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论文:浅谈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教学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广泛吸取相关领域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一节富有创造性的课会富有魅力,在教学中教材内容确定以后,教师的工作就是解决形式问题,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讲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一节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很注重教师课堂上对于工艺设计作品的阐述和分析,换个时间和地点,学生的反应却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完全是一种移植,这是老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听任这种态势的发展,将大大不利于为我们现时代的工艺美术设计教学。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应解放思想,不拘与传统观念,乐于接受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中勇于创新,运用独特思维方式。比如在《装饰美术字》教学中,字体结构是难点,学生难以掌握。我们可以把数学分式概念(比例、平行线、对比、均衡等)引进,指导学生合理安排笔画位置,克服难点,提高效果。在意识品质上,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进取心和好奇心,为学生在渴求和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树立榜样。尤其是在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更应该不断进取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调整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工艺美术教学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象是意的寄托物,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个概念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审美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元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其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及主体性,让学生认识到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着主动构建知识的工程,而不是将课本知识和教师的只是简单的装入学生的头脑的过程。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扭转“一言堂”的模式,积极创设情景,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里的东西,在一定审美氛围中让学生轻松接受新型刺激,激发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作的源泉,在想象力的驱动下,学生的创作能力得以发展,这样的作品是学生自信心发展的动力。学生自信心的增强会直接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的去创作作品,长此以往,这样的良性循环对学生意志品格的形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利用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培养其竞争意识,号召学生“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正处于少年争强好胜的心里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他们的这种意识,有意识的运用分组教学法,作品展示法等,让学生进行自我对比自我评价,从而达到自主积极的学习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辅助手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的主体性,就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到社会中去锻炼。如在广告装潢设计课程中,在讲授过基本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市场调研,了解产品包装、广告、图形、文字的构思、构图及其制作过程,并且鼓励学生到广告公司亲自动手实践,在制作工程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差距,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也非一蹴而就的。 人们头脑中都有一定的思维方式,而定向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的天敌,生活中只有摒弃定向思维,才能发现平常实物下的不平常,才会“不走寻常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另外,鼓励学生多欣赏优秀设计作品,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的感受艺术形象,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条极佳途径。 诚然,工艺美术学科素质教育只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但绝对是不可缺的。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工艺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呢,当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所教授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不是对美术作品的量的积累,而是从中感悟艺术形象内在的意,以此来磨练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情感想象能力,并且最终达到对学生人格形成和完善的人文性素质教育。 本文作者:葛明亮 单位: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工艺美术论文:探析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特征 传统工艺美术品在社会价值和现实功用方面体现了“用”与“美”相统一的造物原则。崇尚心性与物质的交融统一、人为与造化的和谐默契,追求天时、地气、技术、材质与文饰等诸因素间的关系协调、相宜。切合这种人文理想并长期积累形成的法度、原则和技艺,构成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是造物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这种造物文化一直传承至今。众多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无论是从主题、图样还是材质与制作技术,无不追求文化上的高品位。许多大师、艺人在刻苦钻研、提高技艺的同时,都十分注重深化作品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嘉定竹刻的已故名家徐素白老人(1909~1976)在潜心研习竹刻的同时,还经同乡名画家冯超然的推介,与上海书画雕刻界的众多名士交友合作,切磋技艺。和他谈画论艺的著名书画家有江寒汀、钱瘦铁、唐云、程十发、乔木、沈尹默、邓散木、白蕉、马公愚等等,与书画家交友和合作不仅提高了自身艺术修养,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文化艺术内涵[1]。就连一般的工匠也明白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的重要性。因为,文化艺术素质低下,就无法体会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的文化意韵、审美情趣,也就无法制作出文人士大夫们认可的工艺美术作品。供需双方的互动进一步推动了传统工艺美术品文化品位的提高。传统工艺美术丰厚的文化价值,奠定了它的文化产业地位。 产业价值 从产业价值上看,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具有三个特点:资源消耗少,低碳环保;投资小、产出大、见效快;劳动就业容量大、产业价值高。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原材料来源广泛、普通,多就地取材,有些还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材料能源消耗少,资源利用率高,附加值大;同时,环境污染小,是无烟工业。一根针、几缕线、一块石头、一个树根,简单平凡的原料,创造出来的却是独具匠心的神奇。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就是凭一根针、一块布、几缕线,再加一个木绷架就可以开展生产。然而,挑制出来的成品却因艺术风格独特、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而蜚声海内外。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角度来衡量,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符合低碳产业的划分标准,在当前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推动下,产业发展机遇好、前景广阔。传统工艺美术孕育成熟于民间,技艺以师徒制或家族传承的方式存续在广大民众之中。产品审美与实用结合紧密,涉及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受人们喜爱。产品生产具有手工为主、设备简单、就近选材、本地加工的特点,因而固定资产与原材料投资小。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衡量,单个产品成本低,商品价值高,产出大,见效快,最适合发展中小企业。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所在的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从2008年至今先后有惠龙、润芳、金百灵等3家挑花生产企业工商注册成立,并在望江县鸦滩镇建设了挑花一条街,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的文化产业建设。传统工艺美术的多数产品是以人工制作为技术和审美特点的,同时,多数制作工艺也要依赖手工技艺和匠心、耐力才能完成,机器生产无法替代,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劳动就业容量大。诸如“望江挑花”一类的刺绣行业,从业人员多。仅望江一县就有专业挑花工人800多,业余的不计其数。目前,全国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人群达到了500万人;而中国农村中,从事草柳编之类的庞大工艺加工群体,也约有2000万人[2],并已在全国各地形成许多文化产业园区和批发交易市场,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2006年,我国已经形成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56个,产值449.90亿元,从业人员123.73万人(包括社会加工人员);产业集群23个,产值1110.79亿元,从业人员249.88万人[3]。 经济价值 传统工艺美术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工艺美术品的出口创汇,在全国出口创汇总收入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生产与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年底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共有4.97万个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13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258万人;在出货值方面,2006年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出货值为1420亿元,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39.4%[3]。2008年,全国4767个工艺美术制造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882亿元,其中出货值1085.53亿元[4]。2010年,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已达到8000亿[2]。由此可见,工艺美术行业产值增长迅速,经济价值日益增大。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一直深受各国人民青睐,在国际礼品市场占据很高的份额。国际礼品市场需求巨大,仅美国每年有740亿美元,德国160亿美元,日本15万亿日元,西班牙2.8亿欧元[5]。可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产业的经济价值诱人。2011年前三季度,沈阳工艺品出口累计2788批次,出口创汇462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亿元,出口目的地有美国、德国、荷兰等欧美发达国家。沈阳工艺品出口自去年突破1亿元大关以来,再创新高[6]。需求巨大的国际市场,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意韵、造型样式和工艺技巧等文化、艺术和技术资源,许多产品制造领域都可以吸取运用,涉及众多行业、几百万家中小型企业、成千上万种产品。如生活日用品的外观造型设计,环境艺术与室内陈设、软装饰设计,卫浴陶瓷洁具等产品。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科学地加以提炼,并与现代设计理念以及相关行业现有的技术和工艺深度融合,设计创新出众多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的产品,必将会强有力地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工艺美术产业的经济价值。 创意特征 在所有产业的组织结构体系中,都应该有“创意”这一要素,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来说也是如此。没有创意要素支撑的只能是加工业,这是很难持续发展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具有创意特征,主要表现在产品创作、生产的特点上。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品对抽象的寓意等的视觉物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创意特征显著。如“望江挑花”制品的挑制,挑花的人物、花卉、飞禽等造型简洁、夸张,变形稚趣可爱、大胆生动,不以外形的逼真摹拟为目标,而把物象作平面化处理[7]。这种平面化的夸张、变形方法,是为了适应制作工艺和审美取向以及世俗情感而设计的,是在创意思维引领下产生的,充满了智慧和创意的火花。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创意特征,更突出地反映在“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创新产品生产特点上。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品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用品,审美的形式与使用的功能的完美结合就是创意的一种具体体现,在视觉上必须顺应消费者的时尚审美意愿,功能上必须满足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为了满足以上两个要求,就必须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创新与统一。仍以望江挑花为例,一方面必须设计出符合今人视觉欣赏追求的图案,另一方面必须寻找适合运用挑花的产品类型,然后才能进行图案与产品之间的对应设计与制作,整个过程每一步都是在创意指导下展开的,是实现“用”与“美”相统一的创造。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创意特征,更集中地体现在工艺美术产业在造型、品种、技法、生产方式、材料、功能等方面,千百年来不断的创新上。传统工艺美术品的造型设计,一直随着人们的视觉审美追求、器物的形制以及用途的变化而演变。每一次对变化的适应都是一次造型上的新创造。如从红山文化的玉龙到明清龙椅上的龙,其间有多少凝聚着创意智慧和匠心的不同形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工艺美术品种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发展,覆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工艺美术更是不断追求着生产方式和制作技艺的革新进步,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从盘、捏、拉、塑、刻、画、吹、錾、铸到冲压、喷涂、电镀、切割乃至电脑设计、自动控制等技术。每一次的技术进步必然引发生产方式的革新,导致由个人、小作坊的全程生产向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生产的转变。传统工艺美术在继续运用泥、石、草、木、棉、纸、布、金、银、铜、铁、锡等传统材料的同时,也在不断运用新材料,如塑料、塑胶、矿物、废品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等等。同时,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也不断深入到各种不同功能的产品领域。千百年来,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品种、技法、生产方式、材料、功能等方面的不断更替演进,创意是其内在的原动力。#p#分页标题#e# 本文作者:朱胜甲 朱小龙 王天岚 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工艺美术论文: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传统工艺人才“青黄不接,亟待新添新生力量”成为苏城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之一。本文以本校雕刻艺术设计(玉雕)试点班为例,创新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推动民间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助力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 【关键词】民间工艺;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创新 苏州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美术之乡,苏绣、缂丝、核雕、玉雕等传统工艺更是闻名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民间艺术发展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工艺文化人才成为推动工业文化教育,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根据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需求情况,由苏州市政府,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及企业单位提议,成立苏南民间工艺学院,将民间工艺传承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中。正是由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在民间工艺人才的培养中,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合作办学成为苏南民间工艺学院的办学特色。在近年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了“政府引导、学院搭台、大师唱戏、校企合作、共促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一条适合传统手工行业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一、完善校政行企合作机制,规范合作管理 1、发挥校地共建优势,成立校政行企合作理事会。学院联合政府行业企业成立合作理事会。在工艺美术文化人才的培养中,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作用,完善顶层设计。学校根据政府需求、行业标准、企业条件,开展工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从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合作关系,加大政府行业企业在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话语权,因地制宜,进一步发挥各方合作优势。依托政府支持,借助行业指导,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收益的“多赢”格局。依托政府支持,借助行业指导,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收益的“多赢”格局。2、整合社会优势资源,成立文化创意产教联盟。学院与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地方政府联合发起成立苏南工艺文化创意产教合作联盟,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建立学院、政府、行业、产业四方融合新平台,加强深度合作。着力推动民间工艺产学研工作,服务产业发展,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研究和推广应用,探索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3、坚持现代学徒制,创新校政行企合作运行机制。学院成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学院院长,政府分管领导,企业管理层,工艺大师等。真正使得合作四方都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达到相互渗透和融合,积极推荐实质性合作。在运行中,坚持“二六原则”,即两个建设和六个环节。(1)加强“传统手工专业群建设”和“大师工作室建设”。通过社会调研,结合周边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学院开设橄榄核雕刻、玉石雕刻、红木雕刻、刺绣等多个专业,形成了具有吴文化特色的专业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要求,变原有的教学实训室为工艺大师工作室,重建教学示教场所,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创新形成“合作办学、大师治校”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建立集产、学、研一体的合作运行机制。(2)贯彻六个环节。为了有效培养人才,实际运行过程中,始终贯彻六个环节:①分析合作办学背景和基础条件;②明确合作思想、思路及原则;③确立合作总体及具体目标;④制定详而可行的合作建设内容并加以实施;⑤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措施;⑥创新高效稳定的管理机制。 二、拓展校政行企合作平台,丰富合作内容 1、搭建专业建设管理平台。学院引进政府、企业及行业人员担任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与委员,共同承担培养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及工艺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实际教学中,加大实践比重,采用“拜师学艺”“双师教学”形式,创新培养有创意、善工艺、能设计、会制作、懂经营的高技能人才,具备传承与创新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传人”,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建设。2、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在近几年的合作办学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先后与中国工艺文化城、姚建平刺绣艺术馆、宋水官核雕艺术官、蔡梅英刺绣研究所、苏州古吴绣皇工艺有限公司、苏州钰轩工艺有限公司、苏州核记艺术品有限公司、苏州金忠玉石雕刻厂、苏州聚海阁核雕工作室等国内知名工艺美术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实习基地33个,并不断与其他行业企业建立联系,开展多方位,多样化的合作。3、搭建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学院主动寻求有使命感、责任感和传承创意传统民间工艺的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构建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开设“非遗传承”试点班。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学院在2014-2016三个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了核雕、玉雕、旗袍、刺绣等8个“非遗”现代学徒制试点班。试点班采用小班化教学,创立“五合一”模式:即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室与作坊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就业与创业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实现民间工艺人才培养体系的技艺先进性。学生在完成正常教学活动的同时再由企业师傅“一对一”传授技艺,这一新的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将实习变成一个持续实践的过程,学生在大一就能接触到行业发展,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现实化。4、搭建专业师资管理平台。打造“讲台上能讲课、工作室能示教”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院通过合作已聘任引进了多位企业人员来校任教,他们都是具有十年以上从业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师傅。在上得讲台之前,学院按照教师教学要求对企业师傅进行培训,要求企业师傅具备家教学能力。 三、深化校政行企合作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以“大师工作室”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校政行企合作。工艺大师工作室全面实施校、政、行、企合作机制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由大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联合招生招工方式,制订教学方案,开发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建设多方考核标准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合作课程与教材的开发,重点开发玉雕、核雕、服饰刺绣、珠宝首饰鉴定等工艺系列教材及工艺实训指导书。创新以项目为导向的工艺大师线上答疑,线下指导的教学方法,工艺大师采用一对一教学,学生实现了从鉴定、设计、制作、营销为一体的“非遗”项目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包括创新产品设计、加工,及市场推广创新能力等。创立了“五合一”模式,培养同学对“非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订单式培养"、引进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等,对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探索了一条集传承与创新、技能实用与市场需求、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以“移动互联网+民间工艺”建设为平台,创新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利用软件技术优势,由苏州高新区政府宣传部倡导,由我院主导,产业联盟各企业参与筹划开发的“互联网+民间工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我院目前正着手拟定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大数据中心和大师互动教学网建设,逐步建成集行业标准、非遗数据采集分析、大师互动、网络教学、项目研发、成果、评估拍卖、展览展示等为一体的“互联网+民间工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3、以“中欧手工艺设计研究所”建设为契机,培养国际化工艺人才。今年6月,经过协商我院与奥地利AULADirectGoodsGmbH联合成立中欧手工艺设计研究所。研究所的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共同研发产品,促进学术交流,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打造非遗品牌,提升“非遗”的国际影响力。并与高博国际学院、加勒比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办学,派工艺大师到孔子学院传授民间工艺文化。寻求英国、德国等国际手工院校及国际工艺大师合作,互派留学生和成立国际工艺大师工作室,开展科研、培训、交流互访等多项合作。 作者:孔庆婷 吴佳芬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工艺美术论文:中国传统茶具设计中工艺美术的运用 摘要: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精神文明发展与物质生产水平总体处于平衡状态,两者结合产生的物质成果就是艺术作品。工艺美术的创作理念源于设计师,因此设计作品往往受当下流行趋势和设计师自身水平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文化烙印。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转型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传统茶具设计为例,首先就文化创意产业下工艺美术新思维进行梳理和介绍;其次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下我国传统茶具设计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做出探讨。提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符合新时期工艺美术发展需要的发展建议,以期对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中国传统;茶具设计;新思维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思路是创意,即通过对文化进行刻意包装获得经济价值,生产的产品具有很高普遍性和附加价值。工艺美术产品是设计思路和生产技术的结合,可以帮助区域经济带来实际利润,因此,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茶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我国历史上茶具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审美的表达,具备文化附加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现阶段,传统茶具的设计开始趋于模式化,一味的模仿古风设计使茶具失去新意,无法与时俱进,本文提出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对实现现代工艺和传统文化结合展开研究。 1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工艺美术新思维 目前,世界范围内各国均对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保护发展,例如:日本的木雕艺术、瑞典的金属编织艺术等,将传统文化与多功能设计相结合,使产品兼具现代都市的简约理念和传统文化内涵,是实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1工艺美术新思维 工艺美术是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基础上出现,是手工匠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美学,操作中将技术与设计完美结合,成为兼具实用属性和艺术审美的产品。工艺美术作品采用的材料一般具有普遍性,以方便批量生产,是在劳动中创造的美学,例如:紫砂壶最早出现于宋代,明展鼎盛,具有不易变形、透气不渗水、耐冷热不烫手等优点,以龚春为首的优秀工匠创造出大量造型优美茶具,外观上与书法、绘画、诗词进行结合,使好的紫砂作品具备一定收藏价值。实践中,设计思路使生产技术富有美感,生产技术提高又为设计思路的实现提供可能,传统茶具设计往往包含了设计者对茶文化理解。工艺美术的发展一定是与当下审美相关,传统茶具的生产需要依赖技术但不仅仅只是技术,过分追求技术和材料的革新,无法传达出艺术内涵,一样不能达到打动消费者效果。从材料上看茶具不再局限于陶瓷、紫砂等常见材料,骨瓷、玻璃等形式也开始受到欢迎。当前为配合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加入工艺美术基础课,将现代科技引入工艺美术发展,通过培养了解茶文化和工艺美术加工技术的综合人才,使传统茶具设计焕发新的生机。 1.2传统茶具设计发展现状 传统茶具设计是我国茶文化的具象化表现,深受各级政府和茶文化爱好者重视,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茶具设计是否应当加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茶具更多作为私人藏品,不断推高的价格使茶具赏玩趋于小众化,除了茶艺爱好者外,多被收藏家持有,一般民众对传统茶具关注度低;其次,茶具生产工艺缺乏革新,传统手艺人掌握着代代相传的手工制造技术,但设计理念相对单一,设计者本身也不具备对现代文化融合的能力,很难根据时展做出变通,茶具设计一般不符合年轻人喜好;再次,消费者购买茶具往往需要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茶饮品的爱好,当下年轻人对茶文化的了解不深,在饮品消费上选择极多,选择茶饮品且使用传统茶具的概率不高,相关工艺美术设计传承出现问题;最后,传统茶具设计缺乏一定产业背景,相关人力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都存在局限,在文化创意产业下发展缓慢,很难实现经济效益转化,同一时期其他工艺美术产品的发展,逐步取代传统茶具市场。 2文化创意产业下我国传统茶具设计 2.1影响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因素 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发展与社会文化及生产技术息息相关,使用材料从早期的石器、木器,到陶器、瓷器、紫砂和现代流行的玻璃,形状设计流畅自然,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兼具实用和收藏价值。传统茶具设计一般具有区域特色,即与产地及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出现,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增加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可,为我国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产品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影响我国传统茶具设计的工艺美术新思维主要包括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第一,设计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设计理念的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不同设计师对传统茶文化的不同理解,会做出完全不同的产品,现代工艺美术需要在思维过程中考虑到使用者使用需求和审美趋势,并通过制作实践这一理念;第二,技术方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艺,不同表现手法,对茶具的最后造型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技术选择上必须与设计相匹配。设计和技术不断磨合适应的过程,会对传统茶具工艺美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产品表现力不断增强,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2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 传统茶具想要得到发展必须与现代生活相适应,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形式,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的简约时尚设计风格,让传统茶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工艺美术发展的关注,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进行引进,使工艺美术设计实践有政策支持,并在茶叶产业发展区域进行有针对性引导,使传统茶具设计与茶叶旅游业、特色茶产品会展相联系。其次,在生产技术成熟后,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我国传统手工艺人往往持有“酒香不怕巷子深”思想,忽视市场推广的重要性。再次,打造茶文化产业链,加大品牌建设,将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品牌化,实现消费者对设计的认可,帮助艺术设计快速经济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在对固有优秀文化进行保留,传承产品文化附加价值的同时与大众审美相呼应,在世界范围内加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最后,加强对工艺美术制造人才的培养,由于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设计理念,因此加大传统茶具制造工艺从业者培训力度,打造复合型人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人才储备不足问题。通过相关部门配合、市场推广宣传、品牌打造、从业者培训四方面促进传统茶具设计工艺与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适应,可以有效帮助传统茶具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新增长点。 3结束语 现代美术设计的不断发展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包括对产品设计思路和制造技术,涉及到工艺美术创造力和制造技术发展水平,其作品保留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习俗,反映着当时技术水平和风俗民情,在拥有使用价值的同时具备艺术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有效实现了创新可以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出现,需要设计师不断创新和制造技术发展的推动。设计形式的变化使传统文化更加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改变消费取向,打造广泛受众的中国设计,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进行传播发扬。设计文化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和时代色彩,深挖现代人饮茶选择和习惯,分析人们在使用上的需求,对设计的实用性有着很大帮助。现阶段,我国传统茶具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是关于特色文化的表达和创意新技术的融合还不足够,单纯产品造型的改变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设计文化的彻底变革。在产品设计工艺改革中需要不断深入,关注产品设计的实际意义,达到更加明显的创新效果,为我国传统茶具的销售拓宽了道路,实现文化创业产业与工艺美术思维的互利共赢。 作者:孙楠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工艺美术论文: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摘要: 工艺美术在通过区域的集中后,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基础形式。虽然具有了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但是其产业集群发展的水平还很低下。在现阶段我国的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奎苏发展,仍然存在着政府支持有限、生产效率低下、创新能力匮乏和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工艺美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 关键词: 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工艺美术是我国伟大民族的文化瑰宝,种类繁多,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运用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间传统技艺进行记载和传承,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艺美术行业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其整体性趋势日渐衰微,一些工艺美术产业在现代化发展中逐渐蜕变,并且逐渐形成区域化的聚集,形成一定的产业群。国家的政策扶持、优化产业集群内部的国定与政策以及培养和提高工艺美术人员的素养,能够促进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 一、注重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工艺美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首先,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而政府是制度的制定者及发起者,利用规范化的制度对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可以为工艺美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创造出良好的软环境,从而促进区域内的和谐与发展,促进产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协作发展,通过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源,促进产业的集群发展。其次,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设施作保障,例如交通和通讯等各种硬件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可以降低工艺美术产业的成本,便于工艺美术产业内部进行沟通交流,为其集群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基础设施中还包括软件设施,如教育、技术以及信息等。集群内容的组成不仅仅只是包括生产企业,还应当包含众多的智囊团和研发技术团队等。通过对这些基础服务的提供,能够促进产业区域内的创新发展,加速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通过技术成果的快速发展,为集群化发展营造基础。再次,建立自主服务机构。通过这样的形式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间接的扶持和帮助,避免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过多干涉,保障市场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在集群化形成初期阶段,工艺美术产业的实力一般较弱,政府建设专业的服务机构,对工艺美术产业提高服务和信息支持,以促进集群化的规模发展。最后,加大人次培养。通过对知名艺人和企业的大力宣传,加大对工艺美术产业人才的培养,促进优秀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层次化,为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人才的支持。 二、优化产业内部规定及政策,推动工艺美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首先,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需要充分发挥其沟通功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独立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经济团体,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因此,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应当充分发挥其在经营者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协会的沟通功能进行引导和疏通,并加强企业与艺人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促进知识产权共享的良好局面。其次,工艺美术行业需啊哟构建专业化的机构,充分发挥起服务职能。通过构建能够为集群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服务机构,促进企业集群化的发展。就现阶段来看,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建设服务化的机构。再次,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有效利用当地具有的区域优势,与当地的科学研发机构、高校等一起进行创新发展,进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与发展。最后,工艺美术行业需要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如果促进产学研结合是建立一个外部的网络机构,那么加强企业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就是在营造集群内部的关系网络。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促进相互之间合作的形成、技术的学习与交流等。 三、培养技艺高超的工艺美术制作者,保障工艺美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首先,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工艺美术产业是传统的劳动型产业,在工艺上沿用的是传统的技术,缺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薄弱,没有自身的的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和体制有待完善。应当强化创新意识,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注重企业之间竞争合作理念的培养。传统工艺企业产业集群之间重要关系就是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竞争能够促进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能够保持集群内部的活力。集群内部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通过有效的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进而达到共赢的目标。再次,培养工艺美术制作的精英团队,培养出一批有着高超制作技艺、丰富经营经验,、工作收入可观而且具有影响力的领军团队,让他们成为集群内部的领头人和骨干,从而带动集群的整体发展。促进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内部从业人员的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产业不断的发展,对于品牌的创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工艺美术产品既是商品又是一件艺术品,是经济和艺术双重价值的体现。因此,经营者需要转变经营观念,坚持走精品之路,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创立起优秀的品牌与企业文化。 四、结语 工艺美术产品集群需要抓住机遇,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作为宗旨,促进产业的发展,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源于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工艺美术工业的发展和创新,创设我国工艺美术产业的新气象,打造民族优秀的文化品牌,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切实做到传承历史,促进时展。 作者:姚剑峰 单位:宁波市文化馆 工艺美术论文: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设计思维训练分析 摘要:设计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良好的思维品质。通常,培养思维能力的办法比较多。然而,提高思维能力并非朝夕可以完成,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同时,要求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且操作方便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设计思维;训练;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了中职院校的规模,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与此同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国家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并提高了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从工艺美术专业设计的角度来讲,需要积极改进以往的教学理念,加大设计思维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的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提高中职学生的艺术素质,以及职业能力。 1培养设计思维的原因 人的思维是后天训练形成的,是可以塑造的。因此,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对学生设计思维进行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工艺美术设计依赖于设计思想,然后创造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产物。这些产物是按照艺术的理念设计出来的,并通过图像、版式来体现。当然,工艺美术设计还应该朝着立体思维的方向发展,突显出它的实用性、市场适应性,以及便捷性。比如,在工业设计中,每款产品从研发到生产,涉及到内部结构、外部形象、功能、抗压能力等多个因素。然后,综合所有因素,最终形成内部结构优良、功能强大、色彩和谐的产品。根据上面的理念,可以看出设计思维存在于每个阶段当中。具体来讲,在设计思维的准备阶段,应该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包括材料的选择、生产的工艺、市场信息等。然后,认真分析上述资料,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在设计的后续阶段中,还要在方案中加入亮点,反复的进行修改,使其逐渐趋于成熟化。总而言之,在中职工艺美术设计专业中,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很重要的。 2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对策 可以看出,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那么,如何具体的实施呢?下面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2.1加强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讲,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教师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比如,给学生创造设计思维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想,独立完成作品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只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在将来创造出更多新颖的作品,取得更大的成功。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第一,设计问题情境,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有趣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求职的欲望。然后,自觉的投入到设计思维训练活动中。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克服了思维上的惰性,而且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第二,设置发散型问题,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设计同一件事物时,应用的设计理念也是有差异的。比如,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假想进行合理思维推理。当这种推理受到阻碍后,则可以快速的转换思维。然而,有的学生在这方面思维很狭窄,受到了很大限制。所以,采用发散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固化模式,增强设计思维的灵活性。第三,采用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类最高的思维层次就是创造性思维。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中,利用探究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应用以往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教师应该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以此来扩大思维范围,强化训练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设计素描取代基础素描 基础素描主要是呈现事物的自然形态。与基础素描不同,设计素描是根据事物的自然形态,然后再进行深层次的提炼。然后,实现对事物的再认识以及再创造。由此可见,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当学生在训练设计思维时,就可以用设计素描取代基础素描。通过以上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与创造空间,对其创造潜力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样做,便于扩展学生的思维范围,使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让学生加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最终,提高在工艺美术方面的设计能力。具体来讲,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第一,在工艺美术教学中,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形态构造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然后,让学生在看待事物时,融入艺术与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手脑并用,真正提高在美术设计方面的思维能力。第二,在深刻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辨能力。在艺术设计中,学生基本上可以正确的表达事物的形态,这是通过视觉上的能力体现的。然而,艺术设计的目标并不止于此,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元素,对事物的形态进行分析、归纳,以及总结。在此基础上,真正的把握事物的内在结构以及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认识事物的内部发展规律,并利用发展的理念,对其进行再创造。第三,加大训练的力度,帮助学生掌握熟练的设计技能。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很多学生不能突破自我思维的限制,往往导致设计出的作品缺乏新意,不能吸引观众。基于此,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演绎图式,经营画面,以此来建立丰富的视觉经验,实现对传统思维的突破。除此之外,还要发展学生在设计方面的意见,利用原有的经验来表达抽象的事物,进而形成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2.3开展多元化的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灵感 设计绝对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只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切实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除了日常的教学外,教师应该充分立足现有的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美术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平时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不断思索问题,以此来激发出思维的火花。除此之外,通过参与活动,也能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丰富他们自身的设计经验,并为我所用。这对于提高设计思维能力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师、中职学校在这方面,必须引起重视,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降低教学的效果。 3结束语 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必须加大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工艺美术专业中,设计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受到了市场的欢迎。鉴于此,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办法,加大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本文在分析培养设计思维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比如,加强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利用设计素描,取代基础素描;开展多元化的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灵感等。希望可以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作者:李师霖 单位:辽源市工商学校 工艺美术论文:高校工艺美术的当代内涵及教学创新探讨 摘要:工艺美术已经融入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艺美术门类广泛、历史永久,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价值与内涵,以及其教学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工艺美术;当代内涵;教学创新 一、在我国,工艺美术从其专业内涵上讲,完全可以概括成一个大的专业门类,从其承载的实际内容上看,定位为一个专业也并不是十分的贴切,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的知识涵盖面和专业属性是非常丰富和繁杂的,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轨迹,它强调材料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体现造型特点的同时还要有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形成独特的艺术趣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同时期的文化影响、地域特色、时代演进和技术更新,散落于民间的各项传统技艺不断的发展传承着,形成了各自相对完善的工艺流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已经流传久远的各项传统手工艺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开始褪去往日的光彩,有些手工技艺甚至开始逐步走向衰亡。在当下文化状态里,传统文化遗产被“快餐文化、实用主义”包围其中,随着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演进与通用,逐渐替代和弱化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工艺美术领域面临着传统工艺的断代、失传的严峻现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本着挽救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宗旨,整合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于2013年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成立工艺美术专业。旨在通过高校教育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处于濒危境况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技艺,一方面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达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基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属性,为了避免空洞的、陈旧的、缺乏指向性的教学计划,高校在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时,专业对位性的思考和课程设置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点也变成了各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兴衰的重中之重。 三、为了更好地体现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能力培养和创新发展,对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就变得尤为重要,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创新更加势在必行。 1首先,国内多数新近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中,其开设的课程与工艺美术专业应具备的内涵与定位相去甚远,亦或可说现有的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不具有承载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要求的条件积累,如果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条件,完成教学,则需对现行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与实践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造。首先应该依据原有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的调研、开发利用民间、地域的资源特点,深化有价值的工艺品种类资源及民间艺人、传统技艺、工艺材料资源等,将其引入到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完成真正意义的工艺美术教学。 2其次,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调整,需要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原材料特点等,以及现有的优势条件和专业历史积累,改革内容的制定要与学校现有资源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和现有资源。优化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形式,明确对位性的分类教学课程体系,强调在夯实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和能力架构体系进行重点建设。具体应该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能力模块、材料技法模块和创意制作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方向和开展思路,模块内的课程设置紧贴对应能力培养要求。基础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工艺美术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本阶段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能力,为材料技法、创意制作环节提供了根基;材料技法课程模块强化学生的材料应用能力和形式表现的有机结合,强调“因材施艺”的教学宗旨。 3再次,有了较为完备、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的推进方式同样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对位性的分类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进民间的工艺美术专家和学者进入课堂,为专业学生进行直观的、对位的、专业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掌握第一手的专业感受,带来“原滋原味”的地道专业印象;与此同时,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在可以利用的地域资源条件里,积极拓展专业外延和技术支持,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走出去,到第一线去实践和感受专业的内涵,在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切身感受,学生们将获得第一手的认知经验,为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自选与集中、引进与外放相结合的多元教学形式,教学改革制定的整体思路和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四、总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教学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地域优势服务于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是解决当前工艺美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与专业内涵不对位问题的两大重点内容。我们的创新尝试只有紧密依托地域资源的优势存在,专业分类妥当,合理利用我校现有办学条件,高效、环保地开展和实施改革计划,将创新过程做扎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学方式的创新。 作者:施海滨 单位:沈阳工学院 工艺美术论文:工艺美术与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探讨 【摘要】工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其可以美化生活,美化环境。工艺美术的产品是工艺美术品,而产业即为工艺美术业。将现代审美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是工艺美术的特点之一。工艺美术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印证。因此,工艺美术品不仅仅是民族不断发展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关键词】工艺美术;草原文化;创新发展 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草原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内蒙古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其蕴含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反映出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独特的文化。内蒙古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与此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和文化价值,是将人类审美与实用融为一体的创新产品。 一、内蒙古工艺美术的品种及几大特色 近年来,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业不断发展,其衍生出来的美术品不仅仅是草原民族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一种生产用品。生活用品主要有民族特色服饰、民族特色饰品、民族碗筷酒具、各种挂饰摆件、蒙古包以及皮艺等;而生产用品主要有运输、挤奶以及剪羊毛、烙马印等。结合对内蒙古美术的相关普查报告结果,可以将工艺美术品按照材质进行分类,包括草木、混合材质、皮革以及骨角等。其中,金属工艺品主要包括马鞍子、各种摆件、蒙古刀等美术工艺品。金属工艺品的特点就是工艺十分精湛,且外部图形也较为富力。蒙镶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做工精美,蕴含着浓郁的特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金银制品的制作中[1]。 二、内蒙古工艺美术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工艺美术业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传统的工艺美术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此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创新和传承。在传承方面,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是一种传统的技艺,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着精华,而这种精华该如何传承,怎样从草原文化的角度解析这种技艺;在传统工艺美术中,怎样将经典传承下去,更好地将草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怎样结合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将传统的精湛工艺传承下去,这些成为了内蒙古工艺美术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从草原文化的视角,整体地进行观察和分析[2]。在创新方面,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是传统的内蒙古工艺美术品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动力。群体创造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工艺品的设计师也是产品的使用者,而产品的使用者也是设计师。工艺品就是产品,而产品的用途就是方便自己和大家使用。现代内蒙古工艺美术产品虽然样式繁多,但是设计师缺少对草原文化的理解,也缺少生活实践,其设计产品能否满足草原民族的需求,能否符合人们的审美,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三、内蒙古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想要发展创新,首先需要对传统的继承,只有先传承才有之后的创新。首先,传承方面。对于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来讲,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草原文化传统的继承,其发展是随着草原文化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工艺美术产品不仅仅需要满足草原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其内容需要体现出草原文化的理念,产品是草原民族精神寄托的表现。因此,在文化层次方面,工艺美术品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其次,创新方面。工业美术业的创新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首先需要对草原文化蕴含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草原文化是工艺美术业的设计源泉,工业美术的发展需要对草原文化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草原民族的文化形式加以理解,以此为核心,将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不断创新,进行深一层的艺术创造;在形式创新方面,将创新逐步融入到产品的创作理念中,结合时代的特色,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新;在技艺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以引入新的材料和新的创造工艺,例如,在银碗的制作上,可以应用数控技术进行银碗的雕刻技艺,不仅能够保持特色,增加艺术效果,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 四、结语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是草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承方面,无论是文化、形式还是技艺都需要以传统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深刻感受草原民族的精神,在对设计的阐述及技艺方面寻找新的途径。除此之外,可以制定相关的美术品保护条例,保持内蒙古美术工艺品的个性生产,促进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作者:莫日根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工艺美术论文: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探讨 摘要:工艺美术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它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手工艺技巧制成的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艺术。在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的过程中,面临种种新的挑战,应该借助现代文化的发展理念和推进思路,透过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增强工艺美术的传承性,有效提升工艺美术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工艺美术是因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价值,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我国拥有众多的工艺美术种类,它的产生多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也因历史时期、地域影响、经济文化技术水平和民族民风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工艺美术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手工艺和家庭作坊,而是与机器工业,甚至与大工业相结合,把实用品艺术化或艺术品实用化。随着人们对工艺美术的高度重视,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得到了政府大力的扶持。但由于传统手工艺历经数百年沧桑,许多历史上形成的因素也制约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将工艺美术的发展与现代文化的发展理念和推进思路相结合,从新的角度提升工艺美术的发展水平,寻求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工艺美术的发展简要 工艺美术的历史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它主要是因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因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工艺美术大多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也因时代、地域、技术和文化及民族等诸多因素而产生迥异的风格特征。根据史料记载,远在冰河时期,人们就学会了用符号来进行装饰,同时也发展了各种加工技巧,包括石质的、骨质的、象牙的、泥土的圆雕、浮雕以及这些材料上各种各样的刻画符号等。此外,从出土的石器时代的文物看,原始人所使用的工具上也常有各种符号和物形,并以此为装饰,加工很是精美,成为最初的工艺美术品的雏形。正是由于古人对于这种形式美感的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累积起来的各种工艺技巧,才使得某些艺术或是造型成为可能,也正因此工艺美术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叠加、发展、创新,才逐渐形成今天的工艺美术的态势。 二、工艺美术的发展制约与优势 目前,大多数工艺美术品过于陈旧,缺乏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制约工艺美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很多工艺美术品由于仍然采用手工作坊和家庭经营的模式,使得其形态特征还停留在最初的审美尺度上,没有及时的更新,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市场需求,因此也就是老样子、老传统、老技术,缺乏时代特色和新艺术风格,不具有时代感,很难被现代消费者所喜欢所接受,从而丧失了一大部分市场和消费群体,因而也羁绊了其向前发展的脚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固守陈规、不思进取、失去市场、被时代淘汰,这就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在迫使你改变、必须改变,在工艺美术技艺的承袭中,也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时代特征,并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这样才能与市场接轨,真正达到产销合理的良性循环。工艺美术的厚重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是其最鲜明的优势。工艺美术一般都是经过百年历史的沉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大的社会价值及影响力,作为一个传承历史的载体,具有其显著的历史特征和烙印,其后深藏的故事和品牌价值使得很多的工艺美术成为非遗产物,其独有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都是其他产业所不能企及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必须严把特色,不断尝试和挖掘自身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文化的相互交融,以及不断发展新的技艺、新的风格和新的时代特征,注重市场需求和品牌建设,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品牌价值,融入时代特色,发扬传统核心影响力,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多丰收。 三、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工艺美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百年的洗礼,使得工艺美术更是品类繁多、技艺多样,但在传承上大都秉承了家族式的承袭关系,这样虽然保留了技艺的独传性,但是同时也显露出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和制约性,对于工艺美术本身的发展和创新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就要改变这种固有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依托政府的扶持,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并加快创新的步伐,打破原有的局限模式,多学习合理有效的管理秩序和模式,丰富业内的传统技艺,在保留自身风格特色的同时,融入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特性。就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工艺美术并没有真正实现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和传承厚度。在被各色信息充斥的时代,更新换代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要想长远立足,首先定位自己,也就是说要了解自己的特色,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市场中寻求共性发展和特性传承,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要快速跟进,从中挖掘出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立足点,适时转型以适应千变万化的需求,在特色传承中真正做到独立性、创新性和不可替代性,以谋求更高的社会认知和品牌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空间和社会文化效应。就目前我国工艺美术发展而言,要立足于创新发展模式和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在新旧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下,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而创新才是工艺美术赖以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一定意义上,这直接关系到工艺美术的存亡。工艺美术一般都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都是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发展、传承、创新,也正是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才使得我们今天还能够有幸看到这些古老而厚重的工艺,还能够有幸参与这种带有生命意义的文化传承,还能够有幸为这些传统工艺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深入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关心下,工艺美术得到了大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开展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工作和相关课题,为工艺美术的传承搭建了平台,也为工艺美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舞台。工艺美术在今天的发展,融合了时代特征、鲜明的历史特殊性和迥异的风格,并与之进行有机对接,积极探索具有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创新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艺美术应该积极借鉴相关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促进工艺美术发展观念的转变,例如可以通过打造具有精神文化内涵的工艺美术博物馆来相应提高工艺美术的附加值,这不但是让大众直接了解工艺美术的途径,增强工艺美术的社会认知度,同时也为工艺美术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相应地建立健全工艺美术的保护体系,重视文化遗产和技艺保护的概念,为工艺美术长足发展提供强力保障,也为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一番新天地;工艺美术虽然具有很强的历史感,但其价值并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与其原有资源的约束性有关,应认真分析社会市场的需求,大胆切入高端市场,优化品牌价值,强化文化优势,积极开发新的产品和经营模式,提升社会地位和认知度;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依托政府扶持,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新媒体等时尚元素对提升工艺美术经营理念、改进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挖掘、阐释工艺美术的历史印象和文化内涵,逐步提升工艺美术的市场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为工艺美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门,秉承历史的开拓精神,将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扩大多元化融合,转变经营理念,实现特色突出,多元化辅助的经营模式,也可积极打造网络平台和电子商务等多媒体媒介,对工艺美术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也为工艺美术发展创新提供有效的战略空间。 四、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的社会效应及价值 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是古老的文化分布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行业及文化艺术领域,是百年的传承,有着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底蕴,发展工艺美术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同时也是市场需求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在各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中,能够很好的突出强调优势资源,新老融合、传统与创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交融,是具有时代特征和独特韵味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在工艺美术的创新中,具备革新意识、敢于想象,勇于与时代接轨,不断完善自身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落后的观念,打造深层次文化发展下的新工艺美术,不断散发自己古老而又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独特艺术魅力,突出最原始的审美精神和最古老的历史韵味,其价值是深远的,其社会效应是长效的,其发展是具有延展性的,也为工艺美术的未来再创一个历史巅峰。 作者:车岩鑫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工艺美术论文:工艺美术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作用 摘要:在茶道的发展当中,除了有中国的茶文化之外,日本也有着其独特的茶文化特色,其中的很多精神文化理念虽然与我国的茶文化有着相当多的契合之处,但是在实际的茶道应用方向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其中所蕴藏的工艺美术,其基础内容十分繁多,给予了日本茶道文化更多独特的色彩。本文主要探讨了工艺美术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应用。 关键词:工艺美术;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并且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相当多的鲜明特点。在日本的茶道当中,生活与哲学以及相当多的内容是分不开的,而茶道又是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内容,能够把人们从最为平凡的世界当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美学境界,并且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人而言,茶道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不仅仅是生活当中的一种文化,还是文化中生活的一种体现,能够对人们的精神境界发挥出最为直接的功能。在实际的文化艺术方面,茶道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仅包括了基础的诗词、绘画、建筑、书法,还包括了深层次的工艺美术,这是一种意境上的动态美感,其赋予了茶道相当多的独特韵味,使得茶道能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并且茶道在实际的文化艺术形式当中,所形成的表现形式是十分直接的,包含着多种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尤其在工艺美术的彰显上,有着自身独特的风采。在日本的茶道当中,对于茶道的境界美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们要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品茶爱好,否则,很难感悟其中的美感,因而日本的茶道又是一种庄严的形式风格。但是不得不说,日本的茶道文化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在喝茶时候的环境必然是静美的,而环境是清美的,风景则是幽美的。 1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总谈 工艺美术本身是以工艺为原型的,而且是在工艺当中体现出一定的美术特色,给予人们独特的美感,但是在实际的日本茶道文化当中,却过多的包含了这种艺术特色。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具有相当多的鲜明色彩,首先其体现在风景的幽美上。由于对茶道的美感体现需求,日本民众很多会选择将品茶的地方放置在一个幽美的环境下,以此来衬托茶的味道之美,而它本身也是工艺美术当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其次是清美的居室。在日本,进行品茶的时候,通常都比较静,并且室内的环境也比较优越,给人一种品茶的神圣感觉,不由得一切外物来打扰,担心可能破坏了茶道的整体美感。接着是纯美精致的品茶器具,由于实际的日本茶道具有最为切实的需要,因而在实际的工艺美术彰显当中,必然要选择一些精美的品茶道具,而这些道具的存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茶的整体美感。最后是品茶的寓意,与工艺美术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所体现出来的韵味相当多,而且异常的唯美。 2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基础工艺美术彰显 2.1景幽 在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表现,首先体现在景色的幽美上。但是在实际的理解当中,人们却将幽美误当成了优美,虽然两者都可以形容环境的美丽,但是,放在这里去形容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却应当是幽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的茶道文化所包含的工艺美术是一种工艺的美,而工艺所形成的环境,如果用优美来形容,仅仅来说明环境的一般美丽,但是幽美却可以实实在在的体现工艺的过人之处,将工艺与美术完全地结合,形成了不一样的景色美感。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人们习惯于处于较为幽美的环境下进行品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传统的日本文化思想中,品茶属于十分庄重的生活艺术,需要用心去对待,因而选择品茶的环境便成为他们的头等大事,并且在很多我们熟知的日本品茶环境当中,都处于十分静然的一个环境,不会有其他人进行打扰,并且在场的所有人都会表露出崇高的敬意。 2.2室清 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彰显,室清应当属于人们最容易理解的内容之一,即保持品茶室的整洁和安静。通常而言,在开展品茶的时候,日本人会选择与来访的客人进行单独的品茶,而将其他的下人支开,以保持居室的清净。并且每一次来到品茶室,都可以发现环境相当的整洁,并且几乎没有人来过的痕迹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每次品茶结束或者品茶前,都会对品茶室进行一定的打扫。而这里的工艺美术主要体现在品茶室的装潢都进行了一定的工艺改善,使它的外观和内在保持同步,进而实现唯美的品茶环境。 3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深层次工艺美术 3.1器美 如果经常涉及一些日本的电视节目,可以发现其中进行品茶的时候,所选择的品茶器具都十分的优美,并且对这些器具进行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每一处的品茶器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所有的品茶场景都涉及一定的优美器具,而这本身也属于对茶文化的一种尊重。在日本人的基础修养当中,品茶的器具一定要保持较高的艺术感,并且能够给人一种品茶的优越感,否则会使得整个品茶过程严重的失去意义。在品茶的时候,日本人所选择的器具都是一些十分精美的器具,而这些器具也仅仅被当做饮茶的器具,并没有其他的作用。同时,由于品茶的时候,有了这些美丽的茶具,会给品茶的整个过程赋予一种特殊的色彩,甚至会带来很大一部分和谐。 3.2意深 不得不说,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彰显最多的就是品茶的意味,工艺在于纯良唯美,而品茶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纯的过程,需要经过逐步的淬炼,进而形成最终的艺术。品茶在日本的文化当中,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存在,它对于人们的诸多艺术宣传,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其具有相当唯美的煮茶、泡茶、饮茶过程,而每一个过程当中都有着需要注意的点儿,而这与工艺的形成不谋而合,都由于工序上存在着相当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因而在实际的品茶过程当中需要尤其注意,给予品茶实质的美感。而且品茶品的除了茶以外,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一种唯美的意境,需要人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细致的体会。日本民众在品完茶之后,都会进行沉思,将茶的味道进行深层次的融化以后,才会对茶进行一定的赞美,并且这种赞美往往都是由心而发,能够带领品茶的双方进入较高的品茶意境,而不会单纯地停留在品茶的表面形式当中。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可以总结为景幽、室清、器美、意深,并且其中的每个工艺美术特征都在茶道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彰显,也会在以后的发展当中衍生出更多的音乐美感,使人产生相当多的艺术气息,进而深层次地融汇在品茶的过程中。对于品茶的认知,工艺美术应当与其有着相当多一致的特点,尤其是品茶的过程需要从第一个工序到最后一个工序,期间相隔了比较长的等待时间,而茶道的寓意在于心静和唯美,因而,在品茶的时候,需要认真欣赏周边的环境以及居室内的温馨,进而使得茶道文化能够得到深层次的寓意渲染,同时品茶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与工艺美术的各个审美特征进行一定的融合,实现不一样的品茶意境,并给人以独特的茶道美感。 作者:尹贝贝 单位:河南省财经学校
交通工程学论文:针对90后大学生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思考 摘 要:《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本文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面进行改革,指出教师人格素养、师生交流对于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交通工程学 教学思考 交通对于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提高物流效率、承载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交通的完善足以延展个体生命的宽度。怎样营造一个安全、畅通、快捷的交通环境就成了各国政府关心的课题,交通工程专业应运而生,而该专业中起奠基作用的一本学科就是《交通工程学》,它是进行交通管理的理论基础,是解决交通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主要技术措施,也是大学生了解交通工程专业的宝典。 自从2008年第一批90后考入大学后,现在的大学里,90后已经成为主体,和70后、80后相比,他们具有更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而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喜欢特立独行,喜欢追求新事物,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取社会的关注,具备更多地获取丰富资源的方式且乐于通过自身实践获取知识。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百般呵护与宠爱,生活环境优越、物质条件富足,多数没有经受过生活的磨炼,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较差。90后大学生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普遍拥有各种电子产品,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量也更加丰富,而且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方面甚至不逊于自己的老师,这就给课堂教学提出巨大挑战。 针对他们这些特点,我们对《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工作做了必要的改革,课时分配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时更新,课程考核更加灵活。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对现在高校提出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寄望很大,从小接触的知识面广、思想独立且独具个性,在家时生活学习上家长干涉较多,一旦进入生活、学习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一部分学生迷失了奋斗的目标,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放松一下,随之出现逃课、听课不认真、课堂纪律差等问题,为有效约束学生,上课考勤是必不可少的。 点名是上课考勤简单的一种方式,但这只是“堵”,“疏”才是最可行的。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也可以针对90后活泼开朗、善于表现自我等性格特点,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型的交通主题讨论会[3],比如可以讨论当前公交车的弊端及改进意见、交叉口信号灯的设置、交通事故和违规行驶、停车场的设置和管理等,通过这些学生熟悉而又值得思考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的学习氛围,既起到课堂考勤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在后面的教学中查漏补缺,调整教学节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高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升学,也不应仅是谋生,而是为了个人更多的知识储备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给予他们相对自由的空间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通过有问有答的引导,促使学生思考,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活力。 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90后大学生知识层面高,信息接收面广,对电子产品依赖性强,而现在的《交通工程学》教材大都只汇集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而且里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已经落伍,和现在的应用不挂钩。所以教学时授课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师应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学习本领域的最新成果,并适当地增补于授课内容中。本课程涉及范围较广,信息量大,授课时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时以交通为主题,采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反映相关主题,增加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90后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竞争且个性独立。根据这些特点,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实践环节,比如在交通调查部分学习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一些重要道路和交叉口进行调查,获取这些地段的交通流参数,到了交通流理论学习后,可以指导学生应用相关理论对自己当初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往后学习了信号灯的设置后,还可以此为基础,进行信号灯的配时计算,停车场的设计也有了数据支持。可以说实践教学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程的自主学习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方向,逐渐形成以知识积累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为辅的教育模式。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首先在小范围内建立学习兴趣小组,组织他们到生产基地实习,鼓励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回头寻找理论依据。 90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加之从小课业任务重,很多学生动手能力差,与人协作少,抗挫折能力较差,在实践教学之初,统一给他们定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学生首先自我肯定,树立信心。对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和未来获得一份满意职业的需求比父辈们更加迫切,在实践教学中可恰当给予就业指导意见,并适时强调该课程的重要,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为了锻炼90后学生的自理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提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三、完善教师人格素养,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现代教师不应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递给学生的还应包括文化品位、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因此,教师,特别是理工科出身的教师,更应在思想深度、文化品位、语言表达、交往艺术、甚至服饰着装等方面提升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以教师的人格浸润学生的人格,激起学生心灵沟通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应在专业知识素养、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学生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授课艺术会直接关系到90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只有吃透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若能适当地增添一些幽默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不难了。 四、主动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要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把师生交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和职责去完成,可在课后即兴交谈,可以参加一些学生的集体运动,还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加强交流和沟通,比如借助留言板、讨论区、QQ群、人人网、微博等方式[3]。通过各种途径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学生、信任学生、了解学生[4]。当然,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更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使师生相互了解更为容易。 五、理论实践结合,选用灵活机动的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时,和学生一起复习课程的主要内容。用交通这条线索把课本内容串起来,然后回顾每章节讲述的知识点,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整体的把握,重点内容可适当强调。避免只划重点的现象,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而“猜题”。 课程成绩评定时应把平时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综合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个方面给出学生的总评成绩。结果考核通常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性考核,这个目前占的比例还是大一些,达到60%~70%;平时考核,则以学生上课考勤情况、课堂上参与教学的表现及实践教学的成果和平时作业等进行综合评定,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形成一个开放、宽松和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氛围。 总之,在《交通工程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90后学生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多途径地展开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双重培养。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为顺应高校教学改革,很多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将交通工程学设为双语教学课程。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了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从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教学方法改革、教材选编、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期能更好地指导双语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对策 0 引言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倡导本科教育要进行双语教学,并于2003年将推进双语教学的要求写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在教育部的推动和要求下,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双语课。 《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牵涉面广,涵盖内容多,知识体系涉及到现代高新技术及学科前沿,很多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将该课程设为双语教学课程,力图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如果实施双语教学效果好,会使学生从中受益,不仅获得该课程本身的精髓,还能提高英语阅读及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为后续专业课双语教学打下基础;但是如果教学效果不好,则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使他们对双语教学及英文资料产生畏惧,所以在进行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时一定要慎重。 1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调查及相互交流发现,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感觉难度很大,兴趣不高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交通工程学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开课,这正是公共基础课(数学、物理等)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过渡的特殊时期,面临许多全新的概念和内容,学生不能马上适应,感觉学习起来难度很大;(2)学生本身英语水平有限,用英语讲授会使得他们听不懂看不懂,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通过英语六级,即使过了英语六级,由于中国固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他们的听说能力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双语教学需要的恰恰是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3)开设交通工程学双语课时,学生还未接触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很多专业词汇都不懂,也造成其听说水平不高;(4)这个时期学生压力大,负担重,每天从早到晚课程几乎都是排满的,所以学生课下没有时间预习和复习,再加上课堂上听不懂,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也就缺乏积极性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了;(5)学生认为毕业后能用英语的地方不多,毕竟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留在国内某个单位工作或继续读研,所面对的工作伙伴和学习环境都是以中文为主要交流语言,真正用英语思维来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不多,所以兴趣不大。由于以上因素,部分学生不愿上双语课,个别的甚至会排斥双语教学。 1.2 教师力量薄弱 除了学生因素以外,双语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要想使双语教学效果好,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拥有丰富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应具备相当高的英文水平。虽然目前从事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多都具有博士学历或是教授,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所接受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读写能力训练,因此,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样一来,教师备课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英语上,小部分精力才用到专业知识的更新上,造成专业知识和英语的错位,长期下去,势必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同时,由于教师的英语水平可能导致双语教学变成简单的英文翻译课,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主要因素。 1.3 双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虽然提倡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为今后在该领域进行国际交流打下一定基础,但是,这个目的似乎不能让人信服。正如前面所述,毕业之后真正用到英语的机会甚少,即使用到英语,也应该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中要解决的,而不是通过一两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就能实现的,所以,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目标模糊,往往只是为了应付各种教学评估及检查,没有起到真正的双语教学目的。 1.4 教材匮乏及教学模式呆板 双语教学一般会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部分内容和背景不适合中国国情,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由于不同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及专业研究方向不一样,偏重的教学内容也会不一样,找到一本好的、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很不容易。这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目前,部分院校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模式呆板,比如规定双语授课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将此作为双语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完全不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暂且不说老师是否能做到,就学生层面来讲,大部分学生英语听说水平不高,不可能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这简直是荒谬之举。为了应付考核,往往是教师在台上努力用英语讲解,而台下的学生好比听天书,一头雾水。这样只会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脱节,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建议 在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双语教学能取得双赢,即专业基础与英语水平双丰收,极力避免专业知识没学好,甚至专业知识和英语都没学好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明确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实施双语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双语教学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目的,从思想上先接受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 2.2 选用合适教材及参考书 要想双语教学效果好,一本好的教材是前提。一般会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都是美国Roger P.Roess等编写的TRAFFIC ENGINEERING这本教材,但是正如前面分析所述,由于国内外各方面的差异,建议在此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内部讲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保证英文教材的“原汁原味”,又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 2.3 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讲,双语教学模式有3种形式:(1)教师讲授以汉语为主,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英语课堂用语;(2)教师以英语讲解为主,对较难的专业知识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3)教师全部用英语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教学内容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讲授模式,如难度小的英文讲解,难度大的中文讲解,难度适中的半中文和半英文讲解,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让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要讲究实效,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双语课是不同于专业英语和英语课的,它强调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 在交通工程学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先用学生熟悉的英文词汇介绍本门课的意义与内容,加之多媒体动画和国际前沿研究的介绍,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弱化学生对英语的恐惧,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形式,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再者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水平,对于交通流理论及通行能力等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重、难点章节宜用中文讲述。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等偏重人文科学、概述为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章节用全英文讲述。其他介于两者之间的则可以采取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时中英文比例也要因地制宜。中英文比例最初采用中文多英文少,慢慢过渡到中英文对半,当学生习惯双语教学环境并对大部分课程专业名词熟悉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另外在英文讲解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是否完全理解或者半知半解,或者是完全不懂,如有必要,可用中文重复讲解一遍,毕竟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大家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由于外文原版教材篇幅大、内容多,加上学生外语水平有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部分学生会觉得枯燥,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某部分重点内容进行精读,而其他内容泛读了解即可。同时,在原始板书讲授的基础上,可以引进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利用动画、最新图片、视频短片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和原理。比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知识,利用图片展示和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比起老师一味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像城市交通系统、ITS等展示交通发展新动态、代表学科前沿的内容,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讲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比如某些重要名词或生词建议用板书写,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第三章交通调查,人工调查法尽可能用板书引导学生掌握调查方法、步骤;第四章交通流理论,第五章道路通行能力中某些公式推导也建议用板书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平时教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可以每次下课时指定下一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之前,对上一节课内容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简洁回答,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多给他们创造外语学习环境,课下引导学生复习,用课后作业进行学习效果反馈,作业也要求用英语完成。通过学生反馈实时调整教学方法。 2.5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教师方面,一方面可以引进交通工程专业的外籍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将本校教师送出国进修,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2.6 开设双班,学生自主选择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同时开设交通工程学双语班和交通工程学汉语班,让学生自主选择。先试点一两年,以后根据情况慢慢调整。 3 结束语 既然开展双语教学,就应该尽量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否则不仅会让学生一无所获,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为了实现双语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应该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各个方面着手,只有以上几个方面都做好了准备,才能发挥双语教学效果。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仿真技术在交通工程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现有的交通资源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交通需求的增长,针对当前严峻的形势,交通管理部门首先采用交通仿真技术来模拟道路上的交通流状况。该研究首先具体介绍了三种仿真软件VISSIM、Synchro、TSIS,并利用这三种软件对扬州市一个城市交叉口进行仿真研究,根据相关指标对这三种软件进行比较,并且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找出最接近真实情况的仿真软件,综合各方面的结果显示,VISSIM仿真最为接近现实,文章最后再对仿真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模拟;交通仿真技术;城市交叉口 简介:陈秋香,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道路交通网络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和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路网通行能力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交通增长的需要,由此造成的交通拥挤、堵塞、事故不断等已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不仅导致了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1、2]。针对这些问题,交通部门正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紧张的交通局面,在找到合适的方法之前,如何真实的反映道路上的交通流状况又成了必须首先的解决的问题,于是有关人士将目标锁定在了交通仿真技术上。本文重点介绍三种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分别是德国PTV公司开发的VISSIM,美国Trafficware公司开发的Synchro,以及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开发的TSIS仿真软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这三种仿真软件进行实例仿真并分析其结果,最后对三种仿真软件的前景进行展望。 2.三种仿真软件的简介 VISSIM软件是德国PTV公司的产品,它是一种离散的、随机的、以s为时间步长的微观仿真软件。车辆的纵向运动采用了Wiedemann于1974年建立的心理―生理跟车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一旦后车驾驶员认为他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心理(安全)距离时,后车驾驶员开始减速。由于后车驾驶员无法准确判断前车车速,后车车速会在一段时间内低于前车车速,直到前后车间的距离达到另一个心理(安全)距离时,后车驾驶员开始缓慢地加速,由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加速、减速的循环迭代的过程。横向运动(车道变换 )采用了基于规则的算法。不同驾驶员行为的模拟分为保守型和冒险型。VISSIM软件提供了图形化的界面,采用2D和3D动画向用户直观显示车辆运动状态,应用动态交通分配进行路径选择。该软件系统内部由交通仿真器和信号状态发生器两大程序组成,它们之间通过接口来交换检测器的呼叫和信号状态[4]。 Synchro是美国Trafficware公司根据美国交通部标准HCM规范研发的,该标准中的参数是根据汽车性能、驾驶员的行为习惯、交通法规等设定的,计算得出的某些结果(如延误时间、服务水平、废气排放等),作为方案比较的相对参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信号配时也非常合理[5]。 TSIS(Traffic Software Integrated System)是最早的基于窗口的微观交通仿真系统,该仿真模型综合了应用于高速公路连续流仿真的FRESIM和用于城市间断流仿真的NETSIM的特点。它一个大型的集成化的交通仿真工具箱,目前的版本可以在Windows 95、Windows98、Windows NT4.0、Windows2000 系统下运行。TSIS适用于信号控制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或者由信号系统与高速公路所组成的更复杂的路网系统。与其他仿真软件相比,它能够模拟各种交通条件下的诸多细节问题[6]。 3.实例概况以及理论计算结果 此次研究采用扬州市邗江区开发西路与邗江中路交叉口为实例进行交通仿真软件的应用,从而进行几种仿真软件的对比分析。 该交叉口地处扬州市邗江区,其北面三百米处是扬州市汽车西站,其余三个方向均为各个企业以及工厂。该交叉口有公交车37路、30路、39路、16路、18路经过,每10―15分钟发一班车。此处行人极少,因此在调查时忽略这一影响因素。信号灯采用定时控制,分为两个相位,周期为68秒,其中绿灯时长31秒,黄灯时长3秒,红灯时长34秒。 另外,经过调查,南进口道以及北进口道处限速50km/h,以及设置了禁止低速货车和电动三轮车通行的标志。东西进口道为两车道,分别为直左、直右方向,其中西进口直右车道宽度为3.9米,直左车道宽度3.75米,东进口两条车道均为3.7米。南北进口道为四车道,两条直行,一条左转,一条右转,各车道宽度为3米,其中左转专用车道为拓宽车道,各进口道与出口道之间并没有分隔带,而是以双黄标线隔离。 4.实例仿真结果分析 通过对邗江中路与开发西路交叉口的数据分析分别建立路网模型,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选取排队长度、延误时间以及服务水平三个指标来进行比较。 1)排队长度。作为衡量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主要参数,在交通仿真中三种软件都能对四个进口道的排队长度进行检测,现取最大排队长度对仿真结果分析如下: 从结果看出,Synchro对于单点交叉口的最大排队长度与观察所得的现状更为接近,主要在于VISSIM虽然定义了车辆行驶的道路,却少考虑了各个车辆间的干扰,而Synchro在车辆间的干扰方面比VISSIM设定更为细致,因此对于单点交叉口更能反映出实际情况,另外由于TSIS模拟仿真时,未将公交车与货车等车辆分开,导致所有的大车都变成公交车辆,因此在港湾式停靠站时,比实际公交数量多,产生更大程度的道路拥挤,也使得排队长度进一步变大。 2)延误时间。在延误时间参数上VISSIM是根据设定的行程时间检测区段来统计延误的,与Synchro一样,既可以统计每个进口道的延误,也能反映出每条车道的延误,为了便于与TSIS比较,于是采用整个交叉口的延误作为评价指标。 从结果得知,VISSIM与Synchro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而TSIS的输出结果则相差较大,分析原因同最大排队长度的形成因素,最终才使得总延误时间偏大。 3)服务水平。在服务水平方面,Synchro能更为直接的得出该数值,而TSIS与VISSIM都需要统计大量数据得到。Synchro的输出结果为该交叉口饱和度为0.79,交叉口服务水平为B,VISSIM统计得到的数据也可得出交叉口服务水平为B,与实际情况接近,而TSIS统计数据后得到服务水平为D,与实际相差较大。 综上所述,对于单点交叉口,在交通量不大、服务水平较高的情况下,Synchro与VISSIM的仿真结果相差不是太大,与实际情况也相对来说比较吻合,而TSIS的仿真结果较易失真,综合各方面来看,最接近交叉口真实情况的为VISSIM软件。 5.前景展望 对于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是智能交通研究的课题之一,当前国内外对于交通仿真的研究开展的很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9]。然而伴随着对交通问题的深入了解及对其核心内容的把握,研究的重点在不断强化,在本文对VISSIM、Synchro和TSIS三个仿真软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方面还需要改善: 1)必须要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仿真软件。现在比较流行的用的比较多的仿真软件都是国外研究的成果,而这些仿真都是建立在对国外交通流状况的研究基础上,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我国道路的车流运行情况,因此研究出一款专属于我国的仿真软件已经刻不容缓。 2)应对各种仿真软件进一步优化。通过对实际交通流的调查以及研究、对系统的准确性进一步定义,精确建立仿真参数校正体系,对仿真系统进一步优化,从而得到较真实的交通流状况。 3)目前的仿真软件缺乏对非机动车的研究。在国外道路交通是以机动车为主,而我国的交通属于混杂交通,除了机动车外非机动车作为交通工具上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仅仅对机动车进行仿真并不准确,因此在下一步研究中应加大对非机动车同机动车相互影响的分析,同时需要建立他们之间的影响模型[3、10]。 再者,通过此次对交叉口进行的仿真,再一次见证了交通仿真软件的作用巨大,尤其是VISSIM,这款软件不管在路网构建、流量动态分配方面都比其他两个软件都完善许多,虽然还会有一些小缺点,但总的来说,已经相当实用,相信这款软件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已经快速发展,再加上交通研究方面的人才也是越来越多,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能开发出越来越好的交通仿真软件,不管是在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模型仿真方面,这都将大大有利于交通学科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为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降低事故发生率等方面以及为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的正常运行作出更大的贡献。 交通工程学论文:以学定教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改革 [摘 要]学校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单位。面对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与挑战,可以通过结合教学经历,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缺陷,从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角度,提出“以学习定教,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理念,分别从教学改革的主体――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阐述两者作为教学改革主体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教学管理体制,从而实现管理与实践两种模式下的协调、统一,形成良好的反馈系统。 [关键词]交通工程;以学定教;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出现快速增长。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早在1990年,国家就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单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广和研究的深入,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具体的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的典型事例却很少。同样的瓶颈也发生在学科的教学改革中。笔者从事高校教学多年,面对新时期教学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角度,提出了“以学习定教,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理念。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特点。[1]它将人、车、路、环境和能源综合于一个系统中,同时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实现缓解城市拥挤、减少交通事故和尾气排放等城市交通问题。随着新的交通理论思想不断出现,先进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推广,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最根本的基础理论学科,在新时期条件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思想所强调的是教师的重要性,而学生只是学习的对象,是被忽视了的 “真正学习和受教的主体”。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完成知识的传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对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传统的中学教学相比,大学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不受升学率的影响,其更应积极主动地进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寻求一种新的变化。 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影响到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既要从普遍性出发,认识其中的特殊性,也要在了解个性的基础上推广到共性。在对学生的了解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把他们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的整体对象,而不是仅仅考虑其中部分的个体。 3.教学模式过于僵硬、程序化。教学过程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原定的教学方案,甚至对于课堂的提问,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够给出其预期的答案。 “以案定教”的教学思想有其存在的优势,但也应避免其极端化,避免其束缚教学思想。 国外大学教学改革方案更关注发展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和道德。在了解国内传统教学的不足和国外教学改革理念所提供的借鉴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更应寻求一种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以学定教的内涵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课前预习程度,并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找到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学习目标。[2]“以学定教”的本质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古代“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交通工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既要注重课堂教学思路的严谨,也要注重课堂氛围的活跃;在思想上,既要注重引导,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消化、讨论和学习。在全面分析传统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以及新时期国家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之后,我们认为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更加符合未来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向。 教学的过程包括了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参与学习以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等,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以学定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如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动学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且富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变得十分关键。在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1.借鉴新型多媒体MOOC的教学方式。通过视频教学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交通工程学理念,不断更新现有的传统教学资料,这样既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也能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同时,注重“学”与“用”的关系,通过理论的学习,将其同实际结合。例如,通过仿真软件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实际分析现有的某个路段存在的问题,将理论与所学知识结合,通过仿真给出相应的调整方案。 2.组织学生参加交通类的知识讲座、学术报告和交通科技赛事等。参与学术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发展,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交通人,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借鉴。通过实际的接触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发现问题,面对挑战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在新时期、新背景条件下开展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3]语言的学习是为更好地了解世界,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和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让课件能够实现中英文实时切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相应的英语背景知识,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 四、以学定教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书本的讲解,为了教学而教学,却忽视了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足,仍是依靠传统教案按部就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配角”。 为改变这种现状,应加强教师思想理念的转变,根据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调整交通工程学传统的授课形式,用新的“学案”引导学生在课上的参与度。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案的制定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教学方案的框架搭建和程序化的教学,它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把握教学的精髓、选择编制恰当的题目、掌握引导学生的方法,同时做好相应的学案设计要求。而这些元素能够实现有效统一的关键点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以学定教模式下,教师更多的是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就像一个舞台中导演的角色一样,而这个舞台真正的核心是广大的学生。新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是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剧本,让其真正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 五、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以学定教的教学改革是否真正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一套与之相应的管理系统对其做出评价和反馈[5],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和完善课堂教育管理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热情。在管理方式上,建立以学定教的教学管理机制,让教师有更多的参考标准和具体的实施依据。同时,定期举行教学会议,让教师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 2.完善交通工程学课程试题库的研究与实践,做到及时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期学案的制定和调整做好理论依据。通过试题题库的建立合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相应的各个阶段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为教学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反馈信息,实现实时而又有针对性的调整。 3.建立专门的调研小组,加强教学目标制定和教材选取,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文化的培养,提升整体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教材的选取既要考虑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又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六、总结 以学定教和以案定教、以教定案的本质区别在于以学定教是“以人为本”,从学习的主体出发,尊重学生,真正的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发展。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角色,发挥各自的能动性,积极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很好地完成新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同样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相互监督循环,形成良好的反馈系统,共同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 [摘 要]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我校设置该课程的本科专业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可以在分析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现状的基础上,引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在交通运输类各专业“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完成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大纲修订,介绍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为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运输工程;教学大纲;共建共享 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我校设置该课程的本科专业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一直以来,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分别由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独自承担教学任务,并完成本专业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这导致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相差甚远。作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一些通识性的课程内容不同专业无法做到一致,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条块分割,资源信息不流通,不同专业缺乏对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的共建共享。为使教学资源趋于科学化、合理化,让各专业分工合作,避免不同专业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共享教学大纲,为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素质,促进不同专业间教师的流动,应在各专业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完成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大纲修订,为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为此,本文将介绍基于共建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教学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 一、共建的内涵 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能够被教学者或学习者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共建是指各部门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部门共同拥有、使用。通过共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共建可以打破条块分割、信息闭塞和垄断。 二、教学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学大纲的编写要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紧扣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体现“通识致远、专识致用”的原则,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目前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大纲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分别由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独自承担教学任务,并由其完成本专业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相互间资源信息不流通,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这样导致两个结果:第一,不同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名称相同,但所学内容可能相差甚远,一些通识性的课程内容不同专业无法做到一致,无法体现“通识致远”;第二,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内容基本相同,没有达到“专识致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的教学手段大多采取板书或配合多媒体教学,将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的授课处理成纯理论化的灌输,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听课热情不高,这直接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陈旧 课程结业考核方式单一,一直沿袭传统的考核模式,比较侧重于理论考试在考试成绩评定中所占的份额,忽略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也背离了“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原则 1.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在修订、制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在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关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同时,要明确本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本门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课程任务与要求要与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相一致。 2.科学性和适时性有机统一。本着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特色培养和优质培养理念,教学大纲中所列的教学内容材料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能反映学科、专业和行业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点不能陈旧和老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吸收先进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 3.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系统性方面,要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保持学科、专业的基本逻辑系统;既要保证相关知识的整体性,又要确保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联系和配合,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要统筹专业内各课程,避免出现一个专业内不同课程间内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要从培养方案的全局出发,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与配合。在保证系统性的同时又要注意针对性,即制订的教学大纲要针对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可接受程度,适当确定内容的难易程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4.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制订或修订的教学大纲应保证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清晰,同时要特别突出对应用性知识的传授。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比重,明确和细化课程目的任务,精心设计课程讲授、讨论、考试等各个环节,确保课程实施质量。 5.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对于原来开设过的课程,修订大纲时要总结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之处;对于新开课程,要学习借鉴同类兄弟院校的有关课程大纲。所有大纲在制订、修订过程中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所创新。 五、基于共建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 (一)各专业教学内容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交通运输工程学作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体现“通识致远、专识致用”的原则,考虑各专业的共性和特性,各专业教师在互相交流后对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内容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突出通识性基础知识的讲解,“通识致远”。 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这五大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适用范围及系统组成和发展趋势,该部分内容作为各个专业的通识内容,应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内容一致后,各专业教师可以实现流动上课,也可以只配备一个专业教师上大课,这样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长补短。由于不同的教师上课风格迥异,这无形中增加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可以打破条块分割、信息闭塞和垄断。 第二,针对不同专业,“专识致用”。 由于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不同,在学生掌握通识性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后续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同专业各有侧重。交通工程专业侧重:五大运输方式主要设施及设备,综合运输设施规划的内容及方法。交通运输专业侧重:公路运输组织生产过程,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工程专业侧重:五大运输方式主要设施及设备,公路运输组织生产过程,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尽量做到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修订后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时分配见表1。 通过共建共享,统筹各专业教学内容,可以打破条块分割、信息闭塞,避免相同课程不同专业的简单重复,同时又能做到相同课程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做到与时俱进。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大家分享教学方法与手段,吸收先进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 课堂实行多媒体教学,实践环节开设研讨课[1],课后辅以课程作业,让学生查阅网络资源完成有关自学内容。 课程中对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的设施和设备及运输组织与管理所涉及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建议学生课外自学。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各运输设施和设备的相关内容应配合大量图片及相关案例资料进行讲解;对公路运输组织与管理、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研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以研讨课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改革 在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的共建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出勤率、平时作业、小组研讨课成绩,终结性评价为课程期末闭卷考试。过程性评价成绩所占比例为40%,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60%。 应在共建共享现有优质资源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的发展,使教学资源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各专业应分工合作,避免不同专业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共享教学大纲;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素质,促进不同专业间教师的流动。本文展示了基于共建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几点建议,为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建设 摘要: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工程学课程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了独有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现将相关经验总结,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 交通工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0引言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我校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和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并通过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 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体系建设 1.1 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探索,课程组制定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交通工程学》教材体系。现使用的教材体系由主讲教材、辅助教材、教学支撑料(扩充性资料)等三个层次组成,覆盖了交通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三个层面。 1.2 比较丰富的教学扩充内容交通工程学课程扩充性资料包括:①高新科技成果在交通工程中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交通控制仿真技术、交通信息技术等;②近期收录的典型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例如教师科研项目中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典型案例分析;③国内外最近发表的有关交通工程学的论文研讨。总之,本课程教学本着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更深入的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 1.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主讲教师主持和设计各自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要求。实验、指导教材配套齐全。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 1.4 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为了培养交通规划的实践能力,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交通工程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房、交通模拟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组成。实践教学环节由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负责,他们均参与过相关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积累了相关案例,对交通工程前沿有较深刻的理解,且具有较强的交通工程领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他们的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 1.5 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目前,《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已经形成多媒体教材体系,《交通工程学》课程以及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已经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设 2.1 明确教学内容,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针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将教材内容指定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精讲与课后自学,其中精讲内容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细致性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方法的同时辅助以大量的交通工程实例分析;自学内容约为教材内容的1/5,其中数据采集、交通现状分析与近期治理、交通需求预测、网络分配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及道路交通系统评价为精讲内容;交通系统规划软件、交通规划工程研究报告为自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后思考提出具体要求,并结合课堂讨论、实践论文以及课程设计等灵活方式加以考核。 2.2 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以交通工程学实际案例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有一路一例的案例,也有综合案例,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力求简明、形象、生动、具体。 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结合实践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工作的介绍和演讲,并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互相交流。 2.3 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外聘专家或授课教师定期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使学生能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了解本课程的前沿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精心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已和河北冀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学课程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变由单一任课教师站在讲台前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充分整合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或聘请资深交通专家、知名学者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式”教学,或带领学生参观交通工程设施的现场,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针对性讲解。 2.5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该课程是一门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小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了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语 本文总结了我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经验,是课程组多年来工作的心血结晶。尤其是实验教学和高水平实践基地建设,大家投入了较多精力,是集体智慧的具体体现。希望以上经验和分析能够对同行有所裨益。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摘要: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的交通流的基本特性、交通调查的一般方法、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交通管理与控制等知识内容,对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石家庄铁道大学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直将《交通工程学》做为重要课程讲授,本文简要介绍该课程的建设和相关思考。 关键词: 交通工程学;课程;建设 1本课程在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的交通流的基本特性、交通调查的一般方法、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交通管理与控制等知识内容,对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交通工程学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3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设置了交通工程研究室。七十年代末,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交通工程理论学习,1978年以美籍华人交通工程专家张秋先生为代表的外国交通专家来我国讲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是河北省较早设置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创办初始就提出致力于构建特色鲜明的交通工程教学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交通领域人才的需求。《交通工程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 1999年,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工程本科专业成立,同年开始建设交通工程本科课程体系,并将《交通工程学》作为重点课程,确立了以城市交通和公路相关内容为课程主体的教学体系。 1.2 2000年,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开设研究生《交通工程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道路选线、交通设计综合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1.3 2007年,为了便于同学学习,《交通工程学》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课件、授课计划、实验指导书等由分院交通实验中心网站,为本门课程的同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网上教学平台。 1.4 2007年至今,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本科专业分别针对其学生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相继引入《交通工程学》课程作为选修课,由交通工程系教师授课,交通工程学课程逐渐渗透、融合,其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理论课教学内容 石家庄铁道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河北、服务交通、面向全国,致力于将我院建设成特色鲜明、河北一流、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生源来自于全国20多个省、区、直辖市,学生就业于工程生产一线,2007年度就业率为90%左右。 交通工程是石家庄铁道学院“立足河北、服务交通、面向全国”办学定位的重要支撑专业,也是学院优势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培养具有大交通意识,具备城市道路、公路、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控制与管理等知识,具备初步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本科生专业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生专业的学位或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院相关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开展城市及区域交通调查、规划、管理和控制、交通事故处理等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为交通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难点: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即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法:基本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习题及思考题,并安排答疑,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课程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将课本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与本课程相关的竞赛活动和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始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工程学课程的师资队伍由六名专职教师组成,其中:两名毕业于东南大学,一名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两名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名毕业于日本岐阜大学,学缘结构优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四名,占全体教师的67%,辅导和实验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50。这支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40岁以下的教师五名,占83%,40岁以上教师一名,占17%,平均年龄35.8岁,形成了一个年龄合理的教师梯队。从职称构成情况来看,教授一名、副教授一名、讲师三名,所占比例分别为17%、17%和66%。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始终围绕着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进行,利用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培养交通领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目标。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组老师团结协作,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深化改革。代表性成果有:①河北省“道路交通规划”省级精品课建设。项目负责人。2009~2012。②河北省“交通运输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项目负责人。2009~2012。③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排名第二。2009~2012。④国家级交通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排名第二。2010~2013。 交通工程学论文: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侧重于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满足产业需求的问题,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系统工程学课程建设中,分析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的难点,提出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CDIO;应用型本科;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 本项目受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3/01/125)、淮阴工学院校教改基金(JYC201314)、淮阴工学院优秀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仍然大多仍侧重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忽略了系统工程学的具体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往往在学完系统工程学后仍然不能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考虑专业问题。 1 系统工程学教学难点 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教学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具体的系统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系统工程技术,如系统分析、系统预测及系统评价等;课程设计则是综合利用所学系统工程方法解决交通运输具体问题。 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诸多原理的学习以及模型的计算(如层次分析法、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等)对学生来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虽然相对具体,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但这两部分内容在传统设置中往往比较零散,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而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实践体系,因此学生虽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识点,但无法构建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完整全局体系,从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总会呈现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学问题。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合称,且将其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是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系统的思想培养人才。CDIO模式打破学科、专业、文理之间的限制,在教学工程中首先统一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工程师的目标与技能,界定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实现对行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 (2)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CDIO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将培养目标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 (3)以产业需求为基准。CDIO模式要求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项目实施中。CDIO模式中所运用的项目均来源于行业产业,因此是不断满足产业变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案 (1) 基于项目的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系统工程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方法往往按照课本顺序依次讲解,教师以实践案例为基本时间轴,依次讲解实践案例所用到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具体技术。例如,通过针对公交车服务质量评价实践案例的讲解,重点依次讲解公交系统与要素、公交系统分析、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公交系统评价等知识点。理论教学中所讲解的实践案例均来源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学生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运用。每5人一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项目,要求每组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对课堂所讲到的知识点进行验证及运用。 (2) 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同样采取分组形式,为各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各组之间互不相同。系统工程学实验目前共6学时,均为验证型实验,要求所有学生独立完成。而课程设计中,为每组分配的项目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项目,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内部合作完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学生通过内部协调,获得各自不同的具体分工,完成1-2个知识点,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内容综合成课程设计报告。 (3) 成绩评定 依据CDIO思想,将系统工程学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阶段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者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分别为2:3:5。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以及实验成绩;阶段考共有2次,分别通过项目的形式,随堂让学生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提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适当地计算。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利用系统工程学方法论解决具体问题时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 4 结论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深刻理解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具体项目实施也有了贯穿全周期的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具体项目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适应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能快速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因此CDIO模式可以在应用型本科中工程教育类课程中进一步作推广。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道路交通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有待解决,道路设施及管理方法与社会的需求出现错位和脱节现象。与之相对应的,交通工程学科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交通工程学科建设研究,具体措施如下:大力推进交通规划理论改革,促进学科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加强对交通分支学科的研究,促进道路交通系统的人性化管理,完善交通工程的学科理论。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科建设;关键问题 交通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交通工程也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学科,这门学科的理论在每一个岔道口、每一条道路上都有其实际效应。交通工程的组织、设计、决策都需要参与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分析其预测结果。由此可见,交通工程是一门将主观决策与客观定量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它需要理性分析道路现状,并将之升华为相应的决策方案,进而有效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增加道路的服务功能。由于各个城市道路,公路的区域环境、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不同时间段内,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交通状况也不尽相同,这就促使交通工程的设计者每次设计都必须进行“评价―预测―决策”。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交通工程学科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交通工程学科仍有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专业问题。 一、大力推进交通规划理论改革 现在多采用“推理规划”的道路交通规划模式,对OD调查有较大的依赖性,需要根据调查构建“出行分配”模型,并依据预测结果在路网中分配。总体而言,这种道路交通规划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当前,交通规划理论有以下几方面需要革新:首先,OD调查资料的回收率有待提高,同时,在回收的表格中,还存在大部分偏态失真的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OD样本的合格率,调查资料的代表性也必然受到影响,以此为基础的相关系数值也相对偏低。其次,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的出行分布模具,以及根据模具得出的预测也会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再次,在预测结果基础上进行的流向和流量分配规划成果也存在不确定性,这无疑会影响交通规划方案的制定。若要提高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就必须革新规划理论和手段。当前,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在现存路网中通过强化管制与扩建快速疏导客流,构建经济、舒适、畅通、安全的组织交通,因此,交通工程学科规划理论应当着眼于如何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堵塞。 二、促进学科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首先,要加强多目标系统主机归并树图法。这种方法简单有效,是对系统实现模拟和仿真。这种方法具有明晰、直观的特点,常用于评价、描述和分析许多定量的问题。它可以根据系统信息的反馈探寻目标问题的所在。其次,要运用非线性、多元线性的数理统计法。这种方法通过建立样本数学模型、综合多元样本不断简化问题。尤其是通过模型的趋势外推,能够取得较为贴近实际情况的预测值,进而解决系统样本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同时,关于多元回归模型余项的数学推理,能够为数据预测提供保障。再次,要使用拓展模糊聚类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那些边界条件不确定的交通工程问题。根据模糊聚类的结果采用三角函数图、星座图和雷达图等,可以有效处理交通规划中的多元样本。除此之外,还应当重视统计数理法。在分析道路交通费系统状态时,这种方法可以为衡量车头时距、车辆到达的形态提供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交通分支学科的研究 随着交通工程学科理论的不断丰富,实践的不断深化,这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不断积累和更新,在处理动态样本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在学科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相关学科的交叉度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为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例如在系统行为、系统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生态工程学”,在数理统计定量解析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系统工程学”,在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基础上形成的“交通信息工程学”,针对复杂地理环境产生的“山区交通工程学”,根据法规、政策研究开发的“交通法制学”,以及在近代科技监控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管理工程学”与“交通控制工程学”。 四、促进道路交通系统的人性化管理 首先,要在交通控制和管理中融入人性化的理念。当今时代,出行的车辆逐渐增多,道路的负荷越来越重,道路控制和管理这一分支系统在控制疏导车流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保证交通畅通,必须及时修正道路交通系统,使其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移。总之,交通管理控制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辅助手段,而是日渐成为交通管理系统的基础。其次,要关注交通环境。当前,道路交通越来越发达,交通的环境也就越发值得重视。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是交通环境污染的两个重要类型,可以通过道路景观、绿化及环保设施等不同形式对之进行线性补偿。需要注意的是,日食、太阳黑子磁爆、月食等现象同样会对道路交通产生重要影响。可见,道路交通系统是环境、人、路、车、管理控制等众多分支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针对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应当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交通环境、交通控制等方面应该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完善交通工程的学科理论 实用性是交通工程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门学科的理论建设必须以实践训练为基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这也使得社会各界对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不断协调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各种新举措、新招式、新方法相继出现。这促使交通工程学科的各种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随之产生。这些革新实践成果都为交通工程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挖科技理论内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并对之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构建系统化的交通工程学科理论体系。此外,道路交通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因此,其学科理论也必须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在尊重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积极从社会实践与相邻学科中汲取有效信息,不断充实学科理论。 六、正确处理交通工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首先,应当充实交通工程的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提高这门学科的专业水平。交通工程学科由国外引进,但中西方道路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若要提高学科水平,就必须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不断革新教材内容,创新实践手段。其次,要增强交通工程学科教师的业务素质。众所周知,交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具有亲身实践经验,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这就需要教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只有在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增强交通工程学科的趣味性。再次,还要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该学科的经费投入。实际操作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当加大资金支持,为该学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同时,也可以安排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入科研项目,以科研促教学,增强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交通工程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因此,高校应当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应对交通工程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使道路交通工程不断产生新的特点,因此,学科建设也应当不断变化。交通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还要具有创新意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专业局势。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课程全英文教学试点研究 摘要: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本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论述了交通工程学建设全英文课程的意义,以及全英文课程与既有双语课程的互补关系。通过开展交通工程学全英文教学试点,对授课内容、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对比。对试点过程中存在的课堂规模不适宜、讲授内容深度不够、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性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交通工程学;试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一、“交通工程学”开展全英文教学的意义 “交通工程学”是国内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也是国际上本专业的通用基础课。“交通工程学”的国际化程度和教学水平,是衡量整个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乃至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开设“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国际化的必然需求。通过“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建设,能够实现扩大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增进国际学术、教育交流的目标,也能够为国际著名大学与国内高校进行师生互访活动提供课程支持,对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亦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全英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双语课程的关系 “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是面向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通用课程,授课语言、讲义和多媒体课件均采用英语,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均有很高要求。全英文课程只是对现有中文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现阶段并不能替代中文课程,也无替代中文课程的必要。作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交通工程学”是历来各类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全英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是双语教学。自2003年教育部将推进双语教学的要求写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1],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开设了中英文双语讲授的“交通工程学”课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3]。全英文课程与双语课程有不同的定位,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都存在明显区别。从授课对象来看,双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主要目的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提高本国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而全英文课程面向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教学尝试。从教学语言来看,双语专业课程通常以中文为课堂讲授语言,辅以英文多媒体课件和讲义;而全英文课程的授课语言、课件及讲义均为英文。从授课内容来看,双语课程的授课内容与中文课程并无太大差别,而全英文课程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其讲授内容需要做较大调整。因此,全英文课程与既有的双语课程并非简单的升级和替代关系,而是具有不同受众和不同教学模式的互补课程,两者都有存在的必要,应根据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展。“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与表达能力。一般高校本科专业英语课都安排在第七学期开设,而交通工程学专业课通常安排在第五学期。从课程安排顺序来看,通过专业英语课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全英文课做准备并不现实。因此,需要在学生选课阶段对全英文学习存在的困难有充分认识。 三、“交通工程学”全英文教学试点 2011年秋季学期,本校交通工程专业首次开设了“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本次试点授课聘请了一名外籍教授作为主讲,本学科配备两名青年教师作为助教,组成了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针对课程特点,全面剖析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案设计、团队合作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次授课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为进一步推进英文课程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教材。“交通工程学”涉及的覆盖面广、理论体系比较复杂,是交通工程专业授课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在本次全英文试点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沿用了外籍教授所在国外大学的授课大纲和授课内容,其基本知识模块包括:交通工程的概念和发展、交通系统组成、交通流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交通规划、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管理、交通能源与环境、交通安全、交通信息等。课堂讲授共计36学时,与同时期开课的“交通工程学”传统中文课程学时相同。与中文课程相比,全英文课程讲授的内容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与当前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结合也更加紧密。但是从内容深度来看,每个知识模块的理论讲授深度不及同时期开设的中文课程,特别是在有关数学模型的讲解方面,英文讲授深度与中文课程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英文授课,涉及到数据模型等较难理解的部分讲授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内外对于本科教学定位的差异性,国外注重知识覆盖面,而国内更注重知识体系上有一定的深度。在教材方面,本次授课以外籍教授自编的课程讲义为主,辅以国际通用的、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使用教授自编讲义作为主要学习资料具有其合理性。首先国外原版教材内容体量非常大,更适合学生课后花大量时间自学,这种学习方式目前并不非常适合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有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另外原版教材与外籍教授的课题教学内容有所差异,为使学生少走弯路、克服畏难情绪,首次试点授课决定以教授讲义为主。 2.教学团队与教学方法。本次试点组建了3人的教学团队,包括1名外籍主讲教授和2名“交通工程学”中文课青年教师。考虑到开设全英文课程的目标以及实施难度,在课程建设初期的2~3年内引进外教是必要的。本次引进的外籍教授系国外著名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资深教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善于运用各种实例说明问题,语言风趣,富有个性,课堂感染力极强。本次试点配备的中文课青年教师是系本学科教学骨干,均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专业英文水平较高。中文课教师与主讲教授配合默契,在教学辅导、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首次试点情况来看,配备中文课教师配合外籍教授非常必要。由于学生尚未学过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因此对于大量的专业英文词汇非常陌生,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汇,需要中文课教师及时进行必要的中文释义,否则会影响到整堂课的理解。通过与外籍教授配合,中文课教师在国际化教学理念、方法与教学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今后逐步代替外教、独立开设全英文课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外籍教授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讲到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时,外教列举了自然界的蚂蚁作为例子,说明其交通系统的合理和高效。同时,课件中还大量采用了动画、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其中许多视频资料在国内“交通工程学”课堂尚属第一次出现,启发性非常强。这也说明在课件制作的生动性方面,国内与国外相比确实有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但“灌输式”教学方法仍旧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课件制作方面没有下到功夫,国内教师也缺乏在这方面的培训和支持。 3.课程作业与考核。全英文课程作业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作业以交通模型计算分析为主,课外作业以主观题为主,开放性较强,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交通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对于交通问题的初步识别和解决能力。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要求全部以英文作答,对学生要求较高。从考场实际答题情况来看,有约30%的学生由于英文写作水平受限而明显影响答题的效率,有10%的学生影响较为严重(试卷中部分题目用中文作答)。 4.教学效果与问题。从本次试点授课的实际效果来看,全英文课程在学生中的受关注程度非常高。选课人数共计32人,占本年级全部人数的四分之一。学生对于全英文课程的态度非常积极,学习兴趣比中文课程更为浓厚。从学生提交的课程学习报告来看,80%以上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授课知识面更宽、趣味性更强,有利于开拓视野。学生普遍认为选修全英文课程能够为将来出国深造打下基础,这也是不少学生选择英文课的初衷。本次试点授课基本上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若干比较突出的问题,列举如下。①英文课的理论深度不及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因受到语言的局限,理论模型讲授达不到中文课程的深度。从学生提交的课程总结报告来看,7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文课程讲授内容的难度明显低于中文课程。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仍将面临研究生升学考试、面试等环节,而交通工程学又是此类考试的主干科目,因此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授课内容深度问题。②师生比偏低。本次试点只开设一个班级,共32名学生。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课堂发言和讨论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特别是当教授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章节时,课堂变成了英语“听力课”。根据试点实际情况,建议将班级规模控制在20人以内。③作业量偏少。作业量偏少也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考虑到语言理解效率不同,相同学时的中文课程与英文课程相比,信息量更大,更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在课后通过加大作业量与辅导力度,弥补课堂听课效率的差距。④选课学生英文水平差距较大。虽然选课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略高于中文课学生,但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甚至英语基础较差,本着“加强英语学习”的目标选择全英文课程,其专业知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英文听说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加强中文教师的辅助作用。也可以考虑对学生进行一次英文水平摸底测试,未通过者建议选择同期开始的中文课程。 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全英文课程建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试点授课的总结,比较了全英文授课和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分析了试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授课内容深度、课堂规模、课后作业、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下一步继续深化全英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交通工程学论文:独立学院《交通工程学》教学体会与思考 【摘 要】交通工程学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因素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研究,是一门具有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在独立学院《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独立学院;教学体会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道路交通规律,建立交通规划、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的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一门技术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930年美国交通工程师学会成立作为其诞生标志。而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起步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1]。 1 课程简介 在我院,《交通工程学》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比较多,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包括交通特性、交通调查、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管理、静态交通系统、交通环境保护等内容,几乎涵盖了交通工程学科的方方面面[2]。结合我院“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本课程内容以交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为主。 由于交通工程学涉及内容丰富,现行教材版本较多,且多是侧重于理论教学,对于独立学院的本科教学来说则不易把握,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总结。 2 教学内容 交通工程学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因素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研究,既研究了交通发生、发展、时空分布、运行特性,又研究了交通政策、法规、管理等内容,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系统性、交叉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在我院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突出“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组合,突出重点难点,以适应教学要求。 2.1 课堂理论教学 2.1.1 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优化教学内容,从交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使学生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交通特性、交通调查、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分析等。另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将教材中没有及时更新的内容进行修订,如《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更新为《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同时,及时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 2.1.2 优化知识结构 在我院的交通工程的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涵盖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这对于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稍有不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结构还需进一步的取舍优化。首先,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交通特性、交通调查、道路交通流理论和通行能力分析;第二部分为应用部分,包括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管理、静态交通系统和交通环境保护;第三部分为发展动态,包括交通仿真、ITS等。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第一部分为主要教学内容,第二部分在后续的课程中将深入学习,本课程只做简单介绍,第三部分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作为拓展知识。 2.2 实践教学内容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教材更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论介绍,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强调不够。若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重点介绍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那么学生就会感觉抽象、枯燥无味,很难抓住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加强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附加拟定了相应于课程内容的实践任务,做到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步跟进,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以交通量、速度、密度(占有率)为调查对象,进行交通调查试验,加深学生对交通流三个基本参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3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当对于本课程来说,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较多,内容丰富且不易掌握;而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强,且缺乏实践经验,对生活中的交通现象也缺乏关注。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多举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启发式――通过教师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相关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已知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法――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如:在学生掌握基本调查方法后,精选实际调查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成败得失分析讨论,传授学生间接经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讨论法――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观察交通现象,针对道路交通现象进行描述,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探讨中将知识点提炼、升华。 实验法――设置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在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之后,设置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的实训课程,要求学生按照实训要求,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训室或实际的道路上完成相应的实训内容。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道路交通的实际中去,进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 教学评价 传统的《交通工程学》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30%加上期末闭卷考试70%。平时考核一般是侧重于对平时作业与课堂出勤的评价,期末闭卷考试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4]。而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虽然通过考试,但并不是真正地掌握了课程知识。 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到各个学习阶段之中去,包括课后作业、阶段性考核、课内实践、综合运用能力考核与期末考试五个部分。 课后作业,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课后作业也可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巩固,占10%;阶段性考核,一般以章节为单位做随堂小测验,考查学生对章节重点内容的掌握,进一步巩固阶段性学习成果,占20%;课内实践,考查学生对重点难点的了理解掌握与运用,通过实训课程及实训报告考核,占30%;综合运用能力,考察学生运用综合多种理论、模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道路交通之中的各种交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点,且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需要学生综合归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占10%;最后是期末考试,仍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查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占30%。 5 结语 交通工程学作为一门具有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并且能够用相应的理论、模型去分析解决道路交通中的实际问题。对于独立学院的本科教学中,更是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积极改变教学思路,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论文: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与此同时,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而,本文将以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概述作为突破口,浅要分析了现阶段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能为广大高职教员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交通工程学 课程教学现状 0 引言 高职院校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社会交通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管理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之下的必要探索。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不断推进,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来说是一个亟需突破的难题。加之交通工程学课程属于交叉性和应用性学科,极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现如今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 高职教育交通工程学课程概述 1.1 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 从宏观上来看,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由道路工程学衍生出来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交通发展、发生、运行、分布以及驻停等规律,涵盖了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运营、交通监控、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的理论,重点探讨了交通中道路、车辆、行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门集聚了工程设计、工程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的学科。 纵观我国广大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其微观上的内容涵盖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性理论,重点阐述了车辆、行人以及公路的交通特性,穿插了交通流量理论和交通环境基本理论。第二个部分则在着重讲述交通规划以及交通调查。第三个部分则阐述了交通通信能力、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以及停车场的规划和设计等。交通工程学课程是高职院校中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具备交通工程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 1.2 交通工程学的性质 关于交通工程学的课程性质,实质上是与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通常来说,交通工程学是以交通道路为主要研究方向,从交通设计、交通规划、交通环境等方面系统地研究影响交通流量、交通效率、交通安全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交通参与者(车和信任)等要素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基础方法和基础理论。交通工程学往往是高职院校中交通运输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也会与轨道交通、交通工程以及土木工程等专业联系在一起。故而,交通工程学就具备了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 2 现阶段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 2.1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而且课程又极具交叉性的性质。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公式多、符号多、概念庞杂、教学环节复杂。这就需要高职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但是,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来看,仍然以传统单一的方式在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开放性、跳跃性,学生主体意识难以展现出来。而且,交通工程学是一门需要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的课程,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尽管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一点教学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觉到课程教学的乏味,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内容也不能准确掌握。近些年多媒体教学方法不断普及,但是有的高职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却又本末倒置,让多媒体教学方法成为主体,导致教学方法偏离,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更是难以理解和消化。 2.2 交通大发展,内容不能够跟得上,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交通运输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的问题和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国交通工程学是上世纪70年代末才创立的,正处于交通工程大发展时期。作为年轻学科的交通工程学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很多理论知识也在不断涌现,交通问题也是不断出现,交通理论知识也不断更新。而上世纪创立的交通工程学很多内容都颇为陈旧,理论太多,跟不上实际交通状况。 2.3 缺乏实践性 交通工程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就决定了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一定要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起来。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的课程教学无法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缺乏实践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使得交通工程学的系统思想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2.4 理论与实际知识脱节 由于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践性,对于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实际知识的要求很高。但是现阶段由于观摩学习实际知识的操作性小,学时不够等原因。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存在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由于现阶段交通大发展,交通方式设计的问题层出不穷,交通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城市的交通情况也不同,学时很难学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实际知识。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多,交通实际知识的学习需要到达交通现场,交通现在情况多变,不利于学生安全。 3 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和方法是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广大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教师应当改革传统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做到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具体而言,丰富教学手段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多媒体教学方法是现如今广泛利用的一种,合理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显著提高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广大高职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收集交通工程相关的各种视频资料、动画资料、图片资料等,通过科学整理和精心编排形成合力完整的多媒体资料,合理融入课件中。切忌主次颠倒,一定要将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发挥出来,不能让其成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2)在传统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往往都没有专门设置实践教学的环节。故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环节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交通调查任务,让学生主动进行交通特征统计的课外实践。为往后交通状况预测、交通数据的处理奠定基础。 (3)网络教学是当今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方法不仅可以转变教师角色,也可以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教学课件、教学习题和教学大纲,通过现场教学录像的共享让高职学生在课后能够与教师不断进行沟通。 3.2 变化教学思想 在教学观念上,教师必须从交通工程学课程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出发,将现代交通工程的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中,并不断注重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思想的转变。通常来说,教学理念的变化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交通生态环境和交通心理环境的协调。(2)交通安全与社会安全的协调。(3)交通现状与交通发展的协调。(4)充分考虑高新技术、交通资源、交通参与者的协调。 3.3 更新教学内容 就现阶段与交通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理念、新技术等不断出现。其中囊括了绿色交通系统、交通系统管理、交通运输系统智能化、交通需求管理、智能管控体系、现代计算方法等。这些内容与我国当下交通工程的发展紧密联系,但是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却很难跟上这些理念、技术和理论的更新。故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势在必行。在更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交通工程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交通工程学所涵盖的基本方法、基础理论和基础概念等于现代化交通工程相互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交通发展的新趋势。 3.4 加强实践 加强实践是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这是适应现阶段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实践教学建设的趋势。首先,广大高职院校一定要摒弃以往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形式,探索出符合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有独立的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系起来。其次,要不断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完整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再次,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实践性、减少说教性。逐渐构建操作性、实践性、综合技能型相互结合的综合实践体系。最后,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相关设备,组建实训基地。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观念,才能促进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够不断适应现代交通工程发展的需求,能够顺利迎接交通管理、交通安全在新时期下的要求和挑战。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为了提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对全国各个开设交通运输工程及其二级学科的院校进行大量的调研为基础,通过科学分析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等发展现状,结合河北工业大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为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合格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1],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就成为当务之急。河北工业大学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培养了大量交通建设科技人才,为了提升河北工业大学培养该学科高端人才质量,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有:刘翠莲等(2009)围绕具有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几个方面,对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2]。郭一唯(2010)在分析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大交通"专业背景下,结合交通运输类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学习体会,探讨、总结出了一套具有一定程度方法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本科生培养方法[3]。段爱媛等(2012)从课堂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研究了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施办法[4]。这些成果都有其适用性,所以结合河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状,通过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对提升河北工业大学培养该学科研究生的质量尤为重要。 一、全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概况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5]。它是研究道路交通规律,进行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的一门学科,目的是实现客货运输的安全、迅速、舒适、经济[6]。该学科与电子、机械、材料、信息工程、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是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 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院校调研,发现交通运输工程及其二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点或硕士点授权的单位共78个,按学位授予权级别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 图1学位授予权院校分类图 由图1可以看出,全国范围内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一级博士授权点的院校有21所,占全部授权单位的27%,具有一级硕点授权的院校有34所,占全部授权单位的44%,表明我国有近半数的授权单位具有完善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二级学科培养体系。 二、全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与整理,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如图2-6所示。 (一) 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学科分布 图2重点学科在博士点院校的分布 图3重点学科在硕士点院校的分布 由图2可以看出,22个有国家重点学科院校中7所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他们主要培养交通运输行业高端理论研究人才。由图3可以看出33个省级重点学科院校中有25个省重点学科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有8个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他们主要培养本行业具有应用研究能力的精英人才。大部分院校则重点培养各自学科特色人才。所以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人才高尖端集中、系统培养和特色发展的布局。 (二) 实验室建设水平 图4 具有重点实验室的院校 由图4可见,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共8所,其中四川省4所,北京2所,陕西省1所,上海市1所,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东、西南、西北等地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所,东北地区9所,华北地区6所,中南地区6所,西北地区5所,西南地区8所,华东、华南等地区6所。重点实验室在不同地域均有分布,既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研究特点,又可结合全国不同地区实际需求的特点。 (三) 师资状况 图5一级博士点院校师资队伍 图6 一级硕士点院校师资队伍 由图5-6可见,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一级博士授予权、一级硕士授予权的院校其教授与副教授所占师资总人数比例均在50%左右,但是一级博士授予点院校教授职称比例较大。 所以,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尤其是正高级的业务水平。 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各院校从课程结构上分析,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 础课程、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实践环节必修环节五个大项,现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从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进行分析:河北工业大学现有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道路工程与规划两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课程见表1. 表1 河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分类表 由表1可得:在道路工程与交通规划方面的专业课设置较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有部分专业课程,但仍显不足。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学科,没有涉及,在交通运输行业向大交通综合运输发展的今天,社会急需培养交通类综合性人才。因此,该校学科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现象。所以河北工业大学按国家学科分类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河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分析表 从表2可看出,该校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发展已日趋成熟,因此,可以积极申报该学科博士授权点,使该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知名专业。其余二个二级学科在课程设置中,需考虑社会需求和发展因素,根据校企合作、学生实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到课程设置中,急社会所急,以社会需要为原则增设专业课程,做到按需培养,最终实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全面发展。 四、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分析 单有好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还不行,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匹配才能使研究生易于接受,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教学方法探讨如下: (一)学术交流法 河北工业大学校作为河北省属院校,坐落于天津,这就使得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教师、研究人员增加了加强和外界的联系的机会,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掌握本学科的最新信息,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并把新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同时也鼓励研究生在学术交流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使其由观众走向舞台,提高研究生群体的综合素质。 (二)报告教学法 研究生通过聆听本专业国内外专家学术报告,能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并激发继续钻研本专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案例分析教学法 执教研究生课程的教师都主持或参与一些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教师通过讲授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掌握学科最新的进展,了解科技发展的未来。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科技,构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网络交流平台,老师在规定的时间轮流上线解答同学们在网络上提出的问题,使课程学习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外。 (五)实践教学法 通过增加课内试验学时和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使实验仪器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促使实验室趋向于开放式管理。 研究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在研项目,使其在校期间就可以得到真正的锻炼,把课堂学到知识进行应用,提高专业技能。 教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让研究生分组,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并上台讲课,然后其余同学提问互动,教授对不足之处提出补充或指正,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五、结语 为了培养高素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人才,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院校调研,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对现有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在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两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诸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作业、演讲汇报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方法,为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建设交通工程骨干课程群,达到教学目的,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多个方面的改进意见。对交通工程学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 精品课 教学 建设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课程之一。在青岛理工大学最早开设于2000年,一直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多年来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该课程被学校确定为校级精品课建设,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批准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予以资助。在已有基础上,深化教育革新,强化内功,系统性地建设、完善精品课程,需要教学团队深入研究和把握。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1]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课程资源,提升其内在价值,有效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2]通过这些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3] 精品课程建设是大学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科学技术在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层出不穷,一方面,教学内容必须随之不断更新,否则课程的生命力就会丧失。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在不断进步,带来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革新。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将导致昔日优秀的课程不再优秀,甚至落伍淘汰。[4]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分析 大学教育系统简化如图1所示,对学生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系统内主要部分。 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规定了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顺序与内容,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依据。教学设备条件是教学质量的职称条件,包括校园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设备、实验设备条件等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态度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大师对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对学生的影响力,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人生观形成,都十分重要。教学管理制度与执行力要素规范教学流程、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成果,使学生合乎毕业条件。在大学教学系统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与提高管理执行力,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学风,教师形成严谨与创新的教风。 将教学系统相关要素展开,得到鱼骨分析图,如图2。一方面,要明确因素与建设精品课程目标的相关关系。即当所有因素为正相关时,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妨碍精品课程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明确所有的支持要素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精品课程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遥不可及,而在于脚踏实地地完成方方面面的建设工作。 三、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因素系统分析,抓住重点与全面解决问题相结合,从课程的建设计划、队伍建设、内容和体系改革、方法和手段、教材、理论和实践并重等方面着手,实现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 (一)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工程学课程在我院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部制定的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强特点,是精品课程群中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必须要做好课程之间知识体系的衔接。 (二)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依托课程组的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相结合。以更新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级精品课程乃至省级精品课程,成为山东省区域本专业业内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典型性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成为管理学领域重要的学习中心,实现教学效果和学术地位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双重目标。 (三)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先进性 该课程体系的设计,紧紧围绕交通科技发展和社会实践应用的需要,既注重该课程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又注重该学科理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选用获国家教委一等奖的教材,但又不拘泥于现有的教学内容。通过修改教学大纲,我们在内容上将实现两大突破:第一,在讲授内容方面,在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系统讲述相关知识,注重深度控制,是学生构建交通工程学科的体系。第二,部分知识模块可以深入讲授,以便后来不再占用学时,如交通环境等。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课程组所有教师都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重新设计和优化了多媒体课件,以扩大授课的信息量和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等。同时,建立了管理学课程网站[5],通过作业练习和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本课程网站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源,进行主动和积极的课程学习。除此之外,课程组利用将购置的教学视频辅助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网站,如利用Google街景功能看国内外道路设计、优酷视频网站了解交通事故等,搜集短小精悍的案例视频资料,根据需要引入课堂。 (五)课堂及教学改革 本课程组通过实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交互式教学、主题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建立“学生主动学、教师引导教、实践体验学”的教学模式[6],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交通工程领域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能力,以案例、图片、录像等形式客观地展现交通工程专业精髓。 在教学方法上,总体遵循“课前引导、课堂精讲、课后作业、团队讨论”四个环节,增加随堂测试,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精讲与多练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的教学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式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脑、动手,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为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改进记分办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严格、全面记录课堂讨论和作业检查情况信息。 (六)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组加强了实践教学,以更好地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第一,加强课内实习环节,设计好几个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利用二年级初始,学生对专业的满怀热情,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第三,与学院团委联合通过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七)网络平台建设 丰富网络平台的结构与功能,除了陈述内容和下载材料的功能,更要增加和扩大互动功能和内容,如网上答疑交流。继续完善现有的教学网络平台。实现全部课件上网、教学视频上网、实践教学上网、作业上网、参考资料上网。 (八)采他山之石,纳百家之长 学习、参考国内外名校的教学模式,以改进和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通过互联网,可以参考学习其他高校的交通工程学和其他课程的网站建设情况。通过到其他高校访问,学习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组织过程等,做到取长补短。 交通工程学论文: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基于讨论探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师资学生现状,从实践出发以交通工程学课程为例,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教改方案,并给出了具体的定性定量考核指标。 关键词:讨论探究;交通工程;课程改革 1、前言 对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般高校来说,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知名度的必经阶段。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于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该教学方法在国外知名大学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方式,而在我国一般高校教学课题中,讨论探究式这种教学方法还没能推广开。通过初步试验可知,学生非常喜欢此教学方法,这对于下一步实施会很容易推进。 国内有关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实践课教学体系方面上,没有人提出针对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及其有关定性定量考核评定方法[1、2、3]。 国外大学在教学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体现的主要是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应该怎样教,如何教得更好,同时提供有效的方法[4]。 2、方法过程 主要研究内容: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以及相应定性定量考核方式和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中实施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方案检验并不断完善。 研究目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交通运输专业其他专业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供参考蓝本,为我国其他一般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施教改提供实践例证。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制定;在讨论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及时准确的记录相应定性定量化指标。 研究方法:在全面把握专业现有师资、试验仪器设备和交通工程学教学现状,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的基础上,收集国内外有关大学专业课教改文献资料,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确定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定性定量考核指标,最后给出课程教改可实施方案,并在在交通工程学课程实际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并不断完善,及在交通运输专业中进行推广。 3、方案制定 3.1现状条件 交通工程方面师资的薄弱,仪器设备简单。交通工程学教学主要靠课堂讲授,方法单一。学生交通感性知识非常欠缺,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3.2方案制定 针对现状条件,制定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具体如表1所示。教材的选取是结合多年各个版本的交通工程学教材,考虑学生知识基础以培养学生技能、增加知识含量、拓宽知识面为主,自己开发教材。 表1 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方案表 注: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把交通工程学各个章节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案都放上面,只是节选几个章节。 4、考核指标确定 考核指标采用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考核指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组织配合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总结概述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绘图设计技能等。 定量考核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小文章数量、高质量地完成交通实验次数、准确翻译有关外文资料字数、根据所学交通工程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个数、正确高效地完成作业数量、数量、申请或参与科研项目数量等。 定量考核方面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试验成绩、作业、小论文成绩、卷面成绩,这些方面给出具体的分数比例和评定办法。 5、教学实施检验 交通运输专业的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交通工程学》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效果及完成成果:校园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及应用研究;对校园停车场进行了设计;市区交通拥堵交叉通组织、实际调查交通数据资料、初步翻译了英文版的《交通工程学》教材。 6、结论 从我校交通运输专业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中的授课实践情况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成效。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了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后,对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检验学生实践环节中运用情况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面对面”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于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践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通过课堂讨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专业技术的前沿,让学生对对未来工作充满了极大的憧憬和动力。最重要一点是本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提供了巨大的专业实践知识储备。 交通工程学论文: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与安全设计理论 摘要:由于我国道路安全保障措施研究和发展滞后,加之交通管理难度加大管理水平滞后等诸多原因,造成交通事故频繁,伤亡人数过多,经济损失巨大。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与安全设计理论研究能够充分考虑驾驶人心理、生理特征与需求,有针对性的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使人—机—环境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关键词:道路安全;交通管理;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引言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通过对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研究和完善,使三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协调,达到系统安全高效有序的运行[1]。保障系统安全是人机工程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事故成因分析可为最佳安全设计提供思路;安全设计又可为有效控制事故提供措施。事故成因分析与安全设计的目的是使人—机—环境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构成的动态系统,在此系统中,由于驾驶人、汽车、道路环境中诸因素的不良变化,导致三者匹配质量恶化,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一定时间就会酿成事故。因此,通过对道路交通系统进行事故成因分析和安全设计能提高道路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事故成因分析 虽然引发事故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依据人机工程学理论,可将事故的基本成因总结为人的原因、物的原因、环境条件、管理四大因素的多元函数。如果将环境条件归入物的原因,则人机系统中事故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就是管理失误;基础原因一般是指社会因素。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其比例高达70%~80%[2]。人的失误行为的发生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人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影响驾驶人的噪声、温度、湿度、照明、振动、驾驶舱环境以及道路环境等;人体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驾驶人的心生理状态、知觉、反应以及驾驶人的性格、操作技能等[3]。在进行人机设计时,应努力使诱发人的失误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得到控制,并通过外部环境的设计保证人体内部系统稳定有序的运行,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交通过程中涉及的物质主要是指车辆,不正常的车辆状态是交通事故的诱导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制动失灵、转向失灵、轮胎损伤、燃料用尽等。虽然在事故资料统计中,由于车辆的故障而造成的交通事故较少,但是车辆的不安全状态往往会导致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管理失误 管理失误是指由于管理方面的缺陷和责任,造成事故的发生。虽然管理失误是事故的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原因,而且是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管理失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驾驶人管理缺陷:对驾驶人缺乏合理有效的选拔、教育、培训,导致驾驶人驾驶技能参差不齐,部分驾驶人交通素质低下,给道路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因素。 道路管理者养护监管不力:道路发生病害,交通安全设施损坏或设置不完善等,若不能及时被发现并加以改善,将会加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 事故救援体系不完善:交通事故救援机制不健全,救援装备落后,对交通事故的救援响应较慢,甚至造成二次事故的发生。 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失误共同耦合形成的,当客观上出现事故隐患,主观上表现不安全行为时,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 安全设计技术 安全设计技术可以划分为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设计技术及防止或减轻事故损失的安全设计技术,这是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在技术上的保证。交通项目的设计、设备、工艺过程是否安全,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3]: ①防止人失误的能力;②对人失误后果的控制能力;③防止故障传递的能力;④失误或故障导致事故的难易;⑤承受能量释放的能力;⑥防止能量蓄集的能力。 基于以上原则,目前交通安全设计方法主要从生产设备的事故防止对策、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消除和预防危险及有害因素等三个方面考虑,常用的交通安全设计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危险因素控制 道路中的危险因素,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通过设计消除危险或使危险最小化,是避免交通事故最有效的方法。当道路中存在危险因素时,应首先采取治理措施,消除危险;当危险因素无法消除时,应采取隔离防护措施,以防止危险或将危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当预计到可能会发生危险,而又没有很好的防护办法时,必须使其损失最小;对于难以消除或控制的危险,在进行各种比较、分析之后,应选择转移危险的方法。 (二)能量控制 对于任何交通事故,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与事故中所涉及的能量的大小与类型紧密相关,用控制能量的方法,可从根本上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量控制技术主要从限制能量、用较安全的能源代替危险性大的能源、防止能量积聚、控制能量释放、延缓能量释放、开辟能量释放渠道、在能源上设置屏障、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人与物之间设置屏障、提高防护标准等方面考虑。 (三)闭锁和锁定 闭锁和锁定是防止不相容事件发生或事件在错误的时间发生或以错误的次序发生。闭锁是指防止某事件发生或防止人、物等进入危险区域,如油罐车上的闭锁装置,可防止在车体未接地的情况下向车内加注易燃液体;锁定则是指保持某事件或状态,或避免人、物脱离安全区域。例如停车后在车轮前后放置石块等物体,防止车辆意外移动而引发事故。 (四)人的失误控制 对驾驶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驾驶人的交通素质,增强驾驶人的责任心、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并加强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交通安全教育等,减少人的失误。 (五)管理失误控制 认真改善设备的安全性、工艺设计的安全性,制定操作、维护保养的标准和规程,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高效稳定的运行,加强对管理失误的控制。
心理成长论文:浅议儿童心理成长与智力成长达成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就告诉我们,儿童的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要想发展儿童智力,首先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形成智力呢?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感觉,让儿童感受事物,是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完美统一的重要途径。 儿童对触觉和视觉的感知 儿童从出生开始,最初是用嘴吸吮着母亲的乳头,口腔感觉到了乳头的软硬,感觉着乳汁的味道。他们能够吃食物以后,用口腔感觉着食物的软硬和食物的味道。他们随着手的发展,不停地用手抓东西,手感觉到了物体的软与硬、凉与热、粗糙与光滑。他们还不停地把东西放进嘴里,用嘴感觉物体的各种性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精神胚胎”的指导下,自然、有序地通过用眼睛、嘴巴、手、耳朵、鼻子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感知各种东西的属性。他们在与物体或事物现象的互动过程中,反复多次地感知它,这样,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了满足,才会不断地成长。如果他的词汇没有发展,他们对各种各样的感觉不能够表达出来,那么,他们的感觉是模糊的、对物体的属性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用恰当的词语表述他的感觉,那么儿童对这种感觉就有了明晰地认识,他们对这种物体的性质、对这种事物的现象就有了清晰地认识,他们的智力就随之产生了。 例如,有一个名叫团团的男孩,不到两周岁半,一天,他用一个圆柱体的小瓷杯喝牛奶,他喝完牛奶就把杯子放倒,在茶几上滚动着玩,非常开心。一用力,杯子滚落到地上摔碎了。妈妈告诉他:“杯子是用来喝水的,不能滚动着玩。”他大笑着说:“能滚动着玩,好玩。”他在滚动杯子的过程中通过触觉和视觉感受着圆柱体杯子的外在属性,满足了他心理发展的需要。妈妈的话里“滚动”一词给他模糊的感觉及时配了对,于是,他清楚地认识到了圆柱体杯子外在的能够滚动的属性,他以后再见到圆柱体的物体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物体能够滚动。这样,他的心理成长和智力的成长就达到了统一。 尊重儿童的经验感觉期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受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就会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如果是别人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的感受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这段话说明了儿童亲自感受对儿童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没有吃过苹果的时候,单凭别人说苹果是甜的,你能够感受到苹果真实的味道吗?不能。每个人想象出来的甜都不会一样,只有自己亲口尝一尝,才会感受到它是怎样的甜,才会认识到苹果的真正味道。例如,有一个叫宝宝的女孩,在刚满两周岁的时候,在一次坐白色车子的旅途中,她由于晕车呕吐了,这种感受对她的心理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直到她两周岁半的时候,她都不肯坐白色的车,不管别人说白色的车多么漂亮、坐着多么舒服,她都不相信,她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她说:“不做小白车,做小白车就吐。”这是她从自己的感觉中获得的经验,对白色车产生的认识。可见感觉经验对儿童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的影响非常重要。 注重儿童的心理成长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要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注重儿童心理的成长,从而达到智力的成长。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幼儿的感觉器官,让幼儿在对事物充分的感受过程中满足心理发展需要,对事物产生正确认识,形成概念,发展智力。比如,笔者在进行幼儿园中班物体沉浮的教学活动时,课前准备了充足的典型材料,准备几个装有水的试验器皿,把幼儿分成组,让每个幼儿都亲自动手实验,亲手把实验材料放进试验器皿中,亲眼观察哪些材料的物体在水中是沉下去的,哪些材料的物体在水中是浮在水面上的,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活动中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样,幼儿通过触觉触摸物体、通过视觉近距离地仔细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获得了正确的感受,在亲自感受中对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形成概念,完成了自我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的统一。 事物作用于一个儿童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把感受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做出反应,从而产生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就被“实体化”了,成为了这个儿童内在的东西。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一系列的程序,只是别人用语言或者动作把某种事物或现象描述给他,那么这些事物或现象就不能被“实体化”,如同过眼烟云,瞬息即逝,留不下任何真实的痕迹,只是让他感到迷茫、模糊。儿童正处于认识事物的最佳敏感期,我们要尊重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放开儿童的手脚,给儿童创造适宜的环境,准备充足的安全材料,让儿童亲自充分感受事物,在对事物的感受过程中认识事物,积累经验,形成知识,发展智力,完成其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的统一。 心理成长论文:失学儿童、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心理成长 摘 要 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失学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在教育、健康、心理等各方面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失学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本文主要对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心理成长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促进我国留守儿童、失学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心理成长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入城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并且这些农民工大多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只能留在农村,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儿童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占据了我国农村儿童数量的四分之一,巨大的数量也导致了一些儿童失学。很多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因为缺少教育和父母的关爱导致性格和思想发生严重的扭曲。因此,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人生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其心理的疏导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1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情况不难发现,因为缺少父母的爱护,心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孤僻、胆小、封闭等心理障碍都是最为常见的,在众多的留守儿童中,心理能正常发展的不足一半,学习成绩也是不好,针对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解决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缺少家长的关爱。大多数的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很多都是一年才回家一次,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平时也只是通过电话来进行联系,常年得不到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情感少就比正常儿童缺失。没有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情感极为脆弱,在学校对这种事情非常的敏感,遭到同龄的小朋友的嘲笑,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思想上也是极为的消极,成绩一塌糊涂。 (2)长辈过于溺爱。一些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等进行照顾,这些长辈对孩子相当的溺爱,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的委屈,父母的外出,对孩子的教育的责任就降落在长辈的身上,但是因为大多是孙子孙女,长辈只有疼爱,舍不得责备,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出现一定的问题。再者,长辈的思想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有着差异,很难对孩子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没有了约束的小孩,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胡作非为,做事仅仅考虑自己,以个人为中心,对待别人缺少宽容和理解。 (3)厌学心理比较严重。很多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是一件没有多大用处的事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众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情况,导致很多家长和长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给孩子灌输一些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加上自己的父母没读多少书照样挣钱,就产生了厌学的思想,因此在学校学习中表现的心不在焉,对于学习也是极为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差,形成恶心循环。 2加强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学校心理教育的建议 (1)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虽然众多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但是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是出现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异常突出,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也并不是太好,但是却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的生活和成长,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在父母、亲人、老师等的关心帮助下,快乐的成长着,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比任何物质上的奖励都重要,父母应该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增加回家的次数,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2)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师应该帮助一些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在一些活动中,将一些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孩子和谐的调和到一起,让他们能一起快乐的成长。除此之外,社会各界的人士也应该为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加强对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教育,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 (3)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帮助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心理,应该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很多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在生活中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自卑心理比较严重,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批评的教育方式,选择爱心的教育方式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一些类似于不可救药等词语不可出现,这样的话语会严重损害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其建立自信心,鼓励其在学习的路上继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心理成长论文:个人心理成长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社会工作不断地受到重视。最初对社会工作的迷茫无措到逐渐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从这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个人心理成长与社会工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个人心理成长社会工作角色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随之而来人们的观念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也正推动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相对应的社会工作专业应运而生。尽管社会工作在中国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但是这些年的发展势头还是比较迅速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到重视。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成熟的因素,但是这正也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工作教育工作者去探索研究。 一、刚进大学时个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以及存在的现状 社会工作职业是一份高尚的职业,再加上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很多人还不甚了解,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因此,毋庸置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拥有浓厚兴趣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学生是没有考取别的专业后才无奈的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对社会工作专业了解很少。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都是带着迷茫、困惑甚至是抵触的情绪来到这个专业。 一般院校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只是进行专业导向工作训练,并没有正规的专业社会工作实习。首先,通过一个学期的历练,学生对大学生活渐渐熟悉,最原始的那种抱负和激情渐渐淡化,学习状态逐渐进入“疲劳期”;其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开始逐渐了解,对社会工作的辛苦,特别是开始认识到了社会工作所选要帮助的对象都是弱势群体,这对于对大学报有浪漫幻想的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学生群体中出现这种心理现象不足为奇,在本质上主要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带有虚幻色彩的理想主义教育,学生已经对此类教育形成了潜意识的抵触心理。即这种非具体化和表面化的解释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甚至曲解,严重的削弱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成长也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焦虑,缺乏自信和勇气,竞争意识差,有强烈的受挫失败感,孤傲,对他人的情感、意见、利益熟视无睹。其次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心态浮躁、安于现状和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组织纪律性差、诚信与责任意识缺乏。再次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容纳能力偏低,片面追求只有志同道合的才是朋友、不愿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自我封闭。这些对于体现助人核心的未来社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自身的问题,成为了首要的解决目标。 二、后期在不断的实践中对社会工作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专业见习的不断开展。很所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也有了新的认识。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学生的专业成长进入了滞涨和疲怠阶段,而此时正是见习实习即将开始之时。正是在专业见习中,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书中体会不到的知识和实践,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社会工作实务以及个案工作的开展,不仅改变了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狭隘理解,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举个例子来说,上次我们天成小学专业见习,刚开始每个同学都激情澎湃,信心满满的过去跟孩子们做活动,可是到了现实中才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首先,我们没有从孩子们的角度考虑,只是按照我们惯常的思路来进行活动,导致最后场面很难控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真正实际性的意义。其次,从我们自身来说,挫败感特别强。因为活动的需要和老师的鼓励我们又再次前往这所小学见习,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前往我们也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同时很好的解决了一些因为家庭环境因素自卑的孩子不合群的问题,这次的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同时也得到了校方的肯定。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在活动中就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社会工作者,不仅给孩子带去了欢乐,同时我们自己也是受益匪浅,对专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也是对社会工作核心理念“助人自助”的最好诠释。 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社工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到发展迅速的转变过程。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从理论上看,社会工作价值观确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从实践方面,社会工作价值观规定了社会工作者在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时必需秉承的专业伦理标准。这两方面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文关怀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不仅能够肯定和尊重弱势者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丰富了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内涵和修养,促进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与之相对的个案工作,关注个体独特性,深入了解人的需要,帮助每一个人。而这点也正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目标指向是组成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关注每个个体的需要,了解每个个体的心理,深入帮助每一个人更好地生存、发展。而就目前我们的专业知识来看,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一例成功的个案工作不仅需要人文关怀,更需要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沟通交流技术。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小组工作方法正是创设群体互动环境,帮助个体和群体实现积极互动,从而实现对个体更好的帮助和关爱。 心理成长论文:儿童心理成长需要的关照 《夏洛的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小动物以一座农场的谷仓为家快乐地生活着,这些小动物中有只小猪叫威尔伯,它与蜘蛛夏洛要好。农场主想要杀掉小猪威尔伯做熏肉火腿,消息一出,小猪威尔伯吓坏了。渺小的蜘蛛夏洛却向小猪威尔伯伸出了援救之手,它在威尔伯最绝望的时候说:“我救你!”并用蜘蛛丝在猪栏上方编织出了神奇的“网上文字”,被人类视为奇迹,这使得威尔伯最终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特别大奖和一个生活无忧的未来,成为一只看见冬天的雪的猪,彻底改变了它将被人宰割的厄运。但蜘蛛夏洛抽丝过度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小猪威尔伯又怀着感激之情,保护了蜘蛛夏洛孩子的顺利诞生。 作为儿童文学的典范之作,《夏洛的网》在这个简单而又曲折的故事中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充分关照,是它成功的关键所在。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的教育思想。这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五四”时期的中国小学教育界及儿童文学领域,周作人、郑振铎等认为儿童文学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想转变,儿童文学被定义为“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进入21世纪,儿童文学要“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为儿童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仍然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可见,在儿童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点是贯彻始终的,那就是对儿童心理成长需要的满足。《夏洛的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儿童的心理成长需要给予了关照与满足。 首先,生存的需要。 在《夏洛的网》中,儿童成长过程在威尔伯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威尔伯一生下来就是一头弱小的落脚猪。男主人担心养不活,与其浪费时间和饲料,不如杀掉它,这是小猪威尔伯生命开始后第一次面对生存的需要。善良的小女孩弗恩从父亲的斧头下将小猪威尔伯解救下来。女孩弗恩在解救小猪威尔伯时有这样一段让其父亲不得不放弃杀掉小猪的语言:“小猪生下来小,它自己也没办法,对不对?要是我生下来的时候就很小很小,你也把我给杀了吗?”在小猪威尔伯面临着被他人剥夺生命权的不幸命运之时,小女孩弗恩毫不犹豫地拯救了它。侥幸摆脱厄运的小猪威尔伯在女孩弗恩的保护与照顾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时弗恩把它抱在怀里,喂它奶喝;有时弗恩带它一起出去散步,走累了小猪威尔伯还能和洋娃娃一起睡在婴儿车里……在弗恩的关照下,小猪威尔伯一天一天长大,并且毫无生存的烦恼与忧虑,不用为生计奔波劳碌,每天就是吃着送到嘴边的美食,晒着太阳睡着大觉。威尔伯生存的需要暂时得到满足。 可是,成长的过程是充满挫折与变数的,当一天下午最老的那只羊走进谷仓告诉威尔伯“一到天气变得实在太冷时,几乎所有的猪年纪轻轻地就都被农民杀了”,它是注定要变成人们圣诞节餐桌上的熏肉火腿时,刚刚感受到生活甜美的威尔伯惊闻噩耗,怎能不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它再一次面对生存的需要。对于生存的渴望使得威尔伯大声呼喊甚至呼号到:“我要活……谁来救我?”这一次是蜘蛛夏洛承诺一定救它:“你不会死。我救你。”朋友夏洛真诚的话语让小猪威尔伯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夏洛为了改变小猪威尔伯的命运,救下它,绞尽脑汁,尽其所能地织出“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等词语来标榜小猪威尔伯,用以讨好人们。而威尔伯此时也尽力活得与自己的名声相衬,它的确表现得不同一般:全身雪白,耳朵和鼻子粉红,毛像丝一样光滑,举止文雅,会做各种高难度动作,包括连续翻好几个空心跟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更加喜欢它。夏洛编织的网上文字使威尔伯出名了,弗恩的舅舅霍默・朱克曼先生注意到小猪的可利用价值,要带小猪去集市参加一场比赛。在蜘蛛夏洛的帮助下,威尔伯获得了当地猪类评比特殊奖,从此拥有了安享天年的特殊待遇,也成为一只看见冬天的雪的猪。生存的需要得到彻底的满足。这与猪在现实世界里的生存状态是一致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其次,爱的需要。 爱是世界不变的永恒主题,先是小女孩弗恩用自己爱的方式小心地呵护照顾着小猪威尔伯。威尔伯在弗恩的关爱下生活得无忧无虑,威尔伯初生的这段舒心日子可以看作是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在父母的关爱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一个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弗恩是一个很有博爱之心的女孩,她拯救了一只小猪的生命,还无微不至地照顾它,给予它温暖,从而让威尔伯感到快乐与安全。她天天去看望威尔伯,喜欢有动物围在身边的感觉,甚至给它们读鹅下蛋的故事,还会经常画画展现动物们的生活。她整天和谷仓的动物们在一起,以至于妈妈怀疑她出了问题,委婉建议弗恩去找小伙伴玩,不要一个人老待在谷仓里,可是弗恩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一个人?我所有的朋友都在那里,它们给我讲最棒的故事,让我开怀大笑,而我答应给它们念书。”她甚至不允许自己淘气的弟弟伤害谷仓里的任何动物,哪怕是一只蜘蛛。她天天与动物们为伴,活在心理医生所说的童年幻想中,在内心中她深深热爱这群动物,尤其怜爱小猪威尔伯,与动物们交流的童年难道不是很美好的吗?当她听说熏制室的秘密时,心中万分难过,当她看见夏洛一次又一次为威尔伯织就的神奇之网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说服了霍莫叔叔让威尔伯参加博览会,通过获奖的方式拯救它。如果没有弗恩的纯真善良和博爱之心,威尔伯怎么会得以生存下来呢? 威尔伯生命中的第二个转折点是它被送往朱克曼家谷仓生活后,没有了弗恩对它的关照,它不得不独自面对孤独与寂寞。在《孤独》一章中,威尔伯的自我意识觉醒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但是这时候的威尔伯思想很稚嫩也很脆弱,它特别需要友情的慰藉,它感到孤独无助,它需要爱心的温暖,“威尔伯不要食物,它要爱。它要一个朋友――一个肯和它一起玩的朋友”,它尤其需要在身边能够有一个和它一起成长的朋友。对于威尔伯的这种心理状态,周围的其它小动物们都没在意,都只顾忙活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能够来到它的身边帮助理解它、温暖它。小猪威尔伯既孤独又无助。是黑暗中的细小声音打破了威尔伯的寂寞:“你要一个朋友吗?我可以做你的朋友。”这是蜘蛛夏洛在和威尔伯打招呼。在自我世界的威尔伯不再满足于最原始的吃的欲望而是亟需朋友!蜘蛛夏洛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它这一欲望。威尔伯高兴起来,从此,威尔伯拥有了蜘蛛夏洛的友情,这令威尔伯的生活快乐起来。夏洛喜欢小猪威尔伯,在它孤独时陪伴它,夜深时哄它入睡,惊怕时安慰它。小猪威尔伯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它与蜘蛛在谷仓里度过一段快乐幸福的日子。 当威尔伯第二次面对生存的危险时,它最初反应就是嚎啕大哭,夏洛提出要救它时,小猪仿佛在恐慌而害怕的自我内心世界里觅得了一株救命稻草。朋友夏洛就是威尔伯的“自我心理防御”工具。儿童阅读后,便联想离开母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焦虑和压力。在脱离母体后儿童在心灵上最渴求的就是朋友。由于儿童从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是弱者,忧虑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怕黑暗,怕怪物,怕父母把自己抛弃,担忧自己的安危……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友谊和爱的需要是无意识的,是机体自然的心理反应,当夏洛在蜘蛛网上先后织出“王牌猪、了不起、谦卑”字以后,人们误以为是神的旨意,遂把威尔伯当成了神猪供养,生存危机便彻底消除了。夏洛恪守承诺后也付出了生命代价,但留下了蜘蛛卵袋。此时的威尔伯已被夏洛的友爱之心深深打动,为了催促老鼠坦普尔顿把卵袋安全叼下来,小猪毅然决然地说道:“只要你把夏洛的卵袋拿下来,从今以后,当勒维给我喂食的时候,我一定让你先吃。我让你在食槽里爱吃什么挑什么吃,在你吃够之前,我绝不碰食物。”“吃得好”是生存的需要,为了回报夏洛至真至炙的友爱,它宁愿牺牲生存的欲望而做出成熟理智的爱的选择――把卵袋带回谷仓安全抚养。毋庸置疑,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友爱的种子,它发芽成长最需的养料便是危难时朋友的“援助之手”,朋友无私地献出生命的爱的关照。威尔伯所达到的爱的境界被读者升华了,使儿童树立了高尚的人生观。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和威尔伯一起经历了人格的升华,在心灵上得到强烈共鸣。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吗?只要我们也能像夏洛那样为他们编织一张“爱”的大网,他们也能像威尔伯一样熠熠发光,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爱。没有爱,他们就会像夜幕下迷途的羔羊,孤苦无依。他们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呵护。夏洛用生命编织的爱是无私、勇敢和真挚的爱。它用生命编织的这张网刻满了夏洛的真诚与高尚,彰显了夏洛高尚的心灵和爱的真谛:爱是单纯的,是真挚的,还是幸福的。但是,爱的真谛不是索取,是奉献。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爱就会生根发芽,创造奇迹。一旦拥有了爱,生命就会更有意义,“爱”的主题也会延续一代又一代。 再次,生命价值与意义体现的需要。 一只蜘蛛,为了生存必须在一生中努力地织网捕捉食物,但夏洛不仅要用自己织出的网捕捉食物,还能够用自己织出的网帮助威尔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生命为小威尔伯赢取了生存的机会,见证了他们之间的宝贵友情,也见证了小蜘蛛夏洛勇于为友情牺牲自己的一切高尚情操。夏洛感激与威尔伯间的情谊,表明了它珍视友谊的品质,使得它区别于谷仓其他的动物而与众不同,在朋友小猪威尔伯需要自己的时候挺身而出,真诚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达到体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最高境界。而小猪威尔伯因为有了和夏洛的这段友情,在它的帮助下,免于成为熏肉火腿,终于摆脱了宿命,健康成长,并找到了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最终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任,勇敢地挑起了照顾夏洛孩子的一份责任。 夏洛不是深刻睿智的哲人,但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它的价值取向震动了我们人类的心灵。从夏洛的心灵成长轨迹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只在仓房里织网的蜘蛛,在认识威尔伯之前就不满足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就盼望着除了捕食昆虫、吃饱喝足之外再发生些什么,夏洛选择了友谊。帮助可怜的小猪给夏洛带来精神上的充实、愉悦和满足。当拯救小猪成为生活在仓房里的动物们的集体行动时,夏洛又尝到了充当领袖的成就感。决定小猪命运的重要时刻来临,夏洛不顾自己即将产卵的疲惫的身体,陪着威尔伯来到集市,只因为“它也许需要我”。做一个别人需要的人,是自我生命价值体现的需要,亦是对生命的最后最高回报。夏洛在改变威尔伯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夏洛“衰竭”的时候,心情平静而幸福,它确信,它已经救了威尔伯的命,感到安宁,心满意足。它以完美的行动满足了源自内心的渴求:“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它完成了生命历程的重要蜕变,由一只普通的蜘蛛成为威尔伯“那么深情,那么忠诚,那么有本事”的朋友。 曾有一个小读者写信给怀特问:“你的童话故事是真的吗?”怀特去信回答:“不,他们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是真的生活也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罢了,一种想象里的生活也算一种生活。”怀特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感人至深且催人泪下的童话故事传达一个深邃的现实主义主题: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生存与爱是永恒不变的旋律,而自我生命价值的体现是最终的目的。 心理成长论文:美术鉴赏教学与高中生的心理成长 【摘要】心理学认为:身体、智力、情绪的协调,有幸福和成就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然而美术教学活动正是这一系列健康标准的体现过程。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心理调节心理健康教育艺术修养 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学校所培养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不仅需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的美术教育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美术的心理疏导及美术的心理教育作用。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育及美术作品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其良好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使一些不良的心理得到疏导与治疗。为此,充分挖掘美术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美术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个美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一、从一则美术教学案例说起 梵高把艺术创作看作表现其个人主观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的模仿,因此,他的作品往往色彩明亮、笔触奔放,整个画面如同火焰般灼人。仔细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可以发现这是与高中生的心理发育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的。我们必须明白,美术作品虽然有其客观的艺术价值,但是其鉴赏确实是一个高度依赖鉴赏个体个性的过程,如果忽视高中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发育水平和生活经验,而单纯从美术作品本身去介绍,就难以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心理状态 高中课堂教学简单地看起来是一个孤立的、几乎完全由老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但由于美术鉴赏课的互动性质,导致教学过程和效果容易受到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1.逆反心理。 从学生的心理资料上看,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常见特点,特别是在正统的思维定势的教育模式下,在高压单向式教学体系中最容易诱发学生的这种心态。对此,若教师一味抓课堂纪律,那互动教学就难以继续,由此,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受影响。 2.教学要求与学生心理不匹配。 美术鉴赏是一个需要高度的知识和修养才能进行的艺术活动。仍以梵高的作品为例,其实在梵高在世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包括美术界、艺术界精英们,没有人承认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否则也不存在梵高的人生悲剧了。但是他死后,其作品却被社会所接受,并广受赞誉。可见,对艺术作品的鉴赏绝不是对绘画技法的科学鉴定,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趋向发展而变迁的,这也是人类艺术活动发展的动力之源,当然也是美术鉴赏课所要传递给学生的重要信息之一。 3.对非主流课程的放松心理。 由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应试教育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事实。高中学生就像要进入战场的战士,心理承受着连成年人都不愿承受的压力。因此,作为非高考课程类的美术课,就成为学生感到最为放松的课程之一。所谓放松心态,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不重视,上课听着玩玩,不打算参与互动教学,甚至有的学生在课上补习其他主课没有完成的功课;二是进行“自我心理放松治疗”,虽然主动参与互动教学,但是课上故意或明或暗地对着来,有机会就搞笑一下。 三、改进美术鉴赏教学的几点策略 笔者认为,高中美术教学应当采取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鉴赏教育形式,来改进现在的标准化倾向传统教学法。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三点: 1.尊重学生要求独立的心理需求。 所谓尊重,首先就是不强求。在教学上就是不强求学生一定要接受某某权威或书本的观点,本来美术鉴赏就是一门建立在高度的个人感受基础之上的,与鉴赏者的经验和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存在许多不同观点和看法。如果直接拿出来让学生品评,就会适得其反。但若首先拿一幅儿童作品让学生鉴赏一下,他们很快就会被儿童纯真的心态所感动,了解儿童们是用“心”在作画,而不仅仅是眼睛。 2.直面可能诱发学生逆反心理的话题。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要事先对可能诱发学生逆反心理或恶搞心态的作品有所准备,要采取直接面对的做法,而不是抱以回避的心态。例如,介绍古典希腊雕塑作品时,面对众多的裸体表现形式,中国学生肯定会有所反应。在上课时采取直接切入的方法,课堂效果就会改进很多。例如,首先就探讨“为什么中国人面对裸体艺术不太适应”的话题,由于首先点破这个问题,大家都不再遮遮掩掩,一举搞清“海洋文明”和“黄河文明”的差异性以及艺术表现的差异性,接下来,对古希腊雕塑作品的鉴赏就会进行得比较顺利,想“恶搞”的学生也失去了着力点。 3.采取“轻松”的教学方法。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非高考主流课程,那就不能按照主流课程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学生既然要放松,若教师想通过强制方式来改进,不仅学生不买账,就连学校各方面也不支持。既然学生抱着放松心态,美术教学就必须利用这种心态,采取“轻松”的教学方法,当然,这里所谓的“轻松”,不是不负责任地“放鸭子”教学,而是花更多时间研究如何利用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来进行美术鉴赏活动。 四,采用多元评价凸显个性心理 评价学生美术作业优劣的标准应建立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认识基础上,每个学生都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评价时应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采取多元性的评价。在色彩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作画选用的色彩越鲜艳越好。其实色彩折射的可能是学生的性格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应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将自己的情感跃然纸上,使得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得以充分的发挥。 总而言之,要有效地开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本身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还要理解和照顾到课堂之外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中国教育的现实条件。如果对之进行仔细地分析和研究,就可以化为促进美术教学的推动力。用艺术的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能用美的熏陶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心理成长论文:浅议家庭文化建设中已婚女性的心理成长 在家庭文化建设中,已婚女性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一个女性能否推动婚姻家庭向幸福、美满、和谐方向发展,取决于她是否具备了良好的人格特征。女性若能在婚姻历练中自觉地成长,通过学习爱自己、学习给予,尊重家人……不断地学习来做好自己,便有助于她心理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使其能够智慧地引领婚姻家庭走向美好的未来。 女性心理 家庭文化 心理成长 爱自己 目前,我们的家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而这其中,多数婚姻的女主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因为女性在家庭中不容置疑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巨大影响力,她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和谐,是否积极向上。所以,每一个珍爱自己婚姻的女性如何在婚姻中主动地成长对婚姻家庭文化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成长的含义及其作用 在基础心理学中,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属于心理过程。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的心理在随着生理机能的不断完善并与自然、社会密切接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变化:由简单到丰富、由稚嫩到成熟,人的心理所经历的这一过程便是心理成长。客观事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才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行为习惯和不同的性格。改变思想,就能改变行为。 二、已婚女性心理成长的必要性 1.没有心理的成长就无从完善人格 女性良好的人格有益于家庭文化的建设,然而人格的完善需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心理成长过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成长,心理学研究人员认为生理的成熟所需时间可能在25岁以后,而且“生理成熟心理才会成熟”,而我们的心理成熟却可能需要更长乃至终其一生的时间。我国法定结婚年龄规定: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事实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实际婚龄差距是很大的,超过25岁的也大有人在。可见,当我们走进婚姻时,我们的生理已经成长成熟或接近成熟,而很多人的心理还远不够成熟,这就意味着女性心理成长还需要在婚后继续进行。 2.女性需要克服个性中潜伏的危险 女性个性中的弱点,在不经意中就有威胁婚姻的危险。因为女性的“感性”很容易因敏感而多疑,其“柔弱”很容易因没有主见而懦弱,其“单纯”也很容易没有内涵而无知……女性一旦多疑、懦弱、无知,内心就会缺乏充实感、安全感,丧失独立性。婚姻无意中揭开了女性的性格面纱,将其性格中潜伏的弱点暴露出来。很多女性走进婚姻就是这样,婚前温柔娴淑可爱的“淑女”形象被“母老虎”“泼妇”形象取而代之,丈夫与之难以沟通、情感上难以接受。女性要做到始终如一地温柔、可爱、贤淑,将个性中的感性、柔弱发挥到恰到好处,就需要女性充实自我,内外兼修以避免性格中的危险。 3.女性心理成长是现实的需要 数据1:2011年中国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持续上升,近5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去年,全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的同时,196万多对夫妇劳燕分飞。数据2:1990~1995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率为5.85%比1989年以前高0.5%;1996~2000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率为8.64%比1996年以前高3.21%;2001~2008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率为10.73%比2001年以前高2.1%。 如此高离婚率的原因是什么?逐年攀升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率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很多,而不可回避的是夫妻、父母心理的不成熟现象,致使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僵化,难以沟通。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一筠指出,多数夫妻没有岗前和岗位培训,缺乏现代婚姻家庭观念和技能的指导,不能很好地胜任各自角色。孙云晓说:“层出不穷的青少年问题,追根溯源都是家庭问题。”于是不合格的夫妻制造了不幸的婚姻,不合格的父母制造了孩子的不幸,他们也都制造了家庭问题。 三、已婚女性心理成长的必要条件 首先,已婚女性心理的成长需要主动性。主动的心理成长可以调动女性经营婚姻的主观能动性,为女性面临婚姻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心理准备,使女性对婚姻中出现的各种预想之外的变化能够以沉着冷静之心去面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本性能改”靠的就是主动的心理成长,有意识的主动成长,才能使人从问题中深刻反省自我,发现个人不足,改变错误认知,达到人格的完善。女性有意识的成长也旨在做婚姻的主人,将婚姻引向正确方向。 其次,女性应当珍爱婚姻。每一桩婚姻都有它理想的状态,幸福或不幸并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它的理想状态是否能够出现,决定于婚姻中人的经营状况。如果婚姻出现危机信号,如恋爱时的激情退却、生活趋于平淡、磕磕绊绊多起来、夫妻对婚姻的热情减少时她若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没有绝对好的婚姻,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婚姻,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婚姻更多的是付出,而不是依赖与索取……那么这些信念就能够激发自己对婚姻的责任感,避免她停留在对婚姻不切实际的幻想上。女性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就有了经营婚姻的主动性。 四、已婚女性完成心理成长的路径选择 1.学会爱自己 爱自己的人往往自我评价高,自信心足,能够悦纳自己,这样的人内心也容易平和。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拥有主宰自己的能力,才能为自己营造属于自己自由呼吸的心灵空间。这样的女性在婚姻里的心灵是自由的,她的心情是舒畅的。她因为爱自己,能够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富有情趣,也能为家人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她懂得家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懂得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她因为爱自己而能够更好地爱家人。所以走进婚姻的女性,无论如何不能忘记了“爱自己”,婚前不懂爱自己的女性需要学会爱自己,婚前懂得爱自己的不能丢掉对自己的爱。“爱自己,你便可以从伴侣身上发现自己内心的弱点并让彼此都获得克服弱点的能力;爱自己,你就能将婚姻变为医治精神伤痛的场所,让自己治愈自己并实现与伴侣间平和健康的沟通;爱自己,你就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通过自身树立的榜样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美好和睦的家庭。” 2.学会尊重家人、理解家人、宽容家人、欣赏家人 一个家庭,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家庭成员间发生碰撞的根源。比如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不同辈分之间,因为出生不同、从小的教养不同、经历不同而生出的观念的不一致就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冲突。信任、接纳、平等、真诚是人与人之间能够心灵相通的前提,尊重家人意味着对家人完全的接纳和信任,把家人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能够保护其个人隐私,以真诚之心待之。做到这一点,就能避免与家人在心理上产生对峙,在彼此间搭建一个良好的关系平台。理解家人则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对和自己个性不相投、观念不一致的家人能够不反对、不支持,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让自己以平和之心对待其不理性的言语或作为,只有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避免矛盾升级,实现和家人良好的沟通。宽容家人,就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得失,让家人之间的争斗更加严重,因为计较越多感情就越淡漠。宽容家人是以尊重、理解家人为基础的,做不到尊重与理解就难以有宽容之心。欣赏家人则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对家人予以肯定并赞扬,对家人投以认同、喜欢的态度。它让欣赏者与被欣赏者都会有愉悦的感受,被欣赏者更能在被欣赏中获得积极、自信的体验。作为妻子应该看到丈夫身上的优点,才有益于夫妻的亲密关系;作为母亲也应该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才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自信。 3.培养独立自信、积极乐观、幽默的品质 要成为一个成熟女性,最重要的是独立自信。女性的天性是柔弱的,但是已婚女性培养独立自信,就要从骨子里打消对丈夫过度的依赖性,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在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里尽量地发展自己,尽量独立完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还要有敢于挑战自己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勇气。积极乐观,是我们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品质,是我们遇到困难能够坚持不懈、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动力。女性走进婚姻,可以通过改变过去片面、消极的认知模式,正面、积极地认识事物,阳光思考来培养乐观的品质。幽默感是一种捕捉生活中乖谬现象的敏感力,更是一种智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其不断开发的潜能。能够学会幽默,有利于我们家庭的和谐关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母亲,能够在孩子的成长中培养他的幽默感,无论是对孩子的情商还是智商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能够在婚姻中巧妙地使用幽默,那么很多家庭矛盾就会轻松化解。已婚女性可以在生活中多关注幽默资料,积累幽默故事,并与家人分享,以此培养幽默感,应用幽默,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让全家受益。 4.不断地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知识和人才不断淘汰更新的过程中,竞争压力日益严重,如果一个人不学习,那么他的竞争能力和心理素质都会逐渐弱化。婚姻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不学习就会变成门外汉,对婚姻问题就会因无知而束手无策。所以一个女性婚后想要轻松面对社会压力与家庭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学习来提高个人业务能力、社会能力和心理能力。对已婚女性的心理成长来说,不断地学习是提高婚姻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作为情感细腻、敏感的女性,在婚姻情感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实现与丈夫良好的沟通、如何使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如何增加自己的吸引力,怎样对待家人,怎样做最好的自己,这些都是需要主动学习的。 五、结语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更是爱情的升华,怎样促进婚姻家庭文化建设,获得一个美满幸福的婚姻,离不开女性在心理上的主动成长,女性人格的完善过程便是婚姻家庭文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婚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也会随之提升。愿婚姻中的女性朋友们都能够在婚姻中主动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能够掌控个人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的个性良好的女性来发挥女性特有的优势,为自己、为家人营造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生活。 心理成长论文:读懂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成长” 案例回放:小霞,女,个子不高,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中等。小霞是刚从周边的民办学校转进来的插班学生,在班中不惹事、不吭声,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刚开始觉得这个小孩不错,布置的作业很快就能完成,很爱看书,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尽管作业中有一些小错误,但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去她家里家访时,我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她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孩子在这里打工,家庭条件不好,母亲的管教比较欠缺,生活不容易,母亲很担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我积极地鼓励她,这个小孩爱看书,反应快,好好努力,将来会很出色的。 慢慢地,问题出现了:到学期中期,我发现她只看言情小说,爱打扮,经常戴耳钉和手链,而学校规定是不准戴的,她却总是戴着到学校来。不太喜欢参与班级里的活动。经常上学迟到或者不来上学,学习成绩下降了许多。有一次母亲打电话来说,女儿在家不听话,她动手打了女儿,结果女儿一气之下跑出去,到晚上很晚都没回来,最后是镇上的联防队深夜在一个角落里找到她并带回家的。 案例分析: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有朝气、精力充沛、有好奇心,但是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又由于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随着身体的变化,心理上也出现了从以前绝对服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到反抗成人权威的变化,这些都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了,就会产生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时间长了还有可能使矛盾激化。 小霞的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妈妈的批评教育。当妈妈打了自己之后,小霞出现了自主逆反心理,深夜一个人跑出去不愿意回来。所谓“自主逆反”是指处在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小学生,强烈地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自己的权利。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分对孩子进行控制,使之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本来愿意去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 干预措施: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做了以下努力: 第一,与该学生沟通,了解情况。从小霞那里了解到,小霞的妈妈由于爱女心切,总是怀疑她胡思乱想,经常翻看她的书包,看到有男生名字的作业本就怀疑是她们谈朋友,有小纸条就以为是某人写的,没有耐心和她谈心、引导,经常就是直接骂和吵,工作中有不顺心的情绪也会带到家里来,没有鼓励和尊重,也没有让小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我引导她把注意力多放在学习上,对学习成绩要有更高的追求,不能只满足于现状,不能只跟班里的同学比,要向年级里更优秀的同学看齐。我能够理解她在这个年龄段的想法,但要注意对自己来说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才是重要的。经过多次沟通之后,小霞也把心里的很多想法和不愉快告诉我,很真诚,很信任我。 第二,经常当众表扬,帮助她树立信心。在班级里经常当众表扬她爱看书和爱学习,是很多同学的榜样。多安排她为班级做事,鼓励她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挖掘和放大她身上的优点,让她感受到自己每天在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在学习上树立了自信心。慢慢地,小霞开始摆脱言情小说,喜欢上了学校的课程。我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经常创造一些机会,让小霞去展示自我,让她慢慢地融入班级集体的生活中,让她感受到了班级上每一个同学都在关心和帮助她。 第三,与该生周围学生沟通,鼓励生生帮助。和她的一个好朋友谈心,希望她多关心和帮助她,有什么事情一起活动,有什么心事可以互相分享。为了不让她去网吧玩,甚至同意她俩每周可以到老师办公室的电脑上玩一会,我也注意引导她俩关注网上健康有益的东西。下载与学习有关的资料,还可以促进她们的学习,从而达到帮助小霞在心理和学习上双重进步。 第四,与该生妈妈沟通,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经过多次家访,和她母亲沟通,发现母亲在教育孩子上确实有一些问题。小霞看言情小说,心理越陷越深,脑子里整天充斥着不切实际的瞎想。而母亲经常上夜班不在家,小霞一个人由于没有家长管教,晚上看小说看到很晚,或者用手机QQ跟陌生人聊到很晚。有时拿家里的钱去网吧玩好长时间。对于小霞这样的行为习惯,小霞的妈妈很着急,又不知如何去处理这样的情况,所以非常生气,甚至一时冲动打了小霞。 我和小霞妈妈多次沟通,探讨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因为小霞正是青春叛逆期,家庭情况也特殊,更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鼓励比批评和打骂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案例反思: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高中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具有两面性。充分利用“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消除“逆反”心理的不良因素需要教师和家庭形成合力,构建和谐共赢的关系。 经过以上的一些努力,我发现小霞慢慢地变好了,脸上的笑容多了,上学不迟到,不旷课了,课余时间多在做题或者和同学讨论,也积极参加班里的活动,发挥她的优势,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她的妈妈也很赞同我的观点,对她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转变。家里欢声笑语越来越多,越来越和谐。我心里感到很高兴。在我这些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类似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老师要掌握很多心理学知识,更科学、更合理地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马塘中学) 心理成长论文:浅谈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摘 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关系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区分学校环境对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然后分别采取措施,对于建设有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学校环境至关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 物理环境 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渗透的,是润物无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德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学校环境就是一个润物无声的德育场,能给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愉快、乐趣、活力和希望,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激发学生形成爱学校、爱生活、爱人民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奋发向上。 学校环境大体上可以分为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我们分开叙述: 一、物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的物理环境一般指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校园建筑、公共设施、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等。 学校的绿化、美化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起到相当的作用。比方说:整洁干净的校园使学生容易产生“完形”(班杜拉的理论)的需要,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雕塑作品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小桥、流水、绿草、鲜花等自然风景能让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领略大自然的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保证学生身心舒适,不至于感到环境的压抑,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净化了心灵,消除了紧张的学习带来的一些不良的影响。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最有利于直接经验的获得,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教学设施、足够的活动场地,才能确保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参与、体会和发现,去和其他学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并在交际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完成情感学习,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避免消极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二、人文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文环境包括师生关系、校园风气、文化制度、社区环境等方面,学校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样有着重大影响,其具体表现在学校及周边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学校的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校园文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创新意识及教学水平密不可分,也与社会、家庭对学校的支持、配合息息相关。 1.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堂文化和课外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平台,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如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它是一所学校思想文化内涵的最直接的表现,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它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它能够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广大学生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心理现象,其中,大部分心理现象是积极健康的,也是我们期望出现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现象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还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现象,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干扰和冲击。它们的存在不仅可以破坏群体的凝聚力,也可以削弱自己和他人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2.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模仿他们的父母和老师,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指出的: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2010年,北师大珠海附中出现教师殴打学生的现象,其视频一度在网络快速传播;而近期珠海湾仔镇鸿景小学8岁小学生因数学考试不理想被老师打了20多竹棍……类似事件常见于媒体,虽然,这些老师的行为遭到了人们的反对和谴责,同时,他们也受到了一定的严肃处理,但是,这些孩子心里留下的创伤却是终生难以弥补的。另外,当一个学校出现了上述情形,在很长的时间内,其他的学生会同样恐惧,情绪也就难以稳定下来。很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也告诉我们,学生时代,老师的过失更容易促使其自暴自弃,促使其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教师的情绪变化,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波动。如果教师们整天沉着脸,动不动就呵斥学生,那么,学校、班级将被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之中,学生就会生活在一种机械的、缺乏活力与互动、缺乏情感交流的气氛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会扭曲,情绪会不稳,甚至暴怒、焦虑、抑郁,攻击别人,对社会的认知、情感也会渐渐淡化,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可见,教师的笑脸、爱心、诚信,以及教师的激情教育是形成学生良好心理的催化剂。 3. 外围文化环境也是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社会文化、社区、家庭是学校的外围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学校中的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不是封闭的、静态的,校园文化必须主动地去选择社会文化,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形成正确、健康的环境,并对学生时刻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当前流行的港台武打片,经常会出现打打杀杀等暴力场面,也会不经意间被青少年模仿,《逃学威龙》中的坏分子更被少数同学视为英雄,2012年,针对学生的砍人事件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和冲击,这些社会因素显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必须正确引导。而社区环境也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孟母三迁择邻处,以及当前学区房的热炒,也是人们认识到社区对孩子的影响意义重大。在外围文化环境中,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当属家庭因素,不当的教养方式、管教态度,日益疏远的亲子关系,冷漠的家庭气氛,无一不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而且在孩子将来的成长过程中会体现得越来越显著,这些表明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更是意义重大。 三、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学校环境建设,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创造高标准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代学校 校园硬件建设是学生心理成长的物理环境。学校的整体规划应从美学的角度去布局,尽可能远离环境和噪声的污染,保证空气的清新,搞好绿化、美化,烘托出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做好活动场地、教学场地的配套建设,为学生提供获取现代信息技术、艺术活动、体育锻炼、科学实验、劳动实践的物质环境。当然,我们的校园硬件建设目前仍然需要资金的保证和社会的重视。 2.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逐渐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从而极大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当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采取措施,例如,制度文化建设要贴近人的需求,做到以人为本,避免出现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定,使各项措施更加有利于促进符合预期行为的产生,避免不良行为的蔓延和发展。只有重视学生心理现象分析,才能对不健康的校园心理进行调适,使措施更有前瞻性、针对性,更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应该思考开展什么样的校园活动,建立什么样的社团组织,设立什么样的榜样、典型,提倡什么样的理想和信仰等等,并做到既合理引导,又不会管控过严以致缺乏活力。这些,都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把握好管理的“火候”。 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师要用自己的爱去哺育学生,要善待学生。只有爱学生,以真诚换取真诚,建立相对平等的师生关系,你才能博得学生的敬重,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才会专心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因而,作为学校,应让每位教师相信“师爱作用”,相信“亲其师信其道”,把无私的爱献给学生,用自己博大的情怀,去感染学生。并时刻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爱的温暖。 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时,教师应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以建立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取成就感和自信心,为今后的社会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协调统一外部文化环境,以达成教育目标 学校应协调好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离开了社会、家庭的合作,学校教育寸步难行。 作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和责任人――家庭,学校应与他们密切合作,通过教师家访、家长校访、召开家长会、家教经验交流会等途径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应适时召开家长会,创办家长学校,促进沟通和协作,才能使教育富有成效,加快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而在优化校园社区环境方面,我认为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社区文化的研究,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另一方面,学校要与社区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争取他们支持和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工作。 综上,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教育网络的建设,协调统一好外部文化环境,才能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事半功倍。 结论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学校应当重视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整合各种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努力构建优美、和谐的学校环境,给学生们一个稳定、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成长论文:从女性心理成长的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女人》 【摘要】《另外那个女人》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一篇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位个性坚强,冷静睿智的主人公柔斯。她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一边与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恐惧作斗争,同时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悲戚。在诸多的困难中,她都以超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通过经历各种社会和情感磨难,她终于在心理上找到了自我,实现了自我心理完善。本文拟从成长小说的心理角度,结合作品进行文本细读,通过柔斯的自我心理成长历程,探讨她实现自我心理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另外那个女人》 心理成长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以其独特敏感的女性视角和大胆犀利的批判精神, 对不同群体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并对当代西方女性的独立自由问题表达了鲜明独特的观点,由此被不少学者冠以“女权主义者”的称号。她的作品备受各国专家学者关注。在以往对《另外那个女人》的研究中,有王丽婧,陈可培从女权主义观点的《超越女权》;张晓敏以女性主义观点的《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和《莱辛小说中柔丝的圆型人物构建》;黄春燕的《莱辛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和技巧――以为例》;刘雪琪的《两性生命位置的价值对立――中男女主人公形象解读》; 万丽君的《寻找自我与远离“被他者化”――读多丽丝・莱辛》等。 而笔者认为多丽丝・莱辛的《另外那个女人》,其实还是一篇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心理成长超越的成长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柔斯在各种遭遇和经历过后,主人公的思想和性格得到发展,在克服挫折中成熟了起来。本文拟从成长小说的心理角度,通过柔斯的自我心理成长历程,探讨她如何实现自我心理完善的成长图景。 多丽丝・莱辛撰写有大量的不同群体女性的文学作品,《另外那个女人》描述的是一个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水平低的中下阶层女性。小说中的主人公柔斯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一边与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恐惧作斗争,同时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悲戚。她继承了莱辛笔下女性独立坚强,冷静睿智的性格特征:面对母亲的事故,她镇定沉着;与相恋三年的男友乔治分手,她低调潇洒。面对战争疑云以及人们的恐惧,她隐忍持家。最后父亲在空袭中的逝世,这给神经紧绷她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此时,虽然吉米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将柔斯从摇摇欲坠的地下室救出,并希望她能从悲痛欲绝的心灵桎梏中走出来。然而,在与吉米的交往中,尽管得知自己成为破坏别人家庭的一个女人而生活在不安中,但是,她依然处处以一个勇敢者的身份面对生活。对于过去几年的种种不幸,她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不仅没有低落,反而在认识上有了飞跃,心理状态也步入了成熟。当最后她发现吉米早在三年前已与前妻离婚,她根本不是第三者时,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虚伪,软弱,不负责的吉米,勇敢地与吉米的前妻皮尔逊太太一到踏入了属于她们的崭新的生活天地。 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成长也是成长小说的重要层面。主人公的心理成长也和身体成长一样,也具有鲜明的“生成”意味。成长的心理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首先是镜像阶段,这是拉康主体构建过程理论中的第一个功能性阶段,又称“前语言期”,是主体“自我”形成一个重要时期。这期间成长主题的心理构建面临着作为‘小他者’的母亲的情感干扰和心理压力。无论是‘母亲的儿子’还是‘母亲的女儿’都因对母亲镜像既抗争又认同的两难而陷入心理成长的焦虑,甚至表现出神经质的心理症候。不可否认,母亲镜像对于成长主人公的心理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心理成长对母亲镜像的辨识与想象性认同共有三个方面:一是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二是精神同盟式的母亲镜像认同;三是仰望式母亲镜像认同。而《另外那个女人》中主人公柔斯的心理成长的镜像阶段属于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就是成长主人公把对母亲的抗争和叛逆作为寻找自我的起点。在小说的一开始,柔斯在得知她母亲去世的消息,她不仅没有表现出悲痛与伤感,而且是如此的冷静,这使的那位警察都觉得不可思议。柔斯想到的不是马上通知她父亲和男友,而是想到今后照顾父亲的责任就要全部落在自己的肩上。她就要履行母亲在时的职责。为此表现出,她再一次注视挂在墙上一副画时,她心理想:“现在我可以把这幅画摘下来了。她人已经走了,我现在爱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了。”她马上就把画摘了下来,挂上了一张带黄蔷薇图案的月份牌。对于其它的物件,柔斯也在第三天按照她的想法进行了调整。在此之前,母女俩可总是争论不休。到此,在母亲镜像中,阻碍她确立自我的第一块绊脚石被踢开了。自此,主人公柔斯不仅在家里而且在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了母亲的身份职责。这是她心理成长,也是她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其次,心理成长进入了第二阶段及后镜像阶段。后镜像阶段是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和审视。此时,父亲介入了母子(母女)的二元关系。父亲镜像的闯入是成长个体自我构建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重要的“小他者”。这位“小他者”与母亲不同,往往以威严专制的男权主义的面容出现在成长主人公的心理之镜上,试图赋予他以秩序和“法”。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审视和反抗是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后镜像阶段的又一次独特心理冒险和自我拯救。这使成长主体的心理生成增加了更为复杂、更难处理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在西方男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女性是被放逐到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沉积于历史地心默默无语,长期不具备主体地位。为了获得自身的主体地位,莱辛在《另外那个女人》中充分刻画了主人公柔斯为此而进行的抗争。柔斯在她母亲出事后,担当起了母亲的职责。面对父亲的种种要求她都表现出她自己的想法,不再顺从。比如:操掌着家庭一切事情大权的父亲在母亲去世时要求她电话通知她的男友乔治,她却装作没有听见。只是在晚饭后才动笔用写信的方式通知乔治。他父亲建议她不要外出工作,她表示不屑一顾,总是坚持认为“女人就应该独立生活”,表示“我喜欢独立生活”。同时也不喜欢父亲在她面前老说女人女人的话语,并争辩说“我不懂得女人,我就知道我自己是怎么想的。”再者,以前柔斯对政治不发表意见,而现在他父亲每每谈到时事政治时,柔斯都能积极地表示她的观点和态度。有时对父亲的观点还表现出轻蔑的态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成长中的女性摆脱了“前语言期”的无语状态,用在社会空间学习到的语言和男权主义代表的父亲争夺话语权。这是主人公心理成长的不可抗拒的法则,也是不可回避的心理成长法则。尤其是在她父亲腰摔伤之后,柔斯不但继续承担社会和家庭的事物,而且还承担起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样她的远见卓识再次体现出她高于她的父辈。这之后,她的父亲与她的角色进行了换位,每天父亲承担起了家务劳动。到此,作者莱辛已经把柔斯刻画成如她父亲对她所下的评定所说,对于柔斯他感到女儿就好像一堵墙似的,那样无法撼动。因此,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柔斯在莱辛的笔下已经完全具备了几乎所有的精神质素和心理构造:个性独立,冷静睿智,稳重干练,有积极的行动意志,敢于颠覆父亲镜像的心理压制。父亲镜像到此也就推出离开了。 成长小说的心理成长主人公在完成了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和反抗之后,必然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及后镜像阶段――“象征之父”的想象介入和象征性认同。也就是说,主人公送走了血缘父亲,迎来了崭新的“象征之父”。主人公心理成长主体的心理版图上一旦父亲之位虚位以待,“大他者――象征之父”必须乘虚而入。成长主体在心理上接受秉承“象征之父”律法的启蒙者的面像介入与话语引导,就意味着他们接受和认同了“象征之父”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在《另外那个女人》中,这个启蒙者就是吉尔的前妻皮尔逊太太。因为到此时,柔斯在成长之路上再次遭遇困惑,动摇和阻碍。通观整篇文章,莱辛把柔斯安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残酷的背景之下,让她不仅遭受社会的磨难,在她人生道路上也让她遭受失去父母,失去恋人,失去朋友的悲惨境地。这样的心理历程一般人是难以度过的。当然,磨难越大,锻炼越多。这使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更能完善自我的成长。尤其是在小说最后,当柔斯从吉尔的前妻皮尔逊太太口中了解到吉尔一直在欺骗她时,在皮尔逊的指引下,尤其是在皮尔逊的话语感召下:归根结底,男人们正经事做不了,就会给人添麻烦。今天的世界,妇女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们要是不这样,别人是不会管她们的。柔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虚伪,软弱,自私,不负责的吉米,勇敢地与皮尔逊太太一道踏入了属于她们的崭新的生活天地。从而,完成了柔斯这位成长主人公的自我建构。到此,成长主体心理成长的三个阶段已经完成。 总之,成长小说结尾,主人公在接受了教育之后,在面对严酷的现实,经历过多次考验,经过反思吸取经验教训之后,主人公已趋成熟,准备迎接新的生活,但未来的命运却不得而知。作者一般不预先安排主人公的未来,因此成长小说体现出开放式的特点。莱辛的《另外那个女人》同样描写了主人公柔斯和皮尔逊太太一到离家的开放式结尾。柔斯的未来如何就留给了读者。 心理成长论文:浅析高龄父母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 【摘 要】本文通过探究高龄父母的成因,以及他们对孩子心理成长影响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着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求高龄父母如何平衡自身心态,如何减少与孩子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克服包括沟通障碍、彼此理解能力欠缺等典型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为孩子营造稳定健康的成长环境提供建议,以更好地迎合现今家庭中高龄父母不断涌现的需求。 【关键词】高龄父母 孩子成长 心理影响 根据联合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来看,目前众多国家和地区女性的初婚年龄已在30岁左右。那么,究竟这种年龄的“鸿沟”给现代家庭带来了什么,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什么? 1 概述 高龄父母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家庭,大致包括这几种成因。 首先,是由于大众婚育观念的改变。由于现代人文化教育水平更高,思想观念更开放,经济以及思想更独立,认为晚婚或不婚,对于生活并无太大影响。因此,他们往往等到各项时机成熟,才作结婚生育的打算。 其次,是由于家庭经济水平成型的延后。大部分社会人的学历的提高使得社会的平均年龄向后延长4年,职业生涯也就是经济起步相对较晚,达到一定的经济基础以抚育孩子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这自然导致婚育时间的迟延。 再次,是由于婚育政策对大众的影响。晚婚晚育政策推行已久,对人们的生活意识已然产生深刻影响,人们已习惯晚谈结婚、晚谈生育,从而营造出晚婚晚育的整体社会文化。 最后,生育技术水平的进步对晚婚晚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生育技术取得很大进步,通过“试管婴儿”“冷冻精子”“冷冻卵子”等先进技术,可以满足一部分条件允许的高龄父母生育的愿望,这种技术保障无形之中也促使着高龄父母的不断增多。 2 高龄父母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 一方面,高龄父母基于自身的特质,存在一定的教育优势,不能以偏概全。另一方面,相对于优势,高龄父母不可避免的在孩子心理成长方面存在诸多劣势,需要引起格外的关注。 2.1积极影响 2.1.1孩子处世心态的培养 高龄父母更为成熟的心智,在孩子心态的培养上有专属的优势。一方面,高龄父母相较于年轻父母,心态更为成熟,处事能力更强。他们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言传身教,能为孩子心理的成长树立更为优良的榜样。另一方面,年纪较大的父母,往往更善解人意、更有耐心、更宽容,这种接纳孩子的态度往往更容易培养孩子的合作态度。 2.1.2孩子理财能力的提高 由于高龄父母总体理财观念较为成熟,多数有长远规划的高龄父母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一方面,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在生活小细节中教会孩子理性开支。另一方面,由于高龄父母的忧患意识 ,他们往往较早的鼓励孩子去亲身感受理财体验。 2.1.3孩子成长关注度的给予 高龄父母对于孩子往往更为珍视。一方面,高龄父母大部分经济积累足够,能为孩子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与教育条件,满足孩子成长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孩子较容易得到高龄父母更多的关爱,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2.2消极影响 2.2.1 “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 由于生育年龄的拖后,高龄父母进入“更年期”后,孩子往往正处在“青春期”的阶段。青春期又称为“危机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面临着性发育的困惑、情绪不稳定以及叛逆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敏感、任性、易怒是他们心理变化过程中很正常的表现。与此同时,他们身上还担负着课业日益沉重的压力,“青春期”的心理状态可想而知。 而高龄父母的“更年期”同样面临心态危机。由于身体激素水平的下降,父母的生理与心理将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一点在女性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她们也会出现心理敏感、情绪不稳定以及易怒的表现,并且还会感到胸闷、气短、眩晕等许多不适。她们不时会暴躁激动,不稳定的心态便不言自明。 因此,这两期相遇,往往是“家庭战争”爆发的动力源。但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处在转型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需要的是更多的关爱与理解。而高龄父母,“更年期”之内,想要保持或成为一名理智宽容的父母,多数力不从心。两者冲突处理不当,会增加家庭矛盾的产生,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总而言之,两期的冲突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成长。 2.2.2“过度溺爱”与“过分严格”的反差 “老来得子”,这孩子便显得尤为珍贵,高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稍不注意,就变成“过度溺爱”。然而,过度的溺爱与保护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只会产生负面影响。事事都帮助孩子打理,让他(她)过于顺利,就会使孩子变得软弱、过于依赖,缺乏独立能力。并且,挫折教育是人生成长的必修课。过度的溺爱,其实是把孩子在无形之中变成一个宠物,而不是一个人。高龄父母容易代走孩子的人生路,不利于成熟人格的培养。 还有一些高龄父母,会把过高的期望值加之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实行极为严格的管理。集中体现在孩子的文化教育上,除了常规学习的成绩要求格外严格外,还要求孩子进行各种补习班的学习,对于孩子表现不佳或者拒绝抗议,多采取强硬的“棍棒”模式。然而,这种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往往害了孩子。沉重的各类学习负担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围,对其身心成长都是一种损害;并且,越是施压,越是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轻则成绩下滑,萎靡不振,重则甚至走上歪路。 “过分溺爱”使孩子丧失培养独立人格的空间;“过分严厉”使孩子承受莫须有的压力。 3 高龄父母保障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建议 父母的高龄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的,是积极主动地发挥积极影响,同时想方设法地化解消极影响,因为孩子身上寄托的不仅有父母的希望,更承载着未来世界的希望。 3.1 避免“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冲突 首先,高龄父母要充分包容孩子的“青春期”反常表现。“青春期”是孩子心理成长特殊且必须经历的时期。高龄父母们要主动去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体谅孩子的苦衷。对于他们的“反常”表现不要过于敏感,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和思考问题,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往,引导他们化解问题。 其次,高龄父母要合理调节自身的“更年期”反常心理。高龄父母要了解自身“更年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注意膳食搭配,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发生。 最后,高龄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高龄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理解,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 3.2 调适“过度溺爱”与“过分严厉”的心理 首先,高龄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过度溺爱”,做到严爱结合,即要爱孩子,又要对孩子严格要求。高龄父母要学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并说明理由;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和对错,逐步培养孩子遵守规律地习惯;还应培养孩子杜绝浪费、勤俭节约的意识以及吃苦忍耐的精神;更要避免孩子的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避免懒惰与自私意识的形成。 其次,高龄父母要纠正对孩子“过度严格”的教育方式。不要盲目的与其他孩子攀比,要放平自己的心态,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适度即可,要懂得换位思考,“过度严格”其实是“己所不欲,施之于人”;高龄父母要在基于孩子认可的基础之上,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成长规划;高龄父母要尤其注意自己关心孩子的尺度,重视孩子的叛逆心理,把不良倾向“扼杀于萌芽之中”。 总而言之,高龄父母在调整好自己心态的基础上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表率。 3.3 化解“高龄状态”与“成长阶段”的矛盾 第一点,高龄父母要寻求与孩子的有效沟通途径。高龄父母要积极地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孩子交心谈心,去关心孩子学习、生活,去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惑,解答他们的困惑,包括对父母本身生活观念的质疑。同时,高龄父母可以试着向孩子倾诉,将自己的烦恼和想法说给孩子听,不仅更能容易得到孩子的理解,也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父母也是和他们一样的人,父母也有年龄增大的种种难处,从而更加理解父母,更乐于与父母沟通。 另外,高龄父母还要积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扮演好人生的导师,学习的榜样和坚强后盾等角色。父母之间关系融洽,家庭气氛温馨和美,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正面力量的感染,易于培养积极乐观心理的同时,也会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密地沟通。 第二点,高龄父母要包容孩子的生活观念。高龄父母应当充分认识到时代差异所导致的其与孩子生活观念不同的必然性,接受这一差异,并且对孩子所应有的生活理念给予充分的尊重。 第三点高龄父母要做好生活规划。良好的生活规划,是高龄父母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高龄父母要制定合理的经济规划,既保证家庭日常开销现金流量的充足,又要保证意外情况下充足资金可供支出。同时,积累足够的教育基金,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同时,高龄父母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劳逸结合。在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另外,高龄父母还要尽自己所能,多留点时间给孩子。因为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关注他们的成长。有的父母忙工作,忙事业,忙得忘记了孩子是自己为社会贡献的最重要的产品,机器出了废品可以报废,可孩子如果出了废品将是遗憾终身。这不仅是身为父母的应尽责任,更是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3.4 其他措施 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不仅仅依赖于父母。一方面,根据高龄父母与孩子独特的心理特征,可以成立相关心理辅导组织机构甚至互助团体,专业人士对高龄父母的子女教育予以指导,帮助排解子女心理成长方面的问题;同时,家长们相互交流,孩子们相互认识,本身对于他们的成长也是一笔财富。 另一方面,对于高龄父母家庭的经济压力,政府可以采取相关的经济救助措施,如美国的“大学教育储蓄计划”就是很好的范本。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开辟更多适合高龄父母为子女经济规划的险种。 结 语 现今,家庭中父母的高龄化是大势所趋,其对于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龄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将对孩子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高龄父母,要尤其重视遵循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不能盲目地随自己所欲。同时,高龄父母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哪些劣势需弥补,关注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求不伤害孩子情感的问题最佳解决途径,建立自信心与孩子一起成长。另外,高龄父母也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使孩子的成长有更好的物质精神保障。
大学建筑工程论文:双重语境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的U型玻璃 摘要:本文从技术和设计两条线索解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的U型玻璃:一是以C楼的U型玻璃为对象,分析其物理、构造性能;二是从设计意图出发,试图还原建筑师在技术之外的设计考虑。两种视角相互交织,探讨了同一效果在不同语境下的多义逻辑。 关键词:U型玻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材料 1 关于U型玻璃和C楼 作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楼的扩建部分,用于办公和研究生教学的C楼安静地坐落在校园的西侧。(如图1)用地局促、紧邻校园围墙、没有直达道路等限制,让这座七层高的建筑似乎隐匿在校园一角。但从远处望去,使用淡绿色u型玻璃的外立面和周围环境交相辉映,又似乎暗示着这座建筑的不平凡。 U型玻璃在设计建造C楼的2004年,确实一种名副其实的新型建筑材料。这种通过先压延后成型的方法连续生产出来的,因其横截面呈“U”型而得名的槽型玻璃,有着理想的透光性、隔热性、保温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不但用途广泛、施工简便,而且有着独特的建筑与装饰效果。和传统建材相比,有着显著的特色。 而04年C楼的建设,也正是一种对立于“旧”的宣言式表达。在被人遗忘的场地、混乱的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这个由全院教师民主投票选出的“新”设计,似乎有一种跟“新”材料之间的耦合。 从建筑师的个人情感来看,选择U玻和清玻这样的新式组合来表达对立面组织逻辑的理解,对于作为新生事物的加建系馆来说,并不那么令人意外。 2 在材料运用中实现建筑自身形式的“消解” 从D楼顶层的走廊望去,C楼的南立面在视线中简洁地渐次展开。U型玻璃、透明玻璃、素混凝土和镜面不锈钢板的组合让建筑统一在一种安静的青灰色调之中。整个立面之上省略了遮阳构件,省略了一切产生阴影的装置。抛却了建筑体量虚实、构图均衡比例束缚的立面,反倒让人的活动在清晰和模糊之间忽远忽近,消解在环境之中。 2.1 C楼南立面U型玻璃的构造方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C楼所使用的是双层U型玻璃构造,(如图2)u型玻璃分别由W型、U型的PVC缓冲垫固定于室内结构层,从而有效防止玻璃这种脆性材料和连接件磕碰造成损坏。PVC件由塑料膨胀螺栓固定在水泥墙面,每隔400-600放置一个但不得少于三个固定件。垂直放置的U型玻璃固定好上下两端即可让自重通过自身材料传递至地面,有效避免了水平放置时需要借助角钢传力的麻烦。 为了强化U型玻璃在光线下的平面效果,建筑师通过将玻璃外表面和混凝土外表面齐平的构造方式未消除光影,建筑立面除了凹凸的阳台之外,仿佛平面的一个整体。那些暗示着体量感的三维光影因此被消除,对当时施工条件的冒险换未的是建筑在视觉表现中的轻质感和消隐感。 2.2 C楼南立面U型玻璃的立面秩序 而在建筑立面上,U型玻璃竖向线条的横向重复所营造的秩序感(如图3),则得益于其自身的型材特质。它不像普通平板玻璃那样便于按照形状切割,也不像钢板那样可以弯曲,U型玻璃的材料逻辑就是排列和组合。而其特殊的透明度和颜色特点,使其不仅仅是多种立面材质的过渡,更起着联系室内外的作用。具体到房间单元来看,U型玻璃组合成片状外墙,上下两两对齐形成联系,水平凹凸相间构成对比,在自然光线的作用下,建筑的南立面的材料逻辑便自动生成。 对于C楼来说,建筑师肯定没有忽视光线要素在建筑氛围中的重要存在,只不过明暗不是单纯依靠建筑形体的变化直白反映,而是经由材料的质感侵入人的视觉。以U型玻璃为代表的多种材料如何在作为环境媒介的界面上表达出内部空间的组织逻辑,是建筑师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三楼及三楼以上朝南部分为大空间的研究生教室,这片南立面基本是一个不能被远距离整体看见的面,于是设计师用U玻和清玻的组合回应了斜向视角早晚阴晴的微妙变化。而北面小工作室、大的公共空间以及楼梯间也对应着相应的玻璃形式。 2.3 没有外遮阳的建筑南立面 对比周围建筑醒目的遮阳构件,C楼南立面上的一大显著不同就是没有外遮阳构件。(如图4)虽然隐约可以看到室内加设的双层遮阳卷帘,但夏季南侧研究生教室的室内热环境还是令人堪忧。尽管U型玻璃漫反射的光学属性削弱了阳光直射的不舒适感,但从技术角度来看,通过织物或者金属材料对南立面进行遮阳改造还是显得十分必要。织物遮阳卷帘能够根据天气状况灵活调节,而金属遮阳构件清洁方便,风格易于协调,都是理想的遮阳改造方式。 但为何在历次教学楼的改建中,外遮阳构件总是没有出现在建筑立面之上?笔者推测是出于整体构造策略的考虑,希望以各种材料的最本质和最直接的连接为原则,以简洁理性的构造方法达到物质形式的差异化和轻盈化,从而实现对于建筑形式的消解。于是,任何立面上的多余装饰,甚至是虽有着遮阳功能但会破坏立面材料感觉的构件也全都被果断舍弃。 U型玻璃构造的非理性从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C楼是一座“形态”退后于“材料感觉”的建筑。建筑师在这里尝试通过U型玻璃等材料组合未消解建筑的形式感,从而实现了材料冲击力大于造型冲击力的初衷。在这样的逻辑下,无论是南立面的比例秩序还是坚决不用外遮阳的固执,都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3 材料和设计之间的矛盾和解决 走入建筑室内,南侧研究生教室的双层U型玻璃在不同光线下折射出变化的色彩,将室外景色朦胧成一片,使室内空间的纵深感在视觉中消失殆尽。但不可否认,作为经常使用的房间,使用U型玻璃、没有外遮阳的南向教室的空间舒适度、建筑安全性和节能性一直都是大家争议的焦点,如何平衡建筑设计中的效果和使用的矛盾一直是一条建筑师不断挑战自我的漫长道路。 3.1 材料和热环境性能 3.1.1 气候条件对窗的影响 从气候分区来看,位于夏热冬冷地区的上海有着①夏季极端气温高②夏季静风率高③冬季寒冷④冬、夏季节湿度均高等特点。夏热冬冷地区冬夏气候的极端性对建筑的窗户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除了夏季防热之外,在冬季白天希望能引入更多的太阳辐射以降低采暖能耗,而在冬季夜晚又希望增加窗的保温能力以减少室内热损失。因此,研究U型玻璃对于相应房间的热环境影响,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而U型玻璃除了在大片使用时可能出现眩光之外,具有构造简洁、造价便宜的特点,且双层U型玻璃的光影效果和保温性能丝毫不亚于幕墙,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优势。 3.1.2 冬季热环境实测 3.1.2.1 测试时间和现场条件 具体测试地点选择使用U型玻璃的C楼312房间和使用普通透明玻璃的B楼205房间,测试时间选择冬季日照最短的代表性天气:2013年12月24日,该日为多云天气,最高气温为7℃,最低气温为0℃。 3.1.2.2 现场实测结果分析(见表1) 12月24日为多云天气,在8:00~20:00时段室外平均气温达到5.4℃,当日测得室外最高气温为7.5℃。装有u型玻璃的房间(31 2)平均室温达到9.2℃,高于室外3.8℃。时段最高室温12.0℃,最低8.1℃;使用普通玻璃的房间(317)平均室温为8.4℃,高于室外3.0℃。时段最高室温12.6℃,最低7.8℃。(但考虑到两房间面积和人员数目不同,可能造成实验结果误差)两个房间的室温波动都相对较小,属于舒适温度范围,最高室温和最低室温的出现时间与室外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一致。使用u型玻璃的房间比使用普通透明玻璃的房间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 3.1.2.3 使用者感受分析 调研测试的日期为12月25日,教室里有不少正在赶图的同学,于是笔者对其进行了访谈并对当时的热感觉进行了记录。10:00~15:30两个房间从事画图和做模型的同学感觉比较舒适,不需要开空调也可以进行正常活动,但其他时间段感觉稍冷。但从16:00之后安装普通玻璃的房间靠窗一侧感觉较晒,装有U型玻璃的房间因为漫射作用西晒感觉有所缓解,但还是将遮阳窗帘放下,来防止造成的电脑屏幕眩光等问题。 3.1.2.4 调研总结 实验证明,C楼建筑外墙采用的对排U型玻璃幕墙构造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根据国家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06年的检测数据,其传热系数可以达到2.3w/m2・K),在冬季能够有效利用太阳辐射,提高了房间冬季的室内温度。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也造成了太阳透射率过高,容易造成对室内的电脑使用者造成眩光或屏幕反光现象。 但与其把大面积U型玻璃幕墙的弊端看成是一种设计的失误,还不如将其看作是一种为了空间效果的牺牲。U型玻璃在室内将室外光线和模糊的外部景色压平展开在玻璃表面的特质,让房间的使用者在大部分时刻可以感受到光线的细微变化,而不是作为具象的外部呈现。用光线和材质取代空间透视,正如从外部观察建筑一样,才是技术之外的设计初衷。 3.2 材料和安全性 U型玻璃在C楼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立面围护结构,同样也大量运用于室内分隔之中。贯穿建筑的直跑楼梯一旁,半透明U型玻璃的柔性界面和混凝土的刚性界面相得益彰,借着从屋顶采光井射下的天光,很好地控制着教育建筑的整体氛围。 从构造角度来看,普通U型玻璃作为独立单元组成构件用于建筑,在受到;中击破坏时,呈现单元破坏的特征,即仅冲击点所在的U型玻璃破坏,周边的玻璃单元保持完好。但作为教育建筑用材,其仍然达不到安全玻璃的规范要求,这一度给建筑师和使用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出于整体氛围的统一和内外组织逻辑一体化的考虑,在不更换材料的情况满足规范要求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为了让普通U型玻璃满足安全玻璃的规范要求,使用单位花了百万元的代价将其做了贴膜处理,提高了构件抗穿透性能,使其内片玻璃破坏荷载远高于同厚度的钢化玻璃,才解决了规范和效果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4 结语 当技术和设计不再孤立地停留在各自的语境范畴,而是统一在建筑师从最初想法到最终效果的不断尝试之中,那其中各方面的困难、局限、妥协,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建筑上留下独特的痕迹,等待使用者的阅读和发现。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选择使用u型玻璃,就是这样的一次通过材料建构未表达和深化设计的成功冒险,基于设计出发,充分利用技术并最终实现设计理想。在双重语境之下,即使只是顺着细节的蛛丝马迹,我们也能发现设计过程的精彩和有趣。 大学建筑工程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建筑色彩规划研究 摘 要 运用建筑色彩学原理,对中国地质大学建筑色彩进行分析,通过对色彩的感知认识,分别从色彩学和建筑学的角度讨论色彩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建筑色彩学 感知 主体色 辅助色 点缀色 1校园建筑色彩设计 校园建筑色彩设计应抓住校园的主体色调,并通过辅助色与之搭配。教学楼、办公楼的色彩设计主要以宁静色调为主,以营造安静、和谐的色彩心理环境。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的主要性建筑,其整体色彩应以鲜明大气为主,兼有娴静文雅的气质,体现出图书馆特有的地位及特征。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作为其主要居住者的学生而言,色彩对其建筑物的色彩的感受及各种心理、生理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采用一些浅绿、淡蓝、米黄等素雅而不失色彩的颜色,同时要与整个校园环境色彩相协调。 2以中国地质大学建筑现状色彩分析为例 中国地质大学色彩根据建筑使用性质及功能可分为教学科研楼建筑色彩、宿舍楼建筑色彩、服务用房(弘毅堂、食堂、浴室、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色彩。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建筑色彩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整理归纳,依据以上类别重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2.1教学科研楼建筑色彩分析 主体色:色相以冷灰色调为主,主要为浅灰色、奶白色、淡粉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辅助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米黄色、桔红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点缀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大红色;明度集中在中明度;彩度以高彩度为主。 建筑材质分析:教学科研楼建筑主体色与辅助色的材质进行分析,建筑主体色材质为涂料;部分教学楼采用贴面砖、玻璃幕墙,教学楼门头局部采用大理石贴面、金属板。 2.2宿舍楼建筑色彩分析 主体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米黄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辅助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豆沙色、奶白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点缀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墨绿色、中黄色;明度集中在中明度;彩度以高彩度为主。 建筑材质分析:宿舍楼建筑主体色与辅助色的材质进行分析,建筑主体色材质为涂料。 2. 3服务用房建筑色彩分析 主体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米黄色、淡粉色、奶白色、浅灰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辅助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豆沙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点缀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天蓝色、蓝绿色、深红色;明度集中在中明度;彩度以高彩度为主。 建筑材质分析:服务用房建筑主体色与辅助色的材质进行分析,建筑主体色材质为贴面砖、涂料,金属板。 3中国地质大学建筑色彩规划存在的问题 3.1新旧建筑色彩不协调 新久建筑之间缺乏呼应,不够协调,每个建筑本身各自追求某种形式,表现某种个性,独善其身,使整个群体建筑色彩杂乱无章。 3.2颜色过多或配色不当 色彩明度过高,加上大部分建筑采用涂料的缘故,表面成褪色状;一些地方色彩选用不当,缺少内涵,甚至产生了色污染。 3.3区域划分不够明确 没有建立统一的校园色彩基调,可根据学校各部门的功能性质划分区域,制定各自的主色、辅色和点缀色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相结合的色彩管理控制体系。 3.4 缺少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由于盲目地跟从现代化,缺少了因社会和自然等条件形成本校独特的传统用色。一座有悠久历史的高校校园的色彩凝缩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校园的文明特征和文化内涵。 4中国地质大学建筑色彩规划意向 4.1特征分析 4.1.1整体适应性特征 遵循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的整体适应性,西区新建操场采用高纯度、低明度的砖红色与草绿色相间的颜色,在视觉感知中被称为“前进色”,而操场作为西校区视觉的中心,周围建筑应与之形成呼应,在色彩上应趋向于明度较高、色彩纯度较低的“后退色”为主,这样可使空间感觉明快,减少封闭感和压抑感。 4.1.2文脉性特征 校园建筑色彩应浓缩学校的校园文化及发展历程,中国地质大学自搬迁到武汉起,建筑主要以简洁、大方、明快冷灰、暖灰颜色为主,从历史文脉这个主线考虑,在颜色的选择上也应遵循之前的特征,形成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4.1.3个性化特征 作为有地质学科特色的文化性教育场地,学校建筑除逸夫博物馆抽象表现了地质板块碰撞及地壳运动的动态,其它建筑过于呆板,缺少校园文化特色,从颜色及材质考虑,在遵循整体暖灰主色调的基础上,打配以冷灰色,以体现地质学特色。 4.2功能分区设计 (1)教学科研楼建筑选用色彩中、高明度,低纯度的暖灰色系(米黄色、浅褐色)陶瓷面砖为主;辅助色以奶白色面砖、咖色玻璃幕墙进行搭配。 (2)宿舍楼选用中、高明度,低纯度的暖灰色系(砖红色、奶白色)陶瓷面砖为主;辅助色以深咖色进行搭配。 (3)服务性用房选用中、高明度,低纯度的暖灰色(淡粉色、豆沙色)面砖为主;辅助色以奶白色面砖进行搭配。 5结语 校园建筑色彩景观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色彩在保护和发扬地域文化、建设优良的校园环境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如何在发展中求得地方人文环境的保护、在建设中保证具有和谐美观的校园环境,解决好历史――现代、传统――科技、保护――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大学建筑工程论文:大学建筑的教学空间和交流空间探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新建或扩建大学内建筑的教学空间和交流空间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设计实践,提出大学建筑应注重教学主体关系和教学技术手段变化的观点,阐述了大学建筑中教学空间和交流空间转换的可能性。以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教学空间,为提高大学建筑空间设计的质量,使大学建筑空间不再是单纯满足基本功能要求,同时也满足现代教学活动对教学场地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教育建筑,教学空间,交流空间,设计与利用 1、理论与分析 1.1、教学空间的定义 教学空间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所。脱离了教学活动,教学空间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在定义上,教学空间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空间是指一切教学行为活动所发生的地方,比如师父带徒弟作业的工厂、大人带子女去动植园认知自然等。 1.2 教学空间常用的布置方式 教学空间布置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5 种,它们分别是:围绕核心筒布置、围绕走廊 布置、走廊单面布置、围绕中庭布置与混合式布置。 (1)围绕核心筒布置 围绕核心筒布置主要是指教室围绕交通核排布。这种布局方式的优点是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功能流线较为清晰。缺点是走廊光照不足,无法形成展示空间。但可以通过灯光设计来弥补这个缺点,使走廊空间得以充分利用。 (2)围绕走廊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是将教室围绕走廊排布。 这种布局方式的优点是人流通畅, 功能简单,十分实用。缺点是若走廊过长,层高较低的话同样会产生光照问题;并且人流疏散也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不容忽视。 (3)走廊单面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是第二种布置方式的简化,即一般是一排教室排布在一条走廊上,优点是采光十分充足。但若是教室排布数量较多时占地面积会变得十分庞大,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空间浪费。 (4)围绕中庭布置 围绕中庭布置主要是指在教学楼内部设计一个中庭,所有教室围绕中庭排布。优点是方便学生下课时可以在教学楼内部活动,但一般只适用于层数不高的教学楼,若中庭面积不是很大的话使用率也会有所下降。 (5)混合式布置 混合式布置顾名思义,是指将以上一种或几种布置方式通过设计组织到一栋教学楼中,优点是流线清晰,不易产生人流交汇,但需要增加楼梯确保人流疏散,建筑造价会有所提高。 1.2、交流空间的分析 从诸多建成的高校教学建筑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常规的教学楼而言,交流空间的比重明显加强。笔者认为这是大多数建筑师在项目设计中,重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外交流活动的结果。 在新建成的高校教学建筑中,建筑师采用多种空间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来增加交流活动场所:有的结合交通空间(见图1),采取扩大门厅、局部放大走道、加宽辅助楼梯等处理手法来增加;有的结合共享空间,采取立体化中庭、设置边庭、放大端厅等处理手法来增加;也有的直接整体架空底层作为全开放的公共活动平台,加强建筑内外部的相互交流 2、空间设计内因:高等教育变革所带来的教学环境的变化 2.1、教育手段的变革要求 现代高等教学体系中,知识、信息不再是仅靠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学生在课本上记录的形式来传递,主要靠多媒体、投影仪、远程视频等现代教育手段,更为直观的、生动的传播。教育手段的变革,要求新的教学楼为现代高等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场所。 2.2、上课形式的变化 传统课堂上,讲究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辅的教学关系,采用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上课形式。然而在现代高等教学体系中,上课形式也由传统的听讲式向相互讨论式、导师辅导型转变,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见图2)。 2.3、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教育学家阿什比认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生产力变革,教育也发生了变革;他认为人类教育史上发生了四次大的教育变革:第一次发生在原始生产方式解体之时,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第二次是书写工具和文字的出现为前提,教学手段从口口相传变成了文字传播的方式。第三次变革在于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展,普遍采用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基本工具。第四次始于二十世纪初,现代新型电子科学技术普遍用于教学活动,至今仍方兴未艾。 不难看出,四次教育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特别是第四次教育变革,光电磁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尤为显著。 3、新教学、交流空间的建设 3.1、科教兴国战略科 教兴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加速了全国各地高校校园硬件的建设力度,促进了各大城市大学城、城市高教园区的规模化建设。 3.2、新教学楼设计实践 在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气息的湖南大学中,研究生院楼作为一幢实验、科研、办公的综合性教学建筑,其内部空间设计引入了复合界面的理念。 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为了让其使用者的内在特性能充分地在建筑空间及布局中得到体现,尽可能摒弃传统的中间走廊两边用房的做法,故在设计中引入“复合界面”的概念。即在各类用房之间引入一些不确定的、随意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驻足休息、交流,观赏风景。尽管用地极其局促,可供发挥的余地不大,但在设计中还是尽可能地安排了这样的空间,如底层宽敞的门厅,其南北向的落地大玻璃连廊可以将外面景色充分引入,同时在边角一侧留有安静的休息空间。再如各层走道并不全是同一宽度,而是结合用房在多处局部放大,形成“厅”的概念,创造出学生交流、停留的空间等等。(如图3、图4) 4、教学空间的功能布局及使用 教学空间的功能布局具体是指教室与教师准备室之间的功能组织方式。教室准备室,是教师准备上课所需器具,课间休息的场所,其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20㎡。有时也可作为办公室来使用,因此也称之为教师办公室,这种情况下面积一般按照使用人数来确定。 教学空间的功能布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联排式、附着式与嵌入式。 (1)联排式 联排式主要是指教室与教室准备室平行排列,空间组合方式多种多样,若教师人数不多,不需要过多的教室准备室,可以两间、三间或多间教室共用一间教师准备室:若教师人数很多的话,也可以每间教室旁都设置一间教师准备室。这种布局方式是现如今使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2)附着式 附着式主要是指教室准备室附着在教室空间上,这种布局方式下教室准备室面积一般都较小,或者干脆设计成为柜子摆放在走廊并紧贴教室空间。这种布局方式优点是占用面积较小,但容易阻碍走廊交通,并缺乏私密性。这种布局方式在实际中应用不多,若做成柜子一般也是给学生使用。 (3)嵌入式 嵌入式主要是将教师准备室设置在教室空间内部,这样设计占用面积小,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但从另一方面说,挤占了教室内部空间,减少了教室空间的使用面积,不利于教室的使用。 5、结论 本文以国外新学校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某大学研究院楼的内部空间设计感受,分析了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的影响,并阐述了新大学建筑中教学空间和交流空间转换的可能性。校园建筑的设计不应是简单的满足任务书功能要求,而是通过研究空间场所中活动的主体关系,以及满足教学设备环境要求,来进行综合考虑设计。 大学建筑工程论文: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看中国建筑材料的变迁 摘 要:随着中国建筑材料的丰富与发展,中国建筑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从中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四幢教学楼的立面材料设计及选用,来分析建筑材料的发展。 关键词:设计风格;建筑材料;建筑细节 1 前言 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内的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建筑群,以其富有时代特征的建筑立面设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而承载其立面设计的建筑材料的运用,更是建筑材料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在现代建筑发展之初,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受材料加工及施工水平的限制,建筑材料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得到不断的丰富,进一步推进了建筑设计的繁荣。而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及后续的立面改造所选用的立面设计材料正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折射出新中国以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过程。 2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BCD楼规划设计 2.1众所周知,同济大学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思想精髓是基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而同济大学文远楼(A楼)则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文远楼建成于1954年,为三层框架结构,采用自由式布局;非对称形体组合;合理的平面流线;简洁的立面风格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深刻演绎,这种风格的建筑在现在看来比比皆是,但在上世纪50年代,却是全中国极为少数的现代主义建筑,文远楼的出现是中国建筑师对现代主义风格在中国的延续。 从现代主义风格出发,建筑师将立面风格与平面功能有机联系,在阶梯教室位置,将立面条窗沿地坪升高趋势依次升高,以反映室内空间的真实变化。 建筑的墙面选用了涂料以突出建筑原有的体块关系,配合大面积钢窗以体现建筑现代性的一面。选用涂料固然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也有当时情况下社会经济状况的现实原因,当时涂料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外墙材料,由于涂料可以创造出最大面积的整体无缝效果、又能为建筑提供任何想表达的色彩要求,而且涂料的成本及施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运用涂料得当能达到低成本高产出的效果,在设计中结合建筑的体块变化、虚实对比、色彩映衬、阴影效果、 分缝形式及比例推敲等手法创造出形式的美感。可以说文远楼的外立面用材正是涂料这种材料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发展初期的典型应用。 2.2 1987年建成的明成楼(B楼),形体简洁、富有雕塑感,特别是建筑局部采用倒角,让建筑拥有了显著的现代主义特征。建筑在平面布置上采用了自由式布局,进门大厅正对采光中庭,中庭左侧为教师行政办公用房,三面围合与一侧采光中庭围合一个公共空间,可用于展览、演讲及学术交流,右侧也设置一个中庭,利用南北教学楼及一侧报告厅形成围合空间,大台阶将二三层联系在一起,在一二层之间加建了钢制大楼梯,将人流从入口大厅引入教学区域,既实现了建筑竖向的交通联系,又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明成楼的外立面利用废铁屑与陶土烧制出的暗赭红色面砖,因此也得名“红楼”。在南立面后期的立面改造中,加建了银色遮阳百叶,为古老的红楼增添了新的活力。 陶土面砖的饰面是自涂料饰面后,在七八十年代流行于中国大地的一种建筑材料,出于对传统砖墙的追求,同时为适应现代饰面材料所追求的轻、薄的要求,酷似砖面效果但厚度较薄的面砖出现了。 2.3 2004年建成的建筑城规学院C楼,是一个实验性的校园建筑,它不同于同济其他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建筑,是一个新材料、新工艺的集中展示,无论是建筑外立面裸露的清水混凝土、U型玻璃、镜面不锈钢片,还是内部的树脂地面,都是新世纪以来开始风靡建筑界的新材料,也正是由于这一点,C楼一直是业界争议的一个焦点。虽然如此,这样的一个实验性建筑,作为教授未来建筑师的一个场所,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单从建筑材料这方面来说,就为学生们提供了与建筑材料亲密接触的机会,激发学生们对材料及构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C楼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C楼在建筑的墙体部分采用了清水混凝土,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以其作品中精致、柔美的质感完全打破了人们对混凝土简陋、粗犷的印象,使人们认识到了清水混凝土的无穷魅力。C楼立面材料另一个主要材质是U型玻璃,具有施工简便、自重轻、耐候性、耐久性好、透光不透视、无需二次装修等诸多优点,故在建筑的内外均可以使用。另一个使用在C楼北立面的特殊材料是镜面不锈钢板,由于不锈钢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自洁性好便于清洁等诸多优点,被广泛用于室内外装饰,C楼的尝试可以说是在国内开创了大面积使用镜面不锈钢折板的先河。C楼地面采用环氧树脂地面,将原本用于工业建筑及低成本建筑的地坪漆带入设计师的视野,它能创造出大面积无缝地面的效果,又有耐磨、耐水、耐冲击、耐腐蚀及易于施工等显著特点,它的配色也可以满足任何设计师对色彩的要求。 C楼对材料的选择、应用和顺利实施,反应了建筑材料在中国建筑市场的长足发展,也体现了设计师对建筑材料及其性状的熟悉和运用,这种大胆的尝试,在一个以建筑设计见长的校园里伫立,是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意义的。 2.4 D楼始建于1978年,作为建筑城规学院的基础教学楼,于2010年进行节能改造,对外立面进行了改造设计,运用了最新的立面设计手法,在保留建筑主体结构及围护结构的前提下,将建筑包裹于一层可活动的金属板表皮之下,使建筑有了崭新的面貌, 在建筑北部加建了钢结构楼梯及平台将建筑与环境取得关系。立面表皮的构造材质主要采用穿孔金属板,并通过特殊的构造系统,将金属板实现可以移动、转动,以便调节遮阳的效果。金属板外立面装饰系统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墙体材料,它是以各种金属板为原料,通过冲孔机械将板材局部呈规律性地打出各种孔洞,形成特殊的质感肌理。穿孔金属板具有透光不透视、可以通风等特点,在国内应用最多的是穿孔铝板。通过对特殊构造的处理,将墙面设计为双系统墙面,就能有效的调节建筑物的遮阳系统,提高建筑的热工性能。 3 结束语 纵论同济校园内ABCD楼的立面设计选材,我们可以看到建筑材料在中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建筑设计师水平的不断提供,我相信有越来越多设计师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建筑材料,正如路易斯.康所言:“……如果你忠实于材料,并知道它究竟怎么样,你所创造的东西就会是美的,千万别把材料用到次要的用途上,不然它就会让别人来忠实地使用它”。材料科学、建筑技术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不断创新的设计思想不停歇的催促着他们前进的步伐,作为一名有追求的职业建筑师必须对新知识保持应有的热情、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为自己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建筑工程论文: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建筑学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研究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开放式教学方法及其对中国建筑教学改革的启示,分析柏林艺术大学建筑教学方法和普通工科大学的不同,从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方面介绍了柏林艺术大学建筑教育的特点,对教学过程中要开设的课程和要完成的项目设计作了简要的罗列。 关键词:柏林艺术大学;建筑学教学;教学组织;教学内容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有着30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所艺术门类综合的高等学府,目前拥有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音乐学院和表演艺术学院,也是柏林两个有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学之一(另一所是柏林工业大学)。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教育制度上采用德国高校典型的Dipiom体系,也招收和培养博士生。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英、美以及中国的有所不同,没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之分,只是分为低年级阶段(Grundstudium)和高年级阶段(Hauptstudium),这是两个很明显的分界,毕业以后称为Dipiom。美国和中国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到德国留学,德国的高校只认定这些学生相当于完成了德国的低年级阶段,可以从高年级阶段开始就读,目前中国把在德国取得Dipiom学位认定为硕士学位。 作为一所艺术大学中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柏林艺术大学建筑教育和普通的工科大学中的建筑专业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感性认识,重视学生创造、创意能力的培养,如重视工作模型的表现手法,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的运用。同时,规定学生要有一个学期的工作实践训练,完成真实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将设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结合起来,真正体会建筑设计的内涵,促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实践。柏林艺术大学在建筑设计领域被公认为是培养建筑设计大师的地方,在建筑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学校的教学气氛相当活跃,充满了开放、轻松、自由、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一、中国一般工科大学建筑专业教学方法 中国工科大学中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5个方面:美术基础类课程,建筑史和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建筑力学和结构课程,建筑技术、材料和构造课程,建筑设计训练课程。其中,建筑史和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力学和结构,建筑技术、材料和构造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用讲课的方式,辅以部分练习,让学生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会产生几个方面的问题:建筑史论课程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思维,不会去寻找新的建筑哲学思想来开发自己的创新思路;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课程太多地注重力学和结构的计算公式,而忽视了建筑师所需要的结构创新方式和能力的培养;建筑技术和材料课程缺乏综合训练的内容,忽视建筑师执业过程中对技术综合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一般工科大学中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是:建筑力学和结构以及建筑技术和材料方面的课程基础总课时较多,学生基础扎实,但是对建筑结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二、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一)教学组织 柏林艺术大学的建筑专业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低年级阶段Grundstudium(按德语直译为基础阶段),一般要求跟班上课,两年内修完。后一阶段为高年级阶段Hauptstudium(德文意思是主要学业阶段),这一阶段不要求跟班学习。德国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也常常会去设计公司工作一段时间,或者去国外别的学校学习1~2个学期,然后再回来继续学业,所以高年级阶段往往会修3~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所需要的学分自主选择。德国建筑教育是开放的教学组织结构,不同年级的学生经常一起上课、共同学习。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课程体系均由4个专业板块(prüfungsbereich)和1个项目设计板块(projekt)组成(表1),这四个专业板块为:造型表现(gestaltung),建造和设计方法(bauund planungsmethoden),建筑历史及社会学(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构造与技术(konstruktion und technologie)。各个专业板块在每一个学期均会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项目设计板块也会在每个学期提供3~5个项目设计课程让学生选择。学生的选课由这样的板块体系引导,修完学校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才能进行毕业设计。 德国的大学里教师比例很高。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要求必修课必须是教授职称才能开课;讲师则只能独立开设选修课。1个教授通常会再带1~2个讲师,和1个学生助理一起上课,学生助理一般在该学期选课的学生中挑选。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很多,必修课每学期几乎都开,每个版块的选修课也都会在2~3门以上。开设的选修课多了,学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选修的课程,甚至可以在在一年内就把高年级阶段所有的课程都修完。如在2009/2010学年冬季学期的选课列表(表2和表3)中可以看到,高年级阶段“版块2:建造和设计方法(Bauund Planungsmethoden)”提供课程: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2、集体研讨模式转换、建筑设计2、园林文化和环境艺术3(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和建筑之间)、政府的危机和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该学期就开了3门必修课和3门选修课,提供了高年级阶段板块2中规定要修的所有课程,如果学生有能力的话,一个学期就可以修完这个板块中所有的课程。 (二)教学内容 对比中国的建筑教育,在德国的高校课程中很少设有Vorlesung(讲课为主的理论课),建筑专业的课程都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上课也没有中国常用的通用教材,课程开始后,教师会开出一系列书单,或者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和课程相关的书籍。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的课程主要为3种类型。 其一,Vorlesung/übung——讲述理论课和设计练习结合,大量的“建造和设计方法板块”和“构造与技术板块”中的课程均采用这种形式授课,教师在一个学期中布置几个设计题目,1~2个星期完成,每个设计题目集体点评,当中有几次集中的讲课,讲授一些理论性的概念。Peter Bayerer先生主讲的板块2中的Baukonstruktion 2(建筑构造2)课程,延续几个学期,每学期布置4个题目,每一个题目内容都是做一个快速设计,要考虑到特殊的构造问题,2周完成。学生看到作业布置的内容后,就可以拿回去做设计,以工作模型和图纸的形式表现,2周后集中到一起,由Bayerer先生和2位讲师一起来评图,然后记下每位参加的学生的分数。学生在一个学期或数个学期完成这门课程的作业,做完4个设计后就可以拿到这门课程的学分。Bayere先生出的每个题目都会是一个特殊的场地,要求学生用一种特殊的建筑结构来设计完成。有一个题目是让学生用一张A0的普通卡纸,来设计和搭造一座高塔,卡纸的搭建只能用胶水,不能用金属制品加固,学生用卡纸所做的模型不能超过原有卡纸的质量。有的学生的模型可以搭到二层楼那么高,塔得越高给的分数也就越高。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去感受结构支撑的极限,和一些连接方式,对培养建筑设计中创意思维方式很有帮助。另有一个题目是要求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设计一座钢结构的学生工作室,要从山崖上悬挂下来。学生练习如何在一种极端特殊的场地中,用特殊的钢结构体系来建造一个建筑物。Grazioli先生主讲的板块2中的Stdtebau und Stadtplanung 2(城市规划设计2)课程,一个学期讲完,要做4个设计题目,每2周1个,期间他分别和2位讲师给学生讲几次规划设计方面的知识。例如一个题目是在一个10 m×50 m,高10 m的室内空间中设计一个办公场所,另一个题目是在柏林的一块场地,需要将城市中感兴趣的景点引申到该基地中,完成自己的设计。Grazioli先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城市设计需要考虑的各个要素,从室内到室外,从一块基地扩展到整个城市。 其二,Seminar——教师和学生座谈型的研讨课。“建筑历史和社会学板块”中理论课基本上会用这种形式上课,这些课程中师生互动是教学的重点。师生围坐在一起,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在德国高校中上课是师生都很兴奋的事,课堂气氛也很随意,学生经常带着咖啡,或者一边吃三文治,一边讨论。教师只是每一次讨论会的主持者,在讨论过程中,大家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在关注和思考,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 其三,Projekt——项目设计课。在每学期初,教师都会公布课程的题目、内容、时间及选课条件,供学生选择。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也会规定选课的人数,一般不会超过20名学生。由于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每学期开设的项目设计课比较多,所以一般每门课不会超过10个学生选课。教授在上课的开始,会把教学大纲、具体的时间,以及设计基地安排发给学生,学生要自己去当地的规划部门购买设计基地资料和图纸。在德国规划部门里,设计基地资料都是公开的,只要花不多的钱,都可以买到设计基地地形图。学生要对设计项目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以及查阅设计规范和资料,然后绘成图纸和介绍材料,制作设计基地模型,并要反映周围的建设环境。开课2~3个星期后,就有一次集中评图,学生要逐个介绍他们的方案构思,由任课教授、讲师和学生助教一起评图。这样的评图一个学期会举行2~3次,学期末进行最后的设计成果评图。如果学生当中需要教授改图,可以和教授预约,会在每周的答疑时间进行,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的教授都有自己的办公室,所以改图也往往在教授的办公室进行。项目设计课会有几次讲课,教授讲授和项目选题有关的设计内容,通常是一些设计方法和设计作品介绍。针对设计课的题目,会有相应的建筑周游参观。笔者在学习Eilfried Huth先生主讲的项目设计课 Wohnen und Stadt(居住和城市)时,就和学生、教师一起去瑞士、奥地利、德国的几个城市参观居住建筑。出发前大家将要参观的建筑资料整理成一本小册子,参观的时候可以对照了解。这样的周游对以后的设计有相当大的帮助。建筑是一种三维空间艺术,好的设计往往要亲临其境才会有体会,并且在今后构思设计的时候有助于激发想象力。 三、对中国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启示 中国的建筑学专业教学要重点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在掌握一定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建筑学思维能力、建筑技术和结构创新能力、建筑学造型创意能力。参考柏林艺术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方法,针对中国新形势下的建筑教育,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建议。 其一,建筑史论课由教师将建筑历史发展列一个提纲,推荐一些书目让学生先去阅读,上课的时候用座谈型的研讨课(seminar)形式,大家一起来讨论建筑历史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欲望。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小型的“学术性”研究会,成为一次建筑历史“头脑风暴”,这样的授课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记住建筑历史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利用建筑历史知识来思考和帮助自己建立建筑哲学思想。这种训练对学生成长成为大师级的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二,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建筑师并不需要做精确的结构计算工作,这部分任务由土木工程师来完成,建筑师更需要一种对结构形式与美感结合的想象力。建筑力学和结构等课程中,在讲述基本的力学原理以外,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研究结构的各种支撑方法,动手做模型来体会结构的内在关系,通过模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且验证合理的结构体系。 其三,建筑师在对一个项目进行建筑设计时,必定会对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时代背景做深入了解,才能进行方案设计。建筑设计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由教师提出一个理论主题,或让学生自己拟定主题,针对主题开展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再开始方案设计。这样的设计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设计中对人文和环境的关注,使设计内容更有深度,并且形成一套独特的设计方法。 四、结语 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制作工作模型来辅助设计思考的习惯。教学内容十分贴近真实的建筑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和鼓励学生探索和培养自己独特的建筑美学修养。 大学建筑工程论文: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特色探究 摘要:文章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育资源、学位制度及课程设置等作了介绍,并从专业教师的角度,对建筑设计课程的题目、教学目的、考核方式作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教育;学位制度;课程设置;教学特色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在中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中,以其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有机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度过了一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现将所了解的建筑系教学情况向同行作一简要介绍。在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今天,希望对建筑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教育资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设计创意学院,6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形成了完整的学科建制和学科整体发展优势。 (一)教学团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师以学科团队方式组织整个日常管理和教学。2001年开始,学院逐步撤掉教研室,组建以研究方向为纽带的团队, 其目的就是可以把研究内容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每个团队由3~10 人组成,在这个基本组织中,教师有决策的自由和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可能性,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以形成学科建设多方位的联系,包括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间的联系,教师与学生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国内与国外的联系,等等 [1]。目前,全院已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团队30多个。 建筑系师资大都来自国内外著名建筑院系,现有在编教师12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80名,具有 博士学位的教师67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1名,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2名。拥有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各1名,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Hon. FAIA)3名。外聘博士生导师中,有国内建筑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聘有贝聿铭、查尔斯·科里亚、安藤忠雄、理查德·罗杰斯等国际建筑大师为名誉教授。 全系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含室内设计专门化方向)约120名,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本科生约25名,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约10%。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0~13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5~30名左右[2]。师生比例在1:7左右。 (二)教学设施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拥有A—E五栋教学楼,教学空间非常宽裕。A、B两栋楼是以日常教学为主,包括理论课和设计专业教室以及大小报告厅;C楼以教师团队工作室为主,研究生课程有时就在教授的工作室讲授;D楼有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基地、艺术教学创新基地、中国传统家具教学实践基地等10个分基地,高密度人居环境研究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E楼原为设计院,现为学生专题设计和毕业设计场所,以充分实施“预备建筑师”计划。 (三)图书资料 B楼的一层为学院专用图书馆,截至2009年,拥有各学科藏书343万册,其中中文藏书277万册,外文藏书65万册。中文建筑类图书共11 986种,85 773册;外文建筑类图书共5 922种,10 396册;中文建筑类期刊共572种,980册;外文建筑类期刊共810种,14 415册[2]。图书馆开放时间为9:00-22:00,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阅读、查阅资料、自习、构思方案。 (四)学术平台 《时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设在C楼,这2本杂志都是业界权威期刊。《城市规划学刊》创刊于1957年,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期刊。《时代建筑》是一本以中国建筑为特征具有国际水平的杂志,关注国际思维中的本土特征,用世界的眼光探索中国命题,强调本土特征中的国际化品质,具有超大即时的信息容量。 (五)实践平台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服务的产业平台,同时也是建筑教育和实现“预备建筑师”计划可依托的实践平台。 两个设计院凭借雄厚的设计实力、丰富的人力资源、先进的设计手段,跻身全国前五名之列 。借助其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实力,给教学提供了社会实践机会。 二、 培养方案 (一)学位制度 一直以来,高校建筑系都是五年制。从2010级新生开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率先改革学制,推广“4+m”学制,即本科阶段4年,研究生阶段2年到3年。这意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可以压缩到6年的时间。据悉,这一改革在同济大学开展之后,有望在全国建筑专业中推广。 按照新的学制要求,本科阶段,建筑学专业学生按培养计划要求修读各类课程,达到相应总学分即可毕业,可获得建筑学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建筑学专业硕士按培养计划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攻读的年限为2年、2年半、3年不等,只要修满总学分,即可授予学位。而与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的建筑学双学位硕士则需要3年的时间 [3] 。 在这次改革中,硕士研究生期间强化了在设计企业(设计院)的实习时间和要求,全面加强实践课程。实践课学分比重由20.3%增加到36%,并强调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要求企业按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实习,同时对教师的企业背景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课程设置 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设定了建筑学派的68个知识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这68个知识点才能离开学校。所有课程也都围绕这68个知识点设置,以保证教学的延续性。 1.基础入门课 基础入门课程主要有设计概论、设计基础、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论与历史、计算机应用、美术等。这类课程的讲授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定义、属性、思维方法和职业特点,以及当代建筑概况。通过图像的记录与转译、环境认知与设计思维的徒手表达、图像的采集、工程字体训练、摄影创作技法与平面构成(色彩)练习、建筑抄绘与测绘等,培养学生完整的建筑设计理论素质、技术能力和价值观,从而达到能力训练目的。 2.设计主干课 设计是建筑学本科学习的核心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较大,作为主要的教学科目贯穿于本科学习全过程。包括公共建筑设计与原理、住宅建筑设计与社区发展、建筑群体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大跨度建筑设计、建筑改扩建、城市设计与更新、室内设计、细部设计与建筑构造、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题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保持着建筑专业三维空间设计的优点,同时训练学生的各种专业能力:方案创造能力,解决空间问题能力,方案的比较、评价和修改能力,组织和管理设计过程的能力,对人和场所、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的洞察能力。设计课程及周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3.实例研究和实习课程 所有的建筑教育学校大都利用所在城市的有利条件,对城市和建筑进行不同范畴的实例研究,如麻省理工学院以波士顿地区建筑为研究对象,宾夕法尼亚大学以费城为研究对象。同济大学则以上海及周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评论、传统建筑与历史地段保护、上海近代建筑研究、建筑经济与建筑法规等实例研究课程的教学,训练学生分析环境以及把分析结果转换成设计目标的能力、协调复杂关系的能力、建筑设计成果的实施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表达和学习的能力[4]。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4.校企培养新理念 结合教育部倡导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同济大学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学生就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校企培养新理念——“预备建筑师计划”,以解决在校学生实习与学业安排的冲突,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需要。通过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适应职业建筑师所需的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共赢。 参与“预备建筑师计划”的学生为五年制本科生,时间为第8和11学期,培养环节主要有生产实习、参观企业、聆听讲座、参与工程项目实践。毕业设计题目选题来源于企业(设计院),依托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工程创新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采用双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使学生熟悉行业政策法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拥有解决建筑设计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预备建筑师”。 为落实培养目标,学院规定参与“预备建筑师计划”的教师应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参与“预备建筑师计划”的学生在升入四年级时,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以使他们能专心于学业。 目前,上海市规划研究院、现代设计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综合甲级设计企业已与建筑学院开展了“预备建筑师计划”的校企合作。 三、教学特色 (一)建造与建构 同济大学建筑教育延续德国“包豪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为自主创造、博采众长的学术风格和教学特色,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从入学开始,新生被灌输的第一个观念就是创新,第二必须动手实践。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一些理论性的概念,还有很多动手直接操作的技术和经验。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建造的过程。 自2008年起,每年的5月底,建筑学院都会举行一届建造节,每组参赛学生经过8小时辛苦、紧张、快乐地建造,用纸板搭建风格各异的房子,并在里面居住一晚,真实体验了自己建造的空间,领会、把握了建筑最基本的要素——适用、经济、美观。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空间架构的认识,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同济大学“以建构启动设计教学”,把建筑教育由美术型引导到与技术相结合的理工型教育体系中,并致力于空间建构和建造教学的实践研究,采用将空间分析和空间建构分解为设计步骤的教学方式。在设计课的教学中,采用较大比例的工作模型作为主要的表现与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建构和结构的观念(图1)。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安排学生摆砌砖墙,学生在通过砌筑分割空间的过程中,理解了建造的理念。 (二)设计课程教学 同济大学建筑教学中,设计题目的选定,以专题性、连续性为主要特征,教学重视对空间的认知体验和对材料结构的真实建构,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认识到建构在空间设计中的主动作用,从而使空间设计问题明晰化。 一年级的设计课程,结合设计概论和建筑概论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设计任务围绕建筑表现技法、建筑空间认知和建筑材料的建构设计,如里弄住宅建筑中色彩的采集、面积的对比、城市环境认知等,目的是向学生综合介绍场地、道路、纪念物、外观等基本要素。学生通过设计、模型制作及研究过程,对这些问题逐步加以熟悉(图2)。 二年级的设计课程,则注重建筑形态哲学的形象表达方面,强调在建筑形态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上进行视觉表现。通过生成技术和空间句法,理解建筑功能及空间特征,强化空间组织能力,提高建筑综合造型能力,建立环境观念。具体任务有小品建筑方案设计、建构模型制作、小住宅建筑方案设计、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方案设计、幼儿园建筑方案设计。 三年级设计课程的一系列题目设置,体现了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与应用,建筑类型不同,教学目的也不同。如区县图书馆、展览馆建筑方案设计,其训练目的是掌握公共建筑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建筑形式、屋面和楼梯构造;民俗博物馆、山地建筑和滨水建筑、商业中心等题目的设计过程则是鼓励学生对文化、地域、建筑、历史等与人类居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建筑与人文环境紧密联系。 四年级的设计课程集中在第7学期,是一项复杂性、协调性、实践性、社会性都很强的专业设计工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了解和掌握高层建筑设计的特殊问题和一般规律。题目主要是旅馆类建筑、商办类建筑、商住类建筑和专题设计,如搜狐大厦建筑方案设计、时尚青年城建筑方案设计、旅游区四星级酒店建筑方案设计、城市综合体建筑方案设计,等等。这些题目多是教师的实际工作项目,学生通过现场参观、基地勘察、模型制作、方案推敲,掌握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规律,包括结构、设备、垂直交通、安全疏散及消防等特殊问题,熟悉高层建筑的造型处理方法,认识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及景观的关系。 专题设计是建筑设计教学的分化阶段。通过多题目的设置,学生选择喜欢的题目或需要加强学习的方向,为发展学生各自志向潜力与选择专业方向及日后的研究方向创造条件 [6] 。在注重设计概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更强调建筑的特性与共性设计、训练方法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发挥各位教师研究方向的优势和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选教师所设定的多个题目进行教学。专题设计由多个分课题组成,他们包括大跨度建筑(技术性较强的题目)、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构造与设计、住宅设计、建筑历史理论与当代设计、校园建筑设计、建筑数字化生成、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等。学习方式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采用独立的或几人一组集体的方式进行,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每个学生都要递交自己的设计成果,即集各学科于一体的最终完整的设计。 (三)专题讲座 同济建筑城规学院在各个学科方向都有完整的学术梯队,校内及校际的学术交流非常活跃。常进行团队学术活动,每个研究小组的成员都定期作研究进展报告,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充分讨论。要求每个团队每学期必须轮流作学术报告,同时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外及国内其他研究单位的学者作报告,了解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开拓思路。可以说,除了节假日之外,平均一天一场专题讲座。 仅笔者在同济的一年时间里,就先后有安藤忠雄、妹岛和世、矶崎新、安托内·普利多克、米歇尔·舒马赫、弗兰克·盖里这些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在同济大学举办讲座。学生在这么频繁的“学术声音”里,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必将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材选用 同济建筑系的教师既是高校教师,又是注册建筑师;既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又在设计企业从事建筑创作。许多教师还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他们既从事教学,又从事创作,同时致力于此领域的学术研究。灵活、宽松的工作环境,教师能够及时将经验带入课堂,也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 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师大部分都不用固定的教课书,也不指定教材。他们认为,一本教材,从编著到印刷、出版至少要2年时间,这种滞后性会限制学生思维、不利于跟踪学科前沿。有的教师会把准备出版的书作教案,有的教师则用自己的分析内容和研究成果作教案。课堂上会发给学生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推荐大量的参考书籍,还有大量的笔记,这些便是学生最终的考试依据。所以,虽然上课不考勤,但是学生听课积极性反而很高。 (五)考核方式 在同济建筑教学中,考试不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形式,而调研报告、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和课堂讨论才是考核重头戏。与传统的考试相比,新型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在设计课程中,最客观的考核方式就是“评图”课。每一次设计交图,班里所有学生的成图将被粘贴在教室的评图板上,所有的工作模型也摆放在相应的图纸下面。指导教师不担任评审,评审团主要由建筑设计、技术方向的教师、校外专家、外校教师组成。每个学生通过讲述过程、解读模型、播放动画,尽可能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教师将逐一询问每个细节,捕捉每一思路,领会设计者的创作动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增加学生之间的纵向影响。 四、结语 同济大学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建筑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建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高等建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不论是教学体系还是教学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在学习同时应结合自身院校特点,取长补短,把实践育人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建筑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建筑人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馆扩建项目研究 摘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其建筑系馆(以下简称系馆)位于校园西南角,始建于1956年,因教学体质改革及使用人数增加的需求,在其北侧进行扩建。本文以此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系馆扩建场所与环境、功能与空间、材质与建构三方面方面,梳理出系馆改扩建项目设计特点及建构过程。 关键词:改扩建 建筑系馆改扩建 钢木张悬梁结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其建筑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建筑系馆(如图1)始建于1956年,为四层混合结构(三层以下为砖混结构,四层为钢结构),南北长40m,东西长18m,现有总建筑面积7650㎡。是一栋以建筑学院的教学、办公、科研和开放空间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复合的建筑系馆,系馆内除专业教室外,还包括建筑实验室、报告厅、图书馆、建筑博物馆、科研所、教师办公室、以及开放空间。(如图2) 近年来,由于院系发展,使用人数的增加,原建筑面积已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建筑教育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实施对教育思路、模式和技术手段提出新的要求,更加强调建立和营造开放性教育空间、教育资源优化及激发创造力的学习氛围。从2010年开始,对建筑系馆的改造、扩建、以及新建提出了多种方案,最终确定最为实际和可行的南侧加建的方式。加建部分增加建筑模型制作及展示功能。 场所与环境 建筑系馆位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东南角,与主楼、西楼共同构成建筑学院办公、教学、科研区域。三栋教学楼均建于建校之初,形成以校园南门——喷泉——教学主楼——图书馆(因位于地震带之上现已拆除为绿地)为中轴线,东西附楼对称的布局形态。 建设用地总面积为427平方米,其中南北宽8米,东西向长60米,非常狭长。此外用地内杂草丛生,需要保留原有建筑系馆排水及供暖设施。其东侧为校园停车场,面积2280平方米,主要供学校大巴车及教职工车辆的停放。西侧直接对外,面向校园道路。南侧紧挨西安城市遗产保护研究所。北侧为需要扩 建的建筑系馆。 功能与空间 当代随着多元化建筑文化与思潮的影响,建筑学的教学模式也有原小班单独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转变。因此,当代建筑系馆的功能除了需满足教学、办公、科研之外,还需有展览评图空间、多年级交流空间、自由讨论空间、中型报告空间、模型制作空间。此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馆扩建部分功能定位为建筑模型制作及展示空间。因此需要安置大型模型制作设备,如模型雕花机、木材切割机等。 建筑系馆南立面由外立面转变为扩建部分的内立面,系馆内部采光成为重大问题。扩建部分位于两栋建筑的中部,其北侧紧挨系馆,南侧与研究所仅1.2米之隔,扩建部分亦无法侧向采光。因此,扩建部分采用玻璃屋顶,顶部采光既可以满足扩建部分充足的阳光,又可以是建筑系馆间接采光。建筑空间顶部开阔的视野柔和了水平方向的局促感。但随之而来的是玻璃屋顶的夏季通风问题。为了最大节能效益,系馆扩建部分采用下开低窗,上开百叶的做法,通过自身高度产生的烟筒效应达到自然通风效果。 在与原有建筑空间联系方面(如图3-5),扩建部分作为建筑系馆的附属部分,主要通过系馆出入,将系馆内部与楼梯间相对的办公室打通,改造为通道与扩建部分相联系,方便学生进出。出于疏散的考虑,在基地内唯一对外的西侧设出入口,但为加强扩建部分与系馆的联系,需隐蔽设置。入口西花园在设计中考虑到内外环境的参透,将花园延伸至室内,形成:“自然花园(外环境)——入口平台(过渡空间)——室内”的空间序列。 屋顶考虑到排水,北侧与系馆连接处高8.1米,南侧新建部分高6.2米,顶部的设计,是此次改扩建的重点之一。其最大特点在于钢木张悬梁结构在屋顶上的应用,通过钢木结构自身的美感来塑造空间魅力,使逻辑性建构与空间艺术表现达到完美统一。 与传统的直线型钢木结构相比,张悬梁结构在受力方面,上部木梁受压力,下部钢索受拉力,受力更为均衡的同时,钢索与钢节点的加入缩小了直线型钢木结构的截面宽度,空间感受更为轻盈。这种形式还缩短了单个木材的长度,也更为经济。连接方式与传统钢木“外钢内木”不同,系馆扩建的钢木连接方式采用“外木内钢” 铰接点——铆接的连接形式,木材中心契合预制钢构件。这种连接方式的优点在于,单榀屋架视觉上以木材为主,具有整体感。同时屋架不断重复也形成了韵律。 材料与建构 主体结构施工分为三个阶段:整理场地设备管线、墙体砌筑、屋架组装安装。 整理场地与设备管线中,去除基地内杂草树木,保留原有暖管,排水管重新翻新,并留有四个1.5米×1.5米检修井,便于检修。 墙体砌筑中,新建墙体采用370砖墙,间隔3.6米配合顶部屋架位置设一道240×240的构造柱。 屋架组装安装中,结构暴露在空间中,形成多种材料由密集结点单元集聚而成的立体构成。钢木结构屋顶的构件由空间中自由灵活的点、线构成,其组合趋势是追求发挥多种材料特性的复合构件:轻巧瘦薄、节点纤细、质感光亮坚硬、色彩含蓄沉着。这也是系馆钢木张悬梁结构和构造从单纯的“追求结构支撑和构造强度”转变为“结构和构造的艺术化表现”,建筑的所有元素都被最大限度地视觉化。 大学建筑工程论文:浅析大学建筑设计中的本土及人文因素 摘要:本文以大学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在对大学建筑设计形成历史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对现阶段大学建筑设计中本土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针对新时期大学建筑设计中应当如何体现本土及人文因素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做好这一工作在进一步提高大学建筑设计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直观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大学建筑设计,本土因素,人文因素,发展,完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作用之下,高等教育建筑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关键。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校园建设迎来了其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教学事业受到的关注与重视度越高,大学校园建设工作的发展速度也越快。我们在认可大学校园建设工作发展为高等教育教学事业提供必要场地支持的同时,也需要明确的认识到现阶段大学校园建设工作存在的几方面问题,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整个大学校园建筑空间的单一性问题比较严重,硬质建筑线条勾勒出的大学校园建筑环境呈现出了较为冷漠的环境,在此基础之上营造出的整个大学校园文化无法与高等教育所传播的人文思想向配合,人性空间在整个大学校园文化以及校园建设中的体现有所缺失;②.大学校园在建设过程当中由于设计工作不够充分,建设动作对大学校园建设区域附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大学建筑周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指标比较高,这直接导致了大学校园建筑在使用过程当中极易与周边环境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与制约,大学校园建筑的使用性未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与体现;③.从整体角度上来说,各个不同地区所构建并设计的大学校园建筑在设计风格、设计思路以及设计方式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同一化趋势,大学校园建筑中有关地区特色、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体现较为薄弱,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的特色无法通过建筑本体充分的表现出来。笔者认为现阶段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诸多原因,其关键仍然在于大学建筑设计主体在设计过程中显著的形式主义以及功利心态,整个大学建筑在设计的过程当中以功利化、利益化的设计心态所主导,这最终会使得属性文化的大学建筑无法冲破世俗文化的传统禁锢,再加上单一化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大学建筑设计中有关建筑与地区(本土因素)、建筑与人(人文因素)之间关系的体现还不够充分,这也正为当前大学建筑设计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思考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么,何谓大学建筑设计中的本土因素与人文因素呢?现阶段大学建筑设计中有关本土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体现存在何种缺失呢?大学建筑设计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更深层次体现其本土因素与人文因素呢?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大学建筑设计发展概述 (一)大学建筑设计的启蒙阶段发展概述。相关研究学者经研究表明:古希腊可谓是高等教育教学事业的起源。这一时期的大学建筑设计形式较为简单与质朴,仅在井边搭建简答的封闭式棚子,教师的前身(古希腊智者)在井边发表有关自身思想与思维意识的讲授演说,听众在搭建的封闭式棚子当中学习智者的思想文化,并与智者就各种文化问题展开系统且深入的沟通与交流,这也可谓是整个世界范围内大学建筑设计的最初萌芽,其也为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建筑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大学建筑设计的起步阶段发展概述。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大学建筑设计工作研究隶属于整个大学建筑设计研究系统的初期起步阶段,于12世纪左右蓬勃兴起的神思想学习是推动欧洲大学有关建筑设计研究工作蓬勃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此时所谓的大学建筑实际上就是修道院,其受神、修到思想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封建性的考虑多,我们仍能从当前所遗留的文化古迹中窥探到这一时期大学建筑设计的最基本风格:四周封闭的方形院落;与周围建筑之间的有效沟通弱。造成这一时期大学建筑设计呈现出以上风格的最关键原因在于:在神权主义思想主导整个社会思想的背景作用之下,其对于方正以及隔离原则的强调直接导致这一时期的大学建筑毫无个性化与创新化所言,更多的隶属于一种僵死化的学究性设计。在神权主义思想之后逐渐占据整个社会主导地位的歌特文化以及巴洛克文化更是将这种封建性的大学建筑设计思想推向了高潮。直至文艺复兴的序幕拉开,欧洲古典社会对于人性的关怀才逐步影响到大学建筑设计领域,此时的大学建筑设计在设计风格上与整个时代所强调的古典建筑文化趋向相同。 (三)大学建筑设计的兴起阶段发展概述。到18世纪末期,受以巴黎美术学院为代表的“美艺”主流学派影响,该时期的大学建筑设计风格开始呈现出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即规模化以及分区化。简单来说,这一时期的大学建筑从设计角度体现了整个设计规区域的外延性拓展,整个大学建筑设计的规整化特点体现突出。与此同时,整个大学建筑从设计阶段就开始将功能分区的思想融入到了主流设计思路当中,强调各种差异性应用功能建筑在区域分化上的独立性以及在整个大学建筑中的统一性,美国早期大学受此种思想影响也体现了功能分区性大学建筑设计的基本风格及一般形式。 (四)大学建筑设计的成熟阶段发展概述。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经济科学的蓬勃发展深刻的影响着各行各业,这对于大学建筑设计工作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在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产业革命持续推进的作用之下,新时期的大学建筑设计正逐步向着规模化、复杂化、系统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大学建筑设计最显著的设计特点在于其从大学建筑的设计形式以及大学建筑空间特征的构造这两个方面将整个大学校园所传播的教育教学精神深刻的体现了出来。大学建筑欣赏受众能够以大学建筑为载体,深刻的探求到整个大学所传递的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精神。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新时期的大学建筑设计无论是在设计风格的体现还是设计形式的选取上都应当充分体现出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将多元化、风格化以及个性化作为新时期大学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 二、现阶段大学建筑设计中的本土及人文因素分析 (一)现阶段大学建筑设计中的本土因素分析。何谓大学建筑设计中的本土因素呢?从理论上来说,大学建筑设计中的本土因素是大学作为一个整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事业当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经过长时期历史沉积而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这也正是以大学为整体的文化共同体的集中表现以及整个大学建筑中系统载体各方价值观逐步构成与细化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应当在何种方式作用之下去探求整个大学建筑设计中的本土因素呢?首先,整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以物化的形式体现在大学建筑设计当中,整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建筑设计中所选取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形式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有着浓厚本土因素的大学校园建筑无论从建筑方式还是从建筑风格方面来说都与现代社会当中千人一面的建筑整体形象严格的区分开来,这与短时间之内以人工机械为主的集中性建筑建设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可以说,大学建筑设计中的本土因素同整个城市空间的发展一样,均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与积累的过程当中有所深化与升华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大学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在针对大学建筑展开规划与设计的过程当中,应当将本土因素所体现出的个性化设计风格深入体现在大学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而为整个大学校园的本土化发展奠定有利的物质基础;其次,大学建筑设计当中的本土因素还应当是整个大学校园办学特点以及所开设学科教学特色的集中表现。现阶段整个大学校园从办学情况及其发展状态上来看,同质化问题尤为严重。有关这一问题国内大学建筑设计者们应当充分借鉴国外高等学府优秀的建筑设计理念,大学各个办学分区之间的独立性应当以建筑的空间性为载体得以体现,在建筑空间形式与校园文化充分融合的基础之上更深层次的体现整个高校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二)现阶段大学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分析。新阶段建筑设计工作从技术型的发展角度来说有着极为迅猛的研究进展,新时期蓬勃发展的网络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应用。简单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在为大学建筑设计提供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使得现代经济社会当中的工具价值过多的凌驾在人文因素的体现之上。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校园对于整个建筑区域的规划设计强调整体布局的规范与整齐,善于将对称的思想融于整个大学建筑设计当中,新时期的大学建筑设计同样遵循于这一法则,但大学建筑应用过程当中的结构性功能分区始终存在,学生区与教学区之间关系未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大学建筑设计中以上两区的规划距离过大,步行时间大多超过了10分钟以上,这远远超出了人3~5分钟的步行时间心理承受极限。大学校园建筑区域的单一性延伸与扩大使得学生在由住宿区向教学区行进的过程当中无法完全选择传统意义上的步行方式,借助交通工具的出行方式在无形之中淹没了大量极有价值的交谈,整个大学校园在建筑设计的作用之下难寻人性化交谈空间的踪迹;②.现阶段大学校园的建筑设计工作给予学生人文环境的关注度比较低,单一性的建筑设计功能使得现阶段大多数大学校园与现代经济社会城市交通出行系统当中广泛存在的“钟摆运动”沦为一体。大学建筑设计从外形表征上的规整化在无形之中制约着簇群式室外空间的构建与发展,无法兼顾大学建筑设计的实用性以及大学文化行为的承载性。 三、大学建筑设计中本土及人文因素的完善措施分析 (一)大学建筑设计中本土因素的完善措施分析。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在不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背景作用下为不同应用人群所服务的大学建筑设计在设计规划阶段应当结合差异性的本土因素,明确相应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文化思维。作为大学建筑设计工作人员的我们应当在设计阶段对整个大学建筑区域所处地区的本土文化有所了解,建立在对建筑区域场地因素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展开将个性化建筑设计理念融于共性化教学设施中的思考与研究。简单来说,从本土因素角度来说,大学建筑设计应当着重考虑以下几点问题:①.大学建筑设计本土因素对于自然环境的尊崇。在整个大学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一切建筑设施的设计及规划都应当与建筑区域当中既有的自然地形及地貌特征相吻合,避免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冲突;②.大学建筑设计本土因素对于天气气候的响应。大学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应当对大学建筑设施规划区域所处地区的基本天气气候有所认知,综合使用现代化的遮阳装置,并在功能分区建筑设施间隔位置合理组织庭院设施,发挥其通风功能;③.大学建筑设计本土因素对于地方特色的延伸。大学建筑设计在设计规划阶段所选用的材料及细部处理均应当与整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相吻合,体现大学校园建筑的多元性以及特色性。 (二)大学建筑设计中人文因素的完善措施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将人文因素在大学建筑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其关键在于以下几点:①.大学建筑设计人文因素需要从建筑功能的角度入手,试从单一建筑体多种功能的融合入手,将层次关系错综复杂的功能分区性建筑物变得简单有条;②.大学建筑设计人文因素需要从建筑空间的角度入手。简单来说,大学建筑空间当中的道路交通需要与城市设计中的道路交通设计理念相吻合,将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所经常使用到的建筑场所通过交通道路连接在一起,以最大限度的空间应用来承载个体化的人文活动,将人文因素融于大学建筑设计中的方方面面。 四、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建筑设计事业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这无疑推动着整个教育教学事业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人自身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全面提升的一大关键教学阶段,其发展速度及发展质量对于整个教育教学事业的完善而言可谓是尤为关键的。高校建设过程中的成功及失败经验也是尤为丰富的。有关研究学者曾经明确指出:对于现阶段的大学建设工作而言,最根本性的制约因素还是在于建筑设计阶段,其本土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在大学建筑设计中发挥基础型职能,高校教育教学职能的发挥也因此受到一定的阻滞。 大学建筑工程论文:清华设计,清华风范:纪念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50周年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院)的正式成立,是1958年7月24日的事。那一年,我国最早期的一批高教系统设计院差不多同时成立。但是严格地讲,清华院机构的前身始创于1952年。从最早的雏形到现在已50多年,风风雨雨,经历了很多个历史阶段。 在今天国人的眼中,清华院是一支高素质的、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设计团队,大到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以及全新科研领域的开创,小到具体技术规范数据的订制,你总能感受到清华院设计的力量。虽然清华院很少宣传自己,但是凭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人的风范,无论在市场竞争或是在建筑设计业界中,它都是一支擅于打硬仗的威武之师、闻名之师和智慧之师。 历史回顾 清华院的前身是“三校建筑委员会”,1952年3月成立。1951年底,教育部准备进行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调整为多科性的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综合性的“北京大学”,成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三校调整建筑计划委员会”,每校各推三人为委员,梁思成任主任委员,张龙翔任秘书长。 “三校建筑委员会”承担了研究学校建设的任务,既有研究,又有设计,工作一开始就有科研的使命。当时正值全国“三反五反”高潮,所有国营建筑公司都在“三反”,私营公司都在“五反”。经教育部批准,“三校建筑委员会”经历了设计、备料、招工、施工全部自己动手的阶段。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该委员会拥有清华、北大建筑系全体师生200人。 就这样,第一批约6万平米的校园设计任务于1952年3月正式展开。由于是“白手起家”,师生们极端缺乏经验。这就是最初清华北大师生们参加建筑工程设计的开端。 1953年5月,清华大学成立本校基本建设委员会,蒋南翔为主任,刘仙洲、梁思成,何礼为副主任,钱伟长、陈士骅、史国衡、张做、何东昌、张维、吴良镛、解沛基、李德耀为委员。 1954年1月,成立工程委员会,相当于现在的基建处,张维任委员会主任。是年,建校任务基本完成。 1955年~1958年,基本建设委员会设计科承担了学校基建工程的全部设计工作,主要有:新水利馆、土建基地、焊接实验室、汽车实验室、给排水实验室、3~8号公寓、学生宿舍5~12号楼、员工食堂和学生食堂等。 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参与实践?当时建筑和土木两系的教师采取了轮换制:在设计科完成设计任务之后回到系里再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这种轮换制一直延续至今,清华院现在仍保持着院系有30%的专业教师作为设计院定聘设计师的传统,保证了学校的教师们既能参与教学,又能投身实践,达到了让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1958年7月24日,设计院正式成立,当时的名称为“清华大学土建设计院”,隶属于土木系和建筑系,设有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城市规划、给排水、暖气通风、供电等6个专业设计室。 此后,设计院不断发展进步,至今经历了8个发展阶段。 1、1958年~1960年 这个阶段经历了“”时期,我国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生们的实习必须在这里完成。帮助学生们完成实习工作,变成了高校设计院最重要的两个任务之一,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改变。 这个时期,设计院承担的建校工程有 燃料综合利用发电厂、综合性机械制造厂、中央主楼、核能研究院主厂房(806)、精密仪器系系馆(9003)等。此外,设计院还承担了大量的校外设计项目,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中央科学技术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剧院和学习馆、北京垂杨柳小区、河北“徐水”新农村规划设计等。 这是清华院的初创阶段,虽然缺乏经验,但在工程经验积累、员工精神素质的培养方面,为今后奠定了基础。 2、1961年~1966年 这一阶段经历了经济困难时期,设计院进行了相应调整。 由于学校院系调整,土木、建筑两系合并为土建系,“清华大学土建设计院”也随之改为隶属于土建系,并于1961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土建综合设计院”。它对外是独立的机构,可以直接承接工程设计任务。从那时起,设计院有了专职设计人员,固定编制40人。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任命汪坦(图1)为院长、施士升为总工程师、殷一和为设计室主任,庄崖屏、潘国强和郑金床为设计室副主任,制定了院章程和生产技术管理办法。 这个时期完成的主要设计任务有:航天部二院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清华大学中央主楼(图2)和精密仪器系系馆改造、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的配套工程、清华大学四川绵阳分校(图3)以及北京左家庄小区规划设计。(图4) 3、1966年~1976年 这个阶段处于时期,清华大学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处于停顿状态。设计院的工作也不能正常开展。1969年下半年至1976年10月,设计院被撤销了。但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开门办学”,当时建工系各连队的师生仍然承接设计任务,如石家庄火车站、泰安火车站、清华大学机械厂,以及为数众多的地下人防工程等。 此外,建筑学连队的教师参加了新北京饭店的方案设计,工民建连队的教师参加了北京市“前三门”工程的部分高层建筑的设计研究工作。设计院的组织机构虽然没有了,但设计工作仍然进行,为之后设计院机构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4、1977年~1989年 这是设计院组织机构恢复以及变动较大的时期,为1989年以后设计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7年,清华大学决定恢复设计院,成立了设计研究室,任命高亦兰为研究室主任,薛恩伦、郑金床为副主任。当时固定编制37人,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采暖通风和电气5个专业。 1980年,建工系分为建筑系和土木系,清华大学研究将设计研究室更名为“清华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直属学校领导。同时,学校任命汪坦为院长、王鲁生为副院长,下设两个设计室,第一设计室主任高亦兰、副主任薛恩伦和郑金床,第二设计室主任谢照唐、副主任叶茂煦和包裕昆,固定编制70人。 1981年,根据建委规定,对设计院进行了审查,认定其可以承担大中型项目的设计任务。同年9月20日,设计院获得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印制的《勘察设计证书》,同时获得该证书的高等学校设计院还有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华南工学院和浙江大学。从此,设计院正式明确为清华大学和教育部的双重领导关系,并成为中央在京单位的甲级设计机构。 1984年,设计院内部调整,分化为三个设计室。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任命常务副校长解沛基任院长,汤纪敏、郑金床和殷一和任副院长,汤纪敏为常务副院长。 1987年,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审批,设计院成为建 筑设计综合甲级单位和城市规划设计乙级单位。此后,为适应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需要设计院先后在海口、福州、上海、深圳、珠海设立分院,并扩大了承接的项目,进一步提高了设计水平。 在这个时期所设计的工程项目,后来陆续获建设部、国家教委、北京市,以及其他省市、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研究网等部门的优秀设计奖共46项,主要有: 东方歌舞团业务用房、北京燕翔饭店、清华大学专家招待所、清华大学社科楼、框架轻板板柱――剪力墙体系多层住宅建筑、北京菊儿胡同类四合院住宅(图5)、亚运工程之一的北京体育学院体育馆(图7)、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图6)、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教育楼、颐和园后湖“苏州街”、北京中国儿童剧场(图8)、山东财经学院总体规划设计等。 此外,设计院自编的结构设计程序TDDI获1991年建设部工程设计计算机优秀软件铜制奖。 这个时期,设计院的固定编制已达100多人。 5、1989年~1993年 这是设计院组织机构再次进行较大调整的阶段,是组织机构日臻完善、设计院迅速发展的时期。 1989年,清华大学领导研究决定,调整设计院体制,将其改为一个由学校直属领导管理的设计机构,更名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学校任命胡绍学为院长,赵军、徐莹光、刘竹青为副院长。此后,根据国家教委的批复,胡绍学任清华设计院独立法人。这使得设计院开始有了可以独立运作的公司模式。 1990年,清华大学向教委提出申请,将设计院的人员编制暂定为120人。这个时期设计院坚持设计、教学、科研三结合,取得了较大成绩,并多次获得国家教委和建设部的优秀设计奖,在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高等学校校园规划、科教建筑、剧场影院、饭店宾馆、综合办公楼、体育建筑、古建筑复原等方面成为专长。此时,设计院共有100多名工程设计和研究人员、10多名行政后勤人员、30多名兼职设计人员,除本部两个综合设计室、一个CAD室和一个室内设计室外,还在上海浦东、广西北海等地设立了分院。 6、1993年~1996年 1993年3月,胡绍学院长去美国,设计院工作由袁镔,郝亚民负责筹办清华大学土建承包总公司。此时,上海浦东、广西北海的分院都已开始工作,还在福州开设了办事处。 在这个时期的设计工程主要有:1994年设计的上海不夜城天日广场,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杯”中青年建筑师优秀设计奖;设计院与建筑学院历史教研组合作完成了珠海圆明新园的设计任务。 7、1997年~2000年 这个时期,在胡绍学院长的领导下,设计院体制重大改变,撤销两个综合设计室,改编成建筑室,结构室和设备室三个专业室,对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建筑市场,如何集中承接任务,专业所之间如何配合等新问题也摆在了清华人面前。体制的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势在必行。 8、2000年至今 2000年4月,经全院推荐和学校任命,庄惟敏为院长,戴德慈、侯建群和季元振为副院长。设计院体制再次调整,撤销专业室,设立四个综合设计所,每个综合所都配有建、结、水、暖、电专业。此后,设计院又先后成立了两个创作室、钢结构所、古建所、房屋建筑所、绿色建筑所、审图所、咨询室等。 2007年底,院领导换届调整,经清华大学批准,庄惟敏继续任院长,侯建群、刘建华和刘玉龙为副院长。 八年以来,设计院承接和完成了大量的设计任务,设计水平更高了,获得国家级优秀设计奖5项、建设部优秀设计奖16项、教育部优秀设计奖32项。代表作品有:杭州雷峰塔(新塔)(图9)、中国戏曲学院迁建工程教学排演场、上海锦绣江南家园(一期)、中国美术馆改造装修工程(图10)、北京海淀区社区中心(图11)、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图12)、清华大学游泳跳水馆,天桥剧场翻建工程(图13)、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北京电影学院逸夫影视艺术中心及留学生公寓、中央美术学院迁建工程(图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综合办公楼、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大楼、扬州中学科技信息图书资料中心、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北京美林香槟小镇(图15)、徐州汉文化景区规划设计、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工程(图16)、奥运射击馆(图17)、奥运柔道跆拳道馆(图18)、洛阳体育中心(图19)、清华专家公寓(图20)、清华科技大厦(图21)等。 院长访谈(图22) 一声“对不起,久等了”,庄惟敏手握着资料走过来,开始了我们的访谈。 他身穿灰色毛衣、灰色洋装外套、灰色西裤,低调、沉着却充满自信。他细致地介绍了过去的20世纪中清华院发展的历史;他强调在积累经验、体力储备上,清华院目前已经进入了它的壮年时期,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了。他说,前辈们为今天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强有力的清华大学学校背景支持下,有良好的市场,有兄弟单位的协作,近几年清华院成绩巨大。 然后,他在谈起清华院的今天和自己的感受时说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50周年。在50年的历史中,能够成为几任院长中的一位,我深感有几点幸运: 1、我毕业于清华大学,又在清华院当院长,清华给我的滋养,清华给我的依托,清华大学给我的一双坚实的臂膀,使我感到幸运。从1992年毕业来到设计院,我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师成长为清华院的院长,我无时无刻不感到清华的力量。 2、作为这一任院长,我适逢一个好的时代:国家建设大发展、奥运工程建设等等,使我们院得到了更多走向市场、施展才能的机会。 3、前几任院长的学者风范,他们敏锐、逻辑的思考和管理模式,给今天的清华院奠定了一个继续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在清华院50年的经历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所以,我实际上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做事情。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4、清华院拥有一支高素质员工的团队,作为领头人,给了我很强的信心。对清华院的员工们,我也充满感激。 正是得益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幸运,使我在担当清华院院长期间,受益良多。” 谈到清华院面对的竞争和困难,庄惟敏也毫不掩饰。他态度诚恳地表示: “我认为清华院要继续发展,必须面对四个挑战”: 挑战一:超越自我 1、怎样让清华院继续发扬光大7在前人的基础上超越自我,可能是每一届院长的希望,但又相当有难度。针对以往建立综合性设计院的概念,我们院目前也许更该向专门化发展,比如我们在生态、绿色,体育、医疗、观演类建筑设计方面的重点发展。我院的生态、绿色建筑设计,相当于一个带动全院发展的发动机,结合了众多清华大学‘十一・五’规划重点学科,使我们拥有清华大学全学科合作为后盾的良好平台。 2、尽量扩大与国外的合作交流。这几年,我们院从给 外国建筑师打下手,发展到并肩作战,再到提原创、出理念,让他们给我们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例如,在奥运会投标中曾与我们密切合作的日本佐藤综合计画在我院的‘丹东医院’项目中就为我们负责设计监理;在我们曾经参与投标的‘成都体育中心’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中,我们就把其中的生态技术设计部分分包给德国的一家设计公司。用国外设计公司的优势弥补我们的不足,使我们渐入佳境。 3、对于人才的使用方面,我院正在建立多级配、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库。改革开放以后,清华进人的标准越来越高,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进院的新人在学历要求上逐年提高。曾经有一段时间进来的人都是高端,但是像我们这样以‘产、学、研’结合的设计机构,实际上更需要混凝土级配型的人才架构,我们需要人才‘骨料’,更需要大量的设计辅助型人才。随着学校的机构改革,我院最近做了调整,建立技术助理制度,使人员组合更加合理。 4、加强科研。以科研为先导来拿项目,投标中以科研为切入点,使我们尝到了巨大的甜头。我院与建设部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新农村、小户型、观演建筑、节约型校园等问题,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而且通过科研使我们厚积薄发,在拿到后续项目的同时积累了自己的数据库;参与编规范、编导则,使我院能够登上国内多个领域技术层面的至高点。 挑战二:面对市场 清华并不擅长面对市场,市场意识不够,又疏于宣传。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也是有惨痛教训的。我们意识到,无论什么产品,都要让市场了解自己。 同时,我们的市场服务意识不够。例如在感情投入的问题上,要让我们的设计人员站在业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当好业主的顾问;都说我们清华院大,究竟是规模大,还是脾气大?在清华人服务的态度上,要做到‘切身服务’,还要继续努力。 挑战三:员工执业素质 清华院员工的智商、基本素质都不错,但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问题,当然这与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关,是一个全行业面临的挑战。当前各国家建筑师基本职业素质差距很大。 能否全面替业主考虑?是否有法律、社会,经济等方面全面的知识结构?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把眼光盯在施工图上,认为做施工图设计就可以挣大钱:而人家国外事务所很大一块业务范围在前期。事实上,前期咨询对项目、城市、国家的影响巨大,如果前期做不好,社会,环境、经济效益都不会高。 挑战四:现代企业管理 这方面,我觉得压力很大。现代企业要依靠科学、逻辑、系统的管理方式,同时要依靠网络化、系统的思维方式。例如,我们院用的《统一技术措施》很长时间来都是参照北京市院、建研院等其他大院所编写的。像北京院这样的大院有科研处,它们的管理和配置模式是系统化的,有自己的院标、院规和科技平台。类似这些东西,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此外,我院在人才资源方面要引进来、走出去,建立一支技术骨干的梯队,把我们的骨干派往世界各国的大学和事务所深造。 四个挑战实际上都是庄惟敏给自己出的题。他说,这四道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在任期内完成,但他会努力去做。他还说,要把清华院建设成为一个有特色的高校设计院,与社会上的设计院形成优势互补。只有把清华院的特色竞争力发挥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有所贡献。 回顾清华院50年的发展,倾听新一代院领导深刻务实地自我剖析,看到清华院激进为里、渐进为表的改革作为,我想,清华院的未来充满希望! 大学建筑工程论文:近代长沙大学建筑的发展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长沙近代大学建筑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由外国建筑师倡导的中国传统形式的雅礼大学近代建筑和湖南大学近代西式风格建筑,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获得对长沙近代教育和高校建筑历史进程的全面认识,借以肯定长沙近代建筑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长沙近代建筑;雅礼大学;湖南大学 1近代长沙教育的发展 学堂和书院是长沙近代并存的两种教育机构的名称,自宋代以来随着教育在湖南的发展,书院开始纷纷建立并长期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方式,为湖湘理学在湖南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及至清末,新式学堂开始在长沙出现并逐渐取代传统书院。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长沙士绅王先谦等人创办了湖南近代第一个大型机器制造企业宝善成制造公司,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在湖南民间广泛展开。出于兴办洋务所需,王先谦等人开始策划创办时务学堂。光绪二十三年时务学堂建立并向全省招生。 时务学堂(图1)公开提出了“学生所学,中西并重”的教育方针,并规定了“学生考核办法”。其中西学包括公法学,掌故学,格算学等。时务学堂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大力倡导民权学说,指斥君统,其锋芒直指清朝专制政府。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失败,时务学堂即遭停办,改名称为求实书院。时务学堂前后开办仅一年,虽然遭关闭,但它在湖南教育领域的改革已经深入人心。 为缓和矛盾,延续清政府的统治,从1901年起清政府开始策划“新政”改革,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王寅学制,湖南巡抚余廉三将已改名为求是书院的实务学堂改为湖南大学堂,揭开了长沙创办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湖南省志 第一卷 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第194页)。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仿日本学制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各级各类学堂纳入了新学制的轨道。次年湖南大学堂和岳麓书院合并,以岳麓书院为校址成立湖南高等学堂,即为湖南大学的前身。 经湘绅王先谦等人上书要求,湘抚俞廉三于1902年又设立了工艺学堂,1903年湘抚赵尔巽接受由日本留学归来的梁焕奎的建议创办了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并先后开设了矿业、土木、机械、化学、窑业等实业学科,服务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需要。此后,湖南的近代教育事业蓬勃展开。 1904年长沙开埠以后长沙的教育事业又多了外国传教士的参与。1906年,由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组织的雅礼协会(Yale-China Association)在长沙西牌楼购得民房数间,开办了雅礼医院和雅礼学堂,开始以大学为目标的预科教育。 2旧时书院建筑的过渡 自宋代以来湖南的教育事业就一直很发达,作为“理学之邦”,遍布的书院成为传播理学,光大湖湘学派的主要教育场所。直到清末,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新思潮的引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取代了一千多年的书院的教育职能。新式学堂虽然讲授内容和讲授方式都与传统书院大不相同,但大多还是借助书院的基础,在原书院建筑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讲学,藏书和供奉先贤一般为书院的三大职能,与这三大职能对应的讲堂,祠堂,藏书楼也构成了书院的主要建筑。除此以外书院还配备有供学子休闲,生活的园林等。书院的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群和院落组织上的精华,在明显的中轴线的统领下尺度不一的院落和连廊井井有条地组织在一起,极具变换性的空间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群步移景异的特征。 1901年清政府“新政”之后长沙的近代学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03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06年美国雅礼会在长沙开办雅礼学堂,至1912年民国建立,长沙先后还创办了官办,私立,教会实业学堂共十所,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近代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的学校建筑一部分仍然沿用旧时的书院建筑,如湖南高等学堂使用岳麓书院办学,但是书院建筑也有受外来影响,局部建筑细部也有按西式样式改造的。另外的私立和教会学校多租用民房,雅礼学堂最初通过高姓长沙人购得了西牌楼民房数间,“这是一种半中式的,不十分规整也不十分清洁的结构” 3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雅礼大学的中国传统形式 民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以后,湖南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复苏,教育蓬勃发展,也直接带动了学校建筑的发展。1914年在湘督谭延的大力协助之下,“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与雅礼会兑现在1913年就签订的草约,共同创办医院、学校。双方共同征购土地70余亩,新建校舍于北门外麻园岭。 筹建新的学校建筑和医院建筑的工作在1913年签订合作草约之后就开始了。亨利・墨菲与丹纳事务所由于与耶鲁大学已有的合作关系,被雅礼会选中为新的雅礼大学进行校园规划和设计。同年,墨菲亲自赴长沙,在仔细地考察了场地之后,调整了前期的大学校园规划,确定了方案。(Jeffrey W.Cody Building In China:Henry K.Murphy’s‘Adaptive Architecture’1914-1935.Hong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雅礼之后墨菲在中国规划设计了一系列“中国传统复兴式”风格的大学校园和建筑,对近代“中国古典复兴”运动起了重大影响作用,而雅礼大学和湘雅医学院的设计正是他在中国实践的开端。为了获得当地人的认可,雅礼协会希望在他们的建筑物上能尽可能地体现出对中国古老的建筑遗产的继承,同时采用现代的结构形式和技术。雅礼协会希望使自己的建筑物不那么“外国”而将耶鲁的美国根植入中国。尽管没有资料可以显示雅礼会给了墨菲什么特定的指示,但是仍然可以相信这些理念提供了墨菲和丹纳在1913年所设计的方案框架。 墨菲尝试了以弗吉尼亚校园开敞的三合院组织的形式规划了雅礼大学的校园。墨菲认为图书馆是整个校园建筑群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图书馆的位置不仅仅只是放置在中央,而应当置于一个当人们走进校园并继续深入时能感受到的一个高潮,为了表现这样一个高潮,墨菲借用了北京城巨大城门的形式。他压缩了大屋顶覆盖的下层,并在主体量两侧加上了同样屋顶形式的两翼,以符合图书馆的功能。 另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还有雅礼大学的小教堂,显示了墨菲如何平衡现代功能和传统形式之间的关系。小教堂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屋顶形式和瓦片覆盖,周遭有柱廊,并且在檐下的柱头加上了模仿斗拱的托架过渡,这些都使得建筑的比例和墙体部分更加地贴近中国传统式样。但是在构图上依然是传统基督教堂的十字形式,和位于山墙尽端的钟楼并使用了玫瑰花窗。墨菲在雅礼大学的教堂和教学楼的一些设计手法在他之后的建筑实践中被保留了下来,比如奇数的开间,建筑周遭的廊道和突出墙面的圆柱等。 4本土建筑师的西式实践 当西方建筑师为了获得本土认可而采用中国传统形式设计建筑的同时,留学归来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却多呈现出西式的古典折衷主义风格。长沙开埠以后传入的西式建筑基本上都是殖民地常见的外廊样式或欧洲古典折衷主义风格,这两种样式也分别被长沙新增的学校建筑所采用。几位对长沙影响比较大的建筑师,都是在国外接受了西方建筑教育回国,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和新的结构技术。 湖南大学成立之初,岳麓书院原址称为第一院,为理、工两科的校舍,为了增扩湖南大学的教学设施,湖南省政府拨款兴建第二院,图书馆和科学馆,这是省立湖南大学时期的三大建筑。第二院作为法、商两科的校舍,由湖南大学教授刘敦桢设计。刘敦桢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日本的近代建筑教育直接移植于欧洲,尤其是受英国影响。刘敦桢设计的第二院为两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墙。立面三段式和入口的处理带有比较典型的古典主义手法。窗间墙以壁柱分割,立面造型上细节丰富,基座为抛光花岗岩与毛面花岗岩并饰以线脚,屋顶却是采用青筒瓦曲线型,整幢建筑的细部甚为考究。 土木系教授蔡泽奉于1927设计了湖南大学图书馆。蔡泽奉亦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设计手法和风格和刘敦桢同为西式古典折衷样式。图书馆1930年春动工,1933年9月建成,平面成“工”字形,为古典集中式构图。底层为阅览室,入口位于两侧,大讲堂通过走廊与阅览室联系。第二层大阅览室紧靠藏书室,方便阅览,书库为上下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楼梯联通,在每个书架之间开有狭窄的小窗。第三层特别阅览室为八角形,上建八方塔一层做观像台用,覆以穹项。整个建筑立面严格对称,台基、墙身和檐口三段式立面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构图。四根两层高爱奥尼柱支撑上部檐口作为入口门廊。檐口处用层层水平线脚加以强调,中央八角形阅览室每个角附以壁柱,中央穹顶统率整幢建筑,体现出壮丽、坚实的古典主义风格。可惜这座建筑在1938年4月被侵华日军炸毁。 湖南大学科学馆于1933年6月胡庶华校长任内兴建,亦由蔡泽奉设计,原为两层,于1944年由柳士英教授设计改建,加建了一层,由平屋顶改建为了青筒瓦坡屋顶。北、东两个主要立面临街,都采用了对称形式,设计之初为两层,立面为三段式构图,花岗岩基座之上为清水红砖墙,檐口以水平线脚划分,原作为女儿墙的屋顶栏杆现已成加建的第三层贴面装饰。入口处作了重点处理,北,东两个入口略有不同,均为花岗石贴面并做有券洞,并有详细精良的细部装饰。 此外还有柳士英1947年设计的工程馆,造型与结构与科学馆相似;还有“外廊样式”的湖南第一师范,由周凤九设计的明德中学乐诚堂等西式样式建筑。 大学建筑工程论文: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毕业作品展暨学院组建庆典文艺晚会 2011年6月22日,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毕业作品展暨学院组建庆典文艺晚会在中南大学艺术楼隆重举行。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雅瑜、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出席。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土木建筑学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建筑师学会、书法家协会、中国室内设计学会以及省内高等学校建筑与艺术专业相关专家学者150余人参观了展览并出席晚会。 毕业设计展中,各位嘉宾与专家学者饶有兴致的参观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美术等六个专业的展板与实物模型,并亲手体验了部分展品的使用功能。各位嘉宾对设计作品表达出的创造性和学科交融所进发的活力高度赞赏。 晚会前,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肯定了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在学科融合、学科交叉、科研创新等方面所作出的新尝试。晚会以音乐舞蹈系为主体,各系参加,专业与非专业同台表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庆典晚会,受到一致好评!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于2011年4月由原土木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和艺术学院合并组建成立。学院涵盖7个一级学科,下设有建筑学系、城乡规划系、工业设计系、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音乐舞蹈系、美术系等七个系。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组建是站在国际视野对国际国内先进办学理念的成熟借鉴,是对“包豪斯”大艺术大设计伟大教育实践的借鉴。作为国内大学同类学院中,涵盖一级学科最多的学院之一,在当代跨学科发展的教育背景下,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以大艺术为背景、大设计为路径、大创意为范畴,正在努力探索学科交融的教育新模式。 大学建筑工程论文: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影响下的近代教会大学建筑 关键词:英敛之 马祖伯 辅仁 涛贝勒府 北平三大建筑 跟北京的很多古建筑类似,且又有自己的特色,它是一种容易被人熟悉的气息,充斥着怀旧味道,让奔波的人在一瞬间就沉静下来,然后心波荡漾,思接千载。这里所说的就是辅仁大学的校园建筑――宫殿式建筑。辅仁大学不仅延续了始于明末清初利玛窦与耶稣会教士的“学术传教”传统,在校园部分建筑上也采用了西方传教士当时的先进工程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创造出中西合璧建筑新式样,拉开了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艺术复兴的序幕。 创立 发展 合并 辅仁大学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坐落于定阜街东面路北。它的创立延续了始于明末清初利玛窦与耶稣会会士的“学术传教”传统,迄辅大酝酿创校之时,天主教在华已有两所耶稣会经营的高等教育中心(上海的震旦学院,天津的津沽大学)。其实大部分的中国天主教知识分子一如其他的知识分子,全心倾力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其中,以满清皇族后裔英敛之与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为著名代表。1912年,英敛之和马相伯二人以中国天主教领袖人物的身份,给罗马教廷上书“请派才高德硕之士,来华增设公教大学,发扬中国文化,介绍世界知识”,共同撰写了《上教宗求为中国兴学书》,提倡在北京建立一座天主教大学,但是当时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议并未被及时采纳。1913年英敛之随后于香山静宜园建立“辅仁社”,其与马相伯手创震旦学院的理念十分类似,受到马氏的大力支持,收有学员20余人,课程主要是学习国学。“辅仁”一词取自《论语・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1917年冬天,辅仁社停办。直到1925年,在罗马教廷与美国公教本笃会的共同支持下,在北京设立公教大学的事宜才被正式提上日程并着手实施,取名为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聘请英敛之为社长,并邀请前教育部次长陈垣,地理学家张蔚西,前清进士、诗人郭琴石,史学家、北师大教授李泰芬、应千里等文化名人来社任教,同年首次招生23人。学校于1927年更名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1927年北洋政府准予试办,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经过英、马二氏的不懈争取后,“北京公教大学”终于得以顺利开办。1929年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因应北京改名北平而改称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比肩,并称“北平四大名校”。美籍教士奥图尔任第一任校长,后由著名教育家、广东省新会人陈垣出任校长,陈垣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历史学家,而且对世界三大宗教都研究颇深,可谓学贯中西,启功先生便是其亲传弟子。有政界、文化教育界名流张继、胡适、傅增湘、翁文灏、沈兼士等任董事,执教者多为卓有成就的学者,如王光美、王光英、启功、美国高能物理学家邓昌黎博士,著名指挥家李德伦等均师出辅仁,胡适、季羡林、范文澜等都曾经在辅仁任教。辅仁大学先后设文、理、教育3学院,规模最大时有4个学院、13个系、6个研究所。辅仁27年办学史就贡献了中科院11名院士,以及各行各业一大批人才。1931年在南京中央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攻占北平,华北各大院校一时风声鹤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早先南迁云南另组西南联合大学,未及迁校者只能坐待日军接管,名存实亡。辅大由于罗马教廷与国际关系因素,是年夏季仍在炮声隆隆中正常招生。校方同时联络平津其它国际性教育团体,达成了在日占区内共同遵守三项原则的决定:一、行政独立;二、学术自由;三、不悬伪旗,以示不屈。1942年,辅仁大学英千里教授与多名学生因秘密组织抗日活动被捕入狱。抗战期间辅大师生在日本压迫威胁之下,仍继续依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之学制、校历与假期规定。同时积极扩充学系,以招收沦陷区失学青年入学,由于辅大乃唯一不受日本控制之大学,因此沦陷区青年均以考入辅大为荣。此时,钱思亮、王普均等名教授均曾于辅大任教,日后享有世界性声誉的原子能科学家邓昌黎、冯彦雄均为此时辅仁大学物理学系与化学系的毕业生。 新中国成立后,辅仁大学于1950年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接办。1952年辅仁大学各系科分别并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共有27年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历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注册入学的学生共12355人,历届毕业本科学生4812人,研究生76人。现存教学楼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及“辅仁大学校友会”使用。 理念 风格 特征 辅仁大学创校伊始,就选址在晚清贝勒载涛府邸,涛贝勒是光绪皇帝的弟弟、末代皇帝溥仪的叔叔。在清朝时,其府邸算占地约60亩。辅仁大学建校时以16万美元的价钱永久租用了这座府邸。 学校同时招收女生并采用男女分校的教学方式,当时女子学院就设在恭王府内,以王府后排的瞻霁楼和宝约楼作为女生宿舍,在恭王府正厅多福轩设女院图书馆。整个女院由圣神女修会管理。恭王府环境优美之至,学校的女学生在此生活学习,为外人称羡,还被称为“格格”,能够进入这里读书的女生们也以此为荣。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辅仁的女生部从恭王府中退出。 涛贝勒府则用作男生部。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本的校舍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1929年学校开始在涛贝勒府花园南面兴建新的校舍,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教学楼主楼。1928年,本笃会委托比利时籍传教士格里森设计教学楼。1929年教学楼始建,翌年竣工。该楼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于1930年竣工。这是一座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砖混结构的楼身呈封闭式的口字形,东西南北4个角楼及南面中间大门为3层,其余部分是两层。楼顶铺有绿色琉璃瓦,每扇玻璃窗都是雕花木框,墙砖采用浅灰色水磨砖。在当时它与城东的协和医院、城西郊的燕京大学(今天的北京大学)共称为北平三大建筑。这三大建筑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都被列为上个世纪早期我国大型建筑中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1929年,辅仁大学在北京购得兴建校舍的用地,1930年在贝勒府花园南侧空地和马圈旧址建造而成。刚恒毅(中国天主教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第一任罗马天主教宗座驻华代表)特意聘请了格里森担任辅仁大学新校舍的建筑师。辅仁大学校方按照刚恒毅的思想提出了对未来新校舍的设想:“建筑方案应体现天主教的‘大公精神’,做到新旧融合,宜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并使其适应现代学校的功能要求。”在施工奠基仪式上,刚恒毅应邀发表了有关辅仁大学建设方针的演说词:“辅仁大学整个 建筑采用中国古典艺术式,象征着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信仰,我们很悲痛地看到中国举世无双的古老艺术倒塌、拆毁或弃而不修,我们要在新文化运动中保留着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但此建 筑的形式不是一座无生气的复制品,而是象征着中国文化复兴与时代之需要。” 在这种指导方针之下格里森开始对辅仁大学的教学楼进行设计。但辅仁大学的基地在北京市区内,且靠近故宫作为一个大学的校址实在显得过于局促,若采用中式大屋顶的单体形式就比较困难。格里森来到北京之后,花了数月时间查寻中国北方古典建筑的原始资料,并将其与他从中国各地搜集来的古建筑照片进行对比研究,与此同时,格里森还对北京及周围地区的古典建筑做了实地考察,加强自己对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的感性认识。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后,格里森认为:辅仁大学“以经济的观点和基地环境及交通条件来说,都需要在中国古典建筑传统中寻找另外一种结构方式,可以从中国皇宫的城墙、城门和城楼造型中得到某种启发,这些造型显示出中国皇宫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某些特征。” 这样格里森将教学楼设计成为一座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成两个天井,中西合璧式的“日”字形的建筑,砖混结构,外墙磨砖对砖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楼四角是四方形塔楼,和正面中心皆为三层,其余均为二层。正入口三层,作汉白玉大拱门,券面浮雕精致,红漆大门金色门钉。上加三个中国传统歇山式屋顶,屋脊正中竖十字架装饰,四角亦加歇山式角楼。建筑立面混杂使用了较多的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如作绿琉璃瓦清官式屋顶、汉白玉须弥座、南方封火山墙、封檐板和小泥仿木斗拱等,建筑整体造型重点突出,轮廓线主次分明,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新楼内部有房间500余间,南北向作为教学用房,单面走廊设计;东西向作为办公用房,走廊居中。新楼中间下层为图书馆,上层为礼堂。 格里森更偏爱高低起伏的体量组合和丰富多变的阴影效果,他将辅仁大学设计成了一座全封闭的中国皇宫式城堡,建筑中轴线是以故宫的北海为依据来确定的,内部空间布局是仿西方修道院型制,四面围合并以中间楼房分隔成两个小庭院,东西南北四角各矗立起角楼的造型墙身厚重,窗洞深凹,收分明显,上覆重檐歇山屋顶,四周围楼的檐口也均做成城墙箭垛形状,真有种皇宫那般戒备森严的气势。先期竣工的南部楼房,是用二尺厚、四尺长的浅灰色水磨砖砌成,施工质量较高。中间人口是仿皇宫城楼式的汉白玉大拱门,在轴线上连续向前凸出两次,形成了一种组合复杂的歇山顶,正中拱门挑出阳台,模仿中国古典建筑的台基和栏杆式样,与歇山顶配合造成宫殿的缩形,又隐喻佛龛的意思。檐下的斗拱装饰采用的是中国石窟的雕塑手法,别有一番趣味。格里森还在正面混杂使用了一些其他的中国古典建筑细部,譬如绿色的琉璃瓦,雕花的木制窗框,汉白玉的须弥座,木制红漆大门镶着金黄色的铜钉,最有意思的是将南方封火山墙造型搬用于正立面的人口拱门和角楼之间,整幢建筑还用装饰有中国石狮的栏杆围了起来。1940年,辅仁大学北部的司铎书院建成,四合院围合完毕。司铎书院的宫殿韵味少了许多,是中国古典式城楼和牌坊造型的混合体,隔着长长甬道的是被称之为大观园原型的恭王府旧址,供传教士休闲和女学生帘舍之用,仍然保留了古色古香,地地道道的中国式园林布局。在轴线上还修了中国式的园亭,这一切似乎与故宫有着某种潜在的呼应关系。格里森在辅仁大学的建筑造型上极尽能力来捕捉中国古典建筑的外部形象,但内部处理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整个平面几乎全是封闭的单走廊组成,教室的进深太浅,室内楼梯数量较少,门厅采光显然不足。 辅仁大学内还保留有原涛贝勒府花园的部分建筑,包括格阁楼、雨香亭等。其中格阁楼为二层楼阁式建筑,坐东朝西,面阔五间,歇山顶过垄脊灰简瓦屋面,一二层均有回廊环绕,两侧设木质楼梯以便上下。建筑首层廊柱间装饰倒挂楣子及坐凳楣子,东、西立面明间均设桶扇门四扇,盘长如意棂心,次、梢间槛墙支摘窗,亦为盘长如意棂心,各装修均内嵌玻璃。二层廊柱间装饰倒挂楣子及荷叶净瓶寻杖栏杆,层间还装饰“万不断”雕刻木挂檐板,明、次、梢间装修同首层。建筑西侧设有卷棚游廊与其相连,形成“口”字形院落,游廊廊柱间均装饰倒挂楣子与坐凳楣子。雨香亭为单檐八角攒尖形式,筒瓦屋面,攒尖处作宝顶,各戗脊为花瓦脊式,檐柱间装饰倒挂楣子与坐凳楣子,绘箍头彩画。 创造 保护 继承 1987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东至柳阴街规划红线,南至定阜街规划红线,西、北至现状围墙。建筑是中西合璧式,外墙磨砖对缝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立面上混杂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绿琉璃屋顶、汉白玉须弥座,杂有南方封火墙、封檐板和小泥仿木斗拱,格局基本完整。 辅仁大学本部旧址主楼是外国人所设计的建筑质量较高的仿中国传统建筑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生了迅速变化,近代建筑的发展也日趋成熟。这一时期在仿西方古典建筑的同时,也开始流行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辅仁大学本部旧址主楼建筑便是这一时期代表作品之一。外国设计师在满足建筑新功能、新结构和新材料的条件下,创造了中国传统风格,且建筑整体权衡与细部装饰做法熟练,构图比例合乎则例,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仿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实物遗存,亦是当时北平著名的三大中西合璧式建筑之一。辅仁大学本部旧址内除教学楼外,还保留了原涛贝勒府花园的部分建筑。 据说教学楼是建在贝勒府邸的马圈之上,同时还占了府邸花园南边的一部分,所以在外界的口碑相传里,它是一座具有奔腾气势的花园建筑,更有甚者,把它视为古城北京美丽的后花园。但就建筑旧址来说,它是跟整个什刹海融合在一起的,充盈着神秘。在一波一波的学生从这里走进走出之后,它依然是安静的,仿佛整座建筑都沉寂在同样的氛围里。 结束语 北京辅仁大学旧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辅仁大学北京校友会”所在地。仍做教学用途,很好地延续了保护单位原始诞生时期的使用功能和文化气氛,辅仁大学所经历的27年,是20世纪中国最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是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缩影。为此,以北京辅仁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建筑,是自此开始被国人在思想观念纳入了文化的大范畴之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由于中国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这种建筑新式样不仅被视为了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参照物,更是作为一种成熟的中西合璧式样的建筑风格,承载着过多的政治与文化意涵。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超级计算机设计 摘 要 在大数据应用时代背景当中,超级计算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数据的计算、存储、通信以及编程方面,因此基于大数据的实际特征以及需求来设计一个超级计算机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围绕如何基于大数据特征以及需求进行超级计算机设计、大数据时代应用背景下编程模型的设计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超级计算机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数据处理问题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应用背景 超级计算机 数据处理 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已成为了当代潮流前线的主流技术,所谓大数据,从狭义上理解主要是指各种大规模的数据,具体来说是指难以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使用常规软件以及技术进行收集、统计、储存以及管理的数据集合,必须通过新型处理模式才可将其决策力、洞察力、发现力以及流程化进行充分发挥、具有规模大、复杂程度高、实时性强、高增长率以及多元化等特征的信息资产。由此可见,大数据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数据的信息化数据资产,仅仅应用传统的软件或工具进行统计或管理是难以显效的,我们必须针对大数据的特征以及需求设计一款超级计算机,用于满足大数据的计算需求。 通过超级计算机来构建大数据处理中心,是现阶段最为主流的应用趋势。相比于传统计算机来说,超级计算机在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为大数据提供高效的计算以及处理服务。超级计算机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被很多国家作为了一种战略性资源而进行使用,在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现阶段,超级计算机技术基本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科技水平以及国防力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是由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而成的,它实现了每秒钟三点山九亿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并以此成绩蝉联五次夺得全球运行速度最快超级计算机奖项。但是,超级计算机虽然具有如此高效的运行速率,它仍然只能在自己所擅长的以科学与工程运算为主的领域中发挥作用,例如一些计算密集型的任务中。此外,超级计算机具有计算模式单一的特点,它的处理过程通常由批量处理计算、流式运算、迭代运算、图运算等数据密集型运算方式组成,因此传统上的超级计算机很难直接被应用在大数据的计摘 要 在大数据应用时代背景当中,超级计算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数据的计算、存储、通信以及编程方面,因此基于大数据的实际特征以及需求来设计一个超级计算机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围绕如何基于大数据特征以及需求进行超级计算机设计、大数据时代应用背景下编程模型的设计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超级计算机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数据处理问题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应用背景 超级计算机 数据处理算以及处理中。 1如何基于大数据特征以及需求进行超级计算机设计 显而易见,大数据的出现给人类技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超级计算机具有十分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极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它将海量的信息高度集中在自己的系统当中,并通过工具媒介、数据存储等多元化角度对这些庞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及应用,由此可见,不同的超级计算机在对信息处理以及计算时所呈现出的性能水平也是有所差异的。我们之所以要通过超级计算机来实现高性能数据计算,主要目的就在于提升数据计算效率,并通过对大数据的应用来增强通信效率。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来设计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超级计算机。 1.1硬件体系结构 信息量大以及操作简单是大数据应用的显著特征,大数据应用能够确保计算指令维持在一个相对来说较低的状态,实际上间接增加了数据访问所需的成本,由此可见,在使用超级计算机管理大数据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数据吞吐率与数据计算效率之间的失衡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重点以两个切入点进行解决,一是针对片上缓存实施彻底优化处理。大数据应用指令等级相对较低,跳转频率较高,且不具备充分的局部性,再加上大数据通常只能使用一次,我们可以基于上述特点来降低指令缓存,并构建一个连接处理器与二级缓存的通道,以确保数据吞吐率与计算效率之间的失衡状态得到相对改善;二是提高大数据计算能力。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信息逐渐呈现出高密集化状态,这使得传统的处理器已无法满足信息处理需求。因此必须通过超级计算机来部署一个具备良好实时性的处理器,其中异构并行处理器是一项很好的选择,具体来说,也就是把R档募铀倨鞯既胫镣ㄓ么理器核心当中,在加速器的推动作用下,使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够实现数据并行的效果。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对于数据的处理频率相对较高,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改善节点计算效率并强化通信效率。顾名思义,大数据就是代表庞大的数据信息量,因此相应的储存模式也较为复杂,种类繁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数据储存模式为集中式存储模式以及分布共享式存储模式。为了较好地应对大数据通信频率较高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提高节点与节点或与设备之间的连接效率以及。对上文内容进行总结后得知,要想有效解决大数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加大互联通信技术层面的研究开发力度,提高在节点连接效率优化方面的研究力度,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为研发一款软硬件结合的多借口网络芯片,另一种为通过光互连技术来改善数据传送过程中的问题。 1.2硬件体系架构 在大数据中包含着海量的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半结构化数据。这三种数据类型对应的存储方式也各不相同,结构化数据通常使用数据库结构实现存储,而非结构化以及半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则更多地以依靠于不同文件与系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来实现。数据处理与数据计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在数据计算的过程中,当数据加载已经结束时,则需要对各系统之间的交互频率进行合理地调整和控制,所以说应该选择单一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来实现。而针对大数据的处理方式则相对来说更为丰富,同时也更加复杂,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数据处理方式有图处理以及批处理两种,这样据必须得到不同文件与系统之间的良好配合已结支持。由此可见,在设计超级计算机时,单一的文化系统完全不能满足计算机运行需求,应将多种文件组合在一起进行超级计算机系统的设计。 通过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它所使用的存储结构通常为分布式文件系统。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大数据的处理效率,Google对大数据储存的文件系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在原有基础上设计了一款具有扩展功能的GFS文件系统,创新后的文件系统在对应用层的运用下实现了对控制流以及数据量进行分离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即使面对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该文件系统也能够实现高校的储存以及处理。GFS文件系统由以下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分别为若干块服务器、单一的主控服务器以及客户端。本论文以GFS文件系统为出发点,对目前已研发上市且具有代表意义的阿里巴巴分支ADFS系统进行了分析。在阿里巴巴的ADFS系统中,主要针对HDFSNameNode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单点故障以及内存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实施优化,工作原理主要为将内存中不属于热点范围内的数据转移至外部数据库当中,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NalneNode所承受的内存压力,从而提升数据的处理质量以及效率。而在对半结构化数据以及结构化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半结构化数据以及结构化数据在存储方式上有着十分显著的共性特征,他们通常都优先选择数据库以及分布式表结构作为存储方式,只有一些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的半结构化数据更倾向于选择Key/Value分布式系统,其中较为典型的为亚马逊公司的Dynamo系统以及Facebook的Cassandra系统,亚马逊的Dynamo主要是运用Key/Value作为数据存储模式,这一存储模式相比于其它模式的优点在于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以及可用性。Facebook的Cassandra系统同样也是采用Key/Value作为数据存储模式,通过对这一存储模式的运用进一步实现了数据存储可扩展性以及一致性的增强。 2大数据时代应用背景下编程模型的设计 在大数据时代@一背景下,编程模型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日益凸显出来,传统的编程模型也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动力不足趋势,并无法满足大数据的编程要求,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基于大数据的特征以及需求来设计一种有别于传统编程模型的全新的编程模型。大数据时代下的编程模型必须满足简单易操作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提高性能水平,构建一个清晰明确的编程抽象,确保程序员的编程工作能够更加顺畅,在这一过程中,程序员并不需要关注程序在集群中运行的具体状态以及情况,只需要针对每一项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即可。在新的编程模型中,程序员的主要工作与任务在于关注一切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此来确保编程过程中各项任务的清晰化、明了化,同时还可以使代码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得到极大程度的简化,使程序员的工作更加方便、简洁、高效。此外,在构建编程模型时还应考虑到系统数据计算能力以及处理能力提升的目的,我们不仅要确保程序能够在集群上实现高效稳定的运行,同时也要保证不同类型的作业与任务能够在集群上并发运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集群内部资源的共享有效率。但是在这一模型下,我们也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后期通过探索与研究进行慢慢攻破,例如如何有效处理异构性问题、如何提升本地数据的有效利用率等。因此在基于大数据应用背景下进行新编程模型构建的同时,我们的考虑内容不能过于单一,必须综合衡量各方面的影响与利弊,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的取舍以及判断,从而构建一个简单、便捷、可靠、高效的大数据编程模型。 为了使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超级计算机一般来说都会选择应用并行编程模型,例如Open MP以及MPI,其中,Open MP通常会与共享存储模式的融合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对称多处理器等架构的相关设备当中,而MPI所涉及的编程模型则相对来说更为复杂,一般来说需要在切换至信息通信计算模型下,要求编程工程人员针对所有的程序问题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一一分类,随后再将这些分类号的问题映射至分布式进程集合当中。Open MP以及MPI等并行编程模型并不适用于大数据的计算以及处理过程中,因此一些规模较大的互联网企业会根据自身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来研制具有针对性的大数据处理模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数据应用的有效实现。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应用背景之下,对于超级计算机的设计可以适当导入一些高效模块结构,例如多核结构以及众核结构等。此外,宽带网络速度的提升也有利于超级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改善,为其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要想使数据处理以及计算速率得到有效提升,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所在,并取消以往计算机系统中的计算密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密集模式。笔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数据处理以及计算问题自会得以有效解决。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 摘 要: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国内非计算机专业设计领域的最高水平赛事,分设软件应用与开发类,微课类等十大类。本文以2016年微课类的获奖作品《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为例,详细阐述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思路及制作方法,微课中微视频制作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技术;微课设计;微视频;基因 一、引言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1]。微课作为基于网络的全新快餐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微课的理论、设计、开发与实践应用研究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在微课的探究实践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范建丽[2]等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余胜泉[3]等基于微课设计、教学信息描述、微课聚合和开发模式,提出了基于学习元的微课设计思路;祁博[4]从微课的优势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出发,详细分析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这些微课研究主要是在“纯粹”性的微课设计基础上,以传统教学加之DV录像,旨在讲述知识,但微课设计方法不够新颖,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未有关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作品设计指导报道。 本文以2016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获奖作品《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为例,全面介绍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方法和流程,详细阐述设计方法的创新点,为高校学生参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比赛提供指导。 二、计算机技术 1.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2010 (1)软件介绍 PowerPoint2010 是Office办公软件中的演示文稿软件,用于制作演示文稿和放映幻灯片,能够有效清晰地展示信息[5]。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在微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首先利用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演示文稿,再次利用工具栏中的字体功能,smartart功能,动画功能等将演示文稿的字体大小,图表布局及播放效果设计成自己所需的样式,美化演示文稿。 (3)软件操作 微课件完善大致经历五步:字体修改,段落修改,文本框格式设置,背景设置,动画设置。以《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为例将较难掌握的段落修改,文本框格式设置,动画设置具体操作过程作以阐述。 ① 段落修改包括对行距及首行格式的修改,首先在开始工具栏中选择段落组栏,然后点击段落组栏右下角的箭头,最后根据界面提示依次选择所需的行距及首行格式,段落修改界面如图1所示。 ② 文本框格式设置是对微课件中的案例进行逻辑分块,使问题更加清晰,演示文稿界面更加美观。图2为《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使用文本框格式设置的界面效果。其具体操作步骤:首先在插入工具栏中选择文本栏,在文本栏中选择文本框输入所需文字,再选择格式工具栏,对文本框进行修改。 ③ 动画设置是对演示文稿中的文字图片等播放效果及顺序进行处理,使幻灯片按照期望播放。其具体操作步骤:首先选择动画工作栏,然后打开动画窗格,根据提示选择符合要求的动画效果。 2.视睿录屏剪辑软件 (1)软件介绍 视睿录屏剪辑软件是基于触摸屏操作的微课软件,适用于课堂教学素材录制,能够完成录屏、编辑、一键导出保存等强大的互动教学视频制作与编辑演示。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该软件以麦克风为辅助,将已经做好的微课件在电脑上进行视频录制及配音。 (3)软件操作 首先将要进行录制视频的微课件打开调整为播放模式,然后将睿录屏剪辑软件打开,选择屏幕录制功能,接下来根据界面提示完成视频录制工作。 3.Aegisub字幕制作 (1)软件介绍 Aegisub是一款高级字幕制作编辑工具,完整支持Unicode,也支持超过30个地区的语言编码(ex: Big-5、 GB2312、Shift-Jis)。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微课制作过程中,利用该软件制作剪辑视睿录屏剪辑软件所录制的视频中的配音字幕。 (3)软件操作 首先确定微视频中每一段配音的时间间隔及画面,然后在Aegisub字幕制作软件中的设置字幕输出格式,然后设置时间点及字幕。比如将“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这句话设置在00:01:56.29至00:02:00.00时间段,首先,在文本输入栏输入“各位同学们,大家好”,然后在时间栏的开始位置设置00:01:56.29,结尾位置设置00:02:00.00,如果需要对字体进行修改,可在字体栏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最后将最终字幕以*ass格式保存,字幕处理界面如图3所示,在整个微视频中的字幕设置方法同上所述。 4.魔影工S (1)软件介绍 魔影工厂是一款使用简单的全能格式转换工具,它是海外流行的视频格式转换软件WinAVI面向中国用户推出的官方中文版 。具有广泛的格式与移动设备支持、最完善的视频格式支持、真正高速的转换过程。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将配音字幕利用该软件导入视频中,利用该软件将视频进行剪辑及合辑。 (3)软件操作 首先选择魔影工厂的字幕功能,再将Aegisub字幕制作软件所完成的字幕导入,这就完成了给微视频匹配字幕的所有任务。接下来根据微课所需,利用魔影工厂的视频剪辑功能对微视频做最后的修剪(比如微视频时长,格式等),以达到赛事要求。 三、设计流程 好的微课,都要经过确定课题,制作教学设计,制作微课件,制作微视频,布置微习题五个步骤。其中,确定课题与制作教学设计是前提和基础,制作微课件是关键,制作微视频是核心,布置微习题是保障。现以计算机技术“基因”为基础,以《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为例详细阐述其制作过程。 1.教学设计的制作 (1)设计动机 根据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比赛相关要求及微课内容特点,教学设计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是微课《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的基础,是后续工作的前提。因此,做好教学设计将对微课的走向作以简单的规划,从而达到掌控全局的作用。 (2)成果展示 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出微课的特点,又要体现创新性。下面是该类型微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① 选题 微课的教学内容以 “精短”为特色,因此选择微课内容一定要以基础性,典型性,可推广性为基准,突出特色,形成一条线式的教学思路,使得微课这种快餐式教学模式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② 教学对象分析 微课最终要为广大学习者服务,它能够借助于PC手段得以广泛的传播,因此在制作微课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心理认知,知识储备等实际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对象。利用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设计出各类学习者所需要的知识传输模式,从而更符合各类学习者学习需求。 ③ 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微课所具有的“快餐”式教学特征,知识点针对性强,因此设计者应当在对教学对象进行充分分析后,合理安排重难点,将微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罗列,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一般,循序渐进,达到“快餐”抵饱效果。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将微课内容设计的更加形象化,对教学内容的有效传播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④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中指出,微课知识点针对性比较强,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当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更加具体细化,这样才能体现出微课的教学特色,从而达到微课所具有的即学即懂教学目标。 ⑤ 教学策略设计 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因其微视频界面美观,在知识点处理上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美化等因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吸引学习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⑥ 教学设计实践 在以上5点具体分析的指导下,以《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为例制作教学设计,现把该教学设计传入百度云盘。 ⑦ 教学反馈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微课也不例外,由于微课广泛传播性,我们应建立线上线下回馈机制,积极收集学习者的学习反馈建议,进行充分分析并加以改进,才能够使得微课具有鲜活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信息反馈,我们可以对基于计算机设计技术基因的微课与一般微课作以比较如表1。 2.微课件的制作 (1)制作动机 微课件就自身作用来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实现学习目的。微课件在本文的《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处于关键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将教学设计的内容再一次的精化,从而有利于后期的视频录制。 (2)成果展示 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2010制作微课件,微课件界面如图4所示。 3.微视频的录制及后期处理 (1)制作动机 微视频是微课最终的产物,微视频决定着微课整体内容的质量。微视频在本文的《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首先利用视睿录屏剪辑软件和麦克风将微课件录制为有声视频,接着利用Aegisub字幕制作软件将录制的视频中的配音加入字幕,最后利用魔影工厂软件将字幕导入,进行视频合辑。具体操作方法在上述计算机技术中已作介绍。 (2)成果展示 由于微视频不能在文章中展示,现把视频传入百度云盘。 4.微习题的布置 (1)制作动机 微习题继教学设计,微课件,微视频之后,在本文的《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处于保障作用,保障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成果展示 四、微课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 微课从初始的定义 “针对某教学环节和知识点的新型教学资源”到“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再到目前兴起的 “一种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大体沿着“微课构成要素―微课实施过程―新型PC微课”轨迹发展,不难看出,由于计算机设计大赛的不断推广,一种新型的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即将发展起来[6]。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及中小学教师在微课研究方面多以传统制作方式为主,以计算机为基因的微课设计方法还未成为主流,这就使得在微课这种“快餐式”教学活动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因此,作为微课设计者,根据本人心得体会,有两点建议:① 建立健全微课反馈机制:在核心内容“微视频”及其他辅助性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要提高创新意识,正确处理好微课建设实施及效果反馈之间的关系,即利用计算机设计技术正确处理好微课中的授与受之间的关系。② 突出计算机使用能力,提高创新分:从参与以计算机设计为基因的微课类比赛来讲,顾名思义,凸显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计算机技术含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运用计算机完成,且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慎用传统手段。 五、结语 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将会成为主流,它符合当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在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赛事的推动下,高校教师及学生特别是师范类的教师学生将以此为契机,为我国的微课教育事业奉献出不可磨灭的力量。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以实训为核心的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革新 摘 要:随着我国对文化创意类和设计艺术类专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计算机设计软件成为了实现技术与艺术平衡的关键。应用技术型高校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应以现代设计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主要从教学思维转换、课程内容更新及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三个层面来对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研讨,希望能做好应用技术型设计人才储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设计艺术类;实训教学;设计软件;实战案例分析法 1 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专业课。应用技术型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创新机制,拔尖创新人才,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重技术、轻实训,重视“基本功”而忽视认知过程和实训过程的设计教育模式存在于多数院校。 普通院校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应以“理论教学直观,实践教学模拟”的教学模式来为设计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与技术并存的复合型人才。即坚持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重点进行实践教学的模拟性,最大化缩短普通院校与民办高校教育存在的距离。 2 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革新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及开创性的工作。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正以社会需求为目的,从设计实践出发进行人才培养。社会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人才占主导地位,这正为高校设计软件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1 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思想的改革 存在于许多院校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应用技术型高校对于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视。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首先应不断进行教学思想转变及教学思维的转换,其次应调整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设计软件课程设置,如增加《设计软件课程设计》或《设计软件测试周》等课程。最后实现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以适应社会转型背景下设计人才的培养。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对教学思想的改革途径有两点建议:首先,要求学生做到自由操纵电脑,不断研究电脑和软件的新功能及其应用扩展,以适应不断探索创新的设计要求。其次,明确电脑设计作品,不能参考、借鉴和模仿,要突出设计创意。这就要培养学生直觉、发散和聚合等艺术设计思维,才能在构思和设计表现上突出个性。 2.2 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内容革新 自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即为中国设计教育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第一,课程内容应增加计算机图形学和软件工具的内在逻辑性结构。如在《Photoshop》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计算机位图和矢量图的定义方法、RGB、CMYK色彩模式、通道和路径的概念;在《AutoCAD》教学中阐释人机交互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及管理方法;在《3DMAX》教学中对三维空间建模等基础进行重点教学。 第二,内容上由简到繁,选取针对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讲解设计软件中常用命令键,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个别代表性的问题,可以重点分析。 第三,认清设计的核心是创作,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安排上不能仅局限于掌握软件,更要增加综合知识运用。因此,教学大纲应增设诸如色彩与图案关系,构图发展与色彩理论、美学修养及BIM实训等内容,突出现代艺术设计中创意、构思和意念等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审美和应用实践水平。 2.3 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实践性非常强,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要灵活将操作技能应用于实践。通过分析和讲解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整套设计方案制作流程,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作者结合设计艺术类专业发展现状和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可采取实战案例分析的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以课内教学和课外作业紧密结合的方式。教师首先制定整个教学进度和课程内容的教学大纲,并针对每节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后作业,最好能在实例教学和知识讲解后,安排一个综合性任务。例如,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在完成对套索、路径、图层和色彩调整功能的基础讲解后,安排一个照片合成任务,随后组织并指导学生作品参加设计类比赛;在《AutoCAD》教学中,可以在讲解三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命令等功能后,安排绘制一个建筑物三维立体图的任务。 第二,提倡学生自己创作素材,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设计本身是一种理性的创作活动,学生通过手绘稿或是自己拍摄的素材再经过软件调整设计,不仅可以利用设计软件来创造视觉上的感官刺激,还可以突出设计作品的原创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全局的把握能力。 第三,结合设计艺术类专业,引入实战案例分析的创新教学方法。如在《设计软件课程设计》中采用BIM实训系统,使学生通过对具体实际工程案例的模拟,在经过分析、辩论、演绎和推断等认知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对整体设计过程的了解。学生运用《3D MAX》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训练则需要与实际社会工程案例接轨,按照实际工程定性法则要求,去规范化设计要求与作图要求,使设计在现行社会法则中具有可行性。 3 结语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应该着力于设计实例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从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当代社会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动手能力。教师提高自身艺术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要形成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构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东西方审美理念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以培养符合应用技术型发展趋势的设计人才。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设计方案研究 摘 要 本文讨论的主旨是就是CPCI总线下控制计算机的冗长设计,首先介绍的是CPCI总线下控制计算机的原理,接着是冗长方案的设计和实现,最后探讨的是选择数据共享的方式。 【关键词】CPCI总线 控制计算机 冗长设计 控制计算机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组合部分,可以实现控制信号的发送,以及采集和判断控制信号,并且还能够对外部通路的电阻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还可以捕获外部设备网络的地址,还可以对相应的IP地址进行动态的分配和管理。上面提到的是控制计算机在系统中的典型应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应用没有被写出,但是这也并不影响控制计算机作为核心部件的重大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设计方案研究问题。 1 CPCI总线下控制计算机的原理 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优势来源就是冗余设计,冗余设计非常精巧并且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冗余会有不同的设计方式,比如按照在系统中位置的不同,冗余有原件级、系统级、部件级之分;还可以根据冗余的程度将冗余分为1:n的冗余,其中n可以取非零的正整数;除此之外冗余还有工作方式的区别,按照工作方式的不同,冗余还可以被分为冷备份的冗余和热备份的冗余,由此可见,冗余设计可以采用的方式非常丰富,这也是为什么冗余设计可以满足各种各样工作的需要。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1:1系统级冷备份的冗余方式,这是根据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特点,尤其是模块化的特点来考虑的,此外这种冗余设计对整个系统有很好的适应性,并且还可以简化装置,这些特点是其他冗余设计所没有的,和其他冗余设计相比较,1:1系统级冷备份的冗余方式的成本也比较低,所以使用的范围很广泛,下面本文就依据此系统来介绍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CPCI总线下冗余设计控制的计算机系统总共有两个独立的互不干扰的计算机构成,并且这两台计算机都有自己的I/O信号,这样如果其中一台停止工作,就可以切换控制电路完成的信号,然后转接到另一台计算机的I/O信号接口上,使得可以工作的计算机信号接口对外进行连接,由于两台计算机的软硬件配套都完全相同,所以可以进行任意自由的连接,来保证整个系统可以正常工作。其中计算机系统中的扩展板装置,在CPU板的CPCI总线控制下,可以根据系统工作的需要,来设计控制的接口,整个系统设计的时候共有4个扩展板的槽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需要,还可以再增加三个扩展板的槽位,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设计的有两个储存器,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原理可以用图1来表示。 2 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设计方案 2.1 双电源互锁的设计 互锁技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两个部件在同一时间段都进行工作,这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系统运行的障碍,互锁装置的设计就能够很好的保证只有一个部件处于工作的状态,只有在其中一个设备出现故障的情r下,另一个部件才会进行工作,互锁设计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保障,所以系统的两个计算机系统都有互锁设计的应用,下面我们根据具体的设计图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如图2所示,互锁设计采用的双电源,每个电源都可以有不同规格的电压输出,一般情况下有+5v和3.3v两种,本文介绍的系统是以+5v规格的电压输出为例子的。每个电源都有相同的输出端口,具体包括的有EN使能端、DC28v输入端、互锁控制信号的输出端、+5v输出端,其中的EN使能端能够控制电源的转换模式,只有DC-DC的模块进行转换之后,电源才会启动,EN使能端还有一个作用是和另一个计算机电源上的互锁输出信号端口进行互联。EN使能端的运行受到其他情况的限制,当处于低电平或者外部的输出电压为28v的时候,电源是不能够输出+5v的电压的,也就是说整个系统是不能进行工作的。但是当EN使能端处于低电平,输出+5v的电压的电压,系统处于工作状态的时候,互锁控制的信号输出端是处于低电平的。总结上述说法,双电源互锁设计的工作方式是,当电源1处于不工作状态的时候,如果外部的接入电压为28v,电源2就会输出+5v的电压,这个时候处于工作状态的还有DC-DC的控制电源的转换模块,并且互锁控制信号处于高电平的状态。 2.2 切换控制的设计 切换装置指的主要是两台计算机之间I/O信号之间的相互切换,不管是那一台计算机进行工作,切换装置都处于工作的状态,我们根据具体的工作原理图来对切换控制的设计即兴介绍,切换控制的工作原理图如图3所示。 两个电源能够进行不间断的工作的原因是2JT5-2继电器选择器的使用,这是因为两个电源输出的+5v和3.3v的电压输出信号都可以被继电器接收,这就能保证不管哪一个电源处于工作的状态,继电器都可以输出相应的电压来保证整个装置的正常运行。切换电路中切换器件可以有以下几个选择:不同的切换信号选择是不同的转换器,如VGA显示信号选用的是MAX4885专用切换器;一般的信号采用的是MAX4761切换器件。但是以太网信号不适合采用切换器件,所以对于以太网的信号切换设计了四条切换电路,来专门用于以太网信号的转换。 2.3 测量板和控制板的设计 测量板的设计需要考虑外部通道的电阻值,这是因为控制计算机要借助电阻的功能,但是系统的设计不适合设置直接测量电阻值的接口器件,所以对于这个问题,采用的是DA转换电路,其功能是为需要测量的设备提供电流的信号,并且为了测量电阻值,还需要用到AD转换接口,其目的是为了采集被测量设备两端的电压,测得电压和电流之后,运用欧姆定律,来就算需要测量设备的电阻值。为了减缓计算机CPU的压力,还在测量板上设计了FIFO缓存电路,同时还设计出了DA输出测量的电路,输出测量电路的作用是为了将输出的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的信号,这样便于AD电路的采集,实现自动测试的目的。 控制板的作用是为了采集和判断对外控制信号的输入和输出,为了实现局部总线和CPCI总线的连接,采用的是PCI9052;为了实现寄存器的分配、地址的译码、以及始终的调频等,FPGA采用的是EPM7256。信号输入输出电路都由两种不同的电路组成,其中光电隔离电路和信号的驱动电路组成了信号的输出接口电路;信号整形电路和光电隔离电路构成了信号输入接口的电路。其中对于通道的测试是设计控制板的重要工作,设计的原理是使寄存器产生TTL高电平的信号,这种信号最终是要被传输到需要测量的通道上的,但是在那之前,信号还需要通过光电隔离电路和驱动电路。 3 数据共享问题的讨论 数据是对每一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如果系统的复杂程度比较高,还需要提高数据的使用率。冗余设计有两套计算机系统,并且两个计算机系统是彼此的备用,所以并不会同时处于工作的状态,但是每一台计算机在投入使用的时候,都会产生一定的数据,为了保证整个设备的完整运行, 需要将两个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共享的设置。传统的共享方式是使用第三方储存器将一台计算机里的数据拷贝到另一台计算机中,这个方法的原理非常的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并且需要的操作技术也很低,很容易被人们掌握。但是这个共享的方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运行的时间比较长,并且还可能影响其他零部件的使用,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设备出现故障,数据不能拷贝的情况下,这个共享的方式就失去了使用的价值。 所以为了使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得到更好的使用,设计出一种新对IDE信号的切换方式,这样保证了不管是哪一台计算机处在工作的状态,系统都可以访问两个储存器。这个设计的原理是,因为两个计算机系统的储存器都配有下相同的操作系统和相关的若干软件,这样就可以通过任意一个储存器来启动系统,并且当系统启动之后,另一个储存器中的稻菀部梢员环梦剩这样就获得了两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全部数据,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保障了整个装置的正常稳定使用。 4 结束语 CPCI总线下控制计算机的设计方案主要指的是冗余技术的设计,这个设计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工作,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虽然从一方面来说,冗余设计在系统中的使用给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也会消耗更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但是我们要从整体看问题,总的来说,冗余设计给系统的带来益处还是大于弊端的,其中最显著的还是系统可靠性的增加。所以,控制计算机系统中引入冗余设计是非常明智且有必要的。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基于DSP和FPGA技术的导航计算机设计与实现 摘要:为提高导航计算机的精度和处理速度,降低导航计算机的功耗和体积,采用DSP+FPGA的小型化设计捷联惯导计算机平台。FPGA完成传感器信号采集,实现对传感器信号的数字滤波和外围接口电路逻辑,同时实现导航计算机控制逻辑。采用高性能TMS320C6713为核心处理器完成姿态信息解算和温度信号采集和解算。经过调试验证本设计满足技术指标要求,且实现技术先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TMS320C6713B; FPGA;IMU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惯性导航系统主要是借助对航行体运动期间的实际加速度情况进行测量之后,所求得准确速度以及具体位置的系统。就构成来说,该系统由控制显示装置、惯性传感器以及计算机组合而成。惯性导航系统是推算导航方式,也就是说从已知位置参照连续性测得的载体航向角以及实际速度来进一步推算接下来的具体位置。传感器根据安装方式上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捷联式传感器以及平台式传感器[1]。具体来说,捷联惯导系统通常情况下是将惯性传感器安装到载体中,摆脱了机电平台,这种情况下,惯性平台所具有的功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由于惯性传感器直接安装在载体,在实际应用中导航精度易受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为了提高导航精度在设计中采用DSP和FPGA技术实现采集惯性导航参数及惯性导航参数的数字滤波、导航参数解算和外部通信。同时该技术方案采用FPGA实现计算机系统外围设备扩展部分,提高了导航计算机的集成度,增加计算机可靠性,减小导航计算机体积重量。 1系统结构设计 惯性导航系统当中的惯性传感器关键组成部分有里程计、陀螺仪以及加速度计。在实际导航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加速度计来获得载体速度以及最终的位置信息,之后再借助陀螺仪对载体姿态信息数据进行进一步计算,并有效控制显示器的导航参数[2]。 导航计算机可以完成以下工作:对陀螺计中的信号、速度计中的信号以及里程计中的信号进行定时采集,然后输入相应的测温阻值。还可以通过及时处理数据信息实现导航解算功能;通过专业化的RS422总线来准确接收命令以及参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惯导系统实施定期修正。本设计采用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硬件平台设计 2.1DSP功能单元设计 导航计算机实时采集加速计和陀螺计信号等导航数据,对导航数据的解算和处理要求导航计算机必须具有高精度的浮点处理能力,设计中DSP采用了TI公司TMS320C6713B高性能32位浮点运算DSP芯片,工作主频为200MHz,处理能力为600MIPS/1200MFLOPS,外部支持8,16,32bit寻址,EMIF总线支持512Mbytes的寄存器寻址空间,可与SDRAM,FLASH存储器无缝连接[3]。SDRAM采用容量为16MB(4M×32bit)的MT48LC4M32B2TG-7IT芯片,用于DSP在导航数据解算中大量矩阵和积分运算。FLASH采用容量16MB(8M×16bit)的S29GL128N10TFIR1芯片。DSP的引导方式配置采用16位外部ROM引导Boot(默认ROM时序)。DSP 上电复位后将外部FLASH存储1KB空间的Bootloader程序搬到DSP内部RAM地址为0x0空间,执行Bootloader程序实现FLASH导航解算程序加载到DSP内部RAM中执行。 外部时钟电路采用40MHz的晶振作DSP时钟输入。经配置内部锁相环倍频后作,在由炔糠制堤峁CPU和其他外设使用。 DSP工作需要3.3V的IO电压和1.2 V的内核电压电源。供电电源采用TPS70345电压调整器,对上电顺序进行控制,首先完成内核电压上电,然后上电IO电压。本身DSP的工作电源上电顺序可以不考虑,但从系统设计考虑保证DSP的I/O buffer 接收到DSP的内核有效输入早于输出buffer上电,防止与其他系统产生总线竞争。 2.2传感器接口信号滤波设计 由于导航计算机采集的传感器信号品质差(带有噪声),为了便于后续信号采集处理,降低信号计数误差对采集传感器输入信号进行滤波、整形和驱动隔离处理(处理电路如图2所示)。滤波电路根据需滤掉噪声频率设计RC滤波电路参数。整形电路采用施密特触发器实现信号整形,经过驱动隔离进行电平转换后输入FPGA。 2.3惯导传感器信息采集集成技术 在惯性导航系统中,导航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包括将导航传感器信号采集并进行处理。同时根据系统配置将通过CAN总线和RS422接口与其他系统设备进行导航数据通信。导航计算机采用Sparatan-IIE FPGA实现对输入惯性传感器信号进行采集处理。首先对输入的惯性传感器信号进行了数字滤波处理,然后进行计数,对标频信号进行分频处理,由分频信号对各个惯性传感器信号计数器值进行锁存,同时产生中断信号到DSP,DSP可以通过EMIF总线访问FPGA的内部寄存器。 FPGA对实现对输入惯性传感器信号滤波、计数处理工作原理如下。惯性信号输入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和里程计信号等。陀螺计信号(陀螺计数电路原理见图3)的处理是本设计的关键部分,因此下面对陀螺计信号处理进行重点说明。导航计算机共有三路陀螺计输入信号(X、Y、Z),每路陀螺输入包含两个相互正交的方波信号,AX超前BX信号 90°时计数器应增加,BX超前AX信号 90°时计数器应减少。在设计中,每路陀螺的两个信号在FPGA外经过施密特触发器,进入FPGA后首先进行数字滤波处理,滤波后的信号再进行鉴相,产生两路四倍频的可逆脉冲信号,然后对可逆脉冲进行计数,当频标信号分频产生定时中断时,将计数器中的净计数值锁入锁存器中并由DSP进行读数。 为了去除信号中的毛刺,信号在进入FPGA之前,先经过施密特触发器过滤掉低电平的噪声,然后进入FPGA后经过一个4位延迟数字滤波器[4]。数字滤波器的输入信号必须在三个连续的时钟上升沿保持同一电平,才能够通过4位延迟移位寄存器,因此小于两个时钟周期的噪声脉冲都被抑制掉。同时,保证输入信号通过滤波器的条件为tS 3tclk,tS为输入信号高电平或低电平的持续时间,tclk为clk的时钟周期,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时钟频率fclk 6finput。 每路陀螺的两个信号经过数字滤波器输出后,进入鉴相电路[5],经过处理后,变为四倍频的可逆脉冲信号。以X陀螺输入为例,两路输入信号AX、BX分别经过两级移位寄存器, AX经过第一级和第二级的输出信号分别命名为A、C,BX输出信号分别是B、D,最后输出分别得到正、负通道信号+X和-X,+X=(AD)(BC),-X=(BC)(not(AD))。这种鉴相电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即使AX或BX输入上有噪声信号通过前面的滤波电路,也会在+X和-X上产生对称的脉冲而互相抵消掉。 以上功能实现采用了高速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利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在一片FPGA上实现数据采集,脉冲计数和数字滤波以及多路串口协议处理等功能,对惯导传感器信号进行实时的处理。该设计降低了导航计算机功耗,减小了导航计算机的体积。 2.4测温电路设计 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惯性导航系统精度下降,所以在导航计算机中设计了测温信号处理电路,将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模拟电压信号进行AD转换,DSP根据解算AD转换数字量进行惯性导航系统传感器温度控制或温度补偿,保证导航系统的精度。 测温电路采用铂热电阻温度传感器进行环境温度的测量,测温电阻与模块上3个高精度电阻组成电桥,电桥两臂中点分别接入运算放大器进行跟随处理,再经过后级放大后由AD转换芯片采集温度测量结果,DSP通过McBSP(Multichannel Buffered Serial Port)接口(配置SPI工作模式)读取A/D转换结果进行解算。 3导航计算机软件设计 导航计算机软件开发环境采用TI公司推出的Code Composer Studio v3.3。包含TI器件的编译器、源代码编辑器、项目开发环境,调试器及其他功能,与C语言有良好的数据交互接口。 导航系统平台的数据采集和解算通过软件来实现的。DSP在该设计中主要用来完成IMU实时数据的处理,解算获得姿态信息,即完成大量的数学运算功能。DSP程序包括两部分:一是TMS320C6713的Bootloader程序,实现将导航解算程序从FLASH中加载到DSP的内部RAM中,导航解算程序从DSP炔RAM中执行;二是导航程序,实现整个姿态算法,包括对IMU的通过RS422总线接口加载初始对准信息,环境温度对采集传感器误差补偿,姿态解算和导航结果输出等。 航姿解算主要是指及时处理好IMU信息数据,进而得到载体速度、载体位置以及载体姿态。当惯导上电之后,DSP上电初始化从FLASH中加载导航程序,然后运行导航程序,接收IMU数据进行导航信息的初始对准,对准完成后进行解算,最后输出姿态解算结果。 4结束语 采用TMS320C6713高性能32位浮点DSP作为捷联惯导平台的核心处理器,利用FPGA的实现5路串口协议逻辑和采集导航信息的数字滤波和计数,该设计实现了体积小,功耗低,姿态解算速度快、精度高的捷联惯导平台。通过试验调试和应用验证设计达了捷联惯导系统的技术要求。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浅谈计算机设计大赛在新疆医科大学的组织实施 摘要:该文介绍了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在新疆医科大学的开展情况,对校内参加新疆赛区的大赛作品征集、参评等环节的组织实施工作进行梳理,总结了计算机设计大赛开展产生积极作用,为今后在各校开展相关大赛工作提供相关经验。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实施;新疆赛区 1 引言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教指委为提高大学生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所开展的一项全国性赛事[1]。大赛自2008年开始举办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了9届。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十分关注这项赛事,在其努力下,新疆医科大学从2010年开始在校内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此项赛事。这项赛事促进了新疆医科大学校内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同时在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 校内大赛的组织和实施 2.1 校内大赛组织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自举办计算机设计大赛以来,根据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通知及大赛章程等文件精神,在校内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机构的办公室(以下简称“大赛办公室”),大赛办公室负责全校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赛的组织报名和评审工作,机构人员主要由教务处处办和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兼职构成,教务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及新疆赛区计算机大赛组委会相关参赛文件和信息日常沟通工作,确保大赛相关文件上传下达,计算机教研室教师负责全校参赛作品评审及上推参赛作品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工作。新疆医科大学大赛办公室于每年12月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动员工作,在下一年的4月中旬进行校内参赛作品的评审及上推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参赛作品公示工作。 参赛作品在校内评审阶段,为确保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新疆医科大学大赛办公室将组织相关专家成立参赛作品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主要由校内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师组成,评审过程中使用了相应回避原则。 2.2校内大赛参赛作品评审工作 校内大赛作品评审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每件参赛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比,为确保参赛作品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2-4],校内大赛在作品评审过程中严格按照新疆赛区及国赛大赛章程和参赛指南执行,参赛作品选拔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即参赛作品校内评审选拔阶段和公示阶段。为了保证校内大赛评审阶段顺利进行,都规定了参赛作品提交的相应时间节点。 校内大赛各阶段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校内参赛作品评审选拔。校内计算机设计参赛作品评审,由大赛办公室推选的校内专家对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评议,参照新疆赛区及国赛相关章程和参赛指南,选拔出优秀的参赛作品。校内评审工作需要审核校内参赛作品是否有超项,作品质量和内容复合参加新疆赛区和国赛参赛作品要求。通过评审,评审专家组将代表学校推荐出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参赛作品,并通过国赛报名平台完成参赛作品报名工作。校内大赛参赛作品评审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中旬举行。 第二阶段,公示。完成上述作品评审工作后,校内计算机设计大赛办公室将会在全校范围内对推荐参加全国赛的参赛作品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以确保比赛的公平和公正。在公示期间结束,对公示作品无异议的情况下,才最终确定参加新疆赛区大赛的名单。 校内大赛的参赛作品不设立奖项,最终只负责推荐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参赛名单。校内大赛的参赛作品根据学生类型分为两个组即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评审中分类进行评审。 3 校内赛的特色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在新疆医科大学举办校内赛,为学校的各专业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才能平台,学生都积极踊跃参赛,作品除了结合所学的医学专业外,学生参赛作品也体现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激发各民族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们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新疆医科大学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主体包括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和高职高专类的学生。这样在校内大赛评审过程中也将参赛作品分为两个组即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参赛作品根据作品内容和使用技术手段进行作品分类参评,确保大赛公平和公正。 4 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赛的开展,促进了计算机教学改革,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多媒体中动画处理、多媒体音频和视频处理等教学内容,同时加强了网页制作方面教学内容。大赛激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机技术,发挥学生自己专业特长,提炼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同时结合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把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新疆风土人情紧密结合,将各种元素体现到参赛作品中去,提升了学生自己的技能、极大激发了学习学习信息技术的激情。 大赛促进了教学工作,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教学内容改变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基于大赛平台,教师们相互学习,同时增进了疆内和疆外高校师相互学习交流,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沟通。 5 结束语 新疆医科大学通过组织和举办校内计算机设计大赛,促进了校内计算机教学改革, 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增加了疆内教师与疆外教学相互学习交流。校内大赛平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知识、技术、技能的应用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赛也推动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充分展示计算机教学成果,大赛通过不断自我完善,必将成为校内最有影响力的大学生赛事之一。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ARCS 动机设计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作者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痴迷于网络等方面,学生存在厌学和弃学现象,并结合ARCS动机设计模式,总结出其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策略,希望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ARCS动机设计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应用 1984年,凯勒对大量动机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并提出了“ARCS”模式。这是一种能够将教学设计宏观理论与学生的自我效能、心念态度及成就动机等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型。他认为影响人们动机的原因一共有四个,分别是注意、相关、信心和满意[1]。 1.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源状况 目前看,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均为九年义务制教育中的“高危学生”。詹森说过: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被称为苦恼。而这状态是难以根除的,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其知觉焦点会被缩小,并妨碍人的记忆,降低人的创造力,从而阻碍其社会能力增强。因此,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其学习效率会降低。中职学校中存在许多这样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上面临一定的压力。 1.2中职老师 因为这些“高危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对学习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因为实施教学改革,给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巨大压力,往往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另外,中职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1.3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很多都与小学和初中重复。另外,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其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很多内容过于老旧,与社会脱轨。 1.4教学方法 大部分学校还在采用传统教学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自然降低。 2. ARCS动机设计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实践 2.1维持注意力 以维持注意力为牵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悬念,并提出问题。如在对Word中的图文混排进行教课时,首先教师用大屏幕为学生播放几个运用Word排版制作成的精美图片,然后让学生对其仔细观察,提问学生,贺卡上不同内容是通过Word中哪几个功能制作而成的。学生通过思考,并回答,从而其注意力被集中在课堂学习内容中。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此方法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上的时间,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2]。 2.2强调相关性 在运用Word制作图文并茂的图片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之前学过的“插入艺术字”、“文本框”、“绘制图形”等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巩固和熟悉操作中要掌握的技能,并演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了解,然后师生共同建立一个目标。接下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反映,为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练习任务。这项任务可以是安排学生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贺卡,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制作要求,然后开始制作贺卡。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之前学习的内容,从而对之前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并将其与新知识相结合,了解新知识的用途。 2.3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高职学生普遍对学习没有足够信心,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当学生利用Word制作贺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布置新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当学生认为这个任务具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教师要为其提供清晰的操作思路和操作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练习。在学生自主练习时,学习积极性有所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可以自己单独完成任务,有些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完成任务。但不管怎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提高,并且牢固掌握课堂知识,这时教师要给予其一定的奖励或者表扬。学生得到相应的表扬,自信心倍增,对计算机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会自主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 2.4教师为学生创设满意感 利用Word制作的贺卡完成以后,教师应布置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对彼此作品进行评价,并在这些作品中评价出一个优秀的作品,然后让这位优秀作品的制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完成过程做出一定的阐述,讲述其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是怎样解决的,从中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在课上的练习积极性及能力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满意度和成就感。 3.结语 上文通过对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应用分析,得出一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通过一定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ARCS动机设计教学模式不仅对计算机教学有明显的效果,对其他学科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思想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ARCS动机设计模型;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堂教学 ARCS动机设计模型是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Keller在1983年提出的。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分为四种: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 注意是指教师应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并吸引注意力。相关是指学习内容与过去的经验或以往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有关联。自信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满足是指学生能够从学习经历中获得满足感。本文结合《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探讨了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课程现状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高校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目前我院面向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课。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存储器、接口技术和应用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各类接口部件功能及其与系统的连接、建立计算机系统整机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以便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技术开发打下基础。 目前,本课程仍然采用“理论+实验”的方式进行授课。即主讲教师先以讲授几十个学时的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入门,然后由实验教师讲解并开展若干个学时的实验-引。各实验项目的设置主要基于DICE-5212单片机综合实验箱,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传送实验、多位数加法实验、查表程序实验、数据排序实验、外部中断实验、定时器肘数器实验、串行通信实验等。学生进行实验时,需要亲自动手完成的仅仅是一些接孔连线,而这些硬件接法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学生不必动脑思考只是机械的照做即可,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这种授课方式导致在结课以后,大多数理论考试分数较高的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甚至不知道微机芯片为何物,更谈不上利用芯片进行系统设计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如何讲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是目前课程组改革的重点。 2.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断系统历来是微机原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断及中断源的概念、中断系统结构、中断允许控制及优先级控制、中断处理、外部中断的实现、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等。该部分内容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尤其对于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来说,教师讲起来难以生动,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大部分教师选择避开不讲,或只是简单介绍。但该部分内容在许多场合都有实际应用,若讲授方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平台。以下具体介绍如何将ARCS动机设计模型应用到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的课堂教学之中。 2.1选择恰当实例,吸引注意力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一个因素是注意(Attention)。教师要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选择恰当的实例,为此课程开始开门见山的举出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的一个典型实例―抢答器的设计。由于大多数同学都观看或参加过知识竞赛,对抢答器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实例更贴近生活实际,所以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明确学习目的,强调相关性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二个因素是相关(Relevance)。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后,教师要马上告知学生,现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是有关联的,而且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本次课教师要强调抢答器的设计涉及到以前学习的按键开关和指拨开关基础知识、LED数码管基础知识、蜂鸣器基础知识等。而且本次课的内容对以后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参加电子竞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3合理设置任务,建立自信心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三个因素是自信(Confidence)。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起自信心,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任务。所谓合理指的是任务即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太复杂”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太简单”学生又不会获得成功感。如何掌握“合理”这个度,本次课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的原理。 第一层次先讲解一个单一中断控制LED的程序。要求通过开关K0实现单一外部中断,开机后点亮8只LED,当有外部中断0发生时,8只LED闪烁5次。注意此时要重点强调K0连接P3.2引脚,表示控制外部中断0。教师要在课前利用ProteusISIS绘制好系统硬件原理图,然后在课上通过Keil软件工具讲解如何编写程序,并产生目标代码文件,添加到硬件电路的主芯片中,运行后学生可直接看到仿真结果。这样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单一中断源的设计。 第二层次练习两级中断控制。教师在第一层次的硬件原理图中,现场添加一个开关Kl,连接P3.3引脚,控制外部中断1。之后在Keil中调出单一中断的软件程序,在初始化程序中讲解如何设置优先级,其中外部中断0为低优先级,外部中断1为高优先级。然后要求学生自行编写外部中断1的中断服务程序,为了便于观察仿真结果,可编写8只灯中的两个灯左右移动4次,之后恢复闪烁。通过此实例学生巩固了中断源的设计,同时又深人理解中断优先级的概念,为学习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三层次进行8路抢答器的设计实例。有了前两个层次的基础,在第三层次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由学生自行完成设计任务,教师从旁指导,重点强调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设计主持人按键,控制是否允许抢答;二是抢答成功后,蜂鸣器响,同时可显示座位号;三是优先级要按时间优先原则,还应考虑多个按键同时按下的情况。 经过这三个层次的实例学习,学生的自信心呈阶梯式增长,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2.4给予外部激励,获得满足感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四个因素是满足(Satisfaction)。为此,教师要在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时,及时地给予外部激励,如适当地表扬、设置平时成绩加分等手段,以强化学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3.应用效果 将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思想引入到《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也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大部分同学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下很好的掌握了难以理解的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的问题。参照这种教学模式,可在其它章节的教学中进行推广。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分析旅游企业门户网站计算机设计 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计算机设计对于当今社会的旅游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企业形象的塑造,关系到旅游企业对外宣传旅游线路和产品信息,展示企业实力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做到将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应用来展示一个完美的旅游企业门户网站对于当代的旅游企业来说是必要的一个宣传环节。本文就从计算机应用设计网站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阐述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计算机应用设计。 说道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它所指的就是通向互联网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一个计算机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使用系统。它的综合性体现在多方面,包含了大数据资源和互联网的多资源共享以及其他相关的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和应用的平台和展示企业文化的平台。在这个系统之上可以提供多用途的旅游产品,例如出行线路、文化观光景观、导游展示等。这样的统一界面规划可以为客户带来方便的浏览,并可以给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提供良好的信息传达的平台。由于旅游企业的的门户网站可以在互联网上被大多数的客户和企业接受,因此,企业的经营可以在网站上进行,对于门户网站的计算机应用设计,可以利用设计软件和其他相关的技术来进行,例如JSP、MySql、Tomcat等技术综合进行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设计。 一、前期的旅游企业门户网站需求的规划 旅游企业门户网站需要大量的信息存储和良好的界面设计,因此,门户网站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子系统来进行探讨。首先是前台子系统,它是一个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脸面部分,包含了大量的旅游公司简介、历史概况、旅游线路图、产品信息、景区风光、票价信息、最新旅游概况新闻等,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是前台子系统,是一个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宣传节界面,可以为客户提供简单的信息咨询和浏览,掌握企业的文化和概况,体现企业的整体形象,突显企业的实力。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将前台界面的设计力求简单而美观大方,界面的设计结合企业的标志和宣传口号进行界面的搭配,体现一个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界面的文化感。其次,就是后台子系统,它包含了企业的新闻展示、产品的用途以及一些客户与管理者的交流留言功能等,这事一个信息传达和交互性的平台,是一个具有信息延续性的和可扩展性的内容延伸。 二、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概况设计应用 由于旅游企业网站的功能定位,要求客户可以有效地浏览到前台子系统的旅游企业的各个功能和简介,要求将产品信息和旅游规划路线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可以给客户提供信息的支持,此外,网站的管理员可以在后台功能基础上实现新闻的管理和产品的管理,实时进行规划和调整,使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化的配置。 三、旅游企业门户网站数据库应用 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数据库设计还包含了诸多的设计模型,将其开发成满足客户需要的实体结构,通过实体与模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这样的系统规划可以形成产品实体、类别实体、新闻实体、客户实体等多种,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实现了特定模式下的数据逻辑应用。一些旅游企业门户网站就使用了MySql数据库,使概念变成了数据表,形成了用户表、产品表、新闻表等多种形式。 四、旅游企业门户网站设计中的功能模块 旅游企业门户网站一般分为前台和后台的模块设计,因为功能不同,前台的模块设计是为了展示企业文化特征所需的,它结合了网站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大多数的客户浏览网页和界面,因此,在网页的界面规划上要体现出旅游企业的功能特点,使主题鲜明,内容突出,让其印象深刻。例如,网站首页的设计就包含了企业的标志、概况、产品特点和服务内容、用户登录、管理员登陆等链接内容,在首页的处理上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内容,如信息浏览量、中心产品的内容、动态的信息展示、企业新闻和企业产品的窗口等内容。产品的展示这块可以将产品和旅游者所关注的新闻相结合,通过兴趣可以进行搜索,来浏览相应的企业新闻和产品信息。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新闻模块就尤为重要了,网站体现出了产品的信息特点。后台的模块设计主要是针对登陆、新闻,产品这里来进行设计的。后来登陆设计可以视为进入后来管理界面的窗口,在此可以进行管理员的登录名和密码输入,通过进入可以验证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如出现错误会提示我们相应的错误信息。新闻模块的设计,就是管理员进入后来管理界面时候,可以进行新闻的分类、新闻管理等,当新闻分类、新闻管理等链接进行增添和删减登操作的时候,会出现相应的者。新闻名称和内容等,会有相应的字数限制。新闻管理的界面也可以调整成为具有增加和删减信息操作的步骤,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产品模块的管理与新闻模块的管理大同小异,也是管理员进入网站后台进行操作设计,实现产品的更新和就内容的删减,还可以添加相应的分类搜索和显示功能,这里面的内容包括了产品的类别、产品的描述、产品的详细信息等,可以自由选择相应的属性进行选择旅游产品。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在简述计算机设计大赛对计算机教学课程教学重要意义基础上,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打造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行“学长”制,建立竞赛团队等方面探讨了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大赛;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决定联合主办“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高校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计算机设计大赛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意义 1.有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要求是学生的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这就给学生增加了参赛难度,不仅要了解计算机,还要通过了解的计算机知识设计出有新意的参赛作品。其次,还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与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相一致。 对学生而言,要想完成一个完善的计算机作品,单靠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多种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计算机课程,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从完成学生的作品出发,完善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教授他们想要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课程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有效促进课程与专业融合 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规则中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类别划分。这也体现出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同,无论在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完成自己的参赛作品。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上也一样,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作作品开展教学工作,在帮助学生完成参赛作品的同时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此外,在学生完成作品过程中,可以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配合。 例如,中文专业和动画专业结合起来,共同创作一个参赛作品,可以是动画作品,能在一个作品中体现两个专业的特色。在这个组合中,中文专业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如作品构思、材料准备、文案等工作,动画专业学生根据中文专业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际的操作,完成技术准备、作品实现等工作。这样,既体现了每个专业的自身优势,又对完成整个作品的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 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专业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3.提供有效的课程实践平台 计算机设计大赛正好给予了大学计算机教学一个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类别选择、计算机软件选择、构思、资料整理、完成作品等准备工作,具体如下:①客观分析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确定作品创作中会运用到的其它知识;②为完成作品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③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满足创作所需;④综合运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构思的参赛作品;⑤总结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进行存档。 二、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 1.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层次划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层次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通过这个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后,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提高应用能力,通过综合性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比赛项目,考核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期末的学科竞赛或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培养内容,使其与我们的教学体系相辅相成。 计算机设计大赛,既符合我们层次教学的要求,又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首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校内或校际之间的小竞赛,主要是依靠综合实验教学,比赛相对较容易;一种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计算机设计大赛,主要依靠项目实践教学,比赛对象是综合运用水平较高和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 2.打造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 学生通过实践,不仅能更好的掌握教师教予的知识,还能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学校设置实验室尤其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应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改革,将校园实验室真正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地。首先,实验室对全体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去实验室体验和学习。其次,丰富实验室的实践内容,准备有意义的实验和竞赛课题,由专业的教师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独自完成实验课程.通过在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完成实验主动搜集资料、构思作品、寻找完成方法、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爱上所学专业,为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奠定坚实基础。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无论是教学还是竞赛,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在竞赛中,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提出的参赛设计思路和方案,尽管有时不切实际或异想天开,作为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从学生的角度给予相应指导。通过讨论、争论让学生明白参赛方案存在的漏洞及不足,并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正是多次不完善的方案才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创新能力。 4.实行“学长”制,建立竞赛团队 创新是一种团队运动,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是人才在社会立足的基本条件,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调动每个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形成团队创造力。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组成学习竞赛小组,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互帮互助,一起学习,一起比拼,形成老带新的和谐学习画面。 学长制一方面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高年级学生因为已经有了学习经历,可以将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另一方面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项目策划能力,在帮助低年级过程中,要对团队的任务进行分配,明确团队纪律,这就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完善了他们的人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基于MATable的一种连杆机构的计算机设计 摘 要:连杆机构是一种典型的机械机构,运动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和困难的问题,常用的设计方法有几何综合法,解析综合法。文章以MATLAB语言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对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由于几何法和解析法的所带来的设计和计算难度,设计效率高,效果好。 关键词:连杆;MATLAB;运动分析 引言 MATLAB是一种高级技术语言和发展环境。是用于分析数据开发算法和应用面向函数的语言,可以方便的进行工程数值分析、优化分析、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也可以实现计算可视化,图形绘制图像处理、仿真等功能,在工业和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逐渐成为优化领域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MATLAB快速解决传统解决办法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优势。 1 设计步骤 (1)针对连杆运动,建立连杆机构数学参数模型。(2)根据参数的数学模型运用Mtable进行编程,确立主程序和子函数并进行调试和运算。(3)输入相应的参数,估算初始值。利用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求解函数,得到结果。 2 连杆机构的设计分析(给定连杆极限位置和最小传动角) 上面式中表明了连杆机构的运动几何关系,共有8个参数,已知极位夹角θ(行程速比系数K)摇杆长度 l3和摆角Ψ的条件下,再补充最小传动角γmin 曲柄长度l3,机架长度l2等结构参数中的其他条件,通过非线性方程得到未知其他杆的长度,以及在左极限时摇杆的位置Ψ0。 3 实例分析及结果 已知行程速比系数k=1.2, l3=200mm,Ψ=30°,要求机构的最小传动角γmin?芏40°。该设计中已知参数4个,求解4个,采用传统的不管是图解和综合法在效率和精度上都存在很大困难。考虑采用Mtable计算机辅助分析。先建立运动几何方程函数文件,输入极位夹角,摇杆长度l3等已知条件,估计待求初始值,运用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求解FSLOVE 函数求解。 程序文件和运算结果 4 结束语 针对连杆机构的运动设计解析法和综合法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根据机构运动几何关系,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MATable中求解非线性方程,线性方程组和优化计算功能,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准确的计算结果。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计算机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培养的途径、培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美学欣赏课程;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日益成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设计类专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与日俱增。可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美术基础,缺乏美学欣赏能力。为了培养的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平面设计、环艺设计、网页设计等多种工作能力的应用人才。针对计算机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培养的途径、培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 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职业院校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大都是升学考试失败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缺乏自信心。 1.2 专业基础较弱 专业基础较弱是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共性。他们大多在未进入学校前没有系统学习过美术的专业知识,学生专业基础很差。专业基本功的薄弱程度可想而知。 1.3 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对就业前景盲目,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而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缺乏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精神。 因此,职业院校中美学欣赏的教学要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这个错误的观念,把美学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实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的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 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树立自信心,尊重个性,培养美学意识 兴趣和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对未知事物感兴趣、渴望探究,才有创造的愿望。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积极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2 注重对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掌握受益终身的思维方法 当前知识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点对于计算机领域更是如此。学校的教育不可能涵盖学生终身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授课方式,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受益终身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2.3 注重在美学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社会总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美学欣赏教学也应如此。教师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排除“满堂灌”“一言堂”的旧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根据本校学生对于美学欣赏的学习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美学欣赏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领悟美学的独特价值;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感到学习美学欣赏课程没有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2.4 教师应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传统美学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载体。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观看、欣赏。 2.5 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催化剂。中学学习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正处于青春期,个人意志比较薄弱、自信心不强,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要较普通学校的学生更早地去接触社会,因此在美学活动中,一些学生在进行大胆尝试时,教师的指导、鼓励和肯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3 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美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是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学欣赏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欣赏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美”的理论指导“美”的实践,产生“美”的艺术,帮助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从而达到益智增识,提高文化修养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面向对象的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机设计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的运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继电保护的构成必须要能够符合电力系统的内在规律,并且继电保护会在电力系统中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从而形成继电保护的系统性,而整定计算就是对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计算,整定配合,以此来满足继电保护配置需要,整定计算方案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着继电保护装置的技术实现。本文主要是对面向对象的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机进行了研究与设计。 关键词:面向对象;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设计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网规模也在逐渐的趋于复杂化,同时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技术,一些超高压、交直流等技术都频繁出现,这对于电网安全生产运行的要求逐渐的增高。而整定计算则是对电网的各种原理、结构以及接线的方式都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并且对各种情况下的电流以及电压进行分析,整合整定方案,从而保证结果的精确,避免出现故障,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整定计算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以此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设计。 1.继电保护以及面向对象的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的特点 1.1发电厂继电保护的主要特点 在电力系统中,发电机的稳定运行能够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对电能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发电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电气元件,必须要针对其中存在的各种故障以及性能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1]。由于发电机的保护配置十分的复杂,发电厂主要是对于元件的保护,其中保护的主设备是以差动为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阶段式的保护,在时间上能够进行配合。另外,发电厂的保护整定原则十分的不统一,其中保护的类型很多,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继电保护方式,所以电厂的整定计算十分的复杂。在实际的整定原则中,由于运行的条件以及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的电厂保护配置的要求,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中采取通用性的原则,以此来解决传统的整定原则中存在的问题。 1.2面向对象的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的特点 目前,面向对象以及图形化的程序设计整定计算软件逐渐的问世,并且与传统的整定计算的软件相互比较,具有很大的优点,主要是可视化以及图形化,用户能够直接浏览电网的结构,并且能够完成相应的数据信息的输入,同时也能够对故障进行设置。同时在进行计算完毕之后,能够直接查询到相关的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效率,操作也十分的简单。 2.系统的构成 2.1图形模块的构成 对于图形模块的构建,能够使用户对系统直接方便的使用,并且用户能够能够通过图形界面直观的了解到电厂的结构以及设备的信息等,从而实现对数据的修改以及管理[2]。在图形模块上主要是用户提供相应的绘图工具箱,其中包括了发电机、变压器以及断路器等设备,这些被统称为图元,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绘图设置,在设计时,能够输入相关数据,以及图元的各项参数。在具体的设计中,必须要对电器设备进行全面的考虑,对其属性进行分析,主要是利用VC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在本程序中,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对象和类别的组建,并且各个元件都具有自身的属性,因此将其进行定义为一个虚基类,作为元件的父类,这样各图的元件将会派生出来,在图元中的数据以及功能将会以成员变量以及函数的关系封装在各个类型的图元中。 2.2数据库模块 数据库是系统中的基础,在后台数据库中主要是储存发电厂电网结构参数以及设备的参数,并且其中的设备参数主要是包括多发电机以及母线电器参数的保护配置信息[3]。在系统中的每个模块都是利用ODBC接口进行访问后台数据库,同时在任何一个模块中进行数据的修改,其结果都会在其他的模块中进行显示,以此来有效的保证系统中饭数据的一致性。ODBC是VC提供的一个数据库访问技术,这样能够为用户提供方相应的数据库类型,同时ODBC所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都是统一的,使其访问任何ODBC驱动程序的数据库。在数据库界面的设计上,主要是分为列表说明以及详细说明,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自由切换,列表方式主要是以表格的方式对数据记录的显示,详细说明方式则是对具体的数据进行记录,利用一些单选框以及编辑框等空间,对各种数据进行使用。 2.3短路计算模块以及整定计算模块 这两大模块是发电厂主接线的基本界面,主要是在短路计算模块以及整定计算模块中添加了短路计算以及整定计算的方式,用户能够点击图元进行计算,但是在这两个模块中,用户无法对图元进行删除以及移动。在模块中是利用多种控件的方式,使界面内容十分的丰富,并且能消除用户在使用时的单调感,从而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这两个模块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模块,短路计算模块能够计算出电网系统中的故障,并且能计算出带那里系统的运行方式,将计算的结果通过报表的形式显示出来,整定计算模块能够对发电机变压器以及电动机等设备进行全面的计算,将其以定值单的形式显示出来。在对其设计中,两个模块主要是利用传统的设计思路,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的短路计算以及整定计算程序,简单的将其中部分进行修正,使其转变成函数或者是子程序,并且在相关的主系统中调用,主系统是利用VC6.0编写的,因此最好是利用混合语言编程程序对其进行编程,这具有很强的优点,能够有效的提升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工作效率。 3.结语 以上主要是对面向对象的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机设计进行了简单的设计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案,以此来提升工作的效率,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探讨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类型、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的应用和在专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四方面对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体系中的系统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教学体系的系统应用需要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以及职场体验五种类型的有机结合的理念,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计算机设计类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计算机设计类;专业训练 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网页设计、广告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的课程属于实践训练所占比重较大的课程体系,技能的训练以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前导,在形象思维层面上非常注重对学生美学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美学形象上的感受、体验以及美学素养的积累,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强调电脑软件平台操作的熟练性、实现意图的明确以及实现效果的评判,在设计作品中又非常强调美学理念的表现力和公众的可接受性,在抽象思维层面上强调把作品的设计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对视觉空间想象力、形象表现力、图形图像评判认知能力、语言智力、逻辑智力、音乐韵律、人际沟通智力等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简单的灌输式的教育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如何进行让学生参与性强,并能自主积极训练的素质教育是计算机设计类改革面临的一个大问题[1,2]。 体验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充分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形象化,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模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其精髓是老师不轻易给出问题的结论,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在预设的体验环境和氛围中借助学生先前已有的生活体验或知识体验,发挥想象力,流露情感,表现感受,讨论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在老师主导启发下利用群体的知识体验认同,主动收集分析问题的思维点和知识点,提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应的知识体系,具有学生的参与性强,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紧密,容易被学生接受,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特点[3-8]。其理论思想和实践模式在教育学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应有较高的探讨价值,本文旨在做一些探讨,为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类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表明: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归结为课堂上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等基础上,引导提升成涵盖设计视角、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在课余又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知识上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形成专业素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贯穿在整个计算机设计类的课程教学体系中。 (一)情感体验 主要指计算机设计类的学生在开设专业课程之前“先入式”的对已有的好的设计作品及设计要素(线条、平面、空间)、环境、美术作品、图片以及作品与用户的交互性等感受体验和美学认知的心理倾向的积累,在与这些事物经常性的接触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色彩、线条、平面、空间感、质感、构图、作品效果的愉悦性等建立起简单而朴素的认知和美学倾向,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形成正确的美学认知和专业素养,培养起正确的美学表达方式对后续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在完成设计作业或参与项目中就会带有思维的活性,使作品具有灵性,而不是技法上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实现。 (二)形象体验 主要指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里对老师所教授的对象具有形体上生动的认知和形象记忆[9]。把老师讲授的各种软件操作技法与实现效果对照,把电脑影像效果与真实客观对象的仿真差距对照,这样对知识点的接受就不会落入空洞的表述和抽象的记忆,与教师课堂讲授的结合,大大突破有限学时的限制,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成为鲜活的知识点的积累记忆,形成学生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利于作品设计实践活动中独立的创新思维的激发,而不是盲目地模仿。 (三)思维体验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而是采取案例教学、组织讨论等方式,从学生们所熟知的生活例子中引导学生们思考、讨论[10]。在教学过程中,把思维发散开,然后逐个分析各种情况和方案,把思维聚合起来,筛选出优化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升出需要讲授的知识原理,以学生的知识认知为起点往上提升的教学方法取代以老师的经验认知往下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整个分析的过程,学生容易吸收结论,知识点记得活,能主动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3D建模设计、课件制作等课程中根据不同需要做案例教学、分组调查、分组讨论等教学设计。 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计算机设计类的实践技能需要和设计的理论知识结合较紧密,在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时,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反复参与到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环境中,在实践―总结―辅导―再实践的环节中反复进行,找到自己实践的心理体验,帮助他们总结出实践技能的认知,提升实践技能背后的专业知识理论。实践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和理论功底的积累结合起来,要避免“理论熟,实践生”或“理论浅,实践熟”的两种错误倾向[11]。 二、体验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全覆盖所有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探索以形象思维认知引导切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从体验的环境设计入手营造教学气氛[12-16]。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多采取互动的,分析型的教学,课堂的图片展示、视频教学、网络教学要与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增加作品案例分析、作业讲授的学时,揉和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于教学气氛中。在提出每一种技法、思路或方案时,要重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交流,注意引导讨论情感体验,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美学思想,或做方案时具有人性化的思考,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又要注意逻辑思维的条理、层次,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专业特点的思维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形式可融合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野外认知等多种形式进行,在效果表现力与技法实现上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找到技法的自我感受,探索含实践技能测试、作品评比、实习考核、口试等多种考核办法的考核机制。 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一方面,积极在每一门课程中抽出一定比重的学时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课程特点相近的教师组合或衔接,制定专门的训练教学计划,分年级分课程实施小班教学,强化基础训练(电脑技能测试),分方向交叉训练,延伸强化综合训练(带项目的概念性设计),实践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技法体验和操作实践的体验,小班分组进行,加强个别辅导,增加学生交流经验和接受辅导的机会,注意课堂与课后的结合,布置一些项目性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去做;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技能训练,与多家广告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网页设计公司等合作,积极建设集社会服务与专业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积极探索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角色和职业环境进行职业体验,是专业教学在学生职业规划上的积极育人的实践行径,每个实习基地的实训内容与对应的课程匹配,集中在某个专项的技能训练上。 三、体验式教学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的应用 单凭课堂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不够的,也不符合“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人类认知实践过程的反复渐进的要求,需要把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起来组织好第二课堂,开发出专业训练的潜在课程[16]。可通过开放管理计算机房、整合教学资源、组建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教师参与辅导、培训的一个学生的专业学习型的团队等举措来加强,集专业书籍阅览、专业资料收集、组织专业比赛、社会实习等功能于一身,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营造课余专业学习氛围,适时举办专项技能提高的辅导班,帮助那些在课余时间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愿望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教师授课,根据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对专业的正规课程不能触及到的深度和答疑辅导进行补充,辅导了很多专业基础弱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同时也辅导了一些有志于在设计类领域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培训。 四、体验式教学在专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 除了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需要体验式的教学之外,计算机设计类的师生在专业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也需要加强“育人体验”和“职业自信心体验”[8,17-19],我们借鉴企业文化的建设思想,从教师和学生两条线入手,整合专业课程教学、第二课堂训练和校园文化等教学资源,加强专业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教学与育人的职业认知感,引导学生复合型人才的成才模式,营造激励学生们热情参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专业学习氛围;通过鼓励教师组织学生专业训练、作品评比、参加设计比赛等活动延伸专业课程教学,丰富专业学习资料,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建立作品展室、到企业项目实习等举措,活跃专业气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在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感,提升学习热情和专业自信心,综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五、结语 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教学体系中的系统化应用,需要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以及职场体验五种类型的有机结合,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比传统的“灌”式教育更符合计算机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可提高专业的整体教学效果,促进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的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也要看到,这需要在整个教学体系上加大改革力度,给予更大的软硬件上的投入,需要建立和谐的教学团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也要求各位任课教师具更高的教学热情和事业心,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形式,丰富教案。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思考 一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密切联系工程实际,选择合理、恰当的毕业设计题目 题目来源于实际工程,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类是教师提供的题目。这类课题属于假题真做型。属于模拟课题,,便于指导教师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安排、组织教学,容易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的目的,常常为大多数专业所采用。但是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类是学生自拟题目,这类题目是学生可以根据拟建或者在建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有针对性的指导、重视过程管理 指导毕业设计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除了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耐心的敬业精神。毕业设计是对所学专业的综合训练,它涉及到与土木工程有关的各个方面,涉及的问题较多、知识面较宽,要求教师要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保证毕业设计指导的质量。对此我们学院目前实施的方法是进行毕业设计系列讲座,对结构设计方向的系列讲座包括最初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到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截面设计,施工图纸绘制以及最后的毕业答辩ppt的制作等。系列讲座的实施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加强毕业设计中间过程的检查也是保证最终成果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避免问题的累计,同时也是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的一项有效保障措施。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同时也是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的一个考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内化在整个四年的学习当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枯燥专业课的兴趣,密切结合实际工程,以工程实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从课堂到企业,再从企业回归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4严把毕业设计验收关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验收与把关,必须要严肃客观对待。毕业答辩是检验毕业设计成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答辩委员会可由校外专家、学者和教授组成,进行公开答辩,,公信度高,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在答辩前,指导教师和互评教师要严把质量关,对有明显抄袭痕迹、文不对题以及有原则性计算错误的学生不允许参加答辩。答辩时间为每位同学10~15分钟,一般按先PPT介绍毕业设计内容及成果,答辩老师提问问题,回答问题的程序进行。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要严格按照毕业设计指导手册制定的评分标准与细则,依据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及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最后根据指导教师、互评教师及答辩委员会的意见综合评定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客观地给出毕业设计最终成绩,这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逐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措施之一。 二结束语 以上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指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必须密切联系工程实际,选择合理、恰当的毕业设计题目、改进设计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毕业设计,尤其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全面检验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手段。所以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各高校一直探索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作者:刘明明 单位:西京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土木工程论文 1毕业设计情况问卷调查和分析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设计本次毕业设计情况问卷调查共计13个问题,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四年级本科生毕业设计导师制的必要性、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帮助程度、对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认可程度;调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类型、工作量大小、难易程度和工作地点;从学生角度调查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次数、指导过程、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调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与指导老师的互动情况以及认可毕业设计的重要程度。2014年6月初,针对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我们共发放问卷调查表格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达到100%。 2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针对毕业设计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学院在导师制的教学改革基础上,从改进选题、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过程指导、开展校外毕业设计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工作,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2.1改进毕业设计选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选题要密切结合实际工程,鼓励“真题真做”,尽量避免“假题假做”。为了保证人手一题,指导老师要积极开动思维,多方位多渠道搜集课题,可以与地方设计院或施工单位合作就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选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就业去向拟定课题;可以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方向和实际项目拟定设计或研究课题等等。选题要求专业知识全面、工作量饱满、实践应用性强,要切实做到与培养目标、工程实际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2.2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毕业设计为期16周,时间安排紧张有序,为了减少学生刚开始的茫然无措,更快更好地投身到毕业设计工作中,可以将毕业设计的任务安排提前至第七学期末,期间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指导老师提前向学生发放毕业设计任务书,向学生讲授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认真思考,积极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后面遇到研究生复试、参加招聘等等事情时才能从容应付,不至于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以及质量。毕业设计不提倡“前松后紧”和“前紧后松”,要求“前紧后紧”。 2.3提高指导老师综合素质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指导教师必须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我院近年来补充的师资力量大多是名校的博士或外校引进的教授,综合能力较强。为进一步加强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我院还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将富有工程经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教学梯队,对青年教师实施“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承接纵横向科研项目;派遣教师去校外建筑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等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只有全面提高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高质量。 2.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设计始终如一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老师对设计进度、过程管理、质量要求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如毕业设计期间必须明确指导的时间和地点;制定详细的考勤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奖惩条例;指导老师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的毕业设计阶段成果等。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实施从选题—过程—成果三位一体的三期检查制度。初期主要检查学生的选题和开题。选题在双方互相选择和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开题则检查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拟定的技术路线和进度安排是否合理可行;中期主要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和阶段成果是否和任务书一致以及后期的进度安排等;末期则重点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汇总、评阅答辩过程记录以及后期的成果展览和工作总结等。 2.5鼓励学生开展校外毕业设计工作因为校外毕业设计能近距离接触实际工程,使毕业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我院大力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校外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一方面学院多渠道与社会上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积极创造合适的岗位和机会;另一方面,利用已经签约学生和相应单位都愿意提前接触的契机,学院也鼓励学生去签约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以缩短工作磨合期,为将来更快适应工作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校外毕业设计必须实行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工程师联合指导制度,重视管理力度,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形成良性互动。 3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毕业设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表现在毕业设计过程认真严谨,工作量饱和,计算书和图纸完整规范,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等。但是,教改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比如可以加大土木工程专业相近学科间的交叉指导,由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做出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高水平毕业设计;巩固和加强校外毕业设计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正式规范、互惠互利的校外教学基地;加强指导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工程实践经验匮乏的老师去设计院、施工企业挂职锻炼等。如何进一步提高南京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各方向的毕业设计质量,使南京工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学校“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才能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土木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 作者:曹云孟云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问题剖析 学生对工程设计总体整合能力差,进度前松后紧,主次不分,过多纠缠细节 毕业设计是对本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的全面综合应用,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问题,虽然学生已做过单门的课程设计,掌握了相关知识的综合能力。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整体思路不清晰,分不清什么内容是重点,必须仔细分析不能含糊;也分不清什么是次要步骤可以大致计算。对于一般的框架结构形式,毕业设计常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各步骤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读懂建筑图是结构设计的基础学生一般都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建筑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结构设计,因此读懂建筑图,充分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理解项目的功能和布局是结构设计的基础。很多学生第一次看见建筑施工图,容易被建筑图中的一些次要信息(比如凸窗、装饰线条和小洞口)吸引或干扰而忽略与结构有关的信息。对于结构专业,轴网尺寸、建筑布局功能、层高、墙体材料选用(容重)、内外墙厚度、卫生间楼板是否下沉、有无建筑净高限制等等这些信息关系到下一步的结构分析,必须逐一核实。 (二)结构布置是重点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一般是:框架柱的柱位与建筑师协商,基本在建筑图中已标明;框架柱最好能有双向的框架梁拉结;隔墙下一般应设梁;客厅、卧房尽量不设梁;外立面梁截面高度尽量等于层高减去窗户高度,可免去设置窗过梁;为减小柱截面对室内使用空间的影响,可使用异形柱或扁柱。 (三)楼板和次梁的计算是毕业设计的次要内容对于楼板和次梁的计算,学生并不是首次遇到,他们在为期二周的钢筋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中已得到训练。但因为毕业设计的初期就做这部分工作,学生很认真并过于谨慎局促,每块板、每一条小次梁都逐一计算,并常常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比如板跨是否应按书本要求取板的计算跨度?计算跨度是取板的净跨还是直接取中线到中线距离?楼板计算是否按塑性设计?尤其是住宅结构,房间布局较为零散,次梁较多,相同尺寸和相同边界条件的板很少,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计算每块板的内力和配筋,重复工作量很多。快速有效的方法是将尺寸相近、边界条件相同的板块归并分为几档,每档取尺寸最大的某板块计算内力和配筋,其他剩余的板配筋参照该板配筋,这样既节省大量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应掌握实际工程中板的边界支承条件的确定原则:一般相邻板面标高不大于3厘米、板面钢筋能拉通的板边为固定边;相邻板面标高大于等于5厘米、板面钢筋不能拉通的板边为简支边板。 (四)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是重点框架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是毕业设计的重点,并通过结构最大层间水平侧移值来判断结构刚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要求先计算整栋建筑物的风荷载,然后按侧移刚度D值分配到各榀框架。学生常常出现错误是取该榀框架左右相邻轴线距离的一半之和作为风荷载的受风面积,并按此计算该榀框架的风荷载值。 (五)荷载效应组合是毕业设计的难点荷载效应组合是毕业设计的难点,主要是组合工况多。对于60m以下的框架结构,一般风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不同时组合,其组合工况主要有七种。由于框架柱的弯矩、轴力和剪力沿柱高是变化的,因此取柱的上下端作为控制截面。框架梁除取两端为控制截面外,还应在跨度中部取最大正弯矩的截面为控制截面。根据框架抗震设计强柱弱梁的指导思想,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要进行调幅,调幅系数一般取0.85。这个环节经常学生容易出错,要特别提醒调幅一定是在与水平荷载效应组合之前,而且调幅的对象是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不能是水平荷载,柱端弯矩不能调幅。另外,在进行上述七种组合时,框架梁仅需组合梁端弯矩,梁跨内的最大弯矩是没有办法组合的,因为每一种工况下的最大弯矩点的位置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往往会取梁跨的中点弯矩进行组合计算,该计算结果没有任何意义,浪费时间。正确的做法是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弯矩调幅后与水平荷载下的梁端弯矩组合,形成组合后的梁端弯矩,再取梁的隔离体,按静定单跨梁来计算梁的最大弯矩所在的位置及相应的最大弯矩。这部分的计算工作量很大,建议学生采用EXCEL表格的形式完成,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自行设计组合内力表格并不断调整完善。 计算机软件分析中的几个关键点 毕业设计要求采用工程设计软件复核手算结果,虽然学生在《结构CAD》这门课中了解一些有关主流软件的基本知识,但并未真正计算一个完整的实际结构。学生在建模计算时,会碰到很多问题,并常常纠缠一些无关紧要小问题,导致程序既容易出错,又浪费时间拖延进度。指导教师要重点讲解程序执行规范条文必须满足的相关条件、各类输入参数的合理取值、软件正确运行的操作步骤、计算结果的解读和判断,要指导学生从全局出发,抓大放小,掌控关键节点。 (一)计算模型的建立和必要的简化平面图形输入时模型的简化处理是否合理非常关键。比如当梁中线与柱中线不对齐时,学生常常困惑是按偏心输入还是忽略偏心?这时有两种选择:如果不采用程序自动生成的施工图,建议忽略偏心,按中线对齐输入,构件配筋时考虑偏心适当调整配筋,如此才能简单快捷安全;如果需要程序自动生成的施工图,可考虑偏心按实际输入。荷载的输入和折减也是学生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比如墙体荷载中门窗洞口荷载是否扣除?是统一用一个折减系数还是每个门窗洞口逐个扣除计算?卫生间楼板是否下沉?下沉后回填荷载的取值大小等等。楼板自重除程序自动计算外,尚应考虑装修荷载1.0~1.5kN/m2,高级装修取上限,普通装修取下限。上述问题看似很小,却是设计中必然要遇到的,而书本上很少提及,常常制约了学生的进度,教师应结合各具体工程实际情况给于明确的指导。 (二)电算结果的合理性判断和调整电算结果是否合理不仅仅是查看结果有无超筋、出错等红色标识,还应重点核实以下六个比值或参数:框架柱轴压比、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和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柱轴压比是为了保证柱的塑形变形能力和保证框架的抗倒塌能力,希望框架柱最终破坏为大偏心受压破坏。周期比主要是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9(A级高度高层建筑)。位移比是衡量结构平面布置是否规则的指标,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剪重比是控制各楼层最小水平地震剪力,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因为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秒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实际地震动态作用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的影响,有效质量系数是判别结构振型数是否选取足够的指标。当程序输出的有效质量系数超过0.9时就意味着振型数的数量足够,由此得到的地震作用合适。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是为了防止楼层抗侧力结构承载能力突变导致的薄弱层破坏的控制指标。该指标与构件配筋有关,一般较容易满足。上述指标真正反映了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意义,是毕业设计的精髓所在,教师应重点指导。 施工图的绘制 施工图的绘制是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之前所做的全部工作最终都体现在图纸上。图纸质量是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判定的重要依据。而学生往往在前面的计算分析中花费大量时间,以致留个绘图的时间很短,图纸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将软件后处理自动生成的施工图不做任何修改直接打印上交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一些学生往往图省事,直接将软件后处理自动生成的施工图不做任何调整和修改直接打印上交,造成图纸与毕业设计要求相差甚远。比如框架梁配筋,软件是根据程序计算的配筋量按用料最省的原则选配钢筋,如此导致钢筋直径偏小,钢筋数量较多。常常是梁宽为200mm的截面配置了4~5条直径很小的钢筋,完全没有考虑施工的不便和工程设计的习惯做法,令人啼笑皆非。 (二)图纸绘制要参考学校所在地区建筑设计院约定俗成的绘图习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东西部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和气候的差异,造成各个地区的绘图习惯存在较大差别,每个地区均有适合本地区施工的、约定俗成的绘图习惯。因此除了要求学生按制图规范绘制施工图外,还应参考学校所在地区各大建筑设计院约定俗成的绘图习惯。有的学生喜欢在网上下载一些来历不明的施工图,并以此为参照绘制施工图,结果造成图纸表达不清晰、错漏甚至怪异。由于我校地处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学生留在该地区的建筑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和施工单位工作。学生掌握符合本地区习惯的制图方法加强了与将来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结构工程师的角色。 结语 毕业设计是进行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的一个重要过程,毕业设计的质量、效果关系到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将来工作的适应程度,意义重大。选题全面、科学指导、抓大放小、强调重点、注重与工程相结合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兰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改革 绘施工图是土木学生必须掌握技能,由于学生缺乏绘图经验,图纸中常出现以下错误。 1.建筑施工图常出现的错误 建筑平面图中,有的学生三道尺寸线标注不全,漏标门洞的宽度以及墙剁、墙厚等尺寸,缺少门的定位;漏标门、窗编号;不清楚疏散距离、封闭楼梯间、防火门等方面的疏散和防火要求;墙线没有加粗;立面图绘制,与平面图不符,漏画雨水管,无墙面的做法或色彩分割等;剖面图的绘制缺少空间想象力,剖到的构件一般都能表达出来,而未剖到却能看得到的构件表达混乱或不表达,三道尺寸标注不全,常缺少门窗洞口、窗上下墙等细部尺寸的标注;缺少檐口标高的标注等。 2.结构施工图常出现错误 基础平面布置图和基础详图中,缺基础梁和基础的编号,没有基础定位或定位不明确,缺少基础底标高,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等。例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大小,基础使用的材料情况,独立基础的柱插筋情况等。结构平面布置图缺少梁的编号和次梁的定位,不标注结构标高。有的学生不能清楚的界定建筑标高与结构标高的关系而标出的是建筑标高。楼板配筋图中对于PKPM程序出的配筋,没有按要求进行核对或调整。学生认为PKPM出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导致部分板块,尤其是与楼梯间相邻的部分板块缺少支座负筋。卫生间支座钢筋没有做断开处理,不标注板的厚度,也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比如所用材料的级别,保护层厚度等。框架配筋图中的错误有结构标高的标注不正确,PKPM程序电算的柱截面配筋,比如500mmx500mm的柱每侧配三根纵向钢筋,这是不满足抗震规范中纵筋净间距不宜超过200mm的要求;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满足计算要求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而PKPM程序直接计算出的结果有时不满足这些要求,大多数学生均未做相应的调整。另外,还需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比如框架的抗震等级,梁柱的材料要求、保护层厚度、环境类别等等。 3.楼梯结构图 楼梯结构图的绘制是每年毕业设计图纸中出错最多的。如楼梯间的结构平面布置和楼梯剖面出现矛盾,没有构件编号,平面图绘制不全面,只绘制一层,结构标高错误或没有结构标高,一张图中所有图的比例、字体大小不统一,钢筋用细实线绘制,梯段板配筋中缺少支座钢筋的锚固长度,对于折板楼梯折板处钢筋的配置情况不清楚等等。 结构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框架结构在手算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对于一榀框架结构计算的整体思路模糊,内力组合方式不明确,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不能理解梁的强剪弱弯,柱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及底层柱底内力的抗震调整处理;对梁柱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的取值不明确;基础计算中,基础荷载取值混乱,不清楚基底面积的确定用全反力和标准值,而基础高度的冲切验算及基础底板的配筋采用净反力和设计值。在PKPK电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柱的偏心布置出现偏差,上下层结构构件布置错误,比如上层有填充墙处相应楼板处没有布置次梁,卫生间的楼面没有做下沉处理,在抗震计算系数输入时不知所以,比如梁惯性矩增大系数不做调整,是程序默认的1.2,考虑填充墙作用时基本周期调整系数没有折减等。 建立《规范》意识 今年的毕业设计要求学生采用新《规范》,由于这届学生在专业教学时学的是旧的规范。这样就存在新旧规范的衔接问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以教材为主要参考资料而较少去阅读学习规范,这就脱离了一名工程师工作所遵循的基本理论依据。引导学生对规范的重视,强调计算结果、构造要求和抗震方面的考虑是同等重要的。大多数学生只重视计算结构,而忽视构造要求和抗震方面的考虑。使学生建立工程设计的概念。 毕业设计中的几点思考 1.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通过几年指导毕业设计,设计初始阶段,大多数学生对设计无从下手,表明学生缺少工程意识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指导老师要提前规定好每周的设计进度,要讲解结构的计算主要内容和采用的方法,把知识点串起来,让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思路清晰。布置每一设计阶段应该查阅的相关资料,主要是相关《规范》和图集的学习和应用,比如在进行框架梁柱配筋计算时,除了阅读《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还必须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将几本规范中关于梁柱的计算和抗震构造要求结合起来,再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可逐步建立起设计思路,才能将梁柱的配筋情况正确的表达出来。每个阶段都严格按照这种过程进行下去,而不是一味的拿着例题照搬,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聘请工程设计人员来讲座 同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设计中经常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结合毕业设计题目来学校讲座,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答疑解惑。把实际工程中经验和解决实际工程的方法及时地带给学生,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发现一些实际问题,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时期的管理 在最后的毕业设计阶段,由于没有平时上课较严格的作息时间,少数学生较松散。而且有一些学生这个阶段面临找工作、考驾照等一系列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指导老师严格考勤。指导老师要确定辅导答疑时间,在辅导过程中严格执行点名制度,按照进度计划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每周进行进度检查,并要提问计算中涉及到的相关的重点内容,这样可以很快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反过来,学生看到老师每天都能按时答疑辅导,也会被老师的这种负责感染,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因找工作或参加研究生面试而延误进度的学生,应在上一学期末任务下达时就明确要求其赶进度,使其进度不晚于正常进度2周,毕业设计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4.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手绘图能力的培养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大量地用到计算机方面的软件,如office系列的word、excel,结构系列软件PKPM,SATWE,TAT等,绘图软件Autocad,天正等。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没有涉及到这么多内容,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使学生得到很大的锻炼,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对学生手绘图能力的培养,同时避免学生抄袭,今年我们要求学生手绘基础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手绘框架图和节点详图,让学生对构造要求和抗震要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指导老师为每个设计小组提供实际施工的蓝图,供学生参阅,有效的提高了图纸的绘制质量。总之,毕业设计的过程是指导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在一年一年不断摸索中前进。 结语 通过几年在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受到了较全面的锻炼。注重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运用有关专业标准和规范。指导毕业设计,积累了一些管理学生和指导学生的经验。学生在这半年中要学的东西很多,包括专业知识、计算机软件和英文的学习,对知识的整合和应用等等。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锻炼,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通过设计计算和施工图绘制、设计说明书的撰写以及毕业答辩,培养学生用文字、图纸及口头等方式清楚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 作者:郭晓燕静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类毕业设计的成果分析 结构设计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设计任务书应明确设计题目、设计条件、设计内容、设计范围和深度。如不需做抗震抗风等设计须加以说明。为了更好地控制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指导老师应配套设计任务书编写毕业设计指导书。设计指导书可在设计依据、结构受力体系、结构选型、主要技术参数、抗震设防标准、计算原则、计算方法、电算程序选择、电算结果分析、设计进度、图纸编排及计算书的编排格式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毕业设计在本环节的问题:设计任务书是不明确的,不完整的:例如,有的毕业设计位于地震区,却没有考虑地震作用,设计任务书也未明确是否可以免做抗震设计;是否做基础和楼梯设计,做的深度是什么?有的设计任务书要求设计内容广,深度深,但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最后的成果里并没有达到要求,致使设计不满足任务书要求,导致扣分。所以教师在编写设计任务书时,考虑学生能否完成,工作量一定规定在学生能够完成的范围内。 (二)以当前规范为设计依据结构设计的依据是国家、行业、地方和单位现行的各种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和措施,毕业设计的依据也是现行规范,不是参考书或教科书。规范是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结果,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相结合。对于设计师而言:规范就是法律,作为一名结构设计师首先要加强学习和理解规范,适应规范的更新和修订,其次要在结构设计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这里特别提醒注意两点:一是规范的规定是结构或构件的最低要求,实际工程设计时并非一定要采用最低要求。二是规范的强制条文必须遵守,必须严格执行,是不得超越和突破的红线。毕业设计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设计依据中的规范采用的是废止版本而非现行规范。特别是最近两年规范更新中,很多同学的设计依据新旧规范都有。另外,设计依据中含大量教科书和参考书,教科书,参考书只能是设计参考资料,而非设计依据。 (三)重视抗震设计⒈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毕业设计的重点内容。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2]。如果毕业设计任务书地点为抗震地区,任务书就应明确是否可以不进行抗震设计,指导教师也应在设计指导书中帮助学生确定与抗震设防有关的标准(设防烈度)及技术参数(场地类别等),特别是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还要根据有关规范确定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一、二、三或四级)。毕业设计中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随意提高或降低抗震设防烈度。有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是7度,学生的计算书却为8度,或降为6度,都是不对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没有按分类标准划分。容易混淆的是: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一般的三甲医院的病房楼定为特殊设防类(甲类)。在有抗震要求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有的毕业设计不验算框架柱的轴压比,而截面轴压比验算对抗震是非常重要的,轴压比超限是抗震规范不允许的。抗震设计截面相对受压高度的要求与非抗震不同。抗震时构件的各项构造要求不同于非抗震设计,应严格遵守。 (四)关于结构设计说明结构设计总说明通常是结构施工图的首页。要保持设计说明与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保持一致性。结构设计总说明是对外提供给建设单位,为施工图审查及施工单位施工使用的设计产品。毕业设计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很多同学不重视编写结构设计总说明,有的毕业设计漏掉了结构设计总说明这一项而被扣分;有的毕业设计虽然有结构设计总说明,但其内容与本工程根本无关。同学之间相互借鉴,拷贝,忽略了设计说明条款是否都符合自己的设计内容。比如,明明做的框架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却出现了剪力墙的构造要求……等等。 注重结构教育的总体方法重视结构的概念设计 结构专业学生是通过学习结构基本构件的计算来学习工程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让他们擅长解决明确交给他们的确定的的问题,而常常不能分析整体结构形式。这与我们在工程设计时的模式是相反的,在结构设计开始时,希望形成和处理总体方案,着眼于主要结构体系,而不是构件和细部构造。毕业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对学生强调结构的概念设计,基本思路集中在对抗震有利的结构主体系,而不是细节。但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专门化的学习,很难有总体的思考,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学习过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设计等知识对自己的结构方案进行内力分析,并进行组内讨论,每个学生都应说出自己方案在内力分布上的优点,[3]通过这样的讨论分析,使学生重温学过的知识,并达到更高的层次,形成明确的结构概念,培养学生将专门化的知识用于总体设计思路的能力。本环节问题:在布置柱网时要结合力学分析,使结构各构件受力均匀合理,各构件材料强度均能充分利用,学生往往在设计时忽略这点。如下图例,同样的办公楼建筑设计,因为不同的结构柱网布置,得到不同的内力分布图。 关于手算与电算 毕业设计以手算为主要目的。计算机只是辅助设计。通过对主体结构和构件的计算来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如结构力学)和专业知识(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钢结构)的掌握程度。手算可以积累设计计算的感性认识,积累数据,练好手算将受益一生.。由于目前软件种类繁多(PKPM,广厦等),不同的软件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因此应对程序的适用范围、技术条件等充分的了解。任何一种软件的计算结果都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得到的,与实际工程都有一定误差,不能够完全依赖软件计算结果。因此要求一个结构工程师在拿到电算结果时应慎重校核、认真分析,做出合理判断。优秀设计成果要求应该有“主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结果(如总信息、侧移等),同时附有主体结构电算结果的抗震分析报告”,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对计算机结果的分析能力毕业设计中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采用的电算软件,未注明程序的名称、版本及编制单位。指导老师应告诉学生总信息中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如何调整。总信息中的参数普遍存在填写错误,建议指导老师将程序的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中填写说明复印给学生。 关于图纸 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毕业设计应明确要求“结构设计部分以手绘为主。手工制图是对优秀毕业生基本技能的要求,毕业设计手绘图纸让学生在就业前有一个基本训练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制图能力,良好的空间概念和完善的构造要求,以及为施工服务的意识,所以结构设计应以手绘为主。本环节的问题是学生要熟悉制图规范和构造要求。 结语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训机会。学生应该好好把握和珍惜。通过毕业设计,学生把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贯穿起来,在更高的层次运用所学知识,注重于构件组成一个总体系,培养总体考虑的能力;通过精益求精,精心设计,培养精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形成工程师严谨求实的素养,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张力飞渭江世永王仲刚陈子静单位:后勤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思考 抄袭严重。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大多以设计型为主。工程设计计算步骤非常规范,再加上一个指导教师一个题目带多名学生,这也给了学生一些可乘之机,平时什么都不做,等别的同学做好了,他直接参考过来,一些学生将其他学生的设计作为模板,直接进行数据或图表的修改,许多计算的图表他直接拿过来用EXCEL改一下,至于设计依据、如何理论推导、计算原理一无所知,存在较严重的抄袭现象。 指导教师管理不到位。很多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忙于自己的一些事情,很少与学生见面指导,采取学生谁有问题去找老师的现象,更谈不上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督促和指导缺乏,也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及建议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笔者的做法是,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就要把设计过程的要求明确告诉学生,如每周要严格考勤,每周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要检查进度及每个学生的工作,同时,考勤和平时的工作状况也会计入最后的毕业设计成绩;同时给学生说明,最后的答辩也是很严格的,不要想蒙混过关,使学生放弃侥幸心理。通过教育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教学既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将来的工程实践进行联系的重要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就是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以致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初步受到锻炼,为即将到来的工作提供最直接的经验。 2.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指导教师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教师在整个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指导教师的科研态度、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等极大地影响着所指导的学生。因此,指导教师必须业务精、责任心强。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笔者的做法是首先要在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时,讲清楚设计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意义,以及与实际的联系。并且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严格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次面,平时有问题随时打电话问老师,以此来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这样认真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设计认真对待。 3.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指导教师除了与学生定期见面外,还可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来全面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状况。笔者的做法是在自己指导的毕业生中建立一个QQ毕业设计群或毕业设计小组的公共邮箱,所有毕业设计资料通过网络共享;另一方面,通过QQ群和电子邮件随时交流,学生一周一次将所做工作提交至我邮箱,在每周例会时,学生带来所做工作进行集中检查,学生例会不到必须说明原因,对那些平时不按时完成任务的同学及时督促,使其补交。 4.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以防学生的抄袭。一些学生将其他学生的设计作为模板,直接进行数据或图表的修改,对于这样平时不做设计最后抄袭的现象,可以通过加强其平时工作考核来预防。笔者的做法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周例会学生必须轮流对所做工作进行讲解和说明,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用到那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所涉及到的原理、方法等。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的渗透,学生最后的论文即使在形式上有些相似,但是他把设计的理论、原理及方法都会掌握,也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 5.严格答辩环节。答辩是考核毕业设计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严格考核环节。在答辩环节中,指导教师及评委都应严格把关,对于平时不做设计或抄袭的同学决不能放松。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由指导教师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及是否达到了毕业的要求;其次,由评阅小组评阅;最后,由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成绩。在毕业答辩环节,首先整个土木工程学院组成一个学院答辩小组,随机抽取所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学生的十分之一去学院进行答辩;其次,对各个专业的答辩分组进行改革,首先每个专业的答辩老师分成若干小组,学生抽签确定在哪个小组进行答辩,完全打乱指导教师所属的概念。并且明确告之学生答辩不及格,即为毕业设计总评不通过。人人都有可能被抽到去学院答辩,即使没被抽到去学院答辩,答辩老师中也很可能没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也可能没有一个自己熟悉的老师,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提高了学生对答辩的重视程度,也打破了学生靠老师人情过关的侥幸心理。 结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过程,对培养合格、实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可行措施,才能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上起到实效,才能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丁军霞,常建梅,冯怀平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分析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检验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平台。文章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新体系的建设内容,涉及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组织工作、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创新做法以及教学创新实践成果。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新机制;实践成果 土木工程是当前中国一个十分活跃的工程领域,城镇建设和社会面貌变化与其密切相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寄予了厚望。大学本科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平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近几年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肩负社会责任,大力投入师资和经费,实施教学改革,进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保证与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文介绍了毕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方面的创新 (一)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1.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巩固,而且还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习惯,激发对未来专业工作领域的“实战”欲望,甚至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就要求教和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上严谨务实。 2.毕业设计是连接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与就业工作阶段的桥梁 如果说高等教育使毕业生获得了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技术劳动者的“上岗证”,那么,可以说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学习成果就是毕业生获得良好就业机会的“敲门砖”。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方面,而是对其工作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单位往往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要求毕业生能独立工作,尽量缩短“适应期”。一个看似不尽合理的“需方市场”客观上也迫使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设计教学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部分“就业前期培训”的职能。 因此,毕业设计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兼容并蓄的开放观念、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职业素质、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等,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二)对建立创新机制必要性的认识 1.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科技的竞争实质是知识的创新与运用能力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仅仅是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是“教”和“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积累知识,认同和领会前人的经验。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知识面还不够广,客观上也缺乏创新的基础。而毕业设计教学的特点是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面对真实的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设计项目和工程课题,更能激发教与学两方面的创新潜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体会实践所带来的快乐。教师一定要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充满创新氛围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的空间,要把教学重点放到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中心,以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潜能的充分开发和发挥创造条件。 2.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性教学管理机制 墨守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僵化的、缺乏激励机制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创新性教学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完善评价体系、激励教学相长。 二、毕业设计教学组织工作方面的创新 (一)健全和细化毕业设计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文件 制度化建设包括:(1)毕业设计开题和选题准则;(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准则;(3)毕业设计学生学业准则;(4)毕业设计答辩准则;(5)毕业设计学生成果验收和归档准则;(6)毕业设计创新机制和鼓励政策等。为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技术工作方法,针对开题报告、计算书、论文、设计图纸、图签等编制了大量的格式化电子模板,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自始至终都处于规范化的训练氛围之中。 (二)毕业设计课题的双向选择 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工作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课题是否有科学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是决定毕业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整个毕业设计的质量高低。先进的课题对知识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能力的提高。有一定深度的课题能促使学生学习更深更新的知识。课题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众多学生不同的就业工作特点和个性化的兴趣要求。 本系每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人数有200~300名(包括土木学院、网络学院、职教学院学生)。本系有18个研究室,研究方向众多,既有土木工程前沿领域的科研课题,又有许多大、中型工程实践项目,课题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60—70名教师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这使得我们能够创造性地采用双向选择的方法来进行课题选择,即由指导教师提交申报题目和课题简介以及对学生人数及其相关能力的要求,经系初步审核后公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填报3个选题志愿,最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成绩绩点、课题要求和选题志愿统一协调,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意愿。同时,为保证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对已经被本校录取的报送研究生,安排学生未来的导师进行指导,使这些学生能够尽早地加入到导师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工作。这种选题方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不同的课题内容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一次自我能力的评价,发现不足,及时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对毕业设计课题进行初审,要求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不低于70%,课题内容租工作量以及课题难度应能够切实满足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单一课题的工作内容相对完整,严格遵循“一人一题”,鼓励“真题实做”,从源头保证了课题的质量。 (三)做好毕业设计前期组织动员 近几年一直坚持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组织动员。毕业设计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过程,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作为毕业设计的前奏,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起着全局性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毕业设计的实质和重要性。动员的重点在于统一认识,强化规章,对以往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对毕业设计工作手册逐一解释,明确毕业设计的有关要求。同时邀请设计院的资深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给学生做“如何进行毕业设计”和“如何完成毕业论文”专题讲座。 (四)校企合作联合指导 历史上校内指导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原本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近年来企业由于生产任务繁重等种种原因,对接受毕业设计实习生的态度一般都不太积极。但是,到企业去以实习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仍然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参与了项目设计全过程,往往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企业的实战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考察,发现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本系多方联系校外企业,甚至是国外的企业,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当前工程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自己到生产企业、施工单位中寻求课题,或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采用企业实习和企业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进一步拓宽选题的自由度,从老传统中走出新路子。 (五)以开放的方式组织毕业设计 为拓宽少数有特点学生的选题范围,毕业设计实行开放的组织方式,即接受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群方向或其他专业的学生到本系进行毕业设计,同时也允许本系学生申请做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群方向或其他专业的毕业设计。对于外系申请来本系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须经过二个系教学主管的审批并报学院备案。而本系则仅允许已经保送外系的免试研究生申报到外系做毕业设计,而且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本系还必须指定一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监督,学生随后还必须参加本系组织的公开答辩。 (六)充实与共享教学资源 本系大量补充购买了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手册等工具书;鼓励指导教师向学生开放研究室的资料,提供计算机等设备;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学生使用教学机房购买的正版结构分析和设计软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三、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创新 除按照学校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组织课题审核、开题报告检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包括公开答辩)、成绩评定、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毕业设计总结等制度性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外,还进行了以下创造性工作。 (一)指导教师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指导教师的职称等个人状况,毕业设计教学经历,课题类型、难度及来源,对学生的要求,对所指导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了解和评价,对毕业设计实行双向选择的意见,课题进展状态,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状况、答辩状况,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相关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学生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已经落实就业去向,对课题的兴趣,对毕业设计实行双向选择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的意见,课题难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课题进展状态,所采用的计算分析软件工具,毕业答辩,毕业设计的完成状况和收获,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相关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 教师和学生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回答,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经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使教学管理者真正了解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和学两个环节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改进,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设立“创新奖” 为激励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2008年起,针对每年的毕业设计成果,评选创新突出奖1名,创新优胜奖2~3名。在制定创新奖评价标准时充分考虑到必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目标环境,为此,提高创新评价因子的比重,突出创新的重要性,激励学生有实质性的创新工作。判断学生是否有创新并不是只看学生论文的题目,而是看学生在具体的毕业设计中是否有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颁发奖金和奖励证书。获奖学生将被推荐为学校优秀毕业生。 四、毕业设计教学创新实践的成果 (一)良好的选题机制激发了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近4年来,70%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理论结合实际工程的课题,其中来自纵向科研项目的课题占比逐年提高。富有经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占指导教师比例的60%~70%。这样的状况充分保证了课题质量。而大部分学生都按照本人的志愿选择了课题,或在相近课题之间进行调剂。科学合理的选题机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毕业设计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创新奖等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创新奖的设立和实施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获奖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会展用万能组合框架体系设计研究”、“上海某商办楼设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都分别在不同的层面上反映出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对于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通过毕业论文阶段的学习初步培养了他们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许多学生就此提前投入到硕士阶段研究课题的工作中。 (三)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取得进展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模式是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2008年到上海美建钢结构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设计的6名学生分别参加了不同的钢结构厂房设计项目,取得非常好的设计成绩,也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学生个人也获得了宝贵的实习经历,在随后的就业竞争中占到了先机。2008年本系派往新加坡当地企业——新加坡CPG设计公司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学生由于实习成绩优异,在毕业后直接被该公司录用。 (四)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本系毕业生在土木工程领域的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上广泛就业。许多用人单位在给本系的信息反馈中都反映,理论联系实际的毕业设计教育卓有成效,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工作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绩。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这次实习安排在毕业设计之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毕业设计贯通整个本科四年所有专业知识,将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点第一次完完整整的串联起来,第一次让我们最真实的体会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对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继续深造具有深远的影响。而这次实习过程中,建筑、结构、施工的老师还有现场技术负责人在全程中给予指导,带领我们从实际工程中去认识书本知识的现实存在。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设计当中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先进设计思想和经验。 这次实习期一共五天:结构和施工四天,建筑一天。 实习的工程项目有:重庆教委办公楼、重庆南坪四公里换乘枢纽、重庆后勤工程学院新校区、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和学院综合楼、重庆大学建筑馆 结构 一、结构选型 本次实习工程项目多为多层结构。对于多层结构而言,在重庆地区,采用框架结构既能满足受力需要,功能需要而且相对而言经济性好,因此结构形式多选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目前结构选型中常用的形式,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有机结合。框架结构易于形成较大的自由灵活的使用空间,以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剪力墙则可提供很大的抗侧刚度,以减少结构在风荷载或侧向地震作用下的侧向位移,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二、结构布置 1、平面布置 结构的平面布置是指在结构平面图上布置柱和墙的位置以及楼盖的传力方式。从抗震角度看,最主要的是使结构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相重合或者尽可能靠近,以减小结构的扭转反应。重庆地区主要的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因此建筑物是需要考虑抗震要求的。在这次实习中,所有的建筑平面都并不规整,不满足平面布置的要求。但是结构设计者通过灵活的设缝和柱网的布置,将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分割成多个规则的平面,从而使各个单独的分体系满足了抗震要求。 在抗震地区设缝应为防震缝,平面形状复杂时,用防震缝划分成较规则、简单的单元。但对高层结构宜尽可能不设缝。 2、竖向布置 竖向布置的要求是:结构沿竖向(铅直方向)应尽可能均匀且少变化,使结构的刚度沿竖向均匀。由于本次参观的工程项目都属于多层建筑,因此在竖向布置上的要求体现得并不多。 三、基础设计 任何建筑物都建在地层上,因此,建筑物的全部荷载都由它下面的地层来承担,受建筑物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设计等级、建筑布置和上部结构类型,充分考虑建筑场地和地基岩土条件,结合施工条件以及工期、造价等各方面的要求,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方案。 本次实习中各工程采用的基础形式,既有柱下独立基础(浅基础)又有桩基础(深基础)。以重庆市教委办公楼项目为例:该项目处于嘉陵江畔,地质条件复杂,同时地下水位较高,并根据综合评价,采用承台桩基础最为适宜。重庆南坪四公里换乘枢纽的一幢配套用房也采用了桩基础的形式。但与前者不同的是这里的桩直接与地基梁连在一起,取消了承台,二者类似柱与梁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础形式的选择和组合,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的。 四、柱网的布置 柱是框架结构的主要竖向受力构件,柱网的布置对整个建筑结构的功能和力学性能有这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优良的柱网布置能够方便施工,加快施工进度。 柱网布置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2、建筑平面布置的要求。 3、柱网布置要使结构受力合理。 4、方便施工。 五、承重框架的布置 柱网确定后,用梁把柱连起来,即形成框架结构。梁柱刚接构成双向梁柱抗测体系。一般情况下柱在两个方向均应有梁拉结,故应在房屋纵横向均应布置框架梁。因此,实际的框架结构是一个空间受力体系。但为计算简便起见,可把实际框架分成纵横两个方向的平面框架即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 横向框架--由建筑物短方向的梁柱组成。 纵向框架--由建筑物长方向的梁柱构成。 两向框架分别承受各自方向的水平荷载。对于楼面竖向荷载,可由横向框架承受,也可由纵向框架承受或纵、横向共同承受。根据楼面竖向荷载的传递路线,可将框架的承重体系分为三种: (1)横向框架承重体系:横向框架跨数往往较少,有利于增加横向房屋抗侧移刚度;纵向连系梁截面尺寸较小,有利于建筑的通风采光。 (2)纵向框架承重体系:适用于大空间房屋,净空高度较大,房屋布置灵活。 (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体系:各杆件受力较均匀,整体性能较好。 施工 大三暑期学校已经安排了我们进行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土木工程施工实习。在那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对施工现场的建筑机械设备,人员组织,施工方法,技术、质量和安全控制进行学习。而本次施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毕业设计当中的施工设计,因此,我们的实习重点是放在施工组织设计上的。 一、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工程开工后施工活动能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的保证。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配套投产,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投产先后顺序,都要服从施工组织总设计的规划和安排。安排各单位工程开竣工期限,满足配套投产; ②确定重点,保证进度; ③建设总进度一定要留有适当的余地; ④重视施工准备,有预见地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在工程开工的前头; ⑤选择有效的施工方法,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 ⑥充分利用正式工程,节省暂设工程的开支; ⑦施工总平面图的总体布置和施工组织总设计规划应协调一致、互为补充。 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施工条件设计(或称施工组织基本概况);2、施工组织总设计;3、各个建筑物等单位工程的施工设计 二、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是在确定工程施工目标工期基础上,根据相应完成的工程量,对各项施工过程的施工顺序、起止时间和施工工艺衔接关系以及所需的劳动力和各种技术物资的供应所优质的具体策划和统筹安排。编制一份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协调好施工时间和配置关系,是施工进度计划贯彻实施的首要条件。 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的基本要求 1、保证拟建施工项目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努力缩短施工工期。 2、保证施工的均衡性和连续性,尽量组织流水搭接、连线、均衡施工,减少现场工作面的停歇和窝工现象。 3、尽可能的节约施工费用,在合理范围内,尽量缩小施工现场各种临时设施的规模。 4、合理安排机械化施工,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生产效率。 5、合理组织施工,努力减少因组织安排不当等人为因素造成时间损失和资源浪费。 6、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三、施工平面布置 1、施工平面布置的意义 施工场地平面布置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指导现场文明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否则,施工场地布置不合理会造成施工秩序的混乱。一个项目的施工场地要容纳上百人上千上万的队伍进行施工,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难免会互相干扰,再加上施工场地布置得不明确或考虑不周到,施工过程中就有可能占用其他队伍的施工场地,影响其他队伍施工,就会产生纠纷。许多材料、机械需要存放,进行施工场地平面布置时如欠全面考虑,就可能出现存放位置占用了建筑物的设计位置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施工进度而增加施工成本。由于施工场地布置粗糙直接影响施工安全,并容易发生触电、失火、水淹等危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事故。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施工场地的布置。 2、施工平面布置的作用 1)确定生产要素的空间位置。 2)项目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互不干扰做到有秩序的进行施工。 3)可使施工所需各种资源及服务设施,相互间有效的组合和安全运行。 4)减少场内物、料的二次搬运费、降低施工成本。 5)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是现场平面管理的依据,现场调度指挥标准。 3、施工平面布置图 施工平面布置图是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建设区域平面布置的一种简明图解形式,用以表示在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现有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为施工服务的临时性的生产、行政和生活用房、机械设备、塔吊轨道、室内和露天仓库、道路(铁路)、给排水管线、电力和热力网及其他管线的相对平面位置。 建筑 我所要做的设计是三段式:建筑、结构、施工三个部分都要自己完成。其中建筑设计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平常了解到的也就是进行建筑造型和功能的划分。但是到底如何设计,如何进行划分,我是一点头绪都没有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建筑实习是在我校比较有特点的建筑馆进行的。这座建筑馆算是建筑系最原始最真实的一个教材,整个建筑融合了建筑设计的许多要点,当然在实习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它的缺点。所以它是我们进行建筑实习的最佳对象。 实习所了解到的要点如下: 一、入口设计 建筑物的入口既要满足客观的结构构成,又要产生主观性质的情感的美学意义,但是最重要的是满足功能要求。 比如建筑馆门口的大踏步设计。它具有以下功能: 1、人员集散地 2、解决高差 3、入口造势要求 二、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应根据初步确定的房屋平、剖面的内部空间组合关系作为设计基础。 1、应反映出建筑的性格,即建筑的使用性质 2、应反映内部空间及其组织情况 3、应反映自然条件和民族特点的不同 4、应反映基地环境和建筑规划的总体要求 三、中庭 中庭通常是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相连系的特有形式。 中庭也是一种交流空间,这里可作为集会、庆典、展示的场所,有着丰富建筑物功能的作用。 四、灰空间 灰空间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 按照我的理解,就像灰色是黑白的过渡色一样,“灰空间”就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由于它的存在,冲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而争取与户外空间取得更加广泛的联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情景交融。 五、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开端,对建筑物的整体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平面设计中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各功能用房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③各功能用房之间是否联系方便、相互影响较小。 ③建筑平面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 ④建筑设计是否经济合理。 ⑤建筑平面是否满足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⑥建筑形象是否有鲜明的个性。 各类民用建筑的平面主要由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和结构部分组成,其中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是平面设计所关注的重点。 总结 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本次实习使我加深了对结构概念的理解,从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角度去看待施工,第一次接触了建筑设计,了解到了一些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当中,了解到了许多有用的概念和理论。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知识掌握和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本次实习使我更加明确了设计的任务和过程。我将尽量把这次实习所得,灵活的运用到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当中去。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思考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符合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基于产学研模式分阶段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在创新课程教学设计、创新课程试验实践等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参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结合土木工程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实际,研究通过构建企业与高校产学研联合研究实习基地,创新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与考核方式,并推动土木工程本科毕业创新工作。该研究基于产学研机制探索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模式,为丰富和完善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设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逐渐扩大及其形式功能的日新月异则要求土木工程技术也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同时也要求高校土木工程专业[2]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最后的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综合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最终使学生符合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毕业设计[3,4]论文必须具有综合知识、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5]之间通过生产、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在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有机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与科研创新,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际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设计与参与生产实践的事业心和责任感[6],在更好地运用综合专业知识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1创新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模式 产学研有机结合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就是在毕业设计与研究论文中,实现毕业设计[7]、教学与土木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土木工程产学研项目中,结合科研创新与生产实践来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土木工程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有助于全面培养有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模式之中,可以优化开展实施产学研合作,有效建立健全当前土木工程教育中产学研结合教育课程评价[8]及调控机制,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教育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优化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 2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意义 利用产学研机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从工程实际与学术问题的联合创新出发,丰富与扩展课题的研究目标,将产学研科研或工程项目转化为创新型的实验项目、依据工程实际与实验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展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优化学生力学模型计算能力,培养技术学术交流,扩展学生思维,具有重要创新意义。基于产学研的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工作,能够优化提高土木工程产学研合作水平和效率,实现共赢,共同发展。创新模式,搭建土木工程产学研平台,优化服务,能够优化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合作,提高合作层次,有效实践产学研合作,提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发挥积极影响。而且,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其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使其与产学研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的实现措施 3.1完善产学研结合体系 密切协调土木工程教学与后期毕业设计间的联系,基于产学研创新模式,设置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最终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实习与设施打下基础,增强课程试验与毕业设计等与外部生产与科研创创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工程中与企业科技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工程毕业设计题目,使其能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提升学生参加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热情。 3.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基地实力 高校院系加强与地方科研生产合作,建立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基地,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升其实践指导实力,为毕业设计与论文提升工程实际的支撑,激发土木工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潜在能力。通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联合的课程教学实践与毕业设计,更深层次地让学生通过融入到土木工程设计实践中。 3.3提升选题水平 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必须要确保选题符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特点,切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保障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选题深度可为学生所接受,一方面避免选题简单重复的陈旧题目,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避免在毕业设计中选题过深、题目过大而脱离生产实际的情况,确保学生切实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3.4提高毕业设计指导质量 院系在毕业设计指导中,应细化到具体教学指导单位,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专业特点,制定适合创新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细则。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去创新思维,建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土木学生的工作、人际交流能力。 3.5协调毕业设计考核环节 建立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分阶段考核方法,首先对指导教师要求其书面陈述毕业设计课题来源、选题依据、设计论文内容、难以程度及工作量等情况,由院系讨论与考核设计选题。在此基础上,增加创新学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更加有积极性地投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激励教师培育基于产学研等的创新课程与毕业设计的实践,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节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 4产学研创新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探索 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依据江苏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逐步推行创新教学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技水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承担了大量的企业科技开发项目。土木工程学院在基于产学研的教学与毕业设计改革上,利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引入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践,开发了“企业文化、建筑工业化技术、施工安全管理、现代施工关键技术、建筑信息化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工程”等校企网络课程。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校企网络共享络课程,鼓励开展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对“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结构测试技术训练”等课程实施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为切实完成实践课程培养目标与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学院教师团队目前承担的产学研项目,紧密结合土木工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科技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目前承担“深大基坑开挖施工对工程桩的影响及其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产学研项目,旨在结合教学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同时,进行土木工程创新毕业设计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探索工作。在教学中,针对盐城多河地区特点,分析深大基坑开挖的设计、施工与环境影响特点,将工程难点问题引入课堂与试验及实习实践。对深大基坑开挖回弹引起的桩基承载形状变化等问题,在“桩基工程”课程的设计与施工检测等课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程试验与产学研课题研究试验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试验研究,为创新性毕业设计提供知识能力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根据学生情况并结合项目特点,毕业设计选题有“先锋岛三期多面临河深大基坑的设计与施工”“盐城多河地区的基坑支护形式与插入深度研究”“深大基坑开挖条件下的工程桩承载力计算”“深大基坑开挖坑底回弹与桩基承载计算与检测”“临河高层建筑深大地下室基础设计与施工方案”等,创新了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并推动了工程生产实践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等工作。 5结语 在土木工程教学、试验实践及毕业设计的各阶段,基于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改革教学方法与毕业设计选题及实施,促进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直接接触到工程实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可有效保证学生完成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为完成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作者:张飞 陈豆豆 李飞 刘照球 单位: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土木工程专业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当今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更加追求完善的工程建筑,这对大学高等教育中的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就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不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一项对学生要求很高的应用型专业。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群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担负在他们肩上,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在进行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可以结合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方面办学理念落后,缺少创新意识。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由于受到传统、陈旧、封闭式的办学理念影响,导致培养创新人才目标不够明确。第二,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导致教育、教学资金资源短缺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最终导致创新意识不够完善,创新能力低下。第三,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来说,由于受到传统办学理念和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材内容陈旧,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在多门学科中重复体现,反而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创新,很多教师都在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或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因此,也会影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师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很多教师都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刚从其他学校调过来的教师。这些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素养,但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例如,在教学中,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项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学生对于所学知识除了牢牢的掌握之外,还要通过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但是教师缺少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有效训练,因此,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教师在毕业设计中要抓住每个教学环节,例如方案设计、结构计算等。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做好有效调控,同时对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准备好解决措施。第二,指导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很多教师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学生一直采用牵着鼻子走的毕业设计指引教学方式,缺少现代指引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只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指引方式,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之中的各环节充满激情、激发兴趣,指导教师良好的指导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还能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指导模式落后,也会导致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和观念落后,很多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很难抽出一些时间来钻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学中的一些琐事居多,因此,没有时间钻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1.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指导教师采用的教学指引模式不够理想与完善,进而导致学生施工基本技能训练能力低下。即使有多数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对一些具体细致的工作不能及时进入角色。与此同时,很多学生自身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少,前期不够努力,到最后甚至抄袭,导致缺少所需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在毕业设计内容中,个别地方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有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分散,多以点状形态记忆,缺乏对工程问题的整体性认识。 2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途径 2.1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 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创新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并带动学生把毕业设计融入到科研项目中。毕业设计不像课堂教学,它可以巧妙地加入个人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思路灵活,思维开阔,不断创新,才能带动学生有更开阔的思路。 2.2培养学生时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在具体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在知识结构上,要注重拓宽知识面;在专业技能上,注意多种技能结合,提高人才适应性;在能力方面,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结合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敬业精神较强,具备土木工程设计、研究、施工、教育、工程管理、投资开发等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结语 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与发展,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已经得到了社会很多企业和人士的关注,因此,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回顾当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放眼未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响应新课改的需求并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由衷地希望在今后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教师和学生能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者:刘雅琦 唐晓春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独立学院毕业设计土木工程论文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1.师资配备不足 师资问题一直是独立学院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独立学院的人事制度与公办高校不同,教师实行聘任制,这导致了独立学院进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境地,教师数量一直没有显著的改善。独立学院的师生比例失调,很多独立学院越过了师生比1:18这个红线,明显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和人们对本专业的热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的增长达不到同步,导致了一名指导教师带很多毕业生的现象,指导时间上不能满足。并且,独立学院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很多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和对相关规范的熟悉,指导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疏漏。 2.类型单一,脱离实际 琴岛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多由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假想而来。虽然各指导教师给出的题目不同,但仅仅是设计时的建筑方案存在差别,在结构计算时基本上都采用选取一榀框架进行手算的模式,形式比较单一。同时由于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有限,加之工程量大小等因素的限制,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存在明显的差距,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缺乏工程意识训练,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3.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处在找工作的阶段,这使得他们对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充足。同时,学生对毕业设计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在懵懵懂懂中就开始了毕业设计工作,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问一步做一步,带有较大的盲从性。再者,一些学生对设计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等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对毕业设计马虎应付,及格万岁的思想在这一教学环节尤为突出。 4.基础不牢,概念模糊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在课程学习中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不牢,概念混淆,加之现在学生考前突击的做法,使得毕业设计前期需要花费较多的力气进行基本理论的熟悉,影响设计进度。再有,学生的制图功底普遍比较薄弱,所设计的施工图存在较多不符合标准与疏漏,内容表达不全面,影响最终质量。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自主将课程联系起来,对课程认识不深,导致他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缺乏整体思维,对学过的内容无法进行联系与拼接,需要老师的指点才能达到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对接。 5.资源不足 独立学院因为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图书积淀相对不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书、规范,而图书馆的专业存书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借阅的需要。同时,由于学院的计算机配置有限和经费有限,学生在电算部分往往借助于盗版软件,这使得最终的结果与正版软件计算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容易误导学生。 二、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迫切性 毕业设计作为学生毕业前的实践预演,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目前的独立学院而言,其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已经到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地步。具体表现在: 1.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 由于独立学院师资的特殊性,其毕业设计题目几年都没有实质的变化,并且题目多为虚拟,缺少实际工程的背景支持,能够设计的实际问题基本没有,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一直没有扩展。同时,琴岛学院的毕业设计一直遵循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求大求多求全,而实际进行过程中由于时间所限,绝大多数学生在施工组织设计这一部分都没有认真对待,导致这一部分流于形式化。这样,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就很难达到大纲的要求,同时还影响了其他环节的质量。 2.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设计大多是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与学生就业的时间重合。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尤其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社会及单位的认可程度尚不高,就业压力尤其大,这就导致了部分毕业生分身乏术,把本该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用来找工作,对毕业设计敷衍应对。同时,陈旧的毕业设计题目与类型也给了学生可乘之机,部分学生从网上下载或从往届学生那里拷来就交给老师,有学术剽窃之嫌。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不能单纯为了毕业而设计。如果不改革,势必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毕业生的质量,影响专业及学校声誉,严重的可能会影响专业生存。 三、适合琴岛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上述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论述,笔者在这里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对以后的毕业设计有所借鉴,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1.充分做好师资配备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大部分毕业生将会直接进入到生产一线,从事设计、施工、管理、造价等工作。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动手实践能力的强弱跟教师有着直接关系。做好师资配备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为指导教师的配备,其二为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1)指导教师配备。琴岛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历届的毕业设计工作中,指导教师绝大多数由土木工程系结构教研室的教师担任,极少数有外聘的情况。每位指导教师分配的学生人数较多,达不到良好的指导效果。针对生师比严重超负的现象,建议独立学院在指导教师选用时,可以充分发挥体制灵活的特点,从母体学校或者企业选聘经验丰富的教师、工程师来担任外聘教师,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能够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带来更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2)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名师出高徒,要让学生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得了讲台,下得了工地。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多为研究生毕业后选聘而来,这些教师很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际工程的锻炼。而毕业设计环节恰恰是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环节,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成为了独立学院师资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像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准备考试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更能学到很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2)促进青年教师的顶岗锻炼,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分批次有计划地派青年教师到校外企业中参加工程实践,接触实际工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4)督促青年教师积极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注意现行规范规程的更新与修订。通过充分的师资准备,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够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才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有更出色的能力表现,也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优化课程体系,做好知识贮备 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大多是依照母体学校设置的,理论必修课安排较多,实践课所占的比例偏少,而实践课中相当一部分跟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差较远。虽然在培养方案中有很多课程设计、实习、实验等诸多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数是点状记忆,而不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对土木工程较为完整的概念。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在课程讲授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结构观念,培养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在课程设计安排上,建议将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将各门课程设计的时间尽量相对连续,课程设计任务书尽量兼顾毕业设计,使学生通过相对连续的课程设计形成连贯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科学选题,类型多样 题目是毕业设计的关键,是完成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毕业设计的选题既要满足教学的要求,也要贴近实际,同时也要考虑到题目的多样性。要做到科学选题,类型多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贴合培养目标,反映专业特点。毕业设计的题目应紧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切实能起到综合性训练的作用。 (2)难度相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恰当的题目,既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不至于使学生太过紧张或松懈。 (3)贴近工程实际。毕业设计题目应面向工程、将社会需求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使学生提前接触实际工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4)设计题目多样化。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在进行题目设计的时候应避免单一的结构设计,而应该不拘一格,向多元化的道路发展,在结构形式上创新,在结构体系上创新,在设计内容上创新。 4.加强过程监控,合理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的过程一般包括准备、正式设计、答辩三个环节。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应该从每个环节入手,加强过程监控。 (1)毕业设计准备环节。在毕业设计开始前,一般都会有毕业实习,其目的是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实习的过程,是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的过程,学生能从识图开始,逐步接触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对毕业设计和未来的工作有个亲身感受,第一次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工程实际的飞跃。在该环节,教师应注意定期与学生联系,督促学生积极收集各种资料,为回校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正式设计阶段。在正式设计阶段,要求每个学生从全局出发,制定设计进度,作为后面设计过程中教师检查的依据。指导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问题的堆积。院系要成立毕业设计监控小组,不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教师的指导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跟进,提出整改意见,并把这些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尤其是有些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学校应该与单位签订管理协议,加强对学生设计进度的监督,并做好记录,以备查验。 (3)答辩环节。答辩主要是考查设计成果是否是个人成果,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专业素养,考查学生能否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在答辩过程中,教师应严肃认真,提问问题难度适中,学生回答完毕后应给予点评,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作者:胡锦秀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管理模式 一、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二、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三、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作者:陈昌禄 罗爱忠 方娟 单位:毕节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略谈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创新理念 一、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 由于师生比的关系,学生多,指导教师少,精力有限,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往往由指导教师拟定,缺乏足够多的工程实际背景,历年题目相似度较高,造成学生对设计任务缺乏新鲜感和产生脱离实际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高,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力不足,只求通过答辩,得过且过。此外,部分学生也要求参加拟就业单位的试用性质的实习,以更早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获得好的发展,并且事实上脱离了教师的指导,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找工作和报考公务员等事务不能专心完成毕业设计,这些都导致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在生产项目的高峰期、攻坚期,生产单位十分需要毕业生参加项目,求贤若渴;而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在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的帮带下往往能够迅速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技能,且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强度。项目有需要的生产单位和优秀的高年级实习学生之间相互存在用人与实习工作需求,具有潜在的合作可能,有部分生产单位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了到本单位实习学生的作用,有的单位更是要求签订了工作协议的毕业生提前到单位上班。因此,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对期望到生产单位参加实际项目工作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因势利导,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使毕业设计教学顺利进行和保障完成质量。 二、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 在做毕业设计的初期,学生需要了解毕业设计,收集、分析设计资料,还有学生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对以前做的课程及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复习与学习,无形中就压缩了毕业设计的总时间,分散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扩展、加深的精力。同时,无论是在课程设计还是毕业设计中,部分学生面对设计任务感到题目太大,无从下手,缺乏主动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基于学习的迁移理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始终围绕同一个工程案例展开,以此为学习、扩展和加深的立足点、出发点,得到连续、系统、整体的专业训练。例如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中,学生练习并掌握了某一类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在毕业设计中则要求学生对同一路段进行多种类型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即在相同的交通量、气候和土基等条件下,加深对沥青路面结构类型、材料类型和结构组合设计的认识。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联合开展期间,必须保证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见面次数,从选题到搜集资料,直至撰写、修改和定稿,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层层把关,引导学生统筹合理地安排时间,以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学生也必须严格按毕业设计的写作要求独立完成写作过程,尽可能减少和消除抄袭。 三、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 以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为例,在国家实施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科技兴交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行业背景下,实施和参与科技活动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强调本科办学目标定位要从教学研究型转向研究教学型,认为科学研究是保证教学内容始终反映文化、科技的最新成果,是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前沿的基本条件,也是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高校都大力提倡并要求教师要从事科研,强调要把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这无疑是有益的,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但高校的科研活动仅仅是以教师作为主体。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有的高校将这一计划作为学风建设的措施之一,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尽管该计划以学生为申报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项目的执行往往忽略了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须性和重要性,在根本上未摆脱教师讲授科研成果,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理论基础不够全面、可用于创新实验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 在创新实验中,往往由于学生没有专门的时间,只能挤占课余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学习和实验,而参加创新实验又要求学生已经学习了专业课程,另外,课程学习、课程设计、考研、找工作等又使得学生很难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因此难以保证创新实验的实施。对参加创新实验的学生,允许他们以创新实验项目的内容为基础申请做毕业论文,可以从时间和精力上保证创新实验项目的完成。如中山大学在第二课堂由科研课题组负责指导本科生的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3]与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相比,大学生创新实验、科技立项项目完成时间短、经费少,且本科生参加实验需熟悉和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较多内容,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应以理论研究为主,了解和参加实验过程为辅。同时为保证大学生能切实完成创新实验计划,在该计划项目的申报中宜要求申报人除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习外,还应选修一定的课程以夯实科研基础,如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学生应选修“水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如何参加和开展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公共选修课程。由于执行创新项目的主体是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对于这些科研道路上的新人,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该选择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学习科研方法为出发点的课题。 四、各改进对策的综合比较分析 显然,上述前两种毕业设计改进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一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能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等工作。因此,尽管上述改革方式可能使毕业生的培养方向差别化,毕业生可能具备不同类型的专业素养,但仍然是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对原部属院校等行业特色优势明显的高校,与生产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有利于保持和加强与行业内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好高校潜在教学资源,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形成教学特色。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可以直接接触生产实际,具有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优势,但往往易受生产项目内容和生产单位实际用人需要的限制,学生参加工作内容与毕业设计题目不一定一致,学校和生产单位联系沟通工作量大,且学校教师指导难度较大。 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有利于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发挥科研骨干的长项和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但存在学生培养训练周期短、教学工作量大、难度大的问题,适合教学科研团队或承担了科研项目的年轻教师开展该项工作。相比之下,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无论对师生还是高校而言都更易实施,在面临题型多样化选择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参加该类毕业设计,但它无法防范部分学生潜在的逃避、懒散应付毕业设计的倾向,尤其对学习成绩优异且喜爱探索性活动的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挑战性不足而难以挖掘其学习潜力。对三个改进对策还需进行如表1所示的综合比较分析,表1仅为初步分析,还应经实验后加入选题学生数量、实施后培养效果等的分析,并对各因素分配权重系数后计算综合得分。 五、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毕业设计采取题目多样化的策略,对如何毕业设计的参与者是更加广义上的“选题”。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督、导结合,实现以导为主提供了建议措施。 作者:姜旺恒 钱国平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新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模式 一、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在学校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毕业设计的题目大都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和试验等,学生通过结合自己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使自己的工程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相对独立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践教学课程。其它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是以专业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授学生本课程体系要求的系统知识,这种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方式进行。相反,毕业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已学知识来相对独立地完成所给的任务。可见,独立性是大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需要协调其它专业或学科,但土木工程专业仍然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工程之间千差万别,每个学生做不同工程的设计题目就体现了不同工程的差别。 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必须通过大学所学知识、专业实习实践、试验制作、资料收集整理、文献查阅等,对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土木工程专业创造性还体现在学生要面对各种不同工程条件和各种潜在的影响,来创造性地提出新方案,解决不同工程的实际问题。 二、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三、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四、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作者:陈昌禄 罗爱忠 方娟 单位:毕节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分析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现状与创新模式 一、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现状 1.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在这学期,找工作的学生忙于参加招聘会和面试,不能认真静心地做毕业设计;考研的学生在准备研究生面试和复试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忽视了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将四年所学知识综合化和整合化的唯一机会,在毕业设计时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着手,对最新的专业设计规范、专业标准图集、专业构造手册熟悉较少,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被动性设计表现明显,学生在设计中体会不到设计成就感,导致其重视程度、设计热情下降。 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问题 在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毕业设计环节的生师比过高,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0∶1。很多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这就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比如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指导教师必须精通这些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同时,教师要兼顾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很难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和监控到位,致使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设计进度严重滞后,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3.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在大学期间,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有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但这些课程和实践环节均局部独立,片面性较强,缺乏全局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多以点状形态记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大土木观,工程设计整体观模糊,这使得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既不能分析具体工程问题,又不能校核论证设计结果,只能照搬结构设计范例,依赖结构设计软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成果远远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些学生不能按照设计进度进行设计,毕业设计前期松松垮垮,而后期通宵作战,导致毕业设计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设计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计算书前后矛盾以及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自相矛盾的情况。 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命题,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确定毕业设计中实施团队指导的相关具体方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毕业团队指导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团队选择内容全面、结构体系丰富的课题,学生在设计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对土木工程多个专业方向知识均有汲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形成研讨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全体团队成员的素质得到发展,共同进步,这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多名教师共同指导,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2.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 指导教师团队组建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学缘结构、学科专长和年龄结构,教师之间学科交叉合理,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老中青教师搭配组合。团队负责人一般由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在选题、设计成果考核等重要环节以及学术方向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对团队教师起培养、指导、协调和组织作用。其他成员一般为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尤其要吸收青年教师加入团队,根据其学科专长与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指导团队既分工又合作,不同专业和方向的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根据进度和设计内容分阶段负责。在团队中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3.学生团队的构建 根据课题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毕业设计团队学生人数。学生团队组建应基于双向选择原则,教师要对团队的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做初步阐述,让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在组建学生团队时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进入团队。团队组建后,应选一名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协调组织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团队的研究进展、实验组织和人员协调工作。 三、深化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以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毕业设计选题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选题,根据学生团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情况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尽量避免“假题假做”,通过对比设计成果和现有工程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或者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整理成为既能满足毕业设计要求,又有一定科研性及学科前沿的综合性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注意给课题适当添加自由发挥空间,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提前安排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一方面将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吸引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提前接触科研项目,开拓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将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提前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展,增加了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指导教师详细介绍课题的工程背景、研究背景、具体内容和预期成果,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与要求收集资料,查阅参考文献,分析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思路和设想,完成科研实践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要及早介入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缩短学生毕业设计适应时间,减少起始阶段的盲目性。 3.加强团队管理 过程管理是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所有指导教师对毕业生的开题、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重点从以下几点做好过程管理:(1)团队指导教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实行值班制,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教师指导;团队负责人关注试验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总结。(2)制定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建立良好的师生信息传达和反馈渠道。(3)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教师不能选择硬性压制和忽略不问,而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积极创新来解决问题。(4)开设毕业设计讲堂。针对毕业设计中涉及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相应的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丰富毕业设计指导形式,提高毕业设计学习效果。(5)集体评图。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教师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图纸要求和统一评图标准,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很大程度上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4.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毕业生 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既解决了高校办学资源匮乏问题,又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人才。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毕业生,建立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工程师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团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校企节能减排材料研发中心和校企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以实际工程为设计课题,设计结果可以对比校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在联合指导过程中,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制定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校内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毕业设计成果,并对阶段性问题进行解答。 四、实践效果 经过三届毕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逐渐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创新团队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明显改观。通过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构建,毕业生整合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锻炼了科研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各专业和方向的教师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得以深化,加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团队指导模式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提高。 作者:陈春红 朱平华 封金财 单位: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
包装毕业论文:品牌包装设计毕业论文 品牌包装设计应从商标、图案、色彩、造型、材料等构成要素入手,在考虑商品特性的基础上,遵循品牌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保护商品、美化商品、方便使用等,使各项设计要素协调搭配,相得益彰,以取得最佳的包装设计方案。如果从营销的角度出发,品牌包装图案和色彩设计是突出商品个性的重要因素,个性化的品牌形象是最有效的促销手段。 (一)包装图案的设计 包装图案中的商品图片、文字和背景的配置,必须以吸引顾客注意为中心,直接推销品牌。包装图案对顾客的刺激较之品牌名称更具体、更强烈、更有说服力,并往往伴有即效性的购买行为。它的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形式与内容要表里如一,具体鲜明,一看包装即可知晓商品本身。 2.要充分展示商品。这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用形象逼真的彩色照片表现,真实地再现商品。这在食品包装中最为流行,如巧克力、糖果、食品罐头等,逼真的彩色照片将色、味、型表现得令人搀涎欲滴;二是直接展示商品本身。全透明包装、开天窗包装在食品、纺织品、轻工产品中是非常流行的。 3.要有具体详尽的文字说明。在包装图案上还要有关于产品的原料、配制、功效、使用和养护等的具体说明,必要时还应配上简洁的示意图。 4.要强调商品形象色。不只是透明包装或用彩色照片充分表现商品本身的固有色,而是更多地使用体现大类商品的形象色调,使消费者产生类似信号反映一样的认知反映,快速地凭色彩确知包装物的内容。例如万宝路烟盒上身采用暗红色,下身是纯白色,色彩搭配醒目、突出,使人联想到西部牛仔的阳刚之气。烟盒上方饰有烫金的菲利浦 #8226;莫里斯公司的标志:两匹骏马护卫着一顶金色王冠,再加上黑色的Marlboro商标,更使人觉得万宝路气度不凡。 5."石门家族"式的包装,要将其重点体现在包装的主要展销面。凡一家企业生产的或以同一品牌商标生产的商品,不管品种、规格、包装的大小、形状、包装的造型与图案设计,均采用同一格局,甚至同一个色调,给人以统一的印象,使顾客一望即知产品系何家品牌。 6.要注意功效设计。包装图案中的功效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保护性能设计,包括防潮、防霉、防蛀、防震、防漏、防碎、防挤压等。 ②方便性能设计,包括要方便商店陈列,销售;方便顾客携带、使用等。 ③推销性能设计,即无需销售人员的介绍或示范,顾客只凭包装画面文图的"自我介绍"就可以了解商品,从而决定购买。 包装图案的设计手法,则要求以其简单的线条、生动的个性人物、搭配合理的色彩等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苏格兰威士忌酒中的皇家礼炮21为例。该酒是经过21年精心酿制而成的,用蓝、红、绿三种颜色的宫庭御用精制瓷瓶盛装,瓶身上刻有持剑跨马的圆桌骑士形象,品牌商标图案上有两架礼炮,并配有苏格兰威士忌协会颁发的21年酒龄的鉴定证明,整个包装显得典雅、富贵。以至于有的人喝完酒后,将酒瓶细心地收藏起来。 包装图案设计禁忌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因而也就有他们自己喜爱和禁忌的图案,产品的包装只有适应这些,才有可能赢得当地市场的认可。包装图案设计禁忌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形禁忌几种。这里不多赘述。 (二)包装色彩设计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上,要使商品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品的视觉特征,更富有诱惑消费者的魅力,刺激和引导消费,以及增强人们对品牌的记忆,这都离不开色彩的设计与运用。 日本色彩学专家大智浩,曾对包装的色彩设计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色彩设计基础》一书中,曾对包装的色彩设计提出如下八点要求: 1.包装色彩能否在竞争商品中有清楚的识别性; 2.是否很好地象征着商品内容; 3.色彩是否与其他设计因素和谐统一,有效地表示商品的品质与份量; 4.是否为商品购买阶层所接受; 5.是否是较高的明视度,并能对文字有很好的衬托作用; 6.单个包装的效果与多个包装的叠放效果如何; 7.色彩在不同市场,不同陈列环境是否都充满活力; 8.商品的色彩是否不受色彩管理与印刷的限制,效果如一。 这些要求,在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的实践中无疑都是合乎实际的。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商品市场的细分化,对品牌包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细致起来。为了更准确地掌握不同种类商品包装色彩设计的不同要求,我们可以将生活消费品划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提出色彩设计的具体要求: 第一类,奢侈品。如化妆品中的高档香水、香皂以及女性用服饰品等;男性用如香烟、酒类、高级糖果、巧克力、异国情调名贵特产等。这种商品特别要求独特的个性,色彩设计需要具有特殊的气氛感和高价、名贵感。例如法国高档香水或化妆品,要有神秘的魅力,不可思议的气氛,显示出巴黎的浪漫情调。这类产品无论包装体型或色彩都应设计得优雅大方。再如,男人嗜好的威士忌,包装设计要有18世纪法国贵族生活的特殊气氛,香烟包装设计要求有一种贵族的气质感。健牌特(KENT)香烟的烟盒遍体为白色,一座白色的古城堡耸立在一片白色之中,再配以金光灿烂的"KENT"商标,会使人联想起古老的城堡里的贵族生活。骆驼牌(CAMEL)香烟盒的底色是淡黄色,暗喻广阔的沙漠。背景图案上的金字塔和棕桐树代表古老的东方,给人一种神秘的和原始的感觉。这类商品的包装都应给人一种高价名牌的感觉。国内的"茅台酒"、"五粮液"、"沪州老窖"、"中华烟"、"云烟"等极品包装,也在设计上开始向国际名牌看齐。 第二类,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例如罐头、饼干、调味品、咖啡、红茶等。这类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应具备两点特征:(1)引起消费者的食欲感;(2)要刻意突出产品形象,如矿泉水包装采用天蓝色,暗示凉爽和清纯,并用全透明的塑料瓶,充分显示产品的特征。目前国内这一类型的产品以广东的食品、饮料、矿泉水等较为成功。 第三类,大众化商品,如中低档化妆品、香皂、卫生防护用品等。这类商品定位于大众化市场,其包装色彩设计要求:(1)要显示出易于亲近的气氛感;(2)要表现出商品的优质感;(3)能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辨别出该品牌。 包装毕业论文:毕业生包装艺术之我见 本文作者:王策、胡爱荣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此,毕业生联系工作时都不会忘记给自己来一番包装。所谓包装是指用文字材料,表达能力,素质等物化后的无形材料,把毕业生打扮起来,通过物化表现人才的特性,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参加人才市场竞争。因此,如何艺术的包装自己,这是摆在毕业生面前的新课题。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文字材料包装 毕业生要搞好文字材料包装是求职成功的第一步。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搞好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工作总结,力求写出在学习、生活上的奋斗精神,反映出刻苦学习,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谈出设想,展示超前意识,并对自己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要填好自荐表,写好求职信。在写求职信时,应该有针对性,告诉用人单位你为什么要到该单位、该岗位工作,你有什么专业知识,有何特长,具备什么能力,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力求用词准确,条理清楚,并通过求职信吸引用人单位。展示你的研究成果,表现你的研究能力,通过文字材料包装,描绘出完整的自我。 二、注重择业心态包装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可行的,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包装,排除心理障碍: l、增强竞争意识,克服依赖心理。毕业生走向市场,“带来了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深刻变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优胜劣汰”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从上了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择业靠学校分配,转变到端“泥饭碗”的观念上来,增强择业的危机感,更新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选择单位少考虑企业的性质,要多看企业发展,少看眼前利益,一旦自己选准了方向,你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追求成功,不成功绝不罢休。树立知识经济观念,破除等靠思想,创造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 2、增强可信度,体现自己的真诚。首先,态度要诚恳。毕业生在与招聘者交谈时,不要心不在焉,在人才市场上往往有许多招聘单位同时登台,注意不要在与这家招聘者交谈时,眼睛却看着另一家。其次,表达要准确,少用“可能”、“大概”等词语,以免给他人造成一种不可靠的感觉。最后,内容要真实,对于自己的优点,不说过头话,对于缺点也要坦然相月二‘习O 3、表现风度,展示自己的气质。一方面要体现外在美,要克服不修边幅的不良习惯。要展示内在气质。言语是一个人内在气质涵养的外在体现。毕业生要注意用自己的魅力,展示自己。在被婉言谢绝时,要道声“谢谢”,在遭到直言拒绝时,不要出言不逊,在可能录用时,也不要欣喜若狂。 4、保持热度,表现热情。毕业生要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情感,精神饱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豁达大度的形象,笑对学习,笑对生活,笑对选择,以良好的心态参加市场竞争。 三、塑造自我,搞好形象包装 形象通常上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塑造自我时要坚持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统一的原则,搞好形象设计。 1、毕业生要做到内在美。内在美是人类的核心,是塑造自我美的精神支柱,它体现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言论行为之中。首先,要端正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牢固地树立“敬业”、“创业精神”,有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准备,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终身。其次,毕业生在择业时对自己的志向及个人综合素质来个准确的定位,适当降低心理期望值,扩大就业范围,增加选择余地。最后,离校前不忘充电,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冲刺,尽一切努力,充实自己,争做全面发展的人才。 2、大学生要做到外在美。外在美指人体的服饰、言行之美。同时它也是内在美的表现。因此,毕业生在准备面试前,必须事先整理你的思想,认清你的能力,而且还要多花一些时间去思考如何包装自己,才能给用人单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首先,向军人学习,矫正自己行、站、坐姿势。走路要轻、灵巧;坐要稳重、端正、大方、自然、舒适。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在你的身上处处体现着青春活力。其次,搞好服装包装。服装是文化的表征,是思想的形象。服装打扮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而且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遵循可体,人时,人俗的审美原则来穿衣服,戴帽子。最后,注重语言包装。语言是心灵的泉水,从中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大学生要做到“五讲四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经常使用礼貌语言,不讲粗话、脏话,不恶语伤人,待人热情坦诚。在与人交谈时,应注意发现别人感兴趣的话题,不要太多谈自己,同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言论,尤其注意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与人相处,不卑不亢,注意小节,不要因小失大。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树立良好形象奠定基础。 四、树立素质意识,实行素质包装。 毕业生包装是权益之计,而真正的素质包装贯穿于大学生活的整体过程之中,在德育,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健康人格上,讲素质,提高素质,努力创造培养和提高素质的氛围,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包装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首先,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认真的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政治,讲团结,识大体,顾大局,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决心。第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科学方法,开发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加强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从而使自己形成创新意识,不断进取的精神,使自己的潜能尽可能地变为现实能力。第三,培养自己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技能,按照会通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科研,懂管理等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把自己人培养成为懂业务,会管理,复合型人才。第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明确历史任务,选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给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第五,发挥优势,培养特长、兴趣和个人能力,进行自我设计。从而使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掘,把自己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接受社会挑选。 包装毕业论文:小议包装毕业设计的评估问题 一、毕业设计选题中难度系数与评价 所谓难度系数是指完成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评价事情完成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毕业设计的难度系数特指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对包装选材、内部结构、外部造型、装潢设计等环节,在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出的程度,以及所需能力范围的大小予以综合评定之后的总数值③。如前沿性的选题或者实际应用类的选题,其难度系数往往大于一般的传统选题或虚拟选题。因为前瞻性选题在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而实际类选题对选材、成本计算、工艺等环节的要求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包装设计中还有几个环节的完成与实现是比较难的,如以容器创造性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开启方式设计、原创性符号为主导的装潢设计等。这些难度系数较大的设计选题,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其虽然从事设计教育,却没有设计实践的具体经历,一定程度上对选题设计难度系数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导致在指导与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出现误导,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仅追求作品的展示效果,忽略了设计的过程与设计的难度。很多学生在这种误导下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追求外表,忽略本质,尽力避免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环节,进而大大降低了设计的难度系数。在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评分中,就出现了上述情况,试举两例进行说明:其一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瓷器包装设计,其二是盗用他人设计元素的儿童文具用品包装设计。这两组包装作品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具有华丽的外表,整体性强,数量多,初看都可列为优秀设计作品。然而,仔细查看,这组瓷器包装的内部却未见一个内结构。而另外一组文具包装,其装潢元素和品牌字体都是套用现有元素,没有设计者的原创成分。作为本科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所要检验能力包括整体策划能力、装潢设计创新能力、结构造型设计创新能力等,如瓷器之类的包装设计,它的内包装结构比外包装造型更重要,难度系数也更大,而该学生的包装只完成了该套设计任务的难度系数最小的装潢设计部分,未能把握设计的核心内容。而这组文具包装即为商业设计中所谓的“模版设计”,以套用别人现成的元素进行半模版设计,属于一种低水平的粘贴与版式设计,不能称为真正的包装设计。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设计难度与设计含量。以上两组作品,如果仅看作品的外表,忽略本质,抛开难度系数,其评价结果将完全不同,后果可想而知。 二、毕业设计中“劳动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之辨析 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每个班级的毕业展示作品数量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规定,甚至有超过了20多倍的。仅从表面现象上看这毋庸置疑是件好事,但细细看来这些设计作品很多都是对形式相同的包装进行多个复制,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难道学生真的在水平与做事态度上提高了这么多?一些学生根据往届学长的毕业设计经验,认为数量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当然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把每一个包装都设计得兼具功能性与创新性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只是追求数量上的简单复制,那就违背了设计的初衷。他们误解了所谓“工作量”中的两个概念——“设计工作量”与“劳动工作量”。并不是作品数量越多,就表明在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越大。如果把同样的盒子进行机械的复制,那只能代表其劳动工作量大。这种盲目追求劳动工作量的做法与包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我们不是培养绘图员与设计员,而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设计师。设计工作量其实是一种在设计过程中耗费的工作量或者说是设计含量,即在完成一套设计的各个环节所花费的设计时间、心思与精力。设计工作量的评定可以在整套设计过程符合包装设计程序前提下,用设计作品中的设计点的数量以及每个设计点的含金量来合计而得。在此定义之下,很多学生的设计便显得“华而不实”。他们往往追求作品的外表华丽却忽视了包装本质,甚至为了达到设计效果,“不择手段”颠倒设计程序,“为做包装去设计包装”。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先寻找好听的品牌名称、现成的元素、好的包装结构,然后根据结构与装饰来搭配相应的内装物,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包装设计的一般步骤——根据产品或商品的基本特征去设计包装。这样的设计在设计工作量上必然远远小于正常设计的设计工作量。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设计,其设计工作量也有可能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把关。以上是笔者在近年来的毕业设计指导中发现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的一些个人看法。希望本文能够对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选题与设计,以及指导包装设计的毕业设计导师合理地甄别出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为一名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笔者建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多引入一些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者一些前沿性的创新课题,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原创性的作品,做到仔细鉴别,准确评判,以起到正确引导学生设计方向的作用。 作者:柯胜海 包装毕业论文:探究职高包装毕业考核的方法 包装专业的某一设计任务为完成某一品牌的产品包装装潢设计,毕业设计仅体现为作品数量的增加,但形式与课程作业基本相同,此类总结式的考核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系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但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自己在整个包装设计过程中的认识思考能力有所减少,毕业设计应该是对整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体现。 一、技能鉴定的考核模式 高职毕业考核的标准应该是技能+理论+价值观的总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认证,还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和总的看法,这就包括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所以简单地以技能鉴定作为高职毕业考核的方式也是不符合教育的持续发展规律的。[2]可以看出,以上三种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目的,但都有其片面性,都不能全面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宗旨,因而,必须找到一种适合高职毕业生的考核模式。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高职毕业考核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的最终环节上采用多层次、多元化地教学考核模式为社会和企业输出“合格产品”。 二、高职包装专业毕业考核的多元化模式改革 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毕业环节的考核对学生的就业意义重大。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笔者所在教研室确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面向包装技术与包装设计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包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造型设计)能力和包装印刷设备操作能力,能适应包装设计行业与包装印刷行业的工作岗位和能在包装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与生产现场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必须采用符合笔者所在学校高职包装专业特色的毕业考核模式,将考核学生的理论探索与写作技能的毕业论文形式进行改革,使毕业考核的导向由学术性转变为应用性、实践型,重视学生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主要从毕业考核的内容、形式和工作过程等方面来开展多元化的毕业考核教学工作。毕业设计的考核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实际,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也应该注意毕业考核形式的深度、广度、难度、期限,应在毕业设计中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及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不同岗位群(电脑艺术设计、包装印刷、印后加工、包装辅助设计、包装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可以从常规型设计+报告型、工程实践型、创新创业设计型、工程项目管理型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类型入手。 (一)毕业设计+设计报告型 该类选题一般占毕业设计的50%左右,主要是“假题真做”的方式进行,一般课题形式主要为包装装潢设计、包装系列广告设计等。即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和视觉原理,通过绘画、摄影、图案、文字和色彩等借助计算机进行平面的外观设计,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这类题目是毕设计学生选择的热点题目。此类课题广泛、取材容易,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给的方向和题材,或学生自选题材,一般为每人一题,食品、医药、化工等各类行业都可以成为创作的题材,此类包装装潢设计容易出彩、系列感强,在视觉展示上冲击力强。[3]在毕业设计开始之时就让学生根据兴趣点进行设计并且完成设计报告书的撰写,此类“实践作品+设计报告”相结合的形式,使得学生能够把实践放到重要的位置,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设计报告不像传统论文要求那么高,容易完成;其次,设计报告是对自己完成作品的阐释,学生有话可说,有能力完成;再次,设计报告有很强的针对性,杜绝了学生抄袭的现象。 (二)工程实践型 该类型的毕业设计为实际型课题,一般占毕业设计的30%左右,这类毕业设计特别适合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或正在联系接收单位的学生,学生可以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学生第九学期进入实习单位后,可以根据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设计需要进行设计,此类方式既能得到校内指导老师的指导,亦能在实习岗位上与实习单位的前辈交流学习,既为企业解决问题、又能最终完成毕业设计,可谓一举两得。学生这类课题的毕业设计考核能为今后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江苏省包装业发达,且江苏省新闻出版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与多家企业确定人才培养合作意向,建立了多元化的实践基地,因而,学生到企业实习较容易碰到工程时间类课题,例如,学生实习所在企业需要的纸箱机构CAD设计即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学习过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因此,在实习单位进行该课题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创新创业设计型 该类毕业设计为创新型课题,一般在高职包装专业中占毕业设计的10%左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用在包装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应用较快,包装技术与设计的应用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突破。拿包装材料来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更强调内包装材料的实用性、环保性和外包转的艺术性,任何材料的结合和使用都应该符合包装印刷技术的规范性、包装运输的适用性。此类课题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和创新团队等团队活动来实施创新创业类的毕业设计任务。包装专业一般为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运输设计、包装机械典型部件的设计创新等,对学生的专业要求相对更高,需要试验室设备等资源,既考查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又考查学生结构参数、运动参数的选择与确定的计算、分析能力,难度较其他考核形式增加,但这类毕业设计的创意型作品形式往往能带给人们对包装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即有专业的表现,又有综合材料的运用。创新型设计往往是由小组合作完成,指导老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和全过程指导,从毕业设计的专业考查、市场调研、课题选定、设计方案的深化、造型设计等进行制作,最后形成成品和一本图文并茂的设计报告书,创新性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指导模式涉及的师生人数多,必须加强管理与监督。 (四)工程项目管理型 工程项目管理型毕业设计一般在高职包装专业中占毕业设计的10%左右。根据包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必须里了解包装的流通设计与销售设计等,学生实习时从事的包装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包装工艺设计与业务经营等岗位,这一类的毕业设计也必须结合实际的项目来完成,可以是包装的运输流通设计工程或产品包装销售策划预案等。[4]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倡导体系的开放性、重视形式的多元性、强调模式的可操作性。毕业设计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监控,建立毕业设计奖励机制和完善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综上所述,毕业设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规范性以及创造性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多元化模式应结合自身院校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而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与专业为依托、以岗位要求为目标、因岗施教、因材施教为原则,不断地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相信高职院校毕业考核的多元化模式一定能实现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 作者:周凤玲 包装毕业论文: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思考 1毕业设计环节的具体内容 不同高校毕业设计时长不同,通常为期半年左右。根据包装设计专业的特点,毕业设计时长为24周,包括设计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构思、设计定位、设计定稿、设计说明、毕业答辩、设计作品展览等环节[1]。毕业设计选题是否合适,是毕业设计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毕业设计选题包括实际选题和虚拟选题,笔者建议选择虚拟新颖的课题,赋予学生更大的想象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陈旧的实际性课题在设计上已达到成熟完美阶段,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竭尽全能仍难以超越。选题确定后,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调研,根据选题对相关同类产品的竞争情况、目标消费者基本情况以及包装装潢设计、包装材料等内容进行考察。在市场调研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进行设计方案的构思与制作。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方案草图来促进思路的不断延伸和拓展,派生出新的思路和方案,进而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最后,要求学生运用矢量软件Illustrator、CorelDraw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设计制作,从图形、字体、色彩、形式上来表达设计主题,最终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和设计作品展览[2]。 2当前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创作实际时间难以掌控。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时长为24周左右,前期阶段由于学生外出实习、就业、考研等各种原因,很难如期完成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束缚,就业期望高、看重工作城市环境、全力以赴考研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并有下降的趋势。另外,学生对毕业设计前期的选题、调研不重视,后期赶时间赶进度,整个教学环节自由度大、开放性强、持续时间长,教师难以掌控学生的创作实际时间,严重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2.2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单一,设计同质化现象普遍。大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包装设计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和专业课要求基本一致,仅要求系列化设计作品数量增加,忽略了专业知识、设计实践的升华。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集实践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环节,其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设计兴趣和激情,设计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少之又少,普遍存在选题不够新颖、内容同质化、设计形式过时等问题。2.3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设计展价值难以体现。包装设计专业操作性强,实践难度大,每年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能够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的少之又少,其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问题严重,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设计过程两个方面。设计前期,学生对选题有很多想法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课题,亦或课题合适却没有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3]。设计过程中,学生态度不够严谨,对资料收集、调研分析不够,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设计作品缺少内容,无法投入到实践中去。由此可见,学生在毕业创作过程中仅有好的创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实际选题需要具备付诸实践的可行性。毕业设计展是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平台,而多数高校因为多方面原因毕业设计展的价值难以体现。第一,毕业设计展览过程中,学生缺乏设计作品展览方式和展览空间上的专业指导,展厅布置凌乱无特色,没有专业的统筹规划。第二,受资源和场地的限制,毕业设计展览时间有限,通常为两三天,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对外交流受阻,观展人群不多且单一。第三,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展览形式是典型的封闭式,与企业、设计市场没有沟通和合作,相关设计信息无法及时互换,最终导致企业不了解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师生也不清楚市场的人才需求和设计导向。 3毕业设计教学思考 3.1建立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教研室或评审小组、答辩小组、学院工作小组4部分综合评定,评价体系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设计说明、答辩、设计展览5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的公平性,而且兼顾了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从严治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并针对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激励,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3.2毕业设计与包装设计大赛联合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关键将国内知名包装设计大赛科学合理地引入毕业设计教学中,指导教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战型实践展开毕业设计教学,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学生以实际项目为设计选题,提高其设计创作的积极性,使设计从创作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有所创新。毕业设计与包装设计大赛的结合,使其有的放矢,提高针对实效性,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认可或被采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促进教学价值和创意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最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3.3优化指导教师团队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举措。3.3.1采用教师工作室制方式。所谓教师工作室制方式,是指由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负责人,由多名初中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要成员,整合重组师资力量,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教学。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双向选择,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教学拟定设计选题,学生也可根据自身优势和能力选择课题。同时,学生能够得到多名教师的指导,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不足,促使教师对选题方向和设计制作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整体把握[4]。3.3.2发挥退休教师优势,培训青年教师退休教师。有专业业务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等优势,返聘退休教师并以退休教师带青年教师形式指导毕业设计教学。与此同时,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并要求每学期带学生到企业锻炼实践,这样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修养和教学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3.3.3邀请知名专业人士参与和监督。邀请包装设计专业领域具备实践经验的知名设计专家,或者其他高校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和答辩工作,将其设计特色、设计技巧与方法、评价体系等贯穿于整个设计教学过程中,增进了各高校之间在专业学术上的交流与学习,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设计视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实战经验,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举措。3.4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推进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途径。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积极提倡艺术与工艺融合、不同专业横向参与的教学理念,理性与感性共存,采用灵活多变、个性创新的教学方法,既可巩固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又可促使学生掌握新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经验,是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性的体现;既可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展现学生独特的设计创意,是教学实践价值的体现。同时,积极利用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领悟,从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毕业设计,灵活安排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最终推进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4结语 包装设计专业与市场需求趋势的发展密切相关,毕业设计作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学生专业水准和高校专业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尺,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多元化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应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全方位多角度积极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拓展教学思路,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陈丽莉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包装毕业论文:关于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及评价的几个问题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着眼于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探讨了选题与最终作品展示的矛盾、选题中难度系数及评价、对“劳动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的准确认识等内容,认为要强化对毕业设计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鼓励引入实际类选题或前沿性的创新选题,倡导原创性的设计作品,以正确引导学生从事设计创作。 【关键词】包装设计 设计教育 评价标准 毕业设计 毕业选题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设计过程及作品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引导学生的设计动向,还能把握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决定该专业办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①。影响毕业设计评价标准的因素包括选题、最终展示效果、创新性、完成情况、作品的价值等。从各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作品,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设计教学的实践来看,对毕业设计予以评价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选题。因为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反映设计者对该领域设计现状的了解情况,还能检验设计者对设计前沿动态的熟知程度和对设计未来发展的研判精神。选题作为影响评价标准的重要因素,其价值体现在选题本身的创新性与价值以及选题的含金量与题目对最终作品展示效果的影响因子上。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中有关选题与评价方面的几个问题,结合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中所显现出的诸多不足,深入分析其原因,力图探求一种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明晰毕业选题及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核心问题。 一、选题和最终作品展示的矛盾性问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最终展示效果。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导致其最终作品展示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选题和最终作品展示的矛盾性问题。在选题环节中,学生因对包装设计本质理解不够透彻,只对包装装潢部分进行思考,而缺少对包装造型结构设计的考虑,由此致使最终作品展示效果的整体弱化。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其中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包装结构合理,但是整体形式呆板;另外一种情况是包装展示效果多样化,但是包装个体的设计合理性被忽略。 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最后评分中就出现了几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评委对毕业设计进行评分之后,很多学生对分数存有疑问。其中一位学生的作品是扇子的包装,其包装从艺术角度来看,在班级中算是比较优秀的。她的作品以古典四大美女的图形元素进行创作,给人唯美之感。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该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设计过程中也非常用心,她所设计的大扇形礼盒制作精美、工艺复杂。因此,在其他学生看来她的设计很有可能被评为优秀,但是,最后该学生作品却险些被评为不及格,这是为何?根本原因在于她所设计的扇形包装盒在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她的作品由不同尺寸的盒型来构成系列,包括两种:一种为长方体的盒型,另一种为便于扇子展开之后盛装而设计的扇形盒。初看这种扇形盒的不规则形态,突破了多个长方体盒型的单一形式,在美学中似乎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法。但当我们从包装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不合理之处就尤为明显。众所周知,包装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护产品,任何其他的功能都是建立在保护功能的基础之上②。纸质折扇本身就是一种易损坏品,所以,对其包装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保护扇子的扇面,具体而言,一方面避免外界对其进行损坏,另一方面避免扇面在空气中因氧化、受潮等而变色、变形。然而,该学生将扇子展开之后再进行包装,这种做法使扇面更容易受到破坏,显然是违背了包装设计的本体功能要求。作为包装专业的学生,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即使她的作品在艺术感的表达方面表现突出,也仍不能说它是一个合格的包装。 通过答辩环节的了解,笔者得知,该学生在设计时也意识到了扇形盒结构的不合理,但是为了作品的最终效果,仍舍本逐末加入了此款扇形礼盒。在她看来,如果把扇子闭合之后予以包装的话,包装形式便只有单一的长条形盒,展示效果将十分单调,因此,为了从形式上打破单调的展示效果,她才补充设计了这样一款违背包装常理的包装盒。毕业设计作品中,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很多学生为了使作品达到一个良好的最终展示效果,而在设计的后期以牺牲包装设计的本质功能为代价,来弥补作品在设计形式上的不足。溯其根源还是在于他们在选题时,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整体规划,从而导致了设计选题与作品最终展示效果的矛盾性问题。 二、毕业设计选题中难度系数与评价 选题的好坏与否固然是影响毕业作品最终展示效果的首要因素,但评价毕业设计作品的优劣还关涉到选题的难度系数。所谓难度系数是指完成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评价事情完成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毕业设计的难度系数特指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对包装选材、内部结构、外部造型、装潢设计等环节,在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出的程度,以及所需能力范围的大小予以综合评定之后的总数值③。如前沿性的选题或者实际应用类的选题,其难度系数往往大于一般的传统选题或虚拟选题。因为前瞻性选题在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而实际类选题对选材、成本计算、工艺等环节的要求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包装设计中还有几个环节的完成与实现是比较难的,如以容器创造性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开启方式设计、原创性符号为主导的装潢设计等。 这些难度系数较大的设计选题,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其虽然从事设计教育,却没有设计实践的具体经历,一定程度上对选题设计难度系数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导致在指导与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出现误导,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仅追求作品的展示效果,忽略了设计的过程与设计的难度。很多学生在这种误导下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追求外表,忽略本质,尽力避免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环节,进而大大降低了设计的难度系数。 在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评分中,就出现了上述情况,试举两例进行说明:其一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瓷器包装设计,其二是盗用他人设计元素的儿童文具用品包装设计。这两组包装作品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具有华丽的外表,整体性强,数量多,初看都可列为优秀设计作品。然而,仔细查看,这组瓷器包装的内部却未见一个内结构。而另外一组文具包装,其装潢元素和品牌字体都是套用现有元素,没有设计者的原创成分。作为本科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所要检验能力包括整体策划能力、装潢设计创新能力、结构造型设计创新能力等,如瓷器之类的包装设计,它的内包装结构比外包装造型更重要,难度系数也更大,而该学生的包装只完成了该套设计任务的难度系数最小的装潢设计部分,未能把握设计的核心内容。而这组文具包装即为商业设计中所谓的“模版设计”,以套用别人现成的元素进行半模版设计,属于一种低水平的粘贴与版式设计,不能称为真正的包装设计。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设计难度与设计含量。以上两组作品,如果仅看作品的外表,忽略本质,抛开难度系数,其评价结果将完全不同,后果可想而知。 三、 毕业设计中“劳动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之辨析 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与毕业设计最终的答辩教师,笔者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测评时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以量取胜”——求其量而不求其质。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每个班级的毕业展示作品数量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规定,甚至有超过了20多倍的。仅从表面现象上看这毋庸置疑是件好事,但细细看来这些设计作品很多都是对形式相同的包装进行多个复制,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难道学生真的在水平与做事态度上提高了这么多?一些学生根据往届学长的毕业设计经验,认为数量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当然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把每一个包装都设计得兼具功能性与创新性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只是追求数量上的简单复制,那就违背了设计的初衷。他们误解了所谓“工作量”中的两个概念——“设计工作量”与“劳动工作量”。并不是作品数量越多,就表明在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越大。如果把同样的盒子进行机械的复制,那只能代表其劳动工作量大。这种盲目追求劳动工作量的做法与包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我们不是培养绘图员与设计员,而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设计师。 设计工作量其实是一种在设计过程中耗费的工作量或者说是设计含量,即在完成一套设计的各个环节所花费的设计时间、心思与精力。设计工作量的评定可以在整套设计过程符合包装设计程序前提下,用设计作品中的设计点的数量以及每个设计点的含金量来合计而得。 在此定义之下,很多学生的设计便显得“华而不实”。他们往往追求作品的外表华丽却忽视了包装本质,甚至为了达到设计效果,“不择手段”颠倒设计程序,“为做包装去设计包装”。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先寻找好听的品牌名称、现成的元素、好的包装结构,然后根据结构与装饰来搭配相应的内装物,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包装设计的一般步骤——根据产品或商品的基本特征去设计包装。这样的设计在设计工作量上必然远远小于正常设计的设计工作量。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设计,其设计工作量也有可能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把关。 以上是笔者在近年来的毕业设计指导中发现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的一些个人看法。希望本文能够对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选题与设计,以及指导包装设计的毕业设计导师合理地甄别出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为一名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笔者建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多引入一些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者一些前沿性的创新课题,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原创性的作品,做到仔细鉴别,准确评判,以起到正确引导学生设计方向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毕业论文:把毕业册包装成个性图书 网上的纪念册模板不少,但风格雷同,使用时还需要进一步修改,为何不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呢?图书效果是同学们喜欢的风格,既知性、简洁、时尚又不失个性。我的整个毕业册从封面、封底和字体设计看上去像一本图书,内页的文字部分做成书卷味的卷边效果,增加了怀旧的效果。 封面、封底的制作 1.在Photoshop中新建一黑底文件,尺寸自定。新建一透明层,用选框工具拉出一长方体的选区,填充淡黄色。打开“菜单滤镜杂色添加杂色”,增加纸张的质感。按下快捷键Ctrl+T即可找到中点位置,再用矩形选框工具拉出书脊的选区,用渐变在书脊选区里从左到右拉出深黄道浅黄的渐变颜色(图1)。 2.在封面的上部输入文字“青春”,这两个字我做成有个性味道的涂鸦效果。这种效果做法有多种,这里介绍的是用画笔直接涂鸦。用方正毡笔黑简体输入“青春”两个字,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文字层,即可得到文字的选区。新建一透明层,用深黄色描边选区,宽度为2个像素(图2)。 3.按快捷键Ctrl+D删除选区,或者保存在通道里。新建一层,用一个像素的铅笔工具在文字上面斜线随意涂鸦(图3)。 4.调出文字选区,然后点击图层面板下面的“添加图层蒙版”图标,为涂鸦层添加蒙版。用白色画笔涂抹文字边缘,使斜线边缘参差不齐,显得更随意些,这样文字的涂鸦效果就做好了(图4)。 5.在“青春”的右边添加两个文字“飞扬”,用方正粗倩体。把照片拉进来,调整好大小位置,并把图层混合模式设置成“正片叠底”。给该图层加个蒙版,从上到下拉个渐变效果,这样就能更好地与背景相融合。 6.把枫叶素材拉进来,把枫叶勾出来放在合适的位置,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正片叠底”,这样跟背景色彩比较融合些。在封面的下部和书脊处分别添加文字“毕业纪念册”,封面就基本制作完毕(图5)。 7.把另一个枫叶素材拉到左边的封底处,调整好大小、位置,图层混合模式为“正片叠底”,不透明度降低为50%左右。为该图层添加蒙版。设置前景色为黑色、背景色为白色,从右下向左上方对角线方向拉个渐变蒙版,这样就做好了封底的背景图案。 8.把其他两张照片拖进来,对原照进行常规调整并增加白边,以便在画面中体现照片的效果。把处理好的两张原照调小尺寸,并采用叠加放置在画面中合适的位置,图层不透明度都降低为50%,图层混合模式都设置为“正片叠底”。在下部添加两行白色小字——“青春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定格人生花样年华”,既起了点缀的效果,也是对主题的诠释。最后添加前面用到的两片枫叶点缀一下,这样封面、封底的效果就全部制作完毕(图6~图7)。 扉页的制作 1.纸张的制作和封面、封底的制作是一样的,用墨水滴溅类的笔刷做出斑驳的效果,再用路径描边或线条笔刷添加些小饰品。用矩形选框工具做出放置照片的选区,填充红褐色。用路径工具做出添加文字说明的区域,可以有些小变化,比如搞个卷边的效果增加趣味,最后输入所需的文字。 2.再把其他合影拉进来,常规调整并添加白边效果,把两张照片错开放置,显得更自然随意些,这样扉页也制作完毕(图8)。 因篇幅所限,更多的图片请访问浏览、下载。 包装毕业论文:开一家大学毕业生形象包装设计店等 一、市场前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目前我国下岗职工日益增多。大学毕业生多如牛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作为只有一纸文凭而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要在如此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打败竞争对手而谋取一份理想职业实属不易。因此,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前考虑把自己精心的包装一下以增强与对手的竞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办一家大学毕业生形象包装设计店。为大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求职形象最适合大学毕业生最迫切的需要。 二、包装内窖: 一是仪态包装,主要是指对美容和发型的设计。要根据毕业生的性别、年龄和打算去应聘的职业性质设计出相应的仪态,设计要显示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特征。 二是衣着包装。衣着包装是一种形象策划。而不是出售服装。这种设计,男士西装革履表现潇洒、稳重、有风度。女士穿裙子则显示美丽、大方、有气质。服装设计的大小、款式、颜色等都要具体的人具体分析。 三是自荐材料设计。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对应试者面试之外,最主要的是从毕业生的推荐材料中来了解其人。因此,能设计出一份精美而充实的自荐材料是大学生迈出成功就业的第一步。自荐材料设计包括对材料的封面、目录、求职信、个人简历、课程设置与专业介绍等的设计打印,也包括对各种证件、证书和发表的文章等原件的复印。毕业生只需花费100元左右。把原件交给设计员,设计员将会非常熟练地为你设计出一份非常精美的自荐材料。 三、经营准鲁: 选址宜设在大学校园内、两所及多所高校结合部或人才市场中心附近。从业人员只需懂得电脑,会理发美容和有一定的服装欣赏水平。经营场所需3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内设一台电脑、打印机和复印机。一部电话。一套美发工具。这种包装店实际上是“四季店”,淡旺两季可以改头换面交替使用,淡季可以理发、打字复印,可以经营公用电话,而在每年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又转为形象包装设计,真是一举两得。 四、前景分析: 形象包装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时尚,不但毕业大学生,就是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要实现再就业也必须进行适当的包装。开个形象包装设计店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商机无限。 在家开冷餐会办派对 美妙的鸡尾酒,可口的糕点,香酥的热狗……把酒店的美味自助西餐搬回家,与朋友共享。这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时下,私家冷餐会、自助餐消费在本地萌芽,星级酒店、饼屋等纷纷开始提供此类服务。费用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今年5月底,做服装生意的陈小姐在金银湖的自家别墅内。办了一场生日派对,招待了二十多位朋友。仟吉饼屋为这场派对提供了3000多元的冷餐食品,包括西式糕点、水果、沙拉等等。另外,还派去了一名餐会服务员提供现场服务。 据仟吉饼屋总经理陆伟介绍,去年底。该公司突然接到本地客户电话,称想办一场“私家冷餐会”,询问能否提供这类服务。公司管理层商量后决定,接下这笔新式业务。没想到,一笔做完。五六笔“私家冷餐会”订单接踵而来,有企业聚会的,有公司庆典的、有朋友聚餐的,几个月下来,这类订单的利润丰厚。他称,这种业务操作起来并不复杂,餐点大多不需要加热,公司师傅将点心制作好,由运输车送到指定的就餐地点即可。 由于还有人工服务等费用包含在内,因此利润比普通糕点要高。陆伟表示,十分看好这个市场。将来力争做得更专业。 实际上,星级酒店很早就开始提供私家冷餐会服务了。晴川假日饭店公关部副经理王君告诉记者,这种业务酒店每月都有两三次,大多是外企和名流人士举办的派对,公司设有专门的服务流程。酒店将在指定时间将菜肴和餐具送到聚会地点,并有服务员现场服务。 业内人士均表示,上海、香港等地,这种私家冷餐会十分常见。尽管在武汉尚属于萌芽状态。但随着武汉时尚化程度的提高,私家冷餐会将成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潮流。 私家冷餐会怎么收费? 私家冷餐会最便利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举办餐会。不受环境限制。 酒店的私家冷餐会服务有门槛,一般需100人以上。业务分自助餐和鸡尾酒会。两者均按人数来收费。有80元/人或100元,人,如选择的菜谱更高档,价位则相应更高。 除了按人头收取的餐费外,酒店还会加收餐品运输费,即将食物和餐具往返运输所产生的费用。算下来,总费用一般在万元以上。 饼屋的冷餐会规模稍小一些,十多人至百余人不等。收费项目也差不多,有餐点费用加运输费用,根据选择的糕点不同。费用在万元以内。 据了解,不管是星级酒店还是饼屋,都会派工作人员现场布置并服务客人就餐,十分便利。
网络前端开发技术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2003年的时候,一名前端开发人员只需要通过HTML和CSS以及简单的JAVASCRIPT代码,就可以设计出一个网站,供人们浏览访问。但是现在,一个合格的前端开发者必需精通HTML、CSS、JAVASCRIPT和JQUERY,CSS预处理等新技术,同时还要具有响应式设计和移动优先的设计理念。在本文中,我将首先介绍两种常见的网页设计教学安排,而后将着重谈谈如何对一名网页设计新生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以可视化图形界面进行网页设计教学 在大多数大学的网页设计课程设计中,学生将会在PHO-TOSHOP或FIRWORKS等可视化软件中,以图形化的形象创建网站布局。学生可能会从一个现有网站的截图开始,在他们自己的图片和内容上分层,以创建一个独特的页面设计。这种课程安排首先是学生掌握使用软件的基本知识,课程学习中也会涉及到可用性、色彩、布局、字体、负空间、图像质量和位置等方面的内容,而并不涉及代码。这种授课安排能使学生在他们的脑海中勾画出一个网页并在编写第一行代码之前清楚他们想要构建的内容,而不太关心网页的编码方式。 二、学习HTML和CSS代码 在典型的HTML和CSS课程中,学生会系统学习标记和样式的定义。学生将学会从头开始创建网页,编写第一行网页代码,操作HTML、CSS和图像文件。将会对标签、选择器、盒子模型以及盒子的浮动和定位得到充分了解。在此学习过程中也会对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有所涉及。从根本上讲,这种教学安排没有问题。但学生要知道手动写的代码必需与HTML和CSS标准兼容,要按照标准语言要求书写代码。同时,授课过程中注意扩展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发展,教学中及早引入网页布局的思想,尤其是当学生掌握了浮动和定位以后,让学生在宏观层面上对网页布局进行规划,防止过分纠缠于某个技术细节的实现,要培养学生由上及下的设计思路。课堂教学中多做一些案例,如设计两列和三列的布局,或是更复杂的1-2-1、1-3-1等布局。当页面布局完成后,再考虑在某个区块内实现具体的内容和完善细节。 三、如何对网页设计的新生进行有效授课 许多教师教授新生网页设计课程有些枯燥和困难。主要原因是初学者对于语法、文件管理、样式表中样式的顺序、页面的正确标记等等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也需要一些时间。而且开始阶段设计的页面也比较简单,很难引起所有学生的兴趣。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找一些大多数人都感兴趣的主题。例如,什么是HTML?缩写代表什么?它在哪里开发的?HTML可以独立于网页吗?谁需要知道HTML?CSS如何与HTML匹配?这些问题不需要花太长时间,但是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大局观”。对于具体的技术细节当他们在编写页面时,可以通过幻灯片或白板进行讲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防在学习中出现大的方向上的困惑。在用代码具体实现设计之前,确保他们了解最终目的和规划,否则代码将毫无意义,学习也会陷入被动。 (2)一步步编写代码,慢慢地使示例更加复杂。教学时不要同时介绍太多的项目,以免失去重点。例如,当引入CSS时,首先要为HTML标记编写样式。显示样式的BODY标记可以控制整个网页,包括背景颜色、字体、大小等。每次编写一个属性,保存更改并在浏览器中显示它,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看到哪一行CSS控制了页面上的哪个元素。这一点对于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点很重要。 (3)课堂上要不时提问。在进行某项技术的具体操作前,教师要先设置几个疑问,并让学生给出相对的解决方案。如果他们可以从概念上解释这个概念,那么代码编写就变得简单了。例如,如果你已用蓝色文本样式化了网页的正文,请询问学生如何使主标题变为红色,如果学生可以解释,你需要以某种方式改变文本H1标记为红色,并要向他们展示如何将其写为代码。 (4)及早规范语法规则。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会经常忘记关闭标签,忘记分号,大括号和小括号弄混,甚至在中文输入下写入相关符号等等。发现这些错误有时很容易,有时候也很困难。这时一定要养成一种良好的编码习惯,比如在每写完一部分功能时,就要查看输出效果,有问题早发现,也好解决,决不能等全部代码输入完毕再进行验证,往往很难定位问题的所在。同时要规范编码,严格按最严标准来写,从一开始就养成好的习惯,后面的学习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教师教导学生的工作非常重要,要了解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并掌握新生的教学规律。平面设计、HTML和CSS是专业设计师每天工作的关键技能。编写干净、高效的代码、了解如何调试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解决跨浏览器兼容性问题-这些都是前端开发人员生活中的基本概念。教师要用新鲜而又生动的素材,并确保学生有一个扎实的理解,然后再进入下一个主题,为他们的职业打开一个好的开端。
工程系列论文: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软件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软件工程专业系列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改革,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技术,从而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软件工程;双语教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IT技术的不断应用,高等院校在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已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面向英语、日语等外语与中文环境相结合的软件外包服务业也迅速发展,大型IT企业需要大量的掌握双语文化知识的软件开发人才。同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系列实践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深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 双语教学的内涵与作用 双语教学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使用中文、英语语言文字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 本文通过在软件工程专业系列课程及实验中开展双语教学,采用新的与国际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构建双语实验教学体系,主要起到三大作用: (1)有利于软件开发人才与国际接轨。近年来,欧美公司的软件外包服务逐步向印度、中国等新兴国家转移,印度由于其母语为英语,其软件公司和软件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好于中国,中国要获得更多的软件外包或培养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软件人才,必须让从事软件开发的大中专学生广泛接受英语语境教育,实现跨国软件人才的无缝接轨。 (2)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通过双语教学,锻炼了教学语言能力,开阔了国际视野,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3)有利于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通过开放、标准的双语实验教学体系,更能使外来人才和学生适应当前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2 课程教学环节设置 在软件工程专业系列课程及实验中设置双语教学环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通晓国内外的软件开发环境、理论体系及实践环境的知识。能进行双语教学环节的软件课程有: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汇编语言、C语言、Java语言、数据库原理等。 课程涉及的外语环境软件,比如电子设计软件Protel、Java开发平台Eclipse、C#应用软件VS2008、操作系统Linux、Cisco Systems、SQL Server 等开发平台及软件大部分都是全英文版的。并且从国外引进的比较先进的实验技术和实验课程教材大部分也是英文版的。 3 双语教学案例分析 由于实验课程平台的多样性,需要在软件实践课程中采用双语实验教学。 现以数据库实验课程和Java实验课程为例,进行相关的实验课程双语教学。数据库实验课程由具备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主讲,采用的是自编SQL Server 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和Administering a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Database(英文版)两本教材相结合,实验软件为SQL Server 2000。实验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和分组实验方式,实验演示软件和数据库软件采用英文版,讲授和示范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 主要通过如下几个环节来提高学生对双语实验教学的认知能力: ①实验指导预习环节:在进行实验课之前,先给学生列出有中英文对照翻译的详细实验指导,并让学生自行熟悉SQL Server 2000等英文版软件; ②实验操作环节:对实验的关键部分用英文注释并向学生作中文解释; ③实验小组采取“1+1+1”模式,即1个英语好的学生+1个软件操作能力强的学生+1个理论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组合; ④实验报告环节:实验报告主要以英文撰写的模式,并附上中文解释; ⑤综合性实验环节:借鉴香港大学IS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特色,实验数据库技术和其它系统进行集成和整合。 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学生对英语特别是与数据库相关的专业英语术语的接受程度不一,并且对软件操纵能力的水平不一,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验分组的搭配要合理。在进行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前,可制定一份详细的摸底调查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软件开发能力进行摸底,然后进行人员搭配和分组。 根据摸底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先对英语能力和软件掌握程度好的学生进行培训。以掌握英文阅读能力和英文软件为主,而英文能力差的学生则以掌握中文为主。再通过“1+1+1”模式,让英文好的学生传、帮、带英文水平差的学生,最后实现共同进步。 关于实验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英文讲解时与学生的沟通问题,由于一些术语比较专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预先给予注释并进行解释。 由于数据库实验课程引进了双语教学,其实验课时的安排有所增加,具体课时如表1所示。 4 双语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对双语教学课程中学生反馈信息的总结,可以确定双语教学的开展产生了如下效果: (1)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双语学习掌握了准确系统的英语专业表达方式,并提高了专业英文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通过课堂提问、软件实践、书面作业等形式,以介绍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重点,结合软件开发规则、编程特点和设计思想、强调容易发生错误和编程应注意的地方,使学生能对软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有全面了解,初步培养了学生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开口说、动手写的技能,提供了学生与教师间进行专业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双语教学实践后,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初期可以充分自由地利用新的外文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服务行业的外文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面向市场的竞争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软件专业系列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能力前后对比如表2所示。 5 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对各门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室也是科研的基地,是出人才的地方,也是出成果的地方。把实验课教得更好,把科研搞得更好,才能为我们的教学、科研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系列论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冶金类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改革 摘要 根据冶金类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的现状,结合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文章提出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改革方案,阐述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本内容,确立了培养学生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目标。从课程整合优化与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及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冶金类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课程改革 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成立于2010年5月18日,是苏州大学与世界500强企业江苏沙钢集团合作共建的苏州大学二级公办学院,是目前国内第一家校企合作创办的新型钢铁学院。本文主要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论述冶金类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案。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的基本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致力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②它从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参与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等六个方面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规划。本文将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角度,分析沙钢钢铁学院冶金类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现状,探讨相关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案。 2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现状 学院现有冶金工程一个本科专业,以及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冶金过程装备及控制)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过程自动化)等2个本科专业方向,开设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包括:《热工仪表与自动化》、《冶金过程检测与仪表》、《高炉过程控制》等几门课程。 目前国内冶金类专业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通常由自动化专业课程简单削减而成,体系不够完整,针对性差,缺乏冶金行业背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列实验通常采用电路模拟分散的、个别的典型环节与系统,其结构简单,难以模拟复杂的生产过程,与冶金工程实践脱节较大,缺少针对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综合性实验,学生难以将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实际冶金生产联系起来,实验教学成效不显著。 3 课程建设与改革 3.1 课程整合优化与更新 学院现开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热工仪表与自动化、冶金过程检测与仪表、高炉过程控制),由自动化专业课程简单削减而成,体系不完整。但另一方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明确要求按现有学制培养工程人才,在增加企业学习的情况下,不增加学习时间,因此,冶金类专业就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基础知识到实际应用的全部教学。 针对课时有限,又要保证课程体系完整的要求,将已有的三门课程,更改为过程控制与检测技术,冶金过程控制,增加选修课程现代控制工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调整。过程控制与检测技术包括自动控制原理(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系统辨识与滤波、过程建模与仿真以及冶金企业常用仪表及检测技术,对于控制理论中较复杂且不常用的部分归并到选修课程现代控制工程中,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冶金过程控制则覆盖钢铁企业典型生产过程(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连铸连轧等)的控制系统,并涉及部分有色冶金的典型过程控制系统,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冶金工业中常见的控制系统,缩小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差距。 3.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相结合。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生产一线的工程训练,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经历。通过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对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并针对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学习的理论知识,分析其原因,寻求解决方案。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③ (2)学校教学与冶金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及校园各种科技活动,营造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学生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3)实验教学改革。改革实验课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教学体系中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的状况。④在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向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方向发展,使实验教学由被动模式转变为主动模式,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科研设计方法,提高实验的科技含量。⑤ (4)教材建设。综合性实验的开展离不开实验指导书的支撑,由于针对冶金行业的综合性实验没有现成材料借鉴,因此设计冶金专业综合性实验的同时,应同步编写综合性实验指导书,确保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效果。 4 总结 本文针对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现有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现状,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从课程整合优化与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路与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学院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好了基础。 工程系列论文: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系列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结合浙江理工大学机控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要求与教学特点,对电气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探讨。根据多年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的教学工作体会及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结合当前社会就业与人才的需求情况,从系列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的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考试改革、教材建设等。经过几年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创新人才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人才;电气工程;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一次明确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形成的以传承知识为中心的观念使教师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工程能力,使学生满足于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注重模仿和重复以应付考试,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相适应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2-4] 浙江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本校的电气专业主要有两个培养方向:电机与电器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由于是新专业,这两个方向并没有严格分开,也就是说,这两个方向的课程学生都要学习。与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及东南大学等高校的电气专业相比,本校的电气专业刚起步,办学经验不足,专业建设更处于较低水平。为了避免电气专业学生在起步阶段与其他名校学生拉开差距,本校汲取其他高校在电气专业办学上的经验和长处,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特色,开展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系列课程建设,这对电气新专业的建设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建立教授为首的系列课程 本校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电气工程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力系统自动化、嵌入式系统及自动控制四个系列课程。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系列课程包含的课程有“电机及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设计”、“运动控制系统”、“MATLAB与系统仿真”及“电气传动大型综合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包含的课程有“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工程”、“供变电技术”及“建筑电气与自动化”;嵌入式系统系列课程包含的课程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源技术”、“ARM嵌入式系统技术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DSP技术及应用”及“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自动控制系列课程包含的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导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纺织电气控制”及“控制系统组态设计”。 以本校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建设为例,探讨一下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的改革情况以及建设特色、建设成效。 二、系列课程建设改革 1.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 为了建设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本校建立了一个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共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1人;45周岁以上2人,其余均为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员学历与职称层次高,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合理,团队意识强,合作出色,另外,还聘请了5名相关专业指导教师。 电力系统自动化系列课程建设组的职责、功能、任务是:制定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修订教学大纲;相互随课堂听课;开展教改和教学法研究;规划和编写教材建设;教学与检查实验;培养青年教师。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科学化。以电力系统分析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龙头,按照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原则,围绕本校纺织电气特色,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建立一套适应性更强的“421”全方位教学新体系,即通过理论教学、CAI技术、实践教学、参与科研等环节,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而学科建设的发展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还要和预定目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保证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各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完善现有教学计划,从时间上顺序相连,从内容上环环相扣,使课程体系科学化。 (2)教学内容现代化。根据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色,修订面向21世纪、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电气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现代化;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或国家级优秀教材等,注重教材的先进性与前瞻性;讲课时引入教师科研中运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等,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而且能够关注学科前沿。 3.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科专业,培养的是工程人才,必须以工程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作为立足的根本。[5]目前,本校电气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完成实验。但是,电力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于电气设备的操作、电气设备事故和异常情况分析处理等电力生产运行的主要内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学生有工程实践体验,不能只纸上谈兵。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建设: (1)根据电气工程行业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软、硬件开发改造实践教学平台,使实验过程接近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 (2)开发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平台,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并修订实验指导书,增加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综合性实验要体现专业课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打破单个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界限,实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在“微机保护”实践教学中,可以综合“单片机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电力系统仿真”等多门课程知识。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设备开发,综合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选择教师科研过程中的生产实践问题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将实践教学与工业现场相结合,从而锻炼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4)编写电气工程大型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来自教师的工程设计课题,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35kV或110kV变电站的设计等,让学生通过大型课程设计,熟练掌握变电所设计主要内容及设计流程,把电气工程系列课程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系统化,使学生得到一次综合性应用锻炼,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巩固、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将课程实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科研实训多个环节相结合,充实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及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 (5)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开展预约实验、兴趣实验,力争实现网上实验。这个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室安排一个时段完成某一个或某一类实验,由学生自己来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二是实验内容开放,即实验指导书只提出实验的基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的具体内容、步骤和实验线路。 (6)利用MATLAB电力系统仿真工具箱开发潮流计算软件、负荷计算软件、短路电流计算软件、微机保护算法等,搭建电力系统仿真平台,进行电力系统各种短路、变压器励磁涌流、变压器保护、线路保护等各种仿真研究。并将开发的各种软件移植到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装置中,检验这些软件和算法的实用性。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1)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教师要潜心研究、精心备课,做好课堂教学策划,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结合课题进行案例分析,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贯穿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2)互动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此外,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外准备,留作下次课进行讨论。学生为了准备这些问题,事先必须对本章节进行学习,查阅相关资料。这种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声形相应、生动逼真等特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使学生全方位地接受信息。例如,继电保护的动作过程、控制回路的动作过程、高压电器的工作原理等内容都可以开发和制作成FLASH动画,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反复操作,既可以吸引学生又使该内容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会使学生来不及记笔记,或为记笔记而不注意听课。课堂上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往往也不理想。因此,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扩大信息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向教师直接提问,形成互动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充分利用网络。目前,本校已经开通了无线上网功能,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手机等在校园和生活区上网,这为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供了条件。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利用网络将问题发往邮箱,教师通过回复邮件来解答学生的问题;此外本校建立了4A网络教学平台,“电力系统分析”、“供变电技术”等已经申请了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在课程网站直接下载许多学习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上答疑”系统与学生在线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5)教学与科研互动。本校提倡“双师制”教学模式,将理论讲解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科研双赢。 (6)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采用现场教学手段不仅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而且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使学生能以工程为背景,理论联系实际,加探对知识的掌握,做到学以致用。 (7)数字虚拟实验。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现有的纯物理的动模实验室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实验教学要求;而且,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新专业,实验仪器数量不足,实验场地和教学经费有限。数字虚拟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机上仿真电力系统的各种稳态和暂态过程,例如利用LabVIEW中的Prony分析工具对三相短路电流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模态的信息。此外,出于安全性的要求,很难将纯物理的实验做到开放性和设计性,数字虚拟实验可以实现实验的开放性和设计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5.考试改革 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与效果的考查,将其按适当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其中卷面考查占5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20%,平时成绩占10%,案例分析占10%,机动奖励分(、参与项目)占10%。逐步实现教、考、评分离,使考试更加科学、规范、公平。考核方式采用多元综合考查法,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发表研究论文。 6.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必须整体考虑系统性和学习的渐进性。教材与课程以及与课程体系乃至知识体系密不可分,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必须要注重教材与课程、课程与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的衔接。本校相关课程组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结合电气工程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编写了《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原理与指导》实验教材一部。内容涵盖“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供变电技术”、“建筑电气与自动化”等课程的主要实验项目、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内容,并计划出版一本符合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与定位的《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教材。 7.教学文件的制订与完善 这一环节由相关部门辅助完成,主要包括: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性环节;制定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教学过程实施动态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由教师和学生填写,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形成反馈,再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计划,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日历等相关教学文件装订成册,规范管理。 三、结束语 本系列课程的建设通过“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形成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主要课程教学特色如下:进行了理论课程的优化重组,形成了课内研究型授课方法、课外自选研究专题、数字化实验平台、研究型实验等系列研究性教学方法。总结和补充国内外科研重大成果和学科前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通过建设可由以前单一的基础性实验模式发展为基础实验、设计型实验及综合开发型实验,并对综合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实行开放式教学;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数字化实验新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网络教学特色,可实现网上课件演示、习题提交解答、制定网上学习活动等,对加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立实验教学网站、构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将教师的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先进的电力系统动模数字化实验平台,同时教学研究也可以带动科学研究,促进数字化实验平台的研究。 工程系列论文:新疆焦煤集团中级以上管理人员工程系列知识分子中层管理人员163人体检分析 2007年对焦煤集团中级以上管理人员及工程系列知识分子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健康体检,共检163人,其中男124人,女性39人,年龄32~55岁,平均42.55岁;汉族153人,少数民族10人,焦煤集团公司部分领导因工作关系,未在此体检之列,检查结果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根据体检的要求,做了心电图的检查,肝、胆、脾、胰、双肾的B超检查,X线胸片的检查,乙肝表抗及大生化的检查,以及内科的一般检查。经检查发现163被检中,心电图提示窦缓伴律不齐的10例,肢导低电压伴ST-T异常改变8例,肺型P波1例,左室肥厚1例,右心扩大1例,右位心1例。B超提示胆囊炎合伴胆石症的28例,脂肪肝46例,右肾囊肿3例,多囊肾1例,右膈粘连1例,肺气肿5例。表抗+大生化检查,甘油三脂偏高或明显升高66例,尿酸增高或明显增高41例,胆固醇增高28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9例,草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9例,空腹血糖增高或明显增高27例,肌苷升高2例,表抗阳性2例。一般内科体检,心律不齐10例,心动过高3例,心动过缓5例,血压偏高或明显增高36例,其中血压122/82~140/98mm之间25例,血压 142/100mm者11例。 甘油三脂偏高或明显升高的66例,占体检人数的40.49%;脂肪肝46例,占体检人数的28.22%;尿酸增高或明显增高的41例,占体检人数的25.1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29例,占体检人数的17.79%;胆固醇增高28例,占体检的17.17%。经过心电图检查及内科听诊,心脏有异常的38例,占体检人数的23.31%,血压偏高或明显增高36例,占体检人数的22.08%,空腹血糖偏高或明显升高27例,占体检人数的16.56%;草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9例,占体检人数的11.65%。胸片提示有异常情况9例,占体检人数的5.52%。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集团公司中级以上的管理人员以及工程系列知识分子中层管理人员人员,目前身体状况不容乐观。163人体检高血脂的人达66人,其次是脂肪肝46例,尿酸高41例,心脏有异常情况38例,血压偏高或明显增高36例,胆囊炎合并胆石症28例,血糖高27例。前面所列举的有明显异常情况的,一般与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所以导致上述疾病的明显增高。 笔者建议,要保持清淡、低油、低脂、低糖饮食,多食水果蔬菜、戒烟限酒,多运动、劳逸结合的良好习惯,必要时及时就诊治疗。 工程系列论文:博物馆展陈建设工程系列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博物馆展陈建设是多项专业工程的综合建设,本文针对博物馆展陈建设中容易发生遗憾和遗漏的环节,提出有益于工程建设的想法。文中重点分析了博物馆展陈建设中的分项工程管理,在安防建设、多媒体和灯光搭设方面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相关建议,为提升博物馆建设水平提供有益的理论和经验。 关键词:安防;多媒体;灯光;进度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政策,为中国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博物馆的发展应注重数量与质量的共同提升,①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让博物馆更加满足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需求,成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作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场所,通过对展陈环境的搭建,把精美的藏品展现在观众眼前,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是博物馆质量提升的具体表现。而博物馆在展陈建设方面,由于缺少相关专业人员,使得工程建设不得不以请代建公司代为管理的方式进行,博物馆的建设工程成了交钥匙工程,导致了建设完工后经常会发现有这样和那样的遗漏,甚至出现不宜使用的情况。下面将通过对展陈工程建设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分析,探寻其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 招标文件的制定 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其建设资金一般都来自政府财政,近年来政府对于财政的支出管理相当严格,这就要求建设方在建设中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在招标文件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这其中除了馆舍的展区设施项目外,还有一些容易被遗漏的项目,如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环境绿化、电容量扩容等方面。此外,在招标文件中应对标书中的工程造价确认有所规定,所有主材和辅材的品牌材质要做细致的界定,对于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做详细的划分,由监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共同对造价进行控制,做到合理申报,多方控制。在招标阶段,由于有些不诚信的施工单位会通过对招标文件的修改,达到降低价格的目的,所以就要求建设单位必须仔细比对招投标文件,避免漏项的出现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分项工程的管理 ㈠分项工程管理原则 由于博物馆较高的功能需求,使得其分项工程种类繁多,包括:强弱电、消防、安防、暖通、加固、展柜等。多项目同时进场开工,直接导致施工面的重叠和人员设备的难以管理,所以总的原则就是把握每个施工项目的流程和熟悉相关专业项目的规范要求,根据现场的情况和实际使用需求,合理的划分和衔接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面。当出现施工重叠面较多的情况时,宜采取以下措施: 1、要求施工单位提前排定施工进度和材料进场表,错时进场施工。 2、保证每周召开一次分项工程协调会,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分项工程施工细则,汇总和公布各分项工程进度,并做到赏罚有分。 3、主线施工单位必须在每个任务节点考虑次线施工单位的因素,例如强弱电施工时必须考虑展柜的设计尺寸,计算预留管线长度以及为其他布线工程预留空间和管道,避免重复施工。 4、所有分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必须服从政策法规要求,例如同样是顶部施工,暖通设备的管线如果与消防管线设计重叠,则必须以消防管线的布置为先。 5、对于已出现的施工矛盾,建设方代表必须深入现场直接协调解决,避免由于时间因素导致矛盾的扩大。 安全设备的搭建 博物馆既是公共服务设施,又是文物保管单位,所以安防建设是博物馆建设中最重要的分项工程。但在进行安防建设中,防火与防盗究竟谁该服从谁,一直困扰着博物馆的建设者们,而要建成一流的展馆,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如何做到既满足文物的安全要求,又符合消防验收规范呢?综合多方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建设初期,针对消防和安防统一规划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我们知道,目前展馆安防的主要手段是由物防与技防组成,在没有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其只能实现单一的防盗功能,一旦其与消防设备功能融合后,矛盾就迎刃而解了。这里以消防通道为例,我们可在钢制防火门上安装门磁感应器,正常情况下闭合门磁,当入侵发生时可以通过报警设备通知值班人员,如发生火情,消防主机可以接管操作,优先处理,切断门磁电源,打开生命通道同时通知监控主机发出入侵报警,也就是双联动的概念。 ㈢多媒体设备的搭设 多媒体展陈作为现代化展览中必不可少的展示工具和辅助手段,其在博物馆展陈工程建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它的验收要求也区别于普通的安装工程,除了要在展览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必须兼顾造价、节能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硬件选择方面,如何让硬件配合软件双向和谐发展是建设者们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在硬件选择时,应从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配置、维保等各方因素对造价的影响,通过对每个单元软体程序的分析,以及其在展览中所处地位的高低,阶梯式地选择合适的硬件,避免攀比之风和铺张浪费等情况的出现。同时考虑到未来的维护成本,尽可能选择同品牌且易于维护的产品将有效降低维保的难度。 柜灯光的布局 如果说展品是展览的骨骼,多媒体是让展览流动起来的血液,那么灯光就是展览的灵魂,好的灯光设计可以让展览更具艺术气质,合理的灯具类型和照度角度的选择,可以为观众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展厅氛围的同时又满足凸显文物展品的需要。环保与创新将成为未来展览灯光设计的主要方向,大环境中过去我们经常看到的顶部直接照明已渐渐被展柜与场景中的反射光源所取代,不仅满足了环境效果的要求还间接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在通柜中选择可调照度与角度的轨道射灯除了可以让文物的轮廓更加突出,也为日后的灯具维护提供了便捷。在射灯灯口选择合适的滤镜,将有效避免光斑的形成,也使得照明光线对文物的损害减到最低。为独立柜配上寿命更长,能耗更小的Led光源将大幅降低由于维护展柜而对文物造成损坏的几率。大型场景中,分轨分层照明的应用可以使得人物和背景的明暗关系更加分明,同时方便博物馆根据不同的展览需求及时调整照明层次。 施工进度管理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们不得不提到工程进度这个概念,博物馆建设作为政府工程,在造价和质量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按时交付使用是最难完成也是最不可预见的目标。由于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控制手段,所以根据实际经验,采取以下措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期延误的发生几率: 1、划分时间控制节点,采取进度考核的方法,利用每周的进度会,对上周的进度进行总结和考核,对下周的进度提出节点控制要求。 2、以总进度为依据,明确各分包单位的分包目标,通过合同责任书落实分包责任。 3、及时协调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顾全大局,围绕核心问题把握进度。 4、尽量避免边设计,边施工的建设模式,频繁变更设计方案同样会使工程进度受到影响。 博物馆功能的特殊要求使得其区别于普通的大型公共建筑,它建设完成后需要集展览陈列、文物保护、公众服务宣传、修学休闲于一身。而建设过程更是涉及招投标、展览格局设计、消防安防、强弱电、进度管理等多个领域。作为涵盖多项专业领域的展陈工程,就需要建设者们在设计与建设时站在全局的高度统一规划,充分考虑准备阶段、建设阶段和维护阶段中各分项环节的具体要求,对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的规律及遇到的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为工程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帮助施工单位及时修正错误的工程决策。希望文中对当下博物馆展陈工程建设思路的梳理,有助于提炼、归纳出有益的理论和经验。 摘自《博物馆功能和职能的加强与完善》作者:单霁翔 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 22 届大会管理委员会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工程系列论文:案例式教学模式在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类课程。文章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特点,坚持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工程案例引入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学中,深入探索分层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模式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 工程实践能力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质量工程”、“卓越计划”的实施及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我校作为省属一般性本科院校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为:为地方经济和土木工程行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其中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土木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在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其中案例式教学在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理论教学中取得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2.案例式教学的实施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包括工程地质、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等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工程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系列课程教师在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与精品课程建设相结合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式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互融合、理论教学中渗透工程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项研究与实践开辟了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案例式教学以工程应用为导向,与教学内容结合适时引入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式教学模式从真实的工程案例出发,注重“主导―主体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系列课程的案例式教学已形成两个教学层次,即工程案例引入式教学模式与工程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 2.1工程案例引入式教学模式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均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只按教材的章节按部就班地介绍成熟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则学生会感到抽象和枯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违背课程的学习规律。为此,收集整理国内外土木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及软弱地基加固等工程问题及所运用的技术方法,以实施这些技术方法形成的真实而完整的典型工程案例为教学资源,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介绍与分析,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工程案例引入式教学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感性认识为核心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2.1.1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开展教学 在工程地质课程的地震部分引入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和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而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象厅宣布,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教学中,及时将这些典型地质灾害引入课堂,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地震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地震的危害等相关概念与知识,以帮助学生建立防灾减灾的意识与责任感,促使学生探索防灾减灾的工程措施。 2.1.2结合社会焦点和热点工程问题开展教学 在土力学课程的地基变形与稳定部分曾引入“成都楼歪歪”事件和“上海市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小区在建住宅楼倒塌”事件等社会关注的工程事件。2009年7月17号,成都“校园春天”小区6栋和7栋两栋楼发生倾斜,两栋楼越向上贴得越近最窄距离为6厘米,6栋、7栋相邻的墙壁呈20度夹角,屋内墙面出现细微裂痕、房门变形,邻近的8栋楼业主家里也陆续发现了细细的墙面裂缝。而在这3栋居民楼的楼下,道路路面出现多条纵横交错的裂痕,最宽达1厘米以上。道路与两边绿化带相交处,出现最宽达14厘米的裂缝。路边就是小区的围墙,上面也有五六条裂缝,最宽的一条达到4厘米。经过分析认为是相邻的“德馨苑”小区开挖基坑,影响到“校园春天”小区楼房的稳定性。此事件被网友称为“成都楼歪歪”事件。而在2009年6月27日,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发生倒塌事故。事故发生后专家分析事故原因与该商品楼的地基基础问题有关,此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将这些社会的焦点与热点工程问题作为案例引入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感性认识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2工程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 工程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对工程案例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工程实践背景,对当前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2.1课内探究式教学模式 此方法在学生已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工程问题提出观点,课堂上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比如,曾在工程地质课程中的地下水危害部分引入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中地面沉降问题是区域性地面高程下降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也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成因复杂,公认是由于抽汲地下流体,而引起松散层内液压降低,是导致区域整体性沉降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我国的地面沉降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断陷盆地这三个地区。而海水入侵问题则以大连地区为例,大连市作为海滨城市长期以来由于布井不合理,地下水开采量过大,渐渐引发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衰竭、海水入侵等问题。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增强了学生对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的认识,促使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思考。 又如在地基与基础工程教学中结合经典工程案例“意大利比萨斜塔”开展教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几个世纪以来,比萨斜塔倾斜的原因始终是广泛关注的问题,各种解释众说纷纭。进入二十世纪后,“地基原因”逐渐占了上风,这种解释认为,比萨斜塔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塔本身的重量较大,塔基北部的地下的土质较松软,无法承受塔的压力而导致塔身发生不均匀沉降。同时,列举拯救“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历次地基加固方案,如环形基坑卸载、灌浆加固等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2.2.2课外探究式教学模式 此方法由教师布置课外综合性作业,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课外积极查找资料完成作业,事实上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就是再学习的过程。通过课外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一般结合重点工程问题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等形式提交学习成果。近年来,曾结合大连地区建筑工程、道路工程等普遍存在的滑坡问题及地铁、隧道工程存在的坍塌问题,以“建筑工程中滑坡的防治措施”及“地铁、隧道工程坍塌问题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等为题目,引导学生探究综合、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3.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在岩土工程系列课程中进行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尝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工程系列论文:基于系统思想培养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 摘 要 在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系统思想的培养对控制类研究生树立完整的系统观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教学实践,对基于系统思想培养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从加强对学生培养系统思想的引导、加强学生系统思想培养方面的训练、引入系统级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际教学中等方面探讨了基于系统思想培养的系列课程建设。实践表明,在控制类研究生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系统思想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系统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系统思想 系统工程 系统观 课程建设 系统工程师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果在控制类研究生教育中忽略了系统思想与理念的培养与引导,而只是局限于具体的、具有非常强的时间性的技术细节,将很难培养出符合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的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①②作为系统思想和工程技术核心体现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的建设对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有着重要意义。③该系列课程包括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线性系统理论、运筹学、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制造系统工程、生产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为研究生形成关于系统工程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探索与实践表明,在控制类研究生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系统思想培养对培养学生树立完整的系统观,使其能站在系统观的高度来观察、分析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④ 1 在系列课程建设中加强系统思想培养的意义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所设置的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最终都是为系统设计服务的,特别是系统工程系列课程,是进行系统设计的基本工具,与系统设计结合紧密。⑤⑥而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目标,学生应当具备系统级设计能力,因此系统思想的培养应该贯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在系统工程系列课程中加强学生系统思想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系统层面上看问题,具有系统观和整体意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体系结构,将各个基础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将基础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对系统进行逐级分解,并进行设计的方法。总之,加强系统思想的培养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总体系统设计能力的人才。 2 当前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为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形成关于系统工程的基础知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课程主要讲授开发、运行各类复杂系统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工作程序和分析手段,包括贯穿始终的系统思想和系统工程技术,既有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又有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和应用。系统工程系列课程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学习非常重视,学习热情也很高,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1)传统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偏重于其中数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而对于更重要的系统思想却很少关注。 (2)教学中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学生们只是学会了基本原理,而不注重系统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能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与本专业结合起来。 (3)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概念,表现在理解系统最优化比较吃力。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系统”的认识不足造成;另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相对落后也阻碍了学生头脑中及时形成“系统”的概念。 基于以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本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工程系列课程需要结合控制类学科的建设目标,将系列课程建设成培养学生系统思想的示范性重要平台。 3 基于系统思想培养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实践 (1)加强对学生培养系统思想的引导。引导学生瞄准世界科学的前沿,研究和思考人类社会和科学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正面地介绍现代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成果,使学生对于现代系统科学带来的启示有所了解,有所体会,让学生们能和国际学术界同步地研究和思索。教师以专业学科领域研究的历史沿革和跨学科分析的视角准备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基础理论的传授方式引导研究生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教师引导学生对系统思想进行培养,包含指导学生对本学科或者相近学科领域相关的方法论理论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 (2)加强学生系统思想培养方面的训练。在系列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系统思想培养方面的训练,在课堂上组织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学术辩论等,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对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论文撰写。着重细化系统初步分析、规范分析、综合分析方法,并要求学生根据实例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做出相应分析。⑦如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组建由三到四人组成的分析小组,各个小组首先完成第一阶段布置的思考讨论题,并且在“系统工程方法论”一讲结束前,结合自己所要开展的课题研究或者以前自己曾实现过的系统提出一个可以用系统分析原理进行分析的问题,或者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背景,初步形成小组拟进行分析的题目(课堂讨论Ⅰ);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各小组完成系统分析报告的框架,结课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课堂讨论Ⅱ);课程结束后需要完成正式的系统分析报告,分析中鼓励学生使用必要的专用软件。课外自觉并及时地做好各章节的思考与练习题,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两三次集中的课堂练习,强化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3)引入系统级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系统级任务为脉络展开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想,通过系统级任务将各个基本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体系结构。系统级任务设计应当体现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如果总体任务具有一定的复杂度,则可将任务逐级分解为一些子模块,从而将系统思想融入到任务当中。 (4)加强系列课程之间的联系,建设案例库。在尽量考虑系列课程联系的基础上,加强对系列课程中各门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在考虑完成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能增强系列课程中课程间联系的知识点的讲解学时。⑧对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进行收集与设计,加强系统工程相关案例库建设,以丰富课堂内容,供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使用。 (5)将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在承担相关研究生课程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量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去,将实际的工程系统作为工程实例呈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将实际工程系统作为教学案例并和理论教学结合,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自己的思考拓宽自己的视野,使其能站在系统观的高度来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⑨ 4 结论 系统工程系列课程的建设对研究生建立完整的系统观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系统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深远,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系统工程方法论,能初步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并基本掌握系统工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初步具有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对基于系统思想培养的系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将系统思想的培养融入到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思想,也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的形成。当然,在系列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系统思想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去继续努力,我们要不断积极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系统思想的方法、措施和管理手段,以适应培养具有很强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工程系列论文:面向移动应用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改革方案的研究 摘 要:近年来,移动软件行业蓬勃发展,市场对此方向的人才需求也急剧增加,鉴于移动应用与传统桌面应用在软件开发过程、开发方法、质量管理等多方面存在不同,高校现有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内容也需随之调整。在深入分析了移动开发的特点和目前高校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所存在问题后,该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三方面论述了面向移动应用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该方案的初步构建和实施,对于系统的增加学生的移动开发知识,训练移动开发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软件工程 移动应用 课程改革 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电视机都成为了计算机终端,继而社交、导航、支付等应用日益盛行。随着对移动设备使用率的飙升,人们对移动应用的需求骤增。从2011年至今,移动软件开发成为就业首选,移动软件开发技术也成为学习热点和就业必杀技。分析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首先是熟练的移动开发技术,此外还要求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跨界复合能力。该院将软件工程专业设为教学试点,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强化移动开发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日益完善的移动开发生态体系。 1 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移动应用(Mobile Application)简称APP,是指运行在智能移动设备上的软件。从本质上讲,移动应用仍是软件,其开发过程依然遵循软件工程过程。但是,移动开发有其自身独特的技术特点,平台多样化、数据安全性、系统能耗等传统桌面软件开发相对关注程度较少的问题,在移动应用领域尤为突出。 另外,移动应用也有其独特的开发模式。2014年8月15日,在主题为“在移动计算时代获得成功”的客户研讨会上,Gartner研究副总裁Van Baker提出了“传统应用程序开发实践将对移动应用失效”的观点。他表示“应用程序开发经理应该采用功能、性能、负载、用户体验测试以及敏捷开发实践。”以区别于传统的线性软件开发过程。移动应用所采用的这一开发模式将开发和测试周期延长至企业应用使用的整个周期。开发完成一定功能,立即测试,并部署上线使用,根据反馈和需求变化,再继续开发,测试,部署。即将原来线性的周期,变为更短的不断循环的多个小周期[1]。 综上所述,移动应用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桌面应用的开发模式和特点。而与此同时,在高校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中,却缺乏对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过程的应有关注。为此,研究移动应用开发中的需求工程、软件重用与软件质量度量等问题,分析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与开发者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成果,并将其引入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中来,作为相应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移动应用开发能力与移动互联软件工程意识都将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通过在该院建立软件孵化实验室作为改革试点,对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过程进行跟踪和分析,总结经验不足,将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改革的重点集中在3个方面: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考核机制。 2.1 优化教学内容 该院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包括理论类课程、系统开发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而鉴于移动应用开发与传统桌面应用开发的主要区别集中在软件过程模型、软件质量度量、对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的关注上,因此,该次课程改革方案主要集中在《软件工程》、《统一建模语言UML》、《人机交互》和《软件测试》四门核心课程上。 (1)在《软件工程》课程中,除介绍传统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以外,增加移动互联软件开发过程和模型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环节中,使用并验证此类知识。 (2)在《统一建模语言UML》课程中,依然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增设移动应用开发案例,并指导学生通过UML对案例进行分析与建模,对比非移动开发案例,体会其间异同。 (3)在《人机交互》课程中,除介绍人机交互界面的一般设计原则及方法以外,补充有关移动界面的设计原则、要素、设计技术与工具的相关知识。在实践环节,增设基于Android的移动应用设计实战项目,让学生体验移动界面开发过程。 (4)在《软件测试》课程中,除介绍常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的方法以外,针对移动应用在用户操作方式、界面布局、设备网络连接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补充移动应用的用户体验、网络链接及安全性、兼容性等方面的测试知识。在实践环节,增设移动应用的系统测试项目,让学生参与测试用例和测试过程的设计,总结其与传统桌面应用测试间的异同。 2.2 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所以仅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的,因此需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既普及知识又训练技能的目的[2]。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鉴于软件工程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实践性,在授课过程中,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变身为项目导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和验证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此基础上,推动实施软件工程课程群“一案到底”教学法[3],摒弃传统教学中以课程章节或知识点作为案例的讲解方法,改进原有系列课程中独立选择案例的教授方法。精心挑选综合性的系统案例,既保证学生对其业务处理熟悉、感兴趣,且功能足够全面、具有代表性,又要兼顾传统桌面应用和移动应用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完成对案例核心部分的分析和设计,并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知识点之间、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衔接关系,并逐步形成整个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全局观。 (2)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完成核心部分的解决方案后,综合性案例的扩展部分可作为学生自主实验内容。如果案例规模较大,则可采取分组形式完成。通过案例实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的指导下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在单独开设的实践环节中可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将项目或案例进行任务分解,并分配到各小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完成任务,并进行讲评和答辩。同时,针对移动软件开发中具有的软件规模较小、需求较明确等特点,采用“场景法”,由学生扮演最终用户的角色,切身感受和想象手机用户在不同场所需要的交互和功能,继而完成软件的需求采集、需求分析、设计和测试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4]。 (3)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的在线教学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自学任务和课后作业等及时,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利用各种沟通交流工具,了解、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掌握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帮助学生实现课外主动学习的目标。 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通过此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教师定期对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修订教学大纲、课件、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增设有关移动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收集有关移动应用领域的成功案例,对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完成全方位覆盖,并保证知识新颖、内容详实,实现网络平台内容的动态化。 (4)扩宽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除了课堂教授、实践过程巩固等教学方式外,通过“任务型”教学、案例分析拓展实战、推荐阅读经典教材、借助网络资源等方式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职业素养。 2.3 完善考核机制 由于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的特点,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掌握主流软件的工程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系统建模工具、程序设计方法等技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开发方法,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有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重结果而轻过程,考核内容偏理论轻实践,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需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机制。 (1)注重过程考核 将过程考核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并适当增加比重。过程考核内容主要体现为课堂出勤率、案例的参与度、自主完成作业的质量、实践环节解决方案等。通过将考评侧重点向过程考核转移,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完善实验考核制度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以出勤率、实验成果和实验报告作为评价依据,这种考核方式通常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且所有学生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尽管公平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可将实验项目分配至各小组,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综合考虑整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的态度和表现、在小组内部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并增加小组集体答辩和小组互评环节[5],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软件开发产业的蓬勃兴起,移动互联企业的人才需求突飞猛进。与移动互联开发相关的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作为人才培养土壤的高等院校,其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中目前更是缺乏其应有的支撑内容。因此,在高校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中,提出合理的软件互联知识域框架,引入移动互联开发所需知识,增加移动互联实践案例,建立配套的考核机制将成为必然之举。一方面可以为面向移动互联及“大数据”的先进软件工程技术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移动互联开发时代提供技术利器,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工程系列论文: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培养工程设计型人才是工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我校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以完成工程项目的CDIO过程作为核心课程群设置或整合、教学内容安排,以及师资和教材建设的核心,以完成“完整技术工作”的训练实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加速学生从在校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已历经机械工程系累计4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程设计;核心课程;CDIO;完整技术工作;角色转变 一、培养工程设计型人才是工业现代化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微电子、自动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正向集成综合自动化过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机械产品及设备的技术复杂性和涉及知识的交叉性,使得现有的技术人才难以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 机械制造业是工业自动化的重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工科院校主要专业,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将直接面向工厂、面向车间、面向工程应用与设计的现代化主战场。而现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长期采用灌输式理论教育,且受多种因素制约,学生对工程实际的认知较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由于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通常是隐性的,无法再像课堂学习一样,根据已知条件和固有步骤就可得到答案,加上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大量应用于生产实际,设备的复杂性和涉及学科的交叉性大大提高,使得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阻碍了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其培育的纸上谈兵型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工业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工科专业进行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设计能力的内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现代机械工程师,使学生接受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受到机械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除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般知识与能力外,作为现代机械工程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正确判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2)具备针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系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设计、工程开发能力;(4)能适应机械制造行业涉及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具备协调与合作能力;(5)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培养现状 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包含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等理论课程,以及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每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与相关课程关联关系强,在机械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机电传动控制》为例,该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涉及动力学基础、电机与拖动、传感器、机床电气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传动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等知识面,关乎《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前期课程,和《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同期课程,甚至《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后期课程的关联教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尤为重要。现有教学体系中,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均存在内容量大,知识面广,教学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现状。理论教学方面,由于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难以全面了解、掌握机械工程技术在生产实际应用中的内涵和精髓,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降低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的后劲。在工科教学中尤为重要的实验或实践教学环节,多采用验证型实践教学,且往往由于受控对象体积大、重量重、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于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无法感受工程实践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另一重要环节,即考试,现有的考试方式仅注重于考查具体知识点的了解或掌握,比较理论化,并不注重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往往出现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考、考后即忘的现象,无助于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机械工程领域知识的复杂性和交叉性,使得实际工程问题通常是隐性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无法再像课堂学习一样根据已知条件和固有步骤得到答案,企业必须投入相关资源进行二次培养,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高校的人才竞争能力都大受影响。因此,工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实施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是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需要。 四、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我校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总体目标,贯彻以工程项目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全过程为载体的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打破以理论知识全面性为原则的专业课程群设置方式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方式,以完成工程项目CDIO过程作为课程群设置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含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和教材建设的核心,系统推进教学改革。一个典型的领域工程项目(一级项目),其CDIO过程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可以涵盖一个专业方向甚至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含实验),这就给专业课程群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整合提供了一个内在的“纲”,极大地增强了专业课程群的整体性。与此同时,工程项目的实施流程及各部分工作内容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安排提供了有效依据。以工程项目运行过程来驱动课程教学实施,构建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完成“完整技术工作”的训练并以此来实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加速学生从在校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解决现有教学体系中重理论轻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引入、教与学均是纸上谈兵等教学问题;解决现有实验环节以传统的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动手能力差、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以及现有实验设置与工厂实际脱离、与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脱离的现状,使实验教学环节与培养工程设计人才目标相促进;解决现有考试方式“考”老师所“教”、考试内容简单化、命题标准化等教学问题,真正避免现有教学制度下,老师教学生“考”而不是教学生“学”和“用”的现状。 针对教学体系改革,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程设计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如教学过程中,以“车用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完整设计工作为主线,给出学生某企业待加工气瓶产品的不同形状与尺寸规格、加工精度要求、加工效率与设备成本要求等参数,要求学生直接进行该产品加工设备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既围绕“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实际工程课题研究,又紧密围绕《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各章节内容,注重工程实际在恰当知识点的引入。如进行第二章“机电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基础”内容的教学时,将转矩折算与电机选择、专用钻孔动力头设计、车床变频器主轴改造等工程实际案例逐层相结合,扎实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三通球阀加工专机设计”、“铝塑药品包装机改造”、“80喷漆线伺服系统”等相关工程设计实例贯穿课堂的教学和设计指导。部分章节如“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PLC控制技术”等采用了现场教学模式,使学生易学,老师易教。 在《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共有三条主线:其一,课程自身教学系统主线;其二,工程设计项目与实验教学主线;其三,对相关课程知识进行验证学习的主线。三条主线围绕工程设计项目主线同步展开,最终为学生的《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服务。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企业委托项目《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研究与设计。因涉及学习内容多,工作量大,单靠课堂学时远远不能完成。但是由于构建了一个学生进入企业后真正的现代化生产主战场,极大地激发了整个团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课后大量的资料查阅与学习,课堂上再结合教师对《机电传动控制》相应章节的讲解与对该工程项目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即完成了该项目的工厂调研、工艺分析、方案设计、刀具设计等工作,完成了企业要求的设计任务。并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生产线”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直动式电控叠加溢流阀”、“专用锪车复合刀具”等9项,目前均已获得授权。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后主动学习时间大增,在这个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相对以往教学模式轻松。教师更多是扮演“导师”角色,而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设计历练逐步建立和深化了工程意识与能力,达到的是双赢效果的工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步实施的实验环节改革,强调针对工程实际进行设计、选型、搭建、调试的系统性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和创造能力,注重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联设计,注重该环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对于考试环节,不以最后一考来定输赢,而以阶段性工程设计与期末整体性设计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注重工程设计的实际应用方面的考评。 五、总结 目前,我校《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已经实施了五年,并带动了机械工程系列相关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由于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以工程项目运行过程来驱动课程教学实施,以完成“完整技术工作”的训练实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加速了学生从在校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两届)看,就业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团队意识、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较往届有较高水平的提升。 总之,我们将继续积极进行改革,密切观察实施过程,冷静分析成绩和不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期望能为中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做些实事,提供新的改革思路,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工程系列论文: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的交叉渗透浅析 摘 要 机械工程技术的综合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的知识交叉渗透,能解决教学中各课程步调不一的问题,消除“知识孤岛”现象,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提出了进行核心课程交叉渗透研究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机械工程 核心课程 交叉渗透 知识孤岛 1 工业自动化的集成综合发展对机械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微电子、自动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正向集成综合自动化过渡,机械工程技术的综合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机械工程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概念和体系已经涵盖了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工程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等知识的高度综合交叉。 机械制造业是工业自动化的重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本科院校常设的主要专业,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将直接面向工厂、面向车间、面向机械工程应用与设计的现代化主战场。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复杂性和涉及知识的交叉性,使得市场需求对未来就业者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制造业对具有厚机械基础、宽专业口径,同时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切实的机遇。 2 国内外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现状 基于机械工程类专业平台,能灵活应对该领域技术复杂性和涉及知识交叉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国内相关专门研究及实践均较少。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有美国大学提出的“本科整体知识观”,其强调大学课程的完整性,各课程之间应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知识体系,使本科教育内容尽可能系统、连贯并形成一个整体,并正成为美国21世纪大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日本机械类课程比较注重应用性和广泛性,着眼于与实际工程应用和工程设计的联系,扩大机械相关知识的学习。德国的工科类高校则比较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国内,吉林大学针对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过知识交叉性的研究。 国内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都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环节”的原则设置,不可避免地出现理论课程压缩的问题,又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机械人才,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培养框架知识体系,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践中能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将高等教育的阶段性教育转化为终身教育,是目前国内高校亟需研究的问题,也是国外机械工程类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 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三段式框架,基于这一框架,由主干课构成机械类人才培养的主要知识系统,由其他课程构成关联知识系统和辅助知识系统。通过近几年来调研国内外众多高校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教学现状发现,目前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相同的知识和内容,在诸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和重复讲解的现象,即各专业课程间存在知识的交叉与渗透问题。各课程教学体系在知识的呈现和表述上各自为政,出现“你唱你的,我说我的”步调不一致现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大纲、课程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而不是来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一来,在其他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中已经讲授过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中重复出现,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和教师的劳动,同时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中、后期的教学实践中,专业课程间的交叉与渗透出现的频率更高。 (2)不合理的课程交叉点设置打断了完整的“教”与“学”的链条。具有先后知识衔接关系的课程可能同时进行甚至错位安置,使得本应实现的拓宽同期课程学习、印证前期课程学习、为后续课程打下教学衔接基础的完整教学链条被打断,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尤其在工科教学中尤为重要的实验教学环节,在一些高校纷纷实施的“开放型实验”模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对理论课程进行验证学习的实验环节与理论学习环节存在着更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3)各课程独成体系,缺乏连接能力,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存在诸多知识“孤岛”,不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机械工程知识体系,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差。忽视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使得有些知识支离破碎、关联松散,学生的整体知识体系构建过程受到影响,掌握的知识具有片面性。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由于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通常是隐性的,无法再像课堂学习一样,根据已知条件和固有步骤就可得到答案,加上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大量应用于生产实际,设备的复杂性和涉及知识的交叉性大大提高,知识“孤岛”缺乏连接,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应对在将来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适应力差。这也是美国一些高校失败的教训,我们应当注意。 3 实施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交叉渗透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1)工业自动化集成综合发展形势下,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契合程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宽厚的现代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视野开阔、具有灵活应对机械工程领域复杂技术和涉及交叉知识的能力、社会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应工业自动化的集成综合发展。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就必须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建立起结构紧密、整合的本科课程体系。 (2)探索可行的教改模式,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间的交叉渗透,促成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迁移与紧密联系。在现有各课程体系各自为政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研)研究的情景,协调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推陈出新、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运用实验、操作、搜集与处理信息等探索活动,达到知识、技能、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 (3)基于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交叉渗透平台下各课程的具体教学体系、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实验体系,研究各课程具体的教学广度与深度。需注意机械工程领域知识复杂性与交叉性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修订或调整;解决专业平台下课程之间的知识交叉渗透问题的同时,需注意衔接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问题。 同时,需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研)研究的情景,利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的交叉渗透,增强学生对其他课程乃至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关注度和信赖感,培养其大机械工程的视野和主动学习能力。 4 总结 通过研究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的交叉衔接关系,可完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逻辑上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消除现有教学体制下课程间的重复或“孤岛”。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整体知识体系,使其面对机械工程领域实际问题能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多角度思考以及综合判断,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变阶段性教育为终身教育。 工程系列论文:结构工程系列课程的综合改革与整合实践 【摘要】本文提出把结构工程系列课题的专业课设计部分,以一个整体方案将各分支连接起来,然后进行整合,使其达到系统化的教学目的,从而明确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提高专业设计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结构工程 综合改革 整合实践 本科教学中的理论部分都是多年延续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合理的应用到现代建筑结构中,因此,多数毕业生反映工作后还要重新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差,理论学习不扎实[1];同时设计和施工部门也反映学生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方面领悟性差,培养起来时间长。因此,本文对结构工程的系列专业课进行了综合改革与整合实践的初探,希望使毕业生能够尽快进入实战的工作环境中,达到入手快、实践能力强的目的。 1. 结构工程设计类课程现状分析 (1)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进行基础课的学习,从大学三年级开始进行专业课学习,结构工程设计类专业课安排见图1,专业理论课和设计课彼此独立 [2]。而进行一个具体结构工程其包含的设计理论知识是多方面的,首先甲方下达设计任务,建筑和结构设计人员按照场地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和设计要求,初步确定建筑方案和结构选型,方案通过后进行建筑设计,然后由结构设计人员开始结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荷载计算――构件主要内力计算――梁、板、柱等主要结构构件的选择和计算――节点、附属构件、围护结构的构造和计算――基础的设计和构造。 (2)一个结构工程设计中所涉及到的专业课有:房屋建筑学、结构选型、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基础工程、土力学、土质工程学等各门专业课程,在一个工程中各环节彼此衔接的非常紧密合理。而在教学任务中则拆开授课,各自完成独自的教学任务,学生学完专业课后,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孤立的,缺少完整性。 (3)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见图2,理论部分讲解的是在各种受力状态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方法,包括各种主要构件的计算;设计部分讲解的是在各种结构体系中主要构件梁、板、柱以及剪力墙等部件的计算。授课方式也仍然是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学习也只是了解混凝土结构构件怎么设计计算。当在实际工程中,遇到各部件的衔接部分时,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各门专业课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2. 结构工程专业课程整改措施 在现有理论教材和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合理的布局,进行整合优化现有课程,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课程改革与整合。 (1)从大一到大三的基础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保持传统授课模式,需要学生牢固的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从大四开始,进行专业设计部分,首先,教师通过基础课对学生的了解选择由浅入深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设计方案选择需要的教师,不要采用一个方案一个老师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教师各自发挥各自的长处,同时与现代结构形式相联系。但是需要教师之间彼此沟通,集体备课,共同讲解一个设计方案的整个设计过程,防止知识的漏讲和重复讲解,每个教师在讲解每个阶段的设计时,要尽量让学生联想专业基础部分的知识。这种授课方式是设计任务不变,设计人员不变(即学生),而老师在变,每个设计阶段都是由对该设计方法最为熟悉的教师去讲解,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2)设计内容不再是纯粹的砌体设计、钢结构设计或混凝土设计,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布置任务,模拟真实的设计工作流程,按照工程招标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结构选型以确定合理的结构形式,结构形式的确定要突破传统的结构体系,与当代建筑的发展需求相结合,由此得到的结构设计方案可能不再拘泥于一种材料,可能是:钢材、混凝土或砌体,或者是某两种或三种材料的结合,根据教师的教学领域选择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在整个专业课设计过程中,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需要进行一榀框架的手算和整体结构的电算,将结构从基础到主体部分的设计全部完成。 2.2整改方案的优势。 (1)学生尽快进入实战状态按照设计流程进行教学。 (2)教学质量容易保证,因为每个环节都由最熟悉该部分的教师讲解。 (3)避免教师讲授的永远是自己熟悉的方案,讲来讲去十几年不变,严重与社会脱节,对学生的发展不利于。 (4)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对下一设计环节充满期盼。 3. 结束语 结构工程设计类课程是结构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的总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的专业准备阶段。对于这一重要的教学阶段,教师应很好的运用,真正要学生从理论升华到实践,培养出更有特色的学生,使其更能适应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工程系列论文:“公路工程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 【摘 要】教学团队的建设是“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对长安大学公路工程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设置特色与建设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阐述了团队在公路工程系列教材与教学队伍方面的建设内容与成果和教学改革措施,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应用推广教学成果的情况。 【关键词】公路工程 系列课程 国家级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公路工程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09)资助。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提供可推广、借鉴的示范性经验。 根据公路工程课程的特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程教师队伍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材编写和实践教学改革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路基路面工程》与《道路建筑材料》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精品课程的支撑者和执行者,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 团队概况 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经过五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公路交通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81年以来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为省级教学实验中心。 在本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支面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讲授由公路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的课程群,教师的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治学严谨、专业配套且稳定的“公路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团队中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5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学团队中包括省级教学名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团队带头人是著名的公路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 团队建设 1.教学队伍建设 (1)现在教学队伍情况。团队建设需要成员具有优秀的教师风范。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教师风范不仅为学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也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2]。配置好团队成员是建设和培育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基础[3]。 团队中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5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本团队以公路工程本科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为平台,经过长期的教学科研积累和改革实践,形成了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好、学术水平高、团结协作、富于创新的团队特色。 (2)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①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对青年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言传身教,在各个教学环节指导青年教师适应教学要求,从课堂助课、批改作业、参与课程设计等环节参与教学实践,培养青年教师认真扎实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 ②定期组织讲课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定期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讨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树立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 ③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进入同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深造和进修。 ④鼓励并带动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科研课题,特别是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指导和参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所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其中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4项,还获得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奖励。 ⑤在加强对团队内青年教师培养的同时,本团队还指导来自福州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派出学校的好评。 2.教材建设 公路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近年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材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 本教学团队注重教材建设,编写了8部本科生教材,其中《路基路面工程》与《道路勘测设计》2部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为面向21世纪教材,3部获得了省部级优秀教材奖。道路承担教改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奖励5项和软件著作权多项。《路基路面工程》与《道路建筑材料》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工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3.教学改革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多媒体课程的建设。本团队积极组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答疑等方式探索与实践网络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和实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所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其中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4项,还获得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奖励。 (2)改进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在教学中注意教学重点与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根据专业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动向和新的行业标准规范的修订,结合教师科研与生产活动中的研究成果与工程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根据调整的教学内容和新编写的教时完成若干示范工程和培育创新研究基地用于教学。 本教学团队利用充足的科研经费自行开发或购置了相关实验设备,在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分批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研工作中,有意识地给部分本科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锻炼机会,以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本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高性能化学构网改性桥面防水材料》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基于废橡胶微波处理的以废治废型沥青路面再生剂》“获挑战杯”全国三等奖,《AMF-I型沥青路面磨光仪的研发及室内评价体系的建立》获全国第二届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 本团队平均每学期举办学术报告与讲座3-4次,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广泛地学术交流,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应用推广情况 团队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团队主持的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现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管理与本科人才培养之中。本团队进行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等方面的教改成果已经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根据《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按照我国目前公路建设大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调整了公路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和学时分配比例,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门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性,满足了公路大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公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课程设计、勘测实习和道路勘测毕业设计是四个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前由于受实习场地(校园)、仪器及经费的限制,测量实习和道路勘测设计生产实习只能采用传统的仪器和方法,这非但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技术训练,也不利于学生对先进测设仪器和方法的掌握。自《公路勘测实习基地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教改项目完成以来,加强了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独立从事测设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注重测量实习、勘测实习与道路勘测课程设计、道路勘测毕业设计之间的有机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效果。目前学校太白公路勘测实习基地在国内已颇具影响,不仅满足了本校公路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而且多次接受本校土木大类专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前来实习。 目前本团队教学研究成果不仅在本校的专业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所编写的教材和制订的教学大纲也为国内多所高校的同类专业所采用和借鉴,对国内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陕西西安 工程系列论文:浅谈交通土建工程系列特种新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摘要:由于我国有着极为广阔的幅员面积,无论是从地理因素、从地质因素、还是从气候环境因素的角度上来说,都有着较大的变化。为了能够确保各类环境条件下,交通土建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安全与可靠,就需要积极展开对各类特种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以适应不同环境对于建筑结构提出的挑战。本文以交通土建工程为切入点,对近年来交通土建工程施工领域所涉及到的新材料性能以及新材料的应用要点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通过对上述各类材料的综合应用,达到提高交通土建工程项目整体施工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交通土建工程;特种材料;性能;应用 交通土建工程的主要构成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路建设工程项目;2)铁路建设工程项目;3)机场建设工程项目;4)海港码头建设工程项目。在上述各类工程项目施工作业的实施过程当中,受到环境、气候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施工难度会相对比较大。以我国西部地区广泛存在的盐湖区以及盐碱地而言,由于地下水当中存在有大量的硫酸盐以及硫酸成分,使用常规混凝土材料下可能会受到硫酸的侵蚀影响,对此区域内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同时,在隧道等项目施工作业的实施过程当中,所穿越山体结构当中含有大量的煤层,煤层中的瓦斯浓度较高,常规内衬混凝土施工下的气密性无法满足其施工要求,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隐患。为此,展开对特种新材料的研发,并将其作用于交通土建工程施工领域,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本文即围绕此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与探讨。 1 超早强混凝土快速抢修材料性能与应用 超早强混凝土快速抢修材料首先应用于对军用机场跑道在受到敌方攻击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的紧急性修复工作当中。超早强混凝土快速抢修材料是一种建立在特种超早强剂渗入干预状态下的水泥基复合材料。按照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1)超早强混凝土快速抢修材料。此类材料的流动性取值在30.0~50.0 mm范围之内;7d抗压强度高于80.0 MPa,28d抗压强度高于90.0 MPa;7d抗析强度高于10.0 MPa,28d抗析强度高于12.0 MPa;7d限制膨胀率为0.03 %,28d限制膨胀率为0.04 %;2)高流态型混凝土快速抢修材料。此类材料的流动性取值为260.0 mm;7d抗压强度高于60.0 MPa,28d抗压强度高于80.0 MPa;7d抗析强度高于5.0 MPa,28d抗析强度高于7.0 MPa;7d限制膨胀率为0.04 %,28d限制膨胀率为0.04 %,无明显变化。 超早强混凝土快速抢修材料的技术性能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凝结硬化速度较快,支持在3.0~60.0 min时间范围内实现材料的终凝反应;2)早期强度发展速度较快,7d时间内的抗压强度、抗析强度数值能够迅速提升;3)超早强混凝土快速抢修材料具有一定的膨胀性特点,无收缩,同时具有较高的材料粘结强度;4)此类材料对于酸碱、高盐侵蚀环境具有良好的抵抗性,耐久性优势突出,抗冻等级高,不会对钢筋材料产生锈蚀作用。 超早强混凝土快速抢修材料的应用价值则表现在:对于超早强混凝土快速抢修材料而言,可将其作用于对道路混凝土材料的紧急快速抢修工作当中,路面修复完成后45.0 min内即可投入使用,具有相当快的恢复功效;而对于高流态型混凝土快速抢修材料而言,当前主要将其作用于对复杂环境与结构条件下,混凝土的灌注作业当中。道路抢修完成后10.0 min内可以承受重载货车碾压,对道路交通通行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2 抗腐蚀混凝土泵送剂材料性能与应用 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广泛存在的盐碱地、盐湖区而言,地下水当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硫酸盐、以及硫酸成分。使得在以上区域内所形成的建筑物混凝土材料无法避免受硫酸的侵蚀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当前所生产的抗硫酸盐水泥原材具有成本高、效果差的特点,始终无法从广泛意义上替代常规混凝土在工程中应用。而对于抗腐蚀混凝土泵送剂材料而言,由于将此类材料渗入常规普通水泥后可发挥良好的反应,对于当前的抗硫酸盐水泥原材具有良好的取代价值。值得在盐碱地、盐湖区有关交通土建工程的建设作业中加以广泛应用。 抗腐蚀混凝土泵送剂材料的性能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抗腐蚀混凝土泵送剂材料的干预作用下,所配置形成的混凝土抗蚀系数达到0.9 以上;2)抗腐蚀混凝土泵送剂材料满足我国当前有关行业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中对于混凝土泵送剂材料一等品的划分标准,对酸碱、高盐侵蚀环境具有良好的抵抗性,可提高混凝土使用寿命。 抗腐蚀混凝土泵送剂材料的应用价值则表现在:以隧道工程为主要作用区域,可以解决超强侵蚀性地下水环境当中,混凝土材料抗腐蚀方面的问题。大量隧道工程内衬混凝土抗蚀系数监测结果显示:在该材料作用下的实测强度可达到35.0 MPa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3 高压灌注堵漏材料性能与应用 在地铁工程、隧道工程等项目施工作业的开挖阶段当中,针对所涉及到的地下压力水围岩,需要通过灌注堵漏的方式,对此类质量问题加以可靠的解决。同时,针对已投入使用的大量地下工程而言,受到环境侵蚀以及使用年限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开裂、以及渗漏等方面的问题。而高压灌注堵漏材料无疑在此类工程灌注堵漏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压灌注堵漏材料的性能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压灌注堵漏材料遇水后会呈现出一定的发泡趋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制止结构性渗漏水问题的目的,且可渗入直径在0.02 mm以内的发丝性裂缝当中,堵漏效果良好;2)在高压灌注机的压力干预作用之下,高压灌注堵漏材料能够通过止水针头渗入墙壁裂缝当中,并具有面向四周进行扩散的优势,能够实现大面积的灌注堵漏目的。 高压灌注堵漏材料的应用价值则表现在:可作用于对下工程开挖面岩缝渗水的灌注堵漏,以及隧道、地下室、大坝、屋面等各种已建混凝土工程的灌缝堵漏工作当中。在此基础之上,还可将此类材料应用于对地基的加固、以及护坡工作当中。 4 结束语 受到技术投入、设备投入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量的已建交通土建工程项目的质量相对较低。加之环境、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对交通土建工程运输作业的开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特别是针对如本文所提到的公路、铁路、机场、海港码头工程项目而言,一旦出现结构失稳等方面的质量问题,就需要及时对其进行修复,避免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就需要结合交通土建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展开对特种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并将其作用于实践。总而言之,本文针对当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几类特种材料展开研究,总结了特种材料的性能优势以及应用要点,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小学生家庭教育对策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问题。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小学生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家庭教育出现了明显的缺失,作为一名小学生的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除了传授小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外,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教师针对小学生的特性,总结出几点关于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目的在于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促使小学生家庭教育更有效果。 一、注重亲情陪伴,与学生共度美好时光 小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强,缺乏安全感,因此,小学生对于家长以及班主任有较强的依赖,小学生希望自己的父母以及教师能够多一些时间陪伴自己,并且能与自己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但是,现实是不少家长工作繁忙,学生都是爷爷奶奶在照看,父母陪学生的时间短是造成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这就会导致不少学生孤僻、内向,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的现象,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家长要注重亲情陪伴,与学生共度美好时光。例如,在家庭生活中,教师每天都会用15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来陪学生阅读,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会天真的提出“为什么小女孩的家人不管她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呢?”等类似的问题,此时,正是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好时机,“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亲人了,她并不像你这么幸福,你现在可以和亲爱的家人一起喝茶一起读书,而世界上还有很多小朋友正在遭受苦难,你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快快长大,快快懂事,不调皮,不让家人担心……”,学生会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家长对学生错误的思路和想法做出指导,让学生能够分清是非,并且对于家长的教导牢记于心,陪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亲情的陪伴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也是缺失最严重的,作为家长,要想真正将家庭教育做到位,花费时间和精力陪伴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二、创造和谐氛围,为学生提供温馨环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家的温馨是任何环境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社会关系往往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父母,进而影响着家庭生活,学生的父母回家后,和学生交流少,长时间抱着手机过个人生活或者长期沉浸于复杂的社交环境,习惯晚归,往往也会引发家庭的不和谐,这就容易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创造和谐的氛围,也要做出表率,让学生当作标杆和榜样去模仿。学生的母亲做饭时,父亲可以和学生协商,一起帮母亲摘菜,摘菜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有更多的话题和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其他小朋友回家后也帮妈妈摘菜吗?”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活技能,饭后,父母还可以陪学生做游戏,游戏的输家负责洗碗,不仅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与学生更加亲密。生活中,父母精心地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爱和温暖,家长也在不知不觉中高效地完成了家庭教育。 三、重视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出现了溺爱学生的现象,由于父母工作忙,陪学生的时间短,不少父母认识到自己没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于是,为了弥补学生缺失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往往对学生百依百顺,甚至到了过分溺爱的程度。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往往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校园里往往会出现“孤芳自赏”的情况,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也没有人帮忙解答,很难适应校园生活,而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更是不言而喻。因此,父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困难,适当性地不满足学生的需求。某次其中考试,教师已经许诺学生数学考试成绩高于95分,送给学生一个儿童手表作为礼物,因为部分考试题目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学生考取了92分,但已经是全班第一的成绩,出于挫折教育的目的,尽管对学生的成绩十分满意,已经准备好的儿童手表还是被锁在了抽屉里,并与学生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沟通,鼓励学生面对挫折,要有勇气迈过去,期末考试中,学生数学成绩考取了全校唯一的满分。挫折教育往往会让学生更加独立,也能够促使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家长要让学生在困难中树立信心,战胜挫折,在挫折的历练中逐渐成长、成熟。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可谓是一张白纸,父母是在这白纸上第一个下笔的人,因此,家庭教育是十分关键的。家庭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给学生的,学生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都与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师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成长是不健康的,从这一角度而言,父母重视家庭教育,给学生最温馨、最直接的爱与帮助往往会让学生终身受用。 作者:丁秋芳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一、我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1)家庭教育观念。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应当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但也有6%的家长说不清楚,5%的家长认为是社会责任,10%的家长认为是学校责任,35%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不太重要,但同时也有78%的家长认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79%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为了国家。(2)家庭教育行为。首先,我们从教育投入上分析。调查发现,家长在时间投入上并不多,有12%的家长因为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有意识地与孩子在一起,有10%的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分别有56%、34%的家长一天中与孩子有意识在一起的时间在1~2个小时和2~4个小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在教育费用的投入上要比时间多一些,有8%的家长认为,为了教育孩子花多少钱都值得,有12%的家长认为不是这样,有80%的家长认为要看具体情况而定。36%的家长认为,孩子每学期的学杂费是家庭生活的负担。62%的家长认为还可以,不至于成为家庭生活负担,但绝大多数家庭没有额外的教育费用支出,如购买课外书、参加各种兴趣班、为增长知识而进行的娱乐活动等。其次,我们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考察。有82%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但同时也有18%的家长认为,不一定或根本不用讲究科学方法。当孩子有了进步或取得一定成绩时,42%的家长表示主要给予精神奖励,20%的家长主要给予物质奖励,38%的家长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孩子犯了错误,28%的家长会帮助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59%的家长会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打骂、不给买东西等,也有3%的家长认为随他去,孩子大了就自然懂事了。再次,从教育信息来源看。流动家庭的家长中有26%的家长能够主动去学习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但是也有32%的家长表示不会去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依次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家长学校、看电视书报、上网、上辈家庭教育经验、向亲朋好友请教等。可见,他们的教育知识的来源渠道还是比较宽的,关键还是家长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 1.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1)作为家长,要做到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2)父母与邻里之间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引导和鼓励子女加强与同龄群体的交往,不要限制孩子外出,不要限制孩子接触社区生活。(3)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专横。既不能动辄严厉惩罚,也不能过分溺爱和保护。(4)在流动人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要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甚至生产劳动,如帮父母做饭、守摊点、值班等。针对此特点,家长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动员子女做好自己的事,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父母的职业持正确的看法,明白父母就业过程中的艰辛。 2.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以及家长会、巡回报告团演讲等形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家教,重视家教,支持家教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教水平。因此,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3.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割裂开来,要积极推行协同教育,具体采用以下方法:(1)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机制。流动人口居住偏远,工作时间长、不稳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相对松散,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家庭与学校的定期联系机制。在社区成立家长协会,由居委会主任兼任,学校方面由学校牵头,定期召开家长会,讨论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个别存在的问题,以班主任为主,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将学生在学校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或家长协会取得联系,妥善有效地加以解决。(2)建立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增大,建立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很有必要。以社区为单位,由退休教师、居委会干部及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一道指导建立社区教育中心。主要职能:一是监护那些家庭教育缺位的孩子;二是为孩子提供集中学习活动的场所;三是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作者:李敏贤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洗砚池小学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我国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一、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温馨和谐的家庭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如果父母经常吵闹或是冷战,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吵架的情形,当时我特别担心妈妈会离开我们。孩子有了安全感才会有信心、兴趣学习。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让孩子在家庭中有幸福感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家都会遇到一些困难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孩子入学,择校,养老一系列的问题让人觉得压力大。但是这些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提起,因为孩子都很敏感,担心自己会成为家里的负担,担心自己不能上学,担心没有饭吃,不能买玩具。去年我的女儿上小学前,听到小区里的人们谈论择校费的话题,回家问我:“妈妈,我能上小学吗?我上小学是不是要花很多钱,我们家有钱吗?”我说:“当然能上小学了!而且不用花钱,我们是片内的学校。”她听了非常高兴地出去玩了。 三、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由地表达己见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重视。在我们工作之余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读书,进行户外活动,这样既可以增进与孩子的关系,也能让孩子喜欢读书和户外活动,少看电视,少玩电子游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很多家长除了赚钱,已无余暇关心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与感受,对于孩子的意见不重视,态度粗暴,一切都代孩子决定,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吃力不讨好,弄得与孩子的关系非常僵硬。孩子小的时候,敢怒不敢言,到青春期矛盾非常尖锐。其实并非每个家长都是教育学家,我们的教育方法很难保证不出现错误。如果是在一个民主、平等、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即使家长意见不被认同,孩子也会体谅父母的心意,把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说出来,与父母交流,不至于出现尖锐的矛盾。 四、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孩子的长大,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管理自己生活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上给孩子做决定的自由,将他们做决定的事情的范围慢慢扩大。可以从“明天穿什么衣服、鞋子”,放学回家后“什么时候做作业,先做什么作业”“一周的零用钱,怎么花”慢慢地扩大到“一个月的零用钱怎么花”。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我们还可以让他完成更难的事情,从而使孩子更加自信和自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这样孩子会更加尊重我们。有些家长凡事替孩子做决定,除了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些过分勤劳的家长显然不是好家长,实际上已经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现的“独生子女一代”现在已长大成人。我们身边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还张口闭口“我妈妈说”“我要和妈妈商量一下”不会自己做决定的大有人在。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五、培养孩子的耐心、毅力和自信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尽心尽力地做事情。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只要孩子尽力了就应该给予表扬,让孩子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充分的耐心,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不能以成绩论英雄,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家长以成绩论英雄将导致孩子不喜欢做或不敢做有难度的事情,只喜欢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来获得好评,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孩子向困难挑战的勇气,战胜困难的毅力。 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一年级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的一年。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有好成绩,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必须立规矩。比如不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做作业时要求大人陪伴,做作业时不能拖拉,写一个字或做完一道题玩一会儿,原本半小时能做完的事情,一小时也完成不了。他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成负担,常常要家长督促才能完成作业。所以我一般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过时不许再写。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现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体,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很多人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自身很少参与。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有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主,把孩子看成唯一的希望,放弃自己的爱好、事业。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不允许孩子犯错,要求孩子听话、顺从,以优秀的成绩回报自己的付出。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期望不一致易产生挫败感和怨恨情绪。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压力,反而会成为孩子的成长阻碍。 七、结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非常重要,甚至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孩子。要把孩子培养成正直,善良,勇敢,宽容的人,决不能让他成为有丰富知识而性格古怪的人。 作者:包淑华单位: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以家庭教育研究会为依托 切实做好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以家庭教育研究会为依托切实做好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几年来,我们**市妇联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妇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宗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教育研究会为依托的新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创办家庭教育研究会*个,家长学校**所,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家庭教育网络。参加学习的中小学生家长达**万人次,占中小学生家长总数的90%以上。我们本着“积极牵头,调动各方力量;高举旗帜,抓住育人根本;着眼实际,服务每个家庭”的基本原则,积极部署工作,精心研究载体,广泛开展活动。做到一年突出一个主题,对热点、难点问题,每年都有新突破,使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建立组织,形成网络。早在**年**市妇联就牵头成立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十几年来,研究会始终坚持以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的教育方式,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宗旨。研究会的会员单位由过去的五个单位发展到现在的由妇联、关工委、教育局、卫生局、文化局、广播局、公安局、**日报社等八个单位组成。研究会办公室设在妇联儿童部,负责指导、协调、规划、督促、宣传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街和村、社区四级家庭教育机构,形成了家庭教育网络,为规划的落实提供了组织保证。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例会制度,每年都召开1-2次会议,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讨论问题,安排部署工作,从而使家庭教育工作思想上有认识、组织上有位置、行动上有载体,并纳入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盘子。 二是制定规划,形成体系。为了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我们在对全市整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长短结合、统分结合的原则,制定规划,使家庭教育工作逐步纳入全市整体工作布局,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和零打碎敲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成效。近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家庭教育工作“八五”规划、“九五”规划和“十五”规划。工作中,我们将工作定位在督导上,既督促全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又指导团体会员单位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既督促城乡、中小学的家长学校建设,又指导家长学校注意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既督促中小学校抓好家庭教育,又指导中小学校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同步推进,从而推动了家庭教育工作有目标、有步骤的向前开展。 三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强组织领导是实现家庭教育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的根本保证。为加强对全市各级家庭教育研究会组织的管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非常重视、关心并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层层建立了由妇联、教育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由市、县(市)、区政府主管领导或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担任,其他负责人则由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大家齐抓共管,有分工有合作,各施其职,各尽其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不但有组织网络、机构健全,而且师资齐备、工作活跃,并纳入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促进了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家庭教育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使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有了组织依托。几年来,我们家教会的教育心理研究组、宣传服务组先后几次就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身体的发育与教育、知识增长与智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等问题在全市中小学家长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家教知识。为把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推向高潮,引向深入,达到提高家长素质、教育学生的目的,我们市家教会指导各县(市)区家教会同教育局密切协作,在家庭教育的宣传、培训上下功夫,层层组织培训班,在新闻部门开辟专栏、设专题、办专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教环境。如**年,**县家教会同电台联合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家长讲解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标志、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及青春期性格的培养,请省优秀家长**介绍他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怎样架起与孩子沟通桥梁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深得广大家长的好评。家教讲座播出了十一期,许多听众朋友打来电话说:“听了家教讲座,端正了教子观念,扭转了在家教中对孩子缺点指责多,正确指导少;按父母意志成长多,自身优势发挥少;关心身体健康多,关心心理健康少”等十个教育误区。从**年下半年开始**县家教会针对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创办了“家教周会”专题节目,利用周末黄金时段播放十分钟家教节目,**日报校园版同时全文刊发,并每周推出一期“名人教子”文章,刊登广大家长教子言论。在电台、电视台家教讲座的同时,我们又在《**日报教育专版》刊登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有论文、有事例、有问答,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教育面广。一年来,播发6个专题、38讲。目前我们正在与**日报筹划开设家庭教育专版。 二是抓家长学校建设,规范家长学校管理。从家长学校创办至今,我们一直在探讨着规范化管理的形式与模式。根据我市家长学校的创办情况,为了切实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我们指导各县(市)、区实施了三项措施:一是每年下发“家庭教育工作”活动方案,提出具体工作指示,制定措施。二是强化对家长学校的管理责任。指导各县(市)、区成立了由县(市)、区主管领导任组长,妇联主席、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校长为其家长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教育局德育办公室、妇联儿童部具体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管理。三是扩大协调单位范围。家长学校建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的授课内容,我们又把科协、司法等部门都动员起来,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下到各中小学校和社区、村、屯向广大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知识、法律知识。现在,全市的家长学校已步入“五化”(既组织建设网络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管理方式制度化、人员配备严格化、工作操作标准化)的轨道。全市涌现出优秀家长学校**所,其中省级示范家长学校**所,**县实验小学家长学校的经验还在省家长学校骨干培训班上做了交流。为了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我们市妇联分别为两所家长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挂牌、授匾仪式,并以现场参观、经验交流等方式将他们的经验在全市进行了宣传和推广。组织订阅《家长学校系列教材》、《现代家长应知应会手册》,培训家教辅导员和家教骨干,还根据家教会、讲师团的工作经验,自行编印数千本《家长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十要”、“十不要”》等家教知识宣传手册,发放给中小学生家长,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三是让家庭教育进社区,拓展家庭教育空间。社区是家庭教育最好的依托,是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之间重要的桥梁与纽带。我们**市是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市,社区建设覆盖率高,标准高,设施完善,每个社区都建设了高标准的居民学校,我们紧紧抓住这一优势,把家长学校融进居民学校。一是由教育局负责,先后出台了社区家庭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工作汇报制度、街道定点联系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帮教制度等十几项规章制度。为了系统掌握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我们指导建立了在籍学生花名册;少先队、共青团员花名册;特长学生花名册;特困学生花名册;帮教学生花名册;单亲学生花名册;老教师、老干部花名册;志愿者花名册;需要帮扶贫困户花名册等十二册。二是强化社区家庭教育功能。协调市教育局从全市教育系统选派**名优秀的中青年后备干部进驻全市**个社区,担任校外教育辅导员。三是定期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开办服务热线,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学习辅导等方面的服务。**社区、**社区、**社区和**社区的辅导员还在社区内开设了青少年心理辅导站和心理咨询台,帮助家长对一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矫治。还利用寒假和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等等。 四是抓典型的示范,带动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知识得到广泛普及的今天,用典型引路、现身说法是广大家长们比较乐意接受的。因此,我们积极指导各县(市)区家庭教育研究会在培训典型、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上下功夫。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评选教子有方好家长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家长,其中县(市)、区级**名,市级**名,省级优秀家长**名。我们还分别请省级优秀家长在电台谈体会,在报纸编发经验文章,向家长们介绍他们的教子经验。几年来,在各地新闻媒体宣传集体和个人典型上千个,充分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三、完善工作措施,使家庭教育工作进入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各项目标,切实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措施,主要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落实工作计划与开展调研相结合。我们在制定“九五”家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的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经常针对热点和倾向性问题进行调研。**年市家教会就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农村中小学生家长对家教的认识及需求等多方面问题开展了调研,并对调研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形成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上报省家教会,获得了好评。同时,我们又根据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教训,及时指导各县(市)区家庭教育研究会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内容,从而推动了我市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是阵地建设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几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指导各县(市)区以创建“标准化家长学校”活动为载体来抓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创建“标准化家长学校”**所,占家长学校总数的50%以上。为了保证阵地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全市的家教工作者采取普遍轮训、骨干重点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使家长学校的教师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年我们请来**博士做“如何培育优秀子女”的大型报告会,从而激发全市家长开展家庭素质教育的热情,为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理论研讨与知识传播相结合。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广泛深入地组织全市家长学校及中小学家长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在其指导、带动下,全市家长学校都能够定期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同时把理论研讨所形成的科学的、系统的家教知识以读书交流、知识竞赛、试卷问答、演讲等活动形式传播给广大家长,通过这些活动,不但使家长接受知识传播率大大提高,而且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家长学习家教知识的热情,增强了做好家庭教育的信心。 四是工作评估与总结表彰相结合。从**年开始,市、县两级每年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工作总结的重要依据。由此总结推广了家教工作经验,树立了一批优秀家长学校、家教工作者以及教子有方的好家长。 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在以家庭教育研究会为依托,切实做好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深知,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我们要虚心学习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指导水平,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大于人们的想象。然而,在现代大多数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下面本人就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思想认识不够,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我校调查,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约2成。绝大多数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和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X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 (二)家长教育孩子能力不足,缺乏引领 1.对亲子关系的塑造认识不足,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终身的老师。只有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和有效互动很容易形成,孩子的问题可能只是成长的问题。但是,多数家长认识不到这些,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的夫妻之间存在诸多问题,带给孩子的人格问题非常多。 2.家长普遍重智轻德现象,使教育功利化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 教育方式与学生成长脱节,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家长忙于家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家长素质低,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妨碍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孩子 “骄”、“娇”二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部分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 “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二、 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为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学习家教知识,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作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说明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温馨和睦、民主宽松的家庭人文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观念,积极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要改变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多看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视频、讲座、图书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 (五)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做好榜样 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夫妻间互敬互谅,团结一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正能量,远离一些不好的生活方式和坏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 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要尊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要多鼓励,不要总是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较,要多看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强盛是扎根在家庭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齐抓共管,进一步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推进和发展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性 摘 要:小学是儿童思想品质形成的最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以后的性格、品行、思想倾向等各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更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发挥。主要从家庭教育方面阐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思想品德 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一样重要。虽然这三者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都有所不同,对小学生思想教育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但其目的是相同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为了保证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接触社会,所以其成长环境比较简单,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家庭教育得当,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学习也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庭内部矛盾冲突很激烈,孩子整日处在一个不安、动荡的环境之中,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这种家庭教育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对孩子以后各个阶段的教育以及成长都产生难以抹灭的负面影响。 其次,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当孩子回到家以后,会模仿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或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分析家长的行为和言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孩子的@种有利于思想健康发展的行为可能会被抹杀,或者得不到鼓励而使孩子对思想品德教育失去兴趣。同时,孩子在家里的模仿或者实践行为,也是对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思想品德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与延伸。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延伸和提升作用。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补充作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比较全面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应用教学课较少,对于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当他们把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学校没有及时讲到,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的选择。此时,就需要家庭教育发挥其补充作用。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正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健康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推动力。而家庭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其好坏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带动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第一,很多家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受旧观念的束缚,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并且只需要由学校来负责即可。同时,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家长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就行。在这种错误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小学生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对。有些家长坚持棍棒教育。对于孩子,总是采取一些过于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还有些家长始终坚持自己的权威性,从不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使孩子在家长面前有一种畏惧感。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使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正确影响,有时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当今社会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过分迁就和保护孩子。对于小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犯的一些思想品德方面的错误,有些家长甚至采取纵容包庇的态度,这对小学生的品行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开始,它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和社会都要重视起来,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自己也要改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在小学生成长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采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作者简介:高燕(1996―),女,仡佬族,贵州遵义市人,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教育正受到广泛关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家庭作为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应发挥出特定的教育优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从分析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从家庭方面描述了错误家庭教育对他们心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并针对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这样可以让家长、学生及有关社会成员系统地了解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 一、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家庭教育出现真空现象 家庭给孩子的教育不完整,要么缺少父爱关怀,要么没有母亲陪伴成长,这主要是由于单亲家庭子女多、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学生比例大,隔代监护子女多、独生子女多、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家长观念转变,独生子女增多、不良的家庭环境多。不良的家庭环境主要有三类:一是风暴型家庭。这种家庭大多是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成员互不信任,孩子在不安定的环境里成长,再加上外界复杂又不良的环境影响,孩子就像风暴一样报复社会,报复他人,最终毁灭自我;二是专制型家庭。这种家庭往往以家长自居,要求孩子惟命是从,对孩子专制压服,滥施处罚,孩子得不到家庭的丝毫温暖,没有自由民主气氛,孩子的个性以及爱好皆被扼杀,这样即使天资聪明也不被允许发挥便会导致一事无成;三是放任型家庭。这种家庭往往是父母一方外出,一方忙于家务劳动和种地,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或是家庭成员有不良习惯(如赌博、酗酒等),疏忽了孩子,使孩子成为了“流浪者”,放任自由,缺乏正确引导。 2、家庭结构的变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有所增加,也由于交通事故、意外事件的频繁发生等原因,单亲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怀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一是任性、自私、冷漠的性格,缺乏同情心,叛逆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二是性格怪癖,不与人交往,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三是无上进心,道德品德较差。四是学习成绩低下,作业普遍完成差,学习缺乏积极性。五是由家庭无称职监护人或无监护人,学校和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影响成绩下降,产生流失或辍学现象。 3、家长素质的适应性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误区,阻碍孩子成长。教育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教育方法不正确、不科学、重抚养、轻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时间、轻效率等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一些家长不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言行不一,自身修养差很难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2)家庭教育观念滞后。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都教不好,家长能有啥办法?有的家长甚至不懂家教,认为“树大自然直”,当时爹妈都没怎么管我,不也长这么大了,对家教放任自流。 (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过高,不能从孩子的天资、年龄、学习基础、有无兴趣特长等实际出发,仅凭主观愿望对孩子提出难以实现的要求,致使孩子压力过大,学习不好,过不开心。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有的家长从来不与学校联系,不参加家长会,不过问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家长不知孩子在校的学校情况,老师也不知学生在家的复习情况,老师与家长都不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呢? 二、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那么在农村家庭教育下,小学生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呢? 1、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同龄有完整家庭的孩子早懂事,早当家,但她们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往往比较自卑,胆怯,内向。独身子女往往是家里的霸道王子、掌上明珠,在他们身上不难发现自私,高傲,独来独往的心理特征。像父母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的家庭孩子虽能吃苦耐劳,艰苦学习,但他们内心自认低人一等也能明显表露。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对学生的心灵更是造成无法抹去的烙印,对孩子专制压服,滥施处罚,日积月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日趋严重,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伤害孩子自己,同时也可能对周围的人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2、“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他们生活在角落里,感受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感受不到社会的飞速发展,这样的自闭,格格不入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根本没有好处的。 3、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众所周知,农村都是相对贫穷的,小学生往往产生自卑心理。如果没有人及时引导小学生的心理的话,那么其心理问题只会日趋严重,严重到其心理自信不能正常建立。 三、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改善,许多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凸显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但纵观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却不容乐观,需要我们深思去解决问题。 1、提高农村家庭家长教育能力 家长教育能力低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没有促进作用,为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引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解科学的小学教育。家长要转变对孩子学习、生活、发展的认识,而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孩子学习好,生活好,发展好的根本保证。家长要投入精力,要有毅力“研究”孩子的心性,提高对孩子的教育能力。 2、提高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因素。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可以优化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用。 3、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是搞好农村家庭教育的根本 作为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应从提高家长的认识,转变观念入手,鼓励农村家长掌握一些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育方式从传统家庭向学习型家庭转变,学习方式从家长权威向亲子共学转变。同时,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各类家长培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问题,以此培养出合格的家长,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 4、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与学校只有步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各尽其职,才能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熏陶。因此在家长没有意识到两者配合协调的重要性时,学校有责任主动和家长联络,诸如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交流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将学校的教育观念带给学生家长,以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5、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起心灵的桥梁,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家长应放手让孩子接触社会,包括社会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并给予正确引导,让孩子增强抵抗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要重视孩子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长必须时刻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心理行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履行好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中国教育中家庭因素对孩子成长影响的故事不计其数。孔子对儿子传授学习方法,孟子的母亲为教育孟子多次搬家,龚自珍从小受到外祖父段玉裁的影响,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这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我仅对农村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做粗略的分析,并向社会呼吁:教育在一线的教师及各位家长请给予农村孩子多一点的教育、关心,他们是被遗忘的天使,他们十分渴望教育,希望农村教育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改进,能得到热爱教育的人士的支持配合。 由于学生的心理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此我只能作一个相当肤浅的分析,希望由此引起更多人的热忱关注。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是不是吃的饱,穿的暖,身体有没有病,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农村的小学生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我们不希望他们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而不能开心的过好这一生!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教育中小学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在当前家庭教育中,在整体上过度强调在教育中的理论,而忽视了在具体方法上的学习,进而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关键词】小学;家庭教育;具体策略 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体上来讲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对社会以及学校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在一定层次上不仅引起了家庭的重视,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对自身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对今后发展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概述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主要的成分,在家庭中的环境、家庭氛围、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等都构成了家庭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快速的发展,许多专家将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家庭中的教育,其次接触的就是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在这三者中进行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促进,在大体上来讲缺少哪一种教育都不是较为完整的教育,对于学生综合发展来讲都难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三者教育中父母是小学生中的首任老师,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具有的特c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及相关的先导性,在大体上能够弥补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特点,父母是孩子中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小学生成功的起点。作为小学生的人生第一位导师,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作为家庭教育还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家庭中的情感教育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最后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在根本上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针对性来说主要是指在一些事件中而采取的一些措施,针对相应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在大体上来讲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孩子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三、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大体上来讲只有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三方结合开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缺失、家长在教育能力上较为低下以及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较为不当等等。 (一)在教育观念上存在一定错误的认知 当前家庭教育中在认知方面存在着错误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家庭教育中缺乏一定的认知,在总体上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认为只要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在生活上不饿着冻着孩子,就能保证他们顺利健康成长,在大体上将对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的教育者,说出什么“孩子就全靠老师你来教育了”“我们家长的话孩子就是不听,只听你们的”“我们都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了,就拜托您了”之类的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家长将自身经历注入在自身事业当中,在根本上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大体上来讲缺乏一定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学生的学业没有那么重要,他们说现在就算是考取了大学照样要自己去找工作,还不如少读几年书,给家里节省一些开支,这种消极落后观念给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带来一定不良影响。 (二)在教育方法和教育要求上存在着错误的认知 在小学生实际教育中一些家长存在着错误的认知,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只有把学习成绩提升上来,才能有较好的发展。这样的观念致使大多数家长在实际教育中只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却在大体上没有促进孩子全面能力的提升,进而导致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能得到综合的发展。同时,在一些家庭中还存在着对孩子学习的管理采取的是非打即骂的原则,进而导致孩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自身在成绩方面的提升,而对其它方面关注较少,这样的方式在一定层次上对于孩子综合能力的人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四、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应该进行积极改善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导性以及感染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于父母的信任也是与生俱来的,在一定层次上来讲父母的言行对与孩子来说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学生终身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的形势下,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在具体教育技巧上应该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在整体上应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进而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真正意义上能够感知到家庭带给自身的呵护与爱。同时作为家长在学生成绩上不应监管太严,否则,长期以往,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大体上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整体上提高家庭教育认知 在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促进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作为家长在孩子教育观念上应该改变传统的落后观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良好环境下茁壮成长。同时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应该培养孩子独立以及公平竞争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增强孩子的综合能力,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在整体上是一种长期的教育活动,不仅需要家长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在一定程度上还应有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大体上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 作者简介:袁清明(1977-),男,湖南省邵阳市人,民族:苗,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专科,研究方向: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作用和影响。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规避之道 农村小学阶段的孩子,同时接受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孩子的身心发育、品德熏陶、习惯的养成,都是首先在家庭中形成的,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农村小学阶段,我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 1.1 重知识灌输,轻兴趣培养。在我国目前农村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庭最关心的就是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对孩子是否对学习感兴趣不闻不问,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书桌前度过,甚至有的家长不让孩子报兴趣班,不让孩子参加喜欢的公益活动,怕影响学习。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一定是孩子上所好大学。这样,家庭教育就算完成了,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呆板的考试机器,而且孩子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根本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枯燥的事情。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护,不能过早的伤害孩子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培养宜早不宜迟,如果农村的家长们能尽早的改变教育观念,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并慢慢引入正确的轨道。孩子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过早的灌输知识更值得重视。 1.2 重学科成绩,轻能力培养。在新世纪,教育成为人的终身需求,学习能力也成为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方法不对或不适当,往往适得其反。在大部分农村家庭,分数成了家长的命根,追求孩子的高分成了家长的教育目标,家长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标准,忽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只要学习好,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但不制止,反而一味纵容,甚至过于保护孩子,做错了事情也由父母出面解决,没有责任感,就不让孩子做家务,不参加集体活动,没有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不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使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高分低能,很难适应社会。 这些家长可向有关研究机构进行咨询,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矫正。通过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学习能力测试,找出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视觉或阅读能力、自我控制及身体动作协调性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其与年龄不符的基本能力,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突破学习上的瓶颈,进而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1.3 重权威意识,轻心灵成长。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在当代的农村,忽视儿童心灵成长是当前农村小学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意愿来教育孩子,用自己的理解来干预孩子的自然发展,有的家长甚至违背孩子的意愿,以大人的权威企图说服孩子,以期减少他们成长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在功利心的驱动下,家长仅仅是把孩子看成自己实现梦想的工具,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想法,这是揠苗助长的愚蠢之事。关爱不是严厉的"禁锢",教育不是简单地"克隆",孩子的未来也绝不是父母理想的延续,家长只强调权威和服从,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看重自己主观方面的单向塑造,忽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孩子的自我心灵成长。 1.4 从众心理严重,人生目标欠缺。家长把大众化的考学、做官、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作为孩子"光宗耀祖"的学习动力,却忽视了其作为独立生命系统个体的存在意义。有些家长从来就不学习甚至不知道家庭教育知识,没有自己系统的家庭教育理念,看别人怎么教自己就怎么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长远规划,对孩子的引导不到位,这也是有些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2.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规避之道 2.1 转变家长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让家长正确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是一个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共同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而家庭教育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与良好习惯,优秀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受益终身,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重视家庭教育。 转变家长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让家长正确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首先要自己成为一个学习者,认识到自己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并一点一滴的用正确的方法来鼓励引导孩子。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的知识水平、审美情感、价值观念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孩子是站在家长的肩膀上看世界的,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家长必须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大量事实证明,家长具备较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就能选择较为恰当的教育方法,运用较高的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因此,农村的家长也要跟孩子一起学习,在孩子成L的不同阶段,学习新的家教知识和技能,不断自我反省,积累丰富的经验,必要时,还可以向一些专家咨询、请教,获得直接的帮助。家长的学习也要积极主动、与时俱进。 2.2 家长要给孩子做好目标规划。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全方面教育,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有规划才能有目标,有目标才能有进步。那么父母如何给孩子制定成长规划呢? 规划要"相对自由":孩子毕竟还小,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不知道她以后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家长应该适度引导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和兴趣,帮助孩子逐渐找到自己未来的道路,而不再是迷茫。因此,"自由"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是必要的。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从家庭教育缺失谈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问题。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小学生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家庭教育出现了明@的缺失,作为一名小学生的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除了传授小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外,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教师针对小学生的特性,总结出几点关于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目的在于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促使小学生家庭教育更有效果。 一、注重亲情陪伴,与学生共度美好时光 小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强,缺乏安全感,因此,小学生对于家长以及班主任有较强的依赖,小学生希望自己的父母以及教师能够多一些时间陪伴自己,并且能与自己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但是,现实是不少家长工作繁忙,学生都是爷爷奶奶在照看,父母陪学生的时间短是造成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这就会导致不少学生孤僻、内向,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的现象,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家长要注重亲情陪伴,与学生共度美好时光。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教师每天都会用15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来陪学生阅读,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会天真的提出“为什么小女孩的家人不管她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呢?”等类似的问题,此时,正是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好时机,“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亲人了,她并不像你这么幸福,你现在可以和亲爱的家人一起喝茶一起读书,而世界上还有很多小朋友正在遭受苦难,你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快快长大,快快懂事,不调皮,不让家人担心……”,学生会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家长对学生错误的思路和想法做出指导,让学生能够分清是非,并且对于家长的教导牢记于心,陪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亲情的陪伴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也是缺失最严重的,作为家长,要想真正将家庭教育做到位,花费时间和精力陪伴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二、创造和谐氛围,为学生提供温馨环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家的温馨是任何环境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社会关系往往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父母,进而影响着家庭生活,学生的父母回家后,和学生交流少,长时间抱着手机过个人生活或者长期沉浸于复杂的社交环境,习惯晚归,往往也会引发家庭的不和谐,这就容易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创造和谐的氛围,也要做出表率,让学生当作标杆和榜样去模仿。学生的母亲做饭时,父亲可以和学生协商,一起帮母亲摘菜,摘菜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有更多的话题和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其他小朋友回家后也帮妈妈摘菜吗?”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活技能,饭后,父母还可以陪学生做游戏,游戏的输家负责洗碗,不仅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与学生更加亲密。 生活中,父母精心地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爱和温暖,家长也在不知不觉中高效地完成了家庭教育。 三、重视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出现了溺爱学生的现象,由于父母工作忙,陪学生的时间短,不少父母认识到自己没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于是,为了弥补学生缺失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往往对学生百依百顺,甚至到了过分溺爱的程度。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往往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校园里往往会出现“孤芳自赏”的情况,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也没有人帮忙解答,很难适应校园生活,而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更是不言而喻。因此,父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困难,适当性地不满足学生的需求。某次其中考试,教师已经许诺学生数学考试成绩高于95分,送给学生一个儿童手表作为礼物,因为部分考试题目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学生考取了92分,但已经是全班第一的成绩,出于挫折教育的目的,尽管对学生的成绩十分满意,已经准备好的儿童手表还是被锁在了抽屉里,并与学生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沟通,鼓励学生面对挫折,要有勇气迈过去,期末考试中,学生数学成绩考取了全校唯一的满分。 挫折教育往往会让学生更加独立,也能够促使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家长要让学生在困难中树立信心,战胜挫折,在挫折的历练中逐渐成长、成熟。 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可谓是一张白纸,父母是在这白纸上第一个下笔的人,因此,家庭教育是十分关键的。家庭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给学生的,学生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都与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师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成长是不健康的,从这一角度而言,父母重视家庭教育,给学生最温馨、最直接的爱与帮助往往会让学生终身受用。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摘 要: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至关重要,探析了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希望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当前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小学生还是走读形式,并不住校,因此,除了在学校之外,家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由于小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和心理承受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和亲人作为孩子从小接触的人群,对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将重点探讨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方式 通常存在两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一种是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通常一个孩子周围围绕六个家长,对孩子所提的要求百依百顺,孩子如果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家长帮助孩子解决,这样一来,孩子将没有一点儿抗打击能力,倘若在没有家人保护的环境下遭遇一些困境,往往会备受打击,手足无措,也不会自我调整心态。另一种方式是第一种方式的相对面,在一些家庭,父母对孩子所抱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倘若孩子没有达到家长严苛的要求,就会挨骂,甚至挨打,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较好,但是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往往有一种怯懦和自卑的心理。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家庭不幸福或者家境不好的学生,往往独来独往,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因此,老师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于他们不成熟的心智来说,倘若不加以重视,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 3.家长的文化水平 家长的文化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学习需要一定的氛围,在学校如此,在家里也是如此。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那么可能对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或者只重视了孩子成绩如何提高,对于孩子的心理特点、情绪变化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引导和教育。 二、结语 小学生的心理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出于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他们也喜欢模仿。因此,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建议家长可以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榜样,以保证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误,符合或者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是影响人们决定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而这个核心因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就是清澈的泉水,洁白的纸张,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的目光。这时候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将作为价值观形成的最初元素,永远的沉淀在脑海中。 目前,处在历史转折期的中国,社会深刻变革,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取向。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之风比比皆是,严重的影响了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如果不加以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势必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和祖国的希望。从大的方面来讲,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而在这三者之中,家庭教育似乎承担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培养孩子习惯、道德、品行和兴趣,当然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指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其中就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家庭教育抓起。但就目前而言,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成绩决定一切 在家庭教育中,几乎一边倒的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成绩决定了一切。这严重违背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抱着这样以偏概全的错误教育理念,家长在引导、评价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孩子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放松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独立精神、办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会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缺乏生活能力的“书呆子”,也使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一般,但综合素质高的孩子被打入另类,更使得我们可爱的孩子,陷于无边无际的学习海洋中痛苦挣扎。更有甚者,个别家长只看分而忽视德,这种忽视则可能诱发严重的后果。马加爵案件、复旦投毒案这样活生生的案例还少吗? 二、盲目参加兴趣班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广泛的兴趣、特长,希望孩子有更多的出路,甚至还想着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成为体育明星、艺术家。不顾孩子的喜好,盲目地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特长班。让孩子学弹琴、学舞蹈、学书法、学画画、学奥数、学英语、学游泳、学武术,学了这个学那个。其结果是劳民伤财,既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又增加了家庭经济的压力。而这样快节奏的生活,难免让孩子心烦气躁,失去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不知道到底自己喜欢什么?长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生活的兴趣,逆反心理也随之而来。“五技鼠”看似有五技,但实无一技之长。不妨静下心来,问问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三、娇生惯养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从出生就注定凝聚了更多人的关爱。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爸爸、妈妈,这样的家庭环境心无旁骛,一心只为一个孩子。所以,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吃什么就做什么,玩什么就买什么。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全家总动员,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健康幸福快乐。这样的聚光灯下,我们还能看到孩子的缺陷吗?孩子还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吗?蛮横、自私、任性、冷漠……他们怕吃苦,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对他人缺少关爱和尊重,和同学不能和睦相处。这样的孩子,不懂得团结,更何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他们在顺境中“幸福”成长,看似无忧无虑,但却危机重重。就像温室的花朵,稍有风吹雨打就可能会半路夭折。 四、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烙痕,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而这样的烙痕和悲哀,偏偏又出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好好学习,光宗耀祖!”“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挣大钱!”这种功利主义的传统使得中国人的教育观念里历来重成绩、重成果,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家长认为,一切与考试无关的都可以忽视。父母的功利主义无形之中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当问到孩子们的人生理想时,当大官、挣大钱、当明星,这几乎成了现在孩子最崇高的理想。反之、解放军战士、医生、教师则被很少有人向往。因为孩子们知道,权势可以左右一切,金钱可以换来一切,明星可以得到一切,在这样几乎扭曲的价值观念下,孩子们不但不能健康成长,甚至会让孩子走上歧途。有时候,家庭教育中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孩子,还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显然,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应该与时俱进的结合孩子的实际,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才会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会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家庭教育的影响研究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和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学生成长道路上占有重要位置。与此同时,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引导。因此,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有效结合学校与家庭,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究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 家庭教育 影响 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品行、习惯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着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思想品德具有多样化特点,是人们在相关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品德行为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等,具有稳定性。针对小学生而言,其正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外部力量给予正确的引导。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息息相关,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中坚力量,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 首先,基础性作用。小学生成长环境相对单一,主要包括家庭与学校。在此情况下,家庭环境俨然成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若家庭环境处于和谐、温馨的状态下,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个性,同时促使小学生理解、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反之,若家庭环境处于复杂、动荡状态下,易导致小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阻碍小学生思想品德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其次,延伸性作用。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生接受系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媒介。然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涉及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方法,缺乏实践性。因此,需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迫使思想品德得以延伸。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将学习到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模仿与分析家庭行为的基础上,致使相关理论得到印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最后,补充性作用。小学思想品德均以“一对多”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老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家庭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补充。家长采用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家庭式思想品德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学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增加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更利于学生接受,进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二、探究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1.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家长忽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已成为普遍现象。诸多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学校的责任,家庭在于提供生活物质条件,并非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影响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因此,学校应以组织家长会的方式,引导家长正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问题,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做到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共同促进学生发展,致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此同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物质基础放置同等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提供保障。 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密切相关。因此,家长应以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指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方面,以家庭实际情况为依据,为子女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诸多时候,家长已成为子女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必须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做到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楷模。在此背景下,家长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彰显家庭教育的作用。 3.优化家庭教育方法 目前,诸多家庭存在思想品德教育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家庭教育作用难以发挥,阻碍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例如,部分家长教育方式属于简单粗暴式,部分家长采用体罚的方式,此类教育方法均属于极端教育方式,易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伤害,阻碍学生发展。由此可见,优化家庭教育方法的必要性。因此,必须引导家长采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保证家庭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以平等沟通为基础,正确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与子女构建可信任、可理解的朋友式关系。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促使子女接受家长的教育理念。其次,避免采用极端教育方式,例如,打骂、恐吓等。此类极端教育方式,一方面,易导致子女与家长间的关系不断疏远;另一方面,达不到家庭教育目的,甚至适得其反。最后,以子女性格特征为依据,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学生呈现的性格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家长应以自家子女特点为依据,采用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 三、小结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在学生成长环节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因此,在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学校与家庭应加强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家庭作用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家长在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作用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采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手段,显示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优势,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供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影响的研究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而家庭教育方式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原因和改善策略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习惯;家庭教育 一、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主要表现 1.课前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课前学习习惯存在的不良问题首先便是难以形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的积极影响是广所周知的,可是小学生基础知识不多、学习自觉性也较差,课前预习工作实施起来仍然难度很大。其次便是上课铃响心却难以收回,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通常会在课间进行一些剧烈的活动,追逐打闹使得情绪和身体都很难再短时间内得以平复,等到上课铃声响了便很难把心及时收回到课堂上来。 2.课中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听课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精神集中时间相对比较短,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周遭环境、事物的影响,容易做一些小动作、东张西望严重影响听课效率;其次是课堂上的发言情况,有些学生对课堂提问表现的极为积极,,有些学生对答案没有信心便悄不吱声,有的同学虽然内心有回答问题的欲望,可是胆小要么不敢举手要么回答声音很小;最后是与同学的课堂合作情况不好,如今小学生中基本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精神,不怎么喜欢与同学一起交流合作。 3.课后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生课后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小学生不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据了解很多小学生写作业的时候,家长都会陪在身边,帮忙看、读题目、叮嘱他们字迹不要潦草或者坐姿要端正之类的;二是小学生几乎不会自己去检查作业,这个学习环节都是家长来代替完成;三是小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大部分的小学生回家写作业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的,他们很少积极主动的离开电视机自觉的去想要完成家庭作业。 二、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 1.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一个孩子其成长发展的情况怎样,很大情况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但从笔者的调查结果看来,对孩子教育不上心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不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在孩子们面前不注意收敛自己的坏习气,把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传染给孩子。很多家长虽然知道要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可是自己却没有带好头,没有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还有一些家长在生活中过分宠爱孩子,不利于之后吃苦耐劳学习习惯的养成。 2.家长的文化程度 直接监管孩子学习的家庭人员的文化程度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他们拥有良好的文化教养,那么对于孩子们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若是他们自身都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陋习,那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肯定会是很大的。父母亲外出打工无法监督自己孩子学习生活这已经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留守儿童”在此一方面的学习问题较为突出,他们的学习通常是在爷爷和奶奶的看管下进行但这个阶段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高的并不多。 3.家庭精神氛围的影响 虽然家庭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家庭中的精神氛围也事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点。家庭精神氛围即整个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世风格和价值取向的融合而表现出的一种整体家庭风貌。这种整合后的精神氛围对整个家庭之中所有成员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对处于小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孩子来说影响力远远大于家庭中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三、通过改善家庭教育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很多家长便想错误的认为家长主要负责孩子的监护责任,而孩子的教育责任则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其实,相比于学校与老师,家长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虽然小学生大部分的是时间实在学校度过的,可是父母与家人才是与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孩子对生活学习中很多事情的认识、了解,都是通过自己的父母得知的。所以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创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成长的避风港,是人一生中所处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因此一个家庭的风气对中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习惯会受到其家长的正确的引导和熏陶,便会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相反,一个生活在充满陋习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必不可少的会被家中的不良风气所感染,养成一些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坏习惯。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学习教育不仅仅是校方的责任,家长需要对学校方面安排的学习任务,布置的工作全力配合,全力支持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平时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定期与老师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达到家庭与学校两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了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努力的局面。 四、小结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孩子今后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身处小学阶段的他们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应该抓住这一良好时机不遗余力的做好家庭教育,培养出孩子优良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 要:家庭教育一般是以品德教育为主,所以我认为它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教育的影响,其目的是要当地小学生家长和学校及教师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希望当地小学生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家、校共同担负起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首先,通过列事例充分论证了“家庭教育”凸显其重要性。然后,运用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分析,通过画图表、列数据的方法,比较直观、科学的论证了武都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接着,通过图表、列数字、举例子、讲道理等论证方法引出文章主题“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最后,得出结论“新时期,当地小学教师在重视校内德育的同时,做好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工作。”并进一步作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德育;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家庭教育早已登上历史的舞台,主要体现在“育德”方面。战国时期(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 “孟母教子”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证实。由于学生家长素质层次不齐,造成孩子们家庭教育千差万别,家庭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因而家庭教育经常被人们所忽视!唐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韩愈,于贞元十八年,著《师说》广为流传,其中的 名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阐明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因而,从古至今 “育人”的职责 主要由学校教师来承担,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才是教育的主阵地。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背景下,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社会上普遍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校及教育部门的工作业绩,这种错误的认识影响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制度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师考核方面仍偏重于智育。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推进,基层小学班级人数在70以上的大班教学越来越普遍,可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却越来越不尽人意。于是在教学任务的驱使下,平时工作繁杂的教师更是整天忙于学生的学业辅导,无暇顾及德育方式研究。在“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一系列教育法律的出台、实施,使得有些家长总是以教师体罚教育学生为理由来找教师的麻烦,因而多数教师面对“问题学生”似乎显得束手无策。 以上这些综合因素,加速了当地小学教育“重智轻德”现象的形成。学校教师在工作上片面追求小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并形成了激烈的“成绩角逐”,似乎从小学一年级就已提前开始“高考倒计时”。因而,除了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之外,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学科,甚至连品德课也成了主课老师的辅导课,“育德”工作在校内已名存实亡! 面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和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就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师只是某一领域里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只是普通人,而不是万能的“神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并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师抓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家、校共抓孩子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格局;是新时期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的真实反映。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亦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自古以来,家长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综合素养及教育方式,是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成长、未来发展的命运!那么在我国基层教育中,特别是我们武都城区,这个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小学生家庭教育又如何呢?下面是武都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据调查显示,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方面,有57%的家长只是偶尔和孩子交流;34%的家长能做到经常交流;还有9%的家长不与孩子交流。在家长教育方式上,仍然有64%的家长用打、骂来教育孩子,而36%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认识方面, 43%的家长认为自己没多文化不会教育,35%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22%的家长认为工作忙顾不上教育孩子。 从图1数据显示可知,多数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不多。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多数又对教育理解有误区: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有57%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与烦恼来源于家长不配合;26%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与烦恼来源于繁杂琐事多。 从图2数据显示可知,多数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与烦恼是家长不配合。 由此可见,多数家长对教育认识不全面,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因而造成家、校教育思想不统一,出现家长不配合教师工作的情况。武都城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它是当地城市和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 如下图3所示:武都城区有65%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好习惯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不理想。 据我走访、调查的几个学校,从校内观察,学校德育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校外观察所见: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校内恰恰相反!校内行为表现很好的学生,在校外的行为表现却很差。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校内的环境卫生很整洁,学生言行举止很文明;而在校门外附近的地面上到处是垃圾成堆,时常听到有学生说出粗话、脏话;在公交车上抢座位、乱丢垃圾等现象很频繁。小学生校内外的言行举止不统一。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为何在学校外作用不大? 有人说在校内有老师监管,校外没人监管;也有人说,在校外反正大家都乱扔垃圾;在公交车上也没有学生主动让座;在校外打骂、说脏话不但没事,而且玩得开心!难道我们的言行需要时刻有人监管吗?当然不是。养成教育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慢慢内化,只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小学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它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武都城区人文环境很复杂,不良恶习的负面影响直接冲击着小学生所受有限的正面教育。如何保护小学生减少或免受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呢?我认为,应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作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错,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学校教育,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重要的德育途径,它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不可替代的。如今,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有条件,总想把孩子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希望通过择校让孩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其实,他们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问题”,这是错误的观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私立小学教育也属于学校教育,它不能等同于教育这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更不能替代家长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与耐心的教导。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才是孩子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新时期,当地小学教师在重视校内德育的同时,做好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工作。 不要因为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而影响孩子的成长输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进而影响孩子未来发展。为了给当地小学生尽力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为使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能够在基层这片贫瘠的教育土壤里茁壮成长,作为当地教师在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更要重视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德育途径。我们应有直面教育现状的勇气,勇于承担并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工作。 首先,校领导要重视小学校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引导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学校育德工作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改变“重智轻德”教育不良现状。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全面性。既要考虑培养高智商的人才;又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应考虑大多数提早步入社会的学生,应先教他们学会做人。随着基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的迅速推进,小学生德育意义尤为突出。 小学生德育具有“及时性、时效性”,应从小抓起。当地小学德育意义远大于智育,学校应高度重视小学生德育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德育为先、智育并重”的思路来抓小学生教育。从小学习良好的仁义道德,从小掌握基本的道德认知技能,从小学会辨别和认知善、恶、美、丑等言行举止,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其改邪归正。在“重智轻德”的教育环境中,假如等到学生不能考入高校再回头给他们育德,就好比让一棵已经长歪了的大树再重新让它长直是不可能的一样! 综观我国小学教育,但凡知名度很高的名校都既重视学生校内德育工作,在育德方面都做的很出色而全面。比如“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西安大雁塔小学、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等等,这些名校无不都在倡议和实施育德育人的教育思想。 然后,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如今,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但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直接影响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质量。现在有些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很重视学生家庭教育,在学生入学时不是考查学生而是考查家长的综合素质。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武都城区小学的教育现状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江南小学、东江小学、钟楼小学等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大约有65%以上是从农村转入的,这些小学生家长,多数一边陪读,一边打工。对于孩子的教育虽然很重视,但自己在家不懂得很好的监管和教育,或没时间监管,以致孩子在校内外的行为表现,学习习惯等都不是很好。有的家长甚至不主动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这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而众所周知,莲湖小学,特别是实验小学,先不说这些学校的学生生员来自哪里,但是学生家长中大约有65%以上的是工薪阶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但很重视而且在家很会监管和教育。所以,这两所小学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遥遥领先于当地其他小学! 其次,努力做好校内与校外德育的衔接工作。 (1)学校创建有效家校交流的体制、机制,实现家校交流的有效性;(2)学校要创设有效家校交流的平台,为家校交流提供便利;(3)教师要改革、创新与家长交流的态度和方法,构建和谐家、校联系氛围;(4)开好家长会,实现家、校交流的全面性和普遍性;(5)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创设校外良好的德育大环境; 最后,重视当地家庭教育的宣传工作,做好当地家庭教育的指导、帮扶工作。 在武都城区,这个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小学生家庭教育整体不高。首先、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在家教方面缺失较多;第二、家教没有现成的章法可循,小学生从接受教育开始,已没有“公平”可言。学生家长文化素养及家教知识参差不齐,造成一校之内、校与校之间的学生受教育千差万别。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宣传工作,做好家庭教育的帮扶工作,为当地家庭教育“铺路搭桥”。
2015年7月1日,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方式,鼓励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为学前教育在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上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以各类电子媒介为主要工具的多媒体教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电子媒介是指现代传播活动中存储与传递信息时使用的电子技术信息载体,从最早的电报、电话到后来的广播、传真,再到现在的网络、手机通信等。在2015年《中国青少年及儿童互联网使用研究报告》中显示,首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在五岁以下的儿童占了56%。儿童最开始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越来越低,获得各类信息资源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皮亚杰提出,幼儿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期,也是多项心理机能发展的敏感期。 大量研究表明幼儿期各项认知能力(感知觉与意识、注意、学习和记忆、语言认知、情绪和社会认知以及奖励和决策等的发展对学龄期甚至成年期的各项能力都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电子媒介与幼儿教育教学相结合,认为集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形式于一体的电子媒体可以为幼儿提供多感觉通道、多表征形式的刺激,有助于启发孩子深层的理解能力,增加幼儿对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本文旨在介绍电子媒介融入幼儿教育领域后,对幼儿各项认知能力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教育技术信息化提供更好的借鉴。 一、电子媒介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现状 美国国家政策表明,迫切需要将信息和通信技术整合到教学中。例如,苹果公司在2011年开始实施“一对一”项目,在课堂中给教师和学生每人配备一部iPad。近几年来,我国多个一线城市也相继开展将电子媒介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北京从2010年开始开展了基于平板电脑的个性化教育尝试,构建了一个系统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课内外学习研究,推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来辅助教学;广东省从2013年起着力打造一个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构建一个智能的教育终端。电子媒介与幼儿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媒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二是电子媒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者强调了电视节目等电子媒介产品对幼儿认知技能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性,但是产生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的决策因素在于产品内容的适宜性及父母的陪伴。信息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营造园本文化和促进家园共育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二、电子媒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电子媒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语言能力学习最重要的起始阶段,幼儿通过运用语言途径来获取外界信息。幼儿园教学大纲指出:幼儿教师要重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发挥幼儿上课时的主观能动性。樊丽娜发现多媒体(如电子游戏等)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声音识别和重现的机会,并通过独特的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学习动机,使其产生积极的内驱力,从而促进语言学习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通过电子媒介对幼儿进行网络阅读训练发现能够使幼儿形成一定的语言逻辑思维,理顺语言内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其语言表达更为准确。 (二)电子媒介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阅读能力是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小学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预测性指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Michelle在2014年的研究表明平板电脑可以增强幼儿早期的读写能力,包括对字母、词语、概念的学习能力和书写能力。由于电子媒介中有声的故事内容与阐释性的动画相结合,加上各元素之间互相补充,丰富了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弥补幼儿对故事经验背景了解不足的缺陷,可以帮助幼儿充分理解故事内容。 (三)电子媒介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幼儿数学教育是使用直观教学材料,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来感知和操纵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发现并主动探究的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学龄期数学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刘文采用平板电脑教学对幼儿数认知能力进行培养,发现平板电脑教学能有效提高幼儿的符号数字知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潘雅发现在使用基于电脑的数学软件进行学习后,幼儿的数数、识别数字、辨识几何图形以及重复模式等数学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对将电子媒介应用于幼儿数学教育,是符合数学学科发展需求和幼儿个性发展特点的,为幼儿学习数学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孩子在轻松地游戏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电子媒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局限和误区 由于幼儿群体的特殊性,电子媒介和多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仍然存在很多局限。 (一)呈现内容不适宜幼儿学习 由于电子媒介上所携带学习工具良莠不齐,适用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的软件程序少之又少。而90%的电影,50%以上的游戏和电视节中都含有暴力倾向的内容。幼儿的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尤其是辨别是非的能力都尚未发育完全,幼儿又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长时间观看和接触此类信息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 网络信息繁多,各种各样的教案、教学工具数不胜数,很多老师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进行教学,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不能从幼儿本身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安排。与此同时,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课堂的动态变化,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时间一长,平板电脑带给孩子们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就大打折扣。 (三)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往往会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近视眼和肥胖症等问题的出现,可能引发睫状肌痉挛,出现眼干、眼涩,眼疲劳等不良症状,极易引发近视。电子产品依赖和成瘾同样是现阶段幼儿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电子游戏对于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幼儿来讲,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幼儿的自控能力还处于发展起步期,无法对玩游戏的时间和频率进行合理的掌控,很容易产生依赖甚至成瘾。 四、教育建议 电子媒介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深入,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与教师是直接面对面接触的,学生及教师的动态变化均可以被双方时刻掌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如表情等了解幼儿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情况,不断灵活调整对知识的讲授进程,体现出传统教学的课堂观察优点;而幼儿也可根据在教师讲解下逐渐掌握新知识的内涵,在实现相互激励的同时也实现一种社会交往的过程,使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地肯定和提高自我价值。因此,我们在顺应时展潮流大力推广电子媒介教学的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应该是“全盘否定”、“一刀切”的态度,传统的教学也具有新型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聂春晖 张雪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与实践路径的研究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延续。文章结合“财务会计专业群”的建设实践,分析了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按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课程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提出了一条颇具特色、完整的专业群构建基本路径,以指导和促进专业群建设。 关键词:高职 专业群 课程体系 路径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职业学校专业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启动了“十三五”期间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工作。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信息化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群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 一、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就业岗位相关、工作领域相近、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结合我校隶属于江苏省财政厅财经行业背景和学校自身的专业定位、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确定大力发展财务会计专业群。我校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群由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四个专业构成,会计专业是我校的传统骨干专业,也是省级示范专业及省级品牌专业。该专业在2005年就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成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十五”期间三十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示范专业之一;2007年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会计专业首批试验点;2007年,我校会计专业被确定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承担着主持全省五年制高职会计重点专业的建设任务;2011年,在省“十二五”期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评估中,会计专业又被认定为省级品牌专业。在会计专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会计,积极拓展,已建成了以会计为核心专业的财务会计专业群,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审计专业,就是在会计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优势专业。2016年,学校结合省市文件的精神,提出加快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在充分发挥会计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专业之间的互为带动、互为促进、互补共享的关联性,提升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学团队培养与建设,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信息化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1+1 2”的功能,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二、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专业调研、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专业发展论证会,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引导下,合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或课程设置,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需求紧密对接。近年来,徐州市围绕“三大基地”“四大产业”,全力推进“三重一大”项目,为徐州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再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更为财经类职业教育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对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需求形势更加强劲。2015年徐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全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人员,对大专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员工的需求保持在34%左右,其中,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排在十大需求专业的第3位。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需要大量熟悉会计工作、精通财经法规、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这为财务会计专业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紧密结合徐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财政主管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财经办学特色,拓宽专业领域,形成了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服务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办服务型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在针对工业企业、商贸服务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等企业的调研中,企业都有对我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尤其是会计服务公司,近年来发展很快,愿意大量招聘我校毕业生,徐州市目前有200多家会计服务公司,完全能满足学生识岗、跟岗和顶岗的需要。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财务会计专业群的教学质量 依托高校同专业教授专家、行业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及院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职业岗位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校企专家论证-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等环节,按照会计人员职业成长规律及不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结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按照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要求,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突出职业精神培养,不断探索具有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专I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培养的学生以熟练的会计核算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江苏省财会技能竞赛项目上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我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各专业的毕业生连续五年就业率高达98%以上,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 (三)搭建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方向”式课程体系,建立“双证融通、集群链路、分段递进”培养机制 所谓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围绕会计岗位群工作领域,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时,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公共课程严格执行省指导性方案规定的课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基础课程主要满足各专业公共需要的培养,按照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最基础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应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录入、点钞、珠算)、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四门课程,它实现了各专业底层共享,同时该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机融合,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专业群提升平台则是以会计专业为核心和基础,其他都是在会计专业基础上拓展的特色专业,因此首先应该学习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底层共享。 “模块”是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群中不同的专业而设置,表示该专业的培养方向,由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如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它是互联网快速发展、会计软件日趋智能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学生能及时提供企业所需的会计信息,对信息的处理和再加工的能力要求较高,开设课程主要有常见财务软件应用(金蝶KIS)、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ERP项目实训等;财务管理专业是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税法、税收筹划、财务管理项目实训;审计专业也是在学生掌握基本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重点学习审计知识、审计技术与方法,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电算化审计、审计项目实训。专业模块课程按照双链路方式搭建,即“知识-能力”链路的专业课程与“技能-知识”链路的专业课程,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强调校内学习与实训,又重视学生识岗、跟岗、顶岗的校外企业锻炼,各专业中层分立,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烙印。 同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不再是平行的互斥结构,而是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相互支撑和沟通,通过会计核心专业的带动及其他专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群体,在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以后,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选修课程,实现高层互选。其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四)构建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为核心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数量足够、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与兼职并举的方针,积极创新优秀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学校建立了“名师”选拔培养和支持体系,结合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每年选拔1―2名左右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帮助申报“徐州市拔尖人才”“省高校教师青蓝工程”“省333高层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和普通高校合作搭建协作平台或共同研究课题,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专家。 2.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通过企业实践、师资培训、专业调研、课程改革、技能大赛、教科研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为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打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努力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专业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优秀专业带头人队伍。通过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来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实施“双师教师”培养工程。双师教师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改革的关键,对于如何培养双师,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方法,针对会计类专业,学校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从理论上达到双师的要求;二是到企业实践,每名专业教师要有1个紧密联系的企业,并且每年都要到企业进行实践,同时明确实践的要求及内容,提交的成果,保证实践的质量。系部在学校支持下成立徐州财缘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记账业务,要求每个职业教师都能独自一家公司的账务并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申报。 4.实施“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不同的专题,组建不同的教学团队,通过完成专题目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如为加强技能训练,组建技能大赛教练团队,在完成学校金牌任务的同时,通过研究技能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来推动课程改革。再比如为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对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研究,制作题库、录制视频,研究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在提高通过率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形成了课程改革的成果,使优秀教师成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教学方面的专家。不同形式的教学团队,解决学校、系部不同方面的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学校把优秀的团队,经过包装、推荐、申报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团队。 (五)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实践育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财务会计专业群建成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g服务、专业文化环境为一体的省级高水平财经实训基地,建成模拟会计文化展示厅、货币陈列室、纳税申报实训中心、模拟银行实训中心、会计岗位实训室、成本会计实训室、虚拟会计实训中心、财务决策实训室、金蝶、用友软件实训中心、财务管理电子对抗实战实训室、三维演示厅等23个实训室,22个软件实训平台,实训实习基地系统、完整、先进,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支撑。 2.建设了“校企融合”的教育体系。校企融合是财务会计专业群“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会计系先后与江苏嘉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徐州一牙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徐州彭城五交化、徐州市百货大楼、徐州市宗申公司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多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讲求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在培养高素质实践性人才培养方面,开展长期合作,比如学校与会计服务公司共同开发记账业务流程教学资料,落实校外实践项目,用于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职工培训。 3.做强“江苏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基地”,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和能力;加强“江苏省财经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和“江苏财经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引领江苏财经技能教学研究、为财会技能大赛提供基地支持、为江苏财经教师培养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鲜明的示范辐射特色。 (六)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与企业合作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包括专业中心、课程中心、实训中心,专业中心,主要让学生了解R到ㄉ璧某晒,包括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业与课程评价、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师资力量及专业建设成果,便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增加专业归属感;课程中心主要开发了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常见财务软件应用、模拟企业经营流程实训等8门精品课程,便于学生学习和实训的需要,实训中心包含了专业购买和开发的22款软件,满足了学生实训、练习、考核与竞赛的需要,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影响力,在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对教师和学生全部开通网络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实时的沟通和学习,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七)加快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要积极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的运行和质量保证机制,成立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群专业负责人选拔和任命办法,明确群专业负责人的职责与任务,配备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建立群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及评价标准体系,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广泛吸收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等组织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综合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职业岗位发展和升学率)、创业成效等方面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建设思路 尽管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凸显了专业的办学优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财务会计专业的文科特征造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推广不够;二是优质课程建设方面,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继续完善,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资源内容还需继续补充;三是国际合作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动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能力,完善并利用学校现代化网络平台和教师教学空间,强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促进教师产学研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学生、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三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引领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财会类专业建设,发挥我校会计专业在江苏省职业院校乃至全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谈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如何实施教学改革 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中等专业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不仅要依靠理论教学,还要依靠实践教学,更重要是依靠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中职学校实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懂得相关知识并掌握一定技能的操作人员,其主要目标指向核算操作员工岗位。为此,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学来说,能够了解电算化的基本常识、重点掌握财务软件的运用即已达到预定要求。因此教学主要定位于财务软件运用,形式上宜采取以多媒体演示或上机实训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的教学指导思想。 现代化的技术,将为财务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既有助于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又有利于设计个性化的学习道路。例如过去在讲解“如何记账”时,方法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即将记账凭证抄到账簿上,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记账的结果列示出来,常常是老师讲完了学生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记账。现在利用会计软件及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解,同时演示会计凭证和账簿,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如何将会计凭证记录到账簿上,再将结果演示出来,使之形象化,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这样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各中专学校都配有计算机房并拥有一定数量的微机,这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及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提供了坚实的环境条件。 二、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培育急需的财务会计专业人才 我国自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迎来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春天。市场如同一把玄幻的宝剑,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指挥着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使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及资源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而中职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劳动力的市场配置与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从总体上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仍然存在巨大的需求。作为我们所培养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所必须,受会计市场所青睐的那一种,哪里有会计市场我们就奔向哪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要求我们在实施会计教育之前不妨先做下市场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的社会中去,到各个工厂、企业乃至车间中去,了解到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最欠缺的又是哪些方面。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小型企业、民企、私企,而且主要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而中职会计课程却偏重于大型企业的要求,按照《会计准则》并结合企业会计制度为大纲编写,很少有面向中小型、民企、私企的会计课程。所以专业课程设置要要求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当地、学校的具体情况,并聘请理论与实践能力都较强的业界人士参与,科学地设置行之有效的专业课程: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双证制”及竞赛要求,确立主干课程,在校期间,让学生学有所成。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可能的就业方向,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或辅助课程。如《收银员》《市场营销》《物流基础》等。以满足学生非对口就业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及实训操作的重点。因此,中职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中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锻造人才的“工厂”。 责任编辑罗峰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基于3+3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探讨 摘 要:本文将从苏州市场需求出发,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课程进行中高职分层分阶段教育进行设计,以期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财务会计 课程设计 近几年,江苏省的高考生源在下降,高职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而另一方面,虽然江苏扩大了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但是大多用于招收普高毕业生,中职学校学生想进入高职学存在比较大的困难,这将不利于中国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所以3+3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的“中职3年+高职3年”的叠加教育形式,而是需要中高职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按照市场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循序渐进实施,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研究课题中的重点和落脚点。《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熟练掌握,为学生日后能够胜任中小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以及在专业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基础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苏州市场需求出发,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课程进行中高职分层分阶段教育进行设计,以期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中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1.1 课程教学内容重复 将我院《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与吴江市中等专业学校和苏州市丝绸中等专业学校的进行对比,发现中高职目前对于该课程内容的设计基本一致,都是讲授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重点也是这些要素的计量、核算以及会计分录的编制。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针对“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课程内容与中职相同的情况”的回答是只有2.44%的学生选择“没有遇到”;针对“在课堂中,如果遇到和中职知识重复的情况,老师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只有1.22% 的被调查对象选择“跳过讲下一节”,52.4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仍旧讲一遍”。因此,如果我院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没有进行调整,学生进入高职后,必须重新再学习一遍已经学过的内容,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2 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不匹配 被调查对象对于“通过在高职的学习,你觉得收获最多的是?”这一问题的选择最多的是专业知识技能,选择社会实践能力的较少。“通过在高职的学习,你的技能比中职是否提升”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认为“提升明显”的占12.20%,“原地不动”的占14.63%,“有所退步”的占8.54%,64.6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有“小幅提升”。由此可见,目前中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设置还是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的改革方面是将学生培养成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准职业人,但是目前的课程内容是按照会计准则设计,并没有与职业岗位匹配,学生在学完这些知识后,要实现与现实的零距离对接基本不可能。 2 中高职衔接《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 2.1 内容选取符合市场需求 中高职衔接《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其职业性,真正满足市场需求,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主要为苏州乃至长三角输送应用型人才,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对吴江区及周边企业进行会计人才的需求调研。调查结果发现,在“您认为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哪些不足”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3.68%的企业认为“实践课时少,学时少”,68.42%的企业认为“专业课设置没有考虑岗位的特点”,而“一个应届毕业生最想她拥有哪方面技能?”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职业道德,沟通表达能力,财务核算能力。 本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岗位设计和职业要求,确定本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日常核算业务,然后分析日常核算业务中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而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标准,设计课程的内容体系。 2.2 教学设计以职业标准为标杆 《财务会计》课程设计除了要学生完成课程理论知识的学 习、业务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方法和技能,准确进行出纳、财产物资、往来结算、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总账报表位等主要会计核算业务的核算和账务处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养成客观、真实、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使学生达到会计上岗的职业标准,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教学设计应当做到: 知识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熟悉《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规定及有关金融、税收等相关知识。(2)掌握各类经济业务原始凭证的审核方法和填制方法。(3)掌握工业企业会计核算 (包括出纳、财产物资、往来、成本费用、资金业务、财务成果、总账报表业务等)的方法和过程。(4)熟练掌握各类业务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能力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初步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2)能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岗位职责,熟练进行一般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3)能运用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解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的信息生成过程。(4)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企业日常会计处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素质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建立熟悉使用会计方法解决会计工作的思维模式;(2)熟悉与会计工作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制度;(3)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依法行使职权,忠于职守、坚持原则。 2.3 课程内容设计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在总体课程内容选取上,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解构和重构,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从会计要素出发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收入、费用、利润和总账报表业务的顺序进行课程的安排。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分为七大会计业务:出纳、财产物资、往来结算、成本费用、资金、财务成果、总账报表等业务的核算。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将教学内容在中职和高职中进行分解。中职阶段一般侧重“打基础,点到为止”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础操作的规范、熟练。而高职阶段则强调“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调综合技能的训练,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创新发展能力。以存货业务处理为例,可以在中职阶段完成原材料的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与核算和期末清查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工业企业存货的收入与发出的核算,以及业务处理流程,会填制和编制该业务处理中的会计凭证。在高职阶段纵向深入,增加存货中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库存商品等其他存货的收入与发出核算、业务处理流程,同时进行横向拓展,指导学生能够完成商业企业中存货的核算,此外,在高职阶段要将真账训练纳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业务,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课证融通,符合考证要求。按照我院3+3中高职衔接的要求,在中职阶段,学生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在高职阶段,则需要取得初级会计师的职称。在课程内容分解时,按照课证融通的要求,做到各阶段的教学内容达到考证要求。以出纳业务核算为例,建议在中职阶段完成出纳业务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该业务岗位的基本知识,会正确填写各种票据,会办理货币资金和票据结算业务,会进行会计核算。而在高职阶段则将该部分学习的重点放在出纳人员的真账练习、风险规避和素质教育上,将学生培养成完全能胜任出纳业务岗位的准职业人。 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达标,并不足以使其成为优秀的职业人,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信息的质量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利益分配的格局。为了确保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制度的规范,更需要会计人员诚信的品质。诚信是会计人员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在高职阶段《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的教育充实到课堂教育中,主要可以通过实际场景的模拟,加强诚信教育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3+3”中高职衔接,无论对于中职学生还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都会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这种原本可能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大有裨益的模式办成一种以拿文凭为目的鸡肋。接下来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将是“3+3”中高职衔接研究重要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仅仅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院给予支持,需要中高职教师的密切沟通,才能使得学生在两个阶段学习中能够循序渐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职业人。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已有的文献显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本文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如何立足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使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 关键词:课程设计 管理会计 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一、序言 目前,我国相当多高校将会计学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向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反映了这样一种共识: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一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二是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本的会计工具。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从已有文献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比较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学生专业与职业目标的多样性,又来自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负面印象――学生通常认为会计课程就是摆弄数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与未来的职业生涯不相关,因此对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会计教育界意识到改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观念很重要,因为观念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会计教师呼吁认真审视会计教育,抛弃偏重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发学生决策能力的方向转变。 这个挑战促使会计教师采取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法与建议包括:改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观念,改变会计学教材的主题顺序,采用主动学习法,重视批判性思考,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使用大众媒体的资源,摒弃或减少有关借贷方的机械记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促使会计学的教育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将上述创新方法围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整合会计原理,也就是重新开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对会计学的教学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借贷记账法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及其具体应用;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总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生成者。而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从事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如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学习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编程。 概括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会计(How to do accounting),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会计(How to use accounting )。具体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成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会计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软件的用户不必懂得编程知识,重点是如何使用软件。由于目标定位的错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第二个错误随之而来。 (二)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与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其直接表现是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实质区别。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弊端是侧重讲述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缺乏对相关经济环境背景、企业经济业务运作信息、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经济内涵与实质的阐述,体现更多的是会计技术层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这类教材体系偏离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学习要求,影响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选用的另一种教材是标明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这类教材尝试调整教材结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框架结构与内容,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本质差别。 (三)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要求 首先,课程内容不完整,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设置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的内容只限于财务会计,不包括管理会计。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沿用了会计专业会计学的体系,基本不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包含的内容如计划、预算、预测、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相关,更能体现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教学目标。但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上述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没有突出重点。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会计核算流程。即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基于现有的教材体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强调了财务会计的簿记方面,即借、贷、日记账、分类账等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往往感到会计比较机械、枯燥,与专业不相关。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会计师,因此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具体核算程序。 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没有根本区别。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没有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管理会计,一是因为有些高校对经管类非会计类专业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二是由于第一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经验,即使有机会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选修管理会计。在某种程度上,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这就造成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到的会计知识缺乏系统性,不能从整体角度掌握会计的精髓。 总之,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是可想而知,预料之中的。 三、 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构想 (一)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理念将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类,着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问题研究较多。早在2003年,孙晓明从会计目标变迁的视角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他认为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向内部扩展,包括了内部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服务对象则向外部扩展,包括了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服务对象的这一融合使原来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黄曼远(2014)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出发,根据二者的历史、本质、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同一性,从理论上证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她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从来就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生成的信息交叉构成企业完整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二)将管理会计纳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内容的深化、延伸与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终极目标一致。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年的公告,管理会计是通过规划、计量、管理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系统引导、激励管理者的行为,支持与创造实现企业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的持续改进过程;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 上述专业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清晰地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通过计量、管理、利用财务信息创造价值,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密不可分。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三)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具体构想 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挑战就是改变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第一单元是设立企业(以商业、服务业为背景),主要业务活动涉及制定商业计划书,本量利分析,编制预算,讨论公司的组织形式,解释财务报表。此外,采用预算作为公司战略的工具,学生在整个预算期内评估企业决策。这些主题持续整个学期。 第二单元包括建立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强调掌握借贷方记录经济业务不同,这一单元利用电子数据表(Excel)建立会计账户系统,每一列代表一个账户。账户的增减变动在每一列记录,到会计期末结出每个账户的余额,利用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财务报表。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循环视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一个程序,这个循环始于记录经济业务,终于结账。但是,这种视角意味着编制财务报表独立于公司预算中设定的管理目标。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将编制财务报表视为预算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将实际结果与呈现在预算中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进一步说,会计循环的终点不是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而是计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评估前期决策。 课程的前两个单元主要涉及与服务业、商业企业相关的会计概念,第三、四单元以制造业为背景。学生将在前两个单元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应用到制造业的企业环境。此外,学生前两个单元中没有充分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概念在这个环节可以得到更正。 第三单元包括编制总预算,计算多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用分批法、分步法计算成本,计算销售成本,采用各种成本流转假设计算期末存货。 第四单元包括利用相关成本进行决策,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成本差异,记录与分析涉及财产、厂房、设备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最后一个单元是有关借贷方的学习。记录交易或事项的规范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重要的必备要求,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商业语言。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摆脱或删除有关借贷方的知识,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环节讲述。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讲述借贷知识,其优势是:学生已经掌握利用电子数据表记录经济业务,已经实践过利用Excel计算账户余额编制财务报表,已经明白如何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只是学生对已经熟悉的会计系统的一个微小的调整。 关于借贷方的内容包括全面完整的实践,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日记账,将日记账过到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调整分录并登记到总分类账,最后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 整合后的会计学并没有减少传统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纳入教学体系,丰富了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这种调整保持了会计学课程结构与体系的相对完整,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知识及简单的管理会计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将管理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了管理特色。这种体系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胡玉明教授早在2010年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改变框架结构后的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看会计,在一定程度可以实现会计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从而赋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以意义。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探究 【摘 要】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会计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进一步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操作技能。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技能,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对财务会计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高职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在经济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10年人才需求预测结果表明,今后我国将需要的各类人才中,排在首位的是会计类。会计专业是这些年热门专业之一,从学校的招生人数来看也是逐年增加。形势是良好的,那么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员,那么做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课程上。那么最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财务会计应该如何进行改革。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 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过于理论化 会计专业的课程过于理论化。教学内容大多是根据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转换成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内容过于理论化。学生刚刚学完基础会计,有的还没有学明白,又来学习理论化很强的财务会计,一方面学生感到很茫然,另一方面感到枯燥,进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2 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有很大差异 好多学生学完了财务会计,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更明显的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了,虽然学了财务会计,但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教学内容实践性差。 1.3 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原来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为主。练习也是偏重与给出业务描述,然后让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的形式。这样上课就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差。针对现在90后学生的特点,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2.1 重新进行课程定位 为了准确定位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我们针对性地面对北京地区的大型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同时走访毕业生、相关院校的同类专业、中小企业、会计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召开了相关的座谈会就近年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发展作了深入分析。分析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岗位。 (1)初始岗位――财务助理,包括出纳、会计助理、审计助理、办税助理。 (2)升迁岗位――2至3年的岗位晋升:会计核算岗位(往来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报表会计,会计信息化会计)、主管会计、审计、办税员。 (3)进一步升迁岗位――4至5年的岗位晋升: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2.2 明确财务会计课程目标 基于对岗位的分析,我们会计专业的老师对整个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财务会计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理解企业会计的岗位分工,在全面了解企业会计循环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能够依据各岗位职责对本岗位的企业基本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准确的会计处理,熟练进行财产清查工作,能够完成期末的结转和调整工作,并能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报表。培养学生形成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使之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3 明确教学载体 教学载体拟选择资金流转过程中每个经济业务的发生,经历的过程,和最终完成后的货币清算整个循环过程为具体载体,这些教学载体涵盖了财务会计知识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涵盖了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实操实训的相关内容。 (1)账外资金案例,承载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基本内容以及货币资金清查的方法,银行结算等相关内容以及货币资金核算方法的基本技能等。 (2)渝太白案例,承载所有者权益、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具体概念、特点、主要内容等知识点和具体的账务处理技能。 (3)法莫尔虚构存货案例,承载了存货、应付账款的基本概念、具体内容以及掌握处理的基本技能和管理的方法。 (4)蓝田股份固定资产案例,承载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累计折旧的具体内容和核算方法。 2.4 重新梳理课程内容 根据会计岗位的特点和财务会计具体内容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体系理实一体化,密切结合会计实际工作,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以岗位为主线进行了重新设计。 (1)企业财务岗位介绍,主要介绍财务会计的相关岗位,以及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以及相关关系。 (2)出纳岗位的核算,结合出纳岗位的主要工作主要讲授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企业货币资金业务的核算。 (3)往来结算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往来岗位相关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以及其他应收应付款的核算。 (4)材料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材料和商品的收发业务的核算。 (5)固定资产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清理等业务的核算。 (6)职工薪酬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工资的核算方法。 (7)资金岗位核算,主要是资金筹集业务和投资业务,涉及到的内容有借款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投资类账户的核算。 (8)会计主管岗位,主要是财务成果的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 2.5 教学方法改革 《财务会计》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要尽量体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交往,同时注意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态度的三位一体。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应用信息搜集与模拟企业资料、讲授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总结归纳法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加强激励作用,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2.5.1 情景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实际工作的模拟情景,由学生担当不同岗位角色去完成任务。为完成任务,学生必须熟悉企业会计岗位工作,然后按计划实施操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并形成能力。 2.5.2 课件讲授与启发引导 精心制作的课件等教学资料展示、必要的课堂讲解释疑,加深学员对会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注意教师的讲授应更具启发引导的效果,帮助学员逐步达到自觉学习、自主运用涉税知识理论。 2.5.3 示范教学法 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对登记账簿的程序并不了解,这时应采用示范教学法,教师首先根据学习任务设置,给学生做出示范,引导学生入门。案例分析 2.5.4 角色扮演,实践实训 本门课程重在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学生可模拟扮演企业会计不同岗位角色,对不同经济业务进行处理,要多做、多练、多实践,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账务处理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5.5 案例分析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员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校本研究方法。在现代管理原理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 3 结论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事财务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基础。必须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本文结合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不但从内容上改革也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职高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刍议 摘 要: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会计人才,是摆在众多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紧要和关键的问题。本文从职高财务会计专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职高财务会计专业改进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高;财务会计;教学;问题;对策 财务会计专业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摆在众多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紧要和关键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我们通过分析问题,然后研究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引起大家对职高财务会计专业专业的重视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职高财务会计专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学习兴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职高学生多为参加中考后未被普通高中录取而选择了职业教育,普遍年龄偏小,学习兴趣不高,这与十几年前的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中专的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异。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职高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对学校和老师容易产生逆反心里,从而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兴趣、没有积极性的直接结果是学习起来很被动,年龄偏小有致使学生不容易接受讲道理的说服性教育。学生的这些特点,都会影响他们学习技能知识,妨碍他们提高能力水平。 2.教师工作经验少、授课方法简单 目前许多职高处于发展阶段,为了加强学校的内部建设,年轻教师居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由于工作经验很少,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授课方法简单,讲课不生动,照本宣科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技巧,所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同时,会计专业对于职高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有会计从业经验、熟练使用各类会计软件、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内行”授课才能真正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知识。而现在职高教师大部分从普通院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从学校到学校,实际工作经历少,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职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3.教学思想保守 目前中职的教学思想仍比较保守。基础课专业课实习毕业,这种模式依旧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子。过度的重视会计理论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 4.课程设计简单 课程设计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即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设计单一,先填鸭式讲授理论课,不重视学生接受消化程度,平时缺乏理论课与实践的衔接,学期期末却将实践课堆积在一起压给学生,造成学生前学后忘。在信息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也没有经常性的将知识更新,不能将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提供给学生,造成就业后不能及时胜任工作。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将要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书面知识,能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实践课则承接理论课上传授的知识,指导学生去亲自动手、去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传统上在教学计划仍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数偏低,安排衔接不充分,形成了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的分立局面。这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学什么就能干什么”明显脱节。动手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首要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差距。随着各个单位对于自身数据保密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像会计、出纳这类岗位更是不能随意让外部人员接触,学生前往单位实习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缺少实习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于理论知识抽象的理解,仅仅为了填凭证而填凭证,为了登账簿而登账簿,只有少数学生能在学习结束后有所收获,多数学生不能掌握要领。学生会认为没现金就开张支票,材料少了打电话叫人送来就行,根本不懂计划、审批、内部控制等等诸如此类的财务管理的一系列程序制度。 二、职高财务会计专业改进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到学生、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等几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来改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生源现状,我们不能再提更高的要求,只有尽力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对于教师队伍,我们可以对经验少、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改进照本宣科、死读书等呆板授课方式。对于会计的新政策、新制度要经常性的更新学习。同时从其他高等院校、社会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会计教师和优秀会计人员参与授课,进行学术交流,引入新鲜的血液。 2.理论结合实践,改进课程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一直被看作是实践课的任务之一,而与理论课关系不大。我认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慢慢积累就能灌输给学生一种观念――任何环境下都不能忘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观念带动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动手能力。建立财会模拟实习室,设置模拟会计教学课堂,在学校里就可以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以达到下厂下店同样的学习效果,使财会模拟实习室真正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模拟财会实习课堂通过选择的实习主体,设置科学的实习程序,进行点钞、珠算、会计实务、电算化会计等基本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他们毕业后参加财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把握核心要点,从多方面改进教学方法理念,推进教学措施改革,不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最终,能够为广大会计专业中职学生找到一条好的就业之路,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析财务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家与社会需要更多财务会计人才,同时学校就承担起了培养更多、更优的财务会计人才这一重任。财务会计学生需要的是全方面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要注重实践能力。学校要为财务会计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方式,在学校和老师的努力之下,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知识文化和实践能力。 财务会计学习能力培养众所周知,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对于学校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要使学财务会计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就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能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和发展。 一、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状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专业为社会输送了更多、更优的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作为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必须掌握资金核算、有效的管理资金这两大能力。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状况来说,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说,要让学生掌握财务相关的知识理论,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核算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财务会计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财务会计在教学方面也获得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的财务教学注重书本上的知识,而远远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二、财会专业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财务会计专业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财务会计因受了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学校只在乎学生的成绩,背会书本上的知识,获得了证书,以为这就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财务会计的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是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这也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学生认为只要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和专业仅能,考取到相关证书,就可以完全的适应于以后的工作。总体说来,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完全的了解到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要想财务会计专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认识到这一缺点并加以改正。 (二)财务会计教学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解决问题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财务会计教师要特别注意基本原理的概括,要让学生掌握并了解知识点中的相互关系。财务会计教师在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能够把学习到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上,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然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应把重要性的专业知识,进行全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 作为一个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总结与归纳是财务会计中最重要的两点,教师应该把理解知识、专业技能传授于学生,使学生在考虑问题的同时,学会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已达到更好的学习效率。 (三)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只注重学生成绩,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够更多的知识文化。同时,学生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中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中过于被动,只是从教师那里吸收到知识,没有进行自主学习,去获得学习经验。当学生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就容易手足无措,而且当遇到同类型的学习问题,不懂变通,这就是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影响。 所以,财务会计教师的教学方式理应与实际俱进,创建出更好的教学方式,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要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会变通,已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财务会计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掌握着财务安全和对企业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并引导,力求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说,更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因此,学校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使财务会计专业发展的更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财务会计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肩负着企业的兴衰。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具有创新精神,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要特别的注重,一个好的教学不仅仅是教授于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知道能力大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出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善于在学习中找问题并解决问题。要相信只有更好的财务会计人才,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职业,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为国家和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为了能更好地加强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逐步分析出当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稳步推进中职财务会计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中职财务; 会计; 实践教学 当前,只有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会计实用性人才,才能更好地加强我国现代化企业的运作。但是,这又是摆在我国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本文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改变会计教育观念,持续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办好相应的中职教育,实现中职教育的目标。 1.当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很多的中职院校都已经逐渐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并相应的建立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室和会计实验室等,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实践性教学,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使得在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手段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践性课程教学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会计课程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比较少的,另外。在课程时间的科学规划上还是不合理,中职学校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校内培训,其二,校外生产实习,但是,校外实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实习机会并不多,即便是一些对口的校外实习,又会由于会计工作的严肃性,使得很多的企业单位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操作机会,这样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有很大的欠缺的,如果是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实习过程中去,就会给当前的实习单位带来很多的麻烦,为此,校外实习只是停留在观摩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地付诸实践。 1.2实践教学环境的分析 从当前的实践教学来说,会计的实践教学是能够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或者是可以到单位进行实习的一种必要手段,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将会计理论与实际情况进行巧妙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的会计校外实习很多采用“流放式”,很多的会计模拟实验都通过校内的实践方式来进行完成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呆板僵硬,使得很多的实践性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却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双重”教师的缺乏 在当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不仅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拥有较高的理论性水平,更需要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实践性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为社会直接输送大量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我国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现在由于很多的会计教师教学任务重,往往很难抽出时间来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 2.关于改进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分析 2.1深化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和实践两者的有效统一 我们都知道,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并且也会涉及到一些会计、税务以及财务管理等众多的内容,而且在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要能以会计专业为主线,全面地突出主干部分,并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在会计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实践技能水平,以及课程的相应安排内容进行结合,才能为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学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和利用效率,逐步引导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利用一切的手段,加强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程度,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实践操作的目标和作用的实践情况,实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操作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估报告,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3加强中职财务会计专业队伍建设 近些年,进入到中职学校的基本上都是高学历的教师,但是他们对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解程度不够,并且实践技能以及教学经验存在严重的不足。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财务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可专门聘请一些会计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员担任学校的指导教师,他们虽然说没有丰富的理论性知识,但是财务会计的实践经验都是非常丰富的,由专业教师配合实践性教学,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技能就会得到显著地提升,也会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或者,我们可以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结合教学的内容加以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可以发现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效地弥补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 3.结语 简而言之,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工作,我们要深入分析中职财务会计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实践性教学问题。为此,本文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实践性课程教学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其二,“双重”教师的缺乏,其三,实践教学环境的不利。只有不断深化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和实践两者的有效统一,持续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中职财务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才能共同促进我国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析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双边活动的探讨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这对学生学习财务会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本篇文章对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采用的案例法进行研究与分析,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出发,对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进行探究,进而提高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学;中职;案例法 新课改的实施,在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上,许多院校都在寻找和探索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选取适当的案例,在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起主导作用来分析案例,发现问题,讨论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 1.1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目前的中职财务会计教学课程主要教授企业的收入、支出、资产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内容,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仅仅注重于对会计核算、企业收益情况等基本的会计原理的分析与研究。财务会计对于企业的良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需要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从而,也突出了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课程安排上面要做到详细、全面,当前的教学水平显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重点,规则繁多,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职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1.2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以往的中职财务会计的授课方式仅仅局限于黑板教学,口述教学内容,但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教学内容,尤其是关于财务方面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深刻的理解其意义与作用,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单一地通过教师讲解所达到的效果有限的,并不能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学生依旧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2.中职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步骤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从而达到学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运用下几个步骤: 2.1制定教学的目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此次的教学目标来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并根据教学案例来对学生提出课程要求和相关的问题,同时,还要突出教学课程的重点、难点,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为了数据等内容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以真实的公司财务报表为基础,加强学生独立研究,并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如何选择教学案例 教师在选择的教学案例的时候首先应该符合其教学目标,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的储备情况等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案例。由于教学目标是中职的学生,所以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考虑其是否简单并且容易理解。在选择和设计案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且还可以将与案例相关的定理进行整理和总结,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案例的同时,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也能学到新的知识点,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对案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做好基础。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其趣味性,这种教学案例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目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案例要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学以致用是大多数学习者学习的目的,中职学生学习财务会计也是如此,学到的知识能应用于生活,应用于社会。所以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的时候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制定一些和学生整体水平较接近,与本地产业相联系的案例,应该具有时代性。 2.3教学案例的讨论 在教师制定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案例后,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来实现案例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内协作来对案例进行探讨。通过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小组讨论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是案例讨论中的主要角色,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从不同方向发现问题,组员之间可以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和讨论,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最后大家发挥各自的优点,总结出相对完善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不同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探讨和研究,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完善自己的不足,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当然,在案例学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阐述,应该适当的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学生一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案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进行报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各个小组报告完毕后,教师还需对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指出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其新颖的想法或者优秀的解决办法等也要提出表扬和赞赏。通过教师验收报告,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于会计学习掌握的程度,从而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时有了准确的依据,可以加强案例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拓展思维,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4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 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应结合学习小组的报告对此次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总结,为以后制定教学案例提供了经验。教师应该将教学案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并做好归纳总结,还要指出学生在本次案例中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所以,在进行学生课堂分组讨论之前,教师首先要解决与案例相关的基本会计基础和原理,并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做好教学总结。 2.5进行实训 财务会计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之后,通过实训教学会使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实训来对学生今后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模拟,验证学生在学习和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3.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 许多中职学校在案例更新方面的工作明显存在不足,很多财务案例都与教学目标不相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学校或者教师可以搜集并整理一些具有时代性的财务教学案例。学校也应该建立并完善自身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库,从而更好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财务案例教学法,应注意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的积极性。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并要求同学做好预习,对案例有所了解,提高课堂效率,使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总结 案例法教学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财务会计是一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而案例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合理、科学的运用案例法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自己的知识有效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技术学校)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运用 摘要:目前社会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经验,还强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主要从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角度论述如何提高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财务会计人才。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实训 财务会计教学 财务会计人才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发展,社会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学历,还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另外还要求会计算机和英语等能力,除此之外,对会计人员的其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总的来说,不仅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会计操作层面的能力,还对财务会计人员职业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最新的企业财务运作来看,财务会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第一,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因为现代企业财务运作不只是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它需要靠财务管理团队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单位之间密切协作,在涉及外联事务时还需要和外面机构进行密切合作。 第二,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的发展,会遇到不同的竞争者,市场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这就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要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并为企业的发展筹集所需要的资金,保证企业日常开支的现金流充足。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需要对当前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本文以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运用为分析对象,总结了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 1 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特点分析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更加接近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形象,它将企业运作的几个模块紧密联系在模拟情景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形成一套个性化的流程。从学生认识整体的企业架构组织,到学生分析产品市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车间加工生产,再到学生制定营销计划、执行财务预算等环节,都是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环境来进行的,这种模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企业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激发学生合理创新思想,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ERP系统中蕴涵的管理思想。 在具体模拟操作时,将会计专业的学生大致分成6 个学习实践组,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控制在5-7个人为宜,一个单独的小组就是一个模拟企业的代表。在模拟实践环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按照企业组织架构担任不同的职位,CEO(执行总裁)、CFO(首席财务官)、采购总监、销售总监、生产总监等。其中模拟的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企业持续经营在10年以上,并且有着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市场形象,但是现在企业遇到的问题是生产设备更新滞后,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模拟实践要求每组成员持续完成6至8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模拟企业的竞争对手和自身实力旗鼓相当。小组成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公司的经营发展资金不出现大规模短缺、如何重新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并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等。 该实验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在模拟经营的几年中,在客户、市场、资源及利润等方面进行一番真正的较量,最终获胜取决于企业各个方面发展的综合平衡。并且每一年经营结束后,指导教师都会进行综述与分析,同时讲解在经营业务中可以运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和管理工具。 2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强调的是学习其专业知识,而会计作为一门管理类学科,学生缺乏整体管理理念,动手能力较差,另外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对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也不是非常清晰,因此,需要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可以弥补这些会计理论教学的不足,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涉及跨专业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模拟实训中,从采购、生产、销售、记账的环节,涉及到了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以及如何做现金预算,做财务报表等,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企业整体的运营情况,了解很多跨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2.2 使学生具有战略意识,提升其预算能力。ERP沙盘模拟实验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企业发展必然遵循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战略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发展壮大。如何制定企业的战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管理团队必须在谋求当期利益的基础上做出为将来发展负责的决策,所以在实验课程开始时应多花时间使学生形成战略和预算意识。 2.3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通过每个小组在ERP沙盘模拟中完成各自的任务,小组成员既需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又需要和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集体荣誉感。成员之间在合作过程中,要密切配合,有效沟通,共同面对困难,这些合理科学的任务安排,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ERP沙盘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ERP沙盘俱乐部。由于ERP沙盘模拟实训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它不同于传统的实训课程,因此可以不用拘泥为课程教学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刚入校时,参加学校的ERP沙盘俱乐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招收俱乐部会员,自己组织模拟比赛,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不再拘泥于课程教学,人数不受限制,专业不受限制,可以把各个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模拟学习,互通有无,相比较古板的课堂教学,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3.2 合理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本文认为应在传统的会计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血液,加入会计岗位课程和ERP 沙盘课程的设置。在第一学期可以设置基础会计和初级ERP 沙盘课程在实践中按基本会计岗位设置,着重进行出纳岗位和核算、审核与记账等会计岗位的介绍与实践,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掌握出纳岗位、会计岗位的基本知识、职责与工作范围;在第二、三学期设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和中级ERP沙盘,进一步介绍各种核算会计岗位、稽核岗位、总账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的岗位职责与业务流程,并进行综合实践练习;在第四学期开设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和高级ERP沙盘课程后,让学生根据模拟企业的ERP 沙盘实践产生的财务报表进行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分析与决策。 3.3 教师参加ERP沙盘的培训。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有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授课老师一般实训经验欠缺,只是知道基本的ERP沙盘操作还不够,因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ERP沙盘课程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只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才能对ERP沙盘有更深的了解,在进行课程讲授方面才能给学生更高的指导。目前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等财务公司都开展了ERP沙盘课程的培训与竞赛,让教师参与这些公司的培训与学习,可以提高ERP沙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为ERP沙盘会计实践教学做好准备。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为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作者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尝试分岗位教学,旨在引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对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转变职业教育方式、增强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会计专业 《财务会计》课程 分岗位教学 一、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浪潮正迅速向前推进,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为农业与农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一决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依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变化,调整、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并通过这些优质服务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壮大,即如何“转变思想观念、突出服务功能、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这一课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沿袭会计准则框架下的要素体系讲授和学习,将会计知识和会计实务、会计岗位职责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割裂开来,学生往往学完了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却不能有针对性地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现如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正发生深刻变化,以工作过程引领和规划学习和所教授内容已逐渐成为职教工作者的共识。为此,我尝试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教学中尝试分岗位教学。 二、分岗位教学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由于《财务会计》学科的应用性特点,要求会计教学不仅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且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再加上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底子相对较薄,接受理论知识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因此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打破原来体系和框架,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尝试分岗位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注重能力培养,根据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思路,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目的是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分岗位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岗位的划分 依照中小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岗位分类,具体划分为如下岗位:出纳岗位、财产物资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往来核算会计岗位、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岗位,资金核算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涉税会计岗位等。授课时着重讲授和训练每一岗位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直接上岗。 (二)突出特点 1.将原来一些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打破,完全按照岗位编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2.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立足中小型企业的主流业务,目标定位明确;按照会计岗位设置、构建学习模块,一岗一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再按照典型业务构建学习单元。 3.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常规典型业务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业务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工作的熟练度。 (三)以出纳岗位举例说明 1.出纳岗位是整个分岗位教学中的一个模块。 2.按照出纳典型业务构建五个学习单元,包括出纳岗位描述、出纳员基本技能、现金业务和银行存款业务、银行账户的开立与撤销。 3.在实际教学中引进原始单据,体现业务工作流程。传统财务会计教学涉及出纳工作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货币资金核算”章节。准则、制度等知识性理论性内容较多,忽视对业务单据及其处理流程的介绍与训练,与出纳工作相差较远。我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和整理了每一典型业务的相关原始单据,以真实或仿真证帐工具再现出纳员工作对象。并力求讲解相关业务的参考性办理流程,尽可能缩短与岗位实际工作的距离。 4.围绕出纳员任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内容体系从出纳员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出发,将出纳员的岗位设置、职责要求、制度控制、职业道德及基本技能等纳入教学体系,一定程度地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出纳员岗位认知。 5.“学中做”,如学习了验钞技能,给学生讲授人民币防伪特征及假币鉴别方法后,要准备100元或50元面值的人民币,真币与假币混在一起,组织学生分组鉴别。教师准备若干台验钞机和真假人民币,组织学生尝试验钞操作,真正做到“学中做”和“做中学” 四、辅之以考试方式的改革 鉴于以上课改思路,考核方式自然要有相应的变化。 (一)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除原有的平时考核、期末笔试外,还要采用口试方法,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表达能力。 (二)不断加大实训课的考核力度。加强课堂教学中应用能力的考核,由过去没有实训课的考核到增加实训课考核,而且实训课考核比重逐步加大,刚开始实训课占总成绩的20%~30%,到现在占60%~70%。 (三)考核过程由过去单一的形成性评价,逐渐改为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共同评价。并且由原来教师的单一评价逐渐增加同学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考核标准。 五、岗前技能强化训练作为分岗位教学的补充 岗前技能强化训练是前面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延续,一般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的前两个学期开始,用仿真的一整套企业模拟资料完成从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结账、对账到报表的编制,让学生对学到的各岗位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巩固,对会计工作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对学生的要求随着强化训练的进行逐渐提高,刚开始可能一个星期完成一套账,逐渐熟练到四五个小时完成一套账,真正实现就业岗位和所学知识的零对接。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目前,双语教学也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如何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了教育管理者和社会非常关注的课题。本文基于对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双语教学的起源发展,对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本科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财务会计 双语教学 一、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众多学者对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创新。 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秉承其精神,我国各大高校开始了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之路: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文件中强调: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金融、法律等专业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了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并委托协作组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合作编写双语教材或引进国外优秀教材。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把开展双语教学的情况作为评估指标之一,规定本科教学要达标必须实施双语教学。2004年12月, 教育部针对本科的双语教学工作又下发了《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并且提出了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同时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国普本教学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并且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意见中提出了为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教学师资,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水平,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并要求有关高等学校应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提供配套经费,重点做好双语师资的培养,充分利用示范课程的资源和经验,旨在不断提高本校的双语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成绩。 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了各大高校的100门课程为2008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每门课程资助经费10万元。同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提出应当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2011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际化”已然成为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双语教学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许多高校逐渐将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双语教学。 二、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重大改革与存在问题 如今,会计制度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西方国家的会计制度和法规体系有着较深的渊源,澳大利亚的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约束力;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是“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计划经济模式,全国并行采用三种记账方法:商业采用增减记账方法,工业采用借贷记账方法,政府预算采用收付记账法。总之各行各业有着各自不同的会计制度,缺乏统一的指引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2001年我国成为WTO成员国后,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变迁,使我国逐渐形成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伴随着会计制度的变迁,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就目前而言,普遍的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一般都会在教材(板书),授课语言,以及考试内容达到至少50%以上的英语涵盖面,通过教学时口语讲授的内容来看,部分学者认为双语教学可以分为全外型。即学生用纯外语接受所学知识;混合型。即学生通过外文与汉语进行课堂沟通;半外型,学生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攻读含外语的教材,课堂讲授全部是中文。我国高等院校的财务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基本上还属于半外型以及混合型,并且混合型的双语教学里,中文依然占有60%乃至以上的成分。 从目前我国对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研究资料来看,目前高等院校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普遍依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学过程产生的矛盾 由于相比一般的传统教学方式,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无论是从“教师能力养成”,“教学精力投入”,“物质保障和风险承担”几方面,都使承担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老师有较大、持续性的投入,教师本身所承担的压力和风险相对普通教学要大得多多。教师既要掌握发达国家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知识,又需要用娴熟的用英语予以表述,学生一旦对于授课不满意,无论是什么原因,动辄就会直接投诉,在教师备课之余还需要额外的精力与学校管理部门做沟通。双语教学之所以难以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满意难度较大的授课内容,学校管理部门通常会根据学生对老师授课的满意度不断给教师施与压力。根据部分学者反馈的资料显示,许多教师承担双语课程实际上迫于学校的安排,个人缺乏双语授课的积极性。另外,很多高校对于双语课程工作量的计算同普通课程授课评价体系几乎参考一个标准,直接导致课酬系数较低,激励力量明显不足,已无法很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这些都不利于稳定、加强和提高双语教师队伍。由于平时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中文口述,导致双语授课教师无论其自身英语水平及对于本专业的英语掌握是否比较熟练,依然会担心授课过程中英语难以运用自如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并非“有案可稽的内容”是否能够准确地以较为灵活的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此外在适当地用口语扩充内容的同时,又会惧怕表述不清,吐词发音不够标准、流畅。 2.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矛盾 学生学习双语的专业课程时,往往需要其他专业课程、比如专业英语的支持,但是就目前学者对双语教学研究资料显示,学生专业课程的安排上无法做到为双语专业的课程提供较为有力的支持,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缺乏融合度,导致本来就参差不齐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双语课堂上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在普通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可以用大量中文解释以前学习过的专业知识,但是双语教学的时候,这会直接导致授课教师对中英文授课比例难以把握,因为如果课堂的英语比重过小,将不利于学生运用外语处理业务能力的提高;比重过大,则会造成专业知识讲授不够的情况。 3.教学科研产生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财务会计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满意度等等都是我国学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双语教学”的科研要求较为强烈。为了保证每一门双语课程的成功开设,对于如何制定开课计划,选定授课教师,选定教材,进行试讲,实际讲授,设备使用,课外交流,以及考试考查内容和方式等等方面,都存在着普遍层面上的疑问以及对特定领域内的研究需求。此外,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以及教材的选择乃至组织教师团队自行编写都离不开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由于会计学知识体系具有动态发展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新业务、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方法、新规定不断出台,会计规范和会计教材不断更新。不少学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财务会计的双语教学教材应该兼顾静态的成熟会计内容和动态的前沿会计内容。 三、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未来变化趋势 随着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双语教学模式的定位不再作为传统教学的对立面而存在,而会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这个过程中,双语教育推行时期内的政策制定者、学校行政管理者,以及教师等对双语教学的立场及学校双语教育的政策和实践都将经历变化。笔者认为,我国未来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变化将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处理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系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是需要明确几个相关影响因素:首先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否符合假设的教学目标,如果学生的整体素质无法与相应的教学目标匹配,那么教学过程将会出现“揠苗助长”,“赶鸭子上架”现象,最终还是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否符合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以及较强的听、读、写、译的能力,那么任课教师必须先进行自我评估,看是否有能力讲好这门课,这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自身教学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是教材的选择,要处理好双语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关系,要根据前面提出的两个因素,以及最终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目标选择对应的教材,就目前来看,大多数财务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一般都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国内影印版作为教材使用。如果教材难度偏大,会导致一学期下来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兴趣去翻看所用教材,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原版书一般篇幅较大, 信息量很大, 教师无法做到逐个讲解, 面面俱到,让学生感觉一堂会计方面的阅读理解和听力课, 理解了教材中的英文, 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很模糊。同样也影响到了双语教学的最终质量。 2.处理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与教学条件的关系 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需要的教学条件相对于普通教学所需条件会要求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硬件两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中值得自身专业课程借鉴的地方提取出来,比如有些专业课程的某个章节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适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纯粹地讲解让学生直接接受所学知识,有些章节需要通过图文案例、视频教学让学生对某个知识模块从理论到实践有更深刻的体悟,而有些专业课的章节知识点的讨论则非常适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演讲等等手段进行开放式引导教学。好的财务会计双语教学需要配套的教材,以及相关的案例以及视频的辅助支撑,如果有条件,专业双语教材的建设完全可以由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师或者教师团队进行编撰。 3.处理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三方关系 在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中,正确处理好双语教学的管理者,双语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三者的关系至关重要,原因有二。第一,双语教学的管理者对双语教学的促成与发展起着最直接的控制作用,作为双语教学的实施者,在接受教学能力检测,绩效评估体系监督的同时也非常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此外,管理者对双语教学及科研的支持程度也严重影响到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第二,双语教学的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适应于国际化和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会计人才,所以学生才是双语教学品质的反映。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双语课程的积极性,也是双语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去仔细琢磨的一个问题,如何保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恰当公平地设置考核体系也是双语教学的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商学院 江苏南通)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谈会计专业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摘 要 当前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经过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应用技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会计专业 财务教学 问题 改革 1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材内容滞后,无法反映会计改革与实践的全貌 当前我国高校教材的编制和使用不能够很好地根据我国社会会计改革的步伐,无法真实反映我国当前会计实际改革和实践的全貌,不能够紧跟社会时代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上市很长时间,但是高校还没有真正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准则的内容。由于当前的财务会计教材内容相对较为陈旧,无法更好的融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教师一般采取增删内容的方式,实施教学,这样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系统地对学生教学,对学生来讲显得支离破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又不能够很好地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教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会计教学过分注重理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差 当前很多高校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教学存在重视理论而忽视学生实践的问题,很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关教材内容的安排六个课时,涉及到学生基本技能实训的只有两个课时,理论与实践三比一,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做比较规范的财务帐表。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学生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应付考试,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无法进行动态的跟踪督导。而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作业完成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不能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学生在考试中也存在着明显的抄袭现象,因此,很多学生不能真正地在实践当中更好地去感知理论,锻炼能力。学校的实践理论课较少,同时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实践监督和指导又不能够及时到位,自然无法达到真正地对学生进行实训的目的,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非常差。 1.3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没有突出行业特色和时代特色 从事会计行业必须注重职业道德,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能够帮助人才更好地从事工作,能够塑造较好的会计人员形象,同时还能够增强会计职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也有利于规避各种风险,帮助企业更好地运转,减少各种败德行为。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的会计,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为了追求个人或者狭小利益,而置职业道德于不顾,出现了很多伪造变造财务报表,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等现象,欺骗广大公众。因此,作为会计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技术和职业道德,技术是基础,职业道德是根本,没有娴熟的会计专业技能就无法真正的从事这个行业,而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能够在工作当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真正的把会计行业做好。 2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策略研究 2.1紧跟会计改革步伐,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和技能提升的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的素养的重要基础,会计专业的教材一定要紧跟社会时代的步伐,及时的更新教材内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完整的教材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所学的专业与社会接轨,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财会专业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及时选定最新教材,或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我国会计制度的相关政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制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确保教材和社会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应该结合当前最前沿的知识,帮助学生关注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紧跟社会时代步伐。 2.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编教学案例 会计专业教学必须针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安排教学,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专业脱离了现实实际,学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很好理解把握,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工作,无法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理论和社会实践,去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假期作业,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实际,了解相关企业的运作情况,掌握操作程序和财务流程,然后去提交有关报告,编制公司的经济业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采取案例教学法,自编教学案例,让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仅让学生能够感知有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的企业经营案例,让学生了解操作程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综合品质 会计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增强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较好的职业品质,更好服务于企业发展,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加深对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怎样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公与私、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理解奉献与索取,提倡先公后私,重视贡献而轻视个人索取。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让学生在从事工作中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非会计专业财务会计教学浅析 财务会计作为一门通用的商业语言,能为投资者、债权人、监管部门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各种信息。该学科对会计、金融、经济等领域非常重要,是这些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就高校教学反馈情况来看,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财务会计课程枯燥无味,整天与课本上的数字、账户、账簿和报表打交道,将来就业也不大可能从事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会计知识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仅仅按照老师的要求参与课堂和完成作业。课程考试结束后,很多学生只记得几个财务报表的组成和一些基本的账户。财务会计不仅仅是一门商用语言,更是一门生活语言。会计的很多原理和方法,也能用在生活中,如果学生能把财务会计当成一门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来学习,并适时在生活中运用会计知识,而不仅仅只是按部就班地为考试而学习,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由此,财务会计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严谨治学的知识传授者,还可以是一个循循善诱的生活导师,是一个生活中无话不谈的朋友。如何将财务会计与生活结合起来呢?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尝试综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实践式教学方法,体会如下: 一是启发式教学:用会计原理联系生活。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关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会计原理的讲述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个会计语言逻辑的理解。但是,很多财务会计教材对会计原理和方法以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述,学生虽然能够明白其字面意思,但难以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含义,且枯燥的定义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实,会计原理在很多情况下类似于生活中的道理。当学生发现会计原理能运用到他们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时,他们会觉得有意思,这样,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引起共鸣,记忆深刻,掌握牢固。现在财务会计课堂上就大量运用了这样的讲述方法,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将会计原理引导到生活中,启发学生思考会计原理的内涵。第一堂课,老师借鉴著名的财税专家马靖昊举出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如果公司买了一头藏獒看门,会计要不要记账,如何记账?如果关于藏獒的信息要记账,那么看门的保安呢?藏獒每天吃吃喝喝,咬了人,生了小藏獒,需要记账吗,如何记账?这个关于藏獒“人生”的会计故事首先引发了学生对会计的兴趣,使其思考和讨论。老师告诉学生,在今后的财务会计课堂上,将会逐步学习到这些问题。又如,对于会计语言最根本的逻辑原理,会计恒等式和复式记账法,可以表述为:会计恒等式需要永远保持平衡,而复式记账法能帮助会计检查记账错误。此外,老师还可以询问学生处理感情问题的态度,将结账工作的原理比喻成人生对于感情问题的正确处理态度。询问女生婚后打算如何进行家庭理财,将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比喻成妻子对家庭收入和花销的不同管理方式。询问男生今后打算如何对另一半做出承诺,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比喻为恋爱时和结婚后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询问学生选择的用餐方式,将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和平均成本法比喻为吃热饭和剩饭的先后顺序。根据课堂表现来看,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气氛极其活跃,学生经常还反过来向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教师自身生活的问题。 二是互动式教学:让会计课堂走进生活。传统的财务会计学习方法是在课堂上由教师讲述,课后布置作业由学生练习。这种方法让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受者,使学生(特别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觉得学习只是为应付考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互动式教学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首先由教师提出思考题,在课堂组织小型的工作坊、讨论小组和辩论会,让学生的不同思维碰撞出火花。进行互动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当两个角色:问题的提出者和信息的总结者。问题的提出是非常的关键的一步,这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另外,提问的方式也很重要,教师最好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才能帮助其树立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充当的第二个角色是信息总结者,对大家的讨论进行概括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最好不要随意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财务会计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科学,其原理和方法是由人来制定并发展的,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并且会计语言需要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过去的方法在未来很可能被取代。因此,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财务会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更新有一定作用。此外,还应让会计教学走出课堂,走进每个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考虑到会计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数量也比较多,并且有一些学生面子观点较强,羞于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参考国外大学做法,在财务会计教学网站上开辟了讨论区。每一堂课后,在讨论区提出思考题,这些问题大都与每一节课的重点相关,通过讨论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需要经常登录讨论区评述学生的观点,对一些(与教科书中一致的)正确的观点,进行肯定。对一些创新的、带有学生自己想法的观点,进行鼓励。对一些错误理解的发言也不能一味否定,首先肯定其参与的积极性,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了解其兴趣和问题所在,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与其讨论。对于学生在网络讨论区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进行解答,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解答。用这样的方式,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教师也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兴趣,可以将一些重点话题设为常见问题,再根据这些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除教学网站讨论区外,还将会计课堂搬到生活的最前沿。财务会计是一门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学科。对当今的年轻人而言,微博、空间等社交平台是他们潮流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老师与学生在微博和空间等平台互相关注,互为好友,经常转发一些和会计相关的有趣微博和空间消息。并鼓励他们关注一些财务、管理、会计界名人的认证微博和空间,这些微博和空间经常一些来自独特视角的会计知识的解释和业界新闻等。这样,学生一打开电脑和手机,就可以了解会计界的最新动态,真正将会计学习纳入每一天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会计知识。 三是实践性教学:将会计知识融入生活。会计还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针对于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财务会计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会计课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会计软件操作、凭证编制等。而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可能需要采取其他形式,如金融等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会计行业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职业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一些实操性过强的会计练习对他们并不恰当。一些学生因此认为不需要掌握具体的会计原理、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方法,而只要能看懂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就足够了。为此,设计了一些适合非会计专业班级的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强调会计知识在实践中,即每个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活中的运用。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案例,以情景剧的形式,由学生表演。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案例作业让他们完成报告。这里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选择。教师需要精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让他们学会如何充分地将所学的会计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将来的职业当中去。这些案例最好是真实的,且具有新闻时效性的案例。例如,笔者曾经介绍过关于中华儿慈会财务报表错误的案例并布置了相关作业。这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新闻,许多学生都在各种媒体上关注了这个报导。笔者提示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原理、内控原则、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方法等知识,自己去分析并判断儿慈会在现金流量表上所报告的48亿“支付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究竟是其负责人所解释的小数点错误,还是其他原因,并思考避免这些问题的防御和解决措施。此外,还在财务会计课堂上介绍过一些真实的上市公司年报造假案例,让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投资者、证监会、上市公司CFO等各方面的角色扮演。或是设定一个“经理与会计合谋,老板如何发现账目造假?”的场景故事,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扮演老板、经理和会计。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白会计知识不仅对一些会计职业很重要,而在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生活和职业道路中也是非常需要的。理解财务报表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掌握具体的知识如会计原理、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等是非常重要的。 这三种教学方法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之初了解基础的会计原理,对会计产生兴趣。互动式教学进一步使得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主动积极地学习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在将来的生活中运用会计知识。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知道财务会计绝不仅仅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账户和报表,而是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经济学指导下的数字化市政管理 摘要:近年,伴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推进,城市的数量与规模大小都呈现出猛烈增长的趋势。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以人工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型市政管理的缺点也日益显露,如:相关机构各自为政,信息共享差,相互沟通少。传统型管理方法只能有效发挥市政管理的基本功能,只适用于市政设施种类少,数量小的情况。一旦市政设施类型多样化,数量激增,落后的传统型管理方法就难以满足城市市政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进行数字化市政管理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及相关概念 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不可避开的必经阶段,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会给城市带来层出不穷的难题。这些问题牵涉范围广,会触及土地、环保、市政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由于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其的认识也日益成熟,而城市经济学也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应运而生。城市经济学是以城市综合体的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可以为公共经济资源在政府手中的分配,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就包括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城市规划不仅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意志,更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各界人士的智慧结晶,是党执政为民的政策的重要体现。时代变迁,科学技术飞跃,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要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势必需要政府运用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城市市政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其主要特点如下:(1)地理分布特性。市政设施和使用者的地理位置分布呈现出显著特征,市政管理中的各项活动如管网改造、检修等,都取决于位置距离、覆盖范围、街道分布等地理因素。(2)市政设施数量多,种类多,分布广。(3)动态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管道管线、市政设施等也相应会增加、废弃和更新。因此,在城市管理中,新情况新决策的出现都会带来海量的信息。 二、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市政管理现状 在众多欧美发达国家,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可视化监控管理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在市政管理中实现了成功应用,且大幅度地提高管理效率、水平和力度,推动了城市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如:美国运用GIS进行市政管理,从而实现了对部分市政设施的远程监控;加拿大通过土地信息系统,搭建起与土地有关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档案以及申诉案件的信息库等。此外,在灾害及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上,美国、日本等果都各自利用GIS技术搭建起有针对性的紧急事故处理系统。这几年间,中国部分城市市政管理水平较高的城市也陆续建成了部分市政业务管理系统。例如,南京市政府建立的户外广告管理系统、上海出现的管线管理系统、大连市政府使用的城市路灯监控管理系统等。上述管理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水平。下文将以广州、北京两座城市为例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分析。 (一)广州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中国城市的数字化市政管理建设很晚才开始起步,为了实践建设统一信息平台的理念,2004年广州市园林局提出了建设“广州数字市政”的思路,即第一步是搭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将整个广州市的市政公用园林设施都录入到系统中,从而得以实现对公用园林设施的实时的全方位的监控。此外,还可以将系统与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在城市的安全保障和抗震救灾等方面为政府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这个系统要依据现实的基础条件以及实际的需求,进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实施。该系统包括三个基本模块在内,如下所示:(1)地理信息系统(GIS);(2)业务管理系统(GIS);(3)AI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 (二)北京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由于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始终难以获得有效的提高,北京被迫开始走上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之路。北京政府在城市管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下水道井盖失踪”等问题依然存在,市民的满意度不高。因此,基于数字化基础而建立的城市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在北京被投入使用。自2004年4月份起始到现在,经过理论研究以及在实践中投入运行,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整合多项数字技术,建立建成了以“城市监督中心”以及“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新型城市管理制度,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革发展了城市管理模式,在城市市政管理中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北京市推行“数字市政”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借助北京市的城域互联网以及综合信息平台,使用移动通讯、互联网以及“3S”技术(即GIS,GPS,RSV),建立起一个结合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化社区,面向政府内部和社会群众的市政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三、目前市政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激增,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城市的规模结构继而产生了巨变。人口数量多的大城市数量达到了增长高峰;人口规模中等的城市的数量也持续增加,一些小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成长为中等城市。而这些新诞生的中等城市,市政设施的种类、数量也大为超出原本的规模。在城市发展的形势下,城市市政管理也出现了各类问题。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各大城市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职责权能划分不清,又难以统一调度。市政管理牵涉的部门众多,又由于各部门的行业和主管单位都不同,所以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差,沟通受阻碍。典型例子就是,刚修好又被拆的马路、房屋等。“刚修好又拆掉”不仅会影响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更是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2)过于依赖突击式管理,缺乏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3)粗放型管理,信息获取和处理不主动不及时,效率低下;(4)未能建立起统一的工作成效评价标准以及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监督及赏罚机制,各种监督和制约制度都难以发挥作用;(5)过于依靠人工管理。管理人员利用基础通讯设备和长时间学习积累下来的个人经验,可以大致了解城市区域的基本情况。但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新市政设施就会让管理人员一时难以掌握。台风、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会使得城市的各种市政设施负荷大为增加。若缺乏良好的应对之举,管理者和决策者又不能及时获取充分、真实的信息,就难以及时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可能出现管理决策、应急处理上的过失,甚至给人员、财产带来严重损害。(6)规划失控,城市发展建设急功近利,官员为了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部分城市为了在数据上实现高水平城镇化,大量开设开发区、市民广场等破坏土地的项目。而且由于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很多城市都供过于求,大量土地被破坏、房屋被闲置。巨大的浪费与现代社会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理念大相矛盾,也有违城市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述种种问题层出不穷,且久久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理,绝大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市政管理平台。各个市政管理部门,各管各家,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统一调度。虽然很大一部分城市的市政管理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点关注上述现象,也陆续颁布了一些相应的规定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但这些应对之举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产生一定的效果,治标不治本依然是最大的问题,在根源上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只有从管理的基本制度下手,建立完善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各个市政管理部门间才能实现良好又有效的沟通,实现部门间的市政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走出各自为政的困境。 四、数字化市政管理的意义 城市各种市政设施的正常运行、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护离不开城市市政管理。城市市政管理有着极为丰富的涵义,广义范围上的城市市政管理涵盖了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市政管理,如城市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通讯设施和线路,电网等。城市市政管理就是在各部门管理下,协调各类市政设施的运行、维护。但由于市政管理牵涉部门众多,而各工作部门又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如此就导致一个看似简单的管理工作却需要几个不同的部门多次磋商,更甚者互相推诿的情况。数字化市政管理方法的使用会助推城市市政管理水平攀登到新高峰,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传统型城市管理中,各个市政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信息和资源缺乏共享;而使用了数字化技术的市政管理系统则可以有效地统一调度整个市政管理所牵涉的所有部门,在各部门间建立起良好有效的、及时的、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使用各部门的信息和资源。此外,因为各个市政设施和事件都有着统一的唯一性标识,全部被记录在数据库中,所以政府可以进行更精细的管理。数字化市政管理,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市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在各类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上,工作人员可以在相较之前极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所在,迅速地确定事件,快速地便捷地搜寻到所需的信息。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准确度,更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此外,数字化市政管理对建设新型市政综合管理体系大有裨益,可以为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有帮助的信息支持,并且还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市政管理的各方面水准,为市政管理的改良方向提供参考。数字化市政管理所具备的统计分析功能,能够直观地呈现出各项数据,为准确地分析问题及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五、建立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的举措 如今,数字化市政管理是时展的大趋势,搭建起统一的信息系统是信息革命的最终方向。但是由于各个城市市政公用基础保障供给领域缺少详细和集中的初始基础信息资料,想要建立起一个基础信息完善的GIS信息平台是难以一蹴而就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人口众多,数据统计难度大,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用促建”的信息化建设方针,逐步深化完善信息内容。如今,三维可视化技术已实现了推广,众多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监测、地质勘察、气象预报、建筑设计、移动通信等大量领域。中国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到越来越精准的精确到小时的天气预报服务,开车出行也能够在手机上或者通过电台获取实时路况信息,从而尽量避开堵车地段,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出行效率。所以,一方面要避免盲目跟风地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从而影响实际使用;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去欢迎不远的将来“统一的信息平台”的建成。城市公共基础保障供给行业在形成之初就产生了固定的传统管理模式,即始终由各具体行业自行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各行业都有着一套较为独立的自我管理制度。短时间内想瓦解这种格局,强行推进信息共享方式下的统一管理难度较大,缺乏实际。而且这种变革不但与具体的技术方面、管理方式、运营模式等有关,而且更与社会文化观念的革新有关,是对信息共享理念的宣扬。在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各地的市政设施都身处信息网络之中,就算各自为政,也会因“蝴蝶效应”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届时,“数字市政”将在保障城市市政设施平稳、健康、高效运行过程中发挥重大价值,促进城市经济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者:曾祥誉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经济学发展论文 一、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学于上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社会研究的重点学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区的划分使城市经济学开始对城市郊区化、都市化、城市发展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区域特征进行研究;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也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到了20世纪晚期,我国开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加以重视,除了以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城市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消费和人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国际都市的发展对比和竞争力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手段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才能够使科学研究为真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城市经济学也是如此。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即对城市中的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建设、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城市设施建设等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常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另一类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经济问题,忽略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而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例如对城市人口发展的研究、生态问题的研究、资源利用的研究等,此类研究多应用各种元分析方法对研究目的进行探讨。无论采用何种路径和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则始终是:客观、严谨、适用。 3.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论 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上都得出了十分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与城市圈进化问题,认为城市圈和城市发展以道路的形成主要原因,这使得我国的道路建设一度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得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之根本”的结论;探讨城市化水平的测量问题,发现城市常住人口量是城市化测量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解释城市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所得的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区域的土地使用和经营管理权力划分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城市规划应遵循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城市生态重构、发展“城中村”等行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土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加重企业负担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等。 4.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社会学领域都存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首先,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始终是薄弱的,很多研究结论是基于当前城市发展状况的,因此,当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搬用到城市管理上的时候,研究结果对城市发展并不能起到十足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否定和忽视就此产生,这在城市经营当中尤为明显。不恰当的城市经营观也是城市经济学应用中的弊端:有人将城市视为超企业的经济实体,进行城市产业发展和建设发展的经营比比皆是;还有观点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城市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主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城市经济学研究结论的,“畸形”的城市也因此产生。 二、关于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展望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 追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前瞻性,使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具有“预测”功能,能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规避城市发展的风险,是目前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这就意味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除了继续在目前的宏观城市和微观城市的研究路径中继续发展之外,探索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解释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以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同城市的文化风格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不一,城市发展历程必然有区别,城市发展趋势也不相同。无论是在宏观城市经济研究还是在围观城市研究领域,将城市经济研究细化到探讨文化元素方面,将对预测城市发展以及为城市发展提供预测性建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问卷调查、实际访谈等方法进行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仅能满足目前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要求,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具有前瞻性的作用,进行跟踪调查、进行不同年代的城市发展总相比对研究、探求城市发展的共性,进行空间上的横向对比研究,是模拟化的“实验研究”方法,这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预测性的研究结果。另外,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性的实验研究也成为可能、进行试点性的城市发展行为研究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方法的使用,都能够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动力。 3.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作用范围更广 现代城市发展受到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便捷而快速的信息交流不仅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研究更加高效,也使得研究结果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针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研究结果会很快被其他国家和城市经营者接收到,比对当下城市发展的状态,并采用其他国家和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继续完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手段,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一,这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从单纯的“对政府经营城市提供帮助”逐渐发展为“为相关经济体的发展提供帮助”,跨国公司和连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这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作用范围扩大的表现。 4.城市经济学研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城市经济学发展对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乃至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影响,使世界各国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城市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建设。我国确定城市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允许全国各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大学和城市,设立城市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重点基地建设纳入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设规划中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表现,随着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将不断增多,城市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将逐渐由边缘学科向学术研究的中心靠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城市经济学研究在内容、方法上都在不断发展,即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研究结论已经为我国城市发展起到帮助,除了城市经济学本身的不断发展进步之外,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支持,终将使城市经济学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核心内容,城市经济学研究也将为我国乃至全球城市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李敏 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城市经济学论文: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未来趋势 一、对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 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通常来讲,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城市在实际的生产、成长以及城市乡村融合的发展中经济关系以及规律的一个经济方面的学科。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已经变为城市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对于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也开始从之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研究拓展到了其他的相关领域当中,进而来对城市的相关规律以及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发现。 2.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 现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了社会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结构,城市的实际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实际生活质量水平,同时还会决定环境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学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对城市发展规律与生产关系进行探讨,其具体研究的最终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其结果还可以对城市的活力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及预测。除此之外,研究城市经济学的最终结果能够有效揭示城市发展当中的生活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想对环境与生活间的发展,就一定要实行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 二、对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在上个世纪时,城市经济学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点性学科。现阶段,随着城市区域的逐渐增大以及更新的逐渐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范围。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下面具体介绍国际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变为城市化以及生态平衡;第二,城市当中有着逐渐加快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城市当中的就业、资源利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了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向;第三,竞争力以及发展对比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2.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手段。 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当中,应该有相对比较严谨的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的手段以及结果富含可观性以及真实性。通常来讲,能够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手段大体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运用区位分析的研究手段,该方法主要是研究城市经济学当中所包含的微观部分。第二类是在宏观角度对城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手段,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城市当作一个整体。 3.分析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在其研究的所有领域当中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基本国情都非常的符合,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在相对宏观的研究过程中,对城市化的城市圈以及道路的进化问题进行研究,觉得城市的实际发展主要是道路的最终形成,这就导致我国将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其次,对城市发展以及经济发展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结果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会造成城市的不均衡发展。然后,对城市化水平当中的测量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城市当中城市化测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城市当中的常住人口数量。 4.分析城市经济学在实际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很多社会学的相关领域当中,经常会出现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情况,同时这也属于城市经济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极其薄弱,研究的基础基本都是现在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当相关的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运用到城市管理方面时,根本就可以起到充分的推动作用,进而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并否定了其研究的实际结果。在城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当中,不合适的经营观念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弊端。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通常情况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当中所具有的前瞻性进行追求,能够保证其研究的具体结果富含预测方面的功能,可以在城市发展的实际过程中起指导性的作用,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这属于是现阶段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领域。这就需要城市经济学不仅仅要研究宏观以及微观的经济,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探讨城市以及文化发展的机制,对城市、文化以及经济三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的解释。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发展属于是相互联系的,城市不同就会存在不同的文化,同时还会有不同的经济状态,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发展历程以及趋势。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城市的实际发展。 2.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有效创新。 对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来说,运用访谈以及调查的方法进行微观方面的研究,同时运用文献分析以及对比的方法进行宏观方面的研究,这样的方法仅仅能够对现在城市经济学的相关要求进行一定的满足,在之后的研究中,创新相关的研究方法是有很大的必要的。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具体的创新方法有探索城市发展的共同点、横向以及纵向的对比、跟踪调查等,这些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预测。除此之外,城市当中的各个区域实施具有对比性的实验也会变为之后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城市经济性研究的过程当中进行方法的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具体的研究提供足够的动力。 3.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会有更加广泛的作用范围。 通常来讲,城市的发展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有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的全球化等,快速以及方便的信息方面的交流能够先进化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方法,同时还会增大其研究结果的实际作用范围。在已经实现信息化的今天,对于城市发展的研究结果会非常快速的被相关的经营者进行接收,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有效的完善,该方法已经变为现在大部分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式。除此之外,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经济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是跨国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城市经济学研究成功的作用范围,同时,跨国公司利用该结果进行有效的发展,这也属于是其结果作用范围拓展的一个具体的体现。 4.政府将会对城市经济学进行大力支持。 通常来讲,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实际发展,因此会让政府对其进行高度重视。在我国,城市经济学属于是二级学科,该学科的地位能够要求城市进行本科以及研究生相关专业的设置,在教育条件足够的城市当中,还能够设置博士后的流动站点。现阶段,城市经济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在逐渐发展,这也就带动了政府对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以及支持力度。 四、结语 总的来讲,在社会科学的实际研究当中,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属于非常关键的一个领域,其在研究的方法以及内容上都处于逐渐发展的状态,尽管现在城市经济学当中有着很多的问题,然而,其研究的结果已经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会变为社会科学的内容,进而有效指导城市的实际发展。 作者:李枫 单位:北京空中信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新疆财经大学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动因 (一)城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发展趋势的需要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重要分支学科,是介于社会经济学科、城市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之间存在与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中观性质、边缘学科性质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包括宏观城市经济学、微观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经济与社会管理等研究内容。城市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中的核心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其教学对象一般为经济类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及以上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和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但缺少城市实践的社会经验,没有城市发展的概念和有关城市经济的切身体会。在实际教学中,城市经济学应体现其应用性,应面向世界、立足于国内城市发展现实,体现中国城市特色和区域特色,达到结合当前中国或区域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应用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城市经济分析方法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目的。以此为衡量标准,目前城市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步伐仍跟不上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按照城市经济自身的演变规律、发展趋势和课程特点,深入系统地进行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2012年3月,通过对经济学专业民汉三个班级、90份《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期待很高,尤其期待对城市经济学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及通过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并以此来提高利用城市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经济活动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既是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又是适应新时期城市经济学课程发展趋势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三)适应新疆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从城市经济学教学实践看,因民、汉学生在实际接受能力方面存在着差距,同样的教学内容并配合同样的教学方法,民族班学生表现出理论接受比较困难的现象,教师在民、汉班级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模式、授课方式方法等方面必须要采取区别对待方式。然而,案例教学对民汉班级学生都很有效果,学生对此模式的兴趣也高,在课堂积极思考、积极讨论,教学效果较为明显。然而,因受多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内容因不同教师的科研背景而有较大的差异,教学案例数量还比较有限,在教学实践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改革。 (四)新疆地方经济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城市经济学注重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创新、提高,不仅能进一步完善经济类专业课程建设,促进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教学中把中国和新疆城市化演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营与管理等实际内容融入课程,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符合新疆高校的办学理念,而且是新疆当前提高办学层次、为新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储备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城市经济学原有课程内容设置和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城市经济学原有课程内容设置和方法应用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有教材实践性不够。因现有教材偏重于理论研究,理论体系较完整,利用现有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社会中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接受存在困难。二是教学内容存在差距。分别针对民、汉学生差别化教学方式,即在城市经济学课程内容安排上,民族班级授课内容要比汉族班级少,且在授课模式、授课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民、汉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三是案例内容较少。因受多种条件的限制,案例数量总体上还比较有限,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四是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新疆财经大学城市经济学科研团队在城市经济学领域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受诸多原因限制这些成果未能及时补充到教学中。 (二)课程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不均衡。目前,城市经济学教学中仅有少部分章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大部分章节仍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于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扩大信息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但在实际中,城市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重复性较大,信息量不足。三是教学方法需要创新。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如鼓励学生以本课程内容为主申报课题,等)、实践教学(如参观,请社会专业人士进课堂等)和实验教学等、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学生反映的实际情况,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在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应用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提前预做准备。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7人,在每一章讲述之前由教师提前针对该章节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给每组学生布置3~4个讲课主题,要求提前查阅资料、数据,做好讲解准备。二是学生授课过程接受大家提问和监督。学生讲解要求板书讲解要点并维持好课堂秩序,每个学生讲解时间控制在15分钟,讲解中和讲解完后要接受学生提问并进行解答,如当时答不出,可以继续查阅资料进行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解答。教师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可以观察学生听课状况,及时进行管理。三是教师总结。教师对本章总体内容进行进一步概括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记录每个学生讲解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的意见和建议。四是作业布置灵活多样。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查阅和讲解的资料灵活地安排作业,有些章节以小组完成作业为主,有些章节以学生个人完成为主。五是灵活调整考试内容。在所有章节内容讲完后,各小组要针对所讲授重点和难点设置复习题,有些好的复习题被选作考试试题。 四、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一)课堂表现方面 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发现绝大多数民汉学生能对老师布置内容进行提前准备,能在课间主动和老师交流。有些学生授课准备相当充分,能全脱稿熟练讲授内容,数据和例子恰当并能较好解释理论,获得其他学生的认可。有些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发散性讲解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富有创新性,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比如,经济学2009-3班留学生案例授课在学生中产生很好的效果,他用计算机将哈萨克斯坦城市化进程画成一张图表,张贴于黑板上给学生讲解,思维清晰,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吸引力,赢得学生的热烈掌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民族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根据其他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课后及时地查阅资料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汉语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主动解答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民族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认可,普遍反映“获益匪浅”。从听课来看,绝大多数民汉听课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明显提高,以前经常出现的课堂说话、玩手机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勇于提问、敢于争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术气氛渐浓。 (二)试卷分析方面 通过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城市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和方法应用改革实践,涉及民汉三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均为“优良”。经济学2009~1班和经济学2009~3合班(共71人)平均分为86.93分,及格率为98.59%,90-100分之间人数为41人,所占比重为57.75%,80~89分之间人数为17人,所占比重为23.94%,70-79分之间人数为7人,所占比重为9.86%,60~69分之间人数为5人,所占比重为7.04%,60分以下人数为1人,所占比重为1.41%。此外,经济学2008~2班(共33人)平均分为87.45,及格率为100%,90~100分之间人数为16人,所占比重为48.48%,80~89分之间人数为10人,所占比重为30.30%,70~79分之间人数为7人,所占比重为21.21%。 (三)学生评价方面 在学期临近结束时,经济学2009-1班和2009-3班每小组学生代表总结了城市经济学互动式教学的效果及未来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方法新颖,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继续坚持下去。在经济学院教学思想大讨论会议上,学生代表发言肯定了城市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思考和启示 受就业压力、网络文化等因素影响,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城市经济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求高、授课对象特殊的实际,授课中采取教师和学生搭配,授课内容既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课外内容,授课方法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胆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此次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在实施过程中和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紧密挂钩,加大平时成绩考核比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该模式不断完善的同时可为其他应用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张艳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经济学产业结构论文 一、选题意义 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实现的,没有产业结构的变动调整与优化升级,社会经济就不可能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就不可能迅速提高。尽管经过几十年自身的发展和调整,但是,华北区目前的产业结构并没有达到合理的状态。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协作程度差等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完善华北区产业结构,不但能提高社会发展的效率,而且对统筹全国区域发展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二、华北区产业结构现状与分布 除北京之外,其余城市第二产业比例均超过50%,说明第二产业在华北区大多数城市占主导位置,而北京具有很高比例的第三产业,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这是因为北京已经逐渐步入了后工业化阶段,而其他几个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所以第二产业占比例相对较高。 依据2012年各省市统计年鉴,选取了各省的重要城市作为样本点,其中第一产业统计指标采用的是粮食生产总量,第二产业采用的是各市规模以上(注:资产总额2000万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第三产业采用的是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作为参考数据,由此笔者根据统计数据里面第一,二三产业在城市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将华北区城市分为“两大类,四大块”,两大类分别是资源型城市与综合服务型城市,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农业资源型,矿业资源型,旅游资源型,对应代表分别是上面的周口市,东营市,青岛市;综合服务型城市指的是北京市,具有全面的服务功能与很大的服务范围。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要或者已经进入平台期,要想继续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将华北区城市分为“两大类,四大块”,两大类分别是资源型城市与综合服务型城市,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农业资源型,矿业资源型,旅游资源型,对应代表分别是上面的周口市,东营市,青岛市;综合服务型城市指的是北京市,具有全面的服务功能与很大的服务。社会零售总额是表现国内消费需求的数据,对比两幅图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分布图以及GDP分布图之间存在很大的吻合度,说明了第三产业的附加值较大,是推动城市整体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可以发现,省会城市,交通枢纽,沿海港口的服务范围较大。 三、结语与启示 (如资源分布,区位优越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分布。在华北区中,体现为东营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了工业强市,周口依靠良好的土壤与气候条件成为产粮大市。但是从整个华北区的宏观视角来看,华北区内部的产业结构依然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链分工不明确,内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各个城市在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展上的独特优势,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实现区域产业链上的合理分工,使产业结构发展达到最优化。 作者:陈智维 林漉丰 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经济学理论论文 【摘要】本文从城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发展和变迁这一视角,梳理并评价了经济学说史上有关城市经济学的演进脉络,总结了城市经济学发展进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并展望了未来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可能的新方向。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经济集聚城市化 一、引言 城市经济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古希腊甚至更早的时候,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就开始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关注城市经济问题了(Xenophon,BC.427-355;Plato,BC.380;WilliamPetty,1683);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时代,城市经济学出现了一个小的研究高潮,当时不仅有城市“劳动分工”说(AdamSimth,1776),而且还盛行另一种可用以解释城市的经济学说——古典区位理论(Thunen,1826;Weber,1909;Christaller,1933;Losch,1938;Isard,1956)。可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期以后,城市经济学不仅没有在马歇尔天才的综合之后如虎添翼,反而却经历了长时期的沉寂、徘徊。其间,虽然也曾有过多次试图推动城市经济学的勇敢的努力,但它们最终均功亏一篑,以失败告终;到了199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经历了一番反思和调整之后,终于涌现了两股试图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努力,参见图1。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1964年阿朗索(Alonso)出版了《区位与土地利用》一书之后,城市经济学却在新古典经济学对城市经济现象无能为力的大背景下,作为一门具备统一理论基础的学科而诞生。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城市经济学的历史如此悠久,但为什么却在古典经济学之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漫长岁月里相对沉寂,甚至长期被排除在主流经济学之外?还有,新古典时期,城市经济学曾经出现了几次试图将城市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努力”,为什么它们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再者,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再次试图复兴城市经济学并使之融入主流的努力,这些努力是否能成功?等等。为了对这些问题做出较为系统的回答,本文将按如下顺序组织:第二部分回顾并评价古典城市“劳动分工说”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简评以屠能为代表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及其与城市经济学之间的关联;第四部分对新古典时期试图复兴城市经济学的种种努力进行评述;第五部分对近年来十分盛行的“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进行评述;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以及对城市经济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二、“古典劳动分工”说——最早的城市经济学 早在古典经济学产生以前,有关城市的研究就已经出现了。古希腊最早的经济学家之一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55年)就曾从分工的角度来研究人口集中和专业技能以及产品开发之间的关系(Gordon,1975)。人口集中无疑是城市出现的先导,而专业技能的提高和产品开发无异于专业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很显然,这已经是最早的有关城市的经济学说了。 此后,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380年)则遵循着色诺芬的这一思想路线,并将之向前推进了一步。柏拉图写道:“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反应……由于这种对劳务的相互交换,大量的人便聚集在一起,并聚居在我们称之为城市和国家的地方”(Plato,Republic,Ⅱ,pp.369)。柏拉图的这段话为城市产生于专业化和分工确立了经济基础,并奠定了交换理论的基础。很显然,在柏拉图那里,是专业化创造了互惠的相互依存,而互惠的相互依存又确立了互惠的交换,在这当中,城市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城市提供了对单个商品的相当大的需求,因而,分工和专业化有了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城市内的分工和专业化又提高了这里的工人们的技术和生产效率。 17世纪、18世纪,“古典劳动分工”说在解释城市问题时仍然占据一定地位,比如,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已认识到,大城市与劳动分工的内在关联以及专业化的好处等这些问题。尽管如此,只有到了亚当•斯密那里,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思想才日臻完善。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专业化、分工经济的独一无二的一般性分析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他将专业化和交换视作为城市乃至整个市场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方面,“文明社会的重要商业,就是都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通商……这里,分工的结果就象其他方面的分工一样……都市是农村剩余物的市场……都市的居民越多,其居民的收入愈大,农村剩余物的市场愈广阔……都市附近的农业家和耕作者,从谷物售价所得的,不仅是农业的普通利润,而且包括自远地运来出售地谷物的全部价值。此外,他们还节省了这些东西的远途运费的全部价值”。 在这里,斯密不仅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工好处进行了阐述,而且也对城市市场广阔对居民收入的贡献、交易费用的节约、对国民财富的贡献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国家财富的差别进行了阐述。若用希克斯(Hicks,1965,第38页)的一个简单公式,g=(k•p/w)-1,那么,斯密的上述看法则更为直观,其中,k代表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比率,p代表劳动生产率,w代表实际工资率,g代表物质增长率。很显然,在实际工资率w给定的条件下,一国或一个城市的经济或财富增长便主要取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间的比率k和因分工扩大而导致的生产率p的提高。在斯密看来,k的增长是有限度的,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劳动分工。由此看来,斯密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而且也是第一位系统地从劳动分工角度来论述城市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经济学家。 古典城市“劳动分工”说的优点在于:它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工的好处、城市市场广阔对居民收入的贡献、交易费用的节约、对国民财富的贡献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国家财富的差别等看法均颇富创见性,但由于这些阐述比较零碎、散乱、没有模型化,因而其内部组织和架构颇为散乱,甚至根本不是以城市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而在客观上限制了它在后世的传播。 三、古典区位理论——城市经济学的摇篮 进入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在当时的后发展中国家——德国——萌发,工业革命的迹象已经凸现,但农业经济仍占据德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屠能以他对城市周围农业地租和土地利用的精彩分析受到了当时的主流经济学一定程度上的接纳。虽然屠能(VonThunen)开创的理论(TheIsolatedRepublic,1826)阐述的是农业土地利用和地租问题,但从另外一面看,它也是一部经典的城市经济学力作。 在屠能的理论中,一个孤立的城市(镇)作为整个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事先给定,在它的周围布满了为它供应农产品的农户;同时,每一种农作物的产量和运输成本也各不相同,相应地,每一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也各不相同。假定存在着农户与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竞争,并且每一个体均追求其自私利益,那么,农户之间相互竞争土地的结果,将使地租从中心向外围由高向低依次递减,直至为零。由于每个农户将面临地租和运输成本之间的两难,并且不同作物的运输成本和产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农作物的生产将以同心圆的形式出现。给出了屠能模型的最直观的结果。该图横轴代表距离中心城镇的距离,纵轴代表租金。图中上半部分是均衡的“竞租曲线”(bindrentcurve),也即在任一给定的距离时农户愿意支付的最高租金。由实线组成的包络线定义了租金级差。该线的不同部分代表,每一种农作物的种植者愿意比别人出更高的地租,结果便会得到图下半幅同心圆式的种植圈层。越靠近最里层,土地的租金就越高,运输成本越省,而最外面的土地租金为零,但运输成本最高。 从上看,屠能的理论似乎仅能对很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问题给出一个简化的解释,比如,它能解释不存在李嘉图式肥沃程度差异条件下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可能性,也能解释农户与市场的距离、农户售卖农产品所得的价格和租金之间的关系。然而,该模型在多方面的扩展也使得它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学的一块理论基石,比如,该模型可被修改并用于考察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这构成了后来的“新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素材(Alonso,1964),又如,在更近的时期,通过建立有关集聚经济的模型,该理论又可以被扩展到探索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的内生形成问题(Weber,1909;Marshall,1890,1920;Christaller,1933;Hoover,1937;Losch,1944;Krugman,1991a,b;Fujita,1999a,1999b,ect.)。屠能生活在典型的农业时代,当时盛行所谓“规模报酬不变”的农业经济,这也许正是他的模型能够与以竞争范式为特征的诸多新古典应用相容的根本原因所在。然而,屠能的古典农业区位理论与古典和前古典时期用劳动分工解释城市经济问题的思想格格不入,前者的根本特征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而后者的实质则是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更为重要的是,他以城市作为一个外生给定的中心作为分析的开始,也就是说,他的模型的重心在于理解如何促使经济活动远离中心的所谓“离心力”。对于使经济活动集中的所谓“向心力”,他的模型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解释,这样,有关城市为什么形成以及怎样形成的关键思想便被他人为地假设掉了。 在屠能之后,古典区位理论形成了两个基本分支:第一个分支是要考察:在给定所有其他“经济人”区位的情况下,如何最小化某一特定“经济人”的成本问题,也即“最小成本区位问题”。该分支主要由韦伯(Weber,1909)、艾萨德(Isard,1956)、穆斯(Muses,1958)、萨卡世塔(Sakashita,1987)、贝克曼(Beckmann,1987)、师叶和麦(ShiehandMai,1997)等继承和发展;另一分支则要考察:在给定厂商相互直接竞争的条件下,厂商们如何寻找最佳的区位,以及在需求信息的条件下控制它们的市场区域问题,也即“中心地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该分支主要由克里斯蒂纳(Christaller,1933)、勒施Losch,1938,1940)等继承和发展。这两个分支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经济问题的某一方面,比如,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能够解释厂商在城市中心集聚的趋势,克里斯蒂纳的“中心地理论”能够解释城市体系在具有不同区位的市场区域上存在的原因,但是,它们在解释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时均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缺陷: 第一,它们在解释城市区位问题时大多借用了物理学、几何学而不是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结果便在客观上限制了它们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力。比如,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中运用了“物料指数”、“位置权重”和“劳动系数”三个工具来解释工业区位中的最小成本问题,但该决策问题中的决策者到底是谁,是一家工厂还是企业主?如果是厂商,它是私人厂商还是其他?韦伯对此并未给予任何交代,换句话说,韦伯所说的最小成本问题既不是关于理性决策者如何做出合理决策的问题,也不是这些决策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一个特定结果的问题,因此,严格地说,韦伯的理论与经济学理论没有多大关联(Krugman,1995)。还有,克里斯蒂纳和勒施的“中心地理论”讲述的是在权衡了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之后,生产者决定集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城市结构,为相互交错的六角形市场区域提供产品,这的确是一个关于个体相互影响的决策问题,但是,它没有给出明确的决策者是谁,也没有言明决策者决策时的市场结构或者厂商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问题,因此,正如克鲁格曼所说,“中心地理论提供的是某种纲要,一种可以把你对城市系统的思想和数据结合起来的方法,而没有提供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来解释观察到的结构的经济模型”。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经济中的很多变量均表现出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y)和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以及外部性的特征,比如,城市的人口聚居区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大城市的人口在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后可能会停止增长并在它的周围产生出更多的中小卫星城,还有,由于外部性的影响,一定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供多倍人使用等等,所有这些均意味着城市经济活动具有非线性和报酬递增的性质,因此,成本和收益很难完全体现在商品的买卖价格上,这样,传统的边际分析方法便无能为力,而应该用专业化和分工的方法来求解。而事实上,大部分的古典区位理论均在一个轻松的假定中将城市形成以及它的重要特征剔除掉了。 总之,古典区位理论建构在完全竞争、利润最大化、完全信息、即时调整和局部均衡等原理的基础上,它所作的假定与农业经济或者不发达的小城镇经济相匹配,但是,当工业经济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知识、信息和技能的重要性以及城市的集聚优势日益彰显的时候,它难以对城市经济的核心——城市形成——做出解释的缺陷,便成为其致命伤。结果,古典区位理论便走进了其理论研究的死胡同。 四、新古典时期的城市经济学——无能而无奈的努力 新古典时期,城市经济学基本处于沉寂阶段,主要原因在于:新古典经济学和古典区位理论一样,均与完全竞争和最低限度的政府干预相容,这就决定了它难以对城市经济活动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人人理性,对价格和彼此之间的活动具有完全知识。企业被假定为规模较小、不能行事其权力的价格接受者;生产要素均在公平的市场上交易,因之生产者能为他们的生产活动支付全部费用,而消费者除非得到合理补偿,否则不会被强制地容忍污染和噪音;所有的商品完全可分,且能以极小的数量进行生产和消费;最终所有的经济活动在价格机制下均达致最优的均衡状态;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城市经济是个非常不完善的领域,也即它以广为分布的外在性为特点,因此,客观上看起来比较理智的资源分配事实上很难办到,此外,城市的投资和生产倾向于“大批量、大规模”,这很难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相容(参见Button,1976,pp.3-6);更加重要的是,城市经济以空间上的集聚为主要特征,这样的客观现实均与新古典的完全竞争、报酬递减等不相符合。 另一方面,在“马歇尔综合”的时代,经济学界流行的数学方法是所谓的“微积分法”。微积分法对于处理完全竞争和商品、要素完全可分的传统新问题得心应手,可对解释地理空间、城市等具有非线性特征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而用于处理城市和空间问题的数学工具——非线性规划、库恩—塔克条件等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才先后出现,这样,在经济学形式化日益盛行的19世纪后半叶,新古典经济学家只好满足于现实,在现有的条件下构筑城市经济学的大厦,结果便导致了城市经济学在新古典时期沿着两个完全不同的路径演进:第一条路径主要是继承所谓的“马歇尔传统”,将城市经济问题放在“外部经济”这一黑箱中来处理,从而演绎出用外部经济解释城市经济的诸多文献;第二条路径便是对屠能的理论进行简单地扩展和修补,也就是20世纪60、70年代“新城市经济学”的工作。 (一)用外部经济来解释城市 用外部经济解释城市经济现象的始作俑者是马歇尔,他不仅最早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而且首开了运用“外部规模经济”解释空间集中和厂商相互接近的优势,“当一种工业已这样选择了自己的区位时,他会是长久设在那里的:因此,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相互从临近的地方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得到良好的市场”。 更一般地,马歇尔所说的同一产业的厂商相互毗邻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地理上集中的产业可以支持专业化的投入品生产者;第二,雇佣同一类型工人的厂商的集中可以相互提供劳动市场蓄水池的作用,也即当一个雇佣者的经营不好时,工人可以在其他的雇主那里找到类似的工作,反之,当他经营好时,又可以雇佣到更多的工人;第三,厂商之间的地理集中可以共享某些有用的信息。然而,不幸的是,马歇尔对城市或工业集中问题的处理法,给那些试图进行正规模型化的后来者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外部性是什么?它到底是技术方面的,还是金融方面的,若是前者,则它会通过直接影响个人的效用或者厂商的生产函数而实现其作用,从而它与竞争范式相容;但是,若是后者,它将影响以价格机制作为交易中介的厂商、工人和消费者,比如,厂商相互临近可以相互借债、融通资金,但是,当他这样做时,一定会与整个经济的微观机制,比如规模经济的程度、厂商垄断权利的强度和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壁垒的程度有关,也就是说,金融外部性与完全竞争的范式很可能不相容(Scitovsky,1954)。事实也许正如克鲁格曼(Krugman,1995)所说,正是由于技术外部性与竞争范式相容,所以,新古典经济学家通过假定集聚来源于技术外部性,便可以回避自己面临的模型化难题,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使此后的城市经济学在劳动分工之外的另一条道上越走越远。 比如,20世纪70年代,亨德森(Henderson,1974,1980,1988等)因为沿着马歇尔的外部性的思路解释城市经济问题而受到城市经济学界的重视。例如,亨德森认为,人口之所以集聚以及城市之所以存在原因在于:它能产生生产或者消费方面的技术规模经济。在城市中,存在贸易品和住房两种商品,贸易品在城市商业中心(CBD)生产,住房在城市其他地区生产,工人往来于郊区与中心商业区;这样,随着城市工业在一个城市内的集中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将与大城市的交通难、往来成本等不经济之间产生两难冲突,其结果是最优的城市规模由此给定。如图2所示,该外部经济的净效应产生的城市规模与代表性居民所得到的效用之间呈倒U形关系。但现实中为什么具有那么多不同规模的城市?亨德森争辩说,不同产业的外部经济的程度是不同的,而外部不经济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城市规模,与具体的产业关系不大,比如,钢铁产业的外部性大,故折中外部不经济的回旋余地也大,轻纺城市则相反,最终,轻纺城市的最优规模在O点,金融城市在P点,但不同类型城市的代表性居民的福利水平将达到均等化水平Uz。 亨德森模型的主要问题在于,他通过假定将产生外部经济的活动布局在中心商业区来论述城市集聚现象。也就是说,他不能真正从微观主体相互逐利的结果中揭示城市形成和增长的根本原因,而仅仅诉诸于一个人们其实并没有多少认识的黑匣子——外部性——来解决问题。比如,他在论述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时,依赖一个假想的大型开发商或者城市发展商来解决问题。从现实和理论来看,发展商或城市开发商均有内部化集聚外部性的趋势,这一点肯定是对的,因为内部化集聚外部性能让开发商或者发展商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该大型发展商或者开发商本身就是城市外部性的受益者,那么,城市生产或消费的外部性又来自哪里?作者对此含糊其词,并没有给予多少解释。因此,尽管亨德森的模型比前几者均多前进了几步,但他在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时犯了和屠能模型、新城市经济学模型一样的错误。 (二)“新城市经济学” “新城市经济学”(Beckmann,1957;Wingo,1961;Alonso,1964;Mills,1967等等)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问题。其经典模型是一个单中心模型(mono-centricmodel),该中心被假定为建立在平原上的一座城市,该城市拥有一个事先给定的中心商业区(CBD),它规模既定,从每一个方向远离中心的交通成本相等,城市的外围是土地和居住区,居住区被假定为一维空间;该城市地区人口给定,所有的人均充分就业;唯一的交通成本发生在居住区与中心商业区之间,中心商业区内的交通成本被忽略;偏好被定义为对中心商业区复合商品的消费和土地的消费;均衡时,消费和价格使所有的人效用水平相同;结果,城市的规模由收入、偏好、居住条件、交通成本和交通时间以及农业对土地的竟租方式等内生决定,土地价格、土地利用密度、城市人口的均衡区位等均由模型内生决定。 虽然其模型在向主流经济学前进的征程上大大迈进了一步,也产生了不少的真知灼见,比如,比如,它运用了经济学中最为有力的工具——一般均衡,又将厂商、消费者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看待,又如,它的结论之一是均衡的或者最优的人口和居住密度是与中心商业区的距离的函数,而该密度问题很可能与交通体系的拥挤有关;还有,它的很多模型研究了城市市场失灵和公共政策的必要性。但是其经典模型和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一样,研究的是一个单中心城市(mono-centric)内部的空间结构问题。另外,最为关键的是,它不能解释:在工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的背景下,每个城市为什么会存在一个中心商业区,在它的周围会形成很多居住区和农业区。换句话说,它和屠能的缺陷一样,均不能将城市的形成作为一个变量而内生决定,而中心内生这一点在工业经济时代却变得比农业时代越来越难以回避。尽管如此,1964年阿朗索的《区位与土地利用》一书成了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在此之前,城市经济学零星、散乱、分析工具落后、模型外生程度高、解释力差、适用面小,在此之后,城市经济学开始拥有较为完整的微观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分析工具较为先进、模型内生程度大大提高、解释力和适用面大大扩展。很显然,城市经济学在“新城市经济学”之后作为一门具备较统一理论基础的学科而真正诞生(Mills,1998,pp.1-11)。 总之,如前所述,传统城市经济学只提供了经济活动如何在城市周围扩散开来的有关理论,而没有提供经济活动为什么会在城市集聚起来,也就是城市如何形成在哪里形成的令人满意的解释,这正构成了传统城市经济学的共同缺陷。毫无疑问,对城市形成以及集聚区位的真正原因的探讨无疑将是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五、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新方向:两股试图加入主流的努力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先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在后工业化时代,全球经济的联系和互动大大加强,这样,以研究单个厂商乃至一个行业的规模和资源配置问题为主体的新古典经济学已越来越难以适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个以空间上的集聚、交易成本节约、分工和报酬递增为特征的城市化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主载人类社会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能深刻、完整地解释和分析城市内生演进的真正的新的城市经济学已成为时展的客观要求。 令人可喜的是,20世纪60、70年展起来的很多有力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工具——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在70、80年代开始应用于现实,另外,数学和自然科学中也涌现有很多新的发现——混沌理论、控制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新进化论等等,所有这些发展均在客观上为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以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andSiglitz,1977)的垄断竞争模型为例,在该模型出现之前,城市经济学在“空间不可能性定理”的视野内没有多大进展,可是在该模型解决了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之间的战略互动行为以后,有关厂商和消费者在空间上集聚与分散的经济问题变得可以处理了。因此,该模型对城市经济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Geography)以福基塔、克鲁格曼和维纳保斯(Fujita-Krugman-Venables)以及他们的学生等为代表,其主要解释的问题在于城市中心的内生性,还有,为什么在特定的地区或者地点出现厂商或者消费者的集聚,而在有的情况下却出现完全相反的过程?福基塔和欧格华(FujitaandOgawa,1982;OgawaandFujita,1980,1989等)论证说,如果要使城市中的所有人的区位同时决定的话,就必须在一个没有外生给定中心的区位上进行研究。为此,福基塔等人提出了决定城市区位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其中,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引入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ies)、报酬递增(increasingreturns)和放弃完全竞争而采用不完全竞争。不可分性意味着某些生产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作用会促使生产成本的下降。报酬递增则意味着一定的投入会带来网络正外部性,这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斯密所说的“分工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完全竞争则是保证报酬递增和不可分性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然处于农业地区,这样,两者之间的角色就会被固定下来,各自的优势就会被锁定,从而就会形成中心和外围的关系。 更具体地说,新经济地理学所说的“城市中心的内生性”就是“集聚经济”的另一侧面。那么,集聚经济的源泉又来自哪里?福基塔(Fujita,1990;FujitaandThisse,2002,Chapter1等)解释说:第一是非市场相互作用,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知识的共享,这会产生区位上的外部性和“毗邻效应”(proximityeffects);第二是垄断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其中厂商生产差别化的产品,而消费者则偏爱多样化的消费;第三,由于相互竞争的厂商在地理上的毗邻,便会产生所谓的战略外部性。正像一个铜板有两个面一样,集聚经济既是中心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但是,它也是城市分散化或者网络化的主要原因。城市分散化或者网络化不是人为的结果,而是由于集聚经济在产生正外部性的同时会带来两个“冲突”,第一是集聚带来的效率的提高与相应的内部运输成本的提高之间的两难;第二是一个中心城市的集聚与其他城市之间的集聚的两难。总之,当一个中心城市的集聚经济达到饱和时,它便会让位于拥挤、污染等“集聚不经济”,从而其他城市中心的集聚开始占主导,于是多城市中心或者网络化的城市体系会形成。 “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Krugman,1991;Krugman,1995,1996;Fujita-Krugman,1995;FujitaandThisse,2002等)主要有这样一些优点:首先,它处理了空间异质性、空间集聚与分散、城市的形成、多中心城市的兴起等关键的城市经济学核心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此以前的模型中均没有很好地解决;其次,它运用了非常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假设,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之上,他们合理地解决了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空间外部性之间的古老难题;最后,该模型的主要结论——更高的交通成本和产品更低程度的差别化与城市分散对应,而更低的交通成本和产品更高程度的差别化与集聚对应,这些结论大多已得到实践和现实的检验。然而,它也存在缺点,比如,这些模型仍然使用典型的新古典经济学消费者和生产者截然两分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虽然恰当地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但是,因为城市经济活动中大多的人本身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事实,而使它的解释力大大降低;又如,大部分的集聚模型集中于某一种集聚因素的研究,但城市经济很可能与多种因素的集聚相关;最后,它不能预见很多与城市化进程共生的现象(杨小楷,1998,2002),然而,由于该模型能将地理学的生产布局理论、主流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和报酬递增结合在一起解释城市的出现和城市化进程,所以,它却为以后新兴古典城市经济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线索和参考素材。 (二)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 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主要有这样一些模型:YangandHogbin(1990),Yang(1991),YangandRice(1994),YangandNg(1993),Yang(1995),SunandYang(1998),SunandYang(2002)等。这些模型虽然数目较少,但内容丰富,且隐含了很深的政策和应用意义。 (1)从分工演进和专业化经济的独特角度解释城市经济现象。在这些模型中,新兴古典经济学家们建立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并考虑了不完全竞争和分工经济,从而内生化了城市的出现、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的交易效率优势、城乡低价差别以及与城市化进程相关的各种共生现象。在这些模型中,第一,专业化经济和不同于新古典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是递增的,但是,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则它的报酬便是递减的。而专业化经济的报酬是递增的,它不仅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能内生出产品的多样性。第二,每一对“经济人”之间的距离足够小时,专业化经济的增长将会引起均衡从自给自足状态逐步自发演进到生产和交易的完全分工状态。当专业化经济足够大时,城市化将能通过缩小“经济人”之间的距离而使市场均衡从自给自足状态逐步演进到完全分工状态。第三,在新兴古典城市经济框架中,市场的功能将更加复杂,其中,它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如何分配资源,而是寻找最优的市场网络规模,这个最优的市场网络规模不仅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商业化程度、人均收入的提高。所有这些均意味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密切相关,而城市化本身不过是专业化和分工程度随着交易效率的提升发生变化和改进的一个表现而已,所以,交易效率越高,分工水平就越高,城市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城市的生产力就越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正是这个正反馈机制不断推动城市和城市化的进程。 (2)这些模型的内生程度更高,解释力更强。第一,它合乎逻辑地解释了城市的出现。在城市起源说中,既有“军事防御型”城市起源说,也有“社会分工说”,还有“私有制说”和“集市说”乃至“阶级说”和“宗教说”,但是,以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相结合来解释城市的出现既能从整个社会分工网络的角度解释城市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又能从个人自利决策的角度解释分工和城市化背后的经济根源,因而,该说比其他的“城市起源说”更具说服力;第二,这些模型可以解释与城市化进程中相关的各种共生现象,比如,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贸易品数目的增加、在城市生产的贸易品数目的增加、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相对比率的提高、每个人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市场数目的增加、经济结构多样化程度的提升、每个人交易次数的增加、贸易依存度的增加、不同职业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的提高、市场范围和内生比较优势程度的提高、市场一体化程度和生产集中度的提高、人均真实收入和每种产品生产率的增加等等。福基塔—克鲁格曼等人的城市化模型虽然也能解释市场数目的增加、经济结构多样化程度的提升、每个人交易次数的增加、贸易依存度的增加,但它不能解释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因为这一点在他们的模型中外生给定。 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恢复了古典经济学中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精髓,并克服了古典经济学思想零碎模糊、体系组织性、逻辑性差、难以模型化等内在缺陷,能在一个具有严格组织体系的框架内将过去城市经济学的很多核心思想组织起来,此外,它的模型对城市化进程中很多现象能给出比其他模型更好的回答,但它也存在缺陷,比如,它的模型复杂程度较高,还有,很多人批评它的假设与现实世界相距甚远(比如,程炼,2002),另外,它的相关经验和政策分析还很少,这些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在经济学界的传播。 六、结论与展望 一部城市经济学的历史似乎就是一连串失败的累积史。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最伟大的洞见就是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城市和国民财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么重要的思想却在马歇尔对古典经济学进行形式化的时候受到主流经济学的遗弃。同样的是,以屠能等人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尽管十分重要,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了现实,但是它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主流经济学的“漠视”;在此之后,虽然也曾有些经济学家拿着锐利的分析工具,试图为将城市问题纳入主流经济学而不懈努力,但无情的现实却将他们远远抛弃;令人可喜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痛定思痛的城市经济学家们终于抓住了城市问题的症结,并找到了求解城市经济学的锐利武器,于是,过去几个时代的陈旧思想似乎一下子复活了,然而真正值得他们去做的也许只是记取这些经验和教训,保持一个清醒、理智的头脑。公务员之家: 首先,简洁的数学模型是所有生命力旺盛的学科的共同特点,要想使一门学科步入科学的殿堂并成为后人传承的经典,模型化也许是不多的几条出路之一。因为数学在经济学的应用不仅能为给定的理论模型提供从假设到结论的最简捷和有效率的逻辑链条,而且经济学家还可以通过多次的反复假设和检验来剔除模型中非本质的因素,并更快更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所在,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大大提升一个理论或者模型的严格和内洽程度,从而加速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很显然,古典以及前古典有关城市与劳动分工关系的学说尽管颇富原创性和说服力,但是由于它的概念很少进行严格的定义,且其理论没有用数学逻辑很好地组织起来,所以,它们只能是一些缺乏内部组织和秩序的理论片断的集合体,结果,在马歇尔对经济学进行形式化的时候,这一缺陷便在客观上阻碍了古典城市经济学说的发展;一个可作为反面的例子的是“新城市经济学”理论,虽然它完全是屠能模型在新古典时期的翻版,且其城市中心商业区外生给定,但是,由于它拥有较为系统、严格的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并且其模型均从“经济人”自利行为以及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导而出,所以它反而成为城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其次,一个理论或模型,不管它的目标多么宏伟,也不管它的假设是多么地不符合现实,但是,只要它能预测和解释现实,它就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理论或模型。屠能生活的时代是典型的农业经济时代,农业时代流行的是所谓的“报酬不变规律”,城市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作用不大,因此,屠能的理论虽然在解释城市形成时存在很大的缺陷,但是,它合情合理地描述了现实,因此它是那个时代最具解释力的模型;与屠能相比,“新城市经济学”似乎显得比较幸运,因为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分析工具在那个时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它没有观察到现实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多中心城市的兴起,也没有把握住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结果,由于它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而未受到主流经济学的重视;而笔者之所以相信“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可能有较大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把握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经济活动的本质特点——报酬递增——以及相应的模型化技巧——不完全竞争、专业化和相应的数学工具。 再次,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质问题、根本问题,也是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寻找并把握核心问题,把握其规律性,但也不能完全忽视次要问题。古典和前古典经济学中有关劳动分工与城市关系的学说以及古典区位理论被时代遗弃是一个时代的必然,因为他们观察到了一个当时时代里并不重要的经济问题,并且当时城市如何形成、在哪里形成并不是当时的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而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城市经济学的兴起则是时展的必然,因为当代的社会已进入一个后工业化的社会,城市已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从而理解城市的内生形成已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同样的是,新古典时期用外部性来解释城市集聚的原因并不能有助于经济学家把握城市形成和它的区位本身,恰恰相反,它将城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放进一个人们并没有多少认识的黑箱中而试图掩饰自己对城市经济学问题的无能和无奈。 最后,当前的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综合、调整和融合的新时期,一方面,过去的传统理论不断在新的躯体上复活,比如,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就借用现代的分析工具——超边际分析——将前古典和古典时期的城市与劳动分工的理论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再现在世人面前,新经济学地理学则在屠能的地租理论、缪尔达尔“循环累积”(Myrdal,1956,1957)、马歇尔“外部性”、赫希曼的“产业关联”(Hirschman,1958,1968)等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城市经济学的框架等等;另一方面,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不断涌现,比如,新经济地理学将计算机模拟、演化经济学以及动态学来描述城市的演进等,而新型古典城市化理论则借助于非线性规划和库恩-塔克条件甚至计算机模拟等来建构起理论模型。还有,不同理论之间已经在某解关键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比如,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均看到劳动分工的重要作用。 因此,可以展望的是,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将主要由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组成:第一,两者均有一个比较接近现实的分析框架作为支撑,前者以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集聚经济作为主要的分析框架,后者主要以劳动分工、专业化和不完全竞争作为主要的分析框架;第二,两者均拥有一个具有相当高级的数学工具作为支撑,前者以边际分析和一般均衡为工具,后者以超边际分析和一般均衡为工具;第三,两者均看到以往城市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同时这两个学派又均熟知主流经济学的学术规范和演进路径。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两个城市经济学派的复兴不仅是对古典经济学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某种回归,而且是对过去的古典区位理论、新城市经济学、以亨德森为代表的用外部性对城市的解释、经济地理学经验和教训在一定程度上的总结,同时也是对过去城市化理论的某种综合和超越。 城市经济学论文:在城市经济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考 摘 要 城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城乡规划中应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提出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更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城市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思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速度趋于稳定,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要求也有了一些变化,从规划、设计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向研究、设计咨询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转变。城市经济学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原来是城乡规划专业的选修课,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其经济运行中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揭示城市经济活动和发展规律,为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城乡规划的本质是引导与控制,对城乡经济发展有宏观调控作用。城乡规划其本质是一种市场辅助行为,旨在协调城市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近些年,城市建设也在逐步转型,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应用得越来越多,如对城市发展趋势、用地布局、政策制定等具体问题从经济角度分析,并应用经济学的观点提出对策、建议,因此该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对相关理论知识理解不够,不理解学习经济学理论也是专业知识学习的一部分,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等情况。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各个方面的经济问题,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6部分,即城市宏观经济体系(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劳动力市场(贫穷、收入分配及就业的理论)、城市的房屋市场(居住结构理论)、城市运输市场(交通堵塞、污染调节的理论),以及运输对城市结构的意义、公共服务的提供(供求函数、公共财政及政府干预理论)。课程内容多且相对专业程度较高,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并掌握其基础理论与知识难度较大。在较少的课时中讲解大量的经济学理论与相关概念,容易变成“填鸭式”教学,使课堂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难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要求授课老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将晦涩的经济理论简明扼要地教授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习经济知识比较吃力,对城市经济学这门课程也不大感兴趣,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城市经济学是应用型学科,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运用城市经济学的知识来解决城市问题,把抽象的理论和现实中活生生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城市经济学相关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从实际案例入手,研究案例、分析案例,找出一般规律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把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在案例研究中把经济学运用到解决城市实际问题中,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从而愿意接受课程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是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最开始应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选择案例,学生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并尝试运用经济学和其他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虽然在我国推广得比较晚,但其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常被应用于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案例教W法,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和专业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等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的原理和概念,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应用城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城市经济学的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主要分为四个环节: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该案例应与章节内容结合紧密,能包含知识点,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并且难度适中,便于学生对真实、直观的案例进行研究。例如,在介绍城市发展战略时,可以结合近期的武钢搬迁到宜昌的案例让学生讨论武钢为什么会迁出武汉,对武汉和宜昌会产生什么影响,使学生理解梯度理论并了解该理论在城市发展中有普遍性原理。其次,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分析和研究案例,运用章节知识点剖析案例,形成个人观点。第三,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相互交流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点评,通过这四个环节,完成一次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条件 虽然案例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很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学和城乡规划知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能够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再次,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案例,才能在课堂上及时点评与引导学生的观点,对学生没有关注的部分及时提出问题,指出错误之处,这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其次,在进行课堂讨论前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既需要充足的时间也需要完善的图书资料。案例应提前一周下发给学生,并逐步完善图书馆的相关资料藏书量和电子资料,便于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保证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第三,课堂讨论可采用多种形式。为避免由于学生人数多而只有少部分学生发言的情况,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集中讨论各小组的意见让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也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通过讨论、辩驳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普遍性的认识。 四、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弊端 案例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难度适中与教学内容结合较紧密的案例较少,自编案例又费时费力,同时也受到教师自身学识的限制,编写的案例难与课程很好地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也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增加了工作量,最好能采用团队教学的模式。其次,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依赖学生课前认真准备,在课堂上积极讨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主性。但在实践中,能积极准备并参与讨论的学生较少,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给学生分组的形式,让主观能动性强的学生带领组员共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城市经济学论文:浅谈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摘要: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包括对城市增长和规模的预测,分析城市可能取得的经济资源和消费需求;对具体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规划调控的对策建议等,最常见的还在于运用投资估算技术评估各类规划方案以帮助政府和投资者决策,此外还包括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保障规划方案的实施等。因此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管理中应结合和合理应用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以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实践指导和服务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实施,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宜人。 关键词:城市、城市经济、城市规划 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与社会各界对城市经济学这一学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城市的规划建设、有助于我们更合理的看待城市的空间布局。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一)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因为这些问题既不能用研究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也不能用研究企业和市场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加以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唤着一种全新理论的产生,并以此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导。20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综合问题的研究,诸如城市土地利用与价格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运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使城市经济学应运而生。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城市经济学的“羽翼”不断丰满。但是,从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城市经济学的教科书和论著来看,构建的体系自成一家,研究的范围各有侧重,尚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尚未给出解决的良方。城市经济学依然是一门稚嫩的学科,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还将持续地进行下去,城市经济学也将在发展中逐步成长,直到走向成熟。 (二)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的诞生,给传统的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部门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对其研究从条条式的局部研究转入在城市这一综合有机整体下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经济学将许多部门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其研究的范畴,以探求应对良策。城市经济学又与各部门经济学密切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部门的边缘学科。 (三)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以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量的惟一尺度,将劳动价值论作为构建传统经济理论大厦的基石,认为只有劳动时间的节约才是经济的节约,而经济平衡只是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经济学是时间经济学。但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的位置、运动和存在方式同样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价值的创造既离不开劳动时间的延续,也离不开劳动空间的联系;经济的节约归根到底不仅在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在于劳动空间的节约和组合的优化;经济运行中的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如果不与‘空间平衡’相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是劳动时间,还有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的产生适时弥补了传统经济学对空间因素的忽视,并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间范围内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格外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这些城市空间结构效益具有比部门经济效益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在发展一般经济学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 “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其各个部门经济学,由于出发点和侧重面不同,对公共经济的涉及和涉及程度是相形见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价值规律对生产关系进行研究,尚未涉及属于公共经济范畴的公共产品、公共投资、公共福利、公共政策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研究;西方微观经济学只对具体的生产单位进行研究,与公共经济领域几乎没有交叉;西方宏观经济学虽然涉及了对国民收入、货币、财政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但是,宏观经济学主要是从国家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 尚未深入到城市这个层面;各个部门经济学也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的内容,但是,那都不是完整的公共经济学,只是与那个部门经济学有关联的几个公共经济范畴;而城市经济学克服了以上各种经济学不重视城市公共经济发展的缺陷,对公共经济进行了整体的研究,由此可见,城市经济学也是公共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五)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 城市较之乡村具有更多的优势,使生产要素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城市经济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但这个大市场的经济问题不能运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来解决。因为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并透过商品市场的价格决定过程,找到有限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和途径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它是单个经济主体的市场经济学。城市则是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集合体,但这个集合体绝不是单个经济主体的简单加和,它的经济关系比单个经济主体纷繁复杂得多,比单个经济主体研究的变量要大得多。市场经济学以劳动、资金、技术为因子,研究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规模和比例关系,而城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变量却要比市场经济学多得多, 即使是相同的变量,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下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这种经济效益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而在城市这一经济集合体中,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站在比微观经济学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市场经济,研究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经济系统的运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寻求城市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途径,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经济学是比微观经济学更为复杂的高级市场经济学。 (六)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城市管理是落实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保证企业微观管理合理实施和充分有效的重要条件”。虽然从总体上说三者都是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但城市经济管理却有其独到之处,诸如定位城市政府职能、进行城市经济社会综合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完善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等。此外,城市经济管理的“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五大职能更是对传统管理职能的创新,城市导引是“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方向性引导”;城市规范是通过法规和主动的引导对城市个体进行的有形和无形的约束;城市治理是针对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整治、矫正、调理”;城市服务是“通过制度、政策的调整和物质、文化条件的创造和改善,进行供给和帮扶的公益性管理”;城市经营是“通过城市资产资本化和市场化运作,保证城市整体和部门公共财产保值增值,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经济管理职能”。城市管理职能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七)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 城市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环境,还为人类提供了活的文化载体。从风格鲜明的建筑物、五光十色的街景、东西南北的饮食到流行的服饰、奔驰的汽车,无不流动着城市文化的语言。城市更是文化的高地,科学技术的摇篮,人才的培育地和聚集地,城市负载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从其层次上说,有器物层面的文化;有制度层面的文化;还有观念层面的文化。文化从其形态上来说,有艺术形态的文化、知识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而汇聚在城市范围内的文化则构成一个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不论是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城市管理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城市文化这片土壤。从总体上说,先进的城市文化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落后的城市文化也会制约、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养等决定其观念、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过市民的道德规范、文明程度、文化修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管理措施的实效。将城市文化纳入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又一次丰富了城市经济学,而且也使城市经济学成为先进文化的经济学。 (八)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城市经济整体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来探索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区域,是通过对城市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剖析,寻求城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机制,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方法、途径,这对于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过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之间关系的梳理,实施有效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是为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三、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该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按照编制城乡规划的节段又可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可以说城市经济学与城乡规划在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的组合。 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乡规划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土地资源分配及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城乡规划进行统筹安排与解决。 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化有一系列理论不如其动力机制为:农业发展史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石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等。 城乡规划将遵循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研究理论进行相关的统筹规划,达到城乡发展符合经济规律,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发展。 (二)经济中心与中心城市问题的关系 城市规划中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式就是中心辐射式发展,城市群中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辐射周围的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中由经济中心地区向周围辐射发展。 在城市经济学中经济中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工业生产中心; 2、商品流通中心; 3、交通运输中心; 4、金融中心; 5、信息中心; 6、科学技术中心; 7、文化教育中心。 而城乡规划基于经济中心与城市中心的作用于性质来进行城乡规划的统筹规划。要在格局,交通,建筑等多方面体现经济中心的作用,便于它诸多作用的充分发挥,进一步领导整个城市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中心辐射作用。 (三)城镇体系的关系 城市,作为物质的生产地,不断输入各种生产资料,输出多种产品;城市又是物质的消费地,每天运进大量生活必需品,运出数以千吨的废弃物。所以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总是昼夜不停的进行着物质,人员,信息和能量等多方面的交换,交换频繁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经济网络即城镇体系,而每个节点就是规模不等的城市。 也就是说城镇体系的形成源于经济的交流属于城市经济学研究范畴。而城乡规划则应遵循城市经济学对于城镇体系的一系列研究进行城镇体系的有机规划。 城镇体系的特征有: 1、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城市规划在进行城镇体系建设规划时一定要着眼整体性的考虑,做到协调统一,全面发展。 2、层次性,城镇体系有大有小,随所在经济区的规模和层级而定;城镇体系内部的城镇有大有小,大的成为体系的核心,小的充当体系的基层。因此在规划城镇体系时应根据规模的大小做相应的规划,使城镇体系的建立具有层次性,无论大小各自发挥效应。 3、重叠性,一个城镇可能成为不同层级城镇体系的成员,并充当不同的角色,因此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做好协调统一,并突出其重要的角色职能。 4、开放性,城镇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它是一个开放系统,随时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作为规划应当满足其开放性的需求,交通的规划直至关重要。 5、动态性,城镇体系形成之后并非福鼎不变,而是处于发展演化之中,外界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使之发生形态上,规模上和结构上的演变。因此规划时一定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规划设计,满足其动态性的特点。 (四)人口经济的关系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在不断的增长之中,而城市人口正是生产与消费的主体,也就是城市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城市规划在进行城乡规划时一定注意起到引导人口流动,解决人口的就业生活等各方面问题。 (五)城市土地经济的关系 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产力的重要要读,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土地的经济特性变现为: 1、稀缺性:由于土地是自然赋予的不可再生物,因此对于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需求来说,土地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城市规模越大,则往往供需缺口也越大,大城市商业中心地段之所以“寸土寸金”,正是因为其稀缺性而来。而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合理分配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其相应的土地性能,达到最高利用率,不要浪费稀缺的土地资源。 2、区位效益性:决定经济活动的不同地理位置,称作区位。在城市,区位对于土地效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城市规划在进行土地规划利用时应充分利用发挥不同土地的区位效益性,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3、边际产出递减性: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时,某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特定限度后,其边际产出递减性变现在,对土地的使用强度超过一定限度后,收益开始下降。因此,任何过渡开发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 的。因此在利用规划土地时一定要考虑此因素。 (六)城市住宅经济的关系 住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它集生存资料,享受资料与发展资料与一体,和食物,衣服,交通工具一起,构成了人们每日不可缺少的消费品。住宅的需求与供给,建设与分配,是国际公认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城市住宅是城市建筑的主体,住宅建设对于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住宅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关系到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没有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居住条件,就不会有美好而持久的城市未来。而城市规划与城市住宅的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更新的脚步也越走越快,但是在更新途中住宅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很理想,导致许多经济条件差的人不再拥有住宅,这是一个社会大问题,作为城市规划人员一定要着重考虑如何在城市发展更新,与人们的生活现实水平相协调。 (七)城市环境经济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更新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在不断的给我们敲着警钟。环境不仅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城市经济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起初,经济增长增加为公共服务提供的资源保障,使得环境得到改善。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环境趋向恶化,但到达一定转折点时有缓和趋势,随着收入的继续增加,环境将继续恶化。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当环境无限污染时,我们的经济必然也无法前行。 作为城市规划,应当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改善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避免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使我们的城市,家园逐渐恢复原有的美丽。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学科。它与城市规划学的研究领域互相渗透,研究成果也可以互相借鉴。因此我们应在未来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管理中结合和合理应用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以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实践指导和服务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实施,使我们的城市的空间更加合理,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宜人。 城市经济学论文:浅析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摘要:本文对城市经济学进行概述,说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并对城市经济学研究趋势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城市经济学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发展现状;未来展望 1.城市经济学概述 1.1 城市经济学的含义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生产、成长、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在现代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也从单纯的经济研究扩展到与经济相关的其他领域中。发现城市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规律、探求城市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关系,是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的。 1.2 研究城市经济学的意义 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结构,城市发展的状况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决定了城市环境中的个体发展的可能。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求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生产关系,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对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能够评价和预测城市的“生命力”,能够为我们选择生活环境提供帮助;另外,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有助于揭示城市生态发展中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要探讨人类生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城市经济学研究。 2.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2.1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学于上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社会研究的重点学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区的划分使城市经济学开始对城市郊区化、都市化、城市发展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区域特征进行研究;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也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到了20世纪晚期,我国开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加以重视,除了以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城市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消费和人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国际都市的发展对比和竞争力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2.2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手段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才能够使科学研究为真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城市经济学也是如此。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即对城市中的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建设、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城市设施建设等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常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另一类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经济问题,忽略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而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例如对城市人口发展的研究、生态问题的研究、资源利用的研究等,此类研究多应用各种元分析方法对研究目的进行探讨。无论采用何种路径和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则始终是:客观、严谨、适用。 2.3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论 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上都得出了十分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与城市圈进化问题,认为城市圈和城市发展以道路的形成主要原因,这使得我国的道路建设一度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得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之根本”的结论;探讨城市化水平的测量问题,发现城市常住人口量是城市化测量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解释城市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所得的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区域的土地使用和经营管理权力划分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城市规划应遵循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城市生态重构、发展“城中村”等行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土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加重企业负担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等。 2.4 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社会学领域都存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首先,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始终是薄弱的,很多研究结论是基于当前城市发展状况的,因此,当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搬用到城市管理上的时候,研究结果对城市发展并不能起到十足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否定和忽视就此产生,这在城市经营当中尤为明显。不恰当的城市经营观也是城市经济学应用中的弊端:有人将城市视为超企业的经济实体,进行城市产业发展和建设发展的经营比比皆是;还有观点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城市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主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城市经济学研究结论的,“畸形”的城市也因此产生。 3.关于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展望 3.1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 追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前瞻性,使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具有“预测”功能,能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规避城市发展的风险,是目前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这就意味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除了继续在目前的宏观城市和微观城市的研究路径中继续发展之外,探索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解释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以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同城市的文化风格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不一,城市发展历程必然有区别,城市发展趋势也不相同。无论是在宏观城市经济研究还是在围观城市研究领域,将城市经济研究细化到探讨文化元素方面,将对预测城市发展以及为城市发展提供预测性建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问卷调查、实际访谈等方法进行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仅能满足目前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要求,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具有前瞻性的作用,进行跟踪调查、进行不同年代的城市发展总相比对研究、探求城市发展的共性,进行空间上的横向对比研究,是模拟化的“实验研究”方法,这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预测性的研究结果。另外,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性的实验研究也成为可能、进行试点性的城市发展行为研究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方法的使用,都能够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动力。 3.3 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作用范围更广 现代城市发展受到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便捷而快速的信息交流不仅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研究更加高效,也使得研究结果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针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研究结果会很快被其他国家和城市经营者接收到,比对当下城市发展的状态,并采用其他国家和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继续完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手段,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一,这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从单纯的“对政府经营城市提供帮助”逐渐发展为“为相关经济体的发展提供帮助”,跨国公司和连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这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作用范围扩大的表现。 3.4 城市经济学研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城市经济学发展对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乃至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影响,使世界各国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城市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建设。我国确定城市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允许全国各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大学和城市,设立城市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重点基地建设纳入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设规划中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表现,随着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将不断增多,城市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将逐渐由边缘学科向学术研究的中心靠近。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城市经济学研究在内容、方法上都在不断发展,即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研究结论已经为我国城市发展起到帮助,除了城市经济学本身的不断发展进步之外,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支持,终将使城市经济学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核心内容,城市经济学研究也将为我国乃至全球城市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城市经济学论文:浅析公共事业管理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摘 要: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存在着跨学科的向度。城市经济学的的性质也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作者从了解城市经济学的性质入手进而推出了自己对城市经济学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应用经济学;城市化;经济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 就历史而言,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城市管理职能也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也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笔者认为,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存在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上,我们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我们要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 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可罗列以下三点: 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 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 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 作者简介: 徐佳琦(1991 ―),男,汉族 浙江衢州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经济管理学部09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城市经济学论文: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 城市经济学是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培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具体操作层面,探讨了在课程教学中如何突破创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城市经济学 城市规划专业 教学 城市经济学是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理论课。该课程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其经济运行、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被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列入了八门核心课程之一。①但该课程在当前我国以工科定性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中可以算是冷门课。以我校为例,该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四年制)。我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延续了我校工科教育的传统,十分重视各种设计课与原理课,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而经济社会意识淡薄。然而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我国的城市规划正由技术性蓝图向公共政策转变。学科属性的转变对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规划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工作,不懂社会经济的规划设计人员将无法适应社会需求。②理论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如何上好这门课,一直是笔者在思考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框架构建 1.1 针对本专业学生特点增加经济学基础的相关内容 城市规划专业目前在我国是定位为工科,由于目前的这种定位使得各高校在培养方向上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经济社会意识的培养。城市经济学是城市学科和经济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边缘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城规专业的学生除个别有兴趣的选修过经济学相关课程外,大部分学生缺乏经济学基础。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内容中专门增加“经济学基础”一章,内容包括:供需理论、外部性问题和公共物品等等,这些是理解和掌握后续内容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与注册考试接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开始实施专业人员注册管理的制度,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是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重要考验,对其个人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注册规划师考试有四个科目,《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是其中的一个科目,城市经济学是相关知识的一部分。为了使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就业后的需要,本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参考了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基本涵盖了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近几年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内容一直在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也会适时作相应变动。 2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方法探索 2.1 教学内容实用化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而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中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将学生密切关注的经济现实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到城市交通政策时,新加坡在交通需求管理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那如果把新加坡的经验完全照搬到我国是否适用呢?再比如,讲到城市公共经济一章,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我国很多大城市都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当然也有的做得不太好,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将这些实际问题引入到理论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学生对城市规划专业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感到疑惑。如果在教学中能把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把经济学运用到解决城市实际问题中,学生才会信服,从而愿意接受课程知识。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引导,对城市经济发展有宏观调控作用。其本质是一种市场辅助行为,城市规划旨在协调城市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学在城市规划中也有诸多的应用。如对城市具体问题的分析,并应用经济学的观点提出对策建议。例如针对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能否通过拓宽马路和修更多的路来解决?如果不能,为什么呢?经济学利用自身独特的视角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引入,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 2.2 组织课堂讨论 大四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于这种理论课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环节下功夫。所以,笔者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会有针对性地在每一章节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题目。每次讨论题目都会在讨论课前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如讲到城市住宅这一章时,我们的讨论题目是当前的热点——国内房地产市场及我国城市住宅的提供问题;讲到城市土地一章时,我们关注的是中国的土地财政。这样的议题看似与书本知识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却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经济的意识。给学生传达一种观念:规划不是关起门来做设计,规划是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非常密切。 当然,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也是笔者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讨论题目布置下去有些学生觉得事不关己,或是对议题没兴趣,或是以考研考公务员为借口,根本就不做任何准备。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做了如下尝试。一是将课堂讨论计入平时成绩,只要发言就能加分。二是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学生在讨论时离题或闲聊其他话题。二是可以激励组与组之间产生观点的碰撞,甚至出现辩论的场面。三是学生在规定时间讨论完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代表如果没有说清楚,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通过在课堂当中增加讨论这一环节后,学生对城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大大增加,课堂气氛也更为活跃。之前上课不太认真的同学也纷纷加入到学习的行列。再则,通过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责任心。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通过这样的课堂锻炼,也使得不少同学的表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3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而不能真正理解和活学活用。为此,本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做了些新的尝试。 为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与探索,本课程采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上课出勤(10%)、课堂讨论(20%)和课程论文(70%)。学生的最终成绩能较好地体现其整个过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为锻炼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本课程在最终的考核方式上改为课程论文。论文不要求学生提出多么新颖的观点,着重锻炼学生书写论文的规范性和阅读归纳能力。课程论文结合课堂讨论的题目,学生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题来写。针对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基本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及写作的规范性。 4 结论 总之,课程安排力图实现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并重,既避免对过多枯燥理论的一般性介绍,也要实现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构建。脱胎于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城市经济学等人文科学课程无疑是值得推崇并大力发展的。 当前,正临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也正面临转型,科学、审慎地完成课程设置与安排,对于今后城市规划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城市经济学论文:从城市经济学角度谈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关系 摘要:中国的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都与城市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显现出了它的特别优势,因此保证实现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就是正确认识产业集群和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城市化和产业集群是耦合发展的关系,城市必须在分析城市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现状及其相互影响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互动发展模式,最后总结提出了城市化发展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城市化、影响、对策 正文: 一、概念解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又称企业集群或者产业簇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邻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或关联机构,它们又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在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它是产业布局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 (二)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又被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农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程,具体包括了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以及地域空间变化。 产业集群对城市化有着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由于产业集聚本身发展的需求,会给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所以产业集群得快速成长使得产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和劳动力结构的相互提高,支撑了地方农村快速城镇化。总而言之,产业集群促进、影响城市化进程的要素就是是影响人口、劳动力和城市产业结构这几个指标。 二、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星——产业集群化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区域发展模式由于空间经济结构的重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直接致使城市与区域体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区域因素为一个地区产业带来的国际竞争优势是无法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石)来解释。如果依照这个理论来分析,那么全球化趋势应该会侵蚀地区所具有的产业比较优势,而地区优势也必将会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丧失,导致地方区位替代的可能性变大,但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地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不但没有受到生产活动全球化的影响,还逐渐趋于均衡发展,预期的区域替代性不但没有出现,而且区域发展竟呈现出了高度不均衡发展的状态,那些曾因为地方自然禀赋而兴起的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主体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相互依赖程度,其相互依赖程度越高,其区域产业竞争活力越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发展较快的的城市区域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星宠儿,各种竞争资源源源不断的向这里聚集,从而进一步促进这些区域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效果。这些城市区域吸引了各行各业,例如技术领先的新型产业部门,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不难发现,存在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定位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二)城市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 在当今社会,城市作为世界经济大背景下的区域节点,有赖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推动各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世界各国及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必然趋势也是建立不同层次的区域城镇体系,而城镇体系的建立更是有赖于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城市化发展。 如今,中国已不可避免的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趋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重组促使国际劳动分工产生新的进展和变化——生产性服务行业不断的向大都市聚拢,形成世界性大都市;而发展中国家也是把握了其带来的发展机会——即制造业的转移,并凭借这个机会迅速崛起,进而促进了本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产业集群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群可更好的提升城市竞争力、加速城市化进程 专业化发展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地缘关系接近的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企业,会大大降低因企业间物质和信息空间转移费用而产生的生产成本,并逐渐产生“城市化集聚经济”效应。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内个人与企业间隐含的经验类知识的传递、扩散与积累也有赖于其地理、文化和组织的不断融合接近。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聚力变强,并不断带动生产要素的集聚,这些都能够进一步得推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增强城镇吸引力和扩张城市规模以及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有效降低城市化成本 在产业集群化不断加深的今天,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被有效而规律的分离开来,这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布局合理性,并达到有效共享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目的。在上述文章中提到的集群内各要素的融合接近,也促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再次降低城市化成本。 拓展城市地理空间 在产业集群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本身会因为城中地价上涨等原因,循序渐进的向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并带动其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无形中加速城市化。而在城市周边的农村区域,某些基础的商品性特色企业集群形成后,依赖这些产业形成的进一步深加工的企业集群,也同样起到了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形成 城市内部系统发展演化最基础的动力源是——产业集群,城镇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分散趋势已逐渐成为主流,并形成了一定的大都市群体空间模式。因此,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形成。 四、二者互动协调发展的对策原则 工业化推进为主 现如今,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应该被视为推进城市化的重点手段,以工业化带动和促进城镇化,从而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与此同时,为避免市群不良发展,甚至形成恶性竞争的后果,例如不同城市产业结构因产业同构而引起的激烈竞争,区域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专业化及协作分工。 发挥第三产业在强化城市的集聚功能上的重要作用 就目前城市发展状况来看,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非第三产业莫属,随着生产性及消费性服务的增加,区域政府更要强化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规划优势,并加强城市规划及管理工作,为第三产业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不断提升各方面产业集群构成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政府行为为发展企业集群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同时鼓励企业行为的自发组织并完善区域的产业文化,宏观把控城市化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发展工业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因此需根据自身的条件及产业规划目标,培育新的区位优势,优化产业政策环境,鼓励企业之间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关联,以此来加快专业化分工协作,以便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取得集群经济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然把城市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鼓励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作出了众多先导性尝试,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以往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其中作用较大的则是发展工业产业集群,这样城市化才有基础,诚然,其他服务性产业的集聚发展也为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后发展中,政府仍需谨慎承担好宏观调控的角色,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城市经济学论文:基于“城市经济学”的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同时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专业学习和思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双语教学在中国高校目前还处于尝试之中,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实践和理论总结以探索适合各类课程的建设办法。文章以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为例,分析“城市经济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介绍了双语课程建设的实践,并对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建设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双语教学;城市经济学;实践;思考 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紧跟时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分别在2001年、2004年、2007年发文要求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中国的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1]具体到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情况又有差异,笔者基于在省属高校城市经济学课程上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适应学科发展背景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森1965年编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的诞生为标志。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引进“城市经济学”的,之后大量翻译国外“城市经济学”的著作,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也就短短三十年左右。基于城市经济学诞生在国外,在国内发展时间短,学科的发展还在不断引进国外理论这一学科背景,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学习国外学科发展历程和发展动态。 2.符合双语教学要求 我国本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原创国语言准确地学习该学科的内容,并将所学应用于国内和国外的交流中。[2]“城市经济学”在中国发展时间短,中文文献中许多基本概念、术语和原理都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使用英语更准确地理解那些原本就译自英文的基本概念、术语和原理。这也恰是双语教学的目的。 3.利用英文教材和语言优势 “城市经济学”英文原版教材语言地道、阐述详细生动、案例多,比中文教材有优势,而且要获取本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最新的学术理论、最新的参考资料等都必须研读一些原文的专著、教材、期刊和杂志等。 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在该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具有比较强的可行性。 二、“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实践 1.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笔者在“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中采用的模式基本属于“过渡模式”。所谓过渡模式,是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英语板书,教师交替用英语和汉语讲授,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语出题,部分用中文回答。这种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也低一些,特别适合双语教学初步摸索阶段。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事求是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综合来讲较好。 2.教材的选定和中英文讲授的比例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鸿懋先生认为“一般的理论研究与编著城市经济学教材应有所区别。前者的任务侧重于理论创新,后者的主要任务是介绍研究成果和提供研究方法”。[3]根据郭鸿懋先生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专业、英文学习情况以及教材的可获得性,教师选定美国学者阿瑟・奥沙利文第4版英文版的《城市经济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这本教材分析问题结合了大量的城市现实,并有自己独到的经济学解释方法,论述深入浅出,而且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易懂,英文难度和专业难度同时适合授课对象,不仅具有可获得性,而且能很好地贯彻研究型教学的思想。因此,把这本书作为英文主要参考书目。同时,以吴启焰先生的中文版《城市经济学》为配套参考书目。 根据学生英文学习程度调整中英文讲授的比例。“城市经济学”课程是开设在第六学期,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大学英语,而且多数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四级考试,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初步具备了开展双语教学的条件,因此在上课时英文讲授的比例通常超过50%。为提高教学效果,实行了小班教学的形式上课。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此前学生学习过大学英语课程,但是没有开设双语课程,这是学生初次接受双语教学,还是习惯于英语―汉语―英语的心理翻译过程,“城市经济学”是一种抽象思维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不可能用英语去思维较抽象的原理。所以在课堂讲授时,采用了中英文结合的方式:相关的图示、图表和较容易理解的部分,以及源自英文的专用术语、概念及对其解释的部分,尽量摘自英文原版教材及文献;而抽象和较难理解的部分,则取自中文教材,并同时提供英文翻译内容,也就是同时采用两种语言。 此外,还通过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比如结合当前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经济学问题,适当地给学生发放一些难度适中的英文课外阅读材料,安排课后的思考题,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文简单回答并进行讨论,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形式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尽量多采用图片的形式,并且在课件中将“城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比如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等辅以英文注释,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这种直观形象的授课方式,使教师能够较轻松地用英文解释问题,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深化记忆,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课程资源网络共享 充分把网络资源应用于城市经济学的教学中,使网络成为师生共享的资源。利用教学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开放英文版的教学大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各章节重点习题、国内外学者介绍、最新研究进展、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中外专业站点链接、网上教学辅导与讨论区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引发的思考 1.充分认识国家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因地制宜地贯彻执行 国内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是有分歧的,笔者认为高校的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应当是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并重的,而且以掌握专业知识为前提,专业课双语教学不是英语教学,不能本末倒置。高校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了解国外的专业体系和专业理论知识,将英语应用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交流,以专业教学来推动英语水平的提高,并将专业知识用英语来推广和交流。[4]但是基于各高校师资、教材、学生和管理政策等情况各不相同,执行国家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时,应该因地制宜。比如笔者所在的省属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过分强调英语,在保证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使用英语授课,不能盲目追求双语而忽视教学效果。当然在国家重点高校,教师使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强,而且学生接受双语教学能力也强,就应该更严格执行国家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 2.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保证双语课程的开设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读写与交流,而且还要能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可以说运用英语授课的口语水平是判断一个教师能否胜任双语课程教学的标准。[5]但是目前能用英语上专业课的教师还是很少,像笔者这种经过“哑巴英语”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差、听力差、写作能力差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双语教学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用英语授课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要尽量使用英语口语作为教学语言,用英语讲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内容并回答学生的提问,这样才能保证双语课程的顺利开设。这就要求加大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校内培训的基础上,尽量把优秀教师送到国外高校去进修学习,以提高教师的英语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建立提高双语教师英语水平的机制。 3.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双语教学不仅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从事双语课程学习的能力。比如教育部要求双语教学要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这就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使用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即具有使用英语学习较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那无疑是在学生获取知识时多了一个障碍,使其无法顺利进行学习,从而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要继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以视、听、说为代表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比如为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考虑在一、二年级实施英语分级教学,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在三、四年级进行双语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为保证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进行双语教学的衔接性,可考虑为三、四年级学生开设后续英语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校四年的英语学习不间断。 4.加强教材的建设力度,保障双语教学的推广 教育部对双语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使用原版外语教材,因为原版教材可以使师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和专业知识,因此教材成为双语教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有些课程找不到原版教材,或原版教材不适合学生的双语学习,而且由于原版教材在版权、引进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以及引进教材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之间因缺乏系统性规划而对接不良,再加上配套教参及辅导资料的开发滞后等原因,使得双语教材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6]加强教材的建设包括:学校可以在教材建设上划拨专项资金,解决外语版教材经费问题;至于引进教材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之间因缺乏系统性规划而对接不良,可以考虑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配以中文教材作为参考,并结合国内的特殊制度背景,对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还可以考虑编写出版双语教材,编写时邀请外籍专家参加,参考或选用国外教材的部分内容,做到语言地道,篇幅适当,符合我国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借鉴日本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采取“把母语教材译成外语教材”。这种教材最大优势是,既能避免学科损伤,又能满足教学要求。总之,加大教材建设力度,通过引进教材、编写教材、翻译教材使课程设置的结构科学合理,有助于学生前后知识学习的衔接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以保障双语教学的推广。 5.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在备课和授课工作上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比非双语教学产生的工作强度大、资料取得难等,教师一般不愿意开设和讲授双语课程。而且如果学校考核体系将双语教师等同其他教师进行无区别考核,就会挫伤双语教学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开设双语课程的积极性。学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可以适当考虑提高双语教学课程工作量计算的系数,笔者所在学校是2.0,吸引力不强,可以考虑定为3.0;二是在技术职务聘任时,学校可采取倾斜政策,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任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三是学校每年进行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时拨出一定的立项指标和经费,推进双语课程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四是学校教学质量考评要区别双语课程和非双语课程,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考评标准。同时,要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开设资格审查和教学环节督导工作,以保证双语教学的授课质量。 6.营建语言的学习环境,创造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 从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可知,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7]但是国内缺少英语环境,特别是笔者所在的省属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很少,家庭成员之间用英语交流的可能性更不大,这种不够理想的社会英语环境影响了英语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校营建浓郁的语言学习环境,逐步让英语成为校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定时播放英语节目,组织学生收听英语广播、收看英语影视节目;购买和引进英语学习软件,通过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在校园网上为学生学习英语、查阅资料提供平台;以双语形式组织课外兴趣活动,比如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英语文化节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总之,语言环境的创建需要多管齐下,使学生在校内拥有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保证提供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 四、结束语 通过在城市规划专业开设“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笔者从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以及作业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认为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笔者还对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从推行的政策、师资情况、学生能力、教材建设、激励措施以及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思考,认为中国高校双语教学还处于初级试验阶段,为达到“能够使学生用外文思想并和母语随意切换”的目标,高校要加大双语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教师要逐步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真正达到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 城市经济学论文: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昆明)的若干建议 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云南财贸学院主办,云南财贸学院经济系和《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承办的2005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29~30日在昆明召开。参会代表就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农村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会上专家们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建议研究制定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科学、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 目前许多地方存在单纯以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代替城市化的进程和水平的倾向,忽视了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过程。并进而把城市化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尺度,通过简单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甚至采取硬性摊派或任务包干的办法,对下属辖区、单位和个人下达城市化指标,或通过改变和调整行政区划的办法来达到提高城市化水平。专家们建议应尽快抓紧研究制定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科学、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以指导实践。 二、建议抓紧研究目前我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形式,是工业化推动的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也就决定着城市化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当前中国已进入新一轮的以重加工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新型工业化要求城市化进行历史性的转型。建议抓紧研究我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三、建议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的主要工作由三个部门分头管理,国土资源部主管国土规划、国家发改委主管区域规划、建设部主管城市规划,各种规划之间缺乏协调,规划内容重复、规划空间重叠甚至各种规划之间互相矛盾、彼此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建议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 四、建议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切实有效的制度 目前中国普遍存在城市化的流动化和两栖化现象。进城人口中至今仍有相当部分属于流动人口,处于半城市化状态或过渡形态;许多农民工家庭“一分为二”,自己在城市,而他们所赡养的人口、整个家庭基本上仍留在农村,变成两栖居民和两栖家庭。同时还出现局部性“民工荒”。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制度和体制设置了障碍,农民进城的门槛过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过低、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恶化,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这种状况不仅偏离城市化的目的,而且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建议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农民进程、促进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把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的制度措施,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建立农民工、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改革现有征地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一次性支付补偿的形式安置失地农民,但补偿标准太低。而补偿标准与土地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价,农民成了城市化的“无私贡献者”。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民征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国家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建议改革土地转用制度,缩小政府征地范围,探索集体土地流转新形式,如由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房地产经营者直接交易,政府通过征收土地使用税调控土地利用;改征地补偿为征地赔偿,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建立健全农民集体土地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的方法等。让农民成为城市化、现代化的受益者,而不是牺牲品。 六、建议开展对都市区问题的研究,开展独立于行政区的都市区统计工作 中国正在进行着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内容最为复杂的城市化过程。城市是中国发展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城市统计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统计。都市区是城市化时代最能够反映基本国情变化动态的空间系统。关于中国都市区的系统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中国迫切需要进行都市区研究,开展独立于行政区的都市区统计工作。希望国内学界对都市区问题的研究引起重视,也希望中国官方能够尽快将都市区的统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七、建议探索县管市体制 目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县域范围内,一些建制镇、乡镇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聚集,镇、乡政府所在地人口、经济规模超过了县政府所在地,达到了设置市建制的条件。建议在这些地区试行县管市体制。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试论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摘要:在对大量素质教育、自我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探讨了包括基础素质、岗位素质、拓展素质等三类主要素质的评价体系,并对各类素质的评价指标与指标内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自我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当前,对自我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在素质教育中重要性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而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构成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因此,笔者拟结合已有的高职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探讨自我素质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迟艳杰提出了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进入21世纪,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始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徐静等人在研究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及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自我发展素质、创新素质、适应职业特殊需要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罗建远指出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汪建军将高职学生的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梁怡认为高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体等多方面的教育。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素质教育下大学生社团评价分析 摘要: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开展的第二课堂,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的确立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社团评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不同学校的评价标准没有区别对待,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评价主体较为单一。立足这三个方面不足,在确立社团评价的原则中,将社团发展目标、不同类型和等级学校的针对性、引入社会力量评价作为重中之重,在社团评价的标准中体现出社团素质拓展、社团影响力、学生参与程度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 素质教育;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大学生社团评价原则与评价标准的确立,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推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拓展。龙希利等人认为,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本身的特质使得其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借助学生社团寓教于“活动”的思想教育形式、学以致“用”的专业实践功能、职业体验式的发展导向作用以及育人无形的文化浸润效应等功能优势,通过转变理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1]。郭冬娥认为,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能拓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成员专业的交叉性、社团活动的实践性、社团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实践舞台,建立和完善社团评价体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途径[2]。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社团评价的主体思想,围绕的中心在于素质教育开展,评价的核心应体现在制定社团素质拓展评价标准、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引入社会力量的评价等三个方面。文章分析了现有大学生社团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而确立评价的原则,最终探索出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社团评价标准,确保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社团评价存在的问题 1.忽视不同类型学校素质教育的差异 确立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必须结合不同学校的性质,分析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在当前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大学生社团的建设能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向其他学生输入正能量。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忽视不同类型学校素质教育的差异[3]。 2.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 评价指标作为社团评价的核心部分,指标应具备较强的针对性。结合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将评价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加以完善,促使评价结果更有针对性。然而在当前大学生社团评价中,评价指标所具备的针对性较小,以统一的评价指标来评价社团发展,社团影响力方面、学生参与程度方面并没有受到重视,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满意度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评价信息。然而按照这样的评价指标的确立原则,会造成对社团发展前景不能实现正确、客观评价的后果,最终对社团发展不能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这一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3.评价主体单一 大学生社团是否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主要的信息来源并不应单一地将学生与学校作为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往往会存在片面性。在大学生社团评价所体现出的主要现状中,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这一现状较为明显,只是学校或学生的单一评价,而并未涉及社会力量的评价。社会力量的评价被视为第三方评价,所具备的优势较为明显,评价视角较为独立、评价信息较为可观,能够为大学生素质发展提供科学的诊断信息。然而社团评价只能以学校与学生为评价主体,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评价信息过于狭窄,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人才需求方向,导致社团的发展不能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互统一,最终会间接导致大学生培养处于封闭状态的出现。这一问题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在大学生社团评价主体的确立中应将第三方评价加以补充。大学生社团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的构建缺乏针对性,评价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出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社团评价的主体存在单一性,社会评价力量并不能成为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导致社团未来发展动力不足。 二、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 1.呈现大学生社团发展目标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发展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拓展。其中,对于社团的评价应体现激励功能与调控功能两个方面。激励功能是对社团内部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从而使社团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空间得到准确的评估,使得社团评价不仅能够根据发展现状加以评价,还能对社团未来的发展客观评价。而调控功能主要是针对不同社团之间存在的发展差异,对发展目标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使得评价标准、评价指标构建具备明确的针对性,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各个社团的发展。 2.不同类型、等级学校素质评价原则应不同 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评价原则应体现出针对性原则,在素质评价的对象方面要结合办学性质、学校规模两个方面,确保大学生社团在学生素质发展方面能够得到更为客观的评价。首先,结合学校办学性质。在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社团素质发展方面的评价中,评价的原则需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素质、能力、技能、知识的协调统一为原则,在评价指标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参与程度、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而在职业类院校社团的评价原则中,以职业素质评价为中心,评价指标要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将职业道德、职业创新等素质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的方向,显现大学生社团素质评价的针对性。其次,围绕学校办学规模。大学办学规模决定社团的发展,办学规模较大的院校与校外团体、组织的互动较为强烈,办学规模较小的院校与校外合作、互动的机会较少,决定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在大学生社团评价原则中,应结合办学规模确立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不能一味地强调统一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确保社团发展中能够体现出各自的问题与不足,为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3.引入社会力量评价 社会评价力量(毕业的校友和学生就业单位)应作为大学生社团评价的第三方评价因素,评价视角明显存在公正性、客观性、独立性等优势。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颠覆第一方和第二方(学校和学生)评价视角的片面性,评价信息具备明显的透明化、客观性,评价信息中数据的对比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二是社会评价是介于学校与学生评价主体之间的评价力量,与学校、学生之间不会存在利害关系,评价结果的显示在能够客观说明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的同时,还能体现出社会需求方面对大学生社团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并为人才培养提出更为客观的诊断。这样就使大学生社团评价的主体得到拓展,评价信息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特征。社会评价力量在大学生社团评价主体的重要补充,有利于社团发展过程与社会之间实现互动,评价的主体由学校、学生、社会等三个方面组成,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现实之间保持相互统一,表露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心声,而中立的评价立场能够侧面反映出人才培养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实施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评价应结合统一的发展目标,并确立不同类型、等级学校素质评价原则,为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客观体现学生参与程度与社会影响力。 三、大学生社团评价的标准 1.社团素质拓展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高度的重视,探索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为此,在社团评价的标准中,社团素质拓展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从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目标进行分析,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对社团工作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素质拓展作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核心目标,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重要组织之一,是大学生成长锻炼的平台,是大学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团对学生的特长发展、多样化领域发展、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对此,在素质拓展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应将知识完善、能力培养、文化提升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表达出社团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知识的完善方面、能力的培养方面、文化的提升方面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中寻求更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大学生素质发展提供更为理想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推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大学生社团实现全面的发展。 2.社团影响力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能够为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社团内在影响力可以反映出社团发展的目标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反映出对大学生素质提升所能够提供的动力。众所周知,社会影响力所反映的则是发展规模、社会认可程度,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也不例外,反映出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紧密度,客观体现出为学生素质发展所能够产生的促进作用。在社团评价标准的确立中,将社会影响力作为重要的标准构建方向,社团的社会影响力越大,凸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越大。在评价标准中应明确指出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职业类院校中,社团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方面,评定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说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现状即未来发展前景。在不同等级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应针对社团本身所开展的社会实践范围、社会实践频率做出相应的评定,客观显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空间。这是大学生社团评价指标有针对性构建的明确体现,有助于全面推动大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价值。 3.学生参与程度 大学生社团是为志趣相同的学生提供的一个展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的平台。现阶段大学里的学生社团发展状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学生社团发展势头迅猛、社团数量、类型不断增多,多样化趋势明显增强,专业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学生社团的个性化更加突出,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作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社团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说明社团能够达到带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目的,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社团评价标准的构建中,必须围绕学生参与程度,对社团未来发展前景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人才是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高校社团作为大学校园内蓬勃发展的学生群众组织,已成为大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素质拓展功能与大学生素质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6]。结合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将校内与校外活动内容的新颖程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得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能够通过数字得以体现,说明社团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喜爱程度。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7]。通过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有针对性地确立这一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大学生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社团组织者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产生相应的启发,带动大学生社团队伍走向壮大。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的确立,应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重要的结合点,在评价原则中应将社团发展目标作为首要条件,并结合不同类型、等级学校,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价原则。并将此作为基础,对评价标准加以完善,使得社团素质拓展、社团影响力、学生参与程度能够成为评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大学生社团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不足,为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作者:毛开翼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新课改下的小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1.开展“每月五星”评比,增强即时评价的规范性 为了进一步将“种子—花朵—果实”的素质教育三级评价体系更好地实施开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学校印发了《五星手册》,一人一本,自行管理。手册中记录了学生的获奖情况,详细地标注了获奖的时间、项目、奖品以及学生的获奖感悟。教师定期将学生的《五星手册》收发上去,每一周进行一次班级的小结,将那些成绩显著的学生的手册进行公示,在班级内广泛传阅。除了每周一公示之外,还可以组织每月一评比活动,根据学生《五星手册》中记录的学生的获得情况进行“五星评比”,对于学习领先的学生授予“学习之星”称号,对学习成绩有显著进步的学生授予“进步之星”称号;对于课外书籍阅读得最多的学生授予“阅读之星”称号;对于在某些领域有突出特长的学生授予“特色之星”称号;对于讲文明、树新风的突出学生个人授予“文明之星”称号。教师把获得“五星”光荣称号的学生照片、事迹张贴于“闪闪五星”宣传栏,积极树立典型,让全体学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增强过程评价的激励性 成长档案旨在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为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原始素材。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都一一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是学生成长档案的重要内容和珍贵材料。具体而言,小学生的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我的名片”,内容是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生日、身高、体重、血型等。第二部分是“我的师长”,记录学生父母亲的基本情况、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的信息,里面包含家长对孩子的评语和老师对学生的期许。第三部分是“学海探蹊”,按照一定的学科顺序,将学生的成功习作、学习日志、考试记录等内容进行有序整理。第四部分是“个性飞扬”,将学生获得的奖项、证书等闪光点记录下来。第五部分是“回音壁”,包括同学赠言、家长/教师寄语、自评日记等。教师将学生的成长档案袋统一收集管理,建立档案,定期下发档案袋让学生进行记录和整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传阅,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3.搭建“我能行”个性舞台,增强过程评价的导向性 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其各方面特长。为了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我能行”的个性舞台,该舞台分为学校和班级两个层次,以“百花齐放、自由发挥”为主旨,成立了以艺体老师为主要成员的评审小组,每个月组织一次主题活动。学生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由学生和老师推荐,先填写“我能行”个性展示申请表,经审核通过后获得展示个性才艺的机会,得到半数以上评委的认可的学生就能获得“我能行”特长卡。学期结束时根据有关获奖证书、特长卡复印件,评出校级、班级的“特长学生”。要特别关注“弱势学生群体”,为他们量身定做活动项目,使特长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 4.推进纸笔测验改革,增强终结评价的科学性 (1)追求测验内容的全面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非学业内容,但是它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学业的成败。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突出非学业方面的内容评价。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因此,我们规定学生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书面测试占70%,口头测试占10%,实践测试占10%,习惯测试占10%,各年级分学科制定具体的评价方案,认真考核评定。 (2)追求测验形式的人文性。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评价应该以学生为本,做到测试的趣味化、生活化和情境化。教师在设计试题指导语时应尽可能地使语言清楚、亲切、富有期待情感;在试卷的首尾,可以适当地附上一些温情提示;可以在关键字的下面加上着重号,让学生加强注意,避免审题错误;可以在试卷中设计生活化的知识情境,让学生加强对知识应用的了解,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机会。 (3)尝试测验结果的灵活性。为了消除学生的应试恐惧,使考试切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依据学科特点,制定获得免试权的条件。如想获得免试特权的同学可在考试前十天内向老师提出免试申请,并陈述申请免试的理由。老师和同学一致认可方能获得免试资格,一般而言,免试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考试结束后,如果学生觉得结果不理想,则可以申请重考,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总之,小学素质教育的评价旨在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构建符合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是顺利、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当使每个孩子人人有特长,人人有自信,人人获发展。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应以素质教育的实际为基础,不断创新和深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 作者:闫景莲 单位:辽宁省辽阳县三新学校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评价 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要素 1.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人的发展才是主动的、可持续的。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要素整合而成的学习力量,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核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也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手段,终身学习意识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终身发展,高职学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2.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业精神 创新能力主要涵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其中创新思维是核心。高职的教育对象总体心理上大多以高考失败者自居,有严重的挫败感,潜意识中就自认为“创新”离自己太遥远。所以,在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先注重其创新信心的塑造、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启迪,激活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新创造的成就欲等。高职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具体涵括创业思想、创业观念、创业个性、创业意志、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等。具备创业精神不仅在就业岗位上会更加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创业实践,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 1.项目化实施内容:构建“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模块体系 素质教育项目内容设计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培养目标因专业而异,就业岗位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和职业升迁岗位。明确界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岗位群后,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新生思想素质调查、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跟踪调查等基础上,对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分解,并经用人单位代表、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组成的委员会论证,设计出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目标维度表。然后,针对性地构建由“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个模块构成的素质教育项目体系。“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模块素质教育体系中,基础素能模块主要针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奠定扎实基础。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实用英语、阳光体育、公共计算机、创业教育、法律基础等方面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礼仪与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核心素能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突出的技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培养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根据专业人才成长轨迹对应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项目任务分析来确定,主要设置核心专业知识、行业职业标准、技术技能训练、工作过程、岗位任务等课程,做到课程与岗位的职业标准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能。素能拓展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终身学习意识、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强烈的创业精神等培养目标,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设置人文素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人文素质、公共艺术、语言表达、商务礼仪、心理健康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拓展隐性教育项目,将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项目纳入进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职业迁徙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项目化实施路径:对接“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路径主要包括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并将对接融合的项目内容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切实改变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两张皮”现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三个课堂是密切联系和互相渗透的。通过三个课堂的对接融合,在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活动中,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兴趣在自主选择中转化为实际成果作品或得以展现,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得以提高,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指导者及共同的课堂参与对象,三个课堂在项目内容体系上相互对接融合,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聚合效应。第二课堂对接第一课堂,针对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应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技术技能竞赛品牌项目体系、活动体系,打造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的基础工程和精品工程,营造出崇尚职业道德、实践职业技能、实现持续发展的高职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第三课堂指校外的社会课堂,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自然延伸,主要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社会体验等。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志愿服务,广泛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或顶岗实习,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第一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桥梁载体作用。 3.项目化实施评价:优化“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考并行制度 提高质量是高职内涵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诉求,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机制保障。素质教育项目化的有效实施要制订标准、丰富手段、形成机制。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角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课程标准设置中突出对学生技术掌握程度、技能训练目标、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清晰界定,实践项目、技能竞赛等环节应明确对职业标准、职业规范的要求,全面深入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形式等。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角度实施素质教育,在坚持课程考试、职业考证的毕业条件基础上,增加素质考核认证的毕业要求。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化和认证化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项目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赋予专门学分,实现素质教育的项目化管理和规范化实施,推行“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考并重的毕业质量控制制度。一是坚持普遍性的课程考核和职业考证的毕业质量控制。课程考核坚持能力导向和素质本位,明确考试的目的以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动力为主。通过职业考证,取得行业职业资格或等级证书,并作为毕业的硬约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具有普遍性。二是增加素质教育学分认证的毕业质量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完成限定和任选的素质教育项目,达到项目规定的考核标准,通过学分的逐级认证,获得规定的总学分数,方可达到素质教育的毕业要求。 作者:周丙洋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技工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与素质评价思考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技术类院校,是专门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进行开发,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人才,使之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主要场所。所以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各类技工院校必须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一、技工院校学生素质现状的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法制化、民主化会日益增强,而多元化的经济利益也催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增加了困难。招生来源对于技工类院校的是怎样的呢?应试教育在当下学校教育中仍然占主要地位,初中学生中部分学生成绩不好,因为升学无望,才被中等职业或者技工类院校的教职员工们“请”了进来。这部分学生中可能存在一些纪律观念淡漠,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更有甚者在性格心理存在不服从管理的执拗。因为他们是被“请”了进来,所以入学前基本不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因此入学后不长时间,就有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对所学专业力不从心,慢慢觉得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开始混日子。这部分学生毕业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就会慢慢不能胜任工作,与此同时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矛盾就会出现。这使得用人单位的一些人认为:在目前形式下,技工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差。但是仔细分析,这些全都是技工学生自身的错吗?肯定不是这样的,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如何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技工类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方向必须是坚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际出发点也必须是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劳动者以及初、中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由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培训职业技能的过程中,慢慢养成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了达成这些目的,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加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以及提高他们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对技工学生要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学校开设文化基础课,而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则必须开设专业实习课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教育和训练,来实现制定的教育目标。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文化基础是比较差的,并且对于文化理论课的学习,也是很消极的,然而在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实训操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给技工学校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许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学到较多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尽量多掌握必要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是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做基础的,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摸索、锻炼、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少安排一些文化课,多加入专业技术实习操作课,就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智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企图一蹴而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真正是学习文化课有困难的,就让他们多从事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力争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于他们能够顺利就业。选择技工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并且经常违反纪律,但是这锻炼了他们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虽然有少数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差、逆反心理强的学生,但是总体来看,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为有用之才的先决条件。 三、对技工院校学生素质评价标准期望值的把握 技工类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工人,但是技工类院校的部分教材比较滞后,教学手段也比较落伍,实习设备比起先进企业的设备更加落后,与生产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可以在社会上无所不能、可以胜任任何工作。但是我们通过努力,必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工作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生活中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学生有了这些基本品质,再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并且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到工作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 作者:孙晓东 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中学生音乐艺术素质评价浅谈 音乐教学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在音乐课上在常常对学生音乐素质评价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不对学生音乐素质进行任何考核就凭大体印象给学生打分。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贯彻落实新《新音乐课程标准》理念开展教学工作时,在结合音乐课程目标的内容与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在实践中基本、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音乐素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评价音乐档案袋———“我的音乐专辑” 我们评价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审美是学生在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新的认识和美好的心理感受。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也是在不断地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和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不可以急于求成、要求过高,容易使学生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失去自信,认为自己没有音乐天赋,也许还会更糟糕,对音乐有关的一切事物有所排斥,产生厌恶感。所以中学生学习的音乐知识越多,他就会对自己的音乐艺术素质评价有越多的要求,对其它学科也是一样。让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档案袋,不仅仅使检测更具全程性,还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档案袋的名字、内容、图案、包装、横向纵向的记录方式等等都可以自己设计。在实践中大部分学生把制作、充实音乐档案袋想象成未来他们长大了自己要出的音乐专辑,有的甚至真的自己写歌、自己编舞、自己编曲录制,可喜的是也有小组合作的创作,本来只是一个记录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档案袋,没想到让学生自己去做比我们老师去做统一的、只有数字的所谓成绩单的档案袋,收获了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评价中学生是主体地位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所以他们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观,测试的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音乐素质。所以,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要以发展趋势作为评价依据,并允许其努力后再一次参加测试。学生可以自选强项内容进行检测,在自己的“音乐专辑”中,自我评价、打分,并且说出优点和缺点、需要改进的地方,自愿请教师和同学评价(如果不想听别人评价,可以选择不要他评)。完全尊重学生对自己理解的音乐艺术。评价过程中,我让学习过各种乐器和舞蹈的同学进行表演。有的弹电子琴,有的演奏黑管、长笛、萨克斯,有的弹琵琶等,有的跳街舞、有的跳拉丁舞、民族舞等,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欢呼声,许多同学的脸上露出羡慕、崇拜的神态,而那些表演的同学更加自信了,因此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了。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了一些乐器,感受了各种乐器发出的动听的音色,一些同学于是对个别乐器产生了好感。借着这个机会,我们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门乐器,因为学习乐器会提高学生对音准的自我辨别能力、视唱能力,加强练耳训练,还使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节奏感、强弱控制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手、眼、口、耳、脑等器官都接触到新的信息,欣赏音乐美的能力、感受音乐美的能力、理解音乐美的能力、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得到了全方面的培养,并且在生生互评时一定要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可以不断重复同学发表过的评价,既增加了表演节目的孩子的自信,又关注了每个欣赏音乐同学的感受。对于我们一线音乐教师来说,合理的评价每一个中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是我们终生要学习和研究的一项课程。重视音乐教育因为它是一门人类文明的基础学科,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我们用各种高端的方式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想传达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的鉴赏、创造能力,告诉学生如何用这种神奇的能力发现生活、体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得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合理全面地进行中学生音乐艺术素质评价不只是为了审核教师音乐课程目标的达成结果,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找到更多好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作者:许杰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学校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探讨 论文摘要:从转变教师观念和家长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激励性语言等方面入手,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科学评价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对学且的评价方法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对学且进行素质综合评价就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可U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睡我,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郎全面发展。而且,通过对学生实施素质综合评价,百以促进教师素质和品德的提高,促使教师更加适垃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彩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积累了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实施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关键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只有认清了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形势,更新评价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是坚持彰育机会的人人平等,是对每个学生寄予成才希望,咳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才能更好地去组织及实施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彻底丢掉以成绩论高低、以师生的主观印象为评价内容的评价方式,才能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之路越走越宽,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转变家长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基础教育全方位的整体性改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家长历来所认可及重视的就是以学习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因此,要实行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取消对学习成绩的百分制而变为等级制,取消一次性评价而变为“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使家长转变观念。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够理解、支持、全面配合,我们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顺利进行。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女学生,她上课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积极,但由于她父亲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总认为只有考试成绩高才能证明自己孩子学习好,所以她背上了很重的思想包袱,以至于只要一有测试她就紧张,成绩总不太好。家长看到这种成绩总是怒不可遏,就暴打孩子,于是孩子就更加紧张,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我找来了家长,先把孩子的优点给家长做了详细介绍,家长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自然容易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我借机指出他的观念是造成孩子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家长听了我的分析,心悦诚服,认识到了自己观念的错误,转变了思想,改变了自己评价孩子的方法。孩子的思想负担减轻了,测试的成绩很快提高了。 评价实践中成功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转变家长评价观念的实效性,因此,我更加努力探索转变家长观念的有效途径。为了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我采取了开家长会、座谈会、辅导等形式引导家长学习、认识综合评价,并且注意正确、合理地使用家长评价,使家长支持、配合教师工作。实践证明,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转变家长观念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观念的变革,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得以顺利进行。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评价中,学生也应该成为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都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又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学生参与综合评价,能够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及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我努力使学生参与进来。 1.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方案,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案。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制定的方案,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更能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 2.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我制定了学生自我评价表,要求学生每周及时对自己进行等级评价,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一周来的学习、行为等方面及时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整;对于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则由教师及同学帮助他进行自评。总之,通过学生为主的方案制定、自评、互评,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了其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采用激励性语言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育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如果用富有情感、充满美和激励性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为学生助跑、加油的作用。饱含真情,切中关键又恰到好处的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春雨,是指引学生前进的航向灯,其潜在的功效不容低估。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班的孙月同学性格木呐,不善于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通过在她本子上写批语对她进行鼓励,说她的字写得漂亮,作业完成有进步,她就很高兴,便更加认真地听讲,成绩也有上升;于是,我又借此在班会课上夸她有了进步。在这种不断的鼓励表扬下,该同学不断努力学习,期末时她步人了班级前列。 的确,每个孩子都希望被人认可,一句积极性、赏识性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和自主行为的调控力,甚至可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事,今天,我们夸这个孩子的手洗的干净,明天他的手会更干净。因此,日常我总是随时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及时地进行鼓励、表扬。从而使学生的进步越来越多,自我约束力也越来越强。 五、注重学生评价的纵向性和发展性 学生之间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让学生和比他优秀的人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但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以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为主,以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为辅,以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进步,让学生体验到“只要和自己比,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就很了不起”。让学生通过综合评价看到自身的成长、进步,看到老师的宽容和鼓励,找到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拉近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 随着学生的年龄变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评价方案、方式的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随时改变我们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为全面,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六、加强与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沟通 班主任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主要实施者,为了使评价工作准确无误,要经常深人学生、家长之中,了解动态,掌握情况,因为学生、家长往往能够看到班主任老师无法看到的一面。在向学生、家长了解情况的同时,我们还要发动科任老师,使科任老师也参与到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工作中来,科任老师往往能够更为客观和准确地了解班风、班纪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评价工作中,吸收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意见是很必要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及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的空间。这样,我们才能立体、鲜活、公正地实施评价。 总之,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应注重评价过程,灵活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功能;要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使之发自内心的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从而真正体现素质综合评价的意义,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中学生素质教育评价 1999年6月15日至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多年来,素质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但是,有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省新课程改革中心组长刘坚最近指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三个基本问题还存在着:即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什么样老师是好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学生?这三个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对学生的评价有关。 教学评价机制,是对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进行评价的各种标准的总和。其本质上是一个教育价值观问题,即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具备哪些因素的学生才是素质较高的?由于一定的价值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公正、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关系到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乃至整个教育行为的方向和趋势,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然而我们在看待和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现行的考试制度改革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高考的核心的考试制度改革尽管做出了巨大尝试,注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然而学习和考试毕竟不能划等号。学习更加关照学习者的素质,而考试更加关照考试的功利目的,也许人们可通过考试来促进学习,但人们往往把考试当作达到某种功利的工具,如为了考进重点学校或是为了考进名牌大学亦或是为了谋取一个好的职位,等等。这就是说考试被工具化了。人们关心考试甚过关心学习,为考试而学习再地无法阻挡。尽管大学拼命扩招,也招收了各种特长生,都无法根治“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考多少学少、没考的不知道、考完了全忘掉”的顽症。 工具性的考试使学习失去了本该应有的童贞和乐趣,成为缚住孩子们双手的绳索,套在我孩子身上的枷锁,架在孩子颈项上的冷剑。一个孩子以上学那天就注定了要与沉重的书包、无休止的考试、残酷的淘汰联系在一起,人设的知识陷阱,教条式传授,僵化地灌输,死记硬背等等就一直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失去成长的自由和乐趣,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恐怖。目前,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超低龄化趋向,一方面体现了公众教育消费能力的增强,更重要的则是对我国教育机制弊端和痛疾的逃避。 工具性的考试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一定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伴随着教育的社会化,教育应当与社会发展更加密切,更加协调,更为洽合。未来社会渴求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当某种评价方式变异为一个纯粹选拔与淘汰的无情的机械工具时,其价值功能已经丧失殆尽,带来的是它反社会化。孩子的创造性、批判性被这个工具所扼杀!孩子的理性、智慧和思想被这个工具所扭曲!为什么有本事考进名牌大学的刘海洋竟干出把硫酸泼向黑熊的蠢事,而那个没有本事考进重点学校的学生能写出让大作家们大跌眼镜的《三重门》。所幸的是考试改革的步伐没有停顿,但愿这样的错误不再发生。 我们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们受传统观念束缚,遭遇困惑在所难免。 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五六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有好职业,好收入,学生填报志愿好像一个晴雨表,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容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要,却很少有人问津。 现在的校园很难看到过去那种“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风,学生之间建立在金钱上的交往大大增多,借钱不还、借东西不还等经济纠纷很多,过生日送礼,请客吃饭之风日益盛行。越有钱越吃得开,露富不露穷,笑贫不笑富。教师们对学生这种高消费,追求名牌,享乐主义风气盛行,反映非常强烈。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当前中学生的又一明显特征。过去提倡“一帮一”、“一对红”,现在学习好成了“个人专利”,帮助别人好像和个人竞争势不两立,帮了别人,势必威胁到自己,谁还肯为提高别人学习成绩花时间和精力?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学,大约有半数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他们有一句口头弹。“我们这些不会读书的人……”。以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会读书的料,读书是别人的事。当他们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遇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任信、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笔者在农村中学亲眼目睹了许多同学,对别人勤奋苦读视而不见,当别人考上重点学校却死活想不通。为了自己也有进入重点高中的资格不惜砸锅卖铁,甚至不惜举债。 传统教育情况更是令人担忧,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是:一次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刘胡兰》,当刘胡兰大义凛然走向敌人的铡刀时,老师们禁不住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但让他们吃惊的是,周围的学生不但没有任何悲伤,反而鼓起掌,甚至有人笑起来。这究竟是恶作剧,还是道德感,同情心,怜悯心淡漠,抑或对时代和故事情节难以理解?实在令人费解,如果说他们不爱国,没有民族责任感,又怎么解释他们为中国足球队冲进世界杯而欢呼雀跃?如何解释他们对中国加入世界组织,美国对台军售,菲律宾对黄岩岛挑衅,神舟飞天等事件的热情关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学生的认识只能“雾里看花”,那么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不知要从何入手?我们国家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时?这些特点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许多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多之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继续用因有的现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入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就没有随着前进? 必须用新视角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 “总有人在说我们的青年如何以自我为中心,如何冷漠,他们错了。很多年轻人在以不同于前辈的方式改造社会。”①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中一篇评价法国当代青年的文章这样说。那么,我们在评价当代的青少年时,是否看到了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寻找的方式,是否允许他们采用一些不同于前辈的方式。 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少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与周围变化着的环境相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僵化的历史沉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容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许多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普通话水平测试无法过关,还要由学生给予纠正语言错误。许多教师都有一种痛苦尴尬的体会: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面对诸如CEO,SOFO这样的新概念,许多老师如在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云。现在的中学生好奇心,求知俗,探索性的特征非常突出,他们的创新性远远超过过去时代的中学生。 当代中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物,事件和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独立判断精神是过去学生所不具备的。一个身体弱小的中学生被一个身体强壮的同学打了,他就把那同学的饭盒扔到地上,饭全撒了。老师主要批评了扔饭盒者,而他不服气,说:“这样的事您不要管,让我们自己解决。”当代青少年正在以探索的态度,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体系,尽管这种探索是无意识的、不系统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自由竞争,其道德体系相应地就是主张平等、互惠、公平、公正。现在,我们的学生就有把自己玩腻了的玩具转卖给班上同学,还有的同学在街上买了食品、贺卡之类的东西,再拿到班上加价转卖。这些行为,教师常常当做反面例子。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孩子,未必就思想品德低下,将来也未必就不能适应社会。 现在的中学生对个性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过去那种“大人管小孩”的方式对待他们,或者“恨铁不成钢”过多干预他们的行动。例如:说起搭积木,中国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说明书的图样去进行固定模式的训练,如果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样,就会提出来,让孩子重来,直到搭得一模一样为止。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创造的探索欲望。 过去,我们的理想总是很远大,但确买很空洞。现在的中学生理想抱负切合实际,通过发展自己来振兴国家和民族。所以特别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比如,现代社会特别需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腼腆,羞涩在他的眼里已经成为缺点。他们认为胆小、退缩的人不容易被社会认同,所以崇尚大胆,注重表现,这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天,个人利益得到充分肯定和承认,它已被纳入道德的内涵。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同样被现在人所关注。现在需要反思的也许是我们的学校,家长和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 “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值价的积极向善性,对学生缺点的宽容性,来自蕴藏于我们自己的人格深处,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格。”②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问题肤浅,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的教师肯定适应不了现代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肯定会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伴脚石,那么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正确评价和看待当代中学生要有符合时展需要的新的学生观 过去的中学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相对贫乏使他们更懂得艰苦相素,吃苦耐劳;政治气氛的浓厚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变革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多变的时代特点,赋予了他们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品格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兴趣广泛,知识而广,善于交际,求真务实,这些优点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所不具备的,时代的差异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其实两者各有所长,他们的优缺点是他们的生活时代所赋予的,他们的群体面貌有着各自时代的特征。如果把过去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用传统的标准评价现在的学生那显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难以奏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受旧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影响很深,当面对新的时代观念的中学生,由过去惯用的教育方法再沿续下去,必然失灵。 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产生 著名学者秦晖有一句话:“应试作为手段是最不坏的选择。”③素质教育不是要把考试连根拔掉,而是要建立包括考试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不但要看考试成绩,也要看其他方面的表现,要用时代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全面发展。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接受那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时说:“对你们当中获得荣誉、奖励和奖章的人,我要说干得好;而对学习成绩为C的学生,我要说的是你们也可以成为总统。”④我们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因此,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包括考试评价,心理品质评价,动手能力评价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在爱的世界,在平等,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圣洁的、真诚的、无私的,是我们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当代中学生对人格独立的要求尤其强烈,如果我们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漠视他们的合理要求,必然导致关系紧张,甚至对抗。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创新都依赖于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创新人格⑤ 要与学生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洽式的教育模式。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迅速积累,市场商品不断创新,一个又一个流行色,一次又一次季节风,使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风靡一时的知识折旧论,令我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知识、信息、能力、技术、技能、网络……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和赋予新内涵的老名词、老概念,都令我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修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面对这个急速发展的世界,成年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不懂得成年人也不懂;成年人懂得,孩子可能也明了;甚至孩子已经明白,成年人尚不知道。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教师对自己的定义应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教师应置身于学生中间,去体会他们广阔、丰富的内心世界,去同他们平等交流。 总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正确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教育者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新的视角观察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歌德说:“你要我指点四周的风景吗?首先你要爬上屋顶。”不论是爬上屋顶还是蹲下身来,都是突破以往的局限。有了这样的勇气,就能开辟出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迫切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落地生花,成果显著。新课程改革更为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更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全面、有个性、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评价的内容与实施,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评价的模式与标准等问题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笔者现就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策略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一、经常性评价贯穿学生生活 单一的评价必定会束缚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单纯的阶段性、终结性考试评价只能会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成为机械的知识搬运工,只会放大高分者的低能而忽略低分者的潜能,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弱化考试评价,使学生生活无处不有评价,使经常性评价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活动中。《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尺,让学生据此检测自己每天的言行,并给自己一个总结性的评价。还可以让学生把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同学、朋友,征求他们、的评价意见,此外激发学生“公示”自己在家在社会的表现,以期得到教师、同学的评价,这样评价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他们会注重自己的行为,尊重他人的评价,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查找出不足,以促进多发面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贯穿“星级评比”此类的活动,活动中有主题、有活动安排,在有序的活动开展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 二、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中学生敏感且好奇心强,他们渴望得到肯定和赏识,他们在乎不同的人的评价。做好互动评价无疑成了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助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学生本人、身边的同学、家长、各科教师、社区人士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最了解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家长虽然无法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与课后巩固等内容有较大发言权,因此,学习评价还应发挥家长的优势和作用。在评价中个人、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等多种渠道的评价,会给学生带去赏识和自信。 三、特色性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评价要追求策略性、艺术性。评价要形成习惯,形成风格和特色。教师要在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做到有序开展,形成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校训、校歌展示学校风范、校风、校貌,展示学校风采,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下,教师要力求特色性评价。要把握好课堂上的不同方式的评价“语言”,要有分数评价,还要有其他试卷评价的形式做有益补充。生活中的评价要自然而然,活动中的评价是学生愉快的要求,互动的评价是主动地参与,这样才能发挥到评价的妙处,学生乐于参与评价才会乐于主动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科教学形成特色评价。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评价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准确地接受和反馈学生的信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不对”“错误”等否定性语言,禁止使用一些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语言,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重视学生的尊重需要,用能够激发学生自信和自尊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心情愉快地融入教学之中。心灵的工作需要教师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品德课上要善于发现美并宣扬美,要用发展的眼光挖掘学生的“成功点”“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要关注学生的不同起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进步。这种全面的激励性评价渐渐地形成习惯,形成风格,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中会要求进步,道德品质会向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四、全面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学校管理与学科教学不能分离。全面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由学科教师合作完成,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品德教师管道德品质,体育教师负责运动健康,美术教师只管审美评价,而是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展评价,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认知领域,更要关注学生非认知领域的评价。要将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及综合实践能力等内容全面纳入评价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价,教师还要分析学生探索新路,积极开展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有益的活动中能愉快充分地表现自我,这样教师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实证材料,评价会更到位,更有利于教师寻找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良好的评价氛围和评价方法中,评价功能与评价焦点发生了质的改变,由重选拔到重发展、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到学生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的改善。可见,新的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 作者:徐斌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五尧乡总校部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 摘要:在课程改革以及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中,我国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及落实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在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以及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义,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的参与积极性都较低,同时现有的评价机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首先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进行分析,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了解该工作在落实过程中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以期推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研究策略 一、浅谈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健康与运动、学习能力、道德修养、合作与交流、表现和审美以及个人素养这六个指标,我国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时严格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要求积极践行素质教育。 (一)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意义重大,素质教育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和核心,不再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量和评价,而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而又公正的考核,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积极地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表现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 (二)落实素质教育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课堂参与积极性降低。相比之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积极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和落脚点,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动态以及个人的成长需求,老师以及学校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分析来设置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保障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公正性,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每个学生能够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这种评价机制还能够积极践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自我的机会以及途径,老师也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励法及小组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这一点对于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 (一)评价主体太单一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科学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教学情况推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落实,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会直接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本文的实践调查以及资料收集可以看出,许多学校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往往由老师一个人完成所有的评价工作,这一点不仅加重了老师的课业负担,还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保障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全面性。同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的评价和考核,评价主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无法真正落实我国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较低,许多学校以及老师始终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二)过于注重绝对性评价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老师往往过于注重绝对性的评价,以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导致实际的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构建以及教育背景都有所区别,因此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差异较大,不管是最终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都有着一定的差别,如果仅仅以一套绝对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那么就与现有的素质教育核心和初衷相违背。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许多老师还没有意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内涵,同时过于注重评价的统一性,忽略了每一位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除此之外,在实际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成绩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许多老师以学习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这种绝对性的评价也忽略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无法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及素质教育。 (三)教师认识不足 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该环节能够有效地推动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的完善以及构建,帮助我国的教育部门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落实情况,以此来检验学校的管理方法。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老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大部分的思想品质评价工作以教师写评语的方式为主,这一点既无法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同时也难以对学生的个人表现的优劣进行判断和比较。 (四)评价体制缺乏实践性 作为落实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本文所搜集的资料以及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在落实各环节的工作时我国许多学校尽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但是现有的评价体制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校过于注重评价机制的设置,忽略了评价机制以及其他辅助条例的完善,难以真正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同时也无法突破素质教育改革中的瓶颈,许多学校的素质评价工作往往浮于表面,最终的评价结果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大量的评价资源被浪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三、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存在单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为了突破这一不足,我国学校必须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需要注重老师的课业评价之外,还需要为社会、学生个人以及学校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和渠道,将老师评价、自我评价以及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需要提高评价对象自我评价的比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障最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二)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所选择的评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老师必须要保障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建议老师可以通过差异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一点可以有效地落实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为该工作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指导。差异化评价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的方向,保障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老师对学生的具体素质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将差异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学校以及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评价机制,保障评价体系的安全性以及层次性。其次,还需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参照其他的评价模型,注重对学生进步程度的评价。除此之外,差异性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对学生的能力以及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差异比较,真正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时空全程化 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及价值。老师是评价工作的践行者以及推动者,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往往只在学期末进行素质评价,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我国首先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素质评价理念,站在全局的角度,将期中、期末以及平常的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采取有效的评价方法提高最终评价的准确性以及客观性。 四、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意义重大,老师以及学校除了需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需要掌握正确的综合素质评价策略,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注重不同策略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作者:蔡明真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探讨 摘要:当代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系。从收集大学生对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优秀素质出发,利用SPSS数据分析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大学生的角度挖掘大学生的优秀职业素质,能够更好的建立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SPSS统计软件;模型构建 一、SPSS统计软件特性分析 (一)SPSS统计软件应用范围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是一种“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开始时它的全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但最后被命名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它最初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有Windows和MacOSX等版本。后来随着SPSS公司对这款软件的更新与改进,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起来,它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都收到使用者的好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杂志报刊都对SPSS统计软件的各方面功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二)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实例分析某高校要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以便于对发展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实践。他们首先选取了“道德品行”“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心理素养”这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然后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对党员的要求来判断学生党员是否能做到其中一点。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从发出的300份问卷中筛选出有效的188份,然后用SPPS统计软件对分卷信度用克隆巴赫系数测量,该系数表示的是问卷调查结果总变异中由不同被调查者导致的比例占多少,整个问卷和各个子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如下表所示:为了验证所获得数据的有效性,该试验还进行了Bartlett’sTest和KMO指标验证。Bartlett’sTest检验的sig为0.000说明参与分析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的总整体,而KMO的取值在0到1之间,所得到的值越接近1,表明这些变量对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这些因素很好的解释了大学生优秀党员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培养,而SPSS统计软件则是验证了这些因素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为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素质评价模型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年轻人的思维也追上了时代的最前端。步入大学殿堂的“90后”一代年轻人,他们追求自我和个性的特点越来越显著,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分析也遇到了挑战。如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构建素质评价模型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二)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的作用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要从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政治思想、心理素质四个因素考虑,这四个因素涵盖了大学生的外在处事能力和内部思想,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职业素质比较全面的评价。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模型由这四个因素构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职业素质评价所占比重的大小,然后根据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得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重点。(三)SPSS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情况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职业素质,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优秀职业素质的期盼和要求。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涵盖了学习、工作、政治、心理等四大方面,以大学的具体生活为基础,由校园小范围扩大到社会这个大范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运用SPSS统计软件,可以得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的重点,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达标和不达标的地方,加以改正。 三、结论 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是大学生发展阶段中的必要条件。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认清自己与社会外界的关系,有助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而在SPSS统计软件的分析下,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由多种原因共同决定,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多方面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作者:周艳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 一、职业素质321评价体系 提出“如何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是否达到了企业所要求的水平”,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已开始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产生重大影响的评价体系却重视不够,各高职院校仍采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类似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侧重学生智力的评价,忽视了技能的考核,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本文以工程造价学生为例构建体系。 二、职业素质“3”指标评价 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职人才,提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321评价体系:“3”是指三指标评价,包括职业理想评价、职业道德评价、职业能力评价。职业理想作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有成为一名优秀的造价员、测量员、资料员、施工员、土木工程师、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条件,借现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职业道德: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职业能力: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按方向的不同分为六类,以水运方向为例,高职水运造价方向具备的职业能力有:能编制水运与建筑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文件、能进行水运与建筑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管理、能进行水运工程合同管理、能编制工程招投标文件、竣工文件;能进行水运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具备水运与建筑工程测量与计量能力等。 三、职业素质“2”课堂评价 “2”是指二课堂评价,包括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评价、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提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两课堂评价,针对高职院校评价大多侧重学生智力的评价,忽视了技能的考核的现象,提出首先进行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并细化评价的指标。 四、职业素质“1”宗旨评价 “1”是指一个宗旨,是学生须满足就业单位的需求,通过就业单位后访评价来实现,以下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进行介绍。提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最终的目标是学生达到就业单位的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企业就能用什么样的人。通过对工程造价对口就业单位的走访,得出相关就业单位的评价指标。 五、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提出的意义 国外学者和教育家对于工程造价职业人才的培养也有着和我们相同的认识。杰克.R.梅瑞狄斯和小塞缪尔.J.曼特尔认为:“为了在迅猛变化、急剧竞争的市场中迎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挑战,工程项目管理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工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造价人员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为造价人员的培养增加了有力的保障,该评价体系实施后,指导了对教学计划的修订,对学生的评价也更为全面和客观。 作者:龚静敏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三大矛盾”的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现实挑战,并从守正原则和创新举措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进行应然审视,希望能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课程教学;现实挑战;守正原则;创新举措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现实挑战 1.1教学内容繁多与课时安排较少之间的矛盾凸显 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尽管在教材里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进行系统进论证和阐释的文字相对减少,但是涉及的知识点还是比较多,这也凸显了教材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学生必修的通识性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遵循该课程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原则,不能任意削减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课时安排来看,高校通常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设计为3个学分,48个学时,一般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专业课程,都是分别按48个课时进行教学的,可想而知,在48个课时完成以上三个部分的授课任务,很难处理好教学内容“讲全”与“讲透”的关系。由此可见,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繁多与课时安排较少之间的矛盾凸显。 1.2教学目标全面性与效能考评片面性之间的矛盾凸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协同性的特点。首先是认知教育目标,就是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是信仰教育目标,就是把“四史”教育融入该课程的教学之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最后是应用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相对于全面性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考评方式却存在片面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考评要体现的是对教师教果和学生学习效能的综合考评,关键在于考评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虽然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考评方式呈多样化趋势,过程性考评和结果性考评兼顾,但是,在考评过程中往往侧重考评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而忽视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譬如,一方面,从期末闭卷考试试卷的试题来看,很多试题都是考评学生“知其然”的能力,而考评学生“知其所以然”能力的试题很少,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试题还不多。另一方面,从实践教学考评来看,真正注重考评该课程理论应用能力的还不多,有的只是将读经典原著写一篇学习心得作为考评方式,这种“以理论考理论”的考评方式不能真正考评实践教学的实际效能。由此可见,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目标全面性与效能考评片面性之间的矛盾凸显的矛盾凸显。 1.3教师有效供给与学生真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 教师有效供给与学生真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矛盾。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更加注重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向学生的价值体系转化。一方面,从教师的有效供给来看,这主要体现在该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敬业精神、执教水平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真实需要。譬如,有的授课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无法驾驭该课程的教学;马理论以外专业的教师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授课教师墨守成规,照本宣科,不去探索和运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还有些教师忽视与该课程的相关科研工作,过度注重教育教学,忽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使该课程教学缺乏一定的科研支撑。另一方面,由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各种文化思想的交融激荡,以及我国创业就业的形势严峻,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真实需求出现多样化的趋向,譬如,有的学生具有传授公务员考试知识点的需求,有的学生具有传授考验政治理论知识点的需求,有的学生具有传授经济形势研判经验的需求等,这样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众口难调”的被动局面。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教师有效供给予学生真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守正原则 2.1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思想性之正 加强思想引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不是单纯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特别是面对思想文化交融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考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要解决好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帮助学生对多元化思潮进行甄别和净化,不是为了片面追求抬头率和听课率,盲目去追求泛娱乐化和庸俗化,而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之中,把稳学生的思想之舵,补足学生的精神之钙,筑牢学生的信仰之基,真正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思想性之正。 2.2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政治性之正 提高政治站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又一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要突出政治导向和政治意识,始终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有机融入教学之中,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结合起来,向学生诠释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关键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个逻辑论断,深入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让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根本指导思想”的科学内涵,真正使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确立”,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真正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政治性之正。 2.3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理论性之正 夯实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理论性最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引领和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文本性,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性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要在阐释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深层次重大理论问题上下功夫,以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做到以理服人。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用好用足课堂理论教学,切忌出现用其他教学方式弱化和替代课堂理论教学的倾向,要注重课程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防止其他教学方式容易出现的理论碎片化问题,要该课程的理论体系讲清楚和讲透彻,培养学生读原著、悟原理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夯实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真正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理论性之正。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 3.1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之新 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精神食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要求,正确理解把握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在深入研究该课程教材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容核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融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既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全面性和贯通性,也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譬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采取专题式教学,可以根据教学逻辑将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整合,设置成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的若干专题,专题的设置可以分为精讲式专题、研讨式专题、调研式专题等,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效能,真正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再向价值体系转化。 3.2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手段方法之新 手段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重要介体。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满足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的真实需要。第一,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授课教师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该课程的教学之中,综合运用慕课、微课、微博、学习通等新技术手段,使课程教学活起来,不断增强该课程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性和实效性。第二,要改变主动灌输式和被动听课式的授课方式,更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有机结合。第三,课程实践教学要采用期初发布、期中推进、期末汇报的实践任务流程设计,可以启迪学生的研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使学生思考、质疑、研究、决定和呈现能力得到提升,真正体现OBE的教学理念。第四,要创新该课程考评方式和方法,注重过程性考评和结果性考评相结合,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力推广和普及无纸化考试,在考评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领悟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评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能力。 3.3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话语体系之新 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强力支撑。要根据新时代党情、国情和世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话语内容、话语手段、话语表述和话语主体的系统优化和有机融合,真正实现该教学话语体系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第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话语内容回应解答时代课题的能力,提升课程教学的话语阐释力。既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和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科学内涵,也要从微观层面切实解答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现实困惑。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话语表述的形象化和生活化,增强课程教学的话语感染力。授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话语表述来激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理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第三,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话语传播手段,增强课程教学网络话语的感召力。授课教师要积极提升掌握和运用网络话语的能力,充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课堂派等平台载体,努力打造课程教学的“智慧课堂”和“智能课堂”,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网络话语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作者:谭向阳 单位:贵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引言 在现今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人们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上网。对于移动设备来说,其具有不同的品牌与种类,在屏幕分辨率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该种情况的存在,则对网络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能够保证在不同设备上完美的呈现同一个网页。在具体网络设计教学中,这也是其中的教学重点,需要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入到教学当中,更好的实现设计目标。 二、关键设计技术 在自适应网页设计当中,其关键设计技术有:第一,媒体查询技术。该技术是CSS3当中的技术,其作用即是支持同一个页面的不同视窗,允许用户能够根据设备性能对特定的CSS样式进行选择。在实际应用当中,通过几行CSS代码的应用,则能够使用户根据屏幕方向以及视窗宽度对页面内容的显示方式进行改变。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在不经过修改的情况下将页面内容在输出设备的特定范围内进行显示,而如果不对该技术进行应用,开发人员则无法以设备性能为基础对CSS样式进行选择,可以说,通过具体设计中该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的实现自适应网页设计目标。具体来说,对于一个页面内容,当具有较小设备宽度时,网页则会存在较为拥挤的情况,如设备宽度较大,页面也会存在较为空旷的情况,无法充分利用网页剩余空间。在该种情况下,如当浏览器宽度变化时根据需求对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进行显示,则能够有效实现用户体验的增强,对此,通过HTML5当中data-email属性的应用即能够实现该目标。同时,在调整屏幕分辨率时,页面运行效果也会存在状态转换的情况,该过程速度较快。对此该种情况,则可以通过transition技术的应用实现页面中效果的平滑过渡,逐渐显示页面内容的缩放变化,以此进一步实现用户的体验提升;第二,流动布局技术。对于某个特定的设备来说,单纯通过媒体查询技术的应用即能够对自适应网页设计目标进行实现。但对于该方式来说,其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存在不足,即无法对不同分辨率的设备进行良好的适应。此时,单纯通过媒体查询技术的应用则无法满足要求,而需要对具有更强适应性的设计方式进行应用,而要想对该目标进行良好的实现,即需要对固定、刚性的布局进行摒弃,而对流动布局进行应用。通过流动布局的应用,则可以通过上下文感知方式实现对图片尺寸的良好调整,更好的实现设计目标。 三、传统教学方式 自适应网页设计是现今计算机专业当中的重点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网页不仅具有对信息进行承载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做好设计者技术水平、综合技能以及专业水准的体现。对此,网页设计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具体学习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通常的做法即是将相关知识分成不同类型的案例,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机房当中对相关案例进行演示,在此过程中学生跟着教师学习与练习,并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由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辅导。在该模式当中,学生则很容易出现以被动、机械方式实现对知识接受的情况,即仅仅掌握教师在课堂当中讲授、指导过的内容,而无法掌握创新方式,且在具体学习热情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部分无法良好解决或存在困难的问题时,也很容易影响到其学习积极性。对于该种情况,即需要能够在学习当中积极做好转变,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以往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帮助学生更好获取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使其能够形成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掌握良好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的情况下形成好的独立创新意识以及后续发展能力。 四、网页设计同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 在具体教学当中,将网页设计同信息技术结合可以说是网页教学体系当中的关键部分,而并非简单是辅助手段的应用,即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在更为丰富的资源情境中进行学习,以此对以探究互动为主的学习活动进行形成,其主要作用体现在:第一,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当中,有效教学即是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的一种方式,即成为设计学习活动的中心,能够按照小组协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共同、独立的方式进行思考,在实际学习当中需要对何种问题进行了解,进而如何实现问题的处理与解决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并非是课本上传统的理论知识,而是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与方法。在信息技术环境当中,学生能够较好的以环境当中真实案例的应用在实际学习任务当中做好知识的学习与建构,通过该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激发,且能够使其通过多途径方式的应用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在实现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情况下实现对主动学习的转变,以此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第二,教学范围。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下,则能够通过网页设计课堂同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课堂范围的延伸在对可视进行突破、超越课本局限的情况下使其能够随时随地的开展学习活动。在网络环境当中,学生则能够获得同以往单纯课本教学方式相比更为广泛的知识来源,且能够同教师、专家与教师进行更好的交流与沟通。在该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获取范围方面将超出课本局限,在具体学习当中不仅仅处于某个课堂、图书馆或者实训室当中,且教师也不在是课程活动开展的中心,而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该过程当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的情况下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说,通过网页设计课程同信息技术两者间的有效整合,则能够在对教学效果进行提升的基础上使原有的教学方式获得本性的转变,使其能够在学习当中主动、积极的构建相关知识,在实现相关学习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做好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在实现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协作水平;第三,教学结构。在以往网页设计课程开展中,主要将教学中心确定为“教”,在该过程中,学生将以被动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接受,同时,网页编程部分内容具有较为抽象的特点,并因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并因此影响到其学习积极性。而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教学设计则将从中获得较大的转变,获得教学同学习同等重要的教学结构,以此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在对最大能动性进行发挥的基础上实现主动学习目标。教师方面,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即能够更好的体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实现对新知识的获取,做好新知识的科学传播,同时,其也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新知识的获取,以更为合理、高效的方式开展学习。同时,教师也需要能够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做好教学内容整合,通过对教学环境的合理创造将信息技术优势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充分的体现。即教师不仅仅负责对知识的传授,且需要能够精心的设计不同教学环境,通过丰富教学情境的提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展开学习活动。在该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能够做好学习进度的管控,对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做好示范,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既定任务的完成,以此做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方面,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进行知识学习,而需要以小组为单位,以计算机网络资源为基础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在具体学习中,则可以积极进行组间以及组内写作,通过信息工具的充分利用进行远程求助以及技术讨论,更好的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在此过程当中,对于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做好相关问题的解决,在逐渐实现学习任务完成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目标。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空间与时间方面限制的打破,对学习所需的知识进行及时查阅,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做好知识掌握,在形成探索欲望的基础上形成更高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自身的网页设计水平;第四,教学重点。在信息技术网页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能够做好教学思路与重点的把握。在具体教学设计当中,首先需要能够多次分析教学内容以及情况,通过科学主线的建立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在进行多次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同现今职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对比方式的应用对普通页面与自适应页面两者间的不同进行指出,帮助学习者以此对自适应页面的优势与特点进行感受,对学习形容形成更高的兴趣;其次,在教学资源应用与活动制定方面,需要能够对不同学生的个别特征以及差异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此帮助不同水平学生也能够在学习当中实现丰富学习资源的获得。在具体教学设计中,也可以进行授课对象学习情况分析,如果在分析当中发现学生在自适应网页学习当中存在困难,则需要积极做好针对性措施的应用,以此保障活动以及教学效果;再次,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更好的表现自己,在对自身能动性进行发挥的基础上自发开展学习;最后,需要充分同教学情况分析结果相结合,在反复讨论与探讨的基础上做好适合教学模式的制定,同市场需求结合对具体项目开发以及页面设计需求进行获得,在环境创设、页面分解与优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内容远程辅导、资源信息化、内容模块化以及手段形象化等活动进行实现,以此帮助学生能够以更为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信息技术在自适应网页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可以说,在现今网页设计课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中不仅是一种趋势,同时也是未来教学活动开展当中所必须的一种方式。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对信息技术在网页设计当中的重要性与作用做好把握,以科学方式的应用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土地资源教学改革与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兼有管理与应用双重性质,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 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1.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的“三无”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仅以课堂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1]。由于教学设备缺乏及教学经费不足,以及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导致不得不重理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除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校内测量实习外,甚至没有开设有专业比较重要的实习,如土地调查、不动产估价等;一些专业重要软件如Mapgis、Mapinfor、Arcgis也未能在相应学年向学生开设。 1.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滞后,校地合作甚少,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发挥很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很多实验课和课带实验课程都只是借助别的学院的实验室完成,严重发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2]。 1.4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条件,因此,完全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仅以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 1.5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系中,虽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且实验人员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实践教学水平滞后,造成教师不得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6缺乏实践教学创新精神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未理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不完善更加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教师总体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加上由于长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引起的由于教学倦怠等等这些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这将会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并重、各学科交叉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 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2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2.1调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技术+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制图、规划、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经营管理,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积极开展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构建了包括课内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包括一、二年级的课内实验和实践,三年级的软件应用实习,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3],针对不同学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分阶段培养:在这个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明确各阶段的学习方向及任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2.3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的培养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加之我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分析国际形势,有针对的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共同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4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共创三赢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各高校应按照“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维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将各项实习与地方政府或相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司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实习中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习的动力,可以促成单位、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坚持“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要、科研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实践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优良、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4]。 2.6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各高校应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秉着理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的原则,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全过程实践教学”为主,将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5]。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6],我校应本着“基础+特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技术型专业定位和社会急需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方向,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广泛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制定了最优的实践教学方案,遵循合理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学校也将继续努力探索,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对土地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一代代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林丽 单位:贵州大学 土地资源教学改革与创新:高校土地资源管理GIS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GIS是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重要课程,是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技术的核心工具。因此,首先介绍GIS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具体改善的办法与措施,希望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土地管理人才。 关键词: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 地理信息系统又被称为GIS,它是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该系统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工程理论、信息等,对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与管理,以便为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土地规划、地理研究,以及地籍管理提供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同时,在处理这两种数据中,主要依赖于GIS,可以说该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 一、土地资源管理GIS课程的特点 1.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时间短。一方面,由于GIS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属于一门新兴的课程。然而,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此基础上要求GIS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当前很多专家致力于GIS的研究,新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有力地促进了该课程的深化与发展。以上两点说明GIS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更新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 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土地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并做好储存方面的工作,因此GIS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为了提高工作的质量,除了要学习专业的软件知识以外,还应该融入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充分掌握GIS中关于处理土地工作的全部技术。 3.对数据的精度有很高的要求。与GIS在汽车导航、农业等行业中的应用比较,将GIS运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更高的精度。比如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中,经常因为边界的权属发生法律纠纷,如果稍微出现差错,就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理土地数据、图形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误差。 4.学生个性化差异突出。由于GIS课程依赖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基础的好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再加上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等因素,都会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在GIS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更为明显,也就是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重重,部分学生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土地资源管理GIS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实验环境落后。土地数据处理需要很强的技术,因此对教学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等。但是与政府部门的设备相比,学校的教学设备很不充足,而且比较陈旧、落后。实施设备的更新换代,需要昂贵的资金,然而很多高校面临经费匮乏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实验环境。2.教学内容滞后。近年来,国家对土地资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不断扩大了对GIS技术研究的力度,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因此,高校在GIS课程教学中,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将新的知识、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三、实施GIS课程教学改革的办法与措施 1.学校方面。首先,合理设置教学的方案。具体要求为:参考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案例,合理设置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地指导,使其充分掌握GIS的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其次,由于GIS技术内容比较枯燥,难以理解,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借助电子地图、操作演示等方法,降低内容难度,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内容。再次,除了现有教学资源外,要不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以满足知识的更新要求,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览网上资源,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学校应该不断投入教学资金,改善实验环境,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实验机会,不断提高数据处理技术的水平。同时,还要培养一支优秀的、专业的GIS技术教师,为学生做好专业的指导、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2.社会方面。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开辟GIS第二课堂。国家针对GIS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相关计划中明确表示,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种有价值的校外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更多的土地资源科研项目、教学实践地基,以及企业生产项目当中。这样,不但可以在科研项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不断强化GIS技术的运用能力,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方面。当前,由于学生计算机、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导致在GIS课程学习中的个性化差异。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实施动态分组,以及分层的教学模式,从而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土地资源管理、GIS应用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解决土地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必须加强管理。国土部门在土地规划、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所以必须提高GIS教学的质量。当前,高校GIS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实验环境落后等因素,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实验环境,引入新的科研理论、成果,培养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骨干。 作者:黄倩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土地资源教学改革与创新: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设置和改革措施。应设置好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整个学习体系中的架构,教学中以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1]。其英文表达多数称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实际工作中一般简称为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科学、遥感等学科和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学科。自从20世纪60年代萌芽以来,至今已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地理信息系统已经从少数专业领域(地图学、地理科学)的应用,扩展到众多学科领域,在大部分专业中均有涉及,如环境科学、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学、遥感、森林经理等,目前在政府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渔业部门、水利部门、气象部门、国土部门,甚至公安部门和军事部门都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2]。 随着对GIS认识的不断增强,众多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林学专业、农学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等都分别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相关GIS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尚需要若干工作完成,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仍然亟需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以“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契机,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设置和改革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一、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是集计算机、地学理论等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同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一样,都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运用。因而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3]。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常见的GIS软件解决土地资源的调查、建库、评价、分析、模拟等问题。学好这些需要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地图学的基础,还要具备土地资源学及土地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实验和实习实践教学相统一[4-5]。 二、GIS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中的体系设置 考虑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单纯的讲述相关内容,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又因为许多概念和原理比较难懂,十分抽象,因而需要合理的设置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位置。 我院根据教学实际,首先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一课程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理念。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地图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地图计算机制图学的地理参考理论和方法。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同时开出《基础遥感》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同时掌握遥感科学的技术和知识,起到互补的作用。因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导论式的教学内容,针对专业特点,大三又开设《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专门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行业的专题应用课程。大四开设《GPS技术》,让学生了解数据获取时地理坐标的表达和建立过程。 整个结构框架,很好的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进行,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其知识、原理,熟悉地理信息系统在整个学习中的结构。 三、GIS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有了上述结构上的良好的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进行课程的进行和改革。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众多的优势[6]。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概念往往都很抽象,诸如“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等,学生一般不太能够接受、理解这样的概念,所以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减弱。再如“数据采集内容中的图层”概念等,之前学生一般都没有接触过,头脑中无法形成对应的理解,所以更无从谈及对此内容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生动的图件、动画等,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知识,直观的体会相关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原理等。 (二)利用模型进行演示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研室购买了一批教学模具,一些难以用语言、动画表达的概念,可以借助模具来展示。如在地图投影内容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地球仪和屏幕的相对关系来表达地图投影的概念,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投影的类型等。讲授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内容时,产品类型有数字地图和纸质地图两种类型,数字地图部分我们利用计算机屏幕显示一幅相关图件,而纸质地图部分我们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幅某地区的土壤图或土地利用图,学生立刻就有了明确的对比。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同步的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学时保证达到24学时。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数据的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主干内容,具体的实验例子以国土事例为主。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机房,通过投影仪给学生演示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方式进行[7],既能够加强操作技能,又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连贯起来。通过24个学时的实验课程,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各项实际的操作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GIS课程结合基础遥感课程联合开设了1周的课程实习,以GIS和RS所学基本知识为基础,布置实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的地学任务。通过教学实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GI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并不是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方式,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可以阶段性的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授,通过课下准备和课堂演讲,锻炼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课程也开展了网络化的教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网络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校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相关教学资料、课程练习题、批改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进行咨询、上交作业等互动。我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连同教案、练习题、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内容一同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下自学和练习的素材。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通过录播教室进行全程录像,制作了高清晰的课堂视频,学生可以利用视频在课下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小结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这门工具,通过掌握相关技术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管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置好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整个学科专业中的架构。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大力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课程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加大对地理信息系统学习的力度。多种途径、综合完成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GIS课程中的培养。 土地资源教学改革与创新: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房地产估价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本文在分析房地产估价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房地产估价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房地产估价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房地产估价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 土地资源管理 教学改革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并随着我国土地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据统计,全国已有80多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房地产估价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房地产估价课程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内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实行土地使用制度及住房制度改革,对整个社会经济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动产的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其经济属性日趋突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开始活跃。一些高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研究方面的专业,如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或在其他专业内进行研究,如经济类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等。之后,许多高校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专业里也开始了对房地产相关内容的研究。房地产是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定着物,是实物、权益和区位三者的结合体。对房地产的研究离不开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内容几乎涵盖土地管理方面的全部内容。此外,有关房地产方面内容的研究,在高等院校专业的演变与调整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分流方向,大部分分流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部分分流到工程管理专业,当然还有分流到其他一些专业(包括少数自主设置的专业)[1]。总体上来看,对房地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研究房地产产相关内容(当然也包括房地产估价)的支柱专业,房地产估价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房地产估价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基地。 1.2房地产估价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课程之一 纵观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如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了房地产估价课程及相关课程。以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表1列出了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 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特点 2.1知识体系综合性强 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体系庞杂,房地产估价课程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同时还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高度结合的特征。这对于在高校生源中不是文科生就是理科生的课程教学对象来说,既要学工程又要学法律、经济等相关知识,不同的课程而且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甚至接受、消化知识的过程都存在很大差异。广泛的知识内容跨度,使得我们并不能仅仅将教学大纲的要求停留在掌握这个层次上,而是还要学会综合运用。 2.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实践性 房地产估价除了具有较深的理论性,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一方面,房地产估价的实用性很强,这门课程是住建部组织认证的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两个科目的考试――“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和“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2]。学生如果能够在校期间将本课程学好,则会有利于未来房地产估价师的考试。另一方面,未来随着我国房地产税的全面铺开,将需要更多的估价专业人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估价的行为有很多,包括房地产交易、抵押、征收征用、拆迁补偿等。所以,房地产估价表现出来的实践性主要包括:①社会经济生活与其关联度高;②与社会上存在利益关联的部门众多;③本课程的综合性高、程序复杂[3]。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房地产估价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探讨 将房地产估价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其课程如何设置及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我国房地产价行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房地产估价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3.1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及技术学习 房地产估价课程不仅要注重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方法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要学习国外较为成熟的估价理论,熟练掌握方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技术及知识结构更新的要求。 3.2加强实践教学部分 房地产估价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经验的结合。雄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是一名房地产估价师所必备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从业经验。经验是房地产估价师在多年从事房地产估价实践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 对于实践环节的学习,要为学生创良好的学习条件及充裕的实践机会。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的相互结合来强化房地产估价实践学习:(1)建立房地产估价模拟实验室,从而使得学生不但可以巩固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还可以熟悉房地产估价的操作规程,并且可以在模拟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评估各种状况下的房地产价格;(2)与房地产估价机构建立联合办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房地产估价实务中来,让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房地产估价的内涵,清晰把握当前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的要求,掌握其实际操作程序及现实工作中应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3.3课程学习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外,要针对房地产估价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国家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经常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或研讨会,使学生能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科的发展。同时,专题讨论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可以开设有关如下内容的专题讲座: (1)房地产估价典型案例分析。选择较为典型的房地产估价案例,由老师或邀请经验丰富的资深房地产估价师为学生作专项分析,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房地产估价实务及有关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2)房地产估价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即使房地产估价人员很精通估价理论,有丰富的估价实践经验,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评估出的价格也不会客观公正。评估出的价格如果不客观公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土地资源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定位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工作。本文对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讨,期望对推动该专业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而言,课程结构体系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有效性,因此,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人材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前,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并对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单位及行业进行研究,以此为前提进行课程优化,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围绕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有关的内容,建设相关专业,加强校企合作,逐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使其能够为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除了要有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外,还可适当加入哲学、人际关系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借此来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而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改进专业教学方法 为了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专业应当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引入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重视多媒体技术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课件促使授课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运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营造与实际工作相仿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构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涵盖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四个环节,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实践 在该环节中,教师可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并使其与课改相结合,在各门课程的讲授中,多穿插一些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了解知识的具体应用。为了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可将教学地点转移到实验室中,实践教学的内容除了应当包括基础和专业等课程之外,还应当包含CAD应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等等。借助课堂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有所掌握,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专业实习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应对专业实习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该环节主要包括专业教学与生产实习以及相关的科研活动等内容,实习的场所为校内的实训基地或是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通过专业实习,除了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之外,还能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大幅度缩短学生与社会的适应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自我的优势以及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在专业教学实习中,可将规划、评估、计算机制图、信息系统构建等专业领域作为主要内容;生产实习则是对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入实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专业实习深度的提升及实习效果的深化。 (三)社会实践 该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实践内容:社会调查与服务、支农扶农以及科技推广等,实践的地点可以选择在城市的社区或是郊区,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对学生的独立工作技能进行训练,从而使他们提早地适应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毕业实习 该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除了与毕业论文的设计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外,还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息息相关。通过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专业领域当中,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进行锻炼。毕业实习既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中进行,也可以深入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从而使实习与就业形成有机结合。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可针对这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实习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展现自己的能力。 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为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确保师资队伍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院校要重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着重于建设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并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改善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同时,根据土地资源专业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尤其在不动产估价、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生态等选修课上进行双语教学。学校既可以从公共外语教学中抽调教师,使这部分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组建外语基础好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要加强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外语水平。此外,鼓励双语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国外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动态。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为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学校应积极推动该专业教学改革,结合市场环境对该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要重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构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运用多样化的专业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双语教学,从而建设特色化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土地资源教学改革与创新: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讨 摘要: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校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从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通过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含义、问题的分析,提出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即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完善实践体系,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改良实践教学资源,以期为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路径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依据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教育部于1998年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并颁布,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以公共管理大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因此该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综合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该学科体系复杂,同时该专业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也给缺少具体土地管理工作经验及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本科生学习带来了不小难度。因而如何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成为该专业学生培养中一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一、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内涵的理解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关教学有效性内涵,理论界对此有两种定义,余文森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1]孙亚玲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2]认真分析上述定义发现,余文森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定在学生身上,这是必要和必需的。他强调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也是合适的,但他的观点也有一定片面性。因为课堂教学固然主要应关注学生,但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不可少的。基于此,本文认为土地资源管理有效性学习是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教师、学生的发展以及对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者是有机统一,且都是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的,其外延还应包括该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外实践教学有效性以及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二、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低效表现及原因分析 1.专业教材过于陈旧 我国在2000年前后组织国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些著名的老专家,如王万茂、韩桐魁、叶公强等针对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编写了一套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如《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等。有些教材首次出版的时间甚至比现在一些在校的本科生年龄还要大。尽管这些教材奠定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显然一些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如刘耀林主编的《土地信息系统》中演示的软件Arc/Info、ArcView等软件,早已被更为先进的Arcgis软件所替代。学生对于旧版软件学习兴趣不高,而对新版软件Arcgis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 2.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且不成体系 有些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比如将“城市规划原理”、“土壤学”、“生态学”等课程亦纳入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尽管这些课程都是建立在土地资源科学基础上的,但是这是课程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有关专业问题有难度,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提不起兴趣;加之本来该专业课程设置较多,该专业绝大所数大四学生尽管学习了四年的专业知识,甚至不知道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具体内容。 3.专业实践教学缺乏 如前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脱离实践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但乏味而且难以理解。如在“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学习过程中,单纯讲授空间数据编辑以及数据库的理论,若不结合具体的上机实践操作,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由于有些高校该课程没有设置上机操作部分,使得老师讲授该课程感觉异常费力,学生学习也更加吃力。 4.专业研究性教学不强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教学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土地资源专业的课题研究与,将该领域最新的成果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有关课题研究与专业论文撰写,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当然两者能够结合是最为理想的。实际上,该专业有些教师由于参与有关科研任务不多,对于教材理解有限,无法举出恰当的例子将先进的学科知识应用到理论教学领域,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很多本科生由于缺乏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无法通过课题实践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因而如何将学生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来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部分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肯不肯教好;教师的教育观念关系到会不会教好;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方法影响着能不能教好。在利益驱动下,有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对教学不负责任,一心谋“第二职业”,而不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能维持就不错了,哪谈得上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有的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教学过程简单化,完全是我讲你听,等等。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也会导致教学失去预期效果。 三、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1.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教学方案的制订,应依据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与当前土地资源管理热点与难点问题息息相关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此前提下各高校可以依据自己的特色开设特色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就是把课程体系中具有某种性质或担负类似功能几门课程的小集群划分为同一模块,具体遵照“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主干课程”递进式分层。具体讲,首先依据各学校的实际,遴选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关学科中可开设的备选课程,并由此通过学科交叉、内容重组组织主干课程;其次为了协调课程体系内部结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及功能的相似性归并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本文参照吴壮金、严志强等人的研究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资源模块、经济模块、管理模块、技术模块、应用模块、选修模块等六个模块,并在选修模块中,根据研究方向的差异又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四个系列。[3] 2.更新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首先学校应积极组织和激励专家教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编著新教材,并按照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更新与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将自身或者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后,要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建立“一个中心,五个系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即通过建立课堂教学子系统、教学实验子系统、专业实习子系统、毕业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对学生进行渐进的系列培训和锻炼。[4] 3.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不再是把预先设计好的流程让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的过程,而是由教师提出一组相关课题,再由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制订流程或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甚至是共同学习者。因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拓展并检验创新性思维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各院校依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工程设计、文艺创作等专业素质为目标,按照“研究性”教学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制”师资建设、考核评估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体系。[5]详见图3。 4.改良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是教学与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此处的实践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学的硬件设施还包括教学软件设施以及教师队伍等内容。当前很多院校缺少土地资源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基本教学资源,因而各院校有必要加大校内实验室投入,特别是软件资金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来择实验项目,使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再如,当前一些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习以封闭式学习为主,较少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与校外实践,学生对当前学科前沿问题根本搞不清楚。有鉴于此,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考察,如组织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本学科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目前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相关研究机构管理机构参观实习,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通过校外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水平。[6]最后针对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要在强化教师队伍管理的同时,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深造的机会,还要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定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交流锻炼,并与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广泛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摘要: 在分析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以生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团队建设以及做好课程设计等自上而下的路径构建一门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以期为高职院校其他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理学;在线开放课程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的实施,课程改革对院校的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共享程度、拓展教学时空,增强高职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1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在政策层面对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生理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研究、揭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节机制,起着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否全面精准掌握生理学知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巨大影响。基于此,建设生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专业建设水平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在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探索生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以期为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1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过程及不足 1.1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过程 我国在线课程雏形追溯起来应是2000年启动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工程建设”,通过远程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开放式网络教育模式,构建了终身学习体系,对推动我国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奠基作用。但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设计多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单一、互动较少、缺少评价体系等,且没有明确的分层次建设。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开始探索进行精品课程建设。这一时期的建设工作实现了从“以资源为中心”的资源建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共享的转变,高职院校初步建立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库,但网络化教学还没有大范围进行。这一时期因主要建设群体仍是高等学校且高职院校经验不足等,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现象,部分建成的课程教学内容过时、教师手段单一、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即使在本校内资源共享程度也较低。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了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内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通过遴选形成了本科、高职等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共享体系,高职院校开始加入了开放课程建设的队伍。2015年教育部提出了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育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为进一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构建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行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各省开始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新建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等,都在政策层面上促使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从之前以高等学校建设为主、高职为辅的结构化建设中独立出来,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1.2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不足 随着前期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以及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2.1全方位支持力度不大 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存在地方支持、经费支持、技术设备、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导致现阶段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陕西省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因学校综合设计不完善、经费支持倾向性不强、教师认识不足等,2018年前后建成的在线开放课程出现了“谁申报建设谁”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建设数量的增加,立项有了选择性,但也多是以申报团队能力强弱为主要考量指标。到2020年,教育部认定的高职院校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99门,综合分析这些建成的课程,还无法达到建成一批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目标。 1.2.2团队力量较薄弱 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团队多为某一课程任课教师,每人负责若干章节,教学风格、水平以及教学内容、资源等容易出现偏差较大的情况。同时,专业教师缺少信息化能力和相关知识储备,且主要精力还没有从重科研转变到重教育教学改革上,在课程制作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较少、热情不高,建成的课程多是将课堂内容网络化,存在教学设计不充分、课程信息化水平不高、特色亮点不够凸显、后期使用过程中维护跟不上等情况,导致在线开放课程使用率低,教学效果较差。 1.2.3在线开放课程使用规范性有待提高 如果说前期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为时间节点,为进一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量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现阶段,各高校认可的在线课程平台有22个,极大地实现了不同高校之间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多在学银在线、智慧职教、智慧树等平台上线,还有部分省市自主开发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但查阅各平台现有的高职院校课程,除开发者开展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使用外,其他学习者较少使用,这主要是因为资源认证标准和体系还没有构建起来。同时,还存在课程规模没有系统化、内容更新不及时、课程利用率较低、后期维护跟不上、交流互动较少等情况,致使优质资源无法真正实现共享。为更好地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应及时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以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程,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一最终目的。 2以生理学课程为例,探索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 随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地,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通过以上分析,笔者以生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例,探索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培养教学团队及加强使用管理等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来提高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以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2.1高度重视,合理规划 学校层面要对课程建设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做好调研工作,如拟建设课程当前建设情况、学习群体数量以及受欢迎程度、开放的平台等。在具体建设实施过程中做好课程规划,如在立项所建课程时要做到以点带面,以典型专业为引领,分析专业设置情况,先行建设一批使用较广泛且有一定建设价值的专业课程,其他课程也要列入规划,以建成基本覆盖各专业核心课程的一系列在线开放课程。同时也要注重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工作。此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相关制度加强管理。如制定相配套的财务制度以保障教学团队经费支持,鼓励更多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以我院确立建设生理学课程为例,调研了以面向群体是各普通本科、高职院校及师生的学银在线平台的高职院校生理学相关资源共享课程,现开设8门,选课最多的一门课程有将近两万人学习,这极大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该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我校每年学习该课程的医学生有2500余人,如建成在线开放课程,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均有提升作用。 2.2加强团队建设 笔者查阅了上述8门课程教学团队的组成,团队成员90%以上是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具有对应的专业背景,在课程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更应注重工学结合、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及高度共享,所以团队成员还应包括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以及课程制作、运行和管理教师(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师)。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还要做到以老带新,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在团队成员职责方面先行做好规划,如课程负责人需具备丰富的教学改革经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负责课程设计,结合行业动态准确把握课程建设内容,确立明确的建设目标,并针对每位任课教师的特长分配不同的任务。学校任课教师要掌握课程前沿,在进行课程知识点设计时及时加入最新的教学内容,做到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行业兼职教师发挥行业优势,主要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实践课程的授课或开设某一知识点的专业讲座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行业的认识程度。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制作多由外包完成,但随着建设课程量的增多,各高职院校已开始着重培养本校教职工的在线课程制作能力,团队中加入信息化技术教师可大大提高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并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基石,从教学内容的设定、资源库的建立、教学设计和方法到教学活动等都应提前做好规划。 2.3.1学情分析是抓手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兴趣较低、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1],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根据生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结合学生学习时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情况,将每一个知识点讲解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作为一个小专题进行呈现。例如,肺通气的原理内容包括概念、机制、影响因素、临床相关知识以及功能评价,在线单一讲授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听课兴趣,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可加入话题或案例,如以新冠肺炎为话题引出医护人员坚守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并讨论新冠肺炎患者为什么需要呼吸机等问题,通过融入思政元素、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进一步通过探究、逻辑推理来完成课程学习。 2.3.2资源库建立是重点 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视频库、随堂测试、课堂讨论、单元测试、试题库、知识拓展库、虚拟仿真实验、3D实验等,这些资源大部分可通过对之前的精品课程等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获得。同时,还要注意结合生理学历史,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物学简史、生理学重大突破或创新等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所以要整合资源,将基本知识模块化,以短小视频形式呈现;扩展的资源要广泛化,如将知识扩展库、实验视频、其他平台短视频等放在教学资源中加以呈现,建成系统化教学资源库,促使学生主动学、愿意学、学得懂、学得会。 2.3.3课程教学设计是核心 课程设计是对授课计划、教案、课程标准、目标、内容、教学重难点、PPT、课程评价与反思等内容的制作总领。在线开放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碎片化学习,生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就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时长,将每个视频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结合线下课程,开课时间维持在14周左右。在具体内容设计上要因材施教,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如心血管循环系统功能中心脏的功能这一知识点,可利用3D动画将心脏如何射血这一过程展示出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其他相关内容的设计要结合视频内容加以完善,以利于学生的系统化学习。 2.3.4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线上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或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直播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在线课程加以应用,从而实现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这一教学改革目的。另外,可调整教学评价方式,如在考核中增加对学生在线学习时长、在线讨论积极程度等的考核,可通过查看学生在学习平台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答题情况、互动讨论等给出相应的分数[2]。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报告来评估其表现及学习效果,进而针对学生个体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可以拓展教学时空,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本文通过对生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索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在线开放课程,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笔者认为可通过高职院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教师层面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及专业特点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建设具有职业特点的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发挥“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张飞飞.高职学生学情分析及教学改革应用[J].知识文库,2020,37(10):96-98. [2]郑亚萍.多维度生理学在线精品课程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2):27-28. 作者:王喆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浅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在我国会计界,一直以来,存在着"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的传统观念,但是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会计职能的发挥,这种观念逐渐被打破。本文从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入手,阐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提出了在理论和实践中,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是可行的,也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 会计系统是一个信息生成和利用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支柱。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财务会计是以传统会计为主要内容,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大量、日常业务数据经过记录、分类和汇总编制成会计报表,向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和个人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而管理会计主要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有关资料,运用数学、统计等方面的一系列方法,通过整理、计算、对比、分析,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用以短期和长期经营决策,制定计划指导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对内会计报告。这种"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传统观念长期以来制约着会计人员的思维,这样不仅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也阻碍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其实,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同时并列为相对独立的会计系统,但企业会计本身就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两者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共同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总体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他们具有融合的基础和必要。 一、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任务是财务会计职能与任务的延伸与发展 管理会计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领域经历了一个在传统会计内部孕育、积累、分化和逐步形成的漫长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加强其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而运用专门的管理会计办法,即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预算分析,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建立责任中心,并对其进行控制、调节、分析、考核和评价,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在理论上就属于管理会计的职能,它是由企业的财务会计来执行的。 (二)管理会计的内容是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财务会计工作内容的深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广大财务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积累,在传统会计计账、算账、报账的基础上,把实际工作经验归纳为诸如成本习性与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计算、预测分析、产品生产决策的专门方法、投资决策与分析的专门方法、责任会计、成本控制等内容,人们把这些实际工作经验予以科学的、系统的总结,就形成了管理会计的内容,它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容,扩展了会计的职能,使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是企业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 (一)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信息要求上趋于一致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它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会计本身是有管理职能的,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 传统的看法认为:内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是由管理会计提供的,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则是由财务会计提供的。从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来看这种观点具有明显的缺陷。管理会计并非独立于财务会计的会计学科,它是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管理会计不仅要树立企业整体优势的观念,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且还要对企业价值链的其他组成部分。同时,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不仅关注历史信息,而且越来越关注企业的未来信息、分部信息、过程信息和非货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由管理会计提供的。同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为了更好地进行战略决策,也必须同时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二)会计研究对象的极大扩展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表现和反映为一定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及其所反映的经营活动就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会计管理过多地注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资金等物质资本,认为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而忽略了决定这些因素的人及其行为活动。随着科学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会计主体认识和改造能力不断提高,会计客体被作用的范围和深度便不断得以扩展。如何核算、监督和控制这些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已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度量和评估这些价值体系时,必须突破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的局限,创建一种更客观、更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估体系。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与精神层面的信息等,使企业成为作业链、价值链、知识链、行为链的统一体。 随着会计研究对象的扩展,会计管理模式也从以财务资本为核心向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转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象已不仅包括物质或价值运动过程,还应包括与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时刻相伴的、体现出资者、经营者、职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关系的产权流。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一致的,即是以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为基础,以信息运动为纽带,体现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二者对象的一致性,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会计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现代会计一方面要着重体现财务会计为各产权主体(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政府管理当局)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则应突出管理会计所体现的法人所有权的管理职能,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来维护各产权主体的收益权、分配权等财产权利。二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共同实现“维护各利益相关者权益、提高效益”这一会计的终极目标。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虽然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两者的融合,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首先在理论上,财务会计的对象主要体现在资金运动,即物质核算方面。管理会计的对象主要体现在价值差量、信息管理方面,若把运动和信息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从动态和静态的总体角度来把握企业的管理。财务会计主要从事核算工作,其特点是严谨,原则性和政策性很强,工作领域相对固定,而管理会计则要灵活得多。二者的融合,就可以将会计工作从有限的空间向无限的服务领域扩展,不仅拓宽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视野,也将会计理念带入更广阔的管理天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种理论的相互联系。财务会计的改革,要充分考虑管理会计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共享的最大化;管理会计的发展,要遵循财务会计的准则和制度的约束,这样有利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次,在实践中若把二者综合起来进行操作,则会增加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如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对企业量本利的分析,可以计算出某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有了盈亏平衡点这一数据后,在财务上我们就可以合理安排好企业的生产资金,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若把二者相融合,我们就能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信息平台,综合企业财务的历史、现在、未来信息,更好地为企业的管理服务。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提升探讨 摘 要: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账务处理工作的简化,如何做好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人,财务经理人面临的迫切的问题。通过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的比较,结合所在企业情况,在做好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上如何提升到管理会计做了一些探讨,提供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提升;方法;企业管理 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1.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1)是现代会计两大基本内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最终目标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 (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使用一些与财务会计并不相同的方法来记录、分析和预测企业的经营状况。 1.2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1)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而财务会计往往只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管理会计责任主体更具体。 (2)基本职能不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不受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和约束,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获取数据,为责任主体制订工作目标,控制责任主体的行为。注重管理过程、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按照企业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起作企业向导功能,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利害关系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方法和程序是固定的,采用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主要为股东、债权债务人、政府主管部门,履行反映、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属于“报告型会计”。 (3)信息特征不同。管理会计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而财务会计信息则大多为过去时态。管理会计大多以没有统一格式、不固定报告日期和不对外公开的内部报告为其信息载体;财务会计在对外公开提供信息时,其载体是具有固定格式和报告日期的财务报表。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比如企业的一线工人他们所在的车间是价值单位,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主体,而企业的后勤部门,他们是非价值单位,也可作为管理会计的主体,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 2 企业的经营需要管理会计 如果一个企业仅有财务会计,而没有管理会计功能,在对企业的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只有把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才能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传统的财务会计,它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由于这一需要,相应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作为社会中介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客观而专业的服务。如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出自这些中介组织,企业的财务会计已作为配角而存在。在这一形势下,更应加快企业的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的进程,使企业的财务部门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带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管理会计才是为企业自己服务的,它的使用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在时间概念上,财务会计是反映过去的数据,而管理会计则反映未来,如预算、标准成本、财务评价指标的制定,作为企业目标指导各责任部门工作;在报告内容上,财务会计受公认会计准则限制,只对公司整体情况如收入、存货成本、利润做概括反映,而管理会计则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可详细反映企业任何局部的情况,如对一个生产车间,可以用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产品的交付合格率、劳动效率的高低来评价和反映其工作情况;在行为含义上,财务会计关心披露的充分性,而管理会计则关心报告怎样影响员工的行为;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一系列数据资料,公布各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 比如对一个生产车间,发现其材料消耗过高,就会去找出超耗的原因:一个是标准成本的合理性,另一个就是车间管理,工人的操作是否到位。影响到技术生产部门的工作行为,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以改进。在行为性质上,财务会计是被动的,而管理会计则是主动的。 3 如何做好管理会计 (1)做好财务会计是做好管理会计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在企业中全面推广和有效应用管理会计,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要做好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因为管理会计进行规划与决策时所应用到的会计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财务会计工作,尤其是企业成本会计核算部分,是管理会计的实务部分,通过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来检验管理会计的预算、规划是否到位,如果日常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不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完整的,在此基础上应用管理会计进行预测、规划与决策、分析与控制也就自然失去了实际的应用价值,管理会计的优越性与作用也就不能够体现出来。 (2)提高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管理会计应用好坏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水平,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恐怕也难以发挥作用。要增强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在实务中让经济师等职称考试中应该适当增加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企业领导人本身也应不断完善自已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甚至以一种行政手段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 (3)制订企业工作目标评价指标,分解到责任主体。根据市场、企业财务会计记录,做好企业各项预算工作,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内部组织管理关系。企业在市场预测时,应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有资料,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比如用excele及专门的预算管理软件,对各种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事先的估计和推断。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确定销售目标和销售价格,然后分解到各营销网点,形成营销网络点的销售目标,并将要结转的销售成本指标分解到各责任主体,分解目标成本时应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与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沟通,确认,以落实各项指标,成为其工作的指导方向。定时进行分析和考核,加强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找出弊病给以改进。配合企业的奖惩制度促使各部门工作向企业管理层既定的目标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加入wto,应用管理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需求。将促进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会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浅析财务会计基础 [摘 要]作为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假设逐步被淡忘的原因在于会计基础的存在文章从会计假设被淡化入手,通过对会计对象、会计确认标准的梳理发现财务会计之基础,即经济利益归属的权责确认与经济利益价值的市场价格计量 [关键词]会计假设;会计基础:权责统一;市场价格 一、会计假设实质及其消亡 西方会计学者认为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会计实务中的估计需要一定的前提,该前提即为会计假设。这正是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会计研究的思路,即通过会计假设来推导出一系列的会计原则。在此方面,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会计学家穆尼茨,其于1961年通过《会计的基本假设》提出了14条会计假设:a层的数量化、交换、主体、分期、计量单位,b层的财务报表、市场价格、主体、暂时性,c层的持续经营、客观性、一致性、稳定币值、充分披露。因会计假设是对会计环境的一种估计,故假设的理论效果有赖于外部环境的稳定程度。西方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会计假设起点论受到质疑。而随着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用户导向会计研究方法的采用,会计研究的目标起点论得以确立,此后,会计假设逐步淡出会计学者研究视野,其实,会计假设实质上已经消亡。 假设在语义上与会计假设意图最接近的涵义则是:“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鉴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科学研究上的假设实质上是假说,其目的是要通过实践检验而成为理论。而会计假设似乎不是这样,还有认为“假设是指那些基本的假定,即那些与会计有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基本建议。其基本标准是:它们必须与会计上的逻辑发展相关,那就是,它们必须作为引出合乎逻辑的进一步建议的根据;它们必须为参与讨论的人所接受,认为它真实或可供作会计逻辑上开拓假设的出发点而有用的,假设不一定是真实的乃至现实的。”可见:在会计理论上,提出假设的目的并不是要使其经过检验成为真说,而是为了构建一套会计理论体系,因此,会计假设本身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在会计实务中,会计假设是对会计环境中不确定性的人为估计,以便会计人员可以编制会计报表,使用人能够理解该报表。 依赖环境而存在的假设必然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松动,传统的四大会计假设都因此受到冲击而松动,并逐渐而消亡: 是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以便区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从而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明确工作对象、明确会计报表所应当揭示的内容。但随着企业集团的出现,使得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面临一定的“不确定”,而内部分支机构与外包经营方式的推广则使主体的活动范围也出现“边界模糊”,而虚拟公司(virtual firms)更使主体空间范围难以界定。二是持续经营假设给会计工作“争取”了一个稳定的时间范围,使得会计报表所揭示的经济业务不会随时终止。经营风险使得企业随时都会因“支付不能”而被申请破产,而激烈竞争又使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资产置换层出不穷,这使得会计处理要么是核算内容的重新开始,要么是计量基础的重新开始,都在实质上构成了对持续经营的否定。三是会计分期假设属于持续经营假设之继续,是为了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而进行非人为分割。如前分析,公司内部分支结构的随时调整,虚拟公司短期经营的特点,以其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公司重整等现象的出现,使得分期假设形同虚设,而信息技术使实时报告的产生,则彻底打破了确定性、等份性的会计分期假设。四是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了币值稳定与属性统一的内容,但一方面多种计量属性的并存使得对同一客观存在(财务状况)产生多种计量结果;另一方面价格变动与国际贸易汇率波动,使得币值稳定方面受到冲击、 以持续经营为例,如果说会计假设是适用于所有会计的假设,那么该假设早就应当消亡,因为该假设无法涵盖清算会计,除非清算(含重组)等会计不属于财务会计。在理论研究界,fasb在《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不再提出会计假设,更加明确地说明了传统四大假设都已消亡。若说目标起点研究仅是对会计假设在理论研究方面作用的淡化,而环境变化与技术发展则导致会计假设被现实所推翻,会计假设消亡无可奈何地开始。更确切地说,会计假设的消亡不仅存在于会计理论研究中,而且存在干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中。 二、会计基础功能及其浮现 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不但要前后逻辑一致而且应有恰当的起点。会计研究起点须“能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能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能对其它抽象范畴进行推理论证、具有可知性”。因“假设毕竟不是公理,如支持假设的事实发生了变化,假设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会计基础不然,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故会计研究起点应是会计基础。若将会计理论体系比作大厦,基础决定大厦的位置与高度;如果将会计理论体系比作火车,则基础好比铁轨决定着会计前进方向。对会计研究而言,起点只能是基础而不是其他。因基础与会计共存亡,故存在于会计发展的任何阶段、任何环境,故通过对会计发展的历史疏理,可以挖掘出会计基础。会计处理可概括为“经济事项、确认、计量、报告”的过程,那么对于会计基础的发掘也可通过对会计核算内容、会计确认标准、会计计量单位的历史考察来发现, (一)会计核算内容 会计史学家海渥(have)在考证后发现:会计账簿起源在于为了反映债权债务的产生与消失,而复式簿记从萌芽到较完备的300年中先后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其记载内容从最初的债权债务信息发展到包括商品在内的资产信息,到最后还延伸到损益等所有者权益信息。不过,以法律规范为基础,以便准确反映债权、债务关系始终是其首要目的。早在1673年,法国“商法典要求商人每两年编制反映不动产、动产、债权和负债的财产目录,其用意是,在这位商人破产时可以通过以前的财务报表,把握企业的概况,从而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如今,会计核算内容已经延伸到物权、知识产权领域,甚至还包括了社会责任。沿着历史轨迹,可以看出虽然会计报表内容在不断拓展,但始终都没有脱离权利与责任这个范畴。 (二)会计确认标准 确认是将会计核算对象正式地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故确认标准决定了财务会计之实质。最初标准是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但因未考虑现金流动的性质、诱因及结果,故无法真实反映主体实际财务状况。后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在复式簿记在会计体系中应用,这使得权责发生制实际上是全部会计要素确认的基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按照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获取与责任承担与否来反映财务状况的,结果必然接近实际状况。 (三)经济利益的计量 早期的会计计量单位多且不统一,即使是货币计量也“缺乏单一而稳定的货币单位”,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计量经济利益的统一尺度,而随着会计技术自身的发展,又衍生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至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公允价值”。不过,笔者认为各种计量属性基础都是市场价格,它们被采纳的原因在于无法获得可靠的市场价格。 确认与计量是会计理论之核心,因此可从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实质中挖掘出财务会计之基础来。 一是权责关系是经济利益归属之基础。“权”是指权利,“责”是指责任或义务,均受国家强制力保护、约束,权责发生制因此成为确认利益归属的标准,解决了会计对象问题。基于该基础形成了两张会计报表,损益表反映了当期经营成果——权益的变化,而资产负债表则反映了所控制经济利益与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大小。所以,传统财务会计被称为“权责发生制会计”。法理学认为权利与义务(责任)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逻辑相关、价值关联、利益相关、数量相等与功能互补。权责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得会计主体就是一个权责统一体。不但个人独资、合伙与公司等企业,而且作为企业的分支机构、甚至合并主体都是一个权责统一体。而对于其权利责任中的经济利益则使用货币计量采用格式化的表达,就是会计报表了。资产负债表实际上是“权利=义务(责任)”中经济利益的货币化表达;而损益表实际上是经营成果“收入一费用=利润”,也可看作“权利实现一责任履行=新增权利”的表达,而这各归属于股东所有,是企业新增义务的构成部分。 二是市场价格是经济利益计量之基础。为何首先出现的是现金制,在于其解决了经济利益的计量单位问题。而正是这一基础使得早期带有统计性质的一门实用技术独立成为财务会计。未来的财务会计也将沿着这一路径在发展,财务会计对象提供的信息将围绕货币而展开,而现金流量表的出现再次证明了市场交易价格之重要意义。市场交易价格因为都具有公平、可以核查之特性,必将成为最实用的计量属性,如果各个会计报表都存在市场价格,可以断言其他属性都将消亡。因此,会计可称之为“市场价格会计”。 三、会计基础检验 会计基础不但存在于会计发展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会计发展之未来。新兴会计领域层出不穷,但都是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的。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认为各种金融创新的实质均为“合同”,而合同则是当事人通过权利与责任来界定经济利益的法律文书,是第一基础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体现,由于相关论述极多,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仅选择两个领域进行分析,以检验我们所发现的基础是否存在。 (一)虚拟会计 给会计主体带来冲击的主要是虚拟企业,因为其不具稳定管理机构而无形化,相比有形实体难以确定其边界、范围,导致按照传统思维的会计人员无法确定其工作的范围。其特点是非持续经营性,其财务会计自然就属于非持续经营会计,是游离于建立在假设前提下的财务会计所无法解决的。权责关系确认经济利益之归属的第一基础,不但能够确认已知主体的利益归属,而且能够界定主体的存在。有些经济组织看似无形而虚拟,但它们的权利责任是对等的、且统一于该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或合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虚拟企业本质上是以合同为基础建立的临时企业,实质上是“合同公司”,对外依然是权责统一体,虽然其联系、沟通方式借助于网络,但本质仍未超越早期海上贸易合伙企业。 (二)法务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 法务会计是会计体系中又一支新兴力量,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与法学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意见的门新行业i其内容包括税收理算、债权债务理算、保险赔偿理算、海损事故理算、职员舞弊审查,经营损失计量,专业疏忽损失调查,调解和仲裁等。 虽然其内容十分广泛,但其审查与理算的原则依然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其目的在于根据法律、合同所规定的权责内容来确定相关利益的归属,从而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现行的法务会计属于外显化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确认利益的归属,清晰化企业和外部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而确定之间利益的划分,从而有助于企业盈利目标更有效地实现。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关于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及其结构的浅析 1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3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4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5财务会计的会计毕业论文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有其不同的环境状况。会计环境对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资源的配置,财经法规的实施等起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会计学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环境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会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 1.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方面 第一,相对于“基础会计学”课程而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和难度急剧增加,学生一时很难适应;第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我国现行颁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修订或颁布,导致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第三,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存在着欠缺;第四,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只注重考试。 1.2实践方面 1.2.1实践课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是“从校园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没有实际从事过会计工作,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只限于书本,这就制约了会计实践课的效果。 1.2.2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模拟实践教材内容单一,财务软件相对滞后。 1.2.3实践课的考核不够科学,导致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不够。 1.2.4实践课时比较少,实践室开放程度不够。 1.2.5实践课程中实践性不足。从学科隶属的角度来讲,中级财务会计属于一门应用性学科,民办高校应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大多数都重视应聘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对财务会计人才的考核更是这样。而现在多数高校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践课,注重对会计基本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各高校多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考试以问答题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 2.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思路 2.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民办高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使得高校的培养模式越来越趋向于“订单式”。订单式直接面对岗位需求,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特殊用途,因此民办高校要大力发展订单式培养。由于地区不同,订单式人才的要求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订单”培养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对基础知识要求广博、技术技能科技含量较多、文化学科涉猎宽的“人才订单”,必然要有较长的学制来适应;反之则宜采用短学制。民办高校教育要向教育教学与就业服务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实现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最终走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模式。 2.2加大实践环节力度 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操作程序,最重要的是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不间断地进行会计实践教学。为了加大中级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力度,最重要的是提高实践指导教师水平。实践指导教师应熟悉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实际操作流程,实践指导教师应聘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每年找适当的时间安排教师下基层参加实践活动。这一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此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同时,中级财务会计实践课程应建立在erp环境下进行模拟实践。高校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采用用友软件,如果条件稍好些的高校可以采用用友u8软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业务流程,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分组完成实践任务。 为了保证实践课程开设的力度,应加强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具体做法可以在不增加实践课课时的情况下,严格考核制度,提高实践的效果,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3分层分组教学法 针对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我们建议实施分层分组教学法。即对一个班的学生,按照他们的学习兴趣、实际动手能力分成6个小组。每组安排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联系及信息反馈,这名组长尽量选择责任心强、上课认真听课、学习好、号召力强的学生。以他为首的组员之间相互督促,共同突破学习重难点。每组以组长为联络员,将小组同学平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同时,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位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4形象化教学法 为了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采用形象化教学法。即精选教材中重点、难点编制相应的电子教案。同时,开发 cai 课件 ,利用多媒体、动漫技术、投影扫描等手段,结合课堂讨论、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运作模拟、实际操作、企业观摩、市场调研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5实例教学法 由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性、应用性。所以多数学生虽然学会了基础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不知所措。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实验项目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在教师稍做指导之后,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分析。在学生理论学习达到一定要求后,针对实践内容分析具体业务,通过指导学生编制凭证、编制账表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实际案例的操作流程,掌握业务分录及业务计算。 2.6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针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特点,形成“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校外现场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2.6.1理论教学。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精心制作电子教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入动漫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同量掌握和巩固相关知识。 2.6.2案例教学。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融合情境的会计实务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以最佳状态进入学习。 2.6.3模拟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模拟教学。即:结合中级财务会计的业务流程,对每一流程进行模拟实验。这一模拟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及时对实践环节中产生的不足、成功之处、及所经历的具体感受总结升华为知识,取长补短,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会计专业技能。 2.6.4顶岗实习。系部应为学生多提供以毕业实习和设计为主的校外顶岗实习机会,提前与职业岗位接轨,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2.7建立实践教学平台 以“课内实践教学——校内仿真实训——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顶岗实习”为主线,探索创新,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增加设计型、应用型、综合型的实验项目。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关于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缺陷与对策 摘要:如今,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以日进千里的速度高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为其它行业的有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为某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投资风险,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合理把握。本文主要就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缺陷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该解决方法。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管理缺陷;对策 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关注。现下,为促进建筑业有序健康的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建筑企业本身都在不断地寻找有效的发展措施:国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健全各种经济发展体制,为建筑业的发展营造有序的市场发展空间;而建筑业本身也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学习借鉴各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规范行业发展模式,提高行业发展速度。但是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仍然不容乐观,。结合实践我们不难看出,低水平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制约着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不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度。 一、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 (一)、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是现下建筑业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在很多的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企业平稳有序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而且财务有效的管理还能够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现下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只是例行公事式的对有关的材料和费用进行管理,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加以重视,听之任之,这样必然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财务管会计做账时,会因为平时工作不到位,而出现漏项或重复项的现象,而这样是非常不利于企业的财务会计的有效管理的,企业要加以重视,并采用相应的方法杜绝。 (二)、财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如今,很多建筑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还有一些建筑企业内部的控制力度不够,财务管理局面混乱,例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有些时候一人监任多个公司的职务,都会导致企业自我监控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度。特别是现下,对于以项目经理部门制度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在项目经理部门制度为核心的经营模式下,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收取的各个项目经理部门所提供的成本票据实行财务核算,并依据所收到的工程款结转业务收入以及成本,收入由成本倒轧得到,进而再结转利润。但是他们没有重视收入以及成本所产生的实践性以及配比性,再加上企业内部的控制力不强,监管能力不足,也就很容易地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和很多行业一样,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普遍不高,也是现下建筑企业中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市场学习和调查能力,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的市场经济状况,来有效的制定出合理的财务计划,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贯穿建筑企业发展始终的财务管理者,其对市场经济的有效把握,对公司财务的合理分配,对依法管理公司财物等等水平的不高,制约着建筑企业的发展。 二、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对策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宣传 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是提高人们对企业财务认识的基础:1、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必要的财务管理重要性宣传的活动,鼓励相关企业的积极转变落后的,不将财务管理当回事的思想观念,确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以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断的渗透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建筑企业本身,作为财务管理优化的直接受益者,要在企业内部不断的开展各种提高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的活动,然后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以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环境控制,促进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财务信息真实度 实践证明,财务信息的真实度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现下,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度,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建筑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首先,政府可以加大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法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为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度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次,建筑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建设,制定可行性高的财务管理标准,细分公司财务权责,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以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建筑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度;最后,建筑企业内部还可以建立有效的会计审计制度。切实可行的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制度,就是定期的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审查,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虚假财务信息出现在概率。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在企业内部有了好的财务管理机制,好的管理方法,那么就更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财务管理队伍。只有当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都达到企业发展所要求的高度时,才能充分发挥好的财务管理机制的优化作用,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所以对建筑企业管理者,政府和相关企业,要组织相关的工作培训,以提高管理员的业务知识水平。而财务管理者本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加强对财务管理法律常识认识和把握,力求做到依法管理。另外,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定期的深入到施工现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总结 现如今,建筑企业中财务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建筑企业的优化发展。本文主要就现下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账务管理缺陷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建筑企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这对现在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让现有的管理模式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在保持农村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对现在实行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实施改革是现在农村经济变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以下将对现在实行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优缺点。 一、对现行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评价 为了积极推动农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党中央以及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有力政策以扶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上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全国氛围内主要存在着:“村财村管”模式、“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两种主要模式。而“农村会计制”模式、“村级会计委托制”模式、“农村财务审接制”模式以及“农村会计集中核算制”模式都是在这两种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一)“村财村管”模式 所谓“村财村管”模式就是村委会在村民的同意下聘请专业人才对集中经济的相关经济作业进行处理,而这些专业人才也要受到乡镇农经站的监督与指导的作用。这种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仍然被许多农村所采纳。 1.“村财村管”模式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村会计人员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这些村会计人员是由村委会所聘用的,并其工作不受村委会的限制与约束,跟村民以及村委会之间无直接的利益关系,同时它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全村范围内工作,因此便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便于村日常经济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村会计人员是作为本村以外的第三方,与本村无财务牵扯,只受乡镇农经站的指导与监督。因此它的工作直接来自于上级指示,有利于党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精神的传达,同时能将所传达的工作讯息在全村范围内顺利进行。 第三,便于财务管理。在专业人才的工作下,农村财务会计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它的工作不受其他性质工作的干涉,有利于会计账簿等资料的存放以及管理,所以加强了农村财务会计的系统性以及整体性。 2.“村财村管”模式的缺点 第一,会计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因为所有村级财务会计人员都直接属于乡镇农经站管理,而每一个村落的经济状况不一样,所以在管理上给农经站的工作增添了难度,致使会计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第二,该模式不利于保持村级财会人员的稳定性。往往村级财会人员的选择是由村委会执行的,而随着村委会的改选,村级财会人员也将会改选,这样不利于村级经济工作的连续性开展,阻隔了集中经济的有序进行。 (二)“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实行的就是集体经济,并且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取得了一直的好评。而农村的财务会计管理则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咽喉之处,把握着经济的走向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不仅仅是对农村经济的一种管理,更涉及国家、集体以及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他们之间的稳定合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党中央有关“三农问题”的文件中反复提出在维护以及促进农村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因此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是首要。 1.“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的优点 第一,有效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与“村财村管”模式不同的是在该模式下委派会计完全不用受到村委会的干涉以及限制,在工作职权上有着充分的话语权,因而在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时是独立进行的,这样做有利于会计人员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 第二,有效提升了农村财会管理水平。因为委派会计的解聘等相关工作都不受村委会的限制,所以村委会的改选将不会对财会人员的工作造成影响,有利于保持财务工作的连续性,便于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提升了农村财会管理水平。 2.“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的缺点 第一,农村会计委派制缺乏法律依据。首先是因为农村会计委派制与国家出台的《会计法》的相关条例相悖,其次是因为由乡镇经管站挑选的财会人员在开展经济业务时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上级管理者的影响,从而降低了他们的专业性以及独立性。 第二,农村会计委派制弱化了农村会计的管理职能。由于村级财务部门与村委会之间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一般而言这两个组织分管不同的内容。在处理本村事务时,会计人员对财务无关的事情缺乏主动性,从而使得会计人员对本村事物缺少了解。但在开展村内活动时必将会涉及经济问题,因此长期以往,会计人员就对本村经济事务缺乏管理意识,影响他们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小结 从改革开放前较低级的合作社时期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以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财会管理模式以及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财会管理模式发展到改革开放后较高级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集体企业改制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以及税费改革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我国农村财会管理模式正在不断完善。本文对现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进行的探讨,希望对农村财会的管理改革带来一些启示。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逐渐被知识经济所取代,知识经济在发展质量和发展规模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受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与时俱进,在会计理论和会计细则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财务会计理论更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为此,我们应根据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具体变化,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认真分析,保证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实用性。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内容主要是明确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提供会计信息的对象,和提供哪几类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已经成为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 (二)会计基本前提 现行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上,目前会计基本前提的内容和范畴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朝着更适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改变,将实效性作为了会计基本前提改变的重要原则和发展方向。 (三)会计要素 目前会计要素主要包含财务状况要素和经营成果要素这两种。新形势下对会计要素的理解应结合财务会计的具体应用和实际发展。 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变化 受到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其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持续经营概念的理解上发生了变化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概念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时间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财务会计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为基础制定的。但是受到知识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企业的经营时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持续经营概念在理解上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将在持续经营概念上出现新的理解。 (二)在会计分期的概念上发生了变化 会计分期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及时利用,并根据会计信息作出及时的决策。但是受到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的提供渠道越来越多,许多会计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在网上实现了共享,会计分期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一影响下,财务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分期和会计信息的定义也较传统的会计理论发生了许多变化。为此,我们要对会计分期概念的变化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在货币计量的概念上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货币计量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货币价值恒定的基础上的,但是在新知识经济时代,货币的价值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货币价值变化成为了主流,由此而产生的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单纯依靠原来的货币价值恒定的货币计量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因此,从目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在发展中发生着重要变化,原有的一些规则和概念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更,为此,我们应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目前来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基表假设得到了持续的创新 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影响,原有的会计基表假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会计基表假设取得积极效果,对会计基表假设进行了不断的创新。通过了解发现,会计分期假设将会对交易期进行变化,将交易其变成报表的报告期。 (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会计基表假设朝着持续创新的方向发展,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必须得到持续提高,以此来满足会计理论知识的发展需要。从目前来看,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财务会计理论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持续的。由此也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使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 (三)网络会计将会成为重要的会计发展方式 知识经济除了对会计基表假设和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产生变化之外,还对会计工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会计将会成为重要的会计发展方式,不但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还对会计工作规则和会计工作流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会计工作将会朝着网络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将会朝着会计基表假设创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网络会计等几个方向发展。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浅谈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换及提升 摘要: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分割开来,成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门,然而,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上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换与提升又是大势所趋,本文将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上,对二者的转换展开论述。 关键词: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 联系 提升 措施 在当代企业中,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两大组成部分。所谓财务会计,就是对企业进行资金运转方面的核算与监督工作,以及企业外部与企业有直接、间接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等为主要对象的经济管理活动。所谓管理会计,就是为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服务的,为管理者提供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决策依据,其目的就是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要使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进行转换与提升,首先就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总体了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及侧重点不同 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银行等,其提供的经济信息只是向外界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个人、集体等,它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特征。而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向企业提供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帮助企业经营者把握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未来发展的经济目标,提出未来发展的经济策略,编制预算,进行控制评价等。 (二)工作程序和作用实效不同 财务会计的程序和方法,运用特定的的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制定凭证、登记凭证、编制财务报告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例如,财政部统一颁发的包括会计科目的使用,成本计算规程,费用开始范围等内容的会计制度,财务会计都必须坚决执行。管理会计则是依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受会计法等公认会计原则的束缚,它只服从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意志与要求,运用现今数学方法处理信息。财务管理的实效主要是对过去的,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强调客观原则。而管理会计则是预测未来发生的业务和事项,作用于未来的实效。 (三)会计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的主体是整个企业,力求提供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管理会计的主体并不是单独唯一的,既可以是整个企业,又可以是企业的一个局部,力求给经营者提供计划、决策、评价的依据,相对于财务会计较为灵活多变。 (四)核算程序和报表的格式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是强制性的,向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的搜集、整理的工作都有固定的程序,所用的凭证、账簿等都有一定的规定。而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和报表的格式不固定,不具有强制性,较为自由。 除了以上几点区别之外,二者的区别还体现在核算体系的不同,核算精确度的要求不同,编制会计报表的时间不同等几个方面。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虽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许多的区别,但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是现今会计的两大基本内容,两者构成会计系统的统一整体,相互依存、制约、补充。在某些方面上,二者还是有一定的联系,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信息的来源相同 不管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他们工作的信息来源都是来自于经济活动,只是二者对于信息来源的处理方式不同,财务会计采取固定的流程对信息进行加工,而管理会计是对所取得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延伸,从而促进公司决策者的决策与计划。 (二)目标相同 二者对经济信息的处理,本质上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的。财务会计给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给企业提供决策的依据,而管理会计是参与企业的直接决策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诉,财务会计似乎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外部对象,而管理会计主要面对的是企业的内部,其实,二者在服务对象上存在着交叉的现象,财务会计提供的是财务成本指标,这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及企业外部的投资人都是不可缺的因素。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尽管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决策服务的,但是,对于外部与企业而言,企业的高效运转又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联系。 (四)二者的会计报表是相互沟通的 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财务会计有时会把原来属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将其对外公开,不过,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固定的管理会计报表,因此,在工作中,财务会计往往会运用管理会计的工作原理,在财务报表中用资料或文字说明的方式加以呈现,向经营管理者提供所需的管理信息。 三、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提升转变的措施 (一)细化会计的基础工作 首先,要对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原始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列出详细的目录清单。 其次,财务会计可在会计科目的基础上,综合管理会计的需要,对原始的清单目录进行分类、整合,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将双方所获得的数据再次加以整合。 另外,设计会计凭证。首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统计信息代码或者类别栏,以免在日后的会计工作中对信息重复筛选。此外,可增加一个备用的信息栏,这样可在信息栏中增添一些非货币信息,凭证的输入不仅可以不用局限于本部门的人员,其他部门的人员,同样也可以输入。 最后,可以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账簿格式不一样,财务会计根据企业管理者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格式,财务会计的账簿格式由凭证长生。 (二)提高领导者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应用水平 众所周知,领导者作为单位和企业进行管理活动和经济决策的领头人,所以是否拥有优秀的领导者是关系管理会计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代化的会计工作需要逐步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发展、提升、转变。一方面,领导者要注重自我完善,不断学习关于管理会计的知识,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单位可以建立一种上下员工监督机制,下级员工和平级管理者监督上层领导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实施,促使领导者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应用水平。 (三)重视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会计工作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能够更好地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保障。企业可建立相应的局域网,由财务会计设置相应的权限,使用数据库的管理系统来对企业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达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换的目的。 (四)加强管理会计教育,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成功的实施,都是依靠广大的基层人员共同努力实现的。所以要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会计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人员素质。管理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具有财务会计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分析能力。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换,还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需要有相应的作业流程图以及相应管理体系,配备专职人员进行负责监控,使财务工作及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快速的进行。 (五)加强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师协会 现今西方很多的发达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会计师机构,建立管理会计师协会,不仅能够促进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会计师的地们。所以要想在全国企业和单位范围内实现提升和转变,必须使管理会计法制化,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考试,制定管理会计的法律法规,提升人们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四、结束语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管理工作,必须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不断地转变和提升。虽然在目前的大多数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还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门,但是因为二者的特定关系使他们的沟通成为可能,这一沟通使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换成为可能,这种沟通也使企业避免浪费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统筹人力资源,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试论教师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摘要: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作为一名普通的财务会计教师,应将课堂作为人生舞台: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达到“教而不教”的目标。 关键词:职责 引导 教而不教 韩愈的师说诠释了教师作为“师者”的责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尽管“师”有不同层次,其基本职责还是大同小异的。如果没有担当,“传道受业解惑”的差异可能就大了:“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因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传道者的导向作用 我们面对着的现实是中国文化在遭遇有序化的、变质的儒教社会结构的构造后,又在遭遇物化、异化、机械化、全球化、快餐化、娱乐化、弱智化、零件化等资本化的暴虐,作为教师应承担还本归原的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靠课堂是不够的,但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不教而教的目标应该是不可或缺的。 授业者的导向作用 作为授业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重要的是要找到现实的逻辑支点。因此,教师在传授财务会计课程知识时,应该引导学生寻找财务会计的现实逻辑支点。 财务会计的任务是对交易或事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核心在“确认、计量、记录”。学生要完全掌握,首先应熟悉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对象是什么,否则学习的结果一定会由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而“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学习有感性认识——感悟——知识三个阶段。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对交易与事件的认知与感悟。比如在对交易的认知上,要引导学生了解与交易相关的历史,从中获得“商人”的含义及“中国人重交换”的历史,感悟交易的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交换与易经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参悟人生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交易的现象,感悟交易的本质,再传授交易的相关财务知识,教学自然而然达到了温总理所要求的“不教而教”的目标。 解惑者的导向作用 诸葛亮的“才干需要学习”、“学习需要静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的作用与状态。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人逐渐被物化为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要学生静下心来学习,一定会面临学习动力等困惑。作为解惑者,面对学生的诸多困惑,应巧妙运用“大国烹小鲜”的中医原理,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庶”、后“富”,从而达到不教而“教之”的目标。 我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始终处于填鸭式的状态中,习惯了依赖教师。在继续更高层次的学习时,学生不仅保留了将教师当拐杖的习惯,还认为终于摆脱了教师、家长的束缚,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将最该抓紧学习的时间荒废掉。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采用启发式、通过图像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捕捉关键信息,将关键问题留给学生去争论,让学生从争论中获取答案。还应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工具查找资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不能忽视的是,财务会计的教学一定要与税法的教学相辅相成,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理解、分析,提升学生的业务判断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为了促使学生不放松学习,在考核方式上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一定不能将学生的考评放在学期末。考核要循序渐进,每堂课都要保证他们有讨论发言的机会,并且将他们的发言情况记录在课堂发言成绩中,该成绩应占到总成绩的40%以上。 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时,还应注意扩大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利用在校的时间,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财务会计课程的过程中,不应该简单传授课本知识,应“传道受业解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教学目标。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构建 提要本文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及会计专业岗位技能需要,探讨财务会计课程技能考核相关内容,提出构建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财务会计;技能体系;技能测试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一般从岗位、证书、能力等方面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财务会计》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会计职业考证中起着核心作用。 《财务会计》课程是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依托。在阐述财务会计目标特征的基础上,对六大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最后以财务会计报告为总结。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培养市场需要的、服务于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职业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岗位的财会人才。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了财务会计课程为职业技能型课程。应以岗位专业知识与实际目标工作群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学以致用,掌握与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技能。为了促进教学,检验教学效果与考核教学质量,职业技能型课程的考核是组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中,职业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职业技能型课程的考核还处于探索阶段。 一、构建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指导思想 (一)确定技能测试目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的目标应来源于课程标准。《财务会计》课程目标细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及会计处理的程序、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进行会计核算的核心能力及专业素质,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具体目标可分为知识教学目标、技能教学目标、素质教学目标三方面。 1、知识教学目标考核。主要是学生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具体为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基本要求、账户体系和报告体系以及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程序和基本核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2、技能教学目标考核。这是检验学生是否能联系实际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能正确使用企业会计核算中常用的账户,能按要求正确核算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能正确计算会计核算的主要指标,能运用会计核算资料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能进行税务申报,能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主要会计报表。 3、素质教学目标考核。这是考查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的职业意识,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生具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廉洁自律的会计品格,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等。 (二)《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构成。基于上述课程目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构成由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体系两部分构成。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主要考核知识教学目标。旨在考核学生的财务会计相关概念和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程序和方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测试题型主要是客观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所构成。 2、专业基本技能体系。《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基础技能体系,主要考核技能教学目标和素质教学目标。旨在考核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日常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和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及求实创新的意识、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廉洁自律的会计品格。 《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体系应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强调能力本位。着眼知识和技能,关注过程和方法,体现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活用教学素材,联系岗位实践,指导教学改革,鼓励探索创新。测试题型主要由主观题、业务辨析题、业务操作题和综合素质题所组成。 二、技能测试题库建设 (一)命题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主,强调能力为本。命题要有利于指导学校加强日常教学工作,有利于课程改革,不要脱离日常专业教学内容,以知识能力为本位。试题应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对知识的考查主要是检测知识运用的能力。 2、强调应用性。命题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克服传统理论教学“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倾向。 3、增强探究性。命题要注意考查创新意识,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试题结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要灵活开放,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便于创造性的发挥。 4、注重综合性。命题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5、坚持教育性。命题时应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个人、集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6、体现时代性。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结合专业前瞻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精神。 (二)命题的原则。命题要体现基础性、全面性、科学性、适度性、规范性等原则。试题要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对财务会计应具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力进行较全面的考核,试题要体现技能测试,尽可能逼真会计岗位的实践活动,资料来源第一线的会计凭单。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试题表述要规范,问题明确,语言简洁,图表清楚,专业术语准确,答案要避免出现歧义。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要有利于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题目设置要有梯度,起点适当(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6∶3∶1);要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命题。 (三)命题框架 1、按专业教学内容命题,主要考核专业知识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客观题。主要考核基本知识,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以岗位技能为辅。题型可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组成。这一部分内容经过多年会计专业教学有较成熟的考核方法,在建立题库时,可加入近年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内容。在选择题里要体现会计技能的专业知识,适量加入财务会计实务,将实务内容转化为客观题型来考核。考试方法可采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 2、按会计工作岗位群的技能需求命题,主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实践业务操作题。 (1)出纳岗位:出纳工作需要很强的操作技巧。作为专职出纳人员,不但要具备处理一般会计事务的财会专业基本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处理出纳事务的出纳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数字运算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核:①出纳基本功:真假货币鉴别、残损币的处理、点钞技术、发票开具技能等;②出纳日常事务处理:现金管理与核算、银行存款与账户管理、出纳账簿管理、出纳单据处理、银行资金结算处理、出纳纠错防错、出纳交接工作等。 (2)记账会计岗位。①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如销售发票、财产验收单、财产清查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单、工资及工资分配表、坏账准备计提单、财产溢余短缺报告审批单等);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②登记账簿:记账:日记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总账登记);明细分类账(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固定资产明细账、增值税明细账等);对账: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③编制会计报表:主要考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 (3)会计主管岗位。①财务分析。②会计管理与监督。考试方法可采用手工会计纸质考试或计算机会计无纸化考试。 三、技能测试的实施 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性检查与结果检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成绩来源于期末试卷成绩;实训考核成绩源于课程内技能考核。采用笔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老师评价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考核涵盖学习实施全过程。 四、试题编制和组卷 财务会计技能测试题库要与财务会计理论考试题库区别,突出技能考核特征。财务会计技能测试题库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紧扣财务会计专业岗位所需技能。在客观题录入库时,要注明章节、知识点、难易程度,并以此编代码;主观题录入库时要注明会计岗位、知识点、难易程度,并以此编代码。试题组成时,按代码设定组卷程序,用计算机抽题。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都开始逐步地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在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指导之下进行改革。本文就对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通过探讨提几点对策建议,以期帮助医院财务管理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医院;财务管理 科学的医院财务管理可以保证医院的发展更加稳定。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应该不断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并加大监督力度,避免发生资金浪费的现象。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的特点 对现有的医院财务管理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可以分为两种,但是这种两种模式的方式都是统一的。第一,集中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行政和财务部门中,并对财务事物进行统一的指导,同时对经费进行管理。例如在小医院中,其实现收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一级财务管理部门,而其他部门则没有权利进行相关工作;第二,分级管理。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大型医院中,由财务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规则制度,并对涉及到财务管理的人员进行更细化的职责分配,让员工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二级管理单位进行不断的调整。随着医院的发展,财务管理的作用也会被不断的扩大,而出台新财务会计制度则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医院对财务管理进行建立,并对医院资金进行更合理的利用。在医院法中,会计工作应该融入到各个资金使用项目中,才能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对医院资金的作用,并让医院资金的使用方向更加明确。 二、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部控制不够健全 虽然医院已经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分析。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务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并建立全面的体系,也就不能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在医院中积极作用,导致财务资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全面,对于预算外的资金就难以起到重视,造成非法集资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于已经建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医院,在执行的过程中忽视其重要性,因此体系也形如虚设,并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上述我们已经提到,在传统财务管理中,其模式被分为统一领导的“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这些模式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领导和财务分配之间的矛盾。产生这种矛盾也比较正常,这是因为人都是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的,所以财务管理发展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将权利分配给各个部门,导致财务管理在运行和行使过程中机制不够健全。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革措施 (一)加强财务管理意识 随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出台,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院财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更不能在医院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更不能对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控制,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就不能真正的反应出医院的经营情况。所以,新财务会计制度更是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物,同时也让更多的会计工作者可以真正的认识到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并对进行新的认识和了解。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可以将这种意识,融入到各个环节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发展趋势逐渐国际化,在国际贸易中可以更好的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提高医院竞争力。 (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实际,在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时,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对其进行完善,在新会计背景中,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目标也会更高,应该对传统的医院目标进行改善,不再单单的追求医院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以实现医院价值为主,才能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并真正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财务管理中,应该改变财务管理的模式,让其更加信息化。不论在什么时代,医院都是更加重视实际利益,所以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关注度并不高,而在财务管理中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即使出台新财务会计制度,但是其信息仍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制定信息化的医院财务管理就能得以实现。利用新的模式对财务信息的准确度进行提高,并增加员工的工作效率,更好的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通过医院财务管理的不断实践,在管理的过程中医院经常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缺乏相关的规程制度,更没有形成全面的监管制度,就不能对医院各个项目进行及时的预算,其预算结果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医院财务工作中起到指导和规范流程的作用,保证医院获得更多的活力。通过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让医院得到全面的管理,让医院的内在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面对会计制度,不仅仅对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完善,更多的应该是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财务管理创新的时效性,为医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财务管理在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并不断对新制度和观念进行分析和融合。但是我国新制度下的医院财务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其实践时间不长;另一方是制度并不全面,所以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善,才能真正的发挥新财务会计制度的优势,并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 作者:李松琳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方式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会计工作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促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出现了诸多交叉点和重叠点,为两者的融合发展创建了有力条件。本文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异同进行分析,并提出两者融合的必然性和具体融合方式。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方式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异同 1.两者的概念。管理会计是对企业经济运营进行管理,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创造价值增值的一种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强调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控制,通过加工、整理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财务会计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形成财务报告,提供财务信息结果。财务会计着重于对已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与监督,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2.两者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的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均是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析、评价,有效控制经济运行过程,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二是核算对象相同。两者均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作为核算对象,并且核算内容的重叠处较多;三是信息来源相同。两者均使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原始信息进行核算。3.两者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用不同。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提供决策参考,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财务会计则侧重于对外报送财务报告,让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原则不同。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制度、准则的约束,没有严格的工作模式和操作标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财务会计则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进行核算,具有较强的强制性。三是工作方法不同。管理会计没有固定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等学科理论完成工作。财务会计则需要按照固定的会计工作程序工作,从记账到生成财务报告均有固定操作流程。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必然性分析 1.外部因素促使融合。在社会化生产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使得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从会计发展的角度上看,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技术大量涌现,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的出现,催生出诸多新的业务,由此使得企业的经营需要面临瞬息万变的信息,仅仅凭借财务会计很难进行有效应对。而管理会计可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灵活性特点,以全新的会计处理方式,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由此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了保障,但是管理会计工作开展却又离不开财务会计的支撑,因此,在这种外部因素的推动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将会成为必然。2.内部因素促使融合。对于企业而言,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这一前提下,按职能进行划分的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职能的交叉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成为必然。以企业的生产部门为例,其需要借助管理会计的知识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管控,而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则需要以财务会计的核算数据作为基础。同时,人才、技术、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并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财务会计却无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如实反映,必须借助管理会计提供非财务信息。因此,两者之间必然要进行融合。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方式 1.建立融合型的组织机构。受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并未设置单独的管理会计部门,企业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以及预决算等工作全部都是都是由财务会计负责。然而,在上述工作中却涵盖了管理会计的内容,由此不但导致财务会计的工作量有所增大,而且还造成管理会计无法明确自身的职责。鉴于此,企业应当对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完善,并逐步将预决算、财务管理等工作分离出来,由管理会计负责业务处理。对于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离不开会计,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为此,应当在建立独立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机构后,将之有机地融入到生产经营当中,如财务会计负责对生产经营的各方面数据进行记录,管理会计负责进行绩效考核及成本控制。2.完善融合型的会计工作机制。为使会计工作更加符合企业经营活动的要求,应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工作机制上进行融合,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对融合型的会计工作机制进行建立的过程中,企业高层应对管理会计的作用予以重视,这样可以促使会计工作人员更加准确地收集有利用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获得有效的整合。同时,可采取专业培训的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明确会计融合对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此外,企业应对融合后的会计操作体系加以健全,促使相关会计人员能够按具体需要收集有关数据。为使会计呈现出来的信息更加具体、更具利用价值,应对会计基础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借此来推动两者之间的快速融合。3.建设融合型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相关数据的采集上有所区别,但从数据的本质上看,两者采集的数据却具有同源性的特点,财务会计信息是管理会计信息的主要来源,鉴于此,企业应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起一套融合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借此来实现信息共享。企业可以按照实际的需要,建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信息目录,根据会计科目及会计数据对信息目录进行具体分类,这样便可以使两者的核算数据全部包含在信息目录当中。同时,可以信息目录为依托,构建数据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与ERP系统进行无缝对接,由此可实现会计工作网络化。4.实现融合型管理控制过程。管理会计的很多控制方法都与财务会计工作有所关联,以预算管理为例,财务预算是预算编制结果的体现,其能够为企业将要开展的经营活动提供规划和资源分配依据。在执行预算时,实际成果与预算数据的对比,使用的都是财务会计数据,如成本、收入、利润等等,若是数据出现偏差,可通过修正的方式确保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在对预算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除了包含财务业绩评价之外,还包括管理业绩评价,前者是定量评价,它的主要依据是实际发生的财务会计数据,如利润率等,而后者则是定性评价。由此不难看出,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是两种会计相互融合的表现形式,其中管理会计具有主导性和控制作用,财务会计则主要起数据反映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均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手段,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交叉点。为了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作用,有必要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促使两者融合应用,通过建立起融合型组织结构、会计工作机制、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控制过程,从而实现两者融合的最大效用,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钟方俊 单位:湖州市南浔区旧馆镇人民政府财政所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发挥策略 摘要: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为企业制定出有利且可行的方案、策略,以创造更高的价值,在明确了财务会计的职能定位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地实现路径,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作用,针对目前财务会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本论文针对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发挥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财务会计;工作职能;有效策略 在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中,财务会计是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财务会计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管理企业的资金,通过严格控制财务收支、资产运营、设备维修、费用成本、合理避税等,最大程度低降低企业税负、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让企业在现行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发挥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财务会计的主要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是重要的内容,直接关乎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财务会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的是分析资金的资金运行情况,对财务情况予以处理,以从资金管理的角度出发管理区域的经济行为。财务会计工作可以促使企业的资金合理流动,避免资金匮乏或者资金浪费的问题存在。财务会计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自身的工作职责,各个部门的运行都会涉及到财务管理问题。财务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相互合作,以使财务工作顺利展开,企业资金得以有效利用。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财务会计人员可以提供财务资料,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企业的投资者依据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全面认识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以及生产经营情况。 二、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包括财务部门、管理层等等存在财务会计问题,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没有正确认识,也没有树立财务意识。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还会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利益。在一些国有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作为一个管理部门存在,却没有发挥资金管理作用。会计人员监督职能缺乏独立性。现在一般认为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然而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中,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困难重重,会计人员作为经济活动的监督者并不具备独立地位。在企业中会计人员的薪酬利益依附于本企业和本企业的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主动迎合管理层不正当要求,从而严重挫伤了会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会计的监督职能受到了严重破坏。多数的企业都没有将财务会计制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更没有实施系统化管理。特别是一些企业对国外财务管理模式的效仿和引荐,却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运行情况,导致财务会计工作不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部分企业没有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合理划分,职能分工不够规范,导致职能重叠或者职能遗漏的问题存在。财务会计人员在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能的时候,要考虑到企业运作情况,还要做好书面记录,包括企业的收入、日常开支等等都要详细记录。一些财务会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并没有积极意识,而是被动地工作,将资金运行情况记录下来,却没有做好资金分析工作。财务会计人员对工作没有积极主动的认识,缺乏创新意识,在工作能力上就会有所缺失。财务会计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有所欠缺,由于财务技术能力不够,加之监督工作没有切实到位,就导致财务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财务工作中存在错误在所难免,如果财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没有端正态度,就必然会影响采取管理效果。特别是一些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权限集中化,导致工作受到影响。 三、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 (一)财务会计关于资金的工作职能 企业资金管理以财务会计制度为指导,使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建立制度完善机制。财务会计部门要以积极的态度宣传财务知识,为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财务会计人员要对企业资金的运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范围充分掌握,对资金的流动情况以及使用情况都要及时安排。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资金管理工作中,要分析企业运行每个阶段的财务状况,向管理层上报。结合本企业财务状况上的薄弱环节,制定财务计划、资金筹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劳动用工及工资、利润分配等,并做好采取核对工作,将企业的利润计算出来。企业的银行财务处理工作中,财务会计人员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包括财务会计与银行之间的收入和付出都要做好凭证,详细记录每一笔资金流动情况,之后做好账目核对工作。对于各个部门的资金管理,财务会计都要做好预算工作,并详细分析,进行核查,并做好记录。 (二)财务会计关于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 财务会计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对企业的销售运营情况实施管理,对销售数据进行核查,销售部门要配合财务会计部门做好产品销售的总结和分析工作。应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记录各项经济业务、明确责任,财务会计经过整理后制作成财物档案。对于各个部门与财务会计相关的管理内容,都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整理,经过编排之后上报给领导层。财务会计人员还要与出纳人员合作做好工作,承担对财务资料的管理工作。 四、财务会计工作职能的发挥策略 (一)强化财务会计的制度 企业管理中,财务部门要发挥作用,就要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应制定一套完整、严谨、相互制约、具有可操作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确保资金有效利用,防止和避免生产经营中的偏差和营私舞弊行为,使财务信息更为准确,财务资料更为完整,并且对信息资料能够系统化整理,并进行详细分析,财务会计的运行效率就会有所提高。在进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符合财务会计管理的实际需求,内容丰富而且全面,将各项元素建立关联性,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财务会计制度还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基于相关的法律规定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由于财务会计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并不仅仅是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所有部门的工作都涉及到财务工作内容,要在财务会计制度的指导下相互合作,以通过强化财务会计工作,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增强财务会计工作者的能力 企业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以使财务会计工作得以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必须考核上岗,不断提高业务水准,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针对性地参加政治、法律、业务等方面学习,财务会计工作不再单纯是记账、算账、报账。它更是一种经营管理手段。会计工作要发挥作用,是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会计人员为保障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聘用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并建立财会专业人才储备库以供在会计人员流动、定期参加教育培训等应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并设立激励机制,以使财务会计人员对学习和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积极一时,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合理划分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 财务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所有的部门都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没有对财务会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就会对工作的运行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效率,就需要企业对会计工作内容合理划分,以使得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得以充分发挥。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人员要与其他部门之间进行合作。按照有关规定履行职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并认真履行职能。只有这样,采能够保证财务会计工作不会出现重复现象,也不会存在管理漏洞,由此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保证正常运行,就要重视财务会计工作。从目前的企业运行情况来看,由于财务会计工作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就会导致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企业的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包括分析资金的运行情况,处理企业的税务问题,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并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以将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保证企业资金运行顺畅。 作者:胡程畯 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商学部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电子商务下财务会计发展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们已对电子商务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如物流、审计、税务、营销等方面都已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在电子商务会计方面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尤其是讨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遇到的问题。本文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讨论新环境下财务会计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财务会计发展的因素,并根据问题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子商务;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凭借其方便快捷、高效率等特点迅速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购物消费越来越多的依靠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已经成为新兴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它的出现及发展都是在社会环境的推动下,尤其是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的推动作用最大。电子商务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环境,传统会计所依赖的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财务会计在理论以及实务上都将在新环境中遇到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这一大环境,必须加强对电子商务环境企业财务会计的研究。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发展遇到的问题 1.会计基本假设面临冲击。一是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在传统财务会计中,会计主体一般都是能看到、摸到的企业实体。而在电子商务中,会计主体的认定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空间范围,实现了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突破。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主体甚至很可能不存在会计实体,而是一些虚拟网络媒体,这极大地模糊了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给传统的财务会计带来较大的冲击。二是对会计持续经营的影响。传统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会计通常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但在电子商务中企业运营十分不稳定,企业重组、破产清算、分设等业务频繁发生,尤其是一些虚拟的企业存在时间较短,往往以一项使命的完成时间为周期,传统的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财务会计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以非持续经营为前提的清算会计的挑战。三是对会计分期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依托于现达的计算机技术已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处理,业务发生和财务会计记录、计量几乎可以同时进行,甚至可以同步生成财务报告,而不必再等待一个周期结束,因此会计期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化。四是对货币计量的影响。电子商务环境下虽然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但是货币的表现形式有了较大变化,货币体现资产价值难度上升,甚至使用何种货币都成了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支付也逐渐代替传统的现金、支票的支付方式,企业必须适应这一改变,完成从传统支付方式到电子支付方式的转换,实现财务工作的电子信息化。2.企业需要更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互联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迅速发展,极大的降低了物理距离对于商务贸易的消极影响,众多国际公司依靠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国际贸易越来越普遍。据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规模就达到了957.1亿元,环比上涨37.7%。一个企业想在变化莫测的国际环境中取得长足发展需要更加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以及成熟的管理经验。只有很少的大型企业能够独立承担如此多的资金需求,因此企业筹集资金不再仅仅只是面向国内,而是面向国内外更广阔的资本市场。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之间的融资行为越来越多。据了解,仅2015年我国融资案例总数就达到3932个,较前五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2010-2015年的融资数量如下图所示。综上可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可能需要了解更多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以往的信息平台很难满足企业对于筹资、投资的需要,尤其是对海外公司财务状况的了解更是贫乏,这就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等原则,企业财务报表的受众必须考虑到国外企业,这就要求企业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报告。3.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保密出现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凭证账簿,在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依托于网络技术,因此更容易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电子数据甚至是财务信息进行恶意篡改、伪造等。财务会计越来越依赖于财务软件,一旦财务软件系统出现错误,就会出现大量连续重复的错误。同时,传统会计明确分工,内部控制效果明显,但在电算化条件下职位分工越来越模糊,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内部控制环节也越来越薄弱,加之在电算化条件下凭证账簿的责任人签字盖章等环节难以严格执行,因此人们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免产生质疑。4.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主要要求从业人员拥有娴熟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及实务经验,然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仅仅有会计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电算化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产物,其确实给财务会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能排除基本的计算机故障。二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更加便利,财务会计信息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技能。三是电子商务活动在流程上与传统商业活动有较大的不同,因此财务人员也必须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了解企业经营流程、生产工艺及过程,尤其需要准确掌握成本信息等会计信息。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 1.会计理论发展的滞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不仅在会计实务中遇到了问题,在会计理论上也必将出现许多不适。会计目标、会计假设等会计的基础理论受到了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冲击。理论指导实践,如果理论不能与时俱进,实务工作中也必将重重受阻。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必须受到重视。会计理论不能贴合实际导致会计的实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财务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电子商务依托网络技术的发展正迅速取代传统商务,当代的电子商务有了许多新特点,如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贸易趋于国际化、会计信息及时化等。伴随着商务活动,财务会计也正努力适应这些新产生的特点,但一个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必定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指引之下进行工作的,我国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虽然已经比较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的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越来越多新事物的产生让现有的法律法规出现盲点。3.财务会计组织学习能力比较差。电子商务在传统商务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创新,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能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也给财务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但这些进步都要依赖从业人员能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等现代技术手段,因此财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对于电子商务大环境下的财务会计尤其是在会计实务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必须重视财务会计人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重视会计的继续教育。 三、解决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发展面临问题的对策 1.增强财务会计的理论创新。电子商务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发展的重大创新,与此同时财务会计面临的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我国在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理论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使得从业人员在实务工作中往往会遇到问题和分歧,而因为会计理论不健全或会计准则有漏洞无法解决或无法得出统一结论,进一步限制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发展。一是当前电子商务中会计主体已不再局限于一个企业实体,跨区域的企业越来越多,虚拟的网络媒体企业也越来越多,对此财务会计必须摆脱传统局域的限制,财务管理必须依赖网络技术实现从局部走向全局,尤其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实行财务集中式管理可以大量避免财务混乱的产生,节约成本,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以及决策质量。二是对于电商经常出现的破产清算、合并分设,在会计理论上必须结合实务完善相关理论,对破产清算等会计处理规范化。三是对于以电子商务为主的企业无形资产比重越来越大,实际能以货币准确计量的资产不再能反应一个企业的真实财富,因此必须加快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的创新发展。随着环境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目标,会计理论方面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创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2.构建电子商务财务信息市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企业想与国际接轨就会需要与国外市场进行信息交流,就要提升企业财务网络化水平,使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化,更加及时并扩大范围公布财务信息,从而构建起面向国际社会的财务信息市场。当今的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系统,积极参与财务信息市场的构建,打破财务信息交流空间上的障碍。同时,企业应主动在国内外网站上财务信息,寻找其他企业的相关信息、招商引资,吸引大批优质资金流入企业,也可寻找更有发展前景的投资机会。财务信息市场的构建不仅需要企业按照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构建,同时社会审计单位和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必须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强监管力度,保证信息市场的合理合法的有效运行。3.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现状是基础会计人员趋于饱和,但对于较大企业所需的高级财务人员仍有较大缺口,尤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所需要的既能熟知财务会计知识,又懂企业管理以及网络知识的财务人员更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大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大力鼓励高校的教学创新,以培养既懂会计也懂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实现会计人才培养以及企业需求“供给”两侧的平衡。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加入到人员岗位晋升、绩效评价中,以激励会计人员不断提升自己,提高综合素质。4.完善财务管理流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流程是企业提高财务管理的基础之一。只有按照企业自身的商务流程量身定做的财务管理流程,才能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电子商务企业应将其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统一,避免传统财务流程中财务管理与业务分裂的情况。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业活动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统一,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会计工作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征,设计出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相统一的财务管理流程。资金流的产生是商业活动开始的标志,没有一项商业活动不涉及资金流;物流的良好运转则为资金流的运转提供了重要保证;信息流对于资金流和物流起到了必要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信息流良性运转,资金流和物流的运转必定是低效率的。因此,面对电子商务这一大环境,财务管理必须将三者纳入一个管理流程中来。新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流程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5.加强财务软件的开发。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工作更加依赖于财务软件的应用,借助财务软件不仅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提供了新路径。电子商务环境下崛起的众多企业大多依赖于财务软件去处理大部分重复而且繁琐的工作,因此财务软件的开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显得更加的重要。但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软件又不同于传统的财务软件。除了满足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还必须能适应电子商务企业的新特点,如要完善集团业务处理功能、满足移动办公的需要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软件不仅要求满足核算功能,众多的软件开发者还必须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当前新环境下的商务业务流程以及软件使用者的需要,以便开发出更加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需要的财务软件。 作者:黄龙 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当中,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越来越强。在特殊教育学校,面向的是特殊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特殊情况,特殊学生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也比较多。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及时捕捉他们的一些消极偏差的想法。要帮助学生培养乐观的心态,用积极的视角去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鼓足生活的勇气,让学生们在特殊教育学校获得更多的心灵滋养,成长为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才。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特殊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当中,以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轻易地被打倒,而是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挑战困难。特殊学生在很多方面处于劣势,所以他们更容易在心理上出现一些偏差,例如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容易自暴自弃,丧失勇敢生活的勇气。相反,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特殊人士并没有被命运所打倒,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学习,甚至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特殊教育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战胜困难,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通过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众多研究资料表明,好的环境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优美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打造,可以促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正能量。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目前在校园以外,社会环境表现出更多的多元价值观的特点,特殊学生也容易从这些活动中得到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要从打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开始,及时干预他们思想上出现的偏差。要帮助学生更好去理解校园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和事,建立正确的认知。 三、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融入正常社会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充分地架起与他们进行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所以,面向特殊学生,教师要具备科学的心理保健常识,用积极的心理健康理念和方法帮助特殊学生拥有更加积极的思维认知,降低消极情绪对他们的影响。尤其,要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情绪,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促进他们健康积极心理状态的保持,让他们真正正确认识自己,做到自我接纳,从而更容易融入社会大家庭。 四、要将道德教育自然融入到特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可以互相配合,密切合作,因为两者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不管是特殊学生还是正常的学生,如果内心缺乏感恩之心,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就更容易碰壁。例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所以,对特殊学生更要重视道德教育,让他们在心理上充满温暖,能够体会到父母和老师的不容易,能够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帮助,能够发自内心地有感激之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心中只装得下自己,自私自利,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献,那么这样的人,不仅对社会毫无价值,也会容易做出一些伤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人本身是不快乐的,因为他缺乏与周围的人和世界情感上更紧密的链接。所以,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要通过一些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让他们因为自身的独特价值感而感到满意,感到未来充满希望。总之,面向特殊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除了进行统一的理论讲授和活动组织以外,教师要特别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做好心理干预工作,让学生在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尹晨曦.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贾珊珊.基于特殊儿童需要的特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张艾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特殊教育学校
班主任管理论文: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 在十六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我国是讲信用传统的国家,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小学课文中有一篇《撒谎的孩子》,讲的是人人皆知的"狼来了!"的故事,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当我们听了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先生谈到那位瑞士小男孩在卫生间里急着设法修理水箱的故事之后,一定会对那位小男孩的诚实和责任感发出由衷的赞叹,诚实守信已成为这位小男孩的行为习惯。令人不安的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蒙骗现象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带来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甚至有的家长在“教”孩子撒谎。 诚信包含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实即忠诚老实,守信即遵守自己的信约。诚实和守信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显特征。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诚信是品质的核心,诚信是法律的底线,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青少年的思想品质、人生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多年来在从事职业学校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做事先做人,讲诚信、讲科学、讲创新,注重陶冶人性,不断促进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 一、开展诚信道德的舆论宣传,营造和谐的氛围 结合学校开展的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在班级创造一种有利于诚信品质形成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甚至受惩罚的班级道德氛围。开学伊始,有四位同学在校外青年的唆使下,旷课一下午,去网吧打游戏。在处理此事时,我发现只有一个同学讲了实话,其它三个同学都撒了谎。这时我就把旷课事件本身暂搁一边,首先针对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和态度问题与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交谈,再在班会上对全班同学进行“对待问题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最后解决旷课打游戏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学生时期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能正确对待和正确认识,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在平时工作中,我也注意表扬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的学生,注意在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问题上坚持原则,不让老实人吃亏。而对校园发生的不讲诚信道德的人和事(有的学生明明故意旷课,却说自己肚子疼;明明迟到了,却说自行车坏了等)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逐渐确立信奉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道德风尚。 二、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教师的影响是永久的,教师在读学生时,学生也在读教师,学生会时时注意教师的言谈举止。作为班主任,我一贯坚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比如在学校的班级流动红旗考评中,我对自己班发生的违纪行为不藏着掩着,正确引导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有一次,一个同学迟到,为了避免被抓住扣分,就跳墙进入了学校,结果躲过了检查人员,没有给班级扣分。我知道此事后,就找该同学谈心,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并让他主动找学生会检查人员承认错误,依据事实给本人和班级扣分。这件事在班级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做得太过分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老师做得对。针对同学们的认识分歧,我让同学开展讨论,让同学们认识到学校对班级和学生考评扣分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使大家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不能为了不扣分而错上加错。通过反复讨论,同学们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 教师在工作中注意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才能在学生中形成榜样的力量。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强调教师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为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十分重要的。 三、深化诚信道德体验,养成诚信行为习惯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诚信道德品质。诚信道德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平时,我注意结合实际,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景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如在今年学校运动会上,本班的四乘一接力赛已经进入决赛,这时别班的一名短跑实力很强的学生由于他们班没有接力赛,同时为了展示自己,主动的再三要求上场。我们班同学碍于同学义气,也为了班级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更多是觉得只要自己不说别人就不知道,竟让该同学冒充本班学生上场,最后成绩被取消。这正是对学生诚信品质进行教育的关键时刻。这里涉及到道德意志力的问题。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养成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用自己的道德意志去克服各种干扰,并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会形成高尚的诚信道德品质。抓住这一契机,我召开了“运动会后话诚信”主题班会。通过讨论,大家的思想得到了净化,诚信的品德得以弘扬。 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使青年一代具备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水准,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的建设人才。 班主任管理论文:班主任如何开展班级管理的妙招 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取决于班主任的精心营造。如何营造良好的班风,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实际,采取一些与众不同的方法。 一、唱响三支歌曲 我的班级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场面: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优美的歌声从教室里传出,一个孩子站在讲台前,面带羞涩但很幸福,一边[专业提供论文和论文服务,欢迎您的光临]用双手打着拍子,一边和全班同学一起开心地唱着。这是我们班在预备铃后,为当天过生日的同学所唱的《生日歌》。 作为班主任,我深知音乐的熏陶作用,同时也发现很多孩子喜欢唱歌,可是每周2节音乐课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更何况有时每周的2节音乐还被其他学科挤占。于是,我就在班级开展了“一日三歌”活动。 我把一天分为三个时段:上午、下午、晚上(住宿年级)。上午、下午、晚自习预备铃响后,全班同学起立,眼睛平视前方,由文娱委员带领大家进行大合唱,每次都唱三支歌:第一支是新歌(最近音乐课上老师教唱的歌);第二支是国歌或队歌或校歌交替着唱;第三之歌是《生日歌》(有同学过生日必唱)或《世上只有妈妈好》或《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 活动的开始阶段,我每天三个时段都会亲自参加,一方面去指导,另一方面去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都能按要求去唱,但是没有形成习惯,新鲜感一过,就慢慢松懈了,有时其他老师也不支持,预备铃响后就上课。为了保证活动正常有效的开展,我及时召开科任老师座谈会,在会上,我把这项活动开展的意义和形式进行了说明,同时希望老师们能大力支持。这样,在授课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班的“一日三歌”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了习惯,每天预备铃响起,就会听到我班传出的歌声,这形成了学校一道亮丽风景,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一日三歌”活动,不仅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而且能让同学们每一个时段都能认真学唱,更重要的是能舒展孩子们的心身,为接下来的学科学习提供帮助。这项活动自1996年开始,我坚持整整15年了,在每天的合唱中,让孩子们接受了对祖国、对党、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的爱的教育。 二、给予三次机会 “老师,小明的练习没有完成!”当你询问家庭练习完成情况时,组长会这样对你说。 “老师,小华同小江打架。”当你下课准备休息时,一个孩子跑来向你报告。 “老师,毛毛把我的文具盒弄坏了!”当你刚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声哭诉。 小学生好玩好动,出错和犯错是在所难免,班主任每天都要经历这样一些细微的事情,那么怎样来处理这些“小事”呢?很多班主任成天就“淹没”在这些小事中,弄得自己身心疲惫,消磨了对班主任工作的激情。教育是慢艺术,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因此,班主任要能正确对待出错和犯错的孩子。我在班级管理中,对这样的事情大多采取的是“先冷后热,三次机会”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新接手一个班的第一次班会上,我就告诉同学们对做错事或犯错误的处理方法:给予三次机会,即犯同样的错误不能超过三次。第一次登记:由班干对犯错的“人物、时间、事件”进行简要记录;第二次谈心:由班主任找犯错人进行座谈,提出改错要求和建议;第三次“会诊”:帮助犯错误的孩子找出原因,进行分析,写成说明书,同时与班主任签下再犯时的“处罚条款”。第四次犯错时就按照“处罚条款”进行,如果再有第五次或第六次,就会加大惩罚力度。 为了更好地使用“三次机会”,我会在第二次、第三次班会上,结合班级犯错同学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孩们真正懂得“人不怕犯错,就怕犯错不改”的道理。 在班级管理中,由于对犯错孩子的三道防线的保护,大多数同学在“谈心阶段”就能改错,但是也有极少数孩子失去保护的机会,接受惩罚。不过处罚是首先就约定好的,犯错的孩子在接受处罚时也没有不满情绪,家长也理解和支持。 “给予三次机会”是班级管理中“人性化”体现,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助力器。 三、把握三个不分 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教育,因此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不能偏爱,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 在班主任工作中为了做到不偏爱,我在班级实行了“三不分”的管理思想,即“不分男女、不分好坏、不分贫富”。在我的眼里,没有成绩好坏的学生,没有家庭贫富的学生,也没有男女的界限,在学习上、在生活上都是一样给予关爱,尤其是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我都会一视同仁地给予“三次机会”,按照条款进行惩罚。 一次,我班小华和小海双休日在家打架了,导致双方家长之间都产生了矛盾。小华的妈妈为了给孩子出气,来到学校打了小海后,找到我强烈要求处理小海。小华和小海是邻居,小华的爸爸是一位乡镇干部,妈妈是一位经商者,家庭很富有,学习成绩很优秀,我和他们的关系很好。小海的父母在外打工,在家同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很困难,学习成绩一般。由于家庭环境和学习成绩的差别,小华的妈妈就有些看不起小海,在妈妈的影响下小华经常欺负小海。通过了解,这次小海先动手打了小华,本来是小海的不对,可是小华的妈妈来到学校打小海,是十分错误的。于是,我把小华的妈妈和小海的奶奶都请到了办公室,首先指出了小海的不足,不该先动手打人,然后我毫不客气地指出小华妈妈的错误——在没有同老师沟通的情况下,擅自来到班级打人。同时要求小华妈妈当着小海和奶奶的面赔礼道歉。小华的妈妈一开始不愿意,我就耐心地说:“从个人情感来说,我们关系很不错,但是作为老师来说,你这样做法很不对,如果你不赔礼道歉,那么你的孩子就很难在我班立足了。现在有两条路你可以选择:一条是 赔礼道歉,第二条是将你的孩子转到其他班级。如果你选择第二条,那就会是我们之间的友情破裂,你的孩子有可能其他班级因为你这样一个不明事理的妈妈而拒绝接受,你的孩子只好转学了。”在我一再地要求下,在小华爸爸的劝说下,小华的妈妈向小海进行了道歉。这以后,小华和小海的关系和好了,而且成了好朋友。 通过对这件事的处理,对其他同学及家长也有很大的触动,说我做事公道,不偏心。是啊,“三不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学生就会自我习得自由和博爱。 四、开好三次会议 作为班主任组织和召开会议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和技能。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都会认真组织召开三个会议:科任老师会、班干会、家长会。 每学期的第三周,我都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召开一次科任老师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向科任老师公布班级“施政方案”,尤其是班级常规性的工作、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要求和班级活动的开展,如,“一日三歌”建议、“起立坐下”要求、卫生习惯养成等都是每天都要进行的,这些工作仅靠班主任来推动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所有科任老师齐心协力,才能持续下去,才能取得效果。在座谈会上,让每一位科任老师明白我的“心思”,寻求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施政方案”,在所有老师的努力下,班级管理起来就会轻松自如。 我十分重视第一次班干会的召开。每学期当班干产生后,我就及时组织召开班干会。在会上,我会宣读每一位班干的职责,明确班干的权利和义务。针对不同的班干,传授一些小小的管理技巧,启发班干学会“管人在这个会上,我还会听取各个班干的意见和建议,适时修改班干职责。这样,每一位班干明确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就会按照职责去分工去合作。开好班干会,有利于班主任减轻自己的劳动,有利于培养班干的管理能力,同时更有利于班级的自主管理。 每学年我至少要召开两次家长会。第一学期一般定在开学的一个月左右,第二学期定在期末考试一个月之前。每次家长会的召开,我都会精心准备,首先发放家长会《调查问卷》,做出全面的分析,然后上门家访,记录家访过程,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针对学生、家长的情况确定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在期初家长会上,我向家长通报班级的《施政方案》,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同时积极倡议家长为班级办实事;在期末的家长会上,主要是向家长们报告孩子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让家长欣赏班级活动图片,同时让每一位家长都成为嘉宾,为自己的孩子颁奖。在每一次家长会上,我都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向家长们传授一些家庭教育经验,积极倡导家长们多读书,因为“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开好家长会,充分利用家长的优势资源来管理班级,就会形成家校和谐共育的合力。 班主任管理论文: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 摘要: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管理好一个农村小学的班级,做好小学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是关键。班主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去关爱学生,加强班级管理。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班主任 班级管理 学困生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年龄特点决定了班主任要付出很多精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去关爱学生,勤于管理,培育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全面掌握学生情况,用表扬正面引导学生 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性格特点和气质方面不尽相同,班主任要通过深入、全面的了解,弄清每位学生个性品质上的特点,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对以后有的放矢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状况,对以后的学习指导,制定各种计划作好充分的准备。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抓住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善用表扬的艺术,以多树立新典范、新榜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学生取得成绩的面前,哪怕是偶得的一点点,班主任也要大力表扬,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更上一层楼。 让学生身临于表扬环境之中,实际上也蕴含着不少的批评,对没有受到表扬的同学就好像受到无形的批评一样,但这种批评往往容易被学生接受,全体学生在暗暗使劲,争取得到表扬。 二、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 在一个先进的班集体中必须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班集体中的规章制度应是全体班级成员共识的体现,是全体学生对实现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一愿望所产生的强烈要求。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接纳全班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班集体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全体同学共同参与,人人出谋划策,因而所制定出来的制度,学生会自觉遵守。在实施的过程中,实行人人参与的民主管理方式,在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不能搞特殊化。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时时以模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班主任的模范行为,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声的教育,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三、培养得力的班干部,创造优良的班风 好的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班风、学风的好坏。教师要以民主投票的方式评选班干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运用民主方式,让学生们参加竞选,这样选出的班委干部有一定的威信,同学们信任,有号召力,班干部做起事来也积极。要加强对班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注重对班干部进行传、帮、带,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既交任务又教方法,既检查他们完成工作的情况,又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更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受锻炼,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骨干和模范作用。让每个班干部轮流当班主任,在每周班会上由班长总结上周情况,并且结合学校的各项评比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监督管理。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在班干部的带动下,同学们无形中自觉遵规守纪,全身心投入到良好的班集体中。 四、因材施教,做好各个层面学生的辅导工作 辅导,并不是专门指后进生或差生的辅导,而对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该进行辅导。辅导,特别是个别辅导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做好个别辅导工作的关键是因材施教。对思想、成绩双方面都优秀的学生,要实行好上加好的指导思想,使他们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对于后进生,应更爱护他们,和他们交知心朋友,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要精雕细刻,扎扎实实,把思想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对转变后进生工作,要做到细致、耐心、反复、并持之以恒。由于中层生在班集体中所处的位置的特殊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容易形成得过且过的坏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就要求班主任重点从思想观念上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励他们向先进生看齐,向先进行列迈进。 五、善于表扬和鼓励,集体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用爱心融化学困生冰冻的心理,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教师要要善于观察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对学困生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做了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学困生品尝到受赞许和表扬的快乐,及时掌握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还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困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例如,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学困生同桌,督促学困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唱歌、朗读、讲故事比赛等,使学困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困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自卑心理,克服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进步的自信心。 六、定期召开家长会,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是班主任教育好学生的最可以依靠的力量,班主任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和家 长取得联系,力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讲班级的倾向性问题和对学生的要求,或表扬一两名或几名先进或优秀的学生,切忌点名批评差生,以免挫伤学生家长的自尊心。要一分为二地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既谈优点也谈缺点,并及时勉励学生努力改正缺点,力争上游。 由于农村家庭的文化层次的普遍较低,教育思想较落后,要给家长灌输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明白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并随时与老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抽时间与学生进行个别座谈,并做好记录。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通过召开家长会,使许家长摆正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并且在课外严格管教子女,促使班主任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 总之,.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复杂,任务繁重,班主任要在各项工作中,善于采取各种办法,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去关爱学生,做好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主任角色的主导作用,培育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班主任管理论文:“五心”促班主任管理工作 内容摘要: 班主任工作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它是一种平和含蓄的简单,更是一种坚持,它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循序渐进,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本文从细心、巧心、真心、爱心、匠心这五方面入手,让这“五心”来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 关键词:细心;巧心;真心;爱心;匠心 班主任工作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它是一种平和含蓄的简单,更是一种坚持,它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循序渐进,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孙蒲远老师说:“班主任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主任,但班主任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为做好这个最小却又最重要的主任,工作中我尽可能的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用细心、巧心、真心、爱心、匠心去熏陶教育学生。 一、细心关注日常小事 有人说:一位不成功的老师,其失败的理由可能会有一百条;而一位优秀的教师,其成功的经验肯定有一条,那就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这份对教育、对学生的挚爱,往往融于一些日常小事中:学生丢了饭盒饿肚子时,我会毫不犹豫地从口袋中掏出钱给他们买吃的;运动会结束,同学们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会惊奇地发现,我给每人桌上摆了一瓶凉爽的矿泉水;学生课外书籍不多,阅读范围狭窄,我也适时地为他们送出了自己的藏书;某个感情脆弱的学生犯错误时,我不会轻易责怪批评他,而是罚他唱一支歌,或者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我也自掏腰包为他们献上一份份奖品。在家长送被子、送米送菜的日子里,我会特留意父母们辛苦疲惫的身影、热切期待的目光和那重担压弯的腰、汗流满面的脸、汗水湿透的衣衫。我把这些也与学生一同体味、珍藏…… 泰戈尔曾经说过:“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我便用这轻柔、舒适而又不露痕迹的“细心”让学生们快乐成长。 二、巧心利用变废为宝 在我班里,有一个宝袋一届一届往下传。所谓的宝袋,其实只是教室角落里的一个编织袋而已。我号召大家把平时喝完的饮料瓶、易拉罐、废纸等随手捡起来放进袋里,满了就卖给废品站。我们拿卖得的钱买图书、买象棋、买球拍,或者买些资料和学习用品等,作为奖品奖给学生,有时也为装扮寝室、教室出点力。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力所能及,积极参加,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对集体的贡献,有一种收获感、成就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们节俭的习惯,体验到了友爱的力量。 三、真心引导故事说话 在我班里,每天上语文课之前,我都让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的内容都是些有意义的故事。同学们自己既当主角又当听众,所以都会精挑细选,认真听讲。学生说,从这些小故事中,他们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道理。如在《电梯原则》一文中,同学们得知:成功,不能缺少看问题时清晰的思路和善抓问题关键的能力;从《天价广告牌》中,同学们懂得:自己不是珍珠不要紧,最重要的有能够让自己成为珍珠的勇气!放大自己的价值,就能发出比珍珠更耀眼的光芒! 每个星期的班团课,我也从不浪费。把自己搜集来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与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共同感受领悟。5.12汶川大地震后,在班团课上,我向学生们讲述了地震中的许多揪心的画面、感人的事迹。当说到一位母亲的最后留言:“亲爱的的宝贝,如果能活下去,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这句时,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夺眶而出,班里沉寂无声,许多同学在悄悄抹眼泪。 同学们从这些小故事中,感受到了小草的执着、小鱼的呼喊、生命的坎坷,也明白了尊严的高贵、人格的强健、宽容的博大! 四、爱心坚持特殊家访 对每一个老师来讲,学生可能在班级里是百分之一,但对每一个家庭来讲,这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就是父母头顶上的一片天!朱永新老师也说:“爱是教育力量的泉源。”因此,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虽然他的成绩可能不尽如人意。这样,家访就成了我们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为了家访,老师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有时是冒着风雨,顶着严寒;有时是空着肚子,忍着饥饿。我也同样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家访。 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在水果摊前的家访,而且并没有与父母进行交流。曾有位学生,很聪明,但不爱学习,自律性差,经常缺课。他父母以摆水果摊来维持一家五口的生计。我曾经给他讲道理,希望他理解父母的辛苦,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但效果不佳。一次,又逃课了,一走就是一星期。我们找到他时,他已经消瘦不堪,人不像人了。我把他带到自己的房间,让他先清洗下,到食堂买了早点给他吃,吃完后,我与他进行了促膝长谈。下午,我又陪他回家,来到他父母经营的水果摊前。我们没有上去打扰他父母,而是在附近找了个角落观察。那天,我们呆了近两个小时,我们见到了他父母忙碌时的汗水和辛苦,也见到了生意清淡时的无奈等待和隐隐担忧;见到了某些顾客的挑剔、苛刻,也见到了某些人泼妇式的粗野、蛮横,而他的父母都始终如一地面带微笑。虽不是炎炎烈日,但街上的温度已经不低,他们仅靠一把太阳伞来遮风挡雨。他们满身尘土,满脸汗水。看得出,这位学生受到了触动,他脸涨得通红,头埋得深深的,我没有多说些什么,只是叫他回家后写出今天的感受。 第二天,他交给我一封信。这封信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看得出,他作了一次真诚的心灵告白。我又趁热打铁,请各科老师多关注他,请同学们多帮助他,请父母更关心他。从这以后,他真的变了很多,后来,终于考上了不错的高中。现在,年年的教师节都给我寄回贺卡。 五、匠心独具同伴教育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所以,在班级教育中,我常利用同伴来进行教育。 班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学生的父亲在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被汽车撞伤,而汔车司机却逃跑了,一直没有找到。这件事引发了这位学生的激烈反应,在班级中发表了大量的偏激言辞,对时代和社会作了完全负面的评价,而且还得到了相当多学生的认同。我觉得有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会使这个学生的心理产生无法挽回的扭曲,使相当多的学生对时代和社会缺乏全面和辩证的分析,把偶然无限放大,对前途丧失希望。于是,我们进行了同伴教育活动。 通过引领,最后同学们认识到: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虽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主流 是友爱的、善良的、真诚的、无私的、奉献的,是渴望我们用勤劳的双手、高尚的情操把它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觉的操守意识、匹夫有责的责任心、坚定的对未来的信心、身体力行的言行观。只有这样,我们的这个时代和社会才会有美好光明的明天。 叶杰梅老师说:“教育就像即时贴,时时刻刻、细致入微地关爱、提醒学生,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朴实话语中蕴含的教育理念,的确令人深思。班主任作为班级团队的组织者,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毋庸多说的。我们要像叶杰梅老师那样,把平时班级管理中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用爱滋润每一位学生。 班主任管理论文: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的方法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其工作能力的高低不但影响着整个班集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成长。可见,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且任重道远。本文中笔者针对如何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进行了具体的探讨,以期为广大同仁研究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 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评价一个学校,首先要评价校长。”同样道理,评价一个班级,首先要评价班主任。那么如何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树立班主任的个人威信 班主任的威信是指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班主任的品德、能力、学识和教育艺术等因素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一种尊敬而信服的态度。班主任的个人威信,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班主任应为学生树立榜样,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威信。比如,班主任在上课前提早一点站在教室门口等待全班学生,让学生看到老师的守时,这样迟到的学生就会减少,没有准备好学习工具或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进入最佳状态,准备上课。实践证明,威信高的班主任不论处理班务还是开展活动,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超能力的意识,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责,班主任更是如此。班主任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是教学和教育的基础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成材的引路人。作为班主任,我们有时无意间的一句话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乃至他们的一生。因此,班主任应从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具有坚定的立场、观点和政治敏锐性,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还能够加强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素质,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三、组建和培养干部队伍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可见班干部选拔和培养的和总要性,我们要慎重地选拔和培养班干部,使班主任的工作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同时,当选的干部也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具体来说,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班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班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班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即以面带面。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班集体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放下师道的尊严,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真正感到在这个班集体里面,班主任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与他们是平等的。在这个集体中,班主任只不过是领头雁、引路人而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遵守班规,谁也不愿去违反他们自己作出的规定,即使犯了班规也会甘心受罚并力争改正。慢慢地,全班学生的自觉性、集体荣誉感就会在无形中形成。 五、认真做好家访活动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是学校、教师的事,它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定期召开家长会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家长会,不仅有利于家长了解学校的方针政策及培养孩子的重要性及方法,更有利于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家长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各种表现,进而双方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就能够对症下药,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同时,班主任也要随时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动向,勤于家访,弄清动向根源,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教育,这样就达到了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教师和家长双重培养的目的。 此外,班主任还要认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当前,后进生有三类:其一是学习差生,表现为无心向学,学习成绩极差;其二是思想品德差生,表现为沾染上不良习气、不遵守校规班纪,随心所欲;其三是“二合一”的双差生。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需要倾注大量的爱和细致耐心的工作,使其转化。为此,笔者认为,班主任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争取家长配合,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形成合力,同步进行。具体可采取家访,召开家庭座谈会等形式。二是对学习差生采取“分层次”“开小灶”教育法,耐心施教,解决其“吃不到”或“吃不了”的现象。三是致力于建设学风、班风优良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先进群体对后进生的 感染作用;四是以表扬为主,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他们“用武之地”,激励其转化;五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做好反复教育转化工作。 六、不断总结、力求上进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作,即使是十分优秀的班主任,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的语言有时会有失规范,行为会超出常规,处理事情会有失误,从而导致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尽量控制冲动言行,善于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多与学生沟通,加强课外活动多样化。通过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来提升和完善班主任工作。 七、结语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培养人才,更要求我们培养素质多元化。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这就对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班主任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地进行探索、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从而顺利完成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任务。 班主任管理论文:浅析“以人为本”理论在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论文摘要] 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搞好班集体建设,班主任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一个重要政治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进而找出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研究其规律性,提高其实效性。本文所指的以人为本,即是依据社会发展要求所作出的以人为价值取向的非排他性价值选择,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工作的方法、手段、规章、措施等都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自尊、安全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班主任把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班主任对学生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班主任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所以,以人为本的理论运用于学生管理,要坚持: 一、坚持以表扬为主,但不能弱化批评的作用 批评与表扬都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以人为本,应提倡赏识教育,在作思想工作时,以表扬为主,多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在表扬时班主任要注意:(l)不断的变换表扬的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2)尽可能在公开场合进行;(3)态度要真诚,绝不能为表扬而表扬;(4)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受到不同程度的表扬。 多表扬并不意味着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相反,“严师出高徒”,学生作错了事,受到批评并改正,可以培养他们负责的态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有学生家长对我们说自己的孩子喜欢听表扬,希望老师多鼓励。其实,表扬与鼓励并不是时时都有用,对有些学生来说,批评更有效;表扬多了,表扬的作用就淡了;批评学生,只要选中时机,能起到和表扬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但批评学生要讲场合,讲时机,而且,批评学生之前要弄清楚问题的真相,切不可算总帐,株连到学生过去的错误。我们常说对待学生要“打一下,摸一下”,即在批评过后,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我们应及时给予表扬,以强化他们的改正行为。笔者班上有位男生,平时很是调皮,小则跟同学搞恶作剧,大则破坏公共财产,但有一次,学校大扫除,我安排他打扫厕所,一共有3个人,另外两个同学做了一会,不做了,他一个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我知道后,特别在班会上表扬了他。后来,这个同学变得很是遵守班规,一直到毕业。试想,如果笔者没做适当的表扬和批评,能有这样的效果吗?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但不能一味迁就学生 教育应该面向市场,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不应该完全市场化。有人说:“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学生是上帝,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上帝满意”,学生确实是学校教育的消费者。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一旦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就愿意从教师那里获得信息。但中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在人格方面还需要塑造,他们没有很强的是非观念,对自己还不能负全责。如果我们一味的迎合学生而不管他们的需要是否合理,这种方式可能能在短期内赢得学生的好感,却会怠误学生的一生。“宁愿让学生怨三年,也不能让学生骂一生。”学生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一时会有不满,但慢慢的他们就会理解的。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使受教育者产生一种尊师之感,这种师生之间的密切情感,可以产生情感迁移,使受教育者从教育者那里得到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以利于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更多要求的时候,这种更多要求里也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 三、信任学生,但不是放任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充当“管家”“警察”与“保姆”的角色,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入杂务,疲惫不堪。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说:“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就要坚决不干;把一些具体的事务派下去,让学生自主管理完成。这并不是说让学生放任自流,班级的大事,还需要班主任来定夺,例如,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干部队伍等等。班主任应该管大放小,管主放次,这样既减轻了自己的负担,也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 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是辨证统一的。教师信任学生,必然会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为了使教师的要求变为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正确、简明、严格的要求。所谓“正确”是说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要求;所谓“简明”,是说易于被学生理解掌握、记忆和履行;所谓“严格”是指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毫不放松,不迁就姑息,注意防微杜渐。同时,班主任向学 生提出要求要慎重考虑,要求一经提出,就要坚持贯彻到底,决不能朝令夕改,失去要求的教育意义。 四、言传之外,更重身教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除了是班级的教育者,管理者之外,还应当是学生道德行为的示范者。班主任的为人处世,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对学生具有潜在的影响。如果班主任与人为善,对人真诚,待人宽容,为人正直、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和态度为人处世。表率作用,就是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因为再好的语言,不过是过眼烟云,实际行动,才更具有感召力。身正为范,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负有教育训练的责任,需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应该自己做到,这样才是合理的。同时,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师生朝夕相处,教师如果能为人师表,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看似不教是真教。这样,学生学有榜样,做有约束,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才算真正成功。 班主任管理论文: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21世纪,不再是遥远的召唤。我们正在踏上新世纪的门槛。21世纪的生活,并不单单只在时间上突然降临,它是人类曾经有过的长久的憧憬,它是我们对于未来生活的苦苦构思的展开。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世界各国的各类教学活动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形式。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 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数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2、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3、引导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着无比深广的含义。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1、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每周两天的无批评日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班主任管理论文: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档案的管理 【摘 要】学生档案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和成长记录。作为班级领导者和教育者的班主任,尤其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建立学生档案并加强对学生档案的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档案 档案管理 1 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学生档案的好处 1.1学生档案是学校档案和“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档案管理是学校档案管理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学校历史资料,这个资料是学校发展的见证,是展示学校工作实绩的一个窗口,是学校评估资料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班主任如果将班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就能为学校学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1.2使学生将被动约束变为自我约束、被动管理变为自我管理 人事档案的价值有两个方面涵义,一是凭证价值;二是参考价值。学生为了不在自己的档案中留下不好的痕迹和记录,会将老师、家长的管教变为自我教育,变被动约束为自我约束、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有助于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使考试作弊等得到有效遏制,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能够顺理成章,树立起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 1.3学生档案可提高办事效率 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工作效率。班主任将班级学生档案管理好,将各种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需要什么随手可得,满足班主任和学校各个部门工作的需要,这就大大提高了班主任和学校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对学校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4学生档案是综合评价学生和评先选优等的依据 每学期期末“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奖学金等的产生,贫困学生补助基金的发放等,都涉及到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评价。班主任平时积累了学生的点滴材料,熟知每一个学生的各科学习、遵守纪律、劳动表现、家庭经济等等情况,对学生的评价就有根有据,评选出来的先进和优秀就让人口服心服,发放出去的贫困补助金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1.5学生档案是班主任与家长交流的资料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早已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因此,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是经常不断的。但这些交流与沟通并不一定都是有效的,并不一定都能产生教育的合力。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如果不把握好,事倍功半不说,还有可能导致学校或班主任与家长关系的破裂,从而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1.6学生档案是学生毕业必不可少的材料和推荐就业的基础 档案能综合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情况,当学生面临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档案是学生的“资本”,因此,每个学生都希望他的档案材料每一样都是“好”的,但他做到了每一样都好吗?班主任不可能以坏充好,以劣代优,必须实事求是,公平、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没有私心的同时,有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方法,将学生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缺点,记录得清清楚楚,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好在哪里,差在何处,谁好谁差,有证有据,一目了然。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档案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档案内容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学生个人档案(指面向学生本人设立的档案);第二类是班级整体档案(指面向全班学生设立的档案)。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进校时:入学通知书、《新生报到程序表》、《新生登记表》、《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及贫困证明、学生进校时的照片、《入团志愿书》;奖励、处分材料:每学期的获奖情况记录、每学期受到的处分情况记录、检查;综合表现材料:《每学期学生考勤统计一览表》、《每学期学生劳动情况一览表》《学生成绩卡》、《学生每月操行成绩一览表》、《学生综合评定成绩一览表》、每学期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况记录、每学期班主任及班委会的评价记录;毕业前夕:毕业前的照片、职业技能鉴定情况、《实习鉴定表》、《实习报告》、《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毕业生登记表》。 3 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档案的管理 3.1准备好档案所需要的各种表格 在以上档案内容中,无论是学生个人档案,还是班级整体档案,都涉及到很多表格,表格中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因此,表格如果设计不好,档案的信息就不全、不完整,档案的用途就大打折扣。因此,在建立档案前就必须将档案涉及到的各种表格设计好,甚至打印好。 3.2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结合 具体做法是:第一,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档案袋,随时收集、存放学生的各种个人纸质档案材料;第二,为班级准备几个档案盒,随时收集、存放班级的各种纸质档案材料;第三,在电脑上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文件夹,装入设计好的各种表格,随时收集、输入学生的各种个人电子档案材料;第四,在电脑上为班级建立一个管理系统,随时收集、输入班级的电子档案材料。 3.3有强烈的收集意识,并及时存放 对学生及班级的任何材料,要有强烈的收集意识,不要怕麻烦。有时看似无用的材料在关键时却派上了大用场,因此不要随手将“废物”扔掉,放一放再看是否有价值。并且对材料要及时记录,及时存放,以免事后遗忘,使有用的材料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3.4材料的分类、书写和档案的移交 材料有了,但杂乱无章,使用的时候常常找不到。因此,应根据档案的属性进行分类,清晰地列出目录,使档案材料有“归属”,对号入座,便于及时查找。为档案材料保存时间长久,书写时使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绝不能使用圆珠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国家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政策规定,学生毕业后,班主任应将完整齐全的学生个人档案材料(纸质档案)移交学校有关部门,严禁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而班级档案材料和学生个人的电子档案材料,除移交学校有关部门妥善保存外,班主任最好也能够备份保存,为今后的查找提供方便。 班主任对学生档案的建立、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班主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所赋予我们的职责!档案中点点滴滴的内容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班主任工作是艰辛和劳累的,但更是充实与快乐的! 班主任管理论文:试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协作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班主任应该很好利用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所蕴涵的巨大潜量,充分调动起他们对班级管理的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论文关键词】协作;沟通;教育合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每一位任课教师能否积极参与到班级的管理,能否积极配合班主任、齐心协力,形成教育的合力,这对于促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课堂中,学生听讲的状态,作业完成的情况,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能反映出学生一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学习上的波动,而这一切,往往都会被任课教师第一时间觉察到和捕捉到。可以这样说,学生在课堂中的种种表现,都在每一位任课教师掌握之中,而对于一些问题学生的了解,任课教师甚至要多于班主任。一些任课教师既带课,同时也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不少是多年带班的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积累和总结了不少独特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在处理学生问题也有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部分任课教师受学生喜欢和尊重的程度远远高于一些班主任,尤其一些年轻教师,更受学生的喜欢,不少学生愿意在课后给他们倾诉心中的秘密,谈自己的烦恼,谈对班级的一些见解,谈对班主任和一些任课教师的一些看法等等,正因为这样,一些任课教师对学生思想方面的了解多于班主任。 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很好地利用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所蕴涵的巨大能量,充分调动起他们在班级管理的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尽可能的让每一位任课教师投入到班级的管理中来,通过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仁们分享:? 1. 勤于沟通和交流 许多任课教师忙于教学,没有时间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所任教的班级纪律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作为班主任的我们,经常勤于同任课教师沟通和交流,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每一位任课教师,认真虚心听取他们反映的班级问题,采纳他们对班级管理的建议和意见,正确处理和协调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以真诚的态度,从他们那儿获得更多学生的信息,对班级中的问题能及时去掌握,尤其在初三阶段学生对班级管理中不科学的方式及时去调整、对工作中不合适的做法及时作出改变,把班级中一些问题及时处理在萌芽状态。 2. 发扬团队精神 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同任课教师真诚合作,发扬团队精神,把每一位任课教师当做班级管理的合作伙伴、有力助手,以多样的方式调动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如在每一次的班会和班级活动尽可能邀请任课教师来参加,让他们融进班级;班主任支持任课教师能自主地解决和处理好课堂中出现和发生的问题和矛盾。而对于班级中那些学困生和德困生的转化,则更要发挥每一个科任教师的教育潜能,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定期举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座谈会,对班级出现的新问题会诊,各抒己见,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让每一位科任教师各显其能,每人负责“帮扶”三至四名学生,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和班主任一起,为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进步而尽其所能。? 3. 用关爱换来真情 班主任以热情积极的态度,在工作中尽可能为任课教师提供帮助、关心:课间见面时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节日里一声真诚的祝愿,活动中的紧密合作团结协作,委屈时的一句贴心温馨的安慰,挫折时的一句给力的鼓励,困难时的鼎力帮助等,这些都会赢得任课教师的心,赢得他们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对班级更多的关注与关心,赢得他们对班级主人翁般的奉献和付出!只有每一位任课教师自觉自愿的投入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在教育的合力之下,班级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可喜的成绩。三年来,正是在和任课教师的协作中,我所带的班级中的在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落后生的转化和中层生的促进,都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管理论文:试论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的思想品德、作风养成、心理健康、学习能力等方面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班主任的影响。初中生处在认知世界和学习知识,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个关键时期,初中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动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教育策略,使学生积极融入班级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继而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班主任要十分注重管理和教育的艺术感染力。 1、初中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1要有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繁琐且辛苦,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去闹脾气,影响工作和人际关系,从而影响整体队伍的纯洁和稳定。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利益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具体反映,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改造。要认清班主任的工作并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益和管理水平。而学校作为激励和回报,要给予表现优秀的班主任适当的荣誉或者物质奖励,这也是对班主任利益观的一个重大考验。初中班主任要自觉提高思想觉悟,荣誉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不被利欲熏心,去追求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和为社会做奉献的高尚境界。 1.2要有先进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班主任素质的核心所在,引领其他各方面素质。它所指的是初中班主任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觉悟,表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就是要对《教师法》《教育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有正确认识和深层次学习,并且转化为通过自身来教书育人的精神动力。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决定班主任对初中教育的一个根本的看法,同时也给教师定好育人标准和方向,这也是当好初中班主任的基础和前提。 1.3要有整体发展的观念 初中班主任要取得管理的成功,就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缺,使学生全面进步。一个优秀班主任一定是有整体发展观念的,要顾全大局、识大体,把建设一支优秀的学生队伍作为目标,互相团结,搞好人际关系,以全面提高育人的水平。 2、初中班主任要拥有较高的教育能力 2.1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初中班主任首先也是一个教师,育人和教学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就是教学,教学的水平高了,桥梁就会愈加结实和宽阔,学生和教师在心理上也就越走越近,教师才会越来越有威信,就会增强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力。所以,初中班主任必须 要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2.2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 教师受人尊敬除了要有高尚人格,还需要有广阔的知识,知识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巨大财富,这也是对初中班主任的一个要求。试想如果一个班主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很丰富,学生对其评价自然很高,班主任的威信也就更高。不仅要知道自己学科的发展史,还要和其他的学科联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理论修养。只有这样,班主任才可以在课堂讲得深而透,讲出趣味性和灵活性。 2.3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 班主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管理方针,充分挖掘出每个学生的长处,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延伸,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等特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教学辅导。 因材施教教学方针的实施,首先就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多和任课教师沟通,全面分析每个学生,得出客观的研究结果;再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例如,有学生对历史、地理等知识感兴趣,班主任就可以按照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帮助他们搜寻这方面的资料,激发他们的潜力,也可以主动为他们联系此类的知识竞赛,让他们发展自身特长。其次,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寻找每个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并针对不同的缺点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全面平衡地发展。最后,班主任还要分析出不同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及动手的能力,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自己在一个时期内所取得的成绩,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使得他们更有激情和动力不断进取。 3、初中班主任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 3.1发挥好班干部作用 班干部因为是在学生当中学习、生活,自然对班级里的活动都很了解,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也很了解。所以,班主任要发挥班干部得力助手的作用,采用班干部管理班级的方法,同时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工作,建立班级委员会,以班干部为抓手,实现学生的自治管理。 3.2班级管理制度化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班级虽然是学校的一个最小单位,但是也要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正常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制度分为成文制度和非成文制度。成文的制度就是指常规的管理制度,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的是班级的风气、传统和习惯等大家约定俗成的管理制度。 3.3掌握好管理方法和艺术 在班级的具体管理中,初中班主任要掌握好管理的方法和艺术。首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会关爱学生。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要用不同方法对待,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既要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又要关爱中等及学习落后的学生,做好管理和教育工作。其次,要做到奖惩分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袒,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奖惩分明。最后,引导学生懂得关爱。关爱永远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懂得关爱也是教育的另一种教学模式。初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懂得关爱,关爱自己也关爱同学和这个大集体,每个学生都如此,班级自然会形成一股全力,推动全面发展。 在具体的管理和教育中,初中班主任应做个“有心人”,用心钻研管理和教育艺术,引导学生全面成长进步,也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管理论文:浅谈中职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是学生由系统学习向社会工作岗位转折的重要时期,而中职班主任是这一时期关键的引路人,对其走向社会会产生重要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基本都是经受不了升学压力、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厌学,没有上进心,叛逆心强,不服管教。同时,中职学校专业种类设置较多,学生所学专业各有不同,加之专业实习的需要,与社会接触广泛,思想活跃,自主性强,所以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显得更加艰巨。如何在此环境中克服所有困难,将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是我们每一位中职班主任首要研究的共同课题。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耐心和责任心来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几年中,我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方法和措施,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一、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要想班级管理工作变得容易,那么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全面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有些班主任在工作中不太注意细节,在学生面前说话做事随心所欲,觉得有些事不必太认真,其实学生一直在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私底下会议论、评价你。学校规定学生不得穿奇装异服,不得佩戴首饰,我就得从自身做起,穿着得体,不佩戴首饰;学校要求提前十分钟候课,我就提前十分钟来到教室;平时随手关灯、关窗;在教室里经常擦讲桌,拣地上的纸屑垃圾。渐渐地我发现学生上课迟到的越来越少,教室卫生也越来越好了。由此可见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不需要班主任天天在学生面前重点强调,只要我们班主任能够以身示范,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其潜移默化仿效教师行为,促使他们提高个人素质。对学生来说,这是无声的教育,所以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它会直接影响着学生。 二、 以爱感人,以情动人,与学生产生心灵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说情是心灵的钥匙,那么爱则是教育的基础,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可贵的职业感情,更是班主任重要的法宝。 1、树立对学生的信心。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所以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首先班主任要树立对学生的信心。教师相信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多表扬多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了。 2、处处留心,做有心人。 作为中职生的班主任不仅要眼到、嘴到,更重要的是心到。中职生大都在十六七岁,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心理上容易波动,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既是青春勃发的花季,又是容易迷离的雨季。班主任要处处留心观察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帮学生解决厌学、早恋等思想上的问题。 3、一视同仁,把每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宝贝。班主任要对学生付出真心,要公平、公正、平等的对待班上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学生生病,及时询问病情;学生请假,及时与家长联系;学生学习有困难,悉心指导;放学回家,嘱咐学生注意安全;天气变化,提醒学生增减衣物;学生取得成绩,多加表扬;学生有违纪,委婉提出,及时改正……这些虽是小事,但对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贯穿教师教育工作的全部。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包含着“爱”的灵魂和内容,只有高尚纯洁的师爱,才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亲其师,方可信其道,继而乐其道,进而行其导。 三、 细化管理,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要靠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班主任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 1、培养一支班级骨干队伍。要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班级核心,一支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在选班干部之前,我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确定出部分学习较好、守纪律、责任心强、热心为他人服务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使这些学生率先接受班级管理的要求,成为班级建设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在实施过程中,我对他们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从不错过,抓住机会进行表扬,树立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而这种威信又能督促他们更进一步自觉自愿为同学服务,使这种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 2、制定一套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细化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班主任首先要制定一套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按照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分明。班级管理工作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课间操等各方面的情况要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的时候,班主任要及时地提示、教育、引导,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但在教育、引导的同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促膝谈心,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对待他们,用诚恳、真诚的话语打动他们,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他们。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集体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关键的一环。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会促使班级进步,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例如运动会、课间操比赛、大型文艺汇演等等,让每一个同学积极参与,为每一名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之一,要想让中职学生在求知路上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精神得到唤醒,我们必须在管理方法上寻求创新突破,以满分的热情去呼唤学生的真情,用积极的行动来指引学生的行动。班集体建设是充满人性与挑战的,值得所有班主任去思考,去探索。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有时又使人觉得头疼的工作,但只要努力地去做,那你的收获必将是巨大的。当看着一个个学生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时,成功的喜悦将充满你的心中,一切的烦恼都将随风而去! 班主任管理论文:浅谈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应用 摘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是管理者有效工作的法宝。运用心理方法,能得到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能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能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心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对班级管理水平。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方法;工作效果;班主任 沟通渠道畅通,可以使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班干部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增进了解和理解,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协作;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减少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激励士气,通力合作,实现学习目标。 一、班主任与学生的理解与信任 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做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班主任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学生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应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做到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学生谈话时,班主任要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学生就会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在谈心条件尚不成熟,即双方心理沟通少,心理生疏度大的时候,利用迂回方法与学生进行心理接触,可能更奏效。迂回心理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德才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的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当他自觉创造舆论时,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迂回心理接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交流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胜任工作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决不是顺情说好话的“好好主义”的表现。 二、讲究管理方法 班主任之所以能够实现领导,其基础是权威。正式权威是由上级任命的法定的地位和权力;非正式权威是指不依靠上级任命而靠领导者自身在群众中的威望而产生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权威比正式权威更重要。因为对被领导者来说,前者是自愿的,而后者则往往是强制的。班主任要树立自身的权威,做到与学生心理相容,首先应树立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思想是领导者获得被领导者信任与支持的主要源泉之一,是领导者增强影响力的催化剂。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心理接触,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学生,你便获得了实现领导的可能。其次,要尽责,这是影响班主任权威的重要因素。要摆正责任与权力的关系,事实上责任比权力更重要。任何一位班主任,当你面对学生只要权力而不尽责任、不负责任或怕负责任时,学生在心理上就不会接受你,你在他心目中也就不再是班主任。第三,要正确行使职权。任何有职不管事,没有职务反而有权,以及“越权”“专权”行为,都是不能正确使用职权的表现。由此造成学生不听从你的领导,你也就没有领导权威,就不能与学生心理相容,顺利合作。分权不当会造成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不相容。产生矛盾,从而影响集体的战斗力。在班主任管理实践中,常常有类似的问题发生:班主任分派学习委员去安排劳动任务,而学习工作由班主任包揽,这就造成主管劳动的劳动委员与主管学习的学习委员之间的矛盾;班主任大权独揽或越级分权,该与主管劳动的劳动委员商量的则不去商量,或直接安排普通学生去管理班纪律等,这就会造成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对班级整体工作来讲其后果不堪设想。班主任只有合理地分权,才会使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关系融洽,心理相容,密切配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班主任的工作分工也必须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个人在知识、能力及其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分工以扬其长,避其短为原则,把学生各种各样的个体潜力联合起来,让他们人尽其才,相互补足,进而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如果班主任分工不当,在分工过程中过分赞赏一个学生的特长,过分贬低另一个学生的短处,它容易使班级出现分裂因素,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挫伤,使学生在不顺的心境中工作,引起新的人际矛盾,使学生之间由于被信任程度的差别而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工作效率。 总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是管理者有效工作的法宝。 班主任管理论文:小议班主任管理中的后进生转化工作 摘要: 在一个班级中,后进生是必然存在的,因此,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后进生进行管理和转化,以促使班级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个人三个方面分析了后进生形成的一些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后进生 成因 转化策略 班级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是整个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整个班级管理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职责。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杂而艰巨的工作,在众多工作中,关于后进生的管理工作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所谓后进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差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或者思想品德存在一定问题的“问题学生”。而后进生在每个班级都存在,只是在数量和程度上有所区别而已。为此,我们要想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就一定要重视对后进生的管理工作,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所谓后进生并不是天生就落后于人,他们都是由于一些后天的原因所造成的,并且在班级中,不同的后进生,形成原因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想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首先就要弄清楚后进生的成因,在了解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转化措施。 一、后进生的成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人们成长的摇篮,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而很多后进生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往往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走极端,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在各个方面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而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孩子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为了冲破压力,一些孩子就采取与父母唱反调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反抗,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个孩子较为敏感的时期,很多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一旦处理不好,就很容易让孩子走向歧途。而与此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现如今,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总是希望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从而不小心陷入了溺爱的漩涡,像我班就曾经出现过家长帮助孩子写作业的情况,这种过分溺爱使得孩子养成了懒惰依赖的习惯,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困难。除了家庭的教育问题以外,很多学困生还存在着一些家庭的不幸,据调查,在后进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单亲家庭、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这些家庭因素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孩子在班级中逐渐沦为后进生。 2.学校教育的影响 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非常严重,在很多学校,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要成绩不好,即使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再突出,往往也会被教师贴上“差生”的标签。这样长此以往,一些开始只有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最终成为了各方面都差的学生,成为了真正的后进生。 3.学生自身原因 后进生往往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力因素造成的后进生,另一类就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后进生,而大部分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后进生是最主要的后进生群体。很多后进生的智力不但不输他人,反而在大部分情况下表现得“很机灵”,而他们往往存在几个共同点: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毅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等,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才造成了很多后进生。 二、做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策略分析 1.关注、信任后进生 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与后进生的关系往往是衡量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遗憾的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后进生与教师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敌对“心理。事实上,教师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偏爱也是很难避免的现象,但是班主任要想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就要努力克服这种“偏爱”的思想,不但不能忽视后进生,反而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信任。因为对于大部分的后进生来说,这是他们最缺乏的东西。很多学生之所以屡教不改,归根到底是因为感受不到关爱与信任,只能用另外一种“不听话”的方式来引起教师的注意。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经常性地与后进生进行沟通交流,当他们犯错误时,要认真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并且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而当他们在任何一个方面取得了进步时,教师一定不要吝惜赞美之词,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教师的悉心呵护之下,逐渐脱掉后进生的帽子。 2.注意改进教学方式 在后进生的身上 ,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成绩不好,这些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成绩方面落后于他人,而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提高成绩,按照传统的一刀切的方式肯定收效甚微。为此,我们可以尝试着分层教学,针对这些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实施配套的评价机制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班主任也可以与各科任教师进行一定的沟通,给一些后进生开一些“小灶”,帮助他们更快地把成绩赶上来。一旦学习成绩提高了,就会有效激发学生的信心,这样在他们身上的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 后进生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因素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班主任要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适当地给予家长一些建议,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连为一体,使得学生在家能够拥有较好的家庭氛围,在学校能够拥有较好的学校环境,这样,会给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效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在日常繁杂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抽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以便促进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管理论文:班主任应适时柔性的管理班级 [摘要] 班级管理应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班级管理;行动;习惯;方式;教育效果 参加工作以来,我切身体会到班级管理的难!刚参加工作时,年轻气盛,总认为“严师出高徒”,所以在管理班级时一味地要求严。然而,结果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班级非但没有“风平风静”,反而出现了几个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后来我渐渐明白,教学中还需要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如何去教育这些孩子们呢?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和摸索,我总结了以下的几点。借此机会与老师们交流,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正。 一、把爱献给学生 小朋友进入学校就等于步入了人生的第一站,他们好比一株株娇嫩的花枝,需要用爱心精心地培育。 一个教师要带好这些孩子,首先就要当个好妈妈,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你想想,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整天在妈妈的怀里摸爬滚打,都不讨厌妈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疼他们,爱他们,毫不吝惜地把乳汁献给他们,所以孩子们也就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妈妈。 近年来,学生队伍中又多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境遇有时比单亲家庭的孩子更糟糕,他们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无助,每当想到这样的孩子我真的很心疼,我总是对他们多用一份心思,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也能得到温暖。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爱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们同样对老师充满爱,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要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和尊重,对学生赋予期待,让每个学生体验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二、用榜样法给孩子确立行动的准则 小学生习惯地把老师对事物的认识,当作是唯一的真理,也习惯于把教师的行为方式当作理想化的模式。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无所不能,十分完美的。作为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只要你真正做到热爱教育,用自己的爱和热情去撞击那一颗颗幼稚的心灵,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那么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教师。 三、用一颗平等的心对待每位学生 在小学阶段,教师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及处理班级事务的一些方法,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对每位同学要平等对待,尤其对优生和学困生更要平等对待,让他们觉得老师对每位学生都公平。只有平等地爱每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用爱激发他们的上进动力,让他们努力学习,展示自我。 四、树立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家庭教育也不同,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呢?如何让这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个良好的开端呢?我想,空头说教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热心地引导。小朋友们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也不知道怎么学习,我就根据他们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经常讲些小数学家、小文学家、小画家、等名人的故事给他们听,用这些生动的故事把他们吸引到学习上来,小朋友一听入了迷,我再引导他们想一想,说一说,听了故事,你心里是怎样想的?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看谁想得好,说得好。小故事的吸引力起到了作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熏陶和启迪。 在孩子们有了美好的学习愿望以后,我就根据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学习竞赛,同学们的上进心是特别强烈的。这一下,同学们可来劲了,一个个手握铅笔,聚精会神,一笔一画地认真书写。一张张工整的作业展示在我的眼前。 当然,这种引导既是积极的也是具体细致的。教师的功夫贵在循循善诱,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只要我们服务周到,引导得当,他们就会沿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去获取新知,增长才干,不断进步! 五、不断地学习修善自我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古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工作时间长短,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自身都有许多不足和缺点,尤其在班级管理方面。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改变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在这方面,我们要向有先进经验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管理班级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刚教学时,教室里乱哄哄的,根本无法上课,我用尽各种方法,始终不见效果。我曾经彷徨、气馁,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时,我向一些教师诉苦,他们\帮助我,给我传授经验。我又重新鼓起勇气,在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采用鼓励、对比、先进榜样学习法,去激励他们爱学习,遵守纪律。慢慢地,班级比以前好管理多了,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对自己也有了信心。闲暇之余,再向其他教师讨教经验,读一些小学生心理之类的书,确实受益匪浅。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去埋怨环境,更不要挑剔学生身上的毛病多,而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一种方法教不好学生,就用第二种、第三种……甚至几十种。要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去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挑战,绝不在困难面前低头,甚至跌倒,要争取当一名好教师,管理好班集体。 总之,要管理好班级,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要有先进的科学的方法管理班级,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人无完,我们就要任重而道远,努力工作,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摘要:班主任管理艺术是班主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自身教育理论修养与教育教学经验融汇贯通的结果。 关键词:班主任;艺术;技巧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教育工作,不仅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有许多方法和技巧。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与技巧,会使班主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与学生的沟通。沟通也是一门学问,甚至是一门艺术,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总结了一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在班级管理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第一,倾听的艺术。沟通是双向的。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向别人灌输自己的思想,我们还应该学会积极的倾听。倾听的能力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首先要表示出诚意。听就要真心真意地听,对我们自己和对他人都是很有好处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而去听他人谈话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其次要有耐心,一是要等对方把话说完;二是别人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有可能是你不同意的,但应试着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和情绪;三要适时进行鼓励和表示理解,谈话者往往都希望自己受到理解和支持,因此在谈话中加入一些简短的语言,如“对的”“是这样”“你说得对”等,或点头微笑表示理解,都能鼓励谈话者继续说下去,并引起共鸣。 第二,观察的艺术。班主任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可以达到了解其思想状态的目的。《小学班主任》一书中认为:班主任在工作中越是善于观察,就越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学生。观察力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观察要求能看出学生个性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品质,把它们跟表面的、暂时的、非固有的特点区别出来,并能认识学生发展的基本趋向。班集体是由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性格、智慧、行为特征。教师应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了解和掌握了这些,有助于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困惑。例如一个平时上课很专注的学生一段时间里突然变得萎靡不振,上课走神。我注意到这一点后,私下向他了解,原来是家庭矛盾引起的。通过谈心,解开了他的思想疙瘩,又恢复了以前的学习状态。 第三,谈话的艺术。谈话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班主任必备的基本功。谈话是一种双向活动,它不仅需要真诚和信赖,而且需要技巧和机智。一要有充足的准备,要明确谈话的内容、方式、目的;二要拉近距离,做学生的贴心人,学生最爱向知心人说知心话,因而谈话时班主任应注意自己的角色,把学生当做朋友,以自己宽厚的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信服,如此,就像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助你步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三要“说服”,不要“压服”,学生有不同的的观点,要耐心分析,谈自己的看法时要婉转,不要用命令的口气。 第四,管理的艺术。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小学生需要管的地方太多了,大到世界观的形成、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小到坐立行走、穿衣打扮,如果事必躬亲,无所不管,那就成了保姆的角色,容易陷于琐碎,也不利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成长。要管大放小,分清主次,学生能干的放手让他们去干,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第五,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指出,突发事件的实质,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处理突发事件是一种非程序化决策。正确、恰当地处理突发事件考验班主任的智慧。一般来说,冷静、灵活、公平、幽默、果断等是必不可少的。班里同学的文具总是莫名其妙地不见;刚要上课就发现有一名女学生在哭,没教室就看见两位男生挥拳相向……这些场景在很多班级出现过。如何处理这些事件,是对班主任智慧的考验。如果说平时的教育、管理是淙淙溪流,那么突发性事件就是一朵朵浪花。教师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突发事件,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切忌以个人喜恶来影响处理的方式和结果。要实事求是、公正无私,让学生心服口服。不要把突发事件看作坏事,要把它看做一个成长的契机,让当事人和全班同学在问题的处理中有所收获,思想和认识得到升华。 班主任艺术是班主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自身教育理论修养与教育教学经验融汇贯通的结果。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探索,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管理技巧,使班主任管理艺术更加完善,效果更加明显。 班主任管理论文:班主任管理之我见 【摘 要】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社会化程度的一代新人,班主任肩负着非常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高中教学;班级管理 面对信息时代,现在的学生既聪明又成熟。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上网聊天、交友、出走、短信、早恋等,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可能发生,与以前相比,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都增强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如果我们还像以前那样让学生围着班主任的指挥棒去转,势必会压抑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的反感并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如何根据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当好一个新时期的班主任,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感悟到:作为一个班主任,如果在平凡的工作中,能在学生身上倾注满腔慈母般的爱心、无微不至的细心、平等交往的诚心,倾听沟通的耐心和给自己工作的信心,就为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储备了较为充足的能量。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光照亮教室的每个角落,用我们的热温暖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我们的情点燃每个学生心中理想的火焰。下面是本人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感悟、不妥之处,恳请赐教。 1.打铁先要自身硬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激增如果我们班主任不加紧学习,不及时补充新的知识,不更新观念,将无法适应改革开放下的教育工作要求,跟不上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 “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班主任如要得到全体学生的理解、信任、钦佩和爱戴,首先必须注重广学博览,不断加强教学业务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成为一名出色的任课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与学生最初的接触是在课堂上,学生评判我们的第一个角度就是你的课上的怎么样,如果你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你的课上的很棒。学生不但会信任你、钦佩你、崇拜你,同时也会理解和信任你对他的教育。所以,作为班主任,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认真探索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原则,细心传授学习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必过的第一关。我只有把握好每一节课,利用好每一分钟,调动好每一个人,才能达到教为不教,学有所成的目的。 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执着的进取精神、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无私的献身精神,一直是我工作的指针,因为我早早地记住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导:“教师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更是做人的楷模和榜样。在教学和班级工作中,更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我一直以高尚的人格去影响自己的学生。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我在过好教学业务关的同时,注重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学习,反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尤其重视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同时学习一些社会学、伦理学、哲学以及德育学方面的知识,学习班主任工作心理学,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和班主任一百个怎么办等;学习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等老师的优秀事迹和著作,并运用于教育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几十年如一日,早晨到校进班在学生之前,放学离校在学生之后,与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就算家里和个人有困难,总是想方设法去克服,有几次实在家中有急事或身体欠佳,不吃早饭到校也要先到教室看望学生。并用亲切的目光逐一观察学生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们新一天内心情绪的变化。这是我的必修课,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安心地进办公室办公。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为什么有的学生这几天神色恍惚?为什么今天他忧心忡忡、双眉紧锁?为什么她近来上课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突然下降?为什么某同学这几天花钱那么多等?这些重要的信息,班主任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才会发觉,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沟通和引导。只有你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一定能够“见月晕而知风,见础润而知雨”。说真的,坚持几年不要紧,但要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就必须要有毅力、决心和恒心,一个人喜欢听你的课很容易达到,但学生兄弟姐妹都希望到你班里来读书,就一定要有足够的人格和魅力,这大概就是“打铁先要自身硬”最好的诠释吧。 2.爱到深处情更浓“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 作为人民教师,热爱学生就是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挚爱,是对民族未来充满热烈期望的凝集与体现。作为班主任,我情愿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的进步,成就他们的理想。有时甚至舍弃自己与亲人之间的爱,也要坚持对每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关怀与爱护、同情和理解。 爱没有等差,情不分前后。教师爱学生的方法能多种多样,学生向老师表达情感也五花八门。学生需要爱,弱势群体更需要老师多给一点爱。而这诚挚的爱心则来自于班主任那亲切的话语和细致入微的体贴、关怀和倾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如下情况学生更需要班主任亲切、真诚的问候:如学生思考有疙瘩时;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学生遇到困难时;班级某种不良风气抬头时;学生受到挫折、犯错误时;…… 每当这时,我总是第一个主动接近他们,真心实意地促膝交流,像朋友一样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随时随地同他们心理换位,想其所想,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们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作为班主任,走近每一个学生,真诚的一次问候,认真的一次倾听,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特别是对一些学困生,你的某些行为甚至可能从此改变他的一生。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学生,并给学生的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至关重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老师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善于从消极因素中寻找积极成份,在失败中点燃起希望之火…… 班主任管理论文:一个“新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而班主任是整个班集体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连接授课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一班几十名学生,是否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沟通感情,用爱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据事实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关键词:学习态度;人人有岗;期望效应;转化工作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而班主任是整个班集体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连接授课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一班几十名学生,是否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班主任的责任重大。 做为一名新毕业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新手班主任”,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实属不轻,为此也几度踌躇过、懊恼过!如何做好班级工作?是我接班以来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老教师的指点和自己的蜗行摸索,我尝试以下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以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我在开学之初,首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科学知识,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人才,而他们就是祖国的未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二、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做到“人人有岗”,形成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作为班主任的助手和可靠的信息员,及时向班主任反馈本班教学信息,为班主任出谋划策。班干部要由那些品学兼优、关心集体、能起带头作用,并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和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要重视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班级的各项管理事物不管大小将责任安排到具体某一个人,由班长全面负责,班主任及时督促,既信任他们,更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真正为全班同学服务。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全体学生形成共识,热爱班级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运用“期望效应”作好转变差生的工作 “期望效应”告诉我,教师对学生真实的爱将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热情期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起内部的动力,更加发挥自己的潜力。我虽然没有老教师们拥有那么多丰富的班级管理及教学经验,但是我有足够的热情来对待我的孩子们,我会付出我的真心、耐心和爱心,让我的班级时时充满“爱”。 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期望和激励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激励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信心和希望,特别是对落后生,更要有“朽木可雕”的意识和“点石成金”的行动。我将之付诸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开学不久,我通过观察和了解划出了一部分学生作为激励对象,我一一找他们谈话,激励他们的自信心。我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告诉我,你是一个很聪明的男孩,你的成绩差,肯定是没好好学,现在使劲还来得及,怎么样?咱俩一起努力,来个大飞跃好不好?”他闪动着带有灵气的眼睛高兴地说:“好”。在一个月后的阶段考试中,他的语文竟打了82.5分,虽然成绩没有那么的好,但是和他自己比确实进步不小,进入了中等生的行列。对于那些在班里成绩落后,又不爱写作业的学生我是这样说的:“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知道你父母由于某些原因对你的生活和学习有些忽视,但是既然今天遇到了白老师,以后你的学习白老师来负责,不管到什么时候你都要记住,白老师管你!”他含着泪花点了点头。我直视着他,微笑着说:“我觉得在咱班,你也应该是头几名,我对你很有信心,怎么样?自己有没有信心?”从那天开始他每天都会按时教作业。 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声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我相信:教师的激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与家长联手,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弓张的紧,箭放射的就会远,父母对孩子有信心,必会点燃孩子的信心之火。每当家长来访,我总是首先肯定学生的长处,肯定很有希望,因为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只要家长多关心,老师多帮助,学生的进步是会很快的。这样家长就会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同时,也建议家长以委婉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样既可减少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矛盾的产生,又使家长就成了孩子的加油站。 五、尊重并理解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讽刺挖苦,不仅对学生的胜利及心理造成伤害,而且有损班主任的形象,还会加重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心理,造成不良后果;在批评学生时,粗鲁暴躁,以为自己是老师,以势压人,就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因此,只有反复耐心细致地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沟通感情,用爱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据事实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一名“新手”班主任,虽然在经验和处理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时甚至显得是那么的稚嫩,但是我拥有一颗饱含着“热情”并充满无限“活力”的心,我会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教育的执着,学习他们的专业精神,学习他们的专业情愿。同时,也会在这条教育的大道上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反思。因为我还年轻,我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时间”,我要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去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用这颗年轻的心去点燃希望,成就未来的教育之路! 班主任管理论文:中学班主任班级六维管理模式建构 [摘要]班级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显现,我们需要构建新的管理模式。六维管理理论为现代班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班主任班级六维管理模式包括以下六方面: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价值目标;实施信息管理,广开沟通渠道;实施知识管理,探索科学手段;实施艺术管理,挖掘和谐路径;实施权变管理,力求与时俱进;实施执行力管理,注重协调落实。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统筹协调好六方面关系,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度。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六维管理模式 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管理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说依赖于班级管理是否到位。因此,班级管理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为基本职能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本文拟以六维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工作实践,构建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六维模式,推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班主任工作效能的有效提升。 一、传统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知识、计划、策略为核心,以班主任为权力中心,班主任根据学生能力大小指定班团干部。这种传统模式虽能稳定班级,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一是易使班主任权威发生错位。部分班主任认为“管理即管理者之事”,在管理过程中凌驾于学生之上,我行我素,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淡化师生的平等权利。二是易使班主任管理带有主观性。部分班主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主观的自我期望去要求和塑造学生,管理方法简单,内容片面,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多元需求。三是易使班主任管理方式落后。部分班主任认为班级管理的关键在于苦心寻求到能“治住”学生的秘方,而非循循善诱,教育引导。四是易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这种管理模式在班级中容易产生学生“贵族”,出现“班主任指手划脚当导演,几个班团干部忙忙碌碌当主角,绝大部分学生互不关心当观众”的局面。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民主意识受到压抑;班级管理长期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收效甚微。因此,学生日益多元而富有个性的教育需求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班级管理模式。 二、六维管理理论及其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六维管理理论是北京大学王建国教授于2006年提出的一个管理学新框架。它融合中西方的管理理念,克服了传统管理中的重战略轻文化的不良倾向,给现代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涵括文化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艺术管理、权变管理和执行管理六个方面,是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内涵所在。在六维管理中,文化是统帅,信息是前提,知识、艺术和权变是手段,执行力是结果。班级作为一个现代学校组织,其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集中体现在过分重视或局限于“人”的因素上的管理。班级管理不仅应该最大限度地寻求“人”因素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应该最大限度地寻求到“非人”因素的支撑性,因为管理文化、管理制度、管理环境等这些“非人”因素的存在往往能左右班级管理效能提升的程度。六维管理理论强调“非人”因素的重要性,为现代班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班主任班级六维管理模式的架构 学生班级作为一个现代学校组织,其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将六维管理理论运用于班级管理,可建构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六维模式。 (一)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价值目标 所谓文化管理,是指人格化的企业组织的管理方法要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班主任实施文化管理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塑造高雅的班级文化为出发点,以完善健全学生人格为落脚点,注重价值目标、和谐班团以及综合实践的文化构建。第一,价值目标的文化构建。价值目标是引导学生前进的方向,激励学生向上的动力;它的构建要以学生的全面、主体发展为指向,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形成目标价值体系。第二,和谐班风的文化构建。班主任应有良好的教风和作风,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平等、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选准突破口,精心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充分运用舆论力量等来培育良好班风、学风。第三,综合实践的文化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而且要在实践中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文化管理需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磨炼,从而将价值理念浸润于学生内心。 (二)实施信息管理,广开沟通渠道 信息管理是指各行各业各部门搜集、整理、存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班级信息管理核心是获得班级管理的适用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班级管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管理,这就要求建立健全机动、高效的班级信息管理机制。第一,信息的收集。班主任可通过自己观察、向家长了解、与学生攀谈、查阅档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信息,并保证信息的来源渠道畅通。第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班主任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做好班级日记、备忘录等工作,为班级的有效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第三,信息反馈。信息加工处理后,区别不同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作为教育学生、因材施教的依据。 (三)实施知识管理,探索科学手段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与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科学的知识管理手段就是要努力实现班级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第一,设置适当管理目标。班级管理首先要根据班级实际状况,引导学生制订出恰当的班级目标。班级目标的设置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体现层次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第二,倡导民主管理观念。班主任要相信学生,发扬民主,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个性在平等、宽容的环境中得到发展。第三,建立科学管理制度。要搞好班级管理,教师必然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样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从而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意识。 (四)实施艺术管理,挖掘和谐路径 艺术管理是艺术组织或个人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是以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取得最有效的管理效益的一种管理行为,其核心是如何用艺术而非科学的方法激励和领导不同的个人或团队,以追求特效和美感。挖掘和谐的艺术管理路径就是班主任能否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有效激励学生共同努力,实现班级目标。第一,批评教育艺术。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时,一天他偷偷把校长的宠物狗杀了。校长决定“惩罚”他。怎么罚?罚他画一幅骨骼图和一张血液循环图。事后,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所打动,发奋学习,终于成为科学巨匠。假如当时校长采用粗暴的惩罚手段,这位未来的科学家很可能便从此“夭折”。批评处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必须有适当的处罚,但运用处罚手段应注意适度、及时、公正。第二,模糊管理艺术。班级管理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事事问津,时时“认真”,大事要清楚,小事可模糊。这样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自由的发展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刚”“柔”相济管理艺术。“刚性管理”要求做到一个“严”字;“柔性管理”要求做好一个“疏”字。要取得好的效果,班主任必须将“刚”与“柔”有机结合,做到刚有据,柔有理,刚柔相济。 (五)实施权变管理,力求与时俱进 班级权变管理的核心是班级管理不存在一种普遍的原则和方法,只能权衡环境的变化,变通管理方法,以达到管理的动态满意。权变管理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班主任应根据变化的环境和对象变更管理方法。一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育人环境。随着时代的进步,班主任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整合校内外的各种因素,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班主任应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校内条件,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制度、应急预案和工作制度等,更新工作方法,重视细节管理。三是坚持因人制宜,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应坚持随机应变,不断解决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班主任还要因材施“管”,因人而异,给学习困难学生信心以达标,给优秀学生压力以攀高,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六)实施执行力管理,注重协调落实 执行力管理就是通过对文化、信息、知识、艺术和权变五种执行力的协调管理以达到整体执行力的最大化。班级执行力管理要求班主任协调文化、信息、知识、艺术和权变管理,以更好实现班级目标。这五种单维执行力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木桶效用,其中任何一种执行力的缺失都可能导致班级执行力管理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没有文化执行力,意味着知识有害,可能进行错误的班级管理;没有信息执行力,意味着知识为零,班级管理缺乏确定性,决策失去信息依据;没有知识执行力,意味着班级管理缺乏科学方法,其他执行力就失去效率基础;没有艺术执行力,意味着知识丑陋,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励和领导学生参与班级建设;没有权变执行力,意味着班级管理僵化不能变通,它会大大提高其他执行力失败的几率。因此,班主任实施执行力管理,就要坚持以结果为导向,协调各方,全面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四、班主任班级六维管理模式中关系的协调 班主任班级六维管理模式中,六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信息管理是前提,文化管理是关键,知识、艺术和权变管理是手段、方式和方法,执行力管理是保障,这六维统一于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班级管理目标。虽说六维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其他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六维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班主任要协调好它们在班级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 第一,引导:班主任直接管理。班级建立初期,班级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管理和文化管理。班主任应及时把校纪班规等信息灌输给学生,广泛收集学生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规范学生行为。实施信息管理是为班级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确保管理的确定性、风险度和真实可靠性。此阶段,班主任还应特别注意在学生中的威望和影响,大力推行文化管理。班主任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不同时期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引导班级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培育良好的班级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班级“个性”,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 第二,认同:师生共同管理。班级凝聚力基本形成后,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应逐渐向班委会转移。这时,班级管理的重点是知识、艺术和权变管理。这个阶段,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和选拔好学生干部,班里出现问题时,应先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再进行分析、比较学生意见,采纳合理建议,提出解决办法。班主任还应不断更新班级管理的手段,加强知识、艺术和权变管理,有效地激发学生干部的积极主动性和全体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创造出师生共同管理班级的良好氛围,提升班级管理效能。 第三,内化:学生自我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是文化管理取得成效,即班级价值取向正确。健康舆论已在班级中成为主导。这时,班主任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执行力管理,指导班团干部开展好工作,让学生轮流值日,实行值日班长负责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班级管理“群众化”。实行执行力管理,一要保证思想认识落实,二要保证管理协调到位、措施落实。班主任要抓好各项管理措施的检查、协调、落实,既要严格执行管理方案,把每一项具体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行动上,同时还要注意各项管理措施的协调,从整体上把握管理目标的实现,多管齐下,追求班级管理效果的最优化。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篇1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力求运用有关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土木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问题,重点阐述施工工艺及工艺原理,施工方案及方法,施工组织及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及编制程序,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本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课程思政理论的提出,使专业课堂教学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本文就讲授“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作以探讨。 一、在专业课程目标建设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目标是运用建筑施工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中的实践问题,使学生掌握各工序工程施工工艺和工艺原理、施工方法,了解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和发展动态;学习和掌握编制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方法,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计划的初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课程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职业热情,激发学生树立为社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理想和信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促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而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从而也达到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二、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全过程 建筑物是通过施工,把设计变为现实。建筑施工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包括工人操作的熟练程度、施工工具和机械、施工方法。施工组织包括材料运输、进度安排、人力调配。 (一)从施工技术的角度,工人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先进施工工具和机械的使用加之科学的施工方法,是实现高质量施工、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的前提。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和操作水平,都会大大提高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和高质量施工的程度。文明施工。所谓文明施工即施工不扰民、作业不污染、现场规范有序。具体来说就是严格控制噪音释放,减少施工机械噪音对施工者的影响,减少机械作业和现场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干扰;污染固废物100%回收;防止灰尘、油污、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废气废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及时修整和恢复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等。在以上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使文明施工概念熟记于心,施工作业与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安全施工。企业员工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安全施工要警钟长鸣,杜绝一切违章现象的发生。严格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施工行为,按《建筑安装工程定额》对工人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的规定组织施工,采用有效劳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及工人生命安全。施工管理者要从根本上做到防范到位、监管到位、社会责任心到位,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保证施工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彰显社会主义国家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高质量施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下,建筑业仍然存在着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个别施工企业为追求利润,赶进度节约成本,违规生产违章操作,如忽视对材料设备的检验,交叉施工不注意接口,甚至偷工减料等,使工程存在巨大隐患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和损失。安全是根本,质量是生命,从始至今,质量已成为彰显社会责任、影响民生稳定的重要问题,因此,一个企业只有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企业责任感,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工作扎实推进,减少返工,力争工程一次成优,才能真正创造效益,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赢得市场,树立品牌形象。而建设优质工程即造福人类,使产品使用者拥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从施工组织角度,良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会使工程达到工程质量优、速度快、造价低、操作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机械、材料供应平衡调配、施工措施得当、质量要求上乘、进度安排合理,各方面统筹进行,并实现工程成本节约。工程投资逾千亿的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而且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座新地标,是一张“国家新名片”。大桥建设期间,一度聚集了数以万计的施工者,如何将来自天南海北、不同企业的工程师和工人高效组织起来,共同完成这项超级工程,本身就是一项世界级的挑战。科学制定优良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管理,有效调配劳动力,不窝工、不等工、不待机、不待料,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人材机的合理搭配,提高施工效率,为国家多做贡献。 三、通过施工案例教学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实践 教学各个环节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各类实践、实习中,结合课程理论和施工现场工程实际,利用典型施工案例的分析,提炼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一)运用成功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如港珠澳大桥。2018年9月24日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1.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们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人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大桥通车后的辉煌和它带给世界的震撼,但桥梁技术的高端和施工过程的艰难让人们无法想象。例如由于基槽回淤,导致两次沉管失败,使工程严重受阻,无数参与大桥建设的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不为人知的艰辛。沉管的生产、运输、安装等等每个环节都是困难重重。整个海底隧道主体由33节巨型沉管和一个合拢段接头组成,单节重约8万吨,相当于一首航母的重量。沉管安装一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另一方面是恶劣天气,大风大浪的的环境下,给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但工程团队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研究、探索、实践,终于摸索出一条自主的沉管隧道安装技术,使得整个隧道工程顺利完成,最终实现了工程设计零借鉴、安装零失误。负责建桥的总工程师林鸣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敢于担当,不断创新,他们这种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港珠澳大桥由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组成。可以说,每一项建设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大桥的建设者们靠自主创新,攻坚克难,解决了多个世界难题,涉及到的专利超过几百项,填补了众多国内行业标准空白,也刷新了多个世界记录。港珠澳大桥总体工程几乎囊括了交通工程的所有领域,堪称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新典范。为世界桥梁史写下绝美华章、永载史册。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建筑大师不畏艰辛的职业精神和爱国情怀,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3.通过教学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港珠澳大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它的周边有众多的机场,伶仃洋航道每天还有4000多艘船只通过,特别是有很多三十万吨以上的大型的货轮,而且这片海域还是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为方便飞机起降和船舶通航以及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使白海豚的生活环境不受破坏,设计放弃在海面架设桥梁,而是在海面下建设超长的海底隧道,将桥梁通过人工岛连接起来。大桥的设计者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也最大程度使珠江口两河三滩现有的水文环境不被改变。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也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工程。 (二)运用反面教学案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2007年8月13日16时45分许,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沱江大桥发生坍塌事故,造成人员严重伤亡。这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由于施工、建设单位严重违反桥梁建设的法规标准、现场管理混乱、盲目赶工期,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严重失职,勘察设计单位服务和设计交底不到位等,主拱圈砌筑质量差,降低了拱圈砌体的整体性和强度,最终导致砌体强度达到破坏极限且受连拱效应影响,整个大桥迅速坍塌。因此,建筑业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质量安全是工程建设的“底线”,关系到产品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教育学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心存对生命的敬畏,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在课程考核中体现思政思想 教师可根据“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和特点,在学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考核中,加入适当的思政内容考核: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谈文明施工;从安全施工角度谈各种《安全施工规范》和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体现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从保证施工质量和建设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谈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从工程实例谈劳动者谈匠心精神、敬业精神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典型案例的施工成就谈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之,土木工程施工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专业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始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将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将来“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冯砚 王琦 刘克强 张彩霞 张瀚天 单位:佳木斯大学 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篇2 “土木工程施工”课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研究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施工技术和组织计划管理基本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施工工艺与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两大部分。该课程涉及的施工技术专业知识点多面广,是在工程实践当中应用面较广、实用性最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又是当前土木工程领域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必考内容之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注重于学生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知识的掌握,运用课堂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建立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的感性认识,掌握现场工程师的基本业务技能,初步具备组织现场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在以往组织“土木工程施工”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地方高校多是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单纯进行知识传授。但是由于“土木工程施工”课自身涉及面广,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诸如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各类施工机械的性能及操作过程与方法、各类施工机具的构造和工作状态等很难单纯用语言来讲述,如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筑工程、脚手架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以及结构吊装工程等。在课堂上讲授其施工方法时,教师以为讲得很清楚了,学生也认为已经掌握了,但等到学生到施工现场时,才感到实际工程与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大不相同,尤其是当前土木工程施工领域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费尽口舌进行讲解,学生也仅仅是一知半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针对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申报了2009年度土木工程施工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计划,并获得了中原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校内立项和研究经费支持。经过课题组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并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堂教学改革 1.改革学时分配,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我国目前许多高校的“土木工程施工”课尽管学分数各不相同,但学时的分配却大同小异。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感到,“土木工程施工”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单单采用教师“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经过几年来的改革与探索,我们将“土木工程施工”课的周学时进行重新分配,这样每周有2课时是教师课堂讲授,另外2课时可以安排专题讲座,现场参观,观看图片、录像资料或利用多媒体进行典型案例教学,通过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单位时间内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量更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经过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2006~2007级两届学生的实践,学生反响强烈,效果显著。 2.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课涉及施工技术专业知识量多面广,例如涉及到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操作过程,施工机具的构造和工作状态,施工技术应用的运行过程等实际操作的内容,靠教师采取“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但繁琐,而且效率很低。如果这部分内容能用图片、录像等煤体资料加以演示,不但省时,而且省力。特别是对一些路途较远但采用新工艺且正在施工的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我们选派教师到施工技术先进的工程施工现场跟踪拍摄第一手资料,然后再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剪辑制作成图片、录像片,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观看,再由教师进行讲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这些素材系统完整,浓缩简洁,单位时间里信息含量高,又可为下几届学生反复使用。在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大三下学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进度,把理论教学内容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边上课一边播放我们拍摄的最新的典型样板工程施工录像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所有学生都赞成这种教学方式,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土木工程施工”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的学生还提出,应把录像资料进一步系统化,并制作成课件,放到网络上供学生随时观看。目前我们正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3.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1)课堂讲授与教学参观相结合。由于“土木工程施工”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该课程的特点是系统性、逻辑性较差,实践性较强,叙述的内容也较多,对课程中有关施工的原理、施工方法、施工中的计算等方面的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适合的,但对于那些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用语言和文字难以描述清楚,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联系一些适当的建筑工地,组织学生现场教学,如脚手架工程、砌筑工程、模板工程以及吊装工程等。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而且还把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土木工程施工”课中有关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既可以采取走出去的现场教学方式,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进行专题讲座的方法,即把建筑工地上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请到课堂上来。因为现场的技术人员不仅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知识,请他们走进课堂进行讲座,其内容大都是工程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是一些课本上没有的而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有些问题很可能学生毕业之后就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因此学生听起来特别认真。专题讲座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土木系两届学生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我们将有关施工技术的内容用多媒体技术开发成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片、图像、视频、音频以及动画等多种煤体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声并茂、动画显示效果好的特色,从而实现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还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把多媒体课件内容放到网络课堂上供学生随时观看。 二、“土木工程施工”实践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实践性很强。工艺技术、操作手段应建立在现场感观的基础上才能加深认识与理解。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取得预期效果,工程实践无疑是继课堂教学后的又一重要的教学过程。它能在学生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间构建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层次领悟土木工程技术特点、现场管理环境和业务技能。“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是生产实习。因此,对生产实习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对学生能力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1.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要想使实践教学收到实效,其首要条件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形成学院→教研室→实习指导教师的三级管理模式。建筑工程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实践教学的总体管理并提供资源;教研室负责分担实践任务的分配及管理;实习指导教师负责自身承担的实践任务所涉及的企业及项目联系和任务的落实,并负责学生实习过程检查管理。各项工作应形成制度,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且应纳入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分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属校内资源,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而校外实践基地随各院校间的竞争、占有量有不确定性,所以,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对校外基地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如:对那些给学生实践提供支持的企业的管理层、项目管理层,要支付一定的报酬,院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或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实现双赢,以密切产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一般应立足本地,以节省资源。选择时应优先考虑那些社会信誉好、管理水平高、技术装备能力强、拥有工程数量多的大中型施工企业,作为校外实践基地。近几年,我们分别与河南东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豫林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及河南新开元路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鉴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与河南东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河南中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保证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基地。 3.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注重工程实践的目的性 实践教学大纲应结合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大纲、常规成熟的施工技术、前沿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知识制定,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综合以上内容,归纳后编制实践教学大纲。在学生工程实践开始前,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教学大纲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工程实践。增强目的性,有的放矢,以取得良好实践效果。实践教学大纲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实习工程项目特点,结合以上内容有所侧重地制定,对实习学生作出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实践结束后,应根据自己的实践收获提交实践(实习)报告。为使工程实践的目的性更强,我们尝试把“土木工程施工”课的课程设计,即“施工组织设计”放在实践过程中,由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实行课程设计和实践学习的捆绑式教学。即在工程实践开始前,向学生提出施工组织课程设计任务书,详细提出施工组织设计要点,在实践过程中,由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实践。结合实践学习过程中获取的方法,吸收现场管理经验来完成自己的课程设计。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研究及探索。 4.对工程实践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工程实践过程的监督管理,是保证学生实践收获的关键过程,由于实践时间较长,施工现场生活条件差,施工过程单一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浮躁情绪,自我约束力减弱,学习兴趣降低,以致影响实践教学效果。所以,实践过程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教师应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地深入施工现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纪律表现、生活情况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和项目经理及项目工程师沟通融洽,争取他们的配合;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解决实践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激励学生勇于实践,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适应艰苦环境的心理素质,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有心理准备,在实践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以最终圆满完成实践学习任务。院系指导教师的现场检查应保证每周一次,且在周内不定期抽查,依据实践大纲的要求检查学生阶段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对不遵守纪律、没有完成实践任务的学生要进行警告和处罚,甚至取消实践成绩。实践过程教学管理的最终结果,应保证学生在土木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圆满地完成实践教学大纲规定的实践任务。 5.做好学生工程实践效果考核与验收 工程实践结束后,依据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考核、验收。学生应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体会,提交完整的生产实习报告,生产实习报告应包括实习工程基本情况,关键的施工技术方法,质量控制措施,项目管理手段,实践感受等内容。对学生实践效果评价考核方式仍采取答辩方式,可以采用小组答辩和公开答辩方式。答辩组成员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实践)单位工程技术专家组成,从土木工程施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综合评价每个学生的实践效果。结合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及任务的完成情况,评出每个学生的实践成绩(分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每一届学生实践结束后,应综合该届学生生产实习效果认真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反馈到下一届学生工程实践教学中,以利于土木工程施工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结语 通过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与配套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与研究,改善了我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每年都保持较高水平,一次签约率达95%以上,得到用人单位与社会的认可。 作者:祝彦知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篇3 1引言 在此背景下,作为土木工程一线专业课教师,我们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贯穿思政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课程简介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土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一般在本科的大三第2学期开设。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这门课程总体来讲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结构、混凝土、建筑材料、工程造价等课程、制图等专业课程;二是实践性强,从工程实体出发,以国家、行业规范为标准,介绍分部、分项的划分,工艺工序如何进行安排、实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将原本无序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有机的连为一体,这也是为什么这门课程在本科高年级才开设的原因。 3课程思政培育目标 众所周知一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从建设方提出建设需求开始,要经历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这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施工阶段是重中之重,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工期,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施工阶段要求实施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施工阶段要求实施者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工匠精神;施工阶段要求实施者要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等等。如何能把握这些元素,在课程讲授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将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根据多年的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思路与大家探讨。 4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4.1以“工程案例”启发爱国热情和国家自信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从上古至清末,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其建筑形态及营造方式远播东亚各国。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中国现代建筑对世界的影响更为深远,例如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其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中国建筑经典的案例举不胜举,因此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导入,通过介绍我国建筑史的发展,加强学生对我国建设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更加热爱这个行业。 4.2以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提倡的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视频、APP使用越来越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看”,动手的机会少之又少,看过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留在记忆里只剩片段,更谈不上深入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结构吊装中,涉及起重机械开行路线的设计,以往教学是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手绘示例教学,比较粗糙。现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三角板、圆规,在A4纸上对开行路线进行绘制。随之问题出现,绘图比例如何选择是1:100还是1:200;开行路线是跨内还是跨外;起重机的起重半径如何确定,是直接查找起重机参数表,还是根据现场情况来确定起重半径;起重机臂长选择多少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查找需要的相关数据,而后进行绘制。在课堂中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又提出新的疑问,比如开行路线并非固定的线路,起重机械一定时,开行路线只是一个施工的边界条件,只要满足施工的需求,开行路线会存在很多种选择。这样一来,课堂就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变成了学生讨论,把原本粗糙的示例,变成了准确的数据。无形中培养学生们实现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3以理论联系工程,知行合一 屋面防水施工技术,它的原理大家非常熟悉,利用结构本身的密实性加上材料的憎水性,从而达到防水的功效,其功能性是重点。屋面防水施工技术在讲授过程中一般从屋面构造出发,继而介绍屋面防水等级,最后介绍刚性防水以及柔性防水的做法,这是常规的顺序讲授方法,着重介绍如何实现“先排后防、排防结合”“节点加强”等原则。类似于这样的章节,一般以叙述为主,习题较少。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如何实现,学生理解认知程度如何来检验。变换个思路,授课之前用一个屋面漏水的案例引出,让大家利用现有知识分析漏水的原因,然后逐步找到解决漏水的办法,进而掌握基层混凝土为何要保证其密实性,混凝土施工时考虑季节性的影响,原材料配比的影响,浇筑振捣以及后期养护的重要性。基层处理完毕后,结合层的涂刷要求,其作用如何。节点部位的加强处理,面层的铺设方案,蓄水检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并行,加强学生的感官认识,这样会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4以项目为驱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土木工程施工是多工种配合的一个过程,作为施工组织者,在充分了解拟建建筑物的基础上,要对项目进行分解,同时对工作进行分解,将任务进行分配。材料、人员、机械设备有序进出场,把握施工节奏,保证项目有节奏的进行,这就需要施工的各个部门协作配合。每年国家教育部门会组织很多专业技能大赛,如建筑结构竞赛、施工技术竞赛等,这些竞赛中有团体赛及个人赛。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在进行人员筛选后,按照竞赛的内容,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工,这样可以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同时大家也是一个团体,在竞赛准备中,大家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为取得好的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程思政实施体会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传递专业知识,培养人才,最终达到“树人”的目标,讲授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这门课,要把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刻剖析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线上和线下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自主学习,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感悟教学内容所传递的价值取向,从而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作用。 5.1建设“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要注重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小组活动、协作式、设计式、个别式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选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具进行教学设计规划。大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让学习成为一种方式、一种习惯。要改变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教师不应对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要有自己的创新,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疑问,使书本知识活起来,从而创造高效课堂。 5.2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育人 课堂教学对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至关重要,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混合式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深度。 5.3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社会实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拓宽育人途径,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最大限度地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以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思政教育,通过课堂这个渠道要有计划,有目的的逐步实施。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沉下心来,潜心于知识的学习,最终将所学的知识德育元素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组成部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素质和能力,用来认识和改变世界,提高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作者:耿晓华 刘学敏 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2 0 0 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论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趋势 论文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趋势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今后的研究将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并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多种方式相结合,继续探索发展性的教育模式;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但由于学科建设和培训制度远远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人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自理学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便仓促上岗,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展开。 一、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问题 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尽管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历史短、起点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性研究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从而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价值不大,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总体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由于某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目前中国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在选择研究的工具上,国外常用的有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其中MMPI在近几年用得比较广泛;国内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来自国外,主要有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16PF、EPQ、SAS(焦虑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问卷等,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SCL-90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而且样本量仅为1388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类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3.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首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导致研究不能全面的发展。如个别化倾向、医学化倾向、片面教育化倾向、万能化倾向等等。咨询和治疗上。使得研究工作越走越窄。其次,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一些医疗的方式对待那些心理问题并不严重的学生。最后,一直都有学者在探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的问题。但研究者多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工具价值,没有把两者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终极价值缺乏关注,在模式构建和机制创新上探索较少。 4.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而言,其研究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因此,有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主要为研究所和军校)的城市,当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能受到较多关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省市,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 二、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会日益深入和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任何研究都要经历理论探索阶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不例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心理健康标准等理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这些理论建构虽说没有完善,但基本上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相信今后一段时期,这些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正确的理论,必然要指导实践。目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步走上了实证研究的道路,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诸如个别、团体心理辅导或咨询、角色扮演训练、课堂教学、情景练习等不同方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今后在完善的理论的指引下,实证研究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 2.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人进行与之相关的教育。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年级军校学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对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习与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学员则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与事业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学员主要为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学员主要恋爱问题及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从年级看,四年级学员的心理问题要多于二三年级大学生;从地区看,农村贫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针对他们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咨询和治疗,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结合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性教育模式。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促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和良好地发展。面临着国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趋于整合的新趋势,当务之急应加强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军校学员对挫折与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军校学员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所以,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尽快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且以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使军校学员心理和行为问题能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状态。 4.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观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会获得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另外,研究也将涉及到所有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有关的方面如: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转业、心理辅导及治疗、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人格特点等。不仅如此,服务对象也将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不仅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教员、家长及监护人等的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和普遍发展。 5.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军校学员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将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后各军校应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考察,探索军校学员心理品质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的有机联系以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优化及完善。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时体现在班级管理中 论文关键词: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心理咨询 集体训练 论文摘要: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 当代中专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技术、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中专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组数据:1、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2、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就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磨炼顽强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2002年我所带的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就业技能全校第一。全班总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录取线61.7分,(全校唯一一个全部上线的班),本科录取率4%,专科录取率97.5%均居第一。本科上线率居第二。我所教的计算机属于专业基础课的一部分,我班高考专业基础课平均分200.4,居全市第一,高于市平均分23.5分,现在所带的班在几次考试中均居前列,在就业技能比赛中均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所有这些成绩与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中专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得标准。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二年级上学期时,高年级有位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休学。后来,为了让她尽快从心理阴影中解脱,回到学校照常学习,校领导把她特意安排到我班,希望我能从心理的角度帮助她。最初她对学习和学校都充满了恐惧,她从不主动说话。非常胆怯。几天后,她请病假回家,连续三天没有到校。在我和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她除了有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外,更多的是心理不适。确切地讲是逃避现实,逃避生活,惧怕交往。当我了解到这些时,我果断地要求家长立即让她返校,并要求家长配合,坚持每天送她到校。同时我安排了班干部和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她的学习。我经常与她谈心。当我了解到她曾学过长笛时,在班会上,特意把她的家长请来,专门为她安排了一个长笛独奏节目。事后,她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吹笛子了!渐渐地,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话也多了起来,性格也活泼了许多,经过半年的训练她已基本恢复正常,找回了失去的自信,最后考上了大学。 心理教育在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班主任管理的一个必要的手段,希望有更多的班级管理者参与心理教育这个重要的话题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家校心育 协同开展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探索 [论文摘要]文章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意义,探讨高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以声乐演唱与教学为例,对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师音乐教育 结合 声乐 一、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快乐地适应;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性、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所说的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以上的作用外,还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更好地完成高师音乐教育中技能课的训练,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当前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指人在生活、工作、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其他教育的同时,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的功能。当今社会,体制交替、观念冲突、文化碰撞,人们的思想困惑越来越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感染和冲击着高校的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能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功能。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功能能够引导人们从全局出发,珍视历史机遇,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中去。 3.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功能。当今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功能不仅能够引导人们加强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还能引导人们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排除心理障碍,积极看待人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及时排解其心理障碍,增强生活信念,启迪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他人、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排除人格障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是人际关系的产物,人格障碍是指人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常态发展产生人格变异,导致工作、学习、生活上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和疾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使这类人认清自身的人格偏差,逐步修正人格偏差,最终形成健全人格。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辩证地看待问题,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当今社会的青年一代在顺境中长大,承受生活打击的能力不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的磨难,掌握生活中的辩证法,恢复心理平衡,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4.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人际关系。要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正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他人,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在交往中完善自我,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三)高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结合的现实意义 要想做好新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不仅要深入研究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规律、特点,还要深入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有很大的益处,需注意以下两点: 1.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除智力因素外的一些心理因素,它起着牵引人们思想发展的方向和深度的作用。当今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智力因素,也需要较高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 2.个性型与合作型的统一。高师音乐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同时又要兼顾音乐教育的规律,针对特殊音乐人才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与社会的需求和群体组织需求相结合,有正确的合作观和群体创造意识。 二、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培育心理和谐,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一)心理和谐的表现及其规律 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其次表现为人与事的心理和谐;再次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是对外适应和对内协调,能够客观看待社会和自我内心世界,愉快接纳自我,承认现实。 (二)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培养心理和谐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整体素质。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培育人的心理和谐,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等。二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高师音乐教育要注重培养和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培育尊重他人独特个性、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和情趣的意识和感受。 三、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 (一)智力品质培养 智力品质是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操作系统。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的能力的大小主要看其智力结构的质量。高师音乐教育者智力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和问题进行加工能力培养。高师音乐教育者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影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二是传递教育影响的组织管理与语言能力培养。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包括确定集体目标和计划的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思想教育能力;语言能力培养要培养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二)情绪情感品质培养 情绪和情感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成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有自发性因素,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控制。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情绪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懂得情绪情感产生的机制、特点、功能及表现特征,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注重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陶冶。 (三)需要与动机品质培养 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意识到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的追求;动机是激发或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的心理动力。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与动机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了解需要与动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自己的需要层次、需要结构、动机水平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影响自身的需要与动机水平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掌握运用需要与动机理论来努力提高自身的需要层次与动机水平。 (四)自我意识培养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自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懂得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理与过程,了解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提高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修养能力的提高,善于利用自我意识,实现自我调控,保持心理健康。 四、高师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以声乐演唱与教学为例。声乐课以及由声乐课派生出的声乐作品赏析课、声乐教学法等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主干课程。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人们重视歌唱中的各种技能技巧,往往忽略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影响。 (一)生理心理学原理与心理健康在声乐艺术中的应用 1.歌唱时对声音的感知。声音是听觉的艺术。人对声音的感知取决于声音的四要素:音高、音量、音色、音值。人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声波刺激所形成的整体听觉印象形成的。听觉印象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听觉,是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直接感受;一种是内心听觉,是指音乐家在想象声音或各种声音的配合时在音乐概念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听觉印象。初学声乐的人在歌唱时自己听到的声音往往与别人听到的声音有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声音传导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有经验的教者会耐心鼓励和引导自己的学生学会分辨好与坏的声音,进而建立自己的内心听觉。 2.歌唱中的音乐想象。音乐想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与感知觉、意象、联想、思维、情感及意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主观积极的心理活动。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时首先是在头脑中把歌声和具体音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清晰明确的意象,通过思想上预想的活动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连续贯穿的表情。 (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歌唱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1.消除歌唱中的技术障碍与心理障碍。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和行为能力。歌唱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对于技巧而言,有人经过几年的大量、刻苦的练习能运用自如,而有些人虽然经过大量的练习却无法解决声乐技术上的难点。这些难点之所以不能消除,笔者认为,心理上的障碍是主要原因,它导致在练习中调节失控,进而出现技术问题。 2.培养良好的歌唱。一是日常技术训练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发声器官各部分肌肉都处在平衡协调的积极状态,日常技术训练时要心情平静、精神集中,要把平时练唱当成最愉快、最舒心的事情,内心充满自信,不被技术方法所吓倒,充分相信自己,切记在练习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二是登台演出的心理状态。对于歌唱者来说,初次登台大多是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本来很熟练的曲目却出现“卡壳”。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怯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怯场”并不是普通意义所说的上台紧张,而是指一种极度紧张的病态,如不及早纠正将会产生很严重的负面结果。解决办法首先技术要过关,要想在台上有充分的自信,台下必须把自己的技术练得有相当水准,只有掌握了较为精湛的歌唱技艺,才会在台上镇定自如,获得预期的演出效果。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演出态度,有些人在演出前个人思想杂念太多,总是处在患得患失的情绪之中。要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歌唱态度,消除自卑感,消除患得患失的思想,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自我中解脱出来,保持心情愉快,松弛神经,去除恐惧,这样才能获得一个良好的演出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拓展训练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拓展训练;心理发展;开发与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拓展训练的阐述,使人们了解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拓宽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拓展训练是一项集求生、惊险、刺激、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极限运动。现在这项运动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各级学校所喜爱,并有了专门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对在校青少年进行针对性的求生意志、信念、欲望的训练,帮助受训者克服恐惧心理、坚定求生信念、建立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以无畏精神更好地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拓展训练给学校体育改革以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在野外生存训练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更具意义。它借助于身体练习达到促进心理发展的目标,使身体练习原有的隐性功能“显形化”,其效果显而易见,而这一点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之一。正在试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心理健康”这一学习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等。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很好实现体育课程在心理健康领域制定的学习目标,深刻认识和理解拓展训练在促进心理发展方面的特殊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条件,具备设计、创编拓展训练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al,1990)。因此,本文认为,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趣味度是引起心理负荷的主要外部条件。训练对象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协同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正如Sonstrotm所说:“锻炼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焦虑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参与者能够胜任某中任务。”这一观点与班杜拉的自定效能理论是一致的。班杜拉认为,人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是较为困难的任务时,其自定效能水平就会提高。对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锻炼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他们能够使自己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以及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认为,有一定困难和危险的拓展训练手段,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和有趣的训练方式能引起较强的心理反应,能对训练对象在动机、情绪、意志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只有在承受负荷的情况下才能逐渐成熟并得到发展。如果训练对象在心理上无任何负荷,无法引起较为强列的心理体验,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动作,那么,这种练习就失去了其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拓展训练对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 从上述拓展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可以看出,没有一点困难和危险,不需要合作和缺乏趣味的练习,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身体发展的作用,但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却不会太高。身体练习只有具备适宜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和趣味度,才能引发心理负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 1.拓展训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自觉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意志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们的意志具有不同的品质,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应指向与进步的方向和具有崇高的社会价值。意志品质应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组成: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以及精力与毅力。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决定了练习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困难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训练具有较好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可增强训练对象自尊、自信,促进训练对象具有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观念的形成。但如果难度太大,超出了练习者的能力所及,就会挫伤练习者的自信和积极性。因而,只有练习的难度略高于练习者的现有水平,才可获得较好的参加内心理发展的效果。 2.拓展训练可以培养训练者的勇敢精神。训练的危险度是指训练对象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脱手、跌落等危险性的程度,它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是一种挑战[1]。拓展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器械或其他障碍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容易产生恐惧感,这就要求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表现出勇敢精神。但训练者战胜恐惧,完成了一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他会有信心倍增、重塑自我的感觉,有危险的动作还可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当然,选择和设计具有危险度的练习一定要有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练习有危险性但却不会产生危害。 3.拓展训练可以培养训练者的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来说,自信心是最为宝贵的,它是个体获取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缺乏自信心往往表现为害怕失败、消极对待、怀疑自己。真正的自信心不仅仅表现在认为自己是一个胜利者,也不是只有在成功时才具有,在失败时自信心是最宝贵的。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中培养和形成的。拓展训练以其独有的形式,使训练者互相鼓励、互相影响,从而使训练者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影响,从而使他们建立在从事任何事时都要始终充满自信的坚定信念。 4.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团队协同精神。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令人愉快的社会交往,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交往离不开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精神。拓展训练的大部分项目如直体后倒、攀天梯、互相攀岩等都强调互相协作、互相信任的团队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团队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都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的活动成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这样就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活动感到满意,并彼此产生好感进而互相信任。因此拓展训练对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作用。练习者会在集体中享受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与合作的愉快并增强相互信任感。 三、怎样开发和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 拓展训练在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学习目标上是有差异性的,并非所有的拓展训练内容都具有等效的价值。如果我们有侧重地确定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心理健康领域的内容,我们就应该有侧重地选择那些有一定困难度、危险度、合法度和趣味度的拓展训练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创编具有促进心理发展价值的拓展训练内容。 1.创设合作情景。拓展训练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在创编拓展训练的内容时,对训练者提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动作的要求,创设合作练习的情景,可以有效提高练习的合作度。如要求全组同学相互配合用自体或器材组成某种图形,在特定的约束下共同通过一段距离;两人一组在合作下完成某种动作等。 2.增加情景暗示。有些拓展训练只要增加一些情景暗示,会使训练者充满兴趣或产生某种新奇感觉,从而使训练更为惊险刺激。如进行攀天梯或互助攀岩以及在平梯上作悬垂行进等内容的训练时,训练者暗示训练对象:你们现在是在通过万丈深渊,一旦失手就会粉身碎骨。此时,训练对象的心情就会大不一样,训练所具有的心理负荷会有所提高。 3.设计的训练内容应具有非常规性。所谓非常规性动作就是不符合人们日常动作习惯的动作,如手倒立等。非常规的身体练习会使训练对象产生恐惧、刺激的感觉,从而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和自信心发展产生影响[2]。如在单杠上做“挂膝倒悬垂”、“跪撑”,在跳箱上做“跪跳起向前跳下”以及“拓展练习”中“向后背摔”等。需要注意的是,非常规动作并不一定难度很大,“向背后摔”一点也不难,却能引起练习者强烈的担心和疑虑,产生较好的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4.变换训练的形式。变换训练形式可使训练对象产生兴趣。人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探求的欲望,有兴趣可以使练习者注意集中,情绪高涨,产生愉悦的心情。如队列队形练习中的队形变换、跑步的路线、徒手操的动作、练习器械的特征、游戏的规则等。变化可以出新,出新才有魅力,一成不变的训练是不会让训练对象有兴趣的。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20% 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能主动到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的学生却只有l%~2%,与有20% 左右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相比较,相差甚远,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事实上,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其心理素质特点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师以及各级学生工作干部与全校学生进沟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没有截然分开。实践也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变“等学生上门咨询 为“主动登门诊疗,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把握结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如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等。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以引导,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把握好结合度。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纯心理的问题。对此,应从心理的特有规律出发去观察、分析症状。对症下药。不宜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给予热情、细致的关心,了解他们致病的原因,主动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反映情况,配合心理治疗,在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对此,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把火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发展中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把两者真正结合进行,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态势,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变能力不强,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经济上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性心理适应不良等。① 环境应变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突出。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家独住一间房和看电视、上厕所、洗澡等不用出家门的优越条件,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导致出现了适应困难,感到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这类问题,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时也会有所表现。②自我认识失调,主要是指一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邻居、亲友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面对众多比自己强的同学,加上自身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上一有波动就出现自信心下降,甚至产生自卑感、失落感。③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态度与技能等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引发人际冲突的状态,而陷入孤独、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④经济上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在贫困生中表现突出。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差异很大,需要用钱和家庭无支付能力的矛盾冲突导致一些贫困生心理失衡。⑤性心理适应不良主要指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失常以及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据此,应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相应措施。(3)分面、线、点施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落到实处。面上教育,就是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结合实际适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所有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认清心理咨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范围等。宣传普及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广播、校报、墙报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集体公开咨询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当产生心理问题时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能自觉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线上教育,就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等活动,在积累学生个性资料的基础上分类处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波动变化轨迹。建立动态的。思想心理模型 ,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扎实。点上教育,就是个别的心理咨询活动。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听取前来咨询学生的讲述,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响应其讲述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的自我披露相关经历增进与前来咨询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别谈心活动溶为一体。 4、实施家校沟通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的健康。从而使得一些政治上无所追求、思想上不求进取、道德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心理上有轻度障碍的大学生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得不到及时教育与治疗,给社会、学校、家庭都会留下一定的隐患。实施。家校沟通 ,就能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5、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同学生接触,对学生中各种问题最了解。给他们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机结合. 同时,应适量从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调一些人员充实这支教师队伍,对他们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逐步培养、建设一支既掌握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又掌握心理咨询基本知识技能。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进而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6、摆正位置,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在医治大学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同时,有责任向学生指出更高的目标,培养他们确立更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导向作用,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两者的位置不能颠倒。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析 摘 要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尝试,它是公办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的有机结合的产物。就我国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体制 1 引言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比其他普通大学更为重要,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关于沉重的学费和那不堪一击的文凭,这种心理负担从他们选择独立学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接着,就伴随着他们度过几年的大学生活,直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面对如此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的学生怎么有足够的经历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呢?所以,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行。虽然独立学院近几年有很大的发展,但它还是处于摸索实践阶段,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比如说,如何在独立学院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案。 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于普通公办学校学生,没有国家和政府在经济上的帮助,不能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得不到全社会的认同,但他们也不同于一般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学生都经过高考,并且分数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通过正规录取手续入学的学生,他们在很多方面比民办学校学生有优势。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针对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同学,而应在全体学生中进行,让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据调查,有超过半数的独立学院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焦虑、困惑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给学生的精神蒙上了阴影。 独立学院学与普通大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就正在于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因为高考没有考好,在被逼无奈时才做出选择的,这成为他们心灵上的阴影,因为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他们就感到沮丧,对未来没有信心。 在大学里,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我们更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用一种极端的方法去思考问题,遇到事情一定要冷静,切忌义气用事,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的学业息息相关,心理上若存在问题,其他各方面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独立学院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常会感到焦虑、恐惧、烦躁等。为此,文章对此进行了探析。 2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生活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接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熏陶,家庭的不和谐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据调查,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较正常家庭孩子多得多,家庭生活的无序、父母态度的粗暴,极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粗暴的性格。另外,独立学院独生子女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有的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2)学校原因。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还不完善,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在客观上给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学生自己不能溶入大学这样一个环境,缺乏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个性,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社会原因。独立学院作为社会上的新生事物,还不能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由于人们对独立学院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独立学院本身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所以独立学院在社会上并不被人们看好,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等很多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是歧视,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充斥着大学的校园,对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在社会经验、个人修养等方面还有一些欠缺,不能有效地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心灵扭曲,从而误入歧途。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应当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独立学院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会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情绪调节、习惯养成、人际交往、自我意识,以及处事态度等大有帮助。 3 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比较自卑的同学要引导他树立起做人的勇气,相信自己能行,对于那些比较暴躁的同学,可以和他们心平气和地谈,让他们从无数次的心平气和中也学会忍让。 (2)通过讲授一些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比如说如何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如何人际交往等等,更重要的就是让同学们学会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并且要形成自我调节的意识。 (3)在基础知识了解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测试加以巩固,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让他们试着去解决,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4)另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们的个人修养会不断提高,心态也会表现得比较平静。 (5)扩大宣传,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4 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1)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不久的将来要独自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人格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它会直接影响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优良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 (2)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只有知道了怎样的心态是健康的,知道如何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陶冶自己的情操,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参加活动还可以增加与同学的接触,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4)在独立学院里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当学生发现有心理问题时,可以随时进行心理咨询,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游戏 论文关键词: 游戏 学前儿童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 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有着相似性和统一性,使游戏成为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游戏能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既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快乐,激发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引发的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应该重视全体学生,并全面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个别学生及其心理问题。除了以积极视角、主动态度之外,还要用积极的途径、思想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心灵,最终实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目标。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学前儿童播下了积极心理的种子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思维、语言、动作、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重视儿童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儿童其实也是有烦恼、有忧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主动、预防,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前期得到重视,如果在学前期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给学前儿童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将会对个体的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游戏中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1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虽然幼儿神经系统在学前末期已经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脑皮质机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们的皮质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而是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的。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只是初步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使得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主要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即表象来进行的,很少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儿凭借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认识、把握事物是很有难度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认知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去简单传授。能有效开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戏,幼儿好奇、充满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去实现某种意愿的冲动等等都让幼儿对游戏特别青睐,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又能帮助他们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健康人格。 3.2 学前儿童青睐的游戏 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罗素也曾经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幼儿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学前期幼儿的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已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还能说一些连贯的较准确的言语。但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渴望参加一些成人活动,却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束缚,而游戏恰好为幼儿的这种渴望创造出一个不受约束的可以供其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对待世界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游戏中用体验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自由性、体验着愉悦性、体验着创造性,感受到兴奋、幸福、无拘无束。 3.3 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初步探讨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健康人格;情感体验;行为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里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为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是对德育对象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是时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2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3.2.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3.2.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3.3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3.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3.3.2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3.4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3.5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试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 论文摘要:当人类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时,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非人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消退,表现在教育上,如为了让孩子将来多挣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将他们金色的童年消耗在繁多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等功利主义思潮盛行,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民族使命和人类前途都被消解在日益膨胀的个人私欲之中。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人文精神 拜金主义 科学技术 物质欲望 功利主义 社会责任 道德伦理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和实践人文精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身就具有发展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一种发展的理念,提倡全人发展,全体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潜能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危机,为其终身发展和最终的自我实现奠定内在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具有为人服务的倾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辅导者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丰富与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精神心灵的需求与人格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实践人文精神呢?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 养成是一个非认知心理过程的内化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学生在其非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环境作为无形环境或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无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在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爱惜周围的一切,文明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别。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才使得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内化。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使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优美的艺术、意味深长的语言、优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带着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一种人文的自觉。 3.树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这一内涵时,首先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严格界线,用一颗平常之心、平等之心与学生交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之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与鼓舞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言行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如何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如何权衡,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看待权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真善美,养成人文的自觉等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析高校保健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保健体育课 心理健康 特殊群体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这对我们从事教育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97年我校参加了北大儿童心理学系许政援教授主持的《学习困难儿童心理因素的研究、鉴定与培养》。在许徐教授和中科院心理所专家的指导下,对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智能、认知、个性、社会交往等70项测试与调查,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咨询和训练。我们还建立了充满温馨气息的心理咨询室--"向大自然敞开心扉"。 在70项测试的基础上,我们又和美国宾法夕尼亚大学合作,在俞大维博士的指导下,筛选出48名同学,征得本人和家长的同意,分为四组,由我校两位经过培训的年轻教师从98年9月11日开始"乐观人生课程"。经过半年的培训,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同学明显感到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水平提高,开始能够进行一定的情绪调节。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看到了心现健康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生机,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心理健康教育仅对一部分发现问题的学生有点为时已晚,应面向全体,防患于未然。心理地健康教育光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一、研究的目的与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 "我能行"的自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 4、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 5、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 6、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二、设计研究方案 1、 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针对自己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性地选择教材内容,开展组内研究。 2、 根据年龄段,选择切入点。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不同,面对的心理问题也就各个相同。因此,我们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基础,以心理导向教材为依托,我们选择了低年级:《你能坚持多久》、《聪明的我》。中年级:《了解兴趣》、《怎样看待他人》。高年级:《尊重他人》、《寻找快乐》这六课书进行了全校的专题研究。 三、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讨,我们达到了这样一种共识: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潘东辉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六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如在四年级《怎样看待的人》一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首先教师播放了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针对片中的"小刺头"对小组长小明的评价:"臭美,不关心同学,不爱帮助人,批评人粗鲁、骄傲。"展开激烈地辩论。正方、反方各自举出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相持不下。那么到底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来到"智慧泉"边的森林里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即将报考杂技学校的小猴子写评语的。(小动物们给小猴子写鉴定,既看优点,也看缺点)这时再引起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讨论:"小刺头"对小明的评价有没有片面、偏激的地方呢?经过讨论,孩子们的认识像无数条上溪汇入江河一样走到了一起。从而得出:①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②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启思明理水到渠成。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实话实说"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扮演主持人、特约佳宾、观众, 模拟生活情景,实话实说,坦白内心。孩子们那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催人泪下。这一课在五年级连讲了三个班,每到这个环节都出现了高潮,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都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四年级《尊重他人》和五年给《寻找快乐》的教学中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同学们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总结出了一条条评价他人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原谅别人;宽容大度,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成绩;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使人悔悟自己的过错;用赞美的评价去改变有缺点的人。找到了寻求快乐的心理防卫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换个环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肯定自我;转移注意等等。使学生明确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7、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寻找快乐》一课中,一个男孩子勇敢地讲述了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故事,他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前几天才告诉我。听了以后,我非常地恨他们,躲进了自己的小屋不理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快乐与不快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况且离婚是他们俩大人的事,并不说明他们不爱我,再说还有大姑疼我,我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听着这个孩的内心独白,老师热泪盈眶,充满深情地对他说:"你真是个敢于面对生活、勇敢、善于调节自我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今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会勇敢乐观地面对,蔡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愿意做你永远的朋友!"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坚信,这一刻将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老师真挚的话语,同学热烈的掌声将永远激励他战胜困难的勇气。 8、精心设计的结束语,升华、启思、充满激励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形式: ①总结式。例:《怎样看待他人》"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一位曾有几千名科学家参与的登火星计划中承担重任的华人科学家说过:"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来社会的创造,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人,正确地看待自己。" ②期望式。例:《尊重他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日寒。"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交往中尊重他人,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赢得更多的朋友,人人做受大家欢迎的人。 ③启发式。例:《了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同学们,现在的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基础,让我们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出示投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 ④祝福式。例:《寻找快乐》(伴着"祝你平安"的乐曲)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不平之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你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你就要降低欲求,寻找快乐;当你不被别人理解受到委屈时,你就要转移注意,消除烦恼;当你考试没考好时,你就要对自己说,不要紧,下次再努力。这样你就会心里充满阳光,脸上绽出甜蜜的微笑。请记住: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老师衷心地祝愿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愉快健康地成长!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课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如:在五年级《尊重他人》一课的最后,老师安排了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五年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仍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在这千禧之年到来之际,把忧愁、烦恼留在旧的一年,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新世纪。通过"写卡--读卡--送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6、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只有产生快愉快的体验,才能达到训练目地。 因此,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我校第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结束,通过本阶段的工作我们发现:全校同学普遍增强了自信心,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我很笨","我不行"的想法逐渐被"我最棒","我能行"所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既掌握本国金融运行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业务运作和政策法规,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因此,精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技巧,教授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的理论体系和精髓是国际金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分析了该课程的课程特色以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并提出国际金融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 1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大到如何分析国际金融变化的规律,防范金融危机,维护本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小到如何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等,知识都是我们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掌握的内容。 国际金融学正是研究国际金融诸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贯彻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 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与其他经济类的课程相比较,学生本身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兴趣较为浓厚。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那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东亚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 由于上述的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4)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仅一本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本国际金融的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对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要不断地吸收和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并在课程上把这些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5)学生渴望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增添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 教授《国际金融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果教师就有关国际金融实务问题的讲授过程中,仅仅给学生介绍实务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那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只能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究竟在具体实务中如何进行操作,需要重点注意什么, 这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3 国际金融教学教改的相关建议 3.1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通识性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出于专业教师的敏感与责任,我们必须力求以前沿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学术要求,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的内容。具体可以是通过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资料搜集和运用互联网,积极吸纳最新的教研成果,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 3.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 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 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2)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设置中,《国际金融》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熟悉上述所讲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相关的操作软件之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形式讲述课程信息。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量文字内容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非常适宜于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动态。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的完成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授课的内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除了要以文字的形式介绍有关的内容之外,还可以插入图片、播放视频文件。这些图片、播放视频文件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达到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显著特征。这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师主导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增加案例教学、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注重社会实践教学、推广网络教学,灵活开展双语教学,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贸易人才。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各种形式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业务。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而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国际金融理论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者提供认识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未来金融经济走势及对国际贸易管理的影响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国际金融实务能为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国际金融也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及全国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指定内容。所以,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的单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与变革。 1 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精选案例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既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实地理解有关国际金融理论,又能够培养学生用理论观察政策,用政策验证理论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就著名的“广场协议”,谈谈日元被迫升值后对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而引发学生对当今人民币该不该升值,如何升值及升值后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的思考与讨论;在讲解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这三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有什么不同,针对根源探讨如何防范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在讲汇率制度选择时,可分析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成效及后续改革的方向;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可以由教师课堂讲解,有的可以让学生成立案例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对案例教学不仅开拓学生思路,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2 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目前,许多财经类网站提供免费的模拟交易账户,学生在这些专业网站注册后,就能够运用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和行情,以模拟账户体验各种金融交易。如在讲授外汇交易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像美国嘉盛集团提供的模拟外汇交易平台。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如外汇交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就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最终计算盈亏情况。模拟交易的基本程序如图1,一是针对教学目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设计实训方案(见表1)。二是呈现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动态模拟,教师给予操作指导。三是学生完成操作报告。四是教师总结归纳,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实训内容实训要求 实训一外汇交易的商品――外汇掌握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主要货币名称与代码缩写;了解外汇交易账户和交易头寸的定义。 实训二:外汇交易中价格――汇率看懂报价行的报价;计算汇率报价差的基本点。 实训三:实盘外汇交易熟悉实盘外汇交易账户的开设程序;进行实盘外汇交易的实务操作,平仓并分析盈亏。 实训四:虚盘外汇交易熟悉虚盘外汇交易账户的开设程序;进行虚盘外汇交易的实务操作,平仓并分析盈亏。 以仿真、务实为特色的外汇模拟交易所带来的“实战”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亲身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社会实践教学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国际金融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业务的运用等。参加社会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相关实务性强的课程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例如和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带领学生到有关金融机构、企业开展参观、经济调研等。例如在讲授金融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期货经纪公司实地参观和模拟,同学们可以亲临其境,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期货交易的运作过程和分析方法,书本上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在参观和模拟金融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公司投资顾问和业务经理们的指点,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在讲授外汇风险管理措施时,可深入外贸企业了解这些措施在实际运用的效果及局限性。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也可“请进来”,聘请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有丰富经验的主管领导和校友,对相关的业务环节进行专题讲授。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可以弥补任课教师理论功底见长、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4 提高市场适应性,大力推广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它的突出优点在于教学容量大、方式灵、信息快捷、模拟生动。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教学引入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知识,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授课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推荐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网站,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民币汇率、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债等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还可以提供我国外汇管理方面的最新政策动态。中国银行网站则能够反映有关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务知识。除此之外,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陆学习,并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5 顺应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要求,灵活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金融是与开放经济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必须利用双语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有关国际金融的英文文献,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但《国际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必须灵活,双语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而定,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而定。否则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过分注重英语语言本身,而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理解,对双语课程内容的掌握过于浅显,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的跟进。 上述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就笔者的教学工作体会以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反馈意见看,教学还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积极效果。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对现实金融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得到锻炼,描述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外贸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也有所提升。当然,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将会出现更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在总结和完善上述教学改革方法之外,还要不断推陈出新,需要探索出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思考 摘要: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其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改革,要注重引入“启发式”、“案例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在全国各个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也是考研的热门专业之一。由于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而且也与现实的前沿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要学好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本身没有掌握好西方经济学原理、数学等基础课程;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教学理念、方法等滞后的问题。 1 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科学。从《国际金融》的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综合性、关联性强。 从《国际金融》的内容看,该课程同许多课程有着紧密地联系:一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例如,国民收入账户的推导、新剑桥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国际收支理论、乘数理论和吸收分析法、汇率形成机制中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论都必须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基础。二是货币金融学中的系列理论。例如,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学科。例如,要用到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还要涉及到一些初级的高等数学知识等等。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较好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内容体系庞大、复杂。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问题。它主要阐述汇率的相关概念、汇率政策的概念及汇率形成机制、外汇管制的概念、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上述研究内容使得《国际金融》的研究和教学口径宽广,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3)内容更新速度快。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海啸、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新变化、WTO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问题、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和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升值压力等热点和核心问题。 上述《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述、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等,让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重视教师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国际金融》课程理论性、专业性、时代性较强,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自以为很认真听课了,但真正学到的知识还是很贫乏或理论与现实无法衔接,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成绩均下降等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引起的,对自己希望看到或喜欢看的就有兴趣并能较好地理解和记忆。为了培养21世纪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适应金融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需要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方面的创新,而且还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增加知识的传授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主要重视开发和引导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2)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的经济交流和资金往来越来越密切,客观上要求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以及模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体现金融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更能及时吸收并充分反映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果,而且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将前沿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内容得到优化,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突出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业务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实践性品格。然而,从目前国内《国际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普遍存在着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钩现象。为了使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国际金融基本理论、金融应用科学与金融业务技术相结合,重视开发性应用理论和实务技能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不仅校内建立实验室,而且还需要建设如银行、证券交易所等校外实验、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同时,在能力培养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3 向“启发式”教学方法转变 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多年来教学实践证明,大学教育必须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向启发式教学迅速转变。 (1)增加互动教学环节。 《国际金融》是一门结构完善、逻辑严密、研究方法独特的课程,任课教师可以将讨论、对答、辩论、写论文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相互争辩和交流中,增添知识,锻炼能力。几乎所有国际金融教科书中,都有两章分别论及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货币体系,涉及许多历史资料及发展的渊源,如果由教师讲学生听,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重点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固然有很多供求方面的因素,但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鉴于国际金融中的很多理论与现实中问题的紧密联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空洞地说教或者照本宣科,而要善于向学生提问,刺激学生思考,有意识地在课前准备生动的案例,在课堂上组织课堂讨论,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正面的评价,多多鼓励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得到检验,而且还锻炼了随时应变不同问题和环境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具体可包括: 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讨论、分析、讲评、总结,使学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国际金融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征,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一章时,便可加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谈谈金融危机引起的亚洲各国汇率变动及汇率变动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时,可加入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等等。 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点,选择案例应有遵循具体的原则:首先,案例选题一般是以往的事件。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示,避免重蹈覆辙。所选事件早已尘埃落定,选题的结论也已经确定,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其次,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事件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案例本身应具有可探讨的价值。最后,案例教学应保持其生动性。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动活泼的事例启发和教育学生,变教条为鲜活。 ②课堂讨论。这是掌握课程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对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的有效方法。通过讨论,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从中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以便今后实行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讨论教学使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国际金融课程讨论教学前,教师应认真做好动员工作,拟定讨论题目时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并且在事前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指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中及时给予引导,最后,在讨论完毕后,做好讲评与总结工作。 ③操作性实践活动的组织。操作性实践活动是课程实践活动的重点,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如讲到外汇和汇率时,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内的金融模拟实训室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学习外汇投资技术分析方法,亲身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课余时间可安排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作实践调查等,使学生能接触社会,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课程作为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把具有新意的教学思想应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积极性,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懂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目标。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摘 要】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异,决定了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不同。本文通过比较我校国际金融课程在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不同,指出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与金融专业不同。 【关键词】国际金融;非金融专业;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作为研究货币资本在国际间流通与运动规律的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既要沿袭传统的理论,又要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然而,目前人们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仍放在金融专业方面,对非金融专业的探讨关注不够,这不适应当前所倡导的学科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比较我校国际金融课程在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不同,指出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应讲授的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所处地位的比较 金融专业与非金融专业由于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二者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为此,通过对我校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际教学状况,对国际金融课程在这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课程所处的专业地位不同 在我校,《国际金融》在金融专业中属于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时设置54学时。在非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一般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学时多为32学时。显然,国际金融课程在非金融专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对靠后,学时设置相对较少,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然将有所不同。 (二)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不同 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金融专业的特色相对偏重于理论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而且要对专业课程内在联系有较好的把握,专业性较强,就业导向更趋向于金融领域,而非金融专业相对偏重基础知识和实务应用,就业面较宽,就业导向更趋向于广大企业。因此,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侧重,不能照搬照套。 (三)前开课程和后续课程不同 在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的前开课程一般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概论、计量经济学等,后续课程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财务报表分析、商业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课程体系完整,学时充足。而在非金融专业中,金融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主要有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而且课时有限,不具备金融专业完整的金融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比较来看,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不能简单照搬金融专业的模式,应能体现非金融专业特点。 二、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汇率相关概念、理论、管制及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从一门课程的研究体系和内容来看,对任何专业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授课内容应有所侧重。对于非金融专业来讲,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一)国际金融基础知识 对非金融专业来说,由于开设的金融相关课程较少,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学课时的1/3多应放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汇汇率、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这是整个国际金融课程的基础,在这部分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国际收支的定义与汇率的基本概念要讲解清楚,对于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下买入与卖出汇率的表示要通过例题来分析,学会正确判断和运用。 (二)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金融理论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的均衡和调控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货币合作理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理论。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国际金融理论的重点放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的学习上,并结合我国国际收支和汇率问题来理解。对于其他国际金融理论学习,通过现实中发生事件如欧盟货币领域的合作、英镑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把握。 (三)国际金融制度与政策 包括外汇管制和货币自由兑换、汇率制度的选择、外汇市场干预、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区域国际货币一体化、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其他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二是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国际金融市场 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等。由于本部分中的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已经学习,所以重点放在欧洲货币市场的学习上。再者如今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而急剧扩大,同时也加大了交易的风险,从而导致了金融资产的极大损失。因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也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双刃”作用。 (五)国际金融实务 包括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由于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非金融专业更偏重于实务应用,因此,国际金融实务是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重点。学习内容应突出各种外汇交易方式和各种外汇风险管理手段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并形成风险控制理念。 在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其次,加强国际金融课程的实用性,这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对后经济危机时代下《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 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根据经济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国际金融教学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我国国际金融教学发展的特点,提出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就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改革,旨在努力培养适应未来、适应人才竞争国际化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后经济危机时代 《国际金融》 教学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显突出。《国际金融》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金融业务、国际货币制度和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等。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大环境发生了突变。在此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也应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一变化。 一、全球经济环境突变 随着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台,一场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上演。这次危机源于美国的金融市场,由最初的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之后又从虚拟经济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最终酿成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如在这次经济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华尔街许多重量级的银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许多州出现大量银行挤兑现象。而在实体经济方面,作为美国重要经济支柱和美国文化象征的汽车产业也是噩耗频传。美国汽车三巨头相继向美国政府求援,之后不久通用汽车公司还是破产了,使得汽车之都底特律失业率激增,一派萧条景象。 目前美国失业率已创25年来新高,将近10%。同时据IMF预计,2009年美国经济将萎缩2.6%,而外债却高达6.494万亿美元。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和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同样严峻。 二、对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反思 这场世纪之初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地区带来了巨大损失,当我们痛定思痛,反思其根源之时,就会发现它源于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 自国际金融产生之日起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金融主要服务于国际贸易,对其母体――实体经济的依附程度较强,发展相对平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程度的加深和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随着数学、物理上的各种新理论在国际金融中的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各种各样新型的金融理论纷纷出现,而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金融产品也呈几何式的方式增长。美欧各大知名金融机构通过穆迪、标普等评级机构给这些产品纷纷冠以A级标签,进行精美包装,再将这些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国的央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手中。就其本质来说,这些产品的标的物是风险非常之大的有毒资产,经过了纷繁复杂的数学或物理模型的精美包装,并以高额为诱饵,吸引机构和个人去购买。然而再精美复杂的包装也无法改变其性质,一旦经济环境突变,其有毒的本质就将再也无法掩盖,最终使购买者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对于购买这些产品的机构和个人来说,它们根本起不到其本应拥有的保值增值、避险等作用,反而使购买者的投资处于与其承受能力不相称的风险之中。这些金融产品本质上早已和实体经济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一种高级的零和博弈游戏。游戏的最终埋单者就是购买了这些金融产品梦想获得高收益的机构和个人。因此,这次经济危机的过程就是原本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由小变大,远超其母体――实体经济的需要,显现出虚幻的繁荣。而当这一美丽泡沫破裂之后,其原本所含的毒素就开始反噬其母体。最初制造和销售这些产品的金融机构看起来好像是受益者,但最终无论是谁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形成“多输”的局面。 三、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在对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反思之后,作为从事《国际金融》教学的教师应及时反思,在经济大环境发生突变的情况下,探索今后本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目标是面对国际金融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培养出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知识与技能,语言基础扎实,能熟练从事国际结算和金融营销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金融人才。而这只强调了技能即“才”的培训,却忽略了“德”的培养。 我们可以看到在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设计了史上最大金额的“庞式骗局”,诈骗了至少500亿美元,受骗人名单长达162页。而揭穿这一骗局的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证券分析员哈里・马可波罗斯,如同安徒生童话中小男孩一样指出“皇帝其实什么也没有穿”,而美国证监会及其他金融从业者则都保持沉默,集体失语。又如接受美国政府超过1700亿美元救助的美国国际集团(AIG),却向公司高管寄发高达1.65亿美元的奖金,这惹得众怒,遭全美各界大力抨击。诸如此类的丑闻,使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形象大损,华尔街成为人人咒骂的地狱。 由此看到,此次危机的始作俑者无不是高智商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但他们有着金钱至上的观念,对社会毫无责任感,贪婪地追求金钱。因此,今后在注重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本课程一直有着“宏观化”即“学院派”模式的倾向,偏理论探讨忽略技能培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大量需要掌握一定金融理论知识和技术,能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凸显对教学内容“微观化”即“商业派”模式的要求。因此,今后的教学内容必须重新设计,理论与技能并重,使学生在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加强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总之,只重视理论,会无的放矢,只强调技能,是无本之木,二者均不可偏废。 其次,吸取此次经济危机的教训,强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紧密性,摒弃那些远远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工具的讲授。改变“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的惯性思维和言必称“希腊罗马”的习惯作风。对国际金融这一舶来品认真鉴别,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采取平视的态度来取舍本课程的内容,不再全盘接收。 最后,从该学科的发展趋势看,科学化无疑是其重要特点。科学化进程使得数理逻辑和数学分析工具被大量引入该领域,使其成为可由数学描述的学科。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又使数学工具大量应用于现实企业管理中。因此,国际金融学的科学化进程又是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推动的。当今,国际金融教学科学化的核心是数学的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的重点是熟练应用数学工具,分析、研究实际金融问题。同时,信息技术使数学工具在金融业的应用成为可能,而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也日益依赖于信息系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强化数学和计算机运用,加强数理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培训。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大部分学生学起来没兴趣,学后记不牢。因此,可尝试以下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可采取案例化教学。它最大的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类型的经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判断,作出决策,提高分析和创新能力。本课程涉及的理论较抽象,平时难接触到,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能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智力潜能,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可采取情景模拟教学。这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使学生有效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都会有较大的提高,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再次,可采取社会实践教学。它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实践过程中特定事件的交互式探索,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其形式可多元化:与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建立直观印象;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问题研究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中的问题 迈入21世纪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客观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想要促进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解决以下几项问题: 1企业实际需求不同,抬升了成本 目前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还处在一个综合的领域里,独立性还有待完善。所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只能结合目前的技术成果,再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设计成果。从而有的环节无形中增加了经济成本,最终工程总的经济投入也就增加了。而且,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整个工程的的完成效果。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工作效率甚至决定着一切。所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更要紧跟效率的步伐。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要想在这些企业中脱颖而出,效率的提高可见显得十分重要。那个企业在最短的时间里设计出更让人操作简便,更让人明白的设计,在离成功的大门前就会胜出一筹。哪个企业效率低下注定就是失败的。这个时候,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品就得到了检测。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起初在工业中形成,并得到了发展与建设。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逐渐蔓延到商业领域,商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数据信息的传输安全性是很重要的一步。由于目前,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各企业使用的信息传递产品各不相同,参差不齐。这给数据之间的传输和通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增加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运营成本。所以,在今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工业发展的有力助手,它的的发展能为工业,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的前进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只要把问题慢慢解决,逐渐的去改善,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定会在世界上立足。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统一独立的平台 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这样一来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成本,二来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企业的技术人员一定要突破技术环境的难关,有步骤,有计划的去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方案。首先,在设计前,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要设计的行业及用户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开发目标。然后,确定设计方案,方案要涉及到实施,运行,维护等每一步骤的完成,同时,运行成本和运行时间也要提前预算好,一定要控制在企业运行的范围内。此外,还要注意商业项目运行的特点以及终端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后做到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统一独立的平台,从而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 2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 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商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得到准确性和安全性的保证。一个企业包括设备控制,技术监管,企业管理等许多步骤,要想使这些步骤得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就要使这些系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通过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使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得到高效,快捷的交换,促使整个企业的优化发展。 3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据标准对接 只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据能够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对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系统传递信息才会更安全,更高效。所以,在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实现程序接口的完美对接,从而减少开发工程的时间和费用。 本文作者:刘海蛟 单位:哈尔滨哈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提高方法探析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增长,特别是工业的兴起带来的出口利润增加,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工业的兴起的同时,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逐步恶化,青壮年比率在人口占比中逐渐走低,劳动力的价格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解决工业所需的巨大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有限的矛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运而生。本文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起源和发展着手,剖析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意义,分析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并针对这些发展困难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让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能够跨入一个新篇章。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意义;发展难题;解决措施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促进剂,是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力发展工业,以求获得快速的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历过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其内容如下:(1)第一阶段:随着机械工程和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工作者便考虑到将二者结合起来,寻求一种能够为电器制造也服务的科学,于是便诞生了电气工程。(2)第二阶段:随着微波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工作者又将这一学科的优势有机结合到电气工程上面,通过微波和无线通讯技术对机械的控制,来使机器完成生产工作并满足生产要求,这便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带进了机电一体化的时代。(3)第三阶段: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的优势也被利用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来,于是便出现了通过计算机编程并远程控制机器完成生产工作的新一代机电一体化工业生产流程。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意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吸纳并融合全球最新科技的过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无论是一个断路器的设计,还是整架航空航天器的研究,都少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身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使得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车间空间得到节省,也减少了车间内人力物力的配置,很多机械产品的加工不再需要工人来动用原始的手工劳动,而可以通过电脑终端的直接控制,这样,一个会控制电脑终端程序的工人便抵得上好几个人力工,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节约。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更是可以使生产车间完成流水线的全部生产任务,包括生产零件,组装,包装,流动,检测等整个制造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难题 尽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一起很迅速,但是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1)电气工程应用的能耗问题。所谓的能耗问题是指来源于电气工程设施的建造和安装所造成的能量损耗,当然,要想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建造和安装布置控制设备是必需的,因而这部分能源消耗是无法避免的,为了降低成本,便只能从降低能耗方面着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建造和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光照和温度调节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还要考虑到系统耗电与厂用耗电的关系,电网的布置等问题,在诸多环节的能耗问题实在值得关注。 (2)电气工程应用的质量管理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中,有很多工厂为了完成机电一体化控制,但又考虑到成本的节约,放低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施工质量要求,使得建造标准低于国家规范,这样做会导致低了机电一体化系统所生产的产品质量降低,更可能使得整个系统运行故障频出,发生灾难性的事故。 (3)数据传输的不方便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对于所编应用程序的控制,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仍然处在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的尴尬状态,还没有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因而很多应用编程及其有效接收设备并没有国家标准来统一,在商业化的运行中,厂家只能购买某生产商的一中机型来进行控制运用,而不能完成不通机型之间的信息传递,这对商业化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4)电力控制系统的完善效率对工程进度的制约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是一种控制系统,用来对机械系统进行控制,然而要想完成整个系统的运行,便得结合实际的机械操作流程编写相应的程序通过计算机控制来实现。因此对于同一工程,由于编写程序不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效率就会有所高低,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工业生产的效率,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 4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方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气工程,另一便是自动化控制;因此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便要从两方面着手,通过实现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的有机的、高效的结合来更快更好地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从电气工程方面:从上文问题分析可知,电气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消耗问题和施工质量管理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有效的措施便是企业和政府一起协商制定严格规范的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标准,并且一切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要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违者必究;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不要照搬一般的施工流程,而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地点的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拟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后再施工。并且施工过程中严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要严格按照标准选择适应的材料,施工完成后要有专门的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检修。 (2)从自动化控制方面:自动化控制的问题主要是数据传输接口不统一,控制程序控制效率有高低。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企业的程序设计人员应不断优化反馈设计,完成精简有效的高质量程序编写;然后将最优质的程序在企业内或者行内推广,从而使整个企业或者行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要想设计出优质的程序,设计者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和工程的运行流程,通过精简和优化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另外,政府也应该在行业内制定相应的通用的程序接口,能够让优秀的程序设计在整个行业内流通,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信息传递和竞争提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从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国家各个领域均得到飞速发展机遇,电气工程发展更在其中占据领先地位。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我国当代科技发展某种程度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同时,自动化渐渐变成促进电气工程可持续发展力量源泉。电气工程在进行施工中结合自动化新兴科技,不单对电气工程提高工作效率十分有利,还可减少生产过程各类事故的发生几率,让电气工程更加快速稳健发展下去。由此,相关从业人员务必结合行而有效解决对策应对电气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理解电气自动化有关技术内容,从而确保工作效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 问题 解决措施 1前言 伴随时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生产中电气自动化被广泛普及应用,变成现如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电气工程自动化属于一类综合性学科,不单包括机电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内容,还包括网络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等相关技术。从电气工程角度出发,作为各类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前提保障,其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另外它对于工业行业健康稳定前行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问题存在的,如果未能及时解决此类问题,那么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将会对国民经济及电力事业发展造成致命打击。本文对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主要问题予以分析,同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统一系统网络架构。构建科学有效自动化电气工程系统是自动化建设必然发展趋势,但是目前众多相关企业当中,因为缺乏统一系统网络构架,容易造成众多企业拥有不同网络架构,限制电气自动化进一步发展。另外因为系统缺少兼容性,造成企业软硬件交替途中,因为接口众多使得信息数据达不到共享标准,自动化电气系统效能未能得以全部发挥出来。 (2)能源不必要消耗的问题。工业发展阶段,电气工程可以说是占有不可替代重要地位,而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技术对于整个工业生产都有着决定性作用,渐渐变成如今工业生产科学合理运行前提保障[1]。尤其伴随智能化工业生产水平日益提升,各类先进设备也被引进工业生产当中,不但使工业生产总体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对工业行业未来发展还具有一定预见作用。但是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在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时,还有能源不必要浪费等严重问题存在,不单对全球能源紧缺局面造成更为消极影响,对节能减排愿景达成也没有好处。 (3)质量不达标问题。最近几年,伴随物质精神水平逐渐提升,人类安全意识也明显提升,电气工程建设阶段,人们在电气工程服务质量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可以说电气工程服务质量和电气工程使用寿命二者间是具有平行发展关系的,同时和安全使用也不无关系。但是如今绝大多数电气工程在施工期,因为对建设质量疏于管理,同时缺乏必要安全意识,造成最终过度关注检测结构,但是质量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的不利景象,造成质量管理只停留在表面,不单施工管理无序,具体施工时还不能对质量严格控制,电气工程建设质量不达标,工程建设受到很大制约。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问题解决措施 (1)构建自动化系统体系。凭借电气工程自动化进程中主要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电气工程自动化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应当采取相应对策帮助自动化系统不断得以完善,充分应用当前所拥有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管理目标有效达成。在设备启动和日常运行不同方面,都要力求构建高效工作及管理模式,积极吸收先进管理及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对系统进行开发利用,同时使相关成本费用减至最低[2]。构建自动化系统体系能够推动电气工程事业科学合理发展下去,让不同系统为不同生产需求提供服务,使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能够独立作业。 (2)节能减排建设。进行节能减排设计时,其中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便是设计要建立在实际能源消耗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能源损耗,确保电厂整体经济效益提高。打个比方,选取电厂中变压器时,尽量选小阻值的,使变压器能源损耗量减下来,就能直接把运行成本降下来,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科学控制变压器运行成本。能使用自然光资源时,绝不使用照明设备,尽可能选择那些高效使用年限长设备,坚持贯彻节能减排原则。要不断对电气工程节能举措进行优化,电气工程整个设计阶段,节能思想都是贯彻始终的,所以要对节能设计实时进行优化。在基本需要得以保障前提下,结合先进技术设备将能源损耗降至最低,满足节能减排发展对策,另外对促进电气工程长足发展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3)对网络结构充分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阶段,网络结构其功能与结构对于整个系统运行具有直接影响,本文这里所说网络结构能与不同管理系统存储数据自由交换,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安全性与高效性目的,同时这也为网络结构最为重要功能与价值体现。除此以外还要把电气工程自动化有机融合到其它领域与行业当中,加强对技术系统和生产设备监管。原因是通用网络系统要在处理完不同数据信息后对相关资源配置情况予以贯彻落实,所以在对自动化系统进行统筹管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可以快速安全传输数据信息,让网络结构真正实现互通互联效果。 (4)综合提高管理水平与质量。电厂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重要性,从而为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保驾护航,为此要综合提高相关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及素质水平。打个比方,电厂可定期组织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吸纳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加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管理团队科学建设效率,多从那些成功企业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好为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打好坚实铺垫[3]。除此以外,要加强建筑材料管理,通过这种方式由基础与源头保障电气工程质量。要明确相关材料来源,以使所选设备满足实际发展所需,材料防潮工作应积极做好,尽可能杜绝材料损坏,要加强防火处理,定期派遣专业人员落实质量监管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窥一斑而见全豹,电气工程自动化不单对电力企业收益有很大影响,与国民经济和人们工作生活也有重大关联。面对该状况,国家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应当由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进行人才充备同时对相关制度予以完善和创新,除此以外,要积极鼓励那些专业人士加入进来,共同为我国电气自动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孙卓尚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发展进入了“电气时代”,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电气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庞大的工程项目。而电气自动化兴起与发展,使电气工程进入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对于新时期工业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要点,对发展现状当中的不足予以改进和完善,以推动电气工程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 1影响 电力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对于包括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实现了工业自动化生产。一直以来,电气工程都是工业的重要支撑。从二百多年前电力被发明开始,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进步,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当前,人们的生活娱乐和工作学习,已经离不开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极大的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加快了工业生产的节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对工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 2不足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生产的进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当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待于改进和完善。首先,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较低。从现阶段电气工程的发展来看,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的独立性不强,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工业领域的其他行业起到辅助的作用,与其他工业生产方式结合应用。而当前电气工程并没有取得优秀的独立性技术成果,在实际的工业生产和企业运营当中,自动化水平还不够突出。电气自动化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优化升级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性的电气设计,有效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水平。其次,创新性不足。创新是各行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创新理念的带动下,电气工程才能做到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往往都是在原有电气设计的基础上,相应的予以改进。或者是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电气自动化水平始终得不到显著的提高。国外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遵循其先进的理念,结合我国工业发展实情,自行进行设计,充分做到创新,进而提升电气自动化水平。第三,安全性不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除了在工业领域有着重要作用之外,在商业领域也创造了不小的价值。但是商业数据信息的传输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可以通过通用网络系统以及数据标准对接,以实现商业数据信息的安全传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信息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安全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这对于现代企业运营以及工业生产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发展前景 通过独立的技术研发、系统网络的建立以及对接标准化的对接,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都相应的得以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着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社会的未来。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决定着工业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当中,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工业领域。将科技元素融入到电气工程当中,能够有效提升电气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开拓更多更广的应用领域,而不仅仅是在工业生产当中。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在电气工程当中也得到有效的应用。社会生产建设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功能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电气工程在过去的百年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电气改变了世界,对于未来而言,电气工程还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4结语 电气工程的发展对工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随着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进步,电气自动化在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元素的融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将社会生产建设带入到新的阶段促进着包括工业在内的多个领域行业的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现状,针对包括自动化水平较低、创新性不足、安全性差等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有着十分良好的前景。 作者:张雪松 单位: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分公司机修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 0引言 我校是一所由重庆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本着“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秉承学校的宗旨,遵循“适应需求、服务行业、类群集聚、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了“强弱结合,以强为主,以弱助强;高低兼备,侧重高压;重专业基础,强学以致用”的专业建设理念。目前,我们专业紧跟学校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步伐,为了培养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努力研究与探索具有应用技术大学特色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其大多数课程都需要大量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理论教学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并行、融合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明确实践教学地位 为了构建良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我们确定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其基础和核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采取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中,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把实践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促进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构建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是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多次对相关企业和部分兄弟院校的调研,了解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生产和技术应用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嵌套递进、自学创新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构建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独立到融合、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三层次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3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1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创造新型开放实验环境,给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和自学创新的环境。增加实验环节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实验环节的课程所占比例增加到70%左右,并且将实验环节的课程学分设在0.5~1.5学分之间。实验教学体系按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三个层次构建,以实验技能和目标整合为实验模块,每个模块的实验项目又按基础、设计、应用三个层面构建。为了保证学生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最近几年,本专业实验室建设本着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和可扩展的原则,陆续改建了电工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微机/单片机实验室等;新建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增加师生到实验室的机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性,我们逐步改建或新建3~4个具备智能管理功能的高标准开放型实验室。 3.2实习环节 实习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与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可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实习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感,获得本专业相关的实际知识,巩固理论知识,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本专业的实习主要有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模块。专业认知实习(一)安排在第一学期,由专业负责人带领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如电子工艺实训中心、工程训练培训中心等);专业认知实习(二)安排在第三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如华能珞璜电厂、重庆新世纪电气有限公司等)进行参观学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判断技术问题的能力。本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最后两周,其形式采用集中组织和分散自找相结合的模式。目前,集中毕业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湖北宜昌葛洲坝电厂培训部和重庆铜梁威斯特电梯有限公司。 3.3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完成的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的大作业,对学生的工程概念、系统概念和系统设计能力以及提高工程基本素质,培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我校本专业安排了8门主干课程设计,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均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选题,1~3人为一个小组,2周内完成。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各仿真和硬件实验室,做到软、硬件有机结合。努力开设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设计,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自主完成选题、方案论证、系统设计、器件选择、组装调试、编写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 3.4毕业设计环节 整个教学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毕业设计。它是学习知识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和综合训练;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效果的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高的职业能力。在整个毕业设计中,我校本专业要求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主动学习的模式,只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设计资料,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指导教师进行适当提示,增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对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同学,允许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缩短其适应工作的周期;为了保证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和质量,限制了每个教师所带学生人数,并聘请了部分有工程背景的外校老师,规定了每周与学生见面指导的次数,同时采取电话、微信、QQ、E-mail等辅助方式进行随时指导。 3.5第二课堂环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活动的重要补充,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学术社团、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等。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社团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科技创新实践社团在本专业已蔚然成风,并在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成绩斐然。科技社团成立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学生、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以自拟项目或参加竞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打造了全方位的创新实践平台。社团的学生们既能在学生中有条不紊地自主组织和推进各项创新活动,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又能与实体的企事业单位联系,争取活动赞助经费,承接小型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项目引导、竞赛驱动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参与各种项目和竞赛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他们动手、创新、协作,积极进取,学以致用,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技能。学生从立项到收集资料,从确立方案到动手制作、组装、调试,从一次次失败到最后成功,带给学生的是坚持和自信,为他们今后面对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6“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需要一支理论水平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以及“老带新”方式来不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工程实践,要求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15~30天时间到校外参与实践,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与科研、工程技能与经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增强教学、实践科研能力。同时,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积极参与或独立承担企业技术指导和产学研项目开发,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具有较高“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 3.7实践教学教材与教学大纲建设 实践教学教材与教学大纲建设也是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构建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赋予了新内容以及实验室引进了新设备等情况,我校本专业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具有一定特色和较高水平的实验、课程设计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学校提出严格的要求,由学校安排校内专家进行审核,保证了实践教学大纲的科学合理性和适用性。我校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教材基本上是教师的自编教材。教材直接针对我校的具体设备和实践要求,并且随着它们的改进而不断修订实践教材的教学内容。 3.8实践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工程素质,需要加强监控和严格考评,建立一套多层次、多阶段的立体实践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多层次包括学校、学院、教师、学生以及相关单位等多个监控和评价主体,各层次主体各司其职。学生如何体现作为监控和评价主体之一呢?例如改革对课程设计、实习的成绩评定方法,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方法。即采取平时考核(占40%)、设计/实习报告(占40%)和综合答辩(占20%)来评定学生成绩。答辩整个过程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由学生组成答辩委员会,由学生自主完成答辩过程中的组织、提问和评价等工作。这样既考核了掌握知识情况,又考核了综合能力,更注重培养了创新精神,极大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不合理的方面提出见解。而对实验环节则采用“学生签名—学生做实验—老师检查实验—老师点名”的管理方法,杜绝了学生偷懒、不动手、抄写实验报告等现象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也相应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4结束语 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增强新本领。随着我校转型发展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本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也不断提高,也不断地深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了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充实和完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出更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罗平 王丽芳 刘胜芬 郑学娜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发达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关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基础为电力网理论和控制理论,而主要依赖的技术手段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研发的目的就是可以用最少的劳动力完成最大的工作量。总的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产品操作、控制和监视等能够在无人或少人的情况下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完成相关的工作的一种先进的技术方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是得益于这些优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很多行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广泛的应用在很多行业当中 目前,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被很多行业认识和应用,目前,应用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行业、建筑行业和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等。大大提高这些行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相信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应用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二)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平台向 开放化的分析发展目前,国家已经颁布相关的标准,从而促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编程接口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系统设备的通用性。这一标准的颁布不仅有利提高代码利用的效率,而且编程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另外,这还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现了分布式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现了分布式应用是技术的一大进步,不仅可以为整个生产现场的设备应用提供便利,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修理更加简单便捷。(四)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相融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逐渐实现了融合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高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一)科研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断向前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而它的发展离不开人,人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发者和操作者,对其应用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才能提高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竞争力,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设备运行的质量。因此,为了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也变的更加成熟,各个行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因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三)建立统一而独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平台 目前,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平台仍然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的不同而建立起来的,这样就会导致系统的维护成本大大提高,并且会造成人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定会建立统一独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平台,当然在建立这个系统平台时,仍然需要兼顾企业的经营目标等一些方面的要求[2]。 (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产品不断得到改革和创新 随着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需求程度日益提高,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一定会顺应市场的需求,加强对产品自主研发的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不断得到创新。 (五)建立通用化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结构 要想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就必须要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向通用化方向发展。建立通用化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网络结构之间更加畅通的传输信息,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消除信息“孤岛”的问题。另外,建立通用化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也是优化社会资源的必然要求[3]。 (六)向低碳清洁方向发展 目前,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和资源紧张问题的不断凸显,全社会都在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顺应这一时展的潮流,逐渐向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结语当今社会,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虽然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龚成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0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对于我国的很多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小的影响方面包括人们生活中应用的电灯,大的影响方面包括我国的军事领域和航天领域。站在专业化的角度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行深入分析,自动控制理论是基础,前沿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是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电气工程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现代工业中非常重要的构成成分。本文就是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1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诞生至今,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电气工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逐渐发展,有着较多的延伸内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及其绝缘技术等等。随着电子器件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器件由以往的电子器件、集成电路,渐渐发展到今天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在我国的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金属冶炼、船体推进等。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中国电力能源的消耗每一年都有所上涨,根据科学数据统计,我国每一年电量要比前一年上涨百分之十。在二零一三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进一步扩增,已经近似于十三亿千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电力领域正在朝着大容量、大电网的方向进军。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我国电力系统的调度、控制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对我国电网的运行进行实时的监控,更够更加的促进电力系统调度和控制的统一化,能够实现电网信息的一体化,能够有效的提升电网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1]。电力系统以往主要应用的发电方式就是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但是以往的发电形式对于能源的消耗十分的严重,对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我国传统的发电方式对于不可再生能源有着过多的需求。如今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注重于太阳能、风能这些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如何开发新能源,并且新能源的应用能够具有安全性和经济性,也渐渐成为电力学科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智能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神经网络和最佳控制理论在我国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我国电气领域已经渐渐体现智能化、信息化,而且能够自行的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和诊断,而且还具有计算机仿真建模等前沿功能。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二十一世纪可以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无论是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还是我国个人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竞争舞台中站稳脚步。学科技术不断更新、改革、发展,我国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平台也取得了十分有益的成绩,电气设备的运行周期被缩短,设备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PLC工业控制技术,还有单片机技术等使得我国的电气工程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使得我国工业控制更加的科学化、智能化、先进化。而且在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建立的具有高度灵活性的集成控制系统,为我工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种技术的诞生使得我国工业领域的控制系统更加的方便,而且草果十分的简单,还能很大程度的减少成本花费。对于资金投入的控制是我国工业生产领域十分重要的内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效应用就是为了能够减少工业的资金投入,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2]。 2未来我国电气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电气领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已经取得课十分优异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还处于落后的阶段,特别是一些非常前沿的核心技术只有发达国家掌握。所以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的发展方向还是要注重对于技术的研究。使得我国也能够掌握前沿的核心技术,或者知识产权的主权。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智慧,所以对于高新技术科学研究人员以及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高素质的科学技术研发团队,才能够使得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不断地发展,设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些设备操作人员因为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因为个人的原因导致设备运行不当,同时也对我国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自动化技术会与数字化技术良好的结合,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渐渐会实现通用化,通用型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保证了企业网络结构各个控制系统之间信息的流通。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能够实时的对设备进行监管科控制[3]。 3结语 目前虽然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各项技术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很多前沿的核心技术我国还没有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我国的电力系统,在我国的各个领域渐渐都会广泛的应用,例如企业自动化系统,经济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自动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号段进步,并且将其具有的特性全面的发挥出来。 作者:张海波 单位:邵阳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探究 0前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现代文明前进的步伐,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夯实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深化了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21世纪以来,社会及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起步晚,但发展步伐迅速,诸多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发展中的不足在深化发展的进程中,表现的日益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其应用价值。因此,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环境,夯实发展的基础,对于新时期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而言,是十分必要,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时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也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诸多领域。无论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都突显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平台日益成熟,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逐步朝着绿色、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但从实际而言,我国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尚未完备,缺乏独立性的实现。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认识发展问题、分析发展问题,对于推进发展至关重要。 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尚未形成独立性,处于综合的领域之中 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在诸多关键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尚未形成独立性,处于综合领域之中的技术形态,不仅弱化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价值,而且增加了应用成本。对于不同的电气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需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都存在差异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针对实际需求,以更好满足企业及工程建设的技术要求。 1.2电气工程自动化程度不高,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 创新是新时期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在自动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相对较低的现实尴尬,仍是制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呈现出“大锅饭”的发展形势,缺乏技术的导向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脱离现实,滞后于电气工程改造建设的需求。无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设计,还是创新性发展,都是当前“谋发展、求共存”的战略支撑。 1.3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工业领域,现已广泛应用于商业等领域之中。随着应用领域的逐步广泛,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直接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效应用。从实际来看,信息在传输交流的过程中,由于产品存在差异性,导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据对接尚未形成标准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应进一步注重数据标准化对接的方向发展。 2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策略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泛的应用价值。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实现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形态,是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必然要求。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迅速,但在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及数据标准对接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强调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要着力于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强调创新推动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笔者看来,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应充分做好并有建设性的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价值 不同的企业及工程建设,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有不同的要求,强调技术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方案设计中,一定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在突破鲜有技术难关的基础之上,实现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1)在设计前期,要针对用户及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明确开发设计的目标,确保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开发设计的实效性; (2)设计方案要切实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实施、运行及维护等环节,要做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运行成本,规范并实现科学化运行。是某城区配网自动化设计中,城北线环网柜改造方案。从中可以看出,该城区117线环网柜未配置DTU。因此,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改造中,通过增加站所DTU柜,并完善环网柜内CT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功能。也就是说,方案的设计、实施,要立足于实际需求,做到科学合理性; (3)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在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的基础之上,确保运行成本的最小化,更契合各方利益的追求和质量的保障。 2.2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节能优化 在深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进程中,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系统,是新时期狠抓落实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建立通用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并且,无论是技术监管,还是设备控制,都需要依托于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而确保电气工程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通用网络系统的建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着力点,不仅是各系统数据高效的交换传输,而且优化了发展的内环境,对于创新性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某电网改造中,骨干网组网配置图。从中可以知道,通过在A边站和D边站中接入一期PTN10GE核心环网,进而实现骨干网的网配优化与调整,确保通用网络系统的完备性。此外,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中,实现电气工程节能设计,是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提高了资源配置的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实现节能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应注重节能设计的落实。特别是对于高消耗的供电系统,应依据实际需求,做到科学合理选择。通过选择绕组阻值相对小的变压器,在减低电流损耗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变压器的运行成本。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工作的有效落实,更需要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切实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2.3建立数据标准对接,夯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基础 当前,尚未形成标准的数据对接,导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在信息传递中面临诸多的问题。特别是信息传递的安全性、高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制约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首先,在与外界建立接口的过程中,应确保接口的无缝连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共享及实时交换。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自动化程度,而且也是系统控制及制造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其次,在电力系统调度的自动化、远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等内容,都强调数据对接的重要性。当前,数据对接缺乏标准化,影响接口的有效建立。因此,应以创新为导向,立足于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做到信息化、科技化和开放化;再次,接口的完美对接,是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元素,对于减少开发时间及费用,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发展的着力点在于技术的完善与创新,以夯实发展的基础。 3结束语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深化发展的基础、加快发展的步伐,都是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有针对性、建设性的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其次,注重创新发展的导向性,切实做到: (1)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 (2)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系统; (3)建立数据标准对接.从本质上,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可持续发展。 作者:韦星 陈余寿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计算机技术以及电机电器技术信息,还囊括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网络控制技术。就电气工程而言,它是我国各项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以及前提,此外,它还是我国工业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变成不可协调的矛盾,严重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本文就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有关论述,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电气化领域的发展。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1.1能源消耗量过大 21世纪的今天,电气工程在我国工业生产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我国工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重要基础以及前提。随着新时期我国工业生产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先进、科学的电气设备被用到了工业生产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有利于保障工业生产中产品的质量。但是,在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能源消耗量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我国能源紧张问题,带给人们的只有无穷的压力,此外,它还会影响我国有关工业生产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限制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2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度不高 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目前,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已然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它代表的是未来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受诸多因素比如起步较晚、独立自动化等的影响,这种集成化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使得系统内各工程、各系统之间都缺乏有效的连接。长此以往,我们就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作用。 二、解决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2.1切实加强质量管理 加强电气工程自动化质量管理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首先,就电气工程企业而言,要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对电气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管理,要让企业上下(企业管理者、员工)充分的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要切实提高电气工程企业施工队伍的水平。可以通过展开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不断强化员工的技术以及理念,最终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再次,针对建设过程中有可能使用到的各种材料,要确保其质量。企业可以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材料的,此外,还可以安排专业的管理员定期的展开施工材料抽查以及检验工作;最后,管理人员要切实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整个的施工工程要严格按照施工的有关规范进行,既要确保施工的质量,也要适当的对整个的施工进度进行调整,真正意义上的推动电气工程的顺利施工。 2.2努力建立系统的自动化体系 上文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论述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有关其停业要能够采取可行的措施不断健全并完善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运行系统,进而建立起一个较为科学、可靠、规范、系统的管理体系以及自动化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先进的技术运用进去,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此外,在电气开机以及运行的各个阶段,都要建立与之有关的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模式,将那些现代的先进设计理念以及管理思想应用到系统中去,不仅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最大限度的开发,还可以实现电气工程企业的良好发展,提升电气化自动化平台的独立性。由此可见在运用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中融入先进管理模式以及理念的重要性,它需要相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的不断落实。 2.3重视引进并培养专业的人才 电气工程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程,涉及我们生产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它还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为此,国家、社会等给予了其高度的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资源出现了严重短缺问题,这种短缺严重限制了电气行业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促进电气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呢?本文指出,人们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企业,要想实现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专业性、高素质的队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当然,这种人才不是企业想有就能够拥有的,它是一个目标,需要企业通过长期的培训以及社会实践去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自动化的专业人才。 三、结语 一言以蔽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关系到电力厂商的切身利益,还会影响国家经济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以及相关单位要能够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的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制定完善、科学的制度,此外,要切实加强相关的质量管理并努力的建立系统的自动化体系,最后,要重视培养并引进那些专业的人才,旨在更进一步的促进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进程。 作者:王存 单位:江苏金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组成问题。 电气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指的是在整个房建工程使用中,整体电能的使用、供给与分配,也包含了用电及供电两个系统的重要方面;另一个方面则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基础上加上电器信息系统。但在对电气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往往会遗漏此系统,考虑的不全面,没有对整个房建系统的问题进行思考,直接导致了设计的房建电气自动化的长远发展性比较差。 (2)控制问题。 在房建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的时,包含着三种子系统:第一,进排风控制系统,其主要的功能是调节整个房建工程中的空气,改善空气的环境,由新风和空调两个机组组成;第二,供配电控制系统,其主要是对整个房建工程的电气进行控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抢修;第三,排水系统,其主要的功能是防止出现火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在设计与施工时,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说设计不合理,没有进行整体的考虑,达不到施工的质量要求,因此,在设计时要全方位的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做好施工的管理,保证整个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质量。 (3)安全管理。 安全是任何电气工程施工时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管理的重要方面。但进行施工时,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如施工人员的施工方法错误,施工程序部队,没有按照方案施工等问题,最后导致后果极其严重,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或是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安全管理为题是非常关键的,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安全问题都要放在第一位。 2发展趋势 (1)专业化。 房建电气自动化有很多专业不到位的工作人员,其培训力度不够。这种问题的出现说明了该企业的管理者对专业化地不重视,认为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简单,从而忽略了对房建电气自动化的施工人员专业的培训。所以,在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施工中,应对相关的人员进行专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培训,不仅让工作人员掌握操作过程,还要确保工作人员能对运行中电气自动化出现的问题自行解决,把电气自动化的故障影响降到最小。所以,对房建电气自动化人员的专业培养很重要。 (2)平台应用。 只有运用统一的系统应用平台,才能够在进行房建电气自动化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设计、调控、运行与维护等,节约的成本的投资。进一步的实现统一系统开发平台,才能保证应用平台处于独立的状态,满足客户需要的房建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开发。所以,统一的平台应用系统在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3)技术性。 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即使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施生产基地,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就需要加强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人员的技术要求,尽快解决房建电气自动化在技术上的应用问题。 (4)安全性。 安全是任何企业或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应该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房建电气自动化设备生产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安全生产的防护措施。但是,我国有一部分的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的投资就减少了对安全方面的防护,导致发生了很多的安全事故。 (5)创新性。 只有对房建电气自动化的技术进行创新,才能满足不同领域的不同需求。只有创新才能加快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但是在进行创新时,应对引进和吸收的知识相结合,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6)通用性。 保证房建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通用性,对企业管理和监督有很大的作用。若是没有技术的通用性,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与运行,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7)市场化。 对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要注意对市场工作的调研分析和社会的竞争合作,及时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改进。此外,还应该加大对技术与研究的资金投入,保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与社会的经济需求。 3发展建议 (1)建立平台。 现阶段,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都不同,这不仅增加了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建筑的成本,还阻碍了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未来发展。多以,房建电气工程企业应建立一个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独立平台,从而顺利的开展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施工方案。第一,在进行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施工前,施工人员应了解其特点,确定房建电气工程的工序。第二,在确定电气工程施工的方案时,还要考虑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陈本投入。第三,在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客户的需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平台,减少运行成本。 (2)建立网络系统。 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通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还能提高电气工程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房建电气工程包括设施的控制、技术的管理和企业的监督等方面,因此,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网络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3)建立数据对接。 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保密问题,过程中资讯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保障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只有建立数据标准对接才能进一步保证其保密性。所以,在目前的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中,建立数据的标准对接,能有效的减少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施工的时间与成本。 4结语 在实施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中,应以长远性为思考的目的,进一步的提高整个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性。此外,在房建电气自动化设备在生产时,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出现安全性方面的缺陷。建立网络资源系统有利于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效率,为整个房建电气工程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前景。 作者:李灵耀 单位:宝鸡市旧城改造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模式趋同,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各大高校之间普遍存在着仿照以及抄袭的现象,大多数学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唯一的差异就是就业的区域以及层次等。各高校的培养模式还是以学分制为主,学年制为辅,与以往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课程设置也存在很多雷同,只是在专业选修课上存在些微差异。 1.2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在逐步扩大,精英教育正朝着大众化教育转变,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很多青年教师都走上了教学第一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有较大的比重,且大多是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以及充足的锻炼,缺乏创新能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科生的人才培养。 1.3素质教育尚不到位,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一直大力推行素质,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在高校中,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都加入了一些人文素质选修课程还有第二课堂活动等,用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实际上,大学的学习依旧是以考试为中心,素质作用仅仅是点缀,因为,为了做好素质教育,建立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教育品质的有效措施 2.1树立人才培养质量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当在结合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培养目标,以人才特色彰显专业特色。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进行专业核心化整合,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树立学生为行业服务的思想。在实践训练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注重进行实践技能的综合化训练。在学习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改变以往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标准。 2.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当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建设。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高校要积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研究,合理确定不同课程以及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构建“专业核心平台+模块”,“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在满足基本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学内容改革要深入调查社会对电气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对学科发展的要求,及时开设一些能够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大力推进教材改革,及时吸收电气领域的新研究和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增加学生的竞争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需求,采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 2.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实训教学与生产接轨 很多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实践训练中心和实习基地,但是实训与生产实际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学生无法得到充足的训练和锻炼,走入社会之后,不能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因此,高校要不断重视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其配备设备以及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使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还可以走校企联合的模式,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走入企业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资源等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2.4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建设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成才为中心的校园文化。高校要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和老师间的双向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活动计划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鼓励教师吸收有科研潜力的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并对在创新活动和学术科研中表现良好的教师和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还要积极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以及名人讲座等,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借鉴。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电气专业人才,高校要围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高校要不断扩展人才引进手段,重点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授,聘用重点大学刚退休的教授对青年教师进行引导。高校要支持教师学习进修,提高自身素质,并为教师提供到企业或者基层管理机构挂职学习的机会,以增加教师的产品研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建设一支具有相当学术水平,既能从事课堂教学,又具有实际创新创业能力的双栖型师资队伍。 3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有明确的定位,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在市场竞争以及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勇于改革,抓住机遇,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不断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等的改革,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结合学校以及专业的实际情况,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作者:周琦越 单位: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面对的问题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知,电气项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贡献的显著意义,不过它在具体开展的时候也面对很多的不利要素,有缺陷存在,这些缺陷在一定层面上严重的影响到经济的进步。接下来作者具体分析了电气项目面对的不利现象和问题。第一,自动化的能力较于发达国家来看相对较低,效率不是很高,明显的影响到单位的进步。对于电气项目来讲,它存在的主要意义是提升效率。当前时期,电气项目和自动化在我们国家的企业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由于单位的性质和自身的能力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它们在使用电气项目的时候水平也不相同。因为自动化的能力不高,效率较低,单位要想在整个的领域之中获取成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要想获取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好系统设计工作,获取优秀的自动化体系,此时才可以明显提升效率,获取很好的发展。通过分析那些被市场淘汰的企业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所以不能继续发展主要是由于本身的电气项目和自动化的能力不高,效率不好等问题。第二,花费的资金增加。我们国家目前的电气项目获取的发展,都是靠单位工作者在本单位不断摸索研究获取的。此时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以及物资等,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费用成本,导致单位的利润降低,因此无法获取稳定的发展。第三,信息传输方面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电气项目不单单存在于工业范围内,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以及航天和商业等范围。由于商业领域等对信息的安全性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所以我们必须保证信息的传输是非常顺畅的。但是在具体开展工作的时候,由于每个单位都是结合本身状态建设的体系,因此在信息交流的时候会导致信息不一致,干扰到信息传输工作的开展,最终使得项目的运作资金变多了。 2.带动电气项目发展的相关措施 电气项目在当前时代有着非常明显的存在意义。它能够很好的带动经济的进步。虽说我们国家当前的电气项目还面对着一些问题,不过总体上来看还是在不断发展的。作为工作人员,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处理存在的不利现象,尽自身最大努力发展自动化。接下来具体分析几个应对措施。 2.1建立完善的网络 我们之所以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主要是因为它不但能够确保信息传输顺畅,还能够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如下内容进行。首先单位要把此类技术要素融合到一起,此时就必须依托统一的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和系统间的信息传递更加顺畅无阻,这就保证了自动化系统的快捷和高效性,从而促使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建立通用的网络系统在促进企业的信息交流和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在这一方面应该加强。 2.2创建统一独立的平台 由于电气化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建设都是各个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需要而建设的,因为每个企业的应用水平不同就会出现系统通用性不强,没有统一独立的平台,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应用和维护成本投入。所以企业在建设系统时就应该要求和鼓励自己的技术人员突破这种兼容性不足的技术障碍,制定详细的计划,按照步骤设计方案,在方案设计之前我们要做到对企业用户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并拟定初期目标;在方案确定之后还要控制好预算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保证整个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能够完成。同时要注意满足终端用户的要求,建立统一独立的系统平台,减少企业成本。 2.3数据对接标准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在工业领域已获得长足发展和完善,也在商业等其他领域得到发展,所以数据信息的流通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保证数据传输安全、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要实现数据对接的标准化,这就大大减少了时间、人力、物力等成本的投入,也减轻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一些兼容性障碍,数据对接的标准化建立推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统一,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2.4注重培养新一代的电气人才 虽说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许多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电气项目和自动化有关专业,不过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所需的资金太多,加之从教工作者的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不是很高,导致该项教育发挥不出实际的意义,无法获取高品质的电气工作者。很显然没有优秀的工作者,我们就无法开展好电气工作,就无法带动行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时期,作为高校必须要认真的进行教学投入,要引入优秀的工作者,提升从教人员的专业水准,扭转轻教学重科研的教育现状,鼓励师生开展更多教学相关的研究实践活动,努力培养高水平、德才兼备的电气人才。 3结束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被应用到多个领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角色,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研究其中的不足,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方法,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有力的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推动相关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崔文 单位:绥芬河市政工程管理中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问题及对策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出现的问题 1.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成本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电气工程类用品涌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娱乐场所大量的照明措施,城市街道的大量路灯,各个城市冬季的供暖器材。以及供暖所需要的相关石油能源.但是部分地区引进的器材不够质量,现有的技术不够完善,这就导致了大量电力资源的浪费,无形当中增加了能量的消耗,同时相关石油利用率不高,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环境污染物,使其产业在完成相关工作后还要花费额外的资金去进行环境的治理.无形当中造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成本的增加。同时,电气工程引进的各类技术装置不能满足当地环境或者生活的需要导致了资源没有合理化的利用,又大大的抬高了成本的价格。所以在很多方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有着许多的成本问题,相关企业和部门必须对这方面进行改善和加强。 1.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技术问题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中,技术的不足,资源信息的不共享造成了大量的问题。使之中小企业在信息的传递中出现断层,导致了电气工程水平的降低.同时,由于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起步比欧美国家更晚,导致了各个企业之间处于独立的自动化状态,没有达到资源的共享。再加之各个企业网络构架的不统一,无法建立高效的快捷的自动化系统。系统的集中程度不高,信息网络传递的速度慢。使我国的自动化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影响了通过软件或硬件进行的信息交流,严重阻碍了电气工程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在电气工程的发展中,相关监督部门们只重视速度,不重视质量,在监督方面没有拿好尺度,导致了一些技术不过关的企业也进行了相关工作,从而导致了生产出产品的技术不过关等问题。阻碍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正常发展,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1.3企业中电气工程人才流失问题 在电气工程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单有物质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具有相关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也尤其重要。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不同企业对于专业水平的要求不同,这就导致了具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没有被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而电气工程由于要与其他大量技术相结合,而具有全面技术的人员又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选择上出现了了严重的分歧,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同时电气工程又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大量经验的一个产业,单单学校或者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够的。人员必须要在社会工作中不断的结语问题,发现问题,改善问题,而往往在社会上能做到这种工作的人又少之又少。再加上各个企业之间的行业竞争,部分国内公司的员工待遇较低,导致各大公司之间的人员处于源源流动的状态,又有部分国外企业重金挖掘人才,导致了企业人员无法达到稳定的结构,导致了市场的不平衡,造成了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2.1电气工程的节能优化 为了应对电气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成本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电气节能的重视,减少资源的浪费,如将娱乐场所的部分led灯转变为节能灯,减少电力的消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在城市街道建立起太阳能路灯,减少石油,煤等燃料的消耗,减少在使用电气工程的用品中能量的浪费,运用先进的智能设备来提高电气工程中的效率。将自然的能量浪费降到最低,促成整个经济的全面提高,解决成本增加的问题。 2.2实现电气工程的信息共享化 由于在电气工程中技术不足,资源不共享的问题,使得不同企业的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结构(即将不同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交换),达到资源的共享,实现电气工程的开放化,无疑会使各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让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技术信息和其他行业自动化技术信息相结合,可以使资源配置工作更加完善,行业间的进步更加迅速,实现行业间信息和数据的准确传递,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结构的联通。除此之外,加大相关部门对一些小型企业的技术监督,最大限度的对相关企业器材的监督和管理,对于技术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实行限期整改。最大限度的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2.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由于电气工程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与其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相关集合的一个产业,这就要求社会及学校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加强计算机等其他技术的培养。加强全面的技术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国内企业与国外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国外企业进行优秀人才交流.如邀请相关优秀人员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加强本企业人员的各项技术,增加企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定期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对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组建一支专门培训的管理队伍。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中加强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其也要注意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全面注意国际动态的发展,及时让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学习.而且,在平时工作中企业也可以制定一些策略和制度,如奖励制度,积极表现制度,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度。让员工更愿意为企业服务.这无形当中会促进员工的发展,减少企业缺少员工及人才流失问题,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3结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问题分析与探究,笔者发现电气工程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源动力,电气工程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成本的提高,技术的不足,人才的流失,更阻碍了电气工程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在许多方面加以改进,但只要各个企业加强资源的共享,网络结构的开放,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进行国际的人才交流,那么我国的电气工程定会有所提高,并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新突破。 作者:尹大勇 单位: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与对策 一、电气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厂电气工程中的能源问题。电厂电气工程中的能源问题主要集中在节能设计与使用方面。随着电厂的发展与改革,电气工程管理与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不但要保证电厂正常生产时所产生的能源消耗,而且还要保证电厂建筑的日常照明和温度调节等,这使得电厂电气工程质量和能源利用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2)电厂电气工程中的质量与管理问题。在电气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很多电厂只注重电气工程质量的检测和最终结果,而忽视了对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的监控,从而为电气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同时,很多电厂在管理方面也较为松懈,使得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无法顺利完成,工程质量和进度也随之受到一定不利影响。 二、电气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1)优化节能设计,降低能源消耗。电气工程的节能设计的重点在于既要满足电厂在生产中必要的能源需求,又要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提高电厂的经济效益。例如电厂在选择变压器的时候,可以选用阻值较小或者低耗节能型的干式变压器,以达到减少电流损耗的目的,有效控制变压器运行成本;在电厂的照明方面,电气工程的节能设计要尽可能的以自然光为主,减少使用照明设备设施,以及采用智能化的、使用寿命长和照明效果好的照明设备。 2)加大质量管理力度,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电厂要充分认识到电气工程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建设队伍的完善和提高队伍成员的综合素质。电厂可以采取专业技能培训、综合素质考核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等措施,使电气工程建设队伍具有丰富的经验与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又满足电厂电气工程的建设施工需要。同时,电厂要加强对建材的管理,从根本上保证电气工程的质量。例如电厂要注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证明,保证材料的质量符合工程建设的要求;做好材料的防潮、防损和防火处理,定期进行质量检查等。 三、电气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1)系统缺乏集成性。提高系统的集成性是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但是很多电厂的电气自动化仍然处在多岛自动化的阶段,而多岛自动化存在着功能单一、连接不畅和信息独享的缺陷,这对电气自动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网架结构缺乏统一。电气自动化未来发展方向是构建高效快捷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但是很多电厂的网架结构不相同,对在发展中需要借助借助于网架结构的电气自动化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不同电厂单位与商家在软硬件的交换中,由于程序接口无法统一,也影响了单场单位数据与信息的顺利传输和交流,使电厂单位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技术过分受到主观支配。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和开发方面,由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论存在差异,不同电厂单位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开发平台也存在不同。同时,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受到技术人员的主观意识和习惯影响较大,也使得电气自动化在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成本相应增加,为电厂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四、电气自动化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1)注重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电厂在进行电气工程建设的时候,要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以节能减耗作为出发点,注重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同时,电厂还要在电气工程建设中注重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的技术,以提高系统的兼容性,使电气自动化的程度得到加强。此外,电厂单位还要建立统一的电气自动化应用系统,实现科学、规范的技术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系统的利用率,降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费用。 2)完善网络结构,实现数据转换。电气自动化网络结构的最主要功能为管理系统之间数据的互换,使电气自动化更为高效和安全,这也是电气自动化的价值体现。因此,电厂要在电力设备的运行中采用计算机优化和仿真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借助人工智能分析的手段,使信息技术发挥在构建电气自动化网络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和使用标准化的数据传输接口。电厂在电气自动化建设中要建立和使用标准化的数据传输接口,增加与外界网络连接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电气自动化技术受到技术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可以使电气自动化平台更为开放,可以使电厂之间顺利的完成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将强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管理和监控。 五、结束语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关系到电厂的稳定发展和深化改革,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电厂单位要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真正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节能减耗和促进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和自动化控制一体化。 作者:董建设 单位:中电投河南电力有限公司平顶山发电分公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韶关新丰供电局 广东韶关 511100) 摘要: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具有自身明显的优势,社会各个领域都广泛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就目前而言,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我国需要加强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优势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现状;趋势 0. 引言 电器工程是衡量现代工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社生产中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化起步时间相对较晚,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水平相对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各类重大技术的突破应用,科技进步带来社会对电力行业更高的期望以及电力体制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在现阶段,必须更加重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把握行业发展的前进方向,最终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工作效率,促使其健康精益发展,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概述 电力网以及控制理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基本理念依据,其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研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人力支出,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最终提升电气工程工作效率[1]。总而言之,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工程依靠先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产品进行操作、控制与监测,在无人监管与控制的过程中自动化地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具有较大的优势,能促进工作效率提高,同时提升工作质量,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具有这些优势,所以,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广泛,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提供有利的条件。图1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生产行业中所占比重。 图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生产行业中所占比重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 2.1 自动化水平与效率不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具有高效、快速、安全可靠的优势,因此,其在社会生产中应用第范围相对广泛,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极大程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工作效率的重大影响,工作效率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不同行业与企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的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有些电气自动设备相对落后,其电气自动化水平不高会直接影响电气工程效能的发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这同样会促使其处于行业竞争的弱势地位。在企业改革与调整产业机构的过程中,自动化应用水平不高的企业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图2为自动化设备。 图2 自动化设备 2.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投入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以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考虑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状况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企业要积极探索技术和经验,想要实现这些,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在短时间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不能收回理想的回报。投入较高的成本会打消企业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积极性,这会直接制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2.3 信息传递不畅通 在社会不同行业能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重视数据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性。当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时,企业通常以自身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这会造成各个企业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传输,造成信息传输的不对称性,促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投入成本进一步提升,妨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 3.1 建立完整的自动化平台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大有裨益,但与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相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时,需要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作用,与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优势相结合,建立起完整的自动化平台体系,促使所有企业都在同一个平台上,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之间交流,减少企业资金成本,防止企业资源会浪费[2]。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企业也需要进行相应地改革,建立计量系统信息平台,将其摆放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企业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其熟悉应用系统信息的能力,促使工作人员形成第一时间去查看系统平台数据的意识。系统平台会实时地更新客户的相关数据变化情况,工作人员通过观察数据就能知晓客户信息变化情况,并相应地采取有效对策。 3.2 研发新产品,实现创新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应该相应地转变,不断提升。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地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促使企业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特征与功能结合,创设与研发出更加新型的企业产品,建立以电气工程为核心的产业链。如:我企业正准备研究的一项智能电表技术,能实现低压集抄。自动化的发展承担了更多地日常工作任务,可以对线路损坏程度进行分析,实现抵押集抄、停电推送以及数据信息采集等功用。这些功能承担了很多人力工作,也有效防止了人工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有效代替了统计、分析以及抄表等工作品种。 3.3 完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 企业在应用于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时,企业需要不断健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企业内容要对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加强与外部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便利的通信结构,对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研究,最终促进企业顺利可持续地发展。 3.4 应用智能与电网技术 通常而言,智能技术是不需要人工进行相关问题检测与分析,这些工作都能由智能化操作进行,在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利用该项技术,这能有效地提升电器系统工作的效率。如:有些区域会经常性出现停电以及电路等故障。以传统方式而言,会在区域进行断电以后,修电人员再对该区域断电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故障的发生点。而应用电气自动化操作,其具有良好的智能性效果,它能通过网络监测寻找到故障的发生位置,并通过网络信息反馈,相对简单的问题都能通过网络解决。采用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减少人力以及资金的耗费,同时,这种处理方式更加智能化,工作效率比较高。另一方面,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应用电网技术,电网技术具有代替人工、避免失误,实现精益管理等相关的作用,有效地促进自动化一体化发展。当电网系统在运行时,需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些软件,软件能自动地对电力系统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提升数据的处理能力。但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计算机更是推动了自动化的发展,计算机将变电站、服务站等各个部门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提升电力预测的科学性,提高数据搜集的有效性,便于全面性地管理。 3.5 集成多项技术并应用 促进电气自动化系统统一促使电力系统统一,有利于各种技术合成。就传统的电力系统而言,进行电力管理以及对电力安全进行维护,@些环节都是分开的,需要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3]。但是,将自动化应用到电力系统以后,电力系统管理更加具有合理性,各个部分都集成为一个整体,将多种先进技术都引入到管理过程中,这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技术竞争力提升,兼顾到了各个客户的不同需求。促进电气自动化统一,这能促使项目设计、开机工作以及维护功能都能顺利地进行。在以往的工作环境内,各项技术单独运行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与财力,而这种方式能够减少各项技术单独运行时所花费的时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该项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就目前而言,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是我国相关科研人员在不断加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建立完整的自动化平台、研发新产品、促进创新,不断完善电气自动化系统,促进多项技术集成。企业在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联系与交流,促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最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江河(1978-),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配电线路设备运维管理工作。
初一数学论文:初一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分析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初级中学)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国内各个阶段的教学之中,而初一数学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以浙教版初中7年级数学教材为例,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一数学课程中的运用方式展开深入讨论,期望能够为初一数学教学同仁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学习气氛;初一数学;小组合作;合作任务 作为重要的社会技能,与人合作一直都是初中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需要更多的关注。因此,初中教师开始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期望通过该模式能够帮助初中生掌握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在小组伙伴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学科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高效的学习方式都是建立在学生兴趣之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所以在应用该模式进行数学教学时,应以保证学生学习热情为准则,以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的基础。 以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1.1“从自然数到分数”一课的教学为例。由于这一课属于初中生的第一节数学课,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应注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过渡。首先,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对小学阶段所学到的“数”进行复习,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数”这一概念;其次,应提出“如果有九位朋友陪你一起过生日,这时要对一块蛋糕平均分配,每个人可以获得多少蛋糕呢”这一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情境;再次,老师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情境之中,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进行自主式思考,并将讨论结果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最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使他们在对自然数进行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分数及其编号、排序等内容,进而达到能够对分数以及自然数进行灵活应用的目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一课就是运用创设自然数生活情境的方式,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方式有所不同,这种教学方式内容较为生动、灵活,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真实的生活情境也更加便于小组成员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所以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极为理想。 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保障教学顺利进行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不仅要依靠老师合理的布置,同 时还需要确保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老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同时,还应在教学中加入对学生合作能力进行培养的部分。一方面,老师应向学生讲明小组合作的具体学习流程,并告知学生相应的学习守则以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合作时应该遵守的原则与履行的责任;另一方面,老师要按照初一学生的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进行强化,但由于初一学生的合作经验有限,所以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责任心,要运用鼓励性语言帮助学生建立信心,逐渐培养他们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另外,老师要帮助学生对小组成员的责任进行分工,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明确自身义务与责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可以在此期间得到有效锻炼,为小组合作学习质量提供保障。 三、科学设置合作任眨保证合作学习质量 合作任务是合作学习的又一重要保障,对于最终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所以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以及教材内容等因素,科学设计合作任务。 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平行线”一课时,首先要利用一些平行线图片,帮助学生对“平行线”概念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其次,老师要组织各小组进行“选择题解答比赛”,老师会向学生展示出相同的选择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作答,而这些选择题多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的形式出现,主要是为了找到学生认识中的盲点与错误,帮助他们不断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而且这种比赛形式也会有效带动小组成员的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最后,老师要适当提升习题难度,使小组成员在经过讨论之后才能得到答案,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本文阐述的小组合作开展途径并不全面,初一数学教师在运用该模式时,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以及综合情况,科学运用该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对其进行调整,通过创设情境、科学布置合作任务等方式,有效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达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 初一数学论文:初一数学教学方式的探索 如何在初一这一关键性的一年中与这些孩子一起共同进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选择了从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回顾起来主要是: 1.多变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为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引入时我常常以问题作为出发点,选择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同时问题情景的设置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课堂上放慢教学速度是可以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但一小批优等生就会出现没事做的情况,这时学习小组就是他们发挥余热的地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建立了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相互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事小组中不同的工作,并最终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不固执己见,对同学的见解,既要乐于接受合理成分,又要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越发的认识到讨论的重要性,我鼓励学生质疑,质疑教师,质疑教科书,鼓励学生争论,有些知识点在学生的争论中被突破,知识在争论中被融会贯通,我发现学生之间的语言他们更容易理解,于是我开始尝试让学生讲课,讲过三角形的分类等。又如学习基本作图时,教科书就如一本说明书,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画图,互教互学,实际教学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知,有所得。在认知效果和记忆效果方面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好。 2.布作业多样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布置,《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业布置如何体现这一基本理念,如何{整作业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位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通过作业的布置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如自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开始时每天的第一样作业是复习,最后一项作业是预习,而且把具体的页数写清楚提出具体的预习提纲,加强学生看书的针对性,开始时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让家长签字,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3.采用多种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新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和关于改革评价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数学学习评价理念。该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的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识自我,建立信心"。作为教师创造性的理解这些评价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是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又一重要环节。 纵观一学期的工作,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数学的后进生有一部分正在转化为中等生。当然也存有一些困惑如:课堂教学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状态比较积极主动,能批判性的听取同学的意见,但有时会过分的挑剔质疑,钻牛角尖,有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业布置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忽视学生的的需要,反之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有时学生并不独立完成,需要合作交流的学生又不会合作,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不求甚解,学生这些不正常的作业心理直接影响着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大班额的学生如何管理档案袋,怎样让学生更主动的去做档案袋,如何对成长档案袋进行评分,并纳入到学生发展的终结性评价之中等等。 初一数学论文:浅谈初一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福建省龙海市实验中学) 摘 要:初一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大都是随着教材难度的增加,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不理解以及学习态度不端正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做好教材衔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 关键词:初一数学;学困生;转化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毕业直升初中,生源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求知欲,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不断增加的学困生使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困难,进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因此,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课程内容安排不同 进入初中后学生很快会发现,数学学习内容变多,抽象性、理论性强,难度大。在有理数这章中新的知识点,如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数轴等概念及其性质的应用,让学生产生“代数难读”的阴影,削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导致数学成绩的下降。 2.教学方法不同 小学教师一般采用操作、直观的教学方法,上课讲解得比较详细,对重点、难点反复强调,课堂内容较少,知识点比较单一。而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往往可用一个“粗”字来概括,由于初中内容增多加难,教师往往讲得比较快,思维跳跃也比较大,有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不适应,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产生部分学困生。 3.兴趣爱好上不注意自我调控,出现兴趣倾斜 小学毕业后的暑假,没有作业,有的家长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时间管理子女,于是就让孩子打游戏或玩手机,导致有的学生进入初中后整天把心思花在打游戏、玩手机上,加上基础不好,学习难度加深,致使他们很难集中精力去听课,成为数学学困生。 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鉴于上述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如何遏制和减少学困生是每个数学老师所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通过不断摸索、分析和总结,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1.搞好中小学数学教材衔接 首先,要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在学生已经认识算术数的基础上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将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比如,学习有理数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时候,你们在数星星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数?用一把刻度尺量物体可以读出哪几类有理数?用一只温度计可以读出哪些有理数?又如,研究有理数的运算时,我引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商场经理对今年上半年每月的利润作了如下记录:1、2、3、6月的盈利分别是14万元、11万元、11.5万元、11万元,4、5月的亏损分别是0.7万元和0.8万元。试用正、负数表示各月的利润,并算出该商场上半年的总利润额。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其次,要进行“数”与“式”的过渡。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实际例子:一只青蛙一张嘴,( )只眼睛( )条腿,两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3只,4只呢…,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总结出它的规律吗?1000只呢?学生经历列出代数式以及求代数式的值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代数式和代数式的值的理解,获得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知识间架起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最后,进行解答方法上的过渡。小学在解题时一般比较注重结果,而中学在解题过程中比较注重解题过程及格式的规范化。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初一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应用题时对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着眼启发学生找等量关系,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 2.做好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知识反复次数多;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粗、知识反复次数少,抽象性也比较强。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听课、复习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3.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新生具有新鲜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一种上进愿望,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做好教法和学法的衔接,同时利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乐意动脑、爱想问题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数学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总结,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一数学论文:关于初一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学研究 【摘 要】初一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能够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因此需要加以重视。本文首先介绍师生互动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目前在初一的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之间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初一数学;师生互动;意义;问题;策略 前言 初中数学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初一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能够启发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在初一数学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进行互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在师生互动间仍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认真审视并加以解决可以帮助初一数学课堂开展地更加顺利。 一、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就会成檠生成长的跳板,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解决问题 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的学习状态,能够看清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提出来,而学生逐渐形成了提出问题,并自己努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逐渐把握数学思维,并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三)创造性思维 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一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找回学习的主动权,不再被动接受教育,因此对一个问题可以产生发散性思维,做到举一反三,将相似的问题都提出来,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比较传统 目前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非常传统,在课堂上仍采取教师讲课而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很多教师以提高成绩为主要目的,针对课本的知识点讲述地非常详细,并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熟练掌握知识点,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也要求非常详细,忘记了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非常差,因此导致学生主动性差,学习热情不足。 (二)形式主义 很多教师并没有领悟师生互动之间的精髓,只是单纯地以为上课提问,以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就是师生互动,很多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学生仍按照之前的方式学习,对学业水平并没有有效地提高。 (三)互动太多 目前为了新课程的改革计划,很多教师重视师生互动,并在课堂上积极进行,但是一些学生反映情况并不够好,虽然师生互动是非常多,课堂的整体氛围很好,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更差了,很多学生反映,有些课堂采用小组讨论,让小组代表上台讲课的形式上课,这样的形式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自己在课前预习的内容并不足以给别的同学传授知识,因此很多学生在课下还要请家教先讲一遍,然后再课堂上再讲课,让学生的时间和经历都浪费了很多,而且可能很多同学听的并不很明白,对数学知识掌握不足。 三、策略 通过对目前课堂上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必须对其加以重视,尽早解决,针对上述问题,下面提出几点解决方案。 (一)关系平等 在中华文化当中,学生对老师是怀有敬畏之情的,在目前的教学当中,为了能够更加方便管束学生,教师也不得不采取一些手段让学生们听话,中国的大班教学形式使得这样的师生关系成为某种必然。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我们看见另外一种师生之间的相处模式,值得中国的教师们借鉴,学生和老师之间还是互相尊敬的,但是两者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而打骂学生,也能做出任何人格侮辱性的教育,当发现问题时,要和学生谈心,一起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课堂上的互动也会更加和谐,学生不会因为害怕出错而闭口不答,也不会因为畏惧教师的批评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做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的问题也就更有价值,教师和学生一起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整堂课的效率就更高。 (二)创设情境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应当紧紧围绕数学知识为前提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数学知识可以创设情境。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很多学科都会用到,而且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教师在导入课程的过程当中,应当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来源,不仅能够更加理解知识点,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考试也越来越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出题,很多数学知识的都嵌入在一些生活常识中,在课堂上为同学们介绍这些背景,方便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也注重在生活中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在初一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师生互动能够产生很多好处,然后介绍了目前的初一数学师生互动的现状,期间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初一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提供思考方向。 初一数学论文:如何对初一数学命题 【摘要】课改过程中如何出好初中数学试题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今天,怎样的考试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怎样的考试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怎样的考试才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呢?近年来,东台苏东双语学校进行了多次命题大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命题能力.笔者作为命题组的评审,对试卷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使试卷无论在功能和价值上,还是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都体现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改革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下面就初一数学试卷命题谈谈具体做法. 一、命题要突出人文关怀 如,试卷卷首语:学生们,祝贺你们完成了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在这过程中,你们一定有了许多收获和体会,展示自己的时候到啦,可要冷静思考,沉着答卷啊!祝你们成功!结束语:试卷到此结束,请认真检查,将答案写到答题纸上.题目类型设计:精心选选,走向成功;细心填填,事半功倍;尽心解解,马到功成. 点评:新课程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念,提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关注人的感受,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的数学试卷体现人文性,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学科特点,我们在数学试题的表述及试卷的编制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试题表述多用鼓励性语言. 二、命题要突出思想教育 如,如图,为抄近路践踏草坪是一种不文明的现象,请你用数学知识解释出“人们喜欢抄近路”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点评:在数学试卷命题中的美感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把审美情绪与道德感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美与丑,形成善良诚实的品质,乐观开朗的性格,追求真、善、美的信念,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命题要突出学科渗透 如,光线照射到平面镜CD上,然后在平面镜AB和CD之间来回反射,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已知∠1=52°,∠3=70°,则∠2的度数是°. 点评:在数学试卷命题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各个学科之间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刻苦、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在数学命题中就应该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意识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将科技教育、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的有利因素. 四、命题要突出知识趣味 如,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数字游戏: 第一步:取一个自然数n1=5,计算n21+1得a1; 第二步:算出a1的各位数字之和得n2,计算n22+1得a2; 第三步:算出a2的各位数字之和得n3,计算n23+1得a3; …… 依此类推,则a2015=. 点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试卷命题中,要想真正_到教学目的,就一定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时,学生就会愿意学、主动学. 五、命题要突出生活应用 如,某班将买一些乒乓球和乒乓球拍,现了解情况如下:甲、乙两家商店出售两种同样品牌的乒乓球和乒乓球拍.乒乓球拍每副定价30元,乒乓球每盒定价5元,经洽谈后,甲店每买一副球拍赠一盒乒乓球,乙店全部按定价的9折优惠.该班需球拍5副,乒乓球若干盒(不小于5盒).问:(1)当购买乒乓球多少盒时,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2)当购买30盒乒乓球时,若让你选择一家商店去办这件事,你打算去哪家商店购买?为什么? 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生活.能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并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理周围的问题,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为加强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应用题要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或其他学科知识,如银行存款利率、节水节电问题、低碳生活等富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挑战性、时代气息与教育价值较强的内容,这种做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关注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形成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 总之,初中数学试卷命题要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注重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努力创造探索思考的机会与空间.同时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在命题的创新上要有所作为,既要利用各种传统题型,又要适当采用新颖的题型,将学生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更多地融入试卷之中,使初中数学命题能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一数学论文:浅谈初一数学课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摘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开拓性的人才,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学习数学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首先应当是获得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中学学习的过渡期。 [关键词]数学课;问题;原则;变式教学 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予以重视。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 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重视“小练习”,以体现数学思想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对刚刚步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怎样促进他们较快地从所熟悉的以具体数字计算为主的数学学习过渡到以用比较抽象的字母表示为主的数学学习,提高适应初中阶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教育。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化隐为显原则。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明确的学习对象,教学应当以知识为载体,把隐藏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揭露出来;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反复孕育结论发展形成的过程,采用“小步走”、“多层次”的方式,以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三是学生参与原则。应当认识到这样的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具有动态性、重思辨的特点,要求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逐步领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应当按照这些原则设计教学。例如,应用题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难点。这个阶段的应用题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涉及到实际的应用,即使这样也有些学生对此感到头痛。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应按上述原则,在教学中重视设置一些与讲授问题相关、简单且有层次的小练习,让学生通过这些小练习,逐渐体会如何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例如: 甲、乙两站相距450km,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km;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km。(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相遇?(2)快车先开出30分钟后慢车开出,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与快车相遇? 讲解该问题前,我们可按解题思路先让学生想想两种车在具体时间内各走了多少路程,并推出小时内所走路程的表达式;再让学生想想两车“相遇”在时间上有何特点,各自所走路程与两站间距离有何关系;然后让学生想想“快车先开出30分钟”对各自所走路程以及与两站间距离的关系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通过这类小练习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解题方法做一遍,以理解解题的思想。 这类小练习应具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每步过渡都有铺垫等特点,若再加上适当的图示,学生做起来就不会感觉有太大困难。显然,小练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符合“学生参与原则”;围绕原问题,小练习按“小步走”的方式依次提问,难度由浅入深,符合“循序渐进原则”;小练习将原问题的基本面逐步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解决原问题的方法与自己熟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符合“化隐为显原则”。 2 为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长时记忆能力,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心理映像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中的“双重码”理论告诉我们,从人脑中信息编码的角度来看,长时记忆分为以表象代码来储存有关具体客体和事件信息的表象系统和以语义代码来储存有关言语信息的言语系统两部分。据该观点认为,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和记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数学语言和符号的具体性比较差,即数学学习材料的高度抽象性,不易唤起学生的视觉映像,这就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常会对一些类似的东西产生混淆,影响学习效果。对于初一的学生,我们更应重视这一点,以帮助他们形成心理映像。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某种“模型”,并以此作为参照物去逐渐摸索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出相应的知识概念,以增强长时记忆的能力。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他们熟悉具体数字计算,经常使用一些简单、具体的填空练习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或其他运算),介绍完运算法则后,学生对抽象的符号表述不一定能很快形成心理映像,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运算符两边填不同类型的具体数字来体会其运算法则。又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公式(a±b)2=a2±2ab+b2,在介绍完公式特点后,我们可先对公式左边变量给出不同的值,让学生练习公式右边变量处应有的值,然后再反过来练习。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较好地将如有理数运算法则和两数和(差)平方公式的“表象”(具体数字计算、对象的形象)与“言语”(抽象数学符号的表述)结合起来,进而理解这些数学知识并达到掌握应用的目的。在代数教学中充分利用有关的几何意义,像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表示ax2+bx+c O的解:(x+y)2-(x-y)2=4xy或由此化简得到x2+y2≥2xy的几何解释(如图)等等,都能较好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其所具备的“双重码”的作用得到发挥,能让学生在学习后留下较深刻的长时记忆。 3 为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教学中应重视变式教学 能从一组存在某种共同本质特征的不同数学对象中寻求或发现这些本质特征,是学习数学中有关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技能。让初一学生初步掌握这一技能,是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掌握这一技能的指导思想是化归思想,而实现这一思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变式教学方法是常用的方法。所谓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角度、侧面、情形和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数学对象素材或数学问题呈现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其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教学形式。该教学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变化中概括出本质特征,因此它对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应在教学实践中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于初一学生,开始施行变式教学时应注意“变”的程度不宜过大。概括本质特征也应注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例如,给初一学生讲授科学记数法,可通过难易程度不同的例子让他们自己来概括其中的本质特征。如: 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增加有关a,n为负值的形式。 学生从(1)中容易发现规律,而从(2)中也容易发现类似(1)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者的同异点,从中找出相同之处,这就是问题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自己用简洁的言语概括出来:①科学记数法的形式为:a×10n(1≤a 初一数学论文:初一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实践创新 【摘要】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数学 生动活泼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讲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初一数学论文:数学思想渗透于初一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摘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对数学方法在学习上有所认识,促进对数学知识进一步学习,数学方法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方法,是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最直接的表现。在初一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有一定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解题 数学思想 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变得紧张起来,在初一数学教学中不论在数学解题思路上,还是学习知识点上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初一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数学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初一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对数学方法在学习上有所认识,促进对数学知识进一步学习,数学方法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方法,是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最直接的表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不断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运用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思考,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了解、理解,学会运用,通过这三个层次学好数学。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加强对学习方法的运用和理解,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扎实学习。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掌握了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堂知识学习。学生对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先是经过教师指导学习,然后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练习,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最后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对形成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进行深一步发展,通过对数学知识中问题的解决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方法 在教学中将知识内容与图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也就是把数学学习点和数学图形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与相关图形紧密的相结合,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图形到数字,再从数字到图形的学习,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学习过程,把一个数学问题用具体的图形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找到解题方法,利用数字和图形结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从学生比较困难的学习到很轻松的学习,从教师引导学习到自己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灵活的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根据相应的数学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内在联系,不光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关系,还要联系相应的数学图形,从而将数学知识间的关系和图形进行很好地结合,利用这种有效结合来让学生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打开解题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图形方面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积极的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形结合的例子运用到学习上来,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3 让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学生对学习方法从熟悉到多次练习,最后到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加强自生学习能力。数学教师多通过数学练习题来让学生从中对数学思想真正领会,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来锻炼学生具备数学思想。教师长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有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数学教学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能领悟到数学思想的真正含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结合起来理解,学生有个人的数学分析和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使初一学生能对数学知识更好的理解,教师要把数学思想融入到数学实际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从数学例题中发现数学解题方法。教师通过组织数学活动,从活动中掌握了解数学思想的方法,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在讲述不同的数学知识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深入透彻的了解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概念,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共同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数学方法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学好初一数学。 初一数学论文:从思维发展的视角看初一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摘 要 初中数学教育和小学数学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分属一脉相承的不同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为初中数学教学打好基础,初中数学教学又将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和扩展。虽然二者相辅相成,但还是存在独立的特点。对于初中数学来讲,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感知与发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数学思维,是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中小学数学 教学衔接 数学思维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实质上是为了解决两个不同阶段对于数学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小学阶段重视的是“算术”,而在初中阶段重视的是“代数”。要转变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数的思考转化为对符号的思考,从数量的理解转变为对关系的探讨,消除他们对初中数学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一、数学思维的构成 从思维本身的特点来对数学思维进行划分,主要有三种形式:“数学逻辑思维、数学形象思维、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是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够通过数学中的概念、推断等思维方式,利用既定的数学语言反映数学中存在的本质规律。数学形象思维是让学生利用数学的生动形象或表象来反映数学本质规律。数学形象思维实质上就是个人对数学现象产生的映像,主要有视觉、听觉、感觉、触觉、实践等。数学直觉思维要求学生利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领悟、感受等行为,对某一现象迅速作出评估的思维。这是对数学问题探究中要求较高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中小学数学衔接的过渡内容 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包含有理数、整式、方程与不等式及几何图形几个部分。在教学衔接过程中,主要完成的就是数的过渡、算术式到代数式的过渡、方程的过渡几个方面。 1.数的过渡 有理数的出现是小学到初中数学最大的跨越,尤其是负数在有理数中的重要地位让数的衔接尤为重要。在小学六年级引入了负数的概念后,初一数学重点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对于一些正数和负数,在生活中代表什么意义,学生又是如何理解和应用的。首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负数,例如温度-2℃,这里面的负数有没有实际意义,还有小明本周内收到10元零花钱,但是花费了11元买零食,本周零花钱结余-1元中的-1又代表什么意义。通过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有理数引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去。在这里最重要的一个数字是“0”,让学生准确认识0的意义,并且将之作为一个基准量,拓展出正和负的概念,继而将符号“-”引入教学,把算术数转化为有理数。例如:5-3和5+(-3)其实只要通过一些简单的示例和讲解,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和符号的运用,从而实现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过渡。 2.式的过渡 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涉及了简单的算术运算式的列式和计算,但是到了初中阶段,会出现大量的符号和字母参与到运算式中,将单纯的算术式运算拓展到代数式的运算。这就需要实现式的过渡,理解字母和符号对数的代替,最终掌握代数式的基本性质。实质上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字母代替数字的知识,例如加法交换律a+b=b+a。到了初中阶段只是将这种形式进行了深入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深学生的认识,例如-a并不是代表一个负数,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甚至也可以把-a理解为a的相反数。 3.方程的过渡 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存在方程,但小学阶段更注重算术运算。算术和方程思想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个是逆向思维,另一个是正向思维。到了初中阶段将涉及到大量的运算,这些并不能简单的用逆运算的方式进行解决,只能通过方程的计算。但是小学生通过长期的逆运算思维方式锻炼,不能很快掌握方程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要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字母表示数字的意义,通过增设未知数,把未知数的地位提高,与已知数一样参与运算,从而逐步建立起用方程的意识。 三、数学思维的衔接方式 1.联系生活提高思维广度 在数学教学中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不但能够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连接,还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思维的广度,从发展和联系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例如一个有趣的例题:测试学生们喜欢吃的水果:从1到9选一个你喜欢的数字乘3加3再乘3,然后把个位与十位相加。答案:1.葡萄;2.香蕉;3.梨;4.山竹;5.杏;6.榴莲;7.芒果;8.草莓;9.苹果。学生随意选择后经过测算发现大家答案都是一样的。同学们除了好奇以后还会探寻根本,假设选择数为x则3(3x+3)=9x+9,这个数必然是9的倍数。 2.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数形结合是一种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维方式,主要通过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对应关系来解决数学问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相对较弱,教材中通常会用色彩、图形、图象、表格、实物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到了初中阶段,数形结合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例如从有理数的加减法到绝度值、相反数体现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还有函数在坐标轴图像的对应等。所以要强化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从简单的温度计开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化归思想的培养 所谓化归思想是指将复杂问题转化为能够简单解决或间接解决的问题,核心就是转化。在初中阶段由很多类似的现象,如抽象问题直观化、化繁为简、实际问题转化为特殊的数学问题、化未知为已知、化一般为特殊。要培养初一学生化归思想,让他们从小学简单的解题思维中解放出来。 总之,虽然中小学数学教学在教材编写上有着螺旋式上升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施教过程中还要注意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开发,让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做到更加自然流畅的衔接。 初一数学论文:试析初一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对促进人们科技与文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好数学并非一件易事,很多学生虽然入了门,却难以做到精通数学,既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相关,又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一大考验。怎样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率,最终让学生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是教师教学中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方式 1.平等师生地位,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以往数学教学多半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很多时候都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学习太过于被动,较难将知识全数吸收。另外,初一学生心智尚还不够成熟,遇事往往率性而为,师生之间不够平等,不但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抵抗与逆反心理,更会让其对教师的不满上升为不喜欢这堂课。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形式,不局限于以往教导者身份,而应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以此软化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框架形象,在教学时多和学生互动,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温和、欢快。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具体应做到: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其提出不同要求;要做到经常训练,毕竟凡事贵在坚持;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用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表现良好时,要经常鼓励,反之,应适当批评;严格管理必不可少,教师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学习制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2]。 2.掌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生活。 一些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手不离书本,教学内容与进度始终按照教材进行,对于教材内容并无太多想法。静止的教材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应主导教材,而非跟着教材走,教师要对教材有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师可在掌握好教材内容与班级学生总体实际情况的前提之下,对教学顺序做出科学、大胆的改变。 同时,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教学虽然必须使用教材,但是教材的更新速度远不及社会更新速度快,因此教学内容绝对不应止于教材,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起到用教材教学的作用,更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如教师讲到“概率”这一概念时,可以联系福利彩票、体育彩票这方面,随着彩票的兴起,不仅成年人,很多学生对其也十分关注,买彩票能中到奖吗?中奖的概率是多少?这很快就能吸引学生。之后教师可模仿彩票中的六合彩庄家玩摸球游戏,并逐步揭穿庄家的骗人把戏,既可教会学生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又可更好地教导学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远离六合彩,远离赌博的正确观念。 3.按照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实施分层次教学 受各种学习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定然不尽相同,教师想在课上顾全所有学生会有一定难度,此时便可运用分层次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1]。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差异,采取分类建组模式,再针对其差异确定不同目标,因材施教,最后在考查阶段应进行分类考核,使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发展。这样的针对性教学降低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习优秀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其的重视,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4.强化教学自主性,发挥学生思考能力。 教师除了对学生学习时获得的直接经验要重视外,还应让学生建立起与当前学习内容的联系,激发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2]。如初一数学教学中,很多题型都可以套用相对应的数学公式,这些都是现有的答题技巧与经验,但是公式毕竟只是纸上一点墨水,如何把公式活用起来,并在此公式上进行适当扩充与探究,不止于简单地套用公式,而是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如对以下这道题的解答:方程式20=x/4,教师可以这么问:“什么样的x满足等式20=x/4,怎么可以知道x的具体值?是乘还是除?同时当x解答出后,可以继续根据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发展出:‘那么方程式20=4/x中的x又是多少?’”通过教师这样探究性的提问,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独立思考,进而将“学会”晋升一个台阶,真正做到“会学”。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联系生活讲授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代入感,并根据学生个体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兼顾每个学习阶段学生,同时强化教学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最终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重大转变,以此提升初一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 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论文: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的意义研究 由于学生很少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诗句,心理上受到较强的刺激,同时产生了较强的好奇心,从而有了求知欲,为下面的新课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果学生对大自然的光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对“多彩的光”产生一个美好的印象,对我们将要讲授的光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主地带有目的性地探索与学习,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我们的教学任务自然就会在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完成。 一、利用诗词展示物理科学之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不断地向人们展示科学之美的艺术。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物理本身不是美学,要想使枯燥的物理知识从铅字变成闪烁美丽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物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发掘物理科学美,展示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在物理教学中引用诗词,就会把一堂只有计算和概念的物理课变得生机勃勃,利用诗词展示物理学的科学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激发爱美的天性。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彭蠡湖中望庐山》诗中写道:“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描写了庐山的香炉峰早晨的一景:瀑布溅起的小水珠使照射到它上面的太阳光折射成彩色的光带———虹,这样的描写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同时也揭示了产生彩虹的两个因素:光和小水珠。 二、分析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练习中,以诗词作为题目背景,不仅会给人一种深层次的美学享受,而且通过赏析诗词,从中寻求物理规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从而深厚学生的文学功底,更多地体现教学改革的理念,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后两句,成了千古佳句,它不仅显示出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及高瞻远瞩的胸襟,而且带有很深的哲理性。它告诉人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此提出问题:站得高为什么能看得远呢?人能够看到物体或者物体的像,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人眼的缘故,而光的波长很短,很容易被障碍物挡住,所以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由于人所处的位置很高,物体发出、反射或者折射的光线可以不受阻碍直接进入人的眼睛,人当然就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而“穷千里目”了。类似的诗句还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些都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讲“光的传播速度”时,可以引用诗歌“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暂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它说明了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如在讲“光的反射”时,可以引用赵彦端所作的《谒金门》中的“波底夕阳红湿”,它真切地写出了夕阳倒映湖中给予人的主观感受。倒影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这也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现象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过。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学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 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三育” 内容提要: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发掘物理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创设德育情景,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主题词:中学物理 德育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它贯穿于学校的所有工作中。其中,占据着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我们,应努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掘物理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创设德育情景,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物理学史料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的贡献,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 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除了四大发明外,还有许多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战国时期,以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对物理学的许多领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着有《墨经》一书,其中对力的概念给出了科学的定义,并给出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与近代物理学的概念一致;对杠杆的平衡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这个论述先于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平衡条件;对浮力的原理已有记载,并对物体的浮沉问题给出了物重与浮力平衡的关系,这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早200年;此外,《墨经》还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的观点和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情况,《墨经》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着作,与欧基里德的光学论着相比较,不仅科学性强,而且要早100多年。又如,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有世界上最早关于电知识的记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这比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才观察到磁偏角要早400多年左右。 在现代物理学史上,我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为我国原子能科学实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1946年到1947年间,他在法国发现了铀裂变有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后来里奥?居里在他归国时的鉴定上写道:“我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近十年来在我们的指导下的这一代科研人员中,钱三强是最优秀的。”我国着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是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开拓者,被世界着名的航空工程家冯?卡门称为“火箭技术领域一位最伟大的天才”。此外,中国物理科学家在航天技术、超导体和超导材料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物理教师还应广泛学习,博览群书,以掌握进行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大量知识,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材料和易被人视而不见的内容,从而了解更多的物理学家的生平,成就和轶事,积累生动的素材,如对我国物理学科和科技工作有过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卓越成就。一定要为广泛宣传我国物理学家而积累大量素材,同时,也要适当收集一些世界着名物理学家的成就和他们的轶事,特别是教材中提到名字的物理学家。要突出他们的爱国心,坚毅不拔的精神,绝妙思维的方法等,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物理教学应使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大至宇宙星系、天体的运行,小到分子、原子和稍纵即逝的微观粒子的不断发现,无不证实自然界统一于物质。物理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正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的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结合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如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吸热与放热,电磁感应现象,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在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原子核内部正电荷的量变会引起物质种类的质变,这些内容可以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在讲光的本性时,对学生进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说明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为了解释光的现象,提出了微粒说,后来由于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关于光的干涉,衍射实践,终于战胜了微粒说而确立波动说,这可以说是一次否定。但是,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认为光是一个一个不连续的光子,微粒说似乎又复活了,波动说遇到了困难,这可以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飞跃,在这里光子已不是微粒说中的微粒。经过这种曲折过程,人们终于达到了“波粒二象性”崭新的认识阶段。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使学生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学生塑造成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三、道德品质教育 一个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而物理教学则是形成良好意志品格的重要阵地。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实验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结合教学,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经30余年实验研究,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 自学,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爱因斯坦敢于突破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框框,终于导致相对论的诞生;库仑扭秤实验利用相同的小球相接触而电荷平分的原理,巧妙的解决了电荷与库仑力相互关系的问题;居里夫妇用四年时间,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不停地处理30吨轴矿渣,终于得到0.1克镭,居里夫人却因镭的放射线长期照射,不幸染病去世;诺索夫和助手利赫曼决心用科学实验揭开雷电之迷,利赫曼不幸被雷电击毙,诺索夫没被吓退,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探索,终于成功;诺贝尔在炸药爆炸的浓烟中冲出来,已是满脸鲜血,他发疯似地高喊:“我成功了!”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优化学生素质,都会起到良好作用。 中学物理论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问题的探讨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学科,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明确指出当前的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实验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来对物理这门科学进行具体地、明确地认知,观察和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也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然而受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追求升学率仍然是制约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因素,也阻碍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之下,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及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及其意义 新课程标准是在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参与和实践。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积极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而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学科,正是基于这一特性使得中学物理与新课程标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关系,一方面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知识和实验能力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可以说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得到较大的促进和发展,实验教学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其所倡导的加强科学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物理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学科,实验性是物理学的基本特性,正是这种实验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为了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发展趋势所提出的教学方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改革手段,然而在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实施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不统一,由于受到传统的理论型教学的影响,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实验性物理教学准备不足,甚至为了应付应试教育从而对实验教学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应用功能的发挥。二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由于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这对学生也提出的挑战,由于受到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禁锢,大多数学生的主体思维意识还未建立起来,多数是依赖教师督促的被动学习,学习主动性欠缺。三是硬件环境条件制约发展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对学校的硬件水平和实验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学校的硬件水平难以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另外一些学校虽然具有实验教学的硬件环境,但在实践中却实施仓库式的管理模式,仅仅进行简单化和粗放式的实验教学,浪费了相关的实验教育资源。四是部分学校教学模式僵硬呆板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单一,例如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将每一步骤进行固定,不允许学生主动探索,学生很难进行主动参与。 3 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实践中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该研究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一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可以说要促进当前我国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转变观念是重中之重,这种观念的转变的主体不仅仅指教师,还有包括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代表的各个层面的行为主体的学生、家长和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让这个社会都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相关理念的重要性,使其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二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进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三是增加硬件投入以及重视物理实验的特殊性,政府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经费不足的学校的硬件投入,让相关学校有条件进行实验性教学。另外学校要重视实验教学,真正落实实验性教学,充分利用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教学。四是以学生为主体落实探究型学习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总之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努力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特点,为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与素质教育—兼谈物理教材为加强素质教育所作的努力 在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的众多文章和议论中,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不尽相同。本文所谈的素质,主要指社会文化素质,即指人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文化科学知识、劳动生活技能、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等。社会文化素质是人通过环境和教育在后天形成的。本文所谈的素质教育,指的则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一、两种物理教育观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1. 两种教育观对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英美的教育制度不像我们这样整齐划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学习物理课或者学习哪种类型的物理课。他们有若干物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和很多种物理教科书,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可供师生选择。以美国一本有名的CONCEPTUAL PHYSICS为例,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书中只有一个由力和质量直接计算加速度的例题,章后也只有一个这样的计算性习题;但是这本书却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有空气阻力时落体的运动,包括降落伞的作用等实际问题,这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却是我们的课本中所没有的,原因是这类问题派生于牛顿定律,况且由于中学数学知识所限,不能进行“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附带说一下,英美也有一些旨在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中学物理课本,但是这些课本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定律、力的分析等老问题中并没有像我们这样下功夫,他们用全新的现代物理的观点研究物理学,其实这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道路。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深入讨论。 2.对于应用性知识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两种教育观有不同的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没有争议。拿我国90年代的课本和50年代的相比,可以看到联系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大增加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规定的教学目的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和物理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本文要谈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对于物理课程中应用性知识的处理是不同的。 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包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性实例有多种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第二,这些实例是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我们制定大纲、编写课本和进行教学的人,大多是物理专业出身,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要把学生复制成我们自己,因此,往往把应用实例处理成诠译理论的工具,好像在物理学中只有系统的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不能全面发挥教材中应用性实例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在它支配下的教育实践是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把知识的应用规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贯彻这一规定,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尝试了从两个方向建立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过去的习惯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一讲理论的应用,以说明理论的重要意义;现在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强了理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即抓住了一些场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介绍怎样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科学道理,以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在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中较多地作了这种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有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物理知识,如“生活用电”,有的要求讲清原理,如“热机原理”,有的要提及技术层次的某些考虑,如“能源和节能”。关于技术层次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自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以来,编者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在教材中努力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例如在讨论燃料的 有效利用时,对比了煤块、煤粉和煤粒在锅炉中的燃烧效率;在讲到直流电动机时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换向器的作用。这些问题不涉及新的物理原理,但正是当年的这些“技术决窍”,推动了科学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例作基础。和现行高中教材相比,在用于两省一市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应用性实例大大增加,在前四册的16篇阅读材料中,9篇是有关实际应用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练习和习题介绍了物理知识在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点和过去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希望老师们了解教材编者的初衷,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和题目,让它们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十分遗憾的是,在市面上众多的复习资料和习题集中,训练学生把物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的题目几乎没有,它们很难在这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此外,目前的各种考试,命题时也不大考虑它们对素质教育会起到什么作用。在作者手头的7个省市近年的15份高中会考试卷中,没有一个实际应用的题目,这使得这些考试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难以进行正确的导向。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三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其命题一直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这个导向是正确的。 3. 物理课程与其他科学课程的关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是综合的,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把它们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课程,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课程、教材和教学时,不能认为这种课程设置和内容划分以及课时分配比例是理所当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它的研究对象最广泛,它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中学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已的生活,而人的身体 医学,人的食物 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物理课程应该加宽知识面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现在,天气预报常讲降水概率,但是,作为应该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有几个高中毕业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概率的含义呢?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问题片面,以偏盖全,究其认识论上的原因,也和缺少概率与统计的观念有关。其实,作为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当然也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热学和原子物理学中,关于概率与统计的问题本应多作一些文章的。 其他一些物理知识,如角动量守恒、多普勒效应、绝热过程,以及流体动力学的初步知识等,较高素质的公民是应该有所了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包括在《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 基于以上讨论,正在两省一市试用的新编高中物理课本(必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在尽力限定那些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内容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不同形式增加或加强了例如多普勒效应、电话磁卡、电话IC卡、高空气温为什么低、怎样测定古物的年代等与生活常识关系密切的内容。 课本的编写必须遵照教学大纲。由于在降低“主干知识”的要求方面无法加大力度,所以增加的内容也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三、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如上所述,公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觉悟和较强的科学精神。 1. 科学方法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 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理论 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至科学理论的建立,小至自行车、台灯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我国的物理课程一直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这次新编高中试验教材在坚持这个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作了以下努力。 首先、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别的说明。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作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中,编者多次正面提到“猜一猜”、“可能”这样的词语,这在过去是十分忌讳的。 最后,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多次应用并正面介绍了某些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新教材中还渗透了使用仪器设备时把它们视为“黑箱”的思想方法。在使用多用电表和使用示波器的教学中,教材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黑箱”处理,即不引导学生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只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两个界面与被测电路的界面和与使用者的界面。新设备、新电器层出不穷,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结构和原理,能够有意识地用“黑箱”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 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方法教育已经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这个问题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已经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试用教材以旁批的形式在适当时机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学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在本文中指的是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也指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材的编者作了一些努力来落实这方面的教育。过去的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和新的高中试验教材则在可能的场合把它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中试验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两套教材都用了一定篇幅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这样的亲近感属于非智力心理素质,它并不要求人们对新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从内心里愿意接近它、愿意了解它,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用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新出现的微波炉、IC卡电话,以及过去的压力锅、电子煤气点火器等事物非常关心,有条件时总想试一试,这种作法未必出于具体的功利目的,似乎只是好奇,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亲近感。相反,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本职工作与科学技术距离较远的人,常常对于新科技成果呈茫然、恐惧以至排斥的心态。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中学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责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生学不会,二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自然会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一般的科学技术。在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这几个环节上,不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律片面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内容,由于在物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枝节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学教材中入选。一门课程如果以这样的面孔出现,怎么能够使人亲近呢? 3. 科学精神 我们的国家曾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从几百年前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寻找原因。从文化传统上看,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统治了几千年,在很多场合道德思维代替了科学思维。在民族心理的深处,重人情、重道德,轻逻辑、轻规则。与西方文化相比,不能不说科学精神有些欠缺。 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真正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要经受痛苦的观念转变。供试验用的新高中教学大纲在建国以来第一次把量子论和相对论列入教学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样的教育。 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的科学精神。新编高中物理试验课本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都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关于技术,除了一般理解的产业技术外,还有管理技术,包括使用符号的技术。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庞大的企业、管理复杂的社会,需要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和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学科的公理化体系的延伸。科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科学知识,它还在塑造人,塑造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习惯。目前一些学校中,对于不准备升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物理课教学不认真,除了应试教育在作怪外,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四、物理课程和美育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不仅是艺术类课程的任务,科学课程同样负有美育的责任。物理学作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把科学的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和新奇美全面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供试验用的新高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在适当的地方已经用旁批的形式作了指点,目前还只是一种尝试。新教材强调了电学规律与磁规律的对称与不完全对称,同时以注解的形式指出磁单极子存在的可能性,意为向学生展示对称美与对称破缺的美。新教材加强了守恒关系的教学,这也是对称美的一种表现。目前,在科学课程中进行美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看到,使物理教育(进而科学教育)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以及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这里既有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有考试制度、学校条件和师资水平等具体问题,还要考虑到巨大的教学惯性。这个转变必须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才能实现。因此,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实践与体会 如何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教育科研的重要问题之一。 多年的教研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有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落后的观念,进行大胆的探索,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发现新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987年我市参加了省教育学院中教部物理教研室组织的初中物理“教与学综合改革实验”,近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这项实验是1989年哈尔滨市教委评定推广的十七项科研成果之一。 1991年又被省教委评为教育成果一等奖,并确定为“八五”的重点课题。这项实验成果现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 一、实验目标 “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 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 2.循序渐进动态变化原则: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规律,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素质朝着预定目标变化。 3.学生参与与成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4.反馈调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 5.时效原则: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以45分钟课堂时间为基准。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少留课外作业,到不留课外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改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实验阶段 1.预实验阶段:1987年7月到1988年8月,在这一年里组织各区、县(市)教研员和实验教师学习理论,考查和借鉴国内外各种教法的长处,设计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框架,边学习边研究,初步形成了进行教改的骨干队伍。 2.探索前进阶段:1988年9月到1990年9月,进行各种专题研究,边探索边完善。探索的问题有如何掌握学生各种素质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准备的内容、形式和程度的把握;参与的形式和质量;如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等等。 第二阶段:探索提高、推广阶段 1990年到1992年,?对前3年的实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以实验点为基地,逐渐推广。要求在哈市的八区五县中,区区县县有实验点,这样就由原来的五个实验点发展到二十多个实验点,有的实验点从实验的有效作法中抽取大多数教师能操作的作法,推广到其它学科和班主任工作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个阶段:大面积推广并向教学常规转化阶段教改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全体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我市物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从教改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中提取易于被广大教师所掌握、操作性强的,使用有效的好作法,向广大教师推荐。这些作法是:(1)?用丰富多彩的鼓励形式,激励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言词和动作。 (2)针对学生的实际,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优异成绩,用以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产生可以学好也一定能学好物理的心理意识。 (3)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启发、点拨,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获取的过程。 (4)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是协作完成同一任务的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有轻松自如的表现,促使并给予学生在积极敏捷的思维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5)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观察实验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和参与,积极从诸多的反馈信息中发现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技能的缺陷。捕捉能使教学活动深化的机遇。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使双边的或多边的研讨话动自然而深入地展开,并得到完满的结论。 (6)对于希望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教师要示范,然后学生模仿。教师要有训练意识。 (7)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组织阅读物理课外读物的读书会,做一些物理趣味实验,师生共同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学具,举办小制作展览和评比,举办物理小论文评比,组织现代科技讲座等等。 (8)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查,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如抽查、同桌互检、自检,交流学习经验等。 经过近10年的实验,我们的体会是: (1)提高各区教研员对教改工作的认识是搞好教改,并使其深入发展下去的前提。在开展”综合教改实验”的前几年 里,仍有教研员认为不教改学生也能升学到盛市重点校,教改是花架子,摆样子。在有的区己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时候,他们仍按兵不动。当认识到“综合教改实验”的目的不是着眼于提高中考的分数,而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时,他们才真正参与到这项改革实验中来。(2)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的认识,是使教改在学校扎根并使其发展下去的动力。有一些教改实验出现短期行为,昙花一现,虎头蛇尾,追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在课堂上要摆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不是教师一方就能左右、主观臆断的事情。所以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关系,是伙伴,是朋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能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激发和点拨的作用,而不能有主宰、代替学生思维、动作的想法和行为。 (3)树立教改样板,可促使学校领导下决心进行教改。我市阿城五中,在1987年以前是教学的三类学校,学生入学后纷纷外流。自从1987年齐和老师参加”综合教改实验”后,出现一批教改成果。齐和老师担任校长职务后,又将物理科的教改成果,扩展迁移到其他各个学科,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五中由原来不知名的学校一跃而为在阿城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学校,流失生、外流生不见了,还有不少学生要求到五中就读。我们宣传五中的做法和成就,宣传齐和老师的精神和远见卓识,引起了社会效应,1995年哈市四十一中、五十三中等,由校长组织全校教师集体到阿城五中听课调研,吸取五中的经验和做法。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地进行本校的”综合教改实验”,现已收到良好效果。 (4)只有常规教学槁得好的教师,才能成为教改的重点试验点,才能出成果。我们在“综合教改实验”的开始阶段,只注意选择一般学校中的教学能力也一般的教师作为我们的实验教师。实践证明还没有掌握好教学常规的教师是没有能力槁教改实验的,更谈不上出成果。所以教改实验是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的事,吸取教改成果中的有效做法是广大教师的事。我们将教改成果转化为教学常规也是基于这一思想进行的。 (5)教改锻炼人,教改培养人,教改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哈尔滨市近五年,初中物理科评出的市级骨干教师共36名,其中有31名搞“综合教改实验”?,占86%,其他5名”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搞其他教法的教改实验。近几年的省级公开课,东北三省教改研讨会公开课,以及省电视自聘请的讲课教师均为我们教改实验的教师。哈市五十三中物理组有四名教师参加“综合教改实验”,近五年其中有两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做省级公开课4人次,市级公开课6人次,有一人被哈尔滨有线电视自聘请为讲课教师,有一名教师的电教课被评为市电杯竞赛一等奖。 中学物理论文: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中学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论文摘 要: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日制义务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应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放弃以前陈旧落后的思想和方法,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 二、展示物理趣味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铺设良好的通道。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问: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稳定学生对物的浓厚兴趣。 三、融洽的气氛,和谐的感情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处于这种状态中,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最易有光彩,见解最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像”,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怎会不活跃起来? 四、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简而繁 请学生回答问题要因人而异,易、浅、简的问题请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回答,难、深、繁的问题由成绩好的同学回答。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什么样的问题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让部分学生受到骄宠,部分学生又受到冷落,更避免让学生产生如果他答不上会认为你在故意为难他的误解。 不是问题的问题就不要问。有的老师就有这样的习惯:一上课,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就开始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几课?它的标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呢?”学生说:“黑板上写着呢。”像这类问题就是明知故问,毫无价值,不仅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易让学生反感。 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要满足学生想提出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就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有机会表现。这样,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才是学生主动体验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即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如果师生互动的气氛已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他们自己说出的正确答案比老师说出的答案还令他们记忆深刻,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甚至是争论出来的,所以更有意义。 六、加强实验教学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可极大地增强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如“光的折射”这一节,新课引入时,我从课本后面的一个学生实验入手,在碗里放一枚硬币,先让学生的视线从碗口上方向下移动,直到刚好看不见硬币,此时慢慢向碗中加水,结果又能重新看到硬币了。在学生兴奋之时,问:“之前为什么看不见硬币?”学生回答:“因为光是沿直线的。”再问:“加水后却看到了,光还是沿直线传播吗?”答:“不是,传播方向发生了弯折。”由此自然导入到“光的折射”。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 ,选一位操作好的同学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七、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活动多是在自主探索或小组讨论情况下进行的,小组成员讨论时多为只有记录员一人记录,或无人记录。常常出现讨论时轰轰烈烈,过后却不知学习了哪些知识的情况。为避免这种现象,影响学生日后的复习与记忆,在学习阅读教材时,可要求学生用铅笔及时把批注写在教材内容旁边的空白处。在师生共同小结时,对于正确批注可保留,不正确的可擦去,没有写的可直接添加在教材空白处,以使今后复习回忆方便快捷。 中学物理论文:养德、开智、健体、审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研究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活动。从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教学过程是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教学的价值在于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造就一代具有创造力的新人。素质教育目标下的中学物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养德、开智、健体、审美的功能。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 激发生疑 启发思路 鼓励组合 提出设想 解决问题 (设疑) (诱导) (释疑) (辩论) (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中学物理论文: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思考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在教学中要尽量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使学生乐学”,而要做到“乐学”,就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启发情感、引起学习动机,增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以下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谈几点体会。 一、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乐学。在课重教学中注意情感交流。如果教师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兴趣引向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给课堂注入活力。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则意味着讲课必须照顾到中差生,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要尽量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且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有趣的生活语言用到课堂也有助于理解。例如初中讲串联电路的联法,可以说就象“头咬尾巴”,串联电路的特点就象是“一条江河流到底”.在流动过程中电流不减小,而能量减小,导致电压降低.这使学生对电压的实质育了初步的了解。 二、搞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直观中获得”真知。课堂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先交待清楚,要设置悬念,在实验中必须配以主动的讲解,形象的手势,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压缩空气引人仪实验为例,在做实验前简单交待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提出实验会产生什么结果?再以惊人的语调引起学生注意,在学生眼睛睁大的瞬间,迅速一压,一个明亮的火花引起一片惊叹。这时再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分组实验要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分组时,让中差生日成一组,激励他们独立完成实验,尽量多指导他们.使他们逐步提高动手能力,注意在实验中培养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要多组织一些课外兴趣活动,例如小论文,小制作、智力竞赛等,这有利于培养技能和创造性,如我们要求学生做弹簧称,天平、电铃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珍惜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表扬。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希望自己获得成功,得到表扬,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正反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适应学生智力的发展,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注意抓住“主个一”(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回答问题,第一次实验)的分寸,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以肯定、表扬。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物理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四、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习的责任感。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单靠培养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要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习的责任感,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下来。运用课后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伟大的发现、科技新成就等,使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受到了教育。例如爱迪生的生平就使一个学习习较差的同学深受感动。结合教学我还讲过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看了大江截流的现场直播,我不失时机的讲了工地上的大型运料车、计算机控制中心等设备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明白,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将有新的飞跃,如果不认真学习,当个普通劳动看也不合格,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 中学物理论文:关于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美国着名的物理学家密立根曾说过:“科学靠两条腿走路,一是理论,一是实验,有时一条腿走在前面,有时另一条腿走在前面,但只有两条腿才能前进。”可见理论基础,与实验在物理的学习中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的,但实验部分往往是在中学阶段的教师最容易忽略的部分。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使其逐步具备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中学阶段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这就使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成为中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适当改变实验方法 由于现在的学生思维开阔,以及现在网络的普及大量的信息都涌入学生们头脑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向学生学习,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含量,想出课堂试验中会发生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就拿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吞鸡蛋的瓶子”这个很普通的实验来说。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的来完成这个实验:首先用镊子夹取一块酒精棉,然后将酒精棉点燃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恰当的圆口瓶中,最后将一个煮熟的鸡蛋放在瓶口。实验的现象马上就会出现,瓶口将鸡蛋一点一点的“吞”了下去。这个实验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一个关于大气压强的原理:当瓶中燃烧的酒精棉消耗氧气的时候,瓶内的压强会随之减小,当瓶外的大气压高于瓶内的大气压时,就能将鸡蛋压倒瓶内。这个演示实验在教材上用了很多年了,也许有的同学在上这节课之前就已经了解或知道了这个实验,老师如果做到这里为止,那么学生可能就会感到很无趣,这使得老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不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接下来的教学任务也会很难完。这就得需要教师多动动脑筋了。教师可以将前面的实验当成一个铺垫,而实验的重点可以放在后面,这是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问,谁能告诉我一个方法,可以将鸡蛋取出来,当然前提是不能将我的瓶子打碎,当然也不能将鸡蛋弄坏。”这里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最好能做到幽默有趣,故作神秘,掉足学生的胃口。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自己,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按班级的人数多少每组人一般为5—8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来阐述组内的讨论结果。教师应肯定学生们的正确想法,而错误的想法也应给予肯定,并指出其错误的原因。教师在最后将自己的想法接受给大家,在这里可以随意发挥,在语言上动作上幽默些,将瓶子倒过来,将鸡蛋尽量把瓶口密封,然后运足了气,对瓶口猛的吹气,迅速的移开,瓶子里的鸡蛋会猛地飞出,在做这个实验时用瓶子越大效果会越明显。最后教师再试着让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这一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们来总结原因。将老试验用新的方法做出来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由原来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思考。一个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在课堂中的学生们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同时在和谐的气氛中也不知不觉的培养出了学生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 随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顺应当今学生的发展水平,新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普遍的实行起来,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了现在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能够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原来课堂教学中由老师进行的演示实验,现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由学生得出结论,总结出知识。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的去思维、探索和创新。然后针对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当的整理问题,并揭示教学目标。像初中物理大气压强那节课,书上有个叫“吹不出去的乒乓球”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师总是会按照书上的要求从瓶口处使劲吹气,让学生设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是,吹乒乓球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如果不用力吹的话,会怎样呢?如果不是从瓶口吹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需要多加思考的地方,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但是,根据课堂要求的不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制简易试验装置,将废弃的矿泉水瓶剪掉一半再加上乒乓球,就可以完成简易的实验装置。然后让学生进行两到三人为一组的小组实验,让学生用所能想出的各种方法的去吹乒乓球。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学生会发现,用不同的方法去吹乒乓球,产生的现象各不相同。接着让学生试着猜想用不同的方法去吹乒乓球所产生各种不同现象的原因。然后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发散思维并大胆猜想,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从而确定实验要探究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三.恰当运用先进教学设备 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具有局限性。安全方面:有些实验可能会使学生发生意外并造成对自身的伤害,又或者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对一起实验人员带来损害,为此,则会有诸多的实验要求,而一些难度较大或是需要珍贵仪器的实验就不会让学生亲自来做。客观方面。有些实验会因为需要的时间较长,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从而不在课堂进行演示,像布朗运动等。有些教师也会因为学校缺少实验所需的设备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用“口述”或“笔画”来代替。实验的效果方面:有些实验则由于实验效果不理想或很难成功等等因素,容易对学生所学习知识的正确性产生误导作用,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像机械波的相关演示实验。这事就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实验过程直观的演示给学生。多媒体设备所演示的实验具有动画的立体效果、直观的各种图形、清净的相互交融等优势,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容易的让中学生接受。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图表、动画音响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给学生以立体感受,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认知冲突更好的理解记忆知识。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某些试验中的环境及条件,将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它还可以将一些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的实验,直观、清晰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更易理解,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物理实验更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并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且,通过实验,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 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形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规律等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要以学生为主合理的进行实验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适合当今社会的人才。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力学的教学法讨论 中学物理知识内容是物理学的初级层次.严格地讲,它的科学性、系统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它只是阐述了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严谨的物理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以力学、电学为重点.本文就力学部分的教学法谈点看法. 一、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 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分析教材. 1.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要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所以静力学教学是最重要的基础. 2.物理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教材分析中掌握物理思维结构,就是要掌握怎样运用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推理、论证等)和思维的基本方法(比较、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归纳、证明、反驳等)以便能更好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章“力”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在初中已经讲过,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外,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刚体概念,但所说的物体都是指刚体.力的作用点可以沿力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了“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用了理想模型(过程模型)的方法.高中教材以初中教材为基础,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在一直线上的运动以后,立即研究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描述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必备知识.对平面运动的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用了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就间接地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当今的实验已能近似地验证这个定律,例如用气垫导轨实验,运动物体——滑块在水平方向可以近似地认为不受力,因而它近似地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牛顿第一定律有可能得到更加严密的证明.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在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守恒这几章中,主要是用了推理的方法.如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借助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但应当明确一点,这是一条实验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此规律能够相互推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动量定理出自于牛顿第二定律,又异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的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它可以按过程始末状态处理物体的动量变化,而不必涉及过程的细节.如果只考虑两个物体的孤立体系,把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就得到作用前后的总动量不变.我们可以用实验进行检验,牛顿也正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 “振动与波”一章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运用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导出满足机械能和机械振动规律的新结论. 3.数学是表达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函数图象等),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中,牛顿运动定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能进一步加深对静力学、运动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为顺利学习机械能和动量铺平道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只有以地球和相对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系才是适用的.教材由分析物体只受一个力产生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过渡到分析物体受几个力产生加速度,以及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从而概括出能适合各种情况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在公式中,力与加速度都是矢量,故此式是一个矢量式.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或力的叠加原理),即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应等于每个力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叠加——矢量和.在解题中,运用了正交分解法等基础知识. 机械能和动量这两章是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讨论力的空间和时间积累效应,从而引出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等概念.功和能将矢量运算变成了代数运算.教材从力对物体做功引出动能和动量定理,研究了重力、弹力做功的特点,引出势能的概念,得出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最后,从一般的功能原理阐明功的本质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作为本章的总结.能的转换和守恒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在讨论动量定理时,应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是一个瞬时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应用它研究某一过程而不是研究某一瞬时,只有在t0时,才是相等的.实验是讲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教材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不是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出的,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规律.而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没有具体给出,目的是避免学生只是死记公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选用惯性系,物体的动量mv、速度v的大小和方向也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应特别注意计算同一系统中各部分的动量不能用不同的参照系.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它需要力学、圆周运动、运动图象等知识作基础.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是讲清波的关键.建立振动和波的联系与区别,是突破机械波教学难点的关键. 二、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从物理学本身来看,它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功和能的概念及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又渗透在各个分科中.教学职能即要从人类知识的总汇中挑选最精华的,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 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重视知识的传授,离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穿力学的两条主线——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定理、两个定律来源于牛顿运动定律,与牛顿三定律一起构成质点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围绕这两条主线,要深入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为这两个定理打好基础.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是在牛顿定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定理或推论,它们提供的表达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价,可代替牛顿二定律的矢量表达式中的某分量式,而不是什么新的表达式.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机械运动的范围. 2.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要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材,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物理实验是将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物理规律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它重现.做物理实验,必须满足于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测量仪器、正确观察现象、完整的读取数据、严格的计算,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过程.让学生按照上述过程有目的的科学训练,自觉地掌握科学实验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状况,避免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总之,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框架.所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力学体系的清晰图象,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学习难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中学物理论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在中学物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用于辅助教学,人机交互功能很强的教学软件。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文偿试着从多方面对多媒体课件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物理教学、观察和实验、表现力、演示、模拟 、明确目标、设计脚本、选取素材。 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这些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和声音等,这些媒体信息具有主动性和交互性。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教育教学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于辅助教学的人机交互功能很强的教学软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概括、总结得出来的,人们无论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还是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都离不开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然而,单靠观察和实验,也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因为很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如关于分子运动及原子结构的知识,大气压强的知识,电、磁等场的知识,光、声等波的知识。这些物理知识所涉及的物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就无法直接观察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等物理规律所描述的则是一种用实验根本无法验证的理想情况。 笔者认为,如果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与物理教学研究整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这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之所以如此,这也是由多媒体课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具体而言,它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和作用: (一)、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强大的吸引力。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内容,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以其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特点强烈地刺激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良好的交互性。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也可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是在和计算机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计算机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内容,提供新的教学信息。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四)、省时高效。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和以前传统的“黑板 + 粉笔”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以其特有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使课堂教学更显直观生动,更加容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能够取得以前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形象、直观,扩展了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在用到某一板书或板图时,只需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即可,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相当美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 (五)、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使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或教师能够同时拥有无限的信息来源,以便实现教学信息交流,资源的高度共享。 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物理教学,则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分别设计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课件。 1.演示型课件。演示型课件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功能,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功能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演示一些变化过程抽象、复杂,以至于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以解决教学中用其它手段难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物态变化中的汽、液化,升华和凝华;光学中的反、折射规律,各种光学镜尤其是透镜成像的虚实及原因;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移动及电流的形成;磁场及其磁感线;发电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其它如声、光、电等各种波的传播等等。这些概念或者运动过程,通过计算机来显示动态图形和过程,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模拟型课件。模拟型课件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者理论上的“理想模型”,供学生观察,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这些现象与规律的本质。这种类型的课件一般设计成通过使用者控制事件的某些过程,从而发展到不同的结果。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利,而且克服了因各种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许多真实实验的困难。如质点力学,原子裂变,牛顿第一定律,行星运动等问题,都可以制作成模拟型课件来辅助教学。 3. 练习型课件。练习型课件是通过练习的形式来训练,做必要练习,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这种类型的课件通常是计算机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等待学生回答,当学生输入答案或做出回应后,计算机再判断正确与否,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例如,力学中的压强和浮力,电学中各种电路结构 、电路故障、电表读数变化,电功和电功率等知识点在物理上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如果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练习,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到好、中、差各种层面上的学生。若采用练习型课件既能节约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量板书时间,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做有选择的练习。很容易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游戏型课件。游戏型课件是指利用计算机创造一种竞争性学习的环境,基于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将游戏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科学性、教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形、有声、有色地把授课内容形象地表述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 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去制作一件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呢?总体来讲,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的环节。 (1)确定教学目标。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首先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设计课件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是解决为某一重点,难点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还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是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还是培养某方面的技能技巧等等。其内容的选取则要以教材为蓝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又不能为课本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知识含金量。 (2)设计创作脚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交互性是由动作脚本的编辑处理实现的,在编辑脚本过程中,对很多演示和学生实验中需要学生特别重视观察的对象,如观察水沸腾前后水泡上升及相应变化情况,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关系等。就应该进行比较恰当的脚本控制:该停顿的停顿,该慢放的慢放。一定要让多媒体控制自如的交互功能将物理上重视观察的思想体现出来。针对如浮力,电功率等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重、难点知识的练习型课件,还得有很好的回放功能,选择功能等。总之,只有将相当于课件。 (3)恰当选择课件素材。多媒体教学课件优美的意境与和谐的旋律依赖于所选的课件素材。选取时应依授课内容而决定,选择的声音应该是比较真实并能与演示内容相关的声音; 选择的图片尽可能是画得比较规范的真实图片。自然真实的图片,恰如其分的声音,给课件增添的色彩远远不是靠几个文字或者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解所能替代的。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并早已显示出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将相对抽象,比较综合的物理教学内容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呈现给学生,教学效果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中学物理论文:谈多媒体在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现场模拟操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把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引入到全新的境界,有效地推动和改善了实验教学。但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妨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多媒体在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已这方面的认识。 1.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1.1.辅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的示范性实验,它能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研发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演示实验中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见度不大,只有讲台附近的几个学生看得清,实际操作难以把握好。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演示实验很难成功,于是很多教师干脆不做实验,用“黑板加粉笔”的形式完成教学,这对学生的笔试也许影响不大,但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如果利用多媒体的放大、暂停等功能就能很好地解决该演示实验的难点。 1.2.辅助学生分组实验 1.2.1.实验操作的可视化指导 通过预置的规范操作,取代或辅助教师的口头叙述,更直观地讲解实验步骤。 1.2.2.强化实验重点 通过画面的布局、色彩、动画、音响效果、播放速度等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形象、更快捷地理解实验,突出和强化实验重点。 2.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2.1.对物理实验的重现和模拟 在普通物理实验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现出来。像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爆炸等过程,通过动画使 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后再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就容易多了。有些重要作用的概念和规律在传统教学中只能利用一些图片或口头描述让学生进行想象的,如楞次定律中磁通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去想象磁通量的增加、减少及感应电流的磁场反抗这种变化实行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如果用多媒体做逼真的模拟,就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这方面应用的例子还有原子弹爆炸、晶体结构、连通器原理、磁悬浮列车、激光、卫星运动轨道、通讯等。 2.2.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仿真各类情境,根据物理学的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可以最大限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例如,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等都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很漂亮的课件,运用视频或动画手段展示其过程,则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帮助学生理解,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充满了学习热情。 3.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未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一种信息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它当作单一媒体使用。例如,放一段录像,或放一段音乐,或打出一些文字内容。既浪费资源且达不到最佳效果。 3.2.过分依赖多媒体 3.2.1.用多媒体模拟演示代替真实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同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尽管用多媒体模拟可以带给人更加强烈的视听刺激,更为细腻的物理过程,更加直观的结果分析。但它不具有实物带给人的真实空间感、实验可信度、以及实验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如果简单地把演示实验搬到屏幕上就违背了认知规律,只有使两者恰当地结合,将其作为物理过程的再现、结果的分析、规律的总结等,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2.2.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验,导致放弃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的现象,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严重阻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陷入了“多媒体万能”的误区。 3.3.多媒体相对滞后 运用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要有相应的课件。目前,现成的课件多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制成,而他们并非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在应用中,势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研究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思考,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的作用是:“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复杂物理现象的展示、抽物理概念的剖析、微观世界的放大、宏观世界的缩小。 4.1.比较清晰的宏观物理实验 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实验,不能用“模 拟实验”来代替。但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科学模拟的基础上来分析瞬间实验现象,把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呈现出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如《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切割磁感线、磁通量的变化等都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很难理解、感受不深,若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再用模拟实验来分析导体怎样切割磁感线,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得到直观、形象的认识,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很容易就理解其中的原理,认清了概念的本质。 4.2.对中学不具备条件、不可能做出的实验或不可能在课堂再现的实验 应尽量利用视频资源来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感,没有视频的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科学模拟。例如《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中引入一段蹦极的视频比用计算机模拟更能让学生接受。再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就可以用一段湖面上两船相互作用的视频,而不一定要用模拟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4.3.对课堂实验现象不够清晰,或不能完全定量进行的实验 可以用多媒体来模拟补充,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规律。例如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中库仑定律在教学中很难完全利用实验总结出规律,若在实验的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来模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规律比填鸭式的硬把结论教给学生要好得多。 4.4.实验过程进行比较快的实验 有许多物理现象从发生到结束都是很快的。在教学中要想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节奏”实验变为“慢镜头”实验,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平抛运动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可以通过改变物理的初速度来控制其运动的快慢,并随时用“暂停”键定格某一瞬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还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它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运动的情况。 4.5.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借用计算机来处理实验数据,既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利用Excel软件来处理数据,把S和t的数 据填入相应的单元格中,由软件来得到S-t图像和S-t2图像。学生根据图像很直观的得到S、t之间的关系是一条曲线,而S、t2之间的关系是一条直线,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即使它再生动、直观、逼真,也毕竟是虚拟的,无法真正表达出物理实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本身的重要性,明确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演示实验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代替物理实验本身,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做到适时、适量,才能体现其优越性。所以,凡是能够由教师动手演示的实验,以及能够通过改善仪器、改善方法就可以增强实验效果的实验,就一定要尝试改善,而不能单纯地依靠多媒体技术。 中学物理论文:谈中学物理中的电学 常听学生说物理难学,尤其是电学。其实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不都是学生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怎样搞好电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1.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实际操作,喜爱看不平常的现象,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事先准备的:玻璃、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等,哪些能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光?每当验证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违背时,他们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究的热情一浪接一浪,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思维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3.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3.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1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3.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 例如,学生在做“电阻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V,如果R1=800,通过R1的电流为0.2A,求电阻R2”,由于刚学过欧姆定律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每个电阻元件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罗列出来,并将它们对应的关系式或数值标出来,未知量用“x”标明,最后对照罗列出来的数据,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作答,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因此,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答不出来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要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觉得好玩,但是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电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了电学知识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观察电路,利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会读电表指示数,会根据家用电器铭牌上的数值,算出家中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到工厂和建筑工地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会学;同时,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统一起来,实现优化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提高七年级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摘 要:数学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提高七年级数学教学的实效性:1.做好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2.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研究,教师经常反思教学;3.培养学生写“数学周记”的习惯,促进师生交流;4.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实施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 教学实效性 探索 一、做好初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以“慢”促“优”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面临着许多变化,如环境与心理的变化、教材的变化、课时的变化、教法学法的变化,尤其出现知识点增多、课堂容量加大、进度变快,七年级新生一时会很不适应这种差异。而且小学只要多记多背即可取得好成绩,初中则需要勤思考、总结规律才行,而七年级新生根本没有这个习惯,这不利于他们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数学不衔接好,必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从调查情况看,初中数学教师还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去做好衔接工作的不多,给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项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适当听一些小学数学课,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也了解学生学习的习惯。总体来讲,小学数学课堂生动活泼,学生交流热烈,教学知识点少,学生练习时间多。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始教学阶段要尽可能营造一些气氛,以使学生逐步适应,顺利过渡。 2.通过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3.熟悉小学的知识体系,找出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如小学几何是实验几何,它的性质都是通过实验方式得到的,像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通过剪拼得到的。初中数学教师应针对小学与初中对相关知识的不同处理,采取不同的策略,以达到巩固复习、深化提高的目的。 4.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根据七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好奇、热情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要放慢起始教学进度,特别是开学前5周左右每周安排一节课专讲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一些常规学法的指导,如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等。教师应以“低起点、缓坡度、多直观、勤指导”的原则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每节课的讲授不超过25分钟,余下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七年级开始有几个难理解、易错误的概念,如负数、绝对值等,教师应多注意创设情境,设计一些数学游戏、比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正迁移、阅读课本等方式,使学生顺利过关。 二、拓展各种互动资源,以“交流”促“发展” 1.通过学情调查促进交流。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学习思想、方法、情感上的变化,尤其是七年级学生,及时地了解这些学习动态,可以为教师提供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依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下面是上虞区教育局对“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作的一个调查,其中有几项对数学教师很有启发。 (1)你不喜欢数学的原因:老师讲得不好(20.2%);总做错(19.6%);抽象枯燥(20.8%);成绩差(39.4%)。 (2)你喜欢的数学方法:讲授法(18.18%);讨论法(30.6%);指导练习法(29.5%);发现法(21.26%)。 (3)数学成绩考好了,你会:更加有信心(75.28%);与以往一样(18.34%);可以松气了(7.38%)。 (4)下面哪一位老师的数学方法更能提高你的数学兴趣?每题从头讲到尾(10.23%);每题都讲,但每节课都给学生留出反思和练习的时间(29.55%);在征求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讲解,并给学生留出反思和练习的时间(46.58%);让学生多练(13.64%)。 (5)每次考完数学你觉得哪种方式更能激发你学习数学的热情?考好后直接评讲试卷(21.2%);先根据成绩表扬和奖励,然后评讲试卷(28.3%);考前先动员,考后根据成绩表扬奖励并让成绩好的学生教成绩差的学生(41.46%);考后就把样卷贴在墙上,由学生自我校对(9.04%)。 从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师应该富有民主意识、善于激励、少讲授多启发、作业试卷不要偏难、不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数学教师时常进行一些调查,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搞好素质教育。 2.培养学生写“数学周记”的习惯。数学周记的内容与形式有很多,如内容可以是本周学习的知识中哪些已经掌握、哪些尚未掌握,解题中哪题的做法是最得意的、哪题的错误原因是什么、准备如何改,或对某个问题的探讨、对老师的想法及建议等。周记的形式可以是书面、E-mail或QQ聊天等,教师对数学周记应作一些口头或语言上的交流或评价,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周记的价值,能真正展露内心的思想。数学周记有效地弥补了数学交流的局限,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以“多元”促“全面”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值得研究和应用。他认为,每个正常人至少具有9种智能: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等,但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不同智能上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主导智能、优势智能、弱势智能)和自己所倾向的学习方式。所以,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智能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在课堂引入教学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意识。例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这些图案有哪些基本图形组成?他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讨论结束后大家总结进而形成统一意见。 关键词:起步教学;生活事例;学习方法 一、起步教学的优劣决定着将来教学的走向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一翻开新学期的数学课本,扑面而来的是感觉的新奇、有趣,由此而产生的求知欲望异常迫切。因此,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第一章节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感知所学知识。在本章节学习结束后,我又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了一次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开展:七年级数学学习起来难吗?你觉得学习后有没有用处?你感觉学习数学有没有趣味?你对学好初中数学有没有信心?通过这种讨论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升,学习数学的劲头特别高涨。又如我在进行第一章节“展开与折叠”教学时,让学生两人一组协作制作,相互磋商,共同完成。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教学时,我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教材教学目标中,对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有如下要求:侧重消除学生害怕心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感染学生,使其像磁铁上的铁鞋离不开磁铁一样,心系老师,神往数学。 二、活生生的事例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知识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它是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中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波动较大、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等,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基本上采用了如下具体做法: 1.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 在课堂引入教学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意识。例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这些图案有哪些基本图形组成?他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讨论结束后大家总结进而形成统一意见。通过这一系列教育活动,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学生的主动性异常高涨。 2.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针对七年级学生喜爱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编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既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激情,又渐渐地培植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一道进行演示实验,一道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操作,一方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劳动纪律,与此同时也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到了极致。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精炼的语言,适当的语调,科学的板书,优美的字体,丰富的知识等都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最佳效果。 三、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途径 新教材根据“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是人感觉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合作探讨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通常情况下,我采取了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采用了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例如在教学“平行”之前,让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 4.培养学生善于总结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就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点滴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追求。接手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以后,我一直在思考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保持浓厚兴趣的一个外在条件。要让学生喜欢数学,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数学的老师,我 常常抛掉 老师严肃的一面,而从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除苦恼,经常和他们一起谈心,一起做游戏、一起讨论问题,从而建立起浓厚的师生情谊,因此,获得了学生信任和爱戴。 2 把握好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在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第一章的正负数时,教师要多举例子,尤其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我们都来自农村,可以举一些像农作物增产和减产的例子,增产用正数表示,减产用负数表示;或者是去银行存钱和支钱的例子。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教师讲完课以后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举出一个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起始阶段,教师要侧重消除其害怕的心理、在提高兴趣上做文章,以趣味性和幽默性给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3 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诱发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持久的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3.1 注重课堂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我们在讲同类项的定义这个问题时,如果运用式子来说明问题,学生们不容易理解,我就把这些式子比喻成小兔,有的颜色一样,有的大小一样,让学生们自己找依据,把小兔分类。这样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还可以把他们作业中出现的比较可笑的错误拿到课堂上来讲,既能缓解气氛,又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出错的机会也就大大减少。 3.2 充分让其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做练习题时,由这样一题,把三棱锥和四棱锥相邻的面粘在一起所形成的几何体有几个面。在课堂上,我给出他们十分钟的时间,同桌两人一人做三棱锥一人做四棱锥,做完以后把两个几何体拼在一起,这样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事情,既锻炼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规范了他们的劳动、行为习惯;又能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 注重指导,培养良好的习惯 新教材的其宗旨是设法使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实践中,我从兴趣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4.1 培养习惯。如在第四章中“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引导学生们思考: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效果;或有地组织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其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有进步、有成绩的,使之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 4.2 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进入所创设的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类的问题中,我让学生们前后桌六人作为一个小组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归纳出相应的规律和结论。 4.3 培养观察能力。七年级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对变化的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情境把他们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例如在讲三视图时,我找来学生的字典,想方设法排列这些字典,让学生们从各个方向观察这不规则的几何体,观察完后再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这样能使他们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4 培养小结习惯。在一开始,我让学生们以作业的形式交上自己的小结,慢慢地,我们形成了小组进行小结,然后上台进行小组评比。从每一节小结过渡到章节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他们站在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5 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能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尤其对于后进生,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和题目,让他们有发言和表演的机会,当他们答错时,用信任、期望的眼光鼓励他们,并说: “不要紧,敢于发言就是好的。”在课下,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亲切;而对于好的学生,则采取把单元测试满分的考卷贴在“学习园地”,并让他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同学,带动其他同学进步,身边同学的成功,给大家带来喜悦,带来鞭策,也带来更多的同学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改革。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向中学数学学习的过渡期。为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开拓创造性的人才,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由小学数学学习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转换中,首先应当是获得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予以重视,以缩短小学数学在学生脑海中的停留的时间。 开学有一段的时间了,发现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哪一页哪一题都有学生不知道;许多解答题都是只有答案,没有过程;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原来自认为数学“还可以”的学生也出现不及格的现象,甚至部分优秀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及格。 以上原因的出现,我认为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系: (一)教师方面,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老师注重手把手地教,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不会自觉看书,看书都是被动的。 (二)基础知识方面,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表象;“解题即答案”的意识非常强,解题往往只求答案,重结论,轻过程。 (三)学习方法方面,小学数学课里新课内容少;学生动口动手、巩固练习的时间较多;学生用于记忆运算法则和进行相应运算上时间长,忽视运用概念、性质来指导运算,不追求解题过程的合理性与条理性,只为做对答案。 (四)学习能力方面,他们的记忆力较强,但理解力差,习惯于具体思维而不习惯于抽象思维,不善于思考,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解题时常要老师给解题格式。 到了初中,课堂容量明显加大,教师知识讲解的时间多了,学生练习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知识更加抽象和更加严谨,教师教学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七年级学生离开待了六年的小学,来到新的环境,需要长时间的适应过程,随着课程的增多,教法的改变,常常令他们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上的失衡;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强弱也不太了解,教学中起步点把握不准,造成知识脱节;数学教学课时的减少也让数学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减少。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解决上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并重。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来说,我们怎样引导他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我们怎样使他们较快地从以数为主转到以字母为主,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教育,让他们了解数学思想方法,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怎么样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呢?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明确的学习对象,以知识为教学的载体,把隐藏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寻找出来;并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把数学结论发展形成的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中,让学生走进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大胆去思考、去争辩、去领悟,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其次,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数学要什么,要会做?还是什么?数学要的是理解,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只有对知识理解了,才能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也只有理解,才能长时间记在脑海中。而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和记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数学学习材料抽象性,与实际有些不一样,有些符号没见过,容易混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对于初一的新生,我们更应重视这一点,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模型,并以此作为参照物去逐渐摸索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领悟出相应的知识概念,以增强理解能力。 第三,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 对于七年级学生,从小学带来的一套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学习。在小学,学生不用理解、归纳与总结,只要会算就可以,因为那时只有数。而到了初中,很多东西要自己去理解、归纳与总结。也只有自己理解、归纳、总结得到的知识才能运用更熟练。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用语言提示,让学生逐步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出的结论,不到位再讨论、再思考,直到真正理解、归纳与总结清楚为止;在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下,变换角度、情形和背景对问题进行理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式教学。 最后,数学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 怎么来体现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些学生关注的东西作为数学事例,比如,中国“辽宁号”满载排水量67000吨,用科学记数法可以表示为 kg,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积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强化自我:我们的数学不是培养数学专业人才、数学家的,是为“育人”的,要善于把握个性的不同。从而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实践: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意识和表现自我的能力。教师的自我改变:首先是观念是否彻底改变,能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让自己成为一名好的导游,让学生好好地在课本上游览后有更多的收获,能在脑海里有更多印象。我相信做到以上几点的话,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体现出来了。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启发引导式在七年级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摘 要:启发引导式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何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本文从提出问题开始,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学生现实生活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能力;从提高老师素质开始,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能力;从提出问题开始,启发引导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启发引导式;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没有得到尊重。这样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丧失,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如何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当今初中数学教师所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七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一、从提出问题开始,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寻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运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根据教材特点,提出一些符合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的启发性问题和形象化实例。如在七年级数学“射线”的教学中,可提出手电筒射出的光线问题,让学生联想到数学中的“射线”概念。在“坐标”的教学中,可提出我们到电影院找座位,只找几排不找几座不行,反之只找几座不找几排也不行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坐标表示一个有序的实数对的概念。又如对有理数意义的教学,通过提出“零上与零下”,“高出与低于”,“运进与运出”等实例,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世界确定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只用算术里的自然数和分数(包括小数)能不能区别开来呢?如果能区别开来应该怎样区别呢?如果说不能区别又怎么办呢?以突出引进“负数”、“有理数”的概念。这样不但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在讲无理数的概念时,先提出如下问题:以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为边作一个正方形,该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对角线BD是多少呢?当学生设BD的长为X,知道X的平方等于2,就继续提问:在以前学过的有理数中,有没有平方等于2的数呢?从而说明仅有理数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这样,引入一种新的数——无理数,就是顺理成章,势在必行的了。 二、从学生现实生活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现实生活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如在七年级数学的方程的应用教学中,可从学生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能力。某商店购进了一批成衣,进价每件50元,原计划每件100元,则每天可卖出10件,后来经调查发现:若降价1元,则每天多卖2件。商店为了减少经营周期,决定降价处理这批成衣,问降价多少元所获利润最多?又如,经营和开拓市场时,我们常常需要对市场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字统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来驾驭和把握市场的实例也不少。这类问题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益处。 三、从提高老师素质开始,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能力 启发引导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可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新教材的理念,增加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为了更好地驾驭课堂,驾驭新教材,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反思。教学反思不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根据教学过程的先后进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探索;教学中,反思使教学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更趋理论化。教师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反思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能自主地学好数学。 四、从提出问题开始,启发引导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方法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纵观人类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也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例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上,就开始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所谓:“为学贵知疑,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敢于创新。在一个问题解决完后,我还会经常问全班同学“你们谁还有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观点特别是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或思维的闪光点,我都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但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还非常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首先教育他们课前一定要预习,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专心,预习中做标记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其次在课堂上,老师通常都会强调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要边听课边做笔记,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以后复习和巩固。第三认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之处,多想多问。第四一定要有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在作业或试卷中做错的题详细的写下来,分析做错的原因,争取做到下次遇到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总而言之,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程观念的建立是首要的,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新的课程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向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舞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要按照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构建现代教学模式,使启发引导式教学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课程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方式。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浅谈立体引学式教学与七年级数学教学 摘 要: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学好数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呢?本文从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七年级数学教学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我们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从传承知识到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未来的社会里,多数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分析、创新能力而不只是机械的操作技能,所以,今天的学生需要更多更强的数学能力而不只是数学知识作为未来职业的准备。那么,在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中,就必须反映这些需求:数学教育应该实现从传承知识到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 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不是学生懂了、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它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中才能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自主学习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刻程度。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主动学习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先前认知结构去主动和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信息,建构其独特的意义。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的观点中去领悟,更要在数学学习中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都有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能力,抓住这一点,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立体引学式教学理论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改变传统的传承知识到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首先,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为此,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中的《负数》时,可从学生最熟知的生活中的例子——温度计、收入支出问题作为学习的开始,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接下来,我们要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逐步联结到形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形式化是数学的固有特点,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将实际问题形式化,是学生应有的数学素质。应该让学生经历具体事物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中,学生已经获得有理数、同类项、平行线这些概念的时候,由学生适时总结出他们的定义就很有必要了。我们要的是数学不要脱离实际、不要唯形式化,要的是求得对数学精神实质的把握和形式化表达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完成形式化这个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学具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索,获得发现。动手操作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在七年级数学中提供了大量的做一做活动。之所以需要操作过程,是因为对于多数数学知识来说,它通常是先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然后再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的概括与运用过程。当然,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须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由直观向抽象转化。 第三,学生的自主学习既有其个人的单独活动,也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知识建构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向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知识建构在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中进行。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相的讨论可以促进自己的自主学习,所以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很重要。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还要与同伴的想法相比较,辨别其中的正确与不足。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前进或转换,自己的想法可能被同伴改进或否定,甚至被代替,逐渐形成成熟的解法。在自主学习中,无论是提出解法,还是改进解法,甚至是出现失误,只要积极参加,学生都会从中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针对不同的内容,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中无处不有议一议的活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以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体现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要反复强调做比知道更重要。 数学教学不宜采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应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经历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比如,运算概念的建立,只有在获得丰富的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学生有意义,这就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自主学习过程。其中需要利用情景、操作工具、图片、图表、符号等去探索小数、分数、百分数、有理数、实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教学不应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以便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趣味性,对学生有吸引力,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要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并着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心。 要启发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平等地交流,进行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应经常启发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知道这个结果的?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启发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观察中总结获得的经验;当学生对自己所得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修正猜想;当学生对他人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或修正他人的结论。 要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经常评价学生: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各种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总之,要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各种数学能力;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以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让七年级数学教学更精彩。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七年级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如何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是每一个初中数学老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指导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学生常常感到学数学无味,学数学无趣。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也发生根本变化。使得大多七年级学生措手不及。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七年级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如何上好七年级的数学课,为将来学好数学打好基础。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各章节内容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和阅读材料,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一)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浅入深,兴趣也随之培养起来。 (二)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四)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先粗读,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再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3)听懂重点、难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5)听好课后小结。“思”是指学生思维。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2)深思,(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记”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注意:(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好记录时间;(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 (三)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 (四)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认为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测试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由此引导学生四、六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三)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七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如何利用新教材上好七年级数学课,每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如何做好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我从教已经十三载,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在我从教的日子里,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久久无法释怀。 这个问题的起因是每一届都有那么几个学生小学毕业数学成绩很不错,但一到初中数学学习就感到很吃力。2007年七年级就有一个学生小学毕业时数学是全年级第一,结果初中第一学期后数学居然不及格,但他的其它学科这种情况都没有这样明显,而他平时上课又都特别的认真。后来我开始思考和关注这个问题,我发现,七年级是学生新生活的开始,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学习中尤其是数学,中小学教学内容、编排体系、授课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是导致很多学生在小学数学学得很优秀,但到了初中就一落千丈的原因。这其中我觉得有一个由小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适应期的问题是很值得关注的。现根据多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来谈谈如何做好七年级学生数学教学工作,以供同行分享。 一、放慢教学进度,等待适应性不佳的学生 不同的学生由于悟性不同,基础各异,在面对新的数学内容时适应能力自然有强有弱,有的学生在这种新的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转变中适应得快,自然数学成绩就比较的好,有的学生适应能力不强,数学成绩就落后得多,其实对于七年级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原来的基础好坏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更关键的是要看谁能在新内容和新授课方式下,适应性更强。这时我的策略就是放慢教学进度,等待那些一时半会适应不过来的学生。但是可能有一个问题出现,就是教学任务完不成,其实只要学生能很好的适应初中数学内容和新的授课方式,后半期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也是可行的。如我在七年级入学一个半月只安排学习第一章有理数的内容,到了后面学生进入状态后适当加快。 二、适当回顾小学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信心 本来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开始的内容好像和小学数学没有太多的联系了,学生一下子就变得陌生了,又由于更换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又不同,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优秀的学生都有些适应不了,感到茫然,甚至特别严重的会感到厌学。这个时候我们应尽量把初中的内容与小学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做到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这样学生会感到学习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自然数学成绩就会上升。如在讲有理数乘除法时我们就可以联系到小学的分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学生自然感觉到新知识和旧知识有很多联系,唯一不同的就是确定结果的符号。 三、转变初中数学教师固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初期尽量向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靠拢 我们都知道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多,课时少,学生的年龄也大些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和小学教师相比最明显的就是节奏快了,一节课容量大了,训练的时间少了,这样一下子造成学生对一节课多个数学概念、多个内容分不清记不住,理解也不透彻,糊里糊涂地开始了初中数学学习,这样会造就学困生学习更加困难,就连有些小学数学不错的学生也跟不上。这时我们就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与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靠拢,多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教师演示点拨,趣味活动,比赛奖励等小学教师经常用到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去调动学生,尽量少用初中教师一贯的方法——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当听众和观众。只有把小学、初中教师各自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做到自然过渡,学生才不会觉得突然,不适应。如教学第一章数轴时,我就利用温度计上的零度、零下和零上来说明数轴上的原点、正方向、负方向。学生会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更加容易接受。 四、平时注重训练和辅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数学少不了训练,没有训练的数学是不能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的。小学由于课时多,内容少,所以教师很注重数学的训练。初中数学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少,平时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讲课和考核上,训练较少,辅导更是少得可怜,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直接导致初中数学的起点就低,为后续数学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特别注意对每一小节内容进行训练,做到课课有训练天天有训练。平时的辅导及时到位,争取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对每个学生心中有数,从而达到人人能够过关,人人能学好数学。 我在近年的七年级教学中一直坚持这么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没让一个学生从小学数学优等生变成初中数学的中后进生,并且我所教班级数学总体成绩始终处于学区的领先位置。 (作者单位:637641四川省仪陇县环山小学校)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优化策略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优化教学模式,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七年级新生进入学校以后,由于心智发展的不成熟,以及对初中的教学环境、教育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不适应,以至感到迷茫、困惑,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人际关系紧张,出现畏难、厌学等不良情绪。因此我们当务之急是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消除自卑,克服不良情绪,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当前“唯理智”式的教育大搞机械灌输和题海战术,漠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师生正常的情感交流。情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全完美的个性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对情感教育的研究,当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告诉我们,缺乏情感因素的“知学”远不及享受乐趣、陶醉其中的“乐学”。 二、影响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分析 1.学习负担因素。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小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到初中的时候成绩逐渐下滑。这是由于小学与初中的学习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小学数学教材涉及知识面少,题型简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反复训练,而初中数学涵盖的知识面较多,灵活性增加,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学生未能掌握就进行新课教学,导致他们感到不适应,出现畏难情绪。 2.教学目标因素。由于小学没有升学压力,教师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初中阶段迫于升学压力,教师过于强调知识性,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初中阶段注意知识的发展过程,注意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使步入初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跟不上教师的思维,听课存在障碍。 3.生理心理因素。七年级学生一般在十三四岁左右,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心理产生闭锁,他们不再象小学生那样积极发言、讨论热烈,与教师产生心理隔阂,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呼而不应,引而不发。 三、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策略 1.情知交融。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1)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生动有趣的事例、未知领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看似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产生进一步琢磨、探索的兴趣情绪。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教者用古印度的梵塔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贝那勒斯圣庙里有三根细针,有64个大小不等的金盘片套在柱子上(梵塔)。僧侣们要将这些金片从一根针移到另一根针上,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片,而且不可将大盘放在小盘之上。当某一天将金片完全转移到另一根针上,世界末日就会来到。聪明的你,认为这个古老传说可信吗?”(2)挖掘文化情感。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隐性情感或历史素材,感受数学家们在推动数学前行中焕发出来的感人力量,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如针对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心存畏难情绪的状况,教师让学生查阅有关数学家们不畏艰苦、努力学习的故事。生1:苏步青发奋苦学,废寝忘食,四年演算上万道数学习题。生2:祖冲之为求出圆周率的密率,反复演算,需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生3:陈景润在进军“哥德巴赫猜想”时,演算的手稿有几麻袋,历经十年,终于攻克了“1+2”。(3)诱发学生美感。数学具有简洁、对称、和谐之美,教师要充分挖掘、展示和创造数学之美,引导学生探索美的规律,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2.互动交流。教师要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他们在互教互学、相互沟通、彼此分享中心灵相通,情感产生共鸣。在智慧碰撞、思想交锋中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1)灵活分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行异质分组,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中,教者以6人为一小组,让组织能力强的一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分工,推选操作能力强的3位同学分别探究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推选一位同学统计,负责记录研究的过程、数据的处理,推选一位同学发言,负责汇报研究成果。合作学习让他们体验到关怀、接纳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相互依赖、彼此信任的伙伴关系。(2)角色互换。教师还要利用合适时机,把课堂的主动机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当“教师”的角色,去出题、提问、分析、辅导和评价,他们在互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教师的艰辛,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3.积极评价。教师要施以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据此调整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积极的评价也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用折线图对比他们的历次成绩,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对进步显著的学生在表扬成绩的同时,要表扬他们付出的艰辛努力。对学生回答部分正确时,教师要肯定成绩,鼓励其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在纠正答案的同时,也要肯定其勇气和态度。 总之,我们要运用情感策略优化七年级数学教学,要力求创新,用灵活的教法、新颖的思路、简明的语言改变满足学生的求新需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消极情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加强沟通交流帮助他们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我们还要理解和支持后进生,对他们赋予信任和鼓励,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将综合性、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成若干梯度的问题让他们逐一解决,帮助他们重塑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改变他们相对滞后的状况。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三中学)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提高七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摘 要:主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学生学习现状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理念;衔接;能力;教学质量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离不开科技,科技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素质教育,虽然现在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但是有些学校、教师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仍然在搞应试教育,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然存在(真的熟能生巧吗?)小学死整上初中没有后劲,初中死整上高中没有潜力,高中死学,上大学更没有创造力,导致了恶性的连锁反应。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吗?因此有必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进程来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好的课堂教学是从传授知识变为以激励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促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认真备课 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解题格式和方法等都与小学数学有很大不同,小学主要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为重点,而初中要逐步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并且由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学生不能迅速适应初中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规律,这些因素在分析教材和备课时要充分考虑。 要认真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真正含义及在教材中如何得到落实,要分析教材的各章节的异同及逻辑关系,如有理数与小学所学数有何异同,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的加减有何异同等。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功能,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它们在教材中如何体现。如何落实四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 2.注重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认真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动力。特别是新教材七年级数学中正数与负数的实际意义的实例,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集中精力,兴趣盎然。如在讲方程的时候可引入平时商店的广告,如“跳楼大自杀,六折优惠”(先把原商品提价80%后再说六折优惠),启发学生建立原价、卖价及利润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用方程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贯彻落实“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2)注重四基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由于现在教材是普九教材,因此要特别注重四基中的前双基的教学。首先注重数学概念的教学,特别是七年级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教学,如果这两个概念理解、掌握不好,就会影响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有理数的运算以及整式的加减,最终导致对学习方程的困难,从而使学生越来越对代数的学习产生厌倦感。对这两个概念主要从几何意义(借助于数轴)及代数意义两种定义去分析、理解,进一步消化,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3)注重四基中的“基本思想”的教学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及方法的总结和归纳,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要引导学生明确一定的数学思想,比如分类思想(有理数分类可引导从有理数家族中加以分类、整式分类等)、化归思想(解方程最后化归为x=a的形式)、整体思想(合并同类项,某些化简等)、方程思想(在对一些求解未知的问题时可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加以解决,不要再像小学那样老是想列算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借助于数轴化简含绝对值的代数式,借助于具体的图形来建立方程等)、建模的思想(问题的解决、方案策略)、猜测的思想(牛顿也说过,没有大胆地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 (4)注重分层教学、分层练习 新课程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分层教学、分层练习。课堂中在学困生做基本运算的练习时,让优生少做几道,这时可给优生补充一些提高题,比如,在学习绝对值的知识后可以补充■+■+■等类似的知识,并引导、启发学生归纳奇数个与偶数个这样的代数和的规律;讲完之后再统一订正作业,这样使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在布置作业时,进行分层练习。在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尽量当面批改,并且使用好批改符号及激励性的评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受小学运算加括号不变号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会出现类似-■+■-■+■=-■+■-(■+■)的错误,若不及时纠正,在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中也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之,作为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的教师,要全力以赴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充分挖掘学生及教材中的资源,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速素质教育进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附中)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七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 对于七年级数学教学,教师要注重起始阶段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要求新、求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课堂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关键词: 七年级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起始阶段教学 学习方法指导 课堂提问方式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课程增多了,学习的知识范围扩大了。学生的生理、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以往学生刚升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感到新鲜,学习也有一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难度逐渐增加,学习兴趣也就淡了下来。特别是对于数学学习,学生一直兴趣不浓,这是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一、注重起始阶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教材中渗透了对学生初始学习数学的情感的激发。学生翻开数学课本后,都感觉新奇、有趣,都有想学好数学的欲望。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狠下工夫,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师要在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中,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感染学生,让学生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数学学习。从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课堂教学要求新、求活,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以其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学习情趣。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教师要以有效的导入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之下,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兴趣盎然,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教材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共同准备实验器材,共同进行实验演示。在实验中可以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总结。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认识“自我”,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为指导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独具特色、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引导学生“会读数学”,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先提出要求和问题。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学习测量线段长短时用刻度尺,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在表示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完毕后,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后可以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的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改变课堂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方式、提问技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教师提问浅显直露,不利于对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提问的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表达情境及相应的活动。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回答问题,给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从而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提问方法和技巧的恰当与否,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提问的方法、技巧。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提问可以采取如下方法:①次序法。次序法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提问使学生逐步掌握教材知识和逻辑体系。②铺垫法。铺垫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首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③核心法。核心法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难点内容设计的提问,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④对比法。对比法是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观念加以对比设置问题,通过提问使学生把握相类似的知识或概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⑤点睛法。点睛法就是根据数学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进行的提问,这种提问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关键。⑥寻求法。寻求法是从原因提问开始,逐步引出结果,经过寻求性设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⑦破题法。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因为题目是破解问题的眼睛,它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方法的运用能起到茅塞顿开的作用。⑧综合法。综合法是对问题的小结,也是对提问中的题目重点词和重点句的分析。教师要抓住问题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最后解决问题。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如何增强七年级数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七年级数学学习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所有理科的基础学科,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因此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知识的完整性、讲授的逻辑性、语言的准确性,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的矛盾双方,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对初一数学教材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比较全面的掌控,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将教材、学生、老师三者合理地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增强七年级数学教学效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一)注重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进入中学后,学生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一定的思维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弱的。七年级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自己看书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在继续保持和发展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意义识记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记忆方法。 (三)以旧引新,适时引导。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在讲授某些新课的时候故意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趁势引入本课课题。 二、注重听课方法,向课堂要效率。 初一数学相对小学数学难度加大、题量较多,许多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因此,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学习学习方法的转变。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又要仔细观察知识的表现方式。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的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有时思路也可以记下。在以上“四到”中,“心到”是关键,因为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三、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和方法的合理训练,培养数学能力。 较之小学,初中的有理数运算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同时从解题策略、方法等方面来开展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反思。要总结相似类型的题目,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地掌握了学习这门学科的窍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惑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并达到启思悟理,融会贯通。因此,例题的教学,习题的讲评教学等既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数学能力的过程。抓住典型题讲,循思设疑,引导探索,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防止学生生搬硬套,要求通过训练学生既能获得解题方法,又能锻炼思维能力。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适时进行有效的沟通。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合作、互动与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纯是授课者,还是教学中的主导者,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五、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总之,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升初的过渡特点出发,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多措并举,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技能,为他们学习和掌握更高一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七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 摘要:初中三年,数学是一个整体,要想在初中阶段把数学学好就必须在一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打好基础 总结归纳 收集整理 本人最近几年一直担任七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其实初中三年的数学是一个整体,要想在初中阶段把数学学好就必须在一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几年的工作和学习,发现了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首先,学好七年级的数学知识是关键。学生在开始学习数学时,对数学的某些概念感到单调、乏味,理解不是十分深刻,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数学概念学习后,虽然记住了,但是不会灵活运用,这就是对概念还没有真正地理解与掌握。学生要真正地理解与掌握,那就要求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使他们能很快掌握那些枯燥的数学概念。其次,有少数学生感觉七年级数学比小学数学难度大,但有些同学觉得学习中学的很轻松。这就是他们对一些概念性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时间一长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一旦进入八年级的学习中,就慢慢地显露出来了。比如一些定义、运算公式等等,由于记得不是特别牢固,在做题时容易出错。在进入下一年级的学习中,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班里平均成绩下降,掉队的学生也随之出现。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不求甚解。例如,对于有理数的概念、实数的概念等。认为实数就是有理数,或者认为小学学过的数就是有理数;分不清性质和判定的区别,把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混为一谈。 2.解题时小毛病太多,尤其是计算题。例如,有理数的计算,经常丢掉负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忘记它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等问题随处可见。 3.做题效率低,速度慢,不会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老师要求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不能很快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在理解题意时浪费大量的时间,不适应考试节奏。 4.多数同学解题时不能把握关键的数学技巧。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不能分清到底该用“加减消元法”还是“代入消元法”,不能分清二者的应用情况。并且孤立地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会做这一题,但是下一道类似的题又不知该从何入手。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及时总结所学知识点。当然,这与教师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 6.不能掌握一些常用的数学方法,如“数形结合法”“表格法”等。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七年级不能很好地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就会很容易出现成绩的滑坡。可能有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在七年级学习成绩挺好,可到了八年级就跟不上其他同学了,其实原因就在以上我说的情况之中。相反,如果在七年级打好数学基础,八年级、九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加深,学习方法正确的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接下来,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才能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 一、细心地研究概念、定理、公理和公式 多数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认为考试中不考背诵,所以不必深学。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对概念、定理、公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不能灵活运用,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三是有些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做题时遇到用公式的题目就去翻书,耽误了解题时间。如果是考试,眼看着应该会做的题目最后却丢分,所以我的建议是:更仔细一点、更深入一点、更熟练一点。 二、总结类似的题目 我们教师要告诉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最好是硬皮本,能长时间使用)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题目分类整理,尤其是自己第一次做不出来的题目。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做过哪些类型的题目,会做的有哪些,不能解决的有哪些,哪些题目的数学思想或者数学方法已经掌握或还没掌握。这些事情,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告诉学生,让学生也要学会自己做。只有真正这样做的学生,才能掌握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地做到“见题拆招”、“举一反三”。有些同学每天都做大量的题,可成绩提高并不明显。其中原因就是,他们每天都在做同样的工作,并不会加以总结。长此以往,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做。我的建议是:“归纳总结”是将题海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学习过程中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做题,无非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的题目中加以练习。另外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有两个方面,即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在实际的情况中,多数同学只关心自己做题的数量,而对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漠不关心或者置之不理,只是一味地等待老师给予解决。更谈不上主动收集整理错误。我对同学们的建议是: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整理并记住它。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向老师同学请教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中发现了不懂的问题,要积极向他人请教。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却做不到。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可能他认为他请教的问题是不是太简单,其他同学会不会取笑我;或者老师会不会因为我不会做题而瞧不起我或是惩罚我呢;再或者他会想就一两个问题不会没关系的。如果真有这些想法,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 五、注重平时测验、考试经验的积累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上课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提问的问题也都能回答正确,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我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考试心态不好,容易紧张,导致失误;二是考试时间紧,自己的应变能力又很差,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心态不好,自己可以调整,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至于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练习中积累经验,自己解决。自己在做练习题的时候,可以给自己规定时间,然后逐步加快速度。最后,在考试时,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题目,也不要慌乱,可以先把这样的题目放一放,把其他题目都做完后再专心解决。我对学生的建议是:把“练习”看成考试,把“考试”看成练习。 以上是我在近几年的基础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总结的几点经验,拿出来与同行们分享。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张宇) 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七年级数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摘要: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要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教学方式要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开辟第二课堂,展示学生的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 培养 学生刚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就慢慢失去了兴趣,如对七年级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不那么浓厚了。那么,面对这种状况,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笔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1.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真正发挥新教材的诸多优势。
音乐学毕业论文: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在给民族音乐学下定义时,常常是从划定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着手,无论是起初的比较音乐学还是后来的民族音乐学,及今天的“Enthnomusicology”一词译成民族音乐学或音乐民族学,或者干脆叫音乐学、音乐文化人类学等争论,都是与这一学科自始至今研究对象的不断变化拓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仅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演变作历史性的回顾和思考。 比较音乐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 民族音乐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这一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对象的确立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者的立场有着密切关系的。首先,比较音乐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有密切的联系。以18世纪为开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跨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入这些地区的西方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首先向外部世界开启了这些非欧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门。他们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和方法试图了解、认识和把握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令他们新奇的特殊文化,想将这些相异于欧洲文化,不被欧洲人所知的文化公诸于众,加之古典进化论学派和马克思、恩克斯对于人类进化和原始社会经济的科学认识,至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30-7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0—9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的欧美出现了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队伍,开展了世界范围的、有目的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异国的民间艺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欧美的许多城市建立起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非欧洲的乐器和有关的音乐文物与手稿,记录亚洲、非洲、美洲民族音乐的材料大量增加,使人们对于非欧洲地区音乐文化的注意力进一步增加,加之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对无文字非欧民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基础上,比较音乐学这门学科在民族学诸多研究的影响下,应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和时代需求产生了。英国语言学家兼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利斯和阿德勒、艾斯比塔等欧洲学者为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的确立 我们不得不承认,音乐的发展往往是在别的学科带动下进行的,在创作方面,西方城市艺术音乐的派别经常是步文学、美术之后尘,如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的产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史学、比较学、民族学的发展都深深地影响和引导着其对应的音乐学的学科发展。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受到民族学研究的影响,并在民族学发展的影响下最终成为了民族音乐学。 进入20世纪后,民族学产生了众多学派,提出了不少新观点。传播学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民族学界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的先驱——德国学者拉策尔提出了把文化研究置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同时重视各民族自身的历史条件的研究方法;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列诺夫斯基认为每种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重视当前生活与现状的研究,反对殖民者对土著居民文化的粗暴干涉;美国波阿斯学派又称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提出了文化标准是相对的,各民族文化珍品不能进行比较等观点和理论思想。这些立场、观点和理论我们都可以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中找到其对应的影子。特别是波阿斯为代表的美国学派的兴起,使得二战后的比较音乐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即在重视非欧洲民族音乐研究的同时,开始重视对本民族音乐的研究。波阿斯提出的各种文化价值平等、文化不可比较、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使得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的相对基础,即欧洲整体作为一个大的中心民族的基础动摇了,突破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非欧洲音乐的局限,对文化是否要相互比较提出了质疑。 同时,美国人类学家开始认为人类学的种种研究方法不但可以研究非母系文化,而且应该更多地用来探究其自身所属的文化,从而使美国人类学家开始以更多的精力研究美国的自身文化。与此同时,其中一部分人类学家开始带着这种思想积极地参与民族音乐的田野采录工作,而这在欧洲比较音乐学领域是不多见的。美国人类学家的参与虽由于本身音乐能力的限制,无法将其深入,只形成了一种思想趋向,但这种思想趋向却使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使得美国的一些音乐家从音乐界转入人类学界,一些人类学家去研究音乐行为(并从技术上分析),同时还带动了这一思想趋向在欧洲研究机构的出现。 这一切的结果是,二战以后几乎所有的比较音乐学者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现存的自然民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方向。于是,比较音乐学的研究范围和立场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地理性民族和欧洲中心看世界的角度转向了文化相对论,即站在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平等的立场全面考查研究各民族(包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于是,比较音乐学在研究对象和立场发生巨大变化和没有进行更多比较的情况下引退,取而代之的是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前叶,中国、日本和东欧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对于这一学科的转型也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他们在美国开始重视研究自身民族文化之前就开始了对其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实事求是地说,最初美国学者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还不如这些国家学者来得纯正,毕竟美国的学者也大都是英、德等欧洲国家的移民或后裔,他们的文化体系和观点和欧洲同出一辙,而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研究起初是热衷于北美大陆印第安民族音乐的探根溯源,从某种角度上说,属于一种异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但其提出的对本土文化的研究观点及其后来的发展,对突破欧洲中心论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这之前,的确有不少学者真正作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在东方比较音乐学研究中,中国的王光祈早在1926年就著有《东西乐制之研究》,其后又有1929 年的《东方民族之音乐》和1934年的《中国音乐史》,日本的田边尚雄于1936年创立了东洋音乐学会,1948年著《东方的乐器及其历史》;匈牙利作曲家、音乐家巴托克和音乐学家柯达依分别于1906年和1905年开始对匈牙利的民歌进行收集研究,并分别出版了《匈牙利民歌》和《论匈牙利民间音乐》。虽然他们仍是用比较音乐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力图从东、西方音乐的比较中得到某些结论,尚属比较音乐学的范畴,但是他们参与研究的这一行为本身,和他们自身的非欧洲特质和立场已经使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发生了立场上的变化,虽然和美国学者的指导思想不同,却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打破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文化的框框,促使了民族音乐学的建立。二战后,荷兰人普·肯斯特提出了用Enthno-musicology这个术语代替Comparative Musicology,首先被美国人所接受并固定下来。1959年,孔斯特的《民族音乐学》问世,这一学科正式成立。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各家学说的分析及思考 自从比较音乐学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更名为民族音乐学以来,学术界就如何划界才属民族音乐学领域进行了不少讨论,有趣的是,这种讨论尚未终结而社会的发展却使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不断在拓展,民俗音乐和伴随着产业化社会而迅猛发展的大众音乐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如何来划定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领域更加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各家各派的观点。孔斯特在他的《民族音乐学》的开头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从所谓未开化的人一直到文化民族的一切种族、民族的音乐,研究所有类别的非西洋艺术音乐。民族音乐还把外来音乐的传入现象,即不同性质的音乐要素相结合而产生的影响这类社会学方面的问题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西洋的艺术音乐以及通俗音乐不包括在这个领域之内。[1] 梅里亚姆在他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认为,“民族音乐学的目的和着眼点与其他学科的目的和着眼点并没有什么明显不同”,“它的特殊之处就是使用的特殊的方法,尤其在认为有必要使人类学与音乐学这两类资料相结合这一点上”,并强调“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使其融为一体”,提出“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2]。有人便据此认为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所有的音乐文化,可以替代音乐学成为一个没有边缘的音乐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梅里亚姆在谈到民族音乐学者的工作的第一个阶段时阐明:“资料的收集,一般意味着对欧洲美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2]这句话应代表着他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的看法。 涅特尔在《什么叫民族音乐学》中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这门学科“主要探讨三类音乐,第一类有关无文字社会的音乐(music of nonliterate),第二类亚洲及非洲北部文化中的种种音乐,即中国、日本、爪哇、巴厘岛、西南亚、印度、伊朗以及阿拉伯语系诸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第三类是民俗音乐(folk music)可定义为,在上述亚洲高级文化和西方文明中,以口述方式来传承的音乐。”[3] 美国学者胡德在他的《民族音乐学导论》中则就美国的具体情况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他不仅提到了对美国以外的异国文化的研究、美国本土土著音乐的研究、民俗音乐的研究,还涉猎了新兴的电子音乐的研究——著名的甲克虫乐队[4],但同样回避了欧洲城市艺术音乐。 以上是欧洲和美国学者的看法,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以日本学者为代表的东方民族音乐学家们以他们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视角逐渐为世界民族音乐学界所注目,他们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先生认为:“比较音乐学成为民族音乐学主要是学者们对自然民族的研究,后来又加入了东方高文化民族的艺术音乐。”[5]山口修先生则认为“民族音乐学就是认识民族音乐的各种方法中的一种,即学术性的认识法”[6],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的认识研究对象是民族音乐,他对民族音乐加以定义:“民族音乐则是作为各个民族集体所拥有的庞大文化事项中的一个项目而在其中占有一定地位。民族音乐是主要以‘音’作为表现媒介体的象征性行为的产物之一种。”[6]在中国,从1979年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引进以来,就开始了对这一学科研究对象的争论。基于中国音乐学的特殊情况,这种争议也有其特殊性。从1980年到1988年,争议的核心是“民族音乐学”是不是就是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问题。后来,王耀华先生、杜亚雄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加以梳理,得出结论: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7]。中国民族音乐包括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新音乐[8]。而赵宋光先生和赵fēng@①先生则提出用Sinology-misicology来表达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即汉民族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的华夏音乐。黄翔鹏先生认为“这一学科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并强调“用民族学、人类学、地理学、民俗学来讨论问题,不可避免涉及到音乐形态的差异”[9]。 近来,很多学者又认为没有音乐不是民族的,所以民族音乐学要与音乐学整合,研究所有的音乐和音乐有关系的东西。有人则提出民族音乐学只特殊在其研究方法上,用文化的、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所有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学,并且应该更名为音乐文化人类学。同时,人们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争议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出新的研究立场和方法,如70年代开始的文化视野看待音乐研究、重视人文性,90年代开始的全球视野,都对这一学科的范畴和定义作了相应的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可以认定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在世界上,还是中国都是已经确立并真实存在的。而作为一门完善学科一定有其确定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其中方法和对象是相辅相成的,特殊的研究对象需要特殊的研究方法,特殊的研究方法有其适应的研究对象,它们同时决定着一个学科的特殊性、独立性,如同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各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与之相应的研究领域。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民族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也正如梅里亚姆所强调的“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使其融为一体”[10]。所以,要用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学,用文化视野、全球视野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民族音乐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也正是由于民族音乐学有这样的特殊的方法,才定义了它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即适合用这些方法去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所以,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不是无限宽泛的,而是可以而且是有必要划定的。 无论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们怎样争论,最终都要落实到民族音乐学家们究竟研究了些什么。我们看到在中国和日本等非欧国家,很多学者致力于本民族音乐的研究,也有很多学者涉猎到自己本土以外的音乐文化的研究,如日本的拓植元一先生对西亚音乐的研究、中国的杜亚雄先生对匈牙利音乐的研究、王耀华先生对日本琉球音乐的研究、罗艺峰先生对东南亚音乐的研究、陈自明先生对南亚音乐文化的研究等等。由此来看,用国别、洲别甚至民族之别来划定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并不可取,仅研究本国的传统音乐更是不可能囊括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领域。 既然学者们早已开始用一种全球化的视野进行着全球性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平等的摆在我们面前进行研究概括。笔者很认同山口修先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定义,即:民族音乐是主要以“音”作为表现媒介体的象征性行为的产物之一种。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以音为特征存在的文化。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音”,无论要研究它是什么样,还是为什么是这个样,无论它是一样乐器还是一个仪式,无论是强调 文化背景、群体还是个体,都要首先有音乐这个最基本的定位,一切都是与之有关进行衍展的。二是存在,无论你要追根溯源还是要展望未来,无论用历时性方法还是共时性方法,都要有一种音乐文化活生生的在你面前,然后将它呈现出来,再进行挖掘。当然也有用历时性的方法从前往后进行梳理,但在今天找到与之有关的对应的音乐现象是必不可少的。其实,这一总结是和这一学科的方法密不可分的。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必不可少的、并使之独立于其他音乐学学科的方法,田野工作是每一个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必由之路,没有一个民族音乐学学者可以在图书馆里完成他的课题。那么,可以并适合进行田野工作的音乐文化,即以音为特征的存在的文化就成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 明确了这一点有利于更好地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这一点尤其值得亚洲、非洲等非欧民族的民族音乐学学者注意。因为,这些国家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属于引进学科,与西方接轨时不免要遇到视角立场的变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冲击,如,西方把对非本土音乐的研究都归为民族音乐学类,而在非西方国家则不能这样做,中国的欧洲音乐史研究学者肯定不同意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划归民族音乐学研究范畴,而且也不适合这样做。还有,这些国家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但是大多记谱法不发达,成为表现于文字的哑音乐史,而这些哑音乐史由于多文字少曲谱,使其包含的领域与西方的音乐史很不相同——不是音乐家、作品的历史,对于它的研究与西方的方法、成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涉及到这个领域时,这些国家的民族音乐学工作者们不应一味照搬西方民族音乐学学者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理念。由于西方记谱法的普及运用较早、较成熟,大部分艺术音乐史上的作品都可以还原为音,并且很多至今流传,符合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条件,只要从民族学的新角度,运用民族学的新方法进行再研究,就可以得到不同于以前历史学研究的结果,如对贝多芬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但很难想象中国民族音乐学者对万宝常、李延年的研究会达到如此效果。民族音乐学家眼里西方的音乐文化无非是有乐谱记录的音乐文化和无乐谱记录的音乐文化——被归为口传心授的民俗文化,大都适合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因此那些认为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一切音乐文化的论调也不足为奇。但是很多象中国一样具有丰富的哑音乐文化的国家的学者,要对这一论调有清醒的认识,在对本国音乐文化进行研究时应更好地认识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学毕业论文:民族音乐学的多元音乐价值分析 世界多元音乐潮流的兴起是20世纪多元文化理论背景下艺术领域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多样化发展的实证。从广义上讲,它是在批判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前提下,对人类创造的一切音乐文化的包容。但在实际创作、音乐欣赏中主要是指除欧洲古典艺术音乐和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以外的人类创造的一切音乐文化。本文意欲从宏观角度讨论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论缘起,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做一般性的历史观照。故取其广义的前者——既包括世人共识的欧洲古典艺术音乐、鲜为人知但逐步为人所知的我族外世界各民族音乐,同时也包括我族中汉族及各少数民族音乐——作为讨论的范围。 一、文化的多元发展理论的形成 20世纪是多元文化贯穿发展的一百年,也是多元文化理论经过漫长的萌芽期之后,逶迤形成、巍然建立、迅猛发展的一百年。其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造成的劳动力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架构的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后殖民主义时期世界各国在民族团结的前提下致力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复兴,促进了各国国内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1988年春,斯坦福大学校园的一场课程改革成为了后来被学者们称为“文化革命”的开端,这场改革迅速波及整个教育界继而在其他社会领域也引发不同的影响,学术界对此现象进行探讨和争论。到九十年代,由于争论的激烈程度,有人甚至把多元文化主义及相关的争论称为“多元文化战争”。在我国的美国史研究领域,从1992年《美国研究》第3期沈宗美的《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开始到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国内学术界也对多元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有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成为了自1900年以后在中、美文化融合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理论的衍生 音乐作为文化内涵描述的载体之一,其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从理论上形成世界认同是上世纪末的事。多元文化发展理论架构的建立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形成对艺术领域冲击产生的最直接的成果之一就是对世界范围内音乐文化多元性的认同。 1.欧洲音乐中心论覆灭和美国民族乐派兴起——多元文化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15世纪欧洲大陆的北欧和西欧的经济迅速崛起;新航线的开辟为欧洲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推行自身价值理念和欧系文化观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殖民统治的过程中,以“欧洲为中心”核心价值观确立并得以蔓延。殖民主义者在倾销欧洲文化价值标准的同时也不断攫取他族文化的精义为己用,这也是当代史学家所论及的该时期欧洲文化呈现多元性的重要原因,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发展。至19世纪下半叶,民族音乐的发展也进入了比较音乐学的新阶段。1885年,英国音乐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兼语言学家艾利斯发表了《论诸民族的音阶》,该文在音乐领域第一次冲击了欧洲音乐中心论,他用物理的方法将研究对象(诸民族)的音阶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世界各民族的音阶、调式无先进和落后之别,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所在民族的文化背景”的论断。 20世纪50年代,以斯通普夫为代表的德国柏林学派,以巴托克为代表的匈牙利民族乐派,相继对“我族音乐”和“他族音乐”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FieldWork和DeskWork深入乡间,对民间流传的音乐材料进行了田野收集和案头整理,促进了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以弗克斯为代表的崭新的美国民族音乐学派动摇了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根基。其中鲍亚斯提出“世界上各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一律平等”,其主张的文化相对论彻底动摇了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观念架构,促使世界音乐呈现多极化发展的外部形态。为多元音乐文化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必要的准备。19世纪中下半叶的后殖民状态和20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在西方社会也引起了阶段性的大变动,这就是以后现代性为标志的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性大大促进了各种“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成了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合法性,过去统率一切的“普遍规律”和宰制各个地区的“大叙述”面临挑战。欧洲音乐中心论及其架构也随着后现代的反叛而崩塌,而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论架构经过五百多年的萌芽在与欧洲中心论的抗争中得以确立。 2.世界多元音乐的发展及特点 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当今社会若按种群关系划分,其基本单位不外乎民族,由于各民族生成过程和所形成的文化背景的相异导致了其在文化之一支——民族音乐的多样呈现。早在1580年法国作家蒙田在《食人的蛮族部落》一书中介绍了巴西里约热内卢土着民族的民歌;1650年德国博物学家基歇尔通过《世界音乐》一书向欧洲人展示了美洲土着的舞蹈和音乐形式。虽然书中充满了殖民主义时期欧洲强势文化姿态,但也算是关于世界音乐最早的记录了。历经比较音乐学思潮的洗礼进入民族音乐学发展阶段后,世界音乐借助日趋完善的多元文化理论和日益强大的大众媒介的强势传播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并逐步凝聚成焦点。1960年美国威斯礼安大学首开了世界音乐课程;1980年世界音乐样品出现在国际音乐展销会上引起了学者的关注;1990年《BachToAfrica》将古典音乐与非洲民族音乐进行了融合性尝试,取得了成功;2000年后,相继由日本和中国等国的多位作曲家在世界音乐领域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如喜多郎和马友友合作的《NewSilkRoad》、谭盾的《Map》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不仅突现了世界音乐外延的多元发展的特性,而且也将世界音乐观念的多样性、功能的多样性、音乐组织结构的多样性、音乐文化环境的多样性、民族乐器的多样性等特点也逐一呈现。 3.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潮流形成 多元文化主义的不同派别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论争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理论架构逐步形成,多元文化理论在艺术领域的渗入为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潮流的形成扫除了藩篱。世界音乐领域的多元理论也逐步建立起来。从世界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多元文化理论为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悄然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石,正是文化的多元发展理论佐证了世界音乐多样性的客观事实。三、中国汉族音乐中心论的完结——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个案我们可以把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作为讨论议题的个案之一进行研究。纵观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由于历代帝王中汉人居多,且胡人为帝亦离不开启用汉人为官来管理庞大的汉族种群,所以官修音乐历史实际上多为汉族音乐发展的历史,所载少数民族的音乐少且不详。导致近现代以修习前人古籍实现传承文化之目的的学者极易萌生大汉族主义的观念。这是历史上产生音乐文化一元论的始作俑。音乐文化一元论一方面刺激了汉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为若隐若现的多元化积蓄力量。元、明、清三朝由于各民族进一步融合使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为音乐文化多元发展注入了新的 活力;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彻底完结了大汉族中心论,艺术领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早在1938年,刘咸之就完成了《海南黎人口琴之研究》一文;1942年,黄友棣写就了《连阳瑶人的音乐》,这两篇早期文献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萌芽,1980年,“南京会议”确立了民族音乐学学科地位,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实现了从创建向拓展的转型。1984年在贵阳举办了“首届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后以两年或三年为周期分别在北京、黑龙江、云南、内蒙古、辽宁、广西、贵州、新疆等地如期举行。每次研讨会均有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应该说,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已经走出了汉族中心论的阴霾,踏上了多元文化发展的康庄大道。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且使中华文化踏上了伟大的复兴之旅。由56个民族共同谱就的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文化在国内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既有处于主流地位的中国民族音乐,也有俗乐性质的中国流行音乐,还有外来的欧美古典音乐。作为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大家族的一员——中国多元音乐文化也跨过开放之门实现了于国门之外的世界他族音乐的融合。 结语 不难预测,21世纪将是世界多元音乐繁荣发展的时期。但如何在文化全球化中保持自身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立性?如何规避多元文化观的两种威胁——“音乐文化孤岛主义”和“音乐文化消亡主义”?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教会孩子树立什么样的音乐观?这都是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谨慎作答的问题。 音乐学毕业论文:浅议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 中国音乐学院举办民族音乐学论坛, 学科定位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说明这一问题在我国尚未彻底解决。定位是一个学科的基本问题,若不明确,该学科便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历史对此问题再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民族音乐学是英文Ethnomusicology的意译,Ethnology在英文中是民族学,Musicology 是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 这个英文字就是由Ethnology和Musicology复合而成的。从字面上看, 民族音乐学应当是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音乐的学问。 民族学是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又称田野工作法)研究民族发展演化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期望通过对一个个民族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它们各自的起源、分布、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民族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梳理上述这些方面在历[!]史上发展、演变的情况揭示世界诸民族发展的共同规律或某一个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民族学在欧美一些国家里又称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一种研究人的文化属性的、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的学科,它和研究人类自然属性的、属于自然科学的体质人类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学学科。因为人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性不可能分开,所以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民族学源于欧洲,它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主要研究非欧、非西方民族的人类共同体,不涉及西方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本身的发展,目前民族学研究的范围已不限于非西方民族,世界上各种人类共同体,包括西方民族和西方社会中的移民社区,都已经成为它的研究对象。因为民族音乐学是民族学和音乐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所以它一直受到民族学的发展及其各个学派的深刻影响。 民族音乐学早先称为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荷兰音乐学家孔斯特(Jaap Kunst,1891—1960)首先提出“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并主张用它来代替以往人们习惯称呼的“比较音乐学”。[1]后,“民族音乐学”便作为标准的学科名称而固定下来。 关于这门学科的调研对象以及它同音乐学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曾经有过许多争论。由于ethno这个词最早是指非基督教、 非犹太教的异教徒,加之为了和比较音乐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相联系,有人认为它的主要调研对象是所谓“原始民族”或曰“自然民族”的音乐。如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tl)就曾经指出:“就民族音乐学的实际发展过程及其最具特色的研究来说”这门学科是研究“无文字社会的音乐”,而“'无文字社会'系指现存的、尚未发展出一套可阅读和书写的文字体系的社会。”[2]也有人建议以非欧洲音乐为主,如施奈德(M.Schneider)在1957年指出:“民族音乐学的首要目的,不论其正常与否,就是对非欧洲地区的音乐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内特尔在1956年也曾经说过:“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具有西洋文明以外的文明民族音乐的科学。”[3] 还有人说研究西方艺术音乐和通俗音乐以外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学。如提出这一学科名称的孔斯特(J.Kunst )就明确地指出过:“这门学科研究一切种族的、民族的音乐”,但他紧接着就又说: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有类别的非西方音乐”,“西洋的艺术音乐以及通俗音乐不包括在这个领域之内”。[4] 以提出民族音乐学就是“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口号而着称的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A.Merriam)在论述到田野工作的时候说:“就民族音乐学而言,它一般意味着在欧洲和美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5]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以田野调查为其基础的,在欧洲和美国以外进行实地调查实际上就意味着只研究非欧音乐。欧美学者们一方面要研究“一切种族的、民族的音乐”,另一方面又要把研究的范围局限在欧洲音乐之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矛盾之所以产生,一方面受到民族学功能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 民族学中的功能学派,为英国学者马利诺夫斯基和布朗所创立。此学派强调民族学是一种实用的科学,主张民族学应服务于殖民地治理的实际需要。出于这一目的,他们只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文化,而不研究西方文化。布朗在其着作《人类研究之现状》中就明确地说过:“吾大英帝国有非、亚、澳、美各洲殖民土着,若欲执行吾人对彼等之责任,则有两种急切需要呈现,第一为对各土着系统的研究,欲求殖民地行政之健全必须对土着文化系统之认识。第二为应用人类学之知识于土着之治理及教育。”[6] “欧洲文化中心论”是在前几个世纪中滋长起来的一种普遍的学术观点,认为欧洲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颠峰,而其他文化都只相当于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发展阶段。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欧美学者不愿意将其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别是专业音乐创作,和非欧民族的音乐文化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在他们看来,欧洲诸民族,特别是西欧诸民族的音乐,乃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不能和所谓无文字书写传统的“自然民族”的音乐文化平起平坐。比较音乐学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在其基础上产生的民族音乐学也带有殖民主义色彩。虽然几十年来,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家们一直在为清除这种色彩而努力,但是直至目前,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和其前身比较音乐学的研究范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仍以非欧音乐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说在西方,这门学科仍然带有殖民主义的尾巴。 以上三种对学科调研范围不同的界定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主张把非欧洲音乐当作主要研究对象,这类学术主张受到诸多东方学者的强烈批判。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先生便大声疾呼:“我认为应把古今东西的音乐全部复原成白纸,以相同的重点作为出发点去进行比较”,“必须要持这样一种根本态度,把一切音乐都还原成白纸,否则将是自相矛盾的”。[7]上述观点亦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批判, 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S·贝克尔便指出:民族音乐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 “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置入了一个冷僻的角落”,他说:“正如我们可以研究美拉尼西亚一个社会群体类似的音乐事象,我们是否同样应该研究美国本土上《生日快乐》每一次演唱或其中的一个样品?如果说否,那是为什么呢?”“我们希望民族音乐学能够包容一切音乐,因为这同这门学科的界定是相适应的,它们都应成为严肃的研究对象。”[8] 随着东方音乐学界的崛起和第三世界人民的觉醒,当前新的倾向是把欧洲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和流 行音乐等)也看成是民族音乐中的一类。因为不具民族属性的音乐目前在世界上还不存在,这样,民族音乐学就不是以特定的区域和范围与音乐学的其他学科分界,而是以一种特殊的角度,或者叫立足点、着重点为其主要标志了。按照这种观点,根据在对某一民族文化或地区性文化进行的田野工作,从该文化的历史、地理、人种、语言、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俗、心理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它们如何影响该民族、该地区的音乐,又怎样产生出独特的音乐审美标准,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这就是民族音乐学。换言之,民族音乐学是通过田野工作研究音乐及其所处文化环境共生关系的科学。它的研究目的首先是要阐明各民族、各地区音乐发展的规律(包括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各民族、各地区的现实音乐状况出发探索它的起源、形成、发展、繁荣、演变等问题,从而达到对人类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认知。 然而,但直至目前,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音乐学研究还是分为音乐学(musicology)和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两大类。 前者的研究对象是西方从古到今的艺术音乐,后者则几乎包括了它以外一切音乐,如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西方的流行音乐、东方的传统音乐以及亚非拉各国的专业创作音乐。由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围如此广泛,又涉及到音乐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的方面,所以在近二十年来,它一方面分化为城市民族音乐学(Urban ethnomusicol-ogy),历史民族音乐学(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 应用民族音乐学(Appliedethnomusicology)等不同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又演化出一个称为“世界音乐”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所教授的是除了欧美艺术音乐以外的其他种种音乐,欧美艺术音乐则不包括在内。看来在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真正要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和实践扩大到一切音乐,割掉它的殖民主义尾巴还要花一些时间。 在汉语中,“民族”这一词汇有三种不同的涵义:其一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全世界各民族”、“民族学”中的“民族”;其二是“中华民族”的简称,如“发展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中的“民族”;其三是指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民族”。因为“民族”有不同的含义,“民族音乐”这一词组也就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指一切音乐;因为目前在世界上,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是由属于一定民族的人创作的,所以都可以称为民族音乐。如贝多芬的音乐是德意志民族的音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俄罗斯民族的音乐,阿炳的音乐是汉族音乐等。其二是指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因为中华民族可以简称为“民族”,“民族音乐”自然就是“中华民族音乐”即中国音乐的简称。在这个意义上的“民族音乐”大多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而不是指五四以来新音乐。其三是指少数民族的音乐,这一用法在新疆、内蒙等边疆地区特别常见。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同志被称为“民族同志”,少数民族的干部被称为“民族干部”,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就很自然的被称为“民族音乐”了。由于对“民族音乐”这一词组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在民族音乐学被介绍到我国来之后,这一学科名称也就引起很自然地引起了争论:有人以为它是指以中国传统音乐为调研对象而进行的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还有人以为它是指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探讨,这两种解释,与英文中这个词的含义完全不同。我国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定位的争论的关键就在这里。 20世纪20年代,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比较音乐学在我国虽经王光祈先生和肖友梅先生的大力倡导,但是当时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推广。王光祈先生的《东方民族之音乐》于1929年7月在上海出版, 两年又两个月之后,“九一八”事变暴发,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几乎所有的中国音乐家都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在这一运动和其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几乎一直处在战争状态之中,中国音乐学家当然也不可能去研究世界音乐,或从世界的宏观角度研究中国音乐,而只能在“救亡图存”的大前提下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土音乐”的复兴,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和为战争服务的目的。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学家对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伟大的成绩,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研究并不属于比较音乐学的范围。当时,音乐学界把这种研究称为“民间音乐研究”或“民族音乐研究”,后来又被叫做“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无论其研究的目的、方法,还是其研究的范围和对象都与当时国外流行的比较音乐学有很大的不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是其第一时期,专家们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宣传和对音乐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希望达到为音乐创作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暴发是“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几乎处于隔绝的状态,刚刚兴起的民族音乐学便没有能够及时地传入中国。中国的音乐学家几乎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他们在大量搜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用西方音乐理论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形态学的分析,从而达到了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翻译了一批国外文献,向音乐学界介绍了这一学科,但是,这一学科真正在我国发展起来,则是从1980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之后。 南京会议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口号,并希望它成为可以涵盖和容纳“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等内容的音乐学学科,从而使民族音乐学在中国逐渐地确立自身的地位。然而从1980年起,中国音乐学界便开始就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的界定进行争论,其核心问题是新近从国外引进的“民族音乐学”和过去我国固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分歧主要集中在对“民族音乐学”一词的解释上,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个从国外引进新的学科还是把它当作原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别名,从一开始,不同的学者就有不同的意见。 意见的不同在南京会议上就有反映,高厚永教授在这次会议的中心发言中提到:“中国民族音乐学”“已有50—60年的历史”,“王光祈先生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先驱”;同时他又把从3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民族音乐理论”看作是“民族音乐学的研究”[9]。 沈洽当时实际上不同意高厚永的意见,在由他执笔的开幕词中说:“以往的'民族音乐理论'”,“虽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是属于民族音乐学范畴的”,“但就这门学科的完整性来说,我们国内的研究还处在初创阶段”。[10]吕骥没有参加那次讨论会的整个过程,但出席了闭幕式,在他为这次会议所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民族音乐的学问”,“从汉族到各少数民族”“都应当包括在内”。[11]吕骥在这里所说的“民族音乐”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所以这里的“民族音乐学”就是原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完全没有把会议的发起者们所提倡的Ethnomusicology这门新的学科包含在内。 从1980年到1988年,关于“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一直有争论,争论的核心即是“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关系问题,实质是能否用“民族音乐学”取代过去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一种主张是用“民族音乐学”的名称取代过去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而将Ethnomusicology改译为“音乐民族学”; 也有人认为可以把原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改称“民族音乐形态学”。后来又有人认为“民族音乐形态学”不能囊括“民族民 间音乐研究”的全部内容,故又提出了“乐种学”的主张。沈洽原来不同意高厚永将“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学”相联系,但后来又赞同高厚永的意见,认为“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是“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发展的两个阶段,是“民族音乐学”“中国化”的结果,并对不同意此种观点的人提出了批评。[12] 从民族音乐学论坛发生的争论来看,直至目前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人以往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关系并没有真正解决。音乐学界对“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是不是“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阶段,尚有不同的认识。对中国人怎样结合本国的情况来发展民族音乐学,也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既然国际上有关这一学科的定位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民族音乐学亦应当依次对此学科进行定位,而不要另搞一套,以免引起概念的混乱。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学”虽然在研究对象方面有相近之处,但其方法、研究的目的与“民族音乐学”亦有不少差别,“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们在这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十分可贵的经验,它的研究也不可能完全为“民族音乐学”所取代。因此最好不要再把“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混为一谈。我们如果把后者等同与前者,国外学者会感到不可理解。如英国学者施祥生(Jonathan P.J.Stock)在沈洽发表《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一文之后便提出了许多问题。[13]在此次民族音乐学论坛上,对《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的争论也是因此而引起的。《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是按“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路子进行的,它当然不符合民族音乐学的规范,也没有必要符合此种规范。然而,因为中国音乐学界有人将“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混同起来,所以国外的学者便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围、角度,以至方法来衡量它,并对它提出种种非难。笔者以为,一方面国外的学者应尊重我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把“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加以区别,这样就有可能消除误解,也避免发生更多的误会。 实际上,“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这一词组作为学科名称并不合适。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包括后者,如中国民族音乐包括了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传统音乐又可按照流行的层面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几个不同的类别,采用这一名称将前者和后者混为一谈,使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清。人们之所以用“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来取代它,恐怕与此有关。另外,从“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研究范围来看,主要是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而不包括中国的新音乐,将其改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可能更为合适。过去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这一学科名称,和左倾思潮有关,因为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被视为封建主义的糟粕,在学术上几乎成为禁区,所以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便由研究民间音乐所取代。这种错误的倾向,今天已经扭转,故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取代“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也应是理所当然的事。 目前民族音乐学在我国还处于草创阶段,从文化背景出发,对我国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传统音乐或我国新音乐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并不很多;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外国音乐进行研究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在这方面也还缺少必要的条件。中国音乐学家虽然已经参加了国际民族音乐学界的交流,但交流的规模不大,涉及的研究领域也不广。努力发展我国在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研究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不同于音乐美学等思辩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它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前辈音乐学家们在大量的田野工作和案头工作中逐渐总结起来的。相信我国音乐学家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联系我国的实际,也一定能把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音乐学毕业论文:高师音乐学专业音乐能力培养的浅析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是社会基础音乐教育的传播者,作为一名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优良的音乐技能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综合能力。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音乐学专业学生音乐技能培养的第一线,总结并整理了一些关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和素质培养的经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在社会各个中小学普及,也就是说作为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我们,对社会基础音乐教育的传授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范学生在专业课方面的学习比较全面,钢琴、声乐、指挥、形体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在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调节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发展,能更好的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一、歌唱能力 师范专业的学生,声乐是必修课,在大学的声乐学习中,学生的歌唱方法、歌唱的情感处理,不夸张的讲这些将会陪伴他们一生。歌唱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洪亮的声音,富于情感的表达,自然流畅的演唱,是一个优秀音乐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认真、准确无误的演唱学生要学的歌曲,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互动能力,学生情绪积极,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弘扬民族文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戏曲、民歌在音乐课堂上也是一个亮点,也是普及基础音乐教育的特色之一,所以在演唱上,要求老师要全面发展,耳熟能详的戏曲和民歌也要求老师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在音乐师范专业的教学中,我们把戏曲和民歌作为必修课是非常必要的,让师范类学生了解的更多,学习的更全面,才能让他们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社会需求。 二、演奏能力 钢琴课也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钢琴演奏是音乐教学的首选乐器,音乐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清晰准确的演奏能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作品的旋律、速度、节奏和情感。但是,有的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有的有电子琴、电钢琴、手风琴,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老师也必须能够根据歌曲的旋律和情感的需要,来合理正确的选择和编配伴奏,不断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大学期间也开设了手风琴的选修课,为各种工作条件提供技能的培训和支持,为能创造更好的音乐教学活动服务,以保障音乐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的需要。 三、自弹自唱能力 自弹自唱是每个中小学老师应该具备的音乐技能,也是合格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开设了自弹自唱课程,每年都参加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的比赛。自弹自唱是结合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能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这都是在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学生对自弹自唱的练习力度,自弹自唱能力是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从事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的基本能力,是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堂中,教师自弹自唱师范歌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弹唱的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弹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会不自觉的按照老师的演唱标准来进行演唱,最终完成作品的学习。 四、合唱指挥能力 合唱作为一种艺术,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音乐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指挥课也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指挥在中小学的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处处都能用得到的,指挥能力是音乐教师必备的音乐技能。在中小学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合唱,或者小乐队的合奏,这就需要老师有良好的指挥能力,来协调学生们的演唱和演奏。有的学校组织了合唱团和乐团,把学校唱得好和会乐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这就更加需要老师的娴熟的指挥能力。随着学校的各种乐队和合唱队的日益增多,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断提高指挥技能,也是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之一。 五、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识谱、舞蹈、语言表达、编导、化妆等能力。识谱能力是对每一个学音乐的人最基本的要求,识谱就像识字一样,是组成音乐最基本的东西,在课堂的识谱中,要把握好识谱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发挥乐谱的工具作用,避免机械似的传授和记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识谱的能力。中小学中举办的晚会类的节目编排中,往往少不了舞蹈这一环节,在大学期间,我们开设了形体课,增加了民族舞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了解各民族舞蹈的精髓,排练舞蹈的队形、动作,与音乐的配合,都是对音乐教师的考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针对音乐老师,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的吐字,能让学生清楚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便于和学生更好的沟通。编导能力通常是晚会时候用到的较多,一场晚会的节奏是否恰当,节目编排是否合理,编导的作用显得就非常重要了,它决定了演出的流畅性、效果、观众的反响。中小学学校有它的局限性,所以老师的能力就显得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在演出的时候,化妆也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中小学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整体素质塑造和锻造的至关重要阶段,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整体素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培养。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越来越走向综合,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音乐享受,提高整体素质并使音乐艺术学习更加有趣。 音乐学毕业论文:概述新音乐课程下高校音乐学生培养 一、高校音乐教育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必须注重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以每一个学生为教育目标,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掌握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及其潜能的培养。前苏联着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对人的教育。”所以说音乐教育是以学生积极参与并心情愉悦为出发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审美意识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说到底,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面对全体大学生的基础教育。在音乐教育理念的积极倡导下,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非智力要素的诸多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强的品质,这种品质又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自觉性,使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如何生存,这将会在他们的人生中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及帮助。 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素质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音乐课程中提出了“注重实践”的理念,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是学生更好的掌握必要的知识,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改革高校理论教学模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论大多是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些单调。课堂教学可以诸如一些弹奏或是播放乐曲,以此来增强课堂的活跃性,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模拟并进行教学实践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锻炼,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这样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的角色,学到的理论知识也难以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中。社会实践要有详细的工作计划,要有得力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要有评比和总结,要将它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来规划和建设。音乐教育的实习时让学生担任独立教学,以此使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以此从中得到锻炼。 三、结语 新一代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只有将文化素质、思想品德、专业素质及教学实践等多方面技能培养起来,才能迎接新的挑战。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承担起未来音乐教育的责任,才能符合新的时代的发展要求。 音乐学毕业论文: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 2000年5月,中国音乐学院举办民族音乐学论坛, 学科定位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说明这一问题在我国尚未彻底解决。定位是一个学科的基本问题,若不明确,该学科便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历史对此问题再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民族音乐学是英文Ethnomusicology的意译,Ethnology在英文中是民族学,Musicology 是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 这个英文字就是由Ethnology和Musicology复合而成的。从字面上看, 民族音乐学应当是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音乐的学问。 民族学是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又称田野工作法)研究民族发展演化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期望通过对一个个民族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它们各自的起源、分布、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民族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梳理上述这些方面在历史上发展、演变的情况揭示世界诸民族发展的共同规律或某一个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民族学在欧美一些国家里又称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一种研究人的文化属性的、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的学科,它和研究人类自然属性的、属于自然科学的体质人类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学学科。因为人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性不可能分开,所以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民族学源于欧洲,它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主要研究非欧、非西方民族的人类共同体,不涉及西方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本身的发展,目前民族学研究的范围已不限于非西方民族,世界上各种人类共同体,包括西方民族和西方社会中的移民社区,都已经成为它的研究对象。因为民族音乐学是民族学和音乐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所以它一直受到民族学的发展及其各个学派的深刻影响。 民族音乐学早先称为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荷兰音乐学家孔斯特(Jaap Kunst,1891—1960)首先提出“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并主张用它来代替以往人们习惯称呼的“比较音乐学”。[1]后,“民族音乐学”便作为标准的学科名称而固定下来。 关于这门学科的调研对象以及它同音乐学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曾经有过许多争论。由于ethno这个词最早是指非基督教、 非犹太教的异教徒,加之为了和比较音乐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相联系,有人认为它的主要调研对象是所谓“原始民族”或曰“自然民族”的音乐。如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tl)就曾经指出:“就民族音乐学的实际发展过程及其最具特色的研究来说”这门学科是研究“无文字社会的音乐”,而“‘无文字社会’系指现存的、尚未发展出一套可阅读和书写的文字体系的社会。”[2]也有人建议以非欧洲音乐为主,如施奈德(M.Schneider)在1957年指出:“民族音乐学的首要目的,不论其正常与否,就是对非欧洲地区的音乐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内特尔在1956年也曾经说过:“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具有西洋文明以外的文明民族音乐的科学。”[3] 还有人说研究西方艺术音乐和通俗音乐以外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学。如提出这一学科名称的孔斯特(J.Kunst )就明确地指出过:“这门学科研究一切种族的、民族的音乐”,但他紧接着就又说: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有类别的非西方音乐”,“西洋的艺术音乐以及通俗音乐不包括在这个领域之内”。[4] 以提出民族音乐学就是“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口号而著称的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A.Merriam)在论述到田野工作的时候说:“就民族音乐学而言,它一般意味着在欧洲和美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5]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以田野调查为其基础的,在欧洲和美国以外进行实地调查实际上就意味着只研究非欧音乐。欧美学者们一方面要研究“一切种族的、民族的音乐”,另一方面又要把研究的范围局限在欧洲音乐之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矛盾之所以产生,一方面受到民族学功能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 民族学中的功能学派,为英国学者马利诺夫斯基和布朗所创立。此学派强调民族学是一种实用的科学,主张民族学应服务于殖民地治理的实际需要。出于这一目的,他们只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文化,而不研究西方文化。布朗在其著作《人类研究之现状》中就明确地说过:“吾大英帝国有非、亚、澳、美各洲殖民土著,若欲执行吾人对彼等之责任,则有两种急切需要呈现,第一为对各土著系统的研究,欲求殖民地行政之健全必须对土著文化系统之认识。第二为应用人类学之知识于土著之治理及教育。”[6] “欧洲文化中心论”是在前几个世纪中滋长起来的一种普遍的学术观点,认为欧洲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颠峰,而其他文化都只相当于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发展阶段。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欧美学者不愿意将其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别是专业音乐创作,和非欧民族的音乐文化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在他们看来,欧洲诸民族,特别是西欧诸民族的音乐,乃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不能和所谓无文字书写传统的“自然民族”的音乐文化平起平坐。比较音乐学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在其基础上产生的民族音乐学也带有殖民主义色彩。虽然几十年来,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家们一直在为清除这种色彩而努力,但是直至目前,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和其前身比较音乐学的研究范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仍以非欧音乐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说在西方,这门学科仍然带有殖民主义的尾巴。 以上三种对学科调研范围不同的界定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主张把非欧洲音乐当作主要研究对象,这类学术主张受到诸多东方学者的强烈批判。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先生便大声疾呼:“我认为应把古今东西的音乐全部复原成白纸,以相同的重点作为出发点去进行比较”,“必须要持这样一种根本态度,把一切音乐都还原成白纸,否则将是自相矛盾的”。[7]上述观点亦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批判, 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S·贝克尔便指出:民族音乐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 “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置入了一个冷僻的角落”,他说:“正如我们可以研究美拉尼西亚一个社会群体类似的音乐事象,我们是否同样应该研究美国本土上《生日快乐》每一次演唱或其中的一个样品?如果说否,那是为什么呢?”“我们希望民族音乐学能够包容一切音乐,因为这同这门学科的界定是相适应的,它们都应成为严肃的研究对象。”[8] 随着东方音乐学界的崛起和第三世界人民的觉醒,当前新的倾向是把欧洲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等)也看成是民族音乐中的一类。因为不具民族属性的音乐目前在世界上还不存在,这样,民族音乐学就不是以特定的区域和范围与音乐学的其他学科分界,而是以一种特殊的角度,或者叫立足点、着重点为其主要标志了。按照这种观点,根据在对某一民族文化或地区性文化进行的田野工作,从该文化的历史、地理、人种、语言、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俗、心理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它们如何影 响该民族、该地区的音乐,又怎样产生出独特的音乐审美标准,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这就是民族音乐学。换言之,民族音乐学是通过田野工作研究音乐及其所处文化环境共生关系的科学。它的研究目的首先是要阐明各民族、各地区音乐发展的规律(包括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各民族、各地区的现实音乐状况出发探索它的起源、形成、发展、繁荣、演变等问题,从而达到对人类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认知。 然而,但直至目前,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音乐学研究还是分为音乐学(musicology)和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两大类。 前者的研究对象是西方从古到今的艺术音乐,后者则几乎包括了它以外一切音乐,如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西方的流行音乐、东方的传统音乐以及亚非拉各国的专业创作音乐。由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围如此广泛,又涉及到音乐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的方面,所以在近二十年来,它一方面分化为城市民族音乐学(Urban ethnomusicol-ogy),历史民族音乐学(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 应用民族音乐学(Appliedethnomusicology)等不同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又演化出一个称为“世界音乐”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所教授的是除了欧美艺术音乐以外的其他种种音乐,欧美艺术音乐则不包括在内。看来在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真正要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和实践扩大到一切音乐,割掉它的殖民主义尾巴还要花一些时间。 在汉语中,“民族”这一词汇有三种不同的涵义:其一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全世界各民族”、“民族学”中的“民族”;其二是“中华民族”的简称,如“发展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中的“民族”;其三是指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民族”。因为“民族”有不同的含义,“民族音乐”这一词组也就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指一切音乐;因为目前在世界上,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是由属于一定民族的人创作的,所以都可以称为民族音乐。如贝多芬的音乐是德意志民族的音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俄罗斯民族的音乐,阿炳的音乐是汉族音乐等。其二是指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因为中华民族可以简称为“民族”,“民族音乐”自然就是“中华民族音乐”即中国音乐的简称。在这个意义上的“民族音乐”大多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而不是指五四以来新音乐。其三是指少数民族的音乐,这一用法在新疆、内蒙等边疆地区特别常见。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同志被称为“民族同志”,少数民族的干部被称为“民族干部”,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就很自然的被称为“民族音乐”了。由于对“民族音乐”这一词组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在民族音乐学被介绍到我国来之后,这一学科名称也就引起很自然地引起了争论:有人以为它是指以中国传统音乐为调研对象而进行的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还有人以为它是指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探讨,这两种解释,与英文中这个词的含义完全不同。我国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定位的争论的关键就在这里。 20世纪20年代,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比较音乐学在我国虽经王光祈先生和肖友梅先生的大力倡导,但是当时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推广。王光祈先生的《东方民族之音乐》于1929年7月在上海出版, 两年又两个月之后,“九一八”事变暴发,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几乎所有的中国音乐家都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在这一运动和其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几乎一直处在战争状态之中,中国音乐学家当然也不可能去研究世界音乐,或从世界的宏观角度研究中国音乐,而只能在“救亡图存”的大前提下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土音乐”的复兴,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和为战争服务的目的。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学家对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伟大的成绩,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研究并不属于比较音乐学的范围。当时,音乐学界把这种研究称为“民间音乐研究”或“民族音乐研究”,后来又被叫做“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无论其研究的目的、方法,还是其研究的范围和对象都与当时国外流行的比较音乐学有很大的不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是其第一时期,专家们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宣传和对音乐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希望达到为音乐创作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暴发是“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几乎处于隔绝的状态,刚刚兴起的民族音乐学便没有能够及时地传入中国。中国的音乐学家几乎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他们在大量搜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用西方音乐理论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形态学的分析,从而达到了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翻译了一批国外文献,向音乐学界介绍了这一学科,但是,这一学科真正在我国发展起来,则是从1980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之后。 南京会议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口号,并希望它成为可以涵盖和容纳“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等内容的音乐学学科,从而使民族音乐学在中国逐渐地确立自身的地位。然而从1980年起,中国音乐学界便开始就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的界定进行争论,其核心问题是新近从国外引进的“民族音乐学”和过去我国固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分歧主要集中在对“民族音乐学”一词的解释上,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个从国外引进新的学科还是把它当作原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别名,从一开始,不同的学者就有不同的意见。 意见的不同在南京会议上就有反映,高厚永教授在这次会议的中心发言中提到:“中国民族音乐学”“已有50—60年的历史”,“王光祈先生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先驱”;同时他又把从3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民族音乐理论”看作是“民族音乐学的研究”[9]。 沈洽当时实际上不同意高厚永的意见,在由他执笔的开幕词中说:“以往的‘民族音乐理论’”,“虽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是属于民族音乐学范畴的”,“但就这门学科的完整性来说,我们国内的研究还处在初创阶段”。[10]吕骥没有参加那次讨论会的整个过程,但出席了闭幕式,在他为这次会议所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民族音乐的学问”,“从汉族到各少数民族”“都应当包括在内”。[11]吕骥在这里所说的“民族音乐”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所以这里的“民族音乐学”就是原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完全没有把会议的发起者们所提倡的Ethnomusicology这门新的学科包含在内。 从1980年到1988年,关于“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一直有争论,争论的核心即是“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关系问题,实质是能否用“民族音乐学”取代过去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一种主张是用“民族音乐学”的名称取代过去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而将Ethnomusicology改译为“音乐民族学”; 也有人认为可以把原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改称“民族音乐形态学”。后来又有人认为“民族音乐形态学”不能囊括“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全部内容,故又提出了“乐种学”的主张。沈洽原来不同意高厚永将“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学”相联系,但后来又赞同高厚永的意见,认为“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是“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发展的两个阶段,是“民族音乐学”“中国化”的结果,并对不同意此种观点的人提出了批评。[12] 从民族音乐学论坛发生的争论来看,直至目前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人以往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关系并没有真正解决。音乐学界对“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是不是“民族音 乐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阶段,尚有不同的认识。对中国人怎样结合本国的情况来发展民族音乐学,也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既然国际上有关这一学科的定位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民族音乐学亦应当依次对此学科进行定位,而不要另搞一套,以免引起概念的混乱。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学”虽然在研究对象方面有相近之处,但其方法、研究的目的与“民族音乐学”亦有不少差别,“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们在这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十分可贵的经验,它的研究也不可能完全为“民族音乐学”所取代。因此最好不要再把“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混为一谈。我们如果把后者等同与前者,国外学者会感到不可理解。如英国学者施祥生(Jonathan P.J.Stock)在沈洽发表《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一文之后便提出了许多问题。[13]在此次民族音乐学论坛上,对《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的争论也是因此而引起的。《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是按“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路子进行的,它当然不符合民族音乐学的规范,也没有必要符合此种规范。然而,因为中国音乐学界有人将“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混同起来,所以国外的学者便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围、角度,以至方法来衡量它,并对它提出种种非难。笔者以为,一方面国外的学者应尊重我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把“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加以区别,这样就有可能消除误解,也避免发生更多的误会。 实际上,“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这一词组作为学科名称并不合适。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包括后者,如中国民族音乐包括了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传统音乐又可按照流行的层面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几个不同的类别,采用这一名称将前者和后者混为一谈,使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清。人们之所以用“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来取代它,恐怕与此有关。另外,从“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研究范围来看,主要是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而不包括中国的新音乐,将其改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可能更为合适。过去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这一学科名称,和左倾思潮有关,因为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被视为封建主义的糟粕,在学术上几乎成为禁区,所以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便由研究民间音乐所取代。这种错误的倾向,今天已经扭转,故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取代“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也应是理所当然的事。 目前民族音乐学在我国还处于草创阶段,从文化背景出发,对我国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传统音乐或我国新音乐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并不很多;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外国音乐进行研究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在这方面也还缺少必要的条件。中国音乐学家虽然已经参加了国际民族音乐学界的交流,但交流的规模不大,涉及的研究领域也不广。努力发展我国在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研究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不同于音乐美学等思辩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它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前辈音乐学家们在大量的田野工作和案头工作中逐渐总结起来的。相信我国音乐学家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联系我国的实际,也一定能把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音乐学毕业论文: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在给民族音乐学下定义时,常常是从划定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着手,无论是起初的比较音乐学还是后来的民族音乐学,及今天的“Enthnomusicology”一词译成民族音乐学或音乐民族学,或者干脆叫音乐学、音乐文化人类学等争论,都是与这一学科自始至今研究对象的不断变化拓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仅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演变作历史性的回顾和思考。 比较音乐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 民族音乐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这一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对象的确立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者的立场有着密切关系的。首先,比较音乐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有密切的联系。以18世纪为开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跨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入这些地区的西方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首先向外部世界开启了这些非欧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门。他们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和方法试图了解、认识和把握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令他们新奇的特殊文化,想将这些相异于欧洲文化,不被欧洲人所知的文化公诸于众,加之古典进化论学派和马克思、恩克斯对于人类进化和原始社会经济的科学认识,至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30-7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0—9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的欧美出现了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队伍,开展了世界范围的、有目的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异国的民间艺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欧美的许多城市建立起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非欧洲的乐器和有关的音乐文物与手稿,记录亚洲、非洲、美洲民族音乐的材料大量增加,使人们对于非欧洲地区音乐文化的注意力进一步增加,加之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对无文字非欧民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基础上,比较音乐学这门学科在民族学诸多研究的影响下,应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和时代需求产生了。英国语言学家兼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利斯和阿德勒、艾斯比塔等欧洲学者为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的确立 我们不得不承认,音乐的发展往往是在别的学科带动下进行的,在创作方面,西方城市艺术音乐的派别经常是步文学、美术之后尘,如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的产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史学、比较学、民族学的发展都深深地影响和引导着其对应的音乐学的学科发展。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受到民族学研究的影响,并在民族学发展的影响下最终成为了民族音乐学。 进入20世纪后,民族学产生了众多学派,提出了不少新观点。传播学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民族学界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的先驱——德国学者拉策尔提出了把文化研究置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同时重视各民族自身的历史条件的研究方法;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列诺夫斯基认为每种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重视当前生活与现状的研究,反对殖民者对土着居民文化的粗暴干涉;美国波阿斯学派又称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提出了文化标准是相对的,各民族文化珍品不能进行比较等观点和理论思想。这些立场、观点和理论我们都可以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中找到其对应的影子。特别是波阿斯为代表的美国学派的兴起,使得二战后的比较音乐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即在重视非欧洲民族音乐研究的同时,开始重视对本民族音乐的研究。波阿斯提出的各种文化价值平等、文化不可比较、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使得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的相对基础,即欧洲整体作为一个大的中心民族的基础动摇了,突破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非欧洲音乐的局限,对文化是否要相互比较提出了质疑。 同时,美国人类学家开始认为人类学的种种研究方法不但可以研究非母系文化,而且应该更多地用来探究其自身所属的文化,从而使美国人类学家开始以更多的精力研究美国的自身文化。与此同时,其中一部分人类学家开始带着这种思想积极地参与民族音乐的田野采录工作,而这在欧洲比较音乐学领域是不多见的。美国人类学家的参与虽由于本身音乐能力的限制,无法将其深入,只形成了一种思想趋向,但这种思想趋向却使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使得美国的一些音乐家从音乐界转入人类学界,一些人类学家去研究音乐行为(并从技术上分析),同时还带动了这一思想趋向在欧洲研究机构的出现。 这一切的结果是,二战以后几乎所有的比较音乐学者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现存的自然民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方向。于是,比较音乐学的研究范围和立场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地理性民族和欧洲中心看世界的角度转向了文化相对论,即站在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平等的立场全面考查研究各民族(包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于是,比较音乐学在研究对象和立场发生巨大变化和没有进行更多比较的情况下引退,取而代之的是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前叶,中国、日本和东欧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对于这一学科的转型也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他们在美国开始重视研究自身民族文化之前就开始了对其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实事求是地说,最初美国学者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还不如这些国家学者来得纯正,毕竟美国的学者也大都是英、德等欧洲国家的移民或后裔,他们的文化体系和观点和欧洲同出一辙,而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研究起初是热衷于北美大陆印第安民族音乐的探根溯源,从某种角度上说,属于一种异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但其提出的对本土文化的研究观点及其后来的发展,对 突破欧洲中心论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这之前,的确有不少学者真正作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在东方比较音乐学研究中,中国的王光祈早在1926年就着有《东西乐制之研究》,其后又有1929年的《东方民族之音乐》和1934年的《中国音乐史》,日本的田边尚雄于1936年创立了东洋音乐学会,1948年着《东方的乐器及其历史》;匈牙利作曲家、音乐家巴托克和音乐学家柯达依分别于1906年和1905年开始对匈牙利的民歌进行收集研究,并分别出版了《匈牙利民歌》和《论匈牙利民间音乐》。虽然他们仍是用比较音乐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力图从东、西方音乐的比较中得到某些结论,尚属比较音乐学的范畴,但是他们参与研究的这一行为本身,和他们自身的非欧洲特质和立场已经使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发生了立场上的变化,虽然和美国学者的指导思想不同,却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打破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文化的框框,促使了民族音乐学的建立。二战后,荷兰人普·肯斯特提出了用Enthno-musicology这个术语代替Comparative Musicology,首先被美国人所接受并固定下来。1959年,孔斯特的《民族音乐学》问世,这一学科正式成立。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各家学说的分析及思考 自从比较音乐学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更名为民族音乐学以来,学术界就如何划界才属民族音乐学领域进行了不少讨论,有趣的是,这种讨论尚未终结而社会的发展却使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不断在拓展,民俗音乐和伴随着产业化社会而迅猛发展的大众音乐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如何来划定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领域更加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各家各派的观点。孔斯特在他的《民族音乐学》的开头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从所谓未开化的人一直到文化民族的一切种族、民族的音乐,研究所有类别的非西洋艺术音乐。民族音乐还把外来音乐的传入现象,即不同性质的音乐要素相结合而产生的影响这类社会学方面的问题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西洋的艺术音乐以及通俗音乐不包括在这个领域之内。[1] 梅里亚姆在他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认为,“民族音乐学的目的和着眼点与其他学科的目的和着眼点并没有什么明显不同”,“它的特殊之处就是使用的特殊的方法,尤其在认为有必要使人类学与音乐学这两类资料相结合这一点上”,并强调“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使其融为一体”,提出“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2]。有人便据此认为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所有的音乐文化,可以替代音乐学成为一个没有边缘的音乐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梅里亚姆在谈到民族音乐学者的工作的第一个阶段时阐明:“资料的收集,一般意味着对欧洲美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2]这句话应代表着他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的看法。 涅特尔在《什么叫民族音乐学》中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这门学科“主要探讨三类音乐,第一类有关无文字社会的音乐(music of nonliterate),第二类亚洲及非洲北部文化中的种种音乐,即中国、日本、爪哇、巴厘岛、西南亚、印度、伊朗以及阿拉伯语系诸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第三类是民俗音乐(folk music)可定义为,在上述亚洲高级文化和西方文明中,以口述方式来传承的音乐。”[3] 美国学者胡德在他的《民族音乐学导论》中则就美国的具体情况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他不仅提到了对美国以外的异国文化的研究、美国本土土着音乐的研究、民俗音乐的研究,还涉猎了新兴的电子音乐的研究——着名的甲克虫乐队[4],但同样回避了欧洲城市艺术音乐。 以上是欧洲和美国学者的看法,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以日本学者为代表的东方民族音乐学家们以他们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视角逐渐为世界民族音乐学界所注目,他们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先生认为:“比较音乐学成为民族音乐学主要是学者们对自然民族的研究,后来又加入了东方高文化民族的艺术音乐。”[5]山口修先生则认为“民族音乐学就是认识民族音乐的各种方法中的一种,即学术性的认识法”[6],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的认识研究对象是民族音乐,他对民族音乐加以定义:“民族音乐则是作为各个民族集体所拥有的庞大文化事项中的一个项目而在其中占有一定地位。民族音乐是主要以‘音’作为表现媒介体的象征性行为的产物之一种。”[6]在中国,从1979年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引进以来,就开始了对这一学科研究对象的争论。基于中国音乐学的特殊情况,这种争议也有其特殊性。从1980年到1988年,争议的核心是“民族音乐学”是不是就是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问题。后来,王耀华先生、杜亚雄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加以梳理,得出结论: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7]。中国民族音乐包括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新音乐[8]。而赵宋光先生和赵fēng①先生则提出用Sinology-misicology来表达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即汉民族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的华夏音乐。黄翔鹏先生认为“这一学科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并强调“用民族学、人类学、地理学、民俗学来讨论问题,不可避免涉及到音乐形态的差异”[9]。 近来,很多学者又认为没有音乐不是民族的,所以民族音乐学要与音乐学整合,研究所有的音乐和音乐有关系的东西。有人则提出民族音乐学只特殊在其研究方法上,用文化的、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所有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学,并且应该更名为音乐文化人类学。同时,人们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争议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出新的研究立场和方法,如70年代开始的文化视野看待音乐研究、重视人文性,90年代开始的全球视野,都对这一学科的范畴和定义作了相应的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可以认定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在世界上,还是中国都是已经确立并真实存在的。而作为一门完善学科一定有其确定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其中方法和对象是相辅相成的,特殊的研究对象需要特殊的研究方法,特殊的研究方法有其适应的研究对象,它们同时决定着一个学科的特殊性、独立性,如同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各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与之相应的研究领域。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民族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也正如梅里亚姆所强调的“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使其融为一体”[10]。所以,要用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学,用文化视野、全球视野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民族音乐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也正是由于民族音乐学有这样的特殊的方法,才定义了它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即适合用这些方法去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所以,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不是无限宽泛的,而是可以而且是有必要划定的。 无论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们怎样争论,最终都要落实到民族音乐学家们究竟研究了些什么。我们看到在中国和日本等非欧国家,很多学者致力于本民族音乐的研究,也有很多学者涉猎到自己本土以外的音乐文化的研究,如日本的拓植元一先生对西亚音乐的研究、中国的杜亚雄先生对匈牙利音乐的研究、王耀华先生对日本琉球音乐的研究、罗艺峰先生对东南亚音乐的研究、陈自明先生对南亚音乐文化的研究等等。由此来看,用国别、洲别甚至民族之别来划定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并不可取,仅研究本国的传统音乐更是不可能囊括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领域。 既然学者们早已开始用一种全球化的视野进行着全球性的民族音乐文 化的研究,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平等的摆在我们面前进行研究概括。笔者很认同山口修先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定义,即:民族音乐是主要以“音”作为表现媒介体的象征性行为的产物之一种。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以音为特征存在的文化。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音”,无论要研究它是什么样,还是为什么是这个样,无论它是一样乐器还是一个仪式,无论是强调文化背景、群体还是个体,都要首先有音乐这个最基本的定位,一切都是与之有关进行衍展的。二是存在,无论你要追根溯源还是要展望未来,无论用历时性方法还是共时性方法,都要有一种音乐文化活生生的在你面前,然后将它呈现出来,再进行挖掘。当然也有用历时性的方法从前往后进行梳理,但在今天找到与之有关的对应的音乐现象是必不可少的。其实,这一总结是和这一学科的方法密不可分的。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必不可少的、并使之独立于其他音乐学学科的方法,田野工作是每一个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必由之路,没有一个民族音乐学学者可以在图书馆里完成他的课题。那么,可以并适合进行田野工作的音乐文化,即以音为特征的存在的文化就成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 明确了这一点有利于更好地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 音乐学毕业论文:综合聆听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效率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必要途径,。美国着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因此,听是参与音乐学习的关键。如何发挥好“听”在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和探索,在此提出一些做法与经验,供大家探讨。 一、精选材料,激发学生“乐听” 在音乐教学中,要使学生“乐”听,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就要从作品的选择上下工夫。选择作品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并能为儿童的感受提供生动、感性形象的基础音乐。作品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大多数学生都体会或体验过,并能形成生活经验,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要求。要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也只有真正选择那些耐听、好听、能听的作品,才能做到使学生乐“听”。 二、明确任务,引导学生“会听” 如欣赏《赛马》,听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几个问题:这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曲子?曲子的速度如何?音乐大概有几部分?你听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聆听,很快,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紧张、热烈的气氛,内蒙古草原上骑手们勇敢、豪放的性格,赛马场的欢腾场面。这些情感体验是通过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表现元素的变化来表现的。 三、对比学习,注重“比听” 如在赏析维拉·罗伯斯《凯皮拉的小火车》时,很多学生容易被乐曲逼真的音响模仿、火车动态的车站场景(如汽笛声、车轮转动声等)和车轮快节奏的背景下奏出的悠扬的旋律所吸引,而对作品中体现巴赫风格的体裁“托卡塔”就不甚了解。这时,老师就可以选取一些巴赫风格的作品作为补充,如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让学生进行对比聆听,学生就会对作曲家运用“托卡塔”这种具有浓烈巴赫风格的体裁与具有巴西音乐特点要素的创作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的艺术创造手法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四、视觉感官,“视听”结合 眼睛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器官之一,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创设富有新意、诱人遐想、能产生美妙情景的视觉环境对听赏音乐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歌谱、挂图、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运用都应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观看相应的图像、实景,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更能加深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如欣赏《鸭子拌嘴》时,就可选择视频文件,让学生认识云锣、鼓、小钹、木鱼、大锣等乐器,同时观看不同乐器用不同的演奏方法表演,就构成了一群鸭子拍翅、蹒跚而行、追逐嬉戏、拌嘴时互不相让的热闹场景。 五、情景结合,音景“配听” 为了适应中小学生赏析音乐的能力,一般中小学音乐教材配套资料中选取的欣赏材料大多具有故事性、情景性的特点,为学生赏析音乐提供了方便。但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赏析音乐作品时,容易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把音乐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背景或者道具了,把上音乐课弄成了听故事会、看故事片,偏离了我们的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的理念。这就需要音乐老师能准确调控,把学生吸引到听音乐中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音乐,然后把音乐片段同故事情节进行配搭连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六、表演实践,“听演”结合 如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时,老师在学生充分感受、理解音乐后,让他们分小组表演牧羊人、羊儿,同时邀请其他同学用口风琴、竖笛、口琴或其它乐器伴奏,然后在班上展示,评出优秀小组。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兴趣十分浓,表演十分投入,教学效果很好。 七、联想想象,“听想”结合 如欣赏《鳟鱼》,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音乐进入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果有的想象为山泉欢快地流淌,有的想象为秀丽的山川,还有的想象为海洋里鱼儿在欢快地游动……在学生叙述完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聆听的曲目,并适当地介绍作品内容,待学生再次聆听时,对作品的旋律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展开了更深、更细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让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完美的音乐形象,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八、议说评论,“听议”结合 议说评论也是引导学生感受、鉴赏、体验音乐的具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让学生把对作品的认识融注于作品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既发挥了其感性认识,又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了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在欣赏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议论、评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加以讨论、评议。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重视聆听方法,做到激趣、善导,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参与到音乐听赏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真正地会“听”音乐、“懂”音乐、“享受”音乐,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音乐学习的主人。 音乐学毕业论文:怎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个人音乐素养,让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本人针对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归纳总结如下。 1 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1 建立必要的课堂常规 在音乐课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段琴声都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意思,应力求音乐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常规,从而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节课的开始采用让学生听音乐进课堂的形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感受音乐情绪的能力。师生问好采用唱师生问好歌的形式。音乐课中常有律动教学,律动时站立和坐下都可以用固定的音乐与之相配合(站立:13 55 |1-| 坐下:15 33 |1-|)。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学生用唱歌方式表扬(12 3| 12 3|你真棒)。这些都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成为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1.2 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的最大目的是给人美的享受。我们不能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准确的表达好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具有感染力、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中的艺术内涵挖掘出来,激发起学生深厚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唱歌中去,正确的、创造性的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美。 1.3 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让家长帮助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做沙球,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胭脂盒对击做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造“自由”的音乐课堂,激发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这种精神的自由很大程度受身心自由的影响。一言一行都受牵制,又何来艺术体验时的愉悦?所以我的做法是“悠着点”。欣赏音乐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手舞足蹈甚至离开座位,且慢呵斥他的随意,不妨以赞许的眼神欣赏他的表演,待他心满意足时自会归座。遇上喜欢唱的歌,总有学生激动的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尽管喊唱有损声带且不好听,但一味强调“轻点再轻点”只会另学生情绪受到抑制,演唱变得无精打采了,我除了在唱前提醒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外,演唱中决不做“扫兴”的事,唱后的评价也总先肯定学生的唱歌热情,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唱得特别响(喊唱)与自然的响亮那种更好听?学生不难发现,唱得太响感觉刺耳,是不可取得。在教学中发现,一年级新生对歌声好听的评价标准首先是响亮,所谓“理直气壮”,所以对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与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改变与适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才会把音乐课看作无拘无束、放飞自我的地方,才会由衷地喜欢音乐课,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3 通过律动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由于低年级儿童知识经验不足,思维、语言各方面都处于幼稚的状态,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兴趣和认识常有直观性、表面性、具体性,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并善于模仿,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边欣赏,这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对活泼好动,感情外露的儿童来说,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当音乐刺激儿童听觉,并且在他们心灵产生共鸣时,儿童便会动起来,这样的律动是他们内心感受音乐的深化和升华。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做上面的动作,每个人都有超过别人的意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源泉,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音乐学毕业论文:分析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审美体验的方法 审美体验是音乐课程价值的主要体现。音乐课程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音乐教育活动中,要充分重视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个核心,将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那么,教师应如何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学习音乐,使音乐学习有机地渗透审美体验呢? 一、教学活动重在审美体验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应重视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知识获取多少为目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把“双基”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或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音乐的美怎么会体现在课堂上?学生怎么会受到艺术的感染?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又怎么会通过审美情感的激发而去学会创造音乐呢?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情节美,之后带着这种美来欣赏感受整首作品,感受其旋律美,在美的熏陶下,学生会产生掌握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从“苦学”过渡到“乐学”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把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权力和方法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才能是一节好的音乐课。当然,我们绝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但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过程作为核心任务来完成,要敢于淡化“双基”,把注意力转向对学生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上,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体验。 例如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藏族舞蹈和藏族的民族服饰,然后在这种美的熏陶中、美的体验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然后再进行学唱歌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唱歌曲也会更快一些。 二、音乐课堂应归还学生 传统的授课形式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乏民主、平等、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致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束缚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的发挥。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不应只是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知识融入到情感交流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师生双向、宽松交流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各种音乐审美活动中,这样才能“润物无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为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在教唱此歌之前先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然后问一问学生之中有没有会唱本首歌曲的,有会唱的,让他(她)作为教师来教唱给其他学生,然后教师加入指导、纠正,打破了以往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三、注重审美体验中的情感 长期以来,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以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达到了什么程度作为标准来衡量,这种评价方法无疑是“重结果、轻过程;重量化、轻质态”,使音乐教育偏离了轨道。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通过掌握某一技巧来唱好歌曲,不惜以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技巧,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审美体验。音乐是艺术,艺术表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命的体验过程。缺少了生命的体验过程,也就失去了深层次的审美内涵和意蕴,即使演唱技巧再熟练,没有情感的投入,其演唱也只不过是灵魂的外壳而已。学生在演唱歌曲或是欣赏作品的同时,要不断注重音乐的审美情感。 舒伯特的作品《魔王》是以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歌词谱曲的,歌词的大意是在深夜风雨交加的原野上,父亲抱着病危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树林中策马飞奔,魔王紧紧地追赶着他们。魔王时而用甜言蜜语哄骗孩子,时而凶相毕露地威胁孩子,孩子惊恐地求助于父亲,父亲极力掩饰内心恐惧安慰儿子。当父亲筋疲力尽地回到家时,发现魔王已夺去儿子的生命。这首歌的歌词意象十分明确,音乐部分与歌词融为一体,加强了内容的表达,也给听众带来音乐的美感。由于歌词的意象和主题思想明确,音乐的情感表达有了明确的基点,这样欣赏者可以根据这些投入自身的情感。学生在这种情感基础上进行审美体验,感受其中的意境,从而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 音乐教师只有端正自身的认识,科学辩证地对待音乐教育,还音乐教育“审美体验”于课堂,才能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态度和习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音乐学毕业论文: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探索 本文重点强调的是任课教师应该主动地在教学中介绍与渗透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结合课程实例,由浅入深地进行讲授,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教学效果则会更好,也是加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笔者的前辈导师曾教导说:“把搞学术研究比做一个双轮并行的手推车,首先要掌握准确、全面的资料,即搞好资料学建设;其次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搞好方法论建设。这样,把两个建设搞好了,承载车身重量的双车轮也就准备好了,才能满载丰硕的科学成果而归。”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进行学术研究,对于材料的熟悉和方法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其一,否则,都将无功而返。我们把这个鲜明的例子拿到教学中来做一比较思考,能够受到许多启发。从19世纪下半叶起,以古典进化论为代表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家们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办法,对原始部落民族文化进行的研究,对音乐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股学术潮流无疑也给作为欧美以外的异国音乐研究以极大的冲击和推动,无论在理论还是方法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较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19世纪80年代。提到“比较音乐学”这个学科,必须提到两位奠基人。一位是奥地利音乐学家阿德勒,他在1885年的《音乐学季刊》创刊号上发表《音乐学的范围、方法及目标》,在文中不仅把音乐学作为音乐学术研究领域的总称确定下来,而且首次提出了“比较音乐学”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从人种学的角度对民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确立该学科在音乐学研究中的地位;另一位是英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埃利斯,他在1885年发表的《论诸民族的音阶》,首创了细密的音程计量体系——音分标记法,通过对希腊、阿拉伯、印度、缅甸、泰国、爪哇、中国等国家音阶的测定,得出全世界的音阶“不是只有一种,也不是所谓的‘自然的’,而是非常多样的、非常人工的、非常随意的”,对欧洲音乐中心论发出了第一次挑战。这种产生自科学实证的认识给当时西方世界对非欧洲音乐的固有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与埃利斯这种泛民族、泛世界的“宏观”研究方法相比,19世纪80年代在欧美等国家出现了深入探讨一个部落的音乐风格的“微观”研究方法,比如在此领域的美国与柏林等学派的研究实践。由此可以得之,“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对本科生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在方法和观念方面的指导与借鉴上是何等的重要!首先,在中国音乐史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学习材料)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并运用研究方法引导他们进行巩固和延伸的学习。例如,在中国音乐史中,讲到先秦儒、墨、道诸家,面对同样的音乐生活,面对耽于享乐、求声色感官之乐的音乐生活倾向,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就是让学生思考各学派对于音乐有怎样的观点。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讨论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墨家否定音乐,认为音乐是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老庄学派也反对音乐,主张“大音希声”,否定人为的音乐,提倡自然天成。这是一条横向的线索,即在同一时间段,在同一领域各自学派的对比,属于横向比较研究;而由此也可以开始梳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的发展轨迹,即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到两汉、三国时期的董仲舒和嵇康,延续儒家的美学思想,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提倡“德音”、“和乐”,再到着作《声无哀乐论》的出现,即魏晋时期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等,这属于同一研究领域在不同阶段的传承脉络,属于纵向的“宏观”比较研究;还有,在中国音乐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琴流派的比较;中国乐律学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明清时期琴家流派风格技法比较;宋元时期说唱音乐比较等都是属于“宏观”或“微观”的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研究。上述教学实例可以看出,由于运用了“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即采取了横向和纵向相互交叉的线索式的考察,学生们在学习中由任课教师引导,掌握“音乐事象”②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对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增加兴趣,对音乐的历史和作品的内涵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此外,还可以尝试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文化中的音乐研究”、“局外人的音乐研究”等原则立场,从一种与传统史学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中国音乐史,使音乐史成为一部音乐社会史,而不只局限于少数作曲家、琴家的历史等等。笔者认为,抓好课堂教学,是解决当前音乐史论课教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手段。要注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营造课堂中学习讨论的环境,以达到深化记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并贯穿有益的理论研究方法,是实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如在我院开设的蒙古族音乐史、三少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例如,从“微观”比较研究而论,还可以具体把某地区或某民族的民歌从音乐形态学角度对其音阶、调式、曲式、旋律线条以及音乐与语言的关系等做横向比较的深入研究,如内蒙古地区西部汉族民歌种类的横向比较、各盟市蒙古族民歌种类的横向比较等等。受到文中所述搞好学术研究成果“两个建设”观念的启发,在教学中从各门学科繁杂的知识库中提炼出框架性、基础性的知识点(材料),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加以指导。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紧紧抓住知识的要点,不会盲目地进行教与学,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可信度和学习的效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笔者上述有关教学改革的思考,供同仁们参考,以期共同促进教学。 音乐学毕业论文:音乐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期力的二种反映。音乐教师肩负着传承人类文论。并发人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使命。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保护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内容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围绕音乐教学各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 1.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使学生掌握有某种文化价值的内容。即“教什么”。那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看他们需要什么和喜欢什么。旧教材中很多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他们不感兴趣,更无法作用于他们的感情世界。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呢?当拿到新教材时,我激动不已。新教材能从孩子的生活出发,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音乐创作和个性发展,注意弘扬民族音乐和发展多元文化。在没有统一的大纲、统“教学过程和方法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教师独立驾御教材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达成不同结果的各种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论相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不能发挥学4M作角,伯而对教李st产生本利影*。比如:我上三年级第六册歌曲《劳动最光荣》,上课时,虽然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但是不知不觉又以“我”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转变教学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个认识和反复实践的过程。 二、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五个特征 1.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比如:上《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一课,首先是师生交流,我会唱动画片《葫芦姓主题歌》(教师唱),你们会唱什么动事片歌曲呀?(学生唱)其次是生生交流,他们分小组、分角色排演动画片《白雪公主》,还有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同样是一课,由多个教师上,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发现优点和缺点。 2. 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 3.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个体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比如:上《在动物园里》一课,学生学会歌曲后,让他们创作歌词,每个班创作的内容不同,每个学生创造的内容也不一样,学生发挥了学习的潜能,学生的个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等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比如:在上《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学生掌握了二分音符、四份音符而且还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对国旗的无限喜爱之情,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还能用动作表现歌曲,所以这一课达成的目标是多种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教学设计 梅里尔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对教学设计所做的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1.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 ①教学目标的整合性,把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在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能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从各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②教学内容的整合性,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③教学方法整合钱,要求教学方法的设计,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师自身条件出发,在一定教学策略指导下,以一种方法为主,把多种方法融合起来。比如:在欣赏《三只小猪》时,我采用故事的发生、发展顺序来让学生欣赏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采用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来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但在欣赏和表演时。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等方法,学生自己说出表演台词和表现三只小猪的形象。课堂效果较好。 2.教学设计的构建性:“为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如’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论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构建,是县指针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设计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比如:在上《音乐探宝》一课,我首先创设了找宝情境,让学生根据找宝的内容来演唱、演奏、模仿、敲击节奏等活动,并有奖品鼓励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力很强,课堂气氛活跃。 4.教学设计情感性:情感性是指澡堂教学设计要注意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合作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设计的情感性要求:一要师生互爱;二要以情激情;三要相互尊重;四要教学民主。 5.教学设计的活动性:教学设计把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其教学设计要求为:一是开展过程教学。二是开展参与教学,给予学生更多自我设计、自己演唱和互相评价的机会;三是开展合作学习。 总而言之,在这半年来的教改活动中,使我忧喜、激动和兴奋,同时又使我有了许多压力,在这压力下,我成长起来了。在以后 的教学中,还需努力进取,肯于钻研,从每课中都找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而作出努力。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学生实际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大学生是我国高文化社会群体,其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后期阶段,整体患病率不高。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分析,发现其现状不容乐观。个别大学生因为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集体的认同感等与自我认知的局限性照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其今后更好工作、生活造成一定影响[1]。大学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重要场所,只有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促进大学乃至社会长久发展。体育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兼顾思想教育和身体教育,发挥体育教学最大化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当下大学中有大量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宠爱,社会经验不足,自身心理较脆弱,情绪容易波动。在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成绩,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专注于身体健康锻炼,也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上,体育运动对学生有多方面影响。 1.1认识上,大学体育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在田径、篮球等运动中,学生需针对外界变化迅速反应,该过程中,学生需针对自身认知及经验协调身体完成动作,长期发展下来,学生自身知觉能力得到大大提高[2]。 1.2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发泄不良情绪,享受成功,自身情绪体验良好,可以避免负面情绪对学生造成严重危害。 1.3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很好完成任务,对自身能力有全面认知,可提高自信心。 1.4大多数体育活动需学生彼此合作完成,因此,开展体育教育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精神,提高其合作能力。 1.5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自身身体机能得到收缩、扩张,自身机体机能大大增强,可预防一些由于缺乏运动引发的疾病发生[3]。 2.大学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有明确规划和目的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学生机体造成的影响,认识到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田径运动中,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意志力,在速跑项目中,学生需掌握速跑技巧,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技巧,在速跑中突破自我极限,磨炼自身意志力。再比如,在球类运动中,学生需要掌握攻防技巧,学生要发挥自身特长,还要和其他同学默契合作,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在游泳、滑冰等方面,则需要学生克服害怕风险的心理,学生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勇往直前的精神。 3.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一些建议 3.1树立科学教育观念。部分学校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全面,存在部分偏差,在开展相关课程也是流于形式。当下,随然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缺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一般由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兼职。由此可见,大学校园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才匮乏,未引起领导重视,未落实到实践中去。所以,将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校各级领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深刻贯彻落实我党的重要方针,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结合起来,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育轨道中,为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3.2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切实教育目标。大学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一生中心理塑型最重要的阶段,是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时期。其不仅要考虑到生理变化导致的问题,更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在此背景影响下,大学生常处于复杂心理矛盾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不同心理卫生问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适应等问题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例如,有的学生身材肥胖、矮小,或存在某方面残疾,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挤和讥笑,自身容易产生焦虑、孤独、依赖等情绪。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后,要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要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多鼓励学生,提高其自信心;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优秀的意志及耐挫力,让其养成正确的学习心理,发展其稳定情绪,学会自我控制情绪;重视开发学生体育潜能,让其自我调整心理适应能力,在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掌握更多体育知识的同时,心理健康目标也得以实现,促进学生长久发展。 3.3强化体育健康教育知识学习,挖掘教学中心理健康内容。为进一步促进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要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体育理论、健康教育的教学。要强化健康教育的意识,完善理论性教学体系。可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将正确的心理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观念,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重视心理健康。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促进作用,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原则,了解心理健康的维持方法啊,引导其通过完善自身,适应周围环境要求,在客观现实要求下,勇敢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最切实有效的方式做出正确的反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意识,激发其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若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可以以良好的心态解决问题,提高自身保健能力,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增强心理健康能力。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但是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等价值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的,包含身体练习的手段、组织形式等,但是,并不是所有身体练习都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应通过一定的身体练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产生心理负荷,让学生在心理情景中,产生心理变化,才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同时发展。身体练习上,要考虑到练习的趣味性、合作性、困难性、竞争性等,要求体育课程可满足上述条件,完善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确保一项运动具备多项条件,提高其心理发展的价值。 3.4在大学体育中全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突出体育课程特点。体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体育教育并不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实际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方面展现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把握好渗透程度,适时教育,在有限时间中合理展现心理健康知识。体育教学要求实现基本技能、知识及心理目标,完成三个目标才是完整的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实施的途径:3.4.1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及尺度,通过合适难度的教学,保证最佳学习效果,又不至于浪费课堂资源,通过为学生建立中等的焦虑,正常发挥学习活动,保证其学习在最佳水平。3.4.2要采取合适的体育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释放学生的情感,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魅力,愿意投身其中,精心设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上,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性作用,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感染学生、启发学生。3.4.3教学组织形式上,为避免教学模式固定,要重视体育教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身体参与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沟通交流,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团体立体式教学,以小组合作、分组练习、分组比赛等形式教学,符合体育教学特点,扬长避短,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掌握更多技术技能,强化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健康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健康重要范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社会是否稳定发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体育运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自我认知能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7,(1):84-86. [2]田质全.浅析体育锻炼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3):404-406. [3]王江,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5):104-106. 作者:展利民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现代机械设计模式创新探析:现代机械设计模式的创新思考 摘 要:现代机械设计实质上是相对于传统机械设计而言的,它是在对传统设计方法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产物,属于一门集诸多学科和多种专业于一身,综合性较强的技术科学。它是机械工程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想要设计出性能优良的机械产品,就必须在现有的设计模式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基于此点,本文就现代机械设计模式的创新思考进行浅谈。 关键词:现代机械 设计 创新 一、现代机械设计的内涵及特点 1.设计内涵 具体来讲,现代机械设计就是将微电子、机械、控制、信息等技术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借此来实现机械系统最优化的目标。鉴于机械设计是为系统服务的,故此从系统的角度上看,可将现代机械设计看作是一个三维系统,这里的三维主要是指逻辑维、时间维以及方法维。逻辑维具体是指解决相关问题的逻辑程序或步骤,即分析、综合、评价、决策,这是解决现代机械设计中相关问题最为合理的四个步骤;时间维则是反映时间顺序的设计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产品规划、方案确定、技术以及加工设计;方法维指的是机械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 2.主要特点 2.1计算机化。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现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进步,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在机械设计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如优化设计、系统仿真等等。 2.2系统性。 在应用现代机械设计解决产品设计中的各种相关问题时,其主要通过系统的观点将机械看成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以及各部分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这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机械设计的系统性。 2.3动态性。 现代机械设计不仅重视产品在静态下的性能,更加重视其在工作环境下的动态性能,这样的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 2.4创新性。 由于现代机械设计主要是以科学的设计理论以及先进的设计工具为基础,故此其能够真正发挥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并运用各种具有创造性的手段和方法,研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机械产品。 二、现代机械设计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1.优化设计 现代机械设计模式的创新应当朝着优化设计的方向发展,而所谓的优化设计则是指以数学规划为理论依据、以计算机为设计工具,并在充分考虑与设计有关的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寻求与预定目标相符的最优方案的设计过程。简单来讲,优化设计方法是现代机械设计创新中比较先进的一种,其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基础上,并借助计算机和数学函数得出效率最高、最优化的设计方案,这种设计理念完全符合时展对机械设计的要求。设计人员在利用该方法进行机械设计时,能够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样可以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获得最为精确的设计数据,达到缩短设计周期的目的。优化设计是CAD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充分体现出设计最优的原则,通过找寻最优的设计方案,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机械设计质量。 2.系统化设计 现代机械设计模式的创新应当以突破传统设计仅重视产品实现预期功能这一目标,借此来使机械设计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系统化设计能够在原有机械设计的基础上使产品的各方面功能和整体性能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线上,而且有极大可能使产品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系统化设计必然会成为现代机械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系统化设计通过层次划分、逐层实现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设计任务转变为具体化,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系统,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更容易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 3.变型设计 所谓的变形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之上进行新的研发,借此来使机械上的零部件更加标准、通用化水平更高,由此生产出具有系列化的产品,满足更多用户的不同需求,变形设计其实就是一种创新,这种设计方法有三种形式:其一,纵系列变形设计,即在产品结构、原理以及功能都相同的条件下,改变尺寸和性能参数的设计;其二,横系列变形设计,即以基础型产品为基础对其各方面功能进行扩展的设计;其三,跨系列变型设计,即设计具有先进动力参数的不同类型产品。采用变型设计能够在确保产品原有功能以及原理不变的前提下,按照用户的使用需求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以此来设计出更加完善且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在机械设计中比较常用的变型设计是产品三维参数化变形设计,即以工程、拓扑及尺寸这三者的约束驱动为技术基础的一种设计方法,它能够实现各类相关信息的自动更新,如视图位置、尺寸、比例等,而且还能实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参数化设计。 现代机械设计模式创新探析: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区别,明确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分析《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特点,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深度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本文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精选、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的确定及电子资源辅助教学五个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机械设计 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学生要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学生进行信息材料的收集、分析,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个人内在经验和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它将学生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将教师的直接讲授变为有效指导[6]。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交流者、合作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或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和主动参与者、创新者[1,2]。 二、《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主要特点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涉及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有限元方法与应用、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学时有限,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1]。 1.创新性。在设计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最为重要,这既包括设计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也包括设计团队的集体智慧,通过各种创造方法的综合应用,给出各种新颖独特的设计方案,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2.系统性。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解决技术系统问题。设计方案既要考虑整体最优,又要考虑生产的可能性及市场的接纳性,同时各个子部分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优化性。借鉴优化理论及方法,实现机械设计方案优化:参数选取科学、结构先进,机械系统整体无论是功能还是性能都最优,同时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产品的基本价值功能与辅助价值功能。 4.综合性。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设计方法多元化,学科交叉性显著。综合应用信息论、相似论、模糊论、可靠性、有限元、人机工程学及价值工程、预测学等理论,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创新性地提出设计方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三、《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1.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设计方法的科学掌握,同时提高学生个体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等活动,做到学校内外相结合。 2.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科学安排课堂内容。由于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应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确定科学的、个性化的、符合市场及企业需求的教学内容,紧凑的教学进度,高效地指引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的概念与方法体系,并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地解决问题。 3.双元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所谓双元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研究性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前教师要做好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理论研究,认真备课;学生预习、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课上采用教师引入设计案例,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由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现代机械设计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积极的分析生成新的理解、新的假设[2-4]。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设计选题,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汇报和展示课题研究结果。考虑设计选题的复杂情况,每个设计选题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或者分小组完成,设计方案是开放性的,也就是可以有多个方案,老师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既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5,6]。 评价与激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条线展开。对于教师的评价,要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两方面进行鼓励。由于研究性教学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量增大,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要增强,因此学校要有相应的教改项目课题,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既实现物质奖励又实现精神激励。对于学生的激励,因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的广泛资料阅读,因此学生课堂表现对于其最终的成绩影响非常大,可以使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占到总成绩的40%,大作业占到40%,基础知识试卷占到20%。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成绩的高低,是由实践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课堂的参与度决定的。 4.开放性的教学资源。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电子教学资源的促进,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对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非常重要。网络教学资源,例如PPT、教学大纲、课堂导论视频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获得。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籍、专用设计软件、网络资料、网上习题练习,自我学习“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知识体系,有效地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不断完善研究性教学模式,使课堂教育的延展性不断增强。 四、结束语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一门多元化、学科交叉性较强的课程。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从老师与学生两个视角分别进行了分析,对于教师开展类似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现代机械设计模式创新探析:现代机械设计模式创新思索 1前言 现代设计方法是一种需要不断进行创造的活动,是多种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的交叉应用,现代设计方法比传统的设计方法更统一,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产品功能的要求日益增多,更新速度加快,在原有设计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越来越重要。 2现代设计方法 2.1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I),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运算准确、逻辑判断功能强等优点,通过人机交互进行信息的处理,完成设计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1)由于可以存储大量的设计信息和设计经验。可以帮助缺乏设计经验的新手顺利完成工作。(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结合起来形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进行产品设计、市场预测、生产计划、制造和销售等一系列工作。以企业的最高效益为目标,综合对人力、物力和时间各种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利用。(3)还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效率,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缩短设计周期,增强市场竞争力。(4)设计人员不仅能在很短时间里给出多种设计方案,分析比较后获得最佳设计方案:还可以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得到解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造性工作。’ 22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就是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规格产品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的产品进行分析后,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的功能模块。然后通过对模块进行组合就可以组成不同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其目的主要是以尽可能少的模块种类和数量构成尽可能多规格的产品。模块化设计不仅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还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 23并行设计 并行设计工程叉叫同步工程或集成工程,主要并行的设计产品以及各种制造和支持过程的系统化方法。机械产品的设计采用串行设计的缺点主要在于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等到上一环节结束后才能进行后一环节,设计不仅改动量大,而且产品的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采用并行设计的核心在于要打破内部各个单元界限,建立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协同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等。 2.4机械系统设计 机械系统设计就是一种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产品的一系列设计的方法。设计过程包括计划、外部系统设计、内部系统设计以及制造销售阶段。传统设计注重内部系统设计,其重点主要在于改善零件或一些子系统的特性,但是很少考虑对于个零件之间或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系统设计要根据系统原则,综合研究内部外部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各予系统之问的相互作用,使整个系统的功能表现为最佳状态。 2.5机械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是把设计的实际工程问题的物理模型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最优化设计理论,选择合适的优化方法,借助计算机进行求解。从而得到最佳设计方法。近年来,优化设计常结合一些其他方法。形成新的优化设计方法。如和模糊化设计结合,形成模糊优化设计:和可靠性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可靠性优化设计。除此之外,还有可靠性设计、机械动态设计、疲劳设计、反求工程、摩擦学设计以及创造性设计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改善。 3现代设计方法翻新研究 3.1创新设计原则 (1)生态效益最好原则要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选择污染较低的材料。避免使用有毒有害以及有辐射的材料。这是由于在产品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都要求产品对周围环境要满足“零污染”原则。(2)安全可靠性原则机械产品品质的保证要通过产品的安全可靠性来体现。产品在强度,刚度、稳定性、以及耐磨性均要满足设计要求,对于一些重型机械,要保证有一定的自锁和保险装置,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经济效益最好原则 经济最佳性要从设计以及制造两方面考虑,设计上要选用正确的材料,保证合理的原理方案:制造上要保证零件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设计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客户的功能要求,还要保证成本低廉。 3.2机械创新设计技术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利用人类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实用性以及创造性的机械装置。机械创新设计技术和机械系统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设计等构成现代设计方法学库,吸收了邻近学科有利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是有待开发的一门新的设计技术方法。随着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认识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人脑研究的发展,机械创新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认识科学、思维科学、设计方法学等已经为创新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创新设计的研究及发展有助于解释人类的创造思维机理,还可以促进一系列科学的发展。实现专家系统及智能工程创新设计要求能为发明创造机械和改善现有机械性能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创新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改善生产生活中现有机械产品的性能,包括技术性、可靠性、适用性以及经济型:二是要创造设计出新的产品,以满足生产生活的新需要。创新设计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探索机械产品创新发明的机理、模式及方法,将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过程程式化、定量化。 结语 总之,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适应市场的需求,需要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创新设计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使机械工业快速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应该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微课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具有诸多优势,将其应用于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得学生能通过画面、视频来动态地掌握专业知识,满足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需求。因此,在实际中,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师也需要结合教学现状,合理地应用微课,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一、微课概述 微课是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教学方式,其授课时间相对比较短,一般只有10~15分钟,要求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到相应的知识。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学生完全可以在休息、娱乐期间进行学习,不断积累,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微课教学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某项内容进行设计的,教学目标十分清晰,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难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微课,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集中讲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微课的教学形式呈现多种多样的状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自身的教学视频录制下来,制作成微课,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上下载相应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活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 从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看,还存在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不愿意听讲,整个课堂气氛也十分沉闷,极大地限制了中职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演讲、演示的方式,对于抽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学生往往会感觉十分枯燥,难以主动融入课堂。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教师难以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针对学生的当前状况进行教学方案调整,从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难度大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文化功底相对于高中生、本科生还比较差,而计算机专业课程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对于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技巧学生不是一学就会,需要反复学习和揣摩。从当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看,大多是依据大专计算机课程内容设置的,其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匹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十分吃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3.学生基础差 对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基础相对比较差,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逐渐增多,这也使得中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学过了部分计算机知识,但是也有的学生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会遇到诸多困难,影响教学质量。 三、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的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应该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结构、教学目标等进行全面分析,从中选出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微课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应该着重选择重、难点的知识内容,并且保证微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掌握更加系统的知识点。微课教学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手法,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目标性,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必须设置实事求是的教学目标,从而对微课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引。此外,在中职院校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微课设计中,中职计算机教师还需要填入相应的实践性问题,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多样化的素材,指引学生可以在微课中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知识。 2.微课的制作 在进行微课制作时,首先要做好工具准备工作,包括耳麦、微课录制软件、PPT、计算机等,这些准备必须在正式制作微课前做好,便于微课录影。其次,计算机教师需要进行微课材料收集工作,要对微课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以此为依据,通过自主设计、网络查找等方式,对微课内容材料进行整理收集,并确定每一段内容的呈现时间、顺序。再结合微课内容,进行PPT制作,特别是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更应该利用PPT展现出来。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微课讲解会随着PPT播放同步进行,讲解语言要有趣、生动,微课内容要具有启发性,带给学生相应的思考、启发空间;同时在微课内容上,还应该设置相应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现场测试,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微课的使用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是十分多样的。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活动的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重、难点知识展现出来,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来学习知识,对于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而教师则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实践能力指引上。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利用微课开展课堂总结活动,让学生能根据微课内容巩固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感悟、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讲解前,将微课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微课在计算机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职学生群体中,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前,可将微课视频上传到班级网上,让学生自主下载观看学习,提前掌握实训的内容和重点,并详细记录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提升自身学习效果。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课前利用微课提前掌握计算机实训的操作步骤,便于进行高质量的实践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微课具有反复观看、随时观看的特点,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对于不清楚的实践操作环节,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多次揣摩的方式,来了解实践操作要求。 2.在课中教学的应用 从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看,教师大多会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而在实践中,中职计算机教师还可以将微课融入这两种教学方式中,通过微课把项目任务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技巧展示出来。在制作微课时,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并配备相应的操作步骤、知识分解点,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小知识点来掌握重、难点内容。在中职计算机实训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进度、教学需求,合理导出微课,让学生根据微课中的操作指引,逐步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掌握实训技能,促进学生实训效果的提升。 3.在课后训练中的应用 微课一方面具有短小精炼、针对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可以打破时空局限,让学生反复观看。在中职计算机实训教学中,单纯依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很难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学生必须在课后利用空余时间反复进行练习、操作,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因此,计算机教师可以将课后训练内容、操作要点等结合起来,制作成相应的微课,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进行自主实践训练,这样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后实践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出具有拓展性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水平。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深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微课与其他教学方式合理地结合起来,力求培养出计算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水平高超的综合型人才。
档案专业论文:文科专业课程实验档案管理论文 一、应用文科专业课程实验的特点 (一)注重互动,强调团队合作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即通过实验去体会或感觉在理论授课过程中的某些知识点或程序,教师在课程实验中的作用相对比较突出。其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用文科专业大部分都是与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相关的专业,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与应急反应能力成为课程实验主要训练的内容。 (二)注重过程,强调经验积累 应用文科专业大部分课程的实验都是对某种专业管理过程的模拟,如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实验。实验课的设置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提升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训练相关专业技能,还培养学生对某些专业实践活动过程的了解与感受。也就是说应用文科专业课程实验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与演练的课程,更是教会学生了解、感受专业实践过程的课程。 (三)注重应用,强调学以致用 与理工科专业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与敏锐科学研究视角不同的是,应用文科专业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某项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即通过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使学生具备某种专业技能,以此作为从事社会实践,生存于社会的资本。而课程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这种专业技能的一个环节。因此,应用文科专业课程实验更加注重实验内容的应用性与实用性。 (四)注重引导,强调躬亲示范 应用文科专业的设置虽然侧重于社会应用,但更彰显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毕竟文科专业主要研习的是人文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现象,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引与指导。教师在课程实验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应用文科专业的特色之一,它扩大了传统文科专业实验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加强调教师躬亲示范对学生把握专业知识的引导作用。 二、应用文科专业课程实验的设计思路 (一)以能力为导向,增加实验课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首先,要对课程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进行拆解与细分,明确不同实验内容所针对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充分对实验内容的丰富程度与学生操作的难易度进行论证;其次,实验内容设计要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连贯性相一致,既要符合学生专业技能养成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知识吸收规律;再次,注重实验内容的层次性,难易结合,动手和思考结合,实验和实训结合。笔者在设计实验内容过程中,充分论证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把握的程度,分门别类地对实验内容要求、考核标准与所包含知识点进行组配,设计了5组12类共25次实验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从文书撰写、制作到文书处理,再到文件归档整理,最后档案保存与利用的全过程,并通过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衔接,打造了文件与档案管理实验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文件与档案管理知识与技能的整体了解与培养。 (二)以职业为导向,凸显实验的专业性与职业性 应用文科专业的设置是以社会实践活动的职业分工为依据的,以职业标准为准绳。由此,准确的职业定位和专业的职业导向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首先,课程实验的设计要凸显职业性,即实验内容要与职业接轨,与职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其次,丰富实验课程的授课形式,突出专业的职业特色,如实验课程可邀请专业从业人员进行讲解与指导,或实验课程直接开设在专业的从业机构,进一步提升实验课程的仿真感;再次,定期利用实验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增强学生的专业感与职业感。 (三)以活用为导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课程实验设计要遵循“感受—理解—巩固—应用”四阶段的教学规律,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应用这一教学规律,使学生各种专业技能在不同课程的实验中得到均衡和协调的发展。首先,课程实验的设计要与理论授课内容相互吻合,并互为补充,要引导学生在课程实验过程中去验证和解答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养成学生专业思考能力;其次,课程实验内容的设计要具有实用性,能够与职业定位相结合,突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再次,课程实验的设计要突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职业发展方向设计多样化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在专业实践范畴内自主选择安排实验,完成实验。 (四)以体验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应用文科实验要设计以专业体验为核心的实验内容,例如参观、考察、采访、座谈等方式,让学生直接与专业人士接触、对话和工作,这种职业体验的方式不但能够增进学生与一线工作者的交流,更能营造课程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笔者在课程实验中增加了对黑龙江大学档案馆、哈尔滨市档案馆和黑龙江省电子档案馆三种不同类型档案馆的实地参观和职业体验的实验内容,学生不仅了解到了不同类型档案馆档案管理流程与方法,还在与档案工作人员交流过程中提升了自身对档案职业魅力的认知,增强了其对档案学专业的归属感。 三、应用文科专业课程实验开发与建设的策略 (一)实景模拟,现场互动 应用文科实验注重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即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来体会、把握理论课讲授的知识点,但传统的文科实验课程相对枯燥、呆板,实验互动性不强,缺少一定的专业实践的真实性与层次感。应用文科专业课程实验的设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专业认知潜力,通过模拟专业工作现场或搭建实景演练场所的方式,增强实验场景的逼真性,以此提高课程实验的质量。同时,教师在课程实验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互动,通过实景模拟和现场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率。如不具备实景模拟实验条件的课程,可采取专业实习或实践的替代方式融入相关课程的实验,以此弥补课程实验资源方面的不足。笔者在课程实验开发与建设实践中,尝试搭建模拟办公室环境,并采用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模拟演练文书处理实验和档案整理实验,非参与学生对模拟过程进行挑错、打分的形式展开互动。 (二)丰富实验内容,注重课程间的衔接 在课程实验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课程实验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分成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单节实验;其次,要对单节实验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行分析,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把握实验课程之间的连贯性。笔者所讲授的“文书学”与“档案管理学”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开设,“文书学”课程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最新的公文格式和教师提供的公文写作模板进行12—15次的不同文种的文件写作,第二学期“档案管理学”课程将对上学期制作的文件进行档案整理的一系列实验。同时笔者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将“档案管理学”课程实验细分为文件前期整理、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检索、档案编研与实地参观等7个专题实验,通过前后两个学期的实验,学生完全掌握了文件制作与处理和档案管理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个人与团队实验穿插,注重培养个人能力与团队意识 应用文科课程实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这种参与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体参与和团队协作两种。所谓个体参与,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参与实验的过程;所谓团队协作,是指学生以3—4人的团队形式开展实验的过程。应用文科实验要结合实验内容,设计由个体参与和团队协作组成的课程实验体系,一方面通过学生个体参与,提高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转化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角色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团队的环境与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在学生个体参与的实验内容基础上,开发并设计了三个团队协作实验,即“文件收文与发文处理实验”“档案鉴定与销毁实验”“档案编研与出版实验”,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协作按照实验要求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学生参与程度高,反响较好。 (四)突破课堂界限,走向社会实践 应用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通过提高学生与专业社会实践领域的接触频率,让学生能较早地适应专业环境,并感知职业环境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为学生下一步就业计划的设定与未来职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前期心理基础。由此,笔者认为应用文科专业课程实验要增加适当的社会专业体验环节,或者通过短期的专业实践,或者通过实地的走访与参观,或者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参与到专业活动领域,一方面通过现场的专业实训模拟验证并消化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的课程实验设计,丰富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自信心的培养。 作者:任越 单位:黑龙江大学 档案专业论文:中等专业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 1当前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制度是保证技术得以实施的基础。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因为部分中等专业学校未能合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致使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难以规范科学操作。通常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在对人事档案进行收集时缺乏规范性,常常出现想交就交,不想交不交的现象,使得制度沦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对档案没有明确地予以考核。②在对人事档案进行整理时,没有规范统一的要求。通常在立卷阶段,未能严格依照卷内所标的文件目录顺序正确组卷排序,导致实际整理的文件与卷内目录不相匹配,卷内资料经常无故缺失。③对档案的查阅没有严格的权限审批制度。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的查阅未能给予重视,常常出现外紧内松的现象,常常对内部人员开放管理权限,为档案的安全埋下隐患。④在档案录入时,部分管理人员不能严格做到事毕录入,而是通常积累一大堆文件后才一次进行,这既违反规定,又十分不利于查找利用档案。 2当前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2.1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力度,切实使人们转变档案管理理念,一方面引起学校领导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使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意义,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操作技巧,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此外,还可以促使更多的企业参与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研发,使中等专业学校档案信息化真正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2.2提高管理技能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时代,人事档案作为一项重要的特殊信息,对其进行现代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现代科技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流动人口信息的有效检索以及存储等功能,进行网络化管理在目前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新技术新软件的开发力度,并定期对管理人员的技能进行培训,提高中等专业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科技含量,用技术去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信息动态化管理不断完善。 2.3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体系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涉及面非常广的工作,为使工作能够正常高效开展,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约束,对档案查阅、档案更新、档案查阅权限、档案系统管理权限等各个操作环节的操作章程都应予以明确,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平台。此外,当前我国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晋升、聘任、培训、学历、学位、考核时,都需要对档案进行查阅或者转档,而学生的就业方向并不明确,这直接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后期工作带来困难与挑战,因此,在相关体系的建立上,应该力求与时代同步,求实创新,与社会接轨,真正使其有使用价值。 3结语 总而言之,中等专业学校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我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制度规范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均有待完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逐步改进。 作者:杜晓娟 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档案专业论文:档案专业教育实习质量和效率分析 摘要: 档案专业的教育实习是档案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档案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提升档案教育的质量及效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根据笔者自身的实际经验,在进一步提升档案专业的教育实习质量和效率方面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档案专业;教育实习;质量;效率 档案专业的教育实习是档案专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档案专业教育实习工作关系到档案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以及档案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明确档案专业教育实习重要作用的基础之上搞好档案教育实习。 一、档案专业教育实习的作用 1.实习能有效连接理论与实践。 人们常说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所学的档案知识如果不能联系实际,也只是无用的知识,实习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连接,一方面能有效巩固学生们的档案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学生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2.实习能够综合训练档案专业学生。 通过教育实习,学生们能够了解档案工作的实际操作,对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熟练于心。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档案工作所具备的素质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也能够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实习能有效检验高校档案教育质量。 虽然教育实习并不能完全反映高校档案教育质量,但是通过一定的实习,还可以对学生们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做出一定的分析和估计,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考验,同时,通过对学生们的评价可以定性地对高校的档案教育质量做出相应分析和评估,将其作为全面评价高校档案专业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强化档案专业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率的途径 1.让学生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意义和任务。 当前,许多学生厌倦实习,认为这是浪费时间。面对这样的状况,需要进行必要的实习动员。将教育实习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应的任务明确地告知学生,宣传和介绍历届相关优秀学生的实习经验,使学生积极正确地对待教育实习,努力克服自己轻视实习甚至畏惧实习的心理。只有如此,学生们才能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才能摆正心态,积极参与到教育实习当中去,也才能取得一定良好的实习效果。 2.档案部门做好多样化的教育实习指导计划。 在教育实习过程当中,作为实习地点的档案部门要对实习生做一些针对性的指导。针对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在制订实习指导计划时,要让学生们全面进行实际操作。如档案文件的搜集整理、鉴定、分类、编目、整理、录入、上架编排、检索、编研、提供查阅等环节。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适时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实习参观或者一些讲解活动,让学生们熟悉档案工作的操作流程。 3.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相关的实习规章制度。 在档案部门工作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对此,需要对实习生进行档案保密教育以及相关纪律性教育。在整个档案实习工作当中,最重要的是要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工作予以必要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实习工作顺利开展,不给档案管理部门造成麻烦。 4.指导学生进行实习调查,撰写实习报告。 在档案实习工作当中,实习生在熟悉了整个工作流程之后会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值得研究的地方。这时,指导老师就要有意识地指引学生深入体会,并加以研究,对相关问题形成意识,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仔细调查、分析、研究,老师要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课题报告,对实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系统性分析,逐步培养学生们的研究意识。 5.认真做好相关实结工作。 要实现档案专业实习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就必须在实习结束后,做好实结工作。通过实结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实习情况,进行经验总结,探索规律;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实习工作予以肯定,对他们提出自己今后改正的方向,促进未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档案专业的教育实习是档案教育的重要和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提升档案专业教育质量和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如何提升档案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效率是包括广大档案教育工作者以及档案专业学生们在内的重要课题,广大档案教育工作者以及档案专业学生要不断丰富理论,加强实践锻炼,做好实习指导,共同提升档案专业教育实习质量,促进档案专业教育质量迈上更高台阶。 作者:李扬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档案室 档案专业论文:高校档案专业教学现状与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目前高校档案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档案教学定位不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硬件、思路和方法的老旧;新教材编写滞后,缺乏教学的前沿性。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职业为导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加强实践教育,多种渠道教学;探索和完善档案信息化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增加专业技能测试。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教学;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下,我们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与此同时,我们的档案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档案管理工作正向复合型、信息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档案学专业由专科到本科,现在也有了硕士,博士授予点。根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档案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30多个。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档案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有更高的职业素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求档案工作者掌握实体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实务操作技能,而且要求档案工作者能有效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高效的管理和利用不同类型的档案。这就对培养档案管理人才的高校档案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近年来虽然我们的档案专业教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但高校档案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指导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变,以便提高档案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满足各个行业、各个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一、当前高校档案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档案专业教学定位不准 受高校建设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定位多以学术型、高水平本科教育等为主,而在实践性、应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忽略。档案教学理念也停留在本科教学应注重理论教育,而实践技能则是专科生教育重点的层面上。然而实际的档案工作对实践性应用人才的需求比较大,传统档案教学的定位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也不能满足未来档案学教育的要求。因高校档案教学定位的不足,部分教师在思想上也比较懈怠,教学创新性和应用性不高,没有与实践工作技能结合的意识,同时也造成学生对档案学学习的认识错误。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对待档案学仍是以考试为主,受到应试教育毒害过深。学生并不能对档案学产生太浓厚的兴趣,甚至导致对档案学产生抵制的学习情绪。这些都源于在思想上没有正式认识到档案学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档案行业对实践应用能力需求的迫切性。所以,档案教学应尽快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方向的教育定位。 (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校档案教学因档案资源的保密性特点及教学理念落后的现实,造成目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档案教育模式非常普遍,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比较严重。档案部门受传统“档案保密”工作观念的影响,档案馆普遍封闭保守,利用对象比较局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档案教学中档案实体的开放度,导致档案教学中实践的机会不多或学生参与档案管理工作无法深入。另一方面,当前档案教育比较重视理论教育,高校仍以理论性教学、“老师向学生”的单方向传输式教学为主,普遍缺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意识,对实践课程和实务操作技能考核的设置不多,对学生实训实习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使得档案专业学生的实际经验严重不足,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给人以“理论性强,实践能力弱”的普遍印象。这对档案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学生的就业都非常不利,需及早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不足。 (三)教学硬件、思路和方法的老旧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存在方式在不断的更新和改变,尤其是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建设的快速进步和普及,文件档案正向数字化管理趋势发展。为顺应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的趋势,档案教学的硬件、思路和方法也应适时更新和进步。然而,目前高校对于培养新一代档案人才的教学硬件却显得有些滞后,跟不上时展的需求。教学教材、实践工具不能够反映当代的档案事业的发展,比如当前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自动化检索软件的应用等的教学还比较滞后。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知识老旧,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很好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老旧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对当前档案新技能的教学。 (四)新教材编写滞后,缺乏学科的前沿性 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检索软件等随之引入档案管理中。相比之下,档案新教材的发展却显得有些滞后,没能紧跟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步伐。目前高校档案教育普遍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也开始积极向学生讲授这些最新的学科信息,但目前与之配套的新教材还比较缺乏,尤其是有关电子文件的形成、处理,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的方式和方法等新内容的介绍。这样给档案的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前沿性的教学效果。 二、档案专业教学对策的思考 (一)以职业为导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首先定位要准,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根据当前档案行业的就业需求和档案专业操作性较强的特点,高校档案专业教学应定位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从以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转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建设复合型人才”的原则。学生就业才是对档案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最直接检验,只有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发展为方向定位教学目标,合理确定高校档案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就业需求相吻合的档案专业人才,这才是正确的档案专业教育所需要的。 (二)加强实践教育,多种渠道教学 为了加强高校档案专业面向职业的实践性教育,应该通过教学手段、方法和渠道的多样化,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业务的技能和素养。首先,应该实行教学方法的转变,由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向“互动式教学”转变,实践课程应该以学生自己为主体,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课程当中学会和提高档案管理业务的能力和技能。其次,依托高校档案馆、企事业单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参与真实的档案管理业务,不断训练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水平。其中,高校档案馆具有馆藏丰富,有文书档案、教学档案、基建档案、科研档案、学籍档案等多种资料的特点,可以使学生从颇具校园特色的高校档案资源入手,快速进入档案管理技能学习的状态,比较适合初级阶段的教学实习。高校档案馆可以适当开放解密档案,作为学生基础训练教材,大大提高学生对专业素质的培养。另外,高校也应该大力开展以企事业单位和档案管理部门为基地的实际教育,建立实习和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更符合未来学生就业的实际工作环境,比较适合毕业实习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学到更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和方法。除此之外,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老师,建议聘用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他们在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业务工作上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探索和完善档案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电子档案、信息档案越来越成为未来的趋势。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也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增设计算机、信息科学等相关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信息化管理档案的能力,培养具有符合市场需要才能的档案工作人员。首先,由于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档案专业教学必须加快开设计算机信息系统、索引检索软件等实用技术的课程,提高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档案录入、存储、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其次,高校应该优化、调整档案管理教学的师资力量,引进和培养与信息化档案管理相匹配的各类教师,以适应未来网络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只有把教师资源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教学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的教学和发展。 (四)改革考核方式,增加专业技能测试 高校教育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课程考核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而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测试和考核。档案管理工作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加强专业技能的测试,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可采用的考核方式有:一是建立模拟档案室,在模拟环境下考核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通过模拟档案室的环境,设置需要考核的项目,比如档案的整理、鉴定、分类、编制检索目录等等,全面考核学生在档案接收、管理、利用等各方面的技能,促使学生系统掌握档案管理的各项能力。二是通过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完成一定的档案工作任务。各个行业、各个单位的档案管理要求和工作方法都不一样,通过与各个档案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真实的工作环境,并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并巩固学习的档案专业理论知识,真正成为档案管理的应用性人才。 作者:吴小园 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档案专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用旅行社投诉档案策略 根据近年全国旅游投诉情况通报,旅行社投诉总量占旅游投诉总量60%左右。为什么游客对旅行社投诉这么多?作为被投诉的旅行社是否在平时也收集投诉档案,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呢?旅行社平时是怎样收集自己的档案的?旅行社是否重视利用旅行社档案?是如何利用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和调查,我发现对旅行社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是学术界在旅游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盲点和空白。 一、旅行社档案 旅游档案是在旅游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而归档保存起来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旅游档案的基本内容分为12类,其中重要的一类就是旅行社档案。根据旅行社职能结构形成的旅游档案有:管理类档案和业务类档案。在分析近年全国旅游投诉情况通报得知:对旅行社的投诉近乎一半都是关于在旅游活动行程中降低服务标准、导游未尽职责、擅自增减项目、延误变更行程等投诉,所以收集旅行社档案很重要,尤其要重视旅行社档案的收集和开发利用。 二、旅行社档案的重要性 (一)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旅游显性投诉率高,旅游投诉单位主要是旅行社。 2011年全国各省级质监所共接到各类旅游投诉11060件,2012年是11875件,增加815件,2013年是11369件,比上年减少了506件,呈起伏状态。通过分析2011年至2013年全国旅游投诉情况通报之结案投诉对象情况比较,发现旅游投诉的主要单位是旅行社。如果我们做好旅行社档案工作,记录好游客投诉记录,将会减少旅行社投诉。 (二)加强旅行社档案利用是关系人民大众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最显著的功能是提高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旅游已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一个人的权利,现今旅游已是提高民生质量的重要指标,旅游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旅行社档案利用,减少旅游投诉,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高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解决关系人民大众的民生问题。 三、旅行社档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一些中小型旅行社还存在档案难以收集和开发利用,旅行社的档案收集工作没有合适的监督机制,旅行社员工素质和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收集旅行社档案的员工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旅行社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博弈中为谋取竞争优势所展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旅行社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旅行社竞争优势的关键。目前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里并未开设关于档案收集类课程及培训。 (二)中小型旅行社反馈意见档案难以收集。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锋表示,旅游的产业链条比较长,旅行社越小越没有分工能力,经常一人多用,员工之间相互兼职,协同工作,所以形成恶性循环,旅行社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搜集有用的反馈意见或者只能收集简单的优良等没有实际作用的反馈意见。 (三)监督机制不到位。发挥旅行社档案收集和利用作用,必须监督机制到位。 要把旅行社档案工作纳入旅行社年度考核,对不能把旅行社档案工作做好的旅行社责令整改。现在旅行社的各类门店和营业部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更应该引入档案考评机制,把旅行社档案工作作为重要考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引导旅行社规范化发展。 四、如何收集旅行社档案 (一)旅行社建立档案归档制度,加强导游员的档案收集工作。 档案的收集工作是通过执行一定的归档制度来完成的。所以旅行社要建立归档制度,对旅行社文件材料的收集、立卷、归档提出明确的要求,旅行社每项经营、管理活动都应形成系统、完整的档案。旅行社归档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归档手续等内容。从2011年至2013年全国旅游投诉通报来看,旅行社投诉集中在导游带团的过程始末中,比如说旅行过程中被降低服务标准,导游未尽职责,擅自增减项目,延误变更行程等等。所以旅行社要加强导游员的档案意识,定期对导游员进行档案收集培训工作。一方面,旅行社要归档投诉导游的游客档案,另一方面,旅行社要想办法让导游将每个带团过程做记录,以便归档。 (二)当地旅游行政机构必须对旅行社归档情况进行核查。 建议当地旅游行政机构在对旅行社进行管理时,制定一个考核标准,针对旅行社档案的收集、利用进行打分、考核,这样在制度上可以要求旅行社重视投诉档案,减少不规范的行为;为优质旅行社贴上“品质标签”作为星级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游客看到荣誉证书多的旅行社,就会对其质量放心加肯定。 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用旅行社投诉档案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档案意识,尤其是旅行社档案收集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旅游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旅行社档案对从事旅行社管理的工作人员及导游员的重要性体现在减少投诉,提高服务质量。其次,专业教师应积极地暗示帮助学生稳定情绪,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努力,深入了解旅行社档案的功能并认同其作用,如建立网络课程,开设旅行社档案论坛,让学生了解他人对旅行社档案管理工作的看法;同时在网络课程上上传做的比较好的旅行社档案管理方法,调动起学生对未来从事旅行社工作收集旅行社档案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运用旅行社投诉档案进行教学。 根据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制”培养模式,学生在高职院校里的主要精力是为完成企业提出的问题或项目而设计实验,探索解决方案。高职院校应该和当地旅行社、旅游局、旅游局质检部门合作,将旅行社投诉事项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其中旅游局、旅游质检部门主要负责检测旅游行业违规、服务不达标的行为;旅行社和旅游质监部门负责收集相关档案资料,提供给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负责将典型问题拿到课堂,和学生们商讨解决措施。这样能为学生以后工作打好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减少旅游投诉,提高服务质量。 (三)典型投诉档案教学案例—服务补救策略。 运用旅行社档案进行教学,尤其是游客投诉案例进行教学。基本原则是当抱怨程度较低的情况下,运用“价格投资+即时补救”,当抱怨程度很高的情况下,就要运用“关系投资+延迟补救”策略。价格投资比如降低价格、给予折扣、会员优惠等措施;即时补救指的是快速采取措施;关系投资比如道歉措施;延迟补救指的是过一定时间后的补救措施。不管采取“关系投资+延迟补救”还是“价格投资+即时补救”都是以让游客在旅行过程中消除负面情绪,减少投诉为目标。经过课堂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培训,这些未来旅游界从业人士素质会更高,服务更专业,游客会对旅游有信心,达到通过旅游提高民众民生水平的标准。 作者:张娟飞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档案专业论文:继续教育基层档案专业论文 一、档案继续教育的对象及内容 1.我国档案继续教育的对象。 《暂行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继续教育对象,是各级档案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档案专业技术工作的,以中青年档案专业技术骨干为重点的在职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我国确定受教育的对象并非根据学历,没有将受过高等教育以外的人排除在外。中青年档案专业技术骨干是档案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主要包括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人员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使他们成为适应时展的领头人,促进档案事业蓬勃发展。 2.档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不同层次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的继续教育的内容也不同,不同工作的人接受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需要也不同。所以,档案继续教育的原则是以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为指导,立足于工作实际,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制订不同的教育内容,因材施教。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计算机的普及,我国已迈入信息化社会,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档案数字化、资源化和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二、基层档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档案继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不是一个新课题。特别是近十年来,基层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在档案继续教育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不得不承认,基层档案继续教育存在局限性,值得重新审视和反思。 1.档案继续教育的教学对象意识薄弱。 在当前基层领导大力提倡档案事业建设之际,档案继续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仍未得到广泛充分的重视与理解。许多人并没有把档案继续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有无档案继续教育,档案事业建设的主旋律照样可以奏响。他们当中一些人缺乏对档案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档案事业缺乏了解、对档案事业有质疑之音。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社会接受档案继续教育意识薄弱。 2.档案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毋庸置疑,省档案局对培养高素质的档案干部队伍高度重视,但缺乏对市、县档案队伍建设必要的重视。省档案局对市、县档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档案继续教育在观念认识上、全省范围统筹规划上、不断深入的机构改革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一是,重业务教育培训,轻理论教育培训,认为档案理论教育培训可有可无。二是,自身教学条件有限,投入不足,导致出现市县区档案部门教育培训硬件设备的配备明显不足,如缺少专用微机、投影设备、电视及数量充足的桌椅,出现向上级档案部门实际送培人数不足的情况。三是,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疏于指导。许多未经过系统的档案继续教育的优秀人才,他们在档案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然而档案专业知识的缺乏,造成他们业务工作不熟。 3.档案继续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优秀档案继续教育教师的缺乏和兼职教师精力有限制约着档案继续教育的发展。优秀教师缺乏是档案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是造成档案继续教育工作外实内虚徒有其表的重要原因。档案继续教育需要掌握过强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了解档案业务,能够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人才。档案继续教育工作单调、繁琐、基层,人员变动快,兼职多,造成次次培训,次次是新人,档案继续教育工作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由于人少工作忙对档案继续教育教师讲课效果信息反馈做得也不及时。师资队伍体系建设不健全师资力量弱造成讲义质量不过关、讲义模式统一、教案时粗时细、教学内容陈旧、档案工作新理论缺乏“、填鸭式”理论灌输、教学方法简单的情况,影响档案继续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基层档案继续教育水平的对策 1.加强基层档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档案继续教育教师是档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不断推进继续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主力军。掌握先进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档案继续教育教师如何培养和造就;追踪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档案继续教育教师如何培养和造就;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档案继续教育教师如何培养和造就,这些问题值得深思。目前,我国的档案继续教育教师结构具有师资结构专兼结合以兼为主、兼职教师队伍多序列的特点。《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继续教育的教师按照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由具有较高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经济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担任。”从我国档案继续教育实践来看,兼职教师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来自国家省市档案行政部门的专家型领导、来自高等学校的档案学教授学者、来自档案杂志社、档案学会的专家、学术界比较活跃的中青年、来自档案工作中有所建树的专家、档案管理人员和来自国内外的档案专业知名人士。建立健全档案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施行持证任教,严格聘任程序。档案继续教育需要坚决施行兼职教师持证任教,根据学员的层次和培训类型选聘教师,严格聘任程序和手续。(2)加快步伐开展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档案继续教育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考核管理,开展兼职教师教学资格复审,施行奖惩制度。具体来说,实行档案继续教育工作考核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聘请专家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评审,授课教师登台试讲,符合要求者发给授课证。坚持档案继续教育授课效果信息反馈的常态化,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水平,优化档案继续教育兼职教师结构,敦促兼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参与式、讲座式、启发式、研讨式、对话式等灵活的教学方式“传道授业解惑”,保障档案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借鉴其他国家档案继续教育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以档案继续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操作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开拓档案继续教育的工作思路。活跃档案继续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状态、创新档案继续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提高档案继续教育工作者的自觉性和领悟能力,发挥档案继续教育工作者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开创档案继续教育培训新篇章。 2.加强基层档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员学习的主要载体工具,教材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和结构联系严谨有利于集中深刻地解决知识难点和知识重点,培养学员积极创新思维。然而,当今的档案继续教育缺乏合适的教材,不利于学员系统完整深入地掌握知识点。档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是一项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编写有层次的适合自学的教材。档案继续教育对象的能级层次不同决定了选编教材的不同。我国将相关档案从业人员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等级教材内容不同。初级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初级档案从业人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中级教材的内容应侧重新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着重于提高中级档案从业人员的技术解决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各自所在领域的业务骨干。高级教材的内容应涉及国内外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向,借鉴国外先进的档案继续教育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接受档案继续教育的对象一般自学能力较强,他们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通过业余自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将动态联盟战略应用于教材编写之中。“动态联盟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产品战略之一,它是指当企业发现有市场机遇时,不要企图靠自己一个企业的力量去开发新产品,而应通过社会协作,尽量利用社会上各方面的存量资产进行有效配置,组成虚拟企业,利用合作的力量快速响应市场的需要。”档案继续教育教材编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动态联盟战略应用到档案继续教育之中,需要联合社会有关人员与单位、高等院校、档案学会、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和企业,分散集中的负担,过重的人力物力财力,分工协作,共同编写内容精炼新颖、价值实用、重点突出和紧密结合实际的档案继续教育教材。档案继续教育教材编写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健全的体系和具体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教材编写的质量。 3.依托档案网站开展基层档案继续教育。 档案局网站是实现档案继续教育的远程工作平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要重视互联网计算机对档案继续教育的影响。依托档案网站,有利于创建开放式的远程档案继续教育模式,实现档案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在档案局官方网站上开设档案教育培训专栏。专栏包括公告栏、继续教育栏、公共论坛、岗位培训栏、博客栏、专题培训栏等子栏目。公告栏内可以档案教育培训教学安排和基层档案教育培训最新动态。教学栏内课程的相关内容和授课视频,实现在线上课、在线考试、在线交流,提高学员的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博客论坛给学员提供一个自由民主的交流平台,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档案科研工作发展。在档案局官方网站上上传网络课件。网络课件是网络学习资源的主要载体工具。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制作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课件进行档案继续教育,有利于学员与网络课件双向交互,解决档案继续教育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矛盾,保证档案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媛 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档案专业论文:学历教育档案专业论文 一、培养手段不同一种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的侧重不同 必然带来了培养手段的迥异。而培养手段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对于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来说,实现其培养目标必定要走“学院派”的常规培养路线。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科相同,培养手段通常是让培养对象从档案学的历史来源、基础学理入手,加之情报学、图书馆学、文书学等临近专业、学科和公共课程的研修后,使其档案学知识由浅入深地逐渐提高,最终达到具有一定档案文献、史料编研的能力,以此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和一定的学习年限,培养出档案行业中的“建筑工程师”。对于档案专业的“在职教育”来说,实现其目标必定要走“职业派”的特殊路线。为了使“非档案学”专业的档案人员快速达到从业水平,对各单位的基础业务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故培养手段往往侧重于实际工作的方式、方法,其课程设置也较为务实且针对性强。比如,“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会计与声像档案管理”等。而宏观、学理性的课程,如“文书学”、“档案发展史”等则分量较轻,以此培养出档案行业中的“建筑工人”。 二、培养师资不同为了使培养手段更好地发挥作用 培养师资的选择就成为要仔细斟酌的一个问题。这就好比说,培养“建筑工程师”的人,其本身一定也是“建筑工程师”;而培养“建筑工人”的人,其本身也一定是“建筑工人”。而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才培养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培养师资必定是具有较高的学理知识和文献、史料编研能力的档案行业的教育家、学者、教授、讲师等诸如此类的“学院派”人物。因为他们掌握着丰富的学术资源,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档案学动向,参与并编写相关的学术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编研造诣。同理,档案专业的“在职教育”培养师资必定是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实操经验,多年从事档案行业的监督指导人员,以及相关行政业务人员。因为他们常年接触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熟悉档案整编的实操流程,对于部分机构特殊的档案管理状况具有丰富的处置经验。总之,由于培训目标和培训手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培训模式在师资来源选取上要有所差异。相同性质的师资培养相同性质的学员体现出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培养师资侧重的不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反映出两种培养模式的本质差别。 三、培养周期不同 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可以说是“道”与“术”的关系。所谓的“道”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全面,偏向于档案实际工作中的研究与编研;所谓的“术”更侧重于实践,知识结构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偏向于档案实际工作中的“收集、管理、借阅利用”。由于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训手段、培训师资的侧重不同,故在通常情况下,前者的培养周期要远高于后者。就前者而言,培训周期一般为几年(无论是本科阶段或是研究生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被培养者的知识体系建构,以及学科敏感性的养成;而对于后者来说,由于培训目标、手段较为有针对性,主要关注于档案日常工作中一些常见问题,故其培训周期可以精华至一周或十余天。 四、结语 从目前档案专业教育的现状看,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方式的教育模式,即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其中,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是以培养档案文献、史料编研人才为目标,通过系统教授、全面教学等手段,借助高校和学术机构等师资力量,并以几年为培养周期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建筑工程师”的培养。档案专业的“在职教育”是以培养档案专业实操技能,完成本单位档案工作的“收集、管理、借阅利用”等为目标,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手段,借助档案工作监督指导人员和业务人员等师资力量,以一周或十余天为培养周期的培养模式。这种方式类似与“建筑工人”的培养。档案专业的“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两者有着迥异的培养目标,不能笼统地划分两者的优劣,更不能简单认定我国现今的档案学教育与社会工作相脱节。因此,各单位在档案专业人才的使用和选择上应格外斟酌,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现状和工作需求来挑选不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不同人才,不能用“学历教育”的培养标准衡量“在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不能用“在职教育”的培养标准要求“学历教育”培养出的人才。 作者:王培培单位: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 档案专业论文:在职上岗教材教学档案专业论文 一、常见问题 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编写上岗教材较易出现三个问题:其一,内容过多,编著者想要面面俱到。比如,编著者试图通过一本教材涵盖各门类档案,以及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二,学理性的知识点过多,教材的实务性不够明显。比如,利用相当的篇幅介绍公文写作、格式排版和档案发展历史。其三,章节逻辑不够明确,章节前后内容有所重复。比如,在声像档案章节中已经介绍了照片档案的利用环节,而在后面的档案利用章节又有所涉及。 二、编写原则 参照上述上岗教材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上岗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简约而不简单上岗教材应更多地突出实用性,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减少理论部分的编写,缩小涉猎范围,突出档案如何整理、如何组卷这些重点,做到教材内容简约而不简单。 (二)章节有效衔接不重复狭义的档案工作包含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而按档案的内容来看,又通常将其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同时,还包括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声像档案”、“电子档案”。这些内容大多相互交叉。所以在教材编写时,我们要合理安排体系框架,设定好章节先后次序,不要出现重复编写、交叉编写、逻辑不清等问题。如遇到不同档案类型的公共性问题,可单设章节统一讲授。 (三)章节名称明确且合理一个章节的名称要能涵盖本章内容主旨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教材在编写“文书档案管理”和“科技档案管理”前,介绍“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的知识是必要的,且“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档案人员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故在此章节编写中,加入“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的基础知识部分会更好,其名称也可定为“文书文件与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管理”,而不应是“文书档案管理”或“科技档案管理”。相反,就“会计档案”和“人事档案”而言,由于“会计文件”和“人事文件”档案人员几乎不接触,故教材章节不用将其列入,标题则可直接定为“会计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 (四)针对性选取档案门类就教材而言,档案门类显然不能全部涉及,要挑选普遍的档案类型编写。例如,仅就专门档案来说,其内容包含有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商标档案、诉讼档案等。因此,应挑选“会计档案”、“人事档案”,或本地区、本系统常见的档案类型编入其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构建教材体系。 (五)合理组成教材体系第一,从整体到局部。比如,第一部分设定为综合概述,有利于学员宏观把握档案行业的基本常识,为之后三个部分打好基础。第二,逻辑明确。比如,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为“纸质档案管理”和“非纸质档案管理”,从逻辑上合理涵盖了全部的档案类别。其中,在“纸质档案管理”章节,按档案内容的标准,再次进行划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业档案”,这种划分在档案分类上也是符合逻辑的。第三,分和有序。比如,“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电子档案”、“声像档案”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故这四个门类的档案管理章节一次性编写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内容。相反,“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定环节各有特色,故在教材中分别编写,而在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环节有较强的共通性,故在教材中作整合编写,以此避免重复。 三、档案专业在职上岗教材的体系组成 根据上述五个基本原则,笔者认为,一本档案专业在职教育上岗教材的体系应由如下方面组成: (一)第一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一部分称之为“综合概述”,由“第一章:档案概述”和“第二章:档案工作概述”组成。其中,在第一章里,教材应基本涵盖档案的基本概念、特点、种类与划分依据、价值与性质等内容;在第二章里,教材应基本涵盖档案工作的构成、内容、特点、性质、基本原则、注意事项、相关专业术语、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及档案法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职教材偏重于实操性的特点,第一部分作为综合概论,不要过多涉及档案的理论内容,如“档案”一词的词源解释、从古至今的档案发展史等内容。 (二)第二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二部分称之为“纸质档案管理”,由“第三章:文书文件与文书档案管理”、“第四章: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管理”,以及“第五章:专门档案管理”组成。具体为:在第三章里,教材应细化为三个小节。首先是“文书文件基础知识”,即涵盖档案前期(处于文件阶段时)的相关内容;其次,依照文件级、案卷级的整理方法分别划分为“以件为单位的档案管理”、“以卷为单位的档案管理”,并涵盖其收集、整理、鉴定等内容,而“保管与保护”、“统计与利用”环节,由于其与科技档案有共通性,故放在第四部分特别讲授。在第四章里,教材应分为“科技文件基础知识”、“科技档案管理”两节内容。其中,由于前者不是档案人员的主要工作,向学员简单介绍为主;后者为档案人员的主要工作,故应作详细讲授,内容涵盖收集、整理、鉴定等内容,“保管与保护”、“统计与利用”环节,与文书档案在第四部分同讲。在第五章里,教材应选取专门档案中常用的两个门类开设章节,即“会计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与第三章、第四章不同的是,由于专门档案各门类间共通性不大,故本章一次性讲授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内容。其中,由于“人事档案”不属于档案部门直接的业务内容,故可以作适当说明或简要介绍。 (三)第三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三部分称之为“非纸质档案管理”,由“第六章:声像档案管理”、“第七章:电子档案管理”组成。与第五章类似,由于这两种门类的档案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故这两章内容依然从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讲授。 (四)第四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四部分称之为“特别讲授”,由“第八章:档案法制工作”、“第九章:文书、科技档案保管与保护工作”,以及“第十章:文书、科技档案统计与利用工作”组成。这些章节主要是对前三个部分某些特殊内容或共性内容做出必要的补充,具体如下:在第八章里,主要对第二章:档案工作概述中的“档案法制工作”进行特殊说明和强调。在第九章、第十章里,主要讲授文书、科技档案的保管和保护工作、统计和利用工作,以此补充“第三章”、“第四章”未涵盖的内容。 作者:王培培单位: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 档案专业论文:档案专业人员再教育的研究论文 我国的档案继续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宗旨简而言之是为了档案工作人员更新与补充知识,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素质。因此档案继续教育的内容――即档案继续教育学什么,是继续教育中的应特别重视的问题。继1992年下半年国家档案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举办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电视系列讲座后,各地、各系统在继续教育的内容上都作了不断地探索、调整,以使继续教育能真正起到提高档案干部业务素质、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的作用。 笔者从因特网上浏览了2000年来全国一部分省(直辖市)和市、地区、县以及某些专业系统的档案网站,对其刊登的关于档案继续教育的内容作了些简单的梳理。国内档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如下几大类: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 这部分内容是完全适应社会和档案工作发展需要的。由于档案工作在国家信息化系统中有一定的地位,档案部门必须紧跟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了落实国家档案局信息化建设纲要,各地、各系统的档案部门近年来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单位行政工作、业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在各单位形成和使用的文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快、更新快;为此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形势发展、满足工作需要。 二、国家及档案系统对档案工作的新标准与新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工作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为了适应档案工作的发展以及满足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国家档案局了相关的标准与规章。而这些新的标准与规章既是以往教材中未曾包括的内容,又是在现实档案工作中必须遵守或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因此在档案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应该将它作为必学内容之一。 三、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 档案鉴定是档案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一个环节,因而档案价值鉴定也就成为我国档案学中一个具有较高难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管理理念也为档案工作所不断吸纳,档案工作信息化成为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而我国现有的传统意义的档案鉴定工作目标仅针对档案存毁,已不能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研究与探索能适应档案工作发展所需要的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在现实中一方面是档案工作者(主要是具有初级或中级职称的档案工作人员)面对大量的文件、档案很难仅以以往十分简略的《归档与不归档范围》、《档案保管期限表》来进行鉴定工作;另一方面是许多档案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对档案鉴定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不少专著与大量的论文,这些论著中有创意的观点应该到实际工作中去验证、有价值的内容应该推广。继续教育是这两者连接的桥梁,将档案鉴定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向档案专业人员介绍、推广。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作为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的内容除上海市,在湖南、浙江、江苏等省和全国环保等系统均有采用。 四、档案工作新动态、发展趋向 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和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专业人员应该对影响档案工作发展的环境与各种因素有所认识与了解,更应该了解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改进自己的工作、激发自觉的学习愿望,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五、与资格证、职称考试相关的内容 有些省市将与资格证、职称考试相关的内容也列入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 笔者曾先后给上海市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做过3个专题讲座:《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介绍》、《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介绍》、《档案鉴定新论》。在教学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继续教育的内容从宏观方面看应该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而在此前提下,具体的教学内容应做到:来源于实际需要、与实际工作关系紧密、能满足档案专业人员工作直接需要。 浏览因特网,感到档案继续教育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以学习国家及档案系统对档案工作的新标准与新规范为例,作为继续教育内容最多的就是国家档案局的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其实仅2000年以来国家质量技术局、国家档案局的档案标准、档案工作规章何止这一个(参见本文附表3)!各地政府、各主管部门等都有与档案工作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定等,这些内容是否可充实到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去?档案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深化,例如档案管理中的的一些理论问题、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些新的技术与方法等等,经提炼后也应该可以充实到继续教育的内容中去。 笔者接触到一些具有中级职称已多年的档案人员,他们在单位档案室工作多年,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但在写专业论文方面略有欠缺,影响他们晋升高级职称。是否能在这部分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中增加论文写作的内容?有些省市的继续教育也有论文写作讲座的内容,安排一次,3~4小时。笔者认为这样安排一般解决不了问题,根据笔者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体会,最好是开设系列讲座,先开专业论文选读、评析,再进行写作辅导。通过专业论文选读、评析学习,使学习者既可熟悉、掌握专业论文的构成要素、表述方法与作用,又可以学到论文内容所阐述的新思想、新观点;既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写作技巧,又有利于启发学习者萌生自己的新观点。学习者心中有了几篇这样的“范文”,再进行写作辅导效果会更好。如再能在写作辅导中增加习作内容,最终向专业刊物推荐优秀论文,更能提高学习中的学习积极性 档案专业论文:档案专业人员的全面素质综述论文 【摘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大力提高档案专业人员的素质,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品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档案学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总之,政治理论知识扎实,档案专业知识深厚,科学文化知识广博,是一个档案专业人员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档案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 档案管理工作是由档案、必要的物质条件、档案专业人员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人是档案管理工作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要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既要具备良好的政治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又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当前档案事业的规模日益扩大,档案内容日益丰富,档案信息载体日益多样化,档案管理现代化逐步推广,对档案提供利用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使之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势在必行[1]。 1档案专业人员的政治素质 1.1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维护档案真实和历史真实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档案工作的政治性、服务性,决定了档案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2]。此外还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品德素质。档案专业人员的政治品德素质是指政治态度、政治品质和思想作风。它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恪守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严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大力倡导和坚持立档为公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的真实面貌,满腔热情的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档案服务,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档案专业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1.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事业心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对自己从事职业执著的追求,始终以旺盛的精力、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档案专业和其他各种事业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使档案专业人员有知难而进的信心和决心。 1.1.2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档案专业人员的责任心就在于把党和国家的宝贵文化财富自觉的管理好、利用好、维护好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严守国家机密”等工作作风和思想道德情操都来源于档案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感。 1.1.3要有勇于创新精神。树立勇于创新的进取心,才能使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大胆开拓,勇于尝试,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改善档案管理条件,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1.2档案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档案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根据一般社会道德结合档案工作职业特点提出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职业道德在档案工作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1.2.1不为名利,甘为人梯,热心服务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对象和工作手段决定了它本身是一项服务性、条件性很强的工作。而档案工作与其他服务性工作的不同在于它不能通过服务对象直接产生效益,而是通过服务对象利用档案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体现。不为名利、勤奋工作、积极主动、热情周到的为利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档案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1.2.2尊重档案,尊重历史档案职业道德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必须维护档案和历史事实的原貌,既不能任意篡改和歪曲档案的内容和特征,也不允许主观臆断随心所欲的鉴别档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事求是,坚持据实立档,据实用档,尊重历史,忠于职守,维护党和国家档案的历史真实面貌,同一切篡改档案、歪曲历史的行为作斗争。 1.2.3遵纪守法,严守党和国家秘密由于档案工作是不同于其他服务性工作,档案工作者对于利用者不能“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必须克服主观随意性,按照法律和工作纪律的要求正确处理保密与利用的关系。当前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都在日益扩大,外事活动不断增加,这给国外敌对势力窃取我国的高科技技术提供了可乘之机。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必需具有严格的保密观念和良好的保密习惯,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确保档案在政治上的安全。 1.2.4工作作风要严谨细致档案工作是一项科技性、服务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也是一项复杂、细致、繁琐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在区分全宗、分类立卷、编目、鉴定、确定保管期限、汇编、注释档案内容、利用档案咨询及信息反馈等各个工作环节中,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2档案专业人员的知识素质 档案专业人员的知识素质指的是一个档案专业人员从事本职工作应该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面。一般的说,档案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知识、档案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2.1政治理论知识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和思想,革命理论是革命行动的指南。档案专业人员只有努力学习,掌握并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思想,才能确定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科学的探索、总结档案工作的规律,保证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2.2档案学知识档案专业人员必须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档案学知识,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实践技能。档案学理论来源于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工作实践又迫切需要档案学理论的指导。档案专业人员要了解和掌握档案专业知识,一方面,档案是一种知识载体,档案专业人员要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就要熟悉档案的内容,掌握档案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另一方面,档案专业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编研、提供利用中始终贯穿着分析、研究、综合、判断等各种科学的研究活动。档案专业人员只有熟悉和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目前情况看,档案专业人员应重点学习、掌握《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文书学》、《档案分类学》、《档案目录学》。这是档案专业人员必学具备的专业知识。 2.3相关科学文化知识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工作面广,知识门类繁多,特别是在各门学科相互渗透的今天,仅有档案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史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更好的胜任档案工作。 2.3.1掌握文史知识。语言文字与档案管理和服务是不可分割的,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搞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通晓历史,才能了解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更好的熟悉、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书写水平也很重要,因为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如编目、著录、标引等与书写水平是分不开的,若所写的文字难以辨认会直接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 2.3.2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现代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档案专业人员应有重点的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如现代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还应具有一定的经贸、法律知识。 2.3.3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建设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复印、缩微、音像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知识,才能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2.3.4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知识。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扩大,档案专业人员掌握和熟悉一门或多门外语知识,以确保外文资料的管理与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 2.3.5掌握宣传知识。改革开放的形势强烈要求档案专业人员走出“馆堂”,面向社会。档案部门要借助各种媒介宣传档案工作,提高社会档案意识,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档案专业与其他相邻专业的渗透与联合,培养自己的信息编研、开发能力,成为能够胜任“办公文秘—档案管理—信息开发一体化管理多面手”,并逐步使档案管理工作从经验型的手工操作模式向现代型的技术操作模式转变[3]。综上所述,政治理论知识扎实,档案专业知识深厚,科学文化知识广博,是一个档案专业人员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 3档案人员的身体素质 档案专业人员应当具有强健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档案管理工作要长期收集、加工、编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连续性,这些都决定了做档案工作要有一个适应紧张工作的精神状态,而良好的精神状态皆来自健康强壮的体魄。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与健康的身体密切相关。从档案工作目前的情况看,不仅有脑力劳动,也有大量的体力劳动,因此,在档案专业人员诸素质中,健康的身体素质应成为重要的一个条件。 综上所述,档案专业人员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这是由档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为了发展我国的档案事业,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档案专业人员的素质。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视角下的行政管理 摘要: 大学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社会组织,因此,其行政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组织文化视角下的行政管理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高校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文化视角;大学;行政管理;分析 大学管理主要存在两种模式,即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其中行程管理主要强调集中领导和统一规划,按照系主任、学院院长、校长等职务分布,进而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而学术管理则是大学中所有师生共同参与和民主管理的决策活动。当前,在我国大学管理中,到底哪种管理模式更加合适,长期以来都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实行行政管理,那么大学所需要的学术气氛就会降低,如果实行学术管理,那么大学的领导权无法有效集中,导致组织涣散。因此,大学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进而促进大学健康以及稳定的发展。 一、相对学术自由和有限行政化 当前,我国大学行政机构庞杂而臃肿,高校特点和管理职能严重脱离,行政管理照搬政府模式,大学管理失去了学术意味,高校逐渐演变成为特殊的政府机构。但是高校与政府具有明显区别,如果长此以往,教师地位会受到严峻挑战,甚至还会导致教师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缺乏学术气氛的环境下,大学的学术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教师如果不在热衷于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高校发展的动力就会逐渐削弱,丧失高校的管理价值。行政管理是具有普遍性的组织模式,而学术管理更加倡导个体性,关注个人的发展,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导致管理趋向自由发展。因此,学术自由和有限行政化,要贯穿于高校的发展,进而和谐共存、彼此依赖。 二、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充分结合 行政管理要推动业务和学术的开展,在管理的布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保障和服务功能。同时,高校还要强调学术权力在管理部门中的地位,其权力限度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当前,一些研究将学术权力和行政管理相对立,但是在实际中,两者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行政管理在确保高校各种管理工作有序以及规范开展的同时,还要给予学术管理以充分重视,发挥其管理意义,让学者和专家在高校管理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充分参与到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充分结合,需要管理者发挥自身能力,当前,一些具有管理才能的学者担任行政管理人员,行政和学术双肩挑,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是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者。 三、大学组织中的结构功能 大学是一个松散的系统,组织的无序性是大学的主要特征,但是无序和松散是在情感和信念充分整合的此基础上,在无序中存在一种非组织化、非设计的以及自然的秩序,秩序来自学术共同体以及学科逻辑的各种成文约定、非成本约定以及价值规范,尤其是组织内部的学术权威、情感归属以及价值认同,这是确保大学研究、学习以及教学自由的基础。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要形成科学的制衡机制。 1.开展有序的行政管理 行政权力具有自上而下特点,高校经过长期的发展,行政管理逐渐呈现无序状态,例如管理陈旧、制度落后,由于高校改革主要由政府主导,因此,管理规章也是照搬政府的规章,规章制度与高校管理发展不适应,岗位职责模糊不清,经常在工作中出现推诿以及扯皮的情况,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不重视,工作中容易出现有法不依以及无法可依的情况。高校内虽然指令多、文件多、会议多,但是却没有对高校科研教学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各自为政,教学资源被浪费,进而导致学术权力不能充分发挥效应。因此,高校一定要注重开展有序的形成管理,保证行政管理可以有效推动高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推进。 2.开展无序的学术管理 学术权力是大学运行的客观要求,学术权力依靠高校学者和专家的权威性,民主管理和学术自由是发挥学术权利的前提,学术权力是大学权力的重要基础,大学的行政管理要为学术权力提供服务。同时,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力在作用范畴方面也不相同,大学要通过合理分工,形成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合作以及相互分工的关系。当前,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权威权力,尚没有建立对其的保障机制。大学想要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和权威性,一定要建立和健全相关保障机制。 四、大学组织中的决策程序 在大学中,民主管理具有一定的缺陷型,但是专制管理更不适合大学发展,因此,在大学中根本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组织的管理模式,专制管理和民主管理需要合理选择、相互融合。 1.专制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大学专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专制管理的决策权集中于大学领导层,民主意见很难向上传递,导致行政决策不透明、不公开,学校事务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家长、学生以及高校三方难以开展有效沟通。第二,呈现专制特征,专制特征是专制管理的重要特点,在管理中容易出现统一的制度和政策,例如统一评价考核体系、统一教学大纲以及统一管理模式等,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十分容易导致机构臃肿、政教部分以及政事部分,体现了专制管理的弊端。第三,工作质量效率低,虽然专制管理权力更加集中,但是由于决策权集中于管理层,在制定和传达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会议作为支撑,同时,在管理层和执行者之间也存在信息遗漏和信息不全的情况,导致管理工作质量效率低。 2.不断完善民主管理 当前,高校在完善民主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完善大学对重大事物的集体决策、专家咨询以及决策评估等机制,确保决策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以及专业化,对于涉及到高校未来发展以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并且广泛争取学生家长、师生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建立以及健全问责制度、纠偏制度以及反馈评价制度,针对决策中的问题采取科学的纠偏措施,防止决策失误。第二,高校要建立以及完善双向沟通制度,加强对学生家长和广大师生多沟通,促使行政部门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愿望和诉求,高校还要建立回应机制,对师生的愿望和诉求给予及时回应,尽量满足失衡的合理要求,解决师生提出的问题,在信息时代下,高校要搭建网络回应和沟通平台,进而提高回应和沟通的质量。第三,高校要加速实现校务公开,进一步实现行政办公透明化,涉及到师生切身利益的决策,要通过学校文件以及学校网站的形式,准确及时的传递给相关人员,保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总而言之,将高校行政管理与组织文化模式进行充分联系,可以从高校日常运行中探寻潜在的文化特质,进而为高校的良好运作提高文化阐释和理解。 作者:杨军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探讨 摘要: 数学文化作为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阐述了数学文化的内涵,分析了数学文化对大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并且就数学文化如何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数学文化;大学数学;融入 近年来,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抑或者是大学,在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数学文化的作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但是,就大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其中,这已经成为大学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数学文化的基本含义 对于“文化”大家都不陌生,“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在逐渐发展扩大。数学文化是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家怀尔德提出来的,他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哲学观念[1]。当前,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观点已经被广泛认同,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数学,数学包括的内容将不仅仅是数学概念、知识和方法等静态事物,还包括数学活动创造的动态过程,体现出真、善、美的内容,也体现出数学家的品质、价值观、思维观念等内容。静态和动态内容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数学文化体系[2]。 二、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增加数学底蕴。在很多人看来,大学数学无非就是一些数字、公式以及定理等,通过各种数字的组合构成深奥的数学知识,语言表达直接、清晰,没有文化蕴意可言。然而,数学文化的融入,改变了人们对大学数学的看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认识到大学数学中的文化底蕴。其次,增加学习兴趣。大学数学教学如果生搬硬套地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逐渐降低,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如果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延伸,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背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增加学习动力。数学文化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数学案例和相关的数学文化结合起来,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改变传统大学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数学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当中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数学文化教育观 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期间,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之外,还要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内容,此外,还要让学生获得数学文化的熏陶,养成数学文化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观念等方面的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强调数学文化观念的树立,并不是要求抛弃数学知识。 (二)深化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文化内涵 大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了解哪些数学知识蕴藏丰富的数学文化,哪些数学知识蕴含丰富的数学价值观,哪些数学知识能够具备文化传递功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文化的内涵。首先,数学史的教育。数学教师要想将数学文化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教育不可或缺。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适当地引入数学历史,将重点集中在划时代学科的诞生与重要概念的发展上,考察数学学科的演变,给出合理的评价和展望[3]。其次,数学方法的传播。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数学科研者研究数学的方法,另一个是采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数学科研者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公式的提出等;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包括推理法、判断法等。再者,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同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进行极值的应用、微方程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物理、化学或者生活中的现实模型。 (三)增强情感教育,促进数学学习 数学文化的融入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将数学文化合理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解概念性或者理论性知识点的时候,找准时机将该理念的背景知识引出来,如该理念的提出者、提出的年代、发展过程等,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美妙。 总之,数学文化融到大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增加数学底蕴,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因此,大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情感教育,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作者:黄君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研究 摘要: 为了解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情况,笔者对某学校100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本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80%)的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的过程中非常吃力,也就意味着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极度匮乏中国文化,以此为背景,笔者就大学英语内的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就文化的组成来讲,语言是其中比较特殊的部分。因此,自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国内英语教学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特别重视,强调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进行培养。这对国内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有效的提升。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进行透彻的解读,然后用实例分析了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实情况,最后就把中国文化渗透进英语教学中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1中国文化与中国英语 Widdowson(1983)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对语言的学习尤为重要,交流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特别应该学会跨文化进行交流。交流不是单向的行为,从一开始交流就意味着产生吸纳和传播。跨文化的交流更是如此,这种双向的行为比相同文化的交流更难,从整体上来看,语言的学习不可走一方倒向另一方的模式。国内学习英语的人总想学习地道的英语,对英语国家传统文化深入的了解,我们作为交流方,也肩负着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当前,英语逐渐成为国际性的语言,而中国要想走向世界,让世界上的人们了解中国,用英语向外国人们进行讲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能接触到其他国家的人来讲责任重大。目前国际上使用国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就是英语,实际上英语也被世界不同的文化所影响着。在1986年托德和汉考克对影响英语的各地特点和文化进行了总结,其中国内地区的英语作为实际上英语分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实,“中国英语”早已出现,其特点是英语为载体、本土文化为内容,也越来越多的被语言界和翻译界所认同。笔者文中所述的中国英语和具有贬义意味的“中国式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汪榕培对中国英语的定义为:在国内本地使用的,以标准的英语为参考,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的英语。我们无法确切的下结论中国英语己经成为英语的变体,但是,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征或者中国特有的情况必须有特定的英语词汇进行表述,缺少了这些词汇,在国际交往中会处于被动的局面。那么,国内独有的物质、精神文化怎样用英语去表达,国内英语学习的主体———大学生的处理方式是怎样的,这就回到了上文的笔者调查。笔者在本文中以此为基础,就大学英语内的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途径。 2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状 2.1教材内容: 目前,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专类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其中的内容大都是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而国内文化的内容极少或者没有出现。教材中以英语国家为环境,对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进行介绍,国内的传统文化却很少涉及的实际情况不禁让人惊讶。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这本浙江大学负责编写的教材,全书共有不到40篇文章,其中作者是美国或者英国的文章有29篇,在这29篇文章中,背景完全是英美国家的有28篇,仅有一篇是关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的事实让人哑然无语。 2.2各类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内容: 在校大学生都会参加CET-4或者CET-6考试,而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是命题的主要素材来源。以2010年CET-4考试试题为例,写作是第一部分,写作的主题是“拼写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快速阅读为第二部分,其内容为美国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听力为第三部分,前8个小对话出现英文名字3次,在长对话中第一个主人公名字是英文名字,第二个长对话对英国儿童的零用钱进行讲述,共有四篇短文理解和听写,出现英文名字的有3篇;仔细阅读为第四部分,第一篇文章讲述的是美国的绿色建筑,第二篇对飞机的黑匣子进行介绍,后边还有关于外国的心理学研究;完形填空是第五部分,讲述的电子商务。虽然文化迹象不明显,但是其讲述的年代国内根本没有出现该概念;句子翻译是第六部分,出现英文名字的有1句,其余4句没有明显的文化倾向。为了更详细的论述大学等级考试中中国文化现象失语的普遍情况,笔者对2010年-2012年的全国CET-4和CET-6考试试题进行分析,近些年来由于CET-4和CET-6考试采取多卷的措施无从统计,经过笔者的统计发现,以文化的角度而言,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是CET-4和CET-6试题的主要来源,也就意味着该项考试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进行考察,但是,却没有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考察。 2.3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概念的误解: 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英语的学生以及老师认同文化,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开展语言的学习,也就是说建立在文化上进行的语言学习效果更佳。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上,对“文化”的概念老师和学生普遍出现误解的情况。他们认为英语的学习和或者授这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应该是英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中国文化亦或者中国历史将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所以,这就导致老师卖力的对欧美文化进行深入的介绍,学生则卖弄自己所掌握的英语文化。他们经常把英美等国家挂在嘴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一知半解甚至认为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3教学建议 经过笔者的实际研究发现,被测试的人员在讲述中国特色文化(事物)的时候,出现严重的英汉转化问题,就笔者列出的具有突出特色的话题或者词汇,百分之八十的同学用英语表达的不恰当。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和英语课堂有很大的联系,如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很少出现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各类教材中很少出现中国文化,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英语形式的中国文化,这就导致我们熟悉的中国文化却无法用英语进行表述。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把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有效的提升国内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1大纲制定: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国内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体现了对文化的重视,只是没有着重强调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这一点着实欠缺考虑。笔者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并和国内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相结合,认为教学大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大学阶段,在教学计划中纳入中国文化,在大纲词汇中纳入出现次数较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对教学人员在宏观上进行指导,让他们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自觉地提升课堂教学中英语文化所占的比例,让英语教学围绕中国文化来开展和进行,国内英语学习者在论述我国文化的过程中不至于出现窘迫的局面。当然了,在英语教学中不可能仅仅围绕中国文化,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国外文化,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我们要着眼于开设英语课程的各个阶段的学习,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指导,确立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对教学大纲内容最直观的体现。目前国内的现实情况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介绍,如英国、美国的概况,欧美文化等,但是在英语必修课程中很少对中国文化进行介绍,仅仅有极少的学校在英语选修课程中讲述中国文化,丁往道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用英语对中国的文化进行讲授,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反观外国学校,诸如哈弗大学在内的很多名校都有讲述中国文化的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历史和传统的哲学。国内与此形成了显著地对比,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和课程开设上有待加强,很多的高校没有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文化的英语课,这也是导致笔者在本项研究刚开始进行调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由此可知,把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引入大学英语课程中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怎样对课程进行设置,怎样在英语课程中引入我国传统的文化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3.3教材编纂: 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实现的是编写的英语教材。如今通用的英语教材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比较重视,编者也知道文化对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英语教材中融入很多欧美国家的文化。但是,就中国特色文化在教材中文化介绍来讲,不仅占得比例少而且缺乏系统性,这让学生怎么用英语对我国文化进行描述,直接的导致中国文化的英语失语情况的出现。对于这种情况,要想很好的解决,就要求教材编纂人员在编写大学英语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把对中国优秀文化进行反应的文章纳入阅读类教材的范围;对听说类教材进行编纂的时候,设置的听力和语境应该多以中国文化为主,对涉及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材料要让学生多读、多看。让学习英语的人员可以流利的用英语去表达我国的特色文化。这给教材编写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教书育人本来就是百年大计,需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进行。 3.4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渗入中国文化,我们要格外注意两点。其一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老师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的特色文化,带领他们对我国的文化和欧美国家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对英语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吸收,还要对用英语述说中国文化的方法进行领会。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学生用英语论述我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作文或者口头论述。其二,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不仅要翻译课本中的文章对中国文化进行反应,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一些翻译的技巧向同学传授,让同学掌握翻译中国特色文化的技巧。不可否认,用其他国语言去述说和翻译本国的文化特点非常的困难,这也是英汉翻译界公认的难题,有些物体或者概念由于没有实物,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翻译甚至会出现不能够翻译的情况。中外翻译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给出了丰富的技巧和方法。就翻译来讲,大学英语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对翻译的技巧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学会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当学生遇到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的中国文化的时候可以充分的使用这些方法,让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被最大程度的传输。 4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基础和前提,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世界。如今,每一名大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播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英语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传播我国文化的主要工具。所以,将中国文化渗透进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方法熟记于心,这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求,这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扬光大极为有利。 作者:廉莹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研究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本文简要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内容和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体现文化与语言交际间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文化渗透 目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际也日益增多,所以现代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语言交际水平;让学生成为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化人才也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2012年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全新版大学英语里编者的话:结合词汇及上下文的学习使学生接触到大量活的语言现象,理解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扩展他们大脑中的知识图式,促进中西交流。所以学生要想正确运用语言,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语言,还必须对不同文化具有足够的了解。在教授语言知识之余,课堂上的教师,还必须适时适度地讲解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英美教育,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等,提高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1.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 在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都处于一直被忽略的位置,因为中国的英语教学主要是迎合应试教育的,一般更重视笔试成绩。传统语言教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等也普遍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胡文仲,2011)。结果是教师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四六级考试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学生也只关注教师教授的东西,学习方式死板,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所以学生的交际能力从来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例如学生经常用汉语式思维方法来表达,以至于经常被误解,从而使交流的双方都觉得河南来理解对方,失去了对彼此的兴趣。因此给予文化教学足够的重视应被提到日程上来。 2.文化渗透的内容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就英语教学而言,它即指课文所涉及到的作者的生平简介,也包括文章中一些词所涉及的地域风土人情、国家制度以及一些专有机构的来历等等。甚至还有和文学艺术等有关的内容。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重点一般被放在以下几个方面:词汇所暗含的文化知识、文章作者的生平背景知识;语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之外的一些文化内容。 2.1让学生理解词汇包含的文化知识 在词汇教学和学习中,词汇里包含的文化知识都是难点。这些文化包括括词语的代指范围,联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等。日常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学生最容易出现词语运用不当,因为在选用语言形式时,我们总会因为不理解一些文化内涵而感到困顿,可见讲解词汇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有些词形式上极为简单,对学生来说,尽管发音拼写都不是问题,但学生还是理解不来整个句子的意思,原因在于词汇本身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教师的重任就在于,不仅把这些文化内涵一层一层的剖开,使学生完全明白这些词的表面意思以及它的引申义,从而达到对整个句子以及语篇的理解。 2.2充分剖析语篇的文化信息 大学英语学习材料大部分都是语篇形式,每篇课文都充满了文化信息。单词,成语和其它的固定结构有时都需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信息。单词、成语和其它的固定结构有时都需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信息,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豁然开朗,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得积极性。例如在英语中,tomeetonesWaterloo意思是获得致命的失败,反映的是拿破仑1815年在滑铁卢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从而使整个战局得到改变。Dunkirk是仓皇后退,局面艰难的意思。在传达语篇信息时,通过文化的导入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得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英语中,“downandout”意思是“彻底的失败”,这个词组的来源是指在古罗马的竞技场上斗士被打倒时为down,如果在规定时间内站不起来叫做out,指彻底倒下了,即失败。给学生解释清楚之后,他们就好像恍然大悟,用起来得心应手。 2.3讲授语言之外的文化知识 英语中有各种各样的形体语言。手势也是形体语言的一部分,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会被理解成千姿百态的意思。曾经在杂志上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乘机到达了向往已久的美国,因为行李太多需要运送行李的车子,于是问一个美国人机场有没有这种便利服务,这个美国人就用了一个他自己认为非常简单常见,人人都明白的一个手势“A-OK”(有!还是是免费的),结果这个中国人因为不熟悉那个手势的文化背景,就用中国的文化背景套用,导致他理解的意思是“收取大笔钱”的意思,于是就非常不满地背起行李走了,那个美国人也很纳闷。可见,我们必须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文化渗透的方法 文化语言相辅相成,语言是现象,文化是本质。文化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语言交际。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渗透能大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的整体印象和兴趣。对于文化导入渗透,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教师会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搜区相关的背景知识,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进行小组讨论。有的教师是自己搜集好做成生动的幻灯片,给学生详细讲解,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去习得新文化。 3.1标注讲解法 在英语教学中,语篇中涉及到的好多词汇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学生一无所知的,为了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彻底理解,主讲教师在课件中应先把这些文化含义很深词重点标出,在通过链接形式,把这些词所涉及的文化意义声色并茂详细解释,特别是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描写要加以特殊的标注,以免学生一头雾水,失去对整个英语的学习兴趣。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1课“MrDohertyBuildshisDreamLife”一文中出现的“whenitwas95below”这个句子,被译成“当气温达到零上98度时”,好多学生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汉语里这不符合事实,因为这几乎是沸点。这时就必须清楚地给学生讲解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区别和换算方法。 3.2表演法 大学英语课文会涉及戏剧节选。目前全国大学英语教学都是大班教学,平时进行课堂活动很难,学生因为班大,同学之间也不太熟悉,对课堂活动积极性不太高。对于那些被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的课文,教师应积极鼓励学努力排练。通过反复排练以及教师对细节的指导,学生会逐渐自然而然的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例如外国剧本当中人物的穿衣打扮、谈吐举止等,同时还让同学们不断地联络感情,增强对英语的兴趣。如:杨立民等编写的《大学英语教程》第二册第二课“FatherknowsBetter”文中描写到:父亲为了孩子,总是做一些让孩子非常尴尬的事情。从文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方人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但西方的父母也是和中国父母一样爱自己的孩子,也会做一些弄巧成拙的事情。类似这种课文,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知识,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最有效,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度到文化意识。 4.教师终身学习,提高自身中西文化素养 现在的世界日新月异,需要每个人来终身学习。教师应熟练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不同层面的相应意义,例如语言层次的、体式语等方面的的对比意义。文化渗透的策略和技巧对于教师而言同样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中西方文化的桥梁作用。只做“教书匠”的时代已过时,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增强自己的中西交际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的榜样。只有具备了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教师才能真正使学生心服口服,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5.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文化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重组和整合,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也比以往更加频繁和活跃。首先,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交流的内容不仅局限于文化范畴,还涉及政治、经济和其它专业领域。英语教学要摆脱商业目的,要和各种各样的高雅交流相结合,和发展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长远之计(刘润清,1996)。因此,要想使外语教育实现最终目标,文化渗透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被真正贯穿到外语教学中来。 作者:余丹 单位: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建设探微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亦如此。如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功能是一所大学外在体现的话,大学文化就是其内在精神的体现。通过对一所大学的文化进行解读,可以对其办学特色之精髓、价值追求之导向有更好的了解,因此建设富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尤为重要。 1、国家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既依赖于经济、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的竞争,也取决于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的博弈。我国曾在十七大精神里特别强调“软实力”的问题,大学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大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教育和学术水平,大学文化则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放眼世界各国一流大学,其文化无不彰显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质。中国的民族文化需要对世界彰显魅力,中国的大学是其重要载体。中国的大学有着自身民族文化的烙印,应当成为充分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场所,自觉承载起自己的文化使命,在坚守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体现出自己的担当。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可以锤炼大学文化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将西方大学文化的精髓与优秀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实现大学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共赢。因此积极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大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文化建设最基本的目的在于为大学营造特有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的健康良好发展。当前的教育体系延续的是近代以来的“新学”传统,是模仿西方大学制度建立起来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只进行技术、方法或制度层面乃至文化建设方面的模仿,而不注重自身的发掘和建设。大学文化照搬照抄对于彰显大学自身特色、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国大学应当自觉地在已有的教育体系下从大学文化建设三要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寻找切入点,明晰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发掘自身的文化品格与核心价值追求,建设具备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 1、凝练大学精神,梳理并发掘大学特色文化 首先,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最能诠释大学的特色和个性。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通过凝练大学精神,可以更好地践行、提炼和升华大学办学理念,形成独特的价值判断,从而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和群体凝聚等一系列功能。其次,通过凝练大学精神能够掌握大学文化的主脉络。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特征都是伴随着大学的发展长期积淀而成,同时又受到地域、改革以及制度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大学文化无不带着各种各样的烙印。要想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必须对本校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通过回溯与凝练来理清自身文化生成、发展、创新的脉络,剥丝抽茧般挖掘自身特色。以淮海工学院为例,作为一所立足于港口城市,以海洋专业为依托的综合性大学,由于所处地域文化、大学自身改革发展过程的特点,淮海工学院逐渐积淀下来自身在制度、理念、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化追求,比如崇尚海洋文化等,这些是淮海工学院独有的,需要透彻掌握大学精神,分析自身特色并进行梳理,形成具备淮海工学院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 2、全方位互动,保障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大学文化是复合的、多元的,更应该是绵延不绝的。随着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发展,要想使大学文化时刻体现特色,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共同努力,不断赋予大学文化以时代精神,保障大学文化传承创新。首先,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过去在文化传承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师生单方面的继承,然而通过对知名大学的大学文化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要想让大学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经久不衰,就必须要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大学文化在被继承的同时也在被创造、被更为广泛的传播。这就要求师生在继承传统大学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创新,使大学文化成为每一位师生的文化,使大学文化在保持特色的同时也能够紧跟学校发展的脉搏。其次,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立体化的传播。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一定的平台媒介来进行传播。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传播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渠道和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文化传播的需求。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在渠道上需要借助于网络、新媒体等更加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在形式上也力求多变,借助于影视、歌曲、诗文、演讲等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加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大学文化。以淮海工学院为例,学校有自己的报刊,同时也建立了微信平台和官方网站。2015年5月曾通过网络、官方微信等形式就新时期“淮工精神”表述语进行了征集,在校师生、毕业校友、热心网友纷纷参与,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对淮工文化进行了宣传。 3、确保文化特色鲜明,具备品牌效应 在系统深入地发掘和传承大学文化的基础上,大学文化应该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并逐步构建一个完整、全面、具备品牌效应的文化体系,创造品牌价值。首先,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凝聚特色人才。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一个完整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再通过传承创新传递给公众,这将增加公众群体对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升大学的美誉度,吸引更多的特色人才。其次,大学文化在凝聚人才的同时也被这些特色鲜明的人才改变着。注重校园文化创新的大学,将凝聚更多善于思考与创新的人才,同时也引导着学校的师生创造出更多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化产品。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建立这样一个文化体系实现文化和人才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真正起到品牌效应,创造品牌价值。 三、结语 大学文化建设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国家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每一所大学都应明晰自身的文化品格与核心价值追求,同时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媒介,通过每一代师生的努力保障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最终通过系统建设构建一个具备品牌效应的文化体系。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淮海工学院立足苏北,以海洋专业为特色,一直致力于深化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以确保高质量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学校结合自身特点,精准定位,形成了富有“海洋特色”的淮工文化,同时始终能够与时俱进,引领淮工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全面推进加大学校文化品牌建设力度,切实做到用多彩文化吸引人、用品牌文化影响人、用特色文化引领人。 作者:岳桂林 单位:淮海工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数学教学文化论文 一、数学文化及其认识 可以肯定地说,数学是一种为人们所承认的文化现象。数学文化的传播载体首推数学文化史料。研析数学文化史料,就可以直接获取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直观认识获取数学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大学数学教学中开始涉及的“极限”概念,对于这个大学生首遇的抽象概念,教师们通用的施教方法一般始于数学文化史料的介绍,在渐进的过程中定义出“极限”概念。大学的数学教育实践要领,首先应该推崇和学习数学逻辑原理的产生缘由,还原基本数学原理的历史背景,以此为背景,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爱好,增强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发力量,启迪大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智慧。诚然,数学自然是一门兼具抽象与具体、逻辑与计算、演绎与推导、想象与实现的学科,数学发展的历史渊源曾经极具挑战性。而现代大学的数学教育教学内容一般都涉及到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数学学科,其特点之一是数学知识体系传承涵盖面较为广泛,其特点之二是传统数学课程实质性内容基本保持恒定。这对于研究能力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讲,如果采取抽象经典数学理论引入为主的“速食数学”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初入高校后,产生对数学的困惑和厌学心理。而重视数学教学的文化理解,对数学概念、方法等的历史演进,以此为基础的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推理教学,才能教授给大学生数学的系统化、完备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其逐渐倾向于关注抽象经典的理论结果,建立起演绎严密、推导细致的数学课程自我学习的思维范式,完成抽象理解的升华。如此明理于数学危机及其成长过程,理性看待数学分支的由来与曲折,从而智炼出深厚的数学底蕴、精髓思想、理性思维等学生个体成长科学思维方式。我国数学家王浩也认为:数学的本质是它的抽象性、精确性、确定性、广泛的应用性以及丰富的文化美。因此,可以将大学数学教学设计为以直观、形象地掌握基本数学概念为起点,通过增强大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按照这样的数学教学变革,彰显出强大的大学数学教学文化教育意义。 二、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数学文化具有普遍的区域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逐渐形成了教材、教学形式基本统一的数学教学格局,造就了数学教学的繁荣。但如果审视数学教学的文化属性,就会发现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教育发展不均衡,加之国内各民族聚居区域有别、人口不一造成了全国各地人文文化的巨大差异。以数学文化的视角,显而易见,上述的两个统一是不满足协调关系的,基于此,数学教学组织的顶层设计是不合理的,故需倡导大学数学教学的层次性,满足数学教学的基本文化属性。通过数学教学的文化属性组织教学,通过区域性融入民族文化的教学,通过协调区域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多模式存在,实现匹配的针对性数学文化教学实践。同时,也要注意数学文化作为文化范畴需要匹配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不能盲目追求数学文化的文化属性,必须要将数学文化作为教学实践工具应用形式紧密结合抽象理性思维模式,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思想具有广泛的应用实践性和纯粹理论的抽象逻辑性的双重特征。 三、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首先,高校的数学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数学文化思想。数学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倡导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和敢于表达的公民”。因此,大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意义是在于培养大学生一种数学文化思维习惯、一种数学文化思维模式,不仅仅是为了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才教授大学生数学知识。其次,树立适应社会文化背景支持的数学教学观。通过创新大学数学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文化的创造启迪性特征,让学生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前后反复论证和长篇抽象演泽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发展的渐进性规律,理解全面的数学知识,逐渐培养起大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创造性精神,培育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数学教育培养方式,因为数学文化的切入点、方式和程度的迥异,一定是多元化多层次数学教学才培养的基点。第三,明确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大学数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使大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思想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明确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艺术学的关系,可以讨论函数的奇偶性与对称美、极限与抽象美、恒等式与和谐美等等。第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启发与传播。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数学研究和数学思维方法。前者专指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如公理化方法、统计归纳、数学归纳方法、演绎推理方法等;后者泛指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思想方法。比如数学建模,这种思想方法能应用到各种学科领域,强调的是思维模式运用。 作者:丁晓红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差异下中西文化论文 1基于文化差异导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首先,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离不开文化单独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是依靠语言来传播的,学习语言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过程。而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其次,英语语言结构不但包括单词、短句,还包括词组、句型以及语法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用记笔记、背笔记等学习方法,比较枯燥,从而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文化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如果把相关的历史、地理、价值观念以及人文风俗等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另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识,将中西方文化精髓结合起来,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能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掌握了一种技能,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的自身发展。如:翻译、接待、对外汉语教学、对外贸易等只要与西方人交际有关的工作,学生都可以大胆的尝试,从而在择业的时候,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2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2.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拓宽教学渠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资源的稀缺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指出了:“由于我国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等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获得结果,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应该拓宽教学渠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普及多媒体应用,以多媒体传播西方文化为主,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多种西方文化课程,如:经济、军事、信仰、礼仪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广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来学习西方文化,要有计划性、阶段性、重点性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听一些英语广播,看一些影视资料等。通过绕口令、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外语,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小品演出等活动,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语言打好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2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强教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上,把西方文化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才能基于文化差异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交换引用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意见,不断沟通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和乐趣。 2.3重视英语语言的教学,注重文化的导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个单词、句子的含义。而引入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是对学生加深学习语言的记忆,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避免学生语言错误,规范学生跨文化交际用语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避免语言的错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英语的应用技巧,也应该注重文化的导入。近几年来,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加强了考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要将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结合起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加深对语言的掌握,加深对目标英语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点,巧妙地借助汉文化为整书添色不少。 3《源氏物语》与《红楼梦》 3.1取材相似 参照史实,两部作品讲述的对象都是宫廷上层人。《源氏物语》描述的是平安王朝时期的贵族社会,当时是日本的全盛时期,上层大官贵族奢靡之风严重,整个社会太平和混乱参半,复杂而且矛盾。藤原依靠皇室外戚,逐渐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并开始干涉政事,掀起了同族间的争权大战,皇室为了保全政权,通过大寺院设置了“院政”,极力抵抗藤原的反派势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中下层贵族几乎没有任何晋升的机会,从而在其他地方找寻突破口,促使不少地方贵族势力云集,庄园百姓此时也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的热潮,激化了社会矛盾,太平盛世面临了空前的危机。《源氏物语》选取这段历史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主人翁源氏的生活和爱情经历,从侧门反映了当时贵族社会的骄奢淫逸,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极度不满。 3.2表达了对妇女的同情 《源氏物语》中虽然作者着重向读者描绘了源氏的爱情故事,但是并没有局限于描述爱情故事本身,而是借助对源氏爱情和婚姻的描写,展现出当时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的惨痛经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男女的婚姻经常伴随着政治色彩,很多政治上的明枪暗斗都通过男女的婚嫁来解决,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妇女担任了政治交易的工具,也成了这场交易下的牺牲者,紫式部对该现象毫无遮掩地描写,勇气可嘉。紫式部笔下的女子社会地位不尽相同,有的身份高贵,有的则低贱到微不足道,虽然如此,这些女子却遭受着同样的处境,都充当了政治交易的有效工具,最终沦为贵族男人手中的棋子,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饱受欺凌。《红楼梦》同样借助凄美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在故事中表现出的是男人对女人的残酷,但是追根溯源,摧残妇女的不是男人,而是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决定了男人就是拥有大男子主义,男人高于女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人很自然地会把女人当作手中的玩物,这点和《源氏物语》不谋而合,女性的卑微在两部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文字体现。决定男人对女人看法的是制度,是社会风气,从中日文学在这一观点上的高度一致可以推断出中日文化的高度相似性。毫无疑问,《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受到她所处时代的束缚,通过文字表达出她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感慨贵族阶级的衰亡,但是并没有从根本去否定社会和阶级制度。紫式部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妇女命运的凄凉,表现出对妇女的同情,但是另一方面却认为源氏是妇女的坚实庇护者,将源氏高度美化,也表现出对源氏的同情以及肯定。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将封建社会里公子哥对女性的玩弄表现得生动形象,突出表现公子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但是却把贾宝玉的形象不断美化,并从全书的视角表达了对这个善良、慈善化身的公子哥的歌颂。《源氏物语》中还植入不少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这一点和曹雪芹的作品又一次不谋而言。 3.3艺术表达形式的一致 上一节已经详细说明了《源氏物语》中和歌受中国诗词的影响,和歌包含了各类日本古典诗歌。日本文学中的诗词源于中国,所以当时的诗多由汉字组成,代表的意义也大多可以用汉字的意思来解释。但是这种文学上的借鉴并不是抄袭,日本人写完诗之后十分注重吟唱,所以把这种充满了日本特点的诗称为和歌。和歌与我国的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有众多相似之处,无论节奏还是格律都和唐诗类似。众所周知《红楼梦》中出现了至今流传甚广的诗词猜谜酒令,通过大量的诗词对细节部分进行描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阶级的精神面貌,这点在《源氏物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红楼梦》中作者通过采用不同的预测形式,大多以隐写的方式,描绘主人公的未来命运,这一点在《源氏物语》的文字里也能发现类似之处。 4小结 日本古代文学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日本人凭借着聪明才智,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学,在历史的长河里蓬勃发展。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深远渊源,注定着中日文化在形式、思想方面都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但是两个民族都会因为自身发展需求,或者由于社会状态的改变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这正基于此,中日两国在文学上的差异愈来愈大,但是追根溯源所有人都应当承认,日本古典文学无处不透露出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息。 作者:张海云 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研究论文 一、研究意义和研究视角 (一)研究意义 教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外延宽泛,但只有深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切实发挥育人功能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特征。教学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客观需要。在高校的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多来源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型高校是其基本定位。建设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教学文化势在必行。教学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主体是师生,关键在改革。研究表明,教学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如果不积极引导教学文化由学术型向应用型变革,就会成为影响高校转型发展的一大阻力。 (二)研究视角 理论借鉴。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借鉴新时期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终身教育、实用主义等教育成果。如,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上,要求将“人”的教育与“人力”的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要突出实践性特点,而且要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体现全面性、技术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在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注重全面性、多样性、实用性、建构性;在人才培养的评价上,对本科技术人才进行专门性评价,由偏重教育内部评价转向教育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并重,等等。经验汲取。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办学经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汲取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本土转化。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办学经验的产生总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重视本土传统文化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深远影响,努力实现引进的理论、经验与本土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的有机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探析 (一)重学崇术的教学思想 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与传统大学“不同类型,但等值”的全新教育类型。适应地方、行业、产业需要,既重视理论的探索与习得,又重视技术的实践与转化,这是应用技术大学师生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高擎“技术本科”教育大旗,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在行业,定“性”在技术,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取得人才培养极大成效。宁波大红鹰学院在准确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培养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等办学定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多元融通的教学主体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主体主要由既有学术教育背景和科研能力,又有很强的企业实践经验的校内外教师以及多样化的生源构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包括全职教授、来自业界的兼职特聘教师和实验工程师。全职教授须获得博士学位(艺术类专业除外),具有不少于5年的实践经历(包括3年以上高校之外的工作经验,外语和数学专业除外),任教期间每4年享受一次为期半年的“研究休假”;特聘教师数量较多,承担大学约25%的教学任务;实验工程师须毕业于相关专业并取得工程师资格,主要在实验室教授实验课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多样,不受年龄限制,但入学的资格条件有一定要求。如,普通高中毕业生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必须有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为3个月)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职业高中毕业生须补习普通高中课程1年,达到高中毕业水平,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 (三)应用生成的教学内容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内容强调紧密贴近行业、岗位实际,人才培养方案由学科教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用人单位专家、有关的实验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毕业生共同参与编制;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应用技术大学以结构主义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层状”转向“网状”,以“意义建构”来组织课程,建设知行融合的教材体系。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凸显两大特点:一是高度的应用性。以阿亨应用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所在区域是德国核能科学研究基地,其机械工程系必修课程有39门,其中能源系统工程、人力资源再利用、环境污染等近20门课程都凸显了“核”及“环境保护”的地方特色。二是高度的生成性。通过师生紧密合作,将当前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引入教学,共同建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渗透型课程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按认识实践———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流程形成完整链条,在理论学习阶段又含有不少实验、项目制作等实践性环节,体现理论与实践双元循环递进的特点。 (四)开放合作的教学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特别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作用。一是以学科、专业、课程群为载体,通过校内外教师、工程师与管理人员合作,联合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共同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开展应用性技术研发,共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国内外科技竞赛为载体,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团队,寻求企业赞助,自主完成项目的策划、设计、建模、制作、调试、运行全过程;三是开办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鼓励支持学生海外实习。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制订招生标准、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建设师资队伍、协同参与定制培养、协同推动就业创业。如,在风电与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上海电机学院先后与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气输配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一批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由企业技术主管和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联合组成专业学位教育教学团队,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该学院与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等共同设立为期3个月的“风电与创新”海外实践项目。 (五)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多样,除理论讲授外,还广泛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较强。近年来,汕头大学工学院探索建立EIP-CDIO培养模式,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相关核心课程群以及单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项目教学中,教授们主动面向企业承担应用性科技研发任务,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实习多结合教授提供的项目进行,在实验室做得较多的是“三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在企业做,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教师的“教”,而且重视学生的“学”,教学相长,互促互进。如,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位课程要求修满180-240个转化学分(ECTS),每一个转化学分共含25个学时,即5小时的课堂授课、12小时的课后作业和社会实践、7小时的教师辅导及1小时的考试。可见,学生自学与教师课后辅导时间占有较大比重。 (六)实践能力导向的学业成就评价 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方式也有所不同。应用技术大学学业成就评价重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应用技术大学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形式多样,如考试、鉴定、答辩等;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考核,将日常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列入课程成绩的评定范围,并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汕头大学工学院在实施EIP-CDIO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学生学习评价增加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将口试与笔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逐步改变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技能。 (七)人本延展的教学空间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空间体现了人本化、延展性。一是传统教学空间充分满足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如,设置备有大量活动课桌椅的教室,以便师生开展案例教学和团体活动;实验室与教室合设,以便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实验室与教师工作室合设,以便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二是新型住宿式书院的兴起。近年来,一些新建本科高校仿效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住宿式书院”制度,变学生宿舍为住宿式书院,内含学生宿舍、教室、自习室、小型图书馆、团体活动室、饮食驿站等,师生经常共膳与交流,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文体活动,形成一个学习、生活共同体。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辟新的教学空间。最近兴起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全部针对高等教育,无学校学籍的学生也可以免费使用,对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终身教育服务(如社区教育)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此外,教师或是通过教学网站向学生课程介绍、讲义与课件,提供参考资料,布置和提交作业,并在网上展示优秀作品;或是开设个人博客,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增进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与理解等,大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 (八)融科技、人文于一体的校园特色文化 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习得,而且努力挖掘学科资源、校史资源等优势,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伦理以及生态文明素质的教育。如,黑龙江工程学院提出“工程文化教育观”的育人理念,突出工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构筑起工程文化课程、工程文化基地、工程文化环境、工程文化活动、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研究等“六位一体”的工程文化体系。福建工程学院传承百年学府的历史文脉,在校园内竖立林纾雕像,在图书馆门厅及教学楼宇间刻印林纾代表作和林纾名言;出版《林纾研究专刊》《林纾书画集》等,持续推动林纾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编写通识教育教材《林纾读本》,开设全校性公选课;举办林纾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展“林纾文化节”学生社团活动等,努力发挥校园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总结 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作为高校亚文化系统,其形成、发展与大学内外部环境特别是大学制度变革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分类发展、分类评估的政策氛围逐渐形成,高校内部科研评价、职称评聘、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为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有力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 作者:李志鸿 单位:厦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视域下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一、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的建设原则 1.公共性和公平性。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受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说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是普及性的公共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公平享有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2.导向性和内发性。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通过发挥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开发智力、健康心理,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合格公民的优良品质,具有鲜明的正面导向。与此同时,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采用诱导和情境渗透的方式,使受教者通过微妙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达到精神滋养、情感熏陶、知识积累和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这种情感的转变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内隐性和渐进性。 3.适宜性和实效性。 高校的大学文化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特色化必须实现与大学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更要结合财经类高校大学文化的内涵,根据当代财经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合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脱离低级的物质功利需求,升华为生命情感和价值需求。 4.传承性和创新性。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其长期历史积淀的思想精华,具有异质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同样反映在财经类艺术教育过程中。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反映出自身的历史积淀和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群体意识和情感气质等,做到以“美”为核心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二、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制度化僵硬,忽视协同教育。 调查发现,我国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艺术类课程短斤少两、师资失衡、教学设施匮乏、相关研究不能深入等问题普遍存在。高校管理者仅仅把艺术教育仅当作开设几门艺术类课程或者通过鼓励文艺类学生社团举办活动来应付,不能有效地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 2.专业化过度,忽视普及教育。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调整,很多财经类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特别是2011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中,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了出来。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的任务放到了艺术专业教育相应院系,但是艺术专业院系的重心在于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工作,基本处于应付状态。二是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手段和门面,艺术教育的氛围表面上看好像十分浓厚,实际上是成了“特长教育”。 3.功利化严重,忽视内涵教育。 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财经类高校更为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一些财经类高校从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的角度评估和调整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艺术教育类课程基本被作为通识选修课来对待,其正源清流的示范功能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平庸化和世俗化。 4.承续化越轨,忽视创新教育。 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的艺术潜能与创意的教育。有些财经类高校对艺术教育过程省略化、成果凸显化的要求,导致艺术教育的负责人为多出、快出成果,照搬、篡改已有的一些大众作品或一般层次的艺术作品,不能创作出体现财经特色的高品质作品。 三、基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化路径选择 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借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保持文化的审美高度;加强与专业教育的密切联系,创设特色显著的教育模式;通过大学文化视域的路径选择,构建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艺术教育模式,推动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科学化、特色化、长效化。 1.科学规划,将之纳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 财经类高校要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物来看待。财经类高校立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异质独特性,把握社会发展潮流和机遇,将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体现在大学文化具体化的内容层面,如观念、品牌、制度等领域;要设计和规划艺术教育内容如何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系统进行,如何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对接,如何对学生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如何实现教育的全员与全过程的对接,如何展现和反映财经类高校和“经济人”特有的品位、气质和神韵等。 2.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高校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可以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专门教学管理实施机构、健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入手,优化和完善教育模式。组织领导机构结合学校财经管理类特色,立足全体学生,明确管理体制、工作目标及任务措施,统筹协调第一、二课堂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兼副校长牵头,下设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实施院系,辅之以相应的学生团体为支撑实现三级联动。 3.创新教育载体,完善教育模式。 财经类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开辟新载体,拓展新形式,才能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化、特色化发展。一是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要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门类和学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二是加大师资培养引进力度。在校内要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在校外要与社会相关艺术团体衔接,邀请有关艺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艺术素养高的艺术教师队伍。三是加大教学硬件投入。要建设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的文艺活动中心,配备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设备。四是积极开展各类校内艺术实践活动。聘请校内外艺术家担任指导老师,组织各类艺术表演和比赛。五是加大对外交流,加强与国内外艺术团体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六是按照艺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环节、学习环节到课外活动、实验实践环节、创造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专项监督考评机制。 4.建立CI系统,注重实体文化的熏陶。 关于大学文化的认识,有“泡菜理论”和“熔炉理论”之争。但无论何种理论都表明,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不仅体现为艺术理论教学和实践等直接的教育活动,标识美和建筑美也属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范畴。一是校园形象标识系统要实现与艺术美的结合,其品牌形象设计必须考虑到大学历史背景、学科特点、地域文化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经过艺术的再加工,才能体现学校实质。二是校园环境及建筑设计要体现财经特征。校园内雕塑的设立、文化墙的建设,要与学校的传统、人文、建筑、环境相契合,兼有合适的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和校园特色。 四、结语 世界范围里的文化融合愈加迅猛,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必将在大学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财经类高校在大学文化视域内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必将促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人才培养和高校发展的根本目标。 作者:周亚芳 陈燕 魏善春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大学文化论文: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 1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1.1大学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 1.1.1将党建工作扎根于大学文化的肥沃土壤 十八大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嘹亮号角,坚定走文化强国之路,同时着眼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新时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对高校党建工作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校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高校和谐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文化强校”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把党的宗旨和核心价值观落实在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及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之中,将党建工作扎根于大学文化的肥沃土壤,融党建于文化建设中,是高校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文化品格,其核心和灵魂表现为传承与凝聚其中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它们始终引导着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激发着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悄无声息地感染着、温润着、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个人。大学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其覆盖了学校工作的条条脉络,也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点点滴滴;大学文化的历史积淀与创新发展,能为党建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子”和“营养液”,使党建工作的内容与形式更加鲜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加明显,从而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有力助推党建在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1.1.2以先进文化全力打造“凝聚力工程” 高校历来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既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担负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转型发展、改革创新及内涵提升,需把党建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的辐射和渗透,把党的理想信念铭刻在每位师生员工的心中,渗透进每位师生员工的血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大力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爱校荣校情结、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力打造“凝聚力工程”。高校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他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来大力提升师生员工的理论文化素养,使他们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髓,不断拓宽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科学水平,以促使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党员师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创造者。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堡垒,要依托大学文化建设平台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树立党员干部队伍良好形象,以组工文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将服务发展、服务一线、服务师生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关心师生、相信师生、尊重师生,为师生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骨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领头人作用,把广大师生紧紧吸引、凝聚、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从而有力地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崭新的成果。1.2大学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 1.2.1从文化信仰上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信仰是共产党员的生命,是当前党的建设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只有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永葆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党员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迷失,将使党建工作成为空中楼阁,易于倾覆。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冲击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巨大挑战,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观裂变,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社会结构系统来看,信仰不仅与政治有关,也属于文化的价值观层面,关注人的情感,为其精神找到寄托与归宿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高校在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表层的物质文化建设和中层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更要注重抓好底层的信仰建设、价值观建设等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度挖掘信仰源泉,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仰,坚守信仰,充分发挥信仰的无形力量,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1.2.2在文化创新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文化创新是大学创新的引擎,大学必须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与每位高校师生息息相关,以大学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为重点,以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的党建工作新路径,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新一轮党建工作的战略选择。为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高校应从组织建设实际出发,在文化创新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培养党员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及工作载体创新中激发党组织的“正能量”。 2高校党建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坚实保障 党建工作是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需要。坚持以党建工作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凝聚人心,党建催生动力。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建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党建工作主导、保障、服务、参与、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应借助大学文化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党建思想、党建内容、党建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载体有机地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从而实现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共同达到引领人、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塑造人的目的。 2.1党建工作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引领 2.1.1以党建工作指明大学文化建设的航向建设怎样的大学文化,怎样把握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正确航向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激流纷繁复杂,如何引导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分清是非,辨别好坏,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显得尤为重要。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以党的思想建设引领高校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能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确保大学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高校党建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教育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消化吸收学习借鉴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思想浪潮的猛烈冲击,从而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稳步航行。 2.1.2以党建工作匡正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大学文化的内核,支配着人们的信念、观点、态度和行动,价值取向的错位将使一所大学偏离正确的发展道路,难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高校党建工作能运用党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融入大学文化内核中,提升现代大学的文化品格,塑造高层次的大学精神,通过精神的力量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科学、高尚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使广大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业,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学习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世情、知晓国情、认知社会,自觉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执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弘扬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践行者、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积极推动者,用实际行动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助推“教育梦”“强校梦”“育人梦”和“学子梦”的实现。 2.2党建工作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2.2.1以党的组织建设带动文化建设组织机制创新 组织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高校党组织是大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组织支撑和政治核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和监督者,通过党组织的有效工作,能确保大学文化建设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创新,使全校上下各部门之间多角度、全方位、多维度高效协调配合,形成健全严密的组织网络,汇集成强大的整体合力,全面引领和推动大学文化建设。高校师生党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是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中的先锋队和佼佼者,他们在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都始终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并时刻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师生党员能够通过自身良好的素质修养,在各种党建活动与文化活动中发挥人格魅力,传播优秀文化,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2.2.2以党建文化构筑“红色磁场”,铸造“红色品牌” 高校党建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篇章,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一种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过程。高校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服务师生创先争优活动”“党员活动日”“党员示范岗”“党员帮扶计划”“七一建党主题活动”和“党员之家创建”等党建活动,都是党建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党建文化建设能为大学文化建设扩充文化人才队伍,高校党委、总支、支部三级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齐抓共管,构筑了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红色磁场”,凸显了党员干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促进和谐的“吸铁石”作用。党建文化铸造出校园文化“红色品牌”,红色基地、红色电影、寻访红色足迹、“红色旋律”师生大合唱等校园文化“红色品牌”,以其独有的感召力,传播与推进了党建文化,营造出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等红色组织的兴起,为红色文化注入了年轻的血液与力量。 3结语 高等学校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继续坚持好、贯彻好、执行好正确的指导原则,就必须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党建工作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引领性和求真性,只有站在一定的制高点,才能有效引领大学文化建设,以文“化”人,较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只有不断推进党建工作与大学文化的有效融合,使党建紧紧携手大学文化,党建工作才能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大学才能成为真正的思想高地。总之,高校党建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间的互动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与载体,从文化视角认识和加强党建工作,能不断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促使党建工作改革创新;另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坚实保障,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引领和组织保证。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也承载着党建工作的理念与精神;大学制度文化与党的制度建设紧密相连,能促进高校组织机构的不断完善;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具体显现,引领着党员干部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奉献聪明才智;大学物质文化则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基础环境和物质载体。因此,在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党建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统一与协调发展,把握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加强党建工作,全力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郑非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浅析 1、冲突与融合:中国近现代大学文化从外在接入到内在生发的历程 1.1从十九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二十年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我国大学文化的初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外大学文化不断的碰撞和交融,中国大学文化不断去吸纳西方大学文化,并且逐步的从“中体西用”的大学文化观转变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文化观。 1.2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大学文化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是我国文化从“破旧”到“立新”的转折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国现代大学文化还有了创造新社会的使命。因此,大学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对“民主”和“自由”的期望和诉求在里面。 1.3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新中国的成立以后,原来很多种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被统一与整合。在“”以前,中国大学一直在学习和模仿苏联教育模式,这种情况使得我国大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一个统一的文化内涵,各个大学缺乏自己的特色。目前中国大学文化在不断关注知识创新和传播、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以及更好的服务社会,在这些方面大学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虽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逐步形成的,但是大学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能够看到中国大学文化不断向着世界化方面迈进,中国大学文化的现代化始终是和世界大学文化一起发展的。 2、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最近这些年我国大学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同时中国大学文化在大学人的不断努力下,也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总的来说,我国当代大学文化发展获得的成就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大学文化建设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大学文化是当今时代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大学文化应该能够体现我们人类的希望和理想。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大学为了能够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更加重视对大学文化的建设。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制定了一个十分详细的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希望通过推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学术文化以及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使得自身大学文化建设取得一个比较大的进步。 2.2大学文化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大学可以说是社会精英最为重要的聚集地,是一个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有用人才的地方,大学文化是我们时代先进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大学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氛围,它是一种能够引导和鼓励人的内在动力,它能够凝聚人心和催人奋进,其对广大学生的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的,将对大学里面的学生的道德品格和伦理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2.3大学文化在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直以来,大学在培养人才和进行知识创新以及为社会服务的三个最重要的职能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随着我们人类开始步入以信息和知识作为最主要生产手段的时代,知识开始慢慢变为一种权力,衍生出了支配财富力和政治力的发展方向和质量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大学的第四项职能开始慢慢凸显,大学开始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逐步在引领社会和文明进步担负起了更多的责任。大学文化作为一个大学非常重要的根基与灵魂,在引领和指导社会文化发展的问题上面的作用开始日益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文化在建设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引领社会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大学文化建设对增强每一个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利的,对更好的去引领社会和谐文化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2.4大学文化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政治向多极化发展、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国家化,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不断变得频繁,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文化传播,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间的交流与对话不断增多,对加强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方面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其作用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我国国内大学文化在目前和世界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这会导致大学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批判,然后再吸收这些先进文化,并且和这些文化进行融合,从而推动我国大学文化加快发展并且形成一些新的特质;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大学文化在和其他地区的大学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又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他们,促进世界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总结 大学文化是一种对真理进行追求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抱负的文化,是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的文化,是具有比较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大学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文化的作用开始日益增强。 作者:梁可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大学文化论文:党建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实效性 一、我国高校党建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纪的现在,随着我国高校经过从计划到市场化、人才培养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高校党的建设似乎在党员流动性大、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失去了着力点,党组织日渐虚无化;大学出现更注重经济上投入与产出的正比关系,相对轻视学生个体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随着大学由封闭到开放化的发展,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在高校蔓延,大学更重视排名和经济效益,曾相对难以顾及大学精神的传承、坚守与发展,制度变迁迅速,相对缺乏成熟性,难以很好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1990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明确党在高校的地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调党在高校的地位、作用和党建在高校的重大意义。自此学界开始重视高校党建和大学文化研究,反思大学应该坚守怎样的精神与灵魂。2003年10月召开第十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5%,进入到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现实,强调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措施,突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迫切性。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倡导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开始研究我国大学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关系,思考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中的地位价值作用。在2012年1月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开始强调精神内核。十八大修改丰富了党章,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应对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写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内容,提高了党建的系统性、科学性、现实针对性。2013年1月高校第二十一次党建会议强调: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高校党建文化的价值取向。以高校要坚持的精神内核为核心,强调抓好理论武装、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切实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切实保证高校和谐稳定;通过群众路线学习讨论,进一步提高在决策施策中师生参与度;不断完善党内制度规范,如修改《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完善制度,明确所要坚持的价值和精神才能够健全科学的制度,制度才能不会因人而变,大学的使命任务才能实现,从而促进依法治校和民主参与。通过高校党建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健全了党为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等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大学管理民主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强化大学科学与人文精神,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了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了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所以,加强高校党建对引领和促进大学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和大学的价值精神的关系 学界曾对此进行了一些不同视角的探讨。常亮等在《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间的“双辐射”机制研究》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文化的根基和导向并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全过程,二者相互依存、作用、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是对党组织提出的一项全新课题,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也为高校党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增添了丰富的内涵。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必将不断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郝晓玲在《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反思》中指出:大学文化建设成就。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达成共识,以校训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以校园公共艺术为主的物质文化初具规模,以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品牌为战略的特色文化建设蔚然成风,以名师为楷模的人才文化建设成果深入人心;同时也指出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盲目跟风,没与实践结合喜新厌旧,制度文化建设滞后,缺乏系统性、民主参与性,可操作性差,人性化差,文化建设未纳入到大学建设全过程,学生文化建设热,教师文化建设自生自灭,有的院系重视有的不重视,校园文化学术性、创新性、特色性不明显。因此,要通过弘扬理念,制度贯彻,以人为核心全员参与,强化特色文化,探析中国特色大学文化评价体系,来深化大学文化建设。但是,这些探索都没有清晰揭示二者的内在关系,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是由于没有很好解决大学价值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系而导致的。笔者认为,作为我国当代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的大学精神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我国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一定是当代我国大学所追求的价值。因此,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弘扬我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完善反映现代大学精神的大学制度,促进管理科学化、科研服务社会化、人才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21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对现代大学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虽有分歧,但更有共识,尤其对现代大学精神:科学、人文、创新、民主、法治等具有高度共识。科学、人文、创新精神是大学使命、任务和发展规律所内涵的灵魂。这些大学精神内核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相互统一,因为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客观事实,探求本质与规律,追求真理,这正是大学科学、创新精神的应有之意。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因此尊重人民,使人们更加平等、有尊严的生存是其不懈的追求。因此,我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通过走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期望、解决群众的困难、关心人、尊重人等,这无疑与当代人文精神的相一致。文明、爱国是我国现代意义大学追求的历史传统,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大学制度中民主管理、教授治校、依法治校等与十八大倡导的民主法治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因此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同时,而二者又有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内涵上大于大学精神。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寄托了我国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而大学精神是社会的特定组织大学的价值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公正、平等等价值是社会主义的价值,但不一定是世界上所有大学的精神价值,但应当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追求,这样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我国大学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了我国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主线。因此,高校党组织通过高质量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通过理论学习、直面问题,促进制度建设、行为引导等,使大学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进一步明晰和感受现代大学精神、健全体现大学精神之大学制度,发现记录自己的人文标杆和践行大学精神的行为典范,积淀属于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自己的文化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大学文化丰富发展。即依据党的建设核心价值理念和高教自身特点和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组织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明确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构建完善与其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通过制度和自身行为作风引导高校主体践行其制度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大学精神,积淀和形成大学特色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通过党建,促进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创新,促进追求科学与真理之风形成,促进马克思主义有效传播与实践,引领社会思潮;弘扬我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完善反映现代大学精神的大学制度,促进管理科学化、科研服务社会化、人才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从而实现加强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 作者:朱凤荣 单位:石家庄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理念辨析及务实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王洪斌 赵玉娟 单位:大连大学 自有大学以来,大学就是知识的圣殿、文明的使者和高尚的化身,大学之所以神圣和高尚,就是因为大学有精神,大学精神文化与大学同在。人,需要有灵魂有精神,大学同样需要有灵魂有精神,这种精神是文明的、高尚的、巨大的、隐形的、弥散的:它滋养着人的理想、品格和气质,孕育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文化所设立的精神价值尺度,可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每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面貌、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以及其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之中。[2]具体表现在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情感品格之中,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方式显现于外。大学精神文化客观存在于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思维特点、行为准则、学术风范和行为方式之中,构成了不同大学不同的人格、气质特征和价值追求。实践证明,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精神文化,越是历史悠久的大学,它所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涵越是丰富。一所大学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底蕴越深厚,所反映的精神文化特征越明显,所发挥的精神文化影响越深远。大学精神文化的假性存在大学精神文化一般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自然生成,即文化自在和传承;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和创造。从自在到自觉,体现了大学精神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如果说过去的大学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自在和传承,那么现在许多大学则更注重文化自觉和创新。 大学精神文化的自觉创新是积极和进步的,但目前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和虚假倾向。如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外在表现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校训、校风、学风等,许多大学雷同甚至于相同,而各个大学真实的精神文化和办学特色得不到充分体现。在一部分大学中,人们“自觉创新”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校训、校风等大学精神文化的文字表述变成了虚设的花瓶,既与实际不符,又没有创新性。以校训为例,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56所大学中,有192所大学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有8所大学的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27所大学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在256所大学的校训中,包含“团结、勤奋、严谨、求实、创新”5个词语之一的有147个。[3]大学师生对一些同质化、标语化、流于形式、过于华饰等假性存在的精神文化表述没有认同感,同质化精神文化建设形不成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更无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特质性辨析大学精神文化并不是一个文化巨筐,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内容都可以装。我们必须正确区分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特质和非特质。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特质关于大学精神文化,学术界的表述多种多样,我们较倾向于以下定义: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表征,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是人类文明和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虽然十分丰富,但其特质则只有两种精神:即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其核心是文明高尚、追求真理、正义善良、批判守望。 大学既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标志,更是文明的使者。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还有对社会良知的守望和社会不良的批判。正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之道”,反映了中国古人为教、为学的大学精神文化特质,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使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自由教育”也是以发展理性、陶冶心灵、享受生活为目标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4]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基本上是由精神、观念、习俗三部分组成。其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核心。“科学精神追求真理,是求真”,“人文精神追求和谐幸福,是求善”,求真与求善的结合就是求美,也是对社会责任和使命的追求和担当,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本质是真善美和社会责任。这也是建立大学价值、大学品格、大学风尚的基石。大学精神文化的非特质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情况下,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品格、大学价值、大学风气、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和办学思想等等。大学精神文化内涵不等于大学精神文化特质。大学精神文化特质具有稳定性、非功利性,一切与人才培养,一切与终极关怀,一切与大学使命无关的性质都是假性特质。比如“追求卓越,建设一流”等是一些大学的奋斗目标,但并非大学精神文化特质;再比如,“勇于创新、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等是大学文化品格之一,但却不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特质。 大学精神文化的根本使命性辨析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精神文化建设。大学需要教学,但教学不等于教育;大学需要学问,但学问也不等于精神,大学需要发展,但发展也不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是心性修养、精神守望、文化创新和社会批判。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培育心性德行。纽曼认为:大学是“教育场所”而不是“教学场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是使学生养成“一种以自由、公平、冷静、克制和智慧为特征的心性习惯”,同样,洪堡等人也提出,大学的目的就是“修养”,即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心性的修炼,德行的养成,人生价值的实现。坚守高尚精神。大学文化对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的传承功能,决定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尚特质。大学诚然不能脱离现实,但又必须和世风流俗保持一定的距离,远离尘嚣,保持纯洁、冷静与清醒,时刻关注、守望社会道德和良知。创造先进文化。大学的使命是站在时代的前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制度和先进的实践模式,特别要着力创新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和文化模式。要以时代的特征和实践的动力彰显大学创新文化的内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大学既要用传统批判现代,也要用现代批判传统。当我们拥有了更多辩证、开放和豁达的批判精神,社会才能更快发展、科学才能更快进步。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忧虑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学精神文化弱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惟科学主义、惟技术主义、惟市场取向的价值观充斥于高等教育领域,大学已经不再是高尚精神的殿堂。世界各国都在谈论大学危机———大学经费危机、大学质量危机、大学道德危机、大学自治危机等等,然而,这些还只是浅层次的危机,而真正深层次的危机是大学精神危机。[5]因此,人们呼唤:大学精神,魂兮归来!但是,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上,也有令人忧虑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足。一些同志对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是搞教学科研的地方,教学科研是硬任务,精神文化建设是软性工作,看不见摸不着,做好做坏甚至于做不做都无碍学校的发展大局。重视不够。一些高校干部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有人认为,精神文化建设是那些曾经有着辉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牌大学的工作,一般高校没有资格谈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建设不力。一些高校比较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愿意把钱花在大学文化环境建设上,栽树种花塑雕像,也愿意进行大学制度建设,认为这些是实在和有效的,而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上则显得力不从心,无规划、无思路、无办法、无措施。目标不明。一些高校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目标不明,思路不清,不知道本校需要和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精神文化。有的高校简单地把校训、校风、学风建设等同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层次不高。一些学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层次不高。把大学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甚至于大学生社团文化,把大学精神文化等同于政治文化、稳定文化,一讲精神文化,似乎只有政治理论入脑入心入课堂,而不能上升到人文和科学精神层面。#p#分页标题#e#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大学精神文化是不是可以创新进行过学术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文化只可以积淀和继承,而不能创造和创新,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文化包含大学文化传统,又区别于大学文化传统,大学文化传统需要积淀和继承,而大学精神文化中的大部分内涵都是可以设计、建设和创新的。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可创新性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相辅助相成、相互依存的,传承是创新的条件,创新是传承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也谈不上创新。大学精神文化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建设既是一个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也是一个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就是说,大学精神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内核,是需要也是可以创新的。创新有两种,一种是偶然性创新,一种是设计性创新。大学精神文化既然具有创新性,就必然具有可设计性,也就是说,大学精神文化是可以设计的。不同的大学完全可以创新设计出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先进的大学精神文化模式与内涵。 大学精神文化中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品格、大学价值、大学风气、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和办学思想都可以创新设计,同时是应该认真建设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有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大学品格和大学风气。同时,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还决定着办学思想、发展战略、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要不要进行大学精神文化的设计,能不能进行大学精神文化的设计和怎样设计,要依据各个高校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大学精神文化的设计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按照设计思路持续地进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务实性大学精神文化是可以设计和创造的,但又是不可以随意设计和创新的。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独特的精神风范、文化气质、价值取向和区别于其它大学精神文化的隐性文化。在大学精神文化设计时,既要考虑本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又不能拘泥于历史和传统;既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和教育感召力,又不能脱离本校实际,随意做假大空的设想;既要学习借鉴外校的大学精神文化设计思路和成果,又不能抄袭外校的精神文化设计与表述。 大学物质文化、景观文化可以委托有关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而大学精神文化则不能由大学之外的单位和个人来进行设计,也不能由上级部门来定调定格,必须由本校的校长和全校师生共同设计、创造和选择。大学精神文化设计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改变,而要持之以恒地一以贯之,要使大学精神文化设计深入人心,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变成真正的大学精神、现实的大学风气、优秀的大学品格和全校共有的价值取向。久而久之,当人们一走进这所大学,与这所大学的师生一接融就会有一种别样的精神风范和人格气质隐隐显现,这就是大学精神文化。大连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实践大连大学的大学精神文化设计基本可以用“一个核心,二项突破,三大建设”来概括。一个核心文化理念。一所大学,没有先进的大学文化,就不能成为优秀的大学。大连大学在长期存在的办学实践中感受到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于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感受到大学是最应该最需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地方。大学中的以人为本,其本质与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为本。因此,我们在2000年前后提出了“让每个人都成功”的文化理念,后来,又修改成为“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 这一文化理念现在已经成为大连大学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文化理念。在这一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大连大学的校园呈现出和谐向上,共同发展进步和共同享受工作快乐的局面。二项突破性设计。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实现了二项突破性的大学文化组织设计:一是在2000年成立了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工作。这是我校开展群众性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组织保证。文以化人,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承创新先进文化。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传承创新文化的主要场所。经过研究和论证,我们于2007年把“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确定为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必修课,把对大学文化的理论研究、大学文化课程教学和学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这在当时是二项重要的突破性设计,这两项设计,对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提高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大连大学的大学文化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大文化体系建设。一是现代大学文化理论和CUI形象体系建设(包括大学文化建设纲要、文化建设指南、文化理念体系、文化模式和价值体系、大学文化形象体系等);二是大学文化风尚、制度和活动体系建设(包括校风、学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文化活动);三是大学文化的组织和物质载体体系建设(包括成立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各种学生文化社团和工作室,也包括音乐厅、博物馆、纪念园、希望墙和校园景观等等)。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大学文化建设,使学校成为一个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文化高地。十年前,大连大学只有两项国家科研课题,46位博士和88位教授,通过大学文化建设,使大连大学的软实力不断增强,学校透射出一种独特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目前,大连大学已经拥有430多位博士,180多位教授,每年获得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科研课题,有4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学生在国际和全国各项大赛中有180多人次获国家和国际大奖。大连大学的快速发展不能完全归功于大学文化建设,但可以肯定地说,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成果是密不可分的。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摘要: 文章阐述了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学文化的重要意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战略地位,并对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重要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 大学既是国家教育、塑造、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组织,更兼具着引导与创新社会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艰巨任务。因此,大学文化能够具象反映出大学的思想浪潮和精神理念,并能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及未来人生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为了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品格而进行的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标准的教育实践活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紧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于文化性方面有助于大学文化的塑造和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因此,积极探索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它是大学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长期发展的基础上继承、积累和创造的总和。具体来说,大学文化是把大学作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继承和发展,不断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是以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作为核心内容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学校这一特定组织层面下的微观文化。大学文化具有综合性、启发性等特征,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而树立起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操守、管理制度、文化品位、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最为先进的思想成果,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也是高校科学运行的保障,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一)大学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文化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的总结与概括,又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1.大学文化的熏陶塑造功能。大学文化的熏陶塑造功能意味着大学文化对培养大学师生的情操修养、涵养道德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文化能使大学师生沉浸到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中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受到熏陶并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文化品德。这种熏陶塑造功能缓和而又具有隐蔽性,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所使用的显性的灌输方式。2.大学文化的思想引导功能。大学文化的思想引导功能意味着大学文化能够指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理想。全球化浪潮下,最容易接收新鲜事物的大学校园群体被各种思潮、观点所淹没,大学生面临着多样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因为大学文化本身具有群体性的心理基础和共识,在长期的沉淀和积累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渗透并影响大学生去选择和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3.大学文化的凝聚功能。大学文化的凝聚功能代表大学文化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大学师生迈向共同的前进目标。全体大学师生共同创造了大学文化这个群体性意识,这带动他们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整体并体现出大学人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这种力量下大学文化能够迸发出强大的归属认同感,促使大学形成自己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这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强大的集体意志,使大学师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能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4.大学文化的规范功能。大学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大学文化能积极地赢得大学师生认同并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大学文化以大学物质、精神、制度、环境等各种实体层面的形式,通过学校教育的过程发挥自身巨大的德育行为规范作用。大学精神可以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引导,使其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行为方式,甚至对其今后的人生产生长远的影响。大学文化的丰富多彩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师生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旨趣;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能够规范大学师生的自身行为,长此以往还能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制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保证 大学是国家人才资源的“摇篮”,国家“人才安全”和“文化安全”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是大学文化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保障。1.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文化的生命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作为文化传播机构的大学,是国家、阶级传播一定政治意识的机构,同时也是各种文化都想占领的意识形态阵地。“生命线”是对大学文化建设进程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文化的熏陶之下,学习、感悟、体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为建设大学文化担负着方向定位、精神动力、舆论先导、理论支持、思想保证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重要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有效手段,作为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的重要方法,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有协助大学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够通过理论宣传、说服教育和沟通交流等方式在社会同大学师生和大学师生内部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积极主动地调控、引导大学人构建平等、尊重、互助、和谐有爱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3.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大学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大学文化理论基础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构成了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大学文化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的源泉,推动了大学文化的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着大学文化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的统领地位。强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能够增进大学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有效调动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的创造和创新;能给大学文化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及提升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增强大学师生的价值认同感,为大学文化提供主流价值观念,建立大学师生共同的心理需求基础,树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共同价值取向,加强凝聚力和荣誉感,引导形成团结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对大学文化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大学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大学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将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