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与工程行业的迅速进步,都对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民众,而这也是其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根由。而水利工程中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运行造成不良影响,这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要点,应受到工作人员的重视。 1概述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其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逐渐提上日程,受到民众的热切关注。一旦在建设过程中,工程中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性能出现退化或受到损害,都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索。当前我国水利工程中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老化问题较为显著,引人深思。与此同时,随着工程行业的飞速发展,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十分可观,且被广大施工企业所推崇。水利工程也是如此,其建设过程中应用的先进设备与技术,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等与自动化监控系统之间的差异及不匹配的问题,无法实现对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有效监控。再加上,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流程较为简单,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并不显著。最后就是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使用较多的配套清污设备,其效用有待商榷,且其清污效果不够理想,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清污,极易导致企业二次清污的施工成本。 2水利工程中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的风险隐患 (1)管理人员隐患。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管理具有综合性特征,其均是由不同的零件来构成,零件的设计、生产、检测都有各自的标准,机电技术管控的标准主要参照水利和电力行业标准,同时也会牵扯到冶金、化工、消防和电子等诸多行业,因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对其加强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管理人员缺乏对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的控制意识,对很多的技术知识缺乏了解。 (2)安全鉴定隐患。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安全评定鉴定缺乏明确的程序,还有很多水利单位机电设备的管理不到位,对重要的机电设备没有进行全面的监控,强制性条文所规定的强制标准还停留在某些具体零部件的工艺过程控制中,对机电设备的整体性鉴定缺乏完善的程序。 (3)质量控制隐患。目前我国水利机电行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在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尚存一段距离。而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的鉴定标准不够明确,极易受材料、生产、检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因评定标准不明确,而引发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隐患的问题。 (4)信息安全隐患。在水利工程机电设备质量管理中,机电设备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因此机电设备档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水利单位对于机电设备的归档缺乏认识,这就导致机电设备在计提折旧和维修时出现问题,不能充分的了解设备的整体情况,降低了对设备的质量管理。 3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的优化途径 (1)强化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采购管理。现代企业的工程物资采购应从决策、采购、验收、支付、使用等5个环节入手,制定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物资管理制度,对物资采购的计划编制、采购方式与价格的确定、验收标准、货款支付以及保管使用等关键环节应遵循的原则、标准、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做到物资采购各关键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各关键岗位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责任意识,提高物资采购过程管理的规范性、严肃性,杜绝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问题的发生。 (2)强化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归档管理。不断完善相关的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将岗位的责任制度落到实处,做好事故档案、设备档案、运行档案以及修理档案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以节约成本为最终目的,制定出有关于维修保养、油料消耗、增收节支以及利润计划等方面的优化标准。通过建立施工设备技术固定资产、施工设备操作手证件以及设备折旧等方面的台帐,从而提升机电设备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应当制定出设备维修操作管理和相关的设备配件采购方面的管理措施。此外,还应当对点检制度起到足够的重视。在此项制度当中,点检员是设备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将设备的管理责任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点检员身上。点检员要负责整个过程的设备管理,并且要定期对维护人员进行设备维护与看管方面的综合性考察。还要结合设备的具体施工状况,对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办法与措施提出可行性的改进办法。另外,还应当制定设备的项目检修办法、质量标准、工时费用以及检修时间,对其做出具体的规定,实施设备维修质量的可追溯性管理。保证设备维修质量是设备管理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这对设备的使用性能、使用周期以及经营效应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管理部门需要负责具体的设备维修,修理单位要负责设备的修理质量以及设备检验方面的工作。设备管理企业或者相关单位要及时验收设备的质量,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设备修理服务体系。制定设备修理的相关风险金制度,要对一定比例的设备维修质量设定风险金,要对设备维修质量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罚。在对设备修理进行有效的跟踪服务过程中,还应当不断完善设备维修档案,一定要跟踪记录下每一台设备管理的信息。 (3)加强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信息库构建。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性工作,随着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完善,会涉及到更多种类、更频繁的优化改进,建立数据库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例如维修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库及时了解相关设备过去的维修记录,了解零件的更换情况、设备的使用情况等,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也可以在未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检修。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利用数据库详细记录设备的方式,可以提升设备的安全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总体而言,设备管理工作需要依据实践不断的创新,相关理论只是对于设备管理的一个指导和参考,应用到企业的具体实践时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和摸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会涉及到删减结构、增加结构等,规定中的设备管理程序往往涉及许多过程,自下而上的逐级上报等繁琐程序,但当设备损坏时,如要按照此种程序可能会占用很长时间。为此,企业可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删减,以保证生产工作的效率。 (4)加强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流程管理。为了尽可能的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中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就应注重对其进行常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故障问题。以机电设备为例,其日常养护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电动机部分。而故障检测工作的开展应基于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所处的实际运行环境、运维记录、使用年限以及运行状态等相关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实现对故障问题的准确诊断。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机电设备的故障检测还需要结合现场测试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找出故障问题的根本原因,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维护与修理。 (5)加强员工的业务能力培训与考核。加强建设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定期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考核。通过专项津贴等办法发掘专业人才,制定确实可行的激励制度来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利用奖惩结合的方法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惩罚制度可以鞭策工人努力工作,奖赏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对设备维修时,可以约定一个时间,如果超前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相反,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实行奖惩结合的工作制度,一方面可以调动维修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人消极怠工。虽然奖惩结合的工作制度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对维修工人进行有效管理。虽然维修工作不起眼,但是对企业的正常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作为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控制要点,其质量问题不仅会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埋下安全隐患,影响其效用的发挥。因此,相关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就应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将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划为工作重点,确保降低其质量隐患风险,确保建成后的水利工程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为国为民。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校内考研网站设计与制作 摘要:为了更好地为本校考研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校内考研网站很有必要。建立校内考研网站的目的是为了给本校考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同学复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与数理方程,以及英语、政治等重要基础课,还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专业课。本文对这样一个校内考研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考研;网站;设计;制作 一、引言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持续攀升。20年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只有在2008年和2014年出现二次小幅回落,但这只是两个小小的回档,这并不影响考研人数大的攀升趋势。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同学报考研究生,那么如何服务好这些同学就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1]对如何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考研服务做了详细分析。各个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招生单位基本都建有面向全体考生的官方研究生招生网。分析了此类研究生招生网站的基本功能,阐述了八大功能模块,分析了研究生招生网的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建议。此外,还有很多民间考研网站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考研网站的特点是针对全体考生的。虽然有关考研的网站有很多,但这些网站大多数是面对全体考生的,从而包罗万象,包含的内容非常多,让人目不暇接,显得有点杂乱无章,从而针对性方面较差。而像浙江大学考研网这样的网站是为外校学生考浙江大学服务的,所以为本校学生考外校服务的考研网站目前还很少,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为本校学生考外校服务的考研网站,结合本校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帮助本校考生挑选报考学校,更加有效地帮助他们复习考研基础课和专业课,切实提高考研的成功率。 二、校内考研网站的设计与制作 校内考研网站设计的总原则是:服务好本校迫切需要解决复习考研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网站的整体规划及框架设计必须是具可扩充性的,前台页面的设计必须能保证网站在增加栏目后不会破坏网站的整体结构。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扩充性,使得后台管理人员能够根据需要对栏目进行增、删、修改。 校内考研网站的设计风格为:综合性考研网站,清新、简约风格,有一个统一的logo图案,背景为学校鸟瞰图。界面创意为标准的图标风格设计,统一的构图布局,统一的色调、对比度、色阶和图文风格。 校内考研网站的功能要求为:(1)具备完善的类别:机构设置、招生工作、学科建设、历年真题、资料下载等功能。(2)资源的共建共享: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上传下载存放和使用库中资源。(3)WEB集成:基于WEB的应用模式,使教学资源制作、管理,信息、教学交流、资源共享与交流都能在网上进行。(4)自主学习:提供完善的网络课程库、真题库、专家答疑辅导功能、试题库与在线考试功能,学习者可以自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校内考研网站的后台管理包括:(1)图片管理:对图片的管理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图片的内容元素主要包括图片的名称、所属的栏目分类,分类由“栏目管理”中动态生成、上传图片,将图片上传到网站页面上。(2)栏目管理:一般是以设置图片或内容的类别作为栏目,在这里可以进行栏目的添加、删除修改栏目名、菜单的排序、类别排序、首页排序。(3)静态页管理:生成静态页面的栏目,包括关闭网站静态页面功能、首页更新静态页、列表页更新静态页、内容也更新静态页。(4)用户列表:用户的各项参数设置。(5)系统设置:进行系统的参数设置,包括系统名称、是否允许用户注册、用户申请后是否需要审核。(6)密码修改:管理员密码的修改。(7)公告管理:首页显示的公告内容。(8)留言管理:对留言的回复、修改、删除。 此外校内考研网站还应该具有下列功能:(1)强大的后台文章编辑器的功能。可方便地用拖动的方式进行图文混排、图片远程上传、上传图片显示效果处理等操作,以及“从word中粘贴”功能,能全部清除word排版格式多余代码。(2)自由编辑栏目模版,可设置多个模版。(3)自由增删修改栏目以及设置此栏目模版。(4)新闻/图片代码调用在后台生成。(5)可增加多个低权限的录入员,增加新闻时会记录新闻的增加录入员是谁。(6)新闻自由设置固顶或推荐,自由更改新闻标题的颜色,可独立设置某条新闻的URL转向。(7)新闻功能,可在后台相关新闻。(8)后台修改新闻管理页面,可以修改新闻的添加时间和阅读数。(9)后台新闻管理时,排序上下条移动的功能。(10)具有审核员权限用户。除可以审核文章外,其余功能与录入员相似。 系统提供如下客户端浏览器支持:IE6.0及以上各版本、FireFox3.0及以上各版本、Maxthon2.0及以上各版本、搜狗高速浏览器、360浏览器、腾讯浏览器等等。系统的开发环境为:PHP+MYSQL。参考文献[3]讨论了基于.net技术的四层架构考研网站设计与实现。 我们设计的校内考研网站栏目结构图如图1所示。 其中网站首页用动态php页面,将整个网站的最新信息在首页显示。网管在后台可以随时更新首页的内容。浏览者一访问首页就能够了解整个考研网站的最新信息。考研信息栏目主要介绍一些有关考研的最新信息。课程复习栏目里主要放一些有关考研基础课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的复习资料。网站链接栏目里放一些与考研有关的点击率比较高的热门网站链接供同学们参考。最后一个栏目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栏目是交流互动栏目,实际上是一个考研论坛,同学们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一些问题,可以在这个交流互动栏目里提问,管理员应该及时加以解答,此外考研的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这个栏目进行交流,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 我们经过制作初步完成的校内考研网站首页如图2所示。 三、结论 虽然互联网上关于考研的网站多如牛毛,然而这些网站多数是面向全体考生的,内容面面俱到,从而针对性方面有些欠缺。本文着眼于建设一个只为本校考生服务的内部考研网,为本校考生考研服务,更有针对性,从而应该可以服务得更到位。具体效果如何还是由实践来验证吧。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浅析基于PHP和MySQL技术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革影响,例如依托专题学习类网站的出现使得学生借助校园网进行自学成为了可能。本文分析了基于PHP和MySQL技术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设计方案与实现,分别从网站功能设计和数据库管理两方面进行了设计应用分析。 关键词:PHP MySQL 网站设计 实现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中,首先要分析其需求,包括基本功能需求、硬件需求和系统需求。结合网站的应用背景和需求特定,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合理进行用户权限分配,并且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相关资源,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1 网站功能模块设计 1.1 用户登录与注册 首先,在系统功能设计中一般使用B/S结构,也就是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在网络环境下,将各种功能模块组合起来。用户登录和注册是网站功能中最为基本的一个模块,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设置用户权限,如管理员权限、注册用户权限和匿名登录用户权限,不同权限的用户可以访问不同的内容。用户登录的身份验证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的形式,为了方便管理,用户名可以统一设置,如将学生的学号设置为用户名,密码由用户自行更改。管理员权限主要是由网站的管理人员使用,对网站信息进行删除、编辑和更改,并且对登录用户的身份、数量进行管理。注册用户可以浏览、下载网站中的绝大多数资源内容,而匿名用户只能浏览网站的基本公式信息。 1.2 网站信息公布 网站信息公布是校园网站的一个重要功能,可以用来公示重大校园动态、课程信息、学生信息变动等等,所公布的信息来源于相关的校园管理部门,如教学部门、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等。同时,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信息,在公布中可以设置提醒功能,例如当学生登录网站后,以私信或者自动弹出窗口的形式提示学生应当注意的信息。或者在学生个人信息管理模块中,设置专门的应当注意信息模块,提醒学生应当注意的一些变动信息,特别是课程信息、个人信息变动、教务信息等等。 1.3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自学资源支持,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构建中,主要的教学资源有文字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等等。同时,在资源共享中,为了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站内搜索技术构建资源查询平台,便于用户搜索所需资源。将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资源属性,如文档类资源、图片类资源、视频类资源等等,或者按照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站内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设计方案成果,将这些成果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方案。资源共享功能模块设计需要针对网站功能特点和用户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资源优化,例如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等等。 1.4 站外资源链接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功设计中,站外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补充途径,用户在使用站内资源时,也需要进行相关的站外资源拓展,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式便是站外资源链接。站外资源链接也分为外部链接和内部链接两种,外部链接同用户直接通过外网链接外站的访问权限一样,都为匿名浏览模式。而在一些提供资源下载的外部网站链接时,可以通过内部链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注册用户访问权限,例如访问一些文献资料数据库。通过购买这些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内部链接搜索和下载相关的文献资料。在站外资源连接时,应当对不同的外站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和分类,按照一定的类别,例如文献资料类网站、网页设计成果类网站、相关软件下载类网站等等。 2 基于PHP和MySQL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的实现 2.1 数据库管理实现 基于MySQL技术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实现,应当针对网站数据的储存和使用特点,应当确保数据库的正确性、融合性、有效性等等,优化数据库检索技术,提高数据检索效率,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会直接关系到网站构建的整体质量。在数据库中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处理和储存,同时将各种文档信息添加日期、作者、预览内容等信息,主要的数据操作功能有编辑、录入、存储、删除、复制等等。再有,应当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和适时性,及时进行数据更新,数据存储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规定,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一般数据库的管理权限为网站管理人员。 2.2 信息管理功能实现 信息管理功能主要是实现网站基本的信息公布、信息删除和修改、重大信息警示等等,同时还包括用户个人信息的录入、修改等等。信息管理权限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网站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功能权限和访问者的信息管理功能权限。信息管理人员所主要管理的信息为网站公布信息和一些动态资源信息,而访问者所使用的信息管理功能为个人信息管理和个人资源信息管理。例如访问者在利用网站资源进行学习时,需要更改个人资源数据库,不定时的删除资源和添加新资源,构建成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而网站管理人员,在使用信息管理功能时,也应当针对不同信息的特点,在相应的信息公示板块进行信息公布。 2.3 资源共享功能实现 资源共享功能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站内资源共享和站外资源共享,站内资源包括管理人员录入的校园资源数据库和师生上传的相关资源等等,站外资源则主要是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的一些专题网站。在资源共享功能实现中,应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借助站内搜索技术和互联网搜索引擎技术,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资源环境。同时,资源共享本身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管理人员应当长时期的进行资源引进和更新。 3 结语 基于PHP和MySQL构建网页设计与制作专题类学习网站,应当详尽分析网站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硬件需求、系统需求等等,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功能模块设计和优化。主要的功能模块有用户登录和注册功能模块、网站信息公布模块、资源共享模块、外部资源链接模块等等。并且对数据库结构进行优化,选择适宜的搜索引擎技术,完善信息管理功能,加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共享。相关网站管理人员,也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网站维护体系,保证网站的稳定、高效运行。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浅谈网站设计分析与网页制作 摘 要:网络作为当前信息化时代最大的信息传播平台,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个人开始重视建立自己的网站,面对新的形势,经过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这一现阶段科技手段,拟筹备建立网,并以网站为载体积极开展工作,为工作增添了新技术。本文结合在网站设计方面的经验谈一下网站设计与制作的流程。 关键词:网站;设计分析;制作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网络的运用,计算机网络为人们的生活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创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网站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一个网站不但要做到操作方便,引人入胜,趣味盎然,还要告诉浏览者它的用处,这些设计都是有讲究的。 1 网站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互联网作为连接世界各地计算机的全球性信息化网络,它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全球的各个领域,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站作为信息时代基层的一个重要窗口,是院务公开、公正、服务职工、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办好网站,对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增加职工之间互相的透明性、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2 网站设计分析 文字、图形、色彩是展示网站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网站传达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也是用户对网站第一印象和整体风格关注的主要内部分。要想设计出符合人性化需求的网站,只有多为用户着想,认真地以用户的切身体会出发去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当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用户群因素和界面因素是首要考虑的两个方面。 3 网页制作 3.1 选择合适的网页设计软件 当前能使用的网页设计类软件很多,而选择一个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软件则会让你事半功倍。对于网页制作软件来说,初学者最常使用是Frontpage和Dreamweaver,Frontpage是微软公司出品的一款网页制作入门级软件,FrontPage使用方便简单,会用Word就能做网页,所见即所得是其特点,该软件结合了设计、程式码、预览三种模式。Dreamweaver是美国MACRO~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充满动感的网页。此外,制作网站还要用到边缘性软件,如photoshop、flash等,网页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软件。 3.2 选择网页内容 前期的框架设计好后,就要为这个网站选择内容了。网页内容影响着网站的成败,所以我们要多花一些心思在内容制作上。内容选择要选有新意的、独特的,这些可以从图书、报纸、互联网等信息媒介搜集素材,素材通常分为三类一一文字、图片、影像。素材准备得越多越好,再从这些素材中粗中取细, 以备制作网站时可以随时拿来使用。总之,网页内容是网站的根本,如果内容空洞,页面制作的再怎么精美,仍然不会留住访问者。 3.3 运用网页设计中的色彩 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反映出不同网页的文化内涵。因为它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确定网页的色彩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在网页的色彩设计上,除了要表现心理和感情联想之外,还要考虑色彩的对比明暗、轻重、冷暖、调和色和纯度对比色的应用等等。合理的用色可以让信息的传递更有价值,使网页更有效和准确地把信息传达给我们的视觉。 4 网页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⑴网页要一页一页制作,切不可图快,没考虑清楚就下手只会让后面的修改工作更辛苦,首先要制作主页,把主页上的页面的编排、色彩的搭配、链接的方式都设计好后,再以 它为基础,通过变更文字和图片等内容建立其它子页,可以利用模板批量创建子页,使用模板的好处是一一同一个模板创建下的网页,对它的更新和修改可以一次性完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制作效率,使网站形成统一的风格。 ⑵特效制作网页时,能尽量用javascript替代的就不要使用java,java会使网页速度减慢,在加入诸如声音、动态网页等小技巧时,最好也不要太多,这都会影响网页的运行速度。 ⑶使用链接到每张图片的缩略图是提供有大量图片的图库时常见的一种策略。缩略图也就是图片的缩小版本,可以让浏览者看到众多的图片。但是,在展示缩略图时,切记不能将缩略图做得太小,因为缩略图做得太小网站的访客就无法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⑷合理采用JPg和gif格式也是至关重要的,色彩鲜艳高分辨率的用JPg,图片色彩单调的及在256色以内的最好把它处理成gif图像格式。图片大小尽量不要超过30k,小图片(1OOx40)一般可以控制在6k以内,较大的图片可以“分割”成小图片。 ⑸为图片加注解。图片的下载较慢,在没有显示出来时注解的标注有助于让浏览者知道这是关于什么的图片,是否需要等待,是否可以点击。 5 结语 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谈起来很简单,但要制作出真正有创意、经典的网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页设计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丰富、创新网页制作的方法,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网站设计的能力。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浅析高职图书馆网站设计与制作 摘 要:基于高职图书馆的特色,坚持一切从读者的需求出发,结合图书馆网站的设计理念和网站制作的高标准进行建设高职图书馆网站,全面浅析高职图书馆网站设计制作。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网站制作;网站设计 高职图书馆网站是图书馆对外重要的宣传阵地和提供数字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平台,其服务对象是校内师生和社会读者,需要提升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特色化服务水平,使之成为读者利用高职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窗口。高职图书馆网站如何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各高职图书馆必须大力探索网站设计与制作的理念与原则,并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出让读者满意、令读者信赖的网站。我在这里介绍高职图书馆网站设计与制作的经验的几点体会。 1 高眼界、高标准、高要求 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优秀的高校、高职图书馆网站学习。在高职图书馆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我们先后参考了许多国内外著名高校、公共图书馆及高职图书馆的网站,比如:国内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国外的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图书馆、高职类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等。在网站设计与制作前,我们对优秀的图书馆网站,结合读者的需求、服务及图书馆业务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对设计与制作高职图书馆网站垫下非常好的基础。⑵网页制作要高标准、严要求.高职图书馆网站的版面整洁、整齐、版式统一、图片不变形和易维护度。 2 设计理念 ⑴符合高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高职图书馆不同高校图书馆,高职图书馆具有独特性,网站应结合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去建设,但高职图书馆面临资源少、服务项目少的困境,我们如何对读者提供有价值服务,需要馆员们多年服务读者过程中总结,才能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网站。图书馆网站建设力图把满足读者需求、方便读者使用作为网站设计的根本出发点,网站的内容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一个受读者喜欢并信赖的网站是建立于读者明确需求的基础上。 ⑵不使用过多颜色,力求简洁、清爽。色彩可以鲜艳一些,但不能杂乱。从审美角度看,在网站设计时,只使用三、四种相匹配的颜色就可以让网站更为美观了,应尽量避免使网站过于花哨,尽量不用或少用动画、闪烁或滚动的文本。 ⑶页面应布局合理,尽量简洁。一般来说,页面的分辨率推荐1027x768,固定布局宽度来设计;按网站层级来设计布局,同一层级的布局尽可能统一。网站首页布局应简洁、大方,应把服务与资源充分显示在首页面上,可以采取JS滑动显示的技术,容纳更多的内容而不显得拥挤。 ⑷使用一致的设计元素。在网站的全部页面上,都采用一致的字体与颜色,会使网站显得更为统一和专业。同时在网页的布局设计、术语或词汇的使用,以及与用户交互的方式使用等方面,也都应尽力保持这种一致性。图书馆主页、OPAC页面及二级页面在功能菜单及色调上应尽量做到一致。 ⑸图书馆的网站上应设计一个较醒目的给读者发牢骚、提意见、问问题的窗口。 ⑹网站整体导航清晰化。1)全局导航。全局导航也就是说可以帮助用户随时去到网站的任何一个栏目。并且能轻松跳转到另一个栏目上。一般来说,全局导航的位置是固定的,这样可以减少浏览者查找的时间。2)导航栏异化,直接的告诉用户他身在何处。浏览则当前访问的页面所属的导航,在网站建设中要进行特殊化处理,比如一家网站建设公司的网站导航,如果网站主导航颜色是蓝色的,那么当用户浏览到网站建设流程这个大栏目之下,那么网站建设流程这个栏目的导航应该换一种颜色或者做一种特殊的效果来进行体现,以区别与其他的导航。这样浏览者就能够非常的容易的识别到当前导航所在的位置。 3 网页制作――精益求精 ⑴CSS样式制作规范。为了开发后样式名管理方便,请用有意义的单词或缩写组合来命名,一看就知道这样式是哪一块的,这样就节省了查找样式的时间。 ⑵符合搜索引擎。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应符合搜索引擎,以便读者能搜索到图书馆网站。网站设计符合搜索引擎主要有两个标签:标题(title)、描述(description),写法如下: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顺职图书馆|顺大图书馆 ⑶网站的扩展性及维护的便利性。1)网站的扩展性。日后面临着数字资源日益增多,服务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我们特别要注意网站对后续的改动适应性要强。2)站维护的便利性。网站后续维护的工作中,我们通过网站管理后台权限的分配,把馆内的各部门人员全部调动起来,各自负责各自的网站模块。维护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网站各模块内容的更新;第二、试用的数字资源的及删除等;第三、图书馆业务中内容发生变化的相应更新;第四、网页功能的修改升级或者特效的改造增加。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 摘 要 在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进行“MBE-CDIO的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重点介绍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改革思路、内容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课程在“MBE-CDIO课程体系”中定位并明确技术、能力、素质等教学目标,将真实企业项目引入教学,学生以项目组形式参与项目开发全程,并采用展示型过程化考核方式,将企业意见作为重要考核标准纳入考核体系。课程改革试行两届,教学成效初显。 关键词 MBE-CDIO 真实企业项目 项目导向 过程化考核 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网站建设课程概述 1.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网站建设课程现状 自从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来,其核心课程电子商务网站开发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笔者已在山东商职学院承担电子商务技术教学工作多年,通过各种方式对国内二十多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调研,发现诸多院校电子商务网站开发课程以教授静态网站制作为主,能真正理解、开发出实用的商务网站的学生近乎为零,即便是带有基本会员功能的简单企业展示网站,学生也不能很好理解,更不用说帮助企业做网站规划、运营维护等工作。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研究、梳理、定位,重点向商务偏移,明确了商务网站课程不应以教会学生开发技术为教学目标,而应该教授学生具备理解动态网站原理、能对企业网站进行规划和改版的能力。 1.2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网站建设课程现状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自2000年开设该课程以来,授课内容一直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2008年课程名称确定为网页制作,内容从原来讲授网页制作三剑客等软件操作为主,调整为讲授HTML基础知识及应用为主,辅以Dreamweaver软件操作,并在后续学期开设网页制作脚本语言,注重学生编程思想和代码读写能力的培养。 2009年,经调研我们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降低对学生开发技术的要求,开始重视学生对网站运营的整体理解、网站的维护更新等能力的培养,课程调整为网页设计与美化、ASP动态网站规划两门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其中ASP动态网站规划重点讲授动态网站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进行网站规划,并加入网站的、维护、更新等教学内容。 2011年,专业人才培养在做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再次进行重大调整。我们发现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很大一部分是“商科能力和素质”,并且定位了电子商务专业的三个岗位目标(网络营销主管、电子商务运营主管、网络客服主管)。因此课程进行了较大调整,课程名称确定为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分两个学期开设;并尝试将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企业网站开发项目引入教学。经过改革和建设,该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群”中的一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图1 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目标 2012年,专业进行了“MBE-CDIO教学改革”,提出一个覆盖商业职场环境、体现完整生命周期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大纲分解了专业人才培养所需完成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目标,构建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主线的9级进阶项目,更加明晰了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2 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内容的设计、组织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012年专业教学采用“MBE-CDIO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式,确定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的课程目标共计28项(见图1),包括1项技术知识、13项胜任工作的能力、5项进阶能力的教学任务,9项素质教学关键点穿插其中,保障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课程引入“心欣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真实的企业项目背景,让学生完成“心欣平台前台页面规划及设计”(从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制作实现测试运行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和“心欣平台后台改进规划与实施”(从改进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整合测试运行培训文档设计整个生命周期)两个实战项目;最后,用“心欣农产品交易平台”的改进效果来检测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开展,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参与项目学习全程,掌握网站需求分析、网站建设、网站优化、网站维护等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 3 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3.1 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基于两个原则:(1)实现教学目标;(2)以真实企业项目覆盖商业职场环境下的完整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涵盖了人才培养目标中的9项素质关键点、1项技术知识关键点、13项能力关键点和5项进阶能力关键点。这28个关键点,是通过将两个真实企业网站项目(心欣前台页面内容规划与设计项目、心欣后台改进规划与实施项目),引入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具体内容规划,则依据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理念,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进行组织。(1)静态部分以Web标准HTML+CSS内容为主,引入“心欣前台页面内容规划与设计”项目贯穿。(2)动态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商务网站规划、优化及维护能力,使学生对具备交互功能的动态商务网站有一个全面认识;注重培养学生对项目或系统的完整生命周期的理解,要求学生从需求识别、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到测试、更新维护、运营管理等环节全程参与,并注重对学生策划并撰写系统应用文档的能力的培养。 3.2 课程内容体系组织 课程内容用“心欣农产品交易平台”的优化改进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子项目进行。每个子项目又分解成了专业知识、实训操作、项目实战和展示型考核四个模块。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参与项目全程。其中,实训操作模块将授课中涉及的实践操作加以应用并巩固;项目实战模块则将真实项目分解为子项目进行实施和检验;展示型考核模块在各子项目中是比较重要的模块,各项目小组在项目实战模块中完成的任务需要进行展示、答辩,必要时将作品向企业推荐,并将企业评价和反馈意见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课程共计64课时,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第三学期进行。第二学期进行网站前台的规划设计和实现,分配24课时;第三学期进行网站后台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维护,分配40课时。两学期均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展开教学,实践比例100%。子项目的具体内容组织、授课内容课时分配见表1。 3.3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用真实项目贯穿课程内容,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参与项目开发全过程:用两个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教授方法、技巧为主;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参与项目开发全过程,边学边做,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立即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组织讨论、互动;根据每个项目组的反馈情况完善教学内容、安排进度。 (2)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考核方法取消笔试,采用展示型过程化考核。各子项目结束时,学生项目组都要进行成果展示、答辩,检查并共享学习成果;根据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订,并制定下一子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全部结束时每个项目组实现的都是一个完善的、可、可供企业实际应用的网站,作品以企业是否采用为主要考核标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3)利用云空间加强互动学习和资源共享。利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教学,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课程将教学目标关键点分解,形成26项工作能力点,一一对应了26个能力关联表格化教案,见图2。 图2 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表格化教案 4 结束语 以真实企业项目为教学背景的课程改革,目前已经试行两届,教学成效初显。学生对这种用真实企业项目贯穿的、项目导向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肯定,学生作品也得到合作企业的认可。当然,在运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1)企业真实项目一般对项目完成时间、网络安全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课程中实现有难度;(2)项目开展和学生的实践训练若能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完成,既能满足项目开发需要,又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但不符合学校的教学计划,难以实现;(3)学生作品为企业采用之后,后期网站的维护更新无法保证。 课程组会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尽力克服以上困难,将课程改革的有效部分继续完善、推进、发展。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工会网站设计与制作初探 摘要:以拟筹建学院工会网站为例,介绍学院工会主页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指出了设计与维护网页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主页设计;主页制作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为了拓宽工会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强对工会网站建设,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推动工会工作,成为摆在各级工会组织面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学院工会经过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认真抓好日常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这一现代科技手段,拟筹备建立学院工会网,并以网站为载体积极开展工作,为工会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网站建设略加探讨。 一、加强工会网站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互联网络作为连接世界各国计算机的全球性信息化网络,其传输内容非常非常丰富的,涉及到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学院工会网站作为信息时代基层工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院务公开、公正、服务职工、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办好工会网站,对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增加职工之间互相的透明性、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升工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网站主要内容与注重面 网站要设有工会新闻、民主管理、权益保障、劳动保护、文件资料、政策法规等主栏目,并加强工会会员管理等数据库的建设和利用,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通过网站,迅速快捷的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拟开设职工论坛等形式建立“职工之家”,职工和工会干部以注册方式,在网上对事件或人物进行讨论交流,畅谈各自感悟,进行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还可利用网站开展“首席职工”、“优秀工会工作者”等各类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工会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 三、技术平台规划与设计 (一)系统应用范围 从系统上分析是一个门户信息交易站点,大多数用户都具有分散性,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统一的地区,主要通过internet访问。用户侧重使用IE情况分析。用户使用网络带宽分析。估计日访问量在几千人次。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建议在IE兼容上侧重用于IE6.0。出于用户带宽的考虑,建议使用CSS+DIV写网站框架。在网站结构上采用B/S结构。 用户侧重使用IE情况分析,根据网络软件测试调查,得出以下数据如图: 从图得知使用IE6.0的用户最多占到32.14%。360浏览器使用本地IE核心。其中也有一部分本地核心用的也是IE6.0。其它IE8.0占到21.54%,IE7.0占到6.3%,搜狗浏览器占到6.03%,其它chrome,IE9.0,TT浏览器,QQ浏览器都只占到3%以下。 所以在UI设计和IE兼容性设计上测重IE6.0以上的版本,建议使用CSS+DIV布局。然后再测试调试各常用IE之间的兼容性。 (二)用户使用网络带宽分析 今年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目标是4兆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超过50%,现在,平均带宽达到了50%。今年4月,全国固定宽带接入规模为1.59亿。4兆及以上用户使用比例已经超过了50%。去年年底,使用4兆以上带宽产品才38%到39%,今年却飞快提升了10个百分点,达到50%。 所以4M以下的人群仍然是主体。在网站建设过程中,网页的图片和整个网页大小的控制不容忽视。建议页面大小保持在三屏内,网页大小保持在150K以内。这是对用户的体验度一个提升也是对网页大小的一个控制。 (三)任何商业应用程序都有三大类必须完成的任务: 第一类和与用户的交互有关(人机接口),用户如何使用应用程序,这类任务可称之为表示层(Presentation)。 第二类和应用程序所完成的计算处理和程序处理流程有关,可称之为应用逻辑层(Application Logic)。 最后一类与数据的查询、更新及数据管理有关,可称之为数据资源层(Data and Resource)。 四、网站细节总体设计 网站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前台部分为公众和会员客户提供信息、阅读、查询等功能,后台作为网站管理的核心部分,提供网站数据、类别等信息的管理和查询。 (一)前台网站的具体栏目设置 共分为工会简介栏目、工会工作栏目、工会动态栏目、下载中心栏目、工会信箱栏目、工会论坛栏目、留言板栏目、友情链接、站内搜索引擎共9个栏目设置。 1.首页具体板块的设置 提供工会信箱登录以及各分类信息查询系统。左侧是本站动态、工会简介、网站公告和相关链接,右侧是广告位;中间部分是各栏目的信息。 在网站的首页中采用了4种效果,飘浮广告效果,滚动新闻效果,鼠标右键禁用和ie右下脚状态栏文字显示效果。 2.网站工会栏目简介 详细的介绍了工会具体情况以及领导风采、组织机构等内容。 3.网站工会工作简介 专题介绍工会在开展素质工程、法律维权、基层建设、送温暖工程、女工工作、综合等工作的情况。 4.网站工会动态简介 介绍工会的具体活动,包含生动的图片及详细的文字信息。 5.网站下载中心的简介 网站提供常用的软件及表格和表格模板的下载。 6.网站工会信箱的简介 网站工会内部所有工作人员具体的邮箱地址。 7.网站工会论坛的简介 网站提供单版论坛。论坛具有一般论坛的常用功能。如注册会员,在线生级,发表帖子,回复帖子,论坛设有良好的编辑器,能够方便的编辑帖子内容。并且有丰富的表情包。让互动更加生动。普通用户也可以注册笔名并发表帖子进行互动。 8.网站留言板的简介 网站的留言板能够通过编辑器方便的编辑文本,可以通过注册用户进行留言。也可以不用注册用户,进行匿名留言。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浅谈Flash动画在网站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 【摘要】Flash是Adobe公司的一款多媒体矢量动画软件,Flash网站动感十足,视觉效果强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动作脚本赋予了Flash编程的能力,大大扩展了Flash的空间。现在,Flash在网络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使用Flash制作的网页不仅视觉效果突出,而且交互功能也非常的强大。本文对Flash动画在网站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Flash动画;动作脚本;交互功能 网络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各个领域尽显风流,网络多媒体的天空更是绚丽多彩、引人入胜。Flash作为目前最优秀的网络动画之一,它的出现,宣告了网络动画时代的到来。由于FLASH本身具有强大和灵活的网络交互功能,所以它在窄带领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交互多媒体技术标准。Flash在保证传输速度的同时,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交互动画效果。 Flash动态网站是针对多媒体网页设计脱颖而出的一个新型解决方案。它使用矢量绘制图像,它的最终文件可以以“流式”的输出在网页中播放。Flash动态网站动画文件小,互动功能强。它给网页设计带来的无限生机。 一、Flash动画的特点 Flash被广泛应用,与其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 1.从动画组成来看:Flash动画主要由矢量图形组成,矢量图形具有储存容量小,并且在缩放时不会失真的优点。这就使得Flash动画具有储存容量小,而且在缩放播放窗口时不会影响画面的清晰度的特点。 2.从动画来看:在导出Flash动画的过程中,程序会压缩、优化动画组成元素(例如位图图像、音乐和视频等),这就进一步减少了动画的储存容量,使其更加方便在网上传输。 3.从动画播放来看:后的.swf动画影片具有“流”媒体的特点,在网上可以边下载边播放,而不像GIF动画那样要把整个文件下载完了才能播放。 4.从交互性来看:可以通过为Flash动画添加动作脚本使其具有交互性,从而让观众成为动画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传统动画无法比拟的。 5.从制作成本来看: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可以大幅度降低制作成本,同时,在制作时间上也比传统动画大大缩短。 二、动作脚本的特点及基本术语 动作脚本的英文名称是ActionScript,简称AS。ActionScript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执行ECMA-262脚本语言规范,是在Flash内开发应用程序时所使用的语言。目前广泛使用的ActionScript 2.0编辑出的脚本更加稳定、健全。 1.ActionScript 2.0的特点 (1)能够控制Flash动画的播放行为和对象的属性。根据用户的动作来做出响应,并在动画中体现出来。 (2)ActionScript 2.0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的风格和JavaScript语言相类似。它拥有循环、判断和对象事件等高级语言特性。 (3)ActionScript可以使用自定义函数。如果有一个功能要经常使用,则可以把它写成自定义函数,在用到的时候调用它。 (4)支持XML和XMLSocket。 2.基本术语 (1)对象。在ActionScript中,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户自己制作的动画元件Symbol实例化后而形成的实体对象Instance Object,声明这类对象后,可以对ActionScript堆砌的属性和动作行为进行控制。另一类是Flash自己定义的抽象对象Abstract Object,例如Math和Date等,这类对象主要用于计算。 (2)数据类型。例如整数、字符、布尔值等等。 (3)变量。在变量方面,ActionScript允许声明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 (4)事件响应。在Flash动画中,动画的交互性就是通过对用户动作的响应来完成的。 (5)语句和运算符。 三、Flash动画在网站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 1.网页形式与设计 (1)导航菜单设计 导航菜单设计是Flash动态网页浏览的基础。简洁、有效的导航菜单,可以使浏览者迅速而高效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导航的形式有侧边式、上端式、悬浮式、隐藏式等。具有艺术美感的导航会使浏览者的浏览过程变得丰富而富有趣味。导航菜单的设计还要注意简洁,易用。设计导航菜单的时候,可以应用一些小声音、小动画来丰富浏览体验。 (2)网页版式设计及风格 Flash动态网页往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元素也很多。但由于Flash动态网页的超链接特征,使它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展。设计者通常把产品或服务的不同卖点分别集中在不同的路径之中,在细化的动态分页中可以根据次主题的不同,对各个构成元素的空间进行多样化安排。 (3)色彩设计 Flash动态网页色彩搭配既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同时它也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设计者在设计网页时除了考虑网站本身的特点外,还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从而设计出色彩鲜明、性格独特的网站。在遵从艺术规律的同时,还考虑人的生理特点,色彩搭配一定要合理,给人一种和谐、愉快的感觉,避免采用纯度很高的单一色彩,这样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且,页面的色彩设计尽量不要超过4种色彩,用太多的色彩让人没有方向,没有侧重。当主题色确定好以后,考虑其它配色时,一定要考虑其它配色与主题色的关系,要体现什么样的效果。另外哪种因素占主要地位,是明度,纯度还是色相。 2.Flash动画在网站中的应用 在网页设计中,Flash动画作品除了以“流式播放动画”播放以外,如:Flash动画短片、Flash MV,还具有一定交互性特点的形式。有些网站的引导界面做成Flash动画形式,一般由Dream weaver软件来完成,做成静态页面。当然,大部分这类页面全部是静态,但也有某些网站做出以下设计。如:网页中的Flash网络广告、Flash形象展示动画、网站导航栏动画、图片展示动画、Flash交互动画、及由Flash制作完成的网站注册、登陆、计算等系统。 在静态页面中,如果把这些做成动画形式的话,无疑能起到生动、装饰的作用,对浏览者具有充分调动的作用。但是不宜太花、太乱,否则,就会起到反作用,不但使浏览者眼花缭乱、烦躁,而且会给网站效应大打折扣,显得烦乱,缺乏信任。 除了采用Flash制作相关的页面外,也有一些网站,为了展示自己的个性,使用Flash来制作整个站点。整个站点从概念上就己经包括所有视听元素部分及版式的设计。先不论网站引导界面的设计,由其引导进入的内页面这整个系统都是由Flash软件来制作,就包括上文列举的视频、Flash广告动画、Flash交互动画、网站的Flash形象展示动画、网站的各级导航栏、图片展示、文字、链接、色彩、音乐、声音、游戏及网站注册、登录、计算系统等。 这样的Flash动画网站,感觉都十分炫,具有很强很独特的个性,基本上能完全调动浏览者的积极性,给人以活跃的心理感受。 四、结束语 Flash作为现代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和娱乐方式,不仅有其实用功能,并且还有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更因为它具有的趣味性,它作为一种强大的动画制作软件,在视觉表现上较普通的网页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被广泛用于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当中。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程学习网站设计与制作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程信息传达的及时性,该文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程为例,论述了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实现了课程多种资源的展示与交流,使之成为教师与学生课后交流的良好平台。 关键词:网站设计;网站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的发展和互联网密集型延伸以及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使用因特网技术进行网上教学已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网上教学具有及时性、共享性、便捷性、交互性和独特化等几大特点,它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优点。因此,教学网站的开发制作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要了解和深入探究的重要环节,从而更好的发展网上教学,推动教学课程水平的逐步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程学习网站预期实现以下目标:1)信息方便、快捷、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服务。2)支持各种资源下载技术。3)提供用户在线论坛、在线留言,增强网站的互动性。4)网站维护简单、方便。5)具有较好的网站安全性。 1系统开发技术简介 通过对本系统功能应用及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分析,此网站采用Dreamweaver CS4作为前台的主体设计工具,主要是运用表格、Div+CSS进行布局排版编辑,网站的修饰添加常用的动画制作软件Flash CS4、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 CS3等进行辅助设计,制作完成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后台设计部分运用ASP技术添加动态资源,Microsoft Access 2003数据库作为动态数据整理工具,通过ADO对象访问数据库,建设成一个兼容性、安全性、可扩展性良好满足用户浏览信息、交流互动的教学网站[1]。 2需求分析 2.1功能需求分析 本教学网站的功能是可以替代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快速的更新跟踪最前沿的教学资讯,灵活生动的把教科书的知识展现出来。用户通过访问网站不仅能在线学习,同时,用户可以寻找下载想要的相关试题和课件,更可以注册会员在论坛上讨论交流。而对于系统管理员,登陆系统后台,不仅要对网站进行系统维护,还要对所有网站信息、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管理论坛的贴子与留言板的信息删除,备份,回馈;管理员也要能实时更新网站内容,最新信息。 2.2系统需求分析 此系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充分发挥网站教学的及时性和便捷性,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用户能及时的获取教学资源,管理员能对网站进行维护,对网站资料内容更新和数据的整理权限操作。 3系统概要设计 3.1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本教学网站的特点,将其分为前台和后台两大部分。前台主要实现信息浏览、资源下载、在线论坛和留言等功能,后台主要是管理员对网站前台信息、论坛及留言进行管理。 该教学网站设计为八大模块,分别是课程描述、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下载频道、在线学习、师生论坛、用户系统和留言板。 整个学习网站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网站系统结构图 各模块功能分别为: 1)课程描述模块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历史沿革、研究内容、基本构成、应用环境等相关的课程描述。2)教师队伍模块介绍了课程主要负责人及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情况。 3)课程建设模块包括我院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程特色和今后此门课程的发展趋势。4)在线学习包括在线课件、在线自测。 5)下载频道帮助学生下载课件、Word文档、实验软件等课程资源。6)论坛主要用于让学生和老师进行一些教学答疑或是学术探讨。 7)留言板主要收集一些用户对于网站的意见或建议,以便对网站进行改善。8)后台管理系统对留言板、论坛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 3.2数据库设计 3.2.1数据库分析 针对网站功能结构分析,本教学网站涉及到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如下:1)用户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用户名、用户密码、E-mail等基本信息。2)管理员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管理员名称、管理员密码等基本信息。 3)论坛文章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文章标题、文章内容、工作区域名称、发表时间等信息。4)用户留言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留言内容、留言者姓名、留言者QQ等信息。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基于ASP+DW技术的校园工会网站设计与制作 摘要:根据目前流行的网站制作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某学校工会网站,网站设计合理,制作完整,功能健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ASP技术和DW技术的充分利用,为网站制作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指出了在网站制作中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针对性的进行了解决,对网站制作工作进行了深刻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ASPDW网站制作网络化 工会是学校的重要部门,工会网站可以作为网上信息的重要阵地。使用网络信息,凝聚会员是新时代的工作要求。本校园工会网站采用动态网站制作技术,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完成后,由工会工作人员在远程计算机上对服务器上的网站进行日常信息的更新和维护,制作网站后台管理模块即可实现此功能。 网站的设计和制作包括多方面的知识,它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应用,具体说来有网站策划、网站美工、网站具体模块规划,总体数据库设计,网站制作、后台内容管理模块制作、网站测试、网站上传等步骤组成,作者结合某学校工会网站的制作,总结小型网站的制作经验和技巧,以为网站制作积累宝贵经验。 1、网站的策划与设计 网站的整体策划是根据学校工会领导的综合部署下进行的,这里需要工会工作人员认真讨论研究后,给网站制作人员下达明确的任务说明,由于工会工作人员的精心准备,对网站的风格、网站的功能、网站的规模、网站的模块划分已经非常明确。经过工会工作人员和网站制作人员的共同探讨协商,整理出网站的初步风格、功能要求和模块设计。 参考其他学校的网页制作效果,使用美术基础和网页制作软件PS,设计出来3套网页效果图初稿,每套均有首页,二级页面、三级页面的具体效果,最终由领导确定了一套。在设计的过程中,参考美术老师的意见,借鉴加创新,结合网页的特点,如单位使用像素,宽度适合于800像素的显示器。导航栏的高度要适中,整体结合“块”结构,使用分栏设计,整体风格统一。定稿后,由网站制作人员对网页效果图进行切片处理,作为组装网页的原素材和参考图。 根据网站的具体功能,将网站划分为八大模块:工会简介、工会文件、工会简讯、工会活动、女工园地、健康人生、法律法规、友情链接。其中有些模块只需要一个页面,更多的模块需要二级网页、三级网页的显示。多数模块的内容是需要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因此二级模块、三级模块的设计要用到数据库中的内容。 首先是选择使用何种类型的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根据功能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数据库。根据工会网站的具体内容并不复杂,所以选择了小型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但在数据分析和数据表,表结构的设计上却耗费了作者一定的精力。因为没有考虑到后台内容管理的功能设计,所以最初设计表时把需要用到数据库的各个模块都分别设计了表,但最后的后台内容管理模块在数据库内容增删改查时却遇到了大麻烦,因为最初表设计得多了,在做增删改查时也需要做相同多的模块设计,内容就重复了,所以又重新设计表,使用类别字段来区分模块。由此总结的经验就是:数据库设计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前期后期工作全面考虑,相互结合,才能为后期程序的编写提供方便。 2、网站的制作 网站的制作使用DW软件完成,具体制作步骤是:首先创建站点,设置服务器,使用DIV+CSS方法创建各个模块的页面和框架,链接数据库,在各个页面设置绑定记录集,设置服务器行为。网页的制作是最为繁琐的工作,首先依据网页设计效果进行布局的设置,具体方法是使用DIV进行布局,然后使用CSS方法对各个DIV样式进行设置,在设置样式的时候,选择使用外部样式表的方法,因为外部样式表更易于管理。在设置背景图像时,使用PS的切片工具进行制作,切片工具有一个BUG,就是其存储名称不能修改,因此在切片时,最好的方法是先设置好切片的名称属性,在导出时就可以使用这个名称命名切片了,同时存储的格式最好是GIF格式,因为这个格式支持透明背景,并且在网页浏览器中支持渐变效果。 网页特效的制作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这是需要使用JS代码,网上有很多JS代码的效果和原程序,但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是如何读懂这些代码,把相应的内容替换成你所需要的内容,比如,图片说明文字,超链接等等,还有一件事情是,网上提供的JS效果并不是你所需要的尺寸和颜色,这也需要你读懂JS代码,同时把相应的样式修改成你所需要的样式。本网站使用的JS特效有一个新闻展示效果,具体制作方法是下载JS代码,修改JS代码,把JS特效嵌入到相应的DIV中,其中的制作难点是,网站要求新闻展示是随时间更新的,这就需要把静态的新闻换成动态的新闻,因此需要从后台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字段,同时在后台管理模块中,还要相应的模块处理新闻的增删改查。 网站后台内容管理是方便网站维护人员工作方便专门制作的,工会网站的维护工作是由工会工作人员远程进行管理的,因此就有必要制作一个专门方便工会工作人员管理网站内容的模块。其制作内容就设计到对后台数据库的增删改工作,由于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后期的维护工作,因此在对新闻内容的增删改工作上,出现了需要给多个表进行增删改的要求,因此建议今后设计数据库时,将所有的新闻表重新整合,以类别区分各种信息。 另外在处理图片上传的工作时,需要考虑如何上传图片信息。之所以要专门指出图片上传是有原因的,因为图片需要上传到服务器上才能将其具体路径信息记录到相应数据表记录的字段中,也就是说,如果某条新闻需要图片的支持,那么这条新闻的图片是以相对路径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所以在增改新闻图片时,必须先把图片上传到服务器相应的目录下。图片上传到服务器后,它的文件名将随机改变,所以要记录好图片的新文件名。这样才能进行和图片相关的操作。文件上传可以分为两种:有组件上传和无组件上传。作者使用的是无组件上传,原因是有组件上传要求远程服务器上必须安装相应的组件才能完成文件上传功能,而无组件上传不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相应的组件即可完成文件的上传。 网站的测试是网站制作必不可少的步骤和环节,网站制作完毕之后,必须及时进行网站测试,测试可以分为两种测试: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作者将黑盒测试的任务交给3名学生进行,经过2天的测试,将各个模块统统测试3遍,测试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网页标题没设置、个别网站内容出现DIV跑位现象,不同的浏览器出现不同的效果,个别网站出现内容描述不清晰的情况等等,通过作者的核实,都进行了更改并重新测试。白盒测试则是由作者亲自完成的,在测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站点中出现了没有用的网页,处理的办法是将其删除;表单中出现了没有用到的项目,有些项目类型不合适,处理办法是删除或修改;经过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之后,还需要使用者在长期的维护过程中,不断的测试,并把需要修改的地方指明给作者,由作者进行修改,这就出现的软件的不同版本。 3、网站的上传与更新 网站制作、测试完毕后,就交付给学校网站维护人员进行上传,网站是存放在学校服务器上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网页浏览者通过浏览器将网页请求发送到学校网站服务器上,由服务器将浏览者请求的网页发送给浏览者。 网络信息的更新需要使用后台管理系统进行,这个系统是作者专门针对本网站设计制作的,专为网站信息的更新维护设计,这样通过此系统,公会工作人员通过远程浏览器即可更新网络服务器上的公会网站数据库,从而方便轻松的维护更新网站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网站后台管理系统也是相当复杂的一个模块,涉及到管理员密码设置更改,网页访问限制,数据库信息的增删改查等内容,所有动态信息均通过此模块对网站数据库进行更新。 4、结语 工会网站的使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能够快捷的消息,减少了许多人力物力的开销,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本系统的功能和特点。从网站的策划,设计,制作,测试到,整个过程作者亲力亲为,其中体会非常深刻,本网站的建设基本完成,其基本功能全部实现。如何把类似的网站设计成网站模板,如果实现模板化,此类网站的制作将会更加便捷快速。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要]《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式教学中,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能够对各种制作手法和设计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开发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关键词]工作过程设计项目教学认证教育考核方式 一、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使专业训练更接近社会需求,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是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必修课。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在继承世界现行网站网页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今网站网页开发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准确地反映网站网页开发技术的专业性手段;更加关注学生积淀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能够对各种制作手法和设计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开发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课程理念 确立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三个融合(校企融合、课内外融合、技术与人文融合)、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开发理念。提前让学生感受工作的氛围,熟悉工作的相关流程,以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并结合我院“我在乎你”的办学理念,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采用项目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制作网站的模拟或真实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对“确定项目――制定策划书――制作网站――验收――总结经验”这个流程的训练,熟悉制作网站的过程,并能够有所成果。 确立素养、行为、技能教育观。重视网页制作过程中技术性心智技能的形成,强调“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能经“迁移”形成类型(“举一反三”);强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以技术开发贯穿网页制作的全过程,技术开发强调设计与制作。强调过程的可重复、可验证性。 课程质量以教师的明示能力和学生的内化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 三、设计思路 遵循高职课程改革关于“面向就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职业教育层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三个方面,本课程以一个大项目出发,分解为7个子项目,在完成七个子项目教学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承接的大项目一并完成。 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角度出发,以“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网页制作的技能。 运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努力创建开发项目的条件,突出工学结合,提高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实施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贯彻任务驱动式的“做中学”,过程体验式的“学中思”,学以致用式的“思中用”和启思益智式的“用中创”的理念。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企业网站开发工作流程(即具体的工作过程),从前期策划开始到网页设计,网页制作、网站,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亲身体验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的过程。 1.具体实施建议 (1)明确目的、详细描述操作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项目每次课按照网站开发的进度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操作任务。 (2)对课堂模仿实践的结果进行合理评价和及时计分。对每一次课堂模仿实践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计分,及时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 (3)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如通过教师项目分解的子项目学习以掌握基础知识点,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能力,完成学生自己的项目,素材由学生自己收集,网页的风格、布局由学生自己决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 (5)项目开发:提前一个月布置任务,并向学生提供参考资源,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寻找合适的项目;学生寻找合适的项目后,与客户进行交流获取制作网站的一些素材和信息。根据学生找到的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承担不同的工作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一般一个项目分给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拿出一个方案。这样可以加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性,此外在最后验收时客户也可以有多个方案进行选择。 (6)学生在完成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的教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有多种渠道来解决。可以是组内成员的讨论、还可以查阅系部的网络课程、通过老师进行辅导、求助于互联网等等。 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样既教会学生制作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制作过程的创新性和协作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式教学的功能。 2.教学方法建议 《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以真实项目为案例组织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课程教学围绕如何开发一个网站展开,各个教学单元采用“应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四步教学法 通过“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四步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老师讲解的方法制作网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练、思”四者有机融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模仿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2)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 方法: 下发工作任务单、学生解读任务 教师初步讲解、示范 学生实施任务 教师巡回 教师评价 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步骤,逐步完成案例的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从中领悟职业经验。 (3)项目实施法 方法: 下发项目书 学生分组讨论项目分解 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分析 学生实施,教师指导 提交项目作品 最终评价 引入“项目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制作网站的工作环境,通过组织学生承接项目,继而进行项目的开发,使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技巧,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3.考核建议 实施项目式教学以后,学习的过程和在此过程的学习态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企业需求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网站的总体规划,具体完成的过程,最终完成的作品和多方代表的反馈意见。 五、将课程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进行有机结合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之高级网页制作员的专项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三级,在一种操作系统平台下综合使用网页相关软件完成网页制作和动态数据处理的工作,实际能力要求达到:能综合使用两种以上网页制作相关软件进行网页设计和制作,并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它是网页设计制作人员、Web开发人员及网页设计爱好者综合应用网页制作开发工具进行专业、高效Web设计与制作能力的权威认定。如果尝试将“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独特设计理念、丰富动态应用程序、互动多媒体制作方式等综合能力,创作出更为直观、高效的Web作品。 将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探求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之间的联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这无疑是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六、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更加接近,我们将继续在实践教学中深入探讨项目式教学法,与企业加强联系,累积真实项目素材,进一步完善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方法。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藏饰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 1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是一种新型的电子方式的商务贸易活动,它与传统的商务贸易活动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电子商务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利用便利、快捷和低成本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的商贸活动.目前大家所讨论的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因特网)来完成的.因此,也可以说电子商务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1].一般而言,电子商务包括生产、流通、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中所有活动的电子信息化处理.电子商务活动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交易和商务活动、通过增值网络进行的电子交易和服务(如通过EDI进行采购和报关等),以及通过连接企业或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发生的交易和服务.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经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专业化行业网站将有一个迅猛的发展,符合区域发展特色的电子商务、综合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也将得到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将受到高度关注.因此,作者设计并实现了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为发展本区域民族特色经济具有实际意义. 2 网站整体功能 2.1 建站目的 建设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藏族文化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影响力,打造一个具有地域风情、具有西藏、青海藏族风情特色、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藏族饰品电子商务平台,旨在改进传统的藏族饰品销售方式,将先进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销售方式融进藏饰品的销售中去,让更多的藏饰品生产厂家获得更大的效益和影响力,让他们认识到做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整个有关藏族特色的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繁荣昌盛,最终为大力发展区域民族特色经济助一臂之力. 2.2 网站平台 在该设计中,作者选用的是ASP应用服务器技术和SQL数据库的组合方式.ASP全名Active ServerPages,意为“动态服务器页面”,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代替CGI脚本程序的一种应用,它可以与数据库和其它程序进行交互,是一种简单、方便的编程工具,利用它可以产生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ASP采用脚本语言VB Script(Java script)作为自己的开发语言. 2.3 网站架构 本网站架构采用B/S模式.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相对于C/S结构属于“胖”客户端,需要在使用者电脑上安装相应的操作软件来说,B/S结构是属于一种“瘦”客户端,大多数或主要的业务逻辑都存在服务器端,因此,B/S结构的系统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它运行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之上,系统升级或维护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软件即可,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 2.4 藏饰品 建设藏饰品商务网站旨在展示和销售藏民族特色商品.首先,藏族的特色体现在他们的衣着也即藏袍中,因此必须设立一个衣服(藏袍)的商务单元;其次,在藏民族同胞穿着的藏服中,一般挂有藏民族特色的饰品,而且藏族首饰以其特殊的民族文化、神秘的文化背景强烈吸引着消费者,所以第二个商务单元确立为首饰;再次,藏民一般游牧于大草原中,而他们的家也随着家族的游牧而搬迁,所以藏族人的住所、住所里摆放的家具、使用的器皿也别具特色,那么由此确立第三、四个商务单元分别为:家具和器皿;另外,“扎西德勒”是藏语中的“你好”的意思,通常藏族同胞对外胞表示友好和赞赏时对他说“扎西德勒”,同时敬献上藏族的特色礼物哈达,所以将哈达作为第五个商务单元;最后,“唐卡”是藏族的一种壁画艺术,藏族壁画中包含有藏族的历史和藏族的文化等元素,是藏民族的精神领袖,所以选壁画作为第六个商务单元. 3 网站建设 3.1 Web站点建设 作者通过Adobe Dreamweaver CS3建立了该站点,具体步骤为:执行“站点/新建站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建立一个“服务器模型”为“ASP Vbscript”、“访问类型”为“本地/网络”、“测试服务器文件”为“D:\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的站点.完成了这一步,以后制作的网页文档就保存在所建的站点中,并上传到测试服务器. 3.2 数据库创建 一个基于B/S模式的网站仅有浏览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服务器的支持才能被称为B/S,因此使用SQL SEVER 2000来作为数据库系统的支持.具体步骤为:安装并打开SQL SEVER 2000数据库,在数据库中新建一个名称为“My EC”(数据库名称的命名没有硬性的要求,EC即电子商务)的数据库,并分别新建“用户表”、“后台管理员表”以及如上所述的6大商务单元表.这些不同的表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用户表完成添加、查询、修改、删除等用户信息的功能;后台管理员表用于保存后台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等的相关信息;6大商务单元表则动态链接到Browser(浏览器)中,修改了数据库中的表就同样修改了浏览器中的商务单元的相关属性和方法,商家在进行对商品的进、存、销的操作时,直接操作数据库中表的元素就可以了,不必对前台进行修改. 3.3 网页布局设计 WEB站点和数据库搭建好以后,进一步的操作就是网站布局设计.在Adobe Dreamweaver CS3中设计网页时,首先要对网页进行整体的布局,具体步骤为:在“查看/表格模式”菜单命令项,选中“布局模式”,在“插入”栏中会出现绘制布局表格的图标,单击“绘制布局表格”,绘制一个宽度为985的布局表格,使之居中对齐,然后在该布局表格中,分别绘制出导航、LOGO、图片布局及功能等布局表格,如图1所示. 3.4 数据库的连接 网站布局设计完成以后,便要实现网站功能与数据库系统的连接了,在Adobe Dreamweaver CS3中,是通过表单和SQL Sever数据库进行连接的.要实现用户的登陆功能,首先在Login.asp文件中新建一个表单,以便将表单中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库服务器中,在表单中分别新建两个文本域和两个按钮,用于传输用户所输入的数据至数据库服务器中.建好表单以后,开始配置Microsoft ODBC SQL Server DSN,在“绑定”中绑定查询的记录集,连接到已建立好的DSN上,查询过程中使用的是SQL语句进行查询SELECT *FROM dbo.denglu,单击“测试”,如果能正确显示出数据库中的基本信息,则说明SQL语句无差错,记录集绑定成功. 3.5 用户登陆功能的实现 要实现用户的登陆功能,在服务器行为中添加一个插入记录,连接到绑定的DSN中,插入到数据库的用户表中,每个文本域分别对应不同的字段名,登陆成功跳转至登陆成功界面,登陆未成功则跳转至登陆未成功界面.在浏览器的登陆页面,为提醒用户保护好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加入相关的提醒.如果用户登陆是在数据库实现查找功能,那么用户注册则是在数据库中实现插入功能.在页面右下角的文件中新建一个Register.asp注册页面,新建表单放入应放的文本域textfield1、2、3、4、5,插入button1和2,绑定记录集到数据库中的用户表,单击服务器行为选择插入记录,将依次的文本域插入到数据库依次的表中去,再将But-ton1的名称改为“注册”,选为“提交表单”,便完成了由表单向数据库插入记录的功能. 3.6 网站后台功能 本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还设计了后台程序,供网站管理人员来管理网站商品的基本信息,只需要用所提供的管理员帐号和密码即可进行网站后台功能的使用.后台管理系统提供两种基本功能,一是Insert插入功能,一是Update修改功能,即向数据库中插入商品信息和修改商品信息.键入帐号和密码进入后台管理系统,在Adobe Dreamweaver CS3中,只需在绑定了记录集后,将服务器行为设置为插入数据,那么这个选中的表单就能从文本域中向数据库中添加数值了.完成这步,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框架都已全部完成,再进行具体的网站建设操作就可以了,例如设置图片大小格式、设置网页布局页面规范、美观以及设置网页效果人性化等等.最后在完成了与数据库的连接以后,将数据库中的文件存入根目录的Data文件夹中,将网站的后台文件存入根目录的Admin文件夹中,将图片文件存入根目录的Img文件夹中,网站的主文件保存入根目录中即可. 4 数据库中表和商品的关系 该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只集成了六款商品的交易,如果商户有新的商品项,可以随时添加.针对六款商品,建了6个数据库表来存放相应的商品项,分别是:dress表、shoushi表、jiaju表、qimin表、hada表和bihua表.表中现已分别有了现成的“商品”,并且每款商品都有各自的图片在浏览器中显示.商品号、商品名称、商品描述、商品单价和库存量都显示的是数据库表中的数值,也就是数据库中的“商品”,商户如果有新的商品上架,只需要在数据库表中修改相应选项,不必要在浏览器端修改,如果一件商品被成功交易,商户即在数据库中删除相应数据库表中的值即可,不需要在浏览器端进行删除[2]. 5 数据库中表和交易的关系 用户在确定购买以后,在收获信息的页面中填写相应的信息(如图2所示).如收货人的省分、城市、区县、邮政编码、街道地址、收货人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用户输入的值,会传到数据库的中shouhuo表中.商户只需要查看shouhuo表中的信息,就可以确定发货信息,从而根据此信息给顾客发货.这样便完成了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买卖”工作. 6 结束语 该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实现了浏览器与数据库的动态链接;网站整体布局合理,页面整体风格简洁明了;设计中所有素材均精心收集并经过PhotoShop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后台管理功能.但是,与专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相比,该网站并不完全成熟,尚有待改进.例如,在用户登陆功能方面,可以加入更详细的用户信息和更人性化的权限登陆条件;在数据库设计中,可以加入更贴近现实社会、更准确的数据完整性;在购物车功能中,实现网银功能等等.作者在将来的设计中,会逐步实现.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模式探讨 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1.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始终围绕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过程及内容,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顺序,将课程融于实际工作需求中,突出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2.工作任务的真实性 课程实训中提交给学生的实训企业资料,均是以来自于实践一线的真实业务为基础,经过校企双方精心组织挑选。要求学生完成网站调研、网站建设方案书的撰写、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与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的工作情况完全相同。因此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而让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真实地反映了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 3.“教学做”合一 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式教学,教学的主线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业务操作与管理工作,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通过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创新,成功地将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搬上了课堂,从而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该课程树立企业网络形象观念,掌握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基本流程、步骤、内容及操作方法,具备独立完成一个小型企业的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要求,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现场调研、仿真学习和作品展示法开展教学活动。 (1)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们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典型的网站设计与制作案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问题分析、相互解答和自由互辩,再由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引导,由此掌握不同类型网站建设的方法和技巧。 (2)任务驱动法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我们组织学生每6人成立一个虚拟的网站建设公司,设置各工作岗位,包括美工、程序等真实岗位,并在内部实现轮岗交替,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真实工作任务的要求完成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 (3)角色扮演法 学生在虚拟网站企业中分别扮演网站设计师、程序员、网站美工、汇报人等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在情境模拟、循环和反复的过程中,加深对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任务的理解,提升操作与管理能力。 (4)现场调研 根据学习的需要我们安排学生分小组进入真实企业进行现场调研,或者邀请企业兼职教师进校讲解分析,学生根据调研得出网站建设的目标,完成网站建设方案书,设计并制作网站,提升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素质。 (5)仿真学习 电子商务专业配有仿真实训室和创业实训室,实训室配以公司真实的经营环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组成公司,以轮岗分流、小组间对抗等方式,获得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的宝贵经验。每个学习任务在实训室实现仿真训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均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6)作品展示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欣赏往届学生的作品,激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任务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举办班上同学的作品展示,让班上同学相互欣赏、由企业兼职教师讨论并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作品展示法,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加强了网站评估的能力。 2.教学手段 针对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我们采用了校企联合授课、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多媒体化、信息化、网络化组织教学和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开展教学。 (1)校企联合授课 课程实行“双课程组负责人”制,企业专家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担任课程开发的负责人。企业专家参与课程的开发设计并承担学习任务设计工作,企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参与实践学习,学时比例达50%以上,课程组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1。此外,由于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涉及到Photoshop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本课程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采取校企联合授课的形式组织教学,受到学生好评。 (2)举办专题讲座 教学中定期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解职业生涯中的精彩案例,通过分享经验、带来新鲜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对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的了解和热爱。 (3)多媒体化、信息化、网络化教学 教学中利用实训室,让学生在仿真的职场环境中实践。同时,我们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课程网站,上传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1)完备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任务单、实训教材、电子教案等。2)教材中配套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理论及实务考试样题、参考答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3)辅助教学资源,包括与本课程有关的以音频、视频、文档等多种形式表现的教学辅助资料,如网站设计与制作、网页特效技能操作的示范录像、电子商务相关的从业资格考试的近期考试信息等。4)课程剖析,包括课程的定位、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及组织、教学方法手段等。5)教学展示,包括主讲教师的相关资料、各界对课程评价、工学结合的项目作品等。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实地调研之后,利用网络辅助查找未了解的资料,完成资讯、计划等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效率。 (4)技能竞赛 将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纳入素质拓展平台,以赛促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举办主题网站设计等比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熟练度的操作,另外,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中的反思和总结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上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很多课程都在提倡或是已经在教学中使用,但不同的课程都具有各自的课程特色,同样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产生出不同的具体实施手段,让其发挥出更大的功效。例如: 1.校本教材的编订和使用 校本教材的编订和使用,对课程改革成果的冲击是巨大的和显著的。以笔者的亲身感受来讲,与企业共同编订的校本教材,加上配套使用的任务单,是针对学校现状、学生实际情况编订出来的,因此工作过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也更加具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色。通过任务单来引导工作过程,配合校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 2.小组学习讨论法和二人搭档检查法相互配合使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这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进团队协作意识。但是小组学习讨论法的缺点便是不能完全做到点对点交流,个别人容易产生怠倦的情绪,甚至有人“滥竽充数”。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笔者发现,课程因为需要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大量的代码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因此许多学生在课程中容易产生眼酸、眼疲劳等情况,加之程序代码枯燥无味、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许多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另外小组长个人工作压力大,很难督促全组人员的学习进度,不能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因此单纯的小组学习讨论法并不能有效地推动全班的学习进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让每位同学都在另一个小组寻找一位搭档,两人相互共同学习和检查。学习过程中,每个小任务在指定的时间内,先由自已独立思考和完成,然后搭档双方都交换位置,由搭档来检查对方的完成情况并进行纠错,这种方法一方面学生让起立活动了筋骨,另一方面由他人的视角来检查问题往往更加能够一针见血,效果加倍。同时,一对一的搭档学习即保证了学习质量,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此外,这种搭档学习方法能够减轻小组长的工作压力,不论是学习、检查和评价,两人的双向交流都是及时的、认真的和有成效的。在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小组学习讨论法和二人搭档检查法是卓有成效的。 3.合理的设计知识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知识归纳和总结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在《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任务中,每个情境都设计了对应的小任务,每次任务在检查和评价之后,由教师或是小组长带领同学先进行本次任务的知识归纳,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再进行本次任务的感受总结,例如任务中是因为粗心打错字符而导致程序调试失败等原因,最后是教师对学生在本次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每次任务都进行相应的知识归纳和总结,有效地对学生的知识做了系统化整理,并加深了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四、结语 笔者经过这几年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已经完成了校本教材和配套任务单的编订,并且逐步摸索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意识到,教师课堂气氛的驾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并且自身诙谐风趣,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气氛。因此,除了寻找更加适合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也需要提高和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加胜任高职教师的岗位。 作者:郝静杨波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设计与制作 摘要:本文设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网站采用了目前流行的.net技术,在网站中引入了Web Services、XML等具有良好扩展性的技术,页面布局采用DIV+CSS,利用访问数据库。网站教学内容设置双语教学部分,并利用flash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模拟实际实验环境。该网站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改革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 1 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难度较大。通过制作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可以帮助相对容易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的实现采用WEB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溶入到教学模式中去,从而使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抽象的和难以体会的概念等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加深和加快了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将网站应用于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求知欲,同时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存在的问题,增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设计 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教学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教学部分、实验教学部分、典型例题及分析、综合在线测试、学习辅助资源、师生互动等。设计指导思想是改变传统上以“教” 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 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的方式采用“知识点+实验+典型例题+学习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设计技术,建立起整机概念。 3 教学网站制作 教学网站制作工具采用Visual Studio .NET 2005,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实现的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除后台维护外各部分如下: 3.1 理论教学部分 学习网站不仅仅是需要给予一种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等。本教学网站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双语教学部分,该部分主要包括双语教案,双语试题,双语视频及阅读材料。采用DIV+CSS以及母板页技术进行页面布局,界面设计上美观大方、层次清晰、重点集中、视点明确。 3.2实验教学部分 实验教学环节是该课程的必须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内部运作的真实情况,本教学网站采用flash设计了虚拟实验室,对主要实验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及整机实验提供演示及交互操作功能。 3.3 典型例题及分析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典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这样对于灵活掌握以及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点是很有必要的。本教学网站采用flash设计了各个章节典型例题及解题分析。 3.4 综合在线测试 该模块实现学生学习该课程后的一个考核,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测试系统分章节测试和总体测试,测试题型包括选择、填空、计算及综合设计,试卷中的题目按知识点分布,采用XML技术组织知识点。选择题自动判断答案对错、其它题型给出参考答案及分析。 3.5 学习辅助资源 教学网站上提供流媒体教学视频、资料下载、课程相关其它站点链接。 3.6 师生互动 该模块实行权限管理,用户注册登陆后,会看到的各种信息目录,通过点击查看进入,可以查看到具体的信息以及老师或者其他学生回复此问题的内容。若问题指定某人答复,则只有该用户能看到并答复此问题。 4 主要实现技术 4.1 技术 完全基于模块和组件,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定制性,具有速度快、便于部署及应用升级、代码与内容分离、方便构建和使用WEB服务等优点。由于和.NET远程处理建立在.NET Framework 之上,因此可以使创建XML、Web Services变得更为容易。 4.2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传送方式,它解决了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实时传输问题,它将整个A/V及3D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流媒体技术适合在相对低带宽的网络环境下实现网络课程的实时播放和录播课程的传输,因此可以将流媒体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实现对学科资源的制作、传播和管理。 4.3 Flash动画技术 Flash 是一种创作工具,它强大的动画编辑功能使得设计者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出高品质的动画,通过Action和FS Command可以实现交互性,使Flash具有更大的设计自由度,所生成的动画文件(.swf)一般占的字节数小,从而可以实现快速下载,在打开网页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得以播放。 5 教学网站特色 5.1 采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 该网站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最新的网页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NET与后台数据库SQL Server的结合实现动态交互、在线测试、虚拟实验室,从而使学生将抽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变得形象轻松;通过虚拟部件及整机实验,使得没有实验条件的个人也能获得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 5.2 后台维护方便 该教学网站提供了一个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后台维护平台,教师通过该平台可对相关资源进行增加、删除、修改,从而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部分内容老化的现象。 6 结束语 本文描述了基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设计和实现的过程,对于教学网站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环境搭建技巧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使用。在当今及未来社会,掌握信息技术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还能发展学生交流与处理、设计与应用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信息技术教育校本选修课程作为我校开发领域宽阔的选修系列特色课程之一,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地发展,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拟就我校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环境的搭建谈谈具体做法。 1 课程提出背景与制作工具选择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站日益成为人们交谈的话题。各行各业都可以通过网站展示自己、扩大影响,增进与同行的交流合作。 校本选修课有别于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它以学生的兴趣为契机,把兴趣发展为特长,最终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电脑制作比赛,为学生施展才华争取更多的展示平台。其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有过程观察、成果展示,作品与课堂表现相结合,课时充足、教学内容广、知识专业性强。基于以上几点,我们选用功能强大的Dreamweaver软件作为网站制作工具。它是集网页制作和网站管理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是第一套针对专业网页设计师特别发展的视觉化网页开发工具,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跨越平台限制和跨越浏览器限制的充满动感的网页。 2 操作素材长期持续存储 学生经过初期的规划、设计,确定好自已喜欢的主题和风格后即进入后期的实践操作过程。一般情况下主题网站制作周期较长,内容具有持续性,每节课都有新的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增加,还要保证网站中样式和元素文件合理的路径。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交作业给老师保存,然后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上传下载,让学生自己保存。相信广大教师都曾面临着学生素材持续更新存放的问题。以上的做法或多或少会出现操作时间过长、步骤繁琐、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差等缺点。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方便可行的解决方案:架设FTP服务器与DW站点功能结合。 FTP服务器(File Transfer Protocol Server)是在互联网上提供文件存储和访问服务的计算机,用户可通过客户机程序向(从)远程主机上传(下载)文件。即学生每次操作后素材存放于FTP服务器中,给每个学生设定帐号与密码,利用FTP权限保护每个用户的数据安全。笔者采用Serv―U是作为FTP服务器端软件,简单易操作。用FTP服务器存储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用B/S方式下载与上传(单线程),这种方式并不能体现出网站素材文件存储的优越性,碰到大容量文件时,速度慢、易断线,下载上传易出错。DW的自带站点功能有效地与FTP服务器相结合,它具有多线程FTP传输方式,节省上传大型文件或多文件的时间,能更快速高效地上传下载网站文件,缩短制作时间。DW提供的站点管理功能,以树型结构来展示网站的内容分布,从而实现了对站点布局及细节内容的展示及修改,实现本地站点文件与远程FTP服务器中的文件内容同步更新,传统Frontpage工具软件无此功能。 第一种模式是本地站点与FTP服务器对接。①打开DW软件,点击菜单“站点”―“新建站点”;②输入站点名称(名称每次可以不唯一);③使用服务器技术,根据实际需要填写;④选择“编辑我的计算机上的本地副本,完成后再上传到服务器”,设置本地文件夹作为网站位置;⑤连到远程服务器,选择FTP方式,输入FTP地址:10.127.192.200;输入FTP用户名与密码;⑥单击“测试连接”按钮,能弹出“已成功连接到您的服务器”对话框,即代表DW软件与FTP服务器连接成功;⑦后面操作按默认值即可。至此本地站点新建成功,在DW界面右侧的文件窗口中(见图1),单击向下箭头即从FTP服务器中获取本帐户所有内容并下载至本地站点,文件出现在本地站点中所设的位置文件夹里,学生就可以自如地在本地完成上节课网站制作内容,可在本地及时增添素材信息,调试网站;当本节课制作任务完成后,只需单击向上蓝色箭头即将本地站点中的所有文件信息自动上传到FTP服务器。稍等片刻,学生所做的网站内容自动备份至FTP服务器,学生无需担心信息的丢失和保存。 第二种模式是直接远程修改网站文件:①打开DW软件,点击菜单“站点”―“管理站点”;②点“新建”按钮,选择“FTP与RDS服务器”子菜单;③输入FTP主机:10.127.195.200,主机目录不要填写;输入登陆(FTP帐号),密码(FTP密码);④单击“测试”按钮,能弹出连接成功对话框即可(见图2);⑤单击确定,再单击完成。此时DW右侧文件区域出现的内容即为FTP服务器中的内容(见图3),若要修改某个页面,双击打开,然后直接保存。整个修改过程全在FTP服务器中存取,非常方便。若有大批量文件修改,建议采用模式一,占用服务器资源少。 以上两种模式均能解决网站文件结构一致性、完整性等问题,根据制作任务不同选择相应模式,学生只需在DW软件中设置好站点信息就可以连续制作网站。 3 网站信息浏览与作品的评价 考虑到网站制作的通用性、互动性,单纯静态单个页面已经落伍,交互性强的动态页面ASP可以实现数据库信息的读写,此时网站的调试浏览必须在IIS(互联网信息服务器)环境下进行,若让每个学生独立安装IIS并配置,技术难度较大。笔者的解决方案是在FTP服务器上安装IIS,设置一个虚拟目录,将学生素材存放文件的上级目录设置为虚拟目录就可以解决此问题,文件存储与信息浏览一一对应起来(见图4、图5),此时学生网站调试的地址如1号同学http://10.127.195.200:8001/01/,2号同学http://10.127.195.200:8001/02……因此,作品的展示就显得非常简单快捷,学生在校园网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学生之间可以充分开展自评与互评。 有了以上环境,作品成果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学校科技节、班级主题网站比赛、研究性学习等。举办小组展示会,组织全班作品展示,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进行成果汇报,每个小组无需搭建繁琐网站平台,直接在校园网上演示他们制作的网站作品,汇报小组各成员完成项目的过程,在设计和制作网站时使用新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充分享受成功制作作品的快乐。 笔者采用以上策略很好地完成了《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素材文件持续存储及动态网页浏览环境的创建工作,解决了《网站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环境搭建的问题。实践证明,采用上述办法制作网站,有利于教师腾出时间钻研教学业务,也更能激发学生制作出富有特色的网站作品。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浅谈中职学校《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 摘 要: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中职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本文将针对动态网页制作课程的特点,从动态网页的开发技术的选择以及如何上好这门课程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动态网站;教学 中职学生渴望开发网站,但大多对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且容易放弃。动网制作既讲理论又重实践,既有概念理解,又有程序设计和应用操作方面的内容。因此一方面是抽象的网站开发技术,另一方面是基础薄弱、不善思考的中职学生,如何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以下是笔者关于中职动态网页制作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看法: 一、动态网站技术的选取――phpStudy++MySQL+Dre-amweaver 教学中选取PHP+MySQL+Dreamweave的经典组合方式,推荐使用PHP调试环境的程序集成包phpStudy,它集成了最新的Apache+PHP+MySQL+phpMyAdmin+ZendOptimizer,一次性安装,无须配置。同时phpMyAdmin可以通过Web接口简易管理MySQL数据库,学生通过浏览器的图形界面就能对MySQL数据库进行操作。 二、课程内容以综合项目和分任务的方式开展 《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综合项目设计形式,以项目或分任务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将《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分解为一个大项目和若干个小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最后完成较为完整的综合网站的设计。 三、课程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使用比较教学法,使学生轻松入门 讲解动态网站时,学生没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概念,会把“动态”网页理解为有动态的文字或图片。教学时可做两个简单的网站进行比较。如分别做一个静态的和动态的学生学籍管理网站:网站1是静态的,只有一个“学生成绩”页面;网站2是动态的,其中包括具有“学生成绩”栏目的学生成绩详情页面、成绩的后台添加、删除和修改页面和一个简单数据库。老师浏览这两个网站,演示对学生成绩条目进行增、删、改、查的方法。同时具体讲解它们的运行机制和网站后期管理中的优缺点。 通过比较教学法讲解概念,便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理解透彻,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使用视觉冲击教学法,加强学生记忆 将重点简明扼要地写在黑板上,加强学生记忆。如动网的制作流程比较固定,“创建数据库―建站点―制网页―连接数据库―绑定记录集―服务器行为”,学生每节课都看到黑板顶部的字,不知不觉就会记住这样的流程,在实践中也会有条不紊的操作。 (三)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 在讲解数据库字符集和网页字符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演示用户名是英文和中文两种状态下,网页可否正常登录。这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数据库中的记录是中文,数据库连接,记录集绑定都正确,但测试结果不对?引导学生切换到Dreamweaver代码视图,找到部分“charset=utf-8”,再解释字符集的概念,教会学生可将字符集代码改为“charset=gb2312”,测试正确。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会使学生在整个讲解过程中都处于强烈的问题情境中,他们也就会展开充分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会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因此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有的放矢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老师在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时,首先提出一些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任务。 如注册新用户,用户登录,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先浏览一个在线注册邮箱网站,并且重点演示注册和登录部分,浏览之后学生在心里可能会产生一个强烈的欲望:自己做一个这样的系统。接着,老师再按步骤、分任务完成对整个系统的设计,并且重点讲解本网站中的一个关键任务:数据库的连接。讲解数据库的连接任务在整个用户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五)“理论――实践――反思――理论――实践”循环往复教学法,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动网中很多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知识,必须反复讲解,反复实践,来加强记忆和理解,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讲解阶段变量及语句,应该采用循环往复教学法,反复讲解和操作使学生消化、接受。 (六)项目教学法,阶段性成果加强自信心 在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将大的综合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比如:将用户管理系统分解为登录注销、注册、资料修改和密码查询四个模块,再详细分解为更小的项目。如将用户注册模块分成四个小任务:1.制作注册页面―熟练使用表单制作页面并实现验证表单;2.实现注册页面填写信息录入数据库―绑定记录集,添加服务器行为“插入记录”;3.用户名不能重复―用户名验证,检查新用户名操作;4.注册成功与失败页面制作―实现正确跳转。 四、结束语 总之,这门课程的教学是灵活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也可对某些章节内容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文探讨的是计算机数据结构和数据级决策的价值,这些决策为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提供了参考信息和有用的背景信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并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MySQL,SQLServer,Oracles等是所有计算机中数据库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且有典型意义。从21世纪初开始,科学技术促进了数据库应用技术向着更广阔的应用的扩展,以便根据实际需要加速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随着相关信息的出现、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正在慢慢的增加,逐渐与全球技术保持一致,各种计算机模型得到了改进。为中国计算机库未来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 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一)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合起来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它们两个合并,相互促进,有着较高的生存力它被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工业,农业和贸易,并且其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还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强劲的发展势头 计算机数据库实际上可以找到自身的障碍并对其改善实,利用自己的优势来促进自身发展的利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综合技术,两两相融、互相促进,生存能力非常强,在推动自身实现技术的可能性很高。直到现在,数据库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如今的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并且现在的技术比原来的技术更加成熟,运用的也更加广泛。 (三)系统安全性能不断增强 用户感兴趣的是数据爆炸期间的数据安全性,使用以及管理。这些数据是高度机密和保密的,并且和客户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所以我们应该对其安全性不断地增强。用户可以备份数据库中的数据或恢复意外删除的数据,防止不安全的数据入侵,让其数据泄露。数据泄漏防护安全性继续得到加强,突出了计算机数据传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优势。 二、计算技术结构的管理 (一)建立计算机数据结构管理系统 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有效管理数据功能和实际使用的有用软件。数据库是根据实际需求来量身定制的,可以从开发和维护的角度来发现,是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使用性。可以创建共享数据库来备份和共享多个数据库,来方便用户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安装数据库,这样还可以保持数据库和系统的完整性。 (二)SQLServer数据库 SQLServer数据库是一个使用起来很方便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能把错误的数据正确传输,还支持数据库镜像技术,可以很好的管理相关数据库以及防止有数据传输错误。SQLServer数据库可以提高数据库的统一性能还提高用户提交的各种信息中包含的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同时,确保了信息的一致性,还避免了庞大的数据格式。所以在更改数据定义后应适当的更改使用命令,因为SQLServer数据库中的数据相对独立,可以避免这种现象。 (三)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主要特点 1.信息管理中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探究数据库开发的历程中,我们发现在开发阶段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与技术开发的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上思想上的改变,数据库根据需求实现更加个性化,实用化和高效化。已经开发了用于对象的数据库系统,许多商业上可用的关系数据库都包含在其中。高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第三方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好。2.增加计算机数据库的使用频率。计算机数据库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随着使用量的增加。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引入计算机数据库,可以达到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并为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要想全面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就必须注重实际设计,打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安全领域得到良好声誉,引起人们对电脑数据库开发过程的关注。 三、在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系统开发中已经进入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实现了数据库操作的原理。我们可以将数据模型分为三种类型:网格数据库,分层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因为数据模型属于数据库系统,而各种软件的创建又属于这种模型。因此要不断扩大和改进计算机数据库的范围,就必须在数据库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之间建立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样可以来促进这种基础库技术的发展。要想范围不断扩展就需要协作。根据统计数据库,地质数据库,海河聚合数据库和区域历史数据库等技术发展原理,以及市场发展前景,从而将计算机数据库归纳到信息管理范畴,因此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需要强大的生命力。管理行业信息超越了工业管理,可以快速提高效率,并在农业和服务业逐渐发展开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好坏,对未来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为计算机被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所以计算机数据库是非常有用的。要是技术质量被质疑存在问题,那么就会对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面向对象数据库,不管技术的应用性如何,都应该给技术开发有效的信息管理应用程序扩展空间。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必须提高良好的开发视角是因为数据管理是信息管理中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资源。信息管理已经进入到各个社交层面,数据库中大量数据可能被盗或者被损,所以为了用户能够对信息技术的安全性放心,有必要考虑数据、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想管理好管理信息,还需要解决数据库数据安全问题,并以这个为主题进行广泛的研究。 四、结语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随着信息管理技术的不断改进也在不断的提高。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使计算机数据库在不断扩大,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未来发展的机遇也在变得越来越多。但是,鉴于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还存在一些缺点,我们还需不断地探索,让该技术的应用价值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浅谈新时期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J].普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20):35. [2]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运用[J].刘雯.电脑迷.2016(08):26. 作者:帅奇剑 单位: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工厂电气设备的故障及维护 [摘 要]随着我国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工厂企业电气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设备随之不断的改进、更新,与此同时对运行维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日常的运行维护工作没做到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加强对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正确果断处理设备的异常现象,是每一个电气技术人员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电气设备;维护;故障诊断 1、电气设备维护的一般方法 (1)观察 通过眼睛的观察可以发现设备的异常现象有:破裂、断线;变形;松动;漏油、漏水、漏气;污秽;腐蚀;磨损;变色;冒烟(产生火花);有杂质异物;不正常的动作等等。 (2)听闻 设备由于交流电的作用而产生振动并发出特有的声音,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果仔细倾听这些声音,并熟练掌握声音变化的特点,就可以通过它的高低节奏,音色的变化,音量的强弱,是否伴有杂音等,来判断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因过热而产生的特有的焦糊气味,大多数的人都能嗅到,并能准确地辨别。 (3)触摸 运行人员可用手触摸被检查的设备,对设备的温度、发热、震动等情况来判断设备的缺陷和异常。应该强调的是,用手触试带电的高压设备是绝对禁止的。 (4 )了解运行状况 设备检修人员向运行人员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生故障时的具体现象,产生故常的环境条件,以往发生类似故障的记录及解决的办法等。通过这些“问”,可以较快地掌握设备运行的最基本的情况,便于检修人员快速完整地处理事故,避免事故查找工作进入误区而延长停电时间,扩大事故范围。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检测工具来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如用热成像仪来检查电柜母排,电缆、电机等的发热情况,用轴承听诊器和频谱分析仪来判断电机轴承的磨损情况等。通过这些先进工具可以更好的发现设备运行问题,有助于提早做好检修计划,从而达到消除故障隐患的目的。 2、工业生产中常见故障分析 (1)电动机故障分析 起动故障;当电器接通电源后,电动机不工作,并且电动机无任何声响。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与电动机相配的起动电器出现故障,此时需要检查如星三角转换装置、变频器、软起动器或相关电气连锁等状态是否正常。另一种情况是电动机内部绕组短路,局部绕组烧毁,导致电动机停止工作。当一旦怀疑电动机自身故障时,最简单的检测方法是用万用表电阻档测各绕组阻值。 (2)电动机的维护 1)使用环境应经常保持干燥,电动机表面应保持清洁,进风口不应受尘、纤维等阻碍。 2)当电动机的热保护连续发生动作时,应查明故障来自电动机还是超负荷或保护装置整定值太低,消除故障后,方可投入运行。 3)应保证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良好的润滑, 一般的电动机运行5000h左右,即应补充或更换滑脂,运行中发现轴承过热或润滑变质时,应及时换润滑油。 4)当轴承的寿命终了时, 电动机运行时的振动及噪声将明显增大,检查轴承的径向游隙一定数值时,即更换轴承。 5)拆卸电动机时,从轴伸端或非轴伸端取出转子都可以,如果没有必要卸下风扇,还是从非轴承伸端取出转子较为便利,从定子中轴出转子时,应防止损坏定子绕组或绝缘。 (3)变频器故障分析与维护 目前变频器广泛应用在工业控制等领域,变频器本身具有各种保护和报警警告功能变频器长期可靠地运行,与日常的维护保养是分不开的,再好的变频器得不到正确合理的维护,其寿命将大为缩短,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电机电缆发热,易出现过载过流问题,电流大,负载重,需要优化参数,尽可能提高输出电压,适当提高载频,优化转矩提升,使用DTC矢量控制(定期对电机参数自整定);加电抗器,尤其输出电抗器,直流电抗器;换专用电机;降低负载或上限频率。 2)干扰问题的预防,做好预防措施,将EMC影响减少,做符合EMC安装规范的布线;良好的接地;控制电缆单端接地,动力电缆双端接地。 3)干扰问题的解决,调整参数,调低载频;干扰路径做隔离。 4)应定期对变频器进行清灰除尘。由于变频器内部器件紧凑,内部积灰很难用风机或吸尘器清除干净,这就需要对变频器解体,将变频器控制板、主板拆下,用毛刷、吸尘器清扫变频器线路板及内部IGBT模块、输入输出电抗器等部位。利用每年的停热期,将检点放在变频器日常运行时无法巡视到的内部:检查变频器内部导线绝缘是否有腐蚀过热的痕迹及变色或破损等,如发现应及时进行处理或更换;检查变频器螺丝等紧固部件是否松动,应将所有螺丝全部紧固一遍;检查输入输出电抗器、变压器等是否过热,变色烧焦或有异味等。 3、负载匹配问题 生产机械的种类繁多,性能和工艺要求各异,其转矩特性是复杂的,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恒转矩负载、风机泵类负载和恒功率负载。针对不同的负载类型,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变频器。 (1)恒转矩负载 恒转矩负载是指负载转矩与转速无关,任何转速下,转矩均保持恒定。恒转矩负载又分为摩擦类负载和位能式负载。摩擦类负载的起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 50%左右, 制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00%左右, 所以变频器应选择那些具有恒定转矩特性,并且起动和制动转矩都比较大,过载时间长和过载能力大的变频器。 (2)风机泵类负载 风机泵类负载是目前工业现场应用最多的设备,虽然泵和风机的特性多种多样,但是主要以离心泵和离心风机应用为主,通用变频器在这类负载上的应用最多。风机泵类负载是一种平方转矩负载,这类负载对变频器的性能要求不高,只要求经济性和可靠性,所以选择具有U/f-const控制模式的变频器即可。如西门子的MicroMaster430系列变频器。风机负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转动惯量比较大,所以变频器的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变频器具体设计时,在变频器起动时不发生过流跳闸和变频器减速时不发生过电压跳闸的情况下,选择最短时间。 (3)恒功率负载 恒功率负载是指转矩大体与转速成反比的负载,如卷取机、开卷机等。利用变频器驱动恒功率负载时,应该是就一定的速度变化范围而言的,通常考虑在某个转速点以下采用恒转矩调速方式,而在高于该转速点时才采用恒功率调速方式。我们通常将该转速点称为基频,该点对应的电压为变频器输出额定电压。 结语:提高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水平,保证电气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是电气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到维修,更要做到在故障发生之前就能及时的发现并处理,使工业生产正常进行,尽可能减少损失。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做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中等复杂程度控制电路安装、调试、维护和设计,并能获得电气控制国家职业技能中级证书,并为后续课《电气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专业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能力 一、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交直流电机拖动、低压电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但传统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以讲授工厂电气控制相关各种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环节偏少,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电气控制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很欠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与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相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应当对《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立足于工学结合。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特色 根据电气工程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工作过程采取“阶段性、梯次递进”的由简到难的原则,以项目为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对象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电气控制设备和机床类电气设备的设计、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等项目为载体,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行动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对整个学习或工作的过程进行发动、监督、帮助、控制和评估。教学放在实验室中进行,介绍各种典型控制电路工作原理,各种工业控制低压电器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并配合现场动手操作,帮组学生理解所讲内容,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是针对性的讲授、示范、引导,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整个教学中,要安排三分之二的左右的学时让学生自己连接控制电路。实行“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职业岗位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涵盖国家职业标准(中、高级)相关应知、应会内容,教学内容选取要考虑岗位职业要求,注重岗位化能力培养,按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基本控制线路为主线,学习从低压电器的认识、低压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基本控制线路的分析和设计、典型工厂控制线路的分析、调试和设计、评价全过程。每一学习情境均以工作任务承载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来达到即定的培养目标。 三、本项目预期的主要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各种电器元件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能够根据需要正确选择; 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完成低压电器元件的安装; 3)熟练掌握低压电器元件的文字和图形符号,具备识读电路图能力; 4)能够根据给定电气控制原理图进行电气接线; 5)能熟练使用万用表进行低压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排查; 6)能实施常用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排查; 7)可以根据给定的控制要求,完成简单控制电路的规划与实施; 8)了解PL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PLC基本指令、功能指令和编程方法; 2.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学会使用相关工具从事生产实践,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电机及控制方法的认识和深刻领会,以及教学实训过程中创新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基本的思考与设计的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在技能训练中,注意培养爱护工具和设备、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四、课程的总体安排及考核方案 1.课时的分配及进度:授课12周,每周4学时,总学时48。理论授课16学时,实验实习32学时。 2.考核方案:《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理论考核以够用、实用为基本原则,降低了理论考核的要求。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强调实践效果。 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理论考核+技能鉴定。课程考核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必须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电气控制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并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占40%)。其中理论考核以闭卷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电气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的了解。考试成绩的20%记入期末总成绩。实践考核在电气实训实验室进行,每一位学生随机抽取任务工单,含有设计和安装调试接线,成绩的40%记入期末总成绩。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教学的几点体会 【内容摘要】《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电气运行与控制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职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自制力差等原因,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满堂灌”现象。本文结合中职生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容易接受,适应性强的特点,教师细化技能目标、利用微视频教学等教学方法来上好第一次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工厂电气 技能目标 微视频教学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典型的教学项目的学习,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按照“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有关精神编写而成。本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在职业教育特色,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过程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维修核心技能。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线中职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巧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一、上好第一次课,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学生只有对专业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学好专业课。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精心设计第一次课的教学过程。比如,我们学校有个加工中心,我就带学生去参观各种机床的工作过程,并介绍这种机床就要有良好的电气控制系统才能正常运行,然后对一台事先准备好模拟机床进行排故演示,让学生明确本学科要学习的目标是安装电气控制系统和检修系统,这样他们会树立更大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细化技能目标,分阶段实施技能实训 技能目标是实训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技能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因此,在备课前,应该首先确立技能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对于学生,我要求他们尽可能掌握的专业技能目标主要是:①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②电气控制设备的测量与识别;③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安装及测试等核心技能;④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其职业能力。 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把整个技能目标分阶段实现(详见下表)。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既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又分解技能难度,既能树立学生自信,又能有的放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运用微视频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大家都知道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相对比较抽象,而且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在按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个老师要负责30人左右的学生,一般要分6个学习小组,当老师讲解重难点时,分别对6个小组进行讲解,所以要求老师至少要讲6遍,既浪费时间有费力。如果运用微视频教学,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样教学上的困惑。例如,在讲到空气式阻尼时间继电器的通电型与断电型互换时,老师可以先录制时间继电器互换过程的视频,然后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清清楚楚看明白。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还可以重复或暂停播放微课,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整个课堂翻转,将课堂时间大部分花在交流讨论和实际操作上,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技能,整体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每次操作课时,利用相机拍摄记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规范的和不规范的动作,制作成微视频,在下次课前加以比对播放,这样可以让学生规范操作要领。 总之,《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电气运行与控制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还要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寻找一种适合中职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工厂电气论文:化工厂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成熟,被广泛使用于化工工厂生产中。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得到改善,系统发展超多功能和大型化方向迈进。然而,由于化工自动控制系统机房、信号线以及化工仪表等等受到雷击问题较为严重,导自动控制系统无法运行。文章分析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防雷措施。 【关键词】化工厂电气 自动控制系统 防雷研究 1 前言 随着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大量出现,设备被广泛应用。逐渐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自动化发展水平高。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电气设备抗干扰能力比较低,时常受到雷电影响,严重阻碍工业经济发展。一般而言,在设备运行中,一旦电压过低,就特别容易出现雷电危害。 2 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造成的危害 2.1 直击雷的危害 众所周知,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的出现会带来经济破坏和生命安全,后果非常严重。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危害非常大,产生的电磁脉冲干扰影响也很大。如果化工厂遭到雷击,不但是建筑受到了损害,会使得电子系统和DCS无法运行,从而导致设备损坏加重,影响化工厂无法正常运行,人们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直击雷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它直接作用于自动化仪表和化工控制设备上,雷电一旦产生,会形成大量的电流,使得设备遭受破坏。最明显的危害是,连接装置中会形成较强的电流,会影响到电阻压降,从而使得电位逐渐升高,这直接破坏了系统。 2.2 电磁脉冲干扰 电磁脉冲干扰主要是在打雷瞬间形成的,当强大的雷闪电电流产生之后,脉冲电磁场会特别强,会有超强的电磁脉冲出现。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这也被称为感应雷。这种雷击对化工厂设备产生巨大影响,会使得设备和导线出现破坏,从而埋下巨大安全隐患。 3 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雷电防护 3.1 合理接地 该方式实践证明,自动化控制和化工厂电气使用合理的接地方式之后,对雷电防护有重要作用。合理接地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根据接地电阻大小来确定,接地电阻数值较小,雷电流泄放的能力会非常强。对雷击物高电位保持能力会非常低,导致的危害特别大。在化工雷电防护进程中,选择合理的接地方式,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合理的接地防水主要有建筑物接地、强电系统接地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接地这几种。其中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项特殊的电气系统,系统接地电阻使用标准较低,需要进行重新设置。举个例子:计算机系统直流工作电阻应该小于2欧,系统运行工作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安全保护地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在化工厂计算机系统遭受到,雷击之后,计算机系统同地网系统会形成较高的电位。因此,在进行设置进程中,需要使用计算机和地网控制系统,在保持距离10以上执行安全防护。当需要引入接地线时,电网和接地线理当保持一段距离。因此,需要选择屏蔽或者是绝缘措施进行应对。 3.2 电磁屏蔽 在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引入或者引出的电缆线需要设置在电缆槽盒内,并且在不同的阶段的电缆槽盒之间应该采用金属进行联接,从而保证整个电缆槽盒内的电路畅通。就不会形成新的电子脉冲,当槽盒被雷击之后,槽盒内的电缆线不会出现被破坏现象,因此也不会出现危害或者干扰。设计过程中,为了保障槽盒雷电电压满足自动化控制需求,需要将电缆引入控制内,进行设置时,激昂电位相连接在一起。并且对其他的管线也理当执行电位相连接,避免雷电危害出现。在化工厂防雷设置时,借助自动化控制室和电气控制室,在墙面、门窗以及钢筋位置进行连接安装,从而形成一个有效地避雷网。这就能有效地避免因为雷电形成的电磁脉冲影响,保障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电气安全运行。针对于一些特殊的仪器仪表,电缆没有进行完好设置,电缆槽盒进行雷电设计,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实现电缆线设置。保障屏蔽层和化工厂控制系统实现相互电位连接。 3.3 使用SPD 可以合理使用SPD,化工厂电气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使用了SPD,最重要的作用是,当电感应直接流入信号传输线中时,电力线瞬间会受到电压限制。保障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设备不会受到电压穿极影响。使用SPD还可以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电压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较好发挥出防雷作用。在化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都会选择电位连接方式,为了避免电磁场干扰现象。控制系统的启动会形成一个较大的避雷网,防止不必要的电流进入。因此,在控制系统中,线路的安装一般都会采用SPD系统。而且在配电系统和仪表设备之间,现场仪表以及PLC控制设备之间都需要有SPD系统保障。能使得整个化工厂系统都被保护起来,这能有效地防止雷电危害出现。 4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雷电危害主要有电磁脉冲和雷电危害两个重要干扰。因此,雷电防护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接地安装,使用电磁屏蔽方法对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防雷设置,这对于化工厂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当有效地保障了自动控制系统安全运行,有效提高化工生产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防雷技术,这将有效地提高自动化设备运行水平和化工厂运营效率。 工厂电气论文: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中常用的方法探究 【摘 要】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运用电气设备的频率越来越高,电气设备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电气设备越来越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电气设备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对电气进行维修的时候也必须掌握很多的知识,对电气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的维修不仅仅要掌握电气本身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方面的知识。本文通过分析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分析电气故障解除的相关经验,,从而能够及时地排除电气故障,提高维修的效率。 【关键词】磷肥化工厂 电气维修 方法 探究 当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要尽快地查出故障的原因,一般都会采用一些诊断仪器,但是这类仪器的价格高,所以,在电气维修过程中,为了能够节约经费,在电气维修中,坚持采用几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提高维修的效率。 1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采用先“静”后“动”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维修人员首先不能慌张,先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对电气的操作人员了解电气的使用情况,电气故障的特点,在面对电气故障时要通过听、观察、闻电气是否出现了烧焦的味道,然后通过分析电气使用人员在故障发生时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分析电气出现故障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修理。因此,在磷肥化工厂电气出现故障时,应该采取先静后动的方法,找准磷肥化工厂出现故障的原因后,再进行维修,可以提高维修的效率。 2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要采用先“外”后“内”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时,应该遵循先外后内的原则,因为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一般都是出现在外部的元件上,内部的系统几乎不会出现故障。例如,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显示屏不能显示的时候,设备就会停止运转,这时,通过对电器柜中的元件进行查看,发现系统上的报警灯亮着,然后再查看电气的维修手册,可以发现当报警灯亮起时,说明要将电气的电源拔掉,然后对电气的电压进行测量,发现电气的电压是正常。在通过测量磷肥化工厂电气的电阻,发现接地的电阻几乎不显示数值,从而分析是电气的主板出现了问题,但是,通过对电气维修经验来分析,电气系统的主板出现故障的几率很小,从而可以分析出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于是对磷肥化工厂电气的外围设备进行故障分析,端子代表的输出和输入信号的电压是正常的,为了进一步分析是否是电气的主板出现的了问题,将端子处的线路切断,然后重新启动磷肥化工厂电气,结果发现信号灯亮着,而且电源的报警信号没有再显示,从而说明磷肥化工厂的电气主板是没有问题的。进一步分析电气外部线路是否出现短路问题,将电气外部的线路逐一进行实验,从而分析出电气的短路问题。可以分析,如果当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发生时,不采取由外到内的故障检查,直接将电气的主板换掉,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电气主板的更换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由此不利于磷肥化工厂的生产。 3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应该运用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 在对磷肥化工厂的电气进行故障维修的时候,应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再分析复杂的问题,很多故障都是由一些小的问题引申的,如果不注意,就会引发大的问题,所以,先将小的故障排除,可以提高电气维修的效率。 在对磷肥化工厂电气进行维修时,电气出现了滚丝筒不送丝的问题,通过维修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首先先从简单的故障进行分析,分析电气的热保护是否出现了故障,再分析电气的开关是否出现了问题,显示的结果都是正常的,然后,再分析滚丝筒是否出现了问题,让电气操作人员先摇晃下滚丝筒,经过反复地摇晃,滚丝筒就自动地运转起来。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磷肥化工厂电气不是出现了大的故障,而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问题,如果在开始故障判断阶段没有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直接对滚丝筒进行更换,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4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要运用先公用后专用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首先应该检查公用线路是否出现了问题,如果公用线路是正常的,则要逐一检查专用的线路,这样能够从复杂的故障中逐渐缩小故障的范围,能够及时地排除故障。 例如磷肥化工厂中的电气运行分为X轴和Y轴两个方向,当X轴方向的运行正常时,Y轴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在进行故障排除的时候,可以采取替换法,将X轴和Y轴的电机交换,从而分析是否是两条运行线路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采用由外向内的方法,判断磷肥化工厂电气的故障是否是出现在驱动设备上。 5结语 文章中所论述的以上四种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方法能够有效地排除电气的故障,节省时间,节省资金,能够使磷肥化工厂电气的故障迎刃而解。在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时应该运用先“静”后“动”的方法、先“外”后“内”的方法、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先公用后专用的方法,将复杂的故障变得简单。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一般都是出现在外部的元件上,内部的系统几乎不会出现故障,因此,要先检查外部元件是否出现了故障,外部元件的故障是极好解决的,内部元件的故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排除。当磷肥化工厂电气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要先分析故障的原因,不能慌张,也不能盲目进行维修。 工厂电气论文: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能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凸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社会中还存在着十分要种的电能浪费现象。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工厂的电气系统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一定的电能浪费情况。因此,为了在确保工厂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电能消耗,就应当在工厂电气系统中,应用节能技术,从而得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节能技术;工厂电气系统;应用 前言 在工厂当中,电气系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系统之一,为工厂其它机械设备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电气系统在运行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因此,在工厂电气系统中应用结能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电能消耗,在维持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 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设计原则 1.1 实用性 在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设计当中,应当充分结合工厂存在的实际目标,尽量提高经济效益。在实际的节能改造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对材料、设备等方面的节能管理。以工厂的实际节能需求为基础,才能实现更为良好的节能效果,得到降低能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2 适应性 对于工厂的电气系统来说,并不是节能量越高越好,而应当综合考虑工厂电气系统的运行目的和电能需求,应当以工厂电气系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最为恰当的节能设计方案,从而在确保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实现节能效果[1]。 1.3 节能性 节能技术的应用,对于工厂电气系统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节能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能够直接影响电气系统的节能效果。因此,在工厂电气系统的设计和改造当中,除了提高经济效益之外,还需要注重系统的节能性。如图1所示,在运行管理、供电系统、用电设备等方面,都应当建立有效的节能措施,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提升工厂的长期效益。 图1 电气系统节能设计 图2 节能启动控制生产电机 2 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降低线能损耗 在电气系统当中,由于各条线路都具有电阻,因此,在电流流经的过程中,将会损耗一定的有功功率。对于线能损耗的降低,可以通过优化输电线路的设计,将导线的长度缩短,让负荷中心尽量靠近变压器。同时,如果条件允许,要尽量采用直线的方式来敷设线路,从而使导线长度缩短。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将导线横截面积增大,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经济电流密度为基础,合理的确定导线横截面积[2]。 2.2 节能启动控制生产电机 电机控制是工厂电气系统中电能消耗较大的部分,因此,有效对生产电机进行节能启动和控制,能够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在传统的改造方式中,只是对电机接线方式进行改造,通过降低电机启动瞬间的电流冲击,来减小对电机部件的冲击力,从而实现软启动电机。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起到保护电机内部元件的作用,对电能消耗没有实现有效的控制。而节能技术的应用,结合定子电压、启动电流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定子电压的降低,限制启动电流,从而实现降压启动[3]。在启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电流,如果某些环节难以承受,就可采取这种方式。 在节能启动过程中,主要包括采用软启动、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延边三角启动、定子串电阻降压启动等方式。在负载当中,如果限制了电动机的启动电流,或是没有过高要求电机启动力矩,就可以通过降压启动的方式启动运行。在启动过程中,对电机进行星形接线,在启动之后,再转变为三角接线。此时,只需要全电压启动电流的三分之一,就能够实现电机的启动,使得电能消耗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2.3 控制变压器负载 在工厂电气系统当中,变压器也是电能消耗极大的设备,而在变压器的运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控制变压器的负载。在节能技术的应用下,可以将其最大负载下的负载率进行提升。在工厂的工业生产当中,应当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对变压器的容量与数量进行确定,同时结合节能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还可以利用“削峰填谷”的节能措施,其具体指的是对用电侧和发电侧进行调度,将一部分负荷由尖峰负荷时段调整到低谷负荷时段,从而使电气系统整体的负荷率得到提升[4]。发电厂的供电是全天候进行的,用电高峰通常在白天,而用电低谷一般是在晚上。而发电厂在白天和晚上并不会对电力供应进行改变,因此,会出现白天电量不足,晚上电量剩余的情况。对此,工厂可以将电气系统高峰时段的负荷适当的转移到晚上进行,从而提高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2.4 制定电机设备检修计划 在工厂的日常运行管理当中,通常是根据相关数据来管理电气系统。利用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优化调度工厂中的电气设备,从而达到电气系统的节能要求。对电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其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出转矩等输出特性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相应的传感器,来采集和监测这些参数,同时在反馈环节进行应用,从而完成闭环控制电机,提高电机的运行特性和运行效益。另外,随着运行和工作时间的延长,其中的部件、性能等也会发生老化的现象,从而导致电机消耗的不断升高。因此,对于电机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应当制定出有效的计划和方案。在传统的检修维护当中,主要的方法都是事后维修,不但维修效率低、效果差,同时也会影响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工厂的经济效益。而且,电机经常出现故障,将会导致电机的老化和损坏速度加快,从而进一步增大能耗。因此,在电机运行过程中,结合节能技术的应用,应当采取状态维修的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定期全面检查电机的运行状态,以相应的体检参数作为标准,来确定和分析电机的运行状态。此外,可以根据电机的运行状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结合科学、系统的数据资料,对电机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判,提高电机设备检修的准确性,从而实现电机能耗的降低。 3 结束语 电能是我国当前社会中最为主要的能源之一。旦由于近年来我国电能消耗量不断增长,供电压力不断增大,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此,应当从各个方面实现节能。在工厂的电气系统中,能耗十分巨大,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节能技术,在其中进行充分的应用,从而实现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 工厂电气论文:探析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对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维护方法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厂企业中的电气自动化水平也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大量电气设备的更新与改进,我们对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掌握各种电气设备的维护知识,通过对电气设备的不断维护工作,来保证设备的可靠性,杜绝事故的发生,继而促进工厂企业的不断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对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工厂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 (1)观察法。通过仔细的对设备进行观察,查看是否有异常现象,例如不正常转动、有杂质异物、冒烟、变色、磨损、腐蚀、漏气、漏水、漏点、松动、变形、断线以及破裂等现象。 (2)倾听法。 由于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转的时候会由于震动而发出一种有规律性的、独特地声音。如果我们在电气设备正常工作的时候可以仔细倾听,熟悉这些声音,到时仅通过声音是否有杂音、声音的强弱、音色以及高低节奏的变化来判断设备的工作状态。 (3)嗅觉法。当电气设备由于连续长时间处于过热状态就会导致绝缘材料的焦化现象,发出独特地非常刺鼻的味道,绝大多数人都能通过嗅觉来准确识别发生部位。 (4)触摸法。我们维护人员可以通过带着防烫伤手套来对电气设备表面的温度、振动等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其中的异常现象,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万万不可触摸带电的高压设备。 (5)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我们维护人员一定要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发生那类故障时的具体表现情况,以及解决这种故障的办法等,这就需要和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流。通过这类的交流活动,我们可以更快捷、有效地掌握设备的各种性能以及基本状况,对我们快速处理电气设备的故障非常有帮助,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除了上述五种常用的维护方法,我们也有一些应用的范围不是很广但是也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用先进的检测工作来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测,比如:使用频谱分析仪以及轴承听诊器来分析轴承的磨损情况,用热成像仪来观察电机、电缆以及电柜母排等的运行温度情况。通过先进的技术虽然也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电气设备的故障,提前解决,但是由于其应用的局限性,所以一直的不到普及。 三、工厂企业生产中主要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 (1)电力线路的维护。首先要进行的是巡线的工作,在日常的工作里,巡线人员若发现导线和电缆断落在地面上或者是悬挂在空中时,要及时报告相关管理人员,做好相关措施,设法让行人避开断线点。其次,巡视人员要对所巡视的设备的结构和接线非常熟悉,且不能越过围栏和遮拦。再次,还要注意检查电线是否被老鼠等动物咬坏,设置好挡鼠板。最后,要制定点检表,对线路进行检点,如电力线路是否靠近热源,是否是阳光直射,是否存在机械的损伤、绝缘的状况是否良好,螺丝头的松紧程度等等。 (2)变压器的维护。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对于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变压器出现故障,电气设备就很容易停止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变压器进行维护主要包括检查变压器的防鼠设施是否完好;保证变压器周围没有积水和杂物;及时清理积尘;检查紧固螺栓的松紧程度,若有松动就及时紧固,防止漏油;检测油的温度和油位,监视电压、负载电流。另外,还要注意变压器工作的运行声音,若有异常要及时解决。 (3)发电机的维护。发电机在日常工作中的维护,首先要检查燃油箱里的存油量,以避免在使用发电机时,出现油不够的情况,而且还要对油底壳内的液面高度进行检查,清洁发电机的附属设备,重点的清洁对象为散热器,油过滤器,其次,要检查冷却水的水位及传动皮带是否能正常使用;最后,还要检查机组水的预热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检查起动的电池的电解液的浮充状况和液位。 (4)断路器的维护。断路器指能够承载、关合与开断在正常回路里的电流,能够关合规定时间里的承载与开断异常的回路条件里的电流开关装置,也包括短路。而且当它们严重过载或短路、欠压时,还能自动地切断电路。对于断路器的维护主要从检查并及时更换橡胶件、检查和更换主要的部件、保持空气干燥和管道的洁净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检查和更换主要部件中,其主要部件分为灭弧室、非线性电阻、主阀、传动风缸、通风塞门等,对这些部件进行更换是为了保证断路器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5)PLC的维护。PLC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可编程控制系统”,现阶段,这种系统被广泛运用在工厂的生产中。PLC 系统是一种高精密的设备,它的运行时间比较长,对配套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它进行维护与对其他设备进行维护有很大的不同。(1)首先要确保PLC 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符合该设备的要求,如,防尘、防水、防火、防雷击和高温等等。在对它进行维护的时候,必须要熟悉PLC 设备维护的工作流程和它内部各个模块的相关资料,对现场的布局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检查检测工具是否完好;(2)PLC 系统在正常的情况下其CPU 的电池电压应该是3V,所以,在对它进行检查的时候,必须要进行电压的检测,避免出现因检测遗漏而造成的巨大损失;(3)在日常的维护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系统停机的时间,对PLC 的控制柜进行降温和除尘,此外,还要对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的缩写,是指不间断电源,它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进行维护,以保证PLC 系统在电路断电时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一段时间;(4)检查接地电阻的接线螺丝是否松动,观察外观上是否存在异常的变化以及接线的接触是否良好,及时进行程序的人工的备份。以上这几种检查方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灵活性,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章和相应制度。对于发生故障的设备和系统要查明故障原因,然后再进行维护和更换;在进行电压的测量时应考虑到导线的压降;不能违反设备电器控制的原则,在测试的时候,手不得离开电源开关,并且保险应使用等量或略小于额定电流;注重测量仪器的档位的选择。 四、结论 总之,在对工厂电气设备的维护过程中,我们要以该电器设备正常运行的相关规定作为标准进行维护,而且还要注意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如对于一些小零件的检查较为简单,没有经过认真的考量,有些小零件已经失效不能发挥其作用,但是却没有及时更换从而导致电气设备无法正常运行。还有一些情况是,电气设备的磨损情况较为严重,但是操作人员为了给企业节省开支,就没有及时地更换零件,而且发现了异常的声音也没有及时对机器进行全面检查,任其自生自灭。这些都是在日常维护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些细节,但是它们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维护。只有在日常的维护中将问题及时的发现,解决,才可以杜绝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因此,我们一定要将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当成我们当前工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得到全面的进步,并且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向前发展。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安装工程的缺陷及质量提升策略 电气安装环节作为工厂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的环节,对电气安装整体工程的质量实施及时、完整、有序的控制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中电气安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满足工厂对电气安装工程的需求,加强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已经成为了企业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只有将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才能够确保工厂电气设备的有效运行. 1. 工厂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材料的质量问题 设备材料的质量问题是目前工厂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所面临的一项主要问题,材料的质量达不到施工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安装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安装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所有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与验收.就我国目前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现状来看,设备材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许多产品没有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技术说明书以及检测试验报告等文件资料.此外,由于在电气安装工程中涉及许多电压试验,这些试验都需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用,设备的质量达不到工程标准,势必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 1.2 电气安装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电气安装施工人员普遍存在着素质偏低的情况,施工人员所掌握的都是单一的电气知识,而不是系统的专业知识,虽然施工队伍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但是却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施工人员不能对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进行充分了解,现场施工也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进行,从而导致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下电气工程的施工需要. 1.3 电气安装路线铺设存在问题 路线铺设是电气安装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电气安装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然而,从我国目前电气安装路线铺设的现状来看,却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管路暗敷处出现规则裂缝;金属管没有做好跨接接地线或者不根据具体的材质,一律焊接跨接接地线;管字通过结构伸缩缝及沉降缝的时候,没有设置必要的过路箱,从而留下不安全的隐患.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电气安装工程质量带来影响.除此之外,镀锌管直接采用套管熔焊连接,套管连接不牢以及明、暗管进箱进盒不顺直,挤成一捆,露头长度不合适等也是电气安装路线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2. 工厂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都会对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带来影响,因此,为了确保能够在电气安装施工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控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法是不容忽视的,在对工厂电气安装的管理上,管理人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 2.1 对设备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设备材料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单位领导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设备材料的采购人员以及监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设备材料质量的重要性,从而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坚决杜绝不合格的设备材料进入施工场地.为了确保设备材料质量,采购人员可以经过查询,去一些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好的厂家进行直接进货.此外,电气设备和材料运到施工场地之后,监理人员应该对材料的相关信息进行检查,其主要包括设备的型号、规格参数,确保其与设计相同.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材料,应当有质量证明书或者出厂合格书. 2.2 提高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筑电气在施工安装工程中,各相关人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充分做好电气工程质量的控制。电气安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但目前有些施工人员无资质证书,作业人员无上岗证,大多数作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情况很多,使施工水平达不到规范要求,安装工程质量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因此,作为电气工程师首先需要熟悉操作规范,把好质量关,切不可疏忽大意。电气施工质量的规范条文繁多,这就不得不要求控制人员通过积累,把规范条例牢记于心。在实际控制工作中,要结合实践,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专心认真,吃苦耐劳,肯钻研,有责任心;深入现场把行动落实到实处,把质量管理严格抓起。材料的质量、性能是施工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要始终把控制材料设备的质量,贯穿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加强采购人员素质,把好材料质量关。可通过市场考查的方法,直接到有一定生产规模、信誉好、产品质量过硬的厂家进货,减少中间环节。只有严禁伪劣产品用于工程,才能保证电气施工工程的安全。在电气工程质量控制中,确定电气施工中的重点关键环节,明确关键,制订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控制,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必须在控制好重点环节后,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一定要加强工人队伍素质的培训,树立长期思想,培养一批懂管理、技术水平好的管理人员,打造一支施工水平好的工人队伍。现场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三检制度,管材不符合要求不准施工,达到施工规范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各个相关人员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土建工人与电气工人要密切配合,现场施工人员要服从管理人员。 2.3 在安装和铺设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检查 在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对于安装和铺设工作应该要进行及时的检查,需要分段检查和整体检查相结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预埋、穿线、安装各个工序阶段进行分段检查,尤其要重视对预埋和穿线工序脱节的问题以及和电气专业的配合问题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质量通报,对砸圈梁、楼板剔槽不规范,开关插座安装不到位置等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质量通报,限期整改,并对完工的电气安装工程从原材料、安装部位、安全用电、使用功能各个方而进行整体检查,以此来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整体效应. 2.4 提高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 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工程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进行不断提高与完善,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由施工引起的质量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将一些隐患彻底消除,确保工程的质量. 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还应该做好建筑电气施工的设计工作.整体施工设计工作应该做到全面、科学、合理,设计人员要依据设计和国家施工规范技术标准,来完成建筑工程的电气安装工程设计,并且要确保施工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规范施工.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电气安装工程作为工厂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其施工质量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因此,相关部门如果想要将电气安装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就必须针对目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针对其产生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来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工厂电气论文: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在引进电气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以可靠、节能、智能、信息化为特征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设备不断创新,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使用已经成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监控方式和应用,阐述了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与应用,并且分析了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LNG液化工厂 电气自动化 设计 1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 1.1 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电气自动化应该满足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对电气控制的要求;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基础上,电气自动化的设计方案应该简单、经济、安全、可靠;对于生产装置与电气自动化的关系,应该从生产成本、工艺要求、工艺复杂性、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妥善处理,很多生产装置都是通过机电结合控制方式实现控制要求;科学合理地选用生产中所需要的电器元件。 1.2 电气自动化的设计理念 (1)现场总线监控。现场总线、以太网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运行经验非常丰富,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另外,自动化设备的功能是独立的,组态相当灵活,不会导致系统的瘫痪,使整个系统具有可靠性。 (2)集中监控。集中监控有利于系统管理和维护,而且系统设计简单,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但是集中控制将整个系统的功能全部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因此处理器的任务非常繁重,会影响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 (3)远程监控。远程监控能够节约大量电缆、节约安装费用、节约安装材料,而且远程监控的可靠性非常高、组态非常灵活。但是LNG液化工厂的电气部分通讯量很大,而远程监控现场总线的通讯速度比较低,因此远程监控适合于小系统监控,不适合LNG液化工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 2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2.1 先进控制 (1)先进控制的特点。在LNG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很难建立数学模型。当对自动化过程实施控制的时间,如果常规控制的效果不理想,那么久可以实施先进控制。同传统的控制技术相比,先进控制能够对模型进行预测和推断,并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另外,先进控制能够进行对变量耦合、大时滞等,对复杂的对变量进行处理和控制。 (2)先进控制的应用。在LNG生产过程中,通过辨别技术,可以确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动态的数学模型,能够表示实际装置生产过程,控制和约束输入变量的关系;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现场噪音的干扰,因此当采集和处理数据时,对采集的变量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保证它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于不可测量的变量数值一定要进行实时计算;通过软测量技术,获取指标数值。 先进控制的应用不仅包括传统的比值、串级和前馈控制等过程,还包括先进的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内容。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诊断自动化生产的故障,监控自动化生产的过程。神经网络能够对复杂多变的模式及联想预测和记忆进行控制和处理。 2.2 现场总线 (1)现场总线的特点。现场总线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连接自动化系统和智能现场设备。现场总线将仪器仪表设备和现场连接起来,并进行了有机整合。现场总线对于LNG生产工艺技术控制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场总线基于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技术,使系统的单回路调节器、现场变送器、现场执行器、可编程序控制器、数据记录仪等生产设备实现数字信息化、双向串行以及对变量。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通现有的DCS、PLC等相比,能够进行多点通信、控制现场设备状态、还具有开放性和互可操作性的特点,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目前LNG生产行业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因为网络冗余性的问题,FCS的功能没有DCS完善,可靠性也没有DCS强,市场上的应用也没有DCS广泛。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能够在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过程中,节约生产成本费用、生产装置的安装费用和投资费用。但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室内设备非常少,总线结构简单,一对双绞线就可以连接很多的设备和仪表,所以硬件投资额度比DCS系统低,能够减少电缆和槽盒的使用量和安装费用,减少前期基础性投资,减少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程序,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工作流程。 运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还能够节约自动化生产的后期投资。当生产现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生产后期需要增加一定的控制设备,那么不需要重新添置新电缆,只需要在原先的旧电缆的基础上就近连接,就能够扩大规模,从而节约后期电缆投资费用和用于敷设电缆的费用。另外,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还有利于操作管理人员准确快速地了解和查询自动化生产情况,实时掌握和控制生产现场以及自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总线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 3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小到开关设计,大到宇航飞机,都有着电气自动化的身影。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处理技术、试验技术、市场研制和开发等技术领域。通过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我们可以加快现代工业的发展,节约有限资源,降低成本费用,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电气自动化使用水平和质量,大大缩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天然气利用的差距,实现自主研发,促进国民经济发发展,实现电气自动化的规模化生产,规范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标准。 现代分布式、开放式、信息化是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布式的机构能够在网络中建立独立的网络,分散系统的危险,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开放化能够实现各方网络连接,将系统与外界联系起来,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而信息化能够将设备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自动化和管理控制一体化。 4 结语 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应该引进国外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先进经验和工艺流程,实现自主开发。同时,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思想,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且寻找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使电气自动化逐步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全球化。 工厂电气论文:自动化控制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实际发展中,由于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及智能化手段的实际推动。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走上科学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同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会使得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行业的发展得到推动,实现技术更新速度的提升。现代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应该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保证设备运行高效性以及可靠性,促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厂 电气自动化 控制技术 正文: 一、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状况与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就是对电气自动化进行研究开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应用的电气自动化当中,从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当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际状况 近年来,人们也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到了电子自动化技术当中,这不仅有利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业务信息数据的管理,还可以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的实际动态进行监控,从而实现生产数据的现代化、规范化的管理。并且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电气自动化当中,也可以充分的发挥出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效果,这也有利于人们对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和检修工作的开展。此外,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将人员工作和计算机运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在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的过程中更加便利。 1.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改革,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环境,从而进一步的强化了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力,使其工作效率得到全面的增长。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优势 1)实现了设备与系统全工作流程内的高效监控。现代建筑电气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传统运行方式常留下管理盲区,导致故障的发生。而现代自动化技术通过“采集―处理―反馈”模块,对系统进行实时的数字化监控,能及时将控制中心的指令传达到系统,并将反馈信息同时传递到控制中心,实现对整个系统的高效控制。 2)联动性的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将建筑中照明、配电、消防、空调等系统连接为一体,提高了其联动效果,解决了电梯系统依照各层用户流量实现其速度的自动调节,以及紧急情况下系统的自动识别、判断,及时实现预设的应急处理方案,实现子系统间的配置与互动。 3)安全性强。因电气系统固有的危险性,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都可能造成系统产生安全风险,而自动化控制有利于系统对异常情况做出及时反应,并可通过遥控模式降低故障对维修管理人员产生直接伤害的风险。 4)数据完备、计算精确。自动化系统可综合其操作流程、故障处理等数据建立准确清晰的数据库,为后期优化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实际研究,主要根据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特征、技术作用、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实际研究,明确整个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基本作用 1.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 整个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使用,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方式进行实际控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选用分散式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实现系统的集中控制。当整个设备无法实际运行时,控制系统会检测故障问题,进行自动切断运行电源,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性提升。这就需要一整套技术进行实际操作与控制,实现控制过程完整性,提升生产效率性[2]。 1.2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有保护作用 电气设备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会存在相应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如电路实际运行电流超过电路最大限制,会导致系统运行出现问题,致使故障发生。这就需要安全措施进行保护,实现具体问题应对策略制定,实现自动化控制技术对设备运行问题进行解决。同时需要针对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实际分析,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进行实际调整或者更换,保证电气系统运行安全[3]。 1.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监督功能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内部电流无法用肉眼观察。并且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内部是否有电流通过,也需要进行实际信号以及指示灯的设定。在整个监督系统下,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下指示灯的设计,能够实现故障问题及时预警。同时,应该严格管理与控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安全性,控制故障发生。这样系统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设备故障发生频率,利用电气设备维护质量问题实现效率的提升。 1.4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测量功能 保证企业生产质量以及实现高效生产,需要对于设备整个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性,随时对设备进行实际观察,检查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使用,能够及时通过相应数据测量参数分析具体故障原因,并制定良好的控制方式,实现设备运行稳定性的提升[4]。 2.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设计理念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体设计方式分为三种,分别为集中控制、远程控制以及现场总线控制方式。 2.1集中控制 集中控制是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的重要方式,其在实际控制过程中,主要优点:处理过程中由中央处理机进行集中处理,实际设计过程相对简单,并且具体保护措施设定过程中要求较低,设备运行以及维护过程相对便捷;主要弊端:由于所有信息处理过程由中央控制系统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器工作量巨大,导致处理器运行压力增加,导致处理速度缓慢,生产投资加大。同时,在进行长距离电缆干扰也会影响系统安全性,错误操作机率提升。 2.2 远程控制 远程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当中有所应用,优点:远程控制实际组态灵活,并且节省电缆,节约成本,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具有材料靠抗性较高等特点。弊端:由于远程控制电气设备实际通讯量较大,使得现场总线实际使用过程中处理速度缓慢。远程控制系统在设定过程中只能够满足电气设备系统需求,不能够在大型电气自动化系统当中进行实际应用,导致应用范围降低。 2.3 现场总线控制 以太网技术以及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对于电气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智能化电气自动化设备可持续发展。现场总线控制方式能够针对电气设备当中具体问题进行实际分析,实现现场总线设备有效控制,其在实际应用当中具备以上控制方式的所有优点。并且节省变速器、隔离设备以及I/O卡件等等。并且智能设备在实际安装当中具有较好效果,实现安装与维护工作量成本较低。由于整个系统各项功能装置具备安全性,不会出现设备运行与信息处理过程中设备瘫痪状态出现,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有效发展。 四、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水平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动化控制也成为了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Windows平台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可以很好的将网络技术与其电气技术结合起来,这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的良好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得越来越广,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已经成了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外,实现IT平台与自动化相结合也是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从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现状来看,自动化控制技术将应用于多个领域中。此外,相关科研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改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还要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结束语: 由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就要采用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来确保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已经广泛的被人们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这虽然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大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 [摘 要]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企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科技发展和电气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了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该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变换器 自动化控制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变革,突飞猛进。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企业、生产线等各个层面上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和电气管理水平。随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广泛应用,人类研究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电气控制技术,同时也对电气管理的观念、方法、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工厂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改善对策,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特征,提出有利于改善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策略和方法。 二、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简而言之,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是指由软件、机械和电子等共同构成的一个能够大大提高工厂生产速度和效率的控制系统,它主要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和微电子等技术的支撑,目的在于精确保障工厂的生产效益过程。我国引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最早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主要将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PLC、变频器和工控机等少数领域。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和开发,大大地推动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理论上看,所谓电气自动化,指的就是把电气设备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拖动、电机学等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专业。电气自动化以其操作性强、设备简单、应用领域广等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工厂中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有利于提高工厂效率,减少劳动费用支出,解放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工厂效益,促进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可以提高生产的柔性,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和库存,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满足感,增加用户满意度等。简言之,电气自动化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生产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用不够广泛,在使用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不够规范,不利于电气自动化应用能力的有效发挥,不能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对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加以系统化的介绍和普及,使得各类工厂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促进工厂效益的提高。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 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几乎处处可见,任何一个现代化工厂都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支撑。笔者总结,自动化控制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火力发电站主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保持发电机组的各项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能量平衡,同时要不断消除运行过程中内外干扰信号,以满足电网对于机组负荷的需求,确保机组稳定运行在火电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调频和调峰,接受电网负荷调度,控制汽机锅炉之间能量传输平衡,协调锅炉内燃料、引风、送风以及给水等各个子系统的控制。 第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变换器电路的控制管理。 在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变电器电路逐渐呈现出由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PWM变换器能够更好的适应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各项性能,在优化设备参数的同时,还能减少谐波对电网的影响,帮助我们解决低频区的电动机转矩脉动问题。因此,这种方式应该更好地在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广泛应用。 第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监控管理。 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最为普及和常见的应用在于监控管理,比如:现场总线的监控,集中监控和远程监控等。现场总线监控工作的应用基础是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它在对监控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间隔对其功能的利用、分析进行,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量的模拟量变送器和隔离设备,有利于减少成本支出,缩短工作周期,促进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更好发展;集中监控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不论是维护工作和是运行工作以及系统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相比而言,远程监控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对较小的系统起到良好的监控效果,不适合全场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但远程监控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电缆的使用量,从而减少费用支出,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靠性也比较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监控方式更加集中化,大量信息能够被中央控制器集中采集和分析、控制,达到良好的监控效果,降低运行费用,使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装置相对独立。 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问题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电气自动化控制是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关键。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气自动化控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必然要求,对电气自动化企业来说,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和企业成本,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和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为企业的生产过程提供进一步的技术保障体系,同时也可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发电厂中的升压站隔离开关的操作仍然使用传统的按钮操作模式,这种方式在运行时间相对较长时容易在开关节点处出现异常,最终导致无法正常操作等问题。目前市场上按钮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备品备件更换后使用寿命短,而且对运行设备进行按钮的更换风险大,使用成本高而且经济效益低,工厂内部使用的公用系统操作存在着使用不方便的问题。第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监控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监视系统无法实现对工厂内微机机电保护装置及电气自动装置的故障报告等信息的监视,操作人员无法直接查看到相关报告信息,对这些装置的运行状况无法准确掌握,无法及时采取相关信息。目前,这些报告信息的整理和保存均需要人工整理、存储和传输,且大多数工厂对电气自动化设备信息的监视仍然采用传统的中央信号光字牌,因此传统设备存在寿命短、成本高、耗能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等问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上述问题或弊端是难免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排除障碍:随着电气化的不断发展,电气设备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设计与安装时,往往忽略对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因此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过程中,应随时让维护和操作该设备人员了解安装过程,这有助于操作人员对新系统产生感性认识。通过专业培训,操作人员能更好理解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科学合理地应付突然出现故障及恶劣运行环境下维修,有利于设备的稳定顺行。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和网络化的逐步普及,自动化控制涉及的产业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同时促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更新,使得控制系统更加完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厂电气论文:关于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探析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企业的健康 发展也得到了有效性提升与创新,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更是在工厂实际生产活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这对于工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开始成为工厂发展与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且过去的传统型人工生产与操作技术已逐渐转变成现代的先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本文简要叙述了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状况与发展,详细分析了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各个重要功能,以期为工厂的日常生产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使工厂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工厂 在工厂中采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可以说一直以来的效果和运行情况都非常的好,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其可靠性非常的高, 稳定性方面也比较好,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操作方法也非常的方便,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和提高, 很多设备在应用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对其完善和创新。 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很大程度上来说,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随着智能化控制的不断发展,它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不断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上世纪50 年代,人们是从电气设备的出现中得到启发,开始关注电气自动化技术,继电器和接触器开始投入电气运行,使得机器能够依据人的意愿以及事先设定的目标来进行工作;60年代开始,出现了现代控制理论,生产的过程控制及管理得到有效优化,进一步推进了自动化进程,电气自动化也得到了质的飞跃;70 年代,通信及微电子技术以迅猛的发展速度闯入人们的视野,电气自动化面临更为复杂的控制系统,仅仅借助以前的现代控制理论的技术难以应对,由此开始出现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大大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直到80 年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电气自动化中,首先,从管理层面上来看,信息技术不断简化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处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动态监控,确保数据的全面和完整;其次,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更新上,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微电子技术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一些设备的界线由过去的定义明确向模糊化转变 。 2.在检修和维护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系统更加简单和易操作 电气自动化依托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具有很好的人机操作界面,相应的控制系统灵活,并且易于集成,Windows 操作平台的使用使得维护和检修更加直观和简单。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影响因素 1.设备元器件质量问题 由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元器件的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质量高低不同。一般,生产设备元器件的厂家规模较小,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其元器件质量难以合格;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元器件厂家之间的恶性竞争会使部门厂家重价格而轻质量,造成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偏低的现象,对设备的正常控制和安全工作产生影响。 2.工作环境多样,操作维护不当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环境,有些工作环境甚至是非常恶劣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的工作环境,以应对环境因素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机械作用力因素和电磁干扰因素等。 三、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功能 在工业企业中实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生产,其对于工业企业的持久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一定要在工业企业中全面发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效用,并不断更新与完善其功能,只有这样工业企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保护功能、测量功能、自动控制功能和监控功能展开讨论。 1.保护功能。电气线路与设备实行自动化控制时,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故障,如果电路电流高于设备电路规定的实际使用限度与范围,那么系统就会及时终止运行,而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合理的制定出一套健全且完善的排除故障与检测体系,依照不同情况自动更换与调整系统设备的相应电流与线路,将保护设备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2.测量功能。电气设备运行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观察与测定工作,其主要是为了能够在日常运行活动中找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和改进,以达到提高电气设备生产效率与使用效率的目的。若想要全面了解与掌握工厂中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就要合理选用测量线路的相应参数设备和仪表测试器,通过有效性措施做好观察与控制工作,最后利用已掌握和控制好的有关信息来完善与创新电气设备的运行及操作。 四、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各种电气设备生产工艺也得到了相应改进、完善与创新,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运用方面更为突出,从传统型发展转变成智能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尽管当前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仍是把微计算机作为主要核心的网络化自动控制体系,但在不同程度上均已表明电气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同,所以在此前提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定会十分光明,最终迈向科学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过去的实际运行工作发现,工厂实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但能够获得显著成效,还可以得到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工厂电气设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使操作程序更为简单快捷,大大减缓了工人劳动强度以及缩短了工人劳动时间。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逐步壮大,许多电气设备的运用也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合理调整与改进,以便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为工厂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使工厂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工厂电气论文: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技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技能工厂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厂用电节能设计、节能设备应用、厂用电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降低厂用电量,达到节能的预期目标。 节能减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对于工厂而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因此,在控制企业用电成本这块我们尝试过很多办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变频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比如说无功补偿装置在客户端的大量投入,尤其是用电大户端,再比如说节能设备的大量使用,如节能变压器、低阻电缆等,另外在用电管理方面也制定了很多措施,小到企业的照明管理等。下面就阐述一下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技术中的应用。 1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 供配电系统节能的重点应该在设计、优化阶段,而这块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很多时候电厂配电系统以及部分设备并不是完全由工厂自己决定,另外考虑到初投资的问题,因此对于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并没有得到完全认可。 1.1合理的供电电压 供电电压的选择应根据用电容量和供电距离并考虑当地电网现状、用户的用电负荷性质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而定。一般而言,如果是6~10kV的配电电压,由于10kV技术经济指标较好,如供电系统能耗和有色金属耗量均较小,因而高压配电电压应首选10kV;当用户6kV设备居多、且容量较大、在技术经济上合理时,考虑采用6kV;当用户有少量3kV电动机时,可用10(6)/3kV专用变压器供电。 1.2节能型变压器 变压器是输变电行业中的耗能大户,据估计,我国变压器的总损耗占系统总发电量的10%左右,如损耗每降低1%,每年可节约上百亿度电,推广节能变压器事在必行。推荐使用干式变压器,如果是已经有旧的油浸变压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改造,油浸变压器维护的工作量和费用相对也比较大,这也是油浸变压器的明显的不足之一。 1.3无功补偿装置 功率因数的高低对工厂企业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设法提高工厂供电各相关部分的功率因数,以充分利用变、配、用电设备的容量,增加其输电能力,减少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以达到节约电能、提高供电质量和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在客户端设置无功补偿装置是有必要的,尤其对大客户,特别是有大型电机居多,感性设备居多的情况下有必要考虑无功补偿装置,提高供电品质。 2选择节能设备 目前,节能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中尤以变频器最为引人瞩目,而且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节能效果,另外节能灯具、Y型高效电机等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推广使用变频器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工矿企业中可能有大量的风机、水泵等大动力设备一直在工频状态下运行,这样就需要利用闸阀控制风量、流量,结果就是损失了大量的电能。而改为变频调节后,通过改变电机的转速(也就是改变了电机的输出功率)来调节风量、流量,我们知道,功率和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大大减少了损耗,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 2.32 使用节能型照明电器 节能型照明电器优点很多,高效低耗,节能环保,驱动电压低,响应速度快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照明设计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照明设计的理论,还要了解国内外有关照明技术的新动态。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电光源、灯用电器附件、灯具、配线器材,以及调光控制器和控光器件),改善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和质量,从而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的环境,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 2.3使用低阻电缆,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我们都知道,输电线路的损耗和电阻有着平方的关系,线路的阻值越大,那么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散发出来的热量也越大。为了减小电缆上的电能损失,建议使用低阻值的电缆,这样可以减少输电线路损失,同样电缆散热量较小,在高负荷、高温度的夏季也减少了事故的可能性。另外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积也是必须的,设计电缆的时候,在充分考虑负荷容量和扩建可能性以及必须的安全裕度下尽量选择小截面的电缆,减少投资。 3加强工厂用电管理,合理使用峰谷电力资源 峰谷用电:电力行业中峰谷的含义是用山峰和山谷来形象比喻用电负荷特性的变化值。通常白天8:00至22:00的用电为高峰用电,深夜22:00至次日8:00的用电为低谷用电。“峰谷电价”意义在于,鼓励居民利用低谷电价的优惠条件大量消费低谷电力,比如电热水器、空调和其他电器设备。同时,对电力部门来说,将高峰用电转移到低谷时段,既缓解了高峰电力供需缺口,又促进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削峰填谷”的双赢策。对于工厂而言充分利用低谷电量进行生产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有条件的企业鼓励低谷期间用电,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用电成本,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工厂白天期间线路负荷很小,夜间线路负荷很大,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经济的杠杆作用明显。 4加强工厂电力计量管理 企业需要加强对电力计量的管理,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加强管理可以避免因为计量问题而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隐患,对运行的重要电能计量装置施行质量跟踪、状态监测、抽样检定、动态管理,定期进行对在用计量装置测试数据分析,避免计量装置失准运行,提高在用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其二就是根据电能计量的结果制定相关长效机制,比如说同样的办公室或者车间用电量的比较,比如说空调、照明电量的比较等等,通过这些电量可以看出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而制定出相关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或者使用,降低企业产品的成本。 5结语 企业降低成本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节能技术在电气方面的应用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用电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厂电气论文:对于化工厂电气接地技术应用的探讨 摘要:电气接地措施包含的原理和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为化工厂电气行业一员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预防化工厂的电气事故的发生,消除电气安全事故的隐患,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车间的正常运转,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 关键词:化工厂 ;电气接地 在化工厂中,电气接地具有多种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了安全的因素而进行的保护接地。其次是为了防止发生静电而进行的接地。第三个方面是电子设备的接地。 一、对于接地原理的探讨 接地是一种为方便电流流入大地而提供的低电阻或是低阻抗途径。它的实际意义就是在线路或者是电气设备发生某些接地故障的时候为故障电流流回电源提供的一条低电阻或是低阻抗路径。所以,总的来讲,接地就是将电气系统、电路及设备等与大地进行很好的互相连接,或者是和范围广泛且能用来代替大地的具有同等效果的金属导体连接,以便于传导电流在大地或具有同等效果的金属导体之间互相来往。电气接地技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得输电线路与变配电设备以及用电设备绝缘不会遭到一定的损坏,全力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和避免出现人身触电伤亡的现象,预防发生不确定的火灾事故、防止静电放电产生的一系列危害,防止和避免设备受到雷击的损坏等等。而接地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接地极把故障电流或雷电流以最快的速度导入到大地当中,保护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安全的目的。 二、电气接地的类型 1 基于安全原因的保护接地 基于安全原因的保护接地是要为了防止化工厂内的电力设施或电子电气设备绝缘受到损坏而危及到正常的生产活动和人身安全,此种接地方式可以消除化工厂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及积累的静电,能够进行电磁感应而对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屏蔽罩或屏蔽线外皮进行有效的屏蔽接地。 2 防静电接地 在化工厂内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静电产生的危害会在多方面影响着化工厂的正常工作运行。例如:静电会导致化工厂内的生产系统、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过程及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等等发生不定程度的故障危害,静电会产生一定的高电压而可能造成人身触电,威胁人身安全,产生的静电严重时更有可能会造成很大损害的火灾及爆炸事故。接地是消除静电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措施,所以要对化工厂内可能会产生静电的所有设备都实施防静电接地,以保护化工厂内的生产活动正常稳定的进行。要根据化工厂内物体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静电接地方式,静电导体要采用金属导体方式直接的进行静电接地,移动式设备及人体要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或者是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进行间接的静电接地。 3 电子设备的接地 化工厂中的电子设备的接地主要是为了保证和提高电子设备工作的准确,以便于化工厂更好的进行工作运行。化工厂内的高频电压本身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即使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的外壳没有进行接地,而与大地保持绝缘状态的时候,电子设备的外壳与大地形成电容,伴随着频率不断的增高,而形成的电容电抗值将会相对的减少,当频率的数值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就相当于是在进行接地。 三、接地的两种方式 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与接地装置进行电气连接。接地分为与大地相连接、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两种方式。 1、与大地相连接 一般情况下人体离不开地球,因此人们使用的各种电气系统都以大地的电位为参考电位。取得大地电位的前提是与大地连接,为此需连接地极用作与大地连接的接线端子,通过接地线的传导取的地电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用的接地。 2、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 电气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前对接地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也是接地,比如汽车的轮胎属于绝缘物质,所以汽车上各类电气系统的接地其实是接代替大地的金属车身。在许多用电过程中,过大的电位差是引发电击、电气火灾等电气事故的重要因素。例如如飞机上采取的主要的电气安全措施是用机身代替大地来进行低阻抗的等电位连接。以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而实现接地的实质是与导体间进行低阻抗的等电位连接。同样,连接地极的接大地就是与大地进行等电位联结,只是接地极的接地电阻以Ω计,其值非常大, 引起的电位差较大,效果不是很好。 四、化工厂电气接地技术应用的探讨 1.化工厂接地的因素 化工厂内的易燃液体、气体的设备、储气罐、干燥器、过滤器等等加工存储物品和设备都属于引燃物品,极易引发大量的危险事故,一旦发生爆炸和火灾事故,将会使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和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必须要采取相对严格的对应接地方法措施,以控制事故的发生及危害,避免造成换工厂的生产损失及人身危害。化工厂内的所有易燃性的液体、气体的设备、干燥器、储气罐、过滤器等都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接地保护措施。化工厂内的所有可能会产生静电的部位要连接成一个连续的导电体,并进行相对应的可靠性接地保护。 2.化工厂防直击雷技术措施 一般情况下的化工厂内的车间、仓库都是单层框架结构的金属屋面厂房,较为适宜选用避雷带沿屋檐敷设,还应在厂房的各檐角安装上避雷短针以防止和避免雷击。因为化工厂车间、仓库内有许多易燃物品,因而铁板的厚度不能小于4mm,且不可以有绝缘被覆层。在屋面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要根据相应的实际情况装设上接闪器,还要与屋面防雷装置进行良好的互相连接。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都一定要小于等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适合与防雷电感应接地及化工厂电气设备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3.化工厂静电防范接地措施 静电在化工厂内的生产过程中具有多种多样的危害。静电现象会导致生产系统、设备、工艺过程、产品等发生故障,静电产生的高电压会引起人身触电,静电严重时可能会引起火花放电,甚至会造成火灾甚至爆炸事故。对所有会产生静电的设备都应保护可靠接地,化工厂内的静电防范接地措施为:进行静电接地,固定设备与接地线或连接线采用螺栓连接以固定设备外壳;当设备较大时,其接地点至少应是两处,接地点应沿设备外围均匀布置;皮带传动的机组及其防护罩,都要进行接地;储藏、生产化工物品的房间及场所应设置防静电端子板,所有设备的外壳及防静电地板均应与其连接;应在干燥季节的储藏、生产化工物品房间设置加湿装置,以保证场所的湿润。应根据需要进行静电接地的物体类型而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静电接地方式,可以采用金属导体直接进行静电接地、人体和移动式设备需要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或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进行间接静电接地;静电非导体除应间接静电接地外,尚应配合其它的防静电措施。 防爆静电接地报警器在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加油站、油库付货台、铁路油槽车及液化气装卸等易燃易爆场所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防爆静电接地报警器可以将化工厂易燃易爆化工原料及产品储罐或输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连续自动监测,确保生产和作业的安全。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 摘要:伴随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安全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化工厂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因而使得其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的安全重要性尤其是当前化工企业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需要指出地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进行有效保护,必须要建立在对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以及做好科学合理防范措施的基础之上。 前言 化工厂是一个放置有许多具有爆炸性或是有毒的物质的地方,如果没有安全的保护措施,尤其是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这一类能引起爆炸或是火灾的系统的保护,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事故发生,爆炸事故是常常发生的。为此,必须要对化工厂中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以及危险介质的级别进行严格细致地划分,同时还要保证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符合经济性及合理性的要求,另外还要加强对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工作,以便使得化工企业的生产及工程建设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1.保护化工厂电力设备及供电系统的重要性 化工厂的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营直接决定了电气设备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能够减少设备损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能够促进化工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要遵循正确的检测操作,利用比较精密的检测仪器进行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各项安全指标的正常检测。 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有效预防设备遭到损坏,就需要对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进行严格的保护,并将设备诊断作为基础,建立与之相应的设备故障维护措施。同时还要确保在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以及电力系统的各项运行指标进行检查及测量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准确无误,选用的检测设备质量精度符合标准要求。此外,还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对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运行的情况加以充分掌握,从而使得化工厂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得到有效保证,以便能进一步提高化工厂的生产效率。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的供电制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国家统一供电改成如今的企业自给自足的供电,因此为了给化工厂的正常运转带来保障,就要对化工厂内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具体的详细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以便在故障发生的时候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分析出环境内是哪部分出现了问题。 2.化工厂电气设备的有效管理 (1)采用巡检的方法来维护电气设备的安全。为了确保对化工厂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测维护得到切实落实,从而使得化工厂电力设备的运行安全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必须在事故发生之前,及时找到并以最快速度消除事故的火苗等安全隐患。一般情况下,电气设备事故的发生包括三个阶段,即设备正常、出现隐患以及事故产生等。因而需要及时地对化工厂中的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以便在事故出现质变之前,及时地将处在量变中的安全隐患给彻底消除。这就需要操作人员在管理化工厂的电气设备时,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并且端正自己的态度,对设备进行详细细致的观察,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思维分析能力,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真学习,对电气设备的结构、性能及运行参数做出深入的了解,学会对系统中细微的变化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并能将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找出来,从而有效预防安全隐患的进一步扩大。此外,还要保证电气设备的管理及操作人员在工作时要严格依照相关的规程及规范进行,以便能及时发现并消除系统所产生的隐患。 (2)对电气设备进行巡查的具体项目。在油浸式变压器中起着冷却及绝缘作用的油,其油位会伴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并且通常情况下,变压器油为浅黄色,油中透明而不存在任何杂质,而一旦见到油中出现了由电弧燃烧引起的黑色碳化物,就必须要对分接开关、桩头引出线、线圈等进行详细检查,以确定黑色碳化物的来源。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油位在变压器上均有刻度,通常情况下,油位要保持在某个刻度值以上,而一旦发现油位过低,便需及时对变压器的温度进行测量,还要仔细观察是否变压器出现了漏油情况。对于密闭式变压器,则要将放气阀提起来,同时检查其中是否出现假油位的现象。对于起着绝缘作用的瓷套管,要确保其表面的清洁,同时还要仔细检查其是否出现裂纹、破损以及放电等现象。此外,还需实时地检查转换开关、断路器以及指示灯的显示状态,保证各绝缘子、传感器以及断路器表面的清洁、干燥以及无破损、无放电等。 3.化工厂供电系统的有效维护 3.1、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 当前,由于部分化工厂没有足够重视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及运行维护,因而通常会导致供电系统的个别部分产生电气事故。为此,作为化工企业,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化工厂供电系统的安全检查及运行维护工作。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包括:(1)对化工厂的电线杆子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其是否出现倾倒、变形、腐蚀、损毁以及下沉等安全隐患;(2)对沿线路的地面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其上是否堆放有一些腐蚀性极强或者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3)对沿线周围进行仔细查看,检查其周围是否存在某些隐藏的危险性建筑;(4)在雷雨及大风季节,要做好对电力线路的防护工作,以保证电力运行的稳定;(5)及时将悬挂在线路上的树枝、风筝等杂物进行祛除,使得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得到有效保障。 3.2、对电缆线路的安全检查及维护 通常情况下,要每个季度都对电缆线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检查电缆终端是否出现破损的现象以及瓷套管是否产生放电的痕迹;检查电缆表皮是够出现腐蚀及损伤的现象,以及其沿线挂钩是否出现脱落;检查埋地电缆沿线的覆盖物是否出现挖掘过的痕迹,以及路线标的完整性等。 3.3、对车间配电线路进行安全检查 通常情况下,要每星期都对车间配电线路做一次详细的安全检查,对导线的发热状况、线路的负荷状况、配电箱、开关、熔断器、传感器、断路器等进行仔细的检查和维护,充分确保车间配电线路的运行安全。 3.4、化工厂内的配电线路的检查 化工厂内的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查尤其重要,因为车间内是易燃易爆物和有毒物质集中的地方,对于配电线路走线状况、所用导线的型号、配电箱和配电箱的开关放置问题等等,都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每周对于化工厂厂房内部进行1至2次配电线路的例行检查,对于导线周围环境的潮湿度要进行频繁的检测,直到达到标准值为止,对于易燃易爆物品要和线路进行绝对的隔离,还要进行绝缘监测,严禁导电、漏电情况的发生。 结束语 化工工厂由于其危险物品和有毒害物质放置的特殊性,必须要有非常专业和安全的防范措施,尤其是对于能够引发严重后果的,容易引发爆炸和火灾的电气设备及其供电系统更加要注意保护不仅毁坏建筑物、土壤,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由此,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用专业的知识对化工厂根据危险等级进行场地划分;确保厂内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各项保护措施实施和完善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化工厂的正常运转在安全模式下进行,减少甚至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浅谈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 摘要: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是构成各种通信手段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高速铁路通信设备正常运行的保障,对确保通信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是局部的,而通信电源的故障,影响面会更大。文章论述了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特点,高速铁路通信电源对电源系统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速铁路通信;通信电源;施工技术;蓄电池组 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是影响整个通信系统可靠性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电源系统的故障会从根本上导致整个通信系统的故障。电源系统可靠性指标过分降低,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铁路通信电源历来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铁道部先后制定了有关通信电源的技术要求和相关设计规范,并加强了技术管理;系统和设备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和提高,本文将围绕铁路通信电源系统的特点及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蓄电池组的特点阐述了以下看法: 一、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特点 通信电源是高速铁路专网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正常供电。一般专网通信都配备了较先进的电力电源供电系统,包括开关整流设备,免维护蓄电池,应急油机等。这些设备维护的好坏不仅影响电源系统设备的寿命和故障率,而且直接涉及铁路专用通信的平稳运行。 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是独立的供电系统,由外供交流供电系统和直流供电系统构成。其外供交流电源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从铁路地区变、配电所、铁路专用专盘专线电源、电力贯通线电源、自动闭塞电力线电源及地方电源接引的外供交流电源;其二是指自备发电电源。 在高速铁路沿线,每隔一般为40~60km设置的10kV配电所,用于为自动闭塞电力线路和电力贯通线供电。在高速铁路干线、运输较繁忙的支线无能建有电力贯通线路;在自动闭塞区段除建有电力贯通线外,还建有自动闭塞电力线路。自动闭塞电力线路是为铁路自动闭塞信号设备供电的专用电源,高速铁路中间站的通信设备也由此供电。 铁路专网通信电源除了要进行日常的维护和检修外,更要进行定期检查和定期集中检修。可以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集中,要形成制度化,设定检修项目,设计相应表格等。总之,只有重视电源系统的日常维护,才能使电源系统更稳定,可靠的运行,从而保障高速铁路专网的正常运行。 二、高速铁路通信电源对电源系统的新要求 (一)低压、大电流,多组供电电压需求 低压、大电流,多组供电电压需求,功率密度大幅度提升,供电方案和电源应用方案设计呈现出多样性。 (二)模块化:自由组合扩容互为备用 提高安全系数,模块化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功率器件的模块化,其二是指电源单元的模块化。实际上,由于频率的不断提高,致使引线寄生电感、寄生电容的影响愈加严重,对器件造成更大的应力(表现为过电压、过电流毛刺)。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而把相关的部分做成模块。把开关器件的驱动、保护电路也装到功率模块中去,构成了“智能化”功率模块(IPM),这既缩小了整机的体积,又方便了整机设计和制造。 (三)能实现集中监控 现代高速铁路通信运维体制要求动力机房的维护工作通过远程监测与控制来完成。这就要求电源自身具有监控功能,并配有标准接通讯接口,以便与后台计算机或与远程维护中心通过传输网络进行通信,交换数据,实现集中监控。从而提高维护的及时性,减小维护工作量和人力投入,提高维护工作的效率。 (四)自动化、智能化 要求电源能进行电池自动管理,故障自动诊断,故障自动报警等,自备发电机应能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 (五)小型化 现在通信设备的日益集成化、小型化,这就要求电源设备也相应的小型化,作为后备电源的蓄电池也应向免维护、全密封、小型化方向发展。 (六)新的供电方式 相应于电源小型化,供电方式应尽可能实行各机房分散供电,设备特别集中时才采用电力室集中供电,大型的高层通信大楼可采用分层供电(即分层集中供电)。 三、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和方法 (一)电力贯通线路为沿线各车站与行车有关的小容量负荷的主供电源,是自动闭塞线路供电的备用电源 1.铁路通信网分枢纽及以上通信设备均被列为一级负 荷;分枢纽以下电源室和中间站通信机械室为二级负荷。一级负荷的供电标准是:从两个不同的变电所各引一路或从不同的母线段引出两路供电。因此分枢纽及以上通信设备是由两路可靠交流电源供电的;分枢纽以下由一路可靠交流电源供电,当其附近有第二路交流电源时,采用两路交流电源供电。 2.铁路通信自备发电电源一般采用油机发电机组,对满足日照要求或风速要求的地区,采用太阳能或风力发展电源作为备用电源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但其一次性投资较高。自备交流发电机组,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均采用具有自动投入,自动撤出,自动补给性能的设备,此外还必须具有标准化接口和通信协议,以完成其遥信、遥测和遥控功能,达到少人维护、无人值守的目的。 3.自备发电机组的设置是保证对通信设备不间断供电的唯一可靠措施,尤其是对灾害造成的故障,其中断时间很难确定。所以铁路通信站均要求配置自备发电机组;中间站通信机械室每2~4个站配置1台机动式发电机组,故障时,由通信工区携带至故障地点使用,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同地可减少蓄电池组的备用时间,从而降低蓄电池的容量。 4.自备交流发电机组的容量,按满足通信设备用交流功率、直流电源的浮充功率、蓄电池组的充电功率、通信站主机房内应提供保证的用电功率。保证照明一般接实际情况计算、无资料时,除主机房的照明予以保证外,其余房屋的照明功率可按其30%~50%估算。 5.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是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共同组成,研究资料表明,交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占系统总可靠性指标的65%,因此,提高交流供电可靠性最为重要。 6.铁路通信电源的直流供电系统由整流设备、直流配电设备及蓄电池组组成。其供电方式采用直流集中供电连续浮充充制,将整流设备与蓄电池组不分昼夜地并取浮充供给通信设备直流电源,同时供给蓄电池组自放电的补充充电电流。采用这种供电制度、蓄电池组效率高,寿命长,可靠性强,是首选的供电方式。铁路直流供电基础电压定-48V。其他种类电压:如-12V,-6V,-24V等或交流220V,当其负荷量较小时,可通过变换器或逆变器获得,特大通信枢纽(一般可按交换系统容量大于5万门)采用分散供电方式,具有减小电源线压降,减少故障影响面等优噗,随着铁路通信网走向市场、大容量的通信枢纽会有所增加,分散供电方式会得到更多的采用。 7.采用高频开关技术的整流设备,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模块化结构,扩容方便,并且效率高、功率因数高,允许输入交流电压变动幅度大,稳压精度高、噪声低等优点,已经取代相控电源,在铁路通信电源系统业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阀控式密封蓄电池具有体积小,比能量大,污染少,使用维护简便,可卧置叠放,可与通信设备同置一室,节省工程投资等优点,已被定为应用于通信电源系统的首选电池。其中贫液式电池因其内阻小,产品一致性和均一性好,更具有优越性。 8.对蓄电池组采用低压恒压充电方式在国际、国内已得到普遍应用,其优点是可以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供电质量,简化直电线路。铁道部业已推行低压恒压浮充制供电方式,其原理与维护基本上同“连续浮充制”。不同之处在于浮充电压从原来的(2.18±0.02)V,提高到2.3V,外供交流电源停电后,由蓄电池放电;交流恢复供电后,仍以每块蓄电池端电压2.3V进行“在线式”浮充,即带负荷充电。其优点是在保证蓄电池不亏电的情况下延长其使用寿命,并具有简化操作、便于维护、提高供电质量等优点。 浅谈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铁路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探讨 【摘要】 本文首先概述了电源与环境监控系统技术的结构及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铁路通信电源的具体应用,旨在为提高铁路通信效率与质量,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 铁路 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系统 安全效益 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系统,就是利用互联网及通信传输技术对和通信动力设备及机房环境情况进行集中监控的系统,在铁路通信中应用广泛。环境监控系统能对空调运行、机房温湿度和环境照明等情况进行自动监控。借助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实时信息采集、分析和告警,辅助管理人员全面掌控机房内各类设备的运行环境信息,从而解放劳动力,降低铁路通信管理成本,提高铁路安全效益。 一、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结构与功能 1、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结构。通信电源及环境系统由远程监控单元(EMU)、采集程序和 Web 应用 3 层架构组成。Web 应用服务负责整合系统应用,供用户实时浏览与访问。采集程序负责对下层进行轮询数据和接收报警事件,对上层通知事件的报警与消警信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远程监控单元负责采集与监控指定设备的数据,同时负责与中间层采集程序的通信,接收与响应采集程序的轮询请求。 2、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功能。1.动力环境监控。1)基本监控子模块:通过智能空调的数据采集接口实时采集空调的运行状态和报警信息。采集的主要状态参数有:工作模式、送风温度、回风温度、压缩机状态、加热器状态、除湿器状态和加湿器状态。2)配电监控子模块:通过加装在配电柜上的智能电量仪实时采集输入输出的电能质量,主要采集三相电压、三相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频率等参数。3)UPS监控子模块:全面监控智能UPS的电池状态、旁路状态、负载保护、在线模式和负载过载等状态;实时监控的工作参数主要包括:输入电压、输入电流、输入频率、负载电压、负载电源、负载频率、旁路电压、旁路电流等。4)空调监控子模块:通过传感器完成对机房任露取⑹度、漏水、门禁、烟感、蓄电池和玻璃破碎等信息的实时监控。2.视频监控。视频监控模块包含实时预览子模块、视频回放子模块和抓拍浏览子模块,完成对机房内视频图像的实时浏览、控制、视频回放和图像抓拍等功能。3.历史数据。历史数据模块包含报警事件和监控记录两个子模块,主要负责历史监控记录查询、报警事件查询、报表生成和报表导出等功能。4.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模块包含采集管理、用户管理、监控策略、存储策略和操作日志5个子模块,主要用于维护系统用户,管理存储信息,配置监控策略等。 二、铁路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技术应用 1、基于 RS232 接口的监控单元接入方式。系统中智能采集器的任务为采集电源监控单元、温湿度传感器、空调、电池组、红外传感器、烟感、水浸传感器等相关数据,并将其以特定协议RS232进行打包。调制解调器MODEM主要负责把数字信号转化成模拟信号;多串口卡则主要用于对计算机串口进行扩展,从而满足监控系统能够对多个电源设备及环境情况进行监控的需要;终端监控主要利用PC机。RS232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工作原理如下:每个车站的监控数据经由二线调制解调器传输至监控终端的PC机方面,PC机接收电源监控数据后,则对各个监控车站进行监控数据的检测以及预告,同时,对各类监控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在网络交换机的支持下,将所采集到的各类电源及环境设备的监控数据转发至通信电源监控系统中的协议处理机中,所产生的数据报文则由协议处理机中的Fep采集程序进行处理,而后,送到服务器端。由此,后台通信网监控客户端则可通过访问服务器进而对现场通信电源设备及机房环境的运行、告警和操作数据予以显示,将各类电源及环境设备的监控项目以图表的方式显示出来,为监控人员查询数据提供便利。 2、直接采集数据接入。直接采集数据接入方法的被监控电源设备类型大都为整流电源。监控点的电压模拟量经过交、直流电压变送器转换后,传输至EMU采集器中进行模拟量数据的采集,而后,将所采集到的模拟量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RS232接口送至系统终端服务器方面。当终端服务器接收到模拟量数据包后,将其经由网络交换机送至中心站处的协议处理机中,并有协议处理机中的Fep采集程序处理模拟量数据包中的数据报文,而后,送至服务器。此时,后台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客户端则可通过对服务器进行访问,将通信现场电源设备的运行、告警以及操作数据全部显示出来。由此可知,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此种接入方式并不会对监控分站下的电源监控单元产生过度依赖,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结论:综上所述,铁路通信电源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是保证铁路沿线无人通信机房电源及机房环境安全的重要设备,通过远程集中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机房电源设备故障和环境安全问题,不但减轻了维护人员的日常工作负担,更是解决了无人机房安全管理盲区,为铁路生产和运营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 RS232 接口的监控单元接入方式和直接采集数据接入两种监控系统在铁路中的应用,作者所在的邯济铁路采用的是直接接入的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实践表明,其应用效果与效益都非常理想。 浅谈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施工技术与方法 摘 要:本文将主要针对铁路通信电源的系统特点、铁路通信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铁路通信电源对电源系统的新要求和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施工技术要点以及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 一、铁路通信电源的系统特点 关于通信电源,铁道部陆续颁布了技术要求,制定了严格的设计规范,一直非常注重于这方面的技术管理,随着技术的改进,通信电源系统不断完善,设备规格大有提高,通信电源系统成为铁路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供电系统,铁路通信电源独立于铁道部,由外供交流供电系统与直流供电系统组成,外供交流电源的来源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铁路内部的变电所配电所等专用电源,第二是内部发电电源。每隔六十公里,铁路局设置一座10KV配电所,自动闭塞电力线路和电力贯通线供电赖此供给。 在铁路干线、运输较繁忙的支线无能建有连结铁路沿线两相邻变、配电所,对沿线各车站行车电力负荷等供电的10kV~35kV的电力贯通线路;自动闭塞区段不仅仅设置了电力贯通线,还设有自动闭塞电力线路,后者为专用电源,专门为铁路自动闭塞信号设备供电。电力贯通线路属于备用电源。高速铁路有严格的要求,无论是任何情况,必须保证正常供电。专网通信系统都配备精良,准备充足,确保无虞。应急油机、开关整流设备、免维护蓄电池等电源供电系统应有尽有,把这些设备维护好了,它们的寿命又得到了延长,就会减少故障,就会保证铁路专用通信的状态良好。对这些设备要经常进行检查、维护,定期检查和抽查交替,检查完毕制定检修项目表格,惟其如此还能够更可靠和稳定的让电源系统正常运转,从而保证高速铁路专网的良好运行。 二、铁路通信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铁路通信电源中阀控式密封蓄电池的使用频率较高,它是直流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电正常的情况下,它与铁路通信供电设备整流器并联运行,虽然在它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向铁路通信设备供电的作用,但它能够有效改善并提高供电设备整流器的供电质量,具有平滑滤波的作用。当市电出现异常或供电设备整流器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蓄电池可以肩负起单独供电的任务,有效解决通信故障问题。虽然蓄电池有该有点,但其供电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在蓄电池内的电量完全放完以前,必须及时恢复供电,让供电设备整流器重新开机启动,输出质量高、稳定性强的直流电源为铁路通信设备供电,与此同时,还能向蓄电池进行安全均衡的充电。阀控式密封蓄电池的有点有很多,主要包括:电池体积小,污染少,能量大,对于出现故障的蓄电池维修渐变,可以节约占面积,将其与铁路通信设备同置一室,有效节约铁路通信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费用。因此,阀控制密封蓄电池在铁路通信设备中应用广泛。 三、高速铁路通信电源对电源系统的新要求 随着技术的提升,供电方案复杂多样,电源应用方案设计五彩纷呈。多组供电电压的一个最明显的的需求是低压、大电流。其次,模块化自由组合扩容互为备用,提高安全系数。模块化含义有二,第一个是功率器件,第二个是电源单元。频率一旦有所提高,引线寄生电感,对器件造成应力,就有了过电压、过电流毛刺的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集中监控和智能化、自动化。现代的信息发展一日千里,远程监测和控制已经运筹帷幄,这一切都能够在机房完成。更为精工的要求是,电源本身即可监控,并通过接口传输,立即直达远程维护中心,所有过程瞬息完成;这样,一切变异都在掌握之中,即时分析故障,维护及时,人力物力的投入达到最低化;工作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智能化,就是电池能够进行全自动管理,自动检测,无需人员操作。出了故障,能够主动保护自身,自动报警、自动诊断与修复。另外,高速铁路通信电源对电源系统的新要求之一是小型化:经济、精良。蓄电池属于后备物品,十五年前就提出全密封免维护的概念产品,小型化的发展则灵活多变,经济适用。 四、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施工技术要点 1、施工技术要点 铁路通信网分枢纽及以上通信设备均被列为一级负荷;分枢纽以下电源室和中间站通信机械室为二级负荷。一级负荷的供电标准是:从两个不同的变电所各引一路或从不同的母线段引出两路供电。因此分枢纽及以上通信设备是由两路可靠交流电源供电的;分枢纽以下由一路可靠交流电源供电,当其附近有第二路交流电源时,采用两路交流电源供电。 铁路通信自备发电电源一般采用油机发电机组,对满足日照要求或风速要求的地区,采用太阳能或风力发展电源作为备用电源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但其一次性投资较高。自备交流发电机组,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均采用具有自动投入,自动撤出,自动补给性能的设备,此外还必须具有标准化接口和通信协议,以完成其遥信、遥测和遥控功能,达到少人维护、无人值守的目的。 自备发电机组的设置是保证对通信设备不间断供电的唯一可靠措施,尤其是对灾害造成的故障,其中断时间很难确定。所以铁路通信站均要求配置自备发电机组;中间站通信机械室每2-4个站配置1台机动式发电机组,故障时,由通信工区携带至故障地点使用,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同地可减少蓄电池组的备用时间,从而降低蓄电池的容量。 自备交流发电机组的容量,按满足通信设备用交流功率、直流电源的浮充功率、蓄电池组的充电功率、通信站主机房内应提供保证的用电功率。保证照明一般接实际情况计算、无资料时,除主机房的照明予以保证外,其余房屋的照明功率可按其30-50%估算。 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是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共同组成,研究资料表明,交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占系统总可靠性指标的65%,因此,提高交流供电可靠性最为重要。 2、电源系统维护 2.1防尘和定期除尘 大量的灰尘容易造成电源器件散热不好,特别在气候干燥的地区。通信电源系统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维护的日常工作量比较少,主要是安排人员定期防尘除尘。而且一季度要彻底地清洁一次,而且在人员除尘时主要检查各连接件和插接件是否有松动和接触不牢固的状况发生。 2.2电源周边环境要保持洁净、恒温、恒湿 湿度和温度是衡量生产环境因素的重要衡量标准对生产的环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体积的空气当中含有的水分越少,空气越干燥;反之成立。湿度就是空气的干湿程度。离开温度控制来谈湿度控制是无意义的。通信电源系统设备通常控制电子元件很多,电子元件本身对空间的温湿度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只有达到了恒温和恒湿,才能使电子设备保持良好的运作效率;而洁净的环境则是防止灰尘进入电源器件当中,造成不必要的器件故障。 五、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技术的发展趋势 “忽如一夜春风来”,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迅速,前景喜人,高效率高功率是大势所趋,网络化智能化的监控管理的实现标志着监控管理全数字化控制时期的到来,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技术安全、可靠、良好、绿色,随着高速铁路通信行业的发展,用高频开关电源取代相控电源,用钒电池组代替防酸式蓄电池,用计算机远程监控代替人工控制,是目前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发展潮流。随着高速铁路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系统从体制、规范、维护产品标准等方面不断纳入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从而为高速铁路通信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通信产品方面,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的通信电源、UPS以及监控产品堪称业中翘楚,品质优良,运行稳定,足可信赖。 结束语 做好铁路通信电源的维修工作,保障其良好运行,才能有效保证电源的供电质量。铁路通信电源的维修管理人员应该兢兢业业,对于铁路供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保障铁路通信电源正常工作,有效提高电源工作的可靠性。
1水电站引水隧洞 引水隧洞具有提高水电站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避免浪费等特点,是水电站水工构筑物的关键,而其主要作用是缩短引水的距离。水电站的发电原理是通过水位的高低形成的落差,将水流产生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促使水轮机运作,以此推动发电机发电。引水隧洞则是将水流上部引入水轮机的密闭空间,而隧洞又分为有压引水隧洞和无压力引水隧洞,将水流引入水轮机的密闭通道时,路线设计必须要短而简单,即洞线要短并且设计路线不能太复杂,同时,水流要能够顺利对接。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实施之前要对选定实施工程区域的岩石及地质结构进行分析,并要远离地下水区域。 2引水隧洞开挖步骤 1)要依据水电站建设的基本规章制度,在其进程中必须要同时进行平行作业,同时,在准则基础上保证每一天平行线都能够有间隔地进行开挖任务,此目的是为了保障隧洞工程的稳固性。以此提高通风的需要,保证进水区混凝土的施工量。2)水电工程引水隧洞挖掘的任务进程中,首先针对工程的下平行端和上下弯道端进行挖掘支持保护任务,其次再开展竖井段的任务。上弯道端的开挖任务要安排在上平行段的交面工程任务之后;下弯道段的工程任务要安排在帐幕注浆的任务之后。所以不管是哪一部分的开挖任务都必须依据分步序原则,这样才能能够确保竖井段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证工程全周期良好的通风性,而针对下平行段也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对于整个施工环境较为重要。3)平洞阶段的混凝土喷射和锚杆工程任务要确保在挖掘任务完成之后立刻进行,还要着重把握工程当中避免超前锚固,需要在整个工程进程中随时随地对喷锚进行支持保护,确保其稳定性和稳固性。 3施工布置 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的施工布置主要包含两大类:机械布置和道路布置。首先,机械布置任务是由混凝土垂直传输机进行工程任务。依据水电工程任务的特征,需要通过综合考察,利用塔机和汽车吊等工程机械进行灌注混凝土任务。塔机和汽车吊在使用方向上有所不同。塔机不利于局部部位的灌注混凝土任务,因其具有不稳定、不好把握的特点,汽车吊则能够进行局部位置的灌注混凝土。道路布置任务是以混凝土为原材料进行道路铺置。道路铺置的原则是要严格依据实地状况进行操作,各个设备设施要满足工程标准,还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设备的使用应该利于产品生产,保证施工现场秩序的稳定。 4开挖技术的特点 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技术的选择要与隧道实际情况相结合。水电站工程开挖技术方式有支洞开挖和竖井开挖两种,二者都可以提升开挖的效果,以此来弥补功能上的缺陷。当工程项目得到确认后,专业人员就必须对施工场地的周围环境及山川地貌进行分析,利用科学有效的开挖技术进行开挖施工。 4.1全断面开挖 此开挖技术是利用多臂钻机开掘出8~10m高度的隧洞。而多臂钻机的优势在于能够实行多钻机共同运行,因此,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保障了工作效率。而它的缺陷在于:首先对地质岩体的构造、机能有较高的要求;其次是此开挖技术挖掘的隧洞断面巨大,不易控制;最后是开挖技术操作要求甚为严格,对工艺要求严格、精细。因此,使用这种全断面开挖技术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而全断面开挖技术只限于岩石,地质结构必须稳固。 4.2断面分部开挖 断面分部开挖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隧洞断面分批次分成多个部分,然后分层级逐步完成工作任务。不同水电站还会根据挖掘方式将断面分部分为导洞方式和台阶方式。这两者是依据断面进行划分的,根据地质、跨度、选取方式的不一致,把断面又分成三部分:左、中、右。首先导洞方式的开挖技术会运用到大型隧洞工作中,其工作原理是向地面下部进行开凿,其必须要用在开凿工程大于10m的隧洞中。其开挖对岩体构架、排水系统和通风设施有着极高标准。实际施工的方法主要是:首先通过选择适合施工区域,在引水隧洞断面的上部开凿一个小洞,其次使用挖掘机器把小洞进行扩张。而导洞挖掘手段又可以分为上洞与下洞。由此可见,这类的挖掘方法比较细化,选择方式也较为宽广,也就意味着比全断面挖掘方式运用更加广泛,难度系数相对较低。因此,断面分部开挖技术可以适用于岩体结构和地质不稳定的环境中,即使隧洞洞径狭小也不影响[1]。 5支护施工的特点 任何工程竣工后,都会受到外部因素,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从而导致坍塌现象。所以,水电站引水隧道的施工团队必须做好后期的支撑保护举措。对岩体结构进行加固稳定,对地质进行再次勘探,保障技术人员的安全,以此保障施工后期进程的顺利开展。实施后期支撑保护的途径有两种:混凝土泵支护和新奥法支护。 5.1混凝土泵支护 此支护方式又可以称为混凝土传输泵。工作原理是使用设备把混凝土以持续不断的方式进行传输,传输通道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冲天尾管和导管。结束混凝土的传输任务之后,再利用压力将混凝土传输到模板的内部,到此阶段浇筑任务结束。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较多。首先是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工程的质量,传输混凝土到仓内,要及时撤出内部的工具,当浇筑到与工作人员身高平齐时,工作人员需要离开施工地方。想要加快任务进程,结束浇筑任务后,应选择加大混凝土泵的功率,提高效率。除此之外,混凝土泵使用过程中必须确保管道内部的畅通,将开挖任务和支护任务同时运作,避免混凝土泵发生故障,导致窝工现象,对岩体结构造成破坏。 5.2新奥法支护 此方法在国内被称为“锚喷构筑法”。新奥法隧洞支护法是在混凝土泵隧洞支护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其稳固和保护效果提高一个台阶。而其工作的原理是根据岩体的结构特点形成稳固且密闭的空间,具有约束作用,再使用混凝土喷锚,使得周围岩体、混凝土及锚杆构建出稳固结构。对此,新奥法隧道支护法对混凝土的机能要求严格,对岩体结构稳定性也有较高标准。锚喷构筑法的施工特征有:时效性、封闭性、黏结性、柔性。四种特点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施工更加便利。锚喷构筑法又称新奥法隧洞支护法,由光面爆炸开凿、锚喷支持保护和围岩稳固情况监测三部分构成。其工作流程是隧洞开凿和支持保护过程,开凿挖掘时岩石会产生形变,从而提高岩石的稳定性,使得周围的岩体都进行加固、强化来抵挡外来的冲击,这就为内部环境提供保护作用[2]。 6水电工程运用现状 在水电工程建设初期,它与运行管理机制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整体。施工队在水电建设过程中拥有独立的话语权。建设完成后的运行管理就和施工队的建设相脱离。这使得运行管理的人员完全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这种建立机制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而到20世纪后期才打破了旧有的管理机制和建设模式。从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到现代建制建设的运行机制,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进。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在当时却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如今,各个国家面对水资源问题都在寻找适合本国的解决方案。我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东西已经焕然一新,面对水电工程的建设也从未有过懈怠。不断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适合的地方。所以,完善建设机制还是比较重要的任务。 7水电工程运行机制的意义 水电发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等都是水电工程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水电工程能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则需要关注的是后期的运行维护方面。运行机制建立和实施的目的在于能够用较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这是一项利于提高我国实力和增强建设自信的工程,也是一项利于百姓生活的工程。水电工程建设的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在国家大力投资的情况下,势必会出现管理人员浑水摸鱼,将利益装进自己口袋的状况。因此,只要加大控制水电工程后期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将服务于百姓。 8有效措施 8.1互相监督 想要达到最好预期的成果或者是超过预期的设想,就必须让前期的建设团队与后期的运行维护团队进行合作。两个不同的管理团队互相制约,相互监督。在建设过程中,监督人员需要认真严肃地处理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及时汇报、及时调节;配备水电工程建设方面专业的人士进行指导;实施建设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规定,建设过程中是否能保证人员的安全性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违规的环节必须进行修整。在管理方面,首先要确保管理机制中的成员都符合要求,其次则要在管理时要审时度势。根据具体的情况改进措施,以此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8.2做好连接点 建设前期要仔细地考虑建设与管理二者结合能够带来的好处。如在建设中要考虑建设过程是否扰民,建设方案是否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甚至是不污染。后期的维护运行过程要注意与前期建设人员及时沟通。要求后期的运行管理人员要对整体的建设有详细的了解。而在那些极容易出现的问题上应做到能够冷静应对,做到建设与管理同步进行。 8.3保证资金 在水电建设中,保证资金是建设全生命周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建设前期先进行工程预算,对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资金投入进行明确的记录。资金发放也要到位,杜绝一切贪污腐败的现象,从而有力地监督各个部门使用资金的整个过程,保障水电工程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地保证筹集到的资金比预算多,以保证在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因突发事件而导致资金不足的情况。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建设任务,各个部门需要严控资金的流向。 8.4加强资源管理意识 建筑项目的资源管理是审核工程质量是否优良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建筑工程竣工时必备的条款。我国已经下发了相关法律,其中也明确规定了与此相关的法律条文。因此,政府部门需要重视、整顿建设企业中资料管理的相关内容,提高工程验收的标准,强化工程验收的程序。这里也包含资源档案管理部门对竣工之际的验收和考察工程技术的标准程度,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保证资料的真实。同时,应该设立独立的资料管理岗位,安排有专业素养的人员进行负责,从而保证在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找到源头。除此之外,建筑企业的领导和负责施工的人员应认识到资料的重要性,以保证资料管理和施工同步进行。 8.5科学完整的方案 建筑团队的前期考察工作不容忽视,团队人员需要提前实地了解状况,根据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及人文风俗等方面进行分析。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充分考虑方案的实践性、经济成本等的基础参考要素。通过制订一套规范、科学的施工方案,为建筑项目的进程提供必要保障。 8.6专业人才的培养 水电工程是一项涉猎很广泛的项目,并且其关乎着人们生活的方方方面面及我国的国际地位。专业人才的引入对于工程项目来说非常重要。由于引水隧洞施工环境比较狭小,所以,要充分考虑在此条件下的施工带来的安全隐患。那么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这几点着手。首先,提高水电工程内部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其次,企业可以邀请专业教授进行指导和讲解,让员工及时学习到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最后,不论是有经验工作人员还是初学者等学习相关专业的求学者,都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进行自主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8.7强化设备的保护及检查 根据引水隧洞工程的特点,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易出现机器发生机械故障的现象,那么就必须加强对设备的维修与保护。首先,隧洞内部湿润,其裂缝表面干燥,因此,要保证设备干燥剂的充足。其次,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有故障的机器时及时进行维护或更换,从而减少设备损坏的可能性。因此,保证工程顺利开展的维修及保养工作必不可少。 9结语 现代化进程逐渐成熟,社会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丝绸之路的步伐稳定而又坚实,这一切都代表着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在进一步提高,更标志着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水电站引水隧洞的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依据当下实际情况,仍然存在较多的隐患。因此,对于水电站引水隧洞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以科学、有效、环保的理念进行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赵鑫.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的施工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6(13):135. [2]谢盛.印尼PAKKAT水电站隧洞竖井开挖及支护施工技术探讨[J].陕西水利,2016(1):104-105. 作者:张朝磊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如何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 一、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当前企业普遍运用会计电算化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会计环境,必须根据行的环境去设计和再造内部控制制度以应形势,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发展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先进的会计软件和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配置使传统会计处理方式收到冲击,同时对于维护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对建筑企业提出挑战。 会计电算化将替代手工记账传统的会计核算通过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程序复杂。而会计电算化替代手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发生改变,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人作为主要责任体转变为人与软件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过程,这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向科学管理转变的表现。 会计电算化将改变会计资料,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传统纸质会计资料被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取代,因此企业对使用会计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化和其他会计资料,应符合财政部关于电算化的有关规定。 三、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实施内部控制的措施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应当结合部门或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建立健全、规范的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同时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控制应随着行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1.加强对账务处理程序的控制。根据企业管理和核算要求设置的各种分类业务核算,在实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时,它的主要职能是网上稽核、生成记账凭证、网上传送审批。初始化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软件操作:输入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帐凭证、会计帐簿、报表,和进行部分会计数据处理工作,这些要求具备会计软件操作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就可以进入日常账务处理工作。 2.严格对机构的管理与控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工作岗位,也可以与其他工作岗位相结合。企业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由于数据处理的精度高和速度快,可以采用一种统一的核算形式,要求建筑企业配备如下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并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3.严格对人员的管理与控制。在现代企业中,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富有责任,而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是最好的内部控制执行者。在建筑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同样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做好内部牵制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根据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从职业道德建设和财务工作制度两方面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4.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内部控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管理制度,规定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预防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核对而登记机内的账簿上的措施。其次系统软件的安全保密至关重要不容忽视,要设置用户权限。从系统的安全性和财务人员具体业务范围出发,可以将系统的用户进行分级管理,不同的操作权限只授予相应级别的员工;同时建立系统日志,对用户使用财务软件系统的运行记录起始号、登录时间、退出系统时间等及时跟踪所形成的记录,其阅读权只授予具有最高权限的系统管理员,不允许任何人擅自删除自身对日志中的操作记录。 5.网络安全的防范。企业应该做到系统隔离,从网络安全级别考虑划分合理的网络安全边界,使不同安全级别的网络或信息媒介不能相互访问,从而达到安全运行的目的。健全必要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措施,设置网络防火墙,保证网络的安全性,注意网络病毒的防范,企业通过安装杀毒软件,通过系统扫描,进行预防性检查;通过入侵检测,检测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受攻击的迹象,同时还应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防毒意识以保障会计信息系统免受互联网的伤害。 6.备份系统设计。备份的目的是为了防备突发的意外事故,如自然灾害、病毒侵入、人为的破坏等。由于这些意外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企业应当灵活确定备份方案,最佳备份方案是自动化备份方案,能够做到对数据库进行在线备份、自动备份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同时备份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自动报告,以便能方便的管理备份设备。 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会计档案数据要保存双备份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丢失。 四、结论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是竞争和效益经济。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及时应对变化的市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依赖实时的会计信息。实时的会计信息帮助企业在经营管理决策、促进企业长远 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信息技术控制方面,时代给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企业在电算化环境下必须实施有效的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与思考,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最终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的方式探讨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新变化、新特点。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领域里先后发生了两次意义深远的革命。第一次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则是正在发展中的网络化会计电算系统的普及。 这两次革命都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传统的电算化系统即单机系统下,一方面诸如计算错误之类的技术性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传统手工会计系统所没有的新问题。而第二次革命中网络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机电算化系统的不足,使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同时也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单机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内部控制的缺陷 由于计算机具有工作自动化,控制程序化、存储数字化等特点,传统的单机电算化系统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内部控制上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原始凭证数字化易于伪造 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是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因此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这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机会,比如通过伪造或修改客户、银行的凭证,制造虚假交易,进而侵吞公款等。 (二)会计业务缺乏有效牵制 在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中,一笔业务要经过几道岗位才能被确认,这使得会计活动在进行时就实现了良好的内部牵制,为会计数据的安全提供了保证。而在电算化系统下,由于计算机的自动高效使工作人员减少,各种手续都被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从而不能像手工方式那样相互牵制,成为内控隐患。 (三)内部控制更加依赖于程序的质量 电算化系统的主体是计算机软件。因此其内部控制也更加依赖于程序的质量。一旦程序中存在严重的BUG或恶意的“后门”,便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而会计人员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所知甚少,很难及时发现这些漏洞,致使系统会多次重复同一错误,扩大损失。这也是手工会计系统不会遇到的问题。 (四)采用口令授权容易导致泄密 电算化系统下权限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口令授权。口令存放于计算机系统内而不是像印章那样锁在箱子里或带在主人身上,因此一旦被人偷看到或窃取到便会带来巨大隐患。比如下级人员记住了上级主管人员的密码并以其身份登录进行越权操作等。如果该人员懂得一些电脑知识,绕过系统日志进行操作则更将无影可查。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会计系统也由单纯的电算化走向开放式、网络化。从内部控制角度看,它一方面弥补了单机系统的缺陷,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完善 1、网上公证——一三方牵制的形成。由于网络环境下原始凭证仍然要来用数字方式进行存储,所以也不能像手工系统那样对每一张凭证作痕迹检验。可是利用网络所特有的实时传输功能和日益丰富的互联网服务项目,我们可以实现原始交易凭证的第三方监控,即网上公证。比如每一家企业都在互联网认证机构领取数字签名认证和私有密钥。当业务发生时,一方将单据传到认证机构,由认证机构确认并将经过数字签名的加密凭证与未加密凭证同时转发给另一方。这样就得到了一笔确实经过双方认可的交易。而单独某一方因无法获得另一方的数字签名和私有密钥,不可能伪造交易凭证。同时,该凭证以加密和未加密两种形式存储于企业的数据库中,会计人员只有可能修改其未加密的那一份。这样一旦审计人员或主管人员对某笔业务产生怀疑,只需将加密凭证提交客户和认证机构其解密并加以对照即可。 2、监控与操作的分离实现了系统内部的有效牵制。从前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电算化系统下内部牵制没有手工系统完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手工系统下的“多方牵制”也不是一个成熟的牵制方法,它只不过是手工系统工作效率低下,人员过度冗余的副产品,它没有明确划分操作与监督的关系,只是通过多人的重复劳动实现“牵制”。因此这种传统的牵制手段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必须找到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实时高效的特点的方法。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电算化系统内分出操作与监控两个岗位,对每一笔业务同时进行多齐备份。当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时,其操作和数据也被同步记录在监控人员的机器上,由监控人员进行即时或定期审查,一旦出现数据不一致便进行深入调查。这样明确了岗位的划分,真正作到了“精兵简政”。 3、在线测试的实现使软件内部可能存在的漏洞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众所周知,对于计算机软件来说,其内部错误或不足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其解决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在开发过程中加强交流,充分测试,二是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而在单机系统下,用户与软件供应商之间由于受空间、时间的影响无法进行充分的交流,降低了系统的可信赖性。但是在网络时代,即使万里之隔也可以在几秒钟内建立连接,进行实时高质的通讯或迅速传输软件。这给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方便。比如在开发时期用户可以随时向供应商提出最新的要求或意见,同样,开发商也可以及时把刚修正的软件传送给用户进行测试,大大提高了软件质量和开发速度。同样在使用过程中,开发商可以通过网络对用户的系统进行定期的在线测试,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通知用户并进行在线升级,把BUG的存在时间控制在最短,提高系统健壮性。 4统一实时管理确保了口令授权的安全。由于网络环境下系统权限控制的主要方式也是通过口令实现的,因此也存在非法使用的问题。但利用网络的实时联系功能,我们可以实现对各级口令的统一实时管理。当某操作人员上机时,其使用的身份和口令及详细信息将同时反映在监督人员的机器上,监督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当时口令、身份使用情况作以分析,判断是否有非法登录。同时我们还能通过编制监测软件实现自动报警。比如主任会计下机后通知监控方将其身份锁起。此时如有其他人员试图以其身份登录,监控软件会迅速作出反应并通知管理者。 (二)网络环境下电算化系统内控的新问题。 1、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除非它们在物理上断一开连接。因此,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恶意侵扰。这种攻击可能来自系统外部, 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而且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2、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上交易愈加普遍,可以想像在不久后企业的全部原始凭证都将成为数字格式,这加强了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赖。但直到目前相应的技术和法规还远没有达到完善,这也给系统的内部控制造成困难。 三、网络环境下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完善 从前面可以看到,网络环境下电算化系统与传统单机化系统相比,在内部控制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但从本质上说,它们仍然属于电算化系统的一种,因此其内控内容与过去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是在具体问题上有些变化。我们可以把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组织与管理控制 网络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分工与组织应以工作高效、便于监控为主要目标。在具体的岗位设置上分为操作、监督、维护三部分。操作岗位负责数据的录入、分析工作;监督岗位通过网络对操作岗位的行为、结果进行记录和审查;系统维护人员则专门负责系统的健壮性及网络的安全性问题。 (二)开发与维护控制 对于自行开发系统的单位,必须作好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和开发人员的分工问题。尤其要注意开发人员与使用人员。维护人员必须分开,以防“后门”。在平日的维护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并与软件供应商保持必要的联系。 (三)操作控制 单位应制定详尽的操作规程,对各级操作人员的权限加以划分。由监督人员通过实用监测随时审查是否有违法操作、越权操作。同时要注意减少操作过程中对系统的不必要的损害。 (四)软件控制 即软件内部对各种错误或非法操作的控制。这一点可以通过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实现。 (五)数据和程序控制 这主要是保证数据及程序不会被修改。在网络下可以通过前面的多方备份等技术加以实现。 (六)网络安全控制 这本属于维护控制的一部分,但因其在网络环境下的重要性。应单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控制。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健壮性控制、网络容错控制,检测非法入侵能力等几方面。采用先进的防火墙技术,在不需要对外联系时断开与外部网的连接,并定期请网络专家进行安全评测。 (七)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选拔、培训工作 从统计上看,90%以上的网络安全事故是由于“内盗”或“疏忽”造成的。设有经过安全培训的管理员很容易发生泄露重要密码、扩大用户权限等错误。因此作好这一点是保证系统安全,防止非法入侵的关键。 虽然以上措施会增加系统的运行成本,但从内控角度看,它们是必不可少的。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只有清楚的意识到这些变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完备的、崭新的会计体系。 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浅谈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便捷高效,使企业内部控制在新的环境下不落后于形势,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便捷高效,使企业内部控制在新的环境下不落后于形势,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算化会计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记账、算账、报账、查账并替代部分需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电算化会计是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用现代科技与方法对传统会计进行改造和整合后产生的能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新型应用型学科。与原有手工记账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制作报表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节约大量大力、物力、时间。 二、会计电算化给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为保护其资产安全、保证信息的完整和正确、促进经营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提高经营效率、控制经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发生进而实现管理目标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给企业会计工作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也给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1、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性。在电算化会计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所有记帐、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因而计算机自动加工处理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这就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个性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3、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增、删、修改了的会计凭证或会计帐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电磁介质也易受损坏,且有丢失或毁损的危险。所以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档案管理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存纸介质会计核算资料,而且要保存、保管好以磁性介质方式存储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及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和其他会计资料。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计算机本身处理出错概率较低,,但人为造成出错和舞弊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一旦出现舞弊,损失巨大。因此,强化内控管理,制订有效的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1、加强程序操作控制。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2)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3)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4)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5)不准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6)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如编制补充登记或负数冲正的凭证加以改正;(7)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杨;(8)要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当然,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加强人员职能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职责分工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而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3、加强系统安全与网络的安全控制。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4)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5)机房的工作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通过上述技术可基本确保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 4、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帐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企业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帐册内容,做到帐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帐表处理应及时调整;(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5、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随着存储介质的改变,对会汁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同时,对会计档案的概念也就有所发展。在会计电算化情况下,除了打印输出的账、证、表以外,整个系统开发形成的全套文档资料都属于会计档案的范畴,另外,对存有会计数据的有关介质也应妥善保管。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企业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因此,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不容忽视,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促使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分析强化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下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在电算化会计的发展下,也应有自身的飞跃,对于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都给予了一定的解决,它的发展空间将是无法估计的,我们应该以坚定的信心迎接它的发展。随着IT技术不 断发展和运用,会计电算化也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发展,这些巨大的变革无疑给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益,但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就在此基础对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内部控制问题作出一番探讨。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 信息 1、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的特点 1.1对象发生改变 内部控制的对象由原来以人为主的控制转变为现在的人、机两方面的控制为主。在手工记账的方式下,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会计对象、信息处理方法、处理程序和工作情况等。企业所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全都记录在纸张之上,并且根据会计数据处理过程的不同划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的存放方式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会计凭证的方式转变为文件、记录的方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这样就使会计核算的方式呈现出无纸化的情况,使得修改的数据不留痕迹。随着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形式的进一步推行,有关这些交易的所有信息在每次进行交易时都会由业务人员将它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并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处理,对于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所必须的各种单据、凭证就会相应的被取消了,原来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在核算过程中会逐渐被计算机取代,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1.2 方式发生改变 会计电算后,控制方式变成了手工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这时,以计算机的控制为主导:虽然实施了会计电算化,但对于原始数据的生成和审核工作,还是需要依靠手工的方式来复核和控制的,对于大量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工作是靠计算机来自动完成的,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主要是依靠硬件的质量及程序设计的效果来保证的。因此,除了手工控制方式外,确保计算机外部设备、计算机内部设备以及网络传输设备的正常运作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保证数据文件和程序文件的不被非法篡改、破坏或丢失的作用也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为此企业必须采取严密措施对其进行管理、控制和保护。 1.3处理数据的方式发生改变 虽然,计算机的应用并没有使会计系统的基本功能发生改变,但它却使手工会计系统处理数据的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手工记账方式下的那种以多人完成核算业务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输入一张凭证,计算机便可自动进行过账、转账、汇总、输出报表等一系列的工作。 2、电算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 2.1 数据处理方式出现的问题 (1)原始数据操作准确性问题 在电算化会计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数据源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将会引发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错误,造成输出信息的失真。这就是计算机数据处理的一条重要规律“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必将是垃圾”。正因为会计电算化的这一固有弱点,所以对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责任高度集中于电算化软件系统,企业面临巨大的系统风险问题 一旦系统数据被非法修改、拷贝或是系统程序控制失效,就会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系统软件普遍存在着类似问题: ①财务及管理软件系统内部衔接性差 ②数据的兼容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差 ③实用性不足。 因此,系统风险问题成为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 (3) 不相容职务难以分离,“一身多职,越俎代疱”现象严重传统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不相容职能分离及相应职责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算化后,由于功能和知识度集中,导致职责的集中,原手工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采用电算化后可以合并,会计人员大大减少,致使这些原则的重要程度下降。 2.2会计信息易于伪造 手工条件下,会计数据和信息记录在纸介质的单、证、账、表上,修改困难,修改会留有明显痕迹 ,从而便于查证、控制。而在电算化条件下,将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因此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3内部控制的程序容易出现差错 电算化系 统中内部控制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电算化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生,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3、完善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策略 3.1 处理方式要合理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请记住我站域名/ (1)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2)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 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 3.2 加强会计信息管理,人员和组织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责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等等。 (1)组织机构设置 组织控制是指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将系统中的各类人员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将会计组织机构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同时规定各自的操作权限,操作权限(密级)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3.3 加强内部控制程序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加强人才的培训也是很必要的,企业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的技术,培养或聘用一批精通技术、熟练应用电算化程序的高级技术人才,使所学的会计电算化的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的相关技术能够充分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日趋完善。
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基于用户终端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摘要:随着专线接入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很难通过传统的现场维护或集中培训等方法解决,因此,探索一种解决专线故障新的解决方案非常必要。基于用户终端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就是出于这方面考虑可以实施开发的系统,用户通过系统能方便快捷地对终端故障进行预处理,大大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 关键词:终端网络; 故障诊断; 效益 1、 课题研究建立 1.1、 问题提出 随着通信运营商业务的快速发展,专线接入的规模不断扩大,专线故障次数日趋增多,导致专线故障率逐步增加。随着电信重组全业务运营带来的契机,如果专线用户故障居高不下,将直接影响公司今后数据业务的发展。由于专线接入点主要为全市各渠道营业厅,特别是乡镇营业厅分散,偏远,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各营业厅的专线接入规模将不断扩大,很难通过传统的现场维护或集中培训等方法解决,因此,探索一种解决专线故障的新的解决方案非常必要。 1.2、 问题分析 根据某地市运营商提取了专线用户发展情况和故障情况,并按照故障点所在位置进行了分类统计。用户端故障是造成专线故障次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用户端故障占每月专线故障总数80%以上并成呈逐月增长趋势。通过以上8个月的故障统计,我们得出了每月的平均故障及占比。 我们对用户端的故障原因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发现用户端人为故障占用户端故障次数的80%左右,是造成用户端故障次数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我们得到故障占比月均值,作出如下饼图: 对之前的《故障维护记录表》进行了讨论分析,发现用户端大部分故障都是可以通过用户自身简单处理就能恢复的,于是我们对用户在遇到常见故障的处理能力上提出了质疑,带着这一问题,对100个曾出现过故障的专线用户进行了常见故障处理能力调查,发现由于专线用户各方面基础知识薄弱,造成了用户自身原因的故障次数多,因此提升专线用户诊断常见故障的技能,将会是降低专线用户自身操作问题造成的故障次数的关键。 2、 设定目标 2.1、 总体目标 探索出一种帮助用户诊断网络故障的新方法,有效减少用户端自身操作故障次数,从而有效解决专线故障问题。 2.2、 目标值 将专线故障率由35%降低到15%以下。 3、 确定最佳解决方案 3.1、 提出可能的方案 解决目前的问题可以有以下三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帮助用户诊断及处理人为故障,整理亲和图,得到三种可行的方案,转换成树图: 3.2、 从三种方案中进行测试优选 (图3-2:专线传输设备系统) 方案一:基于传输设备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抽取了50个专线用户,进行了基站端至用户端的传输监控,对其一个月内的故障原因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析得出,若这50个专线用户被纳入传输设备系统,经验证其人为故障恢复比为78.26%。 结论:该系统可对专线用户传输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能有效定位网络故障源的大概位置,方便维护人员指导专线用户进行故障处理。该系统部署需要大量硬件设备支撑,需要对整条链路的设备进行统一。 方案二:基于网管监控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抽取50个专线用户,进行了机房端至基站端的传输监控,对其一个月内的故障原因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析得出,若这50个专线用户被纳入网管监控系统,经验证其人为故障恢复比为69.57%。 结论:该系统可以对专线故障做出及时的反应,当一条链路出现中断时,网管系统会及时告警,显示哪条专线中断,维护人员可以很快响应。每次出现故障后,维护人员会马上与专线用户取得联系,电话指导用户对故障进行判断和处理,由于很多故障由用户自身原因所致,维护人员工作量较大。 方案三:基于用户终端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抽取了50个专线用户,进行了用户端自身的传输监控,对其一个月内的故障原因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析得出,若这50个专线用户被纳入用户终端系统,经验证其人为故障恢复比为82.61%。 结论:该系统集成了常用的DOS命令测试工具和终端设备故障判断方法,对用户判断终端故障具有指导意义,用户通过系统能方便快捷地对终端故障进行预处理。大大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用户满意度较高。 根据上述的分析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各种方案如下表所示: 表3-1:三大方案对比表 方案 描述 优点 缺点 结论 基于传输设备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在机房放置一台监控终端,对整条专线链路设备进行统一更换 1、维护人员能快速诊断故障并对其进行处理。 2、技术要求不高。 1、成本昂贵,每条专线需要1000元对设备进行更换。 2、部分用户端造成的故障还得不到解决。 故障恢复比78.26%。 效果较明显,但成本太大。 基于网管监控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在机房放置一台终端电脑和一台服务器,安装基于网管的诊断系统 1、可对全网进行全天监控。 2、对中断专线用户信息反馈及时。 1、维护人员事务较多,每天约2/3时间与用户沟通。2、由于用户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3、系统开发技术要求较高。 故障恢复比69.57%。 效果欠佳 基于用户终端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在每个用户端可任找一台普通的Windows系统终端机进行安装 1、维护人员工作量降低。 2、用户可以自己诊断并解决大多数专线终端故障 1、需对每条专线的终端安装诊断系统,初次安装工作量较大。 2、系统开发技术要求高。 故障恢复比82.61%。 从源头解决问题 效果显著 结论:由上述比较,最佳方案:研发基于用户终端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神经网络在网络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针对传统的网络故障知识库难以共同存在的缺陷的高冗余性和稳定性,综合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和粗糙集理论,提出了RSNN算法,以获得研究样品净化处理。该算法简化了样本,具有高适应性和高容错性,不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可以有效地处理噪声或不兼容的网络故障诊断。使用这种方法与其它相似的方法相比,可以提高诊断的精度和速度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神经网络;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 1 引言 目前的网络规模、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这些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难作出诊断网络故障,迫切需要的一种工具来进行网络管理与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网络故障诊断依赖于各种网络设备的状态信息,当发生故障时,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判断,找到原因[1]。在本文中采用粗糙集理论,在原有的规则提取的网络状态信息,算法的基础上决定神经网络的粗糙集(RSNN),并引入层次分散优化的思想和错误的传播原理设计,网络故障诊断模型,引进的层次分散优化网络故障诊断模型,可以在混合网络环境中提供一个singlenetwork的操作控制环境来管理所有子网和管理设备,统一远程控制的,以建立合理的和有效的诊断知识库,故障排除和网络设备,从而提高产品质量的网络,抗干扰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的重新配置。 2 网络故障诊断的相关概念和它们的状态信息 定义1 网络状态S是一个二元组 , 是非空有限的对象,称为被管理对象的空间,记作 , 是被管网络对象, 是相应的属性参数, , 是状态属性, 是相应属性的参数。网络状态信息是指行为信息提取的网络实体在网络运行的状态。 定义2 网络实体可以定义成一个三元组 ,其中 这是一个系统迁移。G是映射功能状态变化,A是造成物理状态变化的事件集合。网络局部状态能分成L个不相干的特征 , L是由域节点的性质确定。网络故障是一种从正常状态过渡到不正常的状态。 网络状态信息通过信息的收集交界处,基于SNMP轮询的时序相关的MIB变量的数据采集,E调换改变当前网络运行状况E,数据管理,转换成网络状态信息: 为实体状态的属性参数 设定了一个阈值 , 固态性能参数的物理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可以设定一个阈值,需要的专业知识或反复实验,调整,建立比较函数: 用 代替 ,替换预处理后的状态信息。得出: 。令 得到: 因此,要使用的n-维矢量表示本地网络状态的特性。 3 系统原理及实现 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RSNN的网络性能、网络的局部特征的性质定义的属性过滤掉所有重要的属性,以反映网络故障的性质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属性,建立最低起ruleslayered综合的知识基础,根据神经网络,以提高系统的性能,降低误报率的特点。预处理模块是负责网络状态记录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间隔相应的离散特征属性,建立基于粗糙集理论和层次分布的优化思路,以减少网络故障可辨矩阵的功能,为了消除矛盾(冲突)和重复的分类规则的故障诊断系统,为每种类型的网络层包含多个子分类粗糙集理论,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上面的步骤包含规则的故障检测。 诊断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映射,我们使用一个神经网络来近似这种映射,故障分类系统的学习样本集由故障状态和故障,如在下面的表1中示出的判决子格式的子集的属性组成: 训练样本集在给定的知识领域的专家,所以难免不兼容,导致多余的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培训,不仅不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会降低效率的学习神经网络,使用的是三层神经,每个属性贡献的故障现象子集的决策是不一样的,系统需要反映不同的属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网络的故障信息描述的网络结构中的神经元和连接权特定的数目,必须导致低效的学习算法,并最终因为它是有限的使用,以得到样品决策表决策的标志包含只有一部分的的完整冲突样品,沙美特罗H优化算法的神经网络结构的原始库的规则,在每个层的神经元素来定义一个性能指标,i-层优化指标: 其特征在于,表示的第p个样本输入端,第i层的第j个结点的的实际加权和输出;表示第p个样本输入端,第i层的第j个结点加权和期望的输出,以确定网络的神经元的神经网络的权重可以调整到决策过程中的分层分散子优化问题的修正神经网络的学习和粗糙集的决策规则之间的交流达到了粗糙集学习,提高学习当选最低的构成正确的训练集。 (1)简化网络故障信息样本系统。设R是故障属性集,如果对于a∈R,属性集D,如果 ,那么就删除a; (2)计算信息表的可辨识矩阵 ; (3)对于可辨识矩阵中的所有取值为非空集合的元素 ,建立相应的析取逻辑表达式 ,将所有的析取逻辑表达式 进行合取运算,得到合取范式 , ,将L转换为析取范式的形式,得 ,其中,每个合取项中包含的属性组成约简后的条件属性集合,得到降低冗余后的知识系统K。 (4)穿越不同类别的知识系统属性,如果有重复的记录删除冲突记录,如果删除一列保留了原有的属性值,标记为其他记录,其余的属性值可以判断决策,然后删除该值,否则保持原有的价值知识系统; (5)如果两个记录仅仅是一个条件属性值,和的财产已被删除的记录,那么没有标记的属性值的记录时,可以判断决策,然后再删除另一条记录,否则,删除记录在案; (6)在上述处理中,一个新的信息表,所有的属性值是值的表芯,所有的记录都对应一个决策规则,沙美H优化算法知识的神经网络,输出为每一个输入对做如下处理: (a)输入信号前向传播: (b)输出误差信号后向传播: 输出层:由 ,得到: 隐层:和BP算法一样,将输出层的误差沿代价函数的负阶梯方向逐层后向传播: (c)计算:由 可得到: 将上式带入 ,得到: (7)更新权值:设误差能量函数 ,其中 。 表示梯度,设 得到: 其中, 表示 的单位梯度向量。 (8)重复步骤(6),直至收敛或学习步数达到规定值; (9)如果训练成功,固定权值,用于回代,重新迭代。 4 结束语 针对传统的网络故障知识库难以共同存在的缺陷的高冗余性和稳定性,综合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和粗糙集理论,提出了RSNN算法,以获得研究样品净化处理。该算法简化了样本,具有高适应性和高容错性,不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可以有效地处理噪声或不兼容的网络故障诊断。使用这种方法与其它相似的方法相比,可以提高诊断的精度和速度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煤矿局域网网络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 【摘要】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煤矿局域网的规模越来越大,局域网有着便捷、传输速率高和资源共享等多项优点。随之而来,在局域网的使用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网络故障。作为网络管理员,必须及时的进行诊断,从故障现象出发,分析故障原因,确定网络的故障点,查找问题的根源,排除网路故障,快速恢复局域网的正常运行,并且想办法减少故障的出现,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局域网;网络故障;诊断;排除方法 1、引言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贯彻“科技兴煤”战略的重要手段。网络故障排除是一门综合性技术,以网络原理、网络配置和网络运行的知识为基础。 2、局域网常见网络故障 2.1 按网络故障的性质分类 (1)硬件故障 网络设备是否正常被连接,网卡是否正常安装,网络线路是否有断路,线路和网络模块的打线是否正确,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的电源和连接的端口是否正常等。 (2)软件故障 网络软件故障相对网络硬件故障来说复杂得多,网络软件故障主要体现在网卡驱动程度的问题上,看网络协议是否正确,IP地址分配是否正确,路由器在配置上是否准确,并且看VLAN或子网划分是否正确,是否存在病毒等。 2.2 按网络故障的对象分类 (1)端口故障:端口故障通常包括插头松动和端口本身的物理故障。 (2)线路故障:在日常网络维护中,线路故障发生率约占发生的网络故障的70%。线路故障通常包括网络线、水晶头损坏及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等引起的网络故障。 (3)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故障: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故障在此是指物理损坏,无法工作,导致网络不通。 (4)主机故障:此类故障通常包括网卡接触故障,网卡松动,网卡物理故障,主机的网卡插槽故障和主机本身故障。 3、网络故障的表现及排除步骤 3.1 网络故障的表现 在日常的维护和管理过程中局域网的网络故障现象虽然多种,但是其表现归于以下几种: (1)计算机无法登录到服务器; (2)计算机用户无法访问网上邻居; (3)计算机无法从局域网内浏览内部网页面,或者无法收取局域网内的电子邮件; (4)计算机能够浏览内部网络中的网页,也可以收发内部网络的电子邮件,但是无法接入Internet; (5)计算机无法通过服务器接入Internet,或者计算机只能和部分局域网中的计算机通信; (6)计算机网络程序运行速度缓慢。 3.2 网络故障排除步骤 对于网络故障首先要诊断网络故障的表现,列举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缩小范围,对故障原因进行定位,查找问题的根源,最后采取适当的排除方法解决。具体可以遵循如下的步骤进行。 (1)确定问题 分析网络故障的第一步,就要首先描述清楚故障的现象和症状。 (2)收集因素 使用相关工具进行测试,收集需要的用于帮助隔离可能故障原因的信息。 (3)考虑可能的原因 通过集中思考,将问题分类,先排除一些不可能的问题,根据收集到的情况考虑可能的故障原因。 (4)创建诊断计划 根据上一步确定的可能故障,制定出相应的诊断计划。 (5)执行计划 开始仅用一个最可能的故障原因进行诊断测试,这样可以很容易恢复到故障的原始状态。 (6)做好记录 记录每一步和最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自己支持网络的能力。 4、网络故障排除方法 本文按网络故障的性质分类,即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进行网络故障诊断,在检查网络故障时,一般本着先硬件故障再软件故障的顺序检查。 4.1 硬件故障排除方法 网络硬件故障主要表现为线路、端口、网卡、信息插座等方面。一旦网络出现故障,首先想到的最直观的排查方便就是检查网络的物理线路和硬件设备。 (1)线路故障排除方法 在日常网络维护中,线路故障发生率约占发生的网络故障的70%。对于双绞线引起的故障,其中包括网线及水晶头的损坏、线序不正确以及网线过长引起的回波损耗,可以用替换法或使用测线仪来确定是否是网线的问题。 (2)端口故障排除方法 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查看信号灯状态是否正常。如果离得较近,首先要查看网卡、HUB、交换机、路由器面板上的指示灯。 (3)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故障排除方法 ①若怀疑是集线器或交换机问题,通常最简易的方法是替换排除法,用正常的集线器或交换机替换原来的集线器或交换机。 ②判定可能是路由器或MODEM问题,通过IE打开路由器地址或MODEM地址,看设置有没有被更改,再看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若运行状态正常而网络不通就应考虑是其它问题,并非为路由器或MODEM的问题,当然从其指示灯也可以作连接正常否的简单判断。 (4)主机故障排除方法 在此主要介绍主机与网卡无法匹配工作的情况。对于网卡接触故障的解决办法是拔出网卡将其金手指用橡皮擦擦掉其氧化层再插入使用。对于网卡松动、主机的网卡插槽故障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更换网卡插槽。 4.2 软件故障排除方法 (1)网卡驱动程序安装不当的排除方法 在设备管理器窗口中,检查网卡选项,看是否驱动安装正常,若网卡型号前标示出现“!”或“x”,表明此时网卡无法正常工作。解决方法很简单,只要找到正确的驱动程序重新安装即可。 (2)主机网络地址参数设置不当的排除方法 查看网络邻居属性中的连接属性窗口,查看TCP/IP选项参数设置是否正确。 (3)主机网络协议或服务安装不当的排除方法 在网上邻居属性或在本地连接属性窗口查看所安装的协议是否与其他主机是相一致的。 (4)网卡设备有冲突的排除方法 磁盘大多附有测试和设置网卡参数的程序,分别查验网卡设置的接头类型、IRQ、I/O端口地址等参数。 (5)一些重要进程或端口关闭的排除方法用Ping线路近端的端口看是否能Ping通。 5、总结 随着煤矿生产规模的扩大,安全生产情况日益复杂,安全生产数据信息急剧增加,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指导、服务于安全生产工作,建立高效灵敏、运行可靠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无线传感器网络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量具有制约性,导致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用环境比较脆弱,所以本文探讨一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的诊断技术。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 网络故障 诊断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因为传感器节点廉价和微型的特点,促使无线传感器网络对节点的利用率非常高,尤其是在无线传感网络的监测区域,在自组织方式的参与下,以互相协作的形式完成无线传感器的监测任务,所以其应用的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但是传感器节点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难免会发生系统故障。 1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评价指标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的性能评价指标是以无线传感器的网络特点和网络应用为基础制定的,其标准主要体现在诊断精度、特殊环境诊断精度、能效性以及诊断时间四个方面。 诊断精度。无线传感器故障诊断精度是诊断机制对故障最直接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在网络安全性较高的环境中,如果不能保障故障诊断的精确度则会导致传感器网络系统出现安全漏洞,同时意味着此故障诊断精度的失效,诊断精度主要是以一次过程为故障诊断的依据,分析被诊断的节点状态与实际节点状态的相符程度,诊断精度中故障误报率和故障识别率为评价故障的两个指标。 特殊环境诊断精度。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特殊环境中的应用是有特定的诊断精度的,例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特殊环境因素,由于故障的节点在网络中的分布不均匀,可能会出现故障区域节点的过分疏散或者是节点的过分密集等现象,普通的诊断精度是不适应的,所以只能采取特殊环境的诊断精度对故障进行评价。 能效性。受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供应方面的影响,能效性成为故障诊断评价机制中需要最先考虑的问题,能效性比较强的故障诊断机制可以促进网络使用寿命的延长,以便保障传感器网络监测、计算方面能量的持续供应,与能效性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有数据通信、处理和采集三方面。 诊断时间。无线传感器网络投入使用后,如需进行故障诊断需要对传感器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协作性判断,主要是因为节点呈现激活状态的数量比较多,如果节点出现联系性的故障一定会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造成巨大的能耗压力,所以节点故障诊断的时间不宜过长。 2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分类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主要来源于传感器的节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模块上,分别为能量电池供应模块、无线网络通信模块、传感处理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行和使用,其组成元件、部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干扰通信、线路老化、电能耗损以及接线松动等等,引发无线传感器网络发生故障。 2.1 节点级别的故障 节点级别的故障主要是发生在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处,大部分故障主要是传感器的节点本身出现了问题,其又可分为节点软故障和节点硬故障,软故障是指节点在不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的前提下发生故障,只有对数据进行传送和测量时,可瞬间影响通信的故障;硬故障是指对节点本身以及对传感器网络造成的直接损害,例如节点本身损坏、电源布置不合理或电源能量不足都会造成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 2.2 网络级别的故障 网络级别的故障是指无线传感器的节点本身是正常的,但是在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传输、协作方面上出现制约性问题,导致网络连接异常、通信受阻、信息丢失、IP偏差、非法入侵等等,此故障的出现是直接作用于网络的,其故障的表现极其明显,而且故障出现的速度非常快,影响范围比较广,属于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中相对较为敏感的故障。 2.3 功能级别的故障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能级别的故障对于整体网络都是存在影响的,如出现功能级别的故障会造成网络中汇集点不能正常接收和收集网络中运行的全部信息,引起功能级别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传感器节点的重启、死亡和失效,链接线路故障以及路由装置故障等。 2.4 数据级别的故障 数据级别的故障是指传感器节点表现正常,但是传达了错误的数据信息,致使网络形成错误的数据感知,数据级别故障的隐蔽性比较强,只有经过精细的检测才可发现传感器节点传递了错误的感知数据,因为即使节点感知数据传递错误,但是其本身的表现形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此无形中降低了无限传感器网络的运行性能,而且会错误的引导网络管理员检查维修。 3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主要是针对其投入使用的期间,通过对网络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否发生故障,根据故障发生的状态检测导致故障发生的基本根源,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的诊断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项目,基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运行的特点决定了故障诊断的难度,为降低诊断的难度,一般情况在进行故障诊断时需要以传感器各个节点日常的测量数据为主,以节点数据传输的附加信息为辅,促进故障诊断的效率。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的指标为传感器高质量的服务和能量的有效保护,而故障诊断策略的衡量指标主要有错误警报率和检测率,其中错误报警率反馈的是无效警报在诊断报告总警报中的占据比例,错误报警率较低即可说明此次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检测率反馈的是被检测出的故障在网络总故障中占据的比例,与错误报告率相反,检测率越高则说明诊断策略的有效性比较高。目前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主要以传感器的故障、场景类型为中心,对传感器节点的功能、读数故障进行探讨,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的诊断技术。 3.1 传感器节点读数故障的诊断技术 节点读数故障的诊断技术主要是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错误的测量数据,错误数据产生的情况主要有外界环境干扰导致网络受到安全攻击、节点部件的损坏等等,针对节点读数故障提出以下诊断技术。 (1)WMFDS诊断技术。此技术主要是对传感器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数据进行空间相关性的测量,越临近的节点其测量结果的相似性越大,所以只能通过正常读数的空间关系,根据此理论提出WMFDS诊断方法,主要是对两节点之间的故障率、分布密度进行分析,判断节点是否出现问题,此方法还可对相邻的节点进行加权处理,但是此方法只可以用于具有空间相关性的节点读数上。 (2)FIND诊断技术。此技术利用无线传感器节点在监控区域具有可持续性监测的特点,感知网络的突然事件,此节点的数据读取可反馈事件发生点到节点相对应的距离,传感器节点的信号强度与距离是呈现相反关系的,即相对距离越大,节点信号强度越弱,节点信号的强弱变化被称为单调变化特性,所以节点的单调特性是反馈节点出现读数故障的判断标准,比如故障节点会表现出与相对距离单调特性相反的现象。 (3)CSN诊断技术。此诊断技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主要是以移动设备为检测对象,利用加速器得出节点的地震运动,故障节点的读数会存在阈值,此阈值与实际历史差距比较大,通过计算机分析节点比例,如出现较高阈值则说明此节点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3.2 传感器节点网络故障的诊断技术 传感器节点网络故障主要表现在链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网络可靠性降低等现象,针对传感器节点网络故障提出的诊断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 (1)网络软件调试法。在传感器的节点中采取调试,利用软件的调试命令,对节点处的网络状态进行分析,收集节点网络数据,确定节点网络故障的来源。 (2)特定模型推断法。特定模型推断法主要包括两种,分布式和集中式的方法。分布式的诊断技术是针对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利用从局部到整体的决策方法,分布式诊断技术的代表方法有LD2和TinyD2,最终通过节点网络的整合,得出诊断报告;集中式的诊断技术是在网络节点处植入小型探测器,以便对经过节点的应用数据进行分类、分组,但是探测器对得到信息的分析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需要感知系统的参与,以此为基础进行节点网络故障的细化诊断。 (3)无声故障诊断技术。此诊断技术在三种技术中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其可对无经验故障进行有效诊断,例如AD诊断技术,即是比较典型的代表,通过对节点各类型诊断信息之间相关性图表的变化,发现网络中存在的隐藏故障,即无声故障,此技术可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同时降低了故障出现的频率。 综上所述,利用无线传感器故障诊断技术诊断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一方面可以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用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使用率,所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和提高。 4 结语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其渗透多项科学技术,例如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等,无线传感器的研究不论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社会效益上,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无线传感器有效的网络故障诊断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无线传感器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对能源节约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路径分析: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我国的工业建筑不仅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都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就会给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工业建筑在质量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完善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存着着各方面的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的保证工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分析 工业建筑属于建筑行业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石,针对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够促进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才能有效的促进建筑企业的良好发展。要想使得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利益,就必须要完善落实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本文就对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的工业建筑工程在管理方面有着显著的提高,但是还是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下面就对工业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人员方面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活动都是依靠人来完成的,工业建筑方面也不例外。在工业建筑中,每一施工环节和步骤都是需要人来完成的,由于施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就会影响工业建筑的质量。所以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能够做好管理工作。 (二)材料方面 工业建筑不同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施工较为复杂,对材料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要想保证工业建筑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由于建筑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利益,就忽略了材料质量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工业建筑的质量。 (三)机械方面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机械设备决定着工业建筑的水平,高科技的机械设备能够有效的保证工业建筑的质量。在我国目前施工中,有的建筑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高科技的机械设备;在能购买的建筑企业中,施工人员对机械设备没有进行定期的保养,就会对机械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坏。由于在施工中,对机械设备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就要对机械设备进行一定的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还节约了成本。 二、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首先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要对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要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操作,对质量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在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出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有效的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完善落实管理制度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建筑企业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工业建筑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量较大,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管理,只要通过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设立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这样能够使得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从而能够调动施工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对材料和机械的管理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要想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要对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进行严格的管理。材料和机械作为施工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在进行购买材料时,要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施工企业还要对材料进行一定的抽样检测,质量合格的材料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加大力度对材料质量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工业建筑的外观比较多样性,对机械设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顺利的完成;在使用完机械设备之后,技术人员要对机械设备进行一定的保养,能够保证机械设备的寿命,从而还能为建筑企业节约了成本。 (四)加强施工现场安全 在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还要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一定的管理。在施工企业中要贯彻落实安全施工的理念,建立安全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派安全生产专员进行现场巡视,还要求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一律要佩戴安全帽,能够通过以安全施工作为指导理念来进行施工,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培训,能够让施工人员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理的施工标准来进行施工。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加强综合的管理,针对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从而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我国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存在着各种不足,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建筑企业需要在管理中汲取经验,不断的去总结,能够将管理落实到工业建筑施工中,不仅保证了工业建筑的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业建筑工程顺利竣工,进而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路径分析: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探讨 摘要:工业建筑的质量管理对于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关系到建筑本身的寿命和建筑行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是关键。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有效措施 前言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尤其对于建筑物的要求,更是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然而在建筑行业大热的情况下,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也产生了许多不可预计的问题,在工程管理中往往会出现质量不达标,工程不合格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工程管理的阐述来探讨有关问题的解决。 1 房屋建筑工程各阶段的质量问题 1.1 建筑设计阶段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指导就是建筑设计图纸,设计图纸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需求、客户要求、用途等进行设计,在房屋结构、施工技术、设备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细化的规定和宏观的方向性指导,是建筑建设期间的重要参照。由此可见,房屋建筑设计的质量影响着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这一阶段出问题,就会影响到后面各个阶段的施工建设,影响到建筑质量。 1.2 工程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工业建筑的占地面积一般都比较大,施工面比较分散,且施工工序多而复杂,比如构造柱与砌砖体的建造过程中,就常常出现施工工序倒置,在构造柱施工过程中先设置构造柱,然后才将砖墙砌好,从而造成了构造柱与砖墙的断裂。施工过程中,不少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工期、减少成本昼夜赶工,很多关键工程都是在工期的促使下提前完成,其中省略了检查监理等关键步骤,施工质量难以确保。同时为了节约成本,经常出现建筑商偷工减料等问题,这些都给工程质量造成问题。 1.3 建筑维护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 工业建筑工程完工之后的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周期时间长,在维护期出现的问题多。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建和装修的情况经常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建筑的关键力学结构造成影响或者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对建筑物的稳固性造成影响,同时,其中也经常会出现墙体断裂、管道线路等发生损坏、管线渗漏阻塞等现象。 2 工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2.1 重视施工前的质量监管 要确保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建筑设计是房屋建筑质量保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房屋建筑的稳固性、与环境的相容性以及实用性。设计人员要对建筑工程所在地域的环境特点、地理地质特点进行实地勘察,并拟定成文的地质环境勘探报告,勘探报告应该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重视对软弱地基的设计处理,严格计算和设计承重柱截面的高度,在对横向框架进行设计的同时,还要兼顾纵向框架的设计。建筑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可能产生的改造和调整留下一定的空间。管理人员要对图纸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监督,防止因为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在施工阶段不得不改动而导致的施工工期延误和影响工程质量。 2.2 做好施工中的建筑监理工作 目前建筑行业的监督约束制度并不完善,很多施工单位只把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条款视为白纸,经常出现设计者和施工者资质缺乏,为了赶工期而盲目抓速度,为了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使得工业建筑问题频发。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外部监理的涉入,依靠有效的监管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2.2.1 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 要对建筑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实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和权责对应措施,可以以责任书、责任协议等书面形式来明确责任,建立规范的检验制度、验收制度等。监理工作要有序化、规范化,对工程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监理人员与建筑工程师、建筑商、业主等进行及时交流,及时就施工中产生的设备问题、材料问题、技术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求得合理的解决方案,使产生质量问题的可能降到最低。 2.2.2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只有将各个工序、各个细节的质量考量点加以量化,为建筑管理和验收提供一个确定的、细化的标准,才能使工程监理工作有迹可循,而不会产生严重的主观倾向。这个量化体系就是房屋建筑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 工程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要建立严格的房屋建筑验收管理体系,适当抬高工程验收门槛,增加验收步骤和检验主体。 2.3 加强对施工材料和技术的控制 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只有先确保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的高质量,才能有效确保房屋建筑的质量,试想,质量低劣的材料、落后陈旧的设备要如何保证建筑物的高质量呢?所以,要建立严格的建筑材料和设备是把关制度,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对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进行严格把关,严格遵照规定的材料和设备进行采购,明确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型号等,确保施工中的水泥、沙石、钢筋、水、设备型号、性能等指标符合技术规定,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水泥、钢筋严格控制。没有经过检查的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材料的存放与储存、使用与配比等也要合理,比如水泥的存放,要在封闭的仓库内存放,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 3 个月,要坚持先到先用的原则,存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环境的干燥。再如砂的控制,要严格控制砂的平均粒径和颗粒等级,砂的含泥量要低于百分之五,所含云母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对于抗渗混凝土的各种规格要求,更是要十分严格。混凝土的配合比不能简单地凭施工经验来进行,而要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适配,要根据设计使用的混凝土的耐久性、强度等级来配制水灰比等数值。对于施工现场的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检查设备的型号、性能,并确定设备能够满足施工中的质量要求,并能保证正常运行;使用过程中,要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一点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排除故障或隐患,及时维修和更换。要确保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高质量,杜绝劣质材料和不合格设备,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2.4 重视建筑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 工业建筑属于利用率非常高的房屋建筑类型,建筑建成之后存在一个很长周期的建筑物维护阶段,这一阶段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出了质量问题,找不到负责人,使得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所以,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责任到人的问责制度,这种制度还应该延续到维护期,维护期哪个环节、哪个位置出现了问题就有那一环节和位置的负责人来负责,以此来确保维护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会处于“没人管”的尴尬境地。另外,房屋建筑的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也非常重要。建立房屋局部改建监督审查机制,如果居民想要改建房屋布局,要经过建筑维护管理部门的审查,确定可以进行改建之后,再派专门的检查监督人员全程跟踪改造工作,防止管道、结构、设施的破坏。 维护阶段是房屋建筑质量的巩固时期,一些潜在的质量问题在有效的维护下是可以排除的,例如建筑的加固和管道的试行等工作,都会将一些潜在问题显露出来,所以建筑维护期的质量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3 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尤其是与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工业建筑的高质量可以提高建筑的寿命,保证人们起居的方便、安全,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工业建筑质量管理对于建筑质量的确保和安全性能的提高有重要的监督和制约作用,通过施工前、施工过程中以及完工之后的验收和维护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推动工业建筑质量的提高。 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路径分析:浅谈工业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摘要:工业建筑的质量管理对于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关系到建筑本身的寿命和建筑行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是关键。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有效措施 工业建筑的质量管理对于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关系到建筑本身的寿命和建筑行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是关键。 1 房屋建筑工程各阶段的质量问题 1.1 建筑设计阶段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指导就是建筑设计图纸,设计图纸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需求、客户要求、用途等进行设计,在房屋结构、施工技术、设备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细化的规定和宏观的方向性指导,是建筑建设期间的重要参照。由此可见,房屋建筑设计的质量影响着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这一阶段出问题,就会影响到后面各个阶段的施工建设,影响到建筑质量。 1.2 工程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工业建筑的占地面积一般都比较大,施工面比较分散,且施工工序多而复杂,比如构造柱与砌砖体的建造过程中,就常常出现施工工序倒置,在构造柱施工过程中先设置构造柱,然后才将砖墙砌好,从而造成了构造柱与砖墙的断裂。施工过程中,不少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工期、减少成本昼夜赶工,很多关键工程都是在工期的促使下提前完成,其中省略了检查监理等关键步骤,施工质量难以确保。同时为了节约成本,经常出现建筑商偷工减料等问题,这些都给工程质量造成问题。 1.3 建筑维护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 工业建筑工程完工之后的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周期时间长,在维护期出现的问题多。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建和装修的情况经常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建筑的关键力学结构造成影响或者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对建筑物的稳固性造成影响,同时,其中也经常会出现墙体断裂、管道线路等发生损坏、管线渗漏阻塞等现象。 2 工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2.1 重视施工前的质量监管 要确保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建筑设计是房屋建筑质量保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房屋建筑的稳固性、与环境的相容性以及实用性。设计人员要对建筑工程所在地域的环境特点、地理地质特点进行实地勘察,并拟定成文的地质环境勘探报告,勘探报告应该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重视对软弱地基的设计处理,严格计算和设计承重柱截面的高度,在对横向框架进行设计的同时,还要兼顾纵向框架的设计。建筑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可能产生的改造和调整留下一定的空间。管理人员要对图纸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监督,防止因为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在施工阶段不得不改动而导致的施工工期延误和影响工程质量。 2.2 做好施工中的建筑监理工作 目前建筑行业的监督约束制度并不完善,很多施工单位只把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条款视为白纸,经常出现设计者和施工者资质缺乏,为了赶工期而盲目抓速度,为了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使得工业建筑问题频发。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外部监理的涉入,依靠有效的监管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2.2.1 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 要对建筑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实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和权责对应措施,可以以责任书、责任协议等书面形式来明确责任,建立规范的检验制度、验收制度等。监理工作要有序化、规范化,对工程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监理人员与建筑工程师、建筑商、业主等进行及时交流,及时就施工中产生的设备问题、材料问题、技术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求得合理的解决方案,使产生质量问题的可能降到最低。 2.2.2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只有将各个工序、各个细节的质量考量点加以量化,为建筑管理和验收提供一个确定的、细化的标准,才能使工程监理工作有迹可循,而不会产生严重的主观倾向。这个量化体系就是房屋建筑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 工程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要建立严格的房屋建筑验收管理体系,适当抬高工程验收门槛,增加验收步骤和检验主体。 2.3 加强对施工材料和技术的控制 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只有先确保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的高质量,才能有效确保房屋建筑的质量,试想,质量低劣的材料、落后陈旧的设备要如何保证建筑物的高质量呢?所以,要建立严格的建筑材料和设备是把关制度,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对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进行严格把关,严格遵照规定的材料和设备进行采购,明确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型号等,确保施工中的水泥、沙石、钢筋、水、设备型号、性能等指标符合技术规定,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水泥、钢筋严格控制。没有经过检查的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材料的存放与储存、使用与配比等也要合理,比如水泥的存放,要在封闭的仓库内存放,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 3 个月,要坚持先到先用的原则,存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环境的干燥。再如砂的控制,要严格控制砂的平均粒径和颗粒等级,砂的含泥量要低于百分之五,所含云母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对于抗渗混凝土的各种规格要求,更是要十分严格。混凝土的配合比不能简单地凭施工经验来进行,而要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适配,要根据设计使用的混凝土的耐久性、强度等级来配制水灰比等数值。对于施工现场的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检查设备的型号、性能,并确定设备能够满足施工中的质量要求,并能保证正常运行;使用过程中,要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一点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排除故障或隐患,及时维修和更换。要确保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高质量,杜绝劣质材料和不合格设备,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2.4 重视建筑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 工业建筑属于利用率非常高的房屋建筑类型,建筑建成之后存在一个很长周期的建筑物维护阶段,这一阶段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出了质量问题,找不到负责人,使得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所以,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责任到人的问责制度,这种制度还应该延续到维护期,维护期哪个环节、哪个位置出现了问题就有那一环节和位置的负责人来负责,以此来确保维护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会处于“没人管”的尴尬境地。另外,房屋建筑的维护阶段的质量管理也非常重要。建立房屋局部改建监督审查机制,如果居民想要改建房屋布局,要经过建筑维护管理部门的审查,确定可以进行改建之后,再派专门的检查监督人员全程跟踪改造工作,防止管道、结构、设施的破坏。 维护阶段是房屋建筑质量的巩固时期,一些潜在的质量问题在有效的维护下是可以排除的,例如建筑的加固和管道的试行等工作,都会将一些潜在问题显露出来,所以建筑维护期的质量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3 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尤其是与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工业建筑的高质量可以提高建筑的寿命,保证人们起居的方便、安全,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工业建筑质量管理对于建筑质量的确保和安全性能的提高有重要的监督和制约作用,通过施工前、施工过程中以及完工之后的验收和维护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推动工业建筑质量的提高。 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路径分析:浅析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建筑按类型可以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以及农业建筑,对于工业建筑来说,主要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繁荣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工业建筑、管理、问题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大力发展,工业建筑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对于工业建筑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安全,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程中去解决,以提高工业建筑施工质量,提高企业单位经济效益。 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由于工业建筑过程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导致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并且需要严格按照技术专业人员以及管理工程师制定的施工技术标准去进行操作,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就国内目前工业建筑施工工程,还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并且由于一些利益原因,对于施工质量的操作不是非常规范,这就导致工业建筑的施工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进一步影响建筑的安全使用。 第二,工业建筑施工进度管理;对于工业建筑施工来说,其进度直接影响着建筑的经济效益,对于施工单位以及项目投资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由于工业建筑项目中设计方、投资方以及施工方之间沟通以及建造材料供给、资金运营等方面都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导致工程施工延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施工进度控制,争取在施工周期内完成过程,以保证其经济效益。 第三,工业建筑工程施工验收管理等。建筑工程施工验收作为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对于工业建筑质量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疏忽,导致建筑工程在验收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致使建筑在投入使用后出现事故,直接威胁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 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工业生产命脉,更关乎到民生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工程中进行严格管理,以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工业建筑从建造到生产的安全。 三、工业建筑工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工业建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一些实际可行的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提高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控制。 首先,由于工业建筑一般需要大跨度的空间,这就需要在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计算要求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因此,施工队伍在技术人员选择上相对严格一些,保证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解决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且在施工技术中各个不同工序的衔接上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保证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其次,在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由施工管理队伍进行监督检查,以提高施工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提高施工质量。对于一些比较隐蔽的工业建筑工程,更加需要管理者的监督管理,已达到原有设计要求。 二、控制工业建筑施工进度。 工业建筑工程进度就是从项目确定、设计、资金预算、工程施工到工程质量验收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对于过程施工来说,需要加强其进度管理,保证在施工工程周期内完成所有工作,保证工业建筑过程经济效益。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需要确保工程款,使建筑施工按照设计进度运营。一旦工程款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施工人员罢工、施工材料短缺等现象,进一步影响工程进度,所以必须保证工程款到位。其次,需要加强施工方、设计方以及投资方之间的交流,一旦工程中出现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可以及时进行商讨研究可行办法,及时解决问题。最后,施工管理者需要保证建筑物料的供应以及材料质量、设备等,禁止工程使用人情料、以次充好等现象的出现。并且在物料管理储存等方面需要严格按照生产储存说明进行,确保建筑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问题,保证施工进度的照常进行。 三、加强工程施工验收。 对于工业建筑工程来说,一般的项目施工验收只需要施工队伍专业人员验收即可,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项目则需要技术管理工程师按照设计图纸、国家相关规范以及施工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检查验收。这就需要施工队伍加强对验收工作人员的教育,以提高其职业意识,保证施工质量。并设立一定的监督检查部门,确保工作人员在验收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故意放低验收标准,以谋取私利等。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工程验收部分,需要施工队伍首先进行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交由项目工程师进行验收并判断是否符合施工质量要求,同意交工。 我国工程管理起步较晚,在某些方面经验还是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将其融入到外国的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进行重新改造,以适应外国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提高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提高工程管理者的素质,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管理效率,保证施工质量。 四、总结 总得来说,我国工业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逐一去解决。对于工业建筑工程具体管理办法,我们还需要向先进国家进行借鉴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研究,以提高国内工程管理控制。保证工业建筑在投入生产使用之后,尽可能少地出现质量问题,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使我国工业经济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 工业建筑工程管理路径分析:工业建筑工程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成为了促进建筑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在建筑工程中开拓创新,保证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工程建筑工程管理的论述使人们认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改进。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前言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尤其对于建筑物的要求,更是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然而在建筑行业大热的情况下,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也产生了许多不可预计的问题,在工程管理中往往会出现质量不达标,工程不合格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工程管理的阐述来探讨有关问题的解决。 二、影响工业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 切实有效的工业建筑的工程管理对于整个工业建筑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完善的工程管理不仅可以是我国的工业建筑规范化!有序化和系统化, 更能保证我国的工业建筑的整体质量和在建筑过程当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 减少经济投入, 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我国的工业建筑的工程管理中明显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出影响我国工业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 从根源入手, 彻底遏制其对于我国工业建筑的影响, 促进工业建筑甚至是我国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 1.材料对于工程管理的影响 整个工业建筑所采用的材料是否合格!是否符合工业建筑的建筑要求, 是否符合当地的自然和地理条件, 这些对于工业建筑的整体质量和建筑过程当中的工程管理都具备着很大的影响, 甚至有些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对于建筑当中的材料选取一定要慎重。 2.设备对于工程管理的影响 建筑企业的机械化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实力品牌和施工水平, 其高度的机械化程度是保证整个工业建筑具备高度的质量的绝佳保障"与此同时, 机械化程度在一定的水平上也体现了一个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就是说设备的先进水平是建筑企业更好的进行工程管理的基石"因为, 在进行工业建筑之前, 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设计, 然后指定所选取的设备的种类和性能,从而促进整个施工过程当中工程管理的合理的!有效的进行。 3.安全对于工程管理的影响 在建筑行业的施工过程当中的工程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 对于工业建筑来说尤其是如此"安全的施工过程是整个工业建筑的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所以在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一定要制定完善的生产监督的安全保证体系, 认真的贯彻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只有在施工的整体过程当中彻底抓好安全生产这一要素, 才能够是施工对于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保证建筑的工期, 从而确保整个建筑的工程管理的有效实施。 管理措施的改进 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一)技术支持:不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持。缺乏技术的支持,工程的质量必将难以保证,而且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作为支撑。比如核心筒-钢结构技术解决了建筑高度突破100米的建筑高度瓶颈;国内在建的上海中心大厦,高632m就是采用的该结构。大型气承式膜结构技术运用,解决了超大空间储棚的瓶颈,国内神华巴彦淖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洗煤厂400m×110m×42m的储煤棚采用了该结构。 (二)严格技术标准: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特点。只有工程中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比如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如果不严格执行技术操作标准,两侧悬挑结构就不可能在两座塔楼162.20m标高处,实现分别外挑67.165m和75.165m,并且在空中合拢为L性空间结构体系。 (三)严格检查隐蔽工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会有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目前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归根结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树立质量方针,从而让其更加有指令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要将人、材料和机械各个要素有效结合起来。首先,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把人作为控制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施工材料作为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最后,工程施工的机械是进行施工机械化的主要标志,对现代化项目施工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所以,选好用好工程机械设备非常重要。所以,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实施有效的施工现场控制,为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企业与个人加大学习力度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企业的发展距今己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积累了大量的企业管理实战经验, 其中在人资源管理方面也有相对我国成熟的经验。我国电力企业在学习和引进西方新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时, 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 真的消化、吸收、创新管理技巧。 企业一方面加强多元化培训的内容和采用创新培训方式, 去除事业单创铁饭碗的思维旧式;另一方面员工自身要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 工作之余强化专业知识!沟通交际等积累, 适应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新趋势, 就是适应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化人才竟争。 3.敢于知识和技能创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 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战略资源往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作为国家大力度扶持的一个项目, 电力资源关系着全国居民的切身利益。电力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新, 包含电力资源、信息、知识、科技和创造力等方方面, 中小型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掌握高深专业知识, 是否利用资讯科技进步, 获取前沿信息并及时调整企业营运方向. 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大力促进和提高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水平、规模及效率, 大幅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4.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分项工程验收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对于重要的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分部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单位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5.加快工程信息化管理进程 新世纪,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当前已经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了,在各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于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大力推广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建筑工程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这样采用信息化系统才能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工程管理人员也要有清新的认识。 6.提高工程项目的安全性 安全施工,是所有的企业在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直接领导工人施工,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格外重视,每项施工工序都应当有专人负责,一旦发现违章作业,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或者处理,排除安全隐患,切实保证每一位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意外发生。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完善规章制度,对工程进度严密控制,层层把关,各阶段都需要签定一份生产安全责任书。同时,监督人员,应当严格督促和细致检查施工企业是否有健全的生产安全责任制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发现问题,应当限定时间要求其整改,必须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切实保证施工安全。 7.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都应当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可使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升,也可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减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管理队伍,对建筑工程很重要,管理团队素质的高低,对管理的效率和工程施工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更好地带领施工团队,完成工程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强化管理队伍的工作中,应当做好选、育、用等各个环节,从试用到聘用,都应当把好关,确保管理人员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以及责任意识。 建筑工程,劳动力密集,需要大量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可大大降低建筑企业成本。只有做好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减少人力浪费,才能切实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管理人员要预测及统计各个部门的人员,掌握各个部门基本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做好人员的配备,同时实行合理的流动机制,实现更灵活的人员管理,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加强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技术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1、推广绿色建筑、及绿色施工技术,加大绿色施工管理,减少建筑垃圾污染,比如将砼泵管采用气密高压清洗技术,减少建筑用水,并将请出来的砼预制成砼方砖或路缘石。 2、加大对钢结构的使用力度 比如,在工业建筑工程中使用钢结构,并加强对钢结构使用的政策支持。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素质、生产工业与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先导产业作用,使建筑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的任务和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符合实施环境友好发展的战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主要切人点,形成资源节约型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就是要坚持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先进技术、绿色施工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节水、节材、节地、节能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安全、健康、舒适性住宅作为重要着力点。 3.加强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推广应用 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可以再生等优势,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为环保,最为丰富的资源能源种类之一。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太阳能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太阳能具有很多节能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建筑的楼顶可以设计安装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这种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力,并将这些转化而来的电能或者是热量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能量的存储,在需要使用这种电能和热能的供电设备上开始接线,如此,可以充分满足整个建筑物内部的动力和照明系统的各种能量需求。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作为采暖和供热功能,既可以减少日常的能源消耗,也使得建筑物的日常热能得到满足。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太阳能来控制建筑物的采光,使得整个建筑内部的环境更为舒适。 4. 地源热泵技术有效降低能耗 建筑物内的空调系统要想满足节能的功能,可以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它的原理是利用地表层中储存的能量来对温度进行调节,由于室外气温变化很大,但地表以下的地温却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地温全年相对恒定,夏季的时候建筑物内多余的热量会不断地排出,并为大地所吸收,从而使建筑物内的温度保持一定。这一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具有一定的环保功能,对于环境的影响较小,便于日常的维护工作,是一种高效的节能技术。 结束语 工业建筑工程在国家发展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贡献了很大一部分力量。对于工业工程的管理一定更要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发展完善的体系。
0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交通设施发展较为迅速,其中隧道是交通设施发展中的一部分,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此外,我国在对隧道养护管理方面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在一些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且对预防性养护管理工作采取正确的实施流程,同时提升自身养护管理技术,抓住预防性养护的最佳时间,为提升养护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的工作目标 保证隧道安全、经济运营。在进行隧道养护时,需要根据交通运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养护管理计划,能够对养护方式进行有效规范,而且还能使工作标准规范化。此外,良好的隧道养护工作能够保证隧道运行安全,以此使运营更加经济化。采用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主动预防性养护。为了提升隧道养护工作的高效性,应当采用主动预防性养护管理方法,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延长使用寿命,大大节约了隧道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其中主动预防性养护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最小的养护成本达到最优的安全运行。养护技术创新,提高养护水平。隧道养护工作主要是为了满足日常安全运行,方便人们出行,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革新,隧道养护管理工作也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还需要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同时做到精细化养护,以此提高养护水平。体现人性化养护服务理念。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出了人性化养护管理理念,以此对隧道养护工作进行有效维护,使用不同方法对养护与安全信息进行及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人们安全,以此体现出养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2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技术 2.1养护检测技术 我国隧道养护工作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检测技术,在进行养护检测技术的基础上,从检测方法角度来看,形成了养护检测方法体系,能够有效提升隧道养护管理质量。此外,在对隧道进行预防性养护管理时,采用养护检测技术过程中,主要的检测对象有土建结构以及机电设施等,不但能够对土建结构进行有效完善,而且可提升设备质量。除此之外,对隧道进行全面养护时,由于养护对象较多,这就需要对养护检测对象进行全面分析,以此对不同检测方法进行有效制定。 2.2养护评价技术 隧道养护过程中的养护评价技术主要是对土建结构进行有效评价,养护评价技术在隧道养护管理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能够有效提高隧道养护层次。此外,我国隧道养护专家对养护评价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比如衬砌开裂隧道稳定性的全面分析以及对隧道二次衬砌在衬砌混凝土厚度减小中的研究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对隧道养护研究与分析过程中由于研究分类较多,不管是哪种养护研究都需要根据严格的标准实施。 2.3维修加固技术 隧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运行环节会产生一定的问题,甚至存在严重故障,直接影响到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比如渗漏、坍塌以及衬砌开裂等问题,这就需要用到维修加固技术,在此基础上维修工作人员需要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此进行针对性维修。此外,隧道在运行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问题发生,比如设备损坏、设施老以及附属设施损坏等,对此维护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全面检查,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 2.4养护管理技术 从我国目前隧道运行情况来看,出现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重视建设过程,对后期养护管理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养护管理技术在我国隧道养护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优势。此外,在隧道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对建设施工过程较为重视,具有优质的施工团队与先进的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隧道建设质量,但是在较大程度上忽略了后期养护工作,养护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养护知识,养护队伍结构也不完善。为此,施工企业需要针对后期施工内容进行隧道养护管理技术的提升,以此提高隧道养护管理质量。 3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 3.1养护市场化 在对隧道进行养护时,采用管理与养护分开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将工作重心从养护转移到监管工作中,同时把养护工作进行市场化,这就需要对此进行管理体制的建立,实现管理体制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3.2养护力量专业化 由于隧道工程量比较大,也大大增加了养护工作量,养护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这就需要养护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大大提升隧道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隧道专业化养护工作内容还需要管理部门进行全面管理,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养护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养护工作通过检测。 3.3养护机械化 隧道养护管理专业团队在养护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的养护设备,设备还要能够满足工作中各个环节的需求。此外,由于我国一些隧道交通量比较大,且分布比较分散,导致养护的难度较大,应采用机械化的养护方法,以此来提升养护工作效率,保证养护工作质量。 3.4养护管理信息化 我国隧道不但分布较为分散,而且数量比较多,给养护工作人员的养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受传统养护模式的影响,养护工作人员在养护过程中缺乏必要信息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护难度。为此,养护团队应当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隧道养护质量与效率,把传统养护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养护工作规模化,不但能够提供准确的养护信息,而且可有效延长隧道使用年限。 3.5养护管理扁平化 隧道养护管理扁平化主要包括业务流程、组织机构以及信息等,其中要为组织结构扁平化提供优质的平台,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完善,对信息网络进行全面构建,使养护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在进行隧道养护过程中,需要设置养护项目总部,由总部对技术部门进行针对性设置,以此实施有效管理,这样可以使总部与分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3.6养护技术科学合理化 在对隧道实施专业化养护的过程中,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维修率,使预防性养护更为科学。此外,预防性养护的实施能够有效节约养护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升隧道使用年限,以此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对提升隧道经济价值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合理化的养护工作在较大程度上使工作内容更加标准化与规范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对隧道进行预防性养护管理工作,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养护管理技术,而且可提升隧道通行质量。在进行隧道养护管理工作时,应当以预防为主,同时进行养护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应构建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养护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以此提高隧道养护管理水平。除此之外,由于隧道养护管理较为特殊,养护工作应当具有目的性、区域性与阶段性概念,养护工作人员需要对养护工作流程全面了解,还需要对技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提升隧道养护管理工作。
机电设备论文:浅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监理 论文关键词:机电设备 安装工程 全过程监理 论文摘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工期短,专业性强、工程量大等特点,监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电建设工程的投入产出及工程质量。文章就目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监理的任务及必要性展开探讨,提出项目业主应对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实行监理目标控制的建议和要点。 一、加强机电设备工程全程监理的意义 项目业主经常在机电设备工程实施前期咨询(如生产工艺选择、成本预测、生产设备的选型、招标书审查、招标、评标、定标及合同谈判等) 所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在工程实施后期则采用自行管理的工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经常造成前靠设计商,后靠设备生产商,整个过程都依靠合同另一方的后果。专家提咨询意见供参考,接不接纳看项目业主,最后还是看设计商。项目业主后期采用的自行管理模式,配备的技术人员重专业技术而轻工程管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重视单体质量,重视局部质量,轻总体配合,轻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协调,最后造成所有目标都只能靠设备承包商自身来保证。可见,无论是采用专家咨询方法还是采用自行管理模式都无法控制机电设备工程的建设目标。要控制工程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引入工程监理。工程监理就是对目标进行控制,监理工程师的任务是通过定期检查,把计划目标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就采取控制措施,通过对各方面的科学调整,确保工程目标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从机电设备工程管理各阶段的任务可以看到,无论是工程的实施前期还是实施后期,都存在工程目标的管理,而且各个目标都是相互制约的,对目标的控制应采取跟踪检查,定期取样,定期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的监理手段。因此,机电设备工程引入全过程监理是必要的。 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全程监理的主要任务 2.1全程监理设计标书。工艺选择和设备选型是一个集专业技术、成本经济、环境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管理过程,对机电设备工程建设的投资目标、工期目标、最终质量目标影响最大。设计商作为工艺设备选型方案的承包商,与项目业主存在合同关系,作为合同的承包方有其自身利益所在,因此对设计商的整个设计过程、设计结果都应根据设定的投资、工期、质量目标对设计方案选用的可行性(事前) ,设计的合理性(事中) 及方案执行的有效性(事后) 进行控制,以保证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受控。 2.2组织论证。工程招标书是实现工艺选择、延续设备选型的关键阶段,其编写的质量关系到各投标商能否尽其所能提供技术先进可靠、费用合理、工期合适、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产品的关键环节。因此,项目业主必须对设计商提供的方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或专家对其进行审查论证。对招标书编写单位的选择、编写过程所采用信息资料及其搜集渠道的控制、标书的最终审查等是关系到工程的招投标、评标、定标、合同谈判以及最终授予合同的成败过程。 2.3设备制造监理。设备设计与制造是机电设备工程实施阶段的实质性执行过程,对设备承包商控制的依据包括设备承包合同、现行技术标准、规范等。设备承包合同中的技术规格书只能作为较详细的设备设计任务书,合同中包括的图纸也只是总体工艺、设备总图、总布局等,真正体现设备质量还是设备的详细设计。对设备详细设计过程的控制牵涉到工艺材料选择、加工工艺选择、各系统的匹配程度复核、结构合理性复核、电气及控制设计适用性、可靠性复核、工艺设备间接口复核以及信息交流等各环节的控制。 2.4现场安装调试阶段是建设工程完成建设期的最后阶段,具有工期紧、各方面协调关系复杂等特点。设备的安装质量是保证设备调试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按安装施工技术、厂内拼装资料制定并执行的安装调试施工工艺设计进行安装调试,以保证其质量与工期目标的实现。对设备的调整、现场开箱、就位、预调试、设备接口处理、参数检验、及时审查有关整改方案等安装过程,对设备运行过程有关参数记录、调整情况记录等调试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设备的安装调试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三、机电设备安装监理的目标控制内容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监理的三大目标工作原则为:以工程质量控制为前提和基础,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施工全过程和全面的动态控制;要以预防控制为前提和基础,加强对工程三大目标的过程控制。在三大目标控制中,要把质量控制和进度、投资控制紧密结合起来。监理工程师将采用事前、过程、结果及信息反馈的动态控制方法,对工程建设目标实施全过程控制。 3.1质量控制。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是实现设计及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水平,监理的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措施对工程质量严格检查、监督和控制,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①承包商的监督、管理。质量控制是监理工程师在施工阶段一项最经常最繁重的工作,必须对承包商的各个施工阶段严格做到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把关。将从以下几点严格把关,对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以保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达标投产,建精品工程”的要求:审查开工条件;审查承包商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根据招投标文件和合同有关规定审查承包商选定的分包商;对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设计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等进行严格审查;对承包商的施工机具、设备等进行检查;组织有关单位对设计图纸、制造厂家提供的设备、安装说明书和技术标准等向承包商进行交底。②建立机电设备工程监理部的质量监控体系,审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即建立质量检验工作制度;制定质量检验工作程序;严格把好事前技术报告审批关;审核承包商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设计;审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手册》,审核承包商提交的反映工程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图表;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文件;审核有关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审核有关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技术鉴定报告等;进行现场跟踪检查。 3.2进度控制。监理工程师对进度控制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的监理措施协助业主对工程进度进行动态控制。安装单位应根据合同规定的内容和工期,编制安装总进度计划及安装进度网络图报监理部审批。经批准的安装进度计划及网络图,作为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工程开工,对承包商的施工总进度进行细致严格审批;组织或参加各种会议对进度进行协调对按合同规定应由业主提供的施工条件进行落实,必要时向业主提出建议;对承包人提出的合理的工期索赔进行客观公正的处理。 3.3投资控制。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投资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协助业主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年度投资计划;审查承包商提交的资金流计划;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现场计量和签认;严格审核承包商的月计量报告,签发工程款支付凭证,建立支付台账,及时与工程量报价单和批准的资金流计划进行对比,发现偏差立即分析原因并报告业主;严格审查并确定新增项目和变更项目的单价,当业主有要求时,报业主批准;根据业主授权确定并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费用;尽可能向业主提供节约投资的设计、施工等优化方案; 制定避免或减少费用索赔措施;受理索赔申请,按照合同文件进行索赔调查和评价,确定进度延期赔偿或应支付给承包商的赶工费用供业主审批。认真做好“材料差价”和“费用补差”的审核工作;编制工程完工后的最终计量支付报告;协助业主编制竣工决算报告。 3.4合同管理。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承包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管理工程承包合同,对合同条款负责解释;对承包商选择的分包单位资格及分包项目进行审查提议;协助业主与设计单位签订设计文件和施工图供应协议;受理索赔申请,进行索赔调查和评价;协助业主进行有争议的谈判;依据业主授权处理合同变更事宜,当发生重大工程变更时,报业主批准后实施。 3.5信息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信息资料归档保存工作,收集工程资料和监理档案并按有关档案管理或业主的要求进行整编,待工程竣工验收前或监理服务期结束退场前移交给业主;建立例会制度,整理好会议纪要;建立完善的各项报告制度,规范各种报告或报表格式为项目监理提供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 3.6安全生产。审批承包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资格,检查、督促承包商建立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定期召开安全例会,检查总结安全工作,参加重大安全事故调查,并协助业主审查有关单位提出的事故报告;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强现场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 3.7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是安装质量控制的前提。因此,机电设备到货验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参加验收的监理工程师要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进行验收,质量不合格的设备决不能入库。因此,监理工程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担此重任,为保证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做好设备安装监理工作要点 4.1深刻领会设计文件 作为监理, 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 要完满的完成监理合同中业主授权委托的任务, 监理工程师必须深刻领会设计文件、图纸的设计意图, 这是监理预先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熟悉图纸, 了解工程特点、工程关键部位的安装方法、施工要求, 掌握对重要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要求, 才能督促安装单位按图保质保量施工。 4.2高度重视图纸会审 工程质量主要取决于设计质量、材料设备的质量和施工质量。所以图纸会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安装工程监理工程师除应熟悉和掌握国家规范、强制性规定外, 还应熟悉地方法规和规范。要想能指出施工图的不规范之处, 就要求监理工程师对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强制性规定非常熟悉。由于审图时, 是各专业分开审查, 不易综合考虑, 所以在施工前的最后一关———图纸交底、会审, 一定要把问题发现, 请设计部门修改。必要时请原审图部门重新审核。安装工程图纸会审时, 常见有以下几个问题, 安装监理工程师一定要注意。一是与土建施工图不统一,在图纸会审时, 由于专业分工, 监理工程师常常只是熟悉各自的专业施工图, 忽略了水电安装与土建施工图的比照, 从而给以后施工过程中留下隐患。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给排水、消防、空调工程中立管的位置是否影响门、窗的安装和使用功能; 水平管的坡度是否受到层高、门洞大梁的限制; 消防喷淋头、烟感在公共部位的位置是否合理; 生活水管与消防水管的标高是否合理, 是否会发生管子打架的现象; 电缆桥架的走向是否合理, 平行; 地下室出墙洞的预留位置是否合理等。二是设计图纸的不规范,有些安装工程的图纸可能不是原创, 而是经其他图纸修改来的,在更改过程中忽略了强制性规定。同样, 如上诉工程, 由于设计与土建脱节, 空调管线布置不当, 导致冷凝水的排放立管在走道的门边, 影响美观, 更无法施工。同时, 泻水排向一头, 而不是两头向中间排, 由于大梁的限制, 导致冷凝水管的泻水坡度无法达到规范要求。另外, 由于圈梁很高, 致使空调管道从走廊进入两边办公室时, 不得不降低高度( 同时走廊内还聚集了强、弱电桥架、吊顶龙骨等) 这样又影响了走廊的吊顶高度, 致使采光和装潢效果受到影响。三是设计图纸中的不尽人性之处,建筑物最终是让人来使用的, 但在结构设计方面, 设计师更多的是考虑安全第一, 而照顾使用上的人性化是有限的。因此在安装施工过程中, 应尽量的满足用户的使用方便、行为习惯、地方特点等要求。比如插座的分配, 电话和电视插孔的位置应根据房间的形式、大小, 在一般常规情况下作出合理布置, 而不是仅仅考虑施工方便, 随意布置。 4.3施工过程中加强巡查、平行检查 实际工作中, 由于安装工程的特殊性, 一个单位工程中, 安装监理人员的工作量要比土建监理少很多, 而且还有时段性。因此, 往往是一个安装监理工程师同时监理几个单位工程, 在现场巡查的时间相对较少, 这就容易造成对工程情况了解不及时, 不详细的后果, 事前控制的工作做不到位。因此, 安装监理工程师要经常到现场多看, 多了解工程的进展、计划, 对重点部位、重点工序、重要材料进场等严格把关, 并要求施工单位加强对工人的技术交底,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返工, 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机电设备论文:浅谈如何保养及操作水闸工程中启闭机与机电设备 论文关键词:启闭机;安装;调试;使用;保养;机电设备;操作安全 论文摘要:水闸工程上的配套机械的安装调试、使用保养及操作安全,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其安装技术及保养措施又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只有保证了安装与保养的质量及操作安全,才能确保工程的效益。 前言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广泛开展,用于水库灌区河道堤坝,水力电站等工程项目上的启闭机,机电设备被大量采用。而其安装调试技术及使用保养的知识也应大力推广。针对建筑安装单位和使用管理部门,应该普及此项技术与知识,方能确保工程质量,发挥工程效益。 启闭机的安装、调试及使用保养 一、启闭机安装与调试 1.安装前,一定要检查各零件是否良好,润滑油是否上足,螺栓有无松动,与其有关技术数据是否相符。 2.安装时,一定要保持基础布置平面水平180°;启闭机底座与基础布置平面的接触面积要达到90%以上;螺杆轴线要垂直于闸台上横梁的水平面;要与闸板吊耳孔吻合垂直,避免螺杆倾斜,造成局部受力而损坏机件。 3.安装后,一定要作试运行,一作无载荷试验,即让螺杆作两个行程,听其有无异常声响,检测安装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二作载荷试验,在额定载荷下,作两个行程,观察螺杆与闸门的运行情况,有无异常现象。确认无误后,方可正是运行。在载荷运行一段时间后,要进行首次保养,把机内新机件磨擦产生的金属沫特别是螺杆、螺母、涡轮、涡杆,要轻洗干净,涂上润滑油,密封严实,继续使用。 二、使用保养 1.操作人员必须掌握启闭机的结构、性能与操作方法,并有一定的机械知识,以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转。 2.操作前,对启闭机进行全面检查,各部位润滑情况是否良好,螺栓有无松动。电动启闭时检查电源线路是否接通,开关是否良好。 3.电动运转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现场,发现问题立即停机。 4.启闭机维修时,必须清除载荷。 5.在使用时,需随时由注油孔注入润滑油,要经常保持足够的润滑油,螺杆要定期清除油垢,涂护新油,以防锈蚀。 三、机电设备操作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1、检修后的工作终结不认真 (1)要作出规定:检修工作结束时,设备状态(包括一、二次设备)应与工作开始时一样,如果不一样,检修人员要说明原因; (2)要严格履行工作结束手续,值班人员到现场细致检查设备是否有变动,如开关、刀闸、地刀、地线、压板、保险的位置和状态等; (3)操作前,必须核对一次系统图,并查清与操作有关的一、二次设备状况; (4)根据操作任务或设备检修后的验收方案、新设备的起动方案,由操作人正确填写操作票并由监护人和现场负责人审核签名,确保操作票正确无误。 2、监护人和操作人选派不当 (1)现场运行负责人要根据每个值班员的技术业务水平、性格、心理和身体状况选派监护人和操作人,对重要操作,站长或值班长要亲临现场监督; (2)人事部门要挑选基础好,素质较高的同志加入运行队伍。 (二)操作中 1、监护人代替操作人操作 (1)这是违章行为,应该禁止并对违章人员作出处理; (2)操作人员身体条件不胜任操作任务时不应安排其进行操作。 2、不认真执行唱票、核对设备、复诵、发出操作命令等规定 (1)这是习惯性违章行为,对违章人员及变电站站长和当班值班长应进行处理; (2)加强对值班人员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是防止发错、听错命令,看错设备名称,走错设备间隔的一项重要措施 3、发现异常情况未查清原因就继续操作 (1)发现异常情况要查清原因,得到值班负责人允许才能继续操作; (2)加强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正确判断处理; (3)熟悉防误操作装置的闭锁功能,防止误判断闭锁装置失灵,强行解锁而发生误操作。 4、操作不协调,操作人存在依赖监护人的心理 (1)监护人与操作人既有分工又需呼应,平时就应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2)特殊情况下几个人进行操作时,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并明确指挥方式。使用通信工具时需事先检查是否完好; (3)监护人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让操作人消除依赖心理,例如,应该操作人做的事,监护人不要代替;行走时,操作人先行,监护人在后监督,防止走错设备位置等。 (三)高压设备的操作 1、操作人员的摔伤、撞伤和物体击伤。 2、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触电伤人 倒闸操作 (四)带负荷拉合刀闸 (1)认真核对设备名称、编号,不要走错位置; (2)开关合分闸指示要清楚,必须确认开关在分闸位置才能操作刀闸; (3)刀闸操作不了,要查明原因,特别要复查开关是否在合闸位置,或有关的接地刀闸未拉开而使刀闸不能操作,不要违规强行解除闭锁进行刀闸操作; (4)送电时先送上该设备的保护电源和控制电源并按母线侧刀闸—负荷侧刀闸—开关的顺序依次操作,停电时的操作顺序与此相反; (5)平常,电动刀闸的操作电源要拉开,操作时才合上。 2、带地线(地刀)合闸 (1)核查清楚接地线(地刀)的位置和数量; (2)合闸操作前检查接地线已全部拆除、地刀已全部拉开,并将检查内容作为操作项目正确填写在操作票上; (3)在不同的电气连接部份,其中一个有接地线(地刀),另一个要进行送电操作时,这两个电气连接部分在连接处必须断开,并填写在操作票上,如果原来是断开的,则应确认已断开; (4)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特别要注意执行唱票、复诵、核对设备等规定。 3、带电挂(合)地线(地刀) (1)在挂(合)地线(地刀)的导体处验明设备确已无电压后,应立即将检修设备接地,并三相短路; (2)验电及接地是重要的操作项目,要填写在操作票上; (3)无法验电的全封闭电气设备很容易发生带电合地刀。选用全封闭电气设备时,必须同时考虑防止带电误合地刀的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已投产的变电站要制订反事故措施并予以实施; (4)地刀传动杆与其他刀闸传动杆应有不同的着色,地刀操作把手应加锁; (5)电动地刀的控制电源平常要拉开,操作时才合上,控制按钮的着色应区别于其他按钮,地刀按钮的名称要写清楚; (6)刀闸的台架上同时装有两把地刀的地点是个危险点,当刀闸(如旁路开关代线路开关运行时的线路刀闸)两侧一侧带电另一侧不带电时,尤其是这样,决不能掉以轻心,为防止搞错地刀,名称牌应紧固在地刀的传动杆上而不钉在水泥柱上; (7)装防误操作闭锁装置,并按规定使用解锁钥匙,防止强行解锁而发生误操作。 4、误(漏)拉合开关、刀闸 (1)正确填写、严格审查操作票,确保操作票无误; (2)一丝不苟地执行监护人唱票、操作人复诵制度; (3)调度员下达操作命令时要使用双重称号,防止在接发令时,听错或发错命令; (4)设备称号牌字迹要清晰,放置位置要恰当。 5、发生误操作造成人身事故 (1)要按正确操作票的顺序依次操作,不得跳项、漏项或擅自更改操作顺序。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跳项操作或取消不需要的操作项目必须有值班调度员的命令或值长的许可,确认无误操作的可能,方可进行操作; (2)防误锁的解锁钥匙由当班值班长保管,使用时须经有关领导批准并登记; (3)操作手动开关、刀闸、验电和装拆接地线,均须戴绝缘手套;雨天必须操作室外高压设备时,绝缘杆上应有防雨罩,还应穿绝缘靴,雷电时禁止进行倒闸操作;操作、监护人员必须穿全棉工作服; (4)装、拆高压熔断器,应戴护目眼镜和绝缘手套,必要时使用绝缘夹钳,站在绝缘垫或绝缘台上操作。 结束语 上述安装调试技术与使用保养措施,是确保水工机械在工程应用中“启闭灵活,止水严密”的要求,提高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的必备条件,以发挥了机械效用。只有对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控制,才能有效地防止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人身、电网、设备事故,最终保障水闸工程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机电设备论文:灯泡贯流式电站机电设备布置与厂房布置的关系 摘要:对一些已建或在建的灯泡贯流式电站,比较机电设备布置与厂房结构的关系,分析其合理性 及优缺点,并提出一些设计建议。 关键词: 机电设备布置、主机间,副厂房、安装间、变电站布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概述 灯泡贯流式电站厂房的特点:电站为河床式,厂房是挡水建筑的一部分,上下游挡水位高;厂房的大部分建筑都位于水面下,使得厂内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差;由于灯泡机组安装及检修的需要,机组上方的主机间楼板上须开设二个巨大的吊物孔,故主机间可用于布置机电设备的场地非常少;而灯泡贯流式机组有较长的尾水管,容易获得大面积的下游副厂房,对机电设备布置有利。 电站厂房的主要结构布置型式一般有:主机间、安装间和副厂房,由于灯泡贯流电站的特点,副厂房一般布置在主机间的下游,安装间自然在主机间的一端。根据现已建成或在建的电站厂房主要结构布置形式如下表1: 表1 灯泡贯流电站厂房的主要结构布置形式 布置形式 1 2 主机间 安装间 副厂房 单层结构 低层结构(与管道电缆层同高) 封闭结构 双层结构 高层结构(高于管道电缆层) 带天井结构、屋顶采光蓬结构 厂房结构布置形式考虑了设备布置的需要,而设备的具体布置应按照厂房结构布置形式进行布置,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满足结构安全、减少投资,又要满足设备布置、运行维护方便,改善生产条件、满足通风采光等等,如何作到厂房布置与设备布置的最优结合,在每座电站设计中,是机电和厂房专业最需协调的问题。 2 主机间 一般将机组现地运行需要的机电设备布置在主机间内,主要有:调速器油压装置、机旁动 力屏、机组保护屏、控制屏、励磁屏、测温屏、中性点设备、电缆、管路等。 2.1单层主机间的设备布置 从已投运的灯泡电站主机间的布置来看,将设备布置在厂房中间,紧靠机组,运行方便,但由于灯泡机厂房的特点,主机间可用的场地较少,机旁屏等电气设备、调速器油压装置、管道、电缆等等全布置在其间,使得主机间拥挤、凌乱,维护不方便;若将机旁屏等布置在下游副厂房内,解决了主机间场地少的问题,但离机组较远,现地调试运行不方便。 2.2双层主机间的设备布置 双层主机间设有管道电缆层和运行层,由于增多了一层,可用于布置设备的场地大大增加,使得机电设备的布置较容易,一般将调速器、机旁屏布置在运行层,而中性点设备、电缆、管路等布置在管道电缆层(电缆和管路按协调好的规定布置在机组的各一侧,减少交叉)。 如上所述,单层主机间:节省水工投资;但可用于布置机电设备的场地较少;双层主机间:容易使设备布置美观、整洁,运行层噪音低,但水工投资较大。 实际上主机间采用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主要取决于机电设备的布置,而机电设备的布置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电缆、管路之间的交叉及与其他设备布置交叉的问题,二是电气设备与调速器等辅机设备布置的问题。经过设计人员多项工程的研究和探讨,现在基本上已经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第一,从厂房结构分析,机组流道两侧上方的混凝土较厚,可以各开出一条廊道,力学计算结果也是允许的,那么用其分别布置电缆和管道,就避免了地面上电缆、管路与其他设备布置交叉的问题,把最凌乱的电缆和管路收藏在地下,使厂房变得整洁美观,如蓬辣滩、蒙里、红花等电站。第二,主机间下游侧的结构柱一般较宽,将电气屏柜及测温屏、调速器电柜等安嵌在两两结构柱之间,使屏柜与柱子成一列,使主机间的布置简洁,解决了与调速器油压装置争场地的问题,同时,屏柜靠近机组,调试运行方便。 2.3 建议:a .主机间宜开设电缆廊道及管道廊道,主机间取单层结构; b.不能开设廊道(沟)的,主机间宜取双层结构,并协调好电缆与管路的布置关系,例如,设计前专业之间商定:电缆走机组的左侧,管道走机组的右侧,或者以某个高程为界,电缆架在上方,管路在下方,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施工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矛盾。c主机间与副厂房某层同高程的电站,宜优先采用将屏柜安嵌布置在结构柱之间的布置。 3、安装间 安装间的结构与设备布置无关,而厂区布置有关、与设备进厂运输方式有关,若为水平进厂方式,则安装间的高程一般较高,在此称“高层结构”;若为垂直进厂方式,则安装间的高程可降低,在此称“低层结构”。两种结构的安装间使用几率相当,高层结构与低层结构比较,设备进厂运输直接、方便,但厂房较高,厂区挡水建筑物庞大,投资较高。建议:现在灯泡机组的大件设备运输已不成问题,若主机间为单层结构,则应优先采用低层结构。 4、副厂房 灯泡贯流式电站的副厂房一般有主机段下游副厂房及安装间段副厂房,为方便运行以及使设备电气距离最短,一般将电气设备布置在主机段下游副厂房,辅机设备布置在安装间段副厂房。常见的下游副厂房结构形式见图1~2。 4.1封闭式副厂房 将主机间与下游挡水墙之间全部用做副厂房。其优点之一是副厂房面积大,设备布置容易、方便;二是副厂房顶层可用来布置升压变电设备,节省开关站用地,而且发电与变电设备集中,便于管理。缺点是不能自然采光、通风困难。 4.2带天井副厂房 这种形式的副厂房可以克服封闭副厂房的缺点,因此被很多电站采用。其缺点是副厂房楼层较多,一般有三层以上。为充分利用副厂房的有效面积,减少布置层数,将副厂房布置成:中间通道,上下游侧为各设备室 ,通道上方的屋顶开设通风采光棚,以利于上下游两侧副厂房的采光和通风。 4.3设备布置 副厂房主要设置的设备室有:中控室、继保室、中压开关柜室、厂用变室、励磁变室、厂用配电屏室、电缆室或电缆层等。无论副厂房的结构采用何种形式,均建议: a.下游电气副厂房仅设电缆夹层及设备层二层为宜,这样设备与电缆界线清晰,没有交叉,电缆较短;副厂房内设置环行通道,利于巡视维护和设备运输,也利于副厂房的通风;b .如果电站周围场地狭小,建独立开关站困难,投资高,则宜将开关站布置在副厂房顶或尾水平台上,GIS或敞开式均适宜。 5、升压变电站的布置 虽然灯泡机电站装机容量不大,主接线一般较简单,升压变电设备不多。目前常见的布置有:a升压变电站紧靠厂房户外布置, b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副厂房顶;c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副厂房内;d变压器布置在户外,开关站布置在副厂房。 升压变电站(或开关站)紧靠厂房布置是最为常见的布置形式,但水电站多在山区,有些电站四周场地非常紧张,建独立开关站困难,投资高,这种情况下,可考虑利用灯泡电站尾水管较长的特点,将升压变电站布置在电站的尾水平台(副厂房顶),如飞来峡电站,将整个敞开式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尾水平台上。这种布置方式是否成立主要在于主变有无搬运通道。 当无法解决主变搬运通道,或投资较高时,则宜采用将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副厂房内,如红花电站。 如果开关站采用GIS,建议布置在副厂房内,其占地少,增加的水工投资微少,并可利用厂房外墙出线,取消出线门构。如梅江丹竹、丙村、三龙、龙上电站。 6、厂房电气设备布置实例 6.1飞来峡电站:见图3 装机4x35MW;主变160000kVA/220kV+80000kVA/110kV;开关站220kV一个半间隔, 110kV四个间隔。 主机间:双层结构,下层(管道电缆层)布置有电缆桥架、电缆沟、中性点设备柜、测温屏等,发 电机主引出电缆在沟内敷设、控制保护电缆在桥架上敷设,所有电缆按规定布置在机组的左侧,机组右侧布置管道。上层(发电运行层),布置调速器油压装置、机组控制屏、保护屏、励磁屏、动力屏、调速器柜全部排列在主机间下游结构柱之间。 副厂房:典型的封闭式副厂房,设三层副厂房,第一层为管道电缆层,层内沿坝轴 线方向布置了油、气管线,沿水流方向布置了电缆,管线与电缆在高程上错开。第二层为发电机出口设备层,内设两列设备室,其中一列是贯穿全厂的电缆室,一列是发电机出口设备、励磁变等设备室。第三层为发电机开关层,层内设一列贯穿全厂的110KV高压电缆室、一条环行搬运通道(兼走廊),一列是发电机开关及厂用电屏柜室以及一列厂用变压器等设备室。副厂房内全部采用机械通风及人工照明。 副厂房顶:与电站尾水平台同高程。由于电站被船闸和泄水闸夹在中间,两岸寻找开关站场地有较 多弊端,故将两台主变及开关站布置在电站的副厂房顶及尾水平台上,开关站布置了220KV一列一个半间隔、110KV二列四个间隔。发电机出线以电缆引至开关柜,开关柜至主变低压侧用封闭母线连接; 6.2丙村电站:见图4 装机2×10MW;主变一台25000KVA/110KV;GIS开关站一个间隔。 主机间:为双层结构,下层基本无布置设备,电缆及管道布置在廊道内。 副厂房:是带天井及采光蓬的副厂房,通风透光。有三层,第一层为水机副厂房,布置了压气机、水泵等,第二层为电缆夹层,布置了电缆及封闭母线;第三层为电气设备层,所有6.3KV以下的一、二次设备以及中控室均布置在此层,设两条走廊,检修运行条件较好。 主变及开关站:布置在安装间段的副厂房内,主变在一层,GIS在二层(图中未能示出)。 6.3红花电站:见图5 装机6×38MW;主变三台100000KVA/220KV;GIS开关站7个间隔。 主机间:为单层结构,电缆及管道布置在廊道内。 副厂房:是带天井及采光蓬的副厂房,通风透亮。有四层,第一层为水机副厂房,布置了压气机水泵等;第二层为电缆夹层,布置了电缆及封闭母线;第三层为电气设备层,布置有机旁屏、10.5KV开关柜、厂用变、励磁变、厂用配电屏等,设两条走廊,检修运行条件较好;第四层为半层,中控室布置在此层(图中未能示出)。 主变及开关站:布置在安装间段的副厂房内,主变在一层,GIS在二层,见图。所有设备从主机间的吊物孔垂直进厂内。 7.结语 目前低水头的灯泡贯流电站建设越来越多,希望上述几点经验和建议能给以后建设的灯泡电站的机电设计提供借鉴。 机电设备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研究 摘要:机电管理是综合性的人与物的管理,是煤矿重要管理体系之一,是煤炭 企业 提高 经济 效益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煤矿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机电设备的使用范围大大增加。但是高效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在煤矿起步较晚,作为设备使用、管理、维护并重的基层单位,仍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本文对此提出一些管理措施,对煤矿机电的管理与维护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煤矿 机电设备 安全管理 维护 0 引言 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这对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据统计:在我国煤矿的固定资产总额当中,有55%-65%是机电设备和设施,所花费的工资、能耗、油脂、配件、维修费用等的总和要占煤炭生产成本的40%以上。传统的机电设备管理方法已不能够适应当前形势的 发展 ,因此,应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化,提高机电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建立质量监控与检修体系,加快机电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 1 煤矿安全管理和维护措施 1.1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 机电设备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属于特殊工种岗位,要确保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首先要提高设备维修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使用环境,有责任心和没有责任心的人员操作设备,其效果大不一样。有责任心的人员操作设备时,能够严格遵守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设备,经常清理设备周围及设备上的粉尘,保持设备清洁,经常注意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能及时停机,叫维护人员到现场检查维修,及时排除故障隐患。严格执行设备维修人员及设备操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并与经济利益挂钩,把各种管理措施进行量化管理,每个月由矿机电管理职能部门对维修人员及操作人员所管辖的设备责任范围进行检查验收,设备完好率达到规定要求的给予奖励,设备完好率达不到要求的进行处罚。对设备的维修与使用执行动态管理,机电管理职能部门要经常深入井下检查监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一旦检查出防爆电气设备失爆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不按照设备操作规程使用设备而引起设备损坏的,追究使用单位和操作者的责任。 1.2 进行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企业走向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先进的科技装备是是煤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和新工艺水平,提高产业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要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尽可能的依靠 科学 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本着少投入,多技改的原则价大更新改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依靠科技进步,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要大力采用先进的新工艺、新装备。还要成立qc小组,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鼓励职工进行小改小革,解决生产中的一些问题,不断推进零缺陷管理的进程。 1.3 建立质量监控与检修体系 先在设计方面,一定要坚持标准化设计,做到全面系统规范,在设计环节上不留任何隐患。其次在设备配件购置过程中,要把好购进设备质量关,在购买过程中要辨别真伪,严把采购质量关。再者对设备的到货把好验收关,必要时应进行拆机检查,性能测试后方能下井使用。在安装方面,要坚持把好基础质量关,把好分阶段性验收安装质量关。对于安装的关键工序,要坚持阶段性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要把好调试质量关。 在检修方面,在每次停产检修前,都要制订严格、细致的停产检修计划,编写每个项目的检修安全措施和作业规程,经机电、安全等部门的主管领导进行审核把关,安排队组、职能部门进行项目跟班,重点项目坚持分管矿领导、机电副总进行现场跟班,检修结束后跟班人员要现场盯着进行试运转,不合格的不能进行验收、签字,保证了每一项目的检修质量;同时为了确保检修质量,增强检修人员的责任心,完善了设备检修质量时限责任制,保证了每一台设备的检修质量,促进了机电设备完好、安全运转,降低了机电事故率。 1.4 加快机电管理信息化建设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在各生产环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设备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公司煤炭生产能否正确进行。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至关重要,即对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保养、更新改造一直到报废进行过程的信息管理,选好、用好、维护好设备又成为设备综合信息管理的关键。我们建议煤矿 企业 要逐步建立所有设备的检修、保养档案制度。细化和加强设备的强制保养工作,认真落实包机责任制。并与 经济 挂钩,与行政处罚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大宗材料和设备的跟踪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设备运行档案,逐步建立设备万吨和百万吨产量的材料、配件消耗档案。通过万吨和百万吨材料、配件消耗,为设备选型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同时,可以得出对设备基础管理和强制保养、检修等工作做的是否到位,对设备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并从中找出管理上的漏洞与死角。 1.5 管理制度化 1.5.1 制定设备更新计划 多年来,有相当一部分机电设备长期处于超期服役,给机电设备安全的管理带来不少困难。建议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要抓紧对一些重要设备、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一些电气设备进行更新,提高其技术先进性以及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性,果断地报废一批安全功能差的旧设备、老设备。这就必须从企业制度上人手,制定设备更新计划,保证急需更新的一些设备的投入。 1.5.2 完善规章制度 首先我们要依照上级有关设备管理方面的要求,结合我们生产现场实际,制定有关井下电气设备防爆标准,设备巡回检修检查制度,各机电工、操作工种岗位制,并吊挂到生产现场,督促贯彻执行,从而对设备的管理做到制度化、 科学 化。 1.6 提高机电队伍的整体素质 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否则再先进的技术装备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自身工作的需要,我认为抓机电管理首先应从提高机电技术队伍的素质做起。机电管理的决策层如同战场的指挥官,应树立超前思维观念和创新思维观念,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用新的思维观念去观察本企业机电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敢于突破旧框框,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 发展 。要转变观念,只有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走出一条向机电管理要效益的路子。 2 结束语 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煤矿机电管理和维护工作,消除机电事故隐患,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加大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加快用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来减少机电事故的发生,从而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我国煤炭 工业 发展水平。 机电设备论文: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摘要:由建国初的人背肩扛到有简单的机电设备再到高档普采及综合机械化采煤,使我国的煤炭生产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安全生产大大改观,不管是人工结合简单的机械化生产,还是现代化的综合机械化生产,抓好机电管理工作,对于保证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煤矿机电;问题;对策 从井上到井下,从采掘到辅助,一台设备完好率达不到要求,就有可能不同程度的引起各种事故的发生,甚至造成全矿毁灭性的重大损失。针对于地方煤矿机电管理,我们只有认真抓好机电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每台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设备的完好率,上水平,达标准,才能保证煤矿的正常生产,以确保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性为中心,扎实地搞好管理工作,保证矿井机电设备可靠、高效、安全地运行。 一、地方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两种职能:机电管理和机电生产。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2.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没有专职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3.设备管理不到位。 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还不到位。 4.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未能定期防腐。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等。 5.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 一些地方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管理不能指导生产,以政带技的现象相当普遍。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一些仪器仪表老化而且不全,测试手段和方法落后等。 6.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过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时有发生。设备故障率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 7.机电培训走过场。 尽管地方煤矿的机电培训工作年年进行,但由于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抽象理论讲解,职工无法在实践中应用。未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不到目的。 8.资金不足。 地方煤矿受资金制约,普遍存在设备数量不足、备品备件数量有限的现象。机电职工待遇相对偏低,一些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员纷纷跳槽,致使机电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 二、改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的对策 1.重视管理,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矿井领导重视机电管理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 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从技术、经济、组织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工程技术人员、职工组织到管理活动中来,学习先进矿井机电管理的经验,制定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2.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形式、体系结构都要因地制宜、因矿而异,不能采用一个模式,但应相对稳定。对于井型较大、基础工作比较扎实的矿井,设置机电管理科,负责全矿机电技术、设备管理、机电工作调度,对全矿机电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井型小、生产环节简单、设备拥有量少的矿井,机电管理科和机电工区可以合二为一,有利于减人提效。 3.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地方煤矿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 4.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 5.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落实规章制度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目前急需重点落实的规章制度是: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度;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检查、维修、质量验收制度;机电事故管理、设备现场管理、技术管理、综合平衡、班组经济核算等制度。 6.计划管理,综合平衡。 计划管理是机电管理的核心。编制机电工作计划,一般应根据机电设备的技术状态、矿井生产计划、企业财力和物力、机电施工技术力量、技术条件手段、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求等进行编制并及时有力地正确协调平衡是计划顺利实施不可缺少的手段。 7.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强化技术管理。 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职责、职权和专业班组职责挂钩,是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强化技术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①严格技术文件的审批制度,分级负责,层层把关。②重视积累技术资料和科技情报的检索工作,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③做好设备的运转、检查、保养、检修、事故等记录资料的分析整理,妥善保管,存档备查。 8.突出机电管理重点。 ①安全可靠性。②井下供电和提升运输2个系统。③操作、维护、修理3个环节。抓好这三方面,矿井的生产秩序也就基本保持正常。 9.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 业务技术培训是机电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受培训的人员,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学习当前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方式、方法必须做到学用一致,教材、教员、教室落实到位,因人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如技术职称评定,结合企业经济能力提高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等。 10.明确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认真考评机电工作质量。 矿井机电管理的总目标是使设备安全经济合理运转,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使设备综合效率最高。每个矿井都要根据设备维修质量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技术条件、领导重视机电工作的程度,制定具体的奋斗目标,逐步达到最高目标。 总之,提高地方煤矿的机电管理水平,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机电设备论文: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与管理措施分析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实践,详细介绍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并对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诸多因素及有效控制安装工程造价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和 总结 。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动态控制;有效控制 1引言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是贯穿于整个安装工程由始至终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长期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竣工结算超施工图预算的“三超”现象,除开 自然 因素的影响外,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可以尽量减小甚至完全消除的。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虽占总造价的比例不高,但安装工程的系统多,主要有给排水、消防喷淋、照明动力、通风空调、 计算 机 网络 、弱电工程等,技术含量高,涉及的管理部门多,安装造价往往很难控制,因此,做好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所在。 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由设备费、建筑安装费以及其他管理费构成,其中建筑安装费是建设工程造价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管理,把建设资金控制好,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投资效益是投资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材料品种多、规格多、品牌多。如给排水工程中的阀门有闸阀、截止阀、蝶阀等等,规格从dn15mm至dn350mm以上,以上3种阀门在使用功能上区别不大,在一些非 工业 工程中,3种阀门任选一种都可使用,即使同一种品种的阀门,又可分螺纹连接、法兰连接,从其材质上又可分为马铁铜芯、全铜等,法兰又可分为单闸板式、双闸板式阀门等,它们的价格相差较大,即使同一规格、同一型号的产品,其产地、厂家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 2)新材料、新工艺、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不少新产品、新材料逐步取代了过去的一些传统产品,如给排水工程中,传统的镀锌钢管已逐步被塑料给水管、铝塑复合管、铜塑复合管、铜管等新型材料所取代,水电相结合的远程水表正成为一种 发展 方向,有望取代传统的水表。 3)现有安装定额落后于建筑领域的发展速度。施工机械水平的提高,设计验收规范更趋合理化、国际化,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推广应用,已使目前的定额水平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4)变更多。由于安装工程要与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相配合,以及安装工程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要求,以致于设计的平面图纸上无法完全表达实际施工情况,如“风管、水管、电气管道”这3管在同一空间必须避让,同时这3管还要与土建配合,避让梁、柱、与装饰相配合,既不影响技术性能,又要紧凑装饰尺寸、位置要求,以利美观,只能在施工中加以变更、完善。 5)暗装、暗敷多。为了美观,安装工程多采用暗装、暗敷。因此,竣工后的工程,现场不能直接地反映出安装所用材料的规格、品种、尺寸,不易检验出是否按设计验收规范施工。因此,也就不易发现是否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问题的发生。如空调工程施工完后,较难发现是否按国家制定的验收规范规定的镀锌钢板的厚度制作风管,风管保温层的厚度是多少等问题。 3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分析 根据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其工程造价控制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如图1所示。 3.1按工程建设的进程,影响造价最大的工程设计。 影响造价的各种可能因素中,其中初步设计阶段占75%~95%,技术设计阶段占35%~75%,施工图设计占5%~35%。如果设计不合理,设备和材料选用不合理,则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当前,各设计单位相同专业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管理及用人制度的诸多矛盾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在设计人员安排上不可能择优组合,这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而且影响设计单位的声誉和业主的收益;另一方面,受市场 经济 的冲击和管理、分配体制的影响,设计人员热衷于为业主从“推荐”施工单位到“推荐”“选用”某种品牌的设备、材料,从中收取生产厂商的回扣,实质加大了业主的投资。个别设计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赶时间、抢任务,设计质量差、深度浅、详图不全或相互矛盾、漏洞百出,无法准确计量工程量。此时,施工单位往往钻在自身角度有意或无意地多算或重算计算工程量,造成工程计价多估冒算,同时给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埋下了伏笔。例如在某工业厂房设计中,生产工艺管道系统无管道系统图,造成无法算量,识图困难,施工中施工方全部按现场布管,全部走现场签证。 3.2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不高 个别施工 企业 尽量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取不合法的最大收入,内部质量技术及造价管理部门的设置不健全或设置健全但无具体的落实和监督措施。这种施工单位不是本着提高服务质量、为建设单位节约的原则,强化管理、内部挖潜、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而采用以下方法获利: 1)在订立合同时,采用各种办法使合同条款欠缺细致的规范,给施工单位预先留下许多漏洞,导致工程造价严重突破工程预算。特别是在包干工程项目中,导致包干项目包不死,最终成为按实结算工程。 2)在工程预算、分阶段结算或工程竣工结算时,施工单位往往站在自身角度,故意曲解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定额子目的套价,对定额中的活口,更是加以充分利用。 3)取费标准不按“安装工程类别划分标准”和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套,低类高套,增加安装工程造价。 4)安装工程未计价材料的价格,目前完全是实行市场价。在进入计价表之前,必须经建设单位的价格认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大量采用高价低质的材料,这不仅是使安装造价增加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存在施工质量隐患问题。 5)重复报量和超进度报量。同样的工作内容,改头换面或稍加修饰,重复多次向建设单位报量,目的是使划拔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超过实际完成的工程造价,施工单位尽量提前收取工程款,为以后的工程结算纠纷和工程造价的超冒奠定基础。 6)由建设单位供应材料的工程,施工末期施工单位采用多报材料计划,材料到货后,易地串换,套成现金,为日后甲乙双方“扯皮”埋下伏笔。 3.3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修改既定设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标准。 施工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及签证现象。如何处理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设计变更费用及签证费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造价。由于不少业主对工程概预算专业不甚精通,处理不妥就会增加工程造价成本。 4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措施 根据机电设备安装各阶段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控制管理措施不到位,人为影响因素较大等,因此,加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实施动态控制,将工程造价始终控制在预算或者合理的范围之内,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4.1制定先进合理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目标 开工前应充分阅读施工图纸、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对合同中有“活口”的条款、针对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投资控制的关键点,并准备对应的防范措施。 由于安装工程中管线布置较密,难免会有“打架”情况,因此需要做好施工图纸交底会审工作,对施工单位提出问题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确定与控制。若发现各专业间图纸出现矛盾,则尽早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以免出现返工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4.2择优确定专业分包单位,防止少数垄断性行业任意抬价。 在工程建设中,有些特殊专业工种不得不委托专业施工单位承担,如变配电所安装工程、煤气工程等,而这些行业往往又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一般每个建设项目的变配电系统必须由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负责从设备采购到安装的专业分包,而且价格是一口价。如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由几栋办公楼及数栋住宅楼组成的小区,需要10kv扩容供电及新建几个用户站,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根据《电力建设安装工程定额》、《电力 工业 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制度及规定》、《湖南电力行业材料预算价格》编制的预算为3600万元,对此预算进行分析并通过材料市场调研,发现母线槽2500a的价格要高出40%,原报价11520元/m,而询价只有6200元/m,就此一项差了100多万元。为了降低造价,同时又确保质量,首先以尊重供电部门的规定为交涉前提,但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另外邀请几家供货商参与报价,同时向供电局认可的几家供应商询价,通过与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一轮又一轮的商讨,列举证据,最终同意以3200万元的合同价与业主签订了合同,从而使供电部门的垄断价格尽量贴近市场实际,仅此一项为业主节约400万元投资,核减率为10%。 4.3灵活运用多种材料、设备询价体系 安装工程由于系统多,材料设备的种类也多,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的造价,所以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造价的有效手段。某些大型设备如冷水或热泵空调机组、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水泵、锅炉、柴油发电机组等,在总包招标过程中一般只要求施工总包单位报安装费、人工费,而设备购置则由业主通过招标采购或业主指定供货商进行采购。由于大型设备经测处将占机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的60%~70%,而且这些设备专业性强、价值高,对造价影响大,造价工程师可在此阶段或在施工阶段协助业主采取邀请招标方式,从技术规范的响应性、商务报价的高低水平、付款方式的优惠程度、售后服务等 文献 ,由评标小组或评标委员会通过综合评议法或最低投标价法进行比选,并对供货商或生产商加以考察。主要考察其生产或供货能力、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工程业绩,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要求的合格供货商或生产商。通过集中招投标采购,可使业主获得有竞争性的价格。如某工程中的空调热泵机组设备,招标前市场价1450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1050万元,节省400万元;变压器,招标前市场价135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95万元,节省40万元;高低压开关柜,招标前市场价1850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1300万元,节省550万元。 4.4严格把握安装工程变更签证 施工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及签证现象,处理不妥就会给施工方留下索赔的伏笔。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依据工程变更内容认真核查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进行技术 经济 分析比较,检查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确定变更价格, 计算 该项划等号变更对总投资额的影响。如果待工程变更付诸实施后再去核实计量,现场已面目全非,不但核量不准即使核准了,也木已成舟,难以更改。 由于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变性,工程实施阶段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图纸外工程项目或隐蔽工程。对于建设单位,除随时检查隐蔽工程外,对图纸外工程实施隐蔽前要组织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进行会签,确保隐蔽工程的准确性。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要坚持按图施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控制造价。工程造价人员必须认真履行隐蔽工程会签制,搞好动态结算,为工程款支付提供可靠依据。工程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按图施工的原则,按照设计施工图要求,进行施工和监督,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造价。 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核实各阶段施工单位所报进度量,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有关材料设备供应方式、现场签证办法、进度结算制度等执行,各专业部门必须按基建程序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这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关键。 4.5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造价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 国家相继出台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和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使工程造价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不断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从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从业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与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6做好竣工结算工作,把好工程造价控制最后一道关 作为对造价的综合控制与管理,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三把钥匙。竣工结算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建设单位必须按图纸、规范、合同及基建程序的要求进行复查。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首先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复核,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逐一核实,予以确认;对工程质量、工期作出评定,此后再按核实工程数量、定额单价、取费标准确定结算造价,并按合同要求作出进一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善地控制好安装工程造价。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施工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永恒的动力;作为建设单位,尽量控制和减少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中的工作重点,而准确判断和识别造成安装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因素是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前提。 因此,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严格按合同的规定执行,按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程序层层把关,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而对于整个项目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而言,只有将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时刻控制在制定的每个分项目标范围内,才能保证整个安装工程造价目标的实现。 机电设备论文:试论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及预防措施 论文关键词:煤矿 机电设备 故障 维修 预防 论文摘要: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这对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据统计:在我国煤矿的固定资产总额当中,有55%-65%是机电设备和设施,所花费的工资、能耗、油脂、配件、维修费用等的总和要占煤炭生产成本的40%以上。文章介绍了煤矿机电故障的类型及维修方式,并提出控制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措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耗大幅上升。也使我国煤炭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一大批新建的大型煤矿项目纷纷立项建设。我国矿井的生产特别是大中型矿井的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出现了百人千万吨级的煤矿。机电设备是构成施工生产的重要因素,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工艺、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零部件会逐渐地被磨损、变形、断裂、蚀损等,随着零部件磨损程度的逐渐增大,设备的技术状态将会产生劣化,不可避免地将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设备的功能和精度降低,甚至整机丧失使用价值。 1 机电设备使用中出现故障的种类 (1)损坏型故障:如断裂、开裂、点蚀、烧蚀、变形、拉伤、龟裂、压痕等。(2)退化型故障:老化、变质、剥落、异常磨损等。(3)松脱型故障:松动、脱落等。(4)失调型故障:压力过高或过低、行程失调、间隙过大或过小、干涉等。(5)堵塞与渗漏型故障:堵塞、漏水、漏气、渗油等。(6)性能衰退或功能失效型故障模式:功能失效、性能衰退、过热等。 2 故障原因分析及其步骤 2.1 故障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判别故障的性质、查找故障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将故障机理识别清楚,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预防故障重复发生。通过故障分析,找到造成故障的真正原因,从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装配调整、使用与保养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 2.2 在分析故障时,一般是从故障的现象入手,通过故障现象找出原因和故障机理。由于受现场条件的限制,观察到或测量到的故障现象可能是系统的,如离心泵不吸水;也可能是某一部件的,如离心泵的填料过热;也可能是某一零件的,如轴或轴套表面损坏等。因此,针对产品结构的不同层次,其故障模式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2.3 故障原因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测试分析,以及有关疲劳、断裂、磨损、腐蚀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对故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2.3.1 现场调查主要包括收集发生故障的时间、环境、顺序等背景数据和使用条件;故障现场摄像或照相;收集和整理故障件的主要历史资料如设计图样、操作规范、验收报告、故障情况记录和维修报告等;对故障件进行初步检查、鉴别、保存和清洗等。 2.3.2 分析并确定故障原因和故障机理。主要包括对故障件的无损检验、性能试验、断口的宏观与微观检查等检查与分析;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如强度、疲劳、断裂力学分析及计算等;初步确定故障原因和机理。 2.3.3 分析结论。当每一件故障分析工作做到一定阶段或试验工作结束时,都要对所获得的全部资料、调查记录、证词和测试数据,按设计、材料、制造、使用几个方面是否有问题来进行集中归纳、综合分析和判断处理,提出一个结论明确、建议中肯的报告。一方面是为了改进工作、积累资料、交流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索赔和法律仲裁提供依据。 3 煤矿机电设备的一般维修 3.1 设备维护与维修的要点 3.1.1 正确处理预防为主计划检修关系。预防为主就是通过机电设备使用中的观察检测,掌握设备运转磨损情况,注意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及时消除机电设备的故障隐患。当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就要定期或及时检修,不能拖延,因此要把预防与计划检修结合起来。 3.1.2 正确处理生产与检修的关系。设备检修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些煤矿在生产任务重的情况下,常常忽视检修工作,出现机电设备带病作业,致使事故发生。严重影响生产、安全和进度。 3.1.3 正确处理日常保养和定期专业维修的关系。日常保养工作一般由机电设备使用中一位的职工进行,要通过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头,专业维修由专业修理矾构负责,有计划地检查和维修,要把一者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断层”砚象发生。 3.2 关注机电设备维修的具体工作要根据设备的结构、性能和特点从制定出日检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对机电设备的检查可分为日检和定期检查。检查方法可分为感觉、经验性检查和用仪器等科学手段进行检测,机电设备大修、中修、小修要根据机电设备的具体情况分步骤进行。 4 控制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措施 4.1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对各类机电操作人员上岗前要经过技术培训,考试(包括现场操作)合格,颁发合格证,人人持证上岗,按章操作,严禁无证上岗。要做到“三懂”“四会”,即:懂设备原理,设备构造,设备性能;会使用,会维修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使用设备切忌超负荷运转。工作环境要清洁卫生,温度、湿度合适,有适当场地和空间。特别对采、掘工作面流动设备认真落实包机责任制。 4.2 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安装设备必须按照技术说明书(或规程)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进行,安装的全过程所有数据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安装完毕要严格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移交使用。机电设备维修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到眼勤、嘴勤、手勤,即:勤观察、勤说话、勤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同时,必须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实行日常与定期维护保养相结合,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注油、干燥、防锈等技术处理,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磨损程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大型固定设备,执行班、日、周(旬)、月检查制度;对采、掘、开拓等移动设备,执行两班生产,一班检修。综采工作面要实行班、日、旬检查制,并坚持三班生产、一班检修、班班维护制度。 4.3 对各类机电事故认真分析,使职工受到教育。对于发生的机电事故,无论时间长短、性质轻重、责任大小,都要认真组织技术人员和当事人按照“事故责任倒查法”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和找出责任者,严格考核,奖罚兑现。对于事故当事人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心服口服,吸取教训受到教育,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杜绝类似的事故发生。 4.4 保证必要的设备资金投入,以较为先进和节电节能新型现代化机械设备来代替原来的陈旧设备。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改造,降低环境噪声污染和耗电较多的设备,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利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利用经济奖励和绩效考核机制带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技术比武、师带徒、星级评定等措施检验学习成效,为机电设备事故率的降低和企业“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和老矿区的技术改造,如今的煤矿生产告别了过去粗放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大型的机电液一体化装备大量的应用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简单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将先进的维修思想和技术应用到设备维护中,可以将设备的故障率和额外折旧率及设备维修成本降至最低,而将整个生命周期中设备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增至最高。 机电设备论文: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技术 摘要:节能减损是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值得关心的问题,是井下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井下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使用现状入手分析,从多方面详细探讨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措施,以期使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减损控制效果更好。 关键词: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技术 1选用适宜的变压器及其容量 在煤矿井下的供电设备中,动力变压器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采掘煤矿的时候应仔细地思考变压器的动力功能是不是跟工作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并且兼顾变压器的节能效果。一般来讲,在采掘煤矿中选择的变压器动力主导是干式化变压器与节能化变压器。在难以应用干式化变压器和节能化变压器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油浸式动力变压器,然而务必确保油浸式变压器具备显著的节能效果。当今,在国内的一些小型煤矿和私人煤矿应用的变压器设备都会消耗非常大的电能,尽管这种高耗能的变压器设备成本投入小,可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导致很多电能源的损耗。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煤矿应用的是小荷载的变压器,这导致变压器面临一定程度的空载情况,这样在损耗能源的过程中却难以带来相应的动力,从而难以实现运行效率的提升。为此,在变压器的选择中,应选用节能效率理想、应用范围广的变压器设备,如此一来,才可以实现成本的减小,从而促进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例如,当今应用的非晶合金变压器可以使设备运行当中出现的噪声减小,从而使消耗的电能源减少。 2选用适宜的供电电压 在用电设备的功率处在相应数值的条件之下,用电设备中形成的电流跟供电设备当中接收的电压会存在反比的现象,即在提高电压的情况下,电流会逐步地降低。为此,适宜供电电压的选择可以使应用的电流量减少,进而使电流形成的热量减小,最终减小设备的工作效率与实现节能。当前时期采掘煤矿当中应用的电压有别于人们平时生活中使用的电压,从整体上而言,提升至660V与1140V这两种电压。如果实际现状可以实现高压电的应用需要,在采掘煤矿的时候能够选择1140V或3300V的供电电压。倘若电压愈高,那么电流就愈小,从而降低电流造成的传输路线的消耗。对于矿井作业而言,需要铺设比较长的输电线路,为此,要求供电电压迅速地传输电能才可以使消耗的很多电能降低。鉴于此,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煤矿企业创建移动变电站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这样可以将适宜的电压提供给矿井作业中,从而使用电设备跟供电设备之间的距离缩短,降低输送过程当中消耗的电量,最终实现减耗降损的效果。 3应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设备 一是在采煤机中应用变频调速设备。当今回馈型四象限运行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变频调速节能采煤技术,其重点在牵引采煤机当中应用,其可以在任何的转速条件下对变频器进行平衡与控制,以及可以实现力矩调整的最大化,确保可靠地牵引,并且能够比较方便地操作这种技术。二是在电铲与胶带运输机中应用变频调速。皮带输送机在制动、工作、启动的时候会使很多的电能损耗,以及面临相应的安全问题。在胶带运输机中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使能源损耗的问题解决,从而实现机器应用年限的延长。并且,在电铲中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优化电铲太过操作与缺少动力的情况。三是在提升机中应用变频调速设备。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以及四象限运行技术是提升机应用的主导变频调节技术,并且其应用数字化的系统控制软件可以实现操作的简化与方便。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的操控可以进行远程操作与设计电路。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新技术处理提升机中面临的电机缺相、欠压、过压、过流等现象,从而优化与改革煤矿领域的技术。四是在风机中应用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的应用可以实现能源的节省。然而,在采掘煤矿的过程中应用风机不可以实现变频的智能化,这会导致很多能耗的损失,而在风机中应用变频器可以实现风机转速的降低,从而在确保风机安全系数的过程中大大地节省能源。 4有效地应用与管理煤矿掘进机设备 一是实现掘进机设备功率因数的提升。倘若掘进机电设备具备愈大的功率因数,那么其就具备愈高的供电效率。然而,当今国内一些煤矿应用小功率因数的掘进机,这造成供电过程中出现很大的功率,然而大都为无用功率,这降低了电压的质量。并且,较小的功率因数导致损耗供电系统的电量,为了节省电能,最为根本的是实现掘进设备功率因数的提升。而应用双电机的技术可以实现掘进设备功率的提升,保障顺利地开展工作。除此之外,掘进设备功率的提高还可以通过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的减小实现。二是节省掘进机设备的乳化液使用量。在采掘煤矿的时候,采掘坚硬的石块会严重地损坏掘进机。为此,在对坚硬石头进行采掘的情况下,首先将一部分乳化液喷洒在石块上,这样在软化石块的基础上通过掘进机实现采掘。尽管乳化液可以实现石块的软化,确保掘进机受到的损坏降低,可是一些煤矿采掘工作者为了减小工作环节,一味地提升采掘的速度,往往在未曾碰到坚硬石块的情况下将乳化液泵开启,这会浪费很多的乳化液。为此,应有效地应用与管理乳化液泵,以降低应用的乳化液泵数量。三是注重维护与保养掘进机设备。煤矿掘进设备的顺利工作少不了平时的维护与保养。煤矿的工作环境较为潮湿,长时间在具备粉尘以及潮湿的条件下,掘进机容易被锈蚀,并且如果在掘进机设备中进入粉尘,那么将不利于掘进机设备的顺利运行。为此,为了保证掘进机设备的顺利工作,平时的维护与保养显得十分关键。定期和不定期的维护、检查掘进机设备可以实现其应用年限的延长。作为精密设备的掘进机的一些位置在面临固体颗粒物或者是灰尘影响的情况下,工作摩擦阻力会变大,这会导致掘进机设备的暂停工作或者是卡顿,这会增加其动力荷载,进而损失很多的电能。为此,在维护和保养掘进机设备的过程中,应常常擦拭其一系列位置,并且注意加油,从而实现掘进机设备运行效率的提升,最终实现掘进机设备能耗的节省。 作者:彭鹏 单位:兖煤菏泽能化有限公司赵楼煤矿 机电设备论文: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摘要:煤矿开采离不开机电设备,基于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设备运行,而且易引发安全隐患。对此为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介绍了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及作用,分析了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有效控制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0前言 随着我国煤矿科技的发展,煤矿开采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煤矿企业已开始引入一些高性能机电设备,而矿井生产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要想使这些机电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必须安装好这些机电设备。而要想安装好这些机电设备,有必要了解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明确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掌握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对策。 1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 当前由于在安装矿山机电设备时,通常需涉及机械工程专业、数控专业以及信息技术专业等多学科、多专业,因此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相对较复杂,应由专业安装人员以矿井实际安装条件为基础,科学安装。专业安装人员一方面应具备全面的机电设备安装知识,另一方面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随着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种类不断增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些自动化、智能化机电设备安装工序较复杂,不易安装,要求安装人员应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随着矿山生产规模的扩大,需安装的机电设备也会不断增多,设备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增大安装人员工作压力,安装难度也会不断增大。 2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 (1)安装监管。由于安装矿山机电设备不仅要用到很多专业知识,而且技术性较强,因此,一方面安装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应达标,应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做好安装监管工作,安装监管人员也应懂安装、会安装。而就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装现状而言,很多煤矿企业都不重视安装监管,甚至有部分矿企根本没设置安装监察岗位,只靠安装人员自行安装,不能及时有效的管理安装。若在矿山机电设备安装中安装人员责任心不强,安装不认真,图省事简化安装步骤,时常会造成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不达标,以致设备在后期运行中频发故障严重影响矿井生产。(2)安装设计。由于安装设计是指导矿山安装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应在矿山机电设备正式安装前就应完成相关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在进行安装设计前,应充分了解生产区域实际情况,把机电设备安装位置以及需用到的安装工具、安装技术等信息全部确定出来,以充分指导安装工作。若在实际生产中,安装设计人员设计不合理,不详细,或不重视审核设计内容,机电设备安装工作存在设计缺陷,必然会影响安装工作,最终安装出的机电设备便很难满足生产需求,易埋下安全生产隐患。(3)安装技术难点。很多矿山机电设备在实际安装时都会遇到一些技术难点,若处理不好这些技术难点,必然也会影响安装质量,引发安装问题。纵观以往的机电设备安装情况,发现变频器安装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难点。在实际安装作业中整流桥、谐波、供电电源以及电网噪声等这些因素都会干扰变频器,引发变频器安装问题。如谐波的存在,会影响线路信号的正常传递等。另外,机电系统中存在的整流桥也会严重干扰电子、电气设备,致使这些设备不能接受正常指令信号。(4)安装人员。随着矿山机电设备体积的增大,结构的复杂化与数量的增多,对安装人员的安装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安装人员要想安装好每台机电设备,首先要充分了解这些机电设备,并掌握必要的安装技巧。但就当前我国的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现状而言,很多煤矿企业都缺乏专业的机电设备安装人才,加之矿山机电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安装人员工作压力逐步加大等,这些因素都对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策略 (1)重视监管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矿山企业可通过设置机电设备安装监管岗,来强化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监管,积极寻找机电设备安装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以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同时各煤矿企业还应定期评估各安装人员工作质量,并考核他们的专业知识与安装技能,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安装作业。总之矿山企业应重视监管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努力提高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以确保实际生产中机电设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2)强化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设计管理。矿山机电设备的正常安装、正常运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安装设计。设备安装人员在实际安装矿山机电设备时,应严格按照安装设计要求来确定安装场所,选择安装技术,对此,矿山企业应强化管理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设计。设计人员应在充分勘查实际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再进行机电设备安装设计。做好安装设计后,相关部门还应做好设计审核工作,一旦发现安装设计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内容,应及时进行整改,以免影响最终安装质量。(3)处理矿山机电设备变频器干扰问题。实际在安装矿山机电设备变频器时若电压值过大,为防止变频器干扰其他电力设备,则应单独布置变频器。同时机电设备安装设计人员,一方面应尽量简化线路连接,另一方面应确保供电系统电流能稳定传输。除一些重要线路必须保留外如控制系统线路、变频器线路等,应科学合理的去除或适当隔离其他线路。另外,基于变频器谐波会严重干扰电网运行,易缩减电网功率,使电网电压降低等,对此,设计人员可通过给变频器电源侧加装电抗器的方式,来减弱变频器对电网的影响。(4)重视引进与培训安装技术人才。矿山机电设备的安装主要靠这些安装人员来完成,安装人员安装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实际安装质量。在实际生产中,矿山企业要想提高本矿井矿山机电设备安装队伍的整体安装水平,具体可从下列两方面着手:①及时引进矿山机电设备安装技术人才,以确保本矿井机电设备安装队伍能掌握最先进的机电设备安装技能;②矿山企业应重视强化培训企业内部现有安装人员,大幅拓宽安装人员的专业知识面,努力提高他们的安装技能。与此同时,矿山企业还应重视培养矿山机电设备安装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强安装人员的责任心,促使他们爱岗敬业,严格按安装规程作业,并想方设法的自动提高机电设备安装质量。 4结束语 总之,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设备运行。为避免矿山机电设备运行受到影响,应在充分了解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的前提下,掌握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应对,如强化监管安装过程、安装设计,重视引进高尖端人才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才能使机电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王松 王凯 胡叶丰 原晋林 单位:潞安环能股份公司王庄煤矿 机电设备论文:监理在机电设备安装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机电设备安装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只有做好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引入监理是控制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有效措施,本文阐述了监理在机电设备在安装中质量控制的要点及原则,详细介绍了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过程。 关键词:工程监理;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1引言 在工程建设中,机电设备的安装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而在当前的机电安装工程中还存在着施工单位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彻底落实施工图纸及安装规范标准等问题,直接导致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不达标,甚至威胁到工作人员的安全,为此应当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充分发挥监理的监督和服务作用,保证安装工程的质量。 2机电设备安装过程质量控制的要点 2.1质量控制要以预控为主,即事前控制 核查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审查分包单位的资质是否合格;签认设备的报验;检查进场的主要施工设备等。督促承包人严格按照合同技术条件、施工技术规程规范以及工程质量进行施工,根据批准的施工计划中确定的施工工艺、措施和程序来施工。 2.2设备检查要点 机电设备质量直接关系到之后的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运行,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查验收是非常重要的。监理验收时要严格按规定操作,若是设备的数量、质量标准或技术参数等不合格,绝不能将其入库。 2.3现场监督 监理工程师可以将工程分成若干个单元工程来监查,将设备安装的工序质量作为重点来对整个工程的设备安装实施监督,若是在现场发现相关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正。监理要在承包单位交付每一环工序的自检报告及安装记录后,对其进行终验工作。 2.4现场监理记录 根据工程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建合同等相关文件,记录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为工程施工质量评定、工程款支付、工程事故处理等提供原始记录和取证依据。 3监理质量控制的原则 3.1坚持过程控制 坚持全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从设备的到货验收、开箱验收、预拼装检测、安装过程、试运行检验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监查,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通过对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及时发现不合格的设备,并处理或返工直到符合合格要求。 3.2强化检验,以数据说话 要加强监管安装过程中的各项检测、检验,并进行平行检测。要以数据来评判设备质量,不能单凭主观感受来评判。 3.3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方针 监理人员应审查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机构,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各工序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并督促承包商健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调动承包单位搞好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主动性。 3.4把好质量验收关 坚持“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原则,把好质量验收关。应按“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规定,执行单元工程的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验收。坚持“通过返修后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机电设备,严禁验收通过”的原则。 4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控制过程 4.1安装前的质量检验 在设备安装前,监理应组织建筑和安装单位进行一次交接验收,主要是复验基础和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的位置和尺寸是否合适。如不符合要求,应让建筑单位进行返修。对大型或高精度、冲压设备,建筑单位要提供沉降观测点及基础预压记录。设备安装前的质量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到货验收,检查到货设备的名称、型号和出厂资料,以及到货数量。若是验收时发现质量问题,就要记载在验收单上,等到开箱验收时再次检查;现场清点包装箱有损坏的零部件并记录。②开箱验收,主要是检查零部件的名称、规格、型号以及数量是否与清单记录相符。另外,对相关的特殊设备要现场进行检测、安装与运行,并填写到货质量认定表。③预拼装检测。在完成到货验收和开箱验收后,对设备进行工地预拼装检测。先对到货的首套设备进行立拼,之后到货的大件再进行组拼并逐件检测。重点检查到货验收中发现质量问题的设备。 4.2安装过程的质量检验 安装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①检验申请。承包人在自检、复检、终检合格后,向监理人报送安装验收申请表。②安装及加固检验。为了确认设备检测的有效性及操作正确性,监理要到现场进行设备的实际安装测量,检查各部安装是否按设备的系统图要求安装到位及各部位零件有无松动现象。③检查防腐措施是否到位。检查设备表的清洁度及表面粗糙度;检查涂层质量是否过关,包括厚度、针孔及附着力;检查涂层外观是否合格,包括清洁是否到位,有无漏涂、鼓泡、流挂和裂、绉纹现象,颜色是否均匀。④质量判定。在现场检验中若是发现质量问题,监理人需要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及判断问题的严重程度,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对策。一般问题不大或是返修过程不会影响测量基准的,可继续对其测量验收,只是要注意返修后要补测。而对于质量问题较严重且返工修补过程中会影响测量基准的,直接停止验收。 4.3安装后的质量检验 4.3.1检测和调试 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安装精度,监理必须在设备安装完成之后进行检测与调试。如一些机电设备的轴承间隙、相联两轴的同轴度、齿轮副啮合侧隙,及输送设备主动轴和从动轴的平行度,各种机架和底板的垂直度、水平度等,必须达到技术文件和相关规范的要求,且检查后要完成审查检测记录。 4.3.2试运转 为了综合检验之前各安装工序的质量,同时也为了发现设备在设计、制造方面存在的缺陷,在设备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试运转,以便做最后的调修,使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投入生产。因此试运转是检验设备制造和安装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监理的质量控制重点。监理要在完成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后,审查设备的试运转方案并巡视、旁站观察机电设备的试运转情况,各种设备试运转的试调和考核必须都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技术文件要求,如:①设备的空运转一般应达到下列要求:运转应平稳,没有异常的震动和噪音;各部位零件无松动;润滑和密封部分无渗漏现象。②一般设备的负荷试运转应达到下列要求:进、出料能达到设计要求;轴承、滑道及填料函等部位摩擦温度正常。 5结束语 综上,监理工程师应当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在安装机电设备前要先审核工程图纸,再对照图纸检查工程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需检查、确认设计图纸和设备是否相符,监督设备安装、调试步骤是否符合要求,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给出解决对策,以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进一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作者:郭欣 单位:湖南省光辉监理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论文: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 【摘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矿山企业的机电设备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且十分普及,机电设备的普及虽然显著提升了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同时大强度的开采让人民越来越关注矿井内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问题,所以,矿山企业急需完善并提升矿井内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本文将针对国内矿山企业的矿井内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现状进行初步的分析,并针对现存问题来提出相对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矿业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矿山企业的开采工作量也不断提升,所以矿山企业的矿井机电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在矿井下作业大多都是使用机电设备来进行的,其具有高自动化的特点,但是机电设备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规定,若是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极其容易造成设备故障,直接影响到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生产效率。并且,矿山企业大多都是在矿井下进行作业,所以矿井机电设备的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是十分特殊的,这便导致机电设备的使用以及管理都是十分严格的,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以及要求。由此可见,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必须要有效提升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保障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性以及效率,这样才能够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 1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中的现存问题 1.1机电设备使用方法不规范 目前,我国有着许多的矿山企业在矿井下使用机电设备进行开采作业时的使用方法并未严格遵守使用程序,并且许多的矿井工作人员并没有具备机电设备的操作安全意识,这样一来机电设备长期处于非正规操作的状态,不但加快了机电设备的老化速度,同时大大影响了开采作业的效率。由于使用方法不规范,许多的新设备刚刚投入使用便损坏或是迅速老化,并且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并没有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的操作并没有完全的了解,这便导致许多员工在操作机电设备时的使用方法都不规范。 1.2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对于矿物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许多的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和效率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保障,矿山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力度不够强。目前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在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方面仅仅只是对矿井机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大都忽略了机电设备在日常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这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直接影响到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1.3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目前国内矿山企业的开采环境都是较为恶劣的矿井,而且矿井开采人员的工资不高,许多的专业人士并不会选择这份工作,以至于大部分的矿山企业为了确保开采工作人员数量而选择招聘非专业工作人员,而非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矿山企业所使用的机电设备推陈出新,许多新型机电设备的引进虽然能够提升开采作业的效率,但是对于专业素质不高的非专业人员来说,机电设备的操作较为复杂,而且他们并不知道规范的操作方式,这对于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来说十分不利。 2安全技术管理水平的加强措施 2.1制定空间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 在矿山企业的日常作业当中,完善且严格的安全技术管理体制能够有效规范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使用方法,必须确保矿井开采工作的规范性以及安全性。由此可见,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的制定是很有必要的,而制定安全技术管理体制则需要根据机电设备的质量标准要求来进行,确保体制的分工明确,责任划分到位,并且要持续性地进行改善,这样才能够保证矿井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2.2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不论是什么行业,什么年代,在一个企业当中,职业团队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工作能力以及效率,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和经济效益,专业素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企业也更应该在员工的专业素养上有所追求和要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矿山企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素质不高,而且往往为了确保工作人员数量足够满足日常的开采工作,矿山企业常常使用非专业人员,这对于开采工作的安全性以及效率都十分不利。要想保障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矿井开采工作的效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必须加大,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必须重视培养人才,重视生产安全,通过制定奖罚制度来激起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有效提升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技能,这样矿山企业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3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矿物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我国矿山企业的开采力度随之提升,矿井机电设备越来越普及,显著提高了矿山企业的作业效率,但同时,矿井机电设备在安全技术管理方面要求较高,一旦管理出现问题便极容易造成机电设备故障,所以提升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是我国的矿山企业当前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此提高矿井开采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杰中建 单位:贵州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 机电设备论文: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创新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增大了煤矿能源需求量。要提高煤矿能源的产量,加强机电设备管理是基础要求,同时也是综采工作面的基础支持,对提高综采效率具有直接影响。但是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机电设备管理相对滞后,对提高综采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新时期怎样创新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是相关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机电设备管理在煤矿综采工作的意义,并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机电设备管理创新建议。 关键词: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创新 0.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得到大力促进,对煤矿的需求量持续升高。煤矿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社会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增强自身实力。而增强煤矿自身实力,就必须要加强企业综采管理,尤其是机电设备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但是从煤矿综采的机电设备管理来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结合实况不断创新。因此,探究新时期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具有现实价值。 1.创新机电设备管理对煤矿生产的意义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各种机电设备作为综采的工具。因此机电设备管理对煤矿综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提升经济效益;从我国煤矿企业来看,大多数煤矿虽然比较重视机电设备,也购买了各种先进的机电设备,但是许多企业并不重视管理,导致机电设备老化、陈旧,缺乏必要的维护体系,在机电设备的养护和维修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从相关部门统计来看,煤矿综采机电设备已经占据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较大比例,大多数都处于50%以上,因此经营运作好坏直接对煤矿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假如在机电设备管理中缺乏合理、科学的手段,必然无法达到管理效果,就会增大煤矿成本投入,提高煤矿生产的负担,对整个综采工作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确保开采安全;近些年,我国频频发生各种安全事故,对国家与人民的安全、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对这些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知,40%以上事故都是因机电设备发生电火花引发安全事故。从安全事件来看,因机电设备管理不科学引发重大火灾事故占据重大火灾事件的80%以上。由此可见,对机电设备科学管理,是确保煤矿综采安全的基本保障。 2.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现状 在新时期,对煤炭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综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传统机电设备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煤矿综采所需,就必须要对机电设备管理进行创新。但是创新不能凭空想象,必须要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创新策略,才具有创新的价值。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机电设备管理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从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管理人员自身素质高低十分重要。目前许多煤矿企业认为管理就是维护和保养一些,随便安排一个人就可以了,因此许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有一些管理人员工作中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维护程序不熟悉,当机电设备运行时发生了故障,无法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检查。并且许多企业自身也不重视培养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煤矿综采机电设备工作时势必会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随着机电设备越来越先进,其技术性也就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多么先进的机电设备都需要人来操作,因此不重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就无法提高机电设备的生产效率。(2)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多数煤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从现状来看,很多煤矿企业比较重视经济效益。因此进行综采时,就会将提高产量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在施工时,大多数企业就会忽视加强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而且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即便制定出了相应管理制度,因为缺乏管理理念,也无法将管理制度彻底执行下去。(3)投入资金不足;在管理综采机电设备过程中,需要投入充足资金进行维护和保养。在现实中无论是购买设备还是维修设备,均需要充足的资金做支持。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企业都不重视这个方面,购买设备时常常是省了又省,甚至为节省资金购买性价比不高的机电设备,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价钱较低的机电设备,其性能自然也不会高,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故障,而且发生故障概率自然较大。同时发生故障的机电设备,维修时必定需要一定资金。假如资金投入紧缺,必定影响设备工作效率乃至停用,对煤矿综采工作造成影响。(4)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迟缓;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综采使用机电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从实况来看,许多企业对机电设备的更新上比较缓慢,平常根本不会主动保养和维护,设备不到无法维修地步,煤矿企业是不会考虑更新机电设备,因更新设备势必会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使用落后的机电设备,不但会影响煤矿生产效率,生产运行时还会引发各种安全隐患。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事故来看,一些安全事件就是因机电设备老化所致。 3.当前对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的管理创新措施 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势必无法满足新时期煤矿综采工作所需。因此,就要在解决问题基础上创新管理。 3.1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提高机电设备的利用率。因此要创新设备管理就必须要提高设备管理员的自身素质。首先,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所用设备的使用情况,要熟悉设备操作,掌握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同时还要学会处理设备的日常故障。当然煤矿企业可采用考核模式和技能竞赛方式,提高管理人员基础技能。 3.2完善实施管理机制 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机电设备管理体制,要在企业中制定一套完善的体制,让管理人员工作时有章可循,并非简单、机械地按照产品说明书去管理机电设备。在现实中,煤矿综采工作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势必会影响到综采工作。因此煤矿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不能脱离实际,必须要结合煤矿综采生产特征,科学、合理地制定管理体制,让管理人员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当然制定体制而不实施,就相当于没有制度,所以还必须要制定配套的奖惩制度,通过奖惩制度激励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真正提高设备的管理质量。 3.3增大资金投入 资金是落实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针对设备管理资金投入不足,最有效措施就是要增大资金投入。在煤矿综采工作中,机电设备是硬实力,提高设备性能,就可以提高煤矿生产效率,而且这种方式也是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所以企业购买设备时,就必须要依据企业所需,购买高性能设备,要提供充足的资金确保设备正常维修,短时间内恢复机电设备正常运行,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 3.4及时更新机电设备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机电设备发展非常迅速,一批批新型设备不断出现。因此煤矿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就必须要依据企业实际情况采购一些新型的机电设备。因此老陈旧机电设备虽然还能够运行,但是在使用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工作效率不高,不但会增大生产成本,还会影响综采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就要依据生产所需,及时采购一些新型机电设备,提高综采效率。 作者:辛静波 单位:山西义棠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机电设备论文: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思考 摘要:机电安装工程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涉及面较广,专业整体的跨度较大,尽管机电安装具有固有特点,然而本身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只有加强建筑机电安装的项目管理,才能保证机电安装可以顺利进行,推动机电设备的发展进步。本文根据多年机电设备项目管理工作经验,对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措施进行重点分析,为机电设备安装提供有益意见。 关键词: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 引言 现阶段,伴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离不开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并且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对于确保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做好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提升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机电设备安装 1.1机电设备安装特点 1.1.1需要较高的技术 机电设备的安装会涉及到信息采取、建筑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较高的技术。为提高施工效率,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另外,检测技术、装配技术、吊装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安装施工中。 1.1.2需要进行协调管理 因为机电设备在安装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技术较广,所以必须协调好各方的工作。保证不同专业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协助施工,安排好施工进度,使施工过程有序衔接。 1.2进行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的意义 1.2.1规范安装人员的工作 在安装机电设备的过程中,安装人员往往不重视相关规定,不按规范操作。这些情况往往会引起机电设备出现不合格问题,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项目安装的项目管理工作,合理安排机电设备的使用,确保施工人员规范操作,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 1.2.2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 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进行工程项目建设,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避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事故,不仅提高了项目的建设质量和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2加强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措施 2.1加强设备安装的质量管理 2.1.1加强设备安装前管理 建筑机电设备的准备过程中,首先施工人员全面掌握设备图纸的内容,一旦确定图纸中的不足以及疑问,应当提出并商讨研究,实时调整安装设备的安排。对建筑设备按照涉及的表格资料、技术要求、文件以及标准真正做到掌握于心。对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以及设备项目管理人员应当进行全面确认与复核,安装工作打下基础条件,细化现行的操作规范,向安装人员进行全面工程的技术交底,结合施工人员流动特点,根据安装进度情况进行技术交底。 2.1.2加强对于原材料、安装设备质量的管理 一旦安装工程中的原材料或者是安装设备的质量出现了问题,将直接导致整个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因而控制好原材料以及安装设备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安装单位在进行原材料以及安装设备的购置工作时,一定要根据设计要求以及国家、行业标准进行设备的选购。在进行选购的过程中,还要对制造企业的资质以及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的考核。在进行现场的安装工作时,对于运达施工现场的原材料以及设备要进行抽检,确保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使用。在进行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问题的出现。 2.1.3加强设备安装中管理 设备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严格按照通过审查技术文件以及设备设计图纸方案进行设备的安装,如安装中遇到问题,及时找出解决方案,严禁未经监理同意私下对图纸设计进行变更。除此以外,设备安装坚持落实三检制度,重点设备的安装要设置旁站监理,积极推行安装规范化操作,制定满足工艺规范、具有操作要求的控制质量制度。在建筑设备安装管理过程中重视收集资料,特别是隐蔽工程签证资料与验收资料的整理、收集,未经项目管理人员同意,不得对下道工序进行安装施工,以避免监督流失控,同时要做好施工日志,进行文件存档。 2.1.4加强设备安装后管理 施工方完成机电设备安装后,展开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向项目管理部门递交竣工报告与验收报验单,由总监工程师带队组织项目管理人员,设备安装的竣工资料进行初步验收检查,并根据监理意见,审核施工方的整改情况。监理方对设备安装与竣工资料进行严格检查,完成验收后,总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竣工报验单进行批复,并向建设方提交评估资料报告。 2.2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对于建筑工程中的机电安装工作来说,安全因素显得格外重要。一旦安装工作中出现问题,将会给后期机电设备的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现阶段在建筑工程的机电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安全事故。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出现了问题。因此,机电安装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施工人员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员也应该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不断进行专业安全知识的学习,积极总结管理经验,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 2.3强化成本控制 (1)机电设备安装项目建设之前,一定要按照相应的标准对项目的造价进行预估,以便掌握该项目的实际成本,核算之后,就要在项目建设之前进行相应的控制,严格控制多余的成本消耗。这就需要配备专业的成本核算人员,强化成本控制。(2)在项目建设之中,对于项目所需的投入要严格控制,每一笔投入都要进行汇报、审批的程序。同时项目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合理的资金投入及时纠正,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对于不合理的资金投入,项目管理人员要撰写相应的资金使用报告,包括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调整措施都要详细记录,以便计算项目的实际成本。(3)项目结束后,一般需要依据一定的成本核算标准,对于所有的项目投入要进行汇总和分析,尤其是资金的支出和使用。当然为了便于该项工作的管理,要设置专人负责,且事项岗位分离。同时,对于项目损失的部分也要进行核算和整理,计入成本之中。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建设速度与建设规模急剧增大,确保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强化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尤其是将现代管理方法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之中,进而加快机电设备安装的发展。 作者:何师 单位:茂名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机电设备论文:建立机电设备大数据管理系统探讨 摘要: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工作采用手工记账,主要存在处理速度慢、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建立机电设备盘活系统可以对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所涉及存量机电设备信息生成、存量机电设备信息公示、盘活步骤、存量机电设备使用情况跟踪、分析等进行全程闭环式信息化管理,加快了设备周转、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机电设备;大数据管理;系统 1建立盘活大数据管理的必要性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设备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的机电设备盘活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业务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机电设备信息以纸质单据或报表形式分散存放于各生产矿与集团不同部门,共享程度低,处理速度慢,易出错;机电设备信息汇总、统计慢,传递不及时,造成信息滞后,影响决策、分析;财务信息、存量机电设备台帐信息、现场实际情况对比困难,可能造成存量机电设备过储或供应欠缺;存量机电设备价值计算、平衡利库、库存预警等均依靠人工计算,工作量大。集团机电设备盘活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机电设备盘活系统或系统)对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所涉及存量机电设备信息生成、存量机电设备信息公示、盘活申请、审批、价值评估、调拨、租赁、出售、转让、接受、报废、存量机电设备使用情况跟踪、分析等进行全程闭环式信息化管理。 2盘活设备管理流程 系统从各矿设备台帐及集团各部门财务数据开始,生成存量机电设备台帐,实时/定期对该台帐进行数据更新;各生产矿可通过实际需求查询或由系统库存报警自动生成机电设备盘活申请;设备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依据该申请,联系设备归属矿、机电处、集团财务等相关单位、对该申请进行线上核实/审批,以及线下现场检验等;获得审批通过的设备,将在存量机电设备原所属单位进行出库,在接收单位进行入库。系统为管理流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提供详尽准确数据,有效辅助集团公司解决存量机电设备盘活过程中业务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存在的执行、监控、统计等问题。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中资产即指机电设备)。针对集团机电设备盘活业务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机电设备信息以纸质单据或报表形式分散存放于各生产矿与集团不同部门,共享程度低,处理速度慢,传递效率低,易出错;机电设备信息汇总、统计慢,传递不及时;财务信息、存量机电设备台帐信息、现场实际情况对比困难,可造成存量机电设备过储或供应欠缺;存量机电设备价值计算、平衡利库、库存预警等均依靠人工计算,工作量大等问题,研究开发集团机电设备盘活数据管理系统[1]。 2.1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源数据仓库 目前集团公司各直属矿井、千万吨矿井、二级子公司所辖矿井的各类盘活机电设备信息共享程度低,针对各矿可盘活机电设备管理的不摸底,各矿盘活机电设备所在位置、盘活机电设备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情况不明朗。建立基于利用集团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的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数据仓库,对各矿盘活机电设备建立集团统一的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 2.2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体系 目前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流程是基于手工层面的管理流程,各矿信息获取、申报、审核、批准等均处于手工或半手工状态。建立基于电子信息流程的管理体系,盘活机电设备信息状态在线共享,与集团财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共享盘活机电设备的设备信息,状态建立集团层面的盘活机电设备管理运营标准实现机电设备盘活流程的电子信息化。 2.3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的考核指导体系 目前盘活机电设备的管理流程中有些环节还存在管理困难。目前集团各生产矿所属盘活机电设备的完整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已经被拆卸成不同配件;盘活机电设备的可用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在可以运行的状态;盘活机电设备的可靠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得到了应有的维护。由于手工操作的局限性,上述工作的管理处于缺失或部分缺失状态。利用互联网电子信息化技术,将管理颗粒延伸到每一台盘活机电设备设备,针对各台设备进行信息化考核。 2.4完善盘活机电设备分析预测功能 通过对盘活机电设备的机电设备管理运营,建立设备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各矿盘活机电设备调拨、属地化管理等进行数据分析,实现风险库存、调拨预警等功能。 2.5实现平台分级管理、远程访问等功能 系统提供数据网络接口,可以利用Internet和集团局域网将盘活机电设备信息和分析报表等传送到有关部门及生产矿井,实现盘活机电设备信息的整合和信息共享、远程查询。同时针对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开放不同级别的盘活机电设备数据,做到信息分级化管理。 3大数据在机电设备盘活方面的应用及创新 将大数据概念引入机电设备盘活领域,同时兼顾煤矿集团企业架构与煤机管理特殊背景,在国内外此项研究均属首次。系统为同煤集团机电设备盘活管理工作定制开发,以机电设备盘活工作为主线,同时兼顾研究设备维检运行、煤机调配规律等实现对集团直属矿井、千万吨矿井、子公司等分级进行机电设备设备状态的跟踪监督;通过与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对接,利用现有集团局域网、国际互联网等,实现信息共享,与机电设备盘活工作信息化。主要创新如下:(1)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的数据仓库,记录从设备采购、地理位置、归属、维检、盘活等信息,记录盘活机电设备的“前世今生”。(2)建立基于集团局域网、国际互联网的混合网络架构,通过与财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对接,实现的煤矿机电设备盘活信息化工作体系。(3)通过对每台设备的数据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机电设备盘活监督考核体系,弥补了手工作业条件下,单台设备监督苦难的缺陷。(4)通过K-means、最大期望等大数据算法,建立机电设备盘活的大数据预警机制,实现库存、采购、盘活等多维度数据分析功能。 4前期研究工作情况、现有的基础和条件 同煤集团集团公司在煤矿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塔山、同发东周窑等千万吨矿井已经成功实施库存管理系统,马脊梁矿实施了安全生产大数据系统。集团机电设备盘活大数据管理系统可充分利用机电设备管理与大数据风险预警的积累经验,为集团机电设备盘活管理工作进行定制开发。 5社会经济效益 (1)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信息进行了统一化、标准化、数据化。通过建立盘活机电设备数据仓库,将集团各所属矿井的闲置机电设备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将各类可盘活机电设备进行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可极大提高闲置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采购。(2)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数据化、信息化梳理,建立完善基于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流程。从过去的手工/半手工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为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模式。(3)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工作进行了深耕细作,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从过去管理到矿/大类别的设备,精细化到每台设备的管理,通过监测每台设备的属地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大大提高机电设备盘活工作效率、通过对每台设备的精确考核,从而实现了机电设备盘活工作的闭环管理。(4)系统利用K-means、最大期望等大数据常用算法,建立大数据设备管理平台,通过监测盘活机电设备设备状态,为设备采购、设备报废、库存预警等提供管理支撑。 6结语 同煤集团存量机电设备盘活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每年仅有数名管理人员,便已经实现了每年四亿元以上的机电设备盘活,为集团节省了大量采购开支。机电设备盘活大数据管理系通过对每一台盘活机电设备的精确管理、管理流程信息化实现、与现有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对接、商业智能机制引入,可有效提高闲置机电设备使用效率,大大节约集团设备采购数量。 作者:庞海龙 单位:同煤集团机电管理处 机电设备论文:焦化厂机电设备管理分析 摘要: 煤焦化行业设备相比其他产业设备具有高负荷、长周期运行的特点,这就对该行业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设备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体现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导作用,成为了当前大型煤化工企业设备管理者所关心和思考的主要课题。本人结合自身从事焦化行业机电设备维护、检修多年来的管理工作经验,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焦化行业机电设备装备特点,现行维护方式和实际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症结所在,通过深入剖析问题的原因,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对症下药,提出了一些较为贴合实际、行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可供同行参考借鉴、交流学习,并致力于对现在多数焦化行业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出解决方法,旨在对我们的管理现状有所改变,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所提升。 关键词: 煤焦化;机电设备;管理;质量;方法;效率;措施 0引言 机电设备对于煤焦化行业来说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只有设备管理工作搞好了,才能使企业的生产有序,才能做到优质、高产、低消耗、低成本,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安全生产。煤焦化企业设备的特点是不间断运行周期要求长,在用设备不能发生故障性停机,一旦故障停机,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生产工艺对设备要求高,在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强调减少停机时间、压缩设备检修时间,这样就会导致设备带病作业,加大了整机故障程度和风险,一旦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出现状况,不但会耽误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会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所以煤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生产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出相对的管理措施,对机电的管理与维护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备的招投标、选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及维护、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等各个环节,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管理就是针对上面所说各个环节的综合管理模式,只有各个环节都不出问题那就说明设备管理是有效的。本人从事焦化行业设备维护检修管理工作12年,下面就以我10多年的工作实践体会,结合各个管理环节,提出一些管理措施,与大家交流。 1设备招投标管理 在企业中,为了尽可能节省开支,大多数工程、设备招投标时都实行最低价中标制度,虽然理论上合理的低价中标有利于节省投资,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使招标人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公平、公正竞争秩序的形成,有效防止国有资金项目中的腐败行为。但是,合理低价中标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偷工减料行为,降低工程质量;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恶性竞争,严重扰乱工程承发包市场等。在实际工作中,各投标单位为了竞争,竞相压低价格,最终导致大量低于成本价的低价中标,由这种过低价中标所引发的施工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工程纠纷、设备质量等问题频出。所以我们要不只是看见低价中标的好处,更要看到低价中标的危害,并在实际操作中制定一定的对策防止蒙受损失,评标过程中多方面考量,综合考虑需求设备的性能参数、生产率、安全、环保、质量等因素,优先选择高性能、技术先进、使用新材料、维修便利、成本低、零配件能够后广泛使用或是能够和设备厂家对接、相比性价比最高的,杜绝一些质量差、寿命低、效能低的设备进厂,并有效监管安装质量,从源头管控。 2设备选型要合理 机电设备能否完全满足正常的生产需求,要根据所需设备使用环境和工艺情况综合考量,尤其是煤焦化工企业,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完全满足自己实际使用时的特殊工艺要求,例如功率、温度、压力、耐腐蚀性、防爆等级、硬度、抗磨抗震、特殊材料等多项性能指标,这些都直接决定着设备使用过程的运行情况,是否存在“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故障率高低、维修成本高低,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效益。所以我们应当在设备选型上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适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企业实际工况为基础选择市场主流产品,选择在国内市场上有相当的份额,具有高安全可靠的原则,高可扩展性、高可维护性的产品。(2)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看产品的品牌又要看生产厂商和销售商品,是否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良好的售后服务,包含维护零配件的供应情况,否则出现故障时既没有技术支持又没有产品服务,使企业白白蒙受损失。(3)价格对比和性能对比的原则。与不同品牌同类设备进行对比,确定所选定的设备供应商是不是设备的直接生产方。多了解一下所选定的设备之前的使用案例,从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如果设备量很大或者价格很高,建议一定要到生产厂家去参观一下。(4)费用结算售后保障原则。购买设备合同要签好,定金不能超过30个百分点,坚持设备安装完毕以后再付剩余款项,并留有一定的质量保证金,在服务试用期限内制衡供应商提供其应有的售后服务和质量保障,最大底线的保障自己的权益。(5)选用人员知识化、专业化原则。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生产实际,了解情况,确实掌握机电设备状况,计划购置设备时,有关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咨询,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再批准进行购置,严格把关,不花冤枉钱。 3安装调试等基础建设要合规 准确可靠的设备选型后,下一步设备入厂安装有几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也是我单位后期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和同行业同仁共同交流所获心得,尤其是几个小的方面极易忽略,但给后续的生产活动和检修维护都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麻烦,值得大家借鉴。(1)进场的设备、材料、质量要严格把关,要有专人验收。建立验收台账和责任追究制度,验证设备产品的生产合格证书、质量品检证书、设备性能实验材料、材料性能分析材料等有效证明,有特殊要求的要另外再做相关实验来验证,充分把控品质关。(2)接收设备设计图纸和安装图纸,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及时建立设备档案,便于后期使用过程解决问题和设施维护。(3)设备安装过程不能完全依靠监理单位的监督,企业作为业主也要全程参与进去,要指派专人全程监管,被指派人最好是该设备后期使用者、管理者、维修者,既能强化责任,也给后续管理、使用、维护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术基础。(4)设备的基建基础不能出现问题,这也是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因实际施工作业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监督,或是被委派监督者责任心不强,与施工单位沆瀣一气、糊弄了事,或是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一点基础知识都没有的人来做这个工作,导致部分设备安装基础地角不平、灌浆不良、中心没找正、标高误差大等现象多有发生,安装精度低,位置公差误差大,后期基础沉降导致设备同轴度变化,这些都会导致设备损伤,后期维护困难,难以找正等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防。 4使用维护是关键 如何正确的将设备使用好,维护好,也是焦化企业设备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目前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依次例举如下,逐一分析。(1)专业设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配给比例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这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缺陷,设备基层管理人员既是管理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执行情况的监督者。只有配齐相应专业设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并动员他们在基础管理上重视起来,技术环节上重视起来,才能建立一个坚如磐石的管理体系。(2)企业对岗位操作人员设备知识培训不到位,大多数员工不懂得设备“四懂”(懂原理、懂结构、懂性能、懂用途)、“三会”(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基础的设备使用、保养知识欠缺,对设备的重要性没有形成正确的意识。针对这一情况,一定要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逐步改变他们的观念。(3)没有形成设备的全员管理理念,设备管理责任分工不明确。操作人员只会操作,设备坏了与他们没关系,交给维修工就行了。要从上到下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设备的基础管理就是从使用者开始的,全员参与进来,每一个环节都要受到管理和监督,每一项工作责任到人,建立追究考核制度。(4)设备维修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多数企业在对维修人员的管理上都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没有充分的把设备维修人员的主动性调动起来,造成能干的累死,不能干的闲死,最后能干的也不愿意干了。建议统计工作量清单,建立《工时工单管理制度》,根据作业内容的难度、技术含量、劳动强度、环境等因素评估工作工时,再辅以主副修工时,区分制定工单单价,以劳动报酬的多寡来促进劳动作业的积极性。当然前提是一定要工时评估合理,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前提来执行,否则只会适得其反。(5)努力减少非正常检修。一定要加强设备操作管理,让员工按章操作,杜绝违章操作,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设备事故和因保养不利导致的事故发生。(6)统筹管理、降低非计划性检修。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保养,提前预定检修、排除故障,不断提高涉及的各项可靠性指标。不断提高设备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降低突发事件。(7)设备检修作业不规范,没有标准化检修流程。设备检修步骤包括:检修计划的制定、检修方案的编制及审核、备件材料和工器具的准备、现场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案的学习培训、检修前的岗位交接、检修中规范标准的落实及检修后的现场清理。每个步骤都要有相应的规范及标准,但部分企业没有制定标准及规范,这就导致出现了干活鲁莽,易出安全事故,不按预先制定的方案作业,既费时费力,检修质量也不高。(8)设备故障与生产发生冲突时,对设备重视不够。好多企业设备带病运转现象时有发生,小小的故障没有及时得到消除导致大的事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就像得了流行感冒,明明可以简单的吃点药就能治愈,却为省钱硬抗,结果导致了其他病变的发生,不但多承受着痛苦,也多花了钱。我们的设备往往就像这个得感冒的人一样,在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减少停机时间,压缩设备检修时间,加大了故障程度和风险,一旦出现状况,不但会耽误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会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舍本逐末、得不偿失。(9)加大修旧利废、节支降耗,可以有效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替换下来的备品备件未能再利用,浪费严重,其实有很多有修复再利用价值零配件,通过简单的焊接、机械加工等手段可以修复,对已报废设备的零部件、废旧材料都可以再利用,我们往往弃之如敝屣,为了换新的省时省力,然而却浪费了很多资金。所以建立完善的修旧利废制度,建立鼓励机制,集约处理废旧物资都能很有效的改变这种状态。以上问题是各个单位切实存在的问题,而且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企业设备管理就得不到长足的进步,所以我们要重视起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5领导要重视设备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学科。不是所有的管理制度适合所有的企业,一个企业要结合自己设备的结构性质及人员技能水平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制度。企业在不同阶段设备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检查发现薄弱环节,制定办法提高管理水平。相同的制度,不同的执行者,最终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搞好设备管理,要有合理的制度,合适的执行者,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好的管理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工作,不能光看眼前的经济效益,要放足长远,只有设备稳定运行,才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 6结语 在设备管理上我们应该朝着大型化、集约化、柔性化方向发展,紧跟国际先进设备管理趋势,正观念,树理念,不断端正管理行为和提升管理效果,体现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重视思考,不断的想出对策解决问题,要勤于思考,不能草率的解决问题,深思熟虑后以最佳的方案处理问题。同时还要经常性的与班组成员进行沟通,鼓励成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及管理上部门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善。 作者:张克福 单位:神华内蒙古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西来峰焦化厂 机电设备论文: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探究 摘要: 机电设备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运行的安全性将会对企业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基于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情况的分析,总结在当前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汇总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本专业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 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设备维护;安全生产系统;使用性能 众所周知,机电设备是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与前提,但多数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较为复杂。随着机电设备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设备使用性能可能不如以往可靠与稳定,导致机电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一系列的质量问题与缺陷,继而会对整个企业生产系统的运行质量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及时解决机电设备存在的各类故障,以确保机电设备生产的安全性,确保相关机电设备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健康稳定的长期发展。 1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情况分析 在现代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机电设备的综合性能日益凸显,在多个行业部门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总体来说,机电设备的应用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并且在生产效率上的提高也是十分明显的,对于一些十分危险的地方,通过机电设备的运转就可以避免工人的直接进入。并且机电设备的监管,通过调试适宜的广度和深度就能完成工作,还能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出预警,降低一线生产的危险系数。 2机电设备管理问题分析 2.1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当前大部分企业针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重视度不够,管理人员安全隐患与责任意识相对匮乏,加之针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存在故障的机电设备难以及时得到处理,导致设备带病运行,一方面降低了机电设备的使用功效;另一方面导致了机电设备使用寿命的缩短,严重时还会对机电设备专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 2.2现场管理不足 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主要有以下具体表现:不认真对待机电设备的日常检修工作,设备完整率、包机制、点检制等基础工作的开展没有落实到位;机电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彻底检修时,只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临时处理,没有及时对其整体进行检查维修,埋下安全隐患;闲置机电设备回收入库工作不够及时,检修整改的过程当中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2.3设备管理标准存在差异 在机电设备现场检查中频频出现实际标准与管理文书不符合的问题,大部分监管维护人员对机电设备运行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与深入,导致各类问题拖延时间过长,给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与影响。 3机电设备安全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3.1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围绕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的过程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进一步强化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必须从各级人员入手,强化机电设备管理维护的工作意识,遵循国家相应安全管理质量标准要求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契合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展开各项工作。同时还需要将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以及具体工种操作规程等相关制度引入机电设备专业安全管理实践中,明确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各个岗位的工作权责。除此以外,还应当针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构建设备管理台账,完善机电设备相关技术档案资源,结合企业机电设备运行特点,制定设备检修以及更新换代的工作计划,配合奖惩工作机制的落实,以确保各级管理人员严格遵循机电设备相关使用规范,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力度。 3.2强化安全管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中,必须重视对机电设备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针对当前企业机电设备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客观形势,必须通过强化安全管理培训工作的方式,促进机电设备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应当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当加强对机电设备管理专业人才的引入与培训工作,在面向社会外聘机电设备管理专业优秀人才的同时,将竞争选拔工作机制引入内部人员选拔中,打造具有高技术以及高素质特点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专业队伍,以促进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二,应不断强化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作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人机联责、提高薪资报酬、完善奖惩工作机制等相关措施,确保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管理相关职责。 3.3机电设备更新的制度完善 严格落实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工种岗位责任制以及事故追究责任制等,重点建立健全机电设备使用与操作规程、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机电设备现场管理制度及机电设备采购与验收制度等具体的规章,同时配套相应考核措施,真正让管理制度起到一定的约束力,以规范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中的各项管理行为。 3.4新机电设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 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的前提下,相关机电设备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于多种方式向领导提出意见与建议,推荐新机电设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合理应用,结合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争取国家政策性安全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根据相关的机电设备行业标准完善规划,以确保各类机电设备运转以及更新换代的有效性。除此以外,机电管理工作部门还需要在促进新机电设备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针对各类机电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合理安排生产工艺工作流程,依托于现代化的机电设备以及技术工艺,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机电设备运转的安全性以及管理的高效性。 3.5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 机电设备日常性维护保养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能够确保机电设备运行安全;另一方面有助于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维修保养工作的开展,虽然会消耗一定程度的检修成本,但与直接购买更换新设备相比,仍然能够有效节约企业的投入成本。在针对机电设备展开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需要对机电设备日常维护与检修的各项措施加以完善,为参与机电设备日常维护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第二,应将日常管理各项举措贯彻落实到机电设备维护管理实践中,加强对机电设备的清洗与润滑,以起到降低各类机电设备故障发生率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必须针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措施以及维护要点进行总结与分析,以及时消除机电设备运行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与性能缺陷,确保所有机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为企业创造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针对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包括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机电设备更新的制度完善、新机电设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以及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这些方面的措施,希望能够有助于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吕小将 单位:厦门湖里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为了装饰或者照明,建筑物里设计了越来越多的照明系统。但是庞大的照明系统不仅浪费能源,并且一旦损坏,不但影响美观,维修也不能非常及时,这样就促使人们设计出了智能照明系统。经过有效数据表明,使用智能照明系统后,不仅没有影响到照明效果,还有效的节约了能源,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本文就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字: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建筑工程、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的能源也越来越少,节约能源已经是世界向前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努力的目标。而除了工业等用电之外,现代建筑物用电也是相当大的能耗。据权威部门收集的资料显示,建筑物的耗能相当于整个国家耗能总量的30%以上。建筑物的耗能主要是用于其设备的消耗上。建筑物耗能中照明及办公设备用电占其总量的39%。传统的照明控制都是一个开关控制一个设备或一系列设备,很难达到“总体把握,成批监视,独立控制”的要求。那么新型的智能照明系统又是怎样的呢? 一、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的概念 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简单说来就是指将传统的照明系统融入“智能“,把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以及数字调光技术结合进来,是照明智能化、系统化、人性化,把百年来的传统开关进化为新型的智能开关、数字开关。这样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足不出户就对整个建筑物的照明和其他供电功放进行综合控制,同时还可以将其与楼宇智能控制系统融合,在不同的场景设置不同的照明设备,不同的环境更换不同的照明装饰,实现时间控制和空间控制。 二、采用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的优点 1.良好的节能效果 节能是人们发明、使用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的初衷。九十年代初,美国本着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首先提出了绿色照明的理念,很快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的支持。接着,中国也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工程计划。 智能照明系统包括传统照明系统包含的大部分组成:光源、灯具、配电线路、电气附件等等,它与传统照明系统不同的就是运行管理方式和控制方式。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借助许多不同的“预设置“的控制命令和控制元件、对不同场景、不同时间段的照明进行预先设置和合理调节,实现节能的初衷。这种控制照明的方式充分利用利用自然光,结合场景需要,在适当的必需时才运行照明设备或者调高照明亮度,最大程度的保证利用最少的能源消耗达到最大的照明水平,节电效果非常明显,大约可以节省30%以上。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灯光进行滤波技术,降低谐波含量,提高照明效率,也能达到节电的效果。 2.延长光源的寿命 照明系统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光源配件,如果能够延长光源配件的使用寿命,既可以节省大量的照明成本,还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更换光源的工作量,同时减少了照明系统的维护费用。 如果建筑物所在的电网电压不稳的话,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电源的寿命。把电源按照发光原理划分的话,光源通常被分为热辐射光源、气体放电光源两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光源――荧光灯和白炽灯即为最典型的两种光源。热辐射光源是通过电能转化为热能的一个过程,物体热度达到白炽程度而发光即为热辐射光源,其寿命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电网电压。电压升高,光源的寿命加速减少。(如图1所示)因此,合理的降低照明供电电压也是延长光源寿命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气体放电光源是利用气体的放电法官的电源,其寿命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电网电压的波动,电压过高,会使电极过热,电压过低,会影响电源启动,缩短电源寿命,因此,抑制电压的波动也是延长光源寿命的有效途径。 3.改善照明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要想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现在的人们忙于工作,一天除了休息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全可以影响一个人一天的工作情绪。照明工作也是工作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营造工作氛围的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办公场景中,合理的选用光源灯具:造型美观、装饰效果佳、照明质量高都能一定程度的影响办公环境的舒适度。举例来说,使用传统镇流器的荧光灯工作电源闪动频率是100kHz左右,这个频率会让人眼睛疲劳,头昏脑胀,影响办公效率。智能照明系统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再用电子镇流器来控制闪动频率,将其提高到40kHz~70kHz,人们视觉舒适,不在感到视觉疲劳。 除了以上特点,照明系统智能控制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实现多元化的照明效果,除了单纯满足照明效果之外,还可以做出更多装饰,增加生动性和艺术性,给人们丰富的美感和视觉冲击。比如,智能控制的基础是源自计算机,存储信息量大且准确,程序一旦运行不易出错,避免传统照明人工变换的错误操作。比如操作安全可靠,全部电路在控制箱内,避免的人工操作的触电危险。 三、不同类别建筑工程采用不同的照明系统 1.电梯、车库等公共区域 电梯、车库等公共区域都是使用照明系统比较频繁的的地方,采用智能照明系统,能够做到“有人使用供电,无人使用断电“,这样既方便了用户照明的方便,也节约了耗电。这里采用的智能系统根据时间段的不同,例如”早上上班高峰“、“上午”、“下午”、“清扫”“晚上”等。当进入“晚上”时段,出入人流几乎为零的时候,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就选择关闭较耗电的照明设备,仅运行低耗能等供基本照明使用。过了这个时间段,系统的命令会自动运行,控制照明设备进行增加亮度或者数量,从而有效的保证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2.办公区、住宅区的设备区域 办公区和住宅区的设备区域是属于使用照明设备频率较低的地方,一般时间光源都是关闭的,只有管理人员才会定期进入进行检查或者维护。在智能照明控制下,当管理任运进入时,动静探测器或者声纳探测器会觉察到有人进入,自动点亮官员,当房间内无人时,同样的道理,探测器会自动将光源关闭。这样不仅方便了工作人员使用照明设备,更避免了工作人员因失误而忘记关闭电源而引发其他事故的可能性。 总结:通过多年的努力、研究,照明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功能也越来越完善。照明系统控制解决了传统照明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整体监视,独立控制。它的出现,是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等工作流程的费用和时间大大的减少,原来复杂的设计图纸、布线图变得一目了然,标准插件安装简单、快捷,使人力、物力大大的减少,稳定性也大大的提高,故障诊断能力也大大提高,系统的维护和维修变得轻松容易起来。 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工程中智能控制技术实现节能的途径 摘要:在国际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如何能降低能耗是很重要的也很现实的的话题。据统计早在1999年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已达到20%~25%。如此高的比例说明了建筑能耗必须得到控制。因此降低建筑能耗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低碳环保,实现国家节能规划目标、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是符合全球发展趋势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利用智能控制系统提高能耗控制系统的效率,从而降低终端能源使用量,达到节能的目的。提高终端用户用能效率 关键字:建筑工程 智能控制技术 节能 1、建筑工程中的节能问题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应用新技术,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使建筑智能化,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建筑能耗必将进一步增加。建筑能耗在我国增长空间很大,是我国今后能源消耗的一个主要增长点。智能建筑的智能控制中心对建筑照明进行自动控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将是我们今后的建筑业所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在目前看来,我国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用能量近期增长速度己明显高于能量生产的增长速度,因此,减少建筑的冷、热及照明能耗是降低建筑能耗总量的重要内容。 2、中央空调智能控制系统在实际节能中的运用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自然环境的恶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空调技术创新势在必行,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要趋势。 智能控制系统不仅对中央空调中的各种冷冻水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却塔风机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而且采用系统集成技术将各个控制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功能上互连在一起,实现它们之间的信息综合、资源共享。在一个计算机平台上进行集中控制和统一管理,实现中央空调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和综合性能优化。系统突破了传统中央空调冷媒系统的运行方式(定流量模式或冷源侧定流量而负荷侧变流量模式),实现最佳输出能量控制,即空调主机冷媒流量自动跟随末端负荷需求而同步变化(即变流量),因此,在空调系统的任何负荷状况(满负荷或部分负荷)下,都能既保障中央空调系统末端的服务质量(舒适性),又实现最大的节能。 而同时在高能效的采暖上根据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设计高能效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例如:热泵系统、蓄能系统和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等。然后,在使用中采用能源管理和监控系统监督和调控室内的舒适度、室内空气品质和能耗情况。如欧洲国家通过传感器测量周边环境的温、湿度和日照强度,然后基于建筑动态模型预测采暖和空调负荷,控制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在其他的家电产品和办公设备方面,应尽量使用节能认证的产品。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环保节能。 3、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在实际节能中的运用 照明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中能耗消耗的很大的一个项目,对他的管理控制同样的也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的。能源高效的照明设计或具有能源意识的设计是实现建筑照明节能的关键环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控制这类的消耗呢?以下我们就来做出一番分析。在建筑照明上,我们应该除了要采取集中控制更要采取自动智能的方法。目前我们有四种常用的方法。(1),红外线,超声波控制开关,检测到有人出入时自动感应实现开闭,在人离开后还延迟一段时间。(2)预先设置合适的工作强度,根据对自然环境的检测。由光控制调光装置随时调整人工照明各区域的灯光照明。这样的话,无论环境如何的变化,系统均保持建筑室内的照明度维持在预先设定的水平。(3)时钟控制,可要求照明灯光按照预定设计的不同时序来自自动控制照明开关。(4)调光开关、单通道或多通道开关、无线开关、计算机智能控制开关等。在这方面主要控制方法有:时间程序控制计算机程序设计时间,通过定时器等电器元件,实现对各区域的照明灯具定时控制。时间程序控制成本低、使用方便,常用于校园内一些简单的照明线路控制,如校园广告灯箱、绿化环境照明等。(5)光敏控制。光敏控制是根据外部环境光线的强弱大小。感应控制感应控制是通过传感器(动静探测器、超声波探测器、声音接收器等)检测照明环境的变化来控制照明状态。传感器一般安装在天花、墙壁、走道、楼梯等位置,适合使用在人流量不大且不同步的场所,如校园公厕、附属建筑的公共楼梯等。 4、充分利用智能控制实现建筑节能的最大化 在当今资源日渐匮乏,新能源尚未开发完全的时期,我们不能没有节制的浪费我们的资源,不仅是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在提倡环保的今天为保护地球做出一番自己的贡献。节能建筑的节能需要多部门的努力,通过执行节能标准、建立终端节能优先的观念、加强管理,精确与优化控制,引进节能设备,实现主动式节能。与此同时工程技术人员也应树立全方位节能意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体现智能建筑在节能方面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有效的建筑节能只靠建筑师是根本不够的,还需要其他行业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节能产品,如节能型电梯、节能型空调、节能型灯具等,并开发出新的能源利用技术,使建筑逐渐实现低能耗、零能耗。只有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各部门的合作下,我们的节能事业进行到底。 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探讨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和智能建筑应运而生,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控制技术和智能建筑的内涵与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现状,然后分析了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建筑;应用 智能控制技术和智能建筑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而且不断进步的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的应用也令人们感觉到信息化社会的优越性。但是,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需要解决。 1 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应用的现状 1.1 智能控制技术与智能建筑 所谓智能控制技术,就是指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结合,它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依托于智能建筑的发展,又推动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所谓智能建筑,就是指现代化建筑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等体系相结合的产物,它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智能建筑的建设和发展更加快速。 1.2 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现状 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智能建筑仍然处于初级和探索阶段,现在智能建筑技术与绿色建筑技术结合起来,更加丰富了智能建筑的内涵,既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空间,也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现在,控制技术经过了DCS(集散式控制系统)、PLC(逻辑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DDC(直接数字控制)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也日益深化,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寻求解决的措施。 2 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以下几个: 2.1 控制网络协议的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现在,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但是控制网络协议还没有完善的标准,这不仅造成了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应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也会降低技术应用的效率。例如,BACnet协议中的与CCTV相关的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而CCTV是楼宇自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BACnet中实现其相应的对象标准是必须的。 2.2 agent技术的应用许多还停留在规划阶段,许多相关的技术细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agent技术是智能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在智能建筑中已有所应用,但是大多仍然停留在规划阶段,很多与之相关的技术细节不深入、细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也影响了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的深度和范围。例如,agent运行平台的优化,适合智能楼宇的agent通信语言的研究等; 2.3 智能agent技术与日益标准化的控制网络协议之间的融合还没有得到充足的重视 目前,研究者还没有将智能agent技术与日益标准化的控制网络协议之间的融合提上议事日程,说明其还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充分重视。这也不利于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因此,将agent更好地构建于统一的控制网络之上应该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2.4 支撑agent运行的嵌入式平台,应该是另一个研究重点 它包括底层运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研究和agent运行的嵌入式平台的研究,简言之,智能建筑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它的发展有赖于第三代建筑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与控制相关的agent技术。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在智能建筑领域的技术平台还不是很完善,支撑agent运行的嵌入式平台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会不利于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3 应采取的策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主要以下几个: 3.1 计算机技术是智能建筑的主要依托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的广泛到很高的程度之后,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这与其能力、效果、规模、以及联络范围有关,所以大型计算机效果更好。起初可能只是一间办公室的设备,之后逐渐发展成整栋办公楼的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及各种子系统和各种附属设备,使计算机转化为建筑物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控制的方便性、可靠性,又可达到科学地节约能源的目的,建筑物内的各种设备控制管理也应用计算机进行。因此智能化建筑可以为用户提供业务活动。 3.2 通讯技术是智能建筑的重要内容 由于技术发展,通讯已成熟的采用各种各样的传播为社会服务层次越高的科研管理等。对通讯的水平要求也就越高。通讯给人们带来了能量巨大的信息通道,达到了信息资源全球性共享。这样的科技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甚至成为时代的象征,所以有“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之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物必然需要为用户配置足够多的各种运行十分可靠的通讯系统,通过不同的网络渠道为用户服务。这可以说是智能建筑的又一特点。 3.3 智能化集成是智能建筑体现功能的神经中枢 如目前所公认,建筑物智能化包括三大系统: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OAS)及通讯自动化系统(CAs)。这三大系统所涉及的各种传感器、控制器、信息传输设施等设置在整个大厦的各个部位,而其主系统的主机,子系统的主机也都按楼宇管理者的不同要求设置在各部位。每个系统的数据~信息流,都按各系统的技术逻辑要求进行传输。因此宽频带,高速度,大容量的不线综合布线系统应运而生。在这个基础上,系统集成的目标就是将上述三大系统进行信息综合管理,形成一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构成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实行信息交换和共享,而不是个大系统子系统的简单的堆集。此外这项技术应该是先进的、经济的,而且能方便的适应技术的发展和扩容的需要。显然智能集成是智能建筑体现功能的神经中枢,这一比喻十分形象。智能的建筑不一定要豪华,应让使用者舒适方便。 4 结语 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智能设备与网络的结合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监控管理平台,以实现对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讯自动化系统(CA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的整合,从而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和物业管理系统,促进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公共建筑变风量空调系统智能控制的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变风量空调系统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变风量空调的控制方法,分析了智能控制应用于变风量空调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并通过工程改造方案说明了变风量空调智能控制系统的有点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智能建筑变风量空调智能控制节能 一,概述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空调技术已在医院、宾馆、商店、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广泛应用。另外,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已经成为楼宇自动控制管理系统(BAS)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因此, 合理设计一个集节能、舒适、便捷于一体的空调控制方案是一项非常重要课题。 智能建筑是近年来建筑业重要的研究课题。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建筑智能化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智能化程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提高。智能建筑应当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舒适、便利、安全的环境空间。谈到智能建筑环境,不得不谈到智能建筑中的公共建筑设备,公共建筑设备是智能建筑实现的基础,公共建筑设备的控制及管理维护是实现智能建筑环境精度要求及设备有效使用的保证。而公共建筑设备控制又离不开能源,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40%~50%,我国的建筑能耗也占总能耗的30%以上,当今社会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所以,合理有效的利用能源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而在建筑能耗里,用于空调的能耗又占建筑能耗的30%-50%,并且这个数值在逐年上升。 二,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特点 变风量空调系统(简称VAV系统)是通过变风量末端装置调节送入空调房间的一次风量,并根据送风管道的静压变化等相关参数调节空调机组的处理风量来控制某区域空调房间温度的一种空调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基本组成为:空气处理机组、送回风系统、末端装置 和相关的自动控制系统。其中,变风量末端装置是变风量系统的关键设备,它根据室内温度调节器发出的关于室内温度高低的信号,自动调节送入房间的风量,达到控制室内温度、满足空调房间负荷变化的需求。如图1所示。 图1变风量空调系统结构图 变风量空调系统是属于全空气式的一种空调方式。有着灵活性高、节省能耗、提高舒适度的优点。鉴于变风量空调系统在我国智能建筑高速发展中的应用情况及其特点,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智能建筑建设中焦点技术问题之一,引起了工程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变风量控制系统有以下优点: 1 变风量空调能够实现房间的灵活控制,可根据负荷的变化或个人的舒适要求自动调节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再需要加热方式或双风道方式就能适应多种室内舒适要求或工艺设计要求;完全消除再加热方式或双风道方式的冷热混合损失。 2 变风量空调能够自动调节各个空调区域的送入风量,在考虑同时使用系数的情况下,空调器总装机容量可减少10%-30%左右。 3 安装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房间室内无过热过冷现象,由此可减少空调负荷15%-30%左右。 4 变风量空调系统可应用于民用建筑、工业厂房等各类相应的场合。可适应于采用全热交换器的热回收空调系统及全新风空调系统。 5 变风量空调系统安装可避免凝结水对吊顶等装饰的影响,并方便二次装饰分割。 三,智能控制 目前,变风量空调系统已经逐步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工程中,但根据其特点,变风量空调主要适用于负荷变化较大、多区域控制以及使用公共回风通道的建筑物。如办公楼、大型商场、宴会厅、会议中心、演播大厅等。在变风量空调的系统控制中,对于建筑内的空气环境系统的分析有以下困难: 1.环境干扰大:如人员活动原因等; 2.设备因素多:被控量多,区域大; 3.非线性:调节过程和执行器固有的特性; 4.大滞后:被控对象的固有特性; 5.不确定性:各控制区域和控制参量相互影响; 6.动态性:各参量时刻在变化,调节过程也是动态的; 7.非预测性:设计与实际的差别。 由于以上特点,变风量空调系统精确的数学模型很难得出,外部干扰多,采用一般的控制方法,是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的。而智能控制具有智能化特点,因此,引入智能控制技术十分必要,并在暖通工程师与电气工程师的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利用建筑内大量分布的各种传感器和空调系统的执行器,不断优化合理的控制算法,对空调系统的控制才有可能达到满意的性能指标和节能效果。 智能控制系统目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系统:分级递阶控制系统,专家控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 在公共建筑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智能设计中,要针对智能建筑的负荷特点,明确主要服务对象是人,要“以人为本”,确保室内环境,并力求能满足不同人的多种需求,还应具有经济性和高效性,和节能要求。 四,工程改造方案 在对某公共建筑中的实际检测中,我们发现房间温度不能控制、不能调整、冷热不均。而且主要办公室和会议室冬季超温严重。鉴于这些情况和业主的使用要求,在改造方案中决定将原有的定风量系统改造为变风量系统,并采用智能控制。改造思路简要如下: 变风量系统的末端装置控制器将办公室的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的实际温度和设定温度传送至控制器,VAV控制器根据设定值来调节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阀,来改变送风量,使室内温度基本保持在设定的范围内。 在送风管道内加设风量测量装置,在设备机房装设变频控制器和DDC控制器。通过测量风量来控制风机的转速,调整出风量,满足整个系统的需要。在系统中由变风量末端装置根据室内负荷变化调整末端出风量满足负荷要求,从而引起系统管路中静压变化,主风道中的静压测量设备会测量出静压的变化传给现场DDC控制器,DDC控制器根据测量值和设定值控制变频器,来调整空调机电机转速,整定出风量,维持送风管路系统的静压平衡。根据新风、回风温度及设定值自动调节新、回、排风阀的开度,控制其新风量,最大限度的利用回风,以节约能源。通过安装与新风送风管道的送风温度传感器,测量出送风温度,并根据室外温度、送风温度决定混风阀的开度。即室内温度较低时,混风阀开大,以保证送风室内的新风温度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变风量空调系统总风量的控制采用的是定静压控制法,即采用变频驱动器,当末端风量的变化引起送风管路系统的静压产生变化时,通过改变风机电机的转数来实现总送风量的调节。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困难和不足,如对多功能建筑的智能控制,对空调系统的综合因素(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的考虑,在使用软件中采用何种算法等。此外,还需要大量的历史运行数据作为基础。总之,在公共建筑的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采用智能控制方法能克服存在的滞后、惯性,抗干扰性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如果能深入的发展和推广,不但可以达到节约能源,而且还可以提高在公共建筑中空调使用的舒适度。 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民用建筑电气防火智能控制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21世纪,是中国经济飞跃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但由于人口的集聚和人口基数的扩大,民用建筑渐渐趋向于向高层发展,建筑群也逐渐密集;在改善居民生活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比如民用建筑因电气故障而发生火灾,因电气的线路等偶有停电断气等,这些问题在这些年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多,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更让居民或区域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与威胁。本文在展示民用建筑电气防火现状的基础上,介绍探讨电气防火智能装置控制的设计与实现,并提出笔者浅薄建议。 关键词:民用建筑;电气防火;智能控制;设计实现 1引言 在民用建筑和功能比较复杂的多层民用建筑中, 科学合理的电气防火智能装置的设计能够有效的避免或者减少发生电气事故火灾, 而且即使一旦发生火灾或者发生故障, 也能够使建筑物内各种消防用电设备持续可靠运行, 方便居民及时快速的疏散,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减少了财产的损失和控制火势的蔓延。近年来, 一些民用建筑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功能个性化独特化日益彰显,但由于民用建筑面积开始扩大,各种电气系统日趋复杂,线路纵横密布,因电气配线选择、安装和使用不当所造成的火灾逐年增多。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民用建筑的电气防火智能装置控制,对完善居民的防火防灾系统设计与实现,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民用建筑电气防火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电气设备线路设计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从近年来所发生的火灾看, 由电气事故引发的火灾居各类火灾原因首位。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各式各样的, 有电弧接地短路故障造成的火灾事故, 有电气设备年久失修仍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短路、断路而引发的火灾事故, 有因架空进线时进户处未采取防高电位侵入措施而引发的电气火灾, 其中大量的是在建筑物内部装修施工时, 不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 大量敷设不符合消防要求的电气线路和配电装置, 有的将电气线路直接敷设在可燃、易燃材料内不进行穿管保护, 有的采用易燃塑料或穿管保护不到位而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 有的直接将大功率灯具安装在可燃物材料内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有的则是由于使用不当而造成的电气火灾, 这些都是引发电气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综观这些电气火灾事故起因, 大量的是由于施工不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造成的, 在电气设备的线路上设计不合理,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了更多隐患的出现。 2.2设备质量存在问题,难以长久负荷 长期的过负荷运行很容易引起线路的绝缘老化从而引发火灾隐患,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应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认为, 在设计选型时电缆考虑远期发展应适当放大, 开关可根据近期负荷需要选择整定电流, 这样既能满足近期负荷需要也能满足今后发展的要求。同时在设计中也应在具体回路分配上严格执行相应的规范, 如规范规定“照明系统中的每一单相回路, 不宜超过16A ,灯具为单独回路时数量不宜超过25 个”,“当插座为单独回路时数量不宜超过10 个”, 诸如此类规定从字面上看好像和电气防火并无多大关系, 实际上他们都是避免线路过负荷的必要条件, 我们设计中必须遵守。因此,加大对设备的维护监控,杜绝设备材料的假冒伪劣,刻不容缓。 2.3消防供电系统与其他用电系统混用,缺乏独立性 消防供电应处于本工程最高供电等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24. 9. 2 条规定,“火灾消防及其他防灾系统用电, 当建筑物为高压受电时, 宜从变压器低压出口处分开自成供电体系, 即独立形成防灾供电体系。”规定强调说明消防系统的供电电源等级应处于本工程最高供电等级, 且自成供电体系是为了保证消防供电的可靠性、消防配电应形成独立系统。《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9. 1. 3 条规定:“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本条规定应理解为消防用电设备的电源应从配电室直接引入, 中间不允许与其他非消防电源混用。完善区分供电系统,是电气防火智能化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2.4应急系统不够科学完善 在很多民用建筑,由于各种原因,在整个电气防火智能系统中,应急系统在设计,实施方面存在着很多缺陷。一些居民建筑设计比较复杂,功能多变,在报警系统设计中,干线支线没有明显区分,而且,报警系统的设计缺乏具体实际性,没有能从居民生活区,工作区等不同特点来设计报警系统的路线,并根据情况实际的特殊性选择不同的实施方案,例如在一些特殊场合应考虑使用线型探测器。在应急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许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即是,要能保证非消防用电可以再及时切断,而在现代民用建筑中,许多地区没有能够将这些区分开来,消防和其他用电相连,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候,无法将消防与其他用电及时分开切断,严重阻碍了人员的分散,为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计算机网络安全篇1 0前言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隐患,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管理。教师应该做到教会学生具备安全管理、维护计算机网络的能力,给计算机使用者提供一个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让网络、信息系统在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更好发挥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对一些危险信息进行甄别,确保使用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保障其数据安全,保证计算机网络秩序稳定,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意义是深远的。 1进行高效地网络安全管理 1.1实现接入设备安全管理 人们使用计算机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计算机进行高效地网络安全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网络使用的可靠性[1]。作为高职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技术性水平,增强学生网络安全管理的水平,做到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高效地网络安全管理就要实现接入设备的安全管理。通过网络安全管理,给使用者提供安全使用环境,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简单操作,实现能够对使用者的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能够通过安全管理进行端口限速和静态路由配置,能够管理是使用者的VLAN和QOS技术等根据使用者的网络情况进行调节、分配。严格检查接入设备,可以利用一些智能检测系统,通过安全管理审计模块,添加黑名单、白名单、mac-ip绑定等管理策略,安全管理提前做简单配置即可及时发现非法接入设备,当非法设备接入时网管及时产生告警通知网管人员。一旦发现有隐患外接设备接入时,计算机便会自动采取防御措施,有效地减少网络受到的入侵攻击,实现网络安全[2]。通过对不同接入设备的安全管理,能够将零散的网络运行信息收集起来,总结出计算机的实时工作状态,分析各种设备的配置命令数据,利用多线程技术和远程连接技术实现对接入设备的检测和下发配置命令,有效地安全管理接入设备,实现对计算机安全管理,有效地控制网络访问,保证减少网络受到的入侵攻击,实现计算机用户网络安全。 1.2网络设备分级权限安全管理 有效地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应该分级管理网络设备,并进行分级权限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结合防火墙技术对网络安全进行管理。计算机能够通过签订SNMP协议操作设备和对设备下发配置命令,确保防火墙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实现对端口状态、DOT1X、STP、端口应用VLAN、QOS策略等功能的配置,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线路数据流管理,超出管理范围的数据进行过滤,防止计算机网络资源受到外部的入侵,保证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安全,从端口网络设备分配层面来实现网络安全[3]。例如:在安全管理中应用具体的分级权限管理平台,其能够通过多线程主动轮询以及接收设备Trap/Syslog等上报信息来发现网络中存在的故障,并通过拓扑图实现设备的快速定位,使用软件界面、邮件通知、短信通知多种方式来通知计算机使用者,能够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控网络运行的异常信息。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应该做到及时更新升级病毒防火墙,保证能够有效地修补漏洞,实时更新杀毒软件,从正规软件市场下载安装软件。教会学生能够使用具体的网络管理平台,做到智能化地对策略信息进行分析,并且能够整合不同的网络设备分级权限策略,且能够针对性地显示出来,方便进行安全管理,实现网络设备分级管理、分级权限管理。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机制 2.1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上网习惯,强化对其信息安全管理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力度。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结合安全管理的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检查,建立一套完整且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案,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有效地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4]。教会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告诉其不重视网络安全会给使用者和社会产生地严重后果。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而教师也应该多带领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操作中提升能力,从而能够真正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工作。才能让其注重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地学习,并能够以严谨负责地态度进行安全管理。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往往会使网络陷入不安全的环境中,导致计算机使用出现障碍。为了保证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互通共享,促进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工作水平发展,增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操作系统,严格划分不同工作人员的权限,严格设定各种信息资源、设备资源的使用权限,完善认证授权、授权的技术控制手段,采用分布授权、集中控制的安全策略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做到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解决方案,做到有效管理网络运行状态,能够及时防范和应对网络不安全事件发生,全方位掌控网络的安全运行。 2.2提高安全管理的意识 为了确保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地提供服务,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无论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还是安全管理人员都必须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识,具有网络安全防护的意识,做好网络安全防范、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相关的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牢固其树立信息安全责任意识,强化其的网络安全管理意识,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对其安全管理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形成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识,做好网络信息安全措施,文件信息、数据资料要做好备份。管理好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定期对相关计算机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也可以对其进行物理隔离,这样能够确保计算机处于一个安全稳定的状态,而对于计算机内部的大量信息也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更要做好备份管理,以免因其他因素致使重要信息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3定期监测计算机网络安全 3.1使用监测软件实现安全管理 计算机网络安全由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组成,在使用计算机中,应该注重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检测,保证网络的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利用网络安全监测软件,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目标。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更新计算机的监测软件,减少病毒对计算机系统侵害造成的损害,可以通过在计算机内部安装专业的远程监控平台,严格监督管理使用者的网络使用情况,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计算机安全隐患等问题的出现,有效地防范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定期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检查,监测计算机网络使用情况,并能够根据整合用网数据信息,判断网络使用的安全程度,并能够及时上报状况,做出危险预警,更好地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市场竞争力。教师在网络安全管理、维护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快速定位计算机网络出现障碍的源头,加大对计算机病毒等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防范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计算机网络运行中存在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及时消除障碍,从而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价值的发挥,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运行。做到能够准确地甄别危险信息,确保用网安全,保障网络安全有序。 3.2定期排查计算机网络的情况 计算机网络问题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时常发生,影响着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效率,因此做好计算机网络问题管理,定期检查计算机网络运行状况,能够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定期检查计算机网络状况作为计算机安全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实现对网络问题快速诊断,当计算机网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通过定期检查计算机网络状况,能够及时排查出问题并找出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安全管理。控制模型还可以保护安全维护和管理。确保网络资源的安全使用,使用极其安全的实现路径,通过计算机系统来进行管理,可以使用更加完善的算法进行编程,使自动角色提取过程更加方便。通过分配用户角色获得权限,极限控制也可以使角色优化和提取更有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角色安全技术也可以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4有效防御计算机木马病毒 4.1安装下载防火墙软件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应该做到有效预防和抵制木马、病毒的入侵。在计算机使用中,安装下载防火墙软件,及时清理无关文件和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必须开启防火墙和系统补丁自动升级功能,电脑中的重要数据和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定期备份到存储设备上,定期查杀木马和病毒。在进行网络安全管理中,牢牢把握计算机内网访问的关键源头,严防工作电脑被恶意攻击、入侵,谨慎使用网络共享,预防网络黑客入侵等网络安全障碍的出现。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而且还要增加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的能力[5]。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意识,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防范操作学习中,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状况完善相应教学结构,并明确学生安全管理的职责,能够贯彻、落实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维护工作。鼓励学生灵活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尽量降低问题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效率的影响,全面的提升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实效性。 4.2使用身份认证的技术 使用身份认证技术,加入大的数据分析,通过数字信息,保证网络使用信息的机密性和精准性,能够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通过收集和整理使用者的各种网络使用情况,总结和分析使用者的习惯,从而做到更好地识别用户的身份,有效地降低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形成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机制。并且辅助一定的技术措施提高计算机安全管理能力,从而达到保障网络系统的使用安全。使用身份认证技术进行安全管理,及时修改初始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计算机网络系统成立前期,应该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内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物理隔离,做到在计算机系统建立之初,充分考虑到核心信息保密作用,加强访问终端计算机管理,定期对云服务器安全进行检查,网络建设中分别采用两套线路、两套系统,能够准确打击木马病毒,杜绝有风险的外来软件的入侵,从而做到对信息的保密。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该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升级杀毒软件病毒库,更新相关补丁程序。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保证杜绝上传应用软件程序和中间件等服务端软件不包含病毒和恶意代码,保证服务器不被病毒、木马入侵,确保自身程序无安全漏洞,技术人员也必须经过授权,严格按照操作规范部署、更新系统代码。在计算机网络连接使用时,开放必要的端口,设置特殊端口和服务的访问权限,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有效堵塞网络安全漏洞,以此来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安全,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工作的高效率。 5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高职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安全管理意识,促进学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技术性人才。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够将课堂教学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质量、水平,当发现计算机出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并且有效地解决问题,提供专业的服务,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刘亚光 单位: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安全篇2 0引言 现如今,网络技术的整体水平正在显著提高,计算机更是网络运行中的主要组成内容,其直接影响着信息的安全性。在现代网络的运行中,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一定要加强重视。若计算机网络受到了破坏,会给个人和国家等,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要实现对关键网络信息的整合与开发,分析其中的安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的准确性。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特点 1.1突发性 通常情况下,信息安全问题大部分都是突然发生的,不能提前进行有效预测,并不是长时积累,一般是突然遭到威胁的。因此,此系统在运行中,就会导致病毒、木马等,对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带来影响,威胁其安全性,破坏或是泄露网络信息[1]。 1.2脆弱性 由于计算机网络存在非常强的开放性,任何人都能够进入网络,其可能会攻击到网络不同环节,影响网络传输,或是存储数据的准确性。 1.3广泛性 网络之间的有效连接,不仅打破了时间,或者是空间上的限制,还能够在短时间中,更加快速地传播网络消息,这可能会导致虚假消息的传播。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2.1自身安全问题 (1)计算机在应用中,若存在漏洞,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也就是系统中,硬件与软件之间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降低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当然,几乎每一种网络软件在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是不可避免的。若电脑网络系统,缺失有效的安全维护,黑客或者攻击者,就会经过网络系统的漏洞,攻击整体网络,其会随意更改账户与密码,更会随意更改网络的设置,这会导致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被盗取。(2)在应用U盘等存储介质的时候,会出现安全问题。目前,所应用的移动U盘具有小巧、储存量大等特点,在人们的工作与学习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携带起来非常方便。但是对于需要保密单位,U盘会成为泄密工具,如果其丢失,或被不法分子获取,将其中文件删除,就会导致信息泄露。(3)计算机在应用中,系统运行中存在漏洞。主要是因为其是一个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并且在对其进行研发时,一般认为安全漏洞,是正常网络风险。但是,在网络连接中,若出现漏洞,就会对后期的信息网络安全带来影响,增加网络运行的风险。 2.2外部因素 (1)间谍等软件的攻击,会偷取网络上各种数据信息,这会降低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再加上,一些间谍软件,还对用户的日常网络行为等,进行监控,影响计算机的稳定性,降低其自身性能,更会对系统的设置,进行修改。其直接影响着用户的隐私与计算机的稳定性。(2)管理制度问题。首先,人为泄密。一些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强,一些口令设置,并不是非常复杂,有时候在无意中,就会将口令告诉别人,影响网络的安全性。其次,故意泄密。部分工作人员,有能力去接触网络系统,还会有意对网络系统造成破坏[2]。 2.3计算机病毒 此问题是影响信息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病毒的潜在,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与破坏性。如果在数据文件中,存在此问题,并加载到了计算机网络中,可能会对整个触发器的网络安全带来影响,降低信息网络系统的稳定性,若损坏计算机,就会导致信息丢失,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在对计算机病毒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主要是通过网络、光盘或者是硬盘驱动器等进行传播的。因此,其传输渠道,非常的广泛。若其出现了损坏,整个信息网络,就会遭到非常大的影响。 2.4黑客攻击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非常强的开放性,不存在国界,其遭到黑客攻击的可能性比较大。与计算机病毒比较,这种问题对网络系统的影响更大,并且整个网络在运行中,其安全性信息会受到非常大的损害。近几年,世界范围上,黑客事件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一些非破坏性的黑客,会攻击计算机网络,降低信息的准确性。部分黑客正在向信息的窃取方向,慢慢进攻,其目标用户,或是网络用户,会篡改其信息,阻碍其发展。 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解决方法 3.1注意不同技术的应用 (1)加密技术。此技术是确保网络安全的主要技术之一,并且一个加密网络,不仅能够预防非授权用户,对网络信息的窃听与入网,还能对一些恶意软件的攻击,进行有效防范。同时,在网络信息加密技术上,能够对网内数据、口令与控制信息等信息进行保护,确保网上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在信息加密过程中,一般会应用不同的加密算法,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保护。当然,在大部分情况下,信息加密,能够实现对信息机密性的有效保护[3]。(2)防火墙技术。此技术能够设置被保护网络,促进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有效结合,借助此方式,实现对安全网关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对内部网络的保护,避免其受到非法用户的入侵。该技术还能够通过鉴别、限制等,对跨越的防火墙数据进行更改,确保通信的安全性,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条件。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注意防火墙组成,“防火墙= 安全策略+过滤器+网关”,属于一种非常安全的网络技术。同时,能够在Internet上,对风险区域进行隔离,避免对安全区域带来影响,降低风险。(3)安全内核技术。在应用此技术时,需要在传统网络安全出发,在操作系统上,综合考虑网络的安全性,最好将系统内核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及时从内核中剔除出去,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注意对操作系统平台的建设,注意对安全措施的有效应用,应用安全性比较高的操作系统;对其进行合理化配置,借助安全扫描技术,或者是系统,对操作系统中的漏洞进行及时检查,为网络系统的稳定进行提供条件。(4)身份验证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为了让用户,向系统及时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过程。其中身份认证,是系统核查用户的身份证明,判明与确认通信信息,注意双方的真实身份。此安全机制,是对发出请求的用户,进行综合性的身份验证,排除非法用户,对主机进行访问,预防非法入侵。(5)网络防病毒技术。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病毒问题也越来越多,其存在不可估量的威胁性,会对整体网络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对此,要注意对计算机病毒的有效防范,借助网络防病毒技术,监测网络服务器运行中的问题,对其进行频繁扫描,在工作站上,还要应用防病毒芯片,对网络的目录,或者是文件进行合理化设置,注意访问权限[4]。预防病毒一般在网络的整体情况考虑,即便是在夜间,也可以对全网客户机等,进行综合性扫描,检查病毒的实际情况。 3.2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其主要指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在运行中的安全性。比如,计算机自身的温度、防磁场和防静电射等性能,加强对传输线路安全的保护,对集中器,或者是调制解调器,进行不定期综合性检查,主要是为了预防网络外连,确保搭线的稳定性,避免出现破坏数据行为。同时,还要进行定期备份,实现安全维护,注意重要数据硬件的保护,最好双备份,在安装必要安全软件时,如杀毒软件,需要及时更新,减少病毒入侵,以便第一时间对不法分子进行访问与窃取。此外,要想实现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整合,还要注意对不同物理安全策略的应用,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保护,优化网络服务器,减少客观因素对打印机等设备的影响,促进实体与通信链路之间的有效结合。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减少人为和自然灾害,对搭线的攻击,全面验证用户的身份,注意其使用权限,避免用户进行越权操作。计算机在系统运行中,要保持一个良好电磁兼容环境,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预防非法,进入到计算机控制室,加强对偷窃等情况的预防。目前,常见的物理安全方式为: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注意安全管理的范围,了解其等级,保证其在合理的安全管理范围中。在网络操作时,也要遵守规程,减少其他安全问题的发生。 3.3其他方法 (1)加强对入网访问的控制。实现对入网访问的有效控制,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保护,为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安全信息,及时发现电脑中的入网访问问题,在对其进行控制后,就能够对网络资源,进行初步安检。对于满足要求的用户,能够进入,加强对访问资源与文件的整合,借助网络,实现对关键信息的锁定。在对非法网络的服务器进行处理时,能够通过对服务器控制,或者是监控平台的有效监控与设置,对网络中的较为常见资源,进行综合性保护。如果有非法网络,在对其进行访问时,能够应用某种图形、声音等,及时报警,进而实现对突发情况的有效处理。(2)实现对电脑IP地址的保护。在对黑客攻击计算机情况,进行处理时,其根本策略,主要是加强对电脑IP地址的保护,不可以将其中的地址泄露出去,进而不断提升网络信息的准确性[5]。 3.4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 (1)注意配套法律建设,健全网络法制管理方案。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建设综合性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实现对互联网通信的管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规范上网行为,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在此过程中,还要减少,或者是避免不满足相关规定的信息,注意对不同传播方式的应用,扩大打击网络的范围。此外,合理应用各种宣传方式,加大普及与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的力度,强化网络意识,进而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2)做好网络管理工作。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安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操作系统的建设,注意对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科学实行岗位责任制度,注意对不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一些重要的网络信息,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根据计算机硬件,或者是系统软件等,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实现对先进网络管理机制的有效建设。(3)实现对计算机人员的安全教育。研究发现,人为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其运行安全的关键因素,一些网络安全事件,一般都是由于人为操作,或者是失误等因素,所导致的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及时排除人为因素,对网络运行稳定性的影响,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掌握更多的操作技术,加强对各项操作内容的学习,降低网络风险的发生率。 3.5VPN技术和入侵检测的影响 (1)在应用入侵检测技术时,需要对内部入侵与外部入侵等进行保护,减少误操作的发生,属于一种主动以及安全的防护技术,注意对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对不同内容的全面检测,减少非法入侵的检测。实现对网络遭受威胁程度的综合性评估,减少网络入侵事件的发生[6]。(2)要注意对VPN技术的应用,其是在公共网络上,所建立的专用网络,能够让数据,通过“加密管道”,在公共网络中有效传播,在通信网络上,实现对VPN的完善与构建,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4结语 总之,要想在大数据时代下,健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确保此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要对不同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整合,主要在物理与技术等角度出发,健全安全防护机制,减少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避免其泄露。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对多种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总结其中的经验。通过对网络保密和防病毒安全技术的有效应用,减少信息误差的发生,进而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万文文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计算机网络安全篇3 0引言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接收处理信息大多依赖于网络。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不可忽视的是计算机网络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或者木马病毒的侵害,导致重要数据丢失和泄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业务发展与个人的信息安全。针对这一情况,计算机专家开始研究数字加密技术,用于网络安全的信息攻防保护。密码学是数据加密技术的启蒙老师,相关人员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加密技术进行优化和调整,数据在传输时,经过函数或者密钥的特定化转换,由特定的人员进行接收,接收之后还要使用公钥或者私钥对其进行解密,才能获得相关的信息。 1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遭受损坏的角度有很多种。首先,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整个计算机运行的核心,负责计算机资源的分配处理,为硬件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平台,其结构是非常特殊的,这种特殊性恰恰也成了黑客和病毒的攻击口,病毒、木马以及黑客都可以利用这种特殊性破解计算机网络内部的安全密钥,打开信息端口,导致用户信息数据的丢失泄露,病毒可以通过攻击CPU运行程序造成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就是常说的漏洞,这些漏洞严重的还会导致服务器崩溃。其次,数据库管理也可能存在安全问题,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合理之处,加上不够重视,缺少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非常容易导致数据库中数据的紊乱,丢失甚至是泄露[1-3]。数据库是程序运行后台存放重要数据的部分,往往存放着用户重要的私密信息,诸如身份证、家庭住址、电话、银行卡等等。这些数据的泄露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身安全。最后,网络应用中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比如传输线的攻击、电脑软件出现病毒,这些也会导致黑客和病毒的肆意横行,轻易侵入计算机内部系统。 2数据加密技术 2.1密码学 密码学是加密技术研发的开始。最早的密码学可以追溯到用象形文字刻写铭文。最早利用加密技术进行加密的设备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由斯巴达人发明的一种将木棍作为加密技术,羊皮充当信息传递载体的天书。这个写满文字的羊皮,离开了木棍是看不懂文字内容的,只有将羊皮缠绕到直径相同的木棍上,才能有顺序的解读文字[4-7]。希腊著名作家在城市国防理论中也提到过一种加密方法,就是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每隔一段距离打不同的节,不同距离的节代表不同的数字或者是字母,接收者通过对不同距离的字母或数字进行解密,可以正确得到所需的内容。战争的爆发更加促进了密码学的发展,每个国家都支持密码学的研发,密码学渐渐地成了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为后面的数字加密技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数据加密技术原理 数据加密标准是由RBM制定的,主要分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方式。对称加密就是接收方和发送方之间利用同一种加密处理方式将信息转换为明文,而非对称加密涉及私钥和公钥两种加密方式,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发送方通过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到接收方时,采用私钥的方式将加密的数据转化成明文,如图1所示。数据加密技术主要经历两种方式和转化。首先,处理的信息称为明文,明文到密文之间的转换过程为加密,密文再回到原始明文的过程为解密。在加密或者解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对应的密钥进行数据信息转换。前文所提到的对称密钥也叫共用密钥,把它标记为K,而非对称密钥是两种完全不同形式的密钥,分别叫做加密和解密密钥[8-10]。在数据加密的过程中,不管是加密密钥或者解密密钥,它都突出一个密字,也就代表信息是绝对不可能公开的,只有发送方或者接收方才能共享这个信息。但是随着接收的人数越来越多,所需要设计的密钥也越来越多,导致安全性大打折扣,这也在考验着发送方如何分配密钥,如何将密钥进行流转。 3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中的分类 3.1链路加密 链路加密的别名叫在线加密。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会经过不同的链路节点,因此叫做链路加密。在数据传输的每一个链路称为每一个节点。在每一个节点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传到数据接收的节点时对数据进行解密,传到下一个节点时要再次对数据进行加密,然后解密。这种反复加密解密的过程是在线提供的,因此也叫作在线加密。在到达接收端时,数据已经经过了大量的链路节点进行加密解密的传输,这种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对所传输的数据在起点、中点以及终点都起到很好的数据保护作用,即使侵入者知道某一节点的加密密钥或者解密密钥也无法获取数据。 3.2节点加密 链路加密过程是在链路节点进行数据的解密和加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中间节点进行解密后的数据是以明文的形式进行展现的,可能会导致链路加密产生信息泄露风险。节点加密技术是在链路加密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同样会在节点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然后再解密,再加密,再解密,但是这里所加密的数据或是解密的数据都是以密文的形式展现的,这就保障了数据安全性,但是在数据传输的开始或是结尾,都依然还是以明文的形式展现所传输的数据,因此,节点加密的方式也容易被病毒或者是黑客攻击,产生一定的数据信息泄露风险,链路加密过程如图2所示。 3.3端到端加密 端到端加密技术同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有很大的不同。端到端顾名思义,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采用端到端的形式,其特点就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以加密的方式进行信息传输。即使碰到错误的路由转换信息,数据也不会发生泄露或者丢失。需要注意的是,从数据的开始传输到结束这个过程都不会对数据进行解密操作,都会保持加密的方式。因此,也就不需要考虑节点是否会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但是端到端数据传输也存在一个缺点,只能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全程的加密,路由信息是不能被加密的,路由信息决定着数据是如何进行传输的,如果路由信息被攻击,也会造成数据传输的信息安全问题。 3.4数据签名信息认证技术 数据签名信息认证技术与上面的节点数据加密技术、链路数据加密技术、端与端数据加密技术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于鉴别用户具体的身份信息,阻挡非法用户侵入系统,避免信息的泄露,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数据签名信息认证技术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包括口令认证和数字认证。相较于口令认证,数字认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口令认证的优势在于方便、简洁、可用性高、成本低。 4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4.1虚拟专用网络中的应用 网络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局域网具有安全性,它可以保障企业之间数据传输的私密性。但是局域网会受到地理区域的限制,当企业的业务发展跨区进行时,就要采用广域网进行信息的传输。广域网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也会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具体操作是在路由器中进行的,形成密文后进行传输。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往往要经过发送者和接收者,发送者整理好自己的数据信息进行传递,并非直接传给接收者,而是通过路由进行加密处理,加密路由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再转给接收者。接收者所拿到的数据是自动解密的数据,只有公司的内部人员才能得到具体的信息。 4.2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采用网购的方式购买商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隐患问题。人们在购买商品进行金钱交易时,会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登录系统进行转账交易。若这个系统中存在病毒或者遭到黑客侵入,就容易造成信息泄露,严重危害企业和个人财产安全。网络上利用顾客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的报道层出不穷,这也是顾客信息泄露导致的,让诈骗者有机可乘,通过说出顾客的完整信息来获得顾客的信任。因此,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数据加密技术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以及信息数据加密处理,做好数据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不仅可以提高用户购物体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商家的信息数据安全。 5结语 互联网时代技术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导致公众的个人信息财产安全遭到一定的泄露风险。这需要计算机专家对其进行研究,有效解决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漏洞问题,采取数据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处理,防止黑客的侵入和病毒的攻击,有效保障网络安全管理,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系数。 作者:朱军红 周海军 李军 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成为必不可少的实用工具,计算机掌握的熟练程度已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中职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往往由于学校机房的软硬件条件和安全考虑限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实际需要。而应用虚拟机技术却能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就如何把这项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虚拟机技术;操作应用 1 虚拟机技术介绍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是指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计算机系统。它具有与真实系统完全一样的界面和功能,进入虚拟系统后,所有操作都是在这个全新的独立的虚拟系统里面进行,可以独立安装运行软件,保存数据,拥有自己的独立桌面,切换简便自由,不会对真正的系统产生任何影响,而且具有能够在现有系统与虚拟镜像之间灵活切换的一类操作系统。 目前流行的虚拟机软件有VMware系列、Virtual Box和Virtual PC等,它们都能在一台计算机上虚拟出多台计算机和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其中VMware Workstation(中文名“威睿工作站”)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桌面虚拟计算机软件,下面内容主要以它为例子进行阐述。 2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1 安装操作系统实践 安装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基础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更是计算机普及后要实际用到的技能之一,事实上很多学生都没有学会这项技能,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一个安装操作系统的实践机会。学校计算机实验室主要考虑到日常的实验教学和保证其设备的完好性,所以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安装完毕后对其进行了保护,因而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不允许学生擅自改变,否则会导致应用软件出错甚至计算机系统崩溃影响整个教学。所以实际教学中操作系统安装内容往往只能纸上谈兵,学生缺少实际动手环节,而利用虚拟机技术就可以进行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安装练习,尽管在虚拟机中进行软件操作时,软件有可能破坏,数据有可能丢失,操作系统有可能一样会崩溃,但是崩溃的只是虚拟机上的操作系统,对宿主机来说不过是一个文件损坏而已,对物理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和其它应用软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要在一台电脑上模拟出若干台PC,利用虚拟机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并且这些PC可以独立运行而互不干扰,这台电脑还可以“同时”运行几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尽管我们经常在一台PC机上安装多操作系统,不过其同一时间只能运行一种操作系统,如果想切换到不同的操作系统,必须重新启动电脑进行选择。而在虚拟机环境下情况就不同,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不需要重启电脑,就可以在多个操作系统之间随意切换,这样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学生通过在一台电脑中学习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除常用的windows系列(如windows XP、windows 7)外,还可以学习安装苹果MAC系统、安卓系统、Linux系统等等,对不同操作系统的安装练习,有效提高了学生工作后遇到不同操作系统的适应性,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图1可以看到VMware Workstation中安装了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并且可以同时或独立运行: 2.2 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践 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14]是计算机日常操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衡量一个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试想如果到企业工作后能帮同事维护计算机,恢复操作系统、安装软件、杀毒、清理垃圾等,一定会被刮目相看,可以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和改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学生在校其间掌握必要的从裸机到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安装和维护能力,而这些实际动手能力显然不是靠听听理论、看看书就能解决的,必须付诸实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机房不可能提供这种“破坏力”如此强的操练机会。故必须借助虚拟机的高度仿真性和安全性来完成这一项学习操作任务,弥补以往不能动手操作的短板。 (1)CMOS设置(BIOS Setup) CMOS设置对大部分普通电脑操作者来说不会运用,但其又是电脑维护的必备技能之一,尤其是面对一台“裸机”时更是如此。因此,学习CMOS设置显得非常重要,而通过Vmware workstation的虚拟机菜单项中电源子项设置(启动时进入BIOS)就能解决实践学习,用虚拟机启动后模拟进入CMOS设置(BIOSSetup)的程序界面,如图2所示,就可以对系统日期时间、硬件配置参数、系统口令及启动顺序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设置。而且VMware虚拟机中的BIOS设置属于比较复杂,它模拟Phoenix BIOS程序编写,如果让学生熟练掌握了该BIOS设置,就可以轻而易举实现对于大部分的PC机和笔记本电脑BIOS进行设置了。 (2)硬盘分区、格式化 硬盘分区和格式化操作也不适合在完好的实验室计算机上直接操作,操作不好会导致系统崩溃、应用软件瘫痪和数据丢失,这种操作行为,在学校计算机操作课中往往会受到严厉的禁止,但是学生又必须要掌握这项技能,使得教学双方处于两难的境界。而采用虚拟技术问题就迎刃而解,目前使用的较多硬盘分区、格式化软件为Partition-Magic(分区魔术师)或DM,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这些软件的光盘镜像文件(ISO文件),把它们保存在物理主机的硬盘中,然后将虚拟机的CD/DVD(IDE)光驱通过使用ISO映像文件方式指向这些软件光盘镜像文件,在虚拟机启动后,选择启动进入BIOS子项,通过设置系统第一启动为CD-ROM,就运行虚拟机光盘中的分区软件对硬盘进行分区或格式化操作练习。也可以在虚拟机系统中直接运行分区软件进行各类操作(如图3所示)。虚拟机中的硬盘是由虚拟机系统模拟出来的,它只是保存在物理硬盘上的特殊文件,我们在虚拟机中多次执行格式化操作、分区或发生误操作,至多是这个文件损坏,对真正物理硬盘的其它内容不会损坏。 2.3 计算机网络组建和安全实践 计算机组建局域网和网络安全是操作性非常强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没有通过系统训练和具体实践操作根本无法掌握其要点,特别是网络安全教学中的模拟网络攻击会对实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带来危害,造成计算机损坏或网络瘫痪。为此利用虚拟机来仿真组建网络就没有这些当心了。以VMware为例其网络设置有三种模式:在桥接模式下,虚拟机与宿主机保持在同一网段但IP地址不同,表现出虚拟机网络直接连接到物理局域网上,这与在该局域网中添加其它宿主主机在效果上没什么区别,虚拟机就象一台物理机与其它计算机形成对等关系;在NAT模式下,宿主机相当于一台NAT网关,虚拟机借用它的IP地址和网络连接,可以直接进行上网,虚拟机在对外访问时,完全“冒用”宿主主机的IP地址,这样从外部网络来看,只能看到宿主主机,完全看不到虚拟机;在Host-Only(仅主机)模式下,虚拟机被隔离到一个虚拟的局域网中,这种方式只能进行虚拟机和宿主机之间的网络通信,此局域网与物理局域网不会发生任何数据交换,即网络内其它宿主机与该虚拟机系统不能相互访问。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学生在虚拟机系统中,可通过上述不同的情景、方式进行对比实验,从而掌握计算机网络组建的基本知识,如图4所示既直观又方便。 3 虚拟机技术的其它应用 3.1 软件测试 利用虚拟机可以方便地进行各种有风险的破坏性实验,进行病毒干扰和软件测试,它能避免病毒对宿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的侵害,一旦虚拟机的系统崩溃也不会对宿主机的系统软件和数据造成伤害。在软件测试中还可以利用VMware的快照功能来保留虚拟机的状态,以便您可以随时恢复到该状态,从而节省大量的启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2 便于携带的虚拟机器 由于VMWare虚拟机模拟出来的硬件是固定型号的,与宿主机的实际硬件无关。比如,在一台机器里用VMWare安装了linux,可以把整个虚拟机文件COPY到其它有VMWare的机器里运行,不必再安装。同时VMware也能识别一些其它软件的开放虚拟化格式分发程序包文件(如Virtual Box的ova文件),这样就可以将一台机器中生成的虚拟机文件复制到优盘或移动硬盘,在实验室任一台安装有虚拟机环境的计算机中插入该盘,就可以达到在自己的虚拟机环境中进行实验的目的,附身携带的优盘或移动硬盘就成为一台名符其实的虚拟机器。 3.3 屏幕录像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将一些操作过程进行屏幕录像以进行直观教学。平时常用的是“屏幕录像专家”等一些专业软件,而VMware可以通过“虚拟机”菜单下“捕捉视频”命令将虚拟机里的操作过程录下来,并以视频AVI格式保存,这些文件还可以作为教师多媒体教学的素材,提高多媒体教学视觉冲击,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4 结语 虚拟机技术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极为便利的仿真实践,利用虚拟机的可靠性、独立性、安全性、移植性、仿真性等特点,对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尤其对于提高技校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操作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虚拟机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虚拟机技术能够将一台物理计算机虚拟为两台或者多台相互独立的计算机,这在高职的实践教学中需要修改计算机系统的时候非常有用,能够避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机房的破坏,本文就虚拟机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虚拟机;VMware;计算机;实践教学 一、虚拟机技术概述 虚拟机(VM)是支持多操作系统并行运行在单个物理计算机上的一种系统,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底层硬件使用。 虚拟机实际上就是一种应用软件,虚拟机软件VMware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应用软件,其特别之处在于,由它创建的虚拟机与真实的计算机几乎一模一样,不但虚拟有自己的CPU、内存、硬盘、光驱,以及自己的BIOS。在这个 虚拟机上,可以安装Windows、Linux等真实的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程序。目前比较常用的虚拟机软件有VMware和Virtual PC,它们都能在系统上虚拟出多个计算机,用于安装Linux、OS/2、FreeBSD等其他操作系统。相对而言,VMware不论是在多操作系统的支持上,还是在执行效率上,都比Virtual PC 2004明显高出一筹。 在计算机实践课的时候,譬如操作系统实训、计算机维护这一类需要对计算机的系统进行操作,但是学校的计算机机房都是处于保护状态的,在我们调整的系统后不能看出效果或者根本就不能进行操作。这个时候运用虚拟机就能够避免这种问题了。 二、虚拟机的优点 1.方便安装多个操作系统 假如要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在不使用虚拟机的情况下,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装计算机上安装多个硬盘,每个硬盘安装一个操作系统。其二是在同一个硬盘的不同分区上安装多个操作系统。这种安装方式下几个操作系统之间有相互的影响,它们共用同一个MBR,并且它们只是在不同的分区上,文件可以相互操作,这样就可能造成操作系统更容易被损坏。但如果使用虚拟机软件则不然,不同的虚拟机就是不同的逻辑计算机,就算是系统崩溃,只要硬盘没有损坏,则虚拟机中的系统就不会有任何的损坏,并且也不相互干扰。特别是对想Linux和Unix的操作系统来说非常方便。 2.方便进行软件测试 在虚拟机中进行软件测试的时候,据相当于是在另外一台计算机上进行软件的安装和测试。如此,在正常的系统下安装自己的常用软件,不影响自己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而在虚拟机下就可以只安装你所需要测试软件,避免的正常使用时候对软件测试的干扰,同样也避免了在进行软件测试的时候自己无法正常的使用计算机,更能够避免软件测试时所造成的系统崩溃引起计算机无法使用和文件都丢失。 三、虚拟机的硬件要求 虚拟机需要将两台及以上的电脑的任务集中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处理,所以对硬件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其中主要的要求包括CPU、硬盘和内存的要求。目前的计算机CPU基本上都是Intel Core i3三代、四代以上,硬盘都是几百GB上TB的容量,这样的配置已经能轻松地满足要求。其中关键是内存。内存的需求等于多个操作系统需求的总和。现在基本上的计算机的内存容量都在2GB、4GB以上,也基本不成问题。 VMware Workstation 10的最小系统要求为: 处理器:64 位 x86 Intel CoreTM单核处理器或同等级别的处理器,AMD AthlonTM 64 FX 双核处理器或同等级别的处理器1.3 GHz 或更快的核心速度 内存:至少 2 GB RAM,建议 4 GB 硬盘:应用需要 1.2 GB 磁盘空间。 每个虚拟机需要额外的硬盘空间 四、虚拟机的运行环境 VMware Workstation可以运行在Windows(WinNT以上)和Linux操作系统上。Virtual PC则只能运行在Windows和MacOS操作系上。 五、VMware Workstation的使用 虚拟机只是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计算机,它的使用比较简单方便,主要就包含虚拟机软件安装、虚拟计算机的创建、调整和使用。 1.安装 首先从VMware公司网站现在VMware Workstation 10这个软件,下载完成之后直接的默认安装就可以了。 2.虚拟机的创建 启动VMware之后,单击窗口右边的图标开始创建虚拟机,按照默认步骤创建即可,其中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在选择“客户机操作系统”的时候选择你准备要在虚拟机中安装Windows或者Linux系统即可。二是在选择虚拟机的位置的时候要选择一个分区足够大的磁盘,避免以后在使用的过程中磁盘容量不足,最好不要选择在系统分区上。 3.虚拟机的调整 主要需要调整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调整CD/DVD中ISO镜像文件的位置,通过选择不同的镜像文件就相当于在计算机光驱中放入了不同的光盘。另一个是根据你的物理内存大小和你在虚拟机中所要安装的操作系统不同,给虚拟机设置适当的内存大小。 4.虚拟机的使用 选中虚拟机后单击工具栏上按钮就可以启动虚拟机了,这个虚拟的计算机的使用与实际的计算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对他进行系统安装、软件安装后就可以正常的使用。其中通过在虚拟机窗口单击鼠标左键将鼠标和键盘切换到虚拟机中操作,按键盘上的Ctrl+Alt键则可以将鼠标和键盘重新切换到正常系统中。 5.文件传输 为了方便系统与虚拟机系统之间文件的传输,VMware提供了映射磁盘的方法和VMware Tools插件,其中VMwareTools插件更好,避免了映射的分区同时只能由系统或虚拟机系统其中一个使用。 总之,在计算机实践课上合理的使用虚拟机能够大大的方便我们的使用,避免与机房管理之间的矛盾。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合理运用 摘要: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硬件设备的逐渐的更新,虚拟机技术作为新兴的计算机实验革新点,在计算机实验的应用上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文章分析其技术及问题,探讨其维护管理。 关键词:虚拟机技术;计算机机房管理;应用 引言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工作非常复杂,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创新,实现计算机实验室的高效管理。通过虚拟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构建相应的教学与实验平台,对现有计算机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一、虚拟机的技术分类 传统的计算机实验系统由于其模拟性差、对系统破坏性大等原因一直被高校师生所诟病。虚拟机技术应用虚拟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控制管理,通过共享宿主主机的CPU等硬件,进而模拟出计算机的虚拟部分。虚拟机技术正是通过这种共享和模拟的方式建立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良好运行环境,实现了对计算机的有效控制。计算机虚拟机技术通过程序翻译和仿真集成等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互联网服务器和单机系统。 现存的虚拟机技术按其系统对不同应用的支持方法不同,主要分为硬件抽象层、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层、操作系统层、编程语言层四种不同的虚拟机类型。 (1)基于硬件抽象层:这一层次的虚拟机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构建了一个完备的硬件部分,虚拟技术和系统串口就是其处理器的控制指令。(2)基于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层:所谓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指的就是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接口层的虚拟机只能应用于单机系统,并不能很好兼容基于互联网处理器的仿真模拟模式。因其指定的操作环境的限制,API虚拟机能够很好适应于特定的PC端应用。(3)基于操作系统层:这一类虚拟机模式通过构建动态的仿真程序,进而模拟一个或者多个虚拟程序,形成了完整的电脑运行环境,能够兼容大多数应用。(4)基于编程语言层:这类虚拟机的核心技术事实上就是即时编译,JIT技术能够通过仿真模拟语言运行环境,从而实现PC端应用的从单一平台到多方平台的实质性飞跃。 二、课程要求与计算机机房的冲突 目前计算机机房在设计、建设的时候考虑更多的管理的方便,配备四核芯计算机机房与单核芯计算机机房在应用上没什么区别,机器性能提升除了带来运行速度的提高并没有在应用性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资金和机器的巨大浪费。现在许多课程在计算机机房上机实践时并不是简单的软件应用,还要求学生对软件整体系统安装、配置、运行都有要求,但是传统计算机机房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里列举几个课程要求与计算机机房有代表性的冲突问题。 (一)在电子商务、网络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和普通的计算机来组建一个完整的网络。 但在现实中不可能为每位学生配备这样的实验设备,即使建设了专业实验室也不可能人手一套完整的设备。 这些课程在计算机机房上机时仅仅只能练习课程要求中很少的一部分操作。 机器在数量上就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不能完整的练习课程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二)在平时计算机机房不可能为每一个课程而准备,安排课程多了必然要在计算机上安装众多的软件。 小型软件不会对系统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如果是两个以上的大型软件例如图形图像软件安装后会对系统整体的运行速度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有的部分软件在安装时会对安装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软件安装过多对系统运行速度有影响,同时对系统的稳定也会有影响。 (三)有些基础性的教学需要用到 DOS、系统的安装、病毒防治,这些课程在机房一般很难进行实践。 因为现在机房的计算机都有还原卡,从管理和维护的角度来说不可能让学生来进行基础性和破坏性的实践。 特别是计算机病毒这方面的教学,是属于机房严防死守的方面根本不可能让学生在机房进行实践活动。 三、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合理运用 (一)维护实验的虚拟化 维护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是教学重要组成成分,计算机磁盘在教学使用中容易被损坏。维护实验虚拟化,能够实现一人一机教学实验效果,给每位学生一定的内存、CPU、硬盘,这样有效的避免了教学设备不足而影响教学效果问题出现。学生可以在虚拟机里自由的格式化硬盘,可以备份或者进行还原工作。使用虚拟机减轻了计算机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维护工作量,降低了计算机维护成本。 (二)网络实验的虚拟化 虚拟机最典型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多台虚拟机集合在一台计算机上进行运行,降低人力物力支出,学生借助虚拟交换机和虚拟网卡,组建出局域网,进行流媒体服务器搭建,保障设备使用效率。另外,虚拟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还能够实现安全防范演示教学需求,更好避免在演练过程中出现机器瘫痪问题。计算机管理水平提高,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虚拟化实验,提升了计算机教学质量。 (三)虚拟机技术的系统安全 因为虚拟机技术是通过仿真程序模拟出来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其操作也是基于虚拟的程序完成的。计算机实验中的故障处理修复、病毒扫描等教学任务需要在虚拟机中通过程序仿真模拟,然后安装在客户机上,进而实现对系统故障和木马程序的测试和教学。 (四)计算机维护和机房管理工作 计算机实验作为各大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设备维护是虚拟机技术应用与计算机实验的重要保障。虚拟机技术不仅在操作上方便快捷,在机房维护和设备管理方面也极为便利。传统的计算机实验由于实验操作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均有一定的损失,设备和机房维护工作量极大,但虚拟机技术是基于仿真模拟软件实现的计算机操作,对机器本身的损伤几乎为零。 (五)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虚拟化 Windows,Linux 以及 Unix 这三种系统在计算机机房教学中,都是常规系统。系统在教学使用中,注重重启切换,这增加了系统使用难度。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可以实现操作简单,实现自由切换。借助虚拟工具实现文件复制操作,还可以实现系统间的互通。虚拟计算机使用于教学,方便了学生编程实验学习,降低计算机出现故障频率,提升教学质量。 在机房课程管理方面,传统计算机程序需要按照课程的实际情况安装不同的系统和应用程序,极为麻烦,虚拟机技术能够在同一的服务器上进行整体的程序安装,直接模拟出相应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除此之外,虚拟机技术在操作安全上也有极大的保障,因为是虚拟的软件和硬件,完全不用担心对机体的损失,即便失误操作,也能够在服务器上重新下载管理相关程序和文件。 四、计算机的安全防护 要保证计算机机房的安全防护,就要从使用电方面,设备方面,网络以及人员方面的安全性去考虑,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用电安全管理方面。大家都知道,一台电脑上的线路有大约6根线,一个机房内部,电线错综复杂,只要某一处出现了错误,可能就会引起一场小灾难,问题大了,还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因此,对于用电方面的管理绝对不能忽视。 (二)对电脑设备进行安全管理。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机房的机子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每一台机子的正常运转和休息。 (三)对电脑网络进行安全管理。现代社会网络的发展,面临的计算机病毒也是越来越强大,只要电脑联网,就很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因此,要对每台计算机进行安装防火墙和强悍的杀毒软件,保证上网的安全。与此同时,电脑管理员还要对电脑进行定期的扫描,保证联网的每台计算机处于正常环境下上网。 (四)保证人员的安全。在机房,要设立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室内的一些应急的安全设备要齐全。如一些安全应急装置,安全的通道标志,还有必须备用安全的灭火器,以防火灾的发生。对于要使用计算机的士兵,要进行相关的制度要求,让他们要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上网,不能随便浏览不好的网站,以防病毒的入侵,还有,如果突然遇到一些意外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及时通知他们,以做好防范的准备等,通过上述的这些措施,保证人员的上网安全,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虚拟机本身的特性在高校计算机机房中有很大的作用,机器配置低的可以通过一个虚拟机对应一套软件提高运行速度; 机器配置高的可以通过同时运行多个虚拟机来完成需要组网教学的课程。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小议虚拟机系统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高职体系内的微机教学,细分出来的类别偏多,且有着明晰的工程属性。配套架构下的设备复杂,惯常耗费偏多的精力,来维护实验特有的设备,并调和这样的设备。虚拟机配有的新颖体系,能模拟多层级的操作环境,支撑着虚拟态势下的导出及导入。后续时段的分发及传播,也带有便捷的特性。安设了虚拟机配有的这一系统,能缩减耗费掉的备课精力,调动同学的认知爱好。虚拟机架构下的这种系统,也压缩了接续的调试成本,应被推广采纳。 【关键词】虚拟机系统,高职计算机教学,具体应用 有着虚拟特性的计算机,经由软件调和这一技术,在给出的真实机器上,模拟出独立架构下的、互通但没能干扰的细化微机。虚拟特性的这些微机,都涵盖着近似范畴内的配件结构。虚拟机可以分出配套特性的软硬件,便利平日以内的授课演练,添加了带有实验特性的科目流程。与此同时,也缩减了惯常的修护费用,促动授课实效的层级提升。本文明辨了虚拟机预设的系统构架,在这种根基上,摸索了最佳情形的授课流程。 一、概要的系统特性 虚拟机也即VM,采纳了关涉的软件技术,模拟出硬件的总架构。这些带有功能特性的软件工具,被设定成虚拟机配有的配套软件。模拟态势下的虚拟技术,能够模拟得来真实特性的CPU、配套范畴中的硬盘光驱、对应着的鼠标键盘。如上的硬件系统,被划归成微机特有的硬件框架。虚拟机范畴中的体系软件,能修护并管控既有的微机系统。安设的软件架构,可以配有某规格下的操作系统。这些配套架构中的硬件资源,应能经由虚拟的软件来供应。通常来看,计算机附带着的操作系统,被划归为主体架构中的操作系统;软件管控依托的虚拟框架,应设定成寄生特性的操作系统,也即OS。有着虚拟特性的关联软件、寄生着的附带系统,组成了某规格下的虚拟机。 二、授课流程之内的虚拟机 微机授课特有的实践属性,还是偏强的。高职时段中的计算机科目,应能整合着本源原理的解析、接续的模拟演示。为便利惯常的演示,高职通常预设专门特性的多媒体教室,来解析关涉微机的特有内容。细分出来的每种演示,都应配有某规格之下的分支系统。从现状看,依托虚拟机的平日解析,可以分成如下层级:第一,单纯去讲解,而不去演示。拟定的这一模式,把惯常的解析与接续的演示分开。在多媒体架构的空间中,采纳制备好的幻灯片,去演示拟定的课件等。而授课时段中的解析流程,被安排在预设的机房之中。第二,静态态势下的演示,是在备课时段中,制备授课特有的幻灯片。课堂之内的这种解析,应添加多重层级的静态演示。静态特性的这一演示,包含预设的侧重点展示、关键特性的内涵讲解。Flash协同下的操作流程,也应被注重。第三,是动态特性的解析及演示。幻灯片协同下的授课解析,应穿插着本源的授课原理。选出来的计算机,应当经由审慎的调配,予以接续的展示。多媒体架构下的微机教室,经由网络特性的服务器,能予以登录。服务器供应了关涉的搭配环境,支撑着各个时段的演示操作。 三、平日的查验及修护 计算机科学独有的特性,包含了明晰的工程性。机房范畴中的模拟实验,是不可更替的流程。实验员应能管控这样的机房,协同同学去预设关联的实验。为应对平日以内的授课要求,机房配有的各台微机,都应安设成套特性的、某规格下的应用软件。即便安设了同一规格之下的操作系统,若预设了不同实例,也会带来接续的运行差别。有必要明辨管控中的安全性,缩减接续的调试量。虚拟机经由模拟这一流程,与期待中的目标契合。安设了特有规格下的虚拟机,应能对配有的主体构件,随时查验并修护。这样做,就限缩了惯常修护中的耗费。拟定好的实验授课,都被涵盖在寄生特性的系统以内。即便这一系统毁损,也不会干扰原初的主体体系。经由重设的导入,或重新添加某规格下的这种系统,就能化解疑难。虚拟机配有的关联软件,能支撑偏多的类别。只要安设了寄生特性的某一系统,就能导出直至各个微机。带有导出特性的虚拟环境,供应了标准态势的查验程式,也塑造出了标准的环境。虚拟机限缩了额外范畴中的工作量,保障预设的讲解实效。 四、自主探究依循的思路 高职范畴之内的一切科目,都会配有数目偏多的练习。微机课关涉的这种练习,惯常被拟定在课后。同学依托给出来的微机系统,进行模拟特性的动手实践。调研得来的数值表征着:半数之上的同学,在课余时段的这一实践中,很难获取近似态势下的课堂环境。为此,同学没能深入解析,也没能明辨深层级的科目精华。依循理工科惯用的路径去解析,不会凸显出程序设计这一范畴的侧重技能,只能明辨概要特性的原理等。虚拟机创设出来的认知环境,供应了可查验的、有着重复特性的最优环境。虚拟态势下的微机环境,在课余时段中,就能安设某规格下的虚拟软件。导入给出来的环境以后,能获取同一范畴内的真实训练。这样的路径,简化了平日以内的授课工作,促动了认知实效的提升。 五、选出来的模拟实例 在解析关涉操作系统特有的授课内涵时,依循穿插演示这一路径,予以模拟授课。选出来的寄生系统,被设定成fedora这一规格。Linux架构下的这一系统,很适宜安设本源的程序设计。配套架构中的虚拟机,涵盖着分支特性的编译板块、各个时段的连接、接续的纠错板块。拟定出来的关联程序,可以分出进程管控中的通讯、并发架构下的这种进程、发送过来的信号辨识。细分出来的多重程序,只要配有单一架构下的某一框架,就能用于接续的授课解析。调试合规后,把虚拟特性的系统导出,以备平日采纳。 结束语:高职特有的计算机科目,应能安设虚拟机预设的授课程式。课堂以内的穿插演示,可以经由虚拟机,妥善予以建构,添加了授课乐趣。虚拟机缩减了多重开销,包括平日以内的维修花费、机器配置及关联着的调试。运用成套架构下的这种体系,能简化各时段中的练习流程。在院校范畴中的机房,安设这种特性的虚拟机,获取了凸显出来的成效。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刍议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以及相关课程中的缺陷,主要是硬件设备和系统风险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方法,即引进虚拟机技术,阐述了各项优势,并就其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做了分析。 关键词:虚拟机技术;计算机网络课程;VMware 如今,计算机技术已渗透至社会每一个角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显得更为重要。为培养此类人才,学校大都增设有计算机网络课程。该课程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实践时存在着成本较高、网络设备不足、系统风险较大等问题,妨碍了课程教学效果。为此,可在课程中引入虚拟机技术,借助一系列软件,通过对真实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模拟,同时对多个系统进行操作,以实现预期目的。 1 计算机网络课程现状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当前各个领域都紧密相连。鉴于其重要性,许多学校都开设有相关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熟悉掌握网络应用技术,且将后者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从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硬件设备不足 因经济条件限制,部分学校缺乏建立专用网络实验室的能力,教学活动多在普通机房开展。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用许多软件和操作系统,如除了Windows XP系统,经常还需要Linux、Windows 2003等系统。这些在普通机房难以实现,因为普通机房多通过硬盘保护卡维护系统安全,不能随意更改系统。另外,多媒体教室在当前教育中已是寻常物,但只有一台机器,多是单击状态,若想直观地将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如在演示网络服务器的配置时,包括邮件、DNS、DHCP等,需要涉及多台计算机。 1.2 系统风险增加 系统安装、设置以及网络服务器的配置等都是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若在实体计算机上操作,带有一定的风险,极有可能破坏计算机安全。如安装新的系统,很容易对原有系统形成冲击,甚至导致计算机瘫痪。 受这些因素限制,学生很难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引进虚拟机技术,模拟真实的环境,在维护系统安全的同时,可有效节约费用。 2 虚拟机技术及其特点 2.1 简介 物理计算机包括硬件和软件,而虚拟机则是一些软件,这些软件建立在运行的操作系统上,占据计算机部分内存和空间,但通过模拟物理计算机,也有虚拟的内存、硬盘、CPU、光驱、声卡等设备。而且,在这个模拟的计算机中,同样可以进行系统安装、软件安装等操作,从而可实现1机多系统的操作。此外,还能够模拟网络环境。 2.2 虚拟机技术的优势 2.2.1 具有极强的仿真性。虚拟机技术即是通过一些软件在物理机上模拟物理机的性能,可提供一个较为真实的硬件环境,同时操作多个系统。并能模拟虚拟的局域网环境,与真实网络完全一致,而且能够避免硬件之间的冲突。使用该技术,有利于生动地演示局域网的操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2.2.2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物理机经常会被木马或病毒侵入,一旦系统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恢复。而使用虚拟机,它只是几个软件,是安装在物理机上的应用程序,但在运行中却拥有物理机的全部功能,如系统安装、硬盘分区、软件操作、格式化等。与物理机一样,虚拟机也可能会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但只是虚拟机操作系统崩溃,与物理机的操作系统无关。 2.2.3 维护方便,有利于节约成本。虚拟机的文件存储在映像文件包内,使用时可直接将映像文件包复制到别处,节约了安装系统的时间,很适合机房中多机统一部署。若不采用此技术,学校为满足教学要求,往往要加大投资成本,如在一个简单的局域网组建实验中,每个学生至少应配备2台PC和1台交换机。采用此技术后,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组建局域网络、设置IP地址等操作。可降低设备的损坏程度,延长设备寿命,维护工作也更加方便,进而节约费用。 2.3 虚拟机技术选择 当前应用较多的虚拟机软件包括VMware、Virtual Box和Virtual PC,均能够在Windows系统上模拟出多个计算机。其中VMware能够支持Windows 7和Linux等多种系统的操作,网络功能更强大齐全,且操作效率较高。因此,选择VMware技术进行仔细分析。 3 VMware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 课前准备 借助VM虚拟机模拟两台计算机构成的简单局域网络,首先将计算机、网线准备齐全。利用网络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2003 Server提供的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信息服务和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务实现http:// 的。选择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2003两个操作系统,VMware 7.0虚拟机软件。 3.2 教学实施 3.2.1 安装软件。先在计算机中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然后安装VMware 7.0软件,并在虚拟机中安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继而设置虚拟机和计算机主机网络连接模式为桥接模式。因虚拟机中的硬件都是软件模拟而成的,安装后需对显示效果加以调整,可安装VMware Tools,会是操作更加方便。 3.2.2 IP设置。软件安装完毕后,开始设置IP地址,如将计算机主机的IP地址设置为:192.168.1.2,子网掩码设置为:255.255.255.0;虚拟机主机的IP地址为:192.168.1.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3.2.3 IIS网站。在虚拟主机的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2003的管理工具中找到IIS服务,将网站导入到IIS的网站中即可实现http://192.168.1.1,设置过程如下:首先,打开IIS找到网站选项,右击新建输入网站名称:jsjx,单击下一步,分配IP地址为192.168.1.1,然后将网站存放的文件导入;其次,右击刚创建的jsjx网站选项属性文档添加:该网站的首页名称index.asp,并将其上移至最顶端,然后在地址栏输入:http://192.168.1.1。同样,在计算机主机地址栏 中输入:http://192.168.1.1。 3.2.4 域名的实现。从Windows Server2003中找出DNS服务,将域名指向IP地址192.168.1.1,完成域名访问。首先新建区域,输入名称:,然后右击刚创建的选项新建主机;选中反向查找区域选项右击新建区域反向区域名称,ID为:192.168.1;右击192.168.1.x.Subnet选项,新建指针。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作用日益突出,为减轻课堂硬件设备成本,实现更好的教学,有必要引进虚拟机技术,通过模拟真实网络环境满足教学要求。教学中需注意,虚拟机其实是一些软件,需占用计算机一定的内存,为使其流畅运行,至少要保证其内存在512M以上。
计算机小论文:高专院校计算机论文 1重视实验室综合规划 1.1实用性高效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施工之初就应该明确其真正的用途,然后按照具体的用途去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能使实际用途和具体的设计相吻合,不至于相差巨大造成二次返工的情况。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综合规划中首先就要遵循其实用性原则,尽可能的去优化计算机的实验室的性能,以满足所有教学使用的要求。 1.2安全性安全性也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网络安全是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所以应该将网络安全、电路安全等全部考虑到位。比如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可以通过统一管理IP地址的方式,然后在根据不同计算机教学用途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子网络隔离;另外校内计算机网络要提高黑客攻击,避免教学软件的和教学资料遭受攻击和盗取等;使用安全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供电系统的安全,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较多在同时运行的情况下电力负荷情况等,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进行认真的考虑和计算。 1.3可扩缩性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容量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软件知识的储存从而不断的进行扩展,但是也会因为知识的更新需要将落后的内容进行删除,所以计算机实验室一定要具有扩缩性,适时的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调整,作为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设计上一定要支持国际通用标准,这样可以保证设备在运用更加具有互通性和顺畅性。 1.4可管理性高专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作为高专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供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快的适应市场环境。为了满足全校师生的计算机学习和教课,就应该制定一套系统、完善、先进的管理方案。 2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效率 计算机网络克隆软件在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和备份方面突出了其方便有效的特点,一般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采购主要是政府采购的范畴,因此在采购完成之后需要将设备进行人工的安装,通过设备的安装,系统的安装调试、各种驱动程序的安装以及教学软件的安装等等,这样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如果在设备安装完成之后采用网络克隆软件“Ghost”便可以在所有设备均在联网的状态下进行统一安装处理,不仅仅大大节省了安装时间,同时也不需要更多的专业安装人员急性操作等。网络还原只是一个平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管理操作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对于实验室内的主机硬盘进行保护,并且在主机的主控端设置一个系统还原软件,初次之外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安装被控软件,因此在实验室机器在运用之后便可以自行登录主控端,如果主控端的主机发现任何一台机器出现故障,那么便会立即启动还原程序,将被控端的计算机进行重启,通过这样的管理便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效率。计算机多播克隆技术是指能够实现一对多的网络硬盘的复制,在每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内,所有的计算机设备都是在设定的局域网络内运行,通过对局域网的建立以及“GHOST”软件便可以实现计算机硬盘的克隆,在进行克隆的第一步首先要在实验室内选择一台多播克隆的样机,并将网络硬盘进行分区处理,在整个系统格式化之后再按照教学所需的要求,将教学软件、文件等如数进行传输和安装。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GHOST”软件可以将软件,资料同步到其它的各个计算机系统之中,这样节省了软件安装的时间,提升了安装效率,可以减少对教学课程的影响。网络还原和网络多播克隆技术各有优点,其作用也各有不同。网络还原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计算机在初始安装是便可以将局域网内的所有设备的系统如数安装到位,如果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恢复;网络GHOST软件它的作用在于恢复或者传输计算机内的所有文件和软件,虽然作用不相同但是本质上主要还是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安装维护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 3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助力教学的作用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试验室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给全校的老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因此怎样将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到位,体现出实验室的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衡量一个实验室的使用性的指标包含好几个方面:其一是实验室功能的多样化,如果功能过于单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进行更多的实验项目,这样也就不能体现出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其二是教学软件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随时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范例以供参考;其三是教学纠错能力,子啊计算机教学中一方面是给学生传输知识,但是传输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情况,因此教学软件能够拥有自己的知识自我更新和自我纠正的功能,这样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在联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能够达到上述的计算机教学功能无非是要做好两点:①加大计算机实验室资金的投入,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会使得计算机进行升级,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会使得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效率更好,运行非常的流畅,不会出现卡顿的现象;②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这点其实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进行课程教学、同时可以实时的监视学生机上的举动,布置课堂作业、收集作业文件等。通过人为的干预来加强教学的专注度,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对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进行演示教学,并且收集学生的完成的课堂作业文件等,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上课的时间,提升了教学质量。 4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系统安全和稳定 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需要考虑各种课程教学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随着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相继退役,再加上国家政府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考虑,对于自主系统的研发力度和安全力度的投入,在教学用计算机系统中一定要任何操作系统均和DOS系统进行完美的融合,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与日常的规章制度、维护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出入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事项、操作使用规范、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应该日常设备维护表,根据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然后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将维修的时间和维修的具体项目进行详细的等级,以备作为后期维修保养的依据和参考。 5结束语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不仅仅是只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使用,它还要肩负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实验室前期的设计、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实用性、安全性、可扩缩性以及可管理性等原则一步步实施,并且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摸索中前进,做好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好的服务高专院校的学生。 作者:李红霞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小论文:市场需求中职计算机论文 1基于市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必要性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业和环境,计算机技术都已经不断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和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本应带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让很多人开始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方式产生质疑。为何已经毕业的学生找不到符合自身专业的岗位?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是否真正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不仅导致学生持有技能跟不上时代,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每一个单位和企业需要的都是拥有真材实料的,且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想要培育出真正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从市场实际需求角度切入,以顺应计算机时代现状作为首要条件,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让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2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困境 2.1教育方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和市场需求及时展步调不一致,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授课方法落伍。国内计算机教育课程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部分在中职院校任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因为毕业时间晚且缺乏社会相关岗位从业经验的关系,使之还没有足够的具体实践经验来为学生授课。其次,时代的进步会不断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而教师对新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及时地跟上步奏,依旧将一些比较老旧的专业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2.2办学条件匮乏,硬件设备陈旧。计算机学科教育和其它类型的学科有所不同,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辅助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购置足够多的计算机来为学生们提供充裕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接受纯理论教学,并没有能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自然达不到就业单位需求的岗位人才标准。这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无法找到相应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 2.3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即便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已经达到了教学标准,但仍旧存在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够合理,以及教学方向偏离,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等问题。中职院校是为企业和单位输送岗位人才的重要渠道,现如今企业对岗位人才要求高,而当下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立上存在缺陷,并没有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形式化。 3如何构建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 3.1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中职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师资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和授课能力。大力支持计算机专业教师在闲暇时间投入到社会当中去,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去不断摸索和学习,目的是让教师们适应自身专业变化的节奏,了解当下计算机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可行的教学参考,使之研究出一种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方针。 3.2构建基于现实需要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教学。例如图1所示,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分类。 3.3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极其强调实践操作,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少,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才是计算机教育的核心。首先,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更新速度的迅猛,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职院校必须让计算机教学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新的技术不断的渗透到教学方案当中去。其次,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层次不一,每一个工作都需要能够纯熟应用相关技能的操作者,这就需要探究出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达到理论知识引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实践过程的重要性,有条件也可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如图2),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环境。 3.4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以企业需求为原则定位教学方向和目标才是职业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生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的关系,以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教学,学校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操作环境;企业也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考察和指导教学,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为学校的教学方针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让企业对学校形成一个督促作用,从而改善学生们学习效果。 4结束语 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上提出的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市场是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想要培育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不断研究市场的动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使中职计算机教育更加完善,从而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静单位: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计算机小论文:开放式教学计算机论文 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1.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满足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试验教学的效果,使试验教学紧跟时展的潮流,而且还能够构建虚拟的试验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不同。 1.2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的自主性较强,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1.3开放式试验教学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 开放式试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试验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了实验仪器的充分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计算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开放式计算机试验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开发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有限,所以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进行改进。 2.1硬件设备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必须具有较高的配置,同时实验室的设备还要及时的更新换代,确保实验设备是最新的。此外,还要确保试验设备的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避免出现“一套试验设备多人使用的现象”。因为如果很多学生共用一套试验设备,那么部分同学可能无法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试验,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学生试验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思想观念 构建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教师应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确保自身思想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给学生提供自己操作的机会 计算机实验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实际上机操作,如果无法保证上机时间,学生也不可能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计算机的机会,是其在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往往会重复简单的操作,只会使用老师介绍过的软件,当软件变化和操作不同时就会很难解决。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无论硬件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都必须给予足够的保证,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动手自己操作。 2.4建立开放式考核制度 在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过程中也应执行开放式考核原则,教师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考核,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开放式试验能给学生提供长时间的学习以及模拟训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接受开放式教学,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 3结语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不仅需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同时也必须不断完善,帮助学生提高开放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学生能达到在实际工作中能有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作用比较大,学校应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提供平台支持、设备保证和政策保障。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的束缚,采用开放式实验实训方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作者:杨海瑞单位: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1IDC业务现状分析 (1)硬件和软件投资高: 以每服务器、每应用、每用户为单位部署服务器,通常需要配置多台服务器,才能保证每个最小单元都得到分配。 (2)资源利用率低: 部分服务器,仅运行的B/S或C/S架构小的应用程序,如OA办公系统、网页基础服务类型。很多多核心处理器处于严重的空闲状态,但这些空闲资源又没有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很多设备资源利用率只能达到10%-30%。 (3)防病毒软件五花八门: 现今IT用户对系统安全要求比较高,每个用户需要自己安装繁琐的安全防护软件,防止网上多种多样的网络攻击,没能给用户提供一个整体的防网络攻击方案。 (4)系统恢复耗时长: 因为考虑成本,IDC用户数据一般没有专门的数据备份设备,当故障发生时,维护人员在故障定位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份数据,替换故障硬件,重装操作系统,重装应用软件,重新导入备份的数据,并重新做安全加固。传统的架构,恢复系统功能耗时一般会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 2IDC虚拟化技术提出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缩短系统故障恢复时限,技术人员提出了IDC虚拟化技术。将IDC业务基础设施的架构进行了转变。将传统的基础架构最小化单元从每个服务器转变成每个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emnt,缩写VE,即VPS)。通过VPS产品的部署,根据用户不同应用的类型,将硬件服务器划分为很多个虚拟容器,分配给一个客户使用,每个容器安装一种类型的应用。即实现了将硬件服务器进行逻辑层面上的划分和整合,并且在统一的界面上进行管理,通过软件可以集中对多个服务器上的上数百个虚拟容器进行统一集中管理,配置集中的存储,提高应用的可靠性,通过部署统一的防攻击软件,对所有虚拟用户进行安全防护。每VPS分配的资源不仅局限于CPU个数、内存和磁盘大小,还包括了系统的核心运行的几十个参数。通过在一台服务器上创建多个虚拟独立环境,可以确保每一个虚拟服务器的用户独享该资源,其运行及管理完全和独立主机相同甚至优于独立主机。虚拟服务器产品能够以较少的物理服务器服务较多的用户,从而达到节约电力,机架的目的,从而节省资源,扩大公司IDC的服务能力,既实现收益的增加,也达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操作系统虚拟技术的应用 VPS的全称是VirtualPrivageServer,即虚拟的传统服务器,缩写为VPS。VPS采用“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的Virtuozzo所创建的虚拟应用系统,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安装基础的宿主操作系统,然后在宿主操作系统上再安装操作系统的虚拟化软件Virtuozzo。通过Virtuozzo的资源分割功能,将原宿主系统,划分为多个个虚拟的环境,每个虚拟的环境作为IDC基础架构中的最小化分割单位,部署相应的用户,即构成一个虚拟专用设备。VPS采用虚拟化技术,Virtuozzo的虚拟化基于操作系统架构层,实现了软件的分割、隔离,每个虚拟出来的环境都是原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不需要单独安装操作系统,同时也具备原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这就是所有天津联通选择VPS虚拟技术在IDC应用的原因。 4虚拟化整体方案部署 4.1本方案初期设置虚拟服务器100台,每服务器提供30个虚拟主机用户。 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同时具有充足的可扩展性,设立集中备份服务器一台,操作Virtuozzo内置的VPS备份功能并配置集中备份。软件配置:配置64位架构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每台服务器提供30个64位VPS(兼容32位应用程序)配置集中备份方案跨平台集中管理控制台配置完善的防病毒预案 4.2硬件配置,制约虚拟化容量的主要因素 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其意义在于有效地分割、管理、调度资源,虚拟化技术本身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新的资源。因此,为虚拟化选择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硬件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配置至少满足以下要求:在本方案中,所有硬件服务器采用百兆网络连接,并根据就节点数量适当分配带宽。物理服务器采用千兆内网连接,以增强集中备份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不满足千兆内网连接条件,则也可以备份网络与数据网络混合传输的方案,但这样将会降低远程备份存储的吞吐性能,因此推荐服务器配备双网卡,并使用千兆网络连接。集中统一管理工具VZCC/VZMC远程管理终端可部署在内网,也可以部署在公网,本方案实施为了方便操作管理,将管理终端部署在公网。 4.3防网络攻击 Virtuozzo有两种MAC地址分配方式:路由模式与桥接模式。在路由模式下,所有VPS和物理节点共用同一个MAC地址。从交换机等网管设备看来,安装了Virtuozzo的物理服务器在一个网卡上绑定了多个IP。在桥接模式下,VPS可以有自己独立的MAC地址,这个MAC地址有系统管理员手工设置。通过在交换机上绑定对应的静态MAC地址,可避免MAC地址欺骗等来自同网段的恶意网络攻击。在通常模式下,使用路由模式的MAC地址即可满足正常使用的需要。VPS内的网络保护也有Windows自带的网络防火墙完成,用户可自行配置自己的VPS防火墙,不影响其他VPS。为了保护各种网络攻击,需要打开物理节点上的Windows防火墙,通过网卡“属性”- “高级”标签可以启动它。在物理节点的Windows防火墙上,无论如何配置,都不会影响到其上VPS的运行,防火墙只对节点生效。因此可限制3389端口登陆IP地址,并允许特定IP地址连接本机的22端口(VZMC管理控制台端口),以便远程管理。 4.4集中备份设备配置 随着业务的开展,服务器数量的增加,架设完整而有效地集中备份平台即成为保障业务持续运行的关键。集中备份方案采用Virtuozzo内置的备份功能和集中存储进行,采用本地备份、远程存储的设计方式实现,即能集中统一存储所有节点的备份数据,又实现了低成本、高速度的备份。备份方案需要集中存储设备一台,容量按照计算方式如下:每VPS空间×每服务器VPS个数×服务器数×保存备份的数量=存储空间。其中,每VPS产品空间假设定型为5GB,每服务器30个VPS,部署100台物理服务器,完全备份最少保留2个,则得出:5GB×30×100×3=45TB。因此,如果需要为所有的VPS都提供3个完整备份,则需要45TB的存储空间。 5收到的成效 天津联通IDC搭建了一套完善、稳定、高效的虚拟主机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企业邮箱、主机托管、网站建设等IDC相关业务。不仅方便了维护、管理,而且大大节省了IDC机房资源。 作者:薛丽美米琦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中心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 计算机小论文:教学模式下的职校计算机论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中职学校当前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使用板书、多媒体教具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于当今的中职学生,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总结归纳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有如下三点:(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知识是需要学生去接受、去理解,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接受者,而忽视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双向性。(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课堂设计单调,缺乏学生的配合,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学习无兴趣且枯燥。(3)过于注重教材的作用,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纵观传统教学模式众多的不足,那我们中职教师应当进行哪些改革去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呢?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以前管束和被管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情感交流,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要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再次,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利用真实的情境问题结合教材,作为知识点向学生传授,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引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这里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摆脱过去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状态。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激情澎湃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环境。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即要兼顾教学大纲上的知识和技能又要设计好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服务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学生的班级式学习与重点学生个别学习相结合。探索学习。探索学习指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主动的去观察课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着观察课题、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探索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的设置。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1)使用案例创设悬念。一个好的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想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会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养成探索的好习惯。(2)教师设置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示范讲解方式转为引导、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探索、发现,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和探索学者关系。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的。自主学习重点在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一种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探索学习强调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知识的技能。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自主学习是探索学习能够实施的前提,学生应能先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容易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己学习获得,对于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个人探索或教师讲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探索学习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 3自主、探索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 3.1备课阶段 备课的前提是要“备学生”,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本,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置一个合理的教学课题。为了保证有一个好的教学课题及情境,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课题要联系生活,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共鸣。其次,课题的难易要适当,不要过难,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毫无启发性。再次,选择开放性的课题,目的是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课题完成后的结果要易于提交。 3.2新课的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要利用项目或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动画、微课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能使课本中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读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发知识冲突。 3.3自主学习探索阶段 情境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学习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注意聆听学生意见反馈,控制教学进度。只有聆听学生意见,关注学生的反映,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适时的参与和指导教学。 3.4难点问题讲授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把这些难点问题收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经过前几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愉快的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再考虑其他解题方法,继续激发创新思维。 3.5学习结果评价阶段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常会用到作品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的完成常会用到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通过作品的分析就可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撑握程度。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即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撑握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 4教学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上进行实践,以下为教学实践过程:课程内容:《办公自动化》第一章第二节:制作产品宣传页。教学对象:11级计算机应用班课时:2课时(90分钟) 4.1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对“产品宣传页”的排版设计,掌握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生成及修饰,最终利用Word应用程序实现简单图文混排。能力层面:通过对给定案例的排版设计,培养学生进行文档美化处理的能力。学会利用Word2003给定的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图文混排的实际问题。认知层面:由浅入深,由已知知识介绍未知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路。 4.2教学重点及难点 艺术字生成及使用艺术字工具栏修饰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编辑设置,将艺术字、文本框应用于文档中进行综合排版,知道常规文档排版的基本顺序。处理方法:重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参与设置。教学难点:艺术字的修饰,图文混排、文本框的使用处理方法:要求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多做练习。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做艺术字、文本框,还要能综合使用。 4.3设计思路 设计要点一:通过提供“产品宣传页”的案例,引入本课,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加直观的理解图文混排的功能和效果。设计依据:创设案例,引起学生注意,是激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设计要点二:利用“产品宣传页”中图片的设置,分析完成该设置可以使用的工具及手段,即可以使用艺术字完成操作,又可以使用文本框完成设置,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告诉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灵活应用,多方考虑。设计要点三:“产品宣传页”案例的设置,符合当前企业宣传产品的要求,通进案例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依据:授课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设计要点四:通过图片和艺术字、文本框等工具可以使文档排版非常美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求知欲转为学习动力。设计依据:掌握学生学习心理,适当掌控时机是提升课堂内容的关键。 4.4课后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教学内容始终以学生感兴趣的产品宣传页为主线,学生由宣传页的设计方案的讨论开始,然后进入材料的搜集,到师生互动,最终完成作品。在作品展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对作品进行评价,又对知识进行了强化。5结论通过创新和使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弥补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没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创新性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的最终目的。 作者:高烨单位: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计算机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大学计算机论文 1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1.1进行上机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在计算机上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常见的问题有学生在上机课堂中下载游戏、电影和音乐等软件,还有的同学会将零食带入机房并且乱扔垃圾,计算机机房的整体运行情况就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同学随意更改计算机的配置,并且还私自将一些重要的系统文件删除了,采用机房的计算机浏览一些危险的网站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给计算机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也加大了机房管理工作的难度。 1.2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 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相关人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做好所有设备的维护工作,不断的发现并且排除网络故障,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另外,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机房中很多电线都是暴露在室外的,网线线路又是极为复杂的,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稍有马虎和大意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和短路等问题的出现,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管理人员还必须充分的保证机房用电的安全性。 2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各大高校应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其应由校领导直接管理,同时应区分好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下,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由于这一模式具有信息保密性强、传播性强以及快捷方便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不但能够妥善的解决机房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且还能起到规范人员行为的作用。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指的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产生问题是一个人思考的基础,并且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是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的,随之就会产生疑问和探究答案的心理状态,而此时人的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2提升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负责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应有针对性的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且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各个工作岗位。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院校都认为建设机房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们忽视了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因此,高校还应定期的为这些人员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教师应让学生们认识到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中来。 2.3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 作为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对于保证计算机机房的运行效果是非常有利的,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工作人员自身就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因此,应在考虑到了计算机机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负责机房的管理工作,确保计算机机房各项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提升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延长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2.4合理的分配机房工作和教学工作 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计算机机房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其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机房工作与教学工作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可以共享这一显著特点,因此,在机房中应设定一个系统来合理的调配机房的使用时间,这一系统应可以满足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真正的起到配合和辅助计算机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各项功能。 2.5重视对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工作 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久工作,维护工作是保证机房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制度,建立真实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日志,不断的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人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故障的,而有了这一日志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同类故障。另外,对于每台计算机内部的重要数据,还应及时的进行系统备份,做好计算机机房的网络防毒工作,充分的提升机房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必要性、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各大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教学设施,计算机机房在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以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应制定出科学并且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对策,做好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大学计算机机房的有序运行。 作者:周俊杰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的结合,营造出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国内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国内很多行业提供了信息管理技术保障,促进行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媒体技术进入数据库领域,数据库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数据库中新的技术内容层出不穷,数据库的许多概念、技术内容、应用领域,甚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建立和实现了一系列新型数据库系统,如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演绎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数据库系统的大家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仅是数据库大家族的一员。数据库技术主要特点是:数据的组织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可控冗余度和数据的灵活性等。数据库的结构是具有组织性的,不是散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排列,数据与数据之间是具有相互关联的,按照某种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从整体上看,具有完整的、清晰的组织结构形式,而数据库的共享性更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营造数据库重要目的之一。作为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企事业单位内部资源、资料的共同使用,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使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数据库具有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根据数据的修改,新的数据项和数据类型变化,可以做到不需要对原来的程序及数据进行修改,从而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仅是数据储存的“可移动仓库”,还拥有数据的输入输出、数据的查询和数据的编辑修改等管理功能。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调取、查询方便构建具有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数据库,从而实现高效率、便捷的工作效率。 2加强信息管理、注重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措施 随着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应重视计算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2]。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立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诚信明礼,注重与人合作,团队协作意识强;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爱好鲜明,有较强的表现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好运动,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能力、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懂得自我保护。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开展专业认知培训课程,使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了解IT行业、了解职业岗位操守、了解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养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员工形成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使用企事业文化,提高实践技术能力,培养人才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对信息进行采集于组织、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加工、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维护与管理,培养人才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规划能力及战略数据规划能力等相关不等强度的工作内容。提高信息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使用的重视程度,熟练并掌握可想数据技巧,从实践上总结工作经验,通过工作实践能够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并创建能够使用的具有数据完整性约束、索引和查询数据等工作内容。加强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管理技术基础和原理、信息产品及其流通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管理的发展环境、信息管理的组织和人才培养等等专业性能的了解及掌握。开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课程培训,实现技术查询和操作、保证数据安全型和参照完整性、使用事务及完成指定业务的工作训练。加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实行信息管理评价机制,把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掌握及日常维护管理列为员工考核升迁的基本标准,从根本上调动管理阶层和员工对计算机数据库使用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实现“人力科技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同时,企事业单位在加强信息管理、重视人才培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更应提高全体职工法律意识,强化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从而形成健康、平稳的发展趋势。 3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数据库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这必将对数据库技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数据库技术与新出现的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必将数据库技术引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注重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 作者:谢小波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论文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教育,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当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身份时,自然会减轻心理负担,会意识到教师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自己的朋友,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对学生多肯定、多表扬。教师要引导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羞涩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上机实践,敢于发表新见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很小,也要予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出错了,要婉转地指出,引导其改正,鼓励其再接再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对立而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从情感上亲近教师,进而能够将这种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上来。有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就迈出了有效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展现个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实施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而不再是机械的理论记忆,从而可以真正地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门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社会的需求,成为应用型人才。如在学习Photoshop图片处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需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式的讲述,而采用边讲解、边练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电影的宣传海报以及学生所喜爱的各类杂志封面等素材入手。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借助操作平台,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之后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亲自上机练习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而是利用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个性,展开想象,以宣传学校为主题来进行宣传画的设计,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这样的环节从内容上来说,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极具开放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实践证明,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符合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掌握。 三、结语 总之,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机械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突出计算机的学科特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为指导,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能在实践操作中内化理论、提升认知,促进知识与素养、技能与能力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有效教学。 作者:杨昆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职中计算机简析与反思 本文作者:胡海锋工作单位: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教学手段落后由于一些学校基础硬件的落后以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至今仍延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围着三尺讲台,面对一块黑板,凭着一支粉笔进行着填鸭式教学,殊不知如此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对于教材指定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之间脱节掌控不好前面提到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教师又可能因种种原因不愿去学习新知识,认为自己只要能把教材教好就可以了,完全不理会社会的实际需求,学生就很难对学习感兴趣。(3)理论教学与实践难以合理分配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有的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安排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的甚至无法达到规定的上机课时,由于学生练习的时间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学生实践时缺乏评价办法和标准,导致学生练习过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评价而缺少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日渐松散,失去学习的兴趣。 1.加快教材改革,因材施教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微调,在教材更新无法赶上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组织老师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对学生感兴趣的技术开设选修课,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加大对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师应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多制作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及互动性较强的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用任务驱动等一些先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加大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鼓励他们自行探索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极大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也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3.加快教师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由于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积极钻研各种教学理论以更好适应教学需要,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强的特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精心准备实践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同步做好过程管理和评价工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计算机小论文: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 一、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简介“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主流机械三维软件的学习,掌握机械零件的三维实体建模思路,并掌握三维实体的工程图方法。该课程的前续课程有“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辅助工程绘图”,后续课程有“计算机辅助制造”、“机械设备设计”、“工装夹具设计”等专业课程,在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原考核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改革前沿用专业理论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表现占分30%,期末考试占分70%。期末考试为上机操作,按试卷所给出的工程图完成三维实体的建模及工程图的。为一份期末考试样题,从卷面的评分标准来看,样卷对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考核,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原考核方法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U盘、手机等移动存储设备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为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复制别人的考试文件、学生修改学号帮别人提交考试文件的行为,监考老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如考前对机房的几十台电脑禁用USB端口,考后帮多位学生提交文件等防作弊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越来越广,有普通高中生源、单招生源、“3+2”和“2+3”类型的职校生源,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学生也越来越独特和有个性。在原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分70%,其得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通过该门课程,因此学生的关注点就放在了如何通过期末考试上,从而会出现多种教师想不到的作弊方法。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程的通过率,压力也相当大,而这个压力无形中加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有一种被动学习的感觉,这个情况非常不利于课程的教学。 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课程考核的方法,释放教学压力发现问题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多次研讨和修改,通过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最终形成了“24X”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考勤占分20%,课堂作业占分40%,期末考试占分X%,其中X值由课程组教师在期末考试后依据学生得分情况共同确定。考核评价比例调整后,学生只需平时不缺课和完成教师安排的项目任务后就可以通过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压力得以减少,从而教师和学生均能把关注点放在平时技能的教学和学习上。 (二)使用第三方变参化模型测试平台,杜绝考试作弊的可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在2010年尝试采用第三方公司推出的网络考试托管平台进行期末考试,极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效果喜人。如图2所示,该测试平台试题的模型形状一致,但测试平台提供给每个学生的参数表各不相同,最终答案也各不相同,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的可能。在正式考试前的两周,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模拟考试,给学生积极投身学习、不断超越产生极大的激励推动作用,并且考试全程可以进行分数和排名直播,刺激学生认真答题,争取好成绩。 (三)结合学校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实现多方得益大多事物的改革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结合了学校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以多方得益为改革动力,遇到的改革阻力并不大。在学生方面,如果在期末测试时成绩达到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的办证成绩线,就能在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中获奖,学院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另外,学生可以自愿办理该平台含金量较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教师方面,采用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可以轻松快速地从题库选题、定制并考试试卷,考试结束即可成绩表,无须人工阅卷,期末工作量大大减少。同时,课程组教师也完成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学校方面,由于学生一开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就意味着参与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最终通过第三方网络考试这个公平公正的测试平台,为学院选拔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在第三方公司方面,学生办理证书后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从而支撑公司的运作,开发出更多的变参化模型,使网络测试题库更加丰富。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了自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后,学生在参与学习时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游戏,对学习产生了热情,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映在模拟考时自己成绩不理想,在后面两周里勤做练习,终于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而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在参加模拟试后反映,还是好好的重做好课堂作业,期末考试过线太难了,尽能力去考,得多少分算多少,算是锦上添花。如果仅仅是增加课堂作业的比重,不改变课程期末考试方法的话,学生是不会这样重视课堂作业的。 (二)课程组教师教学交流多了由于有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测试平台结果,课程组教师真实了解到自己和别人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多了,如向教学效果好的老师请教学方法,课程组教师对学生在测试中没掌握的技能点进行研讨,课程组教师间相互听课等。 (三)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得好名次“计算机辅助设计”考核方法自2010年改革并实施以来,为学院选出了多名三维建模技能扎实的学生,在参加各级相关比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表1所示。其中,2010年由首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选出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项目,获得全国第一名,创造了广西自治区最好成绩。 四、结论及展望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取得圆满成功。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完全可以把竞赛、证书、教学溶合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学到技能,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辛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在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期末考试的比重,但小小的改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工作,只有找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平衡点,课程改革才能真实落地生效,否则课程改革只能是寸步难行。 作者:关意鹏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服装CAD课程计算机论文 一、解决办法 (一)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相融合,突出体现实践性服装CAD具有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放码、排料等一系列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工具,服装CAD要和专业课程相融合,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做出以下两方面调整:首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将服装CAD融入到每一门与之相关的专业课中。譬如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结束后,再学习服装CAD中的款式设计软件,款式设计课程的最终作业要求学生由服装CAD来代替原来的手绘款式设计,这样就将原有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与服装CAD款式设计这两部分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学时分配上服装CAD的款式设计在原有的服装CAD课程中占用学时不变,两门课程既是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接触软件时已带有任务性,有目的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比传统学习方法更适合对软件的领悟与掌握;同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CAD结构设计模块相结合,结构设计课程要求完成手工纸样设计,再由服装CAD完成电脑绘制结构制图、完成工业样板;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课程可与服装CAD课程中的放码、排料模块相结合,学生比对两种方式完成的作业,既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又能体会服装CAD确实使企业提高实际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管理便捷等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服装CAD的认识。其次,在课程先后时间安排上要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符合,也就是是遵循企业中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业样板—放码—排料—成衣的先后顺序,那么,不但在时间上要符合,而且完成的效果同样也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款式设计课程开始时,必须将市场上最新的款式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就是说要紧跟市场,以新的设计和款式代替陈旧的款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按照企业中的模式,将设计转化为成衣。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思想要转化成真实的产品,这是一个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大任务”。 具体操作顺序是根据已设定的款式图完成手工结构设计,然后由服装CAD修改或重新生成手工样板、工业纸样,最终在服装生产工艺课结束时获得最终成衣。也就是说,这个“大任务”是由不同课程下的一个个“小任务”组成的。整个教学模式下的各个课程,在时间上既是相互独立的,在内容上又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互相印证的。表面上看课程是分散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同时课程相互关联、承接、递进,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共同增长。在这种模式下,除原来课程的考核方式外,学生自行组织的静、动态展演也可作为一项考核方式来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物的展示中产生成就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模式的实现下,每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体会到做设计师的角色,更深一步领会企业生产过程,因此,服装CAD是融合设计师思想,使服装设计更加科学化、高速化的技术。更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服装CAD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也激励了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的双赢的促进方式。 (二)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原有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已不能真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针对服装CAD应用型特点做出调整。把原有的灌输型教学方法改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只需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布置以上所述的“小任务”,各个“小任务”由于“大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由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授课时可直接讲授工具的用法,然后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加深对具体工具的用法,期间对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互相讨论或直接由教师指导完成。由于是带有问题性的、任务性的学习,这种方法直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悟,要比教师直接灌输讲授这种方法更有效。 (三)选择多软件学习,提高硬件配套设施利用率国内外服装CAD软件种类繁多,教学授课所使用的软件选择余地较大,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软件都放到课堂上进行学习,这是教学设备和教学计划所不允许的。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在多数服装企业中应用广泛的软件,而且其功能、操作习惯符合我国服装行业习惯这样要求的2~3个软件,以一个为主,在正常教学中引入,另外两个为辅,以案例方式在软件新的功能上以及不同软件的区别上向学生介绍,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深入学习,这样学生对市场上主流软件并不陌生,即使在就业后遇到没接触过的软件入手也不会感到困难。因为服装CAD软件在功能模块上的划分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各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特点,深入了解和学习2~3个软件后,其它则正如我们所说的会触类旁通,并不困难。另外,在服装CAD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服装行业以及服装CAD的未来发展趋势,所选择的服装CAD要代表实际生产中的新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软件在教学的同时要与开发商保持同步升级和更新。软件的学习与应用离不开配套的硬件设施,正如前面的内容所提到的,学生带有任务性质的学习最终目的是通过服装CAD技术获得成衣,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数字化仪、打印机、绘图仪等专业设备,可建设专业电脑机房,软硬件设施不分离,这样授课的同时可让学生直接输入或输出1:1纸样,进行修改,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认识,是对学习过程和生产实践过程的更深层次的掌握。 二、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高效化和便利化,服装CAD技术成为服装专业大学生进行从业选择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传统服装CAD教学已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培养已出现弊端。服装CAD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新的教学模式中,理念是把服装CAD和服装专业教学结合,强调知识的融合与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多位一体化,实际授课内容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及运作模式,软硬件配套设施紧密结合,学习中更注重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主导,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更能主动挖掘知识点和探究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这不但解决了课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情况,更能体现服装CAD课程重应用、重实践的理念。在以上教学模式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从而深化发展服装CAD的教学,切实推动服装CAD的应用。 作者:张瑶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计算机小论文:安全维护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电子产品,其正常运行的条件对外部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计算机所处环境的湿度与温度不符合标准,那么就会导致计算机出现硬件故障,不利于计算机正常运行,也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加强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外部环境符合条件,从而提高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1.2有利于资料的保存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运行的一个平台,若想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就必须将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但在计算机实际使用中,如果没有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必要的维护,那么会导致其出现死机、自启动等现象,可能会使计算机中的资料丢失,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安全维护,有利于信息资料的保存,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 1.3有利于保护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运行时,如果发生故障必然会导致各种硬件设备被烧毁,甚至是计算机报废,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平时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定期进行保养,从而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起到一定的保护工作,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 2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分析方法 2.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看”、“听”、“闻”、“摸”等去分析和判断计算机硬件故障。看主要是指电阻电容的引脚是否有短路或断路、板卡表面是否有烧焦现象、插座和插头接口是否有松动等;听是在计算机及设备运行中是否有非正常的声音;闻是闻主机、板卡是否有烧焦的气味;摸是指检查直插式器件的芯片和插座安装是否插牢,并用手触摸显示屏、CPU等硬件感受其温度,从而判断计算机是否安全运行。 2.2电路检测法电路检测法较多,比如电压法、电阻法以及电流法等,这些方式往往是采取对负载电流、直流、电源工作等的检查。 2.3短路、开路法在检查过程中,将部分电路进行短路或者开路,观察它们相对应的电压、电压及电阻值,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故障的检测和判断。 2.4系统最小化检查法系统最小化检查法包括两种,一是软件的最小系统由主板、显卡、内存、硬盘、CPU、键盘、鼠标组成,二是硬件的最小系统包括CPU、主板和电源。最小系统法主要是对系统是否能正常启动进行判断。 3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相关措施 3.1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计算机主板上包含许多引脚、插口等,可以通过防止静电与形变进行安全维护。由于静电会影响电路,造成元器件的损坏,难以实现控制芯片组和协调电路,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一旦主板变形也会给计算机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要把主板平稳细致的固定在机箱上。 3.2对CPU的安全维护CPU,称为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高压和高温都会对其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有专门的风扇对CPU进行散热,但如果运行的程度较大,风扇散热往往难以达到要求,持续的高温高压会影响CPU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CPU的烧毁。因此,在平时使用和维护CPU时,应根据计算机的使用特点及对计算机功能的需求,增加一定的散热辅助装置,从而确保计算机正常使用。 3.3对内存的安全维护对计算机内存安全维护来讲,只需确保内存不超频即可。内存安全很少受到计算机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内存满足CPU性能的发挥存在瓶颈,时常会出现超频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计算机黑屏。因此,在对内存进行维护时,必须确保内存不出现超频现象。 3.4对硬盘的安全维护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硬盘多数是机械硬盘,内部结构复杂、精密,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那么磁头将会碰到盘片,造成硬盘上数据的丢失,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移动主机或者硬盘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发生震动。 4总结 在平时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应注意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通过本文对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相关介绍,在日后对计算机进行使用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除尘等,避免因浮灰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从而确保计算机及其设备安全、稳定性运行,促进我国各行各业健康发展。 作者:潘小艳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实验教学计算机论文 1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高校领导及老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正是因为这种比较浅陋的认识,导致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仍从属于理论教学。大部分老师只是将计算机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工具,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高校都缺乏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硬件实验系统,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考察办法,这样就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计算机实验教学认识的不到位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问题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而且验证性实验比较多,缺少创新性实验。这使得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需求。这一方面是受限于高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高校的硬件条件,当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中就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构建小系统、开展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验证性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由于实验教学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做出科学的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单一的、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和改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另外,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将所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讲授剥夺了学生的提问和独立思考,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这不仅让他们失去了听讲的兴趣,而且还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资源;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也是非常低的,不能更换地促使学生快速成长。 (3)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都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也都很平常,没有展现出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优势。而且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也是比较落后的,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设备,这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2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1)高校要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高校要想取得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的飞越就必须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只有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才能更加地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当高校重视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就可以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而且只有深刻地认识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才能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因此,高校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是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优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相关单位构建新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实验内容的应用广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增加新的实验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不能一味的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比如说学生中思维活跃的学生比例较大时,就可以采取比较活跃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多讨论、多发问、多动手,这种教学方式才更适合他们;而对于那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也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长。 (3)提供教师素质、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本身的数学水平就差,怎么能期望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老师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专业能力也很平常、教学经验也不丰富。所以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面要加强老师的自身素质。另外,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也相对落后,这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重大的。所以高校要不断地完善计算机教学手段,同时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要想解决和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就必须采取综合的改革措施,从转变高校认识开始到提供教学人员素质、更新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季宏宇孙静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 计算机小论文: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联网软件中存在的风险 1.1计算机设备安装带来的风险计算机设备的安装分为软件安装和硬件安装,计算机硬件一旦安装错误将会导致计算机无法运行,严重者可能导致整台计算机的损毁,所以计算机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进行主机的连接,网络的连接,计算机外围设备的连接等操作,这些操作一旦出现失误,后果是将是无法挽回的。另外,计算机设备安装也存在强制安装、修改本地设置、收集用户信息和推送广告等恶意操作。这些恶意操作都会给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危害。 1.2网络数据库带来的风险数据库,是数据的存储中心,网络上各种数据都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如果数据库产生数据隐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量越来越大,需要存放的数据急剧增加,各种私密的信息和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系统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 1.3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实际操作包括简单操作和技术操作,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安全维护工作的时候,如果由非专业人员操作,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甚至造成重要文件丢失或数据源丢失,这些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损失。 1.4联网软件安全标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各种具有兼容性的应用软件应用而生,这些软件的用户量大,在使用过程中占用大量网络资源。目前我国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针对单位和个人的一些要求,但也只是在对软件强制安装和难以卸载,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浏览器的劫持和广告弹出等违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些恶意行为进行了说明。联网软件安全标准主要是从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和运行安全等方便做出规定的。因此对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运行安全等各种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 虽然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一体化操作,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分析仍然是必不可缺的。 2.1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之前,一定要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及其操作对象,只有先明确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和操作对象,才能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对于个人来说,进行安全评价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个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方式,以便更好的实现联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使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提高操作的熟练度,以保证公司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信息安全并增加公司的盈利。 2.2搜集安全评价的信息确定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目的以后,就要搜集安全评价所需的信息。只有全面的搜集相关的信息,才能为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才能进一步进行网络安全评价。 2.3选择安全评价的方法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具有科学性,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不好方法,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又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合适的方法则能事半功倍。评价的方法有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两种方式,短期评价就是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对安全性能进行一次评价和风险评估,而长期评价是偏重于从整体上对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无论是短期评价还是长期评价,都可以达到基本的要求。 2.4实施评价工作确定了目标,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就需要开展评估操作了。安全评价是整个操作工作的主体部分,评估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操作,任何一个操作过程出现错误,都会给整个评价分析过程带来麻烦。 2.5总结评价结果完成计算机联网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各个操作步骤都之后,就需要总结评价的结果了。评价完了不代表全部工作就完成了,总结也是安全评价的一个部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主体流程都完成之后,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在总结过程中可以发现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得以处理。另外,将此次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的评价分析结果存储起来,也会给以后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参考,减小日后评价分析工作的工作量,减少资金投入。 3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意义 3.1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才能保证计算机其他各项功能的实现。 3.2减少故障的发生安全评价能够发现故障的所在,并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所提供的措施对计算机进行维护,进而维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功能的实现。 3.3方便用户的操作随着安全管理的自动化,用户操作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一旦出现问题,用户便可以用可行的操作步骤进行对问题的处理。计算机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事,也出现了许多相应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使用和网络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以防止出现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度安全评价研究就是在便利人们的联网安全以及联网安全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计算机联网软件,更好的让网络方便我们的生活。 作者:徐晓丹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会计信息工作计算机论文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具体步骤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比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复杂很多,其控制过程从对人的控制扩展到对计算机和人的控制。计算机的处理过程具有集中性、连续性,随着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载体变化以及共享程度的提高,会计中财务账簿控制系统渐渐失去作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做好对审计内部控制的加强。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针对这种情况产生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初步熟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从原始的数据凭证到最终的各种报表的输出,整个过程现在审计前有大致的了解。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内部的有关人员座谈、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来跟踪业务处理方法,从而了解企业审计单位信息的内部控制方式有哪些,从而有利于今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完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对于一个健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即便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的业务处理过程中也不一定能够被有效执行,因而必须对其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检查这些必要的控制制度是否在执行或者由哪个工作人员执行以及使用哪种方法执行。通过了解以上执行情况,从而把握其系统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可依赖程度,最终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审查文档和有关的企业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更好的把握系统的流程,确定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的要求差距在哪里,并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测试之后,进而需要对内部控制情况做出详细的评价。评价过程遵循客观、公平、严格的准测。一般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评价初步的审查结果,评价被审计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哪些是比较满意的工作,哪些工作略显不足。第二,评价内部控制情况符合测试的案例,其具体的符合程度是多少。是否真正能够按照其要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上述的两种情况,其可靠性有多强,是否能够真正的为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服务。 二、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当前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当前我国多数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多数企业的计算机会计信息对各种分散的交易数据常常会收集起来,放置于计算机的中央存储器中进行存储。这种统一的存储方式加大了数据丢失和泄露的风险。有时候由于黑客攻击等计算机遭受病毒入侵,造成了数据的泄露或者损坏,缺乏相应的安全性保护机制。其次,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大。虽然现在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够真正的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其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不大造成。最后,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普遍不高。我国的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够,在进行操作时实际能力更差。有些企业的相关人员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法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一旦发生风险也不知如何控制,因而极大的增加了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难度。 (二)改进措施针对以上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审计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一般说来,现阶段使用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有对会计软件进行审计、对会计数据文件进行设计、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设计等。其次,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规章制度。当前条件下,开展会计工作不能再如以前那种墨守陈规、没有变通的会计工作,而应当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努力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更加适用于企业本身的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还需要从长远的发展看待会计工作的进行,将操作的规章作为具体的指导方针,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最后,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求其补充自身的会计知识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只有真正加强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其信息处理水平,才能够保证现代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内部结构都与会计信息化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时代,充分了解审计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做好初步审计工作,从而能够更完整的获取被审计单位信息。总之,只有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做到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才能够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才能够促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艳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审计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生产发展迅猛,为提升经济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日益加重。雾霾天气愈演愈烈,给人们的正常出行以及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阻碍。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国家也正在积极寻找解决措施,并将新能源计划列入到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当中,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提高民生的重要支柱。因此,要对新能源电厂进行规范管理,对度电进行成本控制,确保新能源电厂在电能产业中的竞争优势。 一、新能源电厂度电成本控制的意义 在2016年,我国颁布了调整电价的相关通知,降低风电上网电价,并鼓励通过竞标的形式重新确定电价。这项措施意在表明我国已在进行压缩再生能源价格补贴,促进新能源度电价格与煤炭度电价格相近,进而实现上网电价平等。与此同时,为加深电力市场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政府也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售电行业中来,进而形成有序竞争的市场。在此大环境下,新能源电厂度电成本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可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能够有效减少新能源企业发电成本的压力,只有通过度电成本控制,才能降低各环节发电成本,进而对度电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其二,减少新能源企业运营风险。目前,新能源企业的资金收益主要来自于国家对电价的高额补助,特别是光伏企业,补贴资金最高时候占到批复的60%,虽然国家实行了补贴“退坡机制”,光伏组件成本也有了大幅下降,但是光伏企业的主要受益仍然来自于国家补贴,有了国家补贴,才使得企业有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来看,随着补贴的逐年减少,到2020年将完全没有补贴。因此只有进行度电成本控制,才能实现利润增长,节约资金支出,从而减少新能源企业的运营风险。其三,能够提高新能源企业市场竞争力。新能源企业要与火电企业进行竞争,还要在风电企业、光伏企业、水电企业等新能源内部企业之间争取市场份额。度电成本控制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它可使新能源企业在竞争中打败更多对手,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新能源电厂度电成本控制内涵 度电成本是指发电单位上网电量所产生的成本,其中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维护成本、税务成本、财务成本等多种成本,常用的计算公式分为静态、动态两种。静态公式为:C=[(O+M)+T+S]/N,动态公式为:C=[I×CRF+(O+M)]/N。其中C为度电成本,N为年均发电量,M为维修费用,O为经营成本,T为折旧费用,S为财务费用,I为项目总投资额,CRF为资金回收系数。对于新能源电厂度电成本控制来说,有两种不同理解,其一是直接用电厂项目总投资额加上折旧费用、财务费用、维修费用,减去电厂总产值,得出的结果除以上网电量总和;其二是用电厂项目总投资额加上折旧费用、财务费用、维修费用的折现值,减去电厂总产折现值,得出的结果除以上网电量折现值总和。 三、新能源电厂度电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目前我国新能源电厂的发展靠的是国家政策、技术、资金扶持,虽然新能源电厂的成本已经有了大幅的降低,但与传统的火力发电企业进行对比,度电成本远高于火电企业,不但阻碍了新能源电力行业发展,还造成了项目投资的局限性。造成新能源电厂度电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初投成本高 新能源电厂初投成本包含项目开发成本、采购设备及材料成本、设备安装成本。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兴起,当地政府逐渐提高了项目开发门槛,给建设企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使得项目文件审批流程复杂,审核时间过长,资金预算增加。而对于新能源建设企业来说,时间就意味着竞争,时间越长,有限资源竞争越激烈。虽然北方地区建设成本较低,空地较多,但限于北方地区对电量供给有严格限制,再加上资源较为贫乏,使得近年来大批新能源企业在南方地区选址建设。但南方地区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土地价格昂贵,所有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明显高于北方地区。而对采购成本来说,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大量的补贴政策,但碍于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市场竞争压力以及国外企业纷纷落户等因素,使得采购成本连年走高。国内部分生产企业还会由于市场供不应求而提高设备、材料价格。北方地区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多为平原,所以对于施工要求不高,施工较为容易,成本自然不高。而南方多为山区,地势陡峭,新能源企业建设难度较大,有时还要开荒破路,种种因素使得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2.维护成本高 目前我国新能源电厂自动化水平不高,虽然部分企业实现了自动化,但是投入成本较高,基本属于示范项目,所以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操作,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对设备进行运行以及维护、检修工作。新能源电厂每年要花费巨额资金在人力成本上,随着设备老化,故障频发,需要对受损零件进行更换,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3.财务成本高 新能源电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少则过亿,动辄十几亿、甚至几十亿资金。目前我国融资渠道大多是银行贷款,但是办理流程长,一般需要三到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大型国有企业融资环境宽松,而对于民营投资企业来说,银行借贷十分不易,即使能够获得贷款,贷款利率也较高,民营投资企业很难负担。 四、新能源电厂度电成本控制的相关对策 1.控制初投成本 在新能源电厂建设前期,首先要认真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程度高的设计咨询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对建设区域的资源分布做出风险评估。尤其是在南方建设新能源电厂,如不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资源点,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会与实际数据存在较大误差,发电量会与预期要求不符,导致新能源电厂建设投资失败。其次要优化新能源电厂设计方案。在初期电厂设计阶段,勘察设计人员要实地进行测量,精确规划设备建设布局,对施工线路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使用面积,减少施工建设投入成本。因此,要将设计理念贯穿项目开发始终,杜绝浪费,杜绝盲目规划。最后,新能源电厂建设要争取当地政府的扶持。投资单位要多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争取获得招商引资政策。 2.控制建设成本 目前大型企业集团基本采用集团统一招标来采购设备、材料,这样既可以减少设备购买价格,也便于后续设备维修成本的控制。对于光伏发电企业,采购占比较大的是光伏组件,几乎占到总投资的50%,可以要求中标企业自带设计方案,确定组件类型,根据实际情况,匹配不同型号、类型的箱变、逆变器及一、二次设备,进而优化设计达到最大发电量,实现机组设备最优性价比。风电、燃气发电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采购风机、燃气轮机。投资企业要慎重选择施工单位,加强施工队伍素质建设,严格把控资质管理,避免分包现象出现,避免由于施工治理问题影响施工整体进度,或是出现结算资金纠纷。此外,新能源电厂自身要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把控施工建设周期,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使得各个环节能够有序进行。为了最大限度缩短工期,施工单位要多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成立施工质量检验队伍,政府起监督管理作用,协调土地使用问题;将天气因素考虑到工程建设当中来,合理组织施工人员,避免出现怠工、设备闲置等问题;加强施工队伍管理,对于施工人员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避免对当地植物、水源、土壤造成破坏。减少由于恢复生态建设而增加的工作量,减少恢复成本。 3.控制项目运行成本 加强新能源电厂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除本厂人员担负维护工作外,还可通过招标选择专业的运行、维护团队进行日常维护。或者与相关厂家合作,将设备采购与设备维护进行捆绑,在降低设备购买价格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维护服务体验。新能源电厂要与时俱进,引入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数据进行有机结合。对新能源电厂实施远程监控,快速排查故障点,精准维修,减少值班人员数量,减少管理成本。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于电量需求的不断加大,为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避免环境污染,发展新能源电力行业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新能源电厂度电成本控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电度成本较高的原因,包括初投成本高、维护成本高、财务成本高、上网电量较低,并根据不同的原因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合理控制度电成本,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的困境,不仅企业自身要完善管理制度,还需要社会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提升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控制问题 1.1设计层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对技术设计、标准制定等要求很高,相比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速度虽快,但整体水平还与其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技术不成熟,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使得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严重时可能会引起安全事故。另外,国内几经城乡电网改造,比过去有进步,然而在统一指挥管理方面,仍未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以至于在应用时障碍重重。如今,电力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电网覆盖面积更广,对安全要求更高。我国城乡差异明显,东西部经济水平不一,同样会影响到电网建设。比如,电力设备种类繁多,往往需配套使用,型号、规格等均要满足要求,一旦存在设计不合理的弊端,必然会削弱其功能发挥。 1.2设备层面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自动化技术更新换代极快,为充分发挥其优势,必须配备相应的电力设备。不过,从当前实际应用状况来看,因为设备质量达不到技术性能要求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并不少见。部分电力企业过于注重技术,在设备质量控制方面有所疏忽,高质量设备成本昂贵,企业往往会为了节约成本而采用一些安全和质量无保障的设备,结果可想而知。电力设备在运行时,如果受到干扰,可能会出现数据错误等情况,甚至影响整个电力系统运行。所以,抗干扰性能很关键,但一方面是重视度不足,另一方面技术跟不上,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稳定可靠性构成威胁。再者,现电设备、配电装置等产品日新月异,需规范使用方法,且在使用过程中及时维修,否则也容易酿成安全事故。 1.3技术层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逐步实现,技术水平非常关键。无论是发电还是供电,为扩大覆盖区域、提高安全质量等级,都需要相应的技术及配套设备及时更新,需要有专业人士操作,同样需要有专业的维修人员。就当前而言,国内在技术层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以至于在出现异常时未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对策,最终引发安全事故。另外,电力系统不仅仅应用自动化技术,还与网络通讯等技术有着密切联系,整体趋势将走向智能化,以变电站为例,由单一的微机保护到综合自动化站,再到数字智能化变电站,技术不断进步,同时安全威胁也在增多。操作系统自身存在漏洞,第三方软件的安全性偏弱,网络安全设备不达标,以及病毒木马等形式的网络攻击,这些都是今后电力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1.4管理层面 电力系统结构庞大,涉及到诸多部门,且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为确保没有细节问题,所有工作能够稳步进行,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对日常事务以及各项操作加以约束和指导,以免出现管理混乱局面。现实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制度应及时增删修改,但电力企业遵循的管理制度较为陈旧,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却没能及时更新相应的制度内容。内容不够具体化也是一大问题,电力业务越来越细化,如果管理制度过于模糊,职责不明确,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出现互推责任的现象。另外,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有待提升,很多执行工作明显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实际作用。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控制对策 2.1优化设计方案 电网安全运行一般会采用三种设计方式:①分布式结构。通过电力系统中的所有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在单元内处理层数据信号的模式并通过管线来传输至电力系统的控制设备,在结构设计上让各个单元相互独立,避免单元内的相互影响。②提高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在不同的电网环境中,也能够灵活适应自动化的需要。③简化电力系统。对电力系统大幅的简化二次接线,并使用高质量的多功能继电器来对传统和有质量问题的继电器进行替换,再对开关柜和主控制之间的界限进行合理地分布式设计,从而达到开关柜内接线简化的效果。 2.2增加设备投入 电力系统本身就带有较高的危险性,运行时如果操作失误,或出现其他不合理的行为,都极有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为确保自动化技术能够安全发挥其作用,需提高设备质量,保证电力自动化设备满足技术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灵活性、适应性。设备质量缺陷主要与其制作水平和使用是否规范有关,电力企业应当转变陈旧的观念,意识到自动化设备的重要性,增加资金投入,既要积极引进新设备,又要做好已有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若使用寿命到期或严重破损,应当及时更换。选择设备时,尽量选择信誉好、实力强,且设备能够配套的厂家,避免不同厂家设备互不兼容的情况。对于专门预定制作的设备,应派人监督整个过程,确保出厂时没有质量缺陷。另外,宣传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加强监督,对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使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使用。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有些安全事故源于某个细节,比如表层积尘太多而未清理,导致长期连续运行的设备散热困难,进而烧毁内部,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 2.3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技术理论研究,主动与国际接轨,了解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和技术理论,活学活用,将其应用到国内电力事业建设中。目前,很多电力自动化设备均来自国外,国内拥有研发技术水平的企业不多,且产品质量与国外也有一定差距。究其根源,在于专业人才不足。所以,为提高电力自动化研发和应用水平,必须从根本做起,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电力企业应注重内部职工专业能力的培训,为其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定期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强化其安全防范意识,熟悉常见安全事故的原因,并能采取简单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与高校合作,吸引高校人才,组成专业队伍,优化内部人员结构,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在具体工作中,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颇多,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安全风险有所增加。因此,需构建电力自动化安全防范系统,并加强硬件、软件的安全设计。以调度自动化安防系统为例,遵循整体性、一致性、易用性、动态发展等原则,从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多个层次进行安全设计。用到的安全技术包括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信息加密、物理隔离等。 2.4完善管理制度 电力系统安全控制需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和指导,加强技术管理,结合现状,科学预估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明确职责。各部门、各岗位都要清楚并做好本职工作,内部需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以自动化设备使用单位为例,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使用和维护,建立健全的台账,同时负责各项设备仪器运行状态的监督,发现问题后需及时处理。出现故障时,还要积极配合维修人员。另外,还要负责备品备件计划的制定和申报工作。其次,完善运维管理制度。比如设备硬件的维护保养,应科学制定实施细则,安排不同岗位的人员负责相应的维护工作,加大巡检力度,保持设备清洁。实时掌控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注意防火防尘,从细微处着手,包括内接线是否连接正确、固定零件是否松脱,均要细心谨慎。此外,加强监督,确保各项制度落实。针对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有必要成立独立的监督小组,专门负责制度落实。企业内部实行奖惩制,针对接连犯错、工作态度不认真,以及故意破坏等行为,应当予以相应的惩罚。 3结束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事业上升到一个新水平,未来将逐步实现智能化,如何做到安全可靠,又能降低成本,是今后考虑的重点,尤其是安全管理,应当放在首位。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控制的因素很多,电力企业应树立长远目光,从整体分析问题,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技术水平,使自动化技术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
计算机论文范文:高专院校计算机论文 1重视实验室综合规划 1.1实用性高效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施工之初就应该明确其真正的用途,然后按照具体的用途去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能使实际用途和具体的设计相吻合,不至于相差巨大造成二次返工的情况。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综合规划中首先就要遵循其实用性原则,尽可能的去优化计算机的实验室的性能,以满足所有教学使用的要求。 1.2安全性安全性也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网络安全是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所以应该将网络安全、电路安全等全部考虑到位。比如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可以通过统一管理IP地址的方式,然后在根据不同计算机教学用途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子网络隔离;另外校内计算机网络要提高黑客攻击,避免教学软件的和教学资料遭受攻击和盗取等;使用安全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供电系统的安全,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较多在同时运行的情况下电力负荷情况等,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进行认真的考虑和计算。 1.3可扩缩性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容量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软件知识的储存从而不断的进行扩展,但是也会因为知识的更新需要将落后的内容进行删除,所以计算机实验室一定要具有扩缩性,适时的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调整,作为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设计上一定要支持国际通用标准,这样可以保证设备在运用更加具有互通性和顺畅性。 1.4可管理性高专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作为高专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供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快的适应市场环境。为了满足全校师生的计算机学习和教课,就应该制定一套系统、完善、先进的管理方案。 2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效率 计算机网络克隆软件在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和备份方面突出了其方便有效的特点,一般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采购主要是政府采购的范畴,因此在采购完成之后需要将设备进行人工的安装,通过设备的安装,系统的安装调试、各种驱动程序的安装以及教学软件的安装等等,这样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如果在设备安装完成之后采用网络克隆软件“Ghost”便可以在所有设备均在联网的状态下进行统一安装处理,不仅仅大大节省了安装时间,同时也不需要更多的专业安装人员急性操作等。网络还原只是一个平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管理操作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对于实验室内的主机硬盘进行保护,并且在主机的主控端设置一个系统还原软件,初次之外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安装被控软件,因此在实验室机器在运用之后便可以自行登录主控端,如果主控端的主机发现任何一台机器出现故障,那么便会立即启动还原程序,将被控端的计算机进行重启,通过这样的管理便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效率。计算机多播克隆技术是指能够实现一对多的网络硬盘的复制,在每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内,所有的计算机设备都是在设定的局域网络内运行,通过对局域网的建立以及“GHOST”软件便可以实现计算机硬盘的克隆,在进行克隆的第一步首先要在实验室内选择一台多播克隆的样机,并将网络硬盘进行分区处理,在整个系统格式化之后再按照教学所需的要求,将教学软件、文件等如数进行传输和安装。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GHOST”软件可以将软件,资料同步到其它的各个计算机系统之中,这样节省了软件安装的时间,提升了安装效率,可以减少对教学课程的影响。网络还原和网络多播克隆技术各有优点,其作用也各有不同。网络还原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计算机在初始安装是便可以将局域网内的所有设备的系统如数安装到位,如果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恢复;网络GHOST软件它的作用在于恢复或者传输计算机内的所有文件和软件,虽然作用不相同但是本质上主要还是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安装维护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 3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助力教学的作用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试验室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给全校的老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因此怎样将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到位,体现出实验室的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衡量一个实验室的使用性的指标包含好几个方面:其一是实验室功能的多样化,如果功能过于单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进行更多的实验项目,这样也就不能体现出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其二是教学软件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随时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范例以供参考;其三是教学纠错能力,子啊计算机教学中一方面是给学生传输知识,但是传输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情况,因此教学软件能够拥有自己的知识自我更新和自我纠正的功能,这样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在联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能够达到上述的计算机教学功能无非是要做好两点:①加大计算机实验室资金的投入,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会使得计算机进行升级,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会使得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效率更好,运行非常的流畅,不会出现卡顿的现象;②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这点其实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进行课程教学、同时可以实时的监视学生机上的举动,布置课堂作业、收集作业文件等。通过人为的干预来加强教学的专注度,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对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进行演示教学,并且收集学生的完成的课堂作业文件等,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上课的时间,提升了教学质量。 4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系统安全和稳定 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需要考虑各种课程教学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随着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相继退役,再加上国家政府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考虑,对于自主系统的研发力度和安全力度的投入,在教学用计算机系统中一定要任何操作系统均和DOS系统进行完美的融合,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与日常的规章制度、维护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出入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事项、操作使用规范、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应该日常设备维护表,根据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然后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将维修的时间和维修的具体项目进行详细的等级,以备作为后期维修保养的依据和参考。 5结束语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不仅仅是只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使用,它还要肩负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实验室前期的设计、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实用性、安全性、可扩缩性以及可管理性等原则一步步实施,并且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摸索中前进,做好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好的服务高专院校的学生。 作者:李红霞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论文范文:市场需求中职计算机论文 1基于市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必要性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业和环境,计算机技术都已经不断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和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本应带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让很多人开始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方式产生质疑。为何已经毕业的学生找不到符合自身专业的岗位?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是否真正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不仅导致学生持有技能跟不上时代,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每一个单位和企业需要的都是拥有真材实料的,且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想要培育出真正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从市场实际需求角度切入,以顺应计算机时代现状作为首要条件,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让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2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困境 2.1教育方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和市场需求及时展步调不一致,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授课方法落伍。国内计算机教育课程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部分在中职院校任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因为毕业时间晚且缺乏社会相关岗位从业经验的关系,使之还没有足够的具体实践经验来为学生授课。其次,时代的进步会不断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而教师对新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及时地跟上步奏,依旧将一些比较老旧的专业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2.2办学条件匮乏,硬件设备陈旧。计算机学科教育和其它类型的学科有所不同,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辅助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购置足够多的计算机来为学生们提供充裕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接受纯理论教学,并没有能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自然达不到就业单位需求的岗位人才标准。这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无法找到相应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 2.3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即便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已经达到了教学标准,但仍旧存在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够合理,以及教学方向偏离,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等问题。中职院校是为企业和单位输送岗位人才的重要渠道,现如今企业对岗位人才要求高,而当下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立上存在缺陷,并没有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形式化。 3如何构建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 3.1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中职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师资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和授课能力。大力支持计算机专业教师在闲暇时间投入到社会当中去,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去不断摸索和学习,目的是让教师们适应自身专业变化的节奏,了解当下计算机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可行的教学参考,使之研究出一种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方针。 3.2构建基于现实需要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教学。例如图1所示,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分类。 3.3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极其强调实践操作,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少,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才是计算机教育的核心。首先,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更新速度的迅猛,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职院校必须让计算机教学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新的技术不断的渗透到教学方案当中去。其次,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层次不一,每一个工作都需要能够纯熟应用相关技能的操作者,这就需要探究出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达到理论知识引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实践过程的重要性,有条件也可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如图2),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环境。 3.4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以企业需求为原则定位教学方向和目标才是职业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生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的关系,以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教学,学校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操作环境;企业也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考察和指导教学,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为学校的教学方针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让企业对学校形成一个督促作用,从而改善学生们学习效果。 4结束语 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上提出的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市场是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想要培育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不断研究市场的动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使中职计算机教育更加完善,从而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静单位: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计算机论文范文:开放式教学计算机论文 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1.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满足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试验教学的效果,使试验教学紧跟时展的潮流,而且还能够构建虚拟的试验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不同。 1.2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的自主性较强,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1.3开放式试验教学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 开放式试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试验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了实验仪器的充分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计算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开放式计算机试验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开发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有限,所以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进行改进。 2.1硬件设备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必须具有较高的配置,同时实验室的设备还要及时的更新换代,确保实验设备是最新的。此外,还要确保试验设备的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避免出现“一套试验设备多人使用的现象”。因为如果很多学生共用一套试验设备,那么部分同学可能无法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试验,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学生试验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思想观念 构建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教师应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确保自身思想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给学生提供自己操作的机会 计算机实验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实际上机操作,如果无法保证上机时间,学生也不可能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计算机的机会,是其在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往往会重复简单的操作,只会使用老师介绍过的软件,当软件变化和操作不同时就会很难解决。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无论硬件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都必须给予足够的保证,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动手自己操作。 2.4建立开放式考核制度 在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过程中也应执行开放式考核原则,教师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考核,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开放式试验能给学生提供长时间的学习以及模拟训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接受开放式教学,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 3结语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不仅需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同时也必须不断完善,帮助学生提高开放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学生能达到在实际工作中能有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作用比较大,学校应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提供平台支持、设备保证和政策保障。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的束缚,采用开放式实验实训方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作者:杨海瑞单位: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 计算机论文范文: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1IDC业务现状分析 (1)硬件和软件投资高: 以每服务器、每应用、每用户为单位部署服务器,通常需要配置多台服务器,才能保证每个最小单元都得到分配。 (2)资源利用率低: 部分服务器,仅运行的B/S或C/S架构小的应用程序,如OA办公系统、网页基础服务类型。很多多核心处理器处于严重的空闲状态,但这些空闲资源又没有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很多设备资源利用率只能达到10%-30%。 (3)防病毒软件五花八门: 现今IT用户对系统安全要求比较高,每个用户需要自己安装繁琐的安全防护软件,防止网上多种多样的网络攻击,没能给用户提供一个整体的防网络攻击方案。 (4)系统恢复耗时长: 因为考虑成本,IDC用户数据一般没有专门的数据备份设备,当故障发生时,维护人员在故障定位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份数据,替换故障硬件,重装操作系统,重装应用软件,重新导入备份的数据,并重新做安全加固。传统的架构,恢复系统功能耗时一般会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 2IDC虚拟化技术提出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缩短系统故障恢复时限,技术人员提出了IDC虚拟化技术。将IDC业务基础设施的架构进行了转变。将传统的基础架构最小化单元从每个服务器转变成每个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emnt,缩写VE,即VPS)。通过VPS产品的部署,根据用户不同应用的类型,将硬件服务器划分为很多个虚拟容器,分配给一个客户使用,每个容器安装一种类型的应用。即实现了将硬件服务器进行逻辑层面上的划分和整合,并且在统一的界面上进行管理,通过软件可以集中对多个服务器上的上数百个虚拟容器进行统一集中管理,配置集中的存储,提高应用的可靠性,通过部署统一的防攻击软件,对所有虚拟用户进行安全防护。每VPS分配的资源不仅局限于CPU个数、内存和磁盘大小,还包括了系统的核心运行的几十个参数。通过在一台服务器上创建多个虚拟独立环境,可以确保每一个虚拟服务器的用户独享该资源,其运行及管理完全和独立主机相同甚至优于独立主机。虚拟服务器产品能够以较少的物理服务器服务较多的用户,从而达到节约电力,机架的目的,从而节省资源,扩大公司IDC的服务能力,既实现收益的增加,也达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操作系统虚拟技术的应用 VPS的全称是VirtualPrivageServer,即虚拟的传统服务器,缩写为VPS。VPS采用“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的Virtuozzo所创建的虚拟应用系统,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安装基础的宿主操作系统,然后在宿主操作系统上再安装操作系统的虚拟化软件Virtuozzo。通过Virtuozzo的资源分割功能,将原宿主系统,划分为多个个虚拟的环境,每个虚拟的环境作为IDC基础架构中的最小化分割单位,部署相应的用户,即构成一个虚拟专用设备。VPS采用虚拟化技术,Virtuozzo的虚拟化基于操作系统架构层,实现了软件的分割、隔离,每个虚拟出来的环境都是原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不需要单独安装操作系统,同时也具备原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这就是所有天津联通选择VPS虚拟技术在IDC应用的原因。 4虚拟化整体方案部署 4.1本方案初期设置虚拟服务器100台,每服务器提供30个虚拟主机用户。 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同时具有充足的可扩展性,设立集中备份服务器一台,操作Virtuozzo内置的VPS备份功能并配置集中备份。软件配置:配置64位架构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每台服务器提供30个64位VPS(兼容32位应用程序)配置集中备份方案跨平台集中管理控制台配置完善的防病毒预案 4.2硬件配置,制约虚拟化容量的主要因素 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其意义在于有效地分割、管理、调度资源,虚拟化技术本身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新的资源。因此,为虚拟化选择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硬件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配置至少满足以下要求:在本方案中,所有硬件服务器采用百兆网络连接,并根据就节点数量适当分配带宽。物理服务器采用千兆内网连接,以增强集中备份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不满足千兆内网连接条件,则也可以备份网络与数据网络混合传输的方案,但这样将会降低远程备份存储的吞吐性能,因此推荐服务器配备双网卡,并使用千兆网络连接。集中统一管理工具VZCC/VZMC远程管理终端可部署在内网,也可以部署在公网,本方案实施为了方便操作管理,将管理终端部署在公网。 4.3防网络攻击 Virtuozzo有两种MAC地址分配方式:路由模式与桥接模式。在路由模式下,所有VPS和物理节点共用同一个MAC地址。从交换机等网管设备看来,安装了Virtuozzo的物理服务器在一个网卡上绑定了多个IP。在桥接模式下,VPS可以有自己独立的MAC地址,这个MAC地址有系统管理员手工设置。通过在交换机上绑定对应的静态MAC地址,可避免MAC地址欺骗等来自同网段的恶意网络攻击。在通常模式下,使用路由模式的MAC地址即可满足正常使用的需要。VPS内的网络保护也有Windows自带的网络防火墙完成,用户可自行配置自己的VPS防火墙,不影响其他VPS。为了保护各种网络攻击,需要打开物理节点上的Windows防火墙,通过网卡“属性”- “高级”标签可以启动它。在物理节点的Windows防火墙上,无论如何配置,都不会影响到其上VPS的运行,防火墙只对节点生效。因此可限制3389端口登陆IP地址,并允许特定IP地址连接本机的22端口(VZMC管理控制台端口),以便远程管理。 4.4集中备份设备配置 随着业务的开展,服务器数量的增加,架设完整而有效地集中备份平台即成为保障业务持续运行的关键。集中备份方案采用Virtuozzo内置的备份功能和集中存储进行,采用本地备份、远程存储的设计方式实现,即能集中统一存储所有节点的备份数据,又实现了低成本、高速度的备份。备份方案需要集中存储设备一台,容量按照计算方式如下:每VPS空间×每服务器VPS个数×服务器数×保存备份的数量=存储空间。其中,每VPS产品空间假设定型为5GB,每服务器30个VPS,部署100台物理服务器,完全备份最少保留2个,则得出:5GB×30×100×3=45TB。因此,如果需要为所有的VPS都提供3个完整备份,则需要45TB的存储空间。 5收到的成效 天津联通IDC搭建了一套完善、稳定、高效的虚拟主机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企业邮箱、主机托管、网站建设等IDC相关业务。不仅方便了维护、管理,而且大大节省了IDC机房资源。 作者:薛丽美米琦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中心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 计算机论文范文:教学模式下的职校计算机论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中职学校当前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使用板书、多媒体教具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于当今的中职学生,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总结归纳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有如下三点:(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知识是需要学生去接受、去理解,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接受者,而忽视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双向性。(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课堂设计单调,缺乏学生的配合,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学习无兴趣且枯燥。(3)过于注重教材的作用,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纵观传统教学模式众多的不足,那我们中职教师应当进行哪些改革去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呢?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以前管束和被管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情感交流,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要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再次,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利用真实的情境问题结合教材,作为知识点向学生传授,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引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这里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摆脱过去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状态。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激情澎湃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环境。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即要兼顾教学大纲上的知识和技能又要设计好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服务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学生的班级式学习与重点学生个别学习相结合。探索学习。探索学习指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主动的去观察课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着观察课题、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探索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的设置。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1)使用案例创设悬念。一个好的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想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会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养成探索的好习惯。(2)教师设置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示范讲解方式转为引导、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探索、发现,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和探索学者关系。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的。自主学习重点在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一种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探索学习强调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知识的技能。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自主学习是探索学习能够实施的前提,学生应能先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容易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己学习获得,对于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个人探索或教师讲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探索学习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 3自主、探索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 3.1备课阶段 备课的前提是要“备学生”,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本,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置一个合理的教学课题。为了保证有一个好的教学课题及情境,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课题要联系生活,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共鸣。其次,课题的难易要适当,不要过难,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毫无启发性。再次,选择开放性的课题,目的是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课题完成后的结果要易于提交。 3.2新课的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要利用项目或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动画、微课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能使课本中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读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发知识冲突。 3.3自主学习探索阶段 情境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学习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注意聆听学生意见反馈,控制教学进度。只有聆听学生意见,关注学生的反映,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适时的参与和指导教学。 3.4难点问题讲授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把这些难点问题收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经过前几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愉快的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再考虑其他解题方法,继续激发创新思维。 3.5学习结果评价阶段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常会用到作品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的完成常会用到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通过作品的分析就可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撑握程度。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即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撑握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 4教学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上进行实践,以下为教学实践过程:课程内容:《办公自动化》第一章第二节:制作产品宣传页。教学对象:11级计算机应用班课时:2课时(90分钟) 4.1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对“产品宣传页”的排版设计,掌握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生成及修饰,最终利用Word应用程序实现简单图文混排。能力层面:通过对给定案例的排版设计,培养学生进行文档美化处理的能力。学会利用Word2003给定的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图文混排的实际问题。认知层面:由浅入深,由已知知识介绍未知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路。 4.2教学重点及难点 艺术字生成及使用艺术字工具栏修饰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编辑设置,将艺术字、文本框应用于文档中进行综合排版,知道常规文档排版的基本顺序。处理方法:重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参与设置。教学难点:艺术字的修饰,图文混排、文本框的使用处理方法:要求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多做练习。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做艺术字、文本框,还要能综合使用。 4.3设计思路 设计要点一:通过提供“产品宣传页”的案例,引入本课,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加直观的理解图文混排的功能和效果。设计依据:创设案例,引起学生注意,是激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设计要点二:利用“产品宣传页”中图片的设置,分析完成该设置可以使用的工具及手段,即可以使用艺术字完成操作,又可以使用文本框完成设置,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告诉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灵活应用,多方考虑。设计要点三:“产品宣传页”案例的设置,符合当前企业宣传产品的要求,通进案例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依据:授课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设计要点四:通过图片和艺术字、文本框等工具可以使文档排版非常美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求知欲转为学习动力。设计依据:掌握学生学习心理,适当掌控时机是提升课堂内容的关键。 4.4课后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教学内容始终以学生感兴趣的产品宣传页为主线,学生由宣传页的设计方案的讨论开始,然后进入材料的搜集,到师生互动,最终完成作品。在作品展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对作品进行评价,又对知识进行了强化。5结论通过创新和使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弥补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没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创新性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的最终目的。 作者:高烨单位: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计算机中心 计算机论文范文:大学计算机论文 1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1.1进行上机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在计算机上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常见的问题有学生在上机课堂中下载游戏、电影和音乐等软件,还有的同学会将零食带入机房并且乱扔垃圾,计算机机房的整体运行情况就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同学随意更改计算机的配置,并且还私自将一些重要的系统文件删除了,采用机房的计算机浏览一些危险的网站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给计算机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也加大了机房管理工作的难度。 1.2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 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相关人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做好所有设备的维护工作,不断的发现并且排除网络故障,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另外,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机房中很多电线都是暴露在室外的,网线线路又是极为复杂的,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稍有马虎和大意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和短路等问题的出现,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管理人员还必须充分的保证机房用电的安全性。 2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各大高校应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其应由校领导直接管理,同时应区分好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下,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由于这一模式具有信息保密性强、传播性强以及快捷方便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不但能够妥善的解决机房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且还能起到规范人员行为的作用。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指的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产生问题是一个人思考的基础,并且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是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的,随之就会产生疑问和探究答案的心理状态,而此时人的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2提升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负责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应有针对性的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且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各个工作岗位。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院校都认为建设机房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们忽视了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因此,高校还应定期的为这些人员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教师应让学生们认识到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中来。 2.3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 作为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对于保证计算机机房的运行效果是非常有利的,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工作人员自身就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因此,应在考虑到了计算机机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负责机房的管理工作,确保计算机机房各项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提升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延长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2.4合理的分配机房工作和教学工作 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计算机机房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其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机房工作与教学工作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可以共享这一显著特点,因此,在机房中应设定一个系统来合理的调配机房的使用时间,这一系统应可以满足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真正的起到配合和辅助计算机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各项功能。 2.5重视对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工作 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久工作,维护工作是保证机房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制度,建立真实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日志,不断的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人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故障的,而有了这一日志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同类故障。另外,对于每台计算机内部的重要数据,还应及时的进行系统备份,做好计算机机房的网络防毒工作,充分的提升机房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必要性、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各大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教学设施,计算机机房在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以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应制定出科学并且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对策,做好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大学计算机机房的有序运行。 作者:周俊杰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论文范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的结合,营造出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国内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国内很多行业提供了信息管理技术保障,促进行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媒体技术进入数据库领域,数据库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数据库中新的技术内容层出不穷,数据库的许多概念、技术内容、应用领域,甚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建立和实现了一系列新型数据库系统,如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演绎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数据库系统的大家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仅是数据库大家族的一员。数据库技术主要特点是:数据的组织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可控冗余度和数据的灵活性等。数据库的结构是具有组织性的,不是散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排列,数据与数据之间是具有相互关联的,按照某种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从整体上看,具有完整的、清晰的组织结构形式,而数据库的共享性更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营造数据库重要目的之一。作为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企事业单位内部资源、资料的共同使用,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使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数据库具有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根据数据的修改,新的数据项和数据类型变化,可以做到不需要对原来的程序及数据进行修改,从而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仅是数据储存的“可移动仓库”,还拥有数据的输入输出、数据的查询和数据的编辑修改等管理功能。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调取、查询方便构建具有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数据库,从而实现高效率、便捷的工作效率。 2加强信息管理、注重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措施 随着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应重视计算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2]。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立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诚信明礼,注重与人合作,团队协作意识强;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爱好鲜明,有较强的表现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好运动,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能力、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懂得自我保护。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开展专业认知培训课程,使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了解IT行业、了解职业岗位操守、了解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养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员工形成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使用企事业文化,提高实践技术能力,培养人才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对信息进行采集于组织、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加工、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维护与管理,培养人才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规划能力及战略数据规划能力等相关不等强度的工作内容。提高信息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使用的重视程度,熟练并掌握可想数据技巧,从实践上总结工作经验,通过工作实践能够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并创建能够使用的具有数据完整性约束、索引和查询数据等工作内容。加强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管理技术基础和原理、信息产品及其流通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管理的发展环境、信息管理的组织和人才培养等等专业性能的了解及掌握。开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课程培训,实现技术查询和操作、保证数据安全型和参照完整性、使用事务及完成指定业务的工作训练。加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实行信息管理评价机制,把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掌握及日常维护管理列为员工考核升迁的基本标准,从根本上调动管理阶层和员工对计算机数据库使用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实现“人力科技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同时,企事业单位在加强信息管理、重视人才培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更应提高全体职工法律意识,强化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从而形成健康、平稳的发展趋势。 3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数据库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这必将对数据库技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数据库技术与新出现的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必将数据库技术引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注重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 作者:谢小波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 计算机论文范文: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论文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教育,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当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身份时,自然会减轻心理负担,会意识到教师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自己的朋友,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对学生多肯定、多表扬。教师要引导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羞涩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上机实践,敢于发表新见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很小,也要予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出错了,要婉转地指出,引导其改正,鼓励其再接再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对立而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从情感上亲近教师,进而能够将这种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上来。有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就迈出了有效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展现个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实施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而不再是机械的理论记忆,从而可以真正地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门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社会的需求,成为应用型人才。如在学习Photoshop图片处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需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式的讲述,而采用边讲解、边练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电影的宣传海报以及学生所喜爱的各类杂志封面等素材入手。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借助操作平台,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之后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亲自上机练习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而是利用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个性,展开想象,以宣传学校为主题来进行宣传画的设计,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这样的环节从内容上来说,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极具开放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实践证明,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符合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掌握。 三、结语 总之,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机械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突出计算机的学科特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为指导,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能在实践操作中内化理论、提升认知,促进知识与素养、技能与能力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有效教学。 作者:杨昆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计算机论文范文: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 一、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简介“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主流机械三维软件的学习,掌握机械零件的三维实体建模思路,并掌握三维实体的工程图方法。该课程的前续课程有“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辅助工程绘图”,后续课程有“计算机辅助制造”、“机械设备设计”、“工装夹具设计”等专业课程,在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原考核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改革前沿用专业理论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表现占分30%,期末考试占分70%。期末考试为上机操作,按试卷所给出的工程图完成三维实体的建模及工程图的。为一份期末考试样题,从卷面的评分标准来看,样卷对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考核,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原考核方法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U盘、手机等移动存储设备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为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复制别人的考试文件、学生修改学号帮别人提交考试文件的行为,监考老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如考前对机房的几十台电脑禁用USB端口,考后帮多位学生提交文件等防作弊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越来越广,有普通高中生源、单招生源、“3+2”和“2+3”类型的职校生源,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学生也越来越独特和有个性。在原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分70%,其得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通过该门课程,因此学生的关注点就放在了如何通过期末考试上,从而会出现多种教师想不到的作弊方法。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程的通过率,压力也相当大,而这个压力无形中加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有一种被动学习的感觉,这个情况非常不利于课程的教学。 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课程考核的方法,释放教学压力发现问题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多次研讨和修改,通过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最终形成了“24X”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考勤占分20%,课堂作业占分40%,期末考试占分X%,其中X值由课程组教师在期末考试后依据学生得分情况共同确定。考核评价比例调整后,学生只需平时不缺课和完成教师安排的项目任务后就可以通过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压力得以减少,从而教师和学生均能把关注点放在平时技能的教学和学习上。 (二)使用第三方变参化模型测试平台,杜绝考试作弊的可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在2010年尝试采用第三方公司推出的网络考试托管平台进行期末考试,极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效果喜人。如图2所示,该测试平台试题的模型形状一致,但测试平台提供给每个学生的参数表各不相同,最终答案也各不相同,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的可能。在正式考试前的两周,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模拟考试,给学生积极投身学习、不断超越产生极大的激励推动作用,并且考试全程可以进行分数和排名直播,刺激学生认真答题,争取好成绩。 (三)结合学校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实现多方得益大多事物的改革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结合了学校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以多方得益为改革动力,遇到的改革阻力并不大。在学生方面,如果在期末测试时成绩达到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的办证成绩线,就能在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中获奖,学院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另外,学生可以自愿办理该平台含金量较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教师方面,采用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可以轻松快速地从题库选题、定制并考试试卷,考试结束即可成绩表,无须人工阅卷,期末工作量大大减少。同时,课程组教师也完成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学校方面,由于学生一开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就意味着参与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最终通过第三方网络考试这个公平公正的测试平台,为学院选拔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在第三方公司方面,学生办理证书后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从而支撑公司的运作,开发出更多的变参化模型,使网络测试题库更加丰富。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了自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后,学生在参与学习时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游戏,对学习产生了热情,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映在模拟考时自己成绩不理想,在后面两周里勤做练习,终于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而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在参加模拟试后反映,还是好好的重做好课堂作业,期末考试过线太难了,尽能力去考,得多少分算多少,算是锦上添花。如果仅仅是增加课堂作业的比重,不改变课程期末考试方法的话,学生是不会这样重视课堂作业的。 (二)课程组教师教学交流多了由于有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测试平台结果,课程组教师真实了解到自己和别人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多了,如向教学效果好的老师请教学方法,课程组教师对学生在测试中没掌握的技能点进行研讨,课程组教师间相互听课等。 (三)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得好名次“计算机辅助设计”考核方法自2010年改革并实施以来,为学院选出了多名三维建模技能扎实的学生,在参加各级相关比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表1所示。其中,2010年由首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选出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项目,获得全国第一名,创造了广西自治区最好成绩。 四、结论及展望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取得圆满成功。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完全可以把竞赛、证书、教学溶合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学到技能,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辛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在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期末考试的比重,但小小的改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工作,只有找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平衡点,课程改革才能真实落地生效,否则课程改革只能是寸步难行。 作者:关意鹏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论文范文:服装CAD课程计算机论文 一、解决办法 (一)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相融合,突出体现实践性服装CAD具有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放码、排料等一系列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工具,服装CAD要和专业课程相融合,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做出以下两方面调整:首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将服装CAD融入到每一门与之相关的专业课中。譬如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结束后,再学习服装CAD中的款式设计软件,款式设计课程的最终作业要求学生由服装CAD来代替原来的手绘款式设计,这样就将原有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与服装CAD款式设计这两部分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学时分配上服装CAD的款式设计在原有的服装CAD课程中占用学时不变,两门课程既是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接触软件时已带有任务性,有目的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比传统学习方法更适合对软件的领悟与掌握;同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CAD结构设计模块相结合,结构设计课程要求完成手工纸样设计,再由服装CAD完成电脑绘制结构制图、完成工业样板;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课程可与服装CAD课程中的放码、排料模块相结合,学生比对两种方式完成的作业,既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又能体会服装CAD确实使企业提高实际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管理便捷等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服装CAD的认识。其次,在课程先后时间安排上要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符合,也就是是遵循企业中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业样板—放码—排料—成衣的先后顺序,那么,不但在时间上要符合,而且完成的效果同样也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款式设计课程开始时,必须将市场上最新的款式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就是说要紧跟市场,以新的设计和款式代替陈旧的款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按照企业中的模式,将设计转化为成衣。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思想要转化成真实的产品,这是一个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大任务”。 具体操作顺序是根据已设定的款式图完成手工结构设计,然后由服装CAD修改或重新生成手工样板、工业纸样,最终在服装生产工艺课结束时获得最终成衣。也就是说,这个“大任务”是由不同课程下的一个个“小任务”组成的。整个教学模式下的各个课程,在时间上既是相互独立的,在内容上又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互相印证的。表面上看课程是分散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同时课程相互关联、承接、递进,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共同增长。在这种模式下,除原来课程的考核方式外,学生自行组织的静、动态展演也可作为一项考核方式来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物的展示中产生成就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模式的实现下,每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体会到做设计师的角色,更深一步领会企业生产过程,因此,服装CAD是融合设计师思想,使服装设计更加科学化、高速化的技术。更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服装CAD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也激励了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的双赢的促进方式。 (二)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原有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已不能真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针对服装CAD应用型特点做出调整。把原有的灌输型教学方法改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只需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布置以上所述的“小任务”,各个“小任务”由于“大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由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授课时可直接讲授工具的用法,然后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加深对具体工具的用法,期间对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互相讨论或直接由教师指导完成。由于是带有问题性的、任务性的学习,这种方法直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悟,要比教师直接灌输讲授这种方法更有效。 (三)选择多软件学习,提高硬件配套设施利用率国内外服装CAD软件种类繁多,教学授课所使用的软件选择余地较大,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软件都放到课堂上进行学习,这是教学设备和教学计划所不允许的。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在多数服装企业中应用广泛的软件,而且其功能、操作习惯符合我国服装行业习惯这样要求的2~3个软件,以一个为主,在正常教学中引入,另外两个为辅,以案例方式在软件新的功能上以及不同软件的区别上向学生介绍,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深入学习,这样学生对市场上主流软件并不陌生,即使在就业后遇到没接触过的软件入手也不会感到困难。因为服装CAD软件在功能模块上的划分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各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特点,深入了解和学习2~3个软件后,其它则正如我们所说的会触类旁通,并不困难。另外,在服装CAD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服装行业以及服装CAD的未来发展趋势,所选择的服装CAD要代表实际生产中的新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软件在教学的同时要与开发商保持同步升级和更新。软件的学习与应用离不开配套的硬件设施,正如前面的内容所提到的,学生带有任务性质的学习最终目的是通过服装CAD技术获得成衣,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数字化仪、打印机、绘图仪等专业设备,可建设专业电脑机房,软硬件设施不分离,这样授课的同时可让学生直接输入或输出1:1纸样,进行修改,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认识,是对学习过程和生产实践过程的更深层次的掌握。 二、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高效化和便利化,服装CAD技术成为服装专业大学生进行从业选择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传统服装CAD教学已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培养已出现弊端。服装CAD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新的教学模式中,理念是把服装CAD和服装专业教学结合,强调知识的融合与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多位一体化,实际授课内容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及运作模式,软硬件配套设施紧密结合,学习中更注重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主导,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更能主动挖掘知识点和探究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这不但解决了课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情况,更能体现服装CAD课程重应用、重实践的理念。在以上教学模式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从而深化发展服装CAD的教学,切实推动服装CAD的应用。 作者:张瑶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计算机论文范文:安全维护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电子产品,其正常运行的条件对外部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计算机所处环境的湿度与温度不符合标准,那么就会导致计算机出现硬件故障,不利于计算机正常运行,也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加强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外部环境符合条件,从而提高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1.2有利于资料的保存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运行的一个平台,若想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就必须将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但在计算机实际使用中,如果没有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必要的维护,那么会导致其出现死机、自启动等现象,可能会使计算机中的资料丢失,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安全维护,有利于信息资料的保存,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 1.3有利于保护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运行时,如果发生故障必然会导致各种硬件设备被烧毁,甚至是计算机报废,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平时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定期进行保养,从而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起到一定的保护工作,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 2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分析方法 2.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看”、“听”、“闻”、“摸”等去分析和判断计算机硬件故障。看主要是指电阻电容的引脚是否有短路或断路、板卡表面是否有烧焦现象、插座和插头接口是否有松动等;听是在计算机及设备运行中是否有非正常的声音;闻是闻主机、板卡是否有烧焦的气味;摸是指检查直插式器件的芯片和插座安装是否插牢,并用手触摸显示屏、CPU等硬件感受其温度,从而判断计算机是否安全运行。 2.2电路检测法电路检测法较多,比如电压法、电阻法以及电流法等,这些方式往往是采取对负载电流、直流、电源工作等的检查。 2.3短路、开路法在检查过程中,将部分电路进行短路或者开路,观察它们相对应的电压、电压及电阻值,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故障的检测和判断。 2.4系统最小化检查法系统最小化检查法包括两种,一是软件的最小系统由主板、显卡、内存、硬盘、CPU、键盘、鼠标组成,二是硬件的最小系统包括CPU、主板和电源。最小系统法主要是对系统是否能正常启动进行判断。 3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相关措施 3.1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计算机主板上包含许多引脚、插口等,可以通过防止静电与形变进行安全维护。由于静电会影响电路,造成元器件的损坏,难以实现控制芯片组和协调电路,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一旦主板变形也会给计算机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要把主板平稳细致的固定在机箱上。 3.2对CPU的安全维护CPU,称为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高压和高温都会对其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有专门的风扇对CPU进行散热,但如果运行的程度较大,风扇散热往往难以达到要求,持续的高温高压会影响CPU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CPU的烧毁。因此,在平时使用和维护CPU时,应根据计算机的使用特点及对计算机功能的需求,增加一定的散热辅助装置,从而确保计算机正常使用。 3.3对内存的安全维护对计算机内存安全维护来讲,只需确保内存不超频即可。内存安全很少受到计算机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内存满足CPU性能的发挥存在瓶颈,时常会出现超频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计算机黑屏。因此,在对内存进行维护时,必须确保内存不出现超频现象。 3.4对硬盘的安全维护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硬盘多数是机械硬盘,内部结构复杂、精密,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那么磁头将会碰到盘片,造成硬盘上数据的丢失,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移动主机或者硬盘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发生震动。 4总结 在平时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应注意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通过本文对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相关介绍,在日后对计算机进行使用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除尘等,避免因浮灰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从而确保计算机及其设备安全、稳定性运行,促进我国各行各业健康发展。 作者:潘小艳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论文范文: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联网软件中存在的风险 1.1计算机设备安装带来的风险计算机设备的安装分为软件安装和硬件安装,计算机硬件一旦安装错误将会导致计算机无法运行,严重者可能导致整台计算机的损毁,所以计算机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进行主机的连接,网络的连接,计算机外围设备的连接等操作,这些操作一旦出现失误,后果是将是无法挽回的。另外,计算机设备安装也存在强制安装、修改本地设置、收集用户信息和推送广告等恶意操作。这些恶意操作都会给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危害。 1.2网络数据库带来的风险数据库,是数据的存储中心,网络上各种数据都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如果数据库产生数据隐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量越来越大,需要存放的数据急剧增加,各种私密的信息和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系统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 1.3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实际操作包括简单操作和技术操作,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安全维护工作的时候,如果由非专业人员操作,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甚至造成重要文件丢失或数据源丢失,这些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损失。 1.4联网软件安全标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各种具有兼容性的应用软件应用而生,这些软件的用户量大,在使用过程中占用大量网络资源。目前我国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针对单位和个人的一些要求,但也只是在对软件强制安装和难以卸载,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浏览器的劫持和广告弹出等违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些恶意行为进行了说明。联网软件安全标准主要是从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和运行安全等方便做出规定的。因此对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运行安全等各种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 虽然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一体化操作,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分析仍然是必不可缺的。 2.1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之前,一定要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及其操作对象,只有先明确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和操作对象,才能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对于个人来说,进行安全评价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个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方式,以便更好的实现联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使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提高操作的熟练度,以保证公司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信息安全并增加公司的盈利。 2.2搜集安全评价的信息确定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目的以后,就要搜集安全评价所需的信息。只有全面的搜集相关的信息,才能为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才能进一步进行网络安全评价。 2.3选择安全评价的方法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具有科学性,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不好方法,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又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合适的方法则能事半功倍。评价的方法有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两种方式,短期评价就是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对安全性能进行一次评价和风险评估,而长期评价是偏重于从整体上对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无论是短期评价还是长期评价,都可以达到基本的要求。 2.4实施评价工作确定了目标,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就需要开展评估操作了。安全评价是整个操作工作的主体部分,评估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操作,任何一个操作过程出现错误,都会给整个评价分析过程带来麻烦。 2.5总结评价结果完成计算机联网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各个操作步骤都之后,就需要总结评价的结果了。评价完了不代表全部工作就完成了,总结也是安全评价的一个部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主体流程都完成之后,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在总结过程中可以发现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得以处理。另外,将此次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的评价分析结果存储起来,也会给以后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参考,减小日后评价分析工作的工作量,减少资金投入。 3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意义 3.1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才能保证计算机其他各项功能的实现。 3.2减少故障的发生安全评价能够发现故障的所在,并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所提供的措施对计算机进行维护,进而维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功能的实现。 3.3方便用户的操作随着安全管理的自动化,用户操作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一旦出现问题,用户便可以用可行的操作步骤进行对问题的处理。计算机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事,也出现了许多相应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使用和网络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以防止出现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度安全评价研究就是在便利人们的联网安全以及联网安全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计算机联网软件,更好的让网络方便我们的生活。 作者:徐晓丹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论文范文:实验教学计算机论文 1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高校领导及老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正是因为这种比较浅陋的认识,导致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仍从属于理论教学。大部分老师只是将计算机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工具,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高校都缺乏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硬件实验系统,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考察办法,这样就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计算机实验教学认识的不到位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问题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而且验证性实验比较多,缺少创新性实验。这使得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需求。这一方面是受限于高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高校的硬件条件,当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中就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构建小系统、开展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验证性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由于实验教学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做出科学的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单一的、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和改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另外,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将所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讲授剥夺了学生的提问和独立思考,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这不仅让他们失去了听讲的兴趣,而且还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资源;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也是非常低的,不能更换地促使学生快速成长。 (3)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都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也都很平常,没有展现出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优势。而且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也是比较落后的,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设备,这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2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1)高校要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高校要想取得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的飞越就必须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只有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才能更加地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当高校重视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就可以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而且只有深刻地认识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才能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因此,高校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是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优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相关单位构建新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实验内容的应用广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增加新的实验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不能一味的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比如说学生中思维活跃的学生比例较大时,就可以采取比较活跃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多讨论、多发问、多动手,这种教学方式才更适合他们;而对于那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也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长。 (3)提供教师素质、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本身的数学水平就差,怎么能期望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老师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专业能力也很平常、教学经验也不丰富。所以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面要加强老师的自身素质。另外,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也相对落后,这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重大的。所以高校要不断地完善计算机教学手段,同时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要想解决和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就必须采取综合的改革措施,从转变高校认识开始到提供教学人员素质、更新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季宏宇孙静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 计算机论文范文:会计信息工作计算机论文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具体步骤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比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复杂很多,其控制过程从对人的控制扩展到对计算机和人的控制。计算机的处理过程具有集中性、连续性,随着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载体变化以及共享程度的提高,会计中财务账簿控制系统渐渐失去作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做好对审计内部控制的加强。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针对这种情况产生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初步熟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从原始的数据凭证到最终的各种报表的输出,整个过程现在审计前有大致的了解。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内部的有关人员座谈、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来跟踪业务处理方法,从而了解企业审计单位信息的内部控制方式有哪些,从而有利于今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完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对于一个健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即便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的业务处理过程中也不一定能够被有效执行,因而必须对其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检查这些必要的控制制度是否在执行或者由哪个工作人员执行以及使用哪种方法执行。通过了解以上执行情况,从而把握其系统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可依赖程度,最终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审查文档和有关的企业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更好的把握系统的流程,确定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的要求差距在哪里,并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测试之后,进而需要对内部控制情况做出详细的评价。评价过程遵循客观、公平、严格的准测。一般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评价初步的审查结果,评价被审计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哪些是比较满意的工作,哪些工作略显不足。第二,评价内部控制情况符合测试的案例,其具体的符合程度是多少。是否真正能够按照其要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上述的两种情况,其可靠性有多强,是否能够真正的为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服务。 二、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当前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当前我国多数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多数企业的计算机会计信息对各种分散的交易数据常常会收集起来,放置于计算机的中央存储器中进行存储。这种统一的存储方式加大了数据丢失和泄露的风险。有时候由于黑客攻击等计算机遭受病毒入侵,造成了数据的泄露或者损坏,缺乏相应的安全性保护机制。其次,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大。虽然现在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够真正的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其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不大造成。最后,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普遍不高。我国的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够,在进行操作时实际能力更差。有些企业的相关人员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法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一旦发生风险也不知如何控制,因而极大的增加了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难度。 (二)改进措施针对以上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审计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一般说来,现阶段使用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有对会计软件进行审计、对会计数据文件进行设计、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设计等。其次,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规章制度。当前条件下,开展会计工作不能再如以前那种墨守陈规、没有变通的会计工作,而应当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努力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更加适用于企业本身的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还需要从长远的发展看待会计工作的进行,将操作的规章作为具体的指导方针,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最后,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求其补充自身的会计知识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只有真正加强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其信息处理水平,才能够保证现代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内部结构都与会计信息化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时代,充分了解审计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做好初步审计工作,从而能够更完整的获取被审计单位信息。总之,只有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做到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才能够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才能够促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艳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审计局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建设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作为我国重要基础性建设工程之一,保证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非常重要。在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运用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质量与进度,为高速公路工程的整体稳定性与耐久性起到保障作用。 2预应力管桩的特点及对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的影响 预应力管桩是由专业生产厂家运用先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与空心成型技术,经过蒸气养护形成的管体较长且具有空心截面的预制混凝土建材。预应力管桩的主要特点是稳定性较好,并且具有较强的承重能力。但配筋率相对偏低,非常适用于高速公路工程的基础建设。目前,我国诸多高速公路工程都大量应用了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这种施工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对提高施工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它与以往传统的施工技术不同,具有以下特点:(1)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大幅度缩短项目施工工期,且预应力管桩承载力较强,通过采用预应力管桩技术,可以使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进度得以快速提升,并使高速公路工程的整体承载力增强。(2)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造价较低,且便于质量监控,采用较先进且高效的施工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施工成本,使施工企业增加经济创收,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质量监控,对高速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起到了保障作用。 3管桩与桩帽之间的连接工艺 在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中,管桩与桩帽之间的连接工艺尤为重要。当管桩与桩帽之间形成固定连接方式时,会增加二者之间的牢靠程度,管桩与桩帽之间的连接应没有缝隙,因此,施工前,应对二者的型号与规格进行核对,确保其连接的正确性与稳固性。管桩要与钢筋笼的实际宽度与长度相符,为后续水泥混凝土浇筑施工奠定基础。另外,管桩与桩帽之间的连接,如按固定连接设计,应符合相关规范的具体规定。首先,应对管桩插入桩帽的长度进行合理控制,一般不能小于0.72倍桩径;其次,在对管桩内部浇筑混凝土时,桩芯水泥混凝土淹没桩帽底部的高度一定不能小于1.5倍的桩径;另外,要确保桩帽内部的混凝土强度高于外部混凝土强度;最后,应对桩帽周边及相关施工流程进行精确控制,不得对管桩与桩帽连接施工造成影响。并充分考虑打桩偏位因素的影响,将桩帽中的钢筋连接设置成封闭式的固定箍筋。 4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4.1施工工艺流程 对施工工艺流程中的每道工序,施工单位都应指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与监督,具体施工流程为:先进行整平施工作业,并对地表土进行重新翻松,翻松深度为30~40cm;然后进行压实作业,压实度需要控制在90%左右;然后填筑30cm厚的细土,然后对其进行压实;进行桩位的放置,该过程可以使用静压机进行作业,在施工作业中,必须保证桩体的垂直度,并按照一桩、二桩、三桩的依次顺序进行静压施工。需要注意的是,在焊接桩柱时,需要保持焊接桩体的垂直度,并且要有相关人员检查其焊接质量与桩体的稳固性。其中,施工桩帽时,要对桩帽进行钢筋捆扎并注入混凝土。最后,进行铺筑施工。进行铺筑施工作业时,要对铺筑层进行碎石填充与逐层压实,在最后一道压实工序中,要强化其平整性与压实力度。 4.2设备要求 首先,在进行高速公路工程预应力管桩施工时,要保证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与种类的齐全。对各种投入使用的机械设备的性能进行全面检查,不符合施工标准要求的设备必须给予替换。其次,现场监督人员要对操作人员的工作证件进行检查。最后,应对相应的机械设备及时进行保养与维护,坚决杜绝存有故在的机械设备投入使用,为所有机械设备的正常投入使用垫定坚实的基础。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主要设备包括:(1)静力压桩机。在具体使用中,应对其压力参数进行合理性设置。当设计压桩力为700kN时,要求静压机压桩力为1200kN。(2)起重机和长挂车。这2种设备是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中重要的辅助性设备,对其要求是平稳性与安全性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3)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这些主要仪器用于施工测量工作,对预应力管桩在桩基放样过程中精确放样、预应力管桩桩顶高程控制及在预应力管桩桩身垂直度的控制等施工过程的控制有重要的作用。 4.3加强对混凝土浇筑的控制与钢筋加固 混凝土浇筑是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出现施工问题较多的阶段。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留意预应力管道处发出的异响声音,如出现较大的振捣噪声时,应立刻停止浇筑作业,以防止对管道造成严重损坏,一旦管道出现损坏情况,如管道破裂与变形,会出现漏浆现象并对预应力管道造成堵塞。另外,在完成混凝土浇筑施工作业后,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内对孔道内的杂物与混凝土进行清理,确保孔道内没有混凝土浇筑后的杂物,使管桩的预应力钢束张拉施工更好地达到相关规范和工程的要求。若孔道内杂物清理不彻底,会造成管道的大面积堵塞,进而导致预应力钢束在张拉时破环管道,进而导致流浆现象的产生,从而对高速公路桥梁的整体工程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钢筋是整个高速公路桥梁工程的骨架与重要支撑点,是一个桥梁工程的灵魂所在,对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进行钢筋安装作业时,施工人员应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作业,杜绝违规操作。在安装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管桩内钢筋的保护,有效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断裂与锈蚀等现象,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4.4选择灌浆方式与做好封口作业 首先,进行灌浆施工时,选择正确、合理的灌浆方式尤为重要,会直接影响灌浆施工整体效果。建议采用留口全封闭式排压方法进行灌浆施工作业,灌浆施工顺序应采取由上至下的作业流程,系统全面地进行灌浆作业,保证灌浆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应用中的最佳效果,为下一步施工工序的衔接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待灌浆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做好必要封口工作。封口工作是灌浆施工完成的重要保障流程。封口工作完成后,施工技术人员应对封口处进行认真、仔细检查,如发现封口处有灌浆砂液外流或渗出,应立即对其进行有效处理,采用相对措施控制砂液的渗出数量与速度,保证预应力管桩的整体质量,确保能够在日后的施工过程中大大提高桥梁桩基工程施工质量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并确保了桥梁工程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5结语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工程行业的迅猛发展,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科学、合理地运用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技术,不但可以为施工企业节约施工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而且可以确保高速公路桥梁工程的稳固性和整体安全性,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石油化工仪表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工业工厂生产逐渐都朝智能化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方向发展,文章主要对石油化工仪表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石油化工仪表;自动化控制;控制系统;自动检测仪表;变送器 1 概述 自动化仪表的智能化,使仪表本身性能从整体上得到了改善。智能化的普遍使仪表不再单一地以一种结构运作,使其适应性和功能都得到了提升。对设备优化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功能的多样化,也要考虑到提高工作效率。本文根据实践经验对石油化工仪表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便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 石油化工仪表中的控制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仪表系统也开始步入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范围内。特别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自动检测仪表更是需要系统的提升。对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就要适应这些要求而使变送器快速发展起来,所以变送器肯定就是数字化仪表。比起一般变送器的性能,数字化仪表从分辨力、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来说都要高出很多,并且其结构也较简单。从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计量精确度来讲,我国一直都在研究并提高着产品的质量。一般在石化出厂的产品精确度为+0.1%或者更高。在对产品加强管理的同时,也为了使出口产品质量能比现在的产品或能与国际产品相抗衡,从而对在线油品质量分析仪和在线气相或液相色谱仪等仪表加大了使用量。以便得到的数据更为准确,从而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2.1 DCS与FCS系统 我国在石化和石油化工系统中已经使用了3000多套DCS。而石化中应用的DCS就有一半之多。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使DCS系统在一直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与传统的DCS相比,新产品在数字化智能控制、兼容性和OPC等系统的应用上都变得更开放了。从而使得不同型号和不同厂商生产的DCS都能相互进行联结,能组成大规模和由自动化控制的网络管理控制体系。这样的系统变得更加容易控制,也使性能变得更加强大。 2.2 新型DCS系统 炼油装置中生产出来的成品油和半成品油在经过调和后就会储存运输出厂,这是石油化工过程炼油厂的最后一道工艺。对石化企业的油品贮运系统使用DCS系统,不仅加强了自动化控制,也使管理变的容易了。我国在石化企业中用了DCS系统来控制,对其他新建装置也采用了DCS来加强控制和管理。但对于如此重视和加强使用的设备中,还是有很多企业无法完全地利用DCS的所有功能。这不仅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由于使用率下降而造成自动化系统变得复杂并显得冗余。但我国自主生产的DCS新一代系统中配备了一些专门软件,此软件是适合于我国石化企业特色生产过程的。这样的新一代DCS系统功能还在不断增强,可靠性也会越来 越高。 石化企业在催化裂化和加氢裂化等炼油生产装置中采用了DCS系统来控制,后来在乙烯装置中也采用了DCS控制,对全厂各生产装置进行监视和管理。而控制管理等操作都集中在一个控制室内进行,因为现在的新一代DCS控制系统可构成多工段,并采用了多集控单元,能综合管理并控制综合信息自动化系统。这些都是新型DCS系统的成果,而以后还会变得更完善。 2.3 总线控制系统 全数字化、开放性、智能化和微型化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特点。这已经成为了现代新型石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今FCS自动化控制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对其设备的操作和功能的开发也变得越来越完善。从而使得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宽阔。据统计,目前的大部分石化企业的系统还是在应用FCS控制着企业生产装置。现场总线的控制工作是在现场总线和局域网中完成的。局域网的功能是使得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相互交换信息,其中的信息容量是相当大的,也可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功能。现场总线的技术标准是实现技术信息共享,这就可以对所有制造商和用户公开化。FCS智能型现场仪表的测量和控制精确度都是有保障的。工作时是采用双向数字通信,使得系统的可靠性提高,也使得系统的调试和组态能方便地进行。对现场总线智能仪表还是有着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的,每个不同的厂家要按照标准生产产品,就可以相互交换或相互连接。即插即用,不仅能方便设备的提升更新,也能使系统更大规模地扩展。这样的设备除了有基本的功能外,还具有控制和运算的功能。这就能方便地进行分散控制管理。每一条总线可以连接多台现场仪表,节省电缆的同时也节省了大规模安装、调试和维修系统等的复杂工序,也更多地节省了其中的费用。 3 具体分析 3.1 检测执行仪表方面 石化现场设备或者管道内界质温度一般都在-200℃~1800℃之间。现场的水银玻璃温度计都会被双金属温度计取代。热电阻和热电偶信号都会直接进入DCS中。在所有仪表中压力仪表是最受重视的,因为它是与人们的安全联系最紧密的仪表。压力传感器和特殊压力仪表都是采用很多原理生产的,能抵御住高温,能在脉动介质、粉状和易结晶介质中测量压力等。再从物位仪表来讲,石化行业都以液位测量为主,并且除了浮力式仪表外,物料仪表都没有通用的产品。但从测量方式可分为浮力式、静电式、超声波式、电容式、磁致伸缩式和雷达式等等。仪表中还有流量仪表、分析仪器、在线过程分析仪和执行器等仪表。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都是工艺参数的保证,对生产过程中物料成分的分析和对最终产品的分析都是非常必要的。要对排放的物质进行详细的分析,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对分析仪表的要求还是很强烈的,而且对其的科技含量和特殊材料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目前我国对分析仪表的资金投入在增强,这也会使得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 3.2 控制策略 从如今的新一代DCS系统的变化可以看出,石化工业在自动化连接控制、批量控制和顺序控制等基本控制策略还是没有改变。智能化算法如智能PID控制器和多变量控制等都已经开始普遍采用,其都是以DCS为基础的控制,但也都可以独立控制。 传统的生产过程都是一个装置一个控制室,但现在几乎都是多个装置一个控制室或全厂都由一个控制中心进行控制,并且都是以LCD屏幕或CRT显示为主。现在人机界面方面都在以DCS操作站屏幕为主,这样能让公益操作人员轻松地进行操作。 石化装置的工艺过程复杂,很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等。因此对安全性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若仅由DCS设备完成,则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了,如ESD系统就会在DCS之外单独运行。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仪表不仅使得安全生产成为现实,而且现在应用的SIS系统都是以人性化和安全性为主的生产系统。不仅要紧抓安全生产,还要在生产线的危险场所设置警报系统,一旦有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泄漏后能及时得到提醒。全厂的每个角落都要在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监控下,对重要的工艺装置进行控制和检测。对安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化工仪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要以我国自由的特色生产为主,在安全生产的同时,设计和研究自己的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在发展现有的信息系统的同时也要从企业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和安全控制系统为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提高企业自身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水平,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石油化工企业中自动化控制的应用前景分析 摘 要:石油化工产业与我国的经济和能源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在我国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将对我国自动化控制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及应用做了探讨。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 石油化工行业 在我国,虽然石油资源总量较大,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就目前的石油产量并不能使人们对石油的需求得到满足,需要进口的石油数量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石油化工产业需要在不断研究和引进新技术的同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不仅能避免人工操作的危险,而且为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企业分布、节能降耗、延长运转周期、增加资产利用率、安全生产发挥了更大作用,同时推进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转型。 一、石油化工企业人工操作的危险性 1.现场人工操作用人多,一旦发生事故件直接造成人员伤亡。 2.人工手动控制中很难严格控制工艺参数,稍有不慎即会出现投料比控制不当和超温、超压等异常现象,引发溢料、火灾甚至爆炸事故。 3.作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很容易造成职业危害。 4.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缺陷,增加了现场人员机械伤害、触电、灼伤、高处坠落及中毒等事故的发生,直接威胁现场人员安危。 二、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控制运用历程 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发展关系到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十分引人关注。多年的经验证明,自动化已成为企业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代企业自动化的概念已不单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还包括企业信息管理和实验室灾难性等的综合自动化,具体包括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计划、仓库、设备、安全、财务、人事、市场和经营等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不断创新,自动化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现场已从手工操作发展到自动化控制,从低级的单回路控制发展到高级复杂系统控制,直到炼化一管控一体化。中国的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主要乍产过程在不同水平上均已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小型骨干石油化工企业的主流程也已具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并实现了生产信息在车间的集成常规仪表性能大大提高,已成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主要检测手段,电子仪表、数字仪表、智能变送器与执行器的使用数量逐年增加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取得进展,近年来已成为石油化工自动化领域发展的热点之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安全性控制、生产调度和管理中的开发与应崩进一步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自动化控制的几种方法 1.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可以看作是一个能根据环境变化智能调节自身特性的反馈控制系统以使系统能按照一些设定的标准工作在最优状态。一般地说,自适应控制在航空、导弹和空间飞行器的控制中很成功。可以得出结论,传统的自适应控制适合没有大时间延迟的机械系统;对设计的系统动态特性很清楚。但在工业过程控制应用中,传统的自适应控制并不如意。PID自整定方案可能是最可靠的,广泛应用于商业产品,但用户并不怎么喜欢和接受。传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要么采用模型参考要么采用自整定,一般需要辨识过程的动态特性。它存在许多基本问题:需要复杂的离线训练;辨识所需的充分激励信号和系统平稳运行的矛盾;对系统结构假设;实际应用中,模型的收敛性和系统稳定性无法保证。另外,传统自适应控制方法中假设系统结构的信息,在处理非线性、变结构或大时间延迟时很难。 2.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应用于航天航空和军事领域,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个典型的最优控制问题描述如下:被控系统的状态方程和初始条件给定,同时给定目标函数。然后寻找一个可行的控制方法使系统从输出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并达到最优的性能指标。动态规划、最大值原理和变分法是最优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常用方法。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和贝尔曼动态规划是在约束条件下获得最优解的两个强有力的工具,应用于大部分最优控制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最优控制很适用于航天航空和军事等领域,例如空间飞行器的登月、火箭的飞行控制和防御导弹的导弹封锁。工业系统中也有一些最优控制的应用,例如生物工程系统中细菌数量的控制等。然而,绝大多数过程控制问题都和流量、压力、温度和液位的控制有关,用传统的最优控制技术来控制它们并不合适。 四、自动化控制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趋 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新趋势将必然和智能控制在石油化工领域里面的应用研究相关。大型石油化工装置的一些控制难点与解决对策石油化工自动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维护,其内容较为主富,涉及控制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如石油化:亡对象的特性分析、建模方法、控制器原理与相关计算,以及自动化仪表工具(如变送器、控制阀等)。其研究对象既包括简单控制系统,又包括复杂控制系统及先进控制算法,还涉及控制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大型石油化工装置的过程控制系统则是其重点各种过程及设备,如储罐、储槽、流体管道、换热器、加热炉、精馏塔、反应器、泵和压缩机都足被控制对象。这些对象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应当说,炼油和乙烯领域里面的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甚至于石油化工领域里面的大多数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其控制难点都是和系统中的强耦合、大滞后、多惯性及慢时变等非线性系统环节相关。 五、结语 石油化工行业从未放弃对新技术的开拓和追求,这促进了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同时推进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转型。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需要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为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企业分布、节能降耗、延长运转周期、增加资产利用率、安全生产发挥更大作用,使得中国的石油化工行业跃升为世界范围内的强者之一。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浅析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的构成及关键技术 摘要:几十年来,石油化工工业自动化技术随着工艺和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初期简单的手工操作到连续工艺及负荷不断加大,对生产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对控制的要求及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仪表使用越来越普遍,从简单回路的闭环控制到单元装置的全面自动化,使用的控制工具也从气动单元组合仪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到DCS的广泛应用,控制水平也从单参数简单控制回路到多变量复杂控制回路,先进控制系统、优化控制系统在各种场合都有成功应用的典范。 关键词:石油化工自动化关键技术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直接影响国计民生而且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农业、轻工、纺织、国防、交通运输等部门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业之一。化工生产过程,往往是在密闭的容器和设备中,在高压、真空、高温、深冷的情况下连续进行的。此外,不少介质还具有毒、易燃、易爆、有腐蚀的性质。因此,为使化工生产正常地、高效地进行,就必须把各项工艺参数维持在某一最佳范围之内,并尽量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现代化。所谓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就是在化工设备上,配置一些自动化装置,代替操作人员的部分直接劳动,使生产在不同程度上自动地进行。 一、化工自动化释义及其重要意义 在化工设备上,配备上一些自动化装置,代替操作人员的部分直接劳动,是生产在不同程度上自动地进行,这种用自动化装置来管理化工生产过程的办法称为化工自动化。实行化工自动化的重要意义: (1)加快生产速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2)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3)能够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和扩大,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利用能力的目的; (4)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实现,能根本改变劳动方式,提高工人文化技术水平,为逐步地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创造条件。 二、石油化工综合技术的结构构成 一般而言,流程工业企业对综合自动化技术的需求主要关注4方面的问题。(1)安全:即需要用高可靠性的控制系统、检铡和执行机构对设备与装置的运行提供保证,进而对关键装置进行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2)低成本:通过先进的工艺及工艺参数以降低能耗和原料消耗,以及通过先进的建模技术、控制技术和实时优化技术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转化率。(3)高效率:通过先进的计划调度与排产技术和流程模拟技术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4)提高竞争力:通过数据和信息的综合集成,如先进的管理技术(包括ERP、CRM、SCM等)、电子商务、价值链分析技术等,以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值,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根据国内外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总体结构可以分成3层结构。 (1)以PCs(过程控制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自动化层。主要内容包括先进控制软件、软测量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可靠性技术、数据融合与数据处理技术、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控制系统(FCs)、多总线网络化控制系统、基于高速以太网和无线技术的现场控制设备、传感器技术、特种执行机构等等。 (2)以MEs(生产过程制造执行系统)为代表的生产过程运行优化层。主要内容包括先进建模与流程模拟技术(AMT:AdvancedModelingTechnologies)、先进计划与调度技术(APS:Adv用信息。 (2)科学的决策支持 生产经营决策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还处于经验决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科学的决策支持则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成本效益分析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用财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以得到全企业综合经济指标的过程。在炼油企业综合自动化中,成本效益分析是炼油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炼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的必需步骤。 成本效益分析以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方案的盈亏分析,为企业领导提供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生产计划的经济指标,以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为了达到公司预先制定的利润目标,就必须协调好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即原油采购、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调度和产品的销售等。由(RTO:Real timeopfimization)、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数据挖掘与数据校正技术、动态质量控制与管理技术、动态成本控制与管理技术等等。 (3)以ERP(企业资源管理)为代表的企业生产经营优化层。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质量数据管理(PqDM)、数据仓库技术、设备资源管理、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等。 通过研究生产过程制造执行系统(MEs)及相关技术,可以实现在线成本的预测、控制和反馈校正,以形成生产成本控制中心,保证生产过程的优化运行,可以实施生产全过程的优化调度、统一指挥,以形成生产指挥中心,保证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质量跟踪、安全监控,以形成质量管理体系和设备健康保障体系,保证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 三、企业综合自动化所需要的关键技术 (1)信息的集成、挖掘和增值 信息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核心,而数据库管理系统则是信息集成的基础。由于流程工业的特点,有大量的反映生产过程状态的实时海量数据需要处理,管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采用实时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对生产状态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因而流程工业信息集成环境中需要同时设置关系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系统。作为整个系统信息的集散地。这两个数据库既可独立地操作,又可协同动作,及时并行或交叉地处理来自全厂的各种信息。真正做到信息集成与共享。信息挖掘和增值的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于原油是炼油厂生产的主要原料,原油成本占了产品总成本的80-90%,因此,为了实现利润目标,必须首先控制原油成本,即控制原油的采购价格。 盈亏平衡分析是指利用财务分析方法和数学工具,对生产经营方案或计划进行分析,得出实现利润目标的原油最高采购价格(保利点)和保证不亏损经营(利润为0)的原油最高采购价格(保本点)。盈亏平衡分析对于原油采购,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制定合理生产计划时的重要环节,对于控制生产成本、扩大利润,从而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指导全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还有软测量技术、设备过程故障诊断新技术、生产过程的安全保护技术以及对实时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数据调整技术等,都是自动化领域急待解决的难题和研究的热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近几十年工业生产的发展体现着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二是生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长期以来,我国化学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能耗物耗高,限制了化学工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根本的出路就是走科技进步的道路,采用先进实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现场总线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发展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素及集成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今后石油化工工业自动化技术发展与应用的趋势。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浅谈自动化控制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广泛的技术领域,在该行业内当前的智能控制理论及控制算法的发展格外的引人关注,本文将浅要谈论一下自动化控制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及应用。 关键字:自动化控制;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应用 一、石油化工企业人工操作的危险性 1、危险性大小五要素: 化工装置的危险性大小通常用危险度来分级,分为高度危险级、中度危险级和低度危险级三级,构成危险度的五个要素是: (1)、物质:工艺过程中的物质本身固有的点火性、可燃性、爆炸性和毒性。 (2)、容量:工艺过程中物料量,量大危险性大。 (3)、温度:运行温度越高,点火温度低的危险性大。 (4)、压力:运行压力越高越危险。 、操作:不同的化工产品、不同的反应类型、不同的运行条件、不同的工艺路线、不同的原料路线造成化工操作异常复杂。 人工操作的危害 (1)、现场人工操作用人多,一旦发生事故件直接造成人员伤亡。 (2)、人工手动控制中很难严格控制工艺参数,稍有不慎即会出现投料比控制不当和超温、超压等异常现象,引发溢料、火灾甚至爆炸事故。 (3)、作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很容易造成职业危害。 (4)、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缺陷,增加了现场人员机械伤害、触电、灼伤、高处坠落及中毒等事故的发生,直接威胁现场人员安危。 二、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控制运用历程 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发展关系到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十分引人关注。多年的经验证明,自动化已成为企业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代企业自动化的概念已不单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还包括企业信息管理和实验室灾难性等的综合自动化,具体包括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计划、仓库、设备、安全、财务、人事、市场和经营等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不断创新,自动化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现场已从手工操作发展到自动化控制,从低级的单回路控制发展到高级复杂系统控制,直到炼化一管控一体化。中国的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主要乍产过程在不同水平上均已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小型骨干石油化工企业的主流程也已具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并实现了生产信息在车间的集成常规仪表性能大大提高,已成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主要检测手段,电子仪表、数字仪表、智能变送器与执行器的使用数量逐年增加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取得进展,近年来已成为石油化工自动化领域发展的热点之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安全性控制、生产调度和管理中的开发与应崩进一步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自动化控制的几种方法 1. 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可以看作是一个能根据环境变化智能调节自身特性的反馈控制系统以使系统能按照一些设定的标准工作在最优状态。 一般地说,自适应控制在航空、导弹和空间飞行器的控制中很成功。可以得出结论,传统的自适应控制适合没有大时间延迟的机械系统;对设计的系统动态特性很清楚。但在工业过程控制应用中,传统的自适应控制并不如意。PID自整定方案可能是最可靠的,广泛应用于商业产品,但用户并不怎么喜欢和接受。传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要么采用模型参考要么采用自整定,一般需要辨识过程的动态特性。它存在许多基本问题:需要复杂的离线训练;辨识所需的充分激励信号和系统平稳运行的矛盾;对系统结构假设;实际应用中,模型的收敛性和系统稳定性无法保证。 另外,传统自适应控制方法中假设系统结构的信息,在处理非线性、变结构或大时间延迟时很难。 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应用于航天航空和军事领域,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一个典型的最优控制问题描述如下:被控系统的状态方程和初始条件给定,同时给定目标函数。然后寻找一个可行的控制方法使系统从输出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并达到最优的性能指标。 动态规划、最大值原理和变分法是最优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常用方法。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和贝尔曼动态规划是在约束条件下获得最优解的两个强有力的工具,应用于大部分最优控制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最优控制很适用于航天航空和军事等领域,例如空间飞行器的登月、火箭的飞行控制和防御导弹的导弹封锁。 工业系统中也有一些最优控制的应用,例如生物工程系统中细菌数量的控制等。然而,绝大多数过程控制问题都和流量、压力、温度和液位的控制有关,用传统的最优控制技术来控制它们并不合适。 自动化控制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趋 世界级规模的工厂需要集成自动化的系统。对于当前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来说,为应对全球竞争,对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高度重视,这就要求DCS系统打破以往只是单装置控制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的状况,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真正的全厂集中控制、操作和管理。与此同时,当前新建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装置规模大且同步建设,控制系统规模多达几万点,涉及分散控制系统砚场总线控制系统(DCS/FCS)、安全仪表系统(SIS)、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FGS)、压缩机控制系统(CCS)、转动设备监视系统(MMS)、设备包控制系统(PECS)、分析数据采集系统(ADAS)、罐区数据采集系统(TDAS)、储运自动化系统(MAS)、设备管理系统(AMS)、操作数据管理系统(ODs)、先进控制(APC)、实时优化(RT-OPT)、操作培训仿真系统(OTS)等多种自动化控制系统,要实现全厂控制系统之间的集成,对于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水平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新趋势将必然和智能控制在石油化工领域里面的应用研究相关。大型石油化工装置的一些控制难点与解决对策石油化工自动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维护,其内容较为主富,涉及控制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如石油化:亡对象的特性分析、建模方法、控制器原理与相关计算,以及自动化仪表工具(如变送器、控制阀等)。其研究对象既包括简单控制系统,又包括复杂控制系统及先进控制算法,还涉及控制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大型石油化工装置的过程控制系统则是其重点各种过程及设备,如储罐、储槽、流体管道、换热器、加热炉、精馏塔、反应器、泵和压缩机都足被控制对象。这些对象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应当说,炼油和乙烯领域里面的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甚至于石油化工领域里面的大多数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其控制难点都是和系统中的强耦合、大滞后、多惯性及慢时变等非线性系统环节相关。 结语 石油化工行业从未放弃对新技术的开拓和追求,这促进了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同时推进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转型。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需要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为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企业分布、节能降耗、延长运转周期、增加资产利用率、安全生产发挥更大作用,使得中国的石油化工行业跃升为世界范围内的强者之一。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浅谈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的应用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是新时期的工业生产设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在整个化工业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关键。本文从石油化工自动化基本概述、当前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在应用中的缺陷分析、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要点分析以及未来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展望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整个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一、石油化工自动化概述 随着科技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石油行业化工自动化技术也随之飞速发展,目前石油化工设备的自动化是发展的趋势。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我国在发展自动化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石化设备正向着设备大型化发展,所以更要提高相关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的水平,提高效率。 通常而言,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1.安全控制 安全性控制需要控制系统的可靠、相关检测机构或部门对设备及其他装置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所以对关键部位的设备、装置进行专业化的故障诊断与基本保养、维修。 2.效率控制 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调度安排与模拟流程技术以期提高设备与相关装置的生产效率与原材料使用率。 3.成本控制 通过先进的技术来实现降低能源与原材料的消耗、通过建模、控制、优化技术来相应的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利用率。 二、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在应用中的缺陷 石化行业自动化设备在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设备系统内部控制原因不合理、石化工艺控制设备产生故障、现场操作不稳定等情况。 1.系统内部不合理 它主要体现在使用前对控制系统的选型不合理,并没有根据项目所在地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分析、研究、论证,而是直接采购,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使用的成本,导致石油化工的自动化设备使用难度大幅度增加。尤其中石化行业中串级、比值、分程等繁琐复杂的控制程序,其对控制用的初始条件要求繁多,针对不同工作环境,它需要反复、多次数的调整相关设备作业参数,且在调整参数在使用过程中较难,不能够完全的体现自动化设备的意义。除此之外,由于调整参数的工作难度大,导致多数自动化设备在未调整的情况下运行了很长时间,影响了正常生产作业的高效率运行。 2.控制设备故障 就是指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其中包括调节阀关闭的严密性不够而产生的漏液漏气情况、操作设备动作缓慢,设备实现实时化相对低,甚至出现无响应情况等,对于比较重视数字化的自动设备来说,其数字信息丢失情况比较严重,在正常的实地作业环境中,数字化设备不能实时将各项诸如温度、压力等参数反应出来,滞后情况严重,导致部分操作人员只可采取手动操作,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效率与施工进度。 3.现场操作不稳定 其与石油化工企业自身原因有关,目前石化企业经常会出现原料不足或是超负荷工作情况,这两种极端情况出现在作业设计的下限或是上限边缘。如在化工作业过程中的一个自动化装置往往因为上道工序中原料使用量不够,以造成后期溶剂量太低,进而导致自动化控制比例系统不能实现自动化运行,只能依赖人工替代机器,大幅度降低了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效率,对原材料也形成了浪费。又如在加热炉作业时,由于原料增加导致将自动化设备的功能全开也未能满足其加热需要,产生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手动开启侧边阀门,以此满足增加炉内温度,满足加热需要,使自动化控制设备失去了其原来的作用。 4.其他原因 一般由化工企业设计初期,考虑不全面,在选择或采购设备时选择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设备与仪器,缺少对设备运行时遇到特殊情况的测试,导致后续自动化设备作业由自动变手动,违背企业要求自动化的初衷。 三、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要点 1.明确工艺、流程,挑选适合的设备 在对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中,应首先明确作业项目的工艺路线和作业的流程,全面考虑实地作业环境和气象气候变化等的客观条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自动化设备。在选择、安装、调试自动化设备参数过程之中,要重视对特殊情况下的测试操作,并以此为基本依据,确定自动化设备作业饱和极限能力。对于每一台设备的选择应该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相匹配,要能合理衔接起企业每道工序。 2.重视应用细节,定期检查与保养 在自动化设备应用中,要重视设备的使用细节,对于诸如调节阀之类的设备,要做好定期检查与保养工作,时刻关注调节阀运行正常与否,测量系统是否准确等,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现今绝大多数自动化设备都有设备操作记录储存在设备内部,可随时供技术人员读取,对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这些数据可以提供设备的状态分析,以此分析设备运行是否正常、运行参数是否合理、早期故障征兆是否存在等问题,并且对故障部位的定位有着很大的帮助。 3.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培养自动化设备专业的使用人员。这些专业人员除了要知晓工艺设备、转动设备、控制设备管理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对自动化设备的运行使用情况及设备历史操作数据来判断设备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合理解决,发挥自动化设备的优越性。 四、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前景 1.控制系统优化 目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大部分设备装置还是采用传统的常规控制系统,其中大部分还是采用PID控制系统,基于此,导致自动化设备的潜力并没有全面的被发挥出来。所以开发及优化控制系统是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必然趋势。 2.仪表升级 石油化工企业及其相关产业企业,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中仪表数量庞大,品类繁多。我国目前仪表配套的品种不齐,缺口较大。制造仪表的辅助材料供应不全。所以自动化设备的方向应向着仪表优化升级、仪表使用的成套率发展。 3.过程控制 分散控制系统、编程控制器、自动化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本着开放化、标准化的原则,采取国内外市场通用硬软件的方法,将向着开放的分布式监控控制系统发展。 4.总线应用 其主要被运用在作业现场,要在现场设备、仪表间实现全数字化、串行、双向、变量的数字通信网络,连接技术非常重要。总线技术的应用,使连接技术日趋势成熟,将对自动化设备控制技术领域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总而言之,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在其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实际作业环境,从设备的安装开始,做好特殊情况下的测试工作,在应用中应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尽可能的使用设备的自动化相关功能,藉此发挥自动化设备的优势,提高企业生产力、提升作业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关于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的探讨 摘要:石油化工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广泛的技术领域,本文介绍了大型石化装置的一些控制难点与解决对策。顺应国家能源政策,分析了石油化工行业的能耗状况,最后提出了许多目前行业中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的先进方法。 关键词: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 中国石化自动化经过50 多年的发展,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不断创新,自动化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虽然中国石化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些难点与长期未解决的问题,仍然造成企业自动化总体水平发展受阻。 一、 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发展现状 中国石化工业是指包括从原油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石油产品的石油炼制,以蒸汽裂解生产的乙烯、丙烯等为原料生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基本有机原料等的石油化工。当前,石化企业自动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自动化水平相差较大。大型石化企业自动化水平普遍较高,存在的不足是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外尚有差距,而有些行业特别是染料、农药行业自动化基础仍然较差,大量小型化工企业及部分间歇生产过程企业自动化水平依然很低;二是在自动化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上,未能形成工程化、产业化、商品化、标准化,成果推广和转化困难重重;三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观念更新落后于形势发展,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与企业机制的协调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造成总体进程不快。信息仍不能在企业内有效地传输和利用,“自动化孤岛”问题依然突出。 二、石油化工自动化设备的一些控制难点与解决对策 石化自动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维护,其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控制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如石油化工对象的特性分析、建模方法、控制器原理与相关计算,以及自动化仪表工具(如变送器、控制阀等) 。其研究对象既包括简单控制系统,又包括复杂控制系统及先进控制算法,还涉及控制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大型石化装置的过程控制系统则是其重点各种过程及设备,如储罐、储槽、流体管道、换热器、加热炉、精馏塔、反应器、泵和压缩机都是被控制对象。这些对象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2.1炼化一体建设 随着炼油化工装置大型化、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设备构造越来越趋向复杂,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炼化一体建设既是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也是世界石化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2.2采用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 近几年来,一种基于SOS 约束的凸优化方法,在国外控制界引起广泛关注。在系统及控制理论中,许多系统分析与综合设计问题都不能表示或转化成相应的SOS 凸优化问题,运用近年提出的高效可靠的内点算法,从数值计算上给一些没有或很难得到解析的问题带来生机。SOS ,SOS 凸优化方法以及SOSTOOL S 工具箱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已经成为一种研究控制问题的重要工具,不管是李亚普诺夫函数的构造,还是系统控制器的设计,还是最优控制问题的研究,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研究多项式系统最有效的工具。 2.3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石化工业作为典型的流程企业,在资源优化配置上面临着规模庞大、流程复杂、产品多样、产品价格变化频繁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效益。鉴于此,石油化工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管理手段,建立石化企业生产优化模型,然后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求解出效益最大的生产方案。 三、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世界级规模的工厂需要集成自动化的系统。对于当前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来说,为应对全球竞争,对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高度重视,这就要求DCS系统打破以往只是单装置控制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的状况,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真正的全厂集中控制、操作和管理。 当前的现代石油化工企业在网络架构上通常采用ERP/MES/PCS三层网络结构。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促使我们从规划伊始就要从硬件、软件以及维护等方面统筹考虑。随着智能HART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无线技术等数字技术向控制系统和现场仪表的不断延伸,数据总线处理的信息将不断增加,对信息的安全传输和合理利用将是自动控制系统面临的重要考验。同时,大量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逐步替代自动控制系统固有的软硬件设备。如何保证DCS系统的安全可靠将是工程公司及制造商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随着现场总线技术、产品的不断发展以及应用经验的不断丰富,现场总线技术在流程工业、制造工业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开拓。从应用效果来看,可以说现场总线技术在大型石化项目中采用是可行的,可实现预测维护和远程维护,但是当前也仍存在包括用户理念的转变、对现场维护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以及技术本身有待进一步完善,使得现场总线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发展比较缓慢。 工业以太网系统是大型数字化、自动化系统的命脉,推进信息化带动自动化的新选择、新技术,能够促进和提升生命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管理水平。工业以太网的开放性和标准化。 此外,以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为基础建立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能耗普遍偏高。其中,原油加工、乙烯加工、大型合成氨平均能耗水平均高于国际领先水平。而发展新经济无疑将促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综合利用,市政、楼宇、环保等自动化技术将成为未来自动化市场的增长点。 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目前仍处于规模已大而不太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为特征的发展时期。全行业的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大走强、逐步升级、再上新台阶的过程。因而,作为石油化工行业水平高低象征性标志之一的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处于更进一步的阶段。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需要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为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企业分布、节能降耗、延长运转周期、增加资产利用率、安全生产发挥更大作用,使得中国的石油化工行业跃升为世界范围内的强者之一。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理论的几点研究 几十年来,石油化工工业自动化技术随着工艺和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初期简单的手工操作到连续工艺及负荷不断加大,对生产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对控制的要求及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仪表使用越来越普遍,从简单回路的闭环控制到单元装置的全面自动化,使用的控制工具也从气动单元组合仪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到DCS的广泛应用,控制水平也从单参数简单控制回路到多变量复杂控制回路,先进控制系统、优化控制系统在各种场合都有成功应用的典范。 一、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我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经过50年的发展,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不断创新,自动化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还普遍存在着能耗大、产品质量差、生产过程工艺落后、自动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信息集成度低、综合竞争力弱等问题。而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先进的工艺装备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以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优化、运行、计划与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控制与管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实现企业的优化运行、优化控制与优化管理,从而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高技术。 国外大型流程企业、特别是石油化工企业均重视信息集成技术的应用,纷纷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构架工厂级、公司级甚至超公司级的信息集成系统。1995年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已有100多家炼油、化工企业在实施CIMS计划,推动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如日本三井石油化学工业公司、美国德曹达公司、高尔公司等化工企业都相继建立了综合自动化系统。 二、石油化工综合技术的结构构成 一般而言,流程工业企业对综合自动化技术的需求主要关注4方面的问题。(1)安全:即需要用高可靠性的控制系统、检铡和执行机构对设备与装置的运行提供保证,进而对关键装置进行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2)低成本:通过先进的工艺及工艺参数以降低能耗和原料消耗,以及通过先进的建模技术、控制技术和实时优化技术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转化率。(3)高效率:通过先进的计划调度与排产技术和流程模拟技术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4)提高竞争力:通过数据和信息的综合集成,如先进的管理技术(包括ERP、CRM、SCM等)、电子商务、价值链分析技术等,以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值,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根据国内外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总体结构可以分成3层结构。 (1)以PCS(过程控制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自动化层。主要内容包括先进控制软件、软测量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可靠性技术、数据融合与数据处理技术、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控制系统(FCS)、多总线网络化控制系统、基于高速以太网和无线技术的现场控制设备、传感器技术、特种执行机构等等。 (2)以MES(生产过程制造执行系统)为代表的生产过程运行优化层。主要内容包括先进建模与流程模拟技术(AMT:Advanced Modeling Technologies)、先进计划与调度技术(APS:Advanced Planningand Scheduling)、实时优化技术(RTO:Real-time Opfimization)、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数据挖掘与数据校正技术、动态质量控制与管理技术、动态成本控制与管理技术等等。 (3)以ERP(企业资源管理)为代表的企业生产经营优化层。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质量数据管理(PqDM)、数据仓库技术、设备资源管理、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等。 通过研究生产过程制造执行系统(MES)及相关技术,可以实现在线成本的预测、控制和反馈校正,以形成生产成本控制中心,保证生产过程的优化运行,可以实施生产全过程的优化调度、统一指挥,以形成生产指挥中心,保证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质量跟踪、安垒监控,以形成质量管理体系和设备健康保障体系,保证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 三、企业综合自动化所需要的关键技术 (1)信息的集成、挖掘和增值 信息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核心,而数据库管理系统则是信息集成的基础。由于流程工业的特点,有大量的反映生产过程状态的实时海量数据需要处理,管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采用实时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对生产状态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因而流程工业信息集成环境中需要同时设置关系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系统。作为整个系统信息的集散地。这两个数据库既可独立地操作,又可协同动作,及时并行或交叉地处理来自全厂的各种信息。真正做到信息集成与共享。信息挖掘和增值的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 (2)科学的决策支持 生产经营决策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还处于经验决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科学的决策支持则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成本效益分析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用财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以得到垒企业综合经济指标的过程。在炼油企业综合自动化中,成本效益分析是炼油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炼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的必需步骤。 成本效益分析以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方案的盈亏分析,为企业领导提供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生产计划的经济指标,以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为了达到公司预先制定的利润目标,就必须协调好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即原油采购、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调度和产品的销售等。由于原油是炼油厂生产的主要原料,原油成本占了产品总成本的80-90%,因此,为了实现利润目标,必须首先控制原油成本,即控制原油的采购价格。 盈亏平衡分析是指利用财务分析方法和数学工具,对生产经营方案或计划进行分析,得出实现利润目标的原油最高采购价格(保利点)和保证不亏损经营(利润为O)的原油最高采购价格(保本点)。盈亏平衡分析对于原油采购,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制定合理生产计划时的重要环节,对于控制生产成本、扩大利润,从而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指导垒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还有软测量技术、设备过程故障诊断新技术、生产过程的安全保护技术以及对实时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数据调整技术等,都是自动化领域急待解决的难题和研究的热点。 将现场总线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发展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素及集成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今后石油化工工业自动化技术发展与应用的趋势。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若干探讨 摘要: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直接影响国计民生而且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农业、轻工、纺织、国防、交通运输等部门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业之一。化工生产过程,往往是在密闭的容器和设备中,在高压、真空、高温、深冷的情况下连续进行的。此外,不少介质还具有毒、易燃、易爆、有腐蚀的性质。因此,为使化工生产正常地、高效地进行,就必须把各项工艺参数维持在某一最佳范围之内,并尽量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现代化。所谓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就是在化工设备上,配置一些自动化装置,代替操作人员的部分直接劳动,使生产在不同程度上自动地进行。 关键词:石油化工 自动化 关键技术 几十年来,石油化工工业自动化技术随着工艺和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初期简单的手工操作到连续工艺及负荷不断加大,对生产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对控制的要求及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仪表使用越来越普遍,从简单回路的闭环控制到单元装置的全面自动化,使用的控制工具也从气动单元组合仪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到DCS的广泛应用,控制水平也从单参数简单控制回路到多变量复杂控制回路,先进控制系统、优化控制系统在各种场合都有成功应用的典范。 一、化工自动化释义及其重要意义 在化工设备上,配备上一些自动化装置,代替操作人员的部分直接劳动,是生产在不同程度上自动地进行,这种用自动化装置来管理化工生产过程的办法称为化工自动化。实行化工自动化的重要意义: (1)加快生产速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2)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3)能够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和扩大,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利用能力的目的; (4)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实现,能根本改变劳动方式,提高工人文化技术水平,为逐步地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创造条件。 二、石油化工综合技术的结构构成 一般而言,流程工业企业对综合自动化技术的需求主要关注4方面的问题。(1)安全:即需要用高可靠性的控制系统、检铡和执行机构对设备与装置的运行提供保证,进而对关键装置进行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2)低成本:通过先进的工艺及工艺参数以降低能耗和原料消耗,以及通过先进的建模技术、控制技术和实时优化技术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转化率。(3)高效率:通过先进的计划调度与排产技术和流程模拟技术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4)提高竞争力:通过数据和信息的综合集成,如先进的管理技术(包括ERP、CRM、SCM等)、电子商务、价值链分析技术等,以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值,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根据国内外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总体结构可以分成3层结构。 (1)以PCS(过程控制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自动化层。主要内容包括先进控制软件、软测量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可靠性技术、数据融合与数据处理技术、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控制系统(FCS)、多总线网络化控制系统、基于高速以太网和无线技术的现场控制设备、传感器技术、特种执行机构等等。 (2)以MES(生产过程制造执行系统)为代表的生产过程运行优化层。主要内容包括先进建模与流程模拟技术(AMT:Advanced Modeling Technologies)、先进计划与调度技术(APS:Advanced Planningand Scheduling)、实时优化技术(RTO:Real-time Opfimization)、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数据挖掘与数据校正技术、动态质量控制与管理技术、动态成本控制与管理技术等等。 (3)以ERP(企业资源管理)为代表的企业生产经营优化层。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质量数据管理(PqDM)、数据仓库技术、设备资源管理、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等。 通过研究生产过程制造执行系统(MES)及相关技术,可以实现在线成本的预测、控制和反馈校正,以形成生产成本控制中心,保证生产过程的优化运行,可以实施生产全过程的优化调度、统一指挥,以形成生产指挥中心,保证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质量跟踪、安垒监控,以形成质量管理体系和设备健康保障体系,保证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 三、企业综合自动化所需要的关键技术 (1)信息的集成、挖掘和增值 信息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核心,而数据库管理系统则是信息集成的基础。由于流程工业的特点,有大量的反映生产过程状态的实时海量数据需要处理,管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采用实时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对生产状态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因而流程工业信息集成环境中需要同时设置关系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系统。作为整个系统信息的集散地。这两个数据库既可独立地操作,又可协同动作,及时并行或交叉地处理来自全厂的各种信息。真正做到信息集成与共享。信息挖掘和增值的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 (2)科学的决策支持 生产经营决策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还处于经验决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科学的决策支持则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成本效益分析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用财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以得到垒企业综合经济指标的过程。在炼油企业综合自动化中,成本效益分析是炼油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炼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的必需步骤。 成本效益分析以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方案的盈亏分析,为企业领导提供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生产计划的经济指标,以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为了达到公司预先制定的利润目标,就必须协调好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即原油采购、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调度和产品的销售等。由于原油是炼油厂生产的主要原料,原油成本占了产品总成本的80-90%,因此,为了实现利润目标,必须首先控制原油成本,即控制原油的采购价格。 盈亏平衡分析是指利用财务分析方法和数学工具,对生产经营方案或计划进行分析,得出实现利润目标的原油最高采购价格(保利点)和保证不亏损经营(利润为O)的原油最高采购价格(保本点)。盈亏平衡分析对于原油采购,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制定合理生产计划时的重要环节,对于控制生产成本、扩大利润,从而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指导垒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还有软测量技术、设备过程故障诊断新技术、生产过程的安全保护技术以及对实时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数据调整技术等,都是自动化领域急待解决的难题和研究的热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近几十年工业生产的发展体现着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二是生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长期以来,我国化学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能耗物耗高,限制了化学工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根本的出路就是走科技进步的道路,采用先进实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现场总线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发展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素及集成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今后石油化工工业自动化技术发展与应用的趋势。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石油化工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分析 摘 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工业生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仪表和控制系统出现了智能化发展情况,这样也使得石油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化工仪表出现了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对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更好的分析能够更好的促进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石油化工仪表 自动化控制 控制系统 在石油化工企业发展过程中,使用的仪表在科技含量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也使得仪表出现了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发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仪表本身性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善。智能化仪表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在结构运作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在适应性和功能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对设备进行更好的设计,不仅仅在功能方面能够进行改善,同时在工作效率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也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分析,促进石油化工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1 石油化工仪表控制系统发展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仪表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方向发展,有其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自动检测仪表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对控制系统的性能改善是有很大影响的。对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来说,能够更好的对适应一些要求的变化,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变送器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数字化仪表发展。相比较一般的变送器来说,数字化仪表在性能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在分辨能力和安全性能方面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同时,在稳定性方面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在进行生产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保证生产效率。数字化仪表在性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结构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在进操作的时候更加方便。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很多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使用数字化仪表在产品精度方面也得到了更好的提高、对产品加强管理也能更好的保证我国的产品能够更好的和国际产品进行比较,这样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同时也能更好的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1.1 DCS与FCS系统 在我国的石油化工系统中,都使用的是DCS系统,为了更好的适应科学技术的变化,DCS系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传统的系统进行比较,新的系统在数字化智能控制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在兼容性方面也是非常好的。将不同的型号和厂家的DCS系统进行连接,这样能够形成更大规模的管理控制体系,同时在进行控制的时候也能更加方便的进行控制,这样在性能方面也是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 1.2 新型DCS系统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炼油装置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设备,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只要能够产出成品油和半成品有,在经常一定的处理以后,就能够将其进行储存和运输,这样也是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最后的工艺。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应用DCS系统,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动化控制能力,同时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能更好的进行。石油化工企业应用DCS系统进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利用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企业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无法更好的利用DCS系统的所有功能,导致自动化系统在使用的时候出现情况复杂的问题。我国在DCS系统生产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软件开发更加适合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这样在功能方面也出现了更好的情况,同时在使用的时候可靠性也是非常高的。 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生产的时候经常是会使用催化裂化的物质来进行生产的,在这种情况下,在炼油生产装置中是可以利用DCS系统来进行控制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各个生产的情况进行监视和管理。在控制管理中操作是可以在一个控制室内完成的,这样就使得系统控制要采用多集控单元,同时在综合管理方面也是能够实现信息自动化控制的。 1.3 总线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慢慢形成了全数字化、开放性以及智能化化的特点,这样就使得石油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现在,FCS自动化控制在应用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好的情况,这样就使得设备在操作和功能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空间越来越广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很多的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了FCS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工作是通过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来进行实现的,因此,在进行使用的时候是要利用众多的计算机来进行实现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信息的交换,同时也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2 具体分析 2.1 检测执行仪表方面 石化现场设备或者管道内界质温度一般都在-200~1800 ℃之间。现场的水银玻璃温度计都会被双金属温度计取代。热电阻和热电偶信号都会直接进入DCS中。在所有仪表中压力仪表是最受重视的,因为它是与人们的安全联系最紧密的仪表。压力传感器和特殊压力仪表都是采用很多原理生产的,能抵御住高温,能在脉动介质、粉状和易结晶介质中测量压力等。再从物位仪表来讲,石化行业都以液位测量为主,并且除了浮力式仪表外,物料仪表都没有通用的产品。但从测量方式可分为浮力式、静电式、超声波式、电容式、磁致伸缩式和雷达式等等。仪表中还有流量仪表、分析仪器、在线过程分析仪和执行器等仪表。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都是工艺参数的保证,对生产过程中物料成分的分析和对最终产品的分析都是非常必要的。要对排放的物质进行详细的分析,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2.2 控制策略 从如今的新一代DCS系统的变化可以看出,石化工业在自动化连接控制、批量控制和顺序控制等基本控制策略还是没有改变。智能化算法如智能PID控制器和多变量控制等都已经开始普遍采用,其都是以DCS为基础的控制,但也都可以独立控制。传统的生产过程都是一个装置一个控制室,但现在几乎都是多个装置一个控制室或全厂都由一个控制中心进行控制,并且都是以LCD屏幕或CRT显示为主。现在人机界面方面都在以DCS操作站屏幕为主,这样能让公益操作人员轻松地进行操作。石化装置的工艺过程复杂,很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等。因此对安全性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若仅由DCS设备完成,则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了,如ESD系统就会在DCS之外单独运行。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仪表不仅使得安全生产成为现实,而且现在应用的SIS系统都是以人性化和安全性为主的生产系统。不仅要紧抓安全生产,还要在生产线的危险场所设置警报系统,一旦有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泄漏后能及时得到提醒。全厂的每个角落都要在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监控下,对重要的工艺装置进行控制和检测。 3 结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石油化工仪表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石油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安全生产,同时在控制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控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历程和技术应用前景 摘 要:石油化工技术繁多而复杂,自动化控制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系统。多方位提升自动化水平,以适应石油行业现代化机械水平,有助于石油行业的发展。文章首先阐述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前景。 关键词: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应用前景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化工行业也得到了飞跃式进步,对应而言,企业规模的扩大化要求匹配高水平的技术,材料、工艺和技术应用不断翻新,加上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而,自动化控制技术越来越重要。然而,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还需要遵守化工企业的发展规律,在应用和发展中不断提高化工自动化控制水平。 1 石油自动化控制历程 技术发展在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关乎着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呈现出的水平。石油自动化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甚为引入关注。石油行业的发展实践经验告诉人们,自动化是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的驱动力,尤其是当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更新并应用于现代企业之中,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企业信息管理自动化等多种自动化控制组成了现代企业自动化控制的概念。具体来说,从过程控制与管理,从仓库管理到市场营销,从生产计划到财务统计,设备管理到人事管理,自动化控制已经贯穿到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中国石油化工涉及自动化已经经历了半百年的发展,通过引进自动化技术的手段,首先对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不断吸收消化其中的精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石油行业的自动化水平。经过50多年的发展,石油行业的自动化进步主要体现在操作现场已经从传统的手工劳作转变为当今的自动化控制,低级的单回路控制已经被予以淘汰,高级复杂系统控制推向市场,直到炼化管控一体化。自动化控制已经蔓延至中国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的主要生产过程之中,虽然在水平上有所差异,但从总体来说,相对于传统的行业操作,自动化控制已经帮助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在小型的石油化工企业之中,也有很多骨干企业拥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较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并且,生产信息在车间的集成常规仪表性能大大提高,已经成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主要检测手段。我们了解到石油自动化控制历程,还需对石油自动化控制应用前景做进一步探讨。 2 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系统 石油化工企业把化工过程的控制作为企业日常生产管理控制的目标对象,自动化控制技术、算法和方案帮助石油化工企业可以有机调和控制理论,把整个生产过程纳入到自动化控制体系,实现化工过程中各种模拟量的自动化控制。为了使得自动化控制的全过程得以有效实现,自动化控制设备、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还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为自动化控制打造控制平台。高素质的操作人员也十分重要,可以实现对科学管理、操作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将设备和体系、方案和人员进行科学的结合的前提下,才能使得石油化工企业的自动化控制过程得以顺理成章地完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化工行业中,其不仅对自动化控制的技术水平有所要求,还对自动化控制过程的匹配性有所要求。最优化化工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还可以降低企业所需能耗和生产成本,提高成品质量,从而保障化工企业的安全科学生产。因而,对化工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进行研究,然后使用先进的系统设备和技术,为化工企业提供服务,是化工企业前进和发展的驱动力。 3 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设备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化工自动化控制网络和信息控制网络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在数据采集、自动化控制、技术调节等各个环节,都有化工过程的控制体现,通过化工过程控制一体信息平台集中到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这要求自动化控制硬件需要更加具有可供挑战的性能。过程控制的各个环节所采用的技术设备拥有各异的硬件设备,分别由不同的生产经营商家供给,而开发商对硬件设施进行自主经营。之所以,在多种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不兼容,接口不统一也时常出现,因而,技术产品的更新升级也会受到影响。综上所述,化工自动化控制硬件需拥有多种优点,如较好的兼容性、便于升级换代、速度快等。化工过程控制技术设备只有具备上述特点,才可以在控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从而实现化工控制全过程和各个系统之间的完美联合,保证任何的化工过程控制设备在升级换代的时候不会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有所影响。控制硬件只有具备灵活性、精确度、抗干扰等各个方面的优点,才能够在化工过程自动化控制中发挥出显著的作用。化工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是信息集成,信息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大多数化工企业使用流程管理模式,需要通过软件平台处理和管理化工过程中的大量数据。,使用哪一种软件决定着化工控制过程自动化控制的信息有效集成性和共享性。 4 专业技术人才作用愈加重要 我国化工自动化控制操作技术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原因在于我国自动化控制理论研究较为落后,存有的化工自动化控制研究成果不多。很多化工自动化控制操作技术人员不够了解化工过程自动化控制原理,对化工行业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甚少,化工自动化控制复合型人才欠缺。在化工自动化控制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实现对整个化工过程的最优化自动化控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需要引导广大的职工及时更新观念,化工企业领导层需要对化工自动化控制给予充分的重视,以切实行动引导更新全体职工的化工自动化控制观念,从而开放思维,培育出强烈的责任心来对待化工工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化工自动化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发展职工培育方法,把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激励措施相结合,促进化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其次,还需要对化工自动化设备的整体利用水平给予更多关注。其充分体现了化工企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在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电子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在化工企业自动化设备的采购、安装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设备的这个特点,之后结合企业自动化控制现状,加大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化工过程自动化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并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投入产出比的分析,在信息资源建设和化工自动化控制应用技术上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工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整体使用水平。 5 结束语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一直关注于新技术的开拓和应用,这促进了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飞越。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石油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和转型离不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开拓创新。因而,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需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在节能降耗、增加资产利用率的同时,促进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常见故障的原因探究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带动下,自动化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各种自动化设备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石油化工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在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自动化仪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仪表的故障诊断和分析也成为石油化工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首先对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分析了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的疑难故障,以期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稳定生产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故障 为实现石油化工生产的自动化,需要对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流量等数据进行全面监控,这些功能通过相应的检测仪表来实现,仪表一旦发生故障,将对化工生产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仪表的物理构造、测量原理以及性能指标等,能够准确地对仪表故障进行诊断和处理,从而保证化工生产的正常进行。 1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概述 1.1 温度仪表 石油化工生产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及变化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及压力环境下才能顺利进行,为实时监测温度变化、精密掌控温度范围,必须在生产中布设一定数量的温度仪表。目前对于生产温度主要采取接触测量,通过热电偶、热电阻等测温元件来测量温度数据,并借助现场总线技术来达到自动化温控效果。 1.2 压力仪表 压力仪表的类型比较多样,如压力传感器、压力变送器、特种压力表等,压力仪表可以用于高温、腐蚀等极端环境下的压力测量,也可用于易结晶及粉粒状介质的压力测量。通常情况下压力调节系统会借助压力变送器将采集到的信号输送至集散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压力测量及控制效果。 1.3 物位仪表 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物位仪表划分为浮力式、直读式、差压式、辐射式、雷达式等,在石油化工生产中,雷达式物位仪表由于测量精度较高,同时对石化物料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正逐渐受到行业的青睐。 1.4 流量仪表 流量仪表基本上基于两种测量原理,一是体积流量测量,二是质量流量测量,具体来讲,有节流式、压差式和速度式几种。 2仪表故障的原因分析 通常情况下,自动化控制仪表由传感器、变送器、显示器三部分组成。其中传感器负责被测对象模拟信号的检测;变送器负责将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转化为标准电流信号(4~20 mA),同时将信号输送至PLC控制器;显示器负责测量数据的直观显示。仪表故障通常表现为指示异常,如示数偏低、偏高、不动、异常波动等,导致仪表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工艺参数本身出现异常;二是测量系统的某一环节发生故障,导致数据显示不准确。要正确诊断故障原因,一是对仪表的测量原理、物理结构、使用特性等具有一定的了解;二是要熟知测量系统的整个工作流程;三是对化工生产的工艺流程、物料特性、设备性质等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就化工仪表常见疑难故障进行具体讲解: 2.1 流量仪表故障 1)若流量仪表值达到最高,一般现场检测仪表也会显示最高,这时手动调节远程调节阀大小,若流量值减小,说明是工艺问题;若流量值不变,应该是仪表系统的故障,需要检测仪表信号传输系统、测量引压系统等是否存在异常。 2)若流量指数异常波动,可以将系统由自动控制转到手动,若依然存在波动状况,说明是工艺原因所致;若波动减小,说明是PID参数问题或仪表问题。 3)若仪表流量达到最低,首先检查现场检测仪表,若现场仪表同样显示最低,则查看调节阀开度,开度为零说明故障发生在流量调节装置上,若开度正常,极有可能是物料结晶、管道阻塞或压力过低所致。若现场仪表正常,说明显示仪表出现问题,其原因通常是机械仪表齿轮卡死、差压变送器正压室渗漏等。 2.2 物位仪表故障 1)液位仪表值达最高或最低时,根据现场检测仪表进行判断,若现场仪表正常,则将系统改为手动调控,查看液位是否变动,若液位能够在某一范围内保持稳定,说明是液位控制系统出现问题,反之则是工艺方面的原因。 2)对于差压式液位仪表,当控制仪表与现场检测仪表的显示数据不符,且现场仪表不存在明显异常时,检查导压管液封是否正常,若存在泄漏现象,补充密封液,仪表归零;若不存在泄漏情况,初步推断是仪表负迁移量出错,需进行校正。 3)液位控制仪表的数据异常波动时,要根据设备容量分情况进行判断,设备容量大的,通常是仪表出现问题;设备容量小的,要先检查工艺操作,若工艺操作有所变动,极有可能是工艺原因导致的波动,反之就是仪表方面的问题。 2.3 压力仪表故障 当压力仪表数据异常时,应当根据被测介质的物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进行针对性的检测和诊断。 1)压力控制仪表出现异常波动时,要首先确认工艺操作的变动情况,因为此类变化多是由工艺操作及PID参数异常所致。 2)当控制仪表停滞不动,即工艺操作变化的情况下仪表数据依然保持恒定时,通常是由于压力测量系统出现故障所致,这时应首先确认引压导管是否存在阻塞情况,若管道畅通,再确认压力变送输出装置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果发现异常变化,则可确认问题出现在测量指示系统。 2.4 温度仪表故障 温度仪表故障通常表现为示数偏高、偏低或反应迟缓,当温度仪表发生故障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温度仪表大都采用电动仪表;二是该系统仪表在检测时具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性。 1)温度仪表数据突然间变化到最高或最低,通常属于仪表系统方面的问题,这是由于仪表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鲜少出现突发性的变动。若出现突发性的变动,一般是由热电阻、热电偶或变送放大器异常所致。 2)温度控制仪表发生高频异常波动时,通常是由于PID参数设置不当所致。 3)温度控制仪表发生比较明显的缓慢波动时,一般是由工艺操作方面的变动所引起的。若可排除工艺操作方面的影响,那么极有可能是仪表控制系统出现了故障。 3总结 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的应用给石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方便,重新定位了人与石油化工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分析和处理实际的化工仪表故障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仪表理论和知识,还要对工艺实践有着详尽的理解,如此才能对仪表故障进行快速的诊断,然后采取合适的手段进行故障处理,保障化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石油化工仪表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分析 摘 要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石油化学工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对自动化仪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过去传统的自动化仪表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石油化学工业的需求,所以必须进一步提升自动化仪表的控制技术,使之实现网络化、集成化与智能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石油化工仪表的各项控制系统,并加以分析,以期为我国石油化工的健康、持久、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 石油化工仪表;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化 一般情况下,石油化工必须配合天然气才能顺利生产,二者相互提供半成品与原料,最终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现阶段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开始从过去传统单一结构运作模式转变成网络化、集成化与智能化共同发展的新型运作模式,这不仅提高了自动化仪表的各项功能,还强化了自动化仪表的适应性,使之能够有效满足石油化工提出的要求。 1 我国石油化工仪表的控制系统 为了尽快适应现代化石油化工仪表提出的各项要求,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必须把数字化仪表作为变送器,这主要是因为数字化仪表的分辨力高、稳定性能与安全性能好,而且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同时还要加强产品管理能力,适当增加液相色谱仪与在线油品质量分析仪的实际使用量,以获取更为精准的数据资料,进而显著提升产品质量与性能,让出口产品质量能够匹敌当前产品,甚至是国际产品。 1.1分散控制系统与未来战斗系统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石化系统与石油化工系统已采用3000多套分散控制系统,其中石化系统的采用量占总数的50%。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于迅猛,促使分散控制系统不停地研发新产品,而新产品的生产应用了许多不同的系统,例如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OPC系统与兼容性系统等,导致不同厂商与不同型号的分散控制系统都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大规模的网络管理自动化控制体系。该系统除了更易于控制外,还有效增强了产品性能,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1.2新型分散控制系统 成品油与半成品油在炼油设备中生产出来后,一定要做好调和工作,这样才能贮存运送出厂,该过程即为石油化工制油的最后一道工艺。在石化企业运送油品过程中,合理应用分散控制系统,除了可以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外,还可以便于管理工作的实施。应用分散控制系统来实现我国石化企业的仪表控制,而其他新建设备也可以应用分散控制系统来完成各项控制与管理工作。但如果设备为加强使用型或是石油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应用分散控制系统时,其效用就会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使得资源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还会因使用率减少而导致自动化系统复杂化。 1.3总线控制系统 石油化工仪表中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具有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与开放化等诸多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已成为当前新型石化企业的主要发展目标。现阶段,未来战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设备操作技术与功设备能开发也随之得到有效完善,这对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根据有关调查数据统计,大多数石化企业在控制系统方面仍采用未来战斗系统对本企业生产设备进行控制,最后利用现场总线与局域网来顺利完成现场总线控制工作。局域网的主要效用是通过网络让多个计算机系统实现信息的相互交换,其中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相互之间可以达到信息共享的效果。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是完成技术的信息共享工作,这样除了可以让用户公开化外,还可以让全部制造商公开化。 2 我国石油化工仪表控制系统的分析 2.1执行仪表的检测方法 展开石油化工生产作业时,其现场设备与管道内介质的实际温度均为-200℃~1800℃,并采用双金属温度计代替水银玻璃温度计,以便分散控制系统直接获取热电偶信号与热电阻信号。压力仪表在石油化工中是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利用诸多原理制成的特殊压力仪表与压力传感器,不但可以抵抗高温,还可以在易结晶介质、脉动介质和粉状介质的条件下测量工作所需压力。此外,从物位仪表的角度上看,石化行业通常把液位测量作为重要核心,只有浮力式仪表具有通用产品,其他仪表均无通用产品,例如物料仪表等。但根据测量方法可有效划分为雷达、浮力、电容、静电、磁致伸缩和超声波等诸多类型,而且仪表内还存在执行器、流量仪表、在线过程分析仪和分析仪器等装置。为了能够正确分析出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物料成分,必须保证温度、液位、压力与流量等工艺参数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同时还要详细分析石油化工生产后排放的所有物质,以防止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2.2执行仪表的控制方法 过去传统石油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均是一个设备使用一个控制室,但现阶段均为多个设备共用一个控制室,也可以由一个控制中心来控制全厂所有设备,把CRT显示或LCD屏幕作为核心。以便操作人员更易于使用。由于石油化工设备具有十分复杂的工艺过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出现爆炸、火灾等情况,所以必须进一步提升石油化工的生产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如果只依靠分散控制系统完成所有控制工作,那么现代化石油化工提出的要求就无法满足其效。应用智能化控制仪表与自动化控制仪表展开石油化工作业,除了可以实现安全生产外,还可以实现人性化生产。除此之外,还要将报警系统安设在生产线的危险区域,这样有毒气体或是可燃气体泄漏时就能够立即提醒,便于采取防护措施。 3 结论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各项生产仪表,并进一步增强自动化控制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产品质量。在确保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对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以强化企业本身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对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探究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策略 摘 要:石油化工发展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和增加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论述了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提高石油化工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 自动化技术 发展 信息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随着工艺和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步,从初期简单的手工操作到连续工艺作业,对生产稳定性和对控制的要求及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从简单的闭环控制到装置的全面自动化,使用的控制工具也从实现了DCS的广泛应用;控制技术方便又先进的控制系统、优化控制系统.随着工业规模的进一步推广,快速反应、临界稳定工艺、能量综合平衡等工艺的开发成功,对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化工发展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和增加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今后石油化工工业自动化技术发展与应用的趋势。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自动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现场总线的应用正在逐步推广 现场总线应用于生产现场,实现全数字化、串行、双向、多变量数字通信的网络互连技术。现场总线虽然没有实现“制定单一现场总线”,但与现有的DCS、PLC等相比,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由于具有的全数字多点通信、现场设备状态可控、开放性、互可操作并能实现分散控制等特点,仍然是石油化工行业基础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 2.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及各种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技术成为核心技术,取代系统硬件而成为高附加值的载体 具体的技术手段首先是FCS将与DCS共存.DCS技术实现了性能可靠,软件丰富,功能完善等优点.已经成为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的主要手段,当前工业自动化系统应用,没有随着FCS的出现而退出历史舞台,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DCS将会与FCS共存下去。其次是现场总线与DCS相结合。从集成到控制系统,将现场总线智能仪表连接到DCS上,利用DCS的控制功能和软、硬件产品带动现场总线来应用。利用现场总线的全数字通信功能,收集现场大量非控制信息,建立现场智能设备数据库,建立和完善智能设备的远程状态监控、故障诊断、预防维护、在线调校等远程管理功能,实现对现场设备的一体化管理与控制。 二、石油化工企业综合自动化的有效手段 1.实现企业的管控一体化。 自从计算机发明以来,自动化技术就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到了一起。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自动化技术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使得过去的均匀控制、解耦控制、模糊控制等变成了一段段比较容易实现的软件代码。如何把IT技术尽可能多地应用到自动化技术中的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1是更好的应用IT技术,通过优化来产生效益,和具体的工艺、设备相结合,挖掘设备和工艺潜力,促进提高产量、降低消耗、并使生产过程更加安全。 1.2是将企业中的“自动化孤岛”变成一个统一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和实效性,实现管控一体化。 2.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立。 以PCS(过程控制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自动化层。主要内容包括先进控制软件、软测量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可靠性技术、数据融合与数据处理技术、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控制系统(FCS)、多总线网络化控制系统、基于高速以太网和无线技术的现场控制设备、传感器技术、特种执行机构等等。同时以MES为代表的生产过程运行优化层。 2.1信息的集成、挖掘和增值 数据库管理系统则是信息集成的基础。因此要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时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同时设置关系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系统。利用信息挖掘和增值的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 2.2成本效益分析 应用财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得到全企业综合经济指标的过程。在炼油企业综合自动化中,成本效益分析是炼油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炼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的必需步骤。成本效益分析以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方案的盈亏分析,为企业提供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生产计划的经济指标,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了达到公司预先的利润目标,就必须协调好原油采购、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调度和产品的销售,控制控制原油的采购价格。 3.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优化层 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仓库技术、设备资源管理、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等。通过研究生产过程制造执行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成本的预测,以形成生产成本控制中心,保证生产过程的优化运行;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质量跟踪、安全监控,以形成质量管理体系和设备健康保障体系,保证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 4.进行流程模拟,建立过程模型 实现流程模拟,是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的关键技术。由于炼油生产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特点,必须将工艺机理建模与系统工程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实践证明,结合应用线性规划或动态规划的办法建立计算机调度系统,实现优化调度的有效途径。过程操作优化根据市场原料和产品需求变化,技术难点是建立过程稳态数学模型。此外,还有设备过程故障诊断技术、生产过程的安全保护技术等。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谈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现状与发展 摘要: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动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石化产品的产量、品种及质量,影响着现代石化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本文就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对理清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发展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石油化工 自动化系统 集成现状 发展趋势 一、引言 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技术水平直接关系着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化工自动化已经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还涵盖了生产过程、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范畴,直接影响着现代石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些技术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促进了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水平还有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影响了石化企业整体自动化水平。 二、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现状 1.现场总线技术被广泛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是应用于生产现场,实现现场仪表、仪器、控制设备等之间数字通信的网络互连续技术,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之中,其开放性、可控制、分散控制性等特点,给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通信技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为完善石油化工自动化管控一体化功能提供了有力条件。虽然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有着众多优点,但传统DCS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实用,在可靠性、安全性、开放性、灵活性、协调性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且功能相较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更为完善,因此目前在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中还占据着一定地位,处于同现场总线系统共存的状态。 2.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度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实时数据库技术、测量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与过程优化技术、ERP技术等取得了较大的突破,IT技术被大量应用到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之中,有效的提升了生产过程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设备维护等自动化水平。而随着IT技术在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相关的生产工艺、设备选型、生产流程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极大的提升了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水平。总体看来,在IT技术高度融入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后,石油化工生产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3.企业管理综合自动化 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在不断的引起进技术、创新研究的过程中,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水平越来越高。目前,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已经迅速拓展向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综合流程主要分为三层结构,分别是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生产过程制造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涵盖了生产现场自动控制、生产流程优化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发展趋势 1.自动化系统集成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将会进一步融入国际竞争之中,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为有效的地位,石油化工企业就必须集成自动化系统,打破传统自动化系统信息孤岛的情况,提升信息流通和系统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实现一体化生产经营。而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自动化系统控制规模将进一步提升,安全仪表、设备监视、分散控制、数据采集、储运管理、设备管理、实时优化等多个子系统之间的自动化控制协调需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对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促进系自动化系统集成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向大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 MAV策略将成为重要模式 MAV策略是一种全新的主自动化系统供应商策略集成模式,这种集成模式以自动化系统供货商为核心,建立石油化工仪表与控制一体化系统,提升系统的性价比和使用寿命,降低系统的综合成本。这一模式,将会涵盖系统集成方案、网络结构、设备配置、管控作业程序、功能规模、组态模块、操作维护等等多个方面,使系统公用工程和生产装置同步集成,通过各接口和人机界面,以统一的标准总体协调。MAV策略能很好的应对现代大型石化项目建设、运行方面的需求,有利于集中管理、优化资源,将成为未来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的重要发展方向。 3.系统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涉及生产、经营等多个环节,系统安全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 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多采用ERP/MES/PCS的三层网络架构,这种架构在系统安全上还存在不少缺陷。随着硬件、软件等技术的提升,尤其是智能HART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在自动化系统中的深入应用,信息安全问题将会变更越来越为重要,如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将成为众多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将会催生自动化系统安全水平的提高,从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安全策略、风险应对等多个方面得到完善。 4.绿色低碳将会成为自动化系统集成的影响因子 长期以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能耗都一直较高,在能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严峻的背景下,绿色低碳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目前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对绿色低碳的考虑相对较弱,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将会建立起一套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为基础的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这必然会影响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促使自动化系统集成更多的考虑绿色、环保问题。 四、结束语 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集成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石油化工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石油化工生产经营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现有的石油化工自动化集成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未来,石油化工自动化系统将会向大型化、智能化、规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系统安全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浅析石油化工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变电所 【摘要】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变电所发展自动化领域中,先进的电气设备已逐渐去代替老的、传统化的电气设备;特别是智能化数字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变电所自动化技术即将进入数字化新阶段。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石油化工企业110Kv、 35Kv与10Kv变电所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对其结构及功能等进行概括地阐述。 【关键词】变电所 综合自动化 构成特点 1 综合自动化变电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变电所自动化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自动化技术的大范围采用,使得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与工厂建设都已经大部分实现了无人值班,同时,自动化新技术在110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所建设中也得到了大量的采用,从而使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输配电和电网调度的可能性得到了增强,不仅如此,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变电所建设的总造价还得以降低,这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对石油化工企业的110Kv变电所,为了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通过对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新的电气设备的保护和控制技术应用得到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变电所监视、控制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各专业之间在技术上、管理上实现了有机的结合;配合的默契程度也得到极大的促进,自动化技术的采用为电力系统自动化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变电所的安全性、可靠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运行质量也更为稳定。例如,高压电器设备本身监视信息的采集工作,变压器、避雷器以及断路器等设备的绝缘和状态等;故障录波器和继电保护等装置完成的各种故障前后瞬态状态量和电气量记录数据的采集工作,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将相关信息报送给调度中心,以便为检修计划的制定、电气设备的监视以及将来的事故分析提供准确的原始数据。全面实现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对新建变电所不再实行过去的常规测量监视、保护、控制屏,实现由少人值班逐步向无人值班的过渡;对于老变电所的控制、测量监视等各方面进行技术改造,以进一步达到少人甚至无人值班的目的。 对于35Kv与10Kv的变电所,应当将改进和提高用电质量,提高供电安全与供电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更为高效地利用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全面改造与提升变电所的二次设备,不再使用原有的测量、保护、控制和监视屏,全面提高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程度,以使变电所的控制和监视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使变电所管理得到有效的改进,最终使变电所无人值班得以实现。 要实现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电网运行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的随时在线监视;设备本身异常运行的自检和自诊断工作。 (2)如果发现装置内部异常或变电所设备异常变化,为防止事态扩大,并保护其他设备安全,应当立即自动报警并闭锁相应的出口。 (3)如果电网出现事故,为将故障限制在最小范围,应当快速判断、决策,采样,并迅速隔离和消除事故。 (4)为确保自动和遥控调整电能质量,应当实现变电所运行参数的在线统计、计算、存储、分析报表和远端传输。 2 综合自动化变电所系统具有如下的特点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系统结构微机化、功能综合化、操作监视屏幕化、测量显示数字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等几个方面。 2.1 微机化的分级分布式系统结构 不同配置的单片机或微型计算机共同组成了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子系统和各功能模块,其系统结构采用分布式结构,应用通讯技术,并通过总线、网络等,将数据采集、控制、微机保护等各个子系统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呈现分级分布式的整体系统。 2.2 综合化的功能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多种技术密集、多种专业技术相互配合、相互交叉的特点。它是以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为基础逐步发展而来的。是变电所内全部二次设备(除交、直流电源以外)的综合集成。而微机监控子系统则是原来的模拟屏、操作屏、仪表屏、显示屏以及远动装置、变送器柜、中央信号系统等各项功能的综合集成;微机保护子系统替代了以前晶体管式或电磁式的保护装置;监控系统和微机保护子系统相结合,综合了故障测距、故障录波、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和无功电压调节等子系统的各项功能。 2.3 屏幕化的操作监视 综合自动化变电所的实现,以CRT屏幕上的实时主接线画面来取代以前常规的庞大模拟屏;用屏幕上的鼠标操作或键盘操作来取代常规在控制屏上或断路器安装处进行的分、合闸操作;用计算机屏幕上的软连接片所取代了常规在保护屏上的硬连接片;以屏幕文字提示或语言报警以及画面闪烁取代了常规的光字牌报警信号;通过计算机上的CRT显示器,可以实现对整个变电所运行情况的实时监视并对各开关设备进行操作控制。 2.4 数字化的测量显示 常规的指针式仪表被CRT显示器上的数字显示所取代,实现了更为明了和直观的数据显示;而原来的人工抄表被打印机打印报表取代,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值班员的劳动强度或者直接节省了人力,另一方面还提高了测量精度及准确性,提升了管理的科学性。2.5 智能化的运行管理 变电所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所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所设备检修报告,即常规的变电所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要实现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是一种最重要的手段,根据重要性和电压等级的不同,变电所实现无人值班的要求和手段有所差别。但是,通过采取各种技术手段,使变电所整体的自动化水平得以提高,发生事故的机会得以减少,这些都是实现无人值班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事故处理和恢复的时间,使变电所的整体运行更为可靠和稳定。 3 综合自动化系统变电所可以实现的各种功能 3.1 微机保护功能 此种保护是对站内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的保护。主要包括母线保护,变压器保护,线路保护,设备自投及电容器保护,低频减载等自动安全装置。上述各类保护还具有存储多套定值、故障记录、适合当地修改定值等其他功能。 3.2 数据采集功能 3.2.1 状态量采集功能 隔离开关状态,断路器状态,变电所一次设备告警信号及变压器分接头信号等均属于状态量的范畴。目前这些信号大多数采用的是光电隔离方式输入系统,也可通过通信方式获得。保护动作信号与其他信号不同,采用的是计算机局域网通过通信方式获得。 3.2.2模拟量采集功能 线路电压,各段母线电压,馈线电流,电压和功率值,频率,相位,电流和功率值等,这些都是变电所采集的模拟量。此外还有变电所室温,变压器油温等一些非电量数据的采集。模拟量采集精度应当可以满足SCADA系统的需要。 3.2.3 脉冲量功能 脉冲量主要是脉冲电度表的输出脉冲,是也采用光电隔离方式与系统相连接的,内部采用计数器对脉冲个数进行统计,实现对电能的准确测量。 3.3 故障录波测距和事件记录功能 事件记录应当包含开关跳合记录以及保护动作序列记录两个方面。其SOE的分辨率一般应当在1~10ms之间,这样可以满足不同电压等级对SOE的不同要求。变电所故障录波配置专用故障录波器,并能与监控系统通信。 3.4 控制和操作闭锁功能 操作人员可通过CRT屏幕对隔离开关,断路器,电容器组投切,变压器分接头进行远程控制操作。为了防止由于系统故障造成的被控设备无法操作,在系统设计时应当保留人工手动直接跳合闸手段。操作闭锁有以下内容: (1)电脑五防及闭锁系统; (2)根据实时状态信息,自动实现断路器,刀闸的操作闭锁功能。 (3)操作出口有同时操作闭锁功能。 (4)操作出口有跳合闭锁功能。 3.5 同期合闸和同期检测功能 该功能可分别以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实现。可以选择由独立的同期设备实现,也可以通过微机保护软件模块得以实现。 3.6 无功和电压的就地控制功能 电压和无功的控制一般采用调整投切电容器组,变压器分接头,同步调相机,电抗器组等方式实现。操作方式可以手动也可以自动,人工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就地控制或者远程控制。 3.7 数据处理功能 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数据处理和记录历史数据的形成和存储,其中,上一级调度中心,变电管理和保护专业要求的数据也包括在内。具体包括: (1)断路器动作的次数信息; (2)断路器切除故障时跳闸操作次数和截断容量的累计数量; (3)变压器的有功、无功、输电线路的有功、无功,母线电压定时记录的最小,最大值及其时间数据。 (4)独立负荷每天的峰谷值,有功、无功及其时间数据。 (5)修改整定值及的控制操作记录;根据需要,该功能既可以在变电所当地全部手动实现,也可在远程调度中心或操作中心实现。 3.8 系统的自诊断功能 系统内部各种功能插件应当具有自诊断功能,自诊断信息与被采集的数据一样,被周期性地送往后台主控计算机和远方调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进行处理。 3.9 与远程控制中心的通信功能 本功能在常规远动‘四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远方修改故障录波、整定保护定值与测距信号的远传等,其信息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远动系统。根据现场的不同要求,系统应当具有通信通道的切换及备用功能,确保通信的可靠性,不仅如此,还应当具备同多个调度中心不同方式的多种通信接口,且各通信口及MODEM应避免干扰,相互独立。保护和故障录波信息可以采用独立的通信接口与调度中心连接,通信规约应满足调度中心的要求,符合国家标准及IEC标准等相关行业标准。 3.10 防火、保安系统插件功能 从设计原则而言,无人值班变电所应具有防火、保安措施。 4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综合自动化的变电所在新建的一些变电所的运行中表现出了很明显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等特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我国城乡电网的改造与工厂的建设中,不仅中、低压变电所大范围采用了自动化技术而实现了无人值班,而且在220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所建设中也大量采用了各种新的自动化技术,从而使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不仅使输配电和电网调度的可靠性得到增强,同时也使得变电所建设的总造价得以有效地降低。 5 结语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的采用,对于提高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水平、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和现场运行管理现代化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它将使电网一次、二次系统的效能和可靠性得到大大增强,同时,对于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也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促进了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实现,可以利用远动技术使电网调度迅速而准确地获得变电站运行的实时信息,完整地掌握变电站的实时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变电站运行的故障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处理,同时可以使值班管理人员根据变配电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负荷分析、合理调度、远控合分闸、躲峰填谷,把握安全控制、事故处理的主动性,减少和避免误操作、误判断,缩短事故停电时间,实现对变配电系统的现代化运行管理。 总之,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好及维护简单等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变配电站的计算机化进程越来越快,变配电所计算机监控及无人值守已成为当今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硬件软件环境的不断改善,综合自动化技术的优越性也必将进一步地展现出来。 石油化工自动化论文:浅析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取得发展与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刻,石油化工工业设个一直被我们熟知的传统工业,在当今时代仍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对石油化工的自动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对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石油化工 自动化技术 发展趋势 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也日益增加,虽然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资源丰富,但是如今的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的数量惊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石油开采量与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所需渐渐拉开了差距,为了进行生产,我们从国外进口石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要想提高综合国力使国家长久稳定的发展,就要减小对国外能源的依赖,寻求新的方法推进我国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减少石油进口量。1 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应用必要性1.1 石油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石油是我国一项极其为重要的基础能源,也是全球需求量最大的能源,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全球化的推广,让石油工业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我国号称能源大国,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国内的石油的提供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工业生产的需求。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设计理念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具体的环境逼迫着生产理念的改变。如今的石油化工企业改变了航向开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1.2 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渗透到石油化工企业 石油资源能够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趋势逐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石油化工行业中。在分析了以往的人工操作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逐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模拟人工化,不仅达到了人工操作的效果,还高额度的,高精准性的完成了数百倍次的工作量。从工厂生产的操作、维护的不同的角度出发,先进技术的控制系统具有相对的开放性、易于管理性。不需要耗费太大的精力,只要熟悉操作程序,并且通过生产操作的自动化、经营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就可以简单的实现传统石油化工企业从原油选择、采购、生产加工再进一步得到石油以及石油附属产品的全部过程,不同的是这一过程具有智能性,简化了工人手工操作的人力耗费和时间耗费。这种智能化的石油化工的生产及管理,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上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1.3 传统石油化工企业中,人工操作的缺陷性及危险性 (1)在传统的石油化工企业中,生产需要人工操作,大量的作业量需要很大数量的工人协作完成,石油化工生产作业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大量的工人集中作业的工作环境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大量工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2)人工操作,达不到石油化工产业要求的精准度。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工作有严格的精准性要求,但是人工操作生产过程中,精准度不易控制,在人工操作控制的情况下,想要达到精确的工艺参数要求有很大的难度。并且极易因为这种误差而造成投料不当,从而导致生产时超温超压等异常状况,埋下安全隐患,引起事故的发生。 (3)石油化工属于高污染性,高腐蚀性的工作环境,全人工操作的模式下,如果做不好安全防范工作,长期工作的人员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对身心极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容易形成职业病。 2 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1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投入到石油化工企业的使用中,目前的使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 (1)自适应控制。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智能调节机器的性能生成反馈信息,接受反馈信息后系统自动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标准来进行工作。在我国目前的石油行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自适应控制运用到了石油化工的不同部门,与以往的传统自适应控制模式相比较来看,如今的自控制系统更主要的是自整定与模型参考,具有具体的辨识过程的独特性。并且在辨识过程中激励信号平稳运行。 (2)最优控制。在当代的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是一个占据极为重要作用的构成环节。最优控制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安定和平的大环境,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定改善。如今最优控制在石油化工产业上的应用成果较为显著,解决了传统人工操作的各种弊病,提升了石油化工产业在我国的产业地位。 2.2 石油化工企业的自动化控制发展趋势 2.2.1FCS将与DCS共存 DCS 自七十年代问世以来,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成熟技术,经历了发展、成熟到集中应用几个阶段。DCS 技术成熟,性能可靠,软件丰富,功能完善,得到了用户的信任,而FCS还处于发展阶段,技术还不太成熟,可靠性还有待考证,功能不如DCS 完善。如今广大用户虽然关注FCS 的发展,但是多持观望的态度。DCS 至今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实用,仍是当前工业自动化系统应用的主导型,不会随着FCS的出现和发展而走向衰退或是退出历史的舞台,DCS将会与FCS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共存下去。 2.2.2现场总线与DCS相结合 现场总线技术集成到现有控制系统中,利用DCS丰富而成熟的控制功能带动现场总线的推广应用。现场总线与传统控制系统之间的集成通过三种途径:一是现场总线在DCS、PLC的I/O 层次上的集成,二是现场总线设备通过网关集成到DCS、PLC上,统一组态、监控与管理;第三是独立FCS 与DCS、PLC 之间的信息集成,两者之间通过网关实现信息交流与映射。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利用DCS、PLC成熟的技术与经验,发挥现场总线的独特优势。在现场总线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功能。实现对现场设备的一体化管理与控制。 3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石油化工企业决定着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命脉,石油化工产业融入的技术含量的多少也是彰显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石油化工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一直努力的寻找新的突破,处于不断改革、创新的阶段。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对石油化工行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网络经济的发展,一些过度消费大学生的不良P2P网络借贷平台,逐渐在高校当中不断扩展业务。大学生在即时消费满足的诱导下,随时都可能在“高利贷”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因此,强化网络安全意识与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在大学生网贷这一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网贷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 虚拟性作为互联网的核心性质,使得当今的网络使用过程明显具有自由性和隐秘性特点,以至于部分畅游虚拟网络中的高职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即时享乐,追求新鲜刺激在网上人身攻击、互相谩骂、虚荣拜金、过度消费,以及推崇享乐主义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不仅让当今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上摒弃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时代责任,降低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扭曲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削弱了自己人身安全的防范意识,还导致了网络犯罪几率增长,让原本混杂纷乱的互联网环境更加恶化。 二、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1.追求即时满足。大学生追求的物质生活,希望今天可以透支明天的收入,来提前享受,这一心理是如何落实到过度消费的网络借贷,以致于借贷金额已远远超出了自身的偿付能力呢?下面举例说明。李某作为一个每月只有800元生活费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在一个节俭朴素的传统家庭环境中,很多物质需求并不能即时满足,本身就具有物质匮乏的心理的李某,在大学这个群体环境中具有可以对比的对象时,这种无法满足的物质欲望愈演愈烈。当李某面对网贷可以为他支付他目前想要的苹果手机,但是负债可能超越他自身的偿付能力,李某没有被理性叫醒,并幻想在未来也许自己会有一个好的赚钱的方式,并补上这个“窟窿”,从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诸多商品。借贷消费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消费,并超出目前消费能力的范围,被认为现在所享受的金钱,在未来的几月或几年的时间内,平均受到的支付金额与目前金额相比,被打了很大的折扣,出现了偿还总额翻倍,但是分期偿还金额大打折扣,从而给了借贷者一种被优惠的感觉。这种即时就能拥有商品的满足感可以解释为,人们情愿支付贷款的利息,却不愿意在久远的以后为了需要的商品而存款。 2.互相盲目攀比。由于大学生们的出身、家庭背景以及地域的不同,消费能力的高低不等也在所难免。处于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尚未完全稳定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盲目攀比的心理现象。大学生这一没有固定社会经济来源的群体,大多数还在受父母供应消费,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一定的范围受到限制。一旦在他们眼前出现“零首付”“无手续费分期”“款项秒到”等噱头的网贷服务项目,他们就很容易被诱惑而贷款,从此看似满足的攀比心反而进入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漩涡,享受其中却无法自拔。 3.高估自己的偿还能力。在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中,虚荣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散发着奢靡华丽的光环,一些追求物质和崇拜金钱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冲动,这也给了网贷一个广阔的市场契机,因为网贷的便捷性而深受大学生群体青睐。大学生并不觉得自己没有偿付的能力,但事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稳定的经济来源,为了“花未来的钱,圆当下的梦”,对未来的收入也是充满幻想而不切实际的。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网贷出现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网贷对大学生带来的盲目攀比,冲动消费,无力偿付这些负面作用以外,网贷的出现对大学生创业,助学助贫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这一作用可以减少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顺利毕业,还可以鼓励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仅有利于培养社会经济型人才,培养大学生独立自强的意志,还能让大学生有计划的去理财偿付贷款,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诚信感。基于此,笔者认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很多大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并不完善稳定,需要校方呼吁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加强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的深入教育,需要家长们对孩子们悉心教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使命感。因此,校方和家长们应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与孩子们热心交流,倾听孩子们的心理需求,防止恶行的发生。 2.加强对网贷服务的规范与监管。网贷在社会中的业务扩展,缺乏法律规范与监管。作为市场经济近年来的新生事物,法律的制度无法实时规定,因此,网贷公司的存在与经营,所受到的法律约束不够完善。当然,利用法律边缘空隙来隐秘经营,混淆网络公司和网贷的性质,在工商监管部门允许的经营范围之内,网贷公司在没有“借贷”这一许可经营范围之外,仍然借助电子商务的形式继续推广贷款业务。假使网贷公司意识到了经营范围受到法律限制,仍然采取规避的方式,法律必须对网贷公司的经营资质进行规制。如果不对网贷进行规范和监管,制定条规,必将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错乱。 3.对学生网贷进行管制。为了保护大学生的安全权益,减小大学生网贷所承担的风险,校方应把控网贷事件,严格审核网贷款项目的用途,力求款项明细,对学生的借贷要控制金额范围和用途范围,征求父母同意并提供父母同意证明的前提下,由贷款公司经由学校审核再将款项打给学生,杜绝个别学生借助网贷进行过度消费或冲动消费,以防止学生因无法偿付巨额贷款而导致的种种悲剧事件。 4.限制大学生可贷款额度。网贷存在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数额越大,风险也就越大。由于网贷市场现在缺少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制约,没有统一管理的信息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多种渠道贷款,其额度无法限制。倘若大学生无法承担过高的偿还额度,便会出现诸多意想不到的继发恶性事件。因此,必须限制大学生借贷的额度。 四、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时代价值 1.高职学校承担着建设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职责。学校是国家寄托未来社会新接班人的枢纽,作为社会新接班人理应具有高度的国家安全意识及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包括对互联网技术技能的认可,学习并参与到互联网活动中,并在活动中维护良好互联网环境的义务与责任相互辅助等等。在教育大学生行使权利与义务的同时,也在引导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是当今学校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和使命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新生代力量,积极自觉维护网络安全,认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拥有时代的使命感、民族自豪感与社会的责任感,是更好地建设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必要前提。国家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更需要素质型人才为社会建设奠定基石。因此,高职院校承担着推广并加深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职责 2.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年来的思政教育活动的发展,以培养素质人才为首要任务,这一教育工作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教育。但是,由于学生素质存在着差异,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课程更加重视操作实践,即使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但是由于对网络安全意识的不同认识,使得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导致在实际当中,学生对个人主观的想法过于偏激,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没有将个人的价值观与网络安全联系在一起,在这种现状下,确保网络安全意识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中,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在社会中的追求与发展,还关系整个国家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强化社会发展稳定的坚实基础。 作者:钱伟 张诺 白其安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讨 摘要:互联网具有两面性,在给高职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成瘾、非法入侵、传播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等网络安全问题。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以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使用网络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可以给高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丰富学习资源,改善学习条件,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环境,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比如部分学生沉溺于网游、虚拟交友、网购、网络影视中,生活严重脱离现实,性格变得孤独冷漠,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更有甚者参与网络赌球,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安全问题,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要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安全使用网络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1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职学生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往往不是因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技术问题造成的,而与其接受的网络安全教育十分有限有直接关系。 1.1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认识滞后 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职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常态化开展,形成有效机制,确保教育实效,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网络使用基本能力,提高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识,减少伤害,提升自身网络道德水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可是,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网络教育方面重视不足、认识滞后,往往都是网络安全问题出现了,才针对个案进行处理,缺少前期预防,亡羊补牢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1.2只注意网络安全管理,忽视网络安全教育 多数高职院校很重视互联网日常管理,不惜花大价钱够买最新的防毒软件和计算机硬件设备,认为只要在网络监控方面做到位,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因此好多高职院校仅仅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简单地对学生进行一下网络方面的安全教育,压根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方案,随后的三年时间,几乎不再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只是走过场,把网络安全教育当作作秀,没有实质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更不可能给学生系统灌输网络安全知识。 1.3课程设置不足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严重缺失,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系统化、学分化、课程化,因此,网络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很难得到保障,一些高职院校将网络安全知识纳入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讲授,但是也远没有把其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严重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一知半解,根本起不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内心信念然后再外化为行动的作用,调查还发现一些学校采取讲座的形式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这种形式化的教育,从根本上起不到教育效果。 1.4网络安全教育缺少基本的实践环节 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除了要灌输和讲解网络使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方面的教育,比如一些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木马病毒的危害性,也知晓计算机下载、浏览需要用杀毒软件,但是,对如何查杀病毒、安装杀毒软件处理常见的网络问题方面了解甚少。多数学生知道网购如果不提高警惕的话,有一定的风险,可是却不知道如何识别非法网站,也更不知道如何防骗。高职院校的网络安全教育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某种程度上,让学生真正掌握安全使用网络的技能,这样的实践环节更重要。 2改进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 作为实施网络安全教育的最重要阵地,各高职院校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切实改进和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尽全力保障学生安全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服务于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 2.1增强学校对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受到许多不良事件的冲击,网络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不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对学校的其它学生,对家长以及高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对我国区域的地方安全稳定产生副作用。[1]各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任,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学生安全稳定以及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和降低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各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网络安全教育,通过不同形式,发挥各部门优势,协调有关人员,形成浓厚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氛围,真正地使互联网成为高职在校学生的良师益友,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广大学生服务。 2.2进一步丰富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 第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使高职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各院校必须要把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防止网络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2]第二,加强高职学生预防网络犯罪教育。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3]预防高职学生网络犯罪,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交友,要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基本信息和隐私。另一方面要提高网购时的防范意识。第三,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法制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增强在网络世界中自我保护能力,了解网络空间中的权利和义务,知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是法律保护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 2.3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践环节 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各高职院校在全面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从实践层面教会学生们如何安全使用网络,各教育者自身更要加强网络使用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平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此外,各高职院校要定期举行互联网安全使用技能竞赛,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警示公开课,邀请网监部门相关人员到校进行宣讲,重视安全防范技巧的演示,让广大高职学生真正学会安全使用网络,不能只停留到知识和意识层面。 2.4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专兼职队伍是有效实施教育的保障。根据实际需要,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队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分三个方面,首先是普通文化知识,这要求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具备广泛的社会、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常识,要有知识面的优势,才能在具体教育中面对不同教育对象做到游刃有余。二是实践层面的具体能力,各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必须自己要有较强的安全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育效果,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安全使用互联网。第三就是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知识,这是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讲解,日常工作中可以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形成合力。 作者:崔利宾 单位: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网络安全教育在构建网络安全体系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和运用网络,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越发的息息相关,所以网络安全问题也开始慢慢的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但在实际生活中,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可以得到预防的,只要人们加大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建设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大力增强人们对防范网络风险的意识能力,选拔和培育优秀的网络安全监管人才,促进我国网络安全事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体系;完善策略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网络大量应用的环境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随之发生变化。互联网给世界、社会甚至是每一个人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方式,也带来了与传统社交方式不同的网络社交新体验。但是,随着网络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和使用,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也开始逐渐增多,如何解决目前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是我们当前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接下来要系统讨论的问题。 一网络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的正面影响 对于社会来说,网络是一种新时代的产物,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建立起了一种新的社交模式,有助于帮助人们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便捷和高效化。目前有很多的网络工作者,都试图在网络中进行工作和平等交流。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社交方式很有利于他们的接受,更有甚者现在已经开启了一种网上教学的新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学生们所认可。另外,由于网络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效率高、时间短的优点,学生可以在一段相同的时间内听取和吸收不同的教育者开展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信息的高效率交流。同时,对于网络来说,它还具有能够下载储存的功效,学生可以在网上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下载下来,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安排和听课,这种受教育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自学规律,还能够提供全天性、随时性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及时补充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受教育途径 网络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还包括一方面,就是它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的受教育途径,扩大学生受教育的平台。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大力的提倡教学改革,推进九年普及教育,但是仍有很多地方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网络的出现,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受教育的平台,使得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在网络上接受平等的教育,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随时学习更高等的教育。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非常棒的体验,也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程度,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 二我国的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的应运而生在带给世界和人民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隐患和不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全带了严重的不利影响。而我国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进展的却不是很完善,无论从管理上、技术研发上还是安全防范意识上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网络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系统在操作和运行的时候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而网络安全漏洞的频出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而且,我国目前对于网络安全技术方面还没有真正的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手段,对于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方面还是主要依靠国外的先进国家的技术引进,而这一客观上的原因就足以造成我国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工作注定发展的不会长远。国内的网络安全市场长时间被国外垄断也对未来的国家网络安全性敲响了极大的警钟,如果再不抓紧时间研制国内的核心技术,那么对于未来我国的网络发展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二)网络安全管理的落后 网络安全管理的落后性也是我国构建安全的网络防范体系中存在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目前的网络管理方面存在的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缺乏先进科学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缺少应对网络隐患的紧急处理措施。而且,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现有的网络安全管理队伍规模建设的也很小,人员分配不合理,技术手段落后,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屡屡发生。此外,我国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还缺乏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和协调,没有出台法律法规来加以严格管控,也没有大力的培养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人才。这就使得我国目前在网络安全管理上极其缺乏相应的高水平管理人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安全防护的需要。 (三)网络安全意识浅淡 网络用户也就是流行用语“网民”一般只侧重于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并不考虑其软件会带来什么问题,更谈不上网络安全意识。而且有很多网民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为了自身可以方便使用而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或者违法的手段来破解网络上的安全密码,以此来进行系统修改、删除重要数据文件等破坏性行为,轻则使企业或个人财产或信息上有所损失,重则可能会涉及企业甚至是国家的机密。 (四)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严重落后 我国的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拓展思维的另一个学习交流平台。但是网络有其自身优点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网络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黄色、血腥、等不良的内容,这种内容往往会严重腐蚀还在建立人生三观的青少年,很可能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荒废学业、上网成瘾,甚至产生违法犯罪等行为。而且现在网络的监管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在上网的时候都不是在教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更加容易接触到网络上的不好的内容。 三网络安全教育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加强培养优秀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注重加强培养优秀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是解决我国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上述的论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管理方面,而要想解决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这两方面的人才管理工作,注重培养优秀的网络安全专业的人才。网络的安全教育问题包括网络安全人才方面的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和意识方面的提高。要想完善我国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完善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快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建立相关交叉学科的体系网络,培养综合性网络安全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作出贡献。另外,还要注意网络安全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做好师资方面的建设工作,还要严格控制网络人才培养机制的审批流程。培育多元化、多样化的人才结构,充分发挥大学专业的积极作用,适当的利用商业化运行体制,把引入黑客进行网络安全维护作为一种建设网络安全体系的辅助工作。真正的做到物尽其用,并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合作,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人才,保障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也要实行层次化教育。把眼光放的长远些,在培养人才方面注意多多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网络人才。而且还要从我国目前的网络安全人才需求的角度进行考虑,尽可能的培养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设立专门的立法司法管理人员、网络安全运行维护人员、网络安全专业研发人员以及网络安全评估人员等等,从各行各业入手促进我国网络安全的正常运转和完善,为国家的网络安全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要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加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改变原有守旧的传统观念,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办学教育,尽可能的解决我国网络安全维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二)注重加强对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 注重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是做好当代社会网络安全建设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针对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就是要趋利避害,加强网络信息化的管理,努力的在全球网络体系中占据主要的发展战略地位,要看到网络信息迅速发展对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力和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在加强网络完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充分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管理和维护运行,提高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大力宣传有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用提高法制宣传能力来使人民意识到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提醒人民一定要严格的遵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来行使上网的权利。还要加大各大学校内部的网络安全教育讲座工作,努力把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就教学角度而言,要想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就要从提高用户对网络安全知识的角度出发,提高用户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理解,并能够根据现有的知识进行价值和道德判断。另外,在网络安全的世界中,道德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框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的信息传递虽然拥有方便迅速快捷的特点,但同时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力,但由于当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光靠法律来约束广大的网络用户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想提高网络用户的鉴别能力,提高自身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规范用户的上网行为,在通过网络获取便利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网络给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当前人们所研究的重要问题。所以就要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这一点,用道德来强调和教育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要对自身负责任也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起相应的责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网络安全问题是一直存在的,且它的风险性是极高的,但是同样它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加大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完善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设工作,充分调动起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网络安全的稳步法制,共同逐渐我国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稳步和谐发展。 作者:马闯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人们的生活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加深,网络在给我们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安全的挑战,特别是在高校,网络诈骗,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受到挑战,为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同时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 关键词:网络安全;教育;高校 一、网络安全对高校安全的意义 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创新,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中国,有望搭上信息技术的快车道实现腾飞。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网络购物、网络约车、网络支付、网络游戏、共享单车等等现在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领域当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根据互联网中心的数据,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网民数量在我国占有相当比重,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网民数量也很可观。拿简单的数字化办公来讲,不仅仅是企业,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校数字化建设有些甚至走在社会的前沿,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这些问题有技术漏洞、技术不完善等自身原因,也有很多跟人的素质、意识、行为习惯等有关的人为原因。一旦高校网络安全受到攻击,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办公,还可能会造成大量学生的信息遭到泄露,犯罪分子进一步对学生后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健康等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学生如果缺乏相关的安全意识,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当中就很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想不到的损失,因此加强网络安全对高校的安全意义重大。 二、高校面临的主要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诈骗和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日常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 (一)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种网络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运用的广度和深度的深入发展,网络诈骗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而且形式多样、并越来越往高科技方向发展。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全球刚刚经历的蠕虫式勒索病毒,这次病毒的重灾区就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给一些部门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典型的网络诈骗事件。如果说这种因技术漏洞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可以靠更高的技术来进行解决,那么那些通过人为精心设计的诈骗方式,则可能让人防不胜防,危害极大,如电信诈骗、钓鱼网站、虚假信息等。高校学生即有对网络的大量需求,又往往是网络攻击的群体,特别是高校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很容易收到诈骗分子的利用。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由于网络空间虚拟性的特点,很多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空间自由发表言论,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了很多人的第二生活空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国外的敌对势力、社会中一些居心叵测者都可以利用网络来扰乱我国的意识形态,在高校主要是一些国外的社会思潮、极端宗教思想及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影响。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塑造期,对于网络上充斥的各种思潮如果不加以引导,提升学生的甄辨能力,学生则很可能养成不正确的人生观,时间观,对学生身心毒害极大。一些不法分子,正式看中了学生的这种身心发展特点,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宣传不负责的言论,在这点上,我们是有过惨痛教训的。特别是现在有一股反全球化的思潮,意识形态的对立有加强的趋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容忽视。 三、提高高校网络安全的路径探析 提高网络安全应在找准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针对近年来高校时常发生的以网络诈骗为典型的网络安全问题,学校应在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网络安全集中爆发的时间段,要采取一定措施,减少学生上当受骗。新生报道日,短信,电话诈骗较多;节假期,商城促销日,双十一等学生喜欢购物的时段,网络支付诈骗,购物中奖陷阱较多;学生寒暑假则容易陷入传销组织虚假信息,求职等的诈骗。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针对生活中发生的诈骗案件,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段要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树立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生的心里特点告诉我们,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有待我们的日常教育。 (二)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很好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是提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应对网络上出现的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别,主动抢占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的声音甚嚣尘上,对此我们要主动出击,予以坚决的反驳,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ζ浣行批判,宣扬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中错误的意识形态。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学校、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随着电脑与手机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针对现代网络安全问题,大学设置了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了人们最依赖的存在。但是在网络使用中,各种违法现象不断发生,网络犯罪也成为新的犯罪方式。因此,大学校园设置了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网络辨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但是,在实际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现代高校普遍设置了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由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进行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学生并没有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相P内容,学生在网络使用中遭遇诈骗、病毒感染、非法入侵现象依然很多。这就说明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在有些学校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内容上看,很多专业教师不知道这门课程应该讲什么,而将其变为专业性的计算机学习,导致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落后 现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存在严重落后、跟不上潮流的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在带来更多便捷与应用的同时将出现更加厉害的攻击技术。但是教学教材或教师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现阶段的网络实情严重不相符,使学生一直在学习过时、无用的网络安全技术,呈现出严重的无效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课程的学习采取敷衍的态度,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2.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 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课程而言,不像语文或数学课那样有很好的考试方式,因此教师难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教师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如何从考核内容中反映学生灵活处理网络威胁的能力。缺乏系统的考核为教师教学带来严重的困扰与不易,导致教师无法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最终导致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没有实效。 3.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现代大学生由于自身缺少网络危险的经历,因而缺乏网络安全意识,认为有杀毒软件、安全管理插件就可以避免网络攻击,很多时候随意泄漏个人信息,当发生问题时已后悔莫及。而学生这种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是学生对网络课程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学生从未正视课程的实用性与重要性,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偏差,导致课程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 1.健全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具体而言,大学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应采取统一的考试内容,比如,采取笔试加上机考核的方式。通过笔试考核学生对通识的掌握,让学生根据网络安全的各种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通过机考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判断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而教师也应该基于笔试和机考两部分内容全面而正确地判断学生的实际学情,形成一种良性的诊断循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认识。 2.加强通识教育 教师可以加强通识教育以解决网络安全课堂不知道教什么内容的问题。通识包括计算机设备、常识、常见问题的处理办法等,都是学生可以掌握且不会改变的网络内容,因此,通过通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计算机,了解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增强自身网络安全的辨别能力,防止自己上当受骗。这样的通识课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也更能引起学生兴趣。 3.营造安全环境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在保障学生安全使用网络的同时号召学生保持安全的网络行为。首先,学校要规范校园网环境,对一些有危害性的网站进行拦截,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用网安全,打造良好校园网络安全环境。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号召学生安全用网,谨慎操作,文明用网。 四、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学生应形成正确的用网态度与方法。因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关注学生用网情况,使大学生文明用网、安全用网、谨慎用网,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服务的作用。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大学生成了网络使用者中的巨大群体。网络的应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使用上的问题。同时,高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中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力度不够强、机制不健全和内容不完善等问题。所以大学生受到与网络有关的侵害事件时有发生。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彰显的问题入手,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网络时代下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需求,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思想政治教育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网络安全也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要素之一,仅 2016 年上半年,遇到过钓鱼网站或电脑病毒攻击的网民为3.86亿人,占网民的54.4%。有过 ID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2.53亿人,占网民的35.6%。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也滋生了网上诈骗等问题,而且,这种现象在逐年递增,严重危害到社会的安定以及公民的切身利益。 当前高校大学生作为“90”后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些大学生中长期依赖网络、抗压能力减弱和实际交往能力不强的数量也在扩张。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在现实中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同时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甚少了解,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导致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一、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性 我国教材中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远不及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跟不上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步伐。现行的网络安全教育多是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以后,根据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及社会影响,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这种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虽然形象生动,学生也易于接受,但是由于这种教育模式的时效性相对滞后,当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侵害时,危害已形成,没有形成预防的目的。所以仅在案例上的事后讨论来起到教育的作用,已难以适应日趋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 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高校专门给大学生安排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几乎没有,所谓的网络安全教育基本上是在其他课程里面穿叉讲授而已,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需要,也应对不了网络中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在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不断丰富网络安全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操作实践技能,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实践环节,才能有效提高网络安全教育质量。 3.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使教育者在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削弱。在网络安全信息的使用上,教育者失去了传统安全教育中对教育信息和资源的支配权和先导权,而是与受教育者同样的共享网络资源,很难再通过过滤和灌输的形式把教育内容强加给受教育者。在网络安全教育教学中上,教育者受到年龄、精力与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往往落后于学生,网络操作的技术水平和信息搜集整理等方面的能力甚至不及学生,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使教育的主体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 1.增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组织性 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决定了高校应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重视大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学生管理部门以及与网络安全教育相关的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类方法的综合应用,来将网络安全教育贯彻在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应关注对学生和教师等的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协助高校学生能够有着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效的克服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心理障碍,进而避免学生在遇见问题时产生自暴自弃等负面行为,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出现网络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2.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 高校应从自身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高校要求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把有关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渗透进去;而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网络违法犯罪的现实案例及时地告知给大学生,切实做好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领导、组织与实施工作,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工作效果。还可以通过大学生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来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进而在增加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同时,提高校园关注网络安全教育的文化氛围。 3.建设高水平的网络安全教育队伍 对于高校来说,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育队伍,对网络安全教育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网络安全事故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应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教师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对承担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在知识结构,提高实践经验方面的专业化技能。网络安全教育中教师专业化的推进,能够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进而有效的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领域中所具有的作用。教师是高校教育的智力保障,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更强的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更娴熟的实践拓展能力,才能在网络安全教育中“传道、授业、解惑”。 作者简介:汪露(1991-),女,汉,安徽合肥,研究生,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查 摘要:本文以唐山地区各高校为例,分析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情况。通过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网络安全隐患,使其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保护自己的利益,理智地对待各种诱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网络已经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寻找所需要的资料,网络给学生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存在很多隐患和弊端,使大学生深陷网络陷阱。 一、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通过实地走访并发放调查问卷统计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笔者在唐山市选取3所高校,现场随机发放纸质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现场有效回收率88%。通过问卷星平台共进行405次问卷调查。 2.调查内容 (1)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部分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考试挂科甚至降级退学的情况。 (2)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如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等。 (3)网络购物陷阱,对学生心理上、生理上造成的伤害。一些大学生想利用课余时间兼职赚点生活费或贪图便宜的网络购物,却掉入网络陷阱,造成财产损失和心理伤害。 (4)文化渗透现象。网络传媒已成为不法分子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 (5)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 二、调查结果分析 很多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问卷调查后将问卷分类汇总,其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对于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依赖性较大。在调查过程中,有高达35.58%的调查对象表示几乎不能离开手机;将近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表示一有空闲就会上网,这一现象也是如今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动手动脑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第二,大学生使用网络方式多元化,但是对于网络安全却所知甚少。大学生主要以看视频、网上聊天、购物三大使用方式为主,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如何更加安全地使用网络,是网络安全教育的重点所在。 第三,在网络购物过程中虽有防范意识,但是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产品质量的鉴定仍然存在问题,有少数学生受到欺诈。 第四,大学生频繁使用社交软件,但是对于个人权益、言论和义务等问题了解得不够透彻。三成以上的学生会在陌生的社交网站发表言论,也有三成的人不知道传播虚假信息会被追责;更为严重的是,有高达14.42%的学生曾因泄露个人信息而遭受损失,这种因为网络安全意识匮乏而造成的损失的情况,学校应该尤其重视。 第五,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安全了解片面。对于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概念模糊。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安装了网络安全软件就不会再出现问题。 第六,网络文化渗透现象较为严重,崇洋媚外,忽视我国传统文化。如今随着网络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过网络这个全球通用的媒体进行本国的文化渗透。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 1.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规教育和宣传 为了应对网络安全问题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新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高校应开设相关的网络安全选修课,对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2.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需要加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网络容易泄露个人隐私,一些社交网站要求登录者提供真实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而这些内容很容易被商家利用,通过邮件短信等形式广告,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大学生在网购时一定要采用安全的支付方式,以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3.加强文化安全教育,提升全民的网络文化安全意识 一个民族文化安全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提升全民的文化安全意识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应该学会甄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抵制文化侵略,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为我所用,创造美好生活。 四、反思与建议 网络安全问题从互联网开始产生时就已经存在,它不仅不会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而消失,反而带来的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多。网络安全问题对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大网络安全的宣传力度,普及师生网络安全技术防卫知识,提高学生应对W络安全问题的反应能力,为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建设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以其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但也引发了很多网络安全问题。本文试图从网络安全隐患入手,着力分析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并探讨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危害;安全;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工具,网络在影响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安全地运用网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的危害性 1.网络诈骗。互联网自问世以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购物、交友、浏览信息,但网络的隐蔽性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负面消息屡见不鲜,网络诈骗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之一。 2.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其发病率在大学生中不断攀升。网络成瘾带来的危害很大,在大一新生中尤为突出。网络成瘾使学生荒废学业,造成留级或者退学。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网络成瘾在学生中所占比例极大。 3.网络失范。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广大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少数法律、道德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提供了进行不良甚至非法行为的土壤。污言谩骂、肆意攻击,使互联网成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场所,而对不实信息的传播也危害了他人生活的空间。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其网络失范行为体现出技术性强的特点,如窃取他人信息、创建淫秽网站等。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意义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从目前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刻不容缓。在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可大力宣传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不在网络上肆意攻击他人,不传播流言蜚语;同时,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素养。 2.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合法利用网络技术。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必须知法守法。通过网络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从而避免大学生在网络上恣意妄为,使大学生合法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知法守法教育,帮助大学生文明上网,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利工具。 3.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减少网络侵害。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有的学生喜欢网上购物,因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造成个人信息泄漏,网络诈骗屡见不鲜。另外,大学生对网络虚幻世界的错误认识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学生能学会如何在网络社会中保护自己,预防网络诈骗,自觉抵制网络成瘾的危害。 三、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高校在新生入校后会开展入学教育,来帮助他们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是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首先,能确保对新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及时性;其次,能确保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最后,_保了网络安全教育在新生中的覆盖性。 2.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利用网络这一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无疑能增加学生的接受度。网络实时、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也使网络安全教育更能深入人心。如通过网络平台,可深度剖析网络诈骗案例、宣传网络法制法规等,另外,网络平台还能进行视频播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能使宣传教育方式多样化,开展宣传教育的时间更灵活。通过网络教育,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 3.开展主题教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是提高网络安全教育在学生中影响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安全教育画展、征文等活动,让广大学生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4.班级设立网络安全员,常态化宣传网络安全常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是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网络安全员。网络安全员可按照学校网络安全宣传的要求,在班级中定期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同时,可将班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问题及时反馈到学校职能部门。 5.建立网络安全预警机制,规范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已离不开网络。虽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但是做不到完全杜绝网络犯罪,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同时规范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总之,对网络安全的保护是复杂的。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远离网络危害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简介:徐艳(1968― ),女,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讲师。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中,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对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和思想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也有明显改变,所以,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建 G64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工作、学习等的重要平台,网络技术的全覆盖,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分不开,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大学生本身安全防范意识并不成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产生依赖,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认识不足 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安全上网的能力,能够对网络安全常识有相应的了解,从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网络安全教育应当是未雨绸缪,将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控制在萌芽之中。但是反观目前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很多时候是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以后,再采取相应的安全教育措施,但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体现出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上存在滞后性的特点。 目前人们对大学生的关注普遍是放在学习上,从而导致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中对大学身的安全教学形式就是对网络安全的规章制度等进行宣读,网络安全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安全管理代替了安全教育,并没有引起大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 2.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各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基本是以开设讲座进行宣传,或者是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等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各种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进行相应的结合,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使得高校中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 网络世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基本是对比较基础的教育,没有涉及到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网络道德知识等深层次的问题。 3.缺乏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资源 一方面,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并不完善,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应当是高水平的,对网络安全知识有丰富了解的。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完整的网络安全监管体系,没有起到监督作用,使得在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中效果并不明显。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 高校如果想要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就要从思想上对安全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需要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高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结合大学生中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析,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安全教育与自己离的并不远。只有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网络安全事件引发的严重后果,大学生才能从思想上加强重视。 2.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 为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教育,高校思想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在校园中可以组织专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讲座,开展心理辅导等相关工作,让大学生能够理性上网。对网络比较沉迷的大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及时进行疏导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预防网络犯罪的教育,大学生在网络上最常用的应当是交友软件、购物软件还有网络游戏等,网络的出现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空间,在交友方面大学生应当保护好个人的信息不轻易的透露,不与网友单独进行见面。在购物时要提醒大学生,注意防范风险,使用单独银行卡,使用动态密码进行支付,对相关的混款凭证等信息保存好,一旦有不安全的行为的出现进行及时的报案或者投诉。在进行网络游戏的时候,对网络中弹出的相关的暴力色情等内容一定不要点开看,这种网站中会包含木马病毒,会对个人的信息进行盗取。网络犯罪大多是在这几种行为中产生的,所以加强预防网络犯罪教育,对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呈现多元化形式不断的出现,高校一定要加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防护意识,使大学生进行文明上网,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网络信息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 3.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教育机制 各大高校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关于网络等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各高校应当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机制,形成高校和政府之间的网络安全联动机制,共同维护大学生的上网安全。 现在网络安全问题频发,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得到社会的不断关注,各大高校应当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时更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加强网络安全宣的力度。开展实践教学,充分调动高校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使每一名大学生都学习到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上网环境中做到理性上网,安全上网。 三、结束语 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的高校应当及时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完善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安全上网的监管,不断的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和上网意识。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与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使网络不安全事件在高职学生群体中频繁发生。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表现,并以践行文明修身为视角,提出提升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实效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文明修身 所谓“文明修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特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进行自觉、自律的品德修养,进而达到尽善尽美的文明境界。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修身是实现人生最高理想、造就完美人格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修身教育历来被看成是培养社会成员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和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儒家教育思想坚持“修身为本”的伦理道德观,注重道德主体的“自我”“自觉”“自德”,将个人道德修养与齐家、治国等紧密联系,这一思想不仅为我国古代道德建设和传统道德精神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对信息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大学生是网民化程度最高且最活跃的群体,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日益成为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 一、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表现 据调查显示,网络危险行为与大学生性别、学历、年级、专业以及所在学校性质有关。大学毕业班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犯罪行为报告率,专科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低于本科生,且专科生较本科生更易形成网瘾。在网络越来越具便捷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性以及近年来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具有高职学生特点的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多元化冲击高职学生理想信念 网络像一块磁石,每天吸引着无数信息在这里交汇,原本有着国家、地域、社会制度束缚的信息在网络这个自由、开放的场域里相互传播、交融,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冲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网络不良与信息垃圾影响高职学生文明素养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但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网络的复杂性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类信息,其中不乏黄赌毒等影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内容。由于目前高职学生大多为“95后”,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些学生为了满足好奇与寻找刺激,陷入了不良信息的泥潭,心灵遭到污染,精神受到扭曲。此外,一些“网络大谣”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在网络上肆意散布虚假信息。 (三)网络法治意识淡薄滋生网络违法行为 调查表明,高职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不甚了解,更有学生对网络法律持漠不关心态度。在网络虚拟性、隐蔽性特点的遮蔽下,部分学生认为现实中的法律在网络中并不适用,进而形成网络世界是一个无规则、无约束空间的错觉,导致“95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随意性。一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准确辨别网络信息垃圾,参与到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搞不清楚网络犯罪的界线,在好奇心与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随意盗取他人网上钱财,制造传播网络病毒,触犯了法律也浑然不知。 (四)长期沉迷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主要在网络中进行。网络游戏与网络社交是目前高职学生最主要的网络活动方式。“95后”学生大多成长在物质条件富足、精神生活愉悦的环境中,加之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网络工具,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网络,极易导致“网络成瘾”。在高职院校中,因沉迷于网络导致厌学、挂科、甚至退学的情况屡见不鲜,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还造成部分学生性格冷漠、心理扭曲,有的甚至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身心因此受到了极大伤害。 二、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策 现代文明修身要求受教育者把外在的规范、价值标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及言行中,反复修炼,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情感与意识。网络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文明修身实践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厘清问题与思路,着眼于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以学生为导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文明修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法治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意识的外在表现,要降低高职学生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意识上入手,防微杜渐,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扼杀在意识的摇篮里。由于目前高职学生网络犯罪行为大多由网络法治意识淡薄引起,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将网络法治教育贯穿于大学三年的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大一入学时进行网络法律与基本法规宣教,帮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网络法治观念;大二阶段深入学习掌握网络法律法规,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网络法治意识;针对调查中显示的大学毕业班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犯罪行为报告率,对毕业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形成网络自律意识,自觉以法律来约束自身网络行为,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高职院校基本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对网络成瘾学生的干预与引导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实效性不强以及结果反复性等不足。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时,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防止因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三)改进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高职院校虽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但普遍存在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教育方法陈旧单一,高职院校的网络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高职学生特点为导向,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安全教育局限于课堂与书本,而应采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四)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大量信息通过网络渗透到高校,改变着高职学生思维、学习与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要帮助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高职院校应主动编织安全网,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意义深刻的系统工程,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人格品行的发展与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力度,审时度势,形成合力,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与手段,真正让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浅析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摘 要】 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存在的网络安全教育滞后性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健全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体系,建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联动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要性;教育w系;构建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占比最高的年龄段是20-29岁,达30.4%;占比最高的群体是学生群体,达25.1%。[1]当前大学生都具备一定基础性的网络操作技能,但由于缺乏充足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缺乏网络防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因而普遍存在着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给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网络安全教育的内涵 狭义的网络安全指的是运用各种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保护,“即通过保障网络及与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传输信息的安全”等,[2]以保障网络功能的正常发挥,并“维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可以说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延伸,同时也是新时代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既是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思想素质、政治素养、道德水平的客观需要。 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但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保护自我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保卫国家的安全利益,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其目的在于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各项正当权利和身心健康的损害,保障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促使大学生能够合理、安全、健康地使用网络。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滞后性主要表现为:(1)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滞后。高校不能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间的关系,不够重视网络安全教育;高校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尚不健全,学校网络安全中心的职能设置和责任落实并不到位;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忽视,导致大学生在校接受的网络安全教育无法达到系统化、体系化,网络安全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亟待提高。 (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完整性和实施性。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尤其是在互联网浪潮波及全球的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呈现出网络威胁形式多样化、问题隐蔽性高、后果危害性大等特点。目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的安全教育意义上,主要涉及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但缺乏教育过程缺乏深入性,教育结果缺乏有效性。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教育必须拓展视野,不断向国家大安全的层面拓展。 (3)网络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淡薄。当前,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涉及文化安全、国家安全、国家网络安全的教育内容十分匮乏。部分高校、教师甚至大学生自身对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形势并未产生重视,也没有生成有效的防范意识。这样的形势迫切要求高校开展教育时克服功利化倾向,不断拓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将文化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国家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等内容纳入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之中。 2、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强权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偏差。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的转变使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由依靠权力和资本向网络控制者和信息者转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浪潮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上的、价值观上的渗透,以隐蔽的手段和形式将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散布到互联网上,容易使某些辨识能力差的大学生产生思想混乱,削弱他们原本正确的理想信念。 (2)海量化信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功能性和监管的缺陷决定了它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有正面、积极的信息,也有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消极的信息。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在这样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原有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和破坏,出现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的紊乱,严重者甚至可能走向网络犯罪。 (3)网络的虚拟化造成大学生行为的异化。网络的虚拟性、娱乐性以及网络传播的泛娱乐化、碎片化,使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交往中,从而造成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失语;某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从而引发网瘾综合征;某些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群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被国外不法分子蛊惑利用,间接参与到泄露国家安全信息、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去,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而且将自己引向犯罪的深渊。 三、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 1、完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已经包括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犯罪教育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加强重视,继续深化。同时,必须对大学生增加有关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内容。“国家安全意识是公民关心国家生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取向,是世界观、政治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反映”,[4]具体表现为公民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等。[5]为了避免大学生在市场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下,由于价值观的错位,而做出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牺牲国家安全利益的错误选择,社会及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健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体系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务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6]使我国在网络领域产生了国家层面上有法可依的基础性法律,这不仅为网络实现法制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法律遵循。加之以往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都应该成为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合理的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的基础。明确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职责,包括保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多重职责;教师应履行教书育人的本职,引导大学生做出合理合法的网络行为;学校应该根据本校校情,设置专门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职能部门,构建合理的教育制度体系。 3、建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联动机制 网络安全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问题,高校仅能行使其教育职能来承担对大学生教育工作,只依靠教育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执法权的问题就需要政府部门和权力机关的介入。此外,家庭和社会本身也有教育职能,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主动承担起一部分的教育和教化责任,和高校一起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关注、引导、教育。因此,高校和社^、公安、政府等相关部门之间必须要形成合作联动机制,在监管、监督、预防、实践教育等各方面相互合作,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之间的教育――宣传――预防――监管的全方位网络安全网,以保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施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院校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摘 要】安全教育历来是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网络诈骗、传销等犯罪事件在高校校园中的出现概率也随之增加。针对这样的情况,系统化、制度化、体系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建构,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在高校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网络安全 教育 一直以来,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是各个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对国民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加,在校大学生们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为之所影响。正如其他新事物一样,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的隐患甚至是陷阱,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起网络安全意识,远离网络陷阱,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 1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网络防卫意识 虽然,近年来我国网民的数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大多数年轻人对于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网络,因此,在校园中开展网络的相关教育就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授一些基础性的网络知识教育,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网络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网络运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学生们在面对网络骗局、陷阱时具备初步的辨别能力,进而从根本上减少校园网络事件的发生。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相信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具备相关的网络知识将会赋予为个人更大的竞争力。虽然在当前的大学课堂中普遍设置了计算机技术的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导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漏洞这方面,却并不总是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相信通过在校园中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将会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帮助他们在面对日后的竞争时具备更大的优势。 1.3有利于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 网络方面的相关教育并不仅仅涉及到安全方面,它对于维护整个校园工作秩序的稳定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一时一地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大量地迅速传播,使事件本身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升级成为危及校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如果,学生们拥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具备初步的网络判断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制网络谣言,降低校园群体性事件的突发,从而为维护校园的正常工作秩序做出积极贡献。 2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困境 2.1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普遍水平来看,对于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依旧有待提高。在部分高校中,日常的学生管理部门完全没有指派专人关注本校的舆论阵地,如官方微博、学校论坛等,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在日常的安全教育中融入网络教育的必要性,只有在出现了相关事件之后才会注意到网络的安全教育,并在事后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2.2缺少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多数的高校基本都开设有计算机类的相关课程,但是其中涉及到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肤浅。在当下的计算机授课过程中,老师们的讲授内容多为一般性的科普教育,偶尔会伴随一些办公软件的指导使用,由于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因此这些课程的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2.3缺乏相关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然不少高校都有一支专业的计算机人才队伍,但是由于专业背景的缘故,专攻网络安全的人才相对还是比较匮乏的,这也是多数学校无法开设专业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掣肘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对于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各个领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就使造成了收入相对比较少的教育领域中,网络安全人才的缺口较大。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统一思想,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 在高校中,管理层需要统一思想,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校领导班子中必须有成员主管此项工作,并在各部门抽调专人负责相关环节,坚决避免“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此外,还需要加大学校的制度建设,不定期举行相关的座谈研讨,对已经制定的条款进行讨论分析,不断完善、改进,使得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做到有理可依,进而为校内的网络安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2开设专门的网络教育课程 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除了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之外,还要对授课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此外,在每一阶段的课程结束之后,对课程的效果、质量等开展调查反馈工作,以便于及时改进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日后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 针对校内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各个高校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加大对校外人才的引进力度。针对比较稀缺的人才,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引进计划,通过高薪、优厚的晋升空间以及光明的发展前景等方式来吸收相关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本校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也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的途径,培训、讲座、外出学习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提升本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并通过有目的性的培养,进而使之成为本校在相关领域内的专家。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析 摘 要:互联网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丰富了人们生活,拓宽了人们视野,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同时,网络也不可避免的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危害,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群体,加强其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育探析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人们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意识也日渐提高,但是很多不法分子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法行为。大学生作为网络最大的用户群体,加强其网络安全教育意义非凡。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危害 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大学生如果不好好区分利用好这些信息,便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 1.网络道德缺失 在网络世界里,个人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接触和对话,这给人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虚拟存在”。这种“虚拟存在”,使得“自律道德”弱化,因此,人们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约束的机会。 2.网络信息冲击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特征,人类借此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共享。但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外来低俗文化、极端思想观念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和冲击也是极大的。 3.网络受害 由于目前网络管理还不成熟,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某些大学生在这个“虚拟存在”的世界里无奈地成了网络的受害者。根据调查,大学生网络受害主要有:①网络交易受害。出于网购的便利和对时尚的追求,绝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购物。但由于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网购经验,多数大学生很难识别网上虚假信息,上当受骗。②网络交友受害。随着网络交流软件的丰富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增多,网络交流逐渐变得平常、随意。加之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③遭受网络“高手”攻击。作为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事物,互联网系统还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遭受网络病毒的攻击,导致系统崩溃及重要资料丢失屡见不鲜。 4.网络上瘾症 近年来,出现了描述沉迷于网络的医学新名词——“网络上瘾症”,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游戏成瘾。患有“网络上瘾症”的大学生,其共有特征是与现实人存在沟通困难、人情淡薄、缺乏意识以及心情压抑等。 游戏成瘾更是大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普遍现象。首先,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调节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是可取的,但由于一些网络游戏本身有持续性和无限性就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则容易陷进去,最终靠游戏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游戏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5.网络犯罪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的隐蔽性和不真实性让网络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是高智商团体,对新事物接受快、思维敏捷、创造欲望强烈,但心理发育不健全、社会责任感还不强、受刺激时容易随心所欲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也许初衷并不坏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负责的言论可能在不正确的引导下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客观原因 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因素有以下主要原因: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自身心理弱点是大学生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使用网络容易受到影响,成为网络受害者。大学时期属于人生观念形成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容易陷入主观境地,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规范指导,并让其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 2.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网络安全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但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主要集中于网络的使用上,在网络安全教育上没有教材和教学规划,教学制度也不健全,在高校中没有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法律、道德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缺乏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 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教学缺失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主要集中在网络使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用意识到网络安全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据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感觉缺乏网络安全知识,也有较强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愿望,但由于各方对于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活动开展少,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4.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网络危险行为与学生的自身状况及学校环境有关,所以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必须具有针对性,但目前的高校网络教育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缺乏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在调查中,62.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教育,81.0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高校现在并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也做得不到位,只是抽象地介绍网络病毒的相关知识,没有介绍病毒的防治和处理,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没有介绍网络安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而形成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浅析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及措施 摘要: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但是网络在带来便捷性同时,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电脑接触者越来越低龄化,中小学在受益于网络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通过对实际经验总结,认清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难点,提出建设性的措施,以缓解网络这把双刃剑带来的危害,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措施 安全问题历来受教育机构重视,保证学生身心安全,是诸多学校进行教育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小学生具较强可塑性,对新知识和信息充满好奇。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不成熟,自控力、甄别能力低,这就更需要学校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安全上网,趋利避害。 近几年大容量的信息方便受众学习的同时,也常混杂着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信息,如暴力语言、低俗图片、视频等。要解决网络带来的安全问题,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和教师则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承担着主要角色。当下,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面临学校不重视、教育方式错误等问题,怎样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考量教师的水平,也是学校教育观念转变的体现。 一、中小学生网络接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普及,无孔不入的网络闯入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只要联上网,世界各地的信息皆在“屏幕之中”。中小学生的网络接触现状和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多,年龄也越来越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的。如今,电脑也不再是什么稀有品了,农村里许多家庭都已经安装,学生们放学回家就可以玩电脑,看视频。一旦开通手机的上网功能,中小学生便可畅通无阻的网上冲浪。 (二)上网多是休闲娱乐,学习不是主要目的 现在的学生,所谓的上网,大多就是聊一聊QQ,认识几个网友,收发邮件,或者弄弄空间、微薄,发发心情什么的。比较痴迷的一些学生就是打网游,可以不吃不喝打通宵,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往往既耽误学习,又伤身体。通过上网来主动学习是很少的。 同学们对网络充满了好奇,网络知识也多半是从同学那里得来的,从学校获得的网络知识很少。大部分情况下,老师和家长是不太愿意让同学们进网吧,在他们的眼里,上网多是无益于学习的。这就是“堵”多过于“疏”。 (三)个人信息容易泄漏,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 在学生上网过程中,很多网站需要注册登陆,个人的手机号码,姓名,年龄、家里电话经常因此被泄漏,骚扰电话和短信便接踵而来了。有些同学的QQ被盗,里面许多照片再也找不回来了。更有甚者,在网购时,没有安装一定的安全软件,自己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被他人所知,后果严重。 (四)网友见面多半是个坑,小女生上当几率大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重,甄别能力弱,当遇到网友约见时,很少人会考虑会是骗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网友见面,多半是个坑。特别是一些单纯的女学生,经常被“劫财劫色”,身心遭受创伤,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二、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一)观念滞后,网络安全教育缺乏重视 在网络新时代,威胁安全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也能威胁安全,如充斥屏幕的犯罪信息。当中小学生以单纯的想法去度量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诈骗、犯罪信息时候,对学生的身心危害及其巨大。所以,安全教育的外延已经大大发生改变。除了外延的拓展,安全教育的内涵也有所改变:即保证学生的安全不再只是保证身体上的安全,还包括心理安全。心理安全在当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怎样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原因。 网络安全教育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所产生,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认清网络,教会学生分辨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在网络上受到危害。但是,目前学校对网络的危害认识还不充分,对网络安全教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网络安全教育的落后,学生不能得到网络中丰富而有用的信息。 (二)缺少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者和教育组织 网络安全教育属于安全教育的一个分支,在组织机构方面可以沿用传统的机构。但是,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是对虚拟空间内看不见的信息进行甄别。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熟悉网络特点的人担任教育者,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 就目前中小学安全管理处的人员设置看,都是一些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代为管理的。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总结了很多安全教育方面的经验。没错,这些老师在传统安全教育中的确能发挥青年教师难以有的作用。但是,年长也意味着思想的保守,对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存在某种程度的排斥。他们不了解网络,不知道网络会怎样危害学生的安全。因此,这种缺少专门网络安全教育者的现象也是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一个现状,制约着网络安全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方式错误,收效甚微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知道网络渠道可以方便快捷地帮助他们实现愿望后,便“沉迷”于其中。而此时,家长和学校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认为上网是不务正业,对其行为加以禁止。这就让正处身心成长关键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反叛等行为,如逃课上网,手机看网络小说、打游戏等,这样的例子在中小学中不胜枚举。 目前,网络安全教育家长和老师往往是采取限制乃至禁止使用网络等方法。这源于家长和社会对网络功能认识的不全面。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是用来玩乐和游戏的,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与学校严肃教育和学习相悖。因此,上网总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干涉。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校在遇到这样 的情况时,往往是收走学生的网络终端工具,然后告诉家长,学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常常是屡禁不止。更有中小学的教育者在提到网络安全问题时,或者危言耸听,夸大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等信息,又或者小看网络安全问题,对出现的网络犯罪现象讳莫如深,觉得告诉学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恐惧感。 三、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我国,虽然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一直被广泛强调,但社会、学校和家长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安全和食品安全,而对网络安全关注不够。尽管有的家长也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但更多是害怕孩子“上网成瘾”,影响学习和健康,但对网络的潜在危险估计不足。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首先需要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摆正其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的位置。国外对于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已经有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这些内容也适用于中国的中小学,主要包括:在线安全行为问题、个人隐私的保护、下载和版权问题、和网友见面问题、网络欺侮、正确使用手机上网问题等。在许多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还包括其他内容,比如计算机游戏成瘾、网络购物安全等。 因此,我国中小学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囊括这些内容,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当然,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网络安全问题可能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学校需要及时关注和更新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变堵为疏,发挥主体作用 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便利的教育条件和师资,使得它应该成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当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形式可以灵活一些,可通过综合课程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形式展开。但网络安全教育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保证连续性和系统性。 此外,中小学也可以通过主题班队会、团活动等形式,加强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使学生彻底认清“不健康上网”的危害;广泛开展网络科普展览,利用网络世界增加校园生活的多样性;老师要加强对电脑和网络知识的了解,,能给学生讲解有关的电脑知识, 解决一些网络疑难问题,演示一些常规软件的应用,教授网页的制作与简单的编程等。并且也可以借助板报、长廊、宣传画或校园广播等媒体,多途径、多方式展开网络安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关于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使中小学的网络安全教育具有更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三)培训网络安全教育者 网络安全教育针对性较强,需要有专门的人来负责,特别需要那些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人来担当。作为教育者,首先自身要有过硬的素质,才能教育他人。对我们后一代人来说,他们的社会环境已经有了网络这样一个媒介,网络安全教育应该立足于怎样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的作用,疏导学生有序出入,而不是堵住门口不让进。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青少年是人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渴望成熟,希望长大,但又易冲动,自控能力非常差,个别学生因为网络的诱惑而荒废学业。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伤害,引发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当前,不少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上网问题极力反对,但现实的世界我们无法将网络与他们隔离开来。网络安全问题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涉及道德和法律的层面。青少年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人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着未来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我们必须认清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认为当前网络安全存在以下七个方面问题: 一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政治稳定。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络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仔细加以判断,有积极的方面,值得我们肯定和继续传承。有消极的影响,需要规避和警惕。网络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执政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执政领袖和公务员个人形象,并且个别网络事件极有可能成为引发安全、稳定方面的导火索。 二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经济安全。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交易,便利贸易、投资活动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我们感同深受网络世界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由于网络安全问题滋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很多人接触过网络诈骗行为,如钓鱼网站、山寨网站、充值类方面的诈骗、中奖方面的网络诈骗、订票类方面的网络诈骗等行为,网络黑市、网络传销危害巨大,网络购物也存在安全隐患。 三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社会安全。网络带来的“蝴蝶效应”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网络方面的安全等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动荡,影响民心,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加强网络管理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非常必要,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网络安全与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2011年“抢盐”闹剧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闹成了国际笑话,被外国媒体广泛报道,给国家形象造成了损害。 四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文化安全。网络语言风靡一时,冲击着语言文字堆满。网络恶搞(如恶搞杜甫)、网络游戏等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网络世界虚无飘渺,社会道德与世俗伦理在网络面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借着网络这块“遮羞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所约束的道德感、廉耻感荡然无存。网络道德失衡问题在也日渐凸现,传统道德文化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 五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信息安全。网络带给现代人互吐心声的私密感,因为网络,现代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敞开心扉。为了交友,在社交网站上填写真实个人信息,同时也造成了个人隐私风险,网络泄密对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网络黑客、网络病毒、木马严重影响网民隐私安全,网络垃圾短信问题需要整顿,网络信息安全不容忽视。 六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青少年自控力较差,沉迷于网上聊天、玩游戏、甚至浏览不健康网页等,导致“网络成瘾综合症”,出现个性化极端化情绪,低落和孤独感,疏远家人朋友,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情感心理问题,造成人格不健全。而且,长时接触电脑的“宅男”、“宅女”,不仅容易产生“电脑综合症”、“抑郁症”、“网络幽闭症”等精神疾病,同时,对于正在生长育的身体带来伤害,因此,加强学生自身控制能力教育非常必要。 七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国际安全。人类下一场战争将是信息战和网络战的时代,美国成立网络司令部,其他大国纷纷主建网络战部队,网络已成为国际干预和势力渗透工具,网络战争司令部在特殊的境况下将变成威胁别国网络安全、窃取他国军事信息以及危害军事装备和军事力量的隐性武器。网络战争司令部的建立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军备竞赛,将各国关注的重心偏向于军事领域,产生新的不稳定和不安全,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制造障碍。 网络是一种技术手段,籍助这一平台,我们实现了快捷方便的信息共享与交流,网络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也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精彩。当前,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对学生上网问题很是头脑,谈网色变,生怕接触网络后青少年会变坏,因此,想办法让他们与网络隔离开来。虚拟世界是现实的人内心的真实体现,善良的人使用它这个世界会精彩纷呈,丑恶的人利用它这里到处都是欺诈与陷阱。网络本身是没有道德界线的,使用网络的人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政治学科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实际上网年限,同时也为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外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展学生受教育的空间,建议在网络安全教育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提高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青少年学生是网络应用的重要群体,教育学生自觉学习、遵守和宣传网络公约,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学生网络活动的自控意识。教育学生明确上网目的就是借助网络提供的信息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研究新知识,利用网络进行最有效的学习。面对互联网中纷繁复杂的信息,青少年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增强判断能力,自觉进行判断、过滤和自我防范。 二是遵守道德规范,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要逐渐学会拒绝网络侵害、拒绝网上不良行为、拒绝网络色情与暴力的毒害、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等,同时教育学生自觉约束自己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等,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网络是“虚拟”的但不是“虚假”的,青少年要懂得什么信息是共享或可的,什么信息是不能收集或窃取的,既要增强法律意识,又要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三是营造文明网络,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教育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引领学生加强学习,提高自觉抵制诱惑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真实的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个人隐私不在网络上外泄,真正做到文明健康上网,做网络的主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首先,《“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要全面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创新审计理念,转变审计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通过理论研究指导审计实践发展,再以审计实践经验完善审计理论研究。同时《规划》也提出要继续开展农业农村审计,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使乡村振兴取得良好成效,各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专项资金审计。但随着投资项目的累积,财政资金投入量大与审计资源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最后,本文通过分析某区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的实施方法,研究审计、纪检、监察联动这一审计模式的可行性及优点,旨在为推动研究型审计发展、化解审计资源有限与实施项目众多的矛盾建言献策。 二、审纪监联动模式的可行性 1.案例回顾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的重大方针政策,某区审计委员会研究决定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开展一次专项审计工作。首先——以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为例审计小组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资金量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危房改造工程作为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重点审计内容,并通过特征抽样筛选出计划走访的农户样本,摸底其危房改造工作实施现状。通过摸底调查寻找问题疑点,再通过银行函证,对专项资金流向进行追踪,初步确定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审计人员发现专项资金使用的违纪违规行为涉及到了村组干部,且违纪人员之间相互串通,难以取得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于是,审计组将该情况报告区审计机关领导,区审计机关领导得知该情况后迅速与纪检监察机关沟通,在区审计机关及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审计组立即调整审计策略、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增派工程专业审计人员对危房改造工程进行重新测量、计算,同时纪检监察机关也派出专项工作组介入审计工作,对相关人员开展纪律审查。在审计小组与纪检监察人员相互配合下,分别从资金、实物、人员审查三方面同时发力,获取完整的证据链,最终查处了基层公职人员的违纪违规行为,追回了涉事财政资金,并对违纪违法人员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本次审计工作采取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办公的方式,在维护财经纪律的同时也促进了基层党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 2.政府审计和纪检监察目标相互衔接 政府审计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纪检监察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实践中,政府审计的工作目标就是监督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是否真实、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政府资金效益是否得到发挥,是否遵守各项财经纪律。通过审计,查处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违纪行为。纪检监察则以资金使用的违纪违规行为作为起点,查处基层党组织中违反党纪党规的行为和基层公职人员滥用公权、贪污贿赂等微腐败行为,从而实现永葆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及廉洁奉公的目标。由此可见,政府审计和纪检监察的目标相互衔接。 3.政府审计和纪检监察对象相互关联 政府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国有金融机构、国家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等,以及上述组织的有关人员。纪检监察的对象主要包括所辖范围内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公职人员或行使公权的人员。公职人员主要是指各类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行使公权的人员主要是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和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等。政府审计主要是对组织及相关人员行使公权的监督,纪检监察也是对这些组织及相关人员行权履职的监督。上述案例中政府审计的对象是使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建设工程,即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纪检监察的对象是基层党员、党组织及村组工作人员。基层党员及村组工作人员参与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建设工程的管理和建设这一行为,将审计对象与纪检监察对象紧密联系起来。 4.政府审计和纪检监察内容相互交叉 政府审计的内容是被审计对象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情况、重大战略方针贯彻落实情况等,偏向于经济监督。纪检监察的内容是被监察对象遵守党章党规党纪的情况、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廉洁自律、秉公用权、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情况等,偏向于政治、纪律监督。上述案例中政府审计的内容是乡村振兴战略是否得到落实、专项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被侵占截留。纪检监察的内容是基层公职人员在完成党组织部署任务、行使公权过程中是否存在优亲厚友、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一般而言,政治腐败与经济腐败相伴而生,政治腐败会以经济腐败的形式表现出来,经济方面存在问题,往往在政治方面也存在问题。因此,政府审计的内容和纪检监察内容相互交叉。 5.政府审计和纪检监察手段相互补充 政府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手段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手段多偏向于对“物”。纪检监察在调查过程中可以采取讯问、询问、留置、搜查、调取、查封、扣押、勘验检查等调查措施,纪检监察的调查手段既对“物”也对“人”,弥补了审计手段的不足,其调查手段相对于审计手段也更加强制。另一方面,审计擅长重新计算、分析、重新操作等专业技能,这也补齐了纪检监察的技能短板。上述案例中,纪检监察通过对“人”的留置审查,获取有利口供;审计人员通过对工程的勘察测量和重新计算,取得可靠的实物证据。纪检监察凭借审计人员获得的实物证据,在留置审查过程中逐步突破违纪违法人员心理防线;审计人员依照纪检监察人员取得的口供,按图索骥,获取更加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由此可见,政府审计和纪检监察手段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三、审纪监联动模式的优势 1.专业优势互为补充,整体工作质效提升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准则规定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职业胜任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可以理解为具备一定的会计、审计、工程、信息技术等一项或多项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规、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随着大数据审计的发展,信息技术也纳入了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之一。其次,纪检监察人员长期以来从事对各类人员的纪律监督,使他们在人员心理攻防方面更加专业。相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他们更加擅长谈话突破,善于把握审查调查谈话规律,能够掌握好谈话步骤、时机和方式,能准确突破被审查人员的心理防线。最后,上述案例中审计人员利用会计、工程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获取了可靠的实物证据,为纪检监察人员询问审查提供了证据支撑,使他们迅速的找准机会突破被审查人员心理防线,获取有利口供。审计人员再根据纪检监察人员获取的口供,搜寻更加充分的实物证据。由此可见,审计和纪检监察联动的审计模式,能够使双方互为促进、互为补充、互为支撑,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和纪检监察的整体工作质效。 2.信息沟通成本降低,项目工作效率提升 由于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不存在隶属关系,为了保证工作的严谨性,必须通过正式公文文书进行沟通联系,程序复杂、手续繁多,这些情况导致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时间成本高,继而降低部门工作效率。通过审计与纪检监察联动的方式,将传统的审计发现问题后再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先后串联的工作方式转变为同步开展、齐头并进的并联工作方式,让纪检监察人员提前介入到审计工作组中,加速了审计与纪检监察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进程,极大的缩短项目周期,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3.成果转化运用强化,追责问责力度提升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能够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退还违法所得”等处理措施。由此可见,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主要是对“物”的处理。其次,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纪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规定,政务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处罚主要是对“人”的处罚。案例中审计与纪检监察联合开展工作的方式既作出了“追回涉事财政资金”“物”的处罚,又作出了“对违纪违法人员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人”的处罚,将“人”和“物”的处罚统一起来,在推动审计问题整改和党政追责问责方面处理更加刚性,更能对违纪违规人员形成震慑。 四、启示及建议 1.领导层统一思想,避免部门矛盾 由于政府审计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两个独立的监督部门,互不隶属,在行使监督职能时会基于各自绩效考核和工作计划优先满足本部门要求,再加上各自领导的立场观点、工作思路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一致,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为解决上述问题、避免部门冲突,促进审计与纪检监察联动形成合力,需双方领导层就工作目标、思路、立场观点等方面统一思想。在兼顾双方目标、立场的情况下,统一调度和安排相关工作人员,避免因误解和多重指挥导致的部门矛盾。 2.深入信息化建设,加强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办公管理由“纸质化”向“数字化”变革,仅靠审计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信息已经不能满足更全审计范围、更高审计目标要求,因此深入信息化建设、加强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势在必行。首先,审计部门要持续深入信息化建设,建立数据资源库,擅于运用同一项目之间、不同项目之间的数据进行相互关联和分析,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其次,打破“部门墙”实现资源共享。政府审计主要是以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为对象,涉及大量经济数据,纪检监察在案件查办中也会收集到大量的数据,加强两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从而减少重复性工作,扩大数据资源库,促使数据资料之间相互支撑,进一步提高双方工作质效。 3.强化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审计机关要在已有审计、会计、工程等专业人员基础上,主动吸收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心理学等非传统专业人才,打造一支复合型队伍。其次,审计人员需在专业技术提升方面狠下功夫,抓住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的机会,通过以练代训、以练代培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聚焦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筑牢廉洁底线,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发展为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 4.创新审计思路,研究审计方法 在新时代,凭经验、吃老本的审计思路已成为过去式。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深化改革,为更好履行职责、承担历史使命,各级审计机关也需要创新审计思路、研究审计方法。对审计方法的研究看似费时费力,实则“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研究审计方法,总结出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启示,将其运用到类似项目中,从而更好更快揭示普遍性问题,取得高质量的审计成果,进而全面提升审计质效。 作者:魏德富 单位:宜宾三江新区审计事务中心
浅谈农村污水治理技术:世界银行天台农村及小城镇污水治理项目研究 【摘 要】本课题根据世界银行项目组的系列文件,通过对相关人员的咨询和项目过程的了解,结合天台已实施的非世行污水治理项目的情况,认为课题研究较有现实意义。因项目还未进行工程建设,事实效果和数据有待以后调研,本课题报告仅属阶段性报告,构建了课题的框架和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方向,提出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世界银行;贷款;污水治理; 问题; 思考 一、本项目概况和世行贷款项目研究概述 世界银行集团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组成。成立于1945年,有183个成员国,是非盈利性的国际组织,把帮助贷款国减轻贫困作为终极目标。到2011年6月30日,在中国执行了337个项目,累计贷款491亿美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和新能源等各方面。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高度重视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问题,提出优先保证人民群众的需求,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倡导通过建设基础设施,解决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充分和可持续性供水问题,提供废物管理(垃圾处置)服务,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世行的国别战略根据中国政府的目标、编制的相应的贷款规划、投向,安排贷款资金用于相应项目。经浙江省积极争取,2012年7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下达了《利用世界银行2013-2015财年备选项目规划》,浙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项目被列入备选项目清单,拟安排世行贷款2亿美元,在安吉、富阳、天台、龙泉4 县(市)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中天台县项目预计总投资8685万美元,世行贷款4388美元,贷款占50.5%,在165个自然村实施。天台成立了项目办公室,开展相关工作,经过两年的准备和多轮谈判,现在已签订合同,4月30日进行了第一批项目的招标工作,按规定要公示3个月(现未满),项目还未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2013年,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并迅速开始实施,其中农村污水处理属比较复杂、难解决也必须解决的主要工作。天台县政府从2014年5月开始启动,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县594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14年要完成的150个村,目前据报表显示完工。 世行贷款在项目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评估,实施,监测评价等方面有比较完整的体系,被中国政府作为项目管理的创新和规范引进到中国,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办法。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开始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对世行贷款的研究,学者根据项目目标,实施的过程,结果研究,认为成果比较好的据多,但偏离目标,或产生对实施国不利影响的也存在。中国学者着重于项目实施的绩效研究,用比较分析(前后对比)、根据定量、定性分析,成本收益方式,细分了成本(基本费用、辅助费用、无形费用)收益(基本收益、派生收益、无形收益),引入影子价格校验偏离值,并对确定性和风险、外部效果等对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进行评估。运用美国运筹学家A.Charmes和W.W.Cooper的DEA方法模型(处理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的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也有学者用联立方程法对世行项目队中国经济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对世行项目管理的研究提出了在项目选择决策、信息、经验积累、监督等方面都存在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学者侧重于研究某一领域如采购管理等。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基本框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治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有了比较强的解决环境治理的经济实力,青山绿水成了的政府对民众展示政府作为的新的目标,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显要标志。本届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并推行了群众性运动的办法(“吃公家饭”的都要捐款)迅速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因而被高度重视,各县都制定了时间表,成了各级政府和官员的重要考核内容。其投资体量大,如天台县原定世行贷款项目仅165个村,总投资要5亿多元,村均要300多万元。现在提出3年全覆盖到594个村,村均预算200万元,总投资约12亿元,如此庞大的投资,对决策和实施过程、成果的研究颇有意义。 2012年,世行对贷款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问题以备忘录的形式提出了很多现实问题,认为项目准备各环节不够准确。2014年6月,在内部报告中明确提出“浙江省项目办和县(市)项目办的世行项目管理经验不足。他们的人员配备、项目管理能力和监督业务的专业技术都比较有限。项目实施单位的世行项目管理能力也很有限”。这个结论是项目已开展了2年多的在正式报告中提出的,结合中国各级政府“五水共治”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决策实施的情况,确令人深思,值得研究。在反复阅读世行相关报告、备忘录过程中,感到世行项目管理尽管体系完整、分析比较全面,风险管理也提出了应对办法,但由于基础数据可能存在问题,实施操作分散,项目目标也存在较大的偏离可能性。其投资估算的回报率也有待实际检验,事实回报率和还款计划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全面、深入、跟踪的客观研究意义重大,对政府项目决策实施会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本课题将根据世行浙江省供水、污水处理项目提出、立项、实施的过程、环节、成果的预判的可行性、合理性与天台本地事实进行对照分析,对实施过程的进行跟踪观察,对实际成果客观分析,对真实的投资回报、效益、效率展开客观评估,并提出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中国各级政府项目的决策思路、科学性、真实可行性、事实成果应该说存在着很多问题。决策“拍脑袋”、成果“晒太阳”的情况确实存在,政府投资的真实效率也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真实客观的项目研究,提供真实可行的理论、方法,不断改进。世行项目本身的管理体系、监测评价方法、指标也要在项目研究中校验,不断完善。 本课题属管理决策、政策研究范畴,采有对比分析方法,项目实施前后对比,世行项目与天台已开始实施的农村污水治理进行对比。把握现象、表象,各级政府、世界银行的数据、结论,与实际情况的印证,决策与实际是否存在背离、偏离,从中找出问题、原因,提出对策方案。以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为依据,从理论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比较研究方法,如天台与有对比意义的地区进行分析,从中也可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 三、项目实施存在的要重点观察的问题 1.项目决策 农村生活污水要治理是无可争议的正确,但用什么方法治理,治理的效果,投入的成本和产出效益需要精细的研究。世界银行项目研究对投入产出进行了比较,从财务做了技术经济分析,但依据的基础数据由当地提供,项目组对数据的准确性一直持有疑问。但因世行对项目团队和项目经理的管理偏重于绩效考核,随着浙江省五水共治的快速推进,项目目标村有被先实施的而可能不能按预计完成的情况,促使项目团队和项目经理快速、灵活处理,对决策的真实、可靠性会产生影响。而天台农村污水治理在“五水共治”这样的疑似中国运动式方法推动、完成政治任务的态势下开展,就更缺失严谨的决策过程。在排放标准制定,农村污水对水环境的真实影响(如认为农村生活污水对水污染的整体程度要达到50%以上,有专家就觉得缺乏科学依据),选择的技术方法、投资成本、维护,全寿命期运行成本,资金的筹措、项目规划、工程实施、监督,要达到的效果等方面在项目决策程序上都缺少了细致的分析、研究,这样的建设项目难免会产生很多问题。要世行项目少受所谓不好的“中国式”得感染,尽量保持世界银行项目管理的理念、方法,进而对当地的政府项目产生积极的影响,应该成为世行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 2.技术选择 农村污水治理的技术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目前技术进步的要求,本着简便、实用、维护简单、投入成本最少来选择。对当前比较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如:预处理加生态滤池技术、厌氧加复合人工湿地技术,高负荷地下渗滤复合技术,多介质土壤渗滤污水净化槽污水处理技术预处理加生态塘污水处理技术,省环科院的层叠生态滤池技术等,要根据以上原则因地制宜选择。 天台县政府根据2015年治理的要求提出了实施细则,提出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课题组将根据今年实施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对世行项目实施有借鉴作用的提出建议。 3.项目资金 世界银行对项目资金特别是配套资金能否实际到位落实和贷款回收的风险评估比较慎重,对天台的财政收入进行了审慎分析。认为配套资金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过过高,经反复争取,先同意了原来的安排,但要根据第一批项目实施情况,如不能按计划完成资金配套和项目进度,还是要把项目调整到其它县市。这种审慎态度和管理办法对政府建设项目较有实际借鉴意义。而浙江省的做法可能会给项目的资金链造成很大问题。按计划省里先按户均4000-6000元测算工程投入,按年计划拨付32%,其余38%在省拨统筹转移支付中解决,因要赶进度完成治理任务,把三年的32%一次性拨付给天台县。对天台这样每年靠省财政转移支付约10亿元才能维持政府日常运转的县分,又将户均造价定为8000元(可能是为争取更多的省政府拨款),将势必挤占其他资金,会面临极大的资金难题或产生大量的地方新债务。 世行的资金管理比较严格,项目资金按规定不得截留,直接按合约拨付给施工队伍,避免了中间环节和产生债务,但因配套资金要省县市解决,以后的资金管理会产生怎样的问题有待观察。 4.工程建设管理 按世行的项目管理,对工程招标有严格的准入要求,任何变更都要得到批准。招标也有严格程序,按最低价中标,按严格的条款在验收合格后采给予拨款。在当前的建设项目市场,政府项目如按最低价中标,往往投标单位明知亏损也敢报价,靠各种方法偷工减料,工程中途变更、索赔来弥补和争取利润的习惯做法盛行。能否保证质量、工期不出争议,只有在实施过程中才会发现,如确能打破惯例,对中国的工程管理意义重大。 四、对政府投资项目思考 政府投资按现代经济学理论,属于正外部性大由无法通过有效补贴由私人投资来完成的项目,或为弥补市场失灵的投资,属于不能排除或排除使用成本大于不排除的领域。如公路、河流用水,大气、水环境整治等。但对于排污处理,已属于可以有效办法促使排污者的外部性内部化,西方国家包括中国部分地方实行新的办法,从收取“边沁税”发展到排污权交易的办法来解决相关问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本属村民要自己承担的责任,可以设计一套补贴和收取排污费相结合的系统办法来实现。特别是天台农村有30万以上的村民平常在外地,大部分的房屋基本闲置,如此化费几亿的投资其效益值得商榷。世界银行也提到要选择的目标村要符合农村发展规划,不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可能消失的村落,但没注意到农村这样一种候鸟式生活的状况。也是在本课题的后续阶段要重点考察的。 因本人经常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也曾参与建设项目的争取工作,对农村和其他政府投资项目有些感性认识,总体上说问题很多。对村社、乡镇、县级政府或想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的个人、企业,也不能单凭能找到资金就盲目去争取,随着各级政府和出资方对项目管理的严格,对需要确实完成(以前往往是报表、报告完成)的项目,要慎重,至少要做到真有效用(不单纯是经济效益),而且要能弥补全部成本,包括自身投入成本、机会成本,要做到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县、乡镇、村、企业、个人争取资金的项目全周期现金流为正,应成为项目评估的主要指标。 作者简介: 何凯(1967―),男,籍贯:浙江省台州市,学历:大学,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浅谈农村污水治理技术:农村污水治理中的共同受益者责任探讨 摘要 阐述了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相关理论为共同受益者即全社会成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主体提供的前提和依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设定和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明确共同受益者的资金投入责任及其支持、参与责任。 关键词 农村污水治理;共同受益者;治理责任;理论依据;资金投入 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居住区范围内产生的以居民生活污水为主的综合排放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成分复杂,来源面广,治理难度大。因此,必须按照科学设定和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农村污水治理的实际出发,明确共同受益者的治理责任。 1 共同受益者治理责任的理论依据 1.1 环境正义理论 环境正义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中的个体在利用环境资源、分配环境成果时应得到平等的关注和尊重,在承受环境风险、治理环境污染、确定环境责任时,应平等地面对和分担。 城乡环境正义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中的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利用环境资源、分配环境成果时应得到平等的关注和尊重,在承受环境风险、治理环境污染、确定环境责任时,应平等地面对和分担[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均享有基本的环境权益,同时均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城乡环境正义关注的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中的利益平衡问题,县域城乡环境正义的目标正是要处理好县域范围内城乡居民间的环境利益平衡。县域环境自身所具有的整体性、系统性、稳定性、综合性特征要求在处理县域城乡环境利益平衡问题时以环境正义理论为指导,强调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所享有环境权益和所承担环境义务的一致性,以及城乡居民在承担环境风险和责任上的平等性与合理性。县域农村污水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县域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县域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合理分配城乡居民间的治理责任,平衡城乡居民间的环境利益,保持城乡居民所享有环境权利与所履行环境义务的统一。 1.2 发展补偿理论 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对当代中国农村与农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正是城乡环境二元化趋势与环境保护“城市中心主义”的根源,直接影响着城乡环境正义的最终实现[2]。 “以工补农”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为破除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提供了思路与政策支持。为改善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解决城乡环境二元化趋势下的农村环境问题,避免农村环境问题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与生命健康损害,得益于传统体制的城市居民和群体,在取得城市发展和城市适宜环境后,有责任、有义务分担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部分重任,对农村和农民提供受益补偿。同时,这种责任的承担也有助于权利平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的实现和城乡环境正义的实现。另外,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性环境利益并非为凝固的或一成不变的。从长远看,城乡环境二元化趋势的存在同样会对城市居民产生不利影响。 农村污水治理中,共同受益者,即全社会的治理责任包括资金投入责任及其支持、参与责任。 2 共同受益者资金投入责任 国务院于2002年1月30日以国务院〔2002〕第369号令,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并于200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原国家环保总局又先后颁布了《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减及缓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7个文件,与《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配套实施。 2.1 明确共同受益者资金投入主体――城市居民 共同受益者资金投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3]。受益于传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和农村污水治理的城市居民,其治理资金投入责任应当通过《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予以明确规定,并可通过以下2种途径进行。 途径1:在《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中,明确将城市居民纳入征收排污费对象的范围,而不是针对城市居民另行制定收费办法。在此基础上,将针对城市居民所征收的污水处理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城市污水处理费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补偿费,用于包括农村污水治理在内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途径2:在《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中,明确将城市居民纳入征收排污费对象的范围,但不对城市居民所征收的污水处理费进行区分,而采取政府统筹使用的方式合理安排,统一用于农村污水治理当中。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在城市居民最高水费(含污水处理费)支付能力范围内适当提高征收标准,或采取阶梯水价的方式,稳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补偿费的来源,保障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2.2 进一步强化征收手段 要对城市居民排污费缴纳、征收、管理及使用等环节的违法行为,作出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并加大处罚力度。对不缴或者欠缴排污费者,可处应缴纳排污费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另外,要确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城市居民污水处理费的征收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收而未征收或者少征收排污费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直接责令排污者补缴排污费。 2.3 严格监督管理,加强部门监督 要在《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中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财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污水处理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城市居民污水处理费用于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审计监督。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法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截留、挤占、挪用用于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资金的,不按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3 共同受益者的支持和参与责任 3.1 共同受益者间接的支持和参与责任 主要是指将针对城市居民所征收的污水处理费部分用于农村污水治理,并在城市居民最高水费(含污水处理费)支付能力范围内适当提高征收标准,或采取阶梯水价的方式,稳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补偿费的来源,保障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城市居民所缴纳的污水处理费及相关费用是农村污水治理资金的重要来源。城市居民履行法定职责,按时、足额缴纳污水处理费及相关费用,也就确保了农村污水治理资金的顺利筹集,支持了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3.2 共同受益者直接的支持和参与责任 主要是指城市居民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农村污水治理,一是提供农村污水治理专项机构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二是为农村污水治理专项机构开展工作提供其他便利。 4 结语 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环境正义理论和发展补偿理论为共同受益者成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主体提供了前提和依据。因此,必须按照责任设定的基本要求,明确共同受益者的资金投入责任及其支持、参与责任,从而确保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快速、高效、有序推进。 浅谈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浅析农村污水治理技术 【摘要】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一直致力于城市环境治理和工业环境治理,环境基础薄弱的农村成了滞后点。然而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提升,村民的生产生活标准也有所提升,用水水质成了村民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对农村污水性质及特点的描述,提出了农村污水处理的现状,同时简单分析了几种国内外都可使用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关键词】农村污水;性质;特点;现状;处理技术 一.农村污水的性质及特点 1.污水性质 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水。具体范围包括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两个方面。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排放的污水等。农村生产污水是指居民在进行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甚至包括降雨形成的村庄径流水及农田径流水。 2.污水特点 由于农村村镇人口较少,分布广泛且分散,使农村生活污水与城市生活污水从水质、水量及成分上都明显不同。 2.1、污水水质 (1)农村生活污水浓度低,变化大,成分复杂、不同时段的水质不同; (2)悬浮物浓度较高,有机物浓度较低,水质呈弱碱性; (3)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中基本不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生活污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的氮、磷,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强; (4)厕所排放的污水水质较差,但可进入化粪池用作肥料 2.2、污水水量 (1)一般农村的生活污水水量都比较小。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人均用水量相对较小,因此相应产生的生活污水水量也比较小; (2)变化系数大。农村居民生活非常规律,导致早晚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远多于白天,且在夜间排水量骤减,甚至断流。水量变换呈不连续状态,具有变化幅度大的特点; (3)每天都存在高峰排放量的时段:上午、中午、下午; (4)农村地区集中给水用水量为20~35L/(人*d),龙头安装到户的用水量为30~40 L/(人*d),有淋浴设备设施的为40~70 L/(人*d)。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应根据村庄居民用水现状、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发展潜力、卫生设施水平、排水系统完善程度等因素确定。 2.3、污水排放体制 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呈粗放型排放。很多农村尚无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污水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放到就近的水体。少部分地区具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N、P含量增多。人们随意地排放和雨水的冲刷,使大量的有机质和N、P等物质流入湖等水体,如果不加以处理利用,常常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二.农村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对农村污水的研究起步较晚,且规模较小,在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和管理上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增强。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指出优先在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以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到2010年基本完成1万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同时,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这大力推动了农村污水处理的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北方及沿海地区的缺水城市大力发展再生水利用,实现污水再生利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 三.农村污水的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种类繁多,但从工艺原理上分析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处理系统。利用土壤过滤、植物呼吸和微生物分解的原理,又可以称为生态处理系统,常用的有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等。第二类是生物处理系统,又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其中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动力给污水充氧,培养微生物菌种,再利用微生物菌种分解、消耗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在无需提供氧气的情况下把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的细胞物质。 3.1、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有条件的村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溉渠道和附近的荒地,废水塘,洼地和沼泽地等,建立一个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使污水处理达到工程化、实用化的新技术。将污水有控制的投送到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并经过生长有芦苇、香蒲等沼泽生植物的土地上,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和微生物的作用,并经过多层过滤,来达到降解污染、净化水体的的目的。它是一种充分利用底下人工介质中栖息的植物、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介质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的天然与人工处理相结合的复合工艺。湿地处理系统工艺设备简单,运转维护管理方便、能耗低、工程基建低、运行费用低、对进水负荷的适应性强,能耐受冲击负荷,净化出水水质良好、稳定。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易受气候的影响,表面径流的味觉影响较大,因此适应于人口居住非常分散的偏远农村。 3.2、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 分散的几户或十几户人家适合采用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给予工程化、实用化而创造的一种新型小规模污水净化工艺技术,是将污水有控制的投送到经过一定改造,距地面约50cm深和具有良好扩散性的土壤中。投送污水缓慢通过布水管周围的碎石和砂层,在土壤毛管作用下向附近土层扩散。表层土壤中有大量微生物,作物根区处于好氧状态,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被过滤、吸附、降解。这种技术由于负荷低,停留时间长,水质净化效果非常好且稳定。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建设容易、维护管理简单、基建设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而且整个处理过程处于地下,不影响景观,不产生臭气。 3.3、好氧生物处理系统 好氧生物处理系统是新农村污水处理中最常见的一种处理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法就是通过鼓风机向污水中输氧,培养生物菌种和微生物,通过菌种和微生物把污水中的大量有机物分解为无污染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少部分合成细胞物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并以剩余底泥的形式排出,使污水进行了有效的净化。例如SBR法,集曝气、沉淀、排水于一体,不断的转换,省去了传统的污泥回流设备,大大降低了建设费用;A?O工艺具有脱氮、除磷的功能;还有比如生物转盘处理工艺、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等。生物法占地面积小,抗气候等外界影响能力强,建设地点选择范围大,处理稳定,处理效果高。但是基建投资、运行成本较高。 3.4、厌氧生物处理系统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生活污水厌氧生物法的开发和研制工作,许多形式各异的无动力或微动力的低能耗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得到应用。如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采用无动力厌氧生物膜技术,工艺流程简单,不耗能,全部埋于地下,无需专人管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相比,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技术设备的基建投资高于好氧处理,无日运行费用支出。但是厌氧处理技术上还存在一些瑕疵,主要为生物处理效率低。 四.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如何有效的利用现有水资源,将污水资源化,不仅可有效地解决农村污水乱排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利用刻不容缓,这是对国家环境保护的负责,也是为农村居民生活健康和生活环境健康的负责。 浅谈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浅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当前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及治理现状,其次分析了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农村水环境治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现状;治理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有效改善农村水源地的污染,是我国今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本人针对农村污水治理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及治理现状 1.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有四种:厕所污水、生活洗涤污水、厨房污水和其他污水(畜禽养殖、水厂养殖和家庭农产品加工等)。据统计,农村居民人均日排污量为100L,并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上升。 1.2 现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主要是针对能集中收集污水的社区、集中居住区,采取县、区、乡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及村集中治理和分散治理的模式,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常采用的治理模式有以下几种:(1)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主要是对靠近市区和中心城镇的农村,农村生活污水可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或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治理。(2)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是采用人工湿地系统中生物的降解和稀释作用,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是农村生活处理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3)地埋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降解反应器,在反应器中投放适当的降菌剂,使其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实现污水处理并再利用,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1.3 农村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村镇建设集中居住区,但由于村镇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建设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村的社区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管网,造成大量的农村生活污水不能进行处理,而仅在化粪池简单沉淀或根本不处理就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或湖库。生活污水中的生活洗涤污水和厨房污水主要含有清洁剂、洗涤剂、肥皂及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其中含有一些成分在自然界中降解速度较慢,污水中含有的磷元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这种农村集中居住区内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外排,这对于地表水的水质和周围环境生态都有较大的影响。 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由于受经济方面的限制和环保意识的淡薄,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都采用明渠或暗管收集污水,污水收集设施缺乏,不能实现雨污分离的收集模式,因此收集的污水成本较复杂。水量的增多和污染物浓度被稀释,影响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低的主要因素是粗放式的排放方式和管网系统的的缺乏,因此造成生活污水形成地面径流和地下渗透,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污染农村居民的地下饮用水安全。 2.2 技术选择不符合实际。我国面积较大,农村地区也较多,这就形成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因此,农村污水的治理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地区过分的追求低投资、低运行费,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即便是运行费用较低的生态处理技术,也需要一定的运行费用。因此在技术的选择上,应该综合考虑技术的选择是否适应当地实际情况,如当地生活污水的水质特征、处理设施的占地等,不能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都按照同一技术进行处理。 2.3 处理设施无法长效运行。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通常一个村的污水处理投资就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目前我国的城乡经济差距还较大,有的农村的经济条件还较差。并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费用只是占整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的一部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只重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而对于后期的运行管理却缺乏重视,造成很多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来源,无法承担运行维护费用,导致处理设施的闲置。同时,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由于长期无人维护,污水处理效果降低,造成二次污染,且水质缺乏专业的检测,使处理效果好坏无从得知。 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 3.1 完善农村地区的污水收集体系。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低是影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想要改善农村水环境现状,首先需要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率。随我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目前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也已经建设了完善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形成了完整的收集和处理体系。 3.2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并设立专项资金,对于经济条件较弱的乡镇和农村,统一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并鼓励企业或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来,倡导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 3.3 健全管理机构,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健全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政府及主管们的职责,并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发挥其污水处理作用。 3.4 科学选择污水处理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较多,且工艺成熟,但对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这样才能使农村的水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应根据不同水质特点选择处理工艺,对氮、磷等元素超标的水质,应选择脱氮除磷效果较好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时,不仅需要考虑运行效果、投资、工艺技术应用性,还需要考虑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这样才能保障污水处理设施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和规定的使用年限。 结语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能有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实现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和达标排放,有效的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水污染现状;且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利用,解决部分缺水农村的用水,缓解用水难的问题。 浅谈农村污水治理技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农村地区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生活污水粗放性排放,不仅导致河道水体恶化和湖泊富营养化,污水下渗还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本文首先对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现状,并提出治理问题的有效对策,以期为优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果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对策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重点强化农村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进行专门分析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解决对策,才能在缓解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推动整体环保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和发展。 1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 所谓农村生活污水,指的是农村居民在生活中排放的清洁洗浴污水、厨房污水和厕所污水等。农村生活污水有着随机性强和较为分散、分布面广等特点,污水水质较复杂且变化较大,但生化性较强,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 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来看,六十多万个行政村和二百五十多万个自然村占据全国总面积约90%,其污水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全国90%以上农村并未建有排污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直接肆意排放,最终径流到江河湖泊当中或渗透到地下水中。这不仅导致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氮和磷占比过大,也使得农村周边生态污染严重,居民健康受到较大威胁。 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分析 2.1 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不完善 我国虽尽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治理现状来看,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不完善,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并未建设污水排放系统,生活污水经由明暗沟直接排入到江河湖泊当中,或者在雨水径流渗透到地下。同时,雨污无法有效分流,污水未能得到有效收集,粗放型排放问题严重。在这一形式下,要进行污水的统一治理难度巨大。 2.2 污水处理技术实用性不强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分布地域条件不同,相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在推广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时无法采取相同标准和统一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探索和起步阶段,污水治理技术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当中,也就缺乏适合大范围的推广技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设计的具体技术也就十分匮乏。这样一来,在相关政策的强力推广下,一些农村地区不得不进行技术的生搬硬套,而不是结合当地水质特点进行有效选择。污水处理技术实用性不强,不仅治理效果不佳,浪费大量资金,还引起农村居民的较大不满。 2.3 缺乏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 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相对漫长,且对资金投入要求较高,也就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未能建立起长效的污水处理管理机制。缺乏充足的运行费用,且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污水处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管和维护,造成污水治理工作无法长效进行。部分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于零管理状态,不仅设备故障无人维修,发生水池堵塞问题时也得不到及时处理,造成污水处理中断,无法发挥长效作用。更严重的是,一些污水处理设施问题不断积累,引发二次污染问题。 3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 污水收集系统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基础,因此,必须充分结合农村污水排放特点做好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工作。依据农村地域特点和自然条件,综合具体的社会条件和风俗习惯等考虑,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方法进行有效设计。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除市政统一收集和镇村集中收集外,还可采取住户分散收集的模式。选择最佳的收集模式,并建立起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铺设好污水收集管理网络,为生活污水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3.2 选择最佳污水处理技术 选择最佳的污水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契合农村特定的污水排放特点,达到最佳的污水治理效果。目前,我国投入应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有高负荷的下渗滤污水处理技术和多级跌水新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等,两种技术的侧重点不同,处理效果和建设成本也存在一定区别。应当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成本、能耗和维护、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选取最适合的处理技术。 3.3 建立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起长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长足目标并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和补助力度,并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农村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起专业的设施管理队伍,既要保证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知识,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污水治理管理和维护工作落实到位。此外,可采用第三方运营模式,委托工业企业或技术公司承担污水治理工作,在协议规范之下确保污水治理的长效性。 4 结语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日益严峻,必须得到充分关注和重视。应建立起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选择最佳污水处理技术,并建立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确保污水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和长效进行。同时,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有效更新,并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以不断提高整体治理水平。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篇1 煤矿仍然是当前工业、电力行业等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推动了煤矿采矿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对煤矿的开采效率和开采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设备作为煤矿采矿作业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在煤矿生产工作中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维修来保障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让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能够为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1煤矿机电设备 1.1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类型 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技术类型,主要按照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时间阶段和状态来划分标准。在应用机电设备之前以及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需要应用预防维修技术,尽量避免各种突发性故障对机电设备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而在机电设备运行中,做好日常的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结合机电设备检查中发现的磨损情况,应用计划维修技术来及更换磨损较为严重的零部件;当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时,需要停止作业,应用故障维修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在应用某种生产技术和机电设备类型时,煤矿需要及时关注市场上各种采矿作业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情况,引进新维修技术对较为落后的机电设备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升级;通过引进更先进的监控管理和维修系统,对正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中的机电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异常情况,以便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及时调整。 1.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特点 机电设备在煤矿生产当中占据着较大比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机电设备是煤矿生产作业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煤矿要想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提高采矿效率,就需要重视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和改造升级,因而,需要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改造升级目标[1];其次,煤矿开采作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开采作业中应用的各种机电设备不仅种类繁多、工作量大,而且涉及的部门也比较多。在开采作业中,需要让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开展工作,在保障采矿作业安全的同时,提高作业效率;最后,机电设备不仅关系煤矿开采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也是煤矿能否满足安全生产目标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由于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不当所导致的安全生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最主要的就是能够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2当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种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条文的更新和完善,安全生产已经成为煤矿运行发展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但从当前部分煤矿的生产作业开展情况来看,在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角度来看,一方面机电设备本身受到客观的采矿环境和主观的设备维修技术水平限制,导致机电设备存在较高的故障率;另一方面,采矿企业内部人员缺少对机电设备维护重要性的认识,不仅没有严格落实科学的管理理念,还缺乏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的专业化能力[2]。从机电设备的维修角度来看,煤矿在生产作业中更注重追求经济效益,为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通常需要对机电设备进行反复维修。而这种高频率的维修,机电设备的各种零部件在运转过程中摩擦力较大,很容易加大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与此同时,现阶段广泛应用于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的技术普遍存在准确性较低、检测范围较小等问题[3]。应用这些检测技术往往很难判断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具体原因,也难以为维修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在维修机电设备时就需要停止整体的采矿作业活动,在降低维修效率的同时,影响到煤矿的正常运行。 3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技术应用效果的措施 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不仅能够保障机电设备在采矿作业中的正常运行,还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管理,促进煤矿的转型升级,为煤矿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现阶段,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工业、煤矿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在建设绿色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背景下,要想促进煤矿的转型升级,最主要的就是做好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工作,保障机电设备在煤矿采矿作业中的安全运行[4]。在对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技术应用效果的措施进行分析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技术 故障诊断是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的重要保障,依据故障诊断的结果来判断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来开展维修工作,进而缩短整个采矿作业因机电设备故障而导致的停滞时间。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和发展的背景下,对煤矿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主要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来实现。具体来说,在机电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应用实时监测系统对整个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需要在系统中事先设定好机电设备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的各项参数,将机电设备实时运行参数与标准参数进行对比,依据对比结果对机电设备的整体运行状态进行分析[5]。分析结果后,不仅能够找出机电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异常部分,还能直接得到机电设备产生故障的主要原因和具体位置。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可以将实时监测系统与预警系统连接起来。当发现机电设备处于异常的运行状态时,作业现场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实际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实时监测系统与数据库、大数据等技术结合起来。在系统找到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问题后,能够通过数据库中的故障检修经验,制定多种故障维修方案。检修人员可以结合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更有效的维修方案,对维修方案进行适当地调整,再开展维修工作。这样不仅能够尽量减少由于机电设备故障而导致的生产停滞问题,还能够进一步提高维修工作的开展效率。 3.2补充完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和机制 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能够为管理和维修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准则,也能够通过制度内容的细化来提高煤矿内部对机电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补充完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和机制时,首先需要明确各类机电设备的运行和维修技术标准。在采矿作业中应用的机电设备改造和升级后,需要及时将更新的技术标准补充到管理制度当中。同时,明确当前煤矿应用的各类机电设备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和业务内容、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等标准。其次,将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观念纳入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当中。在设备的前期管理阶段,结合煤矿采矿业务的主要要求,确定符合煤矿开采当地地质环境条件的机电设备型号,并保证所有应用的机电设备能够相互兼容。在应用机电设备前,也需要对设备进行安装检查和运行调试;在应用设备的过程中,建立好各类机电设备的信息档案,将整个采矿区域应用的机电设备按照不同的分区划分为多个网格进行管理。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工作需要能够贯穿于机电设备的整个使用过程中,对于发现故障和异常情况的机电设备,相关人员需要及时上报情况和反馈巡查的结果。在对机电设备进行后期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机电设备在长期运行中很容易出现性能落后的情况,为了减少机电设备故障对整体生产作业造成的影响,一方面需要以降低设备能耗为主要原则,做好设备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机电设备在报废后是否具有维修价值进行分析。对于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机电设备,需要建立系统的废旧设备处理系统和方案,对报废机电设备中具有维修价值的零件进行检测和实验,这样才能在降低煤矿生产成本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煤矿绿色发展的主要目标。除此之外,要想补充完善机电设备的管理制度和机制,还需要重视对机电设备的资产管理和安全管理问题。资产管理是从购置和维修机电设备的成本角度来说的,部分煤矿已经应用一些高精度的机电设备来满足采矿作业的生产需要,而高精度要以机电设备中是否具有极精密的元件作为判断标准。加强对机电设备的资产管理,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应用更先进技术的、购置成本较高的设备在更换元件和故障维修中所消耗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相应机电设备的价格和变化情况,在保证机电设备先进性的同时,也能够适当地降低用于购置机电设备的资产成本。而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在补充完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时,首先需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机电设备检修体系,将标准化作为机电设备检修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则,无论是机电设备的购置,还是安装调试和后期维修工作,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检测标准和操作规范;其次需要明确管理和维修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让相关人员能够提高对管理和维修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时发现机电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异常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岗位职责与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不断提高管理和维修人员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以此来更好地保障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 3.3创新和推广绿色维修方式 绿色发展理念在煤矿生产运营中的应用,需要重视机电设备的维修方法。由于采煤作业本身就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应用绿色的维修方式,能够在减少对周边环境污染的同时,助力煤矿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第一,在推广绿色维修方式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机电设备的磨损维修工作。对一些在长时间应用中会导致金属零件表面发生变形的机电设备来说,为了能够避免在设备运行中出现零件表面黏着的情况,需要应用润滑剂或添加一些具有吸附性的物质,对零件表面的洁净度和微观粗糙度进行有效控制。而机电设备出现磨料磨损时,一般需要依靠取值测试的结果来判断磨料摩擦表面的断裂韧度,然后再对磨料进行维修。第二,创新和推广绿色维修方式,还需要重视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应用要点。煤矿机电设备容易发生的故障问题一般包括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两种类型。机械故障性问题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来对故障的发生原因进行排查,而电气性故障则更多地需要借助各类仪表工具来排查故障原因。由于电气故障的发生原因更加复杂,在对电气设备的维修故障进行分析时,可以应用电阻法、短路法、程序检测法等方法。其中,电阻法主要指通过测量故障位置电阻值的方式,判断电气设备是否存在压线松脱、接触点氧化等故障问题;短路法主要借助短导线来寻找故障位置的方法;程序检测法大多数被应用到大规模的故障排除当中,相关人员依据电气原理图,对整个运行线路进行人为控制,让电气设备的运行能够符合相关的要求。然后再依据短导线来对系统输出信号的顺序进行控制。第三,要想通过创新和推广绿色的维修方式,来提高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水平,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维修方式。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当前用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技术类型主要包括预防维修技术、计划维修技术、故障维修技术、改进维修技术以及状态维修技术五种,在开展机电设备的维修时,需要结合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是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维修技术。例如,依据机电设备在采矿作业中的作用大小,采用一些重要的机电设备提高维修和管理的重视程度。对于一些安全系数较高的机电设备,则主要应用于事后维修,满足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煤矿需要始终以体现机电设备的使用价值和维修技术的应用价值为主要原则,让绿色发展的理念能够贯穿到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的整个过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能够有效避免煤矿实际作业中存在的机电设备故障问题,保障煤矿的正常生产进度和效率。基于煤矿本身对采矿作业和机电设备运行安全的要求,在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类型机电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保证煤矿的正常生产作业为前提,在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机电设备管理维修制度基础上,更多地应用绿色维修的方式来减少对机电设备造成的损耗,促进煤矿行业的发展。 作者:杜海燕 单位: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篇2 在当今煤矿开采过程中,各种机电设备在井下作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机电设备的使用提高了生产作业的效率;另一方面,大量机电设备的使用也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事故的出现往往是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同时,煤矿所处地形复杂,存在积水、许多易燃易爆气体,以及对管理缺乏深刻的认识,常会导致机电设备发生故障。如何进行有效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是所有煤矿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对目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深入讨论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改善策略。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现如今,通过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现代化升级,设备的功能越来越齐全,因此对设备精细化操作和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煤矿环境恶劣,企业待遇低等,无法吸引专业技术人员来高效操控机械设备,为了节约成本,大多借调一些其他技术工来操作。因此,机电设备老化、制度管理体系缺失以及信息共享程度低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1.1机电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规范、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使机电设备的管理有章可循。煤矿作业中设备多、情况复杂多变,生搬硬套的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可能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本煤矿的情况,因此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决策者。一方面,现有的机电管理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复杂情况下机电设备的操作需求,缺乏更加细致的制度管理;另一方面,制度的制定最后还需要靠人来执行实现。实际中,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大多时候管理制度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流于表面,工作中并没有对制度进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缺乏对机电安全管理的深入理解,使得煤矿机电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还人为增大了事故发生的风险[1]。 1.2设备操作人员专业水平有限 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高,越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如果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没有经过操控培训,只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意识去判断,这样一方面无法发掘机电设备的所有功能,进而无法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和知识的缺乏使得在日常机电设备管理中对设备的隐患排查不到位,进而使得机电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风险[2]。 1.3机电设备维护和保养不及时 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对磨损的零部件要定期更换,这样才能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设备超负荷运转是常态,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煤矿企业中,这种情况十分严重[3]。长期超负荷运转不仅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年限,还会使设备事故频发,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此外,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不及时更换也会带来安全隐患。目前,许多先进的设备依然通过国外进口来满足需求,关键零部件损坏后在更换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因此,企业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往往找一些功能相似的零部件作为补充,这样虽然能够暂时维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但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这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4机电管理信息滞后 传统的机电信息管理是通过纸质的方法去人工记录每个设备以及仪表的参数,然后通过汇总来判断整个作业面的工作情况。这种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由于数据量大,对机电设备状态的全面评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此外,手动记录和人工巡检的方式也无法实现对设备全时段的监测。 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改善策略 2.1健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生产至关重要。煤矿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设备的更新换代,还要对原有落后的制度进行完善。a)要对现有的制度及时进行补缺。可以通过大会讨论,多听取一线工作人员的反馈,然后有针对性地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b)设立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增强人员的参与感和工作积极性。c)针对一些容易忽视的环节,要做好突击检查,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切实将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图1为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流程图[4]。 2.2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先进的设备管理需要更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去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此,为了维持煤矿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企业必须培养一批能胜任相应岗位工作的机电管理人员。从企业层面来讲,一方面可以将现有的技术人员派出去接受专门的培训学习,通过技能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以后再上岗。这一批技术骨干回来以后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新知识传授给新人,同时也可以与新人交流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帮带。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时,要考虑行业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薪资待遇和福利制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进来。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设立一些提升通道,鼓励员工积极地提升自我。从国家层面来讲,要提高特殊岗位的准入门槛,坚决杜绝无证不合格人员进入,倒逼企业提升专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更加专业的人来管理机电设备,从而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企业的高效生产。 2.3及时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 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也是机电设备管理重要的一部分[4]。对于一些故障频发的老旧设备,要定期做好维护和保养记录,为了方便管理,表1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机电设备检查内容[5]。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做好预案,对一些关键的零配件要做好备份,这样在遇到设备故障时可以及时更换,节约时间和精力。此外,可通过仿真模拟的方法,对失效的零部件进行仿真计算,构建合适的系统可靠度与维修成本之间的正态分布数学模型,从源头做好相应的维护和保养预案,节约维护成本。图2和图3分别为不同期望值下系统可靠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系统维护成本随时间的变化关系[6]。由图2仿真结果不难发现,系统可靠度可以分为初始状态下的震荡阶段和接下来的稳定阶段,且系统可靠度与期望值近似呈正相关变化;由图3的仿真结果对比可知,维护成本与期望值μ呈负相关。综上可知,在机电设备维护和保养过程中,可以通过选取具有高寿命期望值的零部件来提高系统可靠性,降低成本。针对复杂的操作环境,可建立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设备检修与维护制度,使每个人在执行过程中操作更加规范和合理,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2.4提升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交互和共享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由于作业困难、距离地面远,设备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和传递对于机电设备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通过网络和大数据建立煤矿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机电设备的状态进行全天候无死角跟踪和监测(见图4)[7]。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检查和监控,煤矿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更加高效和安全,大大提升了对机电设备的管理能力。 3结语 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机电设备的管理成为了煤矿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更多智能化和自动化设备的投入对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中国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的健全方面、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面以及设备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等都亟待改善和提升。为此,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希望能为煤矿机电设备更加安全有效的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岳守鹏 单位:山西介休义棠青云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篇3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关键 随着煤矿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机电设备管理已经成为煤矿企业的重点工作。只有做好机电设备管理,才能确保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而使煤矿企业取得较好的效益。企业与相关人员需要特别关注机电设备的完好率、故障率、保养达标率和运转率。 1.1完好率与故障率 这里指保证机电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煤矿生产运营时刻都离不开机电设备,这会导致机电设备出现损坏或者老化的情况。所以,在进行机电设备管理时,需要明确可能对机电设备产生危害的因素,并开展严格的管控工作,确保机电设备在符合安全规范的状态下运行。 1.2保养达标率 要按规定进行操作,提高机电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力度。如果工作人员不能按照规定进行机电设备的操作,可能导致机电设备被损坏;如果机电设备维修与养护不到位,也会加速设备老化。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着机电设备长期、稳定的使用,所以开展机电设备管理非常有必要,要切实保证机电设备的保养达标率。 1.3运转率 重点关注机电设备的运转情况,只有保证机电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才可以确保能量的转化,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由于机电设备结构较为复杂,就算是小的零部件作用也非常重要,而动力系统更为重要,所以对机电设备开展严格的管理工作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1]。因为煤矿开采和运输工作较为繁重,所以机电设备运行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及时且仔细进行检查,并开展有效的维修和养护工作。 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相关部门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部分煤矿领导人员视生产为唯一工作重心,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忽视了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进而导致机电设备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虽然有些煤矿企业设置了相关管理部门,但是领导的忽视使其管理职能不断被弱化,管理落实存在不到位之处,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对于机电设备的采购、操作和维修等,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办法仍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特别是开发初期的煤矿,缺乏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都会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有些企业在采购时没有做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以至于采购的机电设备质量存在问题或者性价比较低。另外,如果在保管机电设备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水、防潮措施,将导致机电设备生锈、损坏等。安装和操作时,如果有关工作人员不能按照规定去安装与操作,将对机电设备后期使用产生不良影响[2]。 2.2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煤矿员工并没有清楚认识到机电设备管理的职能,管理者没有将相关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相关工作只停留于表面,许多员工在机电设备管理重要性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至于相关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机电设备也难以正常作业。煤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不同,部分工作人员技术能力较差,使得其难以跟上高新技术发展步伐。如果工作人员不能较好操作机电设备,很可能因为失误造成机电设备损坏,甚至危害人员安全,造成煤矿企业较大的损失。 2.3煤矿缺乏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 虽然大多数煤矿企业都有自己的机电管理制度,但是其管理结构较为复杂,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管理的合理性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将严重影响煤矿企业的发展。只有具备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才能有效降低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失误,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 2.4机电设备检修、维护、保养不到位 部分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存在不到位情况,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及时对机电设备展开检修、维护与保养工作。如果有关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检测出机电设备存在的问题,以及机电设备损坏的实际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修,将使机电设备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图2为煤矿机电设备应用现场。如果相关人员在机电设备方面态度较为消极,缺乏全面的维护和保养,会加速机电设备老化,将为后续工作埋下安全隐患。所以煤矿企业要对机电设备的安全与可靠性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设备的使用年限。 2.5机电设备未按规定及时检测检验问题 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当坚持安全第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应当得到保障,而机电设备未按规定及时定期检测检验,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将对员工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所以必须对机电设备开展有效的检测检验工作。但是,部分煤矿企业并没有按规定对机电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测检验工作,未取得检验报告就将机电设备投入使用,以至于机电设备的安全性难以保障,进而导致煤矿企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3]。 3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对策 3.1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的作用 煤矿企业领导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发挥管理部门的作用,确保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到位。煤矿相关部门要做好机电设备采购、操作和维修等工作,派专业人员采购机电设备,确保机电设备质量过关且性价比较高,避免为节省成本而不顾机电设备质量。同时,在保管机电设备时要做好防水、防潮工作,避免因保管不当导致机电设备生锈或损坏。此外,要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与操作工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完成安装与操作,从而保证机电设备的使用安全。 3.2提高机电设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离不开优秀人才,所以企业应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要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避免专业人员流动频繁。在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为此,煤矿企业应当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对机电设备管理人员提出新要求,确保其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应当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人员的服务水平,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和机电设备工作原理,当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准确处理。机电设备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岗位对人员的需求来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内容和相关计划能够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对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特别是重要岗位与特殊岗位的员工,必须通过培训凭资格证书上岗。此外,应当建立完善的人才考核机制,并提高优秀人才福利待遇,确保奖惩制度公开、公正,从而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3要建立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 在煤矿日常生产作业过程中,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者要有较强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不断学习管理办法,以便提高管理水平与安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进行改正,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为此,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以便更好地开展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并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煤矿机电设备信息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第一,应当完善岗位责任制,合理分配机电管理职责,专人转设备,明确工作流程,对于相关工作要做好详细记录。为了保证机电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煤矿企业应当及时维修存在问题的设备,对于老旧设备要及时更换,只有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行,才能确保生产工作的安全。第二,应当完善奖惩制度,加强对优秀人才的重视,为其提供晋升的机会与渠道,进而保证机电设备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使机电设备管理人才在工作中更加能动。 3.4做好机电设备检修、维护和保养工作 安全生产是煤矿运营的重要内容,只有机电设备处于正常状态,才能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所以要对机电设备定期进行检修,及时诊断出其存在的问题。煤矿企业要特别注意,不能因一味追求生产,忽视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在煤矿生产时要做好设备检修工作,并且企业监督部门要派人对检修工作进行监督,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制定高效的解决措施,采用较为先进的检修、维护和保养仪器与技术,保证机电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3.5按要求做好煤矿机电设备检测检验工作 对于即将进入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应当及时开展全面的检测检验并取得检测检验报告,避免未经检验机电设备进入煤矿,坚持安全生产。对于较为关键的机电设备应当定期进行检测,通过所得到的数据信息来判断机电设备的状态。当发现异常后,要采取科学措施来处置,确保从业人员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结语 煤矿开采与运输工作离不开机电设备的支持,所以煤矿企业应当做好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以便生产运营的正常开展。但是有些煤矿企业的生产发展受到了机电设备的制约,这就需要煤矿企业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用更高的要求更好服务于企业生产发展。为了使煤矿生产与运输工作更加安全,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机电设备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煤矿各项工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喜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机械管理开发,2017,32(4):177-178. [2]程福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山东煤炭科技,2014(3):134-135. [3]尹照.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6):3006. 作者:李江艳 单位: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太原公司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 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软件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软件质量管理经验,对现有软件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了软件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改进方法,并将全面质量管理观念融汇于实际软件质量管理日常事务之中。 [关键词]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 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 持续发展 一个开发团队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思考目前的管理活动中有哪些要素是可以改进的:如何把一些事务性的操作变得自动化,从而节约人力;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让开发过程更为合理,更注重软件的质量;如何在团队中传播优秀的思想,让团队成员不断地学习和进取,自发地改进过程。这些美好的愿望几乎是所有方法论和各种认证的共同心声,但要完全做到可就太难了。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优秀的实践,优秀实践均是来源于软件开发界中的一些新思路和新理论,它们能够为以上愿望的达成起到正面的作用。在组织中引用这些实践决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它们确实非常有效。这些实践包括:建立日创建、测试驱动开发、建立核心框架和面向组件进行编程。 一、软件开发的有效管理:日创建 一个组织应当拥有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这个工作流程能够指导软件开发的进行。这个流程应当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随意的计划和从来不遵循的进度决不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日创建实践提出了一种对开发过程进行精细管理的方法,它是量化软件管理的基础。有了日创建,你会发现计划的制定和进度的监控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 我们传统开发软件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理解领域问题,然后分配任务,由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软件部件,在开发完成之后,再把各人的部件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软件。这个思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却问题多多。 首先,这种方式适合开发人员之间工作彼此没有交集的情况,以前这种现象很常见,但是现在,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分工合作的加深,开发人员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清晰的职责划分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 其次,在软件集成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却很难发现到底问题在哪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的代码都没有问题,结合到一起就出现大量的问题。 所以日构建就将平时难得一见的集成工作转换成频繁进行的一件工作,从而使得原先如同噩梦般的集成变成了一件简单的工作。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集成工作几个月才进行一次,谁能够记起几个月前的细节呢?但是如果集成以天,甚至以分钟为单位进行,排除bug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二、测试驱动开发 软件质量的根源来源于测试,测试做好了,软件质量就会好。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做测试,才能保证测试的投入能够带来软件质量的有效提升。测试驱动开发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可以和任何一种开发流程进行融合。测试驱动开发不但能够改善测试效果,还能够改进软件的设计。 测试驱动开发起源于XP法中提倡的测试优先实践。测试优先实践重视单元测试,强调程序员除了编写代码,还应该编写单元测试代码。在开发的顺序上,它改变了以往先编写代码,再编写测试的过程,而采用先编写测试,再编写代码来满足测试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使得测试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测试,而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在编写程序之前,每个人都会先进行设计工作。可能有些人的设计比较正式,绘制模型,编写文档。有些人的设计只是存在于脑海之中。且不论设计是精细还是粗糙,你都为随后的编码活动制定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明确程度和你的设计的细致程度有关。但应该承认,这个标准是不够细化的。因为你的设计不可能精细到代码级的程度。而标准不够明确则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你还可能会发现原先的设计出现问题,从而中途改变代码的编写思路。这将会导致成果难以检验,进度难以度量。 既然以设计为导向的标准不够明确、不够具体。那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合适的呢?只能是代码。因为代码是最明确、最具体的。所以测试优先的本质其实是目标管理。编写测试代码其实是在制定一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非常明确,它规定了你需要设计的类、方法,以及方法需要满足的结果。这些目标制定完成之后,你才开始编写代码来达成该目标。测试的目标要比设计的目标粒度更小,但是成本上却更为经济。 测试优先是软件开发中一种细粒度的目标管理方法,通过明确的目标,推动软件开发的进行。 三、建立核心框架 框架是一种具有高度重用性的软件,这个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成为软件组织积累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传统的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文档,但是文档容易产生歧异,开发人员往往也不愿意去阅读和理解文档。框架提供的是一种综合的手段,包括文档、模型和代码。更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开发人员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框架,这使得他们对框架中的知识非常熟悉,并根据工作的需要来改进框架。 四、面向组件编程 有效的组织在于有效的分工。体力活动容易进行分工,脑力劳动则比较难,而软件开发似乎就更难了。所以,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采用以功能块为单位的粗粒度划分方式。面向组件编程采用更加细密的划分方式,并以服务作为组件之间相互依赖的契约,不但定义了组件和组件之间的关系,也规定了组件开发者、组件使用者、组件测试者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能够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的分配、管理、QA等工作。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6大最佳实践 软件形式上是产品,本质上是服务,是高科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人类创新智慧的结合。在软件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软件质量一直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ISO9001标准和CMM原则被誉为软件质量管理的圣经,是当今国际上最推崇的软件质量改进方法和保证措施。然而,很多实施ISO9001、CMM3级的企业过于强调过程管理,忽略了“人比过程更重要”这一原则,形式重于实质,这一做法在国外已受到猛烈抨击。如何更好地将质量管理理论和企业经营生存之道密切融合,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立竿见影的“质量革命”之路,是摆在诸多企业高管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这里总结了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6大最佳实践,供同行参考。 全面管理,塑造质量文化 全面质量管理即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全员:质量控制从少数质量保证人员扩展到企业的所有人员。质量控制管理不是质量保证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员的大力支持、准确理解、精确执行。 2.全过程:将质量控制、质量检验、质量统计延伸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3.全方位: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全面控制质量因素,如软件开发成本、进度、可靠性、安全性等。 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归纳为两大基本原则: 首先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不断改善,最终实现顾客的全面满足;其次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质量出自计划,而非出自检查”。软件前期的质量保证主要依靠设计、生产、研发,后期的质量保证则主要依靠测试、完善、改进。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依靠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这种观点强调运用确定性、过程化的管理制度、程序、体制来控制管理潜在诸多不确定性、多变性因素的软件质量品质。事实上,影响软件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的三大因素分别是人、过程、技术,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人永远比过程更重要,人是影响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在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过程的和谐,塑造以人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文化,才能让质量管理的成效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分级管理,把握 质量目标的层次性 ISO9001体系认为,建立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必经之路。事实上,现代软件的架构是层次化的,这一点尤其重要,软件质量也应按照层次从里到外、功能由轻到重、地位从低到高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于不同的软件层面和需求制定不同的质量目标。例如:对于一个大型网络游戏而言,大气炫丽、细腻仿真的3D动画操作界面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一个小型超市仓库管理软件而言,只要能满足出库、入库、损益、盘点的基本需求就可以了,简单粗糙的操作界面反而更容易上手。 在进行软件工程的质量控制时,应把握关键层面,抓住质量控制的瓶颈。一般来说,越是靠近底层、核心区域(如平台、框架、引擎、关键业务等)的代码质量要求越高,开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越高,质量检测及保证工作代价开销越大。精益求精只适用于靠近核心的代码层;而对于外围代码层, 可酌情适当降低代码质量,放松测试条件。 验证确认,全程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确定项目结果与质量标准是否相符,并及时纠正产品缺陷的过程。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验证与确认:验证是从开发者的视角来检查是否正确地构造了产品,而确认则是以用户的视角来检查是否构造了正确的产品。 事实证明,具有清晰开发模式及过程管理规范的软件产品,在质量上要明显超过那些没有明确过程模型及规范指导的软件产品。软件工程理论提出了诸多开发模型,如瀑布模型、喷泉模型、增量模型、快速原型模型、螺旋模型、迭代模型等,当前最常用的大型软件开发模式是螺旋式的增量开发方式(如图1所示)。 图中1〜7 是各阶段的输出点,也是质量控制点,有相应的输出文档和阶段性成果,均需要得到质量保证部门的确认。软件项目中最常用的质量控制工具手段,包括评审(技术评审、代码评审、设计评审、同行评审等)、审查、测试验证(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等)、抽查、调查、走查、旁站、缺陷跟踪等。 技术评审最初是由IBM公司为了提高软件质量和提高程序员生产率而倡导的,分为正式技术评审(FTR)和非正式技术评审(ITR)两种,该方法已经被业界广泛采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它被普遍认为是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之一。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同行评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技术评审,由与产品开发人员具有同等背景和能力的人员对产品进行技术评审,非常有利于发现产品中潜在的问题。成功的同行评审是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重要手段,评审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软件开发的中间和最终工作产品。 引入工具,复用成功模式 质量管理是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量化的,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例如:Bugzilla是Mozilla公司提供的一个开源的缺陷跟踪工具,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用户。它能够为软件组织建立一个完善的缺陷跟踪体系,包括报告缺陷、查询缺陷记录并产生报表、处理解决缺陷等。 质量和缺陷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想要提高质量必须千方百计地减少缺陷。有三种方法可以减少缺陷产生的频率、数量、规模等级。 1.事前预防:在开发过程中始终要考虑工作成果可能产生缺陷,将高质量内建于开发过程之中。主要措施包括提高技术水平和规范化水平,也就是练内功,通称为“软件过程改进”。 2.事中控制:及时对各个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质量检查,找出并消除其中的缺陷。这种方式实践效果较好,已经被企业广泛采用,主要措施是技术评审、软件测试和过程检查。 3.事后补救:当软件产品正式交付到用户手中投入生产经营时发现了重大缺陷(如系统常常崩溃、运行速度极慢、报表统计错误等),然后再进行修改维护。这实质上反映出软件项目管理中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漏洞,建设单位、承建单位、监理单位三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规避这类水平低级、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失误再次发生。 复用是在软件开发领域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被复用的对象往往是经过反复使用验证的,自身具有较高的质量,因此,合理化复用有利于提高质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技术开发活动与管理活动中的任何成果都应尽量被复用,如思想方法、经验、程序、文档等。软件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除了能够不断持续改进之外,还在于形成有特色、有成效、可操作的质量管理模式,并最大程度地复用。 协同合作,三权分立 由于软件质量管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软件项目组织建设上应实行“设计、检验、监管”三权分离、鼎足而立的原则:设计部门专攻软件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系统研发工作;检验部门从事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回归测试等);质量监管部门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对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指导建议,跟踪、内审、改进质量体系的运行。 技术评审、测试和质量保证是提高软件质量的三个重要法宝,但三者在作用上各不相同。技术评审与测试关注的是产品质量而不是过程质量,两者的技术强度比质量保证要高得多。技术评审和测试能弥补质量保证的不足,三者是相辅相承的质量管理方法。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将质量保证、技术评审和测试混为一谈,也不能把三者孤立起来执行。建议让质量保证人员参加并监督重要的技术评审和测试工作(大约占其工作量的30%左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软件的质量问题,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三位一体,全方位堵住质量缺陷的漏洞。在部门职能规划上,质量保证部门具有充分的权力,可以对质量不合格的工作成果做出处理,只有这样质量保证工作才不会被轻视,才更有助于加强全员的质量意识(质量保证过程域的主要活动如下图2所示)。 和谐管理,做好一把手工程 当前很多软件企业都组建了质量保证部门,出台了质量保证制度,然而软件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突破,质量保证人员也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常见原因有两个:一是软件开发团队管理过程不够规范;二是企业领导者,尤其是最高领导者(即“一把手”)重视程度不足,措施不到位。 调查结果表明,在软件项目中,质量保证人员往往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一族,通常没有实质性权力,项目成功功劳属于别人,自己缺乏成就感,项目失败却担负最多的责任。鉴于这种情况,领导层一定要从根本上重视、爱护、支持质量保证工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体现人文关怀,运用管理艺术,构建和谐团队,让每一个项目组成员都树立较强的责任感、归属感和大局意识。事实上,软件开发工程是典型的“全员参与工程”、“一把手工程”,没有企业“一把手”的知情、重视、认可和支持,软件项目顺利实施和取得实效根本无从谈起。有时候企业领导层对于软件质量保证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这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链接 软件质量管理常见误区 误区一:软件质量是可以精确测量的。 软件的质量属性很多,如正确性、健壮性、可靠性等,但在大多数用户看来,实用、适用、好用的软件就是成功的。成功的软件通常都会在功能、性能、界面、操作等方面,以最简捷有效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最紧迫、最直接的需求。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软件产品质量没有国际通用的评价标准,质量目标的弹性较大,没有绝对合格或不合格的界限,软件不可能做到“零缺陷”,有缺陷的软件仍然可以使用。 误区二:企业软件的质量越高越好,最好是“零缺陷”。 商业目标决定了软件的质量目标。软件的质量评价也不能从纯粹的软件工程、软件商品、软件技术的角度去考量。理想的软件质量目标不是“零缺陷”,而是恰好能够满足应用需求、生存发展、市场竞争需要,并且将提高质量所付出的代价控制在预算之内。一味追求高质量代码,把质量目标凌驾于赢利目标之上,是多数技术人员所犯的常见错误。 误区三:通过ISO9001、CMM3级认证就意味着软件质量一定有保证。 当前很多通过CMM3或者ISO9001质量认证的软件企业在软件项目管理上的确更加规范了,但代表核心竞争力的软件质量驾驭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产品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通常好的过程产生好的产品,而差的过程将产生差的产品。实践证明,软件质量保证并不能绝对保证软件质量,质量保证只能检测出哪些不符合既定程序规范、肤浅的软件缺陷,对于潜藏在软件深处符合既定设计规范的缺陷却显得无能为力。仅靠制度、规范、流程是无法全面识别出软件中的潜在缺陷的,质量保证对于保证质量而言只是必要的手段,而不是充分的手段。 误区四: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软件质量就有保障。 软件开发并不一定是人多力量大,相反,人力资源配置不当反而会延误工期。不同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差异较大,软件项目增加新人可能会增加新的缺陷,无益于软件质量提升。软件开发是一种智力创新活动,任何程序员都无法避免缺陷的发生,缺陷发生是必然的,程序员首先必须了解决定软件质量的各个关键因素(如成本、进度、可靠性、安全性等),搞清楚质量控制的目标和计划,然后才可以在进行需求开发、系统设计、编程测试时确保交付软件的高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软件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软件开发过程的影响。为了提高竞争力、改进质量以及提高效率,软件企业就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上,通过过程控制其结果。本文对软件质量管理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分析和管理质量,提出了一个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性能基线过程性能模型 1 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软件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体现在质量、成本和交付工期上,而质量是最显著影响其它两方面的因素。对软件企业来说,质量不再只是争夺市场的一个有利因素,而变成了公司在竞争中成功的必要条件。然而,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软件开发过程越来越难以控制,导致开发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处于失控状态。 过去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观点,认为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可以神奇地解决软件开发中的质量问题。目前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有的企业由于缺乏对开发过程的控制,往往很难平衡客户和公司在质量、成本和交付工期的要求,成功的项目比例很小。 面对如前所述的现状,软件质量管理一定要面向预测式管理。一个软件产品的质量主要是由它的开发、采购和维护过程决定的,为了改进软件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竞争力,就要把焦点放在能够稳定地开发优质产品所需的过程上[1],通过过程数据预测和控制结果。 过程性能模型重点强调过程和产品度量对结果的重要性,分析和建立过程和产品度量与结果的关系。其通过过程性能基线控制过程的关键因子,分析过程的性能偏差,进而预测并控制最终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过程性能模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关注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 本文首先归纳了软件质量和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现有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所存在的问题;随后引入了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提出了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阐述了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在质量计划、质量活动、质量度量和分析、质量预测和控制、质量评价和改进等五个质量管理子过程中的应用;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组织过程资产库,过程支持和软件质量管理三个子系统。 2 软件质量及管理 当前业界已将交付软件的缺陷密度作为软件产品的质量的衡量关键标准。即,已交付软件中每个单位规模的缺陷数,简称为交付缺陷密度。因此,软件质量管理通常围绕缺陷而展开,软件项目的目标是使交付的软件存在尽可能少的缺陷[2]。 质量管理的任务是计划恰当的质量活动,然后正确执行和控制这些活动,以便可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即在软件交付以前)检测到大多数缺陷[2]。 质量管理包括确定软件的质量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监控和调整软件计划、软件工作产品、活动和质量目标,以满足客户和最终用户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和愿望。 质量管理基于机构、客户和最终用户的需求建立软件产品的质量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机构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项目则为实现这些质量目标对其定义的软件过程进行具体调整[3]。 在软件质量管理过程和方法上,传统的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一套能控制质量、提高质量的方法;在PMBOK[4]中,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是指保证项目满足其目标要求所需要的过程,包括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过程域;著名的“Juran三部曲”[5]――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的主要基石――包含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个步骤,突出了对过程改进的支持。最有成效的要属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其理念是通过排除和预防缺陷来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率,包括过程性能度量集、多种改进框架和分析工具,尤以DMAIC框架(定义-度量-分析-改进-控制)最常用[6]。将六西格玛与CMMI实施相结合将是更有效的过程改进途径。 在软件质量管理工具方面,Ishikawa提出了质量控制的七种基本统计工具[7],包括因果图[8]、Pareto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运行图、检查单。目前也有许多有关预测模型的论著,如:Rayleigh模型。 现有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和方法提供了质量管理的高层指导,主要关注于实施步骤以及最终结果,质量管理工具也着力于解决质量管理中的具体的某“点”的质量问题和控制,但在如何通过过程控制其结果,业界正在寻求有效的途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制定低风险且切实可行的质量计划、如何在开发过程不同的影响因素下确保项目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等。这些正是本文致力于研究的主题。 3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 过程性能模型是解决通过过程控制其结果的有效方法,具体定义如下。 过程性能基线(Process Performance Baseline, PPB)是对遵循过程所达到的实际结果的文档化刻画,用于比较实际过程性能和预期过程性能的基准[9]。 过程性能模型(Process Performance Model, PPM)是对过程属性和过程工作产品之间关系的描述,基于历史过程性能数据而建立,并使用项目中收集的过程度量和产品度量进行校准,最终用于预测遵循过程将能达到的结果[9]。 过程性能基线可用于组织内任何独立的项目,通过分析所收集的度量,建立结果的分布和极差,其刻画了所选过程的预期性能[10]。过程性能模型基于其他过程和产品的度量来估算或者预测某一过程性能的度量,刻画了过去的和当前的过程性能,对过程将来的性能进行预测。过程性能基线控制子过程的能力;过程性能模型预测过程的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通过过程控制结果,在子过程结束时进行调整和预测,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 基于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方法及其DMAIC框架(定义-度量-分析-改进-控制),以及过程管理的四个核心职责(定义过程、度量过程、控制过程、改进过程),并结合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的原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该模型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增加了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的指导、统计管理以及预测和控制,提供了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框架,如图1所示。模型主要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活动、质量度量和分析、质量预测和控制、质量评价和改进。接下来将详细阐述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在上述五个质量管理子过程中的应用。 图1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 3.1 质量计划 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首先必须制定质量计划。质量计划作为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的一个核心环节,简言之,就是怎样以及何时将质量活动和质量材料应用到一个项目中。质量计划中必须明确定义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应如何进行质量活动。制定质量计划的前提是项目已完成任务计划、进度计划和规模估算,故在制定质量计划之前必须进行入口准则的验证。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在质量计划制定时的指导作用。团队软件过程(Team Software Process, TSP)质量计划是一个最佳范例,本节将介绍如何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指导质量计划的制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1.1 TSP质量计划 团队软件过程(TSP)制定的质量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系统无缺陷比率、各阶段排除缺陷密度、质检过失比、阶段收益、过程收益、缺陷引入率和缺陷排除率,可划分为过程质量度量和产品质量度量两大类。 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首要解决的就是降低交付缺陷密度,即验收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密度。团队在制定质量计划时,首先估算可能会引入的缺陷数,其中估算每个过程阶段所引入的缺陷数的方法有许多种,TSP质量计划使用的是缺陷引入率;然后就是估算排除的缺陷数,这里TSP质量计划使用了阶段收益。一旦团队按阶段估算了引入和排除的缺陷,那么结合项目的规模估算与任务和进度计划,就可以估算出每个阶段将会排除的缺陷密度,然后检查所估算的交付缺陷密度是否满足项目的质量目标,进而通过局部调整以完成质量计划。 3.1.2 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指导质量计划制定 在使用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估算缺陷的引入与排除时,传统的做法是“拍脑袋”或者基于业界数据,有经验的组织会基于历史数据,但是实际实施表明:上述情况中绝大多数的估算都是徒劳的。原因如下:一是因为对阶段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的估计值没有准确地反映缺陷引入与排除过程的能力,不应只是单个值,而应该是一个区间,包括均值和上下限;二是因为没有对缺陷引入与排除的过程进行计划,尤其是某些关键度量,例如评审速度、测试覆盖度、人员技能、经验等级、检查单条目数等,从而无法通过缺陷引入与排除的过程控制过程的执行结果(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使得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变得不可预测和控制。 为解决上述问题,这里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从四个环节提供支持: (1)建立项目的质量目标,制定交付缺陷密度的计划值。 (2)基于组织的历史数据,建立阶段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的过程性能基线,参照过程性能基线计划阶段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以“上限,均值,下限”的三元组形式。 (3)基于组织的历史数据,构建缺陷引入过程和缺陷排除过程内部的过程性能模型,建立子过程结果(也即中间目标)与子过程因子(包括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子过程可控因子的过程性能基线,参考所建立的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制定子过程的质量计划。同时在质量预测和控制时,需要对这些子过程进行统计管理。例如设计评审,代码评审,单元测试。 (4)在分别计划好项目的质量目标、缺陷引入和排除过程的中间目标、缺陷引入和排除过程因子之后,使用统计方法(例如蒙特卡洛模拟)对项目质量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预测[12],通过置信度与置信区间评估目标达成情况的风险,必要时调整计划。 若软件组织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质量计划的制定可参考TSP质量准则[13]。 3.2 质量活动 质量活动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必要且非常重要的活动,负责排除开发过程中所引入的缺陷。其作为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常分为两大类:评审和测试。评审不但可以识别存在于可执行系统中的缺陷,而且可用于文档。评审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类型有审查、走查和个人评审。审查和走查是同行评审[14]。测试则旨在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测试有七种类型,分别是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外部功能测试、回归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以及安装测试[15]。常用的有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系统测试等项。 以TSP为例,其任务计划中所涉及的质量活动按执行的先后顺序排列有需求审查、高层测试审查、详细设计评审、详细设计审查、代码评审、编译、代码审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项目的质量经理根据进度计划,按期组织任务计划中所安排的质量活动,基于既定的质量计划,具体由质量保证人员按计划实施。 3.3 质量度量和分析 在质量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软件质量保证人员应收集质量度量的实际数据,包括基本度量和派生度量。以软件审查为例,基本度量包括规模、评审准备时间、评审会时间、参与审查人数以及所发现的不同类型的缺陷数;派生度量包括总的审查时间、准备速度、审查速度、总的审查速度、缺陷密度、每小时发现缺陷数、评审准备时间与评审会时间之比、审查有效性。个体软件过程(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PSP)[14]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度量和分析。 与此同时,质量人员可对收集的质量度量数据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性分析,为进一步的质量预测和控制打下基础。数据分析的切入点可以为缺陷的引入、排除以及泄漏,与评审有关的准备速度、评审速度、缺陷密度、审查有效性等,以及与测试有关的测试用例密度、测试覆盖度、测试用例有效性等。数据分析的方法包括如下: (1)推测,支持工具有Pareto图、运行图、直方图、箱线图、多变异图等; (2)提出原因的假设,支持工具有因果图和关系图等; (3)证实或排除原因,这主要是由能提供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分析等方法的高级分析工具所支持。 3.4 质量预测和控制 为了有效地跟踪并控制质量活动的实施,实现质量计划中对各质量活动所设定的预期目标,进而确保项目质量目标的达成,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所包含的另一个核心环节就是质量预测和控制,主要涉及到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和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两方面。具体而言就是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对质量计划中标注的关键子过程实施统计管理,在每一个子过程结束时使用过程性能模型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的置信度,必要时对质量计划进行调整。 3.4.1 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 统计管理的过程[9](Statistically Managed Process)即使用基于统计的方法进行管理的过程,其中,对该过程进行了分析,过程偏差的特殊原因得以识别,过程性能也被控制在已定义的范围内。对子过程实施统计管理,可以使子过程的性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确保实现子过程的预期质量目标。适于统计管理的度量必须是可控的,对子过程来说是关键的,可以为人员属性、环境因子、技术因子、工具或硬件条件、过程因子、客户以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例如人员经验等级、人员可用性、同行评审相关度量、测试覆盖度、编程语言等[16]。 根据对相关材料的研究,本文归纳并提炼出了一个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的流程,大体将统计管理子过程划分为过程稳定性评估和过程能力评估两部分,如图2所示。 图2 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 (1)过程稳定性评估 过程稳定性评估[17]需要用到统计过程控制方法(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SPC主要用来测量一个过程的稳定性并识别过程的各个执行情况是否超出所预期的变化范围和控制界限。控制图是实现统计过程控制强有力的工具,常用的为XmR图和U图。通常情况下,适于统计管理的度量其取值都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可以使用箱线图。 对于不稳定的过程(子过程中出现了性能偏差),需要识别偏差的特殊原因,集中分析并采取矫正措施排除特殊原因。检测不稳定性除了Western Electric提出的4种有效测试 [17] 外,还可参考Minitab等统计软件中提供的其他测试规则。必要时可采用分组的方法。 (2)过程能力评估 在子过程执行即将结束时,需要分析子过程的能力,进行过程能力评估。过程能力[17]评估的前提是过程是稳定的或统计受控的。有能力的过程首先是稳定的,且其能力的上下限必须在规格界限之内。过程能力可以通过过程能力指数Cp和Cpk来衡量,使用控制图或直方图进行图形化展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过程能力指数Cp是我们描述过程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但由于Cp的计算与过程输出的均值µ无关,它是假定过程输出的均值与规格中值M重合时的过程能力。因此,Cp指数只是反映了过程的潜在能力。为此引入了过程能力指数Cpk,其被称为实际过程能力指数[18]。 合理考虑Cp和Cpk两个指数,对整个过程的状况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不应单独使用这两个之中的一个。 当Cp和Cpk都较小且二者差别不大时,说明过程的主要问题是σ太大,改进过程应首先着眼于降低过程的波动。 若Cp较大,而Cpk很小,二者差别较大,说明过程的主要问题是µ偏离M太多,改进过程应首先着眼于移动µ值,使之更接近M。 如果Cp本身不够好,Cpk更小,二者差别较大时,说明过程的µ和σ都有问题,通常改进过程应首先移动µ值,使之更接近M,然后设法降低过程的波动,减小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Cp和Cpk是由处于统计受控状态下的过程波动的大小和均值偏离决定的。因此首先要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统计受控状态。 3.4.2 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 在每一个子过程结束时,应使用子过程中间目标与项目质量目标之间的过程性能模型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的置信度。 3.5 质量评价和改进 项目到达结项阶段时,软件质量管理也进入了最后一个环节:质量评价和改进。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质量评价和改进除了进行传统的质量总结报告之外,还包括基于正交缺陷分类[19](Orthogonal Defect Classification, ODC)的Pareto缺陷类型分析、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的分析评价。 质量总结报告提供了项目质量目标达成情况,质量活动的过程度量和结果度量实际数据,以及缺陷的引入排除情况汇总等。 考虑到ODC的缺陷类型与特定的软件开发阶段相联系,将Pareto缺陷类型分析与ODC结合起来,有利于识别最普遍的缺陷类型。而且通过Pareto分析找出缺陷数最多的缺陷类型,然后找出与该缺陷类型相关的开发阶段,从而对该阶段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质量评价和改进环节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对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过程性能基线是否需要更新、过程性能模型的评价以及过程性能模型是否需要更新等。 3.5.1 过程性能基线更新决策 过程性能基线的建立过程是增量或迭代的,在获得新项目的实际度量数据后,要评估数据质量,然后将数据纳入已有基线的分析,确定是建立一个新基线还是使用已有基线。 判断将新的项目数据纳入已有过程性能基线是否合适的一个方法是:执行假设检验来判断新数据与已有基线是否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如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我们需要使用新的项目数据建立新基线;如果假设检验的结果表明没有显著差异,则继续使用已有基线。 此外,在综合考虑项目和项目组之间的内在区别及组织业务变更的基础上,应定期评审组织过程性能基线集,以确定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基线,或者是否需要合并、修订或放弃已有基线。组织过程性能基线需要合并、修订或放弃的情况如下: (1)当子过程改变时; (2)当组织的结果改变时(例如,由于过程偏移); (3)当组织的需要改变时。 3.5.2 过程性能模型评价与更新决策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是否能真正奏效,过程性能模型自身的好坏至关重要,其是否能有效且准确地对目标进行预测和控制、其可理解程度及其可用性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价。 通过对可靠性增长模型、质量管理模型等模型的评价标准进行调研[20],本文归纳了四条过程性能模型的评价标准,如下所示: (1)预测有效性。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大不大,直接关系到模型的好坏。 (2)及时性。模型能够越早地发现问题或提高的征兆,就有越多的时间提前进行计划。 (3)开发过程的覆盖程度。开发过程的所有阶段的模型覆盖度是很重要的。每个开发阶段必须得到管理,并且应当实施适当的措施。往往需要建立模型集。 (4)简单性。数据采集简单并且代价不高;概念简单,用户不需要很多的数学基础就能理解。 过程性能模型的更新包括对模型的校准(Calibration)和修订(Revision)。 量化管理项目时,从统计管理选择的子过程中获取关键属性度量,通过使用所获得的这些实际性能数据,校准有关过程的过程性能模型,判断项目是否能够实现其目标,包括中期和最终目标(此时这些目标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后面阶段才可以度量)。 需要修订过程性能模型的情况总结如下: (1)当子过程改变时; (2)当组织的结果改变时; (3)当组织的需要改变时。 4 质量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在对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的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质量管理系统,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该系统建立了组织过程资产库,并提供两大功能:过程支持和软件质量管理。 图3 质量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4.1 组织过程资产库 一个组织应该拥有自己的过程资产库,包括组织的标准过程集、度量库、过程性能基线库以及过程性能模型库,分别为过程、度量、PPB和PPM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字典。其中,标准过程集支持过程定义和裁剪,度量库包括过程度量和产品度量,过程性能基线库以“上限、均值、下限”的方式存储,过程性能模型库中涵盖基本的统计预测模型和高级预测模型。 4.2 过程支持 过程支持提供了从软件度量到过程性能基线直至过程性能模型的建立与维护功能。随着度量数据的不断积累,过程性能基线的控制限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修订。开发过程性能模型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不断的选择一个或多个适当的统计建模方法,并用过去的性能数据对模型进行评估,直到得到适当的模型预测值。 过程性能基线建立的统计方法为控制图理论,支持过程性能模型建立的统计方法包括回归、方差分析、虚拟变量回归、卡方检验、逻辑斯蒂回归,以及蒙特卡洛模拟,贝叶斯信念网络(Bayesian Belief Networks, BBN)。 4.3 软件质量管理 (1)质量计划模块支持入口准则验证、质量计划概要、项目质量目标的建立、各阶段质量活动其质量目标的建立、各阶段质量活动的属性及其度量的详细计划、项目质量目标达成情况预测及结果报告。 (2)质量活动模块支持评审过程、测试过程的实施。前者包括评审计划、评审会、缺陷修复、评审总结,后者包含测试用例管理、测试报告、缺陷管理。 (3)质量度量和分析模块负责从过程中进行质量度量数据(特别是缺陷数据)的收集、分析、评价并生成质量状态报告,质量数据分析包括按阶段和项目划分的缺陷引入和排除情况分析等。 (4)质量预测和控制支持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和目标达成情况预测,为质量活动反馈偏差原因和建议的矫正措施,必要时提供质量计划调整的相关决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质量评价和改进模块基于项目质量目标实际达成情况和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数据,生成质量总结报告,并支持基于ODC的Pareto缺陷类型分析,重点提供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更新的决策和相关评价。 5 结语 本文对软件质量管理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包括如何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指导质量计划的制定、进行质量预测和控制等,解决了质量目标无法有效预测和控制的问题。基于研究,构建了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下一步将深入研究通过开发过程控制缺陷的引入,从而全方位地实现软件质量管理。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浅析 摘 要:通过对目前军用软件系统开发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利用CMM原理来改进军用软件过程、提升软件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并对提高装备软件的质量管理水平给出了若干建议,为不断深化装备软件质量意识和完善装备软件质量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软件质量,质量管理,CMM 随着国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军用软件作为信息化装备系统的神经中枢已经成为武器装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新武器装备中由软件实现的功能有时甚至会超过硬件,乃至软件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类重要的装备,系统中软件性能的好坏、可靠性的高低、安全性的优劣决定着整个武器装备系统效能的发挥。目前如何提高军用软件的质量已经成为提升整个武器装备系统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一、军用软件的特点 软件是用计算机语言表示的与计算机操作有关的程序、进程和数据的集合,具有零磨损特性,其质量完全取决于开发过程。ANSI/IEEE Std 729-1983定义软件质量为: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和隐含的需求的能力有关的特征或特性的全体。该定义表明如果软件本身设计出来的质量特性能高度满足软件各项功能、性能需求,则其质量的优秀等级较高。 对于军用软件而言,还存在一些特殊性,表现在:①开发过程受严格的软硬件条件制约,且很难制定具体的、量化的质量标准。②规模巨大,大系统软件源代码往往会超过一千万行。③军用软件用于军事目的,要求无差错运行,对可靠性、实时性、安全性、保密性、互操作性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④成系统的大型军用软件面对装备情况复杂,研制参与人员较多,这些因素会造成高风险、长周期,高成本。 二、军用软件开发中的问题 随着对软件开发规律和军用软件质量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软件承制单位开始建立基本的软件过程,按照软件开发规律进行开发,但还有相当多单位,依然沿用“手工作坊”式的开发方式,全过程由软件开发设计人员“自行设计,自行编码,自行测试,自行包维护”。这种方式无法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一旦软件产品出现故障,只能由开发者自行维护,其它人员难以介入,软件质量就会处于失控状态下,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除了国内软件开发整体水平较低外,限制软件的质量的原因还有:①目前相当多的军用软件是当作硬件的附件而不是独立的产品,没有按照基本的软件过程模型进行软件开发。②在研制过程中软件的评审力度不够。③软件开发文档及编制过程不规范,文档对开发过程的没有起到指导作用,软件验收和维护也没有依据。④软件测试非独立过程,软件的测试软件、测试工具缺乏,标准、规范不健全,软件检验与硬件合并进行,使得测试过程难以发现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⑤部队使用装备投入对软件维护的力度不够。 三、CMM原理和作用 为有效针对军用软件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保证软件产品质量,应清晰和完善的软件过程。我国于2001年基于SW2CMM1.1版的理念,制定了GJB5000―2003《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并于08年在原标准基础上修改了若干内容,了GJB5000A-2008作为替代原文件版本,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军用软件开发管理已经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主要用于软件过程评估和软件能力评价。其中软件过程评估用于确定当前软件过程的状态,发现与软件过程有关的嗜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有步骤地对软件过程实施改进,提高组织的软件过程能力。 CMM模型为软件开发组织设计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改进过程,帮助开发组织按模型进行对照检查,找出自身的强项和弱点,制定改进计划,逐步提升软件过程能力。同时也为软件委托方或采办者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可以为对软件承包商进行软件过程能力评估,对风险进行控制。软件能力成熟度越高,软件过程越透明,软件性能越稳定,软件质量越高。 CMM将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分为5级,从1级到5级软件能力成熟度逐步提高,每个等级有其软件过程特点,1级不含关键过程域,2级以上每一等级包含一组关键过程域,每一关键过程域中包含一组目标,当这组目标全部实现时该关键过程域相应的要求得到稳定。当一个等级及其以下所有等级的各关键过程域的全部目标实现时,就表明达到了该等级的成熟度。 四、利用CMM对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估 我国目前军用软件研制受整体水平的制约,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引入并实施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时,可以从可重复级(2级)做起,帮助软件开发组织的过程能力按阶段逐步建立,逐级提高成熟度等级。可重复级共有需求管理、软件项目策划、软件项目跟踪与监督、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子合同管理等6个关键过程域。为实现6个过程域的满足,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高层管理者应确定软件工程化方针,以CMM模型为蓝本,要求软件项目组按照软件工程要求实施软件开发,对项目进行阶段性分割,推进文档化交流方式,以便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②对原有组织进行适当调整,依据CMM过程域实现要求进行必要的人员配备和准备,建立软件工程过程组、系统测试组、软件质量保证组、软件配置管理组与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③ 在全组织内进行动员、学习和培训CMM相关知识和理论;将本单位的组织、角色和术语与CMM中的相对应,完成软件开发CMM模型本地化改造;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软件组成员尽快地接受CMM的理念和实践推进。 五、对于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实施的几点建议 军用软件成熟度模型CMM是评估软件过程和评价软件能力的重要工具,对规范军用软件承制单位按照软件开发规律进行软件开发,提高研制开发能力,保证软件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军用软件能力水平目前大部分处在CMM初始级或可重复级阶段,GJB5000A-2008《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军用标准要求全军各部队和全国所有军用软件承制单位贯彻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军用软件过程能力的提高,但在短期内想要提升软件成熟度等级还具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们应本着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逐步完善实施过程。 此外,我们还应结合更多的管理方法对军用软件质量管理进行完善。如加强对军用软件研制单位质量水平的审核。通过二方(顾客方,如军方)或第三方(如独立的认证机构)严格审核,可以提高军用软件研制单位对软件质量的重视;及时更新软件工程理论技术,如软件开发过程模型,软件产品的评价模型方法、质量保证方法、软件工程集成环境和工具,可靠性和安全性技术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软件测试检验队伍,保证软件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等级不低于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坚持开展软件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理念,提高软件模块复用率,用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提高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水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军用软件承制单位中各部门各专业只有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使我军电子装备软件系统开发的整体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的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软件技术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但同时我国软件技术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软件质量管理,不断完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促进软件快速交付。文章研究表明,通过软件质量管理,不仅可以促进软件开发,还可以确保软件质量。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优化对策 0引言 在软件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软件复杂性也不断提升。在当前的很多软件开发企业中,软件质量管理问题开始成了关注的焦点。 1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需求模糊问题 结合软件工程来说的话,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包括多个过程:第一是系统需求研究过程;第二是系统设计过程;第三是系统实现过程。但对于软件系统需求来说,往往描述不够完善,相应的软件需求调研以及研究也不够深入,没有加强对软件质量需求的管理,这样不仅会使得研发以及测试设计工作落实不到位,还会明显提升沟通成本,导致产品实现与用户需求不一致[1]。 1.2立项管理不到位问题 大量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加强立项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的产生,赋予软件项目开发深刻的意义。(1)软件项目开展。不加强深入的立项调查,以及加强项目可行性分析,落实好立项评审,则可能会导致产品需求获取不到位,软件开发产品规划出现很多问题,无法保证软件研发工作的有效开展,致使项目研发功能明显减弱,不但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阻碍新产品的正常[2]。(2)软件项目。如果没有加强立项管理,可能会导致成员行为涣散问题的出现。工作人员只顾自己,不顾团队利益,无法全面了解项目产品的实际开发要求与背景,也不能从根本上明确项目开发的最终目标,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软件开发需求,最终使得软件开发计划无法按期实施以及软件开发费用超支等问题出现。 1.3软件质量保证体系尚待完善 针对我国很多软件开发企业来说,往往都处于“软件质量管理”实施的最初阶段,甚至是试行阶段,很多科研制作部门对应的标准化软件质量管理体系还都不完善,甚至有一些科研部门对应的软件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还没有形成[3]。另外,一些企业虽然设立了软件质量管理的专有部门,但相应的体系文件却还不完善,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来完善。在软件开发项目研制部门质量管理普通较低的情况下,软件开发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低下,也会影响软件产品的最终质量。 2软件质量管理的优化对策分析 2.1加强需求工程有效管理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当中,如果相应需求模糊,会出现需求随意变更的现象,导致时间被白白浪费。对于该问题来说,必须针对相关需求活动,加强统一化的需求管理。要在落实好软件需求开发工作的基础上加强需求管理,这样不但能够限制需求变更的实际次数,还能促进工程师对质量管理需求的深入理解。总之,软件需求开发与软件需求管理的重要性同等重要,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2.2加强软件测试流程有效管理 在软件测试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必须不断优化软件测试流程,加强对软件测试流程的有效管理。具体来说:(1)软件测试相关部门人员,必须加强需求知识学习,开展深入的需求探讨。(2)对有疑虑的需求者,研发设计工作者要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解答。对于研发设计工作者也不能有效解答的问题,要让他们联系用户来有效解答。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软件系统的作用以及性能,专门的测试工程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软件测试测用例,具体要结合两大方面的内容来设计:第一,针对测试工程师来说,必须结合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编写测试用例;第二,针对测试工程师来说,要在结合实际用户反馈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分析汇总工作[4]。要大力引入和合理应用QC功能测试设备以及工具,加强对软件以及实际操作系统兼容性能的合理性测试,才能充分发挥软件测试工具使用的功能与作用,落实好软件兼容性测试工作。此外,要加强自由软件测试,适当补充软件测试用例,了解软件测试用例没有涉及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要采取定期研究和分析的方法,明确缺陷库里面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研究问题成因,进而利用测试用例来解决问题[5]。 2.3加强项目进度质量有效管理 要保证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完成,首先必须保证软件项目质量足够好。在软件项目开始实施之前,必须保证项目开发计划足够科学、合理。如果软件开发项目计划设计人员相关工作经验足够丰富、设计能力足够强,往往可以有效保证软件开发计划的合理性与完善性,有效预见软件开发计划当中的问题,消除相关阻碍和影响因素。在软件开发项目计划设计的开始,相关人应及时组织软件质量管理人员,开展软件项目计划讨论会与评审会,并请相关技术专家、真实用户等,针对软件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分享个人意见和看法,由专门的记录人员总结相关意见,最终形成系统化的质量记录,再以书面或者文档的形式传送给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意见修改整合,确保软件项目计划的完善性。 2.4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软件开发和质量管理过程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核心主体。因此,要想有效保证软件质量管理有效性,必须保证管理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足够高。让员工全面地了解企业,正确理解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并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即使工作人员已经对工作内容很熟悉,也可能没有深入理解企业经营战略以及相应的发展规划。企业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幅度比较大,企业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内部战略和规划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方法。对于软件质量管理人员来说,不但要主动参与到企业发展规划设计工作中,还必须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各个部门。通常来说,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例会,介绍企业近期情况和之后的发展规划。在掌握全体例会内容的基础上,各个部门负责人员应当再次开展部门会议,根据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做好后期工作规划调整工作,使得每位员工都掌握企业发展动态,进行自身科学合理的工作调整与规划。软件质量管理者还必须基于企业内部软件质量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出可以有效解决软件质量问题的措施。 3结语 综上所述,软件开发成本管理不到位、软件质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管理不到位,如:软件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随意性较强。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完善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为依据,加强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监控。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软件质量管理,根据影响系统质量的属性,建立了质量管理和分析模型,并根据模型给出了系统实现的初步方案。该系统的实施,能够有效的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关联规则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软件越来越深入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一些关键领域,软件的规模也随之日益增大,软件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2]。软件的质量不过关,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中国软件业尚未形成规模,全国的软件企业数量不少,但是大规模软件企业聊聊无几。我国软件业竞争力低下固然有产业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各方面原因,但软件产品质量不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及其在市场上的信誉,进而影响到其生产需求,使企业存在潜在的生存危机。 目前,对于软件质量控制一般都采用ISO9000或者是CMM,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来控制开发质量[3-5]。本文研究了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系统通过软件缺陷的数据,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关于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有关人员素质、开发和管理过程的信息以及软件属性、开发机构资质和经验、目标用户评价等资料的数据库,来建立质量预测模型,发现制约质量和过程的规律,从而采取预防缺陷措施。那么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开发维护的费用,大大降低软件故障和失败的可能。 2 影响软件质量的各种因素 软件的设计开发、营销、服务与支持活动,涉及投资者、管理者、销售者、软件产品用户等各类人员及其组织。因此,需要从全面的软件质量观出发,深入分析与软件生产有关的组织、人员、活动,对软件生产过程进行模块划分,建立通用的模块化的软件生产过程模型,以识别影响软件质量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架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体系结构,提供构成软件质量系统的通用概念框架,这就在高层次上找到了满足用户的要求,使定量质量管理成为可能。同时建立通过模块化过程的质量保证以及过程网络协同运作的质量保证系统,来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而建立完善软件过程质量的质量评价体系,用软件过程能力指数评价过程质量的高低,以过程的稳定受控来保证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质量特性要求。 2.1 质量属性 软件的质量属性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可在运行软件并观察其结果的时候进行度量,例如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功能性等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不能够在运行软件并观察其结果的时候进行度量,但可通过对开发或维护过程的观察进行度量,这一类的质量属性包括可移植性、适应性、可复用性等。 2.2 软件体系结构对软件质量的影响 软件需求确定后,软件体系架构在软件质量中会起重要作用[3],有合理的软件体系架构,可以使需求变更产生的影响变得更小。如果没有合理的体系结构,先进的编程技巧也不一定能弥补体系架构对质量的影响。 软件体系结构问题包括软件系统总体组织和全局控制、通讯协议、同步、数据存取、给设计元素分配特定功能,设计元素的组织、规模和性能,在各个设计方案间进行选择。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是从问题域到软件解空间的第一步。一些体系结构方面的问题对软件的质量属性有重大的影响。比如,模块的层次可能影响系统的可修改性;功能的划分和封装可能影响系统的可扩展;构件间的通信协议可能影响系统的效率等。从另一方面看,良好的软件体系架构并不能确保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及质量需求。后阶段的设计、实现等同样可以使系统的质量发生变化甚至损坏。毕竟,软件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都对软件质量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好的软件体系结构是良好系统质量的基础。 2.3 软件过程对软件质量的影响 从质量管理模式来看,软件企业按照某种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来组织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的开发。目前比较流行的有瀑布型和迭代式开发方法。瀑布型的开发方法适合小型的、需求明确的软件项目,这种模型有个根本缺陷就是没有把用户需求反映在在整个项目当中。迭代式开发方法强调软件风险管理,把项目分成一个个的开发提交阶段,把里程碑处提交的产品提交用户反馈,并将反馈信息加入到下一个阶段的软件开发当中,其本质是基于产品开发的组织方式。 长期以来,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特别是软件使用后需求的变化,一直是制约软件质量提高的“瓶颈”[4]。随着软件产品或项目规模的扩大,软件产业的兴起,软件生产的组织方式也要从面向产品的生产组织转向面向过程的组织方式,面向过程的生产是软件产品生产的主流方向,必须以面向过程的生产组织方式,对软件需求获取、设计、开发、维护服务与支持的各过程进行预防为主的过程质量控制,对产品及过程的质量全部量化。 3 数据挖掘技术 3.1 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 数据挖掘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其目的在于发现大型数据集中隐含的、不为我们所知的潜在有用信息,受到了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和数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成为继Internet之后的技术热点[5]。目前,数据挖掘在销售、金融、电信、保险、教育、政府决策和基因工程研究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据挖掘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数据准备、数据挖掘和知识分析和获取。数据准备用于选择相关数据用于预处理,包括消除数据噪声、弥补数据缺失和解决数据冲突,然后转换成适合挖掘的形式;数据挖掘则是采用有关算法对经过清洗的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是大量的规则;知识分析和获取用于对产生的一系列规则进行评价,并从中抽取有用的知识,以辅助决策,如图1所示。数据挖掘有分类规则挖掘、聚类规则挖掘、关联规则挖掘、转移规则挖掘、例外模式挖掘、序列模式挖掘、Web挖掘、正文挖掘、多媒体数据挖掘、空间数据挖掘和时态数据挖掘等。 联机分析处理OLAP使用多维数据模型,在数据仓库中进行一系列统计操作,使分析人员、管理人员或执行人员能够从多角度对信息进行快速、一致、交互地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了解的一类软件技术。OLAP的目标是满足决策支持或者满足在多维环境下特定的查询和报表需求。在企业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浅谈军用软件质量管理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军用软件特性,从软件分级管理、软件配置管理、SFRACAS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军用软件 质量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 SFRACAS 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军用软件产品在武器装备上得以广泛应用,军用软件质量已经成为影响武器装备质量与安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 1 军用软件特性 军用软件是指应用于军事用途的软件。军用软件的特殊性使其开发和质量保障难度较大,具有以下特性: (1)军用软件通常要面临复杂的作战环境,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 (2)军用软件一般为嵌入式软件,对操作性要求较高; (3)大部分军用软件规模巨大,研制周期较长,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4)应用于军事用途,对开发人员、开发工具等提出较高的保密性要求。 2 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措施 2.1 开展软件分级管理 军用软件应按照GJB/Z 102《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要求进行分级管理,按照软件失效的危险严重性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B级软件失效可能导致人员死亡或严重受伤、系统报废或严重损坏,因此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必须开展危险性分析,降低风险。同时A级软件可能导致人员死亡或系统报废,因此必须对A级软件开展第三方测试,确保测试结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于军用软件的特殊性,如专业化程度更高,保密性要求高,使得第三方独立测试存在一定困难,可以考虑由军用软件承制单位进行测试,但必须由第三方组织和全程监督,必要时让军用软件用户参与进来,使测试结果更加准确有效。 2.2 开展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是软件配置项。软件配置项就是在软件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文档、程序、数据。软件配置管理目的是利用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报告和配置审核建立和维护配置项的完整性,通过自定义三库管理策略,建立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对软件配置项进行入库、访问、出库、维护、更改、等活动实施管理,以确保软件产品的正确性、完整性、可控性、可追溯性,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2.2.1 配置标识 配置标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一是定义项目生存周期中所建立的基线,二是识别和选择要管理的配置项,三是维护配置项标识。 2.2.2 配置控制 配置控制包括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两方面工作。软件产品为了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不同的平台、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导致同一软件产生或演化出不同的版本,必须进行版本控制。版本控制的目的在于对软件开发进程中文件或目录的发展过程提供有效的追踪手段,保证在需要时可回到旧版本,避免文件的丢失、修改的丢失和相互覆盖。版本控制是实现团队并行开发、提高开发效率的基础。变更管理是配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需求变更及软件代码变更的高效管理。变更必须履行审批手续,首先由软件配置项负责人提交变更申请至配置管理员,再由配置管理员提交软件配置控制管理委员会进行评审,如批准及时修改并指定修改人,配置管理员将配置项检出至修改人员的开发库中进行修改,修改后经评审或确认批准后,由配置管理员将修改批准后的配置项重新入受控库(要求有版本升级记录),更新受控库状态报告;如没有批准修改或批准延后修改,配置管理员应向问题提出者提供未批准及批准延后修改的原因。当软件产品经过最终验收或交付后应提交配置管理员,入产品库。 2.2.3 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管理员通过配置管理系统收集当前基线配置项的状态,汇总形成配置状态报告,定期提交项目负责人审阅。 2.2.4 配置审核 配置审核主要是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审核,确保软件配置项正确可控,一般由质量保证人员单独执行。 2.3 建立SFRACAS SFRACAS即软件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是及时报告软件发生的故障,分析软件故障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防止故障再次发生。军用软件承制单位应从软件研制开始建立SFRACAS,对故障实行闭环控制,有效地消除软件缺陷、故障,提升软件研制工作的质量。 建立SFRACAS应遵循PDCA原则,P代表计划(PLAN),D代表执行(DO),C代表检查(CHECK),A代表处理(ACTION),这四个过程循环执行,周而复始,促使军用软件质量不断改进。SFRACAS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2.3.1 故障报告 软件在研制和使用阶段发生的故障,应由相关部门负责信息收集的人员予以及时、完整的收集,编制故障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规定的管理组织报告。 2.3.2 故障核实 质量保证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对报告的故障内容都应按发生故障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实,故障核实可通过重现故障模式或依靠故障证据来完成。对缺乏证据的应给予说明。 2.3.3 故障分析 在软件的故障得到核实后,故障责任单位应尽快组织相关人员对故障进行分析,以确定故障原因,并编制故障分析报告。 2.3.4 故障纠正 故障原因确定后,故障责任单位的有关部门应根据对故障的分析结论,研究并制定纠正措施,编制纠正措施实施报告,并提交规定的管理组织审批确认,再下发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2.3.5 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纠正措施实施后,有关部门应通过试验、试用等方法证实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如达不到预期效果,则需复查故障的原因或进一步采取其它的纠正措施,直至故障彻底解决。最终,将确定的纠正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提交给规定的管理组织。 2.3.6 故障信息管理 故障解决后,软件承制单位应统一管理保存全部故障信息报告及有关文档资料,并建立故障信息库,供有关人员查询。 3 结束语 对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是当今武器装备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军用软件特性,从软件分级管理、软件配置管理、SFRACAS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工程与软件质量管理浅析 【摘要】本文首先从面向对象技术和重用的角度对软件工程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现有的软件工程开发技术及管理成果,对提高软件生产效率的开发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软件工程 软件质量 质量管理 目前我国软件开发行业中拥有大量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虽然如此,但是我国企业的软件开发管理却始终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水平上,近年来随着国内工业企业逐渐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纷纷进行国际标准化质量体系认证,多数软件开发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进行有关软件质量体系的标准化认证等工作,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软件工程与软件质量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展开分析。 一、软件工程分析 (一)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最终产品的特性与结构主要由开发方法所决定,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将软件工程技术纳入到规模化生产中,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变得更加平滑,系统模型也更容易维护,已有成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重用,这些目标的实现皆得益于对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很多问题的存在利用传统的功能/数据方法根本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首先,可以利用功能/数据将系统分解成数据和功能两部分,功能部分体现出主动的色彩,伴随着相应的行为,数据部分则体现出了被动的色彩,被其不同的行为所利用;其次,人们利用功能/数据方法开发系统和软件时,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之间始终存在一些差异,一般来说是不能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建立系统模型的,需要将实体中的功能及数据提取出来;最后,继承是面向对象技术的主要特点之一,从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软件产品。因此,在一些大型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对面向对象的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 (二)重用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都希望可以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尽可能的应用,重用可以使生产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软件工程中解决危机问题通常会使用重用的方法,但是传统软件工程开发方法并不能对已有软件产品进行尽可能的应用。重用软件代码在工作中比较常见,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非常有用,但是从软件工程领域来看,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唯一,从软件开发的角度上来看,会从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对重用技术进行应用。此外,文档的重用也比较常见,不管是开发阶段还是维护阶段,通常重用文档的方式存在很多不便,加上格式的重用率比较高,因此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可以为其提供较大帮助,为重用事务的分配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 二、软件质量管理分析 软件质量管理领域已经提出了质量工作的相关特征,在全公司范围内展开质量控制及监督等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教育,从全国范围内促进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起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与人、机构有关的内容,要想提高质量就要与人发生关系,质量管理不能脱离人而存在。现阶段很多企业都专门设置了质量管理部门,这意味着现在很多企业领导者开始意识到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这些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了这些部门上,企业中其他部门的人员都认为质量管理就是这些部门的事情,跟自己无关。而事实上质量的提高与企业中所有员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企业中所有的员工都会对质量的提高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而质量管理部门设置的目的在于针对质量的提高进行审查与监督,并展开质量培训,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只有这些人了解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对质量管理措施进行贯彻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应将质量作为主要目标,所有企业活动都要围绕质量的提高进行。 现在我国多数企业已经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主要管理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等方面,体现了效率性、科学性等一系列特点。之所以要在企业中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将生产中存在的缺陷消除,这些缺陷主要是由人工和管理两方面原因导致的,其中,由于人工引起的缺陷比较容易消除,只要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注意就能使质量得到提高,并注意工人的培训,认识到缺陷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因为管理而产生的缺陷往往是不容易解决的,因为这些缺陷往往是不易察觉的,在管理上形成了交叠,加上软件产品测试很难将方方面面考虑到,其中难免存在着一些隐藏的缺陷,所以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消除这些缺陷具有重要意义,以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开始不断扩大,这种情况下软件系统开发也显得越来越复杂,很容易出现出现“软件危机”,为了对软件可维护性差、无法完成软件进度等问题进行解决,软件工程学科由此产生。然而开始时人们因为过分重视软件工程技术,忽视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所以有关软件工程管理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基于这一方向展开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浅谈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过程的三性 摘要:通过参与机载软件研制项目的研发过程,并对机载软件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提炼出机载软件在其生命周期过程(本文开发生命周期过程指从计划,到需求捕获和确认,经设计,到编码集成直至交付的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和可追溯性),同时通过对实际状态的对比分析和研究,针对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在其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强调使用过程方法进行机载软件质量管理工作,以确保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根本性地全面可持续开展,继而确保机载软件在开发生命周期过程中满足相关要求,最终确保按照生命周期过程开发和生产的航空机载产品满足客户和适航的要求,最终确保产品的交付和盈利,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质量管理;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适航;机载软件 一、前言 目前中国国内航空机载软件的自主研发起步比较晚,而大部分参与的公司/人员,由于之前质量管理的经验,形成一些固定的质量管理思维。随着国内民用航空产品市场的增加和国家对民用航空产品的重视,以及机载软件的技术日益发展成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客户和适航的要求。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相关的基础和标准,不管是国际航空标准AS9100,还是一些工业标准(包括DO-178B),以及一些已经的适航标准(包括Order8110.49)等等,更加关注产品在计划、设计、生产直至交付的所有节点中的每个过程,注重质量管理过程体系和程序的建立;按照建立的体系和程序执行相关过程,强调所有过程进行记录并保证可追溯性。笔者通过对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研发过程质量管理的研究,包括AS9100、适航法规、先进的工业标准等进行研究,对实际质量管理状态进行总结,提炼出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就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如何贯彻和应用这三个基本特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的交付满足客户及适航要求。以下内容是个人就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及应用进行浅显的论述。 二、质量管理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 要想在机载软件的生命周期内贯彻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首先需要了解三个特性的基本概念,只有对其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在生命周期过程中应用和贯彻这三个基本特性。 1.完整性,指应确保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覆盖。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如果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操作过程,也就谈不上质量管理。完整性也可以总结为“写我所做”; 2.符合性,指在设计和制造以及交付过程的所有操作应符合相应的文件/程序、符合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以及产品符合经批准的设计和工艺。符合性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执行过程。符合性可以总结为“做我所写”; 3.可追溯性,即应将所有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记录,确保在发生不符合时,能获得相应的数据分析的支持。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反馈,也是质量管理过程中持续改进的必备。可追溯性可以总结为“记我所做”。 三、理解和应用 可以将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总结为质量管理中的三句话: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也通过这三句话,可以清晰的发现这个三个基本特性涵盖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和要点。以下内容就笔者在现有质量管理状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这三个特性如何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1.完整性 完整性,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首要任务是是建立完整覆盖顾客要求、法律法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建立?民航产业有自己行业的质量标准――AS9100,按AS9100的条款,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对于航空机载软件来说,仅仅满足AS9100的要求是不够的。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必须同时要考虑适航规章的相关要求,包括DO-178B、Order8110.49。笔者认为以下图形象地形容AS9100和适航标准之于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图1 质量管理体系和AS9100及适航要求三者间的关系图 根据实际参与项目预投产质量管理体系的适航审定经验以及实际参与项目的开发经验,可以使用符合性矩阵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程序和AS/9100及适航标准三者之间的符合性矩阵,一方面明确AS9100和相关适航标准的各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矩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完整性状态。下表为方法中采用的简易的矩阵表: 注1: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简单列出表头,其中横行中可以列出AS9100条款号;左侧纵列可以列出相关适航条款要求,在表的右侧某一栏中可以列出体系程序的名称。表格可以根据条款的详细程度进行调整;表格因人而异,可调整以适合本企业的相关要求。 注2:对应矩阵中,可以采用标志方式,如完全满足,用表示;如果AS9100条例满足,但是不满足适航要求,用表示;如AS9100条例不满足,但是适航要求满足,用表示; 随着适航标准不断更新以及产品研发经验的积累,公司同样需要不断改善和持续改进体系文件以切实满足质量管理的完整性要求,如DO-178B升级为DO-178C,则公司应针对升级前后版本识别,确保质量管理的动态完整性。完整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基础,也是前提,只有确保质量管理中体系文件/程序的完整覆盖,才能有效保证质量管理的实施,才能确保企业有效率、有组织的进行。 2.符合性 符合性,之于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来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确保符合性,首要任务是建立满足符合性的方法。日本质量大师石川馨认为:“当引进某种做事的方法时,很自然要考虑这种方法是否合适。通常我们根据过去的结果与经验或传统的方法做出决策。适当的评估将使这种决策变得更加有效,同时工作过程中的数据对于评估工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应质量行业中老话“不是最先进的方法就是最佳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的质量人来说,应该清晰自身企业所处的规模、阶段,并选择相应的方法以确保符合性。符合性,是PDCA过程方法最重要的环节。笔者个人觉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简要的操作流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 图2 符合性实施流程图 注:对于任何产品来说,数据的积累是产品优化,行业的发展的基础。 结合上述流程图,以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研发过程为例,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如下: 针对机载软件研发过程,利用电子检查单(peer review)方式进行过程把关。 对各个层次的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方面培训,要言明使用检查单的意义和作用。 建立每个过程作业指导书,找出每个过程的关键要素,将关键要素导入到电子数据库中。 依据检查单内容,对实际项目研发过程进行评审和检查,将每个关键要素的检查结果导入数据库。 以数据库为基础,针对检查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进行相关管理过程和/或相关产品设计构型进行改正和/或预防。 注:实现数据库与检查单相连接,通过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使其自动生成检查单;一方面减少不同素质的人员造成检查单内容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员更专注于产品检查和改进的本身,提高执行效率。 符合性,是一个持续改进螺旋过程,是建立在公司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逐步的改善,根据机载软件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方法以确保符合性。 3.可追溯性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可追溯性的意义在于验证完整性和符合性,另外也在于后续过程的软件维护和升级,以及航线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排查出问题所在,找到根本原因。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是确保可追溯性的前提。在DO-178B和AS9100中可以查询有关配置管理的规定,根据AS9100要求和适航要求以及DO-178B建立配置管理程序。在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中, 首先需要针对机载软件相关阶段建立配置基线,包括需求基线,设计基线; 针对所有需求、源代码、目标代码建立追溯矩阵; 如果机载软件已经建立配置基线,其中的任何更改,都需要按照配置管理程序(计划)的更改控制流程实施更改; 按要求定期进行配置审核,并编制配置管理报告; 按照加载规程实施机载软件加载前环境确认,并填写加载记录。 现如今各个企业更加重视信息化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引进新的工具软件,如对于机载软件需求的管理,一般会采用DOORs软件进行管理。未来的信息化系统应该更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简单输入自动实现,容易检索等等,给员工工作带来很大的便捷性,降低了人为错误,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所谓高度化集成的信息平台,个人觉得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块,然后在模块后台实现数据库支持。以航空机载软件的几大过程为例,包括计划过程,,需求过程,设计过程,编码过程过程,供应商管理过程,建立相应的模块,在各个模块之间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对于每个模块之间再细分子过程,为每个子过程建立窗口。高度集成化信息平台能够将一个机载软件完整生命周期所有信息记录在同一平台上实施分类保存,可以通过菜单拉取机载软件配置项,了解其当前状态,链接到供应商管理,进一步了解供应商的需求和编码状态。 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体现,只有实际工作中进行了相应的记录和标识,才能确保机载软件的可追溯性。也才能真正确保机载软件产品满足初始适航和持续适航能力。可追溯性确保了质量管理真正的实现。 四、三个基本特性之间的关联 三性,用综合性的话语来描述:针对航空机载软件的每个过程,按照AS9100/适航要求建立完善的机载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程序和方法以及计划;每个过程的操作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做好相关记录。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用三句话概括他们的关系: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实际质量管理过程中,却不能将这三个特性割裂开来对待。在实际操作中,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必备因素,充分条件,只有满足了完整性,才能确保符合性和可追溯性的实现;符合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主体,满足了符合性,才能体现了质量管理完整性的同时能确保质量管理的可追溯性;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必要条件,可追溯性的实现才能体现完整性和符合性的实现。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环环相扣。当三性中有一点不满足要求,其他两性也就不能满足要求,进一步说明质量管理失控。 在实际机载软件的需求和设计编码中,只有确保各项活动满足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才能实现质量的过程方法管理,才能充分说明质量管理的完善有效,才能真正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系统功能和适航要求,最终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 五、结语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实现其功能和运行已非难事,难点是如何使航空机载软件在满足安全的情况,实现成本降低,技术性能提高,以持续满足客户和适航要求,最终获得更高市场份额。相信通过满足质量管理的三性:从小处来看,可以培训企业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航空机载软件研发生命周期中更注重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以及过程活动,降低了研发的成本;从大处来看,也使得缩小与国际先进航空研发企业的思想和流程上的差距,使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以进一步缩小与其之间的技术差距。 笔者清楚,就单单质量管理本身来说,要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过程管理方法,并实际应用于企业,为企业带来益处,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笔者更清楚,质量管理,受制于产品研发技术,单单发展好质量管理流程,并不能带来根本性地变化。要想真正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的民航产品进入市场,甚至走出国门,需要从技术、管理、人才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循序渐进的改善。套用屈原前辈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气象水文软件质量控制方法浅析 摘 要:论文针对气象水文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常用的软件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它们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软件质量控制模型,为全面提升气象水文软件的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软件质量;质量管理体系;CMMI;GJB9001B-2009;质量控制模型 软件在装备系统的研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软件产品的质量已逐步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软件质量关系到武器装备系统的生命,关系到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旦软件失效,就可能导致整套装备系统的失效,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目前,软件在研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远不如人意,特别是与硬件的可靠性相比,软件的可靠性一般要低一个数量级[1]。 1 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装备系统研发软硬件管理不均衡,过分强调硬件。武器装备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各个因素又是相互关联和制约,不均衡的过分强调某几个方面都是不科学的。而现状是系统的研发过分强调硬件的重要性,软件只是被当做硬件的一个附件来对待,未作为产品列入装备系统计划和技术配套表。 (2)总体单位不抓配套单位分系统软件的质量,监控力度不够。在软件产品的开发中不遵循软件工程的要求,而且武器装备系统的总体单位只抓本单位开发的软件质量,对配套单位分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监控不力,对配套单位交付给总体单位的软件普遍不进行软件验收测试和软件验收评审。 (3)软件设计文档的编制不规范,不符合国军标要求。编制时缺少文档化的过程描述,尤其是缺少工作文档、风险管理文档和工作量统计文档,而且文档编制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特别严重的是大多数单位的文档是在软件编程完成后补写的,失去了以文档指导软件实现的作用。 (4)高层管理者对软件管理不够重视,软件配置管理不到位。管理要从高层做起,但是多数高层却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有的软件开发组未设配置管理员,有的单位对配置管理的概念(如对基线标识和配置控制等)模糊,对软件开发库、受控库的设置与管理不当,致使软件在出厂前基本不受控。 (5)对软件测试的概念和方法认识模糊,缺乏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测试。软件开发测试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之间缺乏对对方工作的基本认知,双方难以沟通,阻碍了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部分单位对第三方测试存有疑虑:担心泄密,难以保护知识产权,或担心经费不足和增加工作量延误工程进度。 上述问题是装备研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亟待改进。国内外的经验说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一条是必须“树立软件产品的观念”和“用软件工程方法组织软件开发”[2],并按照软件工程方法的基本原则不断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现在国内比较常用的控制软件质量的方法是质量管理体系法,而国外比较流行的是运用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即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来控制软件的质量。 2 软件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及缺陷 2.1 军用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一般做法及缺陷 我国一直采用质量管理体系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来控制军用软件的质量。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产品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的”,关注软件开发、研制的过程,通过强调过程模式,将组织内所有的工作定义为一个个明确的过程来进行质量保证和评估,使影响软件产品质量的因素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此来提高其使用的可靠性、安全性,突出的把持续改进的过程作为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水平的重要手段。 目前,军用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整套模型源于GJB9001B-2009,该国军标适用面广,可面向于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四大产品[3],主要强调的是硬件产品的质量控制,对军用软件的适用性稍弱,没有针对软件产品及其研发的特点展开说明,尤其是在型号的不断改进,装备状态的多次更改之后,对军用软件的配置管理等方面的更高层次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实施该标准时无法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没有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忽略了该标准反复强调的“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持续进行质量改进”,导致研制单位无法拥有一套适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2.2 国外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一般做法及缺陷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即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对组织软件过程能力的描述[4]。CMM 中最为核心的思想是:只有好的过程才能造就好的结果。它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软件工程能力的改进与评估,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标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CMMI是CMM模型的最新版本,它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的研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管,以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CMMI项目为军工界和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集成的产品集,其主要目的是消除不同模型之间的不一致和重复性,降低基于模型的改善成本。CMMI将以更加系统和一致的框架来指导组织改善软件过程,提高软件产品的研发、获取和维护能力。 CMMI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一种软件质量控制模型,强调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注重基于模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改进,可以帮助软件企业有效地管理软件过程,但是CMMI也存在缺陷,CMMI本身是国外的体系,是基于法治的体系,而我国强调的是人治的氛围,这种文化性问题是CMMI能否适用于我军的关键;实施该体系时单位对于软件研发人员缺少必要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导致软件研制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难以沟通,阻碍了研发工作的进度;CMMI只强调关键过程域,无法保证软件产品能被成功的研制出来。 3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气象水文软件质量控制方法 3.1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的共同性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面向的都是组织和软件产品的质量问题,都是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为基础,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质量保证、全面质量控制、全面质量检验等思想。它们都非常关注产品的质量,都以相同的质量原理为基础,都强调通过良好的过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都在强调外部沟通的同时强调内部沟通,都以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作为最关键的成功条件,都采用PCDA方法,都重视规范化、活动规程和必要的文档与记录。 3.2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的差异性 作为质量管理的标准性文件,CMMI与GJB 9001B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GJB 9001B是一个适用于各类产品的通用型标准,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制定的,而CMMI是专门针对软件开发设计的,可以帮助软件企业有效地管理软件过程;GJB 9001B强调完整的组织体系,可以用来建立符合ISO9000管理的组织管理,而CMMI本身对管理体系没有明确要求,默认组织体系是有效的、健全的;GJB 9001B评估的目的是要认证组织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为此给出比较简明、科学、原则性的要求,评估出结论合格与否,而CMMI则用于评估组织的软件能力的改善,确定采购风险,或找出软件过程的强项和弱项,明确改进途径,为此给出良好软件过程的详细描述和能力提高的简明科学途径。 3.3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气象水文软件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GJB 9001B鼓励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而CMMI的本质是通过对软件研制过程中关键过程域的精确定义,来使软件研制从一个不确定的“黑箱”操作过程,变成一个各步骤可视的、可对偏差随时控制的“透明”操作过程。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相关理念和技术要求设计出适用于气象水文软件的质量控制模型。 质量控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模型将质量控制归纳成七个阶段:(1)明确准备目标、项目范围和资源需求,依据CMMI的相关标准对软件的现状进行评估,定义相应的目标和指导原则,为下一阶段准备好相应的评估资料;(2)根据客户的要求和技术指标制定软件的开发流程,该阶段表达了组织层上下同心、拟定目标和愿望的状态,这是对将来有一个共同思考的过程;(3)在新的开发流程下引入GJB 9001B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对组织当前的状态进行判决,及时向组织传达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并根据GJB 9001B的要求,确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向;(4)根据上述要求拟定软件管理流程,确定关键业务主题、各团队的角色和职责、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改进进度安排;(5)在此流程的基础上导入成熟的开发和管理理论及方法,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规则、度量方法、模板,作为改进和实施的基础;(6)按层次和相关要求编写各层次文件,根据国军标的要求编写相应的工作文档、风险管理文档以及工作量统计文档;(7)依据软件运行的实际情况改进流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所有人员确定需要改进的目标,分析现有的工作步骤、客户需求和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方案,验证并更新实施流程,在提高技能、绩效的同时,也提高软件的质量。质量控制是一个总结、再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改进建立下一轮工作的更高目标,制定组织进一步工作的计划,只有通过这种反复的评估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软件质量。 4 结束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发出复杂的大型软件系统已不再是单个质量控制方法所能完成的任务,只有通过融合多种方法的优点推出一种新的质量控制模型,才能保证气象水文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本模型旨在GJB 9001B的基础上结合CMMI的理念和技术要求,把GJB 9001B作为CMMI的保障,而把CMMI作为GJB 9001B的“使能器”,两者相互促进,全面提升气象水文软件的质量及服务能力,进而提高武器装备软件的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的“三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 为了加强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状态变化的控制,针对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建立“三库”,并通过“三库”的有效管理实现配置管理的部分功能,达到提高仿真训练软件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仿真训练 软件 质量管理 三库 1 引言 我国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便捷。无论是在学校、军营,还是机关、农村,信息化覆盖率越来越高,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独特魅力,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科技给予我们的全新的感受。科技让我们距离世界很近;科技让我们工作或生活更加轻松;科技让我们颠覆过去的思维及工作、生活方式。 信息化建设如火似荼地发展,同时也催生了仿真训练软件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软件质量对仿真训练软件可靠性的制约也日益凸显。为了满足日益提高的仿真训练软件质量要求,确保软件质量和可靠性,做好软件质量管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软件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配置管理是可以控制软件变化的科学管理。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软件的版本控制、变更控制和过程支持。其中,设立“三库”,即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对软件技术状态变更和版本控制的管理更是其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配置管理的重点。在军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对软件“三库”的有效管理来达到控制状态的变化和标识的情况,并严格履行软件产品的出入库规定,从而实现对软件的质量监督。 2 “三库”的含义 “三库”是指软件开发库、软件受控库和软件产品库。“三库”的建立是配置管理当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可以对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状态的变化进行控制,还可以对软件配置项进行有效的标识,同时又可以避免复杂的配置管理技术给开发成本造成太大的影响。 GJB 5000A《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GJB 5235《军用软件配置管理》和GJB5716-2006《军用软件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通用要求》都有对“三库”建设的相关要求,其中,GJB5716-2006中给出“三库”的定义分别是: (1)软件开发库(software development library)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2)软件受控库(software controlled library)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已通过测试或评审且作为阶段性产品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3)软件产品库(software product library)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已定型(鉴定)且供交付、生产、检验验收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通俗一点的解释“三库”的含义是: 软件开发库就是在软件生存周期的某一个阶段期间,存放于该阶段软件开发工作有关的计算机可读信息和人工可读信息的库;在软件生存周期的某一个阶段结束时,开发库内的内容经过评审通过后,就可以进入到软件受控库中;在软件生存周期的组装与系统测试阶段结束后,形成的可以直接交付给用户的最终产品或可以在现场安装的软件就存放在产品库中。 3 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仿真训练软件的质量管理工作还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软件质量还远不能满足软件开发的要求,软件开发成本与进度计划难以准确估计,对软件产品质量的评价还缺乏标准和手段。归纳起来,军用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3.1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意识不强 现阶段,大部分仿真训练软件开发研制单位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没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缺少质量保证大纲等质量保证文件和阶段性的评审制度,软件的质量保证工作基本上是由软件开发者自身完成的,而实践已经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开发的软件是无法保证软件的质量的。 3.2 缺乏软件技术状态管理和控制 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的技术状态非常多,软件的一条语句或一个函数的修改都可能造成软件部分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整个软件瘫痪。所以,一旦软件出现故障,由于没有对软件的技术状态实施管理和控制,很难快速准确的找出故障原因,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直接影响整个军用仿真训练软件的质量。 3.3 软件测试不够充分 大多数仿真训练软件开发单位没有设立独立的软件测试部门和专门的软件测试人员,而是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由开发人员采取自己设计、自己编程、自己测试、自己维护的方式来完成的。由于软件开发人员任务重,他们在测试上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容易把软件测试环节变成只是走过场、讲形式,导致测试的作用和可信度大大降低,一些隐含的错误和缺陷被遗留到软件交付之后的运行阶段。 3.4 对软件文档的重视程度不够 软件文档是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关系着整个软件的有效运行和维护。在军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文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导致开发人员对文档编制不感兴趣,编制不及时;软件文档内容不完整,与开发过程不一致,格式不规范;文档审核和管理不够严格,未经审批可随意更改文档内容等问题,最后造成软件的透明度低,软件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不好,给软件研制和维护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 4 “三库”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的技术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软件在各个阶段的配置项内容是不相同的,软件的版本也是存在更新的情况。因此,对软件技术状态的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军用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的关键。“三库”质量管理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软件产品形成过程技术状态管理的核心任务。 4.1 建立“三库” 按照相应国军标的要求,在仿真训练软件生存周期中,要建立软件“三库”,通过对“三库”的集中管理,实现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状态变化的控制和对软件配置项的正确有效的标识,以确保仿真训练软件产品的正确性、完整性、可控性、可追溯性。 4.1.1 开发库 从技术状态形成过程、有效控制和管理的角度看,在仿真训练软件完成详细设计阶段工作之后建立软件开发库。此时将未进行测试和评审的软件和软件相关设计文档等软件配置项存放到开发库中进行集中管理,并由软件开发项目组或分系统负责。 4.1.2 受控库 软件受控库反映的是软件研制开发过程的轨迹。在仿真训练软件形成过程初、中期等阶段建立软件受控库,对通过测试和评审,确认正确的软件版本、完整的软件文档材料,以及其它相关软件配置项,采用软件受控库管理,由系统总体负责管理。 4.1.3 产品库 在仿真训练软件研制开发的末期建立软件产品库,对通过综合测试(验收)的软件、完整的软件文档材料、软件生命周期更改的版本,以及开发研制该软件产品的相关的成套软件(包括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集中控制管理,由研制单位质量管理部门负责。 4.2 软件开发库的管理 软件开发库建立在承担仿真训练软件开发任务的项目组,由项目组质量管理人员或分系统负责人(无分系统的由项目负责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软件开发库中管理的内容包括软件开发、测试阶段对应的文档和“初始阶段”的软件。 4.2.1软件开发库入库的内容 (1)按照对应国军标要求,软件在开发过程中规定的所有系统的和阶段设计文档,包括:软件开发计划、软件技术规格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接口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详细设计说明、接口设计文档、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说明、软件测试报告、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等。 (2)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所产生的计算机软件部件、计算机软件单元及其源程序代码、目标代码和数据定义文档,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进行软件测试的测试用例和测试结果等。 4.2.2 软件开发库的控制要求 项目组首先根据开发软件的规模,将符合项目标识、版本等软件配置要求的软件配置项入库控制,在此基础上对开发库的每一项内容(配置项)进行标识,由专人负责记录开发库中每一个配置项的位置、标识和入库时间。如果有某个配置项需要进行修改,则需要按权限实施更改,并必须通过项目负责人的审批。在进行更改操作的同时还下需要填写《软件开发库更改记录表》以记录开发库中的有关更改信息,并保存更改前的软件或文档的标识和版本。出库控制应按规定的权限出库,记录有关出库的出库项、软件提取人和出库时间等信息。 4.3 软件受控库的管理 在仿真训练软件测试工作开始之前需要对开发库中的软件配置项进行确认工作,然后从中提取被测软件和相应文档进行测试。通过认可的测试或评审的软件配置项就可以转库到软件受控库。 4.3.1 软件受控库入库的内容 软件受控库入库的内容必须是通过测评或评审的软件配置项,以及是仿真训练软件开发单位或用户认可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说明、概要设计说明、详细设计说明数据库设计说明、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分析报告、用户手册、操作手册、软件维护手册、项目总结报告、项目验收报告、质量要求文档(质量保证大纲、标准化大纲、可靠性和维修性保证大纲等)、软件(源程序、目标代码、编译成目标代码的详细步骤、可执行程序和写入可编程器件的程序等)、软件设计更改报告及审核文档,以及所有文档的电子版本。 4.3.2 受控库的控制要求 仿真训练软件的受控库控制要求要比开发库更为严格,受控库的管理控制由承研单位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软件开发人员受控使用。 软件开发库中通过测评和审核的软件配置项必须转入到受控库进行管理,每次访问需按权限,并要通过项目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联合审批才可获得批准,同时还要记录访问人 、访问时间、访问项、访问批准人等信息。出库控制时,软件提取人的申请,项目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并进行出库信息登记。更改控制时,软件开发人员先提出更改申请,质量管理部门向有关人员更改信息,并且组织评审,待更改内容通过评审后方可按要求办理出库,转入到开发库中进行更改;完成更改后按相关要求重新入库,并及时向有关人员更改信息。 4.4 产品库的管理 软件在通过综合测试或验收之后,其配置项应转入软件产品库进行管理。而其它项应纳入承研单位的档案管理。 4.4.1 产品库的内容 软件产品库入库内容应是已经完成了综合测试等待交付给用户运行或者是现场安装的最终的软件产品,具体包括可执行程序、系统配置文件、数据文件、安装文件以及电子文档和书面文档。 4.4.2 产品库的控制要求 产品库的管理控制直接由军用仿真训练软件承研单位的科研部负责。对软件产品库须按相关要求进行入库、访问、出库、更改、配置状态报告、配置审核等的控制。 产品软件版本必须与设计文件及其电子版同步归档,软件档案必须与其纸质软件文档相符。产品软件归档媒体一式两套,一套为基准盘封存保管,一套为工作盘提供利用。 5 “三库”应用的效果分析 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应用“三库”,对软件的变化状态和有效的标识实施管理,使得软件的开发过程变得可控,杜绝了软件开发和使用的随意性,软件质量得到了保证。“三库”应用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三库”进行有效的标识,减少了项目开发因为版本错乱、标识不清等低级错误,导致整个软件产品质量下降,保证了软件的开发周期及阶段性取得的成果。 (2)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各个阶段中,软件和其它软件配置项不可避免会发生更改,通过“三库”的应用,强化对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更改的审批控制,使软件的所有的技术状态都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3)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中应用软件“三库”实施管理,不仅可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清晰、准确的把握软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和流程,而且通过软件“三库”的管理还可以让软件开发人员发现并避免一些重复性、阶段性的错误,使软件开发人员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6 结束语 随着仿真训练软件的发展,软件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软件的质量管理工作就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的“三库”概念和建设方法,并在软件开发过程引用“三库”实施管理类,从软件开发阶段开始提高软件质量,建立和维护军用仿真训练软件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各个阶段产品(包括各个文档、程序及其数据等)的完整性,确保对仿真训练软件形成过程的质量实现可追溯性,使软件开发、技术状态管理和维护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最终提高仿真训练软件质量。 作者单位 海军潜艇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042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加强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若干思考 [摘 要] 随着军队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军用软件在武器装备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质量已成为影响武器装备作战性能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发展和现状,并从突出地位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快系统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四个方面对如何加强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军用软件;质量管理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装备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软件在现代武器装备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在武器装备系统中的地位逐渐由硬件的配套产品上升为独立的产品,成为武器装备系统和自动化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器系统功能的生成和发挥对软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军用软件的质量关系着装备系统功能的强弱和成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武器装备的质量。 一、军用软件 军用软件(Military Software)是指用于保障军事装备及其配套系统正常工作,经正式立项研制并交付军方使用的特殊的专用软件产品。与常用软件相比,它实时性、时序性、精度性、安全可靠性要求更高,并具有嵌入式软件多、能适应各种恶劣军事应用环境的特点。 军用软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武器系统软件,包括为武器系统专门设计或专用的嵌入式软件,指挥、控制和通信软件;对武器系统及其完成军事任务进行保障的其他软件。另一类是自动化信息系统软件,主要是指执行与武器系统无关的系统使用和保障功能的软件。 二、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发展 同国外相比,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起步较晚。1996年,原航天工业总公司颁发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软件质量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软件也是产品,必须和硬件一样纳入型号配套管理,列入产品配套表和技术配套表,实施产品管理。2000年3月,国防科工委颁布了《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工作问题的若干决定》,并于2001年9月颁布了《军工产品软件质量管理规定》。2002年,国防科工委专门组织软件调研组,对重点型号的软件承制单位进行了调研,并对加强软件质量与可靠性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在2002年9月召开的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工作会上指出,软件质量是当前比较薄弱的环节,应充分重视软件质量问题,积极借鉴国外软件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内部各单位的交流,促进软件质量控制和可靠性工作。 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本上是以软件开发项目为中心,以软件工程化带动和推进软件质量管理,其具体方法如下: 1.依据软件工程原理,按照一定的软件开发方法学,确定适当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分阶段实施了软件质量管理和控制。 2.型号软件纳入了产品配套表,对软件产品的研制进行了严格的质量管理。 3.根据软件的规模和安全关键性等级,对软件进行了分级分类管理。 4.落实型号研制人员的岗位职责,软件研制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5.制定并实施了大型项目的软件规范。 6.建立并完善了软件独立测试机构,提出并实施了软件仿真测试,加强了软件开发项目组内的软件测试力量,对A、B级软件开展了独立的确认测试。 7.为总结型号软件开发方面的教训,编写了型号软件故障启示录;为总结型号软件测试经验,编写了软件评测文集与案例,建立了测试实例库。 三、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军事装备体系化、复杂化、高技术化趋势逐渐显著,各类军用软件的使用日趋广泛,结构日益复杂,军用软件已不再是硬件的附属物,已经成为与硬件并列的、独立的技术状态管理项目。军用软件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因此,军用软件开发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和工具进行软件的质量保证活动,以支持开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小的费用开发高质量的软件,满足应用需求,同时减少维护费用。 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军用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软件在开发、设计阶段缺乏严格的需求分析和评审;在调试、验收阶段,由于缺乏科学的测试手段也无法对软件进行必要的测试;在使用、维护阶段,不能严格按照软件配置进行管理,造成软件在生存周期中,存在着更改随意性大、质量难控制的问题。这些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软件的技术状态混乱,给用户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带来了困难,影响了战斗力的提高。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下: (一)承制方尚未建立完善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 目前,虽然已经建立基本的军用软件质量体系标准,如GJB9001B-2009等,但是实施程度较差。在现阶段,军事科研软件的开发大多集中于军队直属单位中,大多是院校、科研所及相关部门。参与软件开发单位一般较多,但单位内部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由于质量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软件开发过程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软件的质量保证工作基本上是由软件开发者自身完成的。 (二)军方尚未有效参与软件需求定义 软件需求是度量软件质量的基础,不符合需求的软件就不具备质量。但当前的型号研制中,军用软件需求定义阶段缺少军方的有效参与,设计人员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定义装备的作战使用需求,同时对军用软件隐含的需求(如软件的可维护性)重视不够,导致在后续工作中软件修改、返工频繁,不但影响了软件研制进度,而且一些质量问题和缺陷也带进了后面阶段的工作中,软件质量难以保证。 (三)软件测试不够充分 目前,军用软件承制方多数没有建立专门的软件测试组,而是在软件开发的各阶段主要由开发人员采取自测和互测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软件开发人员任务重,他们在测试上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容易走过场,致使测试的作用和可信度大大降低,一些隐含的错误和缺陷被遗留到软件产品交付投入运行阶段。 (四)文档在软件质量保证中的作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软件文档是计算机软件产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系统能否有效运行、开发和维护,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主要体现在文档本身的可追溯性和可改进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文档的形成过程是一项艰苦、枯燥的劳动,人们常常忽视它,致使文档的编制和管理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软件开发人员对文档编制不感兴趣,编制不及时;二是软件文档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整,可读性差;三是文档审核、管理把关不严,未经许可随意更改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问题导致了软件透明度低、可维护性差。 四、加强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要突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地位作用 随着军用软件在作战、训练、战备、管理等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必须充分认识到软件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努力提高军用软件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必须针对军用软件研制及使用保障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管理能力。 (二)要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 军用软件在研制开发过程中,对质量管理理论具有明显的依赖性。针对目前对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理论研究较少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 1.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特点、要求和原则,以及面对当前软件开发和使用保障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措施和研究重点,以便系统地研究和解决。 2.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本规律研究。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本规律是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遵循和依据。应根据军用软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借鉴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从军用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定型与鉴定、质量监督、项目管理、验收、配置以及维护等不同活动的特点出发,来研究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 3.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方法手段研究。要紧贴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实际,区分不同活动的特殊要求,围绕军用软件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深入开展质量管理方法手段的研究。 (三)要加快军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现代高技术武器大量采用计算机系统,军用软件为完成智能化的任务,也越来越复杂,外军已经把军用软件作为装备纳入了管理体系。我军新一代武器陆续装备,指挥自动化系统也初具规模,软件的成分大大增加。但军用软件在设计、开发、测试、维护、使用管理上还很薄弱。因此,针对军用软件的特殊性,建立系统化、正规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十分重要。 1.建立军用软件质量管理部门。有必要在总部一级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软件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用以规范和指导军用软件发展的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在总体上规范和指导各军兵种的软件开发与采办;在各军兵种成立相应的部门,负责指导、规范本军兵种的软件开发与采办工作。 2.健全军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在准确把握军用软件质量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层次、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提高质量管理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3.健全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健全完善的法规和技术标准是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前提。为保证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体系结构的总体规划,建立满足军事需求的、统一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标准规范,解决好软件的发展同步、功能配套、兼容匹配。 (四)要提高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建设水平 1.运用全寿命管理的思想提高质量。对军用软件从需求分析到新系统替代的整个生存周期过程中各阶段及各环节的活动,实施前后衔接、持续不断、首尾响应、协调统一的管理,明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任务和目标。 2.用软件工程的原则与方法研制、开发、维护军用软件。军用软件系统复杂,软件度量、工作量估计、需求变化和风险管理难度大,开发进度和质量难以保证。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加强软件开发,有助于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减少维护的困难。 3.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与职权,使软件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软件开发时间周期长,参与人员、部门多,在整个生存周期内,软件的开发环境、运行环境都会发生变化。通过建立一套评估、控制和实施软件质量管理的机制,有利于实现软件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的不断进步,在积极性软件质量管理中,基于过程方法的软件开发与生产质量管理等,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信息化发展中,软件质量管理应用的标志性管理技术方法。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对于软件的开发利用来讲具有高质量保证与高可信度的优势。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原理的分析论述,并结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软件质量管理的问题,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论述。以提高过程方法在软件开发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推进现代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过程方法;软件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分析 在软件技术开发与软件设计应用中,最为关键并且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于开发设计软件以及软件技术质量的保障与成本控制实现。近年来,随着软件技术与软件开发设计应用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于软件工程的研究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软件技术质量保证与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与需求下,逐渐在信息化发展实际中进行应用实现的。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最早是由美国软件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提出并应用的,它实际上就是将软件技术的改进发展与软件开发设计过程的改进之间同步进行与实现,通过对于软件技术开发与设计过程的控制,实现对于软件技术质量的管理控制,这样一来不仅对于软件技术和软件应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步。 1.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与技术概述 1.1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含义分析 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通常也被称为是过程管理方法,对于软件质量的过程管理提出与实现,最早是由美国软件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以进入以过程为中心的软件技术以及软件产品的开发利用时代为标志。随着美国软件行业中以过程为中心的软件产品、技术的开发利用发展,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平台在实际开发应用中越来受到欢迎,并且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平台开发设计的相关要求准则等,也随之出现并发展起来。在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管理平台设计建立要求准则中,以美国CMM以及PSP、TSP管理平台的设计应用实现最具有代表性和意义。 通常情况下,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平台与方法中,过程一词多被解释为将输入方式转化为输出方式的一组相互关联或者是相互作用的活动。对于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设计实现以及管理过程,又被按照一定的规律关联分解为软件工程过程以及软件管理过程、软件支持过程等三大过程类型。其中,软件工程过程主要是指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开发、生产、设计实现过程,包含对于软件技术与产品的需求分析以及编码设计、系统测试等过程步骤;而软件管理过程主要是指对于软件工程的管理维护过程,包含对于软件产品、技术的开发、生产、设计应用等的管理以及维护实施等,比如对于软件开发项目的策划、跟踪监控以及质量保证管理过程等;最后,软件过程中的支持过程主要是指对于软件技术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利用进行支持的过程行为,包括对于软件产品与技术的评审以及培训、度量等过程。在软件工程开发设计以及应用管理过程中,建立相关系统平台,实现对于软件工程系统化与自动化管理控制实现,是在现代信息化发展情况下,进行软件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措施。 1.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技术概述 在应用过程管理方法,对于软件质量进行管理实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有CMM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以及PSP、TSP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等,此外,还包含ISO9000系列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应用技术,以及IEC15504要求标准下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 其中,CMM、PSP以及TSP软件过程质量管理应用技术,是由一家软件工程研究机构研究提出的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系统模型平台。CMM软件过程质量管理系统模型平台主要是在对于CMMI系统模型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理念、以及软件开发生产技术、产品相互融合的情况下,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CMM管理系统与体系,实现对于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人与技术、管理过程三个方面的管理控制实现。而ISO9000标准系列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一种由国际标准化研究组织研究提出的通过过程方法实现对于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中有广泛以及普遍的应用实现,尤其是在政府以及工业发展、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应用实现更为突出。 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2.1信息化过程中的软件质量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各自为政、信息化重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成果垄断等问题,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突出。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部分,软件的开发利用以及发展不仅对于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更是对于国家生产力水平以及综合实力情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根据社会信息化发展与软件质量管理的情况来看,目前,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软件质量的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对于软件质量管理的意识比较缺乏,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于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利用过程中,过分重视对于软件技术产品以及项目的开发设计进度、数量等问题,而忽视对于软件产品质量以及软件开发设计过程的控制管理。再次,在进行软件技术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软件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相对比较落后,并且对于同一个软件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设计转包现象比较严重,通常存在有多个软件开发方,这对于软件质量的管理以及软件开发的发展进步都十分不利。最后,在进行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软件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也是信息化发展中软件开发设计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如下图1所示。 2.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 在社会信息化发展中,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就是通过对于软件需求过程以及软件设计过程等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实现,同时对于软件的编码以及测试、维护等,基于过程质量控制管理的方式,实现对于软件质量的控制管理实现。具体质量控制管理方式如上图2所示。 首先,在基于软件质量控制管理的软件需求过程的质量管理中,应注意从对于客户管理以及目标控制、需求范围的控制、需求筛选等方面,进行软件需求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实现,保证软件技术与产品的质量。其次,对于软件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主要就是根据软件需求分析情况,对于软件总体结构的设计过程与质量进行控制管理,以实现软件过程设计的目标。再次,对于软件编码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于软件编码的过程进行规范,以及做好相应的软件编码代码审查、单元测试的控制与管理;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做好软件的单元测试以及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三个部分的测试,并对于测试过程进行控制管理,保证软件测试过程质量符合要求。最后,在进行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维护过程中,应注意针对不同的软件维护类别,对于软件技术与产品进行改进,以满足客户对于软件产品的需求。总之,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就是要结合软件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设计实现的过程,对于过程方法进行控制管理实施,从而实现对于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 3.结束语 总之,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与重要内容部分。而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更是现代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要趋势方向,进行方面的应用分析,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意义。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检验信息系统质量控制功能的实施和应用 [摘 要] 随着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广泛应用并日趋成熟以及实验室认可工作的推进,质量控制在此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从一个检验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谈一下该系统质量控制模块在医院检验科的实施和应用,并对其运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 随着实验室认可工作的推进,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更加规范和严格,以往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各式各样的单机版(仪器随机配送软件)已不能适应检验科的发展需求。我院自2004年开始使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网络版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在质量控制方面尤其显著。本文从检验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简述质量控制模块在临床检验信息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1 质量控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疾病的诊断不仅需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需要检验科的密切配合,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检验报告单成为临床诊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报告单的质量就是检验科的生命,因此,我们在检验过程中必须以质量控制为核心,以质量求发展,以发展促质量。 2 质量控制的应用 在仪器众多而又分散的情况下,以往科主任一般只能定期检查各仪器配送软件的质控波动图和质控月汇总表以总结各试验质量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临床检验信息系统科主任只要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对全科的所有检验分析仪运转情况了如指掌。 2.1 质量控制的设置 设定质量控制标准包括高低质控物靶值、SD、CV;软件系统的标本转质控、质控项目的选择等。 2.2 质量控制的实施 每天把高、低两种水平的全血(血清)质控物分别设定为特殊的标本号或放在仪器特定的标本位上进行分析,LIS检验工作站数据接收后,便可选择相应的仪器并点击软件中的“质量控制”功能,其中“质控数据维护(日期)”则可知某日检验分析仪所有项目的质控情况;“质控数据维护(项目)”则可知近期内检验分析仪所做该项目的稳定性;“质量控制波动图”选择某质控项目,根据已设定的在控警告限呈现当月质控曲线,系统按Westgard多规则作出是否在控的评价如图1;其中“画图点”功能键可选择(第一次、最后一次、平均值、所有值等)进行画图;如某点失控,波动图点上可以录入失控原因以便日后鼠标点在该点时显示出来,并同时在下方按日期显示所有质控数据;“质控月总汇表”包括本月所有质控项目数据(测定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不仅让科主任掌握每一检验分析仪的运转情况,而且让每个实施操作的检验员对项目在控情况一目了然,提高标本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2.3 质量控制管理 按照各类仪器分别设定质量控制标准,工作人员能够方便地统计质控监测数据,描绘质量控制图,从而掌握仪器准确性,以便适时采取措施[1],并严格执行实验结果实时质量控制,与临床医生充分交流,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4 失控处理[2] 根据质控结果判断是否在控,如为失控,分析失控原因并采取纠错措施。回顾整个操作过程,如为人为差错则按操作规程重新测定,如为质控品、试剂、仪器等原因则采取相应措施如更换质控品、试剂;重新校准,请专家帮助、联系厂家等。根据分析所得结果,判断是真失控还是假失控,结合一定补救措施,以决定当批结果是否发出或重新测定,并在该失控点处记录失控原因分析以便日后总结经验。 3 质量控制前景展望 在计算机中应用仪器随机配送软件作为质量控制的实施和运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尽管经历了从单机版运行模式到网络化的发展阶段,也走过了从单一处理到综合分析的艰难过程,今天,临床检验信息系统LIS的广泛应用并日趋成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在质量控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实验前的质量控制(包括不合格标本的拒收等)系统无法实施;实验后质量控制仅能通过了“上次对照”、结果高低的颜色显示以及生命危及值的系统提示、处理等,来实现对患者检验结果作动态分析,以此作为质控措施。我们期待通过对临床检验信息系统软件不断完善,在其完成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的同时,更全面地对标本采集、检测、分析的全程质控,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实现上述情景,还有待我们检验工作者和软件工程师的不懈努力。 临床检验论文:如何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摘要] 目的:探讨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从对于标本、设备和试剂及人为因素三方面造成的问题阐述解决方法。不合格的标本加以注明,了解被检者用药史,对标本病理部分的甄别;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保养和故障排除方法,加强对试剂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结果:临床检验中的误差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得以消除,保证临床检验的准确性。结论: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对疾病预防、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对健康状况的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 临床检验;标本;试剂;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科学也取得了空前发展,实验室诊断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疾病依赖于精确的检验结果才得以做出正确诊断,使得检验医学向着机械化、自动化、简易化仪器的方向发展。为此许多医院都配备了高精度、高科技含量的仪器设备,各种实验使用试剂也向操作更加简便、快速、性能稳定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的效率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然而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需要人去调试、操作、保养,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如何在检验工作中把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降到最低,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整个检验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熟练掌握检验技能,不断提高数据的科学性,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检验差错。关于临床检验工作中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如下。 1 标本引起的问题 1.1 标本采集不合要求是造成检验结果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1.1.1 采集标本操作不当 如直接从输液手臂抽血,造成血标本被稀释;采完静脉血后不拔掉针头即将血液注入试管造成血标本溶血。 1.1.2 标本不合格 目前血液检验已全部采用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采取5 ml血即可做肝功、肾功、蛋白、血糖等30余项的生化系列,因此标本不合格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血常规检验现已由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要求用抗凝血,当采血时不充分混合均匀,即使出现肉眼所未见到的小凝块,也会使血细胞数、血小板数减少。 1.1.3 随意使用抗凝剂 在血液标本的送检中有的血液标本没有按实验室要求加入特定的抗凝剂,有的血液标本抗凝比例不恰当,如血沉血标本没有按照抗凝剂:血液应是1∶4的比例,或使抗凝剂量少而血液量加大,引起血液凝固或实验结果偏低,或抗凝剂量多而血液量少使血液稀释引起实验结果偏高。 1.1.4 尿液标本的送检 对一些特殊检验的尿液标本也与一般体检一样送检,使漏检率大幅升高,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留取餐后2 h尿更有利于糖尿病的检出。 1.2 标本采集不合要求造成检验结果误差的解决方法 对不合格标本,如有凝块的要重新取血,如果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对也应重新取血,严重溶血、乳糜血则应在报告结果时加以注明。尿标本不新鲜或是加了防腐剂的标本做尿液分析导致结果不应有的异常,应向患者询问是否服用维生素C等影响检验结果的药品,因某些药品及其代谢产物可使结果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碱性尿会造成蛋白试纸假阳性,进行蛋白质实验时应注意pH值;尿蛋白浓度增高可使结果出现假阴性,尿中热不稳定过氧化酶可使红细胞出现假阳性。送检的粪便标本应送检有黏液、脓液、血液的病理部分。 2 设备和试剂引起的问题 2.1 检验人员对所使用的仪器各功能不是十分了解,且在更换试剂时没有依照说明书改变不同的参数,致使实验结果出现系统性误差。 2.2 由于仪器保养不善引起实验结果差错。 2.3 所用试剂与设备的要求不符影响实验结果。 2.4 由于设备和试剂引起检验差错的解决办法。 2.4.1 加强保管排除故障 对各种仪器试剂都配有专人加以妥善维护和保管,并且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仪器的性能、测定方法及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 2.4.2 只有当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时,才能取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因此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维护、校正和保养,对其所有的附件要及时检查,特别是各类管道等要进行不定期的清洗,以防止一些纤维蛋白、试剂结晶附着管壁,导致管道阻塞造成结果的准确性下降。 2.4.3 建立仪器日常记录 应建立仪器日常使用记录、质控记录、质控图、故障及排除记录和维修记录,随时掌握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好对设备的保养和养护工作。 3 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 医学检验工作终究还是人的工作,即使有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仍然掺杂着人为因素的影响,诸如检验人员将病人姓名张冠李戴,拿错病人的标本;同一病人标本重复加样;填写检验报告时将结果出错,没有仔细核对检验报告;没有将漏检或漏填写的报告查出;有时为了迎合临床某些片面的思维,抱着息事宁人的思想,不尊重事实,任意改动检验报告等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因此,人为因素造成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检验人员来说,工作中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对由于心理因素而造成差错的检验人员,应仔细分析其原因,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指出应改进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临床标本做到三查三对,如有可疑标本应协调临床科室以明确原因;如对标本持有异议,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以期及时复查以免漏掉。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并组织所有人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要求检验人员紧跟国内外现代医学检验科学的发展,定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与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的培训,以使检验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医学检验在疾病预防、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在健康状况的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结果的可靠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也与医疗费用的投入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性,更好地反映被检对象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检验者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素质,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与临床的交流与合作,与临床医生一起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而共同努力。 临床检验论文:浅论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及控制 论文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并有针对性提出矫正措施。方法 分析解决差错前后的工作效率进行总结和数据记录,形成对比。结果 提出问题及其矫正措施后,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结论 对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进行分析,并研究控制的相关措施,这将对医护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性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常见差错;矫正措施 凡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或医疗常识的人都知道,基层卫生院在临床检验过程中,仪器设备试剂和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是其中最常见出差错之处。本文中,笔着就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1仪器常见的差错及纠正措施 1.1常见的差错 1.1.1不了解功能原理 因为没有深入了解仪器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原理及显示信号的含义等情况,同时,对于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试剂在同一实验项目更换过程中,并未根据试剂说明书上的要求对不同的参数进行改变,导致实验结果的系统性的误差屡屡出现。 1.1.2保养不善 因为不定期保养仪器导致检验结果不准,仪器容易出现故障降低了仪器的使用率。 1.1.3操作使用技能不够 基层卫生院有限的条件,也不可能把培训员工作为经常性工作,这就导致员工对医疗仪器各部位的名称和原理的了解不够深入和系统。并且处于医疗实际的需要,要求仪器使用者必须把参数在临床试验中经常更换,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那些人为的误差问题。 1.1.4缺乏检查的制度化 因为仪器设备的定期定时检查没有落实到位,也没有把故障及时排除或予以整修,这就造成不同程度地有机械内部零件老化和损耗出现,导致了诊断结果的正确性和可参照性有所降低。 1.1.5有差异在试剂与设备的要求之间存在 正是因为临床试剂与仪器设备在使用要求上的差异性的存在,倘若试剂与设备的相匹配做不到,如,对于进口的医疗仪器设备,就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与仪器相匹配的进口试剂才能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假如期间采用的是不匹配的试剂,能引发仪器机械内部很大损伤,检验结果偏差较大。 1.2纠正措施 1.2.1安排专人负责 以上差错要避免,必须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高档仪器,操作人员要相对固定。并要求每个操作人员对于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测定方式和方法尽量要熟悉,并对各种信号显示的含义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要掌握好。 1.2.2要持续使用仪器 要避免规定仪器必须在1w内某个特定的时间才能使用。基层卫生院有的处于爱护仪器的目的,间断使用仪器而避免导致其疲劳,这反而不利于仪器的保护。应该对于常规工作中使用的仪器,在日间也不要把电源关掉,按照每日8~10h工作时间也不会有问题发生。 1.2.3专业培训定期化 要对卫生院医疗人员定期开展培训,让他们把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起来,对自身的不足要不断总结,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活动,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对机械设备的使用能力获得不断提升。通过学习将专业理论有效实现向专业技能的转化,达到在日常工作灵活运用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自身不足要善于总结,从而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不仅要参加和组织正规培训,医疗单位还应该邀请相关专家和精于使用医疗机械的学者到现场作指导,促进员工专业技能的提高。 1.2.4把仪器维护和记录工作做好 在基层卫生院要对医疗机械的维护安排专人负责,检查要定期,故障也要及时排除。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从每台机械的自身特点和故障情况等实际情况,把具体维修方案制定好,同时,要认真对照各种仪器的专业维修要求来严格落实措施,能使医疗机械在日常工作中的正常使用有可靠保证。不仅如此,还要把"设备登记制度"制定并落实好,坚持机械的日常使用、质控,以及故障做记录制度化,促使维修时的难度减少和便利的增加。 1.2.5把试剂和设备的匹配工作做好 做好试剂和医疗设备的匹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其使用效果,这就需要按照需求对口的原则,来对试剂和设备匹配进行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按照国产机器配国产试剂和进口机器配进口试剂原则执行。如果为了应急的特殊情况,进口试剂万一缺乏,调配制作可自行动手完成。专业技能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尽量做到与进口试剂相似度高的效果。 2临床中标本的检验和采取的常见差错及矫正措施 2.1常见差错 2.1.1忽略了特殊要求 送检血液标本过程中,忽视了按实验室的要求在一些血液标本中将特别规定的抗凝剂加入。 2.1.2血液标本中抗凝剂配比出错。抗凝剂的添加配比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果过少量使用抗凝剂,血液凝固就能产生,偏差在实验结果中产生,与之相反,当抗凝剂临床实验中过量使用,就可能有血液被稀释产生,导致出现实验结果不准的情况。 2.1.3血液标本被稀释甚至溶血 因为医疗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专业技能才导致这一问题出现,因为血标本质量的低下是在患者正在输液的同一侧手臂上采集静脉血样本所造成。由于患者输液期间,其所输药物会和血管中的血液产生了融合,这一时间采集静脉血,就有血液不纯正问题来对实验效果造成影响。有的是因为结束采集静脉血之后,注射针头没有及时拔出,就直接注入试管中以此作为实验结果和诊断依据,由此导致溶血显然影响准确性,如血K+测定,如标本溶血结果有可能是正常的20倍。 2.2纠正措施 2.2.1抗凝剂要适量使用 抗凝剂做到适量使用,这就对医疗作人员基础的扎实和专业技能的精湛提出了要求。同时要求医院明确规定抗凝剂的使用比例,为医护人员尤其是经验尚浅的医护人员作参照,促使实际操作中发生错误概率的减少。 2.2.2采血不能在正输液的手臂上进行 作为医护人员对于在输液的手臂上采血这种情况要尽量避免。即使情况非常特殊,也必须在采集静脉血结束之后进行,并拔出注射针头,避免发生较大误差。 3结论 总之,对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进行分析,并研究控制的相关措施,这将进一步改进对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重视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要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结果本次研究的200例临床检验患者中,有13例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事件,所占比例是6.5%。结论及时对医院检验科室临床检验质量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有助于降低检验误差事件发生,提高检验效率和结果的精准性。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迅猛增长,推动者国内医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各类医疗技术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临床检验技术的运用也越老越频繁。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各检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促进临床医院检验效率不断提升,但依旧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问题,临床检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患者准确的检验结果以帮助临床治疗、诊断提供参考[1]。一旦在检验中出现问题,可能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进而引起临床误诊、漏诊等,影响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为了分析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此次研究随机抽取了本院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已经知情,并且签署了同意书,见表1. 2结果 本次研究的200例临床检验患者中,有13例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事件,所占比例是6.5%,经过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之后,13例患者再次接受检验,均未发生任何问题。 3讨论 在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造成检验出现问题,使得检验结果的准确度降低,进而无法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我院200例患者中检验质量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明确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即:(1)检验技术、设备与检验条件缺乏合理性:临床检验床位紧缺,检验室设计缺乏合理性,检验设备陈旧无法更上现代化检验技术的步伐,导致患者检验后很难及时拿到结果,在此期间长时间的等到引起一系列烦躁、易怒的情绪,进而引起一些不良事件发生。(2)标准化以及制度化的检验文件整理、书写以及摆放有利于检验部门的检验工作更加有序,检验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便捷。但是部门检验工作者没有对此给予重视,容易造成患者之间的临床资料信息出现交叉混乱,或者在书写资料的时候字迹不规范,潦草不清,临床医师观看时无法辨别字迹,容易错误认知检验结果。最后,患者检验资料保存不全面,导致后期临床查询难度大。(3)临床检验工作者与患者的主治医师缺乏良好交流,一旦出现问题之后两者互相推卸责任,阻碍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临床医生要通过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信息综合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如果与检验人员出现沟通不良,很可能导致患者之间的检验信息混淆,导致临床医师出现误诊,进而引发不良纠纷等问题[2]。针对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即:(1)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需要加强检验科室环境改造,并且及时向上级申报更新陈旧的检验仪器及设备,在工作之余积极开展讲座、培训等学习先进的检验知识及技术,提高检验科人员的专业技能。另外,在开展检验前要先对所有仪器进行检查,确保正常运行方能展开检测,提高临床检验的精准性。(2)在日常工作中,检验科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科室特殊检验案例展开详细分析与学习,依次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便于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从容应对;同时,还要对患者做好安抚工作,及时做好相关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烦躁的情绪,嘱咐其耐心等待检验结果。(3)对于检验资料及检验结果的书写,务必做到字迹工整、清晰,并其由患者的主治医师完成对耽搁检验项目的填写,而检验人员只需在该项目下面填写检验结果即可,以免出现漏检、多检;另外,检验结束后检验人员需要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及时将单据回收存档保管。(4)临床检验人员要及时与患者的主治医师展开交流沟通,并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互相探讨沟通,强化合作效率,提高检验效率和诊治效果[3]。综上所述,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患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加深,对医院临床检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及时学习先进的检验技术,更新新的一期与设备,做好相关检验工作的处理,有利于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强化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作者:周评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中医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细胞检测质量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控制方法。方法选取自愿接受我院分析研究的60例血型相同的志愿者,根据其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其在临床检验血液细胞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抗凝、存储、检测的时间等对检测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控制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方法。结果检验两种稀释比例的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都比较明显,放置血液标本的时间和检验的准确性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中处理标本、使用相关仪器和审核实验结果等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所以为了使血液细胞检测质量得以保障,检验人员应该对每一个细节加强管理,归纳并总结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使检验中降低失误发生。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0引言 血液细胞检验在现今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非常关键,是鉴别其他系统疾病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检验中,因为很多因素的制约,血液细胞本的检测标结果误差可能较大,对临床正常的诊断分析造成影响。所以检测人员在检测中应该对血液细胞检测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去全面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检测质量的方法。我院通过对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分析了控制质量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愿接受我院分析研究的60例年龄在19-65岁,血型相同的志愿者,其中32例男性,28例女性。1.2检测血液的方法1.2.1配置抗凝血剂。对全部志愿者静脉采血,然后分别用两种稀释比例(1:10000和1:5000)进行稀释。研究人员混匀稀释比例相同的血液样本,分成60等份检车血液细胞。1.2.2血液样本储存质量控制。对全部志愿者静脉采血,然后分成60等份,在室温22℃的室内放置30min,然后检测其中的20个血液标本;3h之后实验检车另外20个血液标本;6h之后实验检测剩余的20个血液样本。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抗凝、存储、检测时间等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分析其检测质量得以控制的有效方法。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结果 经医学检验,两种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的含量变化比较明显,相关数据具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1所示。放置血液标本的时间不同和检验结果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2所示。实验过程中处理标本、使用相关仪器和审核实验结果等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 3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质量中,因为检测血液细胞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限制,其检测结果存在着不稳定的情况。不稳定的检测质量会对临床上判断控制患者的相关血液病造成直接影响,使检测数据发生偏差,甚至导致误诊、误判等情况,所以相关人员应该重视有效的控制当前检测血液细胞的质量的相关问题。血液细胞检测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因此研究人员应该逐个排查并记录其影响因素,并全面的掌握,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血液细胞检验标本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具体的表现为:(1)检验活动前保证检测人员的专业和技能水平,使检测人员操作中依据相关规定更加规范。检测之前检测人员还应该重视控制血液细胞的信息、控制采集标本的质量、检测设备仪器的功能等;(2)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该熟悉检验的试剂和药品与检测标准是否一致,检测仪器和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另外,实际检测中相关器材设备所在的环境的温度也会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的结果,需要检测人员及时合理的调整和监控检测环境;(3)完成检测之后,检测人员不应该单纯的按照相关数据信息片面的判断患者的病理,应该根据检测的具体结果,科学的绘制细胞直方图,根据直方图的形状判断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检测人员应该有效的结合临床患者的病症资料和相关数据信息,对其从整体上做好判断[1-2]。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得出,在检测血液细胞的过程中,应该把试管的剂量控制在2.0ml范围之内,使其检测的准确性得以保障。在实际检测中要求的1:10000稀释比例的血液样本,稀释的倍数如果较低,会使细胞重合缺损;反之较低的稀释倍数会降低内细胞数量,从而降低检测的准确性。在室温条件下,放置的血液标本时间越久,血液细胞的形态就有越明显的变化,说明防止血液标本的时间和检测的准确性呈负相关,因此想要控制血液细胞的检测质量,应该合理的控制放置标本的时间。另外,血液细胞的各项数据在低温条件下比室温条件下具有显著的差异,说明检测环境的温度会一定程度影响检测血液细胞标本质量的结果,所以检测人员应该注意在检测中应该保证一定的环境温度,如果产生温度变化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处理。我院对影响血液细胞检测标本的质量进行了概括和研究,并提出了控制质量的科学方法。总之,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包括检验中稀释的血液比例和检测人员的操作处理等,所以为了使检测的血液细胞的质量得以保障,检测人员应该对检验和操作处理过程中的细节加强管理,及时总结归纳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使检验的失误得以减少。 作者:周云 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造成影响的因素,探究应对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水平,充分发挥临床医学检验在临床上的作用。方法根据在检验科积累到的经验,分析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其二是受试者自身的影响。其中,实验室管理得是否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影响,应鉴于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进一步的完善。结论多种因素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造成着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力度,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加强培训使检验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措施 0引言 在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就是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检验是以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合理的检验手段,检验分析病人的体液及血液等[1]。对病人病情的判定必须要以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为重要依据,这样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2]。临床上需要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以为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本文将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现做如下报告。 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其二是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1.1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 临床医学检验对检验所需要用到的设备、仪器等的标准要求很高,对标本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规范,这些会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检验工作时,要注意对所使用的药品和试剂进行检查,如果超过保质期则不可使用,注意自己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和规范、使用的试管和注射器是否干净、采血针有没有密封好等。还要对血液标本等进行规范的管理,以免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状况或是受到污染,要注意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标本进行及时的检验,完成之后要及时进行记录和反馈;对需要检验的各种人体分泌物标本、体液标本进行规范管理,对于长时间放置后就不可进行检验的标本如脑髓液标本要保证在1h之内进行检验,需要采集患者的唾液标本时,要让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充分的清洁;对于粪便标本也要进行规范管理,粪便标本必须放置于灭菌封口的容器中;对于尿液标本,则要放置于干燥而干净的器皿中,防止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还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在对标本进行检验之后,要理清检验结果,将结果和受试者标本一一对应做好标识,切不可发生混淆。 1.2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患者自身的生理、饮食、药物等方面都会对检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在临床检验程序中,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病症程度等来对比正常值;同时患者在受试之前使用药物后的药理反应也要进行充分的考虑,使用可免除药理反应对结果产生干扰的测试方式或衡量标准等;患者在检验前的饮食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如,尿液标本中的糖分浓度升高,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等。另外,有时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检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其血压会升高,因此要保证患者在采样前其情绪处于稳定状态。 2针对性应对措施 2.1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进行建立 针对以上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必须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加以建立[4]。对于需要检验的各种标本和各项测试项目,实验室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敷衍了事。这就要求参与检验的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对任何工作都竭尽全力地做好。要想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还要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监督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要求和规范,对于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绝不拖沓、不推脱,不可存在侥幸心理,要彻底将问题解决后再进行检验操作,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此外,临床检验实验室还需要和其他科室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临床医师充分了解检验结果,这样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才有有效的保障[5]。如果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出现错误,很有可能影响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正确性,这将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其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在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中,必须要求实验室和各科室保持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协调合作,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探讨,避免检验结果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实验室人员要合理地听取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检验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使检验结果既科学又准确,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促进作用[6]。 2.2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 现代社会医疗技术在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各样先进的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也随之出现,而各种新的疑难杂症也日渐增多,为使检验结果保证科学准确,必须根据实情对临床检验标准进行革新,建立或完善新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检验人员在进行检验工作时必须要结合专业知识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融入新的检验标准进行充实合理的判定。此外,先进的高科技检验设备和仪器可以为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提供基础和保障,实验室也要根据情况更新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 2.3加强培训,促进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检验实验室在医院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对检验成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提高其技术水平在检验工作中十分重要。为使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地更新其检验观念和技术操作,使之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的要求和科技进步潮流相适应,对于新出现的疑难杂症要学习新型的检验技术,并且掌握先进检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检验人员要注重和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探讨适合的检验方法并且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保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准确而科学有效[7]。此外,患者在检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对疾病和检验工作的不了解而出现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反应,检验人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患者交流,简单介绍一些和疾病、检验有关的知识,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检验人员要保持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对检验工作尽心尽力,以保证提供最准确的检验结果。 3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进行加强和改进,为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出保障,使医师结合检验结果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和治疗[8]。因此针对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因素,就需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全面提升检验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以促进医疗工作不断进步。 作者:鞠建国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医院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其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相关应对措施。方法选取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得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总结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其影响因素较多,根据以往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分析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总结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提升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医疗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也急剧提升,作为在医院疾病诊断、病情监控及后续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临床医学检验,其检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优劣,及能否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下文选取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相关应对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8例,女270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41.3±5.7)岁。在检验项目方面,有235例为便分析检验,有398例为尿沉渣检验,有621例为生化检验,另外有646例为血液分析检验。 1.2治疗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得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总结相应的应对措施。 2结果 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2]。由此可得出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检验准备阶段。如患者行为不当,或者药物影响等;二是样本采集时。如留取器皿不合格,及患者情绪不稳等导致的检验失误;三是样本处理检验时[3]。如样本出现混淆,及样本发生污损等引发的检验失误;四是检验设备故障或方法不当。如标记失误,及设备故障等引发的检验失误等[3]。通过对以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相关实际,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一是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关于检验的相关知识,及其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医学检验有个基本了解,以积极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检验工作[4]。二是采集样本时,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及心理等实际特点,采用合理的采样方式,以保障患者在采样全程中,情绪得以稳定,从而降低检验失误概率[5]。如在对儿童进行采血时,应注意用语言分散其注意力,并给予其鼓励支持等。三是样本处理检验时,其出现检验失误的主要原因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关,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予以医学检验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降低检验失误率;四是医院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检验设备,及时排查出存在故障的设备,并予以修复[6-7]。提升工作人员检验技能,并相应的引进先进设备,提升检验水平[8-9]。 作者:罗彩燕 单位: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在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优劣,对病人病症的确定、控制和治疗都有重大影响。本文简要阐述了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探究。 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措施探究 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疗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作用。临床医学检验就是根据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结合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标本检测分析。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是医师判定病人病情的重要依据,并决定着治疗方案的确立。为了保证治疗的质量,必须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1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验室管理上产生的影响,另一种是受试者自身产生的影响。在实验室中,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不符合所要求标准和对标本的管理和规范不合格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有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验时,要时刻注意所使用的药品和试剂是否在保质期内,我们进行的操作是否规范和正规,所用的注射器、试管等干不干净,采血针的密封性良不良好。规范管理实验室标本要求我们规范管理血液标本,避免发生血液标本污染问题和溶血事故,并且确保标本按时检测和反馈;规范管理体液标本和各种人体分泌物标本,比如,脑髓液的标本不能放置过长时间,确保一小时内送去检测,采集唾液标本前要确保病人是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规范管理粪便标本,检测粪便标本前要把之放于灭菌封口的容器中;规范管理尿液标本,要保证存放器皿干燥干净,禁止其他物质加入。另外,检测结果一定要弄清楚,避免出现检测结果弄混淆的情况,影响临床医学检测质量。患者自身的影响因素源于患者自身的生理、药物、饮食等诸多因素影响。临床检测程序必须按照不同患者的不同年纪、性别、病症程度来对比正常值;同时还要考虑到之前使用药物的药理反应,使用避免药理反应干扰的测试方法或者衡量标准;临床检测前的不合适饮食也会对检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比如,提高尿液标本中的糖分浓度,提升血液中乳酸含量等等。此外,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可能会对临床检验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在采样前情绪波动比较大,那么血压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上升,从而影响检测结果,所以在采样前,应该要安抚号患者的情绪。 2应对措施探究 2.1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 由上文所述得,实验室管理的是否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尤为重要。实验室应对任何测试项目尽心尽力,不能弄虚作假,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保持一颗奋发向上的责任心。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求做到良好的实验室内质量监督工作,严谨执行质量控制的规则,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处理完出现的问题后才能进行检测操作,为临床病情检测做出正确科学的判定依据。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还要求加强检验实验室与其他各科室的沟通与交流,检验实验室只有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检测结果,才能让后者做出正确的病症判断和正确的治疗手段。若检验实验室做出错误的检测结果,将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造成巨大伤害,甚至造成病情的加重和病人及家属的恐慌。因此,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求各科室间相互协调,积极沟通和探讨,确保错误的不符合实情的检验结果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检验试验室也要多多听取其他科室人员的积极意见,完善工作中的不足,改良修缮工作方法,提高检验结果的科学准确性和实用性,使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参与到病人的积极康复中来。 2.2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 检验实验室的作用与地位无需多言,检验实验室内的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更是决定着整个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优劣,因此,提高检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检验人员需积极与其他科室医师沟通交流,采用科学正确的测试方法,测出科学合理的检验结果,为患者病症的判断和治疗做好准备工作。各医疗单位也应该加强技术培训,让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技能不过期,符合现代科技进步潮流,了解新增疑难病症的检测手段,学习先进科学的检验手段,学会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熟悉和巩固安全隐患注意事项。检验试验室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与患者沟通,询问、了解病情,开导患者,向患者简单阐述病理检验,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加强质量控制。除了过硬的技术水平外,检验试验室的工作人员更需要真诚的责任心和爱心,心系每一位患者,做出最符合实际的病情检测。 2.3改进临床医学检验标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先进的临床检验仪器和设备不断涌现,新的疑难杂症也不断出现,要想继续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有效性,新的临床检验标准必将出台。在临床检验中,检验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引进最新的临床检验标准,以提高临床检验的有效性。新的科学的临床标准,能够为检验人员提供更加合理、充实的判定和治疗依据。高质量的临床检验出了需要专业的技术外,还需要高科技设备的支持,因此,在临床检验中要引进最新的设备,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才能确保临床检验科学、合理、有效的结果,才能有助于医师对病症做出正确、科学的判定,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此,我们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改进临床医学检验标准,为实现更美好的医疗做出努力。 作者:袁祯泷 单位: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临床检验论文:乙肝病毒性肝炎临床医学检验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选取肝炎患者130例,采取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及两对半检测法进行检验。结果: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检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s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抗-HBc的检出率最低。结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能够促进防治措施的针对性。 【关键词】 乙肝病毒性肝炎;两对半;检验 乙型病毒性肝炎,俗称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食欲减退、乏力、烟油、呕吐、肝大及肝功能异常[1]。其临床诊断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对血常规采用两对半检查诊断。本文将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30~60岁,平均(46.9±7.1)岁;病程为1~7年,平均(4.2±1.7)年。病源传播方式:血液传播112例,母婴传播3例,医源性传播2例,性传播13例。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检测采用两对半定量检测。通过CMIA法进行病症的诊断[2]。检测仪器采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Abbott公司);检测试剂为美国Abbott公司产品。采用LightCycler自动荧光PCR仪(德国Roche公司)检测HBV-DNA含量。检测试剂为深圳匹基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1.2.2判断方法 当乙肝表面抗原(HBsAg)大于0.11IU/m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Ag)大于9.99mIU/ml,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大于0.99S/CO,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体(抗-HBeAg)大于0.99S/CO,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大于0.99S/CO时判断为阳性。HBV-DNA含量判断:HBV-DNA 5.0×102copies/ml者为阳性,HBV-DNA 5.0×102copies/ml者为阴性。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依据HBcAb、HBeAb、HBeAg、HBsAb以及HBsAg五项指标进行评判[3]。 2结果 通过荧光聚合链定量检测法检测有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检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e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抗-HBc的检出率最低。 3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是一种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分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食欲减退、乏力、烟油、呕吐、肝大及肝功能异常。急性乙型肝炎部分会伴有黄疸和发热。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者是病情加重为重型乙型肝炎。部分感染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是携带并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因此,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以及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在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结果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传染源的管理以及控制:医护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隔离观察最好选择不定期观察的方式。部分住院患者,其肝功能呈现出稳定的状态则可令其出院。定期回访处于恢复期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在与入口食品直接进行接触的人员以及保育人员中普及与推行一年一次的健康检查。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痊愈状况的正常状态持续半年后,且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为阴性才可返回工作岗位。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的相关人员不能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于未确诊的疑似病例需要首先暂停原来工作。另外,要注意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筛选献血人员。对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处理方式应该有别于对现症肝炎患者的处理方式。由于此类患者没有肝炎症状体征,其各项检查往往也呈现出正常的状态,仅HBsAg呈阳性。对于此类患者需进行为期半年的观察。如果观察无变化,则可正常学习以及工作,但不能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不能献血。此类患者在个人卫生上需格外注意,避免与健康人的分泌物接触。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的卫生教育与管理需有效的进行并酌情强化。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时应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同时严格按照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的原则进行[4]。强化血液制品的监管,注意对带血污染物品的消毒处理要彻底。对相关的医疗器械需要进行定时的高温消毒。②保护易发生感染的人群: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按照固定程序对易感染人群进行高效安全的乙肝疫苗注射。注射药物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指标进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荧光聚合链定量检测法检测有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s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HBsAg、抗-HBc的检出率次之,抗-HBc的检出率最低。袁玉娥等人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检验结果分析[5]中对21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采用两对半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所得结果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有利于制定出对诊断结果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发展。 作者:王恒 单位:贵州航天医院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29~62岁,平均(45.1±2.0)岁。观察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30~63岁,平均(45.4±2.1)岁。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观察组则给予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作检验前、检验过程及检验后不同节段的全程质量控制。在样本采集过程中,控制样本采集时间,严格止血带使用时间,调整采血姿势。对部分需用到恒温箱、水浴箱等仪器者,首先作整体校对处理,确保仪器进度与准确度。在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标本与待测样本一致,保持科学与规范操作。避免人为污染或破坏样本。检验前,确认试剂的有效期,确认储存环境,确保不变质。尽量从同一厂家采购试剂。使用前作质量检测。样本检验后,检验人员必须作详细审核,确保检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若存在较大异议,则作二次检测。检验后样本保留适当时间,便于日后重复查询。 1.3评价指标 ①统计两组样本平均变异指数;②比较两组乙肝四项检验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选用构成比(%)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选用(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免疫检验准确率 观察组样本检验准确性稍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样本胰岛素、胰岛素抗体、甲状腺功能检测及甲胎蛋白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39.1±3.7)、(37.4±4.2)、(30.0±3.5)、(28.2±4.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3讨论 室内质量控制与质控质量评价是临床免疫检验质控的关键构成部分。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主要指对样本测定准确度的监测,以保障检测结果的符合度与一致性。空间质量评价则主要自委配多个实验室专家多同一样本进行分析与监测。研究显示,影响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因素包括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类。其中内源性包括检验标本自身类富含高浓度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及类风湿因子,可能对检验准确度造成影响。另一类则为外源性因子,包括仪器非准确、试剂污染、标本受感染等因素。且大量研究报道证实,加强对免疫检验质量的管理对提升检验准确率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免疫检验时,需确保标本的新鲜度,仪器的正常性及试剂的符合情况,以降低外源性、可控性因素对检验准确性的影响。且近年来,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已成为免疫检验科关注的重点课题。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检验样本在免疫检验过程中给予全程强化免疫质量管理,从根本上降低了外源性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证实,观察组准确率稍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样本变异指数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可知,在临床免疫检验中,实施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可提升检验准确性,并降低样本变异指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熊勋爵 单位:湖北省京山县仁和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探讨 1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建设 1.1背景与存在的问题 临床检验标本库尤其血清标本是标本库包含的内容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已建立了完备的各种标本库。我国标本库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各地发展不平衡,在标本库的建设内容上多以肿瘤库的建立较多,针对血清标本库的建设还比较少。 1.2相关管理 首先做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管理制度设计,加强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宣教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笔者制订了《标本采集程序》《标识和可溯性程序》《标签管理程序》《设备使用和保养程序》《标本库的管理制度》等多部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且有专门的标本库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定期接受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切实管控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的每一工作环节,提高标本保存质量。 1.3建设内容 本院作为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具有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是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医疗机构。医院检验科每天样本量巨大,其管理与存放十分复杂,传统的检验标本库通常只负责标本的收集、冻存和销毁,很多临床、科研工作者无法及时收集需要的临床标本。本室建立的临床检验标本库不仅是标本的储存场所,而且能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 1.3.1基础设施与设备 根据标本库建设要求,库房面积现有80m2左右,其中微生物标本有独立保存空间,内设中央空调及专用电源,-80℃超低温冰箱6台分别用于存储各类标本,-20℃冰箱5台用于短期保存标本,液氮用于保存菌种、细胞。常规设备含有超净台、离心机、EP管、标本保存盒、条码打印机、扫描仪、电脑等。 1.3.2标本收集与保存 血浆标本使用5mL肝素钠抗凝管,离心后吸取血浆0.5mL分装;全血标本使用3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分装于3个EP管中,每管1mL;体液标本应在无菌条件下收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病原生物标本应在无菌操作下分装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分装好的各类标本均使用条码编号后用扫描仪扫至标本保存管理系统。条码内容信息含量丰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病史、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住院科别、住院号、临床诊断、标本类型、入库时间、标本数量、存放位置、出库时间、使用人、保存人等。各类标本按扫描顺序放入对应的盒、架及冰箱。 1.3.3系统运行 标本的信息化数据库包括以下几种功能:标本信息编辑、导入导出统计学分析、Web查询、图像管理、系统维护、报告打印,始终做到同步数据,确保信息完整、查询方便,为临床教学、科研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各类数据。 1.3.4质量控制 标本库工作人员应加强标本库的保养和维护,每天认真填写冰箱温度记录表,确保冰箱温度控制在±1℃内,冰箱若出现故障应及时把标本转移到备用冰箱,避免标本反复冻融导致基因组DNA、RNA和蛋白质的降解,同时立即报告医学工程部进行维修,并认真填写冰箱维修档案。科室应建立定期随机抽检机制,对所保存标本的质量进行鉴定。 2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2.1传统的检验标本库建设与实验教学 由于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以后大多数的工作对象是患者,因此应当尽量采用人体标本制作教学课件。在标本采集保存过程中,遇到具有临床疾病代表意义的标本如典型的血液病病例,将其血液标本推片染色制成示教玻片,且可以根据标本库中血液病分型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学习;再如遇见病原生物标本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可将其染色制片,根据标本库中病原生物分类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观察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于临床常见疾病标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操作能力。 2.2数字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 虚拟数字标本库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虚拟原型系统的全新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它为实验教学、技术交流、共同研究、协同工作提供了网络平台,可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从各方面、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学习和掌握。对于临床上少见但有疾病代表意义的检验结果如骨髓细胞形态、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寄生虫卵、体液成分、病原生物形态等,在收集、制作这些标本的同时将其通过显微镜拍照成数字图片,建立完善的形态学实验教学网络数字标本库,其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数字化标本库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验教学不再受限于有限的实验室,可以随时在家中或寝室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实现全部学生同时学习并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远程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通过数字化标本库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加深对临床疾病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小结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应该在我国临床标本建设与应用研究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按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导意见”,教学医院应该结合自身和区域优势,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分门别类、逐步建设与完善临床检验标本库,不断提升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包容性、多样性和丰富程度,做到共建、共有、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以及无序临床标本库建设,促进临床诊疗服务质量和教学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建立,库内各类标本科学有序的管理不仅为临床、科研提供标本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医学检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医学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随着本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和完善临床检验标本库,做好临床标本库内标本与医疗科研、教学的衔接工作,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鹏 浦春 柳发虎 武其文 冯钢 黄丽珠 单位:皖南医学院临床血液学教研室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1临床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检验人员综合素质过低 在临床检验过程汇总检验人员对检验工作进行操作,并对检验结果负责。因此对于正像检验工作而言,检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检验水平的好坏。而现阶段临床检验人员对质量控制缺乏足够的认知,在工作中难以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对于各项检验工作不能够按照规范有序的进行,往往对于每一项检验工作总是拖延。在检验时操作流程不符合要求,存在着盲目、混乱、操作生疏情况。还有一些检验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在进行操作时不能够熟练的完成各项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设备仪器开始引入到临床检验工作中,而部分检验人员缺乏知识的再学习意识。对于一些新的设备仪器以及新的检验手段缺乏了解,在检验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检验方法,大大的增加了检验的难度和时间。对于一些检验操作步骤理解错误,造成检验失误情况的发生。 1.2管理部门管控监督不到位 临床医学检验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在进行医学检验时难以规范化管理。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切实的对临床检验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调查显示目前临床检验工作较为混乱,存在着同一个检验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结果,或者对于同一个检验项目进行多次检验。这样极不利于检验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对最终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难以有效地保证。对于一些临床检验工作护士该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工作时难以引起高度的重视,造成检验结果没有可比性、准确性较差情况发生。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难以起到有效地引导作用,无法对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调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采取冷漠态度,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等。1.3相关规范制度不完善随着各种新的检验设备以及检验手段开始引入到临床医学检验之中,之前的规章制度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更新的地方。在对临床检验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制定和完善时,许多医疗部门缺乏和检验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所作出的制度、规范缺乏实效性,脱离现实难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起到作用。所制定的规范相关操作步骤缺乏连贯性和实用性,在具体操作起来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规范和制定的束缚下,导致临床检验人员工作难以顺利的开展,感动慌乱、毫无头绪。 2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 2.1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临床检验人员在整个质量控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需要切实的引起检验人员的高度重视,做好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对于部分检验人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知,在他们的意识中质量控制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不需要浪费太多的精力在上面。这种看法是严重错误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开展需要每一名检验人员的努力。而如果在检验工作中不重视质量控制,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失误发生,最终使得质量控制难以在检验工作中切实的落实开展下去。检验人员要切实的对质量控制加强认识,端正态度,在检验工作中认真负责,严谨科学。检验工作是一项比较精细的工作,需要每一名检验人员将这些工作用心的做好。临床检验是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一项必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疾病的治疗。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要将患者的利用放在第一位,以患者为中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仅要熟练的操作各项检验仪器设备,还需要对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流程、各个环节加强了解。通过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有效地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2加强对临床检验的管理和监督 随着人们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程度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设置临床检验项目。不同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工作进展不同,管理手段和监督力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应该切实的加强临床检验的管理和监督,从不同的程度切实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设立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对临床检验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的抽查临床检验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提出并督促其改正。对临床检验项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临床检验工作关系重大,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对于患者接下来的治疗有着巨大的影响。应该切实的提高医院的管理、监督力度,将质量控制切实的在工作中落实和开展。标本的采集要符合规范,保证采集标本的无菌。在采集标本之后要立刻送检,防止延缓造成标本变质或者遭受污染。标本在送检过程中药严格避光、无菌,防止标本出现异常反应。 2.3加强临床检验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各项临床检验项目,检验人员均需要认真、负责的完成,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新的检验仪器设备不断地出现。要求检验人员定期的参加由医院组织的培训,对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操作技能进行学习。对于医院引进的仪器设备要做好维护工作,保证设备正常的运行。定期的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安排专门的维护人员对设备进行保养。时刻保持检验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确保每一项检验工作都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如果设备出现损坏或者不见缺失,需要做好书面记录并上报维修、更换。检验工作是一项艰难、复杂的工作要求每一名检验人员在工作时都能够根据操作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检验制度,在工作时做到有章可循。在检验工作中要主动的分享自己的经验,遇到不懂得问题及时的请教他人,争取每一项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3讨论 临床检验工作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切实的引起检验人员的高度重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任务艰巨,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地加强质量控制意识,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项检验工作。对于每一名检验人员要加强培训力度,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检验人员是检验工作的执行者,需要熟练的掌握各种检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各种检验试剂的准备等。对于检验仪器、设备要定期的进行检修,保证仪器、设备能够正常的运作,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临床医师和临床检验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在检验过程中标本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加强管理,严格明确各项操作规范。无论是从标本的采集、送检以及检验都需要严格执行流程中的标准,从每一个小的细节避免检验差错的发生。标本的采集是检验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确保标本采集的科学、标准化。而最后对于检验结果的审核评估一定要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从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控制,严格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谢国栋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控制探讨 1对检验前各项基本信息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 对于受检标本来说,其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都要求十分准确,并且受检的标本在被送至检验科室之前就已经将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与检验的时间、采集方式及检测项目都附加上了,同时也附加了所用防腐剂、抗凝剂以及电子医嘱等各方面的医疗信息。从检验科的角度来说,其工作人员在接收检验标本的同时也接收了各项基本的信息,此时工作人员所需要做的就是对各方面的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的核实与确认,确保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是具有实用性、无错误的,同时其还应当对基本信息缺失的受检标本进行拒收或补充,从而使每一份受检的标本都配有属于自身的完整信息链,最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所有的检验前基本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中以作备用。要坚决杜绝受检标本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失真,从最初的采集标本到核收标本都应当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操作下进行,从而确保所采集标本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应当对采集标本在检验之前的环节中做好质量控制,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妥善处理好,就可能造成标本在送至实验室之前基本信息就被改变,从而对检验的结果产生影响。为此,在这方面医护人员应当坚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求空腹抽血检验的项目必须空腹抽血,在进行肌酐清除率、血脂及血糖等检测时应当限制患者饮食,采集标本前医疗人员应当对其提出严格医嘱;②由于体位选择的不同,得到的最终检验结果也可能不一样,因而要选择规定的体位进行标本采集;③输液前后采集到的标本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对造成变异的标本进行分析;④运动前后采集到的血液标本也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应当在患者静止状态下进行标本的采集;⑤转送标本如果不够及时的话同样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受检标本的时效性要去十分严格。因此,要严格控制好标本送检的时间。 2对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1实验试剂质量管控: 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检测试剂进行管理。检验科室每个月都会消耗很多的检测试剂,通过计算机系统对试剂进行管理,从而可以充分保障其使用质量,可以将有效期内的试剂及时投入使用。通过计算机管理,还能够查明试剂的具体库存数量,并且可以提醒部分即将过期的试剂,以及查询试剂的经办人与领取人,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发生率,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检验人员应当依据仪器的性能选择有关配套的试剂,例如进口仪器应当选择进口的试剂,复溶的试剂应当现配现用,对于暂时不用的试剂则可以将其放进冰箱中冷冻保存起来。 2.2实验设备质量管控: 当前,由于检验科室应用的仪器设备品种多样,所以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以提高医学检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检验科室使用的实验设备应当更新升级,全部实现网络化、现代化管理,对于仪器设备的相关数据信息也同样应当录入到网络系统中实现数字化管理。第二,维持仪器设备日常运行的良好的状态,对其进行定期的功能测试及保养维修,对其每日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且详细记录仪器设备的每一次使用情况。依据国家计量法的相关要求与规定,医疗设备仪器应当接受定期的校验,同时还要保留检验证书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检测时制度环节的管理与控制 第一,强化制度管理强度是对检验工作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为此,医院应当完善与建立出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工作制度、质量标准、岗位职责以及操作考核制度,同时还应当制定出科学的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以及检验标本送检核对制度等,以保障检验科室内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且也能在日常工作中对检验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赏罚分明,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而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第二,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检测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测,一旦在某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应当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及调整对策,从而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第三,加强检验技术人员在基本技术、基本知识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同时还需要围绕新测定办法、新知识以及新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展开相应的技术学习与培训工作。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其介绍国内、国际上医学检验工作的发展状况,从而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4对检验报告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临床上检验报告复杂而繁多,并且检验的时间也不一致,一旦没有对其进行妥善的管理就可能导致检验数据丢失,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较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将检验出来的结果录入到服务器之中,对于具备访问权的科室医师可以通过服务器直接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从而更好地开展治疗工作。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但方便对检验结果的管理,还为患者与医护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①通过计算机查询系统能够实现对检验结果的实时分析,对患者在同一检测项目多次检验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能够帮助医疗人员对病情与检验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检验技术人员在检验结果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工作十有利。②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当前检验科工作中,如果对于一些检验项目的参考值不够清楚,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查询功能从而与检验项目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于患者来说,其在家中同样可以通过网络登录医院官网中的检验科网页,随时随地查询有关检验的各方面信息资料。③部分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可能会受到患者服用药物的影响,为此检验科室可以将患者病历资料相关的记录连接到医院网络之中,从而对其检验结果更好地解释,最终为临床医疗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 5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5.1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实现自动化管理: 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临床检验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其自动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检验工作中计算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十分广泛,计算机技术能够应用在采集标本、核收标本、分析标本、实验质检、发放检验报告、查询检验结果以及分析检验结果等多个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进一步拓展了检验工作的范围,使其结果变得更加准确与科学,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将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疗工作者。 5.2循证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 循证检验医学主要是借助大量的临床总结与复习,对本专业所有实验项目开展经济学、临床价值及方法学等评估活动,其能够准确、有效而及时地对实验项目进行组合,从而将其更好地应用到临床诊治工作中。循证检验医学主要强调的是依据当前学科证据作为基本原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对检验医学的文献评价与研究设计进行规范,并通过当前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与先进的医学检测技术对检测的最终结果开展全面科学的质控及评价活动,最终为临床医疗人员提供最能反映出患者真实病情的相关信息数据。 6结语 检验质量对于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及检验科室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能够为医院疾病诊断与治疗工作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临床检验数据,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医疗方案。不仅如此,医院还应当努力实现医学检验的网络化与自动化管理,不断促进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 作者:赵伟 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1.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的因素 1.1非病因素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非病因素是除病情外,其它生活环境因素,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临床医学检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患者没有遵从医嘱,亦或者医护人员未在告知工作中疏忽,导致其自身的饮食,活动甚至药物服用比较自由,检验结果也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而患者自身的生理变化和精神变化也能对检验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属于非病因素。除了患者自身,医护人员在采集样本时,如若没能按照标准的采集流程,采集环境等规定进行,也会导致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不利于临床诊治。样本采集后没有及时检验,也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1.2科研人员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医护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水准是临床医学检验是否标准的重要条件,其直接决定了检验过程是否完善,理疗设施运作是否正常。在我国,由于专业的技术力量较为缺乏,医疗设施也比较落后,使得许多医院检验科室的检验系统并不够完善。许多医院同样缺乏拥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手法的检验人员,因此,在检验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与准确性。此外,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时常会忘记检验检测设备是否故障,忘记更换检验器皿,这些也都是检测结果失去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2.临床医学检验准备措施 2.1检验前的准备措施 首先,临床检验在准备阶段,应该准确的核对患者的性命、性别和年龄,重要资料必须准确,然后在对取样部位以及患者即将检验的项目进行准确的核实。之后要根据患者自身状况,指导患者如何控制情绪,并且为患者提供调整生理状态的方法,最后将检验的禁忌与注意事项明确告知,以防患者的疏忽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以血液抽样为例,患者两星期内都应当对自身饮食习惯机型调整,72小时忌油腻,24小时忌酒精,12小时内要保持空腹,都是医护人员应当叮嘱的事项。 2.2样品的采集 样本的采集是临床检验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使用合格的器材,在样本采集的规定部位进行采集,并且及时对样本进行分析。而患者也应当保持适合采集样本的身体状态。比如血液标本采集,通常会在清晨进行,患者应当保持空腹。采集之前,患者应当休息五到十分钟,在采集的过程中,患者也应当保持一个合适的姿势,并且保持低于六十秒的压脉带。采集部位一般是患者铅笔肘窝正中的静脉,但是具体情况也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 3.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3.1对检验仪器的维护 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是临床医学检验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仪器老化会使检验失去原有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在工作之余,时常对相关仪器进行检测,并且对其进行维护保养。对于复杂的仪器,应当时刻注重其运行状态,对其功能性的运行也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调整,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当检测出仪器的问题是,应当主动修整,让日后的检验工作得以正常运行。 3.2准备检验试剂 检验试剂在检验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医护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制定合适的流程,检验试剂也应当严格的按照说明书中的方法进行配制。临床医学检验中,试剂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配制好的试剂也应当严格遵守的操作流程进行放置,如若需要低温状态保存,则应当及时将其装入冰箱。另外,较长时间没有使用的试剂,在使用前应当对其进行检测,避免使用不合格的试剂,如若试剂已无其原有的特性,应当及时更换,保证检验的完整性。 4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中,影响其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些是人为因素,有些是环境因素,但是医务人员应当最大限度的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努力减少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检测完成后,也要建立完整的检验报告签收制度,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统计,避免在检测结果传达中出现错误,导致其影响患者就医。只有每一个临床医学检测工作者都秉承认真态度,才能将是检测水平得到完整的提升,让我国的临床医学得到切实的发展。 作者:张再华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
电气与化工论文: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与创新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电气化也在不断进步。尤其是在应用了数字技术之后,电气化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它主要是经过刷新电气化的操作系统,使工业电气自动化区域更适用和简单快捷,数字化技术管理下的工业电气的运作系统在高速的运转着,工业电气化的工作效率被显著提高。除此之外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应该还有很多好处,还需要我们锲而不舍的对它做更深入的研究。在本篇文章中,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数字技术 电气自动化 应用 创新 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尤其是计算机在工业电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电气技术高压试验中采用了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变压器试验设备,利用计算机的测试系统和辅助方法对高压强电流功率驱动集成电路进行测试研究。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阐述了计算机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 一、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化中的使用 (一)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强 正如我们所知,数字化技术具有逻辑能力强、应用简单等特点,能进行信息数字量、模拟量,识别信息的正确与错误,避免了人力、财源的浪费,节约了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就是对命令进行传递并且进行指导,通过微波、电缆、网络等传输介质进行传输,自动进行其操作流程,而且它本身就带有判断和辨别的作用。因为信息技术在多个层面都进行了模拟监控,所以通过它引导的信息产业可以向电子商务的方向发展。再加上微电子处理器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让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意识到了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同时工业电气化方面也因为数字化技术的使用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高性价比 另外,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还有诸多好处。数字技术一方面保证了工业自动化更好的实现其功能,在使用和检查方面都有所改善,使通信能力加强,可以处理更多的信息,更智能化,另一方面它的标准得到提升,清晰的内部结构,节约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也就是说,在对工业电气进行设备改造过程中,系统为它提供了比较优越的条件。把工业电气自动化和数字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得到高性价比,而且在其它领域也很受欢迎,大力推崇。工业上,在电气及其自动化工程中,数字式变电系统代替了传统的变电系统的使用,并且在生活和工业中被大力应用。数字式改变电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微型计算机来进行硬件的设置和信息的收集,不仅能使数字化的程度更高,而且还可以削减在设备和面积上的不必要浪费。数字式变电系统的操作简单、成本比较低,能够在不需要别的设备帮助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和控制。 (三)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高可靠性 第一,它采用的电气系统在网络系统和技术都比较先进。之所以在工业电气及其自动化中使用数字技术能够实现操作简单,准确率提高,即使出现错误修复也比较快的功能,是因为使用的数字化技术能够避免很多设备集中工作的麻烦。第二,在工业电气化中,使用了数字化传感器和光纤网络,更加提高了工业电气化使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工业电气及其自动化中,仪器和仪表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前景就非常好,因为它们拥有较好的平衡性和明确定位的能力。事实证明,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应用,而且应用市场也相当不错,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工业电气化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已达到了70%以上。根据数据显示,数字技术越来越被人们认可,这种结果肯定了数字技术的可靠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化的应用前景非常好。 二、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 虽然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被大力使用,而且已经促进了电气行业的进步,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能够使数字技术更好的为人类某福利,提高电气工程的运转效率,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到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 (一)可控性创新的方法:使用虚拟终端 因为G00SE虚拟子不仅完善而且还优化了二次回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交换和监控设备中,它使二次回路的灵敏性明显提高,并且改善了整个二次回路系统的可实践性和有效性。下面就来具体介绍一下虚端子在电气自动化是如何变现其有效性的。首先,虚端子能够起到控制的用处,可以全方位的控制全站的线路、母线和开关灯等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能够在提高不同装置之间的传输信息和通信的能力的同时达到跳合闸的功能,进而更加有效的维护遥控装置以及间隔层;其次,虚端子能够起到优化的作用,不仅可以使温度调试系统而且还可以使档位调节系统的操作步骤和程序大大的简单化,从而实现了操作简单的优点。 (二)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法:程序化操作 电气自动化可靠性的基础是数字技术的可操作性,所以,在实施命令调度以前,必须严格的检查、核实票据,之后再把已经确定没有错误的票据存储到电脑上。实施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求调整及设好人工操作界面,检查闸刀和开关灯主要的器件是否完全正确,然后实施操作演习,改善预演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而保证数字技术的可操作性。在对信息进行操作时,程序化操作的工作原理是让它与网络技术相融合,这种方法重在让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结合成为一个,以实现数字技术的高准确度为目标。此外,这种方法将智能系统分为很多小模块,进而实现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维持了智能系统的正常运转。 (三)可靠性的创新方法:智能终端安装 为了保证数字技术应用的可靠性,在电气自动化操作中可以采用智能终端安装方法来实现配置的有效运转。光纤技术是智能终端安装过程的关键技术,通过光纤连接,有效地采集和控制间隔层与智能终端的数据信息。此外,要对程序接口不断改进和完善,加强PC自动化平台与ERP等系统的连接,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连接过程中,一般采用TCP/IP作为通讯协议,以达到程序接口的有效性和标准化的目标,为数字技术智能化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由于数字技术普遍的用于电气自动化中,使得电气体系的可靠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以及系统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成本以及机器维修的费用,进而使电气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上,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业中的应用前景不容小觑。 电气与化工论文:浅论化工行业电气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 【摘要】化工行业是工业生产的重要部分,由于其生产经营特点,以及生产材料的危险性,使得电气安全工作成为化工行业的重中之重。为此,笔者分析了化工行业电气的环境与特点,并从安全技术与管理两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化工;电气;安全技术;管理 前言 化工行业是我国工业的关键构成部分,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当前在许多企业中,依然存在着对电气设备的安全问题与使用维护关注不够,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也不充分,造成有的生产环节安全系数降低,加大了电气事故的危险性。所以,加强化工行业电气的安全技术水平与安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一、电气的工作环境与设备情况 (一)高温环境。化工电气往往有着许多热辐射,车间里的温度很多时候或有规律的高达三十五摄氏度以上的情况。比如配备了干燥炉、烘箱、焙烧炉与锅炉的车间厂房。 (二)潮湿环境。工作环境内部空气的湿度超过百分之六十,但小于百分之七十五,这样的环境可以称为阴湿环境。空气湿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五,这样的环境是潮湿环境。如果空气的湿度几乎到百分之百,顶棚、墙壁、地面和设备基本是浸泡在湿气里面,这样的环境属于非常潮湿环境。而化工电气的许多工作环境 属于阴湿甚至非常潮湿的环境。 (三)多尘环境。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产生粉尘如果足够多,就会堆积在线路桥架上,或积淀于电气设备上。根据粉尘是否导电,可以细分成导电粉尘环境与非导电粉尘环境。 (四)腐蚀环境。由于化工生产的很多原材料都具有腐蚀性,这些材料会腐蚀电气设备的架构,破坏电气设备的绝缘。根据腐蚀性的高低可以分成弱腐蚀环境、中等腐蚀环境与强腐蚀环境三种。 (五)爆炸性危险环境。化工生产需要许多原料,大部分都是可燃性物质,如煤、甲苯、氢气等。在大气条件下,可燃性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被点燃爆炸后,燃烧将传至全部未燃混合物的环境是爆炸性危险环境。爆炸性危险环境内的电气设备如果选型不当或得不到较好的管理,容易酿成火灾甚至爆炸事故。 (六)导电设备。在金属制造的设备比较集中的环境,员工会和设备的金属接触,但很难能够和金属完全绝缘,发生漏电事故时会对人身造成伤害。比如在锅炉的炉壁内实施检查清洁等。 (七)电气设备。化工行业电气环境,可以分为会对工作安全有妨碍的自然因素与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含着雷电、静电之类;非自然因素包含着化工电气操作地点的各种环境条件。电气环境对安全生产是否有保障有着至为关键的地位,在分析化工生产电气的安全情况时,需要将电气环境首先考虑。1、雷电。雷电的破坏是通过直击雷、电磁感应等的热作用、物理性质的损伤而造成的。当车间、输电线路与管道设备受到雷击的时候,会形成强烈的高电压与强势电流,造成事故断电或者火灾甚至爆炸,对化工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由此可见,雷电的防护对化工电气来讲,是非常必要的。2、静电。静电所包含的电量通常很小,但往往电压较高,很容易造成火花放电现象。静电的火花能够点燃易燃物质,造成一定的隐患,影响生产的质量,还会导致电脑、继电器、控制器等的电子元件的损坏。3、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会导致信号中断或失误,仪器、仪表及自控系统失灵;另外,射频危害还表现为感应放电,可能给人以明显的电击,还可能与邻近的接地导体之间发生火花放电,在有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这是非常危险的因素。 二、设备安全管理 (一)高温防护。化工企业在高温场所内的电气设备应提高防护等级,加强高温安全防护措施。对高温场所内的电气设备实行日检查制,确保设备的散热效果良好。 (二)湿度控制。潮湿环境内的高低压配电室及计算机机房等,需安装温湿度仪和空调,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同时加强巡检力度,及时开启空调调温除湿 (三)降低粉尘危害。可以通过密闭设备来生产,这样可以防止粉尘四处扩散。无法充分密闭的车间,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半封闭罩、隔离室等办法来隔离粉尘与电气设备,把粉尘控制于局部范围中,防止粉尘的四散。 (四)预防腐蚀。环境中的化学腐蚀介质包括:氯气、氯化氢、腐蚀粉尘等。化工电器防腐蚀主要通过采用密封式或封闭式结构来提高其防腐蚀性能。电器具有可靠的进出导线密封装置。外露部件在设计和工艺上均采取防腐蚀措施。 (五)防止爆炸。用于爆炸性危险环境内的电气设备须选用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电气设备根据环境及介质的不同分为Ⅰ类、Ⅱ类、Ⅲ类;根据结构型式的不同主要有隔爆型、增安型等。当电气设备内产生电火花及危险高温,引燃壳内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时,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外壳应能承受内部的爆炸压力而不破损;同时隔爆外壳的接合面应能将向壳外传播的爆炸火焰减弱至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增安型电气设备是对正常条件下不会产生电弧或电火花的电气设备,采取进一步的安全措施,提高其安全程度,防止电气设备内部产生电弧、电火花及危险高温。没有了点燃源,就不会发生爆炸事故。 (六)避雷与接地。化工企业内须建立安全可靠的接地网。避雷是在建筑物或设备顶部安装避雷带或避雷针,通过安全可靠的避雷引下线与地下的接地网相连,将雷电流引入大地。消除静电是将可能产生静电的设备通过接地引线把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化工企业内所有不带电的导电设备和带电设备的不带电金属外壳都须通过接地引线与地下的接地网可靠相连,当有意外漏电事故发生时,接地引线将漏电电流导入大地,保障人员安全。 三、人员的管理 (一)单位领导要重视电气安全管理,可以将电气系统各环节分别确立第一责任人,达到每一环节都有安全负责人,确保国家的安全生产法规与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切实落到实处。 (二)员工必须掌握安全技术、法律规章与劳动防护工作常识,熟悉自身岗位的运行方式、技术水平,把握操作时的隐患与危险环节,并能够熟练运用一定的防护手段。 (三)制订与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电气安全管理规定,电气安全规程等,并宣传普及、贯彻执行。 (四)制度性的对电气系统所有环节实施安全检查,每个星期不能少于一回,对隐患排查、整改,使设备、消防器材与应急设施等保持完善备用的状态。 (五)不隐瞒隐患,对已经发生的电气事故要及时报告,并维持现场情况,分析了解情况与原因,对相关责任人不能姑息,保证责任落实到人。 结束语: 对化工行业电气实施安全考核,首先要进行系统安全分析,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多方引进学习同行业实践证明可行的操作方法,进行相关总结,争取为己所用。加强在计划制订时候的安全评价力度,做好全体和局部的联系。可以按照需要利用多种评价体系全面考量,以达到完善、全面。 电气与化工论文:探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建设与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对电气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进一步实现我国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本文主要先是分析了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电气工程在自动化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障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适合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以及发展的意见。 关键字:电气工程;工程建设;发展策略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我国电气工程的发展,也正是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部门对与电气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进程。如果电气工程自动化能够较好的完善,不仅仅能够更好的适应各个行业的要求,还能够满足自动化生产线的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各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一、关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现状 众多周知,我国的科技水平在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气工程水平的提高。不仅仅较之以前在电气的综合利用效率上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工业自动化发展的一些要求。加快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发展,不仅仅能够更好的提高一些部门在控制方式上的优化以及创新,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 就我国目前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必将成为我国行业发展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电气自动化不仅仅能够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作为一些行业提高工业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关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一些限制因素,使得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相关行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经过分析,总结得到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一)没有进行相关的成本控制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以及发展的综合程度较大,但是就针对性却较差。这就容易造成一些企业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相关的电气自动化不能够与企业自身吻合度较差,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企业的使用成本。而如果要想再开发一些更符合企业发展的软件以及技术,会增加软件开发的时间成本,从而也会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二)工作效率较低,操作较复杂 由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自身的特点,从而使得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要想得到较好的建设与发展则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想使得相关电气自动化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保证工作的质量,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系统进行创新,从而能够满足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同意出现工作效率较低的现象。与此同时,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需要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设计,这就加大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此外,网络技术的多样性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造成了工作的繁琐与混乱,阻碍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三)数据传输出现问题 数据传输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安全性,决定着电气自动化的效率与安全性。但是在实际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和发展中,数据传输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传输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传输安全性的问题,造成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发展的障碍,阻碍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发展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加强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方法 由于电气工程以及电动化的自身的复杂性,使得在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会收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以及影响,因此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困境的时候,则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根据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运用针对性较强的方法,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 众所周知,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是对技术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所以要想使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有较大的发展,则必须要从技术优化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能够更好的突破技术方面的瓶颈,才能够更好的为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因此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根据商业终端客户的不同需求,对自身项目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在统一的系统平台的支持下,实现对各种需求的满足。就当前的技术发展而言,嵌入式系统以及其他的控制系统,都需要借助统一的开发平台来实现系统的有效运行。可见,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是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可以降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系统开发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同时在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时,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做好开发目标的调查和研究,并充分分析行业与用户的相关信息,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对具体的操作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对实施环节、测试环节、开机环节以及运行环节的管理。这样不仅仅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成本,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的水平,减少系统开发的费用以及系统开发的时间。 (二)对通用型网络结构进行探索 通用型的网络结构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可以实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监管和企业管理以及设备的控制,在统一的系统中进行各个方面的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使工作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同时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另外,通用型的网络机构能够实现与各种管理系统以及中心控制系统的网络资源的配置,这样各种信息资源可以进行快速的有效的传输,真正的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实现了网络结构的互通。可见,对网络结构进行探索有着远大的意义和现实的作用,这就需要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加强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加强对网络结构的投入和探索,争取创建理想的通用型网络结构,为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加强对数据传输接口的建设 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数据传输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要从数据传输的标准化建设着手,提高自动化系统的高效性、安全性以及快捷性。由于受到发展技术的约束和限制,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在数据传输接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利用已有的科技为支撑,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科技成果,加强对数据接口建设的探索,尽快实现数据接口的优化,实现程序的高效性,减少系统开发与运行的成本和时间,提高电气自动化的效率。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对电气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进一步实现我国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本文通过对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电气工程在自动化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障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适合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以及发展的意见。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在进行优化企业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电气与化工论文:化工项目中的电气施工现状与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化工项目中的电气施工现状与未来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业中电气施工的重要性,阐述了施工阶段土建专业与电气施工配合工作,为化工工程的电气安装施工提供帮助工作。 关键词:化工工程;电气施工;现状;发展;配合 0引言 电气安装工程是整个化工工程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气安装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人身安全、投资效果、设备安全运行及节能的使用效果等。由于化工企业在设计与操作中不够规范,在电气安装中产生各种缺陷,留下安全隐患。随着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电气施工在建筑工程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建施工关系最为密切,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电气专业的施工和管理贯穿整个工程建设的始末,唯有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严格地管理,认真把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把好质量关,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1国内电气施工现状 面对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施工规范标准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各方面要求与标准都有所提高。化工施工企业一方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难得的机遇,积极与国际接轨,提高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与此同时,国内存在的一些矛盾也逐渐体现出来。 1.1专业技术人员经验不足 由于长期受社会歧视及政策的原因,技术型工人在中青年这个年龄段(25-35岁)产生了脱节的现象。有经验的电气工程师虽然有很强的施工管理和组织经验,但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对现行的国际标准(IEC)还没有完全接纳,对现行的电气规范也不是十分了解,对一些先进的技术如PLC控制及新型元器件性能等有似懂非懂的情况,只能一味的按图纸接线却不懂得原理,面对这种情况不得不在实践中去慢慢摸索。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及技术工人虽然有理论知识但现场的施工经验又不足,还要有一个长期摸索接学习的时间。因此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 1.2施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施工工程管理人员的现状是:技术素质较强,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人文基本素质、尤其是国际化素质较为薄弱。在工程管理人才总量不足的前提下,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既懂工程技术、又精通工程管理、具有较强的人文、法律素质和国际化观念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十分匾乏。正因为施工工程管理人员素质问题才加剧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新型的施工管理人员应同时具备知识、能力、人格素质,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和有效地绩效考核来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 1.3施工质量下降 施工过程是控制电气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要严格控制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因素,把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尽量解决,以避免影响后序施工质量。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很少有专门的质量监督人员,到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另外材料成本问题,随着物价不断上涨,成本也随之不断增加,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也成为了施工质量下降的原因。虽然“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尽管从理论上讲无可厚非,但其中有一个误区,即不能一味单纯强调利润,为了利润不惜一切,忽视施工质量,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利益。 1.4社会因素 在化工项目施工单位,由于工作环境不是很好,长期工作在外,家庭工作关系难以平衡,另外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也不高,造成专业技术人员通常被有经验的工人所替代。 2化工项目的电气施工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气施工技术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气施工在新材料、新工艺中的运用,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而且使施工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为整个电气施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都与传统的电气施工有着天壤之别,对电气安装的施工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所有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都需要经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的施工实践积累,最终得出大量的施工经验。 2.1新材料新工艺 接地材料从镀锌铁件向铜材变化。铜包钢接地圆线或绞线适用于一般环境和潮湿、盐碱、酸性土壤极产生化学腐蚀介质的特殊环境等高要求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的水平接地体。铜包钢接地圆线是采用电镀、连铸等工艺制作的新型接地体,采用最先进的工艺将纯度99.9%铜覆盖至特制钢芯表面制成,导电性能与同等直径铜棒相同,但造价远低于纯铜,防腐性能远胜于镀锌钢材,具有导电性能好,低电阻、防腐性能优越、运输方便、施工方便、施工效率高等诸多优点,是替代圆钢、角钢、镀锌扁钢等传统接地材料的最佳选择。镀锌扁钢和作为接地体的镀锌角钢或钢管采用电焊连接,在连接处采用防腐油漆进行防腐,但由于焊接质量不能保证,且施工位置一般位于不易焊接的地方,接地电阻经常达不到设计和规范要求。铜包钢圆线制造工艺是采用电镀工艺,电气性能极佳,防腐蚀性优越独特,由于铜钢结合界面采用高温熔接,所以结合面不会出现残留物,不会出现腐蚀现象。 2.2自动化的发展 随着化学工业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自动化控制技术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化工行业的自动化控制显得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化工企业发展的大局,不断适应化工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化工自动化控制水平。自动化程度越高,对火灾报警和人性化管理要求大大提高,装置内各种配套设施越来越多,比如自动火灾报警装置、紧急火灾广播、现场联络用广播对讲系统,电脑网络系统,电话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等,对装置中电气施工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装置施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主要可以实现过程进度和计划的远程控制,过程资料利用计算机可以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现场办公可以自行组建局域网,达到资源共享和及时信息,并与外部互联网进行技术交流,从外部得到需要的信息,对各种施工资料可以自行建立数据库进行管理,对数据可以及时进行筛选,发现其中问题,并可以利用数据库进行工作量统计和工程预决算,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化工生产企业是高危险性的高效益企业,它对生产的安全、操作和管理的要求极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国外沟通日益密切,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会不断地被发明和投入应用,必然会使电气施工产生一个大的飞跃。 3与土建专业施工相配合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等。在施工中如果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为了让整个工程的更顺利完成,电气安装施工人员与土建施工人员要加强联系与协作。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土建和其它施工单位施工,预埋电缆电线保护管和支持固定件、预留安装设备所需孔洞、固定接线箱、灯头盒及电器底座、安装电气设备等。随着土建工程的进展,逐步进行设备安装、线路敷设、单体检查试验。工程施工实践表明,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配合工作,电气施工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而且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使工程做到完美。 4结束语 在化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电气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其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设计到人、材、物、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电气施工工程系统在化工项目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电气与化工论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的过程中逐步受到施工单位的重视。但是随着建筑电气工程数量的增加,其产生质量问题的几率增加。另外,由于建筑电气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很多的质量问题。本文就当前电气工程施工中常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同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但是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电气工程无法正常的运行,本文将对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通病分析 (一)配电箱安装问题 在进行配电箱安装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配电箱的坐标不准确的现象,这时容易出现嵌入到墙面的现象,或者是发生移位、变形的现象;或者由于配电箱里面的垃圾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或者防腐工作不到位现象而使配电箱箱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当箱面板不能紧贴墙面时,这时会出现缺少回路编号的现象,使得布线的排列没有顺序;部分铁制配电箱体用电、气焊割大孔;配线管插入箱内长短不一,不顺直;入箱导管入箱位置随意布置,盘后接线混乱;箱体零线、保护地线未从汇流排接出。另外,在进行布线作业时,很多没有进行绑扎或者是没有有效的按压时,甚至出现导线被剪断的现象,最终导致配电箱内的线路紊乱,出现零线和地线凌乱交接,箱内没有配置专用的接地螺栓。在配电箱安装好以后,没有进行详细的检测就进行送电,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照明方面的问题 由于存在着开关、插座面板的不平整,在与建筑物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出现了裂缝,开关不能切断相线,出现开与关的方向不一致的现象。插座的有关线接的比较凌乱,有的三孔插座根本就无接地线。螺口灯头接线不正确,软线吊灯灯头长度不足,没有做相应的保险扣,货调盒内的保险扣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部分建筑照明工具安装偏位;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等问题。这些现象是由预埋灯盒时位置出现问题,有偏差,安装时又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另外,特殊地区的照明工具型号、规格、安装位置与高度应符合标准,如卫生间、厨房内设计应为防水灯,高于地面2.4米时,其金属外壳应做保护接地,并有专用接地螺栓,具有标识。采用螺口灯头时,如相线未接于螺口灯头中间的端子上,而是将零线接在该端子上,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留下安全隐患。 (三)电线管铺设方面 当前施工中普遍存在着薄壁管代替厚壁管,PVC管代替金属管的现象,在使用金属管的时候对口毛的刺不进行处理,而是直接进行对口的焊接,在焊接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点焊的现象,钢管不接地或是接地不牢固;另外管子埋墙、埋地的深度不够,影响土建工程的进行;管理通过相应的结构没有设置路箱,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厚壁钢管对焊连接产生内部结瘤,使穿线缆时损坏绝缘层;而薄壁钢管在焊接时会产生烧穿,埋入混凝土时会渗入浆水,导致导管堵塞等问题。 (四)防雷接地方面 避雷带通常是采用非镀锌圆钢,这种圆钢的定位不合理,同时感观的质量比较差;引下线截面小于避雷带的焊接面,这种结构产生的后果就是焊接的质量比较差,高出建筑物的部分未能与防雷装置形成可靠连接;接地的深度和间隔不够,焊接面不够,没有做好防腐的处理工作,接地的电阻比较大,不符合设计的要求。部分操作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或焊接技术不熟练,焊接操作技术差。为防止此类现象出现,应加强操作人员责任心,提高焊接技术,不允许出现焊缝,不允许随意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 (五)接线不符合要求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预埋线盒没有形成牢固的固定,出现模板胀膜,这些因素造成在安装的过程中出现坐标不准确的现象。施工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责任心,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往往使用比较便宜的材料,根本不去调查材料是否符合标准。为了更快的完成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致使给建筑工程留下更大的安全隐患。 二、电气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止措施 (一)配电器的安装处理 在进行配电箱的安装工作前,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详细的了解箱盒内的坐标和标高,利用钢筋套圈焊接将箱盒进行固定,防止出现移位或者变形的现象。配管和箱盒的预埋要符合设计的规范要求,按照相关的规定做好防腐蚀的处理,避免出现上锈的现象,剔除管口的毛刺,在入箱入盒是要加以保护。配电箱应开圆孔,应使用开孔器开孔或钻扩孔后再用锉刀去毛刺,防止穿线时损伤电气绝缘层;电线管导入配电箱时应平整,管口用护套锁紧,防止倾斜;引入引出线应有适当余量,以便检修,应成束放置,尤其是多回路导线不能有交叉现象;同一端孔上导线不可多于2根,须保证防松垫圈等零件齐全。配电箱安装好以后,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工作,确保导线之间接触性良好,并且做好导线间、导线对地间的绝缘电阻的测量,确保能够正常送电。 (二)照明灯的安装处理 在安装照明等的过程中,定位准备相当重要,特别是在安装成排的灯具以及吊扇接线盒的安装时,应该保证预埋定位的准确性,安装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要在许可的范围之内。日光灯的安装要保证选择规定的型号。合理安排定置预埋线接线盒的位置,尽量保证偏在一侧,不要放在灯的中心。 (三)电管敷设的处理 加强对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对施工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管理人员要求熟悉有关的管理规定,保证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严格管理。电线层不能出现并排紧贴的现象,如果在施工中很难明显的分开,可以采用小水泥块来将其隔开。电管线埋入砖墙内,其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保证敷设的管道横平竖直。在进行管子弯曲是要用专业的弯管机进行使得弯曲处平整光滑,不宜出现扁折或是凹痕的现象。在预埋PVC电线管时,应该进行使用钳夹扁,应该选用符合管径的PVC塞头进行封盖管口,并用胶布进行绑扎牢固。 (四)预防的措施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保证焊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强管理人员和焊工的责任心,对于出现焊接不合格的现象,要是敲掉焊渣,刷上防锈漆。作为引下线钢筋的土建如果是对头碰焊的,应该在焊接处按照相关规定补搭接圆钢。 (五)接线的处理 在进行接线的时候应该与土建专业进行密切配合,准确牢固的固定线盒,在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许出现留有缝隙的现象,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工作。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开关和插座中相关线准确安装。安装结束后不能将安装的线头裸露在外,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应该将单芯线插入线孔时扭成双股,然后用螺丝钳拧紧。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中电气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随着电气工程的广泛受用,电气工程对建筑行业产生了很好的效益,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对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管理,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确保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摘 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采用标准化接口,保证安全的进行电气自动化工程生产。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技术集成化,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维护工作变得更加简便,节省了资金和材料,提高了可靠性。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集成化;标准化接口 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十分的迅猛,很多的行业已经开始将自动化控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设备技术,成为生产力扩大的有利的保障。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方向标,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领域中处于核心位置。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电气自动化工程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增强传输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减少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确保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详细讨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的若干建议。 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在各个工程领域所占的 比重也越来越大,许多行业实行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都离不开电气化与之配合设置。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是不够高的,伴随着市场经济规模地不断扩大,电气自动化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竞争对手,加剧了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生产优势,才能在一些行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信息集成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指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企业中的管理部门使用特定的浏览器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财务核算等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存取,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监督控制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画面,可以及时掌握关于企业生产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是指信息技术会在电气自动化设施、系统与机器中进行横向的拓展。伴随着不断应用增加的微电子处理器技术,原来明确规定的界面设备逐渐变的模糊了。与之对应的结构软件、通讯的能力和统一、运用都比较容易的组态环境慢慢变的重要起来。 1.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 语言规范是Windows NT和IE在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发展领域,发展的主要流向已经衍变成为人机的界面,因为PC系统控制的灵活性质以及容易集成的特性使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和使用。同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使用的标准系统语言使其更加容易进行维护处理。 1.3 电气自动化工程分布式控制系统 伴S着企业对DCS 系统的实际应用,这一系统所存在的缺点也渐渐显现出来。因为DCS系统属于模拟数字的混合体系,它所使用的仪表装置仍然是模拟的传统型仪表,其可靠性很低,在维修使用的工作中异常困难;生产商家之间缺乏协议的统一标准,缺乏维修使用的互换性;昂贵的价格。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技术创新。 1.4 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的控制系统 因为集中控制方式的系统控制是要把所有的功能全部放入一个处理器中,所以处理速度是很慢的,导致了机器整个运行速度的减慢。要把所有的电子自动化设备放入监控之中,就造成了监控对象的数量过于庞大,也导致了主机空间的不断下降,同时增加了大量的电缆数量,使得投资的整体费用提高了,电缆进行较长距离的传输也会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因为集中进行监控的联锁与隔离刀闸中的闭锁使用的都是硬接线,使设备没有办法进行继续操作。加上这一接线进行反复接线时会很繁杂,查线工作就会更加困难,这样加大了维护工作的难度,也会因此而产生错误的操作,使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无法积极进行操作。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 2.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技术 我国制定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长期发展的计划,在逐渐开放的环境中,不断的提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能力,创新集成能力以及引入、消化、重新吸收的创造能力。不断追求发展产品自身的技术创新,大力致力于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为电气自动化工程进行自主创新创造更宽更广的空间。一定要确定电气自动化企业中创新技术的主导位置,提供优厚的政策环境,健全机制体系,加速实行国家重大的科技研究项目。国家目前情况下的国内企业主要是生产中低档次的产品,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格局主要适用于中小形势的项目。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应该尽量打开科技创新的市场局面,积极转换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2.2 统一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 统一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能够实现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周期性设计、测试与实行、开机与调试、维护与运行等,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所见设计到完工之间的资金和时间。将电气自动化系统实行统一化管理,关键能够达到客户的需求,也就是把开发系统彻底从运行系统中独立出来。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来说,是成功的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通用化。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网络构成应该保障控制现场的设施、计算机的监管体系、企业工程的管理体系中的通讯数据保持通畅。实行网络的体系计划时,不管是使用现场总线还是通讯系统的以太网,需要保障控制元件级到办公室的环境之间自动化的整体通讯。 2.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 因为微软公司的标准技术,有效的缩减了工程的成本和时间,实现了办公室系统和电气自动化系统资源数据的共享交换。当企业同相关的系统进行连接时,因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策方案的重要性,需要使用的操作系统是 Win-dows XP,那么办公室通讯使用的标准是IP 系统,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重要接口的建立是通过PC系统。程序的标准化接口确保了厂家之间进行的软硬件交换数据,将通讯产生的困难解决了。 3 现场总线技术的创新使用 可以节省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成本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大量运用了现场总线与以太网为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了系统运行经验的逐渐积累,电气设备的自动智能化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所以现场的总线技术也由此产生。这个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更加突显其目的性,为企业最底层的设施之间提供了通信渠道,有效的将设施的顶层信息与生产的信息结合在一起。针对不一样的间隔会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对不一样的间隔状况分别实行设计。现场总线的技术普遍运用在了企业的底层,初步实现了管理部门到自动化部门存取数据的目标,同时也符合了网络服务于工业的要求。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技术分析与应用 [摘 要]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方向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油田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气自动化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是不够高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采用标准化接口,保证安全的进行电气自动化工程生产。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集成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总线技术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油田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技术集成化,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维护工作变得更加简便,总结了一些电气自动化系统缺点,并根据这些缺点提出了使用现场总线,节省了资金和材料,提高了可靠性。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采用标准化接口,保证安全的进行电气自动化工程生产。 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1.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信息集成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指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企业中的管理部门使用特定的浏览器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财务核算等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存取,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监督控制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画面,可以及时掌握关于企业生产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是指信息技术会在电气自动化设施、系统与机器中进行横向的拓展。伴随着不断应用增加的微电子处理器技术,原来明确规定的界面设备逐渐变的模糊了。与之对应的结构软件、通讯的能力和统一、运用都比较容易的组态环境慢慢变的重要起来。 1.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 语言规范是 Windows NT 和IE在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发展领域,发展的主要流向已经衍变成为人机的界面,因为PC系统控制的灵活性质以及容易集成的特性使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和使用。同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使用的标准系统语言使其更加容易进行维护处理。 1.3 电气自动化工程分布式控制系统 伴随着企业对DCS 系统的实际应用,这一系统所存在的缺点也渐渐显现出来。因为DCS 系统属于模拟数字的混合体系,它所使用的仪表装置仍然是模拟的传统型仪表,其可靠性很低,在维修使用的工作中异常困难;生产商家之间缺乏协议的统一标准,缺乏维修使用的互换性;昂贵的价格。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技术创新。 1.4 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的控制系统 因为集中控制方式的系统控制是要把所有的功能全部放入一个处理器中,所以处理速度是很慢的,导致了机器整个运行速度的减慢。要把所有的电子自动化设备放入监控之中,就造成了监控对象的数量过于庞大,也导致了主机空间的不断下降,同时增加了大量的电缆数量,使得投资的整体费用提高了,电缆进行较长距离的传输也会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因为集中进行监控的联锁与隔离刀闸中的闭锁使用的都是硬接线,使设备没有办法进行继续操作。加上这一接线进行反复接线时会很繁杂,查线工作就会更加困难,这样加大了维护工作的难度,也会因此而产生错误的操作,使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无法积极进行操作。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 2.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技术 我国制定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长期发展的计划,在逐渐开放的环境中,不断的提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能力,创新集成能力以及引入、消化、重新吸收的创造能力。不断追求发展产品自身的技术创新,大力致力于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为电气自动化工程进行自主创新创造更宽更广的空间。一定要确定电气自动化企业中创新技术的主导位置,提供优厚的政策环境,健全机制体系,加速实行国家重大的科技研究项目。国家目前情况下的国内企业主要是生产中低档次的产品,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格局主要适用于中小形势的项目。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应该尽量打开科技创新的市场局面,积极转换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2.2 统一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 统一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能够实现电气自踊产品的周期性设计、测试与实行、开机与调试、维护与运行等,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所见设计到完工之间的资金和时间。将电气自动化系统实行统一化管理,关键能够达到客户的需求,也就是把开发系统彻底从运行系统中独立出来。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来说,是成功的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通用化。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网络构成应该保障控制现场的设施、计算机的监管体系、企业工程的管理体系中的通讯数据保持通畅。实行网络的体系计划时,不管是使用现场总线还是通讯系统的以太网,需要保障控制元件级到办公室的环境之间自动化的整体通讯。 2.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 因为微软公司的标准技术,有效的缩减了工程的成本和时间,实现了办公室系统和电气自动化系统资源数据的共享交换。当企业同相关的系统进行连接时,因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策方案的重要性,需要使用的操作系统是 Win-dows XP,那么办公室通讯使用的标准是IP 系统,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重要接口的建立是通过PC系统。程序的标准化接口确保了厂家之间进行的软硬件交换数据,将通讯产生的困难解决了。 3 现场总线技术的创新使用 可以节省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成本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大量运用了现场总线与以太网为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了系统运行经验的逐渐积累,电气设备的自动智能化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所以现场的总线技术也由此产生。这个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更加突显其目的性,为企业最底层的设施之间提供了通信渠道,有效的将设施的顶层信息与生产的信息结合在一起. 针对不一样的间隔会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对不一样的间隔状况分别实行设计。现场总线的技术普遍运用在了企业的底层,初步实现了管理部门到自动化部门存取数据的目标,同时也符合了网络服务于工业的要求。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方向标,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领域中处于核心位置。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电气自动化工程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增强传输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减少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确保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详细讨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的若干建议。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探索 摘 要:目前我国对工业化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发展,作为工业化领域核心内容的电气自动化自然也随之不断进步。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电气自动化进行了研究:电气自动化的现状;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电气自动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重要性 前言 时展至今天,国内各行各业都在科技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理念得到了人们充分的认可。国家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强国,而强国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由此看来我们应该给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产业充分的肯定,并大力发展该领域中的各种技术。文章以发展的角度对电气自动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首先谈发展现状,其次论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文章期望能够通过作者的观点分析对该行业的从业者有所帮助。 1 概述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现状 电气工程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门技术的理论基础为电磁学,以此不断研究和发展,在科技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专业的学科。在其发展的这几十年间,我国电气工程技术及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取得了骄人的成果。然而同国际水平横向相比,我们的技术和系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目前国内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集成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规范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标准语言和集中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监控。 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不断创新 目前党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各行各业都要积极的进入到行业创新的发展阶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激发企业的生存活力,才能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领域,我们急需的就是进行技术类别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2.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统一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科学良性发展的另一前提是实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统一化能够指导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运行,尤其在产品周期性、设备维修和养护、客户需求的满足这三方面体现尤为突出。 2.3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标准化 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既要制定行业标准,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任由各企业独自研发企业内部的控制系统则会形成闭门造车,设备产品互不通用的现象,这样既不利于企业市场的推广和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科学发展。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化即体现在设备接口标准化的问题上,解决了接口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各企业设备互通的问题。 2.4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安全化 信息时代不断发展,作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核心部分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出现给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在享受着信息时代便利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安全的重要性。这些年不断出现的安全事件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提高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下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几项合理化建议。 3.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要数字化 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这些名词和概念正逐步占据我们的世界。社会的一切发展都以数据为依托,工程领域的发展也不例外,并且工程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输入、处理及其输出都以数字信息为基础。在输入端收集系统所需的大量实体参数数据,汇聚到中央处理机后由处理机进行数字信息的整合分析,最后得到的结果由输出端输出。这样的工作模式适应于时展的需要,也是今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要创新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技术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推向市场,供社会需要。如何占领市场,这就需要从成本角度进行考虑,包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等等,尽可能的去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如何降低成本,这就又要加大创新的力度,创新性也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永远保持行业的活力,才能够保证行业的发展。 3.3 加强电气自动化企业之间的协作 合作也是企业共同发展,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方法之一。合作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其二是校企合作。前者能够最大程度整合并利用行业资源,从研发到生产,从销售到运营,从维护到经验的积累,企业在各个环节中都能够资源共享,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技术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校企合作能够保证企业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维持企业生命力。同时,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于学校来说也是很好的实训机会,学校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实验室也可以提供行业的技术支持,为行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4 结束语 当今时代是以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经济建设是立国之本。在经济建设这一大课题的指引下,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在工业化建设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建设中我们要面对诸多的问题,例如企业生产、运营等成本过高;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精度达不到同行业国际领先水平标准;生产线容易出现因人为或机械原因而导致的事故;产业链各个环节安全性能低下等等。文章首先对电气自动化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说明,接着从四个方面对电气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对电气自动化在信息领域、创新角度和协同工作角度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文章作者希望通过文章的内容提供给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一定的指导意见,推动该行业科学良性的发展。 电气与化工论文:化工厂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成熟,被广泛使用于化工工厂生产中。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得到改善,系统发展超多功能和大型化方向迈进。然而,由于化工自动控制系统机房、信号线以及化工仪表等等受到雷击问题较为严重,导自动控制系统无法运行。文章分析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防雷措施。 【关键词】化工厂电气 自动控制系统 防雷研究 1 前言 随着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大量出现,设备被广泛应用。逐渐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自动化发展水平高。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电气设备抗干扰能力比较低,时常受到雷电影响,严重阻碍工业经济发展。一般而言,在设备运行中,一旦电压过低,就特别容易出现雷电危害。 2 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造成的危害 2.1 直击雷的危害 众所周知,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的出现会带来经济破坏和生命安全,后果非常严重。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危害非常大,产生的电磁脉冲干扰影响也很大。如果化工厂遭到雷击,不但是建筑受到了损害,会使得电子系统和DCS无法运行,从而导致设备损坏加重,影响化工厂无法正常运行,人们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直击雷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它直接作用于自动化仪表和化工控制设备上,雷电一旦产生,会形成大量的电流,使得设备遭受破坏。最明显的危害是,连接装置中会形成较强的电流,会影响到电阻压降,从而使得电位逐渐升高,这直接破坏了系统。 2.2 电磁脉冲干扰 电磁脉冲干扰主要是在打雷瞬间形成的,当强大的雷闪电电流产生之后,脉冲电磁场会特别强,会有超强的电磁脉冲出现。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这也被称为感应雷。这种雷击对化工厂设备产生巨大影响,会使得设备和导线出现破坏,从而埋下巨大安全隐患。 3 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雷电防护 3.1 合理接地 该方式实践证明,自动化控制和化工厂电气使用合理的接地方式之后,对雷电防护有重要作用。合理接地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根据接地电阻大小来确定,接地电阻数值较小,雷电流泄放的能力会非常强。对雷击物高电位保持能力会非常低,导致的危害特别大。在化工雷电防护进程中,选择合理的接地方式,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合理的接地防水主要有建筑物接地、强电系统接地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接地这几种。其中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项特殊的电气系统,系统接地电阻使用标准较低,需要进行重新设置。举个例子:计算机系统直流工作电阻应该小于2欧,系统运行工作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安全保护地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在化工厂计算机系统遭受到,雷击之后,计算机系统同地网系统会形成较高的电位。因此,在进行设置进程中,需要使用计算机和地网控制系统,在保持距离10以上执行安全防护。当需要引入接地线时,电网和接地线理当保持一段距离。因此,需要选择屏蔽或者是绝缘措施进行应对。 3.2 电磁屏蔽 在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引入或者引出的电缆线需要设置在电缆槽盒内,并且在不同的阶段的电缆槽盒之间应该采用金属进行联接,从而保证整个电缆槽盒内的电路畅通。就不会形成新的电子脉冲,当槽盒被雷击之后,槽盒内的电缆线不会出现被破坏现象,因此也不会出现危害或者干扰。设计过程中,为了保障槽盒雷电电压满足自动化控制需求,需要将电缆引入控制内,进行设置时,激昂电位相连接在一起。并且对其他的管线也理当执行电位相连接,避免雷电危害出现。在化工厂防雷设置时,借助自动化控制室和电气控制室,在墙面、门窗以及钢筋位置进行连接安装,从而形成一个有效地避雷网。这就能有效地避免因为雷电形成的电磁脉冲影响,保障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电气安全运行。针对于一些特殊的仪器仪表,电缆没有进行完好设置,电缆槽盒进行雷电设计,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实现电缆线设置。保障屏蔽层和化工厂控制系统实现相互电位连接。 3.3 使用SPD 可以合理使用SPD,化工厂电气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使用了SPD,最重要的作用是,当电感应直接流入信号传输线中时,电力线瞬间会受到电压限制。保障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设备不会受到电压穿极影响。使用SPD还可以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电压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较好发挥出防雷作用。在化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都会选择电位连接方式,为了避免电磁场干扰现象。控制系统的启动会形成一个较大的避雷网,防止不必要的电流进入。因此,在控制系统中,线路的安装一般都会采用SPD系统。而且在配电系统和仪表设备之间,现场仪表以及PLC控制设备之间都需要有SPD系统保障。能使得整个化工厂系统都被保护起来,这能有效地防止雷电危害出现。 4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雷电危害主要有电磁脉冲和雷电危害两个重要干扰。因此,雷电防护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接地安装,使用电磁屏蔽方法对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防雷设置,这对于化工厂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当有效地保障了自动控制系统安全运行,有效提高化工生产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防雷技术,这将有效地提高自动化设备运行水平和化工厂运营效率。 电气与化工论文:浅谈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与趋势 【摘 要】随着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电气自动化逐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而依靠电气自动化发展起来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更是为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众多的便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针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取出了我国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几点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控制系统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1 引言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始终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国内GDP总值也不断地创造新高,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扶持和发展,我国在电气自动化等高新领域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电气自动化在众多技术领域中充当了指挥者的角色,成为高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关键。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在自动化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减少了劳动力的成本和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同时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信息具有集成化这个特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可以对所控制的信息做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管理和拓展,在纵向方面,企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该系统对下属部门,如财会、人力、技术等部门,进行实时数据的提取和存储,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解决,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困难,方便了企事业单位及时有效的掌握各种有效信息。在横向方面,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对其控制的自动化设施和相应的技术起到了提升促进的作用,模糊了原有的固定界限,完善了结构软件和通信能力。 其次,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标准化的特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至今,其已发展成为以人机界面为主流,以Windows NT和IE为标准语言规范的技术。语言的标准化为整个工程控制系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得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调试和维护更加的容易。正是因为其方便灵活的这个特点,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新用户所接受。 再次,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监控方式具有集中化的特点。由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所有的功能都放在同一个处理器之中,这就造成了大量信息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在此,处理器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过量的信息,便会导致整个控制系统的运行速度降低。集中化监控的联闭锁所采用的都是硬接线,而且反复接线所造成的系统杂乱会造成整个系统控制性降低。 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未来趋势 3.1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统一标准化 这里所指统一标准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管理的标准化和接口的标准化。在未来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满足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将开发系统与运行系统分离,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不仅可以保证通信数据的传输流畅而且保障了控制元级件到办公室环境间自动化的整体通信。对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的接口建立PC系统的标准化接口,确保了软硬件数据交换和通讯过程中产生的难题。 3.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化 要想提升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必须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对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将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主要是低端的产品,已经不适应我国日渐繁荣的市场局面,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相关生产和维护技术人员应该尽快打开思路,打开科技创新格局,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3.3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市场产业化 一个产品的价值最终会落到市场上去实现,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也不例外,该控制系统要想实现大发展不仅仅需要在科学技术上有所革新有所创造,还必须要保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合理配置资源的情况下,努力与市场接轨,研发出能够在市场中有足够竞争力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3.4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生产安全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决定着用户对产品的可用性与满意度。在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可能就是该系统的安全性能,不仅仅是控制系统的安全,还包含在系统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从硬件设备到软件设备,从工厂的设施层到网络层,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安全与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研究。 3.5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操作人员的技能专业化 在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研发、安装和使用的环节,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对操作和使用人员的相关培训。在将来,必须在一开始便让他们熟悉整个流程,不仅仅需要让他们知道如何操作,还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么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准确地掌握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和操作技能以及维修保养的相关知识,提高系统的利用效率。 4 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议与展望 电气自动化的高速发展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电气自动化水平越高,人类智能化水平就越先进,因此,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事关重大,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它的进一步合理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与全球数字化系统相互结合。这项技术可以将以全球数字化为依托的大量高分辨率、实时的、多维动态的数据导入到这个系统中,再将之与网络结合,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体系。 第二,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生产研发企业与相关高校之间的合作。将企业与高校形成一种互助的形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平台和科研优势,对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研发改善,高校可以借助企业这个实践平台,走进企业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互帮互助,共同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和教学方案,加快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升级换代。 第三、创新现场总线技术,节省系统成本。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所采用的网络技术主要运用了现场总线和以太网,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智能化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应运而生,它可以为企业的设施的互相通信提供所需的渠道,将顶层信息和生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根据这个特点去进行设计和实施可以节省安装材料和成本。 总之,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要想长远地发展下去就要不断地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地分析市场的需求,以满足越来越专业化的市场和客户。与此同时,还不能忽视对产品安全性能的保障,培养专业化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统一标准,完善体系。此外,从技术人员入手,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使得专业化人员理论和实践同时发展,利用所学知识促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使我国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电气与化工论文:试论化工企业生产中PLC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随着自动化项目的逐步展开,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稳步提高,PLC设计以及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化工企业;PLC;电气系统 一、 PLC系统概述 自1969年问世以来,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地位就一直坚不可摧。它改变了以前只能借助于继电器和步进器等机电器件进行逻辑和顺序控制的传统控制模式,并在作为主流控制器的几十年间,不断依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升各种功能,现代PLC还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以适应现代工业环境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要大力提倡发展装备制造业及基础制造业,减少高耗能产品的使用,相关有利政策都会促进PLC产品健康快速发展。 二、化工企业生产中PLC设计 PLC控制系统根据企业生产中的自动化复杂程度不同,依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出不同的软件。在PLC控制系统中,软件程序总体可分为基本程序和模块化程序两个模块。为了使在调用的过程中减少内存占用量和编程量,使其PLC程序的编制大型优化,允许重复调用,则需要把正反自锁互锁转程序整合后封装成为一个模块。整合后的各个子模块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方法能够使简化连接关系,优化调试修改。所以这种程序的涉及思想是业内人士都极为推荐的。 三、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要点 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设计需要以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依托。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的理念就是安全,同时安全也是化工企业生产的首要要求。由于化工企业的生产产品的特殊性,产品普遍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因而化工企业对于电气系统设计具有较高的要求。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首先要满足化工企业的特殊安全性的要求,其次需要满足生产实际要求。因此,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全面把控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防火、防爆设计 在化上企业电气系统设计时应特别注意防火、防爆设计。由于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存在很多为易燃、易爆介质,因而在试生产阶段和正常生产过程中,易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在电气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重点注意防火、防爆设计,特别是电气引火源的防范与制止。为了保障安全生产,应将正常运行时易产生火花的电气设备,如变配电设备、开关柜、事故发电机等设计布置在爆炸危险性较小或没有爆炸危险的区域内;依照相关电气系统安全设计的要求,尽可能均衡设计电气线路走向,保障整个电气系统以及分支变配电系统的电气负荷的均衡性。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应当注意电气系统布局的合理和分析的密集性。同时,由于化工企业电气线路所处环境比较恶劣,线路容易出现老化以及变形,导至电气线路绝缘下降设置出现电气线路裸露,这样状况的发生严重影响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在设计线路时,应当尽可能的考虑设计线路走向的合理性,以保证走向的安全性。此外,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坏境温度较高,如果线路布局过于密集,就容易产生磁力效应,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安全。而合理的线路布局设计以及合理性的密集度设计,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安全与可靠。 2.操作空间设计 在进行设计化工企业电气系统时,应当特别注意保证足够的操作性空间。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保障具有足够的电气操作空间,不仅可以延长电气自身寿命,保障电气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也可以保障维修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维护。而具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可以使得电气系统之间的距离拉大,进而减小相互的磁力的影响,同时足够的操作空间对维修人员及电气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在线路设计时,应当保证足够的防火空间。电气系统线路设计常常采用隐蔽性设计,而这恰恰决定了其防火空间的局限性,而在一定有限的防火空间的条件下,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灾害,甚至危害化工企业的整体安全。因此,在化上企业电气系统设计时应注意保障足够的防火空间。 四、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 在电气系统设计中,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不仅是电气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体现设计要点以及设计理念的前提。在电压等级提高的要求下,只有合理地选择电压等级,才能充分发挥电气系统的作用。一般的化工企业采用的是旧式电气系低压220/380V的系统,中压为10kV系统,再往上多为35kv 或110kV的系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以及生产力的进步,化工企业正走向了规模化、现代化、大型化,电气设备的电容量就需要越来越大,因而对电气系统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旧式电气系统设计已不能满足当代化工企业的电压等级设计要求。因此,合理的提高电压等级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电气系统设计中选择电压等级时,应当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当对于化工企业厂区面积不大且负荷集中,用电容量在5~10万KVA时,可以选用110kV直接进线通过变压器直接变为10kV供电,而如果负荷分散并且厂区向积大时,需要考虑增加35kV环节,同时采取三级配电处理。 2.当化工企业用电容量在5万KVA以下时,可以通过变压器直接变为10kV供电,并且不设置中间的35kV环节,而选用110kV直接进线,尽量将变电站放在负荷中心,采取两级变配电。 3.当化工企业用电负荷较小时,尽量用一级变电来满足生产负荷,可直接使用10kV或35kV进线。 4.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供电系统的电压选择的原则是就高不就低,应当尽可能的选择高的电压等级,尽量减少变电的级数,以减少损耗以及设备投资和变电过程中的损耗。 五、继电保护的配置 继电保护是保证用电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是对电气系统的补充。而继电保护配置是实现稳定安全设计要点的重要保证,也是电气系统设计的重点之一。 1.继电保护定值的配合问题 继电保护定值的确定直接关系着供电系统安全与稳定。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只有当继电保护定值的设计合理,才能实现快速、准确、有选择、可靠地将故障设备切除,进而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在保证被保护设备安全的前提下,上一级设备的定值在保证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应当适当加大,而末端设备保护定值一旦尽量的取小,进而达到增大级差和时间差,在避免越级跳闸的同时,尽量缩小停电范围。 2. 电源进线的自动重合闸的问题 由于电源进线架空线路的故障多以瞬时故障,因而对于这类情况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应当允许设计重合闸,可以设计线路故障自动重合闸一次。而对于带自备发电机的化工企业,可能不允许线路自动重合闸,这时一定要协调相关设计部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增设安全联锁装置。 结语:为了加强化工生产工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PLC系统(即可编程序控制器)在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控制系统的设汁、机械安全的保护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随着国际范围内化学领域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化工企业中所采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也在不断增加,做好电气系统的合理设计保障其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能、可靠性能和稳定性能。 电气与化工论文:刍议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与线路安装要点 摘要:本文分析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常见问题,并浅议其设计与线路安装要点。 关键词:化工企业 电气系统设计 电气系统安全 节能降耗 化工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对电气系统的设计有更多要求,本文针对化工企业特点,对其电气系统设计和安装要点进行分析。 我国化工企业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效益都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规范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在设计和线路安装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规程,是保障其顺利生产,保障企业财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工作,对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设计必须严格认真谨慎并考虑周全。 一、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要点 化工企业产品普遍具有易燃性和易爆性的,应用于化工企业的电气系统设计,不仅需要满足生产需要,还要保证不使电气系统影响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从整体布局到分类布局的各方面因素,全面把控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1.操作性构想设计 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时应注意保障足够的电气操作空间,一方面可以保障电气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电气自身寿命的延长,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在维修电气系统时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维护。足够的操作空间使得电气系统之间的距离拉大,其相互的磁力影响减小,对于维修人员及电气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设计化工企业电气系统时应注意保证足够的操作性空间。 2.防火性设计 化工企业生产产品为依然易爆品,在生产准备阶段和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在电气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火灾,特别是电气火灾的防范与制止。按照安全设计的要求,均衡设计线路走向及分支变电系统的安全性,在保障安全生产和全速生产的条件下,尽可能保障电气系统的安全。 首先,线路设计应该注意其合理布局和密集性分析。由于化工企业油污较大,容易导致线路老化变形,甚至出现线路的裸露,严重影响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营。线路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合理走向,保证走向的安全性。另外,由于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温度较高,线路布局过于密集容易产生磁力效应,从而影响生产的安全。合理的线路布局设计加上合理性的密集度设计能从根本上保证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安全。 二、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安装要点 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具有体系大,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因此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安装的合理性和布局的可行性。安装电气系统应设置专业人员操作,杜绝违规操作,防止事故发生。安装管理人员,特别是在线路安装人员,需要特别注意安装的合理布局和安全性。 1.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 由于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特殊性,其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设计方案也严格按照特定的程序设定,因此,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电气系统的设计方案实施。由于化工企业生产产品的特殊性和其电气系统设计的特殊性,因此安装过程中不能逾越设计方案的设计规程和设计安装方式。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安装和线路布局,保证施工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2.注意安装过程中的电气系统各组件之间的安全距离 电气系统在设计时很难考虑到安装细节,因此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此,在安装过程中要严格注意电气系统各组件之间的安全距离,保证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按照保有足够空间,保障正常操作的原则,合理布局电气系统各组件,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和设计时留下的空间操作构想,保证安全距离。 安全距离在保证安装过程的安全性的同时也保证了电气系统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的事项安全。电气系统组件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电力磁场及电气组件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会导致电气设备的老化,甚至是报废。因此,保证在设计方案基础上的安全距离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三、节能降耗措施要点 1.合理使用合适的电力线路导线,减少供电线路损耗 在电力系统的损耗中,供电线路的损耗也占了较大一部分的比例,其中低压线路的损耗更显得重要。企业在选择合适的电力线路导线时,其符合能力要能够满足企业所需的载流量,保证电压的质量,然后根据经济电流密度对导线进行选择。低压线路的损耗主要出现在大负荷的回路上,因此,要特别注意回路较大的地方,如果回路的负荷较大,就一定要注意尽量缩短供电距离,线径也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大。当供电线路的导线截面适当增大后,其电阻就会降低,那么线路损耗也会随之降低。综合考虑经济差问题,供电线路导线的使用寿命在十年以上,增大导线截面所产生的费用可以从节能降耗上得到一定的补充,其所创造出的经济财富不可小视。 2.高效节能电机的使用、优化和控制 电机会把输入其内部的电能转换成输出轴上的机械能,这一转换过程中,总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能量损耗。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因为管理技术水平的问题,大多数电机的运行状态都处在一个低效、轻载和高耗能的状态,存在严重的电能浪费现象。想要降低电机的电能损耗就要在三个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主要包括恒定损耗、散杂损耗和铜耗。 3.增加无功补偿装置,治理谐波,提升电气系统的功率因数 供电线路的功率因数低是造成线路损耗增加的一项重要原因,在提高功率因素、降低线路损耗的方面展开课题研究并解决是电气设备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增加无功补偿装置就能够提高功率因数,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对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利用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也可以进一步消除无功电流,把供电成本降到最低点,这时候如果再加上合理用电,还能够减少供电线路的消耗。 四、结语 我国化工企业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效益都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规范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在设计和线路安装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规程,是保障其顺利生产,保障企业财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工作,认真科学设计,认真执行设计方案,保障各方的利益。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方面的核心领域,其未来发展方向是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阐述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其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应用;发展趋势 1. 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与制造机构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才能够在行业当中抢占重要的位置。目前,在自动化控制系统运用中,DCS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1.1 电气自动化工程DCS系统 DCS,即分布式控制系统,它是(Total Distrbuted MicroprocessorContral System)的缩写,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具有实时性、可靠性和扩充性等优良特点,在生产、生活自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但随着DCS逐渐的运用,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分布式控制系统所存在的缺点。比如受DCS系统模拟混合体系所限制,其仍然采用的是模拟的传统型仪表,因此,大大地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能,维修起来也显得比较困难;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生产厂家之间缺乏一种统一的标准,降低了维修的互换性;此外,就是价格非常的昂贵。因此,在现代科技革命之下,必须进行技术上的创新。 1.2 集中监控方式下的自动控制系统 集中控制下的自动控制系统有一个缺点,就是处理速度非常的缓慢,因为其控制方式是要把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处理器中,这也导致了整机运行速度的缓慢。另一个方面,把系统的所有设备都放入监控之中,就会导致监控数量过于庞大,主机空间的不断下降,从而大大的增加了电缆的数量,造成了费用的增加,同样因为过长的传输距离降低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能。因为集中进行监控的联锁与隔离器件中的闭锁使用的都是硬接线,因此导致设备很难进行功能扩容操作。另外,因为系统接线的反复,增加了故障查找工作的困难度,也会增加由此而产生的错误指令,使得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可靠性降低。 1.3 信息集成化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所包含的主要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企业当中的人力资源、财务核算等数据信息的存取需要使用特定的浏览器进行操作,而且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画面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对于企业生产活动当中的第一手信息资料能够进行及时的掌握。 (2)信息技术会在电气自动化设施、系统和机器中进行横向的扩展比较。而且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投入应用,对于原来明确规定的设备也慢慢的变得模糊了,而结构软件、通讯的能力和统一,运用在组态环境之下逐渐的显得越来越重要。 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2.1集中监控方式 这种监控方式优点是运行维护方便,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系统设计容易。但由于集中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受到影响。由于电气设备全部进入监控,伴随着监控对象的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主机冗余的下降、电缆数量增加,投资加大,长距离电缆引入的干扰也可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隔离刀闸的操作闭锁和断路器的联锁采用硬接线,由于隔离刀闸defu助接点经常不到位,造成设备无法操作。这种接线的二次接线复杂,查线不方便,大大增加了维护量,还存在由于查线或传动过程中由于接线复杂而造成误操作的可能性。 2.2远程监控方式 远程监控方式具有节约大量电缆、节省安装费用、,节约材料、可靠性高、组态灵活等优点。由于各种现场总线(如Lonworks总线,CAN总线等)的通讯速度不是很高,而电厂电气部分通讯量相对又比较大,所有这种方式适合于小系tongjian控,而不适应于全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 2.3现场总线监控方式 目前,对于以太网(Ethernet)、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经验,智能化电气设备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这些都为网络控制系统应用于发电厂电气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采用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I/0卡件、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lianjie,可以节省大量控制电缆,节约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装置之间仅通过网络连接,网络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任一装置故障仅影响相应的元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3. 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3.1在净化空调设备中的应用 对湿度的控制:装设在通风管(回风湿度近似于洁净室湿度)内的湿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湿度,送往控制器与设定湿度相比较,用比例加积分运算控制,输出电JK信号,控制蒸汽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湿度保持在45%,65%,使洁净室湿度以满足GMP要求。对温度的控制:净化空调系统采用DDC控制。装设在回风管(回风温度近似于洁净室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送往DX-9100,与设定点相比较,输出相应电压信号,控制加热电动调节阀或冷水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温度保持在12℃~26℃之间,使洁净室温度符合GMP要求。 3.2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电子化科技发展智能化,建筑势必要引入电气自动化的成分,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了当今建筑界的主流方向。为了达到设备的合理利用,资源的人力的节省就有了建筑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建筑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如通信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保安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等,以及它们相应的布线系统。 4.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4.1 作为一项具有活力的高科技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首先,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与我国的新锐的科学技术成果相结合,并且投入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中去。研发更多的电气自动化产品应用于我国的国计民生中,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其次,优化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实行电气自动化系统平台的统一化、系统结构通用化、系统程序接口标准化,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及节约冗杂时间及费用。最后,在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应注意电气自动化市场的产业化、生产的安全化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如此可以加大电气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利用力度,推广电气自动化的使用,让更多的企业及行业受益于该项技术。 4.2 新设计思想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契合。嵌入式控制装置将覆盖全部现场设备,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统一至最少的数量,嵌入式控制装置具有完全符合标准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的网络通讯功能,现场总线网络上的全部节点设备的数据库为分布式实时数据库,这些就如同PC及其外设的USB接口形成一样。同样智能化、分布式、扁平化的设备控制系统构成的生产过程,也是生产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数据共享、快速、高效、可靠、低成本也是扁平化管理系统的特点。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在进行未来的设计工作中要求设计人员既要进行电气系统设计,又要能对嵌入式控制装置进行编程组态,同时还要完成基于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网络的构架及其监控软件(包括数据库)的组态。这样一个项目的设计工作过程无论从人员还是到流程亦是快速、高效、扁平化的。通过互联网设备供货商、项目设计人员、企业生产管理者均可对设备和生产流程进行离线或在线的技术支持和调整,这也得益于嵌入式控制装置和标准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网络的全面实现。 5.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行业领域整体的自动化水平,特别是行业的运行管理水平。并且电气化控制系统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成本,提高设备、生产线等的可靠性。当前的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已经在众多领域崭露头角并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必将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企业和国民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 电气与化工论文:大型化工厂电气综合设计与控制策略探究 【摘 要】本文根据现代大型化工厂的电气设计要求,结合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从发展生产力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大型化工厂的电气综合设计与控制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化工厂;电气综合设计;控制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大型化工厂的电气系统无论是安全稳定性能还是自动化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化工企业要想在保证工厂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之上降低成本,就要从管理的角度入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厂管理体系。管理工作的落实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员工的实用效率,达到减人增效的效果,裁除冗余的人员,二是要提高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配合有限的人力资源,提高工厂的运作效率。要做好上述两条,首先要必须做好一个完善的电气综合设计,制定一个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自动化控制程度高的工厂运行方案。 我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型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些大型工厂大多具有生产负荷不间断的特点,当电气系统出现故障而导致大规模停电时,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化工装置停产,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由此看来,工厂的电气设计与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能至关重要,是决定公司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大型化工厂的电气设计工程包含诸多内容,例如节能性能、变压器的合理选择、变电站总站的设计以及电气设备的选材等等。 2 节能的设计 化工厂电气设计的节能概念主要是指在技术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能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用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利益,最终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涉及到工厂的方方面面,包括电气设备的工艺结构和生产成本等,这是一项复杂而纷繁的操作系统。化工企业只有具备了节能的意识并且将节能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从根本上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照明系统按照照明方式可以分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照明的种类主要有正常照明、应急照明以及障碍照明等。当照明系统的负荷量较大时,要设置单独的照明变压器,通过自动化的控制来实现节能型的照明。 2.1照明的节能设计 工厂的照明系统是电能消耗的主要方面,照明系统作为化工厂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用电的合理性是决定电能消耗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照明方案,设计适合的照明系统,才能有效地节约电力资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照明光源要节能。在照明的线路设计中要首先要注意的是合理节能光源的选用。光源在选用时要根据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安装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厂房的地理位置和走向,结合厂房本身的采光特点,寻求最节能最有效的照明方案。不要局限在一种光源的利用和使用上,当一种光源不能满足需要时,要设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光源配合使用,以提高照明的效果,同时节约耗电量。这是合理利用光源的重要一项。 (2)照明系统的布局要科学合理。照明光源选用好之后就要根据厂房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走向情况对照明系统进行合理的布局,所谓布局的科学合理,不仅要求照明系统的照明能够均匀,还要求照明设计能够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要在满足所有生产需要的基础之上,可以对一些要求亮度较高的特殊工作区域进行局部照明或增设照明电源,不能做到一概而论,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电力资源。所有的这些设计必须考虑厂房本身的特性,因此,厂房在建设的阶段就要将采光纳入设计的重要环节,为以后的照明系统节约电力资源。 (3)注重节能型镇流器的设计和应用。日光灯上起限流作用和产生瞬间高压的设备称为镇流器,节能型镇流器的设计和应用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电能。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电子镇流器,种类繁杂,尽管其在日光灯上的使用能够达到很好的节能的目的,但是各种类型的镇流器普遍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价格昂贵且使用寿命较短。因此,工厂在采用这种镇流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成本和能耗的相平衡,对各种情况做出合理的预算,再进行镇流器的换用。 (4)生产线上节能装置的设计与使用。生产线是工厂最为主要的生产场所和耗能场所,因而生产线上节能装置的安装与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为企业节约成本。不能为了一次性生产成本投入的减少就盲目地缩减电气设备的节能装置,这不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会严重损害工厂长期利益的实现。 2.2 合适的变压器的选择与使用 (1)变压器的数量要合理。工厂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电力资源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且工厂的生产运作对电力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电力变压器是影响工厂供电以及节能消耗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对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设计,使之在满足生产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之上节约电力资源。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变压器的数量来降低变压器的总体容量,让几台变压器共同承担负荷,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能的消耗。在选择合适的变压器的时候,要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达到节能的目的。 (2)变压器的质量要过关。目前市场上的变压器的种类纷繁复杂,甚至有许多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企业在进行选购时要注意关注产品的性能和质检合格标准,不能贪图便宜而买质量不合格的变压器,这类变压器不仅达不到节能的目的,还会严重影响工厂的生产。市场上甚至有一些废弃变压器改装之后的翻新产品,这种产品的性能低劣,不仅起不到节约电能的效果,甚至会造成电力的大量损耗。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变压器的选购时一定要注意产品的合格指标,要选派专业人士进行变压器的选购。 (3)提高功率因数。提高功率因数来减少电能的损耗,达到节约电力资源的目的。提高功率因数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供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和人工无功效率补偿。其中集中补偿的方法最适合于大型工厂的电气设计。 3 变电站总站的设计 变电总站的设计大多采用的是计算机监控,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在值班室内不设置专门的值班人员,运行监测及控制操作都由运程进行控制,只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巡视和维护。线路的保护装置按照单套的保护装置进行,建立完善的主保护和后备保护装置系统。 4 电气设备的选择 工厂所有的电气设备的材料的选择都要严格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要结合工厂的实际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对电气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只有合适的设备材料的选择,才能保证后续电气设计的成功与节能。良好的材料的应用能够提高电气设备的控制与实际应用。 5 结语 我国明确规定了大型化工厂的电气设计标准和相关的技术规范,只有在遵守这些规范的基础之上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将这些规范更好地服务于工厂的生产和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电气设计的安全可靠性能,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策略,根据厂房的实际情况,规范合理地进行统筹安排,从生产到管理都要严格控制制度,重视每一个细节,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综合效益。 电气与化工论文:PLC的应用与电气自动化工程 摘要:紧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步伐,建筑工程也不得不引出高端技术的电气自动化工程,该技术就是PLC。面对建设工程重要的使用功能、自竣工后运行的安全可靠程度、投资效益的具体体现等,自动化工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乃至整个工程队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PLC;塔吊 引言:本文主要论述了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简述采用PLC和变频器改进塔吊性能。根据PLC的诸多优点,分析其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成本控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PLC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1.PLC是一门中、高级的电气控制技术。PLC虽是微机技术与传统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但它克服了断电接触控制系统中机械触点的复杂接线、可靠性低、功耗高、通用性及灵活性差的缺点,充分利用微处理器的优点,来完成其在电器界的应用。 PLC更是一种利用软件驱动的控制设备。假如把一台PLC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各种软元件就是公司的个体,各种指令则是给这些成员发出的各种工作命令,编程过程正是按从前到后的顺序罗列指令操作软元件的过程。只要这些软元件按完成指令要求操作,最后PLC就能输出符合要求的控制信号。 2.采用PLC和变频器改进塔吊(QTB63型)性能 安全、简化操作都是塔吊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PLC与变步器均是电气自动化领域最为注重的技术,用PLC控制变频器的方法,充分利用二者优势,更好的溶入到各项工程中去。 2.1变频调速系统的组成原理:变频技术大致分为交-交和交-直-交两种。交-交变频器是将变频直接变换成频率、电压均可控制的交流。而交-直-交变频器是先把交流电通过整流桥变成直流电,再由逆变器转换为频率、电压均可控制的交流电,作为交流电动机的驱动电源,从而使电动机获得无级变频调速。常见的变频器大多采用交-直-交变频技术。 变频器在QTB63型塔吊应用中与PLC的部分组成接线:PLC与变幅变频器的接线操作手柄接入到PLC的输入端口中,当操作手柄输入档位信号时,PLC指引相应的开关输出信号,同时将制动器复位,变频器再根据PLC的开头量输出自动调整频率去控制电机;当操作手柄复位后,变频器停止输出,并按照一定的曲线进行减速以减小对塔吊的冲击;当减速过程完成后再进行开关信号导通,PLC检测到该信号后输出相应结果,使制动器吸合、电机停止并锁死。 2.2PLC的程序:采用步进梯形(SFC)及部分梯形,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在处理顺序控制的场合,用步进梯形比梯形更有条理性,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PLC编程方法。 2.3最初的QTB63型塔吊是采用多速电机调速,它通过继电器组改变电机的极对数(p)来调整电机转速。而改进后的QTB63型塔吊则采用变频调速,它通过调整定子通电频率(f)来调整电机转速。改进后塔吊性能对比明显提高: ①采用继电器组控制多速电机时,使塔吊难以实现复杂的功能,从而不能有效的编程控制。而采用变频调速时,则能十分方便地进行连续调节,能保持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的稳定,从而大大提高控制品质; ②多速电机调速在档位转换时是硬性转化,没有速度过渡,容易产生冲击,影响电机寿命,对塔吊安全也有负面影响。而采用变频调速时,在档位转化过程中存在一个速度过渡过程,正是由于这个速度过渡,避免了对塔吊的硬性冲击,使塔吊的性能大幅度提高; ③使用多速电机调速时,受制造、空间等影响,电机的极对数太少,而且随极对数的增加成本直接上升,导致可调档位偏少。而采用变频调速时,此问题不存在。通过变频器还可以实现无级调速,改进前起升、变幅,回转三个运动的档位数分别为3,2,2;改进后则为5,4,3。 3. PLC应用非常广泛,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工业界,只要涉及控制的地方都可采用PLC来完成。PLC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可概括出两大方面:一是单机控制为主的自动控制,如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注塑机械、自动焊接设备、隧道盾构设备、水处理设备、切割、多轴磨床、冶金行业的辊压、连铸机械等;二是以过程控制为主的流程自动化控制,如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污水处理、自来水处理、楼宇控制、火电主控、辅控、水电主控、辅控、冶金行业、太阳能、水泥、石油、石化、铁路交通等。 二、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成本控制 对于任何一项工程都不得不考虑其成本问题,单从成本管理的方面来看,我国的现场管理责任制应该要责任到人,并且要分工明确、实行归口的管理制度。管好项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提高工作率效,并将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管理,并要根据成本的管理目标与各专业的分包单位、施工责任班组签订施工责任合同。我们不仅要明确企业的责任与目标,奖励和罚款约定;而且要在高层的统筹中降低管理部门成本。管理部门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实际情况,编制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并深入挖掘在各方面分项管理工程中存在的所有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点。 PLC具有功能强、性能价格比高,可靠性高、硬件配套齐全,系统设计、安装、高试工作量少,体积小、低能耗、体维修工作量小、维修方便等诸多优点。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机械。在用PLC控制起重机在工作过程中,随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速度、加档时间和减速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定位更准确;节能效果明显,节电率可达35以上;对齿轮、电动机无冲击,故障率低,易于维护,大大减少保养工序;提高行车可靠性和安全性,延长塔吊的使用寿命。此类优点使成本控制问题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 三、结语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应具备分布式、信息化及开放化。PLC是新一代可编程序控制技术,其控制系统将在人类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企业需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来控制和分析过程、纠错措施,集思广益的从根本上管好工程。为此,我们只有在不断提高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并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实现预期的工程建设目标,快速提升国民经济水平,造福全人类。
变电系统是现代电力输送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利用变压器设备可以有效传递电能,控制线路中的电压。电力企业往往会在监管电力系统时组建专门的变电运维工作小组,全面展开电力安全保障工作。虽然自动化的变电系统已经被有效使用,但是运维工作仍旧不可忽视,电力系统中往往潜藏多种隐患因素,电力企业应通过及时的变电运行与维护工作,来保障电力供给等电力生产工作的连续性。 1变电运维工作概述 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主要围绕电力系统中使用的各种变电设施进行,具体包括倒闸操作、停送电操作等,上级组织机构应当利用变电运维体系来保障电力管控工作的规范化。日常的变电运维工作的组成复杂,其与常规的电力管控工作不同,具有显著的特点。变电运维工作内容繁杂,主要负责维护无人值班型的变电站,处理变电工作中的事故,巡视各大电力设备,确保电力企业启用了文明电力生产模式。变电系统中待检的设备数量多,种类丰富,设备维护工作要求差异大;变电运维工作内容固定,因此也显得比较枯燥,运维人员在机械化的技术化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形成疲惫心理;有变电设备产生故障情况时,查找难度高,且设备检查的工作量大,集中管理变电设备的工作无法快速实现,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条件比较差,在变电运维工作站使用信息系统的难度比较高;运维技术人员对于变电运维工作的质量存在持续化的影响,电力企业未系统化地培训运维工作人员,其对于新增的变电设备不熟悉,难以在运维工作期间全面落实变电管理工作。 2变电运维故障的主要形成原因 2.1客观因素 电力系统中的变电设备往往有长时间运转的情况,受到工作状态的影响,变电设备更容易产生老化的问题,一旦出现老化的现象,设备各个方面的性能都有可能产生问题,故障问题出现频次增加。由于电能需求量增加,因电力系统中的线路与设备需承担更多的电力负荷,日常性的运行管理工作被忽视,电力设备在使用需求的影响下,受损率也被提升,故障问题频繁出现。部分电力设备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现象的限制,出现雷雨天气后,供电系统会出现中断的情况。这些客观因素会增加变电运维管理工作的工作量。 2.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造成变电运维故障多发的主要原因,具体可分为下列三个方面:变电运维管理人员缺乏较强的安全管理意识,不重视变电运维管理,不能规范管理相关活动,且存在监督不到位,以致最终对变电运维的质量造成影响;很多电力企业不能有效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加之缺乏完善的工作考核机制,以致很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实际作用,出现混乱管理局面;很多电力企业经过长期的管理工作,虽然就常见故障也屡次进行总结,但大多都没有建立健全相关防范体系。 3变电运维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3.1处理三侧开关电力故障 该处电力故障情况多变复杂,价值运维人员需确定重点的检查对象,首先要对油箱的使用情况进行确认,严禁出现漏油的问题。仔细检查二次回路,通过检查二次回路,进而确定出是二次回路故障还是主变本体故障造成的开关跳闸。当判断出主变本体油箱内故障是造成主变本体保护动作后,应及时向当值调度员进行汇报,把出现故障的主变进行冷备用转换,经过相关专业检修人员处理后,把故障排除后再进行使用,在故障原因没有查明前,严禁投入运行该主变。若主变出现差动保护动作后,变电运维人员应对位于主变各侧开关CT后边的电气设备进行重点检查,具体应涵盖各侧开关CT、刀闸、母线桥、主变两侧套管与引出线以及主变PT、两侧避雷器等。在主变出现差动保护动作后,若发现主变一侧某设备是造成差动保护的原因后,应先把这一情况及时汇报给当值调度员,把出现故障的主变做冷备用状态处理,经过专业维修人员处理后,把故障彻底排除后再进行投入使用。若主变出现的是零序过压保护,出现这种故障后变电运维人员应判断哪一侧出现了零序过压,来检查主变该侧的套管与引出线,在主变零序发生过压保护后,若发现故障是由于主变接地或其某一次引出线发生接地引起的或出现主变可以正常工作,而系统却工作不正常时,应在调度命令的指导下对该主变做相应处理。 3.2处理线路开关电力故障 变电线路开关的故障很常见,多为跳闸故障。运维人员应先对电路故障进行测定,确定出现故障问题的电力线路,而后抵达跳闸的线路开关处,对开关的动作报告材料展开严谨分析,结合故障录波数据,分析之后,形成线路故障调查报告,将报告递交给电力调度人员,检查涉及到的变电设备,继续上报检查信息,根据调度员给出的指令来展开故障处理工作。全面检查线路开关,展开必要的电力检修工作。 3.3处理主变低压开关电力故障 如果电力系统的主变低压侧出现电流保护动作,应当对线路进行检查,诊断电力故障的具体类型。如果线路并未出现拒动的情况,故障有可能出现在母线系统中,应当对线路中应用的母线与出现开关展开检查,确定电力故障的形成原因之后,需上报电力调度的情况,依照电力调度指令完成处理工作。线路开关在被应用时,也有可能产生拒动现象,检查工作应转移到二次回路系统上,确定二次回路处是否存在烧毁、断线与不良接触的问题,控制回路的故障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二次回路故障而产生的。如果线路中的所有开关均未出现拒动的现象,应着重检查与母线相连的设备,并进行多种测试活动,如果没有确定故障类型以及起因,不可直接恢复母线系统,进行正常供电活动,在确定故障以及进行必要的隔离之后,才能恢复使用母线,减少电力系统受到的影响。如低压侧开关因出现开关拒动现象而产生跳闸的情况,应先对拒动开关进行隔离,确定母线设备的使用状况,无其他的异常情况,申请电力调度处理,可启用出线开关与母线,拒动开关处的供电不可恢复。 3.4安装接地线路 安装接地线路时,技术人员需确定过剩电压的使用情况,向地下系统导入过剩电压之后,应观测线路的接通情况,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系统。安装接地线路的工作应当精准正确地展开,不可出现突然接通电路的情况,检测线路系统中的设备的实际静电感应电压,运维人员检测接地系统时,需佩戴绝缘手套,预防触电事故。安装隔离开关时,要启动全过程监督系统,预防安全事故出现。 4变电运维管理措施 4.1针对变电设备落实运维管理工作 变电运维能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各种变电设备展开,这一管控工作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最终可以获取的工作效益。为了保障供电工作的持续性与可靠性,当前变电运维管理工作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运维人员不仅要展开必要的定期检查工作,日常巡查环节也应当把控细节性的技术问题,有效保养电力设备,减少在运维管控过程中的失误操作。启动自动运维管理系统之后,不可出现随意处理运维管控工作的情况,处理接地故障问题,在交接班视时,应当做好工作记录。 4.2强化台账管理工作 台账系统可以支持变电运行管理工作,利用台账管控系统可以帮助提升变电管理工作的效率,变电系统的可靠性也因台账管理手段的介入而增强。大部分电力企业都启用了精细化管控的电力管控工作方案,扩建电力供给系统的施工,新增了不少高效安全的电力设备,改造原来的设备,通过检修查找出已经出现老化问题的设备,在变电管控工作展开期间,所有的设备变动情况都应当被清晰记录,并在技术规范的引导下展开。利用变电信息管理系统来给运维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录入设备更换与维护信息之后,可更加精准地安排变电管控工作。 5结束语 大部分电力企业都已近转变了原来的发展经营理念,关注电力生产的实际收益的同时,也对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展开了考察与增强,在原来的电力管控工作的基础上提升了运维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确保电力系统中的各种设备的故障问题可以被在第一时间发现,立即进行修理与替换,故障问题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化解,电力系统可长期维持稳定运转状态。总之在新的电力发展时期中,变电运维人员应利用自动化技术提升运维管控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宗卓.变电运维中红外测温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32(10):246. [2]杨磊.变电运维检修中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40):183. [3]陈淑宏,何国辉.(2017).解读变电运维中隐患风险分析与应对技术[J].通讯世界,2017(18):166-167. [4]冯珂,刘杰.变电运维在设备检修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5):168-169. 作者:董嘉熙 刘盟 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
工程机械类论文:正确认识和开展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施工企业提高机械设备管理水平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施工企业 工程机械 管理工程机械是当前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生产极其重要的工具。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程机械在现代化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施工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工程机械装备落后与施工要求逐步提高之间不配套,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与机械装备技术先进之间不满足,企业设备管理水平低与施工机械化程度高之间不适应等。而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可见,如何设法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施工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1)一个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设备、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机械设备管理是施工现场的事,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理工作很难实施。 (2)其次,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设备糊涂使用,严重的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2、机械装备落后,设备盲目购置 (1)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已演化为人才与设备的竞争。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施工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为了适应当前形势,施工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成“废物”。 (3)还有的企业为了一味追求设备的生产率,盲目购置一些大型设备,但又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市场消耗能力、搬迁运输、施工场地、环保、操作使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投入使用后的运转费用难以维持,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不得不停机处理,这些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舍不得智力投资 (1)虽然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机务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还未能规范地开展机管工作。 (2)而有些企业只是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宁愿花耗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但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舍不得花钱。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但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低劣,是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液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需要。 1.4、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1)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此外,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1.5、设备维修“滞后”,浪费严重 (1)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不够重视,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也就未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2)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浪费维修”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个别维修人员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主观随意地报废,更有甚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是事倍功半。 2、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要解决上述问题,搞好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1)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 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2)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2、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坚持设备评优工作 (1)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连,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公里或小时)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2)对于施工企业已装备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因其技术含量高,单凭经验与普通工具已难以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修理。因此,这些机械设备应采用现代的手段,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维修,改变以往计划经济背景下实施的强制修理制度,实行“视情修理法”,即视乎设备的功能、工作环境、磨损大小,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其故障情况、损坏情况、技术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状态维修、项目维修,这样既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工作效率,避免了机械不坏不修,坏了又无法修的局面发生。 (3)为了促进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工作,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对管理优秀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对管理差的予以处罚。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2.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1)随者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它要求管理者要有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观念,科学地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安装、维修、更新改造等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管理。因此,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核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2)施工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示范表现、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2.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当前施工企业设备使用与管理上存在的野蛮操作、缺乏保养、随意浪费、马虎维修、以劣充优等行为,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因此,施工企业仍需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广大职工树立爱惜设备的良好风气,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 3、结 语 总结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机械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其次,要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为目标;都要紧紧抓住搞好设备现场管理、强化维修保养这项中心工作;都要重视各级管理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应用问题的浅议 摘要:由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95%以上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企业销售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销售模式的路越走越窄,并一直困惑着中国的设备制造企业。融资租赁业务作为一种边缘产业,将融资与贸易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交易方式。它不专属某一特定行业的边缘性,可以组合成若干种灵活的结构,降低对信用的过渡依赖,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解决工程机械企业销售困境的难题。 关键词:工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厂商 1工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应用现状分析 1.1业务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的激烈竞争,制造企业为了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采用了“分期付款”、“以租代购”或“先租后购”等灵活销售手段,有点类似融资租赁,但还不是具体的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进入我(文秘站:)国虽然时间不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发展一直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就更少。对目前具体业务的开展更是很少,基本上处于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阶段。除卡特彼勒(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依托其全球融资租赁经验在中国市场为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外,国内现有的融资租赁公司涉足工程机械融资领域的并不多,而国内制造厂商开展融资租赁的更是很少。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在融资租赁发展的比较成熟的国家,租赁公司中的大部分是有银行或厂商背景的。 1.2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的前景广阔 我国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南水北调、西电东输、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需要的大量的设备投资,单靠银行贷 款、直接购买,既行不通也不现实。通过融资租赁,即可满足上述地区、工程的投资需要,又能盘活东部发达地区的闲置设备、存量资产,促进中国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在新经济环境下,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贷 款的相对困难,对生产设备的融资租赁,对库存商品和闲置资产的租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当下,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贷 款、上市这两条融资渠道尚难走通,融资租赁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现实选择。 目前,中国工程机械的租赁需求量仅占全国工程机械设备需求量的10%左右,与高达80%的相应的国际水平相距甚远。2004年,美国租赁业对GDP的贡献已接近2%,而我国仅为0.17%。比例低正说明市场空间大。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共性,对比发达国家,面对全国供、求市场都非常巨大的工程机械设备,工程机械租赁业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工程机械企业融资租赁模式比较分析 2.1直接融资型厂商租赁 直接融资型厂商租赁指融资租赁公司和厂商达成合作销售产品总意向,当用户需要租赁设备时,融资租赁公司则向厂商直接购买设备,然后租给用户,用户再分期向租赁公司缴付租金的租赁形式。 一般情况,直接融资型厂商租赁中的承租人大都对其自身承担的责权利有清楚了解,采用租赁形式也是以解决分期付款的融资需求为主,而金融租赁公司则以收取租赁手续费或租金价差为主要目的。这种模式虽然具有参与各方角色明确、操作程序简单的优点,但是已经不适应租赁业“专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若不予以操作模式创新,不适合融资租赁公司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加强市场竞争力的经营需要。 2.2转租赁 转融资租赁是由出租人从另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或厂商租进设备,然后租给下一个承租人使用。转融资租赁与其他融资租赁的主要区别在于转融资租赁是从租赁公司或开发商取得融资便利,其他是从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融资便利。转融资租赁的关键在于多了一个第三人充当转租人,其功能可以通过最终承租人和转租人两方面以体现。对转租人而言,当租赁公司在其借贷能力较弱,融资技术也不发达,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利用别家租赁公司条件优厚的融资便利,往往会采用转租赁的方式。 转融资租赁在租赁中引进了转租人这样一个中间人,解决了承租人信用额度不足的缺陷和贸易壁垒的障碍,使承租人通过转租人完成融资,使承租人在直接融资租赁成本的基础上,还要增加转租人的成本利息、转租人承办租赁业务的费用、转租人向承租人提供租赁服务所赚取的利润,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租金,使融资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融资租赁方式。 2.3委托租赁 委托型租赁指厂商作为委托人,将产品委托租赁公司分别给其指定用户达到销售目的的租赁形式,而租金额等租赁款项则由厂商与用户事先约定。 在委托型厂商租赁中,融资租赁公司一般不承担风险,只是担当租赁中介角色,以收取委托租赁手续费为目的。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厂商。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拥有较多闲置资产的工程机械厂商、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设备制造厂商、能控制用户租金归还风险的厂商等。在当前租赁市场,该模式的创新现实意义也很大,融资租赁公司也可以打破常规,在承担部分租赁风险、代为寻求承租客户、增加中介经纪或二手设备供应商参与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构想。 2.4杠杆租赁 对于建设和运营中所需的一些购置成本特别高的大型设备的融资,利用直接融资租赁的方式难以实现,杠杆租赁则为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杠杆租赁指租赁公司以现金投资设备成本费的20%~40%,其余购置费用通过向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借款获得,然后把购得的设备出租给承租人。租赁公司要把租赁物的所有权、融资租赁合同的担保受益权、租赁物的保险受益权及融资租赁合同的收益权转让或抵押给贷 款人。对于隧道挖掘的专用机械设备等购置成本特别高的大型设备,采取杠杆租赁方式可以分担资金风险、解决融资困难。 在杠杆租赁中,对于出租方而言主要体现在债务杠杆作用。出租方自有资金投资利润率的提高,出租方的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出租方使用权益资金所获得的收益。另一部分是出租方使用负债资金所获得的收益负债对权益资金收益能力的放大效应,称为 财务杠杆正效应,财务杠杆正效应的条件是:息税前全部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的利息率;税收的屏障效益,负债筹资可以给出租方带来税收上的优惠,因为按照规定,生产经营期间的负债利息作为出租方的财务费用可以在当期或以后若干期内的税前利润中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表现为国家财政少收了税款而给出租方带来价值的增加。企业的负债越多。利息抵税效用就越大。 3工程机 械企业融资租赁的可行性分析 3.1融资租赁对工程机械企业的功能优势 工程机械制造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有着企业长远的战略考虑。因为现阶段相当多的制造商销售受到了很大的外部力量牵制,随时会有来自银行的不确定因素。尽管有了银行的介入,其风险控制的专业手段和给客户的心理压力确实有助于项目的风险控制;但当银行亦要求厂商、商提供回购担保时,信用风险的最终落脚点仍然落在了厂商和商身上。因此,当工程机械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用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改善销售产品的风险控制、降低销售门槛、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更为有效直接。 对于工程机械企业来说,融资租赁在法律上明确地界定了所有权问题。银行按揭是一个抵押担保问题,但是如果涉及到承租人破产及三角债问题,从法律上来讲没有清晰地界定物权。而融资租赁过程中,法律已经十分清晰地界定了物权,只有当承租人缴纳完全部租金,并付清最后的设备残值费之后,设备的所有权才转移到承租人手中。融资租赁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一旦承租人不还租金,一可以收回物件;二可以保留债权,避免三角债;三可以处置担保资产。法律上,租赁物件不参与承租企业的破产清算,一旦承租人经营不善、企业破产,租赁物件不会灭失,债权不会全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促销租赁创新模式的探寻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租赁公司和厂商之间不断寻求共同创利方法的过程,厂商租赁创新必须服从于获取利润的需要,否则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3.2应对国外厂商的冲击 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和金融租赁市场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2004年世界租赁年报——中国分报告》)。从2000年以来,外国工程机械厂商、外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纷纷抢滩进入中国工程机械金融租赁市场。近年来,一些欧美大的跨国公司及其工程机械厂商开始进入中国租赁业。这些大公司介入中国融资租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为推销他们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因此,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并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必须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制造商发展融资租赁业务的经验,引入融资租赁业务,抢占先机。 结语 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拥有巨大市场的同时也将面临整个行业竞争加剧的问题。我国工程机械企业一直采用厂商销售模式来销售产品,但是目前这种方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工程机械厂商引入融资租赁业务是其发展的当务之急。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修理方式的研究 摘 要:工程机械现场修理可以缩短设备的维修周期,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它直接关系到施工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开发一系列功能较全、使用可靠和实用性强的工程机械修理车,将对保障工程机械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高效率运行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高度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入了大量的工程机械、车辆和设备。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和维修保养任务绝大部分应在现场予以解决。现场修理能力强可以缩短设备的维修周期,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它直接关系到施工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 现场修理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它的能力强弱首先取决于它使用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一般情况下,工程机械作业现场高度分散,机械的使用强度大,发生故障的突发性高,施工时间紧迫,因此,现场修理现代化首先是要求所使用的维修设备、仪器、工具和工艺材料的现代化,并要求能将这些维修设备、仪器、工具和各种材料等成套装车,形成不同功能机动灵活的修理车系列,便于及时、迅速靠近作业机械,组织实施紧急抢修和预防性检修。有些施工单位也曾因陋就简地设计改装过若干修理车,但皆因配套设备陈旧、落后,不能适应车载要求、功能不全、故障率高加之机动能力差等原因,逐渐被淘汰。 我们长期从事工程机械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并要求经常不断地到工地上去对大量的工程机械组织维护保养和修理。其中有不少修理项目,如各种机械的修复;电气电子设备的修复;柴油机的修复;液压部件的修复等等,在所使用的维修设备、仪器和工具方面,都已获得了不少新的科研成果,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尤其是在工程机械的维修中,可汲取的内容很多。如能将这些成果加以修改、组合,就不难推广到工程机械修理的广阔领域里来。因此,开发一系列功能较全、使用可靠和实用性强的工程机械修理车,将对保障工程机械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高效率运行产生积极的作用。 开发新颖的工程机械修理车系列,目前条件比较成熟,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军用修理车制造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引进和广泛应用,各种专为修理车车载配套设计的设备、仪器和工具的相继研制成功,都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将能缩短其开发周期,节省开发的费用。 1、现场修理手段现代化的内容 对修理现代化手段的主要要求是:首先,是在故障诊断、零部件拆装、净化处理、修复工艺和组装调试等各个环节,要求所使用的维修设备、仪器、工具和工艺材料的性能能满足维修质量的要求;其次,要有足够的精度和可靠性;第三,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不污染环境,不伤害人体健康。 1.1大力推进电子技术的应用。电子技术在维修设备、仪器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维修手段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检测设备中,大量地采用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传感器,可使发动机和液压系统在故障诊断、参数测量和调试时达到不解体、快速和准确的目的,使维修工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测试技术和提高故障诊断能力。 采用电力电子逆变技术检测喷油泵试验台的主轴转速,其瞬时稳定度极高,转速可以预先设定;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高性能传感器,可使试验台的集油、量油数字化,且快速、直观,测量精度大为提高,量油的准确率可达10-5L以至更高,操作实现了半自动化并十分可靠。 采用电力电子逆变技术,还可将直流弧焊机的质量从200多千克降到20几千克,它的焊弧稳定,焊接质量极好,工作可靠,尤其适合在野外机动使用。将焊机的外特性稍加改变,再配上自动送丝机和电弧喷涂枪等,即可变成一套轻便的高速电弧喷涂设备,就可在现场对各种零件的磨损、腐蚀部位进行修复和保护。 采用超声电子技术,可在液压系统油管外测其流量,判断故障部位;超声波清洗机配上高效、无毒、无磷的常温水基金属洗涤剂,就可以快速、安全、低成本地清洗许多手工难以清洗的零部件;超声电子技术还可进行无损探伤、测厚等。 1.2大力发展各种表面工程技术。表面技术是维修工程中的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和实用技术,是现代化维修手段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它可以提高在现场修复各种零部件的能力,还可根据需要改变零件的表面性能状态和消除其缺陷。 电刷镀和高速电弧喷涂是在野外容易进行的表面维修工艺。广泛引入先进的化学材料和处理工艺,可以弥补在表面工程技术中一般物理、机械方法的不足。 采用各种性能优异的有机和无机粘接剂,能较好地解决各种强度要求的零部件的粘接修复。克服螺栓连接和铆接的一些致命弱点;采用一种新型的常温下固化的粘接剂,能快速修补轮胎和橡胶零件;采用多种性能的化学密封剂,可解决在复杂条件下使用的油、水、气的密封和堵漏;采用一些高抗腐涂料,可解决南方湿热和沿海盐雾地区工程机械使用过程中的防腐问题。 采用一种特殊的清洗剂,通过自动循环装置,对发动机的燃油系、冷却系、润滑系进行不解体清洗,净化程度高,不腐蚀机体,不污染环境。和分解机体后清洗的办法相比,工时仅为其几十分之一,发动机的功率、油耗、排放也随之大幅度改善。按期清洗,对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有明显的好处。 发动机和用油液润滑的各种机械部件,如果所用润滑油管理不善或者盲目换油,都将造成浪费;如果更换不及时,将使机器严重磨损。一种新型的鉴别润滑油质量好坏的成套化学试剂,能在野外快速、准确地辨别润滑油的质量状况。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检测,十分方便。 引进一系列新型的用于发动机的化学养护材料,能自动提高其机件表面润滑能力,使机件减少磨损;或能使发动机气缸内燃烧充分,提高功率输出,降低燃油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值得在现代维修工程中加以推广。 1.3采用多功能、轻型的机械加工设备。多功能小型设备可以在野外独立无援的情况下,临时加工仿制部分急需的零部件。这是在现场修理时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十分必要。如一种重量较轻、功能很强、专为修理车设计制造的多功能小型机床,利用变换多种功能附件,便能实现车、铣、磨、钻等多种功能,尤其适合在现场修理时使用。 要大力发展各种高效、多功能、适用的电动、液压和手动的工具,以便快速、安全地拆装零部件。 2、现场修理手段的现代化 应根据实际需要组装成一系列不同用途的多功能工程机械修理车,按照不同的性能价格比供用户选用。如有的以检测为主;有的以通用机械修理为主;有的以发动机、液压系统修理为主;也可以是单项功能的,如专门调修喷油泵或专门用于不解体清洗发动机等等。当然如有用户需要,也可生产功能较全的综合型的修理车或车组(即由几辆车组成的一套修理车)。 3、人才队伍建设和观念的转变 现场修理手段的现代化只为维修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能否使这些新型的、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掌握现代化修理能力的队伍,两者缺一不可。 3.1业精于勤。这支队伍应能刻苦学习,有潜心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先进的设备充分发挥潜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维修设备现代化后,操作使用往往更加简单可靠、容易掌握,训练的周期将相应缩短,但仍需要努力钻研,要想得到预期的好效果,不付出辛勤劳动是不行的。 3.2要转变观念。维修工作尤其是现场修理,长期不被真正地重视,被认为是一种修修补补、辅助性的工作,它的建设和投入被放 在次要的地位。现在提出手段现代化问题,和现实情况相比反差很大。不少人抱观望态度,或者“敬而远之”,觉得这些要求太“超前”了。仔细分析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过去长期受经济条件和知识结构的限制,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实际情况怎样呢?当我们大胆地采用一系列新的维修技术和工艺后,不但能使那些陈旧、落后的修理手段得到更新,变为高效、准确、可靠且操作简单的技术和工艺,而且能给工程机械现场技术保障带来一片新的气象。 3.3现代化的设备坏了怎么办?设备现代化的概念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不仅要求设备有很高的可靠性而且还要有很高的可维修性。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不会出故障的,万一出了故障就要尽可能地缩短故障的现场修复时间。这是设计开始时就必须考虑的事,也是设备研制最着力的地方。许多新型设备十分复杂,其设计制造的难度很大,没有一定的工艺技术水平是做不出来的,但它的操作使用却十分简单、可靠,修理也不困难;对操作者不需要进行长期的培训,但对维修设备的制造厂,则应要求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工程机械类论文:谈在工程机械中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在我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使用的重型机械比较多,但是由于管理上或使用中存在不足,经常会出现丢失或者被损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停工,对工程工期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工程机械在长期的使用当中,会出现一些提供故障,使用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能够将故障及时的传送给售后,尽早解决问题,也方便了用户的统一管理,提高了设备运行的效率。 一、系统基本功能 ①机械紧急保护。在机械长期的运行中会出现老化、磨损等,引起的机器的故障,使用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能够在操作人员采取措施之前,就会停止系统的运行,进入保护模式,避免机器出现其他的故障。这样就降低了机械损坏的程度,不仅缩短了维修的时间,而且降低了维修的费用。②统一管理。在GPS定位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重型移动机械动态位置的确定,然后传输给用户中心,就实现了对机械的运行状况的实时了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系统的管理能力。③提高售后的质量。在机械出现故障时,通过GSM网络将故障的原因传送给生产厂家的数据中心,然后对故障进行分析处理,将处理的措施反馈给用户,减短了维修的时间。④性能参数的反馈。在系统的设定中在定期内就会将机械的运行参数通过网络传送到生产厂家,然后对运行参数进行分析,如果出现潜在的隐患,就能够及时的解决,为改进机器和创新产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工程机械监控系统的主要的结构是集散型分布式处理结构,其组成部分包括主要由地面中心站、井下监控分站、传感器、控制执行器、图形工作站、集线器及远程终端等组成。其中监控中心站是整个工程机械安全监控系统的核心,该部分的监控软件能够实现系统任务调度、设备组态、定义配置、数据通信、数据处理以及网络数据共享任务。而监控分站主要是具备各类数据实时采集、预处理、报警、控制以及与监控中心站间的数据通信等功能。其中监控系统中心站的设计主要有通信协议与交互连接设计。 配置接口提供了请求数据和更新数据两个方法实现外界与动态数据库间得交互连接。配置接口能够设计各种配置程序,来满足用户对系统的各种需要。该配置接口的程序配置的过程主要,首先通过传递一个参数向动态数据库进行请求数据,然后动态数据库对传递的参数进行相关的处理,并将核实的数据传回给请求者。当配置程序对配置修改以后, 可以通过数据更新方法把新的配置更新到动态数据库。所以在煤矿安全远程监控系统中,配置接口能够实现设计了数据库配置、分站类型配置、模拟量类型(传感器类型) 配置等配置程序的功能。 二、可满足的技术指标参数 在设计的指标上要满足以下几种参数的范围:工作温度:—20℃——50℃之间;存储温度:—25℃——70℃之间;系统电源功率不能超过60W;交变湿热保持在95%以上,(30℃——60℃);部件的重量不能超过12KG;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要大于2000小时。通过子系统的作用下,对智能仪表的所有数据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分析,实现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GPRS无线网络的运输上要满足:使用三级网络控制系统。传输的过程为:首先是操作人员,然后传送到用户控制中心,最后传达到生产制造厂的网络控制中心。 三、具体的技术应用 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采用了三层网络结构,在底层网络上使用了CAN总线技术;上层网络采用GPRS传输技术,在底层系统中能够将各种参数通过传感器的作用传递给CAN总线,然后再传送给监测分析嵌入系统,经过系统的处理,将数据通过上层的GPRS网络传输给生产厂商。 1、移动机械性能检测分析综合系统的应用 主要是将智能仪表的数据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然后对机械的整体运行情况做出评测,使操作人员能够清楚的了解机械的使用性能,如果在检测中性能参数出现问题,在应急系统的作用下能够实现机械的快速保护。监测分析主要的性能参数包括:机械发动机的转速、工作时间、总计时间、冷却液的流出、机油的温度、液压油的温度以及输出电流电压等。只有对这些参数及时的评测,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GPRS的网络传输,能够将所检测到的机械运行的性能参数传送到用户中心的上位机处理系统中,这样用户就能够掌握机械的运行状态,同时制造商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的系统来监测机器的运行情况,提供更加优质的售后服务。在GPS定位模块上能够准确的定位到机械的位置,主要是通过在通信模块的基础上,将地理位置信息传送到用户中心,然后在嵌入式系统的作用下,将机械的位置信息存储在存储器当中,为用户查询机械位置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操作人员在操作上出现失误,会导致机械的性能的改变,如果程度不严重,在报警后会提醒操作人员及时的修复;如果对机械的损害非常的大,就会强行的采取保护措施,比如自动切断电源、停止机械运行。 2、人机页面的应用 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使用了移动机械车载操作监控界面,操作人员能够直观的在液晶显示器上看到机械运行的状态,该界面操作简单、信息量大,能够满足重型机械生产环境的使用要求。在用户中心监控界面中,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机械型号的形式来查询机械的性能参数,同时接收远程系统传送来的报警信息,在这个界面上,能够对报警信息、机械的损坏信息以及位置信息都能及时的掌握。 总而言之,目前在我国的重型机械越来越多,通过使用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能够使用户及时的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当在运行中出现故障时,快速的给用户提供解决措施,保证了机械的正常运行,实现了工程机械的智能化的发展,提升了系统自身的性能,所以该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研讨 1系统总体设计 1.1系统规划 系统由手持式智能工业终端(PDA)模块、专家故障诊断模块、数据录入模块、工作原理结构检测装配与调整模块、维修方案生成模块、训教模块、帮助模块和打印输出模块等组成,图1为程序流程。 1.2专家故障诊断软件 故障专家诊断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使用维修人员提供的现场故障信息,综合系统所融合的维修保障领域专家有关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识别、总成或系统工作原理、结构、分解、检修、装配与调整等方面的经验、技能信息,对工程装备的故障进行系统的诊断与分析解剖,并能根据故障原因的不同给出故障维修方案,包括维修方法、维修时间、维修编组、维修器材与工具等技术方案。另外,专家诊断模块也可用来进行维修操作人员的维修保障训练、实习等工作。该模块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1.3数据录入软件 为防止初学者输入无效数据,破坏故障数据库内容,所以数据录入模块面向高级用户,在进入数据录入功能时要求输入高级用户密码,只有正确输入密码才能进入数据录入界面。数据录入界面除下拉式操作菜单外,也提供了方便的操作命令按钮,如“插入节点”、“插入子节点”、“更改节点名称”等,用户可以利用菜单或命令按钮,方便地进行新型工程机械故障的数据录入工作。各个故障数据节点均由自身编号(ID)和父编号(parent)组成,如图3所示。上级节点和下级节点由par-ent链接,下级节点的父编号(parent)与上级节点的ID号相同,形成从上级节点到下级节点的单向链接关系。故障树的层次结构成为动态扩展的树形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大数据量存储与数据库结构的固定分配空间约束这一难题。 1.4维修方案生成软件 维修方案主要包括故障现象、故障分析判断、故障原因分析、故障的排除和调整方法、故障零部件的更换与修理时间、零部件维修的编组、机具设备、工具材料及辅料等内容。维修方案和排除步骤是在专家诊断并确定故障原因后,提供的给维修人员的维修方案和维修操作步骤。维修方案数据的存储方式与故障数据存储方式相似,也是采用单向链表的形式,不再赘述。 2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2.1故障层次结构数据库与检索方案的设计 由于新型工程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复杂性,在设计故障信息数据库时面临极大的困难。实际工程应用中,同一故障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而每种故障原因又可能由不同的零部件引起。同一零部件又会产生多种故障原因。因此,故障零部件、系统、故障原因、故障现象等元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再加上领域专家的相关的经验知识,这些元素在数据库的存储时很难处理。在设计数据库时,合理的融合了链表式结构与层次化结构,构建了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和故障分析过程数据表,满足了专家推理的需求和程序的高效运行的要求。 2.2工作原理、结构、检修、分解、装配与调整数据信息高效存储与显示 每一个新型工程机械,其组成零部件至少上万,考虑到其检修、分解、装配与调整等信息数据,其数据量几乎是海量的。如何存储这些数据,并恰当地显示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过对当前所能见到的帮助系统和工程装备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仔细分析和比较。应用了Word文档格式转换为Html格式,将相应的主题信息存储到SQLServer数据库中,开发了编译软件,对转换后的html文件和数据库进行编译链接,较好地处理了数据库信息检索、html文档数据存储和可执行文件数据查询三者联合作用的工作原理等数据存储与显示模式。程序执行效果与人机界面都是比较优秀的。 3结论 新型工程机械故障专家诊断系统在研制开发过程中,认真贯彻了有关设计标准、规范,主要性能指标满足了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所采用的嵌入式工业级移动数据终端、嵌入式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具有先进、成熟、可靠等优点。系统的开发设计充分贯彻了模块化、一体化、结构化、面向对象和面向应用的设计思想,使系统的软件稳定、可靠,达到了使用要求。 工程机械类论文:谈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1我国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功能 在机械工程中,有效利用智能化和机电一体化不仅可以提高机械工程中的生产效率、减小能量的损失、节约能源,而且可以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提高自动化水平,使其具有较高的精度。广泛使用机电一体化不仅可以使机械工程有较好的经济性和较高的技术价格比,而且可以使操作更加简单、轻便,在当前,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具有以下功能: 1.1自动报警、电子监控以及故障自检功能 在工程机械中,电子监控就是对其传动系统、工作配件、制动系统、发动机以及液压系统等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了异常现象,自动报警系统就会对出现故障的部位进行准确地定位,然后便能有效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迅速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率,还可以使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变得更加简单,使停机维修的时间减少,降低维修使用的费用,尽量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1.2有效控制柴油机的功能 在工程机械中,有效利用电子油门的控制装置、自动停机装置、自动升温控制装置以及电子调速器等机械设备可以真正实现控制柴油机的功能。 1.3使作业精度提高的功能 在沥青以及水泥混凝土搅拌的现代设备中,为了能够提高成品料的作业精度,都广泛采用了微机控制的电子称量系统,而且实现了称量过程的自动化。因为应用了自动化的找平系统,所以大大提高了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施工质量。另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因为使用了有超声波技术的自动供料系统而完全实现了调节的自动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摊铺的质量。对铲运机铲斗刀刃、平地机刮刀以及土机铲刀进行机电一体化的控制,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机械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真正提高了工程机械作业的精度和效率。 1.4使生产率提高、降耗节能的功能 在传统的工程机械中,一般能量利用率比较低,比如液压挖掘机的燃料能量的利用率在30%左右,这样低的能量利用率使得工程机械必须注重节能发展。在发达国家,他们的挖掘机都已经采用新型的节能控制器,这种控制器不但有良好的节能效果,而且采用卡特电子效率的控制系统,通过综合控制泵和发动机,大大提高了工程机械的生产效率。 1.5工程机械作业过程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功能 为了真正减轻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机械的生产效率,大量的企业在工程机械中开始实行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控制。这种功能还减少了由于工作者的经验不足而对作业精度的影响。在我国一些先进的企业中,其挖掘机都设有特殊的轨迹控制系统,即挖掘轨迹控制系统。在控制板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只要把挖掘机运动轨迹的路线设计好,就可以依照各种角度传感器的信号利用微机控制系统对动臂、铲刀和斗杆进行自动控制,这样不仅实现了对工程机械作业进行自动化控制,而且还能够精确挖掘各种特定开口与断面的斜面、沟槽。 2我国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前景 由于控制、电子、计算机、光学等多种学科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今在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前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模块化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不断精细,我国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数量和产品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应该加快实现机械产品的动力接口、机械接口和电器接口的标准化,虽然这项工作比较复杂而且困难,但是却尤为重要,因此说,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变成模块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是,只要实现了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就可以有效匹配各单元和部件,比如:具备视觉、识别以及图像处理等功能的控制单元、减速于一体的动力单元等等。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进一步分工,新产品才能更快被研发,工程机械才能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2.2智能化 在21世纪的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将会把智能化应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应用上。一般所说的智能化就是指在有关的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模糊数学、心理学、运筹学等新思想、新手段在工程机械上中进行应用和分析,让工程机械通过自己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以及自主决策等能力进行运作,这样就使得机电一体化满足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将成为必然。 2.3网络化 机电一体化之所以在工程机械中获得广泛应用,这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大多数新型的机电一体化都具有较高的质量、强大的功能,而且有相当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只要借助网络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畅销。与此同时,在工程机械中监视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也已经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看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将逐渐趋向信息化和网络化。 2.4可持续化 不可否认,工业化的进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然而,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严重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新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公民也一直在不断加强自己的环保意识,绿色产品的概念和设计制造越来越受到欢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制造、使用、设计以及销毁工程机械产品时都注重环保的要求,尽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所以,在工程机械中,可持续化的绿色机电一体化产品将会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3结语 在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占据越来越大的优势,而且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因为大量企业对机电一体化都很重视,也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工程机械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就应该及时顺应时展的潮流,赶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快速地了解、掌握和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现代化的工程建设中去,为我国的工程机械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技术保养计划管理 1各等级技术保养时机的计算 无论是制订季度保养计划还是月保养计划,都必须计算出各台工程机械的各级保养时机,这样才能进行各种工程机械的保养次数统计,才能确定具体的保养日期。为便于计算,现以工程机械运行时间(h)为矢量坐标,得出如图1所示的某型号工程机械运行时间与各等级保养的关系,其中TD表示大修间隔期(h),TZ表示中修间隔期(h),TⅢ表示三级保养间隔期(h),TⅡ表示二级保养间隔期(h),TⅠ表示一级保养间隔期(h);同时,设某台该型机械至本月底已运行了T0小时,按使用计划,该机下月需运行T1小时,即该机至下月底总的运行小时数为T=T0+T1;并假设:本月的保养项目已按计划实施完毕,没有推迟到下月进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按照保养规程的规定,在做高等级保养时,应完成低级保养的内容;2)由于中修的停修时间比较长(1个月左右),所以某型工程机械若在某月需进行中修,则在之后至本月底基本上不能承担施工作业任务。 2当0 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如果T0n×TⅢ,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三级保养;否则,继续向下推算。其中:n为保养间隔期的倍数,正整数。如果T0n×TⅡ,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二级保养;否则,继续向下推算。如果T0n×TⅠ,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一级保养;否则,该机在下月可以不进行任何等级的保养。 3当TⅠ (1)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先进行1次一级保养,再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2)如果TZ-T1 4当2TⅠ (1)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先进行2次一级保养再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2)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先进行1次一级保养再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3)如果TZ-T1 5实例说明 下面以某型机械为例作简要说明。该机的相关定额参数分别为:TD=4800h,TZ=2400h,TⅢ=1200h,TⅡ=400h,TⅠ=100h;同时,该机械至本月底已运行小时数为T0=1090h,按使用计划,该机下月需运行小时数为T1=230h。那么根据以上方法,可推算出该机下月的保养时机为:该机在本月运行到1000h已完成了一级保养之后,又运行了90h,那么在下月运行10h(即总运行时间达1100h)时,需进行1次一级保养,之后再运行100h(即总运行时间达到1200h)时,需进行1次三级保养,之后继续运行100h(即总运行时间达1300h)时,还需进行1次一级保养。因此该机在下月总共应进行2次一级保养1次三级保养,分别在其总运行时间达到1100h、1200h和1300h之时进行。 6执行技术保养计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果工程机械使用计划因受自然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而调整,则保养计划的保养日期也将随之变化。保养计划在执行中,可依据工程机械实际运转小时数,视完成任务的需要和工程机械技术状况等情况,允许适当提前或推迟,但提前或推迟时间一般不应超过各级保养间隔期定额的10%。(2)下达保养计划时,工程机械技术保养计划应与工程机械使用计划同时下达,技术保养计划应同时下达给工程机械使用单位和保修单位,月保养计划还应抄送通知工程机械使用操作人员,以确保技术保养计划的落实。(3)工程机械技术保养计划与施工或培训任务发生矛盾时,不可因施工或培训任务重而挤掉保养工作,应本着既要坚持定期保养制度,又要满足施工或培训需要的原则处理。(4)工程机械技术状况确实较差,不能延期保养,而施工作业任务重,可利用施工作业的空闲时间,分时分段进行保养,即将规定的保养项目分几次进行,这样既完成了规定的保养内容,又不影响施工或培训任务的完成。 7结论 根据文中给出的关系图和计算方法,可准确地推算出各种类工程机械的等级保养时机,为科学制订技术保养计划提供了依据。把握好文中所提出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可有效解决保养计划与施工任务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确保技术保养计划得到有效落实。 工程机械类论文:营销模式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广大朋友们,关于“几种营销模式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是由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工程机械的需求也是突飞猛进, 市场上的需求已发展到目前高质量全方位的竞争, 迫使厂商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 改变经营方式,各个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所采用的营销方式不尽相同。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立足于市场,除了要重视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外,还要重视营销。 一、不同营销模式特点 工程机械企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营销模式:直销、一般销售、授权销售、区域独家( 专营)销售、融资销售和租赁销售。 1.直销。直销方式就是企业自身建立营销机构、设置办事处,在所属区域内开展营销工作,与终端客户面对面交流沟通,由企业与终端客户直接签订最终的合同。由于工程机械产品的专业性、复杂性及工程机械技术的快速发展,营销和售后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国内,对于经营规模较小且产品专业性较强的一些工程机械产品适合采用直销方式营销。 2.授权销售。授权销售被定义为“ 执行联系生产者和用户,以完成营销任务的活动的组织机构网络”。工程机械产品的终端客户较为分散,产品价值较高,销售过程需要特别的服务,销售周期较长。一般来讲,授权商无权独立制定销售政策,如价格、折扣等。 3.区域独家(专营)销售。区域独家(专营)(以下简称区域总)销售是企业在一个界定的营销区域内仅仅授权一个商,这种制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区域总以其特有的经营方式,在制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强有力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4.融资销售。融资销售是利用社会资本进行销售的一种运作方式,也是企业拓展市场的有力措施之一。融资销售的主要优点是:较好解决了终端客户资金不足的问题,终端客户在购买工程机械产品时,仅仅需要支付部分货款,就可以取得设备的使用权,降低了终端客户资金运营成本,解决了客户资金短缺而又急需设备的难题;制造企业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扩大再生产,避免了其他营销方式中的经营风险;商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利润,完成资本积累;有利于企业、商拓展市场。 5.租赁销售。租赁营销是生产企业或商为了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或将新产品尽快推向市场,为用户提供的具有金融服务性质的销售。租赁销售建立在高度诚信基础之上的分期付款销售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特点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电液比例阀是阀内比例电磁铁根据输入的电压信号产生相应动作,使工作阀阀芯产生位移,阀口尺寸发生改变并以此完成与输入电压成比例的压力、流量输出的元件。阀芯位移也可以以机械、液压或电的形式进行反馈。由于电液比例阀具有形式种类多样、容易组成使用电气及计算机控制的各种电液系统、控制精度高、安装使用灵活以及抗污染能力强等多方面优点,因此应用领域日益拓宽。近年研发生产的插装式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充分考虑到工程机械的使用特点,具有先导控制、负载传感和压力补偿等功能。它的出现对移动式液压机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电控先导操作、无线遥控和有线遥控操作等方面展现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液比例阀 负载感应 压力补偿 先导控制 遥控 1 引言 电液比例阀是阀内比例电磁铁根据输入的电压信号产生相应动作,使工作阀阀芯产生位移,阀口尺寸发生改变并以此完成与输入电压成比例的压力、流量输出的元件。阀芯位移也可以以机械、液压或电的形式进行反馈。由于电液比例阀具有形式种类多样、容易组成使用电气及计算机控制的各种电液系统、控制精度高、安装使用灵活以及抗污染能力强等多方面优点,因此应用领域日益拓宽。近年研发生产的插装式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充分考虑到工程机械的使用特点,具有先导控制、负载传感和压力补偿等功能。它的出现对移动式液压机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电控先导操作、无线遥控和有线遥控操作等方面展现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2 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种类和形式 电液比例阀包括比例流量阀、比例压力阀、比例换向阀。根据工程机械液压操作的特点,以结构形式划分电液比例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螺旋插装式比例阀(screwin cartridge proportional valve),另一类是滑阀式比例阀(spool proportional valve)。 螺旋插装式比例阀是通过螺纹将电磁比例插装件固定在油路集成块上的元件,螺旋插装阀具有应用灵活、节省管路和成本低廉等特点,近年来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用的螺旋插装式比例阀有二通、三通、四通和多通等形式,二通式比例阀主要是比例节流阀,它常与其它元件一起构成复合阀,对流量、压力进行控制;三通式比例阀主要是比例减压阀,也是移动式机械液压系统中应用较多的比例阀,它主要是对液动操作多路阀的先导油路进行操作。利用三通式比例减压阀可以代替传统的手动减压式先导阀,它比手动的先导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控制精度。可以制成如图1所示的比例伺服控制手动多路阀,根据不同的输入信号,减压阀使输出活塞具有不同的压力或流量进而实现对多路阀阀芯的位移进行比例控制。四通或多通的螺旋插装式比例阀可以对工作装置实现单独的控制。 滑阀式比例阀又称分配阀,是移动式机械液压系统最基本的元件之一,是能实现方向与流量调节的复合阀。电液滑阀式比例多路阀是比较理想的电液转换控制元件,它不仅保留了手动多路阀的基本功能,还增加了位置电反馈的比例伺服操作和负载传感等先进的控制手段。所以它是工程机械分配阀的更新换代产品。 出于制造成本的考虑和工程机械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特点,一般比例多路阀内不配置位移感应传感器,也不具有电子检测和纠错功能。所以,阀芯位移量容易受负载变化引起的压力波动的影响,操作过程中要靠视觉观察来保证作业的完成。在电控、遥控操作时更应注意外界干涉的影响。近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内装的差动变压器(LDVT)等位移传感器构成阀芯位置移动的检测,实现阀芯位移闭环控制。这种由电磁比例阀、位置反馈传感器、驱动放大器和其它电子电路组成的高度集成的比例阀,具有一定的校正功能,可以有效地克服一般比例阀的缺点,使控制精度得到较大提高。 3 电液比例多路阀的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技术 为了节约能量、降低油温和提高控制精度,同时也使同步动作的几个执行元件在运动时互不干扰,现在较先进的工程机械都采用了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技术。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是一个很相似的概念,都是利用负载变化引起的压力变化去调节泵或阀的压力与流量以适应系统的工作需求。负载传感对定量泵系统来讲是将负载压力通过负载感应油路引至远程调压的溢流阀上,当负载较小时,溢流阀调定压力也较小;负载较大,调定压力也较大,但也始终存在一定的溢流损失。对于变量泵系统是将负载传感油路引入到泵的变量机构,使泵的输出压力随负载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始终为较小的固定压差),使泵的输出流量与系统的实际需要流量相等,无溢流损失,实现了节能。 压力补偿是为了提高阀的控制性能而采取的一种保证措施。将阀口后的负载压力引入压力补偿阀,压力补偿阀对阀口前的压力进行调整使阀口前后的压差为常值,这样根据节流口的流量调节特性流经阀口的流量大小就只与该阀口的开度有关,而不受负载压力的影响。 4 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先导控制与遥控 电液比例阀和其它专用器件的技术进步使工程车辆挡位、转向、制动和工作装置等各种系统的电气控制成为现实。对于一般需要位移输出的机构可采用类似于图1的比例伺服控制手动多路阀驱动器完成。电气操作具有响应快、布线灵活、可实现集成控制和与计算机接口容易等优点,所以现代工程机械液压阀已越来越多地采用电控先导控制的电液比例阀(或电液开关阀)代替手动直接操作或液压先导控制的多路阀。采用电液比例阀(或电液开关阀)的另一个显著优点是在工程车辆上可以大大减少操作手柄的个数,这不但使驾驶室布置简洁,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操作复杂性,对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图2是TECNORD公司JMF型控制摇杆(joystick),利用一个摇杆就可以对如图2中的多片电液比例阀和开关阀进行有效控制。该摇杆在X轴和Y轴方向都可以实现比例控制或开关控制,应用十分方便。 随着数字式无线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性能稳定、工作可靠、适用于工程机械的无线遥控系统,布置在移动机械上的遥控接收装置可以将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转换为控制电液比例阀的比例信号和控制电液开关阀的开关信号,以及控制其它装置的相应信号,使得原来手动操作的各个元件都能接受遥控电信号的指令并进行相应动作,此时的工程机械实际上已成为遥控型的工程机械。 无线遥控发射与接收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工程机械的遥控改造。从安全角度考虑,它发射的每条数字数据指令都具有一组特别的系统地址码,这种地址码厂家只使用一次。每个接收机只对有相同地址码的发射信号有反应,其它无线信号即使是同频率信号也不会对接收装置产生影响。加上其它安全措施的采用使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装载机、凿岩机、混凝土泵车、高空作业车和桥梁检修车等多种移动式机械的遥控改造中获得成功。工业遥控装置与电液比例阀相得益彰,电液比例阀为工程机械的遥控化提供了可行的接口,遥控装置又使电液比例阀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电液比例阀在工程机械上应用实例 图3所示为某型汽车起重机的液压系统简图,图中仅画出了与电液比例阀有关的部分。该机采用了3片TECNORD TDV-4/3 LM-LS/PC型比例多路阀,负载传感油路中的3个梭阀将3个工作负载中的最大压力选出来送至远程调压溢流阀的远控口,调整溢流阀的溢流压力,使液压泵的输出压力恰好符合系统负载的需要即可,从而达到一定的节能目的。压力补偿油路使得通过每一片阀的流量仅与该阀的开度有关,而与其所承受的负载无关,与其它阀片所承受的负载也没有关系,从而达到在任一负载下均可随意控制负载速度的目的。 图4 是某推土机推土铲手动与电液比例先导控制实例。当二位三通电磁阀不通电时,先导压力与手动减压式先导阀相通,梭阀选择来自手动先导阀的压力对液动换向阀进行控制;当二位三通电磁阀通电时,先导控制压力油通向三通比例减压式先导阀,通过梭阀对液动换向阀进行控制。 6 小结 以上简要介绍了电液比例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工作特点,对比例阀的负载感应和压力补偿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电液比例阀的不同应用,特别是在工程机械的先导控制和遥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论述。电液比例阀对简化工程机械操作、提高效率和作业精度以及实现智能化作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日益拓宽必将使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现场的应急维修 摘要:在工程机械工作中,机械设备一旦损坏,往往会由于缺少个别零部件而影响机械的使用和施工工期,因此应该能够在工程机械的使用维护工作中,灵活处理一些看来比较棘手的问题。文章从寻找零部件不能正常工作原因、掌握几种应急维修技巧、使用日用品应急代用三个方面,介绍了工程机械应急维修的方法。 关键词:工程机械;应急维修 在工程机械工作中,现场环境往往是不佳的,例如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多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加之工程施工经费偏紧、机械设备的品种多且型号杂,因此机械设备一旦损坏,往往会由于缺少个别零部件而影响机械的使用和施工工期;在机动车维修中,机动车行驶突然出现故障,一时买不到标准配件时。因此我们应该能够在工程机械的使用维护工作中,灵活处理一些看来比较棘手的问题,这样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采用某些容易得到的日常用品应急代用,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在这里,本文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应急维修方法。 一、零部件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及现场如何解决 1.零部件的安装失误 例如有些工程机械中液压缸密封件中的支撑环(主要由充填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弹性较差,因此在安装前应先将其在100oC的油中浸泡10~20分钟,使其变软,然后乘其弹性较大时安装上。 2.零部件操作上的问题 这方面引起的问题较多,尤其时在工程车运行中,新驾驶员不熟悉机器性能的情况下。例如,有台工程车的半轴的花键经常磨损,后来发现是驾驶员使差速锁一直未脱开,导致使用时加重了传动部位的负荷,使其磨损严重,因此要改善操作。 3.相关部位的故障引起零件的损坏 例如,一台挖掘机上的两个行走液压马达同时坏了,经检查,是多路回转接头上的油封损坏而堵塞了回路所致,因此要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日后液压马达还会损坏。 4.零件的质量问题 例如有台挖掘机,其液压马达、液压泵、减速器的轴承都损坏过,更换了原厂的轴承后还是坏,最后安装了进口轴承就解决了问题。同样,这台挖掘机动臂缸的油封在夏天也经常损坏,后来发现是原厂的活塞与缸筒的配合的间隙太大之故。现场重新加工活塞后,油封就没再坏过。 二、几种应急维修技巧 1、巧用扳手拧螺栓 有时由于缺少合适的扳手导致拆装零部件困难,特别是进口工程机械的有些螺栓,拆装时用国产扳手非大即小。另外,有时由于随机携带的扳手不全,拆装也会出现问题。此时采用下面的办法可解燃眉之急(主要针对梅花扳手、开口扳手(呆扳手)和内六角扳手而言,尽可能少使用活动扳手和管钳等工具,否则易损坏部件),如果所使用的梅花或开口扳手比所要拧的螺栓头(或螺母)大,内六角扳手比所要拧的螺栓头小,可在扳手内(梅花、开口扳手)或扳手外(内六角扳手)垫一些铜皮、铁丝或螺丝刀等物,而后慢慢加力拆、装;而当开口扳手比螺栓头(或螺母)小、内六角扳手比螺栓头大时,可分别用锉刀将开口扳手开口锉大、将内六角扳手的六方尺寸锉小。通过以上处理多数情况下可以解决应急拆、装工作,而且经改制的扳手可以留作以后使用。 2.巧拆轴承座圈 W4一60挖掘机打气泵(SKI一82型)的连杆轴承常易损坏,损坏后轴承外圈仍镶在连杆孔内很难取下,因外圈坚硬用钢锯锯时易打滑,而硬打硬敲又易使连杆损坏。这时,可将连杆夹于台钳上,选用重型套筒扳手中的套头,一侧使用比轴承外圈稍小的套头顶住轴承外圈,另一侧用比连杆轴承孔尺寸稍大的套头顶住连杆孔侧面,然后逐渐加力夹紧台钳,这样轴承外圈就会慢慢被压出来。如有气割工具,则可直接用气割割断轴承外圈。 3.巧拆轮胎 在拆卸大型轮式装载机、推土机的轮胎时,分离轮胎和轮辋是一件较困难的事,由于长时间使用而未拆卸过,轮辋可能发生锈蚀,使轮胎和轮辋粘得很紧。采用放气、来回行走碾压的方法拆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用下述方法则能取得较好效果:即在取下锁圈后(有些进口工程机械如WD140推土机其轮胎装有外边环),在轮胎和轮辋之间加水以利润滑,用两台推土机铲刀分别压轮胎两边,中间用长短合适的一根铁棒横在轮惘上,而后穿上钢丝绳用起重机或装载机等起吊,这样轮胎和轮辋就很容易分开。 4.巧换销套 W4一60C挖掘机各销轴处销套因长时间使用,缺乏润滑而损坏,更换时如不注意方法,常使销套安装不到位,造成端部损坏。对此,可将销套套在对应的销轴上,再将销轴穿人销套座孔对中定位,而后用手锤锤打销轴端头,使销轴头部将销套压入销套座孔内。此法不损坏销套、不产生歪斜,简单可靠。 三、使用日常用品进行应急代用 使用日常用品应急代用是不得己时的应急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是要简便易行,制作时间短;二是要保证行车安全;三是要不损坏原有装置,不造成其它零件的损坏;四是应急之后,要及时调换正规的配件。 1.使用自行车零件应急 1.1如果柴油机喷油器顶杆内孔的小钢球丢失,可以用自行车飞轮滚珠代替,也可以用报废的黄油嘴内的小钢珠代替。 1.2当农用车离合器分离轴承回位弹簧断裂,可以用自行车车座下的拉伸弹簧代用。 1.3东风一12型手扶拖拉机上固定转向拨叉与转向臂的销子若磨损,可以用自行车曲拐销代替。 1.4在给轮胎充、放气时,经常需要把气门芯拧出来,有时因用力不当,或经长期使用后气门芯的螺纹下部折断在气门嘴内,而断头部分较难取出。这时,可取一根自行车辐条,将其带螺纹一端强行向断芯的气门嘴内拧入,使辐条螺纹攻人断芯内,而后用力猛地将辐条向外拔出,即可将残留在气门嘴内的断芯取出。此法简便易行,屡试不爽。 2.使用生活用品应急 2.1清洗发动机油底壳或者机体内表面时,如果铁屑和杂质太多难以洗净,可以用适量的面团粘吸。 2.2当汽油机化油器的浮子破损时,可以用热水瓶的软木塞改制代替。 2.3如果机动车的制动液泄漏流失,可以用白酒或一定浓度的肥皂水代替。 2.4牙膏中含有研磨材料,可以用牙膏研磨气门与气门座、柴油机三副精密偶件以及机动车车灯玻璃上的经微划痕。 2.5家庭用的洗洁精等,可以用来清洗机械零部件,尤其适合清洗橡胶零件,洗后不会发生溶胀和变形现象。 2.6用洗衣粉加锯末清洗沾有润滑油的零件。 2.7如果发现蓄电池电解液液面过低,为防止极板硫化,可以购买市场的纯水、太空水倒入蓄电池内。 2.8剪开易拉罐壳,可以很方便地制作机动车上的铝垫圈或者加油、加水的漏斗。 2.9当发现水箱、机油冷却器和液压油散热器等多管(芯)部件损坏导致漏油、漏水和漏气时,为迅速判断损坏部位,可利用香烟吹气法找到泄漏处。即点燃一支香烟,深吸几口,含烟于口中,将怀疑有故障管(芯子)的一端堵死,对准另一端吹烟,则管(芯)上冒烟处即为故障部位,然后再查找下一个部位。此法简便易行,有效可靠,但要注意安全。 3.使用电器用品应急 3.1如果柴油机高压油管接头台肩处漏油,剪一段16号电工保险丝绕在紧固螺母下面。 3.2如果拆卸磁电机时不慎丢失高压触点炭棒,造成磁电机不能产生高压电,可以用干电池的炭芯磨短一段代用。如果汽车分电器盖中心电极碳棒损坏或丢失,可以用5号干电池中的碳棒稍磨后代用。 4.其它应急方法 4.1如果高压油管乳头处漏油,可以用塑料片或软金属片剪成一个小环形,垫在接头凹穴内。 4.2当发电机碳刷磨损过度或弹簧力不足影响发电时,可以用木块或树皮削成炭刷长宽一致的小块,垫在弹簧与炭刷之间,以增加炭刷与整流子的接触压力。 4.3可以用洗净的丝瓜络代替空气滤清器的铁丝滤芯。 4.4如果橡胶油封的自紧弹簧过松,可以用加添橡皮筋的方法予以弥补。 4.5零件的接合表面常用密封垫片密封,并在垫片上涂一层耐油密封胶以增加密封效果,但如一时没有密封胶,也可使用油漆代替;油漆的粘性较大并干后变硬,使密封可靠,效果较好。如一台日产WD140-4型推土机打气泵出现故障,修理后安装时由于没有密封胶而在泵盖密封垫上涂上一层油漆,经使用证明效果很好。 工程机械类论文:论常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维护 论文关键词: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维护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常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维护不当而对其造成的危害,探讨了如何适当维护液压系统。 就液压传动的工程机械而言,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是其良好技术状况的一个主要标志。合格的液压油是液压系统可靠运行的保障,正确的维护是液压系统可靠运行的根本。为此,本人根据工作实践,就一般作业环境中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维护作一粗略的探讨。 1选择适合的液压油 液压油在液压系统中起着传递压力、润滑、冷却、密封的作用,液压油选择不恰当是液压系统早期故障和耐久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按随机《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牌号选择液压油,特殊情况需要使用代用油时,应力求其性能与原牌号性能相同。不同牌号的液压油不能混合使用,以防液压油产生化学反应、性能发生变化。 深褐色、乳白色、有异味的液压油是变质油,不能使用。 2防止固体杂质混入液压系统 清洁的液压油是液压系统的生命。 液压系统中有许多精密偶件,有的有阻尼小孔、有的有缝隙等。若固体杂质入侵将造成精密偶件拉伤、发卡、油道堵塞等,危及液压系统的安全运行。一般固体杂质入侵液压系统的途径有:液压油不洁;加油工具不洁;加油和维修、保养不慎;液压元件脱屑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止固体杂质入侵系统: 2.1加油时 液压油必须过滤加注,加油工具应可靠清洁。不能为了提高加油速度而去掉油箱加油口处的过滤器。加油人员应使用干净的手套和工作服,以防固体杂质和纤维杂质掉入油中。 2.2保养时 拆卸液压油箱加油盖、滤清器盖、检测孔、液压油管等部位,造成系统油道暴露时要避开扬尘,拆卸部位要先彻底清洁后才能打开。如拆卸液压油箱加油盖时,先除去油箱盖四周的泥土,拧松油箱盖后,清除残留在接合部位的杂物(不能用水冲洗以免水渗入油箱),确认清洁后才能打开油箱盖。如需使用擦拭材料和铁锤时,应选择不掉纤维杂质的擦拭材料和击打面附着橡胶的专用铁锤。液压元件、液压胶管要认真清洗,用高压风吹干后组装。选用包装完好的正品滤芯(内包装损坏,虽然滤芯完好,也可能不洁)。换油时同时清洗滤清器,安装滤芯前应用擦拭材料认真清洁滤清器壳内底部污物。 2.3液压系统的清洗 清洗油必须使用与系统所用牌号相同的液压油,油温在45~80℃之间,用大流量尽可能将系统中杂质带走。液压系统要反复清洗三次以上,每次清洗完后,趁油热时将其全部放出系统。清洗完毕再清洗滤清器、更换 新滤芯后加注新油。 3防止空气和水入侵液压系统 3.1防止空气入侵液压系统 在常压常温下液压油中含有容积比为6~8%的空气,当压力降低时空气会从油中游离出来,气泡破裂使液压元件"气蚀",产生噪声。大量的空气进入油中将使"气蚀"现象加剧,液压油压缩性增大,工作不稳定,降低工作效率,执行元件出现工作"爬行"等不良后果。另外,空气还会使液压油氧化,加速油的变质。防止空气入侵应注意以下几点: 维修和换油后要按随机《使用说明书》规定排除系统中的空气,才能正常作业。液压油泵的吸油管口不得露出油面,吸油管路必须密封良好。油泵驱动轴的密封应良好,要注意更换该处油封时应使用"双唇"正品油封,不能用"单唇"油封代替,因为"单唇"油封只能单向封油,不具备封气的功能。 3.2防止水入侵液压系统 油中含有过量水分,会使液压元件锈蚀、油液乳化变质、润滑油膜强度降低,加速机械磨损。除了维修保养时要防止水分入侵外,还要注意储油桶不用时,要拧紧盖子,最好倒置放置;含水量大的油要经多次过滤,每过滤一次要更换一次烘干的滤纸,在没有专用仪器检测时,可将油滴到烧热的铁板上,没有蒸气冒出并立即燃烧方能加注。 4作业中注意事项 4.1机械作业要柔和平顺 机械作业应避免粗暴,否则必然产生冲击负荷,使机械故障频发,大大缩短使用寿命。作业时产生的冲击负荷,一方面使机械结构件早期磨损、断裂、破碎,一方面使液压系统中产生冲击压力,冲击压力又会使液压元件损坏、油封和高压油管接头与胶管的压合处过早失效漏油或爆管、溢流阀频繁动作油温上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操作手要保持稳定。因为每台设备操纵系统的自由间隙都有一定差异,连接部位的磨损程度不同因而其间隙也不同,发动机及液压系统出力的大小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赋予了设备的个性。只有使用该设备的操作手认真摸索,修正自己的操纵动作以适应设备的个性,经过长期作业后,才能养成符合设备个性的良好操作习惯。一般机械行业坚持定人定机制度,这也是因素之一。 4.2要注意气蚀和溢流噪声 作业中要时刻注意液压泵和溢流阀的声音,如果液压泵出现"气蚀"噪声,经排气后不能消除,应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才能使用。如果某执行元件在没有负荷时动作缓慢,并伴有溢流阀溢流声响,应立即停机检修。 4.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交班司机停放机械时,要保证接班司机检查时的安全和检查到准确的油位。系统是否渗漏、连接是否松动、活塞杆和液压胶管是否撞伤、液压泵的低压进油管连接是否可靠、油箱油位是否正确等,是接班司机对液压系统检查的重点。常压式油箱还要检查并清洁油箱通气孔,保持其畅通,以防气孔堵塞造成油箱真空,致使液压油泵吸油困难而损坏。 4.4保持适宜的油温 液压系统的工作温度一般控制在30~80℃之间为宜(危险温度≥100℃)。液压系统的油温过高会导致:油的粘度降低,容易引起泄漏,效率下降;润滑油膜强度降低,加速机械的磨损;生成碳化物和淤碴;油液氧化加速油质恶化;油封、高压胶管过早老化等。为了避免温度过高:不要长期过载;注意散热器散热片不要被油污染,以防尘土附着影响散热效果;保持足够的油量以利于油的循环散热;炎热的夏季不要全天作业,要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油温过低时,油的粘度大,流动性差,阻力大,工作效率低;当油温低于20℃时,急转弯易损坏液压马达、阀、管道等。此时需要进行暖机运转,起动发动机,空载怠速运转3~5min后,以中速油门提高发动机转速,操纵手柄使工作装置的任何一个动作(如挖掘机张斗)至极限位置,保持3~5min使液压油通过溢流升温。如果油温更低则需要适当增加暖机运转时间。 4.5液压油箱气压和油量的控制 压力式油箱在工作中要随时注意油箱气压,其压力必须保持在随机《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压力过低,油泵吸油不足易损坏,压力过高,会使液压系统漏油,容易造成低压油路爆管。对维修和换油后的设备,排尽系统中的空气后,要按随机《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检查油位状态,将机器停在平整的地方,发动机熄火15min后重新检查油位,必要时予以补充。 4.6其他注意事项 作业中要防止飞落石块打击液压油缸、活塞杆、液压油管等部件。活塞杆上如果有小点击伤,要及时用油石将小点周围棱边磨去,以防破坏活塞杆的密封装置,在不漏油的情况下可继续使用。连续停机在24h以上的设备,在启动前,要向液压泵中注油,以防液压泵干磨而损坏。 5定期保养注意事项 目前有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设置了智能装置,该装置对液压系统某些隐患有警示功能,但其监测范围和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液压系统的检查保养应将智能装置监测结果与定期检查保养相结合。 5.1250h检查保养 检查滤清器滤网上的附着物,如金属粉末过多,往往标志着油泵磨损或油缸拉缸,对此,必须确诊并采取相应措施后才能开机。如发现滤网损坏、污垢积聚,要及时更换,必要时同时换油。 5.2500h检查保养 不管滤芯状况如何均应更换,因为凭肉眼难以察觉滤芯的细小损坏情况,如果长时间高温作业还应适当提前更换滤芯。 5.31000h检查保养 清洗滤清器,更换滤芯,清洗液压油箱,更换液压油。长期高温作业换油时间要适当提前。当然,如能通过油质检测分析来指导换油是最经济的,但要注意延长使用的油,每隔100h应检测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并更换变质油。 5.47000h和10000h检查维护 液压系统需由专业人员检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维修。根据实践,进口液压泵、液压马达工作10000h后必须大修,否则液压泵、马达因失修可能损坏,对液压系统是至命性的破坏。 工程机械类论文:环保节能工程机械产品设计与趋势 随着工程机械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工程机械所消耗的资源、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荷。为保护人类十分宝贵且有限的地球资源,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及工作舒适性,努力达到人、机和环境的亲和,很有必要按照汽车行业的环保标准来设计工程机械产品。尽管目前工程机械尚未归并入限制排放的机动车行列,但随着国内外各大中城市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用烟度、噪声等指标的限制愈来愈严格;特别是随着装载机等数量大的工程机械产品在市政建设中的使用量不断加大以及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可以预见开发研制环保节能型产品是今后工程机械发展的趋势。鉴于此,徐工科技在装载机行业中率先推出了ZL40G环保型轮式装载机。 本文以ZL40G环保型轮式装载机为例,就机械材料的选用与设计、所要遵循的要点和所需考虑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设想。 1、环保型材料的利用 1)尽量采用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在各系统及部件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尽量是可回收、易分解、能再生而且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的材料,特别是结构件的设计应尽可能采用比较容易装配和分解的大模块化结构和无毒材料,提高工程机械材料的再生率。 2)长寿命、低能耗及减轻重量的设计原则 通常来说,延长产品寿命就等于减少了机械的生产量和降低其报废量,降低产品能耗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减轻产品重量即可减少材料和资源的消耗。要从减少环境负荷的角度尽可以考虑各系列产品同类零部件的互换性和通用性。为此应在保持主机各项性能参数前提下,尽量减少主机和附属作业装置或机具的体积和重量,提高动力传动系统零部件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实现液压系统的轻量化和高效率。 3)尽量采用低环境负荷材料 工程机械零部件设计中应尽可能不使用氟利昂(空调)、含氯橡胶、树脂及石棉等有害材料。如装载机驾驶室和内饰上使用难以自然分解且对环境有害的工程塑料及其它一些非金属材料都加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仪表、散热器及蓄能电池等采购生产中,应尽可能减少或替代铅的使用量。因此在主机设计中一些附属零部件选用新型环保型材料很重要。 4)废弃零部件处理的污染最小化及综合成本最优化 工程机械产品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要考虑报废件处理简单、费用低和污染小,零部件要解体方便、破碎容易,能焚烧处理或可作为燃料回收。 2、环保型工程机械产品设计 1)选用低公害发动机 发动机是工程机械所有系统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部件,采用低油耗、低排放、低噪声、高效率的环保型水冷增压柴油机能大大降低对环境的负荷。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正在通过采用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措施或应用新型的环保燃料来进一步降低排放、噪声等,努力适应第三次排放法规要求。 2)降低整机振动与噪声 减振与降噪应该是产品设计中最需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在装载机设计中,动力装置采用双向减振悬挂系统就能克服整机动力传动系统与车架之间的共振、噪声及对动力系统的疲劳破坏;后桥设计成中心摆动结构能使后桥摆动中心与动力输入中心重合,很好地减少附加力矩对传动系统不停冲击所产生的振动与噪音,避免在崎岖不平道路上整机各部件相互冲击所产生的噪声。除选择低噪声的发动机外,主机的结构布置或系统的结构设计也可以进行某些针对性的改进。如冷却风扇可不再由发动机直接驱动,而可单独由液压马达带动,这便于将风扇与发动机隔开并将整个发动机密封起来,从而使噪声不能通过风扇出风口传到外部,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液压管路排列来降低液压油泵振动、阀节流和油管振动产生的噪声;可在机罩等覆盖件处设计粘贴吸音隔音材料;可设计全密封整体式驾驶室,密封减震,隔音降噪,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3)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渗漏 保持传动液压油的清洁度对工程机械的液压传动非常重要,因此精心设计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如采用高效高精度过滤装置)十分必要,这样就可去除油液中微尘垃圾、机械磨损物等杂质,减少液压元件故障与磨损、延长常用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降低液压油的更换频率;同时可有效避免液压油在工作中温度升得过高过快,延长换油间隔时间,减少对周边作业环境的污染。另外通过采用增压液压油箱,可改善泵的吸油效果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能很好地防止外界灰尘和水分进入油箱,提高整个液压系统的清洁度。液压系统的渗漏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是目前部分工程机械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液压管路采用耐腐蚀、防老化、具备优良密封性能的进口优质胶管很有必要;为了减少损坏软管的废弃量,设计时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使用硬管;对设计过程中只能采用软管并且容易破裂时油液流出而污染环境。 4)系统高效节能的设计 工程机械的高效节能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减少能源消耗即意味着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选用电控高性能长寿命节能型发动机是研制环保型机械最基本的一环;另外在设计时采用双泵分合流技术、液压负荷传感技术、静液驱动技术等都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工程机械产品人性化的设计 1)环保安全关怀型驾驶室的设计 如采用防紫外线辐射玻璃的全密封整体式、经减震降噪处理的“安全环保型”驾驶室,室内配置无氟环保型冷暖空调,并设计FOPS及POPS驾驶室以确保驾驶员的安全;充分运用人机工程学设计原理,如司机座椅可全方位调节、功能集成的单操纵手柄、可调式转向驱动器、全自动换挡装置、电子监控与故障自诊断系统,再辅以合理美观的颜色搭配,可大大改善司机的工作环境,缓解疲劳,提高作业效率。 2)自动加脂装置或集中润滑系统的配置 传统的手动加注润滑脂费时费力,而且通常有多余的油液溢出来污染周边环境。因此研制环保型工程机械就能自动定时加注润滑脂的设备,如集中润滑系统就能自动定时给各铰销加注黄油,其加油量经过仔细计算后设定,可很好地保证各销轴得到足够的润滑而又没有多余的油溢出,既环保又方便。另外对于小型机械,鉴于降低设计成本,可采用密封的销轴或使用新型材料的特殊轴套、或设计二级防尘结构等防止外部异物的进入和内部油脂的排出,从而延长加注润滑油的间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外观美学设计 传统的工程机械产品一直是外形粗放、笨重的形象,环保型产品更应注重外观美学和车身的流线型设计,达到机器的环境的谐和,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如发动机机罩就可进行造型别致美观的流线型设计,整机的标识标牌应精心布置、设计,良好地体现环保特色。 4)人性化设计 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的电子化代表了当今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微机控制技术,实现了各种工况下自动判断、挖掘机器发动机的功率输出,达到发动机的最佳功率匹配,减少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并自动诊断机器状态,使机器使始终能保持良好状态,因此控制和操纵的人性化能大大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5)系统可靠性设计 尽量运用高可靠性的成熟技术和借用经市场考验后的成熟系列零部件可延长各关键系统或零件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次数。例如降低制动元件的更换频率就相当于减轻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工程机械类论文:电气工程机械管理探究 摘要:伴随电气工程机械化水平的持续提高,电气工程机械已是企业的核心生产力。而电气工程机械的普及不但缩短了工程工期,同时从根本深化了工程品质。但是,电气工程机械在使用环节会因很多外在因素所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气工程机械的正常使用。因此,怎样完善电气工程机械的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以试论电气工程机械管理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关键词:电气;工程机械;管理 一、影响电气工程机械管理工作的因素 在工程环节,电气工程项目通常存在涉及面大的特性,机械装置、工作者调动频繁。管理系统若无目的的精简机械设备及管理工作者,或将工作人员整合至其他系统予以兼管,那么就可能造成管理层和操作层断档,进而导致工程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有效性下滑。同时还有一些工程企业未构建健全的机械管理体系,对机械设备的台帐与相关档案缺乏有效且明确的管理,致使机械管理工作毫无章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度。一些工作者只是侧重于使用,对所存在的问题无法第一时间予以有效的处理;同时,在机械发生故障需维修时,一些维修者无法从实质处理故障,因此导致机械故障变得更为严重。这但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及工期,同时还提高了维修资金与运转费用。因为个别工作者对工程技术与设备使用并未完全掌握,特别是短期聘用人员,专业能力层次不齐,通常不会侧重于工程条件与作业方法的适应性,进而造成机械设备始终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更有甚者会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这从根本加剧了机械的磨损度。现阶段一些工程企业对电气工程机械的故障与老化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电气工程机械无法匹配于现代工程的需求。个别管理工作者仅侧重于短期收益,并没有顾及电气工程机械的有效性,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举措使用已经淘汰的设备,造成电气工程机械故障率骤增。这不但为相关工作者带来安全隐患,同时还会导致施工效率降低的问题。 二、电气工程机械管理的有效举措及建议 电气工程机械管理即为电气工程的核心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为:从电气工程机械的使用周期掌握管理的客观规律,同时深入了解电气工程机械系统的最优管理机制。电气工程管理的侧重点即为分析保障系统的有效性,以保证维修能力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收集分析电气工程机械的稳定性与维修保障方面的参数,和过去积累的使用维修分析参数予以对比,分析其保障的有效性,因此对电气工程机械使用及维修情况予以评价及研究,在此基础上给出改进建议同时反馈至维修设计以及设计制造阶段,以深化此阶段内的工作,同时为设计新机型的维修规划及维修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依附于运行费用统计参数予以经济评价。构建现场电气工程机械的保养及维修工作,第一时间处理现场电气工程机械故障;依附于电气工程机械的使用状态,设计维修计划,安排好现场电气工程机械的保修,从根本减少机械维修对工程的不利影响。现场修理的侧重点是对电气工程机械突发故障的现场抢修。而抢修即在工程现场上通过应急诊断与修复举措,以恢复工程所需的基本功能为先决条件,第一时间对电气工程机械的损坏区域予以修复,让电气工程机械可以完成预定的工作并撤离现场,其特点为:时间紧迫、恢复状态存在多元化特性。现场抢修的特性直接影响了修理的模式,其既可以是现有规程上制定的修理手段,举例说明:总成互换修理、原件修复,同样也可以是临时性的修理模式,举例说明:配用、粘接、焊接、捆绑以及拆拼修理。众所周知,电气工程机械具有更新换代较快的特性,而更新换代也会从根本影响企业的工程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不要仅为眼前的效益,我们要遵循机械报废原则,深化电气工程机械的换代。经合理的检测,把高能耗、效率低且无法适用于工程的机械换掉,用以保障工程品质及稳定运行。同时隶属明令禁止淘汰的电气工程机械,予以报废处理。要让电气工程机械时刻保障良好的工作效率,因此为工程项目建设铺平道路,从根本深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气工程企业若想深化电气工程机械的管理,那么就要遵循下述几项基本管理原则:第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善的体系即为电气工程机械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定岗到人,予以整体管理;第二,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统计机制,深化电气工程机械的整体管理,同时要设立明确的设备档案,同时做到按时检查;第三,拟定绩效机制,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电气工程机械管理者要遵循保养使用说明,拟定有指向性的保养计划,同时和操作者予以技术交底,阶段性抽查保养工作。构建明确的奖惩制度,将电气工程机械的保养以及运行等归类于奖惩制度,以深化相关工作者的责任心,进而确保电气工程机械的稳定运行。伴随现代科技的全面进程,电气工程机械也在持续的更新,其技术含量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需要相关工作者加强学习,了解前沿的技术知识。工程企业要深化培训力度,挑选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工作者,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定期组织工作者参加电气工程机械操作竞赛,构建一个技术交流、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同时依附于工程的实际情况,利用技术知识讲座等举措,第一时间推广有效的经验,因此去深化工程机械操作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电气工程机械管理我们需构建有效的管理体系,定岗到人,在此基础上予以整体管理。构建机械设备统计机制,深化电气工程机械的整体管理。同时要拟定绩效机制,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电气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对企业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侧重于电气工程机械的管理工作。电气工程机械管理有效性会从根本影响企业利益。所以,要有指向性的完善电气工程机械管理,相互制衡,以科学为基点,探索并择取前沿的管理举措,让电气工程机械的管理工作更为规范化、合理化。 作者:张勇 单位:山东招标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机械类论文:工程机械研发中的环保节能技术 摘要: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工程建设领域当中,工程机械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效率,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工程机械研发的过程当中,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研究。 关键词: 工程机械;产品研发;环保节能;生态环境 自从商业世纪90年代开始,以房地产市场为代表,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开始快速发展,同时大量的工程机械被投入到建设领域当中,极大的推动了工程建设的力度,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在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工程建设的力度也将不断加深。在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工程机械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工程建设进度以及效率的有力保证,因此工程机械被大范围的使用。但是工程机械的大范围使用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危害,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工程机械研发的工程当中加强环保节能技术的使用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既保证了工程建设的稳步发展,同时也避免了环境污染。 一、国内外工程机械产品的环保节能分析 (一)国外工程机械产品的环保节能分析 目前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在工程机械领域当中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同时也非常重视节能环保的问题,同时还制定了具体的标准。例如,在德国的工程机械领域当中大部分的发动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与管理,可以随时对发动机的功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动力损失的状况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大幅度的节省了燃料,同时也使得发动机的寿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西方发达国家,在最近几年当中以微电子为代表的各种先进技术都逐渐被运用到工程机械的研发过程当中,从而极大的推动了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的水平。一般来说国外在进行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的过程当中都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降低发动机排放,提高液压系统的效率,同时最近几年当中也逐渐开始向着混合动力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环保节能分析 我国在工程机械领域方面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工程建设市场的拓展,一大批工程机械公司逐渐开始发展起来,例如,三一重工、徐州重工等都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工程机械公司。但是目前阶段我国在工程机械的环保节能研发方面的起步较晚,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指标与法律法规。例如,目前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工程机械都存在着噪音大、尾气排放量大的特点,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此外,目前阶段我国的工程机械领域在节能多路阀以及液压泵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从而无法与发动机实现有效的匹配,限制了节能环保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工程机械研发中的环保节能技术研究 在上文当中笔者对当前阶段工程机械研发过程当中环保节能技术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目前阶段国内外市场当中在工程机械环保节能方面的基本情况,在下文当中笔者将介绍在工程机械研发当中的几种环保节能技术。 (一)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目前阶段,全电子控制的柴油发动机在工程机械研发中的使用力度已经逐渐越来越大,通过电子控制技术,发动机的柴油喷射量以及喷射时间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软件来控制其实现动态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的工况下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曲线,从而使得柴油机的动力性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还可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以及排放量。目前阶段我国潍柴发动机已经开始研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技术,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电子插装结构多路阀 电子插装结构多路阀与传统的多路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主要是通过电子液压系统来实现对产品不同功能的实际控制,同时还采用了CAN总线控制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双平行阀功能,此外还需要采用整体式结构,最终使得电子控制有效实现,能量损失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最终达到节能的根本目的。 (三)新型传动系统 目前阶段许多企业对传动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也表明改进传动系统可以有效节省能源。新型传动系统主要包括液压传动系统、机械传动系统以及电传动系统等不同的组成部分,多种系统共同组合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机械传动的效率,从而使得极大的提高了节能效果。例如,在液压传动系统当中,静液压传动装置是以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为主组成,附加各种变量控制单元和传动元件成为一种无级变速的传动装置。与传统的液压传动系统相比其效率更高,布局也更加的灵活,同时对于功率的利用也更加的合理。 (四)人性化设计 在现阶段的工程设计当中,人性化设计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加强工程机械的人性化设计不仅可以使得产品的安全性以及舒适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使得操作人员操作的灵活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的工程机械研发在人性化设计方面以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驾驶室的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设计的加热空气悬浮式司机座椅可全方位调节、防紫外线辐射玻璃的透明天窗。 三、结语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我国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加强工程机械研发的环保技能技术的研究不仅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工程建设的效率也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工程机械研发环保节能方面的基本现状,并总结了具体的环保节能技术,希望能对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的研发有所帮助。 作者:舒龙挺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工程机械类论文:公路工程机械配置与维护 摘要: 公路施工为社会交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对于公路建筑设备和机械管理十分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机械设备,文章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经济化配置,并提出相关建议,进一步分析了公路机械设备的管理科学化策略,希望能够为公路施工建设机械设备管理起到作用。 关键词: 机械设备;公路施工;配置与维护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配置和维护在公路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能够加深对公路机械设备配置与维护的了解,本文展开分析,首先分析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经济化配置中优化选择施工机械设备和在选配机械设备注重效率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对机械设备维护提出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化检查和科学合理维护机械设备等建议,希望能够对公路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的配置和维护起到作用。 1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经济化配置 在公路的管理过程中,要能够针对公路机械设备进行优化配置工作,通过对公路建设机械设备的优化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公路建设进度,能够有效的提高公路建设工作效率,从而能够缓解管理建设劳动强度,有助于达到节约人力物力,增加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加强管理效率,取得更加优秀的经济效益。 1.1优化选择施工机械设备 在公路施工建设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不同的施工设备选择,要能够根据施工量的大小进行机械设备的选择,要能够根据施工量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施工设备,同时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机械来选择不同的型号和数量,同时要能够提前规定好不同的进出场时间,以保证施工设备和技术能够应用在公路的施工建设中来,同时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建设标准来选择不同大小的设备和机械。比如针对一些建设工程量较大的公路工程,要能够选取数量较多和型号较大的施工机械和设备,以保证公路施工工程有序进行。针对一些公路施工量小的工程,要能够选取数量较少同时型号也是较小的施工设备,以保证公路施工工程有序进行。但是在进行设备选择方面,不能够简单的依据施工工程量的大小来进行选择,同时要能够考虑到不同的施工工程量,采用科学分析的态度,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备和设施。以保证公路施工设备之间能够科学高效配合,保证整个公路施工科学高效进展。要能够根据公路施工的条件和手段来进行选择更加适宜的公路建设设备,保证整个公路施工经济成本得到合理控制。在公路施工方面,不仅仅要选择科学适宜的施工设备,同时要能够选用科学高效的施工技术,以施工技术作为主导,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更为合理的施工工程建设。比如针对公路的土方施工,要能够综合考虑到土方的运输情况,在进行施工设备选择方面,多选用推土车和运输车等设备,以保证整个土方施工工程合理进展。在针对公路路面建设方面,要能够针对性的选用混凝土拌和设备与摊铺机,同时要注意对路面的夯实机的选择,通过对不同施工设备的选择,保证每个工程建设能够各司其职,每个设备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独特的功能效用,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工程建设迈向新台阶。 1.2选配机械设备应注重效率 在进行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要能够科学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要能够根据不同的设备来选择相应的施工技术,以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连贯性。另一方面,要能够将整个公路施工设备的工作性能和工作条件及基础综合分析。机械设备本身制作的条件和实际的工作条件略有差异,要能够结合具体的工作去进行选择合适的工作设备,在进行施工设备选择时,要避免设备选择的盲目性。在实际的工作期间,机械设备的使用条件主要指的是机械设备所发挥出的自身效益和工作效率。所以在整个公路工程建设期间,要能够从根本上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和维护,避免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出现相关问题,阻碍公路工程建设的进展。对于整个公路设备机械要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对机械设备的维护:(1)进行设备机械选择的过程中,要能够综合考虑到公路建设工程后续工作,尽量避免选择功能单一的施工设备,尽量选择一些有相对搭配的施工设备,保证机械设备发挥出应有的工作效益。(2)在进行机械设备选择的同时,除了选择有可搭配的设备,还要能够选取相关综合性能的机械设备,以缩小建筑设备配套环节,保证整个公路施工过程中简单便捷,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个公路建设的工作效率,为后续的工作建设打下良好基础。(3)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相关的主力设备和设施,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薄弱环节,比如在进行道路路面施工过程中,运输车的效用要比在土方施工中发挥效用低,但是同时也要注重对土方运输车的使用,可以安排土方运输车进行输送其他与公路建设相关的物品,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科学高效,从而能够达到局部施工机械设备之并列实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科学化维护 在公路工程建设期间,机械设备很容易存在相关障碍,机械设备一旦出现障碍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有的工程设备是主力施工机械,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整个公路建设停滞。而对于一些重大的机械故障,主要是因为一些小故障没有得到重视造成的,由于忽略了一些设备中的小障碍,久而久之,才可能引起整个机械设备出现大障碍的情况,机械设备一旦出现大障碍,不仅会导致工程的建设进度减缓,同时也有可能造成整个机械设备报废。为整个公路工程的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会造成企业的重大经济损失。所以在施工工作进行中,要能够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护工作,保证整个公路建设设备处于健康平稳的状态。 2.1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化检查 众多实践表明,在整个机械出现故障过程中,多数都是由于不重视日常出现的小毛病而导致的,如果在故障发生最初时间内,对机械设备进行相应预防检查,那么就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机械设备出现更大故障。所以对于机械设备,要能够实现日常检查工作。对于机械设备的检查,要能够从日常维护和巡检两个方面进行,在日常维护方面,可以借助相关的技术来达到对机械设备的检查效果,可以对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和中途休息内进行检查,对此可以利用“十字作业法”来加大对机械设备的检查,保证检查的高效率性。另外一个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巡查人员,进行对设备机械的检查工作,每日进行检查,做好记录,然后每周进行汇总,将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能够看出机械设备的使用特征和潜在故障,可以设立奖励机制,以鼓励每个工作人员的检查意识。 2.2科学合理维护机械设备 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化和科学技术的检查工作,能够发现机械设备之中存在的相关障碍,对此要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维修措施,加大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力度。针对不同的故障要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切不可盲目修理。比如针对机械设备缺乏润滑油的情况,要能够针对性添加润滑剂,同时要做好工作记录,为后续工作进展提供数据支持,千万不可随意进行维护,必须合理选择润滑剂维护机械设备。 3结束语 总体来说,公路工程施工与建筑设施和机械的选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对此我们要能够在机械设备选择的过程中优化选择施工机械设备和在选配机械设备时注重工作效率,同时要能够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的科学检测,针对机械设备存在的故障采取更为科学的方法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公路工程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促进工程施工效率的提高。 作者:许伟芳 单位:云南第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浅谈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浅论一种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认真分析了目前国内软件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加强软件项目的可控性为目标,在深入研究和探讨CMM的基础上结合软件过程.给出了一种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该实践模式定义了CMM中的6个关键过程域和3个工作组.并从项目的开发时间和质量方面做效率分析,强调了软件过程对软件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软件过程;CMM;KPA 1.引言 项目管理(PM,projectmanagement)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有效地计划、调度、控制和跟踪项目的开始、执行、直止终止的过程,是项目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软件项目管理则是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软件产品的实际,利用工程的概念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对成本、风险、时间、质量、过程、配置等进行分析、管理、控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管理者的控制范围内,以预定成本按期、按质完成软件的开发并交付用户使用。目前,软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很多软件项目的成功率并不高.虽然有些公司根据软件工程理论建立了一些软件开发管理规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软件项目管理问题,这就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是项目的失败,同时也损害了用户的利益。本文结合我国软件项目管理的特点并经实践应用.以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加强软件项目的可控性为目标,通过对CMM的研究和改进,给出了一个基于CMM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对目前CMM中的KPA做适当的裁减,定义了6个关键过程域和3个工作组。 2.软件项目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影响软件项目成功率的因素主要是软件质量问题,而在整个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求不明确、跟踪和监督不力、缺乏客观的软件评审和软件配置以及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都阻碍着软件质量的提高。 2.1需求不明确 需求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需求分析的完整与否可以降低软件质量、延长项目周期、加大成本。由于用户对计算机系统认识的不足,对于系统的需求往往比较模糊,遗漏甚至是错误的问题经常出现(包括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数据或报表的分析处理等),但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暴露给开发人员,而是随着项目的进展才逐渐明确。对于开发人员来说,需求的变更意味着软件产品的部分内容必须重新开发,而对于整个软件项目管理而言,势必要重新分配资源、调整计划、估算成本等等,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下降。 2.2跟踪和监督不力 跟踪和监督主要针对过程而言,也是项目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软件项目过程由多个任务构成,大部分任务都有前置任务和后置任务,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要严格跟踪和监督每一个任务。任务的完成主要从时间进度和质量两方面来衡量,还要充分考虑因客户方引起的一些客观因素(更改需求分析等)。项目管理者虽然制定了具体的项目进度内容,但如果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监督机制,对于每一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疏于评价,就会影响下阶段软件产品的质量,有时甚至是软件产品的重新开发,最终影响整个软件项目。 2.3缺乏客观的软件评审 客观的软件评审是软件产品质量的直接保障,软件评审一直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对软件产品的评审应有客户使用人员和软件业中的同行来进行。客户使用人员对软件产品做阶段性的评审可以及时发现软件产品功能方面的不足,同行评审可以从软件业的规范及标准去发现问题.软件评审可以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大多情况下项目管理者没有做任何阶段性的评审,通常只是在软件产品开发基本完成之后来组织评审,果发现了很多问题,但要修改已经非常困难.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甚至从头再来。 2.4软件配置混乱 软件配置是指软件产品在各个阶段各种版本的文档、程序及数据的集合,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始终。随着软件产品开发的进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其中的预算、设计方案、进度等内容都有可能需要大大小小的更改(这些改动可能是合理的),整个改变的过程对软件项目的参与人员来说必须是可视的,以便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而这一切都应该有正确的软件配置来控制如果失去正确的软件配置管理,那么针对软件产品发生的任何更改或者是维护都会给软件项目带来混乱甚至是失败。 2.5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风险管理是软件项目中防止失败的一种重要手段,软件项目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并且风险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大都不注意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除了社会环境风险、商业风险等这些客观风险之外.可控的软件项目风险主要指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与软件项目本身相关的的技术因素变化带来的风险,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达不到技术条件能够实现的目标,不但延缓项目的进度而且会增加项目的成本.继而使整个项目受到影响。 3.通过过程管理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 利用cMM fCapabilityMaturityModeforSoftware)的核心思想把软件项目管理看作一个软件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整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过程监控,监督发现过程中影响项目的关键问题并予以解决。软件过程是指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和维护软件及相关产品的一套行为、方法、实践及变换过程,包括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CMM把软件开发机构按照不同开发水平划分为5个级别。每个等级被分解为几个KPA(关键过程域),KPA是指在某个成熟度等级应重点关注的区域,也是达到此成熟度等级必须解决的关键点。①初始级,无过程意义。软件过程是无序的、随机的、缺乏总计划,无预见性,大多数活动是应付危机,经常超期超支,成功取决于个人。②可重复级,具备基本的项目管理。KPA分别是: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跟踪与监督、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③已定义级,已定义软件过程。已将软件管理和软件工程两方面的过程文档化、标准化,并综合成该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KPA分别是:组织过程焦点、组织过程定义、培训大纲、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④可管理级,过程可度量。已收集了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详细度量方法,软件过程和产品均可被定量地理解和控制。KPA分别是: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⑤优化级,过程控制。通过过程的量化反馈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促使过程不断改进。KPA分别是:缺陷预防、技术更新预防、过程更改管理。 CMM只是一个过程改进的框架.并没有给出具体实施的办法。在该模式中对目前CMM中的KPA做适当裁 减.定义了6个关键过程域:软件项目计划(SPP)、需求管理(RM)、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TO)、软件质量保证(SQA)、软件配置(SCM)、同行评审(PR),设置了三个工作组:软件项目过程组(SPPG)、软件工程组(SEG)、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通过工作组对关键过程域的操作来加强软件项目的管理。 3.1定义KPA 3.1.1软件项目计划(SPP) 软件项目计划是为要实施的软件项目编制软件过程活动的安排,包括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等,也是实施CMM2的核心此阶段在安排过程活动的同时开展项目设计的前期工作,设计和界定在整个项目中各阶段所需的开发、质量、跟踪、评审、风险、成本等工作。项目计划是指导项目过程的具体措施,要在有软件项目实施经验的人员领导下投人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来完成。制定项目计划应注意7个问题。①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过程,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合理地确定项目组的参加人员;②对软件项目各程中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项目的里程碑和检查点;③正确估计软件项目中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及其它费用;④正确估计各方面因素带来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⑤制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和监督措施;⑥确定软件的评审和测试方法;⑦详细的文档资料。 3.1.2需求管理(RM)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面向用户的用户需求和面向开发人员的系统需求.是整个软件工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需求分析主要针对用户的业务流程、系统功能、性能、数据分析进行严格的定义.是设计一个软件应用系统的起点与基本依据,通过它来评判软件产品是否能够解决用户问题,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就目前国内现状来讲,一般签定软件项目合同的用户是主管信息技术的负责人,它所关心的可能是整个系统的目标需求,用户方中层管理人员关心的是业务流程需求.终端操作人员则注重软件本身的易操作性和功能特性,因此.面向用户的需求一定要和用户多方人员多沟通、交流.最终通过双方有关部门人员的论证以文档资料的形式确定下来。任何一个需求分析因客观原因可能存在着需求更改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需求更改的可控性.要建立需求的基准版本和更改版本控制文档资料.使受需求变化影响的产品与需求变更一致。但要注意在更改需求的同时要衡量需求的稳定性,如果一个需求的变更比较频繁,意味着本项目并没有真正了解用户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可以说需求分析的完整性和变更可控性直接影响到软件过程的改进,它可以降低软件质量、加大软件开发的成本、甚至是导致项目的失败。软件工程组(SEG)中要明确定义一个需求管理员。 3.1.3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TO) 软件项目的跟踪和监督始终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是项目得以控制的前提和条件、是软件质量的根本保障,其目的是增加软件过程中进度、成本、工作量、质量、风险等内容的可视性,也是实施CMM2的核心。除去市场、法律等不可控制因素外,根据项目计划对项目进展的有关情况及影响项目实施的相关因素进行及时、客观、准确的信息采集,将采集到的需求、成本、进度、风险等内容形成文档并建立一个项目跟踪信息平台。项目负责人定期召集软件过程人员、开发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用户方有关人员召开开放式的例会,例会的主要内容是检查项目进展、数据的分析、认识的偏差、资源的搭配、相关的风险等问题并讨论确切的解决办法,通过跟踪和监督使项目始终处于可视化的受控状态。 3.1.4软件质量保证(SQA) 软件质量保证是与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和隐含的需要能力有关的特征或特性的组合。对用户来讲主要体现在软件产品的有效性、一致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对于软件产品本身来讲体现在软件产品的可移植性、易维护性、健壮性、可重用性等方面。具体实践中.软件质量保证应在软件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跟踪和监督、软件配置和软件评审的相互配合下完成.软件质量保证要做到以事先预防和跟踪为主,事后纠偏为辅。 3.1.5软件配置(SCM) 软件配置是针对软件产品的跟踪和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目的是建立和维护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使整个软件产品的演进过程处于可控的状态,继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在实践应用中主要做到五个子项的配置①配置项的标识。标识做到唯一性。便于跟踪和管理。②版本管理。对整个软件过程中的文件和目录提供有效的跟踪手段。③变更控制。保持并传递修改信息。④配置审计。确定整个项目生产周期中产品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完整性。⑤系统整合。把系统的不同部分集成后完成一组特定的功能。 3.1.6同行评审(PR) 同行评审是根据预定的规范和标准对软件产品进行评审。评审的结果是衡量软件产品质量的依据。在整个软件过程中对详细设计和软件综合测试作为两个关键评审点来进行评审,评审的过程中注意要结合本软件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3.2组的定义 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设置了三个组,在降低了人员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软件过程改进能力和软件质量。 软件项目过程组(SPPG)组织具体的项目实施活动,管理并协调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主要完成SPP和SPTO。 软件工程组(SEG)负责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工作。 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主要完成SPTO、SCM、PR、SQA等工作。 4.实践模式效率评估 4.1开发时间 软件开发由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软件测试、项目维护和软件集成几部分内容组成,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采用CMM框架实施过程管理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于没有实施过程管理花费的时间。首先对项目做大量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然后在和用户做良好沟通、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做需求分析,形成文档资料。这种模式下花费在需求分析和设计上的时间大约占项目总开发时间的40%,但这两个阶段完成了数据流程、算法描述、详细的规格说明等内容,为代码编写、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后续内容的工作节省了时间,软件项目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经过评估,采用该实践模式实施软件过程管理的软件项目开发周期比没有实施软件过程管理的软件项目开发周期缩短20%。 4.2开发质量 采用CMM标准通过软件过程管理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使软件质量明显提高、需求分析周密、代码错误率明显降低、软件产品完整性好、功能齐全、维护量下降,软件项目最终得以顺利实现。 5.结语 本文给出的通过软件过程管理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优点非常明显.软件过程改进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提升软件产品质量、节省开发时间、降低成本。同时该模式更能体现团队精神,摆脱了软件开发中的个人主义,从整体出发,在强调过程对整体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软件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使软件项目始终处在可视化的优良受控状态中 浅谈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浅析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需求分析 论文关键词:需求分析 用户方干系人 项目经理 需求分析员 论文摘要: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需求分析是提高软件质量的基础也是决定一个软件项目成败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在需求分析研究中探索出的一些有效措施。 众观国内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除远不如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外,与人均GDP不及我国的印度相比也相距甚远,软件业的劣势正严重制约着我国IT业的发展。我国软件业的劣势表现在自主开发的成熟软件不多,而开发的大量软件工程项目(如ERP等)存在缺陷或完全开发失败。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对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根据资料显示,属于需求分析造成软件设计的错误和缺陷约占软件失败的6400,而属于程序代码的错误仅占软件失败的360a,数据表明需求分析是提高软件质量的基础也是决定一个软件项目成败的关键。通过对软件项目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并结合近年来自己参与部分软件项目实施的经验,介绍在需求分析研究中探索出的一些有效措施。 1尽快熟悉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全貌 项目用户方干系人,指所有可能受到项目结果重大影响的人,即项目的风险承担者,他可能是项目的受益者,也可能是项目的受害者。因此,应当从项目的启动开始,需求分析员及其项目成员就要分清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包含哪些人和组织,通过沟通协调对他们施加影响,驱动他们对项目的支持,调查并明确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减小其对项目的阻力,以确保项目获得成功。 有些项目在做需求调查时,由于受进度要求等客观因素影响,需求分析员与建设单位的技术部门交流较多,向业务管理部门和实际使用者调查不够深入,造成软件试用后不得不再对需求做较大调整,“从头再来”的部分比例很高,大大超过进度要求时间。因此,熟悉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全貌是进行需求调查的第一步,也是需求调查的基础。在定制开发项目的项目用户方干系人中,最重要的是建设单位中的人事组织、业务关系。最好是能够用组织结构图画出相关单位的组织结构;还应当在相关单位组织结构图基础上画出全体项目用户方干系人结构图,以便更好更全面地进行需求调研分析;用责任矩阵确定各部分的调研对象;建立调研对象通讯录以保证调研及分析期间及时的沟通。 2采取正确的需求获取方法 软件开发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项目用户方的需求,项目用户方的需求包含明确的和隐含的,也可以分为NEED, WANT, WISH等不同的层次。如果对项目所有用户方干系人没有进行足够的沟通和影响,使其尽可能地参与项目,则会出现客户方相关责任人不明确或对范围和需求责任心不强,提出的需求具有随意性,项目前期对需求的确认不够积极,或者是多个用户代表各说各话、昨是今非,项目后期需求变化随意等现象,这就会造成项目范围的蔓延,进度的拖延,成本的扩大,甚至项目的完全失败。 各种用户对系统具有不同的要求,如一个没有经验的用户关心系统是否简单易用,对于高级用户则关心产品的易用性和高效性。因而需要对用户进行分类,每一个用户类将有自己的一系列功能和非功能要求。在项目中,要尽早为产品确定并描述不同的用户类,这样就能从每一个重要的用户类代表中获取不同的需求。 项目需求具有双面性(用户与开发商)和多面性(项目中各干系人),因此,项目经理和系统集成者应了解用户干系人需求,用户干系人也应了解技术方面的需求,两者缺一不可。正确的需求获取需要了解需求的来源、用户的分类、用户的代表性、用户需求谁说了算数等因素。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要有足够的耐心聆听用户的讲述,要足够详细地了解每一个细节。项目管理者要善于将需求分类、归类,善于将需求文档化,并有所查询标记。 3可视化需求调研,引导各种客户挖掘他们的需求 有的客户因为自己缺乏计算机知识,无法提出完整准确、隐含的或潜在的需求。若这些需求不能满足将导致用户的不满。因此需求调研分析人员应善于想用户所想,不但要确定明确的需求,还要善于用启发的方式与用户探讨隐含的或潜在的需求,并结合各种调研分析技术挖掘超出客户期望的令人兴奋的需求。这就要求需求调研分析员要尽快完整地熟悉相关业务,从而能够站在用户的立场看待软件需求,想用户所想,做好业务与计算机之间的桥梁。利用可视化需求调研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启发用户深人挖掘潜在的需求。可视化需求调研就是使用图表等工具来启发引导用户清楚地叙述需求,并且使需求更加全面完善。 对于高层领导,可以提供系统总体框架图;对于业务管理人员,可以用业务流程图来描述新旧系统的业务流程;对于客户中的技术人员,可以用数据流图、实体关系图或UMI中的各种图形对系统进行各种角度的描述;而对于业务管理人员、客户中的技术人员、以及各层次各流程中的用户,画出用户界面图来进行需求挖掘,是个比较有效的沟通方式。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用户界面的重要性。用户界面的设计按理来说是软件设计的责任,当然客户自己对界面有特别提出要求的除外。但是,如果把它提前到需求调研时与客户进行讨论,则可以大大改善需求调研的效果。因为这时客户对于将来的系统还没有一个形象上的概念,或者有一个模糊的预想的概念需要表述、验证、明晰化、完善化,以笔者的经验,画出用户界面草图与客户进行讨论,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需求。原来收集资料,描述业务,说明系统模型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4详细描述各项业务,以便让所有客户确认 尽可能全面详细地调查并且描述原有系统和用户希望将来系统具有的各项业务的流程,并将这些业务流程文档化后与客户进行讨论,对描述错误或不准确不精确的进行修改,最终让客户进行确认。从近年来开发的软件看,对业务处理过程了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虽然对数据来说都是SIDUT(查增删改传),但具体业务都是分为若干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业务名称,同一步骤可能对多个数据集进行不同操作,需要调查了解清楚才能设计出适合用户业务特点和习惯的软件,使开发出来的软件更受欢迎。当然在进行软件概要设计时,要尽量排除业务流程的制约,即把流程中的各项业务节点工作作为独立的对象,充分考虑他们与其他各种业务对象的接口,在流程之间通过业务对象的相互调用实现其业务流程,这样,在业务流程发生有限的变化时,就能够比较方便地修改系统程序而实现新的需求。 对于各项业务的调查可以通过对以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来完成,这些资料来自各种各样的项目用户方干系人:遵循的标准、组织发放的工作手册、作业流程、有关业务的上级通知、有关业务的办事指南、办理业务时需要填写的登记表、各种相关的统计报表及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的类似系统的介绍、技术资料等等。 5对项目用户方干系人的愿望进行平衡 不同的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其愿望和追求的目标往往相差甚远,因 此对项目用户方干系人的愿望进行平衡可能是非常重要而又相当困难的事情。例如:我曾在参与的某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项目中,遇到医院管理层希望能够采集尽可能多的信息项以便对数据进行多种多样的统计分析,同时为了对信息进行有效控制而增加一些审批流程;而门诊、药房等对外办公的基层窗口则因为客流速度的压力希望减少信息项的输人量;甚至有些不良的基层部门由于害怕建立透明度高的信息系统会影响他们的利益而消极地应付,即所谓反需求;而客户的客户(就诊的病人)则希望相关机构能够简化工作流程,加快办事速度,增加诊断情况和就诊费用的透明度;甚至项目组本身因为技术、资源、进度等原因,需要对一些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和取舍。虽然不是所有人的需求都是可以满足的,特别是消极的反需求是不能接受的,但他们的需求都是应当考虑全面并进行平衡的。 如果不同的用户方干系人有不一致的需求,那么必须决策出满足哪一类用户方干系人的需求更为重要。了解可能使用产品的客户种类的信息和他们的用法与产品的业务目标的关系如何,将有助于决定哪一个用户类所占份额更大。如果系统分析人员提出的需求与开发者所想要开发的系统发生冲突时,通常由于系统分析人员作为客户的人,市场需求具有更重的分量,但是,系统分析人员不能一味地迁就客户需求。 不同的用户方干系人可能都要求产品按照他们各自的喜好来设计。运用项目的业务目标来决定哪些是你最关心的客户,非核心客户的需求可以安排在下一个版本中开发。当开发者想像的产品与客户需求冲突时,通常应该由客户作出决策,然而,不要陷人“客户总是对的”的陷阱中去,现实中,客户并不总是对的。 6强调实现项目需求的层次递进性 了解该系统或者该项目用户所能够提供的最小的工程费用。当预计经费不能支持时,应当考虑将项目分期实施。在系统上、技术上对用户进行引导性建议,使用户了解集成商所要进行的工作,了解集成商是为了帮助用户实现他的需要、达到用户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用户更了解集成商,也更了解自己的系统,有利于以后的项目合作、工程实施和系统维护。 分析用户曾用系统模式、数据结构和库模式,看是否保持、共用、转换,这涉及保护用户投资的问题。根据现在工作业务流情况确定现有的工作模式,还应兼顾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扩展、新规定,及与同国际接轨可能的带来的变化。考查工程实施环境是否有保证,尤其是网络工程,必须在需求调查时充分了解用户领域的实施环境,当不具有实施环境时,要求进行配套设计和环境改造。 7编写需求文挡和进行需求评审与其他项目小组成员协作完善系统需求 文档资料是集成商重要的财富,贯穿于系统集成和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法律文档、技术文档、资料文挡。文挡要求完整性、一致性、可修改性、可跟踪性。 以原来的需求为基础的工作完成后,要修补需求错误需要大量的工作,研究表明:比起在需求开发阶段由客户发现的一个错误,然后更正这一错误需要多花到倍的时间。因此,需要进行需求评审。需求审查结束的标准为:已经明确阐述了审查员提出的所有问题、已经正确修改了文档、修订过的文档已经进行了语法检查、所有TBD问题都已经解决、文档归档。 需求文档完成之后,并不是把它扔给后面的设计人员就了事了。作为项目组其他成员,对需求的有效性也起到某种程度的验证作用。虽然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按照各种开发模型有不同阶段的划分,但每个阶段的结束不是简单地把阶段工作成果塞给下一阶段的成员就可以了。特别是高科技的软件开发项目,上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往往要通过多次的沟通才能更为清晰地被下一阶段成员接受,其有效性、合理性也要被下一阶段的工作所检验,通过检验有时也有必要对上一阶段的工作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需求分析也是如此。因此,无论是同一阶段不同人员之间,或是不同阶段人员之间都应根据需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软件开发任务。 浅谈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对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需求分析 论文关键词:云技术 多媒体技术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整合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文摘要:在云技术架构下,建立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资濠库。这样可以集中整合各方优秀的教学资源,建最好的和最丰富的教学课库,让各奏学生均可找到适合自己,而且自己感性趣的课程和课件。建立了多媒体教学资涎库后,既可以垴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又能保障教育资泺的均衡发展。 大部分教师(尤其大学教师)的工作应该相应的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找到激活学生学习智门的钥匙。 放在云架构内的这些教学资源,随着不断的更新、增加,必将成为一笔极大的资源财富,不仅可以供在校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以提供给全社会需要再学习、需要更新知识的人士使用,为全社会形成一种不断学习的氛围,提供一个强大的资源保障。 一旦形成全社会不断学习的风气,社会就会和谐,文明程度的程度就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有了源动力,人们就会从更多的追求物质财富转而进入追求精神财富。 前文我们探讨了利用“云技术+多媒体技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话题意犹未尽,还想进一步探讨一些教学模式改革的细节。当然我们暂且讨论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以上的学生,或部分高中生,因为绝大部分高中生的教学活动还是基本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转。 在云技术架构下,建立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这样可以集中整合各方优秀的教师资源、教学设备资源,建最好的和最丰富的教学课程库,让各类学生均可找到适合自己,而且自己感性趣的课程、课件和学习参考资料。 制作这些课程资源可以分工,高层次教师撰写课程内容,配套各类教师,可以有的整合内容、有的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制作课件、有的制作各类课程教程、而有的则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及考试题库系统等教学资源。 这时的教学资源就不是属于某个学校、某个团体、某个局部组织,而是属于国家或全人类的资源,为全人类所共享。 这样,可能有人会担心是否教师或相应的人员都要下岗了呢?否! 大部分教师(尤其大学教师)的工作只是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大部分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深有体会,好学生不完全是教出来的,而且通过老师启发性的引导,激活了他们的兴趣,或打开了他们的智门,使他们自己要学习,只有激活了学习者的源动力,才能使他们朝着一个一个目标不断攀登。 那么,教师教学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围绕中如何能激活学习者的兴趣和以如何能打开他们的智门为衡量指标。方法可以各不相同,因为人是个性化的,当然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当然可以对个性相近的学生采用类似的方法,但还是需要有微调。 具体做法可以不断摸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开发、创新活动,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专题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均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思想的火花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绽放的,所以要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经历各种活动的锻炼,活动的过程是最能锻炼人能力的,如果省略了过程,结果也是不丰实的。 我们提倡多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而现在学生这方面的锻炼机会太少,应该增加相应的比例。那么是否就不考试了呢?当然不行!期间,我们的学校大多不考试,结果中学毕业生连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这样社会如何发展?考试还是衡量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标尺,当然考试形式可以的笔试,也可以是操作过程,更可以写论述文章、论文之类形式;考试时间可以是期中、期末考试,可以是融入平时的多次抽查中,也可以罗列各类课程统考时间安排表,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可以报名参加考试,来检验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形式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总之,有助于学生更有效掌握知识、能打开学生智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学生通过考试,当然需要有一系列学分累积机制,最好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按不同学分比例分别统计,保证不同学科对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要求不同。 这样的机制,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要求教师积极思考,寻找能与学生更好沟通,激活学生心智的钥匙,这是没有一个统一模式可循的,教师也必须不断摸索、创新。 有了这种师生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机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不是远了,而是更近了,社会也会更和谐。因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必须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才能找出适合他们学习自嘶方法,才能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有问题、有心结就可以及时与他们所喜欢的教师沟通、请教,尽快排除障碍,琢磨出适合自己学习的好方法。要使学生学习效果好,教师与学生是一个整体,只有双方的努力、协调,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如果学生太多,老师顾及不了怎么办?老师可以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也可以出现在各种活动场合,如:各类研讨会老师可以当组织者,让学生大家来准备内容、畅通各自的观点,但教师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环境、3G环境,老师可以规定时间在网上,利用视频、语音交流与学生好似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等的形式及时进行一些师生对话。不远的将来电脑、手机、电视三网合一,利用任何IT工具都可以及时沟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问题是我们需要寻找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强化师生间的沟通。 放在云架构内的这些教学资源,随着不断的更新、增加,必将成为一笔极大的资源财富,不仅可以供在校学生学 习使用,也可以提供给全社会需要再学习、需要更新知识的人士使用,为全社会形成一种不断学习的氛围,提供一个强大的资源保障。 一旦形成全社会不断学习的风气,社会就会和谐,文明程度的程度就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有了源动力,人们就会从更多的追求物质财富逐步进入追求精神财富,那么社会的发展也就更稳健。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摸索和寻找一种更理性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体制,让学习者获得获取知识的乐趣,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人类发展方向是朝着地球村的方向发展。我们开始可以建立教学资源的私有云,局部范围的试点,逐步扩大范围,最终使我们的教学资源转而成为全社会的财富。 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够,建立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后,既可以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又能保障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浅谈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对软件项目管理的探讨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产品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个人单打独斗的作坊式开发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各软件企业都在积极将软件项目管理引入开发活动中,对开发实行有效的管理。我公司是西安一家中型软件企业,在公司中已经实行了项目管理制度,软件项目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概念上讲,软件项目管理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实际上,软件项目管理的意义不仅仅如此,进行软件项目管理有利于将开发人员的个人开发能力转化成企业的开发能力,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越高,表明这个企业的软件生产越趋向于成熟,企业越能够稳定发展(即减小开发风险)。 软件开发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制造,软件的整个过程都是设计过程(没有制造过程);另外,软件开发不需要使用大量的物质资源,而主要是人力资源;并且,软件开发的产品只是程序代码和技术文件,并没有其他的物质结果。基于上述特点,软件项目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相比,有很大的独特性。 二、软件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 软件项目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开发项目,也可以与产品项目组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产品项目。如果是订单开发,则成立软件项目组即可;如果是产品开发,需成立软件项目组和产品项目(负责市场调研和销售),组成软件产品项目组。 公司实行项目管理时,首先要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下设项目管理小组、项目评审小组和软件产品项目组。 1、项目管理委员会 项目管理委员会是公司项目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一般由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组成。主要职责如下: (1)依照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管理项目; (2)监督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的执行; (3)对项目立项、项目撤消进行决策; (4)任命项目管理小组组长、项目评审委员会主任、项目组组长. 2、项目管理小组 项目管理小组对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一般由公司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如下: (1)草拟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 (2)组织项目阶段评审; (3)保存项目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和数据; (4)为优化项目管理提出建议。 3、项目评审小组 项目评审小组对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可下设开发评审小组和产品评审小组,一般由公司技术专家和市场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如下: (1)对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评审; (2)对市场计划和阶段报告进行评审; (3)对开发计划和阶段报告进行评审; (4)项目结束时,对项目总结报告进行评审。 4、软件产品项目组 软件产品项目组对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可下设软件项目组和产品项目组。软件项目组和产品项目组分别设开发经理和产品经理。成员一般由公司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构成。主要职责是:根据项目管理委员会的安排具体负责项目的软件开发和市场调研及销售工作。 三、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讲,软件开发主要分为六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概要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测试阶段、安装及维护阶段。不论是作坊式开发,还是团队协作开发,这六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公司在进行软件项目管理时,重点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风险管理及开发人员管理四方面内容导入软件开发的整个阶段。 在八十年代初,著名软件工程专家B.W.Boehm总结出了软件开发时需遵循的七条基本原则,同样,我们在进行软件项目管理时,也应该遵循这七条原则。它们是: (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 (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 (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 (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 (5)结果应能够清楚地审查; (6)开发小组地人员应该少而精; (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地必要性。 四、编写《软件项目计划书》 项目组成立的第一件事是编写《软件项目计划书》,在计划书中描述开发日程安排、资源需求、项目管理等各项情况的大体内容。计划书主要向公司各相关人员发放,使他们大体了解该软件项目的情况。对于计划书的每个内容,都应有相应具体实施手册,这些手册是供项目组相关成员使用的。 《软件项目计划书》一般应该包括下述内容: 1.引言 1.1计划的目的 1.2项目的范围和目标 1.2.1范围描述 1.2.2主要功能 1.2.3性能 1.2.4管理和技术约束 2.项目估算 2.1使用的历史数据 2.2使用的评估技术 2.3工作量、成本、时间估算 3.风险管理战略 3.1风险识别 3.2有关风险的讨论 3.3风险管理计划 3.3.1风险计划 3.3.2风险监视 3.3.3风险 管理 4.日程 4.1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4.2时限图(甘特图) 4.3资源表 5.项目资源 5.1人员 5.2硬件和软件 5.3特别资源 6.人员组织 6.1组织结构 6.2管理报告 7.跟踪和控制机制 7.1质量保证和控制 7.2变化管理和控制 8.附录五、软件配置管理 是否进行配置管理与软件的规模有关,软件的规模越大,配置管理就显得越重要。软件配置管理简称SCM(SoftwareConfiguratioManagement的缩写),是在团队开发中,标识、控制和管理软件变更的一种管理。配置管理的使用取决于项目规模和复杂性以及风险水平。 1、目前软件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在有限的时间、资金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软件产品质量要求; 。开发的环境日益复杂,代码共享日益困难,需跨越的平台增多; 。程序的规模越来越大; 。软件的重用性需要提高; 。软件的维护越来越困难。 2、软件配置管理应提供的功能 在ISO9000.3中,对配置管理系统的功能作了如下描述: 。唯一地标识每个软件项的版本; 。标识共同构成一完整产品的特定版本的每一软件项的版本; 。控制由两个或多个独立工作的人员同时对一给定软件项的更新; 。控制由两个或多个独立工作的人员同时对一给定软件项的更新; 。按要求在一个或多个位置对复杂产品的更新进行协调; 。标识并跟踪所有的措施和更改;这些措施和更改是在从开始直到放行期间,由于更改请求或问题引起的。 3、版本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分为版本管理、问题跟踪和建立管理三个部分,其中版本管理是基础。版本管理应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建立项目; 。重构任何修订版的某一项或某一文件; 。利用加锁技术防止覆盖; 。当增加一个修订版时要求输入变更描述; 。提供比较任意两个修订版的使用工具; 。采用增量存储方式; 。提供对修订版历史和锁定状态的报告功能; 。提供归并功能; 。允许在任何时候重构任何版本; 。权限的设置; 。晋升模型的建立; 。提供各种报告。 4、配置管理软件PVC6.0 PVCS6.0是一套非常优秀的配置管理软件,它能够实现配置管理中的各项要求,并且能和多种流行开发平台集成,为配置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六、软件质量管理 随着软件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软件的质量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软件质量的控制不单单是一个软件测试问题,在软件开发的所有阶段都应该引入质量管理。我公司除加强了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GB/T8566--1995)的规范管理外,还积极为通过ISO9000.3做准备。 1、软件质量保证计划 在进行软件开发前,需要有一个《软件质量保证计划》。目前较常用的是AI/IEEETOL 730--1984,983--1986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计划目的 2.参考文献 3.管理 3.1.组织 3.2.任务 3.3.责任 4.文档 4.1.目的 4.2.要求的软件工程文档 4.3.其他文档 5.标准和约定 5.1.目的 5.2.约定 6.评审和审计 6.1.目的 6.2.评审要求 6.2.1.软件需求的评审 6.2.2.设计评审 6.2.3.软件验证和确认评审 6.2.4.功能评审 6.2.5.物理评审 6.2.6.内部过程评审 6.2.7.管理评审 7.测试 8.问题报告和改正活动 9.工具、技术和方法 10.媒体控制 11.供应者控制 12.记录、收集、维护和保密 13.培训 14.风险管理 2、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控制所有过程的质量; 。过程控制的出发点是预防不合格; 。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 。持续的质量改进; 。有效的质量体系应满足顾客和组织内部双方的需要和利益; 。定期评价质量体系; 。搞好质量管理关键在于领导。 3、软件质量因素 正确性:系统满足规格说明和用户目标的程度,即,在预定环境下能正确地完成预期功能的程度。 健壮性:在硬件发生故障、输入的数据无效或操作错误等意外环 境下,系统能做出适当响应的程度。 效率:为了完成预定的功能,系统需要的计算资源的多少。 完整性(安全性):对未经授权的人使用软件或数据的企图,系统能过控制(禁止)的程度。 可用性:系统在完成预定应该完成的功能时另人满意的程度。 风险:按预定的成本和进度把系统开发出来,并且为用户所满意的概率。 可理解性:理解和使用该系统的容易程度。 可维修性:诊断和改正在运行现场发现的错误所需要的工作量的大小。 灵活性(适应性):修改或改进正在运行的系统需要的工作量的多少。 可测试性:软件容易测试的程度。 可移植性:把程序从一种硬件配置和(或)软件系统环境转移到另一种配置和环境时,需要的工作量多少。有一种定量度量的方法是:用原来程序设计和调试的成本除移植时需用的费用。 可再用性:再其他应用中该程序可以被再次使用的程度(或范围)。 互运行性:把该系统和另一个系统结合起来需要的工作量的多少。 4、软件评审 软件评审并不是在软件开发完毕后进行评审,而是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审。因为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错误,如果这些错误不及时发现并纠正,会不断地扩大,最后可能导致开 发的失败。下面这组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出前期的错误对后期的影响。 软件评审是相当重要的工作,也是目前国内开发最不重视的工作。 (1)评审目标 。发现任何形式表现的软件功能、逻辑或实现方面的错误; 。通过评审验证软件的需求; 。保证软件按预先定义的标准表示; 。已获得的软件是以统一的方式开发的; 。使项目更容易管理。 (2)评审过程 A、召开评审会议:一般应有3至5人参加,会前每个参加者做好准备,评审会每次一般不超过2小时。 B、会议结束使必须做出以下决策之一:接受该产品,不需做修改;由于错误严重,拒绝接受;暂时接受该产品。 C、评审报告与记录;所提出的问题都要进行记录,在评审会结束前产生一个评审问题表,另外必须完成评审简要报告。 (3)评审准则 。评审产品,而不是评审设计者(不能使设计者有任何压力); 。会场要有良好的气氛; 。建立议事日程并维持它(会议不能脱离主题); 。限制争论与反驳(评审会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发现问题; 。指明问题范围,而不是解决提到的问题; 。展示记录(最好有黑板,将问题随时写在黑板上); 。限制会议人数和坚持会前准备工作; 。对每个被评审的产品要尽力评审清单(帮助评审人员思考); 。对每个正式技术评审分配资源和时间进度表; 。对全部评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 及早地对自己地评审做评审(对评审准则的评审)。5、ISO9000.3软件质量认证体系 ISO9000.3是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中关于计算机软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部分。它从管理职责、质量体系、合同评审、设计控制、文件和资料控制、采购、顾客提供产品的控制、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过程控制、检验和试验、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检验和试验状态、不合格品的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质量记录的控制、内部质量审核、培训、服务、统计系统等二个方面对软件质量进行了要求。 6、测试 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测试就是用已知的输入在已知环境中动态地执行系统(或系统的部件)。测试一般包括单元测试、模块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如果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不一致,则很可能是发现了系统中的错误,测试过程中将产生下述基本文档: (1)测试计划:确定测试范围、方法、和需要的资源等。 (2)测试过程:详细描述和每个测试方案有关的测试步骤和数据(包括测试数据及预期的结果)。 (3)测试结果:把每次测试运行的结果归入文档,如果运行出错,则应产生问题报告,并且必须经过调试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测试结果:把每次测试运行的结果归入文档,如果运行出错,则应产生问题报告,并且必须经过调试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七、软件风险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存在着风险,如果我们提前重视风险,并且有所防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风险的发生。进行风险管理是有效的手段。 1、风险的分类 根据风险内容,我们可以将风险分为项目风险(成本提高,时间延长等)、技术风险(技术不成熟等)、商业风险(销售问题等)、战略风险(公司的经营战略发生了变化)、管理风险(公司管理人员是否成熟等)、预算风险(预算是否准确等)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风险分为已知风险(如员工离职等)、可预报风险(从以往经验得出可能有风险的)和不可预知风险。 2、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的有效方法是建立风险项目检查表。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检查: 。产品规模风险检查 。业务影响风险检查 。与客户相关的风险检查 。过程风险检查 。技术风险检查 。开发环境风险检查 。与人员的模式和经验有关的风险检查 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从下面七个方面进行: 。发生的可能性 。发生的结果(影响) 。建立一个尺度表示风险可能性(如,极罕见、罕见、普通、可能、极可能) 。描述风险带来的后果 。估计对产品和项目的影响 。确定风险评估的正确性 。根据影响排定有限队列 另外,要对每个风险的表现、范围、时间做出尽量准确的判断。 4、风险的评价 对风险的评价主要依据三个因素:风险描述、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从成本、进度及性能三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项目的中止点,在中止点出再一次进行风险评价。 5、风险的驾驭和监控 风险的驾驭与监控主要要靠管理者的经验来实施。如,某开发人员的离职概率是0.7,离职后会对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则该风险驾驭和监控的策略如下: 。与在职人员协商,确定流动原因。 。在项目开始前,把环节这些流动原因的工作列入风险驾驭计划。 。项目开始时,作好人是会流动的准备,采取一些措施确保人员一旦离开时,项目仍能继续。 。制定文档标准,并建立一种机制,保证文档及时产生。 。对所有工作进行细微详审,使更多人能够按计划进度完成自己的工作。 。对每个关键性技术人员培养后备人员。 在考虑风险成本之后,决定是否采用上述策略。 八、人员管理 1、对项目经理的要求 。能够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能力 。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能够使小组美味成员有成就感 。有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对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 。要能让成员知道软件质量的重要性 2、人员的通讯方式 (1)正式非个人方式,如正式会议等; (2)正式个人之间交流,如成员之间的正式讨论等(一般不形成决议); (3)非正式个人之间交流,如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流等; (4)电子通讯,如E-MAIL(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系统)等; (5)成员网络,如成员与小组之外或公司之外有经验的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在实践中发现,(5)的通讯效率最高,其次是(1)。“文秘站”版权所有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我们往往重视招聘、培训、考评、薪资等各个具体内容的操作,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其实,每个企业在人事管理中都可能遇到风险,如招聘失败、新政策引起员工不满、技术骨干突然离职等等,这些事件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如何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人的依赖更大,所以更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浅谈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和计划 一 项目管理过程 一个软件项目的管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启动一个软件项目 软件人员和用户是在系统工程阶段确定项目的目标和范围。目标标明了软件项目的目的但不涉及如何去达到这些目的。范围标明了软件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并尽量以定量的方式界定这些功能。 2 度量 进行度量工作,是为了帮助软件人员了解产品开发的技术过程和产品。度量的作用是为了有效地定量地进行管理。度量的目的是为了把握软件工程过程的实际情况和它所产生的产品质量。 3 估算 在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活动是制定项目计划。在做计划时,必须就需要的人力、项目持续时间、成本作出估算。现在有许多用于软件开发的估算技术,基本的步骤是:事先建立软件的工作范围;以软件度量为基础作出估算;把项目分解成科单独进行估算的小块。管理人员可使用各种估算技术 。 4 风险分析 每当开始一个新的软件项目时,总是存在着某些不确定性。如是否能准确地理解用户的要求?项目的功能能否实现?是否存在目前还未发现的技术难题?等等。风险分析对于软件项目管理是决定性的。 5 进度安排 每一个软件项目都要求制定一个进度安排,但不是所有的进度都得一样安排。软件项目的进度安排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进度安排没有实质上的不同。首先识别一组项目任务,再建立任务之间的相互关联,然后估算各个任务的工作量,分配人力和其他资源,制定进度时序。 6 追踪和控制 一旦建立了开发进度安排,就可以开始着手追踪和控制活动。由项目管理人员负责追踪在进度中标明的每一个任务。如果任务实际完成日期滞后于进度安排,则管理人员可以使用一种自动的项目进度安排工具来确定在项目中间里程碑上进度误期所造成的影响。 二 软件项目的组织与计划 1 软件项目管理的特点 软件产品与其他任何产业的产品不同,它是无形的,完全没有物理属性,但它确实是把思想、概念、算法、流程、组织、效率、优化等融合在一起了。因此对软件项目进行管理,涉及到系统工程学、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到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仅靠技术或科研项目的效率很难得到较好的解决。此外,管理技术的基础是实践,为取得管理技术的成果必须反复实践。很显然,管理能够带来效率,能够赢得时间。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认真对待技术管理问题。总之,软件项目的组织涉及到软件项目研制中的计划制定、进度估计、资源使用、人员配备、组织机构和管理方法等软件管理的许多问题。 2 制定计划 软件开发项目的计划涉及到实施项目的各个环节,带有全局的性质。计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往往关系着项目的成败。计划应力求完备,要考虑到一些未知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考虑到可能的修改。计划应力求准确,尽可能提高所依据数据的可靠程度。 三 软件过程成熟度 多年来软件开发项目存在着不能如期完成,软件质量不能令客户满意或软件开发的开销超出预算等,这些都是软件开发机构遇到的难题。这一现象促使人们进一步考察软件过程,从而发现,关键问题在于软件过程的管理不尽人意。在无规则和混乱的管理条件下,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改进软件过程的管理是解决上述难题的突破口。 对于不同的软件开发机构,在组织人员完成软件项目中所依据的管理策略有很大差别,因而软件项目所遵循的软件过程也有很大差别。在此,可用软件机构的成熟度加以区别。 成熟的软件机构具有的特点是:建立了机构级的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软件过程必要时可做改进;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客户对软件产品的满意程度是由负责质量保证的经理负责监控;项目进度和预算是根据以往项目取得的实践经验确定因而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四 小结 为使软件项目开发获得成功,必须对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范围、可能遇到的风险、需要的资源、要实现的任务、经历的过程、花费的成本以及进度安排等做到了如指掌,而软件项目管理可以提供这些信息。
煤矿绞车论文:浅谈无极绳绞车在煤矿中的应用 【摘 要】 在煤矿井下的采区斜巷上运输一般都使用调度绞车,调度绞车运输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中间的环节较多,安全系数相对较低,运输的效率也比较低。而无极绳绞车运输就能解决这些运输环节复杂、运输距离长、巷道变坡多、运输效率和安全系数低的问题,在运输条件复杂的回风槽等地方应用无极绳绞车,就能实现煤矿的安全、高效、经济的斜巷运输,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 无极绳绞车 煤矿 应用 0 引言 随着煤矿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煤矿采区内部斜巷运输的安全性、快速性、经济性、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广使用先进的运输装备,提高运输管理水平是当前煤矿斜巷运输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无极绳绞车是一种实用的新型辅助运输装备,具有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可靠性高等优点,适用于长距离、多变坡、大吨位工况条件的普通轨道运输,主要用于煤矿井下工作面顺槽和掘进后配套运送生产所需材料、设备,无极绳运输设备简单,使用范围广泛,是当前调度小绞车的替代产品。 1 无极绳绞车结构原理 无极绳绞车由传动装置、主轴装置和制动操纵机构等组成。 1.1 传动装置 传动装置包括电动机、液力耦合器、减速器、齿轮联轴器和一级开式齿轮传动。 (1)减速器。减速器采用ZHQ-85型标准两级圆弧齿轮减速器。机壳为水平剖分结构,机盖和机座用铸铁铸成,并以螺栓连接。机座一端设有油位尺,其下面设有放油用的螺塞。盖板用于遮盖视孔,其上有排气帽。主动轴、中间轴和被动轴均以单列向心圆锥滚子轴承支承。各轴轴端有调节轴承间隙的垫片和端盖。 (2)液力耦合器。液力耦合器用于连接电动机和减速器,其作用和工作原理与输送机上用的相同。泵轮和壳体用螺栓连接。涡轮位于壳体内但无连接关系,它通过平键与减速器主动轴联结。壳体内设有注油孔和保险器。当液力耦合器长期过负荷工作使油温超过91.5度时,保险器内的易熔金属熔化,其中的销子在油压作用下被推出,并触动保险装置的拐臂,而后通过小轴、销子、套和凸轮臂,使电气开关动作而切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1.2 主轴装置 主轴装置由卷筒、主轴、齿轮和滑动轴承等组成。卷筒有夹钳式和抛物线型两种。夹钳式卷筒有驱动力大、钢丝绳使用寿命长和无滑动现象等优点,其结构是在轮体上装有12块扇形压板,扇形压板内装有左、右卡钳和弹簧、销轴组成的夹钳,钢丝绳则卡在夹钳内。抛物线型卷筒是由轮体和开有抛物线形绳槽的轮圈组成,它们用螺栓连接。这种卷筒的优点是制造简单和可以正反转。 1.3 制动操纵机构 制动操纵机构包括工作制动器和安全制动器。 (1)工作制动器。它采用电动液压推动器自动操纵,推动器的电动机与主电动机联动。主电动机起动后,电动液压推动器使其外部的框架升起,进而通过连杆、长轴和连杆使重锤升起,于是杠杆抬起,工作制动闸松开。主电动机停转时,电动液压推动器随之停止工作,制动闸在重锤的作用下将卷筒闸住。此外,工作制动闸还可以通过手把拉动连杆进行操作。电动液压推动器的结构原理为,动作状态时,电动机带动涡轮旋转,油室内的油液输送到活塞的下腔。这一过程是逐步实现的,从涡轮排出的油液先使缓冲装置下部的活动套升起。当该活动套上升到使开口露出时,油液才进入活塞的下腔。随着套的继续上升,开口逐渐增大,直到套的上端顶到涡轮外罩时,开口达到最大。这时,活塞在油液压力的作用下上升,带动框架升起,使工作制动闸松开。制动状态时,电动机停止运转,涡轮也随之停止运转,油液不再具有压力,于是活塞在重锤的作用下迫使油液从开口返回油室,并且随着套在弹簧的作用下下降,开口越来越小,回油速度越来越慢,因而使制动过程进行的比较平稳。 (2)安全制动器。安全制动器由电动液压推动器、重锤、制动杠杆和带形闸等组成。主电路有电时,液压推动器动作,使重锤提起,使带形闸处于松闸状态。当发生故障,总电路被切断时,液压推动器停止工作,重锤立即下降,通过制动杠杆使带形闸将卷筒制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安全制动使用的电动液压推动器与工作制动用的基本相同,只是没有弹簧缓冲装置,因而动作较快,适合安全保护的要求。 1.4 逆止装置 逆止装置的作用是当工作制动器失灵时,防止绞车在货载的作用下反转而造成事故。它由固定在主轴一端的单向离合器、固定在离合器上的模板、中间传动机构和按钮开关组成。绞车正常工作时,离合器不转,模板位置不变。一旦工作制动器失灵,绞车在货载的作用下刚一反转时,离合器便立即动作,其上的模板便触动按钮开关而切断液压推动器的电源,使安全制动器立即动作,防止了绞车的反转;同时,安全制动器上的闭锁装置切断主电动机的电路而使之停止转动。 2 无极绳绞车在煤矿运输中的应用 (1)简化运输系统。无极绳绞车减少了线路上的工作人员和矿车摘挂钩次数,摘挂钩工人劳动强度大,轨道附属件多,倾斜运输中容易发生跑车事故,应用无极绳绞车无形中提高了提升效率和安全性能,为综采工作面安全、快速的安装奠定了基础。 (2)减少了摘挂钩和倒车接替次数,避免了因跑车、脱钩、断绳等引发的事故;简化了运输程序,减少了事故隐患环节,降低了运输事故发生率。 (3)液压张紧系统张紧便捷。钢丝绳张力可随着牵引工况的变化而变化,延长了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窜绳张紧的次数。 (4)泄漏通讯装置使用方便,实现了手持电台之问、手持电台与基地电台之间的多方通话,还具有打点、急停控制功能,为长距离安全运输提供了技术保证。 (5)无极绳绞车采用机械传动方式,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6)在顺槽中实现连续运输,无需转载,提高了安全可靠性,避免了掉道对煤矿采取设备安装、生产的影响。 (7)尾轮固定简单,可方便快捷地移动,实现运输距离变化。 3 结语 无极绳绞车运输是煤矿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无极绳绞车在设计制造方面将更加完善,将能更好地为矿井的生产建设服务,为煤矿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确保矿井安全稳定生产。 煤矿绞车论文:浅析煤矿提升绞车测速系统的改造 【摘 要】 传统的矿用提升绞车测速装置因结构较为复杂,带有的电刷和换向器,其产生的干扰信号会对绞车上PLC或者变频器等电控装置造成影响。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霍尔传感器的绞车测速装置在仙亭煤矿中的使用情况,对今后该装置的推广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煤矿 霍尔传感器 提升绞车 测速 目前矿井提升绞车已基本实现了对其进行PLC或者变频控制的改造。但是很多提升绞车上仍然使用的是利用测速发电机这种传统测速方式,该种测速装置结构较为复杂,带有的电刷和换向器,其产生的干扰信号会使改造后的提升绞车电控装置造成不良影响。以仙亭煤矿使用的重庆GKT型绞车为例,该种绞车配备的是直流测速发电机,经过多年的运行,大部分测速装置已经不能正常使用,因此寻找一种廉价、易维护的测速方法对于绞车安全运行有很大价值。本文详细讲述霍尔传感器测速系统在矿山提升绞车上的应用情况。 1 霍尔传感器的原理 1.1 霍尔效应 在一块半导体薄片上,其长度为L,宽度为b,厚度为d,当它被置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如果在它相对的两边通以控制电流T,且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正交,则在半导体另外两边将产生一个大小与控制电流I和磁感应强度B乘积成正比的电势u ,即UH=KHIB,其中KH为霍尔元件的灵敏度。该电势称为霍尔电势,半导体薄片就是霍尔元件。 1.2 工作原理 霍尔开关集成电路中的信号放大器将霍尔元件产生的幅值随磁场强度变化的霍尔电压UH放大后再经信号变换器、驱动器进行整形、放大后输出幅值相等、频率变化的方波信号。 2 霍尔传感器在仙亭矿绞车上的应用 2.1 霍尔开关概述 霍尔开关是一种磁感应电子器件,其原理是感应电势根据磁场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即霍尔效应。霍尔开关可以作为接近开关使用,主要用于转速及位移检测,其分类有开关型霍尔传感器和线性霍尔传感器两种,开关型霍尔传感器输出为0和1两种信号,是一种数字信号,可以直接连接PLC或者单片机的I/O引脚,而线性传感器则需要AD转换器。霍尔开关价格便宜,稳定性较好,是一种理想的非高精度测速原件,现以仙亭矿201采区GKT1.6绞车为例,探讨使用霍尔传感器对绞车测速。 2.2 测速方法介绍 仙亭矿201采区绞车的电控系统现为PLC电控,结合变频器使用,使用的PLC型号为欧姆龙CPM2AE-60CDR-A,扩展模块为CPM1A-20EDR,扩展模拟模块为CPM1A-AD401,其测速装置使用测速发电机输出220V电压后,进入型号为DP(I)4-PDV500C的数字式直流电压表(DVP)作为采集装置,信号发送到CPM1A-AD401(如图1所示)。PLC模拟模块编程后,可设置输入电流信号上下限,起到限速保护作用(数字式电压表DP(I)4-PDV500C自身带有上下限设定功能,本文不做讨论)。此时测速发电机如果损坏,可考虑使用使用线性霍尔传感器替代,线性霍尔传感器由霍尔元件、线性放大器和射极跟随器组成输出的是模拟型号,根据外加磁场强度变化,输出电流也在变化,将霍尔传感器的输出端直接连接DP(I)4-PDV500C即可,PLC程序无需修改,选择适当型号的霍尔传感器即可。 2.3 硬件实现 2.3.1安装 使用霍尔接近传感器测速时,采用旋转式接近,将配套磁钢片以同一极性按一定的角度贴在电机转轴上,传感器正面对准磁钢片固定,工作距离大概在2~10mm之间(如图2所示)。当电机旋转时,传感器霍尔电势随磁钢片磁场强度变化而变化,对于线性霍尔传感器来说,是电流电压的线性变化。 2.3.2 接线方式 一般的霍尔接近开关有三条线,棕色接电源正极,蓝色接电源负极,黑色为输出线,输出线接负载,负载可以是继电器线圈、信号灯,对于PLC则是数字输入模块。需要注意的是,不同PLC需要选择不同的接近开关,公共输入端为0V的 PLC要选用NPN型接近开关,公共输入端为24V的PLC则需选用PNP型,欧姆龙等日系PLC公共输入端一般为0V。 2.4 软件实现 限速保护实现流程图: 利用PLC编程软件设定上限值,并在安全回路设置过速保护开关,可实现限速保护,如果利用多位数码显示管,还可显示速度。具体的软件设置和梯形图需根据现场及PLC的型号而定。 3 其他测速方式 除线性霍尔传感器,还可使用开关型霍尔传感器,需要设置转速公式,编程较为复杂,但不需要PLC模拟模块;另外还可以使用旋转编码器,其优点是精度较高,接触式旋转编码器安装十分不便,而非接触式旋转编码器对环境要求高。 接近开关可以组合使用,对于牌坊式深度指示器的提升绞车,在深度指示器安装和电机等部位各安装若干个传感器,进入PLC后进行数据对比,设置差值上限,可作为深度指示失效保护。霍尔传感器在工控领域应用已十分成熟,价格在几十至几百元不等,价格低廉,对于矿井设备控制也能有十分广阔的应用。 4 结语 本霍尔传感器适用于矿山提升绞车的速度测量,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利用测速发电机这种电磁式转速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幅值不稳定,响应频率不高,以及抗电磁波干扰能力差的缺陷。能够更好的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值得在煤炭行业广泛推广。 煤矿绞车论文:煤矿提升绞车故障诊断技术及设备保养探讨 【摘 要】本文介绍提升绞车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并对绞车故障诊断技术和设备保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煤矿机械;提升绞车;故障诊断;设备保养 1 提升绞车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1.1 工作原理 (1)动力传动系统:其传递路线为:电机联轴器中心轮1(太阳轮)行星轮中心轮2(内齿轮)调整装置行星架斜齿轮卷筒。 (2)调速系统:因系行星差动轮系,自由度有2个。通过对内齿轮的速度调整,可实现对行星架输出转速的无级调速,使卷筒达到理想的工作转速。 (3)辅助装置:包括紧急制动装置、工作制动器、调速操纵器、深度指示器与卷扬系统等。紧急制动装置用于突然停电或遇紧急情况时,起紧急刹车作用。主要由电力液压制动器和带制动轮的柱销联轴器组成;工作制动器用于停车前或工作中制动减速。该制动器为连杆带式制动器:主要由制动带、杠杆系统和操作手柄组成。制动带有内衬,用螺栓或铆钉固定于钢带上;调速操作器由块式制动器,制动闸轮,杠杆系统,操作手柄组成。向前推动操作手柄,位于调速器外侧的块式制动器打开,调速轮空转,调速器输出速度为零。向后拉动操作手柄拉紧制动时,调速轮固定不动,调速器输出速度最大;卷扬系统装置包括卷筒、主轴与轴承座。卷筒由大齿轮、制动轮和钢板卷筒组成,并通过平键联接在主轴上,外带绳槽的衬垫或木衬、以减少钢丝绳的磨损。 1.2 性能要求 (1)满足负载时变:绞车用于海洋拖曳、电梯轿厢提升、矿山调度等场合时,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例如海浪、海流、货物质量等的不断变化,其负载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对绞车的稳定运行造了很大干扰。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来控制绞车的收放速度。 (2)驱动力矩范围大:这是由绞车的工作环境决定,其驱动力范围从几公斤到上百吨不等。 (3)调速方便,高低速运行稳定:由于收放工作的需要,现在许多绞车都需要能够方便连续地调整收放速度。高速运行时,不能出现飞车情况;低速运行时,不能出现爬行现象,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输出力矩。 (4)要求较高安全可靠性:由于绞车一旦出现事故,就有可能对人的生命或财产造成很大的伤害,加上绞车的工作环境大多较恶劣,要求绞车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因此,在设计绞车时,应考虑到绞车的最大负载能力、绞车的防爆性与元件的可靠性等因素。 (5)较好的可操作性:一些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的运用,使得绞车有很好的人机接口和远程通信能力,极大提高了绞车的操作性能。 2 绞车故障诊断方法 2.1 传统诊断方法 绞车的故障现象是各种各样。实际检修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手、眼、耳等器官,判断时,先要搞清楚故障的基本现象或特征,深入仔细思考和具体分析有可能产生故障的部位,以及可能的原因,然后遵循“从简到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进入现场直接观察机械设备,并查阅机器运行技术档案资料,结合故障诊断设备。 2.2 运用现代诊断技术 现代测试仪器主要有便携式振动仪,温度计和油样分析仪等。 对绞车运用震动诊断,是运用外在设备对绞车的运行状态做出判断,进而对有故障部位、故障程度、故障原因做出准确判断。绞车常见的机械故障一般出在轴承和齿轮。齿轮的正常运转,关系到整台设备的正常工作。齿轮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成型零件,保证其制造和装配质量较为困难,特别是在井下高速重载下运行的齿轮,工作条件更为恶劣。振动分析是非常先进的技术手段。因此,要求设备故障诊断人员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绞车采用油样分析,通过润滑油液分析来达到故障诊断的目的。通过对工作油液(脂)的合理采样与分析处理后,就能取得关于该机械设备各摩擦副的磨损状况:包括磨损部位、磨损机理以及磨损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对设备所处工况作出科学判断。磨损、疲劳和腐蚀是机械零件失效的3种主要形式和原因,而其中磨损失效约占60%左右。由于油样分析方法对磨损监测的灵敏性和有效性,因此,这种方法在机械故障诊断中日益显示其重要地位。 油样分析通常指油样的铁谱分析和光谱分析以及磁塞分析,都是对铁磁性物质颗粒的收集和分析。通过油样分析,能获取绞车以下信息: (1)磨屑的浓度和颗粒大小反映出绞车磨损的严重程度; (2)磨屑大小和形貌反映磨屑产生的原因,即磨损发生的机理; (3)磨屑的成分反映磨屑产生的部位,亦即零件的磨损部位。 温度检测是绞车诊断的重要特征参量。温度升高反映出是否润滑不良、选用材质是否合格,许多轴承的损坏都与轴承的温升息息相关。温度检查是检修绞车的重要依据,是引发机械故障的重要因素。绞车故障检修时选用非接触式温度计就可以收到效果。 3 绞车日常管理维护 (1)要保持设备清洁,设备停止运转后才可进行维修、保养和加油等;经常检查油管、气管、接头处是否有渗漏现象,保证所有的电、气、液管线不与坚硬物发生摩擦;车上变速器等设备摩擦连接处应按照技术要求加足润滑油,防止锈蚀等;设备每运行250 h,应更换滤油器芯。 (2)由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液压系统的维护工作,确保系统清洁度是液压系统维护的重要问题之一。每次系统运转或维修后,都应检查油箱油面,油量不足时,应及时添加相同牌号的液压油。 (3)滚筒轴承应保持良好的润滑,每月注入一次锂基润滑脂,加注量为贮油量;不定期检查润滑油液位及油液质量,杜绝添加劣质润滑油,尽可能使用同一牌号的润滑油。 (4)精心维护管理降低测井绞车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概率,使绞车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增加绞车使用寿命。当测井绞车长期停止使用时,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无腐蚀性介质,且避风雪、防暴晒,有消防设施的场所。 4 结语 煤矿建设和生产单位要重视对绞车的维护、维修和保养工作,大力提高维修、维护人员的职业水平尤为重要。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判断故障的技术水平。 煤矿绞车论文:煤矿双速多用绞车存在的问题与维护 【摘 要】煤矿双速多用绞车用于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设备及各类机电设备的搬迁等辅助运输工作,也可用于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井底车场、上下山、地面等处的物料运输,矿车调度等工作及回采工作面的回柱放顶,还可用于其他矿山和建筑等行业。本文主要探讨煤矿双速多用绞车存在的问题与维护。 【关键词】煤矿;双速多用绞车;维护 现有生产采区运输系统已经形成,不适用新型辅助运输设备,在联络巷和顺槽宜推广使用双速多用绞车,解决安撤工作面支架运送问题。绞车操作工必须熟悉所操作绞车各部的结构、性能及机械电气、液压系统,熟悉绞车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熟悉信号联系方法,会一般性的检查、维修、润滑和保养,会处理一般性的常见故障。 1 煤矿双速多用绞车的特点 (1)具有快、慢两种速度,慢速平均为8~9m/min左右,与目前煤矿井下使用的回柱绞车等慢速绞车的速度相似;快速平均为55~65m/min左右,与目前煤矿井下使用的调度绞车等快绞车的速度相似;通过离合内齿方式实现速比差异较大的两档快慢速度,使用灵活方便。 (2)该系列绞车的慢速牵引力分别为80kN、140kN、220kN,分别与相应规格的回柱绞车等慢速绞车的牵引力相同;快速牵引力分别为13kN、21kN、29.1kN。分别与相应规格的调度绞车等快速绞车的牵引力相同。 (3)一机多用,可代替现有同规格的回柱绞车、调度绞车、慢速绞车、运输绞车,实现一机四体。 (4)传动系统采用圆锥一圆柱齿传动,传动效率高,整机传动效率在75%以上。能耗低;油箱内油的温升低,绞车设计寿命长(5000h),是现有回柱绞车寿命的3.8倍。 (5)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小,呈长条形对称结构,底座呈船形结构,可整体下井,在井下可自移,且平稳,不摆动,不翻倒,很适应在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顺槽等狭小条件下工作。 (6)系列产品的设计参数适合煤矿井下使用条件。 2 煤矿双速多用绞车存在的问题 煤矿双速多用绞车用于井下采煤工作面综采设备及各类机电设备的搬迁等辅助运输工作,也可用于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井底车场、上山下山、煤矿地面等处的矿车调度、物料运输等工作,还可用于回采工作面的回柱放顶。该绞车具有快速和慢速两档速度,可根据现场的需要变换速度和牵引力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工作。这就要求绞车操作工熟练地掌握绞车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维护技术,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煤矿安全生产做出贡献。 2.1 轴承过热 (1)缺油,油中含杂质,油孔堵塞;(2)接触不良或轴线不同心;(3)间隙过小;(4)油圈转动不灵或卡住。 2.2 滚筒有异声 (1)连接杆件松动或断裂,产生相对位移和振动;(2)焊缝开裂;(3)筒壳强度不够,产生变形;(4)衬套与轴径磨损,间隙过大;(5)联轴器松动。 2.3 滚筒轮毂松动 (1)各支承轴承不同心,水平度偏差大,使轴局部受力过大,反复疲劳折断;(2)经常超载运行和重载冲击,使轴局部受力过大,产生弯曲;(3)材质不符合要求和轴颈变径处结构不合理;(5)带负荷静置太久,产生变形。 2.4 抱闸或松闸不灵活,速度缓慢 (1)传动杠杆销轴不灵活或过于松旷;(2)缓冲器油缸卡顶;(3)油压不足;(4)碟形弹簧失效;(5)制动器操作手把给不到位,或移动角度不合适。 2.5 闸瓦局部过热或裂纹 (1)制动杠杆力不均匀;(2)局部接触,使单位面积压力过大;(3)闸块与闸轮(或闸盘间隙不均匀)。 3 煤矿双速多用绞车的维护与管理 3.1 绞车的维护 (1)绞车的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绞车必须按规定及时加注润滑油。 (3)绞车若长时间搁置不用,必须选择干燥的地方存放,防止电器受潮,绞车的裸露部分应涂保护油,各摩擦部分涂上润滑油。 3.2 绞车的润滑与密封 机器的润滑不仅关系着机器的正常工作,而且直接影响机器的寿命,因此必须及时的更换和补充润滑油。润滑油的油质必须符合要求,不得混入灰尘、污物、铁屑及水等杂质。闭式齿轮传动润滑采用工业齿轮油250号(SY1172-77S)。减速箱内最高油面不超过大锥齿轮直径的三分之一,最低不低于大锥齿轮齿宽方向的三分之一。闭式减速箱内的轴承均为溅油润滑。 开式齿轮传动及支撑其的滚动轴承均采用钙钠基脂润滑脂(SY1403-77),各滚动轴承内加入的润滑脂加入量不得超过容量的三分之二,每隔3~6个月应加油或更换一次。 对于新的或大修后的绞车,在运行半个月后必须更换减速箱内的润滑脂并进行清洗,以除去传动零件磨损的金属细屑。 减速箱剖封面及各密封面,密封后均不允许漏油。拆卸后,重新安装时应在各密封面涂密封胶或水玻璃。 3.3 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参加矿、区队组织的安全业务培训及安全技术措施、绞车知识、质量标准、煤矿工人安全知识50条和企业安全文化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3.4 绞车司机必须持有《岗位资格证书》和《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方能上岗,否则,严禁操作绞车。上岗人员应熟悉本职业务,钻研技术,做到“三知四会”(知设备结构原理、知技术性能、知安全装置的作用;会操作、会维护、会保养、会排除一些故障)。 4 结论 正确地操作与维护绞车,保证其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求绞车操作工熟练地掌握绞车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维护技术,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煤矿安全生产做出贡献。 煤矿绞车论文:煤矿斜巷小绞车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摘 要 分析斜巷小绞车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煤矿;斜巷小绞车;事故原因;预防措施 矿井运输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由于矿井运输具有工作范围广、战线长、设备设施流动性大、涉及人员多等客观因素,矿井运输事故在煤矿各类事故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分析斜巷小绞车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运输事故中斜巷小绞车运输占很大的比例,而且斜巷小绞车运输事故的危害也远远大于其他运输事故,下面将最常见的导致斜巷小绞车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1 分析斜巷小绞车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 1)斜巷小绞车的选择、钢丝绳的型号、斜巷的长度坡度以及在该区域设备最大重量四者之间的关系。以上四者之间在各个环节选择不当都可能出现该区域整个运输系统瘫痪。 2)无证人员操作绞车。由于当班班组长安排工作不细致,将无证人员安排在绞车司机工作岗位上,而作业人员没有拒绝班组长的违章指挥行为,而是盲目听从班组长的安排进行违章作业。此类违章行为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由于无证人员对绞车各项性能不熟悉,遇见紧急情况,不能正确处理,斜巷运输作业现场在拉运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隐患,而司机处理不当就很有可能发生事故。 3)斜巷违章停车装料或其他作业。当班班组长安排工作不细,不认真,没有交代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作业人员为了作业省力,蛮干违章。 4)斜巷安全设备不齐全或闭合不到位,倒置在运行过程中起不到安全保护作用,从而造成斜巷跑车事故或安全设施闭合不到位,在下车场有作业人员时,上车场的车辆进入斜巷造成跑车,出现伤亡事故。 5)绞车维护不到位长期带病运行,钢丝绳出现断丝、硬弯、打结或磨损超限不及时更换,等都有可能出现斜巷跑车事故发生。 6)连接装置不合格如出现裂纹、破损、磨损超限等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更换,在拉运过程中可能出现连接装置断裂造成跑车事故。 7)运输车辆本身缺陷造成事故。装材料或机械车辆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车辆底盘、碰头、闭锁装置等由于长时间碰撞或锈蚀等没有及时进行检修修复,在运输过程中在薄弱环节可能出现断裂,造成事故。 8)在斜巷正常拉运过程中,由于轨道质量不合格造成在车辆掉道,在处理掉道车辆时,由于使用处理方法不当(如用绞车硬拉处理、在松绳状态下使车辆复轨等)导致事故发生。 除了以上原因以外,区队干部对斜巷运输的不重视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特别是一些采掘一线的管理人员,他们认为采掘一线主要任务就是生产,每班只安排几个职工进行材料运输,对现场的运输管理全部由当天拉运人员中临时安排人员进行负责,造成在运输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任由现场作业人员进行违章蛮干,最后导致事故发生。 2 斜巷事故发生的预防措施 由以上斜巷小绞车运输事故的发生原因分析可知,运输事故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人、物、环境”(人是指作业人员,物是指设备、材料、工具等,环境是指工作现场的作业环境)在三者之间是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只要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运输事故的发生。要减少或控制运输事故,应采取以下措施。 1)在斜巷运输的设计开始必须经过严密的设备选型以及验算,以该区域设计巷道的参数(斜巷的长度、坡度)为基础,以最大设备重量为承载量,合理的选择小绞车的型号和钢丝绳的型号,必须保证绞车的牵引了和钢丝绳的破断拉力是斜巷小绞车安全运行的首要保证。 2)在小绞车拉运时,绞车司机必须熟知绞车的性能,尤其掌握提升的最大静张力,估算出所拉设备的重量。特别是对于不经常拉运的材料,决不能盲目进行拉运,必须向管理人员问清楚,采取谨慎态度,宁可少挂车辆或不拉运(严禁超挂车辆)。如超载超重运料,很有可能引起制动力矩不够,造成断绳或跑车事故。 3)绞车司机必须持证上岗,在工作期间职工必须清楚本人操作证的工种,在班组长安排工作是,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该工种的操作证,如果没有必须果断的拒绝班组长的安排,并说明原因,再由班组长合理安排其他符合该岗位的作业人员。 4)在斜巷绞车运行过程中,上下口的把钩工应负责把口严禁人员进入斜巷,在发现有人进入时把钩工应及时制止此类违章行为,发现后立即向绞车司机打信号,停车并制止,坚决做到斜巷“行人不行车,行车不行人”。 5)在斜巷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作业规程和《煤矿安全规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作业,在从事特殊作业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根据措施进行作业。 6)对斜巷所使用的设备和安全设施、工具特别是连接装置在拉运前必须由专人进行专项检查,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和不合格工具必须坚决进行处理更换,必须保证设备和安全设施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7)要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运输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各单位的领导干部必须利用每班班前会的学习时间对职工在现场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违章现象和不规范行为以及一些隐患进行强调,并给出出现相应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案。对全矿实行的“手指口述”和“岗位描述”必须给职工详细讲解并剖析,使职工熟练掌握。要切记让职工对一些规定进行死记硬背,干部应根据规定结合现场实际对职工说明制定各条款的原因,使其对规定有进一步的理解,从而便于现场实际操作。通过学习和培训让职工掌握矿井运输安全的重要性,必须给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遵章守纪、按章操作的自觉性,要做到只要不安全,坚决进行作业的思想意识。 8)加强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要通过单位自查和管理科室的抽查来加强矿井运输的监督和管理,是有效遏制运输事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矿井专门成立的督导组检查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运输管理工作经验,且工作积极、责任心强,并熟悉斜巷运输中各工种的《操作规程》和作业程序,掌握《煤矿安全规程》和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对全矿的斜巷小绞车安全运行填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使用中的小绞车安全运行进行现场随机监督和卡片签字认可的复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安排人员进行处理,对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必须严格落实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从严、从重处罚。 除了以上的预防措施外我们还可以给职工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如斜巷要有足够的光线照明,一坡三挡设置齐全。在一些特殊地点制作安全提示小标语。班前会上安排工作任务要细致认真,要强调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办法。再就是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应加强斜巷作业监督检查,帮扶作业人员遵章作业。 煤矿绞车论文:煤矿斜井绞车联动挡车器的工作原理及功能特性 摘 要:浅析斜井跑车事故的危害,斜井跑车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其主要特点,绞车联动挡车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斜井绞车联动挡车器的主要功能与特点,以及应注意的两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煤矿斜井;绞车联动;挡车器;原理;特性 一、引言 煤矿斜井串车提升,一直是常用的提升方式。该提升作业程序比较复杂,需要的操作人员多,劳动强度大,对作业人员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还比较高,且提升过程中极易发生跑车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将给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斜井提升也是煤矿安全防范的重点之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制止跑车事故的发生。 斜井串车提升发生的跑车事故,因能量积蓄很大,破坏性极强。采用高强度耐冲击的挡车器,会造成挡车器体积过大、对控制机构的功率和强度要求高,存在响应时间长等诸多弊端。通过挡车器和绞车的联动,就可以降低挡车器的强度,提高灵敏度,从而有效防止跑车事故的发生。 二、斜井跑车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其主要特点 煤矿斜井跑车,实质上就是被牵引的车辆失去控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斜坡方向加速下滑的现象。一旦失控的车辆自由下滑到斜坡的底端,巨大的冲击力就会给周围设施造成损毁。斜井跑车发生的区间还难以确定,事故的破坏性极强。 斜井跑车事故发生的原因与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类): 1)断绳造成的跑车。有时因载荷超过了钢丝绳的破断力,或者受外力冲击,以致造成钢丝绳破断,而使得被牵引的车辆失去控制。特点:跑车发生在车辆运行区段,车辆具有一定的初速度,不易发现和控制。破坏性随事故发生的位置而不同。 2)断销造成的跑车。车辆运行过程中因连接销断裂或滑脱,以致造成了被牵引车辆失去控制。特点与断绳跑车截然相同。 3)未连挂车辆的跑车。因作业操作失误或井口挡车装置失效,使未连挂的车辆滑人斜巷造成的跑车事故。特点:发生在上井口车场,车辆初始运行速度较小或为零,易发现,并在井口车场内极易控制或制止事故扩大。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则失控的车辆将在整个斜巷内自由下滑,积聚的动能最大,破坏性也最强。 三、绞车联动挡车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绞车联动挡车器结构。绞车联动挡车器主要由电源开关、行程开关组件、信号开关、执行元件、挡车器,以及信号传输线路等组成。在此以电控式绞车联动挡车器为例说明之。电源控制开关选用DW83-80N型可逆磁力起动器,执行元件选用电动推杆,挡车器选用型钢与转轴组合而成的自复位型挡车器,按照分段距离确定其强度。 挡车器及形成开关组件设置,见图1(a)。由图中示意可以看出,两档挡车器将整个斜井划为AB、BC、CD三段。其对应于图1(b),行程开关组件I、Ⅱ、Ⅲ、Ⅳ将整个圆盘分为三段圆弧。 2)绞车联动挡车器工作原理。①当下放车辆时,提升绞车起动,车辆2由上车场被推向变坡点A,安装于限速圆盘上的控制凸轮板也由起点开始转动。当车辆2到达A点时,控制凸轮板到达Aˊ点。②车辆通过A点后,沿斜坡向B点运行,控制凸轮板也由Aˊ转向Bˊ。当车辆2接近B点时,控制凸轮板到达行程开关组件I的位置,并将行程开关4压下。行程开关串接在电源开关正向控制线圈电路中的常开点闭合;正向控制线圈有电;接触器动作;电动推杆收缩,通过连接钢丝绳牵引第一档挡车器3转动;挡车器伏在基础坑上,低于轨面,同时触发设置于基础坑内的信号开关,向绞车房发送允许通过的灯光信号。车辆2可顺利通过。③当车辆2全部通过B点后,控制凸轮板转至行程开关组件Ⅱ处,并压下行程开关2。行程开关2串接于电源开关反向控制线圈电路中的常断接点闭合;电源开关反向控制线圈有电;反向接触器动作;电动推杆伸出;挡车器在自重力的作用下抬起复位,并释放信号开关。AB段恢复封闭状态,车辆不能通过。④第二档挡车器的动作由行程开关Ⅲ、Ⅳ控制,对BC段进行封闭,阻挡该区段发生跑车事故的车辆继续下滑(其控制原理与第一档挡车器相同)。⑤当车辆上提时,车辆撞击挡车器,使挡车器伏在基础坑上。车辆通过后,挡车器自行复位。控制凸轮板随限速圆盘反向旋转,将行程开关压杆抬起,行程开关不动作。⑥通过调整行程开关组件I、Ⅱ的相对位置,可调整A、B、C、D问的距离,实现根据挡车器的强度对斜井巷道适当分区,以确保挡车器工作的可靠性。⑦通过调整行程开关组件I、Ⅱ、Ⅲ 、Ⅳ之间的相对位置,就可控制挡车器的开闭时间,从而限制车辆通过的个数,并实现防止超挂车辆现象的发生。 四、斜井绞车联动挡车器的主要功能与特点 在斜巷中运输,为防止跑车事故或阻止跑车事故的扩大,必须在斜井设置能将跑车车辆阻挡住的具有极高强度和灵敏度的挡车器,但是这个问题难以解决。高强度势必造成挡车器体积大、功率大、响应时间长、灵敏度又低。而绞车联动挡车器,则可综合以上特点,并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斜井绞车联动挡车器主要特点:①该系统可通过深度指示器圆盘定位,方便准确,易于调整,且不发生误动作。②系统具有可靠的控制功能,可根据提升机钩头的位置,准确地控制挡车器的开闭,便于将整个提升区间进行分段和分段地设置挡车器,同时全部与绞车联动。它能限制发生跑车车辆的自由下滑距离,从而使车辆未积聚较大动能时就能被挡车器及时阻住,这样也降低了对挡车器强度、体积和机构功率的要求,并缩短挡车器的响应时间,有效提高挡车器的动作灵活性。③系统可通过相应的信号及时通知操作人员,使其迅速判断是否发生了事故,从而选择可靠的操作方法。④系统的执行机构与挡车器之间,通过钢丝绳柔性连接,从而消除了车辆撞击挡车器时对执行机构的破坏性,也使系统易于恢复和降低运行费用。⑤本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便于维护和使用。 五、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安装使用应注意的两点:①系统使用控制凸轮板时,应不影响提升绞车限速装置和自动减速装置的正常工作。使用非接触元件(如红外线传感器)替代控制凸轮板和行程开关组件为好。②系统可以使用风动、液压等执行机构,但其缺点是动作响应时间较长,在考虑挡车器强度或对斜井分段时,应将响应时间内车辆积蓄的能量和运行距离考虑进去,以保障挡车强度。 六、结语 本绞车联动挡车器,由于采用了分段式控制,在满足挡车强度的基础上,有效第缩小了体积,提高了响应效果,阻车也有了保障。这样也能降低运行成本。系统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 煤矿绞车论文:浅析变频绞车电控系统在煤矿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变频绞车的特点,重点讲述了变频绞车电控系统在煤矿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煤矿 变频绞车 电控系统 应用 矿用绞车是通过缠绕钢丝绳带动提升容器沿井筒或倾斜井巷运行的提升机械,是煤矿生产系统矿中用不可少的重要运输设备,常用于采区、工作面顺槽及掘进工作面等地点。为了进一步提升绞车运行中的安全性、经济性与可靠性,从而达到节能与增效的目标,必须对绞车的电气控制措施进行改造,其中探讨变频绞车电控系统的技术的应用对煤矿生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论述变频绞车电控系统的组成及应用。 1、变频绞车的特点 (1)结构紧凑、体积小、移动方便、用于矿井可节省大量的开拓费用。 (2)安全防爆,适用于煤矿井下等含有煤尘、瓦斯或其它易燃易爆气体的场所。 (3)变频绞车是以全数字变频调速为基础,以矢量控制技术为核心,使异步电机的调速性能可以与直流电机相媲美。表现在低频转矩大、调速平滑、调速范围广、精度高、节能明显等。 (4)采用双PLC控制系统,使斜井绞车的控制性能和安全性能更加完善。 (5)操作简单、运行安全稳定、故障率低、基本上免维护。 变频绞车控制系统是完成绞车按一定的控制要求,安全可靠运行的一种过程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绞车的提升控制;行程测量、控制与指示;故障检测、报警与保护;安全电路及液压站工作制动与安全制动控制等。以PLC为控制核心的绞车控制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控制系统本身的安全可靠性,使绞车控制性能和保护性能更加完善;使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线路更加简化;操作和维护更加容易。 2、变频绞车电控系统适用的范围 变频绞车电控系统,适用于交流异步电动机(绕线型或鼠笼型)驱动的单滚筒或双滚筒缠绕式绞车。既可以与新安装的绞车配套使用,也适合于对老绞车电控系统的技术改造。变频绞车电控设备适用于以下场所: (1)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米,如超过这个海拔高度,元器件在功率、容量方面应按海拔高度的增加,适当降容使用。 (2)周围环境温度不高于+40℃,不低于-20℃。 (3)相对湿度不超过95±3%。 (4)没有导电尘埃及对金属和绝缘有破坏作用的气体。 (5)在无淋水、滴水、无剧烈振动和颠簸的地点使用。 (6)没有强磁场作用。 (7)防爆设备适用于煤矿井下等含有煤尘,瓦斯或其它易燃易爆气体的场所。 3、变频绞车电控系统的技术参数 (1)电机型式及调速方式: 电机:交流异步电动机,推荐采用鼠笼电机; 单机最大容量:660V,355kW;1140V,500kW; 电机电压等级:380V,660V,1140V;电压波动范围:±10%; 调速方式: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 主回路:交-直-交电压型; 功率器件:IGBT或SKiiP。 (2)控制方式是PLC双线制控制。 (3)适用范围:井下暗斜井、暗立井;地面斜井、立井;单水平、多水平;单滚筒、双滚筒。 4、变频绞车电控系统 变频绞车电控系统可简单地划分为:变频调速系统(由输入电抗器箱+VFD1、变频器箱+VFD2组成);PLC控制系统(由PLC控制箱+DS、司机台+PA组成);信号系统(+LM)。 变频调速系统是根据PLC控制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通过对绞车交流拖动电动机的转矩和频率控制,来完成对绞车的启动、加速、稳速、减速、停止等运行过程的控制。交流异步电动机采用了矢量控制技术后,使异步电机的调速性能可以与直流电机相媲美。表现在低频转矩大、调速平滑、调速范围广、精度高、节能明显等。 PLC控制系统主要完成绞车从启动、加速、等速、减速、爬行到停车的整个过程的逻辑控制;行程测量、控制与指示;故障检测、报警与保护;安全电路及液压站工作制动与安全制动控制等。PLC控制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控制系统本身的安全可靠性,使绞车控制性能和保护性能更加完善;使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线路更加简化;操作和维护更加容易。PLC控制系统受信号系统的控制与闭锁。 信号系统是根据上下井口或各个中段的生产情况,在具备开车条件后,由各水平信号工以打点的形式,通知司机按要求开车,同时与PLC控制系统之间有各种信号闭锁,可避免因司机误操作造成安全故障。信号系统内部有严格的逻辑闭锁,并有语音对讲和报警功能。 5、煤矿变频绞车电控系统的应用 5.1 调速精度高,调速范围广 调速精度不低于0.5%,调速范围为0.3~额定转速。 5.2 双线制保护 由于采用一条硬件安全电路和两条软件安全电路相互冗余,使得系统更加安全可靠。 5.3 双线制控制 正常提升时,采用双PLC系统相互监视,相互冗余。当其中一个PLC系统发生故障时,另一个PLC系统仍可投入进行应急开车,最大程度的给用户减少损失。 5.4 操作简便 绞车司机操作简单,系统安全性大大提高。 5.5 节能效果明显 系统将再生能量通过四象限变频调速装置回馈电网,采用AFE自换向技术保持回馈电流与电网电压的反相位,真正实现回馈制动。 5.6 延长绞车寿命 煤矿变频绞车的电气控制中可以对设备的启动、加速时间进行合理的调节,进而减少了在绞车启动时对电器部件或机械部件的冲击,并且增强了电气系统的可靠性,有利于延长绞车的寿命。 6、结语 总之,在变频绞车电控系统中,以防爆四象限变频器为主要拖动设备,通过双PLC数字控制技术,实现了《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的绞车双线制保护及控制。从而促进了我国煤矿工业的全面发展。 煤矿绞车论文:煤矿绞车盘形闸的组成及工作间隙的监测与调整 摘要:在叙述煤矿绞车盘形闸的组成的基础上,阐述了盘形闸工作间隙的监测与调整方法。 0 前言 绞车提升系统中盘形闸与制动盘的工作间隙是一个重要参数。煤矿安全规程明确规定:“绞车提升装置必须装有闸间隙保护装置,当闸间隙超过规定值(一般为2mm)时能自动报警或自动断电”。为此,设计了具有声光报警功能的盘形闸工作间隙动态监测报警仪。 1 仪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盘形闸工作间隙动态监测报警仪有两种结构,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使用:(1)就地安装,即主机安装在盘形闸附近;(2)远地安装,即在盘形闸附近安装一台数据检测仪,显示主机放在绞车房或其它1.5km范围以内的任何地方。 仪器工作原理:仪器主机由单片机控制,未安装传感器前,仪器各点显示的间隙距离为无穷大(实际显示为4mm左右,由传感器性质决定),当固定好传感器后,各点显示为盘形闸间隙的零点初始值。为让传感器工作在最佳区域范围内,要求传感器离制动盘1.5mm左右,通过仪器面板上的调零按钮将各点调零,则在各点显示为“0.O”时,单片机已将各点的初始距离保存在一只掉电不丢失数据的存储器里,并且仪器一直显示当前检测的盘形闸间隙与初始值之差,即盘形闸的工作间隙。 2 硬件 2.1 主机 2.1.1 显示电路 仪器显示分辨率为0.1mm,在现场已足够使用,所以每个测点显示的数据为2位有效数字,即最大9.9mm,最小非零数字0.1mm。仪器有8个测点共16位LED数码管,为节约硬件电路资源,选用了2片高性能串行接口、8位LED数据管显示驱动器MAX7219芯片,它的主要特点为:供电电压5V,管脚为24脚,外部只需要一只普通的限流电阻,输入的显示数据为BCD码,只需三根输入数据线,内部动态扫描,编程控制LED亮度、小数点和显示的位数。 2.1.2 通信电路 设计通信电路是为了实现该仪器与其他单片机或计算机之间数据通信。如电路板不接显示器,可当作就地数据采集分机。通过通信电路与另一台远距离主机或计算机相连,或功能相同的两台报警仪,一台就地安装,一台远地安装,实现数据共享,使观察、操作、维护都很方便。电路设计采用光耦隔离、RS485接口芯片,同时加有滤 波、抗干扰措施,传输距离达数公里,并可与计算机联网。 2.1.3 传感器测试电路 传感器输出为电压信号,所以必须经过A/D转换后才能由单片机检测,仪器选用了高性能串行接口TLC2543集成电路,它具有11路模拟输入,输入电压范围0-VREF,VREF最大可达芯片的电源电压5V,它的分辨率为12位,具有内部时钟,功耗12.5mW,工作方式可编程,外围电路不需其他任何元器件,且在使用中性能稳定、可靠,数据准确,软件编程也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单片机每次读出的转换数据是上一次选通的模拟通道数据而非本次操作输出的通道数据。该芯片不允许输入电压超过其电源电压,而一般的标有0―5V输出的传感器都可能超过5V(如输入超限时),为防止损坏TLC2543,设计时在传感器与TLC2543之间增加了一只电压跟随、限幅输出电路,它的功能是当传感器输出电压小于5V时,其输出为线性跟随,当传感器输出电压大于5V时,则输出限幅为5V,确保TLC2543在安全范围内工作。为了使转换数据准确、稳定、可靠,须在位移传感器的输出或A/D转换器的输入端对地跨接一只滤波电容,这是很必要的,否则,单片机读出的转换数据不稳定,有波动。 2.1.4 自动复位电路 自动复位电路由二极管、振荡器和单片机复位电路组成。振荡器正常工作时每隔一定的时间(可调整)输出一个正脉冲给复位电路,让单片机复位。然而单片机在正常工作时并不需要复位信号,只有在单片机死机时才需要它输出一个正脉冲,这就要求单片机不能允许振荡器正常工作。可利用振荡器的清零引脚,在单片机正常工作中不断的输出一个清零脉冲给振荡器,使振荡器输出全为低电平。 2.1.5 存储电路与调零电路 其功能是保存数据在仪器掉电的情况下不丢失,主要保存零点的数字。所谓零点数字,就是指在仪器安装好后,位移传感器与制动盘的初始距离。在离铁质物质0一lmm范围内是传感器的盲区。仪器要求传感器的初始距离在1―5mm范围内,在此基础上,通过按键调零按钮,即将当前的初始距离值保存起来,此后显示器显示的数字即为盘形闸与制动盘的间隙距离。调零电路设有8只按钮,分别对应8只位移传感器,按不同的按钮会得到不同的初始距离,存储电路将一一对应地把不同点的初始值放在不同的存储空间。存储器选用了EE.PROM,易编程控制,价格低廉,工作稳定可靠。 2.1.6 声光报警电路 在8个测点中,其中任一个间隙超限(大于2mm)时都能发出声光报警。在正常情况下,指示灯为绿色,报警时,对应的指示灯变成红色。声光报警指示直到超限间隙回复到安全距离以内(小于2mm)时才解除。为现场使用方便,仪器还设有一组无源接点输出备用,有报警时接点闭合,正常时接点断开。 2.2 位移传感器设计 位移传感器为电感式微位移传感器。工作范围为1~5nun,精度可达0.01mm。传感器为铁磁感应式传感器,当感应线圈附近没有铁磁物体时,流过感应线圈的电流为恒定初始电流,当有铁质物体靠近时,根据电磁感应原理,铁质物体处在传感器线圈电磁场中,内部被磁化并产生涡流,吸收了传感器线圈中的电磁场能量,使得流过线圈中的电流减小,铁质物体离传感器越近,传感器线圈中通过的电流越小,通过适当增加电路补偿,基本上可使线圈中的电流与线圈离铁质物体的间隙成正比关系,再通过转换电路,将电流信号转换成0~5V的电压信号。 3 软件 3.1 主程序 图1 是主程序流程图。在主程序中,报警的设置是利用单片机内部的一个寄存器字节(8位,可寻址),放8个测点的报警值,若超限报警,该位置1;不超限,该位清零。对灯光指示,该位直接输出到单片机的控制输出线上;对声音,则判断整个字节是否全为零,否则,只要有一个位为1,则声报输出,只有当整个字节全为零时,声报才解除。 3.2 通信程序 设计通信程序工作于全中断方式,当接收到外来计算机通信指令时,单片机才作出相应的操作,不同的指令,执行不同的操作,操作完毕,退出中断,返回主程序。 4 安装调试 对位移传感器,可通过一只“Z”型铁板将其固定在盘形闸上面的一颗螺钉上,传感器长度160mm,用两个螺母(传感器自带)固夹在“Z”字型铁板上。用一只厚度为1.5mm的塑料片作衬垫,使传感器头与制动盘保持i.5mm左右的初始工作间隙,仪器送电后,分别将各测点调零,调完后所有测点均显示“0.0”,此时仪器安装调试完毕。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某些点安装不牢或因振动造成某些点的初始值不为零,或为负零点几,或为正零点几,表明初始间隙有微变,这时再一次调零即可。 作者简介: 梁修龙,男,安徽六安人,助理工程师,现在淮浙煤电公司顾北煤矿分公司机电修配中心从事机电技术管理工作。 煤矿绞车论文:浅谈煤矿井下调度绞车安全管理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加强调度管理,促进安全可靠生产。现对煤矿井下斜巷调度绞车的安全设施、安全管理做一浅谈。 关键词:煤矿井;绞车;安全 一、安全管理:新安装调度绞车必须由矿专业人员进行设计,调度绞车的安装、回撤要有专人负责。安装设计中,要明确标注绞车硐室尺寸、绞车型号、控制设备型号、绞车安装地点、安装尺寸、照明和信号的安装位置、钢丝绳型号、长度、最大载荷量、绳头的连接方式,以及下山安全设施(车档、保险门、地滚的安装尺寸和具体要求等)。 所有调度绞车的安装质量应符合设计和安装质量标准要求,安装竣工后应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调绞牵引斜长超过15m时,都必须安装声光信号,信号线应采用橡套电缆,并且不准有鸡爪子、羊尾巴、明接头。调度绞车电源开关必须采用远控按钮操作。 调绞管理要专人包机,谁使用谁管理,保持完好,绞车离合、制动系统、护绳板等安全装置必须齐全可靠。否则,不准使用。提升车辆的钢丝绳、钩头、连接装置,必须符合要求,挂车要用保险钩头,倾角大于12°时要用保险绳。 调度绞车在使用中必须实行班检查原则,班检查由司机负责。 对调绞要实行定期维修,禁止在井下倒换使用或超周期使用。井上大修后的绞车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检验,不合格不准使用。绞车司机要固定专人,经过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不准无证开车,司机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严禁超载提运,严禁不送电放车。 调度绞车提升的钢丝绳和保险绳必须严格执行日检查制度。 二、斜巷绞车安全设施:调度绞车主要安全设施有阻车器、保险门。作为下山绞车第一道安全设施必须由绞车司机控制,当矿车提升到上部时,由司机控制关上保险门(或阻车器),当矿车再次下方时,由司机控制打开保险门(或阻车器)。当然由司机自动控制这道设施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设阻车器必须用机械控制,但是由于绞车距阻车器超过20米时,操作起来不灵敏。所以调度绞车下方第一道安全设施应该用保险门(此保险设施上方安设一盏防爆行车红灯),最适合操作,保险门可以设计电动控制。那么电动保险门是怎样实现的呢?此保险门必须特殊加工,在保险门的转轴上,安装旋转电机,此电机由真空磁力起动器开关控制电机正反旋转。在矿车提升到距绞车5米处的轨道上或绞车前巷道变平坡点适当处安设一台行程式控制开关,从而实现控制和起动保险门开与关。这一电动保险设施对运输安全是一种保障,免去以往人为忘记关保险门在变坡点处忘记挂钩头、提前摘钩头或断绳等造成跑车,而造成的危险。安全设施必须安全灵活可靠,信号系统必须通畅灵敏,下面说一下信号系统。调度绞车信号系统包括联络信号、行车红灯和照明灯。联络信号,从过去的防爆打点机和防爆电铃传输点的个数,从而发出拉放车信号,而现在的声光信号器,不光是信号声传输还灯光提示和语音传输双方的对话。可照明灯和行车红灯在斜巷调度绞车运输中还有待普遍使用和技术改进。下面重点说一下,斜巷调度绞车运输道照明灯和行车红灯的设计和使用,现在斜巷调度绞车道照明灯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斜巷提升时严禁蹬车、行人”,在车运行当中把钩工更不能蹬车。当运输巷道设置照明时,上面司机和下面把钩工都能观察到一定距离的车运行情况。在运输巷道里设置50米一盏照明灯,还可以随时观察到巷道的支护情况和人员行走方便。 综上所述调度绞车巷道是有必要安设照明灯的,那么在实际操作时行车红灯是必须有的安全设施。因为在煤矿《安全操作规程》中有“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 特殊规定。因此在车运行当中,尤其车行至巷道上部时,人在下部很难发现车是否在运行,人在向巷道上山行走过程中,如果这时运行车辆发生断绳、断链、断销等造成跑车事故时,人员是很难躲闪不开的,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行车红灯是行车信号灯,在调度绞车斜巷中每100米一盏红灯是必须安设的安全设施。那么在斜巷调度绞车运输中怎样来实现行车时红灯亮呢?在这里先说一下调度绞车现在使用的QBZ-80N防爆开关的工作原理。 先将起动器隔离开关Q闭合,隔离开关Q闭合后电源变压器T获电源。保护器JDB的执行继电器J吸合,串接于中间继电器K3和K4吸合线圈回路中的常开触点3、4闭合。为起动器正常工作做好准备。按下外控正转起动按钮S2,中间继电器K3吸合,常开触点K31闭合,真空接触器K1吸合线圈接通,主触头K1接通,电动机正向起动;同时真空接触器辅助触头的一组常闭触头K12打开,将漏电闭锁回路断开,使漏电闭锁保护解除。当中间继电器K3和真空接触器K1闭合时,另一组中间继电器K3的常闭触点K32与K34打开,使之外控反转起动器按钮S3不能再起动,实现电气联锁。按下起动器停止按钮S1或外控停止按钮S4,中间继电器K3吸合线圈释放,常开触点K31打开真空接触器K1吸合线圈释放,主触头K1断开,电动机停止,同时真空接触器辅助触点的一组常闭触点K12闭合漏电闭锁回路接通,漏电闭锁保护投入。起动器反向起动与正向起动工作原理相同。 要想最终实现行车红灯亮,QBZ-80N防爆开关需改进:为什么要对开关改进呢?由于QBZ-80N防爆开关现有三个大接线嘴,两个小接线嘴,接线室内有5个控制用小接线端子。因此需改进开关如图,把接线室内增加两个小接线端子,开关本身增加一个接线小嘴。这样才能保证实现行车时红灯亮。 为能实现对斜巷调度绞车行车红灯的控制,在外接照明综保开关借一相127V电源(另一相127V电源直接接入红灯),接到中间继电器任意一对常开触点上(必须把正、反向起动器两个中间继电器的两对常开触点串在一起),形成一个行车红灯的电源开关,当起动器起动时中间继电器吸合,常开触点闭合,从而实现行车时红灯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实践的证明,一切煤矿井下使用的电器设备会愈来愈标准和完善,投入的设施会灵活可靠更能保证安全生产。 煤矿绞车论文:煤矿提升绞车电控系统的改进 摘要:通过对煤矿提升绞车电控系统技术革新的回顾,阐述了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科技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绞车电控;技术革新;系统 0 概述 绞车是煤矿的大型只要设备,也是煤矿所有设备中唯一需要调速运行的设备,它担负着煤矿人员与设备材料的提升。早期的煤矿提升绞车电控系统都是采用KKX或TKD电控系统,由于它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满足提升绞车的调速要求,因此,在煤矿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煤矿至今仍沿用这种控制系统。 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以PLC代替继电器以及外围电路、可控硅无触点调速装置代替交流接触器的新一代提升绞车电控设备在焦作华飞公司诞生,它的问世大大简化了原提升绞车的电控系统,使提升绞车的控制操作简单化和智能化迈进了一大步。目前,随着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好多厂家(如洛阳源创电气有限公司、唐山开诚电控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研制出高低压变频调速装置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煤矿提升绞车电控系统。下面就煤矿提升绞车电控系统的技术改进过程作一综述。 1 PLC技术的成功应用 1.1 PLC概述 可编程控制器是专门为工业控制应用而设计的一种通用控制器,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编程容易、体积小、使用灵活方便、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近年来在工业生产的许多领域,如冶金、机械、电力、石油、煤炭、化工、轻纺、交通、食品、环保、轻工、建材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工业自动化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 1.2 绞车电控采用PLC的优势 (1)简化了系统。PLC与传感器等器件配合后,完全代替了原TKD控制系统中的时间继电器、磁放大器、自整角机、测速度发电机等部件,因此,减化了控制系统,减少了故障点,使维护变得简单易行。 (2)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可编程控制器是专为工业控制而设计的,在硬件和软件电路设计方面都采用了屏蔽、滤波、隔离、故障诊断和自动恢复等措施,使可编程控制器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3―5)×l04h以上。 (3)编程直观、简单。可编程控制器是面向用户、面向现场,考虑到大多数电气技术人员熟悉电气控制线路的特点,其编程所用的梯形图语言与继电器原理图相类似,形象直观,易学易懂。 (4)适应性好。可编程控制器是通过程序实现控制的,当控制要求发生改变时,只要修改程序配置,组成规模不同、功能不同的控制系统即可,适应能力非常强。 (5)增加了控制的科技含量。目前的可编程控制器具有数字量和模拟量的输入输出、逻辑和算术运算、定时、计数、顺序控制、通信、人机对话、自检、记录和显示等等功能,使设备控制水平大大提高。 2 可控硅无触点加速接触器及真空接触器的应用 TKD电控系统的高压换向器、线路接触器、加速接触器等全采用的是大功率的空气式交流接触器,用于线路及电阻切换,这些元件存在一个共同缺点,就是电磁及机械噪声大、结构复杂、易损坏不可靠。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焦作华飞等公司终于研制出高压真空换向器和可控硅调速装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1)高压真空接触器的使用。用高压真空接触器代替原空气式高压换向器、线路接触器,并采用现场总线方式接收主控台PLC发出的操作指令,实现提升机的正反向切换和正常运行控制。该接触器以真空作为灭弧介质,因此具有主电路电弧不外露、分断能力大、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低噪声和安全可靠等优点。 (2)可控硅调速装置的研制应用。该装置利用了可控硅(SCR)的开关特性,巧妙地替代了原系统的空气式交流接触器,同时采用现场总线方式接收主控台PLC发出的操作指令,实现主电机转子回路外接电阻的切换,其切换原理如图1所示。该装置有以下优点: ’ ①无触点控制,运行可靠,无噪音; ②优良的动、静特性; ③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 图1 可控硅调速装置原理图 3 高压变频调速装置的应用 矿山提升绞车通过对控制电路的改造,减化了系统,降低了噪声,维护方便,同时增加了系统的科技含量。但其机械特性及调速的经济性等性能指标并没有改变。随着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数字、节能、智能化的绞车调速控制系统应运而生,那就是高压变频调速系统。 3.1 高压变频原理 随着通用变频器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快速发展,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也不断地成熟起来,原来一直难于解决的高压问题,近年来也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高压变频器类型和拓扑结构比较多,但原理和功能大同小异。根据有无直流环节将高压变频器分为两大类:无直流环节的变频器,即交一交变频器和有直流环节的变频器称为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其中直流环节采用大电感以平抑电流脉动的变频器称为电流源型变频器;直流环节采用大电容以抑制电压波动的变频器则称为电压源型变频器,煤矿提升绞车一般多采用IGBT单元串联型变频器。由于受功率器件(IGBT或GTo)耐压的限制,高压变频器运用了电压叠加技术,输出电压由若干个低压单元串联而成,每个单元相当于一个常压变频器,完全利用了通用变频器的成熟技术和功率器件。各个功率单元由隔离变压器的二次线圈分别供电(如图3所示),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不同电压等级的输出,而不受功率器件耐压的限制。其功率单元及系统原理如图2所示。 图2IGBT功率单元原理图 3.2 变频调速提升机的控制优势 (1)真正实现了绞车的无机调速,可以实现大范围内的高效连续调速控制,使绞车在加、减速阶段运行非常平稳,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2)软启动软停车,减小了机械冲击,在启动、加速换档及减速阶段不会对电网造成冲击,可以进行高频度的起动运转。 (3)模块化、智能化设计,维护简单,排除故障容易。 (4)系统简化,占用空间小。绞车变频控制系统取消了原老系统的加速接触器、电阻箱、高压换向器、低频电源装置、动力制动装置、测速装置、继电器屏等设备,系统仅由高压开关柜、高压变频器、主控台(PLC、数字式主令控制器等)等几部分组成,且只需要普通鼠笼型异步电机即可。 图3 6 000 V变频器系统原理图 (5)全中文界面,显示操作直观,交互性好。 (6)变频器四象限运行,在绞车下放阶段向电网回馈能量,实现电气制动,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 (7)由于使用了普通的鼠笼式电机,因此节省了原系统电阻部分的转差功率消耗。同时在绞车下放阶段向电网回馈能量,节能效果非常明显。据测算,绞车实现变频调速后,其节能效果提高30% ~40% 。 (8)容易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切换,无需任何换向装置。 (9)适用范围广。目前,高压防爆变频调速绞车已成功应用于煤矿井下。 (10)直接转矩控制,实现电动机速度和转矩的精确控制。 4 结论 高压变频控制系统的出现,使绞车的机械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是绞车控制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是由于受功率器件耐压的限制,目前必须采用均压叠加技术才得以实现,而且在软件控制方面的技术并不十分成熟,因此它的发展和改进尚有一定的空间。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日益成熟,高压变频器将朝着大功率、小型化、轻型化和无传感器控制等方向发展。届时,煤矿提升绞车的控制将会变得更加完美。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煤矿绞车论文:煤矿提升绞车设计与优化 【摘 要】绞车是现代工业生产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起重设备。绞车的出现于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绞车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当中,通过在设计上和生产工艺、材料上的提升和优化,提升绞车在工作性能和操作安全方面都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就现代煤矿生产中针对提升绞车进行的设计补充和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煤矿;提升绞车;设计;优化 绞车作为现代工业中施工现场主要的起重机械。在煤矿开采、港口运算、工厂建设的过程中应用广泛。其中,提升绞车主要被应用于煤矿开采过程中竖井和斜井的物品和人员调运工作。提升绞车的牵引性能十分优秀,作为煤矿开采过程中设备和人员的运输工具,为煤矿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 绞车正被广泛地运用于矿山、港口、工厂、建筑和海洋等诸多领域。 一、提升绞车的性能和设计要求 提升绞车主要应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设备牵引当中。煤矿开采和生产过程中,由于矿洞本身的封闭性和狭窄特点。所以良好的人员和设备的牵引机械,是保证煤矿生产基础要求。为此,针对煤矿生产工作的需要,提升绞车的设计需要满足一下几点设计要求: 1、良好的牵引能力 对于提升绞车的牵引能力又可以细分为绞车的负载能力和驱动能力。由于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矿井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距离是处在不断的增加过程中的。因此,为了满足开采工作的需要。提升绞车的牵引功能被严格要求。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随着生产的进行,提升绞车的工作包含矿石运输,人员和生产设备的调度几个方面,货物、人员、设备的重量对于提升绞车的负载能力造成了很大的考验。如果牵引过程中提升绞车的负载能力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绞车的收放工作就将难以进行。 同时,在保证提升绞车负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升绞车还需要具备出色的驱动能力。在这里,要额外强调的是,绞车的驱动能力并不仅仅是指绞车对于牵引重量上的负荷能力,还包括提升过程中绞车的稳定性和加速过程中的安全性。 牵引能力是提升绞车的主要性能之一,特别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提升设备的牵引能力被特别强调。 2、提升绞车的调速能力和可靠性 提升绞车在煤矿开采工作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开采现场的特点,提升绞车的运行速度的要求也是个不相同的。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提升绞车的调速运行也已经不再停留在设计范围。为了实现煤矿生产的高速运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针对提升绞车在动作时的现场调速能力进行优化和补充。确保高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低速运行中的匀速效果。 再有,煤矿开采和生产过程中,矿洞的开采是不断向下进行的。同时为了保证矿洞的稳定性,煤矿矿井的横截面积都不是很阔约。一旦提升绞车出现故障或者事故,财产的损失是小,井下员工的安全和矿井的安全是大。为此,针对煤矿矿井下恶劣的生产条件。要对提升绞车的安全性能进行强调。设计时根据实际的应用范围和性能需要,针对绞车的最大负载能力、设备元件的维修、故障时的应急措施,都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并进行优化。 3、提升绞车的易操作性和自动化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各种设备的操作性能和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绞车易操作性的提升也就代表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生产事故的概率降低。同时自动化技术和理念的应用,代表了提升绞车自愈性和可控性的增加。 对于提升绞车自动化的设计,不仅要满足易操作的设计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绞车自身安全运作的要求。 二、提升绞车的设计优化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能源,在我国人民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应用广泛。随着我国经济和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煤炭的需求量和煤炭产业的生产量都在不断的提升中,这使得用于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生产设备的性能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优化。同时考虑到设备的生产和运行成本,如何在优化设备性能的同时,减少设备损耗,降低设备生产运行成本也是进行优化的一个方面。 1、从提升绞车的工作原理出发 对于提升绞车,从事煤矿开采工作的人员并不陌生。提升绞车的工作原理也相对简单,及时通过设备内部的电机产生驱动力,通过驱动器、太阳轮、行星轮、内齿轮以及调整装置实现提升绞车对于设备的提升和牵引功能。 由此,提升绞车的最大驱动能力和负载能力主要和牵引设备使用的材料和电机的性能相关联,通过设计可优化的范围不大。而绞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就成为设计优化当中的主要内容。 2、辅助装置的使用 对于提升绞车的设计优化,绞车的安全性是其中关键之一。为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增加用于保障设备安全的辅助装置,例如:紧急制动器、调速装置、深度指示器等等。其中紧急制动装置对于设备故障起到紧急刹车作用。,当绞车发生故障时,电力液压制动器会自动咬合绞车制动齿轮,实现设备的紧急制动。 3、行星差动传动装置在提升绞车设计中的应用 行星差动传动装置是通过调节和控制设备运行过程中元件的稳定性,对设备的安全运作提供了保障。采用行星差动技术调节提升绞车刹车带的松紧和齿轮的倒换,不论在提升绞车运作过程中的调速能力还是可靠性,都有着出色的作用。 对于行星差动技术在绞车设计中的应用,要在深入了解行星传动技术和提升绞车平面结构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对无级调速系统的零件进行设计和检验,涉及到参数的选取和零件的安装。通过对零件的校正获得了合理的结构参数。 总 结 本文通过分析煤矿生产当中,提升绞车的设计理念和要求,对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提升绞车设计的优化提出了建议和看法。对于煤矿作业当中的提升绞车而言,在保证设备性能的情况下,降低设备生产运行当中的成本也是提高设备设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优化内容。如何结合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对提升绞车的设计进一步优化,还需要结合实际生产中的经验不断的摸索。 煤矿绞车论文:煤矿回柱绞车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本文对煤矿回柱绞车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回柱绞车 0 引言 当今社会煤炭是的一项重要能源,是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由于资源条件和能源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在未来的30-50年内,世界范围内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核电的发展尚不能普遍取代矿物燃料。因此,在相当时期内矿物燃料仍将是人类的主要能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世界经济对能源的旺盛需求,世界煤炭开采技术也得到迅猛地发展。20世纪末期以来,先进采煤国家积极应用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技术,实现了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控制,做到了矿井的高产高效生产。 机械化是煤炭工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安全生产的必要技术手段,也是煤炭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人力和减少原材料消耗的有效技术措施。矿井辅助运输作为矿井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矿山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现代化矿井对此更应高度重视。 煤炭工业的机械化是指采掘、支护、运搬、提升的机械化。其中运搬包括运搬和辅助运搬。绞车就是辅助运搬的其中一种。我国绞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仿制设计阶段;60年代,自行设计阶段;7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标准化、系列化设计阶段。 1 概述 JHB-8型回柱绞车是一种有效的矿山辅助设备。该型绞车主要应用于回柱放顶,同时也可用于上山、下山、平巷等综采工作面设备的搬迁,比如液压支架、溜槽等。此外,拉紧皮带机机头、运料、调度车辆等工作都可以用这种绞车来完成。在港口、码头、建筑工地、工厂企业,这种回柱绞车也可以发挥作用。可见,回柱绞车在煤炭行业、机械行业,包括部分其他行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1.1 回柱绞车在回采工作面的布置方式 ①安装在回风巷内,距回采工作面约20-30m。这种布置方式适用条件广,尤其是煤层倾角较大,顶板破碎,压力较大的工作面。但这种布置方式会影响回风巷的运料工作。每一次回柱需移动导向轮,钢丝绳绕过导向轮,多了一个拐弯,摩擦阻力增大,钢丝绳容易损坏。按这种方式布置的回柱绞车,必须沿钢丝绳牵引方向长条式布置,绞车宽度不应超过900mm,过宽则会堵塞巷道。 ②安设在回采工作面上端,紧靠回风巷上部和密集支柱之间。这种布置方式在顶板较好、煤层倾角较小的条件下采用。但每进行一个循环都须移动绞车,且需移开柱子,因而不够方便。在工作面上方顶板压力较大时,机座受力容易变形,可能引起齿轮啮合不良,甚至回柱绞车有被压埋的危险。 ③安设在工作面上,工作面上有数台绞车同时回柱,加快回柱速度。这种布置方式对浅截深的机采工作面尤为需要。 1.2 回柱绞车结构的一般分析 1.2.1 按驱动机构分 ①手摇式回柱绞车 手摇式回柱绞车用于人工回柱,体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结构简单。但人工回柱效率低,安全性差,一般只用作辅助作业,或在回收金属支柱时使用。 ②风动回柱绞车 风动回柱绞车拉力大,重量轻,适用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超级瓦斯矿,但是风动回柱绞车成本较高,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③电动回柱绞车 电动回柱绞车使用范围最广,目前各制造厂生产的多为电动回柱绞车。 1.2.2 按滚筒结构分 ①缠绕式滚筒 缠绕式滚筒具有一定的容绳量,操作简单,使用范围广,但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现在生产的回柱绞车以采用缠绕式滚筒的为最多。 ②摩擦式滚筒 摩擦式滚筒多制成双曲线型,靠滚筒上的几圈钢丝绳与滚筒的摩擦力带动钢丝绳进行工作,滚筒量不受限制,也不存在排绳子问题,解决了咬绳现象,这种绞车尚在试验中。 ③链条滚筒 链条滚筒即用缠绕链条来进行回柱工作。因链条较重,不宜太长,如某厂生产的三吨轻便回柱绞车,链条仅有6米,因此,使用这种回柱绞车的极少。 1.2.3 按传动机构分 ①普通蜗杆蜗轮传动 普通蜗杆蜗轮回柱绞车,第一级为普通蜗杆蜗轮传动,再经过二级圆柱齿轮带动滚筒。采用蜗杆蜗轮传动机械效率低,虽具有结构结实耐用的优点,但体积重量都很大,搬运困难,不适于井下狭窄环境和经常移动的特点,故此类回柱绞车已不再生产。 ②圆弧面蜗杆传动 现在生产的各种回柱绞车均采用圆弧面蜗杆传动,机械效率提高到约为0.8-0.85机器体积和重量都相应减少。 2 国内外绞车的发展 近40年我国的煤炭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综采机械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采单采原煤产量早已突破了百万吨,然而煤炭工业机械化离不开运输,运输又离不了辅助运输设备,绞车就是辅助运输设备的一种。 我国绞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仿制日本和苏联的;60年代进入了自行设计阶段;到了70年代,随着技术的慢慢成熟,绞车的设计也进入了标准化和系列化的发展阶段。但与国外水平相比,我国的绞车在品种、型式、结构、产品性能,三化水平(参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技术经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1 国外矿用绞车的特点 ①标准化系列化; ②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 ③高效节能; ④寿命长、低噪音; ⑤一机多能、功率大; ⑥外形简单、平滑、美观、大方。 2.2 针对国外的情况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制定完善标准,进行产品更新改造和提高产品性能; ②完善测试手段,重点放在产品性能检测; ③技术引进和更新换代相结合; ④组织专业化生产,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 2.3 JHB-8型回柱绞车的技术特点 ①速度变化不大,回柱效率高 JHB-8型回柱绞车工作时的牵引速度为5.9-8.1m/min,平均速度7m/min,最大牵引力为50KN,容绳量为100m,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②结构简单,布置合理 JHB-8型回柱绞车的传动系统采用两级传动,圆弧蜗轮蜗杆齿轮传动和圆柱齿轮传动,而且采用了开式齿轮传动,大大简化了机械部分的传动系统,便于安装和拆卸,结构布置紧凑、合理。 ③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JHB-8型回柱绞车采用锥面实现了工作状态和制动状态的互锁。绞车起动时动载小,钢丝绳受到的冲击小。只需轻轻点动电机控制按钮,就可起动电机,然后操作制动的手把,便可实现绞车的动作。 煤矿绞车论文:煤矿立井绞车自动化装载系统设计与改造 【摘 要】:本文主要对自动化系统构成的硬件配置、装载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作原理以及改造后系统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煤矿;立井;绞车;自动化;装载系统;设计;改造 1、前言 煤矿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延伸,其水平煤矿产量也随之上升,在煤矿生产中绞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装载电控系统自投产以来一直采用手动控制,长期以来,有一些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首先,工人劳动强度大。一般情况下,该系统每天分两班倒班制进行井下作业,随着水平煤炭产量的增加,工人因疲劳而导致操作有误的事件很多,即造成装重罐和煤炭装入井底的事故。其次,必备的保护装置比较缺乏。在手工操作下,无法把各种保护装置投入进去,除了经常发生的上述事件外,溜子、给煤机偷停,过载故障缺乏报警监控手段,不但延长事故处理时间,常常引起电机烧毁和运输溜子故障,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此系统进行自动化改造。 2、自动化系统构成的硬件配置 主井装载系统是有2台往复式给煤机、2台刮板运输机、2台装煤定量斗及弧型闸门组成。井上、下煤仓设有煤位信号传感器,定量斗弧型闸门设有位置传感器(防爆磁开关),定量斗下有压磁测力装置检测煤量,刮板运输机、给煤机由真空开关控制作为电源控制启动和停止。 电气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输入、输出信号分为开关量信号和模拟量信号。刮板运输机、给煤机的启动或停止属于开关量信号,定量斗内的煤量属于模拟量信号,外界开关量输出信号通过24V直流继电器隔离,可以有效防止外界电气干扰和高电压进人PLC。对继电器供电的24V电源,采用直流24V开关电源作为独立工作电源,有效的保证了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定量斗煤量传感器采用KJD-7型定重装置,该装置可提供2套计量传感控制,设置2套“空”、“满”、“过满”参数,提供2套“空”、“满”、“过满”继电器接点,分别用于A,B定量斗的煤量检测。 3、装载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图1 PLC控制原理与接线 FX2一80MR型PLC的输人、输出为继电器型PLC,输入信号有40个接点,地址分别为XO~X7、X10~X17、X20~X27、X30~X37、X40~X47,其中X0连接打点按钮,在检修或手动控制方式下操作人员通过该按钮向绞车司机发出信号;X3,X4连接工作方式按钮控制,系统启动后默认为手动控制方式,按一次工作方式按钮,X4产生一个“1”脉冲,系统转为自动控制方式;再按一次工作方式按钮,X4再产生一个“l”脉冲,系统转为自动控制方式。检修控制方式由检修旋钮控制,当旋钮闭合时,X3为1,系统强行转到检修控制方式;X7连接装载急停按钮,当该按钮按下后装载系统全部设备停止工作,并报警。X10~X13连接给煤机启、停按钮,在手动控制方式和检修控制方式时,分别为B给煤机启、停按钮和A给煤机启、停按钮;X14~X17在手动控制方式和检修控制方式时,分别为B刮板运输机启、停按钮和A刮板运输机启、停按钮;X20~Xl7分别连接B定量斗弧型闸门开、关按钮和A定量斗弧型闸门开、关按钮;X32,X33,X47和X34,X35,X6分别连接定量斗煤量状态信号,来自KJD-7型定重装置输出继电器,当B定量斗煤量分别为“满”、“过满”、“空”状态时,X32,x33或x47为“l”,当A定量斗煤量分别为“满”、“过满”、“空”状态时,X34,X35,X6为“1”。X43,X44真空开关反馈信号,来自B,A给煤机真空开关。当B或A给煤机真空开关闭合时,向PLC柜发送指示信号,X43或X44为“l”,表示真空开关已经闭合;X45,X46分别连接B,A刮板运输机真空开关信号,当B或A刮板运输机真空开关闭合时,向PLC柜发送指示信号,X43或X44为“1”,表示真空开关已经闭合;X25,X42连接A,B箕斗到位信号,来自绞车电控系统接点,当A或B箕斗到达装载位置时,接点闭合,X25或X42为“1”。X27,X36连接绞车上、下行信号,来自绞车电控系统接点,当绞车上、下行时,接点闭合,X27或X36为“1”;X30,X31连接B,A箕斗进入曲轨信号,来自井筒防爆磁开关,当箕斗进入曲轨时,接点闭合,X3O或X31为“1”;X40,X41连接B,A定量斗弧型闸门关到位信号,来自B,A定量斗弧型闸门防爆磁开关,当定量斗弧型闸门关到位时,接点闭合,X40或X41为“1”。 4、改造后系统的优势 4.1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在提煤期间,装载系统采用自动的工作方式,以下工作均由设备来完成:两个罐的给煤机启停、溜子启停、计量斗的开关以及开车信号的发出等全部操作。而操作工人只是完成以下工作:巡视和检查设备运转状态,必要的清洁工作。 4.2提高了生产效率 自动化工作方式中的各个工序是要严格按照计算机的运算指令进行,时间准确度超过0.15,因此,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对于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工作拖延这种情况也得到了避免。 4.3提高了安全性、可靠性,转变了工人违章环境 由于工人误操作装重罐的事故,由于装重罐保护装置投人使用,也得到了抑制。对于箕斗不到位而将煤装人井下的事故,由于箕斗――计量斗连锁保护,其事故的发生率也得到了抑制。上仓满、下仓空保护使井上下流水线作业信息沟通完善,使得走空溜子现象得到了避免。 5、结语 通过对煤矿立井绞车自动化装载系统设计与改造,使得立井绞车实现了自动化装载,创造了良好的作业环境,解决了安全问题。总之,立井绞车自动化装载系统改造成功,为煤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煤矿绞车论文:煤矿副井绞车电控改造的研究与应用 摘 要:JTDK-ZN-01S型交流提升机电控系统采用性能优越的进口PLC可编程控制器作为主要控制器件,两套PLC相互冗余,构成安全回路双线制,且冗余量不低于20%。运用软件化的设计思想,能用软件实现的功能,决不用硬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大大减少了系统的硬件故障。采用了RS485 串行通讯的现场总线技术,仅用一根屏蔽线即可完成通讯功能,实现了控制的智能化。在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同时,省去了大量的控制接线,具有安装调试简单,使用维护方便等一系列优点。 关键词:副井绞车 电控改造 本矿副井提升绞车电控装置原采用天津电气控制设备厂生产的JKMK―PC型绞车电控装置,自2000年5月安装并投入正式运行,至今已有六年多的运行时间,一是电控部分大量的元器件已到使用期限,部分元件已损坏;二是原来的电控系统生产厂家已倒闭,配件供应不及时;三是PLC内部控制程序多次出现丢失现象,程序丢失后只能临时采用高压开车,给副井绞车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多问题,因此经矿多方面调研论证,确定采用JTDK-ZN-01S型交流提升机电控系统,对副井绞车电控进行改造。 1. 电控系统技术特点 (1)现场总线技术 系统采用了RS485 串行通讯的现场总线技术,仅用一根屏蔽线即可完成通讯功能,实现了控制的智能化。在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同时,省去了大量的控制接线,具有安装调试简单,使用维护方便等一系列优点。 (2)全数字化设计 该系统将轴编码器应用于绞车电控,实现数字化的行程、速度、给定、油压等,其中数字化的主令控制器和手闸控制器具有控制准确、操作方便、故障率低等特点。 (3)软件化的设计 本系统运用软件化的设计思想,能用软件实现的功能,决不用硬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大大减少了系统的硬件故障。 (4)模块化设计 本系统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系统多个功能集成为不同的电路模块,如语言报警模块、可调闸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功率检测模块、电源模块等,缩短了故障的处理时间。 (5)冗余化设计 采用性能优越的进口可编程控制器作为主要控制器件,两套PLC相互冗余,构成安全回路双线制,且冗余量不低于20%。 (6)抗干扰设计 按照抗干扰的设计原则,在输入、输出、电源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抗干扰措施,完全符合GB/T13926电磁兼容性要求,整套系统独家通过电兼容性试验,使得系统安全可靠。 (7)完善的防雷系统 主控台内设置有完善的防雷系统,采用德国OBO公司设计生产的防雷器,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8)工业控制人机界面 该系统将工业显示屏应用于电控系统,显示绞车的各种静、动态参数,如速度、行程、油压、速度图、力图、打点次数及各种开关量的状态。此外显示屏中设置了故障记忆和故障态,以便查寻提升机的故障状态和故障原因,方便简洁。 (9)UPS电源 采用具有正弦波特性、功率容量充分大的不间断电源为控制回路供电,①保证了系统电磁兼容性指标的实现;②当发生突然停电,保证了二级制动的有效性。 (10)语言报警 本系统设计了安全回路控制接点动作记忆电路,一旦安全回路动作,引起动作的各种故障被记忆下来,并连续不断地用语言播放故障位置,大大缩短了故障的查找时间。 (11)多种运行方式 提升系统能完成提升机手动、自动、检修、故障开车等各种运行方式的控制要求。 2. 系统配置 本电控系统按照结构标准化、产品系列化、性能现代化、体积小型化进行产品设计,对于提高矿井自动化、安全保障能力,以及矿井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对于减少设备维修费用,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降低能源消耗和噪音污染,提高矿井生产效率等方面,将会产生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系统设备特性如下: (1)智能型全数字交流主控台(JTDK-ZN-ZKT) (2)智能型高压低频换向柜(JTDK-ZN-GHP) (3)全数字无环流低频电源柜(JTDK-PC-DPY) (4)智能型可控硅调速柜(JTDK-ZN-SCR) (5)高压馈电开关柜(KGS1) (6)低压电源柜(JTDK-ZN-DYG) 3. 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 (1)提升机的运行方式 提升系统能完成提升机自动、常规、手动、故障开车等各种运行方式的控制要求。 (2)数字行程监控器 数字行程监控器由PLC、轴编码器构成。轴编码器将脉冲信号送入PLC中,经PLC逻辑运算处理转换成提升机钢丝绳线速度和容器行程位置,形成各种操作信号、保护信号和按行程给定的速度给定曲线。 主控PLC与监控PLC之间相互保护、相互监督,并能完成如下功能: 1)实现PLC故障状态下的低速开车功能; 2)实现数字行程给定功能,定位精度≤1cm,并实现数字行程罐位显示; 3)具有对编码器进行同步校正的功能; 4)PLC行程监控器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参数的整定以适应变化的工况(如变化了的速度、深度等)。 (3)提升控制 系统核心控制部分采用两套模块化工业微机―FX2N可编程控制器,该型可编程控制器具有指令众多,功能强大,配置灵活,使用简单,工作可靠,可以和管理计算机联网,并能完全满足矿井提升工艺过程要求。 1)选用日本三菱公司的FX2N 型PLC; 2)主控PLC应用软件能完成提升机手动、自动、常规等运行方式的控制要求; 3)完成提升机运行工艺要求的控制功能; 4)实现对调速系统按速度给定的控制; 5)实现完善的保护功能,对于等速段超速、减速段过速、过卷等安全保护具有多重保护; 6)保护功能按下列三类设置:立即施闸的紧急停车、完成本次提升后不允许再次开车的功能,即一次提升、自动减速后施闸停车。 7)可在线或离线修改用户程序; 8)采用全数字工作闸和主令控制器,采用脉冲编码器来实现,使得控制准确度高、操作轻便、故障率低; 9)留有与矿井生产管理系统联网的接口。 (4)安全保护 系统的安全回路有两套,一套由主控机PLC,另一套为监控机PLC,实现PLC的相互冗余。系统的主要保护有: 立即施闸类保护,发生下列各类故障时,系统能立即进行完全制动停车,并发生声报警:提升容器过卷、减速段过速保护、等速段超速保护、提升容器接近井口速度超过2m/s、错向保护、给定方向记忆、深指失效保护、通讯错误、高压失压跳闸保护、制动油过压、轴编码器失效。 终端施闸类保护,完成本次提升后不允许再次开车的保护,即一次提升:润滑油欠压、润滑油超温、制动油超温。 自动减速后施闸类保护,发生下列各类故障时,系统自动降低速度,然后再施闸停车,并发出声报警:信号电源欠压、制动油故障、主电机超温、闸瓦磨损、闸盘偏摆、弹簧疲劳等。 (5)制动控制系统 提升机制动控制系统由PLC、安全继电器、脚踏动力制动和可调闸模块组成,其主要功能是: 1)当系统发生故障导致安全回路断开时,PLC利用采集来的速度信号和油压信号,对液压站制动电液阀进行PID闭环控制,以实现液压站的减速制动功能。 2)当减速制动发生故障时,若提升机在井中,PLC直接控制安全阀和二级制动阀动作,实施二级制动控制;若提升机接近井口,则实施一级紧急制动。 4. 应用情况和效益 副井绞车电控系统自改造以来,运行效果良好,未出现任何问题,2006年11月经山东省机电设备检测中心性能测试,各项指标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副井安全运行的可靠性。该系统改造对于提高矿井自动化、安全保障能力,以及矿井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也进入了“云计算”时代,在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的功能得到了拓展,使得计算机效率发幅度提高。云计算背景下,虽然计算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是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进一步深究和探讨。就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安全问题;对策 1云计算的概述 云计算是继代谢能够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端的一种转变,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以及交付模式。云计算有着容量大、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等特点,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要[1]。 2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 2.1计算机数据安全问题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数据存储和处理都实现了虚拟化操作,这种虚拟化的操作使得数据的物理存储位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云计算下资源的共享,计算机所存储的数据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从而造成计算机数据的丢失、被篡改等,从而损害终端用户的利益。2.2隐私信息被窃取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利用计算机来存储信息,尤其是隐私信息。而在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隐私信息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由于我国云计算机技术缺乏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许多不法分子肆意妄为的窃取、拦截云计算消费者终端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隐私信息,不法分子在窃取他人隐私信息后往往会以高价出售给有需要的人,从而损害用户的利益。2.3云服务端易受攻击在云计算技术普及的当下,云计算终端能够自主的访问多种软件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技术中运用的系统数量也会增加,而云计算服务端计算机数量的增加使得那些不法分子看中了云计算中各种漏洞价值,从而出现攻击云服务端的不法行为。 3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对策 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面临着众多安全隐患,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就会损耗计算机用户的利益。随机云计算的发展,计算机安全问题也受到了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是保证用户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利益不受损害的保障。3.1建立云计算安全协议云计算安全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监理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2]。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云计算安全协议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云计算安全协议可以有效地弥补云计算机术在安全性规范缺失方面的问题,只有结合我国当前计算机安全现状,建立符合计算机发展的安全协议,就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更加具体的规范或限制,从而为计算机用户在使用云计算服务端的时候提供安全保障。3.2信息加密加密技术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加密传送,达到目的地后再通过相同的手段还原[3]。信息加密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措施,在利用计算机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来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从而提高信息的安全性,避免信息受到攻击、篡改以及窃取等。3.3数据备份数据备份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数据被窃取、篡改、删除。在这个爆炸性的数据时代里,人们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大大的提高了数据的处理效率。人们在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多样备份,一旦数据被窃取、篡改或者删除后,用户可以根据备份的数据进行恢复,从而保障数据的完整性。3.4控制用户的访问权限云计算背景下,云端访问的自由性使得云计算用户的隐私信息受到了巨大的安全威胁,而访问权限的设置有效地保护云服务端数据信息安全,为云计算用户的利益提供保障。云计算运营商应当加强云端访问的管理,要严格控制云端访问,给每个云端用户一个密码口令,凭借密码口令来访问云端,并定期更换口令,实施动态口令,从而避免黑客攻击云端,保证用户信息资料安全。3.5加强云端管理和维护定期的对云端基进行维护,加强云端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发生。对于云计算运营商而言,要定期对云服务端进行系统整顿,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对云端进行安全检测,保证整个云端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用户,要定期杀毒,避免潜在安全隐患威胁到计算机云端,从而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4]。3.6加强计算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也越来越猖獗,给我国当代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了为广大计算机用户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应当加快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要结合云计算发展进程以及业务模式入手,制定健全的法律,如云数据保护法、供应商信息安全管理责任等[5],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那些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处。 4结论 综上,云计算背景下,虽然计算机功能得到了拓展,但是计算机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存在给用户的利益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做好安全工作格外重要。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云计算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解决计算机安全的措施,从而使云计算更好地服务用户,保证用户在使用云服务的时候免受信息安全威胁的困扰。 作者:朱齐开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与防火墙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防火墙技术进行探讨,通过叙述防火墙技术的含义及分类,进一步分析防火墙技术对于计算机安全的作用,以阐释防火墙技术对计算机安全所起到的作用,以期大众对防火墙技术的认知加深,并对防火墙技术的未来进行展望。防火墙技术又是守护计算机安全的核心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防火墙技术信息时代 如果人类的历史是按照科技进行分类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工业革命之前的阶段,是人力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时代。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而每个人都是巨大网络空间中的一员,全世界都是一个整体,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我们的信息被大量输入进网站,在计算机中随便搜索一个代码,就是我们的代号,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地位至关重要。防火墙技术又是守护计算机安全的核心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什么是防火墙技术 1.1防火墙技术的含义 防火墙技术就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计算机保护系统,一般情况下,根据作用会被整体划分为网络防火墙和计算机防火墙。网络防火墙主要是针对网络,起到阻隔外网与内网的作用;计算机防火墙是针对计算机,能将计算机与外部网络有效地进行隔离。总之,防火墙技术就是为计算机设置一道隐形的安全门,能够将内网与外网,计算机内部与外部进行阻隔,既防止内部信息流出,也能够防止外部不符合要求的信息流入。 1.2防火墙的分类 1.2.1网址转化型防火墙 这种防火墙的功能就是网址转化,又称之为NAT技术,网址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和伪装的过程。对于外来申请访问的网址,防火墙会进行一个审核,对于符合设置标准的才准许访问内网,与内网交流;私有IP对因特网进行访问,本就是没有权限的,只是如果发射访问请求出去,该IP地址就会被暴露;网址转化型防火墙在此的作用就是当访问请求经过防火墙时,会被伪装成一个统一的地址,进行网络的访问,有效地保护了私人IP的隐私。 1.2.2包过滤型防火墙 包过滤防火墙是防火墙系统中最高效低价的防火墙,是对数据包进行过滤的安全防护措施,现在多用于路由器上。这里的“包”是网络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因此包过滤过滤的实质上是网络数据。对于网络数据的过滤,防火墙会根据数据包的一些信息进行判断,对于判断后那些来源可疑或不符合标准的将会被过滤,剩下的才能通过防火墙被我们接收到。当然,包过滤型防火墙本身存在缺陷,就是仅能凭借数据包的来源、端口等判断数据是否安全,却不能对于某些恶意程序进行阻拦,因此即使有防火墙的存在,也会有病毒侵入我们的计算机。 1.2.3型防火墙 防火墙能够管理网络应用层,较之包过滤型防火墙,防火墙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简单来说,型防火墙就是介于服务器和用户机之间的信息转换器。通过防火墙,用户机的信息被有效隐藏起来,服务器发送进来的信息是经过过滤的,这样能够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入侵。生活中最常见的过滤就是在我们打开网页时能够成功将广告过滤掉。 1.2.4监测型防火墙 监测型防火墙相较于其它防火墙的作用又进一步,不仅能够阻拦信息,对于已经放入的信息能够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信息安全。不过监测型防火墙的成本一般偏高,不能被有效的普及。 2防火墙技术对计算机安全的作用 2.1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1安全服务配置 安全服务配置是指能将系统管理机群和安全服务器机群隔离开的安全服务隔离区。这个安全服务隔离区既属于内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单独划分出来的局域网,相对独立。这样的划分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对服务器上数据的保护和运行。 2.1.2配置访问策略 访问策略是防火墙的核心安全策略。所谓的配置访问策略,就是指经过详细的信息统计,对允许访问的目的地地址、源地址和端口进行详细的设定。这个设定过程相当精确,需要我们对单位内、外的相关应用信息了如指掌,且防火墙的规则查找是按顺序进行的。 2.1.3日志监控 管理员提供信息筛选的关键词,防火墙会自动生成日志监控,对于一些信息日志系统会自动发出警告。管理员只要针对这些警告进行处理,就可以轻松查看这些不良信息,对于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日志监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2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2.2.1防止内部信息泄露 防火墙技术的出现,能够很好的隐藏计算机的IP地址,在访问外部网站时能够很好的隐藏自身,保证自身安全。且对内部网络进行进一步划分,保证了信息内部流转的安全性,保证了机主信息不外露。 2.2.2保护网络免受攻击 当前,网络的主要攻击来自路由攻击,防火墙技术的出现,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网络,减少这种攻击。并且防火墙可以对进出信息进行审核把关,既防止隐私的流出,也防止身份不明的信息流入。 2.2.3可集中安全管理 防火墙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计算机安全系统只能保护主机的限制,能够有效保障每一台普通计算机的安全,一旦失去防火墙,计算机内隐私被泄露的可能性就极大。综上所述,在当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有赖于防火墙,防火墙技术仍然是计算机安全最可靠的守护者。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都依赖于信息的传递,保护计算机隐私应该作为一场持久战进行,不可以稍有松懈。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防火墙技术一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另一方面也承载着向前发展的动力。计算机防火墙设备并非没有缺陷,面对防火墙的缺陷,应该及时进行休整。日后防火墙的作用也不仅限于计算机网络运用,更可运用于移动设备中,这是一项长远的道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作者:张伟成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通信安全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安全保障显得十分重要,不仅涉及到了内部的资料安全,同时也涉及到了其他方面的运行安全问题。数据加密技术是当前提升计算机安全的有效方式,本文主要对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计算机安全保障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数据加密计算机安全应用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时刻的感受到自己所处环境的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有人说QQ被盗了、账号被盗了,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当下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数据加密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保障中的重要部分,是当前对计算机安全问题控制的关键所在。下面将对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1计算机当中的安全威胁 计算机的处于互联网的运行环境中,会受到来自于网络的各种影响和安全威胁。首先,最为明显的计算机安全威胁就是黑客的非法攻击。黑客以非法的手段来直接的进行用户资料盗取,并采取攻击的手段来对计算机内部保护程序进行破坏,导致计算机丧失保护能力,最终无法抵御外部的攻击。同时在现代网络环境中木马病毒也是比较常见的安全威胁内容。木马的病毒入侵不仅会导致计算机内部的资料和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还可能令系统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促使计算机无法进行自我保护,甚至出现程序上的失效。此外,计算机当中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漏洞问题。由于计算机的系统运行是建立在数据包基础上的,使得数据包暴露在外,这就有着被攻击的可能性。长时间以来这种暴露的问题会逐渐的演变成为系统漏洞,使得攻击者能够轻易的进行攻击。由于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中受到来自多个不同方面的威胁,使得安全保护能力降低,这不仅给正常的计算机运行带来了麻烦,更重要的是还会导致受到外部的一序列攻击,最终使计算机的安全保护受到严重威胁,随时面临不良的侵害。 2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网络数据库加密 网络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平台一般都为WindowsNT或者Unix,这种系统的平台使得计算机的存储系统和数据传输的公共信道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信息数据侵扰或者发生篡改的现象[1]。对于这种问题采取计算机数据安全加密技术主要应当采取权限的设置,同时设定口令等方式,以便于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当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密保护。 2.2软件加密 密钥作为现代数据加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对现代化的网络数据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信用卡购物的过程中,厂家所具有的公共密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信用卡的信息解读。因此对使用的信用卡进行密钥设置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数据的安全保护,对信用卡的使用权限产生限制。对计算机内部使用的加密技术主要强加的措施有:首先对需要进行加密的文件进行检查。并对杀毒软件或者计算机中的反病毒软件进行加密,促使计算机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安全保障。 2.3电子商务中应用 AES加密技术当前来看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在电子商务当中被应用的十分广泛。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加快了我的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对金融机构的稳定起到了帮助。计算机加密技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有:SSL\SET协议、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等数据加密技术,以此来保障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双方的信息能得到安全保障,不出现泄露的情况,同时也对电子商品交易平台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此外,各大银行普遍使用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将数据流的信息传入到安全设备当中去,并由交换机来进行环境分析,实现精确端口关闭,从而保证数据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3数据加密工具的使用 3.1硬件加密 当前阶段计算机USB及并行口的数据交换是比较频繁的,对计算机进行保护数据内容并不会从接口处流失,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对这些数据的接口采取加密的形式。当对此进行加密以后只有通过了密钥口令才能对设计进行读取,否则无效,从而实现对数据内容的保护[3]。 3.2光盘加密 光盘加密形式采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光盘中的内容被盗取。现代社会中很多的人都会将重要的资料刻录到光盘当中去,以便于保存。但这样的保存方式很容易造成文件的丢失,对此就可以采取光盘加密的形式来进行保护。当对光盘采取了加密保护以后,需要通过密钥来读取光盘中的内容,这是对光盘进行安全保护的最佳方式。 3.3压缩包加密 压缩包加密是当前最为常见的一种加密形式。通过对压缩文件的加密并自行设置密码,在解密时只要将正确的密码输入就能得到压缩文件的内容。对文件采取压缩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压缩文件所占空间下,传输方便,同时在加密的过程中不容易被盗取,能最大限度的提升计算机的空间使用率。 3.4解密工具 解密工具事实上就是加密工具的一种逆向算法,当中所采取的方式基本一致,但密钥却是不同的。因此在解密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对密钥获取。通常一般人在进行解密的过程会利用软件不停进行猜测,试图进行解密。解密与加密之间并没有相互之间的影响,是相互发展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 4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完善,相应的信息加密技术也逐渐的提升。计算机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计算机数据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时也避免了其他方面受到外界的侵扰。因此,当前阶段一定要重视起加密技术的应用,促使计算机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作者:马明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帮助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人们也开始重视自身信息和企业重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并且对于数据保密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需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应用中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能够更好的使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应用。 关键词:数据加密技术;计算机安全;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不断的享受计算机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同样使生活完全暴露在互联网世界中。我们的生活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方便了朋友亲人之间的联系,方便了我们的购物娱乐等。但是我们也常常听说我们的电脑中病毒了,QQ号被盗了,信用卡和银行卡被破解了密码。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就说明我们在享受的时候,并没有重视互联网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当下互联网的发展状态表明计算机的系统安全不容乐观,还没有达到一个可以让使用者放心的状态。因此,数据的加密技术就作为互联网安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如何的将数据加密技术很好的应用到计算机安全中也是我们现阶段应该作为重点的研究课题。 1影响计算机数据安全的因素 1.1计算机本身操作的安全隐患 现阶段的大部分计算机系统都是windows系统,它的受众面广,使用起来便捷简单。但是在windows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同样为计算机黑客提供了便利条件。很多的计算机黑客通过研究掌握了windows系统的弱点并进行攻击,在网络中欺骗消费者以谋取暴利为目的。但是windows系统的漏洞是无法避免的,每一个操作系统都会涉及到很多的研究方面,无法从其中一个步骤上所更改,因此,这也就表明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本身就是具有安全隐患的,我们只有在外因上找到突破口,进行有效的规避风险和隐患,才能达到安全上网的目的。 1.2数据库的安全隐患 很多的个人和企业单位都习惯用网络数据库来存储数据和资料,但是我们所忽视了数据库本身就是具有安全隐患的。数据库所存在的漏洞很容易经过黑客的破解然后盗取和复制数据,实施对数据的盗窃。造成企事业单位的数据丢失导致很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造成个人数据被黑客盗取,然后使用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进行犯罪等的不法使用。 1.3网络的漏洞 现阶段网络的使用已经发展到支持多个程序同时应用,甚至可以多个程序同时传输数据,但是在大量传输数据的同时,也使得网络信息完全暴露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中,很容易吸引黑客的注意,导致数据丢失。众所周知,计算机具有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点。黑客往往会利用监视或者窃取的手段进行互联网数据的偷窃。并且善于利用合法的IP地址来改变自己的非法IP地址,导致有关部门查处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2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数据加密技术的分析 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在计算机应用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阻止黑客的入侵,保护互联网中的重要数据和资料。数据加密技术是通过对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信息数据进行加密,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保密性,减少黑客入侵系统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响。现有的数据加密技术已经可以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不同的加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也对黑客的入侵增加了难度。例如,数据加密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一般通过AES加密法进行无线互联网的加密,从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人们对于数据加密技术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2.2数据加密技术密钥的应用 密钥是数据加密技术的核心应用,不同的密钥可以实现不同的数据加密,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现阶段,密钥一般存在两种。一种是私人的密钥,一种是公用的密钥。具体来说,私人密钥是指只能应用于两台计算机的互相访问。其他人无法获取到任何的信息。总的来说,私人密钥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弱点,那就是它无法根据不同的需要获取不同的密钥,而公用密钥在这个时候就有很大的存在感了,公用密钥可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需要进行多个密钥加密,然后进行数据的传送,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在我看来,如何更好的使用密钥所带给我们的方便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公用密钥进行数据的加密,然后再用私人密钥进行数据解码然后进行存档。以确保密钥在计算机的数据安全使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3数据加密工具的使用 在我们对数据加密工作的分析过程中,一直是围绕着计算机系统本身的漏洞和缺点进行讨论的。但是,我们要知道,数据加密的方法不仅仅在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防范,还要合理的运用一些数据加密工具,使得我们的加密工作事半功倍。首先,我们先要对硬件进行加密,就是要将计算机USB进行数据加密,要保证只有获取密钥才能够进行USB的数据读取。其次,要进行光盘的加密,市场上的盗版光盘琳琅满目,这些光盘大多不安全,我们只有对光盘数据进行加密,才能保证不在读取光盘的时候使电脑染上病毒,也在一定程度上警戒大家,购买正版光盘,杜绝盗版。最后要对压缩包进行加密,对于压缩包这种读取数据的解压工具,我们要在工具设置中设置密码作为保护,保证压缩文件的安全性,也同样能够保证计算机空间使用率的增加。 3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给予我们方便的同时,也使得我们面临着许多的安全隐患,我们只有在不断找寻安全方法中规避隐患的发生和发展。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计算机安全保障技术,在计算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数据加密技术只有在不断的应用和试验当中,找到更合适计算机安全的方法,不断升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可靠性,才能够保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使用的安全。 作者:张延承 单位:江西传媒职业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 摘要:在当下的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电子商务在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之下,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方式。而且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消费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公民消费方式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由于信息交互性较强、价格、仓储等优势逐步显现出来,电子商务对于满足当下社会消费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之下,随之伴随的一系列计算机安全技术问题接踵而来,如何在快速有效安全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同时能够使得计算机安全技术得到保障就成为当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笔者从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研究分析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主要安全技术隐患,来更进一步的全面有效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更好的促进当下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电子商务;应用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全新的商务活动载体,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实现,近年来,由于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各类需求,因此快速发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商务交易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下商业活动当中,重要的一个商业领域范畴。从互联网形成至今,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在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问题也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电商交易当中,涉及到的个人信息、数据以及银行卡安全等问题都普遍存在。一旦电子商务当中的安全隐患存在,不仅仅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对于消费者的损失以及消费者的信任、品牌的公信力等等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预计的。因此,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当中,必须要重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提升计算机安全风险控制能力,不仅仅是更好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的必然要求。 一、电子商务中计算机安全技术瓶颈 (一)信息窃取 在当下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技术隐患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用户信息窃取。由于一些电子商务的用户在交易过程当中,对于交易信息的加密工作不到位,从而使得黑客对于电子商务用户拥有了攻击点,通过对于专业技术的应用,根据掌握的已知信息,借助编程和编译手段找到信息的规律,从而使得信息能够被黑客部分或者绝大部分被解读和掌握。从而使得电子商务在交易当中的信息能够被更加快捷的窃取,直接影响到交易的安全。 (二)信息篡改 在电子商务当中,用户信息窃取通常只是黑客的手段和方式,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篡改来实现最终的目的。在掌握大量的信息之后,对于后台的漏洞能够更加系统的认识,从而获取更多的权限之后,对于信息进行篡改,从而最终实现他们的最终目的,比如通过篡改用户的个人信息,导致交易内容发生变化,掌握客户信息之后,再实施一系列的其他犯罪活动。借助合法的电子商务中的卖家身份,来骗取消费者更多权益等,从事的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借助信息篡改实现的。 (三)计算机病毒 在计算机的安全技术当中,计算机病毒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因为计算机病毒通常是在人为或非人为的情况下产生的、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批准下,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能自我复制或运行的电脑程序的一个过程,这样,对于电脑中的整个程序操作都会带来较大的破坏。 二、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一)智能化防火墙技术 在提升计算机安全技术过程当中,借助智能化防火墙技术是当下一个较为普遍的方式。智能防火墙是指于正常程序和准确判定病毒的程序,利用统计、记忆、概率、决策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识别,这样便能够大大增加其对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数据加密技术 在电子商务当中,智能防火墙技术虽然能够提升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安全性。但是它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对于防攻击具有较高的能力,但是如果要想使得防火墙的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个更好的保障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需要用数据加密技术,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智能防火墙的技术,也能够使得在对于病毒防御体系构建当中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够使得其在应用当中,风险控制能力能够大大增强。数据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中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贸易双方可根据具体需求在信息的初步交换阶段使用数据加密技术。 (三)数字签名技术 要想使得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技术能够更加的兼顾,就需要借助数字签名技术来更好的实现信息的安全保护。在对于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中,通过对于计算机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密来更加有效的实现对于各个数据之间的监控。在各个单元数据当中,借助签名技术来实现数字化的多样化监控,通过排列组合以及单元之间的交互,从而大大增强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数据之间的完整性、联系性和安全性。 三、总结 只有通过科学的操作学习,同时引进全新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对于漏洞及时的修复,对于木马能够及时的监测清理,同时加强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监管,才能够使得在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当中,拥有更好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作者:翟魏欣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农业学校 计算机安全论文:云计算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当前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处在云计算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保障就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和计算机安全问题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 云计算背景下的计算机在功能上有了拓展,在计算机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信息安全风险。解决这些方面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云计算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当前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上还相对比较突出,要能从实际出发,对这些安全问题加以针对性的解决。 一.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和计算机安全问题分析 1.1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分析 云计算的技术应用是在近几年开始的,其主要是依靠着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进而来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在交互模式的作用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云计算技术在当前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就是因为其自身有着鲜明的优势发展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1]。由于云计算是多种资源的结合体,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满足其实际的需求。另外,云计算自身的收缩性以及扩展性的特征也有着比较鲜明的呈现,在对云计算应用过程中,能有效结合实际进行资源的再分配,这样就对云计算资源配置效率能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云计算的按需付费以及访问多样化的特征也比较突出,能够通过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进行多样化的访问,还能有效实现按需付费的目标,能够对用户的使用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1.2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分析 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安全层面。在云计算背景下数据的传输以及存储的过程中,由于其存储空间比较大,在信息的实际传输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受到黑客的拦截,或者是病毒的传播等,对信息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对信息数据存储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信息的存储以及共享等方面的安全风险[2]。这些都是在云计算环境下面临的比较主要的安全风险问题。再者,云计算下计算机的用户访问权限的管理安全问题方面。对云程序的软件进行应用下,能有效实现检索以及浏览的功能,但在进入权限方面有着相应的设置,但不管是哪种方式管理,都会给黑客带来很大的诱惑,这就比较容易让黑客利用相关的漏洞来对资料进行访问,对信息造成破坏等。另外,从计算机的网络取证的安全问题上也比较突出。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并且短时期内不能有效解决,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就比较容易造成网络安全的取证较为困难。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要能充分重视,从多方面对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二、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 第一,从元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进行保障,就要注重多种措施的实施。要对云计算的业务定位加以明确化,并要从法律层面进行严格的规范。云计算所包含的业务类型比较多样化,这就需要对云计算的业务有明确化的定位,将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及监管制度进行构建,对云服务的发展进行保障。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进行加强和完善,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业务进行防护。第二,加强对计算机稳定数据安全的保护,这就需要对云计算的运营商在数据的加密保护工作上进行加强和完善。在对数据的读取过程中,通过密码的加密处理,就能将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再有是对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安全性得到充分加强,通过虚拟存储的方式以及在实名注册的方式上进行加强防护,这些措施的实施都能对计算机的安全性得到保证。第三,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用户权限的管理进行加强,以及从网络取证的措施上进行优化。要能通过多种验证方式加以应用,避免系统的漏洞出现,通过设置安全措施对用户权限要加强检测,对比较敏感的操作要充分注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3]。而在网络取证方面,云计算服务提供方以及用户要能在相关的义务方面有详细的了解。只有在这些基础工作上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利于计算机安全的保障。第四,加强云计算下的计算机安全还要能将技术监控的水平不断提升,要能在相关业务的分析能力上进行强化,构建完善有效的技术监控体系,对审计系统以及定位系统的建设,为计算机的安全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为网络的安全性提供良好保障。再有就是从制度的建立上进行完善化,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保障计算机的安全。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保证措施的实施,要从实际出发,保证措施实施的科学有效性。只有在计算机的安全上得到了保证,才能真正的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实际的需求才能得到有效满足。此次主要从多方面对计算机安全问题和措施进行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张光芳 党同青 单位: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枣庄市分公司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及防御对策探析 摘要:加强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御,能够提升计算机设备使用期间的存储资料安全性。针对计算机设备使用中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引发原因后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性维护提供了一些有效建议,为计算机使用安全提供稳定保障。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对策;软件和硬件 计算机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设施,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运行安全也成为了技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连接网络接点后遭受病毒入侵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如果计算机系统中存在漏洞还会因病毒导致内部文件信息丢失。针对常见计算机安全问题要加大防御措施研究,提升客户的使用满意度,运行安全性也能得到提升,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建设安全防御体系来解决病毒入侵的问题,避免因病毒入侵造成文件损坏。 1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 1.1芯片的安全问题 芯片中集成了计算机的控制线路,是设备运行的重要操控模块,使用期间计算机黑客在芯片中存储病毒,投入使用后病毒会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影响使用安全。芯片部分很容携带病毒,如果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也很难了解到其中的安全隐患,因具备存储功能,为病毒植入创造了空间,使用期间病毒会在网络环境下向其他计算机出传播,最终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并入侵的计算机会出现死机、内部资料丢失等现象,使用也会遇到异常,个人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同样都会受到芯片病毒的威胁。部分用户会选择自己动手组装计算机,在选择芯片时没有去正规厂商购买,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其中很容易被植入病毒,使用期间个人隐私安全得不到保障。使用后连接网络病毒会被激活,也会通过网络平台感染其他的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硬件中,如在芯片的使用中就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在芯片等硬件设施中,国外一些技术人员植入了较多的病毒和指令,能够入侵使用者的电脑程序,造成个人资料,甚至是国家的建设信息泄漏,甚至由于其携带的病毒,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 1.2计算机电磁波信息泄露问题。 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接收与发出信息也是由磁波形式进行的,一些技术人员没能合理运行专业知识,通过电磁波破解来盗取个人信息,对用户个人设备使用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受到侵入的计算机在信息保存能力上会有明显的下降,计算机所浏览过的信息也会被剽窃。电磁波分散传递是计算机使用必须要进行的环节,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浏览,因此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十分常见,要求工作人员不断的探讨解决方法,提升运行使用期间的稳定性。与计算机连接的设备愈多,其电磁波的辐射能力愈强,愈容易被人接受和剽取。除了无形的电磁波能造成计算机信息的泄漏外,还会通过计算机连接的电源线和网线造成安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在信息的传递中,都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电线和网线中都有电磁信号的传播。 1.3具体的解决措施。 对于硬件部分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增加硬盘数量来解决,当芯片因病毒问题导致无法运行使用时,另一侧的安全硬盘会自动导通来完成信息存储任务。在硬件安装前要进行基础的安全监测,如果发现可使用内存与标记的内存存在差异时,要针对存储部分进行清理,要考虑是否是因病毒存在造成内部减小。针对电磁波泄漏个人信息的问题,可以采用屏蔽技术来解决,屏蔽后黑客不能再继续搜索到电磁波信号,这样的运行使用环境下,工作人员也能更高效的完成计算机维护任务,也不会因入侵问题造成内部资料泄漏或者损坏。要定期对硬盘运行安全进行检测,发现有硬盘损坏要及时替换,确保运行使用阶段备用硬盘处于安全状态下。 2计算机软件上的网络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2.1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软件上的信息泄露问题比较严重,也是造成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主要体现。由于计算机在使用中接触到的软件、视频、网站和文档的机会较多,一些恶性病毒和木马等就会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进行入侵,造成信息资料的破坏。例如,计算机没有进行完善的安全防火墙和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时,一些顽固性的病毒和木马就会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恶意的篡改,造成信息资料的流失,重要文档资料的篡改和破坏等。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引起的。在一些钓鱼网站中,不法人员通过网站注册、链接点击等,对使用者的计算机进行个人信息的采集,得到相关资料后,还会伪造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等行为。另外,在一些机密企业中,还存在计算机窃听和黑客入侵等问题,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和高端的技术操作完成,相关单位要做好信息安全的维护。 2.2具体的防御措施。 计算机设备连接网络后要对自身系统进行加密处理,解决漏洞问题后受病毒入侵的可能性也会减小。信息传递是最容易感染病毒的环节,可以采用加密技术来保障传递的安全性,接收方需要密钥才能够解开文件进行查阅,黑客不了解密码自然也很难破解。加密文件传输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且处理过程的难度也比较大,应用在小数量的信息传递加密中有很好的效果,如果需要传输的信息资料较多,此类技术并不适用。针对这一现象,在信息传输期间会采用部分加密的形式来进行,仅仅针对传输部分的文件来加密,节省了大量系统分析运算的时间,并且安全程度不会因此而降低。传输设备与被传输设备仅仅在部分文件上达成一致,系统内的其他资料仍然采用不共享的方法来加密。能够解决计算机之间病毒相互传输感染的问题。在一些机密的企业和个人电脑中,进行加密处理,预防计算机软件的信息泄露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达到进一步的安全性保障,可以通过认证技术进行防御。所谓认证技术就是对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进行双重的保护措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缺失的情况。这种认证技术的类型有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其中数字签名也就是电子签名,即在文本中自动生成一个散列值,再以私钥的方式对散列值进行加密处理,最后将这个数字签名发送给接收方;报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散列值,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这两个散列值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 结束语 计算机的应用是以技术为前提的,相应的,在安全问题的预防对策中,也应从技术方面进行探讨。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引起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电磁波辐射和软件网络引起的信息安全进行重点研究,加强电磁屏蔽技术和密钥加密技术的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宣传计算机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的技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施。 作者:梁鑫 单位:北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保障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的诞生与应用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促进社会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注入了动力,同时还为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开放性与共享性特点下,致使计算机安全问题随之凸显,并严重威胁到了信息的安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常见问题,其次为如何实现对计算机安全威胁隐患问题的有效防御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与管理;对策;探讨 当前,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中,成为了社会生产与人们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安全隐患问题随之暴露在使用者面前。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黑客的攻击以及硬件系统出现运行故障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使得相应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对于使用者甚至国家而言,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将直接给其带来严重的影响与损失。因此,这就需要针对计算机所存在的安全问题来实现相应防御对策的落实。 1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常见问题分析 1.1在硬件上 在计算机硬件上,常见的安全问题有3个方面。第一,芯片陷阱。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一般需要以联网的方式来实现相应使用功能的提供,而基于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硬件系统则就会因网络开放环境而受到木马病毒的入侵与黑客的攻击。当芯片存在漏洞时,如果不做联网处理,虽然无法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抵御,但是能够为相应使用者提供基本的功能需求,但是如果进行联网,对于黑客而言,则就能够根据芯片漏洞来入侵到计算机数据库之中,同时也给病毒木马的入侵提供了途径,此时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且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也难以得到保障。第二,电磁泄露。这是黑客攻击计算机系统、盗取用户信息的另一途径,对于黑客而言,其能够通过对计算机电磁传输信号的定位来截取信号,并通过对传输程序的破译或者重新编写来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盗取、破坏数据信息的目的。而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与管理人员而言,通常对该项问题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致使相应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而给计算机的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第三,硬件系统发生故障问题。一般情况下,当计算机系统受到病毒入侵以及黑客攻击时,首先被破坏的是软件系统,而基于病毒本身具有的传染性,其扩展范围的不断增加致使硬件系统的运行因此而受到影响,尤其是当计算机硬件本身就存在漏洞,则会因这一问题而直接致使硬件所存储的信息遭受到影响,轻则会致使计算机运行变缓,重则会导致硬件故障发生而造成计算机设备无法运行,硬件存储信息因此而丢失。同时,在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问题时,通常修复难度较大,而且及时能够修复也会影响到计算机运行的能力以及使用功能的发挥。 1.2在软件上 第一,非法窃听并盗取信息。当计算机软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隐患时,在实际传输信息的过程中,黑客则能够借助这一漏洞来实现对信息的窃听与盗取,这不仅使得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同时,黑客这一攻击行为下也会影响到系统本身运行的可靠性,进而给使用者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损失。第二,病毒的入侵与网络钓鱼。网络病毒的入侵行为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而言威胁极大,且病毒具备的传染性,加上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病毒种类也随之不断增加,一旦入侵到软件系统中,将直接威胁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而网络钓鱼指的是一些黑客等怀有不良企图之人,以情色网站等为媒介来诱惑网页浏览者点击或者下载等,进而来获取计算机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内容,甚至还会给使用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三,身份伪装与垃圾邮件。首先,身份伪装,此种行为主要是一些不良企图之人以非法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身份的伪装,作为合法用户来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而达成自身的目的。在侵入系统后,其不仅能够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料与用户信息等,同时还能够对信息进行篡改以及删除等,进而直接威胁到信息的安全。其次,垃圾邮件,垃圾邮件的传播也会通过占用网络磁盘空间等方式影响到系统的运行速度,对于收件人而言,也侵犯其个人隐私。 2针对计算机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落实完善防御措施的对策 2.1加固技术 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通过对文件进行加固处理后,能够为提高文件的安全性奠定基础。在实际落实这一技术的过程中,可在使用期间对端口进行连接来实现,同时通过对硬件进行加固处理后,能够在明确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发生安全故障隐患的部位来提升防护性能。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线路老化问题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所以,需要加强线路维护,确保计算机硬件设备具备良好的运行环境,强化安全管理力度。 2.2加密与认证技术 第一,加密技术。通过加密技术的应用,能够以防火墙等的设置来实现对计算机木马病毒的有效抵御,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相应使用者可通过登录账号密码的设置来限制使用权限,同时要提高密码的安全等级,并经常更换,以避免被轻易破解与盗用,确保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第二,认证技术。以认证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在进行数据访问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访问行为并加以阻止,避免使用者因非法与不安全访问行为而给计算机系统带来安全威胁隐患。一般是以相应控件的安装来实现认证功能的。电子签名以及数字证书的应用能够为实现对对方身份的确认提供保障,进而保障信息的安全可靠性。 2.3垃圾邮件的禁止以及病毒木马的防御 针对垃圾邮件,为了避免垃圾邮件发送到自己的邮箱中,就需要提高使用者自身的安全意识,在上网浏览信息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填写个人的信息,同时实现垃圾邮件过滤设置,并避免使用自动回复功能。对于一些陌生且可疑性较大的邮件不要轻易打开,以避免其中所包含的病毒等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同时要实现相应病毒木马查杀软件的安装,实现对软件的定期检测以及时查杀病毒与木马,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4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建立相应安全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在运行的过程中极为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以及恶意攻击,进而使得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加剧。因此,要想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就需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理念,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以相应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来确保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有效管理,强化对系统运行健康状态的防护力度,从计算机软硬件2方面着手来实现对计算机安全问题的有效防御。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针对当前计算机软硬件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就需要实现相应防御措施的完善落实。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以加固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安装病毒木马查杀软件并规避垃圾邮件,同时强化安全防护意识,针对计算机安全隐患问题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为确保计算机实现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相应的基础。 作者:李强 陈琳 陈武 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浅谈 【摘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在计算机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就会使得计算机系统面临崩溃的威胁,使得计算机系统内重要的信息被窃取,造成巨大的损失。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必须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才能有效地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本文就计算机安全技术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 1前言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在计算机普及的同时,计算机安全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隐患,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计算机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计算机用户的利益,为了保障用户的利益,保证计算机安全,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加大安全技术的应用,避免计算机受到恶意攻击。 2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它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存储功能,而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各种数据,极大了方便了人们的需要。然而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各种恶意攻击,如计算机病毒、非法访问等,一旦计算机受到恶意攻击,就会造成计算机系统崩溃,使得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影响到计算机用户的利益。近年来,各种网络犯罪行为也在不断发生,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计算机安全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运行的保障,常见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就有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人们就应当认识到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进而避免计算机遭受到恶意攻击和破坏,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1]。 3计算机完全技术 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有效地满足了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安全作为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加大计算机安全问题的研究是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更好地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就必须重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以技术为依托,来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 3.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它是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计算机网络中,在网络边界上建立相应的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来自外部的网络入侵。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网络具有开放性,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计算机很容易遭受到非法访问,如果计算机系统缺乏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就很容易遭受到攻击。而防火墙技术的出现,在Internet和内部网络之间设一个防火墙,当计算机遭受到非法访问时,防火墙可以自动的进行拦截,进而阻挡该访问,确保计算机的安全性。 3.2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就是给计算机用户一个特定的身份,用户通过输入相关信息,得到系统认可后方可进行计算机操作一种安全措施。就目前来看,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匿名ID访问网络系统,如果用户稍微不注意,这些行为就会进入到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中,进而肆意的盗取用户计算机系统中有用的信息,损害用户的利益。而身份认证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技术,通过对用户拟定数字身份,如动态口令、指纹、智能卡等,当用户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时,通过输入相对应的身份指令,才可以进行网络操作,当有人非法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时,系统就会自动阻止非法访问和操作,进而确保用户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2]。 3.3加密技术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如数据的存储,网上交易等,然而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时候,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泄露重要的信息,造成财产损失。而加密技术作为一种安全防护技术,当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对传输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将明文转换成密文,进而提高数据的机密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 3.4杀毒软件 针对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缺乏有效的杀毒软件,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杀毒软件,计算机病毒就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肆意蔓延和破坏,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1]。杀毒软件是针对计算机病毒而设计的一款有效安全软件。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安装杀毒软件,如当有病毒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时,杀毒软件可以拦截病毒,并给用户发出警示,同时杀毒软件还可自行的杀毒,将计算机病毒扼杀在摇篮里,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3]。 3.5跟踪技术 网络跟踪技术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利用网络跟踪技术,可以确定追踪对象的位置。同时,网络跟踪提供对与托管应用程序生成的方法调用和网络通信量有关的信息的访问。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在启用网络跟踪前,必须选择用于跟踪输出的目标,并将网络跟踪配置设置添加到应用程序或计算机配置文件中,当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安全攻击是,系统就会根据已经设置好的追踪目标进行实时追踪并锁定目标,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3.6自动扫描技术 自动扫描技术就是利用扫描设备对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进行检测,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通过自动扫描技术,可以在胶圈时间内查处现存的安全问题,并将这些安全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并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在计算机中应用自动扫描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避免安全漏洞的存在。 4结语 在计算机普及的同时,计算机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计算机安全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计算机安全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运行的保障,为了更好地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技术为依托,不断深化和研究,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张泰柱 单位:邵阳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学习中应用计算机,而计算机安全一直都是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国科研人员对日益复杂的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研发出数据加密技术,这是目前保证计算机安全最为先进的技术。笔者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阐述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数据加密技术;计算机安全;实际应用 计算机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转变思想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享受其带来的福利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我国计算机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提高计算机安全技术已刻不容缓。如何在现有的计算机安全技术水平下增强保密性能,以保护计算机的安全,成为当前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 1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因素 1.1操作系统 目前,我国大多数计算机使用者都安装了微软的windows系统,它已成为黑客攻克的主要目标。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要求的增多,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漏洞也逐渐曝光,成为目前计算机安全的最大威胁。一旦黑客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植入病毒,就能直接掌控整台计算机,如果遇到别有用心的黑客,或许会通过计算机获取用户的银行卡密码或其他重要密码,从而获取经济利益。windows操作系统是一个涉及汇编、反汇编等多项内容的庞大系统,无论技术水平多高都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漏洞,即便该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但并不代表计算机是安全的。 1.2互联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逐渐普及,目前许多个人、家庭以及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都拥有计算机,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等。互联网在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许多计算机安全隐患都是通过互联网这种途径被无形放大的。如果互联网的协议出现漏洞,黑客很容易通过这些漏洞将病毒或木马跟随正常文件植入到计算机当中,用户一旦触发就会使计算机被病毒感染,给计算机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1.3数据仓库系统 一方面,我国许多单位和企业在存储信息时都会使用到数据仓库系统,而它本身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如果SQL存在漏洞,黑客就会通过漏洞找到数据库的位置并复制数据库的数据,给我国单位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电商网站平台对数据仓库系统没有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没有对账号信息进行加密,数据仓库系统的信息就会泄露,给用户的使用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2数据加密技术概述 2.1数据加密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现在,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并开始寻找提高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信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计算机领域中的信息主要是由各种各样的数据构成,即在计算机领域中保护信息安全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数据安全。就目前计算机发展的情况来看,数据安全出现问题主要是下述几种情况。第一,数据被窃取。数据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加密处理,黑客可以在途中截获数据信息;第二,数据被篡改。网络环境是开放的,如果不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黑客在获取数据信息后就可以随意篡改;第三,假冒授权用户。黑客利用一定的手段获取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修改,在修改完成以后就可以冒用用户身份进入到系统中;第四种,数据信息被恶意破坏。一些非法用户在进入到系统以后会随意破坏数据信息,从而使其变得不完整。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效果最好的一种就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如果对数据信息进行了加密处理,黑客在获取数据信息以后是无法打开的,从而无法对数据信息进行编辑。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必须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这样才能防止数据信息泄露。 2.2数据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 简而言之,,数据加密技术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普通的明文变成密文,这样在没有密钥的情况下,人们是无法获取数据信息的。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称加密技术,另一种是非对称加密技术。现在出现的算法比较多,无法准确判断数据加密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好坏,但是只要能起到加密处理的作用就可以将其称之为一个好的标准。数据加密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明文变换为密文,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加密。发送方先要对明文进行加密处理使之成为密文,并将其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接收到密文以后要使用密钥才能将密文转化为明文。 2.3数据加密的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加密方法,一种是对称密钥加密,即在整个过程中采用的密钥不会发生变化,所有人均使用同一个密钥,该密钥既可以进行加密处理,也可以进行解密处理。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不可以将密钥公开。该种加密技术比较简单,在使用过程中运算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密钥的保密工作比较难做,随着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多,密钥的保密性会越来越差,从而会影响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另一种是非对称密钥加密,该种加密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对称密钥加密方法存在的问题。所谓的非对称密钥加密方法就是指在加密处理的过程中采用公开密钥,所有人都可以获得,不存在保密性问题,但在密文解密的过程中采用的却是私有密钥,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3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3.1数据加密技术 如上文所述,所谓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加密算法将大家都知道的明文通过密钥转化成密文的技术,黑客无法对这些加密数据进行破解,从而达到保护计算机安全的目的。目前,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链路层加密、节点加密以及端对端的加密。目前我国应用该项加密技术最为广泛的是电子网银行业,使用的加密技术也最为先进,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从客户端到服务端都实现了层层加密,即便黑客窃取到了数据,也无法将加密的数据破译出来。为了充分保障电子银行数据的安全,目前各大银行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与网络交换设备协同防御的方式,真正实现了数据加密。 3.2数据加密技术密钥 密钥是数据加密技术的核心,加密算法可以固定,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多个密钥,从而形成不同的秘文,对数据进行层层加密。我国密钥主要分为两种:私人密钥和公共密钥。两种方式相比,私人密钥安全性更高,但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满足目的不同的需要,这时就会使用到公共密钥。为了充分发挥两种密钥方式的优势,现我国主要采取公共密钥和私人密钥相结合的方式,在私人密钥的外层包裹一层公共密钥,一旦私人密钥在数据传输时被解密或泄露,公共密钥会进行相应的补救,从而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 3.3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 目前,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在电子银行系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实际上核实过程相当于加解密的过程。与数据加密技术密钥相对应,我国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基于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二是基于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与密钥应用方式类似,目前主要采取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与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相结合的方式,如果用户在使用私人密钥后仍担心信息被解密或泄漏,可以在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外层包裹一层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两种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的安全性,保证了计算机的安全。 4结语 数据加密技术只能暂时延缓计算机被黑客攻克的时间,不能从根本上阻止黑客获取计算机信息。如果计算机操作系统仍然存在诸多漏洞,黑客就可以通过技术解密获取密文后的明文。要想真正实现计算机的安全,就要从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多种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用户也要做到绿色上网、安全上网,并及时对计算机进行维护杀毒,通过多方努力真正实现计算机的安全运行。 作者:韩从梅 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现状及防御对策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下,计算机技术涉及的领域和行业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当前时展的一种重要保证,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但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的发展,一些安全性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针对了目前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面临防御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已不再只是时展的一种象征,更多的成为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种必需品,购置计算机产品的人数都在逐年的上升,这也说明人们搜集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但随着人们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安全问题越来越明朗化,如果没有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会造成计算机内部文件丧失,很容易让将计算机用户的隐私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账户安全。所以,做好计算机安全防御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运用防御技术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更加的多元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真正的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自由。人们可以在相隔千里互见不着面的情况下嘘寒问暖,可以运用微信、qq等其他通讯软件向对方发送文字信息,运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这也说明计算机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功能多,操作简便等特征。但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安全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计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就为显著,硬件问题比较好解决,只要更换一些计算机的设备,但软件问题却比较刺手,软件的安全问题不仅会阻碍计算机正常的运行,还会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2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分析 2.1芯片陷阱 计算机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其运行的主要依据是芯片,芯片虽然体积与占存空间较小,但其储存的信息量非常的强大,功能较多[1]。在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可以接受外界病毒的指领,这也给计算机用户的使用埋下安全的隐患。一些黑客会在用户用无限代码激活指领后,盗取用户计算机内部的文件和相关的账户信息。 2.2窃听 在计算机结构中,软件设备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要保持正常的运行离不开这些软件设备,而且在信息传递中,软件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软件设备出现问题,计算机内的重要信息会被第三方窃听,很容易造成计算机数据全部流失。从企业的角度分析,软件设备出现安全性的问题,不仅会将企业内部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流露出去,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病毒 阻碍电脑正常运行一部分的因素是源于病毒,加上电脑病毒具有可以直接复制的特征,给电脑或多台电脑的用户的账户安全带来极大地威胁。另外,由于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病毒还可以不用人操作,自动地将电脑中的文件信息进行篡改或删除。 3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御对策 3.1加固技术 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设置加固技术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加固技术的形式较为多样化,如密封加固、温度环境、防腐加固等。在加固类型中,防腐蚀加固不仅是如今一种新型的加固技术,还是运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运用防腐蚀加固可以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进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计算机技术人员在将加固技术运用到计算机硬件设备中,确保了计算机用户保存的文档和数据不受到影响。 3.2加密技术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加固技术,加密技术也是一种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类型。为了防止不法人员篡改或删除计算机内部重要的文件信息,很多计算机用户会运用到加密技术。加密技术从整个可以分文两个方面:(1)对称加密处理,也是私钥加密。对称加密处理主要是信息的收发双方都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密钥对一些重要文件进行加密或解密。由于其加密和加密的速度较快,在小批量的数据处理中属于常用的一种加密方法。(2)非对称加密,也被称为公钥加密,这种加密方式与对称加密相对于复杂,且步骤较多,但由于安全性高,是目前很多企业、单位运营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加密手段。非对称加密是由乙方用公钥来,另外一方用私钥来保存。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在完成文件或数据的保存后,会专门设置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交于乙方使用,公钥主要是企业或单位在进行其它交易时公开使用,得到公钥的一方在使用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需还回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 3.3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子技术,向接受者证明发送者身份的一种技术,认证技术还可以辨识文件的完整性。对于计算机内保存的文件,可以立即辨识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有篡改或非法存储[2]。认证技术主要归分为两类(1)数字签名,有被称作电子签名,主要是发送者利用数字签名来获得接送者认可的一种形式。(2)数字证书,是将教育各方的身份信息一一的标识出来,进一步提高出验证各种身份的方法,让电脑用户可以使用这种验证的方法对对方身份进行有效的识别。从计算机用户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安全可靠的方法向相关部门提交资金的公钥,进而达到获取证书的目的,赋予用户具备公开此项证书和合法权益。对于需要使用用户公钥的人,都可以获取这项证书,并且通过相关合法协议签订,进而提高了公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结语 总之,要确保计算机正常的运行,计算机用户的账户安全和文件数据的完整性,可以运用加固技术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还可以运用认证技术,确保用户不受到没有必要额感染,保障患者用户信息安全的通俗,也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性。 作者:孙莎莎 单位: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及防御对策 摘要:计算机的应用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如果没有计算机就会造成经济和技术的脱节。但是,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已给人们制造了一些麻烦,信息泄露等计算机安全问题值得我们的注意,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来说,信息资源安全才有利于未来的建设。文章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安全问题和防御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强调了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对策;软件和硬件 计算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企业的管理中还是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中,计算机软件都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在人们的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但是,计算机由于其开放性的特点,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全建设带来困扰,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性建设问题。 1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 1.1芯片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是由芯片、主机、显卡等硬件组成的。目前,市场上的计算机品牌较多,国外的计算机技术和高科技水平比较先进,在我国的一些高端人才和企业中,使用进口计算机的群体较多。在计算机硬件中,如在芯片的使用中就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在芯片等硬件设施中,国外一些技术人员植入了较多的病毒和指令,能够入侵使用者的电脑程序,造成个人资料、企业信息、甚至是国家的建设信息泄漏,甚至由于其携带的病毒,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另外,在一些网卡和显卡中同样会携带木马。一些电脑爱好者,喜欢自己购买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如果没有到有保障的场所购买,很容易造成计算机硬件的信息安全问题,一些干扰程序通过激活后,会给计算机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安全使用。 1.2计算机电磁波信息泄露问题 计算机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辐射,这种电磁波的辐射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储存。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尖技术人才对于计算机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得十分透彻,在市场环境中,相应的预防措施还不能赶超计算机信息剽窃人员的相关技术。通过相关设备的使用,剽窃者通过电磁波的频率就能够对计算机的信息进行复原。另外,与计算机连接的设备愈多,其电磁波的辐射能力愈强,愈容易被人接受和剽取。除了无形的电磁波能造成计算机信息的泄漏外,还会通过计算机连接的电源线和网线造成安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在信息的传递中,都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电线和网线中都有电磁信号的传播。 1.3具体的解决措施 在解决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问题中,相关工作者要对芯片等硬件部件和电磁波辐射两个方面进行预防。在硬件的防御对策中,相关人员可以进行备份贮存。例如可以使用双硬盘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当一个贮存硬盘发生程序故障时,可以及时断开,另一个硬盘还可以持续工作,在不延误工作执行的过程中,完成信息资料的保护。在电磁波的辐射问题上,相关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屏蔽设备的连接,减少电磁波的扩散,并可以进行电磁波干扰技术的实施,干扰剽窃者的接收情况,致使信息资料无法复原。 2计算机软件上的网络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2.1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软件上的信息泄露问题比较严重,也是造成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主要体现。由于计算机在使用中接触到的软件、视频、网站和文档的机会较多,一些恶性病毒和木马等就会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进行入侵,造成信息资料的破坏。例如,计算机没有进行完善的安全防火墙和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时,一些顽固性的病毒和木马就会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恶意的篡改,造成信息资料的流失,重要文档资料的篡改和破坏等。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引起的。在一些钓鱼网站中,不法人员通过网站注册、链接点击等,对使用者的计算机进行个人信息的采集,得到相关资料后,还会伪造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等行为。另外,在一些机密企业中,还存在计算机窃听和黑客入侵等问题,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和高端的技术操作完成,相关单位要做好信息安全的维护。 2.2具体的防御措施 加密处理是实现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对称加密处理,即私钥加密,是信息的收发双方都使用同一个密钥去加密文件和解密文件。其主要的优势就是加密和解密的速度快捷,但是这适合小批量的数据处理。其二,就是非对称加密,又被称作公钥加密,基于此种加密措施处理的加密和解密,一方用公钥来,另外一方用私钥来保存。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生成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作为公钥向其他交易方公开,得到该公钥的乙方使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再发送给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在一些机密的企业和个人电脑中,进行加密处理,预防计算机软件的信息泄露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达到进一步的安全性保障,可以通过认证技术进行防御。所谓认证技术就是对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进行双重的保护措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缺失的情况。这种认证技术的类型有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其中数字签名也就是电子签名,即在文本中自动生成一个散列值,再以私钥的方式对散列值进行加密处理,最后将这个数字签名发送给接收方;报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散列值,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这两个散列值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 3结语 计算机的应用是以技术为前提的,相应的,在安全问题的预防对策中,也应从技术方面进行探讨。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引起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电磁波辐射和软件网络引起的信息安全进行重点研究,加强电磁屏蔽技术和密钥加密技术的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宣传计算机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的技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施。 作者:卜伶俐 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0引言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在网络管理控制等技术措施的保证下,实现的网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使用性,保证计算机不会因为自身的偶然因素或是外部的恶意因素的破坏而造成信息的泄露和更改等情况。计算机网络安全不仅指的是计算机的系统设备以及相关设施的物理属性得到保护,还指的是计算机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等逻辑属性的安全。 1计算机安全面临的问题 1.1网络的脆弱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与国际性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互联网的特点也给计算机网络得安全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开放性 计算机网络是面向全球亿万用户的,它的开放性给计算机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因为全球的用户都可以直接使用计算机,这就使得计算机面临的威胁是来自全球各地的。这种威胁包括对网络通信协议造成的冲击、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漏洞实施的攻击等方面。 (2)国际性 计算机网络连接着全球的用户,它是没有国界的,国际的通用性意味着它不仅会受到本国黑客的攻击,同时其他国家的黑客也会对本国的计算机网络造成巨大威胁。同时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也是无国界的,一个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存在病毒的话,可能会给世界各国的网络都带来病毒的威胁。 (3)自由性 计算机一般对使用者的技术和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这就表明计算机的使用权的自由的,各种层次、各种需求的用户都可以自由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和获取各类信息。无论是那些健康的安全的信息,或是对计算机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的不安全信息用户都可以自由的获取和共享。 1.2操作系统的缺陷 操作系统是保证运用系统正常运行的支撑软件,同时它起着管理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功能,然而操作系统自身的缺陷也使得计算机安全面临一定的威胁。 (1)结构体系的缺陷 操作系统的管理功能包括自身内存的管理、CPU的管理以及系统外设的管理,这些管理系统又同时包括很多模块和程序,如果这些程序出现问题,比如内存管理遭遇故障,外部网络接入的是有问题的模块,就可能使得计算机程序崩溃。因此,黑客常常针对存在问题的管理程序进攻,以此实现电脑的瘫痪来完成自己的攻击任务。 (2)文件传输存在的不安全隐患 操作系统支持通过网络加载安装程序,也支持用户通过网络共享文件,就单说网络的文件传输功能就存在很大隐患。比如,FTP安装程序的时候还会附带一些可运行的文件,但这些文件可能蕴含某些不安全的隐患,导致在电脑运行时被这些文件所携带的病毒侵入,毁坏或是窃取电脑储存的文件和资料,严重的还会造成整个电脑程序崩溃,给用户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 (3)可创建进程的功能 支持进程的远程创建和激活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一定便利,不过这一功能的存在也使得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一些不安全隐患。比如远程服务器可以通过远程创建或是激活用户给计算机传播一些病毒软件或是间谍程序,让计算机的安全系统崩溃。由于间谍程序一般会附加在合法用户上,计算机不易察觉,当间谍软件或黑客已经破坏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时计算机才会采取一定措施,然而这时已经为时已晚。 1.3数据库存储的内容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存储着大量的信息,它包括计算机联网以后可看到的所有信息内容,所以一般的数据库存储必须同时具备安全存储、科学管理以及合理利用等特性,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少有计算机能够同时具备这些功能,计算机存储的安全性常常得不到保证。计算机经常会出现一些非法用户绕过安全内核窃取计算机数据库存储数据的情况,还有授权用户进行超出访问权限的更改活动,这些情况的出现给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造成了一定损害。 1.4防火墙的脆弱性 防火墙是设置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专用网和公共网之间,由软件和硬件组合而成,保证计算机安全性的保护屏障。它的存在对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但防火墙自身的脆弱性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绝对安全,防火墙只能保护计算机免于受一种攻击的威胁,对于计算机内部的威胁和病毒的侵犯却无法防范。如果内部人员和外来危害联合起来对抗计算机的话,防火墙是抵抗不住的。如果防火墙不断的受到攻击的话,它自身的防御功能也会下降,甚至会连一些能检测到的攻击都防御不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得同时,破解防火墙的技术也在发展,这给防火墙的防御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计算机安全的防御对策 2.1技术层面的对策 (1)建立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全面的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制度保障。成立一个相对专业的管理团队,定期组织一些培训和评估测试对管理团队成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做好严格控制。同时对重要部门和信息做好定期的查毒和备份工作,为计算机安全提供技术层面的保障。 (2)应用密码安全技术 应用密码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高级技术,密码技术的应用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应用密码安全技术的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设置对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还可以在基础密码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革新,增加密码解锁的复杂性和安全性,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证。 (3)提高网络的反病毒技术水平 计算机一般都安装有病毒防火墙,定期对防火墙内的病毒进行更新,提高防火墙的病毒防御能力;定期对防火墙查杀的病毒要进行过滤,为了网络运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用户定期的检测计算机内文件的安全性也是十分必要的;防病毒卡的使用可以确保访问权限设置的安全性,没有经过服务器的允许一些文件是不可以运行的,这样也避免了远程客户端控制计算机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2.2管理层面的对策 计算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相应管理措施的执行也是具有一定效力的,将这两者有力的结合起来能够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最大程度的保证。同时,提高计算机用户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必要前提。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教育,包括对计算机安全法、犯罪法、保密法以及数据保护法的普及,让用户明确意识到使用计算机应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用户个人计算机使用环境的安全性。对计算机使用原则的了解也能够激起用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和防范不安全事故的意识。成立专门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技术。定期的病毒查杀和系统修护也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人员应该具备超强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必要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管理人员应该贯彻落实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给计算机的运行和网络的使用提供法律支持。2.3物理安全层面的对策 (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 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是否符合运行要求也是影响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湿度、振动和冲击以及电气干扰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环境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条件的数据出现一点偏差,都会对计算机的运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要对计算机系统的环境做一个明确的规定,每一个环境条件都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2)机房场地的选择 机房场地的选择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会造成影响。机房一定要设置在外部环境安全和地质稳定的场所,在此基础上在考虑抗磁干扰性、振动源和噪声源的属性等,要特别注意机房不能选择在建筑物的高层以及用水设备的周围,以免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3)机房的安全防护 机房安全防护是电脑物理安全防护层面的重要手段,机房安全防护主要是应对可能出现的物理灾害、未授权的个人或团体蓄意破坏网络信息以及重要数据的泄露或损害等安全隐患。首先要加强身份验证制度的执行力度,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其次,要对访问用户的活动范围严格限制,规定用户的安全活动范围;再者,设置计算机系统需要多添加几层安全防护圈,增强计算机程序抵御病毒入侵的能力;最后,在机房周围建筑物的构造上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机房提供物理保护。 3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御工作是一项集技术、管理、制度以及设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国际性、安全性、自由性的特性,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着较大的威胁。因此,计算机的安全防御技术必须依靠国际的通力合作来共同应对。希望社会群体好专家学者能够关注这一课题,为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使用环境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任继涛 单位: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逐渐的广泛,从而更好的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我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像漏洞、病毒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同时也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本文就计算机安全技术,结合安全的指标和安全防护的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 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加,主要来自人员的操作、系统的漏洞、病毒的存在以及防火墙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计算机的信息不被保密和完整;对此合理的利用防火墙、加密技术、密钥技术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等,从而更好的保证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应用,保证社会群众的财产利益不受侵犯。 一、计算机安全的标准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传输的速度、质量以及完整都应该不被延迟和破坏;其次是信息必须是可用的,同时用户在使用信息时,必须是进过授权且保密的;而用户在使用信息时,该信息都是由授权机构及时进行操控的。最后当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的情况下,会为网络事故提供一系列的依据;对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1、操作系统。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研发,以及技术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对于系统操作的安全却忽视,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系统漏洞,从而直接影响计算机信息的安全。但是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加,也相继的设计出了防火墙等安全程序,但是由于影响操作系统的安全因素有很多,一但安全防护程序自身存在漏洞,导致其不能发挥很好的安全防护作用。 2、病毒。 网络病毒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程序中,编制特殊的指令;这个指令不仅会破坏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库,同时也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而目前长常见的指令,主要是指一系列的非法入侵的代码,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但是这些病毒常常是隐蔽不被发现,且传播快速快破坏程度大,一旦结合黑客技术,对于计算机会起到控制和破坏的作用。 3、操作问题。 虽然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手必备的上网工具,但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灵活操作的用户却非常得少,一旦用户的失误操作,会造成很大的安全威胁;加上用户对于防护技术应用的意识缺乏,导致计算机很容易受到病毒或是木马的侵害,直接威胁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置于外部与内部网络之间的网络安全体系,防火墙的安装,可以有效的检查数据包,并根据自身检查的结果,有效的提醒用户及时的进行过滤和清理,给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加以保护。 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的研发,对电子商务以及网络信息交易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而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与非对称两种,其中对称加密技术,主要是指基于口令,将加密与解密运算提供想相同的密钥;而非对称加密技术,也是以口令为基础,但是加密与解密预算所使用的密钥不同,同时解密密钥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而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3、智能卡技术。 挂技术与密钥技术相似,同时也是基于密钥方式的一种按群操作程序;该用户的智能卡被赋予了指定的口令之后,当用户使用该只能卡时,输入的口令与网络服务器上的密码相同,从而用户在利用网络技术时,对以用户的信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此技术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数据加密技术并不能适合于所有的服务器,或是操作得系统使用。 4、生物识别技术。 其生物识别技术,起初是机械密钥的使用发展,然后是数字密钥的应用和发展,最后经过优化发展到了生物识别技术,它是利用人体独特的身体特征,在利用网络系统操作时,对于其进行身份验证;尤其是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等身体特征验证,是有效的通过外设,获得身体体征的数字图像,然后再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当用户进行系统操作时,就会对于信息以及数据库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已经从指纹发展到了视网膜、骨架等身份识别技术,从而更好的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安全性。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分析,发现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防护,主要是对于病毒、木马、漏洞以及黑客技术的预防,对此结合计算机网络完全的标准,合理的利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智能卡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与此同时,最主要的还是要有效的提升计算机用户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通过灵活的应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正确操作计算机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从而更好的保证自身的财产利益不受到侵害。 作者:倪鑫 单位:天津国土资源测绘和房屋测量中心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最就是信息的产生、处理和变换越来越频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进发展,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电子商务中的交易行为大多数都是在网上完成的,因此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影响趸易双方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有效地保护电子商务的安全,是电子商务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信息;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应用 0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和生活模式,但是安全问题仍是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制约着人们的网上交易,因此,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所在。 1概述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国网络营销网"Tinlu相关文章指出,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或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onsumer)两种。伴随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影响其成败的一个关健因素。从电子商务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商务交易安全性出发,本文结合分析了当前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介绍利用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 2电子商务网络的安全隐患 2.1操作系统没有相关的安全配置 只有对操作系统进行相关和严格的安全配置,才能提高其安全程度,如果操作系统缺省安装,可能会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 2.2CGI程序没有进行代码审计 如果网站或者是软件的CGI程序存在严重的问题,就会出现冒用他人的账号信息网上购物的情况,导致比较严重的经济后果。 2.3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的案件时常发生,黑客可以利用网页存在的漏洞,修改网页,非法入侵别人的主机,盗取别人的信息,黑客攻击严重威胁了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2.4病毒攻击 病毒是一段传染性的程序,能够破坏计算机系统,病毒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入侵网络,破坏资源,严重威胁着电子商务的安全。 2.5身份识别 电子商务的交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的双方互不相识,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身份伪造问题。 2.6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网站和局域网需要完善的安全制度进行保障,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并着手实施是网络安全的保障。 3电子商务交易中应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3.1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可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数字签名技术主要包括数字摘要、签名和时间戳技术。 3.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道防御设施,主要是隔离本地网络和外界,对本地网络起到保护的作用,限制他人随意进入,限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目前最安全的就是利用双防火墙双服务器的方式。配置防火墙安全方案,防火墙更容易集中管理且更经济。 3.3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就是交易双方知道对方真实的身份信息,这是授权和审计的必须过程,也是实现授权和审计的访问控制过程运行的前提,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审查能力 根据系统机密和完整性的要求,数据审查的结果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审查能力是指每个经授权的用户的活动的唯一标识和监控,以便对其所使用的操作内容进行审计和跟踪。 3.5网络安全协议。 网络协议是指网络上所有设备全部的通信规则的集合,在网络的各个层次中存在着很多的协议,而网络的安全协议采用了加密技术和认证技术,七层网络模型的每一层都已经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加密协议,在这些所有的协议中,与电子商务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会话层的SSL和应用层的SET。目前,电子商务中的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和安全套阶层SSL协议,这两种安全协议被广泛应用,SET协议位于应用层,这项协议可以充分保证互联网交易支付的安全性,是为持卡消费和网上购物消费服务的,SSL协议的服务对象一般为银行对企业或者是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3.6信息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 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中,信息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保障通信双方的信息完整性以及不可抵赖性,在电子交易的过程中,双方能够确认对方接收或者发送了某些信息,还要保证接收信息的完整性,确保这些信息没有被修改或者是替换。 3.7虚拟专用网技术 虚拟专用网技术即VPN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网络技术,它的信息传输媒介为不可靠的公用联网络,重要信息的传输主要通过附加的安全隧道以及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此项网络新兴技术的运用,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3.8制定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制度 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指用文字的形式规定的各项安全要求,这些制度应该包括保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跟踪审计制度、数据备份制度、系统维护制度以及病毒定期清理制度等六项制度。3.9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电子商务的交易抵赖和否认问题以及对个人隐私的破坏,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诚信问题,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我们应能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4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商务安全问题是其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解决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能够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是电子商务能够成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然,任何一个安全技术都不会提供永远和绝对的安全,因为网络在变化,应用在变化,入侵和破坏的手段也在变化,只有技术的不断进步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 作者:闫世伟 单位:同济大学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对企业进行全面化结合的一个管理理念,在对水电站的管理过程中,必须从水电站的经营和财务管理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融合。 一、引言 精细化管理对于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这种管理理念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理念,是根据目前全球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所诞生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的诞生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社会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这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在完成一些常规化的管理时,精细化管理可以将常规管理的基本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进一步的深化,精细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因管理而造成的一个资源的占用和浪费,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水电站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情况来看,能有效地提升水电设备的资产利用水平,合理利用资源,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最终提升水电站的效益。 二、水电站资产管理精细化的实施思路 (一)贯彻内部控制全覆盖的思路 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于资产管理本身是具有指向性的。故而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中,要尽量细化,同时根据水电站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并执行完善的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特别是使得基层员工在资产管理中有章可循,财务人员在资产管理中能做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要在深刻领悟精细化管理理念精髓的前提下,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会贯通,与单位财务管理实际需求有效结合,形成新的见解理论,最大化符合水电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和特殊性,为制度顺利有效执行奠定基础。 (二)贯彻精细化管理全范围的举措 水电站企业是重资产行业,电站从建设到发电生产,都凝聚着大量的资产投入。大到水坝、发电机、小到相关的设备、备品备件,都属于资产的范围。而水电站作为典型的生产型企业,资产是为生产服务的,更是由大量员工直接操作的,所以精细化管理必须贯穿企业的全范围。财务在此方面,不仅应从内部控制方面加以约束,而且应做好相关折旧与涉税工作,使得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与企业的生产匹配,从可比性原则的思路,形成相关成本或费用,从而在计算损益时合理反映企业的资产使用情况。 (三)落实精细化管理与财务文化相结合的思路 资产的特殊性就在于必须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因此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审计、尽职调查,都必须定期进行盘点,以确保账实相符。如前所述,电站企业的资产包括了固定资产(设备)、备品备件、办公设备等等若干种,涉及各岗位、各员工。水电站作为一个集体需要推动所有成员朝着一个财务目标努力。优秀的财务文化会提升和改善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和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因此,将精细化资产管理与财务文化结合起来,不仅是财务文化形成的需要,也是企业真正发挥资产价值,使资产要素转化为利润要素,并形成良好现金流的重要体现。 三、精细化管理在水电站资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一)制度管理精细化 资产是企业运营的基础,也是盈利的保障。对于企业来讲,资产从请购、使用到处置,都具有较长的一个生命周期。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不仅要考虑账实相符,更要考虑在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充分发挥其效用,确保其全过程在内部控制的覆盖中。良好的内部控制,从请购、管理到处置,都有严密的内控流程。对于水电站企业而言,设备一般都是高价值长期使用的资产,大多数是生产性设备。因此,在使用管理中,要考虑其请购符合流程,同时还要符合经济性的要求。对于处置则需要按照企业的相关流程进行,确保处理的价款合理,流程合规,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影响。在制度设计方面,首先,要考虑管理制度的内部逻辑。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结合水电站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要对水电站现有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发现问题阶段、分析原因阶段、拟定备选方案阶段、确定选取方案阶段和问题解决阶段等几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其次,设计资产管理制度的前提是首先要确立资产管理目标,通过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来确认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进而制定出能够促使目标达成的资产管理制度。最后,制度内容要责权利明确。根据岗位来确定资产使用与保管的责任人,防止资产的贬值或毁损。最大化地发挥资产的价值。 (二)设备管理精细化 水电站和一般的企业不同,它的资产价值非常高数量非常多。因此,对于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加强对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在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设备打交道的所有部门都参与到这个管理环节中来,只有每一个使用设备的人都对设备有明确的了解,才能维护好设备发挥它的价值,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不然这种管理方式的实行不仅不会有效果,还很有可能因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而浪费掉人力物力。此外,企业应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如价值或功能)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重要程度的资产施以不同的管理力度与核查力度,真正使有价值的资产确保其完整并发挥其功能。 (三)财务管理精细化 水电站的生产和运营的方式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大多数的水电站对资产所使用的财务管理方法也是很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单一的,这对于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对财务管理也实行精细化管理是促进水电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改善财务管理弱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将传统的水电行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水电站行业,在成本上也进行了一个控制,进一步地提升了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在财务管理精细化方面,应考虑两个方面:1.做好资产基础管理工作。在内部控制与制度建设的前提下,对水电站现有资产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以主要的资产基础数据包括国家、行业的相关资产标准,本行业或兄弟单位的资产详情或历史数据作为资产预算管理的基础资料。此外,加强财务管理在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电站整体管理的角度,提升财务部门通过资产价值管理改进实物管理的监督功能,做好资产管理的制度保证。在财务团队中配置专门人员或岗位进行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也是重要一环。2.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资产管理精细化。一方面,考虑建立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通过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两个端口,动态反映水电站资产的名称、购置时间、维护或保养情况、修理情况、流转情况、责任人等重要信息,并实时更新。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形成水电站企业从资产购置、产权登记、使用流转、处置到收益等全面资产信息。在财务系统中,应通过财务软件的资产模块详细登记,并与财务会计的资产账目实时进行核对,在资产账实相符、折旧、经济贬值等方面实时形成财务信息,以实现财务在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很多企业要转型的一个必经之路,非常适合水电站目前的发展现状。对于水电站来讲,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发电的若干流程与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设备,这是水电站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在这种具有较复杂流程的企业中,揭示盈利真相是相当复杂的问题,要求能够揭示各个流程上的获利情况,这进一步要求能依据生产流程,从财务上详细记录各个流程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就意味着资产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成本转移,创造价值的过程。综上所述,水电行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水电行业想要维持发展的势头和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益,应当在水电资产管理中实行精细化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水电行业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淑慧.浅议水利事业单位的精细化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15(11) [2]薛丽.对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3]周颖娴.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清查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会学习,2017(24) [4]张艳.试论企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7(36) 作者:黄硕 单位:国电四川发电有限公司南桠河水电分公司
1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影响因素 1.1因操作不当降低设备的可靠性 在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操作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不规范的操作,就导致控制设备在不规范的操作或者是错误操作而出现损坏,出现不良反应,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线。此外,操作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使得个别员工对操作自动化控制设备不熟练,进而出现各种不规范操作或者直接导致设备的故障。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老化问题也需要引起注意,维修人员需要定期地对其进行保养和维护,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 1.2电气设备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因素 近些年电子行业蓬勃发展,每件产品让人第一注重的就是硬件设施,只有硬件设施过关才会考虑是否购买。如今的硬件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功能各异,质量不同,制作工艺也是良莠不齐,导致最后的硬件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要使机器能够完美运行,硬件质量就得过关。但一些硬件生产厂商并没有很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出厂的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这样使得设备的不稳性大大提升。 1.3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运行过程中,恶劣的自然环境会直接影响到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转,不仅会增加电气设备的磨损程度,也会严重威胁电气设备的运行安全。如灰尘进入电气设备的内部结构时,会导致电气设备的运转部位出现较大的物理摩擦,继而增加电气设备的磨损问题,使电气设备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受到极大影响,导致电气设备故障问题的发生概率不断提升。 1.4电气干扰的影响 通常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会对电气设备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控制系统受到电磁干扰时会出现失控和误控现象,极大降低了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最终直接威胁到电气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极其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2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检测 可靠性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测试法、保证实验法、现场测试法,通过测试的数据结果来对其可靠性进行分析与总结。其中实验室测试法指的是在规定的环境中进行真实、全方位的检测,更适用于生产量高的情况,检测过程中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数据的准确度。而保证实验法,则是在产品出厂前对产品的检测工作,这种检测方法适用于产量小、对设备质量要求高的情况。而现场测试法,则是将设备放在真实现场进行的检测,应用这种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作为支撑,以现场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精准的检测控制设备的可靠程度。 3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几点建议 3.1保证设计的可靠性 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是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基础,设备质量不过关,结构不合理等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效益,甚至可能造成人身安全事故。因此,在设计阶段开始就要保证设计的可靠性。相关工作者应从思想上加强认识,通过对历年来设备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全面考虑客户需求,明确设备的工作任务,并对其所处的工作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在结合设备特点进行结构设计时,尽可能为设备的后续保养和维修提供便利。此外,生产厂家可以考虑多引进专业实力较强的设计人才,并提供对外交流和定期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可靠的设计方案能够减少机械后续运行出现问题的几率,使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 3.2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换新 在自动化控制设备组装好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测试,将符合其性能的数据记录下来,保证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超载的情况。在控制设备投入使用之后,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更新,如有问题,需要实时反映,防止在日后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甚至威胁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加大对设备的维护强度,设备能够得到有效的检测,这样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会大大增强。因此对待设备维护工作决不能松懈,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和国家的设备标准进行检测,及时更换老化零件,故障部分做相应的检测报告,为设备的正常运转奠定基础。 3.3选择安全性高的元件 由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其在设计过程中元件较多。选择安全性高的元件能够降低故障率,以此减少故障排查时的麻烦。此问题需要相关研发者在制造过程中就引起重视,谨慎选择设备的内部元件。另外,品种及规格尽可能的统一化,不仅能够使设备提高可靠性,还为日后的维修与元件更换提供了便利。 3.4加强设备运行环境管理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积极做好环境检查工作,避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影响到电气设备的运行稳定和运行安全。若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过低,那么空气中多余的水分就会形成水露附于电气设备上,以致电气设备处于潮湿的运行环境,导致电气设备的内部零件很容易出现腐蚀问题,甚至直接破坏电气设备的表面绝缘,使得电气设备的绝缘功能失去作用,严重威胁着电气设备的运行安全。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项工程,其稳定的发展状况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而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电气自动化运作过程中,保证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任务。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组”渗透“岗位群”实践模式研究 【摘 要】移动通信专业是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如何让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移动通信岗位群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经过提炼、整合和归纳,最终确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系统化的课程组开发,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特色。 【关键词】岗位群;课程组;工学结合 移动通信是目前最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工具,它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通信的愿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近年来移动通信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3G技术的巨大市场及3G网络的巨额投资给移动通信相关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量也随之剧增,作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本专业学生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技术工人、移动通信行业中的低端工程师、移动通信相关第三产业员工。 本专业应始终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走校企深度合作的开放式办学道路,充分利用行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与合作企业对专业进行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双方及时沟通,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应基本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行业岗位认证资格标准,围绕校企双方联合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 本专业应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学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岗位群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规网优、光传输技术、GSM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技术、CDMA2000技术这6门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岗位的需求,实现工学结合。具体的核心课程与对应的岗位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核心课程及对应岗位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职业化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被纳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学生可以在校期间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以目前较为流行的中兴NC认证作为出发点,中兴NC认证与目前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也较为吻合,可以确保学生的通过率。 为了让课程组能够更好地体现岗位的需求,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学校的专业课程老师要送到企业进行定制化培养,保持学校教师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不断学习,由校方专业教师、企业讲师混编师资来构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的优质实施。核心课程由混编师资共同教授,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均由双方共同讨论完成,整个课程的开发,既符合本专业高职高专的学生特点,又与企业进行紧密对接,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对课程的教授,专职教师以基本理论与文化修养以大学教育为主,企业的兼职教师以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基础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方法,教授专业基础理论;企业主体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包括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习、就业等均以企业方为主导,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接受的教育贴近行业、社会的需要。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应积极加大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要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网运行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充实以及企业专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办学条件,实践教学课时大幅度提高,突出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本专业还应开设了岗前综合技能培训课程,本课程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来担任,采用工学交替的培训方式来完成,有利于企业灵活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在用工淡季,本课程在校内完成,由企业兼职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仿真软件进行综合项目的培训,让学生能够把零碎、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在用工旺季,本课程在校外完成,由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从三门实训课程中任选其一来完成,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浅谈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我院移动通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通过分析在移动通信专业设置的“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参赛要求,从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实训项目开发、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等五个方面阐述职业技能大赛对移动通信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移动通信;专业建设;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在信息化领域中显示着重要作用,工业与信息化部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编制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推动三网融合工作全面展开、启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举办了几届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它不仅可以检验和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职业技能大赛引导专业课程体系调整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引领了当今技术发展趋势,大赛不仅为高职教育指引了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还使课程调整与技术发展相同步,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技术发展相同步。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近年的技能大赛项目“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辅以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根据大赛中网优技术的要求,增加与网络优化相关的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进行网优项目的实习,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现场工作,提升就业层次。根据基站维护与数据网组建竞赛项目,竞赛内容包括通信线路与机房勘察设计、3G基站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网组建及配置三个专项内容,新增基站技术与维护课程,调整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根据大赛要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前后对照如表1所示。 二、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比赛成绩与幕后指导老师的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技能比赛也是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的较量。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保证学生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针对比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全面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培、挂、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移动通信新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指导技能比赛。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构建一支能满足教学与技能比赛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教学,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必须受训者亲自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摸索和总结。技能大赛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进行检验。所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基地装备实训设备时,既要依据技能大赛的设备要求,也要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新的实训设备开发新的课程。例如,在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中,对移动网络优化要求参赛队员两人配合进行路测,再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并能对路测中的故障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思路,将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为80学时,其中40学时为实践课时,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并与运营商联系,对现实的移动网络进行测试分析,与现场的要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实训项目开发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现代化实训中心,为承办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维护项目的省赛,建设了接入网实训室、网优实训室、移动基站实训室,并根据比赛项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置了以下综合实训项目:完成EPON的设备配置和网络连接,并完成语音业务、数据业务、IPTV业务的开通;EPON故障的排除;完成指定地点的路测,完成路测报告;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搭建,配置参数,并测试验证配置成功;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的故障排除;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也给毕业设计提供了与现场同步的课题,使学生能与现场零距离地接触,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并未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 大赛改变了学生的命运,点亮了学生的人生。对参加比赛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要能举一反三,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大赛是团体项目,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合作精神。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技能大赛,踊跃参赛。通过大赛提高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大赛可以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提高就业层次。有些参赛学生还没毕业,就已和企业签了就业意向,由于在比赛中得到了与现场工作一致的训练,一毕业到企业上班就成为了企业的专业骨干。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大制度创新,在近年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下,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增加学校之间的交流,对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学生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 【摘 要】通过分析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论证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详细阐述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专业 专业英语 项目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移动通信设备和产品不断涌现,许多企业的设备和产品都配备了英文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此外,常用的仿真软件、学科前沿的研究论文、移动通信专业教材、互联网上的大量专业技术资料等多数也是英文的,因此,移动通信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的教学在词汇、语法和内容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词汇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词汇专业化,赋予了原有的普通词以新义,还有同一词义多专业化的情况出现;在语法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名词,而且文章中经常出现含有许多短语和分句的长句;在内容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多、知识面广,但课时有限。 由于具有上述特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较为困难,主要存在如下方面问题: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口头表达的能力较弱,英语的语法知识比较欠缺,因此,面对比通用英语更为专业、更为复杂的专业英语学习时,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移动通信专业学生也不例外。第二,缺乏合适的教材。各高职院校在选用专业英语教材时普遍比较盲目,各类教材也比较混乱;教材粗制滥造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教材内容比较乏味,无法吸引学生;过于强调阅读和翻译的训练,忽视了听说和写作的训练。第三,教师能力水平不高。许多专业英语教师授课时是以汉语为主甚至完全使用汉语;专业英语教师以学术型为主,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授课能力的教师。第四,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课堂中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投影、幻灯、影视、动画或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教学,授课方式仍旧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过度强调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第五,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对知识的重复来达到接受的目的,缺乏灵活性、综合性,不重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书上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学习时感到知识点孤立分离、没有连贯性,不知道每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用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断地重复学习这些知识点,导致学生所具备的仅仅是模仿教师和书本的能力。 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上述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只强调单项技能的培养,缺少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很难从容地运用英语处理专业问题。而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非常灵活的、知识面很广,且因为专业发展快,知识更新快,对专业知识的交流、获取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高职专业英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国内外十分流行的项目化教学法,能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以项目为载体,以成果为目标,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项目化教学通过设计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营造学习环境是项目教学法的宗旨,它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以课本为基点,以项目为延伸,贯彻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方式,重视项目成果展示的评价手段。 可见,项目化教学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助益,在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项目化教学法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到具体专业的教学中,不顾实际情况的应用将会导致项目化教学法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根据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进行设计。 三、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具体设计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即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整合和补充,考虑到课时限制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将课程分成6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又分为5个阶段: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计划制订、项目实施记录、成果检查评价、项目文件归档。在项目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对必要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在成果检查评价阶段,教师要对该项目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将贯穿始终;在项目完成之后,设计一个任务并强调该项目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一)6个项目的教学设计 项目1:移动电话机的认识。知识点:手机的工作原理、分类、特点、主要部件的英文词汇及表达,手机整机组成框图、主要工作电路图的英文识图等。任务:写一篇关于移动电话机的简短的英文介绍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参考书、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实训基地等了解常用移动电话的原理、性能、分类、特点及构成部件的英文词汇以及英文产品介绍的撰写格式。 项目2:接收机、发射机射频电路和频率合成系统。知识点:接收机、发射机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英文词汇及表达,通过分析某个典型机型的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来强化学生对英文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任务: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 项目3: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知识点: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系统构成,工作方式及编码与调制,移动通信的组网及相关网络结构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由学生选择某一个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作为项目对象,用英文描述其网络结构、组网过程、网络特点与结构、移动性和安全性管理方式等,从而掌握关键英文词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合作制作项目书;假设教师为客户代表,要求学生使用英文推荐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 项目4:移动通信业务。知识点:2G/2.5G(PAS/CDMA/GSM/GPRS)系统、3G(WCDMA/CDMA2000/TD-SCDMA)系统、卫星系统业务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校内、校外同时开展活动,让学生到移动营业厅、电信营业厅和联通营业厅去了解目前系统业务的种类、应用等。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是不同运营商来分组,到营业厅去了解和收集目前移动业务和一些新的业务,做好记录,通过整理后形成英文的调研报告。 项目5:基站的安装与设备维护。知识点:有关基站设备(模块面板、接线)、配置操作(配置软件、IDB操作)、基站常用工作参数和故障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某个品牌的数字基站设备,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基站设备安装、配置和使用说明书;要求学生对说明书作英语口语表述,简单说明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方法。 项目6:移动通信新技术展望。知识点:有关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沿、行业动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使用图书馆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与技术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自主选择一个汇报题目,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展示PPT,要求图文并茂,并用英语口语进行介绍。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5个阶段的设计 以下以项目2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教师要对必需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手机电路图这一背景,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电路分析、查找故障的工作流程,从而引出项目所需的知识点。然后结合电路图,要求学生清楚知道电路图所表达的信息,图纸信息决定了我们所选的机型所具备的功能、维护的方法,等等。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接收机、发射机电路及电路故障维修所需的英文词汇及表达。在知识准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导入,保证学生能在专业知识的语境中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并且,知识讲授应以段落为单元,先让学生独自完成阅读,理解段落大意,然后再对句法进行解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背景下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真正地把英语作为准确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为专业服务。 其次,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分为5个阶段:一是工作任务分析。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该任务在做完准备知识的讲解后就确定下来,便于学生带着任务听课,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项目计划制订。将全班学生按3~4人为一组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项目计划,包括以下内容:资料的搜集、方案的论证、任务的完成。三是项目实施记录。实施过程由教师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其间小组各成员分工查找、收集资料,各组员分别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出最佳方案,然后由组长负责汇总并组织论证,最后合作完成CAD电路图和英文介绍。四是成果检查评价。该阶段以教师为主开展,侧重对项目知识点的评价,可以分为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讲评等。教师要对各小组的项目完成质量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完成项目总结报告。五是项目文件归档。整个项目完成后,将学生作品和教师的评语一起存档,这些资料在课程结束时将作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参考。 综上所述,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有效统一,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探究 摘要:本为以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为例,对其现状进行的分析,并针对现实情况,探究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法,纵向从行业调研出发、通过岗位设定、能力分析、逐步完成课程设置内容;横向从能力进阶角度,将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完成课程开设顺序的制定;并且提出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周期和方案。 关键字:课程体系结构;移动通信;纵向;横向 1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现状分析 1.1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快变化快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新兴技术产业,近20年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通信模式从1G发展到第四代移动通信LTE,移动通信电话从非智能机到高端智能机,从单一的通话工具发展为全面的网络信息通信工具。移动通信行业的特点就是发展快,变化快,覆盖行业广,整个移动通信有很大的人才需求,并且不断的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如何根据行业特点和现状,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职类毕业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2学生差异性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大专生和本科生的目标和方法是不同的。即使是高职的学生之间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能力有高低;擅长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些学生擅长技术,可从事硬件或软件类工作;有些学生擅长和人沟通,更能胜任销售服务类工作。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1.3课程体系结构可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内容陈旧,对当前行业现状分析不充分,无法把握到岗位,新型人才的缺口。2、培养目标过于单一,移动通信行业就业岗位类型广泛,学生之间又存在差异,单一的培养目标会使学生毕业后就业受局限,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3、培养目标过于广泛,以至于学生只学到皮毛,任何一个岗位的要求都达不到。4、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时,没有遵循一套合理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不清晰,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承接关系,或者顺序混乱,使学生陷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的困惑之中,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能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专业为例,对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进行了研究。 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 本文探究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目标紧随行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差异性;课程设置针对岗位职责和实际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循序渐进;课程实施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社会能力;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对照行业标准,开发适用于移动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开发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交叉分析。纵向以行业调研为出发点,逐层分析行业所提供的岗位,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设置的课程,从而完成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开设内容的制定,如图1所示;横向分析以岗位设定出发点,以2~3个岗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能力进阶为导向,将课程设置对应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完成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开始顺序的制定,如图2所示。 2.1课程体系结构纵向分析 (1)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企业考察、访谈行业专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和满意度调查, 从而掌握行业现状,把握人才需求情况。为岗位的设定收集充足的信息。为此我们对以下通信相关行业与部门企业进行了调研:三星视界移动有限公司、中兴通信、洪山移动公司移动通信基站实训中心等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对业内专家进行了访谈;电话联系了往届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了解就业情况;除此以外还与学校领导,教育专家以及专业教师进行了共同研讨。 (2)岗位设定 根据行业调研,确定若干就业岗位作为培养目标, 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和内涵,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责, 这是实际工作和课程之间的桥梁,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 是指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关联的具有自身工作流程的各项工作。[1]移动通信专业制定了三个就业领域为培养目标:岗位A通信电子产品研发、制造、检测、维修;岗位B移动终端软件、移动互联网开发;岗位C客服,产品销售和业务推广。以岗位A为例,岗位任务包含:电路设计,绘制电路图,PCB制板,电路焊接,问题电路检测与维修。 (3)能力分析 依据每个岗位的职责解析与重构学生所需的能力。将岗位职责解析为具体能力需求,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重构这些需求为对学生的具体能力要求,将这些能力要求进行分类汇总为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能力的分析对课程制定至关重要,能力需求分析准确完整了,后期的课程开设才能做到合理,充分。以岗位A为培养目标,学生需要的知识包括电子电路基本知识,编程语言,移动通信产品特点;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操作,电路图绘制,软件编程能力,制板,电路焊接,电子仪表使用,电路检测,编写开发文档,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需要的素质有,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程设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技术课程开发,与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应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于岗位A这个目标而言,开设的课程有:综合电路实训、单片机、手机维修实训,校外定岗实习等。教学过程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例如综合电路实训这门课程,它贯穿3个学期,将传统的模电、数电、高频电路等理论教学融入到工作任务中,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2课程体系结构横向分析 任何一个岗位的能力培养都是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不断培养起来的,由易到难,由分散到综合。根据以上的岗位能力分析,按照进阶的步骤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 基础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的程序语言的应用,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核心能力为专业设计课程,主要以模块化的项目为导向,学生实践为主的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相关知识;这一阶段学生要掌握的是各个岗位必备的核心内容。;综合能力培养;以综合项目为驱动,对前期所学知识的综合训练,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素养,同时还包含一些行业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融入现实社会,规划职业未来。为毕业后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做好充分准备。[2] 图2课程体系结构横向分析 2.3课程体系结构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结构不能一成不变,社会需求在变化,学生在变化,课程体系结构也要与时俱进。每两三年就必须做一次整体调整,从行业调研到最后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大的变化;每学年要做一次细节调整,根据上一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岗位对能力要求的细微变化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设定进行优化。 3 结束语 以上是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的探究。纵向从行业调研出发、通过岗位设定、能力分析、逐步完成课程内容设置;横向从能力进阶角度,将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模块,完成课程开设顺序的制定;并且提出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周期和方案。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多为本科层次的“克隆”,提出了一种全程全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全程全网实训基地,实现全真的实训环境,改善授课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通信人才,促进专业深层次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移动通信 全程全网 通信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已进入包括传真、可视图文、会议电视、可视电话、电子信箱和电子数据交换等多项技术在内的新阶段,使得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网络的接入、交换、传输及相关应用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同时,以3G、NGN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实践 现代通信网络由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等基本网络组成。在通信专业的教学中,应拥有和实际对应的能够在多个用户间相互传递多种信息的网络。然而,大多数的通信教学采用的是通信实验箱上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搭建的模拟通信网络,它们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缺少与实际岗位环境贴近的实训条件支撑,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由于现实的通信网络必须保证服务质量,不能有中断发生,因此学生到通信公司的实际运营网络进行现场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 我院通过与通信公司合作,对主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无线基站等)进行二次开发和改造,以其最小配置在学校构建了一个全程全网综合通信实训基地。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了一种适合于通信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领域,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从事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宽带接入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互联网业务应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应用能力。通过实际工程渗透专业基础知识,在动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由于完成实训目标需要整体协作才能做到,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全程全网在通信中的重要意义,因此,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既包含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又突出了一线技能人才的实践技能。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即“面向第一线,着眼高技能”,可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可以及时调整和更新授课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打通高职教育和就业的通道,实现零培训就业。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按照“2+1”和“2+0.5+0.5”相结合的形式开展[1]。前两年在学院学习,第三年由企业通过初步考核,获得资格的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进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岗前强化培训、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即为“2+1”模式;其余学生组成某企业“××班”,第五学期学院积极引进企业课程资源,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完善和修改教学计划,制订模块教学标准和教学设计,进行岗位培训。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实习考核结果,由企业方和“××班”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 2 全程全网的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学生的未来将面对一个完整又错综复杂的通信网络,其子系统之间有众多的关联,为了增强学生对全程全网的理解和提高其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能够整合各种专项通信技术,突出全程全网的整体性,并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2]。课程体系是以整体的网络环境和有步骤的工程为目标,依据专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围绕岗位群和就业岗位确定具体的课程设置。通过深度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现场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行业企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 整体的课程体系由素质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构成。其中素质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以网络通信为主轴,以移动通信工程实施、GSM、3G系统维护与优化、传输交换设备安装与维护为核心,按照学期阶段性能力设置递进的课程链[3]。 第一学期是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是移动通信专业的入门认知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通信专业的概貌和基础。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通信网基础等课程。第二学期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学期学生开始接触通信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主要课程有: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数字与数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工程实施、宽带接入网技术等课程,奠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第三、四学期是专业提高课程。在这两个学期中,以整个全程全网通信体系为载体,将相关知识按工作过程划分关键技术,提炼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包括了学习要点、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考核要点和能力拓展等内容。主要课程有:网络操作系统、交换与路由技术、IP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GSM、3G系统与维护、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光传输设备开局与维护、防火墙技术与配置、数据网规划规划与实施等。第五、六学期是专业拓展阶段。第五学期可以选择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以拓展专业技能;也可以参加某企业“××班”,培训一个学期,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 3 通信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通信专业要不断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依托实践教学大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内容工程化”[4]。学校与通信企业联合建设通信实训基地,可以树立通信企业的社会形象,建立企业员工的培训场所,学生通过实践真实通信网络加深对相关工作的理解,实现合作双赢。保证了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将真实运营网络浓缩到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学生能够对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达到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动手能力、对通信网络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全面深刻了解的目的[5]。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引进通信界知名企业的培训理念,开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和工程项目,使学生精维护、重调试、懂施工、懂管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考虑到一个通信局的系统构成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全程全网的思想,整个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程控交换系统、光传输系统、宽带接入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电源及布线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由于我校高职通信人才的就业的岗位群主要定位在无线基站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及无线网络的测试和优化等方面,所以移动通信系统只需建设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并使用最小配置,就可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且可节省大量资金。该系统能满足30组学生同时实训的需要,包括课内生产实践、验证、毕业设计,也能较好地满足毕业班学生实习的需要。 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实训和顶岗实习,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实训项目设计了基本实践(验证性实践)和提高型实践(综合性、应用性实践),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实训:(1)系统实训,提供话音通信系统、图形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等实训。(2)传输系统实训,提供PCM、SDH、PDH等实训。(3)交换系统实训,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软交换等实训。(4)接入系统实训。有线ADSL2+、宽带认证计费等实训。(5)移动通信实训,提供GSM或CDMA系统的BTS、BSC等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实训。(6)数据通信实训,主流路由器、三层交换机、IPV6及二层交换机的配置与各类组网实训。 4 结语 基于“全程全网”理念下,以建设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了通信技术的实训条件,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院的教学和发展均有重大意义。同时,通过与知名通信企业合作,引进通信行业先进的企业教学模式与理念,弥补了通信技术实训抽象造成的职业技能缺失,逐步建立起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模块组合、双轨联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索 【摘 要】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共同开发基于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包含5种技能模块、3个层次的模块化、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制定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开发一整套按模块、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双证教育,设计“模块组合、双轨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组合;双轨联动 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总体目标 1.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适时互动”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1],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对接行业需求,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2-3];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单元),制订不同阶段(单元)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建立实施方案与阶段(单元)计划有机结合,阶段(单元)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5]。 1.2 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作品(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师资培训按照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实施,对项目训练过程和形成的结果进行考核[6];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国家或行业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100%[7]。 2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分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结合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中兴通讯NC认证,构建包含核心网运行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5种技能模块,按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划分,系统设计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实施以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推行“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8]。 3 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图1 基于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和校企一体委员会,完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需求分析,按“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实践课程”的逻辑顺序开发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 3.2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呈多样化趋势,根据企业调研,移动通信产业正在形成四个主要的职业岗位群:移动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根据岗位分析,按入职岗位、拓展岗位、晋升岗位进行归类,将移动通信工作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借助于“校企一体”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相融合,构建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企业专业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需求,建立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形成分模块的教学目标、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开发一套按模块、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准,按照共享开放的原则,制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4 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1 “MIMPS”企业教学法 全面实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嵌入中兴通讯NC学院设计的“MIMPS”企业教学法,如图3所示,采用分层交织的企业教学法,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如《3G基站运行与维护》、《交换设备操作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移动终端维修》、《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业务与营销》、《IP通信》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 图3 “MIMPS”企业教学法示意图 4.2 “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办学优势,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吸收企业优质资源,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构建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如图4所示。学生(学员)在与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同步的校内实训室、工作室,进行核心网维护操作、基站维护操作、网优方案设计、3G/4G移动业务产品和营销方案设计、手机应用软件开发、ZTE产品协同创新等生产性实训,此外,联合企业安排顶岗生产实习,让学生(学员)在企业机房和运营现场进行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运行维护、无线网优化、3G/4G移动业务产品营销、手机应用软件市场推广等实际生产工作,同时注重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学员)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与企业完全对接。在“双轨联动”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代维认证、人才支撑、10086客服运营、工程方案设计、产品开发等生产型支撑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企业管理流程、企业案例、企业项目、企业实习岗位等服务,从而提升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 图4 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3 师资培训体系 师资培训体系由“中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高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顶岗实习训练模块+专业教学能力模块”组成,其中初级专业能力作为可选模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能力训练内容如图20所示。教师培训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项目,提高专业教师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开发设计方法,定期开展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师资培训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师资培训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推行的按工作任务对课程进修解构和重构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不适合评价学生在工作任务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项能力[9-10]。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确保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依托通信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兴通讯NC认证中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认证,使学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到100%。 5 结束语 为保障“校企对接,双轨联动”生产性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正常实施,一是高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学体系改革,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正常运行;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管理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做到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等项目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顺利实施。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电力特色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与实践 摘要: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具有电力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师资队伍。依托合作企业,完善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 关键词:电力特色;Android;专业建设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普及。2012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出货量约7.2亿部,其中,谷歌Android开放平台架构的终端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同时,Android移动终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被大量应用,社会上以及电力系统为Android技术工程师提供了大量岗位。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1]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立足于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依托电力行业,并结合我院办学条件开设了移动通信技术(Android软件开发方向)专业,为社会及电力行业培养Android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高技能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校企合作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自身特色和未来社会的需求,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2]我院在专业开设前对区域经济、我院特色、行业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定位,并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了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1.专业定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根据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发展及智能电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需要,针对移动通信和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中智能移动设备程序开发与系统支持岗位,面向社会软件通用方向以及电力通信方向,培养具有Android系统移动智能终端及Java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能,掌握Android平台软件及Java软件开发流程,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 我院在专业建设的初期就与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校企合作方案,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即我院与新龙公司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 移动通信技术与谷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入了谷歌公司的“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分享谷歌公司的优秀课程建设资源,参与谷歌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师资培养、大学生挑战赛、创新项目等。通过与谷歌公司合作,及时了解Android架构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师资队伍,锻炼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专业,我院与电力公司人力资源与职工培训部门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指导专业的建设。我院定期派遣专职教师到供电公司下场锻炼,深入了解电力行业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岗位的职务需求,同时培养移动通信技术的师资队伍。学生顶岗实习与综合训练阶段,派遣学生到电力公司指定岗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以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二者的有机结合。[2] 本着课程不仅是教育还是培训的目的,我院针对培养方案,经过与合作企业技术部门和培训部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六个阶段、四个方向(数据库、java开发、Android开发、电网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具有软件专业通用性,又具有我院的电力特色。在不同学期根据情况安排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引导与教育、课程项目全程贯穿引导、素质拓展、心理讲座、职业素养培养等,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 1.教学内容建设 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依据通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将整门课程设计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一些毫无关联的小程序来理解与掌握程序流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一筹莫展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就理解未来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概念和问题,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本着“必需,够用,切实可行”的原则,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目标。打破学科体系,以能力为主线,把理论、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把多种相关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强化案例式教学和知识的模块化。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建设 (1)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网络资源、电子平台和第二课堂等多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学生和教师间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利用一体化教室构建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环境,课上教师讲完理论部分,亲自动手做演示,带领学生动手完成本次课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源代码等资源对学生全部公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手头的教材,及时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预习新的章节。 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师生座谈会,由系部安排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交流。除面对面的交流之外,电子邮件、BBS、E-mail和QQ、MSN等均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手段,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和反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2)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考核都是以能力为中心,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项目能力、动手能力、理论知识、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专业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 首先,对传统笔试一考定终身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了完善,加大了平时对学生考查的力度,设立了多处考查点,将平时上课的评价成绩纳入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而非考前突击。 其次,上机考试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考试题目,且多是一次考试布置一道完整的项目题目,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再次,针对每学期末的项目实训,采取项目组答辩的方式,除了对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定之外,对每组的成员个体也要单独考查,从技术能力、团队合作到精神风貌、语言表达,都会有一个综合评价。 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由企业出题并派监考教师来考核学生,试卷或者上机项目由他们来组织评审,这样一方面题目更贴近真实,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考分离。 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选取教材上尽量选用面向工作过程思想编写的教材,使用任务驱动,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步骤,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最终完成工作任务。教材中选用的任务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代表性,选择了在程序开发中经常使用的功能作为程序案例,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项目开发中能直接利用相似的程序功能。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积极选取企业教材,并按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与就业相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另外,每学期期末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企业。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实践教学学时为1990个小时,占总课时的62%。所有实践课程都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分阶段,循序渐进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三种实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过程。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由我院与合作企业——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基本技能实训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但其中的课程项目贯穿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在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1个或多个项目。专业技能实训以校内“双师型”教学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来共同承担。兼职教师主要是设计项目实训内容、提出项目实训要求,进行项目实训验收或答辩;日常实训过程的指导、辅导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来完成。岗位实训主要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方式来承担教学工作。校内教师主要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训过程的检查和实训结果的验收;企业兼职教师(软件研发工程师)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厂中校),按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带领学生完成至少2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实践教学条件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2]我院根据专业需要,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用实训室;二是班级综合实训室;三是专业特色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由品牌机构成,并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施,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 首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有6个公用实训室,根据每个实训室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同,所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也不同。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成了4个班级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具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重功能。平时上课保证人手一机,课堂练习以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阶段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根据情况可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也可在公用专门实训室完成。班级综合实训室的建成,为学生充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项目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以及承接一些软件开发项目,起到了保障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最后,专业还建有一个专业特色实训室。实训室除了配置有PC机外,还配置有企业捐资和自购的多种型号、品牌、类型的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学生参与到一些承接的软件开发项目中来。 四、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3]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10名校内专任教师和6名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博士、硕士组成,占教师总数的70%,主要负责教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理论相关课程;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承担职业素质拓展和企业实训等课程。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技能水平,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从理论、实践操作到考核认证都必须达到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水平。[4]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从建设初期就注重鼓励教师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和锻炼。三年以来,专职教师下厂锻炼3人共计23个月,其中两名教师分别先后到合作公司软件开发部下厂锻炼半年,学习企业的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开发理念;一名教师到电力公司下厂 11个月进行锻炼调研,了解电力系统的需求,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以便使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电力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为社会与电力行业提供服务。 五、结语 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多名学生在全国“蓝桥杯”大赛、“天翼华为杯”软件大赛、河北冀软“安博杯”软件大赛以及谷歌手机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奖项;手机初级开发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作为电力系统下属一所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通过与电力公司进行合作,为电力公司智能电网移动终端培养了开发、维护人员,得到了电力公司的认可和好评。今后需要继续广泛调研和深入调研,紧跟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浅谈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大,通信领域的人才缺口逐年增大。3G时代的技术革命使通信企业对高职通信专业的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通信、电子理论知识和具备基础实践动手能力的情况下,通信企业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扩展性,新技术、新科技认知度,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维护、3G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与检修、3G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开发,掌握现代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熟悉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及3G网络、智能天线等的工作原理,能胜任通信产品生产企业的电子工程师、电子技术员工作,能在通信产品销售和客服等企业担任移动通信终端的硬件维修和刷机等软件维修、通信产品销售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课程。电路基础、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Protel、通信基础理论、C及C++程序设计、光纤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移动通信设备、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现代交换技术、3G网络优化、带接入技术、信息安全等。(3)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特色。立足行业优势,培育紧缺人才。2012年2月14日,总投资108亿元的漳州联想科技城项目在漳州正式签约。该项目集科技产业、数字商业、智能生活为一体,包括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中心、移动互联中心、综合购物娱乐中心、智能化住宅等项目。凸显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对接岗位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有效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综合能力,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对接。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与漳州漳州八达电子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采用产业驱动,校企融合,岗课一体“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密切关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革命性改变。一般地讲,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3G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WAP与WEB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时下流行的微博客网站:大围脖、新浪微博等就已经将此应用加入进来。而传统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与信息市场发展和通信市场技术更新没有密切关注。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后没有办法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对通信新设备、新工艺没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通信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2)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高职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信号变化及流向和网络构造与运行等方面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其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但移动通信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很广,从网络组建到网络认识、从网络维护和管理到网络测试,其中不乏一些相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单靠多媒体课件及一些演示动画,很难使高职学生理解透彻,提高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仅仅扮演着知识接收者的被动角色,很难融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因此,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不高,并导致专业课堂教学效果下降。(3)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材严重偏离教学实际内容。高职学生除了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需要基本的移动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过程。而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材大致分两类: 实践性教材和理论性教材,比较少有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而且通信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般落后于现在通信技术行业应用技术。这样在高职专业学生毕业时,自身的专业技能严重滞后于行业需求,从而形成学生毕业困难。 三、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1)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技更新,移动通信技术也跟着更新,那么我们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一,接受新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更要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不是因为“学”而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1人,研究生1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58%,专业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同时充分发挥系内高级职称教师传、帮、带作用,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定了结对帮助的办法,安排每位高职称教师指导帮助2-3名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熟。此外,还有校企合作单位一批高级技师作为专业实训全程指导教师。(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由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采用的是“3+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前5个学期,且在第5个学期的中旬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会召开大型招聘会,招聘会结束后很多同学就会放弃上课而选择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为了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对专业课程的主要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并考虑到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几年的整体发展趋势,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关键技术内容和共同性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移动技术典型系统内容为支撑,以前沿技术内容为向导,以社会实际应用需求为牵引,对移动通信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对第二代移动通信CDMA网络和GSM网络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加重了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讲解,相应增加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应用、课堂设计及专业实践环节部分,使授课内容可以紧跟时展步伐,从而有利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坚持不断线的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从岗位技能(移动电话机测试、焊接、组装、维修等)培养来看,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通信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开始基于工学结合实现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断线渐进岗位综合技能培养;从企业管理能力看,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实现通信企业运作、通信企业文化、通信职场文化、通信企业管理的不断线训练;从专业外语看,基于现网通信产品实现传输系统、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系统等通信全网核心模块的系统训练。(4)采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综合运用板书+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对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证明和推导,仍然采用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而对于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以及演示操作的知识点,则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充分利用图像、声音、视频、flash 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建立网络化教学平台,将课件、批改作业、课后答疑、补充移动通信前沿知识等环节放在教学网站上进行,为师生之间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快乐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成功、感受进步的过程。根据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快乐教学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并通过教学实践来让师生体验到融洽、愉快的课堂环境,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快乐教学法 教学效果 综合评价 1 快乐教学法的内涵 教是为了学,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讲得再有水平,但是学生昏昏欲睡,那么这样的教学应该是不称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这就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应该说,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美誉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在高职院校的主流教改方法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与实训模块化教学法等。至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课堂竞赛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都被归纳到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中。 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教师将某一项目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来完成这个项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改变教师单项传播的呆板,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老师给的项目不能够太难,这样造成有的学生已经做完,而有的学生还没有开始做,整体教学效果不好;另外,不是每次课都能够变成一个项目,也就是说看不到具体的成果的,因此许多时候,项目教学法是流于形式的。 实训模块教学法让学生有完整的一、两周时间来进行教学模块的实训,这个应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了,学生也比较喜欢。但是这个要求有比较强的实训条件,另外还必须实训老师一体化教学的能力要强。事实上,在真实的实训中,老师是没有给出实训的标准的,加工出来的产品也因此直接成为废品。 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这种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非常好!但是这个教学模式有一个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必须找出每个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然后转变成为许多典型工作任务,而这个工作非常耗时、耗力,关键是最后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也不一定得到企业的认可。 因此,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讲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老师都乐于接受呢?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个人认为快乐教学法是可以达到以上的要求的。 快乐教学法,同样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是许多已经成熟的教学法的组合,比如课堂竞赛法、团队合作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但是它不像项目教学法那样强调最后的成果,也不像实训模块教学法那样强调实训场地与设备,也不像行动导向法那么严谨,那么程序化。快乐教学法的内涵就是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 2 快乐教学法的标准构建 快乐教学法的具体构建如下: (1)没有快乐的教师,就没有快乐的学生。每一次课,授课教师必须是微笑的,必须是真心关心每个学生的,乐意看到每个学生的成长的。 (2)必须成立学习小组,而且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3)授课教师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必须把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让每个学习小组来完成;每个任务的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看书、网上搜索或者动手操作、实地勘测之后才能得到答案。 (4)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内容,老师可以在布置任务时先给组长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再去指导本组基础差的同学;授课教师要保证小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多给基础差的同学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来把本组的答案公布出来,并说出理由,而当每个小组给出答案后,授课教师要给出正确的答案,同时对相关的小组进行加分表扬。 (5)授课教师在下课前要进行小组的评价,给每个小组表扬或者鼓励,让学生期待下一次课能够快快到来;课程的考核不再以期末闭卷考试等形式来完成,而是以小组完成期末大作业的形式来检验各个小组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答辩环节,让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来回答一个问题。 (6)上同一个班的老师都必须采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每次课都能够得到快乐的体验。 3 快乐教学法在移动通信专业课的教学实施 2009级移动通信专业共有125名学生,男、女各占一半。当中有文科生60名,占48%,体育生3名,占2.4%,艺术生与跟读生6名,占4.8%,他们都没有学过高中物理,因此学习基础较差,对专业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如何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呢?我们决定在2009级移动通信专业专业课程实施快乐教学法。下面以《3G移动通信系统攻略》课程为例来介绍实施过程。 第一节课,老师跟大家讲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然后通过几个思考题来考察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最后让学生上台去展示团队的队名、口号与队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每个队的表现进行点评,主要是肯定每个队的表现,对当中害羞的同学进行特别鼓励。 第二节课,强调教学方法,公布对每个学生的考核办法,同时让学生清楚:只要你融入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原来没有基础也是完全可以学好的。 第三节课,开始正式上新课——初识3G移动通信系统。老师已经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展现的是五个任务: 工作任务一:请描述一下你所了解的3G。 工作任务二:请各个小组通过网络快速搜索3G的准确定义。 工作任务三:确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是什么样的企业。 工作任务四:小组讨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3G系统LOGO之间的区别。 工作任务五:小组讨论3G移动通信系统有什么用途。 然后进行小组间课堂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地动脑、动心、动手过程中进行学习。每完成一个任务,老师都进行点评,先给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记笔记,然后再给小组加分与表扬。 在距离学期结束还有三周的时候,老师给六个学习小组安排期末大作业的项目如下: 项目一:GSM移动通信系统构成分析。 项目二:WCDMA系统优、缺点分析。 项目三:TD—SCDMA系统信道分析。 项目四:TD-SCDMA的天馈系统的特点分析。 项目五:CDMA手机功能概述。 项目六:分布式基站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然后要求各个小组有两周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具体的指导,但是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找材料,怎么表现,不进行内容的指导。最后一周让每个小组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并接受老师、同学们的提问,最后由四个老师组成的评议小组给出最后的分数。 4 结语 快乐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法,在中小、学普遍都采用的愉快教学法跟快乐教学法就非常接近,但是愉快教学法更强调学习的兴趣,而快乐教学法则强调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快乐教学法并不排挤其他的教学法,相反,只要是能够达到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互动融洽、85%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融入快乐教学法中。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比,老师比较容易掌握,实施起来也不是特别难,只要精心设置好一个个的小任务、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完全可以得心应手地实施的,而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针对目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定位、实训室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优化 高职院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国家对通信行业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移动通信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投资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国内电信业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1%,达到3710亿人民币。我国移动用户已达11.1亿,移动基站207万,3G网络已覆盖所有城市和县城以及部分乡镇。 中国联通在2012年投入约1000亿元用于3G网络建设及优化,新建10万3G基站,2013 年资本开支当中35.5%将用于3G业务,25.8%用于宽带业务。即投资主要用于宽带网络和3G基站建设。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推进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的要求,积极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建设超高速(100M)宽带接入网络。 根据我国的通讯产业发展规划,我国通讯人才仅3G上马带来的缺口是每年50万人左右,未来5年内我国的移动通信从业人员将要达到350万左右。 从以上数据可知,未来移动通信产业将以更高速度发展,因此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现在移动通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员工,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用工需求与人才的培养严重脱节。因此,移动通信专业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我校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时,经过前期大量的社会市场调研,通过与工作一线的工程师、行业专家的共同研讨,发现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移动通信人才培养上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具体表现有: 1)许多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有一些学院主要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即手机)为主,侧重于手机的维修,实际上,现在移动电话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还没损坏就已经淘汰了,故这类终端设备的维修市场逐渐萎缩,社会需求量已不大。 2)还有一些学院,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上,还是以传统的试验箱为主,由于试验箱只能做验证性的、或者模拟式的实训,与实际工作场景与设备相差太远,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不能胜任相关工作,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还需企业再培训,增加了企业成本。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多年不变,但由于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更新较快,我国目前2G/3G/4G多制式、多网并存、设备种类繁杂,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与改革,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因此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逐步优化与完善,通过对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与用工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企业对我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给予了充分认可,每年本专业学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许多企业在大二时就与学生签订了订单培养。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特色,对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最大的职业岗位为主要培养方向,保证学生就业率。 根据调研数据表明,近几年三大移动运营商资本支出重点是在移动无线接入与宽带传输两个方面,通过对这两个方面产业链所涉及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维与优化等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的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并重构相关知识点和实践技能,从而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实际工作工程为基础,进而设置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表1所示: 二、实训室建设与实际工作场景的无缝衔接 根据通信网络的结构,搭建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我校移动通信实训室整体投入400万,专业实训室完全按照中国联通现网运行的3G(WCDMA制式)基站和传输的设备建设,设备选用的是市场占用率较高的深圳华为公司的产品,设备包括DBS3900分布式基站、BSC6810基站控制器、OPTIX OSN1500、OPTIX 155/622H传输设备、通信电源、配线柜等,能够进行相关真实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规避了传统试验箱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无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弊端。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到实际运营网络设备,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任务重新构建。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组织始终贯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 例如:《3G移动基站设备安装与维护》这门课,就以工程现场3G移动基站的开局为一个项目展开,再将此项目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在任务中贯穿知识点的学习与实践操作。实施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准员工”人才 由于移动通信行业发展迅猛,从2G?3G?LTE,通信技术日新月异,通信设备种类繁多且价格昂贵,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岗位的需要,只有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引进工作真实项目和岗位训练项目,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具体措施有: 1)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我系先后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怡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东山穗微通讯有限公司、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东雅景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在广东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通信企业合作,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积极开展“订单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 例如:我系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网络优化订单班”,采用1+0.5+1+0.5分段式教学设计,即大一时在学校完成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学习,在大二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整个两学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教材由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实践教学由企业安排工程师现场讲解,系部老师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 在学生对本专业实际工作有一定认识后,再回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目的性更强了,同时也提升和改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态度。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实践,主要在于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与企业“共建、共管、共担”的人才培养模式。 3)积极构建技能型“双师”教学团队 由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范围广、更新快、设备多、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为保证教师专业执教能力能够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一方面“请进来”,聘请行业工程师、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安排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并定期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专题讲座和研讨。另一方面“送出去”,根据每位老师的专业方向,学院定期安排下企业学习,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合作,要求教师均要参加企业认证证书考试,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五、结束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不断探索与改革。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基于CDIO的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弊端,把CDIO工程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出了“项目为先,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师素质,完善了考核机制,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需要大量从事3G网络建设、维护、管理等人才。然而,面对移动通信产业的巨大用人需求,各高校毕业生却表现了技术薄弱、缺乏技术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项目经验和团队合作的实践能力,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尽管有些高职院校能够重视实践,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过多过早地进行机械性重复操作,又把学生推向了技工的行列,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3G通信)专业本着“学知识,练技能,教方法,育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CDIO工程教学模式,[1]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提出“项目为先,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项目构思能力、过硬的专业能力、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作为整体目标;坚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不断扩大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对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确保向社会输送有项目实践、有创新思想、能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有素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CDIO工程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是由麻省理工大学、瑞典国家工学院、瑞典查尔莫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四所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其核心就是一体化,即融工程科学、工程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的工程教育方法。[2]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把多门课程统一地融入到项目实践中,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各自独立的局面。学生要全面掌握学习过程中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解决问题。CDIO的12条标准不仅是把CDIO的教学模式推行到各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并配以相应的试验环境、试验项目。为了适应相应的教学需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通过综合培养的方式使毕业生的能力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移动通信专业CDIO教学模式的探索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移动通信专业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无线网络优化、通信设备安装调试、基站建设等岗位,目前已经与多家国内知名通信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具体如下: 1.课程体系 在课程安排上,以3G移动通信专业硬件方向为例(见图1),除了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电路基础、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核心课有通信原理、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概预算、现代通信网、通信英语、移动通信原理、数据通信调试、无线网络优化、程控交换技术和室内分布技术等。课程安排由简入难,采用项目阶梯式教学,即把整个教学任务当做一个整体的移动通信的建设项目,每一门课程就可以当做其中的子项目或者是整个项目的一个阶段。各门课程又互为其他课程的基础或是延续。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依托,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通信建设项目,从构思到设计、预算、施工、调试、网络优化,整个过程就是项目的进展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和重新安排,并完成相应的项目需求,推进整个项目向前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项目和教学的需求,学校编写了一些教材,从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课后训练都依托项目为背景,更多地重视实践和实训。 2.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能够使各门课程很好地接续,各任课教师采用集体备课、交互授课的方式。一个教研组不再仅仅由多名教师组成,而是由一个教学团队组成。在开课前的一个假期,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切磋,讨论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依托关系,力争把每一个教学重点放到项目中反复实践。提出的口号是“备课不是备教材,而是备学生”。备课不再是传统的把教材备熟练,而是怎么样把抽象的内容放到具体的实践项目中,让学生能够感兴趣。对于有些课程采取相互助课或听课的方式,不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有效地了解整个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整个专业项目的推进。 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中不仅重视科研能力,还重视企业实践能力。移动通信专业群中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学校老师每年都有两次到企业参与实践或工作的机会,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应对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从企业中引进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名校教授走进课堂。教研室经常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队伍真正称得上是能力强、观念新、实践创新性强的团队。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通信行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学改革就要与时俱进,以适应通信市场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对专业教学整个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改革 基础教学改革 虚拟化教学 项目教学 1 改革目标 主要培养目标是从事通信设备生产、维护及通信业务类、服务类型人才。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 教学体系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1)专业课程总体内容改革。从高职类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上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多以“实训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原则,在进行理论教学中以够用即可,原理简单化,侧重实训教学环节,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教学内容体系具有高职教学特色。 (2)专业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为巩固学生职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及提高专升本学生升学率,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要进行强化训练,采用适当性、实用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如《工程数学》、《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具有实际用途、针对性强的章节,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3)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内容采用“层进式”量化课程内容体系,按照行业需求在掌握基础技能后,以多元化形式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并能够模拟实际工作进行操作,提高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2.2 课程体系改革 近几年来,随着通信领域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满足不了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上加以改革。它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要实时按部就班地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研究,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课程体系不断改进,适应通信行业人才需要。 (1)认真研究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衔接性。随着教学内容模式的转变,整体课程体系要系统化、层次化、递进化,即每门课程教师之间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与下一课程的衔接。 (2)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法”,最终考查效果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体现出来,使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 (3)让课程多元化,删减老旧课程,增加新课程来满足通信行业需求,扩大就业面。如从市场人才需求上来看,在学生考取技能证方面,将《手机维修》及《市场营销》转变为符合大多数通信行业要求的《电信业务员》,就可以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通信行业发展前景来看,增加了《天线技术》、《通信工程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他们对工作的选择性。 2.3 教学方法改革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1)“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理实一体化”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最先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此种模式,教学效果良好,逐渐形成一套移动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以前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多数课程的专业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很多无法实现的硬件环境得到了模拟,知识结构更加清楚,学生接受较快。 (3)在一些专业课程中采用虚拟化教学手段。例如在《单片机》这门专业课程中,利用虚拟教学将真实的单片机电路用虚拟软件在电脑中运行程序,并进行效果演示,即节约了仪器购置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起来易懂好掌握。 (4)项目教学法。最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在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其特点是通过目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前教师在讲台上源源不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讲解着,学生在下面听,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与教师有互动,而多数学生都在消磨时间,一学期下来没有任何收获。项目教学法强调全体学生与教师要产生互动,教师需要抓住本节课要点、难点对学生发问,学生要靠自学过程解答问题,注重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考核方式是将学生分组进行计分,加强学生团体意识。项目教学法实施时要以专业教学体系为整体构架,各科课程也要分阶段的对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并检验,最后通过毕业专业综合考试和毕业设计对整个项目教学进行检验。 2.4 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的改革力求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自身潜能,使学生具有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项目教学法将考试成绩分阶段进行考核。例如《通信原理》、《通信工程制图》等课程,根据章节或项目划分内容实时对学生考核,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前期利用短时记忆背题蒙混过关。 (2)实行期中实训考试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有些课程如《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等,因为实验内容较多较杂,将课程的实训考试分成期中、期末两次完成,两次各占实训总分的50%。目的是提高学生牢记知识要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永动性,避免学生在考试考查过程中投机取巧。 (3)毕业前专业大综合考试。通过一次专业大综合考试,了解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对3年来专业知识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初步性的认知。具体方法是在各科专业课程中提炼精华,建立专业题库,给学生分发复习范围,并从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考试,由专业教师集体判卷,将成绩进行排榜,并作为学生应聘优选条件。此做法可以使学生知己知彼,提高学生就业信心和对自己就业方向有所选择。 2.5 课程建设改革 (1)精品课建设。在学校带动下,加速精品课程建设进程,组织好精品课团队,向省级精品课迈进。 (2)教材建设。选取适合高职特点,配有实践内容的教材。由于国内移动通信专业的高职教材不多,为了更好的面向我们学生的教学,在教材建设中鼓励专业教师自编高质量适用于高职现状理实结合的教材。 2.6 实训室建设改革 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做好实训室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要求各专业教师对所授实训内容要不断创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根据专业需要组建新的实训室,如光纤实训室。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市场分析 摘要:3G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各种业务开始广泛应用,“标准、融合、开放、增值”成为网络建设的主导思想,存储、安全、无线、多媒体应用等基于IP架构的产品大规模应用,将网络建设带入了IP行用的新阶段。现在无论是在电信市场还是在企业网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IP+移动。 关键词:3G网络 IP通信 IP存储 1、通信技术和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3G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09年1月15日,TeliaSonera宣布华为和爱立信将承接全球首个4G网络。在企业网市场,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业务开始广泛应用,“标准、融合、开放、增值”成为网络建设的主导思想,存储、安全、无线、多媒体应用等基于IP架构的产品大规模应用,将网络建设带入了全IP行用的新阶段。 2、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解读 按照国家的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其中新一代移动通信(TD-SCDMA)产业完善、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三项都需要大量的IP通信专业人才。下面我们从运营商和企业网两个市场方面分析一下。 2.1 运营商市场3G建设大规模上马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月22日称,2009年中国3G建设总投资为一千七百亿元,三年内投资将达到四千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称,中国电信正在对CDMA网进行网络升级和优化,2009年首期投资约三百亿元,计划三月底将在共100个大中城市提供3G服务。中国联通2009年首期投资三百亿元左右,计划今年上半年在56个省会城市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提供3G试商用服务,年底将服务范围扩大到282个城市。中国移动准备2009年投资588亿元,新建TD-SCDMA基站约六万个,年底将在238个地级城市提供3G服务,占全国地级城市数量的70%以上,其中东部省(市)的地市将实现全覆盖。 根据三家企业3G网络建设规划,三年内3G建设投资预计约四千亿元,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大部分县城和发达乡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3G用户计划发展目标均要达到五千万户左右。 2.2 企业网市场IP应用增长强劲 2.2.1 IP存储 市场研究机构IDC针对中国存储市场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的磁盘存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了24.2%,收入为11.418亿美元,收入年增长率达27.5%,磁盘容量达149.3PB。同时IDC预计,2011年中国存储市场总市场价值将达到112.4亿元,从2008年到2011年的市场价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0%。 2.2.2 网络安全 尽管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成长,但是这种影响对于政府和大型企业则小得多。尤其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对于信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出口市场放缓的影响,中国政府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在信息行业,政府信息安全、研究机构信息安全、运营商、金融等机构安全都将成为网络安全建设投资的重点,从而拉动政府与大型企业的需求。 2.2.3 无线城市建设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蓝海沙龙第36期活动(主题:移动互联网业务已准备就绪)上,有关专家透露,我国大陆已经有十大城市明确了无线城市计划,正在建设当中。这十大城市是,北京、天津、青岛、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扬州,庄梓新称为“若干有代表性的无线城市”。实际我国还有更多城市都在实现无线覆盖。 2.2.4 IP多媒体应用 IP多媒体应用包括IP监控、IP视频、IP语音等方向,近年来增长迅速。以IP监控为例,据CCID数据统计,从2006年起中国监控市场的实现了整体快速增长,预计2012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491.6亿元,比2007年增长近1.76倍,其中IP网络视频市场的增长最为显著,将占据整个视频市场的66%。 3、移动通信技术专业IP通信方向学生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根据上面的市场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和企业网IP行用的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需要大量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反观现在的高校课程设置,3G内容几乎没有涉及,网络专业仅仅局限于基础网络建设,无法满足未来市场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增设的IP通信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IT通信相关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规格人才。 在3G网络建设方面,主要培养WCDMA、CDMA2000、TD-SCDMA网络的基站建设工程师、网规网优工程师等。 在企业网方面,主要培养存储、安全、无线、监控等具备数据网络基础的专项工程师。 下面我们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做个简单分析 3.1 3G网络前景 我们打开互联网各大招聘网站,可以发现3G设备安装、调试、网规网优、建站等岗位大量出现。我们再搜索3G人才培训,可以发现所有的培训机构都集中在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向,工程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从这两方面,不难看出,3G工程人员的就业前景是“钱途光明”。 3.2 企业网方向前景 我们以存储工程师为例: 目前国内网络存储市场发展蓬勃,应用、维护等存储岗位不断升温,人才紧缺。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网络存储技术领域人才2007年的需求量为120万左右,中国市场今年需求大约为15-20万人。又据权威部门统计,国内现在能达到存储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到2,000人,人才缺口尤为突出,高薪聘人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在51job、智联招聘等网站搜索企业系统管理员等职位,都明确提出熟悉存储系统的要求。而在智联招聘网站已“存储“为关键字搜索近期所有相关职位,职位数达2156,招聘职位有存储专业服务工程师、存储顾问工程师等。