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 摘要:现在我国不少矿业企业对地质环境的保护都不够重视,为了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不断地对矿山进行无限量的开采;还有不少的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不够,没有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灾害发生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针对目前的情况,开展有效科学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对地质灾害起到了有效的防治效果。本文主要就地质环境的保护措施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两个大方面作为切入点,希望可以做好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保护;地质灾害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资源使用率的越来越高,人口、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所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年来各国对于这几个问题都作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我国也是把人口控制和环境的保护列入了重要的国策之中。也正是因为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地质环境作为地球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防治地质灾害也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 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 1995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矿在开采过程中,因回风巷道穿过了顶板芒硝淋溶带,致使井下涌水达到10000余方/日,导致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附近6 000余居民缺水;70年代,西昌市由于大规模的基建,并且把挖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土堆置在盐井沟,后来在大雨的诱发下发生了大规模泥石流,造成了104人死亡。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泥石流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进行地质环境的保护,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 1、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做好地质工作的防治工作。因为政府不是环境的直接使用者,所以政府应该在环境保护中担任中介的作用,担任环境保护的管理与监督者,与各个环境资源的使用者一起做好地质环境保护的工作。 从1990年开始,各个省政府开始推进全省的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在省内的各市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逐步推进各市、地、州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健全地质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具体的《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地质环境保护制度,为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要对地质环境保护目标进行明确,将保护环境的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规定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破坏浪费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3、加强对环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这是一件非常有必要进行的工作,无论是当地的百姓群众还是矿山产业中的工人管理者,都一定要有良好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地认识到地质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政府领导要发挥指挥的作用,调动所有矿业产业和平民百姓共同参与,把地质环境保护的工作做好。 4、加强对采矿业的管理,严禁违法开采。 1995年宜宾维兴镇在采煤过程中,未留足保安等原因致使坡顶发生地表开裂、形成一定面积的塌陷带,前缘发生大规模崩塌,致使10余户民宅被迫搬迁;70年代,西昌沪沽铁矿区由于管理不善,在连日大雨冲击下发生泥石流,严重危害到成昆铁路孙水关大桥与下游环境的安全。 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地质环境保护,必要前提就是要有严格的监督制度。矿山的建设一定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在采矿工作进行时也要开展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要保证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与设施、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对各地的矿产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一旦发现有违规施工的情况,要处以严厉的处罚。 二、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措施 除了地质环境的保护,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是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得不到位,当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会给人民百姓造成不可以估量的财产生命损失,所以各个城市各个基层一定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为广大人民百姓的生命财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1、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建设,人民政府可以以政府招聘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人员的招聘,与在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人员进行合同的签订,挑选的人员应该着重在政府干部间进行挑选,确保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纪律性。还应该就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建设进行专项的拨款,用于人员的培训和专门设备的购买,还需要对队伍内部人员进行年度的考核,按照合同要求对年度的工作变现进行奖惩,确保地质灾害防治队伍能够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起到作用和效果。 2、加大对地质环境的检查,对地质灾害防患于未然。要认真抓好农村山区等地质灾害频繁地区的检查工作,把确实存在灾害威胁和影响人群众多的地区划入灾害隐患点,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群测群防的体系之中;对部分还不能确定灾害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区也不要掉以轻心,也应该进行重点的排查。 例如广西省就出台了《广西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响应工作方案》。这是全国首部国土资源系统的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应急响应的规范性文件,对我国的地质灾害预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规范。 3、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上应该要采用刚柔并济的工作手段,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质在灾害的发生概率。国土资源部应该要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各个基层乡镇政府等各方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宣传画的宣传和面对面对广大农民进行防治知识的宣传,应该通过前期迹象识别到地质灾害的来临,做到在灾害发生之前有足够的预防措施;在城市应该通过多媒体或者互联网的宣传,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播,达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宣传教育效果。 比较强硬的手段就是建立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如《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在日常巡查的过程中,要是发现一些违法违章的建筑等对地质环境造成伤害,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条文予以拆除或者惩罚,要形成足够的震慑力和威严性,才可以让各种违章违法建筑工程不敢继续作业,并且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为地质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提供了前提条件。 结束语: 我国的地质灾害一直都是环境问题中比较严重的一部分,而且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给我国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不同阶层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已经越来越完善,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仅是政府或者几个部门的个别责任,是需要所有人一起群测群防的重要工作。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引导性,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防治工作当中,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给百姓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浅谈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摘 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 0.前言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1.地质问题的提出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地质灾害”一词一经被提出,先行者就考虑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技术因素、相关立法社会保险方面的需求。今天,地质灾害不但是科学界研究的课题,也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建设共同关注的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相关性 2.1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无论何种类型对地质灾害必然涉及到地质体, 既要以地质体作为地质灾害的载体,又将地质全作为灾害作用的对象。而任何地质体均存在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构成地质环境要素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受到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的制约。 2.1.1地质灾害赋存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所谓地质灾害即指那些对地质环境造成劣化影响,对人类生存构成危害的地质事件,而这些地质事件的本质就是地质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如地壳应力的释放产生地震, 反映形式为地壳震动与地表破裂,形成地裂缝、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 表现形式是地表岩土的运动和移位; 其他灾害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等也均以岩土体的移位或状态改变形式完成成灾过程。 2.1.2地质环境制约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前述,地质灾害是在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若环境条件不具备,则灾害难于形成。即地质环境一方面构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又限制其发生, 起制约作用如泥石流灾害有其发展阶段性,对应于地质环境条件则在沟谷发育的成熟期为泥石频发期, 此前,随着沟谷地貌形态的发育和地质环境的变化,泥石流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并不成灾.由此可见地质环境对于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2.2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 2.2.1地质灾害的发生伴随地质环境变化 我们说地质灾害是某地质体相对于所处环境的运动变位及状态改变。那么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也同时完成了地质灾害对于相关地质环境的重塑即改造过程。随着岩崩、滑坡的发生一部分岩体失去势能, 由不稳定而达到暂时稳定。这时完成移位的地质体―灾害载体得到了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平衡。而地质体的周界―崩塌后形成的临空面及滑坡后壁则改变了原始的应力状态及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而构成新的灾害载体,重新孕育下一次地质体的运动变位. 在整个过程中,一部分地质体经过运动变位达到稳定, 另一部分地质体变成了新的灾害载体构成不稳定因素。此间地质体所处的环境相应产生变化。 2.2.2两类灾害环境效应的共性与异性 由前述地质灾害的成灾特性可知两类灾害都具有后效性,对环境产生劣化影响,此为其相同点.突发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明显直观,灾害突发,地貌改造均为一次性完成, 缓变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不明显。要经过一个累积过程, 灾害长期作用的累进影响反映为环境的变化, 其长期效应明显,且环境效应渐次增强。 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让搬迁与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支撑等。 3.1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搬迁治理工程体系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3.3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3.4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由此可知,我国地质环境利用的无序性与有组织的地质灾害减轻行动之交叉与矛盾,即战略层面的被动和战术意义上的主动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因此非常需要树立更加主动地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地质安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地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和支撑各级政府科学管理地质环境的理念,以实现地质环境利用效益最大化,地质灾害风险最小化。 4.结语 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把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顺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之中,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习惯性思维,突出立足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建设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变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为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地质环境的不可持续利用现象和减轻地质灾害。 浅谈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摘 要】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如何防治地质灾害,搞好地质环境保护,已成为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课。本文在论述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及发展超势的基拙上,提出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矿山地质;地质灾害;保护防治 矿山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为强烈的一种场所。 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次源的同时,也改变或破坏了矿山地区自然地质环境,从而产生众多的地质灾害,降低环境质量,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产环境。 1 矿山生产活动与地质灾害 矿山,是矿业活动的中心,其生产活动一般包括矿石采掘、矿坑排水和选矿冶炼三大部分。由于上述活动, 而造成地下采空、地下水位降低等八种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形式(见图1),成为巨大的人为地质营力。矿山地质环境,根据矿业活动的影响范围,可分为大气(近地面) 环境、地面环境、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和采场(露天采场与地下井巷、采场)环境四大部分。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矿山生产活动而造成的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使矿山地区地质环境发生异变,而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灾害性地质事件。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常见的有酸雨、采空区地面沉降、崩塌、滑坡、岩溶塌陷、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突水、溃泥等26种(见表1 )。每年由于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以千计,经济损失则以亿元计,严重影响矿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多,其分布空间又涉及矿山的大气、地面、水和采场环境,在每一个矿山构成一独立的地质灾害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特征,即灾害的种类及多寡、灾害的强度和时间、空间分布等,除取决于矿区特定的地质环境(即地形地貌、气候、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外,亦与矿床开采方式、方法及选冶工艺密切相关。这个系统内的各灾种, 由于其主控作用往往相同或相似,而显示出灾害发生的伴生性和链生性。每一种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作用形式,常产生一群相互伴生的地质灾害。一种主导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链生一系列诱发地质灾害。 矿山生产活动类型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作用形式 图1 矿山生产活动对矿山环境的作用形式图 2 矿山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矿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随着矿山采掘规模和强度的增大,矿山地质灾害也必将趋于增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量和防治难度将超过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水平。 (1)地质环境中矿山侵占土地和废弃物排放数量越来越大。增加了防治范围和治理工作量。我国采掘工业已侵占了大部分的土地面积并且速度在递增。造成矿山侵占土地的原因主要是露天采场、各类渣场及工业垃圾堆置场,这种侵占,对土地来说,即是破坏性的。矿山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和尾矿等。以废渣为例,每生产一吨金属或煤,往往需要消耗和排放数十吨,成百吨的矿石和废石。 (2)需要防治的地质灾害将越来越多,防治难度也越来越大。煤炭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开发时,必须重视研究与水环境变化有关的地质灾害的防治。非金属,建材矿山,由于点多、分散, 其开采的影响范围几乎涉及城乡各地,在非金属、建材工业大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日益增多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土污染等地质灾害的防治。黑色,有色金属矿山及化工矿山,随着一批矿山生产能力的消失,不论是新开发的矿山,还是挖掘现有矿山的潜力,多将扩大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地域,而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量及难度。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发展中的乡镇矿山,由于其自身一些不完善因素难以在短时期内得以改善和克服,矿产资源利用率低,乱采滥挖严重,选治工艺落后,矿山地质灾害会更加严重。 表l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综合表 3 矿山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通过大量生产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已从初期只关心采矿效益和自身作业安全阶段,发展到目前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阶段,将来势必会发展到在保护地质环境的前提下,考虑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阶段。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是现阶段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关键。 3.1 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矿山地质环境作为整个环境的一部分, 其特点是:生产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环境破坏严重,成为整个生态环境遭受污染或破坏的泥头之一。地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基础,更应成为保护的重点。 3.2 建立和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体制 地质矿产部作为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有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政府职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与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两者密切相关。各级地方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有责任加强和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职能,建立起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地质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3.3 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综合防治 (1)矿产资源勘查阶段,即矿床勘探阶段。主要是查明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预测矿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和主要地质灾害,提出防治建议,为矿山整个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预测评价的重点: 一是矿床疏排地下水后水环境的变化和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其评价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二是矿床原生地质体(矿石及其围岩) 采挖、位移、堆放后岩土环境的变化, 可能在矿山地面环境和采场环境产生的地质灾害。以及因矿石、废石引起某些元素扩散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灾害。 (2)矿山设计阶段 1)设计准备阶段。主要是做好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依据。以往不少矿山建设前也编制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但大都局限于以“ 三废” 为对象的环境影响评价,缺少以矿山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础,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为目的的全面评价,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合理开发难以同步进行。 2)设计阶段。矿山建设项目中的地质环境保护设施和地质灾害预防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初步设计中必须有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篇章,利用高科技技术,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地质环境的开采方式、方法和选冶工艺等。 (3)矿山基建和生产阶段。矿山基建时,地质环境保护设施和地质灾害预防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一并验收并移交生产使用。 矿山生产时,主要是加强管理,规范矿业活动,及时采取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各种措施,治理“三废”和已发生的地质灾害, 对废渣堆放场地实施复垦。要重视监测水、“三废”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突水、瓦斯突出等实施监测预报,以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4)矿山闭坑阶段。主要是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即以“造地复田” 为主的综合治理复耕地、种草绿化、营造林木、人工造湖等,使矿山恢复成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的地区做好上述工作,在矿山开采结束退役时,必须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现状评价,对采坑、场、塌陷区等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并作为矿山闭坑报告的重要篇章。 浅谈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摘 要】地址灾害和地质环境是息息相关,相生相应的,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相反地,地质灾害又对地质环境具有破坏作用,制约其经济发展。所以,防治地质灾害势在必行,保护好地质环境任重而道远。本文中,将从地址灾害发生的原因着手,以及保护地质环境的方法措施,阐明保护地质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保护 0.前言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文明发展的基础,而地质灾害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当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的频发与地质环境的日渐恶化,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刻不容缓,有效的防治措施亟待采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1.地址灾害频发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1.1地质灾害频发原因 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作用常超出生态环境允许的程度,使地质环境恶化,最终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也就是地质灾害。可以看出,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 1.2地质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虽然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某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在频度、程度上都大大加强,进而导致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频发的地质灾害和恶化的地质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2.1人类活动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对自然改造能力的迅速提高,人类在利用地质环境的同时,其活动作为一种日益强大的动力因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越演越烈。水土流失,土地砂化,土地盐碱化,冻融,地震等现象发生频繁。地质环境质量日趋下降,自然资源损失严重,人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整个地质环境向紊乱、衰退的演替趋势发展。再加上“三废”抛掷无度等等一系列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已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 2.2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具有许多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盛名的地质遗迹。但由于保护不得力,开发利用粗放,管理滞后,破坏地质遗迹现象屡有发生。例如,嘉荫龙骨山的恐龙化石有的被风化破坏,有的被江水冲走;五大连池火山地貌被开辟为采石场,碎石成堆;勃力硅化木被推土机推出,弃之如粪土。诸如此类事件比比皆是,几乎省内的每个地质遗迹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遗迹的破坏不仅使地质环境改变了,同时也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增强保护地质环境意识刻不容缓,所有公民都有义务参与其中。 2.3矿产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大大改变了矿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矿山整体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天然植被覆盖面积降低,裸露岩石增加,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降低了整体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对矿山开发建设构成威胁,严重制约矿山地区的发展[1]。另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又是发展中国家,资源需求量极大,出现掠夺式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的现象。尤其省内许多不登记的集体和个体企业技术落后,装备差,回采率低,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3.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措施 3.1建立地质灾害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适应不同建设需要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评价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及动态趋势,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及全球定位技术(RS)等[2],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包括有关高等院校、国家专业实验室及科学研究机构,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调查与建档工作,重点查明重要城市、经济带、交通干线及人口密集区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及监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网络传输的手段,实现信息的全社会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改善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恶化和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忽视甚至违背自然规律而对环境进行的不恰当的过分干预。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人类的基本观念,增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新环境文明。建立同步发展观,即应该追求人、社会、经济和环境同步发展的观念;建立整体效益观,即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因为惟其如此,人类的整体生活质量与其所处的环境质量才会得以保障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提高,消除了地质灾害滋生的土壤,从根源上抑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3.3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灾害发生平率 自然界承受人类活动的冲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地质空间里,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同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中[3]。然而,地质环境系统供给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和自净力也不是无限的。地球上资源和环境有限的客观存在,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资源和环境无限的传统看法,改变掠夺式开采资源和利用环境的方式,必须有节制性,合理性地利用资源和环境,这样才能使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统一,逐步改善已被人类破坏了的地质环境,从而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程度。另外,对于地质遗迹也要进行合理利用,并加大保护力度。 4.结语 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人类长期以来自私地只为自身利益而不顾身边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务必注意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从而有效地保护地质环境不遭到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造福人类。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应对 [摘要] 推进高校班级文化创新是一项基础性、急迫性的工程。然而,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却面临着重重困难与挑战,要建设一流的高校班级文化,就要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强力突围。本文分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并尝试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困境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 徐玉莲,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科部讲师;谢爱林,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杨西彬,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其最底层一级就是班级。 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及高校的制度、决策、校园文化都要通过班级加以贯彻落实:千千万万个班级就组成了中国人才的未来与希望。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事关民族兴衰。然而,一些客观存在的庸俗、低级、不学术、不道德、没修养、恶性变异观念等等,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冲击。 其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冲击。为数不少的网站刻意追求点击率,追求吸引眼球,图片与视频越、越低级越被传播,什么“胸器”、低腰裤、无裤日、课堂调情、寝室自拍、大腿上写答案作弊、包养、甘做“小三”等等,无一不是错误的价值观诱导。而文字报道更见负面效应:“我爸是李刚”、“拼爹”“神马都是浮动”、“女研究生自杀”、“富二代校园豪车撞人”、“女大学生四年被包养净赚一套房”等等,这些都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强烈冲击。一些学生觉得刺激、好玩,就错误模仿,导致突发事件频发。被包养、自残、自杀、杀人、玩失踪、效仿作弊、被退学等,恶性事件不断。 其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守不住底线的建设。以春游为例,尽管大家都知道春游的诸多好处,但家长怕出事,学校怕出事,因此,所有的群体外出活动都被逼到了最底线:“压住不批,就怕出事”。而挡不住的春情在荡漾,于是学生们就会三五成群地隐藏目标,或寝室,或不同班级,或不同学校,或同乡,或初高中时的同学,或与家人,或男女恋人不经审批就出游,无情地冲击和打破了学校守卫的底线:“这是公民的权利,我就是要去,无可商量”,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底线突破。实际上,高校的压力很大,有来自于家长的,“出事我就闹”;有来自于上级部门的,有明确、特殊的安全稳定工作要求与目标;有来自于学校本身的管理制度的,每个制度都指向底线;有来自于法律层面的,也都是指向底线。所以,高校思政工作部门、学工部门、班主任与辅导员乃至学生干部,几乎每天都如临大敌,战战兢兢:上课清查人数,睡觉清查人数,活动清查人数,考试清查人数。这使我们发现,这种只是守卫而不是建设的底线文化,最终是守卫不住的。 其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本身面临着诸多客观困难。高校班级的建制基本上是专业上的时间建制。学生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家庭背景、性别差异、个性气质、心理因素等较大差异而使高校班级文化的质、量、度不易确定。高校班级大都是成人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公民权,法律赋予了他们完全民事能力。他们迷恋网络、性行为、驾驶、言论、勤工俭学、学业选择等等,取得了法律上的完全权利与责任,这就导致高校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存在不易主导的难度。 在专业学习上,高校学生要学的功课很多、很广,他们经常可以跨专业选课,跨学期选课,甚至跨学校选课,这种临时性、专业性、班级不固定性、地点不确定性等等,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而不同的授业老师由于学识、个性、专业、年龄、修养等等的不同,给学生带来的冲击更是极其严重。班级文化建设常常被动、难以把握与成型。还有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学校、学生、课任教师、班主任与辅导员都忙于管理层各种检查,几乎无法放开手脚,加上白天劳累于学生上课,晚上还得操心于学生的归寝,也几乎难以腾出时间来建设班级文化,甚至还形成了职业疲惫。 对于基础性、急迫性甚至于前瞻性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来说,现实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高校是一个庞大的成人群体,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十几万学生,学校要观照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生个体的问题,亟待通过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来应对。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应对之策 要建设一流的高校班级文化,使高校学生承担起国家、民族、社会与家庭的历史期盼,义务性地回归到高校的水准,成为承继先辈、继往开来、负责任、有作为、有希望的一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在理念上更新,方法上改进。 (一)把握文化的本义,实现“化人”的境界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之范畴,表现为经过人努力后的诸种变化。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1]这就是考虑到了这种人类努力的因素。《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也锁定的是“体系”、“总和”,与千百年来“文化”所遵循的本义一致,强调的是人努力的结果,即“人化”;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则更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水平”这一实质性的目标体系。 高校班级承载着培育更高学历、更专业知识、更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其道德水准、学识修养、学术能力、言谈举止、实践应用、科研创造等方面应该体现在“体系”、“总和”、“水平”上。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就应该努力把握这一实质,体现出经过人的努力,使学生在“体系”、“总和”、“水平”上迥异于中小学的学生,迥异于未受同等教育的国民。所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不只是要努力建设,进行“人化”,更应该考虑“化人”,即:使人变化,使人向真、善、美改变,通过班级体的不懈“人化”的努力,达到高校班级整个集体与个体向真、向善、向美、提高思想境界、增加学识、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与修养、实现理论思维与实践创新的目的。与其同时,也载记高校班级几年的成长成果,体现高校学生“体系”、“总和”、“水平”上的显著提高。 (二)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文化品位 高校班级文化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大学,特别是高校班级,通过什么来证明自己已经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二是以什么方式来保障承继着千百万家庭与社会期盼与重托的年轻学子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和行业的领航者?三是面对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高校班级文化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 高校班级品位文化,首先是独立的寂寞文化,因为有了寂寞与独立,大学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引导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的进步。其次是学问文化,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第三是学术文化,高校班级要让学生追求真理,学术独立,不是说谁的钱多谁的真理就多。第四是过程文化,要体现求学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品德提升、学问累积、思维提高、学术进步、实力彰显、奉献与社会正面评价渐进的一种过程。 王冀生认为:“当前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主要表现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官僚化气息和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的侵袭严重;大学缺乏独立意识和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2]实际上,高校班级文化滑坡比这还要严重。以网络公布的诸种行为来看,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淡化、道德缺失、法纪规范观念淡漠,日常行为、学术行为、就业行为、网络行为、竞争行为等都偏离正常模式;论文抄袭、考试舞弊、恶意欠费、不还贷款、履历“掺水”、随意毁约等现象大量存在;“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等等不乏其人,他们的生理年龄成年,而心理年龄却往往孩童化,脱离了父母,失去控制却常常是故意而为之。他们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都懒得去争取,成天忙于睡懒觉、打游戏、谈情,更不用说独立、发展、理想、信念。这就要求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占领班级文化建设的空白阵地,主动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品位文化,形成一系列值得研究与推广的品位理论与品位个案。 (三)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可行性评比 高校班级文化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可行性探索。 所谓可行性,是指对高校班级文化过程、设计、程序或计划能否在所要求的时间、财力、人力、区间等条件与范围内成功完成的确定性。高校班级文化要有“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的评比与探索。在评比中,要紧扣“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只有具有较规范、稳定、配套、完备的体系,具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持续自觉“动力源”,具有确保完成的“确定性”,这样的机制才能真正长效。 滑坡的高校班级文化是可以扭转与重新建设的。以北京大学为例,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但大多数学生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于学术研究,毫无兴趣。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者居多。学校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学生课外,没有高尚娱乐,大多在校外吃喝嫖赌等不正当消遣。这就是1916年以前北大的腐败校风。[3]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向全校师生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后经努力,“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4]可见,要扭转一时之风气是可行的。但这要学校领导的重视,要建立领导机构,形成工作网络,层层细化,推进与落实;要给班主任或辅导员以时间与空间,对于已经有所探讨和实践的要帮助总结提高,要推进可行性评比,精选个案,及时推广;要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以制度,以形成长效推进机制,保证一代代人都如北大学子般地高质量成长。 (四)与时俱进,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 高校班级成员的发展与时代是同步的,甚至会领先于时代的发展。如网络邮件、QQ群、博客、飞信、短信、电话是年轻学子经常采用的,要回到结绳纪事、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与时俱进,探索新时期的新做法,创新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工作流程,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让学生主体意识崛起,思想潮流高尚,学识扎实领先,参与实践多有奉献,参与学术研究多有建树,参与交流多展英姿,建立起参与式发展的高校班级文化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协同推进。 顾明远认为:“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的不同就在此。”[5]一流的班级也是如此,要不断推进班级在整个文化场里面,道德修养提高、学识累积增加、学术能力提升、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国际尖端知识与技术的跟踪吸收与创新显著提高。 (五)制度同步,内修外展 人的成长是渐进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也是如此。入学后,要给班级中的学生以严格的训练,通过制度建设让他们把基础知识学扎实,知识面拓展宽广,眼界开阔,并培养出对纯粹学术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够站在高层次与高水准上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这样,几个方面的制度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加以配套同步,使高校学生守得住“正”,创得了“新”,入得了“流”,出得了“门”。 1.建立形式文化制度。军队与公检法的着装、企业的工作服、中小学的校服都是一种形式文化,这些形式文化的制度使他们时刻在提醒着自己的义务。高校班级也要外整形象,要体现出自然美、清新美、纯朴美、大方美的文化品位。教室、寝室、校园、建筑要有相应的物质形式在文化上的规定,并形成制度。同时,要有如班会、晨会、总结会、互评会、新人引进会、典型事迹会、名家交流会等等形式上的文化制度,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规定了形式,内容也就明确了。 2.建立行为文化制度。小学与中学生都有行为上的“守则”,而大学生则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行为文化。军队、企业一般都有严格的行为文化。如此,不能不深刻检讨高校行为文化上的问题。特别是互评行为、小结行为、提高行为、学习行为、交流行为、学术行为、科研与创造行为、文化娱乐行为、情感行为、责任行为等等,要有明确的行为文化制度,以外力和内力相结合的制度,使所有班级文化都有一个较好的行为文化。 3.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着手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其目标指向一代人的信心、信念、理想、情操;指向一代人的心灵成熟、学业进步、责任与奉献、创新与发展。 4.建立“走出去”的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逐渐学会并适应走向世界,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吸收融汇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走向专业领域,走向现实社会,走向学术与科研,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走向国内与国际交流。 总之,应该让高校班级文化成为培养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催化剂,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依据的前沿,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反映出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舞台,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强力突围。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促进高校学生班级文化建设 摘 要:现代教育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思想观念、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因此,人文教育不可忽视。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能促进人文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有效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本文力求从人文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其意义着手,着重阐述了人文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文教育;班级文化;人性管理 当今社会,人文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文教育是一种“树人”的教育,它不是人文知识的简单灌输,更不是单纯人力或智力的教育投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认识,它是一种人格的塑造以及人文精神的养成。在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强调得比较多的是知识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而忽视了人的现实生活、忽略了人的情感世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因此,关注学生精神领域方面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而班级的文化建设,将会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具有人文化关怀的班级文化,对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们对人文教育的内涵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简单说来,人文教育就是指提高人的人文知识和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具体说来,人文教育以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人类文化与阅历经验为教育内容,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体验和自身修养等为途径,从而达到提升人性、发展个性、塑造人格和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最终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新人。通过人文教育的实践,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本我与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明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 现代社会已进入科技时代,科学可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经济和政治的利益,同时人文教育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在现有知识架构下提出新理论、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学生学生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良好的人文修养能够激发人的创新能力。文学艺术等审美活动调动的是人的形象思维,而科学思考与创造主要运用抽象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交叉,起互补作用,若能经常进行审美活动,可以使思维方式得到调节和补充,可以有效地提高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诠释。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现代人文教育所倡导的以人本哲学为主题思想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正是这种提高个人素质的表现形式,人文教育所强调的对个体生命、价值、自由和思想的关注正是素质教育的表现形式和最终目的。人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意识,才能内化为一定的人文素质。重视人文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再次,人文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圣人先贤们经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弘扬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人文教育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人文学科既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思想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因而人文教育更能直接内化为一个个体的个性品格,能够孕育更能符合传统价值观念的道德规范。 二、班级文化建设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一切良好的教育应从建立班级集体开始,让学生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加强学生班集体的文化建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班级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班级中的一切文化要素,从狭义上讲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独特的文化,即由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共同创造并且受其约束的班级生活方式,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要求教师在“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下,有效把握班级文化中的积极影响,把班级建设提高到文化建设的高度,成为从事学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三、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班级文化建设不同于班风,班风建设是孤立的,而班级文化建设是方方面面融成的一个整体。它与学生的成绩并不矛盾,班级文化培养的是学生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随情商的提高,学生的成绩也必然会得到提升,学生也因此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接受教育,让班级充满活力,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班级文化,实施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健康的价值观充分展示并使之延伸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绚丽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能更好地实现引导人、陶冶人的,将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终身的影响。 1.发挥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作为基础教育战线上的班级管理者,班主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念对其如何组织教育管理,如何为学生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等产生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的重要工作,失去思想根基的班级管理难免迷失方向,丢失班级管理的灵魂。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要用生命来塑造生命。在实施教育中,不是用空洞的理论来教育学生,而是运用班主任自身的理解、认识,将对学生成长有利的信息传达给他,并通过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手段进行渗透。例如,对学校的政策和规定布置,为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而进行硬性规定,忽视学生反映。这类班主任是不注意研究班级现象,不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注意营造“班级文化”的典型。 2.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三自作用发挥 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发挥班集体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价值观的多样性,使整个班级呈现一种活泼、自由的分问氛围。例如,民主、自决的选举会使班干部发挥其统筹作用,有利于班级事务的布置,民主的决议有利于班中政策“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培养具有民主意识的学生,不仅能使班主任从繁重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能为社会输送一批具时代创新精神的新人。 3.以共同价值追求和人文理念加强集体向心力培养 学生班集体是一个由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社区文化背景,不同个性品质、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群体,而群体和集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更为强调目标的一致性,利益的趋同性,强调集体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古语有云: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说一个成功的集体,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并形成向心力。简单的说,集体向心力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体现。一个优秀的集体,其核心思想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能够激发集体的学习动力和奉献精神,为集体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集体向心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形成的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去约束、规范自身的言行,并力争与其他更加优秀的学生看齐,向他们学习工作、家庭、社会经历等方面的经验,激励和控制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4.以心理健康指导,培养学生完善品格 学生班集体是学生心理成熟期和学业成长期心灵碰撞最直接、最微妙的场所。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指导,用“期望、关爱、宽容、尊重、赞赏、信任”等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人格形成、个性发展,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家校协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5.开展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营造良好和谐的班级人文环境,要注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的指导作用、以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为目的,积极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在过程中重视学生集体向心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普及,使师生的对话具有情感的基础和交流的共同话题,避免管理工作的单纯的理论说教,从而有效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每个班级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班聪明才智,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彰显班级特色的文化内容。比如,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诵读活动、演讲赛、辩论赛等,在对经典的诵读交流中,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以活动为载体实现人文精神的思想熏陶。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锻炼,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将优秀学生与好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国英语大赛、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重点竞技类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总结收获,在自我感悟、传达感悟中,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另外,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新型而方便的现代工具。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个交流平台,促进班级文化建议。具体来说,可以建立班级QQ群、班级飞信或者班级博客等新型而易用的媒体技术。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介平台是人文教育的有效阵地。既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又可以促进教师、学生、家长之间更好地进行互相学习和沟通。而且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人文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 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多重的作用。它必须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体、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层面上,也不能局限于某一部分,必须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只有这样,学生活动逐步改他律为自律,由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的各项工作不断进步,对改变班级工作过于僵化的局面,建设和谐、公平、人性化的班集体,逐步实现人文教育意义重大。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浅谈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摘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以班级文化为底蕴,班级文化中培养学生的关键是要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以团队精神为载体,以提升班级文化为基础,共创美好的校园文化。本文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探讨如何促进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班级文化 价值观 团队精神 文化氛围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指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互相沟通后产生并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它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平台,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载体。 班级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文化内容,主要可以通过良好的文化环境、健康的主流思想、精神面貌上的和谐气氛,班级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集体主义精神、秩序观念等方式来体现。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和确保这一价值追求实现的规范。班级文化以班级的荣誉感和学生的归属感为核心,以同学关系为纽带和班级活动为载体,它是学生对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引领加以内化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行为。 班级文化作为鲜活的校园精神建设载体,就是要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班队活动以及课堂上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之形成积极的道德观。继之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在高等教育中,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形成班级集体凝聚力的精神基础,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的坚强支柱。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丰富性。这种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参加班级文化对象的个性化;(2)班级文化的多样性;(3)班级文化内容的丰富性。 二是思想性。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加具有开放性和愈加成熟的高校班级文化,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势力。 三是灵活性。班级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可根据社会、学校的大环境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加强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一)建立和健全班集体的各项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创建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对学校的各项规定进行补充和细化。班规的建立必须公开,并在全班通过执行。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人人自觉遵守制度的良好局面。良好的班级制度,只有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准则,变成学生的一种自知自觉素质时才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成为班级制度文化。因此,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与监督制度,培养同学们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美化教室坏境,营造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室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室的布置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注重审美和人文要求,教室要适度进行美化,比如装饰画的选择既要表现较高的审美水平又要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追求;黑板报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设计,每期一个主题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教育;张贴班训或口号,让全班学生学有目标并受到激励。如我院的一些班级就有一些跟专业紧密相连的口号:“印出美好,刷新未来”(印刷专业),“广揽天下事,告之世界人”(广告专业),“建筑明天,装饰未来”(建筑装饰专业),等等;在教室一角创设文化天地和留言板,文化天地可以发挥学生特长,展现班级特色,留言板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张贴栏及时更新各项奖励情况则可以促进学生班级荣誉感。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能使人感到轻松和愉悦,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会获得心理上的认同,精神上、行为上的积极向上。 (三)外修礼仪气质,体现师生精神面貌 良好的教室环境还要有修饰适度、符合礼仪规范的人才能构成完整的班级名片。师生要齐心协力,内外兼修,才能使环境和人相得益彰,展现独特的气质和面貌。可在班级内举行礼仪讲座和培训,提升师生形象美。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合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三、加强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还可以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和道德情操,开拓他们不断创新的意识。 (一)营造“大家庭”氛围 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班级文化建设少不了人性化的管理,倡导以人为本,增强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能使每位同学树立班级即“家”的基本概念,感受到“大家庭”的温馨。所有同学包括班主任在内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大家一视同仁、和睦相处、互相交流、共商班级大事。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为班级的整体发展献计献策。班主任更加重视“感情投资”和“情感管理”,尽可能做到熟悉每一位同学的基本情况,与他们倾心交谈,在同学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地伸出友谊之手。 (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团队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班主任到班长,到其他班干部,到各同学之间,在班级内营造一种开诚布公的交流沟通的良好氛围,使同学和老师之间、同学和班干部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能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每位同学不仅能充分地发表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还能够倾听和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校开展的评优评先活动、班与班的集体活动、竞赛中,同学间的团队精神就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大家都是为了一个集体荣誉。所以,要强调建立同学之间经常性的交流沟通机制,通过相互沟通,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建立友谊。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机制环境下,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班级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学习”这条主线。在入学教育中班主任就应该在学习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结合本专业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和竞赛,如师范专业进行练讲活动、书法比赛,医学专业进行技能比赛等等;通过晚自习、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还可以宿舍、小组为单位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从而形成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自觉地就想学习。 (四)打造鲜明的班级特色 可结合学生和班级的现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班级文化和建设活动,如主题班会便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地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主题班会应灵活创新,可以采取“互动式”专题讨论,可以是先进事迹报告会,也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等等。 在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中要找到彼此的共识,通过探讨研究,明确打造班级特色的方向和途径,并逐步使特色形成和完善。如开展各类体育运动推广体育舞蹈,建文武双修型班级;定期开展班级论坛,全体参与志愿者活动,建社会活动型班级;发挥每个人特长,学习艺术,举办活动参加比赛,创艺术型班级,等等。 总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师生共建,营造充满人情人文的氛围,促进学习,提升品质,给学生以生活的纪念和人生的启迪。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班级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等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坏,对大学生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班级成员-辅导员-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思考 1 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围绕“班级文化”展开了研讨,不少研究对班级文化的概念、作用及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界定。戴联荣和薛晓阳(1999)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一书中指出:“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班级文化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双传学(1999)认为: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 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性成熟程度等方面的特殊性,高校班级文化同样具有特殊性。为此,有一些学者就高校班级文化给出了自己的界定。马丽华(2003)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指导,吸收校园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当代青年文化的闪光面,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并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政治理念文化层、价值标准文化层、科学精神文化层、规范意识文化层、流行心态文化层和人际氛围文化层。吴云助(2003)认为:“班级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组成的班级成员为主体,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具有班级特色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于音和许勤周(2007)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理念层、制度层和视觉层。 本文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与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成员学习、生活的活动和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对班级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具有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这一概念中,明确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包括:班级文化的创造者——班级成员;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者——辅导员和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执行者——班干部。 从形态的划分来看,本文倾向于吴云助“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观点。班级物质文化是指班级形象设计和识别系统,如:班徽、班级宣言、班服、寝室环境等,它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班级的外在、显性文化。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它属于班级文化中软件的固化,是班级的浅层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为班级全体成员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生活信念、思维方式,如: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等,属于班级的意识形态,是班级的内核文化。 2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就当前国内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班级文化大体呈现着健康向上的特点。不过,在实际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从班级文化建设责任主体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班级成员、辅导员和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没能够发挥充分、合理作用的问题。 第一,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只是辅导员和班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是大学生对自己作为班级成员,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这一角色,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乏足够认识的直接表现。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另一方面,作为班级文化主体,班级成员进入大学以前已经具有的、以往的文化积淀,必然会带到高校班级中来。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先前文化进行改造的过程。然而,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多数大学生,他们从小生长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中,大部分人往往个性张扬,想问题、办事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受挫能力差。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势必经历的文化冲突,容易给他们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他人没有信任感,挫败感的产生会导致他们不愿融入集体中,而缺乏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致使他们不会秉着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 第二,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不够。一方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骨干,辅导员往往都要管理几个班级和年级,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于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工作相对比较琐碎、繁杂,没有太多时间来指导各个班级的学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是应届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他们本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就缺乏足够的经验,对于班级文化建设,他们更加缺乏理论支撑,为此,他们难以高屋建瓴地把控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不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也不能及时地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加以有效的引导。 第三,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带头表率作用发挥不充分。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成员的先锋和表率。班干部带头表率作用的发挥,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关键作用。然而,不少高校班级没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同学担任班干部,或是班干部当中,有些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方法不得当,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活动中,没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甚至与同学产生矛盾,势必阻碍班级文化建设的进程。此外,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具体执行时,存在执行不彻底,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这也必然会使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大打折扣。 3 “班级成员—辅导员—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 要合理、有效解决上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体缺位或作用未充分发挥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形成“班级成员—辅导员—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打造健康向上的高校班级文化。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让班级成员认识到他们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人,他们既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实在的受益者,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确立班级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可靠保障,班级成员应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包括思想道德、班风、纪律等在内的班级规章制度。同时,还应确立清晰可行的班级发展目标,如校级、省级、全国先进班集体等。班级目标确立后,在日常的班级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辅导员及班干部应有意识地加以强调和督促,以充分发挥班级目标的凝聚和激励作用,引导班级成员自觉自发与班级目标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建设先进班级文化共同奋斗。 第二,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应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指导者角色,在班级民主管理的基础上,辅导员要保留和行使一定的决策权,要能够正确把握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要善于引导启发,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召开主题鲜明的班会,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确保班级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增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尤其是要加强辅导员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素养,保证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能够为班级成员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能够及时地加以引导和督促。 第三,要健全和完善班委民主选举制度,选拔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班干部,并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带头表率作用。班干部是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主要和具体执行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明确班干部的职责分工和考核办法,使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既有方向,又有压力和动力。此外,要加强对班干部的培养和教育,要引导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能够有效、充分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探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探讨 摘要: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是施工项目质量的综合反映,是保证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最主要途径。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在工程项目的施工中获得效益,要取得好的效益,就必须降低施工成本。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成本对策 1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组成及控制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是指施工企业为完成工程项目的全部施工任务,所消耗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它包括直接费、临建费、管理费、业务费等项。其中直接费是指工程施工中所需的材料费、人工费、机械台班费等;临建费是指重要的机械设备和工程施工人员所需要的临量房屋建筑费用,或者租赁民房费用等;管理费指该工程管理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如办公费、招投标费用等;另外包括业务费、它是指工程施工现场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如现场招待费、当地突发事故维护费等。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与核心,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员、材料和设备等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项目部对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时,一是按预算成本,二是按可能支出确定计划成本,再结合制度控制,定额或者指标控制、合同控制等手段,遵循成本最低化控制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动态控制原则和目标管理控制基本原则进行控制。成本控制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控制,其中直接成本费占总投资的75%,控制好了直接费就确保了工程的效益。 同时,间接成本控制也至关重要,它的控制效果完全取决于水利施工管理的质量,高效而合理的管理不仅使得工程成本最低化,而且工程质量也得能得到有效保障;反之,效率低下或者混乱的管理不仅使工程成本偏高,甚至会导致许多工程质量和安全隐患问题。从管理范畴来看,间接成本控制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的最优组合方案、办公费的合理化支出控制、进出场费用控制及临建费的控制等方面。 2 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很多施工企业已意识的重要问题,而影响成本降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成本管理意识上的误区 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将工程成本管理归属财务人员,实际上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其目标成本控制要通过施工组织和实施来实现,主体应是施工组织和直接生产人员,而不是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是成本管理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管理的主体。 2.2工程成本控制依据不完备 产品成本的合理控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通常由于工程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各工程成本之间缺乏可比性。因而,如何针对单体工程项目制定出可操作性工程成本控制依据十分关键。很多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目标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甚至有些施工企业只是简单地按照经验工程成本降低率确定一个目标成本,而忽略了该工程的现场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在项目成本管理措施方面,只有简单的规章制度,这样的目标成本由于没有和实际施工程序结合起来,可操作性差,起不到控制作用,更无法分析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便得目标成本永远停留在口头上。 2.3工程业绩奖励机制的缺乏 坚持权利、责任和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是促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是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武器。许多施工工程,其施工项目各部门、岗位责权利不对应,其业绩无法具体考核,没有相应激励机制,相应地影响工程施工成本。 3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对策 针对成本管理中的以上问题,施工企业应根据承包合同的类型和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制定可行的控制标准,采取合理的施工控制措施,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将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管理渗透到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并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目标责任管理体度。 3.1强化工程施工各阶段成本控制管理 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主要在于加强成本的管理,而且必须将这种管理意识渗透到水利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投标阶段,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编制施工预算,为确定投标价格提供一定的依据。根据施工现场的踏勘情况,技术部门提出施工技术措施,生产部门提出施工组织方案和设备规模,结合招标文件规定的材料供应方式及设备的配备情况,计算出现场管理经费,最后根据招标文件规定的工期要求,按上述各方案计算出工程总体施工费用预算。 在竟标成功进入施工过程中,成本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材料费、人工费、机械施工费的控制等方面。其中材料费控制,重点把好进货关,对用量较大的材料应采用招标采购的办法,坚持按限额领料和配合比发料,严格避免材料浪费;人工费控制应合理调节各工序人数,实现多劳多得的制度,杜绝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施工机械费控制注重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在向业主提出最终结算前,工程财务人员应结合预算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认真全面的核对,互相补正以免漏项,确保收回所有款项。 3.2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责任体制 施工企业应根据其规模大小,选择合理的管理体系,小型企业宜实行企业直接管理项目经理部,大型企业宜实行分公司对工程垂直管理。 在大型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应逐级下达经济指标,即总公司对分公司下达指标,分公司对各工程项目部下达指标,项目经理部向施工队和班组下达指标,若出现了项目经理部和分公司管理的交叉问题,要以公司直接对项目进行管理。 施工企业应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管理层次,明确各层次的考核指标,通过各层次的管理活动,构成实现公司成本目标的保证体系,实行成本倒算。做到分阶段考核,并及时兑现。首先,要强调奖罚兑现的及时性,决不延期;其次,要突出政策的刚性原则,该奖多少或罚多少,应不折不扣地执行,确保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总之,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只有完善成本目标管理控制责任体系,实行全员、全过程参与成本控制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探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要保证水利工程项目能够顺利以及如期完成,使水利施工企业节约成本、保障收益,需要优化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优化 前言: 水利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工程量大,其中的工作内容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工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更是让人始料不及。而水利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利工程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否到位。 一、成本控制与管理对于水利项目的重要意义 1、成本控制与管理使施工企业项目竞争优势不断加大 我们都知道,价格是能够最直接的反映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竞争力的因素。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项目成本。成本控制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成本降到最低,这样才能为降低价格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最终使企业项目管理的竞争优势不断加大。 2、成本控制与管理保证项目施工正常有序进行 水利工程项目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施工是否正常有序进行,而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条件是要及时补充施工过程所消耗的成本资源。对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等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而合理的成本就是这一衡量标准。因此,成本控制与管理的作用对于使水利工程项目能够正常有序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意识薄弱、竞争观念不强 在目前项目成本管理中,虽然企业要求项目部要做到先算后做,但实际经常是干了后算或边干边算。由于过去依靠指令性计划下达任务的惯性影响,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仍有一些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而没有转变观念,上至企业领导,下到每个员工,都没有形成竞争的观念,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材料采购过于草率,导致大量无效成本增加,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成本控制与管理手段落后 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主要是依据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缺乏成本控制与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被动监督。从成本控制与管理方法来看,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相互脱节。许多企业的成本控制只有事后的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缺乏严格的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考核。一旦反映在财务账面上成本失控,已是既成事实,无法发成本控制的作用,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三、优化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1、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要加强预算管理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前期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合理、系统、目标、有效等原则,使预算编制更加细致化,目的是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水平。企业实行预算管理能够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更加有效。执行预算的过程一定要保持高度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保证反馈信息的真实有效,坚持综合考评与动态考评联合效能的发挥。这有利于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所以,预算管理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现代管理机制已经是很多企业在项目管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2、制定合理工期 制定合理的工程计划是节约成本的关键。制定计划应该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人员,现代的年轻力壮的农民工都是80,90后,他们能够高效的完成任务,但是报酬相对高一些;比如技术,选择哪种设计方案能够使工程更加盈利,这些都是要考虑在内的。要全面的考虑,并制定出一种能够权衡各方利益的方案,才能够真正做到降成本,保工期,提质量。 3、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虽然设计费用仅占工程全过程费用的1. 5%~2% , 但该过程通常能影响工程造价的 75%以上, 所以设计阶段是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建设工期的长短, 影响着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投入多少, 决定着建设费用的多少。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开展设计招标, 积极开展经济方案和施工方案结合的招标方式, 择优选择设计单位, 建设单位组织有关专家对投标进行综合的客观的评价, 在择优选出设计单位时, 也大大促进了设计单位在工程项目的开拓创新, 促进他们进一步探索降低工程造价的方案; 推行限额设计, 建立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 能够实现有效的控制造价, 设计员在熟练掌握水利工程费用定额、预算定额、市场价格信息的基础上, 制定项目的投资估算, 使之控制初步设计概算,在由其控制施工图设计概算、各专业实现基本功能技术指标时, 使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有机地结合起来; 制定合同措施, 通过一些合同条款来制约设计人员的随心所欲, 使设计标准、设计规范、概预算指标与工程量比较严格和准确地应用于设计中。 4、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 实施过程投入的资金最多, 具体化了施工阶段,延伸了招投标工作, 加强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就是加强履约行为的控制。特别要注意以下内容: 施工单位尽量减少工程索赔, 做好合同管理, 在项目实施阶段, 严格控制工程的变更, 目前施工单位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时, 往往采用低价中标, 索赔赢利的方式中标, 造价管理人员要严格审核工程变更, 从经济、功能、美观及对总投资的影响上进行仔细分析, 确定是否需要变更, 防止投资失控, 材料供应不及时, 施工单位可以向供应商提出索赔, 运用索赔与反索赔的技巧使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采用监理制的管理模式, 依据监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对项目投资实现有效控制, 制定责任制完善职责分工, 落实到人, 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 为防止失控, 严格月度工程进度款的审核工作, 严格按照监理方确定的工程量, 依据合同约定的计价方式, 套用费用定额和材料单价后计算工程进度款; 重视技术措施对投资的影响, 要对主要技术方案从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比选, 广泛使用技术成熟的新办法、新工艺、新材料等, 它能够很大程度地增加劳动生产率和减少工期; 采取合理的经济措施也能对项目投资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5、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最后一个阶段的成本管理就是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依据费用定额、预算、竣工资料、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 对工程款进行审核, 核实竣工决算文件中的工程量, 核实现场签证工作的费用已被签认, 使审核后的结算文件真实地体现了工程的实际造价。 6、开源与节流相结合 节约绝对不是消极的限制与监督,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要着眼于成本的过程控制,以提高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来实现节约。要加大竣工验收阶段工程款的回收,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按时催促业主进行工程决算,按照合同工程款的支付计划有效进行施工成本回收,避免出现坏账呆账等不利现象发生。在注意节流的同时还需注意开源。计算各分项目工程的施工成本和预算成本间的差距,并结合承包合同内容,找出可能存在施工索赔项目,通过合理施工费用和施工工期索赔,提高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水平和施工企业项目建设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成本控制与管理对施工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企业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企业努力探索的方向,而降低生产成本一直是企业实行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对于加强水利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还需要实行实时跟踪以及动态监控,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加以解决,从而保证计划施工。 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探讨: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的优化 摘要: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增加施工企业利润、扩大企业积累的最主要途径,是推行和落实项目经理部责任承包的主要动力。水利工程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获得最大效益,要取得好的效益,就必须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获得最大的利润。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成本 控制与管理阶段 1引言 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做好的一项基本的管理工作。水利工程由于其具有工程规模小、工期长、地质条件复杂、不可预见因素多、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大、施工图纸分阶段提供等诸多特殊性,给承担此类项目的施工企业的工程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同时经济上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面对诸多困难,如果施工企业不优化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那么就有可能会由于实际成本的居高不下,在经济上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甚至可能会由于经济问题的困扰而造成项目施工的无法运转。尤其是在水利市场竞争越趋激烈的情况下,工程项目运转成效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和生存能力。所以,施工企业迫切地需要实实在在地面对和解决有关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一系列问题。 2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行业竞争激烈 在竞争越趋激烈的市场里,施工企业为迎合建设单位低价招标的心理,在招投标工作中将部分项目的报价压低,有的甚至低于预算价格,想以此来使自己中标。然而,因水利工程的工期较长,施工单位在施工材料、机械上存在价格上涨的风险;复杂的地质条件,会给施工单位在施工技术上、安全上、管理上、人力物力投入上带来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有时会给施工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需要进行抢工期施工,而抢工期施工是属于非正常施工,施工部署所投入的人力、材料、机械以及工序的安排就要根据工程的进度情况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使得施工企业的投入成本发生很大的变化等。这些都会给工程成本带来很大影响,同时给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确定性。 2.2缺乏完备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制度和体系 大多数企业都比较重视成本控制与管理,但因未建立完善的、规范的、可行的成本管理体系,不能做到及时、准确的将各部门的数据进行比对复核。致使绝大多数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动态成本情况,项目的实际成本不能准确及时的进行核算。 2.3成本控制范围较小 目前,许多施工企业还是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即将着重点放在施工成本的控制上。这种控制方法控制范围较小,仅局限于节约原材料的投入和管理费用的支出上,严重缺乏通过挖掘有利因素来增加收入以降低成本的潜力,如搞好工程量清单核算和变更索赔工作等。 2.4缺乏对成本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工程成本历史数据的传统保存方法是记在厚厚的书面文档或Word、Excel 中,这些方法都给进一步加工、提炼和深层次的统计分析历史数据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使得在新项目中不能有效地应用以往宝贵经验或教训。 3 水利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优化策略 进行管理控制的目的是确保每个岗位人员在成本控制与管理过程中的行为是按事先确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的。在这个意义上讲,首先要明白企业建立的成本管理体系是否能对成本形成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其次是体系是否处在有效的运行状态。管理控制程序就是为规范项目施工成本的管理行为而制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3.1建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目标及管理体系 确定项目施工成本目标及年度成本目标:在工程开工之初,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公司与项目部签订的各种责任书来确定项目的成本管理目标,并根据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确定月度成本计划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没有社会组织来评审和认证。因此企业必须建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体系的评审组织和评审程序,定期进行评审和总结、持续改进,确保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环保卫生等目标的实现。 3.2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体系的运行 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体系的运行往往会遇到习惯势力的阻力和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等因素的影响,有一个逐步推行渐进的过程。监测成本形成过程,过程控制的目的就在于不断修正成本形成过程中的偏差,保证成本项目的发生是在预定范围之内,在施工过程中要定时搜集反映施工成本支出情况的数据,并将实际情况与目标计划进行对比,从而保证整个形成过程在有效控制之下。因此,必须建立考核组织,并分工明确。依照程序定期进行检查和评审,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进成本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持续改进。 3.3 强化材料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在项目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工程项目成本一般比例在50%左右,材料费的节余将影响整个项目的节约,且材料费具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控制材料费是控制成本的关键。材料费的节约重点在于控制好两个环节。第一是采购环节:在条件成熟的地区主要材料尤其是钢材、水泥、地材等大宗材料宜集中公开招标采购、配送,以降低材料采购价格;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尽量采用邀请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对不能执行以上采购方式的物资,按照“货比三家”、“比质、比价”的原则进行采购,尽量采用定点采购、集中采购的方式,以降低采购成本,把好“材料采购价格关”。材料进场后,应采用各种科学的计量方法互相复核,避免“缺斤少两”,严把“材料采购数量关”。同时坚持用多少购多少的原则,以免造成库存积压和损失。 第二是使用环节:物资验收后,做好检验状态标识,并及时、准确、规范填报验收记录,建立物资收、发、存明细帐,做到帐、物相符,收发动态日清月结,约定好材料的损耗系数,每月进行材料盘点,并与实际用量(考虑损耗后的设计用量)进行比较,准确计算超耗材料数量并及时扣款。 3.4加强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对于水利工程,主要由挡水工程(大坝及溢洪道工程)、冲砂放空隧洞工程、引水工程、厂房工程及渠道工程等工程项目组成,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涉及整个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除从施工质量、进度及安全等方面进行控制外还须从以下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①合理安排小断面隧洞的施工工序,使各工序能够有效衔接,弥补由于不能有效利用机械化施工带来的损失;②提前准备大坝坝体的堆料,水利工程施工中应做到大坝用料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③按期完成导流隧道的施工,因水利工程受雨水季节的影响较大,在汛期来临前完成截流对工期的保证是至关重要的;④有效控制大方量石方开采对周围村庄的影响,因部分大坝坝体堆石料、垫层料级过渡料须从附近料场开采,如何有效控制开采爆破飞石、振动、扬尘等对村庄安全环保的影响,将直接对成本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⑤合理安排各建筑物的施工工序和工艺,因水利工程建筑物布置集中,在施工过程中相互间有一定的干扰,如何合理安排各建筑物的施工工序,做到既相互制约、又互相协调将使工程质量及安全得到保障;⑥确保围堰的渡汛安全要求,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河道上游围堰在大坝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如何确保上游围堰的渡汛安全对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⑦垫层料的质量控制,垫层料一般视为大坝混凝土面板后的第二层防渗提,为确保大坝混凝土面板的安全,垫层料的内部渗透稳定性非常重要,故垫层料的级配及碾压质量的控制非常关键。⑧提前做好应对不利因素的出现,如大坝坝体填筑前,先打探坑,以免存在不利于填筑的地质构造情况,以至于影响工期。实践证明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如果能在以上各成本方面得到有效管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也就抓住了重点,工程项目成本也就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对一项工程而言,工程是否能够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会直接对工程的成本产生影响,尤其是水利项目,在汛期来临前完成截流对整个项目的工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项目的时间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延长工期会产生人工费用、机械费用及材料费用的增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工期会给企业带来直接、可见的经济效益。 3.5 强化竣工阶段的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 重视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在竣工验收以前应做好如下工作:①准备好验收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尤其是对已完项目的工程量的复核,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大多采用固定单价合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量是按实际发生量计算,是可变的,该合同对于施工企业来讲承担的经济风险相对较小,结算合同总价是按实际施工数量进行计算,故应对已完工程项目的工程数量进行认真计算;②工程的成品保护,因竣工阶段各工程交插施工,而且成品大都形成,如果成品保护不好,会造成整个或局部工程的维修甚至返工,从而增加成本支出;③签证的办理,竣工阶段因各种变更索赔的工作比较集中,且相关人员调动频繁,给签证的办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变更索赔施工预算编制报审时,要充分发挥预算人员的专业技能,在政策及合同许可的范围内合理列项及可计取的所有费用,确保应得尽得,最大限度地增加工程收入。另外对竣工阶段的零星工程数量、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数量、材料的管理等也应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工程成本的有效支出。 4 结语 加强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需要通过全员参与,并对施工项目全过程、全要素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通过技术、经济、组织、合同等措施来实现目标成本计划。 施工企业应更加重视对项目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建立和完善适合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体系,使其在激烈的建设市场竞争中,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企业所承担的经济风险,降低施工成本,增加项目经济收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探讨:基于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摘要: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项目在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利国利民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本控制对于水利工程来讲始终处于极为关键的环节。文章从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出发,对当前水利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加强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水利工程; 项目; 成本控制; 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一、成本控制的内容及相关知识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成本控制是指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内预先建立的成本控制目标,由实际生产经营职权在生产消耗费用产生之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能够影响成本的因素和主客观条件而采取的系列预防措施;采取的这些预防措施和调节措施最终是以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消耗进行计算、监管以及调节的过程,也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现成本管理薄弱环节并及时与补救的过程。 (二)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成本控制主要受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外部环境因素。成本控制的外部因素主要涵盖宏观环境因素、产业环境因素两部分内容。宏观环境因素主要以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条件、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等;产业环境因素是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中直接参与市场作用的时候与其他同行业、同类产品以及类似产品之间开展竞争。产业环境因素主要有市场需求因素,行业竞争因素以及资源因素。 二是内部环境因素。成本控制的内部因素主要涵盖是否具备较好的环境适应能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研发能力、经营管理战略、组织架构和职工素质等方面。 二、当前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面意识淡薄、控制模式落后。一些水利工程项目负责人或具体管理者在实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往往只是将视线单纯的放在追求项目的社会效益、施工过程管理以及各项项目具体指标方面,对成本管理上相对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有政府牵头实施的水利工程,甚至这些工程项主管方或项目目负责人总认为这些项目有着坚实的政府财政做坚强的后盾,只要按期完成项目、质量过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成本管理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对于一些由社会经济组织承包实施的水利工程项目,有的管理者认为成本控制是在实现企业的收入、成本和利润是由企业财务部门算出来的,丝毫没有成本控制意识,没有节能减排减少消耗和增收节支的自觉性。 (二)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制度的监督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一些水利工程尽管在前期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是一些水利工程的中标实施方对于成本控制服务于项目整体战略问题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高,主要是由当前在水利工程相关制度方面的监督力度贯彻不够彻底造成的。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成本控制监督管理氛围;对水利工程实施成本控制仅仅依靠相关的财务人员;水利工程承包方或主体方很少制定健全的成本控制监督管理制度,即使出现一些漏洞,也很难通过监督制度予以及时的弥补,甚至对一些人为干扰或影响成本方面的行为无法进行真实的监督,出现数据财务等。 (三)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体系有待于完善。当前水利工程在成本控制方面所采用的分析与控制体系相对比较落后,亟待与先进的水利工程成本分析体系相接轨。当前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分析体系不完善重点体现在 将成本控制局限在事后的成本分析上、对项目施工工艺记忆设计成本工艺成本、采购成本等分析还不完善;对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对比没有完善的体系。 三、加强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路径分析 第一,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成本控制方面意识、增强成本控制观念。对于水利工程项目负责人而言,必须要高度重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将成本控制视为对整个项目采取经济经济手段予以履行职责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增强成本控制观念,例如,水利工程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实际制定严格的规则制度、确定规范细致的成本核算指标,并以各项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个部门予以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实施严格的帐务审核报销制度等。 第二,水利工程项目在成本控制方面要努力构建起与项目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立与水利工程项目相适应的成本控制体制机制,必须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实施要素的优化提升,重点做好施工人员素质、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人力资源要素优化,不断提升人力资源要素在水利工程实施中劳动效率;优化提升施工设备设施要素的优化提升,善于采用先进的水利施工管理观念、实施工艺和技术等,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能够有效的发挥和调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积极要素。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成本分析体系,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水利工程成本分析体系,要重点做好水利工程成本施工预算编制、方案优化和计划成本、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例如,具体到水利工程成本控制的预算编制方面,水利工程项目经理要努力形成一份可靠、具体、客观的编制,确保整个工程的每个具体环节都能体现出金额控制的合理性时间安排上的恰当性和执行过程的可控性,有效避免经济效益的流失。再例如,“水利工程项目经理部要根据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管理水平、施工技术, 按照" 成本最小,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的原则, 制定物资消耗定额、劳动 定额, 设备利用定额和费用控制定额。”[1] 第四,要不断加强水利工程成本控制的监督管理,提高成本控制监督管理效果。监督管理在水利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加强水利工成本控制方面的监督管理,必须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监督管理规范体系。例如,对于水利工程的资金利用效率方面,要对提高资金利用率予以有效的监督, 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规避财务风险;项目完工交付后, 要进行经济责任制审计,通过审计确保项目经营成果的真实可靠;同时要对在控制成本方面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 对超支的予以处罚。 四、结语 成本控制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对当前水利工程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切实采取以下措施: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成本控制方面意识、增强成本控制观念、努力构建起与项目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方法、不断加强水利工程成本控制的监督管理,提高成本控制监督管理效果。 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探讨:关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建筑市场推行无标底招投标,施工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成本状况已成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研究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成本控制;施工企业;项目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大型水利工程与水利设施的衍生都为我国的一些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在不断白热化的竞争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下,价格的高低便成为了诸家竞争的一个焦点。于是合理的控制水利工程施工成本,使之在可行的前提下能够成为实际就成了一个企业要立足生存的根本所在。 1、施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虽然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不是今天才提出的课题,但对于目前日趋白热化竞争的建筑市场,则是必须摆在重要位置的大问题。在目前的客观条件下,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那种朴素的、一般号召式的成本管理模式上,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会由于实际成本的居高不下,在经济上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甚至可能会由于经济问题的困扰而造成项目施工的无法运转,而施工项目运转成效又直接涉及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和生存。所以,我们现在迫切地需要实实在在地面对和解决有关成本控制的一系列问题。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实现成本控制的途径。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主要是充分调动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效果。水利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在满足合同工程质量、合同工期的前提下,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费用的科学管理活动。主要通过技术、经济、管理活动实现节支增效的成本管理目的。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成本控制把握以下原则: 1.1全面介入的原则 全面介入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的全部、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全部是对工程项目的全部费用要加以控制。全员控制是要发动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建立成本意识,参预成本的控制。全过程控制,对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进行控制,并将控制的成果在有关报表上加以反映,借以发现缺点和问题。 1.2例外管理的原则 成本控制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超乎常情的情况。因为实际发生的费用往往与预算有上下,如发生的差异不大,也就没有必要一一查明原因,而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非正常的例外事项上,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1.3经济效益的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不单是依靠降低成本的绝对数,更重要的是实现相对的节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以较少的消耗,取得更多的成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项目成本,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1)制定落实与之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 签订《项目成本目标管理责任书》,并与经济利益挂钩,奖罚分明。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树立全员经济意识。 改革项目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是实施成本管理方法的有效手段。把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其经营业绩挂钩,根据经营管理者的实际业绩和企业经济效益来制定其报酬,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制定分配制度要注意:制订的分配制度要合理、切实可行;经营业绩评价要系统、科学、有效;监督、考核要有制度,严格规范进行。 (2)选好项目经理,配备好项目班组。 2、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组成及控制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与核心,施工项目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时,一是按预算成本;二是按可能支出确定计划成本,再结合制度控制、定额或指标控制、合同控制等指标进行控制。还应遵循成本最低化控制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动态控制原则和目标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做法包括直接及间接成本的控制,其中直接成本费占总投资的70%左右,控制好了直接费就确保了工程的效益。它包括主要材料的进料及材料管理费用;工程施工人员的组织与安排费用以及机械化作业的费用。 同时间接成本的控制也非常重要,间接成本控制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的最优组合方案及办公费用的合理化支出控制,进出场费用的控制主要是选择好最优的进出场路线。在临建费的控制方面,既要在保证耐用的条件下选择最经济的临建材料,同时又要设计好临建的规划,让临建的空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3、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 随着建筑业市场竞争的不断热化与激烈,很多施工企业为了生存都实施了施工成本上的管理,但是却在意图降低成本的时候暴露了很多问题。 3.1成本管理意识的误区 工程成本管理需要全员参与、渗透在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其目标成本控制要通过施工组织和实施来实现。其主体是施工组织和直接生产人员,而不是财务会计人员。施工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混杂,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和各司其职,实质无人承担成本管理责任。实际上,财务人员是成本管理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管理的主体。不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就不可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3.2 施工成本控制没有完备依据 施工成本的控制想要合理化,就必须要依据一些既定的标准来进行。通常由于工程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各工程成本之间缺乏可比性。因而,如何针对单体工程项目制定出可操作的工程成本控制依据十分关键。很多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目标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甚至有些施工企业只是简单地按照经验工程成本降低率确定一个目标成本,而忽略了该工程的现场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和工期的要求。在项目成本管理措施方面,只有简单的规章制度,这样的目标成本由于没有和实际施工程序结合起来,可操作性差,起不到控制作用,更无法分析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使得目标成本永远停留在口头上。 4、施工成本控制的基本步骤 4.1制定施工成本控制的标准 根据施工承包合同的类型和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采取合适的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制定可行的控制标准,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施工成本控制的效果,甚至影响整个工作的成败。 4.2对施工过程进行记录 记录应建立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记录的内容要求详细又完整。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的消耗量、施工工艺、现场管理、工作面情况、场地布置和施工准备等项目,还包括资源的数量、类别,人工和施工机械进退工作面的时间、休息或闲置时间,以及设备的保养、维护时间等内容。 4.3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贵任体制 施工企业应根据其规模大小,选择合理的管理体系,小型的企业一般实行企业直接管理工程项目经理部,大型的企业宜实行分公司对工程项目的垂直管理。 在大型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应逐级下达经济指标,即总公司对分公司下达经济指标,分公司再向各工程项目经理部下达指标,项目经理部向施工队和班组下达指标,若出现了项目经理部和分公司管理的交叉问题,要以公司直接对项目进行管理。 施工企业应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管理层次,明确各层次的考核指标,通过各层次的管理活动,构成实现公司成本目标的保证体系,实行成本倒算。为了调动各责任者的积极性,还要与成本分析结合,做到分阶段考核,并及时兑现。首先,要强调奖罚兑现的及时性,决不延期;其次,要突出政策的刚性原则,该奖多少或罚多少,应不折不扣地执行,确保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5、结束语 总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对每一个水电施工企业实际上都是有自身的强项和弱势,而水电工程对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要求又很高,如何搞好成本管理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对策和改进措施, 并能认真做好项目的每一步工作,首先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其次要围绕成本目标,确立成本控制原则。最后查找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活动。真正将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落在实处。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的监控与维护 摘 要:以ZigBee协议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监控和维护方法。创新性地设计了基于叶子节点的通讯模式,该模式运用协议栈自有运行流程来获取节点的加入或丢失信息、实现网络拓扑的监控,并通过设计一种基于关联表的链表式存储结构来进行动态网络拓扑的维护。经过在实际办公环境监控平台上验证表明,该方法数据传输量小,资源占用少,操作简便,具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拓扑结构;监控与维护 0 引 言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军事、工农业、城市管理、环境监控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作为系统基础组成部分的网络拓扑结构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在网络拓扑发现以及拓扑的监控和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和仿真层面,这些通过在高性能的PC机上搭建仿真模型来验证算法效果的研究,大多缺乏能够应用到实际系统的可行性案例。安徽财经大学的赵涛[1],根据在聚合节点(sink)收集到网络内部节点报文接收或丢失的情况,通过发现网络中所有叶子节点到sink 节点的数据传输路径,来推测网络的逻辑拓扑。该方法计算比较复杂,120节点规模网络在主频为2.8 GHz的CPU主机上运行尚需9秒的时间,同时会受到节点资源、计算速度、实施条件等限制,因此,这种方法很难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德州仪器(TI)公司的官方网站也给出了一种获取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2],该方法采用发送网络发现命令的方式,并通过返回结果来确定网络拓扑结构。此法虽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实施,但需要定期向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发送发现命令,因而数据消耗量巨大。 本文以Z-stack协议栈为基础,采用叶子节点通讯方式,并利用协议自身的运行流程,提出了一种轻量数据消耗、真正面向应用的拓扑监控方案,同时通过设计一种基于关联表的链式存储结构来实现对网络拓扑信息的维护,因而在解决网络监控与维护方面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 Z-stack协议栈原理简介 作为ZigBee联盟的一个重要的组织成员,2007年,TI公司宣布推出业界领先的ZigBee协议栈Z-Stack。Z-Stack符合ZigBee 2006规范,能支持多种平台,其中包括本系统使用的、面向IEEE 802.15.4/ZigBee的CC2430片上系统解决方案[3]。 1.1 ZigBee协议栈的体系结构及信息传递流程 ZigBee协议栈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ZigBee协议采用分层体系结构[3],由物理层(PHY)、介质接入控制子层(MAC层)、网络层(NWK)和应用层(APL)组成。其中,应用层框架包括了应用支持子层(APS)、ZigBee设备对象(ZDO)及由制造商制定的应用对象。 在ZigBee网络中,信息或数据的传递将依照上述层次结构实现。上层发送的数据或指令按照应用层―网络层―MAC层―物理层的顺序,从上至下依次进行处理;底层返回的数据则按照物理层―MAC层―网络层―应用层的顺序,从下至上处理后返回给上层用户。每个层次负责发送到本层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并对于属于本层次的数据或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响应;对于不属于本层的数据,则按照规定格式打包后发送给上、下一层。 1.2 节点加入与失步流程 为了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ZigBee协议栈还提供了一些必须的消息响应流程,其中包括节点加入网络和失步响应的流程。 节点加入流程[3]如图2所示。当子节点申请加入网络时,会启动加入流程。子节点的加入请求通过其NWK层、MAC层、PHY层传递给父节点;父节点收到加入通知消息后,又通过其PHY层、MAC层、NWK层将该情况上传给应用层,最后通过ZDO_JoinIndicationCB()函数的调用,得到子节点加入的消息。 图2 节点加入流程 节点失步流程[3]是指终端节点丢失其父节点的同步信号时,向上层报告的失步情况发生的流程。其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终端节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开启与父节点的同步,当在设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父节点的同步信号时,就会产生失步指示信息,协议栈将该失步信息层层上传,最后通过调用ZDO_SyncIndicationCB()函数,将信息传达到应用层。 1.3 关联表 TI的Z-stack协议栈在全功能节点中可以维护associated _devices_t结构的关联表,关联表中保存有与本节点直接关联(父子节点)的相关信息,包括关联节点的短地址、设备类型、连接状态等,基本上可以满足网络拓扑结构监控和维护的信息需求。 TI的ZigBee协议栈虽然可为用户开发提供强大支持,但是在网络监控和维护上并没有专用的接口。一方面,该协议栈只能发现节点加入网络,但是无法发现节点非主动性的丢失或退出,因而不具备网络拓扑监控的功能;另一方面,协议在每个全功能节点中都维护了与之关联设备的关联表,但是并没有维护整体网络的关联信息,因而无法掌控网络拓扑的全貌。鉴于协议栈在网络拓扑功能上的不足和缺陷,本文以协议基本流程为基础,提出一种实现整体网络拓扑监控和维护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满足一般系统对于拓扑结构的监控和维护需求。 2 网络拓扑结构监控 网络拓扑结构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拓扑结构的建立和在结构发生变化时及时获取变化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是实现节点加入和退出事件的捕捉。节点加入事件的获取相对容易,可以通过加入节点主动上报等方式来获取;而节点丢失事件获取要复杂得多。现阶段,对节点丢失情况的监控多采用系统定期查询的手段[2]。采用查询方法时,其实时性与查询周期的长短直接相关:查询周期设置较长,拓扑变化反映时间增长,实时性变差;而查询周期设置较短,则传输数据量增大,占用系统资源,往往很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协议栈中数据或消息的传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系统资源的占用、节约能耗,除了维护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须的数据通讯外,还应尽量减少人为添加(应用层)的数据通讯量。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协议自身的数据传递或者节点加入、失步等流程来实现相关信息的获取。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网关――叶子节点通讯的节点丢失情况获取方法,该方法可以利用协议栈自身的运行流程,以较少的数据通讯量和简单的操作,实现网络中所有节点的丢失情况获取。 2.1节点加入事件的获取 通常情况下,节点加入事件多采用加入节点主动上报的方法来获取。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需要人为地发送相关加入信息,会增加系统数据通讯量。由图2所示的节点加入流程可知,如果有子节点加入网络,加入的指示信息都会通过ZDO_JoinIndicationCB()函数的调用报告给父节点。即该函数的调用证明有子节点的加入事件。因此,本文通过在此函数中添加向应用程序报告的功能,即可通知用户子节点加入事件的发生。 2.2节点丢失信息的获取 由图3所示的流程可知,协议栈通过调用void ZDO_SyncIndicationCB( byte type, uint16 shortAddr )函数可实现失步情况的报告。该函数具有节点丢失的指示功能,并能够指示丢失节点与本节点的父子关系和短地址等。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发现,该函数的调用是有条件限制的,具体实施条件如下: 父节点丢失:从失步报告流程可知,终端节点能够自动轮询发现其父节点同步信号的丢失,而无需人为添加任何触发条件,引发函数调用。但路由节点不支持与父节点的轮询机制,因而不能产生父节点丢失情况的报告。 子节点丢失:对于包括终端节点在内的所有类型节点的子节点丢失,在未加相应处理的情况下,协议栈都不会引发该函数的调用。 由实施条件可知,该函数的丢失指示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节点的丢失情况,因此,如果要得到除终端父节点外网络中所有节点的丢失情况,就需要人为加入其他处理,以触发ZDO_SyncIndicationCB()函数的调用,从而实现丢失事件的获取。 2.3 叶子节点通讯触发方法 通常采用的基于查询的网络发现机制都需要在所有节点间发送数据,因而增大系统的数据开销。这里以图4所示的拓扑结构为例,图中的叶子通讯需要进行14条数据的查询和14条数据的应答才能够完成一次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为了尽可能减少数据通讯和操作的复杂度,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网关――叶子节点通讯的节点丢失情况获取方法,以便用较少的数据通讯量和简单的操作来实现网络中所有节点的丢失情况获取。 研究发现,失步函数的触发可以通过加入数据通讯来实现。因为在数据发送的过程中,协议栈会开启数据发送流程,数据发送后则会自动检测接收方应答帧。这样,如果节点丢失,则发送节点无法接收到有效应答,进而引发节点失步指示函数的触发。 具体触发时,如果节点之间有数据通讯,发送数据节点则能够发现接收数据节点的丢失,从而引发void ZDO_SyncIndicationCB( byte type, uint16 shortAddr )函数的调用。 在同一条数据通路上的节点进行数据转发时,数据传递路径上的各个节点都会发现其父节点(数据由下而上)或者子节点(数据由上而下)的丢失,进而调用void ZDO_SyncIndicationCB( byte type, uint16 shortAddr )函数。如图4所示,如果网关发送数据到终端节点1,则在网关到终端节点1数据路径上的所有节点(网关、路由1、路由2、终端1)都能够发现其子节点的丢失;终端节点1发送数据到网关,则路径1上的所有节点都能发现其父节点的丢失。 该方法通过建立数据通路上起始节点和末端节点的数据通讯来实现整条路径上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其具体操作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父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由前面提到的实施条件可知,终端节点无需任何人为操作就能够发现其父节点的丢失,而无需对此部分做特殊处理,因而只需对路由节点做出处理。而由路由叶子节点(如图4中路由节点2、4)向网关发送数据时,则可实现整条路径上所有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其二是子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子节点丢失的获取可以通过网关向叶子节点(图4中所有终端节点和路由4)发送数据的方法来覆盖整个网络中的所有节点,从而使全部节点都能够发现其子节点的丢失情况。 人为加入上述两部分数据通讯后,只要整个网络中有节点丢失,该丢失节点的父节点和子节点都会产生失步函数void ZDO_SyncIndicationCB( byte type, uint16 shortAddr )的调用,这样就可以简单地在该函数中添加向上层应用报告的功能,实现网络中节点丢失信息获取。并且数据通讯量由原来的28条减少到6条,从而大大减少了数据消耗和由此带来的系统资源占用。 3 网络拓扑结构与维护 Z-stack协议栈在全功能节点中只维护与本节点直接关联的节点信息的关联表,没有整体网络信息的存储功能。为了解决Z-stack关于网络全貌信息缺失的缺陷,结合本文提出的网络拓扑结构监控方法,设计一种拓扑结构维护的方法,在占用少量资源的情况下获取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并将信息整合到网关节点中统一维护和管理,从而建立网络拓扑的管理办法,实现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智能网络管理机制。 3.1管理模式 网络信息管理可采用搜集模式和监控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模式通过发送指令搜集网络拓扑信息,赋予用户即时获取当前网络结构的能力;监控模式通过监控从网络组建起历史网络的结构变化,实现网络拓扑信息更新,从而整合为当前网络拓扑结构。 搜集模式在实现时,首先由网关设备广播一个命令来搜集设备信息;然后,收到广播信息的路由节点再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由网关返回子节点关联信息;当网关收到各个路由节点的返回信息后,再将其组合为整个网络中的设备信息。 监控模式则是从网络形成起,网关节点就开始监控所有节点的状态;当路由节点检测到其子节点加入或者退出的时候,向网关上报该子节点的状态变化信息,而网关节点检测到子节点加入或者退出则不用上报,直接在网关内部处理;当网关接收到路由节点上报的状态信息后,就会删除或者增加该路由子节点的关联信息,同时更新整体网络结构。 3.2 网络拓扑存储结构 网关节点作为整个网络拓扑结构管理的中心,负责拓扑结构的添加、删除和更新,因此,必须在网关节点存储整体的网络拓扑结构信息。受网关资源的限制,本文采用分级动态链表的形式保存网络拓扑信息,以便以较少的资源占用实现拓扑信息的动态存储。本设计的网络拓扑存储结构如图5所示。 图5中,AssocListHead是装载路由节点头信息的数组,包含有该路由节点的长地址、短地址、父节点短地址和拥有的子节点数以及指向其子节点链表assoc_list的头指针;assoc_list链表中记载着这一路由下的子节点信息,包括子节点的短地址、长地址、类型、连接状态等。在该路由下每增加一个子节点,就会在assoc_list链表中添加一个节点信息,当节点离开时,又会将相对应的链表删除。这样,网关就可以方便地对当前网络中的所有节点的拓扑和相关信息进行查找、更新、维护。 3.3 网络维护方案 网络维护的实施要建立网络中所有类型节点间的区分与协作机制。区分是根据节点类型的不同、事件类型的不同做出区别处理;协作是在所有节点间建立连动响应机制,相互配合,并实现信息的汇聚和统一管理。具体的网络维护分为事件响应和信息维护两部分。 3.3.1 拓扑变化事件的响应 拓扑变化主要是指节点加入事件和节点退出事件。当节点加入事件是指节点加入网络时,其父节点负责将该子节点加入信息上报网关;节点退出事件则是指获取到的网络节点丢失信息的处理。处理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传递来的type = 1时,即丢失节点为本节点的父节点时,开启网络加入流程,使节点可以重新加入网络,并恢复网络的正常运行;第二种情况是type = 0时,即本节点发现其中一子节点丢失。本方法对于长时间无法连接的子节点,将启动移除(LEAVE)流程,将该子节点从网络中删除,同时向网关节点报告子节点退出的消息。 需要注意的是:当子节点丢失时,有的时候是真正丢失了(长时间或永久无法连接),但更多的时候只是暂时地失去联系,随着子节点的重新加入申请,又可以加入网络,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因此,设计时需要将暂时失步和真正丢失这两种情况区分开,再分别做出合理的处理。 本文采用延时判断的方式,即当检测到失步现象发生后,先定时一段时间,再做判断:如果定时一段时间后,节点仍旧失去联系,则判定是真的丢失了节点,此时可通过NLME_LeaveReq移除子节点,同时上报网关节点丢失的消息;否则认为只是暂时的节点失步。 节点退出情况的处理流程如图6所示。 3.3.2 拓扑信息的维护 由网络各个路由上报的节点加入或退出的信息最终将在网关汇集,网关按照上报的节点加入、退出信息对网络拓扑存储关联表进行添加、删除、更新,以维护当前网络拓扑状态。其具体方法是先判断接收信息的种类,然后对节点加入信息和节点退出信息分别处理。对于加入信息,可核查是否是已经存在于网络中的点,如果是已经存在的,则更新存储的节点信息;如果是一个全新的点,则为该节点分配存储空间,并在对应的父节点下增添子节点分支。对于退出信息,同样核查是否是存在于网络中的点,如果该节点已经不存在了,则报错处理;如果是存在的点,则将该节点信息删除,并解除与其父节点的父子联系。 网关在接收到由父节点上报的节点加入消息时,还需要对加入子节点类型进行判断:如果是终端节点,则在其父节点的链表中更新或加入该子节点的相关信息;如果加入节点是路由节点,除了在该路由节点父节点的链表中加入该子节点信息外,还要添加该子路由关联头信息。图7所示是实现网络拓扑维护管理的示意图。 4 实验验证 本文的实验验证可在基于CC2430搭建的WSN开发平台上进行,该平台共使用5个终端节点、5个路由节点、1个网关和PC调试机。所有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成无线网络,并将感知信息和拓扑信息汇报给网关节点,网关节点与PC机通过串口相连,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上位机的调试软件对网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图8所示是其上位机监控程序界面。该试验网络的节点布局示意图如图9所示。 实验时随机选取监控过程中两个时间点的网络拓扑结构监控过程示意图如图10所示。其中两个时间点在实验过程中上报的拓扑变化信息如表1所列。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父节点能够实时上报其子节点加入和丢失的网络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子节点也能够及时检测出其父节点的丢失,并选择其他父节点重新申请加入网络。可见,本系统具有网络的自组织、自适应的动态网络监控与维护功能。 5 结 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终端与父节点间的失步信号来捕捉与基于叶子节点人为触发失步函数调用的方法,可以实现整个网络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其中,通过终端与父节点间失步信号来捕捉节点丢失信息的方法无需人为干预,能够通过协议自动实现,从而减少了查询的数据量和对其操作带来的系统资源占用;基于叶子节点的失步函数触发机制,只通过叶子节点与网关的数据传输,就能够完成整个线路上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在实际应用中,经常由终端上报数据,相当于终端自动完成数据线路上父节点丢失情况的发现,使该方法的实施更加简单。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以较小的数据通讯量、简单的操作和较小的系统资源占用来实现网络发现的功能,因而 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提出的网络拓扑维护方法具备网络拓扑的自组织、自适应功能,可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对于网络组织结构的动态性能要求。同时具备拓扑结构的存储功能,能以较少的系统资源保存整个网络的动态拓扑结构,十分方便网络的管理和控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研究综述 摘 要: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拓扑控制技术是核心技术之一,本文首先描述了现有拓扑控制算法的分类,其次分析了几种典型的算法并总结了其优缺点,最后简述了现有拓扑控制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发展趋势 1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集信息采集、传输以及处理于一体的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前景广阔,是目前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 WSN是一种由大量微传感器节点组成的自组织网络,其向学者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课题,拓扑控制是最基本问题之一。拓扑控制就是要研究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拓扑结构,为数据融合、路由协议以及目标定位等其他技术提供支撑。 WSN节点通常大规模部署并且具有随机性、自组织性,网络组织方式通常多种多样,节点能量非常有限,因此,在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时,要提高路由协议和MAC协议的效率,延长网络生存周期,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网络拓扑结构。 目前主流的拓扑控制算法可分为:节点功率控制型和层次型拓扑控制型。 功率控制就是通过变化节点的发射功率来调整节点无线信号的覆盖区域大小,在此基础上调节网络的拓扑结构,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个网络的连通性。 层次型拓扑控制主要采用的是分簇机制,将整个网络划分成若干区域形成多个簇,选出骨干节点构成骨干网进行数据转发,而普通节点可择机关闭不必要的模块,以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2 典型的拓扑控制算法 2.1节点功率拓扑控制算法 LMA和LMN算法是基于节点度的算法,通过不断的改变节点的发射功率来使得其度数处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根据已经采集到的局部信息来调整邻居节点之间的连通性,最终使整个网络具有连通性。两种算法的相同点是分步骤、周期性地调整节点的发射功率,不同点是它们有着不同的节点度数计算方法。 这两种算法利用较少的局部信息就可确定节点功率的调节方式,而且对时钟同步、传感器节点要求均不高,但是在节点邻居节点判断上存在不足,所形成的网状拓扑结构不仅增大了网络复杂度,而且使网络开销增大了。 DRNG和DLMST算法是基于邻近图的拓扑控制算法,所有节点调整发射功率至最大化形成一个拓扑结构图,再根据设定的邻居判别规则得出该图的邻近图,每个节点根据邻居中最远节点的距离来设定发射功率。 这两种算法均以节点发射功率不一致为背景,基于邻近图RNG、最小生成树LMST理论,用距离最远的邻居节点所需的发射功率为标准,有效解决了发射功率不一致的问题,并通过增加删除操作来保证网络拓扑的双向连通。但是这两个算法需要精确的定位信息。 2.2 层次型拓扑控制算法 LEACH是最早的也是较典型的基于均匀分簇的拓扑控制算法,簇首通过分布式选举随机生成,剩余节点作为簇内成员节点。在网络运行中,簇首节点融合簇内所有节点的信息,以单跳方式发送至Sink节点。簇首节点和簇结构均周期性更新。 相对于传统网络,LEACH使用簇结构,能有效提高节点能量利用率和网络寿命。但簇首节点和Sink节点之间的单跳通信可能因长距离数据传输而能耗过大;频繁的簇重增加了额外的通信开销;簇首节点的选择未考虑节点地理位置、剩余能量等因素。 GAF是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分簇拓扑控制算法,首先将网络划分为固定数目的虚拟分区,节点将自身地理位置信息与虚拟网格中某个点关联映射起来并计算自身所属的分区,每个区域内选出一个节点在某一时间段内处于活动状态来监测所在区域内的信息并报告数据给Sink节点。 GAF使得形成的簇结构更均匀,但是在选择簇首时没考虑节点的剩余能量,划分单元格时,若节点间的一跳通信距离较小单元格会比较密集,而一跳通信距离较大分簇又比较稀疏,这样的分簇反而会降低网络的效率。 EEUC是一种分布式的、非均匀分簇算法,首先以概率T(由算法预先设定)在网络中选出一些节点作为候选簇首节点。簇首由候选簇首节点竞争产生,其他节点在簇首选举过程中处于休眠状态,其中竞争半径由候选簇首到Sink节点的距离决定。 EEUC将整个网络分成规模各异的簇,簇的规模与离Sink节点的距离成反比,这样有效降低了簇首通信代价,避免了“热区”问题,延长了网络周期。但EEUC单纯的考虑距离而没有考虑节点的剩余能量以及密度因素,而且没有考虑簇首节点在簇内的位置,可能造成网络能耗不均衡过早死亡的现象。 结语 本文介绍了WSN拓扑控制的分类和几种经典的拓扑控制算法,分析了算法的优缺点。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模型都比较理想化,没有全面考虑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进一步研究。未来拓扑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应为:结合多种机制且更接近实际情况,网络的各种性能应被综合考虑进来,拓扑控制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应有所提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研究:火灾监控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研究 摘要: 针对森林火灾监控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建立了基于随机几何图的加权网络拓扑模型,连边权重为体现节点通讯能耗的相异权。该模型不仅描述了节点间相互连接关系,还能体现节点间距离及通讯半径对拓扑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此外,在此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拓扑优化算法。该算法在网络连通的前提下,通过约束节点单跳可达邻居数简化了网络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拓扑模型与实际网络特性相符,拓扑优化算法能有效降低连边密度,有利于简化复杂的路由计算,延长网络寿命。 关键词: 森林火灾监控;WSN;拓扑模型;拓扑优化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及社会发展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资源。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森林火灾时有发生,森林火灾是破坏森林资源安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如何准确、高效地预防和发现火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森林地势复杂,很多区域人员难以到达,不易进行人工和有线监测。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应用于森林火灾监测具有广阔的前景。森林面积广阔,监测系统需要大量微型、廉价的传感器节点,节点通过人工埋置或飞行器播撒的方式随机部署,实时感知覆盖区域内的温度、烟雾浓度等火灾信息,通过自组织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递给汇聚节点,汇聚节点将现场数据经Internet、移动通信网络或卫星等途径发送到控制中心,实现对森林火灾的无线监测。与其他通信网络相比,森林火灾监测系统中采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网络规模大、节点部署密集、网络冗余度高、节点自身资源受限等特点。对于大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而言设计良好的拓扑结构尤为重要,网络拓扑是设计和组建网络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各种协议的基础。因此,如何建立更加符合实际网络特性的拓扑模型是研究的前提。此外,由于传感器节点部署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节点的位置不可预测,初始的网络拓扑很难满足要求,需要进行优化控制。笔者主要针对森林火灾监测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构建网络拓扑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对网络拓扑进行优化,为网络性能的提高奠定基础。 1WSN拓扑结构 1.1传感器节点通信特性 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信号强度会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依据自由空间传播路径损耗模型,距发射机为d处的平均接收功率Pr(d)可以表示为式(1)。Pt为发射天线辐射功率;Gt为发送天线的方向增益;Gr为接收天线的方向增益;λ为媒介中场的波长。为了保证节点直接通信,节点间距离d必须满足d≤ΨPtPr,()th,其中Ψ=GtGrλ4[]π2,d称为节点通信半径。在布尔型全向感知模型中设节点i在二维平面上的坐标为xi=(xi,yi),节点感知半径为ri,节点对于在坐标xj=(xj,yj)处任意节点j的感知概率可表示为式(2与j的距离。 1.2传感器节点度分布 设有n个节点随机分布于区域A内,网络节点密度ρ=n/SA,SA表示区域A的面积。网络中任意节点恰好位于区域B(其中BA)的概率为P=SBSA,随机变量X表示恰好有m个节点位于区域B中的事件,则该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由P=ρSBn可得式(3)由式(4)可知,当网络节点数n很大时,传感器节点度分布近似为泊松分布。 2WSN拓扑建模 2.1加权网络拓扑模型 为了解决随机图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建模存在的不足,研究中采用随机几何图构建网络拓扑模型。设传感器节点的通信半径与感知半径相等,将无线传感器网络用随机几何图描述,其中n为节点数,r为通信半径。V={v1,v2,v3Λ,vN]表示网络中节点集合,dij表示节点vi和vj间的距离,E={e1,e2,e3Λ,ew]V×V表示边的集合。节点通信覆盖范围是以自身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盘区域,如式(5)所示。考虑节点间距离对网络拓扑的影响,需要在网络连边上赋予权重。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进行数据转发时总是选取能耗最低的路径。式(1)可知,自由空间模型下无线通信的能量消耗会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加而增长。因此,可以将d2ij作为权重赋予连边eij,d2ij的大小可体现节点间进行数据转发所消耗的能量。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加权拓扑模型就可用相应的加权邻接矩阵A=[aij]表示。其中,aij=f(xij)•g(dij),f(xij)为节点感知概率,g(dij)=d2ij。节点间距离越近权重越小,距离越远权重越大,当两点间无直接连接时权重为∞。 2.2实验仿真 在100m×100m的区域内随机部署200个传感器节点,节点通信半径为13m。网络中所有节点均同质,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通信半径,节点采用布尔型全向感知模型。图1为网络拓扑结构。考虑到拓扑结构模型为加权网络,因此主要分析节点度分布和节点强度分布,如图2和图3所示。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网络节点度分布比较均匀,大量节点度集中在7~11之间,以平均度8.5为中心两边迅速下降,度值小于7或大于11的节点所占比例不足5%,近似泊松分布,与理论推导的结论相符。图3显示网络节点强度分布比较均匀,大量节点的点强度集中于平均值附近,少量点的强度偏离均值。为了揭示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特性,将传感器网络拓扑模型统计特性与随机网、小世界网和近邻耦合网的统计特性进行了对比,表1给出了同等规模下不同 2.3结果讨论 (1)所建立的拓扑模型中节点度分布均匀,近似为泊松分布,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网络节点度有界,这与节点感知范围有限所导致的局部通信特性相一致。(2)通过计算发现,点强度与节点度不满足s(k)≈<w>k的关系(<w>为网络边权平均值)而满足s(k)≈Akβ的关系。其中β≈0.45、A≈32,表明网络边权与拓扑结构有关,与网络模型构建中边权的赋予方式相符。(3)与其他三类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具有较大的聚类系数,即网络具有明显的聚类效应,局部节点间的连接比较紧密,这符合传感器网络的本地化通信特点。 3拓扑控制 3.1拓扑优化算法 森林火灾监测中需要大量的传感器节点,为了保证网络的连通及对被测区域的全覆盖,网络建立初期形成的拓扑结构具有较大的冗余。这样既不利于节点能耗的降低,又会增加节点间通信干扰。因此,研究中提出了基于约束节点连边数的稀疏网络拓扑优化算法。算法中主要针对“度”大的节点边数进行约束,选定节点后删除与该节点相连的哪些边是算法的关键,这就要求对节点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度进行评估。通常用度描述网络节点的重要程度,但对于数据转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考虑某一节点对其他节点的影响力更为重要。而“介数”衡量的就是点对其他节点的影响程度。节点i介数L(i)是网络中所有节点对之间通过该节点的最短路径数占所有最短路径数的比例,即L(i)=∑s≠t≠iσst(i)σst。其中,s.t是网络中的节点对,σst是从s到t的所有最短路径的总和,σst(i)表示通过节点i的所有最短路径数。显然,在讨论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流通时,介数比节点度能够更好地评价节点的重要程度。因此,研究中将介数作为衡量节点重要度的指标,以此来确定所要删除的连边。具体算法如下:(1)随机部署节点,设置通信半径保证网络连通,初步形成网络拓扑;(2)选取节点i进行连边约束,节点被选中的概率与其节点度d成正比;(3)确定与被选节点i相连的所有邻居节点集合V={vj|aij≠0],在集合V内选取ρd个节点,在集合V内节点介数越小被选中的概率越大(其中ρ为删边比例,d为节点i的度);(4)确定节点i及其邻居节点j后,判断二者的连边是否唯一,如果唯一,放弃该邻居节点返回第3步,在集合V中重新选取,如果不唯一删除连边eij;(5)返回第2步,重复上述过程。 3.2算法仿真 实验中网络参数设置如下:节点数为200,分布区域面积10000m2,节点通信半径为14m。图4为初始网络拓扑,图5为对节点度进行约束后得到的稀疏网络拓扑。表2为拓扑优化前后网络结构测度的对比。可以看出,网络连边密度降低了41.5%,节点平均度减少了41.5%,而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只增加了14.8%。优化后的拓扑既简化了网络结构又保证了网络的连通,将有利于路由的简化和网络生存周期的延长。 4结论 为了满足森林火灾监控的需求,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广泛应用。森林火灾监控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网络规模大、节点部署随机、结构冗余度高、节点自身资源受限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笔者建立了基于随机几何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描述传感器节点间相互连接关系,还可以体现节点间距离及通讯半径对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此外,在此模型基础上对网络拓扑进行了优化,以度和介数作为节点重要程度的衡量指标,提出了稀疏网络拓扑优化算法,通过该算法对网络的冗余链路进行适当地删减,降低了网络连边密度,在保证网络连通的情况下实现网络结构的简化,有利于简化复杂的路由计算,降低节点间通信干扰,延长网络生存周期。 作者:任月清 齐利晓 杨国庆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
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分析:光纤通信技术的运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中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于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光纤通讯技术。在当今社会,光纤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说,对于研究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从光纤通信技术自身出发,来探讨它的应用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引言 光纤通信技术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是电信行业里重要突破的一项技术,发展到至今,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为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现在光纤通信技术严格来说,是属于第四代。也即为较之以往的前三代,它具有速度快、质量轻等特点,而且在抗磁干扰方面更是有所突破。所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关于光纤通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并提出一定的建议,促使我国的通信事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一、光纤通信技术 首先笔者先来谈下什么是光纤通信技术。所谓光纤通信技术也即为通过光纤纤维来作传输媒介,在经过光通信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具体来说,可以从小的部分入手。先是光纤纤维它的硬件。它的硬件大致包括涂层、纤芯以及包层。重点来说下包层。所谓包层就是中间的那一部分,它配合着纤芯以及涂层,很好的能完成光信号的传输[1]。再者,笔者认为在光纤维中不仅含有一根纤维,准确的说它是由很多的光纤聚合成的,从而促使光信号的稳定性。光信号在传输信息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光缆的光波频率加快,光纤技术的传输速度也随之加快,这样一来,它所传输的信息量也会加大。最后,再来说下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它的优势是在于它自身的空间较小,而且其传输的速度又稳又快,另外加之自身有防止窃听的作用,所以可以运用到相关的特殊领域。还有,一般光纤的储备材料比较的多样丰富,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有色金属的用量,倘若有色金属的用量能够减少,那么光纤的成本也会降低。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一)在通信方面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在通信方面的运用也是越来越频繁,而且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本地、城域等行业中的运用更是频繁,俨然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不可替代。进一步说,光纤技术的在通信方面的应用,已经使其成为领军式的存在。 (二)电力通信方面的应用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们已经进入了电力时代,它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的电力行业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和阻碍。据笔者了解,在我国传统的电力系统中,都是通过人力调节操控的,但随着电力通信的发展,这种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现在的电力通信时代,而这时,选取具有稳定性强、质量又高、成本又低的光纤技术,是其不二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现在电力通信事业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和提高电力系统中的网络通讯技术。 (三)在传媒行业的具体应用 笔者认为,现在传媒行业已经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模式的传媒行业。很多时候面对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传统的传媒行业不能够及时的向大众传输最新的信息或者是声音和图像。但根据笔者了解,对于传媒行业而言,它需要进行无线信号的传输,但是在传输过程中因为传输信号的不稳定,就会造成夹带噪音、色斑等现象。这样一来,它就不能很好地传输出画面或者声音。基于这种情况,运用光纤通信技术能够较好的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因为光纤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抗干扰作用,使其在传输声音和画面的过程中,信号较为稳定,从而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声音和画面[2]。 (四)在互联网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它是众多领域内,传输信息最多的一个领域。它需要向很多的用户及时传送信息,但基于技术上的不完善,很多时候不能够准确性的传输信息。而光纤通信技术的出现,就可以完全满足互联网行业的需求。光纤通信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的运用,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互联网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的购物、物流、网上银行等等。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通信信道容量持续增大,实现超大容量 如今的时代,也是信息发展的时代。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传递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所以说,在通信信道容量方面,必须扩大其规模,只有保证好它的容量,才能能更好的满足于现在人们生活的需求。除此之外,也要优化现在的通信系统和光纤电缆的匹配度,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增大通信信道的容量以及传输速度。也可以利用波分复用技术,它能够最快速度的增大通信信道容量和通信速度。 (二)光孤子通信 所谓光孤子通信,也即为它是改善色散对通信信道容量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的传输质量和速度。同时,光孤子通信也是在通信建设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光孤子通信在抗干扰方面具有很强的抵抗型,它能够很好地抵制住色散的出现,从而延长了孤子的有效输送距离。据笔者了解,关于光孤子通信技术,它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尤其是在海底通信系统的运用中。 (三)实现全光网络 全光网络它是光纤通信技术未来的一部分。所谓全光网络也即为它是采取光节点替代旧有的电节点,传输信号完全以光信号的方式存在。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克服电光的瓶颈,但是关于如何实现全光网络,也是值得去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实现全光网络是今后网络通信事业的必然选择,不容忽视。 四、结论 总而言之,光纤通信技术已经运用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光纤通信就是现在科技发展水平的心脏,它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现在社会发展的现状,不断的进行总结与创新,作为通信技术的工作人员也要认真的对待工作,不断的积累经验,及时提高光纤通信技术,设计并研究出更加强大的光纤通信技术,使其发展前景更为乐观。从而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动力,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鄞昌辉 郑细丹 单位:广东长建通信建设有限公司 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分析: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传输也成为当今人类生活的刚性需求,光纤通信的优良特性满足信息量大的高速传输,从各种通信方式中脱颖而出,发展至今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最主要的通信方式,今后也势必被各行各业广泛运用。本文将从光纤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研究,并结合当前相关领域的特点进行结合探讨。 【关键词】光纤通信;光信息传播;通信设备 一、光纤通信的应用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纤应用飞速发展,在有线电视网络、能源探测等方面都大量被用到,随着有线电视网络普及率的提升,光纤的优点使其逐渐取代电信号传播。尤其是光纤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呈现出剧增的趋势。光纤通信技术有以下两种:光纤接入技术,波分复用技术。光纤接入技术即光纤到路边或用户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光纤通信极大的满足了家庭和企业的信息通信的要求,所以它成为了电信通信技术的重要替代,尤其光纤到户(FTTH)可以使用户不受限制的进行信息接受与反馈。我国与2003年开始FTTH的推广,到2014年已经在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了FTTH网络,遍布家庭、网吧、企业等需求地,发展成果极为显著。波分复用技术是将不同波长的信号整合在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到达后再区分为不同波长的信号,最终传输完毕。这一技术大大提升了光纤通信的信息传输量,受到了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 二、光纤通信技术原理 光纤通信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即当光注入角度满足一定条件时,光可以进行全反射,从而到达远距离传输。在传输过程中,首先利用电信号对光波进行调制,使其成为带有信息的已调光波,然后将已调光波发送到光纤线路中进行传输,光收信机最终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接收。在传输过程中,中继器可以补偿光纤信号的衰减和对失真波形进行正形,无源器件(包括耦合器、光纤连接器等)完成以上各部分的连接。在传输过程中,在技术功能上,分为信号发射、信号合波、信号传输和放大、信号分离、信号接收五个结构。 三、光纤通信的特点 由于光纤通信是以光为载体,用光导纤维进行信息传输,玻璃材料的特性导致其具有以下优良特性:它的频带极宽,通信容量极大,是微波通信的几十倍,满足了用户需求也降低了运输空间,解决了管道拥挤的问题;石英这一介质的损耗低,中继距离长,大大减少了中继站的数量,从而减小了系统复杂性和运输成本,且信息不易失真;由于其材料为绝缘的石英,所以其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且不易被腐蚀,也不受自然界的一些电力和太阳黑子活动干扰,而且还能与电力导体进行复合,并运用于军事领域;在传输过程中,光信号只能在纤维中传输,微弱的泄露信号也被外表吸收,所以它无串音干扰,保密性极好;光纤通信的材料使用玻璃为载体,节省了很多的稀有金属材料。它同样具有一些缺点:由于其材料特性,光纤的弯曲半径不能过小;光纤的操作技术、分离、耦合较为麻烦。但它的这些特点同样随着技术发展将一步步得到改进。 四、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在光纤通信技术发展上,超高速传输是其主要研究方向,速度越高,信息传输的成本降越低。未来,信息量将越来越大,大数据的发展也需要光纤通信的高速传输进行大力发展。另一方面,高性能光纤也将得到大力发展。在未来发展中,光纤产品需要满足IP业务的长距离甚至超长距离的信息传输,所以高性能光纤的开发是光纤发展的刚性需求。由于光线通信的优良特性,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力通信,已经在有线电视、电力通信网络、电信干线传输等方面占据了极大的份额。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高锟博士的论文已经预见了光纤将取代传统电通信,到如今,光纤已有了极大进展。在21世纪中光纤将如何发展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光纤通信与移动设备的式结合具有巨大前景,移动设备通信已融入到每一位居民生活中。光纤通信利用其优点渗透进入其中,市场巨大,且具有理论技术支持,和客户需求;另外,光网络与毫米波如果结合成功,也是革命性的进步;再有,制造高精度的光纤陀螺也具有巨大市场,除了未来航空系统,导弹系统,部分汽车也有陀螺;光纤传感器也在一些技术精度要求较高的领域有潜在需求。21世纪以来,我国光纤通信发展迅猛,但自主知识产权的占比仍然极小,大多产品技术含量低,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我国仍是光纤运用方面的世界第二大国,因此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将越来越雄厚。另外,光纤通信的其他功能随着其他领域的进步与发展也将一步步被挖掘,随着更多的需求,光纤通信会展现其更多的技术功能。 五、结语 光纤通信以其优良的特性,已逐渐取代传统电信号通信,未来将渗透到生活、军事、航天等领域的方方面面,我国已在世界前列,但仍然需要加强技术研究。 作者:马文波 单位:吉林吉大通信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分析: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 摘要: 现代人的正常生活离不开电力系统的支持,在信息化程度极高的现代社会,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电子移动设备以及其他的电子产品的普及程度高,发展速度快。因此电力系统的调度只有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才能满足人们对于电力系统的需求,不仅要保持较好的安全性能以及稳定性能,还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加入到其中,提升其自动化能力,提升电力系统进行调度时的工作效率。光纤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调度需求,对光纤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光纤通信;电力调动;自动化;应用 光纤通信技术是一种质量比较高的通信技术,与其他的通信技术相比存在诸多优势,其传输的频道比较宽、单位时间内的通信容量比较大、传输信息的质量更高。电子科技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是其发展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人们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也在逐渐提高对电力系统的供电需求,过去使用的通信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供给电量的需求,光纤通信技术受到了各大电力系统的技术人员的欢迎,不但能够保证通信的安全性,还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能够抵抗传输过程中的各种信号干扰。 1光纤通信的优势 1.1通信容量大 光纤通信技术的信息容量大主要是因为光纤的传输的频道比金属电缆线更宽。在光纤内部,一般存在两种波长,即密波以及粗波,在应用粗波时,能够在同一个光纤之中反复传输16个不同的波长,换一种说法,可以将光纤的这种工作性质理解为使用一个光纤完成16条不同线路的输电业务。当光纤传输的波长频道为密集波时,虽然有很多波长都需要进行传输,但是传输每一个波长的速度相当于粗波传输速度的几十倍。 1.2抗干扰能力强 光纤的原材料中有石英这种物质,石英不是金属物质,具有加强的绝缘性,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现象都不会对它产生影响,包括电力曾、雷电以及太阳黑子的活跃活动,一些人为的干扰也不对它的运行产生影响,如电力系统附近的高压设备以及电气化的铁路旁的馈电线等工业性质的电器,即使这些电器产生了异常性的波动,也不会影响到光纤通信的传输信号的工作。虽然光纤本身就有吧很好的抗干扰能力,但是技术人员为了进一步加强它的抗干扰能力,将它和电力导体以及高压输电线进行选择性合成,构建出复合型的光缆,能加强其抗干扰能力。 1.3损耗小 常用的石英光纤的损耗率一般低于20dB/km,比去其它传输介质的损耗率都要低,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传输,这样一来,当传输距离较长时,就能够大大的减少中继站的建设数量,从而降低电力调度的成本和复杂性,并提高其稳定性。 1.4安全性高 电磁波泄露是利用传统电缆线进行传输是最大的问题之一,容易导致重要的保密信息被窃取,大大的降低了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而利用光纤传输,光波很难从光纤中泄露出来,即使在转弯处的弯曲半径较小的情况下,也只会漏出极其微弱的光波,可以通过在光纤表面涂刷消光剂来解决这个问题。 1.5原材料丰富 我国对金属资源的需求量较高,以往的电缆线一般都要耗费大量的金属资源,而光纤的原材料主要是石英,也就是常说的二气化硅,其资源储存量非常丰富。因此,用光纤通信取代传统的铜线方式能够大大的节省金属材料。 2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2.1光纤通道的配置 部分环路上的节点较多,为了防止出现故障,导致通信中端或者光波泄露,该供电单位采用了双光纤环路自愈网,其中环网上的每个站都配置了具有自动切换和自愈功能的光纤收发器。使用有12芯的光缆组成了两个独立的通信环网a和b,每个分站都能够同时接收到来自这两个环网的信息。主站由一个串行口发送信息,并同时在两个环网之间进行传送,但是设置了两个串行口分别接受来自a和b的信息。当光缆出现故障时,两侧的光端设备只能够接收到一个环路信息,经过一段延时,双环路切换控制器自动把接收到的信号切换到另一个环路发送端,从而生成了新的环路。 2.2电力调度自动化中对光纤通信传输性能的要求 电力调度自动化过程中人工参与的环节较少,主要是依靠信息网络技术的自动反馈,这样一来,对调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就比较高,同时还要保证信息传输和接收的及时性,并避免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问题。尤其是在多环节的信息传输方式下,要保证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避免发生信号泄露问题,保证调度自动化在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且可靠的实施。而光纤通信的基本要求是能够保证远距离的传输和准确及时的接收,并且要有专项管理员对传输的信息内容实时的进行监控,从而保证质量和效率,确保没有数据异常情况出现。 2.3在输电线路保护方面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对电力调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输电线路的保护要求也随着提升。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化装置要快速及时的将故障切除,从而将故障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降低其影响率,同时还要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性与可靠性,不能出现拒动或者误动现象。光纤通信在输电线路的保护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出现的故障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反馈,提高线路运行的稳定性。 3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智能电网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深入,这就要求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得不断提高。智能变电站是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以及输出等全程实现数字化技术的变电站,在这个过程中,人工参与的环节比较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但同时对于自动化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必须确保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随着光纤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不断深入应用,用数字通讯手段传递电量信号,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取代传统的金属电缆,构成网络通信的二次系统已经成为智能变电站的必然选择。 4结论 光纤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调度质量,具有许多金属电缆不具备的优势,不但具有极快的传输速度,还能保证信息传输的保密性,能够有效地避免用户的信息泄露,不会出现传输突然中断的现象。光纤的使用材料具有多样性,可以不适用过多的金属资源,从成本上降低通信技术的花销。电力系统的研究人员还要对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的调度中应用事项进一步实践,消除现如今的光纤通信的问题。使电力系统与光纤通信技术更好地为现代人提供服务,有效提升供给电的质量。 作者:王志刚 单位:哈尔滨华强电力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分析:光纤通信技术发展探析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通讯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的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要,我国加大对光纤通信技术的资金投入。由于光纤通信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速、损耗小、抗外界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使得光纤通信技术在许多生产领域获得应用与推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光纤技术的特点进行介绍,并探究其发展的现状与将来发展的态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光纤通讯技术;应用现状;未来趋势 当今社会已经入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的传输主要是通过光纤实现的,光纤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传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1]。该技术不仅服务各生产领域,还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光纤通讯技术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次革新。当前,国家对科学技术领域不断加大资金支持,推动光纤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使用。 一、光纤通讯技术概述 光纤通信技术是一种以光导纤维为载体的信号传播技术。光纤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其主要由包层、纤芯以及涂层三部分构成,信息的传播主要是借助光纤内的纤芯发射进行传播。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主要是借助电缆或者更老的铜线作为载体,电缆或者铜线传播信息,其传播信息速度较慢、抗干扰能力差、绝缘效果不够理想等缺点[2]。光纤技术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变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光纤通讯技术的传输容量大、频带宽。传统的信息传输主要是借助电缆或者铜线,光纤通讯技术的信息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前面两种介质,信息传输速度的提高,使得信息交换更加便捷,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其二,光纤通讯技术在传输信息时,其损耗较低,中继传播距离长,该优势是传统的通讯技术媒介无法拥有的,光纤通讯技术优势可以降低电信公司前期投资,为后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二、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1、光纤接入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出现改变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光纤接入技术主要分为光纤到户与光纤到路边两种技术[3]。人们对光纤通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光纤接入技术在该种情况下诞生。光纤引入技术的应用满足人们的对通讯技术的需求,但是,目前由于光纤引入技术的双绞线主要是使用铜线,铜线在传播信息信号时,速度慢、损耗大等特点,光纤通讯技术发展因为该不足而受到阻碍,为了及时有效的解决该问题,通讯企业采用光接入网。光纤接入技术的产生主要是在能够满足企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的极大需求下诞生的。 2、波分复用技术。单模光纤拥有损耗低、增加宽带的利用率的特点,波分复用技术就是利用单模光纤的的特性而诞生的。光纤传播技术在传播信息时,主要是利用信道光波的长度与频率实施信息传播的,并对低损耗窗口进行分解,最后将信息传递出去,利用波分复用器将光波收集,然后在利用接受设备将不同光波进行划分。在光波信号传输区与分离区,不用的光波是相互独立的,不同光比互不干扰,因为该性质可在同一条光线中传输,节约材料,具有复用的作用。 三、未来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加大光接入研究。在现实的生活中,光纤通讯技术被广泛的使用,这主要归功于光纤接入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出现使得通讯用户进一步增多。但是,由于该技术当前仍然采用双绞线连接为主,连接线是以黄铜现为主,黄铜线在传输信息时效率低、损耗量大以及技术落后,现在已经难以满足通信信息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对光纤接入连接以及材质进行更新,研究出更先进的连接技术,不断提高光纤接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光纤接入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前期的投入成本,降低故障发生频率。新时期需要的是信息交流加快,通讯行业需要做好正确的预测,抓住机遇,最大限度的发挥光纤技术的优势。 2、提升光纤通讯技术的信息传播速度。提升传输速度是光纤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对我国通讯事业与发达国家通讯事业相比较,网络传输速度都比网络信息容量需求慢。为了尽可能的缩短两者间的差距,满足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的需要,必须加快光纤通讯技术的速度[5]。光纤通讯信息技术在传输信息时,其传输速度提高3倍以上时,节约一半的成本。所以为了降低通讯企业的成本投入,需加快研制出更高的传输技术,提更信息传播速度,提升网络容量。 结语: 光纤通讯技术作为通讯事业发展关键所在,只有通过技术研究提高信息传输速度与信息安全度,不断满足生产与人们生活对信息传输的速度的要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刘潇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分析: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向 摘要:光纤通信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支撑平台之一,在信息时代社会建设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在度过全球光纤通信领域“寒冬”后,光纤通信技术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相关技术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呈现出了不断上升与优化的趋势。本文即基于对光纤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优势以及关键技术应用问题的分析,概括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望能够促进全光纤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发展 1光纤通信技术应用优势 光纤通信技术是一种以光波作为主要信息载体,以光纤线路作为传输媒介的全新通信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光纤通信技术表现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光纤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线路无需进行充气维护,后期管理方便,难度低;②光纤通信线路中中继距离长,相较于电缆线路而言无需过多的中继器支持,甚至在综合布线以及本地网布线中可直接省略中继器设置环节;③光纤通信过程中应确保曲率半径合理,以便导致信号传输过程中出现衰减问题;④光纤通信方案下光纤线路续接方法与设备相较于电缆线路更加复杂,对操作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⑤为确保光纤通信质量的稳定性,在线路架空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线路的保护措施。 2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在光纤通信领域中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光纤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波分复用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波分复用技术能够实现对单模光纤低损耗区的高效利用,进而获取理想的带宽资源优势。该技术强调将各个信道光波所对应的频率作为划分依据,在光纤低损耗窗口中划分出多个信道,以光波作为信号载波,通过对波分复用器的应用,于发送端将不同类型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至同一光纤线路中进行传输。传输至接收端后,由波分复用器将不同信号光载波分离开来。在整个传输通信过程中,光载波信号根据波长的不同相互独立,因此能够在同一光纤线路中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②光纤接入技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光纤接入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与效率。根据光纤到达位置的不同,涉及到了包括FTTH(光纤直接到家)、FTTCab(光纤到交接箱)、FTTC(光纤到路边)以及FTTB(光纤到楼)等在内的多种光纤宽带接入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不会受到带宽的限制,能够符合终端用户对带宽接入的实际需求。 3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3.1在通信方面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在通信方面的运用也是越来越频繁,而且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本地、城域等行业中的运用更是频繁,俨然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不可替代。进一步说,光纤技术的在通信方面的应用,已经使其成为领军式的存在。 3.2电力通信方面的应用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们已经进入了电力时代,它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的电力行业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和阻碍。据笔者了解,在我国传统的电力系统中,都是通过人力调节操控的,但随着电力通信的发展,这种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现在的电力通信时代,而这时,选取具有稳定性强、质量又高、成本又低的光纤技术,是其不二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现在电力通信事业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和提高电力系统中的网络通讯技术。 3.3在传媒行业的应用 笔者认为,现在传媒行业已经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模式的传媒行业。很多时候面对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传统的传媒行业不能够及时的向大众传输最新的信息或者是声音和图像。但根据笔者了解,对于传媒行业而言,它需要进行无线信号的传输,但是在传输过程中因为传输信号的不稳定,就会造成夹带噪音、色斑等现象。这样一来,它就不能很好地传输出画面或者声音。基于这种情况,运用光纤通信技术能够较好的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因为光纤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抗干扰作用,使其在传输声音和画面的过程中,信号较为稳定,从而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声音和画面。 3.4在互联网中的应用 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它是众多领域内,传输信息最多的一个领域。它需要向很多的用户及时传送信息,但基于技术上的不完善,很多时候不能够准确性的传输信息。而光纤通信技术的出现,就可以完全满足互联网行业的需求。光纤通信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的运用,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互联网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的购物、物流、网上银行等等。 4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向 (1)支持超长距离以及超大容量传输需求的波分复用技术在光纤通信领域中进一步应用,对提高光纤传输系统传输容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未来跨海域光传输系统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波分复用技术在光纤通信领域中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现阶段商业领域已经大量推广基于1.6Tbit/s的波分复用系统,全光传输距离也得以明显提升。除此以外,光时分复用技术的大量推广与应用也具有提高光纤通信系统传输容量的效果。相较于波分复用技术而言,光时分复用技术可通过提高单信道速率的方式优化传输容量,基于该技术方案的单信道传输速率可高达640Gbit/s左右。(2)光孤子通信技术在光纤通信领域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作为一种特殊的ps数量级超短光脉冲信号,在光纤通信反常色散区中,光孤子非线性效应与群速度色散效应相互平衡,故能够保证光纤通信信号在长距离传输条件下速度与波形始终维持在稳定状态。具体到通信领域应用的角度上来说,光孤子通信技术依托于光孤子为通信载体,具有远距离通信无畸变的应用优势,信息传输具有零误码的特点。在该技术应用经验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背景下,应用光孤子通信技术与再生技术、整形技术以及重定时技术相结合,能够显著增大传输距离(传输距离可达到100000km以上)。同时,光孤子通信技术对降低噪声感染,提高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输出效率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未来,在支持大容量、高速度以及超长距离的全光通信网络体系,特别是海底光纤通信网络系统中,光孤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可观的。(3)全光网络技术已成为目前光纤通信领域最为主流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之一。作为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发展的最高阶段,全光网将电节点替代为光节点,在节点间实现全光化,全程以光形式完成数据信息的传输与交换,用户间信息处理不再依托于比特方式,而是以波长为依据决定路由。对于我国而言,当前全光网络系统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从发展前景上来看仍然是非常理想的。未来光纤通信网络技术必然在依托于光分复用技术以及光交换技术的基础之上形成全新的光网络层结构,消除电光瓶颈,使全光网络系统成为未来信息网络领域的发展核心与方向。 作者:王晓涛 单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如果经济发展是一个生命机体,那么道路桥梁就贯穿其身的大动脉,所以做好国家道路桥梁施工工作至关重要。在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本文就主要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道路桥梁;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地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基础设施的关注程度在不断的加强。人们的传统观念在不断的改变,以前人们对于公共类的基础设施的感觉是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而如今,人们认为时时刻刻都与自身的生命财产有关,这样,我们的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才会更加的有保障。当今道路桥梁的施工单位很多,面临着严峻的压力,想要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更具实力,就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淘汰。 一、我国道路桥梁的施工特点 1、桥梁工程施工具有单一性 桥梁工程施工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地点的选定等方面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在我们的工程方面,施工与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方面,都是单独进行的,由于地理条件,实际的需求等方面,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两座桥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单一性。 2、工程组织协作工作复杂 路桥工程涉及的专业很广泛,不单单是土木工程一个方面。在施工设计的方面要与工程地质,工程力学,水力工程等方面进行协调合作。这样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多样的施工队,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问题,有些工作要讲究先后顺序的,如果协调不当就会损害工程的整体质量。在各个不同领域的人一定要专业有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项目。我们看到了工程组织协调十分的复杂也十分的重要,我们一定要精诚团结才会取得更好的收益。 二、道路桥梁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道路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之前,应做好其相应的准备工作。首先应该加强对工程项目设计图纸的审核,施工单位应该协同业主、工程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单位,联合审查施工图纸,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地将其指出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审查过程中,应重点审查容易出现设计变更的施工位置,尽量避免发生设计变更问题。其次,细化工程的施工内容,了解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要求,确定每根钢筋以及每个螺丝的具体放置位置,特别要重点分析钢筋保护层,处理好施工缝以及后浇带等一些特殊部位,确保工程设计的合理性。最后,还应该做好工程项目的交底工作,不管是技术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应该了解及掌握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有关要求,并熟悉工程项目的施工流程,严格按工程技术的相关规范要求以及施工流程来施工,从而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三、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1、控制好生产混凝土时的配比问题 (1)要根据施工的各项规范,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水灰比和坍落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掌握。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泌水情况的发生,一般要将坍落度控制在80-100毫米的范围内。 (2)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要进行严格控制,一般7小时左右正适合,同时要保证混凝土中的含气量在1.7%之内。 (3)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混凝土材料,一般都采用硅酸盐类的水泥,并对强度等级进行确定。注意水泥的厂家以及批号等情况,同时要保证在同一工程中只使用同种类型的水泥。 (4)为了确保骨料的质量符合相关的标准,就要合理选择骨料。一般都选择颜色相同、强度高、级配连续的碎石,对其中的含泥量要控制在1%以内,如果里面混有杂质,要及时清理干净。粒径一般要在5-31.5毫米之间,对它的产地也要加以注意。在选择细骨料的时候,要选择中粗砂,而且要保证其中的含泥量在2%以下,细度模数要在2.5以上,里面不能混有杂物,同时要对砂子的细度、颜色、出产地加以注意。 (5)在选择减水剂时,要选择具有高效能的,并且要结合实际需要来控制外加剂的掺入量,对外加剂的厂家以及品牌也要进行关注。为了避免对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及泌水率产生影响,要注意减水剂与水泥是否匹配。 (6)在选择掺合料时,要选择好矿物的掺合料,这种掺合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混凝土的性能进行改善,既要使其有一定的活性,也要将粒径混凝土内部充填的密实性发挥出来。 2、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1)关于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的分析 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就是模板施工。在进行道路桥梁的施工时,要对模板进行设计,要考虑到模板安装与摘除的方便性以及模板支撑施工的牢固性与方便性。同时要保证模板要有符合标准的强度、硬度、平整性以及稳定性,避免模板产生变形或因密实性不好造成浆体流失。 对模板材料要进行合理的选择,模板材料要有较强的吸水性与耐腐蚀性,而且它的表面要光滑、平整。要结合不同构件的不同规格选择适宜的模板材料,如果是E形、T形这种复杂的构件,可以选择竹胶板;如果是圆形的构件,一般选择钢模板会比较适合。 如果选用了钢模板,就要对它的表面进行抛光,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有较强的光洁度。同时对一些细节也要加以注意,比如在固定模板螺栓的时候,要尽量不使混凝土表面出现破损现象,这也是对其牢固性的一种保障,在拆除模板的时候也会很便捷。 (2)对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加强控制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就是混凝土的浇筑,所以一定要加强对道路桥梁的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掌控。 要对混凝土的送料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送料一定要在混凝土发生初凝之前。同时要注意混凝土坍落度的测量,一定要贯彻逐车测量的原则。 在浇筑之前,一定要与前一次混凝土的色彩进行对比,检查结果合格后再进行浇筑,浇筑过程中要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对每层的厚度也要严格进行控制。 对混凝土的振捣也要做到及时掌控,为保证能够进行充分的振捣,要合理选择振捣设备,防止振捣过度或振捣不足的现象发生。一般可以采取两次振捣的方法,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振捣混凝土表层产生的气泡数量。 3、关于道路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后的养护 (1)关于混凝土的养护分析 在道路桥梁工程完成后,一定要对混凝土做好保养工作。在混凝土的硬化、强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要以混凝土的水硬性特点为依据,对它的持久度与强度作出相关的保障。如果不进行保养,则很可能造成表面水分流失,从而产生裂纹、色差现象。 要以混凝土的强度为依据,结合施工时的实际气象状况,一定要待试压块的强度达到规定的强度时,再将混凝土的各项构件侧模拆除,注意不能提前拆除。拆除模板后,可采用传统的浇水法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防止干燥的养护,还可以使用特定的养护遮盖物覆盖在混凝土的表面。如今一些新型的混凝土养护膜与养护剂也被广泛应用到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养护方式。养护的时间一定要根据实际气候的情况来决定,一般都在12个小时以上。 (2)对混凝土的施工缺陷及时修补 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可能存在着一些缺陷,这就需要后期做适当的修补。一定要对混凝土的泌水性和模板偶然漏浆状况加以重视,以便进行有效的掌控。混凝土表面可能会有气泡状孔洞或砂带的现象发生,这时就需要采取适宜的措施进行修补,拆除侧模后要及时对混凝土表面的浮浆与砂带进行相应的处理。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的种类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在施工中应抓住重点工程,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法来保证施工的质量。作为建筑施工的基础,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应该切实加强道路桥梁建设方面的研究,不断创新道路桥梁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方法,以提高工程质量。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运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摘要:高性能混凝土是建筑业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为我国道路桥梁施工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使用初期,就表现出较强的使用价值,能够增强建筑的强度、稳定性以及耐久性,同时随着施工建设的不断复杂,其价值得到了更为显著的体现,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时应该基于工程实际情况,灵活的改变其调和比,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最终使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建设工程的社会效益得以实现。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道路桥梁施工;应用 一、高性能混凝土特点概述 1、耐久性高 随着车流量的逐渐增多,对路桥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混凝土是工程建设的主要材料,通过对混凝土性能的研究,可以不断提高其性能。高性能混凝土的提出以及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提高工程质量有着显著的功效,尤其是在耐久性能上,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不但可以经受车流量的荷载,即便是在台风等较强因素的影响下,工程也不会出现致命病害,可以继续使用。例如上海东海大桥,施工时选用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比较高,可以在大桥结构上每隔10m停放一辆大型集装箱卡车,工程使用年限比较长。 2、抗压强度大 抗压强度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更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高性能混凝土在路桥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抗压强度,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在强度上可以扩大一倍,同时并不会增加工程结构的自重。此种特性尤其适合应用在桥梁工程建设中,在降低自重的基础上,保证能够横跨的跨径更长,主梁之间的间距可以工厂,对降低工程造价与工程质量之间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3、环保性能强 在节能降耗背景下,路桥工程的建设也需要秉绿色施工,而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因为其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在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在保证相同强度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减少材料用量,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输车辆的油耗"尾气排放等,降低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能够有效缩短工程周期,提高造价管理效率。 4、坍落度小 坍落度指的是混凝土的和易性,决定着其能够完全满足工程施工建设,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数据。与常规混凝土相比,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更小,在运输以及施工过程中更难出现离析情况,不会对混凝土强度造成太大影响。进而路桥工程投入使用后,结构出现裂缝、不均匀沉降等病害的可能性会比较低,对交通运输质量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另外,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强的粘接性,在加上离析程度小,对提高路桥工程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性能混凝土的实际应用 1、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中的应用 高性能混凝土与常规混凝土相比具有更高的强度、刚度,这一特点正好符合桥梁工程的建设要求,例如大跨度桥梁的主梁、墩基等部位的施工。另外,因为高性能混凝土具备的便于浇筑振捣的特性,以及良好的体积稳定性等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桥梁结构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在提高其使用寿命的基础上,还具备流动性高、耐久性高以及强度高等有点,降低工程结构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工程的引用,主要是将粉煤灰等废料作为掺和材料,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以及抗腐蚀能力,不仅可以节省材料,降低施工难度,同时可以提高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满足建设要求。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于桥梁工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即在保证结构稳定性与强度的条件小,有效延长桥梁跨径,增加主梁间距,并且可以节省材料,降低结构自身质量,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造价。 2、高性能混凝土在道路中的应用 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性非常高,还有较高的体积稳定性,所以,在冲刷、冰冻、酸性腐蚀等恶劣环境中,它依然能够保持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它在道路的修建中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将高性能混凝土运用到道路中时,它的耐久性能更加明显。这一性能会使路基的施工质量大大提高,即使再重的车辆通过道路时,也不会发生倒塌现象;同时在道路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时,由于它的物理特性,就节省很多水泥的使用,这样,在修建道路时,不仅可以提高质量,同时更能节约原料,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道路在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时,还要参照道路混凝土的具体标准。再结合高性能混凝土的的特点,把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考虑到以及要做到仔细的研究。同时,如果从改变混凝土工艺的角度出发的话,应该采用高流态方式,这样就能使道路混凝土施工的内涵得到丰富,由此赢得的经济效益也当然是很可观的。 三 、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要点 1、制备环节 在制备高性能混凝土时,混凝土配合比的制定需要结合具体的需求来进行,并且混凝土混合的成份也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从理论上来讲,如果使用的水泥有着较高的强度,那么生成的混凝土也有着较高的强度,但是要想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并不能对水泥的用量进行单纯的增加,需要将水泥和水的配比作为重中之重。要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水泥强度和水的配合比综合考虑,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会直接受到配合比差异的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会直接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结合具体的施工要求,将需要的各种原材料给确定下来之后,需要合理划分配合比的等级,以此来促使工程的具体要求得到满足。 2、浇筑环节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混凝土的浇筑,在配合比设计方面,需要结合高性能混凝土搅拌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来进行试验,这样各项设计技术指标以及土建施工要求才可以得到满足。另外,在浇筑混凝土之前,相关的监理工程师需要严格控制模板的尺寸、强度以及刚度,并且仔细检查钢筋和其他预埋件的位置和数量;要综合考虑配筋的结构和数量,来科学确定浇筑厚度。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保证那些杂物或者油渍等不会污染到模板和钢筋,在清洗的过程中,需要避免有积水存在于木质木板上。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将一定的排水措施和防水措施等应用过来,如果混凝土的浇筑工序是在雨雪天进行,那么就不能够露天进行。 3、混凝土养护要求 在完成混凝土浇筑之后还应该进行混凝土养护工序,在结束混凝土浇筑后的12小时内加以覆盖,进行浇水养护,另外,由于水和石灰的结构性能小,而高性能的混凝土的结构性能较高,因而在成功完成混凝土浇筑后,要求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和保湿措施,从而防止混凝土塑性收缩,避免因温差而造成混凝土应力分布不平衡,有效阻止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变形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相较于普通混凝,高性能混凝土有着一系列的优势,将其应用到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可以显著提高结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但是,要想将高性能混凝土的效用给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就不能够采用常规操作拌合、浇筑以及养护方法,需要对混凝土的材料配比进行提高,做好浇筑以及捣实等工作,来促使混凝土的性能得到有效提升。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摘要: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道路桥梁工程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人们对其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其所使用的原材料混凝土质量的优劣将会直接对于道路桥梁的实际施工质量带来影响,所以要运用科学的实施技术,对混凝土质量进行严格的掌控,以保证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高品质。 关键词:混凝土:技术:施工 引用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我们的社会整体工业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道路桥梁建设发展步伐也更加紧凑。由于混凝土施工在我国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通过调节混凝土水灰比、优选原料等方式,强化传统混凝土的强度等,来使混凝土的质量得以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更注意道路桥梁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让道路桥梁更安全有保障。 一、混凝土的发展情况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混凝土材料本身主要是通过水泥、水、集料、外加剂、混合料等物质依据一定的科学比例来进行配比。在混凝土之中所存在的内部结构详细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直接把水泥、水混合搅拌之后,便形成了水泥浆,而通过砂料的添加,能够直接将水泥浆充分的包裹在砂的孔隙之中,从而形成砂浆材料,最后,砂浆材料会将集料石子包裹,从而将其中的空气完全填满。通过这一整个配比流程,水泥、砂、石等多种材料便能够充分的混合在一起,当完成了凝固之后,便转变成为了相应的混凝土。当今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地步,我们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已经不仅仅是和原来的混凝土一样了,现在的混凝土已经告别了传统的混凝土的特点。现在我们的混凝土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就像新发展的沥青混凝土,它不但具有许多现代工艺发展的新优势,还具有许多适应我们现代工业发展的新特质,这也是我们现代混凝土工业施工的新格局。 (二)普通混凝土在路桥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使桥梁工程相关人员也非常烦恼。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抗拉力不强。因为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碎石或卵石、砂和水拌合,经过硬化形成的一种材料。砂和石在混凝土中抑制了水泥的收缩;水泥和水形成水泥浆,包裹在粗细骨料表面并填充骨料间的空隙。第二,弹性不好。在路桥面的荷载量非常大且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荷载力不能驱散均匀,这样就导致某一个构件不堪重力,最终产生裂缝。第三,收缩易变形。普通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也将发生收缩变化。然而,收缩容易导致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会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第四,耐久性较弱。普通混凝土的抗渗性还是非常强的。抗冻性是指混凝土在使用的环境中,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能保持强度和外观的完整性的能力。普通混凝土的抗冻性很弱,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混凝土中膨胀力加大,混凝土强度降低,就会出现裂缝。抗侵蚀性指在酸、碱、盐等环境中对水泥石的侵蚀所表现出现的免疫力。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措施 (一)我们在选择混凝土时,要在那些评价好、质量有保证的地方进行购买。对购买地方与施工现场之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混凝土浇筑的速度也要事先进行好估计,结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选择合理的方式,使混凝土的质量在到达施工现场时得到保障。在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中,我们要确定混凝土材料一次浇筑时要用多少,哪里比较容易出现裂缝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减少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中出现问题。混凝土材料本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泌水能力,再加上一些因素的作用下会有裂缝出现,所以还要在混凝土材料的表面有一个二次压抹处理的过程。裂缝不仅直接影响桥梁的使用性能,而且破坏了桥梁的外观结构,直接削弱了桥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而增加施工过程中工程事故的发生率。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可通过永久式的伸缩方式控制温度的变化,减少混凝土浇筑施工中产生裂缝的可能性。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很多情况下都会导致裂缝的出现,主要是收缩应力的问题,而结构长度问题是决定收缩应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设计时,要考虑裂缝会产生的一些原因,同时也要依据自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使用最安全有保障的设计方案。 (二)在道路桥梁工程完成后,一定要对混凝土做好保养工作。在混凝土的硬化、强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要以混凝土的水硬性特点为依据,对它的持久度与强度作出相关的保障。如果不进行保养,则很可能造成表面水分流失,从而产生裂纹、色差现象。 要以混凝土的强度为依据,结合施工时的实际气象状况,一定要待试压块的强度达到规定的强度时,再将混凝土的各项构件侧模拆除,注意不能提前拆除。拆除模板后,可采用传统的浇水法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防止干燥的养护,还可以使用特定的养护遮盖物覆盖在混凝土的表面。如今一些新型的混凝土养护膜与养护剂也被广泛应用到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养护方式。养护的时间一定要根据实际气候的情况来决定,一般都在 12 个小时以上。对混凝土的施工缺陷及时修补,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可能存在着一些缺陷,这就需要后期做适当的修补。一定要对混凝土的泌水性和模板偶然漏浆加以重视,以便进行有效的掌控。混凝土表面可能会有气泡状孔洞或砂带的现象发生,这时就需要采取适宜的措施进行修补,拆除侧模后要及时对混凝土表面的浮浆与砂带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高性能混凝土广泛用于离岸结构物或长跨度的桥梁建造中,包括长跨度桥梁所用的拌合物、主梁、墩部和墩基。高性能混凝土在施工中的应用使桥梁设计中可以采用更坚固、更轻便的结构,使主梁的间距更大、桥梁的跨径更长、结构设计更为合理,即便是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够保证桥梁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早期强度高,体积稳定性好和韧性高,在恶劣的使用条件下高强度、高流动性、寿命长与优异的耐久性等特点而被应用广泛。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中的应用可延长桥梁的使用年限并且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耐久性、养护的难易程度以及建设的经济性已成为桥梁工程建设的目标。国内应用较好的如上海东海大桥用的高性能混凝土,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使用的“高性能海工混凝土”既有耐久性、高强度、抗腐蚀等特点,又易于施工,直接节约材料成本2000万元。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能满足特殊用途和特殊性能的混凝土,仅采用普通材料、常规拌和、浇筑和养护等措施不能够达到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必须要通过提高浇筑、捣实等制作工艺来提高混凝土的初期强度、刚度、长期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以及延长高性能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时间等诸多特点。 (四)高性能混凝土由于本身性能的提升,面对道路应用中车辆、气候等问题的影响时,能够大大降低破损等问题出现的几率,能够提升道路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外在因素对其的影响。同时,在传统混凝土进行道路工程建设时,通常需要增加水泥的添加量来改变其强度低的问题,但是在混凝土中,水凝的添加量过大又导致的其结构耐久度降低,使在传统混凝土的应用中出现矛盾,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能够有效结构的强度,并不会对其耐久度产生影响,合理地解决了这个矛盾。道路高性能混凝土应根据道路混凝土的特点,结合高性能混凝土的优点,综合考虑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来进行开发研究。但如何能从改变道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出发,不采用滑模摊铺施工,而采用高流态(接近自流平),坍落度达240~270mm 的混凝土来施工,则该方法进一步丰富了道路高性能混凝土的内涵,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结束语 道路桥梁施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道路桥梁施工是有很多部分组成的,而混凝土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工业材料,代表着我们现代工业发展的脚步,在道路桥梁施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道路桥梁工程自身的质量和安全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不断发展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才能使道路桥梁发展起来。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运用:浅谈水泥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摘 要]在桥梁施工过程中,不论是混凝土施工还是混凝土养护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结构表层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养护过程中的湿度和温度控制。作为施工单位我们要注重每一个环节,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每座大桥的建设。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桥梁工程;应用 0、引言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不论是对水泥混凝土施工还是水泥混凝土养护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结构表层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养护过程中的湿度和温度控制。作为施工单位我们要注重每一个环节,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每座大桥的建设。 1、水泥混凝土在桥梁工程施工的一般要求 水泥混凝土的施工和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在炎热气候进行混凝土施工的时候,一般要求在浇筑前的混凝土温度不应超过32℃。作为施工单位,应采取各种措施以保持混凝土温度不超过32℃如集料及其他组成成分的遮阴或围盖和冷却;用致冷法或埋水箱法或在部分拌合水中加碎冰以冷却拌合水,但在拌和完后,冰应全部融化;与混凝土接触的模板、钢筋、钢法兰盘及其混凝土前应冷却至32℃以下,其方法有盖以湿麻布或棉絮、喷雾状水,用保护罩覆盖或其他认可的方法;桥面板及桥面铺装混凝土浇筑温度应不超过26℃。当蒸发率大于每小时0.5 kg/时,则不应在桥面板、桥面铺装或其他暴露的板式结构上浇筑混凝土;在炎热气候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避免模板和新浇混凝土受阳光直射,应尽可能安排在傍晚浇筑而避开炎热的白天,也不宜在早上浇筑以避免气温升到最高时加速混凝土的内部温升。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宜采取喷雾、挡风等措施或在此时避免浇筑面板等有较大暴露面积的构件;浇筑混凝土时应定时测定混凝土温度以及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并根据环境参数变化及时调整养护方式。 2、冬季的混凝土施工 冬季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 d低于5℃,混凝土工程施工除其材料及施工要求应符合本规范有关规定外,承包人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一份关于冬季浇筑混凝土及养生的施工方案,详细说明采用的施工方法和设备,保证混凝土的温度在浇筑后的前7天不低于10℃。应备有足够数量的能连续记录的温度计,在前7天内,约每30混凝土,在其附近放置一个温度计,设专人连续观测记录。对断面较大的构件,承包人还应留测温孔测构件内部温度,其位置与数量由监理工程师选定,温度记录送交监理工程师;混凝土拌和时,各项材料的温度应满足拌和所需要的温度,为满足拌合温度,材料可分别加热;当确定拌合材料温度时,应考虑混凝土拌和时及运输至成型的热量损失;当掺用氯化物于加热后的混合料时,混凝土初凝应不早于混凝土浇筑结束,并不得用蒸汽养生;在已硬化的混凝土上继续浇筑混凝土时,结合面的温度至少应有5℃,且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仍应维持5℃或以上的温度;搅拌混凝土时,搅拌时间应延长50%;在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应负责保护混凝土,任何由于保护不善受冻而损坏的混凝土都必须清除后重新浇筑,其费用由承包人承担。 3、水泥混凝土养护一般要求 桥梁上水泥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待表面收浆后尽快对混凝土进行养生,暴露于大气中的新浇筑混凝土表面应及时浇水或覆盖湿麻袋、湿棉毡等进行养护。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用蓄水或洒水养护,但在混凝土发热阶段最好采用喷雾养护,避免混凝土表面温度产生骤然变化。此外,还应保证模板连接接缝处不至于失水干燥;对于水胶比低于0.45的混凝土和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施工浇筑大面积构件时应尽量减少暴露的工作面,浇筑后立即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与混凝土表面之间不应留有空隙),防止表面水分蒸发,待进行搓抹表面工序时,可卷起塑料薄膜并再次覆盖,终凝后可撤除薄膜进行水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抹面压平工序中,严禁向混凝土表面洒水,并应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层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视气温而调整,在炎热气候下不宜高于气温且不超过30℃,低温下不宜低于12℃;应合理确定混凝土施工的浇筑、养护方法与工序,并在施工养护过程中实际测定关键截面的中点温度和离表面约5 cm深处的表层温度,实行严格的温度控制。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值为:混凝土入模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不高于70℃,构件任一截面在任一时间内的内部最高温度与表层温度之差不大于20℃,新浇混凝土与相邻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之间的温差不大于20℃,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温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大于15℃,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超过3℃/d;当周围大气温度低于养护中混凝土表面温度超过20℃时,混凝土表面必须保温覆盖以降低降温速率;现浇混凝土应有充分的潮湿养护时间。在整个潮湿养护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温度与气温的差别级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升温和降温速率;构件体积较大,水泥含量较高,或采用特别养生方法进行养生的构件,其养生方法应经监理工程师批准;构件不应有由于混凝土收缩而引起的裂缝;结构物各部分构件,不论采用什么养生方法,在拆模以前均应连续保持湿润;同样构件尽可能在同一条件下养生;当结构物与流动性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时,应采取防水措施,保证混凝土在浇筑后7 d之内不受水的冲刷。当环境水有侵蚀作用时,应保证混凝土在浇筑后10 d内以及其强度达到设计等级的70%以前,不受水的侵袭;养生期间,混凝土强度达到2.5 MPa之前,不得使其承受行人、运输工具、模板、支架及脚手架等荷载;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除需考虑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外,还应考虑到拆模时的混凝土温度不能过高,以免接触空气时降温过快而开裂,更不能在此时浇凉水养护。 4、混凝土施工养护方法 洒水养护宜用自动喷水系统和喷雾器,湿养护不应间断,不得成干湿循环。提供的覆盖材料应事先征得监理工程师的同意;洒水养生应根据气温情况,掌握恰当的时间间隔,在养生期内保持表面湿润;气温低于+5℃时,应覆盖保温,不得洒水养生;防水纸应尽可能采用大幅宽纸。相邻纸应至少重叠150 mm,并用胶带、玛脂、胶水或其他批准的方法紧密结合,使整个混凝土表面形成完全防水覆盖,应固定防水纸不被风吹移动。养生期内任何纸破碎或损坏时,应立即修补该部分。不应使用丧失防水性能的纸段;蒸汽养生,采用蒸汽养生时,应事先经试验确认,对于加入外加剂的混凝土构件,经蒸汽养生后确无有害影响,并取得监理工程师的批准,才能进行蒸汽养生;蒸汽养生按JTJ 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程第11.8节及第14.2节规定进行;模板拆除及蒸汽养生均应加以选择,以免混凝土开裂;经蒸汽养生的构件,不得再洒水养生。 5、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近几十年来一座座大桥拔地而起。本文简要介绍了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及养护方法,并对桥梁工程的养护提出了粗浅的分析和具体的养护措施。桥梁工程的混凝土施工受施工条件的影响很大。养护是桥梁工程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正确的桥梁养护方法是桥梁正常运营的关键,为了保持桥梁施工后的良好状态,有必要通过养护的办法加以解决,从而达到良好的运营目的。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运用:清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清水混凝土(As-cast Finish Concrete/BareConcrete)又称装饰混凝土,因其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它属于一次浇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因此不同于普通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污染,只是在表面涂层或两层透明的保护剂,显得十分天然、庄重。清水混凝土是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发展的课题之一。我国的清水混凝土技术相对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因而在研究水平以及施工技术、规范上与国外相比都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清水混凝土 施工工艺市政道路道路桥梁应用 一、清水混凝土的特点 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中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它显示的是一种最本质的美感,体现的是“素面朝天”的品位。清水混凝土具有朴实无华、自然沉稳的外观韵味,与生俱来的厚重与清雅是一些现代建筑材料无法效仿和媲美的。材料本身所拥有的柔软感、刚硬感、温暖感、冷漠感不仅对人的感官及精神产生影响,而且可以表达出建筑情感。因此建筑师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贵的朴素,看似简单,其实比金碧辉煌更具艺术效果。 二、清水混凝土技术存在的问题 1 、 无全国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和质量验收标准,给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带来了一些困惑。伴随着清水混凝土在工程实践中的大量使用,国内出台一部统一、明确的关于清水混凝土施工方面的规范已成当务之急。通过颁布规范来实现施工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标准的控制,改善清水混凝土工程的过程控制,减少质检部门的盲目性。关于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标准,许多文献已有阐述,但是很大一部分都是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得出的“内参式控制标准,很少有建立在严格试验基础上结合大量对比试验得出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标准因此有必要,借助试验室条件,在理论基础上得出有一定适用性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 2 、 基本研究匮乏 由于我国的清水混凝土的应用起步较晚,所以我国目前对清水混凝土的基本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从材料的微观作用机理的角度对清水混凝土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更是少。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借助于实验室的设备、仪器,较之于工程实际条件,更易于从理论上分析清水混凝土的微观作用机理,从而对清水混凝土表观缺陷的形成、防治、修补和清水混凝土长期使用维护等方面作出理论指导。 三、清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生产控制 新拌清水混凝土必须具有极好的工作性和粘聚性,绝不允许出现分层离析现象。在材料和浇筑方法允许的条件下,应采用尽可能低的坍落度和水灰比。根据现场实际要求,坍落度一般控制在(90±10)mm,以减少泌水的可能性。同时控制混凝土含气量不超过1.7%,初凝时间6~8 h。清水混凝土在原材料方面有严格的限制。水泥应首选硅酸盐水泥,并要求确定生产厂商、强度等和批号,同一单位工程要能做到采用同一水泥。粗骨料要求选用强度高、粒径5~31.5 mm、连续级配、同颜色、含泥量小于1.0%和不带杂物的碎石,也要求定产地,确定规格和颜色。细骨料应优先选用中粗砂,细度模数2.5以上,含泥量小于2%,不得含有杂物,要求确定产地、砂子细度模数、颜色。外加剂应采用高效减水剂,要求确定厂商、品牌及掺量,且应重视解决外加剂和水泥的适应性,以减少混凝土的泌水率和混凝土坍落度的经时损失。矿物掺合料作为混凝土不可缺少的成分,在考虑掺合料活性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各种掺合料的不同粒径,在混凝土内部形成紧密充填,增强混凝土的致密性。因此,为改善清水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后期强度,可掺入粉煤灰,宜选用细度达到Ⅱ级以上的粉煤灰产品,且不得含有任何杂物。 清水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使用同一种原材料和相同的配合比,必须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投料,不得带任何随意性,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搅拌时间,随气候变化随时抽验砂子、碎石的含水率,及时调整用水量。水灰比的控制是关键之一,因为不同水灰比将导致硬化后混凝土颜色变化。另外,骨料对外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砂、石的色泽和颗粒级配要求均匀,同一个视觉面的混凝土工程应采用相同类型的骨料。 为了确保每块混凝土所用的配合比严格一致,应加强清水混凝土生产过程的监督。对首批进场的原材料,经监理取样抽检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封样”,以后进场的每批来料均与“封样”进行对比,发现有明显色差的不得使用。 四、清水混凝土施工控制 1、清水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其模板体系的设计、制作与安装,钢筋绑扎等要求相当严格,其中模板工程是关键技术之一。清水混凝土施工用模板需根据建筑物具体构造进行设计订做,且所用模板多为一次性的,成本较高。模板设计应充分考虑拼装和拆除的方便性,支撑的牢固性和简便性,并保持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整体拼装后的平整度,确保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不产生任何变形,以保证结构物的几何尺寸均匀、断面一致,防止浆体流失。模板材料也有很高的要求,表面要平整光洁、强度高、耐腐蚀,并具有一定的吸水性。要求根据构件的规格和形状,合理选用不同的模板材料。对圆形构件选择钢模板,对E形、T形等截面形式复杂的构件可采用强度较高的竹胶板和自制钢模板。钢模板内表面均应进行抛光处理,以保证混凝土表面光洁度。 2、清水混凝土养护与表面修补控制 清水混凝土如养护不当,表面极易因失水而出现微裂缝或产生表面色差,影响外观质量和耐久性,因此加强混凝土早期硬化期间的养护十分重要。清水混凝土各构件的侧模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与混凝土强度发展情况而定,应在预留混凝土试块试压强度达到要求规定时方可拆除。模板拆除后,其表面养护的遮盖物不得直接采用草垫或草包,以免造成永久性黄颜色污染,而是应采用塑料薄膜严密覆盖养护。 由于混凝土内部一定范围内的含气量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有利(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因此混凝土中应常掺一些引气型高效减水剂,并允许混凝土表面有气泡。另外,尽管已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拆模后由于混凝土的泌水性、模板的漏浆等,清水混凝土表面局部仍可能会产生一些小的孔眼和砂带等缺陷。需对这些缺陷进行适当修复,方法是:拆模后,应立即清除清水混凝土表面浮浆和松动的砂子,采用相同品种、相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拌制成水泥浆体,修补这些部位。待水泥浆体硬化后,用细砂纸将整个构件表面均匀地打磨光洁,并用水冲洗洁净,以确保表面无色差。 五、清水混凝土在市政高架桥中的应用实例 在某立交桥桥墩施工中,正式施工前,笔者针对清水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模板、浇筑、养护等环节进行了全面控制,并进行了模拟试验。经多次墩柱试验,最终确定采用大块定型钢模板、吊装浇筑、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外包塑料薄膜补水养护的施工工艺。确定清水混凝土正式施工的数据及配合比:入模温度取30℃ ,坍落度80 mm,水泥为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合比为水泥400 kg、砂650 kg、碎石1 120 kg、水175 kg、Ⅱ级粉煤灰50 kg、外加剂5kg。由于聚羧酸系减水剂与水泥相对有更好的相容性,即使在掺量较低时也能使混凝土具有高流动性,同时还有相当的减水和增稠效果,使混凝土分层和泌水现象得到较大改善,抗离析能力大大提高。另外,对于低水胶比具有低粘度和较好的坍落度保持性能。通过配合比试验发现,相对萘系减水剂,聚羧酸系减水剂更适宜清水混凝土的配制。采用该配合比的坍落度损失在30 mm h以内,含气量为2.5%。混凝土表面处理剂采用日本进口产品,其干燥时25℃条件下,表干小于8 h;耐磨性优良,在500 g加荷、500转条件下,质量损失小于3 mg;在饱和Ca(OH)2溶液中不起泡、不脱落;耐热、耐腐蚀。该产品涂膜坚硬,施工简单,涂刷一道即可,在工程中综合效益良好。经过多次模拟试验后,正式施工的墩柱取得了较好的外观效果。工程实践表明,清水混凝土施工费用与传统施工费用基本持平。尽管清水混凝土施工造价比普通混凝土每m3增加约20%,施工投入的人力略有增加,土建工期也约增加10%,还需考虑保护液的费用,但由于清水混凝土不需抹灰、吊顶、装饰面层,且结构梁、板、柱及相关基础材料也可减少,维保费用也少,因此采用清水混凝土其经济性也是可行的。 结语: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返朴归真思想的深入人心,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建筑结构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工艺。近年来,我国的清水混凝土工程也得到长足进步。因此“清水混凝土”对市政建筑施工水平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其难点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要求科学、严谨。我国目前具备清水混凝土施工能力的企业仍然有限,因此应加快我国清水混凝土施工机械化、标准化进程,以彰显其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优越性。
浅谈会计信息风险管理:企业税务会计及税务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我国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企业的发展空间和领域也越来越宽阔。但是,在我们看到企业发展良好态势的情况下,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如内控管理和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其中税务风险管理问题较为突出,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就很难优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中,笔者首先探究了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究了一些优化税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希望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企业税务会计;税务风险管理;问题;方法 一、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可以用惊人的发展速度来形容,但是在快速发展的业绩背后,企业的自身的管理却没有跟上,出现了高业绩和低管理的不协调发展,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他们更多的只重视企业的承接项目和工程质量,对自身的管理有些松懈,特别是内税务风险的管理更是显得极为松弛。税务问题不出问题则没有任何的影响,如果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会出大问题,严重者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很多的企业对税务风险的管理重视不足,在人才的管理上不规范不专业,缺乏专业人才的打理,另外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很多的企业不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环境也比较的脆弱,这些都导致我国的企业在内部财务的管控上呈现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市场更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把自身的精力放在了企业承接的项目和开发的项目产品上,但是针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特别是税务风险管理来说都没有给予重视,这就导致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也造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环境呈现出极为脆弱的特性。企业的工作重视仍是工程项目,而对于所谓的办公室工作的重视不足,他们的工作以来各种报表和书面材料,对于工程项目的各类报表材料他们是可以一目了然的,但是对税务报表和税务公示却无法了解的细致,对其存在的真伪性也很难辨别,只要数据过得去,他们是不会深究的,也不会把税务报表中的数据一一去核实,这就造成企业的税务管理呈现出敷衍行和形式化的特点,其中就会容易滋生各种违规操作,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情况,给企业的发展埋下安全隐患。对于企业来说,其工作的内容较多,程序较为复杂,牵扯到的人员也较多,如果在管理中没有响应的规范和制度的话是很难将工程项目做好的。 二、提升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针对上述笔者分析的问题,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确实需要改进,税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有机内容和组成部分,作为企业领导者和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应该重新认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转变工作思想,首先给予税务风险管理应有的重视,把日常税务管理工作当成企业发展的大事来抓;其次就是构建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规章制度,让制度来管人管事,提升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最后要抓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人才建设,从人员的招录、培训到日常工作,都要做好督促和规范,提升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优化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环境。 (一)创新工作思路,重视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企业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主要的内容是项目的承接和作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想企业获得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质量。一般来说,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税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重视起来,财务是企业运转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税务管理作为支撑企业是不会健康发展起来的。对于企业来说,面对着新形势的变化,一定要拓展工作思路,重视税务管理工作,把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日常的管理议程中。另外,在人才的选拔和录用上,要做到专业化和科学化,以为企业的税务管理和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重视制度机制建设,实现规范化的税务管理 企业的税务管理存在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规章制度建设不齐全,甚至有的部分企业都没有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这样在税务管理的时候就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没就会出问题,有风险。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奠基石,是一切工作的原则性要求和规范化要求,没有健全的制度,企业的税务管理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优化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首先要重视税务管理的制度建设,设立专业的税务管理部门,同时依据工作内容细化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统一负责企业的税务资金,实施税务稽核等制度,确保税务的安全管理。 (三)发展企业税务管理人才,提升税务管理的有效性 对于企业来说,强化税务风险管理首先就需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招录和聘用拥有专业税务风险管理能力的人才,并对他们的工作内容实施监督和检查,把税务管理工作纳入企业考核和员工绩效考核,让财务部门感觉到自身存在的压力,与此同时要强化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让税务风险管理人员依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提升税务风险管理能力。 作者:娜仁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发供热有限责任公司 浅谈会计信息风险管理:基于风险管理的会计信息质量控制 摘要: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会计信息质量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是企业各项经营决策的重要基础。本文对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存在的因素有:公司治理层面、管理层面、执行层面和技术层面,同时阐述了加强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并通过“完善控制环境,营造会计信息内控氛围”、“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信息规范性”、“依托信息系统,提高会计凭证集成率”、“实现报表自动生成,提升会计报告生成效率”等手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财务数据为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更好、更充分的支撑。 关键词:风险;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之一就是要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如会计准则不完善、政府部门监督不力、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与管理当局合谋等,但内因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混乱、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会计信息系统的不稳定运行等因素同样不能忽视。因此,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有关风险评估的要求,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视野,总结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风险有治理、管理、执行、技术等四个层面的风险因素。 (一)公司治理方面的相关因素 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现代企业管理的特征之一。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不直接经营公司,而是委托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公司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二者的目标取向存在一定的矛盾,公司所有者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公司治理层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治理层为了完成股东的“受托经营责任”就有可能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公司经营层面的风险因素 公司经营层面的风险因素有:一是聘请的经理层管理团队经营能力素质风险,如果经理层经营方向不符合公司战略,不履行忠实、勤勉义务,只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那么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大打折扣。二是运营风险,由于企业的行业性质、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企业的规模和组织结构形式不同,其面临着运营风险也不同,多数运营风险最终的表现载体是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执行层面的风险因素 一是会计从业人员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风险。缺乏职业素养的会计人员,其经办业务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低。二是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风险。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减少日常业务处理差错率,进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风险。 (四)技术层面的风险因素 技术层面上的风险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人工执行的控制可能带来特有风险,包括人工操作可能被规避、忽视或更改而且可能不具备连贯性;由此容易出现简单的错误和过失。二是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操作因素,但也可能会带来的一定的风险,包括系统存在漏洞未能对日常的业务做出正确处理;敏感信息被非授权用户获取,造成信息泄密;缺乏对信息系统操作人员的严密监控,可能导致舞弊和计算机犯罪。 二、加强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在企业内部控制五大基本目标中,其中目标之一就是要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依赖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信息重要内容,是企业经营活动和资金流动的综合反映。由于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是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依据,因而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所有与企业相关的经济往来业务,准确地披露业务的真实内容。因此建立在正确会计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决策行为,其决策质量较高;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导致经济决策行为从初始就承担较大风险。 三、加强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的策略 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内控流程中会计信息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全面梳理财务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会计信息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点,应用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提出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风险管控。 (一)完善控制环境,营造会计信息内控氛围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措施执行的基础。营造良好的会计信息内控氛围必须从狠抓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专业能力胜任水平、完善制度体系等三个方面入手,为会计信息质量管控与提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秩序。财务信息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制度保证。 (二)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信息规范性 企业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来自于原始凭证,所以规范原始凭证,特别是自制原始凭证能夯实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企业应当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力度,制定“费用报销审批单、付款审批单、员工借款单”等会计核算常用自制原始凭证标准格式,明确审批流程及责任,提高原始会计信息规范性。 (三)依托信息系统,提高会计凭证集成率 集成凭证是指由成熟套装软件前端业务集成生成的部分项目类、物资类、人资类、成本类凭证;由企业报销模块集成生成的员工报销凭证;该部分凭证全部由前端业务自动生成,不需要录入记账凭证。其他通过财务人员手工录入的记账凭证均称为非集成业务凭证。通过信息系统,提高会计凭证集成率能降低通过手工操作错误率,从而杜绝会计记账随意性大、规范性不强等问题。 (四)实现报表自动生成,提升会计报告生成效率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企业应当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实现账务数据集中反映和会计政策集中控制。梳理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制定内部交易协同规则,开发凭证协同功能。制定财务与前端业务集成规则,全面实现前端业务生成会计凭证,依托中心数据库,实现各级财务报表由账到表的灵活生成,全面实现会计报表的自动生成。 作者:陈锋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浅谈会计信息风险管理: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作用 摘要:建筑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外界市场变化给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内部审计是抵制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会计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内部审计和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阐述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作用 一、当前建筑企业存在的会计风险 (一)融资方面面临很大风险 在建筑行业中,资金来源的一项主要渠道就是企业融资。因为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致使一些建筑企业需要提前预支一些工程款来得到合约的签订。为了得到更多资金支持,一些实力较弱的建筑企业会通过融资的方式来垫付工程资金。这种融资一般是通过借贷和内部借款的方式来实现。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融资会使企业资金周转风险相应加大,如果资金出现不良情况,就会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情况,对企业内部也会出现严重的会计管理问题。 (二)具有较高的成本风险 在项目竞标时,会涉及到项目的成本。如果中标的项目真正的成本低于中标价格时,就会出现成本差,从而产生成本风险。鉴于此,很多建筑企业会利用降低员工工资,减少企业项目管理费用或者合理的降低工程造价来应对成本风险。当财务管理会计人员对财务管理缺乏准确的判断时,会出现一定的会计风险,也会使项目管理风险中出现相应的困难。 (三)存在严重的工程款拖欠现象 有些建筑企业由于没有达到预期效益,或者受到其他外界因素影响时,不能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导致项目合同责任不清,使得验收决策出现延迟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不能准确的计算欠款金额,影响了施工单位权利实施。施工单位必须通过延长付款期或者使用款项抵扣的方式进行工程决算,大大增加了建筑企业的会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管理与协调功能 内部审计可以从全方位出发,对企业管理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了解企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时,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企业规划的风险管理内容和过程,对审计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内部审计可以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检查 风险识别是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正确的风险识别可以帮助企业领导层进行决策,更快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抵御,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检查,是否进行最新更新,是否能够控制风险。同时需要对风险结果进行再次的评估并适当的加以整改,从而保证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三)内部审计具有顾问和咨询功能 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中,相关审计人员必须对企业内部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对企业内部情况和风险加以分析,了解工程项目风险企业是否能够承担,并向企业管理领导层提出相应的咨询符合和应对风险的有效建议。如果在审计部门因为外界因素不能发挥作用时,可以向相关部门提交风险评估报告,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利依据,加大了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三、强化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和财务 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实现内部审计功能,必须有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制定健全的工作行为规范,让审计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才能保证设计工作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展,防止违规行为出现,给企业管理带来风险隐患。另外,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财务风险预测的能力和准确度,为领导层进行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 (二)加大企业风险控制力度 由于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在发展中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企业审计部门必须对相关风险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并可以提出有效的建议以供参考,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稳健发展,必须加大企业风险控制力度,将企业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发展。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建立健全的企业材料物资管理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料管理体系,从材料的采购,入库,管理到出库的整个过程必须有详细的账目。如果其中出现问题,必须及时的发展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实现采购合理计划,材料科学管理,减少材料的损耗和浪费,加强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成本。另外,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各自独立并互相合作,互相监督,防止出现由于责任划分不清而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四、内部审计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贯穿始终。首先,企业通过对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审查,考察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健全和有效,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风险,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办法,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改善战略实施环境。其次,企业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相关人员在任职期间的职务,财务收支状况等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监理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负责人进行客观的审查,贯彻战略指标,促进企业战略的稳健实施。最后,通过财务收支审计,了解企业财务活动执行的真实状况,保证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实现集团战略资金的组织效果,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 作者:石琦 单位:河北省水利工程局 浅谈会计信息风险管理:小微企业会计的风险管理探索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快速地发展起来,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小微企业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也日益的明显,虽然在发展中有很多的限制因素,严重的阻碍了小微企业的自身规模的扩大,例如很多系统在处理上会受到一些传统模式的限制,会计处理系统制约了记账效率,因此,由于业务的需要委托记账公司的会计核算因此而生,记账行业机会应运而生,并且社会上对该业务的需求也在随着小微企业的发展与日俱增。实践中,记账的风险还是会存在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规避风险,从问题中找寻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微企业的整体经营得到质的飞跃。本文就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注重分析小微企业会计记账风险管理问题,并从问题出发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并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希望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微企业;会计;风险管理 一、小微企业会计的发展现状 依据中国2016年记账市场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的记账行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974.05亿元,比2015年同比增长了13.62%,行业内服务的需求也已经到达了2435.25万家,比2015年同比增长了11.65%。另外,据相关的17年的小微企业发展来看,预计将会有42000多万家小微企业需要委托记账服务,直到2020年该行业的需求将会达到56500万家,比2017年新增14500万家,从相关的比例来看,这样的数字仅仅是占据小微企业总数的6.2%左右,记账行业还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商业发展市场,记账产业也会得到长远的快速发展,逐渐能够在发展中及时地解决小微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最终会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小微企业会计的风险问题分析 1.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风险 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更是纸上谈兵,大多数聘请的会计人员往往是兼职人员,实践中很多缺乏一定的宝贵经验,极易产生短期的行为和临时的观念,很多账目难以理清思路,不能够及时回收相关账款,导致监管难以反映真实的业务,很多账目还存在难以监管的现象,部分会计机构在合同的签订上,没有及时的规定相关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难以实现,这样长期下去将会对企业的长期融资和投资的决策产生影响。税收征缴风险。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往往违规操作,没有严格的审批相关单据和业务,审核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按照税收政策规定与税务法规来进行纳税,如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用收据入账、故意作假或不作利润导致账实不符等。很多账务处理的时间不及时,账务内部缺乏一定健全内部机制管理,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导致国家减少税收,导致征缴风险,损害群众和国家的利益。 2.经营管理风险和经济利益风险 发展中会计人员会定期地进行上门服务,往往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沟通,日常业务活动的接触较少,往往不在现场进行长期的办公,导致很多的账务信息不够的及时准确,监督过程中很多经营内容难以决策,缺乏一定的科学可行的参考,对实际的经营业务了解较少,对存在的实际业务了解较少,不能发挥好财务会计的监督指导,从而给账务处理了危机,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经营管理风险。现阶段,部分的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经验,经营活动缺乏一定的诚信,导致账务处理困难,会计人员在编制报表的时候难以真实地反映实际业务,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为客户提供虚假的信息,最终导致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导致客户难以信任数据,使得很多数据缺乏实践性,最终将会导致贷款等利益难以实现,例如一些贷款支付难以实现,损害客户的经济利益,给客户造成经济利益风险。 三、加强小微企业会计的风险管理对策 首先,小微企业内部要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严格执行《记账管理办法》《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范要求,聘请专业的人员,选择风险较低的业务,注重监督会计人员,不断增强内部管理的水平,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适时采取奖励激励制度,完善会计的法律法规。宏观上政府部门要针对机构践行完善制度,确定责任的落实,明确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加以健全与完善,明确规定会计人员的记账责任,遵循权利和义务,注重如业务管理、年检和设立审批等。实践中要注重法律宣传,抓住实际讲求实效,进行科学有效地法规了解,及时修订及时更改,注重增强会计人员业务素养。小微企业可以对会计人员开展及时的专业业务培训,抓住重点知识,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注重熟练掌握新的业务,并不断地进行延伸和外延,注重业务流程的实践性,促进业务范围的拓宽,有效满足各种业务需要。政府部门要注重监管职能的落实,注重构建会计机构信息库,及时掌握小微企业的业务范围等信息,及时进行全面掌控。小结当前许多小微企业越来越重视会计,采取及时有效的政策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帮助机构完善财务内容,注重在的过程中健全内部财务内容,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建立内控制度,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内容,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科学的制度并进行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完善会计的法律法规,增强会计人员业务素养,积极监管会计,从而有效规避风险,实现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时娜 单位:徐州开放大学 浅谈会计信息风险管理: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 一、中国会计市场的现状改制后会计事务所内部存在的问题 1、角色切换、心态高速滞后。刚刚迈进市场经济门槛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型、交替阶段,传统体制下的所长负责制领导方式尚未脱胎换骨,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面临新挑战:是选择集体领导制(即由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会计师事务所事务),不是选择个人领导领导制(即全体合伙人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是合伙人各管一摊、各负其责,还是对外统一经营、对内合伙人分工协作的部题。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与非合伙人的注册会计及助理人员心态的高速也未能与改制的步伐吻合。一些合伙人的“老板意识”过于强烈,而一些非合伙人的注册会计师及助理人员一时又难以适应由原国有事业单位的员工转变为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员工的角色切换,甚至将合伙人与非人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从而歪曲了合伙文化,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正常运作。 2、运作机制没有相应建立和完善。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机制大多还是建立在原有体制的基础之上,难以适应新体制的要求,成国改制后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羁绊。如何建立与新体制相敌视尖的新的经营管理机制,如何统一执业理念,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质量监控,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理顺会计师事务所的责、权、利关系,厘定考核分配制度,已成为改制后会计师事务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3、执业行为尚不规范。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及合伙人仍有急功近利倾向,不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甚至丧失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职业品德,故意出具虚假业务报告。 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社会公害 越来直欧企业为了融资及募集股本的需要,或者是为了达到逃避债务和偷税等目的,不惜采取种种非法或貌似合法的手段对本企业的会计制表及投入资本进行粉饰和“包装”,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实。去年,财政部对全国110户酿酒企业的会计状况进行抽查,结果有102户企业的会计住处严重失真,收入费用不实的金额共计近25亿元,导致虚假利润13.88亿元,其中,企业会计报表利润与检查组核实利润金额相差一倍以上的达41户。有资料表明,中国证监会成立七年来,对上市公司所作的处罚,半数以上是因为作假帐。总之我国会计市场上操纵利润、恶习意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已成为社会公害,对国家经济秩序构成严重威胁,使无数投资者付出了血的代价,成为扼杀投资者信心、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恶习性毒瘤。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必然会采取种种手段蒙骗注册会计师,不提供真实情况和资料,甚至某些政府主管部门也为这些企业出具“红头文件”进行虚假误导,导致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失误和审计失败,对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的真实性造成重大影响,从而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转嫁给注册会计师。 产生上述问题材的原因分析 1、宏观执业环境方面的原因(1)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企业行为的功利化,为注册会计师执业埋下陷阱和隐患。 我国现阶段尚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资本市场的借贷市场,也未能形成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机制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缺乏强调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动机和对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自愿性需求,相反,为了保证“配股资格”、避免被“特殊处理”或被“摘牌”以及为了进行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需要,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普遍都存有粉饰会计报表、操纵盈利的冲动。因此,这些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愿意聘请能视而不见假为真或通同作弊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就不足为奇了。 (2)风险环境日益恶化,发生索赔的可能性增大。 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诉讼索赔病”由法律环境较为完善的英、美等国迅速扩散开来,职业赔偿保险公司最近的调查分析表明,由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通告索赔或很可能发展成为索赔的情况涉及124个国家。不仅从地域上看如此,而且索赔发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索赔金额迅速攀升,从1974到1989年的15年间,“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清偿索赔数额为18亿美元,而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间,索赔金额则上升至95亿美元。 根据经验,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索赔发生的次数迅速啬。由于公司出现财务困难,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了损失,因而希望从其它方面来弥补。中国出现诉讼的情况也愈来愈多。自1996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6)56号文之后的两年间,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注册会计师执业中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例我达500余例。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适当的职业关注”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遵循审计准则即免责”难以被法律界从感情上和理智上接受。 1996年以来,股市出现强烈振荡,政府强化了监管力度,以行政手段干预难以自抑的股票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暴发更是触动了中国股市敏感的神经,导致股市连连波动。“渤海集团”、“琼民源”、“红光实业”、“国嘉实业”、“东方锅炉”等事件均已涉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与弄事责任。 (3)审计客体的日趋复杂骤增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 审计客体的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发表正确审计意见的难度,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另一个客观原因。其中,审计客体而临的经济环境的改变与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对审计风险也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类型、工具不断变化,如企业购并、非货币性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运作也日趋复杂,使审计客体复杂化。由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乇底性以及文化传统上没有披露的习惯,加上社会上存在减一种权力资本化的现象,伪造、篡改财务信息,蓄意舞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审计职业风险。 (4)某些资询机构及社会上不法分子与客户相互勾结,伪造成出资凭证及法律性文件,扰乱了会计市场秩序,使注册会计师成为替罪羊和牺牲品。 (5)某些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各种业务资格证书或“培训上岗”制度,参与对注册会计师待业的管理,损害了会计市场的公平竞争法则,影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统一监管。 2、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及人员素质方面的原因(1)作为审计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员工的在职培训不足,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适应不了业务发展的需要,是形成审计风险的内在原因。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及实务经验、风险意识的欠缺,使其难以作出适当的专业判断,从而不能把握审计风险。 (2)现行审计模式存在缺陷。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关注的重点的差错风险,对舞弊风险、财务困境或经营失败风险则关注较少;而现行审计模式还是建立在制度基础审计之上的,尚未有完整的方法体系来防范和化解因舞弊、财务困境或经营失败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在扣样审计中,审计人员不可能完全肯定把握所抽取的样本总有差错存在的可能性。 (3)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存在业务经营上的“短期化”行为,没有建立严格的业务质量控制机制,缺乏长远经济利益的驱动及品牌意识,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业务质量的辩证关系,难以主动保持其审计服务的高独立性,影响了执业行为的规范和业务报千的质量。 由此可见,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还是一条飘荡不定的小舟,充满内忧外患。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企盼着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净化的会计市场和理性的委托人基群早目形成。然而,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当关注执业环境中法律、法规不健全而旨发的种种问题,吏需要注意自身的修炼。新的体制为注册会计师开拓了新的视角、新的思想,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面对如何打破传统观念,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创建新的管理模式,而且如何以独致电的洞察力、科学的控制技能来抵御审计风险更是摆在注册会计师面前的新课题。 二、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管理 近年来,风险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流行词,也是我和我的同仁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风险是金融产品的天然属性,防范金融风险需要金融创新;风险也是审计职业的天然属性,防范审计风险当然也需要审计执业创新。当前,我们不断地参与“制造”各种金融产品,其固有的风险属性迫使注册会计师要积极关注处身的审计风险,风险管理将是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一个挑战。 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涵义1、什么是风险? 直觉上,我们都知道风险是什么:风险就是不确定性。英国学者洛伦兹。格利茨给予出的定义是:风险是指结果的任何变化。它既包括了不希望发生的结果,也包括和了希望发生的结果。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不能超越时空。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频率和减小损失的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灭风险。某一具体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而大量风险的发生则具有必然性。一定条件下,对大量独立的风险致损事件的统计结果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风险的规律性,从而使讲师与评估风险成为可能。 2、什么是审计风险? 对审计风险认识的两个层次: (1)狭义的审计风险指发表了不下正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包括:会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β风险—误受险)。会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面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提示的风险(α风险—误拒险)。实务中误受险较常见,而误拒险会影响审计效率。 (2)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不包括经营风险,即虽然审计人员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允当,但仍由客户的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会计报表差错引发的,而经营风险更多的是因客户管理当局舞弊、财务困境或经营失败引发。 3、什么是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避免由于工作疏忽面导致可能产生的损失,或者就是指出这种工作疏忽。如果风险管理缺乏成效,其后果相当严重。由于这种工作疏忽,使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风险有: (1)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声誉受到损害,陷入“声誉困境”; (2)失去大量的业务或客户; (3)取得新业务或客户的难度更大; (4)付出处理索赔或争执的代价; (5)赔偿。 风险管理的内容审计风险是可以识别、估计、评估和控制的,注册会计师要善于识别风险,敢于承担风险,既不能无视审计风险的存在,也不能因为审计风险的存在而怯于承接审计业务,应具备化险为夷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1、树立风险意识对审计风险何时会产生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尽管无法准确预测,但审计人员仍可通过适当的方法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牢固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时至今目,某些人仍认为风险意识是一种“软性的”东西,无法把握。在工作中,很多看起来似乎是细小和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会因缺乏风险的洞察意识而酿成差错,招致损失。 2、风险管理机构为从组织上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应设立风险管理机构,可以称之为“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应由具有高超专业技术、良好职业操守和善于作出正确决策的经理以上的人员组成,人数一般为3至5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为5至7个。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在延揽客户时,对潜在客房进行风险评估,帮助决策者甄选客户;在业务执行的全过程中充当“咨询伙伴”,跟进所有重大事项;在报价段,对结果的适当性作出评价。 3、客户甄选客户的素质是注册会计师所面临风险的一个重要的潜力在因素。注册会计师谨慎甄别、选择客户是防范职业风险,避免不必要诉讼事件发生的第一道防线。不但客户在挑选我们,我们也要挑选客户。我们应该远离那些缺乏诚信、正直品格的客户,以赢得社会对我们的信任。 注册会计师在甄选客户时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一客户是否存在不可控制的和不可接受的风险?或者说这项业务是否值得开展?大量事实说明,管理当局的舞弊、财务困境或经营失败是导致审计高风险的主要因素。 在判断管理当局是否存在舞弊风险时,应该注重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的诚信、声誉及态度,包括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的职业道德,所从事行业的特性和合法性,公司的控制环境,是否存在参与舞弊的动机,公司管理层对要求完成的工作的范围和时间安排的态度,公司管理层对重大法律、会计问题的态度。为此,应当考虑的因素有: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对期诈、舞弊所持的态度;高层决策是由某一个还是董事会控制;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位或报酬是否因为公司财务绩效等因素而受到威胁;公司是否急于达致电盈利目标;是否存在重大内控缺陷;公司过去的声誉如何等等。 在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时,应该取得潜在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有关住处还要关注整个商业环境、客户所从事的行业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等。 对客户甄选首称应系统地收贪婪信息,然后根据信息对潜在客户涉及的风险进行评估,采用哪种风险评分的形式,最后是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作出同意或否定的决策。风险评分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应该否定这一客户,要作出判断的是:是风险过高而解除客户关系,还是可以采取专门的风险预防措施来处理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继续发展与客户的关系。应当引丐注意的是,以考虑客户与原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是明智之举。许多国家认为,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客户委托前,先向客户以前聘用的注册会计师就“有无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函证是恰当的做法,尤其是在接受原信誉较好、质量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委托时应特别谨慎。 另外,客户甄选并非只是对新客户才适用的,客户更换管理层,陷入财务困境等问题会经常出现,不断对客户进行再评估,确倚客廖的现状符合风险管理的要求是极为重要的。 4、审计方法体系科学的审计方法体系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们的审计方法体系是建立在制度基础审计之上的。独立审计准则强调的也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这是与中国注册会计师所处的特定环境相适应的。它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全面了解,强调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评价,并以此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尽管也关注审计风险问题,但它并不将降和控制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同时,因其着眼点在内部控制,而易忽视产生审讲风险的其它环节,使某些重大差错和舞弊仍未能被发现。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不足,导致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出现。目前国际会计公司普遍采用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据此拟定审计计划,并将分析性箸核的方法贯穿审计全过程,使审计人员关注审计风险的第个环节,只要审计人员认为可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范围内,便可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它可以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在高风险,也有利于减轻审计人员的责任,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尽管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有其优越之处,但目前能否在我国普遍推行,值得商榷。不过我们认为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有机地结合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观念以及有关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控制等方法引入,以弥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中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与主体也是不可或缺的。 5、质量控制质量是任何有效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审计质量控制规程越严密,审讲风险就越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由于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迫使审计职业界针对审计风险产生的根源,不断完善有关的审计准则。当然迫使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完善有关的审计质量控制规程。 制定一套完整严密的审计质量控制规程,并促使审计人员遵照执行,可据以识别、估计、评估和控制审计风险,遂以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和信誉。 a、全面质量控制包括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的标准、审计工作委派方式、审计过程人员的督导要求、专家咨询的合理利用、业务承接的必要考虑以及审计质量规程的监控程序等政策的厘定。 b、审计约定项目全过程的控制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的拟定和批准——审计项目的时间、费用控制——重大疑难问题请示报告——审计过程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委托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的获取——审计小结的撰写——审计报告的签发与修订之审批,各个环节均应建立相应的控制程序。 c、三级审核程序详细审核——对工作底稿技术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通常由外勤主管负责。 一般审核——对审计工作从整体上审核是否允当,通常由项目负责经理实施。 重点审核——对一般审核足够与否予以评估,并就所有重要审计领域实施特定的审核程序,通常应由项目负责合伙人进行。 6、员工素质会计师事务所员工的素质与风险管理息息相关。在会诸行动的整个风险控制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使员工理解因风险管理的需要而实施的行为准则,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准则适用于每个人,从而改进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没有谁能将风险管理置身事外。因此,员工挑选和培训显得非常重要,它旨在取得足够的技能和能力,即确保员工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具备和维持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 应明确每一级员工所需具备的特点、能力和属于较为“软性”的个人分析与交流沟通技能,作为挑选员工的目标,经过适当的面试和测试,判明其专业技能和其它方面是否符合会计师事务所的需要。 员工培训应包括有计划的集中培训和在职培训,除每年针对各级别的员工提供集中培训外,在职培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员工能在实务中吸取经验,工作的情况及时得到评估和反映,这更易促进员工树立风险意识。 7、责任限制如果出现职业疏忽,须对客户或第三方承担责任时,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签订的业务约定书中关于责任限制的条款就显得极为重要。 (1)业务约定书中应明确业务范围,从而避免产生误解。双方一旦约定即应签署业务约定书,包括业务约定条款、业务的具体范围。此外,约定书还应说明公司管理层与会计师双方各自应负的责任以及对执行业务存在的任何固有限制。或者,以上内容可以在业务报告书中详细描述。 (2)在业务开始时就应明确报告的目的和报告许可接受人,同时还应尽量限制任何第三方使用报告中的结论。此外,在签署业务约定书及报告书时,注册会计师还应考虑当客户出现欺诈或提供虚假信息时要心里完全解除承担的责任。 8、风险与报酬如何处理好风险与报酬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一味地追求报酬而置风险于不顾,也许能维持一时的兴旺,但不具有生命力。注册会计师必须解决的是尽量消除可接受风险,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应付无法消除的风险。其中所涉及的一个要素就是确保其取得的报酬与其准备接受的风险程度相当。 美国VLACOM公司董事长萨姆。莱德斯迪在99`上海《财富》论坛发表的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示,他说:小心谨慎是对的,但有时太过分了成功的机会就少。你必须要做好准备冒一定的风险,但是一下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风险。如果把小心谨慎同智悲融合在一起,挑选恰当的风险,加上个人的投入,你就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期望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引言 随着现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占领了城市中大多数的面积,已成为每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使得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能够拥有更多的土地用来搞绿化,充分利用土地,使得城市变得更加赏心悦目。一个优秀的高层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城市空间的和谐性,还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使高层建筑成为城市中最亮丽的景观,我们只有保持城市与高层建筑的协调发展,才能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保证城市健康发展。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一些高层建筑不走群众路线,鹤立鸡群,使人们产生了惧感与距离感。交通问题也是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这使得高层建筑的建造如何才能符合城市发展已经成为了现在城市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一、高层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是一个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科学问题。针对高层建筑功能性、美观性、经济性、综合性等具体实现目标,设计人员应制定不同的机构设计方案。但是,结构设计作为高层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其设计过程遵循根本设计原则大致相同:(1)充分考虑高层建筑所承载的垂向负荷和横向负荷,以及其可能遇到风力和地震应力等各项不可抗力;(2)严格控制高层建筑高宽比例,以保证其结构稳定性及美观性。(3)高层建筑的平面或立面的质量和刚度应尽量保持对称和匀称,使整体结构中不存在薄弱环节。(4)提前考虑风力、地震、温度变化或基础沉降对建筑结构带来的影响,并制订相应的平衡措施。 (二)综合性和整体性设计原则 在当代高层建筑设计中,整体性设计原则是将建筑物从细小部分进行整理规划,通过明确发展规律和构成,在部分和整体中形成相互结合、依赖以及制约的关系,从而正确展示建筑工程设讦运动规律以及系统特征。高层建筑设计综合性原则,从建筑设计要素、功能、结构组成、发展历史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整体考察,在建筑设计综合考虑的过程中,进行基础性综合分析;将每个层次的分析结果具体的反映到整体以及综合考虑过程中;通过严格对照比较结果,从新进行建筑工程设计分析修改、整合完善,从根本上保障建筑设计整体和部分的高度统一。 (三)细部尺度原则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所采用的施工材料的质感是更为细腻的建筑尺度划分。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应透彻地了解人们对建筑材质的标准要求及喜好程度。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事物的评价都是通过眼观以及手摸的方式去对事物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然后从主、客观角度对该项事物做出综合性评价。所以投计人员应遵循细部尺度原则,采用人们能够接受的喜爱的建筑材质塑造建筑工程作品,给人们带细部尺度主要是指建筑材料的质感指高层建筑更细分的尺度大小。 二、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一)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从地理位置上讲,我国处于地震频发区,并且我国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发生率较高。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如何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成为建筑设计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抗震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如下:(1)抗震构造柱布置不当。如外墙转角处,大厅四角未设构造柱或构造柱不成对设置;以构造柱代替砖墙承重;山墙与纵墙交接处不设抗震构造柱;过多设置抗震构造柱等;(2)结构的平面布置。外形不规则、不对称、凹凸变化尺度大、形心质心偏心大,同一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和刚度不均匀、不对称,平面长度过长等。 (二)空调通风方面 在高层建筑暖通空调通风设计中一般存在两种问题致使空调装机容量偏大。一是由于设计时考虑各种各样的安全系数,从而使单位空调面积的制冷机装机容量大比手册中冷负荷概算偏大,远大于实际运行中单位空调面积峰值冷量。二是目前在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采用负荷指标估算方法,使得制冷机装机容量普遍偏大,也明显造成初投资的大量浪费,甚至影响部分负荷下的冷机效率。水泵扬程选择不当也是暖通空调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水系统扬程选择因设计差异而存在较大差异。如某工程冷却塔放置在80m高的屋顶,冷却水为闭式循环系统,而设计者在选择水泵扬程时误将高程加进了水泵的扬程中,致使所选水泵扬程高达95m。有的设计在选择冷冻水泵时,忽视了冬、夏季流量的之间的差异,如某工程夏季空调所需7℃/12℃冷水的循环流量是400m3/h,而冬季所需50℃/60℃热水循环量为200m3/h,可见夏季空调冷冻水循环量要比冬季采暖热水循环量大得多,所以冬夏季冷水泵热水泵应分别设置,合用一台是不合适的。 (三)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排烟问题 排烟问题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的一个重大问题,排烟不畅往往会伴随着高层火灾事故,而且由于烟气窒息或是中毒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也是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很多高层建筑在设计中为了提高使用面积,将居住用电梯与消防电梯合二为一。一些不具备自然排风条件的楼梯间也没有采取在入口处设计阳台或凹廊促进排烟的安全措施,同时,很多高层建筑中的防火门经常性的处于关闭状态。这些都是造成排烟不畅的主要原因。 (四)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靠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靠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五)短肢剪力墙设置 在新规范中,对短肢剪力墙定义为墙肢截面高厚比为的墙根据实际经验对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有很多的限制因素。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就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短肢剪力墙的使用,减少由于短肢剪力墙应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旦应用到短肢剪力墙就要根据高层建筑的应用限制进行相应处理避免短肢剪力墙应用不当带来的麻烦。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层建筑设计中出现的建筑设计高度、嵌固端放置、抗震、防火、防点击等一系列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高层建筑,作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设计类型,必将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这也就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者必须严格遵守高层建筑的设计原则,综合多方面的条件因素,全面提高高层建筑的实用性、功能性、经济性以及美观等方面的标准。这对于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者本身的结构设计能力有着提高作用,同时也对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顺利完成以及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摘 要:随着国内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必须要遵守稀土如金的原则,用更高层的建筑来做到节约土地资源,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工作生活居住空间。建筑行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发展方向,对高层建筑的需求需要设计师们不断开发研究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满足人们对高层建筑实用性要求的同时,增强建筑在艺术上感官上的美感追求。同时利用高科技,新世纪,新工艺和新材料来建设使用周期长,对环境破坏小又与城市自然景观相匹配的现代高层建筑。 关键词:城市建设;高层建筑;设计 一、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主梁有次梁处附加筋问题 基础结构设计当中,在梁下部的作用力点附以钢筋,做到集中荷载由另加的横向钢筋结构来承重。梁截面高度范围不同,加不加筋对于主梁来说选择也不同,当主次截面相差很大时,主梁就不用加钢筋了,因为荷载较小,没有必要。反而如果相差不大,次梁荷载相对来说较重,就需要添加附加钢筋来分担次梁的承重,实现安全性。针对箱、筏基础底板跳板的阳角问题,如果说底板的钢筋是双排并且两个方向同时有的话,阳角不能够决不允许添加辐射筋。 2、弹回再压缩设计 开挖基坑时,会有一部分基地反弹受到约束,那就是摩擦角范围内的坑边的基地。然而坑中心地基没有周围其他东西的影响,基土是可以实现反弹的,针对回弹部分,人工可以进行清除工作。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坑基中心都需要人工清理,针对小基础的坑底,坑底约束力较大,回弹可忽略不计。 3、梁、板的计算跨度 梁板结构的意思是,用刚性支座梁,放在梁的中心线位置,这时候梁板就相当于截面板。如果梁是扁的的话,高度和厚度基本等同,长度和弯矩选择梁中心位置即可,同时加上两者的较大值配筋。 二、现代高层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是一个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科学问题。针对高层建筑功能性、美观性、经济性、综合性等具体实现目标,设计人员应制定不同的机构设计方案。但是,结构设计作为高层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其设计过程遵循根本设计原则大致相同: 充分考虑高层建筑所承载的垂向负荷和横向负荷,以及其可能遇到风力和地震应力等各项不可抗力;严格控制高层建筑高宽比例,以保证其结构稳定性及美观性;高层建筑的平面或立面的质量和刚度应尽量保持对称和匀称,使整体结构中不存在薄弱环节;提前考虑风力、地震、温度变化或基础沉降对建筑结构带来的影响,并制订相应的平衡措施。 2、高层建筑的综合设施设计原则 每一个高层建筑所出的地理环境及其周围建筑的影响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结合实际条件综合考虑:建筑平面布局:整体建筑结构平面布局应严格遵守建筑间距(防火间距、采光间距)标准,并在周边配套设施中配置有足够空间的停车场等设施;在满足高层建筑对于所需功能的要求外,应该保证建筑各层的平面布局具有一致性,以满足高层建筑的电气线路规划、取暖装备、而告终设计管线和防火疏散措施可以批量进行设计;科学规划高层建筑的电梯、楼梯的数量和位置,以保证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以及危险发生时的逃生效率;高层建筑所需的各项建筑材料类型、配置等对于风力、温度变化以及震动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满足高层建筑的使用性之后,高层建筑在设计过成中还应考虑周围建筑的设计风格以及自身的美观效果。 三、高层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1、剪力墙的设计 据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具体的条件,必去剪力墙的受力特点和区别等等,合理的剪力墙及拥有分布均匀特点的墙体,其建筑的钢心和质心是在同一个地方的。目前来说,很多高层建筑剪力墙数量多分布广,为了确保工程的经济适用和安全性能,需要严格控制剪力墙的钢筋配置。 2、地基的基础设计 工程造价的决定性条件是地基的基础设计。所以地基的基础设计必须保证万无一失,步步惊心。高层建筑的基础结构设计人员要想确保有这完善的基础设计,要实施因地制宜政策,根据当地的条件和相关建筑政策调整设计内容。 3、荷载组合要求 采用点算程序化计算设计出地基承载力及各荷载组合的特点。当风荷载及地震效应导致高层住宅边角地方竖向作用力大时,如果短期荷载等同于永久荷载,边角的竖向结构就会偏大,而中间又是在原有的小值之上,地基墙体就会受力不均产生裂缝。组合地震作用及重力荷载时,应增大承载力,同时提高承载力的特征值在组合重力荷载和风荷载时。在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地基变形和差异变形。 4、消防设计情况及其对策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高层建筑消防相关的供水系统主要由消防水池和自动喷水装置构成。消防水池主要是用于存储一定量的水源以供火灾放生的紧急使用,具体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数量应该依据实际的情况和相关规定执行。而在实际中,常常会发现水池设置位置不当或水池点设置过多或过少等问题,这些都会造成实际的安全隐患,或者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因此,消防水池的布局与数量,必须依据实际的建筑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而自动喷水装置只要是指各楼层设置的灭火器及烟雾探测喷水器。这样的消防系统应该加大设置力度,力求做到每一层都有足够的数量。同时,还需要格外注意在地下室,楼梯拐角等容易忽略的死角位置设置足够的探测喷水器以避免意外的发生。 四、保障高层建筑设计成效的策略 1、环境因素 一个建筑是否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是很重要的,符合我国古代天时地利人才能和的思想。充分考虑当地的气象水文和地质因素,深入了解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环境因素,在做完调查研究工作之后再开展各项设计活动。水文地质是一个在设计中很容易忽视的部分,然而它的地位却不容撼动,地下水对岩层土层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受到地下水文地质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高层住宅建筑,关乎到很多人的生命安全,更是要充分研究考察选址的地下水文和地质情况。 2、优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设计 建筑选址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考虑到城市其他设施的空间布局,把对城市的影响最大化。建筑物的位置选择和朝向设计是设计师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人们的生存依赖于阳光,在明亮的环境中更有助于培养愉悦舒适的心情,在建筑设计时,依照当地的自然环境,让建筑物朝向光照时间长的方位,这样就可以减少用户在用光方面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前设计好日影图,使建筑物最大程度上接受太阳的照射,以此来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和走向。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地区都在北半球,因此建筑物坐北朝南的情况居多,建筑体南面的开窗要尽可能大,而其他防卫的窗户面积越小越好。减少热能的损耗,使得用户在不实用空调暖气等设施的情况下,也可享受怡人的温暖。 3、优化围护结构墙体设计 现代的高层建筑需要有通风,透光,保温三个最基本的条件要求。为了实现室内室外环境的完美统一,最大程度上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在围护结构墙体设计方面,也需要建筑师大下功夫。一般来说可选用的产品主要有玻璃幕墙,高分子吸湿除潮材料等。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选择墙体设计材料,减少了建筑成本,同时延长了高层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4、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设计 当前,低碳式高层建筑设计主要运用的设计手法有以下几种,如利用物联网,数字化技术,仿生学特色来发展建筑行业的低碳式理念。这些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效果。 结束语 高层建筑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不管是针对造价来说还是建筑物最终的质量安全来讲,而选择结构选型具有复杂性,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做出合理选择。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一个体系,服务于高层建筑的选型。设计高层住宅时,充分考虑实用,美观,经济,安全四大要素,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摘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地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合理的建筑设计是高层建筑是否与城市空间融洽的重要依据。本文就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建设;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引言 世界范围内,高层建筑的建设已走过了百余年历史,其从出现之日起就以鲜明显著的风格特色成为所在区域的焦点,高层建筑的形式与风格不断地改变着。在我国,高层建筑对比其他发达国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可是想要完全将高层建筑设计融入城市建设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去不断完善、发展高层设计,为未来的高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高层建筑设计原理 高层建筑的设计兴建,只单纯考虑建筑物自身的建设尺度远远不够,高层建筑是人为设计、为人服务的城市建设项目,因此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应该是高层建筑设计的根本要求。应充分考虑人们对高层建筑的视觉观感、亲近感等要求,把冰冷的混凝土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大厦真正的变成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有亲切感和实用感。注重全面建设尺度的考量计划,如环境尺度、建筑整体尺度以及近人尺度三个主要方面的考量。环境尺度,包括考虑高层建筑所处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大小、周围街道尺度环境、建筑物的轮廓设计要求等,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比例安排高层的建设;建筑整体尺度,包括高层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楼层主体、顶部结构等各部门的比例协调统一等注意相对尺度,而且要注意高层建筑中细节部分的层次要求。近人尺度,其实是人们对高层建筑的一个整体感官把握,注重人为感觉、使用价值和审美要求,设计尺度应参考多数人的尺度系数与之成为相应比例,特别是人们接触到的细节部分如台阶、门、窗、阳台、柱子、装饰等尺度的处理。只有从环境、建筑、人这三个方面充分考虑才能促成三者之间的和谐平衡。 二、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1、高层建筑整体尺度设计 1.1尺度比例的协调性 完美的高层建筑是由主体、顶部和裙房三者结合产生。这三者合理的尺度比例关系是一致的,这样才会让人看着很舒服。一个造型完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在尺度关系上面充分协调的产物。其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要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做的更细。只有构建等级性尺度,才能使各个部分的造型构成更加丰富。高层建筑主体尺度很大,可以通过将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来减少其对临街的压迫感。要想使建筑的造型更加生动,那么再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就行了。总而言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在设计高层建筑形象时必须重视。 1.2细部尺度 立面设计中结构必须划分为水平因素和垂直因素。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建筑设计师要将不同材料的质感充分运用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质感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优美感。 1.3立面细部尺度层次性 一般各要素的比例要和整体的关系相匹配,从而达到让人愉悦的直观感觉。高层建筑主体尺度很大,可以通过将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来减少其对临街的压迫感。在一些横向低矮且舒展的建筑物,它的窗户开间之类的比例大多是宽阔状,但是在高层建筑中,则以修长状的因素为主导,有利于巨型和微型相综合。使得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使高层建筑形成强烈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多考虑城市设计的因素,综合考虑整体尺度、细部尺度、街道尺度、城市尺度等方面。高层建筑本身是整体存在,而不是单个存在。城市设计及规划时应集中设计高层建筑群,来形成城市的主旋律,统一城市天际线并富于变化。然后为不同街区设计富有该区特色的高程建筑,最后使高层建筑与外部街道及周围环境相适应,最终完成与城市设计融合的目标。 2、规划设计 2.1避免高层建筑过于密集 密集的高层建筑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造成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的拥挤、甚至产生一些始料未及的污染及危害,比如某些高层建筑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造成严重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各风口形成高压风带,这些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严格限制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使高层建筑分开分布。 2.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在城市中高层建筑主要分布于商业发达的黄金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交通负荷本来就很大,高层建筑只会加大这地段的交通负荷,所以,分布在商业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总之,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时要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置足够的泊车位与休闲、活动的场地,改善人流、车辆拥挤的状况,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尽最大努力构建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此外,在规划设计时要尽量扩展这些街道宽度,使其通行能力增强。 2.3对超高层建筑数量加以控制 超高层建筑因其代表性和象征性而存在,实际中这类建筑既不合理又不经济,从实际效果来看,很多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以后,只是在知名度上对城市有所帮助与提升,提升了城市形象,一定程度促进了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等,但却造成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的拥挤、甚至产生一些始料未及的污染及危害,比如某些高层建筑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造成严重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各风口形成高压风带,这些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严格限制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使高层建筑分开分布。 3、高层建筑存在的安全问题 3.1消防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有设置防火分区、防火门窗、防火墙、报警设备、消防设备以及耐火耐热的建材选择等,建筑设计时要根据每个建筑物不同的用途、结构、火灾荷载、内部装修等情况,建筑物的各种不同的功能条件、空间条件及其它有关条件,从而采取各种消防措施,并有效的组织起来,以此构建最优化的防火设计,让建筑物得到最安全的防火保护,达到建筑物所有消防安全目标。 排烟不畅问题往往会在高层火灾事故中由于烟气窒息或是中毒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其主要原因是,很多高层建筑在设计中为了提高使用面积,将居住用电梯与消防电梯合二为一。一些不具备自然排风条件的楼梯间也没有采取在入口处设计阳台或凹廊促进排烟的安全措施,同时,很多高层建筑中的防火门经常性的处于关闭状态。 3.2安全设计 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涉及到防火、抗风、消防、配电、安全通道、电梯等很多方面。为了确保高层建筑运行安全,要建立健全的安保体系,引进专业的人才进行安全设计与维护,对各个环节制定严格规范的安全手册与标准并严格执行。安全疏散设计就是设计合理、便捷、安全的逃生通道,设计师要考虑在遇到最糟糕的情况下,筑物能提供的疏散时间和各防火分区人员全部疏散所要时间,以及疏散通道对应距离与宽度,从而设计出最佳疏散通道来疏散人员,其中包括走廊、楼梯的设置、安全疏散出口的设置等等。 结束语 随着全球范围内资源的紧张尤其是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高层建筑的出现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相关需求。进而在几年期间,高层建筑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开始涌现,这又效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发展,而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进而能够满足建筑的安全,美观以及舒适经济等方面的要求。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深入,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在蒸蒸日上,在数量上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好质量的问题成为建筑行业甚为关注的问题。作为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重点工作,设计对整个建筑质量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本文就主要对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设计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建设;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引言 越来越多的社会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可以为社会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高层建筑可以大幅降低建筑用地面积,从而减少城市建筑所占用地面积,减少市政建设投入;其次,可以明显缩短建筑工期,提高社会效率。但是,相比于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由于其建筑的高度和层数明显增长,从而导致其建筑结构设计、功能应用设计以及经济可行性均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层建筑设计特点 1、侧移成为控制指标 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楼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2、轴向变形不容忽视 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很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 3、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 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高楼结构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4、水平荷载成为决定性因素 建筑物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建筑物高度成线性关系;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建筑物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另外,对某一定高度建筑物而言,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二、高层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是一个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科学问题。针对高层建筑功能性、美观性、经济性、综合性等具体实现目标,设计人员应制定不同的机构设计方案。但是,结构设计作为高层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其设计过程遵循根本设计原则大致相同:(1)充分考虑高层建筑所承载的垂向负荷和横向负荷,以及其可能遇到风力和地震应力等各项不可抗力;(2)严格控制高层建筑高宽比例,以保证其结构稳定性及美观性。(3)高层建筑的平面或立面的质量和刚度应尽量保持对称和匀称,使整体结构中不存在薄弱环节。(4)提前考虑风力、地震、温度变化或基础沉降对建筑结构带来的影响,并制订相应的平衡措施。 2、高层建筑的综合设施设计原则 每一个高层建筑所出的地理环境及其周围建筑的影响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结合实际条件综合考虑:(1)建筑平面布局:整体建筑结构平面布局应严格遵守建筑间距(防火间距、采光间距)标准,并在周边配套设施中配置有足够空间的停车场等设施。(2)在满足高层建筑对于所需功能的要求外,应该保证建筑各层的平面布局具有一致性,以满足高层建筑的电气线路规划、取暖装备、而告终设计管线和防火疏散措施可以批量进行设计。(3)科学规划高层建筑的电梯、楼梯的数量和位置,以保证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以及危险发生时的逃生效率。(4)高层建筑所需的各项建筑材料类型、配置等对于风力、温度变化以及震动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5)在满足高层建筑的使用性之后,高层建筑在设计过成中还应考虑周围建筑的设计风格以及自身的美观效果。 三、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1、高层建筑基础设计 地基是建筑施工的基础,建筑设计人员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之中需要首先全面了解建筑地基,分析好建筑结构和建筑环境,结合好环境和施工,切实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的可实行性。我国国土辽阔,建筑环境迥异,地质情况也各有不同,所以,设计人员需要深入研究地质状况,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需要首先勘探水位,进一步综合考虑地质数据、上层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和施工条件。再者,设计者还需要研究周围建筑环境的安全度,从而观察建筑物倾斜或者沉降情况。最后,设计人员还需要了解建筑物设置位置和标高,分析建筑施工的科学性,从而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高层建筑采光设计 随着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提高,发展节能型建筑是当今建筑工程领域发展的总体态势。高层建筑内的照明能耗比较大,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降低人工照明对能源的消耗及利用日光照明是当今建筑工程领域必须要重视的课题。目前,比较先进的日光采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高单位面积进光区的日光量,利用太阳光为建筑提供照明需求,可有效降低人工照明对能源消耗。(2)为了能在不增加窗户周围的阳光强度且能使其到达采光更深的工作区域,可以通过阳光发射到屋顶平面来完成。(3)在不改变建筑构造的基础上,如增大建筑窗户的面积或数量来采集更多的太阳光,而能较好地满足建筑内照明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在强烈的太阳光下给用户带来不适感觉,可通过阳光直射阻挡系统来解决。该系统是利用光线的折射计反射原理为设计依据的。 3、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是高层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抗震设计质量对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地震频发的现实情况,加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是现行建筑工程领域必须要关注及重视的问题。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候需要注意以下要点:建筑大厅的四角及建筑外墙位置应设置构造柱,并根据高层建筑要求的具体抗震等级合理确定构造柱数量。建筑框架山墙以及纵向方向的墙体是否设置构造柱用来分担砖墙荷载;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前设计人员应深入到施工工地进行工程地质勘探,牢固掌握高层建筑施工所在地地质情况及发生地震灾害的频率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在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划分的设防等级进行设计不得以经验随意地更改建筑的设防等级,如果提高建筑的设防等级会额外地增加工程成本投入,而降低建筑设防等级则会降低建筑的抗震能力,一旦地震灾害来临将会对建筑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4、高层建筑的消防问题设计 基于高层建筑楼层数多,人群分布密集,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发生火灾,高层建筑的电梯将会全部停止运行,人们只能通过逃生楼梯逃生,到达安全地带。基于高层建筑聚集人员众多,逃生楼梯空间有限,人员安全疏散难度较大,所以,如何有效快速地疏散人员至安全地带是高层建筑设计人员需注意的设计要点问题。在高层建筑消防问题设计时,除了要在建筑工程图纸中标明各层的安全通道位置,还需要在不影响建筑整体性及安全性的基础上拓宽逃生楼梯或多设置逃生通道。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些拙见,如何有效地在火灾发生时快速地疏散人员还需广大的高层建筑设计人员进一步地探究。 结束语 高层建筑设计需要衡量多方面设计因素,如建筑本身结构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美观性,最重要的是人的宜居性,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做足环境条件的考察和对目标居住群体的调研工作,在设计时发挥专业的设计技术水平,才能打造出精品的建筑设计工程。
浅谈生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生态工业技术经济发展分析 一、丽水工业生态化评价 丽水工业制造业产值占比超九成,采矿业企业少、占比小,缺乏代表性,水力发电绿色环保且效益高,本文以2013年数据为基础,通过对10个指标的分析,得出制造业各维度上的优势产业,结合产业集聚度,综合分析得出丽水生态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和主要方向。 (一)以经济效率为标准的经济有效性评价以固定资产净值、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主营业务成本、各项费用作为投入指标,将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营业利润作为产出指标,选取增加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周转率4个指标,从生产要素消耗带来的经济产出角度评价经济有效性。1.增加值率。六成规上工业行业增加值率高于全市水平(19.72%),制造业排名前5位的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50.9%)、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31.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9.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8.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5.9%),基本以劳动密集型为主。2.劳动生产率。全市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64万元/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金属制品、纺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六成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大部分为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重工业。3.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成本费用率为9.2%,17个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1.8%)主要产品为木制玩具、石雕等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与金属制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和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分列前五位。4.固定资产周转率。18个行业固定资产周转率高于平均水平(5.0%),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只包含两家开业时间较早的老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低,固定资产周转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缺乏代表性,予以排除。此外,排位靠前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农副食品加工业。从经济效率角度考虑,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纺织、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造纸及纸制品、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以环境效率为标准的环境友好度评价以万元产值能耗量、万元产值SO2排放量、万元产值COD排放量分别测算能源友好度、大气友好度和水环境友好度,分析得出环境效率优势行业。1.能源友好度。2013年,丽水规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1296吨(等价值)。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汽车制造、金属制品业等17个行业低于全市水平。2.大气友好度。2013年,丽水工业排放SO22.44吨,万元产值SO2排放量为1.1千克。SO2排放轻重工分化较为明显,排放较多的行业有:橡胶和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纺织业。而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轻工业则排放明显较少。3.水环境友好度。2013年,全市工业共排放COD0.98吨,万元产值COD排放量为0.45Kgs。橡胶和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金属制品、农副食品加工、造纸和纸制品业合计约占总排放量的6成。单位产值排放量较少的主要行业有: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从环境效率角度考虑,以下14个行业具有相对优势:纺织服装服饰、纺织、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家具制造、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文教美工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制造、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三)以创新效率为标准的创新能力评价以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主营业务收入作为科技投入、新产品产值率作为科技产出、专利申请数/企业数量作为知识产权测算,从创新效率角度挑选优势产业。1.科技投入。2013年,丽水规上工业R D经费支出10.61亿元,增长17.0%,万元产值R D经费支出59.2元,13个行业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装备制造业5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2.科技产出。近年来,丽水工业不断加大投入,提升新产品研发力度,2013年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72.29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20.8%,13个行业超平均水平,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高达57.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新产业产值率近50.0%3.知识产权。2013年,丽水规上工业共申请专利1598件,其中制造业1588件,占99.4%,户均专利申请数1.34件,12个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3.40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3.35件)和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82件)位列前三。从创新效率角度考虑,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文教美工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和医药制造业具有相对优势。(四)综合评价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三个维度上的优势行业,本段通过以下汇总分析,得出综合优势行业:各行业按照各项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即得1分计算,总得分在7分以上的行业有以下12个行业,综合优势产业总体可归纳为四类:1.传统优势产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2.特色产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家具制造业;3.新兴产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医药制造业;4.其他非代表性行业:纺织服装服饰业。 二、丽水生态工业发展方向与建议 1.树立品牌,做大做强做优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通常规模大,集中度高,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纳爱斯集团为龙头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遂昌元力集团建筑五金为代表的金属制品业、以阀门和切削工具产业为代表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以青田意尔康集团为代表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即具有以上特点,2013年,四大行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7.4%。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向新常态转变,丽水工业应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向高端化发展,提升实力和竞争力,发挥支柱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 2.打造“名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在长期发展中积淀而成的特有的资源、人才、技术、管理、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丽水目前广为人知的地方“名片”有青田石雕、云和玩具、龙泉青瓷、宝剑。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作为特色行业的代表,包含木制玩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制造,在综合评价中以9分高居第一,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创新效益均具有绝对优势。生态工业发展应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立足深厚文化土壤,充分发挥本土工艺美术大师的引领作用,提升产品创意设计与研发,加大品牌培育,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名片”。 3.提质增量,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近年来,丽水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2013年已有从业人员10.5万人,占工业从业人员的28.5%,其中规上企业512户,从业人员6.96万人,实现增加值119.0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3.9%,对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基本形成了市区微电机、阀门精加工、高低压电器;青田阀门铸造和精加工;缙云机床、工模具、缝制设备、日用五金、照明器具;遂昌建筑五金;龙泉汽车空调配件等特色产业集群。优势行业中一半属于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发展应以装备制造业提质增量为主抓手,坚持创新驱动,以精密化、专用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方向,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4.依托科技,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丽水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但与全省尤其是发达地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51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4.7%,占比分别低于全省和工业进程相近的衢州10.9和16.7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皮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通用设备制造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医药、汽车配件制造是近年来的新增长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完善园区平台建设,不断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和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产业加以培育和推进。 5.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绿色环保能源产业开发。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境内有六大水系,常年降水充沛,水资源较为丰富。2013年,全市水电总装机容量160.38万千瓦时(不包含紧水滩、石塘、滩坑电站),水力发电企业803家,合计发电量43.94亿千瓦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4家,实现增加值12.3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5%。景宁县被水利部授予“中国农村小水电之乡”称号,小水电已成为丽水的支柱产业之一。此外,缙云括苍山、大洋山、庆元双苗尖、云和黄源、遂昌白马山风电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各地应当因地制宜,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开发绿色资源,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作者:陈叶青 单位:丽水市统计局 浅谈生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生态工业技术形势的建构 作者:李江利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 美国学者里夫金所著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出,技术创造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人类有害的垃圾。巴里•康芒纳指出,自然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现代技术的失控。美国学者弗•卡普拉在《转折点》中指出,现有的污染仅仅只是科技作用于自然的一些明显表现,许多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作用带来的危险可能更大,技术正在毁灭我们的生态体系等。这些观点都是通过对技术引发的生态问题的反思,把批判的触角伸向了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对整个社会的全面批判。 技术的生态学批判的本质是与“全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针对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超越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的,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革命性的批判。同时,也正是技术的生态化创新,为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生态社会的建设开辟了道路,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中必然会面临经济发展、技术条件、人类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只能从宏观上指导,还缺少很多微观层面技术系统的支撑。当人们将发展的希望寄予可持续发展时,就必然会联系到人们选择技术的态度,尤其是对于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人们认为,自然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可以通过技术的实现来满足自己的目标要求,“技术不仅可以使我们免于自然的暴戾,而且还能慷慨地授予我们更加富裕的生活。” 这些观念使得人们过分地依赖技术,从而也就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过分提高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而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正是辩证地看待技术与环境、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技术理论的生态缺陷,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时,落实生态化技术的载体便成了下一个要面临的课题。而生态工业园区作为生态工业学的一种具体的实践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所选择。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由美国的Lowe教授第一次明确提出,之后又有很多研究者重新定义了这个概念。较为统一的定义是: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园的第三代工业园,是目前工业园的最高级形态,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它是由自然、工业和社会构成的一个区域性系统,系统成员依据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和结构柔性等优势,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践。 其中,第一代的工业园区又称之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类企业技术含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第二代的高新技术园区主要是以应用高新技术的企业为主。目前我国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前两代。这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发展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现高新技术前沿的产业仍为少数。这就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模式仍然主要以线性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这种发展模式伴随的必然是低效率、高污染、高耗能;带来的自然是环境和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好克服以上的缺点。它是以循环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各个生产过程的副产物和废物都能够进行充分的循环和交换,能量也有着梯级利用,同时还可以重新整合生产力要素,使园区内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不仅如此,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变废为宝、物质的循环利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成本优势;通过副产品的利用、资源的使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交易费用的优势;同时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实现资源集成的共享优势等。这样便实现了高产出、低排放、低收入的运行效果。在这种模式下也就极大地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压力,最大化地缓解了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处于初始阶段。截至2010年4月,我国已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共有30个,其中只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园区通过了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门组织的现场验收,被正式批准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这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技术问题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所面临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生态技术是生态工业的载体,脱离了生态技术,生态工业的实现便无从谈起。因此,生态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反过来,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又会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和生态工业园区的良性运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生态化实现与生态工业园建立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生态化”已经不单单是指生态学层面下的生态化,而是指哲学层面下的一种生态化。这里的生态化从内涵的层面来讲,应该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平衡相依、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从外延的角度理解,应该包括由多个元素构成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态化,而不单指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因此,技术生态化的实现过程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生态化实现过程,其中应包括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以及技术成果的生态化。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较之于传统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创新体系。这样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在技术创新的每个环节中引入生态的观念。这个生态的创新应该包括工艺的生态创新、产品的生态创新和资源的生态创新等。它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从而使资源、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尽可能地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以确保企业、经济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是在企业和社会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要求在基础设施、资源等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园区内自然、企业和社会的区域循环经济。同时,生态工业园区内较为完善的生态技术服务体系可以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内倡导的绿色意识以及生态工业园区自身所具有的示范功能、带动功能、产业集群等特点都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是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一个必然要求。 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不仅包含技术层面的生态化,还应该包含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技术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在技术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生态技术,实现环境污染和资源破环的最小化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建立一种生态化的管理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它的本质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贯彻进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层面的生态化不仅包括合理调整生态生产关系和经济生产关系、组织生态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还包括使用生态的组织方式,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从而使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协调同样需要在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实现。系统、效率、相互协调等显然是描述生态工业园区的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体制:在园区的层面要求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层面要求其自身实现生态管理;在产品层面要求其开发的产品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从而使园区内的生产力要素实现有机的组合,使园区内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实现新的突破,进而达到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也是技术生产生态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技术成果的生态化指的是技术生产的产品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生态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其产品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破环。然而,技术的异化是生态技术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可以尽可能地降低技术的异化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为例,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实现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各种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阶梯使用,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它由六部分组成:甘蔗田、制糖厂、酒精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肥料厂。其中包括甘蔗田制糖厂(甘蔗渣)造纸厂的生产链,制糖厂(糖蜜)酒精厂(废酒精)肥料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沉泥)肥料厂,肥料厂甘蔗田这四条生态链。它们之间相互耦合,又整体闭合,从而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和废物的充分利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阶梯使用,尽可能地实现了技术成果的生态化。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是技术成果生态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不论是技术创新、技术生产还是技术成果,都只有在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才能够达到一种相互协调、平衡相依、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化状态。而生态工业园区便成为这种生态化实现的重要途径。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又对生态技术的需求尤为凸显。我国生态技术的发展还仅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生态技术都还十分落后。这些都成为制约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地推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对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创新生态技术,加强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因此,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技术生态化的重要途径,而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保障。 浅谈生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生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探讨 一、栖霞市生态工业经济发展新特点 1、生态工业经济已成为栖霞市经济发展主方向。到2014年底,生态工业经济已初步形成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汽车及船舶零部件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据调查,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态工业企业共计30户,已投产、尚未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企业12户。 2、“一体两翼”生态工业发展布局已初步形成。按照突破“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园区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完善,承接烟台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为生态工业经济发展培育了良好的发展载体。“南北两翼”抓住潮水机场、八角港口和烟青城际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在促进工业经济崛起、引领高端产业发展等方面承担了更大的份额。北翼的经济开发区已培育成高端产业发展的龙头,松山街道、臧家庄镇与开发区一体发展,加快对接融合步伐,拉开了生态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框架。南翼的桃村镇借助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品牌优势和烟青城际铁路开工建设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力度,着力打造烟台市卫星城和栖霞南翼经济中心。 3、汽车和船舶零部件产业呈现规模化发展。2014年规模以上汽车和船舶零部件企业有13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56.4万元,利税6040.1万元,利润3844.5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26%、4.04%、3.24%。 4、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全市能源结构发生根本变化。2014年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3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70.2万元,利税1661.3万元,利润927.5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0.36%、1.1%、0.78%。新能源产业发电量(含中节能生物质热电,不含余热发电)达到30114万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5.8%,相当于节约标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万吨。其中风电发电量22930万千瓦时,生物质发电7184万千瓦时。到“十二五”末,栖霞市包括风电和生物质热电的新能源发电量将达到15亿千瓦时,加上余热发电,总发电量将达到17亿千瓦时以上,折标煤约50万吨,将有望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以上,全市能耗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 5、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强势。2014年,节能环保及新型建材企业9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489万元,利税28697.8万元,利润15344.2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06%、19.23%、12.92%。其中:新型建材企业6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684.5万元,利税22197.9万元,利润11543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91%、14.88%、9.72%。 6、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显著。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产业化取得成效。一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供热。二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替代木材。三是利用枝条生产食用菌等。通过这些方式,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30多万吨,节约标煤10万吨,节约替代木材10万立方米,创造经济价值近4亿元。水泥企业余热发电项目可节省30%左右用电量,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源,是典型的“小循环型”生态工业项目。目前五户水泥生产企业均已进行余热发电项目改造,年发电量达到2.4亿千瓦时,折标煤7.3万吨。包括旋窑水泥利用粉煤灰等各类工业固体废物,三菱水泥协同处理城市污泥,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物,中节能生物质热电、万华生态板综合利用各类生物资源等在内的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完善了水泥和生物质资源产业链。 二、生态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工业经济总量偏低,质量不高,科研能力较弱。2014年,栖霞市230户规模以上企业中,生态工业仅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1%,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仅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16.43%。现有生态工业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研发能力较弱,42户企业中仅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初加工阶段。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水平较低。工业园区是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和主阵地,目前栖霞市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离生态工业园区要求仍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1)产业规划不尽合理。生态工业园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链的互补,但栖霞市工业园区招商过程中对产业链接重视不够,除了新型建材产业以外,各相关企业间能源、资源的链接关系比较松散。资源的加工是同向的,企业间几乎没有物质流,绝大部分企业的原材料从外地采购,产品又销往外地,标准的“两头在外”。(2)公共平台建设滞后。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目的就是使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包括能量)用作另一个工厂原料,达到梯次利用和层级利用,实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由于园区相关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物质和能源在企业间不能有效流动,无法实现生态工业园建设目的。3、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力度不够。栖霞市的传统产业包括机械、化工、黄金、食品、纺织等行业,工艺相对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尽管近几年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仍处于中低端运行,企业应付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低。 三、构建栖霞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的推动栖霞市生态工业发展,结合栖霞市生态工业现状和趋势,建议: (一)着力抓好生态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落实1、生态工业是以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和废物多层次循环利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高效、循环和层级利用是其三大突出特点。为确保生态工业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准确到位,全市上下要大力宣传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理解生态工业的内涵和实质,以便明确工作方向,指导全市生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2、建立生态工业考核评价体系。在全市机关岗位责任制考核体系中设立生态工业考核指标,给予相应分值。设立生态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积极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进行节能改造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同时严格行政执法,加大对企业违犯节能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引导企业不断改进生产经营方式,向生态企业转型。 (二)打造生态工业发展载体1、加快三区融合,打造20公里生态工业经济长廊。加快开发区、臧家庄和松山对接融合步伐,推进三区一体发展,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和要求,搞好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水平,加快融入烟台蓝色经济区,培育高端产业发展龙头和生态工业经济隆起带。经济开发区作为栖霞市经济发展龙头镇,要大力做好循环化改造,把循环化改造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形式,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2、把栖霞市桃村镇的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成生态创业园区。以桃村为主体,实行镇园一体、统筹发展,围绕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积极承接周边城市产业转移,抓好台资项目引进建设,打造栖霞生态工业南翼中心。三是其他镇街应结合当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工业。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1、完善新型建材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节能技改力度。加大建材产业补链项目建设力度,延长水泥产业链。瑞祥干混砂浆、新建华管桩、宝业建材、白洋河水泥搅拌站等一批水泥产业链补链项目陆续建设投达产,增加了栖霞市水泥产品的当地消耗量,避免了高能耗的熟料外销,降低了水泥行业单位能耗水平。(1)加快产业链上已有关联项目建设,完善建材产业链条,降低水泥行业单位能耗。帮助山水水泥骨料厂200万吨石子、兴昊水泥余热发电、三菱水泥熟料生产线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项目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尽早发挥节能效益。(2)加快推进富氧助燃等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栖霞市旋窑水泥企业年能耗总量约100万吨标煤,若全部采用富氧助燃技术,年可节约标煤8万吨以上。该装置已在河南天瑞集团汝州水泥有限公司日产5000吨生产线、成都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日产12000吨生产线等旋窑生产线上成功运行,产品质量有所提高,综合节能率达到8%以上。目前三菱水泥正在探讨方案可行性,如果可行,可相继协调其它四户水泥企业开展调研,尽早实施。(3)鼓励水泥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工信部、山东省经信委先后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水泥磨机置换改造优化产能布局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水泥行业现状,做好磨机改造工作,整合磨机产能,推进兼并重组,栖霞市的置换改造实施方案正在编制中,以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改造升级。2、加快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产业链建设。(1)建立农作物秸秆回收体系。一方面大量秸秆被遗弃,焚烧,而企业又面临原材料收集困难,外购运输距离远,导致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建议当地政府引导收购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回收利用渠道,公安、交通、林业等部门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给予支持。(2)加快万华生态板产业链延伸。一是要加快万华生态板生产工艺研究,提高工艺稳定率和成品率,降低成本,扩大生产。二是发挥万华栖霞公司的龙头作用,加大招商力度,建设万华生态家装产业园,引进表面装饰、家具加工等生产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健全产业链。(3)加快臧家庄新型复合模压托盘等项目建设,使秸秆综合利用成为栖霞市一个新兴的循环经济产业。3、打造完整的风电产业链。按照《栖霞市风电及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风电场建设,推动唐山硼风电、庄子风电等风电场的旅游资源开发。打造桃村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以安得利斯公司为依托,鼓励其与大型风电整机生产企业合作,大幅提升生产规模、产品等级和技术创新能力。打造风电人才培训基地。烟台风能电力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全日制风能电力学校,面向全国培养风电开发、风电设备制造、风电配套产品与技术研发等多领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四)加快淘汰落后,促进传统产业优化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淘汰落后。鼓励企业加大“能效对标”力度,对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淘汰落后目录,利用先进技术对现有装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装备水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按照国家节能惠民有关规定,采购国家财政补贴的高效机电设备。二是积极推进企业退城进园,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老企业嫁接改造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坚持不懈地推进企业技改扩能,实现快速膨胀、滚动发展。栖霞市现处于爬坡赶超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常态经济发展形式下,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开发为动力,以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循环工业产业链,推进循环发展和清洁生产,努力推进工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走出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态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全市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作者:史晓婧 单位: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栖霞市分校 浅谈生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生态工业技术发展研究 1.切实加大工业节能减排力度。 工业是我区耗能大户、排放大户。我区工业能耗由2001年的2172.44万吨标准煤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11502万吨标准煤,占全区总能耗的比重由48.78%猛增到2010年的60.91%。能耗与排放紧密相连,能耗决定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大部分是在煤炭等能源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就是生产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高能耗必然伴随高排放,减排必先节能。抓住工业用电量、用水量就抓住了工业节能减排的“牛鼻子”。工业是内蒙古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因而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我区发展生态工业,必须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把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下来。我区工业能耗、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与我区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与产业层次处于低端有关,与工业结构比较单一有关,与工业发展方式粗放有关,更与推进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有关,特别是与没有把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工业企业直接有关。把工业节能减排指标科学分解落实到每户工业企业,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可以倒逼企业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实施技术改造,主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使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外部不经济向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相统一转变。建立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在整个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可以形成企业自觉增加研发投入、自主创新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的积极效应。 2.切实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就是要把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这就要求围绕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配套企业,根据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引进一些可以消化这些废弃物的企业入园,同时通过对龙头企业产生的剩余能量进行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阶梯利用[3]。生态工业园区是围绕骨干企业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配套企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载体。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和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产生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组织程度与产业规模竞争力。 3.推进生态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点工程。 一方面需要制定支持企业积极主动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对增加研发投入、研究开发节能减排技术或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上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一方面需要制定支持一般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升级的政策。生态工业园区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生态链和生态网建设,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 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工业园区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实行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要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制度。企业是耗能、污染物排放和固体废物废弃的主体,也是节能减排、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主体。只有把节能减排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指标分解到每户企业,才能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目标。发展生态工业,推进生态工业园是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社会走上可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 作者:刘倩雯 白洁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
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研究:浅议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 摘要:工程项目中使用的材料是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最直接的因素,因而对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本文论述了建筑材料试验检测中的几个环节,并且对保证工程质量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材料 试验检测 技术措施 1 概述 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密切的关系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建筑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建筑材料检测是建筑安全质量控制的一个最重要的步骤,因此建筑材料的质量是整个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必须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对建筑材料的各项性能和指标进行试验检测。 2 影响材料检测的因素 2.1 周围环境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温度对水泥构件的早期强度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环境温度对水泥材料的凝结硬化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高时,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迅速,当温度低时,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缓慢,因此适宜的温度对水泥的强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的标准规范中对检测时的材料养护的环境条件有严格规定,例如水泥试验环境要求:试验用的试块在成型时的环境温度应该稳定的保持在20℃±2℃的情况下,并且其相对湿度也应该大于50%。只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才能有效的减少系统误差。 2.2 加荷速度的影响 在建筑材料的试验检测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规定和标准,对各种建筑材料有不同的加荷速度的规定。例如混凝土试块的试验检测过程应该使用连续的、均匀的加荷速度,并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小于C30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每秒为0.3~-0.5MPa,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30且小于C60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每秒钟0.5~-0.8MPa,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秒钟0.8~-1.0MPa。假如检测人员在实际的试验检测工作中为了尽快的完成材料的试验检测任务,随意的增加其加荷速度,将会使试验检测的结果失去真实性。 3 建筑材料的试验检测 3.1 试验检测项目 建筑材料的种类非常多,在各种建筑材料进入工程施工现场之后,试验检测人员必须依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对其进行试验检测,并且其试验检测的项目也必须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的要求。在建筑工程中主要使用的建料有:水泥、砂石、钢材等。其试验检测的项目有很多:水泥需要试验检测的性能有强度、细度、安定性能、凝结硬化时间等;钢材需要试验检测的性能有其抗拉和抗剪强度以及焊接质量等;碎石骨料需要试验检测的性能有抗压强度、级配、含泥量等;砂料需要试验检测的性能有级配、细度、含泥量等;混凝土需要试验检测的性能有抗压强度、塌落度、和易性等。 3.2 试样的采取 选取的试样必须拥有代表性,一般是在材料中随机的抽取不同结构部位的一定数量的样品作为检验的试样。并且取样的位置以及方法也必须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不得特意的制作检测试样;选取的试样数量对于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选取的数量过少、取样的部位与方法存在偏差,会造成试验检测的数据的误差增加,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3.3 检测误差 造成试验检测误差的原因有许多种,例如试验检测环境的温度与湿度的影响,试样选取的数量过少,取样的方法不正确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等。特别是试验检测的工作人员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试验,致使试验结果不仅会出现误差甚至会出现错误。 3.4 数据处理 有的时候,我们选取的试件的试验检测结果得到数据离散性比较大,所以为使试验结果更加准确,就必须对试验得到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例如在水泥的强度试验时,如果其中一个试件试验得到的强度值超过了试件的强度平均值百分之十,就需要去除该数据。对于试验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结果差距悬殊时,或者同一个试件的各项试验检测的数据指标出现矛盾时,我们工作人员必须要仔细查明其原因,并且及时的进行重新的试验检测。 4 确保材料试验检测准确的措施 4.1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工程材料的试验检测中,首先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检测人员的组织管理、检测手段,设备仪器的应用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 4.2 确定材料检测程序 材料试验检测的程序:针对各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详细的建筑材料的试验检测规范和标准,并且明确材料的试验检测程序。要明确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人员的职责、工作步骤和方法等,保证材料的质量要求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等。 4.3 加强误差控制 试验检测的步骤和方法必须严格的遵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不能够仅仅为了节省时间而省略必要的试验步骤,因这种试验工作人员所能控制的因素所能造成试验结果的误差,是错误而并不是试验误差。因此试验检测结果必须保证准确,尽可能的减小试验误差。 5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以确保其质量,规格、性能等指标满足建筑工程的设计和规范要求。从而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为建造高质量的工程做出我们的贡献。 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研究: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摘要: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工作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和质量评价的符合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速度的加快, 如何正确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检测的重要作用,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建设工程材料检测逐步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是当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工程材料 试验检测 质量控制规范管理 前言;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评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地管理试验检测技术,对充分合理利用当地原材料、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科学地定量评定材料和构件质量及工程质量;对降低建筑工程造价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材料试验检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知识内容广泛,如材料类型纷杂、仪器种类多。本文通过分析检测工作中所接触的一些现状,对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重要性论述,并就加强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措施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重要性 1、通过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可以优化工程材料的选择 通过试验检测,可在众多同类合格产品中优先选择综合费用低的原材料。可以科学地评定建筑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于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等,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以确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以便于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又如选择土场,在完成土样的组成分析时,应进行达到压实标准所需的机械台班消耗与最佳含水量水分补充的总费用比较,选择标准击实较低、补充水分量少的土场,可节约工程用水量,从而节约了费用。 2、通过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有利于选择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可以鉴别其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对于推动施工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进度和质量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通过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可以优化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方面,多做几个试配方案,以便有选用控制成本主要材料用量比例小的配比的经济方案。如通过试验,在满足设计强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灰剂量较小的砼、基层配比;在沥青路面上,选择用油量相对较小的方案。通过配合比试验检测可以选择合理经济的材料配合比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 4、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可科学地评定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 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措施及建议 1、建立完善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制度 为了对工程材料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检验评定,需要建立健全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制度。首先,针对建设项目规模,建立相应等级试验检测机构和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材料质量负责。试验检测机构业务范围内的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等技术文件应齐全,试验检测应严格按有关标准、规程及规范进行。其次,建立健全试验检测工作制度。建立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工作文件、技术文件的管理及保密制度、检测样品及抽样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检查制度等。要明确试验检测的责任人,建立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各种措施及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其次要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面不断被个重视。最后,制定详细的试验检测工作细则。在试验检测过程中,完全按照经试验检测工作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试验室对各种工程材料做到有检测、有取样、有试验报告,并确认试验检测合格后才进入下施工现场使用,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2.合理配备试验检测人员和设备 首先,根据工程规模确定工地试验室的数量和中心试验室的布置。要确保以上设置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以做到跟踪检测,及时掌握试验数据,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其次,合理的配备试验检测人员。配备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且成绩合格,为了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工程材料试验检测人员必须接受全面、系统的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最后,加强仪器设备的配备与计量。中心试验室及工地试验室的所有这些仪器设备都经计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并根据其使用的频率,随时进行计量检定,保证试验仪器的准确性。 3、加强工程材料检测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1)标准、规程的执行。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而制订的,各有关部门必须无条件严格遵守,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按标准、规程进行试验检测的例子很多。如:水泥仅做安定性检测;砂、石各项检测不做平行试验;钢筋拉伸试验不拉断,有的不做弯曲;试验时不严格控制加荷速度等等。这样的试验检测结果准确性很差,完全不符合标准、规程要求,所得结论几乎没有实际指导生产的价值,必须坚决制止。另外,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展,新规程、标准不断产生,要及时采用新标准。如:1999年颁布《水泥胶砂纯度检验方法(IS0)》,2000年颁布的《混凝土和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2001年颁布《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等都应及时取代旧规程、旧方法、旧标准,须严格落实执行新规程、新方法、新标准。 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研究:探讨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作为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试验检测工作也应运而生,并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试验检测工作的目的和内容,分析检测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切身工作经历,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旨在让人们了解和重视建筑行业的这项关键性工作-----试验检测。 关键词:试验检测;材料质量;控制参数;工程 引言近2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木工程发展迅速,建筑结构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建筑结构安全建设运行关系重大,在工程建设中必须竭力保证施工质量,试验检测概念应运而生。试验检测就是在建筑结构的建设中,对工程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所用的材料进行检测,并通过标准实验、验证试验的结果来判断工程施工成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一、工程试验检测作用 (1)通过建筑工程的试验检测,可以实现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原材料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物质基础,工程的质量取决于材料种类、价格、保存环境等因素。对建筑材料采用进场检测的方式,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达到工程标准,为工程的顺利施工奠定基础。(2)通过建筑工程的试验检测,能够确定工程的施工参数。施工参数是指导建筑结构建设的重要指标,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力度,可以得到确保工程质量的最佳参数,从而能够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3)通过建筑工程的试验检测,可以为工程的质量把关。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时,施工单位能主动将试验检测作为加强工程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对每一个环节加以严格的控制。不仅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减少并防止返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工期,确保建筑工程能够按时保质完工并交付使用。二、我国当前工程试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1、施工单位对试验检测的重视力度不够试验检测是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个别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试验检测的重要性,导致工程的试验检测不够规范。更有甚者,缺少试验检测环节,严重的损害施工质量。此外,部分施工单位由于经济条件等限制无法完全按照标准对样品进行检测,造成检测的结果失去代表性,无法准确的反应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对质量的控制过程造成不利影响。2、试验检测的规范性有待提高我国施工单位目前知识水平较高、业务熟练的高级技术人员的数量有限,施工单位缺少足够的试验人员,大大降低了施工单位自检的规范性而影响了工程试验检测的质量。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开支而未配备足够的检测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试验检测水平的提高。此外,检测结果直接决定工程能否顺利的竣工验收,单凭施工单位自检,很难客观反映建筑工程建材的真实情况。3、试验检测的监督工作有待加强试验检测是为了侧面反映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该方法出具的检测报告应当具备客观性、科学性和代表性。为保证结果的客观准确,通常要由建设单位委托监理单位对工程的全过程进行试验检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准确的反应样品的实际质量,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配备足够的试验监理工程师并建立合格的现场试验室,单靠建筑工程监理费用难以负担。这就导致一些建筑工程的监理单位通过委托第三方或直接委托施工单位的自有人员进行试验检测工作。这种做法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三、加强试验检测管理的措施 1、试验检测设备的管理需要加强检测设备是建筑工程试验检测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种类齐全、质量合格检测设备才可以准确反映送检样品的真实性,作为评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参考。所以工程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应当通力合作,必须确保试验检测设备满足检测要求,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也需要加强,必须进行定期校验,确保设备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有助于提升检测结果的代表性与科学性。 2、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亟需提高试验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对于试验检测工作结果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只有加强对试验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使得试验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确保其业务水平达到相关的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试该项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同时,试验人员的思想水平也起到关键作用,必须保证他们在试验检测的全过程中都能自觉的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做到规范采样、科学检测,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检测结果质量,确保建筑结构施工环节中工程质量管理有充足的依据,保证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 3、完善试验检测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试验检测的管理制度,加强试验检测全过程的监督力度,可以确保试验检测结果客观准确的反应工程建设的实际,从而找到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最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各级单位应当密切配合,不断完善试验检测的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的管理措施,使试验检测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的提高试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试验检测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此外,组织专人建立一个试验检测工作的监督小组,对试验检测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并根据实际的操作过程对试验人员进行评分,可以激励试验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提高试验检测的质量,从而更好的发挥试验检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四、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1、首先在订购建筑材料前的质量控制仔细阅读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等与工程材料有关的文件,熟悉文件对材料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生产厂家与商标的规定和要求。 2、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引入竟争机制是保证采购订货质量的前提,而且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为此大宗材料应当实行招标采购方式,对于有色差的装饰材料最好是一次订齐和备足货源,以免由于分批而出现色泽不一的质量问题。 3、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按供货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提供质量文件,包括:生产许可证或使用许可证;产品合格、质量证明书或质量试验报告单。物单必须相符,应检查到场材料的实际情况与要求的材料在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生产厂家与商标等方面是否相符。如有任何一项不符,应要求退货或要求供货单位提供材料资料。标志不清的材料可要求退货或抽检。 4、材料进场后的质量控制工程上使用所有各类材料必须事先审批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现场不得存放与本工程无关或不合格的材料。不同种类、不同品种、不同厂家、不同批号、不同型号的材料必须分类堆放,界限清晰,建立材料台账并由专人管理。避免使用时造成混乱,便于追踪工程质量,对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有一定帮助。 结束语 随着建筑工程迅猛发展,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作为检验材料质量的唯一有效手段——试验检测,不容忽视。在材料质量控制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工程材料的质量监控要采取检验和抽检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从源头抓起,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检测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按国家颁布的试验标准和规程进行工作。检测工作坚持科学性、公正性、其工作不受任何行政和其它干预,秉公办事、不弄虚作假、不伪造资料、不参与任何有损于试验成果公正性的活动,确保工程材料质量,为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研究: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建筑材料的检测是确保工程使用材料质量,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建筑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优劣,而目前社会上生产的建筑工业产品伪劣品太多,因此,必须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测与控制。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对建筑材料控制的内容、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 工程 材料 试验 检测 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基础建设工程的投资也逐渐的加大,建筑材料检测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检测人员应严格遵照规程操作,注意检测试验的每个细节,努力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加强进场材料的质量控制、严把材料进场验收关、合理选择、使用和存放材料等等。另外需要建设系统采取行政管理手段,备案措施,检验等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 1、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 材料料的质量标准是判断材料质量是否合格的尺度,也是作为验收检测材料质量的标准和依据,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掌握材料的质量标准,是进行材料检测的前提,否则检测就失去的意义。 材料质量检测的有书面检测、外观检测、理化检测和无损检测等方法包括:书面检测,是通过对被检材料的质量保证资料(生产许可证、合格证等)、试验报告等进行审核,取得认可方能使用; 外观检测,是对材料从品种、标志、规格、外形尺寸等进行直观检查,看其是否有明显的质量问题; 理化检测,是借助试验设备和仪器对材料样品的物理力学性能、化学成分、机械性能等进行科学的鉴定。 建筑物的检测根据其部位和使用功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建筑结构材料,二是墙体材料,三是建筑功能材料。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品种多样,现场检测和试验材料的检测都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范,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只对合格证明检测而不对样品进行抽样检测或者是抽样不合符规范都是不和要求的。 2.建材检测的影响因素 2.1 环境温度与湿度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对一些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若温度过高会使材料强度偏高,而温度过低会使材料的强度偏低。为了得到标准的建筑材料性能,在标准规范中对材料养护以及测试时的环境条件都有明确规定,在检测时必须严格遵守。 2.2 加荷速度的影响 常温条件下若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时加荷速度较快,则试件的变形滞后加在其上的荷载,测出的强度值一般就会高于材料的固有强度。若加荷速度较慢时,检测所得的数据就会偏小。因此加荷速度应严格按照材料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在规定范围中取低值。在实际检测中检测人员应掌握正确的加荷速度。 2.3 试件尺寸及精度 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时,试样应为标准试件,否则应按标准规范进行处理。尺寸精度就是实际尺寸变化所达到的标准公差的等级范围。尺寸精度越大得出的检测结果就越精确。所以试件尺寸及精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非常大。为了尽快建立规范化的检测标准,通过大量的材料检测试验,着重研究了标准试件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等尺寸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检测的标准试件尺寸的建议,为标准检验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资料。 2.4 检测误差 检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不同以及受材料的匀质性、设备仪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使检测结果产生误差。将同一个样品分成几个试样,用相同方法在同一仪器上分别进行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误差,称为平行检测误差。它主要是考虑材料的匀质性,规程规定该误差的允许值较小;同一组试件之间的误差,若该误差在规定的范围内是允许的,但若超出了允许范围则应重新检测。它主要是考虑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差异。同一材料、同一样品在不同检测设备所获得的检测结果的误差,称为再现性误差或对比检测误差,该误差规定的范围最大。它主要是考虑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差异、设备仪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 取样试样 建筑材料的取样必须具有代表性,一般是对一批材料中的不同的部位进行随机的抽样检测,也就是抽样时不仅要数量合符要求同时所取的部位和方法也必须是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的。所取样品的数量对检测的结果准确性非常的重要,若是数量过少、取样的位置以及方法不正确则得出的结果误差就会相差较大,甚至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果。例如:袋装水泥必须从至少20 袋水泥中取出等量的水泥样品,而且总量不得少于12kg。然而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之中检测人员往往从一整袋水泥之中取出半袋或是就拿一袋作为样品,通过检测水泥的一些指标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但是经过现场取样之后,得出的结果却是完全的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 4.一般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 4.1 钢筋的检测 钢筋在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按照国家规范中的《钢筋砼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 等一些规定对抽取的样品作力学性能试验,检测的结果必须符合规范中的标准。对于需要进行冷拉的钢筋必须分批的验收,同时每一批钢筋的总重量不能够大于20t。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钢筋焊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焊法:闪光对焊、电阻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1) 闪光对焊:钢筋的机械试验主要是指拉伸试验和弯曲试验,钢筋的拉伸长度一般是500mm~650mm,在做冷弯试验是长度一般是250mm~350mm。2) 电阻点焊:热轧钢筋在做电阻点焊抗剪试验时,钢筋的长度一般大于等于600m m;对于低碳钢丝的焊点,除了要作抗剪试验外,还必须对小钢丝做拉伸试验,钢筋的长度一般为500m m ~ 650m m。3) 电弧焊与电渣压力焊:钢筋在做现场安装时都必须对其做拉伸试验,钢筋的长度一般是500m m ~ 650m m。 4.2 水泥、砂石的检测 砂石、水泥、外加剂是建筑工程中最基础和用量最大的建筑物材料,在过去对建筑工程中的这些材料进行检测时,一般只是检测这些产品的强度和着与强度有关的一些技术指标。而现在对于砂石、水泥以及外加剂的检测还必须加上放射性的检验。在对水泥进场验收时:必须对其品种、级别、包装以及出厂的日期进行检查,并且要对其强度、安定性和其它一些指标也要做相关的检测,检测标准必须符合国家规范中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 等中的相关规定。在施工的过程之中对水泥的质量不能确定时或者是水泥的出厂日期超过了三个月时,必须重新对水泥进行检测,并且按照新检测的结果使用。砂石的取样方式:在对砂料堆进行取样时,所取的部位必须是均匀的。在砂石的顶部、中部以及底部等五个不同的部位进行取样,从而组成一组样品,每个部位抽取的砂石必须大致相等。在对砂石和水泥进行送检时,还必须对混凝土配合比和砂浆的配合比进行检测工作,砂石和水泥的检测报告最好是同时得出。在第一次搅拌混凝土或者是砌筑砂浆时,必须要预留至少一组标准的试样来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同时,还需要对砂石的粒径、水泥的使用量、搅拌的所花费的时间以及砂浆的和易性等一些指标进行检验。 4.3 混凝土 建筑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对于检查混凝土强度的构件,必须浇筑的地方随机的抽取。对于有抗渗要求的结构,抽取的抗渗部位也必须随机从而来保证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周围环境的稳定和湿度对材料的性能影响也非常的大,故对材料的养护和测试环境也必须符合规范的标准。例如GB/T17671- 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规定,构件的制作环境温度应为20℃±2℃,湿度大于50%;拆模时的温度为20℃±1℃,湿度大于 90%;在水中的养护稳定为 20℃±1℃。 5.数据处理 检测数据的处理依照 GB/T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来进行,按规定保留有效位数,尾上数字按照四舍六入五单双法进行取舍,即四要舍六要入,五后有数进一位,五后无数看前方,前为奇数进一位,前为偶数则舍去。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其取舍常用方法有拉依达法、肖维纳特法、格拉布斯法等。各方面的原因,相同组试件结果离散性会比较大。为了使得结果较准确,必须对试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取啥。比如在做水泥胶砂试件的抗折强度要求时,当三个强度值超过了平均值的10% 时,那么就必须剔除该值其余两个值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如果其中的两个数平均值超过了10%,那么剩下的一个值作为测定结果。若三个数平均值超过了10% 则需要重新检验。对于混凝土和砂浆都有各自的检测方式,在做检测是必须注意。对于检测出的结果比预期的大或小,或者是相差比较大都必须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原因。 6.结语 近些年来,检测技术越来越加的成熟和先进,一些与检测有关的标准和规范也相应的出版了,这对于确保工程中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不仅需要依靠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以及质量管理,还需要对施工用建筑材料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研究:浅谈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 【摘要】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这一特殊产品的原料,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优劣,而目前社会上生产的建筑工业产品伪劣品太多,因此,必须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测与控制。本文介绍了我国建材检测发展现状,探讨了影响材料检测的因素。分析了建材质量检测技技术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材 检测 技术 一、前言 我国建材检测发展现状 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统计,目前我国的检测机构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宽,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众多的实验室中,绝大部分实验室的检测装备相当简陋,科技含量也不高,固定资产不足200 万元。实验室操作人员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数不超出10 人。年检测收入不足100 万元,除去成本,利润微乎其微。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定位不准发展失衡,建材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都是以科研院校和大型建筑企业内部试验室等附属机构的面貌出现的,大都带有科研与教学性质。而以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名义设立的监督检验室,带有政府色彩,且一直附属于母体的部门进行运作,还没有形成独立企业运作的理念。但是,按照国际惯例,没有独立法人资格,检测机构是不能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市场的,这就为中国的建材检测机构带来了市场风险和压力。 二、影响材料检测的因素 1、周围环境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温度对水泥构件的早期强度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环境温度对水泥材料的凝结硬化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高时,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迅速,当温度低时,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缓慢,因此适宜的温度对水泥的强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的标准规范中对检测时的材料养护的环境条件有严格规定,例如水泥试验环境要求:试验用的试块在成型时的环境温度应该稳定的保持在20℃±2℃的情况下,并且其相对湿度也应该大于50%。只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才能有效的减少系统误差。 2、加荷速度的影响 在建筑材料的试验检测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规定和标准,对各种建筑材料有不同的加荷速度的规定。例如混凝土试块的试验检测过程应该使用连续的、均匀的加荷速度,并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小于C30 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每秒为0.3~- 0.5MPa,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30 且小于C60 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每秒钟0.5~- 0.8MPa,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 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秒钟0.8~- 1.0MPa。假如检测人员在实际的试验检测工作中为了尽快的完成材料的试验检测任务,随意的增加其加荷速度,将会使试验检测的结果失去真实性。 二、建材质量检测技技术 1、确定检测项目 施工现场所用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进场需检测,试验的材料检验项目要服从国家、行业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或所属有关部门)的规定。比如混凝土用的水泥,需按批检验其安定性.强度,凝结时间和细度。 2、科学取样 取样要有代表性,一般是以一批材料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即不仅取样数量要正确。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规定进行。试样的数量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数量过少,取样部位及方法的偏差,都会使试验误差增大,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但是,在实际检测中常常出现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取样数量不够,取样方法不正确等。 3、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 温度和湿度对一些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故在标准中对材料养护,测试时环境条件有明确规定,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试验结果才具有可比性;该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环境温度湿度对材料试验的影响,因而要求试验时必须将温、湿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4、误差度 试验方法须严格按标准规定进行。可是有个别试验人员在作钢筋拉伸试验时只试验到试件出现颈缩而不将其拉至断裂,这是不正确的,这样势必造成试验结果的误差,但这不属于试验误差,而是人为造成的误差。钢筋不拉断,其测得的伸长率较规定的试件断后伸长率要低,与标准规定相违背,这是不允许的。试验要求必须准确,以减少误差度。 5、数据处理 由于各种原因,同一组试件中有时试验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为使试验结果准确,标准规定对一些材料的试验结果数据有取舍的要求。如水泥胶砂强度抗折试验,当三个强度值中有一个超出平均值土106 的需剔除该数值,以其余两个强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其中有两个测定值超过平均值的±106 时,则以剩下的一个测定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3 个测定值全部超过平均值的±106 时,则须重新检验。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平均值的计算等都有各自的取舍方法。应予注意,切不可简单地把数据相加计算了事。计算后的数据修约的方法按GB/T8170 进行,其尾数要按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并按标准规定保留数据的位数。 三、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措施 1、严格检查建筑材料三证 为了控制以上材料配件的质量,严把材料进场检验关是一个重要措施。工程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成品、半成品、配件、器具和设备必须具有中文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进场时应做检查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核查确认。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的制度的产品,应有许可证编号和安全认证标志。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的制度的产品,在选购前需对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及安全认证标志原件进行核查,以防复印件伪造,同类产品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要分别核查每个品种的证件,以防冒名顶替以一代十。招标或采购技术要求、产品样品、投标书、合同等重要文件资料要专人妥善保管,甲方工地代表或监理工程师要全面掌握这些资料,货到工地后依据资料核查验收,对产品的型号、规格、性能指标、产地、数量、外观质量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者不许接收。重要的设备、产品,需要特别关注的产品在设备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需要甲方去现场核查监督生产过程。这项工作是甲方工地容易脱节,建设单位材料部门或合同管理部门整个操作过程没有及时通报给监理工程师,资料也没有给监理工程师复印,有时货到现场后没有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材料部门或工地直接将材料接受,都会造成材料进场把关不严。加热管管材生产企业应向设计、安装和建设单位提交下列文件:国家授权机构提供的有效期内的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有特殊要求的管材,厂家应提供相应说明书。 2、必要的强制性检测 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治理质量通病,禁堵伪劣材料用于工程,根据设计要求,或规范要求,或主管部门规定,需要进行项目检测。目前一些地区质量检测站常规检测项目有:主体结构(梁、板、柱)砼标号及钢筋数量检测,竣工后房屋空气质量状况检测,钢筋抽样检测,混凝土试块检测,加气块两项性能(外观质量及强度)检测(非必检测项目),瓷砖性能检测,铝合金门窗三性检测等,这些项目都是强制性要求必须检测的项目。 结论 检测报告是建筑材料检测站的最终产品,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建筑材料是否合格、能否使用,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建筑材料检测站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因此,加强对建材检测技术要求及工作流程的管理,是建筑材料检测站内部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建筑材料检测站出具合格检测报告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辅助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辅助设计,探索一条适合本校特点的建筑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改革建筑类设计软件辅助设计教学模式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第一学年的主要的专业课程,针对的是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起着建筑启蒙的作用。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来所不算很长,学习了不少国外建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针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也在进行改革。影响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发展的各种观念,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主要是受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影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强调训练学生的绘画能力。课程内容有水墨渲染、水彩渲染等。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学院派的教学模式受到了质疑,原因是过度看重渲染表现,影响了学生对建筑形式的构思。产生于德国的包豪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建筑学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建筑学的教育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对建筑造型的塑造,“建筑设计基础”随之增加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传统的色彩渲染因低效率而被逐渐淘汰;手绘图需要达到的标准降低;色彩的训练已经不再为效果图服务。某些传统训练因媒介的变更已变得不合时宜,为此我们的教学应顺应形势,适度的调整。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筑学的教学也是如此,计算机设计软件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变得越来越密切。 强调设计与空间的概念 作为建筑学的基础教学,“建筑设计基础”无论是传统的渲染体系,还是形态构成体系都是试图用各自不同的训练方法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观念,对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起到打基础的作用。这两种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通过相应的训练,对于空间还是缺乏直观的感受。这对于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 建筑设计的教学,对于建筑形体的塑造与感受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只能是基于在二维平面上描绘建筑造型与空间,对于已经“入门”的设计者来说,做到这一点不成问题,但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在二维空间来描绘建筑造型与空间则有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建筑设计的教学中,通过制作建筑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学生对建筑造型以及空间的认识与理解,但也存在制作时间长、工作量大等问题。 计算机辅助软件Google Sketchup介绍 Google Sketchup 是直接面向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工具软件,它可以快速形成建筑草图,可以快速的建构、显示、编辑三维建筑模型,并且能更加直观的反应设计者的想法,便于建筑设计的交流,与3dmax等三维建模软件相比,Google Sketchup简洁的界面、易学易用、命令较少,更适合于建筑设计者对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的推敲。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当中,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更加直观的体验空间,并在向学生教授形态的形成规律同时,始终强调空间的主体地位。 在建筑设计基础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结合模型制作,加强学生对建筑形体与空间的塑造能力。 Google Sketchup在建筑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工科学生受到高中数理化学习的影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形象思维方面,尤其是在空间思维方面显得非常薄弱。因此,我们认为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能力训练的首要任务。而空间认知能力就是对空间的形成、组合、性质、尺度、情感以及空间与行为的关系等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建筑基础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将电脑设计软件与立体构成课程想结合,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可以进行多种设计构思的对比与分析,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达到优化设计成果的目的。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学生可以对建筑模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并能缩减制作实体模型所花费的时间,通过计算机软件,学生可以从建筑的外部与内部进行切换,真正达到对建筑空间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认识,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加强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 从建筑学角度而言,空间创造力是在空间认知和空间想象的基础之上,对空间进行再创造,实现一个新空间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各个空间要素,组合构建一个新的空间的过程。在建筑学的教学当中,对学生空间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建筑教学的核心之一。学生采用Google Sketchup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对建筑形体、空间、材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推敲,进而增强自身对建筑形体、空间的比例、尺度等美学原则的控制能力,激发对建筑设计的学习热情。 结语: 建筑教育近年来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到教学内容,都在不同程度的创新。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存在其弊端(削弱了学生的徒手能力),但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其在建筑学的教学当中所起的作用却变得越来越突出。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基础教学改革中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我们相信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得以完善和修正。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动机设计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目前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一门以公共课形势存在的课程,是所有学生的计算机入门必修学科。但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其课程特点也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如果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就可以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很大的铺垫和促进作用。因此用动机设计模式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动机设计 策略 计算机基础 笔者在大专院校从事计算机一线教学工作多年,有丰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如何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合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如果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且经过多次的实验对比,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下面来详细阐述一下具体的过程。 一、动机设计的研究步骤 首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的计算机水平,然后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列出实际可行的目标,然后就是根据授课的内容和学生动机的特点,从注意、切身性、自信和满足感等方面分别设计激发动机的策略,接下来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动机策略,最后一步是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来测量和评价策略的实施效果。 二、动机策略的设计 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教学内容特征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应用最广泛和效果最明显的是注意策略。注意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中,只有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来。动机策略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选择并集中感知教学内容,并且能够产生对学习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注意。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的分析,可以将将动机策略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前的注意策略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注意策略两个方面。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前的注意策略 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首先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和精神享受,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愉悦,体验到人生自由境界的幸福和喜悦。从这个方面来说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也是人生高级的精神享受。可以让学生相信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也应该相信学习是快乐的,享受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应用性价值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生活的应用价值具有直接性与明显性的特点。这些知识技能可以直接应用于当前社会的很多工作生活,也是以后参加工作的必要技能。因此通过各种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所要培养的知识或技能是有用的,不仅可以为他们后续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也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学习与校外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将学习活动作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不受欢迎的外来强加物,进一步激发和重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注意策略 当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回答问题以后,要进一步挑战学生的知道感,这是一种在学生已经拥有相当多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应用的策略。比如,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那么接着对学生提出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这样可以再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意识到需要查书或参考资料,或者是通过讨论来获取所需信息。教师还可以提供具有争议和矛盾的信息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获取一定信息之后,教师接着介绍与他们的结论相矛盾的补充信息,这样可以迫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比他们预想的更为复杂,刺激他们形成更全面的思考和理解。其次,要促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态度,并且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些参与性的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比如在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分组对主机箱进行拆卸和安装,让学生更清楚其硬件组成部分。最后,在学习中只引起学生的注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维持学生的注意。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最大挑战。 (三)自信策略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挑战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因为每个学生本身的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的时候可以分层次来设置,遵从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让学生在逐步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四)满意策略 在对学生评价时不能单独从考试成绩来评价,要用发展的和多元化的观点来进行评价。在学生了解了评价标准以后,要鼓励他们积极地结合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然后弥补弱点,最终取得满意的成果。 三、实施动机策略的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以上提出的动机策略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是否可行有效,笔者运用相关策略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在教学之前通过问卷调查选取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试验,在一个学期结束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联合教研室的教师组织两次技能比赛,从两次比赛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应用动机设计模式教学的班级成绩比对比班明显要优秀一些,而且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学习也比较努力,实际操作能力也很强。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探讨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类型、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的应用和在专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四方面对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体系中的系统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教学体系的系统应用需要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以及职场体验五种类型的有机结合的理念,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计算机设计类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计算机设计类;专业训练 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网页设计、广告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的课程属于实践训练所占比重较大的课程体系,技能的训练以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前导,在形象思维层面上非常注重对学生美学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美学形象上的感受、体验以及美学素养的积累,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强调电脑软件平台操作的熟练性、实现意图的明确以及实现效果的评判,在设计作品中又非常强调美学理念的表现力和公众的可接受性,在抽象思维层面上强调把作品的设计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对视觉空间想象力、形象表现力、图形图像评判认知能力、语言智力、逻辑智力、音乐韵律、人际沟通智力等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简单的灌输式的教育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如何进行让学生参与性强,并能自主积极训练的素质教育是计算机设计类改革面临的一个大问题[1,2]。 体验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充分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形象化,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模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其精髓是老师不轻易给出问题的结论,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在预设的体验环境和氛围中借助学生先前已有的生活体验或知识体验,发挥想象力,流露情感,表现感受,讨论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在老师主导启发下利用群体的知识体验认同,主动收集分析问题的思维点和知识点,提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应的知识体系,具有学生的参与性强,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紧密,容易被学生接受,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特点[3-8]。其理论思想和实践模式在教育学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应有较高的探讨价值,本文旨在做一些探讨,为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类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表明: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归结为课堂上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等基础上,引导提升成涵盖设计视角、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在课余又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知识上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形成专业素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贯穿在整个计算机设计类的课程教学体系中。 (一)情感体验 主要指计算机设计类的学生在开设专业课程之前“先入式”的对已有的好的设计作品及设计要素(线条、平面、空间)、环境、美术作品、图片以及作品与用户的交互性等感受体验和美学认知的心理倾向的积累,在与这些事物经常性的接触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色彩、线条、平面、空间感、质感、构图、作品效果的愉悦性等建立起简单而朴素的认知和美学倾向,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形成正确的美学认知和专业素养,培养起正确的美学表达方式对后续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在完成设计作业或参与项目中就会带有思维的活性,使作品具有灵性,而不是技法上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实现。 (二)形象体验 主要指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里对老师所教授的对象具有形体上生动的认知和形象记忆[9]。把老师讲授的各种软件操作技法与实现效果对照,把电脑影像效果与真实客观对象的仿真差距对照,这样对知识点的接受就不会落入空洞的表述和抽象的记忆,与教师课堂讲授的结合,大大突破有限学时的限制,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成为鲜活的知识点的积累记忆,形成学生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利于作品设计实践活动中独立的创新思维的激发,而不是盲目地模仿。 (三)思维体验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而是采取案例教学、组织讨论等方式,从学生们所熟知的生活例子中引导学生们思考、讨论[10]。在教学过程中,把思维发散开,然后逐个分析各种情况和方案,把思维聚合起来,筛选出优化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升出需要讲授的知识原理,以学生的知识认知为起点往上提升的教学方法取代以老师的经验认知往下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整个分析的过程,学生容易吸收结论,知识点记得活,能主动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3D建模设计、课件制作等课程中根据不同需要做案例教学、分组调查、分组讨论等教学设计。 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计算机设计类的实践技能需要和设计的理论知识结合较紧密,在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时,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反复参与到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环境中,在实践―总结―辅导―再实践的环节中反复进行,找到自己实践的心理体验,帮助他们总结出实践技能的认知,提升实践技能背后的专业知识理论。实践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和理论功底的积累结合起来,要避免“理论熟,实践生”或“理论浅,实践熟”的两种错误倾向[11]。 二、体验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全覆盖所有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探索以形象思维认知引导切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从体验的环境设计入手营造教学气氛[12-16]。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多采取互动的,分析型的教学,课堂的图片展示、视频教学、网络教学要与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增加作品案例分析、作业讲授的学时,揉和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于教学气氛中。在提出每一种技法、思路或方案时,要重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交流,注意引导讨论情感体验,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美学思想,或做方案时具有人性化的思考,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又要注意逻辑思维的条理、层次,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专业特点的思维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形式可融合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野外认知等多种形式进行,在效果表现力与技法实现上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找到技法的自我感受,探索含实践技能测试、作品评比、实习考核、口试等多种考核办法的考核机制。 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一方面,积极在每一门课程中抽出一定比重的学时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课程特点相近的教师组合或衔接,制定专门的训练教学计划,分年级分课程实施小班教学,强化基础训练(电脑技能测试),分方向交叉训练,延伸强化综合训练(带项目的概念性设计),实践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技法体验和操作实践的体验,小班分组进行,加强个别辅导,增加学生交流经验和接受辅导的机会,注意课堂与课后的结合,布置一些项目性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去做;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技能训练,与多家广告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网页设计公司等合作,积极建设集社会服务与专业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积极探索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角色和职业环境进行职业体验,是专业教学在学生职业规划上的积极育人的实践行径,每个实习基地的实训内容与对应的课程匹配,集中在某个专项的技能训练上。 三、体验式教学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的应用 单凭课堂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不够的,也不符合“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人类认知实践过程的反复渐进的要求,需要把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起来组织好第二课堂,开发出专业训练的潜在课程[16]。可通过开放管理计算机房、整合教学资源、组建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教师参与辅导、培训的一个学生的专业学习型的团队等举措来加强,集专业书籍阅览、专业资料收集、组织专业比赛、社会实习等功能于一身,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营造课余专业学习氛围,适时举办专项技能提高的辅导班,帮助那些在课余时间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愿望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教师授课,根据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对专业的正规课程不能触及到的深度和答疑辅导进行补充,辅导了很多专业基础弱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同时也辅导了一些有志于在设计类领域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培训。 四、体验式教学在专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 除了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需要体验式的教学之外,计算机设计类的师生在专业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也需要加强“育人体验”和“职业自信心体验”[8,17-19],我们借鉴企业文化的建设思想,从教师和学生两条线入手,整合专业课程教学、第二课堂训练和校园文化等教学资源,加强专业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教学与育人的职业认知感,引导学生复合型人才的成才模式,营造激励学生们热情参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专业学习氛围;通过鼓励教师组织学生专业训练、作品评比、参加设计比赛等活动延伸专业课程教学,丰富专业学习资料,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建立作品展室、到企业项目实习等举措,活跃专业气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在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感,提升学习热情和专业自信心,综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五、结语 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教学体系中的系统化应用,需要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以及职场体验五种类型的有机结合,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比传统的“灌”式教育更符合计算机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可提高专业的整体教学效果,促进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的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也要看到,这需要在整个教学体系上加大改革力度,给予更大的软硬件上的投入,需要建立和谐的教学团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也要求各位任课教师具更高的教学热情和事业心,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形式,丰富教案。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在简述计算机设计大赛对计算机教学课程教学重要意义基础上,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打造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行“学长”制,建立竞赛团队等方面探讨了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大赛;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决定联合主办“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高校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计算机设计大赛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意义 1.有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要求是学生的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这就给学生增加了参赛难度,不仅要了解计算机,还要通过了解的计算机知识设计出有新意的参赛作品。其次,还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与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相一致。 对学生而言,要想完成一个完善的计算机作品,单靠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多种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计算机课程,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从完成学生的作品出发,完善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教授他们想要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课程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有效促进课程与专业融合 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规则中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类别划分。这也体现出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同,无论在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完成自己的参赛作品。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上也一样,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作作品开展教学工作,在帮助学生完成参赛作品的同时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此外,在学生完成作品过程中,可以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配合。 例如,中文专业和动画专业结合起来,共同创作一个参赛作品,可以是动画作品,能在一个作品中体现两个专业的特色。在这个组合中,中文专业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如作品构思、材料准备、文案等工作,动画专业学生根据中文专业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际的操作,完成技术准备、作品实现等工作。这样,既体现了每个专业的自身优势,又对完成整个作品的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 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专业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3.提供有效的课程实践平台 计算机设计大赛正好给予了大学计算机教学一个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类别选择、计算机软件选择、构思、资料整理、完成作品等准备工作,具体如下:①客观分析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确定作品创作中会运用到的其它知识;②为完成作品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③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满足创作所需;④综合运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构思的参赛作品;⑤总结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进行存档。 二、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 1.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层次划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层次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通过这个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后,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提高应用能力,通过综合性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比赛项目,考核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期末的学科竞赛或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培养内容,使其与我们的教学体系相辅相成。 计算机设计大赛,既符合我们层次教学的要求,又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首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校内或校际之间的小竞赛,主要是依靠综合实验教学,比赛相对较容易;一种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计算机设计大赛,主要依靠项目实践教学,比赛对象是综合运用水平较高和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 2.打造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 学生通过实践,不仅能更好的掌握教师教予的知识,还能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学校设置实验室尤其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应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改革,将校园实验室真正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地。首先,实验室对全体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去实验室体验和学习。其次,丰富实验室的实践内容,准备有意义的实验和竞赛课题,由专业的教师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独自完成实验课程.通过在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完成实验主动搜集资料、构思作品、寻找完成方法、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爱上所学专业,为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奠定坚实基础。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无论是教学还是竞赛,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在竞赛中,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提出的参赛设计思路和方案,尽管有时不切实际或异想天开,作为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从学生的角度给予相应指导。通过讨论、争论让学生明白参赛方案存在的漏洞及不足,并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正是多次不完善的方案才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创新能力。 4.实行“学长”制,建立竞赛团队 创新是一种团队运动,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是人才在社会立足的基本条件,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调动每个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形成团队创造力。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组成学习竞赛小组,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互帮互助,一起学习,一起比拼,形成老带新的和谐学习画面。 学长制一方面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高年级学生因为已经有了学习经历,可以将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另一方面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项目策划能力,在帮助低年级过程中,要对团队的任务进行分配,明确团队纪律,这就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完善了他们的人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财政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财政学是介绍财政理论、指导财政工作的专门学科,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结合财政学特点进行教学,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介绍了有关提高财政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财政学;课堂教学;财经类;核心课程;实践教学 财政学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课后,会计、税收、财务管理等专业课开课之前开设。目前,在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所有专业均开设含有财政学内容的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往往认为财政学课程不实用、太抽象、不易把握等,不去努力学,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为此,对于财政学如何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至关重要。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枯燥,难以吸引学生 对于财政学教材来说,内容大同小异。因为对财政学的讲解离不开财政学的框架,也就是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而这些内容学生会觉得太枯燥,没用处。没有像对待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统计学这些学科那样下工夫。 (二)授课方式缺乏灵活性,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以板书讲授为主,没有运用其他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授课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接受能力根据感观的不同而有强弱之分,文字解释是抽象的、图表或图画的解释是直观而易于消化的,教师在追求表述完整和解释到位的同时,没有考虑到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甚至抗拒情绪。由于上面所提到财政特点,如果对一些关键、重点的内容照本宣科,直接将内容写到黑板上,学生仍然会听不明白,这样既影响课程进度又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由于这门课内容较为枯燥,教师授课方法单一等原因,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始终不能集中,并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会积极思考,更谈不上自觉学习,这种被动的知识传递方式造成学生只为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由于存在以上各方面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教材、教师收集的资料和课外辅导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弥补课程内容枯燥、教材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课堂上师生互动,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进教学方法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多年来一直努力在探讨和尝试,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学教学方法,该套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常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顺整个课程思路,突出重点 在第一节课时,先把本课程提纲挈领,让学生知道财政学课程应当学什么。首先,应当知道什么是财政,它的概念与职能;然后就是财政收支;再次就是对于财政收支的预算也就是国家预算;最后就是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在这学期需要学习什么。还要给学生指出重点,首先是章节重点,另外就是各章的重点,需要在讲述各章内容时指出。 在讲述各章重点时,对于一些学生们早已熟悉的、或是教材中清楚表述但不要求深刻记忆的内容,可以适当地精简和忽略,以此提高有效信息的集中密度、明确重要知识点。如同在修剪植物的时候把不必要的枝叶去掉,反而能更完美地展现缰参锏男巫春吞逄。 (二)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借助多媒体。多媒体教学使师生处于一个开放互动的审美心理场,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参与主动,他们的思想随情境而向四方发射,联想与想象自由而不受羁绊,智慧的火花不断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优于单一的教学模式。 商业银行学是一门信息量极大的学科,涉及面广,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对相关内容的解释都会尽可能地完整、清楚。这就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冗长的文字增加了学生们阅读的困难;二是几个同类词语出现的篇幅跨度过大必然影响教材的系统性。为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弥补。 其次,采用案例教学,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注重“怎么教”的方面,课堂以老师为主导。相反地,西方教育界一直推广一种反思维的“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侧重于学生“怎么学”。案例教学法突破传统的教学误区,是灌输式学习向启发式学习的转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目标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加强理智性的理解及应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能够使参与者认知经验、共享经验,能够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应结合每章理论内容,把商业银行一些实际案例编制成册。把学生分成实训小组,在每章讲述完之后让学生做相应的案例。做完之后,让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答案。最后让学生各组交换实训结果,给出成绩。这种方法突破了原有的那种“空中楼阁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相关信息进行专题讨论,从而掌握信息本身。 (三)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 财政税收与很多宏观、微观的经济问题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财政税收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运用财政税收理论剖析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这一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财政、税务部门进行实践,让他们在充实繁忙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真知卓见。 (四)结合不同专业,抓好教学侧重点 财政税收专业和非财政税收专业比较,对财政税收专业的学生学习财政学要求更高,掌握的内容更全面,对非财政税收专业的学生,如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要求重点掌握与企业、单位、个人分配关系较密切的内容,侧重于了解国家财政政策、制度和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制度,关于政府如何加强财政管理的内容则可略述。 (五)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标准,不能以分数定终身 我们必须扬弃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为最终判断标准,构建与新型财政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方法。考核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以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内容上针对课程类型,确定考核重点。总的指导思想是减少客观试题,增加主观测试题。整个考核应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检测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并促进教师日常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在对不同考核科目、命题范围、题型类别、题量覆盖面以及难易程度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真正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予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 三、结语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所有教学材料都能精辟、简明地传达专业知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如果引入主题、讲解内容、习题训练、消化知识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走,并且每位同学都能紧扣老师的思路,则这一节课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经济类人才。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摘要]公共财政学作为一门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研究如何创新公共财政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在分析财政学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经验及阐述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异同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推广问题式教学、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引入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创新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创新 一、引言 从广义上讲,财政学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从狭义上讲,财政学是一门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文的研究范畴仅限于狭义的财政学,即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财政学作为一门课程,其主要是应用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现实财政学问题:如公共产品、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预算等,其根本问题是研究政府如何参与社会的资源配置。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最早提出财政学思想的是1663年威廉・配第出版的《赋税论》,而标志着财政学诞生的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随后巴斯塔布尔、阿当斯、庇古、凯恩斯等经济学家为财政学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财政学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一门学科及课程。借鉴国外的财政学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我国财政学学科及课程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改革开放以“国家分配论”为主流的财政学理论逐步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理论,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2次会议标志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正式确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公共财政学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但是财政学作为一门高等学校课程,其课堂教学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学者对此的研究也非常地少,因此,本文打破传统的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对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二、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异同 (一)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相同之处 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都属于公共部门经济学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看,狭义的公共经济学即指传统财政学,也可称之为狭义公共经济学,而现代公共财政学可称之为广义公共经济学。因此,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都可以简单称为公共经济学。 (二)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不同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研究内容不同。公共财政学研究政府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称之为广义公共经济学,传统财政学研究政府收支管理,是国家理财之学,称之为狭义公共经济学;二是研究对象不同。公共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或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矛盾是其特有的主要矛盾,传统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收支及其管理行为,收支矛盾是其特有的主要矛盾。 三、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公共财政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严重缺乏创新,学财政学课程的同学普遍认为财政学比较枯燥、实用性不强,缺乏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课题组调查问卷显示,对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满意度选“一般”的占半数以上,选择“非常满意”的占极少数,选择“非常不满”的占近1/3。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财政学课程本身的问题,理论强、较为抽象和宏观,同学们学起来感觉很枯燥乏味;二是任课教师的问题,没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任课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在重视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是主要原因,公共财政学本身知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学习兴趣低下,但不是主要因素。如果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即使枯燥的课程也可以讲授的很生动。其实教学实践中并不乏这样的例子,哈尔滨商业大学就有这样一位讲授公共财政学的教师,他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把枯燥无味的财政学讲得生动易懂,深受学生喜欢。他的课堂不仅座无虚席,还有很多非本班的学生自带椅子前来听课。因此,在财政学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且不断创新,以提高授课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应做到既要重视教材基础知识的传授,又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本门课程的内容框架,让学生在正式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对本门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方面课程内容框架应以教材为主线,不能偏离教材漫无边际的讲,否则会让学生觉得学校为我们选定的教材没有什么意义,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否则就会封闭自己的教学范围,压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挖掘和拓宽,不断把理论和实践中更新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对每章内容合理进行学时分配,对公共产品理论、财政的职能、财政支出和收入理论等内容,应增加学时、重点介绍,而对于如税收制度体系的内容,因为是税法学主要讲授的内容,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讲授。 (二)积极推广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法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在讲述某一章新内容或每节新课之前,应结合现实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来学习。其次,在讲课过程中,也应积极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即使是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可以采用疑问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精神集中的状态中。我认为这也是问题式教学的最关键的环节。最后,在学习完某一章或每节课后,也要给学生留一些新练习题,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巩固。采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自己先动脑筋思考的问题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运用 摘 要:本文以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为主线,厘清了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由来,分析了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提出了提升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对策建议。就当前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来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财政学;课堂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财政学是一门思辨的学科,从狭义来看,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从广义上讲,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财政学的要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前财政学的教材主要将财政学分为三大体系:一是财政支出理论;二是财政收入理论;三是宏观经济的监督、调控、管理理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很多新的内容在引入,在宏观方面,财政对供给侧改革影响、大国财政问题的出现等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微观方面,“营改增”的问题、税制结构调整的问题引起来人们的关注,在实践层面,地方债的问题、政府预算的问题逐步成为热点。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开始在财政学领域不断突显,如财政政策领域对于经济周期的把握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之道的关系,财政集权与分权领域与郡县制、科举制之间的关联,“三公”支出不断增加背后人情文化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能拓展学生的财政学知识,增进其对财政学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活跃课堂的氛围。本文将以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线索,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由来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走入了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在教育体制上,沿袭着前苏联的传统,另一方面在学科上,有着经济发展初期的印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个时期重工业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教育领域主旋律,至于经、管、法等社会科学在那个时代并没有那么受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来临和高考制度的恢复。改革意味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开放意味着对国外管理经验的引入,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高校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个时期的教材往往是通过“拿来主义”的方式实现的。而这种“拿来主义”往往存在着许多先天的“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时展结合不足。1978年之后的中国,是翻天覆地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旧的观念不断消亡,然而,“拿来主义”的教材却并没有反映出变化的特点。即使是做过一些更新的教材,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过快,也不能完全反映出时代的特征。换句话说,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存在着“时滞性”的问题。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改革前面临着全面的冲击,而“拿来主义”基本是一种照搬照抄,因此,在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本身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这些教材也存在着“本土性”的问题。 在存在“时滞性”与“本土性”问题的教材引导之下,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的课堂往往缺乏“实践性”,而兼具经济、管理、法律领域特点的财政学这门学科更是如此。尽管如此,对财政学的教学而言,相比较而言,“时滞性”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突出。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滞性”的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长和短的问题,没有有和无的问题。二是由于教材的更新,很多在新的事物引导下出现的新观点不断地补充到教材中来,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而“本土性”的问题则显得较为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前的历史问题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领域也受到了西方的冲击。同时,由于多极化世界的出现,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思想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所以相对于“时滞性”的问题,财政学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 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领域: 1.政府预算领域 在政府预算领域,“三公消费”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公款吃喝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公款吃喝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领导干部思想觉悟的问题,有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传统文化也是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情文化,人与人之间是需要表达感情的,酒能伤身,通过伤害自己来尊重别人是酒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喝酒这种现象往往是在饭局中产生的,因此吃喝问题深入人心。普通人的吃喝无所谓,但公务员的吃饭则涉及到很多问题,一是经费来源的问题,二是吃喝背后往往与各种小团体、小帮派结合起来,附着了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干扰正常的政治生态,以实现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公款吃喝这种风气必须刹。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的八项规定的出台有效地扭转了这一风气,实现了不敢贪,但从财政的角度,不能贪,不想贪还是要从政府预算入手,花国家的钱不心疼到花国家的钱没能力,再到花国家的钱不愿意的转变。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政府预算的控制,说到底也是对传统文化中某些糟粕宣战。 2.财政间财政关系领域 政府间财政关系领域中国文化的问题很多,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的博弈问题。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涉及到分权的理论有一种叫偏好误识论,即不同地区的人们总有不同的偏好,如湖南人爱吃辣的、江浙人爱吃甜的、内蒙古人爱吃羊肉,同样是辣的,湖南偏辣、四川偏麻,贵州又麻又辣,如果中央政府在财政领域统一管理,则很难满足不同地区的偏好,因此,需要实现分权。这一理论应该上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在政府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财政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地方文化。 3.财政政策领域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整的一种手段,它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周期来的。其实经济发展的周期也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文化去解释。经济从恢复期,到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类似于《易经》文化中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与每一天的黑白交替、每个月的阴晴圆缺,每一年的寒暑易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用阴阳文化去解释经济周期,同自然规律去反映经济变化,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科本身的拓展。 三、提升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对策建议 财政学教学中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那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教材编写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的问题融入进去,使同学们了解到财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学的影响,了解到解决财政问题有时候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一方面可以拓展财政学的教学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化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感、自豪感,责任感。 2.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通识课的教育中,可以增加中传统国文化的课程,同时也可以以财政学作为案例去解读,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体系,将国家的政策与日常的生活相结合,将财政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对日常行为的理性决策,全面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3.课堂讲授 在课堂讲授的过程,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尤其是可以通过案例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财政政策、财政问题、财政现象的关联,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政策、财政问题、财政现象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财政学体系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课堂讲授等不同的方式将财政学的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学科边界的拓展,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增长,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财政学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都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根据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政学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及效果分析,对财政学课程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总结。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在我国,普遍认为研讨式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确定研讨主题,展开研究讨论,用以开拓思路、创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参与性,使其掌握基本理论,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财政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类专业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财政学课堂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诸多教学瓶颈,亟需以研讨式教学法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加以解决。 二、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瓶颈 1.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经济学类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也要能理论结合实践,运用财政理论和财政工具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评析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学习财政学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财政学作为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有着与其他经济类课程不同的、特殊的学科特性:①特别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的是作为资源非市场配置的政府配置;②特殊的学科基础,财政学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有着较深的联系;③特定的制度背景,财政学的学习研究离不开相应的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财政学所独有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财政学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培养目标。 2.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传统的财政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并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财政学课程枯燥的理论和与实践运用的脱节是教与学的重大障碍。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对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将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单纯接受者,对学生一味的灌输知识,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门理论性强同时又对实务要求高的财政学课程。长期以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展开。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授课缺乏创新性,致使教学效果缺少务实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被动和单调的教学氛围下学习,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衔接,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在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积极探索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等新兴教学模式,使之符合财政学学科的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研讨式教学法能破解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 1.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和观点认同。这种模式不仅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研究、探索,从而体验财政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过程。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及质疑,释疑,要及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求知。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2.研讨式教学法注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应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使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解决过程类似。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真实性任务,案例或问题给学生。教学过程为创设情境―问题演示―问题探究―互助学习―构建知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相关知识点的应用情境,启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思考。结合财政学特殊的学科特性,尤其是特殊的制度背景,包括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使课堂讲授与社会经济实情相整合,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真实社会经济情境中的研讨式教学。财政学研讨式教学必须确立明确的研究问题,并且必须是当前财政领域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为增强针对性、时效性,财政学课程教学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去设计研讨题目。 3.研讨式教学法改变单调的教学形式。在财政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讲,大家评,教师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讨式教学,在研讨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由发挥个性,教师的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和激励性。研讨式教学法采用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教学双方就共同关注的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样有利于规避传统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断裂和教学惰性,研讨式教学的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上课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其组员个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然后就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教师以平等的组员身份加入各小组的讨论之中,鼓励每位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小组集思广益,把本组讨论研究结果与教材提出的观点想联系,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可运用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多元教学形式;在课后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连续状态,而且学生也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查阅资料和进行实地调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研讨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 研讨式教学在我国本科教育中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本科生人数相对较多,对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有一定影响。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中的一味灌输的僵化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实行差异化教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一般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果学生过多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如果学生人数较多,师生比太大,老师也不太可能去参与每组的讨论。相对于小班学生来说,老师也不可能在大班课堂上给每组发言并点评的时间,讨论更多地要学生在课堂后进行,课后讨论相对来说没有课堂讨论的效果好。课后不一定每个组员都有时间去参与讨论,也不能像课堂讨论那样,学生可以从其他组的讨论中获得启发,课后讨论也不能像课堂讨论那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本科教育已普遍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国家,每组课后讨论的结果通常是以作业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再在以后的课堂中选择少数几个组发表讨论结果。课后讨论的效果在很多方面都远不如课堂讨论。在学生相对比较少的学期,教师很容易组织课堂讨论,人数少的小班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课堂气氛相对人数较多的大班来说要好很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因此对于大班课堂最好能将大班分成几个小班,那样运用研讨式教学的效果会好很多。 在本科教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受学生所在年级的影响。年级越高,效果越好。相对来说,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程度和心理素质都比低年级学生要好些,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讨论的深度也都要更好些。另外,高年级学生年龄相对来说大些,心理更成熟些,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热情也更大些。因此,需要更好引导低年级学生,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参与度。需要更好地启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思考。要更多地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以讨论主题为中心,自主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得到初步研究结果后,师生共同就主题成果进行初期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研究。要着重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建议,既要多鼓励他们的参与,将他们的讨论参与度与学习成绩挂钩,又要多督促他们课后多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地方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 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章从“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入手,详细阐述了“地方财政学”课程的教改方式――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并提出了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改革;地方财政学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财政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工具,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财政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地方财政学”属于“财政学”课程的延伸,将财政学的研究范畴从中央政府细化到地方政府,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向纵深推进,属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对“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方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会导致授课内容的空洞、抽象而难学。个别初学者甚至认为“地方财政学”的知识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似乎太遥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受影响。如何有效地改变当前地方财政学教学的这种被动局面,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方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潜能现在已经发掘的比较充分了,能够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等,向学生讲述地方财政学的相关知识。现有的这些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建立起专业知识的架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在案例的提出、多媒体的制作和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缺陷一目了然。一是这些教学方式只为了知识的授受,把教学当作“教书”,片面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过程,学生无法学会如何主动学习。二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的过程;这种授课过程以教师思维为主,学生只要能跟得上教师思维即可,没有时间去主动思考,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改革“地方财政学”的授课方式必要而且紧迫。 (二)“地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 进行知识构建, 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环节。专题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本专业相关专题,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该专题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对该专题知识的构建。 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较好地体现以学为本,整个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问题,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依托课程设计,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着重培养其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地方财政学”的优势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流行,尤其像“地方财政学”这样的课程,更应该把该教学法引入到教学当中来。地方财政在我国并未成体系,现有的教材较为简单与空洞,与以前所学专业课重复内容颇多。在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辅之以专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深度。专题研究中,学生自我搜索和整理相关专题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讨论则是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如果交流过程中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火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激发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广泛参与,从而深入地自主学习。 (一)专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专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这种方法改变了师生双方的课堂地位,学生主动寻找信息、整理资料、形成看法,他们不再是教师固定思维的接受者。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索的位置。 (二)专题讨论是现场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 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有效培养。遇到不同观点时,如何快速、准确地驳斥对方的观点,更是一次对思维能力的现场训练。专题讨论也是各种观点汇集交锋的有利时机,这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有利于开阔学生看待问题的眼界和思路。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地方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地方财政学”的教改主要以改变教学方式为主,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这门课程中有很强的适应性。专题研讨式教学法主要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专题研究为基础,专题讨论为重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专题研究 在设计专题时,要系统归纳和整合“地方财政学”教学内容,有时甚至打破知识体系的固有结构,力争使每一个专题自成体系,都有一个开放性的研究空间和方向。专题的实质就是问题,设计专题时力争囊括该课程目前所涉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这些问题以专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自学该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首先是小组内成员就所选专题问题,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和体会相互展示、进行交流。其次,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班上集中讲课,全班共同讨论。由于“地方财政学”课本授课知识较少,所占课时为20个左右,剩余课时都可用来安排进行专题研讨,课本授课与专题研讨穿插进行。同时考虑研讨花费学生的时间和占用课堂的时间也较多,因此“地方财政学”的专题研讨一学期安排7―8次即可。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将研讨专题确定,并将全体学生分成7―8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一次专题大约需要2次课,第一次课为理论课,教师讲授该专题的基础知识,并将需要研讨的问题提出,由专题小组学生回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第二次为讨论课, 由教师随机抽取负责该专题的小组代表上台主讲,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提问,该小组现场答辩,并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讨论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确定专题。专题的确定要在本课程开始授课之前全部确定下来,专题选择的具体要求:第一,与“地方财政学”密切相关,研讨问题要具体,主要包括目前地方财政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第二,所选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讨论性。第三,适度控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匹配。 2.教师辅导。教师运用一次课时间,讲授该专题相关基础知识,提出下次讨论课的讨论问题,并指定该专题的研讨小组。并提出该研讨专题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该专题资料。 3.课堂讨论。小组在课外查找、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总结、整理并撰写报告,做成PPT,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课堂上随机抽取2名小组代表当堂陈述其观点和结论,每人5分钟陈述时间。组内其他同学补充相关知识或观点,此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提问答辩时间为25分钟,由教师和其他非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讲解成员和组内同学可以共同答辩、相互补充,争取将目前地方财政学课程中存在争议、或者表述不清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答辩清楚、形成定论。最后留5分钟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情况,并指出该次研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形成结论(成果)。每个研讨小组要就研讨问题上交一份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所研讨问题,所查找的资料,小组观点的形成过程及最后的观点陈述。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提炼,形成最终成果,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以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理解。 四、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思考 “地方财政学”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上一轮制订教学计划时新增这门课程,并且确定为考试课。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体现。 第一,本学期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多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授课,组织的课堂讨论较多,差不多每节课都有一到两个小型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该课程最终成绩应当反映出学生上课质量的差别。第二,目前我国地方财政学未成体系,相关教材非常少且讲授的内容也较浅显,并且内容多与现有课程重复。这学期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教材上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以专题的形式深化教学内容,而专题授课方式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来考核。第三,上学期的“地方财政学”课程也是采用的考查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虑到课程的延续性,本学期特此申请变更考试方式;并且下一轮教学计划已经将该课程修订为考察课了。 新的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出勤得分+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得分+最终论文得分。这样更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方财政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小处说,能够改善地方财政学教学方法,提升地方财政学教学质量。从大处说,此次教改是积极探索经济学院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之一,能够革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研究能力。
浅谈股权投资风险管控:开展参股股权投资风险管控效能监察 提升公司内部运行有效性水平 摘 要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组织以盈利为目的。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开展以发现问题、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效能监察,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 参股股权 效能监察 提升 水平 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监察机构针对影响企业效能的有关事项,监督检查相关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所辖部门(单位)履行职责、职能的情况,纠正行为偏差,发现管理缺陷,促进企业规范和完善管理,提高企业效能的综合性管理监控工作。 企业党组织的纪检监察部门以提高企业效能为目的,对监察对象在生产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能力、运转状态、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活动,即对监察对象执行指令、履行职责、完成计划情况和依照企业规章制度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效率、质量、效果、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对企业下属经营管理者履职行为的正确性、管理缺陷、行为偏差自管理监控以及对企业管理工作中违纪违法和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查处活动。 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属党政纪检的范畴,概括来说是为促进企业管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廉洁建设,增强企业各个生产经营板块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勤职廉洁意识和责任,适应企业新发展需要的再管理、再监督的党建工作科学经营管理科目。它是对企业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能力、运转状态及产生的作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监察,及时纠正管理工作中的偏差,保证企业管理工作计划、任务、目标较好实现的一种有效管理形式。 企业效能监察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企业下属各个生产经营管理阶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加强企业系统执行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开展参股股权投资风险管控效能监察是公司纪检监察组织使命与责任 宝钢党委一直强调:党组织要“围绕中心抓党建、进入管理起作用”,宝钢纪检监察工作作为企业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职工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将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纳入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和生产经营管理之中,统筹谋划、整体部署,为企业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2009年以来,公司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公司的跨越式发展将以资源投资为引擎,持续保持公司业务稳定的年复合增长水平。随着公司对外长期投资不断增加,截止2011年底,公司参股子公司已达十几家,占投资企业总数的47%,公司参股股权投资金额数十亿元,占股权总出资额的50%。投资方式主要有参股、控股、IPO、SPV,投资意图的类型主要有商权型、投资回报型、混合型(商权+回报),投资的对象有国企、民企及联合体等,被投资的公司分别处于筹建期、基建期、营运期等不同阶段。主要特点是投资金额大、管控难度高、区域分布散。 2011年9月,监事会对公司参股股权管理现状作了专项调研,形成了《关于宝钢资源参股股权管理现状专项调查的沟通意见》书面报告。报告对公司参股股权管理通过样本点的抽取和实证分析,对公司参股股权管理的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及运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作了提示。公司纪检监察组织“‘基于公司价值链实现的管理转型’之相关安排,对公司参股股权管理相关内部控制程序(尤其是基础工作)作必要的梳理,并根据公司科学发展目标和自身面临的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公司基于‘企业价值持续增长’的内部控制基础工作水平,为实现公司战略规划和愿景,提供具‘国际化’等效的合理保证,促进实现公司发展‘从优秀到卓越’”依职主动开展参股股权投资风险管控效能监察,履行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达成的使命。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参股行为就已经在发达国家中盛行。然而直到现在,国内企业借鉴参股模式开展经营活动仍存在不少问题。调查显示,国有企业参股股权投资存在着一是投资决策不规范。有29.9%的国有企业投资参股决策没有经过集体决策程序,其中有7.9%属主要领导个人决策。二是投资参股决策方向存在偏差。有三成参股企业投资目的不明确,有近一半参股企业与主业无关。三是投资参股覆盖面过宽、过散。参股行业跨度达76个,与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突出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战略目标不一致。四是效益低下。大部分参股行业的效益普遍较低甚至亏损,有61.1%的参股企业亏损或非持续经营。五是监管不到位。超过53%的国有股东没有派人员参与管理,38.7%的国有企业不能获取财务报告,55.2%的国有企业不能获取审计报告。六是党组织设置不健全,党建工作较为松散。没有设立党组织的参股企业占65.8%;在设有党组织的参股企业中,有125家党组织未属地化。七是非国有控股的参股企业比重过高,私营控股的参股企业效益低下。非国有控股的参股企业占58%,经营效益明显低于国有控股企业。 针对国有企业参股股权投资七大问题,公司纪检监察组织按照惩防体系建设要求,依据公司战略发展、投资效率、股权管理等重点工作依职主动开展参股股权投资风险管控效能监察,履行防范类似覆辙重蹈的责任。 二、开展参股股权投资风险管控效能监察,提升公司内部运行有效性水平 公司纪检监察组织对公司涉及参股股权投资的主要管理事项开展了一是参股股权管理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分析。主要包括:股权投资管理责任链接机制、流程的优化(如:部门和岗位职责对股权投资管理权责设置的全面性、系统性)。股权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优化(如:提升绩效评价考核对股权投资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可视性)。完善建立股权投资管理台账等。二是参股股权管理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分析。主要包括:对股权投资管理责任主体工作负荷量作必要评估(或测试)(如:公司资产财务部及其投资管理相关岗位是否存在工作负荷原因导致的管理轻触之或有风险)。提高股东义务履行至股东权利行使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的“可验证性”(如:“其他应收款”记录的股权出资,到“长期股权投资”会计记录;51%及以下的参股股权收益确认到返利实现过程中,各责任主体权责链接情况和忠诚勤勉的履职情况,能够被内部控制评价更清晰、完善地验证),择机进一步规范参股股权企业同公司法人间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等工作的责任分工、角色分配,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关键环节得到有效把控。 (一)改进参股股权管理内部控制设计 1.完善制度管控。对公司以往参股股权投资项目的管理制度主要集中于项目的过程管理,即“优育”阶段,对前期项目策划和选择、后期项目绩效回报未明确管控要求采取了一是改进管理方式。对原先参股股权投资企业以“优育”(即项目过程管理)为主的工作内容,扩展到从“优生、优育、优报、评估、预警和退出”的全流程管控。二是对公司投资管理制度的重新梳理和审核,设计构建了投资管理全流程制度体系建设的“三重架构”模式。 2.规范信息数据。对公司以往参股股权投资项目按职能分段实施管理,数据、资料多部门管理,缺乏全局性的视野,采取了对投资项目的选取、把关及控制,从前期“优生”环节进行规范,并通过加强对项目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确保后台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为“优育”“优报”工作提供支撑。 3.明晰权责要素。对公司以往参股股权投资实施时,没有与派驻的专兼职董监事、财务经理的权责链进行有效结合,降低运行效率采取了改进沟通方式。将派驻人员工作汇报型的信息收集方法,优化为参股企业同股东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提升除董监事层面信息沟通外的参股企业信息沟通的即时性、规范性。 (二)评估业绩指标体系“投资引擎”价值 1.设计管控模式。对公司以往参股股权投资以商权型、混合型为主的参股子公司,设计了《宝钢资源参股股权管理制度流程明细表(建议稿)》,从责任体系、指标体系、标准体系、考核与评价体系入手,制定了有责任单位、责任人、胜任素质、KPI、工作内容的模板,为相关单元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2.完善管控机制。对公司以往参股股权“出资-运行-收益-返利”管理内部控制程序采取建立投资管理台帐,修订优化返利、商权管理措施以及投资活动专题分析制度,完成了对参股股权的股本出资额与入帐期情况、投资收益率、返利率暨明细分析汇总等基础工作。同时,通过细化完善已出资股权投资分析管理流程,有效提高了股权投资出资后或有风险的受控性。另外,在对公司前期投资管理工作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境外投资后对子公司的管理流程和投资、资产管理的规划提出了建议。 (三)关注风险管控,监督派驻人员履职以及参股公司运行 1.规范董监事权利运行。对公司以往参股股权董监事(兼职)人员的集中度较高,在行使董监事权利的过程中,存在本职与兼职诸多工作要素的风险敞口,导致兼职董监事更多地“表决器”“手延伸”表现,采取了在派驻人员的管理上,进一步明确了对派驻人员的配置标准和管理要求。一是强化资产管理职能,提出了根据资产管理设置资产管理代表制的设想。二是设置专职董监事,增强派出董监事的力量。三是优化完善董监事履职管理办法,明确了专职、兼职董监事的权利、责任、义务和具体的工作,并增加对专兼职董监事的评价。 2.建立数据信息管控机制。对公司以往未建立对参股股权投资在不同阶段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机制,参股股权投资过程中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可控性不足,不易被独立第三方验证。公司对子公司的运行情况的掌握主要依靠派驻人员工作汇报的方式收集信息,反映速度相对滞后,采取了健全投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公司对参股股权投资项目一体化、全流程、高效化、协同性管控和建立健全参股股权投资在不同阶段分类下(基建期“投资、工期、质量”及经营期“预算完成率、收益、返利”等倾向性、趋势型的“发现”、剖析和风险预警型识别提示)的信息管理工作机制。 3.加强“或有风险”管控。对公司以往参股子公司发生各类安全、环保事故时,董事、股东意见表达合规性不足时可能会使股东面临社会责任或有风险、兼职董监事“脑延伸”功能发挥不充分等使公司“或有风险”几率加大的现象,采取了加强风险管控机制建设,即健全公司投资管理风险、派驻人员廉洁风险、企业“或有风险”应对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风险管控机制;管理人员履职风险监督机制;社会责任“或有风险”预警应对机制和加强对股权企业同公司法人间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暨公司预警型风险识别提示机制规范性分析。 三、结束语 参股股权投资风险管控效能监察开展以来,公司参股股权风险管理意识日趋强化,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及运行有效性目标日渐清晰,逐步融入到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中。正如公司纪委书记对本次效能监察工作总结时说:“可以说,参股股权投资风险管控效能监察项目是公司纪检监察组织在公司党政的领导下开展的效能监察和专业管理双向融合的一种创新型实践。一是集团公司派出机构(如监事会)与多元产业子公司在共同维护出资人利益的协同。二是面向企业价值创造的效能监察与职能部门专业管理双向有机协同和融合。”通过效能监察项目的实施,公司参股股权自持股累计返利率达54%,返利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0%。与此同时,公司制订和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效能监察项目在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了公司管理水平,真实体现了公司纪检监察组织为企业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浅谈股权投资风险管控: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风险管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外投资和兼并重组的步伐不断加快,且企业投资能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企业集团投资活动是企业求得长期持续发展和对外实现扩张的重要手段。但是企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如果对股权投资方法和风险控制经验不足,或者资金结构不合理,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管理不到位,造成长期股权投资在企业的经营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重点讨论强化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管理,指出了长期股权投资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针对存在的风险,提出有效地解决对策,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保障股东权益,促进企业集团投资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集团;投资收益;风险管控 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或向其他行业转型发展,企业的下属子公司不断的增多,企业拥有的长期股权也比较多。因长期股权资金投入较大,运行周期较长等特点,一旦长期股权投资结构不健全,没有实施严格的跟踪管理,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投资风险。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降低企业所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如果要想在长期投资过程中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必须对于股权会计核算及其财务状况做到充分了解和管理,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合理投资将风险降至最低。 一、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概述 企业集团公司投资收益主要是通过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来获取。实业投资主要是投资入股设立子公司形式,即长期股权投资;金融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期货、委托贷款等。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公司按照持股比例或享有份额分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企业集团投资目的主要分以下三类:扩张性需求;维持性需求;外在性需求;根本动机是追求较多的投资收益和实现最大限度的投资增值。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包括投资企业按照股权比例应分享的被投资企业的税后利润、股权转让收益、清算收益及其他收益。股权投资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股东的意志在被投资企业得以贯彻和执行,保障股东权益的实现,并争取股东权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存在的风险问题 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涉及投资前决策风险、投资运营中管理风险和投资后清算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几年,市场经济发展旺盛,许多企业不仅扩大产能,也向其他地区,其他产业扩张,或独资、或合资投资成立分、子公司,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钢铁、煤炭、水泥产能过剩,很多项目建成后没有市场,连续亏损。盲目投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没有做好对市场的研判及项目可行性研究,发生投资决策风险。 2、随着集团公司相关多元产业战略的实施,长期股权投资数量与金额大幅增加,但集团公司在被投资单位的战略定位、盈利能力、经营状况、对集团公司的贡献度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管控手段,使投资目的与收益不能及时实现。 3、集团母公司举债筹措大量资金进行投资,相当数量的被投资单位长期没有回报,导致集团母公司背负大量贷款利息支出,资金被长期占用,利用率低下。已经成立的子公司并无实际的生产经营,每年资产的折旧摊销费用和管理费用较大,使得集团整体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随着被投资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下滑,集团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水平明显下降。占用集团母公司大量投资资金的全资与控股子公司,每年向集团母公司上缴利润(或分红)的很少,收益甚微,其中一些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破产清算,导致集团公司投资损失,造成集团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综合投资收益率远低于其对应的资金成本(机会成本,利率采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投资效益低下。 5、部分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连续几年盈利却不给集团母公司分红(或上缴利润),导致集团公司资金短缺而部分被投资子公司现金流充裕的现象,反映出集团公司在全资子公司上缴利润、控股子公司分红方面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6、投资企业虽然对参股子公司无实际控制权,但投资金额大、数量多,而实际取得的收益非常低,反映出集团公司对参股子公司的经营与分配缺乏有效监督。 7、集团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管理不到位:子公司下属分、子公司发生的对外承包费、股权转让款,因对方公司经营异常,款项有可能无法收回;合资对方未按协议约定时间支付股权投入款,或抽逃货币出资额,有可能给投资企业形成损失,负责管理项目的投资团队成员或派驻投资对象企业的人失职,产生道德风险或管理不到位风险,危害投资者的利益,这些都给集团公司投资收益带来重大影响。 8、根据煤炭、钢铁行业整体的发展形势和国家去产能的基本要求及目前资源价格的大幅下跌,资源矿产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有些公司已成立,但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项目没有被国家批准、或者未能取得采矿证,加上资金紧张等原因,未能按期开工建设。已购置地块仍然处于闲置状态,存在被国土部门无偿收回的风险。直接影响公司的运营,没有合法齐全的手续,公司就会处于停滞状态,母公司的投资长期无回报。 三、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风险防范 防范并控制投资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要重视投资决策和投资后的风险管理,加强投资对象基本面恶化或业绩显著低于预期时的风险管理。具体对策为: 1、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职能部门管控。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实行集中管理,制定长期股权投资管理标准,划分公司股权投资组织机构与职责权限。权责明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制衡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维护出资人权益。 2、对长期股权投资“分门别类”进行监管。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被投资单位在集团公司战略规划中的定位,比如是以实现收益为目的、还是以投资控制资源等其他战略为目的,“分门别类”对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进行监管,实现集团公司既定投资目标。 3、对长期股权投资“有重点的”进行监管。统计集团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金额较大(如上亿元)的公司,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要重点关注这些单位的财务与经营情况,加强其财务与经营监管工作,避免或减少因管理不善给集团造成投资损失。 4、集团公司要根据对被投资单位控股情况制定利润分配政策,确保收益分配合法、收益资金及时足额收取。(1)全资子公司:完全由集团公司控制,无其他特殊原因,利润全额上缴集团母公司。(2)控股子公司:利润分配方案由子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定。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控股子公司财务与经营情况,会同子公司管理层拟定控股子公司利润分配方案报集团公司批准,并由集团公司派驻高管人员按集团公司批准的方案在子公司相关决策会议上行使表决权,保证集团公司投资收益实现。(3)参股子公司:集团公司派驻高管人员要在其利润分配预案通过前将预案提交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决策意向,上报集团公司批准后,由派驻高管人员在子公司相关决策会议上行使表决权,保证集团公司投资收益实现。 5、评价长期股权投资效益,追究管理者责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评价长期股权投资效益,对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企业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决策者和实施者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企业应追究董事会等相关决策人员的责任;对在投资过程中违规操作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追究具体实施人员的责任;对子公司被投资单位经营管理者造成损失责任的,应当撤销职务、停止升迁等制裁。 6、健全对外投资的管理,积极行使股东权利。强化被投资企业的监管,明确投资关系,追偿承包费,对投资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对投资行为做出适当的分析和预测,追偿股权转让款或股权投入款,减少投资损失。理顺投资关系,做到整个投资过程合法、合规,及时纳入集团合并范围。 7、保证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与成本相配比。企业在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要以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为限,投资带来的现金流入的规模和时间要与筹资的现金流量尽量保持一致,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选择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应是最优项目,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如果长期股权投资效益低下,资金使用严重浪费,应防范低效项目的投资。 8、对部分投资项目进行处置。对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无实质运营或丧失继续持有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应及时计提减值准备或进行妥善处置,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减少损失,规避集团公司经营风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以及《甘肃省工业领域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6〕25号)文件,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将落后产能及时清理。 四、结语 长期股权管理以及优化内部资源,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期股权投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体系,对加强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海宾 单位: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浅谈股权投资风险管控:股权投资风险管控手段综述 作者:郭赞宏 单位: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长期股权投资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风险 1、投资行为可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遭受国家行政部门制裁及处罚,导致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选择时,投资行为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切不可只贪图利益,而不顾及其他。 2、投资未按立项审批程序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出现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投资损失。授权批准属于事前控制,可以将不当行为制止在发生之前,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可能的损失,长期股权投资金额、投资风险大,因此公司必须对长期股权投资设立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 3、投资项目未按科学、严密的评估和论证程序进行立项、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专家论证,随意性大,形成乱投资,给企业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第一,对于决策者来说,信息的收集程度是展开决策的前提与条件,必须尽可能多的收集更为精确、全面的数据,从而保障所作决策的科学性。第二,投资决策者的自身综合素质也会对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投资决策者不能对行业的发展背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做出全面了解,那么就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决策风险。 4、在公司开展投资工作当中,如果长期股权投资从持有到处置出售转让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那么就很有可能给监督与控制工作带来困难,不能保障投资安全和投资收益而造成损失。公司在进行一系列合同的签署工作时,必须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按照程序来开展工作,如若不然,就很可能导致长期投资股权的不尽明确,从而造成公司投资权益的损失,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5、会计核算工作不到位,没有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做出准确的核算,出现遗漏或者差错,使会计资料缺乏较好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给财务工作造成风险,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权益受损。如减值准备的计提、审核、批准工作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与步骤开展,就可能导致核算工作缺乏准确性、权属变更缺乏时效性,最终还会影响到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这都会加大财务工作风险。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措施 1、在长期股权投资决策阶段,公司应当根据投资目标和规划,合理安排资金投放结构,科学确定投资项目,拟定投资方案,明确投资目标、规模、方式、资金来源,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同时结合公司内部的各项实际情况,对投资项目与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研究工作,以公司的规模状况、投资目标等情况客观对投资规模、预期收益等指标做出评价,要根据公司本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投资工作,做到小心、谨慎投资,切不可盲目投资。 2、公司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特别是涉及到“三重一大”事项(重大问题决策、重大项目投资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投资方案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重新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履行相应审批程序。 3、公司应当根据批准的投资方案,拟定投资合同,并聘请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等专业人员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与被投资方签订投资合同或协议,必须明确出资时间、金额、方式、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时还应严格按照母公司规定执行,及时上报母公司审批。 4、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执行阶段,公司应该根据正式签署的投资合同的相关文件规定,严格按照投资合同约定投放资金。为了避免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中出现舞弊现象,完善公司内部的授权制度,建立健全投资业务的资金收付、凭证保管、会计记录等管理制度,实现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全过程管理控制。 5、公司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被投资方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定期组织投资质量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公司财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与被投资方核对有关投资项目、开展项目分析,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与程序进行账务处理,保障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完整。 6、应该强化对股权投资权益证书的保管,健全好一套完善的档案记录,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点盘查,设定专人对其保管,明确权利义务。如果股权出现改变,相关部门要尽快办理好权属变更的相关手续,最终由财务管理者对变更后的最终账目予以审核与确认工作。 7、公司应加强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及处置过程的税收筹划,长期股权投资有两方面的投资收益,一是持有期间的股息、红利收益,二是投资转让的资本利得收益。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为免税收入;而企业转让股权,扣除相关成本按照差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企业先投资分利,再转让股权,运用分割方法,可减少公司的税收负担。 8、对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或丧失继续持有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公司应当及时处置。首先,应由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向授权部门提出相关处置申请,申请中应注明相应长期股权投资的项目名称、金额、处置原因、处置方法。其次,授权部门认真审核,对于一些重大的投资项目应召开董事会议进行讨论,集体决定处置方案。为防止处置过程中的舞弊,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价格应由外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或者直接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工作给社会专业处置机构来进行,从而更为有效地保障公司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9、公司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长期股权投资开展减值分析,要按照规定的标准与程序执行,保障账务处理的及时性。企业对持有的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在后续会计期间公允价值上升,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对子公司和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10、在投资过程中及投资结束后,应由内部审计人员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定性的评价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在风险和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程度;定量的评价可以采用指标包括投资的年现金净流量、投资回收期等。 11、对长期股权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企业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决策者和实施者的责任。对于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企业应追究相关决策人员的责任;对在投资过程中违规操作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追究具体实施人员的责任。 综上所述,加强长期股权投资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成为公司现阶段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公司应该积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公司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明确长期股权投资的内控目标,找出控制风险点,不断完善长期股权投资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期求得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股权投资风险评估初探: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风险管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外投资和兼并重组的步伐不断加快,且企业投资能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企业集团投资活动是企业求得长期持续发展和对外实现扩张的重要手段。但是企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如果对股权投资方法和风险控制经验不足,或者资金结构不合理,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管理不到位,造成长期股权投资在企业的经营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重点讨论强化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管理,指出了长期股权投资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针对存在的风险,提出有效地解决对策,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保障股东权益,促进企业集团投资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集团;投资收益;风险管控 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或向其他行业转型发展,企业的下属子公司不断的增多,企业拥有的长期股权也比较多。因长期股权资金投入较大,运行周期较长等特点,一旦长期股权投资结构不健全,没有实施严格的跟踪管理,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投资风险。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降低企业所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如果要想在长期投资过程中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必须对于股权会计核算及其财务状况做到充分了解和管理,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合理投资将风险降至最低。 一、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概述 企业集团公司投资收益主要是通过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来获取。实业投资主要是投资入股设立子公司形式,即长期股权投资;金融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期货、委托贷款等。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公司按照持股比例或享有份额分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企业集团投资目的主要分以下三类:扩张性需求;维持性需求;外在性需求;根本动机是追求较多的投资收益和实现最大限度的投资增值。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包括投资企业按照股权比例应分享的被投资企业的税后利润、股权转让收益、清算收益及其他收益。股权投资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股东的意志在被投资企业得以贯彻和执行,保障股东权益的实现,并争取股东权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存在的风险问题 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涉及投资前决策风险、投资运营中管理风险和投资后清算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几年,市场经济发展旺盛,许多企业不仅扩大产能,也向其他地区,其他产业扩张,或独资、或合资投资成立分、子公司,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钢铁、煤炭、水泥产能过剩,很多项目建成后没有市场,连续亏损。盲目投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没有做好对市场的研判及项目可行性研究,发生投资决策风险。 2、随着集团公司相关多元产业战略的实施,长期股权投资数量与金额大幅增加,但集团公司在被投资单位的战略定位、盈利能力、经营状况、对集团公司的贡献度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管控手段,使投资目的与收益不能及时实现。 3、集团母公司举债筹措大量资金进行投资,相当数量的被投资单位长期没有回报,导致集团母公司背负大量贷款利息支出,资金被长期占用,利用率低下。已经成立的子公司并无实际的生产经营,每年资产的折旧摊销费用和管理费用较大,使得集团整体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随着被投资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下滑,集团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水平明显下降。占用集团母公司大量投资资金的全资与控股子公司,每年向集团母公司上缴利润(或分红)的很少,收益甚微,其中一些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破产清算,导致集团公司投资损失,造成集团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综合投资收益率远低于其对应的资金成本(机会成本,利率采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投资效益低下。 5、部分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连续几年盈利却不给集团母公司分红(或上缴利润),导致集团公司资金短缺而部分被投资子公司现金流充裕的现象,反映出集团公司在全资子公司上缴利润、控股子公司分红方面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6、投资企业虽然对参股子公司无实际控制权,但投资金额大、数量多,而实际取得的收益非常低,反映出集团公司对参股子公司的经营与分配缺乏有效监督。 7、集团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管理不到位:子公司下属分、子公司发生的对外承包费、股权转让款,因对方公司经营异常,款项有可能无法收回;合资对方未按协议约定时间支付股权投入款,或抽逃货币出资额,有可能给投资企业形成损失,负责管理项目的投资团队成员或派驻投资对象企业的人失职,产生道德风险或管理不到位风险,危害投资者的利益,这些都给集团公司投资收益带来重大影响。 8、根据煤炭、钢铁行业整体的发展形势和国家去产能的基本要求及目前资源价格的大幅下跌,资源矿产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有些公司已成立,但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项目没有被国家批准、或者未能取得采矿证,加上资金紧张等原因,未能按期开工建设。已购置地块仍然处于闲置状态,存在被国土部门无偿收回的风险。直接影响公司的运营,没有合法齐全的手续,公司就会处于停滞状态,母公司的投资长期无回报。 三、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风险防范 防范并控制投资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要重视投资决策和投资后的风险管理,加强投资对象基本面恶化或业绩显著低于预期时的风险管理。具体对策为: 1、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职能部门管控。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实行集中管理,制定长期股权投资管理标准,划分公司股权投资组织机构与职责权限。权责明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制衡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维护出资人权益。 2、对长期股权投资“分门别类”进行监管。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被投资单位在集团公司战略规划中的定位,比如是以实现收益为目的、还是以投资控制资源等其他战略为目的,“分门别类”对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进行监管,实现集团公司既定投资目标。 3、对长期股权投资“有重点的”进行监管。统计集团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金额较大(如上亿元)的公司,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要重点关注这些单位的财务与经营情况,加强其财务与经营监管工作,避免或减少因管理不善给集团造成投资损失。 4、集团公司要根据对被投资单位控股情况制定利润分配政策,确保收益分配合法、收益资金及时足额收取。(1)全资子公司:完全由集团公司控制,无其他特殊原因,利润全额上缴集团母公司。(2)控股子公司:利润分配方案由子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定。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控股子公司财务与经营情况,会同子公司管理层拟定控股子公司利润分配方案报集团公司批准,并由集团公司派驻高管人员按集团公司批准的方案在子公司相关决策会议上行使表决权,保证集团公司投资收益实现。(3)参股子公司:集团公司派驻高管人员要在其利润分配预案通过前将预案提交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决策意向,上报集团公司批准后,由派驻高管人员在子公司相关决策会议上行使表决权,保证集团公司投资收益实现。 5、评价长期股权投资效益,追究管理者责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评价长期股权投资效益,对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企业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决策者和实施者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企业应追究董事会等相关决策人员的责任;对在投资过程中违规操作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追究具体实施人员的责任;对子公司被投资单位经营管理者造成损失责任的,应当撤销职务、停止升迁等制裁。 6、健全对外投资的管理,积极行使股东权利。强化被投资企业的监管,明确投资关系,追偿承包费,对投资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对投资行为做出适当的分析和预测,追偿股权转让款或股权投入款,减少投资损失。理顺投资关系,做到整个投资过程合法、合规,及时纳入集团合并范围。 7、保证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与成本相配比。企业在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要以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为限,投资带来的现金流入的规模和时间要与筹资的现金流量尽量保持一致,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选择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应是最优项目,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如果长期股权投资效益低下,资金使用严重浪费,应防范低效项目的投资。 8、对部分投资项目进行处置。对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无实质运营或丧失继续持有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应及时计提减值准备或进行妥善处置,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减少损失,规避集团公司经营风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以及《甘肃省工业领域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6〕25号)文件,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将落后产能及时清理。 四、结语 长期股权管理以及优化内部资源,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期股权投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体系,对加强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海宾 单位: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股权投资风险评估初探:股权投资与企业高管双重激励的实证探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的带动下,我国的股权投资行业发展迅速。实践证明,与企业高管双重激励有直接关系。企业高管的双重激励主要是指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两种,成为股权投资考察企业高管激励影响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大量实践成果进行研究可知,通过拉大企业员工的薪酬,能够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需要加大对高管股权激励方式的应用,展现其在股权投资行业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股权投资;企业高管;双重激励 1引言 近年来,股权投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股权投资及企业治理方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人员对股权投资与企业高管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投资者通过运用股票期权及可转换优先股等合同设计形式,能够达到对投资企业高管层的激励作用,降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展现出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2理论假设与实证设计 通过对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企业进行分析可知,两者之间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存在不一致现象,引发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问题,管理者要想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要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损害股东的利益来实现。为了避免为管理者提供该种机会,股东需要采用激励及监督措施,来保证企业的价值。管理者可以采用的激励措施包括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两种。现做出如下假设:假设1:股权投资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对企业高管的激励作用越明显。该项假设主要是指股权投资者通过与控股股东及公司高管谈判等形式,将其直接作用在高层管理者薪酬计划中。同时,也可以通过股东积极主义、表决权及董事会席位等形式,对高管层的薪酬结构产生极大影响,有助于提升股权投资机构的激励动力和激励能力,以此来提升企业公司的绩效,展现出企业高管的激励性作用。假设2:股权投资机构占公司董事会席位比例越高,对高管的激励作用越强。该项假设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大对股权投资机构背景及经验的了解,采用联合投资等角度,对股权投资机构对企业高管激励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假设3:股权机构具备的经验越丰富,有助于提升对公司高管的激励性作用。假设4:在不同的背景影响下,股权投资机构对公司高管产生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假设5:采用联合投资形式,有助于强化股权投资机构对公司高管的激励作用。 3实证结果与分析股权投资者特征 对高管薪酬水平、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及高管持股比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外资背景的股权投资企业,更加重视对公司高管的激励,激励内容以薪酬为主,通过拉大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以达到激励高管的目的。采用固定薪酬激励方法,拉开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通过对高管薪酬水平、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及高管持股比例进行变量及控制变量分析,发现持股比例对薪酬水平产生正向影响,对股权激励产生负向影响。在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倾向于拉开薪酬差距来达到激励的目的。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家族史企业,企业中的管理层主要由家族股东来担任,股东股权存在过度集中情况,直接影响着股权投资机构的绩效管理情况。因此,可知目前国内的股权投资机构不倾向于采用公司高管激励制度。造成该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与股权激励方式在我国应用的不成熟、投资者与公司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具有政府背景的股权投资机构更加倾向于提升高管薪酬水平来达到激励的目的,而民营企业试图通过拉大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的形式来达到激励目的。通过提升高管的薪酬水平,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业绩及公司高管工作效率,而国内的股权投资机构倾向于采用企业股权控制方法。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倾向于采用薪酬激励制度,而小规模的企业倾向于采用股权激励制度。出现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成本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增加,应用薪酬激励制度,相对于股权激励制度,更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我国的小规模企业数量较多,收入水平不高,发展潜力小,不能为企业高管人员提供过多薪酬上的支持,阻碍了薪酬激励制度的实施。因此,小规模企业主要是采用对公司高管人员上的激励来达到激励的目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类型中的新型产业,相对于企业产业而言,存在信息不对称、成本高等特点,因此,股权机构在选择激励方式上,更加倾向于薪酬激励,而非股权激励。 4结语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形式分析股权投资与企业高管双重激励的影响,可知目前国内股权投资机构倡导采用提升薪酬水平、拉大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等形式来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充分地展现出了公司股东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股权投资机构不断改善公司高管激励制度提供了依据,有助于确保股权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合理性,调动了企业高管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投入到保护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中去,促进了股权投资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高梅 单位: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股权投资风险评估初探:私募股权投资对中小企业投资问题探析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发展的状况,及其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私募股权投资不仅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还能帮助企业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以及管理团队的素质,促进其快速规范地发展,最终实现上市目标。 关键词:私募股权;中小企业;融资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基本特点 (一)私募资金渠道广阔 私募股权机构的目标企业着眼于,实力雄厚、质量较高的机构或个人,并且收益相对比较丰厚。与债权企业不同的是,他不看重投入的若干百分之几的收益,而是按照出资比例获取自己投资股份的股权收益。一旦目标企业成功上市,私募股权的获利必定是他投资额度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是上千倍。 (二)投资方式灵活 私募股权的投资方式非常灵活,种类并不单一,这也是出资方对机构信任程度的一种体现。例如以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投资,以股权为主债权投资为辅的各种组合型的新型投资方式。这种灵活的投资方式也为他们寻找目标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风险较大回报丰厚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风险之一是便是其较长的投资周期,第二,投资机构的资金成本相对而言比较高,这一点加大了机构投资的风险。而且,股权投资的流通性差,股权投资退出渠道并不丰富。但一般来看,已美国为例,机构成功退出一个企业以后可以获得几倍的收益。在我国因为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还不高,这个收益可能会达到几十倍。这也是私募股权投资可以吸引市场资金的主要原因。 (四)参与管理不控制 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中的管理团队,他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各种目标企业定制和实施,适应各个阶层市场需求的投资计划和发展战略的能力,对企业的运行、管理有很好的改良。而且投资机构仅仅以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而不以控制和占有企业为目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向目标企业投入巨额资金的同时,也共给了更加适合目标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其他增值服务,他给企业提供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智力。 二、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根据2016年上半年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贷款难,造成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珠三角地区等很多发达省份的数千家的中小企业,把资金短缺放到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第一位,绝大部分的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一)改善企业资金状况 中小企业在成长期,企业没有资金积累,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金都不够多,可以抵押、质押给金融机构的资产很少,因此透过间接融资可以获得的资金非常有限。但是,私募股权投资注重的是企业的潜力和前景,在进行目标企业风控的时候,以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发展前景为前提。 (二)完善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多出生于80年代,创业之前没有参加专门的培训,理论水平匮乏,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一般都在1-3年之内。造成这种局面的具体原因,除了市场的激烈竞争,同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也有着很大关系。机构介入之后,机构为了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会对企业进行各项监督,提供相关的经营和管理经验。 (三)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小企业在进行私募股权融资之后,会在媒体和行业内会增加其曝光率,企业会成为一些机构或者学者的研究和模仿对象,这些都可以提高目标企业的知名度和上镜率。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私募股权基金如果能够投资中小企业,会增加社会公众对于企业发展的信心,让大众感觉到企业今后发展的希望。 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私募股权融资的对策 (一)明确政府的作用,制定有关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法律体系 中国如果要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制定有关风险投资行业整体的法律体系和执法环境;其次政府要积极引进海外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吸收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让中外经验进行有效的结合。 (二)建立统一协调的政府监管机构 明确主管机关,一行三会都是我国的金融监督机构,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对某些特定金融机构也有监管职权,涉及国外的私募基金的案件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参与管理。多头管理对行业监管带来了一定的负担,降低了监管效率。未来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监管究竟应纳入具体的哪一个机构主管必须予以明确,尽量减少目前多头管理,使监管统一化和规范化。 (三)建立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 金融行业从出现以来就是一个自律性高的行业,金融行业协会作为协调机构与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其他各个利益主体的组织,对促进企业的良性运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行业协会自身也会根据现在市场的情况,制定出各种行业规范,企业为了提高声誉和形象,加入这些协会的企业也会自愿地遵守这些行业规范,这促使了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更加有序、透明,也降低了政府的监管成本。 五、结语 放眼全球,私募股权投资这种投资方式,不仅推动了广大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企业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种的资金来源,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国际课题,极大的促进了中小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各种资源配置的优化。假设未来国内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能够与更多的海外资本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吸收过剩的国际流动性资本,更可以促进资金更合理化更效率的流动,还对加快建设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赵琨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经贸学院 企业股权投资风险评估初探: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股权投资的应用 摘要: 通过对国有企业现有的体制及股权投资的内涵、分类、收益、市场机动性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探讨股权投资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的应用。 关键词: 股权投资;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0.引言 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转型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据了解,在十三五规划中,全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面临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而灵活性较高、收益与风险分担的股权投资的引入,为国企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创新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1.股权投资 1.1股权投资的内涵 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手段来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通常是采用个人或企业购买其他准备上市或者未上市企业的股票这一方式或者是利用无形的资产、货币资金或实物资产直接地投资其他企业单位,通过风险分担的方式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或者利润分取、股利获取与风险相适应的经济利益。股权投资要承担投资失利的风险,也能获得被投资单位的利益[1]。例如,被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陷入僵局或者是直接进入破产清算环节时,投资者将会承担投资失败的后果和损失;相反地如果被投资企业或单位的经营状况良好、市场反响好、其所经营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空间较大,投资者通过股权控制被投资单位,从而从价格波动和产品销售前景中获得经济利益。 1.2股权投资的分类 股权投资可以分为共同控制、控制、重大影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四大类。其中,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对某种经济活动所享有的 共有类型的控制;控制是指获得股权并取得整个企业的控制权,能够独立地做出企业运行的决策和财务经营决策,并能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顾名思义,仅是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上因有参与权而产生重大影响但没有决策权。这几种类型的股权投资,其风险程度和所获利益都各有不同,控制类型的没有风险分担体,风险较大,但是相应的经济利益可以达到最大化;共同控制次之;重大影响类型的风险可以分担,独自承受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所获利益也相应减少。 1.3股权投资的结构及发展现状 股权投资由成本、收益、风险、权益、减值等因素构成[2],其中成本和收益的核算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权益是受益的保障。自从20世纪初期我国提出了经济改革,许多人开始“下海”,股市一直风靡至今。目前,我国的股权投资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经济的调节和洗礼,已经进入深入发展的阶段(如图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下页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私募性质的股权投资金额较小,还是严重受到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的影响。这是因为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仍然占了大部分比例,并且其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市场和股权的发展。 2.国有经济体制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1国有经济体制的内涵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是对苏联的经济模式进行全盘照搬过来的,强调了国家集体利益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化成了现在的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形成的国有经济体制。其具有独立的决策能力、鲜明的行政色彩、国有资本化程度颇高等特征。目前,国有企业仍实行的是以管理资产为主的经济体制,这对于迎接新的经济挑战和经济改革有着诸多的限制和阻碍。 2.2国有经济体制的发展现状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由最初的苏联式经济模式,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国有企业权力下放、让利的过程和80年代以后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让企业逐渐地拥有了发展的相对自由权的过程。到了21世纪初期至今,为适用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但由于行政色彩厚重,极大地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效果[3]。 3.股权投资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应用 3.1股权投资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作用 3.1.1扩大经营范围股权投资是对资本营运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国有企业通过对不同企业的股权投资或引入战略投资方,不仅可以建立与国有企业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联系,还可以扩展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产业链,达到资本利用率最大化的目标;还能够建立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产业联系,拓宽经营范畴,增加利润和回报,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例如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管委实际控制的鞍钢集团公司改制而来的,其原有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钢压延加工、黑金属冶炼、焦化化工等23种产品和业务,但是自从2002年开始实施改制后,其增加了家电、汽车使用的镀锌钢板的生产,创造出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t的奇迹;经过2006年股权投资的扩大,其主营业务的净利润增长率高达229.24%,推进了其在全国同行中的净利润增长排名。 3.1.2提高规避风险能力现代企业的运营发展主要是依靠多元化经营的方式,而国有企业的股权投资正是这一方式的具体体现。长期的股权投资,不仅能够弥补单一的业务经营的劣势,形成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和生产模式;还能进一步地加强和丰富经营内容,分担风险的同时还能扩大收益的渠道,进而降低企业对现有业务的依赖性,减少单一业务所带来的风险。 3.1.3有效实现战略转移运用马克思资本论的原理和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等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它所拥有的主营业务或关键性业务都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并且其业务的延续能力与生存能力是有限的[4]。因此,国有企业作为主营业务急速衰退的企业,在经济侧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改制,能够有条不紊地与新的主营业务进行接轨,同时从企业的竞争实力上来看,具有更高的经营活力和较强的竞争能力。例如,总部设在广州省惠州市的由国家控股的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自成立以来不断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吸收较多的资本和附加业务,保持了利润连续20年的稳健增长的步伐,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已经逐渐形成了多元化业务经营的格局,其主营的电子产品(手机、彩电等)和开关插座在国内市场上具有领先的竞争优势,在体制改革的当下有极高的生存能力,并且有希望踏入世界竞争的行列。 3.1.4有效地盘活资金国有企业的体制一般是以管理资产为主,但是股权投资是以资本管理为主,如果加大力度引进民间资本对国有企业的股权投资或加大国有企业对不同企业间的股权投资,将会弥补资产沉淀却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把资本盘活,真正地做到“钱生钱”。 3.2股权投资在改制中的运作 股权投资方式是通过投资决策、投资运营管理、投资清算等环节实现投资资本所获利益最大化的(如图3)。其中投资清算和决策的运作具有阶段性和专属性的特点,而投资运营的管理具有持续性和经常性的特征。其通过投资实施、决策、持股比例调整、营运控制、投资收益账务等关键环节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把股权投资方式完美地契合到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去,达到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4.结语 随着经济结构的侧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已经箭在弦上了。尝试着把股权投资的资本运作方式融入国有企业改制活动中去,不仅可以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风险分担,减少利润损失,增加企业的利润来源,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在残酷的竞争中的生存几率,进一步促进经济建设的稳健发展。 作者:李世鹏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计划处 企业股权投资风险评估初探: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风险防控 摘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行业已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主业发展受到制约,企业投资发生战略性转变,产业多元化已成必然。企业要快速发展壮大必然需要对外投资,以快速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缩短财富积累时间,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原动力。如果企业在快速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于股权投资方法和风险控制经验不足,或者资金结构不合理,非常容易发生资金链问题,导致风险产生。因此,企业如果要想在长期投资过程中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必须对于股权会计核算及其财务状况做到充分了解和管理,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合理投资将风险降至最低,剔除不确定因素,唯有这样,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风险控制;会计核算 一、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调查,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过程中存在风险的环节有如下三个:决策风险、运营风险和清算风险。 (一)决策风险企业在投资和决策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选择风险、论证分析和决策程序风险。在这三个方面中,选择风险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行业趋势所造成的风险,这与企业本身的管理无关而与整个市场大环境息息相关;第二个,论证风险是由于企业在前提的调查研究中缺乏必要的合理评价论证方法,理论水平存在误差;最后一个决策风险是由于缺乏可靠的决策程序而使得执行过程中存在风险。决策风险是企业股权结构中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对于企业投资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运营风险营运风险是企业长期股权投资中的管理风险,它包括五种不同的类型:股权结构、委托经营、投资方转移资产、项目责任人及管理人员和信息泄露等风险。其中,股权结构的风险最为重要,它来源于股东构成、公司结构和投资协议等三个方面。委托经营中主要体现在道德风险中,由于委托经营者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一旦经营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势必会对于委托关系产生不可磨合的损失,人作为个人在经营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作出提高自己的收益的决策,如果企业利益和人个人利益产生分歧时,企业运营风险由此而产生。项目责任人和管理人员的风险与委托运营风险具有类似之处,若项目管理人员或责任人存在经验不足或者管理方式错误,对于企业运营和投资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导致企业亏损。对于信息泄露风险,指的是投资方对于企业经营状况无法掌握完整信息,因而无法作出恰当决策。 (三)清算风险投资过程中的清算风险分为外部、内部和时机把握三个方面。外部投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法律法规风险等。利率风险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受到银行利率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从而影响投资企业资金成本。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大于求,商品价格短时间内快速上涨导致资金购买力下降,投资方利益受到损失。法律法规风险主要体现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变动对市场供求关系、行业支持力度等经济政策的变动而导致所投资行业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企业投资获利。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模式,资金结构和道德风气等方面的风险;退出时机风险体现在投资方何时合适撤出投资资金以保障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如何做好长期股权投资 (一)税收筹划方面为保障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稳定性,企业需要对投资期间做好税收筹划,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股权持有利息、股权红利和投资转让收益。根据税法对股权交易的有关规定,企业股权转让应按照股权收益差额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需要合理避税,应当采用分割法,即先分红后转让,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 (二)股权处置方面企业投资完成后,对那些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经济指标达不到预期和收益增长不明显的股权投资,要及时进行处置。股权处置属于“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必须报董事会决议通过,属于国有资产的还需要上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审批后方能实施。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前必须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处置方式要采用公平公开的竞价方式,评估和处置过程中严禁内部勾结损害股东和企业利益。 (三)减值分析方面企业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情况进行分析,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确定其应予计提的减值准备;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确定其应予计提的减值准备,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以确保真实反映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 (四)股权投资综合评价和追责制度方面投资完成后,企业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全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包括对长期股权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和是否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长期受益等方面,需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分析[1]。同时,为了保证长期股权投资过程的安全性,需要对于投资成果建立奖惩机制,建立经济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各岗位分工必须明确,各尽其责,对于投资过程中因为违规操作导致企业风险甚至造成重大投资损失的,企业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经济赔偿,并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三、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和机遇并存,充分认识到长期股权投资的重要性,严控股权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全面了解市场竞争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财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张雪梅 单位: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新课改的普及,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逐渐转向素质教育,高中是学生扩展知识的一个最关键的学习时期,因此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障碍,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出学生的内在创新潜能,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 自主创新 能力培养 1.突破学生固有的思维障碍 从初中的学习状态进入到高中阶段,这一转折期间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性,从数学角度来讲,初中的数学知识跟高中数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数学方面的知识含量以及难度上加重了,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的培养,主要注重的是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很容易给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产生一定的思维障碍,对于高中数学缺乏准确的感性认知,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析与比较以及综合归纳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高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时效性的教学意义被这种数学思维阻碍了发展,对于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影响。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突破这种固有的思维障碍。老师在起始教学的过程中要详细的了解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进行新知识教学的时候,要依据学生的认知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数学知识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强调并发展其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加强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利用一题多解的解题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思维定式以及障碍,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教学思维方式。 2.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兴趣 需要是人活动的起源,兴趣是维持人活动的产生,所以说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以及创新的重要动力,据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心理动因影响,主要是指人以兴趣以及情感等内容作为心理动因,以需求做为核心因素。人的兴趣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诱发出他们的心理动因。 (1)利用教学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线条美以及色彩美带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要让他们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感,让他们对美产生创造的欲望,最终能够驱使他们持有长久的创新兴趣。 (2)合理的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比如说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比赛、晚会以及故事演说等,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从中感受到数学给他们所带来的胜利满足感以及快乐。 (3)利用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典故以及数学家童年的趣事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兴趣,因为学生都比较容易被有趣的东西所吸引,即使这种活动有很大的困难,但是他们也乐意参与其中,因此老师要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点燃他们的创作火花。利用一些简单而又困难需要动脑思考的问题引发出学生强烈的兴趣以及求知欲望,一题多解的教学题目能够促进他们动脑去探索,勇于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和创新。 3.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式学习模式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毕竟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集体的力量是庞大的,因此老师要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个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候,就可以大家一起思考我、解决,众人思考的角度不同,其得出的解法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会很常规化,有的会很巧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讨论以及提问的方式,让大家集体的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还能启发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也能够得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合作式学习能够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彼此之间互相协作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费莱登塔尔曾说过:“数学知识是通过自身研究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教学得来的”。他在中国讲学期间对中国数学老师说,要允许学生发现自己的标准,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能够达到那个标准的道路,老师的指导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确定的。通过自身的活动所获得知识和能力要比老师强加的要掌握的好,而且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通过不断的创新进行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能力,因为发现新的东西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自主创新能力将促进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体验观念的形成,因为在他人指导下的创新意味着创造的自由性以及指导的约束性两者之间在学生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老师所要求的两者之间有种微妙的平衡,学生通过创新所得出的或许是新鲜的,但是对于指导者来讲或许就是熟悉的东西。 4.总结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探究和质疑,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质疑行为的产生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鼓励学生对于各种疑难问题提出相应的质疑,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跟集中力,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以及智力的提升。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鼓励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思维不会局限在有效的范围内,这为今后的专业化学习提供坚实的学习基础,这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浅谈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获取新知。本文就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实验教学 自主创新 能力培养 一、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 实验以其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现象新奇等特点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而无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往往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欲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生疑,形成一种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这必须使兴趣由外部的表面现象向事物内部的深入思考转化。例如,钠与水反应的随堂实验,学生兴趣十分浓厚,思维活跃,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为小球?钠为何四处游动嘶嘶作响?溶液为何发热?学生急于弄清原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教师先出示实验现象,再介绍实验装置要求,然后问学生"干燥塑料袋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可能从下面的瓶里上去吗?可能从外界的空气中进去吗?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做出大胆的猜想并回答,也就是开始了探索创新。这时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热情已经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马上转移到老师 的课题中来。 也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提出问题或质疑,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一只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漂浮一木块,(1)小心地向烧杯滴加等浓度的AgNO3溶液;(2)在烧杯中放几块萝卜;(3)在烧杯中投入从废旧电池收集来的锌片,则浸入液体的体积与原来相比将如何?先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由于实验现象不同,能激发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开阔思路,打破学科之间的思维障碍,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深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又为学习“浮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合理改进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它可使全体学生的观察、思维集中在讲台上,使教学过程按照老师预定的计划进行,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可以高密度地进行授课。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譬如:有些实验的现象只能近看才清楚,远看的效果就很差,这就影响了后排的同学感知实验的现象,使得这个实验似乎是为少数人做的;再说演示实验是老师一个人做或少数几个同学做的,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观察,非操作者,这就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增强学生实验动手的机会,我们可以改组部分演示实验。 例如在“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中,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并对实验作如下改进:每组准备两个小烧杯,甲杯中装上清水,乙杯中装上等质量的 盐水(都是40ml),把萝卜条切割成裤子状,两边"裤腿"大小相等,分放于两个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现象并围绕问题展开讨论:①两侧的萝卜条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用手拿出来摸一下);②两个烧杯的液面发生了什么变化?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出现呢? 实验的合理改进再加上问题的巧妙设计,使学生们通过观察可轻松得出结论。有的学生还提出质疑:若把两侧的萝卜条取出再反着放置,结果会怎样?于是教师引导分析,现场验证,学生兴趣大增。看得出,对某些演示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后,它能更好地显示了实验教学的效果。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和思考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层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激励学生动手制作器材、动脑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激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再亲自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步骤繁杂,现象不明显甚至不合理,行不通的方案,也让学生试一试,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然后将不同方案进行评价。上评价课时,还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宽松的思维氛围,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当有争议时,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对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启发、点拔,疏通探索问题的思维障碍及某些知识的局限,使学生获得全面丰富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鉴别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的NaCl溶液和蒸馏水实验设计,可以通过学生发散性思考,从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①称重量法;②电池导电法;③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④蒸发溶剂法;⑤溶质溶解法;⑥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法;⑦品尝法;⑧新鲜蔬菜失水法。从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新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还必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动手”是理化学科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如在学习《电路探秘》前,我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准备电路基本元件,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准备的很精致,用小电池(多节的用纸包装连接)当电源,用塑料瓶盖(中央凿孔)、铁皮(当接线柱)、小电珠组装当用电器,用导线连接(透明胶加固)。部分制作不怎么好的同学也从他们中得到了启发,进行了改进。在准备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动手和动脑的训练,还有特别在探索电路连接方式、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只要再分发给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研究欧姆定律,学生学习比以往更加热情高涨、得心应手,实验设计发散思维,方案更具有创造性。 四、改变实验“纸上谈兵”为课外“真枪实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实验题材广泛,材料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课外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开放实验室,进行科学小制作比赛,使学生尝试到动手动脑的乐趣;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到新教材中“月相”的教学时我告诉同学们 “月相”是一个难点,较抽象,学生生活印象模糊,观察时期长不易坚持,单靠教师上课讲授又很难为你们所接受,学生要我给他们一个月时间观察实验,先上下面内容。虽然打乱了教学计划,但见他们的那股实践热情我欣然答应了。他们自己分成小组,各观察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上网查找有关月相的资料,有的负责观察月亮的形状、位置及升落的时间,有的负责设计表格并填写记录,课余时间他们还会坐在一起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体会,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月相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结语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深入持久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学、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人才的需要。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告别了应试教育的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的主要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是现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的含义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创新,让学生理解创新的具体含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的解答方式是否具有创新性,不在于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是否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可以想出新颖的解题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课程中,创新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构造数学模型、转变观察问题的角度,等等.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学生主动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出于自我的需要,教师要设法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知道通过自己的学习,知识和能力会得到怎样的提高.引导学生从对未知的探索中,从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探究与探索的无穷乐趣!调动学生的求知动力,使学生爱学习,这样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1.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能够发现问题 学习离不开思考,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实际问题,同时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独到的见解.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突破常规的传统的学习理念,将被动化为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指数函数y=ax(a 0且a≠1)”时,有学生问:为什么要加上条件a 0且a≠1?于是我趁机让学生讨论a取其他值时,函数值y的取值情况.因此,教师对学生萌发的创新精神要及时认识,并加以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到在学习中总是遭遇失败,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创新意识就无从谈起.其实,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如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双曲线渐进线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去探索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责任心的培养是塑造良好学习习惯的必经之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要求学生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对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计算的时候,首先要教会学生该怎样的审题,在做题的时候慢慢就有了学习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耐心,学生在计算完一个问题以后要对答案进行反复的审核、检查,检查其计算结果是否存有疑问.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要工整,每个环节都要一步一步地进行,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认真地进行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责任感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1.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能将问题提出来,就会增加思考的过程,就会用判断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有创造的实际行为.因此,教师要将问题作为实际的出发点,创造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关键. 例如,在讲“三角函数的图象”时,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动手画y=sinx的图象,思考找出图象的特征,并根据图象观察图象是否有特殊点?如有,请找出来:y=sinx的图象能否利用这些特殊点来画?教学中做到了这一点,就为教学y=cosx的图象打下了基础,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了y=sinx、y=cosx的性质.这样在教学中学生不但需要动手动脑,同时还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利用扩展和反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扩展,这样就可以加深他们对有难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使得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都能进行有效的联系,对于有些学生,一些问题他们认为已经理解了,但是动起笔来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引申和反思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多做一些习题,通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才能牢固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学生在做练习题的时候,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针对一个题,可能想到很多种结果一样的解题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释放出来. 例如,在一条笔直的大街上,有n座房子,每座房子里有一个或更多的小孩,问:他们应在什么地方会面,走的路程之和才能尽可能地少? 分析:如何表示房子的位置?构造数轴,用数轴表示笔直的大街,n座房子分别位于数轴上的x1,x2…xn点处,不妨设x1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仔细地观察,精心地设计,可以把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通过现象除去非本质的因素,从中构造出最基本的数学模型,使问题回到已知的数学知识领域,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投入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正弦定理”时,可以让学生先看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定理除用向量证明外,还有哪些别的证法,请同学们小组内先讨论研究,再独自写出自己的证明过程,让先证出的学生上黑板展示证明过程和大家一起分享.同学们积极讨论,都动笔自己证明,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写出了自己的证明过程,分别用了外接圆法和等积法.教师不失时机地总结出正弦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可得出不同证明方法.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开阔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真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力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发挥出他们潜在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浅析 摘要: 伴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数学已被广泛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并成为一门与自然、社会并驾齐驱的学科。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数学的创新与运用,当然,现代数学更需要创新。数学应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已成了数学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数学专业知识,运用数学技术、数学思维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高中数学;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兴盛、国家繁荣的关键,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也愈发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是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有着极大变化,相应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与挑战。如函数值域的计算、封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求值问题、三角函数的简化与运用以及排列组合的实际运用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唯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影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影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首要障碍。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出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体系的传授,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训练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则只会使局限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只有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彻底贯彻好以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了,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索与思考,充分展现其才干与智能,从而实现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心理环境,它是由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形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和谐、民主、平等、宽松教学氛围的创设有助于拉近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长此以往有助于提升与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高中数学有别于初中数学只是对数学知识简单的计算与运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形式多样、解题思路灵活多变,需要学生具备变通与思辨能力,而这正是目前高中学生所缺乏的,因此,在提升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与问难,让学生时刻保持着一个积极探索与思考的心,让学生从思想与见识上综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向着更好地未来发展。例如,在执教“函数的值域与定义域”一节时,大部分学生容易将二者混淆,也很难将二者有效地区分开来,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函数图像上进行思考、质疑与问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了解与掌握函数的值域与定义域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更好地解决函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 3设计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公式概念以及定理对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而这些巧好也都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下,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学知识内容的传授,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经验,去发现与获得新知识,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再创造过程,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完抛物线这一节时,我们会在习题中看到这样一道理:过抛物线y2=2px的检点的一条直线与这条抛物线相交,设这两个交点的中坐标分别为y1,y2,求证:y1y2=-P2。(设线段AB为过焦点的一条弦)这一道题的证明并没有什么难度,但其结论却十分有效,关键是运用其结论。在布置此题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演变,如变成以下两种证明: (1)证明:抛物线焦点弦的中点与端点切线的交点的连线,平新与抛物线对称轴; (2)证明:过抛物线的焦点弦两端点的切线和抛物线的准线,三点共线。高中生思维能力以及变通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再经过教师的指引与引导,学生已能灵活地将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运用到这道题的求证过程中,并且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现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经过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设计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张新佳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兴洪中学
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对策 摘要: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使电力部门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因此电力人力资源用工问题引起了电力公司的关注。本文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对电力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应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然后在用工上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研究,找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用工风险;防范 电力系统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于这些问题一定要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解决,以免对电力工程产生不良的影响。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重视人员的配备,对相关制度进行解析,做到未雨绸缪,以免发生用工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一、对电力系统的人力资源用工风险的分析 (一)电力人员的用工存在不规范性 在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用工的风险方面首先要从人力资源的法律层面来分析。我国各方面工作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因此企业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也是如此,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人员的聘用。在我国的劳动法中,对于公共有了具体规范,尤其在劳务派遣用工过程中更要遵照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电力施工企业也需要劳务派遣员工,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劳务派遣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回避一些存在的劳务用工法律风险。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对电力施工企业紧张地用人情况有所环节,但是这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现象得不到国家长久的支持,在这其中不仅破坏了劳务者的合法利益,还让企业承担了相应的风险。例如,在同工同酬这一体系内,它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他需要劳务者的岗位必须带有同样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和工作业绩也要相当,岗位和工作量统一,这三方面缺一不可,但是在一些施工企业当中,为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不惜细绳员工的切身利益,出现的问题是冗杂人员过多,但是相关的技术人员不足;正式员工与劳务派遣员工存在岗位混乱地现象,同时一些劳务派遣的员工待遇与正式员工有很大的差距,这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非常大。 (二)在电力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用工还存在作业风险 电力施工企业用工在使用短期合同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工程质量风险。在此过程中,风险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本文主要从临时的派遣员工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因为电力施工企业中很少存在与临时工作人员签订质量保证合同的,因此一旦发生风险和问题,就需要由公司自己来承担相应的风险。在一些电力工程项目中,若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并且责任意识较差,那么工程就非常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对整个工程项目起到阻碍影响。例如,在电力施工企业的经营部门中,因为临时派遣人员对电力的相关规定并不熟悉,所以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出现过时,这样,电力部门也没有与这种派遣人员签订责任合同,所以导致的各种问题都需要电力施工企业自己来承担。 (三)业务外包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业务实行外包制,这样一些用人单位假借外包的名义,对劳务派遣人员进行使用,这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用工合同中并没有指出劳动用工双方在管理上的权限,那么就需要劳动仲裁机构的参与,对真假外包和真假派遣进行辨别,然后有违反法律规定的一方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二、防范电力企业用工风险的相关策略研究 (一)加强电力部门的人力管理规定,提高人力资源用工的规范性 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人员的优化配置,并且以实际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从劳动市场的规范性入手,在制定政策上,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考虑。首先,必须提升劳动工的合法地位,在法律范围允许之内,聘用人员。其次,时刻关注企业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这样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人员分布的情况下能够保障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用工情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以往出现的混乱现象进行规范。 (二)电力施工企业要完善用工管理制度,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每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各项业务,电力施工企业也同样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人力资源管理有章可循,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合理的用工制度对电力企业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样具有可行性,这样的制度可以给用工企业提供法律保障,也可以对电力施工企业的用人制度进行规范。在制度完善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去研究,首先,必须保障用工管理制度在内容上的完善性,例如合理的考勤制度;对部门工作职责的划分;劳动合同管理;员工手册等等,在这些条款的都明确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合理用工的发展,规避一些常见性风险,与其他企业开展良性的竞争。其次,各项制度的制定必须遵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谨出现违规操作和侵害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事件,若有发现,需要严肃处理。最后,在用工关系上进行强有力的规范。电力施工企业常常会出现很多劳务纠纷,在纠纷中败诉这种结果也非常常见。究其原因是因为不规范不完善的证据保存,基于这种情况,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在保障合法用工的前提下,完善劳务合同,保证各项手续的合理、充足、合法,以此来减少败诉的情况和用工的法律风险。 (三)创建风险处理机制,提高员工素质 电力施工企业的用工方式有很多,因此存在的风险也很多,针对这些风险必须创建完善的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创建风险处理机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出发,首先,创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相对应的风险管理系统,并且在这些系统的管理上设置专业的人员,对风险进行监督和处理。其次,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创建信息化的风险应急处理系统,这样风险的处理范围更大,时间更快,效果更好,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力企业用人风险化解的效率。企业在考察用工的同时,工作人员也在考察企业,因此在这种双向的选择之下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训,利用讲座、报告、大课堂等形式,让工作人员了解更多的关于劳动法律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对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机器能顺利操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力工程作业中存在的风险,加强员工对工作的适应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电力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要时刻注意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并且保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这样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作者:力彪 单位:雅安蜀能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普遍加强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存在差距。因此,本文探讨了提高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策方面的内容,简单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电力施工企业的重要性,并阐述了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基于对本次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未来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提出展望,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为电力施工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策 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是一日千里,每年都建设了大量的电力施工项目。随着电力施工项目的增多,电力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现阶段,要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入手。针对于此,本文展开了对提高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策的研究。 1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人才流失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电力施工企业都没有意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在日常工作中也没有重视起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养。虽然有些电力施工企业积极引入专业人才,但却因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不足,导致专业人才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无法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样一来,就导致电力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的情况出现,最终影响了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 1.2激励机制不科学 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显著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而很多电力施工企业都选择制定激励机制,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电力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却并不科学。有些电力施工企业的激励力度太低,无法起到切实有效的激励作用;有些电力施工企业为员工制定的目标太高,导致大多数员工都无法完成,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主要是物质方面的激励,但却少有精神方面的激励[1]。 1.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方式不合理 很多电力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方式存在不合理现象,他们大多只注重管理层,但却忽视了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的转变。正因如此,很多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方式依旧停留在“控制人”的阶段,始终无法转变为“引导人”的更高层次。这样一来,也就难以发挥员工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也难以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1.4缺乏综合型人才 在现阶段,随着电力施工行业的不断发展,未来电力施工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就是综合型人才,然而这也是当前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最缺乏的。当前我国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在引入人才时都只注重那些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但却忽略了复合型人才的引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电力施工企业也仅仅注重对员工专业性和公司规章制度的培训,同样忽视了培养员工的全方位能力。这样一来,就导致电力施工企业缺乏综合型人才的情况出现[2]。 1.5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 当前我国很多电力施工企业都存在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的情况,电力施工企业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不科学。有些电力施工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只有考核部分,但却没有分析部分,这就导致绩效考核失去意义。其二,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有些电力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难以体现出员工的个人价值,同时也无法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1.6没有建立起健全的企业文化 当前很多电力施工企业没有重视起企业文化的作用,同时也很少有企业会尝试去建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可以加深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了解,继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避免人才流失。然而在当前形势下,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健全的企业文化[3]。 2提高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2.1改革绩效管理 良好的绩效管理可以实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当前很多电力施工企业的绩效管理中存很多问题,针对于此,电力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法。要切实根据员工岗位职责,将员工的绩效和薪酬挂钩,从而实现绩效指标的牵引作用。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显著提高电力企业的绩效,同时确保员工行为和电力企业发展目标的一致。从长远角度来看,绩效管理还可以提高员工对电力施工企业的满意度。在具体操作时,电力施工企业首先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树立员工个人绩效考核指标,要确保绩效考核指标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同时结合好绩效考核、薪酬和培训等模块,建立起以员工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此外,电力施工企业还可以使用360度绩效反馈法、平衡计分卡法、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成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等方法来做好绩效管理工作。 2.2改革薪酬管理体系 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可以显著提高员工对电力施工企业的满意度,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实现对员工的激励、改善电力施工企业的绩效。在实际操作时,电力企业要通过价值评估来确定工资薪点表完善工资确定机制,在实际工资确定机制中引入绩效因素,让员工收入与绩效挂钩,激励员工努力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与此同时,电力施工企业还要进一步调整员工薪酬结构,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出相应的薪酬结构。此外,电力施工企业还要以绩效因素确定实际工资工资基础上引入其他薪酬要素[4]。 2.3引入、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在当前形势下,电力施工行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然而多数电力施工企业却没有重视起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于此,电力施工企业必须要做好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培训员工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培训员工的其他技能,从而使其成长为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电力施工企业还要积极引入综合型人才,通过良好的薪酬待遇来吸引综合型人才,继而实现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2.4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起到引导企业发展和提升员工归属感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于此,电力施工企业必须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可以外聘第三方专业公司来协助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当制定出企业文化后,要组织员工共同学习企业文化。与此同时,还要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要确保将企业文化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中,从而发挥出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3结束语 本次研究探讨了提高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当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激励机制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方式不合理、缺乏综合型人才、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后提出了改革绩效管理、改革薪酬管理体系、引入、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以及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等解决对策。 作者:吴定山 单位:福建大迅安装有限公司 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基于员工激励视角下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す芾泶嬖诘奈侍饧岸圆 [摘 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电力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电力施工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未建立创新型薪资模式、欠缺科学合理的员工考核制度以及员工激励形式单一等。文章将对在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制约员工激励机制主要因素进行剖析,为更好地完善员工激励机制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激励 电力行业不断地进行体制革新是为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要求,当然电力施工企业也应顺从其发展规律。因此,电力施工企业为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应建立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形势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分析制约电力施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方案,促进电力施工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1 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的问题 1.1 创新型管理人员短缺 在传统陈旧的企业经营模式下的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思想。长久以来,电力施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许多弊端,其中对创新型管理人员的培养尤为突出。传统的经营模式下,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管理人员怀揣着“铁工资”、“铁饭碗”的陈旧观念。因其观念过于保守,不少管理人员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发新型管理模式,只能消极被动地应付当下工作,加之电力施工企业本身不具备有效的嘉奖制度,使得广大管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无法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更无法谈及革新企业经营模式。[1] 1.2 复合型人员储备紧缺 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其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尚未可知,高新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复合型人员储备紧缺这一现象尤为突出。目前,电力施工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改革来促进自身蓬勃发展。电力施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强、人员储备工作落不到实处,致使企业高技术、高素质人员严重缺乏,复合型人员储备资源紧缺,不利于电力施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2 制约电力施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主要因素 2.1 薪资评判标准落后 电力施工企业人员薪资评判标准单一,主要以员工的职位晋升、在职时间长短等方式为主,以劳动价值判定薪资标准尚未受到重视。电力施工企业大多采用岗位薪资模式,根据员工在岗时间长短来计算员工岗位薪资。同时,员工岗位的薪资的评判标准也与其担任职务的高低有关,工作时间越长、职位越高的员工能够获得较高的薪资收入;相反,入职时间短、担任职位较低的员工其薪资收入也较低。若以此形式判定薪资标准,企业员工所创造的价值贡献将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无法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难以突出薪资的激励作用。[2] 2.2 欠缺科学合理的员工考核制度 影响电力施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实行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其中,欠缺科学合理的员工考核制度是制约电力施工企业人员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目前电力施工企业发展形势来看,企业的考核制度较为宽泛,缺乏科学合理性,时常因为缺乏严谨、系统的考核制度,无法对员工的日常工作进行合理的考查,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善的员工考核制度、裁员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加剧影响了人员的合理运用及配置性。 2.3 激励形式单一 电力施工企业主要以物质激励作为员工激励的主要手段,往往注重薪资物质方面的嘉奖,而忽视了精神激励的重要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无法掌握员工的真正需求,盲目地重视以物质激励为主的嘉奖形式,激励形式单一,欠缺精神激励,无法挖掘员工的精神力量,导致企业员工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普遍偏低。[3] 3 电力施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方案 3.1 强化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实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电力施工企业首要完成的任务。首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向现代化管理形式转变,培养高素质、新技能的专业人才,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规范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营模式;其次,引进复合型人才,储备现代化管理人才,增强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逐渐壮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新生力量,从而使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3.2 制订多种形式的薪资分配制度 电力施工企业人员的薪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多种形式的薪资分配体系,有利于促进电力施工企业员工实现其劳动价值。建立适合于企业各类人群的薪资分配体系,充分提高企业薪资合理分配的物质激励作用。首先,对于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实行高薪制度,以鼓励其制订长远的企业经营战略,引导企业今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对于企业的技术(技能)人员,应实行绩效制度的薪资分配体系,以人员工作经验作为基础,通过对技术(技能)人员的专业培训或考察,加强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工作的效率;最后,对于企业的生产人员,实行按生产量分配薪资,带动生产工作人员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生产量。[4]如此一来,电力施工企业各阶层员工能获得与之相应的劳动报酬,从而实现他们的劳动价值。 3.3 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是各行业嘉奖员工的主要依据,电力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员工考核制度。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应不带有个人主观情感,以公正、公开、公平为原则,客观公正的对员工进行嘉奖与惩罚。企业内部对员工实施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业绩,带动员工的工作热情,避免员工产生懈怠情感,同时,也对人才的挽留、员工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5] 3.4 加强构建精神激励机制 电力施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主要以物质激励机制为主,其物质激励自身存在单一性的特点,为了构建完善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单纯的发挥物质激励是不够的,应当建立与物质激励相对应的精神激励。在满足电力企业员工物质保障的同时也应在定期的会议总结中,对企业生产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进行荣誉表彰,从精神方面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中,加强尊重、参与、培训激励是构建精神激励的主要方式。首先,电力施工企业领导对员工工作能力的尊重与肯定,有助于带动员工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员工对领导的尊敬,有利于管理人员制定符合企业生产能力的实际方案,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通过上下级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尊重,有助于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形成;其次,电力施工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是带动员工工作热情的有效方法。参与与自身利益有着直接联系的决策管理,可增强员工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员工通过参与激励实现自我价值;企业员工的不断教育是决定该企业能否在淘汰激烈的环境下生存的先决条件,员工是企业的主导力量,通过企业培训,有利于员工知识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技能,为员工更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6] 4 结 论 总而言之,电力施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发挥员工的激励机制,对于管理者来说,仍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企业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协调配合,带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谈如何加强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电力员工所积聚的知识资本是电力企业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电力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意义重大。只有不断的结合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加大自身的创新力度,把握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不断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适应电力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 1 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1 项目部成员的双重领导 项目组织中的成员在矩阵式组织结构中,需要接受项目经理与原职能部门的共同领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项目经理与原职能部门存在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就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当事人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1.2 项目组织与人员存在临时性与不稳定性 作为施工企业项目部为了完成任务,一般都是临时组建组织,在项目结束后就会解散,该部门的所属人员就会被分配到常设单位中进行工作。另外,由于在不同的阶段,工作性质与任务量会发生变化,因此,项目人员会随着项目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1.3 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复杂性 由于电力施工企业的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其人力资源构成必然会十分复杂,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果会受到团队协作、人员能力及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内外环境最不稳定性,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 2 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通过配置人力资源不断的取得竞争的胜利。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在电力施工企业中,由于人员数量多、复杂,只有通过相互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工作上相互协作,才能在根本上提升工作效率,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具体见表 1。 3 电力施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电力施工企业管理者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意识到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只注重引进高学历人才,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导致这些引进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实现自身价值,缺少归属感,进而出现人才外流的现象,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3.2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私人企业比较注重工资和物质方面的奖励,但是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缺乏物质方面的激励机制,同样精神方面的就更少,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不高、员工责任感不强。 3.3 管理部门的职责存在问题 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大多停滞在管理层上,缺少管理思想、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主要目的还是“控制人”,对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缺少教育培训,忽视了员工工作创造性、积极性方面的开发和管理,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不高,生产效率低下。 3.4 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短缺 目前,部分电力施工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然按照传统人力资源配置的方法来定义人力资源的优劣。不能从人的能力、潜力和发展前景上去衡量人才,仅仅是凭着以往的经验,导致了人才的错位,具有高水平的创造力的精英少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少,高层都是那些所谓经验丰富的“老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个企业越来越需要那些具有强能力、高素质和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目前,在电力施工企业里,这部分人才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 3.5 缺乏科学的绩效体系 当前的电力施工企业存在两大问题:①缺少完整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部分企业只考核不分析,绩效考核失去意义;②缺少合理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考核不能充分体现出员工的个人价值,考核结果不能对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导致员工存在很多的不满与抵制情绪。 4 加强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措施与方法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首先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成员的专业化培养,引进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科学化的培养现有的人力资源队伍。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要重视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尽快实现员工的工作和个人福利与企业挂钩,尽可能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对企业的满意度,实现企业吸引、留住人才的目的。 4.2 强化管理部门的职责 作为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管理上应与时俱进,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向新型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加对员工的开发与培训,形成持续学习的良好状态,逐渐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 4.3 建立与改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应建立与改善激励机制。企业可采取的激励方法有多种,一般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做好物质激励,主要是要制定出人力资源测量标准,通过对员工进行考核,在工资和福利方面给予一定的实际性的奖励;精神激励主要是通过表扬的方式,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给优秀的人才更多的权利和责任,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奋斗。除了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现代企业建设中,还应从价值层面上体现出企业的人性化,将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有效的结合起来。 4.4 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新形势下,电力施工企业的技术不断改进,先进的技术被应用于施工中,为了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就需要聘用更多的工种技术人员,或者进行部分岗位的合并。由于现在电力施工企业许多岗位都是进行电脑操作,而原先的工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技术操作差、能力单一等,很难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新知识的转变和学习缓慢,因此,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使员工成为可以掌握多种技能的发展型人才。根据员工的水平,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机制,通过内部考核,使员工可以广泛的接触不同技术和管理领域。 4.5 严格管理绩效 电力施工企业在绩效管理和考核方面,应要做到公正、公开,防止平均主义等不良现象发生,根据考核的实际情况,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工资挂钩,适当拉开资源分配的差距,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与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部公开考核结果,让员工了解并进行监督,使每位员工都可以看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使考核更加实际有效,而不再是流于形式。 4.6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企业文化 人才的工作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部分电力施工企业的现状是工作人员数量多,但缺乏技术突出的高级人才,另外,还十分缺乏能力较强的高级管理人才,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高级人才的缺乏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重视人才成长环境的建设,强化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工作力度是解决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首要途径。企业要想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理清自身的发展史,从发展史中去发现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导向,可以有效促进企业项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5 结束语 新时期加强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来说,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管理好人才才能管理好企业,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不断提高管理方式和方法,科学合理的管理好人才,确保电力施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浅析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些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三集五大”后电力施工企业管理转型,企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日渐成为了施工企业的管理轴心。但现如今,电力施工企业人才需求紧缺,人才流失严重。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昭示我们高素质、高技能、拥有创造性的人才日益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谁拥有人才谁便更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 关键词:施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加强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竞争非常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对人才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一,对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我国正大力建设的特高压智能电网,具有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人员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拥有过硬的技术能力,还要同时兼备管理方面的知识。第二,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加专业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施工企业影响巨大,外国公司的进入使我国施工企业又面临了一层挑战。由于国内外的规则有所不同,这就对我国人才提出了专业化加多元化的要求,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掌握法律、国际合同、项目运营等方面的知识。第三,人才成为施工企业申报资质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必须具备相应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等人才才能申报高一等级的资质,进入高一层次的发展。因此,加强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只有加大人才优势,才能在施工行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总量不足,部分冗员过多,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与当下施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冗员过多,优秀的企业经理、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非常缺乏,本科、研究生职工少,总体文化素质偏低,高级职称人员稀缺,但是企业普通型员工却呈现出相对富余的情况,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施工企业的发展。 2.没有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第一,很多企业在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的条件下缺乏战略思维,不能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来安排人力资源工作。第二,企业不能科学性的制定出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长远的用人数量和结构无法做出规划。第三,企业人员缺少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第四,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培训;对培训者考核不严格,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第五,没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没有把能力和业绩作为基础的人才选拔机制,仍然坚持“相马式”选拔人才方法,得不到企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影响企业的发展。 3.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队伍不稳定。施工企业人才需求紧缺,尤其是本科、研究生职工,优秀项目经理、高、中级职称人员。由于施工企业工作环境差,收入低,而电网其他企业以高薪水、高待遇等优厚条件获取紧缺的人才,而施工企业不得不面临人才流失的惨状。这样便造成了企业内部的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队伍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企业内部各个员工之间的磨合时间增长,默契度不够,这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也是以个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主要对策及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才强企的战略决策。人才队伍建设决定企业发展的前途,施工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和全局高度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计划。一要树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建设体系,将运行机制由单一输入变为齐抓共管。二要树立“以业绩吸引人才”的观念。企业要不断开拓进取,以企业取得的优异成绩,良好效益来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企业种下了梧桐树,就不怕引不来金凤凰。三要大力培养和造就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数量上要充足,素质要求高,技能要求熟练,最好还了解经济、管理或法律领域的知识,一专多能。四要“树立人才,工作先行”的观念。企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先决条件就是人才的培养,只有以充足的人才资源作为战斗后备,企业的发展才会拥有保障。 2、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使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要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必须采用多方位的激励手段。首先,企业应建立以目标实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具体可采取关心激励、参与激励、认同激励等方式来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其次,施工企业应适当借鉴国外的激励模式,相较于国内,这方面国外比较有经验。制定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激励机制。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企业想得到稳步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因此长期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 3.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健全的人才选拔机制是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筹码。要留住已有的优秀人才,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建立和落实能力评价、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等制度,加大人才的获取范围,获得更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型,综合型人才。面向市场而不是内部竞争招聘优秀人才,让企业纳入更大优秀人才。二是加强企业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人才是企业的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各人的能力和特长会在工作中有所体现,企业应学会是通过工作中各类人员的不同表现来挖掘人才,不仅仅着眼于外部引入,从内部提拔与外部引入人才相比更经济,内部自己挖掘甚至是培养人才,正面上直接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侧面对工人本身的发展也是一种提升,对于其他工人而言也是一种激励,不知不觉便加大了企业在员工心中的地位,对于企业留住人才也有很大帮助。三是,营造良好的用人氛围,树立典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采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重建设的思想,在企业用人方面我们也同样物质与精神两种方法并用,相辅相成解决企业的人才问题。例如要开展优秀科技人才、优秀项目经理等优秀人才的评选活动,荣誉本身便是很好的精神奖励,另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双管齐下,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让人才在企业里找到归属感。 除此之外企业还应采取重视自身建设,建立以效绩为基础多元化薪酬管理体系,实行目标管理等方式来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多方面,各层次,多管其下,一定能取得良好的业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施工企业如果想促进自身发展,在众多竞争者中站稳脚跟,或进一步开拓市场,单独寄希望于要提高财力、物力等物质方面的竞争力是非常片面的,人才方面的竞争同样是企业发展的重点,我们甚至可以称人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对广大施工企业做出了一个必须的要求: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而现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大多数施工企业在这方面水平明显有待提高,如此说来,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以实现施工企业的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医疗纠纷防范机制:县级医院院前急救如何防范医疗纠纷 摘要 目的:在院前急救时如何防范医疗纠纷医疗投诉的发生。方法:科室要加大对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加强院前急救规范化管理,增加急救设备,学习及了解相应医疗法律法规,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业务学习,以提高急救人员素质,重视人性化服务,强化服务理念,提高院前急救的医疗服务质量。结果:通过上述管理措施未出现一起医疗纠纷,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可以防范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医疗纠纷 防范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1]。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从事急救医学事业的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的问题。自平罗县人民医院120急救系统开通以来,接诊患者数万人次。现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浅谈一下院前急救中存在的医疗隐患及值得推广的防范对策。 医疗纠纷常见的原因 患方因素:由于患方缺乏一定的医疗知识,对疾病的治疗、医疗意外、并发症、病情发展缺乏认识。尤其对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治疗效果不好的疾病,抢救治疗的结果与患者家属期望相差甚远,因此容易导致医患之间产生纠纷。 医方因素:①救护车不能及时到达现场。由于院前急救的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十分期望一拨打“120”,医务人员就能够立即赶到现场急救。由于年轻护士多,经验不足,有时接听120急救电话时,未记或记错出诊地点或联系方式,或记录不详细,导致空诊或延误出诊。②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急救药品、器材准备不齐。院前急救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急字,或对患者的痛苦漠不关心,说话不讲究方式方法,态度粗暴,口气生硬。或出诊时急救药品、抢救器材带不全而延误抢救时机。③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不够熟练主要是参加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刚毕业的医生护士多,经验和应急能力差,抢救时一旦出现失误,容易给患者、家属抓住把柄引起纠纷。④医疗护理文书书写不重视:部分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不重视院前危急重患者的告知及签字。抢救结束后未能及时、全面记录院前急救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不写出诊病历或出诊病历书写不详细,不记录到达时间及返回时间。⑤转运途中安全隐患:如患者转送医院途中有时有的医生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守护在患者身边,患者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救治;有时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在患者及家属面前谈论与患者病情无关的事等,一旦患者转运途中病情恶化,便会引起纠纷。 防范措施 加强急救人员法制教育及急救能力:每周定期组织科室人员业务学习,除学习相关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外,还不定期进行突发事件急救演练,以提高急救能力及出诊速度,并请法律专业人士给我们教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使我们懂得了如何防范医疗纠纷、提升了急救服务能力,提高了急救水平。 及时出诊,确保在规定时间内(5分钟)出诊,科室除要求出诊的医务24小时在科室待命,抢救药品、抢救设备、车辆处于应急备用状态外,还要求平时接求救电话时尽量要问清楚地址,问清病史,这样就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带急救药品、仪器,保证到达现场后抢救工作能顺利进行。并要求司机及医护人员出车后再次拨打家属及路人打来的求救电话,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并电话指导他们自救。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我们医院是全县最大一家医院,而我们急诊科又是我院最大的一个科室,它承担着全县30万群众院前院内急救任务。救死扶伤,防病救灾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急救人员,首先要有敬业精神,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和急救技术,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精神,同时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现场要沉着冷静,抢救技术准确到位,使家属和患者满意。 强化服务理念,规范出诊人员医疗行为,重视人性化服务,要加强医患沟通积极配合抢救。在现场要善于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强化风险意识:由于院前急救行业的特殊性,它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2]。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错综复杂,年龄大小不一,病情急、重不同,所受教育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患病人群,其病情变化中隐藏着一些不可知因素,稍有疏忽,可能铸成大错[3]。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应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和预判能力,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履行告知义务,对病情危重不宜转运者,告知家属,征得家属同意签字后方可转运,转运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并及时记好抢救记录。 加强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规范院前急救病例的书写。在做好院前急救任务的同时,要及时准确地书写院前出诊病例,除记录病情变化及抢救措施外,一定要记录好出车时时间。到达现场时间、上车时间、到医院时间及抢救用药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4]。 确保救护车车位固定,急救通道畅通,改善停车环境,避免暴晒和严冬对车辆影响。车辆行驶到一定公里数或达到使用年限一定进行报废,更换新车。并对现使用中的救护车要定期消毒,保养维修,出车前检查确保无故障行车。增添完善车载急救设备,如除颤仪、车载呼吸机等。确保医疗设备完好,专人负责、定时充电、定期检查、保养、消毒、维修或更换。保证氧气充足、药品、物品品种齐全、无过期。 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院前急救”在大多老百姓心中是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他们只知道出车祸了,生病了打120然后焦急的等待,不懂得急救知识,还有部分对急救知识的缺乏,错误的处理患者导致二次损伤或加重损伤等等都会成为纠纷中一些常见的因素。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能让人们能了解急救并学会一些关键的自救的方法,能尽量争取宝贵的时间,更好的抢救患者的同时也能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我科已经在县城多家中小学校进行了宣传培训工作,以后还要继续加大宣传培训范围和增加活动次数。 浅谈医疗纠纷防范机制:浅谈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 摘要:发挥一线医务人员在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中的重要作用,要善于从患方消费心理学角度和经常检视医疗行为的方法,去观察、发现医疗纠纷隐患,早发现,重点防范。要学会掌握患方心理,疏导患方心理问题。要有做好证据的收集整理和保全的意识以及避开激烈矛盾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意识。学会“冷处理”,等待和引导患者理智的时候调处医疗纠纷。在医疗服务中,始终坚持尊重患者权利,增进与患方的亲切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医疗纠纷;医护人员;防范和处理 1 医疗纠纷的现状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正呈增加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也增加了医疗单位的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合法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医院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因此,调解和处理棘手的医疗纠纷成了门诊部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内容。医疗纠纷的调解和处理工作,具有难度大、技术性强、环节多、工作量大的特点。面对形形色色、令人头痛的医疗纠纷,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也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更不论最终采取什么方式予以解决的医疗纠纷,均会对社会、医患双方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只有有效地防范了医疗纠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医疗纠纷造成的不良影响。 2 患方经济状况及对医疗付费的态度 从消费行为角度观察,经济状况拮据或对经济支出计较的人群,易在收费项目上引申对医疗服务项目合理性产生质疑,引发医疗纠纷,有的试图通过质疑免除某项费用,有的则希望得到加倍赔偿。 3 患者关系人及关系人对医疗方案的态度 法律上,患者的身体处置权属于患者本人,实践上,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关系人起到很大作用,因此,不仅要观察患者本人的行为,还应观察患者关系人的行为,特别是病重、病危患者的关系人的行为,当患者的关系人可能对医疗行为挑剔时,预示着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有时关系人很可能是医疗纠纷的始作俑者医疗服务行为自我检视 任何一点医疗服务行为缺陷都有可能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重点从以下几点去识别。 3.1 诊疗方案是否符合医疗原则 诊疗方案是医生依据病情分析判断制定出来的,可能会出现不完全正确,或遗漏,或不属于最佳,但必须符合医疗原则,做到应该分析判断到的必须分析判断,不应出现有违医疗原则现象。 3.2 医疗行为有无引起对患者的损害结果 患者往往注重结果,对造成结果的原因却避而不谈;而医师更注重产生结果的过程和原因,任何一种医疗行为造成对患者身体的损害都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处理时要区分难于避免和可避免两种情形。 3.3 加强医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1)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工作责任心,规范服务语言,积极提倡礼貌用语。在诊疗过程中通过加强对病人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解释沟通、心理护理等,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努力提高对病人的服务满意度。 (2)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对违反诊疗护理规范的人员要认真查处,责任到人。 (3))建立培训考核制度,严格实习生、进修人员的管理,明确带教人员的责任。 (4)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定期进行医疗技术质量的动态分析、评估和跟踪调查,从严把好质量关,使医疗技术操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标准。 总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在医疗活动中绝不能违反医疗卫生方面的国家法律或职业规范,杜绝失职行为是医院避免医疗纠纷的根本方法。 3.4 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诊 积极改善诊疗区的医疗条件和基本设施,努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根据患者的需要,调整门诊布局,方便病人就诊,努力创建“花园式环境,宾馆式服务”的现代化医院,彻底消除病人挂号、收费、取药排队的现象。建立便民服务措施,如供应茶水、免费邮寄化验单、设立健康教育咨询台、值班主任及时解决病人的需求等,形成便民服务流程和网络。 3.5 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1)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使其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使医护人员自觉的依法行医,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医护人员要有纠纷意识,医院医务人员应更新观念,树立法律意识和纠纷意识,在诊疗活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病人的不满,就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3)医护人员要有举证责任意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使医疗机构承担了较大的责任。在医疗诉讼案件中,原告病人只需证明自己曾在被告处接受过诊疗并在诊疗后出现了人身损害后果,就算完成了原告的举证责任。此后,举证责任的“皮球”就踢给了被告――医院,由医院提供证据来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如果医院不能提供充足有利的证据,即举证不利,将承担败诉的结果。因此,医务人员应当有举证责任意识。在诊疗活动中不能重治疗、轻病历,不能光做不记或光说不记。病历不仅是记载病人病情和医务人员诊疗理活动的医疗文书,也可能成为以后出现医疗纠纷时的法律文书,成为决定自己在医疗官司中命运的重要证据。 4 结语 医疗纠纷具有放大效应,最初发生时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处理,会逐步升级。对待医疗纠纷,预防是根本,而一线医务人员在预防医疗纠纷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线医务人员在始终保持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的同时,应善于识别医疗纠纷隐患,加强医患沟通,要学会“治病”的同时“治人”,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尊重患者权利,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化解医患矛盾。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应注意倾听患方诉求,切忌无“裁判”情况下的争议,注意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和证据的收集整理,学会在患方冷静的时候沟通,尽可能使医疗纠纷能在患方理智的时候处理。 浅谈医疗纠纷防范机制:医疗纠纷管理实践与防范策略 摘 要: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医生和病人也会发生一些矛盾,自始至终医生和病人的关系都很微妙,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大家一直以来都很关心的问题。医疗纠纷也是医学界十分重视的问题,医院要用积极的心态处理医患关系,不怕医生和病人有矛盾,一旦发生矛盾就要尽快解决问题,把矛盾控制在最小化。本文通过详细谈论了医疗纠纷的管理方法和方法策略,在大体上解决了医院和病人产生矛盾时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旨在为大家提供帮助。 关键词:医疗纠纷;方法计划;医院病人 一、医疗纠纷的管理方法 (一)安抚家属和分析原因 医生和病人都不希望发生医疗纠纷,但是如果真的发生了,医院和病人家属必须直面问题,尽早找出过错方和解决问题。在发生医疗纠纷的第一时间,医院要尽力做好安抚病人家属的职责,因为这个时候病人的情况一定很危险,病人家属也很担心病人的安危。医院出于人道主义要照顾好病人家属,让病人家属的心得到温暖,缓解病人家属伤心焦灼的心情,也会让病人家属感受到医院是负责任的。与此同时,医院领导部门要召集相应科室的主任、医生和护士开会分析病人的病历和手术执行计划,找到是不是因为医院医生的处置不妥当而造成病人出现意外。在找原因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为防止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也给病人家属一个真实有信的医院形象。 (二)医院管理部门和医生的自我改进 医院可以对出现医疗纠纷几率较大的科室多强管理,让该科室医护人员多多注意和时时刻刻认真工作,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在全院范围内强调医患关系,要求每个医生服务态度必须要改进。这样做才能把发生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才能让病人重新感到医院和医生是最亲近的人。 二、医疗纠纷的防范方法 (一)医生和护士从心中做起 和病人最直接接触的人是医生,医生代表着医院的形象,医生和病人交谈时的表情和语言,就会让病人对医院产生第一直觉。医生对病人要关心体贴,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要好,给病人一种亲切感,让病人及家属着急焦灼的心情得到缓解,让病人相信医生,让病人信赖医院。 医生的专业水平一定要高,医生写的医嘱关系着病人的生命,所以医生也要时时补充新的医疗知识,要在医疗方面不停息的学习。医生一定要有责任心,更不能嫌麻烦,医生的一份细心可能就会挽救一个病人的生命,医生多留心一点病人的发病症状,可能就不会出现误诊的情况。同时心里也要时刻注意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护士的工作状态要高度集中,比如在分发药品时,不能有一丝懈怠工作必须认真。如果有任何错误发生,那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所以在工作必须兢兢业业不能有一丝马虎。 (二)治疗过程透明化 往往病人到了医院,还不知道做了几项治疗拿了什么药,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就已经花完了,这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从挂号看病到拿药,或者住院进行手术治疗,都要对病人和病人家属做到透明化处理。缴费要透明化,治疗方案要透明化。医生和护士不能嫌弃病人的咨询麻烦,如果哪一部分存在问题,医生护士一定要配合病人解决问题。透明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生和患者的关系,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 病人的手术方案和手术过程中存在的危险一定要详细的告知病人及家属,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即使最后手术真的出现了预期的问题,病人会减少责怪医院和医生不尽心工作和工作出现失误的问题,这就是透明化的好处。医生和护士对病人要注意的事项要反复强调,以防病人因吃过量药或者吃了不能吃的东西而造成病情加重。透明化处理问题让病人清楚自己的治疗方案,病人清楚自己病的严重程度,使病人在心里早早的做好了准备,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的机率。医生护士和病人一起致力于改善现在的医患关系,让医生和病人成为一家人,共筑良好的医院秩序和亲近友善的氛围。 三、结束语 虽然人人都说医疗纠纷问题不好解决,但是医院和医生就是要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从医生和护士做起,让病人及家属重新认识医生和护士还有医院这个大环境。改善医患关系,医生护士和病人都要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医生和护士要尽自己的全力治疗病人,病人要对医生和护士有信心,一起携手克服病魔。希望本文所说的管理方法和防范措施可以帮到医疗工作者,今后若有更有效的解决办法要及时补充进恚一起下定决心改善医生和病人的关系,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机率。 浅谈医疗纠纷防范机制:护患沟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评价和探究护患沟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00例门诊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组, 均应用护患沟通技巧, 另选取同期门诊治疗的500例患者为对照组, 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医疗纠纷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8%, 患者满意度为96.45%, 对照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为5.8%, 患者满意度为81.2%, 观察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护患沟通;医患关系;医疗纠纷;临床效果 护患关系是患者与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变化, 与患者的康复有着密切的联系[1]。而护患沟通是保证和维持护患关系重要步骤, 它是指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适宜及时的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反馈和沟通。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院的护理质量更加重视。不良护患沟通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增加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阻碍社会的发展。本文根据目前护患关系现状, 系统性调查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门诊治疗的患者500例作为此次报告的研究对象。评价和探究护患沟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临床效果。详细见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门诊治疗的患者500例作为试验组, 另选取同期本院门诊治疗的50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 患者年龄19~74岁, 平均年龄(35.8±12.7)岁。体重48~65 kg, 平均体重(59.3±1.9)kg。 1. 2 方法 1. 2. 1 调查问卷 结合研究期间患者的护理需求以及在实际护理中出现的障碍, 制定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10项指标:①主动交流必要性。②住院环境的安静。③耐心倾听诉说。④告知病情变化。⑤信任护士解释。⑥在意护士态度。⑦检查结果明细。⑧护士仪表是否端庄。⑨是否进行心理诊疗。⑩就诊等候时间长短。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 并统一的收回、整理, 然后分析。 1. 2.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试验组患者均应用护患沟通技巧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①注重仪容仪表。保持自身的干净整洁, 给患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全面了解患者疾病治疗和兴趣爱好等, 为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奠定坚实基础。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 给予患者真诚、信心和爱。并有效的和患者进行沟通, 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②尊重患者。患者护理期间应该充分的尊重患者, 尽量避免陌生、刺激的语言, 例如编号和床位号等。也避免直呼患者的姓名, 保证患者的隐私。③掌握沟通技巧。根据患者的疾病变化和心理特征, 选取恰当的沟通技巧。整个沟通过程应以鼓励和安慰为主, 给予患者适量的安抚。并结合治疗成功的案例进行讲解, 引导患者保持乐观态度。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医疗纠纷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试验组发生医疗纠纷4例(0.8%), 患者满意度为96.45%, 对照组患者发生医疗纠纷29例(5.8%), 患者满意度为81.2%, 观察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事件少于对照组, 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形势下医患矛盾更为严峻,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迅速, 医患关系又是社会热点话题, 信息传递影响难以控制[2]。再加上在医疗队伍的建设中存在极少数不负责任的医护人员, 导致网络暴力恶意的将医护人员行为进行放大, 加剧医患纠纷冲突, 危害社会和谐。普通人由于医学知识的缺乏和医疗信息相对不足, 在诊疗过程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不能意识到医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断章取义, 将舆论从一开始就被引向偏颇[3]。同时部分媒体为吸引公众的眼球, 恶意的描黑医疗工作人员来达到阅读量。而医疗工作人员因职业的责任感和神圣感, 使得他们很少从正面回应这些事件, 也不屑在网络上来表达自身的观念, 进而处于被动和消极的地步。 门诊的服务范围广泛, 医院的知名度越大, 患者来源就越广, 就诊时间较短, 环境陌生况且医托的欺骗也加剧了患者对医院的恐惧感[4]。同时门诊患者具有病情多变, 存在等候时间较长的特点, 不仅影响患者疾病的救治时间, 增加患者的痛苦, 还增加患者的焦虑、愤怒, 加剧护患间的矛盾, 增加医疗纠纷的出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t院改革不断深化,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整体医疗配备都相对的齐全, 且专业分工愈加的明确。而门诊患者来自不同的地域、医疗知识、个人文化素质、语言的差异都给护患沟通失效带来挑战[5]。研究发现, 护患沟通是维持医患关系融洽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医疗制度的深化改革, 护患沟通成为市场配置下的重要成分。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 进行适当的护患沟通是保证资源经济合理利用的桥梁。也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医患间的沟通应该是心灵和情感的沟通[6]。如果护理人员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站在患者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及时的向患者进行沟通, 询问患者所需要的帮助。不仅能保证整体的医疗质量, 还能减少患者所承担的医疗费用。同时患者也会理解医护人员的难处, 相互的交流, 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是社会的期盼、人民的呼声, 作为一名护士,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不仅要为患者解决身体上的痛苦, 还应理解患者的心理[7]。调查显示, 护理人员大都为女性, 承担着医院护理沉重的护理工作。而随着医疗风险的增加, 护理人员所承受的压力也愈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因职业的特殊性, 使得护理人员在面临纠纷时选择沉默。当每天都处于高压的状态下, 如果护理人员需要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安慰, 因此, 在遇到问题时将自身的情绪慢慢的疏解, 遇到突发事件也能沉着冷静的面对, 给患者带来积极向上影响。沟通要做到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的方式, 即抓紧床头交接班、晨间护理、入园宣教的固定时间, 配合以做治疗的间隙, 力求有始有终[8]。而相互之间的信任是保证护患沟通的前提, 因此在患者护理前, 先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兴趣爱好, 保证整个护理过程营造出健康积极的氛围。在病房中安置绿色植物可以为病房添加一丝温暖。在面对并不宽松的医疗环境中, 信任是护患关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患者授权护士进行护理工作的先决条件[9]。在住院治疗期间, 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相对的脆弱, 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言语相对在意。此时在与患者进行交谈过程中, 要注意语气措辞, 尽量避免直呼患者的姓名、床号、编号等。同时, 热情和细致的护理也是保证沟通顺利发展的前体。在患者护理期间, 要定期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结合家属建议, 制定出符合患者病情的护理方案[10-12]。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治疗、注意事项、用药方式等,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并让患者家属进行监督, 确保家属的责任心。而且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交谈, 是拉近人们之间关系的桥梁。而如果对患者部分情况, 直言相告会产生副作用, 甚至导致意外发生。 本文结果显示, 试验组发生医疗纠纷4例(0.8%), 患者满意度为96.45%, 对照组患者发生医疗纠纷29例(5.8%), 患者满意度为81.2%, 观察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事件少于对照组, 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临床针对门诊患者进行适当的护患沟通有着重要意义, 可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浅谈医疗纠纷防范机制:浅议医疗纠纷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 医疗纠纷;成因;防范措施 医疗纠纷是指因医疗因素导致的医患之间的纷争和矛盾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医疗纠纷也日渐增多,如何减少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以及怎样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已成为众多管理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浅议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一、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 1.医疗体制存在弊端 医改以来,由于政府部门过多地把医疗卫生工作推向市场,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淡化,社会保障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人员经费、运行经费和发展基金基本上依靠服务收费,加重了患者负担,再加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社区、农村、基层卫生水平低下,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公众对医疗行业总体满意度下降,信任度降低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产生纠纷。 2.医疗机构管理滞后 在众多的医疗纠纷中,多可发现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没有严谨的质量管理方案,对各项制度的执行监控不力,使医疗过程出现薄弱环节,放松了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等精神文明教育,医务人员缺乏依法行医的意识,影响了医院服务质量,产生纠纷。 3.医患沟通不力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在信息掌握方面不平等,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知情权,而医护人员有时未履行告知义务或未及时履行告知义务,抑或告知患者后,由于患者医疗知识欠缺,未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加之医务人员长期以主导者自居,而患者是被动的,即医生“说了算”,疏于与病人沟通,解释问题简化、专业化,医疗信息传达不完整,一旦出现患者病情突变、死亡、残疾等事情,患者及家属即会归咎于医院,产生纠纷。 4.医疗技术水平有限 医疗水平无法满足患者的主观需求,医疗工作具有专业性、特殊性、高风险性以及人体的差异性。医疗领域存在着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医务人员去探索、发现,医疗理论技术的提高也必然存在着一个逐渐摸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多,必然会打击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一旦发生意外时,往往患者不能接受,发生纠纷。 5.服务不到位 少数医务人员素质差,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淡薄,放松自律和职业道德要求,忽视患者的合法权益,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患者因病到医院治疗,在身心两方面都希望能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帮助。一份在中国5省市部分医院分别对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患者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为仅44.76%[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患者在就医时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太满意,这样无形中加大了医疗风险,降低了医疗质量,给患者身心带来了伤害,医疗纠纷也就在所难免。 6.患者及家属对医生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 患者及家属对医生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缺乏科学的认识,患者期盼有病求医,只能治愈,把医生当“神仙”,只能“妙手回春”不能有半点差错,一旦病情发生难以预见的后果,或者发生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或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不正视现实有限的医疗技术,不能承认客观和看待病情转变的原因,一旦治疗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效果,理智失控,引发纠纷。 7.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以及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患者对生命健康质量的重视也远超过以往,对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疗机构提供方便快捷的各项服务、精良的硬件设施,良好的修养环境、舒适的住宿条件、贴心的看护等,如果达不到要求,就有可能引发纠纷。 8.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虽然有《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护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医疗行业起着极大地推动作用,也在相当的程度上维护了患者的利益,但更多地强调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应负的责任,司法部门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这有失公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法律是针对整个医疗系统的,所以,发生纠纷时,没有如何采取的法律依据,在医患双方产生矛盾时,也没有一个统一完备的法律标准,致使很多纠纷的判决结果差异很大,可信度不高,所以许多人在发生医患矛盾时,不是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自行解决甚至动用暴力手段,严重影响医疗秩序。 9.医疗行为的过失 由于医疗行为的过失,造成患者的伤残、死亡或财产损失等引起患者及其亲属的愤恨和不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布实施后,越来越多的患者把自己看成是医疗服务的消费者,以为自己付费后就要享受最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患者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医疗机构出现医疗过失行为而导致患者伤残、死亡或财产损失时,患者及家属就会认为自己的权益受侵犯,从而引发纠纷。 10.社会舆论的不当导向 时下医疗纠纷时常成为新闻热点,不可否认,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工具,对社会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很强,认为患者到医院就应该完全治愈,不尊重医学的客观性,对医院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不甚了解,出于同情弱者,有些报道难免有失偏差,加深社会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不理解、不信任、不满意,引发纠纷。 二、防范措施 1.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医疗机构管理 医疗卫生事业是带有公益性、福利性特点的事业,政府应承担主导职能,加大政府对医疗事业的财政投入,扭转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趋利现象,这样也可以避免为了经济效益而增加患者的负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形势下医院也应更新观念,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监管各项制度的落实及环节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取得患者的信任。 2.加强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沟通是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沟通有利于纠纷的解决。在医患沟通中,除医生要耐心听取患者的叙述和设身处地去体会患者的痛苦、烦恼和怨恨外,还要尊重医学诊治信息的沟通,其实质是把治疗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目的、进行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对疾病治疗方案选择以及要求患者如何配合等,充分向患者告知,由患者做出自主选择,所以在新世纪的医患关系中,医生更大程度上是教育者、引导者和健康顾问,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及时沟通,就会得到患者的信任,才能减少纠纷的发生。 3.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是防范医疗纠纷重要的一点。医院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医务人员医学知识的巩固和更新,每年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外派技术骨干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回来后鼓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并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及学术讲座,加强医学继续教育学分考核等,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另外,加大改善医疗环境和设备力度,及时更新配套先进设备,为诊疗工作提供保障,以便顺应患者越来越高的就医要求。 4.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侵犯,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医务人员要戒除“以医为尊”的思想观念,强化以人为本教育,了解病人需求,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对患者多一点同情、多一些耐心、多一份真诚,要让患者感到温馨、安全。医务人员要充满同情心、爱心,还要有更高的责任心,把患者对医务人员“生命相托”的信任贯穿到医疗活动的每个环节,杜绝医疗过失,使患者放心、满意。 5.正确引导患者对医疗水平期望值过高 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管现代医学如何发达,医院或医生对疾病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患者只有在一个理性的认识基础上,才有助于应对此后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且要尊重医务人员,消除将医务人员“神化”,进了医院就进了保险箱等思想,医务人员工作非常辛苦,劳动强度大,患者及家属应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很好地配合,才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6.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医务人员的维权意识 近年来,我国虽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但相对零散,无法满足医疗纠纷法律诉讼的需求。要使医患双方在发生争议、纠纷的时候,通过正常的途径解决,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制定一个针对医疗纠纷的法律,规定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如何赔偿等问题。法律保护医患双方的权利,患者受到医疗损害时,可以依法要求赔偿,同时医院和医生的权利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对医务人员进行侮辱、使用武力手段对医务人员造成人身伤害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另外,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了解医疗纠纷案件处理的有关程序和要求,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良好的应对。 7.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 卫生工作接受社会的舆论监督是必要的,要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效应,新闻媒体应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医疗纠纷的来龙去脉,对正反双方都要做实事求是的报道,而不应误导消费者,让事态更严重。除此之外,医院方面应转变观念,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介绍真实的情况,争取媒体正面报道,改善医患矛盾。 8.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由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在发生保险范围内的医疗损害时,依法由保险公司赔偿的制度[2]。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医疗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可实现医疗损害赔偿社会分担,减少医疗机构运行风险和成本,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减轻医务人员负担,解决后顾之忧,对患者赔偿更有保障,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时,可保证患者获得合法赔偿利益。 总之,造成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多,但重点在于防范。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中一种新型的医患关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推向前进。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研究:加强医院资产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今年,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目的是要摸清家底,真实、完整地反映出各单位的资产情况和财务状况,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合理配置及有效使用。笔者根据对此次资产清查工作的调查,结合日常了解到的医院资产管理的情况,总结出医院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固定资产盲目投入,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严重。 1.1 有些医院为了追求规模、上档次,盲目引进贵重仪器设备,扩大基本建设项目,其中大部分医院还需靠贷款筹集资金,但由于缺乏对医疗市场需求充分的了解,业务量往往不饱和,资产使用率低下,造成闲置浪费,同时还要付出昂贵的财务成本和维护成本,影响了医院的经济运行,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财务状况不良。 1.2 轻视固定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确,造成帐实不符。帐实不符存在以下两种原因:一是固定资产的购入、调拨、捐赠等未及时入帐或出现错记、漏登等现象造成帐实不符;二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分散在各部门,且大部分资产是可移动的,科室之间相互借用,或因管理人员调动,对其使用的设备未办清交接手续,因此使用科室明细帐与实物大多不相符。一些医院的固定资产缺乏专人管理,权责不明确,各部门闲置的设备无人清理,报废的设备不及时按报废程序处置,任意堆放,甚至丢失。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资产的真实性。 2 医院收入管理缺乏严密的内部控制程序,不能确保资金安全。 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实行了微机收费管理,按理,管理手段的提高会加强资金管理的安全性,但遗憾的是,许多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收费系统软件的了解,没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进行管理,仍在使用一些落后的控制手段,加上审查不严格,致使不少医院货币资金的安全仍存在严重的隐患。最近2年一些医院陆续发现了收费人员贪污、挪用公款的案件,涉案时间一般都有几年。医院资金收入管理的主要漏洞出现在以下环节。 2.1 收费人员缴款不及时,大量的现金滞留在收费人员手中,给资金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同时也给收费人员挪用公款制造了机会。 2.2 收据核销与收入收缴工作程序脱节,核销人员只是将收费人员交回的收据存根进行核销登记,并不管收据上记载的资金是否已收回,使收据的核销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对收入缴销环节的控制作用。 2.3 对手工收据的使用缺乏有效的控制。由于停电或收费系统故障需临时使用手工收据,如手工收据的收入不进入收费系统管理,会造成收入控制的盲区。 2.4 收入核算没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许多医院对收费人员月末没有缴完的收入不进入当月的收入核算,一方面造成收入核算不真实,另一方对收费人员的应缴收入不能形成双向控制。 2.5 病人退费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收费人员和结帐人员如仅凭收据退款,给一些不需要收据报帐的人制造了退款的机会,国内曾有一家医院因退费管理不严格,给医院造成了重大损失。 3 支出管理没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收支审批制度不健全,缺乏重大经济事项的管理制度。 3.1 支出的预算不准确与实际情况脱节,使预算难以执行。造成实际支出没有计划性,随意性强,超支浪费严重。 3.2 收支审批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的授权审批限制,出现权力过度泛滥或权力过分集中于1人,都会造成支出的失控。 3.3 重大经济事项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医院对重大经济事项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和集体讨论,作出不理性的决策,对医院造成了损失和浪费也没有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 4 医院债权债务的核算不准确,清理不及时,往来关系不清晰。 4.1 医院的债权主要是医疗欠费和预收医疗款,但其核算不准确是各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会计核算没有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造成了明细帐已入帐的债权债务没在同一核算期反映在会计总帐中,造成帐帐不符,影响核算的准确性。 4.2 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形成坏帐、呆帐。如病员欠费中,一些无主病人、债务人死亡或单位破产而无法清偿,或者因病致贫而无力缴纳,甚至有的恶意逃费,无端制造纠纷形成的赖帐等情况,由于医院没及时清理,致使形成坏帐、呆帐无法收回造成损失。在医院内部往来帐目中,主要是部门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往来核算,有些事项已经办理完毕,但经办人未到财务了帐,完善手续,长期挂帐,影响到债权债务的真实性。 5 对问题的预防和控制 5.1 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基建维修项目等重大经济事项要经过集体讨论决策,进行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议,并提出2个以上的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减少决策失误。 5.2 一般性购置和修缮,要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预算,以保证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日常支出可确定开支范围,实行定额标准,如办公费、差旅费的报销。建立健全支出预算管理制度和授权审批手续控制支付程序,开展科室成本核算,监督预算的执行,降低成本费用。各部门的实际支出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根据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办理各项支出。支出预算需要调整时,要由有关部门、科室提出书面报告,提请院务会、职代会审核后执行。 5.3 统一认识,增强职工内控意识。组织职工学习经济、财经法规、《医院财务制度》等相关文件、政策,使他们认识到内控制度是业务活动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是医院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测评等手段激发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参与、主动接受控制。 5.4 医院应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负责资产的购建、验收、入帐、计量管理、运行管理、维修、处置等事项,规定固定资产投资从计划、论证、购建、改造、大修、处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程序,同时财务、审计等部门应对资产的管理过程进行监控。属重大经济事项的需经集体讨论,凡是符合政府招标采购管理办法规定的项目,要通过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形式进行。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设立医院、科室二级明细帐和卡片,并粘贴标签,派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头。定期盘点、核对帐实。对医院固定资产报废进行金额控制,超过规定金额的,必须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5.5 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定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实行岗位轮换制。出纳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核算,限额存放备用金,印鉴与支票分别保管。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由出纳以外的财务人员编制,及时查询未达帐。 5.6 建立收入的内部控制程序。保证收入核算的准确性和收入流转过程的安全。(1)当日收款必须当日上缴,缩短现金滞留时间,保证收入及时入帐,规定收费日报表的时间前后分秒连接,做到日清月结。(2)稽核会计及时对收费日报表与收据存根进行手工和微机系统的双向核对:实际票号的连接与收费系统的收费记录相核对,收据记载金额与收费日报表相核对,作废记录与作废票据相核对。同时加强对手工收据的管理,手工收据在使用后,待系统恢复再补录入收费系统加入当日的收费日报表缴款。稽核会计还应利用财务监控系统对收费人员已缴款项进行确认,对未缴款进行实时监控。(3)月末,收入核算会计将所有收费人员的收费记录与缴款记录相核对,将各收费人员已收但未交的收入作为当月收入核算同时挂应收款。(4)对收费人员定期检查、盘点,制定严格的考核规则。(5)制定病人退费的审批制度,规定所退票据三联必须齐全,由医生、药剂人员或物价人员注明退费原因,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审签。对医疗预收款的冲退要严格核对帐目,收回预交款收据,防止重复退款。 5.7 加强票据管理,派专人负责票据的购入、领用、缴销、审核、归档,按票据种类设置总帐,按使用人设置明细帐,限量领用,及时核销。 5.8 建立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设专人加强对债权债务的日常核对、清理工作,分析帐龄结构,及时催收欠款,有计划地清偿债务。病人欠费在医院债权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欠费的管理可结合业务科室的收入核算并进行考核。 5.9 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授权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明确信息化管理的职责、权限,规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监控办法,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对不同操作系统中的财务数据坚持每月核对,保证帐帐相符。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研究:加强医院资产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今年,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目的是要摸清家底,真实、完整地反映出各单位的资产情况和财务状况,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合理配置及有效使用。笔者根据对此次资产清查工作的调查,结合日常了解到的医院资产管理的情况,总结出医院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固定资产盲目投入,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严重。 1.1 有些医院为了追求规模、上档次,盲目引进贵重仪器设备,扩大基本建设项目,其中大部分医院还需靠贷款筹集资金,但由于缺乏对医疗市场需求充分的了解,业务量往往不饱和,资产使用率低下,造成闲置浪费,同时还要付出昂贵的财务成本和维护成本,影响了医院的经济运行,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财务状况不良。 1.2 轻视固定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确,造成帐实不符。帐实不符存在以下两种原因:一是固定资产的购入、调拨、捐赠等未及时入帐或出现错记、漏登等现象造成帐实不符;二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分散在各部门,且大部分资产是可移动的,科室之间相互借用,或因管理人员调动,对其使用的设备未办清交接手续,因此使用科室明细帐与实物大多不相符。一些医院的固定资产缺乏专人管理,权责不明确,各部门闲置的设备无人清理,报废的设备不及时按报废程序处置,任意堆放,甚至丢失。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资产的真实性。 2 医院收入管理缺乏严密的内部控制程序,不能确保资金安全。 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实行了微机收费管理,按理,管理手段的提高会加强资金管理的安全性,但遗憾的是,许多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收费系统软件的了解,没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进行管理,仍在使用一些落后的控制手段,加上审查不严格,致使不少医院货币资金的安全仍存在严重的隐患。最近2年一些医院陆续发现了收费人员贪污、挪用公款的案件,涉案时间一般都有几年。医院资金收入管理的主要漏洞出现在以下环节。 2.1 收费人员缴款不及时,大量的现金滞留在收费人员手中,给资金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同时也给收费人员挪用公款制造了机会。 2.2 收据核销与收入收缴工作程序脱节,核销人员只是将收费人员交回的收据存根进行核销登记,并不管收据上记载的资金是否已收回,使收据的核销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对收入缴销环节的控制作用。 2.3 对手工收据的使用缺乏有效的控制。由于停电或收费系统故障需临时使用手工收据,如手工收据的收入不进入收费系统管理,会造成收入控制的盲区。 2.4 收入核算没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许多医院对收费人员月末没有缴完的收入不进入当月的收入核算,一方面造成收入核算不真实,另一方对收费人员的应缴收入不能形成双向控制。 2.5 病人退费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收费人员和结帐人员如仅凭收据退款,给一些不需要收据报帐的人制造了退款的机会,国内曾有一家医院因退费管理不严格,给医院造成了重大损失。 3 支出管理没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收支审批制度不健全,缺乏重大经济事项的管理制度。 3.1 支出的预算不准确与实际情况脱节,使预算难以执行。造成实际支出没有计划性,随意性强,超支浪费严重。 3.2 收支审批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的授权审批限制,出现权力过度泛滥或权力过分集中于1人,都会造成支出的失控。 3.3 重大经济事项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医院对重大经济事项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和集体讨论,作出不理性的决策,对医院造成了损失和浪费也没有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 4 医院债权债务的核算不准确,清理不及时,往来关系不清晰。 4.1 医院的债权主要是医疗欠费和预收医疗款,但其核算不准确是各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会计核算没有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造成了明细帐已入帐的债权债务没在同一核算期反映在会计总帐中,造成帐帐不符,影响核算的准确性。 4.2 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形成坏帐、呆帐。如病员欠费中,一些无主病人、债务人死亡或单位破产而无法清偿,或者因病致贫而无力缴纳,甚至有的恶意逃费,无端制造纠纷形成的赖帐等情况,由于医院没及时清理,致使形成坏帐、呆帐无法收回造成损失。在医院内部往来帐目中,主要是部门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往来核算,有些事项已经办理完毕,但经办人未到财务了帐,完善手续,长期挂帐,影响到债权债务的真实性。 5 对问题的预防和控制 5.1 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基建维修项目等重大经济事项要经过集体讨论决策,进行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议,并提出2个以上的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减少决策失误。 5.2 一般性购置和修缮,要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预算,以保证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日常支出可确定开支范围,实行定额标准,如办公费、差旅费的报销。建立健全支出预算管理制度和授权审批手续控制支付程序,开展科室成本核算,监督预算的执行,降低成本费用。各部门的实际支出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根据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办理各项支出。支出预算需要调整时,要由有关部门、科室提出书面报告,提请院务会、职代会审核后执行。 5.3 统一认识,增强职工内控意识。组织职工学习经济、财经法规、《医院财务制度》等相关文件、政策,使他们认识到内控制度是业务活动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是医院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测评等手段激发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参与、主动接受控制。 5.4 医院应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负责资产的购建、验收、入帐、计量管理、运行管理、维修、处置等事项,规定固定资产投资从计划、论证、购建、改造、大修、处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程序,同时财务、审计等部门应对资产的管理过程进行监控。属重大经济事项的需经集体讨论,凡是符合政府招标采购管理办法规定的项目,要通过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形式进行。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设立医院、科室二级明细帐和卡片,并粘贴标签,派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头。定期盘点、核对帐实。对医院固定资产报废进行金额控制,超过规定金额的,必须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5.5 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定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实行岗位轮换制。出纳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核算,限额存放备用金,印鉴与支票分别保管。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由出纳以外的财务人员编制,及时查询未达帐。 5.6 建立收入的内部控制程序。保证收入核算的准确性和收入流转过程的安全。(1)当日收款必须当日上缴,缩短现金滞留时间,保证收入及时入帐,规定收费日报表的时间前后分秒连接,做到日清月结。(2)稽核会计及时对收费日报表与收据存根进行手工和微机系统的双向核对:实际票号的连接与收费系统的收费记录相核对,收据记载金额与收费日报表相核对,作废记录与作废票据相核对。同时加强对手工收据的管理,手工收据在使用后,待系统恢复再补录入收费系统加入当日的收费日报表缴款。稽核会计还应利用财务监控系统对收费人员已缴款项进行确认,对未缴款进行实时监控。(3)月末,收入核算会计将所有收费人员的收费记录与缴款记录相核对,将各收费人员已收但未交的收入作为当月收入核算同时挂应收款。(4)对收费人员定期检查、盘点,制定严格的考核规则。(5)制定病人退费的审批制度,规定所退票据三联必须齐全,由医生、药剂人员或物价人员注明退费原因,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审签。对医疗预收款的冲退要严格核对帐目,收回预交款收据,防止重复退款。 5.7 加强票据管理,派专人负责票据的购入、领用、缴销、审核、归档,按票据种类设置总帐,按使用人设置明细帐,限量领用,及时核销。 5.8 建立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设专人加强对债权债务的日常核对、清理工作,分析帐龄结构,及时催收欠款,有计划地清偿债务。病人欠费在医院债权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欠费的管理可结合业务科室的收入核算并进行考核。 5.9 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授权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明确信息化管理的职责、权限,规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监控办法,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对不同操作系统中的财务数据坚持每月核对,保证帐帐相符。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研究:浅谈如何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医院资产管理 [摘 要]资产是任何社会组织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医院承担着提升完善医疗条件和治病救人的双重发展要求。然而,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因缺乏科学的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医院资产管理体制在购置、管理等环节显现出较大问题。本文深入分析医院资产管理混乱的现象、原因,借鉴内控体制较好的医院,提出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产管理的建议,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资产管理 反映医院的经营水平和发展实力、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医院规模、拥有先进医疗设备数量等因素直接决定了医院的地位。医院为了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投入巨额资金购置先进的医疗器械、设备、药物药品。但是,由于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体制的不健全,巨额的投资带来了资产管理上的混乱和浪费。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医院开始重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升资产投入带来的经济效益水平,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医院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 医院资产管理现状 简单来说,医院的资产管理主要包括医疗设施器械等固定资产管理、耗材药品等非货币的流动资产管理以及资金管理三个方面。医院的资产管理渗透在医院整个医疗活动的整个过程。如今,医院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将资金和成本管理作为重点,实现把资产效益发挥到最大的目标。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医院盲目扩大医院规模,造成了资产资源的流失和浪费,综合分析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不符合医院的实际。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带有严重的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倾向,出现失误相互推诿,无人负责;二是对于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缺乏规划和内部控制,导致设备采购管理出现失控,设备的使用效率严重下降;三是医院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的权利集中,预算审批和采购等环节分离,管理上脱节,导致盲目增加新设备器械,忽略常规设备的更新;四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本身不规范,如门诊楼、医疗器械等一些固定资产已投入使用,却没有及时入账固定资产,导致资产的折旧、分摊数额不准确,不能准确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本。 (2)非货币的流动资产管理使用效率和效果差强人意。医院非货币的流动资产通常包含药物、材料,患者欠费几个方面。作为价值较高的耗材,医院的采购模式基本都是耗材所在科室按期提交需求报告,采购部门根据所需品名、型号、规格以及数量备货,抑或供应厂商直接将所需耗材送至相关科室。在高价值耗材采购过程中,耗材本身直接由所需科室保管使用,而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只是发挥报销货款的作用。这样的采购模式,导致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对于耗材管理的缺失,耗材采购计划、审批流于形式,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预算、计划的合理性、准确性有所降低。 药物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据统计,在医院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40%~60%,储备成本较高,在医院的业务收入支出中占较大比重。因此,药物在医院非货币的流动资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药物品种多、数量大、流动性较强,通常情况下在采购过程中只注重价格和质量,忽略了流通环节的控制、财务管理等,给盘点、抽查带来较大困难。 在患者欠费方面,医院普遍存在核算不精确问题。医院患者多、情况复杂,给会计核算带来较大麻烦,加之没有深入贯彻执行权责发生制度,账面不符情况时有发生。 (3)现金流、货币资金管理存在隐患。医院的现金大量集中在门诊与住院收入上,关键控制在于监管收费岗位。目前计算机收费管理已普遍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现金管理的安全性。但是在计算机收费管理的新形势下,资金管理的风险在关键控制点、表现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资金管理的风险依然存在,如收费岗位工作人员不能将所收款项及时上缴,造成大量的现金滞留。除此之外,计算机系统缺乏长款、短款监控、医院审批制度、流程不健全等因素,都成为医院现金流、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潜在隐患。 (4)医院其他资产管理有待提高。除了常见的固定资产、非货币的流动资产、现金流、货币资金管理外,医院的其他资产管理业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民营企业与医院联办医院,医院的名称带上企业的名字。其实,医院的牌子是一块无形的资产,可以同时为医院和企业带来信誉。但是,目前许多医院和企业不能正确看待。 2 医院资产管理出现问题分析 (1)医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资产管理意识和知识。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医院作为独立的法人,逐步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较,成为市场主体的最突出的变化在于要独自承担风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然而,转型后的医院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略了医院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盲目扩大医院规模,追求大而全,不能理性面对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不能理性研究处理医院扩大之后资产管理的流程和控制手段。 (2)医院资产管理员工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医院的发展要求。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是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部门,经调查统计得知,许多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员工仍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方法中,缺乏更加扎实深入的财务理论知识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能为医院领导层的决策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和建设性意见。 (3)医院的资产管理体制体系不完善。在医院资产管理工作中,人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是科学的资产管理体制体系不可或缺。医院财务管理部门、采购部门、设备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监督机制,相互配合监督不到位,成为医院资产管理不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医院资产管理思路分析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加强内部控制成为必然。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要结合实际、稳步推进,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1)改善提升医院的管理环境,加强内部控制。第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结构,明确管理部门之间的设置、人员结构、工作流程和相互关系,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第二,确定医院的长远发展目标,以适应内外因素带来的发展变化。要科学规划医院的各项设施建设,改善医疗环境,提高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第三,加强医院的政风行风建设。要在全体医务人员中牢牢树立“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的思想,加强医务人员与病患的沟通协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院的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坚持医德医风宣传教育。第四,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医院应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力度,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充分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整体素质。 (2)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严格加强预算和审批制度控制。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第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订医疗设备长远规划和采购预算,建立固定资产的采购、检验、入账以及后期的管理维修处置等管理档案,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第二,医院要结合实际情况,严格制定实施固定资产采购审批制度,对于属于重大事项的实行集体讨论,对于符合规定的项目,严格按照招标程序予以采购。第三,医院要落实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档案,做到每一项资产有专人负责维护,定期检查盘点。 (3)在非货币的流动资产管理方面,医院要牢牢把握分离不相容制度。在耗材管理方面可采用ABC分类方法,注重把握两个层次,一是分类管理高值耗和非高值耗的耗材;二是区别管理高耗材中的通用材料和跟台高值耗材。 在药品管理方面,医院要成立专门的药物管理组织,确保药物使用安全高效。药物采购与管理人员负责药物的采购供应与管理工作,依据每月各类药物的消耗情况,按照规定的药物采购计划,经审批合格后,方可采购。通常,在供应正常时,库存量为2~4个月,注意把握药品积压与紧缺之间的矛盾,了解市场供求状况,防止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院。此外,要通过建立畅通的药物采购渠道,坚持从信誉较好的主渠道采购药物。针对病患欠款、退费等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执行票据三联制度。 (4)加强对货币资金管理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监控。加强资金的管理,一要做到及时上缴当日所收款项,减短现金的滞留时间,做到日清日结;二要加强对收费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监督医院收费人员的收费过程、流程是否符合规定,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定期评估,杜绝收费管理人员出现差错或舞弊等行为;三是尽可能减少收费人员滞留现金数量。对于当日内不能及时上缴的现金,下班后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放入保险柜予以保管;四是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财务的监控系统对收费人员上缴款项予以及时确认,同时对于未及时上缴款项进行即时监控。 (5)对于医院其他资产的管理,重点在于改善医院的整体控制环境。医院应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严格制定实施资产预算、审批、流转与处置制度,防止资产的流失。 4 结 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医院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面对科学技术的的深入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医院的规模、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成为重要课题。医院领导层应加强通过改善内部控制提高医院资产管理效益的意识,建立健全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医院的各项资产安全,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扩大医院的整体影响力,推动医院实现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研究:医院健全内部控制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基于医院中固定资产价值高、管理难的特点,固定资产一旦失控将会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对于医院的发展十分不利。而固定资产作为一种医院经营的重要资源,在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医院内部控制的制度是为了降低企业内部损耗、提高经营效率而采取的措施。本文从固定资产和内部控制的角度阐述了其中存在的矛盾,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医院 固定资产 内部控制 管理 策略 1.固定资产管理 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是对固定资产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控制等一些列的总称。而医院固定资产的任务就是确保企业资产安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增值,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果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理念角度来诠释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的话,固定资产管理业务就是一种从形成作为其源头开始一直到资产退出为止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管理。其中所包括的管理业务也是纷繁复杂的,主要有产权管理、设备管理、资产租赁、资产评估、资产实物核算、信息化管理等等项目。 2.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的问题 第一,很多医院在购置了固定资产之后,管理者就开始对其不理会了,经济效益和使用成本都不去顾问,导致有些固定资产损坏了迟迟未能维修,甚至有些资产还会一直闲置下去。因为管理意识的薄弱,重钱轻物的思想,使得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极不协调,财务监督力度薄弱。 第二,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大型的医院都会设立三账一卡的制度,财务总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总账、一级明细账和二级明细账、台帐。但是负责二级明细账的会计人员业务属于财务部门领导,而行政属于资产管理部门领导。这种领导方式导致了一种即管非管的状态,对会计人员来说也是十分尴尬的。 第三,在医院实行“三账一卡”制度形式的时候,虽然有专门负责这一领域的财务和资产管理人员,但是有时候对于人员要求的制度并不完备,或者是管理人员的人手不够,有些人员还担任着其他的工作,配备随意性和专业人员不够专业;负责二级明细账的会计人员,由于本身的意识薄弱,往往认为这些岗位根本不重要,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低下,在这些所谓“不重要”的岗位常常会配备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员来管理;未经培训就直接上岗或者是培训过于简单,缺乏设备的维修人员,各个岗位的职责不够明确,追究责任困难,责任追究制度没有或不全面。 第四,因为会计核算的不规范,导致部分资产管理和会计人员在对资产进行分类的时候纯粹按照资产的价格来分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现今,有很多的资产市场价格变动的幅度是很大的,即便是同一种资产,在不同的年份价格的差距也是很大的。而且固定资产的标准也不是绝对不变的。有时候去年的固定资产到了今年就会因为达不到标准而属于了低值易耗品管理。同一类产品也会因为规格型号的一些差异而存在着价格上的差异。有些医院,就是因为没有把固定资产入账标准进行统一,入账标准因人而异,随着时间而变化,随意性大。一些管理人员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等到该管理人员离职换人之后,因为加之不够,只能归属低值易耗品管理;即便是同一个管理人员,如果今天按照固定资产入账,明天又按照低值易耗品入账,如果没有统一标准的话,随意性也是很大的。 第五,对于资产的处置,部分医院表现得十分随意,光是凭借着使用者或者是维修人员的意见就进行报废,有时可报废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设备。这其中就缺乏一种约束机制,使得部门过分热衷新设备的更新换代,而维修人员也热衷于送人情等,在报废单上好不负责任地就签字。总而言之,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医院缺乏独立的、有效的论证和监督机制。 第六,由于个别医院资产报废的程序有问题,规范程度欠缺。导致部门管理的实物已经报废,但是因为其中的一些程序上的混乱和缺陷,财务部门没能够及时减账。而部分医院对于产权的意识也不够重视,相关资产没能够及时办理相关的权证。这样时间久了就很容易产生产权纠纷,而且还提供不出有力的证据。有时候,资产管理部门人员还有使用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更换、离职等,由于没有对资产进行清点和移交,会导致移交不清的现象。这些都是缺乏有效约束所导致的一些管理问题。 3.医院健全内部控制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根据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可以考虑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健全内部控制。第一,固定资产的增加必须要按照预算来执行和安排。根据每个单位自身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并且对投资进度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而且对于一些重大的项目,则需要集体解决并且审批,避免造成重大损失。而对于外购固定资产而言,则应该完善审批制度以确保执行环境的良好。第二,单位应该建立完善业务授权审批的相关制度,明确其中相关的控制措施。明确责任人和经办人的职责范围。第三,单位要根据相关的制度结合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账簿记录的制度。并且交由相关的部门顶起核对相关的账簿,以确保账务与实际情况相符。第四,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维修等应该讲责任明确到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并且同一部门不能办理业务的全部过程,加强内部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避免出现内部人员联合进行徇私舞弊的情况发生。第五,加强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内控,并且明确其中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以及相关的责任等等。重大项目的资产处置则应该集体做决策,避免出现个别人独权办理的情况,对于固定资产的价格则应该采取必要的方法经过授权部门的审批之后再来确定。第七,固定资产的维修和保养制度应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完善。第八,建立投保制度,防范和控制资产的风险。应由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对于单位需要投保的项目进行申请,按照相关的流程审批之后,在进行手续办理。如果已投保的固定资产发生变动时,应该由相关的部门及时提出申请然后经授权之后进行解决。第九,对于违法固定资产管理的人员和部门进行必要地处罚。 4.结论 固定资产作为医院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的好坏就直接对医院生产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就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所以,从医院的角度上来看,资产管理就应该按照资产管理的相关要求科学有效地推进,不断完善资产的创效能力,以奠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要真正的做到这些,就必须从思想上进行转变,通过各种策略和措施来调整和优化,使得企业资产管理的水平全面提升。
高中美术教学研究篇1 随着新时期推进高中美术教学,美术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相应地实践了一些特色教学方法,对于涵养高中生的精神品位,丰富他们的艺术心灵,陶冶他们的审美素养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新时期高中美术教学方向 当下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在教学理念方面,高中生良好的自主鉴赏能力和文化知识水平促使教师必须采用人性化、人本化的教学思想,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启迪,而不是灌输和说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美术教学示范和临摹的模式已经让高中生感到厌烦,束缚了高中生发展艺术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再加上文化课学习任务繁重,因此只有更丰富、多元的美术教学形式才能进一步激发高中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此外,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我国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氛围进一步提升为高中美术教学特色化发展创造了重要机会,学校和教师可以创建更逼真的美术教学场景,利用多种资源普及和推进高中美术教学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组合实现美术教学理想。 二、应用高中美术特色化教学模式的路径 (一)美化校园环境,烘托学校的文化艺术氛围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构图、色彩、主题、雕塑、油画、彩绘等都融入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仅仅依托课本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既违背了高中生的学习潜能,又限制了他们的美术视野。因此高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树立大美术教学观,在特色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高中学生艺术加工和改造学校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同时在学校内营造艺术氛围和美术气息,培育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校门、走廊、操场、围墙、讲台等在内的校园设施。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开设美术实践基地,组织有美术创造才能的学生结合学校的办学方针和特色目标用手里的画笔设计建筑和彩绘涂鸦等,彰显学校的精神文化,达到美化校园的目的。此外,校服、校徽等也是校园环境的一部分,学校可以给高中生提供自主参与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设计和想象学校校服和校徽图标的样式,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以特色化美术教学促进学校实现特色化文化氛围。 (二)打造专业的教学场馆,提高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建设教学场馆也是美术特色化教学的一部分,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往往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观社区或城镇的美术馆、展览馆等,既不方便也不自由,展览有什么学生才能看什么,学生扩展的美术视野较有限。基于这样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校内的空闲场所建设小型美术场馆,建造相关的配套设施,收集、装裱、展示师生优秀的美术作品,营造艺术氛围。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或节日的特色等设定展览主题,高中学生随时可以安排时间参观和学习,保证他们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按照素描速写区、国画区、油画区、雕塑区等分隔美术馆,进一步提升场馆的科学性,保证美术门类齐全,促进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美术素养。此外,学校还可以打造专业的美术创作教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术创作工具和安静的创作环境,鼓励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宽松、自由的条件展开自我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学校十分重视美术教育。每一个美术区域可以指定一名教师指导学生,提升区域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和针对性。 (三)建设数字化美术资源场馆,加强美术的交流互动 数字化资源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依托,也是新时期引领高中美术特色化教学模式的方向。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建设数字化美术资源场馆,方便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找相关的美术课程,下载教师的微课课件和美术案例,同时能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多种展览信息和美术交流信息。教师可以在数字化美术资源场馆中开辟上传区和互动区,引导学生把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发送到网站上,说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特色,并和美术教师展开互动和交流,促使学生及时发现并自觉改进自己作品的不足和问题,从而实现有效成长。也可以创建虚拟竞拍区,引导学生标价出售自己满意的作品,同时收藏喜欢的同学的作品等,提升高中生的商业思维。此外,数字化美术资源场馆还可以提供一些国内、国际知名美术馆或者展览馆的网页链接,比如中国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方便高中学生可以接触更丰富的美术资源和艺术文化,获得学习美术的启发,发挥数字化资源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 (四)写生实训,促进高中生感悟艺术 写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的美术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往往很少开展写生活动,学生写生的时间有限,导致他们无法从大自然中吸收新鲜的创作养分。新时期打造特色化的高中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必须重视写生在提升学生观察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创建高中生写生实训基地,通过带领高中生参与生态游活动让他们徜徉于优美的自然风光中,拜自然为师、拜山水为师,实现美术与自然的融合,夯实学生的素描、速写等美术功底,同时有效陶冶高中学生的精神品位,涵养学生的艺术气质。高中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地理位置多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对于美术特长生的美术教学实践来说,教师更应该提升写生的频次和效果,利用节假日等组织写生练习,参与指导学生的写生角度和方向。写生结束之后还要在高中生中间开展写生成果展览和交流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写生技能和本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和当地著名文化企业建立联谊和合作关系,借助企业的资金优势建立写生实训基地,促进高中特色美术教学实现长远发展。 (五)发挥乡土美术资源优势,开展地方特色化美术教育课程 乡土美术资源是美术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教师都忽视了乡土美术资源,影响体现和发挥乡土美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事实上高中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占据着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教师可以创设、引导高中生参与一些乡土美术课程,利用课余时间到麦地、田野、树林中收集相关资源,把树枝、麦秆、竹竿、苇秆、粽子叶、高粱秆等制作成手工美术作品,感受乡土美术资源的创作乐趣,如此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提升他们学习美术的乐趣。教师也可以借助羽毛、树枝、卵石等乡土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作画,感受乡土美术资源在丰富美术创作工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驾驭画笔的能力。学生可以成立课外美术实践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收集、整理、消毒、制作、装裱乡土美术资源作品,再通过和当地企业合作,借助淘宝或拼多多等平台推销美术作品,在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引导下提升高中生的创作激情和学习动力,同时培养新时期高中生的经商思维和创业梦想。 (六)利用美术教育活动拉近高中生和美术之间的距离 美术教育活动内容丰富,降低了严谨、抽象的美术课堂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作为特色化美术教学的重要引导者和构建者,要有开放的教学思维。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上请一些在某个方面(书法、绘画、雕塑、剪纸等)具有深厚素养的专家或民间手工艺者到学校给高中生演示创作过程、讲解相关的创作问题,在现场观摩的过程中拉近高中生和美术之间的距离,提升他们的艺术品位。学生可以直接和专家在现场进行交流,专家耐心讲解、化解学生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创造条件,在美术课堂上通过网络直播或视频连线等方式让学生和画家进行对话,这也是一种契合当代高中生生活方式的特色教学模式,能促使美术教育活动借助多种形式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美术鉴赏活动,结合美术要素分析著名的美术作品,如“转战陕北”“开国大典”等的构图、色彩、主题、特点、创作背景等,提升高中生美术鉴赏素养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引领他们的价值取向。 (七)点面结合,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美术教学的对象不只是美术特长生,打造特色化的高中美术课堂必须照顾到每一位学生,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设定培育美术特长生的规划,打造专业化的人才培训课程,帮助他们顺利走进高等美术院校进行深造,以便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涵盖普通学生,积极开展美术培训活动,从总体上提升大多数高中学生的美术素养。特别是对于教学普通学生来说,教师更应该注重提升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潜能。通过多种美术教学活动促使普通学生产生学习美术的动力,进而为高中美术教学特色化发展创造生源基础。高中学校可以通过美术竞赛的形式发掘隐藏在普通学生中间的美术人才,激发他们成长的动力,一方面可以满足普通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诉求和欲望;另一方面也能保证美术教育的公平性,在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促进美术教育实现良性发展。 (八)组织美术教育培训,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 建设师资队伍无疑是特色化高中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当前需要进一步提升高中美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要夯实教师的美术教学理论知识,提升他们的教学境界,确保他们的综合美术素养能适应高中美术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多实践,树立开放意识和创新思维,善于从学生长远发展以及长效推进美术教育等角度寻找教学突破口,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学校要在招聘时引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美术教师或美术教育工作者作为美术教研队伍的引领者,同时对本校的美术教师展开培训,通过讲座、网课、写生、实地参观等方式提升本校教师的美术技能,拓展教师的教育思维,引导他们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切实思考和实践美术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为打造特色化的美术教学提供保证。 (九)分层、分科、分班指导,提升美术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是统一授课的模式,全体学生学习、绘制、展示和评价几乎一样的内容,这很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指导和纠正每一位学生。新时期高中美术教学应该走分层指导的特色化之路,依据学生不同的色彩感受、空间处理、记忆和直觉能力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给他们安排不同的训练教室,指定某个方面有较强优势的教师重点培训学生。比如对于观察和空间感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育学生的素描功底;对于色彩感知力较强或色彩表现力较敏感的学生,可以专注培养他们独特感受和品味色彩,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对于快速记录和捕捉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速写功底。通过分层、分科、分班的模式实践特色化教学,能够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促使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反思高中美术特色化教学模式 实践美术特色化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原则是要秉持人本思维,围绕学生学习美术的诉求以及未来发展的意愿构建教学体系,如此才能避免产生为了特色而特色的问题,进而节约资源、优化内容、提升效率。此外,部分高中学校在美术特色化道路上走得较偏,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导致美术基础和美术素养脱节,学生自身的美术功底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美术学习环境,这也是较突出的问题。特色化美术教学实践需要从现实出发,切忌好高骛远,要踏踏实实,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另外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特色化美术教学之路也应该强化这一点,少给学生添加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制约,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新、多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各种各样美术风格的作品。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无论夸张还是朴实、奔放还是宁静、细腻还是粗犷,每一种风格都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教师要把握好临摹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多鼓励和激励学生发挥创作潜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特色化高中美术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在实践、反思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创新过程中引领方向,实现同步推进学生的美术技能和美术素养,让新时期高中生借助特色化以及丰富化的美术教学活动获得更多艺术感悟和人生品位,帮助他们走好人生路,促进新时期美术教学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马万宏 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十五中学 高中美术教学研究篇2 一、中国画概述 中国画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画作,其往往是以笔、墨、纸、砚等工具创作出来的,比较重视线条、构图,也十分关注画作主体的造型,是传统哲学理念与审美理念相融合的精髓,更是诗词、书法、画作的一体化表现,中国画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价值。在鉴赏中国画的过程中,多数人都能够体会到“和谐”之美,也能够基于作品了解绘画者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所以说中国画不仅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也有教化人、感染人的作用,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中国画发展的现状 在当今时代,中国画的发展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状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典型情况。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高质量的提升,因此,人们对艺术创新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国家宏观层面对艺术的重视,也让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画家们创作题材多样的作品,将现代化元素、题材和时代精神风貌都融入到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中。各类作品争奇斗艳,各种活动不断举办,再加上现代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广泛宣传,让人们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育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也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让学生对中国画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空前繁荣发展是中国画发展的现状,但在这一现状中却出现了一个非常鲜明的问题,就是中国画是否达到了真正的创新发展阶段。在当前中国画发展的现状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画家们都在围绕着创新进行分析,不断地突破形式、突破内容进行创新。这样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将新时期、新思想、新环境、新材料都融入到中国画的发展中,没有考虑到中国画自身的实际情况,虽然让整个中国画艺术创新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因为过度强调这些创新的元素,没有将其和谐的在中国画中相融合,最终导致创作的作品失去了中国画本身的形象和意蕴。还有一些创作者一味地追求创新,完全没有考虑自身能否将这些新的因素融入到绘画中,创作出来的作品缺乏内涵,最终的作品已经远远脱离了中国画的范围。在中国画的良好发展态势下,现阶段的高中生对中国画的认知却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小接触的绘画教育都是从油画棒、水彩进行的,到后期也是用水彩、水粉,其接触的基本是西洋画的工具,由此导致他们对中国画的认知程度有限。另外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高中阶段的中国画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占全部教学总量的1/10,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无法在课堂上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画的知识和内容。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深度挖掘中国画的重要性,只是将其与西洋画的区别进行了工具材料的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生对中国画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其也就无法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 (二)意义 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高中美术教师要意识到创新中国画鉴赏教学的重要性,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识和了解。美术教学和一般的文化课教学有极大的不同,这也是近年来一直影响美术教学提升的重点和难点。美术本身是一门审美艺术类的课程,所谓的审美对教师的要求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让学生能学会求知,学会审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家展开深层次的研究。高中美术教学一定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感受到民间美术的乐趣。除此之外,在高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中国画进行鉴赏,学会鉴赏,学生才能具备美的眼睛,去发现中国画是世界上思想含量、文化含量、艺术含量最大的画种,它的高度不仅是艺术技巧,更是修养,是人格的高度,是一种民族精神的高度。结合现阶段中国画的基本情况,围绕着其发展进行研究,能意识到当前中国画虽然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中国画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中国画鉴赏对自身的突出作用,才能够发自内心的想要学习中国画。 二、创新高中美术中国画鉴赏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创设音乐情境,辅助学生品味画作意蕴 鉴赏教学活动本就是一种感官类活动,而人的感官是相通的,可以互相作用,增强感知效果,所以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在音律与色彩、线条的融合中产生更加有深度的理解,切实把握中国画的内在意蕴及情感,从而提升其鉴赏成效。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人美版美术鉴赏课本中第一单元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时,就可以下载史志有先生基于该画创作的十八首乐曲,然后按照乐曲内容和风格,将作品放大,轮流展示《商队图》《汴河图》《盛世图》《思乡图》《赏鱼图》等,同时随图播放对应的乐曲,让学生在聆听和观看的过程中产生时空流转的感觉,并发挥想象,将自己置于对应画卷中去感受宋朝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汴河两岸的美好风景,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画作中抽身,分析其构图方式、色彩特点、景物与情节特色、绘画技法等,由此活跃学生的思路,切实提高其对于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补充背景资料,促使学生获取完整信息 在指导学生鉴赏中国画时,高中美术教师也要重视补充与画作有关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等,且可以加入对应的故事,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让他们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入手,剖析作品的内容、内涵,辅助增强其鉴赏效果。例如,人美版美术鉴赏课本中第二单元中有一幅作品为《虢国夫人游春图》,在让学生鉴赏之前,美术教师需要先介绍作者张萱的生平,使学生了解其相关经历、绘画风格、艺术成就等,而后再出示资料介绍此图中包含的历史知识,即唐朝统治者对于画作社会功能的重视、唐时期画作的主要题材、游春这种风俗的发展背景、虢国夫人的身份及相关的历史故事,接着让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画作的主题、人物、色彩、线条、结构等进行详细分析,并从中挖掘更多知识,如贵族出游的行列规律与其身份的关系,由此使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通过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简化学生的鉴赏理解过程,使他们在思考、剖析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画的形式美、内在美,并受到启发,不断完善自身的审美情趣。 (三)挖掘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感知作品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画就与诗词、文学密不可分,很多古代画家都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题词,因此在指导学生鉴赏相应的作品时,美术教师就可以从诗词文学作品入手,辅助他们品味作品的意境之美,切实提高其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人美版美术鉴赏课本第二单元中的《锦石秋花图》时,就可以先展示画作上的题词“商秋冷艳娇无力,红姿还是残春色。若向东风问旧名,青帝从来不相识”,然后要求学生观察画作的内容,并详细分析题词的含义,将相关事物、色彩对接起来,感受画作中花儿生机勃发、清新淡雅、恬静飘逸的状态,并以此为抓手,分析绘画者想要借助作品表达的情感,或是从中挖掘作者的思想、价值观、个性等,从而真正使学生体验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言情”的价值,然后再对画作外部的形式,如线条、结构、色彩等进行剖析,从而得出更为完善的结论。通过挖掘画作的文学价值,可以让学生从更加多元的视角品鉴中国画,并使之在分析中将形式美和意蕴美统一起来,充分把握作品的优势,进而产生独特的思考,不断强化其审美能力。 (四)融入哲学教育,完善学生的鉴赏思路 中国画是一种哲学的艺术,其中既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彰显了绘画者的智慧,故高中美术教师在组织鉴赏教学工作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哲学理念,使之感受真善美,品味人与自然、人与作品的和谐统一之美,以此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促进其鉴赏能力稳定提升。例如,《富春山居图》是人美版美术鉴赏课本第二单元中的一幅画作,其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因此教师可以有序地指导学生分析,首先《富春山居图》中有大量的留白,此处比较契合佛家“空”的理想状态,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而且在多处用墨时都做了“减法”,连画中的“鹅”都被简化为“乙”的形象,这充分体现了道家的“虚实互动、有无相生”的思想,而且整幅作品浓淡结合、疏密清晰、远近分明,创作者都做了精心安排,展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以这种方式鉴赏画作,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让他们从更多维度理解和品味作品,辅助增强其鉴赏成效。 (五)重视对比鉴赏,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其与西方美术作品存在较大差异,为此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在鉴赏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二者的不同,掌握更多鉴赏中国画的方法,并不断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将人美版美术鉴赏课本第二单元中的《簪花仕女图》与《吹笛少年》放在一起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鉴赏,并要求他们绘制表格,分别从人物动作、神态、服饰以及画作的题材、色彩、线条等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加细致地把握中国画与西方美术作品的差异,同时基于两幅画作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展开探索,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启发。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鉴赏中国画的方法,也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和意蕴价值,同时挖掘画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助于提升其赏析水平,并不断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综合以上的相关途径能够发现,创新中国画鉴赏教学模式,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创设相关的音乐环境,让学生能有一个品味画作的氛围;另外教师要及时地给学生补充背景资料,一幅中国画作品背后蕴含的是无尽的韵味。这些需要通过完整资料的了解,让学生获得认知,还要挖掘中国画背后存在的文学价值,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深刻内涵。最主要的是融入哲学教育,帮助学生的鉴赏思路得到完善和提升。在鉴赏中国画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鉴赏,帮助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的他们情感更为丰富、浓烈,审美认知能力也在迅猛发展,所以借助美术鉴赏活动对其进行引导和训练,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在不断积累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具体来讲,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借助中国画开展鉴赏教学工作,让学生品味“诗情画意”,感知人文意蕴,同时从各种优秀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完善个人的情感世界、价值取向,从而推动其健康、健全的发展。 作者:宗娟 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 高中美术教学研究篇3 美术鉴赏课程对高中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一课程对于开阔其视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美术教师要想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在授课中就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多种有效的授课方式对其展开指导教学,以此实现对学生美术潜能的最大化开发。对此,本篇文章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展开讨论和探析。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最繁忙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很多学校和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对美术鉴赏教学不够重视。另外,部分教师虽然紧跟新课程的改革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但是其教学成效依旧较低,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受传统应试教学观念影响较深 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高中是备战高考的紧张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对美术的学习不够重视。当前,很多高中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从应试教学时代过来的,并不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家长基本上都会强调学生要学好主要的科目,如数学、语文等,对于美术教学不重视,导致学生在潜意识中会产生美术学科不重要的思想。再加上许多教师受到应试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其虽然努力改变了自身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其自身授课方式应用时间较久,会担心自己贸然改变新型的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还是会习惯性应用原有的方式,这也导致教学改革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落实[1]。 (二)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出现偏差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漫不经心、不认真听课的情况,有的学生还会利用美术课堂做数学习题、写数学作业等,这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有的学生虽然在努力学习美术知识,但是其学习十分吃力,久而久之对美术学科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美术的认识有限,其自身的欣赏能力较低。另外,多数学生对美术学习不感兴趣,除了认为美术学科的学习不重要之外,也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教师未能激发其学习和鉴赏的兴趣,这也是导致高中美术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2]。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意义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包括很多,涉及雕塑、绘画、建筑艺术、工艺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也就是帮助其认识到各个类型的艺术文化、风格及其被鉴赏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自古以来,美术对人类的生活一直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作为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人类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学习美术鉴赏,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有利于强化其情感的体会和表达,能促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增加其艺术情趣具有良好的影响。同时,美术鉴赏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衍生出新的想法和意见,对作品产生别具一格的理解和认识,能起到提高其美术认知和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的积极作用,这也对其今后追求美树立了良好的思想意识,能有效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3]。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策略 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有效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效率,就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授课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其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式,注重为其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并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尊重其想法和意见,给予其畅意表达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其次,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并对自身的授课模式不断创新。在遵循以上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如下教学策略。 (一)学校和教师应提高对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中学生本身需要学习大量的主科知识,这导致很多学生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对此,高中学校应加强教师和学生对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视程度,让教师和家长、学生都能认识到美术鉴赏教学的价值和积极意义。首先,在教师层面,要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对美术教师展开培训,引导美术教师展开研讨和分享,对自身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寻找适合高中生的美术教学方式,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其次,在学生层面,美术教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美术学科,了解美术学习和主科学习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重要,改变其对美术学科的旧有印象,并和学生家长做好沟通,改变家长的传统应试观念,能够将教育观念朝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向引导。通过实施以上几点措施,为之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保证后续的美术鉴赏教学能更加顺利地开展[4]。 (二)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当前已经逐渐融入教育行业中,并取得了广泛的运用。教师要想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就要吸引其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以“如何鉴赏美术作品”这一课的内容为例,在教学该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理解鉴赏过程中产生差异的原因,掌握鉴赏的不同方式以及角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指导教学,先展示出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学生欣赏思考,直观展现,激发其兴趣,让学生能一边欣赏一边说一说这幅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受,给予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之后,继续出示《文姬归汉图》《洪荒风雪》等作品让大家鉴赏,带领学生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并提问导出课题,如:“这些作品带给你怎样的审美感受?为什么要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对我们鉴赏作品有哪些帮助呢?”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美丽的作品,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不但能加深其对作品的印象,还能促使其在观察和欣赏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创设合适的主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鉴赏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授课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展开分组合作学习时,要事先设计好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保证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的主题符合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事先针对各位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鉴赏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调查,从而选择适合其学习和探究的主题和学习目标。以“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为例,为了有效锻炼学生的鉴赏水平,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学习任务:(1)组织大家自主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对作品进行筛选、归类。(2)组织各小组展示所选作品,介绍这些民间美术作品的背景、创作风格以及作者表达的内涵,完成初步鉴赏。(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基础能力对这些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和设计,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此实现其对优秀美术作品的全面学习和理解。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但能促使其更好地掌握审美鉴赏的方法,还能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积极开展课外鉴赏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 除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鉴赏学习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参观一些美术作品。比如,教学“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一些雕塑公园或者雕塑博物馆参观,拍照进行记录,让大家近距离体会和感受立体雕塑的美。美术鉴赏不能停留在教材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亲眼看到,其才能充分体会和感叹到艺术的不易和伟大,才能更充分地理解艺术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才能有效促进其审美素养的提升。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美术教师,要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对自身的授课方式进行不断创新,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学习感受。同时,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结合多种有效的授课方式为其打造生动有趣的美术鉴赏课程,不但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还能促使其得到个性化、全面化的发展。 作者:鲁海鸣 单位:河州中学 高中美术教学研究篇4 美术是高中阶段很重要的一门学科,承担着提高学生美育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尤其是面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立足于美术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真正提升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当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轨,导致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严重阻碍了落实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坚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将生活化教学科学、合理地融入美术课堂,促使学生通过有效的美术学习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学校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程度直接决定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美育、德育、体育、劳育,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作为高中阶段很重要的一门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美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但是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学校通常都把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化课教学上,而认为美术课程可有可无。高中学校的美术课程一般课时非常少,高一、高二年级可能会象征性地开设几节,一旦学生进入高三阶段,美术课程基本就沦为了复习课。另外,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高中美术教师也经常忽视美术教学,并未结合美术学科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美术教学目标,而是随意、盲目地开展美术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美术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导致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学内容不科学 美术教学内容是影响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面对美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工作之前必须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如此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工作时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当前的美术教学内容经常集中在美术理论知识的层面上,却忽视了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导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理论化,脱离实际生活。 (三)教学形式单一 美术是一门艺术性学科,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实践性,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唯有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满足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但是高中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手段与其他科目没有太大差别,基本都是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原封不动地传授美术教材上的内容。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与美术学科的性质、要求不相符,严重制约了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制约了有效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1]。 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树立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引导者、辅助者,其自身秉持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基于此,为了促进高中美术生活化教育模式顺利落实,高中美术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理念。一方面,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应该思考“怎样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怎样有效关联美术与实际生活?怎样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以便真正促进美术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效结合。另一方面,高中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善于学习、善于观察,主动思考和探究,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将生活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生活化学习模式下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二)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面对美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时还应该关注美术学科的特点,不仅要给学生讲授书本上的美术理论知识,还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融入生活化元素,将美术课堂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美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一方面,在落实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其相契合的生活元素作为延伸和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在教学“花卉与纹样”时,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欣赏学校花园中的鲜花,促使学生通过全方位地细致观察、触摸感悟花朵的纹样;而在教学“陶瓷工艺”时,由于教材上的知识存在极强的专业性,如果教师单纯按照教材内容教学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陶瓷加工厂。如此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欣赏、接触实物等环节真正感悟美术的价值,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另一方面,在落实美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的案例、生活化的素材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以便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2]。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美术教师还应该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提升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1.选择生活案例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法在实际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尤为常见,通过融入教学案例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提升美术课堂的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基于此,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美术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搜集一些与其相契合的生活案例,并将其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生活案例的教育价值。例如,在教学“中国书画艺术”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共同探讨中国书画的发展历史,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案例的方式:针对中国书画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历史发展规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中国书画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以往学生虽然可以通过杂志、电视等方式了解书画相关的历史,但是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些内容。同时很多书画也因为已经历史久远而难以看到真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借助视频资料展示一些保存比较完整的书画,以便学生深刻感知、了解中国书画的魅力,真正提升高中美术的学习效果。 2.创设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情境。在传统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低下,美术课堂学习呈现出极强的被动性,严重制约了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生活为导向设计具有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创作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例如,在生活化教学“园林与民居”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互联网上搜集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场景并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作为教学元素,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此学生可以在生活情境的吸引下真实感受古代人民的艺术结晶,陶冶自身的情操,最终达成美术教育的目标。 3.联系生活进行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前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基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必须立足于美术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生活化的元素进行课堂导入,促使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导入更好地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各异的风土人情”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直观展示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作为课堂导入,促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各地的风土人情更好地参与美术课堂学习活动。 4.积极开展美术实践活动。美术与生活密切相关,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同时唯有赋予美术作品以生活化的元素,它才能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才会更有意义和审美价值。因此,在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户外写生训练。如此学生在参与生活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详细观察事物,感受美术作品蕴含的内涵,促进学生发展美术创作思维和能力。例如,在生活化教学“雕塑”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当地的雕塑公园,教师简单介绍雕塑的起源、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历史环境等,接着引导学生参观雕塑公园,分析雕塑蕴含的艺术价值,学生经过交流和讨论能够在实际创作雕塑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观点,最终实现美术教育的目的[3]。 (四)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能只依赖熟悉的书本知识,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一方面,开发校内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分析现行的美术教材,恰当利用教材中蕴含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真正发挥生活化教育素材的价值。另一方面,开发校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在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优化课程资源时还应该科学筛选、整理校外的生活课程资源。具体来说,可以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为切入点从中搜集大量美术教学资源,促使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学习资源受到教育和熏陶;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将当地的环境艺术、人文风情、自然景观、园林公园等都纳入美术课程资源,真正实现高中美术教学的生活化。 (五)美术作业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下,美术教师应该采用生活化的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优化设计课后作业:首先,作业内容生活化。在生活化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该充分挖掘美术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生活环境等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出发给学生设计课后作业,逐渐增强美术作业的人文性。其次,作业媒材生活化。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设计美术作业时还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媒材,包括瓶罐、纸盒、丝带、布头、石头、一次性木筷、纸杯等,引导学生“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借助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完成美术作业。再次,作业形式生活化。在生活化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设计美术作业时应该实现美术作业形式的生活化,让美术作业充满生活的气息。具体来说,可以将美术作业形式设计为摆拍摄影、小制作、查找资料等,促使学生通过极具生活化的作业形式更好地参与美术学习活动。最后,作业参与对象生活化。在设计生活化美术作业时,教师应该扩展作业的对象,可以不再局限于学生这个群体,而是引导学生与家人、同学等合作共同完成美术作业。例如,在教学“服装的色彩搭配”时,教师在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和家人一起共同设计或者互相搭配衣服,并将最后的成品拍成照片与大家分享,同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设计理念。 (六)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是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全面、客观地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决定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基于传统高中美术教学评价的情况,教师应该树立生活化的教育评价理念。一方面,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评价模式下,教师评价学生时要更关注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是否能够独立搜集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素材、是否能够结合所学内容写出自己感兴趣的考察报告、是否能够补充和完善教材中缺失的部分等;另一方面,在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教师评价学生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美术的结果,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化的美术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等,真正提升高中美术教学评价的有效性[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的教育价值受到重视,承担着学生美育的重任。基于此,高中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美术教学,还应该立足于当前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课后作业、教学评价、整合美术教学资源等,真正实现高中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不断提升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有效落实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作者:王红艳 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
浅谈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当前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持轻视态度 虽然很多企业都开展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部分企业决策人员及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只是由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变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着错误认识。事实上,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能够涉及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企业资金运作、企业经营模式、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内容。[1]因此,有关管理人员应当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重新认识。 2.企业财务管理软件更新不及时,软件较为落后 财务管理软件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应当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融于一体。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发了自身的企业财务管理软件,但由于开发企业资金缺乏、技术上的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仅仅用在核算、做账等工作上,而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方面功能的软件却是少之又少,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一套软件用到老也是目前很多企业存在的问题,企业软件更新不及时,随着企业的发展,此类功能单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将逐渐被淘汰。 3.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因此,现在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引用,但是,由于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部门的认识性有很大不足,导致企业不愿意为财务管理部门聘请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人才稀缺,企业缺乏懂信息化管理又懂财务的人才,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频频。 4.多数企业缺乏财务管理基础能力 这些企业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第一,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十分散乱;第二,企业多个部门中大量数据多次重复,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数据的浪费,导致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第三,有些企业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做假账,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第四,企业没有实现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分散的财务管理体制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十分混乱。 二、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1.企业应当建立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流程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某个业务有很多信息入口,而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录入信息时效率低下,导致信息重复或者部队称现象。因此,企业应当建立起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流程,业务实践一旦发生,能够根据信息规则生成会计凭证,同时,数据库里也存储了结果。[2]企业哪个部门想要输出和使用这个结果,都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输出。这样不仅使得数据的准确性大大提升,还能够有效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财务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得以提升。 2.企业需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首先得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使企业会计的责任和义务得以明确,才能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财务管理工作予以制约、监督,使会计的信息质量得以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 3.大力培养和引进财务信息化建设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要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在培养现有人才的前提下,聘用、引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高端人才。要定时开展培训、讲座等活动,培养财务人员财务软件和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员工积极进行技术、知识层面上的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3]要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4.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安全体系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很好的保障企业所有工作、业务的进行。因此,为了保障企业的所有活动,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来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目标与方案,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安全体系。[4]与此同时,还要对方案的可行性做论证,保证方案能够顺利实施,保障系统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中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管理体系、管理流程、人员素质等都成为了造成问题的重要因素。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了解其重要性,要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规划。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新型化技术来实现企业信息化系统,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刘学 单位:西安邮区中心局 浅谈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1企业资金信息化组建过程中出现的病症 在公司刚刚建立的初期以及发展过程当中,可能只是要一些相关的会计人员就能够完成日常的财务方面的信息。但是伴随着公司的不断成长,规模不断壮大,接触的工作越来越难以简单的完成,公司的财会方面就被要求不断提高和升级,相关的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作任务越来越大。庞大的数据库都必须被及时地进行统计,相关业务方面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在不断地限制公司对于业务开拓和发展。 1.1财会管理的信息化 由于资金调控管理信息化的中心地位确立得不够清晰,很多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信息系统的重点建设,一些公司对于财会信息化的理解还只是用简单的计算机技术替换人工计算的时期,觉得财会电算化即是资金调控信息化的理想状态,对于完成当代信息化时代的企业需求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并没有意识到资金调控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公司内部管理信息化的中心业务。 1.2信息的不真实、信息的不集中,都给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造成了困难 当代公司对于管理方面的核心理念就是对于信息的统计和处理。公司内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确切的信息集合及处理结果并且利用这些信息来进行调控物流,资金分配等一系列相关的工作。但是,在当代中国,还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内部出现信息很大程度上的模糊不清,不对称和不集中,并未完成对信息的充分处理和使用,对于信息的采用,使用方法和程度都各不相同。可能是因为顾及自己的利益,有关的部门并不愿意将自己掌握的信息第一时间地交给相关的信息采集人员,故意造成信息孤立的现象。除此之外,因为对应的计算机软件不能一致,就不能进行一致的数据编码处理,以至于形成了数据的利用率偏低和整体的整合应用程度很低。公司内部不同的业务之间的信息不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分享和传递,造成了数据在企业内部中没有预期的集合和调控,呈现出包含资金信息在其中的不同业务部门的信息按照不同的方向进行分割,造成各种大小不一的数据小岛。数据的失真,将会对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的决策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困扰。 1.3以前的财会处理过程出现了部分丢失 在传统的财会系统的构架当中,财会信息均以集合数据的格式不断存放在信息库体系当中,不能够明确地表现出财会方面的有关业务的真实面目;除此之外,集中整合的数据信息通常会在业务数据之后,数据的滞留停滞既降低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下降了其有关性,导致公司方面不能够直接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整个生产运营方面进行及时的监管控制。在电子计算机技术被广大工作领域应用之后,很多相关部门的财会工作人员便开始主动地把电子计算机技术引用到自己所在的工作领域,并且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便捷性能,使工作变得更加简便。然而,由于传统的财会系统的捆绑,并不能够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发挥到其应该有的优势,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学习和直接应用的过程。 2推动企业财会管理信息化组建的方法 公司的财会管理信息化不单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工作,而且是相对来说更加艰巨的社会课题。相关的国家政府部门从加强国内公司的中心竞争能力,加快推动公司参加国际之间的合作,推动信息化系统的组建及相关方面的专门款项推出并且为完成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组建奠定一个优良的基础,我们还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2.1升级公司作业的过程,完成财务管理与作业的系统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公司不但要适当地进行计划以及应用自己的各种合理资源,而且还必须要把运营环境的方方面面资源精密地联系起来,对作业过程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其变得更加的优化,完成生产运营的精致化、集中化、节约化。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让财务方面的工作互相联系出现了希望的曙光,财会方面的工作过程当中进行的信息收集,其信息的载体是初始的证明,信息起源的唯一性以及互联网信息的实时分享,确保了财会体系可以及时地表现出经济动向,变财会计算后为事中调控,使公司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中。 2.2组建以资金调控为主要工作任务的资金管理信息体系 经由电子计算机的互联网方法,建立最佳适用于自己公司的状况的财务调控体系,针对资金运动的整个流程进行实时跟进以及整理上报,让管理作业的涉及面变得更加宽广。经由在财务方面的预测来统一调控如何运用分配资金,灵活运用资金,加快资金的运转,以此来增加企业的利益。 2.3调控财会监管,提升财会管理水平 进行全方位的预测开销方面的管理,推行责任成本调控条例,对于当前公司预算条例没有任何时效的情况下,联系现实组建完善不同的预测系统,精细预测体系,合理性地挑选预测计算指标。经由组建内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体系以及应用一致的财会软件,进行系统编译并且存入预测信息当中,及时地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控和管理,并把之后的财会监管变为事前和事中的监管调控,让财会方面的调控变得更加及时,有效提升公司财会的管理水准。成立责任成本中心,推行责任成本调控条例。责任成本中心仅仅对成本消耗负责,并依此为标准经由财会数据信息管理体系对于责任中心进行及时的调控,最终汇成考核的结果,编写书面报告以及根据成绩的差异对工作人员进行奖惩。并且鼓励员工将技术与实际工作有效的相结合,更好地为企业做出服务。 3结语 结合以上的论述分析,在现如今的信息爆炸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财会调控和管理信息化是当代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公司时候最值得注意的方面。无论什么组织,什么企业,都应该在财会调控信息化管理上面做出一定的投入,使相关部门的管理方面获得优势,进而使数据处理为特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 作者:郑洪波 单位:大庆石化公司财务处 浅谈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传统手工做账和核算的工作量,快速录入财务数据,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当前网络与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需要一个更健全、更完善的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为一体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1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地位认识不强 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投入中缺乏重点。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IT技术替代手工操作的层次上,认为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对现代化管理的需求了解不充分,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1.2信息化标准不统一,信息数据无法实现共享 信息化标准不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总部和分公司之间的标准有差异,内部会计信息无法有效传达;第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标准不统一,加上部分企业缺乏硬件设施,导致数据资料不能及时收集和传递,给企业决策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1.3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一些软实力,而人才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当前,企业纷纷引进各类技术人员,包括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生产经营方面的专家以及技术研发人员等,但却忽略了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一些企业内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或是没有专门的知识素养,又或是裙带关系,他们的财务管理观念和能力都比较落后,远不能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2加快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优化业务流程,实现财会业务一体化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企业不仅要合理规划和运用自身各项资源,还要将经营环境各方面的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经营的精细化、集约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财会业务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财务会计从整个业务流程中采集数据,其数据载体是原始凭证,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网络数据的实时共享性,能有效保证财务系统实时反映经济活动,变会计事后核算为事中控制,使整个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成。 2.2培养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要想改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复合型人才的现状,就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企业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注重对其专业知识和相关软件的培训,财务管理人员之间也可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学习、进步。要严格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开展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活动,提高其综合素质,也可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企业还应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并贯彻落实到企业管理全过程,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2.3将软件技术运用到企业管理中 企业引进先进软件有很多途径。一方面,企业可通过聘用高级顾问的方式引进国外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这有利于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先进软件。此外,软件公司和各企业要建立良好、密切的合作关系,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软件。这均可有效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2.4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防范风险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建立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关键控制点,确定风险警示点,并实时控制这些点,一旦超标立即报警或停止授权,及时化解风险,提高企业财务运营的安全性和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2.5构建合理的企业财务部门业绩评价体系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管理者的意识十分重要,尤其是财务管理者。因此,要深入分析企业财务部门财务信息的准备成本以及财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情况,构建合理的业绩评级体系。这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2.6加大企业的资金投放力度 企业每年都会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合理规划资金投入的分配才能保证企业正常有序运行。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同时,要有效利用资金加强财务软硬件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 2.7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确会计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可有效监督和制约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作者:任粉荣 单位:铜川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 浅谈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校园一卡通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 一、“校园一卡通”的功能 一卡通系统是一种多功能应用管理系统,其系统能对持卡者的校内身份进行认证,并提供金融服务功能。“校园一卡通”的基础信息衔接至校内相关应用系统中,以实现对卡内数据及信息的统一认证与共享,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及提供服务。“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有五大功能:第一,消费功能。将一定金额充值至卡内,在学校内消费网点,通过刷卡来进行消费,如就餐、打水等,快捷方便;第二,身份识别功能。在“校园一卡通”上,都会有持卡人的姓名、相片、编号等用于身份识别的基本信息,能通过电子识别,快速识别个人身份,便于注册、借书、考勤等各项活动;第三,银行功能。一卡通将校园卡与银行卡衔接起来,以卡内扣收、自助圈存等方式,实现学费扣收、转账等银行部分功能;第四,内部结算功能。一卡通内记录着持卡者的消费状况,能为财务、商务及持卡者提供对账核算的详细清单;第五,自主查询功能。一卡通的持有者可在校内相关查询设备或系统上,进行各类资金转账及消费信息的查询,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二、“校园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一)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在高校以往财务管理上,财务信息与其他部门信息通常是相互孤立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层次较浅,极易出现各部门信息不一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机构复杂、人员量大、数据统计渠道多且统计标准不统一,致使高校财务管理难度大,管理效率不高。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实施,符合教育部门相关规定,不仅能提高信息录入效率,还能提高财务信息管理质量,在保障财务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校内各部门信息的共享,提高校园信息的利用率,有助于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二)规范高校经济秩序 长期以来,高校所采取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并没有建立与之相应的财务系管支持体系,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并出现私设“金库”、挪用公款、收款私吞等问题,严重扰乱了财务管理的有序运行。而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这一现状,通过一卡通所具备的电子支付功能,直接将各类缴费金额转入到相应的财务账户中去,免去了中间现金收取环节,能有效防止经办人员从中谋取私利,从根源上解决了财务管理人员缴费不上交、私设“小金库”问题。同时,通过校园卡,将各服务机构的收费详情记录到财务信息系统内,便于对各服务机构的监管,规范校内各服务机构的收费行为,实现收费项目与收费行为的透明化,能及时查处收费中存在的违规、不合法行为,规范高校的积极秩序。 (三)改进财务管理方式 通过一卡通,将大量复杂的财务数据直接传输计算机,实现了对校内财务的实时管理。当前,高校虽然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生学杂费的收缴、划扣,但其未能实现与银行系统的衔接,致使相关人员及学生无法及时查明各项缴费信息,并且由于财务数据需频繁通过移动介质进行传输,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也极易出现操作失误状况。校园一卡通的运用,解决了高校存在的上述问题,让学生的缴费流程变得更加便捷。校内财务处通过发送收费指令至银行,在认证成功后,银行就可在银行卡账户中自动进行代扣,同时将相关代扣信息直接发送给财务部门,大幅度减轻的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不仅降低了校内财务管理成本,还有效提升了缴费效率。此外,校园一卡通具备小额支付功能,在消费时只需刷卡并能轻松付费,携带、使用都极为方便。校园卡支付,通过网络及消费机,便能对交易金额进行汇总,免去了现金支付找零、上缴结算等流程,减轻了收费部门的工作负担。 (四)强化对后勤的财务监管 在高校内,将各类经费及有偿服务资金收入纳入校园一卡通体系中,通过一卡通进行统一管理与运作,能让校内财务部门及时掌握校内收费详情及资金运转状况。其中,后勤服务的大部分资金也被记录到一卡通中,为财务部门对后勤服务的监管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依据,规范后勤服务的运行行为。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后勤服务,其经营服务工作基本由社会中的经营实体承包,使用一卡通记录下其收费信息,有助于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其经营的实际状况,确保对经营实体所收取资产占用费的合理、准确。 校园一卡通在高校的应用,转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实现了对校内各有偿服务部门账户资金的统一管理。并且,通过校园一卡通,将银行卡内资金存储于一卡通内,无论持卡者是否进行消费,其资金都会从个人账户转入高校账户系统内,可供校方用于资金周转,进而降低筹资成本,从实质上而言强化了高校对资金的调控能力。 三、“校园一卡通”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全面协调问题 当前,在很多高校内,校园一卡通都是作为饭卡使用,学校及相关财务管理部门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由校内各机构结合自身需求,自主购买衔接软件,连通校园一卡通,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其应用大多较为随意,致使一卡通应用极不规范,各类状况发生较为频繁,并且习惯于对问题进行相互推托。 (二)功能扩展问题 校园一卡通虽然具备识别、查询、消费等基础功能,但并未进行其它功能的开发,特别是在银行功能方面,一卡通所能使用的银行功能十分有限,致使校园内仍存在大量现金流动,相关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进行一卡通的充值、办置,无暇对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也缺乏对相关机构及财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各部门在一卡通运行中的职责混淆,阻碍了一卡通优越性的发挥,难以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校内广大师生。 (三)一卡通的安全稳定问题 在校园一卡通运行与管理中,需要应用到网络技术与财务技术。但在实际中,高校内许多财务人员及网络技术人员并不能同时掌握财务与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准确进行处理。另外,在后勤有偿服务机构终端操作方面,部分人员职业素养较低,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未按规定进行权限的设定,操作极为随意,极易造成一卡通系统运行中网络不稳定、消费数据丢失、消费重复上传等问题。 (四)一卡通资金清算问题 在大部分高校内,通常将财务管理的重心放在对人工操作数据的核对及入账方面,而忽视了对系统处理数据及需调整账务的审核,特别是在一些因系统终端故障而形成的传输错误问题,未能对其作出及时的处理,致使系统内存在信息漏洞及入账严重滞后的问题,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无法为校内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四、完善“校园一卡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逐步完善 转变校领导的管理观念,强化其对校园一卡通作用及功能的认知,明确各部门职责,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对运行系统做出整体规划。在校园一卡通功能开发上,先研发必备功能,再进行功能的扩展。其中,重点开发银行功能,通过与银行的联网运行,增强一卡通的实用功能。 (二)规范一卡通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高校应结合校园一卡通运行管理特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一卡通运行及管理流程,加强内部控制,确保一卡通系统运行的稳定、安全。同时,定期组织对相关人员的法律知识及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养,确保人员符合网络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要求。 (三)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 在高校一卡通系统设计方面,为了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安全,应尽可能选择安全性较强软件,并安装相关的杀毒软件,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在资金安全方面,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及时进行往来资金的入账及核对,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四)引进个性化一卡通 高校在资金清算方面,主要由银行或一卡通中心进行清算。相比于银行清算,一卡通清算能让高校更好地掌握资金管理主动权,让资金效益得到最大发挥。因此,高校在采取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结合自身财务管理及清算需求,引进个性化校园一卡通,以增强一卡通的实用性。 作者:黄婷 浅谈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 一、财务信息化管理 1.财务信息化的特点 财务信息化是新的科学技术与财务管理相互融合的产物,但它又具有自己本身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和有关模式,把当代的财务管理思想融入其中,从而进行信息搜集、制作、使用的过程。二是通过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对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重新构建,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够相互融合,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对财务资源信息能够透彻了解,从而制定决策,正确把握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三是运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把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充分运用到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并能够对企业业务结构进行有序组合,找出最佳的经营模式和方案,还可以对微小企业、网上银行、科幻企业等新型管理模式支持。 2.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信息处理的过程表现主要是财务报表,并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各方面内容,如财务报表的各种信息等,经过财务预算系统、财务统计系统、资源分配系统等进行全面的、有序的对财务管理信息实行分类、整合,从而达到对财务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二、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1.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 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供电企业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发展很快,国家和企业各部门也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型人才投入了许多资金。对我国供电系统的许多人也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这些会计人员很快成了供电企业的中坚力量。 2.配套的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已经成型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供电系统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尤其是供电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给供电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现在供电系统已经在全国铺设光纤占全国总覆盖率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一些较小的地方也逐渐得到普及,这样,非常完善的基础配置,给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带来了强有力的生命力,也为供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慢、信息化程度低 很多供电企业虽然已经把比较先进的财务计算软件应用到财务管理之中,可是,由于财务人才缺乏,一些会计人员操作能力低下,业务能力不高,根本不能对数据资源进行分析,也不能合理地使用财务计算软件的有关功能。由于缺乏一些专业化人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综合型系统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也很难对企业的信息化进行进一步开放和利用,而且消耗资源大,成本高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并且,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率低下,管理的规模却很大,由于人才缺乏的特点,注定着只能把资源浓缩在一些小公司里面,从而出现管理不到位,使用率也非常低下。 4.财务管理信息化硬件设备投资大 由于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发展较慢,但投资量大,主要是因为供电系统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专门设置了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可以更好地对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也能及时解决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决,对供电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以信息化部门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供电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1.某些供电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 虽然供电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得到许多企业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供电企业财务信息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这些企业基础设施滞后,没有足够的投资,即使投入运营,在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更谈不上有经验了。显然,这些企业管理者只是把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定位子传统理念上,而没有深入了解,也不明白信息化系统对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所起的作用的巨大程度,严重阻碍了供电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 2.企业缺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高端人员 供电信息化管理要求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所以,企业里面的供电信息化管理部门,必须要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尤其是计算机方面的专门人才和经营方面的人才,所以,必须加强高端技术人员的引进或培养,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能够稳步发展。 3.没有统一的信息化软件,资源共享效率低下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我国制定并通过的一致的标准没有得到全面落实,许多企业还出现重复建设、开发分散,应用不合理的现象。由于各个企业在使用信息化软件时没有一致性,并且各个企业之间供电信息化管理水平高低不同,所以,资源共享不能很好的体现,这样,企业不能够很好的在财务管理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在企业和下属公司之间的信息也得不到共享,也不能很好的处理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矛盾,使企业管理出现阻碍,也使很多企业因为信息不能共享而成为也够独立的信息系统。 4.以计算机作为基础,会计作为方向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都已经使用了计算机,从而使计算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但使财务工作人员的负担减轻,可是,财务核算主要在最后进行,因此,计算机只能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使用,根本不能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但是,财务管理工作要对各个环节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才能做出决断。因此,财务管理信息化要以管理为基础,以形成信息化管理系统为目的的过程。 四、推进我国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1.发挥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导作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已经展示出巨大的优势。所以,要科学的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使企业逐渐形成信息化网络,特别要适合供电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系统,使财务信息化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2.注重供电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供电财务信息化管理在完善基础设备的基础上,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也尤其重要。它不仅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管理方法都有积极地推进作用。总之,加强与完善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正视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有效促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让供电企业发展的更美好。 作者:马世统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控制度的思考 【摘 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判断一个单位内部管理是否完善、规范、高效,是否容易产生漏洞、滋生舞弊行为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内控制度;不健全;规范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达到权利制衡的目的,使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影响内控制度建立与健全的主要因素 (1)认识不足,人员任用不规范。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会计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建立内控制度会造成工作上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另外,在用人机制上的不完备、不科学,使财务人员配备要求不高,造成会计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偏低,不能满足会计工作需要。(2)内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单位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内部审计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有的单位管理人员不重视内部审计,简单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或是内部审计工作与单位管理效益没有直接的关系,仅凭经验、惯例办事,缺乏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正确认识,将内部审计的刚性和严肃性忽视。有的单位是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对如何审,审后如何处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部分单位根本就没有内审部门。所以,不仅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也不能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3)外部监督不到位。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外部监督体系,但是由于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甚至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导致监督效果不甚理想。从外部环境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只是一个单位自身的事情,还应当是一项社会工程。目前,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只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重点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及执行效果的检查;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甚至不知如何参与监督;从业的注册会计师可能会以效益为重而迎合单位的意图出具审计报告,也存在着消极监督的现象。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途径 (1)提高认识,规范用人机制。要充分认识内控制度是单位改善管理、健全各项制度的客观要求,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单位负责人应树立“第一责任主体”意识,从根本上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单位上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要求,从而推动内部控制的良性发展。各单位应建立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财会人员应及时更新财会知识,增强财经法纪观念,严格执行《会计法》赋予的内部监督权,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规范核算各项财务收支。对不符合条件但已在会计岗位上工作的,着力加强职业培训,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2)建立、健全内审体系。针对内审体系不健全产生的不良后果,一定要确保内审制度的贯彻落实。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而无制度保障是不行的,必须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是改善管理、健全各项制度的客观要求,更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内部监督制约的有效手段。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与有效,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监督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不相容岗位分离、严格支出审批、资产处置、采购等环节的审批手续,充分发挥出单位内部审计在管理中应有的作用,保障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正常、有序进行。(3)强化外部监督。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和指导,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找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改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有效执行与日臻完善。 另外,单位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加大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可以聘请中介机构与内审相结合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针对控制的薄弱环节、平时容易出现控制缺陷的环节或不易发现的重大缺陷,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有效堵塞漏洞,避免重大制度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为本单位规范、持续有效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 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概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现状,谈谈如何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水平以及制度建设,以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但是想要让行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及发展需要,就必须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水平。 一、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的概念阐释 所谓内部管理控制,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当中,企事业单位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与控制企业的生产运营,更好的搞好内部经营管理,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收益最大化以及更好的实现自己社会建设价值而采取的一系列促进内部相互制约与协调的管理手段。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现状分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财务方面几乎全部依靠国家财政的扶持与帮助,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也比较机械与单纯。 (一)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普遍存在着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究其原因,只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由于我国具体国情的考虑,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求主要是对市场中一般性生产经营企业提出的,如个体、公司法人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研究较少,少有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具体方法。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及制度建设方面就一直比较被动。其次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长期以来在财政管理工作方面对国家财政及相关领导部门的依靠,从而造成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单一,财政部门就只履行财政管理工作,而较少涉及到内部管理控制方面的具体工作,因此就更谈不上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了。 (二)缺乏内控意识 是否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必要思想前提。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不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部门一家之事,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关系着单位上上下下所有部门及人员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所以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应该是集所有人的力量,加强沟通与通力配合才能实现。但是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在管理控制意识方面比较欠缺,尤其是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自身就对内控工作缺乏足够且科学的认识,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要么就只能是做做样子,无法通过领导和管理者的以身作则实现上行下效,要么整个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就会沦为应付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而已。 (三)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切与经济挂钩的行为与活动都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无处不在,因此施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必须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重点管理内容来抓。但是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财会工作意识的影响,对于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不重视对财务风险的分析把握,不注意学习最新的财务管理工作知识与经验,在日常工作中也死板僵化,未能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未能做到跟踪管理、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不但影响单位自身的发展,更是影响到了国家财产与人民财产的有效使用与安全管理。 (四)缺乏预算管理工作有效执行力 预算管理工作是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工作执行效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及内部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一般来说预算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事前汇报审批、事中跟踪监督、事后分析总结的原则。目前许多生产经营性企业都在逐步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管理成效。但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预算管理工作由于单位内部的相关管理模式及观念还有待更新,因此预算管理工作尚未做到精细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在计划性方面也有所欠缺,所以给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方面的加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浪费、随意挥霍等问题相对严重。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关建议 (一)加强机制建设 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想要获得进一步提升就必须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建设,机制就好比工作的外围框架,只有框架确定了,才能有针对性在填充里面的内容。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力度,更是离不开机制建设,建立了管理控制机制,才能真正确定内部控制的管理目标与工作方向,才能将单位内部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干部都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机制当中,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就各位、人人在岗、人人有责。在管理机制建设方面,不仅要确定工作目标与管理方向,还要落实具体内控工作的细节,并且将具体细节的落实情况与具体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相挂钩,推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及管理约束制度,这样才能提升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力度 内部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工作效力较弱的问题,应该大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职务的权力下放以及进一步将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从财务管理工作部门中独立出来,让审计监督工作人员摆脱财务管理负责人的束缚,直接向单位最高领导者负责,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独立权利行使,更好的发挥其监督、控制、跟踪检查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并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建设,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其在日常工作中为单位的未来发展和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升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单位管理者更好的进行未来发展决策。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初探 摘要: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改变与现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单位的会计管理风险,改善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完善内部的管理结构,充分地发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财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评价作用,科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协调发展,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真正意义上实现勤政务实,依法管理,清正廉洁,运转高效的效能性政府部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 内部控制制度 建设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保证会计真实、合法、完整,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制度建设,改变与现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单位的会计管理风险,实现责、权、利的相互统一;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改善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完善内部的管理结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协调发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 1.内部控制制度意识相对淡薄 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单位严重缺乏财务内部控制理念,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知度不足,没有建立起完整、全面、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即便是有的单位建立了会计内部制度体系,其管理的方式与核算的方式不够合理,只是单纯地硬套公式,照搬套路,根本完全没有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会计管理角度出发,将整个控制制度运用在财务会计的管理与核算中。财务内部制度的执行性比较困难,在很多重大事项决策上,其预算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规划、配比等不够明确与完善,其约束力明显不够。 2.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合规定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从事其会计工作者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的负责人员还应具备会计师职称的资格等。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资金涉及量不大,核算过程简易,所以没有对其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也未将出纳、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细致划分,导致人员职责不清与监守自盗的情况出现。 3.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管理不严 由于现在行政事业单位财产多样化,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也难免会出现财产管理不严的现象。在这其中,一些单位管理人员等在一些事项上没有完全履行其职能,也没有严格按照其规定进行操作,常常发生财产下落不明、财产纪录不明确等现象。 4.会计财务预算控制薄弱 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与不明确,虽然一些大型城市已开始重视此问题,但其操作与运行、监管的力度还不够。其中,一些单位的财务预算的编制比较粗糙,不符合实际,只是单纯地根据上一年的财政状况、收支水平等来设定未来的预算情况,这样严重不符合发展的观点处理财务事宜,另外。其具体的项目预算金额、资金使用明细等都不够详细,这样很容易造成财务内部控制的失调,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另一方面,会计财务预算的刚性力度不够。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健全财会管理体制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全力整治与加强财会的体制革新,强化会计管理机制。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部门预算,不断完善、更新单位财政框架,以此来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制度,并指导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财会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按照其自身的发展与规划建立起从单位预算编制到执行与最终决算的整个监管体制,发挥单位财务部门的合理财会监督权力,以保证单位账款做到有据可查、有单可依,正确控制资金的进出。 利用财务部门的革新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强化领导层的廉洁、中层领导的积极处事态度,普通人员的办事效率。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的素质与知识,不断地使财务内部控制规范化运作,促进财会管理在各单位的内部管理中的作用。 2.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在财务内部控制中既是主体,又是被控制的客体。要不断加强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知识的培养与要求,让他们不只是单会会计核算,还要不断地强化其业务流程。在提高素质的同时,还要让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和高尚的品德与职业道德,加强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坚持原则等职业道德的熏陶。 3.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可以通过制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条例与实行目标,确保在单位内,一切的经济业务的发生均能按照正常的预期目标进行与完成。在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制度时,要把握好三点原则:(1)以预防控制为主,进行会计管理事后为辅,防止会计行为发生无效或是不法的行为;(2)注重程序制约,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的业务进行有效的制约;(3)注重岗位责任牵制,在单位的岗位设置上与分工上,将会计的使用职能与处理职能、监督职能细化、分散,一定要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上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4.加强内部审计,强化财政监督管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审计是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要提高内审职能的地位,保持其与被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还要设置专职人员,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 三、结束语 对于国家来说,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或社会中介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监督和指导,杜绝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而影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正常施行,帮助单位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指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促进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这样,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在财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评价作用。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论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摘要: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并做到最大程度地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是目前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总结出在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途径 2010年,证监会、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自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来,以控制舞弊和防范风险为中心,以评价标准和控制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衔接有序、体系完备、方法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一、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之间的关系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主要由行政事业单位针对其预算过程中存有的各个风险进行度量、识别及分析评价,并且选择适当时机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用经济合理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预算资金不会受到损失,并且达到预期绩效标准的管理过程。而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与其领导层共同实施,意在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及风险防范能力,为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目标而制定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的本身没有将风险管理当成是核心,而是将其当做自身的构成要素。《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发展战略、组织构架、社会责任、人力资源、资金管理、企业文化等16个方面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了进一步的关注和分析。2009年出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防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关注显然少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认识存在不足。 二、强化将预算资金的风险管理当成核心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途径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有许多,不但能从预算管理方面来提升,还能应用EPR的管理方法,以下将对如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制度完善和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算原因形成的,“没有预算就没有一切”充分反映出预算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重点及核心。所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有效建立事业单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良好体系的有效方法,其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升了单位行政的办事效益,对很多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完善预算管理组织体制,确定风险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强化了对预算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预算指标及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准确性,保障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第二,改进预算的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目前,很多单位的预算编制相对粗糙,没有做到项目细化,预算支出还达不到每笔核算的要求。因此,预算编制方法要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性,能细化并规范预算管理,能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将资金运用到急需或重要项目中。第三,加大预算刚性控制力度。因为预算的科学性、计划性不强,预算的整体调整比较频繁,对资金的使用缺少预见性,降低了预算的控制力。财务预算制定后,必须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要设置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控制预算的调整或追加。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资金流向要适时地做好跟踪与监督,及时纠正偏差。 (二)建设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基础的内控信息化平台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对会计的实务和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内控制的工作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控制点和业务流程,所以控制活动一定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第二,信息技术为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事件识别提供了控制工具;第三,信息技术加强了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第四,信息化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沟通和信息,对这两方面要素有着积极影响;第五,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的新财务风险概率增加。 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信息化本身的风险控制,通过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加强对系统软硬件及数据库的安全管理,调整财务工作流程与计算机内控相匹配,设置操作权限并有效监控财务系统操作历史痕迹;通过对财务数据录入、处理及流转等环节加以监控,出现错误时能及时提示;注意内部稽查与审计工作的配合,杜绝因软件的漏洞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控制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来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加大对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预防,通过制订相应风险的措施和方案,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的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财务管理是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对财务监督体制进一步完善是拨正风险控制并产生明显成效的关键。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制约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主要如下。 1.加强财务部门的调节作用,使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职能特点,构建纵横连贯、上下协调的协同网络,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综合起来,构建内部防控的协统机制及内部控制风险的通报制度。 2.大力建设财务风险的防控机制体系,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等环节进行风险因素排查,完善内控制度,打造风险控制体系,构建成为以防范为核心、以加强内控管理为重要手段的协同管理机制。 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落实上面,做到管理有预算监督、核算有会计监督、职能有内部审计,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健全的财务风险监督体系,加大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力度。 (四)建立健全合理的财务诚信体系 诚信是事业单位对外维持良好形象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更好进行内控制度的主要构成部分。要想全面提升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一定要将执行工作融合到事业单位的文化中。同时,其作为构成单位道德规范的重要部分,将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控制意识,而且通过内在的职业道德和外在的社会准则发挥作用。例如,建造“小金库”是极其缺乏诚信素质的行为,对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特别恶劣的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各项预算资金能够在安全状态下运行的可靠条件,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支出资产安全完整、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做到真实完整,强化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关键点的内控制度建设,帮助事业单位遏制管理漏洞,尽量减少损失浪费。同时,也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个较为体统的工程建设,它不但关乎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整个单位或系统各项资源的最佳整合。因此,内控制度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安全、系统的执行规范。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计财处) 浅谈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行政事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事业单位建立内控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财务内控管理,可以提高单位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因此,本文将对单位财务管理失控的表现进行分析,探索改进单位内部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行政单位 财务内控 制度建设 目前,行政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方面存在缺陷,如: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实、预算控制力差、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偏低等,导致我国行政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前景不容乐观。下面,我将对我国单位财务内控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一、行政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实 行政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不到位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不规范,过于简单化,许多非税收入没有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许多国有资产私有化。有的行政单位甚至私设账外账,虚设财务报表,产生各种违法行为。同时,没有严格遵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比如,有的单位记账人员与保管人员为同一人,给单位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也为单位资产安全埋下隐患。同时,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许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偏低,业务能力不高,缺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没有明确要求,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制定规范的法律法规,财务制度随意性大,导致有的工作人员在财务核算上出现偏差,无法准确地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二)资产、预算管理不足,忽视财务风险评估 在许多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不清晰,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不一致甚至脱节,财务人员对资产管理现状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导致大量资产不实,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甚至有账无实,国有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有的收入和支出管理不明确,随意扩大开支范围,虚报开支。单位预算没有计划性,有些预算措施也没有贯彻落实,现金使用管理缺乏严格的审批制度。另外,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在行政单位,大部分领导干部享有特权,滥用职权的现象屡见不鲜。考核制度不完善,从会计的角度看,考核指标的数字是通过单位的会计报表所得,可是,随着经济环境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动的市场时间是可以根据价格进行计算,即使在一张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上,资产形成的不同会导致报表时点上会计要素的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历史成本不一致,影响了资产增减变化的真实性。 二、改善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健全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完善行政单位财务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责任牵制制度,建立完善行政单位内部的稽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财务公开透明制度,明确划分职责权限,促使不同岗位进行相互监督。建立资产使用审批程序,确保资金来源、使用有帐可查。强化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单位领导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大力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保障审计措施有效实行,确保使审计部门具有独立性,对审计部门审计人员严格审核,着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其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设。注重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应尽量使单位的财务信息全面真实、完整可靠。 (二)推动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控制和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科学的预算可以使单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从思想上重视对预算的管理,制定严谨的科学的预算编制,对收入和支出实行统一管理,对各项目预算严格细则化,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管理的控制绩效。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首先,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的机制,加强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对财务风险主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控制。事前对某一项目的风险和收益通过概念分析法、风险决策法等方法进行权衡、分析, 制定较大弹性的措施方案,从而有准备地预防意外。在生产活动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对财务状况进行观察、计算、监督,及时调整方案,力争将风险降到最低。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需要整理相关资料,建立风险档案,总结风险经验,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意外。其次,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制度控制,主要有约束控制、激励控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内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杜绝“特权”现象的发生,对于越权采购,有权拒绝受理,对于重大事项,集体探讨决定。通过绩效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排除价格因素对单位资产价值变化的影响。另外,在单位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流程制度收入审核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凭证查验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等。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对单位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但是由于单位内部财务信息复杂多变、信息掌握不全和管理人员思想的局限性,使得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管理困难,所以,出现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风险加大等问题。因此,各行政单位需要不断加快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立步伐,综合运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创新,逐步改善财务内控制度,促使行政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篇1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高校教育实践的生命线,也是高校教育创新的永恒主题。思政教育作为高校重要教育内容,自身具备的教育教学功能,为大学生全面性发展提供支撑。新时代下,高校既要重视思政教育的开展,也需关注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以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优化当前思政教育结构模式与体系,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人文教学特性,从大学生思想、心理、情感层面给予其发展、成长良好的引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彰显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实践的价值。因此,新时代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必要的,进而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果。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现状 (一)教学育人性不足 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现状来看,存在教学育人性不足的问题。因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陈旧,还是以传统教育理念为导向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未能凸显育人性在其中的价值,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实施,也阻碍了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新时代下,思政教育的育人性理应得到凸显,以思政教育为导向,贯彻落实到大学生发展全过程,给予大学生全面性的引领与教育,包含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美育教育、德育教育等,使大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掌握思政教育的内涵,促进思政教育信息的内化,从而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撑。 (二)教学方法单一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进入新的教学格局中,例如翻转课堂、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优化传统思政教育的教学结构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实施有效性。但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现状看[1],部分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影响到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有效性的实施。教学方法固化,思政教育活动开展与传递的知识内容固化,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信息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学习思政内容,影响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新时代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的涌现对教师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也应具有人文素养,以此开展育人性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对思政学科内容掌握与内化。但从当前思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存在部分教师思政教育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价值 (一)提升思政教育地位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实践,可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高校贯彻我党政策方针,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视度,将思政教育贯彻落实到高校教育、大学生发展的多个层面,构建系统性的思政教育体系,给予大学生发展全方位的引领,增强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思政教育在高校所有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教师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及学习关注度,一同践行思政教育,以思政教育的教学为基点,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及大学生道德品质,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思政教育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升思政教育的地位,需要对当前思政教育进行优化,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例如,实现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方法、思政教育模式的优化[2],优化思政教育体系,使思政教育实施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从而真正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的成果。 (二)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形成一定的冲击,尤其多元文化视域下,部分大学生存在思想偏移、政治素养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问题,亟须思政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以思政教育为引领,给予大学生全面性的教育,从而纠正大学生错误思想,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同时,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弥补专业教育人文性缺失的问题,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课程体系中,协同开展育人机制,从而增强大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及核心竞争力。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法 (一)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性 新时代下,教育育人思维的提出,凸显思政教育教学的育人性,使教师既重视思政教育教学的育人性,也在思政教育教学中实施育人教育,以思政教育教学助力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的良好模式。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应推助思政教育向育人路径迈进,发挥思政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情感层面的引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思政教育教学的育人性具体实施中,树立教育教学服务理念,本着一切为大学生着想的原则,不断地丰富、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赋予思政教育教学的育人性,以此教育人、引领人,使大学生从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例如,针对大学生道德品质不高,教师以思政教育教学为导向,融入道德品质的思政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平台,使大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既掌握道德品质理论,也进行道德品质实践,内化成为大学生的个人品质,从而凸显思政教育教学的育人作用。 (二)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性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施,提升其教育教学的覆盖性,响应我党思想政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渗透到大学生发展全过程,做到不仅思政教育教学平台中传递思政学内容,其他教育载体也传递思政教育内容,包含党建工作、校园文化、教学管理、专业教育、团学活动,实现思政教育教学与多内容融合,在多内容载体中开展独具一格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尤其在课程思政及三全育人视域下,为思政教育教学覆盖性的提升提供支撑,践行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思想,以思政教育学科内容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机制,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质量。 (三)提升思政教育的网络性 首先,树立教育信息化思维,重视把现代化技术运用到思政学科教育教学体系中,使思政教育教学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进行创新。例如,思政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使知识以微课形式呈现,图文并茂的微课内容,既吸引大学生视线,也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大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快速掌握知识要点。其次,重视网络思政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依据思政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构建理论、实践、实验的自主学习平台与空间,大学生融入其中,可进行针对性的学科学习。例如,根据思政学科教育教学特性,打造思政学资源库,涵盖思政理论、党史内容、文化内容、社会新闻等资源,丰富大学生知识体系,使大学生课余时间涉猎更多思政学内容。最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网络性,需做到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以网络教育的特性,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开展人机交互的思政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的良好模式。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实践,应从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层面出发。通过思政教育的教学观念转变,循序渐进地创新及改变其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优化目的。首先,高校要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重视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地位,引领教师与大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的教学关键性,以此促进师生主动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中。例如,高校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导向,立足于教师与大学生专业授课及学习层面,引领大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与其专业教学及学习之间的关联性,以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实践思政教育的内容,为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支撑。其次,树立人本化的思政教育的教学观念,加强人本化思维理念的分析,明确新课程教学的要素,以大学生为思政教育的主体,教师为思政教育的教学组织者、开展者,从而为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的教学活动,大学生融入其中,获取相关的思政教育信息及其他学科内容要素,增强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最后,明确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以思政教育的育人、人文特性为基点,分别明确思政教育的教学多元目标,包含政治素养目标(对马克思主义、我党发展史的理解及内涵情况)、理论目标(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重要讲话内容的掌握情况)、能力目标(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素养目标(道德品质、美育素养、艺术思维、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等),以此使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中,通过具体的理论、实践参与,获取其中的多元能力、实现理论目标。 (二)构建教学实践机制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实践,应构建相关的教学实践机制,以此为基点,为教师、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学习提供保障,使教师与大学生根据教学实践机制开展有效性的教学、学习、实践等活动,从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以一体化教学为导向,设计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活动,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在此层面中,构建思政教育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机制,为教师设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施提供支撑,使教师参照教学实践机制,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良好的思政教育的教学活动。其次,以课程思政为导向,针对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相关的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机制,以此机制为导向,引领教师根据专业课程信息融入、挖掘专业中的思政要素,做到思政信息与专业内容一同呈现给大学生,从而使大学生在具体的课程思政学习中对其内涵具有深入的了解。最后,以网络化的教学思维为导向,构建思政教育与网络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机制,为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及学习实践提供支撑,使教师与大学生根据此机制与流程,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更好地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网络思政教育交流活动等,从而提升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施的优质性。 (三)丰富教学内容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应重视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丰富,拓宽大学生思政学视野,使大学生更好学习思政学科内容。首先,在思政教育的教学实施中,内容的教育也重视文化信息的融入,做到依据思政教材内容,传递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以红色文化、礼仪文化等内容,重视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内容的渗透,满足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使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及诚实守信品质,使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并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内容,在文化的洗礼下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其次,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融合,依据生活实际、大学生生活需要,促进挖掘生活中的思政素材,结合教材内容传递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真谛明晰,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成果。最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信息融合,根据大学生专业、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融入工作岗位信息、社会案例现象、市场信息,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引领大学生从思政视角探究与分析社会内容,帮助大学生认知社会及了解社会,从而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应以实施一体化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为主导,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开放的思政教育教学平台,使大学生融入其中,从中获取多元的思政内容,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例如,运用翻转课堂教学,以线上教学的优势,促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开展混合式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使大学生在此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掌握及实践思政学内容,做到在线上教学中掌握思政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理论、分析理论、探究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能力,在课后教学中巩固思政学内容与实践技能,从而培养大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五)提升教师思政教育综合能力 新时代下,思政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升,不仅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教师更好地为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升思政教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地提升终身教育教学能力,包含网络教学能力、线下教学能力、混合式教育教学能力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具有人文素养,在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与渗透这些内容,增强思政教育教学实施的针对性、育人性。例如,正确的政治信仰、忠实于党、师德师风、理想信念、交际素养等,以此与大学生构建良好关系,从思政学维度,为大学生全面性发展助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的成果与质量[2]。 五、结语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应以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为导向,立足于当前思政教育的教学实施现状,重视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优化思政教育的教学结构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育人、人文特性,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达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目的。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中,可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载体及师资力量的创新、优化中出发,完善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从而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不断增强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彰显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价值性。 作者:周茂江 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篇2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能够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键在于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意义 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有效进路应该对其价值意义进行审视。当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对加强和改进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对完善整个高校育人体系等,具有非常凸显的价值意义。首先,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枯燥的理论课堂使青年大学生失去耐性,未经自身理解的理论经验难以发挥效用。实践能力养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无疑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其次,实践育人是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有利于促进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通过实践育人和实践锻炼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经验,深化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提高学生认识思想水平,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再次,实践育人是整个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有利于提高整个高校育人和教育教学水平。高校育人体系包括课程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其中实践育人是整个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根本是更好服务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因而,提升整个高校的育人和教育教学水平,就应该将充分认识到实践育人是整个高校育人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目的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必须目的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坚持目的性原则决定育人工作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运行目标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任务,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次,要坚持主动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动性原则是实践活动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实践教学本质是以具体实践情境驱动学生认知发展,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创设民主宽松的活动情境,激发不同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合作探究不断克服自己的思想矛盾。实践育人开展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需要教师主导方向,教师是把握正确方向的指引者,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对开发学生思维具有重要影响。育人活动开展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恰当实践,教师主导作用贯穿于育人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利用教师主导作用,要求充分发掘人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重视人的主体性确认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坚持主动性原则非常必要,实践育人模式中主动性原则是强调学生自主自动,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修养内化必须通过个体实践活动达到。再次,要坚持实效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必须组织好各种实践活动,注重实际效果。世界上各种事物相互联系,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系统是若干要素构成,系统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的总和,系统论观点要求在处理问题时应自觉坚持系统分析方法,从关涉的要素中全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系统工程,是涉及课内外开放复杂系统,实现实践育人中为提高实效性,教育者应使各方面力量得到整合优化发挥最大效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需要进行品德结构,内外部教育力量资源整合。需要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大学生品德培养中往往以掌握道德条令衡量品德素养,人为割裂品德结构,缺少对过程的关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路径探寻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不仅要明确其价值意义和基本原则,还应该探寻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路径。第一,革新实践育人教学理念。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遵循学生成长的特有规律,才能按照一定的教学流程来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教学内容,为此针对不同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不同,教师需要调整以往的教学理念,比如树立整体性教学理念、过程性教学理念等,以此保证学生在参与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时,能够学习到不同深度的思想政治知识。第二,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离不开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高校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需要打造出超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才能发挥出教师队伍对教育教学发展的影响作用。针对实践育人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应当渗透到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并以层层递进的教学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才能落实实践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实践育人的队伍建设需要具备一定育人能力与水平的教师担当,并在加强对导师队伍的选拔时,则需要以专业需求为重要基础,选择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的教师,以此才能引导学生更加有效融入社会中。第三,健全实践育人保障机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良好转变,都离不开实践育人工作的良性运行,并在健全的实践育人保障机制下,需要高校持之以恒的教学支持,为此高校经费管理方面的支出建立在学生实践活动经费、教学实践经费等,从而保证实践育人活动的有效实施,才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与意识。在育人平台上的整体设计中,需要依据实践教学为主要载体,实现校园文化、团体文化、志愿服务等实践平台的建设,才能完善整个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的合理性、系统性,以此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能在完整性的实践教学体制内,为学生实践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建立实践育人激励机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既需要体现出积极合理的评价制度,又需要细化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此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实践育人的考核标准,并在突出实践育人的特殊性时,应当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从而制定出不同侧重方面的考核指标:大一学生重点考核实践育人活动的普遍性,吸引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高质量完成相应的实践活动任务;大二学生着重考核实践育人活动的真实性,防止实践活动内容过于虚假且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大三学生主要考核实践育人活动的针对性,基本原则就是体现出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针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职业素养为中心,深入针对性的、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择业问题,学习专注度分散得比较严重,为此硬性考核的基本理念已经不适合学生实际情况,为此开展就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作者:刘晨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篇3 思想政治话语是用来描述思想政治内容的符号系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交流使用的符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包括内容体系、传播体系、表达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体系五部分内容,是教育者进行理论传导、价值观塑造等使用的符号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和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西方话语资源,再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为直接依据,建构起能够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目的和发挥作用,就应该与时俱进,建构具有时代特性的话语体系,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内涵,在表达传播上凸显时代特色. 一、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应该具有时代性.面对新时代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必须不断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应该根据具体的使命,决定话语内涵与形式.新时代的新成就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新内容和新表达.在经济建设、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成就显著,2021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提出的减贫目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新时代的新矛盾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创造了新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只追求物质文化满足,还有了更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此,我国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的矛盾不仅推动国家发展,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尤其是面对人民群众精神层次的更高追求,在多种思潮趁机而入的情况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坚定有力地明辨是非.新时代的新问题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新挑战.国内的腐败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国际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分化”“西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建构符合时代特点的有效话语体系.新时代的新使命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拥有了新内涵.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需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基于时代背景、统一思想认识,将对国家各种战略政策的实施缘由传达给受教育者,使之不仅理解与接受各种政策,还明白各项决策的依据. (二)思政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和教育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将“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目标.1952年,我国思政教育必修课在原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的基础上,增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放在首位.到了改革开放阶段,我国教育更加科学化和体系化,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设置的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全面创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积极解决学科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起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提升教育效果,推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 二、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其致因 (一)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生主体空场.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应具说明与感化作用,让受教育者产生认同.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不仅不听教师讲解,而且不相信教师讲解的内容.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他们宁愿相信网络上真假难辨的信息,也不相信专业教师的表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话语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时下,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传统话语方式滞后性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教师“在场”而学生“空场”的现象,教育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话语泛意识形态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严肃性,一些教师形成了使用政治性很强的话语开展教育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话语枯燥单一,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贴上“意识形态”标签.新时代,学生注意力被越来越丰富的各种话语形式所吸引,泛意识形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缺乏吸引力.此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基于课堂理论学习,学生很少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制约了学生真正认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新媒体语境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起了挑战.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传递与接收信息的重要载体工具,促使话语主客体、话语媒介、话语场域等发生了变化,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语境下,凭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话语主体有虚拟化趋势.在这种虚拟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更为平等,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新媒体话语客体有图像化和符号化的特点,人们喜欢用表情包代表各种表达,用“点赞”表示支持.在话语媒介上,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等的媒介作用逐渐被弱化,微信、微博等成为主要媒介.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新媒体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看,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话语空间延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虚拟场域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这必然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生变革,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二)面临困境的原因 主体与主导关系尚未彻底理清.一些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和严肃性,学生只能作为客体接受教师讲授.这就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变为管控,学生显得十分被动.这种认识与做法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新时代学生自主性较强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具有综合性,其载体十分丰富,如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等.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是文本话语,缺乏实践话语.新媒体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媒体使话语体系更加复杂化,西方敌对势力开始使用新媒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其鼓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宣传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企图削弱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新媒体的出现,还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转移问题.原本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和引领地位,其话语表达具有权威性,但新媒体的出现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权,学生更倾向于信任网络话语.这些都表明,新时代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三、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多维联动机制 (一)建立组织领导与引领保障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领导机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要面对社会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任务,话语体系建构者必须对此加以重视.高校可在院校两级党政领导中开设思政课,以引起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可通过对典型模范的宣传,促进正确价值观传播,让受教育者真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收到立德树人的功效.建立起完善保障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保障建构工作持续运行.应针对当前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工作,出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政策,增强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应建立培育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传播能力、实践能力;应建立考核机制,将话语体系使用水平和创新纳入高校考核工作,激发教育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话语输出水平. (二)强化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 建构舆论监督机制.这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健康的舆论环境.当前,新媒体的兴起推动了社会思潮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主流舆论阵地,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和重大舆情舆论引导机制,提升舆情研判水平,提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舆情联动应对机制,通过多种方式,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营造良好氛围.建构社会协同机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需要多方参与,这就需要建立起快速有效的社会协同机制.协同包括两方面:一是思想层面的协同.社会各参与主体在思想上统一,将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作为己任,在思想上起到引领作用.二是实践层面的协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偏向文本话语,缺少实践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对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需要突出实践性.学生要走向基层、乡镇,进行社会实践,培养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精神.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的作用,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共建学生实践平台.建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高校应考虑吸引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宣传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深植公众头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增强公众参与性,如我国每天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庄严肃穆的氛围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性、学术性强,不便于被大众所记忆,很难引发共鸣,而类似升旗仪式的仪式话语较为生动,能够直接传达教育内容. (三)完善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主体和应用主体,在话语体系建构中起主导作用.高校作用发挥,可从课程设置、教师培育两方面入手.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全科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员性教育,其教学体系应涵盖思政课程育人、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课程育人三方面.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要表达途径,承担着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的职能,为高校人才培育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保障.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学科支撑平台.新时代的发展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课程思政方式,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辐射各学科,达到立德树人目的.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活动,鼓励教师以学科特点为切入点,积极参与示范教学.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学科知识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充分融合起来.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实现教学设计和特色教学突破,建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强烈感染力和强大凝聚力的话语体系.近年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逐渐向课程思政转变.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的深度挖掘,离不开学校与广大教师的努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润物无声的全方位育人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多维联动机制实现融会贯通、运行灵活、切实管用,为“育人为体、德育为先”的思政教育格局形成奠定了基础.强化教师培育,健全队伍建设机制.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主导者,同时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者和使用者.因此,必须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一方面,提高思想水平,将正确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传播给学生;另一方面,增强探索规律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性进行研究,提升教育科学化水平.高校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持续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促使其投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工作.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组织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奖赛,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的同时,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话语的本质是思想,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则是话语.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和育人使命的担负,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言传身教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型向多维型的机制转变,让思想引领作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全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构影响深远.建构多维联动机制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和运转的重要驱动力,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挥应有作用.在坚持党的领导总原则下,引领保障机制、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突出高校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多维联动机制建构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进行调整,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与新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亚男.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20(2). [2]高姗姗.新时代思政教育转变话语体系是关键[J].中国商人,2021(6). [3]李发立.问题意识导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探析[J].大学,2021(20). [4]李广华,沙林斌.基于辅导员工作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需话语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 作者:高文天 商淑琦 郑林秋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发展研究篇1 1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构建更为全面、完善的农村征信体系,积极应对农村用户缺信、失信行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生态。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监管体系中存在多重保障机制,准入前有保 证、准入后有检查,交易前有审批、交易后有复核,由此推动农村金融规范化、体系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在成本降低、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的利好条件下,数字金融服务覆盖了大面积农村地区,使得农户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小额贷款、农业保险、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获得扩大生产、创业经营的必要资金,从而拉动农村就业率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此促进社会公平。因此,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是将金融服务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2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创新模式 2.1电商平台主导下的农业供应链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电商平台主导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顺应了“无科技、不金融”的时代趋势,催生了“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新型资金融通模式。在该模式下,电商平台凭借自身海量用户和交易信息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汇聚涉农上下游企业、农户和消费者从而形成完整系统、有序运行的农业产业链,并为链内各环节参与主体提供信息咨询、理财融资、信贷担保等多种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京东是目前国内大型电商平台之一,近年来,其依托海量且即时的交易数据和信息以及自身构建的物流网络,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相对成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京东陆续推出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京小贝”“京农贷”“京东白条”等,其中“京农贷”是针对新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京农贷”是京东平台为农村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的生产经营信贷服务,采用的是“电商贷款+企业担保+农户融资”的模式。该系列下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产品包括先锋京农贷、仁寿京农贷和养殖贷。作为该系列最早推出的先锋京农贷,其运作流程如下:京东金融数字平台根据实力和信誉多方面要素挑选核心先锋种业,进行合作授信,农户向京东平台申请贷款,由先锋种业以及下属经销商为融资农户提供担保,平台根据农户资信状况、授信额度以及资金需求灵活发放贷款。养殖贷则在先锋京农贷基础上新增了保险机制,贷款流程更加完备,安全性得以提高[1]。 2.2基于“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农业产业链通常是由涉农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上下游企业协同生产经营交易,因此涉农龙头企业是其中的主导力量[2]。在“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模式下,涉农龙头企业担任“三农”服务商的角色,利用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农业市场势力,搭乘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高效的互联网平台,打造“三农”数字普惠金融生态服务圈。在此农业综合服务生态圈中,龙头企业为产业链中有需求的上下游企业或分散农户提供投融资、交易支付等普惠金融服务,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遥感等不断开发和试验新型农业数字金融服务产品。其中,作为国内上市涉农核心企业的中粮集团是该模式下的代表性公司,该企业通过打造农粮食品一体化产业链,运用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发展信托、保险、期货、基金等金融业务链,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追求产融结合,服务“三农”发展。中粮集团通过其旗下的专业化公司中粮资本,充分捕捉了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链的契机,打造产业链内部融资服务,大力建设数字农业金融生态圈。例如,中粮资本推行的农业综合服务一体化信托模式,其服务不仅面向生产前的土地、资本流转环节,还覆盖了产中产后的农作物种植、销售环节。该模式还引入了“三农”服务商、涉农核心企业及其经销商和物权担保公司,采用“涉农贷款+担保”的手段。在此基础上,中粮资本不断探索金融科技。2020年,中粮资本投资自建了服务上游供应商的“粮信”金融平台和支持下游经销商融资的“升悦”系统。2021年,中粮资本深度挖掘并分析中粮集团的真实业务场景,通过“云飞票”和“粮信”等大数据平台为中粮集团产业链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中粮资本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信用分级管理,提升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以信用为核心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立完善[3]。 2.3基于第三方金融网络平台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第三方金融网络平台区别于由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其以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众筹等发展模式呈现在大众面前。针对农村地区,农村个人消费者和涉农中小企业都是第三方平台的服务对象。随着数字金融的深入发展,第三方金融网络平台提供更具功能性、成本效益以及服务效率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第三方金融平台通过网络媒介代替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借款端和理财端的交互流程,有效实现资金端与资产端的对接。其主要运作程序如下:借款方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提出借款需求,贷款方根据借款人资信状况、违约风险、预期收益率等因素判断是否贷款。在此过程中,金融平台发挥信息交换的媒介作用,借贷双方直接签订借贷协议,接着委托独立且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存管贷款方提供的资金。其中不乏专注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其将数字技术融入农业产业链中,并与涉农实体企业进行互惠合作,为产业链各环节客户设计并提供金融产品,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弥补“三农”领域金融资金缺口。 3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有效路径 3.1完善金融基础建设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在传统金融体系下,金融服务很难覆盖到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这体现了金融服务在地域上的供需不平衡。传统金融对实体机构、人力物力、成本费用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力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地区覆盖率较高。而在几乎不见金融机构、人才流失严重、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偏远地区,享受传统金融服务难之又难。在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众多偏远地区已经设立机构网点,部分地区还通过建立便民助农服务点、流动服务站等方式来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扩大农村普惠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由于互联网金融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成本支出也较低,结合农村发展特点,能将普惠金融进一步注入农村经济血液中,为农村发展助力[4]。 3.2培养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 目前,互联网金融技术服务人才不足是制约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是固有问题,当前的教育选拔机制和人才培养计划也都促使农村青年涌向大城市发展。然而要在农村推广数字普惠金融,必然需要更多掌握数字技术以及金融专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如何留住和引进人才为农村发展助力是一个难题,这背后涉及改变教育理念,培养奋斗型、奉献型、创造型人才等。与此同时,政府要给予适当的物质补贴,如提高薪酬、优化福利待遇。当地涉农部门有所作为,主动与新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取得联系,加强交流学习,完成人才对接和培训工作。鉴于农村地区缺乏多元融资渠道的情况,通过数字技术搭建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涉农企业以及农户等多方参与,促进农村数字普惠模式创新,推出符合数智乡村和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型金融产品,同时,引入更加灵活的保险和担保方式。政府部门结合区域特色与产业特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一村一品”模范乡镇。依托大型电商、涉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平台,充分调动闲置资金资源,建立起集投融资、生产经营的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三农”向好发展[5]。 3.3精简审核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更具功能性和成本效益 普惠金融致力于服务大众,应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数字技术加持下农村普惠金融针对农村客户的需求设计了更为人性化的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大数据计算,进行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为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者的要求而不断创新。农村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是低收入的农户,这类用户资金需求量较小,但是借贷次数可能相对频繁。传统实体机构交易程序烦琐,借款往往需要层层审批,审批流程也相对复杂,既降低了贷款成功率,也将交易时间跨度拉长,不能满足农村贷款者对资金的即时需求。利用互联网提供线上服务,大大简化了交易程序。通过电子档案对用户进行审批,全方面评价农户的信用层级、借款额度、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在短时间内为农户提供最适配的贷款方案,从而缩短交易时间,提高交易效率,进而提升其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3.4完善农村征信系统,建立新型信用评价机制 农村地区建立起完备的征信体系,推动金融活动公开化、透明化,维持基本金融市场的秩序,以确保农村普惠金融的安全性和普惠性。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线上交易削减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力求效益最大化,这虽然为广大农村用户进入金融市场降低了门槛,但是并不意味着其不需审核批准。建立新型农村信用评价机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提供现有征信情况和信用资料,数字金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对农村用户进行全面,调查、数据整理,刻画出全方位的用户形象,多维全面的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另一方面,针对征信困难、征信空白的地区,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财政支持和补贴,调动专业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在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后,还应该设计相应方案对用户信用进行重新评级。此外,不同金融主体间要信息对接、及时交流,确保建立起线上线下共享信用机制,随时把握农户的信息变化并及时更新,从而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的持续良性发展[6]。 4结语 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创新模式:一是电商主导下的农业供应链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模式;三是基于第三方金融网络平台模式。之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一是完善基础建设,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培养数字金融人才队伍,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三是精简审核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四是完善农村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机制。 作者:仲培培 单位:江苏大学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发展研究篇2 数字农业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是指,金融服务供应商利用农业大数据,通过数字技术和金融创新,为微观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并在数字交换中实现双方商业可持续和农业大数据增值的过程。 1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广义的数字农业是农业全过程的数字化,是将数字化信息作为农业新的生产要素,用数字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生产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农业形态。狭义的数字农业则聚焦农业产供销环节,旨在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及销售环节,以期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2019年,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五个方面重点任务,即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加强重大工程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重点任务覆盖了农业全过程,属于广义的数字农业范畴,其中的第二个任务“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属于狭义的数字农业范畴。数字普惠金融是指一切通过数字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行动。它包括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并且这种服务是以负责任、成本可负担的方式提供,对服务提供商而言也是可持数续的。数字农业与数字普惠金融基于相同的逻辑、技术和方法,共同体现了数字化特征。它们融合发展的核心是数字的生产、采集、交换和运用,融合发展应该是双向而非单向的,需要相互支持和促成,从而达到“1+1>2”的效果。从数字农业分广义、狭义来看,融合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数字普惠金融与狭义的数字农业如何融合发展,二是广义的数字农业资源如何为这种融合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首先,数字农业为数字普惠金融在三农领域展业提供大数据支撑。可以把狭义数字农业范畴下的农业数字资源,即农业生产经营环节产生的农业大数据,称为“农业经营大数据”,而把广义数字农业范畴下的其他农业数字资源统称为“农业基础大数据”。一方面,农业经营大数据为金融服务和风险识别创造条件,为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核心依据;另一方面,农业基础大数据为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建模、系统性风险处理等提供基础性支撑。其次,数字普惠金融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融合发展的落脚点是利用数字化手段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包括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改造提供融资支持,为农业产品等的交易流通提供高效便利的数字化支付结算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数字化农业保险等。最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大数据价值的发现与增值。数字农业的发展带来农业大数据的指数级增长,发现数据价值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金融行业市场空间大、涉及范围广,金融机构对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将有力地促进农业大数据的价值发现与增值。这也将激励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数字农业建设,鼓励市场主体积累、共享数据,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支撑,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融合发展。这是融合发展中“1+1>2”的具体体现。 2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在数字农业和数字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实践可以按照所涉及的农业产业链阶段分为农业交易环节、生产环节和全产业链的融合。农业交易环节的融合。农产品市场交易环节会产生大量“自动留痕数据”。这类数据客观、易得,已在数字农业与数字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中率先得到利用。根据融合的主导方不同,可分为大型电商主导、农业核心企业主导和金融机构主导三种形态。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综合性头部电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以电商交易大数据为切入口,开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某大型电商与一家农业畜业公司合作的农业数字供应链金融即属于大型电商主导的融合类型。大型农业集团处于农业产业链条的核心环节,拥有众多客户资源,通过整合供应链数据,利用自身市场优势,打造数字化金融服务模式。例如,大北农集团的“农信互联模式”就是农业核心企业主导的融合类型。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供线上线下支付结算服务,帮助企业建立信息系统,并在交易数据基础上,为供应链内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例如,农业银行搭建的“惠农e通”三农服务平台就是金融机构主导的融合类型。农业生产环节的融合。农业生产环节同样可以生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不同于交易环节的自动留痕数据,需要主动采集才能得到,可称为“主动采集数据”,主要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GPS采样、智能农机作业等获取田间信息。这类大数据同样可以运用于数字农业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但相对滞后于交易环节的融合。例如,网商银行通过卫星遥感、光谱识别等技术获取农业生产大数据,并运用数字化信贷模型,给予农民精准授信。种粮大户发起贷款申请,在手机上圈出自己的地块,卫星即可快速识别这块地的面积、作物、长势等关键数据,从而算出授信金额。再如,黑龙江省海伦市以数据为驱动的按图承保理赔模式。在承保前,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不同地块的农作物进行空间分布制图和面积估算,形成标的分布底图。在承保时,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遥感数据、历史灾情数据和承保理赔业务数据,评估农作物灾害综合情况和风险。在理赔阶段,基于遥感影像进行灾害损失评估。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从协同论的观点来看,数字农业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融合如果能够基于农业全产业链的数据资源,会更加科学有效。这样不仅金融服务可以更加到位,而且全产业链的数据信息也更有助于防控信贷风险。浙江省丽水市基于茶叶批发市场的农业全产业链普惠金融模式呈现了二者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的雏形。首先,依托“支付+溯源”系统获取茶产业全产业链数据。在当地茶叶市场推行“茶叶质量溯源交易系统”,向茶农、加工户、茶商发放集质量溯源、支付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茶叶金融IC卡。茶叶交易时通过专用机具刷卡或手机App操作,将交易信息自动录入管理系统平台。其次,采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数据可信度。主办银行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每位茶农、加工户和茶商的溯源、交易信息,实现了数据的去中心化存储和不可篡改。最后,在茶叶质量溯源交易系统内嵌入贷款功能,将系统的交易数据作为贷款授信核心指标,依托产业链大数据开展数字化授信。截至2021年6月末,已办理茶叶金融IC卡2.78万张,溯源交易系统累计交易180余万笔,投放贷款582笔、1.27亿元。 3存在的问题 我国数字农业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各种不足和问题。一是农业数字化水平低,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撑不足。2019年,我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仅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10.0%,全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为23.8%;已实现数字化的部分也面临数据甄别难、转化难等问题,如将卫星遥感技术采集的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数字普惠金融所需的结构化数据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二是农业大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低、资源整合不够。农业基础大数据共享程度低;农业经营大数据分布于广大农业经营主体,没有实现统一归集和共享。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形成,数据资产确权和定价困难,市场主体积累、提供大数据的意愿较弱。三是金融机构对农业大数据的应用能力不足。金融机构的农业大数据积累少,大数据建模与农业实情契合度低,数字化风控模型效果较差。四是农业领域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滞后。一些产品只是将线下流程搬到线上,而不是重新定义和发现价值;部分数字农贷产品仍需辅以抵押、担保等增信手段,数字农业保险产品仍离不开人工现场核实;适用于小规模经营农户的数字农业信贷、保险产品创新尤为薄弱。五是金融支持数字农业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缺少顶层制度安排,激励政策、差异化监管措施、风险防控与分担机制等尚未建立,数字普惠金融行业标准、区域标准和企业标准有待制定。 4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不足和问题,促进数字农业和数字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和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实施以“用户授权、有条件共享”为核心的农业大数据产权标准。推进农业大数据采集、开放和应用的标准化建设,统一元数据,规范数据接口,打造农业数据交换的“通用语言”。加快制定数据资产产权界定和定价标准,探索构建产权清晰、有效运行的数据要素市场。二是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化”的农业大数据资源体系。政府提供农业基础大数据,做好数据分级管理,主导推动农业大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引导市场主体实现农业经营大数据的市场化共享,按照“用户授权、有条件共享、全程保护”原则,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三是强化金融机构在农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能力建设。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大数据平台、互联网平台、农业大数据公司、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的合作,获取农业大数据支撑。加大数字化建模的研发力度,开发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数字化农业信贷风控模型。四是加快特色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机构构建数字化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打破条线壁垒,缩短决策流程,保障数字金融产品创新的高效供给。推动数字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利用供应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相应的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五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数字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顶层制度设计。创设专门的政策工具,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推动编制数字普惠金融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体系。推动政府部门和电商平台向金融机构输出直连式、批量化、标准化大数据,为融合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撑和场景支持。 作者:陈明衡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发展研究篇3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数字金融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支付宝的上线,起初只是为了解决淘宝平台网络购物的交易问题,但是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支付宝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传统银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纷纷转型,推出了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比如各大银行与中国银联携手推出了“云闪付”,旨在与支付宝、微信支付抢夺移动支付业务;光大银行在2016年内推出“云缴费”平台,便利居民的各项生活缴费;各大银行也相继推出类余额宝理财产品。互联网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发力,推动了我国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民以食为天”,农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处于基础性、重要性地位。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受季节影响大等特点,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导致银行对农业贷款风险定价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居民往往居住分散,农业生产规模较小,银行难以获得其真实的财务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往往不愿意给中小微农业企业提供贷款,造成大量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农业企业得不到贷款,形成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企业的发展。数字金融借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可以有效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文献综述 从2004年支付宝上线后,我国的数字金融迅速发展,为了准确刻画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编制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该指数编制成功后,许多学者利用该指数进行有关数字金融的研究,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宏观层面。张勋、万光华等(2019)利用该指数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创业环境,提升了家庭收入,进而促进了包容性增长。钱海章、陶云清等(2020)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增长,而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与东部地区相比,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更显著。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和创业行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金融是创业环境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是否愿意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直接影响其创业活动。谢绚丽、沈艳等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2~2018年各省的新增注册企业数量结合,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各省的创业活跃度有积极作用。第二,微观层面。何广文、刘甜在研究贫困地区农户创业活动中发现,在众多影响创业的因素中,金融系统的支持可以缓解创业者的资金约束,提升创业绩效。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金融市场知识和贷款知识,往往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甚至还有些农民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面临严重的金融排斥。陈宝珍、任金政基于农村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农民的金融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排斥问题。在促进居民消费方面,数字金融极大地缩短了交易支付的时间,比如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便可快速实现付款。张勋、杨桐等发现数字金融主要通过提升支付的便利性来促进居民消费。唐松、伍旭川等利用2011~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改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而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万佳彧、周勤等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显著缓解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关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力等因素在企业绩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人力资源在公司绩效中发挥重要作用。张一驰、李书玲研究发现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提高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改善企业绩效。管理层的背景,如学历、性别、任期等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学历背景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管理者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国有企业中管理层的年龄、任期与投资规模之间负相关,管理者的这种投资行为又会对投资效率和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第二,技术创新是企业绩效的驱动因素。胡元木、纪瑞从董事会成员背景角度出发,研究董事技术专长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技术性董事在提升企业绩效上有显著作用,并指出创新效率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数字金融依靠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扩大应用场景,极大地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捷性。王馨指出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相较于传统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服务效率高等优点,可以满足被传统金融机构忽视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增加了有效金融服务的供给。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可以有效甄别信用风险,发挥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作用,助力企业发展。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H1:数字金融发展与农业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我国农村正面临农业产业化趋势,农业产业化对资金的需求量极大,但是农业生产周期长、受恶劣天气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大、经营风险较高,传统银行在对农业贷款进行风险定价时困难重重,而且农业企业往往存在缺乏抵押资产、公司规模小、生产经营不规范、公司治理不完善等问题,银行难以取得其真实财务信息,造成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农业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面临着较高的融资约束,影响企业经营发展。据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H2: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与企业绩效存在负相关系数字金融借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缓解了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些互联网公司运用自己的海量数据与技术优势,深入学习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数学模型对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等财务信息进行预测,并以企业的应收账款、订单、存货等真实交易信息为依据向农业企业提供贷款,改善了以往需要抵押物才能获得贷款的困境,极大地缓解了农业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通过缓解农业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推动农业企业的采购、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顺利运行,对企业绩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H3:融资约束是数字金融与农业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即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来促进农业企业绩效提高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采用以下数据:(1)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源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2)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农业企业有关融资约束、企业绩效相关数据,并对数据做以下处理:①剔除农业类金融上市企业;②剔除样本期间被ST、*ST的企业;③剔除2012年以后上市的企业;④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样本企业。最后共有59家上市农业企业2012~2019年的有关数据,样本容量为472。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企业绩效。关于企业绩效的度量主要有两类指标,本文选取TobinQ值作为企业绩效的度量指标,原因如下:一是To-binQ值可以反映企业的长期绩效;二是与财务指标相比,To-binQ值不易被企业操纵,较为客观真实。 2、数字金融发展。选取北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作为数字金融发展程度的度量指标。该指数从覆盖广度、服务深度、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三个方面考察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许多学者利用该指数进行有关数字金融的研究。本文将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平均值作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的代表,且由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较于Tobinq值太大,故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除以100。考虑到数字金融发展对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企业绩效均具有滞后效应,故将该指数滞后一期,即用2011~2018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2~2019年的企业融资约束指数及Tobinq值相匹配。 3、融资约束。关于融资约束的度量,Kaplan和Zingales(1997)是最早对融资约束的测度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他们利用企业的财务指标构建融资约束指数。后来,又有大量学者提出有关融资约束的测度方法,比如Lamont(2001)在Kaplan和Zingales的基础上构建了KZ指数。此外,还有WW指数和SA指数。本文选取SA指数作为融资约束度量,SA指数为-0.737×size+0.043×size2-0.04×age。其中,size表示企业期末资产的自然对数,age为企业年龄。SA指数绝对值越大,表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 4、控制变量。企业绩效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引入如下控制变量:(1)负债情况,用资产负债率表示;(2)企业规模,用企业期末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3)成长性,用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表示;(4)现金流量,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期末资产的比值表示。 (三)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温忠麟、叶宝娟(2014)所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检验,具体模型(1)~(3)分别对应上文的3个假设:五、实证结果及分析表2给出了对模型(1)~模型(3)的回归结果。首先,本部分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表2中的模型1中可以看到,数字金融指数(index)和企业规模(size)在5%的水平上显著,企业发展能力(growth)在1%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业企业绩效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假设H1成立。接下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先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从表2中的模型2中可以看出,数字金融发展(index)、企业规模(size)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缓解了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本文提出的第二个假设H2成立。再将企业绩效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融资约束和数字金融发展同时作为解释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中的模型3所示,数字金融(in-dex)、融资约束(SA)和企业规模(size)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企业发展能力(growth)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融资约束在数字金融和企业绩效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提出的第三个假设H3成立。(表2) 六、结论 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对于企业而言,融资渠道是否顺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特别地,考虑到我国主要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方式这一客观现实,农业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特点和较大的经营风险,难以从银行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因此,如何缓解农业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提高农业企业经营绩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考虑到数字金融的普惠性,本文借助2012~2019年农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发展有效缓解了农业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当农业企业的融资状况得到改善后,企业绩效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表明融资约束在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业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中起到了中介效应,即数字金融的发展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来提升农业企业的绩效。 作者:杨琦 陶建宏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数字经济下农村发展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逐渐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都将数字经济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资源信息为核心、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和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据《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4万亿美元,其中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引擎,占数字经济发展的84.4%。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农业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在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形成数字化农业产业,并逐渐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优化整个农业产业价值链,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时代下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结合,加快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了在数字经济时代潮流中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蓝图。在当前阶段,我国数字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成必然趋势[1]。 1数字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1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把握当前数字经济红利、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能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并分析消费者的切实需求,建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将互联网与红外传感器、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数字技术相结合,作用于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并利用制造加工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大力发展消费所需求的健康有机农产品或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农村可以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时代下“互联网+”的优势,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建立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全流程的购买、发货和售后服务,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数量,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等非正常情况下农产品滞销或产能过剩等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利用数字经济的特征和优势能满足消费者的切实需求,形成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完整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全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 1.2促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以人工劳动或简单的机械设备为主,生产条件较为艰苦且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较为低下。数字经济时代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农业农村生产活动趋向科技化、自动化,促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农业农村的生产效益。发展与应用农业机器人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播种、灌溉和收割,使农民从传统种植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可以构建具有自动监测、精准预报、智能分析等功能的农业生产辅助系统。该系统可以全天监控农作物或者猪、牛、羊等的生长发育情况,精确测量温度、湿度和土壤肥力等环境因素,智能分析数据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对生长环境较差的农作物区域实施自动化灌溉、施肥等;对于发育不良的牲畜,监测其进食和身体状况,并将相应数据信息传达给系统终端负责人。由此可见,数字经济能为农业农村的生产发展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技术支撑,使农业农村发展向数字化转型,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3]。 1.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得以改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城镇与农村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城镇的生产发展以工业化、自动化、机械化为主,农村生产方式以人工劳动或简单的机械为主,使得农村的生产效率远低于城镇,经济回报也不具可比性。数字经济时代下,先进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能在节约劳动力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经济回报水平,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农村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潜力,从而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向农村,缩小城市与农村的资源配置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能有效提高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农村便民服务平台,使农民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享受到农村便民服务;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24h电子监控系统,可自动识别农田和农民居所的安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会自动报警提醒监控终端负责人,进而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环境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数字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阻碍 2.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7.3%;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21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1.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这说明,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地区,数字经济不能有效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本高、难度大,数字网络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的村落住户,智能设备的应用、电商平台的入驻、物流公司的服务等配套服务基础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4]。此外,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严重,青年和中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发展,使得农村数字发展基础较差,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难以推进。数字经济时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应用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应用数字技术的前提。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数字技术在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过程受阻,难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2.2农业农村数字人才缺乏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和数据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农业农村数字人才是促使数字技术和数据发挥作用、实现强农兴农的根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利用数字技术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缺乏数字人才等问题。农村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设施不发达、医疗和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一方面,具有较高学识素养的农业大学和涉农专业的高校学生,在学有所成之后选择在大城市定居发展,返乡支持农业发展的意愿较低。另一方面,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青年人为获取更高的报酬前往城市地区打工。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失,数字技术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人才因素障碍[5]。此外,缺乏农业农村数字素养的管理人才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农业农村生产管理创新需以管理层的认可与推广为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数字人才管理能力低下或管理层在数字技术方面的知识素养薄弱,会使管理者无法及时捕捉到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数据信息,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2.3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应用数字技术的基础,尽管我国陆续出台了数字经济相关的管理条例,但数字经济领域的行业数据使用仍不规范,数据安全和数据共享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数据安全方面,数字经济时代涉及的数据信息范围广、体量大、易于复制和携带,在数据收集和管理过程中,可能由于个人数据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数据管理不当,以及数据安全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导致数据信息被泄露,甚至被他人采集用于违法活动。数据共享方面,当前许多农业相关数据都掌握在政府手中,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哪一部分数据可以对外公开,哪一部分数据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可以公开,导致部分政府涉农部门不敢或不愿意公开农业数据,从而加大了不同农业产业部门之间交流共享农业数据的难度。数据安全、数据共享种类和使用范围等尚未明确,严重制约了数字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加强数据管控、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6]。 3数字经济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数字经济难以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各地政府应当加大农村地区数字基础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投入力度。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可以给数字化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可以全面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村居民的网络教育、医疗水平、交通设施等基础生活服务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缩小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差距。经济收入提高和生活差距缩小能有效倒逼中青年劳动力回流农村,为农村地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营商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入驻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7]。 3.2完善农业农村数字领域的人才体系建设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数字经济时代下,完善农业农村数字领域的人才体系建设对于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第一,多渠道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大学或者涉农专业高校生,高校、科研院所应当设立与数字经济基础理论、技术应用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课程,充分培养数字技术与农业知识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规划,对于农业素养较高的职业农民,在农闲时进行信息技术、网络经营相关的专项培训,从而造就一批既善用信息技术,又懂互联网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第二,多方式加大人才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除了在人才招聘网站发布招聘公告外,还可以与各高校搭建合作平台引进人才。另一方面,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提高薪资、提供住宿、优先就医、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上学问题等倾斜性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住数字技术与农业素养兼具的实用型农业农村数字人才。只有加大对高校生和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制订人才引进的倾向性优惠政策,才能更好地完善农业农村数字领域的人才体系建设,从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使得“三农”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享受数字经济时代的红利。 3.3加强数据管控,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数据管控、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能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时代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一,加大数据管控力度,邀请业内数字专家进行数据风险管控培训指导,并建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统一农业数据采集标准和采集口径,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运用,有效保障相关农业数据的安全性。第二,持续完善数据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政府部门应确立国家层面的数据共享使用标准、使用种类和使用范围等法律法规,构建农业数据共享平台,规范数据使用标准,提高相关部门的农业数据公开共享意愿,打破农村工作委员会、环保局、国土局、国投集团等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降低数据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相关农业数据在涉农部门、农村地区和农业市场中充分发挥有效作用,全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4结束语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文章立足于数字经济时代,对数字经济如何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农村数字人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数字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农村数字领域的人才体系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有效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下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李佳微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数字经济下农村发展篇2 引言 数字经济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和相关数字化的知识作为重要的生产角色,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因特网作为发展的基石,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重新注入活力。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更是重中之重,农业经济是农业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但是发展过程中缺少信息支持和相关人才支持,所以要通过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融合来改变现状。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可以解决相关信息不对称,使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状况,建设新型城镇。然而,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数据信息的基础建设方面,数字经济的科普、人才的储备、工薪待遇、相关法律规定的制定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目前,按我国发展趋势来看,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指出,在未来几年数字农业农村经济将为现代化农村的建设提供蓝图。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问题和阻碍,总结相关经验,进一步为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为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的理论和经验。 一、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背景 目前,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融合发展是农业经济向着现代化转型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化已悄然融入各个领域和行业,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9.89亿,手机网民9.86亿,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基本上实现了人人有网,农村网民更是占据30%左右,且网民数量还在继续增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于农村农民来说可以从农产品销售、教育、医疗等各种方面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好处,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下的新产物,农村电商,直播+卖货等网络交易新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手机成为新型“农具”,做电商直播卖货也成为农民的新职业。这种形式就是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发展模式中的新兴产物,更是一成功举措。另外,数字化技术在农村医疗保险、养老服务、农村农业环境治理保护、新农村教育等方面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全民朝着数字化时代转型将会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都为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是数字化时代在农业经济方面相应产生的新模式,是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关于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模式下的实践 在新型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化发展理念已经走向农业,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更好的利用大数据信息来发展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农业的方式、实现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发展是一种必然。两者融合发展应该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注重新型产业经济的试点,总结相关经验和不足,再进行全面改革。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融合,更好地推动农村农业数字化,各地政府也颁布了相关政策来支持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都有相关有力的政策来支持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经济,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始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精准灌溉,有效地解决了农作物在缺水判断上和灌溉所需要的水量,更好的节省水资源和实现精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形式。在当前疫情面前,无法正常进行线下农业产品的销售和加工,所以电商农业在防疫期间爆红。“直播带货”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也解决了部分农产品积压滞销的情况,更好地促进消费模式的转型,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也为中国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现代农业转型的新引擎。除此之外,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仅能带来新效益,还可以通过新型数据计算,进行更合理的规模生产,提高农村农业的生产效率,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优质方案。通过大数据的匹配计算建立起完整的数字农业发展新模式,实时实现农业信息的沟通和共享,逐渐改变传统模式下的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据上述事例说明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已经得到了实施,并且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收益。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能够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降低了人工成本,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形成了全新的产业销售链,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也激活了农村闲置的生产资源,推动新型农家乐,乡村旅游体验生活,打造集生态、生产、创造、销售为一体的乡村创新型产业,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也改善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使传统的农村合作社走向线上,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技术相融合,更好地完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体系。创新农村农业保险的新形式,利用数字技术大数据信息,更好地公开相关数据,形成透明健康的保险体系。在微信公众号传播相关农业农村保险知识,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全新的保险形式可以减少农民的损失,促进农村保险的发展,更好地保障农民的自身利益。 三、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果,但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说还有许多的问题和阻碍。 (一)数字化技术尚未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全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仍未达到全面普及的程度。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网络来作为桥梁进行传播发展。农村地区的信号站,5G网络的建设等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设施较为缺乏,这些都为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挑战。虽然近些年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有许多改善,但是对于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传播仍是较大问题。对相关知识的缺乏,是目前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推行的最大问题。 (二)乡村地区缺少数字化人才和优惠待遇 专业型的数字化人才是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农村滞留劳动力学历低下,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大学生人才少,各种教育、医疗、卫生、居住、交通等设施不够完善,留不住相关人才。在乡村基层干部也缺乏数字化知识,没有相关待遇和奖励吸引数字化技术人才驻守农村来发展农村经济,农村数字化技术人才的短缺会导致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无法正常运行。近日,相关政策的调整,大学生村官,下乡干部人才的涌入,稍稍缓解了农村专业型人才缺失的问题,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需求。 (三)无相关的信息共享和奖励制度 有效的信息共享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农村地区尚无对农业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共享,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整合也各不相同,信息的滞后与缺失,导致没有高效的信息共享制度,对农业经济的利用率不高,所以急需对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制度。其次,缺乏奖励制度,缺少对相关农村企业的吸引和金融资产的投资,没有良好的数字化氛围激励,也减少了农民对数字经济的积极性和认知,农民对数字化农业建设的意愿不足,对参与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意愿不太强烈。(四)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的政策法规仍不完善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政策法规的支持,目前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仍存在数据保护的法规的问题。数据是数字经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个人数据容易被盗取,电信诈骗、网络诈骗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数据保护的法规不够完善,相关数据无法做到公正透明,难以实现其价值,在面对数据纠纷时仍存在着法律空缺,所以急需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关于如何使用农村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也缺少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在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市场经营也需要加强和规范,急需一个良好规范的发展环境。缺乏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利于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四、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大力普及数字化等相关技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前文提到,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仍未达到全面普及的程度,在农村地区的基站等建设还十分落后,这就需要我国三大运营商,投入部分人力物力财力,按照需求分工分时去完成,就像21世纪初的国家电网公司,下定决心,力争做到每家每户有电用。在基站建设技术的层面来讲,其技术含量,复杂程度,是远低于电网建设的,而有些偏远地区到目前仍有基站缺乏的问题原因,这需要三大运营商不要太注重眼前利益,要把目光放长远。有些地区虽然已经有了基站,但是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未进村进户。不远的将来,当人们熟悉数字化技术知识就跟熟悉用电安全知识一样,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将会完美融合。 (二)重点培养相关人才,鼓励其上山下乡 发展离不开人才,而既懂数字经济、又熟悉农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如今所缺少的,我国应大力培养此类人才,如,大学设立相关专业,相关单位组织人员定期参加培训。目前我国鼓励大学生上山下乡,但是对其专业没有过多分类,应将其进行分类培训后,合理安排。农村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也不够完善,很难通过自身努力吸引到年轻人,此时就需要政府或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来吸引人才流入农村。再通过此类人才,培训村民,一步一步地进行工作,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三)优化农村地区的信息共享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想要互利共赢,就需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信息共享,才能赢得更大的成功。但是目前的农村地区,一些专业信息,如农业数据信息、经济数据信息等相对闭塞,信息获取并不完善,因此信息利用率也大幅降低,减少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信息整合平台,因此,建立信息整合平台至关重要。信息由相同地区不同部门分别上传至平台,然后平台对信息进行统一整合,剔除无用信息,保留有效信息,整合得出结论后再推送至平台,村镇地区的官员、村民可以自行上网查看。 (四)设立相关鼓励政策,增加招商引资机会 推动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开端需要现代技术的加入,后续的发展也需要资金的支持,全凭政府财政拨款和农民自身很难做到,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不仅可以使农民自身获益,还可以使企业获益,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还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工作岗位等。 (五)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相关政策依旧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就比如个人信息的保护方面,个人信息泄露甚至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而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后,必定会串联起各家各户,这就涉及到具体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并且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因某些原因所导致的信息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的情况,这样就会人为的造成损失。因此,要想各类数据不被泄漏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就必须要法律的介入,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使得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模式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五、启示 农业经济与数字化经济相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外或国内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在享受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事实证明,二者相结合如果方式得当,政策支持,农民和企业积极性高,则所带来的将会是百利而无一害,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农页成本,也是有着突出的贡献。对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也有积极作用,加速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加速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应顺应时代发展,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日,就应该积极主动向高科技方向靠拢,才能使第一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谷雨霏 康迈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数字经济下农村发展篇3 放眼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得到极快速的发展变革,经济体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组成也向多元、多维度、多层次发展,其中数字经济占比越来越大,重要程度也越来越大。客观分析近年来数据,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在改变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同时,也正与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加快城镇化建设、振兴农村农业等方面联系得越发紧密。本文从收入水平、农村现代化、数字化水平和商品多样性等方面简要分析农村消费整体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放眼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得到极快速的发展变革,经济体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组成也向多元、多维度、多层次发展,其中数字经济占比越来越大,重要程度也越来越大。客观分析近年来数据,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在改变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同时,也正与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加快城镇化建设、振兴农村农业等方面联系得越发紧密。本文从收入水平、农村现代化、数字化水平和商品多样性等方面简要分析农村消费整体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民生消费,无论在何时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增长点,数字经济亦是如此,与数字经济相配套的大数据分析、电子商务、新媒体经济等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实现手段。这里尤其以电子商务最具有代表性,数字经济的运转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电商平台的搭建。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呈现出几何级数爆发式增长,这说明农村电子商务已进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观念,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又直接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比如饮食、日常起居、人文环境、居民素质等方面,这些方面又与此同时反作用于农村数字经济和电商环境,形成螺旋式发展。调查发现,电商交易中涉及农村农产品的成交量持续上升,这些间接影响也会从方方面面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 一、对穿的影响 曾几何时,在落后单一的经济模式下,人们只能通过单一落后的方式采购单一的商品,这是由落后的生产力决定的,反观现在,商品多样,质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选择衣服时,个性化、多样性、质量好的产品占据了主要方面,这说明农村在以更快的速度与外面的世界融合,这都是农村电商、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福利机遇。 二、对食的影响 我国已经由吃饱饭时代跨越到吃好饭时代,健康吃、绿色吃已成为当下的主流,从农村角度来说,绿色的农产品、健康的农产品更能够通过电商平台更快更直接地到达城市居民的餐桌。同样,城市里各种新型、多样的食品也能很快到达农民的厨房,不同地域的农村与农村之间也有更快地交流和融合。这说明,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不仅改变了农民的消费观念,更是在一步一步改变着农村经济结构,农民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变革。 三、对住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土地情结的大国,人们对家、房子有着浓厚的情感,家不仅是空间的住所,更是人们情感上的依赖,这些情结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尤为突出,农民从原来的自建房转变为现在的商品住房,房子的功能也有了更多提升。农村居民不断提高着对于住房质量的需求,例如对装修风格、家具家电、工艺品陈列、花园洋房等方面,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不断提高,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居住环境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 四、家庭用品方面的改变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家庭耐用型商品在总消费中的支出比例显著提升。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高科技产品存在着很大的需求,以往对于农村居民来说遥不可及的东西例如电脑、手机、彩电等,如今都成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这些高科技产品也在刺激着农村消费。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对于高科技用品的青睐程度,农村居民也有一定的跟风心理,这对于家庭用品的重复购买与更新迭代是有利的。 五、对文娱方面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投入不断加大,使得教育环境和条件得到很大改变。尤其这几年,受数字经济的刺激,使农村居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子女就学、居民的技能培训等等,人们通过网络和各种实体机构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寻找商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回农村,建设农村,在农村实现自身价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进一步刺激着农村文娱消费的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因素客观上,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商品价格以及总体经济环境三方面。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消费结构,收入高,消费水平就高,反之同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网络普及率上,仅2020年,各类农村企业网站已经突破1500万家,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呈几何级数增长,某电商平台农村农业类产品的交易量占比已经达到总交易额的五成,收入不断提高。同时,也刺激着消费结构的不断改变。各类产品的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数字经济和电商平台通过强大的物流能力,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将产品快速送到终端,让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因此得以改变。农民得到越多实惠,农村经济就得到越快发展。农村网民数量越来越多,随着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的普及,农村居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既是机遇,也是资本,农村居民通过平台获得信息,再通过各类平台发布信息,形成了信息闭环,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资本链,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对策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数字经济与农村尚未深入融合,农村消费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农村消费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高低、价格指数的变化,以及农民信息素质的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变化,这都对农村消费升级产生影响。 六、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不断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收入越高,消费结构越多样化,农村经济发展越快,反之同理。因此,继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科技素质等都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方式。只有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七、健全管控稳定的市场价格体系 在新时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市场中产品价格体系仍旧不完善,表现出来就是价格起伏大,变化快。依靠国家进行宏观和微观调控,必要时,可以出台适合本地区的地方性调控政策,建立稳控市场价格的机制,根据实地调研,确定农产品的最低成交价格和保护价格,进一步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发展与数字经济匹配的现代化配套设施,如物流网络、采购网络、信息网络等,进一步建设和优化新型的农村营商环境。 八、依托实际,建立多平台合作机制,完善农村消费需求 数字经济对发展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民生保障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基于此,要激励、鼓励农村居民运用创新思维,进行高产值、高收益、低碳环保的新型农村经济产业,培养新时代下的新型农民,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发展新时代农村数字经济。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做好农民与电商平台的沟通协调工作,按照市场需求结合农村居民实际,着力打造一批典型的电商平台,作为试点,探寻新思路、新做法,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创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并找到可以推广的新经验、新做法、新手段。 九、健全新型数字经济配套设施 众所周知,与数字经济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完善强大的终端配套设施,例如移动终端、网络终端、网络覆盖、信号基站建设、物流网络等等,数据显示,网络覆盖率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越迅猛。所以,要根据需要加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物流业就是重要一环。物流是连接经济各方的唯一路径,只有先进的物流,才能更高效更快速地完成交易闭环。要充分运用新型的管理手段和经营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平台搭建,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数字经济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和新动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数字经济发展,而且能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为农村居民提供和谐良好的公共服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形势下,基础设施的投资潜力巨大,具有明显的社会效应和社会效益,不仅能进一步刺激数字经济的发展,还能促成其他各种配套产业投资。所以,要建立互惠互利、互利共赢的多方联合机制,前提是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断扩大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有效性,提高投资建设的效力以及可持续性;进一步提升数字管理功能。数字经济发展在提升经济效率,便利大众消费的同时,也出现很多负面问题,例如不规范经营、集资诈骗、数据安全、技术性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数字经济发展和平台良性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多方参与、专业监督的有效监管机制迫在眉睫,只有不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将“无形的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制度、政策的建立,规范合理的营商规则,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不断提高各方的违规成本,结合法律法规,对出现违规违法经营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运用先进、专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对数据平台进行专业化管理,形成数据报告,定期公示,接受大众监督。数据安全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安全机制,来保障企业数据安全,保护企业数据隐私、秘密,防止出现泄密、窃密事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防止泄密和保护数据安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由于专业性极强,属于高科技领域,故应在建立机制的同时,不断加大专项投入,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创建安全的网络环境和营商氛围。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同步提升数据质量,首先要提高数据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制定数据应用标准和规范。其次要畅通下载通道。由于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是数据本身,因此数据的开放性和时效性尤为重要,降低客户下载门槛,畅通数据下载通道,让客户,尤其是农民客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相关数据下载,为经营者及时掌握信息资源提供低门槛、高效率的数据下载服务。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当下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和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处于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而数字经济正是能够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新动能。从宏观上来说,数字经济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结构转型,更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价值,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最终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目的。同时,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政策确保规范和谐的网络营商环境和农村企业发展环境,帮扶农村地区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医疗卫生、人文环境、道路交通设施等。由于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本文客观分析了近年来数据,根据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何正确引导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为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振兴农村农业等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作者:庄丹琮 王琳萍 赵紫桐 程凤菊
企业股权投资风险评估初探: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风险管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外投资和兼并重组的步伐不断加快,且企业投资能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企业集团投资活动是企业求得长期持续发展和对外实现扩张的重要手段。但是企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如果对股权投资方法和风险控制经验不足,或者资金结构不合理,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管理不到位,造成长期股权投资在企业的经营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重点讨论强化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管理,指出了长期股权投资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针对存在的风险,提出有效地解决对策,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保障股东权益,促进企业集团投资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集团;投资收益;风险管控 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或向其他行业转型发展,企业的下属子公司不断的增多,企业拥有的长期股权也比较多。因长期股权资金投入较大,运行周期较长等特点,一旦长期股权投资结构不健全,没有实施严格的跟踪管理,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投资风险。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降低企业所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如果要想在长期投资过程中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必须对于股权会计核算及其财务状况做到充分了解和管理,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合理投资将风险降至最低。 一、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概述 企业集团公司投资收益主要是通过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来获取。实业投资主要是投资入股设立子公司形式,即长期股权投资;金融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期货、委托贷款等。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公司按照持股比例或享有份额分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企业集团投资目的主要分以下三类:扩张性需求;维持性需求;外在性需求;根本动机是追求较多的投资收益和实现最大限度的投资增值。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包括投资企业按照股权比例应分享的被投资企业的税后利润、股权转让收益、清算收益及其他收益。股权投资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股东的意志在被投资企业得以贯彻和执行,保障股东权益的实现,并争取股东权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存在的风险问题 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涉及投资前决策风险、投资运营中管理风险和投资后清算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几年,市场经济发展旺盛,许多企业不仅扩大产能,也向其他地区,其他产业扩张,或独资、或合资投资成立分、子公司,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钢铁、煤炭、水泥产能过剩,很多项目建成后没有市场,连续亏损。盲目投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没有做好对市场的研判及项目可行性研究,发生投资决策风险。 2、随着集团公司相关多元产业战略的实施,长期股权投资数量与金额大幅增加,但集团公司在被投资单位的战略定位、盈利能力、经营状况、对集团公司的贡献度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管控手段,使投资目的与收益不能及时实现。 3、集团母公司举债筹措大量资金进行投资,相当数量的被投资单位长期没有回报,导致集团母公司背负大量贷款利息支出,资金被长期占用,利用率低下。已经成立的子公司并无实际的生产经营,每年资产的折旧摊销费用和管理费用较大,使得集团整体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随着被投资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下滑,集团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水平明显下降。占用集团母公司大量投资资金的全资与控股子公司,每年向集团母公司上缴利润(或分红)的很少,收益甚微,其中一些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破产清算,导致集团公司投资损失,造成集团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综合投资收益率远低于其对应的资金成本(机会成本,利率采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投资效益低下。 5、部分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连续几年盈利却不给集团母公司分红(或上缴利润),导致集团公司资金短缺而部分被投资子公司现金流充裕的现象,反映出集团公司在全资子公司上缴利润、控股子公司分红方面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6、投资企业虽然对参股子公司无实际控制权,但投资金额大、数量多,而实际取得的收益非常低,反映出集团公司对参股子公司的经营与分配缺乏有效监督。 7、集团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管理不到位:子公司下属分、子公司发生的对外承包费、股权转让款,因对方公司经营异常,款项有可能无法收回;合资对方未按协议约定时间支付股权投入款,或抽逃货币出资额,有可能给投资企业形成损失,负责管理项目的投资团队成员或派驻投资对象企业的人失职,产生道德风险或管理不到位风险,危害投资者的利益,这些都给集团公司投资收益带来重大影响。 8、根据煤炭、钢铁行业整体的发展形势和国家去产能的基本要求及目前资源价格的大幅下跌,资源矿产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有些公司已成立,但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项目没有被国家批准、或者未能取得采矿证,加上资金紧张等原因,未能按期开工建设。已购置地块仍然处于闲置状态,存在被国土部门无偿收回的风险。直接影响公司的运营,没有合法齐全的手续,公司就会处于停滞状态,母公司的投资长期无回报。 三、企业集团长期股权投资风险防范 防范并控制投资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要重视投资决策和投资后的风险管理,加强投资对象基本面恶化或业绩显著低于预期时的风险管理。具体对策为: 1、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职能部门管控。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实行集中管理,制定长期股权投资管理标准,划分公司股权投资组织机构与职责权限。权责明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制衡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维护出资人权益。 2、对长期股权投资“分门别类”进行监管。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被投资单位在集团公司战略规划中的定位,比如是以实现收益为目的、还是以投资控制资源等其他战略为目的,“分门别类”对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进行监管,实现集团公司既定投资目标。 3、对长期股权投资“有重点的”进行监管。统计集团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金额较大(如上亿元)的公司,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要重点关注这些单位的财务与经营情况,加强其财务与经营监管工作,避免或减少因管理不善给集团造成投资损失。 4、集团公司要根据对被投资单位控股情况制定利润分配政策,确保收益分配合法、收益资金及时足额收取。(1)全资子公司:完全由集团公司控制,无其他特殊原因,利润全额上缴集团母公司。(2)控股子公司:利润分配方案由子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定。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控股子公司财务与经营情况,会同子公司管理层拟定控股子公司利润分配方案报集团公司批准,并由集团公司派驻高管人员按集团公司批准的方案在子公司相关决策会议上行使表决权,保证集团公司投资收益实现。(3)参股子公司:集团公司派驻高管人员要在其利润分配预案通过前将预案提交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产权与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决策意向,上报集团公司批准后,由派驻高管人员在子公司相关决策会议上行使表决权,保证集团公司投资收益实现。 5、评价长期股权投资效益,追究管理者责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评价长期股权投资效益,对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企业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决策者和实施者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企业应追究董事会等相关决策人员的责任;对在投资过程中违规操作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追究具体实施人员的责任;对子公司被投资单位经营管理者造成损失责任的,应当撤销职务、停止升迁等制裁。 6、健全对外投资的管理,积极行使股东权利。强化被投资企业的监管,明确投资关系,追偿承包费,对投资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对投资行为做出适当的分析和预测,追偿股权转让款或股权投入款,减少投资损失。理顺投资关系,做到整个投资过程合法、合规,及时纳入集团合并范围。 7、保证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与成本相配比。企业在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要以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为限,投资带来的现金流入的规模和时间要与筹资的现金流量尽量保持一致,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选择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应是最优项目,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如果长期股权投资效益低下,资金使用严重浪费,应防范低效项目的投资。 8、对部分投资项目进行处置。对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无实质运营或丧失继续持有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应及时计提减值准备或进行妥善处置,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减少损失,规避集团公司经营风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以及《甘肃省工业领域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6〕25号)文件,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将落后产能及时清理。 四、结语 长期股权管理以及优化内部资源,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期股权投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体系,对加强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海宾 单位: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股权投资风险评估初探:股权投资与企业高管双重激励的实证探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的带动下,我国的股权投资行业发展迅速。实践证明,与企业高管双重激励有直接关系。企业高管的双重激励主要是指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两种,成为股权投资考察企业高管激励影响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大量实践成果进行研究可知,通过拉大企业员工的薪酬,能够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需要加大对高管股权激励方式的应用,展现其在股权投资行业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股权投资;企业高管;双重激励 1引言 近年来,股权投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股权投资及企业治理方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人员对股权投资与企业高管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投资者通过运用股票期权及可转换优先股等合同设计形式,能够达到对投资企业高管层的激励作用,降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展现出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2理论假设与实证设计 通过对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企业进行分析可知,两者之间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存在不一致现象,引发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问题,管理者要想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要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损害股东的利益来实现。为了避免为管理者提供该种机会,股东需要采用激励及监督措施,来保证企业的价值。管理者可以采用的激励措施包括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两种。现做出如下假设:假设1:股权投资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对企业高管的激励作用越明显。该项假设主要是指股权投资者通过与控股股东及公司高管谈判等形式,将其直接作用在高层管理者薪酬计划中。同时,也可以通过股东积极主义、表决权及董事会席位等形式,对高管层的薪酬结构产生极大影响,有助于提升股权投资机构的激励动力和激励能力,以此来提升企业公司的绩效,展现出企业高管的激励性作用。假设2:股权投资机构占公司董事会席位比例越高,对高管的激励作用越强。该项假设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大对股权投资机构背景及经验的了解,采用联合投资等角度,对股权投资机构对企业高管激励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假设3:股权机构具备的经验越丰富,有助于提升对公司高管的激励性作用。假设4:在不同的背景影响下,股权投资机构对公司高管产生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假设5:采用联合投资形式,有助于强化股权投资机构对公司高管的激励作用。 3实证结果与分析股权投资者特征 对高管薪酬水平、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及高管持股比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外资背景的股权投资企业,更加重视对公司高管的激励,激励内容以薪酬为主,通过拉大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以达到激励高管的目的。采用固定薪酬激励方法,拉开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通过对高管薪酬水平、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及高管持股比例进行变量及控制变量分析,发现持股比例对薪酬水平产生正向影响,对股权激励产生负向影响。在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倾向于拉开薪酬差距来达到激励的目的。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家族史企业,企业中的管理层主要由家族股东来担任,股东股权存在过度集中情况,直接影响着股权投资机构的绩效管理情况。因此,可知目前国内的股权投资机构不倾向于采用公司高管激励制度。造成该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与股权激励方式在我国应用的不成熟、投资者与公司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具有政府背景的股权投资机构更加倾向于提升高管薪酬水平来达到激励的目的,而民营企业试图通过拉大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的形式来达到激励目的。通过提升高管的薪酬水平,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业绩及公司高管工作效率,而国内的股权投资机构倾向于采用企业股权控制方法。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倾向于采用薪酬激励制度,而小规模的企业倾向于采用股权激励制度。出现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成本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增加,应用薪酬激励制度,相对于股权激励制度,更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我国的小规模企业数量较多,收入水平不高,发展潜力小,不能为企业高管人员提供过多薪酬上的支持,阻碍了薪酬激励制度的实施。因此,小规模企业主要是采用对公司高管人员上的激励来达到激励的目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类型中的新型产业,相对于企业产业而言,存在信息不对称、成本高等特点,因此,股权机构在选择激励方式上,更加倾向于薪酬激励,而非股权激励。 4结语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形式分析股权投资与企业高管双重激励的影响,可知目前国内股权投资机构倡导采用提升薪酬水平、拉大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等形式来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充分地展现出了公司股东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股权投资机构不断改善公司高管激励制度提供了依据,有助于确保股权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合理性,调动了企业高管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投入到保护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中去,促进了股权投资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高梅 单位: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股权投资风险评估初探:私募股权投资对中小企业投资问题探析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发展的状况,及其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私募股权投资不仅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还能帮助企业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以及管理团队的素质,促进其快速规范地发展,最终实现上市目标。 关键词:私募股权;中小企业;融资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基本特点 (一)私募资金渠道广阔 私募股权机构的目标企业着眼于,实力雄厚、质量较高的机构或个人,并且收益相对比较丰厚。与债权企业不同的是,他不看重投入的若干百分之几的收益,而是按照出资比例获取自己投资股份的股权收益。一旦目标企业成功上市,私募股权的获利必定是他投资额度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是上千倍。 (二)投资方式灵活 私募股权的投资方式非常灵活,种类并不单一,这也是出资方对机构信任程度的一种体现。例如以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投资,以股权为主债权投资为辅的各种组合型的新型投资方式。这种灵活的投资方式也为他们寻找目标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风险较大回报丰厚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风险之一是便是其较长的投资周期,第二,投资机构的资金成本相对而言比较高,这一点加大了机构投资的风险。而且,股权投资的流通性差,股权投资退出渠道并不丰富。但一般来看,已美国为例,机构成功退出一个企业以后可以获得几倍的收益。在我国因为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还不高,这个收益可能会达到几十倍。这也是私募股权投资可以吸引市场资金的主要原因。 (四)参与管理不控制 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中的管理团队,他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各种目标企业定制和实施,适应各个阶层市场需求的投资计划和发展战略的能力,对企业的运行、管理有很好的改良。而且投资机构仅仅以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而不以控制和占有企业为目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向目标企业投入巨额资金的同时,也共给了更加适合目标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其他增值服务,他给企业提供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智力。 二、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根据2016年上半年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贷款难,造成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珠三角地区等很多发达省份的数千家的中小企业,把资金短缺放到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第一位,绝大部分的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一)改善企业资金状况 中小企业在成长期,企业没有资金积累,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金都不够多,可以抵押、质押给金融机构的资产很少,因此透过间接融资可以获得的资金非常有限。但是,私募股权投资注重的是企业的潜力和前景,在进行目标企业风控的时候,以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发展前景为前提。 (二)完善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多出生于80年代,创业之前没有参加专门的培训,理论水平匮乏,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一般都在1-3年之内。造成这种局面的具体原因,除了市场的激烈竞争,同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也有着很大关系。机构介入之后,机构为了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会对企业进行各项监督,提供相关的经营和管理经验。 (三)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小企业在进行私募股权融资之后,会在媒体和行业内会增加其曝光率,企业会成为一些机构或者学者的研究和模仿对象,这些都可以提高目标企业的知名度和上镜率。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私募股权基金如果能够投资中小企业,会增加社会公众对于企业发展的信心,让大众感觉到企业今后发展的希望。 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私募股权融资的对策 (一)明确政府的作用,制定有关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法律体系 中国如果要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制定有关风险投资行业整体的法律体系和执法环境;其次政府要积极引进海外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吸收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让中外经验进行有效的结合。 (二)建立统一协调的政府监管机构 明确主管机关,一行三会都是我国的金融监督机构,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对某些特定金融机构也有监管职权,涉及国外的私募基金的案件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参与管理。多头管理对行业监管带来了一定的负担,降低了监管效率。未来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监管究竟应纳入具体的哪一个机构主管必须予以明确,尽量减少目前多头管理,使监管统一化和规范化。 (三)建立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 金融行业从出现以来就是一个自律性高的行业,金融行业协会作为协调机构与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其他各个利益主体的组织,对促进企业的良性运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行业协会自身也会根据现在市场的情况,制定出各种行业规范,企业为了提高声誉和形象,加入这些协会的企业也会自愿地遵守这些行业规范,这促使了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更加有序、透明,也降低了政府的监管成本。 五、结语 放眼全球,私募股权投资这种投资方式,不仅推动了广大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企业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种的资金来源,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国际课题,极大的促进了中小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各种资源配置的优化。假设未来国内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能够与更多的海外资本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吸收过剩的国际流动性资本,更可以促进资金更合理化更效率的流动,还对加快建设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赵琨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经贸学院 企业股权投资风险评估初探: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股权投资的应用 摘要: 通过对国有企业现有的体制及股权投资的内涵、分类、收益、市场机动性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探讨股权投资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的应用。 关键词: 股权投资;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0.引言 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转型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据了解,在十三五规划中,全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面临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而灵活性较高、收益与风险分担的股权投资的引入,为国企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创新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1.股权投资 1.1股权投资的内涵 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手段来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通常是采用个人或企业购买其他准备上市或者未上市企业的股票这一方式或者是利用无形的资产、货币资金或实物资产直接地投资其他企业单位,通过风险分担的方式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或者利润分取、股利获取与风险相适应的经济利益。股权投资要承担投资失利的风险,也能获得被投资单位的利益[1]。例如,被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陷入僵局或者是直接进入破产清算环节时,投资者将会承担投资失败的后果和损失;相反地如果被投资企业或单位的经营状况良好、市场反响好、其所经营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空间较大,投资者通过股权控制被投资单位,从而从价格波动和产品销售前景中获得经济利益。 1.2股权投资的分类 股权投资可以分为共同控制、控制、重大影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四大类。其中,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对某种经济活动所享有的 共有类型的控制;控制是指获得股权并取得整个企业的控制权,能够独立地做出企业运行的决策和财务经营决策,并能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顾名思义,仅是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上因有参与权而产生重大影响但没有决策权。这几种类型的股权投资,其风险程度和所获利益都各有不同,控制类型的没有风险分担体,风险较大,但是相应的经济利益可以达到最大化;共同控制次之;重大影响类型的风险可以分担,独自承受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所获利益也相应减少。 1.3股权投资的结构及发展现状 股权投资由成本、收益、风险、权益、减值等因素构成[2],其中成本和收益的核算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权益是受益的保障。自从20世纪初期我国提出了经济改革,许多人开始“下海”,股市一直风靡至今。目前,我国的股权投资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经济的调节和洗礼,已经进入深入发展的阶段(如图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下页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私募性质的股权投资金额较小,还是严重受到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的影响。这是因为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仍然占了大部分比例,并且其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市场和股权的发展。 2.国有经济体制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1国有经济体制的内涵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是对苏联的经济模式进行全盘照搬过来的,强调了国家集体利益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化成了现在的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形成的国有经济体制。其具有独立的决策能力、鲜明的行政色彩、国有资本化程度颇高等特征。目前,国有企业仍实行的是以管理资产为主的经济体制,这对于迎接新的经济挑战和经济改革有着诸多的限制和阻碍。 2.2国有经济体制的发展现状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由最初的苏联式经济模式,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国有企业权力下放、让利的过程和80年代以后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让企业逐渐地拥有了发展的相对自由权的过程。到了21世纪初期至今,为适用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但由于行政色彩厚重,极大地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效果[3]。 3.股权投资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应用 3.1股权投资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作用 3.1.1扩大经营范围股权投资是对资本营运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国有企业通过对不同企业的股权投资或引入战略投资方,不仅可以建立与国有企业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联系,还可以扩展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产业链,达到资本利用率最大化的目标;还能够建立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产业联系,拓宽经营范畴,增加利润和回报,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例如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管委实际控制的鞍钢集团公司改制而来的,其原有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钢压延加工、黑金属冶炼、焦化化工等23种产品和业务,但是自从2002年开始实施改制后,其增加了家电、汽车使用的镀锌钢板的生产,创造出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t的奇迹;经过2006年股权投资的扩大,其主营业务的净利润增长率高达229.24%,推进了其在全国同行中的净利润增长排名。 3.1.2提高规避风险能力现代企业的运营发展主要是依靠多元化经营的方式,而国有企业的股权投资正是这一方式的具体体现。长期的股权投资,不仅能够弥补单一的业务经营的劣势,形成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和生产模式;还能进一步地加强和丰富经营内容,分担风险的同时还能扩大收益的渠道,进而降低企业对现有业务的依赖性,减少单一业务所带来的风险。 3.1.3有效实现战略转移运用马克思资本论的原理和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等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它所拥有的主营业务或关键性业务都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并且其业务的延续能力与生存能力是有限的[4]。因此,国有企业作为主营业务急速衰退的企业,在经济侧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改制,能够有条不紊地与新的主营业务进行接轨,同时从企业的竞争实力上来看,具有更高的经营活力和较强的竞争能力。例如,总部设在广州省惠州市的由国家控股的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自成立以来不断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吸收较多的资本和附加业务,保持了利润连续20年的稳健增长的步伐,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已经逐渐形成了多元化业务经营的格局,其主营的电子产品(手机、彩电等)和开关插座在国内市场上具有领先的竞争优势,在体制改革的当下有极高的生存能力,并且有希望踏入世界竞争的行列。 3.1.4有效地盘活资金国有企业的体制一般是以管理资产为主,但是股权投资是以资本管理为主,如果加大力度引进民间资本对国有企业的股权投资或加大国有企业对不同企业间的股权投资,将会弥补资产沉淀却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把资本盘活,真正地做到“钱生钱”。 3.2股权投资在改制中的运作 股权投资方式是通过投资决策、投资运营管理、投资清算等环节实现投资资本所获利益最大化的(如图3)。其中投资清算和决策的运作具有阶段性和专属性的特点,而投资运营的管理具有持续性和经常性的特征。其通过投资实施、决策、持股比例调整、营运控制、投资收益账务等关键环节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把股权投资方式完美地契合到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去,达到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4.结语 随着经济结构的侧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已经箭在弦上了。尝试着把股权投资的资本运作方式融入国有企业改制活动中去,不仅可以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风险分担,减少利润损失,增加企业的利润来源,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在残酷的竞争中的生存几率,进一步促进经济建设的稳健发展。 作者:李世鹏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计划处 企业股权投资风险评估初探: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风险防控 摘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行业已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主业发展受到制约,企业投资发生战略性转变,产业多元化已成必然。企业要快速发展壮大必然需要对外投资,以快速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缩短财富积累时间,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原动力。如果企业在快速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于股权投资方法和风险控制经验不足,或者资金结构不合理,非常容易发生资金链问题,导致风险产生。因此,企业如果要想在长期投资过程中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必须对于股权会计核算及其财务状况做到充分了解和管理,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合理投资将风险降至最低,剔除不确定因素,唯有这样,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风险控制;会计核算 一、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调查,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过程中存在风险的环节有如下三个:决策风险、运营风险和清算风险。 (一)决策风险企业在投资和决策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选择风险、论证分析和决策程序风险。在这三个方面中,选择风险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行业趋势所造成的风险,这与企业本身的管理无关而与整个市场大环境息息相关;第二个,论证风险是由于企业在前提的调查研究中缺乏必要的合理评价论证方法,理论水平存在误差;最后一个决策风险是由于缺乏可靠的决策程序而使得执行过程中存在风险。决策风险是企业股权结构中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对于企业投资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运营风险营运风险是企业长期股权投资中的管理风险,它包括五种不同的类型:股权结构、委托经营、投资方转移资产、项目责任人及管理人员和信息泄露等风险。其中,股权结构的风险最为重要,它来源于股东构成、公司结构和投资协议等三个方面。委托经营中主要体现在道德风险中,由于委托经营者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一旦经营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势必会对于委托关系产生不可磨合的损失,人作为个人在经营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作出提高自己的收益的决策,如果企业利益和人个人利益产生分歧时,企业运营风险由此而产生。项目责任人和管理人员的风险与委托运营风险具有类似之处,若项目管理人员或责任人存在经验不足或者管理方式错误,对于企业运营和投资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导致企业亏损。对于信息泄露风险,指的是投资方对于企业经营状况无法掌握完整信息,因而无法作出恰当决策。 (三)清算风险投资过程中的清算风险分为外部、内部和时机把握三个方面。外部投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法律法规风险等。利率风险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受到银行利率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从而影响投资企业资金成本。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大于求,商品价格短时间内快速上涨导致资金购买力下降,投资方利益受到损失。法律法规风险主要体现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变动对市场供求关系、行业支持力度等经济政策的变动而导致所投资行业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企业投资获利。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模式,资金结构和道德风气等方面的风险;退出时机风险体现在投资方何时合适撤出投资资金以保障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如何做好长期股权投资 (一)税收筹划方面为保障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稳定性,企业需要对投资期间做好税收筹划,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股权持有利息、股权红利和投资转让收益。根据税法对股权交易的有关规定,企业股权转让应按照股权收益差额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需要合理避税,应当采用分割法,即先分红后转让,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 (二)股权处置方面企业投资完成后,对那些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经济指标达不到预期和收益增长不明显的股权投资,要及时进行处置。股权处置属于“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必须报董事会决议通过,属于国有资产的还需要上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审批后方能实施。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前必须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处置方式要采用公平公开的竞价方式,评估和处置过程中严禁内部勾结损害股东和企业利益。 (三)减值分析方面企业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情况进行分析,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确定其应予计提的减值准备;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确定其应予计提的减值准备,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以确保真实反映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 (四)股权投资综合评价和追责制度方面投资完成后,企业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全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包括对长期股权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和是否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长期受益等方面,需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分析[1]。同时,为了保证长期股权投资过程的安全性,需要对于投资成果建立奖惩机制,建立经济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各岗位分工必须明确,各尽其责,对于投资过程中因为违规操作导致企业风险甚至造成重大投资损失的,企业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经济赔偿,并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三、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和机遇并存,充分认识到长期股权投资的重要性,严控股权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全面了解市场竞争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财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张雪梅 单位: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浅谈电子商务与电子银行发展: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生态圈主体合作框架初探 摘要:传统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快速发展已经逐步转变为企业经济生态圈,该生态圈内“物种”丰富,产品多样,改变了消费群体传统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面对电商产业的迅速崛起,商业银行在感受到挑战和威胁的同时,也必须在竞争关系中谋求机遇,找寻合作路径,努力实现双赢的发展局面。而这也正是本文的最初研究目的。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商务;生态圈 一、电子商务平台生态圈 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蓬勃发展、成熟,现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圈。企业生态圈是依靠平台发展起来的一种商业形式,是双边市场发展趋于成熟时形成的一种商业模式,在生态圈内,不仅仅包括了纵向的供应链,它是平台型企业呈星状发展的结果。 在整个电子商务平台生态圈里,主要是有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平台上的消费个体、线上小微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组成,它们相互支撑,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合作案例分析―银行资本试水电商市场――善融商务、交博汇 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构成挑战,同业开始陆续尝试自营电商平台。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交通银行的交博汇就是同业试水电商市场的产物。 善融商务是建设银行于2012年成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以网上交易为主导、以金融服务为特色,为客户提供信息、在线交易、支付结算、分期付款、融资贷款、资金托管、房地产交易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自上线以来,善融商务的成交量不断攀升,如今每日成交额已达1700万,入驻商户过万,交易额突破35亿,融资规模接近10亿。交博汇是交通银行于2012年推出的集B2C、B2B于一体的综合性网上商城,整体构架由生活馆、商品馆、金融馆、企业管组成。其中金融馆包括了贵金属、理财、基金、保险、个贷、小企业贷款、贵宾客户服务等金融服务。 虽然目前善融商务和交博汇作为初生平台,在商品齐备、商户入驻、平台知名度乃至交易量等多方面,难以与老牌的电商相抗衡,我们还不能称之取得了成功,但至少给银行同业提出了一种较新的合作思路,并为后人总结了一定经验。然而我们同时也需意识到,银行资本介入电商市场要取得收益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目标。作为电商平台最瞩目的企业淘宝公司,在国内电商发展的黄金期也是通过了十年的不懈努力才逐步积累了自己的客户群。因而,银行资本试水电商市场是一个战略性的调整,远期效益丰厚,但需要经过较长的积累时期。 三、初步合作框架 总体思路:将商业银行置于电子商务平台整体生态圈内,通过与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整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面信息和资源,为生态圈内个人、商户、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多维度的优质金融服务(整体的初步合作框架如图所示)。 四、具体产品构想 (一)融资方案 流程:银行认可第三方企业及电商平台的部分数据(如电商平台给出的卖家等级等),针对电商平台小微企业研究出贷前评估模型;第三方企业与银行签署合作协议;银行将贷前评估模型交由第三方企业用于初步客户筛选;第三方企业向银行推荐优质客户名单并提供连续三年至五年的客户经营收入、订单明细、遭客户要求退货次数等相关数据;银行通过多维度信息(电商平台上卖家评级、好差评率、成立时间,综合传统考察维度,如央行征信系统上卖家实际控制人的信用状况等)审核客户资质并核定贷款额度;贷款发放后,如有质押情况的,需另与第三方企业和客户签订有关质押合同并由第三方落实质押监管职责;贷款回收可通过第三方支付企业完成还款或客户直接向银行还款。 (二)打包基础产品 打包基础产品主要面向的是第三方企业,加深银行与第三方企业的合作基础。基础产品往往在同业间同质程度较高,以单个基础产品进行推广,营销成本较大,且收效甚微。可考虑针对第三方企业的需求,将行内基础性金融产品打包,并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作为双方合作的基础。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将异地薪、资金归集、批量POS机安装等作为基础性金融产品包。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备付金账户管理、清算产品、现金管理等作为基础性金融产品包。 (三)面向商户实际控制人及第三方企业高管的金融服务方案 针对商户实际控制人及第三方企业高管提供银行理财、白金卡等贵宾服务,实现对工业务对私业务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通过对私业务的拓展,不仅能提高理财收益、刷卡消费受益、存款沉淀等,还能清晰的掌握商户实际控制人的资产状况和信用状况,对于商户授信能够起到一定的风险控制作用。 (四)经营电商平台上的金融超市 据统计,2013年11月11日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当日成交额高达350亿元。阿里集团的数据显示,截止11日12点,理财产品支付宝总成交金额5.55亿元,其中国华3.18亿元、易方达1.18亿元、生命人寿限量发售1亿元理财宝贝售罄,金融企业成为天猫购物节的最大赢家之一。这些企业的成交额意味着电商平台上现有的消费群体对于金融产品有着较大需求,是商业银行的巨大潜力市场。 1.金融超市的产品构想。在电商平台上注册经营金融超市,是直接融入互联网电商平台的直接、快捷方式之一。将某些线下融资申请延展到线上,满足个人及企业小额、短期的理财需求、贵金属投资需求,同时提供优质的在线金融咨询服务,使金融超市以“亲民化”路线出现。具体金融超市构想如下图: 2.金融超市的初步营销方案。金融超市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后,通过广告植入,进行大力宣传。同时,积极参与电商平台举办的购物狂欢节活动,在活动期间给予一定的理财产品优惠、贵金属购买优惠,节日期间对于交易成功的客户免费抽取贵金属活动等,打开营销渠道,分享电商平台整体的节日气氛。 五、结语 电商企业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侧目,其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支付方式、结算方式、投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而言无疑是巨大挑战。然而商业银行仅仅着力于竞争关系来应对挑战,并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主动融入电商平台的独特生态圈,成为其生态圈内必不可少的“生存物种”,在挑战中谋求合作机遇,实现共同发展,也是商业银行正面迎接威胁和挑战的一种方式。本文为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平台生态圈主体合作搭建了一个初步的合作框架,诣在为后续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浅谈电子商务与电子银行发展:银行电子商务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摘要]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给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银行逐渐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但是随着银行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客户个人隐私的保护成为了银行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银行电子商务隐私权 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不断发展,银行使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使银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但是其产生的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中就包括了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一、隐私权在银行电子商务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隐私权的定义,一般认为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隐私权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其中,前者强调个人私生活事务不受公开干扰的权利;后者则强调个人资料的支配控制权,即赋予个人对其资料有权决定是否被他人收集、处理或利用的权利等。 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隐私权问题主要是对个人资料的保护问题。网络的广泛运用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使整个经济模式、社会架构、行为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隐私权变得更加财产权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个人资料所蕴涵的经济价值,在对于各种盈利活动的组织而言,数以万计的个人信息所组成的资料库无疑是盈利的有利条件。银行机构由于自身业务的性质,能够收集和储存大量的个人信息,特别是有关个人财产和经济信用方面的信息。随着银行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丰富的个人信息资源成为了银行的巨大财富。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银行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对其客户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客户的需求目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同时也可以推测出客户的信用程度,降低银行的风险,为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个人隐私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为银行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它使银行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随时随地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新的服务品种,充分挖掘市场潜力,节省成本,加强竞争力。但是,电子商务业务不仅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由于银行原因所导致的客户个人信息的泄漏, 会使客户个人隐私权受到威胁,这样不仅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会使银行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中,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1.银行内部对个人信息的不合理使用。消费者个人在向银行提供个人资料时,常常是为了进行网上支付或信用凭证之所需,而事实上,由于利益的诱惑和相关从业人员道德准则的欠缺,银行很可能存将其所收集到的资料用于合理用途之外的情况,包括将资料用于所声明目的之外的用途,不当泄漏资料,甚至出售资料给第三方等,从而侵害银行客户个人的隐私。 2.银行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隐患。银行在金融领域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银行安全的维护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网络安全。虽然许多银行在网络安全问题上采取了多种措施,然而,网络黑客,系统漏洞因素的存在,仍然困扰着各大银行。安全问题是电子支付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电子交易各方的利益,网上交易所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丰厚利润对那些网络入侵的投机者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诱惑,如果不能及时消除这些网络隐患,会给银行客户的重要信息带来巨大的风险。 3.银行电子商务业务的法律解决机制缺失。对于网络隐私权,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加以规定,涉及此问题的只有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实施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其中规定了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这微薄的法律保护根本不足以维护公民个人的权益,同时对于银行机构更起不到应有的约束,管理作用。因此,对于银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客户个人隐私泄漏问题,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机制。 三、促进银行电子商务发展,加强个人隐私权保护 1.通过立法方式进行保护。目前我国的法律对隐私权还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是通过追究侵犯名誉权责任的方式来保护隐私权。在如今的电子商务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隐私权推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来规定网络隐私权的具体内涵及权利救济,从根本上确定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法律条文中应当确定保护个人信息的范围,信息收集、处理和处分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同时,对于银行电子商务的监管,更应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以硬性规定来约束银行机构,保护客户个人的隐私权。 2.通过银行业自律方式进行保护。银行业在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更应加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自律性管理。自律性组织比政府更加熟悉金融业运作的具体实际情况,自律组织在执法检查,纪律监控方面比政府监管更具有灵活性和预防性,自律组织在监管方面的空间较大。同时,通过银行业自律方式进行保护,而非由政府机关介入调整,可以更加建立消费者对银行的信心。通过银行自律性管理的不断规范化,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3.通过科技装置与技术保护个人隐私。银行应当在网络技术方面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消除网络安全隐患,包括采用P3P(Platformfor Privacy Preferences)架构,利用附加于浏览器的隐私权保护软件,对机密信息实施隐藏或加密保护,等等。这样,对于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在技术上可以提供很好的安全平台,使信息泄漏风险的发生率达到最小化。 4.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引导个人消费者。除立法规定,鼓励银行业自律管理,加强技术保护之外, 另一条有效,直接的保护方式则是教育网络使用者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防止个人隐私被侵犯。包括:(1)不随意泄露个人资料。(2)了解银行保护个人隐私的政策及救济方式。(3)使用加密软件等等。 四、结束语 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网络经济是生产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将改变人类经济生活的面貌。银行业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市场需要对隐私权进行有效的保护, 面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银行业可以构建以法律规范为前提、银行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管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 监管框架,来促进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 浅谈电子商务与电子银行发展:银行业从电子商务参与者到组织者 安全感、信用度和成熟的支付体系,银行业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恰是单纯的互联网最缺少,却又是完全的电子商务所必需的要素。因而,银行最合适担负互联网上各种资源的整合者。银行业不但应成为电子商务的踊跃介入者,更有前提成为电子商务的组织者 银行业是受信息化冲击以及影响程度最深、效果最显著的传统行业,其因循多年的经营、管理体系正因而产生着激烈的扭转。 仅就经营理念而言,现在的银行业正在实现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的转变。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以及“产品驱动”。而在信息时期,客户瓜葛管理的首要性凸显,了解、分析、预测、引导乃至创造客户需求,才能“在适量的时候,用适量的方式,以适量的价格,向适量的客户提供适量的产品”,从而获取金融服务附加价值。 变革的本源 银行业变革的本源首先在于其内在的信息产业本色属性。银行业是1种从事契约、信息以及商业服务买卖与交流的服务行业,但不管是契约仍是商业服务的买卖与交流,都是通过信息的传递、买卖与交流实现的,从这1角度讲,银行业拥有信息产业的属性。 银行业变革的本源还在于面临的外部压力。其1,传统银行业的资金媒介作用遭到挑战。银行业是传统的间接融资中介机构,在社会经济中担负着资金融通的首要角色。而今天,银行业降低交易本钱的金融中介价值遭到来自IT产业、传统工商企业、直接融资机构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通过互联网这1新渠道,资金的供需双方可以低本钱、高效力地完成结合,对于传统银行业的依赖性有减小的趋势,银行所扮演的资金中间商的角色有弱化偏向。其2,传统银行业的支付功能优势也遭到了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了大量新型电子支付工具,与银行提供的支票、信誉卡等传统支付工具相比,新型电子支付工具更利便,本钱也更低廉。对于银行业来讲,新型电子支付工具自身其实不是严重的问题,严重的是最早掌握以及运用这种工具的其实不是银行,而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公司,它们应用这些电子支付工具,悄然进入了支付结算领域,严重要挟着商业银行耗巨资树立的票据清理系统及在该领域享有的专有权力。虽然目前这种电子支付工具的后台仍依赖于银行清理系统,然而银行本身的品牌势必遭到电子支付工具品牌的强烈冲击。 像恐龙那样灭亡? 信息经济对于银行业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其交易情势与银行业自身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紧密的结合,给银行业开拓了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网络银行的应运而生,是网络技术与传统银行业的有机结合点。有关数据显示,在全世界网络业进入调剂阶段以后,网络银行业却依然维持着强劲以及延续的增长。依据朱比特媒体(Jupiter Media)的统计,美国银行业二00一年七月网络银行数据流量比1年前增长了七七.六%,而同期整个互联网的数据流量只增长了一九.八%。数据监测公司(Data monitor)预测,今后两年欧洲网络银行账户数量将每一年增添三四%,由二000年的一四三0万增添到二00三年的三四二0万。在美国以及欧洲,网络银行交易量已经占到整个零售银行业务量的五%到一0%,这个比例还在迅速增添。可以说网络银行是1场革命,如果银行业疏忽这1趋势,它就可能全面接收商业银行的资金媒介以及支付服务职能,传统的银行就真会如比尔·盖茨所说的“象恐龙1样消亡”那样。 咱们认为,传统银行业必需主动探索网络化发展道路,摒弃资金中介商的简单思路,强调金融服务供应者的身份,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同时迅速掌握新型电子支付工具的利用,在网上支付中盘踞首要地位,施展资源整合者的踊跃作用。 要成为资源的整合者 探究互联网发展当前的1些误区可以发现:互联网高速、海量传输信息的作用被无穷夸张,而完成商务流动所必需的资金、信誉等症结要素却被疏忽。在理解“电子商务”这1概念时,“电子”凌驾于“商务”的核心本色之上,在技术与商务、管理的瓜葛上存在错位,缺少信息流与资金流、信誉等症结要素的有机结合。其实,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它只是高效力的信息转移渠道,如果缺少信誉、资金、物流、习气等完成商务流动的必要因素,单靠信息流传输是没法完成完全的交易流动的。另外咱们疏忽了互联网整合交易流程的凸起优势。在认识互联网的优势方面存在局限性以及片面性,常常只看到了其信息传输、交换的特色,而没有认识到互联网可以将交易流程串连起来,低本钱地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将1个个分离的交易行动组合成多主体、多目的、顺畅无阻的交易进程。今天,企业对于互联网的利用还停留在业务层面,而疏忽了整个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的调剂。管理是信息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缺少管理理念的引导以及管理体系的保障,业务发展就没有久长的动力,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互联网经济面临模式转换以及质量晋升,其前程在于实现互联网信息传递功能以及信誉认证、资金转移、物质配送等形成电子商务的各种要素的紧密结合。其中必需的3大要素-信息、信誉、资金是扩散的,只有将各种资源紧密整合起来,将1个个独立的电子商务进程连接成有机总体,才能推进电子商务的进1步发展,这就在客观上需要1个资源整合者,而银行业具备患上天独厚的优势,最有前提担负资源整合者的症结角色。 其1,银行业所善于的资金支付功能在电子商务链中拥有承上起下作用。尽管国际上提供网上支付服务的除了了银行业,还有1些信息科技企业、工商企业等,但与之相比,银行数百年来承当社会支付中介职能的经验技术的累积以及支付网络的建设成绩,使其在网上支付方面拥有独到的优势。其2,银行业具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大动脉以及社会经济的资金中介、支付中介,具有广泛的客户基础,与全社会的各经济单元-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各类企业、家庭以及个人有着时常性的资金来往瓜葛。可以说,电子商务的介入者几近都是银行业的客户,这为银行业在网络经济中施展整合作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3,银行业拥有信用优势。电子商务犹如其它商务情势,常常需要借助某种信誉方式才患上以完成。而银行信誉无疑高于商业信誉,因此通过银行中介展开网上支付,最容易获得交易各方的信任以及支撑,使交易患以实现。其4,银行拥有信息优势。商情沟通是电子商务的第1环节,银行应用自己庞大的机构网络以及广泛的客户基础,掌握着商品、资金、资信等方面的丰厚信息,极大便利了交易各方的信息沟通。其5,电子商务与网络银行拥有同质性,2者有前提实现紧密的结合。信息经济的交易情势-电子商务的实现离不开畅通的信息流、货泉流以及物流,而信息时期的金融业的血脉内不断活动的,除了了传统的货泉流之外,也有大量的信息流,所以电子商务以及金融业在运作方式上有异曲同工的 地方,网络经济的交易情势与银行业自身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紧密的结合。 银行业所具有的安全感、信用度和成熟的支付体系正适应了电子商务安全、高效的资金支付服务的需求,银行业所具有的优势恰是单纯的互联网最缺少的,却又是完全的电子商务所必需的要素。因而,银行是最合适担负在互联网上组合各种资源的首要职能的主体,银行的经营方式抉择着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的方式,银行能否充沛应用本身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延伸商务领域,已经成为抉择互联网发展方向以及前景的症结因素。 传统银行业寻觅新支点 在战略导向上,银行业必需整合与其它金融、非金融服务机构的瓜葛,争夺成为网络经济的服务业门户。 银行业曾经经尝试过两种发展模式:1是纯洁的网络银行,例如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前的“安全第1”网络银行,因为产品以及服务方式的局限性,这类模式已经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2是“外挂”式网络银行,把银行的各种业务移植到互联网上,走“水泥加鼠标”的多渠道业务发展道路。虽然目前大多数银行在施行网络化战略时都采取了这类方式,然而因为这类模式依然局限于对于银行本身资源的开发应用,而缺少对于其它社会资源整合以及与其它服务功能的融会,难以真正知足信息时期客户的需求,也限制着银行业本身的盈利与发展空间。 现在对于服务业的请求是整合以及协同,各类金融以及非金融服务机构应当以树立“服务门户”的情势同享资源、晋升效力。银行业不但应成为电子商务的踊跃介入者,更有前提成为电子商务的组织者,充沛应用本身在信用、信息方面的优势,充沛施展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支付结算功能,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将分离的各种相干交易进程结合为有机的总体。例如,银行业可以牵头树立网上“金融门户”,在互联网上表现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网站,综合多家金融机构网上服务,与各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存在直接连接。它1方面对于众多金融服务进行打包加工,另外一方面搜集客户信息供成员机构同享。其树立以及经营是各类金融服务机构从冲突到协同的进程,也是完全的客户服务体系以及网上交易体系树立以及完美的进程。1些发达国家已经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迈出了组建网上金融门户的第1步。例如汇丰银行以及美林证券就共同组建了1家提供网上银行以及财务管理服务的公司-“美林汇丰”,其客户可以通过1个核心储蓄账户进行股票、债券、单位信托基金等投资,享受支票、借记卡、汇款、自动提款机等银行服务,并可以取得大量的市场信息。这1网站结合了两家机构在金融专业、立异服务、钻研开发、地舆散布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已经经获得了初步胜利。银行业应充沛掌控网上支付工具这1优势,整合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以金融门户为发展方向,争夺盘踞网络经济的核心肠位。另外,银行业还应当把触角延伸到非金融服务领域。例如,通过与航空服务机构的合作,银行不但可以在机票销售中进行支付、结算,还可以整合保险、游览、住宿等后续服务功能,使之构成1个环环相扣的有机进程。 银行业担负资源整合者的角色,不但充沛知足客户需求,更首要的是为自己开拓了无穷的发展空间。为了胜任网络经济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银行业应全方位地依照信息经济的请求,踊跃展开再造工程。 在经营理念上,银行业要建立“大服务”以及“客户本位”的思想。所谓“大服务”理念是将1系列完全的服务流程全体集于1身,构成能够调用从上游到下游全线的网络以及施行能力-提供大服务的能力。可以预言,网络经济第2次高潮将由“大服务”推进,而未来网络经济的竞争也将在这1领域开展。 在业务体系上,银行业必需踊跃立异,完美服务方式,丰厚服务品种,晋升服务质量。立异是银行业的活气源泉,尤其在金融服务竞争日益剧烈、业内外竞争对于手虎视眈眈、市场份额屡遭腐蚀的网络经济时期,立异成为银行除了了安全、信用以外的另外一条生命线。仅把网络作为新的产品营销渠道不是网络银行的全体内涵,必需充沛应用技术发展、金融自由化、全世界化为银行业带来的新业务机会,不断开发服务品种。要以网络为业务发展平台,以银行服务为核心,构筑辐射金融乃至非金融服务领域的“金融超市”,为“E客户”提供“1站式”的全方位服务。 在营销体系上,银行业应当把传统营销渠道以及网络渠道紧密结合起来,走“多渠道并存”的道路。1方面,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以及个性化,那些技术含量高、设计繁杂的高层次服务产品必需依托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于面式的互动交换,而网络银行则善于于高效力、大批量地处理标准化业务,2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充沛应用银行资源,全面知足客户需要。另外一方面,传统营销渠道累积了大量线下客户资源,发展“多渠道”营销方式,可以实现客户资源同享,不但可以应用网络化新服务手腕保护客户,还有助于提高网络银行的发展出发点。 在业务流程上,银行业应当依照整合电子商务交易流程的需要进行改造。因为完全的电子商务交易流程触及银行之外的供货商、信息平台和物流商等众多的介入者,触及企业、个人等不同的交易主体,银行业提供的交易系统应是高度开放的。因为电子商务拥有高效快捷的交易需求,银行业所提供的资金支付、信用保证等解决方案应当是简洁明快的。因为电子商务触及的环节环环相扣,银行业在提供相干服务时应保证进程畅通无阻。要到达这些请求,银行业必需全方位地改造业务流程以及交易体系。 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1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信息时期网络的发展以及运用赋与了传统银行业新的支点,为咱们打开了通向广阔未来的门户。“网络经济资源的整合者”是信息时期银行业发展的新思路。在朝着这1方向前进的进程中,充溢了变数。但是变化其实不可怕,变化孕育着但愿,因势而变该是1个不变的理念。 浅谈电子商务与电子银行发展:浅论新农村电子商务与电子银行发展 电子商务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全球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未来,电子商务将会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主要发展模式。自从1997年我国第一家电子商务网站开通至今,电子商务以其高效性和便捷性得到了迅猛发展,已从萌芽起步期迅速发展为高速成长期。但是相对于较发达的城市,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还相对缓慢。电子银行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普及。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 我国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农村人口仍然很庞大,而且农村地区消费还处于停滞状态,没有被很好的拉动。这就为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机会,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在农村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农业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产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农业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巨大的交易机会,这位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市场的发展使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开始有着良好的势头,各地的农民开始在网上销售他们的产品和家乡特产,同时,农民也开始使用电子银行进行交易,这为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与机会。 新农村开展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一个可靠的硬件基础就是农村的网络设施在逐渐普及,当前农村互联网宽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国家也将会进一步加强规划和信息化系列工程的落实。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存在的问题 自1994年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以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入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研究与推广较以前有了显着成效。随着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已经开始了开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农村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问题,决定了他们还不具备电子商务的观念,对于电子银行的认识也不足,甚至有不信任的心理。他们对新技术、新信息反应迟钝,对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没有足够的信心。也不懂得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去赚钱,这都阻碍了新农村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发展。 其次是农村地区的网络普及率不高,虽然目前的农村青年都开始使用电脑和网络,但是他们大多只是利用电脑来进行游戏,农村网民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缺乏基本的了解,使农村电子商务难以得到应用推广。 第三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网站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及中小城市的用户很少,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技术水平低,对信息和技术的需求更加重要。同时,以农业信息为主的网站在全国所占比例也不高,并且利用程度很低低。 最后是安全问题使农民不敢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只是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网络经常会受到各种病毒、木马程序的攻击。同时,电子支付手段不成熟,信用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正处在探索阶段,给农民网上从事经贸活动带来很大影响。 三、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途径 首先要普及网络,构建新农村地区的网络环境,让农村青年和文化水平较高信息员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农民上网,普及新观念和新理念,对农民进行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针对性培训,网络交流和传统地面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农民利用网络。采取网上下订单、网下进行实质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体验网络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让农民更多地接触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了解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运作。并且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电子商务与电子银行的发展。 其次要注重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给农民带来的实际效益,通过让农民享受实惠来带动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发展,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电子商务的方便快捷和有利条件。逐步增加农民的网络服务内容,比如网络二手货物买卖,农产品上网买卖,二手房等交易信息等等,让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手段广泛进入农民的视野,发展农民之间的电子商务往来。 第三是要与农村的产业政策相结合,通过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为农民解决困难,帮助农民畅销渠道,通过服务性企业和组织搞活和健全电子商务,突出农村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息员的作用,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四是构建一个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要针对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建立农户和市场之间的电子商务平台,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发展。 最后是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法律的体系,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农村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立法经验,在我国电子信息立法的基础,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要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保证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正常营销渠道,形成一个良好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环境。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档案资源,以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结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是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和发展农村电子银行事业不顺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冲锋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战略和积极的解决措施,保证新农村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的发展。
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管理策略研究 摘 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煤矿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但是由于煤矿生产环境复杂,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故障,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必须对其进行维修和管理,而如何做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管理、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运行已成为当前煤矿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策略;绿色维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煤矿行业迅速发展,煤矿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煤矿机电设备的种类和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机电设备使用性能、使用效率以及使用寿命与煤矿生产的出炭量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关系着煤矿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这就对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瞻观现阶段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现状,在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从源头上消除设备故障,严重影响了煤矿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分析目前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积极探究有关管理策略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1 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随着煤矿生产方式的转变,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大多数大型还是一部分中小型煤矿企业都相继建立起了相应维修技术管理制度,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组织管理机构,一些企业还逐渐引进设备故障检修和状态检修技术,以此来加强维修技术管理,实现机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仍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即事后维修、状态检修、定期检修、改进维修,加上受到技术、人员、资金、环境等方面的限制,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有待完善,比如目前仍然有很多企业实行的是以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很多工作人员将设备维修工作中心放在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上,而忽视了企业整体对市场的适应力;煤矿企业与机电设备厂家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对设备的设计、加工、使用、保存、维修管理工作相对独立,致使无法将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生产企业,延长了设备维修时间,严重影响了设备原有使用性能;定期检修和事后维修方式是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维修的主要方式,定期检修能够保证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但是由于设备运行条件在不断变化,这种检修方式可能会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事后维修则是在故障发生后进行的维修工作,由于不确定性较强,所以造成的后果也不可预知;监控系统覆盖率较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无法及时获取设备故障信息,不利于做出切实有效的故障处理对策,从而影响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 2 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策略 2.1 建立健全维修体系 当前,煤矿企业大都摒弃了单一的维修方式,而是根据设备运行状况、故障特征通过选择最为科学、最为合适的维修手段开展机电设备维修工作的。煤矿机电设备种类繁多,适应环境、场合和条件不同,设备运行规律和故障类型不同,不同机电设备故障维修方式也不同,所以维修成本、生产效益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基于此,应当建立健全维修体系,针对同一个设备要制定不同维修方案,这样以来才能保证故障的及时排除,才能提高维修效率和维修质量。建立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机构,设立专门机电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对机电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和维护,完善维修技术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分配煤矿生产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落实奖惩机制、考核机制和责任机制,将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人员,有效提升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水平。 2.2 改进维修技术管理方式 在煤矿机电设备实际运行中,应加强对设备使用过程和维修过程的管理,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对于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不仅要从设备自身出发,还应重视人员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加大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或自主学习方式提升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其安全意识以及对机电设备巡回检查、日常维护、定期检修的意识;根据设备日常检查、技术测定、运转状况、设备特征、设备使用性能、运行环境特点等组织设备管理和维修编制工作,制定详细的检修计划,进而形成科学、全面的维修技术管理方式,保证机电设备 的正常运行和煤矿生产的有序开展。另外,积极推行绿色维修方式,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环境保护为目的,将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率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产品保持或恢复原有性能状态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不仅要使煤矿机电设备处于良好性能状态,还应最大限度降低设备从维修到报废过程中有害物、废弃物的排放,以实现煤矿企业环保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2.3 推进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煤矿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煤矿机电设备使用类型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发展,那么机电设备维修信息也必然量大、繁杂,传统管理手段无法实现对维修信息的高质、高效处理。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则为做好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提供了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推进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维修技术管理工作的可执行性、准确性与效率性。 2.4 强化对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力度 煤矿机电设备在设计、制作工艺、材料、装配调整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从这几方面强化对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力度,依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对机电设备进行优化,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质量,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首先,在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中引入绿色管理和和绿色维修理念,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目标,实现煤矿的无污染生产,争取以最少的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其次,采用先进技术加大机电设备相关零部件、装置、局部结构等的技术改造力度。再次,加大资金投入,尽量引进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机电设备,简化设备操作程序,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和管理一体化。 3 结束语 总之,煤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煤矿企业更高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对煤矿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给予高度重视,正确认识维修技术管理的存在问题,深入研究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和管理方法,改进当前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提升其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推行绿色维修方式,强化对设备的改造和更新,保证煤矿生产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促使煤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最大化。 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机电设备管理在煤矿生产中的运用 摘要:企业要发展,加强管理是关键;机电设备管理作为煤矿机电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意义的分析,探讨煤矿在用机电设备管理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在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经济方法。最后得出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确保矿井生产安全,促使煤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机电设备 管理 发展 近年来,随着煤矿企业不断引进新技术,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对煤矿机电的管理也日趋完善,但是当前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机电监察力度和深度不够。我国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中,有55-65%为机电设备及其设施,它们是固定资产组成中的重要因素,在矿山生产中与井巷工程一样,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煤炭企业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强化在用机电设备管理,特别对矿井战线延深长,设备多的矿井机电设备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用机电设备管理的意义 1.1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是煤矿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而煤矿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存在差距。设备、配件采购混杂,同型号、不同厂家,安装尺寸或型式不相同,增大工作难度。当前,在矿井实际生产中,机电设备投入的资金比例占到全矿井生产成本的40%以上。五矿2006年一年投入的机电设备原值是6160多万元,配件、备品消耗费用是1300万元。费用投入的金额是非常惊人的,任何的管理失误都将给生产矿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且逐年逐月投入的配件、备品等数量和金额都是较为惊人的。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从来管理好设备,就会使不合格的设备投入使用,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1.2 据统计,在煤矿生产人员中,机电生产和管理人员占全矿井生产人员的1/6,甚至更多,即每6个人员中就有一个为矿山机电系统服务的。就我们五矿2007年在册人数为5000多人,机电战线人员达到1102人,占到比重的22%,还不包括在采掘单位及其它单位的机电管理人员。如各类设备提升系统的司机、人车司机、监督人员、电机车司机等岗位。任何工作上的疏忽所造成的停工,都意味着停止生产,甚至酿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1.3 机电设备管理的优劣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数据,煤炭企业40%的井下煤炭和瓦斯事故是由失爆电气的电火花引起的,井下重大的火灾80%以上是由机电设备管理不善造成的,如郑煤集团大平矿难事故,就是由于电机车打出火花引爆瓦斯,酿成的惨剧,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2. 在用机电设备管理方法 在用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机电设备的选型、安装、验收、使用、维护、检修、检测、更新改造等。在煤矿生产中,特别是对老化、高沼矿进延深长,运输距离远的矿井,技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1 定岗定员、优化管理,确保矿井安全。煤矿实际工作中,对各个工作面的运输巷道的机电设备按单台设备、系统、机组为单位,由各生产区(队)根据工作任务量、设备运行距离、运行责任大小等划分责任区,分解到各个班组和个人,实行班组或个人包机制。如:井下排水泵、变电所、通风机、主提升系统等重要岗位责任区。对这些岗位实行多项包岗措施,通过包生产出勤、包安全经济运转、包设备完好、包电力消耗指标、包材料配件备品消耗、包质量标准化等硬性指标,以达到使每个人的经济收入与考核奖罚相对应,充分促进每个人都努力工作,确保安全运转的思想意识,细化到每一台大小设备、每一条电缆、每一个螺丝、螺帽的管理完好有效。做到“岗位固定、分工包干,挂牌留名、责任到人、奖罚分明、责任追究”等,最终确保生产安全,达到效率最大化和效率优化。 2.2定期维护,做到日检修,确保设备的运行质量。设备的优化维护,可以缓减设备零部件的磨损,减少维修工作量。设备的维护包括日常维护,小修(一级保养)、中修(二级保养)、大修。在煤矿日常生产中,由于不确定因素诸多,导致机电设备的抗运行强度大,所以在维护保养时首先要注意工艺化,根据设备特点,研究从哪个部位开始,并将检查部位和项目编出序号,制订一条固定检查程序。煤矿生产安全为天,注意对安全保护装置的测试、整定。如防过卷装置、堆煤保护等,特别要注意防爆电气设备的维护,防爆电气设备长期运行中频繁的开停,瞬时过载,电气元件的机械振动及转动部分的润滑和磨损等,都是维护的重点。定期进行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性检查,避免电气失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确保生产安全。 2.3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是一种约束机制,是指导职工如何开展工作的尺度,只有制度完善、管理到位、责任到位,才能保障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而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是企业所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因此,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必须严格落实生产责任制、工种岗位责任制、事故责任追究制等,实行安全工作人人管理,让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要负起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机电工作尽快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3. 在用机电设备的经济管理 在用机电设备的经济管理是指对机电设备运行中发生的经济活动的综合管理,以及在它们运行中经济合理性的分析。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分析其投入和占用的比例关系,达到取佳优化使用。 3.1首先要抓好在用机电设备的数量管理。数量管理是设备管理的基础,数量管理的目标是要做到数量清,状态明,帐卡册物相符。突出解决设备使用方面的混乱现象,杜绝无人负责和扯皮的问题。矿井设备在籍多,设备量大,由于矿井老化,战线长,分布地点比较散,靠人工帐卡物册等工作已不适合现代管理要求,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完善管理,要将全矿在用设备建立档案,输入计算机进行程序化管理。对设备产地,性能,技术指标,使用时间,分布位置,使用状态,使用效率以及现场使用情况、管理维护人员等信息资料输入计算机,做到各状况一目了然,类别明确、责任人明确,从而使管理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其次是加强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护人员的管理。设备选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安装调试完毕后,通过严格考核程序,选择具有一定专长的人员负责不同设备的管理。对特殊和重要设备的操作及维护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对技术高,责任心强的人员,进行月度、年度考评,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3.2设专门的管理组织和机构,成立专业管理小组。井下作业场所随着采掘工作面的推移,运输巷道的增、减而改变较大。在用机电设备也随之而移动变化,这就需要专业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各种设备的移动分布情况,直观地掌握设备的使用、备用、待修,闲置等属性变化,将信息反馈到计算机管理中心,及时调整信息内容。为决策层提供真实的现场第一手资料,根据实际情况,或回收、或维修、或调剂使用,从而使设备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3.3积极采用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使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创造条件使用综合自动化远程监控设备,避免采用低设备投入、大量投入人员、点多面广、效率低下的人海战术,应走出恶性循环圈,采用先进工艺流程,合理控制作业点和作业面个数设备数量,减少事故发生源的个数,真正实现矿井的安全、高产、高效。 4. 结束语 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优劣是涉及矿山生产安全,投入产出比例是否匹配,对矿井的发展起到致关重要的一个大方面。只有不断完善管理,加大管理力度,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提高现代煤矿机电管理水平,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才能使煤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企业发展,职工富裕。 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探析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及预防措施 摘要: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这对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据统计:在我国煤矿的固定资产总额当中,有55%-65%是机电设备和设施,所花费的工资、能耗、油脂、配件、维修费用等的总和要占煤炭生产成本的40%以上。文章介绍了煤矿机电故障的类型及维修方式,并提出控制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煤矿 机电设备 故障 维修 预防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耗大幅上升。也使我国煤炭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一大批新建的大型煤矿项目纷纷立项建设。我国矿井的生产特别是大中型矿井的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出现了百人千万吨级的煤矿。机电设备是构成施工生产的重要因素,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工艺、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零部件会逐渐地被磨损、变形、断裂、蚀损等,随着零部件磨损程度的逐渐增大,设备的技术状态将会产生劣化,不可避免地将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设备的功能和精度降低,甚至整机丧失使用价值。 1 机电设备使用中出现故障的种类 (1)损坏型故障:如断裂、开裂、点蚀、烧蚀、变形、拉伤、龟裂、压痕等。(2)退化型故障:老化、变质、剥落、异常磨损等。(3)松脱型故障:松动、脱落等。(4)失调型故障:压力过高或过低、行程失调、间隙过大或过小、干涉等。(5)堵塞与渗漏型故障:堵塞、漏水、漏气、渗油等。(6)性能衰退或功能失效型故障模式:功能失效、性能衰退、过热等。 2 故障原因分析及其步骤 2.1 故障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判别故障的性质、查找故障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将故障机理识别清楚,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预防故障重复发生。通过故障分析,找到造成故障的真正原因,从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装配调整、使用与保养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 2.2 在分析故障时,一般是从故障的现象入手,通过故障现象找出原因和故障机理。由于受现场条件的限制,观察到或测量到的故障现象可能是系统的,如离心泵不吸水;也可能是某一部件的,如离心泵的填料过热;也可能是某一零件的,如轴或轴套表面损坏等。因此,针对产品结构的不同层次,其故障模式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2.3 故障原因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测试分析,以及有关疲劳、断裂、磨损、腐蚀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对故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2.3.1 现场调查主要包括收集发生故障的时间、环境、顺序等背景数据和使用条件;故障现场摄像或照相;收集和整理故障件的主要历史资料如设计图样、操作规范、验收报告、故障情况记录和维修报告等;对故障件进行初步检查、鉴别、保存和清洗等。 2.3.2 分析并确定故障原因和故障机理。主要包括对故障件的无损检验、性能试验、断口的宏观与微观检查等检查与分析;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如强度、疲劳、断裂力学分析及计算等;初步确定故障原因和机理。 2.3.3 分析结论。当每一件故障分析工作做到一定阶段或试验工作结束时,都要对所获得的全部资料、调查记录、证词和测试数据,按设计、材料、制造、使用几个方面是否有问题来进行集中归纳、综合分析和判断处理,提出一个结论明确、建议中肯的报告。一方面是为了改进工作、积累资料、交流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索赔和法律仲裁提供依据。 3 煤矿机电设备的一般维修 3.1 设备维护与维修的要点 3.1.1 正确处理预防为主计划检修关系。预防为主就是通过机电设备使用中的观察检测,掌握设备运转磨损情况,注意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及时消除机电设备的故障隐患。当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就要定期或及时检修,不能拖延,因此要把预防与计划检修结合起来。 3.1.2 正确处理生产与检修的关系。设备检修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些煤矿在生产任务重的情况下,常常忽视检修工作,出现机电设备带病作业,致使事故发生。严重影响生产、安全和进度。 3.1.3 正确处理日常保养和定期专业维修的关系。日常保养工作一般由机电设备使用中一位的职工进行,要通过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头,专业维修由专业修理矾构负责,有计划地检查和维修,要把一者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断层”砚象发生。 3.2 关注机电设备维修的具体工作要根据设备的结构、性能和特点从制定出日检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对机电设备的检查可分为日检和定期检查。检查方法可分为感觉、经验性检查和 用仪器等科学手段进行检测,机电设备大修、中修、小修要根据机电设备的具体情况分步骤进行。 4 控制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措施 4.1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对各类机电操作人员上岗前要经过技术培训,考试(包括现场操作)合格,颁发合格证,人人持证上岗,按章操作,严禁无证上岗。要做到“三懂”“四会”,即:懂设备原理,设备构造,设备性能;会使用,会维修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使用设备切忌超负荷运转。工作环境要清洁卫生,温度、湿度合适,有适当场地和空间。特别对采、掘工作面流动设备认真落实包机责任制。 4.2 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安装设备必须按照技术说明书(或规程)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进行,安装的全过程所有数据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安装完毕要严格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移交使用。机电设备维修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到眼勤、嘴勤、手勤,即:勤观察、勤说话、勤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同时,必须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实行日常与定期维护保养相结合,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注油、干燥、防锈等技术处理,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磨损程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大型固定设备,执行班、日、周(旬)、月检查制度;对采、掘、开拓等移动设备,执行两班生产,一班检修。综采工作面要实行班、日、旬检查制,并坚持三班生产、一班检修、班班维护制度。 4.3 对各类机电事故认真分析,使职工受到教育。对于发生的机电事故,无论时间长短、性质轻重、责任大小,都要认真组织技术人员和当事人按照“事故责任倒查法”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和找出责任者,严格考核,奖罚兑现。对于事故当事人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心服口服,吸取教训受到教育,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杜绝类似的事故发生。 4.4 保证必要的设备资金投入,以较为先进和节电节能新型现代化机械设备来代替原来的陈旧设备。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改造,降低环境噪声污染和耗电较多的设备,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利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利用经济奖励和绩效考核机制带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技术比武、师带徒、星级评定等措施检验学习成效,为机电设备事故率的降低和企业“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和老矿区的技术改造,如今的煤矿生产告别了过去粗放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大型的机电液一体化装备大量的应用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简单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将先进的维修思想和技术应用到设备维护中,可以将设备的故障率和额外折旧率及设备维修成本降至最低,而将整个生命周期中设备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增至最高。 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改进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若干措施的探讨 摘要: 企业 要生存要 发展 ,抓好管理是根本。机电管理作为煤矿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 历史 的原因,目前煤炭企业机电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滞后的现象。为此,本文针对地方煤矿由于建矿历史短,基础薄弱的缺点。提出了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还论证了要提高地方煤矿机电管理水平,其具体途径需从基础工作做起,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切实抓好质量标准化工作,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做好设备的综合管理,突出机电管理的重点,提高机电队伍素质,明确机电工作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煤矿;机电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矿井机电在煤矿生产中占据较大的比重,随着近年来先进技术不断引进,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监测监控技术的应用,加之矿井改扩建和技术改造,对机电专业的管理,对机电战线职工队伍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尽管各地方煤矿一般都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2种职能:一是机电管理,另一是机电生产。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应付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大量压缩机电人员,造成机电管理人员不足,机电专业组织未能健全,机电管理 网络 经常中断,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1.2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尽管没有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但多为兼职,对电气管理、电缆管理、小型电器管理、防爆检查、设备管理、配件管理、油脂管理等管理不到位或放弃管理。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对固定设备和流动设备的管理未能按《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机电专业质量标准化标准》进行,机房硐室、机道、头面达标率低。 1.3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未能定期防腐。有的矿井为了赶产,不能保证主副井2h的停产检修时间,绞车的实际提升负荷超过设计提升能力。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电气设备失爆现象屡见不鲜。 1.4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 一些地方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管理不能指导生产,以政带技的现象时有发生。供电无设计或虽有设计但不规范,施工无措施或虽有措施但措施不具体,固定场所设备未能定期进行性能测试,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一些仪器仪表老化而且不全,测试手段和方法落后。 1.5资金不足 地方煤矿受资金制约,普遍存在设备数量不足,备品备件数量有限的现象。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资源有限,搬家挪面频繁,造成机电设备安装、检修、维护量增加,机电职工经常加班延点,而待遇相对偏低,一些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员纷纷跳槽,机电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 2、改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的办法 2.1重视管理,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重视机电管理,首先是矿井领导人重视机电管理,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机电工作,多提工作建议,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当前地方煤矿的机电管理基本处于设备维修管理阶段。其实,矿井机电管理应该把设备的一生作一个系统,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从技术、 经济 、组织3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因此,矿井机电管理人员不但要学习设备维修的管理理论,而且还要学习 现代 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同时应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工程技术人员、职工组织到管理活动中来。 2.2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形式、体系结构都要因地制宜、因矿而异,不能一个模式,但应相对稳定。当前,建立与生产系统并列的机电管理结构体系是发展方向,对于井型较大、基础工作比较扎实的矿井,设置机电管理科,负责全矿机电技术、设备管理、机电工作调度,对全矿机电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体系不论采取哪处形式,都必须授予机电部门职权,实行统一管理。一般机电部门要具有以下职权,即:制定机电管理规章制度权;编制部署机电工作计划权;设备配件分配权;制止违章作业权;追查机电事故权;检查评比考核奖罚权;机电业务骨干调整调动工作监督权。 2.3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 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地方煤矿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实行“三抓”,即面上抓质量升级,线上抓达标头面、机道、机房,点上抓薄弱环节。建立机电标准化奖罚制度,开展机电标准化竞赛活动,树立标准化样板机电区队、机房硐室、机道,推动机电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2.4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建立、保管设备档案,办理设备调拨转移手续,掌握设备技术性能状态,编制审查设备购置、更新、改造、修理、配件计划,掌握大修资金的使用,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 2.5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机电业务活动的准则,是做好机电工作的纪律保证,应建立健全。当前,规章制度执行不利是突出的问题,特别是操作、维修、综合平衡、质量验收、现场管理等制度的执行方面尤为突出。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落实规章制度也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目前急需重点落实的规章制度是: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度;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检查、维修、质量验收制度;机电事故管理、设备现场管理、技术管理、综合平衡、班组 经济 核算等制度。 2.6实行计划管理,强化综合平衡 计划管理是机电管理的核心,是组织机电业务活动的根据。编制机电工作计划,一般应根据机电设备的技术状态、矿井生产计划、 企业 财力和物力、机电施工技术力量、技术条件手段、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求等。 及时有力地正确协调平衡是计划顺利实施不可缺少的手段。做好协调平衡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得力的协调平衡机构。当前地方煤矿除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业务工作的平衡外,较大型的矿井应组建机电调度室,配备调度员,负责机电工作的调度平衡。小型矿井可采取机电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轮流值班的方法,代行机电调度员的职责。其次是建立健全综合平衡工作制度。再次是定期组织分析机电设备安全、质量、维修、动态、电力及单位二次分配等方面的情况。机电工作协调平衡还要根据季节侧重点有所变化。 2.7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强化技术管理 技术人员是技术管理工作的主体。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职责、职权和专业班组职责挂钩,是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强化技术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便于技术人员在生产活动中解决技术问题,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机电技术管理的工作质量,必须严格技术文件的审批制度,分级负责,层层把关。重视积累技术资料和科技情报的检索工作,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 总之,目前地方煤矿的机电管理,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电气控制与维护课程建设方法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化教学;线上线下 引言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起主要的支撑作用,是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该课程电磁关系复杂、理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尤其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中级电工培训内容融入课程,我们对《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 1课程定位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交直流电动机、变压器及其常规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将来从事电气维修、安装调试等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课程,后续课程是《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PLC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等课程。 2内容选取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为电气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安装调试,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以学生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为原则,力图做到“精选内容、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以变压器的应用与维护、电机的拆装与检测、电机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内容组织 把课程内容按系统分解成变压器的运行与维护、三相交流电动机及其控制、直流电动机的运行与维护、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故障排除和控制电机的控制与实现等5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几个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任务组成,并把实践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任务中。通过讲练结合、学做相辅,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电机电气控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既让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经历知识探究过程,也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研究空间。根据电机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以及故障检修等具体的岗位工作过程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以“项目2三相交流电动机及其控制”为例,图1包括了8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对应一个实际的岗位工作过程。同时考虑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项目和任务的序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及素质。项目中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工作任务书”的形式来引导学习过程(图2)。以“笼型电机的拆装与检测”为例:在“资讯”阶段,学生主要了解笼型电机原理构造,搜集相关信息;在“计划”阶段,学生主要是确定工作流程,编制拆装检测流程表;在“决策”阶段,学生主要是准备工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拆装和检测方案;在“实施”阶段,学生主要是按照工作流程拆装并检测笼型电机;在“检查”阶段,学生主要是通电测试,检查装配好的笼型电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在最后的“评估”阶段,分别由小组和老师先后分析判断任务完成的合理性,将相关资料整理归档等。 4教材的编写 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4.1理论教学内容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 教材以电机控制为主,电动机、变压器的结构、原理、特性等内容选择上,以电机控制为依托,降低了变压器、电机原理的难度,主要以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为主,适当增加了控制电机的内容。 4.2以项目化的形式组织教材 根据本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分离出与本课程相关的技能点,并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理论和技能点,组织教材内容。4.3教材内容 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学改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包括分组教学、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引导文教学、计算机仿真教学、翻转课堂、智能手机在线互动、课外在线答疑等。 5.1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教学方式 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进行,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彻底改变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为教学的组织者、辅导者。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5.2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基于爱课程平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数字化课程等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引导书的指导,先通过爱课程平台上的网络课程或者学院的数字化网络课程,进行新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预习,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电路的模拟连接与检测,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上学生展示、老师提问、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3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工程型和实践性强,因此,我们建设了电机与电气控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实验室有常用低压电器,变压器、交直流电机等设备,可以完成电机拆装、电机电气控制的基本控制电路的装接、排故等实验实训内容,实现理实一体教学。 6考核方式 “考核综合化”,在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在线测试、虚拟仿真测试等现代化的课程考核手段,提高课程考核的全面性:针对《电机电气控制实现与维护》这门课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专业与基础,构建一个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课程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由课堂考核、线下学习情况考核、项目考核、个人实操考核、试卷考核等五部分构成。在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上,对《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基于爱课程平台和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王丽霞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改革研究 摘要:项目化模式的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学手段方法单一等问题,该文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特点作为出发点,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求知欲作为关注的重点,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提出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项目化;培养目标;课程改革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该课程主要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直流电机、三相异步电动机、典型设备的电气控制等,使学生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综合性的能力。 1传统教学法的缺陷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传统方法,一般采用课堂讲理论和实验室讲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部分由学生在实验室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知识的验证。这样的结果会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习明白的,等到实验室要进行论证的时候,由于时间的间隔,知识体系已经被分散。很多内容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时,没有实物进行讲解,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造成教师费大力气,学生一知半解,技能的提高更是微乎甚微。在进行考试时,学生在不能够熟练掌握知识的情况下,很难自己设计出正确的电路图。只能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到了就业岗位,看到和所学知识相关的,依然是雾里看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总体来说,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学生主体作用被忽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1-3]。 2项目化模式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涉及面非常之广泛,包含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设置等。我们对现有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按照“精简学时、加强实践、知识归类、便于教学、优化内容”的原则进行有机整合[4]。2.1对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电路图的原理分析以及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还应该会连接控制电路并能进行故障排查,对于典型的机床电路,要能够迅速排除故障。还能设计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图。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发展进步。2.2教学内容加以整合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主要做了如下调整。常用低压电器部分的内容,穿插到任务中,在进行任务学习时,针对用到的低压电器进行知识的讲解,不再将低压电器作为一个完整的章节进行讲授。对于三相异步电动机中既能点动又能连续转动控制线路部分,可以进行3个控制线路的设计,分别是手动开关SA控制的控制线路、两个点动按钮控制的控制线路和中间继电器控制的控制线路。对于特种电机部分,只做简单介绍,不再进行整个章节的讲述。2.3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就要对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学时进行缩减,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获得书本之外的知识,这对他们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学校可以安排实习、参观学习、课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以外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2.4教学手段多样化《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必须与企业和社会融合,走产学合作的道路。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实物演示、多媒体辅助、边学边做等。2.5课程设计目前,工矿企业的生产机械仍然广泛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在学习了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和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之后,学生还应该具备分析和设计一般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电路的能力。因此,该课程改革在学期最后时段安排课程设计环节。2.6改革考核方式及内容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考试[5]。要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多样考试方法。对于《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可以采取考查的形式,平时课堂中所做实验的完成情况可以作为最终考试的一个重要参考。新的考试形式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这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结语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项目化的改革,把现实的职业领域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作为课程的核心部分,同时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立足点。把典型的工作项目或者职业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归整学习。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作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增强和提高,为他们走向社会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作者:周晓娟 李艳丽 王志博 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郑州市新郑电子工业学校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电机与电气控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概念抽象、内容繁多。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一般分两个学期对其内容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而在高职层次的教学中大部分沿用了本科教学模式,只是压缩了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这样一来,可能造成高职学生理论跟实践都学不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为了让学生理实相结合,学到需要的知识,结合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上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全部项目化、任务化、职业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2理实一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以往教学采取的方式是以在教室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再辅助实验室做验证试验。这种传统的理实分开教学模式弊端在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学习兴趣和热情会打折扣;在实验时缺乏理论的补充、指导,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无法很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学过于肤浅且没有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同时也让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而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掌握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技巧等内容,为今后从事机电、自动控制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并使学生毕业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胜任电机领域工作。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谋求良好教学效果 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由于理论性概念较多、实践操作性强,因此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点,教学目标、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类比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工程式分析法、推理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结合来降低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难度,做到深入浅出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4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教学辅助手段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涉及到多种设备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复杂又抽象。如果仅依靠老师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在实验室拆零件、讲插图,学生学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复杂抽象的知识,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信息应用相关软件制作带有图片、图表、动画及其它多媒体效果的富有吸引力的演示教案,通过演示教案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来提高课堂效率。 5素质教育融入课堂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课堂开发与设计中就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要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老师可以采用项目化、任务化、职业化教学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和基本应用技能训练,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并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6结语 针对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特点,文章提出了5个方面的教学探索,希望通过老师合理地利用教学手段以及层次性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克服对本课程知识的枯燥、相关概念难理解和畏惧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终生探索的兴趣。 作者:邹言云 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设计与探索。结合授课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训环节、考核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改革思路。 关键词:电机;电气;教学方法;改革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教育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它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传感器应用、微机控制技术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支撑;另一方面,作为维修电工上岗证和维修电工操作工证书的关联课程,它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就业岗位的操作技能。《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而现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任课教师都重点关注的事情。下面笔者将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明确学习目标 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可分成3个层次。(1)初级应达到的目标:了解磁路的基本知识;熟悉各种操作及基本测量工具(三表)的使用方法;掌握变压器及常用低压电器的选择及使用方法;掌握日常照明电路及插座的安装方法;掌握电动机继电-接触器基本控制环节及基本保护环节的动作原理和实施方法;能完成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接线及调试、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排除,具备初级电工上岗及操作资格。(2)中级应达到的目标:在初级目标基础上,熟悉电信号常用测量仪器——示波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数据的读取及处理方法;能完成OTL功放电路的安装、焊接、调试及性能分析;能根据要求完成电动机减压启动、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等控制线路的设计、选材、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掌握常见设备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的线路设计与绘制能力,能协助工程师进行现场安装与调试。(3)高级应达到的目标:能熟练选择和使用各种常用低压电器;具有快速掌握新型号低压电器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控制线路设计能力;能根据需要对工控现场改造或完成一个中等复杂项目的设计。高职学生能够达到第一层次,就可以认为是合格,且大部份同学也只可达到第一层次;有一些同学或许本身就对电工电子技术感兴趣,并具备相当强的动手能力,则可以在学习期间达到第二层次,可参加维修电工中级工考核,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至于第三个层次,则需要从事相关职业一段时间,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达到。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操作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时要求,将教学内容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提炼出7个项目,包括变压器认识、交流电动机认识与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原理分析与接线、其他电动机认识、三表认识、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OTL功率放大电路的搭接及调试等。一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如图1所示。(1)任务引入:明确任务要求,细化目标,分析重点难点。(2)相关知识:为了完成任务,学习相关的知识,以达到相应的能力。因此,要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编排,抽取若干知识点,构成完成此项任务所需的知识。(3)任务实施:根据任务要求完成相关操作,并对操作结果进行调试与检测。(4)思考与拓展:基本任务完成后,布置与任务相关的思考与拓展题,要求略高。完成情况则作为平时操作成绩的评定依据。以项目三中的任务3为例。该任务是完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分析与安装。首先分析控制要求,引入相关知识:改变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控制线路涉及到的低压电器,如按钮、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然后,开始任务实施,即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停-反控制参考线路工作原理,介绍各组成元器件在线路中的作用、接线方法、常见故障现象及排除方法;最后,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线路搭接,并完成调试过程。完成基本要求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控制线路中使用了哪些保护环节?起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保护类电器或保护环节?(2)电路中的互锁环节指的是哪部分电路?起什么作用?(3)如何由正-停-反控制过渡到正-反控制?在原控制线路上改造实现。整个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有以下优点:(1)分散难点,将教学难点分散到学习的各个阶段。(2)理实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以学生为主体,每个基本任务完成后都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学手段,强化动手能力 本课程将教学场所设置在实训室。教学过程中将理实一体的理念贯彻始终,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任务针对的对象都能在实训室里找到,且大部分任务都需要同学动手操作。与传统教学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相比,它更直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在后期安排了三周实训环节,要求学生按照电工上岗证和电工操作证要求,学习相关电工安全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电工操作及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电动机常见控制电路的线路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自行完成OTL功放电路元件选择、焊接组装、测试分析等,从而将所学知识、技能和证书、岗位联系。实践中,学生对此非常重视,学习积极性很高。 4改变评价方法,注重实效 高职院校对于本课程的传统评价方法无非是考试,而考题无论如何变化,总脱不开死记硬背。其实,现实中拿着参考书、对着电脑边查资料边设计控制电路的人并不少见,而很多工程师也是在参与过若干个项目之后,才逐渐熟悉各种低压电器、基本控制环节及其他相关知识的。为此,本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过程考评和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权重如下:过程考评:倾向专业能力考核,依据每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专业能力综合考核。每项任务的考核具体到细化的工作过程,如操作和测量工具的使用、低压电器的选择及使用、控制线路的搭接、团队合作、出勤纪律等。(70%)期末考评:以专业能力、知识掌握、技能训练目标为依据,实施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30%)实践表明: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郭琳 单位:沙洲职业工学院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的应用 [摘要]随着机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机与电气控制这门课对于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来说已不再是一门基础课程,而应该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扎实的操作技能。基于课程性质的转变,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对重理论、轻实操及单纯的“实践教学”的模式做出改变。项目教学法是该门课程教学方式转变中可采取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论述了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刘广和,双辽市职业高级中学总务处主任,专业课教师,任电工基础电机与控制课教学,参加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获得过四平市骨干教师教学先进个人及双辽市先进教师奖 电机与电气控制是职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运行与自动控制等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一门学科,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两种不合理的倾向,一种是注重理论教学,淡化操作技能的培养,一种是单纯地进行实践教学,淡化理论知识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改变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这种现状。项目教学法是指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围绕每一个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导学”作用,学生根据课程要求进行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学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艰辛,在创新成果后体验到快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一、设置教学项目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第一个步骤是设置教学项目。电机与电气控制这门课主要包括变压器、电机原理与特性、电气的控制环节与低压电器、机床电气控制四大方面的内容,在进行教学项目的设置时,可将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设置成四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在每一个项目的教学中,以教材上的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的难度,为学生留出思考空间。在每一个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任务设想,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任务设想,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确定出该项目的最终目标和任务。比如在“电机原理与特性”这一个项目中,教师提出“PLC编程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的目标和任务,学生讨论之后,觉得这个目标可行,就将此任务确定下来,准备付诸实施。 二、实践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和任务确定之后即准备进行教学项目的实践。在实践之前,教师先提出设计方法,告诉学生这个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进行资料查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小组内成员之间也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小组讨论制定自己的项目实施计划,由教师审阅和修改之后再付诸实施。通过小组之间的协力合作,最终全班一起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PLC编程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这一教学目标和任务之下,先由教师介绍这一教学项目的应用环境,讲解预备知识,分析编程思路,之后由学生自己编程,进行上机调试。 三、评估教学项目 教学评估是项目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估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PLC编程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这一课题中,先由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评,然后由学生对彼此的习作进行修改,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系统的评价,比如评价学生的梯形图设计是否合理、可编程控制器的硬件连接是否正确、语句表的制作是否有误,等等。师生共同总结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下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四、将教学成果加以应用 学以致用是每一个学科的教学目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一课程的教学项目也应广泛运用到工厂、企业和学校的实践教学中。比如上文中所述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可运用到工矿企业中,像三相异步电动机中的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和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目前在工矿企业中的运用都比较广泛。另外,在学生设计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学生以后在电动机控制等方面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项目教学法在职业学校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运用,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其次实践教学项目,实践之后对实践的成果进行评估,最后将教学的成果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 作者:刘广和 单位:吉林省双辽市职业高级中学
浅谈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的探讨 【摘 要】 本文从高校财务资源的内涵入手,分析高校财务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高校应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规则的基础上,提出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的途径及对策。 【关键词】 资源; 财务资源; 优化配置 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财务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近年来,很多高校财务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高校财务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对高校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参与学校整体规划和宏观决策,科学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节约各项支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效率和公平,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财务资源的内涵 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具有支付能力的各类资源。从财务资源的存量来看,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现金、银行存款、其它类别的货币资金以及因对外投资而购入的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等。而财务资源的流量则包括了流入和流出两种类别,财务资源的流入会导致存量的增加,而财务资源的流出会导致存量的减少。从形态上划分,财务资源可以划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大类。其中,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即资金。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 高校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具有非盈利性特点。它产生的效益不是短期效益,而是长远效益;不是微观效益,而是宏观效益。它是投资大、周期性长、非盈利性的不赚钱的项目。发达国家公立中小学教育经费几乎由政府拨给,公立高等学校的经费绝大部分由政府拨给,高等教育的准公共性,决定它不是一种完全经济型的事业。因此高校财务资源与一般的企业财务资源是有区别的。它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被物化为学校的固定资产,例如房屋、设备、图书资料、运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另一种为教职工的工资、奖金、学生奖学金等货币资金形态,用来维持高校的日常开支。 二、高校财务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财务资源基本上是由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及其对高校教育的税收支持、社会方面的集资捐款和直接投资、受教育者个人投资、高等教育机构自身投资等方面构成。学校得到国家投入的这些财务资源后,根据校内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情况,实现财务资源的校内配置,分配给校内教学、科研、服务等有关部门,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贡献良好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提供服务。但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资源总量并不充足,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尽管国家一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高校财务资源的配置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了高校教师、食堂、宿舍等教学资源超负荷运转,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困难。面对成倍增加的学生人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用房就成了学校的当务之急。而扩大校园,建设新的第二校区成为大多数高校的必然选择。高校征地后的基本建设支出巨大,而目前,高校的财力资源主要由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和社会筹资三部分组成。政府拨款部分包括各级政府拨款;学校自筹部分包括受教育者支付费用和服务性收入;社会筹资部分包括捐赠基金和奖学金等;三部分中又以前两部分为主,第三部分通常只占很小比例。从表面上看,近十年来,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总量的比例无明显减少,但由于自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机构连年扩招,实际上该比例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因此这些财务资源往往难以满足高效基建规模扩大的需要,这就加剧了高校发展中所遇到的资金短缺的困难局面。 (二)高校财务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除了在资源总量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还存在财务资源使用不合理、效率不高的问题。由于学校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单位,使得很多高校忽视资金效益,缺乏资金成本意识和资金增值观念,对经费的管理往往是使用计划不周、预算控制不严,对资金使用效益缺乏分析,并且在当前高校资金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还存在着用钱不够精打细算、缺乏整体观念、设备重复购置以及待结算报销的暂付款数额大、资金使用效益低等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给事业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从而造成高校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下降。 (三)高效财务资源分配结构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的资金用于人员经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增长速度也远超过了公用经费的增长速度,而在公用经费中,差旅费、水电费、办公费等又占去很大比例。因而,在教育事业费中,直接用于教学、科研的比例就微乎其微。对于创收来的资金分配也过多地向个人倾斜,如社会服务收入缺乏严格的成本核算,按毛收入提前分配,过多地提取劳务酬金、超工作量酬金、奖金等,使集体福利和奖金支出挤占事业发展基金,使得高校资金用于人头费的比重过大,这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利于高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遵循的规则 (一)效率规则 在财务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和分配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则。传统财务学从单纯的经济效率出发,提出了帕累托最优规则。帕累托最优境界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帕累托最优 规则对于高校来说是必要的,是高校财务资源优化的内在要求。高校财务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标准,就是要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或者说为了创造一定的价值,尽可能多地节省资源的耗用。因此,避免无谓的浪费,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高校发展所遵循的首要原则。 (二)公平规则 高校财务资源的配置要符合效率规则,在效率规则为主的前提下,应提倡合理竞争,优胜劣汰,保证经济建设急需的学科和专业都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支持一批有发展前途的新学科、新专业尽快形成规模,使现有的学科、专业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资源的配置上,尤其是对大型教学科研仪器的购置和需大笔投资建立的设施,应该从多个学科和专业的共同需求来考虑,注重基础建设,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可持续发展规则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要达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保持财务资源的永续利用。这就要高校在资源的消耗方面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既要安排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以达到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不论是有形资源还是无形资源都是在连续不断消耗着。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度开发、合理配置和有效培育财务资源,保持财务资源的可持续性,使其发挥长远的积极效用,避免消极的效用对未来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也避免在未来陷入资源配置的恶性循环之中。 四、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的途径及对策 高校财务资源配置要实现最优化,就必须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创造、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同时,保证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前提下,实现高校财务资源投入的最小化。高校必须从优化财务资源配置结构、进行财务资源配置绩效评价、实行公共设施共享以及加强高校财务预算与分配管理等方面,提高办学效率,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浪费和损失,优化财务资源的配置。 (一)优化财务资源配置结构 在财务资源总量受到严格控制的前提下,财务资源的配置必须以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主线。合理调整财务资源的配置结构:一是必须遵循统一的配置原则,保证资源的投向和目标趋于一致,避免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资源的边际效益无法实现最大化;二是应从存量财务资源中挖掘资源配置调整的潜力,并以存量财务资源调整促进增量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在财务资源总量的具体安排上,重点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学科的建设,用于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管理,用于重大贡献人员的奖励等方面,提高各项资源配置效能。 (二)构建财务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是财务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依据,建立财务资源使用效益的评价体系,为高等学校分析评价财务状况、改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定财务发展方向提供依据。通过对高校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促使高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善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实现高校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资源分配内在挂钩,可以有效引导和规范资源配置行为,引导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健康的轨道,保证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三)建立高校公共设施共享的管理制度 高校财务资源中被物化为学校的固定资产,例如房屋、设备、图书资料、运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可以实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我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有明文规定,即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校都很难做到。如何使高校做到资源共享呢?就需要政府对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法律上明确哪些资源鼓励共享,哪些资源必须共享。比如对于省城或中心城市、大学城等高校、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方,就必须强行打破目前这种封闭式管理模式,强制实行资源共享。特别是对价值比较高的科研、教学仪器、计算机,以及公用性强的实习、实验场地、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均应实行相互开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强高校财务预算与分配管理 高校预算收入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部分的社会资源,此时,高校属于初次资源配置的决策;初次资源配置优化的实现,则有赖于高校对投入资源的二次优化配置,它属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微观决策。在高校内部,学校管理者拥有资源的使用权,管理者将这些资源分配到高校的各个部门的过程就是高校资源二次优化配置的过程。要想实现高校财务资源在分配和使用上的最优配置,必须做好预算管理和分配工作,制定好预算分配标准,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尽可能把高校有限的财务资源配置于最适宜的部门和发展方向上,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因此预算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按照预算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加强高校财务预算与分配是提高高校财务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浅谈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财务视角下高校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 【摘 要】 高校在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方面存在着资源分配无序性、资源使用过程重投入轻产出、资源统筹规划时忽略人才和物化沉淀资金、资源显性和隐性浪费严重等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弊端,为了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效益办学模式,研究其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尤为必要。文章基于财务视角对资源配置方式和改革深化管理方式等内容进行研究,提出了指导实践的思想、关键控制点和具体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资源配置; 效能; 效益; 成本 一、概念及提出问题的现实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教育时指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这充分说明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摒弃原有低效外延式简单扩张的发展模式(数量规模型),代之以高效高质式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质量效益型)是当务之需、当务之急。在稳定目前高校办学规模的前提下,需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达到“精”办教育的目的: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调配,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研制高精尖的科研成果。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可知,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靠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即市场通过实行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人”的自由选择,由价值规律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资源分布,用“看不见的手”进行优胜劣汰,从而自动地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的资源配置内涵引入高校则表现为以人才为中心的高效资源组合和最后产出的高质量成果,这也是促进高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靠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在高校内部需要营造一种完全竞争的、公平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让那些优势人才和项目脱颖而出。资源配置是否优化,其标准主要是看资源的使用是否带来了高效率和高质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必然导致一部分低效低质被淘汰、让渡出不应占有的资源,优质资源自然而然地会向优质项目、优质人才聚集。因此,从资源使用这个角度看,归根到底是看有没有实现生产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校资源优化配置包括:资源在一个高校内部的最优使用;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资源在不同项目之间的配置;资源在不同人员层次之间的配置。 高校资源是高校所拥有的能够为其带来收益的各类资产的总称,一般可以分为货币资金、物化资金、无形资产、人力资产、信息技术资产等,这其中部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计量手段反映在报表上的,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或者尚无成熟的方式来计量和反映的,比如具有重要作用的人力资产、信息技术资产等。高校所拥有的资源对于其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配置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历来为众多相关研究者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知:涂朝莲(2013)在研究了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失衡的表现、原因以及影响后认为,管理者可从资源数量的充足配置、多主体的参与决策、配置权力的分解和资源配置的审核与评价等方面建立均衡机制;周巧玲、谢安邦(2011)对高校内部资源配置面临的难题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思路进行了研究;王科(2011)从高校不同的资源类型入手,分别从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三个方面研究了各自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优化配置的策略;孟卫东、黄波(2009)从学校的角度对高校资源中的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特别是财力资源)中观及微观层面的配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校资源优化配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需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对高校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机制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优化配置的具体方式——全面预算管理,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张庆华、章金霞(2009)从高校财务资源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高校财务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高校应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规则的基础上,提出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的途径及对策。 在参阅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将从财务视角来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因在于它得益于以下优势:一是以资金的观点来度量,容易取得较为统一的标准,利于比较;二是财务管理具有全过程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可以从头到尾进行考察分析;三是资源配置管理与财务管理两者的内涵有较多的交集,可以互享信息和成果、共用研究方法。因此,以财务视角来研究资源优化问题是恰当和可行的,结论具有共性。 目前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哪些弊端呢? 一是资源分配方面处于无序性,突出表现为平庸平衡主义和行政权力至上主义两种形式。高校关于资源的分配,尚无统一的强制要求,多是根据自身特点采用因地制宜的办法。纵观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表现出科学性的较少,多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其中表现较为典型的有平庸平衡主义和行政权力至上主义两种。前者沿用屡试不爽的平均主义,不得罪人,你有我有大家有,不谈效益,只求和平共处的效果;后者则是使用行政权力干预资源的流向,按照权力的指向来分配,它与人情亲疏、关系好坏、利益输送渠道等非正常因素密切相关。这两种方式比较常见,造成的结果是效益不高、速度缓慢、质量低下。 二是在资源使用的过程管理方面,重投入、轻产出。高校在投入的关口上把关相对要谨慎一些,但对于后期的产出则管理相对松懈,有的甚至对结果不闻不问。事实上,如果放任出口不管,则难以言谈效益。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的日子也变得比较宽松,疏于对投入结果的严格管理似乎也就成为了一种常态、病态。 三是在资源统筹规划方面,概念狭窄,多是盯紧现金,忽略了人才和物化沉淀资金。广泛意义讲,高校的资源应该包括人、财、物、科技和信息五个要素,作为管理者在统筹规划利用学校资源时,概念应该全面,并且需要紧紧抓住关键要素,但是目前的管理者多盯紧的是财,即一般意义上的现金,忽略了人才这一关键资源,也忽略了占比极大的物化沉淀资金,对科技(或技术)和信息这两类资源更是遗忘或者根本就没有纳入思考的范畴。自然,在这样的观点支配下所实施的管理的指针就会发生偏差,顾此失彼,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是资源显性的和隐性的浪费严重。显性的浪费主要表现在舌尖和脚尖:舌尖的浪费就是学校之间、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接待吃喝费;脚尖的浪费就是冠以各种名目但无实际意义的各种会议和考察费用。这些费用逐渐演化成了个人或者部门小集体的福利,浪费惊人。隐形的浪费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的浪费,学校各部门抢经费搞大而全的建设,结果造成设备、场地和人才的重复配置,但使用效率低下,造成学校整体层面的极大浪费。 鉴于高校在现实中所存在的上述低效运行状态,强化其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客观必然要求。 二、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 历史经验证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入社会竞争,引入市场规律。同样的道理,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是竞争,按照竞争的规则展开资源的配置就能够将资源的效能发挥到最大。配置的过程是一个择优组合的过程,组合因素相容相激则其整体效果则最佳;如果组合的因素相斥相悖则效能内耗,效果自会较差。针对高校的特点,笔者认为有以下的配置方式可以选择。 (一)按照人才为中心的配置方式 人才是最活跃和起根本作用的生产力因素,它是任何一个组合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富集的高校,推行以人才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比较适宜的,优秀人才所带领的优秀团队理应获得优质的资源配置,以保障、推动其取得优秀的成果。 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并结合国家的攻关项目(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面向校内或者全社会招标,通过严格的评选程序,筛选出优秀的科研团队;然后给予充分的资源配置,为其专心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的过程是,首先选定优秀的项目负责人;然后由负责人选择组合研究团队;最后学校按照研究团队的需要配置资源:包括现金经费、实验室、后勤保障系统等。目前国家所实施的千百人才计划就属于此类,它是面向全球范围来引进优秀人才,重心是以人才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我们可以将范围缩小到学校内部,也可以扩展到全社会,甚至全球。 (二)按照项目为中心的配置方式 1.基础维持项目 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集团)公司,与社会企业一道平等地参与竞争,由此后勤保障服务逐步走向了社会化,其中基础维持项目也多包含在此列,这就需要以社会的平均价格和可及的最佳服务质量来配置资源,不再如以前服务不分好歹经费却少不了。引入社会企业参与竞争,节约增效并服务质量好的效果就会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高校的基础维持项目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在逐步压缩开支或稳定开支的前提下,稳步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履行保障有力、有效的职能。 2.优质项目 这里所言及的优质项目特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项目。经过严格的程序和详细的计分评审后获得高分的优质项目,学校就应该给予优裕的资源配置,以便扶持和打造出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优质项目,不但可以为社会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提升学校的层次,为校内树立榜样示范作用。长此以往,高校整体的教学科研能力将会得到稳步快速的提高。 优质项目的评选和认定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它需要配套建立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严禁出现鱼目混珠和滥竽充数等现象;同时视野要开阔,严禁闭门造车;胸怀要宽广,鼓励吸纳校外力量参与,严禁以“自己的资源自己用”的狭隘观点束缚和压制博采众长行为。总之,高校要依据自己的特色,以我为主、广泛吸纳各方力量,让真正的优质项目成长起来。 3.需要用杠杆原理撬动的项目 这是指那些具有潜在优势但尚不完全确定的、带有一定风险的项目。对于这类项目的管理,不能弃之不管,而是需要充分使用杠杆原理,用少量的先期投入来撬动更大的成果收益,即先期可以预支部分资金(不能大包大揽),项目组自筹部分资金,待项目成功后由学校全额补偿,外加奖励金。 (1)青年项目。目前高校的青年人具有学历层次较高、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和敢想敢干的鲜明优点,但也具有资历浅、教学科研经验不足等弱项。为了充分发掘其优势潜力,对于那些看好的青年项目,就得打破常规予以资源配置。学校内部为此可以特设青年项目基金单独管理,这样就可以保证青年人脱颖而出,不再遭受资历等非科研因素的压制,利于青年人的快速成长和学校整体事业的逐级长效推进。 (2)风险项目。一般而言,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风险的项目孕育着高回报,但限于学校目前严格的资源稳定指向配置的管理机制,需要有所突破才行,不冒风险不行,冒一定风险是值得的。学校应该设立风险项目基金予以管理,对于那些符合学科发展方向、具有较好前景但具有未知的不确定性项目,应该予以资源配置鼓励其探索,从而打破见风险就回避的保守做法。先期给予资源配置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项目的关键突破期学校更应该给予更大的资源支持,包括经费、本学科权威专家点拨、跨学科人才支持、信息的互通互享等。 (3)成果转化项目。学校研制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就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科研成果一旦结题就被束之高阁,其关键原因有两点,一是选题不具有现实意义,难以实际转化;二是缺乏转化机制,包括人员、机构和平台等。对于已经产出成果的后期转化,需要投入的资源很小,但其所蕴含的效益是可观的,所以十分有必要做好产需对接的工作。高校的成果大致分为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前者多涉及软性管理;后者则与实际生产技术相契合,两者都不能偏废。学校应配给资源建立成果推广信息平台,将细分的成果信息有目的地向特定管理者、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推送。推送方式包括网络信息传递、人员走访、现场技术讲解及答辩等,收益方式可以采用一次性出售、新增收益分成、技术入股等,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4)校外联合项目。学校具有资金不足的软肋,但还有人才、技术、信息及试验场地等诸多优势,为此就需要利用优势条件来吸引外部资金流入或者撬动更多资源为我运转,这多见于横向教学科研合作项目,比如定向人才培养、联合技术攻关、特定方案的制定等等。这种主要以学校人才和技术等优势资源为核心的社会资源再次配置,不但为合作方带去了效益,而且为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拓宽了路子,为丰富教学科研内容提供了来自生产及管理一线的鲜活素材,所以这样的项目在资源的配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应该高度重视和实践。 (三)扶持弱势群体,资源配置向弱势群体倾斜 这是昭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在高校内扶贫济困的主要对象是因家庭贫困、身体和心里缺陷、罹患大慢病等多种原因致使其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他们需要在众人的救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对此,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当有倾向性地为他们配置资源,包括住宿和学习条件、生活费用、医疗费用、学生和老师在生活起居和学习方面的帮扶等等。经费来源除处于变数较大的捐助方式以外,还需要建立稳定来源的救助基金,比如按照学费收入以及创收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向国家财政申请专项拨款等。 三、改革和深化管理方式 要实现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就需要按照配置的方式及其特点改革和深化管理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制定科学的资源管理方案 学校应该按照前述的资源类别分项作出分配预算、使用过程和成效等全程管理方案,应该将如何分配资源与资源的使用效果并重,即不但重视分配,更应重视其使用的效益。下面重点论述人才资源和经费资源这两个要素的管理。 人才资源最为重要,恰当的人员组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效能,所以在做人才资源管理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跨部门和跨学科、教学与科研融合、校内与校外互通等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前面提及的优秀人才具有挑选人才组队权利的原则;坚持行政管理服务服从于学术管理的原则。 经费管理需要发挥其重要的导向和服务功能,首先,严格预算管理,严格坚持预算的民主性、严肃性和三公原则;其次,重心应当从支出管理逐步移位到收入管理,收入管理重点在于学校自身创造的现金流入,而非国家财政拨款;最后,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逐步探索建立完整的效益评估体系,从而客观公正地按项目鉴别资源使用的总体效果,按照资源的使用效益来调整其配置方向和流量。 (二)将资源的拨付制改为预借报销制 长期以来所实施的资源拨付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它只是在资源分配的源头上下足了工夫,但是对其使用过程和结果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或空白,这与优化资源配置的本质要求相去甚远,为此需要将资源的拨付制改为预借报销制。报销时需要具备资源使用效用的鉴定报告,未达预期目标且非不可抗原因的,项目主要责任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承担资源损失、一定期间内丧失教学科研资格等);对于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的,给予全额报销;对于作出重大贡献的,不但给予全额成本补偿,而且理直气壮地给予重奖。这样就给资源占有和使用者增加了后缀约束条件,督促其遵照制度条款认真对待每一分成本的花销及其效果。这样由点到面,学校整体的理想资源效能就会形成。 (三)建立高校学术管理导向机制,以学术为中心来配置资源 高校本是进行学术教授和研究的清静之地,但是长期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侵蚀,形成了许多不良风气,其中表现比较典型的是行政化管理泛滥,不但面扩大了,数量增加了,而且凌驾到了学术权之上,显示出了相当的强势和优越性。在此导向下,许多人不再安心于教学与科研工作,而是苦心钻营去捞得一官半职,然后再控制资源为自己谋取利益(比如或明或暗地用等价交换的手段无端占有他人成果、优先占有数额有限的荣誉名额、用公用资源营造私人关系网、官官相护等),严重抑制了高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扼杀了高校的生命力,所以去行政化管理十分重要。应取而代之以学术管理导向机制,还原高校本来的运行内涵。 学术导向机制就是一切以学术为中心来配置资源,学术的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行政管理只能服从、服务于学术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授治校。 (四)逐步推行学校购买成果的管理模式 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鼓励学校内有条件的员工采用比较自由的方式进行主动创作,学校无需进行前期的资源配置,最后用“成本+奖励”的价格购买到的是现实的成果,不承担任何风险,其操作的过程大致为:向学校申报备案以学校的名义研制自行垫资学校收购成果。 学校购买成果的管理模式应该成为高校对资源配置的有益补充,这对于充分激发员工的潜在创造性、挖掘和利用资源潜力、累积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等诸多方面均有益处。 (五)强化成本核算,科学评估投入产出比 这与目前高校的财务制度改革是一致的,把人们由原来使用资源不计成本的陋习引导到事事均需算成本、看效果的经济人思维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增收节支提效益的基础工作。计算成本时,一般按照项目来核算:科研方面就是自然形成的单个项目;教学方面可以按照专业和年级来划分;公用的后勤保障方面可以按照费用性质来划分大类;然后根据需要再适当划分小类;行政管理方面可以按照部门划分。算成本是一方面,另外还要考察评估其产出的效果,可在逐步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各种类别的标准量化参照指标来计分。只要抓住了投入和产出这两头相结合的管理,内在的和外在的环境必将促使形成资源高效运行的良好状况。 (六)全面推行绩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保证资源效能最大化 要实现高校资源的最大效能,关键靠人才;要实现人才的最大效能,关键靠机制。机制要能够保证充分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和动力,极佳地利用配套资源,用最完美的行为达到个人最好的成绩,实现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同步提升。 绩效管理发挥效果的机制是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组织或个人设定合理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向着组织期望的方向努力,从而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通过定期有效的绩效评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组织目标达成有贡献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奖励,对不符合组织发展目标的行为和结果进行一定的约束。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自我开发提高能力素质,改进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更高的个人和组织绩效水平。绩效管理通过对员工进行甄选与区分,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同时淘汰不适合的人员。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人员分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不能搞一刀切,不同的岗位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核心的指标是不变的,主要包括投入成本和产出效果两个方面、基础性和奖励性两个大项。评价时应尽量量化计分,评价过程中要严格坚持三公原则。评价的周期以半年一次较为适宜,年度取两次的平均分。 四、高校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 高校资源配置中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一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二是以教学科研人员为中心,为他们创造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严格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打造良性的竞争秩序。依靠全体师生员工,服务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扬民主,吸收集体智慧,做好资源配置工作。 (二)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学校发展战略与可支配资源的辩证统一。既要充分考虑资源约束性,根据实际能力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又要千方百计发掘更多的办学资源并使之增值,并按照学校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配置。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包括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统筹,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的统筹。在高校资源配置中,要避免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单向思维,应采取统揽全局的系统思维方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较为完善的资源配置方案。统筹兼顾并非是面面俱到,搞绝对平均主义,而是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和效益的地方。 (四)处理好局部与整体、长期与短期以及重点与一般层面的关系 1.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在高校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种种具体表现。如,学院要求扩大自主权与学校希望加强宏观调控的矛盾;学科各自发展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矛盾;部门所有与资源共享的矛盾;部门希望资源无限供给、无偿使用与学校推行资源节约、成本分担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本质是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不能简单地要求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应当看到,各个部门争取更多的资源也是为了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离开了各个部门的发展,也就谈不上学校的发展。应当在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与学校整体利益最大化之间寻找平衡,关键是要建立起一种责权利明晰、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体制和机制。 2.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长期与短期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既要加强学科、队伍、基地、校园建设,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又不能过度牺牲师生员工的当期利益,影响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改革有利于学校的更好发展,但有可能在短期内触及部分人的实际利益,因此要解决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问题,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了科学决策,加强宣传外,还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3.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是具有普遍共识的优化配置方式。与之相关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认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虑在运行经费分配上采取公平原则,在专项建设经费分配上采用效率原则,根据学科层次、产出绩效等因素分配资源,在保证重点优势学科、重点优势项目、重点优势人才投入的情况下,同时对其他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采取一定力度的扶持政策,实现学校资源的长效配置。 结 语 高校资源优化配置与其发展的内涵、效益和质量密切相关,意义重大。只有把握以人才为中心来撬动整体资源的配置,才能真正激发并走向最佳利用资源的效能,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 浅谈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基于高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财务资源配置 摘要:高校发展规划受政策、实施条件、实施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规划实施缺乏抓手,资源配置缺乏保障,造成规划实施往往流于形式,规划目标难于实现。要实现发展规划,就必须将宏观的规划分解为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分解为实施计划,实施计划通过具体的执行项目为载体进行资源配置,把宏观规划变成可操作、有抓手、能评价的项目群,通过财务资源筹措和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规划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 发展规划 资源配置 高校普遍制定有发展规划,而规划目标的实现总是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规划制定与规划实施相脱离,规划实施与规划资源相脱离。发展规划的实施需要相应的发展环境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资源储备不足,筹备不充分,配置不合理,运用不恰当,都会导致战略目标、发展定位难于实现。资源的配置是规划实施、实现的前提条件,本文就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财务资源配置的难点、应对策略进行粗浅的探究。 一、高校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目标受到政策的影响 规划面向的是未来,而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影响规划实施的因素也就很多。大到国家发展战略,小到所在地区、城市发展定位、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定位与所在地区、城市发展不匹配不相容,原有的规划一般就难于实施。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机制及发展规划、发展思路,因地方行政首脑的调整或多或少都会受些影响。在政绩指挥棒的引导下,前任栽树我种田,前任养猪我放羊,发展的思路往往缺乏延续性。外部环境的改变,对高校内部规划的实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以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地方性公办高校,所爱影响就更加明显。有些重大的规划发展项目,即便已经立项,甚至开工建设,都可能被调整、划转、甚至被取消。 (二)规划目标与实际条件相脱节 规划往往很宏伟,很激动人心,跨越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念普遍地写进高校的发展规划之中。但发展是有规律的,违背发展规律是要受到规律惩罚的。一个学校能高速发展已然可贵,可这还不够,普遍都提跨越式发展,就如同一所中专校,不经过专科办学的升华,就要直接跨越到本科办学,其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成果一定存在问题。在跨越式发展思路的主导下,快速、低质量扩张给高校带来严重的债务负担。高额的债务反过来影响到高校的后续投入与发展,同时影响到教师、人才队伍的稳定。这几年,若没有国家给予化债,许多高校借新债还旧债,债务越滚越大的问题就难于解决。因此,规划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切合实际,与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条件相适应。 (三)规划目标的实施措施没保障 规划的实施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要有一个充满责任和使命感的执行团队,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资源保障。规划的实施没有资源的保障就是一纸空文,规划的目标就是空中楼阁。虽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最主要的还是资金的支撑。没有资金的支撑,规划目标的实施就没有保障。因此,财务的资源配置对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二、财务资源配置存在的困难与风险 (一)规划目标调整 规划的目标与实际或事先预设条件不符时,要么造成规划目标调整,要么造成规划的放弃。许多规划因受各种事先不可预知的因素的影响,造成规划的执行第一年信心满满,第二年提心吊胆,第三年放弃理想。无论规划调整或放弃,或多或少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损失,这也是许多规划制定出来,但实施起来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资源投入到一个不确定实现的目标本身就存在风险,加上风险缺乏承担的机制、防控的手段,必然造成资金投入的压力。 (二)规划实施条件不成熟没抓手 规划本身的宏观性,给予规划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目标没细化,就缺乏执行的抓手。要改变以前的“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全靠领导一句话”的窘境,发展规划就要出台配套的目标细化表和实施方案,把一个宏观的方案分解成一系列可执行的目标,最终变成一个财务资源可以配套的项目群,其实施才具备相应的条件。 (三)规划投入资金规模、效果不明确 发展规划一般在于制定目标和发展方向,很少提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条件和具体的资源配置要求,更别说配套资金的额度。由于不明确或没办法明确,投多投少最后由掌握资源的人或部门决定。这样规划就从一个顶层设计变成了一个个人喜恶或部门意愿的“墙上纸头”,喜欢看一眼,不喜欢没人看。在高校普遍经费较为紧张的时代,具体需求尚难满足,看不到明确结果的投入更是阻力重重。因此,规划的制定一开始就应概算投入规模及可能,防止资金需求与实际能力相脱节。 (四)规划投入的资金筹措不到位 财务资源配置的另一个困难来自于资源筹措的不确定性。一个发展规划正常在五年,头一二年的投入确定性要好于后面几年,资源的配置和保障也相对容易。随着时间的拉长,不确定因素逐步增加,对资源筹措的不确定因素也增加,资金不到位往往就集中在规划实施的后期。如早期的过度配置使后续财力不济,或政策变动造成外部筹措困难等,都影响到规划的实施。 三、财务资源配置的应对策略 (一)汇聚筹措规划资源 规划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投入、融资、社会捐赠与高校自身积累等,这些资金最后会统一汇聚到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再根据规划的项目、执行进度进行资金配置。财务部门作为高校资金汇聚的部门,资金汇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规划项目的投入与进度,影响到规划的执行、实施和结果。资源必须先有汇聚,才能统筹,才有分配,并控制配置的时机与规模,引导配置的方向与速度,这些过程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可以说财务部门对规划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源汇聚的好坏又决定着作用发挥的程度。 (二)分解规划实施步骤 发展规划的宏观性决定着规划实施缺乏具体的抓手,要让发展规划朝着既定方向进行,要让发展规划最终得于实现,必须对规划进行分解,才有实施的手段。 1、长期规划分解为短期目标 对于一个常规的五年发展规划来说,一般应将五年规划分解成每年的具体工作目标。有了年度的工作目标,才能制定规划的实施计划。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是完成整体规划的前提条件,也是整体规划完成的基本要求。没有年度的工作目标,规划的实施就难于控制。 2、短期目标分解为实施计划 有了短期目标,还必须根据目标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目标是方向、愿景,计划是行动指南,没有计划目标就没办法实现。短期目标不仅可以分解成年度实施计划,若有需要还可以分解为季度、月度实施计划。 3、实施计划落实到执行项目 计划的实施必须通过具体的项目执行来实现,实施计划的抓手就是可执行的项目。项目可作为很具体的任务落实到执行团体及具体人员,达到实现计划和目标的手段。 4、执行项目纳入资源配置 有了具体的执行项目,财务部门就可以很好的进行项目管理。通过对项目进行论证、评审,遴选,制定绩效管理目标并进行资源配置,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通过对项目的实施,推进计划的完成,通过计划的实现完成年度工作目标,通过年度工作目标的完成实现规划的任务。 (三)发挥财务资源管理的职能 1、参与规划制定 财务部门应作为一个重要部门参与发展规划的制定。财务部门掌握着单位的资金,了解单位资金构成及来源渠道与可实现的规模,参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有利于规划与实际相结合,防止发展规划脱离实际或与单位实际能力相差悬殊,造成规划实施的困难。作为资源配置的部门参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并对规划配置的资金规模进行掌控,对规划的实施与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做好资源的筹措 发展规划一旦制定,财务部门就应有针对性的对规划发展资金进行筹措,主动对接政府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接洽相关资源的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争取资源按计划得于汇聚,满足发展规划的需要。 3、确保资源配置高效 资金配置关乎的是数量,资金投入、使用关乎的是质量。财务部门应对资金的投入制定绩效目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跟踪考评,确保资源配置符合规划目标的需要,符合规划发展的方向;确保规划重点和要素的落实,防止无效投入和低效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为发展规划的实现保驾护航。
浅谈时事政治教育的运用:加强时事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重新值得关注的话题。目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着无效、低效等问题,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作者从事思想政治教学以来,一直坚持时事政治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努力加强时事政治教育,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时事政治教育 教学有效性 开展形式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事政治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时事政治教育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上的具体作用 1.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时事政治的一大功能是德育,现在学校的德育课程比较缺乏,思想政治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德育课程的角色,可是现在的学生已经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仅靠简单的说教很难引导学生一直在正确的人生发展轨道上前行。从课程角度来说,我认为时事政治相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是一门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它具有潜在性、持久性等特点。时事政治教育中,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自己加以总结,再从辩证的角度提炼观点与看法,无形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且创造性地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在这方面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相比发挥着更有效的作用。 2.做好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就其学科特点而言,确实显得比较枯燥,很可能导致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低效。反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思想政治学科产生了学习兴趣,那么必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事政治都是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具有及时性、新鲜性等特点,因此,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急切的求知欲望。2009年我在复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课题时,在导入时引用了网络上选举出来的2009年全国人大会议牛人牛语牛议案。其中的“牛人”钟南山在会场上号召代表们展开自我批评:“我们发言10分钟,8分钟在歌功颂德。”学生在看到这样的“牛人牛语”之后,一下子就兴奋了,课堂气氛一片活跃,我马上顺势提问:钟南山为什么敢做此发言?说明人大代表享有哪些权利,又要履行哪些义务?使学生回归到课本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这样的课堂就比较有效。 3.弥补教材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名毕业多年的学生在回到学校与我交流的时候提到,以前所学习的知识都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唯独时事政治,都还记得上课前对时事政治的那种期待的心情,对课堂上同学们之间的观点碰撞而产生的知识火花都记忆犹新。爱因斯坦曾说:“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知识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只能是能力、素质。时事政治都是距离我们最近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而教材的编写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时事政治对思想政治学科教材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对于近期的时事政治,各大媒体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是多元化的,他们在获取信息之后,在对信息的理解、分析、判断等方面存在着偏差,于是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件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同学,通过辩论、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知识面的拓宽,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符合的。 由此可见,时事政治教育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时事政治教育呢? 二、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的两种形式 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我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以下两种形式比较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 1.课前五分钟时事政治评议。 课前五分钟时事政治评议,就是每堂政治课的前五分钟,教师就国内外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或身边大小事等进行客观的陈述,然后请台下同学发表对这一事件的观点,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点评,发表不同的见解,还可以辩驳,最后由教师对所有的发言者进行点评。整个过程还要注意两点:第一,应该由教师去寻找时事政治材料。我在初期的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曾经尝试让学生选取时事政治材料,但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狭小,一天下来,基本上都待在学校,双休日也到处补课,难以静下心来去寻找材料,即使找到了时事政治材料,也往往缺乏针对性,可议性不强。第二,学生在发表观点或者点评同学观点时,应坚持结合思想政治课中的理论知识,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组织问题答案的能力。 2.围绕课本知识点结合时事政治进行分析、讨论。 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思想政治课本有了很大的变化,上面的材料能够做到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好、更深的理解。但是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就具有时代性,而教材会因为修改时间和使用时间差而无法及时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难以反映、体现最新的现实内容,这会使思想政治课教材料出现滞后性。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课本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往往采用最近发生的时事政治事件,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使课本上的知识变得生动而易于接受,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刻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 浅谈时事政治教育的运用: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时事政治教育 摘要:开展时事政治教育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阐述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高中 思想政治 时事政治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哲学常识,承担着帮助高中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任。可见,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教学,而且还要紧紧抓住国际与国内的重要时事内容,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让时事政治真正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新挑战 如今的高中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不仅能亲身体会到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巨变,而且十分关注国内外时事,却因为对历史与国情缺乏了解,因而在认识当今社会时不免存在流于形式之现象。可见,对高中生开展时政教育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进行高考备战 目前的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已明确规定,高考试卷中必然含有时事政治的试题。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等,一直是高考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对一年来所发生的重大时事问题有深入了解,并在政治教师的引领之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认真思考,从而逐步提高自身能力。 3.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当前所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比以前更为贴近生活现实。因此,思想政治教学一定要和时事政治教学加以紧密结合,适时对高中生开展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及政策等教育。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开展新闻讨论 所谓新闻讨论,就是对高中生十分感兴趣的新闻背景与前景等方面开展讨论,主要包括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时事新闻、结合教材知识开展讨论新闻、教师讲解点评等环节。教师应当在新闻讨论中注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时事材料之选择应当紧扣教材相关知识、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现实、紧密联系当前形势、深化典型事例。二是要对高中生开展及时指导,对学生所提出的创意加以鼓励。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样一则重要的经济新闻,既可由政治教师介绍给高中生,也可由学生自行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去搜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中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联系课本经济常识中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及投资与消费等知识作出自己的分析。 2.课前新闻评论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课前的五分钟时间,轮流安排所在班级学生阅读报纸和杂志当中的新闻,随后动员其他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评论当中激发出思维之火花,教师则应当抓好总体调控工作。这一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时事教育之及时性,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当前时事的自觉性。在每次五分钟的时事点评当中,不但能够锻炼高中生的语言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且还能让师生们在轻松与活泼的气氛中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3.组织专题讲座 当国内或国外发生了重大事件之后,当党中央了十分重要的政策以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当积极向学校申请开设专题讲座,对全校高中生开展时政专题教育。比如,中共十七大的召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等近年来的国内外大事,均可由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主题讲座了。又比如,当我国的西藏和新疆地区发生了不法分子的打砸抢烧事件之后,政治教师应当及时开设题为“反对藏独与疆独,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讲座。广大高中生可通过这一讲座了解到西藏与新疆的历史,了解西藏和新疆自古就属于中国,明白国内外分裂势力妄图分裂中国的险恶用心。通过开展这一类时政专题讲座,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及时领会与掌握重大事件的精神实质,从而提高认识,同时还可在武装广大高中生头脑的基础之上,不断向公众进行宣传,从而用自身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让高中生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及时进行时事政治专题教育之必要性及其魅力所在,而且还能彰显时政教育之德育功能。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应当强调思想性与科学性,努力讲得准确而透彻,这就需要主讲教师在授课之前就广泛地收集相关材料,深入地研究有关专题,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从而让讲稿显得有理有据,充满说服力,让时政讲座发挥出正面引导之作用。 4.设置时事园地 教师要组织高中生充分利用所在班级的墙报或黑板报,设置时事园地这一内容,主要是刊登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比如,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举行,朝鲜核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等。透过这一方法,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把握住所学时事内容,并能很好地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分析。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进行时事知识竞赛和涉及时政内容的演讲比赛、社会问题调查等多种方式,将时事教育由课内逐步拓展到课外,充分培养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之能力,并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开拓创新之能力。 5.尝试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活动,就是要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思想,不断改进时政教育之方式及其教学环境,从而吸引高中生更为主动地关注各时政热点,提高高中生思考问题与探究问题之能力。在教学的实施当中,教师所扮演的只能是引导者之角色,为此,要鼓励高中生去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地寻求获取各类知识的多元化方法,并积极探索时政学习成果的丰富性。与此同时,学生应当发挥出集体主义协作精神,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对于同一个问题之探究。学生们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查询、访问经济问题专家等形式掌握了大量的资料。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有丰富的收获,并激发起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当中融入必要的时事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弥补课本所具有的滞后性,从而能够培养高中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可见,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师务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 浅谈时事政治教育的运用: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教育等 时事政治是独立于思想政治教材之外,义与教材联系密切的重要学习内容,它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加强时事政治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政治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拓宽知识视野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关注新闻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学习时政的兴趣 时事是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新奇性的特点,而且与社会联系广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学生对此兴趣大增。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对时政的兴趣,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观看新闻的良好习惯。我要求学生认真收看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等节日,并要求学生记下新闻要点,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新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累大量的新闻事件,见识逐渐广博。其次,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班里进行公开自由讨论、辩论,学生们可以发丧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以此带动所有的学生学习时事政治。最后,时事政治教育形式不拘一格,途径多种多样,诸如,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内容广泛,包括国内与国外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外交等,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课本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体验“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感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二、发挥正面教育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时事政治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结合的教学中,就要认真贯彻正面教育原则,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总之,通过时事政治教育发挥其正面教育的功能,颂扬时代的主旋律,让学生正确认识与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将时事政治教育有机地整合于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时事政治教育既是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也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事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南量的积累到学生的思想发生质的飞跃,归根到底在于教学中,时事政治教育有机渗透。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下,更能彰显时事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以大量的信息、丰富多彩的内容、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介,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心理、日常生活中,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而对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的瞬息变化。时事政治教育必须渗透于中学政治教育教学中,只有二者的整合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者单位:河北省行唐县安香中学 浅析初三数学总复习 陈培民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怎样进行初三的总复习呢?这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的看法。 一、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注重“双基”的训练 分块复习,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血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初三数学复习教学中,注重“双基”的训练,通过系统的复习,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建议复习时应着重分析几个题同,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形结合问题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的和如何转换的。 二、第二轮: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改变题问的条件和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中的“方程”“函数”“直线型”“圆”一直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中考试卷的始终,所以要重点复习好这部分内容。同时,近几年的应用题还十分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在最后这段时间里要适当训练一下,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对基础知识要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和学生训练过程中,总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还没有思路,因此要抓紧时间把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弄明白,然后再找类似的题给学生做一做,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为止,决不要轻易地放弃。 战前练兵,模拟中考。在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复习完后,要做些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让学生调整心态,振作精神,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并加强这方面练习。 数学知识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时要学生学会镇定,回想学过的各种方法,从条件人手,挖掘隐含的已知条件,或从结论人手寻找解题途径,从而争取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作者单位:云南永善实验中学 浅谈时事政治教育的运用:高中时事政治教育之浅见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它不仅讲述一些基本原理,还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抓住国际国内一些重要的典型时事,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时事政治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加强高中时事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现在的高中生所面临的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他们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当代最新、最尖端的知识和信息。而现在的高中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亲身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思维活跃、关注国内外的时事新闻,但又由于对历史和国情了解有限,缺乏社会阅历,所以在认识社会问题时难免存在肤浅和片面的现象。因此,适时地对中学生进行时政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2.对高中生进行时政教育的现实依据。在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的解释材料《高考说明》中,明确规定高考试卷时事试题所占分数为总分的10%左右。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始终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以这些重要内容为背景材料,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阐述,是对考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常见的重要题型。考生必须对本年度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有所了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能体现社会、时代主题,又被人们普遍关注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政治学科知识认真思考。所以时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当前中学生时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中学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中都有时政教学的相关规定,但当前一些学校的时政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有的学校学习层次低,了解时事只停留在记背的水平上,学生对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不能对时事进行多角度、大跨度地分析;有的学校完全为了应试需要,平时教学中根本就不涉及时政,而在考试前“临时报佛脚”,搞考前集中突击;有的学校在时政教学中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等。以上做法使本应生动活泼的政治课变成了一潭毫无生气的死水,不但达不到育人的目的,同时也脱离了高中生的思想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力避这些做法,使时政教学步入健康正常的轨道。 4.加强高中生时政教学的重要意义。加强时政教育,对政治课教学本身是一种有益的促进。从目前使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来看,其内容较以前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时要与时政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及时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从近些年高考实践来看,穿插于高考试题中的时事内容所占比重实际上远远高于10%,而那些平时注重时政教学的学校,在高考中,其政治这一学科也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二、高中时政教育的具体操作 进行时政教育可以有多种方法,但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如何使时政教育取得最优效果,还需在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创造良好的环境,通畅认知渠道。要搞好时政教育,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时事,学校就应在现有条件下,健全各种视听媒体,为学生开创一个通畅的,能够获得更多信息的有效渠道,如广播、电视、电脑网络、板报、报栏等。同时,教师还应在平时率先加强时事政治的学习和研究,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信息。 2.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时政教学。要使时政教学充满活力,就需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课前五分钟时事报告、时事热点专题课、时事综述、时事竞赛等,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各有侧重。如因为高一年级学生刚刚学习高中知识,就可以以介绍时事背景资料为主,力求使他们对时事的来龙去脉有全面了解;高二、高三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和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及政治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应引导其从不同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以培养他们用阶级的、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时政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进行时政教育要有一定的方向性。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阵地,而当代社会纷繁复杂,国际国内风云变幻,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情,其中有正面的: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等;也有负面的:如贪污腐败、制假售假等。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应加以正确引导,坚持正面教育,教会学生分清主流支流,以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2.进行时政教育要有知识性、趣味性。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新闻传递上,还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要用具体、直观、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拓宽其视野。否则,教育就缺乏典型性和趣味性,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从而失去了兴趣,终致教育失效。 3.时政教育要注重实践性。在进行时政教育时,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实践机会,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会。如时事讨论课、小记者答问、自办时事政治报、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等。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深入更牢固。 四、时政教育对政治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搞好时政教育,教师先要丰富自己的时政知识,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认知水平。时政教育对政治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有: 1.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关心时事、搜集时事、研究时事。时事的获得渠道很多,如每天的网上新闻、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政治教师应每天予以关注,并进行记录,对重大事件要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贯彻到教学中。 2.政治教师要有深刻的洞察力。社会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一定规律性的,政治教师要在实践中学会做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考试、升学以及今后的工作中都能有所突破。 3.政治教师要有好的口才。政治教师不仅是个理论工作者,还应是个“演说家”。学生的思想是十分活跃的,时政教育要靠打动学生的心,靠赤诚、靠教师的潜移默化。丰富的时政知识要靠教师去讲述,深奥的难题要靠教师去讲解,这些都要求政治教师要在语言上下功夫。 浅谈时事政治教育的运用:时事政治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时事政治教育是指通过国内、外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重大方针、路线、政策的教学,使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正确认识国家形势,它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必不可少的内容。初中品德课内容处处都与时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时政在各种考试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非常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渗透国内外大事,使时政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观点、理论来分析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下面一些方式。 一、以国家大事、近期热点为话题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导课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要上好一节课,导语的开启,良好情境的设置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氛围。比如。我在上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上册《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大家还记不记得2009年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我们学校附近大田村的一位网民在网上向温总理反映城固县大田村的路是晴天一脚灰。雨天一脚泥,能否为大田村修一条路?”很多学生纷纷举手,特别是班上有两位大田村的学生情绪激动地说:“在温总理答网民后不到三个月时间,这条烂泥路就全部打了水泥,原来下雨骑自行车到学校需要两个多小时,现在半小时就可以到校啦”。我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这件事说明了现在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增强,懂得行使自己的批评、建议权,而作为公民,我们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呢?”这种开场白,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热情倍增,为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针对身边发生的平常事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就是为了考上重点高中的错误认识,很少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在教学中我很注意用发生在身边的事让学生感悟生活。比如“药家鑫”事件发生后,网上沸沸扬扬,我也借此机会,利用自习辅导时间对整个事件进行了讲解,并让学生针对事件进行讨论“药家鑫的做法是一种什么行为?他为什么会那样做?他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假如我是药家鑫,我又会怎么做?”等等,学生们纷纷指责药家鑫是残害生命的犯罪行为,他最终会得到法律的制裁。学生们表示,如果他们遇上这种情况,会勇敢地承担责任,可以打120或110,及时护送伤者治疗等。这些活动,不但促进学生辨别社会生活的真善美,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定期举行专题讲座 时事热点虽是课外内容,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到热点有目的地举行讲座,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近各地农村都在办理农民养老保险,鉴于个别农民不愿入保,而我校学生全部家在农村的情况,我专门作了“惠民政策在农村”的专题讲座,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民不能依靠土地生存和养老,“三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等问题依然很突出,养老保险是关系到8亿多农民老有所养的重大制度改革,和医疗保险一样,农民从中能得到很大实惠,有学生听了讲座后,表示回家劝父母尽快加入养老保险。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60名学生的父母在学生做工作后都补加了农村养老保险。通过讲座,学生能够理解和宣传国家政策,达到“一箭双雕”的教育目的。 四、办时政板报和制作新闻资料卡片 随着农村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现在每个教室后面都装上了黑板,它成为宣传时政的一块重要阵地。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时间,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途径,搜集国内外大事和陕西大事,然后相互评价、筛选最有价值有影响的一周十大新闻,一月十大新闻展示在黑板上,并且要求将展示的新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国内、国外、陕西或者政治、经济、教科卫等类型制作资料卡片,人人动手,每月评比一次。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资料卡片都做得很精美,而且内容丰富多彩。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习惯和资料归纳整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时政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运用,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政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要多看报多听新闻多搜集资料,需要教师不断“充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只有在教学中思品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时政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还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田县天明初级中学
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探析: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应用 在进入21世纪后,人民生活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都在快速提高。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准则也逐步过渡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此来要求设计师对室内环境进行科学的设计。本文详细介绍了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包含的内容及处理方式,探讨了当前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预测了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引言 在进入21世纪后,人民生活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都在快速提高。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飞速增长,人民不仅仅需满足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还更注重生活品质的追求,因而对居室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室内设计的一个主要课题就是如何设计出舒适的居室环境。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准则也逐步过渡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此来要求设计师对室内环境进行科学的设计。人性化设计可以满足人们在心理及生理上的各项需要,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使得人性得以更好的释放与满足,培养人们积极健康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了人与空间的和谐。 一、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装饰与装修设计。人们在充分利用空间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实质性的环境要求便是装饰装修的设计过程。其次,室内的物理环境设计,主要是指调节室内空间环境与温度,包含室内的通风、取暖及温度调节等方面的设计处理。最后,室内陈设设计。对室内的照明灯具、艺术品、家具、相关设备等方面的相关设计。 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处理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处理,主要是建立在人们对室内环境的需求及人们的心理特点基础上的,充分体现了室内环境设计的多样性,同时又将艺术与生活结合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室内环境处理上的理论性这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人们不断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追求,古代人们早已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理论观点。从本质上,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上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的结果。人性化也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角度,进而实现以人为本理念与设计美学的完美融合与和谐发展。(2)室内环境的创造性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不单单是满足个人的居住及身体健康方面的要求,更是需要一个美观、个性、舒适的空间环境。在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满足居住环境的各项基本功能,充分地借助自然资源实现艺术效果的表达,同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环境进一步美化改造,充分地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3)室内环境的实用性实用性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这就要求实践功能要与设计能力完美结合。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设计来讲,不仅要求设计人员要具有专业的、系统的知识素养,还要求设计人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考虑用户的特点,进而在设计过程中满足客户的各项需求,确保室内环境设计不但可以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同时也能对空间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 三、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 建筑室内设计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比如建筑物的维护结构、换气次数、形体系数等,必须要综合这些因素,又比如南方温度普高于北方,有些地方长期处于高温,夜间温度也居高不下,温度已经大大降低了舒适性,在建筑装饰设计就要将降温措施考虑进来。总而言之,设计施工过程中,要把当地的自然条件考虑进来,结合具体情况,优化各个因素组合。 2.科学合理布局室内空间 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对室内空间可以采用轻质墙、移动屏风进行整合或分隔,达到节能的效果。夏季的时候可以有效利用他们进行室内通风;冬季也可以达到降低风俗、减少通风的作用,减少室内的热量损失。考虑季节影响,合理安排空间朝向。也可以采用在窗台、阳台等设置绿化带,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保持室内的湿度。 3.墙体 建筑物的主要围护结构就是墙体了,墙体的节能效果与整个建筑物能耗关系密切。要依据墙体相对位置及保温材料的不同,一般有建筑外墙保温和建筑内墙保温两种。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保证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美观。墙体的外保温可以设置覆盖防水层等装饰方法来降低太阳辐射对墙体的影响,降低墙体的损害。(4)门窗门窗的传热能力非常强,故在建筑装饰设计施工中必须要应用保温隔热效果显著的玻璃船来达到节能的效果;通过增加玻璃层的数量,并且在玻璃间留出一定的空气层,改善隔热性能;粘贴透明角膜来实现隔热和防治辐射的作用;设置导流翼板,有效控制室内外温差。(5)采暖配电和照明采暖方面的节能设计,可以利用经济环保的水源热泵技术。结合实际条件,选择最科学合理的采暖设备,有效利用热泵原理实现热能的转移。在配电和照明方面,充分考虑经济适用,利用先进而新型的照明设备,如荧光灯、节能灯等。室内可以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室外采用自动亮灭灯具,尽量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 四、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1.回归自然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设计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均能够突出自然的主题特点,包括粗糙有趣的石砌墙面,细致入微的造型尽管,都是把这些构件的自然美突出到极致;进而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再将其艺术表现力提高到艺术美的层次上,设计观念方向的明确,区域设计立意确定,每一个功能空间有效处理,包括家具方面的设计,都能充分展现一种带有自然原生态气息的高压生活方式。 2.地方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中这一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建筑设计要满足人们的需求,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考虑当地地域环境与人文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与当地环境完美融合。此外,还应当注重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协调统一,设计师们要合理选择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建筑构造和建筑形态,尤其是建筑的细部装饰,必须要彰显出当地地域文化的特点,使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建筑空间相匹配,进而保证建筑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并且还富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室内环境设计的本质就是如何更好地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如何最大程度地占星人性化,如何去掌控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室内环境氛围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生存空间的各项需求以及理想化程度,这是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主要需求。因而,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系列问题,在严格恪守国家各项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做出巨大贡献,也实现建筑装饰也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子晖 单位:深圳市洪涛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探析: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0前言 社会的发展,使得室内环境设计更倾向于追求美感、艺术感,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软装饰因其自身强烈的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中,以提高室内环境的鉴赏性,呈现出端庄、典雅、明朗、精致、华丽、古典等风格迥异的艺术美。 1软装饰的概述及风格特征 软装饰材料是指在装修完成后,可以随意更换、移动的装饰物及家具。例如,装饰工艺品、字画、装饰铁艺品、工艺台布、沙发套、窗帘、靠垫等。软装饰材料可以依据室内空间的大小、形状、主人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策划装修方案,给居住者带来艺术美的感受。软装饰的艺术的风格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欧美风格。这种风格主要采用具有较强现代感的组合式家具,饰品造型较简单,而室内色调较明快。二是东洋风格。这种风格的室内环境利落、简洁、淡雅,以摆放榻榻米台、日式矮桌为主。三是古典西式风格,这种风格的装饰精致、华美,室内格调高雅、色彩多样,追求富丽堂皇的感觉。四是中国古典风格。这种风格典雅、庄重,室内通过山水画、刺绣、书法、古典艺术品等装饰配以传统家具为主。五是乡村风格。这种风格朴素、自然,色调轻快,装饰物以采用编织艺术品、植物为主。 2软装饰材料的优点 软装饰材料弥补了传统硬装饰材料坚硬、古板的缺陷,具有柔软的质地和轻盈、小巧的体型特征,并且适用性良好。在空间搭配上,软装饰材料色彩、样式多变且搭配方式简单,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避免了传统搭配中古板、死寂的装饰约束;因软装饰轻盈、柔软的材质,在与坚硬的装饰材料搭配的过程中,能够将硬物进行软化,避免给人一种冰冷的印象,让人在这种刚柔并济的装饰搭配中,得到温馨和谐的情感体验;软装饰体型轻盈、小巧,可随意移动和重新调整搭配,当软装饰搭配显得过时的时候,不必花费更多资金在重新搭配上,只需对其进行调整、更换,就能够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软装饰材料种类繁多,品种多样,且较为经济实惠,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符合大众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软装饰材料可以和现代科技充分结合,通过巧妙的现代手段,利用灯光等技术对其进行巧妙处理,就能提升软装饰的艺术美感。 3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软装饰在室内空间层次上的营造。软装饰材料的主要功能是对室内环境进行装饰,使室内环境呈现出一种艺术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居住质量。室内设计师在设计室内装修方案时,要结合消费者的审美倾向,慎重选择软装饰物,保证搭配合理、美观,发挥材料最大的功效。例如,在利用织物营造具有艺术感的室内环境时,要根据不同织物的功能特征,体现室内环境的层次感。一般来说,窗帘、沙发套、床罩等为一层装饰物,占据着主导地位;地毯、墙布等为二层装饰物;桌布、壁挂、靠垫等为三层装饰物。在设计时,设计师要正确处理三者间的关系,重点突出一层装饰物的风格,让二层、三层装饰物从属于一层主导风格,并以点缀、衬托为主,做到相互呼应,突出室内环境的整体格调和艺术风格。 (2)软装饰在室内环境色彩上的运用。在传统的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为了满足主人的安全需求,保护主人的隐私,一般会使用帐幔、屏风等对空间进行隔空。这种装饰的色彩较沉闷,不能体现空间视觉效果。而利用软装饰时,设计师可充分考虑主人的色彩需求,采用窗帘、帷幔等不同的软装饰材料,使室内空间错落有致,同时又保护主人隐私,满足其色彩需求。另外,设计师可利用不同的软装饰材质,保证空间的通透性,对室内环境进行合理调节,满足室内空间视觉效果。当空间的光线较暗时,设计师可借助反射原理,选择合适材质、明亮色调的软装饰物,增加室内光线;当室内空间的光线较强的时候,可利用反射原理,使用质感厚实、色调沉着的软装饰物,调节出柔和的光线。 (3)软装饰在室内环境风格上的塑造。不同的软装饰材料能够营造不同的美感空间和独特的风格。如柔和的软装饰材料能够给人带来亲切、温馨的感觉;矩形的软装饰材料则给人刚正、规矩的感觉。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软装饰材料,结合主人的生活品味、生活情调、性格特征进行合理搭配。为了增加室内环境的艺术韵味,设计师要充分利用软装饰物的花纹、图形样式,进行科学陈列、搭配。例如,若软装饰物的图案有连续的纹样,可按照这种连续纹样的规律渐变成具有韵律的图案;若软装饰物是由多种环纹样式组成,可按照这些不同图案的排列规律进行陈列设计;若软装饰物的纹样具有一定的交叉规律,可将这些交叉图案形成交错的摆放。设计师要懂得运用这些图案的韵律法则,将室内环境的空间通过软装饰呈现出优美的韵律感和跳跃感,充分体现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彰显室内装饰独特的魅力。 (4)软装饰物在室内装饰中的设计原则。室内装饰中运用软装饰材料时要注重其装饰原则,避免出现搭配混乱、层次颠倒、色彩不明的现象,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具体来说,软装饰物的搭配要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重点原则。室内环境装饰中,要利用软装饰物,体现出层次感和主次位置,在保证整体协调的同时,突出主题,切记重点过多,在多种主体软装饰物的搭配中,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3]为了突出搭配重点,设计师在进行搭配时,可使用对比搭配或衬托搭配,突出中心点,让人集中注意力于某一点上。 2)统一与变化原则。软装饰材料要与家具组合进行协调统一,避免搭配突兀。在室内环境设计时,只有根据软装饰的大小、颜色进行合理搭配,并以家具为主体,才能使软装饰与家具进行有效融合、互动,呈现出自然、和谐的视觉效果。在选择家具时,也要考虑家具与软装饰韵律的一致,让室内环境的风格保持统一,提升居住者的生活乐趣。 3)联想原则。联想法能够让人们的思维更加开阔,通过眼前事物,联想起曾与自己接触过的更多事物,引发审美情趣。 4)简洁风格原则。单纯、简洁的风格,能够给人一种洁净、清新、纯粹、美好的感觉。设计师要考虑居住者的居住喜好、个人经历,营造一种干净、整洁的室内环境。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居住者对室内环境的装修要求也越来越高。软装修材料不仅能够使室内环境设计符合人居环境的要求,而且能够使室内环境显现出艺术美。在应用软装饰设计室内环境时,设计师要遵循软装饰材料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居住者的个人生活品质和安全需求、个性需求,营造和谐、优美、健康的居住空间,使软装饰材料发挥最好的应用效果,凸显室内装饰的艺术性。 作者:陶晴宠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探析: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软装饰材料的应用 前言 软装饰材料指的是,在完成对房屋的基本装修之后,将一些可以移动的家具或者是装饰物,譬如沙发靠垫、工艺台布、窗帘以及茶几等;通过合理调整这些家具和装饰物的位置,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再次设计布局。软装不仅能够根据房主的经济水平、个人爱好对房屋进行重新布局,还能把房屋主人的品味彰显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觉得新潮的东西早已经过时,室内装饰也不例外。软装不需要进行二次装修,只需要在原装的基础上进行装饰,不仅能为房屋主人节省大量的重装开支,还能够给房屋主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享受。下面,笔者对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详细分析探讨。 一、软装饰材料在室内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在搭配上的应用。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软装材料会给室内环境带来不一样的效果。软装材料在搭配上存在层次之分;一般情况下,灯饰、沙发、床罩以及窗帘等软装饰材料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软装材料搭配应用的第一层;其次是墙纸和地毯等,是软装饰材料搭配应用的第二层;接下来是挂饰、靠垫以及桌布等,为软装饰材料搭配应用的第三层。上述三个层次的软装材料相辉呼应,能将室内环境的整体装修风格呈现出来。虽然第一层次的软装饰材料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导部分,但是第二层和第三层却是不可缺少的点睛之笔,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者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软装饰材料进行合理的搭配,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室内环境的整体搭配显得比较和谐。 2.在色彩上的应用。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除了软装饰材料的搭配层次之外,在色彩上的应用也尤为重要。软装饰材料的色彩搭配是否合理,会对整个室内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应用软装饰材料对室内环境进行重新设计装修的过程中,必须要遵从配色原则,同时也需要考虑颜色给人所带来的心理衍射。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到软装饰材料的整体配色对室内环境整体风格的影响。譬如,软装材料的颜色以白色、浅蓝色系为主,那么就会使室内环境充满地中海浓郁气息,能够为房屋主人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地中海的休闲假期中。 3.在图案上的应用。 软装饰材料商的花纹样式以及图案样式会对室内环境艺术构成影响,因此,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者在使用软装饰材料对室内环境进行装饰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软装材料上的图案和花纹所带来的影响。软装材料上的花纹或者图案一定要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图案用上,需要遵循韵律法则,使软装的整体风格呈现出一种和谐感以及韵律美感。同时,在图案搭配上,除了需要遵循韵律法则之外,设计者还需要考虑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对图案织纹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室内环境既充满艺术感,又具有地方特色。通过合理搭配和应用软装饰材料上的图案或者纹路,就能够为室内环境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效应。 二、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1.为室内营造良好的氛围。 丰富的图案和色彩,是软装饰材料最大的特点。在室内环境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只有对软装饰材料及其图案色彩进行合理的搭配应用,才能够使室内的空间效果得到整体上的升华,为室内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譬如,桌布、沙发靠枕、被套以及床单等,如果这些软装材料的颜色多为粉色系,图案又比较卡通,那么就会使整个室内的环境气氛变得比较柔和,充满童话气息。 2.绿色环保有持续发展的价值。 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上,也提倡绿色环保。因此,既经济实惠又低碳环保的软装受到了广大房主的青睐。软装不需要对房屋的原装修进行整体修改,而是在原装修的基础上,通过对室内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布局,再在软装材料的辅助下,使房屋原来的室内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利用软装饰材料对房屋环境进行艺术设计和改造,其费用要远远低于硬装;此外,可回收再利用这是软装材料的另外一大特点,因此软装的环保性要比硬装的环保性更强。相比之下,软装饰材料更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绿色环保,而且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三、结语 近些年,软装成为了室内装饰的一个新的出发点。将软装饰材料应用在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和改造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根据房屋主人的喜好进行布局摆设,无拘无束往往更易点缀空间,为室内环境增添空间视觉上的享受。灵活的运用软装饰材料也能赋予空间一种灵动性,在更大程度上打破空间所固有的格局,让设计师找到更多的设计感。 作者:刘坚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探析: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陈设设计研究 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往往是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仍然无法达到节能、环保、安全性的效果,但是如果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能够把环境艺术与节约、环保理念结合起来,把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就会使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居住生活。 一、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 1、对室内环境需要有创造性 一般对室内环境都不是简单的要求满足对身体有利或者是适合工作环境,而是在这些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具有美观、有个性、舒适的环境。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透视、阴影的效果来展现艺术的魅力,此外利用颜色上的变化、反射等达到美学需求,进而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室内陈设如果缺少了陈设艺术的点缀就会显得很不完整,陈设艺术能使无趣的室内空间变得完美和生趣。由于现代装修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在室内陈设一些植物,能够减少各种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植物会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并进行光合作用,通过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营造室内环境气氛和意境 陈设艺术合理的运用室内陈设能烘托室内气氛,增加室内空间的整体感。室内气氛是室内空间环境的体现,意境是室内环境的主题,意境能营造不同的室内气氛和意境,如卡通漫画作品使得室内环境更加高雅,陈设纺织品为室内空间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意境,有利于人们陶冶精神情操。 3、优化室内设计风格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无形中就减少了人们工作空间中的自然环境,因此回归到自然环境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就是通过设置一些自然的景观,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陈设艺术可以有效的加强室内设计风格,增强室内空间的复古气息,并将古典风格良好的展示出来。 4、有利于陶冶情操 陈设艺术能增加室内空间的生气活力,陈设植物不但能改善室内空间环境,增添室内空间的生趣,还能引导室内空间的功能,增加室内各区域的联系。由于各地区人文习俗各不相同,使得各地区人们会将能体现自身特色的艺术品陈设在室内,从而使得这些陈设品不但能增加室内环境艺术,而且还能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 二、室内环境的陈设艺术的设计 1、创造环境意境 建筑空间不能轻易改变室内的环境,在同一室内空间中,利用植物、色彩使人感觉来自各自不同的空间感。环境意境是内部环境所要集中体现的某种思想和主题,与气氛相比较,意境不仅被人感受,还能引人联想给人启迪,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享受。意境使室内空间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氛围,从而更好起到修饰的效果。建筑构成的空间使人觉得冷硬、沉闷,目前的室内环境设计,注重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室内环境的色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大量的植物起到绿化室内环境的作用,而柔软的织物,使室内空间环境打破了原始空间冷硬等感觉。色彩等一系列陈设品千姿百态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赋予了室内环境以生命力,协调了室内空间环境关系,使空间环境充满了亲切力。 2、强化室内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历史的产物,一般室内具有特殊要求的空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历史美感,不同的人对室内空间也有不同的室内风格。所以陈设品室内空间风格的表现载体,什么样的设计风格都离不开陈设艺术,只有充分的运用陈设艺术才能创造优美的室内空间艺术风格,使人从心理上和生理上达到和谐的生活空间环境。 3、凸显文化艺术特色来陶冶情操 陈设艺术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并超越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室内空间以精神价值。格调高雅、造型优美的陈设品使人怡情悦目,如在客厅的陈设架上摆设青花瓷、玉器、工艺品等等,使整个室内空间营造出一种民族性,不但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还增加了生活的情趣。 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点 1、基面要和整体环境取长补短,衬托气氛 从空间的总体环境效果来看,基面要和室内家具、陈设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地面图案要和室内空间相协调,图案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律性。进行墙面要充分考虑与室内其它部位的统一,墙面和整个空间对渲染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顶面装饰是室内空间装饰中最富有变化,在顶面、墙面、基面的设计中要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共同组成室内空间,共同创造室内环境效果,在统一的基础上力求简捷完美,并应保证顶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色彩特性的合理运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设计除了必须综合考虑设计的要求和功能目的外,还要准确传达出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心理感觉,通过色彩的隐喻性使其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色彩的象征性能呈现鲜艳、明快、热烈而轻松的视觉效果,能改变整个室内空间的气氛,使本来寒冷的房间产生温暖感。如:蓝色、绿色可使房间根据人的性格、习惯、爱好和情趣来选择。同一面积相同的物体,有的会给人以突出向前的感觉,而有的则在相同无彩系的背景衬托下,利用色彩的进退感能提高居住的舒适性,不同的色彩使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红色、橙色色彩会使人感觉鼓舞,如蓝、蓝紫色彩却使人沉静或感伤。总之,艺术风格是人类不同精神审美的集中体现,不同的人对室内空间设计室内风格业不同,陈设艺术是室内空间风格的表现载体,充分的运用陈设艺术能创造优美的室内空间艺术风格,使人从心理上达到一种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环境。 作者:王韵竹 黄颖琪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探析: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1现代化建筑室内设计的探索和发展创新 人们对精神生活水平的追求通常起步于物质水平的发展之后,因而我国对建筑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方面的探索,也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普及和重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开始对建筑环境和宜居效果,乃至环保等理念开始提出较高要求,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开始在更高层次上顾及审美需求。在发展起始阶段,国内的建筑室内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存在局限性,主要是人才缺乏专业培训等因素。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扩大和快速发展,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家居建材和装饰公司。在目前的建筑室内设计行业中,设计人员在从业资质上已实现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目前在进行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中,实现了既能够体现我国民族特色,又能够融入并彰显时代精神的设计风格,许多设计工作中都能够在采取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的同时又通过空间组织和色调等途径体现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很早之前,海德格尔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住房环境多么艰难恶劣,多么棘手逼人,栖居的真正困境并不仅仅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 2当前建筑室内艺术设计中的常见风格类型 2.1传统风格的设计类型及其特点 具有传统风格的设计在理念和文化内涵上,多受到历史中的传统宫廷建筑及其装修风格的影响。从建筑内部的设计来看,这类风格的设计汲取了传统宫廷建筑的华贵雍容,以及较大的空间和进深等特点,在色调上讲究采用能够体现华贵特色的暖色调为主,造型方面则较多地讲究对称。由于居住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内部装饰所使用的材料多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木材,同时绘以有关图腾或蕴含吉庆意味的动物图案等。即使在较小型的建筑的室内设计中,这种设计风格依然有所体现,如家具本身及其摆设方面有一定的明清风格,部分居民在室内设置屏风等,这些设计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传统室内艺术设计理念在当前建筑中的应用。传统风格与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有不少相通之处,继承历史流传的建筑风格,对延续文化传统和体现庄重优雅情怀有积极作用。 2.2现代风格的设计类型及其特点 现代化的建筑室内艺术设计风格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风格的束缚,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而较多地结合了时代的发展背景,结合新颖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较明显现代气息的室内设计风格。现代化的设计风格在设计理念上较多地考虑了科技方面和现代艺术思想方面的元素,如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了环保、低碳以及能耗等因素,同时更加注重光影、色彩的综合运用等手段,从而使艺术表现力更加突出。除了视觉效果之外,现代设计风格还使得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更加体现实用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在居住使用过程中得以更多地感受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2.3后现代风格的设计类型及其特点 在长时间对室内环境的设计创新中,通过对现代化设计风格和理念的延伸与创新,逐步形成了后现代设计风格。区别于传统风格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现代设计风格的实用性科学性,后现代设计风格更多地体现了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方式,更加追求创新效果。在设计中的细节方面,较为全面地渗透和融入了艺术表达工具,将夸张、富有艺术感和表现力的设计成分附着在设计过程中,同时又添加了一些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特点的艺术成分,从而使建筑室内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呈现了一种同时包含传统风格和现代环境设计理念的美感。 2.4自然风格的设计类型及其特点 自然设计风格在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中,本着体现人类对自然界的向往和归属感的理念,较多地融入了能够呈现自然环境风貌的自然要素,能够缓解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实现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因而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成为一种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设计风格。自然风格的设计在材料选择以及加工布置中均有一定要求,如所需石料、木料取自自然,且在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能够较为明显地体现出自然成分所具有的纹理、色彩等,整体效果呈现一种趋向自然、减少现代元素比例的状态,较多地采用绿色设计理念,从而使居住者能够感受自然气息。 3对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的分析 3.1追求绿色和对自然的回归 判断室内环境设计未来的走向,不但要结合当前的设计风格类型,还要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们的生活需求方面考虑。未来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环保意识、对绿色的重视以及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等都对室内设计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未来室内设计首先要注重对自然的回归,就目前来看,例如在生活中人们更加倾向于引用天然饮料使用自然材料,对绿色环境更重视。 3.2重视现代技术的运用 未来的室内设计还要更加注重现代化,技术发展使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更加先进,因而在设计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元素,使生活更加便捷;同时,在设计中使用者还将更进一步地要求体现个性化的特点,这是人们在心理上打破同一现状、追求个性的需求。 3.3设计风格突出整体效果 艺术的表现需要结合对应环境,因而在室内的设计和陈设中,各个物件之间要形成整体美,在摆设和布置上相辅相成,而非简单的物体堆叠。 4结语 对精神生活的较高要求使得建筑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必将越来越得到居住者的重视,因而对其进行分析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前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常见风格类型进行了阐述,并从绿色理念和现代技术的运用等角度,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舒静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级环境设计3班
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摘要: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企业运作的中枢。财务管理主要包括投融资环节和运营环节。通俗来说,如何“赚钱”和“花钱”并能使其创造效益,就是财务管理的内涵。财务管理的科学、高效、合理能够为企业带来投融资上的收益和对风险的规避。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不少企业由于在财务管理上的不善,导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因此,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从企业自身来讲,发现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并能够及时改革创新,就能扭转财务管理中的不利局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价值。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创新;市场机制 财务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招商引资、预算规划、薪酬标准、激励制度等在内的企业运营环节都与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关联。财务管理正是通过为企业理财,来达到企业利润、股东利润、企业关联者利润的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和社会责任承担最大化的目的。 但是在我国,企业又有国企和民企之分,二者财务管理的方式和理念不同,表现出的弊端也不同。面对经济下行的新常态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危机,无论是具有资本薄弱、体量微小、技术短缺等短板的民营企业,还是体量庞大、资产雄厚、背靠政府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危机都是首当其冲的。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审视这些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乱象,并探索出创新财务管理的具体途径,以化解危机,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财务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财务管理创新并不是抛弃原有的管理制度另立门户,而是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劣暴露得比较全面,同时自身发展也比较充分之后,通过对原有财务管理体系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借助引进其他新的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而形成的新的管理模式。这种变化符合由量变到质变的要求,因此需要重视分析前期旧有制度的利弊;同时要求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及时抓住时机,促成此类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质变。 在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上没有实质性的创新,这一点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竞争力有待加强就可以看出。时代所要求的财务管理创新应当主要体现在财务机构设置与布局、财务预算控制与管理、财会人员队伍素质这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革新和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将能够开阔投融资渠道,达到资金安全,并为长足发展提供动力;能够准确评估并且规避市场风险,确保战略安全;能够科学合理地决策,做到企业资源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高效率、高效益地运营。由此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之于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显示出财务管理创新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环境 任何管理创新首先要有基本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做推动,财务管理创新也不例外。对于那种“现行财务管理体制也能生存”、“财务管理创新浪费精力”、“财务管理创新可有可无”的错误观点,必须通过培训进行纠正。把企业上下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创新财务管理上来,才能够集思广益,做出成效。另外,还要辅之以合理、公平的奖励和支持政策,对于那些开展财务管理创新的个人和团队,适度给予鼓励并提供需要的支持。这样的体制机制氛围也是财务管理环境优化的一个方面,能够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大范围辐射来激励企业员工或部门主动在财务管理方面有所作为。相应地,有关的人才待遇、人才引进政策等配套制度也应当及时制定,从各方面为企业财务管理优化创新制造契机。 (二) 遵循财务管理基本规律 要想对财务管理的手段、理念等进行革新,首先要懂得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律。不但要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优势与弊端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经验和教训之后才能明晰那些需要继承、那些需要革除,从而找准财务管理创新的具体方向,精准发力。遵循财务管理基本规律还要求对特定的政策环境和时代特点有着及时而敏感的认知与把握。对市场大环境的趋势进行观察总结,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实事求是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才能体现出财务管理革新的目的性,而不是盲目革新或为了创新而创新。急功近利和照搬照抄只能失去创新的原始意义,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 (三)打造专业财务管理队伍 要着力培养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应该明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作为财务工作的直接践行者,深处财务管理一线最能了解其中的短板和弊端。要使他们最先认识到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树立以公司战略大局为重的意识,全心全意为财务管理创新而付出努力。还要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水平,不能仅有热情而欠缺能力。财务主管队伍也要提高自己的金融财会素质,对财务管理和市场竞争有敏锐的洞察力。 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举措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通过引进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建立财务管理和监督的完善制度,对公司在各个经营环节的收入和支出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对税务分划、资产分殖等理念进行引进和培育,做到财务经营有根有据,记录在案,就能起到查漏补缺,堵住漏洞的作用,同时有助于企业设立的经营目标能够有保障地完成。一旦建立了规范制度,企业各内部机构将对职权进一步明确,在财务区块的责任界定就会更加明晰,促使财务管理人员更加认真负责开展工作。对于公司运作的关键环节,比如采购、销售等,应进行特别关注,实施多轮级监督,确保企业财产收益不流失。 (二) 提高信息化核算水平 当前市场竞争的一大趋势就是数据化、信息化,互联网金融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的熟悉和掌握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必修课,这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因此财务管理的创新更加离不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引进或研发更加优化、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使财务管理信息更加真实、及时,不仅是财务报表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运营的实际情况,而且避免了信息滞后导致管理脱节的情况出现。同时,财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公司核算系统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在财务管理中更好地规避传统手段带来的核算失误。在成本规划、预算设置方面,通过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能更加科学、合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三)提高财务管理的集权程度 为了突出财务管理在公司运营中的调控能力,并在必要时候快速进行金融反应,应当提高财务管理的集权程度,这也是财务管理创新的一个举措。一些企业公司部门架构本身就不合理,导致财务管理权责不明,财务区块划分不清,财务程序拖沓冗杂,财务效率不高。这将影响公司领导层的财务决策和战略制定调整。因此,财务管理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重视其关键地位。相应地,也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集权程度,以便在财务布局中统一规划,在财务运营上高效运转。 四、结论 新时期,财务管理将是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财务管理的创新是保证财务管理有效发挥公司\营中枢作用的一条途径。公司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创新财务管理模式,通过人才引进、培训、考核,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成本核算等多个方面来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应当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识,建立相应的企业规划和战略,将财务管理创新放到战略首要位置上来。在财务管理创新的征途中,一定要遵循财务工作的基本规律,重视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利用其他领域的改革助推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为财务管理创新营造出适宜的外部环境来。 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浅议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摘要:由于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墨守成规不仅会造成企业资产的损失,更会造成企业发展的隐患。新的经济环境下,财务工作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介绍了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提出了财务管理创新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企业;财务管理 新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从而导致经济环境也在随之变化,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的经济背景做出创新和改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财务管理的变革。因此,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来主动适应新经济下市场的变化,积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是企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新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要想实现正常运营,就要建立良好的资金管控体系,确保充足资金对运营项目提供必要支持,企业要在资金筹措阶段进行管理结构的优化调整。财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利用企业内部管控机制集中解决财务缺口问题,也可以利用借贷措施进行集中解决。总之,要建立资金管理措施,既要缓和企业实际资金压力,也要进一步扩大企业运营规模,真正提升企业整体质量。 (二)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运行过程中,经济增长是最基本的目标,企业要实现良性发展,就要利用多种渠道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财务管理项目就是针对企业管理核心建立的全方位管理,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和企业运营管理目标高度一致。企业要强化经济管理行为和经济管理策略,以创收更多的企业价值和利益。 (三)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结构 企业利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人员的布局和安排,往往借助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论,只是通过岗位经验和绩效结构进行人员岗位调动。但是,财务管理人员要利用其实际能力和价值进行定岗,能进一步发挥岗位实效性,促进管理人员对员工建立进一步了解,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四)直接影响企业风险管控 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定会遭遇不同的经济风险,其中包括政策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市场金融风险等,企业只有运行有效的的实际措施,并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对利润以及亏损结构集中研讨,才能从深层次解决企业实际的投资风险。 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一)财务管理制度创新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一般包含了企业的融资活动、资金运作、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现金管理,还有企业利润分配、投资活动等方面的内容。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率,只有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才能有效的保障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化的协调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就是有效保障企业合法经营的关键性制度。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需要涵盖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能够保障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稳定,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严格执行。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从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方式、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具体过程着手,在确保企业现金流合理安排和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资产的安全稳定,进一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应确保制度设计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保证财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制度还应建立在一套完善的监督核算体系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上。 (二)财务管理方法创新 财务管理方法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从定性、定量分离再到两者相结合的阶段。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将关注点从物转向了人,体现了财务管理方法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主要是指企业财务管理者在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中所采取的具体方式方法。如今,财务管理方法的理论模型、研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与精细化,统计学、运筹学等其他学科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成熟,这也为财务管理方法创新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财务管理筹资和投资活动的创新发展过程中,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由最早的资金成本、时间价值等概念理论,发展到当前的筹资数量和成本分析模型,以及利用混沌市场理论研宄市场的随机性和确定性等投资理论,均展现了财务管理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创新的脚步。以基础的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为起点,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筹资、投资和权益分配,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财会管理,为公司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财务管理流程创新 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交易活动和经营决策几乎可以在瞬间就完成,可见,信息成为了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谁掌握的信息更加完全,谁将能够更好的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与传统的经营活动相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活动范围由自然空间,演变成了“媒体空间”,企业财务管理流程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化的模式。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可以延伸到世界的任何一个网络接点。只要财务管理信息化流程良好的运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就能够顺利进行。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经营特征,创新财务管理信息化流程,实现对下属部门的各种远程信息交换和即时监控,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企业产品的生产信息、销售状态、库存现状。让过去静态化的财务管理走向了动态化的局面,实现了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即时沟通和有效协调,最大化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财务 管理效率,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三、结语 面对新的经济背景,企业要能深刻认识到新经济背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并根据其影响制定良好的管理措施,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要能够进行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外部竞争力。 (作者单位: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探讨 摘 要:在我国各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逐渐扩大,这样的企业发展态势一方面为市场经济繁荣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受到了金融工具创新的影响,所以财务管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从金融工具创新的相关内容、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金融工具创新下做好企业财务管理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工具;创新;财务管理;影响 金融市场是众所周知的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市场,参与金融市场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市场态势,及时规避风险,否则就很有可能卷入金融风险中,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即使金融市场风险较高,但此市场发展依然较为快速,伴随着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也逐渐地创新,创新后的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更好地利金融工具来开展企业财务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对金融工具创新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1.概念 所谓的金融工具,就是指双方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交易所应用的金融资产。而金融工具创新则是指金融工具不断向多系列化以及多形式方向发展。创新后的金融工具应用更加灵活,而且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将会逐渐增多,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利用金融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2.意义 金融工具的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对这些意义进行了系统分析,内容如下: 第一,能够为企业规避金融风险提供依据。在金融市场中,金融风险可以说是“第一杀手”,若是企业没有在第一时间规避风险,那么企业即使“不死也会受到重创”,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有效规避金融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使金融市场主体有更多的选择,能够促使金融主体在投入市场之前完成自己的资金组合,这样金融主体规避风险的能力就会增强,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会让更多的人投入到金融市场中,实现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第二,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实力。当金融工具实现创新之后,我国金融将会和世界金融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我国企业就可以引入世界企业中的一些先进财务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同时,和世界金融市场的密切联系还可以拓宽我国企业的资金、客户来往,这样更有利于企业提高自己的经营实力。 二、对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1.对投资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原有的金融工具种类比较少,而创新后的金融工具种类繁多,类型不断增加的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因素然后确定金融工具组合,这样企业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收益,同时又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是一举两得的措施。比如说,企业在实际进行投资之前,可以对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进行思考,实物期权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对冲风险,适合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进行投资;回购协议的流动性十分突出,而且投资周期也比较短,相应的风险较低,所以企业可以开展滚动隔夜回购协议投资,这样企业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 2.对融资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离不开资金支持的,若是企业自身的资金周转不开,那么企业就需要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此来维持企业正常的资金运转。当金融工具创新之后,企业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来创新权益性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现有的资本结构进行有效地改善,这样企业的融资渠道就更加的宽广,多样化的融资渠道能够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 3.对风险管理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信用以及市场风险却变得日益复杂,这样就增加了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的金融工具为企业规避风险提供了帮助,企业可以通过应用信贷掉期类似的新型风险管理工具来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效转移出去,同时企业还可以对外汇期货以及商品期货等创新的金融工具进行有效地应用,以此来帮助自身有效地规避金融市场风险。 另外,金融工具在实际创新过程中也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衍生工具,这一工具在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极大的风险,若是企业在应用衍生工具过程中出现了操作失误等问题,那么企业就会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说,企业在应用金融工具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好其中的度,在合理范围内应用创新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避金融风险,提高自身经济收益的目标。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开展财务管理 1.对融资管理进行有效优化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若是缺少流动资金,那么企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都无法有效地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若是不对现有的融资管理进行优化,那么企业融资困难这一问题将无法得到解决。所以说,利用金融工具创新来对融资管理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企业可以构建新的金融财团融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是非常关键的部分,企业若是想要有效地融资,就可以构建新的金融机构,然后由此机构开展企业特定范围内的融资工作,此种类似自我滚动的融资方式一方面可以确保企业经济利润不会减少,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资金被充分利用。 其次,应该采用认股权融资方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股票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董事会成员所持股票份额多少直接影响其在董事会中的地位,同时,股权也可以通过转让方式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认股权的方式来吸引更多投资者,以此来增加企业周转资金。 2.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优化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财务风险,若是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不到位,那么企业就无法及时有效的规避风险,而和风险直面相对的后果是十分严峻的。因此,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创新来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优化,这样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促使企业能够稳健地发展下去。 企业在利用金融工具创新之后,应该先对金融工具进行深入地了解,然后将金融创新作为发展中的重点,通过对企业经济进行转变的方式来融合金融工具创新,实现两者的强强联合,以此来促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能够有效落实到位。 同时,金融工具创新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在对其进行利用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的承载能力,然后权衡风险以及利益一体化的金融工具,以此来实现对财务风险管理的优化。 另外,企业还应该强化流动性管理,通过这一管理的有效优化促使内部资金能够实现转移,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金周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即迎来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想要规避风险,就必须要对金融工具创新对自身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工具创新进行有效地利用,这样企业才能够优化财务管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 作者简介:刘久阳(1994.03- ),女,河北省唐山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专业:金融学 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模式创新 摘要:本文围绕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财务管理对于商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创新现有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模式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理论建议。 关键词:商业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指标 商业企业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都取决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成功。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财务管理在商业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资金的管理与分配工作都与财务管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资金进、销、调、存等环节都由财务部门实时管控。因此,商业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中的内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预算管理工作,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融资困境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台了一系列商业企业融资扶持政策,但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企业数量居多,注册资本较低,用于贷款抵押的不动产甚少,即使在国家扶持的大环境下也很难实现融资需求,融资难逐渐成为了我国商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碍。 (二)未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很多商业企业为了实现经营利润,不惜在短期内进行企业转型,忽略国家调控政策,从而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未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虽然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基本条件是创造利润,但这种不考虑长远发展而随意转型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结合自身情况与国家政策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发展目标开展日常运营及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对于商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商业企业中全面加强商业管理,无论是对商业企业自身发展还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是我国财政信用体系建立的根本 财政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计划对资金进行配置以及监督的组织系统,由国家财政、银行贷款以及企业财务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国家财政是国家政府依照经济建设与管理的需求,利用行政权力以及预算管理等方式强制性整合并配置社会资金的行为,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是决定我国资金配置方式的主要方针,同时也是主导财政信用体系的环节。银行信贷是政府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以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对社会资金进行重新组合与分配,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且适用范围相对广泛,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关键调节手段。企业财务是财政信用体系运行的根本,首先我国财政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企业所创收的利益,国家财政配置资金通常使用在我国经济建设当中,包括对扶持企业发展。其次,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存款是银行发放信贷的来源之一,银行的信用贷款资金又主要是面向企业发放的。 (二)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综合性管理 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主要是通过商品购销的形式来实现的。企业要想实现有效的经营效果,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储存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这些管理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在这些体系当中,财务管理并不是对某一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管理,而是通过货币的方式,并利用自己配置、全面体现、决策参与等职能,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协调,确保商业企业的经营目标顺利达成。 三、如何创新现有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财务管理计划 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是建立财务管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财务管理工作,这不仅是政府对商品流通计划的要求,同时也是组织实现计划经营并达成预期效益的手段。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计划由财务指标与落实举措两个部分构成。财务指标又由各种经营收支及利润指标组成,它是企业企业开展一切财务活动的最终目的。落实措施是在财务指标以及企业经营条件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需重点实施的各种方案和计划。财务管理计划建立之后,需要进一步对计划中包含的各项指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位员工身上,建立企业员工责任制,将分解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 (二)落实财务控制工作 财务计划的落实仅仅是计划期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端。商业企业为了能够确保财务管理计划的有效达成,必须利用控制手段及方法对日常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控制,这一活动又被称为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在商业企业中实施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不仅是财务管理计划的延续,同时也是商业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财务控制系统的建立,能够充分确保财务管理计划指标的达成,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评价分析企业财务计划达成情况 企业财务情况的评价与分析是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商业企业必须针对财务活动的运行情况、经济效益的获取情况等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企业经营方式创新以及企业发展的导向。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定期检查及随机抽查两种方式对财务计划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这是企业财务日常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财务考核工作是指通过相关财务指标对财务计划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例如财务指标实际达成值与计划值的对比、与企业上一季度或上一年度指标的对比、与同类企业指标的对比等。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实体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将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盈亏自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实体经济形态,而财务管理在商业企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将会日益显现出来。 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分析 摘要:互联网+的概念已经在全国范围快速的普及,它充分地利用了时展的特征,在互联网的技术下出现越来越多的应用技术,为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性,其中对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而言,需要在互联网+的时代中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占据优势,本文首先阐述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然后简述财务创新的管理模式,最后分析了企业财务创新的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企业 财务管理 创新 在互联网+的时代中,许多企业需要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不断地改变策略,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逐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是在信息生态洪流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企业需要进一步创新与优化财务管理,从而推动财务管理能够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中实现成功转型的目标,而财务作为企业中关键性部分,也必然需要进行相应转变,使得企业能够在“互联网+”的时代中实现社会效益以及经营活动提升的双重目标,因此,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特点,逐步开展以及创新有别于我国传统企业中财务管理的体系,在本文中对这一新型的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理念创新的背景 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需要积极地应对创新管理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技术中良好地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这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财务管理的问题,它作为企业中关键性的部分,必然要在当前的时代中不断增强技术的管理水平,目前的互联网+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契机,企业可抓住这一机会构建良好的财务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体现出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互联网+的应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互联网+的技术能够对财务管理模式以及共享中心的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而实现财务管理方面的一体化,例如财务业务、市场管理、人力资源以及信息技术,都可以在互联网+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对企业的发展而言,第一是提升了企业自身管理的精细化;第二是推动企业中财务管理的共享性;第三是优化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模式,进而使得财务管理的工作能够较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是企业在互联网+的时代中进一步地优化财务管理模式,通过梳理其中的组织架构,进而改善其中所存在的不足,更好地适应当前企业发展模式。 二、简述企业财务创新管理的模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中的财务管理需要不断地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处理。 (一)坚持用户至上的原则 当前的财务管理中,需要逐步实现共享性服务的目标,在不断地转变客户参与方式,对于企业而言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员工,使得员工能够参与到财务管理以及服务中。 (二)构建平台化的理念 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充分注意,一是处理信息技术的平台,二是构建共享性服务的平台,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共享性。 (三)社会性的思维 这主要是在构建财务共享的目标,离不开一个具有共同性的财务机构,借助互联网+的模式把各个方面都集中在一起,从而实现物理上的分散性、逻辑上的集中性双重目的[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财务管理中的共享性问题,同时增加不同区域员工对财务管理的参与度,并且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及时完成交流。 三、分析财务管理中创新的内容 (一)创新筹资的活动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许多的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需要逐步创新活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点:第一点是创新筹资的观念,逐步地改变单纯性的“筹资”转向“筹知”的转变,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通过观察企业是否能够获得持续性地发展,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企业能否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把它们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点是积极拓展筹资的工具,例如优化产权结构以及组件一些“虚拟企业”等方式增加对企业控制权,此外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开展证券投资等工具,从证券网站中及时咨询以及分析浏览报告,这能够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第三点是通过网络技术的优势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因为在企业的发展中,可以通过多途径积极地筹集资金,所以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中,降低成本的问题更是显得十分重要。 (二)创新企业中投资的活动 首先是充分地利用当前的互联网优势,能够较好地提升企业中的投资的收益,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个企业都在其中寻找各种发展的机遇,因此,这就可以较好地提升企业在投资中的机会与能力,这更加便于企业能够在网络的平台中获得良好的投资项目,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其次是需要进一步地优化企业中的产权结构,这主要是针对企业中的投资者而言,把控制的权利以及部分产权进行科学化的组合,进而实现企业合理的结构分配,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虚拟性质的”企业,从中吸收许多优秀的企业在不断发展中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在互联网+的时代中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环境[3],例如证券投资、金融工程以及网络平台等,它们能够在企业的投资者中归属于寻找投资项目,进而为投资者提供投资的服务,从而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能够更好地优化资金走向,此外,还可以在投资的范围方面进行扩大,一方面是对于证券的投资者而言,可以在各种网站中找到良好的方式,进而为企业中财务的优化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突破,另一方面是对投资的回报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使得传统的模式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逐步地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三)创新企业成本的管理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增加精细化的方式实现有效成本控制的目的,这对企业而言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是传统企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关键之处,因此,在当前的环境下可以借助互联网+模式加以控制企业中的成本,第一是采取个性化以及小批量产生的方式,从而较好地为企业成本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式,例如针对企业中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因此,可以采取科学计算方法之后才能够接受此生产订单,从而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方面能够在优化产生成本中找到良好的解决途径;第二主要是针对互联网+的时代中,对于制造业的发展而言需要不断地提升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在企业实际运行中,可以自身加强对库存问题的处理能力,例如通过订单式的模式实施产生,或者是把产生中的货物进行处理,通过各个供应商不断地拓展各种途径,实现企业中积货问题处理成功解决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借助定价决策以及成本核算的方式进行财务管理;第三是应用智能化的技术和物联网结合起来,比较常见的做法是通过作业成本的控制方法、数据分析等方式实施企业财务支出与管理。 (四)实践开展创新策略 基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市场动态变化的走向,制定出企业发展的系统管理机制,其中财务管理的工作就需要积极地适应会计数据以及资料分析的结果,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历史的过程,进而可以客观地再现企业如何转型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数据资料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企业的发展,在企业未来的财务发展中,其中的战略性方案地制定是一个十分关键性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项积极、客观性适应互联网+环境的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为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作出有效地指导,同时提出真实、完整与准确性的资料,这在企业正确认知“互联网+”背景之下,企业发展需要在科学、可行性的方法中逐步找到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 (五)财务人员工作的创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而言,需要逐渐跳出传统工作模式,首先是管理理念方面,不能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只是关注企业各种支付以及收入等;其次需要积极转化工作思维,创新财务管理的模式;最后加强学习以及掌握互联网+这一新时代中财务管理的理念以及方式,从而使得财务人员能够为公司发展提供更好的财务数据分析,因此,财务人员的创新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方面基于基础性的财务核算,也即就是财务的共享性,第二个方面是构建财务生态,体现在资金运作、企业合并以及税务筹划等工作中,第三个方面在财务管理以及会计管理方面,密切地关注市场动态以及发展环境的状态,因为企业中一切的经济行为都是指向预期日标的现实,所以这需要在客观地市场运作过程中,给予冷静地、客观性地分析实现情况,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市场机制中适应优胜劣汰这一生存法则,在未来的工作中,财务人员需要优化基础性的财务核算工作,此外还需要构建一个生态型的财务体系,从而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等,为企业能够较好地预测今后转型的方向,进而有目的性地实施财务管理方案。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全球的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这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可以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技术、管理理念以及经验分享的目标,除此之外,在二零一五年,我国首次提出的互联网+这一概念,更是对企业地发展以及创新管理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模式,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较好地适应数字化以及自动化发展的需要,在互联网+的时代中,企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积极推进财务活动能够进行全面的革新,在技术以及网络的支持下,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浅谈加强道路工程财务管理 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施工作为一次性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施工条件复杂,变动因素多等特点。因此,加强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是科学细化施工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道路工程 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 财务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道路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也将逐步加大改革力度,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降低资金成本,合理使用建设资金,控制各项支出,节约投资,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是一项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一、财务管理是道路工程管理的核心 从理论上讲,财务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财产物资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加以合理规划和控制,它具有价值管理和综合性管理特征。 1、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这些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财务管理主要适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 2、道路工程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 财务管理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值形态管理所表现的综合性;二是财务管理在企业全面经济活动中方方面面的渗透性。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价值形态的变动,也就渗透有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定的结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合理管理需要通过财务管理对其进行协调,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达到有机的统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利于企业的发展,有些因素决定了财务管理应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因此,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把财务管理放到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二、资金管理是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就如人的血液一样是在不断地周转循环着的。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资金周转循环、犹如人体健康离不开血液循环一样。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顺畅、合理、有效,是影响到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 在独立核算财务管理体制下,道路工程资金回收与使用应建立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体制,进行成本控制,通过预算、控制、监督、分析、考核规范资金使用。项目资金使用应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需求预算,增强计划性,减少资金浪费和损失;在保障项目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 资金管理重点落实到资金输入、输出的两头。资金是施工的血液,如果资金支出不合理,或者由于一些应付账款不及时入账,财务部门对施工潜在的债务不能掌握和控制,就会造成财务报表的失实,导致潜亏发生。因此,施工财务部门对各公司资金支出情况要进行分析、登记、核算和管理,对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会计监督,及时了解掌握财务信息,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规范资金支出行为,避免不必要损失发生。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零边际生产率”原则,即有多少事上多少人、进多少料。在项目开工之前,依据项目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原始资料,选择最优施工方案,按照工程项目各项费用支出类别、支出时间、支出数额编制项目资金需求预算。即以工程规模确定项目部人员编制,根据施工进展情况对作业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适时安排人员进退场;以工程进度安排材料机械采购、租赁、使用和保养,保证材料、机械的利用率,避免浪费,减少中转,节省成本,为充分筹措、适时投入资金提供基本依据。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资金需求预算。项目资金使用必须执行严格内部控制制度,资金需求预算必须经项目部行政办公会议讨论,执行情况应及时向公司总经理和财务部门汇报。公司财务管理负责人负责资金预算的审查和平衡,然后报资金管理部批准并拨付。 三、资金的筹集;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经营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三项主要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取决于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按国家的财务制度,有关的法规,管理好、用好国家下拨的资金,更多的是体现其实监督的职能。而在市场经济条件,按现在企业制度设立,运行的企业,由于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的许多工作内容可由内部审计完成,而资金的筹集,合理配置及风险防范,则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资金筹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企业可以在其内部积累取得发展资金,但更多地是从外部资金市场上,以金融机构为中介筹措资金。发行股票是一种渠道,举借债务也是一种渠道。由于两种筹资渠道风险各异,这就要求财务部门根据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发展预测及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结合资金的成本盈利前景,确定合理的资金筹集渠道,保证资金与负债的对应平衡,既保证经营资金的正常供应,又保持防治财务风险的足够能力。 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往往难以完全适应企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要求。而且,企业可以动用的资金来源不一,时限有长有短。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有限的资金,是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对于资本性投资支出,要求财务部门充分分析国内、国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科学计量各项投资的现金流量、有关风险、正确权衡不同方案,作出最优决策,对于正常经营活动,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如现金的成本分析法,存货的ABC分类控制,经济批量分析等,建立有效合理制度,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以科学的决策为依据制定符合企业近期及长期发展战略的财务预算,并对财务预算的实施进行有效控制。 经营风险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现代企业制度模式构建的企业,其经营活动必须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微观的不确定因素、经营风险贯穿于其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而且,随着高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适用,高风险、高附加值,能带来巨额利润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这样即使企业面临竞争日趋激烈,风险不断扩大的不利局面,又给企业带来了利用风险,自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这要求财务管理正确分析内外经营环境,把握资金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按风险与所得平衡原则,处理好诸如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风险投资与风险报酬等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运用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的调节功能,保证资本的保值、增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浅析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方法 摘要:本文将简单的介绍市政道路工程在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存着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 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控制方法 市政道理简单点说,就是在县区、市区施工的道路,城市内的小片区道路,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财务管理在市政道路工程经济管理中起着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降低成本,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想要提高竞争力,就一定要提高成本控制,才能为企业的明天创造更多的辉煌。 一、市政道路工程在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来临,市政工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弊端,造成工作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是简单的认为财务工作就是“记记账”、“算算账”,未将财务管理的职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在财务人员的招聘和使用上途径死板,任人唯亲,严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违反相关规定对现金进行超额的提取和坐支,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招待费、差旅费、数据造假、骗取收入,国有资产流失,账实之间不相符合,没有把应收账款及时入账,自建形成小金库和账外资金等都是当前市政道路工程在财务管理上要改善的方面。 市政工程的建设一般都是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受由其授权的单位建造。某些单位由于自身的权力,没有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来操作执行,有些连正式的监理合同、施工合同都没有签订。有的工程在开工前未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待有相关部门实施检查时才补办。有的政府大搞投资工程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一味的赶工期,甚至缩短设计周期,这将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上的缺陷和质量隐患,必将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降低,运行后将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而有的市政项目一味的要进度、赶工期,在施工过程中投入过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追求高速度,造成了浪费,增大了成本。 二、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方法 (一)财务管理手段创新 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普及,财务管理正在向网络财务管理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跟不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网络财务管理是利用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实现办公自动化。在网络财务管理环境下,财务信息将会更加地充分、可靠、及时,而且可比性也增强了;财务信息的传递将会更加快捷、面广;财务信息的加工将会更加精确、省时。由些可见,利用网络化手段的财务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办公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所谓的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除了要包括国家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管理制度外还要包括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为加强财务管理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为加强财务管理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可以是国家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具体化或必要的补充,但是两者不能相抵触。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一般来说是要建立健全的各种费用的管理制度以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并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原则,还要带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在生产经营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这时就要灵活运用,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适当调整,合理解决。 三、市政道路工程成本控制方法 (一)控制材料、设备价格 工程建设造价中材料、设备费占到了70%左右,材料成本的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价格信息网络了解市场上最新的材料、设备价格,对于大宗材料、设备的采购,我们可以采用招投标的方式,也可以货比三家,把握好最挂的订货时机。控制工程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管理到技术再到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程度,但不绝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不然都会给工程的质量和成本造成影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以合同为依据,围绕控制成本为目标,挖掘增收节支的最大潜力,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做好招投标工作 要想控制成本,我们要先做好预算工作再去操作。在招投标时,成本核算和效益目标是重点考虑对象。在编制预算前,做好调查,仔细研究和精心测算,掌握市场行情,确定适合自己企业经营的预算。在报价之前,要提出自己合理、符合招标文件的报价来参加投标竞争。 (三)其他费用的管理与控制 一个工程涉及到的费用各种各样,虽然有些费用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同样很重要,像管理费用、临时设施费、设备购置费、税金等等。我们要做好日常的后勤及施工管理工作,制定出切实的预算指标,对每笔开支都要经过程序流程,对办公费用的管理,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着手,精打细算,控制费用支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工程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市政工程公司改革不断深入,想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更多的利润空间,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全方面的成本控制,给企业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奠定基础。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现状,然后阐述了加强财务管理对改善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改善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以期能够给同行带来启发。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 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1 缺乏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部分市政道路建设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部门形同虚设,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完全介入到工程建设中。从某种层面上来看,我国市政道路建设部门的财务管理处于滞后、混乱、被动的尴尬局面,导致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流失大量的资金,而且增加了监管难度,更甚者会对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世界经济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许多建设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已经开始对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投资机制进行改革,采用投资管理与投资职能相分离的模式,虽然应用该管理模式,能够明确投资主体的地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创造更多的效益,然而因为管理模式将职能分离开来,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或者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第三方审查机制,那么必定会对工程建设与财务管理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项目筹划、施工设计、施工建设、竣工核算等环节中,投资部门都需要与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合作,才能顺利实施工程项目。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项目承包人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让自己的亲友负责财务管理工作,而这部分人大都缺乏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低下,很容易出现成本核算不准确、拖欠税费等问题,使市政道路工程整体效率与效益显著降低,更甚者会给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誉造成不良影响。 1.2 资金管理不科学 在市政工程道路建设中普遍存在合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必要的约定在霸王条款作用下被排除在外,进而引发合同纠纷。部分建设企业采用流动作业的管理方法,同时承包多项工程,使资金不能集中管理,而出现资金管理不规范、管理费用拖欠等问题。部分建设企业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日期,向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投资情况表、工程验收报告、工程决算表等相关资料,增加了外部审计的难度,而且也会对资料档案管理造成影响。 此外,关于管理人员的职责,市政企业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工程建设中,包含了工程物资、施工设备等不同类型的资产,且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未制定完善的采购方案,频频出现临时采购的现象,导致物资采购价格过高,造成资金浪费,增加了施工成本。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涉及较多的资产品种,且分散于不同工程队中,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盘点,极易出现资产流失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 1.3 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 市政建设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不能创建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许多企业应用的财务管理方法都比较落后,成本管理过于混乱,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财务管理部门仍然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应用现代先进的会计手段,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1.4 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在市政建设单位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而且参加培训、深造学习的机会较少,不能及时获取先进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方法,所以大部分管理人员不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其应用的管理方法与工作技巧严重滞后,给财务管理质量提升造成致命打击。 2 加强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财务管理是组成市政道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根据企业制定的投资方案,结合资金筹集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工程项目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具体包括资金分配管理、财务数据管理、会计核算管理、竣工核算管理等。管理人员必须要将工程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及时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城市交通量迅速增长,市政道路工程项目也随之增加。若建筑企业只关注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没有给予财务管理应有的重视,那么工程项目的财务必定会陷入混乱局面,企业也不能落实成本控制工作。所以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 完善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市政建设单位应该创建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对财务管理行为进行规范。首先,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储备,提高管理水平。其次,企业必须要明确财务管理人员、会计核算人员的职能及存在的联系,确定不同财务部门的责任与权力,避免出现滥用私权的情况。最后,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监督力度,创建第三方资格审查制度,为工程建设企业及时提供体制规范,使各项工程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3.2 创建财务管理体系 合同不仅仅是市政道路工程实施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展开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所以,企业必须要加强工程合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应该创建分部门会签及审查制度,贯彻于整个合同管理过程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基础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企业还应该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信息化财务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 3.3 控制工程采购活动 第一,市政建设企业应该协调各部门共同完成采购工作,在采购前,应该结合工程建设情况,科学制定采购方案,以免出现库存短缺或者库存积压的情况,进而延长施工周期。第二,相关负责人必须要对物资供应商与采购方式进行严格筛选,规范采购流程,重视招标与定价,以免出现欺诈现象。第三,做好采购验收与付款审核工作,实施价格监督机制,定期对采购活动进行检查,节省采购成本。 3.4 强化风险管理 市政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业务决策等,有效控制概预算流程、价款支付流程,并设立专门的台账与凭证,确保各项目操作情况能被真实记录下来,为整个过程财务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建设单位还应该明确概预算的依据、概预算的内容以及审批程度等,加强概预算审核力度,保证概预算的有效性。企业在价款支付方面,应该明确工程进度、金额等方面的内容,尽可能加快工程进度。 4 结 论 总之,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在推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市政企业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工程管理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市政道路工程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 摘要:市政道路工程具有工程施工量大,工艺管理难度大,施工投资大的特点。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效果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升资金利用率。笔者借本文对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进行相关探讨,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成本控制 一、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重要性 作为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市政道路工程具有投资量大,施工周期长的特点。而市政道路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项目,也是城市发展壮大的保障性工程。在经济的发展下,我国的市政道路工程投资渠道逐渐多元,管理已经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在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中,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对于提高各单位与各部门的协作性,实现施工目标有着保障性作用。可以说,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与施工进度。市政道路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包括了前期的工程项目的投资计划,用款计划,资金筹集过程管理等。而在中期,则包括了工程资金分配与采购定量,财务数据收集与监督,业务核算与会计管理等内容。当然,后期工程的竣工结算也是市政道路财务管理的范畴。对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来说,施工管理与财务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效率越高,施工效率就越高,投资方的收益也越高。现下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交通量提升,市政道路工程越来越多,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为做好成本控制,就要在施工管理中贯彻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的原则,提高预算的执行力,避免财务混乱。可以说,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决定了整个项目经济效益。 二、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现状 1.意识不足,水平不高 在现在的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对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意识仍然存在不足。一方面,由于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施工管理层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施工工艺与施工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相关单位财务部无法及时介入与监督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过程。在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上,反映为成本控制滞后,响应被动,管理混乱,甚至出现财务信息错误等情况。目前来说,大多数的市政道路工程都开始了投资职能与投资管理的改革,通过分离两者间的管理关系,以此来明确投资主体权益,加强管理体制改革。但缺乏监督的职能与管理分离,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管理质量与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效果。管理中权责不清,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忽视了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如施工承包人多数选择把财务管理交由自己的亲戚朋友负责,把成本控制交由自己信得过的亲属负责,却不考虑岗位的专业要求。成本核算主观性强,随意性强,应交税费拖欠已成常态。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到市政道路工程效益,甚至会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2.缺乏规范,数据造假 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中,规范性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合同不规范,大量霸王条款规避了必要的约定,而这些就是日后造成合同纠纷的源头。再加上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流动作业的特点也让同一个企业可能同时承包几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财务支出加起来就直接造成了资金链紧张。在施工过程中拖欠机械租赁费,拖欠管理费,资金管理随意性大,管理不到位,更做不到成本控制。而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流程不规范,账实不符,决算滞后,资金管理不完善等情况更是突出。再加上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精,人员素质低,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财务管理的滞后性。如为了隐瞒不合理支出所以虚开非法票据,会计数据造假,工程应收款入账不及时等,这些都会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重大的损害,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流于形式。而在成本控制这一块,不按合同上的施工进度提供竣工验收报告,不上交投资情况表,不提交工程决策报告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外部审计工作无法开展,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无法有效实施。 三、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对策的探讨 1.建立健全制度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方面,应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开展教育与培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与会计核算间的配合,强化各项管理间的横向联系,对工程效益与会计报表资料实行联动性监督。对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进行全局性控制与预警,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效益。细化会计核算手段对所有市政道路工程的会计账目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从施工工序到物料分配进行财务核算与评价。对资金的使用额度,使用合理性,资金流向等进行跟进与监督。同时,对市政工程的流程进行规范,要求所有市政工程项目必须由业主通过市政才能报建,公开信息,及时更新信息。联合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建立起审计与监管体系,强化对市政道路招标与投标过程的监督,对承包与发包,分包进行规范管理,如分包项目及内容必须在合同中注明等。 2.强化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强化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中体现为对合同管理的强化。如在工程施工的阶段,考虑到市政工程涉及面广,工程质量需要严格把关,所以应强化分部门的会签与审查作用。对可能发生的工程风险进行预估与控制,并把风险防范体系融入合同管理与执行工作中去。对于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来说,专业素质的提升则意味着提升其信息化程度,提升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专业程度。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效率,尤其是在成本控制这一块,信息化技术可以消除市政道路施工点分散,流动作业带来的会计信息收集难度。统一上传信息平台,归口后统一处理,以此实现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这方面贯彻电子签证制度,以签证为标志进行流程管控和施工周期管理,简化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在信息化的管理下,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进度与工程量也就能直观地反馈给财务管理人员,以此提升工程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效率。 3.明确职责范围 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方面,应对每个环节的业务决策,流程管理进行职责明确。对预算与价款支付,对台账与凭证手续,对审批与复核都要落实到位。体现道路工程的全过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制度,如在价款支付方面,对金额与工程进度,施工工艺与施工成果进行细分,以保障合同的履约质量。而台账与凭证是如实记录所有市政道路施工情况的原始信息来源,也是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基础。以笔者所在的工程项目为例,工程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下穿通道工程;排水工程,附属工程,土地征拆,土建跨河桥梁,高压燃气管线迁改等。由于工程量大,施工管理内容多,施工周期长,管理细节繁杂,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难度大。在工程一开始,财务部门就以各施工项目工程为界限,细分了管理职责范围,并建立了财务统计,财务管理,财务复审,监察管理四级管理层次。借力于清晰的管理职责,工程项目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上实现了风险可控,保障质量的目标。 四、结束语 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城市经济与政府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做好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应对症下药,分析现状,根据合同要求与自身管理特点进行细化。强调经济效益,强调管理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与有效性,最终实现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目标。 作者:张红操 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财务部 浅谈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道路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微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结合道路工程企业的特色,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时,要与其他企业区别对待,它和工业企业以及商业企业存在很大的不同。对道路工程企业而言,在企业资金的管理、使用审批程序、上交项目部的资金、项目部具体计划、成本费用等要进行统一规定。此外,负责项目部的财务人员要由工程企业财务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结算。采取这种方法,可以对项目部的资金运作、盈利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进行预算管理 编制预算是道路工程企业盈利的重要环节。进行预算工作需要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广泛参与。道路工程企业可以在工程部门设立专门的工程预算小组,由工程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组成,拿到工程合同后,预算小组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内部工程的预算,由副总组织项目经理、工长、技术人员讨论,总经理进行最后的签字确认工作。在编制项目预算时,要以中标价作为基础,参考施工地点、材料价格、人员工资等,编制项目预算,并制定项目的目标成本。编制预算以后,要加上资源需要量清单,包括工程项目的具体材料、机械、人工等,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工程费用需要财务人员进行审核。一旦确定预算后,就不能随便更改。 三、完善资金管理 1.债务清算 对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实现企业的效益。完善资金管理的关键是集中管理,做好资金的调度工作。道路工程企业经常因为履约保证金和工程款拖欠,出现企业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道路工程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资金的管理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债权债务工作进行管理。如果企业工程项目分散账户较多,要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开设统一的资金账户,保证资金的安全。此外,要催促相关的业务部门加快收回履约金,对工程垫支款项建立责任人制度。项目部一般都是独立核算,它要建立业务往来的结算、核对制度,登记每一笔债权和债务的形成以及增减变化的情况,在月底,列出和建设单位或者供应商的科目余额清单,进行及时核对、清理。在项目完工后,及时偿还项目发生的债务,收回项目形成的债权。在对项目进行清算时,如果清算工作未结束或者债权债务清偿不完整,财务人员需要继续负责这项工作。 2.资金调度 财务主管部门将企业的经营收入纳入企业的账户,资金由企业统一调配,保证在生产、建设、投资等项目的资金需要。企业可以考虑建立结算中心,把资金进行集中结算,收支业务进行统一办理,按照事情的紧急程度进行资金的调配,和银行合作建立账户信息网,能够让企业及时的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盘活资金。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资金停滞现象的发生,把资金形成合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些机制不健全。现阶段,企业贷款沉淀的数额巨大,应当调整贷款的期限、种类,以便现金流动和外债偿还均衡发展。要及时掌握利率的变动情况,对商务合同的签约日期、贷款利率进行调整,以便减少利息的支出。企业只有把资金调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保证资金的正常流转,进而使企业的资金链保持正常。 四、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网络背景下,财会人员需要扩大知识面,更新相应的会计理论,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从单一性转变成复合型,尽快融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财会人员来说,还需要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利用网络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便捷化,加快为企业提供信息的速度,准确无误的反映财务数据,及时的更新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更面临着多种挑战。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会计、财务知识,学习金融管理和税收知识,对业务精通,懂得外语,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道路工程企业要对财会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企业内部的会计和出纳人员由财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实行直线型的领导,工资、奖金和福利由财务部统一发放,业绩考核、人事任免等让财务部安排。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再教育和相应的培训,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 五、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变得难以确定,管理的风险性增加,知识资本的实效性变短,对此,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知识资产的培育、知识的资本化、知识资本的管理都应纳入风险管理中,采取转移风险、控制风险的方法,以便进行科学管理。对于商业信息和管理技术等知识资本,因为它们存在价值的不确定性、生命周期可变性显著,企业可以采取回避风险和分摊风险的办法进行管理。道路工程企业无论是在施工,还是在资本经营中都会遇到风险,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上述所说的知识资本的管理是其中一方面。道路施工投资较大,持续时间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学会防范和规避风险,提高经营的安全系数,是道路工程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道路工程企业应当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防和控制,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控制,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以应对风险,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力求把风险降到最小。 六、建立监督机制 道路工程企业应当建立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各工作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增强控制的意识,更好的发挥监督控制的作用。要有效地发挥监督职能,需要提高监督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能力,对重大的工程项目加强监督。 七、结语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会有新的变化。道路工程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自主化生产经营,以提升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点,以实现保值和增值为目的,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的模式,采取多种方法,建立多层次的管理体系。 作者:邓业 单位:宜兴市四方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
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探析: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优化建议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在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普及,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的会计从业人员深受企业的追捧,同时具备较高素质的网络复合型会计人才极度短缺,本文针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与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试从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等角度提出优化和改革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教学模式优化 实践教学 一、国内高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国内高校也普遍采用“理论教学+模拟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工作,但是在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践的课程比例设置上不甚合理, 比较常见的有两种情况:理论教学的学时安排是实践课程的2倍或者更多,一个学期下来,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平均仅为20课时,且实践课程都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的某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段,无法做到边讲边练,学生在上实践课时很难将之与理论教学很好地联系起来,教师在电算化的教学上也只限于固定资产、工资和简单的财务报表等常规模块,学生在实践操作不足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所学知识达不到企业的实际要求;将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极大化,理论课程则安排很少,重实践轻理论,学生对财务会计学和企业经营方面的原理理解不深,只懂财务软件操作,只为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考核目标而不懂得灵活处理企业错综复杂的会计业务;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培养同时具备良好理论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的企业所需的高级会计人才。 (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多媒体教学演示法是目前很多高校会计电算化施教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其主要特点是教师主导整个课堂,以PPT的形式讲授会计理论知识和演示电算化软件的实际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受教,在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讲解和演示下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可以记住一些实操案例的操作步骤从而通过考试,但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往往重视会计核算,且大多抽取企业某一个会计月份的数据进行验证然后形成财务报表,不涉及跨年度账目处理,忽略了综合运用。此外,近年来高校普遍引进了具备“教学+实战”综合功能的ERP沙盘模拟教学法,但只有很少比例的教师能够将之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因为对于这种新型的复合型教学方法很多教师也是在学习中摸索,并不能熟练运用,从而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欠缺综合运用教学。 (三)校内实训实验室设施不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合作流于形式 当前高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主要分成两个部分:校内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训模拟实验室+校外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实习基地,但很多高校由于受到经费和场地等诸多因素制约,校内实训模拟实验室内的硬件和软件等配套设施很难齐全,满足不了众多学生实训的要求,此外,实验室内的教学软件种类不多,安装的软件大多是金蝶、用友等企业常用财务软件的单机演示版本,不能随着会计准则的更新而升级换代。还有高校没有校外实习基地,有实习基地的高校跟企业缔造一个松散的协议联盟,加上会计岗位涉及到企业的一些商业机密,学生进入这些企业实习接触不到会计核心岗位的内容,学生去企业实习变成走过场,实训效果不佳。 (四)教师缺乏企业电算化实践经验 由于会计电算化 “理论+实践操作” 的复合属性,要求电算化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理论功底之外还应该兼有系统的财务软件操作技能,而目前高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部分为学校原有的会计学老师和毕业后新入岗的硕士或者博士,他们有基本的财务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却大都没有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岗位一线长期任职的经历,能达到“双师型”标准的教师比例很低,在电算化教学中过多依靠教材和一些可能脱离企业实际情况的案例,在实训教学方面只能边学边教,缺乏融会贯通的专业能力,教学质量不高。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优化措施 (一)调整课程结构,兼顾理论和实践教学 多方研究结果显示,当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学时比例为1:2时学生既可以很好地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按照上述比例来安排教学,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应该穿插进行,学生在学习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及时通过实践练习进行巩固;而且软件实践练习应该尽可能地结合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况,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实现从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岗位综合运用的能力提升,力求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满足岗位要求。此外,高校可以针对财务会计设置灵活度更高的模块化教学课程,将不同的会计岗位分成不同模块,在学校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灵活的组合,体现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弹性化和职业属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高校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课堂中多引进一些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用启发、互动、活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运用“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法,将会计原理和概念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中,使学生参与讨论,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也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法”,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组队合作完成,在下次课堂上展示成果、激烈讨论、交流提升;还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法等等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意识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增加编制企业跨年度的财务报表的练习,提升学生综合、灵活运用财务知识的能力,此外应加强教师的ERP沙盘模拟教学操作能力,让这一先进的综合体验式教学方法真正应用到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教学中,服务于学生。 (三)加强校内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校应加大校内实训模拟实验室的设备和软件投入以满足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的需要,比如适当增加实验室电脑的数量从而解决学生实训模拟时电脑不够用的情况,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对财务软件的组成进行调整;在拥有金蝶、用友等大型财务软件的基础上增加金算盘、速达等中小企业常用的财务软件,学生实训过程中可以使用同一个案例在不同的财务软件上进行验证。鉴于会计岗位的敏感性,高校可以跟众多企业共同成立会计方面的独立学院,共同打造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在企业与学生双方相互认可的前提下可以签订就业意向书,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增加学生定向培养的比例,让更多学生可以真正进入到企业实质性的会计岗位工作,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四)提升高校教师实训教学技能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升教师的实训教学技能:丰富教师结构。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适量的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一线从业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既可以满足电算化实训教学的要求,又可以通过跟其他教师交流解决他们的一些疑问,提升其他教师的实训教学水平;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不定期聘请具备丰富财务会计管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老师对高校的电算化教师进行实训教学技能培训,培训之前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问列出清单,在培训期间可以专门安排部分时间进行疑难解答,逐步弥补教师在实训教学上的不足;安排教师去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高校为教师创造企业一线实践的机会,教师有机会接触现财务会计岗位,零距离接触最真实的企业案例,在实践中将知识融会贯通,解决书本疑难问题,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大有裨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技能要求越来越全面,高校应该顺应形势,在了解当前企业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校内电算化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引进更多“双师型”教师的同时大力培养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训教学水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优秀财务会计专业人才。 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探析:试论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 F阶段,由于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各部门对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尤其是对实践环节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性教育也早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该作笔者针对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出现的问题和漏洞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旨在为今后我国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会计电算化 实践教学改革 民办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关键力量,其起到的效用是不可替代的。为了在高等教育行业中立足,各民办高校就应当另辟蹊径,在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加强,办出自己的特色。会计电算化教育作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具体环节,更应当牢牢把握住这点。 1 我国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1.1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在实际的电算化教学当中,很可能会涵盖财务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最为关键的就是把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观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通常需要借助实际财务工作中某一较为常用的会计软件为例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给学生们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同时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要领,具备剖析和设计基本功能模块的观念。除此之外,老师们借助电算化软件企业的教学光盘等工具,把大量的教材内容及理论知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令他们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系统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借助上机模拟操作各类会计软件,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操作水平,在实践环节中及时、准确地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1.2 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所包含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其涵盖了财务及计算机两大学科的有关理论知识。财务知识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管理会计等学科内容;而计算机知识则包括计算机原理、互联网科技以及数据库等相关知识。所以说,高校教师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前,应当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 1.3 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财务知识及计算机理论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不断向前演进。以这两门科学为依托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更应当做到与时俱进,跟随时展的脚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同时也要求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持续更新、补充新的知识,目的是满足社会经济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需求。 2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比较模糊,不够清晰 现阶段,国内不少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校内实训的方式来完成,也就是在学校里面的模拟实验室,专业将是借助讲授和演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们更加熟悉会计软件的相关操作。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演变,我们早已进入到了商务时代、ERP时代,要想更好地满足会计电算化工作瞬息万变的现实需求,财务会计软件就必须由以往功能较为单调的核算型软件演变为功能更加全面的互联网软件。各个企业单位所需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者不仅应知悉软件实际的操作流程,更应当具备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定位,到底是以学生能够熟练地控制和操作财务软件为根本目标,或者是以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开发为目标,还是说两者兼而有之?大部分的民办高校至今仍未拥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在定位不够明确、教学目标不够清晰的前提下,进行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安排,比如说: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的编排、课程的设计等等,均为不恰当、不可行、不合理的。 2.2 教材及教学软件不足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教材除了不可以主要讲授电算化系统的研发、设计与构建等内容,还不可以主要讲授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流程。如果教学素材太过理论化,会令学生们感觉到枯燥乏味;而教学素材过于实践化,亦会令学生将计算机仅仅作为一种核算用具,从而降低了计算机及信息科技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关键影响,也会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专业理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民办高校由于可支配资金的匮乏,所选取的财务软件多为单用户版演示软件,如此一来,学生们在校内实训过程中仅仅接触到单机版,令他们在未来的财务工作中接触互联网软件时会感觉非常陌生,更不知道如何利用。 2.3 实践教学的形式过于单调,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 作为一门融合了计算机理论、管理科学、信息技术以及会计学的综合性科学,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和练习环节中,往往会出现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等状况。下面,我们具体从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教学模式单调。现阶段,绝大多数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基本模式都是采取“老师讲、演,学生练、听”的单向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手段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其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国内大部分民办高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素材均来自于书店,造成内容参差各异,令各个高校讲授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老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到位,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掌握哪些理论知识,拥有哪些实践技能等,均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更加科W、合理的规划设计。此外,不少民办高校由于周转资金不足等因素,其所选用的电算化教学软件具有软件版本不高、多数功能受限、单用户体验等特点。 除此之外,一些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未全面考虑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特征和应用功能,财务专业、计算机以及信息系统课程的设计不够科学,太过重视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却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特点。这一问题就造成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仅仅知道了如何在会计软件中录入信息,却没有获得工作应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造成日后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2.4 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从事会计电算化教育的专业老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外,也必须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理论。然而,因为国内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缓慢发展,民办高校更是如此,从而造成其会计电算化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再加上教师到大型企业考察学习的机会不多,所以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便难以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操作知识,学生的实践水平也难以得到迅速的提高。 3 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制定更适宜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规划 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当把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方面,应根据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可以更加娴熟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熟练地将财务软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通用的财务软件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另外,把上述教学目标真正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当中,民办高校的会计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可以更游刃有余地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2 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 当前,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也应当做到不断更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以及对学生互联网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的讲解,目的是令学生们在碰到各种问题时可以从容面对;至于教学软件的选择方面,最好采用适用范围广、更为常用的财务软件,同时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多种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鼓励,使他们在平时的探究实践过程中感悟每个软件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和优缺点,令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3.3 加快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更新 为了更好地推进会计电算化教学进程,最关键的就是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总体的设计和构想,拟定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划,然后依照对应的教学内容选取适用的教学形式。比如说,参照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活动、根据会计岗位模拟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等,都有助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升,令其从之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求索,同时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技巧,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当学生们踏上工作岗位后,就应当尽快适应工作要求,减少从课堂环境到现实工作环境的转换时间。除此之外,还必须把计算机和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应用于电算化教学当中,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像CAI片和借助互联网等进行补充教学,可以令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并且起到更优良的教学效果。 3.4 构建一支专业水平及专业素养更高的师资队伍 现今,民办高校教师存在流动性较高的特点,高素质的电算化教师严重缺乏,如此一来便限制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对老师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不仅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所以说,各民办高校必须激励更多的中青年老师经由多种途径进行业务进修及培训,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团队进行系统的培训,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会计电算化的师资力量。另外,各学校还应当重视“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构建,同时鼓励教师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应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要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就应当重视现阶段出现的教学问题,不断寻求解决方法,坚持改革创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增强师资力量的投入等,才能够使民办高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探析: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探析 摘要: 如何搞好会计电算化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已经成为会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分析了当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教学;对策 1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缺乏会计电算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学,而是一门融合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然而高校中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老师,缺乏既懂理论知识又懂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来担任教学。来自财会专业的教师有的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乏又财会方面的知识,适应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的是既精通会计理论知识,熟悉会计业务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教师很少或没有机会与同行沟通,也没有渠道与已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沟通,也是造成教师知识面窄的重要因素。 1.2 教学内容偏窄在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上,不少院校集中在总账系统和报表系统。如拓展,也只是涉及工资管理子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还有相当多的模块没有体现出来,即便有也讲的很浅。这在企业信息管理高度发展的今天,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利于对企业宏观布局的认识,不利于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1.3 实践环节薄弱 1.3.1 上机实验操作简单。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部分高校由于经费、财会类学生少等问题,没有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没有把重点放在实践训练上,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实训。再者由于课程教学时间有限等原因,忽视对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电算化实验方案简单,综合性实验少,实验内容的单一,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深入掌握。 1.3.2 使用的教学软件单一落后财务软件跟不上升级的进度,硬件设备水平落后于不断更新的财务软件需求配置的情况,无法满足教学实践需求。电算化实训教学往往是针对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学生只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从而掌握了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因为学生对全面理解会计电算化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对财务软件不能灵活运用,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面对市场上种类众多的会计软件,可能会无所适从。有的学校教学方式固定,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即一位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成员进行教学,不能因材施教。 2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对策 2.1 改革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通过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上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实行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此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创造条件采用网络教学方式,利用校园网平台,师生共享校园教学网上的信息资源。 2.2 应重新审视教学培养目标问题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就要取消以考证为纲及任务观念的短期行为。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会电算化软件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特别要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为达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一最终目标服务。 2.3 课程内容设置应分配好由于会计软件的不断开发与发展,使得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因此,首先改进教材内容,同时推出与教材相匹配的实验教材。有能力的学校可以自编校本教材。其次,加快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速度,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新知识。同时,根据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相应课程,如:会计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运用等课程。应当不断完善电算化课程设置,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提高会计电算化实践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教师既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教师队伍。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建设 3.1 会计电算化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的建设是提高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保障。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践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此思路可运用于实验室的建设上。通过建立一个手工模拟与电算化相结合的联合实验室,模拟若干套会计业务数据,让学生一方面用手工方式进行核算,另一方面采用电算化手段进行处理,使学生不仅熟悉两种会计处理流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有一个亲身感受,为将来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构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多年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经验的专家,聘请企业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作为实践课指导教师;通过国家职教培训基地学习、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实习等,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同时在全体教师中启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这一活动,把现代职业教育先进观念落实到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去,学中做,做中学,教师通过听讲座、讨论、演习、反复修改,在完成课程教学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转变观念、提高能力。 4结束语 专业是学校的核心,专业建设应是学校建设的龙头,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行业企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为教学内容;以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为教学方法;以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方向。 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探析: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在高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对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同时,对学校的教育事业也起到了推进的作用。文章从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手,阐述了会计电算化给内部控制提出的三方面的要求:其一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度;其二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其三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笔者从三方面对如何全面完善高校会计内控制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仅供同行商榷。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1 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审计工作,同时也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源泉。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实现管理层提出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实施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但能保证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且能为单位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高校决策者及时性地调整预算和支出,达到收支平衡;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有利于防范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2 会计电算化给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1)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度,是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之一。在电算化会计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数据源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所有记账、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因而自动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正因为会计电算化的这一固有弱点,所以对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是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之二。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修改,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3)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是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之三。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后,数据的载体不同了。所以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档案管理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存纸介质会计核算资料,而且要保存、保管好以磁性介质方式存储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及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和其他会计资料。 3 全面完善高校会计内控制度 3.1 完善操作控制制度 为保证会计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人为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这是操作控制科学化、制度化的具体体现。具体包括: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各种录入的数据都要经过严格地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数据录入人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但不能擅自修改;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须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不能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开机后,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操作现场;定期做好数据备份;专机专用。当然,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必须随着高校管理、会计核算手段以及信息技术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 加强操作人员权限控制 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应制定适当的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常采用设置口令来实现。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控制,明确职责分工。组织控制,是指在系统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约束以相应的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职责分工,是指将电算化部门与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相分离。其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科学、有效的内部职责分工,以弥补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3.3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系统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系统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其内容主要包括接触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实体安全控制、软件安全控制等。 (1)接触控制。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以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 (2)数据和程序控制。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程序备份等。系统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定期对系统进行查、杀病毒和升级杀毒软件,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3)实体安全控制。实体安全涉及计算机机房的环境、光和磁介质等数据存储体的存放和保护。机房应符合技术和安全的要求,充分满足防火、防水、防潮、防盗、恒温等技术要求,并配有空调和消防设施。对用于数据备份的磁介质存储媒体注意防潮、防尘和防磁,对所有业务数据实行双备份、异地存放,建立目录清单,对长期保存的磁介质存储媒体还应定期转储。 (4)软件安全控制。①软件的开发必须严格遵循财政部颁布的有关规定,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系统软件完成后必须与提交的原程序清单保持一致,减少软件开发时可能埋下的安全隐患。②应分析研究各应用软件的兼容性、统一性,使各业务系统之间能相互衔接,相关数据能够自动核对、校验,数据备份应统一完成。③尽量减少人机对话窗口,重要窗口力求界面友好,防错能力强,做到非正确输入不接受。④增强系统软件现场保护和自动跟踪能力,提供“黑匣子”模块,记录一切非正常操作。 (5)系统网络安全控制。①将整个网络系统分级管理,设置不同岗位,并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拒绝其他用户的访问。②每个用户按照各自的身份和密码进入系统。对密码进行分级管理,避免使用易破译的密码。③在网络中传播数据前对相关重要数据进行加密,接收到数据后作相应地解密处理,并定期更换加密密钥。④在系统内部安装实时监控软件,在内外网之间建立防火墙,对外部访问实行多层认证,防止病毒感染和非法侵入,确保网络数据安全。 (6)病毒的防范与控制。防范病毒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制度是学校自我调节,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是目前学校管理的现实需要,它对于适应现代办学体制的改革,建立起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学校,促进现代学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降低办学成本,保证投资决策和各种支出,减少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学校的资信度,防范财会管理动作中的违章、违法、违纪行为,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1 随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总体质量。为更好保持高校思政教育优势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做好对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思路分析,优化高校新时期思政教育实践机制,则成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持续开展的核心关键。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实际教育途径较为单一,大学生获取教育资源信息的渠道较少,使思政教育实践能在短期内实现教育成果产出。新时期网络媒体的发展,则丰富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路径,新媒体网络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也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部分阻碍。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入侵及意识形态渗透的时代背景下,做好舆论教育引导及思想安全教育防范,则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围绕新时期教育发展趋势的改变,科学地做好系统性教育优化,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各个环节与各项内容,能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另外,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创新,必须具备可持续推进的基本特点。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能随时做好教育发展环境评估,并科学地探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在部分教育问题产生之前做好教育防范,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与有效性。 (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适应能力 近年来,革新高校思政教育思想,提升思政教师的教育互动能力,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开展,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路线。之所以从加强教师教育能力及优化思政教育路径的角度开展教育创新,主要目的在于更好提升思政教育适应能力,确保思政教育能在各类不同环境下,均发挥积极的思政教育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也需要围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适应能力做好科学规划,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培养大学生思政学习自觉性及自主性,使大学生群体能更好配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是在推进高校教育思想改革的基础上,为高校思政教育推陈出新夯实基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探索能力,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形成多位一体协同推进基本结构。进而,更好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优势,弥补传统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不足及教育内容缺失。 (三)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新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教育培养思路的转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应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科学地调整教育切入点,并在实现思政教育长效化推进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政教育突破口,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进能摆脱传统教育结构的束缚,进一步围绕多管齐下的教育思路开展教育实践。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则恰好是基于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面向更多领域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探索,力图在各个不同教育领域及教育层面,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使思政教育能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各个方面均能有所提升。改变传统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被动开展教育探索的状况,使高校思政教育能牢牢掌握教育创新发展主动权。以此,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水平开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困境及难点 (一)高校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估 科学地做好思政教育评估,分析高校当前阶段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并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了解思政教育基本需求,是新时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有效性的关键。然而,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改良方面,盲目针对教育新理念及教育新思想进行引入,未能在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好教育资源倾斜,使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流于形式,相关教育工作的推进,难以为思政教育实践提供支持。久而久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则失去本质意义。例如,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创新方面,一味地突出对教育新元素的运用,但在教育实践方面,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思政教育实践模式。教师及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问题评估方面,未能针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反而,将教育问题归咎于大学生学习配合度不高。最终,使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成为一纸空谈。 (二)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意识滞后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前瞻性与先进性,确保高校能先于时代发展,制定部分思政教育问题解决预案,提升高校对思政教育风险的防范能力。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却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教育意识滞后问题,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良,虽然针对部分教育理念进行革新,但高校思政教育制度及思政教育考核机制,仍然是以较为传统的积分制作为主要形式。之所以,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产生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对于思政教育改良的理解并不透彻,未能基于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推进开展教育部分,而是在加强对部分教育理念的创新之后,采取一种三不管的教育模式,放任思政教育实践野蛮生长。这一策略的运用,不仅增加教师的教育压力,同时,也降低大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使大学生对思政学习实践长期抱有消极心理状态,难以在思政教育实践方面保持一定自主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能力不足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新媒体发展对于思政教育冲击尤为严重。通过新媒体途径开阔大学生视野,对于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而言,实际上具有一定教育帮助。但部分不良媒体的错误引导,则加深我国大学生阶层分化,使大学生阶层对立情绪日益严重,其个人思想也面向极端化发展。所以,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应针对加强对新媒体发展环境的了解,深入研究部分新媒体网络文化形成、发展历史,明确新媒体发展对于大学生实际影响,通过让教师深入新媒体网络环境,加强教师自身的教育感受能力。从而,运用教师的感同身受推进思政教育实践。然而,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却未能将拉近教师与学生思政教育关系及加强思政教师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了解,作为主要的教育改革方面,而是一味地强调对闭门造车教育理念的运用。最终,使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改良方面,仅仅对教育形式及教育方法进行优化,教育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进一步降低高校思政教育渗透能力[2]。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路及实践机制 (一)建立双向的高校思政教育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思政教育评估体系,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科学对策,也是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改良优势的重中之重。为此,高校应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建立双向教育评价体系。教师方面,应由思政教师与高校党组织、党支部牵头,开展思政教育问题研讨,分析各个阶段、各个流程及各个环节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并统一对相关问题进行汇总,明确高校新时期思政教育主体方向、主体目标。围绕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需求,制定教育问题应对方案。学生方面,高校应建立教育问题反馈渠道,从学生视角加强对部分教育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学生问题反馈或相关建议,虽然存在建议不成熟的问题,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要群体,其学习感受能力相对更强。因此,学生方面的教育建议同样存在较高的参考价值。通过教师、学生双向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高校能更为客观地对思政教育问题进行了解,提升高校对思政教育问题的整合能力,使高校后续阶段思政教育改良,能基于当前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合理地做好多个方面的教育调整与教育优化。以此,为未来打造具有良好思政教育氛围的教学新环境提供有力支撑[3]。 (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开展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开展,是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重要目标,对于更好推进教育实践机制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对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改革并非单一对部分思政教育元素的运用及思政教育方法进行优化,而是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实践改革及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等多个方面,实现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思路的全面性改良,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更好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新需求。首先,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实践改革,应从加强思政教师教育培训的角度,将新时期部分思政教育新概念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帮助思政教师加强对不同思政教育技巧的掌握,使思政教师能自主化地开展教育实践改革创新。例如,基于新媒体发展与大学生开展线上教学互动,调动大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帮助大学生营造良好线上思政学习氛围。其次,在教育方法创新及教育结构优化方面,高校应在思政教育规划的阶段,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采用对比法进行思政教育实践。譬如,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于西方教育模式尤为向往。高校则可通过建立西式教育、中式教育两种不同教育实践课堂,由学生自行开展学习对比。我国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中式教育,短时间内势必无法适应西式教育环境。此时,大学生将在教育实践中对西方文化渗透予以拒斥。这一教育过程,将为高校未来阶段思政教育实践的开展打下良好群众基础。所以,采用教育对比法开展教育创新,有助于更好提升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充分深化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实践。 (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互动能力与问题探究能力 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加强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引导,让教师能走入大学生精神世界,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通过加强新媒体平台的思政教育实践互动,使大学生能秉承更好心态参与思政学习实践。进而,解决高校思政教育渗透能力不足问题。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围绕加强教师与学生教育沟通、深化教师对新媒体网络环境的探究、研究等开展教育布局。提升教师对新媒体发展了解,帮助教师基于大学生学习需求,科学地做好阶段性的教育任务规划,保证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充分契合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需求。除此之外,高校应围绕新时期网络媒体发展,定期开展思政教育研讨,分析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影响,明确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基本困局及发展问题,使高校思政教育能从问题探究的角度,更好制定科学的问题解决策略。随着高校对思政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的增强及教师对大学生精神世界了解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可以围绕新时期建立思政教育新体系,开展长期性的教育实践规划。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工作能围绕社会发展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有序做好各个不同阶段的教育规划[4]。 (四)打造线上思政教育实践平台 打造线上的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可以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大学生思政教育配合度不高问题,虽然或多或少受大学生自身学习意志及学习能力的影响,但高校教育氛围不佳及教育问题的频出,同样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高校应围绕思政教育改良思路的分析,打造线上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将部分思政教育内容面向线上教育实践进行转移,利用对线上教育资源的整合及线上思政教育环境的营造,激发大学生思政学习的猎奇心理,并从加强线上思政教育辅助能力及建立线上自主学习模式两个层面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加强线上思政教育辅助,是指面向线下的思政教育实践,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使线上思政教育能承担课程知识预习与线下课程教学内容补充的功能,完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线上自主学习模式,则是针对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考核机制,培养大学生思政学习的自主意识,运用优质线上思政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实践提供帮助。以此,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实际有效性。 (五)调整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策略 上文的思政教育改良难点及思政教育线上实践平台的打造,均对高校思政教育考核有所提及。其中,高校思政教育考核作为了解学生学习不足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实际的教育引导作用,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的开展,能为大学生思政学习提供多方面参考。但传统模式的积分制,实际上无法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进行全面反馈,仅能对大学生知识记忆力进行评价。所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策略的调整至关重要,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另外,为更好配合高校线上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针对思政教育考核结构进行拆分,采用线上、线下双向考核机制,则有助于更好发挥高校线上思政教育优势,进一步为高校线上思政教育实践的开展做好充分铺垫。对此,高校应在思政教育考核的优化方面,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学习问题,作为主要考核方向,并在重点区域要求大学生写出自身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教师则可结合大学生对学习看法的分析,更好为未来阶段思政教育规划进行参考,提升教师对大学生思政学习问题的掌握能力。使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推进,能更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总体质量[5]。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改变,使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能成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推动力。高校必须在充分明确新时期思政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对思政教育改良思路的调整,并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机制,使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更好地满足高等人才教育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作者:杜茜 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2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之一,一直是常看常新的时代课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如何“树”人、教育人根本在于学生的思想引领,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价值认知,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领路人,他可以是学生的思想导师,开展思想引领教育、推进党团发展建设、保障学生安全稳定;他可以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学业进步、带领学生参赛获奖;他可以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谈心谈话;他还可以是学生的职业辅导师,帮助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学生职业技能。辅导员在学生眼里兼顾着多重身份,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1]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是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面对信息多元化的现状,每个人都在变与不变的动态中持续接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00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了辅导员的中坚力量和骨干,时代在发展,思想在变化,如何与大学生面对面深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共同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持续开展、逐步向好的过程性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辅导员在学生不断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辅导员作为行为主体的重要职能,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脚踏实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2] 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现状 (一)新时代提出新要求 、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和外界不同声音的影响,思想观念容易发生变化,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许在网络上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大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思想不同、性格不同、认知不同,而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 (二)思政教育要求更专业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分为教学与活动两部分,但思政课程类型单一,思政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同时由于高校的辅导员仍旧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限制,难以突破这一局限性,无法与学生展开更好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不足。[3]辅导员作为个体,入职前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学习着不同的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也参差不齐,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高校会定期组织辅导员培训、交流等活动,目的是为了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改变“为教学而教学”的观念,应该实现与学生真诚互动、家校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新矩阵。[4] (三)信息化带来新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00”后大学生缺乏吸引力,[5]他们从小生活在信息充斥的网络空间,他们感受的是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享受的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累累硕果。他们好奇、质疑、情感细腻,专注思考,他们具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与数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适应与探索能力、创新与创造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讲授,对学生来说过于单一、注重逻辑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虽然科学合理,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仍旧与信息化时代的语境脱离,学生无法找到实践的意义,简单的教育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创新性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6] 三、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路径 “路径”通常指工作方式,“优化路径”顾名思义是更好、更高质量的开展工作。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其核心实质就是教育要回归本位、高校要回归本位,辅导员要回归本位,把思政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7]笔者基于在学生处的多年工作经验和工作实际出发,阐述如何创新性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推动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体系,实现全员育人。要重点关注辅导员与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支队伍建设,形成优势互补,共青团干部帮助辅导员更好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团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帮助辅导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多点发力、形成合力、共同育人。要充分发挥专兼职团干部在联系、引领、教育学生方面的优势,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取长补短,把思政育人贯穿于理想信念、组织建设、校园活动等各项工作中,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级目标,将思政教育的广泛性和学生个体的多样性统一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与辅导员在教与学一体化的过程中配合好,形成协同效应,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携手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鼓励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式,脚踏实地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课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8]2.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进阶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切入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学生进入大学后,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构建分阶段的育人体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辅导员在一年级要重点关注学生性格、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班级群体、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积极发挥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能,指导学生开展学生教育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二年级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学业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和社会实践、志愿奉献的意义,引导学生报效国家;在三年级重点发挥榜样示范导向,选树典型,成立PL朋辈带头人社团,通过五四表彰等活动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榜样引领体系,学校已有百余名学生陆续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电信奖学金”“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充分挖掘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各类青年典型,引领广大学生争做“六有大学生”;在四年级加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引导学生找到人生意义所在,不断完善思想品格,鼓励学生践行“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毕业宣言,实现个人价值。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实现全方位育人。辅导员要始终聚焦学生需求,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服务学生,营造高雅校园文化,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积极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生活动品牌,使其成为涵养学生心智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辅导员要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举办的“商务文化节”“三亚的冬天”“天涯音乐节”“旅游嘉年华”等多个活动,学生参与度达到100%。根据学生需求定制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体验,及时倾听学生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汇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00问》和《学生工作案例集》,通过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发挥服务学生“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衔接、协同发力的辅导员工作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分层分类建设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针对性、深入性探讨,在长期实践中要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目标、三大教育主题,四大教育平台。 1.树立“感情、认同、信仰”三个层次目标,推进辅导员思政育人工作。、自觉以实际行动践行;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对党团组织的思想认同与政治认同,进一步坚定学生信念;在志愿服务中升华信仰,通过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扶弱助残、环境保护等领域,义务献血、教育扶贫、血脉相连、光明连接等志愿服务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找到人生的真谛,实现信仰的升华。 2.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团认知认同教育”三大教育主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定期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团认知认同教育”为教育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团建活动,形成“一学院一亮点、一支部一特色”,通过主题德育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团中央开展青年大学习”活动,每期讲解时政知识,高校辅导员可以借此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也是对思政网络教育的实践。辅导员要以“青年大学习”为思想引领工作载体,积极动员学生每周网上学习,将三大教育主题贯穿,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让学生真正明白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团认知认同的真正内涵。 3.用好“进支部、进骨干、进网络、进社团”四个工作平台。辅导员要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四个平台更好的发挥作用。思想引领进支部。通过推荐学习材料、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创新文化产品等方式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的走进团支部,让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意义并投身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思想引领进骨干。学生干部可以是普通学生的领航员,在大学,学生干部的影响力持续且深远,打造学生干部培训平台,建立覆盖校-院-班的学生干部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做好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求激发典型示范的领航能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创新。思想引领进网络。不断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打造学生思政新媒体阵地,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想引领特色线上活动,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力求夯实线上思想引领工作阵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理论阐释和现实解读,增强思想引领的覆盖面。[9]思想引领进社团。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通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加入,所以辅导员要充分的运用社团平台,积极关注学生参加的社团,鼓励学生成立理论型社团,通过社团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社群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最大程度化的发挥思想引领实效。例如我校成立海南省首个“作为高校学工队伍中的一员,崇高使命需要我们敢于担当,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奋勇向前。辅导员要强化学生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系统、科学、分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高校辅导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主动作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竞争力,充分挖掘学生“千人千面”特点,展现学生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美好品质。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我们要争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学生工作的热心人、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李静茹 单位:三亚学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3 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教育发展历程中从未明确提出过分众教育这一名词,但采用分众教育这种思维方式来教育学生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这就是现在分众教育的初始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亟需为新时代大学生在思维多元、网络冲击、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做好人际交往、心理适应、情绪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解决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来培养学生和为谁去培养学生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应运而生。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概念阐释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区高校工作者如何通过一些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向大学生施加有特定目的、有系统计划、有具体组织安排的积极影响,促使大学生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预期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所谓分众化是一种动态化的过程和结果,是将原有的整体依据内外在、显隐性、环境变迁等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区分和动态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现实要求。而分众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分”,强调将广义的目标群体进行精确地细分,对受教育者了如指掌,根据“受众”的具体差异,在有针对性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把教育信息与服务有针对性地传授给指定“受众群”的一种模式。分众化是传统教育在分众时代覆盖大众的手段。分众教育能更精准和有效地击中目标“受众”,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新时代新形势下,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将教育资源分众设计并有效重组,制定更符合教育对象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过程中更注重个性发展、深度接纳和持续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工作目标。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元化的,并通过思想内化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政治素养、人格修养、道德品性等的全面塑造。[1]通过采取分众化的教育方式使实施路径更加灵活,培养方式更加精准,教育对象的接受度更高,整个教育过程更顺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教育效果更接地气、更优质。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当代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为当代社会培养更多的全面人才。通过分众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从大学生的客观差异性出发,开展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教育活动,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全面性人才。此外,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完善社会现有形态,也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升自身价值。 三、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发展 (一)新时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动力源 新时代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更具广泛性、开放度、多元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动力源泉。教育资源开放后能够进一步提供教学新动力,信息快速传播、获取方式多元化,能够继续扩展出新思路,数据采集整理及分析研究能够持续提供决策新方案,这种类似思政课分众化教学等创新思政教育的应用模式如雨后春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彼此相互融合,有利于各类优质资源的发掘、组合和应用,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创新。 (二)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出实际要求 新时代新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支持,同时也对其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获得持续化发展。一是坚持新思想铸魂育人。二是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作为我国各高校立身治学之本,作为指导目标,引导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地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学生,并且使其立志将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分众化教育要真正立足教育任务,逐步引领不同类大学生群体走向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发挥聪明才智和能力优势,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中去。三是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新形势下,价值的多元、信息的裂变、新生代的快速成长、新智能媒体的崛起等,既为分众化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时机,也对其良性发展提出了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要坚定政治立场,也要深刻把握环境变迁,着力打造出一支创新型、担当型、奉献型和学习型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同时,思政工作队伍应深入领会学习、贴近时代特征、跟随发展步伐、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内容,逐渐成为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渗透融合发展的行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变得更活、更强、更亮、更硬。[2] (三)新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供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顺应时代发展、助推社会进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实施效果的检验棒。新时代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教育对象群体,设计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育内容,组织各有千秋的育人模式,既增强了主流精神力量,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教育效果。新时代着眼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分众化教育立志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不同精神追求、不同学习认知、不同交往方式和不同心理状态的优秀社会建设者,他们未来会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才能,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路径 (一)精挖教育对象特征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满足学生的思想、学习、交往等差异化个体需求,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差异教育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与区块链的优势,动态分析学生的活动区域、生活方式、网络浏览习惯、交往人群等,梳理出不同群体的差异、特征和需求,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内驱力,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记录。可以效仿教学中错题库等理论模型,形成大学生个人特征数据库,以此研究制定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同时,教育方案要随着数据库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更新。这种精准有效的分众化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教育的各个环节,他们同教育者一起提出建议,研讨思路,创新方法,调整方案,让教育效果更优化。辅导员可以联合思想政治、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优秀教师,利用大数据将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分层,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在课下空闲时间吸引和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建立分门别类的微信群、钉钉群组、QQ群聊等沟通渠道,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政治和热点新闻,在教师指导下为大学生提供案例分析,积极利用评论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 (二)精细优化教育方法 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培养引领不应该仅局限于思政理论的渗透上,而是以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为依据,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培养目标,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发展目标作为出发点,明确思政教育的方向,创新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充分学习和利用新媒体的好时机,尤其是后疫情时期,可以开设云端青年大学习、云端运动会、与你共读雷锋日记、与新农村书记云对话、居家隔离显厨艺等,必须让线下与云端、显性与隐性教育同频共振,让第二课堂也能走出校园,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能飞入云端。丰富的活动素材会吸引各类大学生群体,不但能突破时空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而且能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如今《跟柯南学科学》《高速列车概论》这样有故事情节、受众熟悉喜爱的课程广受青年学生追捧,学生纷纷提前两个小时进教室坐前排位置,课堂上座无虚席。思政课程亦可以包装成“音乐剧”“纪录片”,例如给理工科学生授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计算机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感受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为喜爱音乐的学生开展思政课程时,可以用歌曲《中法战争歌》让学生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用歌曲《劳工歌》让学生感受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用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感受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的矛盾;在艺术学生的思政课堂上,可以定制创意文化涂鸦作业,用艺术作品表达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精心开展协同育人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路径中,精心开展协同育人,将教育对象、教育工作者、家庭、高校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个体应该积极主动地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一方面,主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网络素养,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明晰人生目标。另一方面,积极投身实践,丰富自身阅历,磨炼精神品质,并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积极创造学生与创业人士、归国华侨、公益志愿者、劳动能手、革命后辈的交流机会,积极表达思想、吸收新理念、形成新思路,这有利于分众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持续开展。家校合力应该成为常态。众所周知,学生精神体系的构建与原生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与家长间应存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如有效互动频率、价值认同度和默契互补能力都关乎教育成败。一方面,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要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摒弃完全依靠学校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同时,家长要挖掘和传承良好的家风及家训,要营造温馨有爱、积极上进的家庭氛围,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并将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学生个体的需要勤与教师进行交流,合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了解原生家庭的整体情况,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五育”情况、突出问题多与家长沟通,双方合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精修学生服务平台 大学生作为各高校的主体,其任务主要是学习,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围绕进一步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而努力。在开展学生管理的实践工作中,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层次的教育管理,就要首先着眼于打造出更系统、更负责的为学生们成长成才提供服务的平台。所以,学校方面必须真正充分认识到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并且努力将教师队伍提升为一支具有高标准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团队。身为一名教师,任何行为举止都将会引起学生们的时刻关注,被学生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影响。高校应吸纳和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补充教学资源,引进一批企业精英、创业人士、岗位能手提升实践效果,打造一批网红爆款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主导网络舆论,从而构建思政教师的梯队化和多元化。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优质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大数据平台,这有利于敏锐地捕捉网络变化并及时进行预判,有利于动态掌握学生个体的变化趋势,促进思政教育的数字化。 参考文献: [1]王天佐.大学生分众化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137-138. [2]邹建良.着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政工作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63-64. 作者:苏文捷 单位:沈阳大学
计算机数据中云计算技术篇1 1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然从一个概念逐步深入到了各行各业。现在,大数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传统行业已经慢慢转型,开始利用大数据技术升级换代。同时,大数据的模式和行业形态也层出不穷,这些变化目的都是为企业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云计算作为当前另一热点技术,它实现了互联网上各种资源(如服务器、存储空间等)的无限扩展。从云计算技术的视角,一切都是一种服务,它可以把多种服务进行连接和组合,以满足无限数量的应用程序需求。云计算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付费的崭新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方式,也就是使用多少资源就按多少资源付费。我们把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想象成一个大的资源池,这个资源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空间和设备、应用软件和服务等。通过云计算技术,企业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人力,也不需要和供应商有过多及繁琐的交互,就可以对这个资源共享池进行便捷、按需的访问。目前,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的联系更加紧密。大数据的目的就是充分挖掘海量数据中的信息,以获取数据中的价值。但海量数据的分析对大数据处理是一个挑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云计算作为支撑,对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 2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这一概念最早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1]。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1)数据量巨大。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M、G、T就是常用的比较大的计量单位了。而在大数据的世界里,只有数据体量达到了PB级别以上,才能被称为大数据。目前大数据的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Z(10亿个T)。(2)高效性。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如果没能及时、高效地利用和处理,大数据也变为了一大堆庞大的冗余数据,并无价值。大数据时代,我们有非常硬核的云计算等技术,大数据的交换和传播在网络之间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得以实现。这种高速、高效的特点正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的显著特点之一。大量数据迅猛增长,企业必须快速获取数据并及时做出响应,上亿的数据分析需要在秒级别内完成,数据的创建、移动、处理和筛除都在瞬间完成,几乎没有延迟。(3)数据的多样性。大数据资源的收集是通过互联网、物流网等渠道获得,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决定了数据形式的多样性。主要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三大类。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指财务系统数据、医疗数据、教育系统数据等数据;非机构化数据主要指音频、视频、图片等数据;半结构数据主要指网页、邮件、文档等数据。目前,互联网数据中结构化数据占比最大,而收获价值最大的是这些非结构化数据。数据的多样性使我们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同时也对我们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低密度性。所谓低密度是指有价值的数据在获取整个数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低密度性也是大数据最核心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数据,希望从这些采集来的信息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部分,但这种获取通常是一个很大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所以绝大部分数据是无用的信息数据。如何高效快速的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纯出价值数据,正是大数据时代需要不断解决和完善的课题。 3云计算 云计算概念是在1988年由微软公司的合作创始人约翰•盖奇提出来的,他也提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这一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把互联网世界里的无数电脑和服务器连成一片电脑云[2],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计算机,它可以提供运行与存储的功能,并且还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如今,云计算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云计算提供计算服务,用户只需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方式接入这些云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云服务。客户甚至不需要主机和服务器,这些云计算都能为你提供。同时,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如10亿万次/s)让客户迅速获得自己要的信息和服务。云计算明显优于传统模式,它使企业减少了大量的IT维护人员,从而减少了人力成本。云计算还有一显著的优点就是其弹性扩展能力,它能在客户需要的时候从优提供适合且适量的IT资源,免去了偏多或偏少的存储空间、带宽等。由上述可见,云计算带来的好处很多,但依然不能用一种云计算来解决所有客户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发挥云计算的作用,我们必须从每个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目前市面上最主流的三种云计算类型: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3.1公共云 公共云为第三方云服务供应商所拥有和提供。供应商负责提供所有的硬件、软件和其他相关的基础结构。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这些资源,这种模式安装简便而且费用便宜,客户只需为其使用的服务付费,没有资源浪费。显然这种模式存在欠缺客户化的服务能力。另外,法律合规性、安全措施、可用性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势必会导致一些风险。 3.2私有云 私有云是由其服务的企业来管理,它是专供一个企业或组织使用的云计算资源。在一个私有云环境中,一个防火墙就可以限制用户访问并消除众多企业对于数据安全性和合规性方面的忧虑。企业必须对私有云实施的项目进行精心规划,这种规划包括了理解私有计算的真正定义、安全性、性能以及其他等因素。私有云这些优于公共云的优势是以更高昂的费用作为代价的。 3.3混合云 混合云就是将上述两种类型的云组合在一起。混合云允许数据和应用程序在私有云和公共云之间移动,但这两种云的基础设施彼此独立运行,二者是独特和独立的元素。混合云可直接访问的内部部署私有基础设施,不会受到公共互联网的限制,与公共云服务相比,混合云大大减少了访问时间和等待时间。云计算是以按需分配的模式向客户提供服务。云计算服务目前大致分为有三大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3]。(1)基础设施即服务:这是三中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客户可以采用即用即付的方式,从供应商处租用服务器、存储空间和操作系统等基础设施,供应商提供相关的维护工作。(2)平台即服务:这种云计算服务主要为使用者提供开发、测试和管理等所需要的环境。开发者无需考虑开发设计中基础结构的设定和管理,便能轻松地创建Web或移动应用。(3)软件即服务:这是三种类型中最便捷的一种。供应商不仅为客户提供所必须的基础结构和环境设置,也为客户提供管理软件应用程序,并负责软件的升级、维护、安全等工作。 4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区别及关联 4.1区别 大数据和云计算最根本的区别是两者侧重点不同,大数据只涉及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而云计算则涉及基础架构和资源的分配。 4.2关联 虽然大数据和云计算侧重点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独立无关的。相反,大数据和云计算在资源的需求和处理上,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大数据和云计算都是当下最具价值的技术之一,很多企业都致力于将两种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降低投资成本的同时,为公司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利益。大数据为云计算在对实时更新的海量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云计算提供的计算资源服务,又支撑起大数据的不断挖掘。大数据的挖掘是以云计算作为平台,而从大数据中提取出价值信息和规律,为云计算带来了无数的好处。云技术的进步,完善了大数据的分析,更有效地整合各种渠道的数据。云计算提供了相对于传统的基础架构更加灵活、简便的基础架构,对各类海量数据的分析变得可行和容易。大数据和云计算两者的结合,还优化了企业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问题。在安全性和隐私性方面,系统集成商引入了具有弹性和可扩展性的私有云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云数据一般是在云存储服务器的中央位置进行存储和处理,服务提供商和客户将与之一起签署 服务水平协议,以获得他们之间的信任。如果需要,提供商还可以利用所需的高级安全控制级别,保护大数据免受威胁,让云服务商更好地存储和维护数据。5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数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未如此紧密过。从当前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局面来看,大数据和云计算必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们将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创新并将带动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出现。然而目前,这两种技术都还处于发展阶段,都还有很大优化改进空间。所以,我们还不能说大数据和云计算已经完美结合。另外,大数据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用户敏感信息和数据的泄露防不胜防,这些个人隐私数据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做一些非法获益的活动。所以,大数据时代我们在享受时代红利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目前,两大技术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过程也在日益完善和改进,这也是大数据和云计算两大主流技术未来的使命。 作者:雷开春 单位:宜宾学院 计算机数据中云计算技术篇2 1引言 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应用云计算技术不仅能够提升数据处理便利性,还能保证数据挖掘和处理效果,应重点结合数据处理的特点和需求,完善相应的平台,合理设计不同的模型,重点开发服务客户端,增强应用的可靠性,发挥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价值,达到预期的技术应用目的。 2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价值 2.1有助于增强数据的挖掘和处理效果 云计算技术在新时期的环境下应用到计算机数据处理工作中,能够在先进技术的帮助下增强数据处理的效率,保证数据整理的效果与优化水平,保证各类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快速进步的过程中出现海量的数据信息,规模很大、数量很高,导致数据信息的计算处理数量增多,传统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数据处理需求,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不会受到设备方面或是其他因素的限制,高效化挖掘数据信息内容,增强处理的性能和水平,获取价值更高的数据信息。 2.2有助于增强数据处理便利性 传统的计算机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硬件设备处理数据,不能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同时需要提高硬件的配置,对各项数据处置的有效性造成不利影响。而采用云计算技术之后可以打破时间、空间方面因素的局限性,综合性处理各类数据信息,借助云端的形式、云计算平台的形式等,准确处置各类数据信息内容,增强处理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优化工作模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处理、稳定性管控。 2.3有助于增强数据应用效果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促使了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数据信息处理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多,传统的工作方式、工作理念已经无法保证大数据的有效性处置,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降低质量,减少工作效率,很容易出现数据应用的效果问题,应用的范围小、处理效率低。而在使用云计算技术之后可以最高程度上拓宽数据处理的范围,为各类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按照各行各业的数据处理特点、处理内容等针对性地处置,推动企业与社会的经济进步[1]。 3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措施 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强便利性和效果,还能推动企业与社会的经济进步。因此,数据处理期间应重视云计算技术的使用,发挥先进技术的价值和作用,确保数据的高效化、全面性处理。 3.1完善数据处理平台和模型 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工作中积极运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应完善平台系统模式,为用户提供基于计算机系统的云计算数据信息处理平台,使得用户能够高质量进行系统的应用和操作,强化部署处理的效果。并且在平台中还需设置各种不同的操作平台、语言环境,便于增强数据加载的效果、数据处理的水平。同时,还需合理设计数据的处理模型,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部分,在网络系统中合理使用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架构,以用户各类需求为基础创建不同的模型,优化性地配置技术资源,完善程序模型与系统。在模型设计的过程中,应在虚拟机设备中创建数据流的应用程序、应用模式,结合所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特点和情况创建模型,完善分布式计算功能,健全其中的服务软件,这样除了能够减少云计算技术应用的成本,还能提升数据信息处理和应用的便利性。 3.2健全数据处理表达公式与安全保障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应的表达公式,合理设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流,创建客户端部分、云端部分、无线网络部分相互整合的模型,使得云计算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模型依据。对于公式表达而言,涉及的知识内容很广,可以建设相应的数学模型,完善开发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公式表达机制,从而增强数据处理工作的有效性、可靠性。同时,还需按照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需求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使用病毒查杀系统、防火墙技术等处理,在多种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实时性拦截病毒,科学设定网络认证形式、访问权限的标准,维护所有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时代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已经开始重视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形成了正确的安全保护观念,为保证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安全水平,应强化各类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例如:研究开发和使用加密技术,在数据信息存储环节、传输的环节有效进行加密处理,预防发生泄露问题或是被篡改的问题,并且在数据信息计算环节也应使用加密技术,提升安全级别,有效维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水平。再如:采用先进的安全协议技术方式,将密码作为基础,设置安全通信交互性的协议,利用加密数据信息的方式增强所有数据内容的安全水平,预防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或是风险问题[2]。 3.3合理开发客户端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快速进步与发展的进程中,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上网的领域中,各类移动客户端开始大范围推广应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便利,增强用户数据信息处理的效果。在此情况下,可以按照用户的数据信息处理需求合理开发移动客户端,按照软件情况、硬件设备的情况等,增强客户端的兼容性,总结丰富的经验,合理开发移动客户端的情况下增强云计算技术应用的基础保障。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结合云计算技术特点和情况合理开发客户端,使其能够顺利地运行,增强用户数据处理的体验感,同时还需按照数据处理的特点情况,严格控制客户端中各类数据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形成良好的保障作用。 3.4合理应用混合云计算技术 对于混合云计算技术来讲,主要是利用公有云的形式、私有云的形式完成数据处理工作,虽然此类技术在初期开发的过程中成本很高,但是能够将技术的优势体现出来,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有效规避发生问题。在合理应用混合云计算技术的过程中,应最高程度上减少数据处理成本,提升各类系统、各类技术的利用率,完善技术的开发计划、开发模式,在有效运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避免出现问题,增强工作的质量[3]。 3.5健全监督管控机制 云计算技术在实际发展的进程中属于新兴技术,发展时间很短,虽然已经开始推广运用到很多领域,但是尚未形成成熟的应用模式。再加上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主要是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很容易发生信息泄露的现象、受到恶意攻击的问题或是数据信息滥用的问题等,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就是缺少较为完善的监督控制机制,不能快速性、准确性发现问题,难以保证技术的应用质量。因此,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合理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完善其中的监督管控工作机制,监督整体的数据处理程序和流程,健全其中的监管工作模式,预防发生风险问题或是其他问题,使得技术的应用向着健康性与稳定性的方向进步。在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应重点监管黑客攻击的行为、网络不安全的现象,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应对,以免出现用户数据丢失的现象、被篡改的现象。同时还需在监督过程中完善数据规范性体系、标准化体系,严格按照此类标准要求监督,如果发现技术在应用期间出现不标准、不规范的现象,必须严格地进行惩罚,从而保证数据信息的高质量、高效化处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价值[4]。 3.6完善相应的硬件系统 企业在应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应确保硬件系统与硬件环境的完善性,搭建云计算数据中心,完善其中的数据信息存储系统、网络系统、生产服务系统、应用系统等,开发建设先进的硬件设备,使其在隔离状态下良好使用。数据中心开发方面为保证数据信息的有效存储,应引进先进的存储硬件设备,将控制器的硬件和SAN硬件相互衔接,利用开源软件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存储服务,同时还需为开发方面、备用测试方面的集群提供数据存储服务,完善网络环境,保证物理交换设备和服务器之间能够良好配合,交换机设备可以实现各类数据信息的交换、管理目的。 3.7增强数据分析的效果 传统的数据处理工作中所使用的技术会导致数据存储方面、数据库系统处理方面的成本过高,不能完善地收集处理各类数据信息,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海量数据流处置和分析需求,很容易出现数据拥堵现象或是其他的问题,难以合理进行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的分析存储,严重影响数据的良好处置和发展。在此情况下,就应结合企业的需求科学运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创建数据分析的模式,准确定义用户数据信息的类型,使得信息向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云服务平台领域中设置接收服务器的部件,全面收集、整理和处理各类数据信息,借助后端处理服务器的技术进行数据的上传与计算,完成计算任务之后进行更高层次的合并处置,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系统之内,实时性地升级、改造,保证数据信息的存储效果、分析效果、管理效果与开发利用水平,有效规避预防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进步的环境下,数据处理工作受到广泛的重视,科学运用云计算技术处理数据信息不仅能够增强工作效果,还能改善目前的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环境下应重点使用云计算技术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完善数据处理机制、模式和体系,不断优化各类技术的应用机制,发挥先进云计算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作用价值,保证工作的良好执行。 作者:赫磊 李纪鑫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数据中云计算技术篇3 0引言 使用传统的计算机技术,主要的原理是需要购买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然后将二者组成一个系统,创建一个处理平台,在平台中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储存和处理,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只能在局域网内实现,而且比较局限。但是使用云计算技术却有不同之处,运营商就可以提供一个计算和储存数据的平台,使用者只要有权限和终端,就可以使字资源得到获取,可以计算和储存数据。采用传统的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其处理的容量较小,但是使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处理,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云计算如今已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云计算的平台比较方便,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步骤,使用者不需要继续购买软件和硬件,这样使成本极大的降低,同时也不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可以使企业减少投资的成本。 1云计算技术的含义 云计算为计算机提供资源,但是这个资源是虚拟化资源,云字所代表的含义是计算机互联网,如今的网络是在不断发展的状态,所以对于云字的概念也有了变化,云字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抽象的含义,主要是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处理,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使用云计算技术具有自己的优势,拥有很高的运算效率,每秒钟可以达到150000次,这主要是因为云计算的计算功能比较强大,同时还可以模拟天气以及金融市场。通过对移动客户端和电脑进行连接,操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在云计算中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对需要付费的数据进行处理,为使用者处理数据提供了方便。我国在使用云计算的时候,大多数采用的是iaas等模式,可以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涉及,不仅在电脑上可以使用云计算,在手机上也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但是在使用云计算的同时,不仅有其使用的优势,同时还将看到所欠缺的信息资源,这对于云计算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所以一些研究的专业人员,在对云计算探究的时候,还需要优化处理云计算的处理软件。 2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虚拟的处理数据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储,同时也有处理数据的功能,云计算技术有网络就可以使用,不需要计算机硬件设施。云计算的主要核心技术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通过使用云计算技术来存储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采用的是分布的方式,可以使数据能够顺利被储存,储存数据的效率较高。在对数据进行存储的时候,可以在计算机中储存多种文件,使数据可以的存储更加可靠。第二,使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在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分析和处理数据,同时也可以使数据之间合理匹配,使用云计算技术,有利于提高数据管理的可靠性,使数据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第三,通过使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编程,使用云计算编程模型,只要通过翻译就可以进行数据编程,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更加便捷。第四,使用云计算技术,有利于提高数据的安全。如果出现网络软件异常的现象,云计算平台可以检测异常软件,可以对不正规的程序进行处理,使客户端更加安全。 3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3.1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 云计算的安全是一种新的概念,在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需要对数据的安全进行保障,所以就使用云计算的方法和手段保障数据的安全,如果使用的用户端很多,那么计算机数据就会越安全,如果使用云计算较多,可以将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都可以覆盖进来,如果计算机出现木马病毒,或者计算机被感染其他病毒,云计算可以将病毒截获,这样可以使计算机数据的安全得到提升。云计算的安全性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要是关于数据安全的问题,用户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需要有权限访问的限制,只有使用正确的密码才可以将数据传递出去,云计算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会对数据进行比较深奥的防护,对于一些数据,即使可以将数据看出,密码也可以得到保障。第二,同时还需要进行双重认证,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对数据进行传输的时候,用户可以访问或者拒绝数据,云计算可以对用户密码进行设置,同时还需要有验证码进行验证,主要的体现是在手机中,可以收到验证码,同时还可以将语音和图片来进行验证,如果用户正在被访问,用户可以对登录的问题进行拒绝,用户计算机中的数据也可以得到保障。第三,使用云计算技术,还可以保护用户的登录地点,用户在登录的时候,可以通过定位的方式将登录的位置显现出来,但是通过使用云计算,可以将登录的位置进行隐藏,那么其他人就不会知道自己登录的位置。使用云计算技术,还有邮件服务的功能,如果用户在其他地点进行登录,还可以保证数据信息安全。 3.2云计算技术为数据提供平台 云计算技术在服务过程中,主要包含两种功能,第一种是TaaS基础设施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主要是将计算机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主要的内容包含对空间的存储,同时还有对网络进行连接,同时还可以部署系统软件和应用的程序,用户使用的平台产品包括华胜天成等平台。同时还包含PaaS平台,为客户提供了操作系统,用户通过对平台的使用,可以将自己的需求进行部署和运行,但是对于底层的基础设施无法控制和管理,只能使自己的应用进行控制。 3.3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优势 在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使用云计算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让人们将资源能够资源共享,同时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网络环境,同时还可以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储存,还有获取数据的功能,同时还有获取和传输数据的功能。除此之外,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结构体系,云计算作为技术的中心,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如今越来越重视对云计算的应用,同时还具有重要的价值。 3.4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不足 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地处理计算机数据,同时也为计算机数据处理提供方便,但是在安全方面也有一些安全风险,现如今,有很多违法人员为了谋取利益,利用计算机技术去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会使计算机中的一些数据文件丢失,这样会使公司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使用云计算技术处理数据存在的安全问题,是计算机数据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云计算在使用的过程中,自己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云计算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比较开放,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使数据传输的时候安全性受到影响,所以有些数据在表面上可以得到保密,但是对于网络的整个数据信息无法进行覆盖,还存在一些安全风险。 4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有效应用对策 4.1提升云计算的安全性 计算机数据的安全问题是人们比较重视的问题,计算机在传输数据的时候,更加需要保障数据的安全,这样才可以使传输的数据更加精准。通过对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可以使云计算的保护作用更加明显,所以一些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探讨,通过数学等方法进行加密工作,避免计算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泄漏出去,同时也可以对数据存储进行保护。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将书打乱,将64位分解成32位,然后再次将其分解打乱,这样才能对数据进行保护。除此之外,也需要强化安全协议,在对密码进行建立的时候,需要有安全协议,要制定出密码,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运算密码的解密工作时,需要对其进行精准运算,保证密码可以保密,也能够顺利解开。 4.2注重云计算技术的研发 在对混合云计算探究的时候,需要对私有和公有的云计算进行融合,这样混合云计算才可以被形成,可以将硬件的价值得到提高,混合云计算的优势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和个人进行服务,这是云计算未来发展的趋势。 4.3做好移动云服务研发工作 近些年来,更多的用户已经喜欢使用移动端,而且其应用比较广泛,云计算会逐渐在移动端中应用和发展。所以可以开拓数据通信信息,在研发移动云服务的时候,可以完善对windows的迁移工作。如果移动端发生不顺畅的可能,工作人员需要研究和探索,使数据传输更加流畅。在进行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加密管理,在用户使用权限方面,也要进行管理。不要出现用户信息被盗取的现象发生。5云计算的新型算法采用R-Eclat算法,可以使很多复杂的步骤进行简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提高了效率。 6云计算模型的构建 在使用云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构建云计算的相应模型。云计算有较多功能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进行分布式计算的能力,同时还有将现实进行虚拟的功能,所以可以处理计算机中的一些数据,使一些应用可以进行迁移,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云计算使能源开销得到降低,使云计算技术得到绿色发展。移动用户构建数据流应用时,可以采用虚拟机进行构建,云计算的空间里,通过无线局域网可以构建对大数据进行处理的,模型,通过应用云计算进行模型分析,这是一个无环的流程图,需要选择一系列的组,还有相应的远程数据,通过这些组件制作节点。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采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处理相关数据,对于一些组件可以选择相应模型。为了使云计算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从动态管理进入到自主化管理,可以进行适当调节,通过使用云计算,能够将物理网络明显的映射出来,客户的不同,需要的服务类型也有所差异,建立资源配置模型,构建出处理大量数据的模型,在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无用的节点剔除,选择最符合的路径进行构建云计算的模型,这样可以使能力开销得以降低。网络作为中心点,所以网络中有云计算的组件和构架,可以创建一个以数据为核心的程序,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会更加方便。 7结语 通过使用云计算技术,使计算机数据处理得到了发展,通过对技术进行研发,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使数据信息减少丢失或损货现象发生的概率,通过将安全协议与混合云计算共同合作,可以使处理数据所需要的成本得到降低,而且还可以保障计算机数据的安全,但是使用云计算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隐患,所以,为了使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中发挥良好的优势,需要从云计算的安全性出发,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使云计算可以更好地储存和传输计算机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欧晓勇.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与发展策略[J].激光杂志,2017(4):45-46. [2]张淑兰.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8,9(13):144-145. [3]何光军,管群,韦方强,等.基于云计算的灾害数据处理方案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3):74-79. [4]梁昊.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大数据分析中的运用:评《云计算与大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20,458(16):274-274. 作者:何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