施工方法上,都与建筑工程有着较大的差别,而对于没有设置市政工程类课程的院校,通常不会在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主干课中涉及到市政工程等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关于市政工程的材料、图纸认知、施工方法等专业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而这些恰是学习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重要的前序知识。 1.2 课程体系受限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土木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因此,学习的课程涉及面广且种类繁多。若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如“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桥梁结构CAD”等市政工程专业基础课,以及“市政工程施工”和“市政工程计价”专业主干课,则会对已有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课时安排冲击较大。因此,如何能在不改变已有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将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融入其中,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3 师资力量不足 市政工程涉及的工程领域较广,讲授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不但需要精通工程造价,而且还要对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材料、结构、施工工艺有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以建筑工程造价类课程为主要教学方向的高校,若要教师从讲授建筑工程造价转到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则需要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市政工程类知识的补充。因此,若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在师资方面的投入还需要加强。 2 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建设 2.1 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完善 笔者认为可以对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补充。 (1)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含的范围较广,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市政工程常用的材料、市政道路、桥梁等工程的结构并能够读懂相应图纸。这些内容不需要学生精通,但是要掌握,只有具备这些基础,学生才能顺利进行市政工程造价的学习。由于这类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范围广,但学习深度要求不高,因此,不适合单独开设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到目前已有课程中进行教学,适当增加相应课程的学时。比如,将“道路工程材料”、“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桥梁结构CAD”等市政工程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建筑材料”除讲授建筑工程常用的水泥混凝土和普通钢筋外,补充市政道路中常用的沥青和沥青混凝土材料,以及市政桥梁中常用的预应力钢筋、钢绞线等内容;“建筑结构”除介绍房屋建筑结构外,补充介绍道路、桥梁结构的基础知识;“土木工程制图”中补充简单的道路、桥梁工程图纸的绘制等内容。这样就能够在不额外开设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2)专业主干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专业主干课有两门,分别是“市政工程施工”和“市政工程计价”。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已有的“建筑施工”、“土建及装饰工程计价”和“安装工程计价”差别较大,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并且系统性强,因此,不适合融入到已有课程中,宜单独开设课程。由于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市政工程及工程造价的相应基础知识。因此,建议在大三下学期安排“市政工程施工”,大四上学期安排“市政工程计价”,两门课程可以均按32学时设置。 2.2 加强教材的建设 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于课程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专业主干课为“市政工程施工”和“市政工程计价”,因此,这两门课程教材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然而,笔者调研发现,适用于这两门课程的本科教材还较少,还需要继续开发和完善。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目前已经出版的教材大多数针对高职高专类高校市政工程专业,内容主要集中在对道路、桥梁等工程施工方法和设备的介绍,强调施工细节。这类教材对于市政工程基础较弱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显得专业性过强。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市政工程计价”课程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读懂市政工程施工图纸的基础上,掌握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程序和相应的施工机械。然而,目前兼顾这些内容的本科教材,市场上还处于空白。因此,现阶段“市政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需要将将教材和教师的讲义同时作为教学资料,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市政工程施工”教材的建设。 “市政工程计价”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日后考取造价员提供一定的基础。目前,已有的教材在依据的定额和内容上还存在两个问题:(1)市政工程使用的清单虽然是全国统一的,但是各省的市政工程计价定额是不同的。以2014版“江苏省市政工程计价定额”为依据编写的市政工程计价类的教材还没有。(2)市面上已出版的教材内容基本包括两部分:市政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和相应案例。对于市政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由于与建筑工程造价相同,所以,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大;而案例部分,多数教材为了体现其实用性,通常为一座桥梁或一条公路完整的工程量清单。这种形式的案例,缺乏各类清单项目具体的编制过程,对于初学者的理解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完善已有教材中针对性不强和内容跳跃幅度过大的问题,编写既符合本省情况,又符合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教学要求的教材。 2.3 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一个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要完成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建设也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针对多数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教学以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造价为主的情况,若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还需要教师拓宽其专业领域。对于已具有市政工程类课程的学校,可以督促教师旁听相关课程,进行市政工程造价方面知识的补充;对于没有设置这类课程的学校,则需要引进具有市政工程相关工程背景的教师来壮大师资力量。 3 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领域较广的专业,涉及到建筑、安装、市政等工程,多数本科院校目前以建筑工程造价教学为主,但随着市政造价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加,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已经迫在眉睫。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设置,加速了应用型工程造价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有效解决学生知识面窄,就业面窄的问题,对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的探索与创新 通过对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的调研和探索,从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结构体系方面对课程结构的改革进行了分析。体现了我校以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及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改革创新一、前言 我校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市政管道规划设计及施工、高层建筑管道设计及施工和水资源处理利用的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房屋和城市市政管道的设计、安装及水厂和管网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保证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课程结构的设计与制订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我校总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70人,而目前在校生人数为108人。06级和07级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的是“大专业、小方向、学分制、活模块”的方式进行,从08年初开始我校主要采用的“2.5+0.5”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采用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学生在校两年半学习理论课,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 然而,随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断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凸显。人才培养模式里的课程结构就是关键了,在高职学生只有三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有用地安排课程,让学生能够既掌握强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贴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加深入,真正实现“毕业就能工作,工作就能胜任”的“零距离”就业,这必将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课程结构的改革将成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结构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许多高职院校推出了 “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3年高职教育中,学生在校内集中学习两年半(或两年)的理论知识,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或一年)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校内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传统的课程模式,总体表现在“大一上基础课,大二上专业基础课,大三上专业课”,以这样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然而,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虽然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讲, 存在一些弊端。让学生不能很好的做到学以至用,理论用于实际。 三、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探讨 1.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校内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并且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工学结合不紧密,同时,校内教师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材料把握有一定难度,造成校内外教师、工和学相对脱离,且理论和实训的融合度不高。其次,传统的课程结构中,主要有2.5年的理论学习时间。“2.5”年中,又有1年的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只有1.5年,时间比较短,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主要为学生独立实习,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实习指导,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赶不上本科生,在动手能力与适应性方面与中职生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 鉴于目前“2.5+0.5”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需要创新适合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的课程结构,同时,探索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竞赛促进学习的培养方式,优化学生的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完成相应的实训部分,从而构建基于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让我校学生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2.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2.5+0.5”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创新 (1)设计思路的创新 结合我国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思路,我校本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培养目标,按照“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同时,完善具有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争取能在一门专业课程上,做到“基本理论讲授、专业技能训练、工程实践锻炼”三阶段模式。 (2)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教学应该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专业课教学贯彻应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学习专业课,明白为什么学习这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会运用专业基础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授课分布上要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保证既教学生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工程项目问题。比如,我校选择了现代给排水设计这门课程,里面包括了专业基础课部分―水资源的利用与处理方法;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我们应该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与自来水厂,让学生了解现实中水的治理方法及工艺流程。同时,我们在学习专业课部分――给水管道系统和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时,就应该在讲授理论课程后,安排学生做相关的工程实例,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市政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结构时,要合理安排课程的学习顺序,先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水力学、水处理工程技术、CAD绘图软件、水泵与泵站等都应该安排在现代给排水设计之前完成,这样才能让学生把以前的知识都能学以致用。 四、结论 通过对我校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的探索,提出了对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避免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在课程的授课分布上做到“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理论讲授―项目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同时也解决了高职学生理论学习不足,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让学生能在有效的3年学习时间里,蜕变成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让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学方式探讨 摘要:中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形式,那就是全日制专业性硕士这个形式。正在起步阶段的某大学的建筑和土木领域的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性硕士,需要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于专业型硕士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本文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作了一些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育教学 前言 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特点,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这个命题的分析,针对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学习的年限和培养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得出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的具体内涵,对于专业型硕士从学位课、非学位课以及必修环节这些方面组成的课程设置上,本文也进行了一些涉及,同时对于其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期待这些研究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能有一定的帮助。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研究的意义 我国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这就是本文要展开讨论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2009年以前因为比较少的招生名额,因而其并不为许多人所知晓。2010年以后,对于其名额的增加,是教育部处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模式,一般轻实践而重理论,对于社会的需求已经完全无法适应,而这个专业硕士的推出恰到好处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和不足之处。这个重大的改革,对于当前的就业状况进行了适当的改善,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加速培养和对于人才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并且优化了人才结构,起到的作用意义非常积极。和在职工程硕士相比,后者以在职人员为主要招收对象,通常主要以业余时间来进行教学,并且在每年的10月左右进行相应的入学考试,毕业后依然是本科学历;前者则更着重于学历教育,毕业后则是研究生学历。在当前的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和比较还相对比较少。地处某省的某大学在2010年,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进行建筑和土木领域进行招收。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其培养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学位标准和人才规格等方面的探索,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深入研究,并且非常具有意义和实用价值比较强的双重作用。 专业型硕士教育特点分析 在专业分类里,市政工程一般属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的领域范围,该专业着重对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进行大力培养,从而期望达到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的。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上,一般通过学术型学位来对于扎实理论基础进行培养,从而对于实际工作需要和特定行业需要的工作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世界上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其研究生教育的主题就是专业研究生,我国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建筑与土木领域内的市政工程硕士型专业学位,应当具备市政工程领域系统的专门知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培养的人才都具备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并且具备独立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诸方面的能力,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和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这些对于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 3.1根据研究方向进行的设置 由于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的不通,某高校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设立了四个方向的专业领域,这四个专业方向分为是: 3.1.1建筑的给排水理论和技术 这个专业方向,通过对于建筑的给水和排水的工程中,对其运行工况和系统进行如何行使的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了建筑给排水系统运行工况的评估、建筑在给排水系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对于排水系统进行建筑优化的方式这些具体内涵。 3.1.2对于污水实现资源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对于城市的污水及更深层次处理进行研究,是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这个方向包括对于污水资源化进行处理的技术方式、对其的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方式、对于水质的提升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3.1.3对于水进行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通过对于水处理的理论和实践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一般包括了对于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于饮用水、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方面的保护、修复和研究等等。 3.1.4对于水系统的节能和优化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方向以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和系统处理为研究重点,一般包含了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实践、城市泵站优化设计、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水环境的系统优化等内容。 3.2培养要求和培养方式的探索 3.2.1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采取学分制的方式,对于个人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同时结合课堂学习、实践实习和写论文等多个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3.2.2对于他们的课程学习,可以采取自学、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其独立分析和自学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程度的提高。 3.2.3在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可以要求研究生到相应的单位去实习实践,并且通过集中或者分开相结合的方式实习实践,从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研究生的目的。 3.2.4对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当规定参加至少三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和相关刊物上发表相关的文章。 3.2.5对于论文的内容,一般以工程设计研究为基础,同时结合技术改造和研究、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的多个方式,对于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并最大程度体现作者运用综合能力对于工程技术有解决的能力,从而实现本专业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 3.3学习年限设置 在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设置上,一般设定两到三年为基本年限,具体如何分工每个高校的情况和设置都不太一样。一般两个学期完成课程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进行实习和实践,还有撰写实习报告及选择实践题目等,再接下来就是对于选题报告进行审议,从中筛选和考核,最后进行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的具体设置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在通常情况下,被设置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三大环节。在这当中,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都是十二个学分,非学位课程的区别在于选修,必修环节一般是七分,这样下来总学分就是二十九分,相对学术型硕士来说,少了七个学分的限制。 学位课程一般设置为4学分的基础外语和4学分的基础理论课,还有2学分的政治课程。至于非学位课程,则要进行12学分的选修,这个课程的设置一般根据上述的四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来进行,这对于专业方向的特点也能进行重点突出。至于必修环节的7个学分,则包括4学分的实习实践、1学分的选题报告及文献综述、1学分的学术报告和1学分的学术论文。 5、结束语 上文对于某高校的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所高校的该类专业的招生处于起步状态,对于教学方式和教育形式还在摸索状态。在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以及城市基础建设中,市政工程专业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出于社会对于这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激增的情况下,以后对于该类专业的招生量也将逐步增加,这需要相关部门和高校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从而在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并且积极创新,从而创造出高效培养该类研究生更多的模式,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和合格的高端人才,为市政工程领域和国家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浅谈道路专业和雨水专业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有机结合 摘要:道路专业和雨水专业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精心设计可以使两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市政工程雨水专业 道路专业 引言:作为城市基本载体的市政工程本身是一个综合体,它融合了各单项的专业工程,如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等,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它应当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但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许多单项工程无论在设计前期,还是在后期的施工和管理都相互独立,相互影响。实际工程中各专业的设计可能分属不同的设计院来完成,即使工程由一个设计院负责,不同专业也分配给了不同的设计人员,这将造成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设计中各专业侧重各自的技术指标,先行完成的设计未给后续其他专业留下充分的设计空间,从而造成衔接上的困难。尽管从各自的专业审查角度出发,不存在任何理论和计算上的错误,均能满足各自的规范要求,但从总体实施效果来看,往往由于先行的设计考虑不周,给后续设计增加难度,导致施工困难和造价增加,甚至有时后续设计无法进行,须调整先行设计,造成设计的返工,影响工程进度。本文结合利比亚拜尼.沃利德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设计心得,阐述了道路和雨水两专业设计人员如何通过紧密配合,精心设计解决了上述问题的过程。 1项目概况: 工程地点位于利比亚拜尼.沃利德市,拜尼.沃利德市距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180公里,距海港城市米苏拉塔约10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45’,东经14°01’,为丘陵地形,地势高差达50m, 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峡谷,地质为岩石,气候属于沙漠性气候,年均降雨量为50~80mm。 拜尼.沃利德地区城市建设较差,现有市政设施缺乏,区域内无雨水管线,工程设计覆盖市区约18平方公里,设计范围包括:市政道路、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照明、通讯,市政道路总长约240公里,其中雨水排放是此次市政设计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技术复杂性。 2工程设计 2.1雨水排放的特点 拜尼沃利德项目雨水排放有以下特点:1、汇水面积较大;2、降雨量较小,暴雨强度较大;3、地势起伏较大;4、城市现状硬化程度不高;5、现状没有市政雨水管线全为路面排水;6、没有固定的雨水排放口;7、岩石地基管沟开挖难度巨大。 2.2 雨水设计 雨水设计时认真分析了雨水排放的特点,确定了设计原则: 1、根据地势起伏情况合理的将整个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汇水区。在划分小汇水区域时根据地形情况将主干线道路中心线作为分水岭。 2、本地区虽然属于沙漠性气候,但是随着城市化加快,道路、城区硬化程度会越来越高,采用地面径流排水不满足设计要求,但是综合考虑本地区降雨总量较小,地基属于岩石地基,管沟开挖较困难,及业主要求降低成本等要求,所以排水方式采用路面排水和管道排水方式相结合,做到最大程度减少工程总造价; 3、排水区是利用北部峡谷作为主排放区,建挡水坝设调蓄池。南部低洼地无人居住区为次排水区。其他不能够排放到峡谷或低洼地的区域,可利用规划的大面积绿地作为就地雨水排放区,或根据出水口标高建调蓄池。 4、采用路面排水时,根据业主及监理要求,需要控制单侧道路路面排水最大积水高度不大于100mm,大于100mm的需要采用管道排放方式。 5、在设计采用路面排水时,需要采用如下公式及数据确定道路排水长度。 (1)、降雨历时: 降雨历时t为汇水区内最远点(按水流时间计)流达排水设施所需要的时间,它是有坡面汇流(或地面汇流)历时t1和沟渠或管内有入口到控制点的的沟管历时t2组成。[1] t=t1+t2 现在我们主要讨论道路排水。考虑路面排水时,不计及沟渠内的汇流历时。 路面汇流历时t1按照柯皮奇(Kirpich)公式计算确定[2] 式中:t1----坡面回流历时(min); Ls----坡面流长度(m); Is----坡面流的坡度; (2)、路面排水水位高度采用浅三角形沟水力计算公式。 (3)、流速采用曼宁公式: (4)、道路粗糙系数采用0.017。 2.3 道路专业和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由于拜尼沃利德项目属于城市市政综合项目,主要考虑城市内部雨水设计与道路设计的结合问题。为了更好的完成道路雨水设计,雨水专业提前介入到道路设计,两专业人员认真沟通,仔细推敲,相互协调,在道路设计中充分考虑雨水的排放,达到道路和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雨水专业与道路专业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是:减少道路低点,在满足路面排水高度要求采用路面排水方式,尽量能就近排水,上述情况满足不了的在周围又没有合适的排水口时采用管道排水。 两专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结合: 1、道路平面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雨水专业首先找出道路平面中的设计高点和设计低点,然后根据高点和低点的分布情况,划分汇水区域,确定排水流向。在此过程中,发现部分低点的排水不合理,和道路专业仔细分析研究,现场踏勘,在不影响行车安全、周边住户出行等条件,道路专业适当调整设计标高。 2、道路纵段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作为重力自流管道,雨水管道流水底纵坡一般根据道路的设计坡度,取相近数值。雨水工程的水力计算是根据排放的水量来确定合理的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及流速v,其中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决定了雨水管道管径的大小,同时也决定了工程的造价。而根据v=1/nR2/3I1/2,在n(管材粗糙系数)和R(水力半径)一定的条件下,流速取决于坡度I。管渠流量公式Q=Av=A(1/nR2/3I1/2),显然当其中一个变量为常数时,流量Q随着另一个变量增加而增加。在管材管径确定的情况下,A、n、R为常数,流量Q与坡度I存在递增关系。在实际设计中,雨水专业着重对道路坡度比较小的区域进行分析,跟道路专业协商,通过适当的提高道路设计坡度,使管道坡度提高,从而减小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即减小管径,达到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以上原理同样适用于路面排水,通过适当提高道路的设计坡度,增加道路断面排水流量,减少道路积水高度,延长路面排水距离,减少管道排水长度,减少造价。 3、道路交叉口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道路设计横坡采用2%的坡度,采用道路路面排水时,为了保证水流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避免交叉路口处存在积水。在设计道路交叉口竖向时,道路专业需要根据雨水汇水区划分,路面排水水流方向,结合主次道路要求,设计道路交叉口处竖向。采用路面排水的道路及交叉口处主要设置在次要道路上,主干线、及重要的交叉口还是要设置雨水管道的。在布置有雨水口的道路交叉口处,通过调整道路竖向设计,使水流方向指向雨水口,便于排水。 由于管线上游采用道路路面排水,管道排水起点处雨水口数量需要根据路面排水水量确定,设计采用多箅或联箅形式,根据水量增大雨水口排水管道管径。 4、人行道路缘石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城市规划部分道路两边布置有绿化带,绿化带内建有雨水调蓄池。雨水排放可以直接就近排放到地势比较低的绿化带区域,然后进入到雨水调蓄池。当需要排放到绿化带时,需要调整和修改道路人行道高度及人行道形式,使雨水能够自流到绿化带里。具体设计详见附图。 人行道导水槽形式 3 设计总结 在本设计中,虽然雨水专业只是要调整个别点设计标高,但道路专业却要对路网中相关道路都要进行调整,工作量较大,这需要两专业人员充分沟通,相互理解。雨水专业在道路设计过程中的提前介入,可能造成道路设计修改,影响道路专业设计工期,但对于总工期完成确是有保障的,它可以避免今后因雨水排放不合理,而道路专业大返工的情况。 综上所述,在市政设计中,不仅是雨水和道路专业,其它所有专业都存在结合问题,设计中应从市政工程的整体性出发,作为同一条道路下的各种附属物,在规划前期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作好衔接,统筹兼顾,而不应各自为重,否则就会造成相互干扰。这也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尽量了解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综合考虑,另外设计人员要细心、耐心,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样才能做出经济合理的优秀设计。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高职院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需要大量工程建设型人才,全国高职院校陆续开设培养市政工程专业人才,本文重点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教改的探讨,为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教改;市政工程;高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同时需要大量工程建设型人才。国家对建设项目的施工要求逐步提高,迫使工程建设人员从普通劳工型逐渐转变成技术劳工型。普通本科型院校在自身学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高职专科院校却能较好补充本科院校对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逐步创设市政工程专业,对于高职学生结合就业该如何教学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本文重点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教改的探讨,为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问题。普通本科院校在市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学习基础课程为主,培养科研和设计人才为目标。其主修课程为: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学时分别为72、56、48。但是高职院校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国家产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情况,以培养工程实践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培养侧重于道路、建筑物的施工建设。特别是本科院校中较难以理解应用的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设计,对于高职学生更难以学习及应用。因此对于高职院市政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较为重大的调整。 2.实践教学环节问题。本科院校的三门主修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实习课程学时分别为56、56、16。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毕业后走向主要是去工业、工程第一线。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必不可少,而且还应放在理论课程之上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实践是理论认识的基础,只有将实践教学与课程相结合,才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比本科生安排更多的学时,这样才有利于专科生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教学设施缺乏问题。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教学资金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教学设施通常不够完善。而市政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学校现场实习场地不完善的制约下,应组织起学生们走出去到与课程相应的工程现场上实习。把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工程建设,不但学到所需知识,而且进入工程第一线,以后的就业打好了基础。同时增进了学生们的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专业教学教改的探讨 1.课程设置。就目前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建筑给排水、水泵与水泵站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学时较少,主要学时的课程主要是路面路基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等。高职院校学制三年比本科院校少,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了解整个市政工程领域和体系,并熟练掌握道路施工、建筑物施工,这对专科生学习、就业极其重要。本专业的最主要的课程是路面路基工程是市政工程领域的基础,这一课程较为重要是因为学生易学易懂,稍加记忆就能明白其中的理论。这门课程安排52个学时是比较适当的。为了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市政道路的体系,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水排水工程。尤其是市政管道施工技术等内容上。给水排水工程应安排在52~60个学时,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本科院校中学生们较难以理解课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设计,特别是平差法设计等方面,在专科学生中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难点,笔者认为对于这些课程学时应尽量减少,安排在32学时为宜,让学生们会看图,懂图,明白如何按照设计图施工,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为难情绪、半途而废。对于水处理技术是市政工程专业的一门边缘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具有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记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的学习和掌握,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同时这门课程不太符合学生就业目标,应安排较少学时在24学时为宜。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更符合高职生自身特点和需要。 2.完善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统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市政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专业,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关注路政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同时对路政工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做”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直观感受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实际工作中学习到技能和乐趣,摆脱书本上的空洞与乏味。如《路面路基工程》课程教学中,在讲解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学生到工作第一线去看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边讲边看加深学生印象;在具体介绍施工条件和施工材料时,可以带学生到实训基地看实物,感受实物的材质,让他们理解和体会出施工条件决定施工材料,施工材料影响道路稳定性。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与课程书本相结合,这也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比本科生安排更多的学时,这样才有利于专科生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Case-based Teaching)。案例取自于教师参与过或了解过的市政工程真实情境或事件,参与这种方式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之中讨论,打破传统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放弃了填鸭式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学生保持互动,成为学生们的知己和朋友。对于案例教学实际课堂中,为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班级学生人数不易太多,应控制学生数量在一个班30人左右,特别是专业多班教学人数较多,应该每个小班分组教学,严格控制每组人数,保证授课教师对课程组织的控制力以及教学质量。在控制人数的同时,教学设施缺乏问题是全国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案例教学中该建设可用于案例教学的多媒体教室,教室的内部空间布局设计也该符合案例讨论的开展。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较好的影响。 总之,高职院校的市政工程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程在工程建设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一定要重视学生接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工程建设型人才,增强学生与本科生在就业或工作岗位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出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管窥计算机科学技术 1计算机科学技术现状 1.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人们不用出门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国内外新闻、天气预报资讯、股市行情、世界地图、收发电子邮件、检索信息等;不用逛街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中的购物网站买到喜欢的东西;通过计算机可以与相隔较远的朋友在线聊天、视频聊天等,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友谊;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订购飞机票、火车票等,节省排队时间;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在线授课,更及时、更方便;动漫工作者可以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制作动漫;政府机关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建立城市网站,及时了解市民反映的问题,通过计算机与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在线交流;很多企业使用计算机来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代替传统的人工处理,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科学技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工作和学习。 1.2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集成电路、微电子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计算机能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个体需要进行改装、更新,对于有更高需求的用户可以专门定做计算机,用户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选择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掌上电脑和平板电脑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其他特殊领域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智能化家用电器和智能手机,家庭式网络分布系统代替了传统的单机操作系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1.3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和纳米技术 微处理器能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性能,缩小传统处理器芯片中的晶体管线宽和尺寸。利用光刻技术,波长更短的曝光光源经过掩膜的曝光,将晶体管在硅片上制作的更精巧,将晶体管导线制作的更细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运算速度更快,体积更微型,操作更智能,传统的电子元件不能适应计算机的发展。纳米技术是一种用分子射程物质和单个原子的毫微技术,可以研究0.1~100纳米范围内的材料应用和性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利用纳米技术,可以使计算机尺寸变小,解决运算速度和集成度的问题。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 现如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人们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数学家和计算机学家们不断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下面从DNA生物计算机、光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三方面来探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2.1DNA生物计算机DNA生物计算机用生物蛋白质芯片代替传统的半导体硅芯片。1994年,美国科学家阿德勒曼率先提出关于生物计算机的设想。在计算机运算数据时,将生物DNA碱基序列作为信息编码载体,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控制酶,改变DNA碱基序列,从而反映信息,处理数据。这一设想增加了计算机操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物理操作性质,拓宽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了解视野。DNA生物计算机元件密度比大脑神经元的密度高100万倍,信息数据的传递速度也比人脑思维快100万倍,生物计算机的蛋白质芯片存储量是传统计算机的10亿倍。2001年,以色列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DNA生物计算机,体积较小,仅有一滴水的体积。2013年,英国生物信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使用DNA碱基序列对文学家莎士比亚154首作品的音乐文件格式和相关照片进行编制,增加了储存密度,使储存密度达到2.2PB/克(1024TB=1PB),提高了人们对信息储存的认识,这一重大突破使生物计算机的设想有望成为现实。 2.2光信号和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是一种由光子信号进行信息处理、信息存储、逻辑操作和数字运算的新型计算机。集成光路是光子计算机的基本构成部件,包括核镜、透镜和激光器。光子计算机和传统计算机相比较,有以下几点好处: (1)光计算机的光子互联芯片集成密度更高。在高密度下,光子可以不受量子效应的影响,在自由空间将光子互联,就能提高芯片的集成密度。 (2)光子没有质量,不受介质干扰,可以在各种介质和真空中传播。 (3)光自身不带电荷,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自由空间中相互交叉传播,传播时各自不发生干扰。 (4)光子在导线中的传播速度更快,是电子传播速度的1000倍,光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传统计算机更快。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家提出光计算机的设想,即利用光速完成计算机运算和储存等工作。与芯片计算机相比较,光子计算机可以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1896年,戴维•米勒首先研制出光开关,体型较小。1990年,贝尔实验室的光计算机工作计划正式开启。根据元器件的不同,光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全光学型计算机和光电混合型计算机。全光学型计算机比光电混合型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还可以对手势、图形、语言等进行合成和识别。贝尔实验室已经成功研制出光电混合型计算机,采用的是混合型元器件。研发制作全光学型计算机的重要工作就是研制晶体管,这种晶体管与现存的光学“晶体管”不同,它能用一条光线控制另一条光线。现存的光学“晶体管”体积较大较笨拙,满足不了全光学型计算机的研发要求。 2.3量子理论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将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作为计算机CPU和内存,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在同一时间内能处于不同位置,根据这一特性可以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精确度,提高处理数据的运算速度,有利于数据储存。量子计算机处理信息时的基本数据单元是量子比特,取代了传统的“1”和“0”,具有极强的运算能力,运算速度比传统计算机快10亿倍。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成功实现了同时对多个量子比特进行操作,为制造量子计算机提供了可能。相信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下,量子计算机会成为现实。 3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从1946年到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计算机物理元器件、集成电路、外存储器等都有较大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存储容量大、运算处理能力强、运算速度快、性价比高、计算数据精准、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网络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势必会朝着高性能、环保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冯昌林 单位:广西钦州商贸学校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发展 1设计导航结构 第一,网络结构,网络结构的不足就是对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难以查找,当然,这种情况是在用户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内容不了解为前提的。该结构各方面的内容并不突出,例如:可以按照网络结构的形式,来安排学习讨论主题或者大学课程表等等。第二,顺序结构,顺序结构的次序排列可以按照字母顺序、年代、类型等进行综合组织,该结构为最简单的组织结构。 2、设计主页 内容教师教学的主页不仅要包括教师的如教学成果、教学经历、简介、等教师个人基本信息,还需要包括如复习题、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等一系列教学资料。人们可以尽量将想象力发挥出来,并将其有机结合,在通过完整的布局、组合后,排布设计景象。在页面上安排需要放置的模块。为了避免画面过于复杂,细节太过与堆砌,应醒目链接设计、页面结构及其内容。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应将每相内容类目以及内容进行分类、列出。通常的情况下,电子邮件地址、图像、标语徽号、名称、标题等是页面所需要具备的元素。第一印象很重要,因此,主页页面的设计应具有吸引力,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另外在主页标示中,将办公的电话号码、通讯地址等信息列出,还需列出版权资料,以简短的版权声明即可。 3、设计页面 在进行页面的设计时,应在页面框架、页面尺寸、视觉平滑、整体布局等因素上下功夫,设计网页时须考虑页面的简洁与清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通过页面框架、页面尺寸、视觉平滑、整体布局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 3.1页面框架 网页框架可分割浏览器视窗,其为一种较为特殊的HTML网页。每一个区域可将不同网页显示出来,页面多框架能够清晰地组织内容。例如主框架、内容、标题就是组成框架网页的三个部分。 3.2页面尺寸 一般情况下,文档内容与页面的尺寸有着必然的联系。通常应尽量减少滚动条的使用,在单独的页面内限定内容。在编辑网页时,定位表格大小不得使用绝对参数,而应使用百分比的相对定位。使用不同的分辨率对设计的页面进行分别观察,正常的情况应为在不同分辨率下,都能够正常显示出网页。 3.3视觉平衡 通常情况下,紫黄、蓝黑、黑灰白、蓝白、黑白等色彩的组合能够使版面看上去较为醒目、提神。而在设计主页色彩时不应超过三种颜色的搭配。为了使用户在视觉上能够获得感官平衡,因此,应有效搭配色彩来在内容链接、文本图片媒体形式上控制视觉平衡。在字号、风格、字体等属性上,同一层级页面的风格应保持一致。背景颜色应避免使用较深的颜色,通常建议选择淡色、白色等色泽柔和的颜色来进行设计。 3.4整体布局 在整体布局中,所有的内容不能都放在一个页面中,应避免页面过于单一,可将多层信息组织起来,并通过明了、简单的目录进行分类、归类。避免使用户点过更多的页面才获得需要的内容。可采用分层、表格等方法或手段来整齐排版各种媒体元素,而不要过于花俏点缀版面,还应避免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图片。 4、处理多媒体素 材处理音视频、编辑动画、制作flash小动画、处理图片等都属于多媒体的处理。通过网页图片具有强调或突出多媒体、动画、图片、文本等功能。在网页的文本标题、主体部分获得确定后,为了助于用户搜索和阅读,文本应采用左定位对齐的方式,并统一字体及其大小和风格。为了使主页更具有魅力,达到吸引用户的目的,主页上通常需要有美观的字体、新颖的画面、醒目的图像等。 作者:刘颖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综述 1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计算机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最近今年计算机技术最明显的发展就是网络化和向各个领域的深度渗透。报纸、书刊的电子化,网络电视的普及,计算机的视频聊天功能,远程教学功能以及医学上的远程诊断功能,网络购物以及机票、火车票的预订等都已深入人心,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各种电子设备也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起来,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并且各个计算机设备互联的带宽也越来越高,其本身所具有的高效性、及时性和合理性的特点同样逐步的显现出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计算机科学开始迈入了云计算时代。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生物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以脱氧核糖核酸为基础的分子生物计算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已经有科学家使用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简易的数据计算和存储操作。他们采用以蛋白质分子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芯片作为集成电路板,该集成电路板比现有最小的最精致的电子元件结构还要小很多。因为蛋白质分子自身便具有立体的结构,所以它的集成密度要比使用轨迹制成的集成电路高约五个数量级,另外它本身就具有并行处理的能力,所以它的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还要快近万倍,而能量消耗却是普通计算机能耗的十亿分之一。最大的优点就是当出现故障时,它们可以进行自我修复,与人的身体相连,由组织细胞提供所需能量,真正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2.2光子计算机 所谓光子计算机,就是以光信号为基础进行逻辑运算的一种未来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激光器、集成光路和透镜等,与普通的计算机相比,所用的电子由于不带电荷,没有静止质量,所以不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速度更快,消耗能量更低,而计算能力与电子计算机相比有了指数倍的增长。而且光存储的储量是现在计算机普通存储的几万倍,随着光存储、光集成器、光互连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光子计算机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道路已经不远。 2.3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具有类似于人类大脑,当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出现故障时,原始数据则会自动绕过出错的部分,继续进行计算。量子计算机这种低功耗、高速度的优良特性,使得计算机向着更加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3总结 计算机由最早的28吨缩小到现在的2千克,由造价进50万美元到现在2000元的售价,从每秒5000次运算到每秒上亿次运算,在这60多年里,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种新高度,现在已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影响. 作者:李思远 单位:易安信软件公司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教育思考 一、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育的辅助作用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现代化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标志,而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如何使21世纪的主人更好地适应“地球变小了”的时代,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等问题就放在教育者的面前。让他们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近十年,全球信息总量呈爆炸性增长,世界将进入新一个千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使全球实现资源、信息的互享共用,“地球村”的概念已不是理论的存在。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逐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将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电子计算机的多方面应用带给人们一个信息量大,打破区域界限的新知识、新信息、开阔眼界的学习与交流的崭新天地。它的应用会使青少年能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应用电子计算机对青少年进行教学辅导、科普知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是一种现代“学习”的趋势。有人认为,计算机能同时地去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扮演着老师和学生,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以下的作用,我们能从计算机里学到很多的东西,我们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内容很丰富地吸纳知识,并且进行操作,计算机作为终端工具同时也是使用工具。计算机在做辅导者的时候是可以进行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也可以作为被动的一方,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他们的作业,还可以来检查自己的作业质量;当计算机是被当作工具的时候,学生们使用数据库里的资料都是很方便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今天,它在教育上的贡献是越来越重要了。计算机当学习的工具的时候是很有实际作用的,帮助学生获得,储存,还有交流的整个过程,计算机的这些功用都是通过一些软件来得到实现的。计算机里都会能安装很多的软件的,我们会使用到的有数据库处理的软件,文字处理的软件,绘图用的软件,都是很有用的软件。除了这些日常用的软件还有一些是专业用的软件,比如动画制作用的软件,计算机的编程用的程序语言,还有用来制作多媒体的软件;学习领域的软件也是有的,在通过选配了一些很不一样的装置以后,可以用来给学生提供很有效的帮助,一起来组成一个实用的组件,学生们可以选择来掌控实验要设定地条件,要测量的数据和实验得出的结果。计算机教学的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进行实时地学习上的辅助,辅助可以通过图像,文字和声音各种形式的传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 二、计算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管理作用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要想有很好的效果就要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们对我们整个的教学的程序上所做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统一地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整个教学程序进行管理是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测,还有要对班级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在一般的课堂里,这些工作都是由班主任来做的,这些事其实是非常繁琐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师对学生们进行更能互相理解的交流和辅导,也影响了老师发挥其创造性地一面。计算机的很多的软件其实都能对计算机管理整个教学系统起到帮扶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在管理的教学上,计算机的集成系统能够计算和检测各种软件,还可以在管理的时候给老师腾出时间和空间来辅导更多的学生学习。 (二)远程教育的开发 计算机教育离不开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教育是在通信技术的作用基础上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计算机的之间的相互性和网络的广泛分布的情况都是综合性的体现,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是能够使人们得到广泛地远程教育的机会。整个世界现在都已经对教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现代的远程教育都是一个受到很多关注的项目,许多的科技创新人员和教育研究的人才都把这个远程教育当作了重点的研究的对象。和传统的电视教学的区别是,现在的远程教学是拥有实时性的能进行交流的一个程序,学生能够根据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和声音进行多种信息的转换,每一个学生在随便一个地方的任意时间都能够学习各种自己想学习的知识,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的进度的。 三、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学的贡献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用计算机来制造出学生掌控这个能发现很多新信息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们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里可以看到的一个大的趋势。像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们都能够很快地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在探索的领域里得出正确的假设和实验的结果。这种模式是把学生的自知的能力摆在了首位,充分地发展了学生进行复杂思维的能力。教师们也会使用到信息技术来给学生进行组织和解释一些用普通教学方式难以传达的知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是很能帮助计算机学习的人得到很多现在社会所产生的有用的新信息。多媒体是在开发电子技术的时候针对信息传达的环节能进行更好地交流而开发的一项技术,它具有提供与学生进行无障碍的了解并且参与到学生中去的能力,制造出把学生当作中心的学习计算机的环境。 (二)电脑的职能性辅导 根据教育科学家的预测,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机器人时代里,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里也会有智能的辅助学习的程序。学生们能从这些智能的辅导者那里得到学业问题的专业解答,学生能从它们那里学到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的科学思想。这些程序是能够帮助我们学生认识到在系统中能被专家进行辅导的这样一种学习条件。信息技术的进步,并且在计算机教育上的使用,是用来使我们的教育发生向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我们教育部的专家们把计算机当作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安排在义务教育里面,与物理,化学同样性质的科学性课程。学习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能够对其他学科产生辅助作用。 总而言之,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把我们的学生培育成为一个个真正地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并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我们要把高新科技推广到教育科学上来,并且能进一步地应用在企业的新技术的开发和得到普遍的应用,推动着整个社会地向前发展。在这场技术革命的风暴中,生产领域突飞猛进的行业是计算机行业。社会生产也需要我们能够培养出可以接受新兴科学技术的知识人才出来,从计算机教育的广泛实施可以看出,我们的拥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也就越有利于社会的生产。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运用 一、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育的辅助作用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现代化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标志,而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如何使21世纪的主人更好地适应“地球变小了”的时代,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等问题就放在教育者的面前。让他们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近十年,全球信息总量呈爆炸性增长,世界将进入新一个千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使全球实现资源、信息的互享共用,“地球村”的概念已不是理论的存在。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逐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将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电子计算机的多方面应用带给人们一个信息量大,打破区域界限的新知识、新信息、开阔眼界的学习与交流的崭新天地。它的应用会使青少年能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应用电子计算机对青少年进行教学辅导、科普知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是一种现代“学习”的趋势。 有人认为,计算机能同时地去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扮演着老师和学生,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以下的作用,我们能从计算机里学到很多的东西,我们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内容很丰富地吸纳知识,并且进行操作,计算机作为终端工具同时也是使用工具。计算机在做辅导者的时候是可以进行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也可以作为被动的一方,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他们的作业,还可以来检查自己的作业质量;当计算机是被当作工具的时候,学生们使用数据库里的资料都是很方便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今天,它在教育上的贡献是越来越重要了。 计算机当学习的工具的时候是很有实际作用的,帮助学生获得,储存,还有交流的整个过程,计算机的这些功用都是通过一些软件来得到实现的。计算机里都会能安装很多的软件的,我们会使用到的有数据库处理的软件,文字处理的软件,绘图用的软件,都是很有用的软件。除了这些日常用的软件还有一些是专业用的软件,比如动画制作用的软件,计算机的编程用的程序语言,还有用来制作多媒体的软件;学习领域的软件也是有的,在通过选配了一些很不一样的装置以后,可以用来给学生提供很有效的帮助,一起来组成一个实用的组件,学生们可以选择来掌控实验要设定地条件,要测量的数据和实验得出的结果。计算机教学的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进行实时地学习上的辅助,辅助可以通过图像,文字和声音各种形式的传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 二、计算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管理作用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要想有很好的效果就要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们对我们整个的教学的程序上所做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统一地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整个教学程序进行管理是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测,还有要对班级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在一般的课堂里,这些工作都是由班主任来做的,这些事其实是非常繁琐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师对学生们进行更能互相理解的交流和辅导,也影响了老师发挥其创造性地一面。计算机的很多的软件其实都能对计算机管理整个教学系统起到帮扶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在管理的教学上,计算机的集成系统能够计算和检测各种软件,还可以在管理的时候给老师腾出时间和空间来辅导更多的学生学习。 (二)远程教育的开发 计算机教育离不开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教育是在通信技术的作用基础上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计算机的之间的相互性和网络的广泛分布的情况都是综合性的体现,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是能够使人们得到广泛地远程教育的机会。整个世界现在都已经对教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现代的远程教育都是一个受到很多关注的项目,许多的科技创新人员和教育研究的人才都把这个远程教育当作了重点的研究的对象。和传统的电视教学的区别是,现在的远程教学是拥有实时性的能进行交流的一个程序,学生能够根据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和声音进行多种信息的转换,每一个学生在随便一个地方的任意时间都能够学习各种自己想学习的知识,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的进度的。 三、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学的贡献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用计算机来制造出学生掌控这个能发现很多新信息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们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里可以看到的一个大的趋势。像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们都能够很快地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在探索的领域里得出正确的假设和实验的结果。这种模式是把学生的自知的能力摆在了首位,充分地发展了学生进行复杂思维的能力。教师们也会使用到信息技术来给学生进行组织和解释一些用普通教学方式难以传达的知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是很能帮助计算机学习的人得到很多现在社会所产生的有用的新信息。多媒体是在开发电子技术的时候针对信息传达的环节能进行更好地交流而开发的一项技术,它具有提供与学生进行无障碍的了解并且参与到学生中去的能力,制造出把学生当作中心的学习计算机的环境。 (二)电脑的职能性辅导 根据教育科学家的预测,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机器人时代里,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里也会有智能的辅助学习的程序。学生们能从这些智能的辅导者那里得到学业问题的专业解答,学生能从它们那里学到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的科学思想。这些程序是能够帮助我们学生认识到在系统中能被专家进行辅导的这样一种学习条件。信息技术的进步,并且在计算机教育上的使用,是用来使我们的教育发生向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我们教育部的专家们把计算机当作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安排在义务教育里面,与物理,化学同样性质的科学性课程。学习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能够对其他学科产生辅助作用。 总而言之,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把我们的学生培育成为一个个真正地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并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我们要把高新科技推广到教育科学上来,并且能进一步地应用在企业的新技术的开发和得到普遍的应用,推动着整个社会地向前发展。在这场技术革命的风暴中,生产领域突飞猛进的行业是计算机行业。社会生产也需要我们能够培养出可以接受新兴科学技术的知识人才出来,从计算机教育的广泛实施可以看出,我们的拥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也就越有利于社会的生产。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对机械制造的影响 摘要:21世纪中国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了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传统的经济模式必须要加以创新,使其具有时代特性,服务于现代化的市场需要。机械制造的成果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有效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一步优化机械制造产业,将绿色健康发展的理念深入融合,创造智能化时代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绿色理念背景下,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对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影响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绿色理念;计算机;科学技术;机械制造;智能化 绿色经济理念背景下,机械制造主要是指利用清洁能源、材料,采用高效节能的制造方法及机器,充分重复回收制造材料,尽可能的减少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垃圾,避免污染排放。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被得到广泛重视,机械智能化逐渐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是现如今科学研究的重要抓手,因此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绿色制造理念,发展机械智能化十分关键。 1我国绿色理念下机械制造的发展现状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机械制造业在现今经济发展宏图中已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节能环保理念的重视,发展绿色机械制造逐渐成为当今制造业的新方向。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外部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通过自身程序进行演算,达到智能自动化,实现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有利于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相比其他先进国家或地区,我国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制造技术手段较为落后,以致严重阻碍了我国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的质量及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绿色制造工作开展相对较晚,技术理念不完全成熟,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尽管近年来我国开始颁发许多相关法律法规,来严格要求、规范现代机械制造产业,要求减少污染排放,实现资源高效化,但由于过去节能环保意识淡薄,机械制造过于粗糙,技术方法相对落后,许多机械材料得不到有效利用,以致出现了低利用、高排放的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为缓解生态危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打造绿色和谐的生活家园,在进行机械制造时,必须要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同时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创造机械智能化时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我国机械制造的发展现状,开展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态势。要积极转变传统机械制造产业结构,站在机械制造、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智能四方面,充分考虑问题,尽可能的实现低能、高效、减排、无公害、无污染、智能的发展目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这不仅对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十分关键,也对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绿色理念及计算机技术对机械制造智能化的影响 2.1绿色理念下的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 (1)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清洁无污染。机械制造在绿色理念的背景下,使每个产品从开发到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坚持节能环保的发展观念,在制造材料的选材上,机械制造在完成智能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满足产品性能,还是在环境保护方面,绿色制造都采用无公害、可循环、利用率高的材料,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当今制造行业所采用的一些现代化材料,已经取代了传统材料,像烧结空心制品、加气混凝土制品、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材料等,这些都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加以循环利用,进行结构优化,使其功能及性能更加满足机械智能化的要求,确保机械制造智能化能够安全、持久的健康发展下去。(2)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可拆卸性强。基于绿色理念的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具有很强的可拆卸性,此性能的优点是通过定时监测产品性能,对相应产品进行有规律的拆卸,拆卸成若干部分,并逐一对这些部分进行检查、调整、修补、维护,淘汰掉坏旧的、耗能、低效的组件,更换成新型、性价比高的组件,并按原结构重新组装,保障在不破坏其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完善产品性能,使其更加高效、智能化,减少污染。(3)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实用性更强。在绿色环保理念的贯彻下,现代机械制造采用新型的高端复合型材料,无论是材料的质量还是性能,都有了很大进步,再通过先进的加工与合成技术等,智能化机械制造产品的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越来越强,人们对绿色制造产品的接受性强、满意度高,这对智能化产品走向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2.2计算机科学技术下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 (1)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制造工艺更复杂。现今机械制造正在朝着工艺复杂多元化发展,旨在通过高新技术将制造生产的中间环节缩短,减少生产材料、资源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加工时间,加大制造工艺的多样性。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依赖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计算机内设的应用程序,将虚拟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提前模拟机械制造途径,预设机械制造产品,再通过不断改进,进而可以实现简化制造途径,缩短制造时间,减少在生产中间环节人员制造的失误,提高智能化产品工艺的复杂性及精确性。例如,数控机床在进行智能化加工时,通过计算机的辅助程序,机械可以实现自动换刀、旋转转台、加压固定等环节,不仅能够在机械表面进行加工合成,还能深入到产品的各层面,对多工序、多层次进行复合加工。(2)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自动化更强。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机械智能化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可以整合多种数据,在特定程序的指导下,无需人员动手就可以实现内部工艺制作的转换,其自动化技术的提高,极大提高了产品制造的效率,在质量及数量两方面,自动化技术都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某些危险性高、难度性大的工作可以由自动化机械来完成,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危险伤害,同时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将人工智能与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借助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加工处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时效性、现实性更符合时展的要求。(3)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更加精确高效。传统的机械制造过于粗糙,技术相对落后,效能相对较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提供了高效、精确的制造技术手段,通过采用精密、微型仪器,对工件进行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复合,极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纳米材料作为当前精密加工的首要材料之一,在纳米电子学的指导下,纳米材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磨加工、科学测量、微型组件等重大制造环节中,极大促进了智能化产品的精细化高效发展。同时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当前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的柔性更强,无论是设备的柔性还是员工的柔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制造生产系统在加工组装过程中的适应力更强,便于生产流程的顺利开展、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3实现机械制造智能化的注意事项 (1)设计理念要绿色合理。新时代背景下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同样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也必须要响应新时代的号召,顺应国策,从生产到最终应用都要贯彻落实。在进行机械制造设计时,要本着科学合理、节能减排、无公害的战略思想,在维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降低能源的消耗,开发新能源,进而设计出绿色制造产品。(2)制造材料要绿色、性价比高。在绿色设计的理念基础下,机械制造的智能化要想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要严格把控制造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好坏在最初就决定着机械制造的成功与否,机械制造的智能化要求着材料在使用性能、生命周期、回收利用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性价比。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在选材时,只考虑产品的使用性能,而对其绿色、安全问题关注较少,当代制造业要确保使用绿色清洁对环境无污染的材料,将机械制造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循环利用现有资源,并及时淘汰坏、旧、污染大、性价比低的材料,进而实现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机械制造智能化水平的目标。(3)实时监测。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的重要助手,其自动化水平的发展极大的减少了中间环节人力、物力的失误。值注意的是计算机程序需要不断编程更新,机械制造业要想全面推广智能化发展,就要在制造过程中形成一套实时监测系统及风险防范系统,定时定点对计算机程序、产品组件、制造工艺进行修检、维护,并在时代信息的不断更新下,及时对应用程序进行改编,降低操作风险,保障机械制造运行的准确性、高效性。(4)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使得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工作的实施都依赖于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人员操作相对减少。但是无论机械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有多高,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人性化工作,在一些关键环节,例如机械制造过程中材料的选择、程序的设定、产品的监测等环节,都必须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把关处理。因此,机械制造业在大力发展机械智能化、自动化的同时,要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要求其掌握绿色发展的理念,熟练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这样才有利于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 4结语 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产业支柱,实现现代智能化是当今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原理,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将绿色健康发展理念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转变制造途径,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升级,降低成本支出,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在紧跟世界潮流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属于我国的独特的现代智能化、绿色机械制造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者:王龙飞 单位:德州市第一中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设计与实现 摘要: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设计和开发必须要进行网站分析,它是开发设计的重要基础,关系到整个网站的运行。首先进行网站分析,并据此进行网站建设规划和整体设计,结合网站的设计原则,确定网站的具体设计方案,把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实现技术。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设计;实现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中有了更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但还要注意其设计和实现,而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设计实现的基础就是进行网站规划。因此,要明确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建设目的,进行网站的总体设计规划。 1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规划 1.1建设目的 在进行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规划时,要先明确网站的建设目的,如果设计的网站专业性比较强,设计人员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经验,通过沟通了解网站的建设目的。网站设计中要把握其运行的应用程序和现有系统的连接等,进行网站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这是设计每个网站都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网站建设还要考虑客户的美术需求,结合网站的总体形象、特点、意义等进行,确定网站最终的形式、外观和内容等[1]。在确定了网站的建设目的后要确定其客户群体,并根据确定的客户群体、需求和兴趣,设计网站内容,留住目标客户。同时要继续细化其目标,对网站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确定,再进行其核心内容、信息、服务、应用程序等的整体设计。通过网站内容大纲的审核批准,形成网站设计的报告。 1.2网站整体规划 要建一个网站先要设置其空间和域名,让网站有放置的空间,保证其存在的意义。在选择域名慎重,尽量选择通用的域名,类似.com等,这样更容易被别人记忆,而且域名要和其内容有联系,突出网站的主题。在网站建设好后要有其自身的放置空间,这个空间是虚拟的。其次就要进行网站的规划设计,要先确定具体的建设网站,结合其建设目的,准备网站建设需要的素材,比如图片、资料等。最后就可以着手进行网站建设,在正式建设时要建设其前台和后台,前台主要是进行客户接待,因此,其页面必须要保持整洁性,简明扼要,来访客户一点进网站就明白网站的主要内容,而且页面设置要有趣味性,更好地吸引客户。后台的建设需要编写程序,根据客户的需求编写其感兴趣的程序。随着前台和后台的建设完成,一个网站雏形就基本形成了,再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后期宣传,网站就可以直接推入市场,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2]。 1.3个性化服务 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设计中,资料收集是工作开展的基础,通过资料收集网站系统才可以完成顾客访问行为的分析,提高有针对性的服务。随着收集资料的增加,网站设计才更加科学,资料价值也更高,顾客关系的收益也容易得到优化,使得提供的服务呈现渐进和个性化的发展。渐进的个性化服务主要是对外在数据和内在资料的一种收集,其中外在数据是进行顾客信息的获取,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调查、注册等资料进行,而内在资料中获取的数据来自后端收集,方便进行客户类型、浏览途径等内容的收集[3]。在收集资料时,要先明确具体目标,再确定服务的策略,最后确定运用的计算机科学技术。 2网站设计原则 在进行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设计时,要先明确其建设目标和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介绍,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计划。而且网页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方案主题,保证其设计方案的创意性,进行网站整体风格和特色的定位。在设计网站版式时,要注重网页的编排布局,处理好不同页面间的关系,提高其视觉表现效果,保证网页设计形式和内容的统一[4]。在进行网站设计时要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表现网页内容时结合客户端的传输速度进行设计,使得其结构清晰,便于进行使用。在网站设计时,要注意其反馈和订购程序,保证其方便快捷,让客户可以快速地获取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进行网站的测试和改进,及时发现网站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加快其内容更新和沟通,可以根据用户的用意进行分类和归纳,并注重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 3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实现 3.1选择服务器 计算机通常都有Web的服务器程序设置,将其和浏览器连接起来进行文件请求,服务器就会自动进行文件处理和发送,并标明文件的查看类型。Web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存储信息,并直接对脚本和程序进行运行,表单和搜索引擎中都有这一服务器的使用。在很多类型的计算机中都有Web服务器的运用,比如PC、UNIX网络等,高速线路可以实现其与因特网的连接[5]。网络站点有两种服务方式:自己建立网站和外购整体网络服务,虚拟主机和服务器托管这两种服务都属于外购整体网络提供的服务,在投资时要考虑其资金问题。 3.2建设准备 (1)申请IP地址和域名。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IP地址申请需要分级进行,而分配IP地址编号的机构是IANA,要结合IANA的需求进行IP地址的分配,其中地区级的IR负责的是一个地区的登记注册服务。目前的地区级IP有ARIN,RIPE和APNIC3种,其中亚太地区的IP地址管理是APNIC,中国用户属于这一管理方式,在IP地址获取时有3种途径:(1)通过向APNIC申请成为会员,通过缴纳年费获取IP地址;(2)根据APNIC会员的ISP提供的网络接入服务获取;(3)加入IP地址分配联盟,向APNIC申请IP地址[6]。在互联网上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有自己的域名,它是单位在因特网上的一种标识,是IP地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进入互联网的标志,可以有效地保护单位的形象和无形资产。其中域名包括国际域名、国内域名、中文域名、网络实名、通用网址等内容。(2)网络建设。计算机的硬件设备有服务器、工作站、网络设备等内容,其中服务器的选型在网站的信息容量、服务类别、点击量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选择的服务器和工作站平台都是为了提高其性能,因此必须逐个进行建立。网络建设性能的部件系统有很多,比如CPU、主板、RAM存储器、硬盘驱动器、视频监视器、I/0部件等。(3)服务种类和软件选择。计算机提供的服务有很多种类,包括Web服务、E—mai1服务、Newsgroup、FTP等等,在选择时要结合不同服务的信息流量、处理能力、通信带宽容量等进行考虑。UNIX和WindowsNT有都具备Web平台所有的优点,而且UNIX平台还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其可伸缩性、可扩展性都比较好,可以提供Web服务,也拥有成熟的第三方技术,但应用费用高,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控。相比较而言WindowsNT平台更适合进行网站设计,而且NT的操作系统非常稳定。Web服务器不同其功能就存在差别,在选择时要注意其建立和管理,了解需要的安全程序。在进行动态内容和响应用户的输入时,用户和服务器间的交互需要依靠CGI脚本进行,而CGI脚本要具备CGI环境变量能力,支持服务器的嵌入部件,在HTML文件中进行特殊命令。在进行Web服务器选择时,要考虑服务器的日志文件归档能力,根据CERN/NCSA公共日志式生成日志文件。同时要进行服务器配置,网站访问不能直接通过域名和IP地址进行,如果用户使用自己的ID和地址进行访问,就要进行数据访问配置。根据不同客户端的IP地址提供具有差别的根目录,保证嵌入部件可以运用在服务器中,在运行中CGI脚本要和CGI环境变量结合起来,连接内在数据库以此来进行目录浏览和远程服务管理[7]。(4)信息采集整理。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实现必须要进行信息采集和整理,在开始规划时要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发展方向、重点服务项目等,根据其目的进行建设。现在很多网站缺乏特色,这与其前期工作准备有很大关系,没有在网站方向、信息收集、整理等工作中贯彻网站的建设目的。而且在开发过程中,信息管理不到位,具体落实起来困难比较大,在信息类型和来源确定时就存在困难,信息收集、转换和更新问题也要及时解决,信息生成的目录结构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灵活性,实现文本间的超文本链接,保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5)后台支持。现在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建设大多都没有重视数据库的作用,在数据库中页面的设计通常都是运用静态文件的方式展现。如果依然得不到数据库的有力支持,网站的信息更新就不够准确及时。只有将后台数据库运用进来,分离网站页面的布局设计和内容形式,加快网站中信息的维护和更新。现在很多数据库公司都有内核支持接口,提供网络连接的不同解决方案,其特点和适用条件也各有不同,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应用环境确定实际运用的方案。 4结语 从计算机科学的产生到现在的发展,其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并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重要影响和改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加快了信息共享,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服务。因此,要推动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设计和实现,就要进行网站的规划和总体建设,了解其建设的目的,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推动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实现。 作者:阿曼古丽•帕孜拉 单位:喀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的作用 摘要: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给教学活动、教育成果、师生关系等都带来益处。本文通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在计算机教育中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并通过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对比,总结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当中的实际应用方式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应用 1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好处 1.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教学。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教育,首要的好处就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学生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和地点,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方便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坐在课堂里听老师上课,而且一节课只能听一次,要是错过了或是想再听一次都是不可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存储课堂内容并能随时随地播放,学生不用再根据课程时间来决定自己的日程安排,而是反过来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弹性地调节学习时间,喜欢白天学习还是晚上学习都有自己决定。对于漏听或者是尚未听懂的课程,也可以很方便的重复收听。 1.2方便学生和老师沟通,促进师生交流。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生和老师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交流和讨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同时,利用计算机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师生之间教和学的固定身份,实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直接表达想法和提问。互动一直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和老师主要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来交流,虽然这种交流方式的效率较高,但是受到的条件限制也很多,例如老师是否有时间解答学生的疑惑,学生是否能当面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师生只要在线即可,不要求一定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免去了当面交谈的心理压力,学生也可以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助于他们想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勇敢地进行表达。师生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取得效果准备了条件。 1.3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存储大量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接触名校和名师的机会,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促进了教育公平。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老师授课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而优秀的老师和学校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少数的学生才能获得。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老师和学生都能获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样的教学内容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知识背景图、纪录短片等,不但学生可以因此获得更好的教育,老师也可以借此来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4节约用纸,教学方式更加环保。采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实现资源存储、共享的电子化,能够减少大量的教育用质量,是一种更为低碳、环保的教学方式。首先,计算机技术代替了课本和考卷,从源头上就减少了对纸资源的浪费;其次,学生做作业、老师改作业也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在节约纸张的同时还减少了笔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最后,电子形式的教学资料可以反复使用而不发生损坏,在保证资料完整性的同时也实现了重复利用。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实际应用表现 2.1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教学活动不仅包括授课,还包括教学管理,老师除了要解答学生的课程问题,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但是,由于教育资源是有限制的,一个老师往往要教导多个学生以至于无暇顾及学生成绩之外的教育。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好处是让教学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有序,方便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通常,老师会以班级为单位来建立学生的档案,内容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平时成绩和最终成绩等。利用这些档案,老师可以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就可以采用打分的方式,也可以同时包括文字描述的内容。通过相应的软件,老师还可以方便、快捷地计算学生的成绩和名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如果有学生出现了异常情况也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反馈。 2.2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实现包括预习、听课、讨论、作业等学习所涉及到的全部环节。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老师上传的讲课提纲或课件,提前预习。在听课的时候,也可以专心在老师的讲解上而不是忙于记笔记。其次,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学习内容,及时交流心得体会、解决问题。最后,学生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作业并提交。同时,所有的作业都会被计算机记录下来,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浏览和复习。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学习,更符合新一代学生的生活习惯。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快捷地搜索和下载资料,还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料与别人分享。告别了听完就结束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对学习内容多次进行巩固和复习。另外,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还可以赋予学习更多乐趣,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学习知识。 2.3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师授课。一直以来,备课和改正作业一直都是教师工作中较为繁琐,又占有很大分量的内容。为了降低工作强度,有些老师会选择将备好的讲义反复使用,或者是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忙批改作业。有利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辅助,老师备课的工作量有所降低,更改讲义也更为方便。老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批改作业,大大提升了批改和正确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授课、答疑,或者是给与学生评价和反馈等。这样既可以指导教师本身带领的学生,也可以指导各地远程学习。教师通过计算机教学,不用在站立在讲台前大声讲课、书写板书,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都有所助益。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得到开放共享,对所有的求学者都有帮助。 3总结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大量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造福了求学者。技术简化了繁杂的教务管理和教师工作,提升了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塑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作者:周钰辉 唐博汇 凌跃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谈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各领域带来了便利和好处。本文主要针对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对计算机的发展做出深度的研究并找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信息时代;计算机发展;技术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也是十分的广泛,计算机具有广泛性、智能性、实用性的发展特性,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性,扩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保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1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世界第一台由美军方制定的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台计算机采用17840根电子管,长80英尺,宽8英尺,重28T,功率消耗为170kW,特点为体积大、功耗大、速度慢、可靠性差、价格昂贵。技术方面使用的机器语言跟汇编语言来编辑程序。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晶体管为主要的元件,高级语言和编译程序的程序更加高级。特点是体积比一代变小、功耗也降低、可靠性也提高了、速度提高。并开始运用到工业控制领域。第3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年)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半导体的快速崛起与发展,集成电路也因此被制造出来,特点是速度比一代和二代更快,体积更小了,可靠性也提高,价格也没之前昂贵了,并开始应用到文字的处理和图像处理的领域中去。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至今)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积更加的小,速度也加快了、容量更大了。采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开创了计算机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应用逐步向人们生活进步,在生活、工作、学习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从一开始的第一代计算机到现在的第四代计算机,从一开始到后面的家喻户晓,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智能性,极度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为人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无限的贡献,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软件应用、硬件应用、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等,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现在计算机在教育、办公、经济管理等应用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明显的提高了人们做事的效率。例如,将应用运用到办公系统中,无纸化办公不再是柯南一梦,防止了纸张的不必要浪费,保护了树木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办公效率,人们只要将资料储存在计算机里,方便使用与快捷传送,有效提升人们的做事效率。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特性 2.1广泛性 现在人人会使用计算机,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问题都会想到使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比如,在网上购物,不出家门竟知天下事,收集资料,图片与文字的编辑等,无一步体现出计算机的广泛性。 2.2实用性 计算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比如在线交流,使用编程控制机械的生产。 2.3智能性 计算机越来越智能化,不仅由台式计算机,更有便携式笔记本,更加轻薄方便,利于办公。 2.4网络化 互联网将计算机串联在一起,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QQ、微信、微博进行交流与资源共享,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捷化。 3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 3.1科学研究的方面 第一代计算机就是由美军定制用来进行计算弹道而研制成的,所以科学计算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和、数值计算、自动控制、翻译等。数值计算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容量大和连续运算的能力,解决人们无法算出的科学问题,例如:地震的预测、天气预报、火箭发射的时间与轨迹等都需要由计算机来进行高快速的运算。 3.2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领域的应用 在电子机械产业的迅速发展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广泛性使得电子控制产业的功能强大。生产率提高,计算机的发展对控制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控制技术这个方面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起步比较晚,计算机的技术又处在发展中的阶段,计算机进行精确的数据检测对控制着科技的完成,计算机技术的快运算会迅速的将数据系统进行分析和判断判断,并发出指令控制系统自行操作。这样自动控制的操作理念既节约了人们的劳作的时间和人们的劳动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产品的合格率,满足生产中的所以需求。 3.3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 在交通运输业应用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其次还有位置地理信息,座位预订及交通系统的智能化。GPS主要就是用于追踪、道路的查询、紧急救助和跟踪系统等;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是将计算机的技术、网络通信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为一体并用于交通运输业的应用;坐席预订就是为人们提供方便,比如,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购买火车票、飞机票、船票等,购票的效率提高了,劳动力的成本业减少了;位置地理信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在集成系统和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下,分析数据,提供相对于的信息需求。 4总结 在人们生活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各种应用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改革,发展的同时业不断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做出巨大的贡献,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占有重要的位置。计人们的生活水平被计算机所改变,人们的社会文明也被计算机的发展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发展的迅速,我国必须健全对计算机管理体系的管理,必须重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质量,深入改革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理论,广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会有更多的发展,是无尽的,多方面的,创新的,开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它成为体现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子盟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 摘要:自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高端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加大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探索发现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状况的探究,来给读者描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前景 1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研究学家们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探索上从来没有停止过步伐,在刚开始的研究时,没有资金、技术的支持,没前进一步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将获得的经验积累起来,渐渐流传到后世,给日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计算机科技诞生伊始,需要庞大的主机来进行相关的运行。所以那时一般是有雄厚基金实力的单位来应用这门技术,一般是以国家为单位。比如在二战之中,就有一些国家将这门技术应用到战争中去,通过计算机精准的计算能力,设置攻击的范围与里程,来对敌军实施精确的打击。战争结束后,这门技术渐渐被应用到生活中去,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提高与外界的竞争能力,很多公司开始投入资金去研究这门技术,并对职工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运用这门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投入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研究突飞猛进,计算机的体积不断减小,处理工作的能力却在稳步提升。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小型的个人计算机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计算机,并学会了怎样去使用它,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计算机之所以会在社会公众中获得快速的普及,主要因为它有着其它工具难以比拟的优势:首先,在过去,对于珍贵的时刻人们只能通过镜头来记录,之后再借助录影机,胶卷等媒介来保存下来,这中间不仅要经历多段操作,而且保存的不是很清晰。但是计算机技术诞生之后,能对这些我们想保存的时刻进行快速储存,并且保证了原画的清晰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开销,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本质上是由人类编写的程序而组成的,所以它在处理各项事务时都可以进行精准的操作,不会与人类一样出现失误,并且运行速度快,而且不知疲劳,可以不断运行。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目前的发展状况 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种种优点,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成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这门技术的一些弊端也会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对这门技术进行一个全面的审视,吸收保留它先进的部分,对有问题的就予以剔除,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看到,计算机科学技术无论是在维护国家安全,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还是在为普通人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有计算机科学技术,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了。而且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与它相关的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显而易见,这门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高度发展的经济要求着人类社会工作效率的提高,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就相当于一个跳板,掌握这门技术,人类可以以更快的节奏去完成各项工作,这样一来,生产效率自然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社会上现在对于专业人才的需要已不是那么旺盛,更需要的是具有开阔眼界,全方位了解世界的人才,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则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类似人才,因为计算机网络涵盖了整个世界的学习资源,所以公众能在上面充分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宽自己的眼界,这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帮助。每一门新技术的发展都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如今的一些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已经不需要时时刻刻去工作现场进行工作,只需要在计算机上将自己的任务完成,然后发送过去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对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3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地步,所以计算机科学技术未来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做出了很多的调整,很多新兴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逐渐地应用到人类社会中去了,比如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对人体的某些排列作出研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计算机技术,除此之外还有量子计算机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的去了解物理学的相关知识,理解原子、分子的运动轨迹,对现代物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于光子计算机技术,众所周知,光速是非常快的,所以把这门技术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上,能够大幅度提升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帮助人类更好的处理各项事务。诸如这些新技术还有许多,这都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的方向。 4结论 信息时代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或多或少的借助这门技术去进行自己的工作,管理自己的生活,正是因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的发展才会显得秩序井然,每个融入在这个社会的人都受着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它帮助人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它将各种各样的知识分享出来供人取阅。在以后的发展中,计算机技术依然会凭借其优势为人类社会建立更多的便利,推动社会的进步。 作者:邱燮 王宗仁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对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推动 引言 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企业、消费者及一系列市场主体等的行为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对经济发展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的重视,开展科学针对的人才培养、政策扶植、产业发展,实现计算机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服务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概述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均开展了一系列的改进,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际内容予以充分明确,有利于人们尽可能认识其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包括:(1)总体技术,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相关技术,该项技术属于编辑计算机程序的核心;相关管理技术,该项技术是对计算机系统开展管理、控制的重要方法,可防止系统出现相关问题,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有序运行。(2)与计算机零件相关的技术,主要指的是制作计算机等设备一系列零件的技术,并对各种零件开展装置。(3)计算机科学技术中计算机等设备的管理技术,诸如管理信息、存储信息等,以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便利。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1.计算机科学技术促进经济不断增长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产业得以发展而成,依托信息的传播、共享,进而推动经济不断增长,主要表现于:(1)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一大批高校相继投入到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行列中,大量企业开始引入先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展生产,一方面改善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一方面减少了员工生产劳动量,降低了人力投入成本,进而推动了经济的不断增长。(2)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传播、共享变得越来越迅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考验,各式各样信息的不断利用,可有效缓解经济增长产生的巨大压力,进而推动了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2.计算机科学技术转变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管理是企业要想实现自身发展所极为关键的一环,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企业管理系统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得到推广,且不断推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主要表现于:(1)一些企业中,依托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展自动化的管理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企业开展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管理系统可自动化地开展流程的管理、提醒,有效缓解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进而改善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效率。(2)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在开展企业管理期间,因员工数量庞大,使得企业管理人员通常要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以管理层管理信息为例,以往重视要花费相对长的周期方可为各层级员工所知悉,依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企业管理系统运行下,可使各级员工于尽可能短地时间内掌握企业管理项目变更等信息,进而为企业管理者开展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便利。3.计算机科学技术强化商业活动安全性对于传统商业活动而言,受时间、地域束缚,使得双方均难以有效评定相互信誉状况,进而使得商业活动产生相应的风险;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商业活动安全性则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于:(1)商业活动交易双方可实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得到对方的信誉评价,还可结合大量合作者对其评价,已对其信誉状况展开综合评定,进而可强化商业活动中的安全性,减少商业交易风险。(2)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商业信息在快速传输的同时,还可对其采用安全的信息加密技术,使信息仅限于为发送者、接收者所获得,进而确保商业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促进商业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全面社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1.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企业要紧随时展,融入进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中。因而,企业应当强化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习、引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生产环节逐步开展专研、总结,基于他人先进发展经验,寻求切实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强化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依托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手段,强化员工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及业务操作水平,确保员工可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服务。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积极与高校科研部门进行沟通往来,真正意义上达成企业内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使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2.强化企业内部计算机应用水平对于众多企业而言,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习、掌握方面依旧较为单一,难以在实践应用中举一反三,进而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不良影响。鉴于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统一性原则,确保生产者、客户在应用软件管理应用方面基于统一性原则指导,形成共识,从而使员工为客户提供更到位的服务。此外,在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展应用过程中,企业应当尽可能确保计算机应用系统、使用过程的简单化,唯有如此,方可更有利于客户、生产商充分参与进商业活动进来,推动企业自身进步,为经济发展奠定有利基础。3.推动我国计算机人才发展战略实施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推动作用,应当强化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我国应当自基础培养着手,强化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普及,提高对高校计算机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高校计算机学科。结合当前高校双一流工程,推动更庞大的高校计算机学科队伍发展成全球高水平学科,引领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迈入新的发展阶层。除此之外,开展好职业教育工作,确保我国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可培养出紧随时展、满足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实现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为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式各样高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内涵,全面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强化企业内部计算机应用水平”、“推动我国计算机人才发展战略实施”等,积极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作者:完德尖措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此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当中的各种方面,尤其针对于教育领域来说,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现如今在我国各个学校当中,都已经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并且我国很多城市,也逐渐的加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立足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应用,以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此期望为我国后期在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应用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具体应用;分析概述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到来,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是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而对于我国教育的领域来说更是如此,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整个计算机教育当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而在我国之前的教育当中,也由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的转变为计算机教育方式,这种有效的替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整体的教育效率水平。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整个计算机教育当中具体有着哪些作用,下文将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1有效的帮助相关的教师来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 计算机,在我国各个学校的日常实际应用当中,主要是体现着简洁、高校等特点。并且,在实际运用到教师以及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当中,对于在校的众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些琐碎问题,而利用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是以及远远不满足于现在时代所对其提出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处管理方式,不仅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还不能够很好的对在校学生的一些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进行很好的监控以及了解。而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原来传统教学管理方式上的一些漏洞。例如:学校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上,通常来讲,都是由老师先布置之后,学生在根据布置的内容进行完成,最后在由课代表或是相关的人员统一收上之后,在交给教师来进行批阅,而在教师批阅之后在发放回去。而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去管理学生日常作业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好的省掉一些繁琐的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在网络通知平台上布置学生的作业,很好的免去了学生以及老师在布置作业上的环节,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作业以及发作业当中的浪费的时间精力。 2很好的方便了学生日常的学习 而很好的方便了学生日常的学习,其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网络自身不受到来自时间、空间等方面限制的特点,并且计算机网络自身还具有非常良好的快速查阅、上传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以及方便了各个学生对于学习的各种要求。与此同时,合理有效的利用好计算机等相关科学技术的搜索功能,就能够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此外,对于网络上庞大丰富资源,也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会提高学习的兴趣,而在学习兴趣的趋势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型。此外,还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是有着差异化的,所以,在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就可以很好的打破之间的差异化的,使其灵活的调整整个教学实践,教师还可以将与本堂课与之相关的视频发送给学生观看,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内容的掌握能力。 3有效的丰富教学的资源,同时还能够 节约教育的资金成本在合理的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讲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很好的丰富广大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看到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整个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计算机在拥有非常庞大的资源时,自身还具有节约资源的这一良好特点。如果,在我们把原来的教科书,逐渐的变为电子稿的形式,并且将学生在日常考试的当中所用到的一些笔试换成为机考,这些不仅能够节省掉大量的纸张资源,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因为这些资源所投入的人、物、资金等方面的开销。而从学生学习的内容上来将,在有效的降低整个资本成本的同时,不仅没有减少原来的一些学习内容,反而是将基于原来教学内容上在使得变的丰富多样。并且,由于计算机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使用,所以它还具有随地随时使用的能力,而当学生在进行朗读以及背诵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好的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资源的搜索,而不光是对于音频上还是对于相关的视频上甚至一些动漫上,都是能够很好的帮助广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本枯燥、乏味、单一的朗诵课堂变得更加具有乐趣性。 4结论 只有真正的加强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运用,就能够很好的推动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进步。 作者:田雅菲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分析 摘要:经济社会日渐发展促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人们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对策作了分析,为促进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对策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促使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还直接的影响到教育、生活等等。实际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二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对实际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合体,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互融合并且相互支撑,这就为开展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和数据支撑。 1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对策 1.1重视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控制工作 操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直接的影响到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效果,操作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开展各项工作,进而不断提升实际工作质量。在进行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中,需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构建更加完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严格遵循各项规定,提升管理工作有效性。此外,还可以利用防护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以及加密技术等来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以及安全控制工作,尽可能避免遭受不法侵害或者是黑客攻击,利用软件更新工作以及软件升级工作,更加及时有效修补漏洞,进而为设备综合性能提供有效保障。 1.2重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 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创新力度以及技术攻关工作,为了能够促进技术更好发展以及更好进步,通过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有利于提升综合性能,体现其发展优势,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提供更为优质服务。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具有密切联系,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推动力,信息技术则是为计算机技术发展提供动力,对社会、科技、经济等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促使应用范围日渐扩大,目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这就需要重视改进工作,拓宽实际应用范围,提升应用广泛性。例如,信息技术日渐发展促使通讯行业不断进步,3G、4G、5G等层出不穷,随着人们对通讯需求日渐增加促使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1.3有效推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智能化发展 利用创新性结构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重要作用,提升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技术有效性。利用智能化技术能够体现出人脑部分性工作,输入程序之后就能够有效开展个性操作,进而不断改进以及完善信息技术。从高端科技领域角度分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呈现出智能化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时间,对提升实际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同时也存在着潜在性网络安全问题。专业化计算机技术工作人员舒朗非常多,但是利用自身专业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也逐渐增多,特别是机构和机构之间或者是国家和国家之间,一些计算机技术工作人员对网路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重视网络安全修复工作,避免出现信息泄露,同时还需要做好黑客攻击危害预防工作,避免出现不可挽回损失。 1.4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来更新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 经济社会日渐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就使得人们对于新事物以及新技术探索欲望逐渐加重,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社会生产发展特点来更新信息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有效推动社会经济日渐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点,信息技术对国际交流以及国内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重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以及完善工作,进而为企业事业单位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结束语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具有非常密切关联,合理应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利用综合性改进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及时,提升综合性能,对人们生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者:罗婷 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对计算机教育的意义 摘要: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计算机的使用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为我们介绍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实际性应用,并且展望了在计算机教育的未来发展中,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 1计算机科学技术对计算机教育中的意义 现在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千家万户,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借助计算机。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是一种辅助工具,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需要的素材。第二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机是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技术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2.1帮助教师日常的教学管理 一提到计算机,我们首先想到的形容词就是简洁、高效。针对于教师日常的教学管理,如果只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那么不仅效率低,而且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影响教师的管理工作。但是,如果在管理活动中,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不仅效率会提高,而且效果也会很好。举个例子,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之后,学生完成,然后课代表把学生完成的作业收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批改,然后再发回到学生的手里。然而,如果利用计算机对学生的日常作业进行管理,就不会这么繁琐。教师直接在网上把作业通知给学生,学生完成作业够直接发给老师,老师批改以后再发给学生就可以了。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在传统的考试中,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时候,得把所有的学生分派在很多个考场,每个考场安排几十个学生,还有至少安排两个教师进行监场,而且,一场老师至少要维持两个小时,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我们开发一种考试软件,利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测试,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监考,这样,教师的工作只是批改学生的试卷,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2方便学生日常学习 计算机网络超越了时空的枷锁。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快速地搜寻到我们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上传文件,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网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这些资源可以发现更多的知识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上的丰富的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层面的知识。当上课的时候,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话题就会更广泛,不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除此之外,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她们的学习进度也不一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讲一遍,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吸收不了,但是,计算机就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教师可以把需要讲授的只是制成视频发给每个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时间就不会限定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对于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她们可以多看几遍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视频中还可以为学生拓宽知识面,而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可能就不会为学生拓宽课外知识。 2.3帮助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节约教育资本 在计算机教育中,融入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这样就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文字和图片,还可以看到一些视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计算机促进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资源,还可以节约资源。如果我们可以把我们所用的各种资料都变成电子稿,学生不再是笔试考试,而是机考,学生不再在纸上做作业,而是以word,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成本降低了,但是学习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丰富了。而且计算机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在任何时间使用。如果学生想要学习一些朗诵的知识,就可以在计算机上搜索一些名家的朗诵视频,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可以增加学生对朗诵的理解,使朗诵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计算机科学技术对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 3.1积极创新 现在,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创新,在计算机教育中更是如此,只有创新,计算机教育才能够取得长久的发展。要想进行创新,就必须立足于实际生活,这样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所以也要求具有更高的创新精神。 3.2规范教师对计算机教育的使用 在计算机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课堂,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针对于学生在计算机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在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认知 我们总说,计算机就是一把双刃剑,计算机教育也一样,在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诸多方便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计算机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让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与教材结合在一起。 4结束语 现在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在计算机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多元化,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为学生展示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只有计算机工作者能够始终抱有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才能够使计算机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我们相信,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教育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发展前途。 作者:李光宇 单位: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以其便捷性、高可拓展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分析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给出了其具体的应用方式和一些思路,为进一步提升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范围和效果做出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教育;应用研究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作用 1)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在高等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大课堂(多个班级一起上课,同时每堂课以两个课时计算)的形式进行展开,因此,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多,而以传统的板书或者讲述的形式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展开,抽象性较强,不易于理解和提升课堂质量。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的展示工作进行事先的准备,再加之计算机技术在资源展示和存储方面的优势,教师可以方便的利用U盘等移动设备进行资料的备份转移;另外,教学资源的获取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拓展,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共享,也大量节约了教学内容输入的时间。总之,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节约课堂时间,适应高等教育大课堂的需求。2)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计算机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这是传统的文字课堂所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展示,例如在工业材料成型教学展示的时候,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动画或flash视频的方式可以极其方便的描述其具体的成型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还能通过网络将世界范围的公开教学资源引入到当前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对比教学技法、学科建设水平以及学生反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3)计算机技术丰富了教学形式。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形式方面将传统意义的文字形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而视频、声音、动画都成为常见的应用方式;除了理论教学方面的形式改变,利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在实验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工程类专业,行业内为节省实验器材的开支以及提升实验的质量,可以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仿真软件上进行具体实验的模拟,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上进行实验内容以及各类实验器材的熟悉,在掌握了必备的实验技能以后可以高效、高质量、高标准的进行后续的真实器材的实验展开。与此同时,在教学环节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于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技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4)计算机技术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学生可以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学习习惯的学习形式,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方面的加强,尤其是针对计算机类的学生,互联网中有着丰富的技术类的视频资源,该类视频资源通常是业界从业多年具有较高的行业技术能力和经验的工作人员录制的,学生可以以此快速了解行业中对于各类技术的具体应用,及时发现自身技术方面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将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内容灵活的嵌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影像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1)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现。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首先就是改变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展开,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应用方式,关于多媒体内容的应用,一方面,在配套教材中出版商往往会提供相应的教学课件,利用现有的课件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能够节约教师输入多媒体内容的时间,另一方面,为结合高校自身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科特点,教师将一些具有学科特点的内容引用到多媒体环境中,进一步的契合了特色学科发展要求,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总之,多媒体展示作为高等教育中最常见、最通用的计算机应用形式,应继续加以拓展,进一步提升其应用范围和适用效果。2)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拓展高效资源传播的范围。教学资源的分享也是高校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精品课程的视频分享,精品课程往往是高校实力突出以及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内容,进行精品课程的视频分享能够有效的延伸高校对外提供的教学服务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便的获取到该类资源;其二,表现为文件服务器的构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技术资源可以放置在高校的文件服务器(FTP)上,一方面丰富了高校自身的资源丰富度,另一方面,对外也提供了资源供应能力,如常见Apache技术映像,RedHatOS在国内高校的服务器上的光盘镜像。3)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育,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计算机技术能够将一些前沿的技术带入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来,因此,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育外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以Android技术学习的为例,谷歌公司在互联网中提供了第一手的开发学习文档,通过阅读相关文档,学生能够掌握最为前沿的开发技术以及操作技能。另外,通过不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学生能够探索出符合自身学习规律的学习习惯,进而收获高效的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有着关键的作用。4)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拓宽师生、生生交流渠道。除了上述方面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有效的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渠道,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决定了教师有限的引导作用,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往往更为关键,当前流行的信息交流平台如BBS应用、微信平台的搭建能够改变传统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做到信息及时有效的沟通,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除去传统的多媒体演示、资源共享以外,还能有效的拓展师生交流渠道,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自主性的学习。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必然会带给高等教育更多的便利,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高强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优秀计算机论文:争做优秀的计算机教师 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千家万户都了解到它的主动和优势,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醉心于计算机,对它的钟爱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作为计算机教师也感到骄傲自豪,魅力十足。然而也自然想到肩上的责任和心中的份量,可谓岗位光荣,任重道远。 改革在深入,发展在持续。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为师者不禁在想: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如何对付严峻的挑战?如何经营幸福课堂,实施幸福教育?笔者响亮的回答——争做一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方针强调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实践告诉我们,人的成长并非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教学不仅是有效率的,更重要的是有灵魂的。其最高层次的追求是洗涤精神的尘埃,点燃智慧的灵光,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事,做有尊严的人,过有品位的生活,因此为师者必须重塑自我形象。作为计算机教师必须有理想,有理想,教育才有希望。因为理想的高度决定一个人发展的程度。有位名家这样讲:“一个人的理想高度决定他生命的档次。如果一个人,实现他的理想,那就是一种幸福。”千真万确,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教师的成长重点就是塑心的过程。其它的诸如专业知识、教学艺术、管理能力则另当别论。试想,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专业,才能爱学生,才有远大的理想。现代教师的课堂不缺乏知识,缺乏的是课堂生成,使师生在对话交流中学到知识并产生新的知识。教育教学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不但要践行职责,而且要富有创造激情和理想的追求,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教育的思想者和实践者。 二、教师要有大爱之心:爱每一位学生 西方美学史上有句名言:“和谐就是美”。对教师而言,它意味着遵循教育规律,顺应青少年的心理,身体发展特点,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全面发展、心身和谐的人,用得当的举止,优美的言行,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榜样。对教师来说还意味着欣赏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给学生彼此欣赏,懂得对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包容,在纷繁的世界里,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和珍视,助其成为具有和谐之美的人。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理解,是尊重,是宽容。教师的爱是一种大爱,一种超越了自己的班级、学校的狭小空间,对国家、对社会、全人类和大自然的爱。这种爱将给教师一种宽广的胸怀和眼界,一种不凡的气度和心态,更重要的是它必将通过我们的言行传递到学生身上,使其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大爱情怀的一代新人。作为中师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教育未来的同道——光荣的幼儿教师,一起努力做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 三、学会欣赏,敬畏学生 心理学家杰尔士说:“人生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美国心理学大师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欣赏。”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面对一个个鲜花的生命,我们要敬畏他,珍惜他,他们都是等待开放的花朵,他们需要水分,需要阳光,需要呵护。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此话甚妙。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包括学生对生命内涵的领悟,行为习惯的养成,文化的传承以及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发展。教育应培养健全的人,要教育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四、注重自我形象,规范教育行为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为人师表就得讲究风化。因为教师是善政追寻者,美的创造者,是受尊敬的人,所以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样板,必须衣着朴素,整洁大方,风度翩翩,精神抖擞。实际上,一个人的风度仪表直接透视他的文化层次和思想境界,中师生已逐步走向成熟,又是未来的同道同仁,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教学行为。为师者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注重每一个细节,规范自己的教学举止,教学语言,要精通“三笔两画(话)”,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和普通话。课堂用语标准,确切、板书整洁、美观流畅;上机指法得体,面部表情自然,常带笑容。须知教育无小事,处处是大节,为师者一定要加强自律,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 五、适时充电,完善自我 改革在深入,发展在持续。为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读好有字之书,包括计算机丛书,报张杂志;向生活学习,读好无字书,迈开双脚,走向生活,了解生活的真谛;向学生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好学,自信精神,师生互相学习,努力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可以平凡,但决不能平庸。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教育的意义是充分发挥崇高无比的引导作用,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信,引人自爱,引人热爱生活,引人关爱生命。中师教师应引领学生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 优秀计算机论文:通过QC活动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 【摘要】党的“十八大”会议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在我国今后发展和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破解人才发展难题,把企业的QC活动引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教学中开展QC活动,提高实训教学成绩优秀率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开展为期一年的QC活动,使学生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有14%提高到了33%,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组装;QC小组;优秀率 一、前言 2012年3月,计算机教研组成立QC小组,6月注册QC项目《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本次活动选取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网络专业3个班级共78名学生为课题对象。 二、小组概况 1.小组概括 小组名称:计算机教研QC小组;成立时间:2012.3;课题名称: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课堂类型:管理型;日期:2012.11 2.成员分工 (1)、付建超,负责全面工作;(2)、于延华,组织策划;(3)、刘京,活动实施;(4)、严今,完成报告 三、活动计划(负责人:付建超,制定日期:2012.6.11) 6月选择课题;7月现状调查;8月设定目标;9月分析原因、确定要因;10月制定对策、实施对策;11月效果检查;12月巩固措施、总结评价 四、选题理由(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11—6.25) 1.从学校方面来说:首先学校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其次学校的微机可以由学生来维护,选择计算机组装维修实训成绩优秀的学生,共需要20余人课余时间完成。 2.教师方面: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培养的更优秀。 3.学生方面:90后独生子女承载着4位老人和父母的殷切期望,承担着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与重托,所以要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人才。 五、现状调查(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26---7.6) 1.实训成绩(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26),根据上学期实训成绩,优秀人数为:78*14%=11人。优秀率低。 2.开座谈会(负责人:于延华,实施日期:2012.6.26---7.2),小组共召开学生座谈会6次。 3.现场听课(负责人:吴国楼,实施日期:2012.6.26---7.2),小组6人共组织听课24学时,结果如下:教学态度严谨认真、课堂纪律较好,但只有2成学生和老师呼应、5成学生一般状态、3成学生状态差。由此对教学方法产生质疑。 4.问卷调查(负责人:杨焕珍,实施日期:2012.6.28),针对学生课堂内外学习表现,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堂内,20%的学生主动学习,31%的学生被动学习,课外时间,仅有34%的学生想学习,而由于自制力差没做到。可以想办法使这些学生实训成绩提高。 六、设定目标 根据上述现状调查,设定目标为:实训成绩优秀率由14%提高到32%。即培养了人才,又能满足学校微机设备维护及保养需要。 七、分析原因 我们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用头脑风暴法产生观点,分析原因时小组成员相互启发,产生了鱼刺图。人的原因是:学生基础差,教师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机:就是教学设备,教学设备落后,数量不足;料: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部分不实用;法:就是教育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家庭教育欠缺;环:就是教学环境,学生业余时间不主动学习,学校周围有网吧。以上原因造成了学生实训成绩优秀率低。 八、确定要因 在诸多原因中,找出了6个末端原因,其中,1.家庭教育缺失、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3.教学设备陈旧对于小组成员来说是不可抗力,确定为非要因;4.教学方法不恰当,确定为要因;5.部分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确定为非要因;6.学生课下及自习时间不主动学习,确定为要因。 九、制定对策 针对两个要因,制定了相应对策表。实训课堂内,实训教学方法不恰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课余时间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一些想学习,而自制力差的学生在小组里,采用师带徒教学法。 十、对策实施 (一)课内采用项目教学法。 1.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是:首先把整个教材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每次课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电脑不加电故障检修项目,把学生按3人一组分组,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检修思路,并为每一组准备一台设置成不加电故障的微机,让学生根据检修思路检修好,学生为完成这个项目,就会思考,会遇到问题,会问同学、问老师,直到将问题解决。把课堂上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实训课的成绩。项目教学法,在使学生水平提高的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外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 学校成立兴趣小组,是为有兴趣学生创造更多、更直接的学习机会,对于未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跨专业,跨年级,采用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一对一教学生,使得更多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学生业余时间学习,不再去网吧了,有了组织,就有了约束,对于一些自制力差,而又想好好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兴趣小组的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受到老师的表扬。 学生能熟练操作后,安排独立为学校、老师的电脑解决问题,可以为老师修笔记本、为机房设备除尘、修理办公用电脑。在维修中遇到问题,再向老师同学请教商量。 十一、检查效果 经过两个对策的实施,学生的优秀率由14%提高到了33%,同时还有意外收获,不及格率也由原来的40%下降到了17%。两个对策使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优秀的学生又可以为学校节约成本。 十二、总结展望 经过QC小组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训成绩优秀率、是课改的一个途径 、小组成员加强了团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探讨项目教学法,师带徒计算机兴趣小组的相关问题;探讨工学结合教学法,继续制定添加对策;形成教学管理标准,制定执行,巩固成果。 优秀计算机论文:做一名优秀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的十个条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课程,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了会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作为一名计算机学科多年的教师,我们要正确领会课标,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进行施教,盲目的上机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如何做一名优秀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呢?细思量之,怎一个“好”字了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现阶段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们的根本问题。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摆正心态 计算机技术本身的特点及社会需求深刻影响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心态。计算机技术不仅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在社会其他各个领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多种诱惑使得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们心态复杂,难以平衡。走上教育线,成为一名教师,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立志用自己所学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基本前提。 二、了解体制 社会上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他们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他们最了解各自领域的体制、现状乃至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同样也要了解现行的教育体制、现状乃至存在的问题。常听闻:“XXX问题,是现在教育体制的问题……”。这不是坏事,因为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不管一己之力能否解决,但终究是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任何体制不是永远正确、合理、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只有了解现行的教育体制,才能把握自己教育教学的大方向。 三、掌握技术 各行各业,要成功,首先要有技术或技术支持。只有自己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得到别人的信服。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任务是要培养出以“技术”为本、以“就业准入”为导向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各种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各种专业技能,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理论教师,更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实践教师,这是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学会教学 对教师而言,自身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前提,但不是这样就一定能做一名好教师。教师的职业特色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不仅要做得,还要说得。教师不是单纯的技术人才,而是集学识、技术、表达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自身技术好,还要会教学。要学会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前的准备工作开始,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掌控教学的各个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要结合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力争教学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以综合能力的形成而告终。 五、面向市场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迅速腾飞,而今正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带给了各行各业无尽的发展契机。教育行业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从传统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演变。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懂技术的人才,特别是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要能够面向社会、参与竞争。作为职业学校及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遵循市场规律,树立市场观念,无论从教学目的还是教学内容,都要与市场接轨,渗透市场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用人单位来说,要:“招之能来,来之能用”,正所谓“有用才出色”也是这个道理。 六、以人为本 现今,最流行的理念莫过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有共通之处。正如“学生本位论”的提出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和扩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人性化之教学。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其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人性化之教学,可以拉近教与学的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一改过去教师机械的教,学生机械的学的枯燥无味,使教学过程更加新颖,更有效率,也更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七、勇于探索 对一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讲,教学过程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实践过程。计算机专业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面广,更新换代快,应用广泛,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及技能是非常关键的。俗话说:“教无定法”,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自身实践得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是最有效的。因此,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探究符合计算机专业特色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尤为重要。 八、大胆说不 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一方面深切体会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惊诧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快,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苦于现行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的落后问题无法解决。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碰撞,飞速更新的计算机技术与落后的教学内容的矛盾,要求我们大胆说不,立志教学改革。不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理念和做法就一定要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新教育理念,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促使教育教学工作买上一个新台阶。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 九、联系实际 职业学校计算机课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十、互动教学法 找一名计算机操作比较好的学生坐在教师机上与其他同学听我指令进行操作。然后教师进行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所以在练习文档的润色时,讲明若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打印出来以作鼓励。这样事先给予刺激,练习指导过程中看到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马上加以表扬和鼓励,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计算机老师只要从教育观念、业务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追求,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老师。 优秀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组成原理优秀教材中的两个错误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流行的某些计算机组成原理方面的教材存在两个错误,其一是相联存储器不按地址寻址的问题,其二是多模块交叉编址存储器带宽的计算问题。本文对这两个错误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了(1)按地址寻址是相联存储器不可缺少的功能;(2)交叉存储器的带宽约为顺序存储器带宽的m倍,m为模块数。 关键词:错误;相联存储器;寻址;交叉编址;带宽 长期以来,由著名出版社出版、发行量大、多次再版印刷且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奖项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方面的优秀教材对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贡献。但是这些优秀教材也难免出现一点错误,其错误哪怕是很小的也会误导读者,这样的错误还被其它书籍引用或在一些考试中出现。下面对出现在这些优秀教材中的两个错误进行分析和探讨。 1相联存储器不按地址寻址的问题 文献[1]对相联存储器的描述是:“相联存储器不按地址访问存储器,而按所存数据字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查找(或检索)”。有书籍一字不差地引用这个描述。文献[2]有这样的描述:“相联存储器又称联想存储器。它不是根据地址而是根据所存信息的全部特征或部分特征进行存取的,即一种按内容寻址的存储器。” 在一些考试中也有关于相联存储器寻址的试题,例如2006年11月系统分析师试题(国家软考办)和2008年12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 单项选择题:关于相联存储器,下面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 。 (17) A.相联存储器按地址进行并行访问 B.相联存储器的每个存储单元都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C.相联存储器能并行进行各种比较操作 D.在知识库中应用相联存储器实现按关键词检索 单项选择题:相联存储器是按(③)进行寻址的存储器。 ①地址指定方式 ②堆栈存取方式 ③内容指定方式 ④地址指定与堆栈存取方式结合 上述观点一致认为相联存储器不按地址寻址,但是相联存储器是可以按地址寻址的。文献[3]从电路原理给予了分析,即当相联存储器的屏蔽寄存器置全1时输出一个标志信号,该信号选择地址译码器,并禁止匹配寄存器输出,此时按地址访问相联存储器中的存储字。文献[4]中有这样的描述:“相联存储器既可按地址寻址,又可按内容(通常是某些字段)寻址,……,相联存储器有三种基本操作:读、写、检索(比较)。读、写操作与传统存储器相同,检索只能按内容进行”。 2按地址寻址是相联存储器不可缺少的功能 相联存储器可按地址寻址的前提是相联存储器中设置了地址译码器。我们知道相联存储器是一种随机读写式的半导体存储器,这样的存储器在加电的初始时刻其每个存储位取相同的初态(0或1)。设相联存储器的存储空间为n×k位,即每个字有k位共有n个存储字。现有含m(<n)个字的数据块要写入相联存储器中该如何写入呢?如果相联存储器中没有地址译码器就只能采用随机写入法或匹配写入法。随机写入法不能保证该数据块所含的m个字一个不少地写入相联存储器,因为当第一字写入相联存储器后,第二字写入时存在1/n的概率覆盖第一字,同理第三字写入时存在2/n的概率覆盖已写入的字,……。匹配写入法也是不可取的,设数据块中的m个字有l(<k)位关键词段key完全相同,key非全0亦非全1。但是加电的初始时刻相联存储器的存储空间一片空白,依靠什么进行匹配写入呢?即使第一个字已写入,由于第二字与第一字因key而匹配,则第二字写入一定覆盖第一字。如果按key不匹配来写入,设数据块中m个字的key完全不相同,则存在后写入的字覆盖已写入字的可能性,这样写入与随机写入法等价。还有一种写入法那就是顺序写入,顺序写入法总得要一个计数器来指示要写入的存储位置吧,那么其本质就是按地址寻址了。 如果相联存储器中没有地址译码器,设数据块已写入,要将新的若干个字添加到相联存储器中又如何操作呢?若按匹配写入则原数据块中的字将被覆盖,如果按不匹配写入则不能寻址,那只能随机写入,随机写入又可能产生覆盖,所以相联存储器中必需地址译码器。由于相联存储器中有地址译码器,可以用编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屏蔽寄存器置全1,用通用寄存器A存放已写入数据块的关键词段key,用通用寄存器B作为地址计数器,使其从0开始计数,并通过地址总线送相联存储器的地址译码器,读取对应位置的存储字。若取出存储字的对应字段与key相同,则B加1读取下一个存储字,否则将一个新的字写入B所指示的存储位置。 地址译码器是一种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因该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很方便地实现按地址寻址。难道相联存储器的开发设计者会放弃这一功能模块,那么设计者采用什么电路来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一种说法是相联存储器的“各个存储单元除了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外,还应有信息处理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个存储单元必须有一个处理单元”。姑且不论这样的电路具体是如何实现的,但是可以肯定这将以大量的硬件开销为代价。即使如此,也不必排斥在相联存储器中集成地址译码电路而实现按地址寻址。 3关于多模块交叉编址存储器带宽的计算 文献[5]第102页有一道计算存储器带宽的例题如下,文献[6,7]]也有类似解法的例题或习题解答。 [例4]设存储器容量为32字,字长64位,模块数m= 4,分别用顺序方式和交叉方式进行组织。存储周期T= 200ns,数据总线宽度为64位,总线周期τ= 50ns。问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的带宽各是多少? 解: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连续读出m= 4个字的信息总量都是:q=64位×4=256位 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连续读出4个字所需时间分别是:t2= mT = 4×200ns= 8×10-7s , t1= T+(m-1)τ = 200ns+3×50ns= 3.5×10-7s 。 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的带宽分别是:W2=q/t2= 256÷(8×10-7)= 32×107[位/s] , W1= q / t1= 256÷(3.5×10-7)=73×107[位/s] 。 如果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连续读出8个字,根据例4的计算方法求得顺序存储器的带宽W2不变,而交叉存储器的带宽变为93×107位/s 。如果交叉存储器连续读出16个字,则其带宽变为108×107位/s ,如果交叉存储器连续读出32个字,则其带宽变为117×107位/s 。交叉存储器的带宽随连续读出字数的多少而变说明例4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存储器的带宽是反映存储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与存储器是否传送数据或传送数据的多少无关。 设多模块交叉编址存储器的每个模块的存储周期为T,总线传送周期为τ,交叉模块数为m(m为2的整幂),且T= mτ,则这样组织的存储器是一种按流水方式访问的存储器。若要连续传送n个字,则第一个存储周期T传送第一个字,以后每经过一个总线周期τ传送一个字。于是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连续传送n个字所需时间分别是:t2= nT = nmτ,t1= T+(n-1)τ = mτ +(n-1)τ。 t2 / t1= nmτ / [mτ +(n-1)τ] = m / [1 +(m-1)/ n] 当n m时,t2 / t1≈m ,说明顺序存储器所需时间约为交叉存储器所需时间的m倍,即交叉存储器的带宽约为顺序存储器带宽的m倍。可以说交叉存储器的带宽是指连续不断访问时的数据传输率。所以例4中的交叉存储器的带宽约为128×107位/s 。 优秀计算机论文:谈关于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写给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学习和社会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事实情况,在设计的岗位中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工作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计算机参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从总的来看,这些岗位都处在整个流程的中、下游,甚至是最底层,他们更多表现的是自己的软件掌握技术,包含的设计分量较少,甚至没有。而在中、上游工作的设计师大多是搞手绘的,如:建筑师、高级室内设计师、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动漫设计师,家具设计师等等,他们出的是方案、构思、创意,具体细化由助手或下游完成,最后他看效果、确定。想达到这个水平要有深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 关键词:速写;色彩;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 从事艺术设计方向教学已十多年了,为了让学生毕业以后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各个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都已经历了数次的调整。那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学习和社会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也是最容易出效果的,学生对其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所以造成了现在的学生基本功较差,眼高手低等现象。 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什么时候学电脑?我们某某软件可学?我们学哪些软件?”等等。根据不同专业,我知道他们常指的是Corel Draw、Photoshop、AutoCAD、3DSMAX、lightscape或VRay等等,这说明他们普遍都很重视这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所占的比重比十年前要大的多,这也说明了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道理。 初学者或低年级的同学对本专业不了解或了解的不够全面,造成了认识上的片面――重应用软件课程而轻设计课程。事实情况,在设计的岗位中是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工作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计算机参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从总的来看,这些岗位都处在整个流程的中、下游,甚至是最底层。他们更多展现的是自己掌握的软件技术,其中包含的设计分量较少,甚至没有。而在中、上游工作的设计师大多是搞手绘的,如:建筑师、高级室内设计师、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动漫设计师,家具设计师等等,他们出的是方案、构思、创意,具体细化由助手或下游完成,最后他看效果、确定。想达到这个水平要有深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 现在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认为学会电脑应用软件就可以出去工作,做设计师了,不愿在基础和专业上下功夫。如:素描、色彩、速写――画烦了,不想画;专业相关课程也不重视,最后把希望寄托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上,认为它可以解决一切,用手画好土、好慢,效果又不好。 在上室内设计课时,让学生作方案设计,要求用手绘方式画平面图、顶棚图、立面图、详图时,他们都认为可以在CAD中完成,叫他们画手绘效果图时,结果大都用3D软件做了,有个别用手绘的,也是透视不准确,表现僵硬、死板。再如:一些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到上海找工作,到人才市场去应聘,招聘公司就问:“可会手绘?会的话就来吧!”。在一些大城市,做手绘设计的比用电脑做设计的工资普遍高出4倍左右,待遇为何如此悬殊?还是物以稀为贵,用在这里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事实情况确实如此。而且手绘是越画越好、越画越熟,约束条件较少。用电脑做设计,整天对着电脑,今天软件升级了、明天又有什么新软件了,大都要跟着跑,年龄大了就更麻烦了――感觉好累!一不留神还有被辞退的可能,这是因为用电脑做设计的人太多了。在这里不是叫大家不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而是让大家在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时要夯实基础,学好专业设计课程,为以后个人的发展和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 想成为优秀设计师,就得在基本功和专业上下功夫。 首先基本功包括:①素描:主要训练造型能力、构图、表现力等。主要通过静物、石膏像和人物写生来训练。②色彩:主要训练色调组织能力和色彩表现力。练习途径和素描基本一样,现在的学生画的大都是水粉画,就材料来讲,不太适合学生后期学习效果图表现,有容易粉、干涩,色彩干湿变化大等缺点。总的来讲应该学习水彩画,它色彩透明度高、颗粒小、色彩干湿变化不大,干湿、厚薄的画法都可以,有利于效果图的表现,另外它又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可以作为设计师一生的艺术爱好。③速写:主要训练快速表现能力及对线条的感受,是素描的提炼和升华。能画一手造型准确、线条流利、潇洒、有力度的速写,在手绘中将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你可以不画素描,少画色彩,但不可以不画速写,在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这三者中最重要的,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利用它你可以和甲方进行快速有效的沟通、交流,使甲方折服于你的艺术才华和专业设计能力,还可以拿出一套独一无二的、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图纸。关于这点大家可以看看建筑设计手绘效果图、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手绘效果图、室内外设计手绘效果图、家具设计手绘效果图、产品造型设计手绘效果图、服装设计手绘效果图等等,在学习时要和本专业的表现风格相结合。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面对的是三个难点:一是线条、二是透视、三是色彩。要做到线条入木三分,取舍得当,透视合理准确,收放自如,色彩准确概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掌握相关书中介绍的技法之外,还要多总结自己的经验,画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再者是专业设计知识:①本专业设计知识要深入研究领悟。②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面,熟悉、通晓相领专业知识。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要多看书。只有这样,你的设计才能做的出色。有了好的表现手法、手段,再加上精彩的设计,两者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手绘效果图的特点是:生动、概括、速度快、适于创意表现。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激发设计师的灵感,展现设计师的才华和创意,是设计师多年艺术修养的体现,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打好基础,学好专业设计课――知识是需要慢慢积累的。熟练、个性的表现方式加上深厚的专业设计,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优秀计算机论文: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打造优秀初中计算机教师队伍 摘 要:计算技术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初中计算机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且能熟练地运用于生活之中。而提升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核心就是教师。但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为了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求我们去打造一支技能技术过硬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所以在提升计算机教师的职业能力同时,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初中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应该制订出培训的目标和具体策略,做到时间的合理安排。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在综合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上看,笔者对我国现阶段初中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作出研究并试分析一下,对中学教师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一、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目标的改革 从目前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总体情况来看,中学教师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这里可反映出,这将是一场对科学人才之间的竞争,这也就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为了使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上处于不败之地,我们的教学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上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反思 笔者通过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反思教师培训的现象,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了不少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培训脱离科学内容 2.培训缺乏具体针对性 3.培训教师缺乏主动性 4.培训的时间分配不合理 5.一些学校领导意识不强,组织力度不够 三、计算机技术培训的校本的整体设计 解决目前计算机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关键之一需要对培训时的校本进行合理的设计。 分析受训者,制定正确目标。作为特定的职业教学的受训者,教师的受训有几个特征。 (1)教师是以实践和问题作为引导;(2)教师都有自尊心;(3)教师都倾向于将原有的旧知识和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合;(4)尊重教师的个人需求;(5)教师都注重自己个人经验是价值;(6)教师都倾向于在学习上的自我引导和自我选择。 培训时要分析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收集培训时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整理和分析收集的信息。学科教师参与学科校本的设计的动力,主要是来源于希望利用教学技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合,从而缩小教学实践水平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所以,对教师的实际要求的认真把握,是决定校本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握这方面呢?在培训之前,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来调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需求。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召开座谈会,与教师座谈,同学生座谈,从而了解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2)发放调查问卷,这一种形式是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也是教师和学生较为接受的。主要是弥补座谈会有它的不足,座谈会只是针对个别的老师和学生,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而问卷调查正好弥补座谈会中的不足之处。(3)现场观察和记录。这种方式能够确实把握教学中老师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中的疑点。在教学一线了解到教师在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 四、合理的培训 1.确定主题,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发展越来越快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在培训时应该采用“任务”主题,学以致用的策略,所谓“任务”就是根据教学实际,把信息技术教学逐步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每次培训的目标就是完成一项任务,学习之后应当熟悉地掌握,并且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之中。这样对信息技术的培训必将是脚踏实地的过程,在这个反复积累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增强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兴趣。使我们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资源积累下来,更能使我们教师理解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良好风气。 2.培训时间的安排 教师的培训应当集中在学校学生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的时候,比如,寒暑假时间,学校和学生也处在休息调整时期,我们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学习。而不是处在教学的档期,形成时间的不足和教学任务繁重的状态。 3.强调主干的模范作用 主干的模范作用具体是指在培训期间,充分发挥主干教师的帮带、示范、辐射的作用,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作用。由于培训教师的年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不同,在整个培训中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要求我们在培训的时候要分层次地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在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培训员中要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也就突出了教学中的人性关怀,仅仅靠一个教师的教授,是完全满足不了教师辅导的需求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主干教师的模范作用,在教师中开展互帮互学。特别是在大家对信息技术还没完全掌握的时候,组织优秀的教师对专业技能还不熟练的教师进行辅导帮助是很有帮助的,在互帮互学的同时达到共同进步。 4.进行专题讲座 在培训期间可以不定期地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习心得的汇报,让全体培训教师集体参加,在听讲座、听报告中自我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增加自身的信息储备。 5.进行自我的评估和反思 在培训结束后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测评,以便了解教师在培训中的效果是否达标。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卷面答题的方式,让教师做出回答。也可以采用交谈的方式,了解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效果。而培训的组织者要整理各个方面反馈的信息,以便及时地对培训做出调整,而且要加强自我反思,反思在培训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在信息不断发展的当下打造一支优秀的初中计算机教师的团队十分重要,我们应当调整我们的培训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提升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水平。 优秀计算机论文:关于成为优秀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若干建议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和网络逐渐的被各行各业广泛的应用,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全球的经济步伐。随着我国的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电子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网络越来越重视,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具备高素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就成为了政府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所需的技能和具备的素质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技能;素质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就是保障网络包括因特网、局域网、广域网和其他数据通信系统在内的各种网络的正常运行,通过网络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的职业,例如公司的员工可以共享打印机和传真机等硬件或者软件设备。在发生故障的时候,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能够快速的定位和排除错误问题,可以设计、组装、管理和维护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网络,提供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咨询和支持工作,以此来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 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是首要要求,而开展一切网络管理工作的前提是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网络的基础知识,如果模棱两可的掌握网络理论知识,一点都不扎实,在实际工作中那么必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一般来说,作为一名网络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在计算机网络中最常出现的一个词语就是网络拓扑,作为一名网络管理人员,就需要对每种结构的优劣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拓扑结构,怎么搭建该结构。在网络管理中,网络协议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规定了计算机网络之间如何通信,怎么通信。作为网络管理员,需要熟练地掌握每种协议的配置方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哪种协议来实现通信,实现准确快速安全的通信。比如最基本的TCP/IP协议,比如UDP协议,要熟知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每种协议是如何工作在通信网络的那一层中的。 在实际的工作中,网络管理人员要时刻紧跟最新信息技术,掌握最新动态,并运用到工作中去。所以网络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能力,加大自身筹码。网络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这就要求网络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大量的掌握有关于计算机的专业词汇,这样的话就能流畅的阅读技术资料英文原版,最重要的是可以看懂网络管理设备和网络管理软件中的英文说明书,不至于因为看不懂说明书而手足无措。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网络管理工作本身而然,是为企业内部服务,需要经常和领导、同事、同行、厂商等交流。所以具备一个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实际工作变得事半功倍,提高办事效率和自己的竞争力。 同时网络管理员也要有吃苦的精神。网络管理员需要保障企业内网、外网的正常运转,需要随时准备解决问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工作的时间是不规律的,有时候还需要体力劳动,所以这就需要网络管理人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没有吃苦精神的人来说,是做不好网络管理的工作的。要有优秀的团体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于每一种工作都是一种必备的素质,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良好的团地合作能力,才能够在一个团队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企业做贡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对于网络管理员也是如此。做事耐心、细心。网络管理工作涉及很多繁杂,细小的工作。很多时候,往往一个细小的配置出现了问题,就会使整个网络瘫痪,无法运行,这就要求网络管理人在工作时耐心,细心。保证所配置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准确的,因为当你配置完成但却运行不起来,再回过头去找问题,就比较麻烦。 计算机网络管理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网络基础设施的管理。在网络运行比较正常的情况下,网络管理员对网络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包括确保网络通信传输的畅通、备份各项设备的配置文件、对网络布线配线架的管理负责、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内经常出现的用户变更位置和部门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也要对网络的通信状况进行监督,一旦有问题出现要及时的联系相关部门机构,实现对整个局域网和网络通信流量状况等方面的实时监控,还要对网络基础设施的使用制订和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执行的情况。 在日常网络维护中,网络管理员应牢牢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熟练的运用系统中所提供给的各种软件管理工具,及时的监督系统故障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而且,网络管理员还要对网络管理系统操作服务器建立热备份系统,准备好防灾工作。因为网络操作系统一旦发生致命的故障,整个的网络服务都会陷入到瘫痪的状态。 同时网络管理工作的优秀与否,取决于网络管理人员所掌握的技术。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是对网络管理人员的技能的一种两大方面划分。硬性技能方面:整体规划整个网络的能力,相当于宏观的把控能力。而对于这种能力来说,它可以认为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在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维护网络设备的能力,比如对路由器、交换机等的配置和后期维护。网络管理人员要熟练地掌握设备命令语句的调试方法,制定出安全的策略等,能够实际的根据环境需求来进行相应的配置网络设备,达到一个1+1 2的良好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的,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理念产生,这对网络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作为企业网络的网络管理者来说,所需要完成的工作是繁重又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极强的耐心和责任心,较为丰富的网络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管理员,为整个企业做好网络服务。 优秀计算机论文:加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培养优秀IT人才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和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严重流失。在这严峻的考验中,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教学改革,使中职教育在改革的春风中焕发新颜,稳步向前,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能快速适应市场的人才。其中,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是中职职业学校每位计算机教师必须积极面对的问题。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高科技的盲目崇拜,使得人们扎堆式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一是因为人才需求。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T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二是因为工作需求。IT行业良好的就业前景及工资待遇,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迫切地想跨进这个行列。三是因为兴趣爱好。作为计算机学科教学,是中专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教以来,一直从事中专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我感触颇多。如何正确定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这成为每一位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 热情 中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作为计算机,是学校开设的基础课。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不断滑坡。而作为中专生,基本上都是未能考上高中而选择上中专的,他们的显著特点是文化基础薄弱,理想信念缺乏,对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缺乏考虑。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甚至于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学习热情不高。作为计算机教师,应抛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传统教学重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却一无所知。第一次上课时,应选择FLASH或PHOTO SHOP这些图文并茂的有趣的课程,让他们有一种想学的冲动,心中没有厌烦,这才能让学习计算机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也能让他们明白学好计算机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萌发学好计算机的强烈愿望,树立“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观念。若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真正地转变学习态度,计算机学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骛远,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教学内容可以更丰富多彩,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多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为枯燥学习而厌烦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事情,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授课过程尽量缩短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真正实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比如,一是建立多媒体教室,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课本里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课件图文并茂地表现出来。二是可以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布置作业,网上完成作业,网上考试。可以以奖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比如作业已完成且正确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可以进行网游,查看网页,观看视频,在紧张的学习中让心灵享受一丝轻松的愉悦。 三、注重教学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他们培养的是创新人才,注重学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而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是在培养能从事计算机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在上计算机课时,教师就应该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五笔输入法这节课时就要注重方法。学习五笔输入法,要做出先期的准备工作,和拼音输入法相比较需要先背诵五笔字根表,但学生们都不愿意背诵。这个问题是我每年上课都会遇到的相同问题。学生总说拼音输入法一样可以输出文字,不愿意学习。这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打字比赛。让学生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一篇文字,记住时间。让胜出的学生,和熟练使用五笔输入法的学生进行比较。他们会发现,使用五笔输入法比拼音输入法的工作效率快很多。然后,让学生试着拆分自己的姓名。学生对五笔输入法产生兴趣的时候,着重讲解字根的分布和拆分方法。在知道了拆分原则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上机练习时间。 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关注学生全方位发展,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总结:苏霍姆林斯基曾谆谆告诫我们:“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生命。”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富有关爱、富有情意、富有生机,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享受课堂。同时,学生们也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相处,学会关爱,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优秀计算机论文:争当优秀的计算机教师 一、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文化传播行为。创新是教育品质之根,是改革之根。随着改革的深化,软件更新加快,生活的节奏加快,计算机教师必须坚持创新,以避免“本领恐慌”,要敬畏学生,要学生体验幸福,人生就是为幸福而来。获得职业幸福是教师生活的根本目的。教育首先让教师感到幸福,提高了教师的幸福指数,只有幸福的教师,才有幸福的学生。幸福更重要的是在于为人类创造新的成果,传承现代文明,三人讲台,一腔热血,一身正气,满脸笑容,每天关心着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相信学生他们每一位都有开花的理由,要让每一株幼苗都成为参天大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教育是一种聆听,如阳光下聆听开花的声音,教育是一种呼唤,是灵魂之间的呼唤和应答。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大爱,是一种超越了自己的班级、学校乃至对国家、对社会、对大自然和全人类的爱,只有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爱和被爱的幸福,才能产生亲师性,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学生才爱教师的专业,才爱听教师的课。 二、激发学生兴趣,船使八面来风 1. 寓教于境。精心设计新课开讲,可出示图片、实物、标本、幻灯、录像等与课文相关的直观形象导入,巧妙制作课件,把学生引入学习的境界。 2. 寓教于情。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情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睁大眼睛看,看学生在做什么?什么样的态度和表情,要求教师眼中有爱,有鼓励,有期待,期待学生智的开启;竖起耳朵听,耐心听学生在说什么,用心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学生的学习,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学生心灵的闪光,师生心灵展开对话和交流。 3. 寓教于新。经常注入鲜活的素材、实例和信息,让课堂与时俱进,与生活时时相通,把昨天无、今日有的新鲜事、典型细节讲给学生,以增加课堂的风趣。比如,在执教计算机画图时,为引发学生兴趣,以计算机向学生展示了十多幅活灵活现的图画,学生情趣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远远胜过传统式的说教,新颖的图像,精巧的课件、投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愉快对话,使计算机课有滋有味。 三、运用情趣作业,延续学习兴趣 1. 播放配乐散文,缓解学生疲劳,设计与训练,操作有关的小插曲,随时播放配乐常识、掌故、小故事,使学生兴趣得以延伸,活跃课堂氛围。 2. 开展比赛活动,以游戏形式激发兴趣。比如,作命题画,由教师命题,出示题目,让各学习小组展开比赛,诸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野渡无人舟自横”,“踏花归来马蹄香”……画成后组织优秀生、干部评选,并及时对优胜者表彰。 3. 抓好检测后的评估。比如,在教完WORD图文混排后,出这样一个作业:试制作一副“绿色家园”的画卷,其要求是:有图片,要新颖,有文字说明,突出主题,做到图文并茂。学生异常活跃,有的学生从图库中调用了青山绿水画面做背景,而后画出自己的家园。更多的学生从网上下载漂亮新颖的图片,进行简单处理,并写上醒目的标语口号:“人人动手、共建绿色家园”,突出了环保主题,通过评委初评,总比选出优胜者当场表彰,组织轮流欣赏,并发给奖状,记入作业档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紧充电,自我完善 教师首先应认真读书,加强进修,增加才气,即增加自己内在的才华,这是专业底蕴,是教师立足讲台取信于学生的保证。要多读教育教学专业丛书,深谙教育真谛,夯实理论基础,引发教育智慧。其次,是思考,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人气,这是一种人格和专业的双重魅力。教师的人气来源于有责任感,勇于担当,时时想着肩上的重担和胸中的份量,竭尽全力为学生负责,为教育负责。要内化神气,上课精神饱满、兴致勃勃,不断在教学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育学生,处理班务等综合教育能力,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有独特的教学能力和见解。争当学生爱戴、同事认同、家长信赖、社会欢迎的教师。 优秀计算机论文:高专院校计算机论文 1重视实验室综合规划 1.1实用性高效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施工之初就应该明确其真正的用途,然后按照具体的用途去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能使实际用途和具体的设计相吻合,不至于相差巨大造成二次返工的情况。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综合规划中首先就要遵循其实用性原则,尽可能的去优化计算机的实验室的性能,以满足所有教学使用的要求。 1.2安全性安全性也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网络安全是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所以应该将网络安全、电路安全等全部考虑到位。比如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可以通过统一管理IP地址的方式,然后在根据不同计算机教学用途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子网络隔离;另外校内计算机网络要提高黑客攻击,避免教学软件的和教学资料遭受攻击和盗取等;使用安全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供电系统的安全,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较多在同时运行的情况下电力负荷情况等,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进行认真的考虑和计算。 1.3可扩缩性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容量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软件知识的储存从而不断的进行扩展,但是也会因为知识的更新需要将落后的内容进行删除,所以计算机实验室一定要具有扩缩性,适时的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调整,作为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设计上一定要支持国际通用标准,这样可以保证设备在运用更加具有互通性和顺畅性。 1.4可管理性高专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作为高专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供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快的适应市场环境。为了满足全校师生的计算机学习和教课,就应该制定一套系统、完善、先进的管理方案。 2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效率 计算机网络克隆软件在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和备份方面突出了其方便有效的特点,一般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采购主要是政府采购的范畴,因此在采购完成之后需要将设备进行人工的安装,通过设备的安装,系统的安装调试、各种驱动程序的安装以及教学软件的安装等等,这样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如果在设备安装完成之后采用网络克隆软件“Ghost”便可以在所有设备均在联网的状态下进行统一安装处理,不仅仅大大节省了安装时间,同时也不需要更多的专业安装人员急性操作等。网络还原只是一个平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管理操作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对于实验室内的主机硬盘进行保护,并且在主机的主控端设置一个系统还原软件,初次之外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安装被控软件,因此在实验室机器在运用之后便可以自行登录主控端,如果主控端的主机发现任何一台机器出现故障,那么便会立即启动还原程序,将被控端的计算机进行重启,通过这样的管理便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效率。计算机多播克隆技术是指能够实现一对多的网络硬盘的复制,在每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内,所有的计算机设备都是在设定的局域网络内运行,通过对局域网的建立以及“GHOST”软件便可以实现计算机硬盘的克隆,在进行克隆的第一步首先要在实验室内选择一台多播克隆的样机,并将网络硬盘进行分区处理,在整个系统格式化之后再按照教学所需的要求,将教学软件、文件等如数进行传输和安装。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GHOST”软件可以将软件,资料同步到其它的各个计算机系统之中,这样节省了软件安装的时间,提升了安装效率,可以减少对教学课程的影响。网络还原和网络多播克隆技术各有优点,其作用也各有不同。网络还原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计算机在初始安装是便可以将局域网内的所有设备的系统如数安装到位,如果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恢复;网络GHOST软件它的作用在于恢复或者传输计算机内的所有文件和软件,虽然作用不相同但是本质上主要还是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安装维护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 3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助力教学的作用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试验室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给全校的老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因此怎样将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到位,体现出实验室的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衡量一个实验室的使用性的指标包含好几个方面:其一是实验室功能的多样化,如果功能过于单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进行更多的实验项目,这样也就不能体现出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其二是教学软件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随时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范例以供参考;其三是教学纠错能力,子啊计算机教学中一方面是给学生传输知识,但是传输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情况,因此教学软件能够拥有自己的知识自我更新和自我纠正的功能,这样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在联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能够达到上述的计算机教学功能无非是要做好两点:①加大计算机实验室资金的投入,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会使得计算机进行升级,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会使得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效率更好,运行非常的流畅,不会出现卡顿的现象;②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这点其实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进行课程教学、同时可以实时的监视学生机上的举动,布置课堂作业、收集作业文件等。通过人为的干预来加强教学的专注度,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对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进行演示教学,并且收集学生的完成的课堂作业文件等,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上课的时间,提升了教学质量。 4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系统安全和稳定 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需要考虑各种课程教学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随着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相继退役,再加上国家政府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考虑,对于自主系统的研发力度和安全力度的投入,在教学用计算机系统中一定要任何操作系统均和DOS系统进行完美的融合,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与日常的规章制度、维护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出入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事项、操作使用规范、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应该日常设备维护表,根据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然后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将维修的时间和维修的具体项目进行详细的等级,以备作为后期维修保养的依据和参考。 5结束语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不仅仅是只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使用,它还要肩负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实验室前期的设计、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实用性、安全性、可扩缩性以及可管理性等原则一步步实施,并且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摸索中前进,做好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好的服务高专院校的学生。 作者:李红霞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优秀计算机论文:市场需求中职计算机论文 1基于市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必要性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业和环境,计算机技术都已经不断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和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本应带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让很多人开始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方式产生质疑。为何已经毕业的学生找不到符合自身专业的岗位?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是否真正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不仅导致学生持有技能跟不上时代,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每一个单位和企业需要的都是拥有真材实料的,且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想要培育出真正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从市场实际需求角度切入,以顺应计算机时代现状作为首要条件,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让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2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困境 2.1教育方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和市场需求及时展步调不一致,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授课方法落伍。国内计算机教育课程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部分在中职院校任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因为毕业时间晚且缺乏社会相关岗位从业经验的关系,使之还没有足够的具体实践经验来为学生授课。其次,时代的进步会不断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而教师对新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及时地跟上步奏,依旧将一些比较老旧的专业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2.2办学条件匮乏,硬件设备陈旧。计算机学科教育和其它类型的学科有所不同,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辅助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购置足够多的计算机来为学生们提供充裕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接受纯理论教学,并没有能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自然达不到就业单位需求的岗位人才标准。这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无法找到相应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 2.3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即便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已经达到了教学标准,但仍旧存在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够合理,以及教学方向偏离,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等问题。中职院校是为企业和单位输送岗位人才的重要渠道,现如今企业对岗位人才要求高,而当下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立上存在缺陷,并没有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形式化。 3如何构建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 3.1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中职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师资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和授课能力。大力支持计算机专业教师在闲暇时间投入到社会当中去,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去不断摸索和学习,目的是让教师们适应自身专业变化的节奏,了解当下计算机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可行的教学参考,使之研究出一种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方针。 3.2构建基于现实需要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教学。例如图1所示,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分类。 3.3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极其强调实践操作,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少,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才是计算机教育的核心。首先,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更新速度的迅猛,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职院校必须让计算机教学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新的技术不断的渗透到教学方案当中去。其次,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层次不一,每一个工作都需要能够纯熟应用相关技能的操作者,这就需要探究出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达到理论知识引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实践过程的重要性,有条件也可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如图2),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环境。 3.4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以企业需求为原则定位教学方向和目标才是职业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生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的关系,以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教学,学校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操作环境;企业也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考察和指导教学,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为学校的教学方针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让企业对学校形成一个督促作用,从而改善学生们学习效果。 4结束语 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上提出的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市场是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想要培育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不断研究市场的动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使中职计算机教育更加完善,从而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静单位: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优秀计算机论文:开放式教学计算机论文 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1.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满足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试验教学的效果,使试验教学紧跟时展的潮流,而且还能够构建虚拟的试验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不同。 1.2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的自主性较强,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1.3开放式试验教学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 开放式试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试验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了实验仪器的充分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计算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开放式计算机试验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开发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有限,所以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进行改进。 2.1硬件设备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必须具有较高的配置,同时实验室的设备还要及时的更新换代,确保实验设备是最新的。此外,还要确保试验设备的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避免出现“一套试验设备多人使用的现象”。因为如果很多学生共用一套试验设备,那么部分同学可能无法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试验,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学生试验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思想观念 构建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教师应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确保自身思想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给学生提供自己操作的机会 计算机实验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实际上机操作,如果无法保证上机时间,学生也不可能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计算机的机会,是其在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往往会重复简单的操作,只会使用老师介绍过的软件,当软件变化和操作不同时就会很难解决。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无论硬件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都必须给予足够的保证,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动手自己操作。 2.4建立开放式考核制度 在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过程中也应执行开放式考核原则,教师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考核,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开放式试验能给学生提供长时间的学习以及模拟训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接受开放式教学,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 3结语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不仅需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同时也必须不断完善,帮助学生提高开放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学生能达到在实际工作中能有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作用比较大,学校应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提供平台支持、设备保证和政策保障。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的束缚,采用开放式实验实训方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作者:杨海瑞单位: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 优秀计算机论文: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1IDC业务现状分析 (1)硬件和软件投资高: 以每服务器、每应用、每用户为单位部署服务器,通常需要配置多台服务器,才能保证每个最小单元都得到分配。 (2)资源利用率低: 部分服务器,仅运行的B/S或C/S架构小的应用程序,如OA办公系统、网页基础服务类型。很多多核心处理器处于严重的空闲状态,但这些空闲资源又没有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很多设备资源利用率只能达到10%-30%。 (3)防病毒软件五花八门: 现今IT用户对系统安全要求比较高,每个用户需要自己安装繁琐的安全防护软件,防止网上多种多样的网络攻击,没能给用户提供一个整体的防网络攻击方案。 (4)系统恢复耗时长: 因为考虑成本,IDC用户数据一般没有专门的数据备份设备,当故障发生时,维护人员在故障定位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份数据,替换故障硬件,重装操作系统,重装应用软件,重新导入备份的数据,并重新做安全加固。传统的架构,恢复系统功能耗时一般会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 2IDC虚拟化技术提出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缩短系统故障恢复时限,技术人员提出了IDC虚拟化技术。将IDC业务基础设施的架构进行了转变。将传统的基础架构最小化单元从每个服务器转变成每个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emnt,缩写VE,即VPS)。通过VPS产品的部署,根据用户不同应用的类型,将硬件服务器划分为很多个虚拟容器,分配给一个客户使用,每个容器安装一种类型的应用。即实现了将硬件服务器进行逻辑层面上的划分和整合,并且在统一的界面上进行管理,通过软件可以集中对多个服务器上的上数百个虚拟容器进行统一集中管理,配置集中的存储,提高应用的可靠性,通过部署统一的防攻击软件,对所有虚拟用户进行安全防护。每VPS分配的资源不仅局限于CPU个数、内存和磁盘大小,还包括了系统的核心运行的几十个参数。通过在一台服务器上创建多个虚拟独立环境,可以确保每一个虚拟服务器的用户独享该资源,其运行及管理完全和独立主机相同甚至优于独立主机。虚拟服务器产品能够以较少的物理服务器服务较多的用户,从而达到节约电力,机架的目的,从而节省资源,扩大公司IDC的服务能力,既实现收益的增加,也达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操作系统虚拟技术的应用 VPS的全称是VirtualPrivageServer,即虚拟的传统服务器,缩写为VPS。VPS采用“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的Virtuozzo所创建的虚拟应用系统,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安装基础的宿主操作系统,然后在宿主操作系统上再安装操作系统的虚拟化软件Virtuozzo。通过Virtuozzo的资源分割功能,将原宿主系统,划分为多个个虚拟的环境,每个虚拟的环境作为IDC基础架构中的最小化分割单位,部署相应的用户,即构成一个虚拟专用设备。VPS采用虚拟化技术,Virtuozzo的虚拟化基于操作系统架构层,实现了软件的分割、隔离,每个虚拟出来的环境都是原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不需要单独安装操作系统,同时也具备原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这就是所有天津联通选择VPS虚拟技术在IDC应用的原因。 4虚拟化整体方案部署 4.1本方案初期设置虚拟服务器100台,每服务器提供30个虚拟主机用户。 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同时具有充足的可扩展性,设立集中备份服务器一台,操作Virtuozzo内置的VPS备份功能并配置集中备份。软件配置:配置64位架构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每台服务器提供30个64位VPS(兼容32位应用程序)配置集中备份方案跨平台集中管理控制台配置完善的防病毒预案 4.2硬件配置,制约虚拟化容量的主要因素 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其意义在于有效地分割、管理、调度资源,虚拟化技术本身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新的资源。因此,为虚拟化选择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硬件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配置至少满足以下要求:在本方案中,所有硬件服务器采用百兆网络连接,并根据就节点数量适当分配带宽。物理服务器采用千兆内网连接,以增强集中备份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不满足千兆内网连接条件,则也可以备份网络与数据网络混合传输的方案,但这样将会降低远程备份存储的吞吐性能,因此推荐服务器配备双网卡,并使用千兆网络连接。集中统一管理工具VZCC/VZMC远程管理终端可部署在内网,也可以部署在公网,本方案实施为了方便操作管理,将管理终端部署在公网。 4.3防网络攻击 Virtuozzo有两种MAC地址分配方式:路由模式与桥接模式。在路由模式下,所有VPS和物理节点共用同一个MAC地址。从交换机等网管设备看来,安装了Virtuozzo的物理服务器在一个网卡上绑定了多个IP。在桥接模式下,VPS可以有自己独立的MAC地址,这个MAC地址有系统管理员手工设置。通过在交换机上绑定对应的静态MAC地址,可避免MAC地址欺骗等来自同网段的恶意网络攻击。在通常模式下,使用路由模式的MAC地址即可满足正常使用的需要。VPS内的网络保护也有Windows自带的网络防火墙完成,用户可自行配置自己的VPS防火墙,不影响其他VPS。为了保护各种网络攻击,需要打开物理节点上的Windows防火墙,通过网卡“属性”- “高级”标签可以启动它。在物理节点的Windows防火墙上,无论如何配置,都不会影响到其上VPS的运行,防火墙只对节点生效。因此可限制3389端口登陆IP地址,并允许特定IP地址连接本机的22端口(VZMC管理控制台端口),以便远程管理。 4.4集中备份设备配置 随着业务的开展,服务器数量的增加,架设完整而有效地集中备份平台即成为保障业务持续运行的关键。集中备份方案采用Virtuozzo内置的备份功能和集中存储进行,采用本地备份、远程存储的设计方式实现,即能集中统一存储所有节点的备份数据,又实现了低成本、高速度的备份。备份方案需要集中存储设备一台,容量按照计算方式如下:每VPS空间×每服务器VPS个数×服务器数×保存备份的数量=存储空间。其中,每VPS产品空间假设定型为5GB,每服务器30个VPS,部署100台物理服务器,完全备份最少保留2个,则得出:5GB×30×100×3=45TB。因此,如果需要为所有的VPS都提供3个完整备份,则需要45TB的存储空间。 5收到的成效 天津联通IDC搭建了一套完善、稳定、高效的虚拟主机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企业邮箱、主机托管、网站建设等IDC相关业务。不仅方便了维护、管理,而且大大节省了IDC机房资源。 作者:薛丽美米琦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中心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 优秀计算机论文:教学模式下的职校计算机论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中职学校当前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使用板书、多媒体教具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于当今的中职学生,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总结归纳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有如下三点:(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知识是需要学生去接受、去理解,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接受者,而忽视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双向性。(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课堂设计单调,缺乏学生的配合,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学习无兴趣且枯燥。(3)过于注重教材的作用,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纵观传统教学模式众多的不足,那我们中职教师应当进行哪些改革去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呢?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以前管束和被管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情感交流,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要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再次,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利用真实的情境问题结合教材,作为知识点向学生传授,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引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这里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摆脱过去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状态。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激情澎湃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环境。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即要兼顾教学大纲上的知识和技能又要设计好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服务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学生的班级式学习与重点学生个别学习相结合。探索学习。探索学习指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主动的去观察课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着观察课题、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探索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的设置。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1)使用案例创设悬念。一个好的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想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会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养成探索的好习惯。(2)教师设置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示范讲解方式转为引导、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探索、发现,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和探索学者关系。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的。自主学习重点在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一种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探索学习强调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知识的技能。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自主学习是探索学习能够实施的前提,学生应能先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容易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己学习获得,对于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个人探索或教师讲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探索学习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 3自主、探索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 3.1备课阶段 备课的前提是要“备学生”,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本,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置一个合理的教学课题。为了保证有一个好的教学课题及情境,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课题要联系生活,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共鸣。其次,课题的难易要适当,不要过难,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毫无启发性。再次,选择开放性的课题,目的是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课题完成后的结果要易于提交。 3.2新课的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要利用项目或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动画、微课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能使课本中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读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发知识冲突。 3.3自主学习探索阶段 情境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学习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注意聆听学生意见反馈,控制教学进度。只有聆听学生意见,关注学生的反映,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适时的参与和指导教学。 3.4难点问题讲授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把这些难点问题收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经过前几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愉快的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再考虑其他解题方法,继续激发创新思维。 3.5学习结果评价阶段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常会用到作品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的完成常会用到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通过作品的分析就可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撑握程度。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即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撑握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 4教学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上进行实践,以下为教学实践过程:课程内容:《办公自动化》第一章第二节:制作产品宣传页。教学对象:11级计算机应用班课时:2课时(90分钟) 4.1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对“产品宣传页”的排版设计,掌握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生成及修饰,最终利用Word应用程序实现简单图文混排。能力层面:通过对给定案例的排版设计,培养学生进行文档美化处理的能力。学会利用Word2003给定的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图文混排的实际问题。认知层面:由浅入深,由已知知识介绍未知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路。 4.2教学重点及难点 艺术字生成及使用艺术字工具栏修饰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编辑设置,将艺术字、文本框应用于文档中进行综合排版,知道常规文档排版的基本顺序。处理方法:重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参与设置。教学难点:艺术字的修饰,图文混排、文本框的使用处理方法:要求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多做练习。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做艺术字、文本框,还要能综合使用。 4.3设计思路 设计要点一:通过提供“产品宣传页”的案例,引入本课,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加直观的理解图文混排的功能和效果。设计依据:创设案例,引起学生注意,是激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设计要点二:利用“产品宣传页”中图片的设置,分析完成该设置可以使用的工具及手段,即可以使用艺术字完成操作,又可以使用文本框完成设置,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告诉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灵活应用,多方考虑。设计要点三:“产品宣传页”案例的设置,符合当前企业宣传产品的要求,通进案例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依据:授课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设计要点四:通过图片和艺术字、文本框等工具可以使文档排版非常美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求知欲转为学习动力。设计依据:掌握学生学习心理,适当掌控时机是提升课堂内容的关键。 4.4课后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教学内容始终以学生感兴趣的产品宣传页为主线,学生由宣传页的设计方案的讨论开始,然后进入材料的搜集,到师生互动,最终完成作品。在作品展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对作品进行评价,又对知识进行了强化。5结论通过创新和使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弥补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没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创新性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的最终目的。 作者:高烨单位: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计算机中心 优秀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论文 1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1.1进行上机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在计算机上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常见的问题有学生在上机课堂中下载游戏、电影和音乐等软件,还有的同学会将零食带入机房并且乱扔垃圾,计算机机房的整体运行情况就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同学随意更改计算机的配置,并且还私自将一些重要的系统文件删除了,采用机房的计算机浏览一些危险的网站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给计算机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也加大了机房管理工作的难度。 1.2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 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相关人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做好所有设备的维护工作,不断的发现并且排除网络故障,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另外,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机房中很多电线都是暴露在室外的,网线线路又是极为复杂的,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稍有马虎和大意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和短路等问题的出现,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管理人员还必须充分的保证机房用电的安全性。 2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各大高校应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其应由校领导直接管理,同时应区分好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下,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由于这一模式具有信息保密性强、传播性强以及快捷方便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不但能够妥善的解决机房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且还能起到规范人员行为的作用。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指的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产生问题是一个人思考的基础,并且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是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的,随之就会产生疑问和探究答案的心理状态,而此时人的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2提升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负责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应有针对性的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且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各个工作岗位。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院校都认为建设机房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们忽视了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因此,高校还应定期的为这些人员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教师应让学生们认识到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中来。 2.3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 作为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对于保证计算机机房的运行效果是非常有利的,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工作人员自身就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因此,应在考虑到了计算机机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负责机房的管理工作,确保计算机机房各项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提升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延长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2.4合理的分配机房工作和教学工作 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计算机机房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其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机房工作与教学工作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可以共享这一显著特点,因此,在机房中应设定一个系统来合理的调配机房的使用时间,这一系统应可以满足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真正的起到配合和辅助计算机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各项功能。 2.5重视对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工作 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久工作,维护工作是保证机房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制度,建立真实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日志,不断的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人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故障的,而有了这一日志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同类故障。另外,对于每台计算机内部的重要数据,还应及时的进行系统备份,做好计算机机房的网络防毒工作,充分的提升机房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必要性、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各大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教学设施,计算机机房在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以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应制定出科学并且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对策,做好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大学计算机机房的有序运行。 作者:周俊杰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计算机论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的结合,营造出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国内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国内很多行业提供了信息管理技术保障,促进行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媒体技术进入数据库领域,数据库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数据库中新的技术内容层出不穷,数据库的许多概念、技术内容、应用领域,甚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建立和实现了一系列新型数据库系统,如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演绎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数据库系统的大家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仅是数据库大家族的一员。数据库技术主要特点是:数据的组织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可控冗余度和数据的灵活性等。数据库的结构是具有组织性的,不是散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排列,数据与数据之间是具有相互关联的,按照某种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从整体上看,具有完整的、清晰的组织结构形式,而数据库的共享性更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营造数据库重要目的之一。作为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企事业单位内部资源、资料的共同使用,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使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数据库具有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根据数据的修改,新的数据项和数据类型变化,可以做到不需要对原来的程序及数据进行修改,从而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仅是数据储存的“可移动仓库”,还拥有数据的输入输出、数据的查询和数据的编辑修改等管理功能。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调取、查询方便构建具有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数据库,从而实现高效率、便捷的工作效率。 2加强信息管理、注重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措施 随着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应重视计算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2]。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立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诚信明礼,注重与人合作,团队协作意识强;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爱好鲜明,有较强的表现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好运动,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能力、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懂得自我保护。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开展专业认知培训课程,使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了解IT行业、了解职业岗位操守、了解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养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员工形成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使用企事业文化,提高实践技术能力,培养人才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对信息进行采集于组织、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加工、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维护与管理,培养人才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规划能力及战略数据规划能力等相关不等强度的工作内容。提高信息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使用的重视程度,熟练并掌握可想数据技巧,从实践上总结工作经验,通过工作实践能够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并创建能够使用的具有数据完整性约束、索引和查询数据等工作内容。加强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管理技术基础和原理、信息产品及其流通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管理的发展环境、信息管理的组织和人才培养等等专业性能的了解及掌握。开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课程培训,实现技术查询和操作、保证数据安全型和参照完整性、使用事务及完成指定业务的工作训练。加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实行信息管理评价机制,把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掌握及日常维护管理列为员工考核升迁的基本标准,从根本上调动管理阶层和员工对计算机数据库使用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实现“人力科技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同时,企事业单位在加强信息管理、重视人才培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更应提高全体职工法律意识,强化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从而形成健康、平稳的发展趋势。 3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数据库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这必将对数据库技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数据库技术与新出现的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必将数据库技术引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注重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 作者:谢小波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 优秀计算机论文: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论文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教育,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当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身份时,自然会减轻心理负担,会意识到教师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自己的朋友,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对学生多肯定、多表扬。教师要引导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羞涩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上机实践,敢于发表新见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很小,也要予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出错了,要婉转地指出,引导其改正,鼓励其再接再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对立而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从情感上亲近教师,进而能够将这种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上来。有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就迈出了有效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展现个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实施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而不再是机械的理论记忆,从而可以真正地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门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社会的需求,成为应用型人才。如在学习Photoshop图片处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需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式的讲述,而采用边讲解、边练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电影的宣传海报以及学生所喜爱的各类杂志封面等素材入手。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借助操作平台,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之后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亲自上机练习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而是利用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个性,展开想象,以宣传学校为主题来进行宣传画的设计,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这样的环节从内容上来说,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极具开放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实践证明,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符合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掌握。 三、结语 总之,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机械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突出计算机的学科特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为指导,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能在实践操作中内化理论、提升认知,促进知识与素养、技能与能力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有效教学。 作者:杨昆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优秀计算机论文: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 一、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简介“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主流机械三维软件的学习,掌握机械零件的三维实体建模思路,并掌握三维实体的工程图方法。该课程的前续课程有“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辅助工程绘图”,后续课程有“计算机辅助制造”、“机械设备设计”、“工装夹具设计”等专业课程,在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原考核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改革前沿用专业理论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表现占分30%,期末考试占分70%。期末考试为上机操作,按试卷所给出的工程图完成三维实体的建模及工程图的。为一份期末考试样题,从卷面的评分标准来看,样卷对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考核,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原考核方法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U盘、手机等移动存储设备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为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复制别人的考试文件、学生修改学号帮别人提交考试文件的行为,监考老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如考前对机房的几十台电脑禁用USB端口,考后帮多位学生提交文件等防作弊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越来越广,有普通高中生源、单招生源、“3+2”和“2+3”类型的职校生源,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学生也越来越独特和有个性。在原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分70%,其得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通过该门课程,因此学生的关注点就放在了如何通过期末考试上,从而会出现多种教师想不到的作弊方法。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程的通过率,压力也相当大,而这个压力无形中加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有一种被动学习的感觉,这个情况非常不利于课程的教学。 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课程考核的方法,释放教学压力发现问题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多次研讨和修改,通过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最终形成了“24X”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考勤占分20%,课堂作业占分40%,期末考试占分X%,其中X值由课程组教师在期末考试后依据学生得分情况共同确定。考核评价比例调整后,学生只需平时不缺课和完成教师安排的项目任务后就可以通过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压力得以减少,从而教师和学生均能把关注点放在平时技能的教学和学习上。 (二)使用第三方变参化模型测试平台,杜绝考试作弊的可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在2010年尝试采用第三方公司推出的网络考试托管平台进行期末考试,极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效果喜人。如图2所示,该测试平台试题的模型形状一致,但测试平台提供给每个学生的参数表各不相同,最终答案也各不相同,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的可能。在正式考试前的两周,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模拟考试,给学生积极投身学习、不断超越产生极大的激励推动作用,并且考试全程可以进行分数和排名直播,刺激学生认真答题,争取好成绩。 (三)结合学校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实现多方得益大多事物的改革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结合了学校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以多方得益为改革动力,遇到的改革阻力并不大。在学生方面,如果在期末测试时成绩达到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的办证成绩线,就能在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中获奖,学院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另外,学生可以自愿办理该平台含金量较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教师方面,采用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可以轻松快速地从题库选题、定制并考试试卷,考试结束即可成绩表,无须人工阅卷,期末工作量大大减少。同时,课程组教师也完成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学校方面,由于学生一开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就意味着参与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最终通过第三方网络考试这个公平公正的测试平台,为学院选拔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在第三方公司方面,学生办理证书后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从而支撑公司的运作,开发出更多的变参化模型,使网络测试题库更加丰富。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了自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后,学生在参与学习时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游戏,对学习产生了热情,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映在模拟考时自己成绩不理想,在后面两周里勤做练习,终于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而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在参加模拟试后反映,还是好好的重做好课堂作业,期末考试过线太难了,尽能力去考,得多少分算多少,算是锦上添花。如果仅仅是增加课堂作业的比重,不改变课程期末考试方法的话,学生是不会这样重视课堂作业的。 (二)课程组教师教学交流多了由于有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测试平台结果,课程组教师真实了解到自己和别人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多了,如向教学效果好的老师请教学方法,课程组教师对学生在测试中没掌握的技能点进行研讨,课程组教师间相互听课等。 (三)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得好名次“计算机辅助设计”考核方法自2010年改革并实施以来,为学院选出了多名三维建模技能扎实的学生,在参加各级相关比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表1所示。其中,2010年由首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选出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项目,获得全国第一名,创造了广西自治区最好成绩。 四、结论及展望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取得圆满成功。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完全可以把竞赛、证书、教学溶合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学到技能,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辛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在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期末考试的比重,但小小的改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工作,只有找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平衡点,课程改革才能真实落地生效,否则课程改革只能是寸步难行。 作者:关意鹏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计算机论文:服装CAD课程计算机论文 一、解决办法 (一)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相融合,突出体现实践性服装CAD具有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放码、排料等一系列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工具,服装CAD要和专业课程相融合,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做出以下两方面调整:首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将服装CAD融入到每一门与之相关的专业课中。譬如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结束后,再学习服装CAD中的款式设计软件,款式设计课程的最终作业要求学生由服装CAD来代替原来的手绘款式设计,这样就将原有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与服装CAD款式设计这两部分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学时分配上服装CAD的款式设计在原有的服装CAD课程中占用学时不变,两门课程既是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接触软件时已带有任务性,有目的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比传统学习方法更适合对软件的领悟与掌握;同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CAD结构设计模块相结合,结构设计课程要求完成手工纸样设计,再由服装CAD完成电脑绘制结构制图、完成工业样板;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课程可与服装CAD课程中的放码、排料模块相结合,学生比对两种方式完成的作业,既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又能体会服装CAD确实使企业提高实际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管理便捷等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服装CAD的认识。其次,在课程先后时间安排上要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符合,也就是是遵循企业中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业样板—放码—排料—成衣的先后顺序,那么,不但在时间上要符合,而且完成的效果同样也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款式设计课程开始时,必须将市场上最新的款式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就是说要紧跟市场,以新的设计和款式代替陈旧的款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按照企业中的模式,将设计转化为成衣。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思想要转化成真实的产品,这是一个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大任务”。 具体操作顺序是根据已设定的款式图完成手工结构设计,然后由服装CAD修改或重新生成手工样板、工业纸样,最终在服装生产工艺课结束时获得最终成衣。也就是说,这个“大任务”是由不同课程下的一个个“小任务”组成的。整个教学模式下的各个课程,在时间上既是相互独立的,在内容上又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互相印证的。表面上看课程是分散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同时课程相互关联、承接、递进,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共同增长。在这种模式下,除原来课程的考核方式外,学生自行组织的静、动态展演也可作为一项考核方式来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物的展示中产生成就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模式的实现下,每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体会到做设计师的角色,更深一步领会企业生产过程,因此,服装CAD是融合设计师思想,使服装设计更加科学化、高速化的技术。更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服装CAD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也激励了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的双赢的促进方式。 (二)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原有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已不能真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针对服装CAD应用型特点做出调整。把原有的灌输型教学方法改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只需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布置以上所述的“小任务”,各个“小任务”由于“大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由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授课时可直接讲授工具的用法,然后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加深对具体工具的用法,期间对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互相讨论或直接由教师指导完成。由于是带有问题性的、任务性的学习,这种方法直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悟,要比教师直接灌输讲授这种方法更有效。 (三)选择多软件学习,提高硬件配套设施利用率国内外服装CAD软件种类繁多,教学授课所使用的软件选择余地较大,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软件都放到课堂上进行学习,这是教学设备和教学计划所不允许的。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在多数服装企业中应用广泛的软件,而且其功能、操作习惯符合我国服装行业习惯这样要求的2~3个软件,以一个为主,在正常教学中引入,另外两个为辅,以案例方式在软件新的功能上以及不同软件的区别上向学生介绍,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深入学习,这样学生对市场上主流软件并不陌生,即使在就业后遇到没接触过的软件入手也不会感到困难。因为服装CAD软件在功能模块上的划分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各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特点,深入了解和学习2~3个软件后,其它则正如我们所说的会触类旁通,并不困难。另外,在服装CAD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服装行业以及服装CAD的未来发展趋势,所选择的服装CAD要代表实际生产中的新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软件在教学的同时要与开发商保持同步升级和更新。软件的学习与应用离不开配套的硬件设施,正如前面的内容所提到的,学生带有任务性质的学习最终目的是通过服装CAD技术获得成衣,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数字化仪、打印机、绘图仪等专业设备,可建设专业电脑机房,软硬件设施不分离,这样授课的同时可让学生直接输入或输出1:1纸样,进行修改,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认识,是对学习过程和生产实践过程的更深层次的掌握。 二、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高效化和便利化,服装CAD技术成为服装专业大学生进行从业选择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传统服装CAD教学已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培养已出现弊端。服装CAD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新的教学模式中,理念是把服装CAD和服装专业教学结合,强调知识的融合与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多位一体化,实际授课内容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及运作模式,软硬件配套设施紧密结合,学习中更注重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主导,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更能主动挖掘知识点和探究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这不但解决了课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情况,更能体现服装CAD课程重应用、重实践的理念。在以上教学模式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从而深化发展服装CAD的教学,切实推动服装CAD的应用。 作者:张瑶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优秀计算机论文:安全维护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电子产品,其正常运行的条件对外部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计算机所处环境的湿度与温度不符合标准,那么就会导致计算机出现硬件故障,不利于计算机正常运行,也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加强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外部环境符合条件,从而提高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1.2有利于资料的保存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运行的一个平台,若想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就必须将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但在计算机实际使用中,如果没有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必要的维护,那么会导致其出现死机、自启动等现象,可能会使计算机中的资料丢失,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安全维护,有利于信息资料的保存,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 1.3有利于保护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运行时,如果发生故障必然会导致各种硬件设备被烧毁,甚至是计算机报废,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平时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定期进行保养,从而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起到一定的保护工作,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 2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分析方法 2.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看”、“听”、“闻”、“摸”等去分析和判断计算机硬件故障。看主要是指电阻电容的引脚是否有短路或断路、板卡表面是否有烧焦现象、插座和插头接口是否有松动等;听是在计算机及设备运行中是否有非正常的声音;闻是闻主机、板卡是否有烧焦的气味;摸是指检查直插式器件的芯片和插座安装是否插牢,并用手触摸显示屏、CPU等硬件感受其温度,从而判断计算机是否安全运行。 2.2电路检测法电路检测法较多,比如电压法、电阻法以及电流法等,这些方式往往是采取对负载电流、直流、电源工作等的检查。 2.3短路、开路法在检查过程中,将部分电路进行短路或者开路,观察它们相对应的电压、电压及电阻值,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故障的检测和判断。 2.4系统最小化检查法系统最小化检查法包括两种,一是软件的最小系统由主板、显卡、内存、硬盘、CPU、键盘、鼠标组成,二是硬件的最小系统包括CPU、主板和电源。最小系统法主要是对系统是否能正常启动进行判断。 3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相关措施 3.1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计算机主板上包含许多引脚、插口等,可以通过防止静电与形变进行安全维护。由于静电会影响电路,造成元器件的损坏,难以实现控制芯片组和协调电路,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一旦主板变形也会给计算机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要把主板平稳细致的固定在机箱上。 3.2对CPU的安全维护CPU,称为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高压和高温都会对其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有专门的风扇对CPU进行散热,但如果运行的程度较大,风扇散热往往难以达到要求,持续的高温高压会影响CPU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CPU的烧毁。因此,在平时使用和维护CPU时,应根据计算机的使用特点及对计算机功能的需求,增加一定的散热辅助装置,从而确保计算机正常使用。 3.3对内存的安全维护对计算机内存安全维护来讲,只需确保内存不超频即可。内存安全很少受到计算机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内存满足CPU性能的发挥存在瓶颈,时常会出现超频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计算机黑屏。因此,在对内存进行维护时,必须确保内存不出现超频现象。 3.4对硬盘的安全维护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硬盘多数是机械硬盘,内部结构复杂、精密,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那么磁头将会碰到盘片,造成硬盘上数据的丢失,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移动主机或者硬盘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发生震动。 4总结 在平时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应注意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通过本文对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相关介绍,在日后对计算机进行使用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除尘等,避免因浮灰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从而确保计算机及其设备安全、稳定性运行,促进我国各行各业健康发展。 作者:潘小艳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计算机论文: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联网软件中存在的风险 1.1计算机设备安装带来的风险计算机设备的安装分为软件安装和硬件安装,计算机硬件一旦安装错误将会导致计算机无法运行,严重者可能导致整台计算机的损毁,所以计算机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进行主机的连接,网络的连接,计算机外围设备的连接等操作,这些操作一旦出现失误,后果是将是无法挽回的。另外,计算机设备安装也存在强制安装、修改本地设置、收集用户信息和推送广告等恶意操作。这些恶意操作都会给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危害。 1.2网络数据库带来的风险数据库,是数据的存储中心,网络上各种数据都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如果数据库产生数据隐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量越来越大,需要存放的数据急剧增加,各种私密的信息和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系统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 1.3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实际操作包括简单操作和技术操作,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安全维护工作的时候,如果由非专业人员操作,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甚至造成重要文件丢失或数据源丢失,这些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损失。 1.4联网软件安全标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各种具有兼容性的应用软件应用而生,这些软件的用户量大,在使用过程中占用大量网络资源。目前我国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针对单位和个人的一些要求,但也只是在对软件强制安装和难以卸载,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浏览器的劫持和广告弹出等违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些恶意行为进行了说明。联网软件安全标准主要是从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和运行安全等方便做出规定的。因此对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运行安全等各种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 虽然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一体化操作,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分析仍然是必不可缺的。 2.1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之前,一定要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及其操作对象,只有先明确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和操作对象,才能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对于个人来说,进行安全评价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个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方式,以便更好的实现联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使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提高操作的熟练度,以保证公司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信息安全并增加公司的盈利。 2.2搜集安全评价的信息确定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目的以后,就要搜集安全评价所需的信息。只有全面的搜集相关的信息,才能为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才能进一步进行网络安全评价。 2.3选择安全评价的方法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具有科学性,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不好方法,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又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合适的方法则能事半功倍。评价的方法有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两种方式,短期评价就是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对安全性能进行一次评价和风险评估,而长期评价是偏重于从整体上对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无论是短期评价还是长期评价,都可以达到基本的要求。 2.4实施评价工作确定了目标,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就需要开展评估操作了。安全评价是整个操作工作的主体部分,评估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操作,任何一个操作过程出现错误,都会给整个评价分析过程带来麻烦。 2.5总结评价结果完成计算机联网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各个操作步骤都之后,就需要总结评价的结果了。评价完了不代表全部工作就完成了,总结也是安全评价的一个部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主体流程都完成之后,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在总结过程中可以发现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得以处理。另外,将此次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的评价分析结果存储起来,也会给以后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参考,减小日后评价分析工作的工作量,减少资金投入。 3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意义 3.1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才能保证计算机其他各项功能的实现。 3.2减少故障的发生安全评价能够发现故障的所在,并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所提供的措施对计算机进行维护,进而维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功能的实现。 3.3方便用户的操作随着安全管理的自动化,用户操作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一旦出现问题,用户便可以用可行的操作步骤进行对问题的处理。计算机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事,也出现了许多相应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使用和网络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以防止出现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度安全评价研究就是在便利人们的联网安全以及联网安全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计算机联网软件,更好的让网络方便我们的生活。 作者:徐晓丹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计算机论文:实验教学计算机论文 1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高校领导及老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正是因为这种比较浅陋的认识,导致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仍从属于理论教学。大部分老师只是将计算机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工具,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高校都缺乏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硬件实验系统,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考察办法,这样就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计算机实验教学认识的不到位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问题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而且验证性实验比较多,缺少创新性实验。这使得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需求。这一方面是受限于高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高校的硬件条件,当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中就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构建小系统、开展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验证性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由于实验教学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做出科学的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单一的、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和改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另外,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将所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讲授剥夺了学生的提问和独立思考,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这不仅让他们失去了听讲的兴趣,而且还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资源;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也是非常低的,不能更换地促使学生快速成长。 (3)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都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也都很平常,没有展现出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优势。而且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也是比较落后的,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设备,这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2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1)高校要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高校要想取得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的飞越就必须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只有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才能更加地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当高校重视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就可以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而且只有深刻地认识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才能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因此,高校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是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优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相关单位构建新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实验内容的应用广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增加新的实验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不能一味的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比如说学生中思维活跃的学生比例较大时,就可以采取比较活跃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多讨论、多发问、多动手,这种教学方式才更适合他们;而对于那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也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长。 (3)提供教师素质、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本身的数学水平就差,怎么能期望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老师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专业能力也很平常、教学经验也不丰富。所以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面要加强老师的自身素质。另外,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也相对落后,这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重大的。所以高校要不断地完善计算机教学手段,同时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要想解决和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就必须采取综合的改革措施,从转变高校认识开始到提供教学人员素质、更新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季宏宇孙静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 优秀计算机论文:会计信息工作计算机论文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具体步骤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比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复杂很多,其控制过程从对人的控制扩展到对计算机和人的控制。计算机的处理过程具有集中性、连续性,随着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载体变化以及共享程度的提高,会计中财务账簿控制系统渐渐失去作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做好对审计内部控制的加强。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针对这种情况产生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初步熟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从原始的数据凭证到最终的各种报表的输出,整个过程现在审计前有大致的了解。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内部的有关人员座谈、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来跟踪业务处理方法,从而了解企业审计单位信息的内部控制方式有哪些,从而有利于今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完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对于一个健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即便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的业务处理过程中也不一定能够被有效执行,因而必须对其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检查这些必要的控制制度是否在执行或者由哪个工作人员执行以及使用哪种方法执行。通过了解以上执行情况,从而把握其系统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可依赖程度,最终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审查文档和有关的企业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更好的把握系统的流程,确定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的要求差距在哪里,并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测试之后,进而需要对内部控制情况做出详细的评价。评价过程遵循客观、公平、严格的准测。一般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评价初步的审查结果,评价被审计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哪些是比较满意的工作,哪些工作略显不足。第二,评价内部控制情况符合测试的案例,其具体的符合程度是多少。是否真正能够按照其要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上述的两种情况,其可靠性有多强,是否能够真正的为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服务。 二、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当前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当前我国多数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多数企业的计算机会计信息对各种分散的交易数据常常会收集起来,放置于计算机的中央存储器中进行存储。这种统一的存储方式加大了数据丢失和泄露的风险。有时候由于黑客攻击等计算机遭受病毒入侵,造成了数据的泄露或者损坏,缺乏相应的安全性保护机制。其次,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大。虽然现在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够真正的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其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不大造成。最后,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普遍不高。我国的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够,在进行操作时实际能力更差。有些企业的相关人员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法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一旦发生风险也不知如何控制,因而极大的增加了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难度。 (二)改进措施针对以上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审计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一般说来,现阶段使用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有对会计软件进行审计、对会计数据文件进行设计、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设计等。其次,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规章制度。当前条件下,开展会计工作不能再如以前那种墨守陈规、没有变通的会计工作,而应当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努力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更加适用于企业本身的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还需要从长远的发展看待会计工作的进行,将操作的规章作为具体的指导方针,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最后,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求其补充自身的会计知识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只有真正加强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其信息处理水平,才能够保证现代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内部结构都与会计信息化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时代,充分了解审计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做好初步审计工作,从而能够更完整的获取被审计单位信息。总之,只有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做到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才能够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才能够促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艳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审计局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 【关键词】 艾滋病;心理咨询;防治策略 aids是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到目前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由于本病的特殊性,做好心理咨询非常重要,可使患者获得aids的相关知识、有效的健康信息、心理调适手段以及帮助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患者克服困难,能有效防治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疫情的蔓延,现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98例患者,hiv确认实验阳性。男66例,女32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7岁。感染途径:性传播83例(其中异性多性伴76例,同性恋7例),静脉吸毒11例,传播途径不详4例。工人24例,农民23例,自由职业者20例,司机27例,干部4例。 69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haart。经过心理咨询后,67例患者改变生活方式:4例吸毒患者戒毒,3例接受美沙酮治疗;21例性工作者不再从事性服务,39例多性伴者减少性伴数;58例haart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发生。 咨询方法及内容 1.咨询方法 安排责任护士接受确诊患者的咨询,第一次咨询30分钟,以后每次复诊咨询15分钟。咨询形式:直接咨询,就是在安静、整洁、单独的房间,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咨询。同时,配备内容实用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资料、避孕套等,以利于患者索取利用[1]。 2.咨询内容 (1)建立和谐关系 首先向患者问好,把自己介绍给患者,然后向患者解释咨询应遵循的过程,同时强调咨询内容的保密性,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保证咨询顺利进行。 (2)评估患者的问题 询问患者的苦恼和忧虑,用心专注地倾听患者的倾诉和给予足够的发泄时间,确定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3)心理护理 由于社会的歧视和昂贵的治疗费等问题常常给患者带来悲观、焦虑、绝望等情绪,所以,护士根据患者的社会环境、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经济条件、感染方式等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疏导[2],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 (4)鼓励患者学会自我观察 密切观察自身身体的变化,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气促时,可能出现细菌或真菌感染以及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等;出现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眼前蚊飞感等症状时,应警惕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发生;如出现头痛、头晕、喷射状呕吐时,应警惕脑膜炎的发生;出现念珠菌感染、疱疹、腹泻等并发症时,应及时就诊。 (5)预防疾病传播 交代患者戒除不良行为,改变生活方式,如:同性恋、静脉吸毒、性生活混乱等;在进行性生活时要100%使用安全套[3],包括双方都是艾滋病感染者,以防艾滋病不同毒株和其他致病菌交叉感染;女性患者要避孕,因为妊娠可能使无症状的感染者发展成艾滋病患者或使病情加重;避免共用牙刷、刮胡刀等;禁止献血、献精子、供组织器官等。 (6)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是维持和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应供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并经常变换食物种类,少吃多餐。 (7)对haart患者的宣教 反复强调良好的依从性是haart成功的关键,但不能根治,并存在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一旦接受haart,要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随意更改服药时间、剂量或者中断治疗,呕吐时将药物吐出后即刻补服。出现恶心、眩晕等轻微的不良反应,应坚持吃药;出现严重皮疹、贫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找督导医生处理。同时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cd4 +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以及时了解有无肝肾功能的损害、贫血以及了解haart是否有效。 总之,艾滋病的咨询是心理咨询的技能在艾滋病防治中被成功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被广泛肯定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它在艾滋病防治中的效果已被证实[1],本组观察结果也显示,做好艾滋病患者的咨询工作,能有效防治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疫情的蔓延。但由于对本组病例的观察时间尚短,心理咨询的长期效果以及如何保持长效机制等诸多问题,仍需持续观察和探讨。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家庭功能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家庭功能的影响,以及能预测这种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防御方式量表(dsq)、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容纳他人量表(aos),对85名接受心理咨询培训的女性受训者进行培训前后2次测试,调查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显著下降 (p 0.05),平衡型及中间型家庭类型增多、极端型家庭类型显著减少(p 0.05)。②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下降与dsq、16pf及aos的部分指标呈显著相关(p 0.05)。③16pf中创造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能有效地解释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总变异,dsq中的压抑和容纳他人量表总分能有效地解释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总变异,dsq中的压抑和回避能有效地解释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总变异。结论:①心理咨询培训有助于改善女性受训者的家庭功能。②容纳他人量表总分、dsq的压抑、回避以及16pf中创造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是预测这种改善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心理咨询;培训;女性;家庭功能;防御机制;人格特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在经历着急剧的改变,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2002 年以来,数万人参加了国家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邱昌健等(2005年)发现,心理咨询培训不但是一项职业培训,同时也促进受训者人格成熟、完善,帮助重建防御机制,促进自我与经验的和谐统一,更好接纳自己及他人[1]。心理咨询培训是否对受训者的家庭功能有影响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领域,但目前国内尚未有这方面的研究。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的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与个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的联系[2]。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是评价家庭功能最有效的评估工具之一,我们运用其中文版[3]针对心理咨询培训对女性受训者的家庭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估,探讨培训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以及哪些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变化,以期为提高心理咨询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供客观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在深圳市心理咨询师培训基地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的女性受训者。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研究并完成了80%以上的培训课程。②完成培训前后两次心理测试。③过去未接受过系统心理咨询培训。排除标准:测试问卷未能填写完整者。 1.2 方法 测试工具:①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人口社会学资料等。②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评估亲密度及适应性。对每个项目要回答两次,一次是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另一次是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分别指对家庭现状实际感受与理想状态的差值(绝对值)。③容纳他人量表[4]。④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16pf)[5]。⑤防御方式量表(dsq)[6]。 在培训前、后(4个月培训结束时)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7]及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上下册) 》[8,9]为教学大纲进行培训,此外增加了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将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为自身前后配对设计t检验、卡方检验、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87.6%)。受训者年龄22~54岁(34.95±7.53)岁。医务工作者31人(36.5%),教育工作者16人(18.8%),心理学工作者2人(2.4%),其它36人(42.4%),包括经济管理、人力资源、法律界人士等。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或中专2人(2.4%),大专31人(36.5%),大学42人(49.4%),硕士10人(11.8%)。受训者97.6%未曾接受系统心理咨询培训。 2.2 培训前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各指标的差异性 2.2.1 比较培训前后各项指标,发现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下降(p 0.05),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facesii-cv各指标比较 2.2.2 家庭类型的分布及百分比情况。分析培训前后家庭类型,可以看出培训前极端型家庭中最多的类型是低亲密度及高适应性的家庭类型,占12.9%;其次是高亲密度及高适应性的缠结混乱家庭类型,占9.4%。培训后此两种家庭类型均有减少,分别为4.7%及3.5%,见表2。表2 培训前后研究组家庭类型数量变化(括号内培训后家庭类型数) 2.2.3 比较培训前后家庭类型百分比,发现培训后平衡型及中间型家庭类型增多,极端型家庭类型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见表3。表3 培训前后家庭类型变化 2.3 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社会人口学因素、16pf、dsq、容纳他人及被他人接纳量表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由于培训后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均降低,分别以其培训前的值减去培训后的值,得到相应的三个变量在培训前后的变化(例如,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变化等于培训前理想适应性减去培训后的值)。 2.3.1 上述指标培训前后的变化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专业等社会人口学资料无统计学相关(p 0.05)。 2.3.2 上述指标培训前后的改变与16pf、dsq、aos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理想适应性的变化有与16pf中的聪慧性、独立性、怯懦与果断性、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呈显著性正相关(p 0.05)。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dsq中的幻想、16pf中的怀疑性呈显者性正相关(p 0.05),与容纳量表总分、dsq中的压抑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与dsq中的回避和压抑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 2.4 理想适应性、亲密度不满意程度、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前后变化对16pf、dsq、aos相关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培训前后理想适应性的变化为因变量,以聪慧性、独立性、怯懦与果断性、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为自变量;以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幻想、压抑、怀疑性及容纳量表总分为自变量;以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压抑、回避、怀疑性的容纳量表总分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表4 培训前后家庭功能变化对dsq、16pf、容纳他人及被他人容纳量表的多元逐步回归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olson的环状家庭模式理论来评定受训者培训前后家庭功能的变化。此模型有3个维度: 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家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关系,从低到高划分为4 个水平:松散、自由、亲密和缠结。低水平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联系、彼此疏远;高水平则过于亲密、角色不清;居中为情感距离适中,既亲密又相互独立[10]。家庭适应性是指婚姻或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势结构、角色分配或联系方式的能力,从低到高分为4级水平: 混乱、灵活、有组织、刻板。混乱的家庭缺乏协调与合作;刻板家庭过分拘泥于既定规则和模式,难以根据情境进行调查;灵活和有组织的家庭应变能力很强。根据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将家庭分为16 种类型,4种平衡型提示家庭适应良好,4种极端型家庭常常出现适应不良,还有8种是适应中等的中间型家庭。 本研究调查了男女受训者培训后家庭功能的变化,由于女性受训者占了88.5%,对男性样本的分析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所以我们只分析了女性受训者的资料。本研究发现,女性受训者培训后理想适应性、亲密度不满意程度、适应性不满意程度均较培训前下降,提示培训后受训者对家庭功能的理想期待与现实体验之间的差距缩小,心态更加理性、平和;同时平衡型家庭及中间型家庭增加、极端家庭减少,提示家庭功能提高。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成熟型防御方式之一的压抑以及容纳他人量表总分是预测培训后亲密度不满意程度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这表明,家庭成员间相互接纳宽容,合理处理自己的某些欲望、烦恼,对对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等能有一定的接受和认可,对于提升成员对家庭亲密度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容纳不够、压抑太少,家庭中就会时时有不满,处处有战火。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压抑、回避是预测培训后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这表明成员们协商合作、暂时压抑个人的感受,暂时回避一时处理不了的困难对于家庭在应对内外变化时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研究还发现16pf中的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是预测培训后理想适应性的下降的主要因素,那些创造能力强的人富有创见、有敏锐的观察力,愿意进行新的尝试,有这种人格特征的受训者更容易在培训中有更多的感悟并愿意把它们带入到生活中,使得个人的提升引发家庭功能的改变。本研究提示,家庭功能是可以随着家庭成员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从一种家庭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家庭类型,这印证了olson的家庭理论,即家庭类型可以随着家庭构成的演变、家庭成员的成长以及意外事件的影响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11]。 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询培训可以使受训者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家庭功能改善,而压抑、回避这两种防御方式,容纳他人量表总分以及16pf中的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能预测女性受训者培训后家庭功能的改善程度。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安排一些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受训者在上述几方面能力,促进其个人的成长。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没有涉及男性受训者,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咨询心理学论文: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考 【摘要】自四年前首次接触心理咨询,到今天作为一名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一路走来,有很多的感触。本文主要结合实践谈了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如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需调整、咨询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如何安排重点学生的转介等,记于这里,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心理咨询 咨询教师 思考 心理咨询是对存在有心理问题或困扰者来向心理学工作者求助时,后者应用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给求助者以帮助、劝告、辅导的过程。毫无疑问,心理咨询在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高校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应积极洞察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问题,不断地改善,以推进这一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 加强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记得笔者2000年刚上大学时,那时根本不知道学校还有心理咨询中心,退一步想来,即使那时知道有这样的机构在为学生服务,也不会去的,因为会有很多顾虑:害怕老师同学知道自己去心理咨询被认为“有病”、害怕别人笑话等,也就是说去做这件事情自己所付出的要远远大于从中的所获。而这样的一些想法,代表了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同学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今天当笔者正式做这项工作,在咨询中问及来访的学生怎样看待心理咨询时,他们的回答是:觉得无所谓,心里不舒服来聊一聊、咨询咨询。所以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心理学、心理咨询本身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渗透,对心理咨询,大学生越来越持有接纳和认可的态度。这一点也可以从我们的咨询量上有所体现。以笔者为例,自2009年2月25日——5月20日,笔者每周安排2次咨询接待,这期间共接待来访学生42人次。但是,且不说这样的认可仍需进一步的加强,当咨询遭遇我们的学生,它仍面临着太多的尴尬。如来访学生把心理咨询神话,认为学心理学的人无所不能;把心理咨询等同于感冒片,伤风感冒吃药打针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认为咨询应该也是这样“速战速决”;把改变的责任推给咨询老师:我有问题来找你,那么我目前不合适状况能否改变也取决于你,而我自己无需做任何努力;心理咨询无非也就是聊天说话,而且只要我来了,你就有义务取悦我,让我高兴等。而实际上如我们所知,真正的咨访绝不是感冒片和头疼脑热的关系,它是一种关系,一个过程,心理咨询老师不但没有特异功能,且在太多的时候面对来访同学的问题会无奈而无力,我们的工作范围是有限度的。更为关键的是,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得依靠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不断调整和自我激励去解决,而不是咨询教师。 但当来访同学对这些不了解时,就会以他们的理解去理解咨询,去带着很高的期待走进咨询室,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也会带着失望走出来。所以,在咨询前,来访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咨询效果与来访者在咨询前是否对心理咨询能否正确认识、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很大关系。为此,应通过各种渠道,如在咨询室门前粘贴了“心理咨询中心服务内容”、“去咨询前该做的准备、” “咨询流程图”、“咨询教师简介”等内容的展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咨询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前面提到,面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咨询教师很多时候会感到无奈而无力,这一方面有来访者本身的问题及客观条件的一些限制。但必须承认,作为咨询教师本人,我们自身能力素养的欠缺也是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很大原因。我们始终强调心理咨询的教育和发展取向,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有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正常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鼓励他们正确认识现实和自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学生的问题通常也较简单,多与他们特定的年龄阶段及生活主题相关,更多也是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 现实中的咨询也确实如此,以笔者的体会,可以说97%的来访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也少),真正发展到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病的仅占3%。但凡来访的同学也都是想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咨询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应在工作中不断的去提高,熟悉学生问题的种类、总结应对措施及建议、加强学习钻研。在笔者咨询的过程中,曾有一个学生因考试焦虑问题前来,当整理咨询记录时,自己清楚没有很好的给她建议,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也有待学习。这个咨询结束后,笔者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结果接下来又遇到相同问题的一位来访同学,那个时候特别惭愧,因为还是没能与他一起很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也深感咨询教师职业素养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多么重要。 谈到这儿,这又牵涉另一个问题,即大部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都在编的是行政或思政的系列,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首先会有一系列事务性的事情需要处理,这大大消耗了他们工作的精力与专研的热情,从而影响他们工作后颈的激发。笔者认为,这也是涉及咨询教师成长过程中外部保证的重要方面。 3 重点学生的转介问题 虽然多数学生的来访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但超出心理咨询范围的、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者也存在,这就涉及到一个向相关机构的转诊、转介问题。一般当在工作中遇到需重点关注的来访者,我们首先会汇报领导,继而会和学院取得联系,通常对这样的案例,我们会建议转诊专科医院,如果必要,也会通知家长。但在这过程中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如学院接到手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不知道什么地方诊疗精神类的病症或因费用太高而放弃治疗。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就会被耽误下来,甚至影响其终生的发展。所以,学校心理咨询与精神病专科医院、校医院间畅通的联席制度的建立显得非常重要,如在工作中能把相关人员顺利的“请进来、走出去”,咨询教师队伍中能有既懂心理学知识、也有精神医学基础的咨询教师是非常理想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咨询预约的重要性,同一咨询教师在固定值班时间咨询的连贯性等都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方面。作为一名年轻的心理咨询教师,需要学习与反思的还有很多,我定将克服自身惰性、继续努力。一点心得,记于此与大家探讨、共进。 咨询心理学论文:个体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与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确立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用此诊断大学生出现的相应心理问题,是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发展心理学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正常;意志健全;情绪健康;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以这一标准作为参照,可以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对他人的信任;神经衰弱焦虑,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表现得尤为突出;情绪困扰,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较弱;迷茫与困惑。在大学阶段一些学生会有困惑丛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有加剧的趋势,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是不能够完全予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个体咨询方法介入就是其中之一。 二、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个体咨询介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其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促使个体咨询的介入。大学生离开家庭开始学校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长久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仅仅采取灌输的方式,督促大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例如仅仅讲授教育知识,很少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者单纯地讲解,大学生单纯地听受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个体咨询介入法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这些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重要启示,可以积极借鉴。其二,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个体咨询介入成为必须。有的教育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个体咨询有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个体咨询个别化的原则和沟通会谈的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体到个体咨询的治疗模式包括:一是工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二是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误区,使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宣泄情绪。三是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等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三、个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拥有很好的推广运用前景。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个体咨询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基础。以人为本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工作者很难得到全面的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学会调节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大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使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个体咨询的目标和功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前提。个体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基本功能是预防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稳定和发展心理功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满足其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再次,个体咨询的实践过程为全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指导。个体咨询致力于工作对象做出改变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套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咨询从预估到最后的评价,其程序是非常完备的,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地挖掘到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总之,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作者:姚型彬 胡新峰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教育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企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开展各种讲课活动,培养职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直视心理问题,通过共同的讨论分析问题的症结,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职工身心健康。 关键词:心理咨询;教育活动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职工在就业、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显,职工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转。为进一步做好公司职工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关爱服务工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工会积极作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形势下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扎实推进职工心理健康帮助行动。为此,集团工会首先抓好队伍建设,组织各基层单位专职工会副主席举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进一步增强工会干部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技能。尼龙化工公司工会积极响应集团工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号召,深入开展员工心理咨询教育活动,缓解职工心理压力,构建和谐工作氛围,提高职工工作效率,不断推进心理咨询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迈进。2016年在集团工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尼龙化工公司工会成立EAP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并挂牌运行,集团为咨询室购买沙盘、音乐放松椅,公司建立微信心理咨询群,各基层单位工会主席、女工委员大力宣传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职工订阅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期开展课程,方便心理咨询师与职工沟通交流,引导一线职工缓解紧张情绪、疏导心理压力,以阳光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2017年,为了切实推进该项工作,公司工会将关爱一线职工心理健康列入公司工会重点工作之一,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定期培训各基层单位书记、女工委员开展心理咨询课程;二是把公司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同志聘请为各基层单位兼职心理咨询师,明确职责范围,要求兼职心理咨询师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工作,每周组织不少于一场次的心理咨询讲座;三是把兼职心理咨询师考核指标与津贴补助挂钩,充分调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积极性。 一、心理压力对职工的危害 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要承担着研发、安全生产等任务,还要为公司创造更高的利润,有时职工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有了冲突,难免会有情绪,导致了职工在工作上的心理压力更大,无法得到缓解和宣泄,加快心理问题的产生。工作太累以至于缺乏干劲和动力,甚至于可能出现紧张和挫败的心理。当职工的压力太大而且得不到适当的缓解,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健康危机,可能会发生工伤事件和家庭矛盾。这些事情的发生与同事的关系不够融洽、家庭婚姻发生变故、工作生活中遭遇到不公正待遇等等有密切关系。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非常容易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企业建设心理咨询室,能够及时有效的通过心理咨询教育来解决,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使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状态,有利于人企稳定。如何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职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提高全员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解决方法,在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具有企业思想教育的作用,将心理咨询特有的功能与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二、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 目前,公司兼职心理咨询师已按要求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深入到各项目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活动,通过PPT展示、案例研讨等形式,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对一线员工如何进行自我调解、有效化解压力进行了针对性辅导。心理咨询教育讲座开展以来,深受员工喜爱,在广大一线员工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增长了员工心理知识,增强了大家自我调解能力,激发了一线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得到了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员工好评。公司准备进一步加大心理咨询教育工作力度,切实引导各基层工会设立职工“心理辅导室”和“职工诉求服务点”。今年3月份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举办3天的《人本/超个人心理辅导实操技能基础班》讲课活动,组织15名职工学习心理咨询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手指操”活动、五大原则、四大流派,通过“带领育人”游戏让职工从游戏中体会被呵护的温暖和幸福,同时体验和分享中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围绕在游戏中的分享体验,讲解人与人交往中语言的种类,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从中学习如何表达感受。课程结束后,学员发表感悟,共同成长,为职工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调理和释放服务,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处理好社会、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推进公司职工心理帮助行动的普及和实施。公司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与职工的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职工之间关系融洽,公司的工作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开展好心理咨询工作,可以使职工工作情绪高涨,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认同度以及满足感,从而极大的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 三、公司心理咨询需要注意的细节 心理咨询在公司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做好心理咨询教育的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1.要懂得倾听。倾听是心理咨询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学会倾听可以建立一个良好咨询关系。不随意打断来咨询职工的话题,让职工敞开心扉,充分宣泄心中郁闷和压抑。倾听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的去听,不要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并适当地表示理解。2.要相互尊重。来访职工在诉说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时,咨询师可以从一个朋友的角度入手,给予来访职工充分的尊重和平等,对来访职工的心理状况等方面尽量接纳和理解,做好保密工作。3.对待来访职工要态度真诚。咨询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来访职工的心情,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应该表现出真诚的态度,要投入积极的情感,同时注意要尊重来访职工的人格和尊严,做到以诚相待。这样才能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心坎上,激发来访职工的情感共鸣,得到来访职工的信任和好感度,消除来访职工心中隔阂,有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4.共情。一般来说,根据来访职工的言行,咨询者可以沿着来访职工的思路设身处地地体验他的情感。同时,咨询者也可通过一定的咨询技巧,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来访职工。这样可以更好的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5.要以人为本。要根据不同的来访职工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教育方法。职工的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性格也千差万别,这就使得在面对不同的来访职工要采用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要懂得因材施教。以上几点是我对企业如何开展好心理咨询活动的一点点建议,经济的发展迅猛导致人与人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及心理压力,员工如果不能自我调节,会导致心理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员工的正常工作,甚至会对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严重者会危及自身健康或生命安全。把心理咨询应用到工作中,不仅能够减轻员工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使员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以充分的热情投身到工作当中去,用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这样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身边的人带来正能量,对整个公司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创建出更为和谐的社会氛围。 作者:陈莹 单位:河南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咨询心理学论文:团体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1、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团体心理咨询的一般目标包含:帮助成员自我认识、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在团体中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成员的责任意识、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培养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有效解决冲突矛盾.团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塑造成员的健康人格.由此可见,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和我国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是一种发展性的活动,主要任务是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团体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颁布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也开始融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在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需要 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是,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知识讲述比较多,缺乏实际训练,学生缺乏体验,因此学生从课程中的获益较少,课程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是两大支柱.个体心理咨询,每次咨询的时间大致是1小时左右,对于高校来说,即使按照教育部的要求1:4000的比例来配备心理咨询人员,要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咨询也是很有困难的.而且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这样的境况势必使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整天忙于应付一个个前来求助的学生,而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顾及那些需要帮助但是没勇气走进咨询室的学生,这样也无暇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团体心理咨询是一对多的方式,一个指导者同时指导多个团体成员,增加了咨询的效益,提高了心理咨询工作的效率,省时省力;同时,团体心理咨询新颖独特的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增加了学生求助的机会.因此,团体心理咨询既可以缓解高校咨询人员不足的矛盾,也为学生增加了求助的途径和方式. 二、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近年来,团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成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主题丰富,覆盖范围广,而且不少研究已经表明团体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有效的.目前,高校团体心理咨询的主题主要有人际关系、情绪和压力管理、自我探索、学业管理、生涯规划、入学适应训练、恋爱问题、团体团队合作、领导才能训练等.高校团体心理咨询得到快速发展有着丰厚的基础:一是在大学里,学生喜欢以团体的形式学习和生活,从同伴那里获得支持和认可,有团体生活的倾向;二是在高校里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共同成长课题,如学业、人际、交友、择业等等;三是大学生有着类似的困扰,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伴和同龄人的建议和反馈. 1、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笔者在三亚学院大学生军训期间,在新生中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叠罗汉”“直呼其名”“我是谁”等活动,使大学新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彼此熟悉,缩短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并通过“怪兽过河”“爱心传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合作意识,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大部分新生对这种形式的活动很喜欢,帮助他们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叶玉清的研究也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自然进程;可以有效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 2、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在笔者亲自指导的团体心理咨询中,通过“20个我”“我的左手”“我的自画像”“优点大轰炸”“我的生命线”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赞美别人、被人称赞的感受,从而进一步了解自我,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我,能悦纳自己的优缺点,清楚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人,达到现实我和理想我的统一.并通过“价值大拍卖”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促进自我成长.团体成员在咨询结束后报告:“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自己还有这么多优点!”“我从来没有这么好好认识过自己,真是太高兴了.”“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我能够很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 3、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更加复杂,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学生在相处时容易出现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不容乐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的研究显示:人际交往问题在大学生适应问题中居于第二位.个体咨询由于缺乏相似的情境,咨询的效果不容易迁移,在停止咨询之后,复发几率很大.在高校运用团体心理咨询来帮助那些人际关系不良或想要提高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在更为真实的团体人际沟通情境下,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改变人际关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学习新的人际模式和交往技巧,帮助他们建立建设性的人际交往模式.笔者曾在三亚学院开展两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陈菊珍、刘华山的研究也显示了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的有效作用;刑秀茶,王欣对团体心理咨询的长期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长期的效果. 4、团体心理咨询有利于学生在团体中宣泄情绪,保持积极情绪 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团体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安全、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和被保护的环境和气氛.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他们想象中的严重,他们需要一个机会,需要一个进行情绪宣泄的机会,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机会.在团体心理咨询中,他们可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困惑.情绪得到了宣泄,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在上述的系列研究中,团体成员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都有明显的好转. 5、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笔者在做第二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后,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学生在SCL-90中的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强迫、敌对、偏执乃至精神病性等各因子上的前后得分具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和同事在本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保持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团体心理咨询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樊富珉对人际交往困难的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沈士梅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训练,何瑾、樊富珉针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等研究,都显示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效果,团体心理咨询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团体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其目标和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团体心理咨询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量的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在新生入学适应、人际交往、认识自我、情绪调节、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心理咨询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团体心理咨询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值得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作者:邓彩艳 黄奎林 单位:三亚学院 咨询心理学论文: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及特点 作者:陈玲玲 安健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 前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快速发展的规模和相对滞后的师资配备,给高职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严重匮乏,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及特点 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为缓解当时专业辅导人员匮乏而兴起的,后逐步运用于学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发展较早,近年来大陆一些高校也逐步引进这一辅导方式应对专业心理咨询师不足的现状[1]。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虽已经显现出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朋辈心理咨询(peer-counseling)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被称为“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Counseling)[2]。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及帮助,通过人际交往实现心理安慰,消除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它具有实施方便、方法灵活多样、易推广、见效快等特点。 二、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高考失败、学历之痛和就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状况分别在大学三年不同阶段突现。具体表现为: 1、承受压力大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学生承受着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来自升学、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高职学生还受到家长、同学、社会的轻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些都对他们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过大会给他们带来诸多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自卑心理严重受高职院校录取分数低,师资配备相对落后,所学专业不理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过度缺乏自信。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挫折耐受力差,以及不适当的归因方式等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孤独感较强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处于成年早期(18-25岁)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亲密对孤独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渴望获得友情与爱情。但由于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父母娇宠,缺乏与人合作和沟通的技能,与同学间的摩擦不断,难以形成真正的友谊,也得不到群体的认可。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并进而加剧孤独感。 4、焦虑、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多有些高职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学习上缺乏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不够完善,精神空虚,对前途悲观失望,过度关注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心理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得不到适当的释放,从而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运用朋辈心理咨询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1、可以较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由于朋辈心理咨询员是与来访者年龄相近、经历相似、生活环境相同的同辈群体,他们是青少年亚文化群体中适应相对较好的人。由这些人向来访者提供帮助,不仅使他们有亲切感,更易于沟通,而且由于更能得到咨询员的理解,获得同辈人的认可,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自尊心。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同时得到满足,可以极大的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咨询员的引导下更积极主动的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2、给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榜样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的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进行的[4]。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朋辈群体中的成员,由于空间、时间和心理上的相近性,他们的建议更容易得到采纳。加之朋辈心理咨询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是全面发展的,身心都比较健全的学生,他们能够给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榜样。因此他们的行为更容易成为来访者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在双方持续的接触中,咨询员的言语、行为会对来访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专业心理咨询的有效补充由于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去找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的一定是心理有问题或有精神疾病的同学。又由于面对老师时会有隔阂感,害怕老师会嘲笑或责备自己,而对心理咨询形成心理上的压力。因而,当有心理困扰时不愿进行心理咨询。半专业性的朋辈心理咨询正好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 4、是一种陪伴成长,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朋辈心理咨询虽然是在咨询员的引导下展开的,但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探讨和协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更多时候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同时给予一定的引导。双方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探讨,引导来访者自己分析发生心理困扰的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对于学生学会关心和接纳别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有积极的作用。 5、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关系融洽、相互信任,是心理咨询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咨询员与来访者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减小了相互之间的隔阂与猜疑,容易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采取的咨询方法也更加灵活,使得咨询活动在融洽、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有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信心的培养。 三、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心理咨询员的选拔 在选拔朋辈心理咨询员时,学院可在选修心理类课程的学生中优先选拔,如没开设此类课程,也可以向全校学生公开招募,选择其中品学兼优、学有余力者作为考察对象。然后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面试进行进一步挑选。选择其中心理素质良好,热爱心理咨询,有较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亲和力,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真诚热情的人进行培养,希望最终能将其培养成为各班的心理委员。#p#分页标题#e# (二)心理咨询员的培训 由于选拔出来的朋辈心理咨询员还缺乏基本的心理培训理论、技能和技巧,因此在上岗前必须选修心理类课程或进行简短的培训。培训要有系统性,培训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学方案设计也要具有好的科学性、易操作性和易实施性。为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咨询员的兴趣,可以采用主题训练的方式,如心理咨询的理念、心理辅导技术、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撰写学习体会等。每个主题都由理论、体验、个案分析、分享等几个板块组成[5]。在培训内容中还应包括咨询员应遵守的基本规范,如:保密性原则。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朋辈心理咨询员应特别注意的原则。 (三)在朋辈心理咨询实施过程中,咨询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适度移情朋辈心理咨询员应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感情,既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带进心理咨询中,更不能试图以此来影响和改变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 2、朋辈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在于倾听给咨询者向别人倾诉、自我分析问题、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他们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尊重来访者咨访双方在人际关系上是平等的,咨询员应当尊重来访者的人格和权利。对来访者的尊重,不仅表现在行为上,更要从心理上对其加以关心和尊重。 4、转介意识咨询员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还应当有寻求帮助的意识,以让来访者得到及时的帮助。但在转介前应向来访者说明情况,并征得其同意。 5、朋辈心理咨询方法的选择为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咨询员可灵活选择不同的咨询方法。同时,为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切近同学生活的优势,咨询员还可主动寻找有心理困惑的同学聊天,及早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四、在高职院校应用朋辈心理咨询应注意的问题 (一)定期进行对咨询员的专业辅导,便于及时预防和发现问题虽然经过短暂培训,但朋辈心理咨询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存在欠缺,在咨询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不仅可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还可能给咨访双方带来新的心理问题。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可以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辅导,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的做法。 (二)对咨询员的保护高职院校朋辈心理咨询员也是学校的学生,在咨询过程中受到来访者的影响,也可能积累负面心理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也应当加强他们的心理保护,鼓励和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对咨询员的评估评估不是给朋辈心理咨询员施加压力,而是通过评估发现问题,提供帮助以促进他们更快的成长。可以通过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进行,通过咨询员之间的相互经验交流和学习,将优点发扬光大,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 (四)与其他心理咨询方式相配合朋辈心理咨询在处理和解决心理问题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遇到难以解决和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必须有其他方式的介入,如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转入心理治疗等。 五、结论 朋辈心理咨询不同于同学间的普通交往,也有别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但它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减少校园危机、创建和谐校园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高职院校,朋辈心理咨询所给予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帮助是其他心理辅导方式不可替代的,它为高职院校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咨询心理学论文:幼儿教学心理咨询技术研究 本文作者:李飞飞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市直机关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现很多孤僻的孩子,甚至有些孩子很自闭,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上台表演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往后缩不敢上台,早晨个别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大声哭喊着不肯进入幼儿园等等,这些现象说明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我们去了解,需要我们去帮助,然而目前从事幼儿心理咨询的人员很少,而幼儿园又迫切需要心理咨询技术与心理教育来帮助部分幼儿疏导心理问题。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一线教师,我喜欢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不但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新奇的知识和乐趣,也增加了和孩子交流的方式。 1.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是中国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朱建军在荣格集体无意识、催眠和中国古代文化等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它可以通过呈现在大脑中的意象特征来分析、透视进而调整、修改咨询对象或求助者的潜意识心理状态。和其他技术相比,其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操作简单性和意象生动性(比如通过指导幼儿想象的草坪、房子、花草等),这对于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儿来说,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新鲜事物,对于我来说它也是我的一种与幼儿交流的独特方法。初次接触意象对话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我做了这样的安排,让孩子们按自己舒服的姿势坐好,然后语言提示“闭上眼睛、深呼吸、吐气、放松,想象一下自己正坐在家里的电视旁,打开电视正在看你最喜欢的动画片,认真注视着电视画面并且记住它,最后让孩子们把刚才看的动画片画下来送给老师”,当然中间还有一部分鼓励和激发情绪的引导。引导结束后孩子们一声声“哇!”“哇,太神奇了!”这次绘画的效果之好让我难以想象的,每一个孩子画的画都不一样,而且有各自的特点,男孩女孩的画分化得很鲜明,也充分地显示出了性别和个性特点。经过这次尝试,孩子们绘画时大脑空白的现象突然间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慢慢地绘画活动就养成了孩子们先想象再动笔的习惯。就这样意象对话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绘画活动,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细节观察能力,又练习了孩子的表象记忆的能力。通过教学中一段时间的具体运用,孩子们对意象对话这种新奇独特的教法感到向往,而且特别乐于参与其中。 2.想象放松技术 有些幼儿由于属于胆汁质或多血质气质类型,兴奋性高,难以抑制,午休时往往很难入睡。然而,在我们幼儿园内只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想象放松技术就可以让幼儿生活丰富多彩了。比如孩子们午休时引导孩子们(也可以是个别孩子)想象自己正躺在最舒服的地方,闭上眼睛后可以看见他(她)最喜欢的形象,等待孩子们进入状态后,引导孩子可以和这个形象做游戏。一会儿老师提示这个形象累了需要休息,最后要求孩子们和这个形象一起休息(现在眼睛累了,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怎么也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通过这种方法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进入睡眠状态,随后就可以重点个别心理辅导使其入睡。班上有一个孩子小然,平时精力比较旺盛中午入睡困难。有一次孩子们都睡觉了,唯独这小家伙睁着眼睛到处“欣赏环境”,于是我走过去轻轻地将手盖在他的眼上,将一只手指头放在他的两眼中间每一次他睁开眼睛都会看见眼前的手指,这时候他会很不舒服,便会迅速地闭上眼睛。“现在眼睛累了,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怎么也不想睁开,闭上眼睛真舒服……”两三分钟的样子小然便睡着了。另外,通过想象放松技术引导孩子做新奇独特的游戏,感知自然界的奇妙。记得一个周五的下午,我发现孩子们感到有些疲惫,于是我就想到了催眠中的经典事例———分手,以消除孩子们的疲惫感。“李老师跟大家做个游戏吧!”“好啊”,一个个高兴得不得了,情绪被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有的还拍着手。面对他们那一张张期待的小脸,我要求他们:“将双手平举在胸前,手心朝上,轻轻地闭上眼睛,深呼吸并憋住,慢慢地吐气(重复两次)。现在想象你的左手上放着一个铁球,右手上系着一个气球,现在气球越来越轻、越来越轻,铁球越来越重、越来越重(多次重复)”。等我发现效果明显的时候,告诉他们轻轻地睁开眼睛,这时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两只原本平行的手,现在上下分开了许多,于是我问“我说让你们把双手分开了吗?(确实没有说过)”孩子们伴着一阵阵惊奇声,问我,“李老师你会魔术呀!”就这样我的目的完全达到了,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气氛。后来还和孩子们做过许多类似的小游戏,比如说手指正常,身体长高等等,这些不但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更是增加了我在孩子们心中的魅力。 3.优点强化技术 优点强化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地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强化,以使得这种优点得到巩固。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那些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他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怕事情会做不好而不去做或者推迟完成,从而不必在大家面前“献丑”。类似的孩子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尤其是那些父母要求特别严格的孩子。我们班上的小祥以前就是这样的孩子,画画的时候面对伙伴们画的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水彩画,有时候半节课过去了他还没动彩笔或是画得特别慢,不敢去画自己想象的形象。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怕自己想的东西不好,画出来老师和小朋友不喜欢。于是我鼓励他把他想画的画出来就是最棒的,结果他画出来的形象很独特,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总是画老师教过的形象。这时候,我拿起他的画向孩子们展示,看小祥画的多奇特,想象力很丰富啊,长大后你肯定可以做一名很了不起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以后的几次我都故意把他的画当作特例给孩子们展示,慢慢的小祥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总之,不论是着眼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还是为了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和师幼交流方式,科学采用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思考 一、高校德育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设备 目前,较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不重视,不能为心理咨询项目引进先进的设备,无法成立相关机构,心理咨询的设备较少,部分高校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导致其无法更好的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常常因为一些因素改变心理咨询室的位置,使学生在咨询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心理障碍。 (二)心理咨询师专业素质较低 目前,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都是较为忽视的,为了节省薪资的支出,高校聘用一些专业素质较低的心理咨询师,这些心理咨询师都有着专业知识学习时间短、经验少、无法更好地应用心理知识进行咨询工作的特点,一些心理咨询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知识教育,在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改善心理问题,无法利用心理学思维一些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 (三)缺乏完善的制度 目前,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心理咨询师没有较好的制约与管理作用,心理咨询师缺乏良好的咨询方法,心理咨询的形式不能得到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存在不足之处,高校相关人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四)无法分清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 在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使其心理出现问题,但是,目前部分心理咨询师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然而,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个人心理的成熟度、人格形成等所决定,与思想道德问题无关,如果心理咨询师一味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将失去意义,高校心理咨询将无法有效展开。 二、将心理咨询运用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打造新型德育师资队伍 高校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将心理咨询适当的引进工作中,此时,就需要对心理咨询制度与德育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心理咨询制度的完善,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心理咨询师认真执行自身工作,遵守工作要求,其二,要求心理咨询师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德育工作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德育教师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引导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其二,要求德育教师与心理咨询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研讨咨询事宜。另外,高校可以在心理工作室中聘用专业技术较强的咨询师,为高校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师奠定基础。 (二)把心理咨询的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中 在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两种教育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德育教育与心理咨询也有着很多的相似性,所以,高校要想将心理咨询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就要将心理咨询中的各种理论应用在德育工作中。首先,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应用,就是根据对大学生过去生活的了解,找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并对其进行解决;其次,对人本主义理论进行应用,为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可以得到自我调整与恢复;最后,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应用,德育教师对大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引导大学生改善自身行为问题,进而改善其心理问题。 (三)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进行思想方面的改善。例如: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高校的办学性质,设立属于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建立关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聊天系统,利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因为网络聊天大学生可以不用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接触,不用告知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姓名,可以更好地做保密工作。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探讨,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讨论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解,保证自身工作的效率。通过以上类似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方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学生们所接受。总之,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引进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咨询程序的规范性,使其有效性得以发挥。 作者:李小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 咨询心理学论文:劳教所心理咨询工作计划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实施,劳教场所教育矫治工作面临了新的契机与挑战。从过去单一针对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转向劳动教养以及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双项心理咨询工作。与劳教人员相比,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完成心理戒毒和回顾社会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过程。因此在推进原有工作的同时,新增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咨询工作将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重点问题。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矫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切实贯彻首要标准,不断提高我所教育矫治质量,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现制定心理咨询工作计划如下: 一、重视对新入所矫治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入所必测,对新入所的劳教及强隔人员进行心理测试,掌握基本状况 针对入所人员的复杂性,运用心理咨询方法,采取《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成人版)》进行测试,初步掌握每名矫治人员的性格、气质特征以及有无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专人专管,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劳教及强隔人员展开心理咨询工作 选派取得三级心理咨询专业资格证书的民警作为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员,专门负责场所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员通过分析入所心理测试,将矫治人员问卷显示结果与平时改造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表现出有明显心理问题的矫治人员进行重点观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咨询,并根据学员的具体心理问题逐一解决,力求在新教下组前消除学员的存在主要心理问题。 (三)因材施教,创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模式 为提高心理矫治质量,心理咨询师应根据学员受教育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宣传资料,每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针对个别学员文化较低理解困难具体情况,心理咨询员应耐心讲解,单独辅导,突破其认知难的瓶颈,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矫治人员中。 (四)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各种心理咨询表、簿、册 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心理矫治工作的完善,我所将在今年制作矫治人员心理咨询一览表、矫治人员心理咨询卡、矫治人员心理咨询申请单、矫治人员心理咨询通知单、矫治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登记簿,矫治人员心理咨询情况登记簿和心理矫治会议记录簿。心理咨询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写表簿册,对新入所的矫治人员做到及时建立和填写,确保场所心理咨询工作落到实处。 档案内容包括: (1)劳教人员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生理发展特点及曾经担任社会工作的情况等; (2)劳教人员的家庭背景,如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等; (3)劳教人员的重要生活经历,如家人去世、父母离异、意外变故等; (4)劳教人员的智力发展水平; (5)劳教人员的个性与性格特征; (6)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是否出现过心理发展问题,程度和具体表现如何;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接受过多少次心理咨询,每次咨询的时间、内容和结果如何等。 档案运用的方法是: (一)根据劳教人员心理特点来制定矫治计划,发挥心理矫治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改造效果。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内容,可以了解每名劳教人员在各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在制定矫治计划时,要充分利用这资料和信息,按照心理健康的程度、人格特征、能力水平等因素来进行划分,从管理科学化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教建议、劳动分配建议,使每名劳教人员在改造过程中都能接受到最有效的教育,积极培养自身缺乏的品格和意志,从而达到科学的分流效果。比如,在选拔劳教人员技术骨干时,可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教学计划或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大队或各班组劳教人员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也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气质类型是抑郁质的劳教人员进行谈话教育时,言语应多以支持、温暖为主,而对顾虑重重、小心谨慎性格的劳教人员应以肯定和真诚为主;对劳教人员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可通过开展团体训练、团体咨询等活动来解决。 (二)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管教等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矫治工作每份劳教人员心理档案,都提供了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能力、人格特点等方面较为具体的特征和管教建议,分管民警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劳教人员开展个别教育。心理档案所提供的内容是心理矫治民警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方法归纳、总结出的专业性的建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指导性,可以为管教民警节约大量的了解、观察和分析劳教人员的工作,将时间更多的用在教育矫治策略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同时,心理档案也是心理矫治民警开展矫治工作的基础,通过档案资料的整理分析,可及时调整矫治方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矫治水平。(三)根据劳教人员心理档案所提供的信息,开展心理矫治的调研工作,它反映了劳教人员心理发展、变化的轨迹。从劳教人员心理档案中不仅可以了解劳教人员心理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考察教育矫治措施的效果。完善心理档案工作,不仅是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加强劳教人员心理及矫治措施研究工作的需要。通过系统的总结、分析心理档案资料,发掘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规律,增强心理矫治的科学性,发挥出心理矫治工作的特殊作用。 此外,在心理档案的使用中还应注意几点:一是心理档案一般只供心理矫治专业人员查阅、使用,其他人员使用时须批准并由专业人员指导,对各项数据做出科学解释,防止错误理解;二是在使用心理档案资料时,要全面的考虑问题,将建议、结论与其他各方面情况联系起来考虑和运用,防止片面和孤立;三是要遵循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对资料不能随意透露和引用,遵守保密原则,但对重特大情况应适用适度保密原则。 二、加强对封闭式管理的劳教人员以及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 (一)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摸排工作 封闭式管理以及单独管理是对矫治人员采取的一种惩罚手段,能够起到有效抑制矫治人员违纪行为的扩大化,避免场所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等作用。处于封闭式管理时期内的劳教学员普遍症状是情绪极端不稳定,冲动性强,极易激惹状态,且改造过程中的反复性较强。针对这些心理特征,应采取相应的咨询方法,注重实效,帮助矫治人员排除恶性思维情绪,做好理性思考的引导工作,对摸排出的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员进行重点咨询。同时借鉴过去的经验,结合新增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其实际情况及其不同于劳教人员的新特征,如出现急性脱毒期,心瘾反复发作等,进行针对性的持续性咨询工作。 (二)采取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咨询 个别咨询是针对不同的封闭式劳教学员开展相关的咨询或治疗。在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因人而异。对不同问题,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团体咨询是对有相同或相似心理问题的封闭式劳教学员以及单独管理的强隔人员开展相关的咨询或治疗。在开展团体咨询前应摸排出有相同或相似心理问题的封闭式劳教学员,找出他们相似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具体形式可以是: 1、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劳教所讲学。 3、全天候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并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4、吸纳并培训警察心理咨询联络员。 5、对典型案例,实行跟踪管理,详细记录,保持联系,全程服务 6、运用沙盘,发泄等疗法。用一种利用游戏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劳教人员只需要用沙具在沙盘上设计出场景,我们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就可以了解到他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然后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疏导、排解、治疗。 三、抓好特定时期心理咨询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的发生,矫治人员的情绪会在一些特定时期出现波动,心理咨询员应及时掌握情况,对可预见性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心理咨询方法对矫治人员进行正确引导,将情绪左右波动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是节假日期间,心理咨询员要提前做好矫治人员心理咨询摸排工作,避免发生应想念家人等产生的脱逃思想;二是针对个别矫治人员本人或家庭成员出现重病现象或可能发生经济,法律等事务纠纷时,心理咨询员在矫治过程中应引导其平和的面对,避免因胡思乱想导致出现过激行为等;三是矫治人员在本人或家庭成员过生日等特殊时间,意志表现较薄弱,渴望家人的关心,如未得到满足,易产生孤独悲伤的情绪,心理咨询员应及时消除其可能发生的自残情况等;四是出所前,矫治人员在处所前,正反情绪波动性较强,既想出所又对出所后的生活等持不同程度的疑惑思想。心理咨询员应对每个进入出所教育阶段的矫治人员进行环境适应能力的测试,看其是否作好出所前的心理准备。对测试出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员进行单个咨询,解决其心理问题,帮助其坚定重返社会的信心;五是其他一些产生波动情绪的时期;对于一些没有预见性,突然发生的情况,如矫治人员家中出现以外事故等,心理咨询员应立即进行心理辅助等工作,掌控好矫治人员的情绪。 咨询心理学论文:中学心理咨询不足及策略 本文作者:徐春丽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 一、中学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日,笔者走访了新疆石河子市教育局有关人员及一些教师、学生,了解到本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并通过问卷对该市的7所中学进行调查,其中重点中学4所,普通中学3所。调查表明,我市中学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对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很多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功能和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非常普遍,存在着将心理问题“思想化”的倾向,没有完全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部分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目标认识和过程存在偏差,存在急切心理,一有学生来咨询便迫不及待地给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甚至代替学生处理问题,而且自认为一旦这样做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过后既没时间,也没精力,更没机会询问该生是否己解决了问题。这样做造成的后果是,来访学生见没什么效果便不再回访,其他的学生见没什么作用也不去咨询了。 2.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一些错误趋向与不足 一是将使用测量工具作为心理咨询的标志。在心理咨询室中,为了迎合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员往往会故弄玄虚地摆弄一番测量工具,以示咨询的规范、专业。或者认为有了测量工具才能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否则就不能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诚然,有关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咨询人员比较客观地评估和诊断求助者的有关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询都需要利用测量工具。二是心理咨询流于形式,学生主动求询少,导致心理咨询效果不显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引起了全国自上而下的普遍关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而已,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了心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是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咨询室往往被闲置,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或者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而开展一些名不符实,甚至虚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在理论知识掌握及研究上存在不足 心理咨询人员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是石河子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缺陷之一。就目前石河子市各中学的心理咨询人员来看,很少有人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专门训练和实践,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心理咨询的实践能力十分欠缺,绝大部分处在不合格或有待提高的水平上。此外,心理咨询人员的理论研究薄弱。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不一,也未作深入的研究。 二、对加强中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思考 1.构建发展性咨询与障碍性咨询相互结合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 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当然,二者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存在着联系,即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而心理障碍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助于促进心理发展课题的完成。比较而言,发展性咨询是基础性工作,障碍性咨询是补救性工作,两者都是心理咨询内容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2.通过各种渠道,培养高素质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 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是阻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搞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对学校来说最紧迫的任务便是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人员。 3.促使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是学生大部分时间所在地,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对孩子早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社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舞台,学生的心理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应共同关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咨询心理学论文:新方法在心理咨询中的治疗过程和运用 一、引言 意象对话技术是主要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它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二、意象对话的特点 (一)诊断容易,可迅速探明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治疗经验表明,用意象对话技术做心理诊断比用一般的心理量表所需时间短很多,比用一般的访谈也迅速得多,而且更容易直接切中要害。仅仅用最简单的“想象房子”这个练习,基本上就可以知道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重要冲突等。当然这需要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经验。 (二)有利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阻抗。由于不必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因此有助于很快建立医患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治疗中来访者的阻抗。在来访者的意象反映了内心不可接受的冲突时,分析解释意象必然会遇到强烈的阻抗。精神分析治疗中,必须等到适当的时机才可以逐步把解释说出来。这样,就需要很多时间。而意象对话治疗法不解释,从而绕过了这种种阻抗。 (三)治疗时间更快。用意象对话治疗治疗时间更短,原因除了阻抗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深入。其他治疗都作用于来访者的意识层,人格的表层。人在理智上知道一个道理是很容易的很快的,但是要把这个理解变成深层人格中的领悟就需要时间了。而在意象对话中,治疗者运用意象直接作用于来访者的人格深层,治疗时间自然就缩短了,效果也更稳定。 (四)可以在不了解病史和生活史的情况下进行治疗。因为用探测性意象可以发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例如:某来访者想象的房子,外面是一圈围墙,进去是一座城堡,城堡的门是关着的。由此治疗者可以知道他有人际交往问题,判断他很难和别人交朋友。即使来访者不愿意说出他病症的细节,不报告生活史,只要肯定基本症状是人际交往障碍,治疗者就可以通过意象对话技术对其治疗。 (五)适应症。目前用此技术治疗恐惧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焦虑症等多种神经症效果显著,特别适用于恐惧症和抑郁性神经症。对心身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对正常人的情绪问题、心理发展问题也有很大作用。 三、意象对话治疗的过程 (一)引入的过程。1.姿势意象对话对外在条件的要求不多,来访者可以保持坐的姿势,如果有躺椅,那么半躺的姿势也可以。原则是有利于来访者身心放松。2.说明在实际操作之前,首先要简要说明这个方法,从而引入意象对话。简要说明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来访者有安全感,不会因突然做一个不熟悉的操作而担心。对成年人的说明需要稍微详细一些,目的是消除来访者的顾虑。3.放松调整姿势,调节呼吸,要求来访者闭上眼睛(也可以不闭眼,但是还是闭眼比较好),并进行放松指导。如果来访者是第一次做意象对话治疗的话,或者心情比较紧张,放松的过程就需要长一些。通常所用的放松方法和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方法一样。 (二)进入想象过程。心理治疗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意象,并诱导来访者想象它。这个意象称之为起始意象。最基本的起始意象是房子,“房子”的象征意义主要是象征人的身体或者人自我的心灵。在心理治疗的情境中,房子主要是内心世界的象征。房子内外的样子象征着来访者心理状态,因此来访者想象出的房子的特点,就可以作为判断其心理状态的依据。除了用这些起始意象外,还有另外一些开始意象对话的方法,包括从来访者的梦开始、从来访者自己使用的比喻开始、从来访者的身体感觉或异常姿势开始、从来访者自发产生的意象开始,以及从来访者表现出的情绪开始。 (三)对意象的分析和体会。因为意象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规律,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分析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治疗性的意象互动。心理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意象,了解和体会到了来访者的心情,知道了来访者的防御机制等,就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意象形式运用会谈技术、支持或质疑技术与来访者互动。双方都通过描述意象表达自己,以此方式进行对话,则此对话直接作用于人格的深层和原始精神机构,这就是意象对话的核心。在每次意象对话结束的时候,一般先让来访者想象他从哪个意象领域中回来,回到心理咨询中心,再让他慢慢睁开眼睛。 (五)简单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意象对话后,心理治疗师需要布置一些意象作业,让来访者回去练习。如:“想象擦亮房子里的地板,每天做20分钟”。因为,一个新的行为模式要建立,不是做一次新的行为就可以的,而需要多次重复新的行为;一个新的意象要替代旧的意象,也需要多次想象这个新的意象,需要多次在想象中改造一个旧的意象。所以,布置意象作业,让来访者练习,这是很重要的。 四、意象对话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实际运用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正处于我国社会建设的过渡转型期,他们的人生也正处于即将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从社会层面和自身层面来看,都在平静之下暗藏激流,在面对学习和未来等问题上,经常会出现个人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矛盾、沉迷网络、恋爱困惑、考试焦虑、精神空虚等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教师通过意象对话技术与来访者沟通,可以深入拜访他们的心理世界。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2006年投入使用以来,老师们共同探讨使用相关技术对来访者进行治疗,有效缓解来访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症状,化解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案例解析]小玲(化名),女,20岁,大二中医系学生。她的问题是心情抑郁、焦虑情绪无法控制,并伴有失眠现象,白天疲倦,认为生活没有意义。来访者表示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她小时候深受父母喜爱,学习成绩好,顺利上大学。在意象对话中,她想象的房子外表是美丽的,走进去以后发现房子很旧,全是厚厚的灰尘。房子里只有一个落满灰尘的沙发,窗子也是关着的,玻璃很脏,没有光亮。这也就是她心理现状的折射:表面不错,旁人觉得很好,但内心很抑郁,看不到光亮。通过6次的意象对话治疗,让她练习“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并在想象中为自己擦亮房子的玻璃、沙发,等等,有效缓解了小玲的焦虑和抑郁,使她重新认识了大学生活,重新找到了人生目标。小玲谈到自己从小到大都是按照别人的要求生活,她有成功但是也很辛苦,没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再最后一次治疗时,她的房子“窗明几净,还多了很多家具”。 五、结语 意象对话是一种心理学方法,可以用它来测出一些心理问题,也可以调节情绪甚至改变性格,如果说语言是逻辑思维的话,意象就是形象思维,大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形象思维能力也是非常强的,所以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运用意象对话技术是可行的,能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这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咨询心理学论文: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初探 1发展性心理咨询概述 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现状和国内外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除心理障碍等问题的心理咨询工作外,发展性心理咨询也应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要模式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模式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前者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发展性咨询模式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所谓发展心理咨询的模式.即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咨询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发展性咨询模式看来.咨询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使咨询对象学会应付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为此,车文博主编的《心理咨询百科全书》提出了发展性咨询的四项功能①:一是激励咨询对象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结构,只有从信念和动力结构方面树立起咨询对象的主体意识.从总体上培养其健康的人格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帮助咨询对象纠正对自身内部心理状态以及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不恰当认知.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三是为咨询对象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设计和提供最佳行为策略:四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个体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等等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是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学习动机、个性、能力等特点,对其升学、就业、前途等进行规划与指导;二是习惯性格养成,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调整的学习方法.调节心理困惑和问题:三是恋爱交往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处理一些在恋爱中或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四是自我成长完善.旨在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2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咨询的优势分析 2.1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人数配比较大 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缺乏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困难之一.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全校三万余在校学生,而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只有十人.其中部分老师要还承担课程教学等重要工作内容。虽然按照心理健康问题的一般发生概率来看.解决和应对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和一些障碍性的咨询引导.是足够的。但对于发展性咨询等大部分学生都需要的咨询工作.却是远远不够的。与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师生配比不同.我国高校现在的辅导员与学生配比一般都达到了1:200,而且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学生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辅导员参与发展性咨询工作.具有生师比较低的优势。 2.2当代高校辅导员一般具有二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 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当代高校都鼓励和要求在校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方面的认证很多高校也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聘请相应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本校辅导员展开培训工作。所以当代辅导员一般都参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部分辅导员也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已考取心理咨询师.使得他们在专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2.3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职业发展、生涯规划了解比较深入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与所带班级专业背景相同或相似的人.其自身的学涯经验和带班经验使得其一般对所在专业的职业前景、学生的成长特点有具体客观的认识.这也使得他们对学生成长问题的预测和分析及辅导有明显的优势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辅导员也是学生专业和职业成长方面的专家.通过研究和总结大学生每届四年的成长轨迹.他们对在具体工作中为学生提供预防、引导和激励等方面的工作较为擅长。 2.4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日常表现了解较为深入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他们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关系最密切的工作群体.很多高校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这使得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日常的表现自然了解地比较深入.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也较为深厚,这一点使得其实施的教育和辅导方法可以发挥更大的效果。 2.5辅导员可以使用更广泛的咨询资源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他对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还可以支配大学生干部.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并且大部分高校都为学生班配备了心理联络员或素质拓展委员,这使得其在进行发展性咨询时可以使用一般咨询师所无法使用的资源和方式,开阔了其进行发展性咨询的范围、影响力和接纳性。另外.虽然辅导员在发展性咨询方面有诸多优势,但障碍性咨询却不应作为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辅导员在障碍性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应该限制在心理排查、引导咨询、跟踪关注上。而障碍性咨询本身.应该是校心理咨询中心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任务。辅导员虽然一般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但因为障碍性咨询的专业性和风险性.以及辅导员本身咨询经验和系统培训的缺乏,使得其在障碍性咨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所以辅导员不应把障碍性咨询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内容。 3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咨询的方式方法 3.1心理调查 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需要角度来讲,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而所有的咨询也必然建立在对当事人基本特点有一定的掌握的基础上。辅导员开展心理调查一般适用于针对大一新生和每个学期开学初进行.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主要集中在气质、性格特点、特长等个人基本性质上.而每个学期开学初的调查则针对情绪状态、负性事件、成长障碍、挫折反应等个人经历及反应类信息。如个别同学情绪反应相对剧烈,或了解到其发生某些重大的负向事件,有必要在争得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专业的心理状态测试,如EPQ、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专业测试的时候,也可以求助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有助于辅导员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3.2针对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在对学生特点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座可以针对四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和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有选择性的开设,如大一适应养成,大二人际交往,学习心理,大三恋爱、职业选择,大四考研压力调节、就业指导、社会适应等。 3.3针对性主题教育活动 可以根据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需要,开展一些能以情绪升华、自我感悟为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与家共成长”.“感恩教育”等。 3.4开放式沟通 对于一般心理困惑的咨询方法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倾听.辅导员如果能“敞开大门”.让学生消除对其老师身份的敬畏感.走进班部和辅导员交流内心的声音.那么这种咨询本身就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5生涯发展建议 大学生处于人生目标的模糊期.他们因为经历的限制很难对自己的生涯做出客观实际的规划.所以在成长期常常会出现情绪的躁动和思想上的迷茫.这时辅导员可以作为有一定经验的经历者.为学生分析其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其生涯规划。 3.6骨干培养 学生骨干的培养也是发展性咨询的内容之一.与一般同学不同.学生骨干在管理性和事务性工作中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他们在学校学习中的技能培养和自我成长也包含了这些内容.一般也有从事管理类工作的未来期望。然而.学生骨干必然会面临学业和班级工作的双重压力,他们的成长中学业与工作之间的冲突.以及班级工作本身的复杂性,都可能会影响骨干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认知在现实中.常常会有学生骨干主动请辞的现象发生.而辅导员作为工作的负责人.也必然要承担起学生骨干的教育引导工作.所以为骨干进行发展性心理咨询也是开展辅导员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3.7与其他管理工作相结合 把发展性心理咨询与其他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也是辅导员相对一般心理咨询人员所具有的一种特殊优势。辅导员可以通过科学地设置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把发展性咨询的过程嵌入到管理内容中去,通过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实现发展性咨询的目标。例如,针对大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需要.可以在班级管理中设置轮换式值日班委,重点引导一些人际圈较小的同学.参与班级事务.增进和班级其他同学的沟通。 咨询心理学论文:员工帮助计划心理咨询分析论文 摘要:从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含义、起源与发展、具体实施及作用效益等方面介绍了这一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EAP的四级服务体系,探讨了EAP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和服务于中国的可能性。 1EAP的含义、起源与发展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AssistantProgram,EAP)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和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福利(相对于物质福利而言)与心理援助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诊断和建议,对员工及其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其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1]。 它充分发挥心理学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是一项由应用心理学专家队伍深入企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为其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管理以及个人心理帮助的专家解决方案。目前这项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组织开展,此外也有社会工作者和医生等人员的参与。EAP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一些企业注意到员工酗酒问题影响个人和企业绩效,而且人们已了解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精神或道德问题,于是有的企业聘请专家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职业酒精依赖计(OccupationalAlcoholismProgram,OAP),这是EAP的雏形。后来,二战推动了OAP的发展,由于战争的压力,建立了更多的服务项目,帮助员工克服酗酒习惯、提高工作效率。 到了上世纪的60!70年代,美国社会急剧变动,酗酒、吸毒、药物滥用等问题日益严重,家庭暴力、离婚、精神抑郁越来越影响员工工作表现,于是很多OAP项目进一步扩大范围,把服务对象扩展到员工家属,同时项目增多,内容也更丰富。如今,EAP已发展成一种综合性服务,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方面,以期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 美国EAP的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企业壮大、管理思想的革新,EAP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据统计,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常年的EAP服务,其大多数员工超过500人的企业目前已有EAP,员工人数在100!490的企业70%以上也有EAP,并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加;在英国,全部员工中有近10%能够受到EAP服务;日本企业近年来在应用EAP时则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爱抚管理”的模式,在企业设立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等,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或制定员工健康研修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2]。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财富500强中,90%以上的企业都建立了EAP项目。 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EAP是个崭新的概念。 EAP在我国的应用首先是在港澳台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地区有更多的机会与西方接触,在接触和学中,这些地方也设立了专门的EAP机构,许多企业开始应用这项服务,其中台积电(全称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位于有台湾“硅谷”之称的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EAP的实施曾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内,EAP的引进较晚,但在竞争最激烈的IT业也已引入EAP服务,2001年,联想公司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率先实施了国内首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帮助计划。国内还出现了专门的EAP服务机构,2001年10月,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成立,此后相关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涌现,这表明中国的EAP发展逐渐迈向了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勿庸置疑,在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员工受益于EAP服务。 2EAP的行业和情境需求 时间和地点!"#地点———哪些行业需要$% EAP对所有公司都有作用,而对如下特殊行业和企业特殊部门,EAP更能显现其价值: (1)服务行业或企业客服部门对这些直接面对客户的工作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如何让客户满意。但现实中时常会有员工抱怨。这样的工作需要员工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到位的理解和认识,有豁达的心胸和控制力等,但同时也需要向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释放压力的途径和方法,来帮助他们处理各种来自工作的中的压力和困惑,并通过培训和咨询来加速其自我成长和发展。 (2)航空业、远洋业等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飞行员、船员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样,“空姐”、“海嫂”等相关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也一样重要,他们不仅要感受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不着陆的密封空间中产生的不安全感,而且要承担作为服务人员在面对客人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怨气,更要处理危急情况下的各种突发事件。所以,这类工作对员工心理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对自身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有方法排解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处理与客人关系的时候,也必须有着良好的心态,有着正确释放压力的方法。 (3)对安全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对这类行业(比如核电站、化工行业等),员工的任何动态都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其工作中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公司乃至周围环境的大灾难。对其员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包括帮助员工解决来自家庭的后顾之忧等,成了这类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头等大事。!"!时间———哪些情境下需要$% 除一些行业和企业部门需要EAP服务外,当企业处于某种特殊情况时,EAP也能显现其作用和意义: (1)机构合并、裁员时企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使得机构的合并或裁员变得普遍起来。在这种挑战与机会并存的时候,作为企业变革最主要的执行者,他们对企业现状的判断,对自己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同事关系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变革的成败。如果有力量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心态,处理和周围人的关系、判断企业的真实现状,无疑能使员工更快、更积极地成长,减小影响变革的负面因素。 (2)经历危机事件时面对“9.11”和SARS这类灾难性和创伤性的事件,员工的心理状态会对公司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产出上,整个公司的氛围也会变得不尽如人意。这时,员工就需要有一种外在支持,能够让他们更清楚、客观的面对这种突发事件,了解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动[3]。 3EAP的作用与效益 大量事实证明,投资方的努力是成功的,EAP的实施,有助于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气氛、企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这对企业的决策、管理、改进和员工开发都意义重大。据国内外专业机构的研究,EAP能够在以下方面帮助员工、企业和社会: (!)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节省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和赔偿费用;降低缺勤(病假)率和工伤事故率;降低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增加留职率(尤其对关键职位员工);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保持社会安宁降低工作压力;减少失业机会;消除不良嗜好;节省家庭开支;增进个人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改善个人与社区的关系。(#)高投资回报率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1995年的资料,EAP的投资回报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美国,对EAP每投资1美元,将有5至16美元的回报; 1994年Marsh McLennon公司对50家企业做过调查,在引进EAP后,员工缺勤率降低了21%,工作事故率降低了17%,生产率则提高了14%;1990年McDonnellDouglas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报告显示,实施EAP项目4年来共节约成本510万美元;在美国一家拥有7万名员工的信托银行引入EAP后,仅一年,其在病假的花费上就节约了739870美元的成本;据报道,Motorola日本公司在2002年引入EAP后,平均降低了40%的病假率。 4EAP的服务项目与具体实施’ "#服务项目:来自国际$% 协会的资料根据国际EAP协会提供的资料,目前EAP能够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以下7类:管理员工问题、改进工作环境,咨询问题涉及有关员工业绩改进、培训和帮助,给组织的领导者、员工及其家属提供有关EAP服务的教育宣传;为组织提供保密和及时的察觉和评估服务,以保证员工个人问题不会对他们的业绩表现有负面影响;运用建设性的对质、激励和短期干预,让相关员工认识到个人问题和工作表现之间的关系;转介员工到专门的内部或外部机构,以更好地进行专业咨询、治疗、帮助和跟踪服务;为组织提供咨询,帮助其与EAP提供者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工作关系,例如那些提供治疗、管理和经营的EAP服务商;确保提供服务与组织和员工的需求确实相契合;确认EAP在组织和个人表现中的有效性[5]。 具体实施:完整的$% 作为员工职业和心理问题以及企业相关管理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完整的EAP应该包括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宣传教育、针对性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四级服务体系: (1)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是EAP有效开展的前提,旨在发现和诊断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诱因,并提出建议,减少或消除不良的组织管理因素。 (2)宣传教育应用卡片、海报、网站、讲座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提高对EAP项目本身的关注。 (3)针对性培训就是进行咨询式管理者的培训,让管理者学会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在工作中随时注意预防和解决员工心理问题;对员工开展压力应对、情绪调控、工作与生活协调、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或小组咨询。 (4)心理咨询与治疗是EAP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最后步骤,需建立相应机制,如开通热线电话、建立网上沟通渠道、开辟咨询室等,使得员工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帮助和服务。除上述内容外,EAP项目还应当有良好的监控和反馈机制,保证EAP的正常、正确运行,并及时报告项目进行中发现的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5EAP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 EAP除了可以提高员工健康度和企业绩效,其产生和发展对于心理服务事业和企事业组织的管理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还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的新观念。’"($% 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EAP的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EAP是解决企业员工心理和个人问题的有效途径,它成功地将以前以学校和医院为主要基地、主要面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心理咨询活动拓展到了企业和经济领域,开辟了一条心理咨询事业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光明道路,是20世纪初以来的世界性的心理健康运动的重大突破和成果之一。它对我们进一步探索心理咨询的开展模式和服务领域等问题都提出了很好的参考架构。’ 作为一种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近20年的发展,EAP已从最初酗酒、滥用药物等行为矫正发展到现在对个人问题的全面帮助,现在的EAP还涉及到与员工心理问题相关的组织和工作设计、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员工发展等方面,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研究还发现,EAP的实施结果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也是一致的。 EAP给企业带来的非财务收益,除了前文所述的提高留职率、提升员工士气、改善组织气氛外,还将建立尊重员工价值、关心员工困境的文化;培养注重解决问题和个人发展的学习型文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业务重组、并购、裁员等变革和危机;改善管理风格、沟通组织关系、谋划工作设计等,这些正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渴望达到的目标。因此,EAP将成为主流的组织干预、组织发展以及管理思想的一部分。或者说,EAP正形成一种基于心理学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超级秘书网 事实也证明,由于EAP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形成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的良好作用,其已为世界各知名企业所广泛接受,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6EAP在中国的前景与展望 目前国内企业引进心理服务的还很少。但是,随着企业管理的完善,这一状况也会得到改善。可以预计,EAP这样的咨询服务在中国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目前EAP在中国的发展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是企业和社会的观念尚不够先进,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处理好员工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国内EAP发展时间太短,研究和实践的积累不足,人才的储备也很欠缺。 此外,EAP在中国的发展还会产生中国模式与本土化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EAP的发展应当符合中国社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遵循自己的应用模式和发展道路,走本土化的特色道路,而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当前中国EAP的发展,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员工的原则和方针,因为真正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员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EAP在我国是属于发展性、建设性、教育性和预防性的,侧重点应是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主要关注全体员工的健康维护、潜能开发和工作绩效提高。
工程造价毕业论文:高职高专公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初探 【摘 要】本文主要从设计选题、学生分组、教师指导、成果要求等方面对高职高专公路造价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探索。 【关键词】公路造价 毕业设计 一、设计方向、选题与工程项目确定 1.设计方向确定 现如今,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要适应造价员岗位群工作,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能力,包括公路建设各阶段的造价编制以及管理、工程测量、工程计量、工程识图等,而这些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是公路工程各阶段的造价编制能力。作为毕业设计应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对锻炼学生其他专业能力也要有所帮助。我们确定造价编制作为公路造价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方向,因为造价编制本身就是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造价编制设计,还能进一步锻炼工程识图能力,加深对工程测量数据的理解和提高工程计量能力。 2.设计选题 根据工程造价行业的实际情况,高职高专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普遍把“公路工程施工图预算”作为设计题目之一。另施工招标阶段的标底编制、投标阶段的投标报价以及湖南公路建设中现阶段采用的合理定价、合同实施阶段的工程结算等,但都是采用清单计价模式,学生掌握公路工程清单计价文件的编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把“公路工程量清单预算”作为另一个设计题目。对于大多数学生,我们要求两个题目都做,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做一个。 3.工程项目选择 题目选定后,工程项目的选择一般有三种:(1)任务型的真实项目,即接受委托,按委托单位的要求完成项目任务。由于任务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使得从事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都会认真对待,不会有丝毫的马虎,这样做的效果当然是最好的,但这种机会不多。(2)用以往的真实项目、真实图纸,按工程要求完成设计。这种设计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能把它当成真实的任务去做,效果就会相当的好,反之则效果就不理想。(3)模拟项目。这种设计,通常规模较小,较简单,仿真度不够,因此设计效果也较差。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最近几届学生毕业设计都采用的是第二种类型的项目。如公路造价11级毕业设计,我们选的是洞新高速项目,共十五个标,项目大且复杂,目前看效果还不错。 二、学生分组与指导教师配备 1.学生分组 分组数量和小组成员数量可根据工程项目标段数量和班级人数确定。比如公路造价1101班共52人,有15个标段的图纸,将学生分为15个组,其中3人小组8个,4人小组8个。再根据学习能力情况搭配每组成员,使每组至少有一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这样每个标段都有人做,有人会做,且因每组人员不多,大面积抄袭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减小。如果每个小组成员在两个设计题目中只选做一个的话,互相抄袭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2.指导教师配备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指导教师的配备很重要。一般可按小组配备指导师,亦可按工程内容配备指导教师。如按小组配备指导教师,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宜过多,在10至15名为宜,如3-4个小组配备一名教师,我院一般按此方式配备指导教师;如按工程内容配备指导教师,可按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安、绿化等内容,每个内容分别配备不同的指导教师,这样专业性更强,效果更理想,但教师配备较困难。 三、设计指导书和指导方式 1.设计指导书 设计指导书可以是很简略的,也可以是很详细的。简略的只需写明设计要求、设计步骤,及注意事项即可。这种指导书看似简单,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详细的指导书,虽然使学生在设计开始时更容易上手,学生在设计中走的弯路也少了,但极易束缚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惰性。因此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一般指导书应尽量的简明,不宜过分详细。 2.指导方式 教师指导一般可采用如下两种模式:(1)随堂指导模式:教师随时在学生设计现场,及时解决学生设计中的疑难问题,这种模式学生设计效率高了,但学生易滋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本来自己能解决的一些小问题,往往也要求助于指导教师。(2)定时答疑的模式:每周固定时间,由指导教师解答学生一周来在设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种模式由于设计进度的要求,学生不可能所有问题都等着教师来解决,这就逼着他们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只有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在答疑时求教于指导教师,因此这种指导模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成果要求 设计成果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产物,是学生智慧的结晶、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和展示,应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作为高职高专公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要按公路造价的行业规范来要求,不仅文件的设计内容要合理,文件的格式和装订也都要符合规范要求,要让学生做出来的设计文件,与公路造价咨询单位做出的文件没有分别。 五、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生产岗位的桥梁性课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设计方向、选题、分组、教师配备、指导方式、成果要求等多方面加以研究,以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工程造价毕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结业方式探讨 摘要: 本文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分析着手,提出采用系统性的毕业设计方式对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进行结业训练考核,以求有效提高其在进入相关岗位之前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保证对口就业。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工程造价管理 职业能力 毕业设计 0引言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否实现顺利对口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满足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毕业结业环节作为中职教育环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结业考核有效的衔接,采用有针对性的结业考核方式,模拟实际岗位工作过程,让学生在结合考核过程中增强职业体验,实现与实际工程造价工作的零距离接触,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值得我们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本文拟通过对建筑工程造价员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谈一谈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结业考核采用毕业设计方式的计划、实施及考评方式。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我校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建筑类职业教育中等专科院校,所开设的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主打专业多年来为河北省各地市及京津唐地区建筑业输送了大批专业造价管理人员,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我校专业教师对本行业做了相关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综合各用人单位意见,总结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的从业者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职业能力要求: 1.1 专业能力 1.1.1 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基础知识要求①掌握《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基础知识;②掌握《房屋建筑构造》基础知识;③掌握《建筑结构》结构构造、混凝土结构平法基础知识;④熟悉《建筑材料》基础知识;⑤熟悉《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基础知识;⑥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基础知识。 1.1.2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技能要求①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技能要求。掌握地区《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有关定额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并能结合实际工程图学会定额项目工程量计算方法;掌握国家《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有关建筑工程清单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并能结合实际工程施工图学会清单工程量计算方法。②建筑工程计价专业技能。能根据地区《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有关定额消耗量标准,并结合当时当地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市场价格信息,计算定额项目工料单价;能根据国家《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清单项目所综合的定额项目,并结合企业管理费率、利率标准计算清单项目综合单价;能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有关计价规定,并结合地区《建设工程费用定额》、政策法规及招标文件或合同要求,计算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它项目费、规费及税金,最终确定整个单位工程造价。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操作技能。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工作中,基本上电算已经代替了手工计算,预算软件应用越来越普遍,从大量的人才招聘信息来看,很多用人单位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明确要求,能熟练操作相关预算软件。因此,在扎实掌握上述建筑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计量与计价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必须学习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软件操作技能,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2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个人在职业和公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出解释、思考和评价,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如在造价教学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及新的政策法规随时更新出台,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授之以渔”更重于“授之以鱼”,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力。 1.3 公共能力公共能力是指处理社会关系及与他人负责任的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包括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处理、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等,社会能力是完美实现个体职业人和社会人双重角色的能力。在实际建筑工程造价工作中,编制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造价文件,常常是一个团队通力合作的成果,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就必须具有良好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协调、群体意识等方面的社会能力。 2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考核 职业能力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其能力包含专业能力、自学能力和公共能力,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以上综合职业能力,这三者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2.1 毕业设计实施计划 2.1.1 时间安排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及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技能,也就是在完成所有相关的基础专业课程之后,因此,毕业设计的时间宜安排在总学期的最后一学期。 2.1.2 学时计划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内容包括:建筑工程计量(手工计算)、建筑工程计价(手工计算)及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操作三方面。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及实施的经验,教学学时集中安排约8周时间,具体程序及时间分配:①建筑工程计量(手工计算)90学时约3周时间;②建筑工程计价(手工计算)60学时约2周时间;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操作约90学时3周时间。 2.2 毕业设计具体实施过程 2.2.1 确定毕业设计任务指导教师根据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际工程施工图,要求学生根据施工图拟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量清单,计算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它项目费、规费和税金,最后完成整个单位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工作。具体项目任务的布置由教师以项目任务书的形式发放给每位学生。 2.2.2 学生合理分组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项目任务,同时也更接近于实际工作过程情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分组合理与否至关重要,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各小组组长通常由组内学习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 2.2.3 项目任务实施①资料准备。各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收集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国家《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地区《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及当时当地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市场价格信息等。②拟定施工方案。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并听取教师意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图拟定合理施工方案,如土方工程、脚手架工程、模板与支撑工程、垂直运输工程技术措施,现场施工机械使用计划等。③计算工程量。各小组内、小组间充分讨论交流,并咨询教师意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图、施工方案列出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并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措施项目工程量。④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各小组内、小组间充分讨论交流,并听取教师意见,根据计算出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措施项目工程量,结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当时当地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市场价格信息,计算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它项目费、规费和税金,并汇总确定整个单位工程造价,编制说明、填写封面、装订完成整个单位工程造价文件编制工作。⑤成果提交。每位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按时向教师提交阶段成果,比如建筑工程计量阶段结束后,学生应提交工程量计算书,建筑工程计价阶段结束后,学生应提交建筑工程计价文件(其封面形式可以是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等)。 2.3 毕业设计考核评价 2.3.1 组内自评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经充分讨论交流,各小组成员先独立完成有关项目任务,再小组内相互检查评价,找出差异、分析原因、相互改进。 2.3.2 组间互评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每完成一阶段任务,小组间相互检查评价、找出差异、相互改进。 2.3.3 教师评价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留意各小组任务的进展情况,并给以必要的指导,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每小组阶段成果进行及时评价,既肯定其成功方面,也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保证整个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 2.3.4 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方式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应具有正面导向作用,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制定了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式见下表: 3结束语 经过我校的实践表明,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设计,采用基于项目导向教学理论,模拟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际岗位工作过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准岗位工作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了相关职业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工程造价毕业论文:探究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管理新模式 摘要: 根据工程造价毕业实践的特点,采用搭建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和仿真的多媒体教学情景,实现远程有效监控,毕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毕业实践 管理 网络平台 0引言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就业和毕业实践环节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岗位实践是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岗位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1提高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 毕业实践地点和课题的分散性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实践都是在建设行业,由于建设项目的不可复制性这一特点,学校要求毕业生一人一题,再加上毕业生所在的实践单位很分散,尤其是在项目部的同学省内外都有,不便于校内指导老师管理。 1.2 就业与毕业实践的时间的矛盾,毕业成果不到位毕业实践环节分为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部分,毕业设计环节的安排时间仅仅8周,恰好这个时间段是学生找工作签订就业协议的期间,学生忙于就业,毕业设计任务完成不够充分。 1.3 毕业实践的监管力度和监控手段不够强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效果不能有效跟踪,实习效果不能马上体现,同时实习师傅和校内指导老师沟通共同培养的方案和检验效果没有。最后只有在毕业答辩时间才能检测出学生的毕业实践效果,已是事后监控,如何做到主动控制,实时监控确保学生毕业实践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研究的课题。 2毕业实践环节的管理平台及功能实现 2.1 毕业实践环节的管理平台的建立 2.1.1 制度健全制度严明毕业实践的检查监控体制,制度要求学生清楚,对于蒙混过关的学生要多次家访,谈心,以端正其态度。首先要坚持从制度上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1.2 资源共享建立网站,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B/S系统,实现网上分组答疑,教师可以将最新的培训录像,比如钢筋算量,需要学生自学的部分可以通过录像自学。 建立一个集基于VOIP语音交流系统、高品质语音压缩系统、FTP协议提交系统、开放式在线答疑系统以及后台管理系统数据库在内的多媒体交流平台软件系统,能为学生提供仿真情景,要求学生定时定期进行语音汇报,在线答疑,对学生学校外毕业实践进行时时监控。 通过信息化管理,实行全程监控,学生通过网络答疑网络周汇报,将每周的实习任务汇报给指导老师。同时教务处和系检查小组也可以在网络上对师生的监控,还方便系部、教师通知,提出对毕业实践的要求,学生能够随时查询系部通知、指导教师的通知。 2.1.3 建立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指导老师事先把课题分组,3-4个学生一组,也可以在同一个项目上,把课题分出若干个小课题,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团队创新意识,相互的协同帮助,实行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比起指导老师和师傅效果更好些。 2.2 网络管理平台信息化交互式管理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毕业综合实践网上交流平台以毕业设计课题为依据对交流内容进行分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与系统管理员。系统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浏览讨论帖与通知公告;论坛与回复;通知公告包括新闻动态等;毕业实践成果展示和成绩管理;以视屏教学为主的教学资源的自助服务及案例展厅。 由于涉及的数据量较少,所以系统选择Microsoft Access作为数据库支持平台。系统数据库中包含课题情况、学生名单、主帖、回帖和通知等数据表。该系统采用B/S结构,ASP技术设计。文章内容的处理包括主帖、回帖与通知公告。用户权限控制,用户类型分为学生、教师与管理员三种。所有用户均可浏览主帖、回帖等信息。登录用户可以修改个人信息、发表主帖、回帖。 建立语音集宽带语音交流系统、高品质语音压缩系统、FTP协议提交系统、开放式在线答疑系统以及后台管理系统数据库在内的多媒体交流平台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仿真情景,要求学生定时定期进行语音汇报,在线答疑,实现现代化教学建立远程视频教学共享系统,提供流媒体形式的在线播放,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实时传输和非实时传输功能,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充分融合,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有效的教学应用平台共享教学成果。 3实施的效果 通过建立毕业实践管理网站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测试,每周有四百多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毕业实践交流,已经初步取得良好的效果。 3.1 真正做到校内校外共同指导大大提高监管力度给校外指导师傅权限,出勤和打业绩分,定期评语;校内指导教师定期与校外师傅电话回访并现场座谈交流,共同修订培养方案,使得学生在实习单位真正有人带、有考核、有目标、有业绩、也有动力。每个学生有个通道,每天记录实习日志,学生定期上传实践成果佐证材料便于校内指导老师定期网上评析,及时提出反馈意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的效率,也方便学生分组进行提问、讨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毕业实践认真的态度,能够做到实时监控。 3.2 答疑解惑及时,得到用人单位和学校一致认可师生在线互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毕业管理实践网络平台避免了学生提问、教师指导的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还将学生中的共性的问题出来,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大量的有效信息。同时同学们在此交流,促进毕业实践的效果。 4结语 工程造价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就业单位对学生的顶岗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而这些能力又体现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中,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不断进行与实际相结合创新和持续改进,制度上通过建立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制度。在今后学生毕业实践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平台功能、提高师生对该平台利用率,提高毕业综合实践指导与管理的工作效率。这是一项复杂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管理监控过程,也是信息反馈与决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工程造价毕业论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环节考核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环节考核改革,提出了将企业实践考核与校内综合毕业设计考核相结合的思路,详细阐述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工程造价;毕业考核改革;企业考核;毕业设计 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以毕业论文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形式单一、过程简单、选题陈旧、学生应付心理过重,无法真正地评价学生过去的学习成果,更无法从企业的角度获知学校人才培养是否合格。 鉴于此,本文从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出发,提出将企业考核纳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范围的思路,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三年学习成果,为高职毕业环节考核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性建议。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改革新思路 将企业考核纳入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范围要求毕业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顶岗实习,并且在此期间完成在校导师指导的综合毕业设计,因此必须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紧密安排在校学习时间从而增加顶岗实习时间;顶岗实习不再是毕业之前的一个简单环节,而是毕业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必须配备相应的实习导师并对学生实习进行全程跟踪;实习成果不再是顶岗实习报告,而是企业根据岗位要求对毕业生的进行的全面、客观考核,最终形成企业考核成绩;毕业生毕业考核不再是单一的论文成绩,而是由企业考核成绩及综合毕业设计两部分按照一定比例加总求和得到的总成绩。 总体改革思路如下: 二、企业考核成绩确定 基于顶岗实习实际工作过程,用贴近岗位工作实际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围绕企业接受学生就业的要求和标准,采取校内综合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有利于实现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企业实习内容必须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学生过去四个学期的理论学习为基础,认真参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在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定。以工程预算员岗位为例,其实习内容主要包括识图、工程量计算、询价、项目组价、软件应用、审核标书、编制标书等,除此之外,还包括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写作能力、较强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创新能力等。这些实习内容贯穿于预算员顶岗实习全过程,也为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提供了参考。 企业考核标准是对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的综合评定,也是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走上工作岗位的客观评价,它它实习内容为基础,由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各项打分,最后综合计算总分,以预算员岗位为例,考核总分计算表格如下: 各项评分分为四个层次:优(90分以上含90分)、良(70~90分含70分)、中(60~70分含60分)、差(60分以下),各项评分计算出来后,根据各自己百分比算出各项综合得分,再根据各大项所占比重,计算出总分。 三、学校综合毕业设计成绩确定 综合毕业设计在进行过程中对知识的应用必须覆盖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制图与识图、工程量的计算、定额的套用、制作标书、软件的应用、招标组织与管理、工程A决算、索赔与控制等。以模拟招投标为例,将所有毕业生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一个招标组和三个以上投标组,每个在校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小组。由学校统一向每个单元分配不同的图纸,由招标组负责招标事宜,包括选择小组领导、人员分工、招标公告、工程量清单编制、制作标书、组织开标、签订合同等,由各投标小组针对招标公告购买标书、答疑、编制报价、投标书、参加开标、最后签订合同等。评标委员会成员由本系领导及专业教师组成,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该成绩作为本小组成员的综合毕业设计考核成绩。 综合毕业设计考核成绩在整个毕业环节考核中所占比重,可以按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占总学制时间的比例来确定,定为7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者降低。 综合毕业设计的图纸每年都必须变化,五年为一个周期,以防学生出现抄袭应付现象。 该方式不仅避免了传统毕业论文考核模式下学生严重的应付心理,而且与高职院校培养适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的目标相契合,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协作性,将原本压抑枯燥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变得轻松而有意义。 四、改革措施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环节考核模式改革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可逐渐由毕业论文或简单毕业设计向综合毕业设计考核过渡,再由综合毕业设计考核向综合毕业设计+企业考核双轨制创新模式过渡。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转变企业观念,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双轨制创新模式要求每一位毕业生均能在本专业岗位进行实习,故而产生了庞大的实习岗位需求量,这就要求企业转变观念,将实习与就业区分开来,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岗位,但不一定是工作岗位,减轻企业对毕业生就业的消化压力。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校企业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使传统的校企业合作得到延伸。高校可以无偿向企业提供自己的教学设施、教学人才、活动场地、人才培训、试验设备、研究成果,为实习导师提供丰厚的报酬和职称评定机会,双方互利互惠。 2.继续培养双师型教师 综合毕业设计考核是对过去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不仅对学生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不具备长期的现场工作经验。因此,高校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或是定期企业挂职锻炼,或是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这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改革的必经之路。 3.注重实训环节,增加实训课时 新的改革模式要求将理论知识的学习紧密安排在前四个学期,之后便进入顶岗实习阶段。课程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加大实践课时数,不光为毕业环节考核做准备,更是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学校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实训教材、足够的教学图纸,增加实训室的投入,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学习、实践、考核、就业循序渐进,为实现工学结合、实现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翟雪莲(1986-),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工程造价教学工作。 工程造价毕业论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环节考核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环节考核改革,提出了将企业实践考核与校内综合毕业设计考核相结合的思路,细阐述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工程造价;毕业考核改革;企业考核;毕业设计 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以毕业论文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形式单一、过程简单、选题陈旧、学生应付心理过重,无法真正地评价学生过去的学习成果,更无法从企业的角度获知学校人才培养是否合格。 鉴于此,本文从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出发,提出将企业考核纳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范围的思路,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三年学习成果,为高职毕业环节考核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性建议。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改革新思路 将企业考核纳入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范围要求毕业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顶岗实习,并且在此期间完成在校导师指导的综合毕业设计,因此必须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紧密安排在校学习时间从而增加顶岗实习时间;顶岗实习不再是毕业之前的一个简单环节,而是毕业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必须配备相应的实习导师并对学生实习进行全程跟踪;实习成果不再是顶岗实习报告,而是企业根据岗位要求对毕业生的进行的全面、客观考核,最终形成企业考核成绩;毕业生毕业考核不再是单一的论文成绩,而是由企业考核成绩及综合毕业设计两部分按照一定比例加总求和得到的总成绩。 二、企业考核成绩确定 基于顶岗实习实际工作过程,用贴近岗位工作实际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围绕企业接受学生就业的要求和标准,采取校内综合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有利于实现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企业实习内容必须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学生过去四个学期的理论学习为基础,认真参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在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定。以工程预算员岗位为例,其实习内容主要包括识图、工程量计算、询价、项目组价、软件应用、审核标书、编制标书等,除此之外,还包括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写作能力、较强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创新能力等。这些实习内容贯穿于预算员顶岗实习全过程,也为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提供了参考。 企业考核标准是对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的综合评定,也是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走上工作岗位的客观评价,它它实习内容为基础,由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各项打分,最后综合计算总分,以预算员岗位为例,考核总分计算表格如下: 各项评分分为四个层次:优(90分以上含90分)、良(70~90分含70分)、中(60~70分含60分)、差(60分以下),各项评分计算出来后,根据各自己百分比算出各项综合得分,再根据各大项所占比重,计算出总分。 三、学校综合毕业设计成绩确定 综合毕业设计在进行过程中对知识的应用必须覆盖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制图与识图、工程量的计算、定额的套用、制作标书、软件的应用、招标组织与管理、工程预决算、索赔与控制等。以模拟招投标为例,将所有毕业生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一个招标组和三个以上投标组,每个在校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小组。由学校统一向每个单元分配不同的图纸,由招标组负责招标事宜,包括选择小组领导、人员分工、招标公告、工程量清单编制、制作标书、组织开标、签订合同等,由各投标小组针对招标公告购买标书、答疑、编制报价、投标书、参加开标、最后签订合同等。评标委员会成员由本系领导及专业教师组成,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该成绩作为本小组成员的综合毕业设计考核成绩。 综合毕业设计考核成绩在整个毕业环节考核中所占比重,可以按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占总学制时间的比例来确定,定为7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者降低。 综合毕业设计的图纸每年都必须变化,五年为一个周期,以防学生出现抄袭应付现象。 该方式不仅避免了传统毕业论文考核模式下学生严重的应付心理,而且与高职院校培养适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的目标相契合,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协作性,将原本压抑枯燥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变得轻松而有意义。 四、改革措施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环节考核模式改革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可逐渐由毕业论文或简单毕业设计向综合毕业设计考核过渡,再由综合毕业设计考核向综合毕业设计+企业考核双轨制创新模式过渡。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转变企业观念,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双轨制创新模式要求每一位毕业生均能在本专业岗位进行实习,故而产生了庞大的实习岗位需求量,这就要求企业转变观念,将实习与就业区分开来,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岗位,但不一定是工作岗位,减轻企业对毕业生就业的消化压力。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校企业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使传统的校企业合作得到延伸。高校可以无偿向企业提供自己的教学设施、教学人才、活动场地、人才培训、试验设备、研究成果,为实习导师提供丰厚的报酬和职称评定机会,双方互利互惠。 2.继续培养双师型教师 综合毕业设计考核是对过去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不仅对学生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不具备长期的现场工作经验。因此,高校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或是定期企业挂职锻炼,或是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这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改革的必经之路。 3.注重实训环节,增加实训课时 新的改革模式要求将理论知识的学习紧密安排在前四个学期,之后便进入顶岗实习阶段。课程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加大实践课时数,不光为毕业环节考核做准备,更是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学校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实训教材、足够的教学图纸,增加实训室的投入,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学习、实践、考核、就业循序渐进,为实现工学结合、实现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翟雪莲(1986-),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工程造价教学工作。 工程造价毕业论文:工程造价与投资控制探讨毕业论文 工程项目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项目目标。从客观意义上讲,投资目标的实现才是业主经济效益的真正体现;而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的有效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建设管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怎样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提高项目投资效益?这是当前投资和造价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造价和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和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但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从目的来看,搞好投资是为了使投下去的一定量的货币能保证回流,并实现增值;而搞好造价是为了使投资项目的工程价格水平控制在目标额度之内;从行为过程来看,投资的行为过程是资金投入+项目实施+项目控制+资金回收,造价的行为过程是造价确定(包括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过程控制+竣工决算。投资的行为过程比造价的行为过程更长。同是资金运作过程,造价是使货币资金转化为实现目标额度内的资产,而投资是使货币资金转化为资产,并通过资产的使用又使货币资金回流。 造价是投资的一个关键部分和主要内容,它包括建设工程从建设筹备到竣工验收所需费用的总和,它由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铺底流动资金等项组成。价格机制是造价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投资宏观决策和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一个核心问题。要加强造价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必须形成一个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形成造价为主的价格机制。 传统的预算定额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加强计划管理,减少投资浪费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现行预算定额制度与之越来越不相适应:定额中“量”和“价”没有分开,形成了“活市场”和“死单价”的矛盾,不能在市场中真实地、及时地、准确地反映建筑产品的造价;现行预算定额中综合程度较大,施工手段消耗部分统得较死,构成工程实体消耗部分是由设计决定的,而施工消耗部分,如脚手方案、垂直运输等内容应由施工企业在确保全面履行合同的前提下自行决定,现行定额中,把本应属于竞争的内容凝固化了,不利于施工企业发挥优势,竞争取胜;现行预算定额带有法定性质和强制性质,对预算定额直接费的取费标准,开发商和承包商都不得随意改变,还是计划定价为主;现行预算定额计价主要由直接费、间接费、独立费、利润和税金构成,除直接费外其余各项都以取费率的形式出现,取费固定化,不利于直观地反映各项工程内容的价格,并与国际报价方式差距也较大。 为了有利于投资宏观决策和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必须把计划形成工程造价的价格机制,改为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形成工程造价为主的价格机制,也就是要在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社会平均实物消耗量定额的基础上,遵循商品经济价格规律,建立以市场形成造价为主的价格机制:一是全面实现“量价分离”。把政府量价合一的预算定额制度,改为政府工程消耗量定额,单价随行就市,变目前指导价要大家执行改为市场信息价进行指导,从而使不断变化的价格同相对稳定的实物消耗量相分离;二是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要逐步按照国际习惯,统一工程量名称、计量单位、计算规则、项目编号等,既有利于指导市场,又有利于同国际接轨;三是将工程实体消耗和非实体消耗(施工措施性消耗)相对分开。这有利于承包商发挥各自优势,竞争取胜;四是简化繁琐取费。现行定额中各子目的造价不能直接反映,必须重新计算取费后才能明了,各子目、各分项工程的造价与总价的关系模糊,简化取费后,各分项及子目的造价与总价的关系变得清晰,有利于投资控制活动和分包及设计变更部分的计价;五是保留政府对重要生产要素价格进行干预的权力。如对市场某种资源紧缺时实行最高限价,规定最低日工资水平和部分工种最高日工资限价等。 造价确定与投资控制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而对项目投资影响最大的设计阶段。在建设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内,项目的初步设计基本上决定了建设项目的规模、结构形式、建筑标准和使用功能,形成了设计概算,确定了投资的最高限额。施工图设计完成后,编制出施工图预算,准确地计算出建设工程造价。因此,工程设计是影响和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阶段。公务员之家 长期以来,我们在工程造价管理中,普遍忽视设计阶段项目的投资控制,而往往把控制项目投资和工程造价的重点放在实施阶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审查或计算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很少考虑如何才能达到投入合理的资金,获得美观大方、功能齐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建筑产品。根据国内外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投资数额幅度的可能性为70—90%,在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影响投资的可能性为30—75%;在施工阶段(实施阶段)的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为5%—25%。或者具体地说,设计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为80%,而实施阶段影响投资的可能性,充其量不会超过20%,即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成本最大限度不外乎为20%以下。一般情况下设计图纸一旦完成,“按图施工”就是施工企业必须履行的原则,施工企业无权随意变动图纸,也没有时间、精力及承担风险地去考虑优化设计。而我国普遍存在着设计部门比较保守,有的设计只图方便、凭经验而不作方案对比,甚至盲目追求安全度和设计收费,而至关重要的概预算控制则与设计院利益无关甚至违反,因此无从控制。 工程设计和工程造价本来应该是统一整体的相互配合、配合促进的两项工作,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如不同道路上奔驰的两辆汽车,各行其道,互不关联。设计部门只管设计质量,一般不管工程造价的高低,给国家的建设资金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要改变这种不良局面,在设计阶段,必须加强工程造价和设计之间的横向联合,推行限额设计,逐步实行以“价”定“量”的设计方法,在项目的投资范围内,按照“安全”“经济”“适用”“节俭”的原则进行工程设计,促使设计人员精打细算,精心设计,达到在设计阶段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要优化设计方案,其目的就是论证拟采用的设计方案技术上是否可行、功能上能否满足需要、经济上是否合理、使用上是否安全可靠。尤其是在经济上,设计的优化是很重要的控制手段,新工艺的使用、新材料的投入、一些局部设计的改变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使工程造价大幅度增减。据研究资料显示,建设项目的建筑系灵敏、空间平面、层数和层高、结构和材料的选择、设计的选型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所以,要想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就一定要做好设计的优选工作,在设计阶段进行设计招投标和设计方案的竞选,并运用价值工程等手段对备选方案进行优化,还要进行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真正达到以最优的设计、最经济的投资,建造最好的工程项目的目的。 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关键所在,它贯穿于决策评估阶段、设计阶段、工程承发包阶段、施工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项目建设全过程。科学周密而有计划地分阶段设置投资控制目标,可以通过目标控制,在项目投资决策、设计、发包和实施阶段,把投资发生额控制在批准的限额以内并随时纠编,确保投资目标顺利实现,使投资估算、工程概算、设计预算、承包合同价更趋合理准确,真实而客观反映项目实际进程发生额,有效防止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竣工结算超预算这一“三超”现象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造价毕业论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探讨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工程造价的基础知识,熟悉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管理,经过严格的实践技能训练,以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编制与控制为重点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安装、市政等施工阶段工程预算及工程结算与决算,工程审计与估价,定额编制与管理;还可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组织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及项目管理等。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乙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院、会计审计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建部门(甲方)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建设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结)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监理以及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1工程造价专业优势 1.1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工程造价具有行业发展优势 (1)建筑业的大发展,建筑领域内的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总量大大增加,为建筑市场服务的造价专业人才需求也是增加的。(2)工程造价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尤其紧迫。①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工程造价基本上由财会人员和建筑工程人员协商确定和控制,相应的专业为工程经济管理,没有专门的造价专业和人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实行工程监理制和项目经理制后,工程造价就更加突显其重要性,受到业内上下和建设方的高度重视。为了适应大规模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和招标与投标制度的施行,我国在九八年才开始推行造价工程师资格制度。②工程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在90年代中期以后才在本科院校逐渐增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层次的人才在2000年后才在高职院校逐渐开设。目前该专业的人才是供不应求。③从事工程造价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不是像建筑业的其它专业,随便找几个农民工就能完成工作的。(3)工程造价专业的市场前景看好。中国加入WTO,急需一大批适应国际建筑市场需要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加入WTO后,建筑业面临着在国际建筑市场中竞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拥有一大批懂国际工程承包的项目管理人才,懂工程索赔的合同管理人才,懂技术又善经营的经营管理人才。从事工程造价的人员应该具有这种能力,且人才需求缺口非常大。 1.2“双证书”教育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方案引入职业资格恰当、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有效实施教育。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除了获得专业毕业证书以外,还可以参加国家注册的全国工程造价员执业资格考试。 1.3行业支持 工程造价专业有国家规范的教学文件等资料。我们在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突出职业岗位要求,努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成绩,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优势。 2专业建设困难 2.1师资匮乏是制约本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教师总量不足和质量相对不高,教师教学任务负担过重;(2)不同课程之间的师资力量还不平衡;(3)教师的学历结构还不够合理;(4)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还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2.2院内外实验实训条件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企业介入教育全过程的能动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尚不畅通。校外实训基地还没有建设。 2.3管理需要理顺加强 专业管理存在一些的问题,如教学管理,教研计划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具体微观的管理需要理顺加强。本专业属于实践应用型专业,所以还需要加强实训环节的规范管理工作。 2.4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虽然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但并非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尤其本专业属于单个用人单位需求量不高的造价专业,需要将毕业生放到多家单位就业,故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如果现在不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毕业生的就业将会困难,影响招生,也会影响专业建设和发展。 3专业人才培养 主动适应行业、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途径 3.1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的关系 本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虽然建筑业是第二产业,是传统产业,但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它,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不可能削弱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居住环境也是老百姓永远的话题,因此,建筑业也将是一棵长青树,茂盛发展。工程造价专业是建筑业这棵长青树的小分枝,也将不会枯萎。由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这为我校造价专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从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要,省内高职技术学院建筑类专业的招生与就业的形势来看,可以预测,工程造价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在今后五至一十年内都将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只要学生质量好,具有拿手的专业技能,就业是不成问题的。 3.2教学质量与提升层次关系 (1)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提升层次的关键。其目标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大量引进人才,整合学院的师资,培养一支产学研结合、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现有课程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提升,主要通过高校进修和自学,拓展教师知识面,掌握工程造价新技术、新规定、新标准,增强技术转化与生产应用的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得依靠企业,在工程实际中锻炼成长。(2)实训实习条件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提升层次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建设院内的实训基地,又要建设院外稳定的实训基地,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成为熟材,能够顶岗工作。故至少需要再增加一个工程造价实训教室。包括电脑,造价软件、投影仪等配套设施。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广泛和深层次的开展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专业特色建设,调研、制定并执行装饰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企业连续顶岗实训;积极进行具有实际价值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消除走马观花不能顶岗工作的“实看基地”现象。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岗位性质主要有两类:一是施工企业,从业人数少,比较分散;二是咨询公司,从业人数相对多些,但一次也容不下很多学生。因此,若要建立稳定的院外实训基地,最好与咨询公司合作。当然建立院外实训实习基地也是需要投入的,或者给予合作者其它好处。一般情况下,一个院外的实训基地一次接纳5-10个学生,按招生人数150人/年的规模,需要建立5-15个稳定的院外实训基地。 3.3教学与教研、科研关系 教学与科研、教改这三者当然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这是大家的共识。工程造价是新开设的专业,教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是在教学中不断被克服,二是向省内外兄弟院校学习借鉴,三是靠教研与科研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列为我们的科研课题,组织院内外的力量研究解决,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案例。在教研方面,紧跟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以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修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产学结合方面深化、完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将实验实训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有机结合,建设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各种实训实习的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 3.4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关系 本专业社会适应性较好。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监理单位、设计院、与建筑行业相关的事业单位等单位和部门都需要。如果工程造价专业师资力量强、有人才优势,完全可以开办一个工程造价咨询工作室,为社会提供工程造价和预决算服务,既可以锻练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条件,提高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又可以为社会提供服务。 作者:廖炜 吴俊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工程造价毕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 摘要: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门课程,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次系统检验,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对国内大多数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现状调研,归纳、总结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突破单纯的造价管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毕业设计的作用与目的 工程造价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调研显示,大多数高校本科培养计划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机会并不多。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是以学好《建筑制图》、《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为前提,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专业素养的一种方式。同时,作为学校与市场的过渡,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现行毕业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盲目,对毕业设计内容认识不足通过对多地高校调研发现,目前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是由指导教师给出,经教研室审核通过后公布,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方向进行选题。[1]这种模式虽然能保证毕业设计按部就班的推进,但也有其弊端。首先,教师出题,很难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思考设计的内容,在选题之初仅靠一时兴趣或对某位指导老师的偏爱进行盲目选题,到后期发现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再临时调整题目,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周期被大打折扣。其次,每一年均需提供至少十个不同的题目及相配套的设计图纸,并保证项目规模、设计深度相当,这对于老师而言也是有难度的。最后,老师出题,学生大多对工程实际情况不甚了解,无法跟进项目,因此缺少实战演练的机会。 (二)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于管理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选题、开题,第二个学期全面开展设计工作并进行答辩。对于大多数选择就业的同学而言,这期间正是实习和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因此常常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2]另一方面,老师经常在学校无法联系上学生,更谈不上针对毕业设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毕业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四川师范大学设计了一套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设计初衷本是想有效地控制学生按时、按量、保质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但运行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重视程度并未因此提高,反而是老师成了被督促和监督的对象。与此同时,利用这个网络平台,老师更难见到学生,无法掌握其真实进度及成果的真伪性。 (三)学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从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一直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学生的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老师灌输为主,而进入大学后,则更加提倡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多领域、多方向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许是惯性思维,也可能是目前高校毕业率的控制范围小,毕业很容易,所以无论老师如何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学生依然置之不理。这种现象直到四年级依然十分突出。作者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初稿中工程量计算出现偏差,作者指出问题所在,学生竟让其明示是偏大还是偏小,以及偏差的百分比。目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这类学生并不少见,当然,这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培养体制密不可分。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很难将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毕业设计上,常常是拿到设计题目无从入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设计任务认识不足。第二,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只知道如何将图导入计量软件汇出成果,却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出现漏项或者结论偏差较大时,也不清楚是具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手算能力极差。 (五)指导教师责任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学生不认真对待外,部分老师也是存在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而其他组老师若是严格把关,学生便会进行横向对比,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自己的导师过于严格,别组老师如何宽松,而最终认真与不认真、刻苦与不刻苦都会顺利毕业,甚至毕业成绩相当。这种现状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会让尽职的老师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质疑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的评价标准。如果教师中产生了大量的价值观的自我否定,那么专业发展必然无法有序、良性的运行。 三、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选题应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在选题上,除了老师命题的方式外,也可以提倡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利用在外实习的机会,结合自身实践,选择自己可跟踪项目,将实际工程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其仿真性更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命题,可有效减少毕业设计的盲从性,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也架构出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思路与大致内容,使得设计任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当然,在学生自主命题的过程中,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需要对题目所涉及的项目规模、类型等给出学生合理的建议,并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设计的可行性。 (二)毕业设计模式可多样化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多是以编制工程量清单及计价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模式的探讨。一方面,可鼓励学生采用论文的形式,抓住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造价领域某些方面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针对即将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而言,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升华也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可构建系统化的毕业设计程序,学生从二年级的《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开始,自己设计建筑方案,并进行结构配型,最终以该设计方案作为毕业选题完成计量计价的设计任务。这种模式虽然周期较长,却能在各个环节得到相关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整个过程中,毕业设计与课程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非为了设计而设计。 (三)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学生重视程度许多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只根据最后的成果和答辩表现进行评分,而忽略过程管理,则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因此,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进行综合评定,由平时成绩、设计成果、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老师通过指导日志,做好平时指导记录,给出合理的平时成绩,做记录可有效反映学生的实际工作量及进度。同时,在开题之初,指导教师应配合学生制定严格的进度计划安排表,其中包括提交初稿、修改稿、定稿的期限,以及每个环节设计成果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各阶段任务。此外,设计过程中可增加一些监督环节,如中期答辩、预答辩等,通过这样一种监控手段既可以严格控制学生进度,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提问的机会。但是,这样的监控不能只成为一种形式,答辩后需要给出一个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让部分同学推迟毕业答辩,从而引起重视。当然,答辩的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采用模拟招投标现场的形式,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报价是整个招投标过程中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比较系统的检验。[3] (四)突破一对一的固定模式,实现导师组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多方面专业问题,而所谓术业有专攻,老师也是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因此,突破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以导师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组成员专业涵盖多方向,以组长牵头,进行系统的指导。这种模式中,为了核定工作量,学生应有一位主要负责导师,其他老师均为其副导师。设计过程中的每次讨论、答辩,其他老师均可给出分数,避免了一位老师给成绩而造成的武断。另一方面,导师组也是对指导老师的一种监督,组长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老师工作量的真实性进行评价,而以往的模式中,各个指导小组自成一体,小组间没有横向联系,指导老师谁也不清楚谁究竟真正的完成了多少工作,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同时,历年对于指导教师的鉴定和考核,只评价了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工作者,却没有建立一整套制度去约束消极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师组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五)设计过程强调手算与电算结合盲目依赖计算机进行设计,使得大多数同学未能真正掌握造价专业的核心理论依据,甚至连结论的准确性都无法评判。面对偏差较大的结论,却不知错在何处、漏在何处。因此,在选题规模上,不鼓励选择规模过大或层数过多的建筑类型,宜选择一些规模、复杂程度适中的建筑,先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再结合手算进行验证,判断结论的合理性。这种方式,既不脱离市场运营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又巩固了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及专业修养,同时手算稿还可作为老师评判成绩的参考依据,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毕业生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深加工工序”,[4]进行毕业设计模式的思考与改革,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毕业前再接受一次系统的、全面的训练,是我们教育者应经常反思的问题。 作者:王乾蕴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工学院 工程造价毕业论文:工程造价毕业设计实践 摘要:以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基于BIM的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的特点与选题,从组织方式、设计内容与过程、主要成果、成绩评定等方面介绍基于BIM的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实践,总结体会和感悟,为教学改革、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BIM;毕业设计;三维建模;工程造价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施独立工作和创新研究的演练过程。它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检查,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土木工程专业目前主要就业去向是设计公司、施工企业、咨询单位和建设单位,这些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与工程造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高校进行工程造价毕业设计,巩固专业知识,加强工程造价的综合训练和利用经济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尤为必要。BIM是以三维数字为基础,以建设工程的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将建设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移交、运营等各个环节并联起来,集合成建设工程整个寿命期的相关信息数据模型,具有直观、快捷,便于管理等特点,可应用在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是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为例,介绍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内容、成果类型、成绩评定以及设计过程如何组织等,供同行借鉴与交流。 2基于BIM的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的特点 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是结合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主要采用手工和少量应用相关软件计算工程量,计算钢筋用量和工料分析等,而BIM技术主要采用软件计算,其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设计选题均为综合性选题,团队合作、任务分解、分工协作、交流学习,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2)主要采用计算机软件分析、计算和绘图,选题广泛,便于修改,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成果形式丰富多样,便于沟通和理解,分工协作关联成果,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4)毕业答辩体现集体答辩与个人答辩相结合,集体成果与个人成果相结合,突出个人在团队中的合作和贡献等。 3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主要选题 土木工程专业除基础课和相关的结构课程外,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法律法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等,基于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的选题,主要考虑与工程造价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施工方案、土建造价、安装造价、招投标文件、竣工结算所需资料等。 4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实践 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涉及的内容多,任务量大,各内容间关联性大。安徽建筑大学的做法是在第7学期结束前1个月,教师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选题后,全体师生见面,教师介绍毕业设计选题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师生网上互选,确定人员后召开第一次毕业设计团队会议,布置利用寒假学习软件和复习相关知识。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每星期在群上汇报学习进程,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督促,教师也能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4.1毕业设计进程安排 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在第8学期整个学期进行,持续时间16周(不含毕业实习2周,毕业答辩1周)。 4.2毕业设计过程督促与检查 毕业设计是个较长的过程,一环紧扣一环,前面的任务就是后续任务的基础,某一环节耽搁时间或疑难点没有解决,就影响下一个环节。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尤为明显。例如:识读图纸是造价建模与软件计算工程量的基础;施工措施的确定是计算措施费的前提;工程量计算完毕才能组价和取费等。因此,必须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督促、检查与指导教师的引领。期初答辩:开学后的第一周,即毕业设计开始的第一周,答辩组织者和成员是指导教师,目的是检查学生寒假期间的准备和软件学习情况。中期答辩:大约在第十周(含2周毕业实习),答辩组织者是指导教师,成员是指导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目的是检查进度情况、基本概念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等。模拟毕业答辩:大约在第十七周(含2周毕业实习),答辩组织者是指导教师,成员是指导教师、相关专业教师和相关工程单位的工程师,目的是检查成果情况、基本概念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等,同时也是为毕业答辩做准备。毕业答辩:在第十九周,答辩组织者是土木学院,答辩成员是本院和其他院系相关专业教师和相关工程单位的工程师,目的是检查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基本概念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集体成果与个人成果等。 4.3基于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成果 毕业设计成果有集体成果和个人成果。集体成果:每人都要完成和掌握。主要有单位工程三维实体模型;进度计划(横道图、时标网络图、单代号网络图);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主体、装饰装修、屋面等工程量清单;钢筋翻样、土建工程组价和成果集成等。个人成果:根据任务分工,每人必须完成的内容。主要有水卫安装工程造价;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招标文件与投标书编制;工程结算编制;单位工程竣工资料等。 4.4毕业答辩方式与成绩评定 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是团队力量与个人贡献的融合,团队成果与个人成果的展示,毕业答辩如何体现团队合作、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以及知识掌握程度是个难点。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采取的办法是集体答辩与个人答辩相结合。首先在每组随机抽一人汇报整体设计情况,对共性部分答辩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抽学生回答,对专题设计部分由设计学生汇报情况,答辩教师提出问题由该学生回答,若答不出来或回答不正确,其他学生可以回答,因为有的学生在完成了自己的内容外还学了其他专题,为鼓励和激励,回答正确的加分,通过这种方式,促使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共性设计部分,同时突出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成绩评定按照平时成绩40%,由指导教师给出;中期答辩10%,由答辩组给出;其他教师评阅10%,由评阅教师给出;毕业答辩40%,由答辩组给出。 5基于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体会和感悟 5.1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热情 5.1.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每完成一步都能实现可视化,因此,成功的喜悦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就工程造价毕业设计而言,部分内容以前没有学过或学的深度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要求,但由于有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每人都完成了2个以上的模块。 5.1.2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BIM技术是团队力量集成的成果,因此,需要成员间不断沟通和交流,这是课本知识所学不到的,也正是需要培养的。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做法是经常组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5.1.3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需掌握的软件较多,仅共性部分就涉及4个,专题部分每人至少要掌握1个软件,同时理论知识点要能正确应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小组集体讨论、网络咨询、软件开发商指导等方法解决。其中小组集体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法是由组长牵头召集小组成员,每周不少于2次,学生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每人必须带着问题和体会集体学习。 5.2教师引导 5.2.1指导教师贯通讲解,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由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极易导致学生重软件操作轻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成果重观感轻质量的问题。为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指导教师的指导思想、指导方式方法和内容安排十分重要。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指导教师每周不少于3次贯通讲解学生即将要进行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造价计算程序、依据,各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计算方法;钢筋在图纸中的放置形状,钢筋下料的原理与方法;水电安装工程识图,水电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造价计算的异同点等。虽然教师的指导量非常大,但通过系统性串通讲解,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2.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由于知识点多,实践性与应用性强,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更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选题广,涉及面宽,教师指导量非常大。师资力量不具备时可聘请校外工程单位工程师兼职指导,同时对一些涉及工程实践方面的问题,设计组集体到工地现场指导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5.3校方配合 5.3.1如何解决设计过程需要的软件和硬件问题 基于BIM技术毕业设计需要很多软件,可以采取学校购买的办法,但必须是购买网络版,这样可以多个学生同时学习;也可结合一些BIM设计比赛,利用一些软件供应商提供的试用版;也可利用学生交叉学习时间解决等。硬件方面主要是计算机配置,可利用学生的个人电脑、借用他人电脑和学校的公共机房等。 5.3.2如何处理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关系 毕业设计阶段也是学生就业阶段,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至产生严重的冲突。安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就业面试的时间,调整集体学习和指导时间及内容,早晨、中午、晚上、周六或周日等都可以,同时尽可能利用互联网进行文件传输、问题解答和视频辅导等。 5.3.3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学改革和实践 基于BIM技术毕业设计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要分期分批组织对教师进行BIM技术培训,送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性锻炼,积极引进BIM人才,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考核要有所倾斜,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同时要根据教学要求配置相关硬件与软件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得以很好的实现。 作者:何夕平;张辉;陈燕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造价毕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创新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门课程,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次系统检验,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对国内大多数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现状调研,归纳、总结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突破单纯的造价管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毕业设计的作用与目的 工程造价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调研显示,大多数高校本科培养计划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机会并不多。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是以学好《建筑制图》、《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为前提,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专业素养的一种方式。同时,作为学校与市场的过渡,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现行毕业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盲目,对毕业设计内容认识不足 通过对多地高校调研发现,目前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是由指导教师给出,经教研室审核通过后公布,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方向进行选题。[1]这种模式虽然能保证毕业设计按部就班的推进,但也有其弊端。首先,教师出题,很难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思考设计的内容,在选题之初仅靠一时兴趣或对某位指导老师的偏爱进行盲目选题,到后期发现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再临时调整题目,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周期被大打折扣。其次,每一年均需提供至少十个不同的题目及相配套的设计图纸,并保证项目规模、设计深度相当,这对于老师而言也是有难度的。最后,老师出题,学生大多对工程实际情况不甚了解,无法跟进项目,因此缺少实战演练的机会。 (二)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于管理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选题、开题,第二个学期全面开展设计工作并进行答辩。对于大多数选择就业的同学而言,这期间正是实习和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因此常常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2]另一方面,老师经常在学校无法联系上学生,更谈不上针对毕业设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毕业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四川师范大学设计了一套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设计初衷本是想有效地控制学生按时、按量、保质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但运行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重视程度并未因此提高,反而是老师成了被督促和监督的对象。与此同时,利用这个网络平台,老师更难见到学生,无法掌握其真实进度及成果的真伪性。 (三)学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从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一直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学生的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老师灌输为主,而进入大学后,则更加提倡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多领域、多方向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许是惯性思维,也可能是目前高校毕业率的控制范围小,毕业很容易,所以无论老师如何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学生依然置之不理。这种现象直到四年级依然十分突出。作者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初稿中工程量计算出现偏差,作者指出问题所在,学生竟让其明示是偏大还是偏小,以及偏差的百分比。目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这类学生并不少见,当然,这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培养体制密不可分。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 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很难将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毕业设计上,常常是拿到设计题目无从入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设计任务认识不足。第二,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只知道如何将图导入计量软件汇出成果,却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出现漏项或者结论偏差较大时,也不清楚是具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手算能力极差。 (五)指导教师责任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学生不认真对待外,部分老师也是存在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而其他组老师若是严格把关,学生便会进行横向对比,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自己的导师过于严格,别组老师如何宽松,而最终认真与不认真、刻苦与不刻苦都会顺利毕业,甚至毕业成绩相当。这种现状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会让尽职的老师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质疑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的评价标准。如果教师中产生了大量的价值观的自我否定,那么专业发展必然无法有序、良性的运行。 三、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选题应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选题上,除了老师命题的方式外,也可以提倡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利用在外实习的机会,结合自身实践,选择自己可跟踪项目,将实际工程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其仿真性更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命题,可有效减少毕业设计的盲从性,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也架构出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思路与大致内容,使得设计任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当然,在学生自主命题的过程中,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需要对题目所涉及的项目规模、类型等给出学生合理的建议,并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设计的可行性。 (二)毕业设计模式可多样化 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多是以编制工程量清单及计价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模式的探讨。一方面,可鼓励学生采用论文的形式,抓住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造价领域某些方面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针对即将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而言,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升华也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可构建系统化的毕业设计程序,学生从二年级的《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开始,自己设计建筑方案,并进行结构配型,最终以该设计方案作为毕业选题完成计量计价的设计任务。这种模式虽然周期较长,却能在各个环节得到相关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整个过程中,毕业设计与课程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非为了设计而设计。 (三)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许多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只根据最后的成果和答辩表现进行评分,而忽略过程管理,则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因此,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进行综合评定,由平时成绩、设计成果、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老师通过指导日志,做好平时指导记录,给出合理的平时成绩,做记录可有效反映学生的实际工作量及进度。同时,在开题之初,指导教师应配合学生制定严格的进度计划安排表,其中包括提交初稿、修改稿、定稿的期限,以及每个环节设计成果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各阶段任务。此外,设计过程中可增加一些监督环节,如中期答辩、预答辩等,通过这样一种监控手段既可以严格控制学生进度,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提问的机会。但是,这样的监控不能只成为一种形式,答辩后需要给出一个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让部分同学推迟毕业答辩,从而引起重视。当然,答辩的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采用模拟招投标现场的形式,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报价是整个招投标过程中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比较系统的检验。[3] (四)突破一对一的固定模式,实现导师组 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多方面专业问题,而所谓术业有专攻,老师也是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因此,突破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以导师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组成员专业涵盖多方向,以组长牵头,进行系统的指导。这种模式中,为了核定工作量,学生应有一位主要负责导师,其他老师均为其副导师。设计过程中的每次讨论、答辩,其他老师均可给出分数,避免了一位老师给成绩而造成的武断。另一方面,导师组也是对指导老师的一种监督,组长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老师工作量的真实性进行评价,而以往的模式中,各个指导小组自成一体,小组间没有横向联系,指导老师谁也不清楚谁究竟真正的完成了多少工作,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同时,历年对于指导教师的鉴定和考核,只评价了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工作者,却没有建立一整套制度去约束消极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师组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五)设计过程强调手算与电算结合 盲目依赖计算机进行设计,使得大多数同学未能真正掌握造价专业的核心理论依据,甚至连结论的准确性都无法评判。面对偏差较大的结论,却不知错在何处、漏在何处。因此,在选题规模上,不鼓励选择规模过大或层数过多的建筑类型,宜选择一些规模、复杂程度适中的建筑,先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再结合手算进行验证,判断结论的合理性。这种方式,既不脱离市场运营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又巩固了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及专业修养,同时手算稿还可作为老师评判成绩的参考依据,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毕业生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深加工工序”,[4]进行毕业设计模式的思考与改革,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毕业前再接受一次系统的、全面的训练,是我们教育者应经常反思的问题。 作者:王乾蕴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浅谈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目前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成本会计教学改进的新途径。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获取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强化成本会计职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现代企业管理必须充分重视成本会计。教育界是成本会计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地,而高职又是成本会计实务人员的培训中心,应当充分重视高职成本会计课程的教育,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成本会计意识,为企业培养出适合时展的会计人才。笔者就目前高职成本会计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改进的途径。 1.高职成本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1.1高职成本会计教学的特点。成本会计计算方法多,且每种方法都有一系列公式,复杂的计算,从教学、从实际工作来讲工作量都非常大。 成本会计程序复杂,图表多。成本会计的计算程序较财务会计要复杂得多。如企业成本核算的分步法,有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之分。逐步结转分步法既可以采用综合结转,也可以采用分项结转,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综合结转又可按实际成本结转或按计划成本结转。如果要弥补综合结转的不足,就需要进行成本还原工作,而成本还原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计算过程,成本还原时,数据的汇总和分配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成本计算表,而且成本计算表与表之间有数字的引用关系,彼此联系,最终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整个过程繁杂而具体。 1.2当前教育界对成本会计教学重视不足。在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成本会计》作为一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其内容介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然而在教育界,相对于对财务会计领域的重视程度而言,一直存在对成本会计的忽视,认为成本会计附属于财务会计,没有充分认识成本会计的重要的、独立的地位。然而实际上,与财务会计相比,成本会计更加关注企业内部运营和管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本会计课程缺乏自身的体系设计。与财务会计从初级到中级、高级的体系相比,成本会计教育显得十分单薄。 1.3高职成本会计教材尚待完善。从目前的成本会计教材上看,缺乏集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编制于一体的成本会计整体应用内容,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成本会计教学与企业管理需要相脱节。 1.4高职成本会计教学偏重理论性,实践性教师缺乏。长期以来,成本会计教学忽视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忽视了应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需要。会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事实上,虽然有部分教师参加了社会实践,但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仍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不错,但实践功底较差,很难把理论和实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实践教学不生动、不能贴近企业成本会计运行实际。学生实习机会有限,成本会计实践不足。 2.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途径 2.1对教材的改革。教材是学生和教师交流的主要纽带,在编写时要考虑到学习目标、案例导入、知识库、问题与思考和练习题等模块的设置。内容上及时补充最新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案例,比如现在的成本会计教材就应该强调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等。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的原则,促进成本会计教材的创新。 2.2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辅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应根据成本会计的特点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仿真度较高的模拟实践操作流程,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为了使学生重视实践环节,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打分,并占到总成绩的相当比例,同时安排好实践教学时间。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同一些企业进行联系和洽谈,比如学校可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为企业量身定作培养会计方面的对口人才,以此为条件,将该企业作为学院的实训基地。在有经验的企业会计专业人士指导下教学生学会以下内容:从建立成本账户开始,然后是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的分摊,接着形成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编出成本报表,直至进行成本分析、控制等。最后,教师在实践环节之后,应做好总结和评价工作,将实践环节纳入考试考核范围,并占有一定比重,进而完成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2.3加强成本会计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要想增强学生的成本会计意识,培养符合时展的会计人才,就必须加强成本会计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必须含有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思考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先要求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辅以一定的作业,而后再结合案例教学,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分阶段式多元化教学。《成本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不能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习,改注入式为引导启发式、讨论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其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讲授和现场调查、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分阶段式多元化教学。 2.4建设高素质的成本会计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肩负着培养一线会计人才的使命与责任,会计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的质量。高职院校师资引进应以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为主要对象,师资引进的重点:一是满足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基本需要的人才;二是选派教师到相对先进的高校进行专业进修;三是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以弥补其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四是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如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中引进或招聘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并将这些企业建成院外会计实践基地,安排师生到会计现场实践,丰富师资队伍。 浅谈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但是教学改革与创新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基于课程教学的特点,选择真正有助于将“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能力。本文以高职成本会计课程为例,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教学积累,谈谈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成本会计 浙江省教育厅于2014年9月出台了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要求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术兴趣,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也成为各高校201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基于课程教学的特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在会计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成本核算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值得人深思的。 一、成本会计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成本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和系统性都较强的课程,尽管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不算快,但是计算的方法多、计算量大,导致学生接触该课程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课堂教学的方法不得当,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常规的成本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明确 成本会计中最基本的职能是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的掌握需要学生熟悉和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特点、管理者对成本计算的要求等,但是我们的学生与生产企业的接触很少,对成本计算方法的学习是在抽象和虚拟的状态下完成,即使将费用的分配方法学会了也不会具体应用到实际的成本计算当中,因而学生的课堂学习缺少基本的源动力,导致课堂教学很多情况下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很难达到企业对成本会计岗位的基本要求。 (二)教材的编写过于注重成本计算方法的讲解 现在的高职教材编写虽然提倡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但是很多教材也仅仅是改变了教材编写的形式。就成本会计教材而言,也大多是先介绍各种费用要素的归集和分配,并结合例子具体说明各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是介绍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具体应用。这种编写法仍然是把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分割开来,课堂教学以讲授每个知识点为目的,将成本计算演变成在练习本上做数学应用题,这样即使学生单个计算方法掌握再好,因为没有将各个方法在最终产品成本信息形成中发挥的功用形成系统化的认识,造成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现象。 (三)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方式 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往往是先由老师讲授,学生在被动接受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后记住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以章节的形式出现,彼此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不十分明确。这种把操作性极强的成本会计课程变成单纯理论学习的教学方式,先不说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会让学生误解成本会计的实际内容,认为成本会计就是简单的数据加减,从而忽略成本会计一些必备的基础性工作和条件,更不可能达到让学生熟悉整个成本核算流程、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成本计算的速度等教学目的。 二、成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做法 (一)以典型成本核算案例为主线,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将知识点串连起来 由于成本会计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的设计上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过程展开。第一堂课最好安排学生观看生产工艺视频,有条件的话实地参观企业的生产现场,让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有一个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了解和体会本课程对企业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以一个企业实际成本核算案例作为主线,从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到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再到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比如成本核算流程中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的前提下,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并建立相应的明细账,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确立成本计算对象的目的和方法,也了解了成本项目和费用项目的区别。再者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会了案例中的方法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其他的费用分配方法。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学生对成本会计的理解不再是书面上的数学计算,而是真正理解了费用要素归集和分配的含义及方法,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应以提升学生成本会计基本技能为核心,一方面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将任务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式教学法等引入到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来,提升学习兴趣。由于成本会计实际操作中需填制大量自制原始凭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各种费用分配表,然后展示并讨论,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费用分配的原则,还可以熟悉原始凭证的设计要素,提高会计实际操作技能。再如成本核算各个环节均包含多种计算方法,学生逐一掌握这些计算方法有较大难度,如果告诉学生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或者最主要的区别点,则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很多。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中,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这三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就是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是否相互分配费用,将这点牢牢抓住了学生对这三种方法的掌握也就变得简单了。另一方面,传统的讲授+板书的教学方法仍需要保留和传承,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高信息量,但是讲授+板书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运算过程,加深记忆。 (三)将EXCEL软件工具的运用与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有机的结合 成本会计的数据统计、计算量很大,而Excel通过预设的公式,可以快速完成各类复杂的运算,大大提高了数据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教学中,我将成本核算案例的资料、费用分配表和成本核算相关的明细账以Excel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电脑中利用Excel的完成材料、工资等费用要素的归集和统计工作,并编制费用分配表、会计分录,同时在电子账簿中完成登记账簿的工作,完成一个成本核算流程的操作。将Excel软件工具引入成本会计课程,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运算的恐惧心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使用EXCEL软件工具对财务会计工作中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岗位核心能力,强化学生会计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承担企业日常财务会计信息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需要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训练”的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胜任岗位的能力主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最终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浅谈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浅论高职《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改革 [摘 要]基于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成本会计”教学经验,从《成本会计》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三方面提出了一些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 改革的思路和实际做法,并总结了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中的经验和不足。 [关键词]高职教育;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 《成本会计》课程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一门较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与财务会计课程比较起来,成本会计的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围绕计算产品成本这一条主线来进行,同时介绍了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及其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内容。由于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的考试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多,加之在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过程中需进行大量的表格计算,记忆烦琐的公式,让不少学生学起来兴趣索然,导致教学效果也大受影响。 1 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成本会计教学岗位任教多年,发现目前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1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不够合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题,将重点仍然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教师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经验,学会模仿;而不是采取探索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案例中归纳到理论层面;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不够科学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的讲解,不同知识点的方法、公式多,又比较相似,让学生容易记混淆。不同知识点的教学内容相互割裂,不容易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1.3 使用的教学方法陈旧、老套 《成本会计》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采取填鸭式讲授法教学,教师满足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学会编制和计算成本表格,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记录和流转程序以及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表间的结转关系无法有一个直观了解,对实际中的成本核算流程缺乏感性认识。 1.4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成本会计的实训课程,但由于实训课程是在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而且主要是以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为主,让学生通过成本会计核算软件来进行实训,学生很难区分生产工序和生产步骤,也不容易理解生产中原材料的投料方式和在产品转移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步法等的计算。 成本会计实训课时较少,学生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大量的成本会计仿真实训。面对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多个料、工、费项目,需要通过不同的成本核算表格以及不同的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学生只能望洋兴叹,满足于能按时对照实训答案完成实训,导致学生的账证意识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费用分配结果与记账凭证对应;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成本计算单和相关成本账簿之间的结转对应关系;更无法对实际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对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职能的训练更是缺失。 综上,笔者试图通过《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尝试重组课程内容,将按照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与步骤展开的课堂理论知识串联起来,使缺乏实践经验的高职生在仿真实训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 2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革的思路 2.1 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成本会计岗位及其工作过程的特点,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具体要求,将《成本会计》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合理创设六大学习情境: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法。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按照从单项到综合的方式排列六大学习情境,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层层递进。再将学习情境根据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项目,并根据每项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案例和单元实训。积极注意调查学生的反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进。 2.2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项目,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学条件,机动灵活地运用比如模拟仿真教学法、边讲边练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技能竞赛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务有机结合。 比如,在讲授职工薪酬的归集与分配方法时,鉴于学生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已学习过有关内容,笔者在课堂上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先给学生用挂图展示职工薪酬核算的业务处理流程,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成本核算项目小组,直接给出仿真模拟企业的职工工资凭条、职工薪酬汇总表、计提五险一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汇总表等原始凭证,要求学生自己为企业编制企业职工薪酬分配表。学生根据下达的工作任务,查阅相关资料(主要是教材),按照岗位进行核算,完成相关成本单的计算,同时完成相关账务处理。 2.3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中,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适当增加实训课程的教学时间,并在教学实施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变学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大量采用案例式教学和边讲边练教学法,模仿企业的会计核算环境,给学生分配相应的成本会计核算角色,布置成本核算任务,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相互讨论,进而完成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成本会计属于内部会计,设计企业的商业机密较多,学生很难找到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只能以校内实训为主。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参照成本会计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三个层面的实训。 (1)“单项手工实训”。根据成本会计不同的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核算任务,设计单元实训任务,分发记账凭证和成本费用账页,教师在讲授完理论教学内容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随堂进行单项实训。 (2)“综合手工实训”。将三个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两个辅助成本核算方法――分类法、定额法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按“建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成本会计报表”的成本核算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企业模拟仿真实训”。“企业模拟仿真实训”通过成本会计教学实训软件来进行成本核算电算化实训。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成本会计岗位职责将学生分成组,分阶段规定实训任务,对学生进行轮岗实训,并分阶段检查学生的实训效果,解答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开发高水平的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在研发教学课件时要突出各成本核算流程的整体性,对成本核算流程可设计一些动画,以增强趣味性;并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Excel软件设计成本核算计算模板;利用班级QQ群以及微信等现代通信设施与学生在课下保持联系,增进师生互动。 3 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 笔者在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与审计专业2011级、2012级学生的成本会计教学中实施了接近2年的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堂实践效果的反馈,笔者重新构建了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设计了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撰写了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标准;制作了精美的PPT教学课件;并对所有成本会计学习情境编制了Excel成本核算模板;编写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成本会计实务教材与习题册,该教材在使用中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也提高了教师的执教水平和学生的技能。2013年和2014年,笔者连续两年担任指导教师,带领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2011级和2012级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各四名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在2013年,生科代表队在大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并荣获成本岗位二等奖;在2014年,生科代表队在大赛中荣获总分第二,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也在该次大赛中荣获优秀教师指导奖。 4 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中,也遇到了一系列还需要在未来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如何将学生运用Excel编制成本计算表和成本报表的技能与成本会计课程常态教学相融合?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于成本会计案例的编写水平;减少理论教学实践不等于降低理论教学质量,如何做到在课时不变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调整到最优?如何更好地对学生的成本会计模拟仿真实训进行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实训效率。这些都是笔者在未来的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浅谈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高职成本会计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实践 【摘 要】本文结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近年来在成本会计课程开发与设计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总结了如何确定课程设计思路、选定课程内容以及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来实现该教学模式。成本会计行动导向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关键词】成本会计;行动导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很快,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构成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都明确了高职教育目标应是: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岗位所需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成本会计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如何适应这一需要?成本会计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这是每一位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长期以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基本的会计理论知,使学生综合素质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成为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自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获奖十多项,这些均与我们一直重视和坚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不可分的。 一、成本会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通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逐渐开发形成了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1)围绕成本会计岗位职责展开课程设计(2)根据企业需求并结合学生后续发展的需求去确定课程内容;(3)按照工作项目的先后,秉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原则来组织课程内容(4)构建“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从旁引导”的课程教学模式(5)建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机制(6)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课题组在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明确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基本职责,发现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是核算和分析。而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确定本门课程的核心是正确进行成本核算,并根据工作过程分解成若干项目,进一步细分为模块。模块的编排大致采用“导入案例-理论知识的讲解-XX的核算实例”三个部分。 2.课程内容的选取。(1)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由于成本核算差错会直接导致企业的损失,因此,成本会计岗位人员的基本职能首先就要求掌握基本的核算程序。从企业成本控制的角度看,准确的成本核算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基础。而在成本核算过程中,难点之一即是会计数据之间的对应、稽核关系。本课程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对数据的计算,而是以各项会计数据以报表为载体进行传递,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定重点考虑了原始凭证的编制以及其与记账凭证的衔接。(2)根据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本专业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即是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助理会计师考试。助理会计师对会计科考试的内容,由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三门课程所对应。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涵盖了助理会计师考试初级会计实务课程考试大纲成本核算部分的内容,此外,会计实务界顶尖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税务师考试科目均涉及成本课程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顺利通过助理会计师考试奠定基础,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课程内容的组织。(1)按照工作项目的流程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工作项目之间存在着顺序的要求。比如说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得到本月完工产品总成本以及单位成本之前,必须完成生产要素的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因此,在,在教学过程中,组成产品成本的费用分配就应放在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之前进行。(2)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讲解的方式来组织。以往的做法是先讲理论后讲案例。这种情况下,学生由于欠缺感性认识,很难理解这些理论。然而如果是先直接讲案例,再总结引出理论,则学生在做实践项目时由于不知整个操作流程,而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引导去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本项目的做法是将各个项目相应模块的编排大致按照“导入案例-理论知识的讲解-XX的核算实例”的讲解过程,将理论穿插到企业成本核算的操作过程中去进行讲解。 4.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法知识容量大,但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唤起。本项目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成本会计主动性。例如在讲解项目“销售成本的确定”时,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来进行阶段性总结。设定角色销售人员、产成品仓管员、会计人员等角色,要求学生分组分角色扮演,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生产流程和成本核算。 5.课程考核。教学考核中,建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机制。平时成绩由上课考勤、回答问题、课堂作业、学生自主测评得分(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撰写实训报告、实训日记)组成,占期末总评成绩的4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 6.师资队伍。通过组织专业教师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参加培训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培训了“双师型”专业教师。现在,执教成本会计课程的专业教师,除开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之外,均已取得了注册会计师、会计师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成本会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从2010年在2009级学生开始实行,目前正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逐步运用于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这三年来的实施和不同改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很快,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教改实施效果 通过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学生专业素质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得到了周边会计师事务所、公司的一致好评。比如重庆方舟事务所负责人就明确表示非常欢迎我院毕业生。而且用人单位明确反映施行教改后毕业生的质量较施行教改前的毕业生专业能力有所提高,岗位适应周期变短。 成本会计课程是助理会计师考试内容“初级会计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专业证书考试。教改前我校学生助理会计师通过率一般在15%左右,而教改实施后这几年来本专业学生考试通过率均在45%以上。而助理会计师考试通过率一般为11%左右。同时,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各项国家级、市级竞赛中共取得奖项合计15次。 教改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本项目教师在市级、校级各类教师技能竞赛中,共9人次获奖,并多人次受邀担任市级技能竞赛评委。 三、问题和思考 在教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企业的需求逐渐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在校的学生,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修改教学计划去适应企业的需求。但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又怎样去应对企业的需求?这个问题的实质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我国目前对于高职教育的要求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各级各类教改也围绕着这项目标展开。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于高校的考核中权重最重的指标就是毕业生就业率。企业只需要满足自己需求的人才,因此,就业率是能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可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这种情况下,毕业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强烈、掌握速度快慢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对于高职教育的要求,应当综合考虑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后续发展能力。当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级教改,大都是以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今后的教改工作,应当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 浅谈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关于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快,其中的成本更是日趋系统化、科学化。我们的高职会计教学也要认清现状,加快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如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产和发展,除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外,还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形成了现代的成本会计,其使用率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也要不断地改革创新,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与国家的需求。 一、认清现阶段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不足 1.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 成本会计更趋于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中的成本会计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现阶段的会计教学没有将其作为教授的重点,很多教师也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学习与教学,师生的重视力度都不够。 传统的高职会计仍以课堂教学作为中心环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2.教材的实践性不够完善 成本会计发展于近几十年,并在发展中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其制度与操作都有着不断的变化,可是我们的教材依旧是以前的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实用性不强。导致教出来的学生只能考试,而不能从事简单的成本会计操作。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成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仍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创新意识不强 成本会计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收集、核算、分析,从而实现成本控制与成本预算的目的。但是,在教学中的成本会计,数据是现成的,公式是统一的,核算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学生无需创新,只要模仿、套用就可以了。 4.教学与就业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更趋于考试与考证,与实践应用的成本会计相差甚远,导致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会计职务,甚至放弃会计专业。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成本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1.从实际出发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2.结构合理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合理,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3.实践技术信息化 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三、以社会需求为指引,创新改革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1.引入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出发,将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结构形式均围绕该技能,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需要把书中几个重要知识点分为几大项目,例如根据成本会计具体核算内容将核算方法分为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将这几种方法确定为应完成任务,明确各项目学习目标与工作任务,将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作为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高职高专人才的培训需求,同时也是满足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2.应用图示教学法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从宏观角度来说,一是成本核算部分,二是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成本核算部分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项目分析学习,而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可以应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一般期末转出后结平,生产费用最终都归集到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中。这时可以使用基本生产成本的“T”字账户,使得结转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成本是从哪结转,要结转到哪去的过程。 3.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核算公式多,费用分配表、费用明细账和成本计算单多,用黑板板书不仅非常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可能将所有表格都板书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直观地演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上的应用是会计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图、文、声、像并茂,具有直观、具体、 生动和使用快捷、方便等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公式、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等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展现。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较迅速地将前面所学知识点调出,加深巩固学生印象。并且可以和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形势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播放企业生产全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企业工艺流程以及成本计算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训目标和课程设置特点,应采用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训力度,开设仿真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现代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是高职会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也是未来会计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适用的新型财务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
高中班主任论文:农村普通高中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农村高中的特点,得出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存在的几个重要的心理问题着重分析并给予对策。 【关键词】农村 普通高中 班主任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农村普通高中的特点 农村普通高中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素质教育理念在农村普通高中学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提高升学率仍旧是大部分农村普通高中教育追求的目标。从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对孩子成长的期望来看,大多数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家长没有读过大学,甚至有的家长是纯粹的文盲,他们对孩子的学业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通过上普通高中、考名牌大学,以跳出“农门”过上现代的城市生活。与城市高中学生比较,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更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升学目标,在学业发展方面表现的更加紧张焦虑。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心理敏感性和心理压力感,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二、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 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处于一种最重要、最特殊的地位。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理想、道德、纪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做人等,其中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凡是工作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能善于观察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从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使之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为学生接受。 2.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班主任最根本的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主任可以把日常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把握班级新情况,了解学生的新动向。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要认真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要根据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设计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方式,创造出顺应社会要求的新颖、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改善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效益,又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人 学生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的折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直接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还需家庭的配合。家长们望子女成才心切,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对班主任特别信任,通过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班主任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其心理原因,同时帮助家长熟悉青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了解这段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但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实现同步,形成合力,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庭心理辅导。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不利之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学生不敢在班主任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心理辅导强调真诚,不隐瞒真相,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角色冲突,如何在工作中创造性地把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融为一体,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不过,总体看来,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利大于弊。 四、农村普通高中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1)厌学心理 厌学原因十分复杂。作为班主任老师应深入学生心田,了解厌学的根源,为对症下药创造条件;进行情感投资。一旦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关心、信任、期待,可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协调学生与各科教师之间的关系,向科任教师反馈意见,使科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艺术,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班主任也应组织一些主题班会,用讨论、人物访谈等方法方式,明确学习在个人自身的发展、事业成功、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请那些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的学生谈体会与经验,用身边可感知到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 (2)早恋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中学生早恋特别是暗恋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早恋既会影响正常的学业又危害心理健康。所以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做好思想工作。 面对学生早恋,班主任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应当视中学生恋爱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论此变色,不能以“坏学生”、“坏行为”视之。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要改变性教育落后的状况,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舆论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班主任和家长是最重要的社会舆论的载体。他们的观点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最为重要。其次是确立以“导”为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的总指导思想,不能搞围追堵截。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心理障碍。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清醒地、正确地认识自己,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自己的优势,寻找“闪光点”,而且要让学生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对于既成客观事实,如肢体残疾、犯过错误,要予以正视,保持坦然心态,告诉学生“人无完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简单道理。班主任传授一些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将学生融入人群。加强体育锻炼,可以给人以成就感和优胜感;教会学生自我暗示,如在作业本的扉页上写“我一定能做好”,必胜的信念输入潜意识;教导学生有自信的面孔:大胆地站在人前,与人交往尽量正视对方的眼睛,时常挂着微笑,当众发言、唱歌、演戏等。 (4)考试过度焦虑心理 学生参加考试应当有适度的焦虑。不同程度的焦虑,对考试有不同的影响。焦虑程度适当,有利于促进复习,有利于考出好水平。焦虑程度太低,会使学生对考试满不在乎,骄傲自满,粗心大意,考不出好水平。焦虑过度则使学生坐立不安,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比较紊乱,看不清题意,解题容易出错,不能发挥正常水平。 指导学生排解过度心理焦虑是班主任首先要做工作。指导学生在考前进行放松训练,要求学生适当地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及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放松肌肉,转移注意,减轻心理压力。指导学生考前进行“自我质辩”。学生针对自己存在过度焦虑的状况,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认识到这种心理的不必要性及危害,在此基础上产生适度焦虑心理,并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指导学生进行自信心的训练。自信是个人保持心理稳定的重要条件,是战胜失败的精神力量。运用积极暗示法、成功体验法等反复进行训练,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五、总结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在学业方面一般表现的紧张焦虑,心理敏感和心理压力大。面对学生诸多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当在观念、方法和手段上作充分的准备。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多数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上,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努力探索更多更先进的心理教育途径与方法,努力开创农村中学心理健康的崭新局面。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难点及对策 摘要:现今我国的教育发展蒸蒸日上,教育作为我国的发展支柱之一,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教育业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非凡景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班级的管理上却依然存在很多固疾,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本就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中生要直面人生的第一次的影响人生的重要考试,长久以来我国对于高考的宣传和政策的“施压”,导致了高中生学习压力过大,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到了亚健康的状态,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本文就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多方的学习调研对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做出探讨。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难点;对策 一、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注重学习忽略学生心理发展 高中生直面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高考,对于高考的紧张和重视,不只是高中生和家长,更多的是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学子们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为未来的道路收获第一块敲门砖,老师们和教育者们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大有在高一阶段就开始进行“魔鬼”式的教学训练。作为高中生的班主任更是肩负重任,不仅仅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更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现今的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上存在错误的观点,高考所带来的紧张氛围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除了在课程的讲解上更要时时动员学生,使其时刻保持对学习的高度紧张。对于学习的重视本无错,知识是现代学生未来发展的资本,作为老师为了学生资本的宏厚,着重学习是人之常情。但是,同时不能忽略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如果我们的高中只能培养出拿分的“机械”,我们就偏离了本来的培育目标。在高考的压力下,每年都有学生出现精神失常的报道,这就充分表明了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老师价值观的树立,长期以来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扭曲。 (二).学习压力的错误疏通 “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提不高的成绩,只有不努力的学生!”这些标语口号,接触过高考的人大多都听过,传统一些的也有“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些口号在给人以动力的时候,同时也给予了压力,当这些思想在现实的打击下,学生一旦军心动摇,这些动力就会立刻转变为压力,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压力还是动力也不过在一念之间。学习压力是一定有的,但是,错误的疏通方式是导致悲剧的元凶。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想要治理什么,重要的是疏通,一味的堵塞和压迫就要面临决堤的风险。在高考的压力的处理上同样适用这个道理。“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你说这样的方式对吗?高中生已经从幼稚的阶段走出来,逐渐成熟,对其实行一些压迫有助于其成长,但是,在学生感到疲惫的时候,这些“真理”能作为一种鞭挞,使其走到更远的地方。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包括班主任也要为学生提供呵护和鼓励,时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健康保驾护航。 (三).“早恋”战争的打响 “早恋猛于虎”,不知何时在高中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眼里已经有了这样的定理。可是那个少年不怀春,少女情怀总是诗,正值人生最美的时候,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花一般的年纪,“恋爱”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在很多老师的眼中这是一段不允许“早恋”出现问题阶段,对于“早恋”分子的通告批评,课堂上训话,课后开导,依然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在年轻的一代——“00”后的成长,这种情况似乎已经到了难以遏制的程度。“早恋”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但是我们双方还没有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四).管理目标的偏离 高中班主任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呢?本质上讲,应该是管理班级使其正常运行,做好班级工作的安排提高大家的能力,在高中这一时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这些看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出了些偏差,更多的偏向与学习知识这一方面。但总体的大方向是向着“提高考试能力”这一点去的,然而这一点并不在班主任的教学目标当中。高中教育管理的目标已经出现了较大偏差。 二、关于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几点建议 首先,正确面对高考压力。老师所承担的高考压力很多时候要比学生大,但是老师尤其是处于领导地位的班主任对于高考带来的压力大多会将其加工过然后在传达到学生身上。最为管理者,自己已经乱了阵脚如何给学生一个自信从容的环境?班主任要更正自己的态度要将高考视为一次挑战,而不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山。其次,正视学生的心理。学生在高中阶段必然会出现特定年纪要出现的变化。对于高考压力和“早恋问题”班主任可以鼓励其一起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同成为优秀的人,给学生讲述何为爱情,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最后,如果可以,请做朋友。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但是同时也是一个长辈,对于这些新的大脑,可以试着做朋友,通过思维上的碰撞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好的做好班级管理和备考工作以及身为班任真正的工作任务。 三、小结 我国的教育起于人才,我国的建设需要人才。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每一个下一代都肩负着成才的重担,现今的生活压大,我们的教师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让下一代拥有良好的心态能够独自面对风险和挫折。高中班主任在人才的建设上处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助力,而不是一味的施加压力,高考很重要,成绩很重要,但是建设国家的人才不止出自于高考,我们要在这个岗位上更加尽职尽责的、用心、用爱去培养我们的学生,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学生,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 作者:邹燕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的引导者,是决定一个班级学习风气不可缺少的因素,班主任时刻掌管着学生的总体学习成绩、学习状态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已,同时也是各个学科班主任的交流纽带,根据各个学科老师的反应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指导。高中阶段是学生叛逆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直接决定了今后的发展道路,因此班主任的管理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班主任的管理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在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自学已经不复存在,需要班主任的严格管理才能得到明显的进步。高中阶段,学生受各种新鲜事物吸引是必然现象,这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全身心的进行学习,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研究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到劳逸结合的管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是存在因果关系的,班主任需要有针对性的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这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管理的效果。 1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娱乐,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音乐中不可自拔,甚至以学习为借口玩游戏。虽然适度的游戏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释放沉重的学习压力一做到劳逸结合,但是过度的游戏只会给学生带来学习成绩下降的负面影响。学生熬夜玩游戏导致第二天的学习状态不佳,学生这样不理智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因此这时候需要班主任的管理对学生进行控制帮助学生回归正途。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姿多彩,学生很难摆脱,这给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局限和牵制力。 2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2.1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延时定性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学生会犯下千奇百怪的错误,但是不管学生犯下怎样严重的错误,班主任考虑的不是放弃这名学生,而是怎样拯救和改变这名学生,通过思想教育给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学生尽快认识的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现在应该走的正确轨道。在纠正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不是直截了当的说明学生的错误,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陈述自己的错误和真实想法然后再进行改正,班主任不能认为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这一步骤是多余的,学生自己明白自己的错误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自己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行改正,避免再次重蹈覆辙。这样科学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降低对班主任的戒心,增加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有效改正学生的错误;有利于有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2挖掘学生的潜在优点,展开取长补短式管理 高中生的年龄普遍在18-20岁左右,心理比较敏感,很容易意气用事,为了增强整个班级的凝聚力,改善整体的精神风貌,作为高中班级的班主任,班主任必须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的基础,用阳光的心态去指正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了让以上的教学程序顺利地进行,我采取了一套“取长补短管理方式”的教学方案:在管理班级中的一些琐碎杂物时,班主任不一定是所有事件的解决者,因为有的学生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事件处理的过程显现出来的,所以每位学生身上肯定都隐藏着一些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为了发扬学生的特长之处,班主任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鼓励学生,让他们使出十分的勇气去彰显自己的优势,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小缺点,班主任绝不能曝光学神身上的缺点,否则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和自尊心造成不可言喻的伤害。我认为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班会时间多多促进与学生口头和思想上的交流,对他们的缺点要委婉地提出来,并且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使之成为自己向前进步的动力。 2.3避免连惩,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在高中阶段,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决定了学生的道德素养、思想品质、人格形象等因素,同时也是一切重要学科的学习前提。班主任是学生的第一负责人,班主任的负责程度决定了整个班级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班级的学风和形象与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因此除了上述所提及的两点要求,我觉得公平公正也相当重要。经调查,在班级整体管理和改善的过程中,班主任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连惩”,比如:在自习课中,有少部分人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违反了自习课应有的课堂纪律,当班主任追究是谁的责任或者是“导火索”、“始作俑者”时,“主犯”往往不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自己的错误,所以很多班主任就将惩罚的措施实施在全班同学的身上,这种做法其实对于某些没有犯错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会产生与班主任作对的恶劣行为,从而事倍功半。我认为在发现学生有不正当苗头的时候,首先不应该直接采取惩罚的措施,而应该耐心劝导,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出发点,然后再使用其他的办法找出犯错误最严重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必要时刻可以与他们的家长进行交流意见,讨论出最佳的解决办法,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 3总结 总而言之,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一定的耐心,针对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成绩和心理承受能力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在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班主任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班级管理。 作者:靳晶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第三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 摘要:德育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高中作为向大学过度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升学率,所以班主任应该提高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 一、引言 德育教育,从古至今在我国教育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仍然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是学生即将步入大学教育的关键阶段,德育教育工作更应该得到重视,而高中班主任作为培养学生德育的主要人物,所以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就是班级,班主任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班主任应当起到模范作用,但是很多高中班主任缺乏责任意识,存在对学生差别对待的现象,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差生,并且在实施德育工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受到影响,对差生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十分不利于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且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德育工作应当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但是从实际的教育体系来说,普遍存在德育缺损情况,并且对德育工作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不连贯的德育工作,这些都是影响班主任德育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的因素。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班主任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应该有着足够的耐心,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基础就是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性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可以被发掘和发挥。其次,每个人都会犯错,班主任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应该过多地加以指责,应当以包容的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和指正学生的错误,过多地责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因此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引领的作用,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以成绩划分学生等级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应当朝着多元化、开放性方向发展和完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对待,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将德育教育发展到课外,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学生的能动性也应当形成重视。因此德育工作不应当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当中,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同时,班主任应当带领学生对参加一些课余活动,通过举办一些趣味性的课余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引入德育知识。班主任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组织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例如组织篮球友谊赛,班级学生通过自行分组,进行组间比赛,让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锻炼了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荣誉意识。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与时俱进的转变观念,以开放式的德育观念代替传统封闭的德育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众所周知,班主任的日常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时,不应当一味地说教,班主任应当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观念。因此,想要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应当提高班主任其自身的德育素养,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语言等方面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例如,班主任每天都会在上早课前十分钟准时进入教室,授课完成时将讲台整理得十分干净,这些日常行为举动,都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使学生爱迟到的毛病得到改正,使自己的座位也能够保持干净整洁,使班级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束语 高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班主任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对学生起到模范作用,并且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关心和包容心,通过加强沟通和交流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符合学生要求的德育工作才能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马艺 单位:六盘山高级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如何进行班级管理 摘要:班主任肩负着班级学业、学生生活、素质教育等各方面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整个班级全面发展的核心力量。担任高中班主任多年以来,本人就这些年的班级管理心得,做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严格;关爱;班级干部 班主任是领导整个班级前进的核心力量,无论是从学习层面上来讲还是从生活层面上来讲,学生们都依赖于班主任。当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认可你的时候,你才是一个好的班主任。班主任这份工作,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它甚至更高于艺术。因为班主任的作品不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才华的社会接班人。本人自任教以来,对班主任这份岗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感受。这么多年来管理班级的酸甜与苦辣,细细道来或许都能写成一本书。下面仅从几点重要的方面,粗浅地谈谈我的班级管理心得。 一、严抓管理,从不懈怠 班级的管理都掌握在班主任一人的手中,没有被有效管理的班级必会大乱。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最高领导者,一刻都不能懈怠。对于班级的管理,也应该赏罚分明,改奖励的奖励,该惩罚的惩罚。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班主任不应该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应该与其促膝长谈,改变学生内心畸形偏颇的想法。例如,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班上有一位同学一反常态,不仅在学业上变得十分怠慢,而且一有空就去附近的网吧通宵游戏,甚至还会在课堂上看一些不良的书籍。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深知当一名正处于高中紧张学习时期的学生渐渐沉迷堕落是一件性质多么恶劣的事情。于是,我就约这位同学在放学之后进行谈话,与他推心置腹地阐明这些行为的不当之处。在谈话期间,我亦深知感化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耐心地、心平气和地与他谈论这些道理。因为我知道,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只是一时之间被迷惑,只要加以开导,定能走向正途。这样谈话方式,一来避免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二来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终于在长期的教导下,这位学生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并改过自新。现在他的成绩也逐渐变好,不再是班级的倒数。这仅仅是我担任班主任期间所出现的一个实例,除此之外,我还会碰到很多班级管理上的问题,但我都会耐心对待,严抓管理,并且从不懈怠。 二、关爱学生,温暖彼此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应该建设一个温暖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父母亲般的关爱。学生时期的人往往在情感方面十分地敏感,他们情窦初开,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感情基础是一个班级团结的前提,班主任想要管理好班级,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自己尊敬,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因此,真心对待学生,关爱照顾学生,是建立班主任与学生情感纽带的开始。例如,当我班上的某位学生因病无法坚持上课时,我会亲自陪同这位学生去医院治疗。考虑到学生的经济问题,同时,我也深知学生身上的钱是每个月必不可少的生活费,因此,无论医疗费多少,我都会为学生垫支医疗费用。在学生从医院回来之后,我再三嘱咐学生在宿舍好好休息,并且派班长或者支书陪同,以防病情恶化可以及时发现,直至学生完全恢复为止。此外,每当过节的时候,我都会给学生买些例如月饼、粽子之类的东西,在学校放假的最后一节班会课上,再三叮嘱学生的安全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如家庭般的温暖。 三、培养班委,讲究民主 班级的管理还需要班级干部的积极配合,班级的建设才能够井井有条。班主任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重视学生的干部工作能力。从高一开始,我便积极鼓励学生争当班干部,为班级争光。班干部的培养也需要讲究技巧,在选举班干部的时候,我会充分分析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并尊重学生自己的意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例如,我班的班长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待人热情,做事认真负责,富有奉献精神。成绩优秀可以服众,认真负责是班长必不可少的品质,这便是我选择他作为班长的原因。民主意见是班主任建设班级的重要依据,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时,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例如,每当学校举办运动会时,我班均能在开场走方阵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些成就都归功于学生自主设计创新、辛苦彩排的不懈努力,而我仅仅是负责学生们的后勤保障等工作。在学校举办的很多其他活动中,我都会放手交给学生去做,尊重民主自由,科学发展班级。高中班主任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是一份任何人都不应该懈怠的工作。这份工作,关乎培养、关乎教育、关乎传承,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是师与生之间情感交融的过程,与每一位学生健全的身心发展都密不可分。诚然,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用我的教学热枕去编织每一位学生青春求知的梦,协助学生创造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涯,是我毕生不懈的追求。 作者:欧阳占团 单位: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改目标的推行,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提升作用。对于班主任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采取哪种德育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就成为了困扰高中教师的一个难题。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工作,不可疏忽。本文以高中教师的德育工作为重点,对德育工作的意义以及如果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进行介绍,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德育工作;开展 1.前言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工作的重心完全偏离,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缺乏重视。在现在的社会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很高学历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公共场合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社会现在所需要的是工作能力和道德修养都具备的综合性人才。高中时期作为一个重要的阶段,很需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展德育工作的意义 2.1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在高中时期,一些学生会选择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在社会中,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的与他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在高中时期开展德育工作,可以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的环境中受到良好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1]。在当今的行业竞争中,一个人只具有高学历是不能被认可的,高学历可只能决定你能否获得工作,自身的思想素质则决定了你能够到达什么样的高度。 2.2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 在过去,由于国家缺乏大量的人才,教育都是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2]。开展德育工作,是促进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助力。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改变以往的只注重知识和考点的传授,不再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是我国教育新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更是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3.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3.1德育工作模式单一 在一些学校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提供相应的条件。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也主要是以在班级开班会为主,其它的方式比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德育工作的很难全面开展,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3]。还有一些学校仅仅在有相关部门到学校检查时才开展德育工作,检查结束后就停止,根本不能发挥作用。德育工作开展的模式过于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德育工作名存实亡。 3.2学生家长配合度低 对学生的进行德育教育,需要学校和学生家庭的协同配合,让学生充分提高道德素质,通过了解,一些学生的家庭并不重的德育工作,也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来配合。学校要求学生在假期做的德育实践活动,也被一些家长以耽误学生学习为理由而强行制止。在学生的家庭中,依然认为只需要学生能考到高分就可以,学生家长没有对学生在家庭进行德育教育,也会导致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措施 4.1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处于重要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更需要注重自己的德育教育水平。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敬业精神和奉献品质,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后。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了解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2创建和谐的班级 在学校中,学生都是以班级为集体。一个具有良好的班风的班集体,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时间都是在自己的班级里,班级对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各班的班主任要注重班级和谐环境的建设,开展班级团体活动,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还需要给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5.结语 高中时期的教育不能只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应对高考,也需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要注重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创建和谐的班级和校园环境,学生的家长也需要和学校密切配合,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作者:花焕莉 单位:华山高级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新课改下高中班主任管理措施初探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高中班主任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此,作为一名有效的高中班主任要能够意识到,自身必须不断进行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运用所学习的管理经验。只有如此,班主任才能够真正做到既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率,同时又不会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管理效果。本人结合自身多年实际管理经验,就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做好管理工作阐述自身的观点,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班主任;管理效率;管理质量 当前普遍高中班主任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都面临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如何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等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班主任需要做好广大同仁的管理经验分享活动,并在学习他人管理经验的同时融入自身的思考。只有如此,教师的综合管理素养才能够在已有地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本文就高中班主任如何创建好良好的班集体、如何有效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如何把控批评的度三个点进行详细的讲解,以求为提升广大同仁的管理能力做出一份贡献。 一、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良好班集体的创建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班主任,在自身的实际管理工作中首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建好良好的班集体。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管理氛围之中,学生才能够自觉地遵守相关的纪律,并能够在此氛围中获得自身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而在具体良好班集体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则可以细分成如下三个部分进行针对性措施的实行:第一个部分是要注重班级干部的培养。这是因为班主任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忽视的地方,此时如果能够拥有班级干部的辅助,班级的管理不会出现百密一疏的现象。除此以外,班干部和班级其他学生接触的时间相较于教师而言更多,更容易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能够为良好班集体的创建添一份力。第二个部分是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这是因为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典型特征,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以张贴名人名言、对班级典型事迹进行宣扬等方式进行。第三个部分则是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这是因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能够意识到,对学生而言必须是先成人后成才。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道德素质,学生才能够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例如,我在自身良好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运用了如下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学生一个星期的全面观察以后,我从班级内选取了五名班干部,分别帮助我做好管理一天的班级工作。有了他们的帮助,我就可以抓全局,看重点,而将细微之处交给他们来进行打理。为了激励班干部认真工作,每个月我都会给他们带来小礼品。除此以外,我每个星期都会要求班级内品学兼优的学生分享自身的故事,且会在班级内以身作则,促使自身班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最佳的文化氛围。最后,在班级出现矛盾的时候,我都力求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偏袒某一方,且以双方和解为目的进行教育。由此,通过上述努力之后我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最良好的班集体。 二、在管理过程中要能够有效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教师依靠自身的努力做好管理工作只能够是管理能力的小成,大成则在于让学生主动进入到自我管理之中,最终促使班级秩序井然。为了有效达到管理工作的大成阶段,教师在实际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以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逐一着手:第一个方面是努力营造好良好的班级自主管理氛围,这是因为在氛围的影响下,即使刚开始被动接受自我管理的学生也能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进入到主动自我管理的状态中。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班主任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自由管理权力,且要以班级自主管理模范为基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第二个部分则是抓住对问题学生的管理工作,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是班级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教师只有做到一视同仁,并以真诚感化这部分学生之后,全体学生才能够为共同的管理目标所奋斗。第三个方面则是不断关注自身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且及时进行解决。这是因为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自我管理经验,偶尔会做出有心办坏事的事情,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出面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步入到班级管理进一步工作中。例如,我在引导自身班级学生进行班级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管理方案:首先我给班级学生制订了自我督促的目标,并许诺能够完成自我管理目标的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其次以自我管理素质较高的学生为班级榜样,鼓励班级内其他同学进行学习;继而对班级内的问题学生,我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这部分学生从内心深处做出改变;最后,我会不断观察班级自我管理的状态,且带领学生发现当前自我管理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决。 三、在管理过程中掌握好批评的度 班主任在自身的班级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批评学生的现象。而如果班主任不能够把握好对学生批评的度,对自身班级管理工作则会起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由此,班主任在实际进行批评工作的时候可以遵循如下的方案:要以缓和的语气和学生对话,在学生意识到自身错误之后点到为止,避免在公开场所和周一早晨对学生进行批评。由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批评工作就能够顺利实行,并为自身的管理工作填一份助力。 四、结语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班主任,在自身实际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努力促使自身班级的学生能够在良好管理工作营造下的班集体内获得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真正打造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且自身也能够步入管理班级的前沿之中。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淑敏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六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高效班级管理 【摘要】班主任的工作纷繁复杂,在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对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班主任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再者,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发挥协作精神,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并且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班主任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督促,还要注重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班风的构建,班级文化的创设,还要做到各个方面的协调与配合,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依据具体的班级管理经验,对如何进行班级管理提出几点看法。 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 教师要想做好班级管理,首先要正其身。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是身教的基本形式,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中小学教师行为道德规范》中就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学生从内心尊重教师。教师只有做好表率,才能为自身建立强大的威信,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此外,班主任还要注重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注重自身品行修养,做到学生信服,增强班主任的亲和力,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促进班级管理。 二、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将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提升班级民主。班主任只有爱班级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兴趣以及行为习惯等,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尊重与理解,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乐于与班主任进行交流,与班主任形成朋友般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接纳班主任的意见与建议,强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专家也曾说过:“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班主任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人格上的尊重,从而获取学生的尊重,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树立学生的班级主体地位 班主任要注重数学学生班级主人翁的姿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要事事为班级着想,以班级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做到班级的事,人人有活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将桌椅进行划分保养,在进行大扫除时,使不同的学生负责不同的区域,有人负责教室门、窗、桌、椅、黑板,底面等。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要求学生遵循学生守则,规范自身行为,不随地吐痰、乱堆垃圾等。班主任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创设废纸回收袋,让学生将用过的废纸放到回收袋里,在将袋子装满后,当废品站去买,将其充当班费。再者,班主任可以为学生创建图书角,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放在图书角,班级内的学生相互借阅,提升班级学生的感情,丰富学生的认知,并让学生民主选举图书角的管理人员,从而提升班级管理。 四、发扬协作精神,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效率 班级作为一个有机体,班主任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教育,班级秩序的管理,还要注重协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使班级管理得到优化,促进各科教师的通力合作,为班级的发展做出贡献。班主任作为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枢纽,要发挥自身的作用,起到良好的连接,统筹学生的发展。班主任要经常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做好协调作用,使学生均能发展,对于偏科严重的学生,要注重让学生找任课教师进行补课,做好学生与任课教师间的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工作。班主任只有协同好各科教师的工作,才能使班级中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发挥每位任课教师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班级得到良好运转,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学生发展 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状态,从而对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爱好习惯,为班主任的科学管理提供借鉴。因此,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对学生形成全面认知,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高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对高中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积极影响,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作者:陈志英 王艳 单位:吉林省实验中学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要: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人们往往对学生成绩产生更多关注,对于德育教育方面的工作有所忽视。由于应试教育方面的要求,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对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学习方面,没有更多的精力应对德育教育。基于以上情况,高中班主任应该对该如何开展德育教育进行更多的思考,并采取通过一定的策略对德育教育进行积极的开展和实施,从而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关键词:手机;媒体;高校;道德教育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高中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这里的转折不但指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及未来发展方面,也是指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需要对德育教育工作产生更多重视。高中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学生最深的人,因此,高中班主任需要肩负起德育教育的责任,采取一定策略将德育教育更好的实施和开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品质优秀、素质较高的人才。 一、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一)高中班主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高中班主任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人,因此高中班主任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身份上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通过对自己行为、思想、态度等方面的规范与约束,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效仿,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高中班主任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因此会不自觉的对教师的各类行为进行模仿,这也是言传身教发挥影响的重要前提条件,高中班主任教师在利用这一优势的同时,需要对自身道德修养进行提升,确保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积极方面的,为学生做好榜样。此外,班主任教师在学生心中可能便是标杆和权威的代表,因此班主任教师必须将自己更好的融入集体,对学生和自己要进行同样的要求和标准,避免区别对待情况出现。一旦出现了双重标准,高中班主任教师便很难再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无法获得学生更多的认可与支持,而这种不信任感的影响高中班主任教师很难通过简单的方法消除,最终使德育教育无法顺利实施,因此高中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时需要对以上情况进行避免。 (二)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好的实施开展德育教育 如今,高中班主任教师已经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同样如此。为了确保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我国高中班主任教师已经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进一步的明确,进行德育教育时更是将学生作为其中的主体进行教育,使高中学生的潜力被充分激发,发挥自主作用。高中班主任教师若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取得学生更多的支持与认可,同样需要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明确,同时,高中班主任教师也需要更多的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考虑,对学生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这样一来德育教育便可以发挥更多作用,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各项德育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独立意识。德育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学并非完全独立开来的,德育教育实施的效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高中班主任教师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思想动态、行为等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分析,更多的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更好的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调整,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效果得到提高。 (三)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予以学生更多的尊重 高中班主任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一定要对实施的策略方法进行重视。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予以其更多的尊重也是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之一。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高中班主任教师便会产生更多的亲切感与认可,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学生便不会对教师的说教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班主任教师的真正想法和真实意图便可以直接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接受班主任教师的教育,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为了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平等、和谐,高中班主任教师可以对德育教育的方式进行调整,组织开展更多有趣的活动,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活动中进行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高中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等活动,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更多的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班会活动中,班主任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学生彼此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通过这种策略,德育教育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班级大环境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中班主任教师需要对班级环境、气氛的营造工作产生足够重视。通过演讲比赛、游戏等活动可以使班级内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气氛更好,从而对德育教育进行更好的辅助。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时期,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德育教育有所忽视。对此,高中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以及教育教学工作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今,我国高中班主任以及对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方面进行研究,并将其积极的应用到管理及教学工作中,本文对这些策略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高中班主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建议。 作者:李继斌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仁大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效率提升策略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同时结合当前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提高师生间的思想交流频率以及利用鼓励来取代批评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高中教学水平的提高献上笔者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管理效率 一、前言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中,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价值就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基于此,高中院校中的班主任也要着重注意学生管理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在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机会的同时将管理重点放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上。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则要对当前学生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改善,争取运用最短的时间来将高中阶段的学生管理效率提高上来。 二、当前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束缚学生思想。如今,在当前高中班主任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较为常见的一项问题即为过于强求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只是一味的去为了达成某一管理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此外,还有一些班主任为了能够让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经常会去制定一些硬性的班级制度,让学生必须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完全按照规矩来进行。此种方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提高了班主任的管理力度,但也由于其制度内容太过于严苛,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思考能力均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制约。 (二)过于重视教育质量。由于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高中班主任仍然会将升学率与考试成绩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长此以往,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时难免会更加偏重于教学质量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此种情况,高中阶段的教育者应当在保证完成教学基础内容的前提下,花费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放到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进而争取早日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很多高中班主任都仍然采用老一套的学生管理方法,此种缺少现代性与科学性特征的管理模式不仅会让管理工作缺少应有的实效性,同时还会在学生中间带来不同程度上的负面效应。例如,在某市一所中学的教学课堂中,班主任曾发现有两名学生在上课期间交头接耳,随后便将这两名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并且不由分说的展开了十分严厉的批评与责罚。通过这一例子不难看出,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做到详细的了解事情原委,而且还并不会充分的顾及到学生的情感变化与承受能力,进而让师生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可知,高中阶段中班主任的个人素质与人格魅力同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否有着直接性的联系,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且有力度的。在班主任强大人格魅力的渲染下,很多学生都会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人生观念与价值观念进行重新的审视,进而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渠道来让自己早日成为像班主任一样的人。基于此,作为高中班主任来说,一定要在日后的工作当中不断的提高和修养自身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的在教学与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展现出不畏艰难、勇于奋斗以及上下求索的人生态度,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为学生树立起优质的学习榜样,让他们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持久刺激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激发出学生积极进步、努力向上的强大学习动力。 (二)提高师生间的思想交流频率。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逐渐褪去中小学阶段时期的单纯和稚嫩,他们的思想与情感都开始逐渐的从简单过渡到复杂,这时候的他们不仅不希望别人来窥探自己的内心,并且还急切的想要拥有一个密闭的私人空间。在此种状态下,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变得愈发的困难,如果再一味的去选择传统类型的管理模式,势必会让师生之间的隔阂变得越来越深。笔者以让老师与家长都倍感头痛的高中生早恋问题来加以分析,班主任在发现班级同学出现早恋行为后切记不可盲目去管束和阻拦,使用过激的打压方法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还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更加激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因此,教育者应当主动找到早恋的学生去谈心,运用自己仁爱的胸怀与做法来打动学生,帮助他们真理去理解早恋的弊端与不妥之处,进而一步一步的将学生重新带回到学习的正轨中来。 (三)利用鼓励来取代批评。纵观我国当前绝大多数高中班主任的学生管理现状来看,批评之声可谓是比比皆是。的确,很多班主任的初衷为的是能够利用自己严厉的批评与苛责来加深学生的反思,但是在当前的时代中,这种“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也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从而来改善学生所出现的叛逆心理。首先,班主任要善于运用鼓励的激励方式来代替批评,让学生可以在一种相对放松且更容易接受的状态中来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进而更加虚心的听取和接受老师给自己所提出的改变建议;其次,如果班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出现的不得不去立即批评的错误,班主任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批评方法,切记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言行,充分保护好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最后,针对班级中比较调皮且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班主任也要经常性的去关注他们,一旦发现以这些学生有些许进步时要及时提出表扬,让他们可以感受到由表扬所带来的成就感,进而达到树立学会僧自信心的最终目的。 作者:栗斌 单位:白银市第十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分析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身兼高考压力的高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多方的压力。在新课程时期,在教育理念转变的情况下,班主任只有真正地转变角色,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和谐和全面的发展,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才能让教育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角色;教学;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教师的角色特别是班主任的角色是单一的。它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处于核心地位,对班级的抉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权利没有人可以推翻,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指令。班主任以规章制度和过往经验控制和威慑学生,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班主任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但是,在这个个性鲜明的时代,学生更具叛逆性,如以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和理念管理学生,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那么,在新课程时期,在教育理念转变的情况下,怎样看待班主任这一角色呢?笔者根据个人的班主任经验,从几个方面对高中班主任这个角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班主任是学校中班级工作的全面负责人,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中学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高中班主任在中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学生的心灵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扶持,问题出现时的“心理医生”。班主任作为接触学生最多的角色,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形成共识,才能形成心灵上的沟通。作为高中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相互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这个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高中班主任所要处理的便是对这群学生进行教育,正确的引导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2、上传下达,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班主任借助学校组织所赋予的权利能够对班级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行外在联合,与学生家长、其他教师之间互通有无,使班级成为一个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控制力的正式群体。由于学校中的大多数活动都是以班级为组织形式,班主任便会对学生或者家长产生直接的影响。3、在学生以后的成长中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在中国的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生长环境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何培养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高中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班主任要通过对孩子们正确的教育使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后的人生。4、班主任的鼓励有利于激起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百次的创造意识。”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被人欣赏,都渴望展示自我。特殊生亦是如此。高中生这一时期已经逐渐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张扬个性是他们这一段时间的重要特征。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寻找和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给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使他们各显其能。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后进生更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机会,这样他们的闪光点才会被人所知,被人欣赏。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争取更大的成功。 班主任作为专业教师要认真教书,还要潜心开展育人工作。其中,高中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1、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作为高中班主任的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和身后的文化背景。班主任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而这也是专业班主任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管理学生日常事务。在处理日常事务中,班主任往往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功能。具有较高威信的班主任,无论是在学生学习的指导还是日常工作的管理方面都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在平时遇到问题时,同学们也很乐于向班主任寻求帮助,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指导组织课外活动。具有较高组织管理、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的班主任通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活动期间,同学们不仅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开拓自己的想象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会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高中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编的越来越重要,学生各种不成熟的行为都会产生不可控制的恶果,所以班主任要凭借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和对自己班级学生的了解,在敏感时期和突发事件出现时稳定好学生。利用高中班主任的班级优势,以专业优势指导学生学业,发挥在指导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不应满足于按常规办事,而应发挥工作中的独创性,让自己的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指导学生,以顺应教学新形势。 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身兼高考压力的高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多方的压力,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们身上所扮演的角色绝对不仅仅指我上面所讲述的这些内容,班主任所发挥的作用更无从估量。“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班主任只有真正切实地转变角色,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丰富、和谐和全面的发展,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才能让教育焕发出灿烂的光辉,只要我们真正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自己,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真真正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重新定位和不断转变班主任角色,我们就一定能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作者:王正伟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策略 【摘要】本文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要实现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是:以学生为本,实施民主化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实施激励性管理;坚持“民主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营造优秀班级文化,强调身心健康发展;多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管理。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班主任;学生管理;策略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班主任承担的责任更艰巨,既要注重学生学习情况,又要兼顾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及生活安全等多个方面。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且叛逆性较强,极易出现突发状况,加之2000年之后出生的学生自身固有的特质,因此,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爱心、责任心,还需要讲究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实施民主化管理 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管理中,在教育界也是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主体——学生也有很大变化,过去“保姆式”、“家长式”包办专断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民主、人性化管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实行民主化管理模式,才能管住学生,管理才能被学生接纳,才会有生命力。班主任实施管理时,首先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一切管理工作以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要求为核心,无论是教育管理工作,还是学生学习方面,都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民主管理时,要对教育思想及管理方式进行改善。改掉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管理工作中。其次,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班级做出各项重大决定时,可采用开班会或者投票等多种形式。从而营造学生集思广益,师生共同探讨的氛围。就班级“问题学生”而言,班主任要多与其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实施激励性管理 高中阶段,注重学生“人生理想”的培养是新课改内容中重要的一点。大多数高中生的首要目标是考入理想大学,学生理想中的大学一般为名牌大学。高中生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目标设定却缺乏合理性,因此,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班级中往往存在一些捣乱课堂的学生,他们并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因为成绩相对落后,缺乏信心。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决定未来,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制定合理的目标,未来的人生一样多姿多彩。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潜能。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要不断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学习。对于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要找到其擅长方面。例如,有些学生擅长外语、体育项目及乐器等,班主任要鼓励他们,让他们把自己擅长的方面继续坚持下去。还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在团体活动中,表现极为出色,想法也很新颖。因此,在管理班级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以便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坚持“民主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与初中时期相比,高中生已经具备基本的价值观,他们渴望表现自己,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管理方面,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班主任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对于管理班级方面而言,要尊重学生想法,通过采用班会等多种形式,做出班级重大决定。同时,在实施民主化管理时,班主任要掌握一个度。所谓的度,即班级事务主要的管理由班主任完成,而对于小的细节管理,可以安排班委会成员,由其协助完成,班委会成员也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将管理工作分配给每个学生,这样,既实现了科学有序的管理,又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班主任在学生初入高中课堂时,可在班会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及自己的理想。可能由于学生刚上高中,对理想这一概念还相对模糊,班主任让学生将理想写下来,张贴到教室的墙上,学生依据自己理想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待学生写完后,了解并掌握学生理想的来源,从而详细了解学生动态,鼓励他们学习。 四、营造优秀班级文化,强调身心健康发展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教室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活动文化等。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班主任是一位艺术家,既要具有教育艺术,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采用评价、赞扬和批评等多种方式,以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决心。要注重学生文明习惯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道德,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自我管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班集体建设实践告诉我们,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心骨,没有班主任的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而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班主任和学生,显示出强大的教育功能。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还是教育的主体。丰富的班级活动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体育达标竞赛、科技节、艺术节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自尊自信的班级团队精神能起很大的作用,也是树立班主任威信,塑造班级形象的大好时机。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辩论会、演讲会、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细水长流,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多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管理 要想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得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力合作。但因为许多家长工作比较忙,或者是未能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所以忽略了与老师的沟通。为了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班主任老师要在平时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并且还要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多种教育方法,用情和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一教育资源,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和家长联络感情,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长。这样既可以让家长觉得老师亲切、好交往,还可以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你。其次,对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家长的群体中有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知识层次的,不同性格层次的。老师应做到分类管理,见到不同的家长讲不同的话,遇到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事实上,很多家长都非常尊重老师,体谅老师的工作,但有些家长会提出很无理的要求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时我们老师要冷静地处理问题,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首先要稳住家长的情绪,问清楚事情的缘由和来龙去脉。只有班主任和家长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共同管理。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做好管理工作。总之,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是新课改中的一项重点。管理工作的优劣,与学生学习效果好坏和能力的高低息息相关。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认真贯彻和落实每一项工作,通过民主性、激励性管理,激发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责任感,为学生营造优质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和改进,以确保管理工作符合新课改要求。 作者:周鑫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研究 摘要:德育教育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必备课程,因为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心理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品德也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若是将德育工作做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现如今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成效性比较低。本文将对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成因及如何改善做出探讨。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学生;低效性 对于学生而言,与他们相处最多的不是父母,而是班主任。因为学生们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跟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因此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但是现在的高中班主任们,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课业上面,而对德育教育不太重视。这也是造成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原因,我们应该对此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1、当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成因 1.1教育观念模糊不清。德育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教育活动,在这种活动的长期熏陶下,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进而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但是现在的高中班主任们,由于课业负担沉重,就不按规定的教育计划实施教育方案,而且教学观念也是模模糊糊,这对德育工作的成效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2教育内容陈旧且枯燥。德育教育,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社会道德以及思想政治的结合体。德育教育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在这两个阶段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搭建好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能够正确的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这样的话,对于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高中班主任只需要挑选实用性强的部分去教育即可。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并非如此,高中班主任们经常运用传统的故事去引导学生,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接受的东西都一样,难免会使人觉得乏味、枯燥,不愿意去接受这一思想,也就间接造成了德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而且,大多数的高中班主任,他们的理念就是将学生送入好的大学,教学也是针对这一理念,也就使得学生们对于德育教育的学习积极性不高。1.3教育方法不符合实际。对于学生和班主任来说,相处的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实施与接受这两个过程的总和,经过对高中教育的分析可以发现,常用的实施方法是说教、举例等等。高中班主任们将书本中的德育教育讲述的栩栩如生,可是在实际中,他们都有可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做到呢。这也就出现了理论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正常开展。 2、加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建议 2.1确定可实际操作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这是人们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教学内容的目标也是如此,有了努力的方向,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高中班主任们在确定德育教育的目标时,可以参考国务院以及教育局的文件,并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挑选合适的内容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德育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作用,进而在心理上也对德育教育引起重视。2.2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逐渐过渡到成年人,思想慢慢变得成熟并且能够跟随时展的脚步,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班主任可以挑选一些紧跟时代潮流并且有趣一点的话题,这样就能保证传授的内容符合时代的发展,在社会中能够用得到。另外,高中班主任的教课方式可以加入具体实践,比如让同学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书本中出现的东西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在这样的具体实践中去感受德育教育的重要,这也可以让他们从思想及心理上都对此产生认可。而且这样的活动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进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高中阶段的学业课程负担沉重,学生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缓解考试压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社会中的事情有更加清楚地认识。但教育也要因材施教,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进行专门的教育。2.3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榜样是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标杆,有了榜样的存在,学生们可以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改正,是学生们更好完善自己的准则。因此,在高中的德育教育阶段,班主任们要充当这一榜样力量,以身示范,在平常的教学及生活中对自己严格要求,除了掌握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外,还要提高自身的各种素养,改正不好的习惯。此外,还要加强品德与道德素质,在各个方面都形成榜样力量,相信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学生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会逐渐发生变化。学生们会在老师的熏陶下,用同一准则来要求自己,学生会与班主任一同得到成长,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也会得到提升。2.4交流方法要正确。高中班主任们要时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改正自己的缺点,在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后要及时指出,让他们也尽快改正。所以,班主任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落实德育教育,提升思想觉悟,并且在交流过程中,相信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感情也会逐渐加深,这样也能使彼此监督,共同提高自身素养。 3、结语 本文针对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成因做出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希望能对改善高中德育工作低效性起到一点作用。 作者:李彬 崔芳芳 单位:天津市静文高级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 一、目前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现状 班主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班级繁杂事物的整理上,形成了长时间的忽略性质,另外,班主任惯用严肃批评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对于自认为应当教育的学生大声呵斥,不但没有起到正确指引的作用,反而严重激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相应行为的原因,一味的强调怎样做是不对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得德育工作适得其反,德育工作也经常在课堂上开展,教育方式单一,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总是老生常谈对一个问题循环强调,学生不愿听从教师的建议,造成了德育教育的无用功。 二、高中班主任应正确看待德育工作性质 依据以往陈旧的德育模式造成的负面影响,班主任也逐渐开始反思并摸索有利于高中生的德育教学方式,对于高中德育工作形成了新的认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刻的认识到德育工作对于高中学生的重要性,德育工作的开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终身进程,其次,班主任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不良行为养成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回头是岸”,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实时监控学生的异常举动,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逐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三、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探究 1.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德育教育的单调乏味对于学生的敦促有一种无力感,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在课外多投入时间经历去研究学生的现状,整合学生有待解决的问题,真心实意的为学生着想,在此期间,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先驱形象引导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大胆利用新型的德育方式与学生沟通互动,例如:有的学生到了高中时期开始抽烟,教师应在学生还未形成烟瘾之前及时掐灭学生的不良想法,积极的询问学生本人和其他一起抽烟的人,开始抽烟的原因,有的学生仅仅觉得抽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应根据问题原因,告诉学生抽烟的危害并用身边人的例子阐述抽烟与不抽烟长时间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对比,鼓励学生戒烟,勇于拒绝别人递过来的烟,本身有烟瘾的教师可以与学生约定一起戒烟,并制定惩罚奖励措施,两人互相监督,谁抽烟就要以对方不情愿的方法处罚,比如可以罚学生大段背诵文言文,教师可以以身作则背诵双倍难记的文章,鼓舞学生对戒烟的信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成功改变自己坏习惯的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勇于改变缺点的标杆。2.营造班级团结氛围,共同摒弃不良作风。一个有着良好作风的班集体可以敦促每个人的健康发育,例如:在集体中创建团结互助的班级风气,互相帮助对方进步,一个人有时候难以发觉自己的缺失,通过其他人的指正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选班歌,在班级明显的地方贴好班训,设计独特的班级制度,让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班级岗位,例如:有的同学画画好,可以让该同学负责设计黑板课程表,有的同学审美能力强,让该同学带领大家设计班级海报,有的同学朗诵水平高,让该同学带领大学早读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我满足感,缓解高中紧张的课业压力,养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这样,一旦有学生品德上萌芽不良思想,与整个班级的优秀作风格格不入,自然就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改正,促进了集体的积极向上。3.开展德育活动,激发学生上进心。班主任应多开展集体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时间心情,一方面以趣味活动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品德认知,例如:开展“击鼓答题”活动,班主任作为裁判蒙眼敲击桌面,学生利用一个物品代替鼓槌,由一条龙的顺序互相传递,班主任停止敲击后,鼓槌落在谁的手里,就由谁来回答问题,答不上来的同学就要唱歌或者讲一个笑话,有的同学为了避免答题不按规矩传递鼓槌,就应受到双重处罚,即答题又要表演才艺,从游戏中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的道理。 四、结束语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缺乏品德素质也难以被社会认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的德育方案,以关爱、鼓励、奖惩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上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 作者:张玉珍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五中学 高中班主任论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问题及对策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我国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革之中,其中关于内地西藏班高中德育方面,也受到了网络时代的影响,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加向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在内地西藏班的德育工作也有了更加充分的体现。本文主要针对是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作为高中班主任,逐渐实现内地西藏班高中德育工作方针,如何紧跟时代的信息化发展,走向一种更加科学化的教育状态,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加优质的人才。 【关键词】网络时代;内地西藏班;班主任德育工作;问题及对策 我国一直都始终对教育教学方面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是现阶段为我国的核心教育内容,伴随着最近几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内地西藏班中,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方面的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不断辅助,充分解决在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让内地西藏班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好的展现出自我,为德育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 一、网络时代内地西藏班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不利于德育工作的进展。目前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交流平台,对于内地西藏班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全球的信息交流,国内外的一些时政新闻也会在网络上实时出现,所以在目前高中阶段内地西藏班的学生来说,虽然已经相对成熟,但是由于年龄的问题,在长期接触网络的影响下,对于网络上一些负面的消息和新闻,必定的会影响到自身的意识和观念,在自身无法做出客观和正确的判断,很容易产生思想的错位现象,对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进展也十分不利。(二)对内地西藏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阻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积极健康的互联网信息,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可是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网络文化的内容虽然丰富,但内容却是那么的良莠不齐。根据网络信息调查,有一半的网络信息是有关色情赌博和诈骗的,因为学生们还处在发育的年龄阶段,心理不太成熟,很容易就会掉入里面设计的陷阱。由于网络技术传播速度非常的快,设计的范围非常的广,严重的干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态,导致内地西藏班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和思维障碍和行为障碍等,极大的影响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网络时代内地西藏班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解决对策 (一)建立网络德育教育,推行新型的网络教育阵地。在网络化快速普及的今天,班主任一定要紧跟信息发展的信息脚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进行更加完善的德育教育。针对班主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能力,对于网络上的一些工具,增强自身的驾驭能力,才能更好的介绍网络化的德育教学工作。精心设计一些校园的网页,制作一些关于德育教育方面的专题网站,并且尽量穿插一些学生喜欢的图画,例如:内地西藏班学生长期在内地生活,十分想念自己民族的本土文化,就是可以穿插一些西藏的民族特色内容,快速吸引内地班西藏学生的眼球,增加网站德育方面的浏览度,并且还可以写一些感人事迹,充分感召学生进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在内地一些不熟悉不懂的情况,在网络上实行匿名的相互交流,教师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学生前行,达到真正育人目的。(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强化德育教育的关键途径。网络时代的到来淡化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如果西藏班学生能够在现实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找到学习、生活的乐趣,网络对于他们的诱惑力会大大减弱。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参观学习,增强现实生活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时注重在活动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这是德育教育的关键途径。我们很多高中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校内结合奥运会、建国60周年等开展了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利用暑假、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假期组织藏族学生到北京、秦皇岛、西柏坡、白洋淀、冉庄地道战遗址、一二九师遗址等地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学生在丰富的活动感受到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降低网络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蚀,找到了学习和生活的源动力,丰富强化了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结全文,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内地西藏班高中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的工作,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和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让网络信息更加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作为高中阶段的班主任,一定要结合内地西藏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合理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我国的素质教育,为打造新型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龙臣 单位:四川省成都西藏中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析: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摘 要】 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应针对存在的实验教学定位较低、运行效率较低、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质量评价方法缺乏有效性等问题,明确教学目标,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为了构建新型的医学实验教学体系,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国外医学教育一直将医学实验教学纳入整个教学过程,并随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改革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新型医学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基本框架一直延续本科教育模式,但学制为三年,此模式沿袭了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实验医学”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特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好,实验技能训练规范性强;但它同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缺陷,尤其是对高职学生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操作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方面难以得到落实。当前高职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尚有以下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 1、实验教学定位较低 传统的生物医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际上是理论课程的延续,实验手段仅仅是单学科的理论验证和重复演示书本知识,轻视实践和实验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偏低,忽视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学生忽视了实验课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对上好实验课也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 2、教学内容陈旧、运行效率较低 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实验的技术和医学理论的不断深入,涌现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思维、新技术。尽管基础医学的教学内容时有更新,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主要“从属学科、以科设室、封闭管理”, 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内容陈旧、单一、重复和对基础医学理论的简单验证的实验多,知识交叉渗透少,并与临床医学实践严重脱节,整个基础医学实验的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学生得不到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简单的重复和模仿禁锢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3、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 传统的实验教学,老师先讲理论,原后给学生示教,学生再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了学生实验综合水平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的培养,缺乏运用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实验室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使实验教学受人力物力限制,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尚未较好地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4、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实验教学一直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实验教学的考试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只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实验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忽视了学生要掌握实验操作技术要领外,还要运用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基础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医学教育实践性很强,根据医学教育的规律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关系,确定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三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成为学校医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 2、构建新的高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新的高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验教学,对原来单一、陈旧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零散于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重新组合,根据临床护理所需技能重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将传统的验证性的动物实验改为临床护理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贯穿于医学高职教育全过程的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为卫生高职教育寻找一条适合基础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发展高职医学教育。 3、改革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实验法、角色扮演法 、计算机模拟实验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综合使用教学网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视频和动画教学为突破口,加强VCD、DVD教学资源的建设。基础联系临床,理论联系护理工作实践。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目前,中心拥有数码互动显微教学系统、数字解剖实验室教学系统、形态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一批可以满足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2]。 4、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将“过程评价” 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包括每项实践任务的出勤及操作技能达标情况,课外作业和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课堂笔记及随堂小测试的成绩。“结果评价”包括平时理论测验、操作技能考核及期末书面考试的成绩。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应用价值 1、利用组织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一些有学习价值或有代表性实验教学积累和科研成果,结合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的需要,对现有的实验项目进行改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实验动物进行操作,给予实验动物施行人工因素的干预,模拟异常发生过程,使动物正常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然后制作组织切片并通过观察(包括显微镜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和具有创新精神。 2、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形态学的解剖学应用“学生学在先,教师导在后”的“三段五自”教学法(理论教学阶段-尸体操作阶段-课堂演讲阶段;自读教材、自剖标本、自查标本、自我总结、自我演讲)、病理学的“CBL教学法”、组织胚胎学的“分层实验学习模式”;机能学实验教学中采用“以疾病为主线的PBL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逐步摸索和形成了分而不离、合而不拘、方向一致、互为推动的特色。在尊重相关教学规律的原则下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整合的同时适当保留原实验项目中的基础性、经典性实验内容。而实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共同推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摘要:医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当前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医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而,本文主要是针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来进行探索分析的。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 医学实验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改革,医学实验教学更为突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其教育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要求现代学生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结构,在面临临床常见疾病时候能够灵活面对,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际能力,同时还应该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将人类的健康与人们的心理与社会等方面因素进行结合[1]。因而,医学实验教学应该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来培养创新性人才。本着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一、重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得学生在理论课程中学到抽象的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医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就存在重视理论教育而轻视实验教学的思想。因而,在医学教学中应该要从思想上来重视实验教育,更新师生观念,明确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观念贯穿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2]。 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改革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要坚持动态发展原则,将超前的思想融入教学中[3]。首先,应该及时更新教材,医学在社会中的发展十分迅速,在每一个教材中都会有新的知识点。其次,对没有及时更新到教科书中的内容,应该及时掌握,融入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最后,也应该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删减复杂的内容,增设实验设计等。 第二,改革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新课程体系下就应该要相应教材与之配套,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应该要注意多层次性,多选择新知识在教材中,并提供优秀教辅资料。 第三,鼓励双语教学。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运用英语知识来阅读国际医学类书刊,了解国际前沿的医学知识。 第四,实践教学。传统类教学多数情况都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复现,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灵活运用,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体系之下应该要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增加其综合性与探索性的内容。 第五,改革考核的方式。在新体系之下,考核的内容应该要与新的课程设置相一致,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内学习到的内容,也应该要重视学生在课外积累到的内容,及对知识点灵活运用的程度。另外,也应该要对考试的方式进行大胆改革,除了重视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还应该要重视学生平时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比如说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踊跃回答问题。总而言之,考核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等。 三、更新教学手段 传统式的教学手段更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这样就会使得知识与能力相脱节。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应该克服传统的思维,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采用多种不同模式的尝试,包括研究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等多种模式相互配合教学。在改革中,应该要对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与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够选择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在实验教学课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实验室中配备录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教师的示范手法、实验过程与结果等能在屏幕中显示出来,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反复重播,加深客观印象,另外,教学课件也应该是由教师亲自制作,以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革,学校也应该适量增加一些教学仪器,比如说数字解剖实验教学系统等。可以利用这些新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改革,收到较好的效果[4]。 第三,网络互动教学。当今,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就应该要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应该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融合与创新,并不断尝试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平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互动性实验网络课程主要就是借助网络技术互动性比较强,能够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以组织胚胎学为例,在实验教学中与指导中就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外,网络空间中有丰富的课外资料,学生可以采用网络技术等学习方式消除学习空间与时间上的障碍。 四、完善考核方案 考核对实验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不同的层次教学中,通常是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来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引导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性实验教学考核则是根据实验预习、报告、操作与考试。综合性实验教学考核则是根据选题的难度与合理性来设计方案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测试结果等[5]。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根据作品、论文、比赛等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医学教学的规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应该要充分考虑到综合型、创新研究型实验考核的方式,使之融合,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考核的质量。 五、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基础性医学教学中应该秉着发展学生个性,分层培养的原则来创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质人才。创新实验室可以针对学习有空余精力的学生来进行课外的开放。可以聘请校内相关优秀的教师作为导师,为优秀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将自身的研究成果作为实验教学的项目,在实验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基础医学实验,使得广大的学生走进基础性实验教学中,更多地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的动态,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总结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应该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会进步,才会成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在方式、内容与模式上应该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专业素质,创作出更多的创新成果,造就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与创新性医学人才。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究 摘要: 医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当前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医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而,本文主要是针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来进行探索分析的。 关键词: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 医学实验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改革,医学实验教学更为突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其教育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要求现代学生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结构,在面临临床常见疾病时候能够灵活面对,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际能力,同时还应该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将人类的健康与人们的心理与社会等方面因素进行结合[1]。因而,医学实验教学应该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来培养创新性人才。本着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一、重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得学生在理论课程中学到抽象的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医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就存在重视理论教育而轻视实验教学的思想。因而,在医学教学中应该要从思想上来重视实验教育,更新师生观念,明确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观念贯穿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2]。 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改革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要坚持动态发展原则,将超前的思想融入教学中[3]。首先,应该及时更新教材,医学在社会中的发展十分迅速,在每一个教材中都会有新的知识点。其次,对没有及时更新到教科书中的内容,应该及时掌握,融入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最后,也应该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删减复杂的内容,增设实验设计等。第二,改革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新课程体系下就应该要相应教材与之配套,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应该要注意多层次性,多选择新知识在教材中,并提供优秀教辅资料。第三,鼓励双语教学。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运用英语知识来阅读国际医学类书刊,了解国际前沿的医学知识。第四,实践教学。传统类教学多数情况都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复现,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灵活运用,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体系之下应该要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增加其综合性与探索性的内容。第五,改革考核的方式。在新体系之下,考核的内容应该要与新的课程设置相一致,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内学习到的内容,也应该要重视学生在课外积累到的内容,及对知识点灵活运用的程度。另外,也应该要对考试的方式进行大胆改革,除了重视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还应该要重视学生平时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比如说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踊跃回答问题。总而言之,考核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等。 三、更新教学手段 传统式的教学手段更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这样就会使得知识与能力相脱节。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应该克服传统的思维,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第一,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采用多种不同模式的尝试,包括研究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等多种模式相互配合教学。在改革中,应该要对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与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够选择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在实验教学课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实验室中配备录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教师的示范手法、实验过程与结果等能在屏幕中显示出来,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反复重播,加深客观印象,另外,教学课件也应该是由教师亲自制作,以保证教学质量。第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革,学校也应该适量增加一些教学仪器,比如说数字解剖实验教学系统等。可以利用这些新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改革,收到较好的效果[4]。第三,网络互动教学。当今,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就应该要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应该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融合与创新,并不断尝试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平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互动性实验网络课程主要就是借助网络技术互动性比较强,能够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以组织胚胎学为例,在实验教学中与指导中就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外,网络空间中有丰富的课外资料,学生可以采用网络技术等学习方式消除学习空间与时间上的障碍。 四、完善考核方案 考核对实验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不同的层次教学中,通常是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来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引导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性实验教学考核则是根据实验预习、报告、操作与考试。综合性实验教学考核则是根据选题的难度与合理性来设计方案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测试结果等[5]。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根据作品、论文、比赛等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医学教学的规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应该要充分考虑到综合型、创新研究型实验考核的方式,使之融合,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考核的质量。 五、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基础性医学教学中应该秉着发展学生个性,分层培养的原则来创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质人才。创新实验室可以针对学习有空余精力的学生来进行课外的开放。可以聘请校内相关优秀的教师作为导师,为优秀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将自身的研究成果作为实验教学的项目,在实验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基础医学实验,使得广大的学生走进基础性实验教学中,更多地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的动态,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总结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应该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会进步,才会成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在方式、内容与模式上应该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专业素质,创作出更多的创新成果,造就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与创新性医学人才。 作者:周怡 单位:遵义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经济专业论文:论人本管理 管理理论的发展,在经过三个阶段之后已出现了第四阶段,即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提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精髓,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和机制,是时代的要求,企业成功的关键。关键词:管理;人本管理;内涵;精髓;机制一、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按照一般管理学论述,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已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本世纪初所形成的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等人倡导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操作规程、工作定额、差别工资制度、职能分工、管理原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但对人的认识是有缺陷的,一是把人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二是把人看成和机器一样的工具。 第二阶段,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当时仍把对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三阶段,是战后出现的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的管理科学学派。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技术,推进了管理手段现代化与管理方法现代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但实践表明,尽管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现代化和人员的现代化。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 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管理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之,管理理论的第四阶段,是第二、三阶段管理理论的延伸与升华,可以归纳为两大趋势或两大特征: 一是由行为科学升华的人本管理;二是在管理科学众多流派基础上,把系统管理提到新的高度。 二、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1)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 (2)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解放生产力,首先就是人的解放。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3)尊重每一个人——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每一个人作为大写的人,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当使人受到最大的尊重,使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当他的工作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每一个用户。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们被消费者所接受、所承认,所以应当尽一切努力,使消费者满意并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 (4)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5)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改革的时代,必将是亿万人民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励精图治的时代;必将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地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而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6)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过是这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所以,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从这一本质要求出发,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就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如何增强组织的合力,把企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也是人本管理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人本管理的精髓笔者曾与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讨论人本管理,陈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笔者认为,这就是人本管理的精髓与最高宗旨。根据笔者的理解,阐释如下: 1.点亮人性的光辉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更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诱导。点亮人性的光辉,是管理的首要使命,即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所谓真,就是要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的人、真正的人,即真实地对待自己,说真话、办真事、追求真理,也真诚地对待别人。所谓善,就是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不仅自尊自爱,而且爱别人、爱企业、爱国家;关心人、关心集体、关心大局。所谓美,即对美好的理想、愿望、事物和事业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本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2.回归生命的价值对于人生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金钱、官位、奢侈、淫欲,可能是有些人的追求,但绝不是有意义的人生。人生的真正价值,可以归纳为:(1)回归生命的尊严。尊严被看作是人性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一个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受到尊重。当一个人被尊重、被肯定时,会产生一种自尊的意识,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2)合理的人生定位。社会是由许多人构成的,他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谁活得更有价值,在于他是 否尽职尽责地去演好那个角色。对于企业与员工关系来说,首先,员工不是工具,而是人,是大写的人,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人;其次,精心设计每一员工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岗位,使之能人尽其才,各得其所。(3)实现自身的价值。把自己融于工作与事业之中,干出一番成就。有这种追求的人,常常是视事业为生命,视工作为乐趣的。(4)积极奉献于社会。人生不仅应追求个人需求,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更应积极回报社会,为社会、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力量。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奉献,生命的最大快乐也在于奉献。正如著名作家肖伯纳所说的:“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于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心力的时候”。 3.共创繁荣和幸福企业是人的集团,企业是由全体人员共同经营的。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这是我们的公司”的意识,如果企业经营者把员工看作是同舟共济的“伙伴”并“以感恩心创造和谐”,那么,这个企业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一个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的企业。把个人生命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的团队,首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本身的品格、才能和形象。勤奋、正直、真诚待人、受人尊敬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它能使员工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其次,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目标和发生的种种问题,使每一员工和总经理一样,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为企业贡献劳动而且贡献智慧,形成“千斤重担千人担,千人工厂千人管”的管理格局;再次,让员工与企业共生共长,让员工能够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共同创造的繁荣中共同获得幸福。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是一个整体,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目标和宗旨。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以人为本的管理,涉及到人的培育与成长,人的选聘与任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员工参与管理、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又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相互交织。可见,人本管理,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多功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本管理工程作为总的系统,包括一系列分系统,每一分系统有不同的功能和目标;在各分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上,使之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形成人本管理总系统的更大的整体功能,以达到人本管理的预期目标。这些分系统主要是: 1.行为规范工程。没有人喜欢生活在吵吵闹闹之中,也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片混乱之中。出入戏院、影院等公共场所,如果依次鱼贯而入、鱼贯而出,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一拥而上,则谁也进不去、谁也出不来。可见,制度、秩序是一种文明,也会产生效率,是人们行为合理化的保证。我国由于长期忽视管理,相当一部分企业纪律松弛、秩序混乱,所以,当务之急是严字当头,强化管理。 2.领导者自律工程。企业领导人的德才学识,关系到企业的成败。那些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企业领导人,其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公司的狂热,会使员工受到强烈感染,使整个企业充满朝气。即使是亏损企业,如果领导能与员工同甘共苦,也会激起员工的热情。 3.利益驱动工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基本需求,因而对一般员工来说,利益驱动仍是最重要的努力因素。我国目前在企业内部,仍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在企业外部,社会上的分配不公和畸形现象,也必然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一是确定合理的工资差别,力求使每个人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称;二是实行弹性工资制,使员工收入与企业实际效益紧密相连;三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四是以工资为杠杆,引导人们积极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难题和关键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作出显著贡献的人,加大奖励力度。 4.精神风貌工程。这不仅是指通过各种精神激励手段,如给予表扬、荣誉称号或肯定、尊重、信任、赏识等等,还包括更为广泛、丰富的内涵,如振奋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树立良好的厂风和社会风尚等。 5.员工培育工程。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培育员工成长和进步,这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目前我国企业职工整体素质较差,据统计,现有3亿职工中,70%为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文盲和半文盲;中高级技工严重短缺,高级技工不足2%。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知识化、智能化社会的要求。这一问题,既要引起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应引起每一企业的高度重视。 6.企业形象工程。企业形象是社会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种分析方法是,产品形象+人员(包括领导者与员工)形象+服务和信誉=企业整体形象。笔者认为,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最主要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国家的形象。例如,人们首先是通过松下、东芝、丰田等名牌产品来认识日本的。当然,造产品又要先造人,没有优秀的员工,造不出优质的产品。同时,现代市场竞争,也越来越重视信誉。另一种分析方法是CI理论分析。企业形象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大系统,这三者是统一的整体。视觉识别,给企业以外在的包装,如商标、厂标、品牌、标语等等,给人以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这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企业理念是企业的灵魂,是内在的形象,理应受到更大重视。有些企业过分重视外在包装而忽视内在形象,这是片面的。 7.凝聚力工程。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是凝聚力很强的企业。影响企业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1)目标的共识;(2)明确的责任;(3)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威望;(4)严明的纪律;(5)员工的参与度;(6)对人的责任与尊重;(7)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状况;(8)企业绩效的增长;(9)员工的理想、追求与思想境界;(10)和谐的人际关系;(11)工作本身的吸引力;(12)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 8.企业创造力工程。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特征。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一般的厂长、经理,不能称之为企业家,只有能持续创新的经营者,才能称之为企业家。也只有这样的企业家,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向前迈进。例如,丰田汽车公司由于创造了准时制管理,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才挤进世界市场,成为强大的汽车集团;通用汽车公司由于创造了分权制管理,才能战胜强劲的竞争对手——福特公司;而台湾著名企业家许文龙,则以他领先的经营观念而称霸世界ABS市场。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 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的目标。作为企业,需要塑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思想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让那些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人难以立足;三是强化企业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四是要求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并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技术的新动向,研究现实经济生活所提出的种种挑战。上述八个子系统工程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以推进和增强人本管理系统的总效能。 五、人本管理的机制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员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人本管理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如下一些机制: 1.动力机制。旨在形成员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因而在用人、选人、工资、奖励等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3.约束机制。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并怎样做对。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前者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强制约束,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当人们精神境界进一步提高时,这两种约束都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4.保证机制。包括法律保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法律保证主要是指通过法律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证员工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企业福利制度,则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5.选择机制。主要指员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有应聘和辞职、选择新职业的权力,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企业也有选择和解聘的权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建立企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 6.环境影响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指两种环境因素:一是指人际关系。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工作;反之,则会影响工作情绪和干劲。二是指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人的大半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心境和情绪。提高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首先是指工作本身水平方向的扩大化和垂直方向的丰富化;其次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的先进水平和完备程度;再次则指工作场所的宽敞、洁净、明亮、舒适程度,以及厂区的绿化、美化、整洁程度等。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经济专业论文: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研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且也是此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统计学本身具有概念多、复杂难记、公式多,难以理解、容易用错、实际应用比较灵活等突出特点,所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 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在统计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统计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质,进而使统计学的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经济专业论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这既有内部因素,如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又有外部因素,包括要正确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既有宏观的原因,如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有微观的原因,如内部活力不足、民主氛围有待加强等。因此,需要全面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也需要更多的人士献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这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一步,就是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遵循自然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积极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稳步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从我国农村的实情出发 我国12亿多人口,9亿为农民,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80。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其次,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当务之急,是加大基础教育力度,努力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再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要真正意识到,只有周围的农民都富裕起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先富起来的农民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广大农民,实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已经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形成了一种气候,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存在着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发展又孕育着巨大希望。 此外,从实地考察和中外合作社发展比较来看,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市场发育程度、专业化生产水平和规模、农民参加合作的积极性,还要有一批热心合作事业的带头人以及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等。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应该考虑到:一是组织类型多样化。很多地方是利用和依托了目前农村丰富的组织资源,发行和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可以多种多样。二是民办公助。这是由我国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目前我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各种利益关系相互交错,也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部门之间的制约,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许多困难。因此,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三是服务的多样性。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农民的需求不一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不一样,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要强求一律。四是脆弱性。从宏观环境看,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合作社法》以及相关的配套法规,也没有系统的扶持政策;从微观组织看,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在初步发育阶段,整体实力不强,人员素质也不太高,如何管理也缺乏经验等。因此,它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文秘站版权所有 3.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现阶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地办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根据这个发展思路,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我们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一些基本要求,逐步向多模式、网络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 经济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征、原则和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信息、资金、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它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销售、加工环节为合作重点,以维护成员利益为主要目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它作为各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向现代化所共同的、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在国际上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这几年在我国山东、上海、江苏、河北、安徽等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产业、产品存在差异,其建立与发展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模式,所以要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要尊重农民的创造。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立在农民自助、自主、平等基础上的经济组织,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民为主体,自愿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愿组成,从提供信息、种子种苗、技术辅导入手,逐步扩大服务领域,积极为农民提供加工、贮运、销售和原材料采购等社会化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并不改变他们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不对他们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实行分散生产,对外统一经营,体现出分工合作的特点。 (二)以维权为目的,保护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坚持非盈利原则,以服务每个成员为根本宗旨,协调行为,统一标准;对外统一经营,直接进入市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改变了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排除中间商人,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让农民直接分享到农业生产后续环节中的利润。 (三)以利益为纽带,市场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惠互利共同体,其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农户利益的实现程度。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既是利益的共享者,也是风险的共担者。他们根据交售农产品的数量、质量返还利润,根据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分红。并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参与经营监督和民主决策,增强农民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体现出一种“主人翁”精神。 (四)以产业为依托,逐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壮大自己。特别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多数地区是有什么主导产业,就有什么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有什么要求,专业合作组织就开展什么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在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动下,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化水平提高。 (五)以合作为前提,能人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是由农民自愿组成,但大多是在能人的牵头下组织起来的。这些能人一般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在当地有威信、有组织能力和凝聚力。能者牵头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部分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网络区域内的农户,通过利益纽带把小规模农户聚合成大规模的群体,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由龙头企业牵头,龙头企业由“公司+农户”逐步发展成为“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格局。三是农业技术部门或者流通部门骨干牵头组建的经济和技术组织。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农业是一个基础产业,也是一个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抵御这两种风险,一家一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自愿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弱质产业的弱小经营者的协作联合,联合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对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农民“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适应农民的致富愿望,自我服务、推广技术、开拓市场,实现自我发展,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有效组织形式。 从效果上看,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科技服务,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水平;通过销售服务,促进了初级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通过加工服务,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通过内部利益机制运作,扩大了农民受益的机会;通过联合协作,降低了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所有制、区域和行业界限,紧紧围绕某一产业,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的流动重组,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激发出来。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 (一)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得动摇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关系。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是独立的财产主体,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对他们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在这基础上,可实行跨区域合作。 (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民办”就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农民为主体,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可参加一个或同时参加多个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管”,就是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严格按照合作章程办事,坚持成员大会制度,一人一票;坚持“民受益”,这是核心,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因为农民从中可以得到实惠,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三)坚持对内提供服务,对外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在合作组织内部,以服务成员为宗旨,积极创造条件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四)坚持合作制分配方式的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盈利和积累归全体成员共有,在分配利润时,应在保证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交易额的比例返还给本合作组织成员。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组织形式,其基础都应是农户,经济发展的起点也应是农户。如果忽视了农户这个基础,再好的组织形式,也不能起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顺利进入市场的作用。根据其特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情况,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类型: (一)企业带动型。这种形式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服务,利用契约关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达到共同发展。 (二)农户联合型。由能人 牵头,农民自愿组织、自主管理,在组织内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专业协会型。即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由当地能人自发组织,通过农户入会,交纳会费,共享信息,协调行动,实现对会员利益的共同保护。协会着重为会员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 (四)股份合作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大家自愿联合起来,借鉴股份制出资的形式,由农户共同出资而建立,通常以股份合作形式运作。股东交售的农产品数量与其持股数额相互挂钩,资本在生产经营活动和收益分配中占有重要地位。收入分配实行按产品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 (五)产品购销型。由农产品产销大户和龙头企业为主体,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集产、购、销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在农产品的购销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偿服务,重点在市场调查、信息反馈、营销策略、商品促销等经营方面发挥作用。农户将农产品交给合作组织,合作组织按照保底价承诺服务,并按照实际销售价为农民返还利润。 经济专业论文:试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性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依据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农业、混合农业、现代农业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存在下去。实现传统农业向混合农业,再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必然遵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绩效较低的农业制度必然向绩效较好的农业制度变迁。推行农业制度创新是中国发展农业的根本战略选择。我国在数十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制度改革历经坎坷和曲折,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包括农业市场化、对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制度等。但总的一条,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行农业制度创新是根本的经验。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方式有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陈述:"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指导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我国目前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包含有诱导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两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强制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合作化经营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并在发达地区有一定的规模。1993年新修订的《农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业专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表现出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市场信息滞后,一方面造成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供大于求,超出市场容量。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着农业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保持这种细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土地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者素质难以提高,不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极大地约束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9亿农民的巨大基数,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格局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将家庭生产经营单位有效组织起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5页)。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立足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生产能力低下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发展较为广泛,其中以日本发展较为完善,全国基层农业合作组织有4000多个,99的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农协组织。日本在1947年就颁布了《农业协同合作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了农协组织的特殊地位。上述国家是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各国因农业经济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农业结构形式。日本从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显著特点是集约化生产农户、农产品进出口公司与产业化加工企业紧密相联,成立学会或协会组织,组织成员按统一的要求进行生产,有效地控制和约束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由协会或学会采取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和经常性引导经营者、消费者到生产现场参观考查,以取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经营者的共鸣,让其产生信任后,签订供销合同,明确农供给产品的种类、数量、时间、方式等。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技术先进、产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相当高,很多农产品加工厂就是家庭农场,大规模农场化生产十分便利于美国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并保证从源头上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管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得到较好的协调。意大利多伦特市在100年前就以分散的农业种植者为主体组成了农业合作社,百年来逐步发展成十分健全的三级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社二级合作社农业联盟。组织成员按统一要求进行生产,打造统一品牌,按统一的渠道销售,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参加,以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农民为主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农村经济组织,代表农民意志和利益,代表农业发展方向,是农村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北京、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地有一定规模。北京市近两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00多个,参加农户22.3万户,占全市农户的1/3,全市80的鲜奶、50的蔬菜、47的果品、30的水产品都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的。北京、浙江、江苏、河北四省都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现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作物上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呈贡县成立了花卉产业联合会,运转状况良好;陆良县成立了蔬菜协会,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保山市成立了咖啡商会,对组织咖啡生产管理、市场销售起到了极好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公司 农户 基地"的模式发展较快,在农业产业化调整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全省广大农村而言,这种模式覆盖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公司和农户均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向,必然产生利益矛盾,这种矛盾不易调和,所以公司加农户的链接容易断裂,加上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全国,这种方式不可能在近期内得到更大的突破。市场与农民之间的严重脱节,迫切需要农业企业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纽带,来适应农业商品化、国际化的要求。 由于我国农业现阶段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基本生产方式,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模、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等各有不同,要发展成为相对完善或广泛适用的模式还需时日。浙江温岭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值得借鉴,当地农民以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为龙头,组成农业协会,按照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的措施组织生产管理,并逐步向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包装标识、统一产品认证的方向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协会留有部分成员完成本地种植任务后,还组织其他成员赴俄罗斯租地种植。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在组织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素质、组织市场开拓等方面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它是成员意志的统一体,代表着成员的利益,维护成员的权益,反映成员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其职能主要有: (一)组织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订单及其它市场信息组织成员按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并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自身优势,推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达到组织成员的经济效益、生产区域内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整统一。 (二)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和统一使用 根据组织成员的要求,对农用物资如农药、化肥、薄膜等进行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用物资向农业生产者的有效让渡。同时统一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技术,推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相对成本。 (三)进行技术培训 组织成员中应保证有部分的科技人员,以指导其他成员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和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农药、肥料及其它生产资料的使用进行具体指导,对一些重要生产环节、重点技术(如危害与关键控制点HACCP)进行培训,提高会员生产技术水平。 (四)组织农产品销售销售是农业生产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销售,避免中间商压质压价,也避免农户间压价销售,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确保农民的稳定收入。 (五)塑造统一的农产品品牌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在市场流通中越来越突显,将组织成员生产的农产品打统一的品牌标签,统一组织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六)建立信息网络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网络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生产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承担着生产信息与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按市场需求组织会员生产,实现产销对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为主体,为农业生产服务,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其组织形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协会带动型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组织 农户)是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联结千家万户组成"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群众性经营实体,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载体,通过农业组织围绕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整合生产和流通资源,组织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抵抗市场风险的减振器 近年来,基层政府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往往采取行政措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农民作为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是被动的、不自觉的。而政府职能决定了政府不可能参与或完全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难免出现决策滞后甚至失误。由于农民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决策,在出现风险后往往消极对待,甚至逃避,将风险转嫁给政府,造成政府经济损失和形象的负面影响。如云南省某县农业局组织农民发展了5000亩萝卜生产,但因当年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买方要求而失约,千家万户的农民不愿承担责任也无法追究责任,造成了农业局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中介组织在组织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成员主动地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既承担自然风险,又承担市场风险,在有风险出现时,易于组织采取挽救措施,同时易于组织农民分担风险,减少或免除政府承担的风险,便于政府在引导、促进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途径 当前,农产品品质问题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需向无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农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就必需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主要是家庭的、分散的形式,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生产品种、农业投入品和产品包装等的统一。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就必须实现种植(养殖)品种、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单靠技术推广单位或行政手段难度很大,农民被动应付,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落实,使之成为组织成员自己的事,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相对要更灵活、更容易。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桥梁 我国农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是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立足于家庭生产为主要形式这个实际,参照意大利多伦特实行的三级农协组织形式,借鉴日本农协管理办法,逐步摸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农业协会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形式,使我国农业产业更好地适应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日益国际化。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农民在自愿、合作、互助、民 主管理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生产规模、具有相当经济实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搭起生产与科研、推广之间和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更有效更便捷的工作机制,形成名优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优势,产生规模效益,为更有效地参与国际贸易、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提供技术依据和可靠渠道。 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景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涉及到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等方面。从其形式上看,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实行的相类似,但从实质上讲却大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物资相对丰富、农业市场相对建立的基础上,为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进程的发展,农业生产者自愿、自觉组成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以市场为轴心,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达到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适应农村经济的逐步社会化、全球化的目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应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意大利三级组织结构形式,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和发展水平,探索和研究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纽带、以农业生产协作制度为载体,注重农业环境生态的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我国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从我国内农业发展的趋势看,这个过程在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将用20--30年的时间发育成熟,而在生产力相对滞后的地区则需要30--50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将"三农"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引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必将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经济专业论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思考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日新月异。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通过探索数量的规律性来认识社会的方法科学,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统计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往往在没学统计之前,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思维定式认为统计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课程,既枯燥又抽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这样文理兼收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怕”字当头,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起来自然吃力。因此,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是学好、用好统计学的首要条件。 1、消除怕字,拉近与统计学的距离。要打破学生所认为的统计学即是一门数学课的思维定式,在绪论中把数学与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两者的区别: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而统计学研究的是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数学家可以坐在屋里研究数字规律。而统计工作者则必须深入实际收集数据,并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归纳才能得出结论。比如,经济、管理专业都关心的市场,要想了解市场,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市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教师还可以在讲完绪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找找生活中或你理解的统计,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统计学的距离,消除学生怕学统计学的心理。 2、培养统计思维,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通过现象的数量方面认识现象本质的学科,要与数字、计算打交道,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是难免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传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统计理念,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统计工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统计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凭主观臆断,不是想当然,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量进行观察和分析,重视数量的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决策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反之,统计数据来自于实践,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不能脱离定性分析,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渗透这些理念,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做对某一道题,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考虑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与学中,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1、注重教与学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交流,将严肃的“讲授式”与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时,要强调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解疑。教学相长,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整个学科知识链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与过渡,对于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各科教师之间要一起讨论,对重复的内容整体协调,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使整个知识链节奏明快,节省时间,学生了解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过渡,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专业综合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群体活动,组织工作复杂,学生的组织能力将在日后工作中接受考验。但因在高校教学计划调整中整体课时缩减,统计学课时也一减再减,课时少,学生多,组织难成为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的障碍。教师面对客观现实,灵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统计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及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实施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可以营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搜集最好选择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每个统计应用实例都应简要地描述公司背景及该统计方法应用的情况,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针对课时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认识实习环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将案例及有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学生自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教师上课时,安排每一个团队派一个代表在固定时间内讲述自己团队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团队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教师做最后 总结分析,同时针对各团队的发言情况,结合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给每一位同学打出平时成绩。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熟悉消化的过程,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使其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空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专业知识实习的环节,进行一次统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用统计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也为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现代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文字、图表、色彩、声音、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使用要考虑到其合理性:若课件制作得太花哨,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关注图像的丰富多彩;而课件制作得文字太多,过于呆板,则又成了变相的“填鸭式”,学生只顾记笔记,缺乏思考理解。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统计软件有许多,如Excel、SAS、SPSS等,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统计软件,使数据处理变得快速简单,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Excel统计软件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案例教学学会用Excel创建表格,制作图表,可以学习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上机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统计学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面对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需要统计学教师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备经济管理学知识,注重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实践,投身实践;关注国内外统计学学术动态,将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学博者为师”,教师高深的学术造诣、敏捷的思维方式、广博的知识面、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技巧:一方面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注意教与学的交流和反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流露的疑惑信息,抓住机会,引发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把握课堂节奏,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简练,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充分准备,还有即兴发挥,以及教师的神情语言、行为语言等无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产生影响。此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风度气质、自身形象、甚至穿着打扮等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德高者为范”,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言传身教中。 总之,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注意其应用背景,涉及的领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经济专业论文: 论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的建设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学生培养必须能够适合新形势的需要。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特色建设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之处。其人才培养方案、师资条件、学生培养效果都具有明显优势,并在学生技能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双语教学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其专业建设思路和保障措施对国内其他相关院校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专业;烟台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办学实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以期对国内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于1993年设立的,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自办学至今,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思路和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较高的英语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深受欢迎,在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极研究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课教学以及专业设置,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强调教研相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1.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提供专题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并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务局、出口加工企业、贸易公司等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和业务操作。近两年还带领部分学生到韩国仁川港、韩进航空公司、韩资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以了解沿海地区韩资企业的经营方式,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 2.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续五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自2007年起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学院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 3.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校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现代物流、全球公司战略、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具有良好的双语教学师资条件,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的经验。双语课均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条件都为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2009年现代物流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 三、专业建设思路及保障措施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可获得的资源出发,着力狠抓教学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基本环节,力争实现“专业建设科学化,实践无国界化,核心课程双语化。”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为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专业竞争力,我们拟采取以下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 ”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最后,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二)保障措施 在上述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1)努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按照全校的统一政策在科研经费和津贴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人才。(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资助科研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构建学术团队等办法,促使他们尽快出成果,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晋升职务;对申请优秀课或精品课形成团队所急需的教师要优先予以配备;新补充教师的来源要多样化,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3)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和参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目的的各种业务培训,做到教研互相促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外语水平。 2.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群建设。明确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要求,突出主干课程和拓宽知识面;加大英语授课以及实务操作、模拟教学和案例分析的分量,以求更好地体现国际贸易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增加校级优秀课和精品课的数量;充分研究课程内容及其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对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建立相关课程小组,形成国际商务英语、现代物流(双语授课)、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四个课程模块,完善初步形成的教学梯队,统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考试做到统一出题、统一判卷,并以申报优秀课或精品课为努力的方向;发挥首席教师在教学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好学科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 3.引进与自编相结合,加强教材建设。大力提高“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或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教材的使用比重,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双语教学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培养人才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最终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新体系。(1)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或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独立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本专业将编写出一部适应贸易发展和教学改革需要的国内先进水平的教材。(2)以讲课用的基本教材为中心,加强教材的配套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我专业特色的教学参考书、习题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料,并建立质量评价制度。(3)加强国外教材的引进工作。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和专家论证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大力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制作精品课件,编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电子教材。(5)结合课程组建设的需要规划教材的建设。对于有教学和科研优势、团队整齐的课程组在出版教材方面优先给予经费支持,重点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4.课内外结合,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要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继续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实验教学达到开放教学的要求;继续稳定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基地的覆盖面,改进实习条件;进一步加强与韩国仁荷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将学生一年一度的到韩国参观考察的实践活动实现常规化并推向深入。加强与其他国外高校的合作,拓展海外实习基地,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5.完善教学管理。结合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过程控制和督导,严肃教学纪律,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建设一支专家型的教学管理队伍,既能够严谨认真地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又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管理。(2)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管理和过程控制,不断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肃教学纪律,杜绝教学事故。(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与考核办法。如通过召开学生评教会、抽查学生作业、检查教案、组织听评课的方法等及时分析评估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工作。(4)加强网络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5)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制定新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的培养方案。(6)改革考试方式。变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为允许采用多种灵活的考试方式,如口试、分组辩论、专题演讲、撰写调查报告等。 经济专业论文:透视四川大英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维护成员利益和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由农[,!]民围绕某个专业领域或产品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我国已出现18种类型的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多达16万余家,覆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科技等诸多领域。 至去年底,大英已有19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协会登记在册;有迹象显示,这个数字今年将进一步增长。 捏拳头拓市场富万家 在今年的“两会”上,“三农”问题再次吸引了众多代表、委员的注意。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秦池江等代表建议,应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步伐,帮助其尽快融入市场。 无独有偶,农业部决定在今年将为农民办理的15件实事中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将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点,重点选择农民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对其在生产、加工、储藏、运销、信息、培训等方面给予财政重点扶持。这100个示范点除了围绕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的35种主导产品展开外,还涵盖各地名特优产品及非农工业类专业合作组织。 由此可见,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大势所趋。作为遂宁的传统农业县,大英在这方面又会有哪些举动?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__年底,大英已登记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协会达19家。 20__年,大英县从全县农村产业布局的实际出发,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村专合经济组织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已逐渐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助农增收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短短一年时间,大英县已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个,占全县运行组织总数的32.6%,带动农户120__户,帮助农户户平增收360元。 前路漫漫 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 四大问题不容忽视 由农村居民自发成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大英地区不断涌现,并日益发挥作用。但由于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游离于传统农业并相对独立的非农类经济组织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 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欣欣向荣不断壮大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悄悄浮出水面。针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专家指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存在四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认识不明确 部分乡镇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基本了解,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全县还有部分乡镇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还处于空白。 建议: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统一思想,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归口不统一 目前大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及考核。各部门各自为阵,多头管理,无具体承办单位,既浪费资源还使信息不畅。出现“部门口号响,相互协调难”的局面。 建议:规范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机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管理方式。 运作不规范 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还存在管理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无服务公约、无利益分配方法、无财务帐目管理”等情况严重影响着组织的发展。 建议: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积极做好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引导、服务和规范工作,指导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文秘站版权所有 抗风险能力弱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流通渠道不畅,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各自为政的局面致使专合组织生命力极弱,部分经济组织一旦遇到大一点的风险就有面临倒闭的危险。 建议:将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实行产销互动,建立市场风险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将符合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支持范围,做到项目跟着组织走。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对壮大大英县域经济、稳定农村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抓实、抓出成效,才能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过上小康生活。 经济专业论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探究 摘 要: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法律体系、政府部门的干预、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制度以及宏观经济、教育制度等四大方面的外部制约因素。其次,就其外部制约因素为基础,阐述了政府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4 积极组织培训,普及合作组织知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对其有一个不断普及和深化的过程,而培训工作则是普及合作知识,培养合作企业家的有效手段。第一,应对各级农业部门主管领导、合作组织的负责人,以及从每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比例的农户成员,分期分批进行有计划的培训。第二,可考虑在全国建立几个合作教育学院或在已有的农业高校设置合作经济专业,专门承担有关农业合作组织的研究和培训工作。第三,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与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教育。 2.5 推动对外开放,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新活力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活动地域空间过窄,影响其快速发展。经有关部门调查表明,目前有561%的合作组织的业务覆盖范围在县域之内,仅265%的合作组织实现了跨省经营。这既制约了合作组织之间的互利互助与优化组合,又影响到合作组织之间经验、信息的交流与借鉴,不利于合作组织又快又好地发展。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推动合作组织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特别是推动合作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大力推动东、中、西地区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交流合作。从目前情况看,沿海发达地区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早,组织形态比较成熟,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比较充足,具有畅通的市场渠道和较好的商品品牌,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对缺乏。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组织则起步较晚,组织形态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缺乏,但具有比较充裕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两者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而且两地的基层干部、农民都具有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愿望。因此各地政府应审时度势,做好组织推介和穿针引线工作,促成这种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从本地实际和特色出发,主动组织招商展团和优势项目,搭建招商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推动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使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发源,汤建军,黄志云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2]张朝兵.论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约因素 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外部制约因素 1.1 法律体系不健全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选择,为了达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标,不但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而且需要确立起基本的法律框架。但这两个方面的现实情形皆不容乐观。虽然2006年10月3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一专门法规的出台有利于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但还没有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配套实施办法。 1.2 政府部门不适当的干预 作为一种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安排,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一开始就与各级政府部门衍生出十分复杂的关系。有别于西方各国以宽松的政策环境来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更多的采取了行政介入方式。这种行政式的介入不可避免的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在扶持过程中行政介入太多、力度过大,在管理上没有很尊重农民的意愿,从而事与愿违;或者是因为精力有限,由政府牵头组建后就无暇顾及,使其处于松散状态,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是不加干预也不加扶持,任其自生自灭。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地政府的制度框架下创建与发展的,需要政府合理的扶持。 1.3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制度不完善,扶持力度小 据调查,当下国家财政部给予其扶持的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项目资金一般为20万元,农业部为10万元,省约3万元,到市、县一级政府大约1万元。其资金来源主要以农民自筹和各种形式的混合出资为主,由于社员不稳定,所筹集的股金远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在设备技术引进与改造、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标准化、市场开拓与信息收集等与专业化的大公司差距太大。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难以单独拓展市场,很难向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使农户对组织缺乏信赖,两者联系不紧密。没有财产作为抵押,交易中承诺的可信度低,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可约束性很脆弱,很难与其他市场主体确定经济合同和从事大规模的销售活动。 1.4 宏观经济、教育制度对其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1)国家垄断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收购体制和农用种子、化肥等专营制度等,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法涉足这类物资购销的权利。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滞后也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适度规模集约经营,从而影响了农民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削弱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对农民合作知识的培训、教育制度不健全。众所周知,我国农 民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够,同时,也缺少这方面的专家。大多数农民合作组织还是通过某个致富带头人发起的,其组织结构、组织形式、产权关系等方面需要完善和专业指导。然而,全国还没有农业高校设置合作经济专业,而具有较高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人才缺乏,难以向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和宣传,对其实践进行指导。 2 政府相应的解决措施 2.1 加快立法建设,优化法制体系 责任明确、法律形态清楚是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本质要求。农民合作经济组建运营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这既是组织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有效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基于非农业领域中的合作经济组织尚未普及,缺乏综合立法基础,同时也无法将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一部法律,国家已于2006年10月31日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已于2007年7月1日实施。因此,在现在已经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情况下,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该法的实施办法,从制度上明确合作组织的性质、法人地位、产权制度、成员资格、登记程序、运行机制、分配方式等,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各级政府要尽快明确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金融支持和服务的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到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经济权益、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2 规范政府行为,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委、科协、农技站、经管站、供销社等职能部门和实体,往往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有效行使其职能;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与运行需要政府在财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其实,基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实,行政组织的介入与影响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知和介入方式的把握。我国政府应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和“扶持不干预,引导不参与”的基本准则,规范政府行为。 2.3 改善宏观政策环境,规范和加强政府扶持 (1)从财政资金扶持来看,财政支持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举办各种事业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是政府通过合作组织落实有关政策、兴办公益事业的重要保障。中央财政已列专项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予以扶持,许多地方政府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明确使用重点,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目前政府要重点对符合以下条件的组织予以财政支持:①以享有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为主体,初具规模且产权明晰、成员股权相对平均;②以当地主导产业和名优特产品为依托,符合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③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强带动能力;④规范执行合作制原则,运行机制合理,财务和分配制度健全,实行赢余返回,具有良好示范作用;⑤服务网络健全,有统一质量标准、注册商标和产品包装。扶持的主要目的要定位于增强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将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并对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融资和保险的风险准备金补贴等给予支持。这样多股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从税收优惠看,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提供税收优惠。学者认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及其加工品,应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或者实行低税率;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因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需要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和技术,应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股息、红利等资金收益,应免征个人所得税,以促使更多的农民参加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从宏观政策环境看,政府还要推动完善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合作知识普及、技术推广、内外贸易等制度,同时提供业务支持,扶持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坚决遏制各种向其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同时指导其照章办事,依法经营;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建立规范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以服务为宗旨,推动农产品有效交易,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合理的国内外贸易体制是其功能发挥的必要外部条件。只有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建立自由的农产品国内贸易和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其购运销核心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关于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县广大农村应运而生。最近,笔者就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后认为,我县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时间虽然短,但已逐渐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及其运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的农民、组织或其他人员自愿组织起来,以搞好服务、促进发展、增加收入为目的,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服务和其他方式,实行自我管理、民主决策、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我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1998年成立的郭家坝镇原桐树湾村科普协会。截至20__年底,全县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30多个,加入组织的农户有1180户,辐射和带517878秘书网动周边农户近120__户。从组织类型上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龙头企业依托型。由龙头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创建“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的组织。其特点是:通过订单的形式,连基地连农户连市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如杨林桥镇以富锋魔芋公司为龙头组建的天鹅魔芋生产加工营销合作社等。 2、主管部门扶持型。依托政府或财政、农业等主管部门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组织。其特点是:在资金筹集、内部管理等各方面较多地依赖于政府或各部门。如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梅家河板栗协会等。 3、基层组织主导型。基层组织结合本村产业实际组建起来的专业组织。其特点是:村“两委”干部为合作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一并行使合作组织的各项管理职能。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西瓜协会则为这种类型。 4、能人效应带动型。在一些具有生产技术专长的乡土人才或销售能人的带动下,周边农民在技术、销售等方面以其为依托自发组建起来的组织。其特点是:完全由农民自发组建而成,并以能人为依托发展。如杨林桥镇响水洞村第十三社区桑蚕协会就是这种类型的组织。 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17878秘书网建设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且这些组织也仅具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雏形,但在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组织和指导广大农民生产适销对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形成主导产业和专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农民专业协会自20__年成立以来,按照“远抓柑桔、近抓瓜果、狠抓畜牧、多经致富”的思路,带动农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出了特色,调优了结构,调富了农民。 2、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技术和品种改良方面,亟需提供服务,但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服务手段、方法及内容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显示出独有的优势。如全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单位之一的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自20__年成立以来在指导农民生产、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标准化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社在华中农业大学引进“红心”脐橙枝条,聘请专家现场传授柑桔嫁接技术,再通过社员辐射全镇柑农,不仅提高了童庄河流域17个村的柑农种植技术,而且为全镇乃至全县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3、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成联合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实现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20__年刚成立的梅家河乡板栗协会,积极主导全乡的板栗销售,改变了过去外地商贩、本地小贩各自为阵的混乱收购局面,维护了栗农的利益,全乡通过协会有组织地销售板栗,均价比上年提高了0.4元/公斤,仅此一项栗农增收近20万元。 4、发挥了能人带动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一大批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致富能手为主心骨,产生了“能人”聚集效应,促进了资金、技术、信息合理流转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把全镇90多名柑橘销售大户吸纳到合作社,充分整合这些大户的市场信息资源,主导了全镇的柑橘销售。20__年该镇脐橙社会产量达6万吨以上,有近60是通过合作社有组织地销售出去的,其中仅该社理事长韩永武为外地客商代收和自行组织外销就达4000多吨。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亟待规范完善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与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比,其组织方式、管理办法、合作形式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组织形式上的依赖性。一是组建上依赖。我县现有的初具发展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由政府及农业、财政等部门及基层组织创建而成。二是管理上依赖。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起来以后,仍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基层组织行使管理职能,背离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理念和原则。由于这种从组建到管理自始至终纯粹的依赖性存在,导致行政色彩浓厚,许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社员(会员)没有自主活动的空间,没有表达自己独立意志的途径,民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合作形式上的松散性。517878秘书网一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在管理部门登记,其名称极不规范。二是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仍处于“三无”状态,即无章子、无牌子、无场所。三是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极不规范,有的没有制定《章程》,有的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等,最关键的是组织与社员(会员)间的利益联接和分配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合体。 (三)生产经营上的局限性。一是合作范围上的 局限。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部为镇、村内合作,没有摆脱行政区域的圈子,合作范围较窄;产业也只局限于柑桔、魔芋、桑蚕、高山蔬菜,且大都为同一产业内合作,没有跨产业合作。二是产业规模上的局限。我县除柑桔产业外,大多数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服务手段上的局限。我县95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收益,服务功能较弱且服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四是人员素质上的局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四)发展规模上的艰难性。一是资金瓶颈制约。全县95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经济收益,由于资金运作困难,许多想办的事情办不成,更谈不上发展。二是配套的法规政策不到位。国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缓慢,远远不适应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迅猛发展,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身份、登记等一些老大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三是缺乏政策支持。虽然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性文件,各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合作经济组织,但仍不能满足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同时,地方也没有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有可为 (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对象应当分层次,宣传内容应当有所侧重。一是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义和合作经济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明确政府部门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在拟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地方,对农民群众进行合作社基本知识的宣传,使其明白合作社的性质和作用,以达到唤起或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社意识的目的。三是对已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的地方,则主要是对合作社成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合作社基本制度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教育,以提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性和经营水平。四是在合作社基本知识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合作社骨干和合作社企业家(发起人)的发现和培育,通过他们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二)抓好现有典型,总结经验推广。现阶段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大面积推开,而必须是认真培育好现有的经济合作组织典型,注重成效,通过成功个案的示范作用,帮助农民认识合作经济,带动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具体到某一个地方,农民专业合作要注意产业种类、服务领域和领办主体的多样性。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作的切入点。要针对农民的意愿,把重点放在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上。可以首先重点开展某一个方面的合作,取得经验后逐渐扩大合作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应当包括组织制度规范性的建设,要始终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以及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的民间性和服务性。 (三)加大政策扶持,优化517878秘书网发展环境。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及办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企业、社团组织区别开来,在工商登记、税收优惠、信贷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突破发展的资金瓶颈障碍,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鼓励相关部门牵头兴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现有的农村经纪人逐步过渡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跨区域跨行业发展,不断壮大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队伍。 (四)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从我县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探索,多种模式发展。比如在合作组织形式上,可以兴办农产品专业、销售协会,也可以兴办中介、科技服务型协会;在合作机制上,可以是以产品或生产要素为纽带的股份合作制,也可以是其他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在合作层次上,坚持多层次并举,可以由农村经营大户、有专长的农民牵头兴办,可以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兴办,也可以依托农技部门、供销部门兴办;在合作范围上,可以由村(组)、乡(镇)举办,也可以跨村(组)、跨乡(镇)举办;可以围绕第一产业办,也可以围绕第二、第三产业办,还可以与外来农户或外地企业办。 (五)把握发展重点,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围绕地方优势资源特别是特色优势产品、产业来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只有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做大做优、上规模上水平。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组织。围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发展农资消费合作社;围绕优质资源和主要产品,发展专项的生产加工企业,通过一体化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效益;围绕交通优势和物流,发展运输合作社;围绕社区服务,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把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环节,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推广新技术、新标准的载体,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能力和发展水平。 (六)加强部门指导,完善内部管理。明确合作组织的业务指导部门,改变多头管理,缺乏有效指导的现状,强化部门责任,搞好对合作社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做到“搭台不登台、参与不干预、服务不增费”,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管理机构517878秘书网,选举产生理事长、监事长,明确其职责任务。二是指导会员在民主议定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明确发起人、合作内容、经营要素、权利及义务、经营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章程》建立健全内部风险储备、利益分配、契约约束机制,真正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会员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为社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保护社(会)员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专业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摘 要: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它对社会生产的作用表现出重要意义.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特殊的要求。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对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本文通过考察分析,就如何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做了相关的总结。 关键词:经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1 重要性。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培养目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1.3 培养方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这一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2 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 我院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以前我院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2.1 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2.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人才的需要。 2.1.2 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2 职业环境对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的影响。我院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2.3 职业环境对管理工作艺术性的影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系部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毕业的学生一致性太强。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2.4 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目前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模拟背景会因设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3 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环境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3.1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确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3.2 资源优势的利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等。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职业教育所用。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3 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 销售、财务会计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等。例如:市场开发与销售的学生协助企业对本市各大型商场进行调查,写出详细、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可在有经验的销售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实际推销工作;财务信息与管理的学生进行成本调查,根据考查结果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总之,通过实训学生切实体会了企业间竞争的形势、职工就业的艰辛、企业管理的难度,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极大地缩短了学生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3.4 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教师、学生与企业频繁而紧密的接触,可以提高教学方式的真实性、具体性和案情的完整性。 经济专业论文:国民经济学专业之论文的范文 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比较优势与主要差距,指出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名城,关键是要塑造城市国际性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发展城市旅游并营造国际旅游环境,构建环坝国际旅游圈和环城休闲度假圈,实现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关键词:宜昌,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着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 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 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经济专业论文:正确处理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几个方面的关系 1、国家技术经济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要注意发挥各自的优势,搞好分工协作共同为农业和农民服务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它和原有的社会经济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就是原组织职能转化或体系分化的结果。还必须看到。在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整个农村组织资源中比重不会很大;同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也只能起到补充和载体作用。所以,必须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搞好服务,才能促使它健康发展。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迫切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围绕专业生产经营开展服务,其成员往往是跨社区的,然而又不可能脱离社区开展服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既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又是某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所以,它要在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配合支持下开展服务。在一些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是如此。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科技部门的关系 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指导与被指导,互为支持的关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积极争取科技部门的支持,主动承担技术推广的中介和组织任务,建立科研开发、示范基地,聘请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在指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及科技知识、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骨干作用。文秘站版权所有 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各级政府的关系 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引导,这和民办原则并不矛盾,这种扶持与引导需要把握住几点:l)政府要制订必要的适度干预与扶持政策,予以正确引导;2)政府部门切不可包办代替,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成官办的组织;3)当地政府领导不要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担任实职;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兼职或任职;5)充分尊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所有权,不能搞“平调”,不能加重其负担;6)绝不能一哄而起。 经济专业论文:区域优势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培育及实践 引言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中国较早开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发挥特长,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着。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 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 5.实践基地:对接+滚动式。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实践基地更是夯实实践环节的基础。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该专业与相关外向型企业实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不断创建新的实习基地从而保持其数量的滚动增长,我们称之为“对接+滚动式”实践基地。这样,学校与企业为学生共同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基地。通过多年的运作,该专业已与本地20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该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专业实习“有组织、有保障、有内容、有收获”。 结论 高校如何办出特色,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通院校如何通过培育专业特色,挖掘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化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在师队资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特色培育,为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岩体力学论文:采矿工程岩体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本文针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岩体力学》教学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理论实践并重、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结构等为一体的优化改革方案,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 采矿工程;岩体力学;教学改革 一、《岩体力学》教学现状 《岩体力学》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岩石工程(井工开采、隧道、地下空间工程等)中一些力学现象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接受矿山开采和岩层控制基本理论和试验技能的初步训练,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及从事理论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岩体力学》一般在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完成后开设,在学生学习本课程时,不仅可对先修课程进行系统回顾,又可有效运用前期基础课程相关分析与计算方法分析宏观工程问题;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可为《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岩体力学所涉及研究范围及方法日趋复杂,这也要求高校教师对岩体力学知识掌握更加全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传统教学过程中,有关《岩体力学》的教学多以课堂原理的讲授,已不再适用于本科生的教育及行业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因此,结合现有条件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适应工科专业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岩体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力学基础相对较弱,即使之前已对相关基础课程进行了学习,但由于前期多为应试型学习,且理论性较强,导致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多为“碎片式”,无法有效形成知识网络,导致学生学习《岩体力学》时非常吃力。此时,若依然按照传统教育模式采用灌输式讲授方法,则事倍功半。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易形成被动接受方式。《岩体力学》是对前期相关力学课程的延伸学习,若前期基础力学知识及运算方法掌握不牢,将导致学生学习过程形成停顿感,由于课程逻辑性较强,一个知识点产生卡顿,学生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将产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习效率低下。 2.教师课堂讲授方法单一,不易于接受。资料显示,目前非力学专业教师采用的《岩体力学》课件大同小异,均是对课本一些原理及方法的罗列,讲授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导致课堂教学环节枯燥乏味,缺乏与专业特点的联系,学生不易参与其中,知识点也难以接受。 3.教学方法机械性较强,难以融会贯通。《岩体力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岩石力学实验,对于实验部分,一般由实验老师授课,学生容易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独立开来,因此,实验作为揭示岩体力学现象的一种有效手段,无法让学生理解其独特含义。 4.传统理论讲授过多,新型技术所占比例少。随着科技发展,行业内涌现了大批岩体力学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借助于力学原理,在分析工程问题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高校教师分析岩体力学问题时,可充分利用新型技术,将问题分析方法多元化,辅助学生学习力学,又可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初探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跻身世界岩土工程大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工程类学生,掌握岩体力学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及科学研究铺垫良好的基石至关重要。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岩体力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效果。讲授内容时应充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例,循序渐进,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如讲授平面应变问题下巷道弹塑性分析时,可以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切入,首先对弹性力学中平面问题进行回顾,进而对问题进行假设简化,最后引入弹塑性力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对前期所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同时应用于解决现场工程问题中去,事半功倍。 2.注重基础,构建知识框架。采矿专业学生由于力学基础相对薄弱,甚至对一些专业术语掌握都不够准确,给课程后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教师需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讲岩体力学中复杂的理论知识及工程实践成果浓缩在有限的课时内。同时,注重课本知识的统筹规划,强调基础的同时,合理规划授课内容,突出重点,构建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利于融会贯通。 3.理论结合实践,加强学习感知。《岩体力学》具有理论复杂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复杂体现在不确定性上,实践性强则因与工程实践密不可分。岩石力学实验则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桥梁,因此,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实验的教学,同时,实验应在授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共同参与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4.做好通识教育,触类旁通。岩体物理力学特性受外界条件及自身结构影响极大,不同行业接触的岩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因此,应结合专业特点,对讲授内容突出侧重点,例如,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及地下工程所涉及岩体力学问题求解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非专业知识课简单讲授原理,专业知识则重点讲授,做到触类旁通。 5.创新教学方法,未雨绸缪。在《岩体力学》教学过程,可适当引入一些新型分析软件和方法,如有限元、离散元及有限差分等软件,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辅助学生理解一些复杂的原理,学生对于一些数值分析软件的理解可为工作及深造后岩体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新的解决路径,做到分析问题针对性强、操作应用快,理解容易,易于自身能力的提升。结合工科采矿类本科学生的实际特点,加强《岩体力学》课堂讲授与工程应用的联系,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结构面,让采矿专业学生掌握岩体力学问题中涉及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问题中找到突破口,提高授课效果,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期工作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具体方案,经过教学实践,授课效果得到良好改善。 作者:王猛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岩体力学论文:关于岩体力学参数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1一般方法 1.1岩石力学试验法 (1)室内试验。 通过钻孔岩芯取样,利用室内岩块的单轴压缩试验确定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通过岩体的三轴压缩试验确定岩体的抗剪强度-凝聚力和摩擦角。通过岩体卸围压试验研究岩体卸荷过程中的变形和能量变化特点,确定卸载时岩体的参数,如弹模、泊松比、凝聚力、摩擦角。 (2)现场试验。 现场抗剪试验获得岩体、软弱夹层、混凝土与岩石接触面抗剪(断)强度;现场变形试验(刚性承压板法、狭缝法)获得岩体变形模量、弹性模量及泊松比。还有现场声波测试评价岩体完整性等。现场试验是确定岩体强度参数最准确的方法,但由于通常不具备施作原位试验的条件,而且试验周期长、费用高,所以这种方法应用较少。试验法是一种直接又可靠的方法,可以较好反映岩石特性。室内试验得到的是完整岩块的特性参数,但存在“尺寸效应”。现场试验受条件限制,试件制备难免受到扰动,试验结果分散,不能直接采用。 1.2工程岩体分级法 工程岩体分级法主要有: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规范的坝基和围岩工程地质分类法、巴顿的Q系统分类法及比尼威斯基的RMR分类法。这些分类方法往往是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参数综合指标分级法给岩体进行评分和划分岩体级别,根据岩体级别并结合经验公式,给出岩体参数的范围值。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选取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这两个因素确定岩体基本质量,将影响岩体工程特性的因素如地下水、初始应力、结构面走向与工程轴线方位等作为修正因素,实现工程岩体的分级,并提供了各级别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表和结构面抗剪断峰值强度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附录V提供了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表,主要分类因素也是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此外还有岩体纵波速度和钻孔RQD值,并在附录E中提供了坝基岩体抗剪断(抗剪)强度参数及变形参数经验值表和结构面抗剪断(抗剪)强度参数经验值表,用于规划和可研阶段。应注意该表的注明是参数仅限于硬质岩,软质岩应根据软化系数进行折减。 1.3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类比法是利用大量已建工程的成功经验确定拟建工程的设计参数,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传统方法之一。类比法是应用相似原理,要求主要的工程地质条件基本相同或相似,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岩性和地层时代(或层位),其余还有地质构造(岩体完整性)、风化状态、应力条件、地下水等等。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具体工程的地质条件,在类比、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参数。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根据现场观测结果,对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类比的资料可以参考《岩石力学参数手册》、《岩基抗剪强度参数》、《工程地质手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以及地区工程经验(资料库、数据库)等等。类比法完全依靠地质师所掌握的工程实例资料和他对工程岩体的经验判断,人为因素比较大,有时仅仅通过少量个别因素相比较而得到的参数,其结果可靠性较差。然而该方法简单、方便、快捷,在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较多。 1.4反演分析法 反演分析法是利用现场所测得的位移等数值反求岩体力学参数,包括位移反分析、应力反分析、混合反分析等。其中位移反分析方法是根据现场实测的位移值,采用解析法、有限元等方法以及弹性、弹塑性等本构模型进行求解。位移反分析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直接逼近法和逆过程法。由于围岩本构关系的复杂性,目前的逆过程方法的位移反分析研究计算大都采用了线弹性等假设,设岩体为均值各向同性,而天然岩体地质条件复杂,这样与工程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反分析方法在边坡稳定分析中应用较多。反分析时稳定系数取值为:蠕动挤压阶段宜采用1.00~1.05,初滑阶段宜采用0.95~1.00。滑带土抗剪强度(c,φ)参数反演分析的方法分为单参数反演和双参数反演两种。前者假定一个参数已知的前提下,反算另外一个参数,通常选择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敏感的作为未知参数。后者在反演中有两个未知的参数,通常选择两个距主滑动面等距的剖面建立极限平衡方程求解,此外,还可以做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1.5人工神经网络法及模糊数学预测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是通过完成输入与输出问题的映射,自动建立复杂现象(系统)的模型并指出其控制规律。该方法考虑了影响岩石力学参数的各种定性因素,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随着数据的积累不断地对样本集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参数取值结果不断趋于合理。缺点是学习样本的选取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模糊数学预测法是考虑到影响岩体变形强度参数的相关因素模糊不确定性,根据经验确定权重集及隶属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岩体力学参数预测。该方法实质就是把岩石与岩体力学指标之间的比例系数当作模糊子集,依据经验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确定一个最佳模糊折减系数的问题,从定量上考虑影响力学参数的各种模糊因素,但在运用上不是很成熟,仍借助于经验。 1.6其他方法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岩体强度参数,如:计算机模拟、声波测试技术、岩体分形分维理论、断裂损伤力学、统计数学等方法。 2岩体力学参数综合取值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有很多,由于岩体的不连续性、各向异性和非均匀性等特有属性以及岩体结构的复杂性,使各种取值方法存在局限性,至今还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取值方法。实际工作中应该综合应用这些方法,互相验证,取长补短。笔者基于上述岩体力学参数的取值方法,并结合工程的规模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在满足规程规范的前提下提出了岩体力学参数综合取值方法。该方法针对地质条件简单的小型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型以上工程、重要的大型工程和参数敏感的工程分为以下3个层次。 (1)第一层次。 对于地质条件简单的小型工程,或项目规划、可研阶段,可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取样室内抗压试验→进行岩体分级、查表→获得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范围值,通过相似工程类比,调整、修正取得地质建议值;或者采用RMR分类和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公式计算,参考类似工程修正后得到地质建议值。 (2)第二层次。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型以上工程,如重力坝、拱坝,结构面影响坝基、坝肩稳定,初步设计阶段应布置原位抗剪和变形试验,参考类似工程,结合现场地质条件进行调整,必要时由地质、试验和设计三方共同研究确定设计采用值。 (3)第三层次。 对于重要的大型工程和参数敏感的工程,应做专门研究,除运用上述方法外,还应开展计算机模拟试验、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数学预测法等,慎重确定地质建议值。在施工阶段可以利用监测资料进行反演分析,复核岩体稳定性,及时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法,确保工程安全。总之,地质调查和岩石力学试验是基础,是岩体分级、经验估算及数值模拟的前提,因此应重视野外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并注意取样、试验成果代表性问题,使地质建议值符合现场实际。 3应注意的问题 反思多年来我们所做的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在岩石力学参数取值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前期勘察时对设计意图不甚了解 设计方案不十分明确,加之勘察周期短,对地质条件的调查和分析不够深入,对试验只是要求做常规的内容,以室内试验为主,取样数量不足,成果代表性差,使得方案比选时难以取舍。按照有关规范,“小型水电工程岩土参数(取值)可在现场简易测试和必要的室内试验的基础上以类比为主。”“中型水电工程岩土测试以室内试验为主,必要时可采用大型野外原位试验。”对于拱坝和重力坝要特别注意,对影响坝基、坝肩稳定的岩土体及软弱结构面可视需要开展原位试验工作。尤其是软岩和完整性差的岩石,软弱结构面发育,且结构面对岩体稳定性不利,岩体稳定性的判别对工程影响很关键,这需要慎重研究,应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布置适当的原位试验,并采取多种方法合理确定岩体力学参数。 (2)勘察报告中抗剪强度和变形参数仅仅根据室内岩石试验查规范,与现场地质调查结合不紧密。 抗剪强度和变形参数是混凝土坝稳定计算最重要的参数,对工程安全和造价影响很大。然而规范给出的值范围较大,勘察报告仅仅依据规范提供的参数表取值是远远不够的。中等规模以上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应进一步开展分析论证工作,结合现场地质条件调查,在岩体分级基础上,运用有关理论和经验公式,例如霍克-布朗(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公式等,并参考已建工程经验取值,必要时与地质、试验和设计专业共同会商,合理确定参数。 (3)在软岩地区建混凝土坝要特别注意 如页岩、千枚岩及白垩-第三系泥岩等,由于岩性软弱,构造发育,岩体强度较低,工程安全裕度小,岩体力学参数取值对工程安全和经济性影响大,甚至影响方案的成立。软岩地区一般不适合建中、高混凝土坝,万一要建,就应该投入一定的勘探和试验工作量,慎重研究和分析论证,并留有一定安全裕度。 (4)应考虑定值计算与可靠度问题。 实际勘察设计工作中,是由地质专业提供参数,设计人员进行计算。地质部门依据试验成果,结合地质条件和个人经验判断,提出地质建议值。设计一般直接采用地质建议值进行计算。问题是设计计算方法与地质模型是否一致,地质参数的可靠性或安全阈值是多少,即有多少安全储备。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重力坝可靠度研究。结构可靠性分析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或工程的可靠性,比定值法不考虑参数的偏差有明显的优越之处。可靠度计算需要提供与大坝有关的各类荷载、材料和地基强度的统计特征值(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及分布类型,对地质参数的离散性进行评价。 (5)试验是基础。 如何看待试验成果,地质专业人员常常抱怨试验参数不准,造成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取样的代表性问题,或者原位试验选点问题,要考虑岩性、风化程度、构造等影响,对试验点做专门设计和布置;又譬如有的砂岩与页岩互层,页岩岩芯破碎取样困难,取样只能做砂岩的抗压强度试验,成果偏大;倾斜岩层抗压首先沿层面剪切破坏,成果偏小。二是试验中的误差,应采用数理统计法整理试验成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舍去不合理的离散值。对于原位抗剪试验,要了解试验点的岩性、构造、风化及地下水等因素对成果的影响。另外,试件制备时难免受到扰动,一般要求安排2组以上试验,以便对比和分析。 (6)确定参数时要处理好主观判断与客观评价的关系。 前述的岩体分级法、工程类比法及经验判据法(强度准则公式)都属于经验法,其取值时的人为因素和个人经验对结果影响很大,实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从地质条件的客观出发,分别按不同因素对参数进行修正,减少取值的随意性。 (7)加强施工监测,利用监测资料进行“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地质勘探、试验、计算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我们对工程岩体性状变化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施工中要加强岩体性状的监测,及时分析和判断,调整、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法,以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安全。尤其是隧洞施工支护,要根据发现的新情况及时修改设计,即采取“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既要确保工程安全,又不能造成浪费。 (8)利用已建工程进行类比确定岩体力学参数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但是没有一个工程的地质条件是完全相同的,而我们个人掌握的资料有限,每个人的经验千差万别,往往仅通过少量个别因素相比较而获得参数,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其结果可靠性较差。应多参考类似工程,并不断积累工程经验。多年来笔者所在单位在湖北省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中做了大量的岩体物理力学室内外试验和原位测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4结论 (1)岩体力学参数的合理确定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 直接关系到坝基、边坡、地下洞室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由于岩体具有不均匀性、不连续性和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准确确定岩体力学参数是非常困难的。在研究了有关规程规范和各种取值方法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工程的重要性程度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提出了岩体力学参数的综合取值方法,分为地质条件简单的小型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型以上工程、重要的大型工程三个层次。针对具体的工程应当选择合理的方法来确定岩体力学参数。水利水电工程岩体力学经验参数综合取值研究对水利水电工程坝基、边坡、地下结构稳定性研究和计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具有规模小、设计周期短、勘察试验工作量有限的特点 在详细地质调查和少量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岩体分级,参考已建工程的成功经验类比确定岩体力学参数是一种简单、快捷而有效的方法。结合工程经验指出了水利水电工程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供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陈汉宝 黄定强 彭义峰 熊友平 江妤 单位: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岩体力学论文:浅谈如何改进岩体力学教授方法 一、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 1.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岩体力学教材比较多,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国内其他兄弟院校授课教材调研发现,基本上都是采用本校权威教授所编的教材或者是国家规划教材。结合我校地质学专业特色及课程教学团队经验,采用我校刘佑荣教授所编的,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岩体力学》教材;2009年又再次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审,由北京化工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的《岩体力学》教材,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合并,并增加了目前国内外研究方面的成果,例如结构面网络模拟等内容。近2年授课则是以这本修编教材为主,但在部分章节的授课中也兼顾了蔡美峰主编的《岩石力学与工程》教材,供学生课后学习,以满足本专业学生对岩体力学知识的需求。 2.课程内容优化。 结合教材的内容编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来进行重点讲解,包括岩体的地质特征,岩体的物理、地下洞室围岩应力重分布,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等内容。在具体内容编排中也适当地增加了部分内容,如在岩体的地质特征章节,补充安排了工程岩体分类等内容;在岩体强度与变形性质方面,增加了地下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及体系的相关介绍;在内容编排上突出地下建筑方向的专业特点及需求。 3.教学学时安排。 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总学时为40个学时,2.5个学分,其中课堂教学34个学时,实验课6个学时。本门课程是在系统学习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基础课后进行开设的。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围绕专业工程实例展开授课。《岩体力学》课本身就是实践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在进行每一章节的授课时,可以多以工程实例来展开,尤其是国内外比较知名的工程实例,多多采用照片、录像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投入其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例如,在讲第五章地应力的时候,可以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中,如锦屏电站的高地应力问题来说明地应力研究的重要性;在讲边坡工程,可以选用大量边坡地质灾害的图片。由问题入手,来追根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源头。 2.结合专业方向特色来授课。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等诸多工程的主干专业课,面对的专业层次不尽相同,在授课的时候尽量能结合专业背景展开。针对地下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要从学生的专业方向特色及专业需求来阐述。作为土木工程地下建筑方向的本科生,《岩体力学》这门学科的发展都与地下工程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本质来讲,纵观岩体力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始阶段诞生的静水压力理论、侧压系数,到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的经验理论阶段出现的普氏理论、太沙基理论,然后在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理论及地质结构理论,这些重大理论及思想的诞生过程就是对地下工程认识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并促进了岩体力学学科向前发展。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一发展脉络讲述给学生,并贯穿到后续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大大地培养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自豪感,也加深了对自己专业的认识。 3.结合教师科研工作来授课。讲授这门课的老师,不仅有科研经历丰富的教授博导,也有刚走出校园的博士年轻教师,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和求学中,完成和参与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科研沉淀。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些科研成果进行整理,在每章结束时,抽出专门的时间,做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小型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眼界的同时,也可将岩体力学最新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技术介绍给学生。例如,在讲地应力一章,就曾经将参与过的地应力测试及地应力反演分析的课题成果向学生进行介绍;讲地下洞室稳定性时,就将参与的软岩隧道科研项目成果进行介绍;上课时的反响很热烈,大大激发了学生科研的热情,建立了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尤其是对那些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也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科研的窗户;此外,也让学生了解授课老师及其团队的专业方向及特长,为后续研究生报考提供了便利条件。 4.结合学生实践课来展开。我校《岩体力学》课程是安排在大三上学期,上这门课的学生仅仅经历的与此相关的实践环节就是大二结束时的地质学专业教学实习。虽然是地质实习,但也是与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各类岩体在打交道,例如各种岩石、结构面。在上课时,不妨将课程中提到的各种岩块、结构面等内容与实习中能看到的种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例如,在谈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时,便可列举实习线路中各类成因、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结构面及岩石;在讲结构面的强度及变形性质时,可以将实习中遇到的各种断层、软弱结构面等现象作为实例来分析其性质上的差异。这些实例学生在实习中都亲自参与过,已经有了部分感性上的认识,重新回到课堂上学习其相关的知识,认识和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岩体力学》课程内容丰富,更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要结合所教学生专业方向的特点以及未来需求,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加强理论基础联系工程实际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认识问题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左昌群 孙金山 罗学东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岩体力学论文:基于高职高专《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考 摘要 通过对传统的《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分析,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深刻认识到传统教学中课程建设的不足,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及对接关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学材的合理科学选用四个方面提出了适合高职高专的《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探索性方案。 关键词 1岩体力学; 2顶岗实习; 3工学结合 1、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本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安排本着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基础后专业,在技能培养方面,将理论学习结合生产实践,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力争实现实践教学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 《岩体力学》是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不同受力条件(例如荷载、水流、温度变化)下岩体应力、应变、破坏、稳定及加固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目的是解决岩土、地质、环境、水工、能源、土木、水利、冶金、交通、矿业工程等建设中遇到的相关问题〔2〕。《岩体力学》已经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工程实用价值。 2 、《岩体力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很盲目,定位不准确甚至错位;这样的认识导致教师备课、讲课、学生听课等等环节都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层面,即专业、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历证书阶段,没有更加进一步的把职业、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职业证书对接起来。 (2)理论内容偏重轻视了实践环节,本门课程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课程,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合理的体系,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对于我们高职高专,已经显得理论的比例过于繁重,实践明显不足,教师和学生都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大批出现的高分低能学生,课堂和生产严重脱节。所以在传统的研究型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应做比较彻底的改革。 (3)教材适应性较差,传统的研究型教学使一批又一批的教材偏于理论,轻于实践,学生学习难度大,乏味,因而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需要一套理论难度适中、够用,实践比例偏大的教材、学材和与之配套的影像资料等。 (4)教学经费的严重不足,由于在传统的教学领域,一个教师、一根粉笔、一本书就可以完成一门课程,形成了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极低。 (5)生产实践教师的缺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现有的教师队伍绝大部分从校门又走入校门,从理论中来又到理论中去了,更有甚者教材中的部分验,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照本宣科,讲起来乏味,听起来不知所以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6)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3、《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岩体力学课程涉及多个相关学科领域,其课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而杂、试验项目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课程较难。所以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学特点,并更好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对岩体的基本力学性质理清概念、明确试验原理及数理统计方法;难点是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原理能够分析不同工程岩体在不同的力学条件下的稳定性。 解决方案如下 (1)培养目标上遵循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岩体力学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上较难理,但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解精讲重点、恰当复习、图文并茂、穿插一些案例结合理论,利用学生求知、求趣、求新的心理引导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 《岩体力学》本身的特点和传统的粉笔+黑板书写速度慢,单一,呆板,信息量小的缺点,课堂教学适当结合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多、图文并茂表现力丰富的优点,提高授课效率,调节学生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就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投入大量的工作,准备多样的大量的图片、影像素材,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近期的工程现场视频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等资料,从而使学生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新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上大量运用启发式:岩体力学课程中很多都是有大量的统计得出来的,亦多为经验公式,均有使用条件,在教学中强调经验公式地方性、条件限制性致使我们在实践中使用时,不能照抄照搬一定结合生产实际,再结合实例让同学们去修改完善经验公式,学生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让多媒体真正多起来,ppt、录像、动画、网络视频等等。 (3)《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中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学院教学改革以来,大力加强教材的建设,提倡教师根据现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编写一些实用性强,灵活方便的学材,教学效果比较好。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周期比较长,所以大多数落后于新的科技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接受新科技新技术,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学材的编写,这样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能够与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技术进步同步,效果显著。 (4)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配套制定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希望学会在标准制定、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扭转“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局面,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的有力支撑。 教育部副部长鲁晰指出:中长期来看,产业加速转型和高技术的技术型的人才匮乏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解释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队伍率先技能化。招聘教师要求参加过生产、或让现有的教师到生产单位参加实践,并把这个工作量化,即要求教师必须每年参加一定量的生产才可以授课。 (5)《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中的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 A、加强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一个案例入手,例如三峡水利枢纽是开发和治理L江的一项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区内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其中秭归县千将坪滑坡比较典型〔3〕,以此为契机,布置任务,同学们查阅资料,用岩体力学观点去分析滑坡的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课堂可以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边坡稳定分析的要素,内容充实、方法灵活,自然会有显著的效果的。 B、课堂实验环节要严格执行岩土试验的操作规程,《岩体力学》课程课内试验共有5―8个试验,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标准中要求的每个试验的操作;并组织一年一度的岩土试验竞赛;组织力量强大教师团队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岩体力学实验指导书》该指导书对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几个试验从原理、实验设备和操作步骤都有具体、详细的讲解,规定了规范的实验报告格式,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C、现场参观和理论知识结合,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的飞跃。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几个施工现场:边坡、洞室、岩体地基,让学生认识这几种工程岩体的地质、 地貌、应力等问题。参观后要求学生编写参观体会和简单的报告。 D、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4〕,顶岗实习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实习质量我们需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严格按照顶岗实习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基础上完成学习期间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使学生工作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 结语:《岩体力学》课程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此次《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改革符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比较先进,实践教学能够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改革能够达到高职教育的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岩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岩体力学论文:青岛地铁上覆岩层岩体力学参数研究 摘要:在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中,力学参数的选取会对计算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如何准确的反演青岛地铁上覆岩层岩体力学参数,进一步完善青岛地区岩体分级标准是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安全系数;岩体力学参数 0引言 青岛坐落于大面积分布的燕山晚期花岗岩上,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而且青岛市地铁一期工程,80%以上的线路处于花岗岩中,其余隧道处于第四系地层中。青岛市特有的花岗岩地质条件,对土建方面而言,将节约大量的投资,土建造价大大低于其他城市,所以对青岛地铁上覆岩层岩体力学参数的研究就有其重要意义!所以本文研究任务是针对现有规范对青岛地下工程设计不尽适应的问题,利用青岛地铁水清沟试验段的观测资料,对青岛地铁上覆岩层岩体力学参数进行验算和反演,为青岛地区岩体分类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极限分析有限元法在边坡稳定分析中取得了成功[1-2],并逐渐在地基、基坑稳定分析中得到推广应用[3]。郑颖人、胡文清、张黎明等人[4-6]开始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应用于隧道,由此求得隧道的剪切安全系数。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安全系数反演岩体的力学参数,进一步修正岩体力学参数,最终得到适合青岛地铁上覆岩层的岩体力学参数。 1剪切安全系数的定义 安全系数是指剪切破坏面上实际岩土体的强度与破坏时的强度的比值。就是事先假定一滑动面,根据力(矩)的平衡来计算安全系数。将安全系数定义为沿滑面的抗剪强度与滑面上实际剪力的比值,如式(1)所示: ω==(1) 式中,ω――传统的强度折减安全系数;s――滑动面上各点的抗剪强度;τ――滑动面上各点的实际剪应力。将式(1)两边同除以,则式(1)变为: 1==(2) 其中:c′=,φ′=arc() 可见,极限平衡法是将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c和tanφ减少为和,使得岩土工程达到极限稳定状态时的ω即为安全系数,实际上就是强度折减系数。 2工程概况 青岛地铁试验段工程选取了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区间(水清沟~国棉五厂),由1200m的区间隧道和218m的青纺医院站组成。 青岛地铁试验段区间隧道为双洞单线,双洞之间的距离为9m,区间隧道埋深为10~20米,横断面型式为直墙三心圆拱,跨度为4.86m,直墙高3.54m,拱高1.82m。计算选取三个不同埋深的截面,分别为10m、14m和18m。 岩体主要为花岗岩,处于微~未风化带,结构、构造清晰,岩体以整体块状结构为主,完整性好,根据国际《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分别属于Ⅱ、Ⅲ类围岩。 在节理方面:产状走向以NE~NEE向为主体,其次以NW~NWW向,倾角70~80度为主,部分50度左右,节理裂隙存在一定程度的未贯通岩桥,裂隙连通率统计在24~75%,结构面紧闭,岩块坚硬。结构面以闭合~微张裂隙为主,平面光滑,犹如刀切。 3均质岩质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计算按照平面应变问题来处理,准则采用DP4准则,边界范围取底部及左右两侧各5倍隧道跨度[2],地面超载按照国家规范标准20KN/m2,按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各级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标准值如表1,下标上下表示围岩的上下限。 经过ANSYS有限元计算,逐步折减强度参数,分别得到各种工况的剪切破坏安全系数见表2,分析发现:①安全系数随埋深深度减少,明显出现两侧直墙先破坏;②通过破坏时等效塑性应变图可找出最大应变发生在拱角和墙角处,而且根据围岩等效塑性应变发生突变时各断面中等效塑性应变最大点的位置,可以发现围岩的潜在破裂面。 在Ⅱ上围岩下、埋深18米的工况下,隧道的塑性区和应力应变图如图1、图2所示。 4节理裂隙岩质隧道围岩稳定分析和岩体力学参数反演 选取埋深18米的断面,因为埋深18米的跨度最长,且通过地质勘探发现大部分为微~未风化花岗岩,且所处断面最上面基本没有覆土层,分别属于Ⅱ、Ⅲ类围岩。为了简化模型,考虑如下情况:只考虑一组起重要作用的结构面(产状走向为NE~NEE向),倾角75°,间距2.5米,贯通率为75%。各级围岩参数见表3。 经过有限元强度折减,最终分别得到各类围岩下的安全系数见表4。 在Ⅱ上围岩下、埋深18米的工况下,隧道的塑性区和应力应变图如图3、图4所示。 所以在埋深18m情况下,通过均质岩质中给出的安全系数与节理裂隙岩质的安全系数比较,进行反演,最终在表5中,对一、二、三类围岩岩体的强度参数提出了建议值。 对表5中给出的各级围岩岩体的强度参数建议值研究发现:对II类和III类围岩的,值较规范值增大,这说明青岛地铁上覆岩层主要是花岗岩,岩性好,所以岩体强度参数建议值要大于规范中的给定值。 最后通过《青岛地铁第一期工程 水清沟――青纺医院试验段 施工地质、变形量测、环境检测总结报告》中的位移检测,验证了反演的强度参数建议值的合理性。 最终通过分析发现:相对于青岛花岗岩地区,规范中给出的岩体分类的强度参数偏低,按照规范中的参数进行设计就会偏于保守,所以针对青岛地区花岗岩的岩性特征,笔者对规范中给出的岩体分类的强度参数做了修正,为进一步确定了青岛地铁上覆岩层岩体分类打下基础。 岩体力学论文:浅述岩体力学参数监测在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性 摘要:采用新奥法进行隧道工程施工时,设计单位只能根据监控单位和施工单位反馈的监控数据和隧道开挖揭露情况对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宏观判断,隧道设计时应把力学计算和实际背景岩体力学参数相结合,才能更科学、经济的按照新奥法的理念完成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 关键词:新奥法;岩体力学参数;单轴抗压强度 0 引言 在现时的公路建设中,为满足线型、车速、里程、生态环境等要求,隧道工程已被大量采用。建设环境的不可预知性是隧道工程最大的特点,在施工中,开挖的围岩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屡见不鲜。 鉴于此,新奥法(NATM)被流行地应用于隧道工程工作中。而施工监控量测则是新奥法施工方法中的重要工序之一。 施工监控量测是将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承载能力、初期补强及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开挖揭露岩体的力学参数等情况反馈给设计与施工以达到优化设计参数、优化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目的的工序。 1岩体力学参数的重要性及其在新奥法施工中的现状 监控量测的内容在相关技术规范中已做了相关规定,着重于对揭露围岩情况的观察以及开挖洞室的净空变化、围岩的蠕变趋势、结构及围岩的应力、应变及位移大小量测等。由这些监控数据在指导施工中起到了很直观、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岩体的力学参数测试包括抗压强度、变形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泊松比、围岩完整性指数、应力强度比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在少数工程中对力学参数进行了监测。在进行隧道的围岩基本质量分级和力学建模计算分析时,这些参数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工程岩体这样复杂多变的隧道工程,为了选择一条正确的设计途径,一方面要使经验方法科学化;另一方面还要使设计中所进行的力学计算具有实际背景。 为了做到这点,现场的监控测试就应该提供更多的依据,这样才能把力学计算和实际情况更好的结合。 现在的勘察设计单位都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勘察单位不能对隧道的地质情况做详细细致的勘察工作,而设计单位也只能根据勘察单位提供的有限的勘察资料更多的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 然而隧道的围岩揭露情况与勘察情况有很大一部分不相符。在出现不相符时,设计单位只能根据监控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设计变更。 变更时分两种情况,第一种,设计偏弱,设计只能根据有限的资料进行一定的补强设计;第二种,设计偏强,实际工作中,此种情况一般未变更设计。 第一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施工进度,有时还给工程留下隐患,甚至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第二种情况,使工程不能体现其经济性,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想隧道工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设计方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料作为设计的背景。在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作为提供设计资料背景方,应该不仅要为设计方提供净空变化、围岩的蠕变趋势、结构及围岩的应力、应变及位移大小等作为宏观判断设计合理性的依据,还应提供更细致的岩体的力学参数为隧道的力学计算提供直观依据,这样才能更为科学、经济的完成整个隧道的新奥法设计、施工。 2岩体力学参数测试和计算方法简介 2.1 抗压强度是指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按照抗压强度试验的试件的尺寸、精度、含水率制作试件,以0.5~1MPa/s的速度加载直到破坏,记录试件破坏形态,逐级记录荷载及应变值,并绘制应力与纵向应变和横向应变曲线图,按照R=计算其单轴抗压强度,按照Eav=,μav=计算平均弹性模量、平均泊松比(σa,σb分别为曲线上直线段始点、终点应力值,εa-εb分别为σa,σb处纵向应变值,εda-εdb分别为σa,σb处横向应变值)。 2.2 黏聚力、内摩擦角可由原位试验得到。 2.3 围岩完整性指数可以由KV=求得,纵波、横波速度可以用岩石超声波参数测定仪、纵横波换能器测得。 2.4 应力强度比可由Sm=式计算得到,σmax为岩体的最大主应力。 3结论及改善建议 逐步的优化设计、施工参数,使隧道工程建设经济、科学、安全的完成,使新奥法施工广泛应用于隧道工程修建的主要原因,但此种施工方法只是更多的反馈于施工,在设计中其作用还未得到更好体现。 要想新奥法中的监控量测结果更好地反馈于设计,岩体的力学参数的监测在监控量测中的重要性就必须得到体现。 岩体的力学参数的监测在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很少实施,原因是隧道工程实施的相关人员未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新奥法能更好的应用到隧道设计、施工生产中去,相关人员应对此项工作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来完成此项工作。 岩体力学论文: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为适应当前勘察、土木、地质、石油等行业对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高要求,本文基于岩体力学的特点,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岩体力学本科教学的现状以及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试验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改革措施。以期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岩体力学本科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岩体力学;教学内容;试验教学;数值仿真;教学方法 岩体力学是土木工程、石油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研究岩体在外界因素(荷载、水、温度等)作用下的应力、变形、破坏、稳定性与加固的学科,理论基础广泛,涉及地质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数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知识[1,2]。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有关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工程概念(如强度理论、工程岩体分类、稳定性分析),为后面的相关专业课(如基础工程、钻探工艺学、计算岩土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也为毕业后从事建筑、勘探、采矿、采油等相关工作奠定必备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岩土工程广泛兴起,复杂的岩体力学问题不断涌现,从而对高校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3]。 作为人才培育的主要基地,高校在岩土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培养模式以及相关的各类软硬件条件等方面已经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4]。因此,针对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如何安排好岩体力学教学,培养合格的本科生,成为摆在各大高校相关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岩体力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岩体在形成与存在过程中,长期遭受着复杂的建造与改造地质作用,最终变成一种被大量不同类型与规模的断层、节理、层理、片理、裂隙等结构面切割包围而成的材料,具有非均质、非连续、各向异性的特点。同时,岩体还赋存于复杂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中。这些使工程岩体的力学行为极其复杂,通常呈高度非线性。岩体力学问题大多是病态的、不确定的、多尺度的,很难找到一种解析或数值算法进行精确地求解[5]。从而,依托于岩体上的各类工程(如地下空间与地下隧道工程、岩质边坡工程、岩石地基与坝基工程、采矿工程以及钻井工程)的设计计算分析极为复杂,目前实际工作中,仍通过以工程经验、现场试验与监测为主,理论指导为辅来完成。可以说,岩体力学还很年轻,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许多理论尚不成熟,自身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的要求。 随着中国能源、交通、水利、国防、城市建设等事业的发展,岩体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给岩体力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高校在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材陈旧、内容落后、试验教学不足、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课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开展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学改革,旨在既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与实践能力,又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改革应从多方面着手: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为教学案例密切联系实际,增加室内试验与数值仿真等试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探索满足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的岩体工程建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育的教学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高校岩体力学本科课程无统一教材,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己掌握。相关教材也比较多,如沈明荣与陈建峰主编的《岩体力学》(2006),刘佑荣与唐辉明主编的《岩体力学》(2009),陈海波等主编的《岩体力学》(第2版,2013)以及阳军生与阳生权主编的《岩体力学》(2008)。各教材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表述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工程应用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各任课教师应根据其校本专业特点,依据教学大纲与学时安排,以一本教材为主、多本教材为辅的方针授课,在讲授岩体力学基本原理与知识的基础上,以实际工程进行案例教学,并适当向学生介绍当前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等发展动态与学科前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岩土钻掘方向)的岩体力学本科课程,根据国家学科组指定的教学大纲,编制授课计划,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发展需要,对大纲进行了适当调整与修改。教材以教育部地质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推荐的刘佑荣与唐辉明主编的《岩体力学》为主,以《Fundamentals of rock mechanics》、《岩石力学与工程》、《岩石力学与石油工程》、《钻井岩石力学》、《矿山岩石力学》等相关教材为辅,删除其他相关课程的重复性内容,同时补充隧道钻掘、地下工程支护、工民建勘察、大陆科学钻探以及石油钻井等方面的工程实例,根据本校本专业本科教学计划40学时左右的内容进行编辑,在满足本专业学生对岩体力学认知与掌握的需求的同时,实现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 (二)增加试验教学环节 试验是岩体力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限于学时、设备、经费等原因,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一般只能有选择地让学生动手做几种相关室内试验,难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增加试验教学环节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1.通过与相关试验室相关人员协调,在课余时间借用试验,开展相关岩体力学试验,从而尽可能多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不影响试验室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学生划分多批次,参观有关科研项目的岩体力学试验过程,以实现尽可能多地感性认识岩体力学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 2.通过鼓励和指导本科生积极参与所在院系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科技报告会项目、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等活动,在项目中实际运用岩体力学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认识、分析与处理岩体力学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6],采用数值仿真手段弥补试验场地和设备的不足[7,8],并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值模拟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边坡稳定性、地下隧道与矿山开采围岩变形、地基岩体稳定性、井壁稳定性等实际工程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室内试验与数值仿真试验教学环节的增加,使本科生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知识,找到自己的不足,增强对岩体力学的理解与掌握,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以多媒体电子课件为主、黑板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中。岩体力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教师应针对此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但是,限于学时、安全等原因,任课教师通常无法带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参观讲解。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接轨,就需要充分利用电子课件能够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势,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递工程现场信息,从而弥补实践的不足。 对于理论方面,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补充多媒体教学,对重点、难点公式用板书一步步推导,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增加课上与学生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多多就知识点提问,增加课堂作业环节,添加学生分组演讲报告环节。增加课下与学生互动,如建立QQ群、微信朋友圈,在上面经常行业最新动态的图片、新闻、视频,发表小课题引导学生讨论,以及邀请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项目。改革考核方式,总成绩既包括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又包括平时表现、试验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等。 通过以上种种手段,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公平地评价学生的课业表现。 三、结语 岩体力学内容丰富、知识复杂,给本科教学带来了挑战与机遇。笔者针对目前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方面的不足,从教学内容、试验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改革措施。以期通过这些改革,既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岩体力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岩体力学论文:基于颗粒流方法的节理岩体力学参数量化 摘 要:节理岩体的力学参数是与岩体相关的地下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区别于实验室完整岩块,现场原岩中结构面的存在显著弱化了岩体的强度,为地下工程设计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为解决此问题,本论文拟采用基于颗粒流的数值模拟方法,为节理岩体的力学参数量化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颗粒流;岩体力学;模型参数 1 概述 颗粒流是近年来兴起的主要应用于硬岩的数值模拟新方法。区别于现有的连续性数值模型,颗粒流以不可破坏圆形颗粒作为基本单元,通过颗粒之间的粘结来显式模拟完整岩块的脆性破坏。当颗粒之间的拉应力超过颗粒粘结的拉强度时,裂纹被标记为拉破坏,反之当颗粒之间的剪应力超过粘结的剪强度时,裂纹被标记为剪破坏。通过这种简单的接触关系,颗粒流方法可以精确再现岩块在压缩或者拉伸状态下的裂纹扩展模式。颗粒流方法通过颗粒之间的微观接触来控制模型的宏观破坏模式,模型的宏观力学参数是通过不断校对这些微观接触参数来实现的。 2 颗粒流模型 本论文采用的实验室完整岩块的力学参数来源于灰岩,包括峰值强度:122MPa,弹性模量:80.0GPa,泊松比:0.25。图1显示了不包含任何节理的颗粒流模型,用于初始的颗粒接触微观参数校对,其中三个测量圆用于监测模型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变化。然后建立三个包含结构面的节理岩体颗粒流模型;每个模型包含三组节理,其中主节理组1的倾向为0度,主节理组2的倾向为90度,两组主节理的产状设置为相同;次节理组3设置为与两组主节理同时垂直。为了描述方便,本论文以主节理的倾角作为标识:R-30、R-60、R-90分别表示模型中主节理的倾角为30、60、90度。各组节理的平均直径均设置为0.5m。 3 模型解译 本论文主要考虑节理岩体在单轴压缩状态下的力学参数,包括岩体的峰值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由于工程岩体的尺寸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适合现场原位试验,目前这两个力学参数主要通过经验或者半经验方法估算,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本论文介绍的颗粒流方法从数值模型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通过一系列针对图1中完整岩块模型的单轴压缩试验,最终校对的颗粒流模型微观参数如表1所示。完整岩块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确认基于表1的微观参数所得结果符合第2节列出的灰岩力学参数。表1同时提供了结构面的力学参数。 图2 完整岩块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图3显示了节理岩体数值模型的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这些节理岩体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也标注于该图中。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节理岩体的峰值强度明显受到结构面产状的控制。岩体强度随主节理的倾角变化显示出典型的U型特点,即当节理倾角从15度增加到45度时,岩体强度从47.1MPa减小到24.5MPa,然后逐渐增大到52.0MPa(主节理倾角90度)。强度的U型变化可以从节理岩体的破坏模式来分析(完整岩块控制和结构面控制)。根据简单力学分析,当结构面的摩擦系数大于结构面的倾角时,沿结构面的完整岩块剪切破坏会被阻止。这种条件下节理岩体的破坏主要由节理间的完整岩块控制,考虑到岩块的强度远大于结构面的剪切强度,当节理岩体的破坏是结构面控制时,岩体峰值强度会偏小。 节理岩体的弹性模量呈现出与峰值强度类似的U型变化特征(图3)。当主节理倾角从15度增加到90度时,弹性模量首先从42.2GPa减小到29.9GPa和30.2GPa,然后增加到40.7GPa和52.5GPa。类似的,由于结构面的刚度小于完整岩块的刚度,当岩体的破坏是结构面控制型时,节理岩体的弹性模量偏小,反之,节理岩体的模量偏大。 4 结论 本论文展示了应用颗粒流量化节理岩体的力学参数的新型数值模拟方法。通过作用于完整岩块模型的单轴压缩试验,本论文首先校对了颗粒之间的微观参数,然后通过一系列不同结构面分布的节理岩体模型,本论文确认节理岩体的峰值单轴抗压强度呈现出典型的U型变化,即当岩体所含节理有利于岩块的剪切滑移时,节理岩体的强度显著减小;而当节理不利于岩块的剪切错动时,节理岩体的强度更多地受到岩体中完整岩块控制,强度显著上升。节理岩体的弹性模量呈现出与强度相同的变化规律。本论文为量化节理岩体的力学参数提供了额外的途径,论文结论可以作为地下岩体工程设计的参考。 岩体力学论文:岩体力学发展史与新技术展望的综述 摘要:本文阐述岩土力学发展历史和概貌,岩体力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当今岩土力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岩石力学研究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使岩石力学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急需解决和提高岩石力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水平,以适应工程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岩土力学,发展,新技术,展望 引言岩体力学是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应用范围涉及采矿、土木建筑、水利水电、铁道、公路、地质、地下工程等众多的与岩石工程相关的工程领域,一方面它是上述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正是上述领域实践促使了岩体力学的诞生与发展,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岩体力学的发展历史和概貌 (1)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是岩石力学的萌芽时期,产生了初步理论以解决岩体开挖的力学计算问题。海姆提出了静水压力的理论认为地下岩石处于一种静水压力状态,作用在地下岩石工程上的垂直压力和水平压力相等;朗金和金尼克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 (2)经验理论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该阶段出现了根据生产经验提出的地压理论,并开始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方法分析地下工程的支护问题,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普罗托吉雅柯诺夫提出的自然平衡拱学说,即普氏理论,该理论认为,围岩开挖后自然塌落成抛物线拱形,作用在支架上的压力等于冒落拱内岩石的重量,仅是上覆岩石重量的一部分。太沙基提出相同的理论, 只是他认为塌落拱形状是矩形,而不是抛物线型。普氏理论是相应于当时的支护型式和施工水平发展起来的,进一步说围岩和支护之间并不安全是荷载和结构的关系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围岩和支护形成一个共同承载系统,维持岩石工程的稳定最根本的还是发挥围岩的作用,尽管如此,上述理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条件下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 (3)经典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岩石力学学科形成的重要阶段,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被引入岩石力学,确立了一些经典计算公式,形成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的理论,岩体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这些都说明岩石力学发展到该阶段已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经典理论发展过程阶段,形成了“连续介质理论”和“地质力学理论”两大学派。早在20世纪30年代,萨文就用无限大平板孔附近应力集中的弹性解析来计算分析岩石工程的围岩应力分布问题,20世纪50年代,鲁滨湟特运用连续介质理论写出了求解岩石力学领域问题的系统著作,同时,开始有人用弹塑性理论研究围岩的稳定问题,导出著名的芬纳-塔罗勃公式和卡斯特纳公式,塞拉塔用流变模型进行了隧峒围岩的粘弹性分析。 20世纪60年代,运用早期的有限差分和有限元等数值分析方法,出现了考虑实际开挖空间和岩体节理、裂隙的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的弹性或弹塑性计算解,使运用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原理进行实际岩石工程的计算分析和设计变得普通,促进了中国早期的地应力测量工作的开展。 地质力学理论注重研究地层结构和力学性质与岩石工程稳定性的关系,由德国人克罗斯创立起来的,理论反对把岩体当作连续介质简单地利用固体力学的原理进行岩石力学特性的分析,强调重视对岩体节理、裂隙的研究和结岩石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1951年在第一届地质力学讨论会,形成“地质力学研究组”并广泛应用于岩石工程。 (4)现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现在) 此阶段是岩石力学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用更为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力学模型来分析岩石力学问题,把力学、物理学、系统工程、现代数理科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的最新成果引入岩石力学,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原位岩体与岩块的巨大工程差异被揭露出来,岩体的地质结构和赋存状况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用于岩石工程隐定性计算的数值计算方法,主要是有限元法,20世纪80年代数值计算方法发展很快,有限元、边界元及混合模型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岩石力学材料分析计算的主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数值分析终于在岩石力学和工程学科中扎根,岩石力学专家和数学家合作创造成一系列计算原理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岩石工程三维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等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现代数理科学的渗透是非线性科学在岩石力学中的重要应用。 智能岩石力学涉及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数学、非线性科学、系统科学、固体力学和岩石工程等许多领域。 二、岩体力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岩石力学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对任何岩石工程领域来讲,下列基本内容是首要进行研究的。 (1)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包括:1)各类工程岩体在开挖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位移分布特征;2)各类工程岩体在开挖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特征;3)各类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等。 (2)岩石的基本力学性质包括:1)岩块在各种力学作用下的变形和强度特征以及力学指标参数;2)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加载条件、温度、湿度等;3)岩石的变形破坏机理及其破坏判据。 (3)岩石的物理、水理与热力学性质。 (4)结构面力学性质内容包括:1)结构面在法向压应力及剪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参数及其确定;2)结构面剪切强度特征及其测试技术和方法。 (5)岩体力学性质包括:1)岩体变形与强度特征及其原位测试技术与方法,2)岩体力学参数的弱化处理与经验估计;3)影响岩体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4)岩体中地下水的赋存、运移规律及岩体的水力学特征。 (6)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岩体规律及其测量理论与方法 (7)岩石、岩体的地质特征,内容包括:1)岩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2)结构面特征及其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3)岩体结构及其力学特征;4)岩体工程分类。 (8)岩石工程稳定性维护技术包括岩体性质的改善与加固技术等。 (9)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与新理论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10)工程岩体的模型、模拟试验以及原位监测技术,模型试验包括数值模型模拟、物理模拟等。 根据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或所依据的基础理论所属学科领域的不同,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可大概归纳以下四种: (1)工程地质研究方法;(2)科学实验方法;(3)数学力学分析方法;(4)整体综合分析方法。 三、岩体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水利水电工程;(2)采矿工程;(3)铁道和公路建设工程;(4)土木建筑工程;(5)海洋勘探与开发工程。以上只是一些主要方面,随着岩石工程建设的发展,还会有新问题的不断提出。 四、岩体力学与工程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国际上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研究的最新趋势: (l)岩石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同全球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离不开的。 (2)对岩石或岩体的力学和水力学特性与温度场、应力场等相关场的耦合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再是对简单环境下单一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 (3)对岩石力学特性及岩石工程的数值方法和数据模拟的研究一直是长盛不衰的。 (4)岩石或岩体特有的节理裂隙对其力学性质的影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致。 (5)原位测试及勘探。水压致裂及三维裂纹勘探受到重视,声发射致裂研究裂缝扩展及强度的破坏。 (6)越来越重视岩石力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7)高科技在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的应用开始崭露头角。 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应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1)岩体力学研究由局限的岩体走向解决山体和地体等大范围、大尺度的工程和资源开发问题。 (2)岩体力学由研究单一的固体不连续材料向多场耦合和多相运动研究发展。 (3)岩体力学从单纯的地球内动力驱动或外动力驱动模型向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模型的转变。 (4)岩体力学从工程岩体稳定性研究向极端灾害的非线性动力过程的预测及防治进军。 (5)从常规的岩石开挖的失稳防治到新型大规模暴力攻击的防护,以及人地关系的协调。 这些问题都是对岩石力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使岩石力学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急需发展和提高岩石力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水平,以适应工程实践的需要。 岩体力学论文: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的现状 摘 要:在深部开采工程中产生的岩石力学问题是目前国内外采矿及岩石力学界研究的焦点,“三高一扰动”的复杂环境,是深部开采面临的挑战性、高难度课题。虽然目前对于深部开采工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对深层次、注重个案、侧重技术的基础研究重视仍然不够。今后主要研究方向应集中在深部岩石力学基本特性、深部开采工程稳定性控制、深部开采地表环境损伤控制以及深部厚煤层综放开采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深部开采;岩石力学;三高一扰动 深部开采岩石力学,主要是指在进行深部资源开采过程中引发的与巷道工程及采场工程有关的岩石力学问题。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逐步增加,开采强度也不断加大,这些都造成了浅部资源的日益减少,因而国内外的矿山都相继进入深部资源开采状态。而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工程灾害也随之增多,这对深部资源安全高效的开采造成了巨大威胁。 1 深部开采岩体的力学特点 1.1 开采环境 深部开采和浅部开采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深部岩石所处的特殊环境,也就是“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力学环境。“三高”主要是指高地温、高地应力和高岩溶水压。“一扰动”主要是指强烈的开采扰动。当进入深部开采后,岩体呈现塑性状态,即由各向不等压的原岩应力引起的压、剪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并且对岩石造成破坏。 1.2 力学行为特性 深部岩石的“三高一扰动”复杂环境,对深部岩体的组织结构、基本行为特征和工程响应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深部岩体动力响应的突变性,深部岩体应力场的复杂性,深部岩体的大变形和强流变性,深部岩体的脆性一延性转化,深部岩体开挖岩溶突水的瞬时性等五个方面。 2 深部开采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 目前对于深部开采工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对于侧重技术、注重个案的深层次基础研究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深部开采“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力学环境,使深部岩石力学行为及其深部灾害的特征与浅部开采明显不同,因而在浅部开采基础上建立的传统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研究环境。 2.1 强度确定 深部开采时地应力水平比较高,因而工程开挖后的工程岩体在高围压作用下,一个或两个方向上应力状态的改变所表现出的强度变化并不是简单的表现在受拉或受压,而是复杂的拉压复合状态,即径向产生卸载,同时切向产生加载。所以深部开采时工程岩体的强度不能单纯用岩块强度来确定,必须建立符合深部开采特点的工程岩体拉压复合强度确定理论。 2.2 设计理论 深部开采时,由于工程围岩所表现出的非线性力学特性,在稳定性控制设计时不能采用简单的一次线性设计,因而必须建立采用二次以至多次非线性大变形力学稳定性控制设计理论。 2.3 稳定性控制理论 在深部开采环境下,工程开挖后工程围岩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必须采用二次支护甚至多次支护才能够实现工程稳定性。因此,原有的稳定性控制理论不能适合新的环境,必须建立适合深部开采工程的二次(支护)稳定性控制理论。 3 今后研究重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一些长深铁路、公路隧道的修建,有了许多深部开采事故的预防应用,并由此发展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我们认为对岩石力学问题,今后主要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对深部岩石力学基本特性、深部开采工程稳定性控制、深部开采地表环境损伤控制和深部厚煤层综放开采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 3.1 “深部”的概念及其分类体系 目前国内外对深部工程中所引发的岩石力学问题研究十分重视,但是在“深部”、“深部工程”等一系列概念上的差异较大,这些对该领域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发展及交流有一定影响。因而,对“深部”的概念、分类体系以及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定义,是推动深部岩体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3.2 深部岩石力学的基本特性研究 深部工程的“三高一扰动”复杂环境,使得深部岩体的组织结构、基本行为特征和工程响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导致深部开采中灾变事故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因而,深部资源开采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正是采掘扰动表现出来的特殊力学行为。其中的深部高应力场成因以及多个应力场的耦合作用状态研究、深部复杂应力状态下岩体拉压复合强度确定方法及其灾变机理更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3.3 深部开采工程的稳定性研究 深部开采工程的稳定性问题是研究围岩在开采破坏后与支护系统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二次稳定问题。在深部条件下的工作面回采所形成的采动应力场与巷道掘进形成的开挖应力场相互耦合叠加,这些形成了复杂的三维应力场。同时,采动应力的分布与回采空间动态、多维的时空规律以及支承压力区的范围和峰值应力等也将产生很大变化。因此,应该结合深部岩体的非线性力学特性研究,在对深部采场以及巷道围岩采动的应力时空分布规律的深入分析基础上,探讨深部开采采场及巷道一体化的稳定性非线性力学控制对策。 3.4 深部工程灾害的发生机理以及控制对策的研究 在深部条件下,“三高一扰动”环境使深部岩体的基本行为特征、组织结构和工程响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同时导致了深部开采中灾变事故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因而,研究岩体在地下水、瓦斯、高地应力、温度等作用下的稳定与非稳定变形,破坏状态以及转化机理、条件和规律,探索深部多相介质、多场耦合的作用下工程灾害频度和强度等特征,这些对揭示深部工程灾害的诱发机理和成灾过程,并对相应的灾害提出预测方法及控制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高一扰动”特殊地质力学的环境下,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部分或全部失效。因此,对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大力开展,能够对深部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并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能源和资源保证。 岩体力学论文:12081工作面煤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及UDEC数值模拟分析 摘 要:由于12081采场围岩运移的复杂性,现场实测的数据反映的只是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的规律,对顶板活动难以有一个全面了解。研究方法采用相似模拟只能在部分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但是会消耗较高成本。实验周期经较长,并且一次只能模拟一种状态。近年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能得到相似模拟所达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煤岩体 力学 参数 模拟 分析 由于12081采场围岩运移的复杂性,现场实测的数据只能反映某一些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规律,难能对顶板活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采用相似模拟的研究方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模拟的成本高,实验周期经较长,并且一次只能模拟一种状态。近年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能得到相似模拟所达不到的效果。本次采用UDEC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初撑力条件下,上覆岩层的稳定性。 1 煤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 1.1 煤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 关于岩体参数的参考值,其材料特性满足库仑—摩尔准则。确定模型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 1.2 节理和角点圆弧化 可以将岩石块体之间的接触面认为是节理。根据不同的粗糙程度,个别的接触点构成接触面系,通常两个端点的接触可以代表,端点会在运动的时候发生相对的法向位移和切向位移。 块体不仅会有面接触还有点接触,不管是点还是面的接触,都会有数学上的奇异性,点接触会引起计算上的应力集中,但是实际情况是,尖角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钝化,因此还要将圆弧化处理加入到角点的计算中。 圆弧化处理角点之后,可以将圆弧的中心道边的垂线和边的交点作为边和角的接触点,节点的发现方向也就是垂线方向。两个焦点的接触点可以取两个圆弧中心的联机和圆弧交线的交叉点。经过圆弧化处理的角点增加了计算的时间,但是角点接触的奇异性被消除,这样的计算和实际接触点的物理图像更加符合。本次模拟时round取值0.2。 1.3 刚度系数 在UDEC中节理的法向和切向刚度系数kn和ks的正确选取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刚度系数取得太大,刚体块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无相对运动可言;如果取得太小了,则刚体块将成为一盘散沙,相互间没有约束。作为一个经验的规则,刚度系数最大可取为刚度最大的邻接块体之间的等值刚度的十倍,即有: 式中:K为体积模量; G为剪切模量; Zmin为节理两侧块体单元的最小宽度。 如果取用太大的刚度系数,会将大幅增加计算时间,却不会改变物理图像。但是如果取用太小的刚度系数,时步会被增大,加快计算速度,但是节理“过软”,块体间“嵌入”太多,与实际情况不符。 刚度系数对于不同的岩石其变化是很大的。对于软弱粘土夹层可为10~100 MPa/m。而对于花岗岩或玄武岩等的致密节理,则刚度系数甚至可以超过100 GPa/m。 UDEC中的刚度系数不同于一般弹性体的刚度系数,它仅仅作为单元间传递力的因子。刚度系数应取足够大,以使计算结果趋于稳定值。同时考虑到计算费用的经济性,在满足精度和稳定收敛要求的前提下,宜尽量减小块体刚度,刚度系数一般取1010~1011 n/m较为适宜。计算中刚度系数取值1010。 2 UDEC数值模拟 2.1 低初撑力状态模拟 根据实测单体支柱平均支护力为13.8 kN,采用UDEC进行了数值模拟,按单体支柱平均支护力为90 kN,采用UDEC进行了数值模拟。 2.2 UDEC模拟结果分析 从模拟结果可以得出,低支护力状态下,顶板离层,平衡结构形成的层位相对较低,当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遇断层或特殊地质结构岩体时,容易出现顶板事故。高支护力状态下,平衡结构的层位相对较高,对工作面的影响也较小,工作面变形量也较小,工作环境大大改善。 采场围岩运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过程有两层内容,一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二是随支护力不同而变化的动态过程。如图1所示为低支护载荷条件下围岩运移状态,支护顶板距平衡结构8~12 m,平衡结构对采场的影响较大,由于支护力过小,顶板易发生离层,支护状态差。如图2为合理支护条件下围岩运移状态,平衡结构下方岩层厚度为15~19 m,距离支柱较远,支柱上方顶板发生离层的可能性较小,采场处于安全状态下。 2.3 FLAC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从FLAC数值模拟可以看出,工作面的支护初撑力大小对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低载荷,应力峰值和高应力范围均显著增大,而导致顶板剪应力区显著扩大。而高载时,顶板剪应力仅在煤壁上方很小的范围出现峰值。 剪应力从煤壁附近向控顶区上方顶板的扩展是导致顶板破碎的主要原因,而顶板破碎范围与支架载荷有关。 随支护载荷的增加,煤壁前方的支撑压力明显减少。煤壁前方顶板应力减少。由于支架载荷较低,煤壁前方垂直应力增加,控顶区上方剪应力集中程度增加,范围增大。 控顶区上方的顶板铅垂应力随支架载荷的增加明显改善。支护载荷的增加,导致和围岩应力降低,从而改善围岩控制,避免顶板破碎。 随着支护载荷的加大,位移矢量也有所改变。位移矢量由低载垂直位移变为高载的水平位移。即控顶区围岩的稳定性有所增强。 在主应力图中低载时,应力矢量比较紊乱,很不规则。而高载时,主应力矢量在煤壁上方的顶板岩层,指向煤壁前方,显示了煤壁前方的应力集中效应和压力拱效应。 岩体力学论文: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方向的《岩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岩体力学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内容体系面广而复杂,在教学时一定要围绕学生专业方向特点及专业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内容及授课模式的安排,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方向“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为例,从教材选择与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改革等几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为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岩体力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岩体力学;教学改革 《岩体力学》是岩土工程、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学科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岩体力学是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基础学科。岩体力学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型基础学科。岩体力学是一门认识和控制岩石系统的力学行为和工程功能的科学。因此,在岩体力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和加强课程实践环节,体现岩体力学作为基础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的实践性,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地投身到该课程的学习中去。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从成立时,一直将《岩体力学》课程作为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并已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统,教材及实验条件都十分充足;且该课程一直作为我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硕士、博士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了较好的课程教学经验。但在我校也存在多个专业不同方向都沿用一套教材、一套大纲、一套讲义的教学现状问题,并未结合专业方向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故此结合近几年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专业方向本科生授课经验及感受,介绍面向地建专业方向的岩体力学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措施及效果。 一、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 1.教材选择。目前国内岩体力学教材比较多,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国内其他兄弟院校授课教材调研发现,基本上都是采用本校权威教授所编的教材或者是国家规划教材。结合我校地质学专业特色及课程教学团队经验,采用我校刘佑荣教授所编的,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岩体力学》教材;2009年又再次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审,由北京化工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的《岩体力学》教材,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合并,并增加了目前国内外研究方面的成果,例如结构面网络模拟等内容。近2年授课则是以这本修编教材为主,但在部分章节的授课中也兼顾了蔡美峰主编的《岩石力学与工程》教材,供学生课后学习,以满足本专业学生对岩体力学知识的需求。 2.课程内容优化。结合教材的内容编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来进行重点讲解,包括岩体的地质特征,岩体的物理、地下洞室围岩应力重分布,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等内容。在具体内容编排中也适当地增加了部分内容,如在岩体的地质特征章节,补充安排了工程岩体分类等内容;在岩体强度与变形性质方面,增加了地下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及体系的相关介绍;在内容编排上突出地下建筑方向的专业特点及需求。 3.教学学时安排。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总学时为40个学时,2.5个学分,其中课堂教学34个学时,实验课6个学时。本门课程是在系统学习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基础课后进行开设的。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围绕专业工程实例展开授课。《岩体力学》课本身就是实践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在进行每一章节的授课时,可以多以工程实例来展开,尤其是国内外比较知名的工程实例,多多采用照片、录像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投入其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例如,在讲第五章地应力的时候,可以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中,如锦屏电站的高地应力问题来说明地应力研究的重要性;在讲边坡工程,可以选用大量边坡地质灾害的图片。由问题入手,来追根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源头。 2.结合专业方向特色来授课。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等诸多工程的主干专业课,面对的专业层次不尽相同,在授课的时候尽量能结合专业背景展开。针对地下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要从学生的专业方向特色及专业需求来阐述。作为土木工程地下建筑方向的本科生,《岩体力学》这门学科的发展都与地下工程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本质来讲,纵观岩体力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始阶段诞生的静水压力理论、侧压系数,到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的经验理论阶段出现的普氏理论、太沙基理论,然后在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理论及地质结构理论,这些重大理论及思想的诞生过程就是对地下工程认识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并促进了岩体力学学科向前发展。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一发展脉络讲述给学生,并贯穿到后续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大大地培养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自豪感,也加深了对自己专业的认识。 3.结合教师科研工作来授课。讲授这门课的老师,不仅有科研经历丰富的教授博导,也有刚走出校园的博士年轻教师,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和求学中,完成和参与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科研沉淀。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些科研成果进行整理,在每章结束时,抽出专门的时间,做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小型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眼界的同时,也可将岩体力学最新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技术介绍给学生。例如,在讲地应力一章,就曾经将参与过的地应力测试及地应力反演分析的课题成果向学生进行介绍;讲地下洞室稳定性时,就将参与的软岩隧道科研项目成果进行介绍;上课时的反响很热烈,大大激发了学生科研的热情,建立了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尤其是对那些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也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科研的窗户;此外,也让学生了解授课老师及其团队的专业方向及特长,为后续研究生报考提供了便利条件。 4.结合学生实践课来展开。我校《岩体力学》课程是安排在大三上学期,上这门课的学生仅仅经历的与此相关的实践环节就是大二结束时的地质学专业教学实习。虽然是地质实习,但也是与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各类岩体在打交道,例如各种岩石、结构面。在上课时,不妨将课程中提到的各种岩块、结构面等内容与实习中能看到的种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例如,在谈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时,便可列举实习线路中各类成因、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结构面及岩石;在讲结构面的强度及变形性质时,可以将实习中遇到的各种断层、软弱结构面等现象作为实例来分析其性质上的差异。这些实例学生在实习中都亲自参与过,已经有了部分感性上的认识,重新回到课堂上学习其相关的知识,认识和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岩体力学》课程内容丰富,更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要结合所教学生专业方向的特点以及未来需求,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加强理论基础联系工程实际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认识问题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岩体力学论文:12081工作面煤岩体力学特性与电镜分析及底板特性测试 摘 要:为更好的服务生产,保证12081工作面回采顺利,并探索一套能够指导类似工作面的技术,我们在12081工作面进行工业性试验,对煤岩体力学特性与电镜进行分析并对底板特性进行测试。 关键词:煤岩体 力学特性 电镜分析 底板特性 测试 为更好的服务生产,保证12081工作面回采顺利,并探索一套能够指导类似工作面的技术,我们在12081工作面进行工业性试验,对煤岩体力学特性与电镜进行分析并对底板特性进行测试。 1 12081工作面煤体特性和电镜分析 12081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二1 煤,煤种贫煤,煤质以低灰、发热量特高热值、特低硫、特低氯、低磷为主要特征,为一级含砷煤。煤灰属较高软化和较高流动温度灰。二1煤中无烟煤和贫煤可做为动力用煤和民用燃料。开采煤层煤质特征见表1。12081工作面煤体电镜分析见图1。 二1煤煤类有无烟煤和贫煤,以粉状为主,粒状、鳞片状次之,块状少许,易磨碎。二1煤为黑色-灰黑色,黑-灰黑色条痕,以粒状为主,次为块状,粉状,可见鳞片状。 块煤为金刚—— 玻璃光泽,贝壳状、参差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可见镜煤条带,莫氏硬度2~3度。粉、粒状煤污手、质软,煤芯疏松易碎。二1煤层相对真密度为1.49t/m3,相对视密度为1.45t/m3。 与底板特性测试的结果相吻合。说明煤体软而且酥,极易风化。工作面可见底板煤层浸水后,踩上去似泥窝一样把矿工靴陷进去。 2 12081工作面顶板和底板岩体力学性能与电镜分析 二1煤直接顶板多为砂质泥岩和泥岩,砂质泥岩为深灰色薄层及中厚层状,裂隙不发育。泥岩多为深灰色块状。也有砂岩为灰白色,一般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有伪顶,岩性为泥岩及炭质泥岩,厚度0.43~0.95m。 从电镜图可见,岩体破坏的界面与煤层截然不同,煤层的界面就像小米粒一样处于松散的状态;顶板岩体的界面就像坚硬的实木裂口一样,处于相互嵌合的状态。 综上所述,12081工作面即二1煤层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岩石抗压强度较高,属易管理顶板。12081工作面即二1煤层底板,为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不易变形中硬度底板,亦易管理。 3 底板比压特性曲线图谱显示 12081工作面底板比压测点分布,如图3所示,在工作面每测区距煤壁1~4m之间建测点,共建16个测点。按照上述计算方法计算每个测点的对应数值,并绘出底板比压特性曲线图谱。 图3中编号:左起第一为数字是指,按照距离槽头的距离排序的序号;第二位数字是指,1代表用采用BPN型内注式静压比压仪测定底板实体煤层的比压,2采用DZD40-A底板比压仪测定底板表层煤层的比压。最后一位数字是与井下记录的联系,没有具体含义。空心曲线代表底板比压。当底板比压仪的底模尺寸大于的油缸内径时,因为折算后的值小,如空心曲线所示。 4 结论 为全面掌握12081工作面支柱与底板的相互作用现状,必须测量和研究12081工作面底板的煤层或岩层抗压入特性,确定容许的底板比压值,以选定单体支柱的底座面积与合理支护密度,增强支护系统的刚度。对指导和加强回采工作面底板管理工作,搞好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模拟教具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在口 腔领面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与成年人的头颅类似,可模拟患者的张闭口运动,以及治疗时患者需要的椅位变化。牙领模型安装在在头颅模型的上下领之间。牙领模型上的所有牙齿均采用专用胶与牙槽骨相连,并可在拆却后显露出下方的牙槽窝。仿真头颅模型的面颊部是由橡胶材料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阻力,可以和其中的牙领模型较好地模拟出人的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学生可以真实地体会出拔牙手术操作中唇、颊组织对于手术的干扰以及拔牙过程中所需要采用的楔、挺、推、翘等用力方法。医疗技术具有严格规范的特征,指导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利用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设计的医疗方案、操作前的器械选择、操作的准备、操作过程和步骤等方面,及时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规范操作。通过反复、多次模拟训练规范学生的操作,使其养成一种良好的操作习}贯。 二、缝合练习模块在口腔领面外科 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口腔领面部不管是外伤还是手术后的瘾痕,都可能会加重患者思想和心理上的负担。因此缝合方法是否正确、缝合技术是否熟练紧紧关系着手术效果和患者的面容。缝合训练涉及到缝合针线的选择、缝合时的层次、针距、边距、松紧度以及各种缝合方法。传统的缝合训练常常采用布料、橡胶管、猪皮、活体动物等。但这些材料要么与正常人体组织的弹性、柔初性相差甚远,要么费用较高、不能反复多次使用,使学生的缝合训练受到很多局限。缝合练习模块由仿真皮肤和皮下的基底部所构成,与真人皮肤在弹性和手感上十分相似。学生不仅可以在缝合练习模块上进行皮肤缝合训练,还可以进行手术切开、打结、拆线、换药等练习。我们在授课时首先由指导教师进行示教,强调正确、规范的手术缝合、剪线方法,然后学生两人一组互相配合训练。为了增强训练的真实性,我们会反复强调这不是在练习,是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操作,要求学生认真缝好每一针。在学生训练时指导教师仔细观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错误。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所有同学均能熟练掌握外科缝合的基本方法。 三、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在口腔领面 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口内缝合由于有唇、颊、舌、牙齿的阻档和干扰,视线不佳、而且口腔内私膜组织质地柔软缝合时易发生缝针折弯、组织撕脱等情况,较皮肤缝合时难度大。但是口内缝合又是口腔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最早接触的内容之一,不经过训练直接在患者身上练手不仅学生心理负担重,也加大了患者的风险。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用了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对学生进行训练。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包括底座、模拟口腔粘膜的膜和中空柱状的套圈,套圈与底座相匹配,膜覆盖于底座上端,底座上部为中空,套圈由上至下套于底座,膜覆盖于底座上端的部分处于绷紧状态,其所具有的张力模拟口腔内粘膜的张力,膜以上的套圈部分的腔体大小模拟治疗时口腔腔体大小。利用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可以让学生体会出在狭小空间缝合操作时的不便,体会口内缝合与皮肤缝合的异同。为他们进入临床实习莫定了一定的基拙。 四、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在口腔 领面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牙槽脓肿又称根尖周脓肿,是由根尖周炎发展而来的。在急性期切开排脓将脓液引流是局部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虽然在理论上知道了牙槽脓肿形成后患者会出现软组织肿胀、局部压痛、面部变形、触诊有波动感等症状。但是在临床见习或实习期间能够遇到的病例非常有限,愿意配合学生操作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不但外形逼真,模拟脓肿的颜色、质地、触诊手感甚至脓液都与真实的牙槽脓肿相似。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包括模拟牙槽骨及其对应牙跟的部位上的模拟脓肿,配合仿真头颅模型使用可以使学生真实感受治疗时椅位调整、麻醉、消毒、切开、冲洗、放置引流的全过程。模拟脓肿可以在操作过后替换成新的,不用替换整个牙槽脓肿切开模型,成本低可以保证学生人手操作。 五、唇裂模型在口腔领面外科临床 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唇裂是领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崎形,新生儿唇腾裂的患病率大约为1:1000。手术治疗是修复唇裂的最有效的手段。虽然目前倡导个性化的唇裂手术方法,但传统经典的手术方法依然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基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图示、视频、电脑模拟甚至是剪纸的方法讲述手术定点、切开、肌肉组织瓣旋转移位后缝合的方法。但是由于缺少直观的认识,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学到最后也只是知道唇裂需要手术治疗而已,具体怎样定点甚至有哪些术式都一片空白。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了1:1大小的单侧唇裂模型,该模型由发泡乳胶制成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唇裂患者鼻部以及口唇的崎形。由于其价格低康、材质柔软适合学生练习定点、切开以及缝合的全过程。所有学生均可主刀模拟手术一次,并作为一助配合模拟手术一次。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训练,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唇裂手术原理的理解。口腔领面外科是一门集科学性、技巧性、实践性一体的临床医学学科,也是口腔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然而传统的临床环境中的学徒式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流程,利用多种模拟化教具,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这种更加直观、更符合学习规律、安全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乔光伟 宋玉 景捷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创新实验思索 本文作者:张长源 程辉 卢友光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初衷,勿盲目攀比省级、国家级立项的项目数,要立足各校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并在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中始终体现这一根本宗旨。福建医科大学结合校情,制订了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详细实施方案,着重强调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和项目实施对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实行院校二级管理,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总数按各学院学生人数比例划分给二级学院,避免各学院在项目申报中的盲目追求项目数的现象,同时也给予二级学院主动实施权。口腔医学院根据口腔医学院和附属口腔医院两院合一的特殊情况,制定了《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细则》,强调项目实施中学生是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非过分强调实验设计本身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于部分学生热情高、积极主动性强而由于项目数量的限制未能获得校级立项的实验项目,学院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研究,充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热情,较好地实现了国家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初衷。 学生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实施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确.而且不能改变[3],大学生创新实行实验计划项目并不是单纯的做一实验小研究,从项目选题、文献检索、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到项目总结和汇报、项目组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等每个环节都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必须交由学生独立完成。我院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中强调“突出过程、强调可行性、淡化结果”的项目管理原则。 项目选题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的小课题、小研究、小调查入手。然而,往往不少学生立志于做大事、做大研究,申报的项目课题过于庞大,研究内容过于复杂;部分指导教师是将其自身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作为研究项目直接交付学生填写申报,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研知识积累较少的背景,导致项目流产。例如《口腔癌基因研究》,对于2000元研究经费和借助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实验的学生而言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院在项目的立项选择上,明确告知学生和指导教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团队在业余时间能独立完成实验为基本原则,例如我院2010年立项项目———《“美丽微笑者”上颌前牙视觉评价及分析》实验项目设计清晰,实验内容可行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可行性,研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沟通能力,获得了申报答辩评委的认可而获得立项,该项目同时被我校遴选参评福建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省级立项,说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参与性及实验的可行性。 在项目申报前期的文献检索中,要求学生检索、查阅至少2篇英文文献和10篇中文文献,并对所查阅文献予以总结、提炼,提高学生使用文献检索工具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项目申报则要求学生实验小组独立完成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包括文字组织、行文构架、申报书排版打印,并将项目申报书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PT进行项目申报答辩;申报答辩评委由学院博导、硕导组成,评委现场对申报小组进行提问、质疑,并要求学生实验小组现场回答,以此促进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锻炼临场思维答辩能力,评委现场公布评分情况和获得立项的项目名称,对未获得立项项目明确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改进;对项目的总结验收,学院要求学生将实验研究的主要过程、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实验小组每个学生个体对参与实验项目的感受和收获以PPT形式向博导、硕导组成的验收评委汇报,验收汇报的目的是着重了解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和参与项目后的收获,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提出较粗浅的想法和思路时,应耐心引导,多鼓励、多表扬,切勿轻视学生提出的实验设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检查实验进度,对学生实验存在困难予以细心解答,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查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不是直接代替学生进行项目实验,包办代替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体会不到“重在过程”后成功的喜悦[4]。我院在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实施前,组织开展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明确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详细规定指导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禁止教师代替学生填写申报书或直接代替学生完成实验,对发现违反规定的指导教师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一定程度上震慑了此类情况的发生。我国高等口腔医学院校的学生较晚(目前国内院校多为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接触口腔专业课程,这造成了学生专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不利于专业培养,而在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中,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接触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呈阶梯式递增[5]。 虽然完全套用发达国家高等口腔医学教学教育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口腔医学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6],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则为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早接触口腔医学的机会,为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提供了平台。我院注重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与口腔医学学科专业的结合,鼓励学生申报与口腔医学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突显口腔医学学科特色,例如《福州市牙科诊所口腔医生学历调查》、《普通人群口腔前牙外形观察》,此类实验项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更早接触了口腔医学临床学科,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此外,这种社会调查活动经验可以扩大和深化学生社会实践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最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7]。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高等医学院校口腔医学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这一平台,努力为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临床水平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高婧 沈丽娟 刘梦蝶 方明 田敏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已对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口腔医学实验所需材料大多比较昂贵,因此,对实验操作步骤、程序要求较高。虽然老师在示教时一再强调,但仍会有学生听而不见,此时,将有些实验从实验室转移到多媒体视听教室进行,先进行多媒体演示,通过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效果,让学生观察、判断,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同时降低了教学成本。我们将口腔医学教学的精品课件和视频拍摄后贮存在我院网络平台上,同时在平台上连接国内外公开的教学视频、课件,使学生了解国内著名院校的口腔医学课以及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新知识、新动态和新发展。 同时教学课件、视频的网络平台化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课程随时进行回顾以及师生间进行再探讨。仿真头模教学系统是口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转化口腔理论知识,连接临床实体操作的过渡和桥梁。为提高学生仿真头模训练的效率,首先为学生播放教学多媒体视频,对各步骤进行定格、放大,使学生对整个操作程序有一个大体了解。然后,老师进行示教,再次对关键步骤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随后,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训练,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按照标准进行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会临床口内操作的局限性,同时及时调整椅位,做到“手上有数”。有了这“两个有数”,我们制定每个科目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仿真操作训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解决临床实际操作机会少的问题,我们将原定每个科目(如全冠制备)1次训练增加到3次。通过仿真头模训练使学生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上手快,操作准。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体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不仅能检验实验教学质量,也是考查学生临床操作是否规范熟练的渠道。 考核采取实验课中考核和毕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中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带教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制定每项考核内容的评分细则,指定考核内容让学生操作,根据操作结果进行分数评定。考核分次进行,如牙体制洞考核分为牙合面洞和邻牙合面洞的考核,基牙预备考核,分为全冠和嵌体预备。每次考核成绩记录汇总入总成绩。毕业考核分科进行,考核形式为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实验考核体系的制备,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技能的重视,检验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同时,在考核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反过来可以很好的指导教学,利于教师在授课时安放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去年,我院教学中心还新引进了两台口腔修复临床操作实时评测系统。拟将该系统用于本课程中学员牙体缺损修复、固定义齿修复等实践课的教学考核,对学员的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对牙体预备、冠桥预备等实际操作进行自动评分。 为提高教员的执教能力、积极推进课程教学精品化,我院先后三次邀请国际颌面修复学会前主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高级口腔修复科主任JohnBeumerⅢ教授来我科进行“全口义齿”、“可摘局部义齿学”和“种植义齿”的本科教育师资培训。整个过程采用国外名校原版教材,授课形式包括理论讲授、直播示教、临床指导等。通过对我院与UCLA大学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的对比,旨在革新本专业的授课形式,提升教员的授课技能。此外,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PBL教学、CBL教学方法。建立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手段上,把传统教学媒体(板书、挂图、实物)与现代化电教媒体(投影、幻灯、录像)结合起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习印象,继续突出培养学员口腔修复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技能培训思索 本文作者:刘博 曹婷婷 步捷 刘伟伟 单位: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依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设立四项技能培训模块,包括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模块、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修复和正畸基本操作模块。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模块中包括问诊(主诉准确、现病史完整、既往史明确、家族史清楚)、体格检查(顺序合理、查体全面、手法规范)、病例分析(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各项辅助检查的结果,分析是否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检查项目是否合理、有效)、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完成病历书写。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局部麻醉术、拔牙术、外科基本操作(无菌术、换药、拆线等)、围手术期准备、术中情况和术后处理(术中预防并发症、术后医嘱和康复计划等)及心肺复苏等。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磷酸锌水门汀、聚羧酸锌水门汀、玻璃离子水门汀等常用材料的调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窝洞制备及充填(Ⅰ-Ⅴ类洞的制备,银汞和光固化树脂充填),开髓(前牙、前磨牙、磨牙至少各一颗),根管预备(揭顶、根管通畅、根管预备),根管充填等。 口腔修复和正畸模块包括印模及模型的制取(体位、手法的正确和规范、印模和模型变形的控制),铸造金属全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和全瓷冠的牙体制备(牙体预备的手法正确,预备顺序和预备量的合理和准确),桩核冠的根管预备,牙列缺损的修复设计,常见错HE畸形的诊断及设计等。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培训模式,请有经验的临床带教医师设计临床常见病例和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问诊和检查,完成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医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强化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医患沟通技巧的掌握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有助于充分模拟和再现临床实际接诊情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习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方法,要求学生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成绩以百分制记,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考核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填写调查反馈意见表,对专项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实用性、满意度、对临床实际操作有无帮助、能否熟练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的考核成绩。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接受专项技能培训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因考核内容均为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操作,所以考核合格分数线定为75分。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合格人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的合格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通过调查反馈,共收回实验组学生调查反馈意见表34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32人(94.1%)认为实习前专项技能培训有必要开展,29人(85.3%)认为该技能培训在实用性方面效果明显,31人(91.2%)认为该专项技能培训与前期实验课的操作有明显不同,28人(82.4%)认为该培训与临床实际情况十分相似,25人(73.5%)对技能培训很满意,28人(82.4%)通过培训有很大收获,26人(76.5%)认为该培训对临床实习有很大帮助,23人(67.6%)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短期内既能熟练操作,21人(61.8%)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能够很快独立接诊,31人(91.2%)认为专项技能培训在医学生培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个别学生认为开设专项技能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又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当前医疗环境的变化,为了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许多科室和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都会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甚至“回避”的处理方法,导致实习生丧失了许多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观摩和实践机会。虽然在口腔医学专业课学习阶段开设了大量的实验课,提供了供学生练习的仿真人头模型教学模拟系统,但这些仅能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和验证基本技能操作,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应急情况及意外情况难以做到正确、及时和有效的处理。鉴于此,根据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口腔实践技能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学生进入科室实习前,开设了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并于实习结束后组织技能操作考核,以评价技能培训的效果。 在技能培训中,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设立了四项技能培训模块,包括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模块、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修复和正畸基本操作模块,涵盖了口腔医学各专业的基本临床操作和处理。同时,通过引入标准化病人[3],再现临床诊疗情景,模拟临床诊疗工作,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在非威胁性环境中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可有效缓解目前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冲突。此外,建立标准化病人培训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医患沟通技巧,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感受,相互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把错误暴露在病人及家属面前。通过情景模拟,有助于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验患者就医的情绪反应及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仁爱”思想和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根据国家《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的考试标准和项目,组织自编了《口腔医学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并以此为标准,制定了《口腔医学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考核评分细则》,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态度、操作考核要点、评价指标、评分细则以及操作的最终质量进行评分。考核方式采用多站式技能考核方法[4],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和能力。#p#分页标题#e# 本研究发现,接受专项技能培训学生的考核平均成绩和合格率均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的调查反馈也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该培训能够很好的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临床操作和实习有很大帮助,大大缩短了从学校到医院的适应时间,对口腔医学生的后期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专项技能培训,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工作后能基本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院和社区门诊的工作要求,同时,对考研复试的同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个别学生认为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没有学到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培训中将做适当调整。综上所述,实践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了我校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教学创新思考 本文作者:杜晓岩 吴江 李善昌 关键 朱杨 单位: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 通过PBL教学法[1]和病例教学法[2]的实际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讲述一个完整的病例(病例内容包括病史、诊断、治疗、预后等,及相关的图片、X线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文献检索[3](查找内容包括国内外口腔专家先进的治疗方法及独特见解,或者是学生对病例中的疑问寻找答案),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具体安排是,2010年秋季学期,教研室指定专门教师负责此项工作。授课教师准备内容:病历分析题目、综述的书写规则、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4](100分的选择)、指定教学课程表。 2011年春季学期执行,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写出1000字左右的综述,测试一份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100分的选择),上述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上交的综述基本都可以按照综述的格式书写,内容及图片较丰富,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关键词、题名、作者等方式进行检索,查找需要的文献。100分的试题要在对照班测试一次,最后统计分析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试卷成绩。实验班的试卷成绩高于对照班,利用t检验,t=0.0214,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1-06我院邀请中华口腔医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助理王渤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讲学团来我院参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教学交流会。讲学团成员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研究室主任高岩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许天民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高学军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牙病科葛立宏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王伟健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李翠英教授。向本院师生讲解牙体牙髓病学、儿童牙病学、口腔预防学、正畸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导论、进展和临床病例讨论。此次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加了对口腔医学新发展的了解。 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口腔医学新进展、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授课内容增加了关于医学心理、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如何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护自己和患者的权益”等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知识,授课时间和班级是2011年春季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课为颌面外科)。 所有计划结束后要对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生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试点、客座教授的执教、创新课程内容的讲授三方面总体的问卷调查,检验项目实施后学生的反映情况。项目问卷调查的内容是针对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试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请教授的授课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先进的口腔医学知识;创新课程及内容的设计是否有利于让学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临床应变能力以及对科研知识的了解。通过核对问卷,学生反映良好,并且提出很好的改进建议,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PBL教学法已逐步在我院的其他学科(比如正畸科等)中应用,并且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由临床病例的导入、国内知名专家的授课、创新课程及内容的充实,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课外自学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利用循证口腔医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5]、临床和科研一体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标本的教育运用 本文作者:李晓路 侯晓冲 贺建军 葛煦 张铭 孔亮 谢诚 孙滢滢 田雨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概况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面积539m2,馆内共有13个展区,动物牙颌系统展区陈列着龙旦巨颌虎、犀牛、河南斑鬣狗、三指马等食肉、草食、啮齿、灵长动物及人类的牙颌系统头骨化石,记录了动物从鱼纲、两栖纲、爬行纲至哺乳纲过程中牙齿的进化过程;人类牙齿颌骨进化展区陈列着大猩猩、蓝田人、北京人、现代人的颌骨模型,以及人类颅、面、颌骨、牙齿的演变过程;中国口腔医学大事记展区陈列了从旧石器、新石器、殷商、周秦、西汉、两晋南北朝等12个时代以来有关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记载;牙科器材区陈列着脚踏机、压缩机、皮老虎、手动离心铸造机等不同年代的口腔医疗设备;口腔医学教育发展史区陈列着早期各类木制牙体、修复学科模型,牙体、修复学制作工艺流程模具、颌面部病种石膏蜡像等教具、教材实物展品。此外,馆内军事口腔医学、口腔卫生保健、牙种植等展区还陈列了中国口腔医学名人、18世纪欧洲牙医工作场景、国内唯一的世界牙科学之父皮埃尔福查德等的雕塑及上世纪30年代国内最早用骨柄生产的牙刷等珍贵物品。现代牙科技术展区集中展现了现代牙科诊所的情况,有完备的功能齐全的牙科治疗台、椅旁X射线机,全自动修复体制作系统,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声控式牙科治疗椅,直接通过口令实现牙椅的升降、变动。展现了口腔医疗技术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改善。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品的时间跨度从2000万年前的动物头骨化石到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时间跨度之大、展品数量之多是世界口腔医学博物馆中罕见的,馆内系统的展现了口腔医学发展的历程,是国内首个完整、系统展现口腔医学发展的博物馆。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文物陈列馆,更是知识聚集和传播的中心。它可以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科特色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在西方,高校博物馆更是一个科研基地,许多学者的成果就是通过在博物馆里交流、开发、研究而作出的。口腔医学博物馆的建立就先后吸引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牙科学院、华盛顿大学、荷兰内梅亨大学、日本大阪大学、香港大学的学者参观和交流。特别是瑞典著名学者、被誉为“种植牙之父”的Branemark教授更是关注博物馆的建设,先后将自己保存的200余件文物捐赠给博物馆。口腔医学博物馆大量标本和实物的展示使得口腔医学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趣味性。通过远古动物及人类的牙颌系统头骨化石的演变过程,使学员了解到动物进化过程中牙颌系统的变迁以及不同动物的牙颌系统的区别,从而在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时对口颌系统的发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口腔医疗器械展区所展示的19世纪的拔牙钳、牙挫、牙挺,使学员能切身感受到原始颌面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痛苦;铁毡、无缝冠、三瓣圈、皮老虎等20世纪30年代的器械让学员领悟口腔修复学的演变与发展;三弯臂电马达低速运转给医生在治疗牙体牙髓病时带来的艰辛;先进的种植设备、全自动修复体制作系统、感应式牙科综合治疗椅位使学员可以看到口腔医学发展的未来。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博物馆除了收藏展品、举办展览,也通过各式各样的讲授活动协助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技能的教育,要求既要注重知识学习更要加强技能的培养[3]。口腔医学博物馆向学生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的历史,从口腔医学的起源、医学知识的积累到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生动的展现了口腔医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精神的展示。中国口腔医学大事记展区陈列了从旧石器、新石器、殷商、周秦、西汉、两晋南北朝等12个时代以来有关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记载;特别是收集了世界上最早的口腔疾病专著明代期间用宣纸制作的《口齿类要》,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人用中药治疗口腔疾病的历史。陈列的古书《素问》,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记载了关于口腔疾病与全身关系的论述。收集的人颅骨展示了人用核桃木雕制假牙,然后在缺牙部位用金属丝固定牙齿的最早镶牙方法。博物馆以泥塑的方式,趣味性的展示了18世纪欧洲牙医工作场景,以及世界牙科学之父皮埃尔福查德雕塑和上世纪30年代国内最早用骨柄生产的牙刷等珍贵资料。博物馆蕴涵着深刻的博物馆文化,这种文化凝聚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涵义[4]。教师在介绍口腔医学的发展历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医德是在我国诸子百家共同形成的古代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先形成医学人道主义的萌芽,再经过各个时期医家的总结、逐渐完善而形成的医疗道德体系。通过介绍各个时期医生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实践,把他们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崇尚医道、不分贵贱、纠偏正误、求实创新的良好医德医风介绍给学生们。通过参观和学习,陶冶了学员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古代医家优良的医疗作风。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博物馆是一所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区收集了国内战争、朝鲜战争等大量图片、实物藏品以及战创伤档案材料,鉴证了中国军事口腔医学的发展历程。口腔医学博物馆以具体的实例讲解了战争形式的演变对颌面部战创伤造成的影响。从冷兵器时代主要对战士肢体造成的损伤到现代战争的高爆弹药、光辐射、冲击震动、核辐射对士兵颌面部造成的严重损伤[5]。充分展示了口腔医学在治疗战争创伤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所口腔医学院校,馆藏的大量战争中颌面部战创伤档案在对军校学员进行军事医学战场防护、紧急救护、口腔颌面战创伤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口腔医学专业与文化建设促进了各国军事口腔医学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先后2次承办了世界军事齿科大会,赵铱民院长还被推举成为世界军事齿科大会主席。由于有着深厚的军事医学文化积淀,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始终以战争颌面救治为己任,历代专家在颌面部缺损与畸形方面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研究,最终在口腔战创伤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并由此获得中国口腔医学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p#分页标题#e#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发展建设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橱窗,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大学、也是大学所在地区、国家的独特文化景观。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自建成以来,一直对公众免费开放,不仅应用于开展口腔前伸课基础教学,更是对外传播口腔医学发展历史和口腔医学科学文化,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的口腔院校前来参观交流。博物馆在大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促进与先进科技、先进文化相结合,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创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学博物馆目前依然属于传统博物馆,参观者受到展室环境的制约,必须按照一定的参观路线观看展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未来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数字化口腔医学博物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6]。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将博物馆中藏品与陈列、研究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多媒体信息资料数据库,其数据信息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络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理想效果,使口腔医学博物馆在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实训地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黎祺 张少华 陈建刚 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 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应符合口腔医学专业办学规模和发展的需求,达到口腔医学实践中的专业规范要求,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应建有口腔临床技能实训室、口腔模拟诊室、口腔颌面放射实训室、口腔解剖实验室及标本模型陈列室、口腔实验准备室等,引入临床牙椅、口腔临床模拟实训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和训练,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场地面积与设备数量应与学生人数相协调,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训基地要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校内或附属医院建设口腔模拟诊室,配置临床牙椅和口腔临床诊疗设备,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训练专业操作和培养综合素质。加强校院合作,形成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建立校院合作、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实行共建共管、规范开放、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实训教学资源[4]。这是实训基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一种形式,既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难题,又充实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训基地向生产化、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5]。 学校与医院、社区口腔诊疗中心等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建立以口腔医学专业教师、口腔医生、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口腔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学校按照协作单位的要求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发培训项目、课程及跟踪服务,协作单位为实训基地提供兼职实训教师,参与实训基地规划、实践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编写、实训过程监控、实训质量评价,向我校提供就业信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校毕业生,在设备、师资、技术上共享,体现校企互惠互利原则[6]。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体系,与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训指导教师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含硕士)学历、初级以上(含初级)技术职称。校内教师需要经常到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将先进诊疗技术、诊疗经验和临床分析能力等融入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7]。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在改革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的特点,根据地区行业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与协作单位共同撰写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实训教材,实训大纲及技能考核标准等。 所谓开放性是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专业的专用场所[8]。①基地要面向学生开放,要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实践训练场所,能让学生在这里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②校内实训基地要面向教师开放,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提供条件;③校内实训基地要向社会开放,大力开展产学合作,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9]。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能承担本校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口腔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也是校企合作开展专业课题研究、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所,是生产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10]。可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医学院校、医院、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真正体现实训基地多元化的特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为区域口腔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的辐射作用[11]。 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一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和实、见习任务,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场地设备、资金、职业环境、师资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学生第3年在实习医院进行1年完全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实习医师身份参加临床一切医护活动,认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技能,培养良好的医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在二级甲等以上,有足够的师资、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和满意的就诊量,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校院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指导和实习生规章制度,建立由医院分管教学领导、科教科、临床科室专人负责的实习教学管理和监督小组,校院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和共同督促实习教学,定期进行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转科考核,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学校定期派资深教授到医院对实习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培训、指导和评价[12]。 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合理调整和改良专业课实践教学,积极设计和开展“基于岗位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的综合性实践项目,例如对慢性牙髓病患者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把离体牙固定在口腔仿真牙颌模型中,学生利用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在模拟正常的医患诊疗体位下,通过牙科涡轮机等工具依次进行离体牙钻孔开髓、牙髓摘除、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洞型制备、双层垫底、充填抛光等操作。这样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反复训练,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夯实专业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毕业实习和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如口腔临床检查、口腔局部麻醉、口腔颌面部外伤急救、取印模技术、龈上刮治术、全口超声洁治术等模拟诊疗实践项目进行“模拟情景教学”,教师先进行相关内容的理论讲授,再进行操作技能示教和讲解,然后学生2人一组模仿临床治疗情景,互相扮演医生和患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腔临床真实技能操作。这种模拟临床情景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临床锻炼,有利于熟悉未来岗位常规工作过程,学会正确的诊疗姿势,体验医患关系和树立职业意识,实现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积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如牙体雕刻、石膏牙洞型制备、活动或全口义齿制作、社区口腔疾病调查和统计等,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与临床工作过程相似的任务,知识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实验课和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边学边做,完成实验任务,上交实验作品[13]。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分析思考和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和透彻,有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14]。校内部分专业课程也可安排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等校外实训基地,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口腔局部感染和肿瘤等实行“病例讨论教学”和“医院床边教学”,通过接触真实病历,启发引导学生站在主诊医生的角度去采集病史、分析病例、分组讨论和各自提出诊治方案,给每个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空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讲解和总结,有效培养学生对口腔常见疾病的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15]。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本文对目前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作了剖析,提出了改进措施,特别是要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营造具有职业氛围的环境。#p#分页标题#e#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素描促口腔医学素养提升思索 本文作者:张斌 王春燕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口腔医院教学实验中心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空间思维通过使空间结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可视化,观察、记录、分析物体之间的静动态关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口腔医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有很强的线性逻辑思维能力,在空间思维上有很大的局限,影响了对专业课的学习。比如钱海馨等对我国4所院校的口腔医学生的口腔修复学课学习状况调查发现,口腔修复学的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和口颌系统性疾患(如全口义齿及颞下颌关节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的学生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玄学”。这两个章节部分需要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学透彻。首先,可摘局部义齿在静态空间结构上(包括人工牙、基托、连接体与固位体)的四个部分,与相关的基牙、牙槽骨、粘膜等相密切联系;从动态上而言,上述各个部分在咬合力的产生、传导方向、分解方式等是一个动态运动过程,在该过程中产生的下沉、旋转、翘动等变化又对上述各个部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是涵盖了空间结构、机械力学、生物力学、材料工艺等多个方面的一个多元思维下优化组合的过程,其中对义齿与牙列、颌骨的空间结构的理解是基础,学生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同样,口颌系统是包括颞下颌关节、牙列与颌骨、口腔颌面部肌群在大脑神经支配下的一个系统,四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颞下颌关节的三维运动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运动。学生只有在三维空间上掌握各个部分的运动规律,才能理解颌位关系确定方法和可调式咬合架的设计与应用原理,掌握颞下颌关节病的诊断和全口义齿的临床操作。 开设《素描》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造型能力 口腔医学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造型能力。具体体现在牙齿形态雕刻、美学蜡牙塑形和口腔临床治疗(如口腔内科的洞形制备、口腔修复学的固定义齿牙体制备、口腔正畸矫治器的制作)等方面。牙齿形态雕刻:牙齿雕刻是各口腔临床科目的基础课程,学生要将蜡块、石膏块材料采用圆雕的手法雕刻出牙齿(包括牙冠、牙根)的整个形态。深刻理解牙齿结构形态对口腔系统咬合理论的理解、降低根管治疗时的侧穿率、正确掌握牙周刮治等有很大帮助。国外的口腔医学教育将牙齿形态学习分布在“牙齿蜡型制作”、“牙齿形态的临床应用”等多个课程中;学生通过一定数量(雕刻100多颗不同牙位的牙齿)、一定时间(多个学期)的训练强化牙齿雕刻能力。而我国现有教育对此重视不够,只有在《口腔解剖生理学》中有1个月的3-4颗牙的少量训练,学生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牙齿个性化美学的蜡牙塑形:口腔美学修复是临床和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内容。美学诊断蜡型(WAX-UP)成为口腔美学修复的一个重要操作步骤,是医生确定个性化美容修复方案,预期临床效果以及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国外的蜡牙塑形能力训练以美国E.V.Payne的功能性蜡型技术和德国的POLZ生物堆蜡技术为代表来加强学生对蜡牙塑形能力的掌握,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大学教育几乎是空白。临床牙齿雕刻造型:口腔临床治疗中大量的洞形制备和修复性牙体制备实质是在狭小的口腔空间内,运用牙科手机对患者牙齿进行细微的雕刻造型,达到临床要求的治疗手段。是学生观察能力、空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体现。对手臂控制能力的影响:素描对手臂的训练一方面体现在手臂动作上,有多少种线条,就有多少种动作,线条的统一性体现为动作的自然化和自由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铅笔的运用,从铅笔尖与画纸接触的角度、铅笔的压力大小、运笔的速度和方向等方面。通过大量的素描训练可提高手臂的灵巧度。对手-脑协调性的影响:素描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整体观察、构图、起草、涂明暗、刻画和调整完成。整个过程是在大脑控制下的行动,是眼、脑、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和口腔医学生的动手技能训练完全吻合。 开设《素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医学美学》成为国内外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美国著名的牙科医生Pincus曾提出,美学牙医学是继生物学、生理学、机械学之后的第四维临床牙医学。目前我国大量的口腔医学生对口腔美容性修复等临床美学热点课程感兴趣,部分院校也开设了《口腔医学美学》课程。但应该看到,口腔医学美学不应是“口腔医学+美学”的简单拼盘式学习,而应深入探讨口腔医学与美学的内在联系,寻找口腔医学自身的审美规律。另外,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审美意识有质的理解,才能提高我们的专业审美能力。因此,开展素描学习对学生将来在口腔美学专业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形式审美能力:形式美是美的形式的共同特征,是审美培养的基础。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体、色彩(其中的黑白灰)和质感也是素描的主要表现要素;形式美法则中的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与协调、多样统一等也是素描的基本表现手法。色彩感受能力:色彩识别训练是口腔医学生必备的技能,是口腔美容修复的重要部分。素描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素描中的明暗处理、色调的整体性训练对学生的色彩识别和表达(特别是彩度和明度的辨别)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视觉识别能力:视觉规律训练(如视觉直觉、图—底关系、参照环境、后像作用、边界对比等)一直是国内外美术学院和国外牙医学院用来训练学生视觉辨别力和目测准确性的实验课内容。我国的《口腔医学美学》根本没有类似的课程,素描学习是口腔学生在该方面的有效补充。构成审美能力:构成是现代设计学的一个概念,是工艺美术的必修内容。口腔医学美学中的微笑形式审美在微笑构成方面有丰富的理论,如微笑形式的面构成、牙-面构成、牙列构成;微笑构成要素中的显性因子、隐性因子和下续因子等;微笑构成的合力与分力等等内容对于没学过美术的学生很难理解。素描学习中的画面构图、静物构成、石膏像的分面体、人像素描等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开设素描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素描》课程的学习。国外口腔学院多年前就将素描和雕刻列为学生必修课程,我国目前只有少量口腔院校将《素描》列为选修课程或计划开设,大部分院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院校对于整个美育课程出现了“说起来重要,想起来必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学生在认识上重视程度更低,在现有的口腔教育模式中,虽然对低年级的口腔医学生开设了《口腔医学概论》课程,并让学生在临床参观了解,但不能深入理解口腔医学的特点。因此,局部调查显示,除个别学生个人爱好外,大部分学生认为素描课程是重复而枯燥的,更愿意选修《美学》或《艺术鉴赏》等既热闹又轻松的课程,到专业课学习时才认识到素描的重要,但此时已没有教学条件而深感惋惜。要注重教学质量。在师资上应选择有医学美术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严格按照素描的基本步骤和素描学习规律学起,不能搞“艺考热”的实用主义;又可结合口腔医学的特点,如在结构素描中采用头颅、牙齿及颌骨关系等素描对象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素描》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要灵活、恰当。受学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的按专业素描的课程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在加强几何模型的基本功素描和石膏像素描外,适当加入静物素描和人像素描;有条件者可在素描中加入一些雕塑内容(素描学习中加入雕塑也是专业美术教育的一种改革尝试)。在正确方法引导下,达到学生“入门”的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在以后的课余也可自己钻研提高,继续学习。对于《素描》课程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素描训练对口腔医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影响。但人们目前的认识和和该课程的具体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提高和发展。#p#分页标题#e#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专业思想引导策略 摘要: 针对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专业满意度、专业适应度低下的现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用校企平台,为学生的专业思想引导工作探索新途径:在专业思想教育课堂中进行体验式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校企携手开展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性开展专业思想引导工作,将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专业教师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提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思想引导工作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现状 1.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 1.1.1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在国家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工作环境较差的国情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负面评价多,社会、家长、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工作环境、岗位职责、晋升路径、行业趋势、企业人才需求等普遍缺乏了解。加上在我国传统文化“重文轻技”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倾向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口腔技师,认为口腔技师是工作在工厂流水线的低学历、低社会地位、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的普通工人,因此学生对专业不满意,对专业前景及个人发展缺乏信心,从而缺乏学习兴趣。1.1.2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满意度不高(1)职业期待与现实不匹配。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毕业生初入社会不能对自身价值有一个准确定位,“眼高手低”,职业期望不合理;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就业于稳定、清闲、体面的体制内工作岗位,当接触国内义齿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后,心理存在巨大落差。(2)工作缺乏成就感。目前国内中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合理,专业发展与行业趋势脱节,教师观念、理论、实践水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容易丧失信心;义齿企业工作时间长,流水线式的工作内容枯燥、单调,学生认为不能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3)缺乏职业理想,没有职业规划。一些中高职学生对待职业选择较盲目和随意,往往以工资的高低作为择业标准,并不以职业的发展及自己的适合度作为衡量标准,对职业生涯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远大的职业理想,不屑从底层做起,不能吃苦耐劳,对工作缺乏兴趣及持久性。1.1.3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适应度不高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企业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环境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容易抱怨,产生负面工作情绪。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性 2.1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就业满意度 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往往停留在纯理论说教层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渗透着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中、在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营造的职业环境中,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未来的职业文化、个人发展方向、最新技术等有了清晰的了解,并在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的专业实践中培养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2.2有助于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以理论课堂宣教为主,与企业的联系很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教育由原来封闭的校园教育环境走向现代化的、工业化的、开放化的社会教育环境中。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观念,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和内容,不但熟悉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本专业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对从业者的要求,在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中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并予以正确引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能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2.3有助于提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专业思想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为企业培养出一批符合岗位要求的高专业素养、低流动性的优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而企业发展又反过来为口腔医学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随着企业发展及行业人才辈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将不断提升。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策略探讨 3.1课堂中进行体验式教学,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形式创新 3.1.1企业名师进校园,帮助学生开阔专业视野,争创行业模范(1)专业讲座常规化:定期邀请企业代表、行业专家走进校园,普及本专业在有关领域取得的成就、行业发展趋势;宣传国家对本专业有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2)邀请优秀毕业生及优秀企业代表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习前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技术、职业素养要求、企业发展情况,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明晰奋斗方向。3.1.2企业文化进课堂为一年级新生增加企业参观课,带领学生到行业内先进企业实地参观,组织优秀学生到知名企业参加暑期见习,感受先进企业文化、职业氛围以及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3.1.3开展“启发式”“工序化”教学(1)在教学模式上,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在课堂上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由知识灌输向方法传授转变,由传统理论讲授向“工序化”教学转变。将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把与实际工序割裂的传统理论讲授转化为将知识点阐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应用性实践教学。(2)在教学内容上:专业教师需要把专业课内容与相关前沿技术、取得突出成就的行业人才的先进事迹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3.1.4企业设立专项企业奖学金、学生基金,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1)通过创办口腔学生社团组织,企业设立专项学生基金资助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技能在第二课堂为社区、校园服务,促进学生在服务中感受专业价值。(2)企业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并以获得企业奖学金作为吸纳优秀毕业生的标准之一,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2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创新 (1)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引入行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企业文化精髓为重点,通过横幅、海报、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实现学生和企业文化“零距离”接触,将专业思想教育与工学结合相互渗透。(2)以校企实践活动为平台,结合企业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育,如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参加科技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创新。 3.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专业思想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学生在校全部学习阶段,专业教师对专业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就业指导能力、能迅速适应行业变化、有创新性、能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专任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思想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具体措施如下:(1)校企共建“双师型”培训基地,建设一批示范性师资培训基地;(2)企业提供平台给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挂职训练;(3)聘请企业专家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并鼓励青年教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项目研发、技术开发或者承担科研项目以及教材编写工作。 3.4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专业思想教育坚实物质保障 (1)搭建协同创新创业平台。为更好地深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2)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职业环境,改善专业学习条件,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培养专业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 3.5校企携手开展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夯实专业思想教育根基 目前,全国范围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专业发展滞后,不能及时追赶行业发展趋势,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严重脱节等现象。加快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步伐是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的根基。院校之间组建专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共商专业建设良策;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与企业携手共建贴近岗位流程的校本教材;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设立专业网站,拍摄招生宣传视频等,加大对专业的宣传力度,增强专业学科的品牌效应等,提升社会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作者:刘佳颖 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支持是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重要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术后的免疫状况。在临床营养支持中添加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或抑制肿瘤生长的特殊营养物质,可以限制肿瘤对某些营养物质的摄入。不同种类肿瘤病人需要根据各自特异性代谢机制和营养缺失制定特殊营养支持方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一类针对疾病或特殊医学状况下人群使用的食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特殊营养配方食品的标准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为更好地认识国际范围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发展状况提供参考。 关键词:肿瘤病人;肠内营养;特殊营养物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0引言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不断上升,并趋近与世界较高水平,已成为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胁。[1]有研究表明,癌症病患中有40%~80%都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2],而癌肿则会造成代谢失衡不断扩大,进而加重机体营养不良状况。再加上癌症病患在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过程中机体受到影响,就会造成癌症恶病质,通常都会使病患出现贫血、厌食、低蛋白血症、进行性体重下降等问题。恶性肿瘤患者生理代谢的变化主要包括:第一,葡萄糖耐受量减少,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进食后胰岛素释放减少,补充胰岛素又会造成蛋白分解速率下降。第二,骨骼肌蛋白加速丢失,分解的肌肉蛋白一部分被肿瘤摄取,其余用做糖异生前体或供肝脏合成急性相蛋白,导致整体蛋白质更新率提高,能量消耗加速,最终造成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同时会削弱抗肿瘤治疗的耐受力。第三,体内脂肪减少,巨噬细胞在肿瘤的刺激下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加速内源性脂解速率,使脂蛋白活性被抑制,造成宿主无法完全氧化游离脂肪酸而出现高脂血症状,在饥饿状态下宿主的脂肪储备被大量消耗[3]。化疗是经过肿瘤手术后的病患为了控制癌细胞扩散所必需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化疗虽然有效,但同时会对病患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损伤,导致病患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症状,最终病患营养不良的状况进一步加重[4]。另外,化疗还会引发多种病发症,比如肝功能障碍、胃肠道粘膜炎症、口炎、咽喉炎等,许多患者都因此放弃治疗[5]。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以往临床营养主要在患者普通饮食的基础上辅以肠外营养(PN),而忽视最符合生理代谢特征、简单易行又经济安全的肠内营养(EN)支持辅助治疗方法。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包括刺激消化液分泌,促进消化道蠕动,改善门静脉循环,在此基础上还能维持肠道屏障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机率[6]。肠内营养制剂有通用型与疾病特异型之分,通用型包括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TP)、含纤维素整蛋白型(TPF)、α-酮酸型;疾病特异型则包括糖尿病专用型(TPF-D)、免疫增强型、整蛋白高能型(TPF-HE)[7]。 1特殊营养物质在肿瘤病人中的应用 ,不给或者少给肿瘤提供营养,使肿瘤逐渐“饥饿”,也可以通过营养支持来增强机体免疫力,使机体有更多能量杀伤肿瘤细胞。通过控制某些营养物摄入,并添加影响肿瘤生长、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特殊营养物质,即免疫营养。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几种特殊营养物质如下: 1.1谷氨酰胺在应激状态下,生物机体自身合成的Glu并不能满足其对Glu的需求量,有必要进行外源性补充。Glu可以大量地被体内高速增殖细胞摄取,如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免疫细胞、肠粘膜细胞等。因此,Glu是机体应激状态下的必需氨基酸。Glu具有提高免疫组织抗肿瘤的作用。大鼠肉瘤模型中,添加Glu可使肿瘤生长减少40%,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30%[8]。此外,补充Glu能够提高机体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放化疗后肠粘膜上皮修复力,从而降低放化疗的并发症、死亡率[9]。强化Glu还能促进谷胱甘肽的合成,提高机体抗氧化力,减轻放化疗对身体的损伤。在选择使用Glu时还应遵循肿瘤病人生理状态的原则,对于无法进行肿瘤切除的病人,营养支持无必要,也无Glu支持的必要。对已切除肿瘤的患者而言,补充Glu能够对机体营养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并提升放、化疗的耐受力。 1.2精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中的精氨酸,在创伤、饥饿、应激状态下能够转化成必需氨基酸。对机体补充精氨酸,一方面可以加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调整机体的氮平衡,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细胞自身的免疫功能。从动物实验的结果中发现,外源性的补充精氨酸除了能降低化学性致癌物的致癌作用,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阻止其在机体内的转移,避免肿瘤在机体内形成。但是有些人则认为,在某些啮齿动物中,精氨酸是肿瘤生长的必需氨基酸,对机体补充大量精氨酸,反而会促进动物肿瘤细胞增生。Park对乳腺癌病人的观察结果更加表明,摄入精氨酸的患者其肿瘤蛋白质合成率为25.6%,而对照组即未服用时仅为10.0%,这个数据表明了精氨酸能使肿瘤蛋白质加速合成[10]。在精氨酸对肿瘤的影响条件中,肿瘤本身的抗原性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抗原性强则抗瘤,反之弱则促瘤[11]。即便如此,营养不良病人的免疫功能由于其NK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但提供精氨酸则能够提高脾细胞的有丝分裂能力、增加胸腺的重量以及NK细胞的活性。因而,通过精氨酸非特异性免疫调控作用,可以改善营养不良宿主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1.3ω-3脂肪酸 ω-3PUFA主要存在于海洋鱼油中,以DHA(docosahexaenoicacid)和EPA(eicosapentaenoicacid)的形式存在。ω-3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代谢产物为三烯酸环氧化物和五烯酸脂氧化物,这些物质通过竞争性抑制方式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保护免疫系统免受损害,所以ω-3PUFA是有效的免疫营养素[12]。在细胞水平上,ω-3PUFA诱导的改变持续更久,停用10周后,其对炎症细胞因子及PGE2的抑制作用依然存在。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给实验组饮食中添加总能量40%的鱼油(等氮等热量),大豆油组对照,在第6周时植入肿瘤细胞,饲喂7周发现鱼油实验组肿瘤明显小于对照组。鱼油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有以下三种解释:改变肿瘤的细胞膜结构,促进肿瘤细胞对宿主防御的敏感性;增强宿主抗肿瘤细胞的防御机制;影响免疫细胞群的磷脂,减少前列腺素E2生成量,从而影响TNF、IL-2、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功能[13]。 1.4蛋氨酸 蛋氨酸也叫做甲硫氨酸,S-腺苷蛋氨酸的前体物质,S-腺苷蛋氨酸广泛参与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有转硫基、转甲基、和氨基丙基化作用,其中转甲基作用与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相关。缺乏蛋氨酸时,恶性肿瘤细胞增生能力受到抑制,对宿主细胞而言并无明显的影响。有研究显示,荷瘤动物在接受抗肿瘤化疗的同时,对其注射缺乏蛋氨酸的氨基酸溶液能使肿瘤细胞数明显减少[14]。 2不同种类癌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2.1肝癌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90%左右还同时并发肝硬化。在这其中,肝硬化的营养不良可导致脂肪和肌肉的储备减少,并且伴有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更为突出的表现是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电解水质以及酸碱失去平衡,严重的可导致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的病变;与此同时,肝硬化门脉高压能够导致胃肠道黏膜的水肿和黏膜屏障的功能降低,手术后易使肠道黏膜萎缩、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更加严重的则可以引发多器官功能性障碍综合征[15]。肝癌患者术后会存在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以及胆酸、电解质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能量利用受阻,对葡萄糖的代谢速率降低,肝脏能量储备减少,手术引起机体糖耐受差和胰岛素抵抗,因此相对于常规的热量或高热量,低热量静脉营养支持更能改善患者术后蛋白质分解代谢[16]。肝癌术后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有助于帮助机体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另有文献记载患者采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会导致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表现为胆汁淤积、肝脏酶学升高、胆红素代谢障碍,并可诱导肝脏脂肪变性,导致肝硬化。对于长期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肝癌患者来说,术前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又加重了肝功能负担[17]。赵建军等将21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通热量肠外营养组(PN)、低热量肠外营养组(HPN)、低热量肠内营养组(HEN)。其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其他组别,HEN营养支持方式能更好地提升肝脏合成蛋白能力、恢复患者胃肠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淤胆状态[18]。在研究对肝癌术后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影响的过程中,徐洋[19]等人给予接受胃肠外营养(PN)患者营养支持中提供精氨酸(Arg)和谷氨酰胺(Glu)的添加,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单给予PN,B组给予含有Arg的PN,C组给予含有Glu的PN,D组给予含有Arg和Glu的PN。实验发现,添加Arg和Glu的PN可以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联合Arg、Glu的PN要优于单用Arg或Glu的效果。周忠信[20]等人单方面添加Arg的实验也表明,常规PN不能纠正肝癌术后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但PN添加Arg则可促进CD4+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增加,IL-2和IFN-r生成增加,能上调肝癌术后细胞免疫。 2.2肺癌 含铂联合方案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的化疗方式,顺铂等化疗药物引发患者消化系统严重的不良反应,加上患者在荷瘤状态下炎症因子以及肿瘤细胞本身的副产物导致机体耗能增加、蛋白质分解亢进,导致患者热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尤其是氮的摄入,肺癌患者常常表现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罗艺侨[21]详细阐述过营养支持对肺癌患者的影响。在化疗期间给予肺癌患者营养支持能够提高化疗期间的耐受力,使患者身体达到最佳状态更快恢复免疫功能。营养支持能够提高治疗完成率、降低感染率、减轻化疗造成的副作用、提高肺癌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辅助化疗疗效。肺癌治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均处于不同程度低下。邱小文[22]在实验中对实验组使用了精氨酸、核苷酸和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增强型营养素配方与标准营养组进行对比。数据显示,实验对象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后均有免疫功能低下,而免疫营养增强组化疗后3、8d血清IgG浓度显著高于标准对照组;免疫营养增强组化疗后8d的血清前清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表明免疫增强营养剂能够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前列腺素E2向前列腺素E3的转化,前列腺素E3能减少机体的免疫抑制反应。精氨酸可增强巨噬细胞毒性,促进T-细胞增殖,并具有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等作用[23]。 2.3胰腺癌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胰腺癌作为腹部外科治疗中较为复杂的疾病,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消化道恢复困难、生存率低[24]。部分患者还会具有恶病质征象,表现为厌食,进行性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贫血等等。Falconer等发现33%患者胰腺癌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机体的能量消耗与体重丢失呈明显正相关[25]。研究显示,几乎所有患者入院时都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大多数病人因梗阻性黄疸而造成多脏器的功能异常。由于胰腺癌病人常为高龄人群,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量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和生理功能障碍,手术后长时间内无法正常进食[26]。Gianotti等报道,胰十二指肠病人切除术后接受免疫增强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病人免疫功能[27]。因此,对于已处于中等程度以上营养不良的胰腺癌患者,应给予围手术期临床营养支持。但由于胰腺癌病人常存在胆汁和胰液分泌不足状况,临床应选择多肽类或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3总结与讨论 肿瘤病人的营养不良会增加发病率、致死率。80%病人其能量消耗高于正常值的110%,有研究发现,癌症病人发生恶病质的原因常常来源于机体代谢率增高,由于癌症病人机体会发生一系列耗能反应,包括三羧酸循环增加,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增加,糖元合成增加,蛋白质转化增加,脂解作用增强,所以机体代谢率增高。分析不同肿瘤病人发病机制和营养缺乏特征,深入理解特殊营养元素在肿瘤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机理是至关重要的,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纠正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状况、采用合理的营养素输入途径。同时,比较国内外对于特殊营养配方食品的标准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有益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该类食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高校口腔医学教学任务驱动法运用 一、引言 高校口腔医学的教育主要是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很多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迫切需要一种让学生以探索为动机带着任务完成学习的教学。 二、任务驱动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员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提出一个任务活动并且所有的学习都以这一任务活动为中心,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源和信息的应用,进行自主的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强调:不能单纯强调教与学,学习任务一定要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的形式来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学生变成实践的主角;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感兴趣和相关知识,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完成既定的目标。 三、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口腔医学教学强调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最终是要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生而不是只会念书本的“书呆子”。这就突显出在日常实践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优势。 第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口腔医学知识更加偏重临床,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由已经有了临床经验的教师去讲,学生单纯听讲、接受,会造成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或者无法想象出实际的临床操作滋生厌倦情绪。以口腔牙体牙髓知识为例,教师设定本节课的任务,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和查找了相关资料后就不是单纯地被动学习,而会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教师的指导和激励下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在这种已经有了任务目标下,就会更容易激发学生想要主动探究的热情。 第二,容易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每节课之前都会安排具体的任务,教学目的比较明确,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较明确。例如牙齿根管治疗这节课,教师提出了教学目标就是标准规范地对一颗牙齿进行根管治疗,那么围绕这个目标,学习了相关知识的同时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重点突出,学习起来也就自然流畅。 第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每节课都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那么教学的时候也就将知识整合围绕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目标的整个口腔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问题,继而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提出学习任务:口腔医学的教学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能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会临床实际操作,课程的一开始设定好任务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要学习的知识巧妙的隐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这样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习了相关知识。 第二,创设临床情境: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应用仿真模型,使学生了解操作的必要性和临床应用的意义,继而培养口腔临床需要的专业人才。 第三,学生集体操作:在既定的目标和情境中,按照老师的示范,在仿真模型的牙上进行操作,由于每个人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果出现共性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集中讲解示范操作,共同解决问题。 第四,师生共同讨论:任务驱动法强调课堂不单单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听讲,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带着问题,教师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对知识进行总结: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要对本次课程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总结回顾,集中本节课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更要照顾一下学习接受较慢的学生。 五、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课堂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实践要求较高的口腔医学课堂,教师应用教学驱动法进行教学的确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仍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注意课前的学习设计:对于口腔医学教学前,教师要对本节课的任务框架有一个良好的设计,每一步能达到何种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任务过程的讲解不一定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可能会造成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效果,要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虽然口腔医学将来是要培养临床医生,对于临床实践更看重,但是理论是基础、是根基,绝对不能抛开理论盲目强调临床操作,一定要将理论知识整合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过硬的合格口腔医学生。 第三,因材施教的布置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来实施任务驱动法,布置的任务既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而且还能从中学到知识,学会思考,而不应该将任务设置的过难或过易。 第四,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其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虽然很适用口腔医学的教育,但是他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可能对部分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和深入,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更加好。 作者:季海宁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校企合作模式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为口腔医学领域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目前,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着重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校企合作模式进入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了更多参与应用实践的机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口腔医学教学应用 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形式,以企业合作和赞助的形式,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开拓多条教学途径,提升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其知识面,使其拥有更多参与应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和口腔医学技术岗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优势 1.1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的机会,能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由企业赞助学校,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在校企合作模式当中,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有关口腔医学方面的宣教活动,由专业的口腔医学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树立更为明确的目标,促进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与学习,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1]。 1.2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校企合作模式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数字化实验开始引进到教学当中,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方面的支持,基于高仿真系统进行临床实践操作的模拟,打破了以往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学生能够获得良好学习和实践体验。比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校企合作举办技能大赛,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的参与进来,锻炼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1.3深入专业前沿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亲临专业岗位的机会,接触专业前沿的相关只会死机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当中,而是需要不断进行拓展和丰富,而校企合作模式则让学生接触到口腔医学最前沿、最高端的理论、技术和设备,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效果更好。在企业的支持下,为学生创造学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专业临床知识,规范化诊疗技术,为学生未来走向口腔医疗岗位,成为专业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开发科研项目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发科研项目,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向学校实验室补充硬件资源,大力开展口腔医学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锻炼其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其创造性构思真正付诸于实践当中。通过校企科研项目合作,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建设科研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以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培养了更多的科研人才。以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例,该校与深圳新致美精密齿研有限公司、宁波雅博口腔医院、宁波口腔医院展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最新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知识产权。 2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新思考 2.1明确专业定位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应该明确专业定位,以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校企合作应该拥有共同的教育发展理念,企业为校方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支持,推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岗位,而校方则将所培养的技能人才输送至企业,并为其创造价值,对于校企合作来说无疑是双赢。在教学当中,着重提升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强专业监督评价和约束激励,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共同前行。 2.2创新教学模式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需要根据社会对于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创新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制定特色教学计划。将教学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聘请企业当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指导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之外,还需要向学生传授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十分显著的成果,在企业提供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在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的创新性探索,为医药卫生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浅谈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我们以就业为导向,正在逐步适应产学结合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有针对性的为义齿加工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拓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实现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应突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义齿加工企业的生产一线培养人才。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依据教学规律和规章制度,对专业教学的活动展开提供了帮助,并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医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的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保证教育工作的进行。口腔医学技术的教学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校与大型义齿加工企业合作,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时刻站在口腔临床技术发展的前沿,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校企合作 我校的校企合作是与沈阳金赛义齿制作中心在人才培养、人员的交流合作、信息资源的共享、双方互惠互利、双方互补互促的有效的协作关系。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与企业之间做到了互助互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也达到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企业与学校之间真正的实现了资源共享,进而达到了双赢的状态[1]。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利于发挥义齿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符合义齿企业人才的内在需求,并且大大地缩短了义齿加工企业的人才培养周期。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义齿加工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掌握好口腔专业理论知识,将实践与教学知识进行结合并,充分的发挥高职在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今后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让毕业的高职学生更好适应义齿制作的岗位要求。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够为高职学生建立系统的互动平台,也能够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因此,在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把教学的整体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这样在今后的生产实践的时候能够完成制定的工作项目目标,将这个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转化为他们的最终目标,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成功。 三、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则 1.协作原则 义齿加工企业需要实践型技能型人才,我校与沈阳金赛义齿制作中心的合作办学,采取聘请企业生产一线优秀技师走进来参与实训教学,学生走出去到工厂顶岗实习的新形式,与企业相互协作,缩短教学与生产的距离,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树立以人为本,技能为先的教育理念,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更好的在义齿加工企业的人才输送方面作出贡献[2]。 2.重点原则 在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要抓住事物的重点部分,明白校企合作的工作主要方向,并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还要抓住主要的相关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激励与约束机制之间的共存,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3.公平原则 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要确保公平性,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让每位教师感受公平性,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4.持续改进的原则 教学要随着时间、环境、企业需求而及时进行实时烦人更新,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进步,根据国家的教育规划和要求不断的完善教学培养计划,逐步的将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予以纠正,人才的培养计划需要结合实际要求进行完善,这样才能适时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推进我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策略 1.重视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 教学活动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相互的协调,在引进新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进行相互协作配合,这样才能将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校园中逐步的发展。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并重视新的教学模式,针对校企合作引发的新对象、新环节、新问题要做好充分的了解,及时做好沟通和协调的工作,在探索中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3]。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让企业融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中。并对校企合作实践类课程进行相应的设置、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方式以及考查方法等,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教师、技师以及企业之间进行详细商定做好沟通和安排,做到既要对教学工作的教师负责,又要对每一名学生负责。 2.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实训指导 只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针对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要优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我校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吸纳金赛义齿企业一线优秀技师走进校园进行校内实训课程教学,承担专业技能操作指导,共同开发实训校本教材,同时鼓励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新技术,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提升技能水平,使学生毕业即能迅速适应义齿制作岗位需求,从而促进校企合作新模式的进行。 3.建立科学高效的合作体系 为了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创新型的人才,促进学校与义齿企业的合作,我校推行间断式、工学交替式的弹性学制,调整课程及时间安排,在教学中运行单周理论课,双周实训课,按照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实训课教学,符合义齿制作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搞好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学服务。在学校建立模拟仿真的实训中心,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感受义齿企业的主要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熟练操作程序及操作技巧,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与岗位对接,学校教育与企业及社会需求对接[4],更好地为义齿企业培养专业实用型的技能人才。 4.优化课程,创新实训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义齿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并面向企业的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完成原有理论型教学的同时,还要向新型的技能型教学进行转变。设置教学课程的重点提高主干课程内容(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的建设,在深入研究义齿企业岗位需求,明确义齿加工岗位的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培养方向、素质结构要求,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职业岗位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5]。 (2)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不断开发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等专业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积极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结构[6]。 (3)在构建产学结合的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所选择的课程结构,必须把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并以此作为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课程体系要与产学结合相适应,必须不断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为教师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加了教师参加参与社会实践、行业协会的机会,有利于教师理论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融汇贯通。同时聘用金赛义齿企业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吸收义齿制作行业专家、岗位技术能手参与实训教学,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解决了我校技能操作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好地践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7]。结合以上,随着高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将成为培养企业一线生产岗位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我校的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适时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口腔医学技术人才。 作者:李爽 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方法探析 【摘要】口腔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当具备熟练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当今的口腔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改变学生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系通过从多方面对实验实训课进行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实践教学;实践操作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专业覆盖面广,操作内容繁多,动手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在医疗服务行业中主要以临床操作为主,这就决定了口腔实验教学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手段。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由口腔医学生到口腔医生的不可替代的最为关键的环节[1]。因此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4年开办“口腔医学”专业十多年以来,在不断进行摸索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口腔医学系研究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做到将基础理论学习与操作技能锻炼有机结合。具体方法包括:实验实训课的改革、实验实训室的开放、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的举办、临床见习与实习共4个部分,下面笔者就这4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1实验实训课的改革 在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口腔医学专业是一个要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学科,因此我系在实验实训课的改革中保证理论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验实训项目和实验实训课时,加大实验实训课时比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项目和时间,还使学到的技术得到及时的练习和强化。同时我们在实训材料上也进行了改革,例如在《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雕刻实验实训课中,学生先通过视频演示学习石膏牙体雕刻技术,然后再加上老师的进一步示教和分步指导,学生掌握了牙体的解剖形态后,需要自己动手进行石膏牙体的雕刻,为了让初学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反复练习牙体的雕刻,我们把石膏换成了肥皂,由于肥皂取材方便、质地较软,还可以回收利用,这样不仅降低了学习成本,还有利于激发初学者的雕牙兴趣,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有了一定的雕牙技术后,再换回石膏牙的雕刻,这样学生就会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实验实训室的开放 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实验教学不再单纯是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的手段,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借此,我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采取了每周定期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进行辅导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在实验实训室实践操作的时间,还缓解了实验实训室短时间内集中上课的压力。 2.1过去学生只有在上实验实训课时才能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操作,按照实验实训授课计划,学生集中在很短的时间段内上实验实训课,实验实训室设备超负荷运转,如牙科综合治疗椅、牙科高速手机等,极易造成设备损坏。而大部分时间学生进行理论课学习,实验实训室资源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通过每周定期开放实验实训室,显著的提高了实验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在实验实训室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往往会出现操作时间不够,无法完成实验实训项目的情况,例如口内的Ⅱ类洞型制备、口修的全口义齿制作等,由于受设备的影响学生又不能带出实验实训室进行制作,往往出现学生为了尽快完成实验操作而导致实验作品差强人意。实验实训室开放后,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实训室完成实验实训项目的操作内容,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重复实验实训项目的内容,加强练习,提高熟练程度,为以后进入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2.2以往有的专业主干课程仅在所学专业理论的学期同时开设,学生在进入实习前往往无法胜任各种临床实践操作,因此,在实习前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训室里,互相检查,将自己的角色融入到医生和患者中来,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态度积极主动,在这活跃的气氛下,学生反复进行练习,进一步理解和牢记实训要点,从而有效提高其操作能力。口腔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年的实习期,从学校的实验室到临床门诊,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因此我们安排学生在临床实习前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模拟培训,安排老师为学生具体讲解在临床操作上应注意的问题,在牙科综合治疗椅上进行一系列的口腔技能训练,如口内的超声波洁治术、窝沟封闭术,口修的印模制取、牙体预备等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共同出现的问题统一讲解,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个查找原因,使学生逐渐适应医生的角色,为进入临床打下扎实的基础。 3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的举办 近几年来,我系为促进学生上实验实训课的积极性和提高技能水平,每年的上半年都举办口腔医学技能大赛,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不同,比赛分年级进行,大一比赛内容是石膏牙的雕刻,大二比赛内容是26牙Ⅱ类窝洞制备和11牙上颌中切牙金属烤瓷全冠牙体预备,同时我系还从口腔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中选拔出2名学生参加当年举办的全国口腔技能大赛。对口腔医学生开展口腔技能大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校师资的教学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去年的7月份,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的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口腔技能表演赛暨第十三届“日进杯”全国口腔技能大赛中,我校口腔医学专业2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口腔技能表演赛牙体制备组个人一等奖、“日进杯”全国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牙体预备组二等奖、优秀奖,窝洞制备组三等奖、优秀奖;指导教师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的可喜成绩。 4临床见习与实习 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口腔医院进行课间见习,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同时更好地熟悉医疗环境。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年的实习期,在实习期间,实习学生既是医生又是学生,因此我系领导和老师定期到实习医院走访,加强与学生和实习医院的沟通,与实习医院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建立考核机制,不论在哪一个科室,都有出科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创新能力。去年年底,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首批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口腔医学专业现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为了迎合学校发展,我系研究了一系列新的项目建设方案,具体包括:建设校内口腔医疗培训中心、建设附属口腔医院、进行校企合作、设立订单班培养模式。我们期待这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会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作者:王梅兰 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系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防御素在口腔医学中的研究 【关键词】防御素;口腔医学 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s)广泛存在于生物物种中,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学活性,在先天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防御素(defensin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组内源性抗菌肽,其中,人类β-防御素(HBD)具有诱导表达特性,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1],现对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防御素与口腔致病菌 口腔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环境,长期接受着各种外界刺激。口腔中的上皮组织长期暴露在各种微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复杂环境中,却很少发生感染,口内环境保持着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口腔的天然免疫调控机制——防御素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Ouhara等[2]发现HBD-1,2,3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具核梭杆菌均具有抗菌活性。HBD-3在低于或等于生理盐水浓度时对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伴放线杆菌均有抗菌活性。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认为防御素不易产生耐药性,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Shelburne[3]用不同浓度的防御素处理牙龈卟啉单胞菌,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HBD-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10μg/mL,若先将低浓度HBD-2(1μg/mL)作用于牙龈卟啉单胞菌,然后放入浓度较高的HBD-2环境中,最低抑菌浓度可升高100倍,说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耐受性可被低浓度HBD-2诱导,致病菌在口腔持续存在可能会受到防御素抗性影响,对先天性免疫产生耐受,细菌对防御素的耐受程度受细菌种类和防御素浓度的影响。 2防御素与牙周病 牙周炎是由于菌斑微生物长期定殖于龈沟内,对宿主产生持久性的刺激,造成结合上皮向根尖迁移所致,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研究表明[4]:HBD-1,2,3在游离龈有着广泛的分布,在沟内上皮较少分布,几乎不表达于结合上皮;其分布集中在上皮棘层细胞,提示防御素分布在牙龈上皮表层,直接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发挥抗菌作用,成为机体天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Dunsche等[5]对炎症牙龈及健康牙龈组织中HBD-1,2,3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健康牙龈组织中广泛存在HBDmRNA。牙周炎症类型不同,HBD的表达亦有差别,侵袭性牙周炎HBD-2表达最高,慢性牙周炎HBD-1表达最高,说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与防御素有关[6]。 3防御素与口腔黏膜病 口腔是一个与外界联系密切的环境,长期接受着各种外界刺激,口腔黏膜长期暴露于各种微生物相互制约又共存的复杂环境中。研究表明:防御素家族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白斑以及口腔念珠菌病等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痊愈过程。hBD-1呈固有性表达,hBD-2呈诱导性表达,说明口咽部黏膜上皮通过分泌HBD,对外来病原菌进行杀灭,在炎性反应早期发挥天然防御作用[7]。HBD-2在白斑和扁平苔藓病变增生区域的角化层和颗粒层呈强阳性表达[8];在念珠菌源性白斑中,菌丝周围则呈现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角化层和颗粒层HBD-2呈强阳性表达,提示HBD-2具有灭活白色念珠菌的作用[9]。 4防御素与口腔肿瘤 防御素在调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通过抑制肿瘤基因、操纵口腔肿瘤微环境或直接产生细胞毒性,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在刺激性纤维瘤、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hBD-lmRNA表达量低于健康牙龈;hBD-2mRNA表达量在刺激性纤维瘤中增高,而在白斑与口腔鳞癌中均降低;hBD-3mRNA在口腔白斑、口腔鳞癌、刺激性纤维瘤中均表达增高,说明hBD在口腔鳞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与正常上皮相比,hBD-l、2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表达的缺失或降低,或许致使其更易发生细菌感染[11]。hBD-2通过αvβ3结合蛋白受体,能够独立诱导内皮细胞迁移,通过独立的细胞内皮生长因子调节血管生成过程,在增强肿瘤血管再生和调控肿瘤的转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2]。口腔多形性腺瘤细胞中hBD-1的表达集中于细胞核,而良性口腔涎腺肿瘤细胞中的hBD-1则主要分布于细胞质,提示在口腔肿瘤状态下hBD-1可能长期在细胞核中集聚并下调其自身启动,可能扮演了肿瘤抑制基因的角色,在口腔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随着防御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广谱的抗微生物及免疫生物学活性也日益被发现,其在口腔医学领域内的巨大应用潜力也得到了广泛重视。今后的研究将更加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为开发新的天然药物提供分子骨架和模板,为临床耐药菌群的抗微生物治疗提供新手段,另一方面探索能否利用现有天然药物诱导防御素表达调控机体天然免疫来解决防御素合成难度较大的难题。 作者:于堂 王凯 单位:遵义医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龋病发病口腔医学论文 1.执着前行在 黄力子教授心里,他始终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他的创新智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1958年,我国学者姜元川教授在其出版的中国第一本《牙病预防学》中,就主张龋病发病机制的“多因素论”,简单可归纳为“两因素论”S/R=D(S代表致龋因素的致龋力,R代表人体的各种抗龋力,D代表龋病)。1987年,黄力子在临床上发现龋变牙齿存在生物电流现象,从而构想了生物电子流的电腐蚀作用形成龋洞的新假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始了长达12年的临床实验验证工作。首先,他们在实验室用电化学方法第一次制成了与临床相似的人工龋洞。接着,他们为了寻找龋变部位产生生物电的物质基础,又在龋变组织和导致龋变的牙菌斑内发现了高浓度的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自由基的特点是具有强氧化作用,在龋变和牙斑局部形成氧化还原电位,产生电子流对牙龋表面及牙髓进行腐蚀,直到形成龋洞乃至穿通牙髓。这一新理论的提出和验证,可以解释目前无法解释的很多龋病临床和病理现象,并且对开拓新的龋病防治方法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为人类在21世纪战胜龋病带来了新希望。执着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黄力子教授之所以能在世界医学难题“龋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并与1990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龋病发病机理的生物电化学理论”,正是得益于他的这种执着的探索精神。1995年退休后,黄力子教授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探索。他以自己理论积淀寻找新的突破点,以应用研究创收保证基础研究,并得到其夫人徐如生教授(口腔正畸学主任医师)的经济支持,在逆境下继续坚持他的原始创新。这么多年来,黄力子教授带领研究生王成龙、李振钢、唐林、阎鹏、梁燕等在实验室,用电化学方法在离体人牙上制造出电化学人工龋,证明龋病脱矿主要是由于生物电的腐蚀作用,且符合法拉第定律。在龋病组织和牙菌斑内找到了产生生物电的物质基础——高浓度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在博士导师赵皿、莫简教授、口腔老前辈丁鸿才、周树夏、张举之、刘鼎新及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关专家大力协助下,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证实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自由基,初步完成了对龋病机理新理论的系列论证,修正了口腔医学权威MILLER提出的“化学细菌学说”。黄力子教授的相关在《医学研究杂志》上,还被美国只读光盘MEDLINE1994年摘录收藏。黄力子教授本人也受到美国SCIENCE周刊主编F.EB1oom的邀请,并加入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他的龋病新理论专著《龋病与生物电和自由基》,有关实验得到美国宝洁公司(P G)反复证实。 2.续写辉煌 黄力子教授是一个停不下的科学研究者。基于前面所取得的成果,他又进一步研究了生物电和自由基与牙周病的关系,在实验室制造出了人工龋和人工牙结石。并指导2002级口腔本科生用狗牙骨通过电化学方法制造出了人工牙槽骨缺损(牙周病)的模型。基于他的理论,黄力子教授和几位创业的大学生合作,成功研发了一种实用新型专利“龋病诊疗仪”。用这种仪器,临床上诊断治疗龋病,不单纯依靠牙医的眼和手,还可以通过电表上的数字诊断龋病,而且能分清发展速度、严重程度及是急性、慢性或猖獗性,并在用SOD治疗时,知道什么时候能用粘性材料充填。黄力子自豪地说:“这是人类现代牙科学的开始,牙科数字化、信息化的开始。”努力付出让黄力子教授获得诸多成果。他先后获得中国专利8项,其牙齿增白涂膜获得了国际专利和美国专利,并于2004年将这一专利转让给美国IvoclarVivadent跨国公司,首开我国口腔医学界向欧美专利转让的纪录;他的UDU型超声波洁牙机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专利收入英国专利索引;他的口腔多用电测仪及牙科发声探针仪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另外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并且获得银、铜牌十二枚。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和1994年,黄力子教授先后被美国传记协会(ABI)、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载入《国际名人录》,并且获得了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授予的“二十世纪成就奖”。 3.浓厚的爱国情怀 黄力子教授认为,他的成就取得与两个坚持分不开:一是与改革开放的决策不可分割(邓小平同志在认识论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坚持“生产力分析方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黄力子教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既有共产党员、军人所特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及浓厚的爱国情怀,也有着一名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奋斗态度。正是基于这种品质,让黄力子教授在实践工作中先后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被授予“学习雷锋先进代表”、“优秀教师”等称号。1994年,迟浩田看到《解放军报》报道的黄力子故事,深受感到,特题词“十年如一日诲人不倦,世凯能成才黄君有功”。题词虽然只针对了他这个助人成长的事迹,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位奋进在科研上的科学家执着不懈的精神品质。黄力子教授的这种精神始终贯穿在其整个创新探索的工作中,也支撑着他始终能以一种平和淡泊的心态忘我地投入到他所选择的事业当中,以致成为了一位卓有建树的口腔医学专家。黄力子教授虽然早已退休,但几十年来的科学研究习惯并没有让他闲下来,继续从事科技改革,仍一如既往地践行着他科技报国的高尚理念。 作者:刘岩松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论文 1留学生的特点 由于教育经历、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留学生大多来自于英语为母语或通用语言的国家,其英语口语大多非常熟练,但很多留学生的英语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并不是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这就对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其中文能力普遍较差,大多数只接受过短期中文培训,只有个别留学生能用中文交流,所以授课必须采用全英文教学。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及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及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留学生听课非常认真,理解能力强,能认真记录及提出相应的问题,临床见习也非常认真有兴趣。一部分留学生课堂纪律较差,体现在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缺席。但留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上课提问积极。分析原因可能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外教育体制不同所导致。针对以上特点,本院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了重新梳理及改善,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2临床专业留学生口腔医学教育的体会 2.1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教学部门对留学生的各个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学籍制度等。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针对留学生个性及课堂纪律较为散漫的特点,本院选派综合素质强的教师专门负责管理,协调留学生教学课程安排及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并将考勤情况和考核成绩适度挂钩;严肃考场纪律,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学生的考试进行形成性评价,出勤及课堂表现等均纳入考试成绩范畴。课堂秩序改善,教师的积极性及授课效果也相应改善,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2.2提高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 教师是留学生教育的实施者,良好的师资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英语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水平。本院2001年并入重庆医科大学,在留学生教育初期,口腔医院还是一所年轻的教学医院,虽然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英语阅读能力都不错,但有的教师英语口语差强人意,课堂上基本只能按照备课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限制了课堂上的自由发挥。近年来,本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包括选送年轻医生参加学校的高校教师英语培训班;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竞赛;聘请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英语授课培训;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外名校培训学习;通过学生及同行评价的反馈结果,遴选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性授课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教学氛围逐渐浓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教学水平提升。近5年来,本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工程启动,逐年选送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及深造,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本院应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如:借鉴天津医科大学在全国首推的《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优化本院的留学生教师队伍。 2.3狠抓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 多年来本院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及课前试讲。授课前的集体备课非常重要,在上课之前,集中教研室优秀教师及相关授课教师对这门课的授课的方式、内容进行详细讨论。在集体备课时,教师相互启发和解疑、相互借鉴课件制作和教学经验,使教学资源的利用得到最优化。每个新教师正式授课前进行试讲,认真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没有达到要求的必须重新试讲。同时对授课环节进行监管,在留学生、院内同行专家和学校教务处3个层面建立留学生评教制度,组织督导专家听课,及时开展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切实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2.4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技巧 教师的授课技巧会让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让学生收获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体系。在初期的教学实践中,本院大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但逐渐发现,留学生更容易接受西式的教育模式,对相对枯燥的“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较为反感;加之留学生《口腔医学》的教学不同于国内本科生的专业教学,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地传授口腔医学知识,只能对重点疾病进行重点讲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本院逐渐将传统讲授方法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方法、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BL)方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引导式、问题式等手段,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教学,探索一条适合留学生口腔医学教学的模式。比如在讲授牙周病章节,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是逐一讲授牙周炎的病因、病理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内容多,抽象且枯燥。本院采用PBL模式,在授课之前叫学生预习,同时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且学生自己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如: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的原因是什么?牙齿为什么会松动?牙齿松动了怎么办?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牙周病呢?洁牙会损伤牙齿吗?等,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课后简单小结,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事倍功半。同时口腔医学是一门很形象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时尽量少用文字,多用图片、动画、视频、教具等进行讲授,这将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化,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如讲解龋病窝洞的制备,可以根据典型的临床病例制作一个视频课件,在课堂上边播放边讲授,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文字讲授。在口腔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此教学实例不胜枚举,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必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留学生口腔医学教材的选择 如果说好的教师可以为这门课程增光添彩,那么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是课程的血脉,是根本。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针对留学生的口腔医学课程均没有统一的教材,纵观一些兄弟院校,一般指定2本教材,一本是留学生生源国的原版医学教材,内容系统详实,类似学术专著;一本是学校自编的医学教材,采用提纲式结构,注重条理,2种教材相互弥补,教学效果很好。国外的口腔教育属于毕业后再教育,口腔医学教材类似于我国研究生的教材,原版医学教材内容虽然详实,系统化,但深度及广度高于临床专业留学生口腔医学的大纲要求。鉴于此,推荐在参考国外经典教材的基础上采取自编教材的模式。本院一直采用自编教材,内容涵盖口腔医学各个专业的各种重要疾病,内容简洁、条理清楚,易于理解。但10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医学知识快速更新,教师应与时俱进,借鉴口腔各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经典的教材,统一格式,结合临床重点疾病及新进展对留学生口腔医学教材进行重新编写,以便更好地满足留学生口腔教学的需要,给学生传递准确的知识,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真正受益。 2.6从政策上提高教师参与留学生教学的积极性 留学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2个学时的全英文授课,课后起码要花费数倍于此的时间去准备,对于同样的授课内容,英文教学的备课时间是中文教学备课时间的4倍。基于此,为了培养及稳定留学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质量,本院在课时津贴和业绩评价上体现优劳优酬的原则,切实提高全英文授课教师的课时津贴和课时系数,提高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使英文教师队伍得以持续、良性发展。 3留学生口腔医学教育的展望 本院留学生教学已进入第10个年头,未来的10年直至更长的时间里,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大。留学生教育是学校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体现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各个学科互相补充,紧密相关,口腔医学也将成为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更优的留学生口腔医学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而且可以积极推进本国学生的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本院应进一步吸取各家之长,加强教学的内涵建设,从教材的编撰、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人才的培养等各方面不断优化,通过不断努力,让留学生的教育水平再上台阶。 作者:陈方淳唐宇英单位:口腔基础医学教研室专业外语教学组牙周粘膜病学教研室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人文素质口腔医学论文 1人文素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1.1制定课程标准 完善顶层设计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6年开始就不断提炼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等卫生服务单位从事口腔疾病诊治、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每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人文素质目标,将教学行为与工作任务对接,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处处体现医德医风。 1.2模块化课程管理 医学道德的核心是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对生命的根本态度,是对患者健康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生命权利的尊重。根据临床口腔医生岗位设置课程,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大类,其中选修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技巧》、《医学心理学》《卫生法概要》等。这些课程强化了素质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还开设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激发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就目前而言,加强人文课程的比重,不但不会影响口腔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 改革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和动手能力。“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而提出来的,在此种模式下教师与临床一线医生相一致,教学环境与临床操作环境相一致,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生产实习与就业培训相一致。专业教师均是临床一线的医生,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临床人文关怀的因素,在学校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训室模拟真实临床工作环境,感受职业氛围,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将专业课程任务化、项目化和人性化,实训课模拟临床接诊、问诊、检查、治疗等过程进行,将人文素质融入实训项目。实习就业单位除肩负就业培训任务外还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3人文素质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将人文素质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是医学院校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师德师风建设中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漯河医专口腔医学系针对此种情况组织新进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教研会进行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研讨;鼓励教师跨学科进行人文素质、德育教育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用教师的学识和人品来影响学生的三观,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何爱华认为师德建设构成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注重师德建设,以生为本,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 4人文素质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人具有生物学特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一直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统一。在口腔医学的教学安排中大力倡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水平和岗位胜任力,以迎合新世纪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2008年口腔医学系成立了“8020”口腔保健协会,旨在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和预防口腔疾病的相关措施,提高人群口腔保健意识、培养大学生口腔健康服务能力,力求通过协会的努力使人类在80岁的时候口腔内还保留有20颗能够行使功能的自然牙。利用暑假及每年爱牙日进行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为社区老人及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义诊和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深度发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口腔医学的发展,要求口腔医生除了具备高超的医术外还应具备一定人文素质,这也是今后教育不断发展的方向。人文素质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和情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能仅靠灌输和读书获得,更重要的是经历后的感悟。 作者:杨旭梁源刘春灵单位: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系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医德教育口腔医学论文 1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教育的现状 1.1学校对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1.1课程设置欠合理,专业课程过多,人文教育课程较少。口腔医学本科生一般为五年学制,需完成医学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口腔医学课程、医院见习与毕业临床实习。学业繁重,课程安排紧凑,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往往将绝大部分学时学分留给专业课程,将人文教育课程设为学分较少的选修课,并且课程缺乏系统性,往往只开设1~2门课程。人文学科普遍成为了医学专业课程的“陪衬”。不仅如此,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大部分医学院校开展的关于人文教育的讲座和宣讲都比较少,可想而知其中关于医德医风教育的学时数更是少之又少的。 1.1.2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实际指导意义不足。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德教育课选用教材往往内容枯燥陈旧,较为抽象,脱离实际医疗状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起来的中国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思维定势,此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应付考试,无法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医德教育课程大部分由并无临床医疗经验的校内专职教师任课,因远离临床一线,往往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对现实医学问题的诠释只能是纸上谈兵。同时理论知识的灌输未充分重视与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约束性,使医德教育难以深入,造成学生对良好医德的理解不到位。而相对于国内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课程的不足,在国外医学院校设置的课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行为医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包括如何有效表达,加强医患沟通与互动,《卫生政策学》与齿科诊所经营学的介绍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2教学医院对医学生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2.1教学医院的医德教育主要针对于医务人员,而医学生有其特殊性。作为教学医院,更重要的是完成医疗任务。即使是医德医风工作常抓不懈的教学医院,进行的医德教育也主要是针对本院医务人员,而医学生与医务人员相比,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同样的教育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2.2教学医院的口腔专业带教教师均为临床医生,有较强的局限性。带教教师作为口腔临床医生,与学校的专职教师不同,大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思想教育工作不够专业,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事倍功半。而且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往往更注重专业临床技术是否过硬,对医德水平的要求不高,造成个别带教教师本身医德水平不高,做不到为人师表,甚至将负面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使其逐渐背弃医德良知,对学生良好医德的培养势必将造成不良影响。 1.3口腔专业的特殊性因素造成口腔医学生本身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3.1口腔专业具有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除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大部分口腔科医生都工作在门诊一线上。而口腔科门诊,无论是哪个二级学科科室,每位医生都守着一张口腔综合治疗台,单打独斗,要求团体协作共同完成的工作量较少。因此,医护、医技之间的合作往往被忽视。而现代医学,特别是临床诊治工作是多学科融合与应用的整体,医务人员同心协力、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3.2工作内容更着重于临床操作。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的工作内容不同,口腔科临床工作多为动手操作,而不是检查化验与开处方等,而且医生临床操作过程中患者往往是张口状态,无法沟通,也就使个别口腔科医生眼中看到的只是“牙”,而不是“人”,忽略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把自己当成了“牙匠”,而不是“牙医”。 1.3.3各分支学科间工作内容差别较大。口腔科医生各分支学科间工作强度与经济收入差别较大,如不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影响到口腔医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于学生对实用主义片面地理解、认识与当今社会市场化的冲击,导致大部分医学生更倾向于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技能学习从而影响学生接受医德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填报研究生志愿时不考虑个人兴趣、素质等各方面条件,只专注于收入最高的二级学科,造成各学科间发展不均衡与优秀人才的浪费。 1.3.4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人文教育的缺失。口腔医学院校大部分为独立的口腔医学院或医学专业院校下属的口腔医学系,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开展的关于人文教育的讲座和宣讲都比较少,医学生接受人文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较少。 1.4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水平考核难以量化与医务人员不同,即便是在毕业实习阶段,口腔本科医学生也是在带教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诊疗活动。通过对患者回访反馈的情况往往不够客观清晰,而每位带教教师对实习生医德医风要求的标准往往不统一,因此专门针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水平的考核难以量化,给学生的医德教育带来了困难。 2开展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2.1口腔医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与其他职业不同,医生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论有意或无意,失误的代价都是惨痛的。尤其作为口腔科医生,由于口腔科操作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损伤性操作,比起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对于一个医生更为重要。作为医学院校,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校训,对于口腔医学院校来说,这里的“性命”指的更多是不可再生的牙齿的性命,关系到患者今后的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口腔专业医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2.2医患关系日趋正常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医患冲突的日益加剧与多元化,如何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做到保护好医生自己,逐渐改善医患关系,使其趋于正常化,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一个新的课题。在我们为医患冲突中遇难的同行们痛惜,谴责个别患者的过激行为,呼吁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理解信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医学生抓起,提高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会他们能够良好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3保障口腔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必要条件医疗质量与安全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医疗服务水平,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口腔医疗存在其特殊性,患者是否积极配合直接决定医疗质量与安全。因此只有两手一起抓,均衡发展,才能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提供有力地保障。 3提升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水平的方法 3.1通过对外交流,邀请经验丰富的美方教师增设医德教育等行为医学课程国内大多口腔医学院校对于医德教育,乃至行为科学教育缺乏系统性认识,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与教师团队,而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我们与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牙科学院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邀请经验丰富的美方教师来校讲学。以美方的实际教学案例为基础,为教师们介绍行为科学在该校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并利用夏季学期的两周时间为口腔系本科生进行集中授课,内容包括牙医与患者的角色和行为特征、医患沟通与互动、口腔保健中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等内容。通过授课,我们教师明确了医德教育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现场听课观摩学习了行为医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授课方法与教学模式,为今后建立、培养自己的行为医学课程教师团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们了解了病人与医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技巧是口腔医疗实践的核心,认识到学会尊重患者,提高自己医德水平的重要性。 3.2从学生入学初开始与学校取长补短,联合开展医德教育 3.2.1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期间。个别综合性大学因高考招生制度的局限性,造成口腔专业并不是学生入学第一志愿,甚至部分学生的第一志愿非医学专业,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入学后对口腔专业懵懵懂懂,不了解,不热爱,被动接受,甚至误认为口腔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范围窄,业务性差,仅仅是补牙、拔牙、镶牙这样的简单工作,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加大了对医德教育的困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期间,可利用周末休息日,组织同学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进入到医院内,通过导诊、维持医疗秩序等医疗二线工作,为患者提供服务,了解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产生崇高使命感,并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提高自己进行简单医患沟通的能力。同时通过学校与医院的紧密合作,聘请医院一线教师与学校医德教育教师共同编写口腔专业学生专用校本教材,将理论与实际案例充分有机结合,并在课后由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或近期发生的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提升学生的兴趣度与参与度。增加医德教育课程的学时数与所占学分,提高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考核方式可调整为多样化考核方式,不仅局限于笔试,增加平时讨论情况所占比例,改变考试前突击背题就可得高分的现状,提高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 3.2.2口腔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已经通过口腔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口腔医学有了初步了解,我们通过安排学生跟随医院的“口腔健康直通车”,深入到社区、部队、学校等场所,运用已掌握专业知识为民众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普及预防保健知识,简单答疑解惑,使学生产生崇高使命感。 3.2.3口腔专业临床课程学习期间。从第四学年开始,学生开始学习口腔专业临床课程,对于口腔专业各个二级学科有了系统的了解,但是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对口腔医生的具体工作内容知之甚少,可通过集中安排两周时间的见习,进入到医院各个学科,通过挑选优秀的见习带教教师,学生们进一步对口腔医务工作者有所了解,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了解医疗工作内容,为第五学年毕业生产实习打下基础,更能近距离学习如何做好一名口腔医生。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加强教师医德教育意识,将医德教育融入到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例如有针对性地通过临床成功病例加强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通过失败病例加强学生职业责任心与职业道德,通过临床纠纷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医患沟通技巧与水平。 3.2.4毕业生实习期间。实习期间是实习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医德的重要时期。作为实习医生,既是医生,又是学生,如何兼顾好以上两个角色,是对每一位实习医生的严峻考验。尤其作为口腔科实习医生,由于口腔科操作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损伤性操作,每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对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实习生正式进入实习之前,教学医院应组织相关职能科室为实习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教育,包括为了使实习生能够做到依法行医,组织医政科进行医师法、侵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为了加强实习生职业道德观念,组织医德医风部门进行口腔医生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介绍医院通过患者回访进行医疗服务质量追踪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及原因分析;为了加强实习生医患沟通技巧及纠纷应急处理能力,组织门诊办公室进行实际纠纷案例的介绍与相应处理流程。如果教学医院为口腔专科医院,那么与综合医院的口腔科相比,由于学科分支较多较细,各科室间的医德教育内容有其特有的特点,应该有针对性。在实习生进入科室后,安排科室主任与带教教师为学生进行系统、正规的技术培训的同时,针对本科室学科特点,对患者群特点、医患沟通注意事项与技巧,已发生医疗纠纷的案例等进行介绍与分析,避免同类案例发生。例如口腔修复科患者特点为老年人患者占了较大比例,往往动作慢、爱唠叨,初诊采集病史耗时较多,因此如何与老年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做到讲解耐心、杜绝厌倦情绪是医德教育的重点。而在儿童口腔科,应首先进行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如何观察患儿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减少其对治疗的畏惧心理,尽快引导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是医患沟通内容的关键。在口腔黏膜科,因多数口腔黏膜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患者往往情绪悲观低落,不利于积极配合治愈疾病,因此,在客观准确地说明病情的同时,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是实习生应该向有经验医生努力学会的沟通技能。为了解决个别性格较内向实习生初接患者时因过度紧张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与治疗的问题,除了加强同学间角色互换等情景模拟练习,可通过配备综合治疗椅用仿真模拟人,通过反复练习,带教教师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应注重学生素质修养,规范言行举止。组织实习医学生参与本科室内死亡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医疗差错事故分析与讨论等,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生动的医德素质教育。尤其在遇到纠纷时,能够端正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对个别不良风气能够是非分明,正确判断。 3.3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进行三级管理与评价 3.3.1制定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体系,由带教教师与科主任评估。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手册》的基础上,根据口腔医学本科生的特点进行调整修改,制定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系统,对带教教师与科主任进行评估体系的集中培训,保证评估标准的一致性,通过质与量两方面进行量化评估。 3.3.2通过患者跟踪回访,对口腔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水平进行评估。我院医德医风部门常年通过对每位患者进行医疗质量、流程、服务等方面的跟踪回访,并及时反馈给相关医生与部门,及时整改。通过这一平台,针对实习生诊疗后患者的跟踪回访,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在与患者在沟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个性化的带教重点调整。通过以上带教教师的评价、科主任的评价、患者跟踪回访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进行三级管理与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并且合理利用医德医风考评结果,与实习生实习成绩考评相结合。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把医德关临床带教教师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临床医生,是医学生了解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第一窗口,因此对于医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培养与确立至关重要。尤其是部分教学医院管理体制不够合理与完善,带教教师在工作辛苦、责任较重的同时待遇往往不能得到有力保障,导致教师们承担带教任务的积极性不高。而大部分教学医院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以临床专业技术为主,忽略其职业道德与素养。因此,医院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应将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选派出医德好、医术精、服务佳、懂得团结协作并对教学工作有热情,有激情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同时,为了保障带教教师的利益,医院应制定相应合理的政策,在职称晋升、聘任、奖金、评先评优等方面均给予优惠,使更多德能兼备的优秀教师们愿意投入到带教工作中可以无后顾之忧,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带教工作中。因此,口腔医学生应树立首先成为一名仁心的医生,然后才是一名仁术的医生的信念。只有仁心仁术两者完美结合的口腔科医生才可称之为优秀的“牙医”。纵观古今,每一位医学大家无不如此。因此,作为口腔医生摇篮的医学院校与教学医院,对学生进行全面、规范并与时俱进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的坚实基础,也是培养卓越医师的有力支撑。 作者:林欣戴艳梅杨颖郭怡熠单位:天津市口腔医院教学办公室,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OSCE教学口腔医学生论文 一、临床实习前OSCE考核方案 1.编写病例、制定评分表:所有工作均由经过OSCE培训的口腔专业临床骨干教师及实验室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完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订考核大纲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集中讨论和修订。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临床病例,制定评分标准。选择编写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常见病例,多数病例需要进行分析鉴别,诊断不完全清楚,具有多种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而不是经过几个病史提问就能作出诊断简单的病例。 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标准化病人(SP)的相关培训工作。招募有一定基础的低年级五年制口腔专业本科生作为SP,通过面试挑选表演能力、沟通技巧较为突出的学生。培训时间为5周。第1~3周:了解OSCE、观摩病例、角色排练,培训教师回答SP疑问,讲解或通过视频让SP熟悉病例的模仿要点。第4周:强化训练,针对在前期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第5周:SP评估,SP在考核前接受训练教师、专业学生的评估。 3.考站设置:以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模拟实验室为依托,设置6个考站,涵盖进入临床实习后的主要常规知识和技能操作。每一站的考核内容都经过非常细致的规划,学生在每一站的表现,都能够客观地表现在成绩单上。其中标准化病人(SP)考站1个,模拟考站(临床操作技能)1个,教师考站4个,历时120分钟SP考站要求学生对SP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口腔专科检查,诊断及治疗计划,其中包括对沟通能力和问诊技巧的考察。模拟考站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一项随机抽取的临床技能操作(时间按操作项目规定),如窝洞制备、制取印模、打结、缝合等。教师考站由口腔专业临床教师担任主考,要求学生先从考题中随机抽取1个,准备5min时间,再回答教师的提问。 4.OSCE考核实施过程。提前将考核标准及考试流程告知学生。每一站点除了考官外,分别指定1名工作人员在考站外维持秩序,考场外粘贴考核流程图和考场需知,考场内各站点有醒目的指示牌,考站间相隔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干扰。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按顺序依次进入各自考站,考核结束后轮换,在全部考核结束后每站考官提交并汇总成绩单。 5.问卷调查。在考核结束后,我们对2012年参加的2008级本科生40人和2013年参加的2009级本科生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OSCE考核模式的态度。 二、结果 1.考核结果。我们要求每个考生6个站点必须全部考完,每个考站均应达到及格分值,否则不能通过。从考生各站平均成绩和总成绩看,结果还可以接受。 2.学生对OSCE模式的态度。调查表显示:2008级和2009级全部考生都表示以后还愿意参加这种方式的考试。对SP的满意度,2008级为80%,2009级为84%。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临床操作能力的,2008级为85%,2009级为87%。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交流能力需要提高的,2008级为86%,2009级为84%。 三、讨论 虽然OSCE考试在我校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生实习前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还处于尝试和改进阶段,但是通过两年的实践,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的观念,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临床分析决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①目前使用的SP是从低年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中选拔的,对于考查医患沟通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都有待在长期应用中总结;②病例编写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该使病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病种数量还需进一步增加;③考站及考点的设置方面,保证考核的可靠性,既要考虑考核内容的全面,真正做到综合能力的评估,又要考虑可操作性;④考官方面,主要是探索怎样提高考官对各项考试内容评分细则的把握,减少因考官的主观因素而影响考试的客观性;⑤考核结果的处理,怎样改进评价标准使考核结果更具公正性和科学性。 总之,OSCE完善了临床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形式,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与评价过分地依赖于理论而忽视综合能力考核的情况。但是,我们对OSCE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疑虑和不足,如何使OSCE考试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及可操作性,将是我们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作者:常亮刘伽伽单位:潍坊医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心理学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6号文件”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未来思想教育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西方的公民教育一直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从外部灌输向自觉观察学习的教育方式转化,加强隐性教育力度,增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合力。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正面教育,注重运用灌输方法,向被教育者灌输社会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这种方式固然简单、易于起效,但西方的思想教育方法相比之下则更为隐蔽,深入人心,值得借鉴。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离开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当今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当前,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何开展一场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方面面临的重要课题。以脑电理论为启示,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广泛的推广性。 二、脑科学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 跨学科学习脑科学,可以在脑电理论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间实现有效的衔接,用脑电理论指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和实践开展。 1、左右脑分工理论概要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Wolcott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脑有左右两半部,各有不同的功能,并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左脑操纵语言、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产生直观、想象,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思想政治教育要产生效果,必须内化到大学生的心中,这一过程既是逻辑的,又是非逻辑的;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所以,既要储存于左脑又要储存于右脑。以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性强,只能与左脑相互关联。科学开展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右脑相互关联,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内化,深入到同学们的心中。 2、脑电理论概要 脑电理论,又称脑波理论或脑电波理论。自从1929年,德国的精神科教授柏格(HansBerger,1873~1941)成功完成首例人类脑波的记录之后,经过数十年不断的测试及研究,脑波专家已经了解正常人在不同年龄的脑波型态、清醒与睡眠的脑波变化。国际脑波学会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把脑波由慢到快依序分为δ(得尔塔)波、θ(希塔)波、α(阿尔法)波、β(贝塔)波。研究表明,在α波时,人的意识处于清醒与半清醒之间,脑的防御降低,身体更为放松的,灵感与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所以α波是为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均是在大学生“警觉状态”(β波状态)下开展的,起效不明显。采用有效载体,让学生在“放松状态”(α波状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则效果更好。但是,以往观念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仅停留在“寓教于乐”的层面,此旧观念有待推翻。 三、目前国内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外均非常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环境、教育督导、发挥实效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做法;在我国香港和台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内地高校对于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操经验的提升。 1、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在理论层面,开始有效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如何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外各种力量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活动、载体、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运用隐性方式切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形成一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包括人员的组成、培训、考核等;如何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加以结合;如何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如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估、考评和激励。如何制定政策,完善机制,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等。 2、实践开展现状 在实践方面,开展的工作则略显滞后。很多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正面灌输为主。诚然,在一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正面灌输的思想教育必不可少,但是目前多元文化下,如何让课堂教育、政治灌输不仅入耳,而且入心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些时候,受众表面在听,实则内心不接受,这种做法的效果就会大大折扣。以大学为例,目前的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队伍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思想政治课的两课教师,另一支是辅导员,笔者调查了大连的一些高校,从目前的工作形式看,两支队伍都是以正面灌输教育为主。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众多,而从研究中来看,隐性载体发挥作用的强弱,与其能否降低受众的内心防御有关,如果通过一些活动让受众的脑波达到“放松状态”(α波状态)那么教育效果会更加深入人心。研究中,开展了针对大学生道德和行为实践,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素质,真正促进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符合社会的需求,侧重考察艺术熏陶、团体辅导、社会实践、文化建设等十几种载体,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影响。 1、艺术熏陶 目前,还没有对艺术育人的效果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艺术作品是最富有情感的,它通过塑造生动的感性形象去感染人,使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蕴含着大量的作者思想,当欣赏作品时,欣赏者就会与作者心意相通、实现共鸣。而更多的欣赏蕴含优秀思想的艺术作品,欣赏者就会领略到丰富的思想世界。这就是无言的教育。所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不仅让更多的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更应该让同学们学会欣赏艺术的方法,而不是“看热闹”;同时,研究建设优秀的艺术作品库,收录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供学生自由的选择欣赏;举办大众化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表演当中。艺术作品,不仅能陶冶情操;根据左右脑分工理论,艺术作品还能开发潜能。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有组织者的一对多开展的主题活动,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种方式以运用专业的技术,促进学生们对自我的认知、对环境的适应、对他人的理解、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正是因为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没有说教,达成的共识也均在类似游戏的过程中形成,团体成员在分享体验时则更觉得真实。成功的团体辅导,可以很好的形成团队的精神和大学生合作的意识,同学们领导的能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社会实践以社会为教材,大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可以直接感受经济的发展、职场的氛围、团队的建构、自强的重要,所以,以社会为师,可以让大学生锻炼优秀的品质。同时,社会实践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是一种以他人为师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社会实践以后的学生,通常会更加热爱国家和社会,更加体会创业的艰辛、更加理解家长与师长的期待、更加珍惜大学生活的时光,一个崭新的精神面貌通过实践得以形成。 4、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大学生自觉成长、寓教于乐。《音乐欣赏》、《公共关系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人文选修课,文理交融,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各式各样的竞赛,锻炼了能力,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扩大了知识面;阳光体育运动、大学生艺术团、朋辈辅导小组丰富了大学生健康的课余文化生活,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军训、观影、沙龙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使各种能力协调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新的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依托于教育理论的改革,而教育理论改革的灵感也来源于实践经验总结。很好地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进行学科交叉和学科交融,已经成为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思路。20世纪,脑电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脑电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针对人的学科,将脑电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必将很好地提示如何选择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来自自然科学的依据。 作者:陈肖东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学研究 1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碍的表现 通过对大量农民工子女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包括交往动机、交往情感和交往行为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在交往动机方面,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圈子较小,他们更加渴望交往。但他们往往受到所生活的交往空间限制,交往范围较为有限,而城市学生往往也不太愿意与他们交往。二是在交往感情方面,农民工子女的现实交往往往不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同学中朋友少,而好朋友更少。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在交往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往往容易积累起来。因此,存在大量农民工子女把交往的感情需要转向社会青年和虚拟网络空间的现象。三是在交往行为方面,较易走向封闭,不愿主动交往。农民工子女容易因为物质的匮乏产生交往的自卑,在城市生活中难以找到交往的对象,往往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因而极易形成孤僻心理,影响到日常的交往行为发展。 2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 2.1农民工子女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个性即人格 指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经常的、稳定的不同于他人心理特点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反映。由于不同的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所生活环境都有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方式和别人相比总是存在千差万别的。个性品质表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令人生厌的、疏远的,有容易被人接受的,也有被人喜欢的等各方面不同情况。 2.1.1农民工子女具有一定的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但容易被误解,不利于交往农民工子女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交往优势,如他们具有勤劳、诚实、谦虚等品质,这些品质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的交往便利。同时,农民工子女身上不少的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交往中也容易被城市孩子误解,如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对物质较为敏感,容易被城市孩子认为是小气、自私;农民工子女说话较直,容易被理解成是语言尖酸刻薄;农民工子女较为胆小,容易被理解成是不合群,脾气怪异。这些误解,容易使本来人际交往能力就较差的农民工子女产生交往的障碍。 2.1.2农民工子女有部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容易导致交往障碍的产生在城市生活中,一些农民工子女会具有不良的个性品质,这些不良个性品质表现在思想以及行为上。在学习上,一些人成绩不好,经常不交作业;在行为表现上,会拖班级的后腿,甚至有些人还破罐子破摔;更为严重的是有部分孩子还结交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甚至开始早恋等。这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很易引起同学们的反感,进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交往。同时,这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还会破坏班级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导致班风学风被破坏,对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是不利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导致一些老师也在心理上不接纳农民工子女。 2.2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 产生的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既是启蒙之师也是终身之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施加的影响是最早和最全面的。农民工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父母的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能否跟进、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收入等因素都将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农民工家庭容易导致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父母的缺位,造成亲子感情的缺失 不少的农民工子女都在农村长大 上小学后才来到城市,而在农村生活时,这些孩子往往是由爷爷、奶奶隔代进行抚养的,等到孩子要上学读书了,才把孩子接到城市来。由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长期缺位,孩子与父母形成了一定的隔阂,无法表达他们间的感受和爱,孩子心理在发展上已经蒙上了阴影。 2.2.2农民工父母文化水平过低 缺少必要的教育常识可以说,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父母的学历水平都不高,在城市中主要从事收入较低的体力劳动。同时,他们还缺少教育孩子的必要常识,但却对孩子的发展有较高的要求,这极易形成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影响孩子的自信。 2.2.3家长与老师缺少沟通 对孩子发展关心不足不少老师都反映,一些家长,特别是农民工家长,除了考试分数,他们平时极少与老师沟通,很少关心孩子的表现和发展,以为把孩子送到城市的学校,孩子的一切教育问题都迎刃而解,自然能够获得比在农村学校更好的成长。 2.2.4父母收入偏低 影响孩子交往的自信农民工受文化程度所限,在城市大都从事建筑、环卫等职业,他们的收入也较低,在城市生活中往往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样的经济条件,往往不允许孩子在物质方面与城市孩子相对比,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孩子在学校的交往。 2.3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学校原因 学校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学校的管理、教育方式、同伴交往等,这些因素不合理,都会导致农民工子女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2.3.1学校管理不够合理 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学校的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学纪律、成绩管理、评优评先、班队活动的安排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知道,由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总是随父母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他们曾在不同的学校学习过,对城市和农村学校的管理都有一定的对比,不少城市学校较为注重成绩,评选各种先进均根据排名,而农民工子女基础本来就有一定不足,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学习适应困难,因此往往很难跟上城市学生的学习步伐,学习成绩也就很难提高。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很容易造成他们丧失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以致产生怕学、厌学的不良情绪。这些怕学、厌学情绪的产生,以及学习兴趣与信心的丧失,都是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根源。 2.3.2学校教育方式不够恰当 缺少教育的针对性在城市学校里,一些农民工子女无法和本地生学生一起参加升学考试,一些农民工子女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农民工子女人际关系不够好。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就把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看成例行公事,甚至有一些教师还把农民工子女看成是教学及班级管理的负担,仅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不太关心他们心理的需要。哪怕有些老师或是班主任意识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特殊性,而学校和老师也没有对他们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2.3.3同伴关系的不良 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存在弱势,一方面他们难以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学生对他们也会产生反感,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交往。从而使他们在同伴关系中正常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交往往往就会表现出退缩、封闭、胆小、怕事等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使他们在内部形成小团体,脱离班集体的范畴,成为一个游离于班级的小团体。而一些问题严重的农民工子女,将交往的需求转移到互联网上,甚至结交社会上不良青年上,进而导致这些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行为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4导致农民工子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原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生活,在城市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里,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容易导致他们的交往障碍产生。 2.4.1传统的城乡差别观念 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偏见农民工及其子女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歧视。一些素质低的城市人甚至认为是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到来,影响和破坏了城市的形象与秩序,挤压了城市居民的原本就不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等。这些歧视,容易导致农民工子女看不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2.4.2户籍的二元结构体制问题 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户籍制度都是二元结构体制,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同样受制于户籍的二元结构体制。虽然,农民工在城市里为所在城市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可在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上,甚至是在社会的认可上,都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平待遇。农民工想让子女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教育,让孩子来到城市上学,往往因为户籍障碍使其子女在入学和升学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同时,加上家庭无法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这些会对农民工子女幼小的心灵造成深深的影响。 2.4.3人际关系网络过小 农民工子女无法获得各方关爱农民工虽然来到了城市生活,但要融入现实的城市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往往是较孤立的来到城市,没有多少亲戚和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无法让孩子获得包括叔叔、阿姨等各方的关爱。人际关系网过窄,极容易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失衡状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此外,农民工子女还会受父母心态、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与同伴交往中产生心理落差,存在明显的自信不足,评价过低,这些拘谨、压抑、退缩等心理综合在一起,让他们无法获得正常的人际关系。 3交往障碍的引导策略 农民工子女健康的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很多,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的重要影响。农民工子女是人际交往中的主体,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看,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发展还是人际发展与成熟的开始阶段,尚未形成稳定和人际关系,还有较大的可塑与可变性,这一阶段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影响人幸福的环境因素,包括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都包含了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因此,要消除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是孩子发展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也是成长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保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应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友好的发展与交往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获得健康快乐地成长。 3.1农民工子女的公平受教育权利,有赖政府的保障与社会的关爱 3.1.1教育公平是建设 公平社会的基本体现现代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以保障公平受教育权为基本出发点制定相关教育政策,使孩子人人都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包括孩子在入学、受教育过程和取得学业成功等等方面的机会均等。 3.1.2政府保障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权应采用的措施 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权能否可以得到保障,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采取的措施是密切相关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将农民工子女学习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范畴,并对职能部门的责任进行问责,确保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权;还要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以及升学的户籍的限制,让他们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可以就近入学,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和城市生有相同的机会升学与考试,甚至在将来同样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农民工子女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是他们是否被城市的教育认可,他们在学习的热情与潜能能否被激发的前提与保障。 3.1.3社会要形成关爱 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氛围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农民工子女来到相对陌生的城市,他们肯定向往城市生活的美好,但现实却把农民工子女推进了城市生活的低层,对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本来就容易产生孤独、寂寞和自卑的心理。在部分城里人歧视的眼光下,他们的发展将步履维艰,幼小的心灵是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的,他们作为弱势群体,无法在城市里寻找到归属感。因此,他们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上都将受到巨大的影响,不但会造成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也极易造成他们将来成为城市生活不稳定因素。因此,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全社会都要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接纳和包容城市农民工的存在,给农民工子女创建温暖的发展空间,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平等地生活与学习,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3.2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3.2.1父母要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技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孩子在城市中呆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受到家庭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因此,农民工虽然自身的文化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应该掌握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一是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不少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无暇关注,只关心成绩,成绩不好就知道责骂或是惩罚,不利孩子的身心发展。二是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除了孩子的学习问题,还要关注的交往问题,要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谈,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骂,不宜让孩子幼儿小的心灵独自承受过大的压力;三是要有合理的期待目标,不少农民工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甚至有些人还把自身在文化上的缺失转移到孩子的身上,这样不但容易造成因目标的差距给孩子过多的责骂,也会让孩子承受了过大的心理负担。家庭教育的不当,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3.2.2创建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与家庭人际关系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不但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物质条件不足所产生的自卑心理。反之,缺少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和睦相处,使家庭成为孩子发展过程中躲避风雨的温馨港湾。积极的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则孩子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 3.2.3关注孩子交往过程的细节 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的交往行为或是不良的交往行为产生总有一个发展过程。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密切关注孩子平时交往过程中的细节,及时发现一些不良行为的苗头,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交往能力非常重要的。对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的有益的交往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而对一些不良的交往行为,则要及时给予说理、引导,防止他们走上交往的不良极端。 3.3学校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3.3.1学校要制定相应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 在学校管理中,要制定相应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督促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履行公平教育农民工子女的责任,也让教师能够开展有效的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工作,禁止歧视农民工子女的行为发生,使学校和老师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同时,学校也要创建一个同学间和谐友爱的交往环境,同学间是能够产生和保持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避免城市学生和农民工子女歧视或孤立现象的产生,给农民工子女一个安心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3.3.2根据农民工子女特点 提高其自信水平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农民工子女交往障碍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自信的不足。要提高孩子的自信,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农民工子女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水平;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关注农民工子女,要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对他们的良好表现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农民工子女的不同特点,分配给他们相应的任务,给他们更多展现自身的潜能的空间与平台,通过能力的展现和提升增强他们的自信。只有自信水平提高了,孩子才有可能敢于主动问老师和同学的学习问题,通过在学习和活动中与老师、同学的接触,增加他们和老师及同学之间的认可,克服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提高交往的能力。 3.3.3引导农民工子女学会交往的技巧 农民工子女身上有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存在一定的个性不足,因此如何充分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让他们学会交往,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要教会农民工子女学会角色扮演,在交往中,要克服自我中心,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同伴,只有信任同伴,才会获得同伴的信任,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人际交往一定会成功;三是要让孩子勇于和同伴交流,把自己从封闭中解放出来,在交往中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行动中加强与教师和同学的友谊;四是要教会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交往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要教会孩子及时通过学习或活动等形式转移出去。通过积极的情绪教育,在乐观心态的过程中,甚至能够将一些消极的情绪转变为促进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保持积极和阳光的交往的心态。 4总结 总之,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心与帮助,他们交往能力的提升,也要有农民工子女自己努力,只有当农民工子女享有了和城市人一样的公平教育环境,个性和潜能都能够得到积极的发展,他们人格才能不断地健全,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 作者:谢龙华 钟贞 单位:梧州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研究 一、以情境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物理,勾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提供保障.所以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将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等建立适合学习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等获得基本的物理技能、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准备几个通过敲打可以发出响声的物体,如茶杯、小鼓等.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用木棒敲击任意一个物体,学生猜出是哪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之后教师将撕碎的纸屑放在鼓面上,然后敲动鼓面,带领学生观察鼓面上不断舞动的纸屑.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人体什么器官起到了声音的感知功能?声音又是怎么传播的?让学生一一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物理现象进行理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以角色扮演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角色扮演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学的教学中同样十分的适用,在该方法的使用中,让学生扮演物理学习活动中的某一个角色完成任务.在实行角色扮演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的课堂主体设计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活动,该活动的设计主题中还应该融入乐观、好奇等积极的元素,然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抽签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学习电功率以及欧姆定律后,教师可设计一个相关的学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扮演成一个设计师的角色,设计一份自己房间电器设备以及电路的图纸,在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当中,应该包括电灯、电表、变压器、空调以及开关等.为了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挑战性,还应该对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解释.学生设计完成之后,同学之间可以对这些设计进行评价,还可以在教室里面展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沟通.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某个重要角色的演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一个较好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的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开发学生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以实验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授课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教师可以对整堂课的布置进行精心的设计研究,将需要引入的教学实验合理地融入进教材内容当中,使学生在读书、听课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发现这个关键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埋下伏笔,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例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实验,准备几张白纸、刻度尺、秒表等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比较纸片下落的速度.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哪张纸片会下落得更快呢?是依据什么进行判断的呢?在演示实验时,让学生拿出两张16开的纸,将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外一张对折两次,为了让纸片可以平稳地下落,可以把纸片两端向上叠起一些,将纸片放在同一高度,将其同时释放.要求学生对纸张下落的时间进行记录,比较那张纸下落的速度快.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动手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速度的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重视学生幸福指标的学科,教师是影响学生感受幸福的关键人物.在进行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有进步的一些学生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演以及肯定,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板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师能够更加合理地开展教学,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江银燕 单位:江西上饶婺源中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1、理顺师生关系 1.1换位思考来理解老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不存在一点毛病和问题都没有的人,在中学生的师生关系里,有时会出现师生冲突,这时无论是怎样的情况,学生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千万不能不顾场合顶撞老师,甚至有过激的行为发生,这样会使问题升级,铸成大错。想想老师有时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学生的负责任,也许有时语言会激烈些、或者是不是学生误解了老师等等原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冲突。但不管如何,中学生都要尊重老师,维护老师的自尊和尊严。 1.2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以自我为中心现象明显,有些学生不允许批评,也受不了挫折和批评,如果在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往往就会对老师产生不满、心中不悦,有时还会影响到其所教授课程的学习效果。 2、协调亲子关系 这里所说的中学生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具体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青春期是人生中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容易产生亲子的冲突,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中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理解父母 首先,要看得起父母。无论父母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他们的文化水平如何,他们都是在为社会同时也是为子女做奉献。理解和珍惜他们的付出,从心里感激他们。中学生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尊重、平和,有事情要与父母商量,遇到父母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时,要与父母好好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能顶撞父母、与父母大嚷大叫,甚至有的中学生还与自己的父母来硬抵抗,让他们感到极度地伤心。 2.2关爱父母 从小事入手,养成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的行为习惯。主动做些家务劳动,平时多留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如果看到哪里不舒服,问一问,有病要陪他们去看病。父母过生日时,送上真诚的祝福,节日里多陪陪父母。2.3自我成长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也在成长,成长中我们既要做到与父母的良好沟通,也要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因为不远的将来,未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要注意从老师、父母、长辈身上学习他们的经验和阅历,汲取他们知识和教育,这些有益于我们中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提高。 2.4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 尊敬长辈要落到实处。比如:吃东西时,要先给长辈,出门之前要同家人打个招呼,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等。 3、同伴关系 3.1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种交往方式最不好,最容易导致孤立局面。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学会理解他人,要学会运用人际交往的“黄金原则”——即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3.2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努力理解对方 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讲明你的想法,增进相互的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切记不可粗鲁行事,伤害他人。凡事多为他人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并道歉,对他人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 3.3对待友谊需要真诚 进行人际交往要有一定的原则,要给予他人真诚的批评与帮助,要有一个真诚的感觉,建立起真正的、互帮互助、和谐有益的人际关系。 3.4交往方式要及时调整 当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看不习惯的人根本不理,就显得十分幼稚,会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 4、结语 最后,做为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往往具有新奇性、探索性的特点,有时情绪也不是很稳定,所以我们要主动避免不良的外界刺激,避免有时会导致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学生这一人生发展特定时期的人群,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充分重视学生们的人际关系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对于出现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准确地处理好,保证中学生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刘恕华单位:吉林辽源职业技术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职教心理学研究探析 1.研究目的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学的首要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更好地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应以职业教育对心理学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工作范围。 2.研究领域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及时地吸收本学科和某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调整自身的学科体系。从组成内容上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将包含有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职校师生心理理论、职业心理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相互联系的六大块;从理论观点上看,除了认知观外,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将吸收其他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方面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来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3.研究方法就职业教育实践而言,负责施教者是本地区的教师,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区的学生。 因此,任何有关教与学的问题,全都是本土性的。针对本土性的职业教育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以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一切构想与实际运作,即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取向。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只有适当的方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凡是适合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4.研究对象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整体的人,在职业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应以全体学生为范围,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虽然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生全部,但研究对象却是以个别学生为基础的,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之下,对每个学生身心全部的研究。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5.研究重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热点”纷呈,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创新教育、人格教育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操作技能训练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这些策略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实际的桥梁。要解决未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上述这些课题的进一步集中与深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6.研究手段目前,世界各国对教育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加强了高新技术和方法的训练。我国心理学研究人员巳经开始借助于计算机,采用多因素分析等统计技术,而且还引进了现代统计分析软件包,这就为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增添了现代化手段。可以预见,高新技术与手段在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研究队伍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完善与深入,复杂性日益增加,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仅凭个人的努力是难以胜任的,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协作完成,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已经进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工作者、职业教育工作者,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等共同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取向。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摘要】电工课程是高校电子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思索并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工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电工课程是电气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明显的工程性质和很强的实践性,涉及的半导体器件多,内容杂又难理解,抽象概念多,大部分的学生普遍认为入门难。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的特点,逻辑抽象思维能力有很大发展,求知欲旺盛,对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积极思考,乐于创新。教员在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作为教员,只有理解了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授课质量。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职业定向性比较强。大学生即要学习各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掌握从事各类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又要在本专业内拨博览群书,在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大学教育还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学习方法的特点。 经过高中的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后,大学生的学习转变为自学方式占主导地位。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学习的意义、价值,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独立性、批判性都很强,能够独立思考,探索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喜欢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见解和观点。 2.顺应时展潮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育终身化。 一个人的工作职能也将会经常变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不断更新,我们应当紧跟时展潮流,随社会经济结构经常变动,以“学校课堂”为主体的一次性教育将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领会终身化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把握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正是依赖自主学习,从人才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分析,排在前三名的是:创造性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这三大能力的结合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任务有 2.1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是做好自主学习的关键,自主学习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自觉发展进行的,这将有利于自己的个性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学,而是一个在交流中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而获取知识的过程。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长期的学习中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经过高中时期的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自学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2.3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的刻苦努力固然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大学教育并不一定要记住所学的东西,但一定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到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3.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 奥苏伯尔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习心理学中有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即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动机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内驱力指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 当一个学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课程基础阶段时,教师要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一些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讲述555定时器时,先从我们日常用的触摸灯讲起,在黑板把灯的亮灭设为输出,几次触摸设定为输入,与学员一起分析输出与输入间的逻辑关系,而后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在心理上给学生们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书上关于555定时器的内容。最后才有教师讲解,这时已经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关注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学生对电工学的兴趣或是认知内驱力决不是生来就有的,教师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这一章,采取的授课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去开放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几个学生一组亲自动手做一稳压电源。任务布置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课上认真学习,不懂的地方主动与老师讨论,课后积极的查阅相关的资料,挑选合适的电力电子器件,系统和设计的思想贯穿课程的全过程,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如晶闸管、双基极晶体管、桥式整流的工作原理,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结构及应用,对电力电子的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深刻的把握。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器件的输入输出特性有了深刻理解和印象,熟练的掌握基本电子仪器的使用,了解电子仪器、器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学生看电路图能力、电路分析计算能力、选择设计方案和器件的能力、电路设计及调试的能力在自我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感到自己学有所用,这就大大的提高了他们学习电工学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助能力。超级秘书网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接纳而表现出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大学生的争强好胜之心甚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组织合理的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和胜负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有的章节如时序逻辑电路这一章,在教师统一讲授后就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把与本章节有关的计算机硬件的内容整理组合,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每小组选派代表为大家讲解。最后有教师点评,给他们以鼓励。例如译码器这一节,学生在自己组织时,自然而然的就与计算机的存储器这一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即很好的理解了译码器,又很直观的理解了地址的概念,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计算机硬件不再觉得很难了。一个章节内容完结后让每小组就所学的课程及时归纳总结———写出各章小结,总结出每章的知识点、应用的分析方法及重要的结论,再有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解,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会有较大提高。事实证明表明表扬与激励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 4.结束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关心和爱护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同情和理解,很好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对他们热情期望,严格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再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论文: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趋势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结束语,对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趋势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基本含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整合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M. King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Seligman 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中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 BartolK.M,200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 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LyubomirskyS.,2001)。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SandraS.,2001)。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论\文\网LunWenNet\Com]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 RisbergJ.,2000)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心理学研究论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摘要:从整体角度分析,教育心理学受到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并且从现实角度分析,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概述与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发展趋势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1.建构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产物,并且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化,在诸多刊物中建构主义这一内容均得到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等。从理论上分析,虽然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多以强调解决问题、强调合作学习等,所以说建构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培训中具有代表性,当然,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2.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主张多元化,对还原论有所反对,且后现代主义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对教育心理学而言具有推动性。其中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表现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中涌现出一大批全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性话题,比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网络教学等。 3.认知主义取向 在20世纪末认知心理学诞生,且在心理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毋庸置疑,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为心理学提供连贯的观念,还能推动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其中在认知主义取向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先前知识作用、分散联系、储备知识等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研究已经成为认知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4.人本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被称为第三势力,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国外诸多研究家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育发展中离不开方法论、跨文化理论,还需要从多维度以及多途径角度分析,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人本主义当前已经发展成为极端机械主义的矫正器,尤其在某一个特殊情况下,人本主义往往以人道主义在整个研究中得到复苏。 5.行为主义取向 在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取向以全新的研究取向出现在人们身边,其中与行为主义取向相关的包括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持续默读。从整个发展趋势分析,现阶段受到应激影响的行为主义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心理学家受到批判,甚至导致心理学湮没在社会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为主义演变得比较温和,而且将各个流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虽然缺乏绝对话语权,但是却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仍旧属于主流教学方法。 二、新形势下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是传播心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为发展基础的,自教育心理学出现以来受到诸多思维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取向,所形成的现实性、客观性等,均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教育心理学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1.实现理论观念的融合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多元化,几千年前的理论流程不能再重演,而且能够实现多种理论观念的融合,这些理论的多元化融合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2.实现研究情景的生态化 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下,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期望逐渐增加,虽然从全局出发教育心理学理论已经比较完美,但是仍旧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研究者也明显感受到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轨,所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需要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中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从根本上探究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行为机制,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心理学贴合教学实践。 3.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下,大多数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会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实现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从崭新的视角出发,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审视。此外,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视角上所存在的各种固执、偏执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因素以及多维空间进行研究。 4.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化 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科学心理学创建的时候仅仅认为加强实证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与性质类似,所以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其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包括了叙事式、阐述式、客观式等,因为方法不同,所以在统一研究中的应用也不同,但是也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其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期望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心理学研究论文: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 心理环境是相对物质环境而言的,即人的一种情绪、思维、心态等。幼儿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家长、教师、社会的密切关注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和谐的心理环境,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今天,社会的不断发展令人们日渐重视“情商”的培养,也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内向,孤僻,敏感的孩子,他们对群体的生活的适应能力差,对家人的依赖性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能经受挫折,令父母老师头疼不已,而这一切正是因为幼儿没有健康的心理因素,也再次证明了孩子除了要有良好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内外因结合,才能令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开心而又开朗的孩子。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经验。 一、作为家长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1.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在专横的旧式家庭环境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2.在生活中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让幼儿在正确的关爱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的生活日渐富裕,孩子也越来越少,每家可能只有一个“宝”,此“宝”自然变成了家人的中心,事事包办,盲从的父母、祖父母等数不胜数,可事实证明这样的关怀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并未为孩子的成长给予良好的帮助。我们提倡关心爱护孩子,与溺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建设性的关怀意味着为孩子的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从一个孩子能承受接受的方式支持他,这种开放式的关怀需要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每天坚持花20分钟的时间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表扬孩子合适的行为,说出您的感受等,让孩子们感受到肯定性的关怀,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3.给予孩子积极的约束,我们在让孩子得到正确的关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到纪律约束性的必要性曾有个孩子,因为下午放学的时候说好妈妈来接,妈妈还答应孩子下午接的时候会带玩具来,但下午来的却是爷爷,妈妈临时有事来不了了,爷爷没有带玩具,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推爷爷回家,叫妈妈来,爷爷劝孩子不能这样,但说了几句也没什么效果。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家长们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认为总是应该劝孩子,给他们机会,即使他们行为已超出了社会现有接受的标准。其实,正如一名国外作家所说:“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纪律的约束,这既是积极性的,也是限制性的。” 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学习兴趣,创造主动学习气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的提高。 2.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许多大人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令他们愈来愈没有自信,最后成为孤独自卑的人。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开学回来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讲一个故事。未料,能力薄弱的孩子居然把讲故事当成接受惩罚的方式,紧张到哭了。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给部分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方式确实能锻炼到部分孩子,但并不代表全部孩子都能接受。 3.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活动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以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自己做”“谁最能干”等有趣的活动,如拾落叶、拔草、种花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子,一颗螺丝钉,一分钱,一张纸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品质。 4.还应给孩子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孩子的本性就是好动,但因为大人过多的去约束孩子,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体能发挥,导致孩子在该动的时候不敢动,不该动的时候却控制不住自己。班上的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孩子,天性比别的孩子好动,但因为家人怕他到外面后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跑,所以很少带他出去玩,以为把孩子控制在较小的空间里,那样他会有所改进,但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心理健康与心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不良的心理环境,不仅对孩子的性情行为有所影响,甚至于会歪曲、破坏孩子的一生。 三、社会传媒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不可低估 幼儿期,儿童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和部分报刊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让幼儿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社会传媒中的人物及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幼儿出现品德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总之,我们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占领家庭这块阵地,把握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酝酿良好的社会大氛围,让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里受到全面的教育,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让我们携手努力,使明天的太阳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高慧敏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 心理学研究论文:影视审美心理学研究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子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观看影视娱乐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影视娱乐的内容随着观众需求在不断变化。近些年来,电视剧、电影以及电视广告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本文着重对于影视娱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视娱乐化对于观众审美心理的具体影响作出分析。 【关键词】影视娱乐化;审美心理;影视娱乐化的问题;影视发展方向 一、影视娱乐的审美心理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视娱乐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靠人的精神潜意识来完成的。影视娱乐的内容触发人们的潜意识,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后会在脑海中产生合理或夸张的想象,这是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这种潜意识的形成和人的梦境形成比较相像,在梦境中除了可以生活场景重现,还会将人的想法或者内心渴望的东西重现在画面,组合成人们的梦境。电视、电影通过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将人们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因此电视和电影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产业之一。电视电影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两种体验相结合,通过还原较为真实的生活片段,刺激观众的大脑皮层,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潜意识。 二、影视娱乐产生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对于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总结成三种心理状态“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精神状态,而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趋向轻松、快乐方面的内容。电影和电视因其较完美的画面感、故事内容以及听觉享受,给观众精神上的享受,放松观众的精神状态。但是这种放松只是暂时的,仅仅会在潜意识中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还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状况越来越差。我国的人民群众不习惯通过心理医生来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因此影视作品成为解压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观众可以通过愉快的影视作品,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轻松的故事内容中,从而减轻部分压力,使观众能够放下部分忧愁,自信乐观的继续生活。 三、影视娱乐发展的不足 由于受商业化影视作品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影视作品缺乏真实内涵,这使得人们在观看影视节目时被错误引导逐渐失去了文化审美能力。观察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不可否认,电影市场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影响着人民的审美理念与生活观念。例如,这两年来真人秀节目以其趣味性的内容受到了众多观众的追捧,于是真人秀进军电影市场,诞生了一系列的真人秀电影作品。虽然这些能给人愉快的精神享乐,但缺少艺术内涵,电影纯粹只是为了商业。看过真人秀电影的我们,顶多在电影院内哈哈大笑,电影并没有对我们实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影视娱乐作品的监管,给观众正确的审美心理暗示,这对我国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影视娱乐化的发展方向 针对影视娱乐作品中出现的过度娱乐内容,我国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娱令”,要求电影电视作品不可以装疯卖傻,没有文化内涵;作品内容不可以哗众取宠,出现虚假信息;作品内容更不可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宣传。这些禁令有利于规范影视作品市场,保障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正确的娱乐性,从而给观众美好的休闲内容,丰富娱乐生活。 影视作品的规范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保护社会公众与影视明星的利益。近些年来,各类亲子节目盛行,部分儿童明星开始拍摄广告或者参演影视作品,这些活动不利于儿童明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给他们自身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除此之外还会给普通儿童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因此,今年广电总局就了对于亲子节目的要求:限制明星儿童的出镜率;对于普通儿童在影视作品中的出镜加以限制;更对亲自节目的内容加以规范。影视作品的发展,除了依靠广电总局的限制,还离不开制作人和导演对作品内容的把控。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应该拒绝低俗媚俗的影视画面,并且注重画面的华美,注重对传统文化或者价值观念的传承,对于广告植入的内容,也应该做到“无缝连接”,使广告的出现不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 因此,我国未来的影视作品应该更注重于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反映群众的真实想法,为群众树立正确而有深度的价值观念,给观众更美好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从而使影视作品在内容、思想和道德方面做到统一,拒绝低俗作品或过度娱乐作品,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作品。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我国影视娱乐文化审美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对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文明产业的发展,并为我国新兴文化的发展走向树立新的航标。因此对影视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李鑫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 摘要:管理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观点、新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论述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应用,旨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作者:黄亚敏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心理学研究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实践中对人性关注的缺失 很显然,我国的中学教育目前来看是失败的。社会各方面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等现象。大学教育更也是如此,由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前的“教”和“学”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人格教育的缺失,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法对人生做出规划,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大学校园成为了他们混文凭的地方。大学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首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这需要以学生完善的人格为依托。然而中国教育在思想人格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在人格方面出现“断层”,无论从能力结构还是成才观念上都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原来憧憬的大学身生活产生失落感,出现目标和能力上的空白区。 (二)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严重复杂的心理问题 有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的自控能力与心理抵抗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应对大学里更加复杂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再者学生的生存适应力差,从在父母身边的被保护与被指导到大学生活的亲力亲为,自主、自控与自我服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缺乏自主意识与自控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关系,无法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对大学生活产生厌倦情绪,久之很可能发展成抑郁症,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心理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大学生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通过心理体现出来,使得行为表现与特定的社会化境,人文环境交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掩饰性和复杂性,对其他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是校园安全的潜在隐患。 (三)大学的扩招,自费,选择就业等问题已经出现端倪 由于大学的大量扩招,招收的学生个性更加多样化,兴趣也各有不同,这就给高效的教育带来更大挑战。现代的教育应该提倡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全面性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引导性的教育模式。择业的自主性产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每年都会有因为找工作问题而发生的自杀事件,这就凸显出了辅导员在就业规划和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高校内的就业择业辅导课程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教育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高效管理层应该尽快注意到这种转型,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成功就业。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心理层面的缺失 (一)育人与自我发展层面的缺失 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和市场调研,总结出高校辅导员认为自身缺失的问题主要有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不足;学生们认为辅导员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有待提高。学习能力体现了辅导员的自我完善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与工作激情。而其他能力都是关乎辅导员对于辅导学生的工作是否能胜任的关键因素,这些能力的缺失不仅影响辅导员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正常交流与合作,对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培养都是不利的。 (二)育人理论与辅导技术的缺失虽然说现代大多数高校都不再设置班主任,辅导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班主任的角色。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引导为主,因此辅导员必须懂管理,会育人,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所想,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讲究育人的艺术性与技巧性也是辅导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完全是照抄前人的模式,不能将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甚至有些做法过于偏颇。至于心理层面的交流与辅导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产生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辅导员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探究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相应的交流技巧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 三、辅导员工作的心理学建议 (一)选拔过程中注重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高校相应管理部门在选择辅导员时应该综合考虑参选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专业知识以及面试表现等因素,并对他们及时的进行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有能力胜任者,然后再利用一段时间对入选者进行实际检测,看其是否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同时高校应该完善对相应人员的任免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力来减少任人唯亲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辅导员的任免更加透明化,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创建有效的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准,提升其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足,辅导技巧单一等问题。多数学校每年都会花费大量时间与财力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辅导员对这种形式的培训往往存在抵触情绪,或者无法提起足够重视,这就导致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有必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机制,使之成为高效管理的一种制度,同时要不断地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对这种培训提起足够重视,真正满足辅导员们提高辅导水平的愿望。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安全感 辅导员作为一种长期和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其身心安全往往受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影响。再者辅导员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校区内,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辅导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辅导员的安全感既来自外在的人际和谐,也需要练就自身的坚强与独立。所以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现在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注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实际能力,创建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等措施,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国高校教育水平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李凌峰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职教学管理下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所必需 首先,高职类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各有高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院校,二是来自部分等职业学校的中专生。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为专业差异,文科专业只招收文科生,理科专业大都招理科生,有的专业不限文理,因此,学生的组成多样,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来源与普通大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素质有差异。普通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高中,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等职业学院,甚至存在初中毕业生。学生来源广,学校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都缺乏了解,在教学中只按照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免出现学生接受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不能兼顾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学习的缺乏主动性,又对学校的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这样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高职生的学历为专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类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里。高职类院校着重培育专业类人才,因此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并不高。进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好,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就不受重视,高考结束后,又觉得出路不如一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更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周围大多数同学情况都是如此,缺乏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使得学生会觉得不上进也是常态,最终会使得学习越来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当今社会对高职类院校和学生仍存在认识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点院校受到重视,虽然现在各项政策有所倾斜,且在宣传上也对高职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业单位,仍然持有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会加深对自身的不认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原来更多,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不断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运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学校加大对学习的重视,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技能时间,有问题积极帮助解决,有进步要及时肯定,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求知欲为动力,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动力才能越强。另外,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中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溶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像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里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里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辅导和引导,还要加入“干预”机制。如有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则不能仅限于等待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而应积极干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关注学生心态的变化,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做好辅导和干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实行教师值班,定期谈话等形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被重视、被关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宣传,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学生,树立积极心态,从而影响到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院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都需要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是将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和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作者:王丽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心理学研究论文:红楼梦中管理心理学研究 一、管理者的特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传统的中国人所推崇的。管理者的素质是一种修养,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红楼梦中有具备卓越管理才能的人,“金紫万千谁治国,钗裙一二可齐家”。综合薛宝钗,王熙凤和贾探春的特点,管理者的特征可总结如下。 (一)恩威并施 管理不能多恩无罚,仅靠下人的良心是不行的。应该恩威并施,因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PK。王熙凤评说过家中的奴才:“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地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平儿也训过奴才:“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利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若是料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他一难,好几次没落了你们的口声。众人都道他利害,你们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呢。”管理的理想境界不应该是因为权利而生出的对权力的惧怕,而是应该由自身的影响力决定的。凤姐的失误在于威多恩少。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回中,凤姐一到宁国府,她就发表了措辞极其强硬的就职演说:“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薛宝钗和王熙凤一样,深知管人是要讨人嫌的。但她的处理风格却和王熙凤完全不同,她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我本也不该管这事。就你们也知道,我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我们太太又多病,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就是街坊邻居,也要帮个忙儿,何况是姨娘托我?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沽名钓誉的,那时酒醉赌输,再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薛宝钗把自己参与管理说成是身不由己、万般无奈的事情,这样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被管理者的同情。即使是强化治安管理,薛宝钗也不是金刚怒目式的,而是循循善诱,尽可能启发人们的羞耻之心。事实证明,薛宝钗的这套柔性管理确实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人们对此都口服心服。 (二)德才兼备 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要求管理者应是有德之人。下属对管理者的德行进行评价,进而决定管理者所具有的影响力。凤姐所不足的就是德行。她的精明中含着狡诈,泼辣中带有阴险,追求独立的个性中又包藏着权欲和贪心。作为贾府的实际管家人,凤姐并没有以维护家族利益为出发点,她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5]。兴儿演说荣国府中说:“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六十五回)显而易见,正因为王熙凤的无德,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权威,有的仅仅是一时的权势而已;靠山一倒,便寸步难行,一败涂地,任凭她再有管理才能也无力回天。 (三)心里口里都来的 1.心理素质结构 (1)上进心上进心就是要求向上、进步的心情。这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林黛玉没有。林黛玉擅长写诗,有文学才华,她多愁善感,伤春悲秋,以为爱情便是生活的全部。她从不曾劝宝玉追求“仕途经济”,宝玉也深深感激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都是有上进心的,薛宝钗在《咏柳絮》中写道:“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贾探春说过:“我要是个男人,我早走了,到时做出一番事业来,自有我说的,偏我又是个女孩,话也没有我多说一句的。”而凤姐最喜揽事逞强:“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2)经济头脑做管理者一定要有经济头脑。宝钗懂得“生计”,且会“理家”,对社会的商业运行非常熟悉。她认得当票(五十七回),知道商人会如何给人参作假(七十七回),她与王熙凤都知道钱的用处,所以凤姐拼命敛财,宝钗使劲散财。凤姐敛财有三条主要途径:第一,下人送礼;《红楼梦》中有三处写到凤姐弄权,弄权铁槛寺、贾芸种树、金钏月例;第二,利用月银放高利贷;第三,当家中顺手得利,比如给凤姐凑份子过生日时,凑的银子多花不了,凤姐就赚下了一部分。宝钗用自家的钱财帮助姐妹,得到了姐妹们的高度赞扬和评价。宝钗帮助史湘云办过中秋螃蟹宴,给林黛玉送过冰糖燕窝,给王夫人送过金钏的装裹衣裳,给袭人送过戒指,还把哥哥从南方带回的土特产分送给每一个人,甚至包括赵姨娘。贾探春作为一个千金小姐,本可只知安富尊荣,但她颇有经济头脑:“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探春在管家期间,兴利除弊,不仅节流,精简不合理的费用,而且开源,把大观园承包出去。(五十六回) (3)情商高薛宝钗在贾府获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评,这与她在人际关系上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薛宝钗白天要到贾母王夫人处去问安,还要承色陪坐,姐妹那隔三差五也要去问候看望,白天几乎没有时间做针线活,每天晚上忙到后半夜。从情感智商的角度来说,林黛玉与薛宝钗相比的确是逊色的。假如在我们周围,有一个像林黛玉那样的人,她(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感情,不大注意别人的情绪反应,甚至时常为了“我的心”而开罪别人;另有一个像薛宝钗那样的人,她(他)不动声色地把别人的情绪看在眼里,作出适当的反应———或排忧解难,或慷慨相助,我们会更愿意和谁做朋友呢? (4)处事灵活研究表明,管理者中外向性格占90%以上。外向性格的人把注意力和能力集中于外部世界,经常而且是自然地被外部的人和事物吸引,更多趋向于参加外部活动。与之相对应的特点就是灵活。他们在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相当高的适应性。对环境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随机应变)。宝钗扑蝶是宝钗思维灵活性的最好表现。宝钗在大观园中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一路追逐来到一个亭子旁。亭子里两个丫头正在说悄悄话,怕人听见就打开了窗户,宝钗想走已经来不及了,急中生智,遂含笑喊道:“颦儿,你还不快出来,我看到你了!”然后向两个丫头问道:“你们可见到林姑娘了?”两个丫头心惊胆战,生怕悄悄话被林姑娘听去了。宝钗扑蝶一直为人所诟病,认为是她心底狠毒的表现,但是事实上这个事件并不能给黛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王熙凤的思维灵活性更是功夫非同一般。正如王蒙先生所说:“王熙凤其人虽然没有高水平的战略眼光,个人品德上也颇可非议,但她的精明强悍机变却使她成为能够胜任贾府的日常管理的唯一的、无可替换的人物。” 2.表达能力 (1)口才王熙凤言谈爽利,说话风趣,素日善说笑话,肚内有无限的新鲜趣谈。元宵节家宴上,凤姐要讲笑话,下人们纷纷开心地去叫亲属来听笑话,可见其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山东大学张瑞芳教授曾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薛宝钗和贾探春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她们的诗词水平上就可看出来,宝钗的诗词水平与黛玉难分伯仲,探春的诗词水平虽不如钗黛二人,在贾府的姐妹中算是出类拔萃。 (2)反应快反应快慢与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有关。心理学研究认为,王熙凤是典型的多血质气质类型,贾探春是典型的胆汁质气质类型,薛宝钗是多血质和胆汁质的混合型。这三种气质类型都是外向型,精力充沛型。林黛玉是典型的抑郁质气质类型,内向、易倦、孤僻。 (四)雅俗共赏 雅指的是知书达理,俗指的是世俗事情。管理者要做到上上下下都敬服,需要做到两点: 1.懂礼日常生活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貌似随意说笑,其实从未离过正谱。贾母说:“我喜欢她这样,况且她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里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她从神儿似的作什么。”(三十八回)围绕贾母生活所展开的谐趣横生,欢乐活跃的场景,几乎都是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五十四回)的效应。既表现了她对老祖母的一片孝心,又表现了她千方百计讨老祖宗欢心的心计。凤姐在贾母跟前的承欢取乐,是其他小辈所不敢为也不能为的,是她独有的才干———“心眼子“和”巧嘴儿”的绝妙结合。在贾琏娶取尤二姐的问题上,她抓住了“国孝”和“家孝”两重违礼的把柄,牢牢地把握了事情的主动权。 2.懂理理就是道理,做事的智慧。凤姐再强悍,也要讲理,做事情要能堵住别人的嘴,就是俗语说的“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了”。在秦可卿的丧事上,凤姐的风度无人能敌,“一应张罗款待,独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或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俱不及凤姐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十三回)在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见到凤姐时,凤姐的表现既不失贵族少奶奶的身份,更不失热情。“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第六回) 二、结语 《红楼梦》被认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反映了一定的心理规律。性格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和参加的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其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做得更好。 作者:赵冬梅 王雪艳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实现手段。如何进行跨文化教育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专家和学者们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难题。本文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教育心理学取向为指导,以学习者的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为切入点,着力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心理学 引言 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需求,更是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保证。国际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不仅要求学习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水平,这是外语工作者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任务。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上颁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这一文件的颁布为国际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纽带和桥梁,是传播本国文化、吸纳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组成部分和环节。跨文化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门独立的、新增的学校课程,它更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尤其是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跨越文化背景,传递异域信息的必要桥梁和手段,也是衡量跨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数和外化标准。但是,究竟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者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Imahori和Lani-gan(1989)研究称,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具备恰当的动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贾玉新(1997)指明,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情节能力和交际方略能力组成。此外,张红玲(2007)也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同时还要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场景中,并且从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而且,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杨盈和庄恩平(2007)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还要重视跨文化意识、思维能力、非语言交际及交际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虽然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观点不一,但是研究者们积极归纳总结,从不同定义中找出共同之处。故而,本文以胡仲文的概括总结作为本文探讨和研究的基础,即以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这三个层面的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胡(2013)指出,“在认知层面,学者们指出要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不仅需要一般文化的知识,还需要具备特定文化的知识以及关于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文、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感情层面包括交际者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等。行为层面主要是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 二、教育心理学 自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五步教学法”以来(即准备、提示、联系和比较、概括与总结、实践应用),教育科学化的观点便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代教学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已经十分科学化、系统化以及独立化。教育心理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发展已日渐完善,并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系统化独立化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一般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与学的制约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张大均,2005)。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着重分析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及要求,且结合自身教学条件,做好教学准备。但,究竟什么是教育心理学,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意见不一,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与阐述。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一类是把教育心理学看成是一门研究人性的科学;第二类是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心理规律作为教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第三类则是主张兼顾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董刚,2010)。第一类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Thomdick及Judd。而第二类观点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多侧重于学习者,主要代表人物有Welton及Starch。第三类观点则较为全面,从教与学的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二者与学习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Gage和Berliner。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直接将其分为两类对抗性的观点,即一类是教育心理学看作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应用领域,是实验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第二类则是将其看作是教育情境中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是独立的应用型学科(叶浩生,2012)。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等主要流派。其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人本主义是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们所最为广泛讨论及研究的理论派别。本文也以这三大理论派别为指导,从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出发,探寻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 三、理论应用及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经不言而喻。广大研究者和学者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都对外语教育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也有很多,如生理因素(年龄),认知因素(认知风格、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动机,动机归因,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自尊及焦虑),社会文化因素(语言态度、文化适应、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等。1.认知主义学派认知派认为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主张对学习问题应注重对内部结构与内在条件的研究。其突出之处在于肯定意识及主观的能动作用。从外语学习角度而言,教师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意识到外语学习,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趣味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面积广泛,可以是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文及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常识,故而能与学习者的固有知识建立相应的紧密联系,更新现有知识体系。这也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的先决条件。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好课程设计,尤其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未来的职业走向,从未来职业要求出发,为学生有选择地介绍本国及他国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固有知识可以被看作是影响学生理解和认识新知识的内部结构和条件,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实现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一般和特定文化知识。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辅助者和启发者的角色,教学设计和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上,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完成由被动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转变。同时,从认知角度出发,教师应帮助学生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习效果,如此,学习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自主学习、自我指导以及自我管理。在教育心理学的各大派别中,教师的角色早已从以往传统课堂上的主导者逐渐转变为协助者及组织者的作用。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学习过程的源动力和推动力。2.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洛斯和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其典型教育主张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并且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同时,罗杰斯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而自由学习是有意义的。在其列出的10条学习原则基础中,提到“学生倾向于拒绝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同时“当外部威胁逐渐降低时,学生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内容”。在外语学习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是文化沟通和理解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这种差异便是“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会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造成冲击或冲突,故而学习主体往往“倾向于拒绝”。在情感上的表现则是,学习主体对异域文化的不熟悉和不理解,容易造成学习主体对外语学习的畏难情绪,产生情感上的恐惧,进而容易缺乏学习动机,产生焦虑情绪,并造成学习主体自尊心上的打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及准备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降低“外部威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包容度,如此学生才会“察觉”和“同化”相关学习内容。此时,在实际教学课堂的组织中,教师应注意学生情感上的细微变化,引导学生逐步从“拒绝”到“同化”学习内容,可以通过深刻理解本国文化,比较异域文化差异,进而最终达到尊重他国文化,包容异域文化的目的。同时,从情感(态度)角度出发,教师还应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动机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而教师作为辅助者参与其中。3.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提倡以“刺激—反应”为原理,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是一种行为活动,可以通过反复刺激和反应,重复操练形成语言习惯,为学习者输入足够语言材料,进而达到输出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注重语言材料的输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语使用能力。同时,较为普遍的语言练习场景则是对语境的模拟。学习者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场景的模式,熟悉语言环境,增强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的适应性。该理论多应用于语言技能的磨练与提高,但对于非语言技能等能力的培养,仍是必不可少的练习渠道。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为学习者营造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语境,给学生实战训练体验。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得到理想的“效果”,并从中“学习”。行为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反复“刺激”的强化练习,使得行为习惯得到改变和加强,由此产生与美国的听说法(audio-lingualapproach)便是外语学习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实际交际语境的不断观察、模拟和演练,鼓励学生克服对文化差异的不适感,习惯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沟通交流。 四、总结 外语教学的心理过程,既包括教师的心理及认知,也包括学生对外语课堂的依赖与认可。教学“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张庆宗2010:147)。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层次、多角度以及全方位的参与,教师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维度出发,积极把控学生心理,从认知、感情和行为三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和包容度,熟练语言及非语言技能,夯实心理素质,增强异域文化适应性,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与难题。 作者:高姝 康立敏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
1引言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两张皮”现象,为缓解这种现象本文结合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契机,探析《汽车构造》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 2《汽车构造B》课程特点 《汽车构造B》作为车辆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首门专业核心课,其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汽车构造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而为之后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同时为将来以后从事汽车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生产管理等奠定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汽车构造B》是专业基础课程 随着我国“新四化”的不断改革,我国汽车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汽车类专业人才也成为市场上的紧缺人才。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汽车类相关专业,以满足社会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而《汽车构造B》作为掌握汽车结构的基础课程也成为各汽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2.2《汽车构造B》课程知识涵盖面较广 《汽车构造B》虽然作为专业课,但其内容涵盖面非常广,不仅涵盖机械、材料、化学、电子、控制等知识,同时还涉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等专业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就必须给予充分的学时,同时还要能够给与足够的知识保障。 2.3《汽车构造B》课程实践性较强 《汽车构造B》课程主要是汽车发动机和底盘所有知识的汇总,包括有发动机的两大机构五大系统,还有底盘的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求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课程设置了32个理论课时,16个实验课时,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发动机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动力的传递路线。结合《汽车构造B》课程特点,该课程要在理论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课程评价方式、实践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改革。 3《汽车构造B》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3.1确定课程思政总目标 结合《汽车构造B》专业课程特点,将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汽车构造B》课堂知识传授中,采用学科融入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将思政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工匠精神、中国元素、创新理念等与《汽车构造B》中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严谨负责、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努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爱国情怀、创新理念、专业素养”的人才。 3.2探索课程思政元素 1.通过弘扬中国精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课程总论内容中通过开展汽车发展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对国产汽车品牌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其民族责任感。通过对国内外汽车发展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汽车在1949年成立之初,汽车工业还是一片空白,到2009年汽车年度总产量已超越美国,一跃成为市场上最大的制造强国和汽车交易国。到目前为止,我国汽车产销量始终居于世界第一。除此之外我国自主汽车品牌也在不断发展,比亚迪公司从“零”到“壹”的尝试,使其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的龙头,并成为国内首家对外销售技术的汽车公司;吉利汽车从一穷二白到享誉全球,成为首个乘用车销售量超1000万辆的自主品牌,同时收购全球知名沃尔沃公司,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并且连续六年进入世界500强;奇瑞汽车作为国内首个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品牌的公司,其销售额一直蝉联我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此外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也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走向国际市场。通过以上案例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史以及国产汽车品牌崛起历程,帮助他们树立对国产汽车品牌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工匠精神。在学习活塞连杆组时机构时讲述95后“大国工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蒋应成的故事。蒋应成作为学生的同龄人,其故事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蒋应成参加的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要求是油漆上下的厚度误差不超过0.01毫米,为了这0.01mm的坚持蒋应成周而复始的练习,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蒋应成的故事向学生传递工科专业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严谨负责、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3.通过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学生敬业态度。在学习汽车行驶系统-悬架时,讲述研究悬架技术的翘楚—郭孔辉院士的科研道路。60年代郭孔辉院士作为香格里拉的继承人,并没有继承家业坐享其成,而是毅然决然的投身于我国汽车行业。他研发的空气悬架打破了我国“零空气悬架”的局面,并成功在北京一号无轨电车上试制成功。通过学习郭院士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激励学生将来投身于汽车制造和研发的事业,为国家多做贡献。 4.通过专业新技术开拓学生创新精神。在离合器拆装实验课上,引导学生思考目前使用离合器存在的优缺点有哪些,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改进离合器的结构,最后介绍目前的新技术—双质量飞轮。通过此种不断深入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离合器结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3.3设计课程思政案例 案例一:车行百年梦不变通过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汽车发展史的思考,利用视频教学法观看国内外汽车发展史,使学生了解国产汽车品牌的崛起路程,利用头脑风暴法借助学习通就“国产汽车品牌崛起”展开主题讨论;利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汽车的结构和布置形式,最后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为何现代汽车不采用后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原因。通过了解国产汽车品牌崛起路程帮助学生树立对国产汽车品牌的认同感、自豪感;利用超星学习通以“以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海外并购沃尔沃、2018年收购戴姆勒为例,你如何评价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这一主体展开讨论,强化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其民族责任感;通过讨论”现代汽车不采用后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敢于提问、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案例二:让“工匠精神”根植发动机内心通过视频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活塞连杆组的结构、功能以及动力传递路线;利用小组讨论法使学生熟悉活塞连杆组各零部件对发动机的影响以及结构的设计要求。通过讲解活塞连杆组动力传递路线,提醒学生注重各环节间的相互联系,由此引出民族团结,培养学生团结意识;通过讲解“活塞销小零件的大作用”引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喷漆项目冠军蒋应成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下通过发布“如果将来以后你所从事的岗位是“不太起眼”的,你会选择坚持吗?为什么?”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就业态度进行了解,并在后续进行积极引导。 4《汽车构造B》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4.1打造双学科教学团队 《汽车构造B》教师团队长期从事专业教育,虽然在专业教育方面经验丰富,但在思政教育方面经验欠缺,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而思政课教师虽然在思政教育方面经验丰富,但教学内容与专业课联系不够紧密,故我校创新组建专业和思政教师相结合的双学科教学团队。双学科教学团队通过协同备课,完成学科理论层面的系统整合,利用思政教师的学科优势,帮助专业教师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不同学科之间教学资源的交融整合。 4.2创新教学方法 思政课进课堂,实现全方位育人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会形成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两张皮现象,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是《汽车构造B》课程改革重点研究的内容。目前《汽车构造B》课程思政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案例教学法。《汽车构造B》课程内容知识点繁冗,内容较枯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增加中国汽车工业强人、中国自主汽车工业品牌以及其他中国文化元素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视频教学法。《汽车构造B》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涵盖汽车发动机和底盘的所有结构,如果仅靠文字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其内容。为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借助视频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了解其内部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3.小组讨论法。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汽车构造B》教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引入了小组讨论法。通过在课堂上或课下布置教学任务,使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并在课上进行项目汇报,由此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3全面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或者是平时成绩(多以签到为主)+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类评价方式很难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尤其对加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此类评价方式无法反映学生思政教育接受的程度。因此,我们必须对加入思政课程教育的《汽车构造B》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全面改革,目前《汽车构造B》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为过程性教学评价+期末教学评价,其中过程性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课堂活动。主要利用学习通进行选人、抢答、随堂测试、主题讨论等活动,系统会根据学生参与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打分,反映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及知识掌握的情况; 2.小组任务。学生根据教师发布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并派代表进行汇报,根据汇报情况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打分,为避免有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现象,每次任务组内成员选出组内参与度较高的前几名学生。具体打分方式见表1和表2所示: 3.课下作业。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知识点设计略有挑战度的课下作业,例如让学生就“如何对发动机进行节能”绘制思维导图、就“吉利收购沃尔沃”发表自己的看法等,通过发布这些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5结论 《汽车构造B》课程通过课程思政的实质意义、《汽车构造B》课程特点、课程思政的总目标、课程思政案例开发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等方面探讨了《汽车构造B》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打造双学科教学团队,采用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以及过程性加期末的考核方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高校的课程思政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在该任务实施过程中需要全体教职工同心协力,打破专业课和思政课两张皮现象,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更多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爱国精神,同时为其他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2]王晓丽,陈书法,陈季萍,王华兵等.“双创”背景下机电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改革与发展.2021,2(3):69-72 [3]尚霞,孟柯,赵尊章.课程思政在融入汽车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探究[J].时代汽车.2021,6(12):91-92. [4]张军.汽车设计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J].时代汽车.2021,11(21):32-33. [5]李永力,王庆伟,范若寻,王伟军.课程思政在汽车专业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10):53-55+92. 作者:李倩 乔林焱 侯锁军 睢利铭 刘庆 单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群体内形成的共识氛围,为追求个性张扬和尊严的大学生提供了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象征性形式。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是引导他们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充实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关键。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一)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源共生,它是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人合理且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充实个人生活、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提升精神境、为全面发展个人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网络文化 有学者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把网络文化同计算机文化、多媒体文化和信息文化相提并论,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从网络上鉴别、存取和使用电子信息的能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万俊人教授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生活方式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有学者还认为:“广义的网络文化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二、网络文化对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管理的无序化使部分大学生道德迷失 如果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有可能摆脱现实社会中人伦关系的束缚,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出现诸如随意公布他人隐私、不负责任地制造虚假网络信息等不道德行为,主体行为面临自我迷失。 (二)互联网上多重角色切换失调及虚拟性特征,使部分大学生人格和交往异化 在互联网虚拟现实中,大学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做一个理想化完美化的“真实自我”,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心理。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引导和纠正,就可能引发缄默、孤僻、紧张、不合群,导致所谓的“网络幽闭症”、“网络孤独症”“网络狂躁症”、“网络痴迷症”、“网络偏执狂”等心理疾病。从而导致其人格异化。另外,互联网尽管扩大了人际交往,但同时大大减少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机会,出现心理错位、情感冷漠、行为失调等人际交往异化现象和人际交往障碍。 (三)网络文化使大学生滋生了个人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意识弱化 网络文化也是其自身的价值内涵并传递着特有的价值观。少量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的我与现实世界的我常常是分离的,一是人格的分离;二是知行的分离;三是责权的分离。网络文化在潜意识上诱导和助长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的滋生必然导致集体主义意识的弱化。 三、闲暇教育视角下的网络文化建设实践 (一)国家教育层面 首先,要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在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目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因此,要增强网络运营商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他们的培训,让他们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要传播先进文化,发挥网络文化的“正能量”,从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家庭教育层面 1、父母要给予正确引导并给孩子做好榜样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家长应该在鼓励孩子接触网络的同时,重在引导孩子更好地使用网络,把网络当成知识储存库,是查找知识的一条便捷途径。其次,家长在网络问题上要做好孩子榜样,给孩子规定上网时间和时长,以便监控孩子上网情况。 2、家庭要给孩子创建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 家长不要让孩子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中,要鼓励孩子多参与现实活动,多与小朋友互动交流,多参与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班,这样既可满足孩子喜欢玩乐的天性,释放来自生活和学习的各种压力,又可帮助他们远离网络诱惑,减少沉迷网络的机会。 (三)学校教育层面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网络这一软环境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或主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比如,开设“名家讲坛”、“经典导读”、“资料库”、“时事关注”等栏目,增加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还可以利用网络建设“校园一角”、“风采展现”、“网上精品社团”等栏目来开展共青团工作。 2、构建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首先,丰富学院网站,着力建设校园网络论坛这一弘扬主流文化和引导网络舆论的阵地,延伸育人平台:考研心得体会与经验;优秀毕业生成才励志、职业规划、创业就业等博文;其次,设置“时事热点”栏目,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负面言论等。再者,班级工作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逐步实现办公网络化。 3、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队伍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优秀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计算机或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将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吸引专家学者等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开办名师大讲坛、邀请他们发帖撰文、这些专业教师勤敏笃行的科研作风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将会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因此,把学校人才资源全面汇聚起来才能打造一批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队伍。总之,我们要坚持网络文化育人为出发点,开发优质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培养他们自主能力,促进个人更好地发展。
1引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教育部2020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在这个背景下,专业课作为课时比例大、学生重视程度高的课程,必须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为培养人才添砖加瓦。因此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路径和办法,但是专业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难无声融入,在进行融入时,容易给学生造成生搬硬套之感,导致整体思政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要自然而然的将思政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始终,本文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铁路货运组织》为例,探索基于OBE理念的融合路径,有助于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让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既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又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潜移默化的通过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1]。 2将OBE理念运用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契合性 2.1OBE理念的内涵 OBE理念(Outcomes-basededucation),也称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很多国家把它作为主流的教育改革理念来培养人才。OBE理念主张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它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设定、获得学习成果的途径以及对所取得学习成果的科学评定[2]。 2.2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的是在各个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例如思政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在学生学习课程的同时,能够相应的得到潜在的教育,无声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3]。 2.3OBE理念促进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有效性 课程思政与OBE理念从本质和内涵上看,是高度契合的,二者的理念都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从OBE理念出发,研究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学生自身的目标、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社会对学生的需求等方面入手,梳理总结出教育教学所需要达成的最终成果目标,在这些目标的基础上,逆向的设计课程的教学,将课程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具有思想政治素养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满足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需求。因此,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以专业核心课程《铁路货运组织》为例,通过研究具体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路径,以期在推动课堂教学的革新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提供借鉴与思考。 3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结合的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思政目标逐渐明确,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生搬硬套,固定在课前或课后讲思政内容,套用模仿他人模板,没有运用“浸润”的方式,隐性的实现思政教育,零散的思政内容无法形成体系,得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第二,牵强附会,不着边际。专业课内容不像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融合的切入点比较难找,专业课程专业性、技术性强,思政融合的内容容易产生割裂感,和专业课教学不能无缝衔接,甚至出现和课程内容毫不相关的情况,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要求,东拼西凑,只求完成任务,不求教育效果。第三,教师的思政素养不够。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系统的学习思政理论,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对于思政理论掌握较弱,在进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时,无从入手,只能东拼西凑,而无法考虑实际效果,不能系统的进行设计和融合。第四,对教学成效不够重视,虽然教师努力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思政教育内容,但是是否对学生产生了影响,是否使学生有所提升,都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导致各大高校对与课程思政的推进和发展不能得到有效的评价和改进。基于上述关于现状的分析,OBE理念以成果为导向,重视动态改进的特点就非常适合应用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探索中,因此,本文基于OBE理念,以《铁路货运组织》为例,探讨实现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 4基于OBE理念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4.1结合人才需求和培养定位,确立思政育人主线 OBE理念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因此第一步就是设定目标,而目标的来源主要从学校要求和社会需求出发,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充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目标体系,利用逆向思维反推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如何构建课堂,培养符合需求的现代化人才。 4.2精炼思政育人主题,重构教学内容 每个人的成长是性格和心理不断形成的过程,特别是处于学生阶段的学生们,在心理还不那么成熟的时候,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打击,同时心理也渴望一种自我实现,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发展,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发展他们个性的同时要让他们有融入感,感受社会的价值导向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为教而教,简单的把思政教育摆在明处,讲完就结束,而应该以学生为根本,因材施教,同一个思政教育元素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比如案例讲解、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实际演练等,在每个章节中,以某个思政主题为线索,不断的应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在不断重复中深化对学生的影响。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各种思政主题和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和深挖,只有将自身的思政储备提升起来,才能更加契合的为专业课中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思政融合元素,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专业课融入课堂思政元素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认真研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将与之相联系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总结出来,并进行加工和精炼,进而融合和设计。因此,专业课中总结思政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次,课堂思政如果离开了专业课教学只谈思政教育,就失去课堂思政教育教学的意义,课堂思政教育并不是另开一门课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避免思政教育过程突兀,晦涩,不自然,这就需要授课老师,认真研读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首先让教师自身完全理解其含义,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PPT,视频动画,社会时事等,使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例如,《铁路货运组织》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精炼就可以以思政主题的形式进行融入,比如在第一部分货运工作任务及场所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货运的岗位、工作内容及相关规章制度,掌握货运站和货场的作业方式、分类、配置形式,并能够根据实际简单绘制货场配置图等,因此在介绍货运岗位时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爱岗敬业教育,介绍规章制度时强调遵章守纪精神,讲解货场配置图时强调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第二部分铁路货运车辆及设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铁路货运车辆及用途,能根据货物种类选配适合的铁路货运车辆,因此可以引入我国货运车辆发展的概况,并与国外进行对比,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在第三部分铁路货运基本条件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铁路货物运输的基本条件,能够判定铁路货物运输种类、运输条件及其运到期限,正确填记货物运单,因此可以融入职业情怀教育,倡导学生遵守作业程序和作业标准。在第四部分整车货物运输组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熟悉整车货物作业程序及作业标准(包括发送、途中、到达),掌握货车容许载重量的确定,可以融入求真务实、敢于担当、敬业奉献的精神,倡导学生在工作中认真按照程序和标准为顾客组织货物的运输。在第五部分集装货物运输组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按照集装箱货物运输程序、作业内容,正确办理国内集装箱货物的发送、途中、到达作业,并了解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因此可以融入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强调大国担当。在第六部分铁路货运运费计算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铁路各种货物运输种类及各种运输条件货物运费计算,可以融入培养团队合作、有效沟通、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在第七部分货运安全管理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货运安全管理的意义及主要措施。掌握货物损失的含义、种类及等级,可以融入培养安全意识、遵章守纪、尊重生命的教育。具体可见表1。 4.3融合OBE理念与课程思政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围绕设定的目标,将各个章节的思政主题和元素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形成师生互动,课内课外联动,线上线下并举的混合教学模式,并运用案例探讨、时事分享、人物示例、分组讨论、自我分析、影视欣赏,视频动画等多样化活动形式,将各种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之中,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思政元素,达到思政主题教育的目的。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还需要进行教学考核方法的创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进行考核,使评价机制不仅局限于期末,而是多方面考核后的综合评价。 4.4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针对课程思政教育无法有效衡量其效果的问题,还需要建立一套评价标准,来判断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思政教育是否到达理想的效果,是否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否为社会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人才,但是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忽略了这点,因此需要改进现有的评价标准,建立更完善的评价体系,从学生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和考核,最后从评价结果中梳理出可持续改进的环节,并在后续的教学中根据反馈结果不断改进。 5结语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过程,本文以《铁路货运组织为例》,就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路径与办法进行探讨,希望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于录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以《学前卫生学》课程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2):112-117. [2]窦新宇,王建龙,王玉娜.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20(02):65-68.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作者:杨瑾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